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基于AFLP标记的山东省5个野核桃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正文】

基于AFLP标记的山东省5个野核桃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王东升; 辛红; 邢世岩; 刘晓静; 吴岐奎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 山东泰安271018
野核桃   aflp标记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多态性条带  

摘要:利用AFLP分子标记,对分布于山东省内5个样地(泰山鹁鸽崖、鲁山核心区边缘、崂山北九水、昆嵛山南天门和泰山佛爷寺)的46个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 Dode)单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了它们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用8对PstI/MseI系列引物组合从46个单株中共扩增出1034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05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97.20%;每对引物可扩增出113~154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可扩增出125.6条多态性条带。在这些条带中包含174条特异性条带(其中有19条缺失条带),通过特异性条带可鉴别出91.3%的野核桃单株。5个野核桃群体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B)、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度(H)和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50.57%~63.51%、1.5057~1.6351、1.2735~1.3004、0.1632—0.1819和0.249l~0.2813,PPB、Na、Ne、H和,的平均值分别为55.23%、1.5523、1.2843、0.1696和0.2594,表明野核桃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变异较为丰富。46个单株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5368~0.8645,平均值为0.624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66处,可将46个单株分成7组,其中部分来源于同一产地的单株没有聚在同一组中,表明这些野核桃单株的遗传关系与其地理分布不完全一致。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