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06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二十世纪文学、理论研究、书评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1-6368
国内刊号:11-1068/I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1
复合影响因子:0.46
总发文量:722
总被引量:7528
H指数:34
立即指数:0.023
期刊他引率:0.9591
平均引文率:14.2989
  • 马克思主义对法国现当代左翼文学的影响

    作者:吴岳添 刊期:2007年第03期

    左翼文学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进步文学,是兴起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文学潮流。法国的左翼文学是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曲折历程,涉及到法共和苏联的文化政策等社会环境和复杂关系,但是归根结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左翼文学的原动力,具有强大而不朽的生命力。

  • 阿诺德对消费文化的回应

    作者:殷企平 刊期:2007年第03期

    阿诺德的许多作品都记录了消费主义泛滥的文化现象,并在不同程度上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抨击。他从批判中产阶级总体价值观的角度介入19世纪的消费文化批评语境,把消费文化诊断为一种现代疾病,而且提出了医治它的药方。无论是他的批评/诊断方式,还是他提供的药方,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我们只有在把他的诗歌作品和文化理论联系起来时,才能真正领...

  • 殖民(主义)文学的主体性建构

    作者:罗世平 刊期:2007年第03期

    殖民(主义)文学建构西方主体性的过程本质上是“我”思“他”故“我”在。西方殖民(主义)文学描写的东方不是实际存在的东方,而是其建构的东方;而且,殖民(主义)作家并不是为了建构东方(人)而建构东方(人),而是为了建构西方自我主体而建构东方(人)。

  • 库切小说《耻》中的忏悔、宽恕与和解

    作者:姜小卫 刊期:2007年第03期

    本文探讨了库切《耻》的主人公卢里在社会历史语境的巨变中,随着个人社会身份的变化面对忏悔的矛盾心态和艰难选择,由此反映出库切在哲学、政治、道德伦理层面上对于忏悔、宽恕与和解的深刻思考。

  • 《拍卖第四十九批》中的咒语和谜语

    作者:但汉松 刊期:2007年第03期

    本文从弗莱的研究出发,在故事本体和语言表达的层面上分别探讨了咒语和谜语在《拍卖第四十九批》中的作用、形式和意义。咒语和谜语不仅让俄狄芭对真相的把握若即若离,同时也让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永远居于多义性带来的不确定之中。品钦对咒语和谜语的这种运用,反应了作者对不确定性的一种美学思考。

  • “维多利亚时代”的后现代重构——兼谈拜厄特的历史想象和现实观照

    作者:金冰 刊期:2007年第03期

    本文梳理了近二十年来西方文化领域出现的维多利亚文化热及新维多利亚小说的兴起,分析了这股热潮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后现代文化对于维多利亚时代特征及“时代精神”等观念本身的反思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英国当代女作家A.S.拜厄特如何在她的新维多利亚小说及相关批评论著中与后现代历史观展开对话,揭示了她对于历史的虚构性...

  • “社会喜剧”中的焦虑与渴望——论V.S.奈保尔早期的小说创作

    作者:方杰 刊期:2007年第03期

    奈保尔在文学生涯之初创作了三部他称之为“社会喜剧”的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他以特立尼达社会生活为素材,用喜剧的形式传达了自己乃至特立尼达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焦虑与渴望。这些作品既是奈保尔早期创作的见证,又是他后来那些更具影响力作品的良好铺垫,其后来的作品经常表现的主题、价值观、社会洞见和忧患意识在这些作品中已现端倪,这三...

  • 《追忆似水年华》:形式创新及其两面性

    作者:聂时佳 刊期:2007年第03期

    《追忆似水年华》体现出普鲁斯特对世界的独特认识,这种认识主要通过小说的形式创新呈现出来。小说在叙述角度和叙述方式上都体现出明显的创新性,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它的创新又是不彻底的,具有两面性。形式创新及其两面性造就了此书别具一格的美学特点,表现出普鲁斯特独特的创作心理和艺术精神。

  • 贝克特戏剧的男女声二重唱——论《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和《快乐的日子》

    作者:沈雁 刊期:2007年第03期

    贝克特的《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和《快乐的日子》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剧目,也是剧作家整体创作脉络中的重要环节。本文试图对两剧进行比照,说明两者在主题、戏剧叙事手段和戏剧语言上的延续性和互文性。同时,贝克特运用多维的戏剧语言消解了人物话语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剧作家的反语言的语言哲学观点。

  • 黑塞的“通向内在”之路与东方智慧

    作者:张弘 刊期:2007年第03期

    黑塞的“通向内在”是他思想探索和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学界对其内涵存在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通向内在”实质上是黑塞最初提出的“寻求自我”的进一步发展,代表了黑塞在个体存在问题上的深入探究。他在肯定自我的前提下,面对西方现代思想的二元对立模式,要求以“通向内在”的方式弥合人与世界及人性本身的分裂,实现人格的完善。...

  • 论田纳西·威廉斯的柔性戏剧观

    作者:张敏 刊期:2007年第03期

    柔性戏剧观常用来指威廉斯糅合舞台上的各种资源,采用非写实的表现手法在舞台上生成一种张力和动感,其本质特征是追求戏剧的诗意和抒情性。在威廉斯的戏剧创作中,追求语言的诗意、营造抒情的氛围及采用写意的舞台表现手法构成了威廉斯柔性戏剧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 继承传统、多元发展——论当代俄罗斯现实主义小说

    作者:侯玮红 刊期:2007年第03期

    20、21世纪之交,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巨大变迁,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具有了怎样的变化?有着怎样的新特点、新发展?它在今日俄罗斯文坛上的地位如何?本文试图通过对苏联解体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深入研读,从批判现实主义的新生、后现实主义的兴起和神秘现实主义的发展这三种最有价值的倾向来分析今日俄罗斯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多元...

  • 《奥穆》的文化属性与种族意识

    作者:杨金才 刊期:2007年第03期

    在一般读者看来,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第二部小说《奥穆》只是一则关于南海捕鲸人的故事。而笔者认为,它其实是一部含义深广、意蕴丰富、主题鲜明的作品,不仅写出了捕鲸人独特的性格,而且描述了他们对待土著岛民的态度、行为方式和文化观念,建构了一种反映19世纪40年代南太平洋流浪水手们独有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的动态身份的叙事。本文拟以小...

  • 笛福和斯威夫特的“野蛮人”

    作者:刘戈 刊期:2007年第03期

    《鲁滨逊漂流记》和《格列佛游记》中都出现了主人公在异域遭遇野蛮人(食人生番和野胡)的情节,来自文明社会的旅行者所代表的“理性”和野蛮人的“非理性”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所不同的是,笛福在小说中鼓吹理性和进步,利用合理化逻辑为欧洲的殖民扩张披上合法的外衣;而斯威夫特却通过消解文明人和野胡之间的差别,对欧洲人的理性神话进...

  • 爱伦·坡的效果美学论略

    作者:朱振武 刊期:2007年第03期

    爱伦·坡在诗歌、小说诸方面的超前创作实践曾对欧美乃至世界文坛产生过重要影响,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因于他的创作理念,而其创作理念的核心就是他反复强调的“效果”说。以搅动读者心灵为核心的“效果”理论既是坡对前人创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他自己创作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新与奇的结合、和谐的统一、理性的掌控以及对预设效果的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