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

时间:2022-05-27 04:21:10 关键词: 美术作品赏析 美术论文 美术
摘要:“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在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实际,用心挖掘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发挥好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渗透品德教育于美术学科教学中。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于日常中潜移默化,真正做到“育人为本”,使德育理念落到小处、实处和细处。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意义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涵丰富,包括内容广泛,美术作品也是其资源之一。本文结合美术作品特有的形象、直观等特点,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研究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义。

关键词: 美术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意义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需求正不断发生着变化,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发掘和更新更多有效的资源来开展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更好地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包含的内容广泛,人文历史、自然景观、音乐美术等都可以列入其范畴,本文所研究的美术作品就可以作为其资源之一。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领导人们开展反帝、反封建等斗争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利用美术作品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等方面就是其成功经验之一。因此,从艺术的角度研究和借鉴一些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来指导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必要的。

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多见于一些专著的部分章节和一些学术期刊论文之中。专著类如张耀灿等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中第四章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问题。陈万柏、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中的第三章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仓道来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第三章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导航功能”、“认识功能”、“保障功能”、“育人功能”。张耀灿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第三章中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但是单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著还比较少。相关的“功能研究”有一些,如王仕民著《德育功能论》,以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了德育功能问题。李辽宁著《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傅维利著《教育功能论》,是以“教育功能”为主题的研究专著等。期刊论文类,大部分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德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功能”等为主题的研究论文。而关于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就更少了。如专著湖北美术学院的吴继金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美术运动研究》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美术战线在整个无产阶级文艺战线中的重要地位及在革命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但对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还不具体,不深刻。

2 美术作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意义

2.1 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深入发展。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发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向各个不同领域深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是教育者为实现教育目的运用各种因素的总和。只有不断地开发和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地效果。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已有许多分支学科,如《思想工作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等,都是专家们在这个学科的不同领域中,长期坚持不断地深入研究、探索的结果。

2.2 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有益补充。这是因为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向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并可以充分展示出其形象、直观等特点,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比文字,比诗歌,更能直接的传达感情和内容,具有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3 美术作品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实指导作用

3.1 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能有助于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美术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主要是利用优秀的美术作品来美化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用美的客观形象来引导受教育者,提高其综合素质。而利用美术作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把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教育者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与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即将教育内容由抽象化转变为形象化,能有效地激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兴趣,吸引受教育者参与学习过程,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

3.2 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能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美术作品能够将抽象的信息形象直观的反映出来,让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借助美术作品,人们将生活中大量的有关信息资源精选出有针对性的事实材料和典型事例,将其绘制成优美的教育图画,以备观赏,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自身综合素质,帮助其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美术作品信息传播覆盖面广,受众面多,就算一字不识的人看到具体形象的美术作品,他(她)都能够了解它,能懂得或看得出它所表达的意思,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人群,从而丰富了人们的信息资源和视野,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教育空间。

3.3 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能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在利用美术作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美术作品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不自不觉地过程中,给受教育者一种美的熏陶,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得到塑造,审美品位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其积极向上、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入美术作品,使理性的灌输变成形象的陶冶,无疑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3.4 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能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教育氛围是一个隐性教育因素,它对受教育者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教育氛围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开展。而优秀的美术作品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有重要作用,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影响。在这种氛围中,美术作品能激发受教育者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教育者的引导,使受教育者领悟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达到受教育的效果。因此,优秀的美术作品有利于营造健康、有益的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3.5 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能有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教育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这里的“不教育”就是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因此,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利用美术作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实也是一个艺术欣赏的审美教育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交互式的过程,它需要受教育者首先欣赏美术作品,才能发挥作用,而受教育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她)的思想是不可能被控制的,也就是说他(她)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有可能是走马观花式的一扫而过,也有可能对钟情于某一幅作品而细细观赏,但无论哪种情况,他(她)都会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衡量自己所欣赏的每一幅作品,即有可能因为自己的思想感情、人生经历与之产生碰撞而产生共鸣,也可能因为自己的思想感情、人生经历与之存在差异而产生感悟,使受教育者在欣赏作品过程中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对其行为和态度发生作用。因此,美术作品的鉴赏可以说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还需要教育者引导得当,这种作用就会是积极的,就能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自我教育的目的。因此,利用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能够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未发表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转让的著作权悖论及其解决

【摘 要】本文以未发表美术作品为例,分析著作权权利转让导致的继受人权利行使和原发表权之间的冲突,从权利位阶的角度阐明发表权附随展览权转移观点的不合理性,并尝试阐明在保护原始著作权人和著作权交易秩序的基础上的有条件默示许可之观点。

【关键词】著作权;冲突;知识产权及相关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的规定,作者享有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而在对著作权的继受取得进行讨论的同时,《著作权法》第十八条规定“美术等作品原件的所有权转移,不视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但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从狭义的文义解释的角度而言,即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导致展览权的连带转移,但是并不意味着除展览权以外的发表权、保持作品完整权等人身和财产权利的转移。

然而,从《著作权》法中的展览权,即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行为。“公开”这一对展览方式的界定,实质上使社会不特定公众获得了接近该作品的机会。仅从获得的可能性上而言,其实为行使首次将作品公之于众的权利,即原作者的发表权。

由此,仅从文义解释出发,未发表美术作品原件转让后,原件所有权人的首次公开展览的行为不可避免的侵犯原著作权人依法未发生转移的发表权,受让人所获得的展览权本身是不完整的也是存在瑕疵的。

当前,学界针对此著作权法立法上的悖论主要的解释方式有以下三种:第一种,认为发表权通常不能单独行使,需要与其他某种著作财产权一起行使,故而将未发表的美术作品或者摄影作品的原件转让,同意将未发表的作品摄制成电影,将未发表作品的著作财产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进行转让的,均视为转让的同时将原作者的发表权连带进行转让。但是,在我们所讨论的未发表作品原件转让的悖论中,至少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发表权与展览权,到底谁是上位的著作权法上的权利概念”的问题,发表权作为一种重要的人身权利,到底是否应该伴随原件展览权的转移而发生转移,目前尚且存在很大的争议。

第二种观点认为,未发表美术作品原件的转移,应当依照《著作权法》的规定进行严格的文义解释,即转让的权利仅限于展览权,而不应该包括发表权本身。

原件所有人行使首次发表权应当征得原著作权人的许可或者同意。发表权作为一种人身权,应该在整个著作权法的权利体系里属于更加上位的概念,其伴随展览权发生转移是不科学的。其次,如若默认发表权伴随著作权发生转移,势必是对著作权法第十八条的扩大解释,且这种扩大解释实际上是对原著作权人的发表权进行了限制,这种不利于权利人的扩大解释在解释的情况下应当慎重,且当在文义解释的基础上进行而不可跨越顺序。

但是,第二种观点在保障受让人利益方面就显得有点单薄,倘若受让人行使首次展览权需要征得原著作权人的同意,无异于使其的展览权存在先天的瑕疵,且存在原著作权人滥用权利不予许可的情况,甚至要受让人已支付原件合理对价的情况下要求受让人就其首次展览获得发表权许可再次支付对价。这显然是让原件受让人承受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第三种,在对受让人的救济上也存在基本的矛盾,甚至会出现救济无门的情况。这种情况只能在购买原件时就发表权专门在合同中写明,通过追究原著作权人的违约责任进行救济,而实际情况多是双方基于信任并无合同存在,且就算是纯粹的原件买卖,也存在受让人在购买美术作品后一段时间临时起意要进行展览的情况,就算是一开始就准备购买作品进行展览的,也很难在未约定发表权的情况下就此争议主张原作者存在根本违约而解除合同。因单纯的动机不可实现一般不足以支撑根本违约的解约要求。买受方购买美术作品的主要目的也在于获得原件所有权,而不应以无法获得完整展览权为由解除合同,这也是维护社会基本买卖秩序的需要。

从以上的基本观点看,双方的主张均有原因却又无法完全概括,因而从笔者亦主张的第三种分类讨论的解释方式中可以获得一定合理性。从社会具体情况而谈,很多美术作品原物所有权的转移是基于好意施惠行为的赠与行为,对于此种行为应当认为原著作权人在主观上并没有允许其公开或者展览的意思,因而在将所获赠与的作品展览时,应当征求原著作权人的许可。

对于基于双方特殊关系而导致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作品所有权转让时,我们认为发表权与所有权均发生转移,受让人可以不经过原著作权人同意行使展览权,但是原著作权人可以享有从展览中获得不超过转让价格与当时市场价格之差的归入收益。但是,为限制这种收益归入权的滥用,应对作者转让作品时的主观状态进行限缩,仅限于处于双方特殊关系而导致的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的情况。

