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健康

心理与健康杂志 部级期刊

Psychology & Health

杂志简介:《心理与健康》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3387R,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医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家论坛、热点话题、育儿教子、青春心语、人际广角、职场心理、婚恋心曲、心身保健、金色时光、众说减压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国际刊号:1005-7064
国内刊号:11-3387R
全年订价:¥ 436.00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医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复合影响因子:0.02
总被引量:768
H指数:8
立即指数:0.0018
期刊他引率:1
  • 形形色色的焦虑障碍

    作者:许克勤 刊期:2007年第07期

    焦虑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情绪体验,并已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问题。焦虑是什么?通俗地说就是在某种特定情景下,我们能够明确察觉到的内心涌动的紧张感。焦虑是人们对将要到来的危险或需要,因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而唤起的不安的预感。焦虑使有机体对生存威胁产生警觉,并采取适当的行为。轻度的焦虑可以提高大多...

  • 不畏惧歧视,你行,我也行……:歧视:不要扭曲,要改变

    作者:章睿齐 刊期:2007年第07期

    有些东西是人无法自行选择的,比如出身、贫困、失势,为此,我们可能会遭到奚落、怠慢,忍受冷嘲热讽。 歧视让人感到愤怒、屈辱,体验到低人一等;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挺直腰杆,维护自尊,用实力来证明:你行,我也行。 把歧视化做一种激励的力量,为自己鼓劲,歧视在个人的成长中往往有着特殊的意义……

  • 对卑微的出身心存感激

    作者:章文一 刊期:2007年第07期

    调查发现,一些青少年对自己卑微的出身存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甚至抱怨为什么自己出生在生活窘迫、家境贫穷、地位低下的家庭里。他们认为生来的不公平造成了自己处于社会的“低起点”,无疑会妨碍自己的发展,同时也注定了未来的事业与生活中难有自我期待的成功。

  • 把歧视当成一杯香茗饮下

    作者:积雪草 刊期:2007年第07期

    出身不能选择,生在贫穷或富贵人家听天由命;父母也不能选择;天生美丑自己也不能定夺。还有什么不能任我们自由选择呢?想来可能还有不少不可选择的事,但愿别成为我们心中永久的痛。回头再看看有什么可以掌握在我们手中?生活路上几多岔路口,还有机遇,都是可以任意选择的,还有我们内心的想法,改变观念不是也能改变很多吗?!

  • 自怜:透视被歧视者的内心……

    作者:谢秀花 刊期:2007年第07期

    换一个角度说歧视,我们看到某些当事者脆弱的心中充满着自怜,被歧视或者说无法走出被歧视的阴影的人身上往往有太多的自怜心理。

  • 歧视的伤害并不来自歧视

    作者:游宇明 刊期:2007年第07期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家庭背景、所受教育、个人经历各不相同,在禀赋、能力、获得的物质精神待遇等事情上自然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区别。

  • “切换”时空,让生活透透气

    作者:李晶 刊期:2007年第07期

    初夏,想去度假,让心情与5月的阳光一样灿烂,可是没钱又没时间。度假无非是让自己暂别现在的一切,到一个了无牵挂的新环境中放松心身。其实,不必被海南的阳光亲吻你一样可以减压,不妨来一个新创意——主动“切换”时空,让生活透透气。

  • 谁是胸襟的母亲

    作者:游宇明 刊期:2007年第07期

    《文汇报》著名编辑朱大路先生讲过一个故事。10年前,张中行老人写过一篇文章,认为生在乱世的知识分子,除了效忠和灭迹山林之外,可以走冯道的第三条道路。黄裳在《文汇报》“笔会”撰文批评,说明走第第三道路的危险性,话说得很重。

  • 外表与内心

    作者:曾奇峰 刊期:2007年第07期

    去年春节,一位在南方工作的朋友回武汉时到我家来看我,一见面,我大吃一惊,他竟然把头发染成了金黄色。我简直不敢相信,站在我面前的竟然是打了近20年交道的老朋友。

  • 多余的钥匙

    作者:吕睿 刊期:2007年第07期

    我到河里游泳,把衣服脱在了岸上。当我在水里游得正醋时,有几个半大不小的孩子从岸上走过,将我的衣服拿走了。那是两件旧衣服,我并不心疼,麻烦的是衣袋里有一大串钥匙,我得——重配。

  • 取与舍

    作者:吕睿 刊期:2007年第07期

    人生易老天难老,取舍不清惹烦恼。人到暮年,感慨良多,但总剥不开取舍这一层坚壳,不少人陷进了多取少舍的怪圈。

  • 给心累者补补课

    作者:唐元仲 刊期:2007年第07期

    身体累了,休息一下很快就会缓过劲儿来;而心累了,休息就不会那么有效了,有时还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对于那些经常感到心累的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补补心理课:

  • 避免烦恼的小招数

    作者:白云 刊期:2007年第07期

    大诗人泰戈尔把悲剧看做是生命中赖以表现自己韵律的一部分。据说,在他临去世前,他只能进食稀粥,当他得知他的饭量仅是两个月婴儿的食量时,他竟感到十分快活,每次吃饭他都笑着问:“现在我成了两个月的婴孩吗?”泰戈尔在生死关头表现了诗人谈笑自若的幽默气质和超然风度,并凭借这一超然态度,他在去世前还口述了两本诗集。

  • 丧偶老人的心理调适

    作者:丁寿藩 刊期:2007年第07期

    心理学家证明,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撼心灵的应激事件,对老年人的打击更大。据有关资料报道,失去配偶的老年人因心理失衡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人数的7倍。因此,老年人丧偶后必须及时进行心理调适,方能走出丧偶的阴影,从而恢复正常生活。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调适:

  • 男人的“圆谎同盟”

    作者:张晓帆 刊期:2007年第07期

    “俗话说,秦桧也有仨朋友。男人行走江湖,没有朋友如何立足” 这是我先生崔继军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以前,我挺为他骄傲的,朋友多了证明他有魅力嘛。可是,渐渐地我就觉得不对劲了,因为我先是发现他经常替朋友圆谎,继而发现那些朋友也对他“投桃报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