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

时间:2022-05-10 09:56:32 关键词: 软件技术专业 软件论文 软件
摘要: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对所学专业技能的一次综合应用,也是学生职业素质的一次综合培养。积极正确的引导,新颖恰当的选题,规范开放的管理,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必不可少的四个要素。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而言,毕业设计的实施方式贴近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培养其严谨周密的思维和有效合作的团队意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疲于应付的学习状态,是有效开展毕业设计的重要举措。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软件技术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因为新一轮的全球的产业转移,中国的软件外包服务产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急切的需要把握住机会,向更加高端的市场,即欧美市场进行延伸,这个新的趋势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的问题或将成为制约这个行业发展的因素,现阶段需要培养高质量的软件人才,然而,在我国的大学高等教育中相关的英语专业并不能培养出大量的相关的高质量的人才,无法满足这个市场的相关需求,因此,我认为,针对这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具体的分析这个行业的具体要求,设计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符合标准的一系列合格的人才。因此,本文将对软件技术欧美软件外包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字:软件外包服务;英语技能;人才培养

近些年来,我国的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在不断的蓬勃发展之中,相应的,对这种类型的软件人才就有了更多的需求,在这个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强占更大的市场,因此,我们就需要瞄准国外的欧美地区的市场,向欧美地区的软件外包行业进军,所以,为了使我国的软件行业不断的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我们就应该进行相关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出大批既掌握软件技术,又掌握服务工作和英语能力的大量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1高等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高等院校进行的高等教育中,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是单一性人才,并不具有软件技术欧美软件外包的专业人才应该具有的素养,例如,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数英语水平达到这一类人才的具体要求,但是其软件技术远远达不到要求,而学习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学生,大多数同学的软件技术可以达到软件服务外包的要求,但是其英语水平和服务意义还有待考量。另外,根据数据显示,由于现在部分大学连续扩招,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不足,不能够很准确的为自己定位,不清楚自己的就业定位,导致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是很理想。而且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害怕吃苦,缺乏远见,同时,对于信息的接收不是很全面,导致其对服务外包行业的认识不是很到位,因此,我们迫切的需要培养大量的合格的专业人才。

2对培养模式的具体改革的思路

2.1打破原有的班级限制我们的高等教育都是按照专业和班级来划分学习班级以及学习科目的,但是在进行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时,可以打破原有的班级限制,挑选专业技能不同、学习状态不同和对英语掌握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分列组合,组合成不同的班级,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用层次的任务布置。2.2把教学与职业相联系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和职业相互联系,把具体的学习和应用相联系,真正把教学的内容延伸到职业生涯的教育中,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真正的体现本类课程的价值和内容,让同学们提前切身的体会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真正要求,以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加快速的融入到以后的工作中,把课堂所学内容和实际应用密切的结合起来,力求做到学有所用。2.3完善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在对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完善考核的体系和评价的机制,要严格进行对软件技术欧美软件外包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监督体系,要对传统的单纯笔试的形式做出调整,加入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的口试考核环节,力求做到从多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对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综合考察,这样也能够督促学生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因为在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学生的自制力不强,对于所学内容不能够很好的掌握,而且还有很多学生消极怠学,对于所学的内容漠不关心,在考试时也是敷衍度过,若进行严格的考察制度,不单单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量,这样也能够在同时督促监督学生的实时学习状况,可谓一举两得。2.4调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调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授课的方法,在课堂上改变单纯的老师讲课,同学接收的状态,让学生变被动的老师边讲边翻译,学生边听边笔记的被动模式,变为主动的吸收模式,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角,不断的走进课堂,参与课堂,并且努力实现主宰课堂的目标,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能够渴望上课,渴望展示自己,从而能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课堂听课效率,有利于学生的对于知识的掌握,从而具有合格的软件技术欧美软件外包专业人才。

3结论

通过进行一套行之有效的软件技术欧美软件外包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培养出大量的符合要求的人才,填补我国这类既可以掌握软件技术,又知道服务工程技术的,同时又能够掌握较高水平的外语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的空白,帮助我国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和转型。

作者:刘子豪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与科学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课程体系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从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师生考核考试机制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环节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节建设

在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要想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改革就成为其中重要一环。笔者认为,相关课程体系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程体系设置

关于职业教育中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许多高校的做法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可商榷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不完整;核心课程不明确;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强;设置思路不清晰等。课程体系的设置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需要,一般应包括4个模块:通识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综合训练模块。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时候,要立足高职院校现实,目标明确、定位准确。要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提前做好谋划,具体情况如图1.图1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几条主线,其他课程如安卓开发、互联网编程技术等可以作为拓展的模块去考虑。

2实践环节建设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教育主要是倾向于理论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软件技术实践教学之所以薄弱,与软件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行业发展迅速、计算机语言种类多、软件平台更新较快、高校自身问题等密切相关。改变高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发展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2.1充分考虑实践课程之间的衔接在建立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精选课程,不贪全,确保精。在确定课程的时候,充分考虑后续课程的实践环节与前期课程的衔接度。每个实践环节既要考虑根据本门理论课程而设置,又要考虑与其他课程主线的耦合度,强调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只有科学地处理好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关系,对实践环节进行高度的统筹规划和整合,处理好整体设计与局部内容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实践教学内容的延续性和扩展性[1]。2.2充分保证实践课程学时由于理论教学组织形式和操作性相对于实践教学有很大的便利性,致使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通常重视理论课教学环节,忽略实践教学内容。这种安排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在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方针指引下,首先,在学时安排上,学校要保证每门课程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最少是1:1,甚至可以全部是实践学时。另外实践课程中要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内容的比例,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参与整个设计环节,直到最后完成作品。2.3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学校之间的交流、教师的调研、聘请企业工程师讲座等方式来了解市场需求,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做法,这种表面上很周全,实际上短暂而有限次数的活动,并不能真正帮助师生掌握市场行情。校企合作首先要弄清几个问题:企业需求是什么?我们需求是什么?有合作点没有?如何才能合作?现实情况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我们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员工,应该是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基于以上事实,学校必须加大对企业的调研力度,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合理设置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管理部门允许教师及时更新知识和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鼓励和支持学生深入到企业,加强他们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2.4加强实训室管理学校的一切管理最终都是为教学服务,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为了实训室管理上的方便,减少机房开放时间,使得学生仅能在上课期间进入实训室。这样怎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怎么形成技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何以培养?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必须解决实训室开放程度不够的问题。如建立实训室管理制度,延长开放时间,做好日常机房使用日志登记工作,工作人员值日制度,勤工俭学学生工作管理制度,设备领用登记制度,培养学生的自我管控能力等。2.5加强课程考核改革目前,理论课考核方式和手段比较简单,一考定成败。实践课程的考核使用这种方式肯定不行,因此实践课程考核机制随意性和随机性就经常出现。大多数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状况、书写的实践报告、现场答辩等综合给出学生的最终成绩,不同的教师对于相同的学生给出的成绩差异性比较大。这必将挫败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大力鼓励实践课程教师进行教学改革,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选择多样化的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考核中应考核学生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报告书写整理能力以及作品的展示与汇报能力,还需要特别注重考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能够适应工程实践的需求[1];也要考虑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素质的需要,可以引用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该门课程的考核。

