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网络与信息论文

网络与信息论文

时间:2022-06-05 09:18:51 关键词: 网络与信息 网络论文 网络
摘要:信息网络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青年一代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我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和战胜困难的决心,高度重视、正确对待.发扬信息网络的积极影响,及时剔除和转化网络带来的负面效应,正确引导青年,才能使信息网络成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其培养、教育、服务功能的新载体。

网络与信息论文

网络与信息论文:浅议网络营销与信息交流

【摘要】:本文从信息交流的角度对网络营销兴起和发展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网络营销所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字】:网络营销 信息交流

自从1995 年互联网完成商业化以来, 利用互联网及内联网、外联网开展网络营销逐渐成为信息时代市场营销的一个热点。全球网上交易额在2001 年估计为6000 亿美元, 高盛公司预测到2005 年这一数字可以达到415 万亿美元, 而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 在网下完成的交易则数额更大。网络营销这一新的营销方式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 如何更好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活动。本文拟从信息交流的角度对网络营销原理进行探讨, 并对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笔者认为网络营销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交流在现代市场营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贯穿营销的全过程, 而互联网在信息交流方面又具有相当强的优势。

1.信息交流是市场营销的基础

美国着名营销学专家菲利蒲·科特勒认为, 市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 以获取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这一过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交换使交易双方获得所需所欲之物, 交换的前提是买卖双方必须了解关于对方的信息: 卖方必须了解买方需求才能使自己的产品符合市场需要, 而买方也必须了解卖方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信息, 并进行比较和判断, 才能作出是否购买的决定。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 整个营销环境是一个不对称的信息场。以消费品市场为例: 市场主体包括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三个主体形成了三组经济人对偶: 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

企业与消费者对偶是主要矛盾。在交易活动中, 这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双方都拥有不为对方所知的“私人信息”: 消费者知道自己的需求, 包括对产品品质、价格等的要求而企业知之甚少; 企业了解自己产品的质量、成本、服务等信息而消费者则不清楚。不对称的信息损害的不仅仅是信息缺乏者也包括信息的拥有者, 因为不对称信息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将阻碍交易的进行, 从而双方的目标都难以实现。信息的“对称化”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是政府管制, 要求明码标价、产品质量认证、提供说明书等; 二是参与者“发信号”, 比如企业做广告, 消费者向售货员说明购买要求、接受厂家的市场调查等。“对称化”的过程也是信息交流过程, 这种交流贯穿于营销的全过程。企业在产品开发前所做的市场调研, 在产品开发阶段进行的消费者测试和试销, 在销售阶段所做的广告宣传和企业公关活动都是为了降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以促进销售的行为。同样, 在市场营销中还存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包括与竞争者以及与合作者之间) 的信息交流, 企业内部员工间的交流, 企业与政府的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讲, 市场营销活动就是信息交流活动。正是由于营销活动依赖于信息交流, 而互联网又是一种新的信息交流平台, 这正是网络营销兴起的根本原因。

2.信息交流工具的互联网的优势

在互联网应用于营销活动以前,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依靠传统方式进行。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在交流的及时性、广泛性和深入性等方面往往难以兼顾, 而互联网的应用集中了各种信息交流工具的众多优点,这些优点主要体现在:

(1) 覆盖面广。目前, 互联网已经成为连接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传输干道。到2001 年底, 全球已有5 亿用户上网, 而且增长速度相当惊人。我国的网民人数从1998 年底的210 万已经增加到今年6 月底的4500 万。这一特征使互联网成为任何一种信息交流工具都无法比拟的沟通范围最广的媒体, 这为企业进行跨地区或跨国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方便。覆盖面广的第二个表现是互联网联系着市场营销的各种参与者, 生产者、消费者和其他主体都在同一平台上, 这为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创造了条件。

(2) 交互性。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信息交流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在各种交流手段中, 口头交流是双向交流, 但范围有限; 信函交流速度慢; 电话也是双向沟通媒体, 但只能传递声音信息; 电视、广播属于单向传播媒体, 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利用互联网能够交互式地提供信息, 交流双方可以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换, 大大缩短了用户信息反馈时间, 使企业能迅速觉察到市场环境的变化, 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方案并形成闭环营销正反馈系统, 在操作中实施动态跟踪监控, 企业的柔性和组织与环境的互适性也得到显着提高。

(3) 信息可存储。互联网联结的是计算机, 计算机具有存储信息的功能。广播、电视、普通电话无法存储信息, 在传递信息时, 交流双方必须同时在信道两端, 否则交流无法进行。为提高接触率, 广播、电视都只能重复发送信息, 这又会提高成本。而网上信息是存储在服务器里的, 只要服务器在工作, 对方可随时接收, 这使交流具有了跨时空的特点,有助于扩大交流的范围。

(4) 可传递多媒体信息。互联网可同时传递图象、文字、声音和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 信息需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有的适合用文字, 有的用图形效果好。互联网的这一特点可以为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提供方便。

(5) 开放性和共享性。用户无论背景如何都有权平等使用这一工具而不受限制。一般的大众传媒信息有很多障碍, 如身份、信息内容、财力等, 而互联网的限制则很多。这可以让更多企业和个人通过它和接收信息, 提高了信息接触目标受众的机会。在企业内部, 互联网和内联网、外联网的使用使信息能被不同部门和合作伙伴共享, 信息的效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有利于企业更好适应市场的变化。

(6) 经济性。互联网上的信息交流是将各种信息转换为二进制码进行传递, 可以节省在现实世界进行信息交流时所需的大量印刷、场地、邮递、交通、人员等费用。对制造商来讲, 与顾客直接交流将减少对中间商的依赖, 从而使营销链条缩短, 能节约销售成本。交流成本方面的优势对企业开拓市场也有帮助, 传统的交流方法由于成本高, 商家为节省费用往往将顾客分为高价值客户和低价值客户, 与前者经常沟通, 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互联网的使用可以让低价值客户也能得到这种服务, 从而吸引更多顾客。

(7) 功能集成。互联网将传统市场营销中不同形式、不同阶段的信息交流, 如广告、市场调查、交易指令的传递等集于同一平台, 使得市场营销的大部分工作, 如信息收集、收款、售后服务等都可借助于互联网、内联网一气呵成, 从而使互联网成为一种全程营销的渠道。对消费者来说, 互联网让复杂的信息交流简化为简单的点击行为, 从而使他们的购物变得更方便, 商品信息查询、比较、购买、售后服务都可坐在电脑前, 按动鼠标就能完成, 还能节省时间和交通费, 降低了购买成本。

(8) 一对一沟通。利用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可以分析客户的行为, 针对每个客户的特征和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务, 客户的意见能得到及时的处理, 让客户时时感到被关心和重视。这种沟通有助于满足消费者对尊重和自我价值的需求,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着名商务网站Amazon 业务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9) 信息可检性。在信息量呈几何级数递增的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 无序的信息对用户来说是一种灾难。用户寻找信息时, 如果信息搜寻

困难, 成本太高的话, 他就可能放弃搜寻。这对于信息交流来说, 是一种重大的障碍。互联网有大量的搜索引擎为用户检索提供方便, 可以降低信息搜寻成本, 这不仅对搜寻者有利而且使发送者接触

目标的机会更大。

(10) 交流隐蔽性。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时, 双方是不见面的, 也没有第三人知道交流的内容, 因此交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对用户来说, 这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 用于市场调查能提高数据的真实性。用于交易时, 使交易也具有隐蔽性,对于许多不愿意在购物时被别人打扰, 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所购商品的消费者来说, 这一特征是他们选择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 3.新的营销环境需要互联网

网络营销的崛起与全球营销环境的新变化也有密切的联系。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全球营销环境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1) 市场全球化。在这种背景下, 各国各地区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交易的规模和范围更大。厂商与购买者在时间、空间、质量、价格等方面的背离也更明显。交易中个体的信息搜寻超出了国界, 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交易规模、范围和环境的改变要求新的交易方式与之适应, 网上交易是人们对交易方式选择的结果。

(2) 消费者更加强调自我。研究表明, 消费者对自身地位的认识与收入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消费者收入较低的情况下, 大批量的生产有助于降低成本, 使产品廉价实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和消费者收入的提高, 人们对价格的敏感性降低而更加强调自身的价值, 重视个性化。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柔性制造系统的应用又使这种个性化消费成为可能。消费个性化要求生产厂家与消费者建立一对一的信息沟通, 随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和差异。新的信息交流工具必须能同时进行大量的点对点的信息交流, 计算机网络正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选择。

