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评论

新闻与传播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Review

杂志简介:《新闻与传播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3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900/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新闻传播学、媒介化社会、广告与媒介经济、传播与文化、跨文化传播、新闻传播史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
国际刊号:2096-5443
国内刊号:42-1900/G2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1930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777
总发文量:180
总被引量:888
H指数:12
引用半衰期:4.1111
期刊他引率:0.9231
平均引文率:16.7143
  • 基于态度理论的国家形象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李贞芳; 方新子; 刘练 刊期:2015年第01期

    国家形象作为人们对一国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的态度,在品牌传播和公共关系的语境下,其形成的来源的研究一方面倾向于媒介中心论,关注媒介中的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形象的研究多集中于媒介中国家形象的描述,或者作为原产国的国家形象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对于影响国家形象建构的因素的实证研究尚少,而且研究视野通常都集中在文化,企业品牌形象向国...

  • 无声大众的武器:进步主义“耙粪者”的新闻生产与社会想像

    作者:王金礼 刊期:2015年第01期

    以暴露政治的腐败、经济的堕落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揪出坏蛋"为基本内容,美国19—20世纪之交的大众化杂志、廉价报纸依托采访、调查与文献梳理等全新的新闻手段,关注民主、关怀民生,形成了一套具有深刻社会理解和伦理情怀的新闻实践与新闻理念。这一被称为"耙粪新闻"新闻实践与新闻理念不仅成为当时社会改革、社会转型的助推器,...

  • 谁是“公众人物”?——重探“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及其后续案件

    作者:李洋 刊期:2015年第01期

    公众人物术语源于"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及其后续案件。本文从法学方法的角度对相关案件的判决书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公众人物"在美国司法判例中并不是一个特征明确的概念,而是一种具有高度价值相关性的类型。作为一种类型,"公众人物"无法通过下定义的方式界定,只能按照一定价值取向进行类型归属。但在中国语境下,公众人物术语的含义及其理论...

  • 理论价值:马尔库塞的传播语言仪式化问题

    作者:夏冠英; 张新 刊期:2015年第01期

    本文认为,马尔库塞对传播语言仪式化问题的讨论,展现了问题认识的一种路径,揭示了相关问题极权的特点,另外,对于传播中的意识形态问题还昭示了一种新的生成方式。

  • 社交媒体与“行动型记者”:基于政治参与视角的考察

    作者:冯强 刊期:2015年第01期

    社交媒体成为新闻从业者工作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重要工具,这种使用带来何种政治效应?本文探讨了新闻从业者的四种社交媒体运用模式及其政治参与效应,并从人口统计学、组织因素和心理因素等方面加以探讨。调查发现,"公共表达"、"后台披露"和"工作运用"等使用模式对政治参与具有积极影响,"职业扩散"对其社交媒体政治参与具有消极影响。组织因...

  • 基于可用性视角的用户技术选择与接受研究——以智能手机密码系统为例

    作者:刘丽群; 李晨琛 刊期:2015年第01期

    用户对技术的选择和接受是媒体实践和数字媒介技术应用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文章以智能手机密码系统为例,从可用性视角出发对媒体实践中的用户技术选择与接受进行了研究。通过控制实验和问卷调查,文章发现在效率、可记忆性、低出错率、主观满意度四个可用性维度上九宫格图形密码的表现均优于文字密码。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可用性是影响用户技术...

  • 论网络吐槽解构大众文化神话的功能——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作者:刘建明; 郝永华; 杜瑞雪 刊期:2015年第01期

    根据罗兰·巴特的神话学理论,大众文化通过其符号的表意机制,具有构建大众神话的功能。本文将该理论运用于流行电视节目的分析,认为《爸爸去哪》电视符号精心建构了关于"好爸爸"的当代神话。但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好爸爸"神话遭到解构,说明网络吐槽具有解构大众文化神话的深度功能。应辩证看待网络吐槽对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的解构,一方面它导...

