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传媒专业论文

传媒专业论文

时间:2022-04-27 09:13:45 关键词: 传媒专业 传媒论文 传媒
摘要:数字传媒类的艺术专业是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它充分体现了社会分工的细化、融合和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加强校企合作,走向市场,不断对教学进行改革,确保我们培养的学生能为社会所用,努力成为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专业。

传媒专业论文

传媒专业论文:自媒体背景下高职传媒专业创业素养培育路径分析

【摘 要】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自媒体形态迅速发展,为个人观点的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媒体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人们开始将自媒体平台当作个人品牌工具进行运营,自媒体创业进入井喷时代。本文通过分析高职传媒专业创业素养培育的现状,为学生在创业素养的培育路径上提出了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自媒体;高职传媒;创业素养;培育路径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使用信息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人或者特定的某个人传递规范性或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常的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头条号等。近几年来,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为个人提供了广阔的表达自我观点的空间,自媒体逐渐由纯粹的个人表达工具发展成了以个人品牌为核心的商业手段。越来越多的人运用自媒体开展商业活动,并进行自媒体创业。

高职院校的传媒专业应该根据自媒体平台的发展需求,正确认识高职传媒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有效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开展创业,从而培养出具备自媒体创业素养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高职传媒专业创业素养培育现状

大学生的创业素养既包括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又包括其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实践等。自媒体发展现状下,高职传媒学生创业素养有如下表现。

(一)自媒体创业盈利模式概念不清,创业意识薄弱。当前运用自媒体创业的盈利模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双边市场模式,即自媒体平台一边被设计成免费的内容、产品或服务来吸引用户,另一边则通过销售广告来产生盈利。如当下较火的著名自媒体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定位为“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受众独立和理性地思考,成功吸引了大量粉丝。这使得广告也向分众聚拢。此种商业模式的关键业务是内容生产,收入来源主要是定向广告。

第二,免费增收模式,即通过新媒体手段招募付费会员,构建自媒体社群,向付费会员提供专享内容及权益。该模式最初从分享免费的知识、观点与资讯等基础服务开始,以课程和讲座的形式聚集社群,继而提供增值的优质服务。此种商业模式收入来源主要是会员收入,重要合作则是一些相关商家的线下合作。

第三,多边平台模式,即“付费会员+广告商+电商”的形式,这类组合的自媒体不但是一种社群的信息平台,还是在线交易平台。它可同时将微信公众号、微博、APP等作为载体,获得最大效益。

近年来,尽管相当比例的高职传媒学生均表示有自媒体创业的想法,但对即将创业的行业领域认识不清,对创业现状缺乏基本的调查了解,更不用说如何去科学规划了。

(二)自媒体创业技能滞后,相关师资缺乏专业经验背景。很多高职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刚刚进行了新媒体方向的调整,还没有适应自媒体商业模式的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体系、师资结构还停留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窠臼里,也影响到了专业现有的知识结构,导致大学生对创业发展方向定位不清。而且,很多高校的创业指导教师都是由就业指导教师或学生工作负责人来兼任,而这些教师往往不具备相关的创业经验,只能根据教材或文件照本宣科地灌输创业知识,传媒专业知识和自媒体创业知识储备缺乏,指导学生开展创业的能力严重不足。

(三)创业教育在高校地位不高,自媒体创业指导缺乏平台支撑。国家对创业教育可谓高度重视,教育部也多次要求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进行开设。但因为学期短,学时少,师资缺乏等诸多原因,只有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创业教育的选修课,大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与专业相关的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这说明创业教育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高。

另外,高校相对于开放的行业和市场,在对新兴媒体的认知上相对比较滞后。学生没有系统而全面的平台获得自媒体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创业积极性。

二、高职传媒专业创业素养培育的路径

对大多数有创业意愿而尚未付诸行动的高职传媒专业学生来说,要理清自媒体盈利模式,系统分析自身的传媒专业特长和创业优势,加强自媒体创业素养的培养,为自媒体商业模式创业开展科学和理性的规划;有效提升专业教师的师资结构;高校本身也应丰富自媒体创业方式的培养,同时为学生获得创业信息提供全方位的网络支持。

(一)准确定位自媒体创业素养的培养内容,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高职传媒专业要充分开展行业调研,修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中加强自媒体创业技能的培养,根据自媒体盈利模式的内容分析,教师要增加优质内容生产的教学,如在《新媒体文案写作》《文案策划和写作》等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媒体撰稿能力,加强内容生产的原创性、品牌化、趣味化、视觉化。结合《数字视频语言》《网页设计与制作》《视频剪辑基础》等课程,培养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上运用图像、动画、多媒体等多种手段丰富用户视觉体验的能力。还可以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实训设备,成立自媒体工作室,开设微信公众号、校园贴吧、个人微博等,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打造校内大学生创业平台,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其创业意识。另外还要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中小型传媒企业参与大学生自媒体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参与创业教育的教学标准、教学模式与方法、考核标准与方法的制定及实施,全方位提升高职传媒学生的创业素养。

(二)加强自媒体创业师资培养,夯实学生创业技能。由于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创业教育教师,这类课程基本由职业规划课教师或辅导员兼任,创业素养的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传媒专业教师利用校内微信公众号、微信服务号、个人微博、专业贴吧或者头条号等自媒体平台进行创业实践,同时带领学生借助这些自媒体平台增加用户社群,锻炼创业技能;另一方面,要聘请优秀的自媒体创业者辅助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工作,以便他们能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开拓其创业视野,活跃其创业思维。

(三)丰富传媒创业教育培养方式,建立自媒体创业信息网络。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其根本任务是专业人才的系统培养,教师可以通过“以赛促学”,鼓励传媒专业学生参加自媒体创业竞赛或者行业竞赛,在比赛中锻炼学生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内容制作上的创新意识。另外高校还可以引进相关的自媒体创业项目,比如企业公众号、商家服务号等,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传媒专业技能为行业和企业服务,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高校除了利用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创业的“线下”支持外,还可以利用学生“机不离手”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自媒体创业信息的“线上”内容推送,如在校园官方微博、官方微信、贴吧、微信群等互动平台上就业和创业内容,通过构建一个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服务的网络体系,引导高职传媒学生了解创业方向,提高创业素养。

传媒专业论文:德国双元制教育对我国高职传媒类专业教育的启示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摘要:德国是世界工业强国,近年来,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已不断发展与完善。本文主要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并着重对德国双元制教育对我国高职传媒类专业教育的启示进行了阐述。具体包括如何进行合理的课程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传媒职业能力;改革教学评估方法以保证教育质量;社会的支持与企业的参与共同促进传媒职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双元制;高职;传媒

德国是世界工业强国,二战后,德国制造业高速发展,德国的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质量就是生命”的德国,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提升我国高职传媒类教育质量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德国职业教育概况

德国大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职业学院(BS和BA);一种是颁发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应用型大学(FH),还有一种是可以颁发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型大学(University)。1969年,德国颁布《职业教育法》,从此确定了职业教育在德国的重要地位。

三类学校中的学生,FH与University的学生需要在入学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类似于我们国家的高考。通过了考试的学生才可以进入到FH和University学习。每年中学毕业生中有40%左右学生参加高考,其中70%的学生进入到FH和University。University的学生淘汰率占一半左右,其中文科淘汰率较低(20%―30%),工科淘汰率相对来说高一些(50%以上),淘汰后的学生可以进入到FH再继续学习。

职业学院BA的学生可以选择毕业后进入已签订合同的企业学习,也可以进入到FH再继续学习相应的硕士课程。FH淘汰的学生可以进入BA继续学习,在德国人看来,读完硕士、博士后所从事的职业与从BA毕业的学生从事的职业也没有太多不同,前者是以知识性为主的职业,后者是从事生产性的职业,两者只是工作重点不同而已,工作难度一样。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双元制与全日制教育几乎各占一半。双元制的学生一半时间在企业或是跨企业培训中心学习,以实践为主,理论学习为辅;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为辅。学生在这种体系下学习,一方面能够更加快速的掌握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能获得企业给予的劳动报酬,减轻家庭负担,因而受到德国家庭的认可。一半学生从上中学开始,他们在社会或是家长、老师的影响下,已经知道自己将来是从事职业技术工作还是知识性工作,一般从中学开始就进行分流,上实科中学的学生,也就是普通中学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职业学校学习,上文理中学的学生为会考做准备,毕业后进入FH或University学习。在中学学习过程中,如果改变了想法,可以进行转学。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比较如表1。

1.双元制,学校和企业两套教学计划。德国属于穷政府,福社会。德国所有的职业学校都属国有,德国办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经济发展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双元制是职业教育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教育模式,在所有的BS和一部分BA中都采取的这种教育模式。所谓双元制,指的是在学校和企业同时进行职业人才培养,核心是两套教学计划,一套是学校的教学计划,一套是企业或培训中心的培训计划或规则。一般有两种培训中心,一种是由中小企业委托的跨企业培训中心,一种是类似于化工实验的外部企业培训中心。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为辅,在培训中心的学习,以实践为主,理论学习为辅。在学校的教学内容制定上,由专门的各专业专家组织进行考试,教师只负责教学。在跨企业培训中心,由专门的监督机构IHK(工商联合会)与HWK(手工业联合会)共同审核企业与学生的培训合同,从而做到维护学生权益,监督企业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提供工资。职业学校没有寒暑假,只有休假制,一般每年会有6周左右的休假时间。

2.具权威性的IHK与HWK。德国的IHK(工商联合会)与HWK(手工业联合会)具有重要地位,具体表现在:首先,确定企业是否具备培训资格。IHK与HWK会考察企业负责人是否人性化,企业和负责人是否有不良记录,以及企业的硬件设施。其次,确定是否有合格的培训师,一方面看监督培训师是否具有专业资质,另一方面看培训师是否具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

3.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在德国,要成为一名职业院校的老师,除了要经过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至少两年的教育学学习,还要具备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德国对职业教师的审查资格非常严格,很多职业院校教师都是非常有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和技术员,他们在工作很多年以后再次进入大学学习职业师范专业,经过严格的审查后再成为职业院校教师,因而所有的职业院校教师都具备极强的企业实践经验。因为激烈的竞争,他们享受的社会待遇和经济待遇也较高。在上课前,教师会准备详尽的授课计划;在实施授课和教学时,分析和评估授课;在授课结束后,根据教学对象,进一步修订授课计划,针对授课情况改进教学和学习过程。

