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探索与创新

探索与创新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1 16:25:39

探索与创新

探索与创新第1篇

【论文关键词】艺术创新;社会制约性;艺术批评

【论文摘要】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创新受到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等社会条件的制约。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宽容对待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展开正常的艺术批评,是艺术繁荣和发展的要求。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然而,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探索和创新,探索和创新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顾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的制约,热衷于展现黄色的、淫秽的主题和出格行为等等所谓的探索和创新,既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碰幢越来越激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在艺术探索、艺术创新中,一些人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搬,机械模仿。近几年,对我国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取消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消解民族文化、道德,甚至法律为时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浮躁、刺激、自我抚摩、回避是非、消解道义、逃避责任、告别崇高、低俗化、庸俗化等有所抬头。前几年,行为艺术极端化比较突出,吃死孩子、烙印、植皮、把人脑制成脑浆到超市去卖、男女裸体摞在一起等行为被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近几年,也出现了《@41》及把自己的女性外阴特写照公开展出的事情。搞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度的搞笑就会走向变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看到一些搞笑走向变态的“艺术作品”。如可口可乐广告竟是在卫生巾上用可口可乐的颜色涂上可乐瓶的图案;红艳艳的双唇张着大嘴的男性小便池;男青年戴着镶有丰满“乳房”的围巾,女青年穿着织有逼真“男性生殖器”的裤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一旦超出了它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有其文化积淀。脱离文化的艺术是悬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文化基础,有重伦理道德、重人格修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极少数行为艺术家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与我国的道德、法律相悖,实属“垃圾文化”,丑恶行为。当某行为艺术家食死婴、喝男性生殖器泡的酒的行为公布与世时,连外国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前卫艺术的大胆堪称世界之最。康德告诫人们应该从艺术中看到道德的责任。如果艺术没有道德的责任,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素。

离开民族文化民族道德,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为了名和利。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生效’。艺术的背后是金钱。金钱是酵母,是春药,是动力,是手段,更是目的。金钱的魔力人人皆知。金钱不仅可以使艺术家变得艳俗,同样可以使批评变得浮夸。……美元、市场才是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家成功了肯定有钱,最有钱的艺术家肯定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于是,按照这种’现钞主义’价值原则,吕澎的‘90年代艺术史’在一些人眼里,自然也就成了变相的财富论坛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的化名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等品牌化艺术以及至今仍在’倒卖’中国古董的艺术家的的一些作品已成为西方艺术大餐不可缺少的中国‘春卷’。……它部分地满足了中国艺术家渴望与西方交流、对话的欲望,并使一些艺术家一夜暴富或步入小康”。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某艺术批评家“面对当时正轰轰烈烈的中国前卫艺术用最不招人喜欢的腔调说:中国前卫艺术家都是倒爷”。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美的感染力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号召人民,动员人民。落后的腐朽的黄色的淫秽的艺术作品是污染社会,败坏道德的毒源,是毒害人民的鸦片。离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所谓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毒瘤,其危害性不可低估。如不坚决抵制,就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能因为存在一些背离民族文化民族道德甚至法律的“艺术”行为,就全盘否定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担当起重大的社会责任,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反映时展的步伐和趋势,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头和生命力所在。

二、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

后现代主义宣扬“当代艺术可以乱搞”、鼓吹“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否定基础主义、本质主

义。后现代主义鼓吹艺术创作无须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艺术作品也无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只要反映生活的瞬间就行。离开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法律相悖的极端的“艺术”行为之所以有一定的市场,在于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所致。在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负面影响下,有些艺术家没有崇拜对象,没有权威,主张艺术创作无禁区,无规则。他们敢于向优秀文化、道德、法律挑战,自认为吃死孩子、植皮、放血、烙印等是在艺术探索,是在艺术创新。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客观上助长了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蔓延。

担心对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批评会影响艺术发展,主张不要对艺术创作进行批评,让社会和观众去判断、取舍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发展就象“大浪淘沙”,随着时间的推移,好的作品终会保留下来,不好的作品终会淘汰。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淘“沙”?是通过争鸣,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淘汰落后的腐朽的因素,还是让极端的“前卫艺术”随心所欲的蔓延。认为艺术创作只对艺术家的内心负责,不必背负沉重的社会责任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艺术只是表现,只对自己负责的观点与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担心对极端的前卫艺术的批评会导致相反的结果,认为“批评就是宣传”,因而放弃批评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观点认为在极端的前卫艺术作品未公开之前,民众在未知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报道它,批评它。如果报道它,批评它,客观上起到了宣传作用。笔者不同意此种观点。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封锁消息是不可能的。

