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研究

西北民族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杂志简介:《西北民族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2-1035/D,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治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政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天地、民俗研究、民族问题与政策、田野调查报告、民族历史探幽、社会学、学术综述与动态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国际刊号:1001-5558
国内刊号:62-1035/D
全年订价:¥ 172.0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政治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甘肃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42
复合影响因子:0.37
总发文量:1276
总被引量:7984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8.9545
立即指数:0.042
期刊他引率:0.9692
平均引文率:14.7563
  • 学科建设:基础性研究与社会生活认知

    刊期:2017年第02期

    郝时远先生对中国民族学学科建设发展史的梳理;关于对当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对象、理论、分支设置以及内涵的阐释与思考一文,从上期至本期作为特约稿刊出。此乃编辑部如同在总90期对杨圣敏先生大作:《历史上维吾尔族与突厥及土耳其的关系》刊发之用心皆出一辙,诉求予“认知”的知其然,却不明其“所以然”的那类形似“老”而“旧”问题的再钩沉...

  • 中国民族学学科设置叙史与学科建设的思考——兼谈人类学的学科地位(下)

    作者:郝时远 刊期:2017年第02期

    本文以民族学学科发展史为线索,对民族学传入中国后90年来的学科定义与学科设置展开讨论,辨析了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相当”或“等同”的普遍认知,就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及其在中外科学领域的各种学科分类进行比较,针对民族学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和学科母体萎缩等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民族学必须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坚持民族学学科母体地位的问题...

  • 松潘、巴塘、中甸——记三个西部城镇的研究

    作者:王铭铭; 翟淑平 刊期:2017年第02期

    2014年以来,几位青年一代人类学研究者在本文作者之一(王铭铭)的组织下,形成了一个课题组,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以“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格局变迁”为主题,对“藏彝走廊”多个城镇进行了历史一人文区位学考察。

  • 仪式性竞争与第四种权威——政治人类学视角的民间权威与公共性支配的社会逻辑

    作者:赵旭东 刊期:2017年第02期

    在韦伯所归纳的三种权威支配,即法理、传统与卡里斯玛之外,有必要特别提及富有仪式性竞争意味的权威支配类型,它最初是由人类学家在对“大人物”以及“夸富宴”社会形态的研究中发现的。这种韦伯权威类型概念之外的第四种权威类型,或者说这种基于竞争的民间权威类型,将会成为我们重新思考一种社会公共性秩序可能得以构建的一个新的出发点。这种...

  • 地缘支轴、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中哈地缘政治关系

    作者:任洪生 刊期:2017年第02期

    自古以来,哈萨克斯坦就是东西方陆路贸易的重要枢纽。进入21世纪,特别是随着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哈萨克斯坦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目前,中哈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非常良好,但也面临着一定的地缘政治风险,哈萨克斯坦国内政治和地缘政治的走向将影响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

  • 制度、观念与网络:苏联对中亚社会影响诸面相考察

    作者:李如东 刊期:2017年第02期

    该文认为苏联的建立和解体不仅对中亚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也使部分研究者采取断裂式眼光考察苏联前后中亚社会的变迁。作者采取过程和整体视野观察苏联对中亚社会的影响,讨论了中亚社会制度、观念以及欧亚大陆之间的联系在苏联建立与解体过程中延续的某些面相。

  • 民族冲突的建构与激化——以卢旺达1994年种族屠杀为例

    作者:庄晨燕 刊期:2017年第02期

    卢旺达1994年发生的针对图西人的种族屠杀的历史根源是欧洲殖民者基于“含米特假设”的种族主义观念和制度安排。独立后胡图精英执政的第一共和国继承和强化了殖民时代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第二共和国高度集权的全控体制为种族矛盾的操纵提供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以及以图西人为主的卢旺达爱国军引发的内战成为种族屠...

  • “功德”:不求回报的礼物?