对于双方以市场价格转让或非基于特殊关系的低价转让时,可以认为该对价包括两部分:原件所有权(展览权)转让的对价与获得发表权许可的对价,此时不应该作发表权伴随展览权转移的解释,而应该作一并同时转让的解释,支付的对价是两者独立的对价。这样就突破了两者到底何种权利是第一位的矛盾,在基于权利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至于非基于特殊关系的解释,我们一般主张该关系系指作者与受让人之间存在友谊、亲属关系等足以影响受让价格的关系,若因欺诈、胁迫、乘人之危导致的不合理低价,应当以可撤销合同解释而不再在此讨论。

然而第三种主张也存在基本的问题:首先,以作者与受让人之间就作品所有权转让达成合意的动机作为划分标准,本身即是不稳定也不科学的。其次,就特殊关系的界定上仍存在很大的模糊性,而对其外延与内涵的准确化列举亦不太可能。最后,对什么是明显不合理的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进行判断仍缺乏可操作性,即使参考民法中的第三人撤销权中不合理低价的标准,也会存在无形资产评估的不确定性的问题,所以就这个问题仍待于学界的深入讨论。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三步曲”拓展经典美术作品教学

摘 要:在经典美术作品教学中,幼儿教师要培养孩子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使其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通过探索和实践,我对经典美术作品教学步骤提出了“读―说―画”三步曲,经过孩子“读”画、“说”画、“画”画,建立起大师作品和孩子情感交流的桥梁,唤起幼儿无限的想象力和对美的感受力。

关键词:“读”画 “说”画 “画”画

一、“读”画,读出大师的艺术情感

培养孩子的艺术感受力,需要让孩子与经典美术作品生活在一起,使其成为生活中的朋友,见面点点头,走过回回头,这样孩子与美的作品接触多了,起点也就高了,对美的视觉体验和选择也会更敏感。

在经典美术作品库中,每幅作品都有着自身的艺术独特性,要么侧重于色彩,要么侧重于线条,亦或是构图和情感等等方面。因此,我们在选择作品时要巧妙地引导幼儿来“读”画。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梦》时,播放背景音乐《舒伯特小夜曲》,请孩子闭上眼睛,把自己假想为画中的妈妈,然后跟着老师说的话展开想象:“我躺在软软的沙发上……我很放松……我做了个梦……我梦见了……”通过这样的感受,孩子可以较快地进入角色,从而较快地理解作品。在欣赏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时,孩子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感受人物的心情,从人物的所处的环境和色调、构图等方面感受作品的意蕴。

相信通过对各位大师名画的欣赏,超越了时间的距离,孩子们能与大师们的作品进行交流,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对大师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说”画,说出自己的艺术体验

1.我看到:这是最直观的感受,是视觉上的欣赏。主要引导孩子观察作品画面,从画面表现的景物、构图、主要的色彩、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等方面引导孩子整体了解作品,并有意识地观摩画面细节。

在欣赏《大碗岛的星期天》的时候,教师指出的主要问题是:“你看到了什么?”“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样的姿态?”“你能猜出他们在什么地方吗?” “从画画上你能看出这是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吗?”

在幼儿描述阶段,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讲述,让幼儿充分表达。只有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可以用启发、提问的方式给予启迪,引导他们观察、想象并进一步地陈述清楚。

2.我觉得:从直观引申到理解,分析视觉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我感觉到、我好想听到、我可以闻到等适合孩子心理特点的形式带领孩子走进作品,加深幼儿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这一阶段也是教师指导的关键阶段。教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浅显而简明的描述也可以自己用启发诱导性的语言,引导幼儿反复多次地深入感知、体验作品,让幼儿真正地理解这些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

3.我想到:结合观察体会,表达所思所想,也是审美判断形成阶段,这是活动的难点。

以《大碗岛的星期天》为例,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觉得这幅画美吗?”“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你看了这幅画后,有什么感觉?”“这幅画在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为什么?”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注意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想法,尊重每一位孩子的观点,对有困难的孩子需要给予适时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还要为孩子语言表达搭建“基石”,让孩子有话说、能说好。

三、“画”画,画出自己的艺术感受

幼儿在欣赏之后不可能按照原画画下来。因此,我们要合理引导幼儿观察作品的构图、色彩等,感受其中的意韵,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1.将难点前置:有些作品内容复杂,在一个活动中进行全面的创作难度较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技能掌握水平,将内容分段,使创作的指向性更明确。

2.改变创作形式和作画对象:在欣赏过程中,有些作品深受幼儿的喜爱,但拘泥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无法创作,为满足幼儿的需要,我们可以利用改变操作材料的形式,从另一途径帮助幼儿完成创作。

在欣赏梵高的《星月夜》,教师可以将画面进行分割,分成孩子人数的份数,每个孩子拿着原图上的一张纸片,模仿大师的笔触重现经典,最后作品的呈现就是另一幅孩子的“星月夜”,虽没有大师一样精致的笔触、细腻的情感但却有着孩子更灵动、更稚嫩的向大师致敬的精神。就是这样简单的操作过程,不仅让孩子感受了快乐,更是拉近了孩子与大师间的距离,这仅仅是源于简单地改变了创作形式和创作对象。

3.游戏化的作画过程:我们在创作活动中更注重孩子感受的过程,用孩子喜欢的能接受的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和体验,这样的创作方式非游戏莫属。因此,让孩子和艺术玩玩花样成为了课题研究的“新宠”。

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经典美术作品教学旨在让幼儿感受作品与激发幼儿因欣赏而激起的创作欲望,鼓励幼儿敢于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想,看到别人视而不见的事物,去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创新能力,从而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江苏省无锡市爱尔艺术幼儿园)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谈谈“中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摘要: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既要体现整体性、基础性,又要体现适应性、现实性、超前性,还要以“美”育“德”,以“美”育“智”,以“特色”促“全面”。教师不但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和艺术素养。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作品;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从事教育行业多年,往往有人说美术最重要的是动手能力,有些人说是开发想象力,也有些人认为美术就是一门闲来无事,用来消遣的课程,家长不重视,学生也忽视。笔者与大家所要分享的是中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能力的重要性。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从课程的结构开始,美术课程归类为欣赏、设计、动手,其中欣赏是每册课本的首篇,意在表达从欣赏开始一堂课。在欣赏的作品中,有国外的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椅中圣母》,也有国内的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那么,怎样从这些作品中来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当然必须先从教师入手。如果只是教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不管怎么样也只会是二流教师。具体来讲,笔者认为,青少年的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感知能力,也就是说青少年的美术教育是美育,其目的不是创造出几个专业的技术人员、机械的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拥有美感的,并且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然而,所谓的美感就是拥有较好的欣赏力,由此可见,欣赏力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入手,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首先会遇见一些事物,并且对这些事物会有一个基本的画面视觉印象,紧接着会对事物进行判断,那么,这个判断来自于本身对事物欣赏能力的强弱,如果连基本的构图都不明白的话,何谈美感,所以,不管身边遇见多少美的事物,不管作品有多么的动人心弦,都只会是过眼云烟。可见一个欣赏都不会的人,那么,就会丧失一个人基本的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的权利。

欣赏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问,欣赏是什么?它是一门了解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的一堂历史课。不管是一幅作品也好,一个建筑也罢,就算是一条河流,也会有它的故事,它的背景。例如,达芬奇为了把人体结构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去学习了人体医学,夸张到对人体身上的每个血管分布了如指掌。所以,提升中学生的欣赏能力,不但可以提升教师的素养,更能提升学生发现美的认知能力,同时体验美,并且感受美。在生动化、艺术化的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在培养学生对每个事物都会多问一个为什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强调去探索知识,强调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因此,呼吁家长、教师、学生,都要共同重视起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不要简单地认为欣赏只是消遣时间!

