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建筑

时代建筑杂志 部级期刊

Time + Architecture

杂志简介:《时代建筑》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359/TU,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建筑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建筑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编者的话、时事点评、日常空间的策略:型式、过程与方法、专题:作为城市引擎的总部经济、设计作品、建筑创作、设计与研究等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国际刊号:1005-684X
国内刊号:31-1359/TU
全年订价:¥ 444.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建筑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83
复合影响因子:0.65
总发文量:2290
总被引量:8393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5.9375
立即指数:0.0936
期刊他引率:0.8142
平均引文率:8.8363
  • 个体叙事:8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一)

    作者:支文军 刊期:2016年第01期

    继"50/60/7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三个群体的专题之后,我们把视角转向更为年轻的一批建筑师。应该说,之前的三个群体是中国改革开放高速建设的深度参与者,而20世纪8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是在中国建设放缓状态下刚刚起步的一个群体,其成长环境和面临的议题正在转变。处在社会亟需转型,需要孕育新思维的时代,他们更为主动地在主流与边缘、发达与发展之...

  • 转向 80后建筑师群展

    作者:尹毓俊 刊期:2016年第01期

    2015年12月初,第六届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开幕,主策展人策划了四个主题展,此外,还委派笔者策划一个80后建筑师群展。群展以主策展人设定的“城市复兴再思考”为题,回应当下中国城市更新问题,与本次双年展主题“城市原点与Re—livingtheCity”相关。

  • 青年建筑学者的话语与工具转向 立场、方法与学科

    作者:谭峥 刊期:2016年第01期

    文章在基于中国建筑师代际划分的框架下讨论了80后建筑学人的立场、方法与学科贡献。"职业化"建筑学者的出现是一个正在持续的现象。青年建筑学者往往在一个既定的、固化的学科框架中工作,并将自己扮演成一个客观的科学研究者。青年一代必须回到当地、回到日常、回到当代,以寻找建筑学的新前沿。

  • 我们离理想还有多远

    作者:丁力扬 王飞 刊期:2016年第01期

    文章延续了笔者在《时代建筑》2013年第1期"边走边唱:60年代生建筑师"发表的有关中国建筑现代性分析的文章的视角,进一步讨论了现代性的"现代认同"及这一概念的前提和基础,即西方现代性价值的核心——"个人权利"。通过对现代性的相关基本概念的讨论,文章进一步认识了"异化"的现代性对中国现代主义建筑造成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20世纪80...

  • 多元的建筑实践与批判的实用主义 新生代中国青年建筑师

    作者:李翔宁 刊期:2016年第01期

    文章分析了新生代中国建筑师面临的社会现实、境遇和实践策略,并全景式地展现了新生代建筑师在都市性问题上的应对、都市保护与更新、乡村建造和计算机参数化技术等领域的进展。

  • 从线到云 80后建筑师实践的背后

    作者:周渐佳 刊期:2016年第01期

    文章试图以"80后建筑师"现象为透镜,观察并阅读当下设计文化中的特质。文章认为这个概念的出现与相关的信息标志着一种追求数量的倾向。同时,越来越分散的实践模式与议题使得线性的时间框架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快速获取、快速消费、快速生产之下的缓慢状态。

  • 平行世界的形状 “西方”的“非西方”现当代建筑研究

    作者:李颖春 刊期:2016年第01期

    文章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的"非西方"现当代建筑的研究综述,可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建筑历史写作提供借鉴,并指出未来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可以增加"非西方"为参照系,在全球图景下发掘更丰富和多层的历史。

  • 国内新生代学人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的若干探索与趋向

    作者:刘亦师 刊期:2016年第01期

    文章简要回顾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发展历程,通过1980年前后出生的新生代学人近年来对这个领域研究的特征,讨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的史料、方法和理论间的关系,并列举了有关理论建构探索的研究课题,提出积累案例和爬梳史料的同时,进行理论建构的探索是本领域研究,深入发展的大势所趋。

  • 建筑的整体性观念终结之后 设计研究与理论家-建筑师

    作者:窦平平 刊期:2016年第01期

    建筑物的固定性和其承载内容的变化性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然而既有的整体性观念依然阻隔在我们和客观现实之间。建筑合理性及其评价体系与社会需求的具体性和多样性之间很不匹配。面对这样的范式转换需求,文章建立了一个从吸纳到激活,再到关联的演进式的方法论架构。在此,设计研究是新的工作方法,与之匹配的是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复合的理论家-建筑...

  • 建筑师的能动性 80后建筑师的角色定位

    作者:苏杭 孙嘉秋 刊期:2016年第01期

    文章分析了80后建筑师面对外部当代市场萎缩、互联网冲击下的思考和模式创新,特别针对80后中国建筑师在北京、上海两地的城市更新模式设计,分析其中隐含的建筑师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念和角色转换过程与意图。80后建筑师在实践和思考中重新定位了传统意义上"建筑师"的角色。

  • 优秀8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简介

    作者:刘琳君 刊期:2016年第01期

    赵扬 主要参晨情况 2014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行展“应变”,2015年东京“间”画廊“来自亚洲的日常”展.

  • 时间性 桐庐莪山畲族乡先锋云夕图书馆的实践思考

    作者:王铠 张雷 刊期:2016年第01期

    乡村图书馆设计所表明的是一种"当代乡土"的立场,根植于中国乡土现实的地域建筑观念,体现乡土生活人物和情境于时间轴线的延续性。具有公益性的文化产业经营模式和敏感的地域乡土环境决定了设计采取谦逊、温和的工作策略一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向生活学习,"反设计"的设计。

  • 大木山茶室

    作者:徐甜甜 刊期:2016年第01期

    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松阳县大木山茶园里的茶室旨在通过应对场地而生成的空间节奏和建筑形态,尝试对话茶园农业生态景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探讨景区小型公共建筑的功能和空间延伸。

  • 微型消费空间实践上海半层书店

    作者:张宇星 刊期:2016年第01期

    半层书店是一个独立书店品牌,在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之前,就按照消费空间的组织原理进行了体系化的“消费设计”,试图设计一种能够创造公共认同身份的“书生活”,将阅读行为以及书店空间本身,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设计通过材料完形空间建构起了独特的“家宅意象”,并通过秩序、事件和细节,组织起完整的空间体验故事。运用空...

  • 从“[超胡同]”到“西海边的院子”

    作者:王飞 刊期:2016年第01期

    文章通过对META-工作室历时两年的多学科与跨学科研究——"[超胡同]"的目的、意义、方式、过程和影响的解读,以及他们的建筑实践"西海边的院子"的介入方式、功能、空间、材料多方面的剖析,展示了四合院保护与城市更新的他者途径,以及建筑师研究与实践之间的互补与激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