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06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外学者对话:殖民与后殖民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当代化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互鉴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际刊号:1003-7519
国内刊号:42-1060/I
全年订价:¥ 208.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7
复合影响因子:0.43
总发文量:1530
总被引量:11813
H指数:41
立即指数:0.0213
期刊他引率:0.9752
平均引文率:10.3121
  • 当代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命题与批评争议:托马斯·奥利弗·比比教授访谈录

    作者:尚必武 刊期:2017年第01期

    托马斯·奥利弗·比比是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比较文学研究》杂志主编,主要从事文学批评与理论、18世纪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法律与文学等领域的研究,著有《欧洲大陆上的科拉丽莎》(1991)、《文类的意识形态性》(1994)、《欧洲书信体小说》(1999)、《现代欧美小说中的民族与地域》(2008)、《德国法律与文学的合与离》(2011...

  • 现代主义视野下的T.S.艾略特和拉尔夫·埃利森

    作者:谭惠娟 刊期:2017年第01期

    T.S.艾略特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一员骁将,其创作主要表现19世纪末到20世纪欧洲的战争危机和现代人的道德瓦解。拉尔夫·埃利森是非裔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锋,其创作旨在争取黑人的身份地位和种族平等,使黑人文学融入白人主流文学。同为现代主义作家,白人作家T.S.艾略特是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的文学前辈,他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他们耳...

  • 十字路口的印第安人——解读阿莱克西《保留地布鲁斯》中的生存与发展主题

    作者:赵文书; 康文凯 刊期:2017年第01期

    在现代化进程中,生存和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和民族面临的普遍问题,对传统的态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一。本文研究阿莱克西《保留地布鲁斯》中的生存与发展主题,希望借此讨论化解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性矛盾的路径。在这个主题上,安德鲁斯认为,小说欲为保留地印第安人找到一条“新路”,但这条路是个“死胡同”,因为小说陷入了摩尼二元论。本...

  • 《自由之魔法师:一个荒野贵族的部落后裔》中的文学阈限性

    作者:王微 刊期:2017年第01期

    美国本土裔作家杰拉德·维兹诺作品在反映印第安文化与民族身份特点的同时具有阈限性特征:即作品寓意呈现模糊、混杂又界限不明但有迹可循的介于多种维度之间的临界状态。临界性、异质性,混杂性和矛盾性是文学中阈限性的哲学维度,体现文学与文化实践中的思想敏锐度,探讨身份话语建构问题。这种文学阈限性能够在无限的文化差异上实现某种有限接合...

  • 作为秩序的文化:伯克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作者:殷企平 刊期:2017年第01期

    教养(manners)这一研究角度为审视埃德蒙·伯克文化观与英国文学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无限可能性。自伯克以降,擅长运用教养题材的英国文学家层出不穷,而且教养不仅关乎人们的日常言谈举止和礼貌风度,更关乎国家的治理、社会风气的养成,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持和演进。鉴于伊格尔顿在讨论伯克文化观念内涵时只是捎带地提及少数英国文学作品,我们有理由...

  • 在康拉德《黑暗的心灵》中部分解开的伦理结与部分展现的人性因子(英文)

    作者:隋刚 刊期:2017年第01期

    “伦理结”和“人性因子”是聂珍钊教授所构建的文学伦理学理论框架中的两个重要术语。前者是暗喻,生动展示伦理悖论的复杂性和伦理选择的困难性;后者属抽象词汇,集中体现人之所以真正为人的核心品质和精神要素。在重读约瑟夫·康拉德中篇经典“黑暗的心灵”的过程中,这两个理论视点可相互映衬,生发伦理新意——康拉德在这部作品中运用关联化、对...

  • 罗尔达·达尔儿童幻想小说的伦理悖论研究

    作者:徐德荣; 杨硕 刊期:2017年第01期

    罗尔达·达尔儿童幻想小说引发的争议主要来源于其中大量存在的伦理悖论现象。本文认为,达尔利用儿童幻想小说的文体特征构建伦理悖论,引导儿童读者对善恶观念、伦理身份和道德榜样进行批判性思考,帮助儿童读者实现更深层次的道德成长,充分发挥了儿童幻想小说独特的道德教诲作用。达尔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审视儿童与成人世界的伦理关系,塑造了具有高...