转贴于

认为本来清楚的概念和问题,经讨论后反而变得五花八门,越来越不清晰,因而主张对流行的某些艺术思潮不去讨论,不去争鸣的观点,实质上是逃避的表现。对文艺思潮展开讨论,势必引起各种观点相互争鸣。通过争鸣,才能统一认识,才能防止和克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才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认为讨论使问题越来越糊涂的观点,在于只看到讨论的某一阶段,而没有看到讨论的全过程所致。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艺术探索中出现的有悖文化、道德、法律的行为应展开争鸣

和批评,引导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走上正确的道路,是正直的艺术批评家、艺术评论家的责任和使命。

三、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艺术探索、艺术创新

对待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只要不是反社会,反人类,反道德的艺术探索,都不应该横加干涉,但正常的艺术批评,还是应该具有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只有通过争论,通过说理斗争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待艺术探索要以冷静的态度,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平静地面对,切不可凭着一时的激情和冲动,横加指责,粗暴干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区别。道德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道德。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各行各业又有自己的道德。艺术领域自然也有自己遵守的道德规范。社会道德与行业道德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社会道德是对行业道德的抽象和概括。由于各行各业的特殊性,其道德又有独特之处。一般来说,行业道德不能违背国家民族的道德。艺术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道德规范。从艺术发展角度上来看,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持宽容的态度。但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无限度的,宽容应有自己的底线。

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由于艺术的特殊性,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艺术探索及艺术创新不同的标准。

有些艺术家从艺术发展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这些人认为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超出一般人的审美能力和道德要求。艺术探索要排除一般人的干扰,不要过多地考虑社会道德的制约。至于社会的稳定和道德的文明,那是政府的事情,不是艺术家考虑的问题。这种观点割裂了艺术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错误的。艺术是社会的艺术,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艺术作品只有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一致,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才具有生命力。那些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悖,污染社会环境,消磨人们意志,腐蚀人们心灵的艺术,肯定会遭到人们的反对,是没有生命力,没有前途的。艺术家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艺术家创作也不是纯个人的事情。如果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为陶冶人们情操,激励人们奋发前进的精神力量,就会得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如果创作的作品是危害社会的毒素,自然遭到社会的反对。

大多数艺术家从社会稳定与艺术繁荣相统一的角度出发强调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伐。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正确处理社会道德和艺术道德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创作出鼓舞人们斗志,激励人们奋发前进的不朽作品是时代赋予艺术家的神圣使命。

探索与创新第2篇

一、有效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英语教师要善于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英语教师可以实施采取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采取谈话的措施进行新课的导入是很符合实际的,教师可以通过上课前的一点时间和学生谈话,谈话的内容主要是围绕能吸引学生的话题进行,例如,游戏、动漫以及明星,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一些内容等。该种措施主要是围绕着师生之间谈话进行的,这样的方式非常的直截了当,还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可以采取这样的交谈方式,通过like这个单词来讨论彼此的爱好以及原因,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新的课程,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实现学习的目的。教师还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进行导入,由于学生具有好奇和喜欢展示的心理,可以在导入的时候,利用一些肢体语言,将要讲的知识向学生显示,主要指的是教材情境的展示,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该种方式在英语课堂上是很普遍的一种方式。例如,可以采用肢体语言的方式进行新课程词句的导入,情境导入法是一种非常直接生动的教学方法。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既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新教材与社会影响对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初中英语教材更新速度比较快,一些学生反映比较难学。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出来,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对英语教学产生了消极影响。针对这种现状,英语教师在课堂的临场应变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值得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借鉴:1.让学生喜欢你。要学会与学生打交道,让学生从内心喜欢你,接纳你,让学生喜欢英语学习过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初中生,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是调动他们热爱学习的最重要手段。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喜欢你这个人,慢慢地就会喜欢你所任教的学科,就会有着强烈的“向师性”。优秀的初中英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事理的欲望,让学生喜欢你,从而更喜欢你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若学生不喜欢你,内心会排斥你,你讲什么都是废话,教学质量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对于一个优秀的初中教师,应了解并避免这些让学生极度反感的表现,是走向有“磁力”教师的第一步。2.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首先,你必须熟悉教材,学会取舍,紧扣教材,避免学生做无用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合理安排课后作业。其次,必须做到脑中有标、心中有数、手中有法和目中有人,简化语言,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来讲,学生是求学者,教师的任务是开蒙,由易到难,灵活驾驭课堂,做个有磁力的教师。再次,多开展师生互动,包括多教唱英文歌曲,多玩英文游戏,多开展英语演讲和小组竞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最后,英语教师应用幽默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来感染学生,或口若悬河,或手舞足蹈,课堂上时而鸦雀无声,时而哄堂大笑,时而掌声雷鸣,打造讲练结合、动静结合、有张有弛的课堂风格,教师的“磁力”自然与日俱增。

