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4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评论、理论、理论_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书评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刊号:1002-5529
国内刊号:11-1248/I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2
复合影响因子:0.42
总发文量:1365
总被引量:8531
H指数:39
立即指数:0.0606
期刊他引率:0.9826
平均引文率:9.9293
  • “很快要有事情发生了”——论《天顶》中的末日想象与9/11创伤再现

    作者:王中强 唐伟胜 刊期:2013年第03期

    美国新锐小说家凯文·布洛克梅尔创作的短篇小说《天顶》于2002年获得欧·亨利奖。《天顶》讲述了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现代寓言故事:主人公居住的小镇因一面巨大的、类似镜子般的天顶的降落而毁灭。小说凸显出美国社会源自宗教信仰的浓厚世界末日情结,折射出9/11恐怖袭击之后普通民众的心理创伤。在表现手法上,《天顶》具有明显的魔幻现实主义...

  • 天顶

    作者:凯文·布洛克梅尔 王中强(译) 刊期:2013年第03期

    那天阳光明媚,天空辽阔,天色蔚蓝。许多银白色的云漂浮在天际,知更鸟和麻雀在树丛中叫唤。那是我儿子约书亚的七岁生日,我们在后院为他庆祝生日。他和孩子们在秋千上玩,我、梅丽莎还有其他家长们坐在后院的门槛地板上。

  • 20世纪末二十年俄罗斯诗歌状貌考察与分析

    作者:王立业 刊期:2013年第03期

    20世纪最后二十年,俄罗斯诗歌走的是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因政府当局的责难,俄罗斯诗歌几近萧条;改革之年,传统意义上的诗歌为“回归”诗歌让道而自身难以发展;苏联解体,也肢解了诗歌,使其散落于流派杂呈的乱象之中。但有着优良传统和强大生命力的俄罗斯诗歌并未因此停止上下求索之为,临近世纪末,俄罗斯诗坛再度振作精神,重塑经典,重...

  • 从"食欲"到"餐桌礼仪"论《认真的重要》中的喜剧性——论《认真的重要》中的喜剧性

    作者:刘思远 刊期:2013年第03期

    王尔德的喜剧《认真的重要》至今仍是许多英美剧院的保留剧目,该剧出众的舞台生命力令学界尝试从各种理论视角探究其喜剧性。本文从分析剧中“食欲”与“餐桌礼仪”的对立性人手,指出该剧穿越时空的喜剧性在于剧中人人通过虚构游走在这两者之间。此种变通手段在社交中的机械重复,折射出维多利亚时代后期逐步取得文化领导地位的资本主义价值观...

  • 库切"自传三部曲"中的人称、时态与自我

    作者:庄华萍 刊期:2013年第03期

    库切“自传三部曲”中运用的第三人称与现在时同步叙事,有别于传统忏悔体自传所惯用的第一人称与过去时回溯叙事策略,形成“在场的缺席”的叙事矛盾与张力,同时亦表明作者拒绝通过写作为“自我”辩解。库切认为,“所有自传皆他传”,自传跟其他虚构作品一样,是一种叙事书写与语言建构。在三部曲中,库切让既往自我以他者面目出现,并以即时...

  • 母亲的主体性——《秀拉》的女性主义伦理思想

    作者:李芳 刊期:2013年第03期

    本文从女性主义伦理学的角度分析《秀拉》在建构母亲的主体性上体现的女性主义伦理思想。父权伦理体系剥夺了母亲的主体性,使母亲客体化,并在他/她人的需求中消解自我的存在。莫里森在《秀拉》中与父权伦理相逆而行,重新书写母亲的身体、母亲的空间及母亲的自我,使母亲的主体性在女性主义伦理框架下获得生命力。同时,莫里森也通过秀拉对母...

  • 虚构

    作者:王轻鸿 刊期:2013年第03期

    20世纪中期以来,虚构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虚构与现实不再截然对立,而是成为表述现实的一种方式,在史学、人类学、哲学、伦理学等非文学文本中泛化开来,对虚构的确认固然离不开文本自身的特点,更与接受主体的意向性有关,这种转型与信息时代的哲学变革有密切联系。本文在辨析源流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虚构的意义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发...

