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研究

西北民族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杂志简介:《西北民族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2-1035/D,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治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政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天地、民俗研究、民族问题与政策、田野调查报告、民族历史探幽、社会学、学术综述与动态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国际刊号:1001-5558
国内刊号:62-1035/D
全年订价:¥ 172.0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政治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甘肃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42
复合影响因子:0.37
总发文量:1276
总被引量:7984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8.9545
立即指数:0.042
期刊他引率:0.9692
平均引文率:14.7563
  • 卷头语--2016年辞旧迎新:说给作者与读者的心里话

    刊期:2016年第04期

    大西北地理中心兰州,有所西北民族大学,每逢喜庆佳节,回顾展望性祝贺行文里,总要提到当年西北民族学院是共和国诞生伊始首创的第一所少数民族高等学府。次次着重这个“第一所”的用意,乃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之吐露,自然众所意会。岁月匆匆,云合雾集。除“十年动乱”后期“,学府”一度被“帮们”撤销外,

  • 费孝通先生的民族问题研究

    作者:马戎 刊期:2016年第04期

    费孝通先生一生与民族研究之间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本文主要从费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工作梳理他的民族研究脉络。费先生在清华开始学习人类学专业,随后开展广西大瑶山调查,1938年留学归国后在云南继续开展农村调查,介入“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建国后参与政府组织的“民族识别”工作,改革开放后遍访少数民族地区,思考少数民族的社会经...

  • 《玛纳斯》的当代传承与史诗演述传统的发展走向

    作者:巴合多来提·木那孜力 刊期:2016年第04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对民众生活世界的逐步渗透,许多少数民族口头传统及其代际传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迁。虽然新疆柯尔克孜族的口头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保有强韧的生命力,但以《玛纳斯》为代表的活形态史诗演述出现了复杂的发展走向。本文以近年来的田野调查材料为依据,关注从传承人群体数量的骤减到年轻一代习艺从师的动机...

  • 从记忆到文本:满族说部的形成、发展和定型

    作者:高荷红 刊期:2016年第04期

    满族说部反映了满族及其先世从远古至清末、民国的不同时期的生活,其中的“乌勒本”至迟在辽金时期应已趋于成熟。目前,很多传统的满族说部已散佚,有的因为年长者的离世而不再为人所知,有的仅保留在民众的记忆中,有的仅有片段留存。从已出版及即将出版的51部来看,满族说部的文本演述、传播主要经历了七个时期:口述记忆时期;以口传为主,讲古习俗...

  • 哈萨克族史诗的母题组合类型

    作者:黄中祥 刊期:2016年第04期

    本文参照国内外几位学者提出的史诗类型划分标准,并根据哈萨克族史诗母题的组成方式,将其分为简单型、复合型和多重复合型三种类型。简单型在历史和宗教史诗中比较多,复合型比较多的是英雄史诗,而多重复合型只有在突厥语民族共同时期形成的古老英雄史诗中才有。

  • 亚瑟·哈图与《玛纳斯》史诗的英译

    作者:李粉华 刊期:2016年第04期

    亚瑟·哈图是《玛纳斯》史诗学术史上的关键人物,是第一个将乔坎·瓦利汗诺夫和拉德洛夫搜集记录的《玛纳斯》史诗译介到英语世界的学者,为《玛纳斯》史诗学向西方学术界的延展搭建了一座桥梁。哈图一方面在译文中附有拉丁转写,使英语读者能感受《玛纳斯》史诗的口语特征;另一方面,还完成了大量的注疏性工作,对史诗文本背后的民族文化知识和相关的...

  • 口头诗学视角下的维吾尔族达斯坦演唱传统

    作者:吐孙阿依吐拉克 刊期:2016年第04期

    本文围绕维吾尔族民间叙事传统“达斯坦”的田野调查材料,从表演语境出发,分析其演唱人群体“达斯坦奇”的演唱特点。基于达斯坦的演唱,或依循口头传统规则,或基于书面文本范式,指出达斯坦民间艺人的演唱可分为纯凭记忆的创编性演唱和念诵文字抄本的定型演唱。虽然有些艺人不能归为“创造型”歌手,但“复述型”歌手也有其存在的合理空间。正是他...