4.严格规范的教学评估。在德国高职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在授课过程中,检测和评定学习成绩的作用主要分为教育教学方面的功能和社会性功能。教育教学方面的功能主要有:为教师提供反馈;作为授课计划和规划的基础(情境规划和中期规划),促进教师的自我评估;能为学生提供反馈,例如促进学生对自身学习行为的评估,有利于培养生成自我评定的标准和尺度,有利于激活学习过程。此外,τ谏缁峄咕哂刑峁┬畔⒌墓δ堋

德国教育体系将检查学习成绩的行为种类分为如下几类:

5.BA院校。BA是介于BS与FH之间的能够颁发文凭的院校,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我国的高职,但它能够发本科文凭,并且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FH继续学习硕士研究生课程。申请进入BA学习的学生,首先要与企业签订用人合同,递交相关的申请材料,才能获得在BA的学习资格。BA的学生一部分来自下岗再就业的,一部分是希望能够获得继续教育的,由于FH的高淘汰率,还有一部分来自从FH辍学的。在BA学习的学生,每年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一部分时间在企业工作,同时每月能够拿到企业给的薪水。他们大多都是对专业有兴趣的学生,由于不守纪律企业会扣工资,因而不会有太多不遵守纪律的问题,在BA课堂上,学生与老师可更多的关注理论教学。由于有工资补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比其他性质的学生积极性要强,并且一入校即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政府对BA的支持力度大,能够促进资金和新技术的推广。对于企业而言,人力成本大大降低,培训成本也低,能够拥有足够技能的新员工,并且能够减少员工流动。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学习时能够获得工资,具有更多技能与机会,收入随着熟练程度而不断提高,并且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通过学士学位后,拿到本科文凭,还可进入FH继续攻读,因而具有高社会认可度。与BS相比,BS是由政府制定教学大纲,BA没有教材,是由教师自己制定教学大纲,交相关部门审核。

由于学生在企业工作,因此,BA的老师不需要负责实践指导,只需要进行理论课程的传授,这样,老师有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论教学上。

当然,双元制教育也会有其不足。例如对企业的^度依赖。如果一旦企业因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倒闭,那么很有可能导致学生没有办法继续学业。在德国,GDP深刻影响着职业教育。当GDP上升时,企业需要更多人力,因而更多的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反之,当GDP下降的时候,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会相应减少。在社会上进行再教育的成人也会减少,因而学生的数量也会下降。

三、对我国高职传媒类专业教育的启示

1.进行合理的课程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要进行合理的课程教学设计,首先要了解职业行为能力的组成要素,包括专业知识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点。专业知识是为开展职业行为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性条件。方法是用于实施职业行为。社会能力是促进职业行为中的各种沟通和交流,创建各种社会关系网。在课程设计中,以项目教学法为例,从教学论的角度出发,项目教学法要注意的几点有:必须是一个现有的项目;使用项目反映出解决问题的结构;项目应针对学生自身的经验和兴趣;通过完整的行为完成项目;学生自我组织、自我负责的完成项目;集体学习是项目教学的主导形式;项目是跨学科的;项目的结果应有客观的或主观的使用价值。以高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为例,其综合实训是一部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在拍摄过程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电视的策划、拍摄编辑和制作的能力;在与被摄者及团队成员的沟通中,需要运用到交流沟通的社会能力;在遇到天气情况或不确定因素时,如何解决问题,达到拍摄制作的目的则需要用到抗挫折等社会能力。这样的课程教学设计,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能力的培养,而是更加注重了传媒职业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学时应遵循几点的原则有:首先,教学的有效性,要对教学的结果进行检验;其次,教学的学术方法原则。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学术最前沿的知识,也应该是现代社会需要的知识。第三,教学时应具有方法性和系统性,能够有科学架构并且能够为某些决策作出指导。第四,教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原则。教师不需要把所有的事情全部都完成,要注意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生可以利用机会决定哪些该做哪些不需要做。例如学生进行视频作品编辑时,先以项目形式让学生独立或团队形式完成。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可进行指导,但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完成项目。第五,说明原则。利用一切感官的和正确的渠道来说明阐述课程内容。现在传媒教学方法多样,除在学校学习外,还可带领学生到传媒公司或电视台进行近距离的接触。第六,理解力原则。尝试多种方法进行切实可行的教学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式、小组讨论式、案例分析或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掌握技能知识。

2.改革教学评估方法,保证教育质量。德国对学生的课程考试形式多样,有口试、笔试、实践技能操作考试案例分析和项目工作等。学生的毕业作品还会以海报的形式张贴出来,教授看到这些后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其他学生看到后也可以进行讨论。多样的考试形式都是能相对全面的考察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老师在采取何种形式考试时也会跟学生沟通。采取灵活的考试形式与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创新能力强,作品成果形式多样,也可采用海报或作品展映的形式展示出来,或是邀请企业用人单位来参与活动,促进供需双方交流了解,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渠道。

3.社会的支持与企业的参与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1969年,由德国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规定了校企双方的权利义务,并建立了配套的法律法规,如《职业教育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等。在这些制度中,德国政府要求企业切实对学生负起培训的责任。在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尚未立法,加上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意识,在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企业不敢对职业教育进行大量投入,主要原因是担心万一在学生毕业后学生没有选择自己企业而是另有东家。德国学生学生在入学前,需要先与企业签订合同,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训。这样对企业对学生都有相互约束的效力。在高职传媒院校,可采取引入电视台或制作公司进入校园。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湖南卫视广播电视生产基地就建在该校园,使在校学生有机会与湖南卫视的节目近距离接触。学生可以在该节目生产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或轮训,有机会参与播出节目的拍摄于制作。不过,仍然会存在学生人数过多、实训时间冲突、岗位对接不适合等问题。

传媒专业论文:传媒专业网络平台发展浅析

2003年7月28日,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国家8家重点新闻网站之一中国经济网正式开通,这也成为今年我国第6家开设传媒频道的全国性综合网站。在此之前,商业门户网站新浪和搜狐、综合性新闻网站千龙新闻网和新华网、人民网,都先后创立或改版推出了自己的传媒频道。这些网站在推出传媒频道时,都表达了为传媒业和传媒人提供服务和交流平台的宗旨,这反映了中国传媒业在新世纪初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中国传媒专业网络平台的壮大。

一、传媒专业网络平台的类型

中国传媒专业网络平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是伴随着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兴起而兴起的。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新资源后,敏锐的传媒人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逐步在互联网络上建立起了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总的来说,这些平台包括了印刷媒体的电子版,论坛、专业性学术网站和综合性网站的传媒频道等多种形式。

1.印刷媒体的电子版

一些专业性的新闻传播理论报刊,以电子版的形式将其印刷版的重点内容或全部内容上网。比如,《新闻记者》杂志由上海东方网提供技术支持,推出电子版(http://)不仅提供最新一期杂志的全部内容,还能查看2000年以来过刊的内容。类似的还有《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实践》、《青年记者》等专业杂志。这类网络平台形式上比较简单,功能也比较单一,可以看作印刷版的补充与辐射。

2.专业性传媒研究网站

专业性新闻传播研究网站的出现,使学术理论研究走上了更广阔的公共舞台。这类网站在综合性和全面性上,更表现出了网络媒体资源整合力量的强大和互动技术的优势,信息容量明显增大,内容设置更为全面和清晰,不少网站还具有资料检索、点击率记录等功能,特别受到新闻研究者的欢迎。这类网站中,中华传媒网(http:///)、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n/)、传媒观察(/)等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专业性新闻传播研究网站中,还有一些是传媒人出于个人兴趣和对传媒事业的热爱,创建的个人学术站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且至今运行良好的有:紫竹2000年创立的紫金网(/),尹大强2001年创办的我写新传播资讯(/)等。由于个人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大多只靠创建人自己的业余时间和精力,可以利用的资金也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有不少这类网站也因此开张不久就进入“休克”状态。

3.传媒论坛

传媒专业论坛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互动性优势,为天南海北的传媒人构筑起跨时空交流的平台,对同行间交流信息、探讨问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西祠胡同“记者的家”讨论版(/board/bdh ome.asp?id=6775)和斗牛士“评报论刊版”(/)是业内比较著名两个传媒专业论坛。传媒论坛允许不同级别的网友发贴和跟贴,以传递各媒体动态和信息为主,也包括对大家关心的传媒问题发表议论,学术性不强,但是现实性和针对性很强。因为网上言论具有匿名性,许多贴子或披露内幕,或尖锐批评,引起很多争论的同时也聚集了人气。西祠胡同“记者的家”版主牛吃草认为,记者的家正是以一种人文的、平等的、战斗的、思考的形象出现,才深得网友的喜爱。

另外,在很多传媒研究网站和综合性网站的传媒频道也专门辟出了论坛板块,供传媒人或对传媒感兴趣的网友讨论交流。如中华传媒网的传媒社区就活跃着一批高校新闻专业研究生,一些评论颇有见地。

4.综合性网站的传媒频道

综合性网站正式开通“传媒频道”的时间集中在2003年上半年。如国内最大的商业门户网站搜狐和新浪全新开通了搜狐传媒频道(http:///)、新浪传媒观察频道(http://.cn/media/)。具有强大传统媒体支持和官方背景的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经济网、千龙网也新推出或改版了传媒频道。

与上述几类传媒专业网络平台相比,综合性网站的传媒频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资源整合能力更强。借助网站丰厚的信息资源积累和技术保障,传媒频道在业内信息收集和梳理上表现得更专业、更敏感。比如,《纽约时报》假新闻事件被曝光后,新浪传媒频道很快组织了一个专题页面,链接了事件始末的报道、评论、国内外假新闻层出不穷等相关信息近百条,并辅以网友评论、网上调查等形式,充分展示了网络媒体的优势和魅力,让人获得更全面、生动、立体和直观的感受。

其次,影响力更大。出于网站定位的考虑,综合性网站传媒频道更注重追求高读者流量、高点击率和高访问量的人气维持,他们将业界、学界以及对传媒发展感兴趣的网民全纳入读者对象的范围,在保持传媒专业性的基础上,努力适应大众和市场的需求。千龙网传媒频道也正是从前身“专为新闻从业者服务”的新闻社区,发展为“为普通网民提供一个了解传媒的频道,做大众化传媒”的专业频道。因此,这类网站更注重信息提供,而不是理论探讨。

