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7 18:03:03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第1篇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原因

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中国是一种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饮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方式、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探究深层次文化根源。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1、饮食观念

西方是一种科学理性的饮食观念,重视营养,食物的色、香、味、形次之。林语堂先生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英美人把‘吃’看作为一个生物机器注人燃料,保证其正常运行,只要他们吃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不足道。”这种观念导致西方烹饪方法简易质朴,强调原汁原味,各种菜品独立摆放在盘中,味道上互不渗透。

中国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注重色、香、味、形俱全。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饮食的美味在于调和,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无论是主食、副食还是煲汤,都讲究调和,同时要把握好“度”,无论是材料的搭配、辅料的选择还是烹饪的火候。为了追求美味,食物的做法分为煮、烤、蒸、炒、炸五大类,为此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仅仅刀工就有数十余种,可以把菜切成块、片、条、丝、米、粒、末、泥、茸、球、段等,不仅是追求形美,更有利于味的渗透。

2、饮食方式

在西方奉行的是分餐制、自助式,就餐者都是一人一份,独自享用。西方宴会的重点在于交流互动,而食物只是一种方式和手段。东方是一种聚餐制文化,大家围坐一起,共同享受桌上的丰盛食物,相互敬酒、相互让菜,通过同桌共食来表现和睦、团圆的气氛,抒发祈愿平安、幸福的心情。中西餐具方面差异明显。东方人喜欢用筷子、汤匙、碗等;而西方人则用盘子、刀叉。餐具之所以不同主要取决于我们的饮食对象。中国自古以来都以农耕为主,主食就是米和面,用筷子便可将食物送入口中;西方很多国家祖先都是以狩猎为主,饮食以肉类为主,必须用刀叉才能把肉分开。

3、饮食内容

在西方,温带海洋性气候不太适合农耕却有利于牧草生长,使得畜牧业占据了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西方饮食以肉类、奶类为主,蔬菜在饮食结构中所占比例低。西方人喜爱冷食、凉菜,从冷菜拼盘、色拉到冷饮,而且喜吃生蔬菜。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农立国。主食以谷类为主,副食以蔬菜为主,辅以肉类。据植物学者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对于蔬菜的烹调以熟食为主,不喜欢生吃蔬菜或生饮果汁,喜欢热食。

4、饮食礼仪

关于“准时”这一概念,中西方人的理解不尽相同。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提出人类时间观念有两种文化模式,即“时间的单一性”和“时间的多样化”。时间的多样化模式主要存在亚非拉地区,宾客往往晚于约定的时间。而时间单一模式主要存在于欧美西方国家,宾客们会准时到达,最晚不超过10分钟,否则将视为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关于用餐氛围,中国人吃饭要有一个热闹、温馨的环境,边聊天边吃饭,才能表达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款待。西方人聚餐时,喜欢安静、优雅的环境,吃饭时大声说笑或发出奇怪的声音视为一种粗鲁的行为。

用餐时的礼仪,中西方有很大差别,以饮酒礼仪为例进行说明。中国人为表示好客,往往是劝客人多喝点,盛情难却,客人不得不一杯接着一杯地喝。而西方人喝酒享受的是酒的美味,杯中酒不可过满,如果客人不想喝酒,掩杯即可,主人不会勉强。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

1、气候环境

一个民族的饮食对象与其气候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西方许多国家都位于北纬35-60度之间,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海洋捕捞,因此主食以肉类、奶制品为主。而中国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很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从而形成了以大米或小麦为主食的饮食风格。

2、哲学思想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中西文化的差异影响了各自的饮食文化,体现为“合同”与“分离”两种不同的文化特征。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主张“天人合一”,这种“合同”思想集中体现在烹饪上为“五味调和”。结合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在保留原味的基础上进行调和,中国人认为把多种原料放在一起,就如多种化学试剂发生反应,经这种过程搭配出来的菜美味可口,此外注意把握火候,也就是哲学上说的“度”,不同的火候就会烹饪出不同的味儿。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互相融合、互助渗透,追求一种整体统一的境界。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是形而上学,强调理性思维,菜肴追求自由开放,除少数汤菜是把多种荤素原料混合熬炖以外,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鸡就是鸡,菜就是菜,牛排就是牛排。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口味上各种原料互不掺杂,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饮食文化。

3、价值观念

中国人自古注重和谐,“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崇尚集体主义,家庭观念浓重。共餐制被视为集体主义的象征,标志着友谊与亲情。以圆桌为基本特色的共餐制,体现了一种团圆、和睦的文化氛围。

西方主流的价值观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西方人个性张扬,注重维护个人利益,强调个人权利。文艺复兴运动后,为了各取所需、尊重他人,人们实行分餐制,不仅避免了浪费,也更加卫生,更体现出以人为本、自由、平等、重视个体等精神。

此外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还受到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综上所述,中西饮食在观念、方式、内容、礼仪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都可以在文化层面上找到根源。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互补,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地饮食文化的碰撞融合中也必将出现新的变化,展现新的活力。它一方面有利于中国饮食文化在交流、碰撞采众长,不断完善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必将促进中国饮食文化在全球广泛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2] 赵荣光, 谢定源. 饮食文化概论[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3] 毕继万.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 娜塔莎. 中西饮食文化内涵与观念[D]. 浙江大学, 2012. 

[5] 钱 穆.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1.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辽宁饮食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17-02

一、 前言

辽宁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居住的地方,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在近3000年的发展历程中,辽宁饮食以满汉为龙头、鹿鸣为创新、辽宁地方风味小吃为基础,吸取了全国各大菜系的精华,结合本地区传统口味特点,磨砺研精,推陈出新,突出自己的风格,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辽宁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一)旅游饮食文化开发的基本原则

1.充分体现辽宁的地域风味特色,以满足旅游者的求新、求奇、求特、求优等心理需要,让每个来到辽宁的游客既饱眼福又饱口福,并根据游客的消费层次和消费习惯,设计配套不同档次的旅游饮食产品。

2.注重辽宁传统旅游饮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辽宁的传统小吃很多,如马家烧卖、老边饺子等已经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在保护的同时还要注意创新,突出和强调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一些小吃面临比较尴尬的境地,如果不注意保护,有一天就会从我们身边丢失。

3.饮食产品的开发要有全局观、整体观、产品应有辽宁地域特色。饮食产品要成系列,即与整体旅游产品的开发相结合,综合考虑旅游景观的特点、设施、氛围等旅游因素的特点。如沈阳故宫与满清皇家饮食的结合开发、张氏帅府与四绝菜等。

(二)实施辽宁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措施

1.树立饮食文化资源观。民以食为天,数千年来饮食从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逐渐升华为人类的一项文明享受,甚而散发着艺术的美感。其内涵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旅游餐饮不要只着眼于为旅游者提供基本的饮食需要,而应对饮食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

