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验论文:对于学生养成习惯教育经验之谈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几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切的感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教学儿歌,规范行为 一年级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儿歌,而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对学生又具有吸引力。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上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手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平时站队时,体育委员会喊“请你站在直线上”的口令,学生会在班干部的的引导下说出"我就站在直线上”,站起队来'快'、'齐'、'静';走路队时,路队长喊“手牵手”,学生会在路队长的引导下说“一起走”。当学生握笔姿势不规范时,可以用以下儿歌来诱导:"两指握住笔,中指托下底,笔杆小淘气连忙往后移……";学生是按小组形式坐的,所以,学生是面朝黑板还是面朝桌子坐,我们也编了儿歌:面朝黑板是师喊“1、2、3!”,生喊“看黑板或看白板”;面朝桌子坐时就是师喊“4、5、6”,生喊“朝里坐”。要求读书时,师喊“读书准备”,学生喊“书斜立”。翻书时师喊“把书翻到__页”,生喊“我就翻到__页”…… 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老师和自己的班主任。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二)行为示范。 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地面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教室桌凳歪斜时,我总是整理齐,讲桌不整洁时,我总是清理干净……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的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时,总有学生去摆放好,教室地面有纸,学生会马上捡起,而且他们还学会开窗、开门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知道了两个人说话不让第三人听见。 如何打饭菜不把菜汁饭粒洒在地上、如何在离座后快速把把板凳插进桌子、在出操时如何做到双手有力摆动,摆到什么幅度,怎样才叫做走路有精神、如何用扫把扫地、用大拖把拖地、如何系红领巾、如何敬队礼、下位上讲台展示如何行走、什么叫轻走慢行等等,我都会边示范边讲解正确的做法。当然,我也会要做得好的同学上讲台示范,一年级孩子的榜样效应出奇好,他们会带动一大批学生朝好的方面努力。 学生有了老师和个别学生的示范,他们就会学着老师和同学去做,行为就会慢慢规范。 三、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着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 班级设奖如下: 我班学生每次帮班级做事一次就奖励一元班币,孩子们做事的积极主动性就调动起来,而不需要我事事去吩咐,事事去督促;当然回答问题正确、做作业正确、书写漂亮都会奖励班币或是小奖品。为了杜绝一年级的孩子把断掉的铅笔芯乱扔,导致地面有很难擦掉的铅笔印,我会奖励捡到断铅笔芯的孩子;我班每周评一次我“进步了”,入选人数为四人,入选的同学相片上墙,并发小奖品鼓励;每周评一次优秀小组,11个小组评选4个小组,这四个小组每人发一个小奖品;每月评一次成长 银行小富豪,入选人数为25人,为了鼓励大多数,50%的学生可以当选(评选依据主要是参考得班币的数量和课堂表现),当选小富豪的25人可以得一张奖状和小奖品;每次评比的结果都会在班级群里和班级博客公示,目的是扩大宣传效应,也激励家长督促孩子进步。 另外我们开展的"为自己评奖"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随着同学们把自己的奖项报上来,我惊讶地感到学生们的好强与上进,"大胆发言奖"、"团结友爱奖"、"遵守纪律奖"、"书写认真奖"、"不乱扔纸屑奖"……这一个个自评奖项无疑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可以说这也是表扬的威力,是激励的结果。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 比如抓个人卫生,我会在每周二晨会时间检查个人卫生,除了周二,我会在任意一个时刻抽查个人卫生,每次会重点查个人卫生习惯差的孩子;比如出操时双臂没有有力摆动的,我会在出操回来之后,要那些没有按要求行走的孩子站在讲台上练习原地踏步走,直到全班学生说走得很好为止,接连几个星期这样抓,慢慢地都会养成出操时双臂有力摆动的习惯了。为了让孩子们养成离座后板凳插桌子、饮水机、电灯、电扇的开关没人时要及时关掉、书包的嘴巴要合上、吃饭时桌套要取下来、自己座位旁有垃圾自己捡起、上课前把学习用品统一放在书桌的左上角等等,我会在这些要求提出来之后的一两个星期都会强调,如果发现上述情况没有做好的,我会让本人去完成,宁可让全班同学都等着他,也要让他自己去做,目的是要让他明白,该他做的事,他自己必须做好,长期这样抓,每人的责任意识就增强了。 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我通过"电话"、"班级群"、“QQ个人对话框”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他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抓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要有耐心、有信心! 教育经验论文: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验体会 着力三个层面 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海南专员办党组书记、监察专员 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解决“四风”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通过学习思考,我认为要从“为什么”、“改什么”和“怎么改”这三个层面,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一、首先要解决好“为什么” 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是能否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党员领导干部如果弄不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就会割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动摇党的执政之基。财政是党和政府履行人民赋予职责的基础,与人民群众利益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专员办是财政部派驻各地履行财政监管职责的部门,是财政管理职能的延伸,直接面对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既要围绕财政中心开展工作,保障中央重大民生、财税政策的贯彻落实;又要发挥好财政部与地方政府、中央基层预算单位的桥梁纽带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工作全过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要一支业务精、作风硬、素质高的干部队伍。