3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基本上是按照本科院校模式进行建设和考核的,因此,组建一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第一,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重要目标,引进教师不应过多强调学历,要考虑更多其有关的专业技能。如:有无企业实践经历?参加过哪些级别、哪些专业的技能大赛?参加过哪些社会实践活动?发明专利?除考试获奖以外,还有获得过哪些动手操作类奖项?第二,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使得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要适应它的发展。作为这一模式的执行者——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这种素质,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一个优秀的高职院校教师既要走进企业,又要贴近市场,还要掌握当代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第三,教师队伍职称系列多元化。现代职业教育应把加强师生技能实践放在第一位。教师如果花过多的时间去写论文,参与课题,何来的时间进行技能培训。因此,能够体现教师技能水平的一些资格证、技能证书等应该在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和晋升中更多地体现出来。第四,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形成在技能上、年龄上、职称上合理的教师梯队,这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也是高职院校的生命力。学校在这类教师职称评定、绩效奖励、考勤考核等配套的机制上要给予较大的倾斜。

4教学过程建设

4.1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职业教育的首要课题。在物质资料比较丰富的今天,要求学生去学习枯燥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我们把作为支撑的程序设计与项目相结合,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如游戏相结合,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4.2提高教学水平程序设计类课程虽然是软件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对学生今后进行系统开发和设计工作与学习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特别重视这些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这类教师的教学水平。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一个工具,开发时还应和其他专业结合应用,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联系能力和综合能力。另外,程序类课程知识的时效性比较强,设计语言的更新换代较快,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动,注重知识的更新换代,争取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4.3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乐于接受知识,有利于建设专业课程。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一个知识点之后,学生可以随即应用,既能够加深印象,还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2];也可以利用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模拟企业的开发情景,让学生体会到上班的情形,培养其职业素质;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学生分组,在班内组织互相学习,集体进行讨论,相互鼓励,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4.4培养动手能力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是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只懂理论,不会动手,在应用市场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特别重视理论课程后面的单项实训,这一环是培训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是为后面的综合项目服务的。其次,综合项目开发。这个阶段是模拟企业或者直接从企业拿项目过来进行的,这是真正的应用,也是学生形成技能的关键阶段。最后,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可以多组织一些校级本专业的赛事,如软件设计大赛、技能大赛等,鼓励学生多去参加省级、部级的本专业的大赛等。4.5改革考核机制大力推进考核形式和方法改革,对专业基础课程强调知识的全面性考查,大面积减少闭卷考试方式;对实践类课程的考核采取上机操作、作品展示等形式。[3]学校要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对学生在技能大赛上的获奖,在综合测评中更多地体现出来,以评价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总结

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就是课程改革。构建一个适应于未来发展需求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软件技术专业培养就成功了一半。

作者:高锦标 李立 单位: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 安阳工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如何培养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是高职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六业贯通”的人才培养是深化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本文结合教学工作经验,详细阐述六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对策。

关键词:六业贯通;人才培养;高职软件;课程体系构建

一、关于“六业贯通”的概述

1.所谓六业就是指:学业、产业、行业、企业、就业、创业。2.“六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做到产学研用相融合,六业相贯通,学业是关键,行业、产业、企业是平台,就业是导向,创业是目标。促进学校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二、“六业贯通”人才培养思路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体现了三个主体,即人才、教育主体和服务对象。为了达到职教目的,实现三主体共赢,就要求职业院校除了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合格的师资队伍,还要构建与地方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与当地的经济产业相结合,走校内办企业,企业中教学的校企双主体办学的道路。因此高职软件“六业贯通”人才培养必须要紧紧围绕以一定的培养理念和方法,并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把成长和发展作为目标,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思路,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这种方式方法应该被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中。传统学科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基于“六业贯通”模式的课程体系更关注课程的职业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接近企业的工作过程,缩短了教育和工作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技术性。

三、高职软件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缺乏认识,目标不明确。通常来说,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设置,这些具体的情况包括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同时还要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等等。这些具体情况的目的是要将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社会需要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然而,我国的高职软件专业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并没有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导致出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进而导致软件课程体系机构目标的不明确。出现上述现象和问题的原因,究其实质首先还是因为思想上的不与时俱进,进而导致部分老师的思想认识与其他老师的认识出现不一致不协调的情况,对于目前阶段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存在犹疑的心理,这影响了课程构建的科学性和效率性;其次是对于市场的把握不够,特别是在进行软件市场调查的过程中不细致、不完全,导致高职教育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失去了科学的调研和论证,进而使高职教育软件课程体系构建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没有形成特色,就不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2.缺乏针对性,特色不明显。众所周知,高职教育发展的时间是不长的,还有很大一部分的高职院校还处于原始积累的阶段,特别是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体系构建依然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因此,这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难免就会出现雷同重复以及不注重实践能力,或者是课程设置与实际严重脱节,并在课程设计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生的知识点不成体系,进而影响学生技术的使用和操作,从而达不到课程的体系构建目标。3.师资力量与体系构建的关系。不管在什么学校,师资力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和组成部分。高职学校在师资这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其中不乏好的方法。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运行环节中,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思想、制度或者是财力的问题导致的。进而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实际的效果,还使课程优化设置以及体系建构没有改观。我国的软件专业中,老师成为软件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关键人物,所以,优化师资队伍,充分利用企业和市场的相关资源,才能够有效改革软件专业课程的体系。4.资金投入不足。软件专业对于其他专业来说,需要的资金和资源等是十分昂贵的,目前,我国的高职软件专业出现课程改革体系构建问题也是由于资金问题造成的。(1)软件开发具有十分强的实践性,所以学生在操作的时候,需要一个机房实验室,并且配有完善设备的实验室。(2)在实际教学训练过程中,老师付出的要比学生多,而这些精力和时间上的损耗都没有一个合适的报酬兑现。(3)在相关制度等在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四、六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

1.加大市场的调研,明确培养目标。基于软件市场技术发展比较快的特点,高职院校在构建“六业贯通”人才课程体系前一定要通过与校企合作的沟通,做好市场调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首先高职院校在确定课程体系前要深入市场对软件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企业需要什么规格的人才,要求学生具备怎样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出课程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思想,以此实现高职院校与市场的零对接;其次结合市场确定课程建设目标。高职院校要从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方面入手,对软件课程体系进行合理开发,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软件技术专业理论和技能,能够熟练地应用软件编程等实践技能;最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必须要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是服务地方经济的教育机构,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紧紧围绕当地软件市场的发展需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2.将项目作为集训的平台,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基于“六业贯通”人才培养的软件课程必须要注重实践项目操作的锻炼,因此高职院校要构建以项目作为课程改革驱动的教学模式:首先高职院校要为学生创建提升“六业”能力的实训平台。软件项目实训操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所有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市场的对接,将市场项目纳入到课堂设置中,以此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其次高职院校要构建基于“互联网+创业”的实践平台。在互联网+行动实施下,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通过创建相应的平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例如针对软件编程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编程创业,通过校内创业提高其综合能力;最后高职院校要构建“三维一体”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以及专业特色课程的综合培养具有“六业贯通”的高素质人才。3.加强和企业的合作,有效对资源实行配置。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整个软件课程体系的核心,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能够培养具有社会适应型的软件专业人才,无论是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就业能力都离不开实践操作,因此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要重视实践教学:一是要提高高职院校实训平台的规格。高职院校要增加对软件实践训练基地的建设,购置先进的实训设备,提高实践教师的综合素质。二是强化企业在教材编制中的地位,突出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企业参与到教学编制中能够将最新的市场需求纳入到常规的教学中,进而提高了高职软件教学的实践性,改变了以往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模式。当然在“六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待岗实习的作用,为学生争取真实的就业环境。三是形成以赛促学、以证促教的局面。软件专业教学必须要注重比赛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4.考核评价的多样化。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项目集训这三个主要的方面。对于一些主干课程,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数据库访问技术等课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因此我们在考核时,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时采用“334”的方式,即30%的平时成绩,30%的上机考试成绩,40%的笔试成绩,这样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同时,对一些主干课程,我们采用与企业合作,考取微软证书的形式进行考核,这样既可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让学生获取相关的国际认证证书,为学生以后找工作打下好的基础。