2.对饮食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分类,建立资源信息系统,并给予准确的评价,分析其吸引力和开发潜力,包括明确饮食文化吸引物的知名度、历史价值、可接受性、开发的可行性、开发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如某些烹饪原料可能产生环境破坏)、与其他旅游文化资源的关系等。

3.加强旅游餐饮业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尽可能杜绝旅游餐饮行业的不正当竞争,维护辽宁旅游业的形象。

4.开展饮食文化产品宣传。包括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名店、名点及各种美味佳肴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介绍、推介,尤其是在现有的导游图、旅游宣传手册、景点说明书中增加有关旅游餐饮的部分。

三、辽宁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想

(一)转变观念,把辽宁饮食文化打造成宣传辽宁形象的窗口

就目前情况看,辽宁的餐饮业具备了向外发展的条件,但还处在一种“单兵作战”的状况,还缺乏组织。“协同作战”的任务应该由政府有关部门来承担。外地人来辽宁吃饭,第一印象就是辽宁的形象,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辽宁饮食文化的内涵,提升辽宁饮食文化的品味,使之成为外地人了解辽宁的窗口。如吃到“马家烧卖”就会感受沈阳的悠久历史文化,吃到“驴打滚”的小吃也同样感到阜新非同一般,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了解辽宁厚重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强辽宁的形象魅力。

为了帮助辽宁饮食文化走出本地的小圈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许多同仁做了积极的工作,如建在沈阳的“中华饮食文化博物馆” 建有十七个功能展区,向世人展示了丰富而又珍稀的饮食器具和文化,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辽宁的形象。辽宁省烹饪协会举办的“辽宁饮食文化节”不仅让家乡的人了解了辽宁的饮食文化,品尝到辽宁的特色餐饮,同时也是对外极大的宣传了辽宁。但是目前看还是有些不足,因此笔者建议今后要积极开展辽宁饮食文化系列宣传活动。可以编写《辽宁饮食文化》系列专著,系统清理我省饮食文化家底;举办 “辽宁饮食文化”大型综合性的展览,展示历史文化底蕴,激活历史文化资产,带动文化资产运营,促进市场发育;还可以拍摄“辽宁饮食文化”电视系列专题片,提高辽宁饮食文化的知名度,增强辽宁人民对本地饮食文化口头的和多种媒体的宣传意识,促进辽宁酒类、食品、餐饮等行业的企业文化发展,增强相关企业的CI意识;提高辽宁餐饮品牌的文化品位,增强市场感召力。而像“辽宁饮食文化节”这样的活动不仅仅要成为扩大辽宁餐饮产品知名度的一个新媒体,更要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二)加强旅游饮食文化商品的开发

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辽宁辽宁饮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有着丰富的民族美食资源、土特产资源,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许多餐饮名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竞争,有许多名牌淹没消亡了,有的正在走向没落,辽宁的名小吃很多,诸如马家烧卖、沟帮子烧鸡、那家白肉血肠、锦州小菜等均有百年以上的传承历史,是外地来辽(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17页)的客人首选的饮食,但可惜有的己面目全非,不仅没有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反而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抓紧时间抢救这些名牌,已是刻不容缓的事。还有一些民间小吃,都是民间艺人千锤百炼的精品,如果能够挖掘整理出来,肯定会为辽宁的餐饮增色不少。辽宁餐饮业还要搞大,既包括规模的扩大,也包括质量的提高。要破除门户之见和论资排辈的思想,大胆推陈出新,增加辽宁菜系的品种。以东北地区盛行的锅包肉为例,似乎就是个大众菜,但是在辽宁却经历了三次创新,民国初年我们辽宁的做法和东北其他省份差别不大,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加入番茄汁,再到近年来的菜、汁分开,这种在技法上的不断创新,这就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辽宁锅包肉菜品的特色。我们应善于将其和旅游活动结合在一起,使那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饮食成为名牌旅游商品。

(三)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旅游餐饮从业人员的素质

在餐饮市场发展日新月异、同行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旅游餐饮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拥有高素质的员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旅游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辽宁饮食文化的开发,要求从业人员素质高,知识面广,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懂得餐饮理论和技巧,还要懂美学、艺术、历史、民俗、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大力推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同时加强与餐饮界的联系与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使我们辽宁的饮食文化经久不衰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 结束语

总之,辽宁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有着很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在开发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深挖历史文化底蕴,以促进旅游、文化发展和保护环境为宗旨,开发好辽宁饮食文化资源,使之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并促进辽宁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辽宁旅游局.导游基础知识[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

[2]刘瑞新.论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4).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街区;餐饮产品;开发;对策

靠近旅游景点的旅游街区一直是游客旅游的重要选择,在旅游街区附近的旅游活动中,餐饮类旅游消费和购物类旅游消费是游客旅游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是重要的旅游城市,又是著名的美食之都,成都旅游街区餐饮旅游产品的销售直接影响旅游行业的收入,也同时影响游客的旅游消费体验。因此对成都主要旅游街区四川特色餐饮产品开发进行探讨很有必要。

一、成都主要旅游街区四川特色餐饮产品开发的现状

(一)成都主要旅游街区与四川特色餐饮产品的概念界定

成都是重要的旅游城市,旅游景点众多,在中心城区和各郊县都大量分布着旅游景点和旅游古镇。论文讨论的成都主要街区是指在成都主城区的以下六个旅游街区是最为典型的游客聚集旅游街区:武侯祠锦里、宽窄巷子、琴台路-青羊宫-杜甫草堂沿线、金沙遗址-一品天下沿线、文殊坊、春熙路-大慈寺沿线。

四川美食一直是吸引外地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四川特色餐饮旅游产品是能够让旅游者现场消费或购买的,具有四川传统特色文化的餐饮类产品。

(二)成都主要旅游街区四川特色餐饮产品开发的现状

通过笔者对以上六个街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向游客发放的问卷调查,发现六大旅游街区餐饮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对游客的吸引力差异很大。武侯祠-锦里街区是大众游客市区旅游的首选,武侯祠-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这三个街区建设更适合游客步行自由旅游,街区内的餐饮类商家对游客的吸引力更佳,金沙遗址-一品天下沿线、琴台路-青羊区-杜甫草堂沿线、春熙路-大慈寺沿线这三大街区,由于街区范围大,或缺乏统一规划专门针对旅游设计的商业街区,或缺乏对徒步旅游的相关辅设施,街区内的餐饮类商家对游客的吸引力不明显。

