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

新闻界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Monthly

杂志简介:《新闻界》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1-1046/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数字新闻学·理论脉络与发展趋势、传播学研究、传播与社会、传播法与伦理、博士生新论、全球视野

主管单位: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国际刊号:1007-2438
国内刊号:51-1046/G2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3.36
复合影响因子:1.51
总发文量:3621
总被引量:17954
H指数:45
引用半衰期:4.1263
立即指数:0.0326
期刊他引率:0.9597
平均引文率:6.0186
  • 媒介话语动员:建构民族团结的一种策略——基于西北多民族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作者:王雪晔 刊期:2017年第03期

    媒介话语深刻地影响着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通过对13份大众报刊近三年有关西北地区多民族的624篇新闻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本文发现,媒介话语在隐喻、范例、流行语、描述四个维度建构了“民族团结”的报道框架,并表现出强化多民族文化共通性、淡化民族差异性的特征。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媒介动员中还需创...

  • 他者眼中的“中山”——外报媒体舆论与孙中山逝世研究

    作者:陈海懿 刊期:2017年第03期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段祺瑞重掌执政,并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于北上途中绕道日本。不久,孙中山被证实身患癌症,其最后的生命特征信息被外报详细记载。通过日文和英文的报纸资料,从舆论报道的视角,可以探讨外报对孙中山逝世前的政治活动、孙中山病情演变、孙中山逝世影响的认知,不仅可以促进孙中山研究的史料多元化,而且有助于探究...

  • 准确估量舆论、舆情的数量和范围

    作者:陈力丹 刊期:2017年第03期

    现在“舆情”这个词在舆论控制者和新闻传播学界使用的频率很高,各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纷纷成立舆情研究中心,检测和分析网络“舆情”,出版各种内部的舆情刊物。

  • “贼喊捉贼”是否侵犯商誉?——奇虎企业诉阮子文侵犯法人名誉权案解读

    作者:王锦东; 展江 刊期:2017年第03期

    本文围绕“奇虎企业诉阮子文案”这一由新闻评论引发的诽谤纠纷案,重点就判决中的过错认定和涉案言辞是否具有侵权性质的认定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比较法上的相关规定,基于企业活动的公共利益性质和对市场强化舆论监督的需要,提出“公正评论”应作为此类案件中被告的合理抗辩方式。此外,评论中的成语表达是依照字面意思,还是放...

  • 近现代不同立场办报之人的身份认同——以梁启超、于右任、、史量才等人撰写的报刊发刊词为主的考察

    作者:肖燕雄; 卢晓 刊期:2017年第03期

    梁启超、于右任、、史量才是近代不同立场办报之人(“报人”)的典型代表,他们撰写的报刊发-71J词分别表征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报人、资产阶级革命派报人、无产阶级报人、商业报(大众报)人的身份认同。这些身份认同体现于他们对于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价值、新闻自由、新闻法制和新闻道德的认识上。这些认同呈现为两种不同状态:报人的...

  • 中国城市品牌形象受众感知评价研究——基于全国36座城市的实证调查分析

    作者:宋欢迎; 张旭阳 刊期:2017年第03期

    随着城市之间在招揽人才、招商引资、旅游营销、活动举办等方面竞争的日益激烈,城市品牌形象在提升知名度、吸引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随之也迫使城市品牌形象研究必须不断发展提升。本研究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法,从全国36个主要城市随机抽g.K3600名受访者展开实证研究,重点探讨受访者的城市品牌形象感知现状、感知特点、感知影响因素...

  • 非言语传播视角下网络表情的传播功能研究

    作者:谷学强; 胡靖 刊期:2017年第03期

    网络表情作为非言语符号的重要形式,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一直承担着辅助交际作用,而在“一图胜千言”的视觉传播时代,网络表情因信息含量大、传播渠道广、用户喜闻悦见等特征而在各大社交媒体中广泛运用,使用频次不断飙升。本文从非言语符号出发,分析了网络表情的发展演变,并从信息传递、情感表达、娱乐宣泄、场景搭建、隐喻认知和个性彰显等...