(3) 关系营销理论被众多企业接受。关系营销强调的是厂家与用户之间建立与维持长期的良好关系。由于竞争激烈、需求变化快, 争取新的顾客比维持老的顾客困难得多, 据估计争取一个新顾客的费用是维持一个老顾客费用的5倍,争取更多的回头客是新时代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对消费者来说, 购物不仅是生理需要, 更希望得到尊重与承认, 让消费者感到被重视是留住顾客的重要手段。对厂商而言, 随时与消费者保持信息交流, 让他们感到被厂商关注, 自己的意见被厂家重视是有效的营销手段。互联网作为一种即时互动的交流工具, 具有这方面的优势。

(4) 营销环境更复杂, 对信息处理的要求更高。经济的发展使信息量激增, 对企业的信息处理与分析预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为信息处理提供了高效的手段, 处理手段的提高要求信息收集活动的高效率。传统的信息搜集方法不仅范围小、效率低而且不适应计算机处理, 计算机的处理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使用使这一状况得到改变, 从网上收集信息来源更广, 传递迅速, 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都是数字化的信息, 便于计算机处理。使得企业能做出更灵活的反应。

(5) 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70 年代以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企业, EDI、CAD 等技术使计算机在生产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在商业领域, PO S 系统被广泛采用; 在金融领域, 金融电子化、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制造业, 柔性制造系统的使用使网上定制成为可能; 而在家庭, 电话、电脑的普及率也不断提高, 这些变化都为互联网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可以看出, 新的营销环境所呈现的新特点需要一种能与全球消费者、合作者进行即时的双向沟通并能即时处理各种信息的信息交流工具, 而互联网正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4.网络营销的缺陷和解决办法

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工具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网络营销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许多问题, 其主要表现有:

(1) 信任问题。在信息交流中, 双方的信任程度直接影响交流的效果。如果对对方提供的信息缺乏信任, 很难想象这种交流有什么意义。互联网为交流双方提供的是一种虚拟的不见面的交流空间, 其开放性的特征更容易使人对网上信息产生不信任感。这成为影响网上营销发展的重要障碍,CNN IC 在2002 年7 月的调查表明, 我国网民认为网上购物的最大问题是“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用得不到保障”(占3619% ) ,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①让消费者熟悉网站。熟悉是信任的必要条件, 许多网站利用传统媒体和开展公关活动宣传网站的目的就是建立信任。对网上购物的优点和网上购物者的亲身体验多加宣传, 也能减少消费者的顾虑。

②采取一些符合消费者习惯的能增强信任感的措施, 如建立商店实体或与传统商家合作, 以及完善售后服务等。着名网站Amazon 吸引客户的重要经验就是有完善的退款保证。

③发挥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监督认证职能。建立认证中心是许多国家发展电子商务所采取的措施, 我国在这方面也开始起步。政府可以采取几方面的措施来增加用户的信心: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对网上欺诈行为进行更明确的定义,并加大惩处力度; 对网上交易实行更严格的退换货制度及其它质量保障制度。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的监督职能。政府网站由于具有权威性和唯一性的特点, 利用它提供网上企业的资信信息, 公布信誉良好的或信用不佳的网上企业名单以及接受消费者投诉,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用户对网上购物的担心。

④对上网商品的选择。经济学将商品按消费者在购买前对其质量的确定程度分为寻求性商品和经验性商品, 前者指购买前可以确定其质量的商品, 如书籍、日用品等; 后者指购买后才能确定质量的产品, 如家电产品、服装等。对于寻求性商品只需要提供价格、购买地点等信息消费者就可以决定是否购买, 而对经验性商品除了提供信息外, 消费者往往还要试用才能作出购买决定。所以, 一般来说, 更适合在网上销售的商品应该是寻求性商品。

(2) 信息安全问题。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式的网络, 它所采用的TCP?IP 协议和UN IX 操作系统本身也有安全方面的漏洞。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存在信息被截取、篡改和滥用的情况, 最近几年关于上网用户的银行帐号和密码被人从网上窃取的报道很多, 而用户上网购物的记录被商家出售的新闻也不少。这造成许多用户不敢进行网上交易。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法律和技术两方面着手: 首先是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比如隐私权保护法和打击窃取网上信息的法规等; 其次是在技术方面通过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认证技术的应用或利用虚拟专用网来防止或减少信息被窃取和篡改的可能性。

(3) 费用问题。上网费用比较高, 对用户来讲就是信息交流的成本高, 这成为阻碍网络营销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CNNIC 的调查表明, 网民对互联网使用中不满意度最高的问题是费用高(14.3% 的用户对费用很不满意)。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网络服务业自身的发展, 网络服务业属于边际成本递减的行业, 用户越多, 新增加一个用户所需增加的成本越低。随着上网用户的增加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费用问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题应该能够得到解决。在互联网普及的初期, 电信部门可以牺牲一点部门利益, 降低上网费以吸引更多用户, 从长远来看, 这对用户和电信部门自身都是有好处的。

(4) 物流问题。互联网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信息交流方面,在物流方面, 除了数字化产品或服务可以通过网络提供外,其它商品的传送还需要利用传统分销渠道, 降低物流成本可以从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建立专门的物流企业负责商品的存储和传送。利用它们的规模优势可以降低单位商品的物流成本, 这正是社会分工带来的好处。二是可以利用互联网降低资源浪费。据统计, 我国目前的货车空载率达30% , 不仅极大的浪费了运力而且造成交通资源的紧张。互联网作为信息沟通平台, 用来及时撮合待运客户与空载车对

合理分配运力、降低运输成本都有好处。三是与传统中间商合作。它们一般比较接近消费者, 与这些中间商合作不需要新的投资, 也是降低物流成本的一种有效途径。

互联网在信息交流方面的优势为网络营销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 它的不足之处也使网络营销面临许多问题, 但随着网络营销实践的发展, 人们一定能扬长避短, 网络营销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网络与信息论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探讨与研究

[内容摘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连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将信息技术的教育向网络化大力推进。本文是本人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就基于网络下的教学活动,介绍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网络 Internet 交流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必修课程,和其他学科相比较,信息技术课有着两个突出的特点:

1、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更新非常快。信息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软硬件技术的更新非常快,如软件中最为重要的操作系统,当人们还未完全熟练Windows 95时,Windows 98、Windows 2000、Windows Me 、Windows XP一个接一个的出现,使人们不禁要困惑自己是不是还跟得上知识的更新。可以这样讲,即使今天向学生教授的是今天最流行的东西,可能明天就已经烟消云散,而成了过眼云烟了;而硬件,几乎是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要更新一次,曾几何时,80x86的机器一统天下,PⅡ, PⅢ,PⅣ的相继推出,不经意间就把它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促使该学科的内容也要随着不断地更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迅速更新换代的特点,要求整个教材体系和课堂教学必须跟得上更新换代后的需求。

2、信息技术教育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很强,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其他学科注重地是打好基础,而信息技术课程则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的这两个显著特点必然要求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要与传统的其他课程不一样。传统的教学大都是在教室里采用"书本+粉笔"的模式,网络的不断推广和普及,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现在的中学,特别是达标中学大都有了自己的校园网,有着自己的网络教室,这样为我们更好地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提供很大方便:

一.在网络教室上课

中小学地信息技术教育注重的是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多实践,多动手。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里,除了少量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章节无需通过演示说明外,其他的大部分是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在课堂上要强调的是学生操作技能培养,把上课地点设在网络教室,教师以"任务驱动"方式,以某个实例为先导,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教授相关知识。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通过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演示,就可以马上在自己的电脑较熟练地操作,消化吸收本课堂的知识,并及时反馈信息给教师。在网络教师上课,教师也可以把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及注意事项以WEB页面的形式储存在Web服务器上,供学生自学使用。

二.通过联网的机器在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相互的探讨与交流

现在的网络教室一般都装上了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如南京远志科技的LanStar,北京深蓝易思的EasyClass等,借助这类软件,可以很好地实现学生与老师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对老师提出的某个问题,学生可直接用文字或声音与老师交流,也可以在同学之间形成一个讨论小组,相互探讨,学生还可以就个别问题单独向老师提问,老师也可以方便地在教师机监视控制学生机的操作情况,在课堂的有限时间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性。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促进,集中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开放性、针对性、合作性及情境创设的原则。