在调查的街区内,大多餐饮类商家的产品都具有一定四川地方特色,综合起来可以主要归纳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现场消费的餐饮食品饮料,例如川菜、各类四川小吃餐厅或作坊、火锅(或麻辣烫串串、冷锅鱼等)餐厅、茶馆;另一类是可以携带的餐饮类商品,例如工业化生产的食品(牦牛肉干、豆腐干、四川风味调料等食品)糕点糖果、茶叶等。两大类产品的核心产品都是四川典型的菜品或风物特产,在旅游街区的一些店家会注意将门店装修、店员服饰或商品包装上加入一些四川特色,但大部分商品的销售情况并不是很理想,现场消费类产品的游客评价都不是很高。

二、成都主要旅游街区四川特色餐饮产品的问题

(一)产品缺乏旅游区主题特色

产品本身与所在街区的主题文化关联性不大,造成产品缺乏特色,游客容易形成“去了一个街区,就没有必要逛另一个街区”的观点,街区和产品都缺乏对游客的有效吸引力。

(二)产品品种单一,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

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所有的四川旅游土特产商店都卖相似的产品,如牦牛肉干、豆腐干等产品,甚至卖场场景布置几乎无差异;现场销售的产品也是传统的产品,每个街区的餐饮产品都雷同,不能激发游客的消费欲望。

(三)产品缺乏有效的营销

各个街区的餐饮类产品门店营销仍然较多使用人员现场叫卖的销售方式,没有使用适应游客新需求的营销模式,经常造成游客对产品缺乏兴趣直接不进店,或进店后觉得没意思很快就离开。

(四)产品不能满足游客的旅游特色需求

游客需求的旅游特色性,造成对产品的消费形式和购买形式都和普通消费不同。外地来的游客,对异地文化需求在街区的餐饮产品中未能满足;本地游客对美食和美境的需求在街区的餐饮产品中也未能满足。一些餐饮土特产商品虽然不错,但又不便于游客长途旅游携带。诸多原因造成游客对旅游街区的产品满意度不高。

(五)忽略本地客和重游客人的需求

街区的商家在设计产品时,忽略了比重较高的本地客和重游客的需求未得到满足,造成很大的市场流失到街区外的大量商家。

三、成都主要旅游街区四川特色餐饮产品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街区主题文化,提升产品文化内涵

成都主要旅游街区的街区经营者或管理方应该提升统一规划指导力度,必须规划设计街区的主题文化,明确街区的文化主题。每个街区要有意创造或调整街区的主题文化,例如:武侯祠-锦里可以推出的“三国与智慧”文化主题,文殊坊主打“生活中的佛学”文化主题,金沙遗址街区主推“古蜀与天人和谐”文化主题,宽窄巷子主推“蓉式休闲”文化主题、杜甫草堂街区的“诗词读书人”文化主题等。当然,笔者设计出的以上街区文化主题不一定最妥当,但街区的经营管理方应该有意让几大街区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主题特色。

在明确的街区主题文化基础上,各街区新引入商业项目时,就可以给入驻的商家进行引导,开发出有街区文化特色的商业项目。在成都市区游客常去的几个旅游街区,如武侯祠-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囿于大部分是已经成熟的街区,很难快速转变现有商家的经营产品,但在商家转项或更换时,逐步引入与街区主题吻合的商业项目,经过一段时间后,街区的主题特色逐渐明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本地客与外地客的吸引力,才能使商家产品文化内涵得到提升。杜甫草堂-浣花溪公园、金沙遗址周边,还未有形成成熟的供游客集中购物与用餐的旅游街区,在街区未来的规划设计时,必须优先考虑从街区主题文化的角度引入商业项目。在开发项目时,重庆陶然古镇的经营模式很值得借鉴,该旅游古镇采用统一规划经营,主打巴渝民俗文化,所有餐饮商家都主营巴渝地区民间饮食项目,店店不同,各具特色。新街区在经营时,一定要明确主题文化,帮助商家提升产品文化内涵

(二)优化产品品种,避免同质化经营项目

同一街区的运营商应该避免经营项目同质化,餐饮项目尽量体现地方特色或街区特色。不少街区管理者已经注意到,在引入项目时避免雷同,但餐饮类产品的特色经营与经营品种的优化,最终还需要依赖商家自己来具体化落实。商家在经营自己的餐饮项目时,一定要与本街区的其他项目有诸多不同,依靠多个创新来形成吸引力。

现有旅游街区的餐饮产品品种众多,但产品最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场消费的餐饮产品,另一类是可携带的餐饮商品。这两类产品在设计时一定要区别对待。

优化设计现场消费的餐饮产品的思路有:提高消费者消费过程的不同“体验”,例如在消费品尝时可以引入文化性娱乐观赏项目或知识性饮食项目(现场看川戏表演,听评书,现场品味功夫茶,增加四川当地文化知识的讲解或图文说明,现场观赏或参与产品的制作);餐饮菜品的烹制在遵循四川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有各种创新;菜品饮品盛具的四川特色化外观设计等。

优化设计餐饮商品的思路有:选择符合顾客心理的定价;注意把传统寻常产品的合理组合;独特细腻的口味提升;便携式的包装和具有浓烈四川特色的包装外观设计;提升卖场销售氛围。例如,传统的四川餐饮商品有牛肉干、调料香辣酱、豆干、糕饼糖果、茶叶、地方食材原料等,单独销售某一产品时,或单价太高(牛肉干等成本较高),或缺乏吸引力(糕饼糖果类产品对外地游客吸引力不强),但将它们混合在一起进行组合包装,降低原材料的单位成本,将四川特色元素融入包装外观设计,这样的商品能从很大的程度上吸引外地游客来购买赠送亲友。餐饮商品类产品的经营商家一定要注意提升产品在销售现场对过路游客的吸引力,通过各种措施使游客能够快速做出购买决策;同时,为了避免网络购物对实体店的影响,一定要保证门店销售产品的独家或独特创新,使顾客通过电商渠道无法购买。另外,餐饮商品通常价格低体积大,销售商同时应考虑为购买者提供便捷的快递运输服务,避免游客因购买商品带来的旅途不便。

(三)以游客为中心,设计各类特色产品

1、明确不同游客的需求,设计更有吸引力的产品。:

根据是否是首次来街区旅游,游客可以分为首次游客和重复游客两大类。这两类游客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首次游客对餐饮产品的需求表现为:外地居多,对异地文化渴求强烈;对街区餐饮产品位置布局不熟悉;现场销售场景对购买行为影响较大;对某些太重的口味、特殊的原材料产品不能接受;餐饮产品的品尝不影响后期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重复游客对餐饮产品的需求表现为:本地人居多,餐饮产品质量要求更高;口味要求本地特色更浓郁或有与众不同的创新;能满足款接待亲友的现场消费硬件条件;消费过程的体验对二次购买行为影响大。商家应该针对不同游客的需求,开发出能满足两类游客的产品,提高产品对两类游客的吸引力。

