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New Perspectives on World Literature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0-1309/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题·“战后思想”与右翼话语反思、专题·“9·11”:两种文学记忆和叙事、新作评论、动态研究、作家研究、理论前沿、重读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外国文学研究所;译林出版社
国际刊号:1007-7766
国内刊号:10-1309/I
全年订价:¥ 260.00
创刊时间:1955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6
复合影响因子:0.26
总发文量:1286
总被引量:1399
H指数:5
立即指数:0.0116
期刊他引率:0.9806
平均引文率:4.4302
  • “二为方向”与外国文学研究四十年的几个问题

    作者:陈众议 刊期:2019年第01期

    “改革开放”伊始,为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二为方向”①应运而生。它一举扬弃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铁律,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解放思想、拨乱反正进程。蓦然回首,四十年如白驹过隙,但外国文学研究似乎尚未从粗放式引进向选择性奋袂转向;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外国文学研究界开始顺应大势,在强健文化母体与借鉴外国文学、重...

  • 《本源》的后现代性读解

    作者:朱丽娟 刊期:2019年第01期

    丹·布朗的新著《本源》,再次以侦探小说的形式,展开了宗教与科学之间的论战。故事的展开,融符号学、艺术史、建筑学、神学、人类学、同性恋、人工智能等元素为一体,探讨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本源”问题。在延续前续作品主题设定、人物设置和叙事技巧的同时,布朗将后现代性中的主体消解、身体征用、颠覆性等重要问题,巧妙合理地运用到故...

  • 《被掩埋的巨人》与电影反照下的东方魂鬼思想

    作者:沈安妮 刊期:2019年第01期

    石黑一雄的《被掩埋的巨人》与沟口健二的电影《雨月物语》以及其中涉及的中国和日本两种魂鬼思想存在深层对话。本文结合小说与《雨月物语》当中涉及的中国、日本民间传说与魂鬼思想的相关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中途遇到鬼船的情节如何表达了一种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在深层上交织并相通的世界观,并暗示埃克索对比阿特丽斯忠贞爱情背后存在的...

  • 后创伤时期的人文精神——评乔治·桑德斯新作《林肯在中阴界》

    作者:董雯婷 刊期:2019年第01期

    美国作家乔治·桑德斯的首部长篇小说《林肯在中阴界》延续了他对于人性和人类生活之痛苦、悲伤的一贯关注。小说讲述美国总统林肯在南北战争前夕痛失爱子小威利,夜晚独自来到墓地拥抱儿子的尸体,此时其他徘徊在中阴界的鬼魂围绕着父子两人展开了众声喧哗的述说与讨论。小说通过桑德斯擅长的荒诞变形和幽默嘲讽的手法展现出后现代历史小说对经验...

  • 麦克尤恩《阿姆斯特丹》中的共同体想象

    作者:陈丽 刊期:2019年第01期

    在小说《阿姆斯特丹》中,当代英国精英阶层的道德失调折射出二十世纪末新自由主义思潮下英国中产阶级命运共同体的危机,而这种危机与中产阶级这一共同体的习性结构、审美趣味和社会流动密切相关。有鉴于此,麦克尤恩以共同体想象描写了当代英国中产阶级,尤其是精英阶层的意象,希望以此对共同体危机提出警醒。小说的共同体想象看似一出悲喜闹剧,却...

  • 土耳其现代化的隐喻——论帕慕克《红发女人》中的弑父与寻父

    作者:朱春发 刊期:2019年第01期

    帕慕克在其新作《红发女人》中着力描述了父子之间的故事。作为一位关注社会现实的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所叙述的这一父子故事有着强烈的现实指涉。具体而言,此书通过杰姆对马哈茂德以及恩维尔对杰姆的两度“弑父”,展现了现代土耳其社会中不同思想派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杰姆和恩维尔在弑父之后的“寻父”过程,也体现了土耳其社会内部在精神...

