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1 17:13:21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第1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

二十一世纪,知识就是竞争力,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向未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应该思索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为此,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联合5所高校的96名研究人员,开展了为期三年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所谓核心素养,意味着每个个体都必须养成的不可或缺的素养,它代表了中国学生都应该拥有的基础能力[1]。其中,责任担当作为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三部分,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意识,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中包括了文化、发展与社会三个方面六大项,每项细分为三个指标一共18项[2]。

1.文化基础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从秦汉时代起,经过“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明推进,中华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民族特征的一部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大方向上,夯实文化基础是重中之重。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化素养中人文底蕴这一项包括了人文积淀、人文情怀与审美情趣等要点,学生通过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知识和成果,才能做到心怀天下、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

2.自主发展

核心素养中提出的自主发展,提倡的是教育要面对真实的学生,致力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自主发展里面包含了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两个方面。学会学习对个人终身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健康的生活方式则是个人发展的基石,两者缺一不可。学会学习强调的是教育要处理好“鱼”与“渔”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自省的习惯,时时审视自己的学习状态,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健康生活这一核心素养包含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三个方面,珍爱生命是关键,健全人格是核心,自我管理是终身发展的不竭动力。

3.社会参与

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独自存在的,个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他人的合作、交流。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这一项,分为责任担当与社会实践两大方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中包含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三个具体指标。作为承载国家未来发展的脊梁,青少年需要承担起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能明辨是非,能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对国家有强烈的认同感,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与差异性。

二、责任担当素养的基本特征与时代意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的指南针、风向标,是学校进一步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从提出到落地生根,需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与各学校一起,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和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走出独具特色的核心素养之路。具体到“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面对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究竟需要培养他们什么样的责任担当呢?

1.责任担当素养的基本特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责任担当作为核心素养的六大模块之一,主要指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它具有社会性、时代性与主动性。

(1)社会性。马克思说,“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性动物,个体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核心素养中提到的责任担当,对象是承载国家未来发展潜力的中小学生,体现了社会对这一群体的要求。不同于核心素养的其他内容,责任担当强调学生能清楚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清楚自己的社会使命与社会责任,并且懂得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该履行的各种义务。

(2)时代性。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责任担当新的时代内涵。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军备竞赛转变为经济、文化交织渗透,而无孔不入的网络则给各种腐朽落后文化的侵入提供了便捷。培養学生的责任担当,重点是培养当代学生面对纷繁复杂问题的国家意识,能够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尊重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突破自身所在时空的局限,参与跨文化交流。

(3)主动性。责任担当,重在担当二字。担当是个人的主动行为,是一个人内在意志的外在体现,体现的是个体主动履行社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展现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的个人涵养。它既要求学生能自尊自律,懂得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又要求学生能明辨是非、判断对错,理性面对社会事件,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重点培养学生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愿意履行社会义务和完成社会使命而努力的主体意识。

2.责任担当素养的重要意义

(1)责任担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一不在诠释中国人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后,责任担当被赋予了时代新的内涵,无论是当年的延安精神还是现在的航天精神,无论是当年的长征精神还是现在的改革开放精神,都深刻诠释了责任担当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责任担当的精神领域。

(2)责任担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责任担当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其中爱国是核心,要求个人发展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相結合,具备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敬业是关键,指向的是热爱工作,勤勉付出。诚信与友善是待人处事的标准,指向的是待人平等、待人如已、待人宽厚与助人为乐。

(3)责任担当是教育实现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重要途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人才。面对当前我国社会环境以及公民的法制观念和道德素养等问题,国家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等教育理念,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列入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无疑是对教育指导思想上的一次重要创新。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就是教育规划中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呈现。

三、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具体途径

核心素养与以往素质要求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生长性,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任务目标。因此,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需要我们结合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同时通过校园文化熏陶、社会风气影响、家庭言传身教等方面积极引导。

1.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

教师作为教学一线工作者,是教育改革的实际操作者与实践者。教师队伍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掌握,直接影响核心素养的实施效果。第一,学校应从多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核心素养概念。首先,学校可以通过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会,帮助教师真正把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项要求;同时充分发动广大教职工的力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切实讨论如何结合本校的特色落实核心素养改革工作。第二,教师应从自身做起,积极践行核心素养的要求。作为一线工作人员,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直接影响到核心素养改革措施的效果。因此,广大教师除了积极参加学校及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进修培训外,还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及碎片化时间,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创新自己的教学工作,让教育真正面向学生,面向未来。