作者:聂作财 管天球 单位: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本文以《移动商务网站开发》课程为例,探讨了该教学模式的优点、关键步骤和实施要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对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各高职院校的软件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并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基于项目导向模式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方法的优点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按照旧的教学方法,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方式,不断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而不管学生是否能够顺利消化知识。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仅仅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处于一知半解的学习状态,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动手能力差,达不到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能力要求目标。采用基于项目导向模式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驱动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知识和技术[1]。“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将专业课程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软件开发技能。每个项目下面包含多个任务,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每项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2]。《移动商务网站开发》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对软件技术的应用开发技能要求很高。“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使《移动商务网站开发》课程教学与企业软件开发工作有效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提升学生的应用开发技能,从而培养出合格的软件技术应用型人才[3]。“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具体的技能教学内容,将枯燥的理论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改变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应用的弊端,让学生能够在完成项目和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点[4]。通过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收集资料,分组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利用互联网、帮助文档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勤于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学习新技术。基于项目导向模式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最终解决问题,能够提高学生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基于项目导向模式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方法的关键步骤

基于项目导向模式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可以融合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大脑风暴法、小组工作法等各种最新教学方法的优点。项目实施的关键步骤包括合理设计项目和细分任务、计划与实施项目和任务、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和归纳总结等。1.合理设计项目和细分任务。以《移动商务网站开发》课程为例,根据软件开发工作的实际需求,按照软件开发流程,可以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8个项目,即手机网页开发基础、CSS手机网页布局、HTML5实战、Web存储和数据库、文件缓存和地理位置定位、移动网站服务器端和数据库技术、移动Web应用开发、移动网站的与测试。将项目进一步划分为20个任务,即开发和测试环境的准备、手机网页开发基础、Viewport和设备方向、CSS手机网页布局、专用于手机的JavaScript、HTML5编写规范、HTML5视频和音频、HTML5结构元素、画布Canvas、Web存储、WebSQL数据库、文件缓存、地理位置定位、移动网站服务器端的开发、数据库操作技术、使用jQueryMobile开发Web应用程序、使用jQueryMobileUI插件、使用Ajax和程序动态控制jQueryMobile、使用PhoneGap、移动网站的与测试。2.计划与实施项目和任务。以《移动商务网站开发》课程中的一项移动Web应用开发综合项目为例,即移动网络书店项目,此项目分为移动网络书店首页、图书商品分类、图书商品列表、图书商品展示、购物车、订单产生、用户中心共7个子任务。项目的教学过程分为咨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等5个过程。咨讯过程中,教师展示移动Web应用开发综合项目的预期效果,明确学习目标,导入学习任务。决策过程中,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并说明任务完成的验收标准,学生接受和分析工作任务。在计划过程中,学生搜集和学习参考资料,组建项目团队,讨论和制定工作计划。教师组织各项目经理阐述工作计划,组织学生对计划进行讨论,不断改进,得到最终的工作计划。组建项目团队的时候需要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将不同性别、能力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里面。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学生主要根据工作计划,完成项目和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解决,如在移动网站开发过程中,针对代码出现的编译、运行错误,需要进行调试查错。可以应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架构设计师、软件设计师以及客户代表等,按照软件工程的真实流程,来完成项目和任务,从而促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软件企业的工作环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巡视辅导,协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遇到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大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SWOT分析法,适时组织学生集体讨论解决方法,并统一解答。在检查过程中,学生互相交流和展示作品,教师检查各组完成情况,对已经完成项目任务的小组公开表扬,激励其他学生,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要积极思考老师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避免在将来的实验过程中继续犯错。3.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和归纳总结。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对项目和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归纳和总结,提出注意事项和改进建议。学生总结本次课的经验教训,并思考改进方法,记录注意事项。

三、基于项目导向模式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方法的实施要点

基于项目导向模式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一些细节要点,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明确课程的专业能力目标,围绕目标来合理设计项目。以《移动商务网站开发》课程为例,该课程的专业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设计和开发移动商务网站的能力,掌握移动Web的语法,构建适应性强、响应迅速并且符合标准的移动商务站点,改进小尺寸屏幕中的Web可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移动商务网站开发的全面知识体系;掌握HTML5最新应用;掌握HTML、CSS、JavaScript手机网站设计及开发过程;与JQueryMobile结合,学会快速开发手机网络应用程序;掌握移动网站服务器端的开发和数据库操作技术;参考大量手机网站设计实例,提高研发能力和效率[5]。围绕着这些培养目标,最终设计出了8个项目,从而帮助学生探索和学习移动商务网站开发的相关知识,并灵活运用软件技术知识。2.以能力评价为中心,建立过程化考核体系。课程考核方式包括期末作品考查和平时任务完成情况评价。期末作品成绩包括网站的实现情况、技术的应用情况、答辩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设计文档(书面表达能力)等几个主要方面。平时成绩包括项目团队合作表现、平时作业及实验、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自学能力等,主要考核团队协作能力、学习态度、学以致用的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情况。项目团队合作表现重点考查学生对工作任务的态度、职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3.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选用参考书、查阅手册及文献资料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深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提高沟通能力及自学能力;通过网站的实现和应用,增强就业岗位适应性;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保密意识;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及执行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字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本身偏重于项目引导和过程指导,解答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技术应用型人才。

作者:邹才凤 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摘要】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侧重技能与实践。在软件技术专业中重点应该掌握高级语言的应用、后台数据库的熟练掌握、项目工作模式如客户服务器模式、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等。同时关注新技术,岗位工作新需求。所以要真正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工作人员要从多方面下手,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关注这些重点方面。努力提升学生的软件开发与应用技能。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体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平台

1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课程体系搭建是为了教学服务,为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这个目标而努力。因此,课程体系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相对薄弱。自学能力不足。所以在进入高职院校的时候,他们对学习能力其实是不够自信的。所以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该考虑到这一层面。前导课程设置应该相对简单。便于学生接受。为学生重塑自信。针对一些理论知识较多,相对抽象的课程,如果必须放入前2个学期学习。也要在具体课程设置中,减少过多的理论研究内容。以够用便于理解为主要依据。让学生先能掌握住基础。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未来如果学生通过锻炼能力得到提升需要掌握更多深入的理论内容时,可以通过阅读资料和咨询方式,进行再学习。高职学生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年龄特点。青年阶段懵懂好动,对于静态的课堂讲授难以提起兴趣。所以课程体系中,要考虑教学方法的搭配。用生动的教学方法,更加便于提高课堂知识传授的效率。在软件技术专业,比较适合的方法有任务法、项目法、演示法等。