三、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实施英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英语课堂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要掌握这种联系,才能让学生走入探究的过程。要做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层层递进,学生有了清晰的知识脉络,形成知识建构,就知道如何来思考问题。如果没有提问的逻辑性,不着边际,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没有思维的头绪。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相信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搬运工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老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应把学生看作是只会输入的“机器”,要了解我们的学生也和我们一样,他们有血有肉,也有需要,有感情。所以,我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探索与创新第3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

作者简介:丁新泉(1979-),男,江西金溪人,浙江农林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魏鹂(1978-),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农林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浙江?临安?31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YB114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17-02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根据学校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寻求培养模式的突破,初步凝炼成以“生态化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切入点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并重点实施六个方面的内容,概括为“一种理念、一个目标、两项改革,六大抓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一种理念——生态化教育

在对国内外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浙江农林大学于2004年提出了“生态化教育”理念,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生态化教育就是将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致力于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形成整体的动态平衡,发挥最大的效益,以实现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发展。生态化教育的核心是将高校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与校外、高校与社会的教育资源来进行教学,实现全方位育人、全时空育人,资源多元化,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1]在高校系统当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每个师生都参与探索和创造。在教学方式上,提倡教学相长、探索性学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顺应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做事,使每个学生都善于学习、发现和创新,善于合作、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二、一个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快实施《浙江农林大学本科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坚持生态化教育理念,坚持能力培养与竞争意识培养并举,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坚持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增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2]

三、两项改革

1.深化学分制改革

深化学分制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选择性。一方面,适度压缩总学分和课时,精简课程门数,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毕业最低总学分适当降低。另一方面,实行全面选课制,允许学生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和选择授课教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与积极性。[3]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适度拓宽基础教育,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既要保证专业学习的深度,又要达到强化通识教育的目的。

2.优化课程结构改革

课程结构优化改革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我校采取了强化实践、提升专业核心课水平、打通相近专业的基础平台等措施,将课程总体分为三大块,即通识课程平台、专业大类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根据专业学科归属的特点,将我校本科专业分为工科、理科、农林、经管、文法、艺术等六大类,同一类别的通识必修课保持一致,它与通识选修课一起构成课程的通识课程平台;同一大类的大类必修课保持一致,构成专业大类平台;专业核心课精简至8~10门,作为专业的核心内容,专业限选课作为专业方向的模块选修,与专业核心课程构成专业课程平台的主要部分。

同时,为充分体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结构中加大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比重。着重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学分比例不低于25%,文法经管艺类专业不低于20%;全校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并要求一定的学分比例;每个专业都开设创新创业类体验课程或实践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六大抓手

为建立并充分实现以“生态化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切入点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我校构建了“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等六大抓手。

1.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创建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是我校的战略愿景,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强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和浙江现代农林业的未来领导者是我校本科教育的重要使命。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结合浙江经济特征,与省内兄弟高校共同深入推进多维一体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4]成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典模式。“十一五”期间,我校通过坚持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总体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并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为我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切入点。

探索与创新第4篇

关键词:艺术创新;社会制约性;艺术批评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然而,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探索和创新,探索和创新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顾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的制约,热衷于展现黄色的、淫秽的主题和出格行为等等所谓的探索和创新,既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碰幢越来越激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在艺术探索、艺术创新中,一些人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搬,机械模仿。近几年,对我国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取消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消解民族文化、道德,甚至法律为时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浮躁、刺激、自我抚摩、回避是非、消解道义、逃避责任、告别崇高、低俗化、庸俗化等有所抬头。前几年,行为艺术极端化比较突出,吃死孩子、烙印、植皮、把人脑制成脑浆到超市去卖、男女裸体摞在一起等行为被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近几年,也出现了《@41》及把自己的女性外阴特写照公开展出的事情。搞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度的搞笑就会走向变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看到一些搞笑走向变态的“艺术作品”。如可口可乐广告竟是在卫生巾上用可口可乐的颜色涂上可乐瓶的图案;红艳艳的双唇张着大嘴的男性小便池;男青年戴着镶有丰满“乳房”的围巾,女青年穿着织有逼真“男性生殖器”的裤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一旦超出了它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有其文化积淀。脱离文化的艺术是悬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文化基础,有重伦理道德、重人格修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极少数行为艺术家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与我国的道德、法律相悖,实属“垃圾文化”,丑恶行为。当某行为艺术家食死婴、喝男性生殖器泡的酒的行为公布与世时,连外国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前卫艺术的大胆堪称世界之最。康德告诫人们应该从艺术中看到道德的责任。如果艺术没有道德的责任,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素。 

