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闻写作技巧

新闻写作技巧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7 15:06:20

新闻写作技巧

新闻写作技巧第1篇

关键词:报纸新闻;采编;写作;技巧

报纸新闻作为传统的纸媒,在媒介传播中有着重要的贡献,但是信息时代的发展迅猛,对于报纸新闻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网络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是报纸无法做到的。所以,就需要从内容出l,提高在采编和写作中的技巧,从而提高报纸新闻媒介的竞争力。

一、报纸新闻的采编

报纸新闻工作者在采编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发掘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在进行采访的时候一定要真实可靠,不能够为了追求时效性而放弃准确性,同时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在不丢失真实性的情况下,选取更能够感染到读者的角度。

(一)新闻采访是注重挖掘新闻

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要具备一双敏锐的严谨,能够善于捕捉具有新闻性的线索,更深层次的进行挖掘。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通过群众的反应、政府政策法规的推广和实施,或者是各类会议中的会议资料进行分析与挖掘,从中找到新闻素材,发掘新闻线索。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群众中所具备的新闻肯定非常的丰富,新闻工作者要经常和人民群众沟通交流,从中寻找新闻线索和素材。

(二)新闻采访工作细致,注重真实性

现场采访工作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只有在采访现场认真观察,才能够在写出优秀的新闻。新闻工作者在采访的现场不能够进行细致的观察,整理完善的资料,会导致报纸的新闻报道内容枯燥乏味。采访素材粗略,写出的新闻内容给观众的感觉就是模糊不清晰、没有吸引力。形象、立体、真实的新闻才能够吸引到受众的关注,才能够培养一批忠实的读者。甚至为了追求时效性,采访没有坚持到最后就会去进行写作,这样不能够保障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采访的大忌。所以在现场采访的时候,一定要对现场环境进行仔细观察,对于现场的采访记录尽可能的完善详细,同时确保真实性。

(三)优秀的观察角度

采访的过程中,优秀的观察角度不仅能够提高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能够丰富采访内容的渲染力。在自然灾害的抗洪救灾行动中,军队士兵或者是受灾群众特写镜头,能够渲染读者的情感。这类的角度观察能够给予新闻的写作更丰富的内容。

二、报纸新闻的写作

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写作思路,从标题的拟定、写作的模式、新闻内容、写作手法等几个方面入手,几个方面统筹兼顾才能够写出优秀的报纸新闻作品,从而提高报纸新闻的竞争力。

(一)报纸新闻的标题拟定

读者在进行新闻阅读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就是标题,一个简明扼要的新闻标题是吸引读者眼球的关键所在。标题是新闻写作的开始,标题要求凝练简介,并且通过标题传达给读者内容的主要信息,才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标题的拟定也不能为了追求简洁而失去了趣味性。不同的新闻内容可以适当的选择不同的新闻标题。在拟定新闻标题的时候,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从而适应读者的理解能力。

(二)报纸新闻写作模式的创新

新闻写作区别于其他的文学写作,在进行新闻写作的时候要遵循“5W1H”原则,即“why、what、where、who、when、how”。在写作的时候需要用最为简洁的语言将请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完全的表述出来。在进行新闻写作的时候,要突破固定的的写作条框,展现作者的个性,在题材和写作风格上进行创新,才能够提升报纸新闻的竞争力,在新媒体时代站稳脚本。新闻写作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加入流行的词汇,使得新闻能够更加的具有可读性。新闻写作虽然区别于其他的文学写作,但是可以进行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丰富新闻的写作模式。

(三)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写作的基本

新闻讲究内容为主,新闻反映的必须是客观和真实的。记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写作形式增强新闻作品的真实性客观性。适当的加入采访图片和引用新闻人物的原话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模糊不清的、具有主观色彩的词眼。

三、总结

信息时代,网络新闻的飞速发展,挤压报纸新闻的发展空间。但是网络新闻存在着缺点和弊端,报纸新闻抓住自身的优点和特长,提高报纸新闻采编写写作的质量和技巧,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才能够不被时代所抛弃。

新闻写作技巧第2篇

“俏”,《辞海》中指出,⑴容态轻盈美好。⑵谓商品销路好,价格涨。那么,经济新闻怎样才算“俏”呢?笔者认为,所谓“俏”的经济新闻是指那些写得美好、俊俏,深受受者青睐的经济新闻,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经济新闻题材选择上的“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的人空前多起来,他们在观察着、思考着改革开放的前景,经济体制的变化、社会经济生活演进的趋势,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对新信息、新事物、新道德的心理渴求十分强烈。我们记者务必站在时代和党的大政方针的高度,多多思考所采访的经济新闻事实有无普遍意义,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处在何种位置,如果是新生事物,要分析其有没有生命力。最为重要的,务必注重采写社会经济生活的“热点”和“难点”。社会经济生活的“热点”和“难点”,是改革开放中新旧体制产生剧烈撞击的部位,也是人们谈论、关注的热门话题,它题材重大,问题尖锐,激荡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主旋律中最高亢的音符,具有强烈的社会典型性,蕴含着极大的新闻价值,一旦报道出去,就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产生强烈反响,选择这样的新闻题材写成的新闻正是 “俏”的经济新闻。

请欣赏人民日报记者顾兆农写的经济新闻《哦,这米,这价》①:

2月10日,收到了湖北省京山县朋友送来的4盒大米,共4千克,每千克1个精美的盒式真空包装,盒子上标明:统一零售价22元。也就是说,这大米每500克的零售价是11元!