  • 生成

    作者:尹晶 刊期:2013年第03期

    在德勒兹(和瓜塔里)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批评中,生成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对中国学界而言,生成、生成女人、生成动物这几个概念颇为晦涩难懂,本文意在对它们进行详细阐释和界定。生成是不断生成差异,它不以任何存在为基础,没有起源,也没有特定目标或最终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中间。生成不是模仿或认同,不是获得事物的形式,而是让要生成之物...

  • 主流或边缘——场域视野下爱默生超验主义再探

    作者:戚涛 刊期:2013年第03期

    本文借助布迪厄的场域理论,首先分析了爱默生所处话语场域的生态,主张他未在当时任何主要话语集团充当代言人的角色;其次,从爱默生的社会位置、惯习、资本的结构和数量入手,探讨了他未成为主流话语代言人的缘由。在此基础上,论文通过解析爱默生在话语实践中对各种资本的占有情况,进一步证明其超验主义在那个时代并不居于主流地位,而是一...

  • 绽出、迷失、矛盾:黑格尔的欲望主体之旅

    作者:何磊 刊期:2013年第03期

    《欲望主体》是朱迪斯·巴特勒的处女作,也是她第一部专门探讨“主体”问题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巴特勒借20世纪法国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接受与发展情况,为我们勾勒出黑格尔式“主体”概念的绽出与迷失之旅。相对而言,《欲望主体》一一书是巴特勒所有作品中最乏人问津的一一部,尽管如此,(批判)黑格尔哲学却是巴特勒所有理论探讨的起点与...

  • 箴言言真——论凯勒小说《箴言诗》里的文化交往和叙事模式

    作者:杨劲 刊期:2013年第03期

    本文从《箴言诗》里关于请坐礼仪的小故事人手,观察其中的文化交往形态,继而分析男主人公对非洲女奴的启蒙过程,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殖民者男性霸权话语。文章第二部分纵览这部中篇小说集的叙事结构,剖析以两性差异为支架的多重两极对照模式。文章第三部分以小说的开始及其虚构性为着眼点,分析小说中自然科学与文学这双重话语既交织又对抗的张...

  • 1800/1900:媒介转折与文学转型

    作者:刘晓 刊期:2013年第03期

    本文从文化学中的媒介研究视角出发,截取了德语文学史上的两个断面——1800年前后及1900年前后,着力考察此间文学现象与其所处时代语境中的媒介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通过对与媒介相关的概念的厘清,尤其是通过对由德国媒介哲学学派建立的“使者”模型的引介,为特定时期的德语文学作品的解读与定位提供了新的可能。

  • 无条件的等级,有条件的和谐——谈美国种族电影与胡克斯的文化批评观

    作者:肖腊梅 刊期:2013年第03期

    在关于种族的表征政治中,权力与知识互相支持,黑人一猩猩这个种族主义比喻由最初的人类学假设变成了常识。美国种族片中的形象生产继续巩固了对黑性的刻板定见,等级是无条件的,和谐是有条件的,甚至有黑人形象被用来遮蔽历史,转移视线。贝尔·胡克斯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下提出的“对抗性凝视”策略是一种对压迫性意识形态机器的抵抗行为。

  • 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一道翻译自然和心灵的独特风景

    作者:刘建刚 刊期:2013年第03期

    三联书店2012年8月推出的“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是国内难得的自然文学翻译的上乘之作。无论从几位作家的地位及其作品的影响力还是从美国自然书写的历史语境等方面来看,这套丛书的选题实属经典。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丛书的书名、人称代词以及部分段落的译法又彰显出整体译文的准确性和生态示范性,因此特别值得推荐。

  • 蒂姆·温顿访谈录

    作者:刘云秋 刊期:2013年第03期

    在这次访谈中,澳大利亚当代著名小说家蒂姆·温顿先后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地域和文化特点,涉及到西澳的风景(海景)、地方主义、生态学以及中国文化中的佛教和道教、文学创作的语言倾向等话题。同时,作家还发表了关于美国文学、英国文学和澳大利亚文学的见解,并对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不同特色进行了探讨。温顿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和独特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