2、根据产品特性要求,设计两类餐饮产品。

根据消费形式,将旅游街区的餐饮产品分为现场消费类餐饮产品和可携带的餐饮商品两大类。这两大类的消费特点造成商家在设计产品的要求不同。

商家在设计现场消费类产品要注意:食品口味设计要针对本地和外地游客区别对待;饮食原料的选择与加工要注意游客的禁忌、安全卫生与营养均衡;同一店铺内产品应尽可能互补配套;提升游客休息品尝区的硬件设施与用餐氛围;尽量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游客主观感受到的产品性价比提升。

商家在设计可携带的餐饮商品要注意:产品包装后重量体积小巧,包装不易损坏,产品不易变质便于携带运输;同一包装内,产品组合内容丰富,体现地方特色;产品独特性,不易受网络购物的冲击;提供相关的辅助食用信息和历史文化信息;供选择的便捷可靠邮寄快递服务。

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需求和两类产品特性,按以上要求设计出的餐饮产品才能吸引游客。

(四)改进传统营销模式,提高游客关注度

1、提升印刷宣传资料的推销效果

由街区管理方统一印刷旅游与美食地图指南在街区入口处发放,例如“舌尖上的锦里”或“锦里美食攻略”等宣传资料,在宣传资料中将每家餐饮商家的主推产品介绍进去,提高游客的信息知晓度,让游客在进行餐饮消费时有参考资料。某一家餐饮店商家也可以自制印刷宣传品,但此宣传品不能只有广告,而应该是对游客在本地旅游有实用价值的宣传资料(如成都旅游地图、街区周边景点旅游图、成都相关旅游文化介绍资料),在景区入口处发放给游客,让游客能主动保留宣传品,提高对产品的关注度。另外,商家还可以选择在本旅游街区一两家提供互补产品的商家联合营销,在宣传品中加入这几家店的优惠券。

2、重视微营销与电脑网络营销模式的使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越来越普及,各类商家都应该重视在手机平台的营销策略。通过调查发现,来锦里旅游的游客中,一半以上都是20-40岁的人群,此类游客智能手机的使用率能高达90%以上,因此微营销模式是商家必须考虑的。例如商家可以开通最近比较流行的普通微信账号和微信公众账号,普通微信账号用于与客人在朋友圈交流互动,公众账号用于商家的相关信息,这样能提高使用微信人群的知晓率。商家在门店提供免费WIFI,并在门店展示微信公众账号与二维码,对成为粉丝的客人打折或优惠活动等,提高年轻消费者的消费亲睐。

除了微营销以外,还应该重视通过博客与网站论坛来提高新游客的关注度。游客到某地旅游,通常习惯用电脑提前在常用搜索平台(如百度、谷歌、360等)上查找旅游目地相关信息,所以开通餐饮门店的博客与论坛,同时在重要自助游网站上发帖,才能让使用电脑查找信息的游客关注到店铺情况。餐饮商家开通的博客与论坛,必须经常有更新与跟帖,及时把产品以商家和游客两个不同角度展示给新游客,才能对使用电脑查找信息的游客产生良好的广告作用。

3、重视与重游客之间客户关系的维护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仡佬族 仡佬三幺台 饮食文化

仡佬族的饮食文化,与全国其它民族文化有着极大的差异,一曲用方言演唱的歌曲《仡佬三幺台》让人们对仡佬族饮食文化兴趣盎然。什么是“干颈茶”?什么是“息闹菜”?什么是“金银饭”?什么叫“肥尕尕"?它又为什么叫“三幺台”如此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仡佬族自古以来有一种风俗习惯,每年秋收后的农闲时节,人们就有时间安排做很多事。如“立房”,嫁女结亲,尤其是时冬腊月逢年过节,走亲串戚更为热闹。在办这些事时,最为隆重的礼节就是用仡佬族“三幺台”来招待宾朋好友,以示自己的热情好客礼节周到。尤其是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有“三幺台”。均作好充分准备,随时接待亲朋好友。仡佬族亲朋好友拜年时,不会先提前告诉主人。当客人走到村口或距主人家有二、三十米处时,只要通主人家没有岔道时,就以放鞭炮为信号。这时全村人均会闻声出门观看。谁家的鞭炮时间放得长,谁家的客人就来得多,这也说明这家人缘好、福气好,主人会感到十分荣耀。

客人中如果有长辈就让长辈相陪,平辈就让平辈陪,自己家里的女人、小孩及帮厨的人均不能上桌。待宾主到齐后,背靠香龛,主客依次按规矩围坐于八仙桌,一台名为《接风洗尘》的一幺台开始,桌上摆满了九大盘果品糕点。

首先是一人一碗油茶。油茶是用适量的混合油(即猪油和植物油混合)放入锅内,待油热后放入糯米二勺、黄豆一勺、芝麻五钱、花生二勺、核桃仁二勺、茶叶一把,用小火煎炸,等到炸好后放入1.5~2斤水煮,待以上东西煮软后用较大的木瓢用力在锅里来回磨压,将之磨溶后放入适量的水,烧开后放入适量的盐和颗粒较小的油渣后即可食用,食用时不能放味精。

喝油茶时,配用的食品叫“息闹菜”,“息闹菜”包括几种:一是加上糖做成的乳白清香酥食。用米磨成粉,做成叫加上糖的酥食,酥食上有印板花纹,纹样中有各种果形、动物、植物或寿字;二是用红、黄、绿米、天星米做成的麻饼;三是用各色干糍粑做成各种油炸花瓣;四是形为锥体红帽子粑,肚里包有豆腐颗、肉、枣等;五是美人痣泡粑,在雪白的泡粑上,用筷子点上桃红色的圆点或四开花形;六是油炸荞皮;七是核桃;八是花生、葵花子;九是干闹花等。

“一幺台”以油茶为核心,在这品茶的气氛中,人们海阔天空,谈论国事、家事、趣事,无拘无束,龙门阵一摆就是一两个小时。这时主人已将名为《八仙醉酒》“二幺台”准备就绪。

第二台主人将九盘碟下酒菜端上桌后。首先要举行饮酒仪式:点香烧纸后恭请祖先及各方神祗坐入看龛下的八仙大桌,意思是要神仙与凡人同乐,敬神三杯酒后。客主才各就各位。第二台的菜主要是下酒菜,有卤菜和凉菜。酒是自家酿制的包谷小锅酒,醇和清香,凡饮酒者一定要先喝三杯,不会饮酒者以茶水代酒。第一杯酒由主人先发话,说一些热情洋溢的谦词,称之为敬客酒。第二杯由客人代表说话,对主人表达感激之情及祝福称为祝福酒。第三杯酒称为孝敬酒,由晚辈向长辈敬酒。三杯酒后,善酒者可多劳,尽情享用,不喝酒者左右捧场,气氛热闹而和睦。这酒一扯又是一两个小时。主妇撤出“二幺台”,摆上“四方团圆”“三幺台”。

