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人文研究

德语人文研究杂志 部级期刊

Germanistische Kulturwissenschaften

杂志简介:《德语人文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0-1069/H,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物质文化”专栏、文学思索、文化学关键词、语言研究、教学探讨、人文纵横、书评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刊号:2095-6150
国内刊号:10-1069/H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607
总被引量:179
H指数:4
期刊他引率:1
  • 马克斯·弗里施《能干的法贝尔》中的记忆,与工具理性批判

    作者:冯亚琳 刊期:2013年第01期

    马克斯·弗里施的小说《能干的法贝尔》中的记忆“发生”在多个层面上。在情节层面上,主人公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忆打上了历史印记的回忆,貌似客观,仔细读来,却充满了回避和压抑。在回忆话语层面上,作者通过对“不要给自己和他人画像”的审美旨趣的实践,展现了一个“片面的人”的形象。在这个人身上,启蒙运动以来极端化和僵化了的工具理性...

  • 诗文涵义方向的确定——以保尔·策兰《你尽可》一诗为例

    作者:吴建广 刊期:2013年第01期

    保尔·策兰的锁闭性诗学不仅给哲学诠释学也给语文学提出挑战。满足文学理论和套用意识形态的诠释方法将研究者的预设判断强加于文本涵义,而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则在强调人类普遍经验的同时,忽略了策兰创作的整全性和一贯性。诗学诠释学则行走在公共语境和私人语义、历史真实与个人经验的脊锋上,力图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注重确定文本涵义方...

  • 建构异者,表现我者——以卡夫卡为例解读德语文学中的中国母题

    作者:任卫东 刊期:2013年第01期

    17、18世纪,欧洲开始对中国感兴趣并研究中国,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国热”。此后,中国母题就不断在德语文学中出现。到19世纪末,欧洲和德国的中国热达到了顶峰。中国母题在许多德语作家的作品得到集中体现。由此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如此多的作家喜欢选用中国母题?本文将以卡夫卡为例说明,德语作家选用中国母题的意图并不在于展...

  • “我试图回忆,但我回忆到的只是种种回忆”——论霍夫曼斯塔尔《在希腊的瞬间》中的记忆和主体性问题

    作者:刘永强 刊期:2013年第01期

    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首先探讨了文学与记忆的关联,论证了在虚构的文学作品中研究文化记忆的可能性,然后聚焦于1900左右德语国家的文化和感知危机,通过对奥地利作家霍夫曼斯塔尔的游记作品《在希腊的瞬间》的具体分析,论述了记忆和回忆的不同,以及外在的记忆载体与回忆主体的关系。

  • 跨越翻译的界限——从费梅尔看本雅明翻译观的启示

    作者:徐若楠 刊期:2013年第01期

    本文旨在通过对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翻译观的分析,阐明跨学科视角对当今的翻译学的重要性。对本雅明翻译观主导思想的分析,将从其对语言和世界的动态认识出发,延伸向后续生命和词译的忠实问题,最终落在对翻译目的和翻译性质的思考。整个论述将在本雅明哲学历史观下展开,进而提出对《译者的任务》一题的新解,重新探究本雅明翻...

  • 德汉语篇衔接方式对比研究——以Borchert的短篇小说《Brot》及其汉语译文为例

    作者: 刊期:2013年第01期

    本研究在Halliday的衔接理论及对衔接方式详尽描写的基础上,采用实证法,选取一部德语短篇小说及其中文译文作为对比研究的语料,通过对语料中各种衔接手段的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指出了德汉两种语言衔接方式的异同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 基于语料的中国德语学习者口语非流利产出研究——特点、原因和对策

    作者:王颖频 刊期:2013年第01期

    外语口语交际中的非流利产出现象是国内外应用语言学家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阐述口语产出研究的困难和口语非流利产出研究的现状,然后以中国德语学习者和德国人的德语口语交际录音语料为研究数据,分析学习者语言中口语非流利产出的诸如自我修正、自我重复、停顿、迟疑、非语言性填充词等特点及其原因,研究还发现,(语块性)...

  • 我国德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目标与路径——基于实证研究的分析与建议

    作者:潘亚玲 刊期:2013年第01期

    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德语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之一,但是大纲并未对德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也缺少有关跨文化能力培养方案的具体建议。为了为我国德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提供科学的依据,作者采用“专家访谈”的方法就跨文化能力的内涵和培养途径与方...

  • 学习风格论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模型的反思

    作者:罗勋 刊期:2013年第01期

    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学习风格和学习行为的差异在跨文化教学环境中造成的障碍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中西文化为背景,通过对比分析近些年相关实证研究的样本,着重探讨学习风格理论在跨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模型。现有的研究模型试图将国家文化以及文化维度与传统的学习风格理论相关联,来揭示文化因素对学习风格及学习行为的影响。通过分析,...

  • 文学仪式和面具的遮蔽功能——兼论异域文学中的“东方形象”

    作者:范捷平 刊期:2013年第01期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是仪式化。文学目的在仪式的述行程式和符号象征中遭到蒙蔽,常用的蒙蔽手段则是大量地使用面具,“中国”和“中国人”作为面具一方面起到文学的陌生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方文学中的东方观。本文以德语现代文学中的德布林和瓦尔泽中国题材文学文本为例对文学仪式和面具的现代性问题进行揭蔽。

  • 寻求一个文化身份的新起点——纳粹德国及流亡犹太作家文本中对柏林的文学审视

    作者:Kerstin; Schoor; 丰卫平(译) 刊期:2013年第01期

    在上世纪30年代的德国,伴随着反犹思潮的出现,曾经作为德国大都市文化象征的柏林逐渐失去了其以往的文化家乡的指涉含义。由于纳粹对犹太人形象的异化,以及种族隔离政策激起的政治流亡和反抗,柏林作为文化空间的意义逐渐淡漠,被政治情结消解。这一现象在30年代多位作家关于柏林的描写中都得到了体现。

  • 僭越与道德——简评《恶的美学》

    作者:丁君君 刊期:2013年第01期

    在《关于文化学逻辑》(Zur Logik der Kulturwissen-schaften)一书中,恩斯特·卡西尔就康德的星空与道德作出了如下思索:古人在星辰的运转中感悟到宇宙天体的神圣法则,在生活中也体验着同样不可逾越的道德规范,在他们眼中,宇宙星辰与世俗生活是一个同质的整体,两者都遵循着一种预定的轨道运行。

  • 《德语人文研究》征稿启事

    刊期:2013年第01期

    《德语人文研究》以人文学科前沿研究为基本导向,收录德语语言文学及相关人文学科的高质量原创论文,共设六个主要栏目:文学思索、语言研究、教学探讨、文化阐释、人文纵横、书评。

  • 《德语人文研究》稿件体例要求

    刊期:2013年第01期

    1.文档标准:正文使用Word文档、五号宋体;引文超过120字(外文5行)(引诗超过10行)另起、用五号仿体。注释用小五号宋体。

  • 《德语人文研究》简介

    刊期:2013年第01期

    《德语人文研究》的前身是《德语学习》。《德语学习》自1979年创刊以来,作为全国唯一的德语学习辅助刊物,对我国德语教学和德语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各类学习材料的增加,《德语学习》作为德语教学辅助刊物的必要性降低了。与此同时,我国德语专业的数量大幅增长,学术研究呈现可喜势头,但体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