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基于管壁磁共振成像初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正文】

基于管壁磁共振成像初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作者:崔豹; 孙兴旺; 祝玉芬; 杜昱平; 崔进国; 马露; 蔡剑鸣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放射诊断科; 石家庄050082;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放射诊断科; 北京100853
磁共振成像   颈动脉斑块   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血管重构  

摘要:目的 应用管壁磁共振成像技术,初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状态、管壁形态及临床症状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行颈动脉管壁磁共振成像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单侧颈内动脉斑块为独立样本,最终纳入最大厚度≥1.5 mm颈内动脉斑块75例。据ACE插入(I)或缺失(D)基因多态性,分为ACEⅡ基因型37例、ACE ID/DD基因型38例。统计分析2组斑块内容物、管壁形态及临床症状差异,以及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对各组管壁形态的影响。结果 与ACEⅡ基因型高血压患者相比,ACE ID/DD基因型患者较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1,P=0.048)。2组颈内动脉斑块内容物及管壁形态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ACE ID/DD基因型患者中,21例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降压药物患者比17例未服用者的颈动脉重构指数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5±0.60比2.48±0.40;t=3.854,P=0.001)。结论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ACE ID/DD基因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可能存在关联性。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