2.从学校层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学校担负着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重任,理应成为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重要阵地。从学校层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应该从教育理念角度入手,转变传统教育“唯分数论”的理念,认识到学校不光要培养学生面向未来必须掌握的科学文化素养,还需要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法治观等人文素养。学校领导层必须认识到,提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品质,不是一个大而空的口号,不是“运动式”的搞过场,而是需要每所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学科渗透等方式将责任担当纳入学生培养框架。其中,学生德育课程当然应承担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和国家观念的大部分内容。学校应思考如何运用多元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应考虑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紧跟时代脚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建立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让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课程贯穿教育全过程。

3.从家庭层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从心理学的观念来看:个人的发展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环境的影响,其中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小觑。若家庭能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协同学校共同做好子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从家庭层面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要求家长秉持家校协同共同教育的教育理念,摒弃过度保护孩子、过分溺爱或者过分专制等错误观念,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的待人接物做起,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同时,家长要敏锐发现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悖之事,教会学生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当学生做错事情时,家长要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正确育儿理念,教育学生知错必改,主动承担责任,养成“知耻近乎勇”的责任担当意识。此外,家庭教育中还应有意识引导学生“胸怀天下”,用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态度看待社会问题。

4.从社会层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密切结合,形成育人合力。加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教育,不光需要教师、家长、学校的正确引导,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具体来说:社会首先要树立正确道德规范,通过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把抽象的说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教育内容,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同时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以互联网、网络平台、手机、卫星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纷至沓来,将各种海量网络信息迅速传播,突破了传统的学校围墙的局限,深刻影响了学生的思想世界和情感世界。我们要努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使社会舆论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更加有力的作用。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文化,弘扬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在相信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自我道德品质的生成。

参考文献 

[1] 赵婀娜.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N].人民日报,2016-10-13.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第2篇

【关键词】 解题能力;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中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由1.0版的双基目标,到2.0版的三维目标,再到3.0版的核心素养,说明课程改革取得了一步一步的成就,而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正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检验核心素养形成的手段,这里的解题能力,既包括解书本上习题的能力,也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解题能力该如何培养?

一、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中学数学习题,根据题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分成多种类型.而教师在选择题目时,都要根据教学目的精心地进行安排.学生在解题时无论遇到什么类型的题,首先要认真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学生解题出现错误,或解题感到困难,往往是由于不认真审题或不善于审题造成的.

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题意,搞清命题的语法结构.其次,是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题目中虽给出但并不明显,或没有给出但隐含在题意中的那些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事实上是培养学生挖掘题中隐含条件的习惯.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介绍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的隐含条件,让他们明白,要学会解题,必须先学会审题.

二、把解题能力的培养主要放在对一般典型方法的掌握上

解题的关键在于“转化”,即把一个复杂的、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熟悉的、解过的问题.在数学的解题过程中,转化问题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四种方法:把问题一般化的方法,把问题特殊化的方法,肢解问题的方法和把问题转化为其他学科所熟知问题的方法.我们应当把对解题能力的培养放在对这四种常规的转化问题方法的掌握上.

在数学教学中,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各种各样的数学难题上,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是不可取的,应当加以避免.

三、注意学习教师的解题策略

学习教师的解题策略是提高自己解题水平的有效途径.事实上,由于专业的训练和职业的要求,每名教师都有一套经过加工、整理并简化到可以让学生理解和加以有效掌握的解题策略.这些解题策略之所以有效,不仅是因为它们都是教师经过深入钻研教材、做过大量习题总结出来的,还因为这些方法是以学生为对象并吸收了往届学生的大量解题方法与技巧,总结出来的,因此,有很强的实用性.深刻理解并掌握教师总结出来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可以使学生少走许多的弯路,迅速提高解题能力.

四、从书中例题学习解题方法

教科书上的例题是根据具体章节的需要而编写的,因此,具有具体性、针对性和典型性等特征.掌握了书中例题的解题方法就基本掌握了本章本节最基本、最典型的解题方法.因此,学生从书中例题学习解题方法与技巧,是培养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五、注意积累解题的技能技巧

不少数学问题,通常的解法烦琐冗长,但也有一些解法十分简明、清楚,能给人以启迪,这种事半功倍的解题方法是一种技巧.在解题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步步注意检验,防止差错,而且还应步步注意解题技巧,防止烦琐.