1、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借助网络这个虚拟平台,在网上参与交流学习体会,可以使平时比较内向不敢发言、表现欲较低的同学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地看法,通过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然的学习环境。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网络教师里,把全班分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的分配采用互补的形式,即层次高的、中等的、低的来搭配,使学生在上机学习时能互相带动,互帮互学。让每个小组出一版电子报刊,各个小组成员之间就要相互协调分工,有的要负责统筹,有的要文本输入,有的要负责图片处理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非常有好处。

3、有助于学生的创作性思维活动。教师通过创作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创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完成一定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最后老师还可以把学生完成的比较出色的作品在网上向其他同学展示,让学生在自己同学中比较,从同学中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方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我们一直主张这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整个教学的重点已经由老师如何教转向学生如何学,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最有益、最有利、最有力的"教学工具",他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别是在学生放任自流的学习时,将起到最大的限制和控制作用。

三.通过Internet获取更多的知识

Internet是个大课堂,它的信息包罗万象。从Internet获取知识,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网上的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内容正是学生很想了解的。在Internet上,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资料,而且这些信息都是比较详实,比较全面的,这对扩大同学们的视野、丰富同学们的知识面是非常有好处的;网上的BBS论坛、留言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新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学会向他人寻求帮助;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网络知识竞赛,组织个人网站的评比,可以发展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现在的Internet上,有很多的教育类网站,非常便于同学们补充课堂知识和自学,如K12教育资源网,我省的曙光网等等。针对现在的学生一旦上网,很喜欢上聊天室,玩游戏这一现象,要求我们教师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必要的时候,就切断学生机器与Internet的连接。

在信息技术教育的时候,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要注意信息道德的培养。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网络病毒、网络色情、网络欺诈和网络?客随时出现,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要组织学生有关这方面的多种形式的讨论,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信息道德观。

信息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目前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还需要这方面的专家和我们信息技术课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讨。

网络与信息论文:浅析网络言论自由与个人信息维护的平衡

论文摘要 现今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往往通过网络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由于互联网是一种虚拟的载体,且网络用户众多,使得网民在网上发表的言论难以受到规制,于是网络上滥用言论自由权致使他人隐私权被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言论自由和个人隐私权进行界定、对网络言论自由特点以及二者产生冲突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遵循相应的原则,最终实现网络言论自由与个人信息维护的平衡。

论文关键词 网络言论 隐私权 价值平衡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进步,民众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两者的冲突日渐加剧,由于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网民的不断增多,产生了一种新事物——“人肉搜索”。自2001年的“微软陈自瑶事件”开始至今,“人肉搜索”发挥了巨大作用。如,2006年的“虐猫事件”,2010年的“小月月”案,2015年的被打女司机案,还有2008年号称“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的王菲因“人肉搜索”诉网站侵犯隐私权、名誉权案,这些案件引发了网络言论自由与侵犯隐私权的热烈讨论。

一、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

(一)网络言论自由的特点

网民在网上发表的观点、看法,是行使其言论自由权的一种方式,它与其他传播途径有着较大的不同。但传统上公民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基本上依赖于大众媒介。因此,其所提供的信息,准确可靠与否,都直接影响了公民的对社会问题等做出正确判断。如果没有大众传播,那么公民的思想、意见以及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的表达都将受到限制,互联网的出现,使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更容易得到保障,且以更加快速便捷的方式,当然也渐渐摆脱了对于大众传播的依赖。在这种情况下,言论自由也产生了其自身的特点:

1.非规范性传播较多。实际中大部分都是公民个体自觉的传播,这种传播缺乏规范性,因此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往往较为缺乏。

2.迅达性和广泛性。在网络条件下,信息传播大多不受限制且方便快捷,几秒钟的时间,所表达的信息就会有上百万人知道,如之前网上引起热烈讨论的“香水门”事件中,当一位女学生买香水未付款的帖子一经贴出,人肉搜索引擎便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将此人的诸如照片,身份证,手机号,就读学校等个人信息公布在网上。

3.网上言论侵权类案件的发生率较高。一方面由于公民缺乏擅自发表有关他人个人信息的言论会侵犯他人隐私的认识;另一方面,所传播的内容没有经过事先的审查,而直接发表出来。这样一来隐私权很容易受到威胁。 究其成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管辖。

正是因为网络言论自由的上述特点,又没有明确的法律限制,公民的隐私权很容易被侵犯,产生二者间的冲突。

(二)隐私权

“隐私权”最早是由美国法学家路易斯·布兰蒂斯和萨莫尔·华伦在1890年发表的一篇《隐私权》中提出的,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项公认的并且是独立的人格权。 隐私是指自然人不愿将其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生活为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比如私人的一些活动,有关个人的信息以及属于私人的空间。隐私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隐私应当于公共利益无关,如果个人信息的维护妨碍了公共利益,那么这样就不应当维护公共利益;第二,隐私应当是合法的。因此,违法犯罪的事实不属于隐私的范围,公民对其他公民违法犯罪行为的披露是不侵犯隐私权的。

我国对于隐私权的规制还是比较少。《民法通则》中对于公民隐私权无直接具体的规定,仅将其作为具体人格权的一种进行保护。而《刑法》则仅规定了非法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一项。

二、网络言论自由权与个人隐私权的冲突的原因

(一)两者的利益冲突性

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分别表现两种价值追求:第一种表现为隐私权人维护自己的信息,使其不被知悉,公开和传播。第二种是尽量多的地获得外部的信息,希望所关注的各种社会信息足够透明。因此,不同的利益群体会因为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导致对隐私权的言论自由提出各自不同的要求;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新兴传播媒体日益发达,那些传统上可能是鲜为人知的事件会出其不意的在公众面前曝光,引起舆论的极大关注,这种关注也许对当事人来说是不愿任其发展的。但对于媒体,恰恰是其利益之所在。

因此,若国家保护一种权利,那么必将妨碍或侵犯另外一种权利,使得两者的矛盾更加紧张。

(二)两者本质的对抗性

权利均有利益追求,因此权利之间存在会一些冲突:1.权利具有涉他性。即要想实现权利要涉及他人,否则就不能实现。2.权利的排他性。也就是要实现自己的权利,就要排除他人的干扰。3.权利边界的模糊性。即权利之间界定划分不清楚,因而导致了冲突的产生。消极、被动、带有防御性质是隐私权的特性,表现为排除任何人探知、传播,网络言论自由权是积极主动的表达权,公民可以公开披露并传播。

(三)法律建设的滞后性

法律是社会各种关系的调和剂,通过一系列对权利义务的限定,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出版等自由。同时也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包括隐私权)不受侵犯。这表明,宪法所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但在实践中如果两者发生冲突,权利间的冲突原因,并非法律自身有缺陷这一种。

三、对网络言论自由权与个人隐私权的限定

公民的言论自由应当给予相应的保护,美国法院在“威尔逊”案判决中说到,“互联网络和其他类型传播信息的网络是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因此,它应当遵守法律上规定的义务与承担相应的责任。

事实上,我们需要在对言论自由限制的同时寻求对隐私权保护的一种平衡。当然,自由是存在于一定限度之内的。因此,对网络言论自由也应当给它设定一定的限度。一方面,网名在行使其言论自由权的同时,不以对他人的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造成危害为前提,所以言论自由是在一定限度内的自由。“虽然言论自由是基本的权利,但这也是相对的。政府为保护政治、经济或道德免遭重大损失,对于即将造成的或者试图造成某种实际损害危险,宪法应予以限制。”

另一方面,诸种权利价值均得到法律保护,使得平衡两者显得尤为困难。因而产生权利之间的冲突。自由与责任实不可分。如果一个自由社会的成员不将“每个人所处的境况乃源出于其行动。这种现象被视为是合法的,也不将这种情况视为其行为的不良结果予以承认。那么这个自由的社会就不可能发挥作用或维持自身。” 因此,通过法律对网络上的言论加以控制,这符合保障公民基本人格权的宪法精神,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中言论传播具有较强的广泛性,所以对网络言论进行控制还是较为复杂的。