离开民族文化民族道德,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为了名和利。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生效’。艺术的背后是金钱。金钱是酵母,是春药,是动力,是手段,更是目的。金钱的魔力人人皆知。金钱不仅可以使艺术家变得艳俗,同样可以使批评变得浮夸。……美元、市场才是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家成功了肯定有钱,最有钱的艺术家肯定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于是,按照这种’现钞主义’价值原则,吕澎的‘90年代艺术史’在一些人眼里,自然也就成了变相的财富论坛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的化名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等品牌化艺术以及至今仍在’倒卖’中国古董的艺术家的的一些作品已成为西方艺术大餐不可缺少的中国‘春卷’。……它部分地满足了中国艺术家渴望与西方交流、对话的欲望,并使一些艺术家一夜暴富或步入小康”。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某艺术批评家“面对当时正轰轰烈烈的中国前卫艺术用最不招人喜欢的腔调说:中国前卫艺术家都是倒爷”。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美的感染力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号召人民,动员人民。落后的腐朽的黄色的淫秽的艺术作品是污染社会,败坏道德的毒源,是毒害人民的鸦片。离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所谓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毒瘤,其危害性不可低估。如不坚决抵制,就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能因为存在一些背离民族文化民族道德甚至法律的“艺术”行为,就全盘否定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担当起重大的社会责任,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反映时展的步伐和趋势,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头和生命力所在。

二、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 

 

后现代主义宣扬“当代艺术可以乱搞”、鼓吹“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否定基础主义、本质主 

探索与创新第5篇

(陕西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汉中 723001)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723001,China)

摘要:文章指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内涵,介绍了材料学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情况,指出学院的组织、教师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参与、完成状况。

Abstract: In the articl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was pointed out. The situation of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was introduced, which was operated by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completion situation in the project were effected by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llege, the enthusiasm of the teacher.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本科生导师制;平台

Key words: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plot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5-0210-03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XJG1505)。

作者简介:王玉梅(1975-),女,山西芮城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材料学。

0 引言

教育部于2010年和2012年分别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两个文件[1]。陕西理工学院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陕西理工学院采取了不少措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文件:“创新创业竞赛管理方法”、“学科竞赛管理细则”以及“陕西理工学院关于加强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实施办法”等。在此大背景下,材料学院也积极采取措施,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特别是在近期提出了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开展此项工作。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内涵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旨在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鼓励大学生具有创新思想,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2]。韩京昌[3]等对“创新创业”的内涵理解比较深刻,指出创新创业是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活动,创新着重的是开拓性和原创性,而创业注重的是用实际行动来获取利益的行为。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和基础,创业是创新的体现和延伸。蒋秋莹[4]等研究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能力,而且加强了大学生对团队和时间的管理,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乃至整个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到位的话,可以解决用人单位对本科生的能力需求问题,解决目前本科生就业难、难就业的问题。

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开展

2.1 整体框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目标明确,要落到实处首先得有一些必要的硬件、软件支持。图1所示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结构图,给出了材料学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面的基础和思路。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办公室的领导下,在材料学院实验平台全面对学生开放的情形中展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材料学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面的硬件、软件支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基础设施——给双创训练提供场所和场地,包括创业基地、实验楼、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创业基地的建设需要学校层次的支持,或者是校企联合建设;实验楼、实验室可以和本科教学共用,非教学时段也尽可能对学生开放。材料学院成立的有实验中心,不仅包含各专业实验室,还设置了各专业通用的基础实验平台,可以提供学生展开训练所需场地。

②仪器设备——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大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了解机器设备的使用以加强动手实践能力。这一条件在各工科院校都没问题,甚至学生需要的简单仪器还可以自己组装得到,更进一步锻炼其动手能力。材料学院的基础实验平台上,就有常用的材料加工设备、材料检测设备(如钻床、热处理炉子、打磨抛光机、金相显微镜等)供学生使用;在各专业实验室、教师的研究室更有一些专门的材料加工设备、材料检测设备(如电源、烧结电阻炉、管式炉、摩擦磨损试验机、拉伸机、表面形貌仪等)可以酌情供学生使用。

③实践平台——学校给大学生提供的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机会,比如:教学计划内的各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各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相关学科竞赛项目、各类大学生挑战杯赛等。

2.2 项目选题与来源

①项目选题的原则。乌日开西[5]指出选题要本着“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不能片面强调“新颖性”,也不易太大、太难,否则会导致学生在研究中遇到太多问题,压力大从而退缩,不能起到锻炼的目的;当然也不能太简单,从而失去锻炼的意义。总之选题要切合实际,以锻炼学生为主。

