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06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外学者对话:殖民与后殖民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当代化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互鉴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际刊号:1003-7519
国内刊号:42-1060/I
全年订价:¥ 208.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7
复合影响因子:0.43
总发文量:1530
总被引量:11813
H指数:41
立即指数:0.0213
期刊他引率:0.9752
平均引文率:10.3121
  • “扩展庙宇”——查尔斯·阿尔提艾瑞教授访谈

    作者:张跃军 刊期:2007年第05期

    阿尔提艾瑞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文系教授,是现代诗歌和文学理论领域的著名学者。他著述甚丰,并长期担任一些重要学术杂志的编委和顾问。该访谈涉及关于现代英美诗歌以及文学理论与批评方面的诸多议题,如所谓“流亡的”和“爱国的”美国现代主义,美国诗歌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模式,以及解构主义、现象学、文学研究、后现代主义等广泛的话题...

  • 西格丽德·温塞特的《伊达·伊丽莎白》——一位母亲的情节剧?

    作者:克里斯丁·汉姆 刊期:2007年第05期

    本文通过文本阅读结合当时挪威对性别问题的争论的社会政治背景,探讨西格丽德·温塞特的《伊达·伊丽莎白》中的母亲身分主题。这部小说最初因其情节剧式的成分,在小说美学层面遭到许多批评。本文使用朱丽亚·克里斯蒂瓦和斯坦利·卡维尔的理论,分析得出温塞特是有意将这些情节成分放在一起,以表达妇女并不简单是母亲,而是如何真正成为母亲。温...

  • 生活盛宴的局外人:斯堪的纳维亚及芬兰文学中的孤独主题传统

    作者:H·K·里伊柯能 刊期:2007年第05期

    19世纪晚期与20世纪早期的斯堪的纳维亚及芬兰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孤独主题。从“生活盛宴”的主题传统中可以有效地挖掘这一主题。在H·易卜生、O·汉松、S·克尔凯郭尔、E·雷诺、A·默恩、H·瑟德尔贝里和A·斯特林堡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经常发现这样的人物描写:他们或忍受孤独,或是生活盛宴外的流浪者。这些作品常表现为以第一人称叙述的长、短...

  • 英格玛·伯格曼:从叛逆到偶像——一个观众接受研究

    作者:伯吉塔·斯蒂恩 刊期:2007年第05期

    本文探讨了瑞典国内外观众对英格玛·伯格曼作品的反应。到2007年7月底他去世之时,尽管伯格曼在世界范围内都取得了偶像级大师的地位,但是瑞典电影观众对他一直存在一些争议。文章从瑞典观众对伯格曼电影反应的七个方面论述:(1)年轻时叛逆;(2)蹩脚的作家;(3)虚化的瑞典人;(4)文化流浪者;(5)江郎才尽的艺术家;(6)流行电视节目...

  • 论庞德“在地铁车站”中的汉诗特性

    作者:吴笛 刊期:2007年第05期

    尽管庞德本人以及中外学者将庞德的诗作“在地铁车站”视为俳句,但是,该诗所具有的日本俳句的特性其实并不典型,更多的则是汉语诗歌的重要品性。就艺术形式而言,该诗所接受的汉诗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包含两个复叠对比形象的典型的对偶句的特征,二是诗律学意义上的“字”这一概念的介入以及以此作为衡量单位所引发的诗律学上的探索...

  • “机械运转背后隐藏的力量”:薇拉·凯瑟小说中的多元文化情结

    作者:孙宏 刊期:2007年第05期

    有些学者论及凯瑟与欧洲移民朝夕相处,乃至她与印第安文明接触的经历,却并未注意到黑人对她的影响。实际上这种影响以潜文本的形式存在于她的作品中,使其结构模式有一种不拘节奏的非裔美国文化格调,与主流文化的审美原则迥然不同。对黑人文化给予美国文学的贡献进行考察,按照托尼·莫里逊的主张寻找“机械运转背后隐藏的力量”,有助于我们...