第三台为正席,前二台也许有的人已吃得差不多了,但不能离席,不论多少,必须吃,不吃者为不礼不敬。大菜用的是九个大碗,基本上都是用猪肉制成。如猪蹄膀、红烧肉、回锅肉、粉蒸肉、夹沙肉、糯米圆子、酸辣椒炒干菌肉片、糖腊鱼等,一大八仙桌上都是热腾腾的好菜。酒足饭饱后,客主离席,“三幺台”才告结束。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餐饮;城市;民族文化;经营管理;品牌

中图分类号:C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08-02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需求。随着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少数民族饮食逐渐在各大中小城市里活跃起来,极大地丰富了城市饮食业的供给和多样化。而城市居民追求新鲜感,追求特色的心理也给少数民族饮食带来越来越多的需求。少数民族餐饮成为城市居民味觉上的调味品。

但是,城市具有城市的特点。首先,城市是一个大杂炉,餐饮领域汇集着世界各地的品牌,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城市居民的选择性很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吸引人的特色和与众不同的味道。现今,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品位的提高,高质量的就餐环境和服务态度,也成了人们做出选择的衡量依据。所以,少数民族餐饮业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少数民族餐饮的研究状况

关于少数民族餐饮,许多学者进行大量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个民族地区的民族餐饮业发展状况和对策,或者是某个民族的特色餐饮的建设等,并提出相关建议,其中民族餐饮的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基本上达成共识,如张振霞(2010)对内蒙古民族餐饮的品牌建设进行详细论述,如民族餐饮品牌意识淡薄,品牌形象定位不准等。还有一些学者将民族餐饮与地方经济结合起来,发展民族餐饮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等。而关于散落在城市里的民族餐饮研究不是很多。笔者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北京等一些城市的少数民族餐饮业以及一些随机抽取的顾客进行调查,发现其中一些特点和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让少数民族餐饮的发展受到限制。

二、少数民族餐饮业在城市发展中呈现出的问题

1.家族式经营现象普遍

对北京魏公村附近的兰州正宗拉面和金孔雀德宏傣味餐馆这两家店的调查发现,家族式经营现象很严重,两家聘用员工制度上都有严格的民族和地域限定,如兰州正宗牛肉拉面只招收回族的,而金孔雀德宏傣味餐馆只招收傣族的。另外,招收的员工都是老板家乡附近地区,而不招收其他地域的,呈现出很明显的家族式经营和家族式管理的特点。家族式经营管理,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民族文化的纯净性,但是,常常因为单一的产权限制了发展规模,使其在定位上,层次不高,人员聘用上,任人唯亲,服务质量不能满足顾客心理需求。

2.缺乏营销策略

许多民族餐饮不太注重营销及促销策略,如金孔雀德宏傣味餐馆是有连锁店的,店面相对来说也是规模比较大的。但是,坐落在大学附近却没有对学生顾客有任何打折或者其他的优惠活动,而且几乎没有任何宣传自己品牌的宣传活动。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也发现,许多学生去民族餐馆吃饭,一般都是通过同学朋友之间的相互推荐,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轻易去一个不了解的民族餐厅就餐。同样,兰州拉面具有典型的宗教气息,但是它的规模小,服务员大多不会超过5名,即便是在特殊的节日时,也很少有什么优惠活动,仅作为一种快餐分布在各地,起源虽早,却只有数量上的优势。

3.民族文化特点不突出

少数民族餐饮最大的特色就在于蕴含其中的民族文化,很多顾客选择民族餐厅就是冲着“民族”而去的,想要一种独特的感受。但是,很多时候当顾客进入餐厅后却感受不到民族文化的特点。首先,缺乏对该民族饮食特点和风味的介绍;其次,对推荐的民族特色的食品也没有相关说明,一些菜肴也是吃了后才知道其与众不同,甚至有的吃了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顾客在享用美味的时候很难体会到更深意义上的民族内涵,这让被少数民族食品吸引而来的顾客在感受上和心理满足感上大打折扣,再加上民族餐饮的口味不一定是大众化的,因此,很多新顾客不会有再次光临的愿望。

4.品牌规范性不强

规范性不强是指没有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就拿兰州拉面这个品牌来说,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兰州拉面餐厅,但是店的名字却有很多,如,兰州正宗牛肉面、兰州牛肉拉面餐厅、兰州牛肉面大王等等,名称没有统一规定。而且,经营者也来自多个地区,有甘肃的,青海的,还有新疆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十分不清楚,只知道是兰州拉面。据调查,大多数的兰州拉面餐厅的连锁店都是个人的,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店里提供的品种也都有差别,同一种名称的饭,口味和价格也不一样。这种混乱的现象让很多顾客不敢轻易尝试兰州拉面餐厅。

5.硬件软件设施相对缺失

一个餐厅提供的不仅仅是食物,还要有给顾客愉悦就餐的环境和服务。而很多民族餐饮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到位。店里设施的整齐、卫生以及光线,服务员的态度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缺失。尤其是对于在城市里生存的少数民族餐厅,这一方面对其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民族特色不突出,口味不出众,环境又不惬意,服务也一般,拿什么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餐饮竞争。

三、建议

1.宣传民族文化内涵的营销策略

民族学里告诉我们,食品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和标准。每一种民族饮食都有其内在标准和禁忌,民族饮食中可以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知识、信仰、道德、艺术、法规、习俗以及民族所有成员的能力和习惯,饮食文化反映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相互关系、行为规范、传统的行为方式等。少数民族餐饮在城市中生存的优势就是这种富有浓厚民族文化的食品所彰显出来的民族文化内涵。人们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也让精神沉浸在某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当中。这不仅增加了民族餐饮对城市居民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满足感,对于一个民族宣传自己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有效途径。

宣传民族文化内涵的营销策略,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途径:第一,在民族节日或对于这个民族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能够举办一些宣传活动,规模视具体情况而定,重要的是要附带上一些推荐民族特色饮食的优惠活动。让顾客和路人知道,这一天对于这个民族有特殊意义,再加上一些优惠,很多顾客可能会因为好奇心和实惠而被吸引。第二,在店内的布置上要有自己民族的特色,一些特色饮食的由来和民族饮食的习惯是必不可少的,店内推荐的民族特色也应该附带相关介绍,对于一些不是大众化口味的食品要给予提醒,让顾客在品味佳肴的时候一同品味民族文化。第三,店内设施也应彰显自己的民族特点,服务员的着装要有民族风情的同时,还要有优质的服务态度。