2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考虑专业的特色

课程体系设计要符合专业特点。软件技术专业,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软件开发方向的能力。经常涉及到代码的编写、项目的软件工程思想、高级语言的使用、用代码实现硬件交互等能力。所以在课程体系中要把这些能力细化,分解。再重新融合到不同的课程章节中。另一方面,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发现,这些能力都需要实际的操作来实现。掌握高级语言,需要能够熟练的掌握高级语言的语法规则,使用这门语言进行编码。软件工程思想,要体现在与客户的沟通,建立需求分析。塑造原型,最终进行代码实现和维护等阶段来完成。而这每个步骤都需要实践完成。所以在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合理的安排实验课程的课时。保证实验内容可以满足能力锻炼需求。涉及软件开发的岗位,根据软件开发周期规律,选择软件开发工作过程作为建立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依靠领域专家、按照岗位能力成长规律构建课程体系。通过分析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各工作岗位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各软件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根据能力要求的复杂程度归纳总结出软件开发的行动领域;以行动领域为课程开发平台,按照各岗位职业成长规律,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3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考虑技术变化与更新

计算机专业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当中,甚至可以说几年时间就有主流技术更换的可能。几年前,操作系统的变革。使得诺基亚让出了手机霸主的位置。现在智能手机的发展,逐渐占领了市场空间。众多网络应用受到手机应用的竞争。例如博客用户已经锐减。人们更加习惯使用微信。开发平台从客户服务器模式独霸。到现在安卓开发技术的崛起。这些都是几年时间内发生的。很多广告的竞争与推广也关注在微信平台推广。所以软件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对于主流技术和新技术、新平台要进行关注,尽量把新的技术趋势加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来。

4高职软件技术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有企业人员的参与

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可以为学生提升毕业就职竞争力。与企业深入合作,可以通过定岗实习、实训、教师交流、设备援助等多种方式来完成。把软件开发企业请到学校中来,把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拿出目前的课程体系。请企业人员提出不足,提出他们期望在课程中增加的内容。适当删减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不到的知识,以够用为主。共同合作建立科学的软件技术课程体系。校企深度合作,将“工作过程”融入教学中,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职业情境、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方向,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上实施了以“项目为载体、能力为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改革和实践。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教学,依托“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采取以任务为驱动、子项目递进为综合项目的现场情境教学和岗位实践加讨论研究的教学方式,一体化场景教学的应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场景创新能力。

作者:宋磊 刘立栋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

摘要:软件技术专业主要涉及高级语言类课程、算法类课程、网络类课程、以及在项目开发中常用的软件工程思想、实现代码的数据结构、与计算机硬件互通的汇编语言等多门课程。而软件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就是要为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做好准备。本文就软件技术主业的一些基础课程进行简要介绍,对教学方法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字:数据结构;算法;项目开发;实训;逻辑思维

1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特点分析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相对较多。有专业基础课也有公共课。我们在这里尝试列举几门,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1.1从公共基础课程来说

高职院校基本都开设英语和高等数学课程。这对于每个专业大致相同,但是对于软件技术专业其实还是起到重要作用的。因为软件技术专业无疑是计算机专业的一个分支。而计算机是美国最先发明,目前为止计算机技术仍然是美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很多的编程语言和代码,基本都是由英文字符组成。甚至一些关键字,是一些英文单词的缩写。在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还会接触到专业英语。所以学好英语这么课程对软件技术专业有一定的帮助。高等数学课程对软件技术专业也格外重要。软件的编程最终要通过算法实现,数学建模。可以说学习越深入,对数学的需求越高。计算机专业可以说是数学专业之外,学习数学最多的专业之一。

1.2从自身的专业基础课程来说

每个职业院校开设的不尽相同。大致可能有一下科目:计算机基础、C语言、JAVA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或者网络数据库。这些课程软件技术专业中出现较多。下面简要说下课程的特点。计算机基础,是让中学阶段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例如打字,在操作系统环境下完成简单操作任务、使用办公软件等。这门课程相对不难,但是知识点繁杂,初学时容易因不熟练而产生错误。C语言课程,这么课程常常是学生的第一门编程语言。因为它是结构化编程语言,适合教学,为学生树立清晰的编程思想。虽然实用性不强。但是学习后,能够大大缩短其它高级语言的学习过程。甚至通过自学就可以完成其它语言的而学习。JAVA目前比较流行的编程语言,很多项目的开发的首选高级语言。数据库,是数据存储,操作应用的后方平台。在项目开发中也不可或缺。数据结构,是为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编程模型,打造编程思想,实现思想到模型乃至到算法的转换。

2教学中关注的重点

2.1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渴求着者。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教师应该做出表率,为人师表。尽力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但是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学生还很年轻,不能够完全的情绪,对尊师的思想意识不深。可能会在无意的状态下,触犯教师。这时候,教师应该体现出自身的素质,用宽广的胸怀原谅学生。在适当的情况下,指出他的错误。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朋友,这样才能打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有时完全是依靠兴趣来驱动。如果教师学生间产生矛盾,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延误了自身的学习进程。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好的教学表现的根本。

2.2巧设学习情境

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打破常规,启迪思想,通过探索、实践,掌握理论知识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情境教学”正是基于这一先进思想的教学方式。如学习语言编译时,使用“栈”可实现函数过程的调用。当计算机输出数据打印时,打印机速度慢,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安排学生们分组讨论,最终在操作系统中设一个打印队列,将打印任务逐个完成,避免了数据丢失或打印次序混乱。任务进行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思维,体会知识的奥妙,深刻认识到了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焕发出可贵的集体智慧,在目标实现过程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巨大喜悦。

2.3注重实践的作用

软件技术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了解编程的经典思想,熟悉代码编写过程,养成良好的代码书写习惯。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掌握项目开发的各个流程,养成软件工程的思想,避免因工作环节不足,工作顺序不合理而出现的功能缺失和错误开发。实践可以让学生独立的掌握各个软件工具。从高级语言到后台的数据库;从脚本编写到特效代码的添加;从服务器的配置到客户端的调试,每个实际操作到包含了若干个知识点,到帮助学生提升了软件开发的能力。结束语:要做好软件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就要对这些课程进行合理分类。了解基础课程的具体作用。能够抓住不同课程的特点。有的放shi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交流,重实践。师生通力合作,完成好教学任务。不断的为提升学生的能力而努力。

作者:宋磊 刘立栋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自助餐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目前开设了5个专业方向(.NET方向,Java方向,软件服务方向,软件外包方向,移动应用开发方向)。该校软件技术专业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师资共享、课程共享、硬件资源共享等方式辐射其它专业,带动了其它专业的发展。作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其“自助餐”教学模式在软件技术专业已经推行了四年,被认为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自助餐;模块;教学;方向

作者简介:谢宇(1982.06-),男,四川德阳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教师,讲师,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软件技术应用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充分依托校企合作,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原则,实现校内实训基地“工厂化”、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先后与中软国际、四川华迪信息、用友四川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自助餐”教学模式在软件技术专业已经推行了四年,被认为是比较成功的教学模式。在前三学期或前两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从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开始按“岗位”分为若干专业方向,学生打乱建制,像吃“自助餐”一样,学生选择岗位,重新组班,小班教育,独立培养,从而实现了个性培养、因材施教。为了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选择面,软件技术专业将优化过去的模块,增加“软件测试”方向、“软件UI设计”方向等。