如此价格的大米,闻所未闻。一打听才知道,这米是“京山桥米”中的极品,粒粒晶莹透亮,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殊荣。充满喜气的大红色包袋里有一份“正宗桥米原料粮种植收购协议书”,甲方是京山县京和米业有限公司,乙方是京山县孙桥镇蒋家大堰村村民委员会。协议把种植这“京山桥米”的曾宪宏等13位孙桥农民的名字一一列了出来,每户种植面积多少也一一告示,总面积仅为65.8亩。

乙方承诺,严格按照传统的种植模式和现代农业绿色食品的标准耕作,精选优良种子,不施农药,施用农家肥、饼肥等,保证不掺杂其它地方的同品种稻谷……甲方承诺,在合同期内,保证收购价高于同期其它任何地方同一品种的价格,每年向乙方无偿提供一定的地力、环保补偿费,用于土壤和环境的保护工作……

该协议的签订时间是20__年4月,有效期8年。礼品袋里的附件还说明,20__年以来,每年从孙桥米业基地收购到的桥米总量,大数相当,小数有异。其中,20__年10月收购数为4年来最低,总量为26286千克。

物以稀为贵。哦,这米,这价!

笔者读了经济新闻《哦,这米,这价》,被深深地感动了。这取决于这一经济新闻题材的“俏”,即带有新颖性、独特性、显著性和典型性,这样的经济新闻就最能吸引读者。本来记者收到朋友送来的4千克大米,这是极为平常的事。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事情,司空见惯,普普通通,不以为然,但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环境下,便有了新的意义,成了我们书写经济新闻的新颖、独特、深刻的题材。记者正是从“这大米每500克的零售价是11元!如此价格的大米,闻所未闻。一打听才知道,这米是‘京山桥米’中的极品,粒粒晶莹透亮,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殊荣”出发,用自己灵敏的“新闻鼻”,及时嗅出“充满喜气的大红色包袋里有一份‘正宗桥米原料粮种植收购协议书’”这一新奇而独特的味道,由于只写此“味道”,不写别“味道”:“协议把种植这‘京山桥米’的曾宪宏等13位孙桥农民的名字一一列了出来,每户种植面积多少也一一告示,总面积仅为65.8亩。”“该协议的签订时间是20__年4月,有效期8年。礼品袋里的附件还说明,20__年以来,每年从孙桥米业基地收购到的桥米总量,大数相当,小数有异。其中,20__年10月收购数为4年来最低,总量为26286千克。物以稀为贵。” 由于记者坚持做到追求深,发现独家观点,是实现差异化采写的首要途径。同样的新闻事实,同样的枝干,在有的记者笔下枝繁叶茂花香果硕,而在有的记者那儿却只能颓枝败叶芳华散尽,这就是记者有没有比别人看得“更深一层”能力的结果。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万事万物,千变万化。对此,有人在写经济新闻时,不是如同《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东张西望,应接不暇;就象卖豆芽的没拿秤——乱抓。写出的经济新闻,或似懒娘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让人望而生厌;或似白水煮青菜——既平又淡,让人食而无味。如果作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追求新:发现独家视角,选择新颖题材,围绕新颖题材去写,就能够把经济新闻写得“俏”起来,方能得到广大读者热烈欢迎的。发现经济新闻的新颖题材,这种独家观点并不是灵感闪现,它是在新闻实践中长期锻炼提升的结果,是一种厚积薄发。具体到某一次采访(编辑)过程,它又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独特见解、深刻解读和全面剖析基础之上的一种判断,是对经济新闻事实的深刻把握。

二、经济新闻主题揭示上的“俏”

社会经济生活的现象是直观的、外露的,而经济生活的本质是内在的、隐蔽的,我们只有借助马列主义、思想的显微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对那些错综复杂的、充满矛盾的、不大定型的社会经济生活、经济现象和经济事物,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认识,写作的经济新闻主题思想才能揭示新闻事实的“真谛”。

记者何聪写的经济新闻《本报记者走访淮河蒙洼蓄洪区,这里的群众说——“今年受灾没遭罪”》②,正是主题“俏”的经济新闻,请欣赏原文:

安徽阜南蒙洼蓄洪区蓄洪后,136个庄台中有77个庄台的 交通完全被大水阻断,成为“湖泊”中的“小岛”,物资进出比较难,庄台上万余受困群众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送米送面、送医送药,安徽通过各种措施确保群众有地方住、有饭吃、有清洁水喝、有病能医,大水过后没有发生大疫情,防止群众受灾又遭罪。

“今年与20__年可不一样了,不用遭罪了。目前生活基本没有受到大的影响。”走进“小岛”王家坝镇的郎楼庄台,村民郎泽旗高兴地说。20__年夏天,这个长120米、宽70米的庄台,主体工程如水泥路、坡台等已完工,没有房子,只有帐篷,临时居住的46户灾民,因为帐篷不够用,有的人家只能用塑料薄膜遮风挡雨。如今的郎楼庄台,早盖起了150来间房屋,70多户300多人户户有住房。

记者何聪报道了阜南蒙洼蓄洪区蓄洪后,安徽通过各种措施确保群众有地方住、有饭吃、有清洁水喝、有病能医,大水过后没有发生大疫情,防止群众受灾又遭罪的经验。他既没有写多少条经验,也没有罗列多少个典型,更没有选择什么重大主题,而是把视野投向阜南蒙洼蓄洪区,聚焦蓄洪后受灾群众的生活体念,充分揭示了“今年受灾没遭罪”这一主题思想,这样的策划很有心,这样的采访很扎实,这样的主题提炼很巧妙——可谓平实而“不同凡响”。在全国,在往年,不说绝无仅有,也是比较罕见和难能可贵的。这充分说明,《人民日报》的总编辑、编辑、记者们在挖掘经济新闻主题思想方面是肯下大功夫的,不仅敢于开“第一腔”,而且善于开“第一腔”。