2.提高科学的经营管理

对于民族餐饮,很大的局限就是突破不了家族式管理的限制。受到“小本生意”,“小富即安”的心理影响,再加之秘方等因素,很难进行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规模的限制同时将先进的管理方法也排斥在外,形成恶性循环。少数民族餐饮,尤其是要在城市立足的少数民族餐饮,要适时地突破家族式管理,进行科学的经营和统筹,学习一些成功的餐饮经营管理经验,扩大自己的规模和品质。

对于发展尚慢的少数民族餐饮业来说,科学的经营管理要求,首先,要有一定的目标,法国一位政治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河流只有通向大海,才能够更忠于自己的源头。”有了目标的定位后,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争取一席之地。其次,要有一个具备管理知识或管理经验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管理者,餐饮业里的管理者决定了一个餐厅的餐厅文化。最后,需要一系列的规则,规范员工的行为,井然有序的规则展现的是一个餐厅的精神面貌,只有在一个积极的、有序的环境下,顾客才会有就餐的愿望。

作为在城市生存的少数民族餐厅,不管是什么经营模式,不论规模的大小,科学的经营管理是其能得到长远发展的必备条件。

3.加强品牌的规范化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少数民族餐饮品牌是通过对民族、对地方特色菜肴的挖掘、整理和创新,所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菜系或饮食文化,它不仅包括菜肴本身,还包括饮食礼仪、环境器皿等。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餐饮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品牌特色的,但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正如前面所述的兰州拉面,在城市里的杂乱分布,没有统一的品牌管理,我们很难分辨出哪一个才是正宗的,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而品牌的规范化就应该以塑造良好的形象为出发点,规范自己的品牌名称,完善品牌下推崇的民族特色,提高品牌的定位,以建立顾客的忠诚度,维持和强化品牌优势,实现品牌的良性发展。

对于城市里的少数民族餐饮业来说,首先,要加强对品牌的重视,看到品牌带来的巨大效益,维护自己品牌的权利,尽可能地做大做强品牌。其次,一个品牌一定要做到一致,从做工、原料、味道、餐具、价格、就餐环境以及店面等各方面,要有统一的标准,所展示的民族文化也要一致,而不能仅凭管理者或者厨师的好恶来随意更改一些民族元素。再次,不能只注重品牌的数量,而忽视品牌的质量,与此同时,加强品牌的创新和多样化,扩大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张振霞.内蒙古民族餐饮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9).

[2]C·A·阿鲁丘诺夫,陈鹏.关于饮食民族学[J].民族译丛,1983,(2).

[3]肇丹丹.内蒙古民族餐饮业发展现状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4).

[4]吴思,金器.兰州牛肉拉面与狗不理包子的品牌差距[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2).

[5]金航呈,廖子嘉,等.浅议少数民族餐饮企业品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3,(5).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第6篇

【关键字】:饮食现状; 传统饮食文化; 运用

【中图分类号】TS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2年7月20日,中国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控媒体交流论坛在北京举行。指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中国所有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约为69%”,并指出饮食问题是慢性病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倡导健康的饮食习惯,改变不健康的饮食现状,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

1. 中国当代饮食现状

1.1饮食养生热潮鱼目混杂,难辨真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精神文明不断丰富,中医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吃饱”,“吃贵”;而是“吃得卫生”、“吃得精”、“吃出健康”。也不再是“有病才医”,而是“未病先防”、“延年益寿”。于是,养生热潮接踵而至,电视里养生节目盛行,互联网上各种养生网站相继出现,许多不法分子趁机而入,不少消费者也因此受到伤害,同时出现了许多荒谬的现象,如张悟本: “绿豆包治百病”,绿豆价格瞬间在各个城市疯长。

1.2饮食多元化

饮食多元化即“食物种类丰富”、 “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融合”和“各国饮食文化融入”。 食物种类丰富是指食物、饮品多样化。随着农业发展,蔬菜大棚的出现使食物不再受季节局限,冬季仍可吃到夏季盛产的蔬菜;新兴食物丰富了食物种类;添加剂的应用使许多食物得以长期储存;速冻技术的发明和交通运输发达使许多食物得以长期保存并远程运输;新兴饮品啤酒、奶茶、果汁、咖啡、碳酸饮料等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饮生活”。

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成为当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藏族的糌粑、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蒙古族的手抓肉、白族的乳扇等。饮品有青稞酒、藤酒、马奶酒、酥油茶等。随着经济、饮食的全球化,许多外国美食成为中国饮食的重要部分,如汉堡、炸鸡腿、炸薯条、比萨饼、可口可乐、咖啡等,目前,麦当劳在华门店数量超过1400家,而这类店正是油腻、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来源。这些“洋快餐”以肉食为主,植物性食物极少,其饮食结构极易引发各种慢性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还有不少国家的饮食文化也融入中国,如韩国料理、意大利牛排、日本寿司等。

1.3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即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符合国家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物质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1]近年来,许多不法分子违背食品安全法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各种食品安全事件被频频曝光,食品安全隐患日趋恶化。安全卫生是饮食的前提,只有安全卫生得到保障才能追求饮食的营养、质量。食品安全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3.1食品生产过程

动物在养殖过程中食用不合格的饲料,人们食用该肉类后引发高血压、心脏病、肥胖等危害,如“瘦肉精事件”;蔬菜水果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毒物残留食物中,人们进食后引发急慢性中毒等,如青岛连发的韭菜农药超标致食用后中毒事件;水果中各种化学制剂的使用如催红素运用于西瓜、番茄等。

1.3.2食物加工过程

食品加工过程中为改善食物的色、香、味,达到防腐、抗氧化等目的,许多厂家非法滥用防腐剂、染色剂、香精,如“三聚氰胺奶粉”,此外,为了节约成本选用变质且被污染的食物导致胃肠道疾病、急慢性中毒,如 “病死禽畜肉类加工”。

2.现代不良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2.1饮食不洁

《金匮要略》:“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意指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宜食用,食之有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饮食方式突破了传统的自给自足模式,有钱便能吃到各种美食,然而,许多企业为了利益违背食品安全卫生法,销售不合格产品,导致许多细菌被我们吃下去,如选用腐败、变质的食材,食用这类食品轻则腹泻,重则中毒。饮食不卫生是当代社会的一大不良现象。

2.2饮食不节(饮食无时和食量无节)

一日三餐应遵循早吃早,午吃饱,晚吃少,然而现代生活都习惯晚吃好、吃多,生意应酬、朋友聚会、团圆饭都在晚上。中医认为晚上属阴,机体处于抑制状态,功能较弱,此时肠胃消化能力和机体对营养需求较少,若大量进食,会加重肠胃负担,轻则失眠,重则导致肥胖、胃肠道和心血管疾病。食量无节即暴饮暴食,随着饮食多元化的发展,我们可以吃到各个地区、民族、朝代、国家等各种风味美食,这就是我们暴饮暴食的根源。“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导致消食积滞,损伤肠胃,引起各种慢性病。因此,这样的饮食方式有待改进。

