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4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评论、理论、理论_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书评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刊号:1002-5529
国内刊号:11-1248/I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2
复合影响因子:0.42
总发文量:1365
总被引量:8531
H指数:39
立即指数:0.0606
期刊他引率:0.9826
平均引文率:9.9293
  • 摩登时代的个人幸福——乔治·佩雷克小说《物》中的人物意识和作者意识

    作者:龚觅 刊期:2010年第01期

    法国作家乔治·佩雷克的处女作《物》通常被视为一部形式上受到“新小说”影响的“社会学小说”。本文通过对书中的人物意识结构和叙述方式的分析,从现代人的幸福感和作家自我认知这双重角度完善了对作品的传统读解,揭示了其哲学意味和自传维度,提出在价值坍塌、缺乏实质性伦理的时代,清醒的自我意识和完美的形式感往往成为现代作家赖以抵御...

  • 物——60年代纪事(选译)

    作者:乔治·佩雷克 龚觅(译) 刊期:2010年第01期

    文明带给我们的福祉不计其数,科学的发现和发明引起的各种财富的增长难以估量,人类为增进自身的幸福、自由和完美而实现的创造更是不可思议。然而还有那些在苦役中如动物般挣扎的人们,富足的新生活的清泉,依然没有奔流在他们焦渴的嘴唇上。——麦尔坎·劳瑞①

  • 析麦克尤恩《立体几何》:不可靠叙述的生成与阐释

    作者:王悦 刊期:2010年第01期

    不可靠叙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叙述策略,它既是隐指作者设置于文本中的对叙述主体的有意分化,又涉及到读者的阐释与情感反应,在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循环互动中得以完成。本文以伊恩·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立体几何》为例,分析不可靠叙述在其中的运用、作者在其中的巧妙设置以及读者相关的伦理回应,探讨不可靠叙述在小说艺术表达中的特殊功...

  • 立体几何

    作者:伊恩·麦克尤恩 潘帕(译) 刊期:2010年第01期

    1875年在梅尔顿·莫布雷①举办的“异趣珍宝”拍卖会上,我的曾祖父在他的朋友M陪同下,拍得了尼科尔斯船长的阳具,这位船长1873年死于马贩巷监狱。它被盛在一樽十二英寸高的玻璃瓶里,按我曾祖父于当晚的日记中所记述,“保存精美”。同时被拍卖的还有“已故巴里摩尔小姐的无名部位。被山姆·伊斯莱尔斯以五十几尼拍得”。

  • 影子的隐喻——评默温的普利策奖新诗集《天狼星的影子》

    作者:殷书林 刊期:2010年第01期

    在《天狼星的影子》里,默温以天狼星的影子为隐喻,以童年、往事和家犬等自传性内容为素材,用记忆谱写了一部充满深情而又发人深思的优秀诗集,表达了诗人对人和自然的种种关切和深刻感悟。在诗学方面,他娴熟地运用其典型的口语化词汇和无标点诗行,把梦境和禅宗意识等超现实主义元素与现实融为一体,使得他的诗歌语言自然清新、意象独特、意...

  • 诗十三首——选白《天狼星的影子》

    作者:W.S.默温 殷书林(译) 刊期:2010年第01期

    天黑后吃蓝莓 这就是黑夜品尝味道的方式 一次一个 不早也不迟

  • 艾略特与印度:《荒原》和《四个四重奏》中的佛教、印度教思想

    作者:张剑 刊期:2010年第01期

    在艾略特的《荒原》中,我们可以看到几种宗教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分先后、不分轻重。基督教、佛教、希腊神活、东方生殖崇拜、渔王神话等等和起来构成了艾略特的诗歌隐喻。然而,在艾略特的后期诗歌作品中,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的地位和关系发生了变化。他仍然对印度和东方的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此时他更多的是将佛教和印度教视为比喻,以阐释...