四、网络言论自由权与隐私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尽情享受网络便捷的同时,也在承受着滥用网络所招致的麻烦。如果仅仅依靠网民和网络服务运营商的相互自我调节,二者之间的矛盾将愈演愈烈无法调和。各种冲突和社会纠纷得以解决的制度化和非任意化,是我国现代法治社会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怎样既维护了个人隐私,又保障了公民在网络上的言论自由,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尽快完善有关网络言论侵权的相关立法,运用法律的手段,调和网络言论自由权与个人隐私权之间的冲突。在整个法律价值体系的架构下,通过分析二者各自的特征以及价值追求,且依据这些特定的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优先保障何种权利作出权衡和判断。

(一)法律合理设定权利界限原则

洛克认为,法律消减权利之间的纷争最有效手段在于设定他们的范围。 我国的许多学者也认为,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这一措施,对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划定严格的界限,二者的矛盾才应该会得以协调。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不够充分。对言论自由的界定是被宪法所规范的,而我国的《宪法》司法化进程较慢,在实践中很难使权利真正得到保护。

(二)公共利益先行的原则

公民所发表的言论应当是与公共利益相抵触的。如当事人的言论违背法律或其他一些道德准则,而这恰恰是属于公共利益的范畴。公民基于对言论自由的追求,公开或发表与人格尊严有直接关系的言论或信息时,不应当简单地将其定义为对隐私权的侵犯。 苏力教授认为,权力与权利之间存在位阶与冲突,但言论自由在其他的多个国家均被认定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且是优先于其他非基本权利的。 但是,从权利价值方面衡量,这一原则应当仔细研究。言论自由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隐私权是公民基本人格尊严,二者从价值角度看,似乎没有位阶之分。

(三)适用利益平衡、知情同意原则

二者协调是处理冲突的有效方法。对于这两种基本权利,其两者的位阶基本相同,因此就需要使其的消极影响最小化。知情同意,是指即隐私权主体在告知其个人信息将在何时、何地、何种范围内被利用,就此作出自己的决定,并且这种决定不应当以默示的方式作出,应当主动积极的做出决定——明确许可或者不许可,及时决定和回复。

综合来说,知情同意是一种在维护公民网络言论自由、隐私权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并从这三方面最终寻求调和与平衡的产物,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对策。

(四)完善网络侵权的法律规制体系

自网络侵权案件频发以来,对于由谁承担具体责任,并且如何对其追究责任的问题等都因网络自身的特点而复杂化。为此,有必要明确责任,建立有力的侵权责任追究机制。使网络侵权案件在司法过程中能够获得适当的处理,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在确保两者利益都得到维护的前提下,应当完善法律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保护机制,形成一个宪法为核心,各个部门发相互协调补充的法律体系。这样才能使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得以调和,从而达到平衡的状态。

网络与信息论文:试论网络信息资源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论文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 环境 组织 管理 传播

论文摘要: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发展,其在为人们提供大量可利用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在传播中也会产生各种负面作用,因此,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不断加强对其的监督与控制,是营造良好信息传播环境的必要保证。

一、引言

为更好地满足时展、社会需求,我国信息管理的过程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正逐渐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演进。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以其惊人的数量和速度增长,其在为人们带来便利、快捷信息服务的同时,无序和混乱的信息传播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网络信息资源的特性与面临的诸多问题又决定了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这一命题的复杂性和关键性,为此,如何对网络中复杂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配置及利用,是需要亟待解决的。

二、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及特点

(一)概述。网络信息资源又称虚拟信息资源,其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是由数字化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以及超媒体、超文本技术所支撑的信息资源,具体地讲,是将信息资源以数字化形式记录、以多媒体形式表达,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简而言之,网络信息资源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综合。

(二)类型。鉴于信息来源的广泛性,致使人们目前对网络信息资源类型的划分还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为此,可通过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划分。如按网络信息的知识单元组成形式可以分为结构化数据资源和非结构化数据资源;按开发主体划分可以分为政府机构站点资源、企业公司站点资源、学校站点资源、科研院所等;按信息内容的范围则可以分为政府信息、教育信息、文化信息、学术信息、有害和违法信息等;按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方式可以分为非正式信息、半正式出版物等。

(三)特点。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网络信息资源无论在数量、结构、载体形态、内涵传递,还是在分布和传播的范围等方面都显示出了新的特点。具体地讲,从内容上,其有着内容丰富、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增长迅速、格式多样以及资源易于复制,存储数字化、传播网络化,信息源复杂,分布虽然开放但内容之间关联程度强的特点;从形式上,其有着动态性、非线性、交互性的特点;从效用上看,其有着开放性、共享性、时效性、强选择性、强转移性、高增值性的特点。

(四)缺陷。网络信息资源虽是如此的丰富、方便、快捷,但其自身的存在与传播、发展中仍存在诸多值得重视和管理的问题,如内容虽然丰富但庞杂无序,质量良莠不齐;大量信息虽得到快速的产生与传递,但却得不到长久保存;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版权保护、隐私保护等都缺乏必要的法律制约和管理措施;通信线路的资费偏高,致使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等等,这些问题及隐患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地制约了网络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三、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

鉴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优缺点并存,在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中筛选出高质量的信息则显得尤为重要,这必然要求人们对其所使用的资源予以正确、合理、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所谓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是指按照一定原则、采用一定方法和模式,对因特网上某一领域大量的、分散的、杂乱的原始信息以及经过加工的信息材料进行搜索、分析、筛选、判别、评价、标引、排序、著录、存贮等处理,进而有效地排除其他不必要的信息、得到所需要的信息。

(一)入口控制。首先,通过网络信息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的宣传教育等工作,即将法制手段、行政手段、精神文明予以有效结合,来使广大网上用户群中的信息生产者可以更规范、更有序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进而尽量避免各种不良信息、污染信息的与传递,以此形成健康、良好的网络文化和信息生存、发展空间。

(二)采集管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一方面要注意用户潜在的未来信息需求,懂得用户信息的需求特点、信息行为习惯、获取与吸收信息的机理与规律,使信息资源的描述、表现、传递符合用户口味;另一方面要通过人工采集(利用浏览因特网、查询有关书目、报刊等或与他人交流)和智能采集(利用专用的信息搜索软件)的方式,在遵循计划性、针对性、科学性、预见性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信息采集的个人化、专门化,并由选择检索点转向最相关信息,从以文献信息利用为中心转为以知识利用为中心。

(三)资源重组。为使用户在获取和利用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更方便、更快捷的检索和利用,可运用各种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重组,如建立一定数量的、公认的检索质量高的网络信息资源指引库、搜索引擎机制、主题树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等,使整个网络成为一个虚拟的、单一的、有组织的、有结构的信息集合,这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起了一定的作用,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网上信息的控制,另一方面在逻辑上优化了网络信息资源。

(四)良性循环。信息价值是有生命周期的,原来有用、有价值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失去其价值而变成信息垃圾,所以,一方面通过一些网络管理机构定期的组织利用问卷的方式进行用户投票评选来鉴别哪些信息有用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哪些信息无用;另一方面删除无用信息,剔除某些滞后的信息服务,以保证网络信息资源有一个良性的循环。

网络与信息论文:浅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网络道德 德育渗透

论文摘要: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网络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主要介绍了作者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尝试。

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网络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据最新调查表明,目前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青少年学生占21%,上网冲浪已成为学生的时尚。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营造了青少年道德成长的新环境,同时也对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提出了挑战。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与网络的不可分割性,所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对本校高一年级24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网络在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网络信息的复杂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常常混杂在一起。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是非辨认能力还很差,经常浏览黄色和暴力内容的网站容易使一个人的性格扭曲,严重者会出现人格分裂和精神变态。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学生无意中接触过网上的黄色信息。

另外,互联网上还有许多政治上极为反动的信息,在调查中发现,68%的学生曾收到过反动的不明电子邮件。这一切对自制力和分辨力不高的青少年学生都有很大的危害。

2.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青春期的中学生,成人意识很强,自我意识很重,尽管他们在很多方面还显稚嫩,然而,他们普遍感觉自己已长大成人,对来自学校、家庭的不同意见持强烈的对抗心理。虽然我们的调查中有高达53%的学生承认父母是自己最信任的人,但是很多中学生不愿意和长辈谈心里话,他们反感长辈的居高临下和对自己缺乏理解,网络成为部分学生宣泄情感的重要场所。在这个虚拟化的社会里,每个人的“脸”都是统一的显示器,每个人的“话”都是显示器上的一排排文字,似乎比现实社会更“纯洁”。但是,这个虚拟的社会与现实社会有较大差距,并不同步。如果习惯性地“生存”在这个虚拟化的社会里,必然会影响、甚至改变其思维、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使其对现实生活产生一种冷漠感、距离感,失去传统的亲情、友情等道德情感与平等互助、和谐一致的道德关系。