②项目的来源。项目的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流体混合搅拌设备桨叶寿命不长,根据这一具体问题在2013年材料学院学生就成功申请到一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用于流体混合搅拌设备桨叶的耐磨耐蚀涂层的研究与开发”,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树立学生的自豪感;二是根据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来立题,比如2013年材料学院的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热镀锌-铋合金工艺研究”就是从指导教师贺志荣教授的科研项目中来的,2014年材料学院的省级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液相沉积非晶碳膜实验装置的设计与制作”就是从指导教师张永宏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来的,这种方式下,教师绝对是全程参与,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项目;三是以各类学科竞赛为背景进行选题,这种方式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这同时也是学生完成项目的动力,比如在袁新强老师的指导下,材料学院由高分子系11级的倚娜、秦勐、周栋三名同学组建的“未来之星”队,以《可反射红外线的功能颜料及隔热涂料的研发》为创新创业项目荣获“京博杯·第二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团体三等奖。当然选题的来源不止上述三种,教师和学生只要有立题的准备,甚至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都可以找到立题的灵感。

2.3 项目的完成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完成的动力与学生的兴趣以及奖惩机制有关,比如以各类学科竞赛为背景进行选题的双创项目,学生为荣誉而战,肯定是全力以赴,在此基础上,“以赛代练、以练代培”[6],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工程思维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团队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等。再比如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方式,把课外的创新创业训练应用到课内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按时地完成创新创业训练实践活动,如把双创项目作为毕业设计布置给负责人,2015年作者将2014年立项的省级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液相沉积非晶碳膜实验装置的设计与制作”布置给项目负责人作为其毕业设计题目,效果很理想,学生动力足、积极性高,顺利完成了装置的组装与测试。

要顺利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学生的要求是学有余力;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是不仅具备本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跨专业的综合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因此学校在给学生提供各种训练平台的同时,也需给教师提供再教育的平台,目前陕西理工学院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学校于2015年6月下发了“陕西理工学院关于加强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材料科学院从2012年起开始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3年起开始组织学生参与相关学科竞赛、各类大学生挑战杯赛,并取得了少许成果,如表1所示。

2013年11月于青岛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中,材料学院选派四项作品参加评选,在进入总决赛的50支队伍中,名列第25名,获优胜奖(无特等奖)。在2014年10月于青岛举办的“京博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中,材料学院选派六项作品参加评选,获三等奖一项。2014年材料学院举办了第一届金相大赛,共有78名同学报名,经过考核21名同学获得一、二、三等奖,选派一等奖获得者3名同学参加在重庆大学举办的全国第二届“蔡司杯”金相大赛,获得一个一等奖,二个三等奖。2015年6月组织了陕西理工学院第二届“金相学会杯”大学生金相比赛,为参加全国金相大赛选拔人才。2014年3月首次组队参加了第五届铸造工艺设计大赛,获得优秀奖。并于2015年4月进行了“永冠杯”第六届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陕西理工学院预赛,为参加“永冠杯”第六届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做准备。2015年4月还组织了全国大学生3D打印创意设计大赛陕西理工学院预赛(选拔赛),准备参与此赛事。2014年11月材料学院举办首届“先进电机杯焊接设计大赛”,共收到29份报名申请表,其中实物制作15份,论文报告14份,作品内容涉及面广,包括理论研究、工艺设计、软件模拟、概念构想、模型设计、实物制作等。大赛经过项目答辩、成果展示,共评出特等奖1组,一等奖3组,二等奖6组,三等奖11组。2015年5月由在第十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材料学院作品《非对称双轴肩搅拌摩擦焊焊具研制》获得一等奖,同时该作品作为全省27件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之一正在参加第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2015年6月组织了陕西理工学院第二届大学生焊接创新设计大赛。

随着组织力度的增加,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被逐渐激发出来,相信后边将有更多的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

3 结语

目前材料学院正在探索本科生导师制下来运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希望在拉近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因材施教,尽可能地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目的达成,让更多学生的学生参与进来。从材料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可以看出,学院的组织、教师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参与、完成状况。因此今后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活动的开展方面,学院和指导教师还有不少的进取空间,有望探索更多更好的实践平台来调动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参考文献:

[1]张显悦,郗婷婷.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47-149.

[2]匡德舜,陈禹娜,于旭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5):132-134.

[3]韩京昌,冯研,李莹.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J].中国市场,2015(14):65-66.

[4]蒋秋莹,李凡迪,陈晓仪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对本科生的影响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3上):130-131.

