首页 公文范文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探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探究

时间:2022-12-14 05:11:1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专业建设
摘要:近年来,发达国家已经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产业创新,但是在我国校企合作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尤其在专业建设方面,企业没有真正的参与进来。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的意义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对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的具体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联系,改革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提升校企合作效果,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制定相关支持政策。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探究

国家“十三五”规划关于职业教育明确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强调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决定了专业建设的特性,即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便是一项既顺应时展要求又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它是使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进行紧密连接的重要举措。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研究的意义

1.1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丰富本土化高职院校的教学理论,建设特色专业,为其他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理论还存在很多不完善和不成熟的地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第一任务,就是制定人才培养总体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内涵和外延发展,建立高效的办学团队,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用人单位对学校的口碑,最终都体现在高校专业建设情况和应对能力上。

1.2现实意义

1.2.1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高职院校的专业更适应企业人才需求

高职院校毕业生最终能否顺利找到工作,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其核心在于所学技能和职业素养是否与企业需求相匹配。通过对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其对人才的需求,明确其具体工作岗位职责。定期与企业就所开课程进行研讨和调整,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办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新型专业,以更好地向企业输出人才。

1.2.2校企合作能够持续动态地调整教学内容,满足企业技术更新的需求

现代企业技术发展迅速,更新迭代快,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岗位分工更加具体和细化,对某一岗位的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时刻掌握行业发展变化,与企业共同制订符合单位用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内容,将企业新技术、新服务、新理念作为教学内容一部分传授给学生,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1.2.3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双师”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

高职教育需要教师不但具有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即成为“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只有与企业深度合作,才能让教师有机会下企业实践,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接受另一种企业文化,从而获得“专业技师”、“工程师”、“会计师”等第二身份。另一方面,通过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邀请企业的高级技师或管理人员等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和指导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和专业建设,来提高学校教学团队的“双师”比例,优化师资队伍。

1.2.4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共赢

高职教育的宗旨和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决定了高职教育重在实训、重在实际操作技能提升。但是,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工业装备或财务、管理等软件,学校往往难以承受。通过引企入校或建设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学生作为企业一员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或服务中,提高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感受企业文化,有方向有目的地把自己培养成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开展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是一切工作的起点和基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校企合作面临各种问题和重重阻力,开展的并不顺畅。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2.1内部因素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依赖程度、合作经验、学校内部校企合作组织与制度保障、企业的情况等属于内部因素。(1)资源依赖程度。校企合作的成效取决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依赖程度。学校在专业设置、师资建设、课程开发与安排上与企业同步,办学思路紧跟企业发展战略,在专业建设上充分沟通,提升互动的深度和广度。而企业对学校在专业、技术、科研上的依赖,使其主动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订单班”就是企业对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依赖的重要体现。(2)合作的经验。通过几年的校企深入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逐步积累了合作经验,彼此之间相互学习、理解、分享共同的规范。合作经验能够形成工作默契,使学校与企业、老师与员工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提高信息流动的效率,促进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3)学校内部校企合作组织与制度保障。校企合作成功与否还依赖于通过有效的关系管理促进资源整合。建立校企合作保障组织,完善相应的组织规章制度,规范合作中各主体的行为,保证了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时能够顺畅、愉快,避免推诿、扯皮现象发生。(4)企业的情况。企业文化和员工素质、企业规模和效益等都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有些企业的管理人员知识水平有限,对课程设计、专业建设方面难以提出建设性意见;有些企业规模小,能够提供的合作空间有限。而且规模小的企业市场承受能力弱,与学校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不够稳定;企业文化方面,那些对校企合作价值认识充分、乐于做公益事业的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更加积极。

2.2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法规和政策,管理体制等。(1)社会环境,主要由社会结构、风俗习惯、价值观、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职业教育观念等因素构成。(2)经济环境,指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作用。(3)技术环境,是指社会经济条件及其运行状况、产业结构、交通运输、资源技术等情况。(4)法规和政策,如《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指导意见》等。(5)管理体制,包括教育管理体制、企业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

3解决对策

为了切实有效提升校企合作水平,针对影响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第一,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学校的管理部门中专门设立一个校企合作部门,专职解决校企合作问题。扩展联系渠道,如发展网上技术交流和共享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科技创新载体,如大学生创业基地、创新孵化基地等,使校企之间更方便对接。第二,改变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在管理层面改变过去做科研仅重视成果的学术性,不重视其实际应用性的弊端,与企业文化保持同步。在操作层面要改革职称评审和科研考核制度,重视专利发明和企业服务能力。第三,提升校企合作的效果,可以从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入手。学校方面,要努力为人才成长提供有利环境和良性机制,为其发展提供广阔空间,鼓励教师多到企业实践,培养企业思维,提高对企业的服务能力。企业方面,要改变观念,重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不能只喊口号,不落到实处。要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将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高对高校科研成果的吸纳能力。第四,制定校企合作相关支持政策,并设立专项资金,优先支持校企合作项目。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一线实习锻炼,并保证他们在企业实习期间有相应的工资待遇,让其无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工作;支持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人员共享和技术科研资源共用制度,鼓励校企之间进行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