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翻译

外语与翻译杂志 部级期刊

Foreign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杂志简介:《外语与翻译》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3-1527/H,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翻译研究、语言研究、专栏:课程思政、外语教育研究、会议综述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国际刊号:2095-9648
国内刊号:43-1527/H
全年订价:¥ 148.00
创刊时间:200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湖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52
复合影响因子:0.41
总发文量:688
总被引量:844
H指数:11
期刊他引率:1
  • 零代词、指称链和翻译

    作者:何元建 刊期:2005年第01期

    将含有零代词的中文顺利翻译成英文,是学习翻译的学生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观察和讨论了汉语中指称链的形成和指称的转移,以及如何将含有零代词的篇章译成英文。

  • 会讯

    刊期:2005年第01期

  •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语言异同及相应对策

    作者:刘乃实; 张韧弦 刊期:2005年第01期

    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失败案例,可以从汉英语言的异同之处着手。虽然在语言的具体表达上,两种语言差异显著,但双方在深层的抽象语言层面上存在共性。求同存异是正确认识跨文化交流中语言问题和翻译问题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才能采取针对性更强的语言内和语言外策略。

  • 新闻英语写作中趣味性表现手法初探

    作者:李经; 张健 刊期:2005年第01期

    本文从新闻英语的特点和英语新闻写作入手,着重分析了如何在新闻英语写作中增强文章趣味性,旨在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眼球,提高我国对外媒体的传播效果。

  • 俄汉人名的文化语义学特点

    作者:李志勇 刊期:2005年第01期

    人名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联。俄罗斯人与汉族人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民族文化,这种特点和差异也必然反映在俄汉人名中。从文化语义学的角度看,人名是对文化多侧面的反映,有获得性、先设性、分析性、创造性四种不同的涵义,而且具有不同于普通名词的特殊用法。

  • 文学翻译批评的双层定量模式

    作者:王树槐; 栗长江 刊期:2005年第01期

    本文首先提出文学翻译的评价应从表层(语篇性和文化相适性)和深层(美质性)两个层次进行,然后为这两个层次设置八个评价维度,并对这八个维度提出动态、灵活的评价标准。最后为诗歌、散文、小说三种典型文学体裁的翻译建立双层定量评价模型。

  • 中国当代最具影响的八大译家与译论

    作者:佘协斌; 邹燕; 陈静 刊期:2005年第01期

    本文推举严复、鲁迅、林语堂、郭沫若、朱光潜、傅雷、钱钟书、许渊冲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的八大译家,把他们提出的“信达雅——易解与丰姿——美学——创作论——艺术论——神似说——化境——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称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的八大译论,并从主要译绩及其影响、译论精华及其评价、典型译例与欣赏等三个方面予以介绍。

  • 称谓语的模糊翻译研究

    作者:李文戈; 武柏珍 刊期:2005年第01期

    本文运用现代语言学知识探讨称谓语在语际转换方面的问题。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称谓语的语义和语用意义有时很难确定,我们尝试在“亲属称谓用以称呼非亲属、反常称呼和称谓不确定性”等三个方面研究称谓语的模糊翻译问题。

  • 试论翻译中的意义偏离现象

    作者:曹丹红 刊期:2005年第01期

    在翻译活动中,意义偏离是一种必然现象。这种现象有语言、文化和心理三方面的原因。这种意义偏离的现象是无法克服的,但可以设法减少。为此,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必须将原作者也看成一个主体而非客体,对其进行认真的研究。

  • 搭建跨文化阅读理解框架的背景与价值观因素

    作者:范东生 刊期:2005年第01期

    外语学生解决了基本的语言问题后,还可能在阅读理解上面临一些隐性困难,包括在搭建理解框架的过程中由于背景的模糊和价值观的冲突而造成的干扰。本文报告一项实证研究,通过对比中国学生和英语本族语读者对一篇阅读材料的理解及相关问卷的反馈,探讨在理解框架的构建过程中由于跨文化因素而产生的差别;并由此剖析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 《追忆似水年华》的叙事时间研究

    作者:张介明 刊期:2005年第01期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以时序的叠加作为叙述线索,以溶于时间的主题来展现艺术家的成长,以具体可感的物象和形象来显现时间,以各种时间的变形形式来达到空间化效果。为小说创造了一种新的“时间艺术”境界。

  • 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赫索格》和《围城》人物形象对比研究

    作者:陈玉涓 刊期:2005年第01期

    美国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作品《赫索格》和我国著名作家钱锺书的作品《围城》都塑造了现代普通人“精神受难者”的典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赫索格和方鸿渐这两个“小人物”的生命历程和精神危机的对比研究,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

  • 照应研究的认知新视角——《照应现象与概念结构》述介

    作者:李丛禾 刊期:2005年第01期

    《照应现象与概念结构》(Anaphora and Concepmal Structure)一书1997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Karen van Hoek博士在其论文《通向概念结构的路径:代名化照应的制约条件》(Paths through conceptual structure:constraints on pronominal anaphora)的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的,是从认知语法的角度研究照应现象的一部力作,是对以往基于句法...

  • 对策性研究:讨论应用翻译的关键——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序

    作者:方梦之 刊期:2005年第01期

    2002年7月,在我与毛荣贵教授共同主持的上海暑期翻译研习班上,我与贾文波先生邂逅。他的睿智和才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后,又读了他的文章和专著《汉英时文翻译》,且书稿往来不断,更知他对翻译的执着和厚实的功底。遂于2003年夏在我主编《应用翻译教程》(2004年6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时,特请他编写其中的“旅游翻译”一章。

  • 刘靖之新编《翻译新焦点》评介

    作者:张美芳 刊期:2005年第01期

    香港翻译学会前会长刘靖之教授曾主编《翻译论集》(1981)、《翻译新论集》(1991)以及《翻译丛论一九八六》、《翻译丛论一九八七》和《翻译工作者手册》(1991)等,这些论文集记载着全中国、尤其是香港地区翻译与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记录着从传统的直译、意译之争到二十世纪末期各种流派的翻译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