第三,商业气氛更浓。出于商业化生存的考虑和多年市场化运作的经验,综合性网站的传媒频道通过各种形式扩大影响、聚集人气、获得利润。比如搜狐传媒频道的“传媒沙龙”活动几乎每月一期,邀请业内人士、媒体投资商、专家学者等纵论行业发展全景、评点热门话题,显示出很强的策划能力。伴随着中国传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传媒频道不会满足于仅仅作为沟通桥梁的“平台”作用,而将介入到传媒业改革之中,谋求更大的发展和收益。

二、推动传媒专业网络平台发展的因素

我国新闻传媒专业网络平台的迅速成长,是在多重因素推动下产生的。

首先,近年来出现的“传媒热”是基础。从世界范围来看,传媒产业是一个规模巨大、利润不菲的产业,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传媒产业更被称为暴利时代的“最后一块蛋糕”。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大批业外资本酝酿进入传媒产业,传媒投资热潮一浪接着一浪。正是顺应了传媒业兴盛发展的大趋势,才有更多的投资商关注传媒业和传媒人,热衷于搭建网络沟通的平台,积极介入业内市场,希望从“传媒热”中分得一杯羹。

其次,网络平台的良好运行是技术支持。网络经济经历了萎缩和震荡后开始复苏,我国三大商业门户网站陆续扭亏为盈,证明了网络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国上网用户一直保持着较强的增长势头,截至2003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数量已经攀升至6800万,互联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技术的数据库、超链接、互动等功能,又形成了专业传媒网站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大延伸了传统新闻专业报刊的服务功能,同时也拓展了专业研究论文的读者范围,降低了参与的门槛,形成了一个数量巨大的阅读群体,支持了这些网站的发展。

第三,传媒研究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强大推动力。传媒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脱离传媒实践的新闻传播理论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以新闻实践为主的传媒人需要理论上的充实,专业研究人员更需要跟上传媒实践的迅速发展。传媒专业网站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筑了交流的平台。比如,现在无论专业性学术网站还是综合性网站的传媒频道,占据醒目位置的都是对近期传媒界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比如,对《纽约时报》假新闻事件的解读、对央视“新闻频道”的解析等,这种结合典型的媒体案例进行学术解析的研究方式,因其针对性强、可读性强,受到许多媒体从业人员和研究者的喜爱。

三、传媒专业网络平台发展的不足之处

尽管传媒专业网络平台在短短的时间内,构建了不错的形式和内容,但是由于刚刚起步,还处在摸索阶段,传媒业和网络媒体的优势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平台的整体运营情况还不够理想。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目前阻碍传媒专业网络平台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形式单一,内容趋同。很多网站从栏目设置到页面形式,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无鲜明个性。其实,除了大段大段的论文外,网络媒体更适宜用图表、视频音频,甚至是FLASH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开掘的资源也很丰富,如美国新闻博物馆()每天都将全世界各地主要报纸的头版甚至部分版面的PDF版面上网,供读者浏览、下载、打印。

第二,原创内容少。专业传媒网络平台的大部分内容转载于平面媒体,并且是你转我摘,原创内容非常少。究其原因,还是专业传媒网站还没形成气候,还没形成传媒研究的强势地位,难以争取丰富且高质量的稿源。很多网站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千龙网传媒频道主编张国伟提出,原创内容以及话题策划等独家内容是一个频道最为重要的内容,因此,千龙正在努力开拓思路,争取打出差异化,做特色栏目和特色内容。

第三,网络版权保护不力。网络的开放性及对著作权的漠视,使网上侵权问题十分严重,专业传媒网站同样如此。例如一家打着“中国新闻研究中心”旗号的网站在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时除极个别的文章外,绝大多数不注明出处,且标榜来源为该“中心”,多次受到同行和作者的指责,却依然我行我素。版权保护不力,不仅令作者和原载媒体蒙受损失,也会严重影响网络平台本身的声誉。因为这个问题,国外一些学术研究项目甚至禁止在注释中以网络媒体为引用来源,认为这是一种偷懒的做法,必须找到引用内容的原始出处。我们的理论研究也在走向规范,网络版权保护的问题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第四,人才匮乏。传媒专业网络平台所需人才既要真正了解传媒业,又要对网络技术相当熟悉,而目前这方面的人才相当稀缺。例如,“中国新闻传播评论”责任编辑从创办至今只有一人,千龙网传媒频道从原先的“新闻社区”开始也只有一个人在总体操作。人才匮乏,将成为制约传媒专业网络平台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媒专业论文:“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媒专业实践教学的转型发展之路

摘 要: 2014年9月S冈师范学院被湖北省教育厅列为全省转型发展首批试点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试点改革专业之一。随后,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这一新兴概念,使“互联网+”成为热点话题。这一新兴的理念提升了传统行业的层次,而教育在此背景下将如何变化呢?信息技术早已走进课堂,却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未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 互联网+ 传媒专业 实践教学

一、“互联网+”改变传媒教育生态

教育要紧跟时代潮流,“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它促进了文化传媒行业的发展,同时对影视文化内容的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在做加法的话,那么如今要达到的是“1+1>2”的整合效果,打破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如今传媒行业发展迅速,在“互联网+”及国务院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我校提出了“两转两改”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我院以“形象好、气质佳、能说会写强制作的应用型传播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转型发展之下,借助互联网资源提升品牌意识及影响力;提高实践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构建课堂教学与专业赛事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既契合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又进一步推动学校的转型发展。目前我院结合传媒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引入互联网思维,利用大数据手段等实现社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三者间的深度契合,改变以往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教学少而不规范等问题。现与多家媒体深度合作,深化校企、校地融合,加强课堂教学与专业赛事的结合,增强学生自我认同及就业信心。如今不仅大四的学生有校外实习教学环节,针对大二及大三的学生也进行轮岗轮训,让学生感受一线的传媒工作,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对传媒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认识,熟悉工作岗位及工作流程,同时在实践中,学生会深刻感受到自身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的不足,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我院也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传媒精英走进课堂及大力开发实习实训的教育基地,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等。

二、传媒专业实践教学转型发展的创新策略

“互联网+”渗入教育,必定要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于传媒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传媒专业都存在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实验设备的缺乏、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评价模式不规范、师资力量匮乏等多方面原因,使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佳,这与现代传媒发展的需求严重脱轨。因此,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一)整合课程资源,构建课堂教学与专业赛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大多数地方高校传媒专业学生的实践仅限于课堂,而且是完成老师已经设计好的实验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同时,重理论轻实践及多门课程的交叉重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所以整合课程资源,构建课堂教学与专业赛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可取之道。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师资力量的整合,在教与学上都会得到发展。以我院的学位课程《电视节目策划》,方向课程《电视广告策划》、《电视栏目与专题》、《经典电视栏目策划分析》等为例,教师在授课前进行研讨,归纳每门课程的侧重点,进而做到教学内容的不重复,不断将内容深化、细化,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更能提高学习兴趣。在不断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电视节目策划》这门课程由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摄影技术与艺术》由16学时增加为32学时,而增加的均为实践课时。可见,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是发展方向,实践锻炼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技能。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电视节目策划行为的基本步骤、技巧和方法,让学生的编、导、摄、制等能力在实践中提升,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实践课的安排上,我们不再局限于基本的课堂练习,而是结合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摄影大赛、DV大赛等专业赛事进行实战,针对赛事命题运用策划学、传播学、社会学、营销学等理论对参赛作品进行创作,在近两年的比赛中获得省级及部级奖。真题真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相互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新时期复合型传媒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以影视大赛为契机,创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发展的开端之年,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规范创新的关键时期。目前国家教育部提出各大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并记入学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同时媒体市场对新型传媒人才的需求推动传媒教育的改革。目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群体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借助互联网资源关注专业的影视大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科讯杯、CCTV公益广告大赛、微电影大赛、电视节目创意大赛、摄影作品大赛等,将赛事要求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学生有针对性地策划及制作相应的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近年来,经过师生的努力创作的《守望》、《疯狂的钱包》、《大医》及《国画》等多部纪录片和DV剧荣获全国“科讯杯”大奖。《懂爱篇》、《“宠”爱零距离》、《亲情篇》、《一启魔力》等30多个作品在第七届及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中获奖。

2015年10月14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如何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营造良好创作环境?”等系列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丰富的专业赛事活动,如11.8记者节系列活动、以地域文化即经济发展为主题的电视节目策划大赛、品味红色经典的朗诵比赛,展现青春、梦想的主持人挑战赛、传承孝道文化的摄影作品大赛等,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提升了专业的品牌,扩大了社会的影响力。参与专业赛事的比赛及创办专业赛事活动都是考核学生实践技能的方式,这比以往凭借简单的平时出勤成绩、实验报告成绩等进行评定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如《摄影技术与艺术实验》、《电视画面编辑》等课程,采用专题摄影比赛及微电影或微栏目比赛的方式进行评价。《电视节目策划》的考核方式我们将借鉴暨南大学谭天教授此课程的评价方式,考核会上邀请电视台的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担任考官,模拟电视台的节目策划立项评审会,学生通过方案陈述和现场答辩完成考试。这样的考核遵循了电视节目策划的规律和方法,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一种更有成效的、更有创造力的学习环境。创新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我们追求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实践作品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评估及反思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媒专业论文:人参频道专业化传媒走势

吉林省抚松县是久负盛名的人参之乡,抚松电视台开办专业频道――人参频道,一方面搭建起宣传抚松、推介抚松的平台;另一方面,媒体亦可借“人参”这一特色符号,打造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频道品牌。吸纳商家注入的资金,得到政策上的扶持。从这种意义上说,人参频道将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特色频道。

一、开办人参专业频道的客观要求

1.从定位的角度看:抚松县是全国著名的“人参之乡”,世界最先荣获人参第一枚金牌的是抚松县,抚松县人参产量居全国之首,以人参为题材形成的诸多文学作品在国际上广为流传。抚松县被批准为全省人参产业园,人参业是“十一五”期间全省经济发展的希望产业之一。抚松县的人参种植、产量、出口量均在中外享誉盛名。