  • 西方新闻摄影中死亡主题的视觉文化分析——以近十几年部分荷赛世界新闻摄影奖和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图片为例

    作者:傅平; 罗熙 刊期:2015年第01期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已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视觉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继原始图腾时代、文字时代之后的第三个时代。在电影、电视、报纸、书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介不断发展而制造出种种视觉符号的同时,信息的可视化便得以加强了。而摄影作为视觉时代主要的视觉媒介之一,在视觉文化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其中,摄影和死亡主题的紧密联系给视...

  • 媒介融合视域下我国传统媒体转型与制度创新研究综述

    作者:周茂君; 李抟南 刊期:2015年第01期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媒介融合视域下传统媒体转型与制度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新媒体融合传统媒体的研究;用互联网思维推进新老媒体"一体发展"的研究;关于传统媒体转型取向的研究;对传统媒体转型具体操作思路的研究;对媒介融合风险的研究;媒介融合视域下制度创新研究。从时间上看,对于媒介融合视域下传统媒体转型的研究由浅入深,在态度上则经历...

  • 清代“邸报”版本问题初探

    作者:孔正毅; 王书川 刊期:2015年第01期

    清代是我国古代邸报发展的辉煌时期。由于清代邸报的经营管理是"提塘"与民间报房共同参与,在邸报的出版发行上,政府与民间双管齐下,因此,清代邸报的版本存在较为复杂的状况。论文就清代邸报的版本形态,作一系统考察,认为清代邸报版本形态复杂多样:抄本与印本并行;存在"一源多本"、"大号本"、"小号本"、"官本"、"非官本"等现象。清代邸报版本的多...

  • “抗战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盟国的媒体交往与宣传合作

    作者:李习文; 郭镇之 刊期:2015年第01期

    本文以抗日战争时期重庆阶段国民政府外交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的相关活动为考察对象,系统梳理了中国政府积极发展与盟国新闻界和政府宣传机构的紧密关系、创造条件展开对外宣传的史事,对抗战新闻史研究略作补白。本研究获得的启示是,借势用力的国际合作是有影响力的外宣方式,对外开放、搭桥铺路,通过更有公信力的他人喉舌表达和捍卫...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报群众工作部的历史演变

    作者:芮必峰; 贾南; 郭云涛 刊期:2015年第01期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非常重视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党的生命线,是党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党报群众工作部,简称群工部。党报群工部从20世纪50年代建立,到80年代重获新生,90年代之后逐步边缘化,走到最后的撤并。本文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和深度访谈,通过文献资料整理和对《安徽日报》等传统媒体群工部相关负责人的采访记录两条线,力图梳理党的新闻...

  • 近代“有闻必录”观念的是与非

    作者:郭冲 刊期:2015年第01期

    "有闻必录"是我国近代新闻史上重要的新闻传播观念之一。它的出现虽稍晚于第一批近代报刊,但其演变贯穿了整个近代新闻事业,成为对新闻事业尤其是新闻业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闻观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着全景式地展现"有闻必录"观念的来源、发展及实践,探讨其内涵特色与其百年来备受争议的原因。

  • 来华传教士对美国感知中国形象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李霄鹍 刊期:2015年第01期

    本文简要考察了美国的中国形象知识来源,指出商人、传教士和外交官(军人)群体构成了美国对华直接观察认知的源头。这其中,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传教士通过著书立说,发行报刊,回国后巡回演讲,在对华关键问题上游说美国决策高层甚至总统本人等多种形式向美国各个阶层传递中国形象,成为影响美国中国观的重要的知识和舆论来源。

  • 对“广告社会化”与“社会广告化”的批判分析

    作者:戴海波 刊期:2015年第01期

    本文借助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的观点,从广告传播功能和影响的角度对"广告社会化"和"社会广告化"的现象进行了一番批判分析。文章认为,"广告社会化"是广告工具理性凸显和放大的过程,这不仅加剧了广告对消费者的控制,而且导致消费主体的"异化"和文化的毁坏。"社会广告化"则通过广告特有的话语理念和叙事方式向消费者渗透,使其沉迷在广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