  • 历史延续性与道德责任的二维统一体——论沃伦作品中完整自我的塑造

    作者:吴瑾瑾 刊期:2007年第05期

    作为一位不懈探讨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南方作家,罗伯特·潘·沃伦的自我哲学观包含历史延续性和道德责任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在《国王的人马》中,沃伦致力于通过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来诠释其关于构建完整自我的生命哲学观,理性地探索当代社会中“分裂自我”重塑的可能性及其整合途径,这对我们当今构建和谐人生与和谐社会亦具有厚重的启迪意义。

  • 《多情客游记》与感伤主义小说的伦理价值

    作者:朱卫红 刊期:2007年第05期

    英国18世纪感伤主义小说的显著特点是着重情感表现,这是该类文学遭到后世读者批评的原因之一。此外,一些读者还认为以斯特恩作品为代表的后期感伤主义小说呈现出“非道德”的趋势。本文作者认为,这些批评从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对感伤主义小说的误读和曲解,造成了对它的价值的低估。评论一种文学不考察它所处的历史语境往往导致偏颇的观点,对感...

  • Books Received

    刊期:2007年第05期

  • 《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乌托邦思想

    作者:牛红英 刊期:2007年第05期

    《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乌托邦思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西方乌托邦思想史及乌托邦文学史的重要环节。虽然有人提及这部作品的乌托邦特征,却鲜有深入细致的探讨。作为西方乌托邦思想与海上历险故事相结合的典范,《鲁滨逊漂流记》开创了文学主人公建立乌托邦社会的先例,由此发展了西方乌托邦思想,并对后世的乌托邦思想及乌托邦文学产生了...

  • 《达洛卫夫人》现代叙事艺术特征之阐释

    作者:伍建华 刊期:2007年第05期

    《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风格成熟的标志,是现代叙事艺术的精品。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多焦组合式的叙事结构。小说将内聚焦与零聚焦巧妙地进行搭配,使前者的渗透性和后者的整合性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叙事效果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其次,娴熟地采用自由间接式的叙述话语,人物与叙事者的语言、视角能十分流畅地转...

  •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存在主义解读

    作者:陈静 刊期:2007年第05期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并且对之情有独钟的福尔斯在这部小说中为存在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的形象化的图解。本文从“孤独而神秘的个体”、“个体与他者”、“个体的存在与自由”三个方面对文本中的存在主义因素进行了分析,为这部小说的解读提供了一种途径。

  • 论《傅科摆》的艾柯诠释学回证与诠释熵情

    作者:张广奎 刊期:2007年第05期

    以诠释方式展开故事情节的后现代小说《傅科摆》是安贝托·艾柯充分利用其符号学知识专长精心设计的杰作。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础是他本人的艾柯诠释学,而另一方面,小说本身又是艾柯诠释学的回证。小说里,作者以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说明了诠释的局限性和过度诠释的后果,而用由物理学上的“熵”概念推引出的“诠释熵”理论更能进一步分析《傅科摆》...

  • 论《分成两半的子爵》中不平等的“善”“恶”对立

    作者:王芳实 刊期:2007年第05期

    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中的《分成两半的子爵》,在表现人性分裂、善恶对立的同时,通过对“恶”的强大和“善”的脆弱的描写,突出了对“善”的批判性思考。“善”在小说中被赋予了幻想色彩和训诫意义,并违背了快乐原则和“正当”要求,因自身包含了对立因素,它所体现的“善举”就遇到了种种困惑。“善”中又包含“恶”,构成了善恶...

  • 再析《我弥留之际》中的本德仑一家

    作者:郭楱庆; 潘志明 刊期:2007年第05期

    长久以来,对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中人物的评论,尤其是对本德仑一家的评析,呈现出一高一低两种倾向。低的倾向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蔑视他们,夸大小说人物的不足,把他们贬为“白人垃圾”并给予无情批评;高的倾向则拔高小说人物,把超越现实可能的哲理赋予小说人物,颂扬“贫穷的白人”的普遍人性价值。然而,不管我们是否把《我弥留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