2.从市场的角度看:全国最大的人参产交易市场“长白山人参市场”就在抚松县的万良镇。每年人参丰收季节商贾云集,洽谈人参贸易,年均成交额25亿元。市场是推动地域经济发展的杠杆桥梁、纽带。我们要花大力气宣传人参市场,让大市场浓缩在小屏幕上,让世界人共睹中国的人参交易市场。人参频道要对人参制品的质量、价格、信息传递、诚信程度、金融、电信、交通服务等进行分门别类的细化宣传,增强可感性、可信性和可看性。

3.从受众的角度看:从事人参种植产业和经营人参的人群,将近占抚松县总人口的1/4,全国上下有许多人关注抚松县人参发展势态。这部分人需要有专业化、系统化、深层次、滚动式、高频率传介人参的专业频道,需要内容详尽,涵盖知识丰富,感染力强,可看点多的电视节目。这就必然要求广播电视要调动主要力量,精心策划,认真实施,使人参频道形成抚松电视产业的拳头产品,服务于参乡经济建设。

二、开办人参专业频道的视野追求

展现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纯朴的民俗、民风和广泛的投资开发前景,搭建抚松与全国乃至世界交流的平台,让世界了解抚松,让抚松走向世界,激发人们建设家乡的热情,同时成为抚松人传递科学致富经验的平台,为打造快乐和谐抚松发挥媒体功能。频道栏目定位在传承百年参乡文化,传递科技致富技能,打造快乐和谐抚松。

1.大力开展人参文化宣传

抚松县有丰厚的人参文化,这是参乡人历展人参经验和智慧的总结,是人参与民俗风情,人参与文化艺术,人参与生活等方面的展现,是对栽培、加工人参等科技知识的传承。我们要把人参文化理论变为活体,融进多体裁节目中进行宣传,让受众在鲜活的影像、有声语言中领略人参文化的魅力,提高对参乡、对人参综合价值的再认识,增强建设参乡的主人翁意识。

人参文化是参乡人劳动物化的精髓。人参文化不仅是特有的文化现象,它还渗透到其它领域。民间文学、诗词歌赋、书画摄影、影视剧、剪纸、石雕、都洋溢着人参文化的芳香。在节目编排中,要大胆创新,把节目办到观众心里去,给人以审美享受,推进参乡精神文明建设。

旅游业应该是参乡很大一笔财富。长白山是我国八大名山和五大山水风光旅游区之一,推介以长白山为旅游主体,把长白山的神奇,人参之乡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设法通过人参频道打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去,拓展旅游空间,吸引中外游客,推动参乡旅游业的发展。

2.大力宣传人参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参频道要把推广人参科技作为主要内容,本着“解决本土化问题”,引进国外(韩国、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内先进的人参种、管、加工技术。

解决看真摸实问题。扶松县在人参栽培、管理、加工运作中,技术独到之人已形成队伍。我们要典型引路,现身传技,请行家里手,上镜演示,传授识别人参制品真伪技巧,并与观众建立联系,使科技传出成效。

解决参土再利用问题。保护森林与老参地不能在短时间内再栽植人参这一矛盾急待解决。作为中国人参之乡,我们应该有信心探讨、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县人参研究学会,民间老参农,部分科技人员等都在不断寻求解决办法。人参频道对他们取得的经验要跟踪报道,引进推广成功经验,为人参发展寻求后续资源。

3.加强对人参使用的宣传

科技推进了社会进步,人参的各种有效成分逐步被人们认识,人参得到了充分利用。人参制品上千种,食品饮料系列,茶叶药膳系列,菜肴名酒系列,美容护肤、洗涤净化系列琳琅满目。人参频道要加大宣传力度,对平面广告、立体广告人参制品厂、名牌、名人、名厨主灶大力宣传,各种产品使用方法,分析利弊,鉴别真伪等都要宣传到位,让人参利用范围扩大到每个人。让人参和人参频道一起伴随人们生产、生活。通过频道的整体冲击力、影响力,促进人参出口和内销,形成人参频道推动参业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舆论氛围。

三、开办人参专业频道的展望

人参频道还应当放开思路,将人参的定位符号化,小到人参种植,大到参乡巨变,均在人参频道的涵盖之列,使其拥有广阔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媒体娱乐大众、推介城市、宣传政策的功效。

办成政府行为代言的频道。我们领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开办人参频道符合县委、县政府的意愿。参业是抚松县的支柱产业,电视竭尽全力为参业服务,就是紧跟了县委、县政府的主要工作。人参频道将通过多种表现方式和节目形式,系统、完整、系列化地反映全县参业及参农的生产状况,为广大参农和政府部门提供参谋.并为全国部分省、市提供优秀节目,把参乡宣传辐射到祖国各地,提高人参之乡抚松的知名度。

办成经济价值热线频道。人参频道要努力实现品牌频道。通过媒体,把人参产品变为商品。参乡人也可以在大量的信息中获得经济价值。我们还可以在人参频道中招商引资,请在外地的故乡人、友人和名人上频道节目,吸引观众拾柴点燃抚松经济发展的圣火。

办成观众喜闻乐见的频道。人参频道依托于观众的细分化。我们播出的节目由过去整体研究观众,变为深入细致地研究观众心理需求,这是专业频道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同时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专业频道的人才队伍建设,直接决定着频道产品的质量,因此,我们着力提高主持人及节目创作队伍的素质和创新精神。节目编排要针对频道定位的受众群的收视习惯、收视爱好和收视时间展开分析、研究,满足其消费需求,在体现人际互动的传播模式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受众群对频道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实现与受众的心灵互动、情感互动,进入其心智。同时,逐步改善频道的传输覆盖状况,提高对目标受众的频道到达率,从而实现目标市场份额,把握观众特定的收视行为,兴趣和需要,抓住观众的心理特征,制作出最贴近他们的节目。

栏目是频道的生命。没有精品栏目,频道形象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要加强频道栏目的创新、创优工作,追求栏目特色化、节目精品化、主持人魅力化,提高栏目的收视率和美誉度,形成品牌效应,塑造频道形象。

人参频道将在设计、包装、形态、内容上,扩大信息量,丰富节目内涵,提高节目传播效果。

开办人参频道,是抚松县委、县政府依据地域特色做出的决策,从2006年11月25日试播以来,以其丰富的科技含量,精彩的节目内容,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人参频道将以多种形态的节目,赢得参乡人的信赖和认可,把节目办出水平,让人参频道走进观众心里,走出县门、省门,久盛不衰。

传媒专业论文:浅析中职数字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改革设想

【摘 要】作为一门以视觉形态与技术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专业,数字传媒可以说具有非常久远的发展史。而相对作为新兴发展专业的数字传媒,包含了影视、动画、交互等众多极具技术含量的展现形式,对于从业者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求,不仅要有操作相应软件、工具、设备的能力,更需要从业者有着与数字传媒专业相匹配的特殊素质,在审美方面要有区别于一般大众的鉴别能力,非常多的数字传媒从业人员,构成了创意产业领域中的精英主力,用各种形式攀登着人类想象力的一个又一个高峰。

【关键词】数字传媒;人才培养;改革设想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技术教育中层次最高的教育,是技能型、应用型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主体,是一种具有较强职业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中职教育主要为培养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有别于以学术型、学科型和研究型为培养目标的普通高等教育。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集文理、艺术、技术综合型的专业,需要有相关专业的知识作为理论背景来进行艺术创作,许多院校开设了大量的软件操作课程,专业学习过多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而忽视了在艺术层面上的艺术创作,难以深入从事数字艺术和设计本质的研究和学习;种种因素制约着我国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发展。

在中职数字传媒基础教育阶段以及学习之后的时间,为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更加自我的创造力,教师们遇到了一些难题。在此,笔者做出一些归纳并提出一些措施,希望能为传媒类职业教育带来可供参考的理论支持。

一、行业发展的现状

数字传媒类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是发展兼具智力密集、劳动密集、科技密集以及资金密集等方式的新兴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尤其在重视知识产权,第三产业成熟的发达国家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动漫为例,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画生产和动漫产品输出国,包括动漫业的文化产业早已名列6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动漫及其衍生产品的出口额甚至超过了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的出口。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动漫生产国,动漫产品出口额是其钢铁出口额的4倍,包括动漫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旅游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由于目前我国与传媒类相关的产业起步不久,相关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完全跟上,所以数字传媒产业出现了优秀人才不足的状况,在今后几年内,从事传媒设计、交互设计等产业中高端人才需求都将持续旺盛,其薪资也将保持较高水平。

笔者为此走访调研了一些传媒类一线的企业作为参考。ARMED FORCES(武装游戏美术)工作室是调研中的第一站,工作室的教师团队均具备游戏行业4年以上的从业经验,在公司里担任组长以及主美等职务。成员来自维塔士(VTS)、无极黑、唯晶科技、英佩EPIC、GameStar(迪士尼全球第六家工作室)以及预言软件等著名游戏公司。

通过对AF武装游戏培训的走访,其中的冯忠亮主任就提出了自己对目前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些见解。就目前的市场需求看,精通艺术与制作技术的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最受企业欢迎。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数字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在渐渐转向中国,对于数字媒体艺术应用需求的企业必然会增多,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也成为必然趋势。

本次调研中重要的一站还有熹微文化创意,这家公司以其独特的设计语言已经在上海市多个创意产业领域崭露头角,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家公司安身立命的资本是优秀的作品,而非营销。通过走访创意总监徐宸熹,本人也得到了很多新的信息。但当今中职乃至高职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方式、定位都与市场有所差距,市场上人才的定位两极分化明显,从业人员多以低端制作、熟练操作工和纯研究人员为主,而未来需求量最大的中高端层复合型人才却是较少的。

二、传媒专业实训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大量的人才需求之下,培养适应市场的优秀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就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认为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应有“科学+技术+艺术+团队合作”的特点,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价值定位就不能等同于技工,而应提升为既有科学创造精神又有审美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根据走访调查各位相关从业人员得到了许多来自一线岗位的信息反馈:学校培养学生更倾向于技术培养,但在创意产业领域不适合学生后期的晋级发展;学生对于专业领域内,美学与形式感的把握能力基础较弱;团队配合意识较弱。