3.沉湎网络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中学生上网的目的是聊天和玩游戏。

漫无目的的聊天在时间上很难控制,游戏的兴趣持久性长,再加上青少年爱玩的天性,而中学生的自制力又很差,因此很容易造成上网成瘾。不少中学生成了小“网虫”,沉湎于网上,将90%的时间用到网络游戏上,做了网络的俘虏,为网络所累,痴迷于“网吧”、“聊天室”不能自拔。迷恋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体育锻炼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有的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炼就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在生理上中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若过长时间与电脑相处,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也使得脊椎变形,情绪不振,身体的健康受到威胁。

二、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网络的负面作用对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针对问卷调查所显示出的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利用网络。

1.开展主题辩论,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你对网上黑客的态度”这个问题中,56%的学生表示“反对”,33%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还有11%的学生表示“支持”,这表明有些学生对“黑客”的定义还不是很清楚,对“黑客”充满着神秘感,甚至把他们当作偶像来崇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上开展了“‘黑客’是‘侠’,还是‘盗”’的主题辩论会。让学生通过两个星期的资料搜集、整理以及课堂上针锋相对的辩论,使他们了解到相关的法律知识,认识到黑客行为对网络社会的危害,从而自觉维护和保持这个“社会”的正常秩序,自觉遵纪守法。

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的知识时,让学生讲述自己曾经遇到的电脑病毒,以及病毒造成的种种损失,大量的实例使学生意识到病毒的巨大危害性,从而增强他们的防毒意识。同时,通过向学生征集“防毒小技巧”、让学生评选“最佳杀毒软件”,促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防毒知识,使他们在感性中形成道德认知,进而树立良好的道德观。

2.利用论坛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文明上网

在调查中,我们让学生列举网上的一些不文明现象,经过统计主要集中在:色情广告、网络欺诈、使用不文明用语、盗用他人信息、垃圾邮件等几方面。可见,学生们有一定的文明意识,对网上的不文明现象也表示反感,只是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容易受到坏人的误导。为此,我们带领学生利用网上论坛展开“制订中学生文明上网规范”的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网络论坛的时间优势,整个讨论活动持续了一周,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发表观点,给了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为了能把自己的发言放到论坛精品区,每个学生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对的内容认真阅读与分析,一些平时不善言语的同学也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还有一些同学在看到其他同学发表的见解之后,进行了深入讨论,在“短兵相接”的思想碰撞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行为规范的热点、难点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再是单方面的受教育者,他们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加入到了德育组织者、实施者、支持者的行列中来,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3.公开电子邮件地址,做学生的“知心姐姐”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教师都会向学生公布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认为为学生答疑解惑、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这样一个网络无所不在的社会中,更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解答心中的困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电子邮件具有匿名、隐蔽的特点,它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减少顾忌,真实地表汰自己的内心情感。学生们最开始的时候只是问一些学习问题,在经过一个时期的试探和相互交流以后,学生的话题越来越多。有的学生为了更好地与我们交流,还为我们申请了QQ号码。电子邮件这个得力的网络联络工具,既缩短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使我们能够尽快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保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4.共建班级主页,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有些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缺乏与同学的交往,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并树立学生敢于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一道题目“如果你们班已建立班级网站,你会经常光顾吗?”有60%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会经常光顾;另外34%的学生选择偶尔光顾;只有6%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表示不会光顾。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支持创建班级网站,我们便带领学生开始着手筹建各班的班级主页,并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特长,分别成立了资料组、美工组、技术组等,利用课余时间,投人到这项展示班集体建设成果的活动中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班级网站凝结着每个参与者的智慧和劳动,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每个人都收获了自信和成功。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最初在调查中表示“不会”光顾班级网站的学生,据了解大部分是因为在班级中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不太好或者性格孤僻,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创建班级主页的活动中,创造机会使他们与同学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改善同学关系。

5.推荐适合中学生的优秀网站和论坛,引导学生上“健康网”

网络虽然包罗万象,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适合中学生的网站并不很多,33%认为比较少,11%认为非常少。

为了引导学生上网,我们整理了一个网站收藏夹,其中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如学习类、娱乐类、新闻类、心理咨询类等,每一类中都向学生推荐了很多适合中学生的优秀网站和论坛,然后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将这个收藏夹发送给每一位学生。学生们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后,都迫不及待的想看看老师推荐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网站,通过浏览各个网站的优秀资源,参与网上论坛的讨论,很多学生慢慢养成了上网查询学习资料、自主上网学习,在论坛发言求助或主动帮助他人的习惯。同时,学生们还不断地向我们反馈信息,向我们推荐优秀网站,使网站收藏夹内容不断扩充更新。

6.营造积极健康的信息科技氛围,感染和引导学生

为了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他们对网络的兴趣,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网页制作比赛,并协助其他学科教师制作学习网站。这种有目标的边实践边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取得好成绩,拿回一个又一个的奖项,对其他学生也形成了无形的激励,激起他们的成功意识,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投人到这项展示个人才华的活动中。

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在校园网上创建自己的个人网页、开办网上论坛、创办网络杂志,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信息科技氛围,从兴趣、成就感方面感染和引导学生,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这样,当学生发现在知识海洋中畅游的极大乐趣时,就不会被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吸引,信息技术的正面教育功能也就凸显出来。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必须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有机地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渗透,使信息技术学科诸因素与德育内容和谐统一,如春风化雨,育人于无形之间。

网络与信息论文:构建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的理论与技术设想

一、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将现有单一性会计信息系统改造成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只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如果说同一属性的会计信息很难同时满足真实性和相关性的双重质量特征的话,那么,同时提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属性的多元性会计信息要求,也许并不会出现太多的困难。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企业出现两种不同数字规格的利润,企业管理当局就必须判断应以哪种规格的利润进行分配会更好或者是更安全。但是,如果这个数字不是用于企业财富分配,那情形就极有可能发生一些变化。事实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于存在跨国投资问题而必须使用不同国家的会计核算标准,从而产生不同规格数字的利润也就并非只是个别现象了。尽管这种现象是一些会计专家所不愿看到的结果,但越来越多的企业仍在源源不断地生产着大量的模拟会计报表,同样,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仍然在不断地生产着不同规格的利润。因此,是否接受多元性会计信息只是一个观念问题,并非会计信息是否真实的性质判断问题。

在当前的会计领域,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会计信息质量,基于此类问题解决的会计控制理论也是多年来一直争论的焦点,而会计信息品种的自由选择空间拓展及会计信息节目的精彩程度如何,还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那些墨守陈规的人们来讲,会计进步只是武装一下现代化计算工具,至于会计节目是否会吸引众多观众,或者说会计信息是否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要,并不十分重要。因此,从近些年来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发展来看,不管是否架设了网络应用平台,都并没有离开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这些传统的纸张作为媒介的会计信息存储和传递方式,只不过是多了一些手段而已,对于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改造并未触及根本。本文构建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问题的提出正是出于对此类问题的考虑。

在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首先是具有多重属性,这就如同在一台电视上可以看到不同频道的电视节目一样,它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同时,基于网络基础之上的系统建设能够使会计数据的存储和传输遍布国内外所有角落。同以往单一会计信息系统相比,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只将原始数据加工成标准编码的源数据,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实现了会计数据的真正共享。基于上述要求,构建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需要对现有会计核算系统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并采用分布式对象技术解决整个系统的动态问题。同时,也预示着将更多地采用事件驱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二、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需要借助业务流程重组技术对现有会计业务流程进行彻底改造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在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业务流程重组的概念及具体定义有很多,其中,汉默(Michael Hammer)所提出的概念较具有权威性,并被广泛接受。他认为:业务流程重组是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地重新设计。重组的过程是要从客户需求和企业战略目标出发,以信息技术、人与组织管理作为重新设计和实现的手段,通过对企业原有业务流程的彻底变革,达到满足现代企业降低成本、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适应客户多变需求、提高企业整体绩效的业绩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讲,会计信息本身就是会计活动的产品或结果,会计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如何提高会计信息产品的质量,特别是如何更好地为会计信息客户提供多样化服务,降低会计信息生产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生成速度,是目前会计核算系统改造所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基于此种理由,对现有会计核算系统实施业务流程重组,是寻求会计发展和飞跃的重要途径。

