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4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评论、理论、理论_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书评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刊号:1002-5529
国内刊号:11-1248/I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2
复合影响因子:0.42
总发文量:1365
总被引量:8531
H指数:39
立即指数:0.0606
期刊他引率:0.9826
平均引文率:9.9293
  • 王佐良的英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批评

    作者:王宁 刊期:2019年第03期

    王佐良先生在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和批评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有着严谨学风的文学研究者,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且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一学者型批评家。他的外国文学批评特色在于一切从阅读原文入手,不从某种既定的理论视角去评论作品,而是基于自己对原作的透彻理解,并结合该作家及其作品所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作出自己的评论。他...

  •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跨国视域中的“承认”与“成长”

    作者:朴玉 刊期:2019年第03期

    学界大多从地缘政治、文化冲突等角度对莫辛·哈米德的《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展开研究,本文认为可以将其视为一部跨国语境中的成长小说。哈米德以主人公昌盖兹留学美国的经历为主要线索,其中交织着家境败落、情感纠葛等诸多变故,着力刻画主人公在变故中成长,在成长中改变。为了融入美国社会生活,他展演不真实的自我;来自美国社会的扭曲的承认,使...

  • 从叙事视角的切换看麦卡锡《上帝之子》中的道德取向问题

    作者:孙杰娜 刊期:2019年第03期

    关于麦卡锡《上帝之子》的解读,学界主要争议的焦点在于该作品中对暴力的过度呈现是否体现了一种道德价值取向的缺失,而这个问题归根到底便是巴勒德这个人物形象到底值不值得同情,或者值得几分同情的问题。以故事中叙事视角的不断转换为切入点,本文认为麦卡锡并不希望读者对巴勒德以及他的社群进行居高临下式的批判,同时也不希望读者站在某个高...

  • 论《尤利西斯》中的动物形象

    作者:申富英 刊期:2019年第03期

    动物形象几乎穿插于爱尔兰现代民族寓言《尤利西斯》中的每一章中。首先,借助于这些动物,乔伊斯传达出多重关于“他者”以及“他者的他者”的诸种辛酸。在《尤利西斯》中,动物既以人类“他者”的形象出现,又以殖民者“他者”的形象出现,主要被殖民者用来喻示爱尔兰人的低等性、顺从性和可怖性。其次,动物意象也被用以喻示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相...

  • 《汤姆·琼斯》中的不可靠叙述与早期现实主义语境——一种文化叙事学视角

    作者:王悦 刊期:2019年第03期

    近年来,对于不可靠叙述的研究出现了历史文化转向,叙事的(不)可靠性问题不仅被视为一个叙事策略问题,更是一个需要放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考察的叙事现象。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物菲尔丁的代表作《汤姆·琼斯》中存在大量不可靠叙述,这些叙事不可靠的现象与尚未成熟的现实主义规范、古典主义掌控下的传统叙事原则、叙述者表现主体...

  • 切萨雷·帕韦塞的“神话空间”

    作者:陈英 刊期:2019年第03期

    切萨雷·帕韦塞是意大利二战后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被列入新现实主义作家之列。作为小说家和诗人,他从意大利语口语中提炼创造出了一种具象的、全新的文学语言,来展现工业城市和乡村的人类活动,对新时代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从真实主义开始,意大利文学创作地域色彩变得浓郁,帕韦塞作品中的“故事空间”具有很强的辨识度。本文通过分析帕韦塞...

  • 从薄伽丘和布鲁尼笔下的但丁形象差异看意大利人文主义的转型

    作者:贾长宝 刊期:2019年第03期

    为同时代非凡人物撰写传记的文学传统,是由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人文主义者们开创的。其中,薄伽丘和布鲁尼曾先后为但丁立传,但二人笔下的但丁形象截然不同。首先,在文体方面,前者作为文学家和但丁研究专家,与后者作为致力于复兴古典史学的历史学家的写作风格迥异;其次,在取材与视角方面,二人对传主生平大事与成就的描述、刻画也存在巨大差异...