其他院校教师也反映了一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学习兴致不高;部分学生在学习当中仍未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导致对专业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一般,影响了其在职业发展中的基础;教材适应性不强。

(一)教学内容缺乏专业的实践性。

中职教育专业课程的实训课程中,对于学生的知识点更多局限于教材中操作类案例,以案例制作成功与否作为评判标准,但教材相对市场一线制作案例有一定的滞后性,加上学生个体不同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学过程更多将精力放在工具与软件的使用上,难以模拟实际工作流程,教学质量也与预期差距较大。

(二)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局限性。

职业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以职业为导向,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与学的环节,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填鸭知识学习”思维当中。教学案例与实际生产脱节;教学过程“紧扣”大纲限制学习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这种学习的过程方式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点”,却不能让学生学到行业实践中的做事思考方法;难以建立学生对于行业的基本认识。

(三)评价标准缺乏对应的专业性。

专业课程设置应当及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要快速适应,从而能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具时效性的学习环境。但很多课程的评价仍然只是基于所谓的知识“点”,缺乏对于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最后得出的评价有些片面,不能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也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生个体差异,也为数字传媒专业的学习实践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

1.被动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学生并不具备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结构,并将其融会贯通到设计实践中的能力。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探索专业。

2.较弱的分析与再创造能力。由于原因1,造成部分学生多数情况下更愿意“有样学样”,制作一些“现成”的作业,无法创作出富有个人烙印的作品,对于学习的认知也更多停留在软件操作的阶段。

三、对中职传媒类制作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

职业教育归根到底是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内容和方式要以企业和行业需求特点作为依据,最终的毕业生若想更快适应职业需求,学校的教育方式就要及时调整。笔者试着从以下几点提出教学方式变革的建议。

(一)反向定制,制定以企业需求为依据的考核标准与专业定位。

对于学生真正对接市场的职业能力培养,应是职业教育的重点。作为紧跟商业经济趋势,又与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相关的数字传媒行业,它的教学要求考核与人才培养标准一定要由市场和行业主导。企业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描述更能提高教学目标实现的效率。特别是实际实训项目的案例引进,应当更具系统化,而非简单软件操作。这也是更能培养学生具有专业与职业思考方式的方法。

同时专业方向定位相当重要,应当明确以企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注重近期行业发展趋势,使得所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相应岗位群的需求。在“实用,够用”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对应的岗位能力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整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将学生有限的精力尽可能地集中到本专业、本方向的核心课程、核心技能的学习中去。

(二)真实实训,建设基地培养学习专业工作方法。

中职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需加强教学当中的实践操作环节,这个环节更多是在校园当中开展,因此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注重专业性,以满足学生开展相应的摄影、摄像等专业学习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技能训练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同时增加实验实训课时和训练强度,引进企业真实案例、真实项目作为实验实训课题,使得实践内容紧追行业最新发展和应用。

此外,稳定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能为教学带来更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这一过程中,“产学结合”不仅针对学习的学生,相对应的教师也可以积极投入,以学习的姿态参与其中,开展实践锻炼。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寻找双方的优势,以及多方的利益平衡点。

(三)“双师”建设,提升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教师素质。

由于数字传媒类是基于技术发展的新型专业,对于师资的培养与传统有别,一方面部分教师是从纯艺术专业转型到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相对缺乏媒体艺术较高的专业水准;另一方面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按照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大部分院校教学设备和新软件不能更新换代,缺乏对教学执行的强有力保障。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采用轮训的方式将专业教师推荐到企业中去煅炼,这是迅速提高教师专业水准的一种方式,同时紧密跟随市场变化,而且除去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对于企业思维方式的学习;教师本身也应当制定明确的发展计划,明确个人成长目标,全方位增强自身素质。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教师进行兼职授课,也是增强教学力量的重要手段。

(四)适应变化,建立多种形态的教学标准考察形式。

教育需要实践,但也需要加强考核,没有正确的考核方式,教学结果将无法得到保障。传统的考察方式难以满足新兴的传媒专业教育。因此,必须针对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这一标准应注重考察本专业中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思维方法以及更多体现数字传媒专业职业需求的能力,并循序渐进,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考察。

数字传媒类的艺术专业是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它充分体现了社会分工的细化、融合和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加强校企合作,走向市场,不断对教学进行改革,确保我们培养的学生能为社会所用,努力成为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专业。

传媒专业论文: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高校传媒类专业人才就业对策分析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趋势为河北传媒类毕业生带来良好的就业契机,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河北高校在培养传媒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突出问题,本文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要方式的就业对策。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 传媒类专业人才 就业对策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传媒类人才的良好就业契机

(一)协同发展加强对河北人才的需求

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形成之后,2014年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并提出具体目标。其实早在2011年,京津冀三地联合的《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宣言》中已经提出,三地人才一体化发展将使京津冀合作形成三地联动机制,加快发展。而今三地多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多项合作任务的下达,多项合作协议的签署,使得人才发展的步伐也亟需加快。

(二)传媒类人才迎来就业良机

在人才需求方面看,从京津冀三地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可窥见一斑。北京的人才需求为“聚集一大批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世界级大师”。天津也提出“在教育卫生、文化艺术、宣传思想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和引进一批急需的紧缺的专门人才”。

京津对文化类人才的需求都存在较大程度的渴求,因此河北毕业生向外输送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趋势。

传媒产业本身更是文化产业中的朝阳产业,随着三网融合的深入研究,3G技术的逐渐成熟,传媒行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进程加快,受众也将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参与媒体内容的传播。与传统传媒行业的人才饱和相比,人才稀缺已成为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软肋,河北高校在转变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必将迎来传媒人才就业良机。

二、河北高校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一)人才需求与河北传媒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矛盾

传媒领域里全媒体时代的兴起,使传媒人才需求领域、结构、类型、规格、层次、数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为传统媒体提供和制作单一形态内容产品的采编人才急需向全媒体化转型;另一方面,涵盖全媒体运营和全媒体传播各个领域的,以创新精神和知识服务为特征的,以新技术和融合技能为手段的创意、策划、经营、管理等各类复合型高端人才正成为市场的翘楚。

而河北传媒教育在转型的过程中并未走在行业发展之前,仍存在传统传媒专业扩大规模、盲目扩张,新兴传媒专业鲜有出现的状况。

(二)专业设置不合理

(1)专业不专。2015年3月,导演冯小刚录制一档电视节目时,评价一名选手在中国农业大学读传播“都哪跟哪啊”,演员张国立也在一旁调侃农大传播系应为“播种系”,引发观众不满。该节目组负责人回应称,二人并非恶意攻击选手,而是从专业角度做客观点评。这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在专业设置中的问题。

(2)专业陈旧。河北省内设置传媒类专业的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学院等,在专业设置方面仍偏传统,如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盲目扩张,供大于求,而适应新媒体和全媒体发展的新专业发展缓慢,教育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3)专业差异性小。有些高校专业门类虽丰富,差异性较小也是突出问题。例如,某高校在十余个传媒类中,设立诸如动画、动画特效、影视动画等专业,与其划分如此细致,不如将专业设置在传媒类专业的其他新兴领域。

总体来看,河北高校在传媒人才培养规格与层次上开始出现错位、落差与断层。

三、河北高校传媒类专业人才就业对策分析

(一)教育观念的转型

人才就业与人才培养密不可分。2014年2月,国家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随后各省相继确定了转型大学名单。其中河北、四川等地均把传媒类院校列入其中,这种做法考虑到传媒类专业的专业特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终目的是力求毕业后学生与用人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

(二)建立公开公平的教学平台

(1)学生“走出去”实习。上文中分析了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在教育资源持有方面是弱势,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可以选择“走出去”的方式。河北省目前有多个高校都设有国际交流中心,促进省内高校与国外一些大学联合开发,资源互助。我们也同样可以联合北京和天津的高校,通过合作办学等方式,输出我们的优秀学生,到京津的高校实地学习,共享他们丰富的资源和优质的师资,快速提升学生的学业和综合能力。

(2)利用“慕课”等教学平台。慕课指的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由高校提供课程。通过注册,全球人士都可学习,实现了全球范围内高校资源共享,而且成本低廉。

这样的教学平台尤其合适传媒类专业学生。因为新媒体实务课教学陷入困境,而现实恰恰需要他们掌握这些行业内新技术进而成为就业的敲门砖。

(三)大力发展自主创业

近两年,国家围绕“大学生投资创业优惠政策”推出一系列具体措施。

各省市纷纷行动起来,石家庄市政府在2015年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明确允许在校大学生休学从事创业活动,允许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首次出资额为零。高校也通过启动创业空间、创办产业园等方式鼓励学生创业,甚至获得高额资助。

笔者在《当前河北省传媒类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以河北某高校为例》这篇文章中阐述到,传媒类专业毕业生兼具文科专业与艺术专业素质,具有就业面较宽泛的特点,这使得他们在自主创业中独具优势。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创意园启动之后,在校大学生开办了播音主持信息网站、传媒文化公司等结合专业特色形成的创业团队,为自身发展带来机会,为自身以及其他同学的就业带来契机。

传媒专业论文:论媒介伦理学课程在传媒专业中普及的必要性

摘要:在如今全媒体自媒体飞速发展的科技洪流中,作为媒体人,一定要有道义担当而非只会哗众取宠。高校作为培养媒体人成长的摇篮,除了有学术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授课以外,更应加大对传媒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和重视。因此,本文着眼于探讨大学当中媒介伦理学课程普及的必要性,以此对未来的媒体人才和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有一个全新的期盼和展望。

关键词:媒介伦理学;拟态环境;人性价值;高校教育

1拟态环境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传播学当中有一种叫作“拟态环境”的理论,主要是指人们没有对客观环境直接做出行为反应,而是依据媒介机构遴选和的信息形成对事物的脑海影像,从而被动地构建出受媒体“再加工信息”影响的思维意识。李普曼提出这种理论重点是要说明在很多情况下媒介传播对公众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是非判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媒体人对大众传播的责任之重大。

媒体在社会舆论传播中既能起到正面作用,也能带来负面影响。2013年12月轰动国内的“老外撞大妈事件”“2015年十大假新闻事件”等都引起了社会的诸多关注和谴责,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媒体人并没有将事实本身还原给大众,而是让原本客观公正的“镜子式再现”消息变成了虚假谬误的“非真实性存在”。