2.3饮食偏嗜

互联网上曾盛行:“我辛辛苦苦爬到食物链顶端就是为了吃肉的。”这正体现了饮食偏嗜的现象,部分人忘记了中国传统膳食结构,主食由谷物转为油炸食品、肉食、甜食、辣食、冷食、烧烤、油炸、膨化食品、酒等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素的饮食。饮食偏嗜是肥胖的主要原因,而肥胖是各种慢性病的主要诱因。

3.传统饮食文化对当代人群的指导

面对当代不健康的饮食环境,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饮食文化的优越性,坚持传统饮食习惯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未病先防、建立正确的饮食养生观。二、坚持平衡膳食结构、补充人体所需气血精津液营养。三、健脾养胃、调理阴阳、三因制宜。四、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按时规律进食,远离不健康的食品。五、辨证进食,根据自身体质合理搭配饮食,真正实现饮食养生。

4.中医传统文化指导健康饮食运用

传统饮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整体观和辨证进食方法,坚持“审因施食”、“三因制宜”、“辩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遵循“阴平阳秘”的健康观;“药食同源,寓医于食,去除诱因,健脾调胃”的养生观,[2]使机体维持动态平衡,以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国传统饮食方法是最科学的饮食方法。

面对当前各种不健康的饮食现状,我们应当呼吁广大人民群众传承中医传统饮食文化,积极改善我们不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对此我们将以两条路线指导人们健康饮食。

第一条是“社区路线”,通过社区医疗护理开展健康饮食咨询,弘扬传统中医饮食习惯,使中医饮食养生观念深入人心。近年来,社区护理在中国发展蓬勃,其上门进行健康教育,更是惠及社区各个家庭。我们可以先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中医传统养生知识,然后开展健康咨询,接受别人饮食咨询或主动上门服务,医护人员应该熟练掌握并运用中医理论及技能,熟知一些常食食物和家常菜养生功能,进而能够帮助咨询对象全面分析,介绍相应饮食食谱、指导其宜食宜忌。

第二条是“餐饮路线”,是通过饮食养生餐饮店直接传播中国饮食养生食疗和药膳文化。培训相应的厨师,制定养生菜谱;培训点菜员,使之能够对客人的养生目的和身体现状进行分析,介绍相应的食补菜谱供顾客选择,同时向顾客介绍平常饮食生活宜食宜忌。

通过以上两条路线,科学的指导人们健康饮食,从而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以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并且推广中医文化的目的,使老百姓真正了解中医文化。

参考文献: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第7篇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地区 少数民族 饮食文化 开发与保护

俗语道“民为国之本,食为民之天”。饮食是我们人类得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不但承担着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担负着增强人们体质的重任,而且对繁荣经济,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无数的饮食产品中,广西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的饮食呈现出独特的韵味,这主要是由该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的。近些年,随着国家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该地区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对广西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仍显欠缺,不能充分地发挥出丰富旅游资源的作用。

一、广西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

广西北部湾地区是壮族、瑶族、京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这些少数民族的食史、食事、食俗和食风构成了该地区少数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

1.壮族的饮食文化特点。壮族是古老农耕民族中的一员,主要分布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南宁、武鸣、上林、钦州、上思等市、县。壮族的饮食原料异常丰富,风味食品众多,主食有白薯饭、南瓜饭、八宝饭、竹筒饭、生菜包饭、五色糯米饭等;副食有血生、鱼生、鸭酱、蜗牛脍、烤香猪等;汤类有田七鸡汤、完瓜汤等,酒有田七酒、肝胆鸡杂酒等,饮罗汉果茶。这些传统的饮食风味独特且有健身、治病的功效。

2.瑶族的饮食文化特点。瑶族散居在防城港市和上思县的十万山区各乡镇,因此靠山吃饭是瑶族饮食文化的显著特点。他们的主食主要有稻米、玉米、杂粮、红薯、芋头、粟米、高粱、荞麦等;副食品更多,除狗肉外的肉类无所不食,蔬菜不管是家种还是野生都属于食用范围。瑶族风味特色食品有五色饭、无骨板鸭、蛋壳饭、美味羊肉席等等。

3.京族的饮食文化特点。京族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500年前从越南迁徙至此。他们以的主食有大米、甘薯、芋头;肉食主要是鱼虾。京族的鲶汁具有色泽澄黄、味道鲜美的特点,是京家人上等的调味品;京族的特色风味食品是特别香甜脆口的糍粑—风吹糙;女人喜欢嚼槟榔,男人爱吃烟。

二、广西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策略

(一)加强民族饮食文化的创新力度。饮食特色是发展饮食市场的关键,广西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在保持该民族古风犹存、原汁原味、形式多样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民族饮食文化的创新,要逐步向都市人的口味进行转变。

1.口味要创新。坚持民族传统饮食的原则,依据科学、健康和营养的需求,用现代公工艺改进民族饮食,针对民族菜肴中的酸、辣、香等风味适当地进行改进,从而使广西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更趋向本土化,更加接近大众口味。

2.器具要创新。广西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饮食中的药膳、菜具及缸汤等器具需要增加科技含量以突出民族特色和美观程度,让旅游者在消费的同时还能够逐步了解广西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审美情趣和文化情趣。比如,瑶族的打油茶器具就可以向精美、可供收藏的途径发展。

3.饮品要创新。广西北部湾地区属于热带气候,野疏奇果丰富,为制取健康、新鲜、自然的果汁饮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再加上广西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的饮品制作方法,为该地区民族饮品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潜力。

(二)丰富进餐方式。广西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的特色食品开发既能够满足游客的食欲,能够让游客在食品制作的过程中了解民族知识,更难能可贵的是,丰富多样的进餐方式可以使游客充分品味广西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在广西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要解决游客的腹饱问题很简单,给游客讲解民族特色食品的制作技术也不难,但是要让游客真正读懂蕴含在饮食过程中丰富的民族饮食文化不是一件易事。广西北部湾地区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的进餐风俗,比如像喝交臂酒、串杯酒等。通过丰富进餐方式,游客可以充分感受到广西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崇尚互助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树立正确的饮食文化资源观。长期以来,饮食从满足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逐步转变为一种文明的享受,甚至在饮食中渗透着艺术美感。广西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同时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广西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就要对饮食文化的资源进行广泛的调查和分类,从而建立起饮食资源的信息系统,且给与及时、正确的评价,认真分析开发的潜力和吸引力,清楚地了解广西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的资源类型。饮食文化的资源包括饮食文化的知名度、可接受性、可开发性、历史价值、开发环境的保护、社会影响及与其他文化资源的联系等。只有树立正确的饮食文化资源观,才能真正实现饮食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双赢。