三、经济新闻角度表述上的“俏”

《长江日报》刊登的经济新闻《拾煤渣者说……》③,荣获1993年度“全国14城市头条新闻竞赛”一等奖,是当之无愧的,笔者读了这条经济新闻,不禁拍案叫好,现抄录如下,请读者欣赏:

昨天是8日18日。对于生意人来讲是个“要发”的吉祥日子,可记者在武汉抗菌素厂锅炉站碰到拾煤渣个体户肖喜生时,他却一脸愁容:“以前这里的黑煤渣再也看不见了,拾这里的煤渣难赚钱了。”回忆起过去的好光景,肖喜生脸上漾起笑容:“我与武抗锅炉站打了8年交道,这里的煤渣一直都是黑的,含炭量高,掺在土里制砖,既节土又节煤,每次送到砖瓦厂都能卖出好价钱。”

“现在不行啰。”他脸上由睛转阴,“自从今年元月份以后,这里的煤渣就越来越白,砖瓦厂不要了,只好*价卖给市政公司修路,每个月收入少了一大截哟。”

“你问为什么变白了?”老肖连连感叹:“改革的威力大哟!以前来拖渣,常常看见锅炉站里上班打瞌睡的、摸牌的,心思不放在锅炉上,不该出渣时出渣,乐得我拣便宜。据说,锅炉站从今年搞起了新规矩,把职工的工资与站里的费用捆在一起算,锅炉站就开始变样,就像自已家里烧煤一样,生怕没有烧透,‘抠’得很。以前,像拖煤、转煤这样的脏活、累活,哪会由已动手,还不是花钱请人做?现在,站里职工干得黑汗水流。”

“你问我今后的打算?”肖喜生忧中有喜:“我拖渣的企业、机关有20多家,亏得目前像武抗这样搞的不多,不然的话,我这碗饭吃不成了。”

笔者认为,这一经济新闻,借鉴了柳宗元《捕蛇者说》的手法,借拾煤渣个体户肖喜生之口,从侧面反映了武汉抗菌素厂深化改革的成果。由于新闻角度选择巧妙,新闻切入口奇特,使笔者读后爱不释手。新闻抛弃了惯用的正面叙述的写法,改变了写改革的经济新闻的标准件——改革的指导思想、具体措施、实施过程、显著成效等而不用,另辟蹊径,从头到尾围绕拾煤渣者的喜与忧,忧与喜的矛盾展开:导语——他一脸愁容,背景——回忆过去的好光景,肖喜生脸上漾起笑容;正文——他脸上由晴转阴,连连感叹,交代为什么“煤渣越来越白”,便使深化改革给抗菌素厂带来的深刻变化跃然纸上,生动、鲜明、具体、实在;结尾——披露了肖喜生“忧中有喜”的原因:“我拖渣的企业、机关有20多家,亏得目前象武抗这样搞的不多,不然的话,我这碗饭吃不成了。”进一步说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说实在话,像《拾煤渣者说……》这种角度表述“俏”的经济新闻实在太少了,而那些正统的模式化的经济新闻却充斥报端。笔者呼吁:多一些角度“俏”的经济新闻!

四、经济新闻写作文采上的“俏”

经济新闻写作文字上的生动、活泼、自然、大众化,也是经济新闻“俏”的一个突出特点。记者们深入基层,火热的现实生活,陶冶着他们的情感,也涤荡着经济新闻的学究气和八股调,从而写出一批批生动活泼、引人人胜的好新闻。

人民日报记者张志峰写的经济通讯《王老汉的“新烦恼”》④,仅1400多字,内容简洁,文字生动感人,请看原文:

心声

湖北秭归县杨林桥镇白鹤洞村农民王佐成

我家有三座房子,第一代土屋黑黢黢的,第二代瓦房白亮亮的,第三座最气派,是两层小楼。现在日子越过越好,房子越住越好,但还是有压力,5年前的楼房在村里又落伍了。我们还得赶啊!

新铺的水泥路一直通到王佐成家,老汉今年64岁。他指着一字排开、新旧分明的三座房子(如图)一脸笑容。老汉是该县的乡土拔尖人才,说话有板有眼:盖第一座房子时最“苦闷”,起第二座房子多亏种烟叶,建楼房全*的是魔芋。

借钱、流汗垒起的土屋

王佐成25岁时,全家住草棚。那年他四处借木料,赊了一些瓦,请工盖瓦房。土墙要用厢板来打,王佐成年轻力壮,初春时节他穿着单衣,每打一厢就浑身汗透。前后忙活了3个月,三间土屋才垒好,欠债500元。

王老汉回想起来仍不免感叹:省吃俭用,三年才还清账。在这山沟里,当时房上能有几片瓦就很知足了,住着心里踏实。

烟叶上“冒出”的新瓦房

1980年前后,王老汉家分了12亩地。山区地薄,种苞谷只能吃饱饭,钱包是瘪的。1985年他家开始种烟叶,每年有六七亩,平均每亩毛收入700元。

1991年,有人给二儿子说亲,相中了人品和能干,“就是房子太破了”。王老汉想:土屋已经20多年了,低矮阴暗潮湿,赶不上形势了。

王老汉种烟叶、养猪,有了存款,还接济别人,“在村里算中上等吧”。那时当地流行白灰墙、青瓦房。手里有“粮”,心里不慌。1992年春天,他们包工包料给建筑队,自家图清闲,一心种好烟叶。