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欣赏教学特有的魅力,使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与中学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要使兴趣转化为情感态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突出特色,激趣引入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情境,形成学习、娱乐交融的课堂气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美术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辅助教学,如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播放作品,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播放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音乐,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一些建筑、雕塑、博物馆、展览馆等,把课堂放在教室以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氛围会更加浓厚。总而言之,教师只有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感受情境,自主探索,妙趣横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分析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或抽象派、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时,可具体地分析其作品对当时的贡献和后世的影响,也可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所表述的故事情节以及对画家的轶事、生活史作映衬、渲染,以求得到诙谐或催人奋进的震颤。教师在分析作品时,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去分析,显然,学生不喜欢听,而应从作品的“情节”入手。心理学研究认为这是人的一种求知需要,因为故事中有情节性、猜想性、神秘性,十分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如在讲关于梵高的画时,不妨带一些关于这位大画家的奇闻轶事,让学生亲自去体味画家的生活背景。所以,采取这种方法欣赏,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集体展评,活动延伸,涉笔成趣

变“课本教学生”为“学生问课本”,长此以往,使学生形成了“凡是课本上的都是正确的,不可更改”的思想,这种思想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思维与想象,就必须扭转学生的这种观念,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是完全正常的,要敢于否定才能敢于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各抒己见。“教学是一种旨在引起师生之间互感互动的系统活动。”教学中,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次精确的示范,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导入,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短暂关注和学习激情,而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则必须有长久而系统的计划。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采用能使学生快乐,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长久而不间断的鼓励、诱导,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并能长久保持下去。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二中 342800)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美术作品在建筑装饰中的作用浅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脚步不断加快,人们对建筑艺术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其能够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对建筑工程的美观度以及建筑工程的审美意义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正因为如此,装饰艺术目前也成为建筑工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能够确保建筑工程的装饰施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加大对建筑中装饰艺术的研究力度不容忽视。

【关键词】美术作品;建筑装饰;作用;浅析

前言:

建筑与装饰二者相辅相成,在受众的视线之中展现的是一幅整体的建筑艺术。建筑与装饰艺术能够使人们在观赏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启发和深刻的历史意境。人们可以在对建筑艺术的审美过程中尽情地享受其特有的艺术美所带来的愉悦之感。一个卓越的建筑总是和装饰艺术紧密相联,并且,它代表着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它必须具有其自身的艺术特色,其强大的艺术魅力足以使人们一眼望去便顿生敬意,并受到强烈的震撼。建筑艺术与装饰艺术密不可分,我们在观赏建筑美带来的喜悦和快感的同时,也会被建筑装饰丰富细致的美感所折服。

1.美术作品在人们生活中产生的效果

1.1中国书法、绘画作品从原始符号到甲骨文,从原始洞画到水墨山水,是世界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是具有中华特色的,是中华民族的艺术语言,是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法比拟的。在对室内装饰的书画艺术品的欣赏过程中,通过作品的画面来表现出特殊的效果,以及诗词文赋的意境,使作品与欣赏者之间能够产生心灵沟通,形成一定感觉上的自然空间。这就是书画作品在室内装饰中的视觉效力。

1.2不论你是在经过一天的劳碌,还是在家休息的时候,又或者是在朋友家做客的时候,欣赏着眼前的书画作品,你的思想和情感都会或多或少的,因眼前的画面而受到一定的影响,或是悟道或是放松。久而久之就会因对书画艺术品的欣赏,增添不少相关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的知识,就会从一种单纯的精神释放,达到一种审美素质的提升。试想,这是一个多么神奇而有趣的过程。由于这些美术作品装饰的存在,其所产生的特定形式和秩序,揭示了建筑风格的类型特征,同时对文化环境、城市建设和发展也产生深刻的影响。

2.美术作品在建筑装饰中的作用

2.1中国的书画作品在用于建筑装饰中,像装裱工艺精良的大幅作品可以装饰在墙壁上(可以根据墙壁的大小),较小的书画作品则可以装框摆放在床头或书桌上,作为装饰,而传统杆轴式装裱的书画作品,要依据锦、绫、纸等材料的色彩与作品的颜色,协调搭配,在室内空间中,起到相互呼应、相互衬托的作用,有时装饰艺术甚至成为整个时代艺术的中心。还要注意的是,如果整个装饰空间风格趋于现代化,使用的书画作品最好选用前卫、现代感强的,而风格趋于传统中式的室内空间,最好选用传统卷轴的书画作品。

2.2近几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室内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人们对于美化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于是室内装饰也成为了一种社会流行,对于室内装饰有着重要作用的艺术品也同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内装饰的作用,有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大面积的填空补白、转角处的过渡衔接、线型构件的起头煞尾和建筑构件的美化加工等,都要求用装饰来丰富建筑造型以前人们对于室内装饰,更注重它的实用功能,忽视它的装饰功能,随着人们对审美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居室除了要求舒适更要求美观,室内装饰的装饰作用更加突出体现出来。

2.3壁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它特有的形式和美装饰着人们的生活和空间。从远古的岩画到现代的装饰壁画,还有应用最广的陶瓷壁画,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陶瓷壁画强度高、易加工而且耐腐蚀还防水,好处多多,并且有非常好的视觉效果,就逐渐的把它大量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了。在室内装饰中,陶壁画也越来越多的被使用,是装饰室内空间的重要美术作品之一。例如: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场所环境中,如果有一副视觉效果和寓意非常好的陶壁画做装饰,对环境气氛的提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一副好的符合大众审美需要的陶壁画,可以提高环境氛围,和谐气氛,促进人们精神发展,以达到质的飞跃。这种功能可以加深人们对建筑主题的认识,也使建筑的品格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中得到一定的升华。

2.4美术作品作为建筑装饰,除了可以装饰内部空间,还可以分割和创造内部空间,并且能充分体现出,每一个空间局部的功能。随着国际主义风格在建筑装饰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人们对此类装饰风格也开始厌倦起来。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设计师们结合当前建筑装饰现状,推出了“波普设计”。该设计将色彩与装饰重新运用起来,主张利用装饰的手法达到视觉审美的效果,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由此可见,在未来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建筑装饰风格会不断在现代建筑抽象装饰语言基础上加入古典建筑装饰语言,形成既现代又古典,既有时代感,又有人情味的演变后的装饰语言。

2.5雕塑作品,作为建筑内部装饰,是有它独特的装饰空间地位的。雕塑作品在建筑装饰中,主要指那种三维立体形式的美术作品。在美术中,线条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一种视觉艺术形象的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实用,还是装饰,作为美术作品都应具有这一特性,而作为建筑装饰的雕塑,则是展现这一视觉效果特性的典范。雕塑作品,既能装饰环境又能起到空间过渡和分割的作用。作为建筑装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雕塑作品,有价格低廉,工艺精美的,由树脂塑造的雕塑模型和砂岩雕塑模型,还有做工精细,用料上乘,价格也昂贵的木雕,石雕等,多种选择,总有一款适合您的室内空间。建筑装饰中的雕刻、纹饰、色彩、线脚以及构件排列、组合的秩序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判断和理解建筑的风格、类型和文化内涵的重要信息,人们的社会意识、信念和价值观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而得到具体的体现,在现代的建筑环境中,建筑与雕塑之间的界限有时人们分的不是十分清楚。而利用雕塑就可以装饰建筑的空间,又可以分割和创造出新的视觉空间,也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美术作品装饰。

2.6在建筑工程装饰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面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的功能需求的时候,必须要对建筑的装饰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将风格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相结合,从而使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以此来满足人们对建筑工程装饰艺术的根本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当前建筑装饰艺术进行创新,相关设计者必须立足于各自的民族、文化根基,并广取博收、借鉴创新,这样的设计才具有生命力,才能不断发展,才能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如果不注重历史,不注重文化内涵,不注重建筑实体的保护,其建筑装饰设计就可能破坏建筑的整体性、协调性,就会产生副作用。

结束语

一个和谐的建筑内部空间,需要有一幅或多幅好的美术作品作装饰,同样好的优秀的美术作品要陈列在合理的建筑内部空间中,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装饰和审美功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协调,另外,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装饰品味,还取决于居住者的欣赏和审美品味。总之,美术作品作为建筑内部装饰,越来越被现代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其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它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看好。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审美素质,就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室内装饰做起。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利用中职学生的美术作品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研究

摘 要:在中职学校美术专业课程中,利用学生的美术作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学生作品的示范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评价学生作品,鼓励其创新;利用学生作品美化校园,调动学生主动性;参加各类竞赛,激励学生挑战自我;结合专业特点,利用商业模式促进学生进步。

关键词:美术作品;学习积极性;平台;激励

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的美术作品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创新力是惊人的,美术教师也在努力发掘这种能力,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同时,也是教育资源。学生的美术作品如果能利用好,将会给美术专业教学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利用优秀学生作品当示范,提升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会利用范画或者优秀的案例作为讲解的例子,但离学生实际太远。学生也会因为差距太大而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利用学生自己的优秀作品来做示范。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的落差,又贴近了他们的需求。在学生当中表扬学生,无疑给了被表扬的学生很大的鼓舞。在“美术基础――色彩”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相机收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步骤,将这些画面进行记录加以整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比和分析,学生也能找出自己的一些不足。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屏幕时,心情激动,自信心更足了,会更加努力地去对待每一次作业。学生作品是很好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也易于接受,能产生共鸣;教师也易于获得此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正确评价学生作品,激励学生创新