一、自助餐教学模式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自助餐教学模式简介

主要内容是探索和实践了一种符合当前高职院校软件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采用一种类似“自助餐”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适合当前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软件岗位特点,具有岗位针对性强、校企合作灵活、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潜力等特点。在方案设置上:前三学期开设软件类的基础课程和通用的专业基础课程,从第四学期开始,将按照目前较为实用的方向制定出5大专业方向模块,分别为“.NET开发方向”、“Java开发方向”、“移动应用开发方向”、“软件外包方向”、“软件服务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学习。软件技术专业主要改革进程如下:(1)2006级和2011级:在这6个年级中,由于学生的规模限制,每个级都只有2个班,所以一直以来都分为两个专业方向来开设课程—Java开发方向、.NET开发方向;(2)2012级:对于2012级,由于学生的规模大大提高了,学生人数达到约200人;软件开发岗位进一步细化,由于自能手机的普及,手机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升。(3)2013级、2014级:在2012级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和实践“自助餐”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了过去不太合理的课程设置,添加了前沿的、使用的课程、优化了模块之间的关系、完善了分方向的选拔流程。

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当前软件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当前软件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如下的一些特点,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顾此失彼,达不到理想的效果。①高职高考时填报专业的盲目性,对于软件技术专业不是真正的了解,最终导致在高职软件专业学习过程中出现厌学等情况。②当前IT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新兴行业的不断地出现,作为职业院校很难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往往落后行业发展好几年,这样就导致学校教育和行业脱节。③由于我国软件行业的现状,大企业少,小企业多,所以每家企业的用人计划非常有限,一家企业往往只招几个人。同时,软件开发技术的分支又非常的繁多,学校很难使用一个专业来满足大部分企业的需求。④由于软件行业具有发展快、变化快等特点,很多企业在某些时候需要部分订制的软件开发人员,对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很难做出调整来适应企业,最终导致丧失学生对口就业的机会。

(2)效果分析

①解决学生专业填报盲目性问题。学生在前三学期学习软件技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逐步认识到专业的特点和自身的特点,第4学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方向,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在该专业方向上成才。②解决专业培养和行业脱节问题。软件技术行业虽然发展非常快,但是基础知识的变化还是很小,每种方向发展也只是几门课程的区别。③解决学生对口就业问题。将专业分为多个方向,每个方向的人数就相对减少,在就业时,就业压力就大大减轻了。

二、自助餐教学模式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化大为小、化繁为简的方法。将一个很大的软件技术专业分为若干个专业方向来进行培养。

2.自由选择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专业方向。

3.与时俱进、灵活调整。依据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具体要求,对部分专业方向做出灵活的调整,以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也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制定符合企业订单需求的专业方向。

三、自助餐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①以就企业岗位需求目标开设模块方向,提升学生的就业力。②以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方向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激情。③以行业发展的方向为培养的方向,提升学校的竞争力。④经过多年尝试,毕业学生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⑤已经尝试多年,可以很好地在兄弟院校进行推广。

四、自助餐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效果

本次改革是采用了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过程,在几届学生中逐步试行,改革思路清晰,实施过程可操作性强,完全可供其他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借鉴。目前已经指定出一条完善的、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在同类院校推广。

作者:谢宇 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目前,信息产业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高职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却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一方面,众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招聘到动手能力强、项目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需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软件人才培养现状

虽然企业对中低端软件人才的需求很大,但受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陷入招生难、培养难、就业难的“三难”境地。主要表现为招生人数逐年锐减,高校信息类专业办学举步维艰;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无法适应市场变化,授课教师工程项目能力偏弱“,双师型”教师缺乏,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不高,学生、家长、社会满意度低。可见,先行培养模式仅按照同一标准批量培养,没有根据学生特点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学生又适合企业的人才。

二、软件技术专业方向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行业不断扩大,衍生出了很多分支领域和职业岗位,以往单一、粗放型的“万金油”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按照就业岗位,软件技术专业可分为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及实施、软件产品营销三大方向,具体典型岗位及对应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影响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因素有三方面:一是学生基础弱。二是学生间在性格、习惯、能力存在差异。三是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因此,必须改变以往的培养模式,开展“分类培养、因材施教、能力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按照“以人为本、能力导向、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理念培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主要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专业学习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专业发展方向,让学生在软件技术专业大类中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不适合搞编程开发的可选择做测试;不喜欢搞实施的可做推广销售;不适应搞营销的可选择搞开发。其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大一阶段,软件技术专业各方向第一学期的课程安排基本一致,开设专业规划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第二学期根据学生性格、兴趣及能力进行方向调整,实现第一次分流。大二阶段,进行职业规格教育,开设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术与相应的专业技能,并根据学生兴趣、能力和方向确定岗位学习方向。大三阶段,进行岗位规划教育、专业实训和定岗实习,根据岗位方向,确定岗位实训方案,让学生具备胜任岗位的专业综合能力。在第五学期进入专业项目实训阶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项目进行实训,提升其综合项目开发能力。实训期间,进行第二次分流,通过岗位上的自我调整与定位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第六学期进入定岗阶段,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选择自己喜欢的就业城市和企业开始定岗实习,直至就业。

(二)课程体系构建

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学生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也就具备了相应的项目开发经验。另外,注重职业素质课程的开发,提升学生沟通表达、自我管理、团队协作、抗压能力、就业能力等综合素质。不同的培养模式有不同的特色,“分类培养、因材施教、能力导向”的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方面,应结合区域软件人才需求和软件职业岗位群,开设难易程度不同的微专业(多个专业方向);在专业方向上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因人而异选择、调整个人主攻的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注学生基础、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和动力,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获得最佳发展。

作者:廖坚 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

1涵盖的技术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在动态网站研发过程中,最先要掌握的基本语言,应该是超文本标记语言。这种语言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是专门为制作网页和网站服务的。因为代码简单,方便易懂。所以可以作为前导的基础课程。其次,要开发动态网站,至少要掌握一门面向对象的高级编程语言,从本门课程的名字大家也能分析出,这里选用的是Java高级编程语言。当然在动态网站制作过程中,脚本语言必不可少。目前较为成熟、流行的脚本语言有,PHP、C#和JSP,后者跟JAVA有着天然的结合性,技术也不逊色于前两者。是教学中不错的选择。当然动态特效脚本语言也是需要了解的,这里面选择性较大,不一一介绍。最后,选讲一门数据库技术,让网站从静态变为动态,才真正实现网站的意义。SQL可以进行简单介绍。除了技术角度之外,还应该介绍网站的功能设计、主题与内容的安排,风格的确定等。如果课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适当拓展网页美化相关的专题。

2软件技术专业JavaWeb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内容上未能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现有的JavaWeb开发高职高专教材多以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为重点来讲解,与用人企业对JavaWeb开发人才需求相差太大,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比如企业多需熟练掌握SSH框架的JavaWeb开发人才,但学生没有深入地学习实践这些主流的开发框架,就业时面对企业人才需求比较被动。在教学模式上,能够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但是每个项目只针对某些知识点,相对单一,虽然全部项目涵盖了全部知识点和技能,但是系统性不够,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这些零碎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综合的系统开发中。另外,课堂和实训地点相分离,缺乏职业氛围,与企业联系不多,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存在不一致性。