教学中我们应当有不同的解题技巧训练,让学生在解题技巧训练中,培养自己的学习思维能力.

六、做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训练

何谓一题多解,就是同一题目,尽可能考虑多种不同的解法.强调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某些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既可以直接求解,也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

何谓一题多变,就是指一个题目适当变换、变化为多个与原题内容 不同,但解法相同或相近的题目.这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深化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做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七、激发学生解题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往往不愿做解题练习,尤其不愿做一题多解的题目.由于过多的失败体验,致使这部分学生一看题目就头疼.然而,知识的应用不仅要有对知识的理论学习,更需要有对知识应用的经验.对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只有在解题练习中才能真正获得,没有亲自尝过解题酸甜苦辣的人,是永远不会解题的,这是数学学习的特点.

希望自己能有较强的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学生,都应该积极努力做习题练习,在解题中培养自己对问题进行持续的、有条理分析的信心、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勇于战胜困难百折不挠的毅力.如果希望自己获得成功,那就逼迫自己去解题,并且从解题练习中认真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逐步培养解题的兴趣.当然,解题要有选择,不能盲目.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第3篇

【关键词】学材设计;历史核心素养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关系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在教学实际中,运用学习策略与方法,可以更好的提高学习质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和提高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下面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为例,浅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优质的课前预习材料设计

优质的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学生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而W生预习活动的有效部分的大小,取决于他所自发地学会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学会的思维操作活动的积累基础。在自发性获得知识的条件下,这种基础必然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对课前的预习材料进行精心的、有系统的设计,实现每位学生的学习权,保障每位学生挑战优质学习。

1.“夯实性学习”的预习材料设计

“夯实性学习”的预习设计就是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所设计的预习方案。保障基础事项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可以完成的预习任务。 开展预习任务设计不仅有利于指导学生形成真正的科学知识系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还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保障了基础事项的学习。

2.“冲刺性学习”的预习材料设计

“冲刺性学习” 的预习设计就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所设计的预习方案。实现高水准的挑战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即培养和提高学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也实现了学生对“高水准”问题的挑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精巧的教学内容学习材料设计

教学内容学习设计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教材内容学习设计,教师要以实现优质的教学为旨趣,从“教材的创造”到“教学的创造”;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实现每位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从“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学”的教学。

1.以“课标”为中心,整合学习内容材料设计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要求,做了如下学习内容结构设计:(一)立国的理想与困境;(二)制宪的妥协与制衡;(三)宪法的创新与活力;(四)英美的殊途与同质。

2.以学为中心,“协同”学习材料设计

“学习是儿童人权的核心;学习也是儿童希望所在。”通过推进学习与关爱共同体,推进协同探究学习,促进每位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学习,无论是后进生还是学困生都能淡定的参与教学活动,各自富有个性的开展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倾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和谐关系。在本课的各个教学环节都设计了学生协同探究合作学习的环节。如在(四)英美的殊途与同质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协同探究完成以下问题:合作探究一:英美两国选择不同政治体制的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二:学完本课,谈谈你的体会?学生通过协同探究学习,不但完成了学习任务,培养和提升了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而且在相互帮助与协同学习中实现了优质学习。

三、指向学习力提升的习题材料设计

习题作为历史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合理设计和使用在历史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向学习力提升的习题设计应能够激发学生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注重知识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培养和提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拓展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的问题性习题的材料设计

为了使每个学生尽力地达到更高水准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思维潜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学习力的提升,历史课的问题性认知习题不应是偶尔地编凑综合,而应该编制成系统地有内在联系的体系。针对问题性习题也要精心设计:

材料一:宪法保留了可耻的奴隶制度,维持种族歧视,没有规定保障劳动者的任何权利,却使广大劳动群众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

――王荣堂《欧美近代史纲》

材料二:三权分立、互相制衡无疑具有反专制独裁的历史进步意义。……《1787年宪法》比《独立宣言》更符合美国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形势。

――关绍纪《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问题一:史学争鸣,依据材料一、二评价1787年宪法。问题二:学史感悟,反思美国梦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问题性习题不仅包括观点性问题、方法论问题、创造性程序,同时也要注意问题性习题体系相应增长的复杂度。学生解决问题性习题,发展了创造性水准的历史思维,提高了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去认识历史事件、事实和现象的能力。对提高学生人文情怀、关注现实问题和社会责任感也有重要意义。

