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06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二十世纪文学、理论研究、书评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1-6368
国内刊号:11-1068/I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1
复合影响因子:0.46
总发文量:722
总被引量:7528
H指数:34
立即指数:0.023
期刊他引率:0.9591
平均引文率:14.2989
  • “无边的”语境——解构症结再探

    作者:周颖 刊期:2007年第04期

    本文从艾柯与卡勒的争论出发,围绕“语境”的概念,对三位解构主义大师的代表作进行了细读。解构主义忽略句段关系,重视联想关系,似乎是拓展了语境的空间,赋予了读者充分的自由,但达到这一目的是以牺牲阅读习俗为代价的。“语境”在解构手里表面上没有了界限、实际上是真正的失落。

  • 站在犹太传统和美国文化之间——艾尔弗雷德·卡津的文学批评思想述评

    作者:魏燕 刊期:2007年第04期

    本文从艾尔弗雷德·卡津的犹太性这一问题入手,考察他“对美国的感悟”中所体现的文学批评思想。卡津的犹太身份虽然造成他与美国文化的隔阂,但他的批评思想却是地道的美国文化的产物,站在犹太传统和美国文化之间的卡津强调的是作家对文学的信念,而不是幼稚的群体感情,他成功的秘诀就是扎根本土文化,在自己既无法逃避又无法放弃的世界中感...

  • 《乌鸫》:多重质疑下的“自我”和“意义”

    作者:徐畅 刊期:2007年第04期

    宗教信仰的衰落和科学理性的崛起造成了现代个体的自我和意义危机,罗伯特·穆齐尔试图在小说《乌鸫》中展现人的个体对于这种危机的反应,这种反应在小说中表现为一个对“自我”和“意义”进行层层拆解和建构的复杂的探寻过程,对声音与信号之关系、叙述的作用以及生命哲学的反思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安德列耶夫创作中的线性时间

    作者:贾锟 刊期:2007年第04期

    列·安德列耶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著名作家。在他的作品中,线性时间机制是一个重要的手法,分别在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中出现。另外,线性时间还会有一些变形,常常呈现出时间断裂的情况。

  • 一个反抗规训权力的文本——重读《达洛卫夫人》

    作者:杜志卿; 张燕 刊期:2007年第04期

    本文尝试用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分析《达洛卫夫人》,探讨小说中所表现的现代社会规训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及被规训者的生存状态。福柯十分关注人作为生命的个体在现代西方文明社会中的命运,借用他的规训权力理论对该小说进行文本分析,我们或许能更清楚地看到伍尔夫是如何表现生与死、理性与疯狂,如何揭露社会制度的弊端,并使之“原形毕露”的。

  • 谁是马利纳?——论巴赫曼小说《马利纳》中的影子人结构

    作者:张晓静 刊期:2007年第04期

    在关于英格博格·巴赫曼的小说《马利纳》的研究中,马利纳这个人物的身份及其内涵是研究者们始终争论不休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小说叙述结构和人物关系的分析。揭示了马利纳作为女性主人公的“影子人”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从中探知了巴赫曼晚期的创作理念和作家对文学本身的思考。

  • “错觉”与“真相”——重读田纳西·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

    作者:李尚宏 刊期:2007年第04期

    田纳西·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一般被理解为描述了一个美国南方中产阶级家庭在经济大萧条背景下的不幸遭遇;姐姐劳拉是剧中主角,也是最值得同情的对象。本文试图证明,由于当时美国社会强大的反对势力,作者对剧中的同性恋主题进行了非常隐晦的表现。劳拉的不幸是遮入耳目的“错觉”,作者真正希望表现的“真相”是同性恋弟弟汤姆复杂的内心...

  • 爱米丽的“同谋”

    作者:刘玉宇 刊期:2007年第04期

    本文通过分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叙述手法,揭示叙述者在小说中的形象和地位。叙述者并不是一直以来评论者所认为的“天真的旁观者”、“社区代言人”,而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一群心态复杂的谋杀案“同谋”。

  • “生存”的符号意义——评伊丽莎白·乔利《克莱蒙特大街的报纸》

    作者:梁中贤 刊期:2007年第04期

    澳大利亚女作家伊丽莎白·乔利的小说《克莱蒙特大街的报纸》讲述了一个被称为“报纸”或“周报”的社会底层女性为生存而奋斗的经历,其奋斗过程反映了人的生存符号在三个层面的意义:即人从被动的生存向主动的生存、独立的生存转化的过程。

  • 奥古斯丁“自画像”——作为文学自传的《忏悔录》

    作者:耿幼壮 刊期:2007年第04期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通常被视为西方文学自传的经典,但它是否是一部严格意义的自传却一直受到质疑。本文试图以“自画像”这一绘画体裁为线索,从《忏悔录》的结构、内容和语言等方面考察这一作品的文本特征,以重新理解其文学自传性质。

  • 疯癫,反抗的疯癫——解码吉尔曼和普拉斯的疯癫叙事者形象

    作者:刘风山 刊期:2007年第04期

    夏洛特·吉尔曼的《黄墙纸》和西尔维娅·普拉斯的《钟形罩》是两部备受女性主义批评关注的作品。两部小说都采用疯癫叙事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吉尔曼和普拉斯借助两位女性人物的疯癫及其作为叙事者的叙事行为揭示了现当代美国女性就父权文化对女性身份的定义、父权文化中男性思维与话语模式对女性思维与话语的统治,以及父权社会对女性文学创作的压...

  • 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创作中精神化景物描写

    作者:张变革 刊期:2007年第04期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基督教思想体现在文本的诸多方面,其中包括后期创作中精神化景物的描写。这种景物描写仅在人物精神复苏时出现,富有象征性和概括性,表现人在获得精神重生时,面对自然所生发的敬虔、赞美与喜悦,从而成为作家创作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沃波尔的《奥特朗托城堡》及其文化意味

    作者:李会芳 刊期:2007年第04期

    18世纪英国作家贺拉斯·沃波尔创作的《奥特朗托城堡》是历史上第一部哥特小说,作品对恐怖气氛的渲染以及形式上的非现实主义特征使它迥异于当时流行的现实主义小说,把作品的文本特征与文化语境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它的出现意味着18世纪中期部分英国人对启蒙理性统治的怀疑和不满。

  • 川端康成《竹叶舟》的中国文学渊源

    作者:周阅 刊期:2007年第04期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微型小说《竹叶舟》表达了人生如梦的主题。作者于自身的人生体验中产生了与中国“竹叶舟”故事相同的“叹世事荣枯”的心态,并将来自中国文学的因素融会在自身的创作之中。中国文学对川端文学的浸润,是一种渗透并隐含于作品深处的“基础性浸润”。

  • 句题和歌:翻译·改写·创作

    作者:隽雪艳 刊期:2007年第04期

    句题和歌是日本文学所特有的一种体裁,其句题与和歌的关系是多样的,动态的。本文从句题和歌与中国文化东渐、句题和歌的性质——翻译、改写、创作和句题和歌的启示——诗学比较与文化重写三个方面讨论了句题和歌的性质和意义,试图把句题和歌放在更广阔的历史平台上,评价它在中国文化东渐以及日本文化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