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林业工程论文

林业工程论文

时间:2022-05-22 10:42:56 关键词: 林业工程 林业论文 林业
摘要:林业工程的发展与林业资源的建设是息息相关的,同时,林业工程的发展不仅在林业建设中具有关键的作用,还能够促进林业资源以及生态林业的和谐发展。因此,林业工程的发展必须走永续前进的道路,真正实现林业资源管制、生态利益、经济以及社会利益的和谐发展。

林业工程论文

林业工程论文:谈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 环境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针对新形势下非理工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以深化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的整改思路,并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确定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教学队伍的专业化等专业改革方向,走出了一条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之路。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以及工程技术协调环境与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新兴的宽口径专业。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环境工程专业包括原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农业环境保护、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防治以及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环境工程属于工科专业范畴,多设置在理工大学内。由于我国的环境形势呈现结构性、复合性、压缩性的特点,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O多年内集中出现,所以就业市场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在农业、林业、综合性高等院校广泛开设。但是,这些高等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存在专业视野狭窄、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工程技术积累不足和专业氛围不浓等问题,影响了本科生的质量和就业。

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原有的专业传统和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非理工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急需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就高等林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2006年8月31日,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要密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坚持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加强研究和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同年,同志又强调,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根据这些指示精神,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今后几年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这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经过30年的建设,其课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已由过去的将大量的其他专业的课程“拿来”使用,转变为逐渐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从学科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国高等院校大力推进了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在“十五”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了一套《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十一五”期间,该专业规范还将进一步修改完善,以适应国家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要。

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生还未被社会广泛认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多数毕业生还只是“万金油”式的人才,哪方面的知识似乎都懂一些,但又都不精不深;有的毕业生眼高手低,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生态学、水土保持等学科专业属于其传统优势学科。学校曾于1997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后因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短缺、缺乏足够的工程学科支撑等原因而停招。2007年,学校审时度势,决定组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并重新招收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学生。为此,学校通过整合校内相关学科的教育资源、引进国内环境学科的优秀师资以及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等,加强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

目前,如何实现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迅速在全国环境界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国家对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要求、就业市场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以及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出发,深化该专业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且紧迫的。

二、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其中,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就是具体措施之一。2007年,北京林业大学对各个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以此为契机,环境工程专业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解放思想、借鉴国内外同类学科的经验,特别是借鉴国内环境工程重点学科的培养方案(包括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制定出了以培育一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较为合理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经过近2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已初显成效。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将“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本科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勇气,就难以克服现有的困难、应对新的挑战,也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冲破“一切妨碍创新的思想观念”,革除“一切影响创新的体制弊端”,改变“一切束缚创新的做法规定”,通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并借鉴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逐渐构建起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1.专业培养方式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建立和完善了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培养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名师讲堂、第二课堂素质教育、讲座、社团活动等。

2.专业课设置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充分考虑了国家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设置了诸如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环境生态学、环境污染控制生物学、环境植物学、环境地学、林产化工污染控制、测量学、环境数据分析等具有高等林业院校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使人才的培养既具有鲜明特色又方向明确。

3.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训练

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不被重视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不强,而这又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工程训练和创造性能力培养导致的。为此,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其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的比重;同时,国家推行的环保注册工程师制度也强调了高等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训练。

因此,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借鉴国际知名大学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训练方面的经验,在必修课中为学生安排了350学时的教学实验课(其中专业课教学实验84学时)和11周的专业教学实践和工程训练(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2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周、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课程设计1周、环境评价课程设计1周、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习6周);在选修课中又安排了88学时的专业教学实验课和6周的专业教学实践和工程训练(包括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1周、环境数据分析课程设计1周、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1周、环境植物学课程实验1周、测量学课程设计1周);此外,还安排了不少于14周的毕业论文(或设计)时间,其目的就是加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具有适应性强和上手快的能力。

4.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本科学生在大学第三、四年安排了专业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吸引一批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科学理论以及环境工程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创新意识的专门的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掌握生态环境工程设计方法与实验技能,熟悉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规划、管理方法。要求学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较好地掌握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拥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地掌握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工程设计知识,拥有工程运行管理能力;具有从事与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相关的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培育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呼唤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并将其具体落实在课程设置、任课教师配置、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自己满意且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3。因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梳理,避免了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压缩了一些课程的学时数,删减了不合时宜的、陈旧落后的内容,同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此外,根据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要,特别是针对我国正在推广的环保注册工程师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优化课程体系时,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新增了几门专业课,包括环境工程原理、环境流体力学与水文学、水泵与风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施工技术与工程经济学等;制定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合理的教学大纲。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且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多元化的人才需要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拓宽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发展方向和兴趣取向的差别,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注重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因材施教,坚持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此外,针对选择先就业的学生,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注重强化和拓展其工程实践能力;针对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学生,则加强其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满足各类型人才的不同需求,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提供生长的土壤与空间。

(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2年来,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健全和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毕业论文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其中,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规范了授课内容和要求;在毕业论文方面,对论文选题、内容和导师的指导工作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和内容必须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必须是“真刀真枪”的实际的科研项目,从而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科研项目。为了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关,学院还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指导小组,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全过程监控和指导,重点把握好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3个环节,为每个环节都制定了一套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

(五)教学队伍的专业化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态度对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为此,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一方面积极从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引进各类优秀人才,以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学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年轻教师教学技巧的培训,通过“以老带新”和组织教学基本功比赛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学院教师的博士化率达100,初步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此外,通过建立岗位聘任和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工程建设;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申请教学研究项目和发表教改论文。2年来,学院承担部级教改项目1项、学校教改项目8项,有19位教师共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

林业工程论文:简议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对于林业工程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生态补偿;机制;建立

论文摘要:广义的生态补偿,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和生态功能的补偿,即包括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对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以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狭义的生态补偿是指生态功能的补偿,即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本文从我国生态工作的不足之处着手,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林业生态概述

林业建设具有很强的经济外部性。当前,我国的林业发展正处在由采伐木材为主向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为主的转折时期,随着六大林业工程的蓬勃开展,林业建设的生态补偿被提上曰程。

森林资源不仅向人们提供木材、纤维、燃料、维生素和药物等多种产品,更重要的是维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储炭吐氧、减轻自然灾害、调价气候、孕育和保存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以及具有医疗保健、陶冶情操、旅游休憩等社会功能。过去,在资源无价、环境无价的观念指导下,森林的生态效益未能进入市场,致使生态资本受损。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应是生态补偿的重要依据,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标和参数,不同研究结果出现很大的差异;有些搬用国外的标准,与我国社会经济现状脱节,出现以天文数字计的生态效益和无人买单的矛盾现象;同时,现行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以GDP为基础的经济核算的制度以及干部考核标准制约了以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补偿,而且,巨大的生态赤字和有限的国力支撑决定了生态补偿只能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

二、我国的生态补偿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机制不活。现在的保护补偿基本上全靠国家财政,不但没有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而且许多地方产生了依赖思想。生态保护补偿不能单靠==补贴,要建立补偿制度,健全补偿途径,完善补偿网络。

(二)后劲不足。要变“输血型”补偿为“造血型”补偿,寻找生态与经济、社会的结合点,采取有利于综合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措施,积极发展生态产业,使补偿区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实现三者共赢。

(三)科研基础薄弱。森林、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但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补偿。

(四)补助标准“一刀切”,政策不稳。补助应按坡耕地的土地产出率(单产)和农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将中西部划分为几个大区和亚区,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补偿标准。当然,还可根据区内的平均水平,细分补偿级;另外,在分区的基础上,分林种、草种、树种、配置方式确定种苗补助标准体系,并考虑农民育苗的管护费用。

(五)生态学效益与现行经济、社会条件缺乏有机的结合,使得生态补偿难以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决策之中。

(六)森林保护与发展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薄弱。生态环境的优化要靠发展来解决,以发展来促保护,以发展来促建设。森林资源的保护要解决贫困问题,在补偿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变“输血型”补偿为“造血型”补偿,关注补偿地区的发展问题,使有限的资金更加有效,最终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

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

(一)加快建立“环境财政”。把环境财政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按照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资金的安排使用,应着重向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优先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作用明显的区域性、流域性重点环保项目,加大对区域性、流域性污染防治,以及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和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矿山生态恢复与土地整理相结合,实现生态治理与土地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采取“以能代赈”等措施,通过货币帮助或实物补贴,大力支持开发利用沼气、风能、太阳能等非植物可再生燃能源,来保证“休樵还植”,以解决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燃能问题。