  • 多丽丝·莱辛百年诞辰两岸三地学术研讨会预通知

    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 《外国文学》编辑部 刊期:2019年第03期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外国文学》编辑部拟于2019年10月26日至27日在北京举办“多丽丝·莱辛百年诞辰两岸三地学术研讨会”。多丽丝·莱辛(1919—2013)是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生创作了27部长篇小说、上百个短篇小说,还发表了自传、诗集、剧作,从早期的写实作品到中晚期的实验性和科幻小说...

  • 从“小文学”走向“大人文”——“后文学”时代文学新概念的理论探索

    作者:顾明栋 刊期:2019年第03期

    数字化革命加深了斯诺所说的“两种文化”的分离,引发了德里达关于文学和人文学科的末世论。为了应对由于技术变革而产生的“后文学”时代的来临,有必要提出一个新的文学概念,该概念有两个核心思想:“小文学”和“大文学”;前者指狭义文学,后者指广义文学。在探讨这一双重概念得以建立的历史、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同时,对其内在逻辑从文学的概念起...

  • 作为视觉范式的透视——达弥施的透视学及其意义

    作者:柴冬冬 刊期:2019年第03期

    达弥施在批判地继承潘诺夫斯基透视理论的基础之上,借助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现象学理论,将透视发展为一种视觉范式,进而在发生学和思想史两个层面重构了透视理论。作为一种视觉体制,透视成为一种视觉句法,它影响了观看活动和观看关系的建构,其价值则体现为意义的生产。作为一种思想史层面的生产,透视成为一个不断被叙述的“理论客体”,从而构筑...

  • 后人文主义

    作者:陈世丹 刊期:2019年第03期

    “后人类”这个术语于20世纪90年代正式进入人文主义和社会科学的当代批评话语体系;后人文主义理论是继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之后另一种重要的后学。人文主义是一种集中在人的利益或价值的学说、看法或生活方式,尤其是一种通常拒绝超自然主义,强调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通过理性而实现自我的哲学。而后人文主义作为一种哲...

  • 超文本

    作者:何书卿 刊期:2019年第03期

    西奥多·纳尔逊于1963年创造“超文本”一词,意指由节点、链接构成的,呈块状茎结构分布的信息资源集合,该集合一般具有交错性、多重线性、互文性等特征。随着全球性超文本“万维网”的,超文本成为多个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内涵也从最初的信息资源系统雏形概念,发展成为人类书写本质的现实载体。超文本可分为探索型文本和建构型文本,前者在一...

  • 黑岛传治反战文学思想与其“中国体验”

    作者:张小玲 刊期:2019年第03期

    黑岛传治以1929年末的中国之行为素材,创作了多篇涉及中国的反战作品。在中国之行之前,其反战文学思想已经形成以对底层民众的关怀为出发点、以无产阶级视角为特征的较成熟的体系。以中国之行为基础撰写的系列作品集中体现了黑岛反战文学思想的这些特性。从阶级视角出发,黑岛传治深刻揭露了日军侵略行径的实质,但其对日军普通士兵表现出的“平庸...

  • 对抗“忘却的政治”——石黑—雄关于日本“战后责任”的思考

    作者:张勇 刊期:2019年第03期

    追问普通人的社会和政治责任,是石黑一雄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在《远山淡影》和《浮世画家》中,作家从日常生活的层面考察了日本战后社会的变化及走向:战争记忆成为人们小心回避的话题,与个人的惨痛经验一起被压抑在无意识的深处。美国化进程迅速清除了战争的废墟,经济复兴延续并强化了日本自现代以来的西方优等生文化,使得日本未能以战败为...

  • “奥登同志”与“述说的道德”——论奥登在20世纪30年代的左派立场

    作者:蔡海燕 刊期:2019年第03期

    很多人认为奥登是20世纪30年代无出其右的“左派的御用诗人”。尽管奥登在当时就否认了此类看法,学术界对青年奥登的评述却总是离不开这个界定。纵观青年奥登的创作,他关涉马克思主义的诗篇少之又少,就连最富政治化写作盛名的《一位共产主义者致其他人》和《西班牙》也充满了似是而非之处。本文力图重新审视青年奥登的左派立场,认为他一度严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