  • 不同文化语境下的《雅歌》读法

    作者:钟志清 刊期:2019年第01期

    《希伯来圣经》中的《雅歌》篇幅虽小,但内容极其复杂,得到了后世解经学家和学者最为广泛的阐释,即使近年仍新作迭出。在《雅歌》的所有读法中,有两种最具代表性:一是把《雅歌》当作纯粹的抒情诗集,二是认为《雅歌》表现出上帝与以色列人的契约关系。本文试从犹太解经传统与中国抒情传统出发,对这两种阅读方式加以探讨。

  • 《印度深蓝》中的“帝国伦理”与“模拟人”的反抗

    作者:洪文慧 刊期:2019年第01期

    《印度深蓝》是斯托帕德以“帝国伦理”为主题创作的舞台剧。所谓“帝国伦理”是一套将殖民统治道德化为“文明教化使命”的意识形态话语,英帝国知识分子据此对殖民地实施文化干预。“帝国伦理”把殖民地知识阶层预设为充当殖民统治中介的“模拟人”。剧作通过呈现达斯构建独立文化身份、反抗帝国文化霸权的历程,推翻“帝国伦理”关于文明与教化...

  • “一个老年人的写作”——论库切澳大利亚小说的“晚期风格”

    作者:卜杭宾 刊期:2019年第01期

    库切移居澳大利亚后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一种文体杂糅、结构松散、主旨隐晦的特殊风格,这与他在南非时期揭露种族隔离暴行的后殖民书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以萨义德的“晚期风格”论为切入点,从形式、内容、思想等维度探究库切澳大利亚小说“不合时宜”的艺术特质,从而管窥暮年老病的心境与库切创作嬗变之间的内在关系。库切的澳大利亚小说既蕴...

  • 佩列文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空间书写

    作者:冯雪 刊期:2019年第01期

    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佩列文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空间建构具有强烈的主体性色彩。空间不仅是事件发生的场所,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表征。本文以空间中的主体存在为切入,运用叙事学、精神分析等相关理论,分析作家文本中空间建构的方式和空间的存在意蕴,认为作家笔下的空间是一种漂浮的意识空间,是现代人失去存在根基的漂泊命运的隐喻。

  • 构建反模仿诗学:论布莱恩·理查森的非自然叙事理论

    作者:尚广辉 刊期:2019年第01期

    非自然叙事以反模仿为理论基础,阐释偏离现实世界认知框架的叙事。作为西方非自然叙事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的学者之一,布莱恩·理查森试图构建一个以非自然叙事为研究对象的反模仿诗学。本文从非自然叙事的界定、非自然叙事的样态、非自然叙事与意识形态三个方面阐述理查森的非自然叙事理论,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其反模仿诗学对非自然叙事学研究的...

  • 《从巴基斯坦古吉拉特到印度斯坦古吉拉特》

    作者:曾琼 刊期:2019年第01期

    作家简介:克里希娜·索波蒂(Krishna Sobti,1925—),印地语女作家,1980年凭借长篇小说《生命之书》(1979)获印度文学院奖,1996年当选印度文学院院士,2010年被印度政府授予莲花珍宝奖(Padma Bhushan),2017年荣获印度本土最重要的文学奖格杨比特奖(Jnanpith Award)。

  • 《伊加利亚》

    作者:何宁 刊期:2019年第01期

    作家简介: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德国作家乌韦·蒂姆(Uwe Timm)的名字相对陌生,毕竟迄今为止,这位德国当代著名作家的诸多作品中仅有小说《咖喱香肠的诞生》、三部儿童文学作品《跑猪噜噜》《火车老鼠》和《虎啸鸟》以及几部短篇小说被译成中文。但在德语文坛,这位1940年出生的作家早在1974年就凭借小说《酷暑》得到了文学界的极大关注。

  • 《我们的生活》

    作者:赵丹霞 刊期:2019年第01期

    作家简介:法国女作家玛丽-埃莱娜·拉丰(Marie-Hélène Lafon,1962—)早年毕业于索邦大学,现在中学担任语言和文学教席。三十四岁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发表作品十七部,获文学奖十三种。作品简介:拉丰的创作多以她的家乡康塔尔地区的乡村为背景。《我们的生活》(Nosvies)是她首部以大都市为背景的小说。

  • 《贝尔塔·伊斯拉》

    作者:杨玲 刊期:2019年第01期

    作家简介:哈维尔·马里亚斯(Javier Marías,1951—)是西班牙当代著名作家,其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受到西班牙批评界的广泛认可,曾获西班牙国家文学小说奖(2012)、小说批评奖(1992、2017)等重要奖项,近年来也受到中国学界的关注。代表作品有:《如此苍白的心》(1992)、三部曲小说《你明天的脸》(2009)、《迷情》(201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