(二)完善现行保护环境的税收政策,增收生态补偿税,开征新的环境税,调整和完善现行资源税。将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扩大到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增加水资源税,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通过税收杠杆把资源开采使用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同时,加强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增强其生态补偿功能。进一步完善水、土地、矿产、森林、环境等各种资源税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各项资源税费使用中用于生态补偿的比重,并向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

(三)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融资体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投融资体制,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努力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又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拓宽生态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路子,形成多方并举,合力推进。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和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的投资。积极探索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与城乡土地开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土地开发中积累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积极利用国债资金、开发性贷款,以及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或赠款,努力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格局。

(四)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培育资源市场,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使资源资本化、生态资本化,使环境要素的价格真正反映它们的稀缺程度,可达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双重效应,积极探索资源使(取)用权、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的补偿模式。完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立水资源取用权出让、转让和租赁的交易机制。探索建立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机制,逐步推行政府管制下的排污权交易,运用市场机制降低治污成本,提高治污效率。引导鼓励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通过自愿协商实现合理的生态补偿。

(五)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的立法工作。环境财政税收政策的稳定实施,生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生态环境管理的有效开展,都必须以法律为保障。为此,必须加强生态补偿立法工作,从法律上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和各生态主体的义务,为生态补偿机制的规范化运作提供法律依据。应尽快制订《可持续发展法》、《西部地区环境保护法》等,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全局性的战略部署,对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科学、系统的安排。同时修订《环境保护法》,使其更加关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完善环境污染整治法律法规,把生态补偿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六)确定西部生态补偿重点,突破领域。生态补偿点多面广,任务艰巨。西部生态保护与建设亟需在一些领域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推动生态补偿发展。应按照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以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和生态脆弱区为重点,把生态补偿纳入“十一五”规划,加强规划引导,提出各类生态补偿问题的优先次序及其实施步骤,抓紧研究制定比较完整的的生态补偿政策。

(七)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高生态补偿的综合效益。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综上所述,生态补偿机制一方面靠的扶持,逐步还清老帐,并承担公益事业所应承担的义务。从长远看,要规范补偿机制,科学地确定补偿标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和群众参与力度,采用税费和法律等手段,使得经营部门和个人得到合理的补偿,并激发群众在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生态工程发展前瞻性浅析的论文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1.1结构的有序性

一个系统既然是广有机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它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着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两大组分,而其两大组分又可以自成系统(于系统)。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与伴生植物)、动物(鸟兽、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从环境角度讲,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又应当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组分形成了复杂的水平分离和垂直分离。

1.2系统的整体性

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价值的转换功能。系统中某一个组分发生量的变化以后必然影响到其他组分的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林、眶生态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整体结构的建造而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功能。

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能贮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生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4、扩大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少年来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建设几年来一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农业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林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一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

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现代林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森林生态环境意义的加强。针对这种形势,大多数国家的林业发展都在做出新的选择,进行深刻革新。无论是提供林产品、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还是发挥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无论是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还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经营,按照持续发展的要求,都必须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使人类的利用和干扰保持在森林生态系统可容忍的限度内。公务员之家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发展了水土流失控制的工程措施和快速的工程绿化技术,致力于形成以森林为主的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其发展趋势是,生态环境治理与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合理利用相结合、以充分发展水土资源的生态、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生态安全与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森林的多目标经营已成为各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领域的研究虽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并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学术水平,但从林业生态工程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还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随着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林业生态工程学科面临点和难点问题是:(1)人工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2)干旱地区林木水分生理,植被土壤水文生态过程;(3)区域森林植被建设适宜度与生态用水的关系;(4)抗性植物材料的选择和繁育;(5)区域性防护林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经济评价。

林业工程论文:分析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现状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日益增加,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还影响我们子孙后代的利益。而这些环境问题都与森林资源的减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展森林环境的修复工作及植被恢复和重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先后确立的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对于加速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

1 林业生态工程简述

林业生态工程是指依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1]。其目的是在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需求时,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仅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还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达到一种和谐、具有较高综合效益的发展关系。

2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简介

我国从基本国情出发,围绕新时期林业建设的总目标,相继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这是对我国林业生产力布局进行的一次重大战略性调整,已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林业的“天”字号工程,一号工程,也是我国投资最大的生态工程。包括三个层次: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调减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保护好其他地区的天然林资源。主要解决这些地域的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2]。

退耕还林工程:是林业建筑史上涉及范围最大、公众参与度最高性的生态建设工程,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为首任。计划建立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恢复保护性和生产性兼顾的人工生物群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态环境,扼制土地沙化和沙尘暴,同时生产出优质饲草饲料,发展畜牧业[2]。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工程包括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的13个省的590个县(旗、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程计划造林314亿亩,并对10178亿亩森林实行有效保护[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一项意义特殊的“形象工程”,也是环京津生态圈建设的主体工程。其规模虽然不大,但对首都乃至全国都极具意义。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问题。工程建设内容分为造林营林、退耕还林、草地治理、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2]。

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一个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和湿地保护等的生态保护工程,也是我国应对国际气候,树立国际良好形象的“外交工程”。该工程目标是拯救一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部级自然保护区、种源基地及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形成一个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自然保护网络[2]。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是一项增强林业实力的“希望工程”,也是以解决木材和林产品供应问题为目标的骨干工程。该工程根据森林分类区划的原则,在自然条件优越、立地条件好、地形较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2]。

3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成绩斐然,但在以下三个方面中存在一些问题:(1)非重点区域的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科技含量较低,片面的纯林种植,“外来树种”引种少;树种结构不合理等。(2)森林覆盖率分布不均衡,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也相差很多[3]。(3)“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严重。由于传统思想和长期以来人们对林业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造成了人们往往把林业只当作产业或一般的经济来看待,忽视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林业生态工程总的发展趋势是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等生态环境保护目的为主,按照不同的自然区域,形成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经济体系,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1]。

结论: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现代林业和经济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门新的工程。它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进行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且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林业发展的措施,其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林业工程论文:在林业工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得以进一步发展进步,在林业工程进一步发展优化的今天,人们更加的注重对林业工程森林资源和实际环境的监测工作。在这些工作中,将计算机有效应用到其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林业工程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工程;计算机;措施

1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必要性

1.1粗放管理期待信息技术目前,大量的数据经过统计进行相应计算从而得到归纳的情况,是森工企业管理主要采用的模式。但此统计形式大多通过手工完成,某种程度上会有失误而引起不准确的结果。林木检尺管理中还是用尺杆检尺人工统计的方法,很显然会出现误差,而且对经济也有不利影响。

1.2企业经营决策呼唤信息技术以前森工企业的管理是人工统计和手工记账的模式,既消耗人力浪费时间又存在很大误差,但用信息技术就能把几天的工作量完成。并且从数据上分析,对一些具体数量产量的树种以及占不同单位生产比例的树木,手工记账是无法达到的。

1.3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模似仿真运用地理资源相关系统,森工企业叠加有关数字地图、森林中的制备资料等,形成了比较实际的的三维电子沙盘。给预防火灾、森林管理等工作提供了真实可现的环境,使不同方案之间对比清晰,真实再现了决策不一的场景。

1.4信息技术是减少管理成本的载体文件制定完成,发送到指定单位只需轻轻点击一下,而且收集相关资料的工作仅是关键词语的输入,无需查看文摘,剩下的事情让计算机完成。手工作业做这些是无法企及的。

2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措施

2.1在森林资源管理上的应用在林业工程的发展中,会涉及到很多的植物种植,而对于植物的选择也要严格的根据具体植物的特点以及实际地区土质的情况,这项工作就会花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比如对于林业工程造林区的可视图绘制,就需要有很多的人员和时间来完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林业工程造林工作效率的地下,也会加大造林工作的时间周期,一般在一年以上。而如果积极的引进计算机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更快更准确的做好对区域可视图的规划制作,这就在很高程度上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升。有关林业工程的造林人员可以应用计算机系统制作出的可视图清楚的看到区域内的生物体,实现对其具体种类特点的分析,以此正确的、快速的制定出游戏的生产及经营方案。并且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制作出的可视图来实现对生产经营方案有效性的论证。除此之外,计算机可视图系统可以将地区的实际情况做成地情分析图,以此方便林业工程工作人员正确的做好对林业工程的科学规划设计,以为后期的实际工作做好保障,最终提升整体林业工程的工作效率。