  • 体感技术及其在当代传播中的意义与应用

    作者:公克迪 刊期:2017年第03期

    体感技术被看成是改变传统“人一机”对话模式的产物,它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的形式,丰富了传播的内容。本文以体感技术的传播学意义出发,通过剖析其理论意义与实践特征,结合体感技术在当代互动传播领域的发展现状,指出体感技术所带来的独特“反馈”机制可以帮助拉近受众的认知与接受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消除认知不调和,在未来的互动营销...

  • 去媒介化:媒介运作的符号学隐喻——“媒介即信息”的再思考

    作者:关琮严 刊期:2017年第03期

    “媒介即信息”的论断揭示了社会意指系统运作的基本规律,有其深刻的符号学隐喻。本文从符号与内容、能指与所指的运作逻辑出发,着重探究媒介与信息运作的内在规律,并将这种规律上升到整个媒介发展史的层面审视,发现媒介的演进实质上就是去媒介化的过程,即由媒介(能指)转化为信息(所指),媒介不断否定自己,转换为另一种媒介的信息。

  • 论社会冲突性议题建构中的媒体公共性

    作者:戴海波; 杨惠 刊期:2017年第03期

    本文以社会冲突性议题建构中的媒体公共性为研究对象,对社会冲突性议题如何进入公共话语空间、媒体建构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公共性框架以及在建构过程中所呈现的媒体公共性及其特点做了详细阐释。文章认为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公共性在社会权力竞技的过程中被逐渐凸显和放大,通过媒体呈现进入公众的话语空间。为了体现媒体的公共性,媒体运用“国家一...

  • 群体性事件中社交场域的话语互动与舆论引导——以近两年各地“出租车罢运事件”为例

    作者:齐新林; 谢精忠 刊期:2017年第03期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不断普及。媒介化社会和高风险社会双重背詈下的中国,突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现出群体非理性等特征。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传播特性和开放的话语表达使得极端言论和情绪快速增殖,民间话语和官方话语在社交场域中既相互博弈又相互融合,重构了新的话语空间和公共领域。文章以近两年各地频发的“出租车...

  • 《人民日报》(2001—2015)话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张娜 刊期:2017年第03期

    本研究旨在考察2001年至2015年间,随着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人民日报》反映的人们对社会性别的认知转变和这种转变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民日报》话语中的部分女性形象折射出当代女性的一些特质,彰显了女性主体意识,即在社会中能肯定和实现自身的需求和价值,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性别认知已经有了很大不同,新的社会...

  • 产消融合时代视频网站的UGC激励机制研究

    作者:张小强; 杜佳汇 刊期:2017年第03期

    为厘清网络平台经营者如何与用户在内容生产方面互动并把这种互动融入其商业目标,文章以优酷视频创收平台为案例,通过作者的观察体验和对部分用户的访谈,分析了其整套UGC激励机制。调查和分析发现,优酷使用的策略与相关文献的研究或调查结果非常吻合。主要从动机层面的经济回报、能力层面的提升自我效能感,环境情感层面的社区建设三个方面...

  • 消费前及购买中体验对感知价值的影响研究

    作者:欧霞; 张金海 刊期:2017年第03期

    大部分评估品牌体验的实证研究仅专注于购买中体验。然而在购买前,消费者往往通过多种渠道搜寻与品牌有关的信息,而所有这些都可能成为改变消费者对品牌感知的品牌接触点。根据全方位品牌体验理论,本研究不仅探索基于购买中体验的影响,还探索消费前品牌体验对评估客户感知价值的影响。本研究的贡献是在交易前和交易期间产生的品牌体验能共同...

  • 传播学视域下美国文化研究的重构及其问题

    作者:吴欣慰 刊期:2017年第03期

    起源于英国的文化研究,借由传播学这一学科载体进入美国学术场域,并最终获得合法的学科身份。在这一学术资源的跨语境挪用和重构过程中,美国独特的学术体制环境促使美国文化研究不得不通过高度学科化和去政治化来实现自身的合法化。这种建制化过程构成了美国文化研究繁荣发展的体制保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社会批判的方向。这引发了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