2.拓宽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研究性习题材料设计

研究性习题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中(含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研究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自我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提高和培养学生研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立国的理想与困境这一环节设计了 如下研究性习题:

研究性习题一:大家从《五月花号公约》里看到了怎样的政治传统?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第4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核心知识 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0-0006-02

学习数学就意味着掌握一种用现代科学语言构建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获得数学能力,形成数学观念,养成数学品质,发展个性。目前呼吁数学高考考试要着眼于能力,不能变成考技巧。让平时拼命刷题、反复复习、机械操练的考生占不了便宜。高考出的题目要有弹性,要出一些背景题,而这所有的一切则构成了人的一种特殊素质,这就是数学素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品质是指:培养实事求是的数学态度;严谨而又精确的思维品质;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突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从而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个性又符合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切实抓好双基的训练

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进行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的基本材料,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紧扣知识点,依据大纲的要求,不断提高,注重基础。

(二)突出复习的要求上出新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复习效率。从复习安排上来看,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主要依赖于系统的复习,在每一个章节复习中,为了有效地使学生弄清知识的结构,教师应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查漏补缺,有目的地自由复习。要求学生在复习中把重点放在理解概念、弄清定义、掌握基本方法上,然后让学生通过微型试卷的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结论的掌握,方法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

二、抓好“实战演练”,提高教学质量

在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挖掘典题分析、“实战演练”等的功能,既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又是对付考试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复习中根据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实际,对相关例题进行分析、归类,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复习效率。对具有可变性的例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从多方面感知数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及微型试卷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寻找其它解法(审题);2.改变题目形式;3.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互换;4.改变题目的条件;5.把结论进一步推广与引伸;6.类比编题等。

理解掌握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形成数学技能技巧,提高数学的能力的前提。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三、落实各种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第二轮复习计划:第二轮复习和第一轮有一些不同,复习的策略也要跟着改动,我们复习的策略是:首先,四月质检考试希望同学能重视模拟考,对自己的模拟考卷做个详尽的分析。看自己的试卷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失分,失分的原因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在分析失分原因时要多找主观原因。寻找知识的缺陷和解决的方法。

了解了自己的薄弱的环节,第二步就要给自己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有个明确的复习策略。我们根据质检考试考成绩,初步分为四类同学:96分以上、85分到95分之间、72分到84之间。72分以下,对于这四类同学,不同层次有不同的要求。

根据这几类同学对不同知识的需求我们的复习策略是抓两头促中间,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难点知识专题复习。

按照《学在荆州》分以下几个专题:

内容 负责人

1.选填专题(刘文新 朱海林)

2.计算求解型(刘道常 鄢先斌)

3.几何图形的证明与相关运算(刘文新 夏晓红)

4.图形的变换与操作(杨清荣 李昌玉)

5.实际应用(函数建模)(刘道常 夏晓红)

6.含字母系数的方程和函数(朱海林 杨清荣)

7.代数和几何的综合应用(刘文新 邓 捷)

四、理清知识脉络,切实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第三轮:综合复习阶段时,学生思维有点乱,特别是综合性的小题增多,大题思维、计算量增大,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外,主要以《五月冲关卷》为抓手,每一张试卷都认真考、认真改,然后分析学生做错的原因,分析如何解决,是遗忘还是知识混乱,为查漏补缺的综合性试卷做准备,这个阶段除了每次的备课组活动外,平时我们在教学中有什么好的方法、点子,有什么疑难的问题都会及时地在办公室进行交流。其实备课组的活动不一定都是要统一一个时间坐在一起讨论,任何时间只要大家有想法都可以进行交流。找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复习。

综上所述,我们的n堂教学还存在着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价值,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的价值的弊端,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新课程指出评价的功能就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传统数学教学的评价观是“以教师评价为中心,以结果评价为中心。”这种评价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制约着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我区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环境,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加于实践研究,总结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充分汲取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明确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科教学的发展指明方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今后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一如既往务实地工作,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第5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高职高专 药学专业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238-02

当前,职业素养日益成为企业更加看重的“软实力”。核心竞争力则是职业素养的内在特质。因此,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以核心竞争力为抓手,不断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才能培养更多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1 核心竞争力与职业素养

核心竞争力理论属于商业管理范畴,1990 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容易被对手模仿的、独特的能力[1]。把核心竞争力运用于研究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高职高专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围绕个人专长的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期间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所获得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等职业素养中最具突出、最具竞争力的部分[2]。这种核心竞争力的获得使得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并符合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使得毕业生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战胜竞争对手。

