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

学语文杂志 省级期刊

Learning Chinese

杂志简介:《学语文》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6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4-1036/H,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论平台、备课网页、考试园地、读写频道、汉语广角

主管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际刊号:1003-8124
国内刊号:34-1036/H
全年订价:¥ 160.00
创刊时间:1960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安徽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7
总发文量:3162
总被引量:443
H指数:8
立即指数:0.0035
期刊他引率:1
  • 利用汉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耿怀海 刊期:2007年第05期

    课标要求:“各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拓。积极利用。“两汉文化看徐州”,而沛县是两汉文化的源头。两千年来,汉文化的积淀和发扬,使这里物华天宝,

  • 也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宋锦玉 刊期:2007年第05期

    一直以来.“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语文教育的定性定位”都是语文教学改革中争论的热点,几乎每一次改革都要涉及到这些问题。经过数十年“拉锯式”的讨论.尽管有些方面的看法趋于接近,但未形成真正的共识。学科的定性一直在“工具性”、“工具性与思想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徘徊不定,纠缠不清。

  • 尝试学习方式的转变

    作者:胡寅初 刊期:2007年第05期

    现有的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进取心和热情,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也导致了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不良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这既是本次课程改革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也成了检验其成败的标志性指标。

  • 优化课堂提问的思考

    作者:刘淑玉 刊期:2007年第05期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关键的一环,是课堂交流的桥梁。有质量的提问是组织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抓手。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与老师、作者对话从而牵动全文理解。那么该如何优化提问呢?

  • 《三颗枸杞豆》学案编制、应用和思考

    作者:陈永红 刊期:2007年第05期

    学案的提出源于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用学案教学是这种理念的实践和具体化。用学案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更有效训练与提高。

  •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感悟

    作者:王春燕 刊期:2007年第05期

    2007年4月13日.我校举行了由中国科协主孙、安师大附中承办的“聚焦课堂——普通高中新课程课改研讨活动”,共有请文、数学等七门课开设了公开课,进行了交流研讨。我们语文课上的是必修3梳理探究部分中的“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 智慧的谎言——《隆中对》与《出师表》教学后记

    作者:邵翠兰 刊期:2007年第05期

    渚葛亮,妇孺皆知,在古代文学作品里是智慧的象征。他非凡的才情,仅从《隆中对》与《出师表》(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语文》)两文就可见一斑。

  • 《庄周买水》教后反思

    作者:王桂英 刊期:2007年第05期

    《庄周买水》是一篇寓言式的杂文,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亦即根据杂文针砭时弊的特点.具体理解本文所批判的社会现象。但同时本文又具有较强的艺术特色。荒诞有趣的故事新编体、化用典故寓庄于谐、幽默诙谐碴含讽刺的语言风格,

  • 最叹红颜——从焦仲卿形象看刘兰芝的人生悲剧

    作者:陈飞 刊期:2007年第05期

    提及《孔雀东南飞》,人们总是习惯性地给诗中双双殉情的男女主人翁的命运这样定位:处于封建宗法礼教桎梏下的青年男女为了寻求自由爱情的不屈服的反抗行为和他们的悲剧命运。笔者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反复细读.感觉对于文中男主人翁焦仲卿的定位有些高。

  • 《故乡》中杨二嫂形象的主题意义

    作者:张庆刚 刊期:2007年第05期

    《故乡》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如果说闰土的命运代表了20世纪初中国广大贫苦农民的共同命运.闰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社会现实的话,那么杨二嫂这一形象则是另一群破产者——城市小市民的代表,她的命运和遭遇,从城镇小市民的角度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衰败、萧条和没落.反映了社会破产的广泛性。

  • 《荷花淀》中的男人们

    作者:赵兰芳 刊期:2007年第05期

    《荷花淀》是孙犁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作为主角,以细腻灵活的笔触生动地描写了她们的感情世界、成长历程,表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特有的美:勤劳贤惠、聪敏能干、温柔多情、勇敢坚贞。而以水生为代表的男人们只是配角,然而《荷花淀》中的这些男人们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却颇有些不同凡响,体现出一种先进的创作...

  • 对课与语文教学

    作者:卢晓 刊期:2007年第05期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学的复兴之路有加快之势。作为国粹之一的中国楹联,也越来越受到中国文化界、教育界人士的青睐。近几年,不论是高考全国卷,还是部分省市卷都时有楹联试题的出现。一时间,让传统楹联走进语文课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如何将楹联与语文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是摆在不少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新的...

  • 生本对话: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批判意识

    作者:鲁峻 刊期:2007年第05期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古代学者王充曾批判过那些在阅读中只会信师是古.不会质疑问难的人。他认为,只有持批判的阅读观,才能在阅读活动中发现问题,领会文本的意蕴。在个性化阅读观看来,阅读是一个动态多变的运动过程,文本的解读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所以.阅读批判一定要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把读者的观点置人文本....

  • 浅谈中学语文讲读课教学的两种新路径

    作者:汪盛梅 刊期:2007年第05期

    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实际能力。我在中学讲读课上尝试了两种教学路径:一是读写一体化,以写作促进阅读,让学生当“小作家”;二是鼓励学生对讲读作品质疑和鉴赏,当“小批评家”。

  • 小议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

    作者:赵晔 刊期:2007年第05期

    谭程改革以来,特别是《新课标》颁行以来,新课程理念犹如一股春风.吹进了语文教学的园地,给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广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归,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推行。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多了“欢声笑语”.有了掌声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