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06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外学者对话:殖民与后殖民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当代化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互鉴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际刊号:1003-7519
国内刊号:42-1060/I
全年订价:¥ 208.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7
复合影响因子:0.43
总发文量:1530
总被引量:11813
H指数:41
立即指数:0.0213
期刊他引率:0.9752
平均引文率:10.3121
  • 易卜生研究的状况与发展趋势——王忠祥教授访谈录

    作者:杜娟 刊期:2004年第01期

    王忠祥先生是外国文学界的知名学者。从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和“十五”前期(2001—2003年),受聘为国家社科规划办外国文学学科小组(评审组)成员。现任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名誉主编、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研会...

  • 德里达:解构哲学化的文学批评

    作者:余虹 刊期:2004年第01期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德里达对“哲学化”的文学批评的解构:1.文学是不摹仿什么的摹仿;2.文学是没有本质的历史建制;3.哲学是白色的文学。文章分析了德里达对传统文学批评概念的重新书写与解构策略。

  • 能指与主体间性的辩证法——拉康对《被窃的信》的另类解读

    作者:严泽胜 刊期:2004年第01期

    作为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对爱伦-坡的小说《被窃的信》的解读曾是文学批评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不过拉康的目的不是要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坡的小说本身只是他拿来演示自己的理论观点的材料。在拉康的解读下,坡的小说成为了一个关于能指对主体的建构功能的寓言。正是对信(能指)如何决定了主体的行为和命运的强调,使拉康的文本分析既不同于...

  • “中国的英美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全国学术研讨会通知

    刊期:2004年第01期

  • 佩里·安德森及其后现代观念

    作者:赵国新 刊期:2004年第01期

    本文评述了英国著名新左派思想家佩里·安德森的主要论著及其思想发展历程,认为他对激进政治与后现代主义起源之间关系的探讨,不仅反映了他一贯坚持的新左派文化政治立场,同时也是对詹姆逊的后现论的重要补充。

  • 本刊2004年春季号、秋季号征稿启事

    刊期:2004年第01期

  • 评提摩太·斯蒂尔的“新形式主义”诗歌理论

    作者:脱剑鸣 刊期:2004年第01期

    “新形式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诗歌流派,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传统英语诗歌格律的回归,同时作为诗人和理论家的提摩太·斯蒂尔是这个流派中最早进行创作而且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从韵文的地位、概念的混乱和唯美派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对自由诗体进行了批判。本文在肯定他的理论合理性的同时,对其彻底否定自由诗体的极端性提出了质疑。

  • 论《牧师情史》的“人本宗教”道德

    作者:杜隽 刊期:2004年第01期

    “人本宗教”是建立在人道主义立场上的以人为根本的宗教,它与以神为本的宗教是不同的。本文主要阐述乔治·艾略特的“人本宗教”道德观的形成及特征,并分析其早期小说《牧师情史》如何通过利己主义者、利他主义者和“外乡人”等形象的塑造,来表明她的“人本宗教”道德观的。

  • 论《织工马南传》的孤独主题

    作者:李安 刊期:2004年第01期

    《织工马南传》通过对主人公赛拉斯-马南一生中三次重要事件的描述,揭示了19世纪初工业文明早期新教、金钱丑陋的本来面目,指出只有重新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的宗教和伦理道德观念,才能真正拯救人类,创造美好的福利社会。

  • 《补锅匠的婚礼》:辛格喜剧中的狂欢因子

    作者:陈红薇 刊期:2004年第01期

    本文通过对《补锅匠的婚礼》的分析,揭示了爱尔兰喜剧大师辛格作品中狂欢文化的因子:他将圣洁的神甫和卑下的补锅匠这两种在爱尔兰文化中最两极性的人物放在同一平面上,透过他们令人发笑的亲密接触和更新交替,表现了隐含在粗俗与崇高、低下与伟大的两极中的颠覆性的变数,并歌颂了这种变更中所包含的鲜活的生命力。

  • 何只“自强不息”!“浮士德精神”的反思

    作者:杨武能 刊期:2004年第01期

    我国几代前辈学者仅以“自强不息”诠释浮士德精神,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浮士德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它丰富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这虽是历史语境使然,并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进步的作用.却仍然不能不说失之于片面。对“浮士德精神”予以重新认识,在继续肯定“自强不息”精神的同时也强调其人道主义和仁爱精神,不仅具有现...

  • 对“机械时代”的回应——《奥尔顿·洛克》浅析

    作者:殷企平 刊期:2004年第01期

    英国作家查尔斯·金斯利的小说《奥尔顿·洛克》是对卡莱尔所说的“机械时代”的回应。它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挣脱了当时居主流地位的、痴迷于各种量化标准的、以外部体制的改动为旨归的思维模式。它提出一个人类至今仍然必须面对的问题:自由来自何方?自由以后怎么办?最高境界的自由是什么?

  • 徘徊在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贝琳达

    作者:苏勇 刊期:2004年第01期

    亚历山大·蒲柏在《夺发记》中塑造的贝琳达这一人物形象一直是18世纪英国文学评论家的研究焦点。本文揭示了贝琳达所处的两个不同世界,即神化了的自我主宰的世界和他者化了的真实世界,指出了她对两者的矛盾态度,并分析了贝琳达最终没能将自我融入他者的原因。

  • 剑桥学术传统与批评方法全国学术研讨会通知

    刊期:2004年第01期

  • 鲁滨逊形象的现代性反思

    作者:王文华 刊期:2004年第01期

    现代性的危机是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历史问题,这一问题不是后来才出现的,在现代性发轫之时,其进步和局限的双重性就如同一对孪生子在同时孕育。本文以《鲁滨逊飘流记》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鲁滨逊形象的反思,试图揭示启蒙运动早期现代性内部的裂痕就已在文学中初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