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杂志简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183/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疑义相析、民族音乐、音乐美学、中国音乐史、书评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国际刊号:1001-9871
国内刊号:11-1183/J
全年订价:¥ 80.0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
复合影响因子:0.67
总发文量:769
总被引量:8260
H指数:31
引用半衰期:10.0584
立即指数:0.0492
期刊他引率:0.9518
平均引文率:11.2131
  • 欧洲文化精神的兴起及其对音乐的影响(下)——论欧洲复调产生的文化土壤

    作者:姚亚平 刊期:2006年第04期

    四、新的文化环境中的音乐发展 新的欧洲及其新的欧洲观念是同时伴随着一场新的文化复兴运动来临的。在9—11世纪欧洲政治统一与宗教统一进程中,处于文明边缘的欧洲西部的蛮荒之地也在进行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复兴,史称加洛林文艺复兴(Carolingian Renaissance)。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喜获“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荣誉称号

    刊期:2006年第04期

  • 略述伊·斯波索宾在音乐理论教育领域的贡献

    作者:彭程 刊期:2006年第04期

    伊·斯波索宾从事音乐理论教学30年,他的许多学生在音乐理论研究与教学等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编写的教学大纲中有许多东西是创造性的,有些创造被音乐理论教育界沿用至今。他的和声历史风格教学大纲是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在理论研究范畴板有价值,不但确立了和声历史风格讲座的教学法,甚至奠定了和声学(乃至整体音乐语言)历史研究...

  • 武满彻《弦乐安魂曲》的创作特征

    作者:董立强 刊期:2006年第04期

    武满彻的第一部“纯音乐”的乐队作品《弦乐安魂曲》(1957)是他的成名作品,确立了他创作道路的方向。其主要音乐特点(如旋律、音色、结构、速度、力度等)形成了独特的“武满彻音响”。作品中没有强烈的戏剧性对比,更多的是一种自然、静谧地缓缓流动的“音之河”。这是部无调性作品,却有暗示调性中心的主要音,由此产生出一种模糊的“潜调...

  • 巴赫《371首四声部众赞歌》中的线性思维分析

    作者:张建华; 张春林 刊期:2006年第04期

    除去教会调式与大小调体系的结合之外,巴赫《371首四声部众赞歌》的另一大特色是在和声的进行中吸取线性对位技巧,其中有对比、模仿和复对位,还有节奏对位。线性思维对和声的影响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1.对和弦结构的影响;2.对功能序进的影响;3.对声部进行的影响;4.错位对位。

  •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踱步——高为杰的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理论

    作者:卢璐 刊期:2006年第04期

    人工音阶是传统音阶以外的音阶形式。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是不以八度为循环关系的人工音阶,它沿承了传统的音阶有循环周期的特点,但它不以八度为循环周期。它的循环不体现在各八度音名排列(简称“音名序”)的循环上,而体现在相邻音音程值排列(简称“邻音程序”)的循环上。作为一种音阶,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与传统音阶一样,可以选...

  • 多元作曲技法的交融——析施尼特凯的《第三大协奏曲》

    作者:谢福源 刊期:2006年第04期

    《第三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 Nr.3)是俄罗斯作曲家阿尔弗莱德·施尼特凯(Alfred Schnittke,1934—1998)“复风格”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他创造性地设计了十二个大小和弦构成的和弦序列,并且将它们作为全曲的核心音高材料,从而有机地将多元作曲技法统一在一个框架之内,使得多元作曲技法得以交融,从而形成融合多种风格特点的“复...

  • 歌唱家的保护神——艺术嗓音医学奠基人冯葆富教授

    作者:韩丽艳 刊期:2006年第04期

    在我的恩师冯葆富教授诞辰八十周年、逝世十周年的日子里,作为他和沈湘老师合作培养的惟一一位艺术嗓音医学硕士研究生,借此机会再一次向他老人家表示由衷地感谢并深深地鞠躬致敬!

  • 医德高尚流芳千古 医术精湛为民造福——深切缅怀恩师冯葆富先生

    作者:蒋世雄 刊期:2006年第04期

    一转眼,冯葆富先生离开我们已整整十年了。十年来在我的内心,甚至在梦中,从未中断过与他老人家的亲切交流。我常常暗自庆幸,有缘结识了这样一位心地善良、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长者,并成为他的学生。

  • 音乐家的摇篮——关于国立音乐院幼年班的研究

    作者:宋歌 刊期:2006年第04期

    1945年重庆青禾关的国立音乐院幼年班,是在坚苦卓绝的抗战期间,在大后方人力、物力、财力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既在人才的培养的方式上获得了成功。又为中国音乐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既为1949年后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创设和发展储备了坚实、可靠的力量,又在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和结构上,为新中国的音乐教育提供了...

  • 符号的互动——蒙古族近代说唱艺术传统中的书写与口传

    作者:杨玉成 刊期:2006年第04期

    书写和阅读依靠视觉的文字(和乐谱)符号,口头艺术则依靠听觉的声音符号。近代蒙古族说唱艺术当中,它们分别以脱离于人自身的工具——“本子”和以人自身——胡尔奇作为媒介,表现为本子因·鸟力格尔和胡仁·鸟力格尔两种彼此不同却相辅相成的两个领域。“本子”给说唱艺人提供故事以及一定的语词素材,但不是文本本身;从本子因·乌力格尔到胡...

  • 功能视野中的礼俗与鲁西南鼓吹乐

    作者:李卫 刊期:2006年第04期

    功能性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传衍的生命力所在。鼓吹乐发展的历史表明:鼓吹乐之所以昌盛至今主要是因为它依附共生于礼俗;之所以能依附共生是在于鼓吹乐具有社会功能性。若想对上述鼓吹乐的上述状况加以研究,就有必要以鲁西南鼓吹乐的生存现状为出发点,将鼓吹乐纳入社会功能性的视野,以期展现、揭示鼓吹乐与礼俗间的紧密关系”

  • 音乐活动研究(下)——以海南黎族为实例

    作者:杨沐 刊期:2006年第04期

    (三)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是黎族社会与音乐文化经历巨大变化的一个重要分界期。在这之前,黎族传统社会和文化只是随着漫长的历史进程逐渐衍变,变化过程是缓慢的、在短时期内不易察觉的。自汉武帝遣兵入琼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两千年间,随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衍变以及历代统治者采取的政策与措施以“治黎”或“化黎”,海南...

  • 对李贽“琴者心也”音乐美学思想的探究

    作者:王维 刊期:2006年第04期

    晚明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其著作《焚书·琴赋》中提出了“琴者心也”的美学命题,这一命题对晚明及其后的古琴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许多学者认为“琴者心也”是对儒家礼乐思想的批判,是时“琴者禁也”思想的公然对抗。,而笔者认为“琴者心也”命题的提出是在儒学转向(即心学的出现)基础上产生的,该命题是对“琴者禁也”命题的内在批判。所谓...

  • 审美现代性:浪漫主义音乐阐释的新维度

    作者:陈新坤 刊期:2006年第04期

    审美现代性滥觞于浪漫主义时期,它是浪漫主义之为浪漫主义的根本。审美现代性与浪漫主义的契合处主要体现在对现代性的反恩、批判、超越甚至否定,因此,可归结为:哲学视角的反理性倾向和社会学视角的去社会性。前者体现出对理性主义的拒斥和对感情、神秘主义、梦等因素的钟情;后者则表现为对散文化社会的拒斥和对自然、诗意、夜等因素的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