(四)加大宣传力度。广西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自本民族发源、在本民族流传,要使这些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为外地的游客所了解,必须要加大对民族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民族文化与民俗旅游是统一的整体,二者要相辅相成,互相依托。因此,要进一步开发广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需要走用民俗旅游来促进民族饮食文化发展的新路子,并且还要以民族文化的研究与发掘为前提,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信息手段,让更多的游客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从而为民族饮食文化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广西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资源丰富,只要合理开发与保护,不断创新,把旅游者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就一定能极大地促进广西北部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试析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J].学术探究 2009,6:67—70

2.徐靖彬.瑶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历史学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04:23—28

3.杨艺.桂北红瑶饮食文化与旅游开发[J].柳州师专学报 2009,(5)

4.龙胜民族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2)

备注: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饮食文化研究,编号:11BJY040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第8篇

关键词:南京;饮食文化旅游;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一、饮食文化旅游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使得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相关联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当下线上线下热门的旅游话题。学者赵荣光把“饮食文化定义为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1],即食生活、食生产、食思想、食事象、食风俗的总称。

二、南京饮食文化资源

1、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类型

南京的饮食文化包括京苏大菜文化、鸭文化、野菜文化和小吃文化。京苏大菜历史悠久,受人文荟萃的熏陶,京苏大菜名菜众多,蒸鲥鱼、酥鲫鱼、凤菜心、罐罐肉、炖生敲、素什锦菜、炖菜核、八宝一棵松、松子熏肉、扁大肉酥等都非常有名。南京人鸭的消耗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且历史悠久,有板鸭、烤鸭(北京烤鸭的前身)等,形成鸭文化。南京人素有“一口饭一口草”的传统习俗,野菜中的马兰头、芦蒿、脑等十分热销,形成野菜文化。南京小吃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种繁多,著名的夫子庙小吃响彻全国,形成小吃文化。

2、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特征

(1)底蕴深厚的文化历史。江南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不少古诗文中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江南美食情结,读来令人食指大动。如坡的《惠崇江上晚景》中描写到,“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河豚留下了一段段东坡居士的江鲜情缘。辛弃疾的《鹧鸪天》中描写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中描写到“马渡江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荠菜、苜蓿头等自古就是南京人爱吃的野菜。郑板桥的“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可见鲜笋、鲥鱼也是郑先生的最爱。而在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及《随园食单》、《白门食谱》等书中都有关于南京美食的记载。(2)原汁原味的清香口味。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接纳了五湖四海的人。“南京菜”就是原汁原味、不咸不淡、小资情调。利用时令原材料,体现了菜肴的原汁原味,对成菜的要求是,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淡而不薄,浓而不腻,突出原材料的本味。其风味特点主要表现在口味醇和、咸淡适中、适应面广、原汁原味。(3)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南京菜讲究刀工,擅长刀技,技艺高超的厨师,用一把普通菜刀,或雕或刻,或镂或削,可以做出多种花样造型,如月季、、荷花等,在品味这一道道美味佳肴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雕细琢的工艺品,让人不忍心去下口,不得不感叹厨师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4)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2]。南京为十朝都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如南京有正月初八上灯,十八落灯,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南京人元宵灯节期间的食俗。三月三这天,南京人用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四月初八在南京郊区有吃“乌饭”(青精饭)的习俗。饭是以南天烛(一名青精树)叶捣烂滤汁泡糯米,晾干蒸煮而成,据说人吃了能强筋骨、益气力,被誉为“仙家服食”等。

三、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饮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目前南京餐饮市场上将饮食与文化结合起来的主题餐厅屈指可数,一些因为定位不明确、菜品和服务不佳,曾经“名噪一时”的主题餐厅已经倒闭或者“奄奄一息”。究其原因是在满足旅游者的基本温饱需求的同时,饮食文化的挖掘比较浅薄,仅从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难以深层次的体现文化特色。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旅游者不仅仅只是为了品尝美食而出来旅游,更要满足精神上的文化追求。

2、旅游项目参与性不强

近年来,美食节目大行其道,前有《舌尖上的中国》,紧接着香港明星谢霆锋加盟《十二道锋味》携好友跨界做“厨神”挑动国民味蕾,掀起舌尖之旅。美食制作过程所展现的诱惑不亚于品尝美食,而南京旅游市场上目前能让游客直接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少之又少,旅游项目缺乏参与性,单就品尝美食,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品牌营销意识薄弱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经离我们远去,饮食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商品,要有自己的运营方式和商业包装机制[3],在旅游市场上需要品牌营销战略,而目前旅游市场上有品牌辨识度的饭店极少,仅有的几个如“南京大排档”、“狮王府”、“绿柳居”,大部分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包装和宣传,品牌营销意识薄弱,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4、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苏菜属于菜系,南京菜又属于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被称为“京苏菜”,地方特色明显。近些年来,许多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纷纷引入外地菜肴如川菜、粤菜等,菜品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口味繁杂,菜肴中混杂了其他菜系的特色,失去了本帮菜原有的味道,游客难以再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京苏大菜,地方特色不再突出。

四、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打好文化牌,提升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南京拥有深厚的民俗饮食文化底蕴,挖掘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对一些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加以开发利用来提升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在文化上做文章[4]。另外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节庆展、美食节等活动,利用微电影微视频展播、讲解员现身说法讲解美食渊源,图文并茂地呈现出南京的饮食文化风情,把文化注入饮食中,增强南京饮食文化旅游的竞争力。

2、激发游兴,提高游客参与度

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开发一些参与性比较强的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参与制作美食,体味其中的乐趣。比如在品尝南京小吃蟹黄汤包时,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包汤包的乐趣,品尝汤包时可以告诉游客十二字要领: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吮汤,让游客回味无穷。南京的盐水鸭非常出名,可以在品尝盐水鸭时,引导游客亲自制作盐水鸭,最后作为地方特产带回家乡等。游客在体验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美食制作的方法,而且还体验到制作美食的乐趣,提升游客的游兴。

3、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竞争力

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游客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开始追求品牌、质量。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对产品进行包装宣传,提高品牌的辨识度。并利用广告宣传、节庆活动、美食活动如“农业嘉年华”、“南京美食节”等进行大力宣传,打响知名度,塑造出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从而塑造出南京地域的文化名片。

4、挖掘特色,体验地方风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方特色饮食是经过长年累月、世代相传而形成的,也是地方饮食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人文情怀,传承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让游客体验到当地风味特色饮食,是南京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比如南京人喜欢吃野菜,可以开发别具一格的野菜宴;南京十大小吃非常出名,可以设计专门的旅游线路来品味地方小吃等,把原汁原味的民间菜肴挖掘出来,才能满足当代人寻求回归自然的饮食新风尚。

参考文献:

[1]王健.青岛市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

[2]王晓文.试论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以福州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3):112-115.

[3]李双莲.湖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