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4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评论、理论、理论_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书评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刊号:1002-5529
国内刊号:11-1248/I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2
复合影响因子:0.42
总发文量:1365
总被引量:8531
H指数:39
立即指数:0.0606
期刊他引率:0.9826
平均引文率:9.9293
  • 讲故事的艺术:朱帕·拉西里及其《疾病讲解员》

    作者:王丽亚 刊期:2013年第02期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文学评论界对短篇故事题材和理论的研究呈现出升温趋势。这一现象固然与小说理论界对传统类型研究的反思有关,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代短篇故事作家们的贡献,印度裔美国作家朱帕·拉西里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介绍她的故事集《疾病讲解员》,并以收录其中的同名故事《疾病讲解员》为例,对其题材、结构以及隐喻运用进行阐...

  • 疾病讲解员

    作者:朱帕·拉西里 姚石(译) 刊期:2013年第02期

    车在茶馆门口停下来,为由谁带蒂娜去洗手间,达斯夫妇又争吵起来。直到达斯先生摆明前一天晚上是他给蒂娜洗的澡,达斯夫人才无话可说。通过后视镜,卡巴西先生看到达斯夫人在后排座位上摇晃着几乎无衣遮拦的大腿,腿上的毛刮得干干净净。她走下了卡巴西先生那辆笨重的白色大使牌轿车,慢慢又出现在后视镜里,一路上达斯夫人都没有牵过小女孩的...

  • “反对诚实”:格里克抒情诗歌的实用主义

    作者:殷晓芳 刊期:2013年第02期

    美国当代重要诗人路易斯·格里克,其创作图式和作品肌理始终处于重复和变化的张力状态,表现为以经典寓言原型对现实经验进行的秩序性重构和对抒情诗歌的当代命运做出的批判性反应。本文结合格里克的诗论,对其抒情诗歌实施整体性解读,揭示内隐的实用主义诗学意识。在将自我作为真理求索的过程中,格里克的诗歌主体不仅执行着对现实的干预和掌...

  • 爱情与惩罚:《爱玛》对于浪漫爱情的道德救赎

    作者:苏耕欣 刊期:2013年第02期

    在《爱玛》这部小说中,爱玛与弗兰克二人的缺点或所犯的错误,连同这些错误招致的批评甚至羞辱,是奥斯丁赋予其浪漫爱情的前提条件。只有当浪漫爱情看似一种惩罚时,作者才能使主人公安全地获得基于爱情的婚姻。这是奥斯丁在一个浪漫爱情与保守传统冲突的时代以退为进的写作策略。爱玛与弗兰克因犯错而受的批评和委屈,使他们最终所获的婚姻显...

  • 奥斯特《玻璃城》的语言与主体性问题探析

    作者:李金云 刊期:2013年第02期

    20世纪西方哲学与文论的语言学转向确立了语言的本体地位,一些理论家从语言角度来探究主体性的真相。奥斯特在小说《玻璃城》中,通过作家奎恩对斯迪尔曼一案的侦查研究以及他自身身份的嬗变,具体探讨了语言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指出两者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语言是透明的表征工具,人是绝对的理性主体;语言是独立的本体存在,主体性是...

  • 如何存在?——论约翰·福尔斯对存在的领悟与刻画

    作者:潘家云 刊期:2013年第02期

    本文从约翰·福尔斯的小说与哲学互文性的角度归纳、厘清、剖析、点评其浓重而独特的存在之思:上帝隐退无为;此在卡在物理、情绪、精神、认知的种种误区和两难中;个体渺小虚无。于是,他的小说常常描述上帝缺场、智者出场、极端环境中的身心反应、命与仇谋、渺小情结等。个体应对存在压力的对策则是自我放逐、反叛、责任、仁爱。但是,当上述...

  • 论《洼地》的“一流叙事”

    作者:王艳萍 刊期:2013年第02期

    本文由叙事角度切入对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小说《洼地》的讨论,用叙述者的言说困境表明意义的不在场,用因果律的失败表现终极解释的迷失,由此阐释作者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与此同时,文章分析了小说中侦探、迷信、童话、谣言及传奇等成分,旨在发掘这些非主流叙事策略是如何建构个人及家族历史的。这些叙事策略也在不同层次上建构了一种循环模...