3软件技术专业JavaWeb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

首先打破传统教学观念,以“任务为驱动”“、案例+项目”的方式进行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扩展,再解决问题,再扩展,再解决。这种通过一个程序的层层推进,引入课程内容,使得学生的每一步学习都有基础,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是在“走台阶”,而不是“三级跳”。其次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也通过老师巡回指导,发现学习中普遍性问题和同学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实时地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正误判析,解决普遍性问题,或者请有独特思路的同学演示自己的方法或程序,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鼓励大家再提出新方法。再次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听不会,也看不会,只能练会,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强调程序设计训练。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知识,培养程序设计的能力,逐步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能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其中,过程性评价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结果性评价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过程性评价以项目为单元来进行。结果性评价通过学期末的集中考试进行,重点考查学生对JavaWeb开发的基础知识及常用开发框架的理解掌握情况以及代码编写能力。每个项目成绩都是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考核,考核依据是提交的成果、项目总结、平时表现、小组内部评价、组间评价等。

作者:宋磊 杨文 吴奇英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1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1.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1)设立专业实训室.在建立校内实训室时,经费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有限经费条件下,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及专业班级人数来设置实训室的功能与数量,也可以与计算机其他专业共用实训室,来达到控制成本,提高利用率的效果.如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分为计算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对于计算机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可以和计算机类其他专业共用实训室,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可以成立软件开发测试等实训室.在规划软件开发测试等实训室数量时,要充分考虑软件专业各年级的班级数量及专业课程设置要求与特点.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一般都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期教学中会有整周的阶段性专业技能训练,要做到正常课程教学与阶段性实训不冲突,要有一定的实训室冗余.在规划实训室规模时,可以考虑专业学生班级人数成立大小不等的实训室.(2)成立软件工作室.利用校内实训室的条件,创建软件工作室.软件工作室的成员由校内的专业教师和校外周边地区软件企业的兼职教师,及来自计算机专业的对软件设计与开发感兴趣的学生组成.软件工作室可以承接一定的软件项目,在专兼职教师带领下,与学生共同完成承接的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还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所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补充,能有效缓解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和空间不足的矛盾.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时,可以选择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有偿或无偿对学生在软件项目开发整个流程及团队合作进行短期培训,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岗位,并为企业及学生双方创造更多价值.

2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2.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根据专业实际需求,在满足教学实践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在学院原有实训设备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并更新了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成立了计算机应用实训室、计算机组装维护实训室、Java开发实训室、.NET开发实训室、软件测试实训室、软件综合项目实训室和项目开发实训室(软件工作室).为了使实训基地发挥其作用,有序的开展各项实习实训活动,制定了完善的实训室管理制度,在实训基地管理上还配备了专门的实训室管理教师与学生.教师负责实训室软件环境运行维护,学生负责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如实训室卫生的打扫及实训室开关门,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实训室软硬件的维护管理等工作.利用校内实训室资源成立了一个软件工作室,为了营造更真实的软件开发实践情境,更好地维护工作室的运营,工作室成员可以争取更多的软件设计客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工作室既要向企业展示自身的优势,如较强的技术实力等.在争取客户过程中,为工作室的员工提供了更多与企业进一步接触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为企业招收优秀的软件技术人员提供了便利.

2.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软件技术专业与北大青鸟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青鸟软件技术专业,由我院和北大青鸟共同研究专业课程体系,共同为学生联系对口的实习岗位.在学习期间,由北大青鸟企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职业培训,并带领学生参与到一些项目的开发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与北大青鸟的合作中,学生每年都可以参加北大青鸟组织的院校赛,并设立了奖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参加比赛的热情.

3结束语

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立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及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场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和提升职业素质的基础保障,也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作者:翟秋菊 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移动互联网竞赛,还能融合更多的移动互联网商务平台优秀的APP,提供更多的商机。另外Apple和Google公司倡导的应用软件商店改变了传统软件行业的格局,降低了软件开发和推广的门槛,作品完成后也不用像传统产业的产品进行一系列的销售推广,产品可直接通过移动互联网网络市场进行定价销售,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产品的需求,设计,开发,销售等环节的工作。这样的产业特点强化了产品的市场需求,也为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条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更为校企合作增添了一条渠道。

1.“一二三四”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

1.1“一个纽带”

“一个纽带”即“校企合作”是联系学校、人才、市场和企业的纽带。企业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而获取利润,企业需要的即是能够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产品的人才。因此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即是学校应该培养出能够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产品的人才。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拟从现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入手,重新思考工学结合的内涵,探索与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市场因素”。充分发挥“前店(企业或应用软件商店平台)”、“后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或学生个人和小团体)”的资源优势,学生实践的作业即是市场需求的项目,在教师和企业骨干的带领下一道完成项目的开发,将学生的作品转化为产品和商品,这样的过程与真实项目的开发过程无缝衔接,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创业能力;把握市场脉搏,制订出培养学生三种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紧跟市场走势,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宗旨,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突出能力“三转化”即作业转化为作品,作品转化为产品,产品转化为商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充分利用企业以及国内和国外(如Apple和Google公司)的应用软件商店平台,从这些“前店”获取资讯,根据所获取资讯完成课程作业,结合市场需求,学生将这些作业、作品整合成产品和商品,并且将这些商品放在“前店”销售,学生从商品销售情况中发现、总结成绩与不足,达到检验教学效果的作用,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工作经验。

1.2“双元教学”

“双元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慕课”与“翻转课堂”的元素。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在“慕课”平台上提供的教学视频来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课前练习。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前的学习收获和疑问,设计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学生要在课后继续巩固知识,做拓展练习,扩大知识面的掌握,教师将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整理最后给出点评,与全班学生进行分享。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颠倒了传统教学的师生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教师的自我发展。

1.3“三个平台”

“三个平台”即技能大赛、APP应用商店、企业实习这三个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在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商店上传自己的作品并进入软件企业进行实习等环节的训练,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充分理解产品的开发过程,充分融入企业的职场氛围。通过三个实践平台的训练,使学生从技术和意识上都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

1.4“四段培养”

“四段培养”即是将高职三年制的培养时间分为“1212”四个阶段。第一学期,进行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在这个学期学习公共基础课和职业规划课,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并为自身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第二和第三两个学期,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学生在两个学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第二学期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三学期主要学习专业骨干课程,掌握核心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编程等专业基本技能。第四学期,进行项目化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认证。学生在这个学期学习的课程是学习领域课程。也就是常说的饭碗课程。课程内容均是以真实软件项目为载体的项目实战,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另外,学生在这个学期还将进行专业认证的考核,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五和第六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这两个学期学生全部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企业中的真实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软件企业岗位胜任的能力。期间完成毕业设计,同时为就业做准备。

2.结论及展望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一二三四”人才培养模式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较好的平衡了学校培养学生与企业开发产品之间的供求关系,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效益的双赢。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教师的自我发展。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为高职教师提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新思路,也为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注入新的力量。技能大赛、APP应用商店、企业实习三个实践平台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意识,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用工需求的无缝衔接。

作者:刁绫 陈磊 徐受蓉 单位: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软件技术专业产学合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1软件技术专业产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概述

1.1企业工程师和软件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在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软件教学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降低教育成本,选择以学院教师为主,以专业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由于软件企业工程师和软件技术专家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教学活动,使得软件企业的工作理念、创新思维和企业文化很难被传播到软件学院的教学活动中,导致软件行业工程师和专家很少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容易导致软件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

1.2校企合作中容易出现企业冷、学院一头热的情形

高职院校都希望软件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参与到软件技术的研发,以此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动手研发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软件研发技术的特殊性和技术性,使得软件研发企业的研发项目的保密工作与学校的课程进度安排相矛盾,教学进度、学生的数量与保密性等问题的冲突使得多数软件企业不愿与软件专业教师、学生合作研发软件,导致校企合作关系很紧张。