2.2在信息管理上的应用林业工程的信息涵盖有着非常广的范围,所以对其数据的有效管理有很大的难度,而对计算机系统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利用GSP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检测和采集,最后对采集到的信息实现分析统计以及计算管理,进而强化计算机系统技术的应用效率。林业工程信息系统的技术处理,可以很好的降低具体的工程难度以及实现工作量,实现对林业工程数据的分析整理。比如可以有效应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在林业工程的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按照正确的数据分析以及排序方式,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分析之后,实现对林业工程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并且可以按照有关的结果实现对信息的有效管理,更好的促进林业工程的工作效率。

2.3在绘图中的应用林业项目的工作,其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对林业工程制图的设计,它是项目的指标,可以指导工程,保证工程的平稳发展,所以合理、准确的借鉴先进经验晒西安对制图的绘制是必不可少的,高质量的图形可以显示林业工程各个资源的实际分布情况,也可以把重点放在保护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方向。如果选择传统的手绘制图方式,其有着很强的主观性,而林业工程的绘图过程又非常的繁琐复杂,所以要想保证林业工程的图纸实际规格以及高效的正确性比较困难。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之前传统手工绘图工作的困难,很好的减少了人的主观性参与,进一步提高了制图的准确性。而林业工程制图工作中对于计算机的应用通常包含有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添加绘图工具,与之实现结合使用,以此进一步提高林业工程的实际绘图质量,也很方便实现对施工图纸的修改,以此进一步提升林业工程制图质量安全。

2.4防止灾害上的应用林区林业工程的建设发展已然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大小不一,其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草地资源。而树木的生长很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火灾以及病虫害等等因素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林业工程树木的高质量生长,所以做好林业工程的灾害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不同的树木其适应环境的水平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一些病虫害的影响范围,也就非常容易导致较大区域的林业经济损害。所以实际工作中为了很好的避免这一现象,林业工程的有关林业管理中心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相关技术的优势,建设国防系统的可靠性,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增强林业工程的服务功能。例如,在一些区域性突发灾害的现象中,林业工程中林业管理者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可靠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对灾区进行实时监测,降低灾害风险。在构建系统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GPS系统、GIS的优势,在灾害多发地区集中监测。在这些方面做的工作,可以逐步提高林业管理的综合效益,扩大林业项目的影响范围。

总之,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林业工程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方便,但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故而作为我国经济社会以及生态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的发展中,以此促进林业工程的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滕轶 单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林业工程论文: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及发展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的矛盾。为了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我国在林区工作中开展了生态林业工程,生态林业工程对保护环境,预防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的发展,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加剧了我国进行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与发展的迫切性。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因此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环境、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成为了21世界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实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通过森林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对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林业工程作为林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利用科学技术,对林区进行科学的布局和规划,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改善林业的经营方式,实现林业系统的高效、持续、稳定性发展。

1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忽视了市场信息的重要性,管理体制更新不及时

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匮乏是我国经济发展过快的弊端,而生态林业工程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对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持续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高额的经济收益,使得人们在片面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虽然已经大范围的开展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管理部门忽视了市场信息的重要性,没有及时的对林区进行技术改进,原有的管理体制也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林产品的销售模式老旧,导致生态园林工程的建设效果不理想。

1.2对生态林业的开采过于严重

林业是我国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和社会建设的重要资源,近几年,我国林业整改势力稍缓,经济建设的需求又在不断增加,对林业的开采力度也在不断的提升。林业市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严峻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抬高林产品价格,对林区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并且开采方式并不符合林区要求,对林区其他物种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造成林区水土流失严重,直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影响。

1.3法律规范落实的不到位,群众的法律意识薄弱

在生态林区的保护上,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法律规范,但是由于林区多数位于山区,交通不便利,宣传条件有限,导致法律规范落实不到位,林区群众的法律意识薄弱,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另外,随着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发展,国家的法律规范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造林方法,经营管理模式的不断革新,都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进行保障。法律规范的不健全,致使林区的执法人员逐渐出现滥用职权,执法不公的现象,这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发展对策

2.1完善法律法规,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规范化管理

法律法规是开展各项事业和活动的保障,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也不例外。因此在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完善法律法规,使得法律法规符合当前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发展状况。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合作,互相监督,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权力过大的行为,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在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取得成绩的工作人员,要给予丰厚的奖励,而对于制约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对林区发展造成破坏影响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严格的惩罚,严格规范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促进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

2.2借助政策引导,加强资金和技术的引用

政策指导是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保证,所以在进行生态林业工程发展的过程中,要借助政策的导向作用,适当的放宽政策的优惠力度,相应的进行税收的减免,这样对地区的利益方关系的缓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增加资金的筹集渠道,可以采用金融融资和民间资本参与的形式进行。在资金筹集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通过科学技术造林、兴林。在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进行改革时,要做好各环节的技术推广,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技术兴林的过程中,一线工作尤为重要,因此可以通过一些政策补助,鼓励技术人员到一线进行工作和技术指导,提高一线人员的技术水平。在科技兴林开展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技术的研发,加强技术管理和监督,确保科技提高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质量。

2.3科学规划,提高造林质量

生态林业工程是一项建设周期长,耗资大、管理方式特殊的工程。因此在开展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前,要进行科学的规划,结合生态林业工程所在的区域,因地制宜的开展工程建设。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对当地的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建设时要结合各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做好配套工程的建设工作。再进行当地环境整治时,也要对周边的配套设施进行综合性的治理,防止受到牵连。因此,进行生态林业工程的建,是要根据当地的发展实际和地域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植被的存活率,推动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另外,在对生态林业工程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要提高造林的质量。结合当地的地理特征、土壤特征和气候特征,选择适应生存的树种,提高树种的存活率。在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中,还要根据工程内不同地区的治理方向,进行不同的选林、造林、营林。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作为林区建设的重要性工程,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的重大挑战,因此加快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发展中,要充分的结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借助政策的引导,加大资金和技术的使用,根据林业工程实施地区的地域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造林的质量,推进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

作者:王斌 单位:淄博市周村区林业工作站

林业工程论文:新环境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得到了初步的发展。虽然现阶段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较发达国家及整体经济增长仍有差距。因此探究新形势下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够有效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效果。

关键词:新形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我们不断的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水平和高科技的人才。使得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断的增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但是,人们突然发现过去的小溪不再清澈见底了,现在的空气不再干净,周边的树木越来越少。人们不再满足只是吃得饱这一个条件了,人们希望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沙尘暴连年侵袭着我们的生活,癌症经常光顾我们的生活。森林面积逐渐的减小,人们渴望过去那种郁郁葱葱的生活环境。所以,人们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做法。于是人们行动起来了,大力开荒种树发展我们国家的林业建设。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为我们的后代造福,是为了我们后代有一个美丽的环境。也是为了发展我们的森林方面的资源。

1建设林业生态工程的必要性和意义

从过去的时展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社会想要可持续的发展就一定要使我们的环境建设与我们的经济建设同步发展,那么我们就能够发展的很好。经济与环境我们一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态度。那么如何发展我们的林业系统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我们的树木,大家都知道树木一个资源,应用于我们生活中很多的行业里,比如我们做作业用的铅笔、本子还有很多很多。过去,人们为了填饱肚子追求利益滥砍乱伐,甚至砍掉生长了数千年的树木来种田,种粮食。现在我们的粮食已经足够的满足我们的需求,人们会发现周边的树木变少了,鸟声不见了。环境越来越恶劣了,正在人们感到惶恐的时候我们国家大力举行林业系统的建设。希望可以弥补我们过去烦的错误,重新为了我们甚至我们的下一代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美好的未来。但是未来是美好的,林业建设是不易的。现在由于国家没有那么多的财力支撑管过各地的人们搞林业生态的建设,而且林业生态建设还没有成熟,所以国家准备在小地方进行试点。在一定区域内进行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进行试点,我们从中可以总结经验,为下一步大范围的林业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经验。