    作者:李隆虎 刊期:2017年第02期

    自莫斯以来,学界关于礼物关系中送礼与回礼的对称性一直争执不下。本文以乌蒙山区回民生活中的功德为例,认为功德作为一种施济物,接受者确实无需回礼,捐赠者也没有回礼的期待。在此意义上,功德属于免费礼物。然而,这种非对称只是表面的。功德关注的不是布施者与受用者的关系,而是布施者与神(安拉)的关系,因而其对称性实际上是通过神的回赐完成...

  • 图像符号与意义建构:一项城乡儿童读图的民族志研究

    作者:张越; 郑新蓉; 蓝川 刊期:2017年第02期

    图像是儿童最早接触、最熟悉的符号系统。读图时代的图像符号更强有力地建构了儿童的意义系统,全球化时代共享的图像符号却可能造成意义的分化。为了揭示儿童的图像世界及其意义建构,通过挑选、整合英语教材插图和儿童绘本,形成家庭空间、礼物和亲情三个图画主题,对城市儿童、流动儿童、村小儿童三类群体进行了儿童读图的参与式观察。研究发现:...

  • 仪式、禁忌、时间与巫术——关于起始时间的文化解读

    作者:阿布都哈德 刊期:2017年第02期

    历史上很多人类群体一直对“起始时刻”给予特别的重视。在多数群体的文化常识中,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如新年、新春、晨曦等时刻,通过举行一定的仪式或遵奉一些禁忌等手段,企图预知或操控自己的“将来”。本文通过解读这种文化实践和认知背后的思维逻辑,试图说明仪式不仅仅通过阈限来强化社会规范,而且也是人们将抽象的宇宙或自然时间具体化为可感...

  • 畜牧业的式微与石刻业的兴盛——青海和日村藏族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民族志

    作者:冯雪红; 王玉强 刊期:2017年第02期

    青海泽库县和日村生态移民凭借自身的文化传统发展出了适合当地消费模式的特色产业——石刻业,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围绕石头产品的加工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游牧到定居,不仅带来了和日村生态移民身份的转换,也使其生计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迁出牧区,靠近城镇,新的生产生活环境,促使他们的生计方式由过去的以牧业为主向现今以手工...

  • 跨越族群界限来感受和理解其他群体——北京大学马戎教授访谈

    作者:刘士缘; 王磊 刊期:2017年第02期

    刘士缘(以下简称刘):马老师您好!虽然说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访谈,但我们认为这更是学术界不同代际之间一次平等对话的机会。您是社会学、民族研究的前辈,而我们俩是刚刚踏进民族研究大门的硕士生,我们之间其实存在很大的代际差异。今天想跟您交流的原因是,我们进入民族研究领域后多多少少都会了解到您的一些观点,引起我们的共鸣或反思,但...

  • 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和谐与共的历史经验及当代价值

    作者:杨桂萍 刊期:2017年第02期

    基于游牧文化与商贸社会的伊斯兰教与基于农耕文明和家族社会的儒家文化存在宗教本位和伦理本位、超越取向和现实取向、一神崇拜和多神崇拜等根本差异,但形而上层面及社会功能的互补性,使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和谐共存千余年。穆斯林精英成功化解了政治认同与宗教认同以及伊斯兰教法与国法之间的张力。伊斯兰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

  • 邪教的特点和产生原因——山东“全能神教”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王雨 刊期:2017年第02期

    本文通过对山东“全能神教”(1)的实地调研,以这一个邪教组织为例,分析和总结了邪教的一些特点和产生的部分原因。这两个组织在信仰上具有排他性和反社会性的特点,在组织上具有神秘性和层级性的特点,在活动仪式上具有灵活性与娱乐性的特点,促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则涉及社会转型期部分农村地区的社会失范问题、精神空虚与农村娱乐形式单一问题等几...

  • 经典民俗学批评与发展

    作者:董晓萍 刊期:2017年第02期

    20世纪的经典民俗学以本土民俗文本研究为主,强调科学研究的态度与方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1世纪的民俗学肯定以往的成绩,但也对经典民俗学提出批评并加以发展,近年兴起的回顾方法论仍以本土民俗学为主线,但同时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开展自我与他者互动的整体性社会研究、文化研究和思想对话研究。有关回顾方法论的讨论带动了民间叙事学、民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