探索与创新第6篇

关键词:中职教学;数学教育;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在向现代化建设的第三个战略目标迈进,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数学人才,培养造就大批合格、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育必须担当起造就人才和增强创新能力的历史重任.需要在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的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国际竞争的需求。

一、当前中职数学教育的现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教育机构不断把增强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授课环节的创新性,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以及存在于各学科中的问题,导致一些问题存在于中职数学教学之中,有待妥善解决。

(一)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中职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感到困惑的是课堂环境。当你走进教室,看到乱哄哄的场面时,教师准备好的“满腹经纶”就已大打折扣。当你讲得很投入时,看到那些趴在桌上呼呼入睡的学生时,再也没有情绪了。部分学生的无所谓态度,或无表情的“深思”正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对策,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二)中职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初中数学的基础相当差。如因式分解、解方程等许多基础知识也不会,平面几何就更不行了。也就是说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很多学生“望数生畏”,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不纯,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齐加尼现象突出的特点。

(三)中职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态度

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堂气氛很重要,希望教师的课生动。因此,在如何学好数学的问题上,除了学生本身的原因外,还有教师的原因。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来听,来参与,需要教师来引导。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往往注重授课的内容,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因素,忽视数学新课的引入(大部分以复习旧知识作为新课引入的主要形式)。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出新的教学策略川,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中职学校教师科研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中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中职数学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由于中职数学在每个人的求学生涯以及日后的工作中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现行的教育制度中存在着很多不利于中职数学教学的因素,所以很有必要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从大的方面来讲,创新本身就是各个行业生存发展的前提,各项工作都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扬长避短,顺利展开的。当然,教育作为育人之本,更不应该一味的停留在原来固有的教学模式上,尤其是像数学这样比较抽象的学科,更应该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通过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某个公式的由来和应用场合,运用发散思维,让学生不至于读死书,死读书。再者,现在的中国已经进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我们急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数学人才来解决很多方面的疑难问题。所以说,作为担任造就人才的学校,必须认识到数学教学的重要性。通过自身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培养出具有高等素质的接班人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教师的使命。

三、关于中职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的几点探索

(一)教师教育创新必须转变陈腐的教学理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重教轻学,使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使得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抽象、难学难懂,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不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进而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和压力,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活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大力弘扬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走创新之路,就需要进行教学创新的探索,切实地变陈腐的教学观为创新性的教学观,变单纯的讲授说明和记忆式接受的教学过程为启迪思维、问题探究、协作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给学生留有广阔的观察与思考、实践与探索的空间,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促进学生内化的进程,提高内化水平,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积极、主动、独立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

(二)教师教育创新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情感。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深入开发学生的思维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启发与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进行学习,勤奋思考,不断地对所学习的各种知识信息进行加工转换、消化吸收,获取新的知识。教育教学创新不是孤立的学习活动,更不是孤立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情感为基础的学习活动。情感、意识、品质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动力系统,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推动、调节的作用,而且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形成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行为系统。因此,教育教学创新是寓情感、意志、品格、能力于一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三)创建高校的运行机制、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教育模式

中职学校要主动适应各类教育需求,坚持开放性、灵活性、多样化的培养人才模式,变传统的考试录取为选课注册,变以专业为基础的管理为以课程为基础的管理; 变学年制、学年学分制为学分累计制。为此学校教学的工作重点是开发和建设好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课程,并随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更新。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对员工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校要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与教育内容改革之中,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促进成人教育重心的转移,体现课程的价值追求。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改变课程内容中繁、难、窄、旧的现状,密切教材与学生工作、生活以及现代计会科技发展的需要,加强对教材、教学的评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培养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探索与创新第7篇

实践证明,青工创新创效活动是推动公司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引导青年员工加强学习、锐意创新,在公司改革发展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重要途径。

对青工创新创效活动的再思考

创新创效活动的开展,需要公司各级团组织不断地创新手段和载体,以有效的方式吸引青工的参与,使之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推动创新创效活动深入开展,永葆生机和活力。

广西电网公司开展青工创新创效活动原来的做法是由员工自发填写申报表,按班组、管理所、工会小组、公司工会的环节上报,整个过程繁琐并且整个过程不可见、不透明,活动成效和影响范围不明显。2004年5月,公司团委决定优化整合这项活动,由团委负责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活动,暨青工“五小”活动,并定位为一项群众性、青年全员参与的创新创效活动。

几年来,广西电网公司团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团组织覆盖面大的优势,大胆地对活动形式进行了创新,通过对形式和流程的重新组合与改变,争取了公司领导以及生技部、安监部、营销部、工会等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评审、奖励、成果转换等方面获得了技术和资金支持,使得青工“五小”活动较之以前发生了质变,成为了具有广西电网特色的青工创新创效活动品牌。2011年10月,公司召开了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现场推进会暨青工“五小”成果表彰会,会上向全公司青年发出了《激扬青春活力勇担创新责任争做创新尖兵》的倡议书,号召公司广大团员青年勇立时代潮头,不负青春使命,争当建功立业的先锋,立足本职岗位,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钻研问题、解决问题,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在服务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等中心工作中做出实绩。