1.3欠缺双师型的教师,教师素质不高

多数高职院校的软件开发专业教师往往一毕业就到学院来实习工作,由于缺乏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由学生直接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使得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往往照搬枯燥的理论知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尤其是无法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创新文化、经营理念带到教学实践中去。加上绝大多数专业教师没有增加企业锻炼的实践机会,使得教师缺乏对软件技术开发专业知识的有效更新。软件教师极少的外出培训机会使得软件技术教师无法与一些先进院校的老师进行充分的技术交流,不利于教师专业技术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1.4软件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有限

由于软件专业教师的授课任务往往比较繁重,使得教师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加上对科研项目的了解比较浅薄以及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申请程序的复杂,使得软件技术教师申请科研项目的数量少之又少。校企共建的核心课程不够使得教师对科研课题的来源和申请科研课题的流程缺乏相应的了解。校企共建的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对提高软件专业学生的专业质量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软件技术开发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软件技术开发企业的未来发展道路。现阶段校企共建的核心课程较少,这很难满足软件技术专业的创新发展。校企共建的软件研发核心课程力度较弱,使得软件课程只涉及到覆盖面较小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训方案。此外,软件专家参与的时间与机会以及付出的精力和时间较少,使得软件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有限。

2软件技术研发专业产学研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1高新聘请软件技术专家和企业工程师进行实践教学

聘请软件技术行业专家和软件企业的工程师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更加深刻地理解软件技术开发理论知识,深入感受软件研发企业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软件设计的文化创新理念,进而完善我国的软件开发流程,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产学合作过程中实现学习与实践的双赢目标。这不仅有利于使学生明确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还有利于为学生在毕业后进行就业选择提供便利的条件。

2.2在校园内建立校办企业

在校园内,为了实现软件学院教师和聘请的软件技术开发工程师实现对软件企业的共同管理和高效经营,高校可以对外承接软件技术研发项目,构建新型校办软件开发企业。[2]对外承接软件项目所创收的利益,在减去基本成本后,将剩余的利益运用在完善教学设备,引进先进的研发技术和科研项目的资助上,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和工程师、专家的创造力和研发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研发软件的创新潜力,为建立优秀的高校科研项目提供优越的条件,实现了产学合作方式的优化创新。

2.3提升软件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为了推动软件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高职院校应当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进行软件项目的深入研发,定期对软件专业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和技术培训,提升软件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推行相关的优惠政策激发研发热情,锻炼软件研发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既能够提高软件专业的教学水平,又能够丰富软件技术开发的专业知识,提高软件技术开发专业教师接受高校培训的覆盖率,进而使软件学院能够积极选拔优秀的教学骨干,增加专业教师接受国外培训的机会,创新高职院校软件开发的办学理念,优化办学模式,有效传递国外先进的软件技术开发方法和理念。为增加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外出培训和出国深造的机会,提高软件技术开发教师的教学水平创造良好的优越条件。

2.4提高科研水平,培养学科带头人

高校应当创设优越的软件专业建设环境,增加软件学生科学实践的机会,完善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软件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软件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对学院教学水平的指标进行有效衡量,为提升软件公司的经营水平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条件,软件专业教师还应当完善科研项目,增加教师培训、进修和出国的机会,为创设优秀的教学科研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还应当设计独具风格的校企核心课程,完善软件研发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软件研发项目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教师、专家和学生充分有效的互动和合作。同时制定完善的软件技术专业授课计划和科学的课程标准,提供高质量的授课教案和校本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可以共同发挥软件教师的创新潜能,实现软件企业元素和软件企业文化理念的充分融入社会实践,进而完善软件技术专业的产学人才培养模式。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软件技术研发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推进,我国高校软件技术开发专业产学合作模式的完善应当建立起新型的软件技术研发专业的教学体系,完善软件技术开发专业产学合作体系运行的解决方案,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也应该鼓励科技创新,改进软件研发技术,丰富软件研发的实践教学方式,增加校办软件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为软件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好、更快地融入到企业环境中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者:张丹 单位:哈尔滨剑桥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毕业设计一般开设在高职教育的第五学期,此时很多学生都已经签约了用人单位。学生在思想上会认为自己已经毕业,毕业设计只是个形式,只要把论文完成,按时上交就可以了。因此,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态度不积极,课堂上有些学生占用大部分时间上网聊天、看视频或者玩游戏,有的甚至不来上课。等到要交作业的时候,随便从网上下载一篇毕业论文应付了事。在每年的毕业论文答辩会上,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自己的论文题目解释不清,对所开发系统的功能描述不准,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上来。这些都是因为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

(二)毕业设计选题不当

选题是毕业设计开展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好的选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选题陷入了恶性循环,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题目陈旧没有新意。很多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课上会习惯性地给学生一些参考题目,这些题目往往是连续使用了很多年的旧选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二是选题不准确。学生缺乏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很容易出现选题过大、过小或题目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现象。题目过大,系统功能复杂,技术要求高,超出学生的能力水平会导致设计任务完不成;题目过小,难度和工作量上就不能满足毕业设计的考核要求[2]。

(三)课程管理不到位

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都已经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这给毕业设计的管理带来不便。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不同于普通课程,教师一般是定期对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抽查,对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答疑。对于已经到单位顶岗实习的学生,只能通过网络进行在线辅导。学生的选题不一样,难度不一样,加上自身素质的差异,他们在进行毕业设计时的工作进度往往是不一致的。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最终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就各不相同,部分学生到最后草草收场,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考核方式不科学

基于毕业设计课程的特殊性,很多高校都采用集中答辩的方式进行最终考核。答辩时,学生用PPT解说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评审老师检查毕业论文,进行提问。由于时间有限,评审老师主要检查论文编辑格式是否符合要求,论文是否有明显的抄袭痕迹,项目是否有详细的设计过程,项目是否实现以及专业知识提问能否回答正确。这种考核方式就给部分投机取巧的学生提供了机会。他们从网上下载现有系统,抓取操作截图,把网上相关的毕业论文重新编辑整理,蒙混过关。因此,毕业论文完成情况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这种考核办法存在很大的漏洞。

二、解决方法

(一)提高认识,端正态度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毕业设计课程的重要性。教师要利用第一节课给学生讲明白毕业设计的意义、主要工作任务、上课方式和考核办法,让学生对这门课有清晰的认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同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可以有意识地强调本门课程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发挥的作用,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为最终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二)解放思想,发展个性

在选题上,教师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出专业性的建议,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具体做法是:一要充分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综合考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从实际出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二是教师可积极吸收学生加入到自己的科研队伍,感受真实项目的开发过程;三是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选择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在工作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这些做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课程的价值。

(三)细化任务,重视过程

细化毕业设计任务,重视过程化管理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一般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可2~3人分组完成。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教师可适度调整,保证每组人员搭配合理。比如两名优秀的学生可以帮助一名中等生;每组中既有编程能力强的,又有数据库设计好的,还有擅长文档编写的,尽量模拟企业真实情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做到各尽其才[3]。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任务分解及过程化考核指标如表1所示。(四)全程监控,量化考核毕业设计任务安排清楚后,实施有效的过程化考核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合理、详尽的考核措施可以更好地约束和引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这里,我们建议利用网络作为交流平台,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开展过程实施全程监控,对每一步的工作成果实行量化考核。教师首先教学任务安排;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阶段工作成果,教师审阅并给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并上传修改结果,教师对本阶段作业以百分制打分;当整个毕业设计课程结束时,教师按相关比例进行换算,给出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既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又能有效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在专业技能得到综合运用的同时,也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团队协作方面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为今后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对所学专业技能的一次综合应用,也是学生职业素质的一次综合培养。积极正确的引导,新颖恰当的选题,规范开放的管理,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必不可少的四个要素。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而言,毕业设计的实施方式贴近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培养其严谨周密的思维和有效合作的团队意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疲于应付的学习状态[4],是有效开展毕业设计的重要举措。

