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建筑

时代建筑杂志 部级期刊

Time + Architecture

杂志简介:《时代建筑》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359/TU,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建筑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建筑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编者的话、时事点评、日常空间的策略:型式、过程与方法、专题:作为城市引擎的总部经济、设计作品、建筑创作、设计与研究等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国际刊号:1005-684X
国内刊号:31-1359/TU
全年订价:¥ 444.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建筑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83
复合影响因子:0.65
总发文量:2290
总被引量:8393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5.9375
立即指数:0.0936
期刊他引率:0.8142
平均引文率:8.8363
  • 当社交媒介遇到建筑师

    作者:李丹锋 刊期:2013年第01期

    2012年10月30日早晨,尽管美国东海岸的众多大城市正笼罩在飓风"桑迪"的灾难氛围中,但是莱比斯·伍兹(Lebbeus Woods)离世的消息还是在库柏联盟(Cooper Union)的一些师生中传开,并逐渐扩散到Facebook和Twitter上的整个欧美建筑师圈中;一些中国建筑学人同时间将此消息更新到了各自的国内微博上。

  • 60后的断想

    作者:童明 刊期:2013年第01期

    文章从介绍建筑界60后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分析60后的机遇特征、意识形态、主流实践之间的关系,着重探讨60后建筑师在实验建筑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梳理了60后在中国当代建筑发展历史中的角色。

  • 旁观和嬉戏 60年代生人的文化身份与精神特质

    作者:张闳 刊期:2013年第01期

    文章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生人与上一代人的比较,描述出这一代人的文化身份和精神特质。文章认为,60年代生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旁观者"身份以及文化精神史上的"断裂"处境,造成了这一代人在其文化创造过程中,以一种"嬉戏"精神来表达他们对于历史时间整体性的反叛。表现在建筑师如李晓东、王澍等人那里,则以一种偶然性的相遇来传达他们特有的空...

  • 60后建筑共同体与中国当代建筑范式重建

    作者:周榕 刊期:2013年第01期

    正在显影的60后建筑共同体对中国当代建筑范式重建起到重要作用,他们独具的中庸包容的文化器局、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愿景,在中华文明重建现代认同的背景下,表现为中国式新现代主义风格和小清新建筑范式。

  • 60年代生建筑师的群体代际特征初探

    作者:邓小骅 刊期:2013年第01期

    文章试图从代际研究视角来审视60年代生建筑师群体,认为代际关系的转变与更替深受时代变迁的影响,同时还与建筑师群体的知识与思想转型有着紧密联系。新中国成立后60年间,时代变迁和建筑思潮的频繁更替,导致建筑师群体呈现明显的代际差异。文章采取代际研究的视角,认为60年代生的建筑师群体具有其独特的代际特征,并从其成长背景、代际意识的形成...

  • 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移植评中国当代建筑师实践的现代性

    作者:丁力扬 刊期:2013年第01期

    文章首先通过对比现代主义建筑在美国和日本分别被"转移"和"异化"的现象,分析其在中国被"转译"的现象及背后的现代社会构建层面的本质和必然性,再从"译"和对"现代性"理解的层面对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建筑师的实践进行讨论。

  • 起点 20世纪80年代的建筑设计竞赛与50——6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的早期专业亮相

    作者:刘涤宇 刊期:2013年第01期

    文章将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外建筑设计竞赛作为一个窗口,梳理50—6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在这些竞赛中的专业亮相,考察那段时期国内建筑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带给50—6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的影响,并追踪这些影响在建筑师其后的从业生涯中的延续和变化情况。

  • 从“异端”到“异化” 深圳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条件和60后建筑师实践状况

    作者:王衍 刊期:2013年第01期

    文章以深圳为极端城市化样板,探讨30年来深圳城市化进程背后的社会条件与卷入其中的60后建筑师实践的关系,并试图通过历史梳理,描述这个关系在当下的困境。同时指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的转变;而建筑师作为真实建造生产的实践主体,必然从最初作为抵抗粗放生产的意识形态"异端",最终深陷资本运作所塑造的多元意识形态的泥...

  • 神通、仙术、妖法、人道 60后清华建筑学人工作评述

    作者:周榕 刊期:2013年第01期

    当代清华建筑学人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清华建筑教育"文化先于形式"的建筑价值预设。神通、仙术、妖法、人道,构成了清华建筑学人工作的四个象限。

  • 历史中心与地理边缘的叠加 刘克成教授访谈

    作者:裴钊 戴春 刘克成 刊期:2013年第01期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的开放,中国的建筑市场得到了繁荣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成为中国建筑实践的主角,而他们的思想和作品与老一辈建筑师在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下创作的民族风格建筑相比更具多样性,路径也更多元,但没有形成清晰的整体特征。文章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克成教授的访谈,一方面试图从个人化的视角来...

  • 理性与感性之间 周恺访谈

    作者:王鹿鸣 王振飞 周恺 刊期:2013年第01期

    周恺作为6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代表之一,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始终坚持清醒的思考,寻求建筑设计中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平衡,把对场所、空间和建造的关注作为工作的主线。文章记录的访谈以周恺近十年的代表作品为例,展现了周恺建筑理念中的思辨。

  • 对立统一 张雷教授访谈

    作者:周庆华 张雷 刊期:2013年第01期

    文章记录了周庆华对张雷教授的访谈,回顾了张雷在国内和欧洲接受教育的经历,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建筑展览、建筑与商业四个方面探讨了他在当代中国语境下设计策略上的探索和思考。

  • 作为6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感悟

    作者:严晓花 刊期:2013年第01期

    王昀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我在国内做工作室已逾10年,谈三个最深的感悟吧! 第一,施工过程中,建筑师出席工地的频率与这个作品的完成度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因为工人在很多情况下,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施工的,有时他们还会很热心地帮你修改他们认为不合理的设计,但并不提前跟你打招呼。

  • 优秀6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简介

    刊期:2013年第01期

    大学教授型建筑师 王昀1962.5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教育经历1981—1985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士1992—1995年日本东京大学硕士1996—1999年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工作经历1985—1991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助教2001年至今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2002年至今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主要作品:60m~2极小...

  •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新校区学生综合服务楼

    作者:唐克扬 刊期:2013年第01期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新校区学生综合服务楼的设计展现出一个理性的设计师的本能追求,一种自足的,只与讨论的问题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工作方法。然而项目依赖的"外在"无论是在输入还是输出环节都不尽然是"客观"、"中性"的,设计的"结构"有着多义的解读。在此,确立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位置和整体结构关系的"设计流程"不再是简单的线性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