2新形势下的林业生态工程的内涵

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断的增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但是,人们突然发现过去的小溪不再清澈见底了,现在的空气不再干净,周边的树木越来越少。人们不再满足只是吃得饱这一个条件了,人们希望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沙尘暴连年侵袭着我们的生活,癌症经常光顾我们的生活。森林面积逐渐的减小,人们渴望过去那种郁郁葱葱的生活环境。所以,人们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做法。于是人们行动起来了,大力开荒种树发展我们国家的林业建设。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为我们的后代造福,是为了我们后代有一个美丽的环境。也是为了发展我们的森林方面的资源。从过去的时展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社会想要可持续的发展就一定要使我们的环境建设与我们的经济建设同步发展,那么我们就能够发展的很好。经济与环境我们一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态度。近些年来,人们突然发现过去的小溪不再清澈见底了,现在的空气不再干净,周边的树木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恶化了,不仅是我们国家出现了这么严重的问题,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也是这个问题。所以,整个世界都在思考如何把我们糟糕的环境治理好。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林业,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进行支持,例如建设三北防护林,解决北方沙尘问题;建设长江流域防护林,预防长江汛期洪水以及构建防护林保护水土资源,退耕还林政策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无不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提升着全国人民的森林保护意识。得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大力支持,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0%左右,人造森林面积更是高居世界首位。虽然凭借社会各个方面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初步的进展,整体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相比较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言,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大致分为以下3个方面:①总量丰富,人均资源不足,投入资金额度低,目前我国人均森林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分布不均匀;②群众林业意识存在偏差;③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差。林业建设从生产木材为重心转变到生态建设为中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过去以发展经济为主,到现在发展建设保护环境为核心的林业工程,都是社会所需要的。

3新形势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策略

3.1进行封山育林建设

我们在进行林业系统的建设的时候,我们首先会选择一个人烟相对稀少的地方,尽量做到把我们需要进行种植树种的山封闭起来吗,这么做有一个好处就是第一可以方便林业系统管理人员对正片区域进行管理,另外一点就是可以防止有些利益驱动者去偷偷的砍伐这些树木去卖钱。因为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树木是一个大家所共同拥有的东西,每个人都有开采的权利。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周边加强监控,还有就是树立一些警示语比如:严禁乱砍乱伐,烦伐树木犯法,一旦抓住严肃处理等等。同时在周边宣传保护树。的好处,砍伐树木将要受到的处罚等等。将林业建设的保护工作做到最好。

3.2高标准严要求,保障造林存活率

最后,加大建设生态林业的资金投入,转变发展模式。在生态林业的建设过程中,不论是管理方面,还是对森林种植方面,都应适当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有了资金的保障,才能使得生态林业更好地向前发展。同时,要改变农村单一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多种经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目前,农村的林业经营水平过低,仅仅局限于林业木材这一经营模式,这显然还是不够的,不过,这也与政府的引导方式和资金投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民凭借一亩三分地是很难拓宽自己的经营渠道的,还需政府多投资,或通过招商引资使当地林业能够多方式、多渠道地持

3.3以科教兴林为动力

发展林业生态建设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重大的决策,也是有利于我们国家惠民的良好政策。可是发展林业建设除了需要国家的大力投资之外还需要我们国家去培养大量的这方面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花最少的钱来做最好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关于林业这方面的高端的人才和技术以及形影的高科技。现在来说林业建设是一个新的产业,我们并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因为我们过去对于林业没有引起足够的兴趣,我们觉得种树需要什么指示储备呢,其实这个思想是完全错误的,首先一点就是林业建设需要种植很多的树种而且每种树种有他自身需要的环境、土壤、气候等等,还有注意什么时候施肥、灌溉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培养的。因此,大学有义务有责任去开设相应的林业方面的专业,为我们国家培养相关的人才。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大家保护树木的意识,扩大宣传。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还是老人,每个人都有保护树木的理念,当人们不再随意践踏草坪,不再随意的采摘话多的时候就是未来的曙光。

作者:吕美萍 吴佳立 单位:鄂托克前旗林业局

林业工程论文: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要点分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生态环境已成为各国谈论的火热话题。就我国而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各行业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不断显现,生态建设已成为国家建设根本所在,也是改变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现状的重要保障。在生态建设过程中,生态林业工程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关乎整个社会环境与生态发展,必须多角度、多层次准确把握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关键要点,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建设高效生态林业工程,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同时促进林业发展、生态经济建设。

[关键词]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关键要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迅猛发展,环境问题日渐显现,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身体健康状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环境、能源危机不断显现,想要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加大生态建设力度,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这也是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核心,是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在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中,森林资源是其必不可少的纽带,可以为人类持续发展提供所需的木材、副产品,还具有多样化的生态功能,比如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为此,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因素,通过不同途径准确把握其关键点,将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落到实处,更好地保护生态平衡,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1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基本原则

1.1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这是促使林业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尽可能大力发展林业,适当增加种植的树木、林地的面积,确保林地发展符合新时期社会生产、生态环境具体要求,“适时、适度”开发、利用森林,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在新时代下,大部分工业发展、生活用品都离不开植被,必须同时考虑生产客观需要、植被生长需求,否则将会出现资源紧缺现象,环境污染也会日渐加快,不利于林业的长远发展。换句话说,在建设高效生态林业工程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人、自然二者的协调发展,促使整个社会处于良性循环中。

1.2效益协调一致原则

就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来说,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生态经济发展速度,而这必须坚持效益协调一致原则。就协调而言,在建设高效生态林业工程中,能够同时促进生态、经济全面发展,经济发展不能建立在牺牲环境基础上,要使二者处于“协调、配合”中。就一致而言,是指林业资源、经济发展的可再生,在开发、利用林业资源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坚持“适度开发、积极种植”原则,为实现林业资源再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发出更多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林业产品,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

1.3生态工程技术配套原则

从某种角度来说,生态工程建设属于一种现代化建设,在技术方面一定要与时俱进,优化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使其符合时展的客观规律。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中,生态建设已被融入多样化的经济理念,林业工程也不例外,想要促使林业、经济同时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工程技术配套原则,优化创新生态理念,比如对食物链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加以优化利用,为构建高效林业生态工程,提高其建设效果做好铺垫。

2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关键要点

2.1树立正确的生态经济思想,正确理解现代生态林业工程

就生态林业建设工作而言,涉及到多个领域比如经济、社会,不能再采用传统生态学观点。在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相关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生态经济思想,要站在生态经济学角度,从不同角度入手准确把握生态林业综合性、整体性等特点,全方位客观分析整个区域生态经济系统效益,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从根源上改善生态环境,促使生态林业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此外,在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正确理解现代林业工程,准确区分现代林业、传统林业。在传统森林培育中,更加注重木本植物、环境二者的关系,注重木本植物种间、种内之间的关系,在提高林地整体生产效率的基础上,顺利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营。而这并不适合现代林业发展,一定要将二者区分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人们的现代林业意识,准确理解现代生态林业工程,为建设高效生态林业工程提供有利的保障。

2.2以政策为引导

在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特别重视政策的引导。近年来,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环境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国家必须立足基本国情,结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特点,出台相关的政策,进一步推动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维护好集体、个人利益。具体来说,针对生态林业工程,可以采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方法,但这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影响部分人员的切身利益。换句话说,政府部门必须积极引导,以政策为引导,合理协调各方面利益,促使各方建设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政府部门可以构建关于生态林业建设的财政预算,出台多样化的优惠政策、税费减免政策等,通过不同渠道确保企事业单位顺利开展生态林业工程项目。

2.3推动高效生态林业工程的规范化

在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构建相关的制度规范是非常必要的。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入手优化完善当地已有的法律法规,使其更加规范化,有效指导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要将其建设具体情况巧妙融入到对应的领导工业绩效考核中,使其充分意识到该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一旦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存在滞后性、工期被延后等,相关负责人员将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当然,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人员也会给以物质、精神方面的奖励。这就需要完善已有的管理制度,制定可行的责任制,明确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职责,使其清楚自身职责,将其落到实处,有效防止“权、责、利”模糊化,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进一步提高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2.4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做好总体性规划

想要建设高效生态林业,必须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确保工程建设拥有足够的资金。在此过程中,必须动员社会力量,进一步拓展资金渠道,构建专项资金,保证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顺利进行。还要根据生态林业工程性质、特点,全方位分析其存在的技术问题,对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将其灵活应用到工程建设中,要组织技术人员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生态林业建设技术,积极指导特殊植被栽培、种植技术人员,为构建高效生态林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动态监督施工现场,严格检查施工技术,合理安排施工人员,提高生态林业建设的整体质量。此外,还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建设区域具体的生态情况、经济状况等,明确该生态林业工程项目的总体规模、基本类型、空间布局,全方位分析当地的基本条件比如气候、水文,坚持因地适宜的原则,优化配置树种,优化调整树种结构,实现最优的工程布局;要综合考虑该地区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整体效果,建设中树种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促使整个林业系统处于安全、稳定运行中,更好地发挥自身具有的防护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还要做好配套工程建设,比如山地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提高当地耕地生产力,增加粮食产量,借助致富工程,提高林产品、林副产品等利用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减少对林木的砍伐,保护好野生动物。

