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学

心电学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Electrocardiology and Circulation

杂志简介:《心电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3-1124/R,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医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学术争鸣、病例分析、心脏电生理、心电图教学查房、继续教育

主管单位:浙江省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浙江省医学会
国际刊号:1002-1094
国内刊号:33-1124/R
创刊时间:1982
所属类别:医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浙江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0469998717308
复合影响因子:0.08
总被引量:5107
H指数:25
  • 落实科学发展观,领跑健康中国,开创心血管疾病防控新局面

    作者:胡大一 刊期:2010年第05期

    一、加强多学科沟通,推动整体医学模式的探索 现代医学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以发病器官、人体系统、治疗手段和诊疗对象等划分,几乎一个脏器就有相对应科室、中心甚至医院,还有腔内治疗或徽创等集某一具体技术的科室或医院。妇科被划分为妇科、产科和计划生育科;骨科被分为骨关节、骨肿瘤等部分。

  • 再论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五指法

    作者:张文博; 李景森 刊期:2010年第05期

    Harvey教授总结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诊断心血管疾病的五指法。他反复强调而且身体力行应用最基本的检测方法诊断心血管疾病。他根据不断的临床实践证实,临床医生通过详尽地询问病史、认真的体格检查即可对多数的心血管疾病做出诊断,而不一定采用费用昂贵的高精尖诊断技术。

  • Harvey五指法在心绞痛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何秉贤 刊期:2010年第05期

    问诊是以对话方式向患者或知情人了解病情和健康的一种诊断方法。病吏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诊断资料,它既为医生提供诊断的思维方法和范围,也可为进一步检查提供线索。在有些情况下,病吏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如有的疾病在某一阶段可只有症状而无体征,作诊断时,病吏就成为主要诊断依据;又如有的疾病具有典型症状,只根据患者主诉,就可引导想到...

  • 掌握新技术不能忽视基本功

    作者:吴祥 刊期:2010年第05期

    一、物理诊断最能诠释医学之美 临床实践中的物理诊断,无论是西方的“视触叩听”还是东方的“望闻问切”,最能诠释医学之美,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的一门临床学科,也是通向临床各科学习的桥梁。物理诊断就是通过视、触、叩、听和嗅5种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判断。许多常见病通过简单的病史和体检即可诊断。对于...

  • 心电学检测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王建安; 韩鹏飞 刊期:2010年第05期

    心电图临床应用已逾百年,其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作用越来越显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心电图已从最初的弦线型描记器发展到如今的功能齐备的心内和心外电生理检查设备。本文将从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方面介绍心电学检测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经典与现代观点

    作者:吴印生 刊期:2010年第05期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导致起搏功能和(或)冲动传导障碍,产生一系列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 家族性长QT综合征诊断与处理指南解读

    作者:周金台 刊期:2010年第05期

    《家族性长QT综合征诊断与处理指南》于2009年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心脏病学会(CSANZ)学术会议上讨论并,表明对这一遗传性疾病的高度重视。长QT综合征(LQTS)专家整合国际资料和经验制订指南,不仅是在诊断和治疗上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正确意见,而且能促使广大医师努力做到降低对LQTS的漏诊和误诊。

  • 迷走神经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作者:林治湖; 郑志涛 刊期:2010年第05期

    关于心房颤动发生机制和治疗的研究已成为21世纪医学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近十年来,随着心房颤动的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存在着复杂的机制。心房颤动的触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迷走神经与心房颤动密切相关。动物实验证实迷走神经刺激或静脉注射乙酰胆碱能够诱发并维持心房颤...

  • 心肌梗死新定义带来的问题与思考

    作者:王立群; 郭继鸿 刊期:2010年第05期

    2007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美国心脏病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与世界心脏联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WHF)联合修正了2000年的专家共识文件,对心肌梗死进行了重新定义。

  • 心脏无创性影像诊断展望

    作者:杨光钊 刊期:2010年第05期

    心脏是一个特殊的器官,不但自身在不断地快速运动,病理状态下也在进行不规则运动,同时还随呼吸上下移动。因此,在心脏影像检查中不仅要有一般脏器检查所需的较高的密度(灰度)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外,还要有较高的时间分辨力。既往心脏影像检查中,心血管造影一直是诊断和评价心脏疾病的“金标准”。由于心血管造影固有的缺点、现代无创影像...

  • 《思考心电图之112》

    作者:郑新权 刊期:2010年第05期

    患者男性,52岁。反复胸闷、阵发性心悸3年余,每次发作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因再发1d就诊。该心电图的诊断是什么?应与那些心律失常相鉴别?

  • 心脏生物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中的进展

    作者:余成斌 刊期:2010年第05期

    近20年来,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心脏标志物领域出现以肌钙蛋白(cTn)为核心、肌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利钠肽(BNP)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标志物,促进了心血管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也使鉴别诊断、判断预后的能力大大提高。特别是cTn的检测出现后,临床提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扩展了诊断治疗观念,

  • Tp—e时间及离散度对Brugada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分析

    作者:朱明燕 刊期: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T波峰-末时间(Tp—e时间)及离散度与Brugada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仪测量31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Tp—e时间及离散度。随访2~6年,每年2次,心脏事件为猝死幸存和(或)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结果无症状者发生心脏事件的Tp—e时间及离散度分别为(116.00±8.94)ms、(3300±1150)ms;未发生心脏事件...

  • 健康人Tp—e时间与Q—T间期比值的研究

    作者:刘桂芝 刊期: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健康人T波峰-末时间(Tp—e时间)与Q—T间期的比值(Tp—e/Q—T),为临床Tp—e/Q—T的研究提供正常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012例健康体检者,其12导联心电图T波在Ⅱ、V3、V4和V5直立,终末部清晰可辨,心率60~100次/min。分别测量Ⅱ、V3、V4和V5 Q—T间期、Q—TP间期,计算Tp—e时间、Tp—e/Q—T值。结果Tp—e/Q—T各导联总均值为0...

  • V1检测电极在体表不同部位的起搏心电图形态研究

    作者:马建新; 郑兴征; 柳杨; 李运田 刊期: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V1检测电极的部位与起搏心电图形态的关系。方法选取植入永久性人工起搏器患者24例,将V1检测电极分别置于胸骨右缘第2、3、4、5肋间记录3导联同步心电图。分别测量V1QRS形态及时间。结果不同部位V1 QRS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检测电极位置由胸骨右缘第5肋间移向第2肋间,V1R波电压逐渐增加,S波电压逐渐减小。电极位于胸骨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