在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受到鼓励的较少,受到批评的较多。在作品评价中,除了教师的评价,更多的是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将评价变为多元化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在自评时,把自己在完成作品过程中的精彩与大家分享,也可以把困难提出来,让别的同学来思考。在互评时,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提出看法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反思。在交流过程中,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色彩教学中,把学生的作业都贴在画室墙上,让每一位学生观看,并选出五幅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在作品上打勾,最后看看哪些作品上的勾最多,让作者先来自评优点和缺点,再让别的同学来评价。有些作品可能会没有一个勾,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给予鼓励,哪怕画面中有一个闪光点也要对学生提出表扬。在每次的作业展示中,既要展出画面很完美的作品,又要展出某一方面处理得比较好的作品,更要选出许多有个性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对于能超越自我、有新意的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正是在这种崇尚创新的评价标准的引导下,学生变得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三、提供平台展示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

作品展示对中职学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他们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关注以及家长的关注。展示了作品的同学希望能有下次展示,没有展示出的同学希望能有机会。对于学生作品的展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教室和画室的墙壁上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每人划定一块地方的“圈地运动”,让每一位学生把一段时间以来自认为最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展示优秀学生的作品,也可以发现其他学生的闪光点。

(2)利用学校活动进行集中展示。在学校,经常会有各种技能节、校庆、毕业晚会等大型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全校师生、校友和学生家长,是一个比教室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观众更多。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能够被全校师生、校友和家长看见时,心里得到了满足,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激发了他们对专业课程的热爱。

(3)利用社会资源展示。市里图书馆会提供为期一个月的展位给市直属中职学校展示师生优秀美术作品。这个平台相对学校来说要大很多,能够在这样的场合中展示作品对学生来说得到的赞赏会更多。此外,如文化广场、学生艺术嘉年华、人民公园等这些地方都是一些很好的展示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作品展示,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品都能得到大家的赞赏。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了学生学好美术专业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利用学生美术作品装饰校园

可以利用学生的美术作品来装饰学校环境,提升学校的艺术氛围。在教学中,可以收集学生的优秀作品,包括素描、水粉画、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装饰画、书法、油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艺术作品,装裱后,挂在走廊、办公室、会议室等地方。这些作品来源于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深受学生的喜欢,能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在学校环境的布置中,学生作品也是彰显艺术特色的重要手段,可以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的熏陶。这样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也深受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赞赏。

五、通过参加竞赛,激励学生挑战自我

“普通高中有高考,中职学校有竞赛。”各种竞赛给了中职学校很大的展示空间。有关绘画和设计类的比赛活动现在也是越来越多。笔者也非常注重让学生参与合适的比赛,并且把竞赛带入课堂教学,以竞赛作为一个杠杆来撬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美术基础――色彩”教学过程中,把“美丽的家园”主题绘画比赛的内容融入其中,鼓励学生尝试用各种绘画材料进行创作,学生突破了传统的水粉,最后上交的作品中有彩色铅笔、水彩、蜡笔、色粉等不同形式的作品。除了传统的绘画比赛外,很多设计招标的任务,学生也可以参加。如标志设计、插画设计等社会竞赛或投标项目,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参加各种竞赛,激励学生的创作灵感,也激励着教师指导学生的创作热情。而学生对于能参与比赛是一种鼓励,获奖更是一种更大的激励。

六、引进商业模式促进学生进步

学生优秀的美术设计作品是有一定的美学欣赏价值的,在学生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学生的智慧和汗水。通过商业运作,把学生的努力成果,转化成为一定的经济价值。既可以帮助学生赚取一定的材料损耗费,也可以培养学生自力更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直接的经济利益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树立学生的信心。根据所在学校的情况,在教学中采取以下一些做法。

(1)针对学校内部的需求,组织策划活动,用学生的美术设计作品创造经济价值。可以在学校技能节、校庆等活动日,在活动现场组织学生作品拍卖会,把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在全校师生面前拍卖。在笔者学校,就曾拍卖过学生的油画作品,还被校长买走,并且挂在了自己办公室,校长还以此为骄傲向外校嘉宾介绍学生的画。也曾有一批优秀的立体构成作品,被很多老师和学生买走当装饰品摆设。教师也可以和学校沟通,将学校的部分宣传制作融入到课堂,作为学习项目交给学生训练,选择优秀的作品交付学校使用,学生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笔者曾在“POP手绘广告”中带领学生完成了学校二十张150cm×80cm的手绘海报,海报每张80元。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一个小组完成一到两张。虽然只有100多元,但是对于学生的鼓励是非同小可的。曾看到学生这样评价说:“虽然只赚到几十块,但是是第一次凭自己的专业赚取的,真棒。”

(2)面对社会承接学生可以完成的设计任务。这样的做法,不但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基础,而且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能力去辅导。当学生在学校能够完成社会的一些设计时,学生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讲解这样的商业案例时,也可以从纯理论的讲解延伸到实际案例制作。

七、结束语

总之,在中职学校,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美术作品这一资源,让它服务于美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增光添色,也能够为学生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学生个体发展

摘 要 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精心创造的精神产品,蕴含丰富的思想认知和人生感悟,体现着艺术家的普世性人文情怀,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开展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活动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有目的地实施美术作品欣赏教育,充分利用美术欣赏活动,挖掘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能够使学生在美术接受过程中产生美好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个体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完善人格,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关键词 美术作品 审美价值 学生个体发展

1 美育与美术作品欣赏

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把美育定义为“用人类创造的美――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美术教育尤其是美术欣赏活动在美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个体艺术素质,提高个体审美能力、启迪心智并激发美好情感,提高人文素养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功能。作为教育工作者,人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美育的角色。

艺术以情动人,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主动面对社会生活、宇宙人生的深切思考与探求,体现着艺术家的普世性人文情怀,是精神的劳动产品,有着深刻的审美价值。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讲,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在感染人、影响人的过程中发挥其社会价值,希望通过他们的作品启迪人们的心智,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他们用艺术参与社会改造与建设的目的。

2 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之于学生个体发展

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美术的本质体现,是美术存在合理性的必然。从价值层面来讲,“价值是一定事物体现在对一定人和社会关系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意义的特殊社会规定。”任何事物和文化现象之所以存在正是在于其价值,美术亦然。每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都蕴含丰厚的文化根因,都是特殊时代背景下人类精神折射的物化。一般地说,任何一件优秀美术作品的存在正是由于其社会审美价值所决定的。

当下,学校美术教学呈现出鲜明的人文特性,美术课程的实施尤其是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活动开展的意义在于它把健全和完善人格放在首位,它关注在教育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和谐全面地得到发展。优秀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体现出积极的人生理想与追求、终极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以及超然的自我实现与超越等方面,将人类社会元价值置于核心位置,并进行合规律与合目的的表述,对学生文化观念的形成和伦理道德的规导起着浸润和影响作用。发挥好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必将积极作用于学生个体发展。

教师在美术课上应充分挖掘和发挥好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人文特质和人文精神。

挖掘和发挥好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不要仅仅局限于作品内容或形式要素本身,要在课堂上使学生在对作品或艺术家充分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到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影响。通过挖掘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实施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文化积淀,使他们产生人类文明感和社会历史感。

挖掘和发挥好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塑造学生的人文特质。优秀美术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这些优秀作品都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美术欣赏课在引导学生接触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情境、不同视角下产生的美术作品时,既有某一美术样式的独特展示,又有各美术门类在分蘖与综合中形成的文化。挖掘和发挥好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相关艺术语言表述的形成与特殊时代地域的文化、风物等人文特质的关系。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学生面对经典和优秀美术作品的风格特征及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时,都会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文化追求,并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深入到艺术的独特描述与表达之中,从中领会特定情境和文化背景下的精神内核。

挖掘和发挥好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当下开设的美术课程都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认知、情感体验和文化体悟等方面的联系,重视运用优秀而又有代表性作品拓展学生个体的文化视野,突显以人文精神统领美育。教师应采取和组织多样的、生动化的教学活动模式,指导学生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开展学习,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和求知氛围中获得审美认知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美好的追求。

3 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策略

3.1 科学选择代表性优秀美术作品,优化教学组织设计

美术欣赏课所涉及的待选目标庞杂多样,十分广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课本上的内容,需要以教学思路为根据,积极利用现在信息传播途径下广泛的择取相关类比作品,在有效时间里努力使学生“见多”而“识广”。

教学中,教师要理顺思路,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核心脉络,使得学生喜欢欣赏活动,主动参与到美术作品欣赏中来。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多媒体音画设备的合理适度结合与利用则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欣赏罗中立创作的油画作品《父亲》,在这幅超级写实的作品中,艺术形象填满整个画面,画家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随着近几十年的社会巨变,现在的学生很难再见到类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艺术原型形象,也很难体味作者对待艺术原型时的情感,那就需要借助了解相关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也可借助视频内容尽量呈现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整体与局部的循环欣赏,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置身大巴山深处,面对每天亲历的农民生活时的复杂情感,感受到这一艺术形象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百折不屈的精神。