该项活动为青年展示智慧和才华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深得广大青年员工的欢迎,一批凝聚着青年智慧的合理化建议纷至沓来,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项目成果也层出不穷,呈现出火热的青工创新创效局面。通过青工创新创效活动的实践,为公司开展争创“十大杰出青年”和“青年岗位能手”、创建“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青字号”活动注入新的内容,为公司各级团组织凝聚、引导广大青年员工为实现公司“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的目标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开展青工创新创效活动的做法与效果

为了规范青工创新创效活动的程序,公司团委制定了《广西电网公司青工创新创效活动实施办法》,明确了申报、立项、资料、实施、跟踪、评审、验证、奖励等一整套流程,加强了活动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运用网络资源提高实施效率。公司团委利用青年网、青年工作QQ群、手机短信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青工小建议”收集系统,可以通过青年网、QQ群按流程完成申报、提交、收集等程序,再由公司团委汇总,协调相关业务部门进行评审。青年们可以通过青年网站、或QQ流查阅实施安排情况、实施进度及评审意见等信息。把“青工小建议活动”开展在网络上,具有创新性、网络性、直观性、实用性的特点。

流程化管理保证活动顺利开展。公司团委充分利用与青年联系密切的组织优势,从合理化建议、“五小”成果的收集、实施跟踪、成果验证到成果评审、奖励等,统一由团委负责协调实施。提交的合理化建议或成果经过本单位专项业务部门审定和公司测评组测评确定采纳后,即可列入公司青工“五小”成果项目实施名单,并获得表彰和奖励。“五小”成果的后续推广交由生产技术部门落实相关单位实施,并经现场验证后,根据成效还可以获得项目化运作的机会,取得专项经费。

做好成果的和推广。公司团委每年集中举办青工“五小”成果评比活动、现场召开青工创新创效成果会,及时把获奖的合理化建议实施成果,小革新、小设计成果推荐给业务部门,通过“青工五小成果巡展”活动推广到公司所属各单位,影响和激励广大青年员工。评比活动、会现场、巡展活动做到实物与图文、视频结合,增强直观感。此外还精心挑选各单位开展青工创新创效活动的做法和特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成精美的展览板,在公司显著的地方进行展示。

立足岗位促进青年成长。将青工创新创效作为岗位创新创效切入点,积极开展青年技能比赛、技能比武、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岗位成才和企业效益“双提升”。鼓励青年员工结合本职岗位积极开展技能提升活动,涌现了“每天学一招”、“啄木鸟”行动等活动载体,从团组织行为升华为企业行为,得到了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2010年度青技赛状元韦英由衷地说:“公司团委针对一线员工,搞这样的活动很好,很受青年职工欢迎,青技赛不但给了我们一个展现风采的机会,更提供了一条磨练、提升专业技能的全新渠道,让大家分外珍惜。”

用“身边的榜样”影响激励青年。培养青工创新创效的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公司团委陆续开展了三届“十大杰出青年”、“青年岗位能手”、评选活动,并把青年创新创效成果作为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每次活动都能掀起阵阵热潮,充分挖掘了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勇于创新、作出贡献突出的青年,树立了一批青工创新创效群体形象,涌现出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位,广西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5位,他们都是在本职工作岗位上通过个人或者带动青年集体开展创新创效活动中脱颖而出,取得卓越成就的青年员工。

青工创新创效活动成效显著。“小成果有大用处”。这是青年们在开展青工创新创效活动中最大的感受。比如调度运行班组青年申报的《新负荷统计软件的研制》项目,采用新设计的软件后,调度员完成负荷统计工作的时间由原来平均用时21分28秒缩短至平均用时2分03秒。电气试验班青年利用智能手机开发的《电气试验计算查询软件包》项目,在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机上安装了电气试验计算查询软件包之后,工作中就可以在进行电气试验及故障抢修时,用随身携带的手机方便快捷地对试验测试结果进行计算、分析和判断,提高了检修工作的效率。还有检修班组青年利用一般的开关操作杆和水管加工制作的自制工具,进行拆装真空断路器的储能弹簧只需要10分钟,而传统的方法需要1个小时左右,而且成本只需20元,比厂家3 000元一套的配套工具更灵活实用。2011年,仅广西送变电公司的青工创新创效成果就有多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产生的经济效益达700余万元。这些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涉及变电站运行信息分析、设备检修、土建施工、电站调试、机械制造、智能手机应用等多个专业领域,在工艺革新、提高效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了公司的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

推进青工创新创效活动的新思路

青年创新创效活动是实现青年成长成才、强化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公司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团委如何在推进青工创新创效活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结合公司实际,我们逐渐清晰了“四个着眼”的工作思路。