现有会计业务流程是建立在会计分工下的一种顺序化业务流程。劳动分工需将一定的过程分解为具体的个别作业,并认为管理活动的重点是在于提高个别作业的效率。基于此,在会计业务处理中,通常将会计系统分解为原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报表编制等若干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括一些具体核算模块,形成一个类似“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然而,这种所谓详细周密的组织结构也造成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对分割的事实,形成了特有的“孤岛”现象。“单一的、顺序化”的会计业务流程所带来的结果,只能提供“属于会计基本业务的东西”,且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会计软件技术只能是对手工会计的简单模仿,起到的作用无外乎就是减轻手工强度、提高会计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而已。而真正体现决策和控制导向的现代会计理念,就必须打破单一的、顺序化的会计业务流程,而代之以面貌全新的“多元”和“事件驱动”,会计信息处理采用事件驱动(Event Driven)方式即意味着平时不在进行顺序化信息处理,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只是一些原始性信息,当使用者需要某类或某种专用信息时,只要驱动相关专用信息代码,就能满足其各种“特殊需要”。这时,会计系统作为一种高度集成化的系统而存在,它既是业务和会计两大系统的综合,也是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统一。在集成化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不再是彼此孤立的信息孤岛,管理会计将成为主体,财务会计则主要是用来对外提供信息和为管理模型提供资料。与此同时,集成化系统还突破了会计核算中记账和算账的诸多框框限制,增加了大量的非货币性信息输入和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会计业务流程重组更像是一种经营哲理。它和在分工论下会计业务流程相比,既是一种工作方式再造,同时也是一种补充。基于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下所提供的业务流程并不是对传统单一会计信息提供的业务流程取而代之。随着Internet技术不断完善,架设在网络平台之上的所有数据仓库,都可以实现远距离的标准编码的源数据信息的传输、搜索和控制。每个能够进入Internet的客户,只要建立了加工模型库,就能按照重新分类汇总模型、财务报告模型、预测模型、决策模型等,采用事件驱动原理,收集、分析和提取数据仓库中的信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会计信息频道将会满足众多不同口味人们的观看需求。

三、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需要基于网络上的信息集成系统进行支持,而采用分布式对象技术就是解决整个系统的动态问题基于网络上的信息集成系统是包含有不同计算机及设备通讯、不同数据库信息共享、不同应用软件间数据交换等所有技术的集成总和。它对提高企业整体运行效率,实现多元性会计信息资源共享具有重要作用。在集成化系统的基础上,对企业各种资源和制造过程进行优化、利用、排序及其重新调整,是进一步挖掘企业潜力、实现生产经营低耗、优质、高产的技术保证。20世纪70年代初期,哈林顿(Dr.Joseph Harrington)提出的CIM理论,其核心就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系统观点和信息观点,也即使用计算机采取信息集成方式来实现现代化生产制造,以求得企业整体效益提升。

系统的充分集成实际上就是解决系统的动态化问题,而要使整个系统真正能够动起来,就必须采取分布式对象技术(Distributed Object Technology)。系统的动态性是企业能够有效实施实时控制的前提和保证。由于现有会计系统大多是在一系列子系统的层面上被组织或集成起来的,换句话说,现有会计系统的功能划分是基于子系统这样一种粒度相当大的层次上,整个系统的划分是将其所有功能性内容切割成若干个功能包,而所有功能包实际上又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企业业务流程是由企业中不同角色的一系列活动所组成。因此,动态企业模型要求必须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即要求在活动这个功能层次上对系统进行集成改造,形成一种小粒度的功能划分。但正是这种功能划分粒度上的矛盾,使得现有系统的体系结构成为实现动态化的障碍。因此,要实现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的动态,就必须找到这样一种软件集成技术:它能够把各种小粒度的软件功能单元灵活地组织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那些软件单元又能够自由地运行在网络环境中。分布式对象技术正是这样一种先进的软件集成技术。

Internet技术与分布式对象技术的发展具有彼此捉进的作用。作为一个通讯框架,Internet为分布式对象技术广泛应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并由此可以推动类似技术应用的蓬勃发展。分布式对象技术改善了基于Web应用的质量,大大增加了Internet价值。这种共生关系正在创造出一种新的模式,它使得应用系统在设计开发及维护等诸多方面都已经不同以往。其主要技术特征包括:可以灵活地混合和搭配来自不同客户的相互操作的软件对象:可以集中管理和监控软件对象;由数据仓库集中存储会计信息,使得配置和维护客户端系统所需费用大大减少。

实现基于分布式对象技术的动态系统,还必须完成如下一些任务:将组成系统的各个模块分解成一些基本任务或活动的功能单元;依照分布式对象技术标准将这些功能单元封装或设计为标准对象;定义业务流程集及其角色;建立业务功能模型、业务流程模型、业务组织模型和系统配置模型,同时,建立工作流程控制机制;建立分布式计算环境,其中,主要是建立分布式对象管理机制。

四、随着电子数据互换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将无须再借助传统的以纸张作媒介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格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会计凭证淡出历史舞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如果会计凭证能够淡出历史舞台的话,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退出也便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也许我们现在还很难想象未来的会计核算将是一个什么样了,但肯定无疑的是,它与现在的会计核算系统肯定是面目全非。一切会计数据处理和存储都将通过自动控制来完成。而实现这一特征的重要手段就是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技术的介入。电子数据互换包括计算机、通讯网络、资料标准化体系三大技术,是将贸易、运输、金融、海关等业务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标准格式,采用计算机通过通讯网络来实现企业之间数据的相互传输和处理,并完成贸易全部过程。与传统会计手工处理系统相比,电子数据互换不再将业务单据或资料书写或打印好后进行寄送,而后再输入计算机,它是将会计数据从一台计算机直接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整个过程并不需要重复录入和检查。这种方式不仅流程加速,而且会计成本降低,其数据误差也随着环节减少而大大降低。利用电子数据互换系统,企业既可以直接和政府部门取得联系,也可和国外进行联网。

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已有超过20000多家企业使用电子数据互换技术,不乏大名鼎鼎的美国福特汽车制造公司和美国IBM公司。福特汽车制造公司已经通知其57家零件供应商:他们都必须使用电子设备同主顾交换运货时刻表、物资调拨单、发运单和收据;IBM公司早在1993年初就明确提出了要在年内与2000个零件供应厂家实现电子数据互换,其订单处理率要求超过80%.可以想象,彻底摒弃依靠会计凭证收集会计信息的传统会计核算方式已经为期不远。随着Internet技术日益成熟及其经济效益优势的体现,大量的电子数据互换业务将被安排在互联网上进行。而事实上,各国企业通过Internet的各种网上资料检索或信息搜寻已经屡见不鲜。在更广的涵义上,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下的会计人员无须再经过复杂的会计操作过程,如记账、算账、对账和结账。此时,会计成本将被赋予新的涵义和内容。

当会计信息采集采用计算机程序后,会计报表无纸化将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而只是一个观念上的转变问题。即使是未来会计报表和现在会计报表在格式与内容上并无太大差别,人们也可以通过各种软件来快速读取计算机屏幕所显示的各种会计数据。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支持下,未来会计报表将能够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和更加丰富地表达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损益和现金流量,会计报表也将以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去适应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客户阅读和理解企业会计报表上的诸多困难。

网络与信息论文:浅析信息网络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络;教育策略

论文摘要:通过论述信息网络的特点及对青年身心发展所带来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抓住时机,对原有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实现教育观念转变,注重新形式下的工作研究和思考,认真研究信息网络文化特点,加强网上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使信息网络在充分发挥教育与服务功能中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现代社会越来越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信息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据统计,到2000年2月止,我国网民已达890万,居世界第8位,而固特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是35岁,比电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40岁还低5岁。这说明青年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主要社会群体。而大学生又是网络的受众主体之一,这个日益壮大的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网民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对我国未来发展关系巨大,有人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为青年带来机遇,帮助青年步入了成长和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使许多青年在互联网中消极沉沦、误入歧途。如何认识和利用信息网络对于青年的影响,是社会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严峻课题,也对做好新世纪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信息网络的特点及对青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1.1信息网络的特点