3.2 合理融入民族和地方文化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储量

作为美术欣赏对象的美术作品,其艺术样式和形式多样,包含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等各个门类,蕴藏着人类文明的创造。在美术欣赏课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还要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有更深入的思考。比如,在进行剪纸欣赏时,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将本地的民间剪纸作品引入课堂,并进一步成立地方民间艺术调查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考察、收集资料。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土民间艺术的历史传统、现实状况和艺术成就,学会珍惜、保护和传承。

3.3 传递艺术家人格魅力,加强道德情操浸润

如前所述,美术家在艺术活动中塑造美、表现美、传达美的过程,是超越自我追求完美的过程。美术家正是因为具有对社会生活深刻的理解与体认,才有可能对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进行加工和提炼,从而塑造艺术形象,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俄国著名画家列宾为了描绘沙皇统治下俄国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两度到伏尔加去,深入纤夫生活中间,熟悉并了解他们的生活真实,描绘出的纤夫形象既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压迫的人,又是具有坚强毅力的强者,表现了真实生存空间劳动人民的强大精神和力量。

我国著名画家蒋兆和先生,忠于社会的苦难,具备伟大艺术家所共有的真诚品质。他创作的作品《流民图》(如图1),每个艺术形象具体、真实、深刻,全画通过对100多个难民形象的深入描绘,以躲避轰炸的中心情节点出了时代背景和战争根源,直指日本侵略者对丧尽天良的罪行,具有深沉、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史诗一般的震撼力量。《流民图》像是一首泣血的悲歌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史诗,体现了深沉的情感。

艺术家的普世性人文情怀是贯穿于艺术审美价值中最核心的主线,体现在关注现实人生并不断探求人类的终极命运上,又始终以追求人类幸福为宗旨。“从维护个人尊严和自由,到关注人类平等权益;从针对人生的现实关注,到展望人类前景的终极关怀;因而成为人性发展的普世性需求。”优秀的美术作品就是这样折射生活,给人以教育。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介于学生的可塑性,要因时因地因内容制宜,科学组织,既要梳理社会历史状况、文化观念、艺术思潮等内容,也要对艺术家的人格进行把握,挖掘和利用作品中的情感力量,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用艺术魅力来影响和导引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品质人格。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在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实际,用心挖掘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发挥好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渗透品德教育于美术学科教学中。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于日常中潜移默化,真正做到“育人为本”,使德育理念落到小处、实处和细处。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关于美术作品经济价值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艺术品投资在现代社会无疑已成为继股票、房地产投资之外的又一大热门投资领域,而艺术作品中最大门类的是美术作品,因美术作品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因此单一的市场交易价格并不能完全代表其文化和艺术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影响美术作品经济价值的因素很多。本文试从美术作品的特殊属性、美术作品的经济价值实现途径及影响美术作品经济价值的因素三个方面来探究这一问题。

关键词:美术作品;经济价值;影响因素

一、美术作品作为一种商品的特殊性

美术作品是文化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具的特殊商品。美术作品的文化艺术价值在于固定时期的美术作品体现了固定时期特有的审美特点、文化理念及特殊技法和材料,是艺术家自己独特思想感情的传达,这种文化艺术价值具有主体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点,因此美术作品才具有收藏价值和历史价值,从而衔生出经济价值。在经济学中,价值的含义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美术作品是画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作品,因此肯定具有经济价值这是无疑的,但是美术作品的经济价值和普通商品的衡量方式是不同的,因为美术作品是“显形”的美术作品和“无形”的思想价值的结合。美术作品的外在呈现形式包括材料、使用的工具等都是可以转换为经济价格的,但是思想价值有高低之分,而思想价值的高低很难用经济价格去衡量,因此影响美术作品经济价值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而且美术作品的经济价值也很难与其艺术价值划等号,因此,美术作品的这一特殊属性决定了其经济价值的衡量复杂性。

二、美术作品经济价值的实现途径

要研究美术作品的经济价值就必须要知道美术作品经济价值的实现途径有哪些。艺术品的买卖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出现的一种商品交易方式,根据据中国古代美术史料记载,工艺品交易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出现了。发展到汉代已初具形态,即“佣书”“佣画”市场。到了唐代,绘画市场迅速成型。唐代著名艺术理论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有“贞观、开元之代,自古盛时,天子神圣而多才,士人精博而好艺,购求至宝,归之如云”。至明清时期,已经有明确的艺术市场交易规则。当今,很多人都热衷于收藏书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的大中型城市都有了出售中国现代画家作品的画廊、拍卖行及文物艺术品市场等,因此美术作品往往在这些艺术机构中流通,在流通中实现了其经济价值。

三、影响美术作品经济价值的影响因素

早在隋唐时期,张彦远即在自己的著作中列出了名家画屏价目表:“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吴道玄,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值金一万五千。”可见即使在隋唐时期,画家的艺术作品已被分成三六九等。但是影响美术作品经济价值的因素有哪些呢,本人试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内因来看,画家的艺术造诣是衡量其作品价格高低的最重要因素。

第一,美术作品的经济价值受画家艺术造诣的影响。美术作品是美术家审美价值、思想价值及技术技巧高低的一个综合反映,而因为画家水平层次不齐,所以作品的价格就出现了高低优劣。从一般情况来看,画家艺术造诣高的,其经济价值也高。如齐白石的作品,可能笔墨纸砚等材料的费用并不高,创作时间也不长,但是为什么他的作品竟能拍得如此高价呢,众所周知,白石老人的艺术造诣也是相当高的。因此从根本上说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是由其艺术价值决定的。

第二,美术作品的经济价值受画家知名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知名度越高,价位就越高。因此,艺术家应积极努力勤奋,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凡高活着时,没有知名度,一张画10法郎都没人要,在悲观绝望中自杀身亡,但他死后三年英国举办了“后期印象派三大画家”的画展,知名度骤然提高,其艺术价值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一张画卖到8250万美元。对凡高来讲,其艺术质量是固有的,不变的,但知名度发生了变化,价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第三,同一画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价格不一。任何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成就都不是一天练就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对艺术的理解及技法的熟练程度都会加深,但是并不是每一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价值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因为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是闪现的、稍纵即逝的也是很珍贵的,而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艺术作品都是画家高度凝结的思想灵感的结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同一画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会体现出价格上的不同。

其次,从外因看。经济环境,投资市场等影响美术作品的经济价值。

第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美术作品的经济价值。中国艺术作品市场繁荣离不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的发展给艺术品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潜力。艺术品的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繁荣的经济、稳定的政治环境会加大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因此会影响艺术品的供求关系,最终会影响美术作品的价格,反之,经济危机、经济萧条的社会环境,美术作品的交易价格也会降低很多。

第二、历史价值影响美术作品的经济价值。一般情况下,历史价值越高,价格便越高,宋瓷就比清代的瓷器价格高,清代瓷器的价格就比当代的瓷器价格要高。判断一件艺术品的价格,要看历史价值,没有历史价值的作品,很难有较高的价位。因此在收藏艺术作品时,要收藏有历史价值的作品,这种作品一般不会贬值,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越大。

第三,偶然性因素。如艺术品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因为艺术品很多都是在拍卖行完成交易的,交易期间避免不了存在因为相互竞争,投资者占有欲一时膨胀会引起非理性交易。特别是被一时炒热的作品,投资者往往会忽略了其实际的艺术价值,将艺术作品推向了虚高的价位。

第四,美术品的经济价值夹杂着者众多的利益关系。因为现代绘画作品的价格影响因素非常复杂,交易一件美术作品需要诸如美术评论家、交易机构及投资者各方面的利益,因此绘画艺术品的价格并不一定与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相符。有时显得过高,有时又显得过低。有些美术评论家和投资者刻意炒作,哄抬价格,使得原本名不见经传、艺术价值低的作品,会突然卖出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价格,但实际上大多数作品往往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四、小结

美术作品作为兼具文化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商品,影响其经济价值的因素很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美术作品的交易中总结出影响其经济价值的共同性和规律性,美术作品作为一种思想和艺术的结晶,用价格很难衡量出其价值,特别是在艺术品投资热的今天,希望艺术家脚踏实地,经营者、投资者理性投资,规范运营,还艺术品市场一片净土。(作者单位:银川能源学院)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高校美术作品展给高校美术教学带来的意义

摘 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完成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学不该只局限于课堂内,也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而课外美术教学的重要一环就是学生美术作品的展览,通过美术作品展览达到由此及彼的启发式的学习和推进作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高校;美术;作品

