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评论

新闻与传播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Review

杂志简介:《新闻与传播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3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900/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新闻传播学、媒介化社会、广告与媒介经济、传播与文化、跨文化传播、新闻传播史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
国际刊号:2096-5443
国内刊号:42-1900/G2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1930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777
总发文量:180
总被引量:888
H指数:12
引用半衰期:4.1111
期刊他引率:0.9231
平均引文率:16.7143
  • 批判学派在中国:以传播符号学为例

    作者:李彬 刊期:2004年第01期

    <正>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传播学研究继续保持攀升之势,呈现一派有类费孝通概括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即各路研究纷纷推进,而又一统于"传播研究"。其中,不同于美国经验学派的学术传统,尤其得到各方的关注,成为孕育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一方沃土。本文即以传播符号学以及相关的话语、文本、叙事诸路研究为例,对这一态势略做论列,回...

  • 理论与经验:介入大众文化的两种路径——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的比较研究

    作者:杨击 刊期:2004年第01期

    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和辨证方法论,英国文化研究则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法兰克福学派以黑格尔和马克思以来的"异化"思路批判和解析大众文化,而英国文化研究则采用历史主义的现实态度,凸显了工人阶级对英国社会"共同文化"的贡献;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所采取的是抵制和超越的态度,英国文化研究则对工人阶级文化进行不...

  • 大众媒体的政治经济学

    作者:格雷厄姆·默多克; 章戈浩 刊期:2004年第01期

    <正> 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政治经济学在十八世纪作为一项知识工程出现。当时启蒙运动正在努力用人为的秩序及变革的模式来取代对世界所作的各种宗教和形而上学的描述,政治经济学正是这些努力中的一个。做为后世所称的社会科学的一个中心组成部分,它开始剖析新的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

  • “不作保证”的霍尔——霍尔的研究,霍尔研究,霍尔后研究的文献回顾

    作者:章戈浩 刊期:2004年第01期

    不少伟大的思想家背后往往会不依他们个人意志而出现一个以他们本人为知识生产原材料的工业。尽管霍尔本人学术生涯中积极参与社会斗争已经显露出他对体制化的拒绝,一个以他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工业却正在形成。本文基于对霍尔的研究以及对霍尔的研究的文献阅读,梳理了霍尔参与的研究与新兴研究领域的关系。如他的编码/解码影响了受众研究,《仪式性...

  • 认识的先验性与倾向性——浅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传媒批判理论成就与局限

    作者:夏冠英 刊期:2004年第01期

    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视野中对大众传播的认识,具有先验性,呈现倾向性,带有浓厚的主观化色彩。在某种意义上,法兰克福学派的这种认识,决定了他们大众传媒批判理论的成就与局限。本文正是从分析法兰克福学派这种认识入手,探讨他们大众传媒批判理论成就与局限的成因。

  • 对传播学理论和媒介认知的一点看法

    作者:刘鸿英 刊期:2004年第01期

    诸多发表的言论显示了国内对引进的传播学理论存在着误解和偏见,可能是由于语言沟通和文化背景上的障碍和差异以及国家制度和社会结构的不同所致。中国的新闻学教育在社会变迁中面临新的挑战,美国的新闻学教育也陷入困境;两国的政治体系和社会性质决定了两国媒介的发展趋势。鉴于美国大众媒介给社会秩序带来的"反维持结果",美国的传播学界多年来...

  • 细释冠名的十加一原则

    作者:赵心树 刊期:2004年第01期

    在《选举的困境》一书中,作者研究了"合法性"、"合法"、"正当"、"正统"、"资格"等中文符号所代表的一些概念,研究了 legitimacy、legality 等英文符号所代表的概念,也研究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在以后的两篇文章中,作者又研究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实体概念与英文符号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之间的不对应。概念的清晰与冠名的恰当是所有严肃学...