造成这些虚假新闻报道的根本原因就是媒介机构过分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自身所承担的社会使命。随着传统纸媒的逐渐没落,媒体人受市场利益驱使,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电视、网络和手机公众平台上。随之而来的就是行业的恶性竞争屡禁不止。不少媒介机构时常选择一些粗制滥造和博人眼球的媚俗题材传播给大众,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媒介传播为了迎合大多数受众的需求,甚至忽略了什么样的题材和内容才是真正有益于受众和整个社会的。因此,当前媒介伦理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应该是如何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做出权衡与取舍。

2人性价值与道德标准

人性价值和道德标准是维护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基本法则。无论科技如何变革,都不能以侵蚀人类的精神净土为代价。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行业律令和法规可以让媒体更懂得自我约束。

在把握媒体职业道德尺度时,有几个重要的因素:第一,寻求真相。每个从事媒体行业的人员都该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真正优秀的新闻报道应当着眼于实事求是。第二,职业道德不能迁就利润底线。很多人在学校或者走上工作岗位之初都满怀信心,誓愿怀揣公平正义之心。但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市场利益的诱惑而逐渐失去媒体道德良知。第三,掌握好艺术和娱乐的伦理尺度。最近还未播出便被迫下线的《太子妃升职记》,就是因为画面和部分情节内容有伤风化,被广电总局勒令整改。所以,视觉滥觞已成为媒体传播的弊病,亟待扶正传播之风。

3媒介伦理学与高校教育

伦理学属于哲学范畴,而现代教育应该融合伦理学知识形成交叉专业学科。关于媒介伦理方面的教科书,目前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威尔伯・施拉姆在1957年编写的《大众传播的责任》。路易斯・阿尔文・戴在2004年写过一本《媒介传播伦理:案例与争论》。之后,2006年菲利普・帕特森在他自己的专著《媒介伦理学》当中提出了信息伦理学、图片和视频新闻伦理学、媒介经济学以及如何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等方面的种种思考。2014年克利福德・G・克里斯琴斯和马克・法克勒也编写了一本关于媒介传播伦理案例教学的专著。国内相关方面的主要代表著作有2009年郑根成写的一本《媒介载道:传媒伦理研究》,书中论述了传媒伦理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还有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军编写的《媒介法规与伦理》。该书十分具体地从媒介与国家安全、媒介与社会秩序、媒介与司法程序、媒介实务等诸多方面探讨了媒体行业的职业素养和应该遵从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还有展江和彭桂兵编写的《媒体道德与伦理:案例教学》等。在卓越亚马逊搜索“媒介伦理”这个关键词,相关著作总数也不过区区十余本。同样在中国知网上按篇名搜索这几个关键字,学术文章总数也只有不到180篇。可见,媒介伦理学研究目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专门研究此类专题的相关教科书及论文数量较少,可以说明专门的媒介伦理研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都不算十分普及。第二,国内此类专题的研究和普及时间相比于国外较晚,也就仅仅是从最近的五年左右才开始逐步兴起的。

同样的,作为教育机构,学校依然未能克服浅表式教学的困境,学科教育仅仅成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还无法渗透到品德和操守的专门性、强化性理论。大多数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仅有专业及学术知识,没有足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培训。所以,弱化功利思想、加强道德教育亟须成为今后高校教学当中的一个侧重点。无论任何学科,大到航空航天领域,小到人文社交范畴,都应该开设针对本专业的相关伦理学课程。尤其是作为对社会舆论影响力最大的传媒专业后备人才,广泛普及媒介伦理学的任务更加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开设媒介伦理学相关课程的主要高校有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大学和苏州大学等。很多大学都未专门开设有关媒介伦理学方面的课程。早在2009年,浙江传媒大学就拟定了媒介伦理学的5个学术方向,具体分为媒介伦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研究、媒介法的历史与理论研究、媒介生命伦理与生命教育研究、思想传播与大众伦理研究以及媒介传播的伦理学批判研究。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牛津大学媒介政策与法研究中心合办的“‘媒介伦理与法治’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在北京召开。

4结语

海德格尔指出:只要思想还没有上路,还没有踏上那条由返回步伐指示给它的道路,那么,一个依然到处流传的谬误就还会胡作非为。因此,现代教育不能简单地成为信息工业化大生产的流水线,而是应当被唤起它的原始灵魂。这是全球媒介伦理与技术划时代的大挑战。曾说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正是当今媒体人应该肩挑重任的职业信条。只有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具备和熟悉媒介伦理学方面的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正确地向社会公众传播积极的正能量。

传媒专业论文:影视传媒类专业艺考必备指南

编导专业实际上是影视传媒类专业的统称,它包括导演、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电影摄影、图片摄影、电视摄像、广告导演、影视学、文化产业管理、影视制片管理、文化经纪人、国际文化交流等专业。考生不要把自己局限到一个狭隘的小分类里,编导专业的可选择性是非常大的,因此考生需要多了解一些相关情况,以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影视传媒类专业艺考的报考条件也会因为专业和院校的差异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身高、视力等。

备考时间

高二升高三的这个暑假是专业课学习的黄金时间。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结束,高考的影响还在校园中弥漫,这时学校往往会为准高三的学生安排补课。同时,电视媒体、校园横幅、家长里短等都会跟高考有关,再加上高温天气,文化课的学习效率处于最低状态。若在此阶段选择学习专业课,接触新鲜的领域,往往最容易入门和提高。自信心建立起来后再回到学校学习,目标和定位同时具备,学习文化课也会更有劲头。

很多考生会问,如果错过了专业课学习的黄金时间,那么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了呢?当然没有这么绝对,毕竟很多考生在高三甚至报名前才决定参加艺考。无论怎样,只要你决定参加艺考,就要尽快进入专业课的学习,根据自身的情况科学备考。

培训现状

近年来,开设影视传媒类专业的院校大量增多,院校水平、专业考试的难度参差不齐,由此簇生出大量艺考培训班,其中不乏鱼龙混杂之徒,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不少艺考培训班打着各大著名艺术类院校或名师的名号,但实际上连老师都是临时招聘的。许多艺术类院校也为此发表过声明,不会办任何艺考培训班。相比在师资上的投入,很多培训机构更愿意花大价钱购买搜索引擎的排名,从而在搜索结果中占得先机,赚取家长和考生的信任。

例如北京的一些艺考培训机构,其招生简章写得天花乱坠,不断强调拿证的情况,实则无处可查,并且为了让考生觉得其教学环境优异,他们将教学地点安置在四五环外,看上去装修豪华、设施齐备,但事实上交通极不便利且安全无从保证,更不用提所谓的艺术氛围了。因此,建议考生和家长睁大眼睛,通过高质量的社会化媒体渠道求证,并根据培训机构招生资料的质量来判断其优劣。

考虑到影视传媒类专业艺考的特点,在保证良好课堂互动气氛的情况下,只有会议式的课堂才能使老师和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使教学质量最优化。因此,选择培训班时,小班制最佳,人数不宜超过八人。不少地方性的培训班价格低廉,每班招生五六十人,甚至有招生二百人的,课堂占据整个阶梯教室,没有互动,只有填鸭式的授课,像这样的专业课学习如何专业?

近几年,部分培训班试图向考生赠送书籍资料,表面上免费赠送,实则只为获取考生的联系方式,从而进行课程的推广。其书籍没有合法的书刊号,内容以拼凑及生搬硬套为主,有些书籍错误的地方太多,校对不足,内容九成年年相同,只增添了当年新的热点分析而已。

学前准备

很多考生在艺考论坛里问,学习影视传媒类专业平时应该做什么、看什么书、看什么电影等。考生们恨不得有人给他们推荐的书和电影全是一些专业书籍、名家名作、大师电影,但我希望大家不要把专业考试和名校都想象得太过神圣化,这仅仅是一次入学考试,老师的选拔标准并不是你懂多少专业知识、看过多少大师的电影、看上去多么文艺等等,你在考试中所要表现的仅仅是作为一名高中生应有的真实面目。

就业前景

相比普通类考生的就业情况,影视传媒类考生的就业选择范围要更广,我国仅电视台、电台就有几千家,其中各大栏目与广告的人才缺口与日俱增。很多大学毕业生希望能够留在大城市发展,甚至非北京、非中央电视台不去,因此造成了人们的一种误解:艺考生就业难。

影视传媒类学生毕业后主要有以下就业领域:全国近千家电视台以及节目制作公司,全国每年上万集电视剧以及相关制作公司,全国上万家各类广告公司、各大型集团公司,全国数千家娱乐媒体,全国各著名网站、各动漫公司以及网络游戏公司、演艺经纪公司、制作公司、发行公司、跨国影视公司、电影院发行、经纪、制片、企宣等。

艺考优势

1.很多考生都有一个关于影视艺术的梦想,影视传媒类艺考为此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追逐和实现梦想的机会。

2.影视传媒类专业不像美术、音乐、舞蹈等对专业基础要求甚高,一般高中生在经过一至三个月的专业学习就可具备考入专业名校的实力。

3.影视传媒类专业的学习可以提高考生的综合素养,使考生在就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与此同时,影视传媒行业的就业前景广阔,考生可以在多个领域施展自己的才能。

4.影视传媒类院校大多属于艺术类提前批次录取,不影响普通文理高考录取,所以该专业的艺考生就比普通文理考生多了一次选择人生道路的机会。

传媒专业论文:工作室教学模式在传媒策划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作用探究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淘汰,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推动着教育的发展,而工作室教学模式就是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一种。传媒策划专业更加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其鲜明的特征,能够更好地满足传媒策划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工作室教学模式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这种教学模式在传媒策划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模式;技能培养

1.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概述

工作室教学模式起源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包豪斯在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设计制作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包豪斯还与企业以及各界实践单位积极联系,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技能之后,就能够进入企业跟着教师进行实践研究,从实践中来提高自身的技能。这种知识与技能同步发展的教学模式在教学领域得到大家的认可,随即便在世界各国教学中逐渐得到推广应用。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驱动力是项目设计,其中起导向作用的是市场,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所以说,这是一种集教学、实践和研究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通过弱化传统教学形式,进而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将工作室作为自己的实习基地,可以参与到每一个实践环节中,针对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独特意见,从而展示学生自身的个性魅力和创造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其注重知识与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学特征更符合传媒策划专业的发展和需要。

