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

新闻大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ism Bimonthly

杂志简介:《新闻大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157/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新闻理论、新闻史 、传播学、新闻业务、广播电视、媒介经营管理 、媒介与文化研究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
国际刊号:1006-1460
国内刊号:31-1157/G2
全年订价:¥ 640.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77
复合影响因子:1.08
总发文量:1340
总被引量:13203
H指数:43
引用半衰期:2.7105
立即指数:0.0556
期刊他引率:0.931
平均引文率:13.9889
  • 《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上海受众》问卷调查项目简介

    刊期:2010年第02期

    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于2009年5-8月在上海展开了《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上海受众》问卷调查。这个调查的核心是实证考察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人们的媒体使用和日常社会交往的形态,以及人们对社会阶层分化的感知和态度、对民族/国家认同以及影响它的各种因素的看法、涉及公共议题的...

  • 互联网使用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从使用与评价切入

    作者:潘忠党 於红梅 刊期:2010年第02期

    本文分析2009年对上海市城市居民所展开的问卷调查数据(n=2,910),比较网民和非网民之间的(1)人口和社会地位特征,(2)媒介使用频率和时间,以及(3)对媒体表现的评价。这项研究涉及"数码沟"、媒体间的竞争或补充关系、媒体评价等理论问题,并从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这个角度探讨这些问题。结果显示,网民比非网民拥有更多的经济和教育...

  • 媒介使用、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理论关系的经验检视

    作者:陆晔 刊期:2010年第02期

    本文基于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发展,在理论上将国家认同概念化为民族主义、世界主义、地方主义三维度,运用2009年上海城市居民问卷调查数据(n=1421),力图从经验研究层面阐述并检验媒介使用、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之间的理论关系。研究表明,媒介使用行为与公众对社会凝聚力的主观感知和国家认同的不同维度会在一定层面上发生互动,尤其在建构本地...

  • 上海市民使用网络媒体的特征、动机及评价

    作者:张志安 刊期:2010年第02期

    本文基于2009年对上海市民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上海市民使用网络媒体的特征、动机和评价,并与10年前上海调查及最新的全国调查数据进行简要比较。结果显示,上海网民比例增长非常迅猛,除下载和欣赏网络视频内容外,浏览新闻、搜索信息和互动聊天依然是网民使用网络的主要行为。从使用网络的动机看,获取资讯信息、充实提升品位、增强社会归属居前三...

  • 新媒体使用与主观阶层认同: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

    作者:周葆华 刊期:2010年第02期

    本文基于主观阶层认同的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视角、特别是布尔迪厄的阶级/阶层理论等理论资源,运用2009年上海城市居民问卷调查数据(n=2910),阐述并检验新媒体使用对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研究表明,互联网与手机的采纳与使用(特别是具体的使用情境与模式,即本文所称的"新媒体资本"),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社会成员的阶层地位感知,特别是文化阶...

  • 上海市民的意见表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廖圣清 刊期:2010年第02期

    本文分析了《上海市城市居民与媒体使用调查》的数据,以探讨我国目前民众的意见表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上海市民不大对国家政治问题、民生问题表达意见;他们通过人际传播渠道表达意见的频率,远高于新媒介技术等其他渠道;网民表达意见的频率显著高于非网民,网络的使用给他们增添了意见表达的渠道;市民对于政治和民生问题严重性的评估、...

  • 社会交往与手机使用:上海受众手机使用的实证研究

    作者:楚亚杰 刊期:2010年第02期

    以手机使用等经由电子媒体中介的社会交往(mediated interaction)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显示,手机使用当中同样存在着深层的"数码沟",人们在是否采纳、使用深度、维系关系类型等方面存在与社会经济地位相应的显著差异。手机作为交往资源,人们对它的使用当中体现着他们在社会交往网络与社会资本方面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正是中国...

  • 清末新闻出版法关涉报刊发行之律条浅析

    作者:武志勇 刊期:2010年第02期

    发行是报刊的命脉。清末是中国新闻出版法制建设的起始期。其关涉报刊发行的法律包括《大清印刷物件专律》、《大清报律》和《钦定报律》三部法律,规范报刊发行的管理机构、运行办法和违法处罚。以法律规制报刊发行业,是20世纪初中国政治民主和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一个进步。

  • “专为外交所设”:清末远东社管窥

    作者:朱至刚 刊期:2010年第02期

    本文以《汪康年师友书札》为主要文献来源,试图再现国人在境外创办的第一家通讯社——远东通信社的主要经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情境剖析王慕陶、汪康年、熊希龄、外务部等参与方面的关联互动,探究远东通信社何以会呈现如此面貌的原因。本文认为王慕陶和汪康年提出的远东通信社"专为外交所设"是各方面形成共识、达成合作的基石,也是远东通...

  • 美国主流媒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变迁——基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中国题材的梳理

    作者:甘险峰 刊期:2010年第02期

    本文旨在通过对普利策新闻奖中的中国题材的历史梳理,简析在最为美国主流新闻媒介所欣赏的新闻文本中,中国国家形象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迁。研究发现,普利策新闻奖中的中国题材经历了一个从边缘、负面聚焦到理性批评的轨迹,相应的中国国家形象也经历了一个从被忽视、敌视到正视的转变。文章认为,这种转变,一方面是美国主流新闻价值观对新闻客观性...

  • 新时期中国报纸新闻文体发展脉络剖析——基于历时性维度的考察

    作者:刘勇 刊期:2010年第02期

    1978年以来,伴随社会生态环境、媒体格局、读者需求、新闻业界与学界等多重因素的变化,中国报纸新闻文体经历了五个主要阶段,每一次文体变迁的背后无不展示出特定阶段的"问题意识"与观念变革。

  • 为什么我们需要数字电视?——荷兰数字电视转换的SCOT分析

    作者:赵瑜 刊期:2010年第02期

    数字电视给荷兰广播体系引入了新的行动者——电信产业,两大产业的服务融合给未来荷兰广播体系的变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在SCOT范式的引导下分析了数字时代荷兰电视市场相关利益群体面对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荷兰广播体系的变化。

  • 再论批判学者的社会实践——以传播政治经济学先驱达拉斯·斯迈兹为例

    作者:姚琳 刊期:2010年第02期

    本文通过考察传播政治经济学先驱——达拉斯?斯迈兹的社会实践,重新认识批判学者对更公正、合理的替代性社会秩序的建设。本文不仅试图表明批判学者的确有一个替代性的愿景,并致力于改变现有社会秩序中的结构性不公,同时也试图展示现有的传播通信政策已经是斯迈兹这一代批判学者在寻找替代资本主义现代性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持续抗争的结果。

  • 纪录片在香港

    作者:陈一 刊期:2010年第02期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专项访谈和文献综述,将香港的纪录片分成三个生产的层次,即电视台、商业化或准商业化的独立纪录片导演、基层的纪录片工作者。纪录片虽然一直不在香港文化和媒体中占多数,但是最近二、三十年来,香港的纪录片无论在制作的深度、选题的广度,以及社会的参与度上,都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本文认为,香港电台的公共电视制度,为"铿锵...

  • 上海国际电影节与中国电影的发展——Chris Berry教授访谈录

    作者:焦雨虹 刊期:2010年第02期

    专家简介:Chris Berry,中文名裴开瑞,英国著名社会文化学者,现为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中国电影输出输入公司工作,长期致力于中国电影及传媒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中国电影视角》、《银幕上的中国:电影与国族》、《后时期的中国后社会主义电影》、《移动的文化:新媒体与同志/同性恋的亚洲》、《聚焦中国电影:2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