这次建了三间新瓦房,临街开了6个窗子,王老汉一家喜不自禁:房子模样周正,结结实实,很多行家看了都说漂亮。“这次盖新房花了近2万元,多亏了卖烟叶,要不还得借钱。”

随后,又有人给二儿子介绍对象。“到家里一看,当年就结婚了。”王老汉的老伴说起这些,仿佛回到了当年接新媳妇的日子,一脸舒坦。

魔芋上“长出”的新楼房

王老汉种田喜欢琢磨,“要赶形势,搞新品种。”前些年县里鼓励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魔芋、蔬菜等。20__年他试种半亩魔芋,收入500元,快赶上一亩玉米的收成。尝到了甜头,王老汉向当地土专家学习,逐步扩大面积。

20__年,中专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的大儿子回家了。新瓦房已给二儿子结婚住了,大儿子没有下脚地方。

一家人经过“考察”,打算建砖混结构的楼房。那年买魔芋种子、仔猪花了很多钱,手头只有2500多元现金,建楼房需要近4万元。但王老汉说:“不怕!我有2亩魔芋,还养有七八头猪哪。”

20__年4月,新楼房动工。王老汉借了3万多元,承包给建筑队。10月新楼落成,上下共12间160多平方米。木质楼梯栏杆,黄漆门窗。内墙粉刷,外墙贴白瓷砖。背*青山,面向田野,小楼很气派。一度成为当地农民建房的样板。王老汉记得清楚,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开幕,他们就选这天搬进新居。“村里人都说,我们是与党同喜庆!”

金秋季节,魔芋丰收。“那天请了几个工,一亩挖了快1万斤魔芋,晚上装车就卖了8000多元。”当年,他们 还了一半的债。

见到记者时,王老汉说现在又有了烦恼,手心手背都是肉,但老大老二房子不一样是因为“时代变化太快了,不是我偏心!而且明摆的,5年前的楼房现在在村里又落伍了,我们还得赶啊!”

据了解,去年杨林桥镇共发展蔬菜3万亩、魔芋1万亩、出栏生猪4万多头,仅*这些农民人均增收120元。王老汉的二儿子种了魔芋和甜椒,养了几头猪,打工一天挣几十元。可二儿子说:“老瓦房很结实,舍不得拆,过些年再起新房。”大儿子种田不在行,开了个小卖铺,生意不错。近些年两个儿子购置了手机、洗衣机、电饭煲等电器,摆设和城里一样。

告别时,王老汉告诉记者他的心愿:保住乡土拔尖人才的称号;解决魔芋病虫害问题,还要把甜椒等蔬菜创出品牌,多一些收入。

新闻写作技巧第3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电视摄像记者作为电视现场的第一亲历者和记录者,要把现实对象的形态、体积、质感、神韵、情绪、动作、语言及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转化为直观可感的具象符号,通过对事物外在表征和内在意蕴的独特表现,把观众带进特定的新闻现场。因此,重新认识电视摄像在电视新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电视摄像记者的主观能动性,把好电视摄像的质量关,对提升电视新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一、电视新闻拍摄的基本要求

1.1 全景拍摄要求

全景拍摄也称大景拍摄。主要指摄取新闻场景全貌的电视画面。全景拍摄由于拍摄空间广阔,能够充分展现新闻事件的整体面貌,对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等做好交待,并能够有效烘托氛围,使电视画面有人有景较为全面。其在电视新闻摄像中较为常见。

1.2 中景拍摄要求

中景拍摄相比全景场面较小,其对人物拍摄通常为3-5人每幅,对场景拍摄也只能选取部分。更多是对新闻事件发展过程进行有效衔接,让受众观看到画面细节内容,集中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增强电视新闻感染力。在摄像过程中也较为常用。

1.3 特写拍摄要求

特写主要指通过“特写镜头”进行拉近拍摄,将人、物进行局部放大处理,从而产生画面上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效果。取景范围相对较小,画面内容也相对单一,却能够在周围环境中有效突出表现对象的特点,从而形成清晰的视觉表达效果。此外,特定镜头能够有效体现人物的细微情绪变化,展示人物心灵深处的动向,让受众通过视觉与心理的感触而引起共鸣。如果把特定画面和全景、中景画面等相融合,就能造成大小、强弱、远近等不同感观,形成独特的蒙太奇效应,从而丰富电视画面。在普通电视新闻中,大都用于突出领导、表面新闻人物情绪和心理变化等,因此要合理使用,如果使用不当则无法发挥作用甚至引起反感。

1.4 画面稳定要求

电视新闻摄像要求选择适当角度平衡拍摄,要求摄像机镜头保持稳定,通常每幅3-5秒为宜,而不可随意推、拉、摇动机器,以够造成画面不稳而影响新闻画面效果。

1.5 空镜头运用要求

空镜头主要指画面里没有人、物、景等的镜头,又可分为写景、写物空镜头两种。写景时通常使用全景、远景称为风景镜头;写物时通常运用特写、近景等,其具有三种功能:一是体现新闻发生环境,如“幽静的山林” “宁静的村庄” 等;二是体现新闻发生时间,如“朝阳” “月色”等;三是体现人物情绪,如破碎的酒瓶、燃烧的烟头等。通过空镜头能够促使受众联想,烘托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及其感情变化等。