要着眼于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围绕中心工作发挥作用。归根结底,青年是承载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现实力量,团组织在服务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共青团组织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自身优势,找准价值定位,要从公司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入手,组织青年开展创新创效活动,成立“青工创新创效攻关小组”进行攻关。围绕公司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开展创新创效活动,不断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创新能力,在促进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中充分发挥团组织的生力军作用。

要着眼于人才队伍建设,服务青年人才成长。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目的就是要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出效益,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储备能量、储备动力。我们要加快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锻炼和使用,充分调动青年人才的积极性,使更多的青年参与创新创效活动,形成良好氛围。继续推行青工创新创效项目负责制,公司团委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及有关业务部门的支持,给青年人压担子、配课题,争取做到“青年有项目,项目有青年”,让青年在创新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迅速成长为岗位上能够独当一面的青年技术骨干。

要着眼于优化活动环境,健全创新创效活动长效机制。要做好青年创新创效成果的转化和运用,以创新出成果,以成果树品牌,以品牌促发展。还要协助青年做好成果专利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建立和完善奖励和晋升的制度,探索开展好创新创效活动的规律,变阶段性活动为长效性工作,逐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形成制度保障,确保创新创效活动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按照“现场所需,青年可为,过程可控,目标清晰”的思路,通过严格选题立项、落实青年负责制、强化过程帮扶、公正评审和注重跟踪推广等形式扎实开展工作,更贴近一线、贴近生产,增强了团组织融入生产经营能力的特色,为公司生产经营的安全稳定运行,降本增效的深入推进发挥生力军、后备军的作用。

探索与创新第8篇

摘 要 青年是企业发展的未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最大限度加速青年员工向中坚型人才转化,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载体,更是推动企业质量效益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青年 创新创效 以新带新 搭建平台 建章立制

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现有3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547人,占用工总量的38%,是院完成科研生产任务的保障力量,更是推动未来油田持续稳定发展的强大生力军。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最大限度加速青年员工向中坚型人才转化,是提高研究院自主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载体,更是推动辽河质量效益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青年员工队伍问题剖析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探索如何开展并深化青年创新创效活动,院团委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一次青工队伍现状调研活动,力图准确、全面、透彻地了解青年员工思想、工作、生活状况,为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奠定理论基础。

调查表明,青年员工队伍具有以下特点:

1.能力高层次。他们中有53%的人为党员,41%为团员。61.7%的人为大学本科学历,31%的人为研究生学历。较高的党员比例和学历层次表明他们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能力及潜质。

2.价值求体现。65.9%青工的工作状态属于“积极主动完成”或“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特别是,在调查的过程中,98.6%的青工选择了“非常愿意参加创新创效活动”。表明青工欢迎创新创效活动的开展,希望通过这类活动展示自我实现价值。

3.求知有欲望。94%的人希望继续学习深造,其中58%的人希望学习与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12%的人希望学习与油田发展相关的前沿知识。而98.9%的人在工作中,对自己要求开拓创新,尽善尽美。这表明他们对知识有强烈渴求并具有干番事业的愿望与意识。

同时,调查也表明,青年员工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1.青年科研人员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脱节,工作实践能力不够。他们虽有理论知识扎实、专业功底深的优点,但由于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与油田科研工作实践性、经验性强的矛盾,使青年科研人员尤其是新毕业的青年员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普遍缺乏现场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2.青年科研人员知识结构单一,跨领域、跨学科联合攻关能力不够。调查表明,他们中大部分人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相对狭窄,技术创新能力较缺乏,跟踪本专业先进水平能力较低、难以胜任油田科研生产中各学科间的交叉协作和联合攻关,难以胜任异常复杂的油气藏类型的挑战,短期内不能在科研工作中独挡一面。

3.青年科研人T需求和行为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传统的活动模式严重滞后。当问及“您希望单位组织哪类青年活动时”,一对多培训受到冷落。当问及“您希望单位组织什么形式的创新创效活动”时,绝大部分青年选择“模式新颖形式多样”,并有青工建议“开展实地调研类活动”。可见单一的汇报类活动不受85、90后喜爱。

二、深化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具体措施

(一)以“以新带新”为切入点,构筑互动式的培训体系。学习是创新的基础,院团委把为青工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作为开展创新创效活动的前提。结合青年实际诉求,在导师带徒“老带新”的基础上,启动了“以新带新”成长模式,以团支部为基本单元,定期开展“青年论坛”“读百口井・练基本功”等青年互帮互助活动,加强青年之间的业务交流。同时,联系教培等部门,邀请国内石油科技前沿领军人物到院亲自授课,扩大青年的知识面。开展了“青年基础知识学习年”活动,建立了以“周月年”为时间节点的学习成果机制,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院里有4名青工被聘为油田公司技术专家,1名青工被聘为油田公司高级技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