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家

设计家杂志 省级期刊

Designer & Designing

杂志简介:《设计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9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建筑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建筑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视点、人物、空间印象、设计人生、设计人札记、家居物语

主管单位:上海吾爱庐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上海吾爱庐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
创刊时间:1999
所属类别:建筑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1188
总被引量:99
H指数:3
  • 一边是在地 一边是中华

    作者:许晓东 刊期:2009年第11期

    此番对当代香港台湾建筑师的采访,印象至深的是他们一面坚持在地耕耘,同时保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当今中国内地活跃的建筑实践积极关注与参与的态度。

  • 中国本土力量蓄势而发——记2009(第十三届)上海艺术博览会

    刊期:2009年第11期

    第十三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于2009年9月9日至13日在世贸商城如期举行。今年,整个国际艺术市场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出萎缩的态势。不少海外画廊或是歇业,或是紧缩开支、减少赴外参展。本届艺博会在保持一定规模的前提下如期举行,实属不易。其中,中国本土画廊以其自身蕴藏的巨大潜力积极参展,为此次艺博会的成功举办贡献了最坚实的力量。综观出展...

  • 互动·互生——记“重生@800秀:艺术与建筑的对话”艺术展

    刊期:2009年第11期

    2009年9月11日,由罗昂建筑主办的"重生@800秀"开幕式在八佰秀创意产业园区、原上海人民电机厂厂址举行,与此同时,拉开了"艺术与建筑的对话"艺术展的序幕。此次展览自2009年9月11日始,持续至9月30日,历时三周。展览的初衷正像罗昂创意总监柯复南先生所言,"艺术和建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但两者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本次展览正是寻找艺术与空间、...

  • 做现代中国建筑 架世界华人建筑之桥——访香港潘祖尧顾问有限公司创办人 潘祖尧

    作者:刘波 刊期:2009年第11期

    潘祖尧,一位同时接受了传统中式和西方现代教育的建筑师,如同他的故乡香港一样,充满时代气息,但内里却永远有一个古老的中国。潘祖尧四十余年的建筑本身就是一座桥,香港本土的公寓项目、北京西单的商业项目、清迈的度假村项目,无不一头连着传统中国的文化精髓,一头连着不断推进的时代精神;而在建筑交流的领域里,他

  • 推广大众美学的建筑诗人——访台湾十月设计公司建筑设计总监 陈瑞宪

    作者:许晓东 李子涵 刊期:2009年第11期

    出生于殷实之家的陈瑞宪,对于美好的事物有一种天生的喜爱。有感于整个华人系统中美学教育的整体缺失,他渴望通过建筑推广美学,让一般的人在生活中体会到美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面对建筑,他的追求是成为"建筑诗人","用建筑写诗"。诗是文学中最精炼、最艰困的表现形式,它用最洗练的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

  • 叩问设计背后的意义——访台湾大涵学乙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邱文杰

    作者:司阿玫 刊期:2009年第11期

    邱文杰最初接受建筑教育是在淡江大学建筑系,那里天气好、景色佳,学习氛围宽松、愉快,当时他对建筑这个行业、建筑师这一角色的认识包容又开放,"好像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做建筑"。之后他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此期间深入到了现代建筑领域,对建筑的思考与评判逐渐清晰起来,一个房子"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直至回台湾,在不断的建筑实践中,...

  • 在地耕耘: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访台湾田中央建筑学校/田中央工作群主持建筑师 黄声远

    作者:阿岚 赵夏榕 刊期:2009年第11期

    1994年,台北人黄声远只身来到位于台湾岛东北部的宜兰县。在这个人口不到五十万的农业县,有一条美丽的兰阳溪,水光山色,清秀动人。他在当地的建筑实践由私人民宅(礁溪林宅)起步,进而涉及多项公共建筑项目如宜兰县社会福利中心、礁溪户政事务所等,更将触角延伸至城市人行空间网络的构建、城市改造、区域性规划等。

  • 于质疑处发力 在实践中提升——访香港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 李亮聪

    作者:许晓东 司阿玫 刊期:2009年第11期

    香港建筑师李亮聪对现实问题有颇多思考与质疑。中学毕业后,有感香港的教育环境过于封闭,身在其中的学生普遍处于"受教"多过"求学"的状态,他赴美寻找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入行开展设计工作以来,他不断"挑战"客户的想法,从而挖掘出他们真正的需要,使得每个案子都有可圈可点的独到之处;同时,他看到"香港的建筑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由经济推动,并非是...

  • 融汇文化艺术 反映时代民生——访香港何周礼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办人、设计总监 何周礼

    作者:司阿玫 刊期:2009年第11期

    香港建筑师何周礼自小家教严格,深受以诗礼持家的严父的影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之哲学;其设计哲学在于"和而不同,同而不和",他坚持做非专家的专家,设计领域触及建筑、园林、室内、艺术规划、家具及首饰设计等。他尤其善于将不同的艺术类型很好地融汇于设计之中,经营出"无为而为"的设计风格。

  • 让自然科学离普通人更近些

    作者:Torben Eskerod 余丹 刊期:2009年第11期

    1.为呈现丰富的收藏而构筑的特殊空间达尔文中心的二期项目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给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内丰富的昆虫学和植物学的收藏品提供一个足够容纳和充分展示的空间。由此,建筑师构思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结构理念,即一个巨大的"茧"式空间。这种建筑上的变革形式,形成了对内部的保护封套,以解决满足参观者的不同需要并清晰地呈现世界级的标本藏品...

  • 科研建筑的灵动之美

    作者:Peter Aaron Brad Feinknopf 刊期:2009年第11期

    科学与计算中心的建立,体现了Bard学院将科学与人文学科相结合的决心。该项目建设的一期阶段是一个4,552平方米的结构,包括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系,配有最先进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实验室、高规格的教室和一个可容60人左右的礼堂。

  • 文学家的思维 建筑家的设计

    作者:Steven Holl 刊期:2009年第11期

    Hamsun博物馆是美国建筑师Steven Holl从1994年开始设计的作品,因为种种因素,直到2009年8月才正式完工开放。该馆位于北极圈内,是为纪念挪威20世纪最具创造力的作家之一,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Knut Hamsun(克努特·汉姆生)而建造的,今年也恰逢作

  • 视听之堂 构造之飨

    刊期:2009年第11期

    台湾东海大学音美馆是艺术园区整体计划中的第一期工程,位于东海大学第二教学区,整体计划包含音乐系馆、美术系馆、美术馆以及两个可分别容纳1200人和600人的音乐厅。

  • 老街区的缤纷学堂

    作者:Alex de Rijke Jonas Lencer Philip Marsh 余丹 刊期:2009年第11期

    位于伦敦维多利亚区的这所学校建筑,由dRMM事务所负责对它进行更新和扩建设计。在紧密的周边城市环境中,这个具有多彩外观的建筑,赋予学校全新的个性之余,还提供了更多必需的学习空间和一个组织枢纽,并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师生游乐的场所。

  • 美术馆的更新与扩建:更活跃,更开放

    作者:David Grandorge Peter Cook 刊期:2009年第11期

    本项目是对Passmore Edwards图书馆(1892)和Whitechapel美术馆(1901)两所维多利亚晚期的建筑的结合。新的处所包括:基金会画廊、藏品出借画廊、档案库、阅览室和展览馆、研讨室、教育创作工作室、餐馆和会员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