二、电视新闻拍摄的主要技巧

2.1 体现新闻摄像的个性化

电视新闻摄像是一门专业艺术,电视新闻记者在摄像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新闻传播基本规律,同时体现个人独特的个性化行为特点。电视新闻记者的个性化行为特点主要体现在正确选择画面内容,合理处理画面构图,科学运动摄像技巧、有效组织画面语言等方面。摄像时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占据重要作用,其更多是以新闻记者的想象力加以展现出来。好的电视新闻作品,既与编导、编辑、合成等环节密切相关,更与新闻记者的个性化行为特点及其想象能力密切相关。

2.2 体现新闻摄像的想象力

想象通过是进行艺术构思的重要手段,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应用于电视摄像中也同样如此。然而,电视摄像时大都注重稿本内容却未能充分发挥新闻记者的丰富想象力,造成因固定镜头过多而影响摄像技巧的灵活运动,给新闻编辑带来许多不便之处,影响新闻报道的效果。新闻记者的丰富想象力来源于其自身艺术修养和日常工作积累,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引导摄像记者设计和选择新闻素材、环境、摄像角度等,达到理想的拍摄效果,引起受众共鸣。摄像记者在发挥想象力时,要求注意空间感、立体感、质感,充分运用透视、光线、线条、色调和镜头组接等手法和技巧,从而既保证稿本的科学性,又增强画面表现的艺术性。电视新闻作品、专题片作品等均与摄像记者的丰富想象力密切相关,因此应加强培养和锻炼。

三、拍摄技巧和手法对新闻摄像质量的影响

电视新闻对事件的传播一般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新闻的主要内容,所以电视新闻的摄影记者对图像的把握会直接影响图像对新闻内容的表达,因此,摄影记者在真实的拍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摄影能力,以敏锐的判断力和成熟的拍摄技巧来完成对新闻画面的高质量拍摄。一般情况下,摄影人员在进行实地摄影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技术要点。首先,要保证新闻摄像具有平稳性的特征。新闻摄像最关键的一项技术要点就是要保证新闻画面的“稳”,摄影师在进行推拉摇移等运动跟进摄像中,一定要充分运用相关的经验和技巧使画面在稳中开始,也在稳中结束。在进行特殊的摇镜头拍摄时,也应将镜头缓慢的平行移动,避免画面突变和摇晃使观众产生厌烦心理。其次,要保证新闻摄像具有准确性。新闻摄像所需的准确性不单指日常摄像所要求的曝光控制、画面构图、落幅镜头等方面要准确到位,还指摄像工作人员的摄像要能准确地表现新闻事件的内容,清晰明了地展现事件的全过程,保证事件的真实准确性。因此,摄影记者一定要能够对相关摄影技巧熟练操作,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拍摄准备,迅速进入拍摄状态,保证画面的完整、真实。最后,还要保证拍摄时能够全程匀速运机。新闻对摄像的连贯性要求较高,所以摄像人员在工作中要想实现整体画面的关联统一,就一定要注意拍摄运机的速度,避免忽快忽慢等不良拍摄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每一个高质量的电视新闻节目的背后都蕴含着新闻工作者辛勤的汗水和努力,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既要有对新闻事件的高度敏感,也要具备高超的拍摄技巧、牢固的拍摄基础、深厚的审美底蕴作为强大的支撑,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才能将更生动、具体、鲜活、富有美感的新闻报道呈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1]恩和阿木尔.影响电视新闻摄像质量的关键因素[J].才智,2012(13).

新闻写作技巧第4篇

——通讯员培训心得体会

    9月 5日,作为一名最基层班组的兼职通讯员,我有幸参加了2012攀钢传媒中心组织的新闻通讯员写作培训班,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的新闻通讯员培训班。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新闻写作的机会,所以我非常的珍惜,这不仅仅是我系统的学习新闻写作的难得的机会,而且这也凝聚着我们厂对基础班组通讯员成长的关心。

在这次培训中,攀钢日报的汪老师和朱老师从攀钢日报版面、栏目,新闻写作写什么、怎么写才符合要求、以及当前稿件存在的问题,通过详略有当的向我们讲授,让我们写有了目的性,不在盲目写、投稿。从新闻线索的捕捉到现场采访、再到写作发稿,从一条新闻发现到最后的创作出来与观众见面的新闻创作的全过程,电视台的关老师都详细的讲解其要领并传授写作技巧。三天的学习时间很短暂,老师们如此详细的讲授,对于第一次接触到新闻写作的新手来说正是自己所需的,我感觉受益匪浅。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写作不像诗歌散文那样可以随心所欲,需要我们走出家门,深入新闻现场,用我们的眼睛去记录新闻的事实,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下新闻的真实材料,用我们的努力把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告知读者,这是成为一个新闻通讯员的责任。闭门造车是新闻写作的大忌,作为基层的新闻通讯员必须用敏锐的双眼去观察世界,去留心生活,用细致的心看身边的人,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写出的东西才会贴近生活,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吸引读者内心的魅力。

新闻写作技巧第5篇

关键词:新形势;电视台编辑;新闻稿件;凉山广播电视台;策略

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人员是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引导和执行人员,这就要求电视台编辑需要公平公正地对处理电视新闻稿件,发挥新闻报道的真正作用,实现其真正价值,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电视台的编辑人员工作内容就是将新闻稿件进行二次加工的过程,编辑人员在进行新闻编写过程中,一定要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与政治觉悟,方便编辑在进行文件编写过程中对于新闻正确价值观的体现。编辑人员在进行新闻稿件的编写中,对于新闻的主要思想进行掌控,在此基础上面进行思维的扩散。新闻编辑工作往往是一项繁杂与琐碎的工作,新闻编辑人员想在庞大的新闻中进行新闻编辑就必须具备较高的逻辑分析能力。

