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研究

西北民族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杂志简介:《西北民族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2-1035/D,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治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政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天地、民俗研究、民族问题与政策、田野调查报告、民族历史探幽、社会学、学术综述与动态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国际刊号:1001-5558
国内刊号:62-1035/D
全年订价:¥ 172.0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政治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甘肃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42
复合影响因子:0.37
总发文量:1276
总被引量:7984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8.9545
立即指数:0.042
期刊他引率:0.9692
平均引文率:14.7563
  • 2018年新春:新征程·奋斗·创新

    刊期:2018年第01期

    今年戊戌年,华夏大地天狗不惊,昌盛旺旺。传统农历春节喜迎吉祥兴旺时刻,本刊团队谨借饱含真诚忠实敬畏知恩,红火欢乐坚守初心之中华文化内涵的职责之心,向长期关照我刊的海外学术友好与各民族学术顾问编委,作者读者的学者专家和莘莘学子,民族宗教工作者和印刷厂师傅工友,抱拳躬身致以衷心谢意和节日恭贺的祝福!

  • 当代都市人的社群认同与认同危机

    作者:王明珂; 马戎; 田耕 刊期:2018年第01期

    "论坛"介绍:"文景艺文季"缘起于2012年世纪文景成立10周年,它展现文景品牌的出版理念,并力图树立起其文化品牌。2017年为文景创立15周年,本次艺文季的主题为"城市:被仰望与被遗忘的"。在为期两天(2017年7月22、23日)的活动中,有多位不同领域的作家、学者参与主题各异的四场论坛。活动现场还有文景精心布置的书店、咖啡馆、放映厅,

  • 重建丝绸之路在东西方学术交流中的话语意义——《美国民俗学刊》“中国和内亚活形态史诗”专号述评

    作者:姚慧 刊期:2018年第01期

    2016年夏季,《美国民俗学刊》推出"中国和内亚活形态史诗"专号,收入来自美国、中国、英国及德国的六位学者撰写的五篇论文(含专号引论)。本文按照这些论文之间的逻辑关系,以问题为导向,打破专号原有的排列顺序,并将引论中的主要观点融入四篇论文的述评中。文章以丝绸之路的东西方学术交流为鉴,认为由西方到中国的理论传播在单向输出的话语关...

  • 从哈尼梯田到伊富高梯田——多重遗产化进程中的稻作社区

    作者:张多 刊期:2018年第01期

    "一带一路"区域的文化遗产保护,除了国际合作与国家层面的施政善治外,关键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社区,组成社区的相关个人和群体是遗产化运动的直接承担者。在既有的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中,已形成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不同层面和类别的体系;这些体系常常交叠于同一个社区。位于"一带一路"节点上的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

  • “一带一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策略——以保加利亚社区文化中心为个案

    作者:马千里 刊期:2018年第01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社区自己创建和管理的社区中心和协会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保加利亚为个案,围绕"社区文化中心"(Chitalishte)这一由来已久的在地化民间文化传承机制,分析其在当下发挥自身"独立""自我管理"和"志愿主义"的特征与优势;进而...

  • 社会中的社会——读涂尔干、莫斯《关于文明概念的札记》

    作者:王铭铭 刊期:2018年第01期

    (一)1913年,社会学年鉴派导师涂尔干和莫斯合写了一篇短文,题为"关于文明概念的札记",发表在《社会学年鉴》第12卷,排版后,只占四个多页面(46—50页)[1]。在建立学派的过程中,涂尔干没有脱离过莫斯这个博学却因过于活跃而难以集中心神写作的外甥兼助手,但极少与莫斯联名发表文章。《关于文明概念的札记》这篇短文,

  • 草原民族姓氏命名文化研究

    作者:那仁毕力格; 纳日碧力戈 刊期:2018年第01期

    姓氏是人类在实践和认知中分类的分类系统,是一种分类的文化载体。姓氏体现着人类的社会属性。生产生活需要分类,交流思想需要分类,互通感情也需要分类,因此,姓氏具有丰富的社会底蕴和重要的社会功能。命名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活动,也不是纯客观的活动,而是"地天通"的活动,要同时涉及形物、心智和交流这三个要素,要涉及语言材料、语义系统和命名...

