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人文研究

德语人文研究杂志 部级期刊

Germanistische Kulturwissenschaften

杂志简介:《德语人文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0-1069/H,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物质文化”专栏、文学思索、文化学关键词、语言研究、教学探讨、人文纵横、书评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刊号:2095-6150
国内刊号:10-1069/H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607
总被引量:179
H指数:4
期刊他引率:1
  • 身体行进中的文学书写——论罗伯特·瓦尔泽的散步诗学

    作者:范捷平 刊期:2019年第01期

    福柯在其《论自我书写》一文中对古罗马和希腊哲学中的"书写技术"的文化本质进行了思辩,提出文学书写中以自我冥思、自我书写和自我身体练习为特征的"行为伦理诗学"(das Ethopoetische)现象,并讨论了书写与自我关照和自我反思关系。本文以罗伯特·瓦尔泽的"散步书写"为例,解读文学书写中的"记事书写"(hypomnêmata)现象,从而探索瓦尔泽"散步诗学"...

  • 双重反思与记忆的新维度:1980年至2000年前后德语文学中的记忆话语

    作者:刘海婷 刊期:2019年第01期

    "68"运动之后,德国文坛以乌韦·蒂姆为代表的"第二代"作家不仅延续了上一代作家反思历史的传统,同时"68"的经历更赋予了他们在回顾和反思纳粹历史时的"双重"视角:一方面是对纳粹历史尤其是对自己的父母是否应承担纳粹"共谋罪"的质问和思考;另一方面"68"时期的愤怒激进也逐渐沉淀为对自我的反省和责问。本文将以"68"运动和德国重新统一的历史事件...

  • 席勒戏剧《墨西拿新娘》中的情感诗学

    作者:郑萌芽 刊期:2019年第01期

    席勒的古典悲剧《墨西拿新娘》中戏剧人物的行为,主要受各种情绪的驱使;一系列不间断的暴力导致了兄弟阋墙的悲剧。墨西拿王族的悲剧,最终可以追溯至人失控的欲望与情感。这与席勒的悲剧美学理念,即暴力体验可以升华为崇高的情感,完全背道而驰,由此恰恰彰显了这一历史时期人类学话语中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复杂张力关系。

  • 从体质退化到文明危机——《死于威尼斯》中的疾病话语

    作者:毛亚斌 刊期:2019年第01期

    《死于威尼斯》中主人公除了极有可能染上霍乱,还被暗示属于退化的个体,并患上神经衰弱。小说中包含大量出自时代语境的关于疾病的文化知识,也反映了当时从个体到集体所体验到的紧张与焦虑。伴随这些疾病话语的是主人公价值观念与审美规范的转变,小说透过疾病与健康的相对化,呈现了"世纪末"时期整个欧洲在价值规范上经历的松动与危机。

  • 彼得·汉德克《真实感受的时刻》中虚无时间与语言危机的关系解析

    作者:林晓萍 刊期:2019年第01期

    本文尝试从个体的主观时间体验出发,讨论《真实感受的时刻》中语言危机状态下个体对虚无的体验,以及达成自我与世界和解的过程。文本研究了文学作为书写经验的讲故事,在重构个体存在意义,并且度过虚无的、被暂停的时间中的作用。

  • “爱是无限的重复”——试论诺瓦利斯小说《海因里希·冯·奥夫特丁根》的诗学理念

    作者:张珊珊 刊期:2019年第01期

    小说《海因里希·冯·奥夫特丁根》中,爱与诗肩负起综合的功能,爱的世界是完善的圆,人与自然处于完善统一的循环中,"重复"就是"圆"的概念,它是理想的世界,在小说中表现为克令斯奥耳童话的黄金时代。但整体完善的世界无法真正企及,因此开启无限追寻、向着整体性的世界去朝圣,就是浪漫诗的命运和本质。为了重建整体性,不管是转向音乐诗、童话还是新...

  • 普通高中德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析

    作者:安宇光 刊期:2019年第01期

    新的高中德语课标不仅描述了高中阶段的德语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要求和实施建议,还从语言学习的连贯性和全局性角度对初中阶段的德语教学给出了指导意见,并从全国德语教学发展的不平衡性出发给出了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和德语在中学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的建议。

  • 旅行

    作者:蔡焰琼 刊期:2019年第01期

    旅行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人类历史生活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之一,是人类"直接而真正的经验模式"。本文试图从旅行作为一种真实的空间运动以及文化实践的角度,以跨学科的文化学研究范式为指导,探讨西方背景下旅行活动的文化含义以及在不同的理论话语中的关联。

  • “他山之石”——德语文学中的中国

    作者:任卫东 刊期:2019年第01期

    自中世纪以来,中国和中国文化在欧洲的接受,经历了几次起落。通过考察中国形象在德语文学中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知识界和作家们寻找或真正感兴趣的所谓"中国",不是现实中国,而是对中国的想象,是他们自己愿望的投射。中国可以是寄托了他们自己理想的乌托邦,也可以是承载了他们深恶痛绝的弊端的恶托邦,也可以是一个诗学符号。

  • 模仿与表现——论沃尔夫冈·伊瑟的文学游戏观

    作者:史良 刊期:2019年第01期

    在现代以来的文学书写中,抽象与象征逐渐成为主导性的创作理念,颠覆了柏拉图以降的模仿论和现实-虚构关系链。论文试图通过追溯沃尔夫冈·伊瑟在《虚构与想象》中提出的文学游戏观,勾画出文学借助模仿和抽象的游戏,从符号和文本层面与现实生成新型指涉关系的过程。在这种指涉关系中,文学与现实之间维持着一种抽象模仿的关联,却在此之上衍生出一种...

  • 近代早期的自然法学说与国家起源叙事悖论:以霍布斯的《利维坦》为例献给我的老师Albrecht Koschorke教授

    作者:孙纯 刊期:2019年第01期

    开始于霍布斯的近现代社会契约学说,在国家起源叙事与想象(自然状态与社会契约)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对政治秩序和共同体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进行论证的新途径。霍布斯的《利维坦》以一种典范性的方式在政治科学/哲学与叙事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在对这一基础文献的阅读和梳理中,我们将看到国家起源叙事在叙述国家产生过程的同时,也在服务于近代早...

  • “爱比死更冷”——论布莱希特戏剧《巴尔》中的爱情幻象

    作者:刘剑雨 刊期:2019年第01期

    本文通过对布莱希特戏剧处女作《巴尔》中主人公爱情关系的分析,探讨市民社会中浪漫之爱对个体自由的侵蚀与灵魂之爱的不可抵达性。文明世界中的人永远地陷入了灵魂与肉体分裂的痛苦,无法回到和谐统一的原初自然状态。浪漫爱情寄托着人对灵肉相融的渴望而实质上却是构建世俗社会的工具,失真的灵魂之爱造成了个体自我的变形与其原有社会存在的消...

  • 2018年中国德语国家研究文献目录汇编(选)

    作者:刘艺; 甘东妮; 王俊苏 刊期:2019年第01期

    专著鲍永玲著:《德国早期教化观念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陈琦著:《德语互动语言学:概念、视角与教学应用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邓晓芒著:《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句读》,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邓晓芒著:《康德〈判断力批判〉释义》,三联书店出版社,2018年9月谷裕著:《近代德语文学中的政治和宗教片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