  • 以社区为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政策中社区的地位及其界定

    作者:杨利慧 刊期:2016年第04期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词,“社区”指的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某一个或某一系列非遗项目的施行和传承,并认同该(系列)非遗项目是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的人。社区的规模可大可小,具有非固定性和非均质性的特点,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和界定。社区以及构成社区的群体和个人是非遗项...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涵义、多样性及其与政府力量的关系

    作者:安德明 刊期:2016年第04期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社区”是被理解为可以与“传承人”相互置换的一个概念来加以强调的,对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的参与、知情乃至引领权利的强调,体现了UNESCO力图通过文化的保护来保护普通人的权益的根本目标。每个社区都具有非均质的、多样性的特点,社区成员在传承和实践非遗项目的...

  • 由社区联盟主导的集体表演——布鲁日圣血大游行的保护与传承

    作者:唐璐璐 刊期:2016年第04期

    比利时佛兰德斯地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指导下,制定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为当地非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有益指导。该政策强调社群或团体在非遗传承中的主体地位,以及非遗的综合性与动态特征。在布鲁日圣血大游行中,当地社区形成联盟,担任了该项目传承的主要角色:主持者(圣血荣誉兄弟会)、协调者(当地非...

  •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连以赋权社区

    作者:Ananya; Bhattacharya; 沈燕; 彭牧 刊期:2016年第04期

    文化旅游景点通常被视为是在促进乡愁,在那里,游客们被带回到过去,观看文物或历史古迹。它们往往被展示为传统仪式或艺术表演的静态意象。这种文化的商品化可能不是非常本真的,对民间艺术家来说,他们从中获得的经济收益往往微不足道。印度社会组织banglanatak dot com发起了“为生活的艺术”(Art for Life)倡议,旨在增加有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

  • 中国伊斯兰教金陵学派的影响及当代意义

    作者:米寿江 刊期:2016年第04期

    明末清初,中国伊斯兰教金陵学派在坚持“认主独一”信仰的基础上,不仅丰富了伊斯兰教义的内容,深化了对“认主独一”的认知,也在哲学层面上回答了伊斯兰教学术界一些有争论的问题,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思想理论体系。在宗教实践上,他们主动适应中国的政治制度,把教法限制在宗教和日常生活的道德伦理层面,并用汉语创立了中国伊斯兰教的话...

  • 从《天方三字经》看金陵学派的宗教文化建构

    作者:沙宗平 刊期:2016年第04期

    《三字经》是儒家优秀启蒙读物,具有跨文化的传播功能。刘智的《天方三字经》,以儒家《三字经》的形式,建构并传播伊斯兰文化的中国范式,既是对世界伊斯兰文化范式的创新,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 刘智“真一说”的苏菲哲学解读

    作者:王希 刊期:2016年第04期

    《天方性理》中的“真一说”是刘智哲学体系的基石,相关论述主要围绕着真宰或真主的体、用、为而展开。本文试图参照伊本·阿拉比学派后期苏菲哲学或理论灵知学1传统的规范性论述,对刘智的“真一说”进行哲学解读,以期能更深入地理解该理论。

  • 刘智哲学的两个关键概念——比较哲学视域下的“理”和“性”

    作者:王伟; 杨桂萍 刊期:2016年第04期

    回儒集大成者刘智运用儒学的概念术语来阐述伊斯兰思想,构建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伊斯兰哲学形态。本文以刘智《天方性理》为立足点,探讨刘智哲学的两个关键概念“理”和“性”在伊斯兰思想中的来源,并与儒家有关性理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刘智在何种程度上使用了儒学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