  • 漂泊的洞察——我的学术研究之路

    作者:周大鸣 刊期:2018年第01期

    本文作者作为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以亲身经历讲述了其学术成长之路。其学术研究从五个方面概括:一是都市人类学,包括乡村都市化、城市少数民族以及传统乡村研究主题在城市的延续;二是农民工研究,从发起农民工研究,到散工研究,从"二元社区"研究到"打工经济"研究等;三是乡村研究,以凤凰村为起点,研究了岭南、中部以及西部的乡...

  • 作为“卡里斯玛”的瓦哈甫地——评《南疆农村社会》

    作者:加娜古丽·恰刊 刊期:2018年第01期

    上世纪50年代之后,由于新中国民族工作的需要,有一批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对于少数民族社会进行了大规模社会历史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其社会内部结构、整体族群属性以及文化区域特征。生长在西北重镇兰州,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并具有深厚史学功底的谷苞先生(1916-2012)就是这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团队的成员。曾有研究者评价谷苞先生:[他]...

  • 伊斯兰教中国化路径再考——宗教文化类型分析法述要

    作者:王建新 刊期:2018年第01期

    本人多年从事穆斯林社会及伊斯兰文化研究,主要利用两种分析模式——知识体系论和社会结构论。这两种理论模式反映了伊斯兰教在中国不同穆斯林社会中的实际融入路径。这种伊斯兰文化论的理论基础是宗教文化类型分析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演化发展来的理论模式。伊斯兰文化与各信仰民族的社会文化融合,形成具有不同特...

  • 回族文化的根本性特征

    作者:季芳桐 刊期:2018年第01期

    伊斯兰教是以商业文化为特征的宗教,中国回族继承了这种特征,以至形成了以商业为根本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清真寺、市场、回回社区三者相联系的空间格局。而回商不仅善于运用社会资本,理性地处理获得的财富,而且也是文化的载体或主体之一。

  • 西北穆斯林社会稳定机制研究——基于“瓦哈比运动”对回族伊斯兰教影响的调研分析

    作者:丁宏; 李如东; 马文婧 刊期:2018年第01期

    "瓦哈比运动"产生于中东,影响广泛,近代中国西北地区出现的"伊赫瓦尼"与"赛莱菲耶"被认为与其影响有关。从这两个教派在中国回族发生、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看,"瓦哈比运动"更多以间接方式产生影响,并且仅停留在宗教改良主义的层面,并未出离于宗教语境,出现政治化倾向。这种地方化特征的出现,和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的本土化有关,更与西北回族穆...

  • 安萨里道德教育的内涵及其影响

    作者:丁钰梅 刊期:2018年第01期

    安萨里是中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启示和理性的并重,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及道德教育中的中道思想,影响了一代代穆斯林。本文通过探讨安萨里关于道德教育的重要理念及其影响,呈现其伊斯兰教道德教育的深刻内涵。

  • 佛牙舍利在佛教传承与交流中的作用

    作者:段立生; 董晓京 刊期:2018年第01期

    本文通过对中国和斯里兰卡现存两枚佛牙舍利历史的梳理,论证了佛牙舍利作为一种佛门圣物和特殊的文化符号,在佛教传承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在佛教文化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创建"一带一路"的活动中,亦可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 圣地、盟约与杀戮——五台山皇权与佛教关系的民族学考察

    作者:苗雨露 刊期:2018年第01期

    本文利用田野资料,结合历史文献,通过对五台山特有的仪式神话作出人类学分析,厘清了皇权的特有结构以及其沿自身逻辑所展开的与佛教关系的复杂面向,通过与坦巴雅的"转轮王模式"进行理论对话,对过去相关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转轮王概念在中国的适用性提出质疑。本文旨在证明,佛教始终是基于皇权所规定的祭主/祭司关系而被纳入整体结构的,五台山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