职业素养是在工作岗位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以及满足岗位的要求和规范。这些岗位主要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信念、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奉献精神以及职业认同等。一般情况下职业素养是和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成正比的。职业素养高的人,他所创造的价值才会越高,才会得到单位的认可。可见,职业素养在人的职业生涯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和重要作用。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高低也是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才能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扎实的学科基础和精深的专业学识、专业实践能力、终生学习能力、专业信息捕捉能力、融合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等五个方面。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药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以药品保障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已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因此,在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包括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人际沟通等职业素养的培养。

2 职业素养教育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高职高专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而且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为了实现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高专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仅要学好相应的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的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以增加步入社会后的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讲,较高的职业素养比熟练的专业技能在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显得更重要,而且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职业素养非常看重。优秀的职业素养也是判定高职高专学生从学生向职场人转变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在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体系中,以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坚持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教育理念,协同校内外资源,加强学校各部门、校企之间联动,以期形成具有特色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和良好的运行机制。

3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3.1 提升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发展能力

知识是素质赖以发展的基础,人文知识则是培养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养的载体。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人文素养课程的开设对于提升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他们在未来职业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专业性较强的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而言,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与基础课、专业课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高职高专院校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对药学岗位的要求,因地制宜开设一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含任选课)。药学专业应该积极开设心理健康与人际沟通、伦理学、艺术欣赏、人文欣赏等人文类课程,以及养生保健、营销策略、就业创业指导、企业管理等与药学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关系密切的必修或选修课程。

3.2 提高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技能

药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掘专业课程的职业素养教育资源,更要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真正让学生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热爱药学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职业素养的内容,将专业课教学内容和目的与药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结合起来,把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与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职业认知。如在《药事法规》教学中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医药无小事”教育,促使其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在药学实训环节,教师在进行示范操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在仿真实训环节,可以通过模拟场景来充分营造仿真环境,使学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的切身体验。

3.3 提升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适应力

校企合作模式是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模式中,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医药行业的需求,精心设计职业素养教学内容,把技能要求和职业精神有机融合。也可以通过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旨在增强药学专业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的实训项目,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升职业技能,进而根据未来岗位要求,培养职业习惯。总之,通过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而且可以通过培养职业素养为药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优势。

参考文献

[1] 郭超.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工会论坛,2010(5):97-98.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第6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课练”教学;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含义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来源于西方,目前我国许多人士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看法并不相同,众说纷纭,没有明确的界定。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同时也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

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

二、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1.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文化课太过重视,而轻视了体育教学。在初中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体育课教学不上心,甚至占用体育课来学习文化课,没有深刻认识到体育课的功能,让体育课只是以形式存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教学内容搭配不当

据调查,很多初中学校的体育课程不完善,开设的体育课只有常见的几种,例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而对于排球、跳高、桌球、拳击等运动则完全没有开设课程,没有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运动喜好,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不能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使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无法提高。

3.学生缺乏自主训练

体育教学是一门充满趣味性和运动性的学科,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示学生的个性。但是我们发现在很多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对课程有严格的规定,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缺乏自主锻炼的意识,一直是被动接受教师的安排,没有很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合核心素养实施“课课练”体育教学的策略

1.加强课外锻炼,弥补“课课练”时间上的不足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课课练”教学模式只存在于体育课

堂,要想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课堂上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初中正是每一个学生长身体的最佳时期,这个时间段就更应该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除了在体育课上的认真教学,教师也可以将体育锻炼延伸到课外,例如,组织学生每天参加晨跑,让家长督促学生进行锻炼等。锻炼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过程,初中生一般自制力不是太强,无法很好地进行“课课练”的学习,这就需要扩大体育的教学范围,将生活和体育锻炼进行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发展。

2.调整教学策略,使“课课练”与主教材的关系相协调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课课练”的教学优势,就要将教学策略与教材进行有效结合,争取发挥最大的体育功效,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例如,当体育课是教授那种特别消耗体力的运动时,教师就要适时降低体育训练的强度,考虑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当体育课是比较轻松的课程时,加大强度进行“课课练”可以有效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让教学成果更为显著。实施“课课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掌握正确有效的教学策略十分重要。