3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也日渐加强,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在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相关人员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协调一致等原则,结合生态林业工程特点,准确把握建设关键点,以政策为引导,准确理解现代林业与传统林业,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做好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工作等,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以此,不断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不断促进新时期林业向前发展,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有效缓解日益加重的环境、能源危机,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作者:雷艳 单位:兰考县林业局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强化营造林质量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起来,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营林机制,同时强化监督管理力度,及时发现营造林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隐患,加强对于营造林的科学管理,促进其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林业工程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质量管理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各种地质灾害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提出了建造林业重点工程的构思,希望可以通过人工造林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营造林的质量问题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一、林业重点工程的发展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加大了对于环境问题的整治力度,相继启动了17个林业重点工程,极大地推动了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对我国现有的林业建设工程进行了系统性整合,对林业的生产力布局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促进了我国生态面貌的根本性改观。这里对其中几个涉及面较广的林业重点工程进行简要分析。1.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是停止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及长江上游地区天然林的采伐,减少水土流失;二是大幅度调减东北和内蒙等重点林区的木材产量;三是由地方政府负责对本地区的天然林进行保护。2“.三北”防护林级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护林工程:该工程涵盖了三北地区、沿海、珠江、太行山、洞庭湖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林面积达到3.4亿亩,对10.78亿亩的森林资源进行了有效保护。3.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是在土壤沙化、盐碱化及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实施,起到了良好的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流失效果。4.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主要是以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和湿地保护为目的,通过人工造林的方式,构建相应的生态环境系统,减少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和破坏。5.环北京防沙治沙工程:主要是通过提高林草覆盖率,解决首都周边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

二、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质量管理策略

1.树立质量管理理念

在营造林质量管理中,一个良好的质量管理理念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在营造林管理中,不仅需要关注苗木成活率、造林密度等问题,还需要关注树种配置、生物多样性以及营造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其次,应该严格按照《营造林质量考核办法》的相关标准,关注营造林的综合指标,确保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然后,应该立足实际条件,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措施,形成技术措施、规章制度、政策机制以及资金调控相互结合的管理体系;最后,应该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于营造林质量的动态管理。

2.规范质量管理方式

在质量管理中,应该依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提高营造林质量,实现质量管理目标。从目前来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在营造林工程的建设方面,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作业不规范、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一是没有重视对于营造林的整体设计,导致其布局和朝向不合理;二是没有对施工设计材料进行充分准备,缺乏相应的实地勘察,导致营造林的实际位置与设计位置存在较大的偏差;三是营造林结构和层次单一,在布局上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针对上述问题,应该对质量管理方式进行规范,做好营造林建设的现场施工管理,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减少质量隐患;应该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完善的营造林抚育管理制度,加强施工管理和林区巡查工作,关注林木的生长变化,及时清除死苗和不合格林木,并进行补种,切实保证营造林的质量。不仅如此,还应该做好病虫害的防控工作,提高林木成活率。

3.规范质量验收工作

在对营造林进行验收时,应该严格按照相关验收标准进行,确保操作的规范性。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营造林工程建设完成后,并没有经过严格的验收,或者没有按照质量标准进行验收,验收单位缺乏责任意识,在工作中敷衍了事,没有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影响了营造林的质量。对此,应该加强对验收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引导其树立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严格按照《营造林质量考核办法》及相关标准进行验收,对于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林地,应该及时登记上报,并要求建设单位进行处理。在验收工作中,验收人员应该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营造林的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和评估,对验收结果进行准确记录,编制相应的验收报告,减少质量问题的存在。

4.重视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以产品质量为核心,通过严密高效的质量管理,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或者服务,与一般的质量管理相比,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预防性的特点。当前,我国在营造林质量管理中,偏重于事后监管,忽视了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往往是在质量问题出现之后才去进行处理,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对此,相关部门应该顺应时展潮流,积极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营造林质量管理工作中,实行岗位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个人,强化全员质量管理和全过程质量管理,从营造林的规划设计、树种选择、种苗培育、作业施工、抚育管理以及森林经营等多个环节,切实做好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对于林业主管部门而言,应该对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的建设情况给予足够的关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于营林工作的动态监测,重视现代科技在营造林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强化监管职能,根据区域的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做好苗木的培育工作,在营造林建设中,通过多树种混交的种植方式,改善营造林环境,逐渐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减少营造林成本投入,提升营造林质量,从而实现利润与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孟丽芹 单位:黑龙江省讷河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工程发展与林业资源分析

1改进林业工程的策略

1.1选择高品质的优良树种

林业工作者在营林的过程中应当做好苗木的培育工作,增加林业基地的数量,并且规范化的做好基地的建设工作,增大苗木培育过程中的母树林的比例。此外,要积极地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以及手段以提高母树林的质量,落实好对幼树的抚育管理。

1.2选择造林整地

为了改善造林的环境条件需要选择好造林地。进行整地的环节能够有效的改进造林的立地条件,并且可以清理灌木杂草以及采伐的剩余物,提高地面的透光度,改进土壤的物理性能,增加土壤的肥力,从而提升造林的质量,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1.3整地方式方法的选择

整地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局部整地以及全面整地。此外,局部整地属于垦造林地当中的一部分整地方式,主要内容是块状整地以及带状整地。而块状整地指的是将土地切分成块状而后进行翻垦造林的方式;带状整地是指将土地切分成条带状而进行翻垦林地的方式。而全面的整地指的是将全部的造林的土壤进行翻垦,一般用于平坦的地区。其中平原地区的造林方法又主要分为坑状、块状以及高台等,造林整地方式在山地运用的主要有穴状、块状以及鱼鳞坑等。

2选择合适的造林方法

2.1直接播种法

所谓直接播种法是指将树木的种子在林地间进行直接的播种而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播种方式能够提高种植的效率,主要适用于面积比较大,施工较容易的造林地。此外,直接造林法主要包括了三种播种的方法,包括:块状播种法,穴播法、条播法以及撒播法等。

2.2繁殖造林法

所谓繁殖造林法指的是通过利用现存的林业资源中的树木的干、枝以及根部等部位进行生根发芽,从而促使新的树木的繁殖,推进造林的进行。这种造林方法比较简单,操作比较容易,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提升了树木的生长速度,大大地缩短了树木的生长周期,从而促进母树原有的优良性状的保持。

2.3移栽造林法

移栽造林法是指将由种子繁育出的树苗进行直接地移栽,并且将其在所要造林的区域进行种植,提高了造林的效率。但是树苗在移栽之后会出现幼苗对环境不适应的情况,因此需要加强对树苗的管理和保护。

3保护林业资源的策略

3.1完善林业资源的保护机制

相关部门应从现实实际出发,提高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效率,并且提高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持续性,促使林业资源能够实时有效的顺利进行,制定与林业资源相关的保护政策以及相关的各项制度,从而促进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进行。

3.2加强对林区资源的控制

要大力提倡林权改革的政策,进行阿基听承包、转包以及出租、转卖等政策。应及时地关注责任山,提高林区经济操控开展的速度。充分地掌握林业地域规划的实施,对国家林业森林控制规则的改革要提高关注度,积极地创建出产权清楚,并且公司分离,以及促进责任与权力以及效益共同发展的林业资源控制方式。

3.3加大科学技术的使用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地提高,科学技术同样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某些新研发的林木品种已经处在多元化的状态,丰富了林业的资源。所以,应贯彻落实科技兴林的原则,努力地发展处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品种,并且采用科学技术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与利用。

4结束语

林业工程的发展以及林业资源的建设是紧密相联的,有利于国家以及生态系统的发展。此外,林业工程的发展也是促进林业建设的关键点,可以促使林业资源以及生态林业协调地发展。

作者:董哲杰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工程资金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林业建设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涉及到林业建设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有《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粮食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资金管理规定》、《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管理暂行规定》以及《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违规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虽然规定林业重点工程资金违规时的处罚办法,但没有制定相应的处罚条例,缺乏可操作性,而且这些法律法规也没有说明执法部门,在一定程度造成了监管的随意性,使法律法规的职能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1.2林业财政管理部门职能弱化

财政部门为了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林业工程资金通过财政渠道交付给林业管理部门,然后在由各级林业管理部门分别设立账户,分散支付、储存以及核算财政性资金。财政部门拨发的资金往往经过多个账户中转才能到达用款单位,如果中间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林业工程资金的使用。而且有些用款单位多头开户且隐瞒不报,尽管林业局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撤销了一些不必要的账户,但是个别单位依然不向上级如实汇报开户情况,从而严重影响了林业工程资金管理。