什么叫美术作品展览,高校美术作品展览的目的和意义在哪里?我们怎样来看待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的美术作品展览。这些,都是我们高校美术教学的指导性的课题,正确看待它,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显而易见,高校美术作品的展览是某一个学习阶段美术教学成果的一次检阅,美术教育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品是其中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水平的重要体现,进行作品展览,就是把好的有思想的作品拿来互相观摩和学习。时下,美术教育工作者为解决在美术教学中我们遇到的问题而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希望能够摸索出一条有助于美术教育教学的给自己的教学工作带来提高的路子,产生良好的学习和社会效应。毋庸置疑,今天依靠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这样一个学习平台,为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而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学习面和接触面都多了许多选择和参考渠道,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网上浏览作品来达到学习的目的。但是,网上作品和知识的学习也有不足的地方,有些细节和技法的体现还是不是那么的直观,达不到面对面的学习和观摩的效果。我们美术作品展览的优势和优点就是面对面、人对画,直观简便一目了然。美术作品展览可以看见多样的绘画手法和感受芬芳的绘画气息,让作品和观者直接对话,面对面交流。实际上,美术作品展览就像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一支催化剂,可以加速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促进营养的吸收。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观摩中互相学习,提供给学生一个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平台。

因此,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美术作品展览是我们应该提倡的美术教育教学的学习渠道之一。

1 美术作品展览提高学生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说,我们的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术属于视觉艺术,美术作品水平的提高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我们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寻找作品打动人,感动人的形式和内容,展览方式是直观的,作品内容是形象的。我们要通过眼睛来欣赏美术作品,衡量美术作品,借鉴美术作品,从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和创作。因此,作品展览的最一般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和可以相互借鉴的学习环境。学习是内外兼修的提高过程,要有学习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学习要靠我们高校学生自己不断进取产生动力。同时,外部学习环境的存在也是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美术作品展览就是外部学习环境之一,有其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外部学习作用力,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客观促进主观的角色。我们的高校美术教学,书本知识和教学方式往往都是枯燥单一的,缺乏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是一条腿走路。我们要在这条干涸的河流中注入清水,这条河流才会显现出应有的灵气,才是两条腿走路。因此,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完成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学不该只局限于课堂内,也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而课外美术教学的重要一环就是学生美术作品的展览,通过美术作品展览达到由此及彼的启发式的学习和推进作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

2 美术作品展览提高学生作品创作欲望

美术作品的创作是我们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使命之一,举办定期的美术作品展览和开展美术作品创作交流活动。不但可以影响学生提高其创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在使学生在相互观摩中激励学生去创作,去学习,去反思自己作品和别人作品的缺点和优点,达到提高其创作作品的目的。在这样的高校美术作品展览中,作者要么是学生本人要么就是同窗好友,有亲切感,看了会增加了解,拉近距离,促进沟通,切磋技艺、交流经验。一场展览下来,有不足的学生会加倍的反思自我,会找出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我们在作品展览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展览过后,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兴趣更浓了,表现方法也变得更理性了。其实,这不是出现了什么奇迹,也不是什么反常的现象,而是作品展览过后的内外驱动力在起作用。因此,高校美术作品展览这样一个外部学习环境的存在,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意识,反馈教学信息都是不可缺少的。

3 美术作品展览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作品创作水平

美术作品展览,我们要大力提倡和不断实践,其最终和根本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美术作品创作的创造内驱力,焕发学生的想像之河,提高其整体的水平和艺术素质,把握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前沿和新的航向。美术作品展览,并不是单纯的美术作品展览,而是提高人的创作水平的美术作品展览。美术作品展览,可以让学生认识美术作品展览的目的、了解美术作品展览意义、喜欢美术作品展览这样的交流和学习方式,并在相互交流融通的过程中,产生更高的悟性和创造力。这也是我们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它是提高学生艺术创作水准的必由之路。在高校美术作品展览的观摩过程中,学生的交流会激发学生去学习和创作,挖掘自己的内在的艺术创作潜力,这些激发出来的潜力在下一次的美术创作作品展览中就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和展现,这也是我们高校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最终目标。总而言之,美术作品展览,它对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作内驱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它是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和内在驱动力相结合的最好的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方式之一。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是在我们当前的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进行的美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体现时代的新特点,就不能不考虑到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和新要求的适应性,要适应这个新时代的新要求,就应该把外部学习环境的妙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展览包括高校美术作品展览正是这样的外部环境。

当前,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要想提高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我们高校教师就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就要改变学生的传统训练方法和建立新渠道。■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经典美术作品在小学美术中的融会贯通B

摘 要:经典美术作品是指经过历史检验的,具有强大的审美价值与学习价值,是最能代表美术精髓的作品。小学美术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经典美术作品的鉴赏与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经典作品不仅可以提高自身水平,还可以了解到本行业的最高水平是怎样的,并以此为目标进行学习和追赶。

关键词:经典作品;小学教育;美术

经典作品具有极强的鉴赏意义,欣赏经典美术作品可以让人感受到美的享受与艺术的气息,在经典的熏陶下也容易培养艺术细胞,提高对艺术的兴趣。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重视经典美术作品美的一方面,同时应该结合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形成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作用。

一、经典背后的励志

一幅经典作品往往在其背后都有着众多故事,小学生是喜欢听故事的,因此,将一幅震撼的美术作品展示在小学生面前,让其感受美术艺术的美,然后再为其讲述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画家成长之路的艰辛,以此来激励学生喜欢美术,热爱画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经典程度已经不言而喻了,然而达・芬奇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有很多经典小故事。比如,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在初学绘画的数十天,老师让达・芬奇画的都是鸡蛋,对此达・芬奇颇有怨言:只不过一个简单的鸡蛋,为何老师要让我画这么多遍。但是在画了两百多个鸡蛋后,达・芬奇渐渐地悟出了自己的绘画方向,他认为艺术是天马行空的,是创造性极高的行为,是自我表达的过程与自我理念展现的过程,但是首先要做的便是夯实基础,让自己具备表达自己想表达一切的条件。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再著名的作品,也是一点点创作出来的,让小学生懂得这个道理,从最简答的简笔画开始、从速写开始、从素描开始,不断地重复,才是美术的基础,才是美术的乐趣。

二、欣赏经典,提升艺术涵养

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无不体现出它艺术思想的唯美与独特。欣赏山水画,感受那旷远空灵之感,小学生虽然无法清晰表达自己对山水画的感受,但是艺术涵养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顾恺之《庐山图》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精神,画作能够直接地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庐山图》表达他对艺术创新的自信与深刻体悟,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融入画中。顾恺之从构图美、墨色美、气韵美、意境美等多维审美意识表现美的主题,美的心境。人物画则要感受人物的内在美,例如,上文提到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其魅力在于不论你从哪个角度去观看作品,蒙娜丽莎的表情都能如出一辙地表达出你现时的心境。一幅绘画作品能够达到如此艺术修为,堪称传奇和经典。迄今为止,《蒙娜丽莎》被临摹过数以千万次,却始终没有人能超越达・芬奇原作品的魅力。这就是经典作品带给启蒙学生的艺术财富,对于提升其艺术涵养能力具有其他普通作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当今的小学美术教育实际上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一周只有一到两课时,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小学生的艺术涵养、艺术兴趣,实际上超过了培养学生学习绘画本身,经典润人,有句俗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经典的力量就在这里。多看、多感受,自然会收获良多。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论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运用

摘 要:水彩艺术作品优劣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对艺术形象的主观处理,它的审美原则就是:造型上要大雅富有趣味性,色彩上和谐雅致触动心灵。

关键词:美术作品;色彩;运用

水彩作品中展现的色彩样式呈现着百花齐放的态势,艺术思维一旦展开,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画家在水彩作品中呈现独特的对色彩本质的理解,而且有着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和各民族的特性与历史分不开。例如美国水彩的作品从整体上往往给人色彩绚烂的感觉,逼真的写实技巧、透出浓郁的地域情调,英国的水彩用色上则较为含蓄典雅传统,英国的水彩用色上则较为含蓄典雅传统,而中国水彩中有色彩寡淡的感觉,过于保守。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我国传统水墨艺术对画家的用色观念和习惯。

一、墨不掩色,以墨色为丹青

设色时乃是固有色的平涂,连体积的渲染都较少应用。这种观念持久的存在,使得我们忽略了色彩感情的体验,色彩的表现一直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更多的是注意明暗和造型上的变化。当代越来越多的水彩作品展示着画家鲜明的色彩个性,力求和传统写实性水彩拉开距离,寻找画家个性感情表达形式上的更多可能性。画家们不再停留在理性的去描绘所见的自然形态,而是要用区别其它艺术家的、有代表性的色彩语言来表达自身审美理想和艺术想象。