一、新闻稿件编写的一般要求分析

(一)稿件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电视台编辑人员在对于稿件的选择过程中对于新闻来源一定要进行判断,对于新闻的真实性要进行保障。当新闻内容涉及到社会与政治方面,新闻内容的证实性就更要进行保证,并同时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因为电视台在进行新闻传播中会对人民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如果对于新闻的真实性无法进行保障,当新闻进行传播后社会上将出现错误性的影响。对于新闻的内容不可以进行夸张或者浅谈,对于新闻内容一定要进行真实性报道,对于事件可以进行真实情况上的反应。

(二)报道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电视台编辑在进行新闻稿件的编写过程中对于稿件中的重要信息要进行精准性编写,对于新闻事件中的时间、地点、名称进行准确编写,方便人们对于信息的掌握。在新闻进行编写的过程中,文章的字数一定要保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如果文字使用过多就会造成内容累赘,文字使用过少当人们在进行浏览的过程中就不能将新闻的大体内容进行了解,做到简洁明了。

(三)编写清楚性和一致性

电视台编辑人员对于新闻的内容一定要进行详细的阐述,让人们在进行事件的了解过程不会出现重点信息的遗漏,造成不良现象的产生。电视台在进行新闻编辑的过程中,将新闻内容进行全方位,更加清楚的阐述是电视台编辑人员在工作中的工作守则。对于电视台编辑人员在进行软件的编写过程中的一致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在电视台编辑对于同一份稿件或者一系列稿件进行编辑的过程中,稿件对于事件的总体表述应该是一样的,中间不可以出现有任何观点上的不同,不可以让读者进行浏览的过程中发现文章在先后分别阐述了不同的观点,不方便读者对于事件进行了解与分析;二是,在电视台编辑对于新闻稿件的编写一定符合国家对于新闻的编写要求,电视台编辑人员在进行稿件的编写过程中不可以出现脏字等字眼,对于新闻的浏览者造成不良影响。在电视台编辑进行新闻的编写过程中可以使用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情感表达方式,总体而言,电视台编辑对于稿件进行编写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国家规定或者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表达方式。

二、新形势下电视台编辑处理新闻稿件的策略探究

(一)夯实稿件处理的基础能力,全面升华新闻主题

优化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就必须具备较好的技术能力。首先应掌握一定的稿件文字处理能力。做好价值评判、稿件内容科学筛选的同时,编辑人员应全面了解新闻采访以及录制拍摄的相关技巧,进而更好的把握新闻通讯员以及记者传递发送的新闻消息。其次应做好稿件主题内容的科学提炼并配以适宜的编后话进而促进新闻主题的全面升华。另外应有目的提升新闻吸引力以及感召力。通过稿件的编辑处理,引导观众更多的思索、感受进而有效补充电视新闻播出时间较短的不足,深化其舆论影响与传播范畴。

(二)不拘泥于形式,提升新闻节目的质量

电视台新闻编辑人员,进行稿件内容的处理应优化编排技巧,扩充新闻影响力,对于那些内容单一的新闻稿件,能够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新闻稿件的丰富,满足大众日益丰富的需求。其次辑稿件技巧应良好的服从编辑意识思想,契合新闻具体内容。倘若单纯的追求技巧应用的花哨、丰富,却对新闻内涵的挖掘以及整体节目真实性形成负面影响,那么技巧则仅仅为华丽而不实际的空架子,对于电视台新闻节目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极为不利。

电视新闻稿件的处理还包括新闻内容的剪辑处理,做好新闻内容的剪辑处理工作,除了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掌握良好的操作技术、做好新闻稿件的包装,令文字内容鲜话、生动,并确保紧凑衔接外。还需要新闻编辑在创作的过程中,坚持优先的科学原则,确保新闻稿件的画面和声音的有效配合。电视台新闻编辑经常需要同社会各界打交道,同时还需在电视台内部同各个环节产生互相联系。为此,应提升编辑的交往能力,这对于新闻稿件的处理也是非常有效的。编辑只有同社会各层广泛接触及时联络沟通,方能扩充新闻信息来源管道,并科学制定报导计划,令稿件内容大纲的编写更为科学清晰。

三、结语

电视台编辑在处理新闻稿件时要有较高的新闻敏感度,针对有价值的新闻要快速准确地进行采编录制,制作出实效性强的新闻节目。新闻编辑要坚持以大众为基本的原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正确引领,坚持新闻媒介的党性,为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编辑而不断努力创新。

参考文献:

[1]孟晓利.电视台新闻编辑处理新闻稿件的原则和方法[J].新闻传播, 2013(10)

[2]侯玉宁.电视台编辑新闻稿件及其处理探析[J].视听, 2015(05)

新闻写作技巧第6篇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英语成为国际交流与沟通的主要语种之一,新闻英语传播也日益全球化。为了培养既了解新闻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新闻传播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研究新闻英语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新闻英语社会实践教学与训练。由杜俊伟与刘芬编著的《新闻英语实用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一书,对高校新闻英语教育教学规律与实践研究具有参考价值。这部教材是根据新闻传播工作中使用英语语言的特点和要求而编写的,作者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新闻英语的文献资料,并结合多年的新闻英语教学实践经验,边编写边进行教学实验,历时两年编撰而成。该教材中的新闻专业知识直观系统、语言地道标准,让新闻专业大学生在系统了解新闻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英语新闻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该教材涵盖了新闻专业知识,并进行对应性训练,还介绍了新闻业的基本专业词汇及世界著名新闻媒体、机构和通讯社等。该教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扩大新闻英语词汇量,对大学生加强记忆、理解和运用相关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等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总之,这本教材非常适合新闻专业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也有助于大学生了解新闻知识、提高利用英语语言获取信息的能力。 