2.工作室教学模式在传媒策划专业技能培养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提供了专业平台,这种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他们提供实践题材,让学生能够在策划中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利用不同学科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策划技能。学生逐步脱离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具体的实践中能够自主学习,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具体的项目中遇到问题能够自己想办法解决,发现问题能够自己独立解决。工作室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

(2)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传媒策划专业技能人才要从事婚礼策划以及影视策划等创作工作,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开拓思维,需要丰富的文化艺术素养才能够使策划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策划专业人才需要有严谨的理性思维,掌握相关技术,同时还需要丰富的感性思维表现艺术,具备灵活的商业头脑,以促进市场运作,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工作室教学模式通过项目设计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训,在项目设计中主要通过调查、信息收集以及实际分析、方案设计等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工作室教学模式中有作品展出经验交流环节,这一环节是工作室与外界的交流,传媒策划人员所策划的作品可以通过展出的方式实现与外界的交流,这一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作品的探讨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对展出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让他们看到别人的思维构想,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丰富其艺术想象力,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策划出更有个性特征的作品。

工作室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丰富学生的创作思维。传媒策划作为一项实践性技能要求极高的专业,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是教学的根本所在,其教学过程中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作品,可以大大增强传媒策划专业人才的职业竞争力。

传媒专业论文:高校传媒专业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探究

摘 要:高校学生党员是我国党员队伍的补充与承继。文章从高校传媒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其学生党员发展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保障传媒专业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传媒;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

高校学生党员作为一支重要的队伍,在我国党员发展中起到很重要的补充和继承。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中强调,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不断提高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1]。“长期以来,大学生党建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任务,大学生党建工作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党员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高校传媒专业学生的特点

新媒体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日渐丰富,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得复杂。传媒专业学生的个性和基本特征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敢于担当,有爱国情怀,追求上进、积极入党

“作为未来的媒体从业者、作为优先掌握公众话语权的传媒人,传媒专业大学生身上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3]90后的大部分群体是敢于担当,具有爱国情怀的青年。当有人落水时,几个大学生勇敢地站出来,不顾生命危险,完成生命的接力。面对身边孤寡老人的无助,他们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例如,传媒专业的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焦裕禄干部学院义务担当讲解员,参加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思维活跃、易受冲击,见解深刻、易走偏锋

传媒专业的学生思维活跃,做节目和新闻传媒类的策划往往需要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进行大胆创新,不受约束地激发创意灵感和工作热情。但是这种性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大的难题,他们不太愿意接受原有既定的管理方式。比如受到批评时,不虚心接受并改正,不服从管理。但是这一类学生思维敏捷,对政治、新闻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凭借传媒专业的专业特性对一些社会现象,关注热点,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旦从事传媒行业工作的话,很容易创造出新点子,能很快适应工作,以极饱满的热情高效率地投入到工作中。

(三)受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大

传媒专业学生会有很多实践的机会,尤其是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等与社会实践挂钩较多,利用专业优势兼职主持晚会、现场活动,出入各种企业单位和商业现场,而这些工作是与社会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生长期在校园里生活,思想比较单纯,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自身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影响,出现的负面现象极易干扰自身的判断。比如,有些学生遇见事业成功的人奢侈消费,他们很可能就会走入误区,扭曲自身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拜金主义的心理。

二、高校传媒专业学生党员发展现状

(一)质与量的矛盾

在我国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大学有600多所,传媒专业学生党员数量也不少。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质和量的矛盾尤为突出。并不是所有的共产党员都是优质的具有优秀品格、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的。总体上说,教育部门还是以“把优秀的大学生吸纳到党员队伍中来”为原则[3],高校规模逐渐扩大,作为代表学生的青年党员队伍也在逐年扩大,高校不仅有专科生、本科生,更有一部分研究生。研究生相对来说更为复杂,年龄和阅历都比较丰富,思想也比较复杂,“信息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建设带来新的冲击。”

(二)入党程序不规范

部分学生在入党方面存在人情因素,通过熟人减少入党的程序,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为自己入党谋取私利,入党动机不够纯洁,缺乏党性思想,思想偏离正确方向,认为入党能为个人未来增加筹码。传媒专业学生的专业性和善于交流沟通的性格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人情因素破坏了大学生入党机制的权威性和信任性,践踏了入党必须履行的神圣程序。

(三)学生个性与党员立场持久性的矛盾

传媒专业学生富有激情,充满理想,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但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与理想发生冲突时,很可能会无法坚持原有的规则。经常与社会上的人和事接触,难免会受到一些物质诱惑和思想偏离的影响。个性对他们来说很重要,能够打破常规进行革新,但也容易走偏路。崇尚自由的个性很容易与党员的坚定立场的持久性产生矛盾。比如有的主持人长期以正面励志的形象激励人们,但是由于没有党性原则而犯了错误,前途毁于一旦。

三、保障高校传媒专业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对策

(一)夯实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基础

“前移工作重心,做好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夯实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基础。”[6]必须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其次密切关注老党员的生活学习情况,实现前期工作发展党员的标准,和后期老党员坚持模范带头作用的监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严格控制党员队伍的数量,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掌握新媒体技术,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和专业特色,对传媒专业学生多接触、多了解他们的诉求,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进行适时引导。

(二)完善考察机制

坚持“团推”制度: 推荐优秀团员做党的培养对象,保证积极分子的选拔质量。建立党支部小组,实现老党员带新人的模式。定期开展党课学习制度:在培养考察入党积极分子期间,定期开展党课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行入党积极分子量化考核制度:在思想方面,定期向培养人汇报自己生活学习方面遇到的问题,预防思想偏离正确的路线。在政治素养方面,关注国内外热点时事,与老党员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业方面,保证学习成绩的优异,积极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最后,根据各方面的综合成绩,量化成分值,成绩合格者通过。

(三)规范党员发展程序

基层党组织尤其要重视党员发展程序的规范性,坚决抵制个人情感用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实行发展对象公开答辩制,就是要进行党的理论知识、时事政治的考察,了解综合表现严格把关;党员发展公示制,在发展党员时,做到公开透明,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表决制,根据党内小组成员的推荐,综合评议表决通过;谈话制,定期与发展的学生党员谈话,了解其心理变化,及时引导党性思想的正确方向;承诺制,记录党员入党前后的承诺,保证学生党员对党性立场的坚定,控制党员数量,确保党员质量。

(四)党员的再培训学习机制

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不仅发展前、预备党员考察期需要重视学习,成为正式党员后的培训学习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发展学生党员之前,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政治方面是否具有坚定的党性修养,学术成果等;其次,预备考察期间注重跟进思想进度,老党员关注新成员的思想动态,时刻向党组织汇报情况;最后,转正后还要加强定期做思想汇报制度,更要和培养人定期谈话,长期考核党员,终身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党员的教育要贯穿于培养、发展、管理的全过程”[7]。

(五)创设网上文化思想阵地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网站,大多数只是新闻信息,内容综合性不够强,学生对网站关注度低。”[8]以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

例,该院利用微信公共号开展了一系列活动:1.在微信平台中设置“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专栏;2.微信在线互动活动,如“我向党旗许个心愿”、“学院模范青年党员推选”等,并定时进行在线问答;3.向有关专家、学者约稿,收集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有关文字素材,并在微信平台上进行专题推送;4.约访本院优秀的青年教师及学生党员,以人物专访的形式呈现其事迹,宣传其精神;5.成立党员教育微信宣传小组,实时采访、跟进本院及学校的线下党员活动,如群众路线专题教育活动等,在微信公共平台上进行图文直播。将微信公共平台纳入基层党建的工作范畴,更加贴近青年党员及党员后备军,更有利于沟通和开展工作,利用网上活动形成文化思想的阵地建设,引导学生和学生党员的思想方向。

高校传媒专业的学生党员的发展不同于一般的党建工作,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避免入党程序中的人情因素,把传媒专业学生的个性同党员的立场的持久性结合起来。夯实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基础,坚持团推优完善培养考察机制,公开透明规范党员发展的程序,注重党员的后续学习制。在新媒体时代,根据现实需要建设网上文化思想阵地,让基层党建工作贴近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保证党员思想的先进性,保障党员的发展质量。

传媒专业论文:传媒艺术专业群工作室化教学及考核评价体系研究探析

摘 要 合理有效的规划配置高等职业教育资源,设置当前和今后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教育教学制度是今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传媒艺术专业群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正是顺应这种改革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传媒艺术专业群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

1重要性

专业群工作室化教学体系是指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以工作室为单位,借鉴企业的管理流程,建立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学模式、师资标准,并以此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考核的教学体系。合理有效的规划配置高等职业教育现有资源,设置当前和今后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今后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及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方面的重要目标。我院艺术设计系传媒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化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如何进行定位与建设,构建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又符合传媒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

2目标计划

(1)项目工作室制的教学体系是应对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的要求而探索、实施的。目前,市场对传媒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传媒设计行业、企业的岗位在不断地细化,各岗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处于相对独立的态势,甚至有些企业为降低运行成本,将一部分岗位的任务进行外包完成,整体的项目实施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各岗位的协调与整合,待所有岗位任务完成再整合为一个完整成果提交给业主。由于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设计企业越来越倾向于一种非集约形式,这意味着岗位点不断细分的同时,设计企业还要求设计从业者具备整体的设计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市场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给予了我们新的命题。因此,构建新的传媒艺术设计专业标准,成为我院传媒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2)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标准成为整个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项目工作室的设立应以艺术设计行业、企业的岗位点作为依据,每个项目工作室及一个岗位点,为应对设计行业、企业分工日益细分的趋势,我们必须将整个设计工作流程按工作实际解构成为多个岗位点,并按照其岗位点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内容的标准,从而形成岗位能力点课程,再将各岗位点能力课程构建成为整个项目工作室课程体系。项目工作室课程体系是以真实项目作为课程载体,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项目的储备成为课程开发的重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题真做”;由于项目的时效性(例如,每年的项目工程都是从春季开始),一些项目的引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能与课程同步。从而,也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工作室必须具备相关项目的深度开发能力,完善项目工作室的课程体系,即能够做到“真题假做”。