1.3擅自挪用串用林业工程资金

有些单位不顾国家相关规定,擅自更改林业建设内容和资金用途,挪用、滞留、超支、挤占置换林专项资金现象严重;有些相关单位为了解决资金困难等问题,违反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相关规定,将林业建设专用资金用于发放工资或者用于其他建设等;有些相关单位利用林业工程资金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将林业专项资金用于公共基础建设、文化福利建设以及生活购车等方面,挤占林业专项资金的现象。擅自挪用挤用林业工程专项资金,阻碍了林业工程的建设,严重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1.4用款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林业的资金投入,用款单位可用资金越来越多,资金管理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这给林业工程资金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加上林业工程单位多处于偏远贫困地区,引进人才困难,用人单位的会计人员存在基础不扎实、核算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的管理。部分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执法力度不足,甚至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编假数据、造假账、虚列支出等等。

1.5资金监督管理机构权责不明确

林业工程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专项资金、国债资金、企业自筹资金以及政策性贴息贷款等,所以林业工程建设资金受到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的监管,但是由于这些部门的职能各不相同,这就造成各监管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出现责权不明确的现象。各监管部门会根据自己所在部门的职责制定一些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制度,由于各部门职责不同,制定出的规章制度各不相同,这就导致在相同的林业工程资金问题上出现不同的判断。而且不同部门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标准不同,造成了重复性监督检查,增加了林业工程资金监督管理成本,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时间。

2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管理过程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相关领导没有意识到林业建设的重要性,没有重视林业工程资金管理,甚至挪用挤用林业建设专用款;二是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监督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管理监督制度,部分单位利用林业资金管理制度漏洞挪用挤用林业建设专项款;三是林业建设相关部门之间存在经费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一些没有非税收入的单位打林业建设资金的主意,有非税收入的单位将收入与林业建设专项款挂钩;四是林业工程建设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财政比较宽裕,挪用占用林业建设资金,但是经济发展不好的地区财政紧张,人均公用经费低,从而出现挪用挤用林业建设专项资金的现象;五是林业建设资金监督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林业建设资金监督管理不到位现象。

3加强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3.1转变观念,提高对资金管理的认识

一是让相关部门从思想上认识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二是提高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并建立一套相应的责任制度,对违规挪用挤用林业专项款的单位和责任人按照相关规定追究责任;三是在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树立并强化效益观念,严格审核林业工程预算,把资金真正的应用到林业建设上去,把好林业建设质量关,并将林业工程建设的效益加入到林业工程建设质量的评价标准中;四是强化法制观念,严格执行林业工程资金管理使用的相关规定,认真核算林业资金使用情况,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追究挪用、挤用林业工程专用款的单位和个人,情节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树立法制观念。

3.2规范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管理

一是严格执行林业工程建设程序,保证林业重点工程质量,相关建设单位应该制定完善的项目立项和审批制度,禁止擅自越权和简化项目审批,对于对林业工程建设初步设计方案、审批制度、项目建议书等前期准备达不到标准的坚决不予审批;二是严格审核林业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实施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严禁擅自变更建设内容和建设地点;三是为了确保林业重点工程质量,应该从林业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到项目招标、选择设计建设单位到项目完成验收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保证林业重点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按照设计进行施工,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定期指派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施工单位进行跟班作业,保证对林业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一旦发现工程质量不合格,应立即进行返工,坚决反对浪费林业重点工程专项资金,把每一分钱都用到林业工程建设上,确保林业工程质量。

3.3加强资金会计工作,严格会计核算

一是要求用款单位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二是要求用款单位必须按照实际业务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按相关规定进行编制财务决算,保证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会计信息的完整、真实、可靠,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制度,诚信守法,坚决打击假账行为;三是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决算制度,按照国家批准的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内容进行组织施工,严禁擅自变更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内容。

3.4要加强稽查队伍建设

一是稽查人员要熟悉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掌握我国林业的基本情况和计划财务等专业知识,具备审计、稽查的基本业务技能;二是定期对稽查人员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稽查人员的业务和政治素质,通过重点培训《审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分处罚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相关办法,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处理问题能力,将管理工作推向崭新阶段;三是相关稽查部门应该加强对林业重点工程资金使用的检查,对林业建设专项资金使用有问题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其进行限期整改,并对采用通报批评、停拨项目资金、暂缓项目审批以及暂停项目建设等措施,督促其进行整改,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作者:邬秀婵 单位:广东兴宁铁山渡田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工程林业资源论文

一保护林业资源的有效手段

1建立林业资源保护机制

有关部门必须从实际出发,提高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高效性与持续性,颁布相关林业资源保护政策及相关制度,确保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实时、有效,并满足林业资源保护的多样性。会泽县应继续做好天然林的资源保护工作,稳步进行退耕还林工作,重视岩溶地区的石漠化治理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值得注意的是,会泽县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矿业的繁荣,但是采矿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对此,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的关系。

2采取林业分类经营措施

在进行林业经营管理时,应坚持分类区划、分类指导的原则,严管公益林,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正确引导山区群众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加速建设用材林基地工程,提升现有商品林资源质量,增加可利用资源数量。例如:会泽县应充分利用全县光、热、水资源,做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珍贵用材林和以核桃为主的100万亩干果经济林及林下资源,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3加强林政执法管理工作

在进行林业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严格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加大林政管理工作力度,严厉打击滥砍滥伐、毁林开荒、非法侵占林地等犯罪行为,控制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减少林地的流失,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同时,应加强林业法制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素质与执法水平。

4健全森林资源信息档案

当前,必须充分利用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信息档案,使得调查成果直接为林业生产、管理与执法服务;同时,设立监测样地,定期进行动态监测,从而及时更新森林资源档案数据。

二促进我国林业工程的产业化发展

1林业工程的产业化模式

1.1合作经济组织+林户这个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

为将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在相同的区域范围之内,各个家庭之间相互合作,从而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家庭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生产,然后通过经济组织进行产品的销售,同时还能够实时了解到销售的具体情况,这种生产模式比较适合使用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其主要优势为投资成本少、经济效益好。

1.2企业+林户这一发展模式是以企业为主导

以林户生产为基础,实现订单式的生产。这种发展模式具备专业化较强的密集型生产的特点,林户根据企业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企业回收林户产品,并对林户产品进行再次加工,从而使产品升值,获得利润。由企业提供订单,林户根据订单来完成生产,这种方式降低了林户的经营风险,同时也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1.3林业专业技术协会+林户在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之下

技术协会要对林户提供技术、信息和销售等方面的支持,技术协会的主要功能就是为林户提供技术推广服务。

2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2.1实行规模化生产经营要想实现林业产业化

那就必须要实行规模化的生产经营。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推行山林折股、收益应该根据股份分配制度,通过租赁、拍卖等经营手段,来达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目的,进而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林业生产经验的积极性,使得林业资源的经营逐渐朝着规模化与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2.2政府扶持林业产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政府不仅要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更要给予政策上的帮助,政府应该建立专项扶持资金,帮助各地的林业企业发展。针对各区域的林业资源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政策扶持,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各地区的特色林业。

2.3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

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对于进一步促进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林业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立足于清晰地了解到目前市场供求信息,通过所了解的信息规划林业生产的具体方向,有利于实现资源的节约使用,避免资源的浪费,促进林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第二点,需要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对于林业生长相关的技术方法,注意要点进行指导。一方面可以确保林业生产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林业产量的不断提高。第三点,提供较为有效的销售渠道,保证林业产品销路的畅通,进而形成一个稳定良好的产业链。

三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工程的发展与林业资源的建设是息息相关的,同时,林业工程的发展不仅在林业建设中具有关键的作用,还能够促进林业资源以及生态林业的和谐发展。因此,林业工程的发展必须走永续前进的道路,真正实现林业资源管制、生态利益、经济以及社会利益的和谐发展。

作者:周发金单位:云南省会泽县林业局

林业工程论文:森林资源林业工程建设论文

1研究区自然条件概况

1.1地理位置扎兰屯市位于呼伦贝尔市南部,背倚大兴安岭,面眺松嫩平原,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8′51″~123°17′30″,北纬47°05′40″~48°36′34″。东以音河为界与阿荣旗相依,东南及南以金长城为界与黑龙江省甘南、龙江两县及兴安盟扎赉特旗为邻,西及西北以哈玛尔山和莫克河为界与阿尔山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接壤,北以阿木牛河为界与牙克石市相连。市境东西顶端直线距离210km,南北顶端直线距离160km,扎兰屯市土地总面积为867988hm2。