全书分为十三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新闻英语的基本知识。第一章介绍新闻业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论述了新闻的概念、新闻媒体类别、媒体融合趋势等内容。第二章重点介绍了英语新闻的体裁,阐述了英语新闻报道类别、简短新闻、连续新闻、深入报道、社论和新闻特性等问题。第三章介绍了英语新闻阅读技巧,论述了新闻标题的语法特征、文本主体语法特征、其他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和阅读报纸文章的一些实用技巧等。第四章介绍英语新闻的视听技巧,论述了英语新闻听力理解困难的主要因素、如何捕捉英语新闻信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英语新闻听力水平,并列举了一些有用的材料和资源。第五章讲的是英语新闻标题的写作,重点阐述了新闻标题的目的、特点、写作原则、写作指导方针、程序的标题写作。第六章主要介绍英语新闻导语的写作方法,阐述了如何编写一个领导活动和任务。第七章论述了英语新闻中的倒金字塔结构和一般消息的写作,如为什么要采用倒金字塔形式、倒金字塔结构和新闻报道的写作、其他一些新闻故事的基本结构等。第八章论述了英语新闻特稿的写作,具体阐述了如何编写一个特稿、特稿写作的特点、来源的特性、如何编写和组织特性的故事。第九章介绍如何使新闻消息更加准确、简明有趣、具有吸引力。第十章介绍了信息背景的使用,具体阐述了背景信息的概念、新闻写作背景信息以及如何将背景信息附加到新闻报道中。第十一章论述了新闻报道中的偏见与倾向性,具体阐述了媒体的偏见与喜好,导致新闻报道的偏见和喜好因素,如何纠正偏见和喜好,作为观众如何识别新闻故事中的偏差和偏好等。第十二章介绍了英语国家的新闻业概况,具体阐述了新闻的作用、新闻和政府、大众媒体和社會、新闻实践、保护公民的权利、英语国家中的报纸媒体。第十三章介绍了世界著名通讯社及媒体,如世界闻名的新闻机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英语电台节目的全球影响力、英语电视的全球影响力等。最后的附录部分收录了新闻英语的常用词汇。 

新闻英语教育教学除了课堂教学中的新闻英语基础理论之外,更为重要的还是需要社会实践教学。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新闻英语的实践教学途径。首先,可以运用模拟媒体运营方式,在校内设置某某传媒机构或某某中心,通过模拟英语媒体运营来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建设校内英语媒体,如建设校内官方英语网站,通过校内日常生活内容和新闻消息的采写、编辑和,锻炼学生独立策划制作英语新闻专题能力。再次,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媒体之外的综合环境中得到锻炼。如可以安排专题采访,也可以模仿新闻会让学生自行设定新闻事件,模拟新闻整个流程,还可以举办新闻英语写作竞赛、英语主持人比赛等活动。最后,应与大众媒体进行合作,如可以聘请英语媒体记者和编辑定期指导学生实践,也可以在校内建立英语媒体记者站,还可以组织学生去英语媒体实习或就业等。 

(徐晶/硕士,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讲师)

新闻写作技巧第7篇

关键词 媒介融合;新闻写作变革;传播形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072-02

媒介融合是一种新的概念,就是各种媒介的多种功能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趋势。现阶段,我国传统的媒体已经开始朝着新媒体的方向发展,实现单一媒体到复合媒体的转变,涉及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以及媒体网站等。这种环境氛围下,传统的新闻写作很难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应根据实际发展的情况进行科学的完善和调整,使新闻写作能够实现良好的发展。

1 媒介融合趋势下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信息开始实现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新闻写作已经从传统的新闻报告转变为新闻信息内容的供给。不同的媒介通过整体的方式实现新闻信息的采集和,促进新闻资源的整合,并使其成为一种常态。多种媒介的参与使得新闻传播中出现了一种“融合新闻”[ 1 ],也就是多样化的新闻,是以媒介融合作为前提和基础,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对新闻活动进行传播。“融合新闻”在拓宽新闻传播的途径时,也会对新闻写作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出一种新的写作模式和思路。新闻写作的形式不同,传递出的信息也存在差异,传播价值也是不一样的。通过“融合新闻”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能够促进资源的整合,也使传统的新闻写作实现变革。

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的传播途径有很多,公众可以挑选更多的新闻传播方式,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新闻方式和习惯。同时,新媒介能够提高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积极性和热情,公众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论坛等方式实现新闻信息的采集与传播,使媒介与公众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增加新闻报道的特色,呈现出新的新闻写作方式和方法,有助于新闻写作的变革和构建,满足媒介的发展需求。

当前,新闻写作也呈现出一种融合的态势,受众以及媒介通过科学信息技术等便捷的方式对新闻信息进行了解。通过不同的融合,新闻写作更具特色,并向受众展现出更多有特色的内容。受众能够在多种科学技术融合的形势下对新闻写作方法和形式加深认识。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写作的内涵以及外延实现良好的拓展,新闻写作已经不能满足拥有传统新闻写作技巧的记者,采编合一、全能型的记者使新闻写作实现了全新意义上的制作[ 2 ]。单纯新闻写作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实际需要,需要在硬件上保证多项技巧和设备的使用,软件上要实现新闻写作文体的变化,使新闻能够满足受众、媒介的需要。