“通过线条和色彩的安排而获得交响与和谐,并不是表现普通字面上的所说的 “真实”这再次说明了艺术的创作活动它不是对自然机械的照搬,色彩既然被看作是一个画面表达中最主观的元素,那么它一切外显的形式都是内在直觉和感情色彩的表现,它能让水彩画的画面视觉张力进入到一个更宽阔的表现领域。在长期面对自然,深入的观察和感觉的优势积累中,促使画家独特的个性色彩进一步觉醒,进而形成自己系统的色彩表现语言,这和既定 模式的套用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它是真实有生命力的。水彩本身的便携性和速写的特性,也使得其它画种不具备的特性能充分的发挥,水彩画家一旦在长期的训练中具备了敏锐色彩感知,便能使水彩艺术永不流俗。例如黄铁山在长期的写生过程中,形成了快捷、笔法活泼、明朗的色彩感觉快速而敏锐。水彩画的意境能通过色彩的氛围进行有力的营造,水彩画的主基调是清新,淡雅清澄,这不仅要求画家要有敏锐的色彩感知力,也要求有较强的主观处理能力,除了色相的丰富变化,也要求画面的明度、冷暖能相映的和谐体现和谐的色彩。色彩好看与否是决定在相互关系上的,没有不好看的颜色,只有不和谐的颜色。

二、水彩在色彩表达上应注重和周围的颜色的和谐性

从大体色调,冷暖体着手,多运用有倾向的灰色。保持感受到的第一印象,画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必然会直接体现在创作的色彩中,如萨金特的水彩画色彩用笔豪放,透着自由洒脱、流动的光感,色彩单纯而响亮,大笔触精练而肯定,直接快速的体现了对象的色彩感觉。在强调主体感情表达的今天,水彩画家色彩个性的逐步觉醒是必然的趋势,色彩的个性代表了画家的用色喜好和习惯,当然这也和艺术品位分不开。对于色彩的运用时如果仅以固定的色彩程式加以套用,那么创作的作品一定僵化没有感情,更何谈打动观者,这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印象派对动态色彩感觉,走出室内画室,接受大自然最直接的刺激。

如在梵高作品中大块平整的颜色对比是显而易见的,有些作品与现代装饰画十分近似,如他的代表作品《向日葵》、《夜咖啡馆》。在装饰色彩中,色块的并置是一个 基本法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方法。梵高的色彩不是背向自然靠纯粹的想象画出来的,而是面对自然写生调动他想要的色彩,用夸张、简化、抽象等方法,将自然中的色彩抽取出来,并在画面中分配着色彩,找到色块并置所产生的对比与和谐的最佳效果,给色彩的审美价值提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这种色彩并置的方法已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被 广泛运用。

总之,色彩在绘画作品中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绘画作品所表达出的内涵、韵意往往靠色彩来承托,创作和写生的环境不一样,绘画作品设色手法的艺术表现也就不一样,因此,如何运用不同的色彩技法和创作灵感准确的表达出绘画作品中的艺术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新形势下学生美术作品评价途径的探索

作者简介:焦航涛,男,陕西临潼,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摘 要:新形势下面临着教育改革的问题,只有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才能将学生的作品作为重心,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的美术作品评价也不例外。学术作品评价要本着发展学生、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为根本目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作品的评价之中,提高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达到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氛围改为主动学习模式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学生美术作品,评价方式,创新

最近几年,素质教育的春风伴随着教学目标的改变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课程改革、资源共享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但是最为重要的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环节却被大家所忽视,没有注重其研究和基本的实践活动,作为美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才能达到基本的课程要求。但是在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过程中,会由于美术评价模式的滞后而让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评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同通过学生美术评价而达到促进或激励学生的作用,会影响到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无法让提升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兴趣度。面对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只有从学生的基本需求出发,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模式[1]。

一、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并授之于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美术作品鉴赏需要有学生的参与,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共同进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特点。通过让学生自主地思考,理性的判断,提高学生对于自身美术素养的探索。教师在进行学术作品评价时,需要有学生的参与,这样不仅仅可以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还能让学生在美术作品的交流过程中学会合作和倾听。美术作品的评价可以通过不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之中,教师要足够关注学生的想法,以学生的思维模式为基础,不能只是单纯地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单方面的灌输,这样不会有任何的效果。要和学生进行基本的互动,体现教师和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这样可以让讨论更加有意义,而不每次都是几个同学进行思想的阐述[2]。正确目标的确立,能够提高课程效率,让创作过程更加吸引学生的关注,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评,通过修改意见的提出,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达到基础技能提高的目的。这样学生获得能力的过程是主动的,而不是教师被动知识的传达。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要动员学生加入到美术作品的评价之中,还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点评技巧,让引导的作用被学生所熟知,这样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对名品有所了解,还会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同辈美术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促进提升自己的技巧。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如何进行点评,还要让学生彻底了解评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如果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根据不同的缺点进行补缺,可以提高自身的能力,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有所提升[3]。

二、营造和谐的学生美术作品评价氛围

和谐的美术评价氛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有了教师的循循善诱,举例讲故事等学生易懂的教学方法,抽象的“艺术”概念生动了起来,学生可以从身边寻找艺术的存在,进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有了和谐的学生美术作品评价氛围,能够让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跟教师阐述作品的最初创作想法,以及自己所想象的最终成品。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可能会在作品的行、色等方面存在问题,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的模式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和谐氛围的营造,还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手段,例如通过对美术作品所处的时代分析,展开对美术作品特点的阐述,这样能够更加立体的向学生展现出作品的形成环境。对于美术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技术源泉,可以从美术的专业感出发,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艺术元素,例如线条和色彩等。最后要让学生阐述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现,了解每个美术作品的创作意义,以更加独立的方式完成作品的评价,这些途径都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艺术赏析。

三、加强学生美术作品点评的针对性

对于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工作,很多教师都想做到俱全,但是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如果能够将某一点进行详尽的阐述,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以面面俱到。在很多时候,美术作品的评价在乎的是某一个精度,而不是数量的多少,这有着本质的区别[4]。一个全面而且细致的美术作品评价可能包括作品的选题、创新的角度,不同方法的运用等,虽然能更加直观地体现出学生制作整个作品的思维过程,但是一味的“剧透”可能会让作品变得索然无味。只有针对性的点评才能产生更加精确的效果,突出教师对某一方面的独特见解。如果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能够全部知道哪里需要做什么工作,那可以说教师的评价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因为教师所要做的是给学生一个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之后学生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才能做到真正的作品修改。

四、点评突出学生的创作过程

教师在点评学生美术作品的过程之中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创作过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定期的复习,因此在点评美术作品时,需要做到点面俱全,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构思过程,进而让美术作品更加完善。虽然这个过程比较复杂,要经过长时间的教学过程解说,才能让教学效果变得更加动态,突出理论学习的过程。学生作品创造过程进行创新的过程深受学生喜欢,在之后的美术教学评价过程中,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通过系统的培训为学生们打开课堂之外的更为广泛的艺术视角,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同时也帮助学生充分利用作品评价,加强同学之间的艺术交流。

新形势下的学生美术作品评价能够体现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之中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通过在西安美术学院上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也体会到在不同的评价活动中自主地表达看法,这样能够促进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通过全新的教学环节设置,全面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让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通过更加感性的表达传达视觉的美感。学生只有学会如何评价美术作品,才能更加积极地思考和创新,这样对自身美术作品的提高也是一种促进作用。(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浅析美术作品的思想教育意义

摘 要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教育给人以正统、程式化的规范印象,而美术作品这一思想感情传递形式,不仅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且在教育意义方面发挥着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深层次作用。充分发挥这种特殊教育形式的魅力,将会使思想教育效果提升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 思想教育 美术作品 教育意义

比起传统刻板的言传身教这一思想教育形式,美术作品在人们生活中的思想教育意义称得上由来已久。它不仅在固定的环境里、特定的情境下对人施加影响,而且无时无刻不在人类的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美术作品在思想教育中的感性意义

1.1 美术作品有利于思想的隐性灌输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准确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使受教育群体在接受教育后不能对思想内涵充分消化理解,进而会形成片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美术作品在形式上给予人的感觉、影响和思想教育更加直接和生动,相对课堂上的显性灌输教育,美术作品在形式上更加温和,为思想教育锦上添花。