1.2地形地貌扎兰屯市位于亚洲大陆中部的内蒙古高原东缘,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东麓、松嫩(辽)平原西侧,属大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貌按照地貌形态和成因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4种地貌,由西北向东南渐次分布,构成了扎兰屯市地势变化的基本骨架。地形特点可概括为:境内绝大部分山体浑圆,山势较缓,河谷开阔,海拔高为248~1218m,平均海拔在700m左右。

1.3土壤条件扎兰屯市境内土壤水平性地带为黑土,属于松嫩平原黑土带。受土壤垂直分布规律控制,海拔250~500m的东南部为基带地壤黑土,海拔500~800m的山地多为暗棕色土壤,海拔800m以上的为棕色针叶林土。扎兰屯市主要6种类型土壤,即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草甸土、沼泽土、水稻土。土壤厚度一般为30cm,谷地及局部缓坡地带土层厚度可达60cm左右,土壤肥力较高,物理性状和通透性良好。

1.4水热条件扎兰屯市境内的河流均属嫩江水系,均发源于大兴安岭东麓,自西北流向东南,最后汇入嫩江。境内河流主要有雅鲁河、音河、绰尔河、罕达罕河和济沁河等大小河流40余条。其中:音河、雅鲁河、绰尔河属嫩江一级支流,卧牛河、济沁河、根多河及库堤河等属嫩江二级支流,对调节嫩江水量、水质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境内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丰富,由入境水资源、流域内地表径流和流域内地下水资源3个部分组成,入境水资源不计入全市水资源总量中,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5.67亿m3。扎兰屯市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太阳辐射较强,日照丰富,年日照时数平均在2434~2876h,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严寒干冷,夏季短而温热,雨量集中,春季升温快,秋天降温快,风向呈河谷走向。西部和北部地区属于大兴安岭东部林缘温凉湿润、半湿润林牧业区,东南部地区属于温暖半湿润农业区。年平均气温为2.4℃,平均年降水量为480.3mm,多集中在6~8月份。无霜期为123d左右。

1.5生物资源扎兰屯市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与气候热量的空间变异相适应,自西向东依次是大兴安岭中低山针阔混交林、低山丘陵阔叶林。针叶树种主要有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阔叶树种主要有白桦、黑桦、杨树、榆树、柳树、山杨、柞树等,灌木树种主要有榛子、胡枝子、山杏、绣线菊、兴安杜鹃等。扎兰屯市野生经济植物种类有维管束植物96科334属709种。其中,野生药物植物100余种,占全市植物种类总数的14.1%。扎兰屯市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约2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主要有细嘴松鸡、貂熊、梅花鹿、金雕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47种。境内各河流、湖泊等生长各种鱼类46种(包括亚种和人工养殖品种)隶属12科(以鲤科鱼类为主,共有29种,占鱼类总数63%),其中,经济鱼类15种(包括亚种和人工养殖品种),主要水生植物是芦苇。天然草场划分为5类,即山地草甸类草场、山地草甸草原类草场、丘陵草甸草原类草场、沿河低湿草甸类草场和河泛地沼泽类草场。

场、山地草甸草原类草场、丘陵草甸草原类草场、沿河低湿草甸类草场和河泛地沼泽类草场。

1.6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资源扎兰屯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驰名遐迩,远近闻名,是迄今为止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处部级风景名胜区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城市生态文明资源主要由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三部分组成。自然风光包括柴河风景区、浩饶山风景区、关门山风景区、秀水风景区、红光(断桥)风景区、成吉思汗旅游区、喇嘛山风景区等一系列景区,其中,久负盛名的柴河风景区为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柴河风景区地处原始森林腹地,这里森林茂密,水网如织,山峦叠嶂,动植物种类繁多,由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形成神奇的火山岩地貌,使这一地区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且草木葱茏,花草葳蕤,形成山、水、岩交相辉映、声、色、情浑然一体的独特景观。也因为这里拥有以月亮天池为代表的天池群以及月牙湾、月芽岛等月亮系列景区景点,因此,有“月亮小镇”这一如诗如画的美誉,使这片神奇的土地成为休闲度假、健身养生、浪漫圆梦、休养心灵的极好去处,也是一处天然氧吧。扎兰屯市既具有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磅礴的气势,同时,又具有江南水乡的清幽和俊秀,所有这些构成了比较丰富的城市生态文明资源,是扎兰屯市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2森林资源现状及其特点

2.1森林资源现状随着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生态建设和林业经营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扎兰屯市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据201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结果,扎兰屯市土地总面积为867988hm2。其中,林地面积580108.0hm2,非林地面积287880.0hm2,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6.83%和33.17%。森林覆盖率为55.38%,林木绿化率为58.40%。有林地面积480722.0hm2,占林地面积的82.85%;疏林地面积1016.3hm2,占0.18%;灌木林地面积25158.0hm2,占4.34%;未成林地面积1119.1hm2,占0.19%;苗圃地面积216.6,占0.04%;无立木林地面积4286.2hm2,占0.74%;宜林地面积32112.4hm2,占5.54%;林业辅助生产用地面积35477.4hm2,占6.12%。

2.2森林资源分布特点扎兰屯市位于大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西部和东北部低山区森林资源丰富,东南部丘陵区为农林结合区,森林资源相对较少。境内植物种类既有温湿树种和灌草植物,又有寒温性植被。又因山丘起伏,河谷纵横,地形复杂,地带性植被与隐域性的草甸和沼泽植被呈相间分布。森林资源呈不连续分布。有林地共分布有31个植被类型,主要有:胡枝子柞树林、胡枝子黑桦林、杜鹃白桦林、榛子落叶松林、榛子白桦林、榛子黑桦林、榛子柞树林、草类柞树林8个类型,面积占全市有林地的79.66%,蓄积占全市有林地的81.09%。在各植被类型中,草类柞树林占绝对优势,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20.54%;其次是胡枝子黑桦林占12.38%。森林资源主要以天然林为主,面积485178.9hm2,占全市林地面积的83.63%;蓄积量20862688m3,占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的95.72%。

3森林及生态工程建设现状

3.1重点工程概况经调查统计,近年来实施的生态建设面积达到15949.9hm2。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面积2241.9hm2;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3355.2hm2;流域治理工程面积28.6hm2;其他林业工程工程面积324.2hm2.

3.2三北防护林工程全市三北防护林工程面积2241.9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135.9hm2,占三北防护林工程林地面积的50.67%;其他灌木林地面积182.4hm2,占8.13%;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1.7hm2,占1.86%;其他无立木林地面积881.9hm2,占39.34%。

3.3退耕还林工程全市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3355.2hm2。已形成有林地面积6392.4hm2,占退耕还林工程林地面积的47.86%;疏林地面积1.5hm2,占0.01%;其他灌木林地面积4069.2hm2,占30.47%;未成林地面积216.2hm2,占1.62%;无立木林地面积2675.9hm2,占20.04%。退耕还林工程中,退耕面积6589.5hm2,占退耕还林工程面积的49.34%;还林面积6765.7hm2,占50.66%。

3.4流域治理和其他林业工程完成流域治理工程面积28.6hm2,其他林业工程面积324.2hm2。

4林业及生态工程建设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扎兰屯市1997年和2012年的森林资源数据进行动态分析比较,分析林业及生态工程建设对森林资源的影响的动态过程。

4.1林地面积变化林地面积580108.0hm2,与1997年林地面积566188.0hm2比较,增加了13920.0hm2。林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有:退耕还林工程中耕地造林面积6589.5hm2;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三北防护林工程、流域治理、其他林业工程在非林地中造林;实施公益林工程建设后,经过多年封山禁牧,在非林地中天然更新形成了有林地、灌木林地。

4.2蓄积量变化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1796404m3,与1997年为13856861m3相比,增加了7939543m3。通过林业及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提高了林分质量,单位面积蓄积量显著提高。

4.3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变化分析针叶树种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中:落叶松面积增加较多,增加了9780.9hm2;樟子松面积增加了551.1hm2;云杉面积增加了5.0hm2。阔叶树种面积增加的有13个,其中:白桦面积增加较多,增加了38427.5hm2;山杨面积增加了2333.4hm2;杨树面积增加了5996.9hm2;榆树面积增加了1870.8hm2;新增加了海棠、山楂、蚕柞、槭树、水曲柳、杏等6个树种的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增加1576.1hm2。

4.4森林生物量增长变化分析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45m3,与1997年的平均每公顷蓄积量29m3比较,增加了16m3。平均每公顷生长量1.3611m3,与1997年的平均每公顷生长量1.0300m3比较,增加0.3311m3。平均总生长量650263m3,与1997年的平均总生长量472560m3比较,增加177703m3。