人类创造了信息网络,信息网络反过来又以自己特有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基于个人电脑的信息网络更富有共享性、广泛性和民主性。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整个世界更紧密地连结在一超,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信息成为全球共享的资源.信息网络使人的交往方式更具广泛性,人们可在几千万甚至更多的人员中选择交往对象,并同时可和其中许多人交往,同时信息网络弱化了个体对社团及他人权威的相对依附,使更多的个人和群体享受到民主和平等。

②信息网络具有快捷性和很强的渗透性。

网络技术使生产力更趋向于高度扯会化、全球化方向发展;信息凭借网络的高速专递,使万里之外的人们可以“当面交谈”、研讨学术、交换信息,提高了人类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信息网络在不断演进自身的基础上还迅速地与其他文化特质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丛,其应用渗透到教育、政治、经济、科技等众多领域.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③信息网络具有虚拟性和不可控制性。

由于网络行为具有虚拟性或数字性的特点,在网络交往的现实生活中人们自然或社会的特征如年龄、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等都被隐去或匿名化,同时因为网络上运行的信息是公开的、共享的,只要通过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接受或传播各种信息,其过程无需登记,完全匿名,具有很大的自由度,而且也没有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因此其个体行为和引发的后果难以控制。

1.2信息网络对青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青年作为信息网络的最大的受众群体,由于其传统的文化承袭较为薄弱,更少文化惰性,因此更具有文化变革的适应性,更易接纳文化潮流的时代变迁,因此更易受到信息网络的各种影响。基于信息网络的上述特点,它对青年受众的身心有以下积极影响:

①信息网络的的共享性、广泛性和民主性特征使文化作为无形资产瞬间扩散到各地,达到了文化增值,激发了青年们的创新意识。

全球信息网络的连通使得出现了跨国家、跨时空、跨民族文化传统的大交流,它使得人们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火花,容易激发受众创新知识和探索求知的念头,阿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受众摆脱了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更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而信息阿络的高科技特点进一步使他们意识到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培养其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②信息网络的陕捷性和渗透性开阔了其受众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由于信息网络是一种高速、百科全书式的资源.有关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信息的数据库充满整个网络空间,青年学生一旦进入网络世界,只须具备一定的检索方法,即能快捷方便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邀游。信息阿络降低了学习成本.节约了学习时问,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是其它任何教育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③信息网络本身营造的网络环境符合青年的身心持苣,易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青年时期是人的心理“断乳期”、自我发现期。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急剧增强,自我意识和行为的自主性比较突出。在网络环境中.青年人越来越认为,虽然他们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却是依靠征服信息获得教育和知识的,而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他们既可以参考教育者和家长的意见,但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按照自己的价值观需要选择自己适合的知识结构。这样就形成了学习自主化的一种趋势.更有利于促进青年的个性发展.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精神。信息网络对青年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表现为:

①信息网络的全球性、不可控制性易造成青年思想的混乱,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申突与失范。

信息阿络具有开放性,它完全打破了国界,而且由于信息网络的基础语言是英语,主导国家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其运行的信息大多隐含着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意识形态,因此在给我们带来了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可能消解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民族文化,这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并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年来讲,很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同时使青年价值观产生倾斜、思想被同化,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在这多种观念相互激荡、多种思潮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信息网络时代,如何正确和有力的引导青年发扬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②信息网络的匿名性和大量信息垃圾易弱化青年的道蒋法律意识。

由于在信息网络上个人的自然、社会特征被隐去或匿名,因此其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也可隐匿而不受任何社会监督管理和他人约束,这极易形成道德、法律意识的弱化同时,信息网络中散布的信息垃圾如黄色、暴力信息以及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极易使青年谩入歧途。青年人固有的特点也可能引起电脑行为、网络行为的出轨,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沦为“网上黑客”,走上违法乱纪的犯罪道路。

③信息网络的广性、虚拟性特征,易导致青年“网络上瘾”,从而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因特网技术弥补了其它联络方式的不足,具有广性、间接性和安全性。在网络中,人们联系的方式是网络,不用直接面对面,这就激发了彼此之间的神秘感,促使人们有美好的想象和交往热情,在网络上人们也不用担心围泄露秘密而失去面子和自身利益,因此人们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与这种虚拟世界相比,现实世界的缺陷十分明显。因此每当在现实世界中受到挫折后,就自然会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网络中去寻找虚拟的完美人生。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网络中到处都是新鲜事物,对于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人来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往往会导致他们对网络的过分迷恋,甚至染上“网络毒瘾”,上网后出现焦虑、忧郁、人际关系冷淡、情绪波动、烦燥不安等现象.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严重危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2面对信息网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传统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都局限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如今信息网络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进行了无限的拉大,对其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其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新的契机。面对信息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抓住时机,积极应对信息网络的挑战,对原有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扬网络之长,避网络之短,使信息网络在充分发挥教育与服务功能中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2.1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实现自我教育

面对扑面而来的经济时代、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帮助青年学会分析复杂的各种现象,获得一整套的知识和能力,学会正确地观察和分析事物,用批判的态度对待大量的信息,增强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那样:“未来的学校应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因此,针对信息网络时代的特点,教育者要树立起受教育者主导地位和引导其自我教育的观念,构建成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认识并尊重他们的主体性,调动和引导他们的选择性,成为他们知识的开门人和心灵的守护者;唤起他们的兴趣、热情和好奇心,引导受教育者将其命运掌握到自己手中,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工作、研究、发明,学会参与整个教育过程。

2.2注重工作研究和思考,利用信息网络的优势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

面对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的大趋势,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注重工作研究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用现代科技知识与观念来武装我们的头脑,认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的结合点,更好地按照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网络传播规律来开展工作。在充分发挥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的基础上,研究网络受众的心理,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实现科学化、现代化,以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主要措施有:进一步提高教育网络基础设施的水平,加强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在高校中加快校园网的建设步伐,加大投资,扩大开放度。比如可在现行网络上开辟思想政浩教育工作管理同站,将各种信息资料输入网络,并可利用网络收集学生对学校事务的建议及学生关心的问题。认真挖掘网络的正面教育功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成立包容学习、教学、生活、娱乐为一体的学生网站。高校亦可开发出一些德育软件。把有关教育内容编成寓教于乐的电子软件,以吸引学生主动使用。还可在同上设立谈心室、开办电子刊物、举办同上征文等,逐步把网络建成重要的思想教育阵地。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不是孤立的枯燥说教,而是要与学生成才、发展紧密结合,将主流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贯穿在学生的成才发展中,使学生在网上浏览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开始注意利用校园新闻的交互性.鼓励访问者参与网上讨论,对网上消息发表看法,或对学校的工作提出建议。并针对热点问题组织部分学生骨干和教师在网上阐述正面观点,加强正面宣传。比如。北京大学在“邱庆枫事件”中组织专门力量在网上正面消息.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同上负面信息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3研究信息网络文化的特点,把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构筑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的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具有校园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所形成的传统风气.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物质力量,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它所具有的教育优势可以对信息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起着抑制作用。在学校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如:开设社会科学、文艺、美育等选修课,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有计划地聘请一批著名艺术家、社会科学工作者开设系列讲座和报告,内容可涉及戏剧赏析、音乐美学、文学漫步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各个方面,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填充青年学生们的自由空间,吸引学生的参与,营造一个思想作风正、引人向上的外部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

2.4加强网上宣传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强化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法制教育

信息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是新时期思想工作的一个新课题,要抓好此项工作,关健是要有一支思想上、技术上过硬的队伍。因此,高校领导应当把此项工作列入议事议程。健全机构,明确职责。既要加快培养一批既懂网络技术又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专职网络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又要建立一支覆盖面广、政治觉悟高、立场坚定的兼职队伍。并把网络培训作为一个经常性的建设计划。同时,要严格要求广大师生遵纪守法,根据现在国家制定的有关网络技术传播的法规,结合本校实际,对青年学生进行网络道德与网络法制教育。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和切实可行的制度,来约束学生同上行为,增强学生同上的自律性。

2.5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指导思想政治工作

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新的社会工作,追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有许多新的课题,如:网络社会的特点及其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网民的思想特点及对网络行为的影响问题、网络道德建设问题、网络规则、法制教育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相结合的切入点等等。只有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指导,从而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结束语