3.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课课练”更感兴趣

体育教学是一门活性课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随时做出调整。在核心素养理念中提到,学生要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而健康的生活与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方面挖掘资源,扩充体育教学的设备,让学生接触多种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同时也可以让体育练习的方式更多样,有效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乐趣,将内容与方法有效结合,打造一个充满趣味性的体育课堂,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良好精神品质。

4.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使“课课练”教学进展更顺利

“课课练”是为增强初中学生体质而制定的一种体育教学方法,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明白“课课练”教学方式所能带来的益处,指导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训练,增强学生的身体体质,培养学生健全的良好品格,使“课课练”教学方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花,让体育教学成果更显著。

总之,将核心素养融入初中体育教学中,在进行“课课练”教学的时候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让体育课堂教学更具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第7篇

一、开放民主,幸福品德课堂的基石

教师亲和、宽容、信任,给学生创设展示的平台,就会在班级中形成轻松愉悦的畅谈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信热情、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例如:我在每节品德课前的“社会时事论坛”三分钟演讲,是“幸福”氛围形成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这三分钟内,学生的演讲紧跟时代脉搏、紧扣社会热点,他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自圆其说即可。学生的看法和想法往往带来意外的惊喜。教师在每个学生演讲完之后的点评环节,重在对学生亮c的充分挖掘和积极鼓舞,对学生个性化的思考积极肯定,并给出正面积极的建议。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自我意识日渐浓厚的小学五六年级学生非常在乎他人的评价,教师的积极言辞能够点燃他们学习品德学科的热情,课堂上专注的目光流露出自信与兴趣,他们越来越喜欢讨论,也越来越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智慧创生,幸福品德课堂的关键

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是不断吸引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潜能的智慧法宝。情境教学法是品德课堂教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重难点问题化,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达成学生们自我投入式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在一环扣一环的思考中多视角解决问题,并在开放式答案中体验成就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的六大美德包括二十四种优秀品质,其中鼓励人们积极承担责任,在担当责任中提升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幸福指数。核心素养的九大素养之一就是具有“社会责任”。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主题二《 国家的主人》课题3是“共同的责任”。我从学生真实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如补充感人案例:最美教师张丽莉老师在放学时为了救学生被轧伤,后被迫高位截肢。在送医院的途中,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昏迷多天后,张丽莉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还有“托举哥”周冲、最美司机吴斌等普通人奉献社会的、既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例让学生深深感动。我让学生回顾自己参加过的社区公益环保活动,搜集发生在他们周围特别是父母、亲人的志愿者行动,通过制作手抄报,搜集家长志愿者的证书纪念品,家庭访谈dv拍摄等多种形式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家长、亲人的高尚品质。围绕主题开展生动新颖的访谈活动。让学生再次真切感受周围的人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表达发自内心由衷的宣言,这种内心的体验,让孩子获得真实感受和启发,巩固了自我教育成果,将积极的价值取向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从而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将品德教育落到实处。

三、感悟体验,幸福品德课堂的渠道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第8篇

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决定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国民素质决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国民素质必须从培养核心素养开始。今年三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引发强烈反响。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该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精神实质?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践行核心素养的要求?我们需要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数学课程的特点和小学生的成长特征找到结合点与应用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之中。让我们的数学教学瞄准学生的核心素养,由单纯的“育分”变成全面的“育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数学课程目标是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具体方面进行阐述的。数学课程目标由“双基”到“三维”,再到现在的“四基”,已经由关注知识技能转变成关注人的基本思想和活动经验,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指明了方向。“2011版课标”提出10个核心概念:“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新时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10个核心概念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最应具备的数学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从核心素养的要求和数学课程标准这两方面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发现数学教学中应该从“四基”目标、核心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下面,我们具体说说数学教学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从实现数学教学的“四基”目标看核心素养的培养

数学课程目标中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就是要培养文化基础之科学精神;基本思想就是在培养科学精神的同时培养自主发展之学会学习;基本活动经验则是在三个方面都有体现,人文底蕴、健康生活、实践创新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只有全面落实“四基”,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从核心概念教学看核心素养的培养

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紧扣核心概念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10个核心理念与核心素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教学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核心概念,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素养,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等素养;数据分析观念的教学就是培养信息意识;核心概念中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就是核心素养的很好体现。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讲授“图形对称”时,可以培养审美情趣; 在讲“圆周率”时,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可以培养人文底蕴和国家认同等;在讲“阿拉伯数字”时,可以培养国际理解能力。

三、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