作者:张丽景 单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商务英语专业软件技术论文

1.课程设置重复

不可否认,到目前为止,江苏省中高职衔接的尝试与实践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中职与高职课程设置脱节、培养目标定位雷同、课程设置重复等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本课题的研究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中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门类繁多,且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有大量重复。不难看出,商务英语专业在高职阶段开设的课程,中职阶段已经开设并且课程门类更多,难度更大。而且一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大同小异,难易程度区别不大,在职业技能要求方面也提出获取一种职业证书,通常都要求学生先获得单证员职业证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及倒挂、教学资源的浪费,学生学习动力的下降。

2.岗位群雷同

高博应用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将就业岗位群定位在企事业单位、外贸行业的商务助理、文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中职学校的岗位群与高职出奇地相似,除以上岗位外,还有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代业务员等岗位,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岗位群定位雷同。中职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以“必要、够用”为度,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明显倾向于商务知识及实践课程,轻视英语听、说、读、写、译等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忽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高职阶段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薄弱,与普高生相比,差距很大。再加上必要的人文知识缺乏,因此,大部分中职学生无法接受教师用英语授课,难以适应高职层次的教学要求,从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等。

3.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衔接体系

经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市场调研,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外贸行业的发展通常会经历“新手-商务助理-商务主管”三个阶段。在对其主要工内作容分析后,笔者总结了十项典型工作任务:常用办公室设备操作、外贸企业工作流程、商务接待、客户开发与维护、商务谈判、企业及产品认知、单证制作、跟单、现场翻译及策划营销。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中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工作岗位的晋升和工作内容的难易程度,在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下确定各自的教学计划,并在学分制、弹性学制、导师制等政策的协助下,最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3.1积极推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

苏州高博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的精神,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其中,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分为学习份量、以绩点为学习质量、以修满规定学分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弹性学制是指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它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学分制的另类发展和表现。弹性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学生申请保留学籍1~2年从事社会实践、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活动,实行学分累积制度,所取学分在校长期有效。中高职衔接的弹性修业年限为2~5年(含休学),不论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其学制均按基本学制计。高职学校认可学生在中职阶段所修课程的学分,并且同意用获得的证书换取学分。因此,如果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考取单证员证书,在高职阶段即可以直接获取“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的课程学分。打通学分制通道,实现中高职学校学分互认,是解决中高职目前课程重复的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弹性学制的实施是以学分制为前提的,要实现弹性学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就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开设大量选修课的方式,拓宽中职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因此,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及企业工作经验是学分制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

3.2实行导师制确保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的实施

实行导师制,主要是指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聘任导师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专业上的指导和服务。着重指导学生选课、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择业就业等各项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导师制暂行办法(院办字[2013]54号)。辅导员制和导师制,两者各有分工、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辅导员主要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管理,着重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导师则是从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管理,着重于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学校聘任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具各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和学习指导能力,了解本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培养,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部培养过程的教师担任导师,原则由硕士研究生(含在读)或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教学管理干部担任。实施导师制,导师可以根据中职生源的情况,进行专业指导,一方面可以确保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中高职衔接体系。

3.2加强中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之间的沟通

目前,中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大多停留在院校的层面,即使是在同一城市或同一行业的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之间的同类专业之间也鲜有交流,彼此对对方的课程体系设置不了解,严重影响了中高职教育的内部衔接。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沟通,开展多形式的合作,共同实现双方教育资源的共享(代唯良、钟永发:2010)。中职院校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为中职生的进一步深造和高技能性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商务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又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开设大量专业选修课,并实行中职生与普高生分开培养的政策,根据生源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苏州高博已经于2013年全面开始将来自中高职不同生源的学生分班授课,并执行不同的教学计划。

3.3加强教材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材的衔接。中高职院校可以组织相关专家编制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衔接教材。一方面给中职生源的学生往高职过渡提供一个衔接的桥梁,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应培养规格的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小结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衔接体系,需要高职、中职及政府教育部门多方的努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将中职生与普高生区别对待,加强与中职院校的深度沟通,通过学分制、导师制等方法努力使中职学生尽快适应高职的课程体系,中职院校也应该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实现与高职院校的良好沟通,设定低于高职的培养目标,教授难度相对低的教学内容,打通学生上升的渠道。当然,政府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指导是实现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重要力量。中职和高职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重要层次,实现有机衔接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然要求。因此,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中高职一体化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明确两个阶段的培养任务,充分发挥中职和高职在职业教育人才体系中的教育资源优势,是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马亚丽 马乐乐 单位:苏州高州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复合专业模块式软件技术论文

一、专业复合的研究

为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对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积极探索,采取辅修、双学位、第二学位、大类人才、专业复合培养等模式,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领域学习的机会。但从复合的含义来讲,专业复合培养模式与其他四种模式有着本质区别,辅修等其他四种培养模式,虽然也涉及到不同的专业,但学生只是进行两个独立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其侧重点是学习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专业复合培养模式其侧重点强调的是两个专业知识点的交叉融合。根据对中国知网“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领域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关于“复合人才”,可以查到256条记录;关于“复合专业”可以查到142条记录。其中多数文章只涉及复合型人才定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容,仅有50余篇文章涉及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对上述文章的总结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类:1.技术与外语复合人才技术与外语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比较多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其一,以外语专业为主体,改革单一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精通外语的基础上,同时兼备商贸、旅游、法律等一门或多门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外语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地位。其二,英语作为一种技能,依附于其他各种应用性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2.技术与经管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将传统专业知识与管理类知识,如金融、贸易、经济、营销等相结合,主要培养相关专业领域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3.技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来讲主要是相近学科或跨学科专业复合,强调学科间知识融合,这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有别于任何单一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强调的是专业知识融合。比较普遍的是传统专业与计算机类专业复合,培养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不同行业领域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二、模块式教学模式简介

模块式教学模式源自美国,其借鉴工业生产中的模块化方式,将原有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中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聚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关联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调整单元数量和组合方式,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方向的调整。目前,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已逐步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接受和采纳,根据对中国知网“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领域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在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的论文中,以“模块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查到345条记录,涉及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等多个方面,但按照“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在软件技术专业方向上构建的复合式课程体系,至今还未见有学者发表相关论文。

三、构建软件技术复合专业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属于技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类型,与大连交通大学的传统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双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从培养层次、培养目标均不相同,一个是高职高专层次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一个是本科层次以培养培养既掌握传统专业知识又掌握软件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同时在拟定的课程体系构建方式上也不尽相同,一个是按照兼顾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校企合作构建的“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体系,一个是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学科课程体系。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课程体系围绕工程造价、软件技术、外语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和实训5条主线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式进行组合,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外语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基本能力模块、工程造价模块、软件技术模块和综合实训模块,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能够适应软件产业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复合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并以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为例,构建软件技术复合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

作者:唐俊 江文 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