  • 试论莫迪亚诺“既视”式的记忆艺术

    作者:翁冰莹; 冯寿农 刊期:2017年第01期

    “记忆的艺术”是莫迪亚诺文学叙事的重要特色之一。围绕这一特征,借助文学视域下的“既视”叙事理论,以其“占领三部曲”,即《星形广场》、《夜巡》、《环城大道》为研究对象,来有所侧重地探讨“偏执狂既视”、“两难者既视”、“边缘人既视”这样的多重性框架下的“记忆的艺术”,即尝试构建一个新的批评视角,来探析其文学创作中的“既视”式的...

  • 克洛德·西蒙小说:历史与神话之间的“自我”探寻

    作者:刘海清 刊期:2017年第01期

    克洛德·西蒙对20世纪法国战争历史、大众生存的悖谬处境与战后工业文明的畸形发展进行了独特书写,其小说创作根植于西方文明深层的意识形态与心理结构,将人物的自我探寻与亘古的人类行为原型联系在一起,试图帮助现代人在混乱的历史中找到一种秩序与平衡。小说叙述者们通过持续地指向文化原型,既表达了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也融合了个体的独特...

  • 跨国文学中的越界、文化翻译与种族身份(英文)

    作者:金英敏 刊期:2017年第01期

    跨国文学的接触区域或边界阻止了具有多重语义的漂浮能指的通过,我们应为这些能指搭建穿越、移植、运送与翻译的桥梁。代表“超越”空隙的桥梁导致诸多复杂元素的产生,如:种族差异、种族身份、过去与现在的暂时性、内外空间性以及包含与排他的语言属性。本文认为跨国主义可被视为一种“超越”单一国家界限的结构性桥梁。国际移民在跨越他者空间...

  • 《保尔与薇吉妮》在中国的变异研究

    作者:冯欣; 曹顺庆 刊期:2017年第01期

    贝纳丹·德·圣-皮埃尔的《保尔与薇吉妮》(Paul et Virginie)是法国18世纪末极为轰动的一部畅销小说,得到了诸如文学史家朗松、“比较文学之父”维尔曼等人的赞誉;巴尔扎克、福楼拜、梅里美、莫泊桑、都德等著名作家也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谈及这部小说。1914年,这部小说被林纾、王庆骥翻译为《离恨天》,从此开启了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的历程。然...

  • “丽达与天鹅”:姊妹艺术之间的“艺格符换”

    作者:欧荣; 柳小芳 刊期:2017年第01期

    “丽达与天鹅”是欧美文艺创作的重要母题之一。其中,爱尔兰现代派诗人叶芝的“丽达与天鹅”是一首备受瞩目且富有争议的著名诗作,与之相关的批评研究也颇为丰富,但大多集中探讨诗作的政治诉求、主题、互文性、暴力美学等,对其跨艺术价值的挖掘还有待深入。本文从跨艺术诗学的视角呈现该诗作与同题美术作品之间的交织与互动,剖析姊妹艺术之间动...

  • 替罪羊原型:屠龙故事真相新探

    作者:李永平 刊期:2017年第01期

    “屠龙”是早期人类文明的集体记忆,因此也就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性的神话故事类型。为了生存或者禳除灾祸,世界早期文明体屠杀的集合体龙或者以“替罪羊”的形式献祭的象征性集合体“龙”,因地域环境不同而又种类繁多。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明之间发生了偏移:被剪除和镇压的集合体龙和受焦虑困扰而作为替罪羊的龙逐渐分离,形成文化演进的分岔。中...

  • 英美新批评与英国浪漫主义研究

    作者:张旭春 刊期:2017年第01期

    虽然在总体理论主张方面,英美新批评宣称反对浪漫主义,但是在具体批评实践中,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为新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分析材料,即,新批评的理论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浪漫主义研究的产物;另一方面,浪漫主义诗歌和诗学理论的某些精髓恰恰是在新批评的细读(或误读)中得到深刻的揭示,...

  • 纳博科夫与什克洛夫斯基诗学对话探微

    作者:赵晓彬 刊期:2017年第01期

    纳博科夫和什克洛夫斯基同为1920年代柏林的俄侨作家和批评家。二人在侨居生活与文学活动上有着近似的命运和际遇,在具体创作与诗学探索上则构成潜在的诗学对话与交流,这在短篇小说“柏林向导”和自传体小说《动物园》有具体而微的呈现。这种诗学对话表明,在呼应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审美原则的同时,纳博科夫更多的是对形式主义诗学的继承性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