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中国语文 客家方言名词后缀“子”“崽”的类型及其演变 【正文】

客家方言名词后缀“子”“崽”的类型及其演变

作者:庄初升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中文系; 杭州
客家方言   名词后缀   音变链   弱化  

摘要:客家方言中与北京话“子”缀、儿化大体对应的名词后缀主要有“子”“欸”“哩”“仔”“崽”五种。论文首先考察名词后缀“子”的类型及其演变。陆河话“子”缀,普宁船埔话缀,新竹话缀,可见海陆腔客家方言具有[ts■]>[t■]>[■]完整的音变链;梅县话等的名词后缀“欸”,兴宁话等的名词后缀“哩”也都是由“子”演变而来,这些客家方言早期“儿子”义的名词就是“子”。另外,闽西的长汀、宁化、连城、上杭蓝溪等既带“子”缀又带“哩”缀,“哩”也是由“子”弱化而来,本质上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子”在同一个方言中的叠置和竞争。论文接着考察名词后缀“崽”的类型及其演变。仁化长江、汝城等相应的名词后缀是“崽”,南雄等的“哩”则是“崽”的弱化形式。本文还指出,“子”和“崽”都是上古精母之部字,“崽”是通语词“子”的方言分化词。客家方言中表“儿子”义的方言词有“子”“崽”两个,前者是直接承上古而来,后者则是古楚地方言词的遗留,它们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基本上都已词缀化,各种不同的变体正好体现不同的弱化程度。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