2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写作变革

1)融合新闻写作思维。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情况,需要使用多种有效的传播方式,并集合成一定的竞争力,新闻写作思维也应朝着融合化的方向发展。新闻工作者要认识到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事业实现良好发展的要求,并进一步了解不同的传播媒介对于新闻传播的区别与联系,使新闻写作与新闻采编能够实现统一的发展,新闻写作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趋势。要使新闻写作真正发挥作用,需要从受众的角度对热点新闻进行分析,明确其发展趋势,保证新闻写作工作能够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利用完善的手段进行新闻写作,提高新闻写作的影响力,增强新闻写作的魅力。

2)准确定位新闻写作,满足时代需要。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产生是要通过新闻写作才能够得以实现,当前媒介形式逐渐多元化,各种技术形式也融入到新闻写作中,要对新闻写作进行准确的定位,主要是针对小众[3],使新闻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对象的需要,明确新闻写作的文体、方法、角度等。同时准确定位新闻生产过程中角色扮演,根据新闻产品的种类、份额,选择合适的新闻写作风格、技法等。

同时,新闻写作应满足时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增加信息传播的渠道以及载体,使新闻写作有新的活力与发展道路。媒体的不断发展,会使得新闻报道方式方法逐渐发生转变,写作也需要突破,与时俱进,使新闻写作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实现新闻写作资源的常态化。媒介融合趋势下,由于不同媒介使用的介质是不一致的,因此新闻内容也会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会通过不同形式、层次进行传播。但是不同的新闻形式并不是新闻稿一稿多投,是对于一个新闻事件实现写作时空上的机遇叠加。新闻写作实现多样化的媒介产品,就需要实现新闻写作资源的常态化使用,认识到新闻资源的内涵和重要性,对新闻资源的价值进行再认识,做到新闻内容能够涵盖社会更多领域,但是也需要对新闻热点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转变新闻写作的角度,对相关的信息材料进行补充分析,科学取舍材料实现新闻深层次价值的实现,促进新闻写作水平以及价值的提升。

4)实现规范化的新闻写作。新闻写作的规范化不仅是要按照规定的模式进行习作,还需要融合大的发展趋势,使新闻写作的特性得到凸显。新闻写作需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要将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报道,在使新闻主旨能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凸显时效性。同时需要注意新闻的真实性,还原新闻最本质、最原始的状态[4]。

在新闻写作中,需要注重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由于不同主体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认知存在差异,相同的事件会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因此新闻写作时不仅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报道,还需要在不违背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使新闻更吸引人,提升新闻写作的影响力。

当前,各媒体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新闻稿件质量的竞争,不同新闻写作者的风格不同,新闻写作也需要科学的借鉴和参考其他新闻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创造出独特的作品,从而使媒体能够在竞争中实现良好的发展,为受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5)培养新闻写作人才。注重新闻写作人才的培养,媒介融合趋势下,需要注重新闻理念的教育,使新闻写作者能够具有较深的传播理论基础以及人文功底,掌握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轻松、从容的面对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要求。同时强化新闻职业道德的提升,组织新闻写作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岗前培训、扩展训练等强化他们的敬业精神。还应注重新闻者的考核,将工作态度、交际、个人品质等与薪酬福利相结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结论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有了更加广阔的传播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新形势下,需要将新闻写作与媒介融合有机结合,实现新闻写作的变革,使新闻内容更加满足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汪莉.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J].写作,2010(19):35-38.

[2]李淼.关于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3(8):212-213.

新闻写作技巧第8篇

读了《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这本书,我对新闻的认识更深了。特别是书中的第七大原则――新闻工作者必须让重大事件变得有趣并且与受众息息相关,让我深以为然。依这个原则说来,新闻,就是有目的地讲故事。这个目的就是向人们提供理解世界所需的信息。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人们更关注“有趣”的新闻。一张凤姐的图片可以在网上疯狂转载,一个“我爸是李刚”的段子可以肆意传播,这不仅缘于网络的神奇力量,事件的重要、新奇也是其广泛传播的原因。

我们是应该强调新闻有趣、有吸引力、刺激人的感情,还是应该坚持只报道最重要的新闻?新闻工作者应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还是满足他们的本能欲求?信息对故事,需要对欲求――这种提出问题的角度本身就很荒谬。现实中的新闻实践不是这样的。这本书提供的很多证据说明,大多数人两样都要:既阅读体育版也看商业版,既看《纽约客》也看卡通漫画,既看书评也做填字游戏。

讲故事和提供信息,这两者并不矛盾。有效的新闻写作必须既做到清晰明了地提供公民必需的新闻,同时要文字优美,这也是对记者叙事技巧的基本要求。

新闻的六大基本要素是:何人、何事、何情(How)、何时、何地、为何。如果我们把何人看成角色,何事看成情节,何地看成环境,何情、何时和为何看成叙事的话,我们就可以把信息和故事融为一体。记者拿到一个任务时,首先应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这则新闻讲的究竟是什么?2.这则新闻的受众是哪些人?他们对这个主题会做出怎样的判断?3.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信息?4.叙述这则新闻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知道,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坚持“把重要的问题变得有趣”,才能给受众提供既重要又好看的新闻。即使故事很好,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才能发挥这则故事应有的效应。如何讲好新闻这个故事,对每位记者都是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