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社区杂志 部级期刊

Community

杂志简介:《社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4666/D,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治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政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特别报道、共治・共享、文化・生活

主管单位:中华人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主办单位:乡镇论坛杂志社
国际刊号:1671-0967
国内刊号:11-4666/D
全年订价:¥ 552.00
创刊时间:2001
所属类别:政治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16805
总被引量:843
H指数:11
立即指数:0.0012
期刊他引率:1
  • 外累由心起

    作者:屈青慧 刊期:2012年第14期

    北宋大将军周侗,叱咤疆场,战功赫赫。他解甲归田后,迷上了收藏古董。 痴迷收藏的他。视古董如生命。一日,一群朋友来欣赏他的藏品,他如数家珍般一一介绍。就在他介绍最心爱的一只古瓶时,一不小心古瓶从他的手中滑落,他赶紧弯腰抱住,幸而古瓶没有落地,但他却被吓得面如土色、满身是汗。 这件事让周侗迷惑不已,自己戎马生涯大半辈子,不...

  • 当代人该如何读书

    作者:叶辛 刊期:2012年第14期

    所有的人都说读书是一件好事。我插队落户在贵卅I的贫困山乡村寨里,那是“”的特殊年代,社会上到处泛滥着“读书无用论”,偏僻的山寨里人们的文化程度不高,许多老乡还是文盲,但是乡亲们还是希望他们的子女们能读上书。省吃俭用地供他们的后代读书,希望以后能掌握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惜的是,那个年代的偏远山乡里书籍不多,要找一本...

  • 读书的利息

    作者:徐强 刊期:2012年第14期

    关于读书与治学,章太炎在日本东京对中国留学生作的一次演讲中,打了两个非常有趣的比方。第 一,本钱和利息的比喻。他说:“大概看前人已成的书,仿佛是借钱一样,借了来,会做买卖,赢得许多利息,本钱虽要还债主,赢利是自己所有。若不会做买卖,把借来的钱。死屯在窖子里头,后来钱还是要还债主,自己却没有一点盈余,那么就算求了一千年...

  • 名人与笔记

    作者:张远桃 刊期:2012年第14期

    大凡名人,一般都有惊人的记忆力,但他们从不单凭记忆。古今中外,很多名人都好记笔记,可谓形式各样,别有情趣。 唐代诗人自居易,备了许多陶罐,各题门目,把日常所记的日记分门别类投入罐中,到一定时候倾倒出来。整理成篇。据说《白氏六帖》就是这样写成的。 宋代诗人梅尧臣,每次外出,总要带上一个布袋,灵感一到,随手把诗句写在纸条上...

  • 乐书

    作者:宗璞 刊期:2012年第14期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瑶琴一曲来熏风”一句,是形容炎炎夏日中书会给人一个清凉世界。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作者写书总是把他...

  • 小小书信大智慧

    作者:郑元鹏 刊期:2012年第14期

    古代中外有很多关于通信的有意思的故事,小小的文字彰显出大大的智慧,在今天读来还是令人觉得妙不可言,对古人的才智由衷地敬仰。 以物报信救急情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一个《四库全书》的编纂主持人纪晓岚以物报信的故事。纪晓岚的好友卢见曾被人告发大肆收受盐商贿赂,乾隆皇帝想派人去查抄他。纪晓岚知道此事后,就想去通知卢家,但他又不敢...

  • 我总是生活在表层

    作者:吴晓波 刊期:2012年第14期

    英国思想家柏林一直老到97岁才十分情愿地去世了,这位被称为本世纪英国最著名的“用嘴巴思考”的思想家,在论战中度过了激烈的一生。在过去的将近一个世纪中.从死去的康德、马克斯·韦伯到活着的哈耶克、维特根斯坦、维柯,无一不成为他攻击的目标。然而。每一次论战又都无不落了同一个下场:柏林以他的偏执再一次证明了对手的伟大和高远。

  • 古人养鸟

    作者:云鹤 刊期:2012年第14期

    人类爱鸟养鸟的历史很悠久。庄子在《至乐篇》中,有一段寓言:“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庄子指出养鸟要顺应鸟的自然本性.假如违反了鸟类的习性。即使是对鸟待以大礼,奏以国乐,飨以大餐,...

  • 古人说“不”很幽默

    作者:雷茜 刊期:2012年第14期

    《杨八姐游春》一剧中,佘太君的女儿杨八姐郊外春游。皇帝见其闭月羞花之貌,随即令包拯降旨杨府。召杨八姐人宫当贵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是求之不得的美事,余太君和女儿却不买这个账。余太君想,抗旨不从显然不是办法,嫁女收取彩礼则是天经地义的事。于是开出一份“礼单”:“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清风四两云。五两炭烟六两气,七两火苗八两光...

  • 菩萨为什么低眉

    作者:雪小禅 刊期:2012年第14期

    初看到这句话,是在朱天文的新书《巫言》里,第一句便是:你知道菩萨为什么低眉?暗自心惊。菩萨保佑。无数人在说这句话。不知道菩萨有多难。不应该求的事情也求,她不是人,她只是你想象的一个神,她亦有她的难处。朱天文说:菩萨除了不忍看,也是没有能力看。才低眉的。而我知道,因为世间多纷难,再法力无边也无法一一尽数排解。所以必须懂...

  • 乡音如胎记

    作者:齐夫 刊期:2012年第14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名诗《回乡偶书》,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在外闯荡多年却乡音依旧的老者形象。国学大师章太炎,浙江余杭人,离家多年却乡音依旧,说话要有人翻译。他演讲时,往往要有五六个弟子作陪。有写板书的,倒茶水的,找资料的,大弟子刘半农便担任翻译,其情景甚为壮观有趣。...

  • 南怀瑾:海峡两岸的信使

    作者:周瑞金 刊期:2012年第14期

    一 南怀瑾先生一生行踪奇特.常情莫测。1949年初抵台湾设帐收徒,讲授中国传统经典,并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教授,先后创立“东西文化精华协会”“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化机构,门生遍海岛,在台湾思想文化界影响极大。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台湾发生“十信案”。蒋经国借机将一批党政军要人整的整,贬的贬,调的调,...

  • 三堂“绝”课

    作者:钱理群 刊期:2012年第14期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三堂“绝”课,或许我们能从中体味到大学课堂的乐趣和人生应有的目标。 第一堂课是西南联大的刘文典教授开设的《文选》课。刘老先生讲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有一天,他讲了半小时课,就突然宣布要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上7时30分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农历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你想想,草地上,...

  • 世上再无“徐半尺”

    作者:何翠萍 刊期:2012年第14期

    “早上我坐在他床头的时候,他的体温已经很低了。我贴在他耳边和他说:‘一路走好,一定要高兴,一定要快乐,一定要找到另一个你喜欢的极乐世界。’这就是我对他最后的祝愿了。”同为文化名人兼百岁老人,黄苗子去世仅一个多月之后,又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一鉴定大家徐邦达,在101岁高龄时驾鹤西归了。 也许上帝有那么一些拿捏不准的书画。需要...

  • 章太炎说“我”

    作者:王祖远 刊期:2012年第14期

    1919年。田君亮等一批留日学生学成归国。因久慕章太炎先生盛名,特地在上海拜见了他。 田君亮年轻气盛。颇为自负,见面即问太炎先生:“请教先生。人生要怎样才不辜负一个我?”太炎先生环顾左右.笑曰:“这是个大问题。古今思想家、政治家所见不同。”他反问田君亮。“你是否以为人生要当一个大英雄、大豪杰才不辜负一个我呢?”接着,太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