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

上海文化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Shanghai Culture

杂志简介:《上海文化》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655/G0,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当代人、方法与文本、文学史、视野、阅读札记

主管单位:上海市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5-989X
国内刊号:31-1655/G0
全年订价:¥ 160.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9
复合影响因子:0.33
总发文量:1822
总被引量:1435
H指数:13
引用半衰期:10.1937
立即指数:0.0095
期刊他引率:0.9444
平均引文率:3.5118
  • 从“唯美”到“人学”——钱谷融先生文学思想演进脉络探索

    作者:李红霞 刊期:2018年第02期

    20世纪40年代至今,钱谷融先生文艺思想的演进脉络大致可用“从唯美到人学”来概括。这一演进并非封闭的、单向的进程。唯美和人学在钱谷融的文艺思想中是互相渗透的,可以说唯美的印痕已经化进了他的人学观。在这一演进过程中,两者既各有侧重又互相应答。

  • 身体思想的整合与中国诗学的重新出场

    作者:王晓华 刊期:2018年第02期

    在重构传统中国诗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前后相继的身体话语:从先秦时期起,人们就把“身”当作“我”的代名词。与此相应,“诗言志”这个命题又牵连出“言即身文”这样的表述,因而汉语诗学中蕴含了隐性的身体诗学。由于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身心悖论,这个线索长期未能完全显现。到了晚清,中国开始接受源自欧洲的现代观念,以进化论为代表...

  • 行将徂何处——“逃离”的美学启示

    作者:朱俐俐 刊期:2018年第02期

    “逃离”颇具诗意和哲学内涵。逃离的行为往往有着相异的终点。逃向自身是对自我本来面目的回归,即回到天性;逃向天地则展现出更广阔的自然天地,或无尽的自由境界。当然人们也常常会发现逃无所逃。逃离的意义在逃的过程中得以彰显。以当代视角剖析逃离的形而上功用与美学启示,则逃离在审美观照方面,将审美距离适当化,丰富了审美观照的对象...

  • 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

    作者:斯图亚特·霍尔; 肖爽 刊期:2018年第02期

    在文化分析中,社会的结构及进程与正式或象征性的结构之间的内部联系十分关键,这个问题通过传播过程中的编码/解码环节问题可了解得更清楚。电视传播过程中的事件和信息并不是未经加工的,而是受到语言规则、表征方式的制约与加工后形成的符号。看似自然存在的语言规则和表征方式,是自然化的结果,却是由社会实践进程与社会结构所决定的。然...

  • 创意产业之后——兼论为什么我们需要一种文化经济

    作者:贾斯汀·奥康纳; 任明 刊期:2018年第02期

    本文描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所发生的将文化与艺术分离、将创意与物质利润相连的社会变化。今天,文化消费在社会上的快速增长及文化服务对更大的经济领域的贡献,已经在某些西方国家的文化政策中引发了一种忽略艺术本质的危机。在这种“以数据说话”的潮流中,艺术真正的价值不再能为人们所理解。为保护与传承文化艺术的价值,文化界必...

  •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百年记忆——1916:一个充满杀气与生机的年份(下)

    作者:殷国明 刊期:2018年第02期

    20世纪是中国发生历史巨变的时代,而文学和文学批评不仅是记录这个时代的历史镜像,且是其参与者和创造者。就文学批评而言,1916年是一个特殊年份,不仅充满历史变数和玄机,而且充满杀气和生机,留下了很多刻骨铭心的记忆;而这些记忆又参与到了日后的文化和文学变革中,留下了持续的印记,成为中国20世纪文学批评史乃至文化史的标记和标示。

  • 吕思勉学案

    作者:李波 刊期:2018年第02期

    吕思勉是近代史学大家,治学领域广泛,著述种类宏富,其学术体系博大精深,涵盖内容范围千古、牢笼万端,可谓通贯各时代、周瞻诸领域。他不仅在通史和断代史方面研究成果卓著,而且在史料学、文字学、民族史、思想史、古史学、文学史、社会史等多个研究领域皆有建树,并撰写出大量教学用书和通俗读物,发表了很多时论文章,为后人留下了总计14...

  • 美从“乐”处寻:《乐感美学》的独到发现

    作者:杨守森 刊期:2018年第02期

    祁志祥教授在《乐感美学》一书中,以开放的理论视野,辩证的研究方法,传统与现代并取,主体与客体兼顾,既反对去本质化,也反对唯一本质化的理论原则,紧密结合人类审美活动的实际,充分翔实地论证了他所提出的“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这一美学原理,建构了“乐感美学”这一新的、富有创见性的美学体系。其论断及相关论述,能够更有说服力地...

  • 乐感美学批判

    作者:陆扬 刊期:2018年第02期

    祁志祥教授的《乐感美学》是近年学界少见的美学理论建树大著。避免高谈阔论、天马行空,反之恣肆地大量引证相关材料,是该书一大特色。作者断言美学是以研究“美”为其核心的学问,审美主体的快乐愉悦情感是为美的最基本特质,是以这一“美的哲学”可简称为“乐感美学”。这一要言不烦的定义方式,当下并不多见。乐感美学的提出,呼应了20世纪...

  • 《乐感美学》与乐感体验——以荻港古村审美为例

    作者:庄志民 刊期:2018年第02期

    美学研究的意义之一,在于其建构的形上理论具有实践指向性品格,引导浸润于理性境界的人们返身复归大地,更多地发现包括旅游在内的生活之美。本文以获港古村审美体验为例,从乐感体验、乐感对象的价值发掘和审美提升等方面,探讨《乐感美学》中以“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为核心的立论及其体系的合理性。

  • 在“国画”与“彩墨”之间:色彩与中国画之审美精神的变迁

    作者:刘旭光 刊期:2018年第02期

    中国画之中的色彩应用和对色彩属性的审美表现,受其文化传统与材质性质制约。在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进程中,中国画的色彩表现受到了表现主义与写实主义两种风潮的影响,并产生了“彩墨”这种艺术形式。色彩在现代美学中的相对独立性地位及其形式美感上的表现性,被接纳为国画的一部分,中国画的美感经验发生了历史转型。在这个转型中,需要在国画...

  • 探索“物”之后的真相——对话张恩利

    作者:张恩利; 王春杰; 夏存 刊期:2018年第02期

    张恩利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画家,在访谈中畅叙了他的绘画经历和画风转型的过程,其中涉及他对艺术与生活、艺术与传统以及艺术形式创造等问题的思考。探索“物”之后的真相,引导他不懈追求绘画与生命、与自然合一的人生目标。

  • 文化交流与城市品质——“城市文化交流会议”2017香港年会综述

    作者:王韧 刊期:2018年第02期

    2017年12月6-11日,由香港进念·二十面体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戏剧学院、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台北竹围工作室协办的“香港-台北-上海-深圳城市文化交流会议——2017香港年会”在香港文化中心剧场召开。“四城会议”于1997年发起,至今已有20年整。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来自两岸四城的60余位学者、文化工作者围绕“文化交流...

  • English Abstracts

    刊期:2018年第02期

  • 名师学案·吕思勉

    刊期:2018年第02期

    生于1884年,卒于1957年,江苏省常州市人。著名历史学家,与陈寅恪、陈垣、钱穆被并称为近代史学四大家。从小受家乡学风浸染和父母师友言传身教,22岁前已读遍包括廿四史在内的各类史籍;曾在东吴大学、光华大学等大学执教,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转入华东师范大学,为史学一级教授。治学领域广泛,著述种类宏富,吕氏学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