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争鸣

探索与争鸣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杂志简介:《探索与争鸣》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208/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栏_圆桌_碳达峰与碳中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行动、专栏_特稿_重识中国与世界(三十一)、专栏_特稿_数字时代平台反垄断的国家行动...

主管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1004-2229
国内刊号:31-1208/C
全年订价:¥ 556.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5
总发文量:3510
总被引量:20602
H指数:53
引用半衰期:4.0789
立即指数:0.0564
期刊他引率:0.9739
平均引文率:5.6541
  • 新“里昂惕夫之谜”:贸易失衡的超边际分析——兼论中美贸易摩擦的理论根源与演变趋势

    作者:华民 刊期:2018年第06期

    贸易失衡是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刻意追求贸易平衡对于贸易和经济增长都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导致当前世界贸易摩擦加剧的主要原因在于,贸易不够公平且产生了很多外部性问题。面对不断加剧的贸易摩擦,与其选择贸易平衡,不如选择贸易公平,并通过合适的公共经济政策来解决贸易产生的外部性问题。美国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但它成为世界...

  • 德里达的幽灵:走向全球人文的建构

    作者:王宁 刊期:2018年第06期

    当德里达开始写作《马克思的幽灵》时,首先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的幽灵,为什么是复数?难道有不止一个马克思的幽灵吗?"确实,德里达认为马克思的幽灵应该是复数的。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在过去的100多年里,马克思主义始终经历了一个发展和重构的过程。德里达及其教义也是如此。当我们讨论德里达的理论遗产或学术精神时,我们尤其注意到...

  • 中美贸易摩擦背后的逻辑与出路——袁志刚教授访谈录

    作者:李梅 刊期:2018年第06期

    在逆全球化暗潮涌动的当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贸易摩擦纷争不断,时而紧张升级,牵动着全球民众的神经。本刊尤为关注中美摩擦背后深层次的逻辑和根本性的出路,希冀探求全球治理架构重构的要义和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袁志刚教授。

  • 内部治理结构创新: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阿喀琉斯之踵——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理念与方法

    作者:管培俊 刊期:2018年第06期

    大学组织是一个复杂系统。有没有一个好的内部治理结构,直接关系到大学能不能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能不能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治校,能不能形成近悦远来的吸引力和百舸争流的学术氛围,能不能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追求卓越的核心竞争力。

  • 内部治理体系创新之于“双一流”大学建设何以重要

    作者:眭依凡 刊期:2018年第06期

    党的后"双一流"建设紧锣密鼓地从规划布局进入了具体实施的阶段,从"重在落实"这一侧足见"双一流"建设与"985""211"工程建设之不同。

  • 大学治理如何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作者:张炜 刊期:2018年第06期

    现代大学形态与制度在发展中国家的起始,大多具有引进和移植的成分,如何学习借鉴先行者的经验与教训,是不少高等教育学者、特别是比较教育学家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学习借鉴的前提,是要研究清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真实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和需要,努力做到科学、客观、合理,不能被一些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的观点扰乱视线,不可盲目照抄照搬、...

  • 什么是好的大学内部治理

    作者:宣勇 刊期:2018年第06期

    任何治理变革,都有三条基本原则可以遵循。一是越改越简单,所谓的"大道至简"。二是让核心利益相关者更加具有积极性。三是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改革的取向肯定是管理重心越来越低,越来越还权于民,应该让利益相关者越来越有参与权、表达权。所以在讨论一流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的时候,这三条原则也是适用的。

  • 大学内部治理创新从何处发力

    作者:顾建民 刊期:2018年第06期

    大学治理创新实质是形成有效治理的结构和过程,能够协调大学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规范决策权力和权威的行使,持续获取并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大学目标。质言之,通过"有效地"治理实现"有效的"治理。"有效地"治理包括完善治理结构、优化治理过程两方面,使各利益相关者在大学运行中既各尽所能又合作共事。

  • 思想引领:世界一流大学治理的核心特征

    作者:阎凤桥 刊期:2018年第06期

    "治理"(governance)成为时下的一个热门词汇,有其国际与国内背景。从国际背景来看,治理的提出,既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变公共领域低效的现实诉求有关,也与世界银行在援助发展中国家过程中遇到的政治问题有关。从中国背景来看,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代表着中国今后一个新的发展方...

  • 回归一流大学建设与治理的常识

    作者:阎光才 刊期:2018年第06期

    其实,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既然它是世界性的,就总存在一些共性,否认共性仅强调差异性,也就不存在"世界"这样的限定词,甚至是否为他者认可的"大学"可能都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论及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与治理,首先就必须理清楚究竟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这是一个最为基本甚至是常识性的问题。

  •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作者:张应强 刊期:2018年第06期

    亟需深化的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就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历程来讲,我觉得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的前15年,我国高等教育和大学制度的改革主要是恢复、整顿和提高——恢复高等教育秩序,在重点领域进行整顿,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其总体的特征是在原有框架上进行修复和改革,同时加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步伐。

  • 扎根中国大地: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方法论

    作者:周光礼 刊期:2018年第06期

    指出,中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一个国家的大学概念和大学模式只能在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中得到诠释,这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问题由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大学要走向世界,必须植根自己的本土文明、生长基因、历史传统,把"根"扎牢、扎稳、扎得有力量,这是"...

  • 当我们谈“帝国”时,我们谈些什么——话语、方法与概念考古

    作者:欧立德; 黄雨伦(译) 刊期:2018年第06期

    西方史学出现"帝国转向",这有助于丰富中国史和全球史研究。这种方式能很好地描述清朝的国家结构,便于比较清朝与其他帝国形态的异同。最开始是欧洲人,后来中国人自己也将清和古代"中国"看作一个帝国。在这样的讨论中,清查语言和语境的分歧是至关重要的。为此需仔细地考察术语,确立将相关概念引入思考的前提条件。

  • “中国”概念何以成为问题——就“新清史”及相关问题与欧立德教授商榷

    作者:汪荣祖 刊期:2018年第06期

    "什么是中国,中国是什么"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主因是西方学者一直坚持把中国人等同汉人。其实,"汉化"是中国历史上客观的历史事实。传统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民族之间一直在进行融合。古代中国人的国家认同超越族群,清朝皇帝也自认为是中国皇帝。同时,用"帝国"描述传统中国并无不妥。西方史学家应破除其偏见,结合出自中国经验的文化与理...

  • “中国”意识何以生成——勘测“新清史”的学术地层及其周边构造

    作者:方维规 刊期:2018年第06期

    "新清史"批评传统的"汉化说",更注重对非汉族族群和地区的历史研究,以此建构清帝国的历史叙事。中国史学界对此予以强烈批判,反对"新清史"强调清代的内亚性以解构其中国性质。"中国"意识的凸显,在很大程度上是宋代以后王朝政治与内外民族关系重构的结果。内/外、中心/周边、文明/野蛮、普遍/特殊等二元对立的自我认识范畴,都须回置到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