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06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外学者对话:殖民与后殖民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当代化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互鉴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际刊号:1003-7519
国内刊号:42-1060/I
全年订价:¥ 208.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7
复合影响因子:0.43
总发文量:1530
总被引量:11813
H指数:41
立即指数:0.0213
期刊他引率:0.9752
平均引文率:10.3121
  • 文学史研究与文化研究——蒋承勇教授访谈录

    作者:曾繁亭 刊期:2007年第06期

    蒋承勇教授,西方文学史专家、博士生导师,已出版《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现代文化视野中的西方文学》、《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英国小说发展史》等文学史研究专著多部,主持编写外国文学教材多种,在《中国社会科学》、《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文艺研究》等重要期刊100余篇。2007年秋,本刊特约记者...

  • 后殖民成长小说:本土主体与身份构建

    作者:Clare; Bradford 刊期:2007年第06期

    在传统的成长小说中,个人通过系列经验完成自我实现,适应社会秩序。主人公通过受教育和完成各种考验达到从少年到青年的转变,而主人公必须发现或接受的自我身份也是成长小说中一个固化或稳定的因素。本文讨论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原住民作家的两部作品,珍妮特·阿姆斯特朗的《鞭挞》(1985)和理查德·弗兰肯德的《挖掘人杰·琼斯》(2007)。两书...

  • 通过文学理解成人世界:以《绿山墙的安妮》、《阿文利的安妮》和《复杂的善意》为例

    作者:Jane; Mattisson 刊期:2007年第06期

    本文以三部加拿大小说——《绿山墙的安妮》、《阿文利的安妮》和《复杂的善意》——为例,探讨了在不同文化或宗教社区中、不同历史时期内,青少年文学如何帮助青少年读者理解成人社会和其中的规则。这三部作品(前两部作者为L·M·蒙哥玛丽,后一部为玛丽安·陶厄斯)多年来均受到了评论家的重视和青少年读者的喜爱。这些作品超越时间、国籍和信...

  • 认知发展:成长小说的叙事动力

    作者:芮渝萍; 范谊 刊期:2007年第06期

    认知发展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内涵,优秀的成长小说往往以生动的戏剧性的方式让事件和故事来表现和促进人物的认知发展,使它成为成长小说的重要情节素材和叙事策略。人物的认知发展在成长小说中也因此具有了典型性和审美性。这种典型性和审美性在多大程度上能成为成长小说打动读者、唤起共鸣的重要因素,也是成长小说艺术张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本...

  • Books Received

    刊期:2007年第06期

  • 互文性、信仰及其他——读大江健三郎《别了!我的书》

    作者:陆建德 刊期:2007年第06期

    互文性理论关注符号学共时性,往往有意忽略作品的社会与历史维度。如果互文性可以理解为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作品、作者之间的对话,那么它就不应该脱离具体的社会语境,对话者的主体特点也应受到重视。大江健三郎的近作《别了!我的书》是作者与英国诗人艾略特的对话,也是作者有意创作的一部互文性小说,故事情节与主人公古义阅读艾略特的经历同...

  •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成因考论

    作者:孟昭毅 刊期:2007年第06期

    “史诗”不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产物,据考证,它源于欧洲,是希腊语“Epic”,原意是“说话”、“叙事”。印度“史诗”一词的原义是“过去如是说”,即历史传说。这里所论及的“史诗”实际上是古代的英雄史诗,即以描写英雄情味为主。叙事重点放在历史传说中的某一个部落、民族或者一个种族的命运系于一身的英雄或半神半人的人物身上,重在赞扬他...

  • 梵语诗学的现代运用

    作者:尹锡南 刊期:2007年第06期

    印度学者认为,梵语诗学应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一百年来,以泰戈尔等人为起点和代表,印度学者利用味论、韵论、庄严论、曲语论、合适论等梵语诗学理论评价东西方文学即“梵语诗学批评”已经蔚然成风。本文首先对梵语诗学批评在印度国内的发展概况作了简介。梵语诗学批评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成因,也有时展的外部动力和印度民族自信心增...

  • 东西文化视觉中的杜拉斯

    作者:户思社 刊期:2007年第06期

    玛格丽特·杜拉斯一生经历的不同文化背景使其创作具有更为丰富的和不断变化的内涵。作者的写作语言是法语,但在叙述其经历本身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物时所运用的词汇又勾画出一幅异国他乡的具有非法语文化特征的生活场景。当作为形式的语言难免要和叙述的内容发生冲突时,杜拉斯选择的是让语言这种形式去适应其叙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再现...

  • 多元系统中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的互动——一项基于胡适、郭沫若作品分析的描述性研究

    作者:姜秋霞; 郭来福 刊期:2007年第06期

    本文运用个案描述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文学系统内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文学系统微观要素与社会文化宏观系统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研究。一方面,通过对胡适、郭沫若诗歌作品进行个案描述,分析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之间的相互影响,从一个侧面研究文学系统中部分组成元素的相互作用形态;另一方面,本研究结合文学翻译的多元系统理论...

  • 从分离到融合:《通灵女孩》中的三个伦理维度

    作者:邹建军 刊期:2007年第06期

    谭恩美的小说一经发表都成为轰动性的全球畅销书,并成为评论界长期关注的对象。谭恩美的小说在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也能让我们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世界的本原与生存、人类的来源与发展、人间的爱情与本能、文化的东方与西方等。其第四部长篇小说《通灵女孩》是一部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伦理小说,其教育意义是明显的: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之...

  • “文化幻象”与“文化实体”之间——金斯伯格诗中的中国观

    作者:苏晖; 陈兰薰 刊期:2007年第06期

    美国“垮掉派”代表诗人金斯伯格在其一系列诗歌中对中国进行了描绘,早期创作倾向于把文化想象投射到中国,借推崇中国古代文明反思美国文化以及人类命运;1984年10月作为美国作家代表团成员来到中国后,写下了“一天早晨,我在中国漫步”、“读自居易抒怀”等诗篇,对于中国的描绘从“文化幻象”转向“文化实体”,表现出对中国工人、农民生存...

  • 追寻“希望之乡”——菲利普·罗斯后现代实验小说《反生活》解读

    作者:黄铁池 刊期:2007年第06期

    在菲利普·罗斯所有的小说中,《反生活》也许是最关键的一部。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其后现代实验小说的结构,而且还在于它的新主题——对当代犹太人追寻“希望之乡”的思考。本文拟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这部小说与罗斯前期作品中的写作技巧和主题等来展示作家创作轨迹的新变化。

  • 身份隐喻背后的生存悖论——读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

    作者:袁雪生 刊期:2007年第06期

    《人性的污秽》是菲利普·罗斯创作的美国三部曲中最后的一部,小说以幽灵作为主人公身份的隐喻,探讨了种族和道德双重语境下的个体生存悖论,并对时代的道德现状、社会偏见、人性的污秽进行了深度的阐释,在探索当下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在洞察人性的不同层面。作者通过描写西尔克身份的转变所带来的自我满足与最终的精神放逐乃至血债血偿的悲惨境...

  • “文学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汉召开

    刊期: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