1.2 美术作品有利于意识形态的形成

相较于枯燥的教育教学,美术作品在形式上更容易使人接受,打破了“我说你听”的模式化教育,并且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成为构筑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其中原因有以下几部分:(1)美术先于文字出现。早期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等,都是一些简单的图形或者符号,是根据事物的形状在人的头脑里形成的意识所反映而绘制成的,也是人类早期的美术作品。所以美术作品较文字更易于接受。(2)图形反映人类意识。图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将生活中的物象在人类意识中梳理、抽象后形成的,所以图形是人类意识的直接反映。(3)图形较文字易于认知。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容易在头脑中形成意识,也容易理解。它是人类从婴儿开始认识世界的开端,所以图形是人类对世界最原始的意念的反映。诸多因素使美术作品更有利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

2 美术作品在国内外的思想教育意义

2.1 美术作品在国外的思想教育意义

具有思想灌输作用的美术作品,一度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青睐。当语言、文字不通时,艺术交流便成了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体现了人类感情的原始贯通性。歌德说过“要想同世界结合,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画家们将需要表达的意愿、目标、情感等融入画卷之中,将观赏者的情感、意念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其理解加深体会,触及其内心世界,便可收获观赏者的真情流露。古代西方曾经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位商人将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著名油画《蒙娜丽莎》悬挂于室内,其三个女儿每日对这件作品进行观赏,最后竟成为三位温文尔雅的淑女。由此可见美术作品的思想教育可诠释为画家与观赏者的情感沟通,虽然在空间上是平静的,但思想却汹涌澎湃,是不言而喻的。

2.2 美术作品在国内的思想教育意义

当然把美术作品这一特殊的形式融入思想教育中,发挥其教育功能,在我国已然不是新奇的形式。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使用其中的精髓与奥妙,调动其内在的能动性来巩固其政权统治。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表现的就是外邦来朝。不仅在其题材和设色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宣传教育功能,而且在构图及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向全世界彰显了唐朝的大国风范。诚然每一幅作品都融合了艺术家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艺术家的意愿。

根据美术作品的表现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所产生的思想教育意义也不尽相同,近现代涌现出的诸多美术作品,在思想教育方面获得层次和境界的升华。如徐悲鸿先生的《田横五百士》借古喻今;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激发斗志等。在众多大放异彩的美术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李自建先生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是一幅展现1937年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的震撼人心的油画。“屠”、“生”、“佛”是整幅画的构成,堆积成山的死尸,两个日本军官面露狞笑拭着被鲜血染红的战刀。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上以及心灵上的冲击。它在内容上勾起了人们的悲愤情怀,潜移默化地唤起人性中善良的本能,以犀利的笔触展现了艺术固有的生命力,实现了美术作品的思想教育意义。通过画面对历史的反映,向观赏者深化了爱国和信念意识。艺术家从侧面创造性地运用了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更在深层次上体现了艺术家本身的学识、才能、智慧、品格、经验、胆识和灵感。美术作品用无声的语言唤醒了人们的心,给予人们心灵深处直接教育,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在深层次上提高了思想教育的意义。将观赏者的信念、理想、人格、道德、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操进行升华,使其在以全新的视角领悟人性。

3 美术作品作为载体的思想教育意义

3.1 对艺术家的思想教育意义

美术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其对人们的影响是建立在个体固有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思想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其中有很强的必然性。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美术作品作为重要的教育介体向思想接受者即受教育对象予以一定的影响,使其在遵循自身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换言之,是艺术家将自身的道德、品格、情感等融入作品中,以独特的表现形式作为客观条件,使观赏者在观赏活动中,感受作者的丰富思想和情感,形成思想领悟。艺术家在思想教育活动中,也反作用于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以独特的手法,使作品交汇于各个文化要素、社会要素及精神层面之间。艺术家对题材背景、颜色选取、表现手法等方面不断地探索,更加深入地将自身的思想道德、内心情感、人生观等进行净化和层次上的提升。同时,观赏者的认知和反馈进一步撼动艺术家的思想,使艺术家加深思想内涵上的认知。

3.2 对观赏者的思想教育意义

美术作品对观赏者的教育可以看作是特定条件下的文化环境对思想教育的影响。文化本身是人创造的,是通过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不断积累、沉淀和传承,进而形成文化环境。美术作品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断地体现着人类的理想、孕育着思想情感。美术作品是文化环境特殊的组成部分,原因在于:首先,它直接指向作为文化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它不是独立于社会以外的,与其他文化和社会因素有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再次,它不是刻板的,虽然美术作品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但它具有很高的创新性,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直接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进行影响和塑造。美术作品作为一种思想教育媒介不带有强制性,也不局限于一定范围,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也不是被动消极的,在产生强烈情感和思想波动的同时,人们能够获得感官的喜悦与审美体验,进而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

4 结语

美术作品可以将艺术家的思想世界表现出来,是艺术家本身的思想素质和文化底蕴的精髓,将正面的、积极的思想感情通过作品传递给人们,使美好的文化得以传承,使我们的文化文明建设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思想教育不仅需要施教者手把手地教,更需要受教者自身积极能动地探索和认知,改被动“获得”而变为乐于“求得”,将思想领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不断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作为在思想教育中且具有深远意义的美术作品,如果将其思想教育的意义充分发挥出来,那么定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出绚丽的篇章。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成长档案中幼儿美术作品发展性评价研究

摘 要:美术作品是幼儿成长档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档案袋评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是幼儿个性、能力、兴趣、经验多元的整合体现,最能表现出幼儿的成长状态。

关键词:幼儿;成长档案;美术作品;发展性评价

如今教育大力提倡发展性评价,对幼儿美术作品开展发展性评价可以改变“一把尺子定天下”的武断局面。对幼儿成长档案中美术作品开展发展性评价有利于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兴趣的形成,能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积极的情感。

一、幼儿成长档案中美术作品发展性评价的收集内容

幼儿美术作品记录袋的主要内容包括幼儿的自画像、幼儿的一些美术作品(如蜡笔画、线描画、手工作品等)和幼儿在园外的一些涂鸦和创作作品(如双休日在家的随意涂鸦等)及幼儿的一些获奖作品等。幼儿是成长档案袋中美术作品收集的主人与实施者。

二、幼儿成长档案中美术作品发展性评价的特点

档案袋评价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甄选和比较,而在于反思和发展。

1.全面――让多方人员参与作品评价

在幼儿成长档案袋的建立过程中无论是美术作品的选择或是评价,其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家长与幼儿。以往被排除在评价之外的幼儿也逐渐融入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

多方人员参与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让幼儿从不同的评价对象中得到了更加具体、丰富的肯定与鼓励,对幼儿作画兴趣的维持和自信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中也能有效促进家园互动、师幼互动和亲子互动,对幼儿情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多元――以不同标准评价幼儿作品

新的评价理论的倡导者提出:“评价的关键是对评价中存在的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差异进行协调”,提倡“在评价中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评价看成是一个由评价者之间不断协调各种价值标准间的分歧、缩短不同意见间的距离、最后形成公认一致看法的过程”。在对幼儿成长档案袋中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我们更多地运用了“阅读”“解释”“欣赏”等主观评价的标准,同时也借用建立在多元智力理论基础上的教育评价《多彩光谱》中的相关评价指标,从描述水平、探究水平、艺术水平三方面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从而获得对幼儿作品更加全面、立体的评价结果。

这样的评价方式使教师对个案指导的针对性更强了,有助于幼儿作画能力的纵向平衡发展。

3.开放――从不同内容分析创作现状

幼儿的美术作品就如同一个多棱镜,可以折射出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如,认知水平、技能发展、情绪情感、个性气质等。这些必须通过对幼儿美术作品中所呈现的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的分析,对生活经历的理解以及创作时的情景状态的观察而获得。

4.多维――从不同领域解析幼儿作品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解释、质化的评价模式为我们打开了对儿童美术作品进行更加客观、公正评价的视域。应答评价模式的创始人斯塔克指出:“该方法以牺牲某些测量上的准确性,换取评价结果对方案有关人员来说更多的有用性。”

三、幼儿成长档案袋中美术作品发展性评价的形式

新的评价理念给我们如何选择评价方法提供了更加开放的思路。在实践中我们通过贴爱心标签、星级指数、表格评价、以文配画等多种方式呈现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的成长,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好地针对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个别教育的意义。

对美术作品开展发展性评价不仅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个性的张扬和自信的培养,还能让我们学会用理解、倾听、欣赏的理念来对待幼儿的作品,促进每个幼儿都富有个性地发展。对美术作品进行发展性评价是美术作品评价从简单的“看”画向“读”画、“听”画、“解”画、“悟”画的转变,是从单一感官向多感官的发展。我们教师在以后的美术作品评价中要多采用发展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和多元的视角来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学会做幼儿美术创作中的合作者、欣赏者和鼓励者。让幼儿伴随美术作品发展性评价自信、快乐、个性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