  • 多元的叙述——人文科学脉络中的西方文学

    作者:梁展 刊期:2013年第02期

    近代意义上的西方文学诞生自18世纪法国的沙龙中,它曾经参与了法国大革命前后在知识阶层爆发的激烈的政治论争。斯达尔夫人的《论文学》奠定了文学研究的两条路径,即社会批评和审美批评。20世纪的形式主义理论在“文学性”追求的背后有着浓厚的哲学和意识形态含义,即人类精神的自由与完善,这与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以及二战之后萨特的“介入”...

  • 社会诗学

    作者:刘珩 刊期:2013年第02期

    社会诗学是人类学用以检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和撰述风格的一个关键概念。诗学是社会行为,也是社会展演的方式,它既在文本之中,又在文本之外,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事件的真实性和共通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阐释或解读某种文化模式的途径。本文细致梳理了“社会诗学”这一概念的来源和演变,阐述其普遍性、文本性和情境化的三个特性,并...

  • 真实

    作者:于琦 刊期:2013年第02期

    真实是齐泽克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它源于拉康对弗洛伊德本我的创造性改写。在拉康理论中,真实拒绝符号化,是象征秩序进行符号化时难以克服的硬核;它标示出象征秩序的结构性的缺失,蕴含着刺破象征的激进性。齐泽克接受了拉康的这种解释,但意识到若过度强调真实的否定维度,就会使主体陷入无能为力的困境。为此他对真实做了重要发展和推进,...

  • “后理论时代”的后人文研究:兼论文学与机器的关系

    作者:王宁 刊期:2013年第02期

    本文作者认为,在当今这个“后理论时代”,各种文学理论思潮处于共存和互补的状态,在这方面,后人文研究的意义显得日益突出。后人文研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所谓的“人机合一体”现象,也即文学与机器的关系。作者分析了这种现象之于人类以及文学研究的利与弊,认为它的出现以及之于文学研究是利大于弊,只要我们掌握这一机制并且利用...

  • 机器与战争机器——美国战争小说中的士兵命运

    作者:李公昭 刊期:2013年第02期

    现代战争中,机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杀伤力。士兵与机器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关系:士兵既是机器的运用者,又是机器的运用对象。作为前者,士兵运用战争的机器,消灭敌人,赢得战争。作为后者,士兵本身就是战争机器可以随时替换和牺牲的部件。他们既是战争机器的执行者,又是战争机器的受害者,在消灭他人的同...

  • 科技与知觉——从虚拟空间谈起

    作者:邓明艳 刊期:2013年第02期

    本文从视知觉人手,集中探讨科技、尤其是网络和计算机处理系统对人的知觉经验的重新塑造。这一工作从知觉对象和知觉形式两方面展开。在知觉对象层面,伴随虚拟空间和数字影像的出现,我们的视知觉对象经历了从质料与形式合一的实体性事物到无质料的信息流的转变,我们的视知觉形式也因此从显现的知觉转变为消失的知觉。这一知觉形式的变化从一...

  • 爱恨纠缠的机器情结——19世纪西方对技术的追问与乌托邦小说

    作者:张金凤 刊期:2013年第02期

    自人类社会迈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近现代以来,技术的性质及其发展后果就一直困扰着西方的文化学者。多数人为科技进步叫好,预见人类必将拥有辉煌的未来。但也有为数不少的文化学者质疑“进步神话”,认为技术的过度应用将导致社会每况愈下,最终可能毁掉人类世界,因此他们提倡回归自然的美德和永恒的价值。贝拉米和莫里斯分别以乌托邦小说《...

  • “结构化”文学阅读策略——评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

    作者:李晋 刊期:2013年第02期

    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从文学哲学角度探讨了文学的本质和文学阅读策略。他指出,无论哪一派文论,它们均认可文学是“事件”。他分别阐释、或日“解构”了文学的虚构性、文学价值、文采飞扬的语言、文学的非实用性和文学的道德内涵等特点,启发读者重新思考文学及文学文本的内涵和特征。他提出了“结构化”文学阅读策略,即作者不是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