  • 论庞德对中国诗歌的误读与重构

    作者:孙宏 刊期:2010年第01期

    学术界对庞德翻译的中国古典作品褒贬不一,以他的英译汉诗为例,其中就不乏对原作的误读之处。但是庞德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地探索对语言进行处理的有效方法,为翻译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他不是拘泥于每一个词、每一个语法点的翻译,而是致力于对原作含义的再创作,力求传达中国诗歌的神韵。因此庞德的译作是在创作的意义上...

  • 威廉斯的诗体探索与他的中国情结

    作者:钱兆明 刊期:2010年第01期

    美国现代派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在探索新诗体的过程中借鉴了绝句与自居易的短诗。40年代,他为了写长诗而丢弃了1916至1920年创建的“立体短诗”。1958至1961年他与华裔诗人王粲甫合译中国诗,又让他得以在晚年重拾起这一诗体。本文用大量文献资料、结合中英诗歌比较,论证了中国古体诗与威廉斯“立体短诗”之间的渊源关系。

  • “禅”释“反对阐释”

    作者:郝桂莲 刊期:2010年第01期

    从本质上来说,“反对阐释”旨在对现有的“枯竭式”批评模式进行反思,指出艺术既不再现外部世界,也不表现内心情感,而是一种独立的自我呈现。对于这种“独立呈现”,我们应该运用“新感受力”,直抵审美的本真状态。禅宗的“禅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本真状态的体验。本文拟从两者对语言、体验和对待终极意义的态度上说明“反对阐释”所...

  • 日据初期台湾汉诗领袖籾山衣洲诗学研究

    作者:高平 刊期:2010年第01期

    日据时期在日日本人所作的汉诗,继承江户后期、明治前期日本汉诗兴盛余绪,在新殖民地台湾大放异彩。本论文以日据初期台湾诗坛领袖籾山衣洲的诗学思想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与明治前期诗坛之关系,概括其诗学主导思想为“诗中有人”与“境能移人”,以及重义理源流与宗尚神韵、性灵诗派。

  • 美国小说的世界性

    作者:布鲁斯·罗宾斯 佘莉(译) 刊期:2010年第01期

    9·11事件催生的大量文学作品形成了当代美国文学的一种新传统:回归本土,回归家庭。这意味着世界性对美国文学而言变得更加复杂。这一问题的另一个侧面,即他国在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形象表现为两种截然相反的叙事图式:来到美国,前提是他国意味着荒诞与暴虐;逃离美国,目的是为了挣脱资本主义体制和传统的束缚。从世界性这一角度对大量产生于9·...

  • 象征权力

    作者:赵一凡 刊期:2010年第01期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语言中隐含了福柯所说的“话语权力”,符号系统则是一套象征性统治工具。凭借这一“象征权力”,西方文化获得了隐秘政治功能。本文从布迪厄的超越意识入手,分别介绍和阐述语言与象征权力、文化象征与社会系统、象征资本与经济决定等布迪厄借以建立其“象征权力”这个概念的重大文化与政治命题及其相互间的关联。

  • 民族-国家

    作者:王逢振 刊期:2010年第01期

    民族-国家是构成世界秩序的基础,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各国的发展道路也要依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决定。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界定国家和民族、民族主义与文化如何联系、民族身份如何形成,不仅涉及到多种理论和批评,而且也是当前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的重要课题。本文梳理民族-国家这一概念:民族-国家如何是想象的...

  • 后现代:状况,抑或实验精神?——从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解读后现代的两重含义

    作者:周慧 刊期:2010年第01期

    在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中,后现代一词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方面,利奥塔将后现解为一种状况,而该书的首要目的在于剖析后现代状况及其特征,例如知识的商品化、启蒙元叙事的去合法化、科学技术元叙事的兴起等,并由此诊断出现代社会危机的根源。另一方面,后现代被理解为某种实验精神:利奥塔认为,在一个知识成为商品、人沦为科学技术的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