作者:郝世文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林业监测规划院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工程计算机技术论文

一、我国的林业工程及其特点

(一)林业工程。林业工程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经济、社会等飞速发展的保障。我国的森林资源并不是十分的丰富,而且在建国初期,大规模的伐木使我国的林木资源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许多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荒漠,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总所周知,森林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问题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林木本身又能为我们提供各种资源。同时森林作为可再生资源,不能一味的盲目去开发利用,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战略,合理的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二)我国林业工程的特点。我国在林业的保护方面虽然开始的比较晚,但也展开了六项大型的林业保护工程,对我国的林业发展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三北”及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为我国建立起了大片的防护林,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防护林建设工程,为我国“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带来了极大的作用。同时也为这些的确林业资源的丰富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当地林业的发展,也间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天然保护林工程,是我国投入最大的保护林工程,为我国建立起了大量的保护林,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林业资源,改善了我国的气候。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常年的耕种使土地的肥沃程度、对水源的涵养能力、对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对气候的改善能力等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降低,退耕还林还草使土地的调节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针对京津等国家心脏地区的风沙问题提出的针对性方案,极大的改善了国家心脏的生态环境以及气候,减少了当地的风沙天气。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针对野生动物这一人类的朋友作出的保护方针。对整个地球的生态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极大的改善了我过林业资源不丰富的现状,在短时间内丰富了我国林业资源。并且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林业工程的监测与控制。计算机技术在林业的监测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为的去监测林业中的空气湿度等数据都比较繁琐,而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监测只要一次架设好技术设备就可以在电脑前只管的观察各种数据。在林业工程中各种化学数据,水压、弄度等进行检测时也可应用到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对各种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减少了人们的劳动量,方便了人们对林业的监测以及各种林业数据的研究。

(二)计算机技术在林业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中的GPRS定位以及监控系统对林业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能够利用GPRS对非法的林业资源入侵进行监测,并对其位置和面积进行统计,有利于林业工作人员对这些土地的再次种植。同时可以对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做出规划和记载,能够准确的控制对林业资源的开发,防止采伐过界的现象出现。能够更好的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

(三)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绘图中的应用。林业绘图在传统的林业工程中全部都是由手工绘制,绘制过程及其繁琐,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而绘制的准确度却没有办法得到保证,而且在林业发展的后期也不方便对绘图进行修改,往往一改就要全改。而计算机技术却可以及其方便的进行林业工程绘图,利用图形影像工具、GPRS定位系统、计算机绘图软件等进行林业绘图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绘制出林业工程绘图。而且准确度极高,对于后期的修改也及其方便,完全消除了人工绘制的缺点。而且随着各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绘图技术只能发展的越来越成熟,准确度越来越高。

(四)计算机技术在林业灾害控制方面的应用。林业工程发展中,林业灾害对其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其中包括病虫害、火灾等。其中病虫又是出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不能直接全部铲除,否则可能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崩溃。怎样使森林生态系统处于平衡,又不对林业工程的发展造成破坏,就可以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计算,并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监测,能极快的对林业灾害做出反应,极大的减少了灾害对林业资源的破坏。

(五)计算机技术在控制非法入侵破坏林业资源方面的应用。非法入侵林业资源,对林业资源进行非法的采集破坏,这种非法行为时有发生。为了预防这种事情的发生,传统林业中一般会组织大量工作人员在林区进行巡视,耗费了大量人力却不能极好的抑制非法采集的产生。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做到实时的对林区进行监控,在发生非法采集时能在短时间确定非法采集的地点,并对其做出处理。促进了我国林业工程的发展。

三、如何更好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林业工程

(一)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程度及开发力度。为了更好的在林业工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林业工作人员应该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程度,更好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大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力度,在数据处理、三维图形绘制、监控设备等方面的开发都会更好的将计算机应用与林业工程。

(二)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准。为了在更好的使用计算机技术,要相应的提高林业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准,使计算机技术在林业中能得到正确的应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林业工程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应用,对我国的林业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只会更加广泛,更好的促进林业工程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作者:蒋禹单位:吉林省无线电监测站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工程建设管理论文

一、林业重点工程概况

1.1退耕还林工程

1999年9月,区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06年底结束,累计完成造林任务0.43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完成0.21万hm2,荒山造林完成0.22万hm2。生态林总面积0.41万hm2,经济林总面积0.02万hm2,分别占造林总面积的95.4%和4.6%。1999-2002年,区划调整前,区辖区总面积为52km2,2003年,市对区划进行了调整,区辖区总面积增加到309km2。区划调整前省、市下达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指标为0.04万hm2,只占工程总指标的9.2%,而区划调整后上级下达工程建设指标为0.39万hm2,占工程总指标的90.8%。通过以上数字可以看出,随着区区划面积的加大,赋予了退耕还林工程更大的活动空间。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2012年底市、县联合自查结果统计,区退耕还林工程面积保存率为100%,退耕地还林苗木保存率为92.5%。

1.2三北防护林工程

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始于2001年,截止2012年底累计实施完成省、市下达指标0.24万hm2,范围涉及四镇四个涉农办事处69个行政村,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67%。其中属集体权属(荒山、荒滩、荒地等)的营造林面积为0.16万hm2,占造林总面积的66.7%;属个人权属(耕地)的营造林面积为0.08万hm2,占造林总面积的33.3%。根据市、区两级政府有关林业工程要和市“创建”工作紧密结合的要求,从2004年以后,三北防护林工程除兼顾山区绿化外,更加注重了郊区绿化,包括道路、近河堤等地类逐步的纳入了工程实施范围。据不完全统计,工程实施以来,进入三北防护林工程范围的道路、近河堤绿化折合面积约0.02万hm2,占总体造林任务的11.1%,有效的改善了城市周边的环境,为全市“创建”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

1.3天然林保护工程

区天然林保护工程任务较少,仅在2008年和2012年分两次下达区天保工程人工造林0.02万hm2,截止2012年底已其全部完成造林任务并通过了上级验收。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2.1荒山造林保存率差

由于退耕还林工程对荒山造林和退耕地造林国家补助政策存在较大差异,造成群众对退耕地造林热情很高,而对荒山造林少人问津。荒山荒地又大多属于村组集体所有,同时由于立地条件、地处偏远等原因,即使村组集体造了林,也无力进行有效管护,造成荒山造林各项指标难以达到国家标准,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统计,退耕还林荒山造林苗木保存率只有32%左右。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虽然不区分退耕地和荒山,只执行一个标准,但是,国家规定的单位造林投资标准仍然和现实相差甚远,造成了有些村组贷款造林,这样就加重了集体经济组织的财政负担。

2.2郊区林木管护难度大

区属市三个城区之一,市区22.4km的北坡段全部位于辖区境内,沿坡居住的市民量大,单位众多,加之近年来北坡公园、代家湾生态示范区及“农家乐”的建立,使人流往来更加频繁,给坡面林木管护及防火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

2.3陡崖绿化步伐缓慢

市区北坡段经过多年绿化,除罗家塄、福临堡、北坡公园、代家湾示范区及蟠龙坡头等几处节点植被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外,其它地方仍给人一种黄土裸露的感觉,究其原因就是陡崖没有绿化。据粗略统计,北坡段陡崖大约有三十几处,其中高度超过10m的陡崖就有十几处。代家湾示范区在建设过程中曾搞过陡崖绿化试验,栽植了约100m2的迎春花,由于代价高,无法大面积推广。

三、建议

3.1实施专业队造林,确保工程质量

区实施林业重点工程以来,专业队造林所占比重并不大,据统计造林面积只有约0.06万hm2,只占全部林业重点工程造林面积的9.5%左右,而且大部分为荒山造林。通过近年来的观察,这些造林地块苗木保存率等指标普遍高于村组造林地块,这说明一点,就是实施专业队造林是一个解决荒山造林难度大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被外县区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3.2进一步加强林木管护,确保造林成果

建议在市区北坡段成立专门的林木管护单位,具体负责该区域的林木管护工作,护林人员由各行政村推荐,镇街部门审核后报区林业局备案,由区林业局统一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工资发放和管护效果直接挂钩,以增强护林人员的责任心和主动性。

3.3积极探索陡崖绿化模式,提升市区整体景观效果

对市区北坡段进行摸底排查,全面搞清陡崖分布、高度等基本现状,制定具体绿化措施。选择适生树(草)种,在局部地区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努力降低成本,全面推广,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改变北坡的整体景观效果。

作者:唐颖单位:省市区林果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