总之,信息网络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青年一代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我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和战胜困难的决心,高度重视、正确对待.发扬信息网络的积极影响,及时剔除和转化网络带来的负面效应,正确引导青年,才能使信息网络成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其培养、教育、服务功能的新载体。

网络与信息论文:试析信息异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关键词:信息异化 大学生教育 网络思想 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由工业化社会开始向信息化社会过渡。人类创造了信息,信息可能因异化而成为奴役、支配人类的一种手段。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果填,信息异化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防止信息异化,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全方位、多层次地渗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人类社会开始进人“信息时代”。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决定,我国正处在建设工业化、进人信息化社会的关键时期。网络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传播途径,是帮助大学生获取知识、增强本领、顺利成才的重要渠道。信息凭借网络给大学生提供高效便捷服务的同时,其异化现象也日益凸现,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信息异化与大学生信息异化

(一)异化与人的信息异化。异化一词源于德国哲学禾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其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经过逻辑发展的阶段,再把自身异化或转化为外部世界,然后又回复到自身。费尔巴哈则用“异化”来说明人如何借助于幻想把他的本质‘古异化”为上帝并加以膜拜,而只有当人认识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上帝质就是人的本质的时候,才能消除丁这种‘异化”现象,破除对上带的迷信。马克思建立在对黑格“绝对精神”异化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批判和继承的基话上,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二,渭出异化是“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护纵观异化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异化的一般意义是:主体创造了客体,但客体却不受主体支配,演化成为一种不受主体控制的,甚至成为敌视和控制主体的异已力量。

在信息时代,人们可以自主选择信息,自由传播信息,自行加工信息,自由创造信息,信息在无数个体的自主选择、运用、创造过程中,在量与质两个方面无限扩张与提升,导致新概念、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同时,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信息丰富但伴随着鱼目混珠,信息有利但混杂着有害信息,信息交流便捷但伴随着低级庸俗,信息交往多向但伴随着感情冷淡,娱乐方式缤纷但伴随着诱惑成瘾等。人们创造了信息,信息却失去本真面目,不但不为人本身服务,却反而成为奴役、支配人类的一种新的手段,这便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崭新问题—人的信息异化。尤其互联网技术使信息突破了时空的界限,随时随地为人们所浏览、利用。但是,正是由千网络信息来自四面八方,体现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它有加速信息交流、促进知识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信息控制不利导致异化的一面。

(二)大学生信息异化及其表现。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使他们开阔了视野、给他们带来了便利,62%的学生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40%的学生把网络作为发表言论的最主要场所,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又处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数字化生活环境中。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乃至语言的方式。面对着网上海量信息、复杂信息、诱惑信息的冲击,面对着现实世界、理想世界、虚拟世界的碰撞,大学生的判断选择能力还难以适应,无所适从,甚至不能自拔,影响了其健康成长成才,这就是大学生信息异化。

大学生信息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信息恐慌。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很多大学生害怕在信息竞争中处于劣势,总感觉有找不完的信息,拼命下载资料,缺乏学习思考,满足目圈吞枣,陷于信息获取的惶恐与疲劳中。二是信息依赖。信息时代,信息的取得快捷、简便。上网输人一个关键词,古今中外所有相关信息全部搜索出来。很多大学生由习惯变成依赖,不上网搜索资料就无从下笔,不敲键盘不会写文章。获取信息太过简单,文章可以速成,但不很深刻。三是信息崇拜。信息技术给人们前所未有的便利快捷,一些大学生对这种高技术顶礼膜拜,以为一切胜利都归功于掌控信息,忽视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网络里流传的关于专升本、考研和等级考试“强化班”、“押题班”、“内部资料”之类的小道消息,成为大学生中的时尚。有的大学生对这些信息的信赖程度超过对学习本身的态度,抹杀了自我的主体能动性,成为“网虫”、“网迷”。四是信息毒害。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信息的鉴别、是非的判断能力不强,容易为网上黄、毒、赌等信息所惑,陷人其中不能自拔,也容易在敌对势力利用网格进行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渗透面前迷失方向。五是信息犯罪。信息犯罪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新的犯罪类型,一般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故意或无意中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危害公民合法权益并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有的大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制造传播有害信息、网络盗窃、信用卡犯罪、滥用电话网等犯罪活动。大学生信息异化这五个层面是递进的关系,往往由最初表现为信息恐慌,由轻到重,最后发展到信息犯罪。

二、大学生信息异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

大学生信息异化,实质上是信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颠倒,是大学生作为人在作为物的信息当中的同化,是大学生价值目标的丧失与错位。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要根据信息时代的特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防止大学生信息异化,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一)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有利于在时间上预防信息异化。信息凭借网络传递的速度,几分钟内就可以传播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针对大学生把上网作为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手段,且上网地点分散、时间不固定等特点,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就会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以及鉴别是非和应对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及早筑起预防信息异化的坚固“堤坝”,面对网络信息做出科学判断与正确选择,真正做到利用网络信息为自己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二)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有利于在空间上规避信息异化。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信息克服了时空限制,在更广阔的范围迅速传播。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能在同一时刻、不同地点进行“面对面”的工作,这就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局限性,开拓了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和新阵地。网络这个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主旋律的东西不去占领,非主旋律的东西就会去占领。控制这个领域,占领这个阵地,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在空间上有效规避信息异化的需要。

(三)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有利于在手段上屏障信息异化。与手段单一、方法陈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悦耳动听的音响、生动活泼的画面等构成一幅立体化的教育形式,从视觉、听觉、甚至触角等方面刺激教育对象,使他们如临其境,把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生动活泼,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获取正面信息的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从而对负面信息的影响进行有效屏障。

(四)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进人21世纪,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接班人的斗争呈现新的特点。他们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通过政治蛊惑、经济往来、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等更加隐蔽的途径和手段,向大学生推销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认真对待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一挑战,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承担防止信息异化、培养合格人才这一艰巨历史责任。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防止信,急异化的措施

信息异化的根源不在信息而在人自身。防止大学生信息异化,就要从做好大学生自身的工作人手,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充分认识信息异化的实质和危害,克服信息活动的自发、片面、畸形状态,正确地获取、选择、利用信息,科学地整合、转化与创新信息,促进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树立主体意识,引导大学生在人与信息的关系中准确定位。信息本是人的创造物,为人所用,是人的客体。人应当以主体身份选择、利用信息,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人如果不能驾驭信息,没法把握自身的主体地位,必然产生信息异化,从而导致丧失主体地位走向对象化和工具化。要把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防止信息异化的前提基础,教育引导大学生明确自己与信息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一方面要适应信息社会,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这是在信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克服对信息、信息技术的过分依赖与迷信,充分利用信息而不为信息所左右,始终掌握在信息社会中学习、发展、成才的主动权。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树立政治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面对网络提出的严峻挑战,要防止大学生信息异化,就要增强大学生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在享受网络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在思想上筑起有效的“防火墙”。一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二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其在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信息的诱惑面前,能自觉地加以抵制。三是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自觉地遵守有关信息网络法律和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做遵纪守法的优秀“网民”。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树立阵地意识,把校园网作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根据《山东高校2005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有32.3%的大学生是在校园周边网吧上网,显示了高校网络建设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网络文化阵地同任何思想阵地一样,如果不用先进文化、积极向上的思想去占领,那些非主流的、腐朽的、低级颓废的精神垃圾就会乘虚而人。高校要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一个宽松的上网环境的平台建设,将是防止信息异化、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首要条件和基础前提。要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网络,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服务,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体教育网站,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思想、贴近生活的方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回答和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树立时代意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使用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不仅速度快,而且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也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与思维方式。只有不断提高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信息使用能力,大学生才能主动适应并驾驭信息社会,否则就会在信息技术迅速更新、信息快速变化中陷人被动,甚至可能出现新的异化现象。因此,提高大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培养信息使用能力,是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防止大学生信息异化的重要条件。

(五)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树立法制意识,用法律的强制力来约束信息活动。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规范网络行为的重要方式。由于互联网无中心控制点,且信息源太多,在技术上难以完全控制网络信息的和传播,因此,必须加强信息立法,制订和完善各种信息法律、法规,加大司法执法力度,不断健全信息政策和法规体系,严格规范和控制信息活动行为,用法律武器打击信息犯罪,约束信息泛滥,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控制信息异化现象的产生。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和制度规范,严格审查校园网络信息,防止不良信息从校园网格传播。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培育大学生文明上网意识,做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防止信息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