  • 跨国媒体,国际贸易与文化多样性观念

    作者:特德·梅杰; 夏倩芳; 张芳 刊期:2004年第01期

    本文旨在追溯关贸总协定和贸易服务总协定中有关传媒和文化产品流通的重要国际规则,并讨论争议的焦点。本文认为,在有关传媒和文化表达的国际协定中,最重要的原则是表达自由和多样性。争议聚焦在如何界定并促进多样性。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应当珍视并促进的文化多样性是传统的和以民族性为中心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将保护和促进个人表达置于文...

  • 影视艺术全球传播的张力

    作者:刘建明 刊期:2004年第01期

    影视艺术片全球化的两个核心问题被归结为民族化与媒介帝国主义,即只有民族化的东西才能走向世界,媒介帝国主义正向其他国家渗透,给发展中国家的影视走向世界造成障碍。本文认为,只有先进的民族文化才能国际化,影视片全球渗透的张力是一种艺术发散,强权推销不可能收到效果。文化"入侵"不是个科学命题,因为先进文化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而落后文化...

  • 媒介文化的“视觉转向”及其传播策略

    作者:徐小立; 秦志希 刊期:2004年第01期

    当今媒介文化正在实现着"视觉转向",视觉形象正取代文字逐渐占据传播符号的主导地位。人们对视觉转向的文化效应具有截然不同的判断。形象并不必然导致文化的理性缺失和感性浅显,因为形象同样可以达成对事物的深层认知。视觉转向并非形象对文字挤兑的结果,而是整体社会文化审美化的必然。应采取积极的应对视觉转向的传播策略:把抽象的主流意识形...

  • 美国新闻公评人制度:新闻道德控制的幻象

    作者:单波; 陈俊妮 刊期:2004年第01期

    美国的新闻公评人制度表现为新闻道德控制的制度化,其发展至少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即商业逻辑和市场规则,新闻界道德资源的匮乏,政治家、资本家、记者和公众的权力关系不平衡,这些因素常常使新闻公评人制度失去道德目标,所谓的社会公平和正义难以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体现。其出路在于革除媒介商业化、市场化的陋习,变革媒介道德环境,提升媒介内在的...

  • 广告负面影响新视角——浅谈广告对社会诚信的伤害

    作者:张金海; 曾兰平 刊期:2004年第01期

    在众多对广告负面影响的分析研究中,学者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广告所造成的文化扁平化、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对儿童、妇女形象的伤害等方面,却忽视了广告对社会诚信的伤害。广告对产品信息有选择、夸张的不完全传递,以及广告创意和承诺与实际产品和行动之间的差距,本质上会对社会诚信造成极大的伤害。

  • 与电视共同成长:涵化过程

    作者:乔治·格伯纳; 拉理·戈罗斯; 石义彬; 彭彪 刊期:2004年第01期

    <正> 电视成为了范围空前广泛的图像与讯息的共同来源。它构成了我们共同的符号环境的主流,我们的孩子降生在这个符号环境中,我们所有的人也生活于其中。尽管似乎每周都会涌现新型的媒介,但电视中的集体仪式(mass ritual)却丝毫没有衰减的迹象,它的影响也日益全

  • 默多克新闻集团的亚洲战略及影响——印度个案分析

    作者:大雅·图苏; 侯晓艳 刊期:2004年第01期

    亚洲媒体向世界开放对于媒体与文化产品的国际流通具有深远的意义。跨国媒体认识到亚洲有成为世界最大的媒介市场的潜力,它们采取了一系列战略增强其在亚洲的地位。本文集中考察了鲁柏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的战略,并以此来探究:在亚洲复杂的媒介景象中,它为什么能比别人更好地沟通,并在亚洲主要的媒介市场上获得强有力的地位。Star Plus和 Star N...

  • 媒介与战争、政府及其他——《华盛顿邮报》首席政治记者大卫·布罗德访谈

    作者:岳筱立; 罗雯 刊期:2004年第01期

    <正> 大卫·S.布罗德(David S.Broder),《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1973年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华盛顿新闻评论》称之为最优秀的报纸政治记者。他以具有"整体性的、精确的、有洞察力"的报道被《华盛顿人》杂志评为"华盛顿最受关注的专栏作家"之一。6月7日——10日,在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