(3)在新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建立的同时,我们还要建立相匹配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管理上,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常见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统现状,通过“小组教学”的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交互式、互动性教学。一方面,“小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设计企业的日常管理方式,即依据项目来组织团队进行设计,这对于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小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和团队精神得到训练。而老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师生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小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坚持“赏识教育”,即用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的操作原则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摆脱以往照本宣科地布置作业的形式,而是用任务书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合理地分解为一个或数个项目,用导入真实项目的手法开展教学。真实项目的导入必须是针对相应职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有直接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此外,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竞赛也可以导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在项目教学中可以成为设计公司的经理,引导学生组成的设计小组进行项目设计,也可以成为甲方的设计顾问,督促和监督学生组成的设计小组的项目设计,给予指导。学生在项目教学中成为设计师,需要在团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项目的完成贡献智慧。在这里,工作室的空间氛围为实现教学设计提供了环境保证。

在教学评价上,一是采用课程展示制,将一门课程完成后学生所做的项目作业集中展示出来,用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客户选择”的方法,进行学生的教学评价,这侧重于让学生表达、分享自己都学会了什么,总结项目工作室对他们的意义。这两个方面的评价都基于发展性教学评价观,包含过程性的评价和终结性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应包含工作态度的评价、工作过程步骤与方法评价、知识的应用评价等。终结性评价应包含项目所涵盖的应知部分的评价、应会部分的评价、设计成果的评价等。

(4)作为一个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体系,要求的是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我们对专任教师的要求是,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而且要具备较高的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对专任教师的培养是整个教学体系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关键,兼职教师是学校与社会企业沟通的优质通道,我们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引进企业优秀设计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我们所需要的是相对稳定的、高规格的,在行业有影响的兼职教师队伍。

3构想与策略

围绕我院传媒艺术专业群的内涵建设,构建传媒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师资标准、以及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战略性转变,使之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型职业人才。随着我院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不断推向深层,传媒艺术专业教育已从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转向教学体系、培养模式等内涵建设。教学体系内涵建设围绕的是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师资培养等整个教学体系的建设,随着“传媒艺术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传媒艺术专业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传媒艺术专业职业技能教育体系”计划的落实和完善,就此,艺术设计系传媒艺术专业群工作室化的教育教学已初步建立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素质培养的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以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引领专业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初步建立,形成以专业群工作室项目化教学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教学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标准,培育打造一支“双师型”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高素质教师队伍等。传媒艺术专业群工作室化教学体系的初步建立以及在今后的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中将逐步得到检验和完善,专业的教育教学和实训教学体系建设与研究还将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艺术设计系传媒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及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应该借鉴优秀专业建设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个成功的专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都是经历了初步建立转向深化发展的过程。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尽快建立和形成符合我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传媒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化教学体系,成为我们传媒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重点任务。构建我院传媒艺术设计专业群项目工作室化教学体系涉及到两个核心概念,即专业教学群体系和工作室化教学实训。对传媒艺术设计专业群教学体系我们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已初步得出研究结果,即我院传媒艺术设计专业群教学体系应面向职业岗位,与企业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这是符合当前我院我系发展现状的,传媒艺术设计专业群关于项目工作室化教学实训的研究也已展开。在专业群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工作室教学应该逐步加大比重,使其具有重要地位。课程设置上应该先进行专业基础教学,后进行专业设计教学,专业教学大多是以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工作室化教学是开展项目化教学最好载体。构建传媒艺术专业群项目工作室化教学体系,是一次新的定位。构建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又符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体系是一项紧迫且富有挑战的艰巨任务。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高度一致的学习实训环境和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实现学生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战略性转变,使之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型人才。

4目前进展

(1)专业群初步建立。组建的传媒艺术专业群由广告设计、摄影摄像技术、等专业组成,核心专业为广告设计专业。通过重点专业的建设,提升专业群的整体水平,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概括起来说,就是“资源共享、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灵活发展”。

(2)公共课程组初步建立。专业群公共课程组主要有: 广告文案与策划、 字体与版面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广告设计、印刷工艺、图形创意、 基础摄影、 商业摄影等。各个课程组根据专业特点, 开设不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

(3)专业群教研室成立。专业群教研室主要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 专业技能培养、 专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等。

(4)工作室化实训中心初步建立。专业群现有四个工作室和一个多功能展示厅,分别是摄影摄像工作室、数字影像工作室、图形图像工作室、广告设计工作室、多功能教学展示厅。

传媒专业论文:多元智能理论在传媒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分为九类。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智能组合,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的强势智能及强势智能组合。本研究着重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在传媒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充分发挥传媒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强势智能,进行优化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传媒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关键词]多元智能 传媒专业大学生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设计

一、关于多元智能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83)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简称MI)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他提出: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以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作为核心评判标准,而是多元化的、能够彼此独立的各种智力组合。加德纳将其归纳为九个种类: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觉内省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理念(加德纳后来加上的)。加德纳还认为,智力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个体都同时拥有以上八种智能,并且都有各自的优势智能类型。个体之间的差异也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在于不同的智能类型以及组合方式。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力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也有多种表现形式。我国的素质教育被教育工作者们总结为“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可见,多元智能的整体性、情景性、发展性、多元性和开发性与国内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近年来,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思路,为我们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多元智能的开发过程,实际就是学生素质的培养过程。大学英语教学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但我们不能因为重视发展语言能力而忽视其他智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如果语言学习者能善于发现并运用自己擅长的智能或智能组合来学习语言课程,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多元智能的丰富活动形式可以用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协作者,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想方设法激发其潜在的能力,将其强势智能中的优势迁移到弱势领域中,从而促进其弱势智能的发展。利用智能组合及智能优势互补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能够使语言教学得到较好效果。相应地,在英语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各种智能也会得到开发。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习语言的能力低下并不意味着智能低下,这一点十分重要。人的各种智能是以复杂的方式在人脑中运作的,由于没有一种智能会单独存在,只有当各种智能被积极地运用时,学习语言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因而,多元智能理论给外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启示。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工具,教师能了解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并能从学习者的长处和潜能方面去看待每个学习者,能认清学习者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的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认清个体的优势智能,可以让学生更易于接受非传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功,从而建立自信。多元智能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方式、多元的方式。对于某个主题或技能,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进行探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各种智能会通过搭档的采访、需求的评估等方式自然呈现出来。当有多种多样的活动时,更多的学生能找到参与学习语言的方式。有了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设计,学生们能明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长处,每个人都能做出各自的贡献。这也跟任务型学习法正好相吻合。在任务型学习法中,小组里的各个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完成不同的任务,比如说一个人可能喜欢做计划,另一个人更喜欢写作,还有一个人则擅长在全班汇报小组的任务。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会遇到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的抵制。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关注通过这些活动训练的语言本身而不是理论。

在课程设计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喜好及特长有更深刻的认识。多元智能理论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元的学习方式和展示方式。而学生运用与他们的强势智能一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也更利于学生对学习的专注。此外,学生定期对学习进行反思,拓宽了他们对于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定义的内涵。学生逐渐增长的学习热情和成功愿望,也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他们对学生的期望值,营造出一种有效的“期望―回馈”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也可以调整语言教学活动,以此满足学习者在课堂上的需求。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传媒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传媒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传媒专业学生和其他艺术专业学生一样,都是经过艺考和普通高考选拔出来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他们有与其他专业学生不一样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特点。传媒专业(如播音、编导等专业)的学生大都思想活跃、情感丰富、观察力强,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也会显现出容易冲动、欠缺理性、忽视现实等方面的不足。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强调艺术素质的发展、忽视文化素质的发展,传媒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英语作为他们的文化基础课之一,普遍基础很差,总体水平偏低。传媒专业的学生在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上还有注重自我、彰显个性、强烈直露、善于表现自我等特点。

长期以来,传媒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远不尽如人意。本研究旨在抓住传媒专业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智能发展特点和学习风格差异,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理念,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构建传媒专业学生个性化的英语教学模式,提升其英语综合应用的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传媒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给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引导教师设计出更多的作业形式和教学活动。教师必须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而不仅仅是那些擅长读写的学生。教师要结合传媒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导向,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教师要充分发挥传媒专业学生的优势智能,以此带动弱势智能。他们普遍在音乐节奏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觉内省智能及身体运动智能等方面比较突出,而语言逻辑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等方面则处于相对劣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来发展他们的能力。

1.利用视觉―空间智能,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编导专业的学生创造力、想象力丰富,结合这一特点,可以让学生把课文内容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正是这类学生的兴趣所在。如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1》第二单元课文《Deep Concern》,就可以让学生把母女间的对话改编成短剧并表演出来。在绘声绘色的表演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的语言知识,并且对代沟、对父母与子女的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2.利用音乐―节奏智能,增强语感和语言文化的熏陶。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擅长演讲、音乐、表演,擅长模仿,可以说多才多艺。教学中可采用英文演讲、演唱英文歌曲、模仿电影片段表演配音等形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才艺,也能在模仿中使所学语言知识内化吸收,并训练听说等语言技能。

3.结合身体运动智能,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在做中学”。听、说、读、写等技能的活动及大量的信息的获得,都是通过与肢体动作相关的活动实现的,因而,在课堂设计中我们应尽量为学生创造动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运用运动智能,通过多种渠道吸收、接纳知识。如经常采用游戏、讨论等形式,运用眼、耳、口,以及肢体来感受及操练语言,让学生至始至终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体。

4.利用人际关系智能,开展合作学习。传媒专业学生由于受专业影响,本身就重视人际关系的培养,加上这类学生本身性格开朗,所以适合发挥这一优势智能,开展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中,运用所学语言,使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相结合,使语言学习更有交际意义,符合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规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英语技能,还应传授交际策略,因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交际。

5.发展自觉内省智能,积极开展自主外语学习。在自主学习中,积极引导并启发学生对不同阶段的学习进行深刻的认识、分析及反省,并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类型、明确学习目标,让他们主动认识并剖析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培养计划、监控和调整学习策略及学习行为的习惯,以提高自我认知智能,同时带动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对传统智力及人才的评判标准是个巨大的挑战,科学的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教改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针,为我们研究教学策略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值得广大英语教师进一步深入实践、探讨。在针对传媒专业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智能状况,灵活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的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评估方式,创造良好的、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因材施教,持之以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信学生们一定能在英语运用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