现阶段,财政改革发展对专员办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通过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思想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是进一步改进财政工作、推进专员办工作“转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和机遇。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思考,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觉性,从思想上解决问题,真正以“公仆”的身份,摆正自己的位置,站稳群众立场,克服私心杂念,把作风建设作为事关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来对待。自觉行动,切实把自己摆进去,克服轻视、观望心理和敷衍态度,增强直面问题、抛开面子、解决问题的勇气。 二、其次要明确“改什么” 聚焦“四风”,结合本办实际,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改什么”是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求内外意见,聚焦“四风”,找准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症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主动触及问题,对号入座、敢于担责。如,在形式主义方面,是否存在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深入性不够,对重大民生财税政策学习研究不透,理解不深,制定的监管方案、办法不切实际,影响监管效果;一些制度、决议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等问题。在官僚主义方面,是否存在调查研究视野不宽,站位不高,一些检查不深不透;有的党员干部责任心和执行力不强,工作拖拉,得过且过,服务意识不强,以监督者自居,口气大、态度生硬;有的干部存在执行力不强,合意就执行、不合意就不执行的现象,对工作不负责任、得过且过等;在享乐主义方面,是否存在安于现状,缺乏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争创一流的勇气的现象;存在精神懈怠,计较个人得失,缺乏奉献和奋斗精神,追求物质享受,甚至个别干部利用监督权,私下放水、吃拿卡要的现象;在奢靡之风方面,是否存在办公会议等费用控制不严、铺张浪费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影响专员办的工作成效和可持续发展,影响专员办履行为民监督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道德品行等方面认清实质、深挖根源,下大力气予以整治。 三、最终落脚在“怎么改” 解决查摆出来的“四风”问题,抓好落实整改、建立长效机制并取得实效是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一是强化责任意识。领导班子成员和处室负责人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做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推动者,更是参与者;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以身作则,努力做到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查找问题先一招。精心组织并确保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整改落实,认真执行中央关于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厉行勤俭节约的规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要坚决不做。二是主动整改落实。党员干部要勇于正视自身缺点和不行动,从自身做起,从现在改起,不等、不靠,将整改落实贯穿活动始终。对征求意见中各方面反映的问题,要及时研究处理,能够改的要马上改,立行立改,不等不拖,让各方面看到干部作风有实实在在的变化。三是完善制度保障。怎么改,方式路径很重要,集中教育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问题在短期内一次解决,因此建章立制很重要,而且要靠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长抓不懈。要着眼于通过建立健全改作风的常态和长效机制,使好的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四是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制度是硬保障,让人客观上不得不去转作风,理想信念教育是软引领,让人主观上努力去改作风,两力合一,才能真正让转作风成为广大干部职工内化于心的自觉行动。 教育经验论文: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摘要]二战之后,美国的教师教育体制逐步由半开放走向全面的开放,传统的专门师范院校也逐渐升格转型为综合性大学。转型为学校创造了发展的机遇,但也为教师培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对此略作展开分析,并结合当下我国师范院校的境遇,提出相关的转型策略。 [关键词]教师教育;师范院校;转型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愈加高涨的教师教育培养体制的开放性、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和高层次化的呼声,在历经百年的定向型、封闭性师资培养体制之后,已经习惯了被国家包办而从无生存之虞运行方式的师范院校,面对巨大生存的压力,也不得不各自重新考虑自己的定位,并期望通过办学体制乃至办学方向的变革,来谋求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如果说,在整个国家教师教育培养体制层面上,这一改革被称之为“转轨”,那么,至少对于部分教师教育机构而言,它无疑是一次涉及人才培养规格、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全面调整、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型”。这一转型的实质内涵并非是拘泥于传统的所谓师范性与非师范性、专业性与学术性之争,而是具有两个层面的现实内涵:一是如何通过办学方向和策略的转变,充分挖掘现有的资源优势,扩大眼务面向,提高学校的整体和综合办学效益;二是在愈加激烈的院校竞争中,如何通过转型,在全面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包括学术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的前提下,使具有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师范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与合理配置。本文即围绕这两个问题,结合美国教师教育机构的转型历史经验和教训,略加以展开分析。 一、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的历史回顾 美国的教师教育培养体制的形成发端于19世纪上半叶。1823年,美国出现了第一所私立性质的两年制师范学校(normal school)。随后在1839年,马萨诸塞州创办了第一所公立师范学校。19世纪下半叶,在巴纳德(Henry Barnard)和曼(Horace Mann)的推动下,大量的公立师范学校在全美纷纷涌现,一个由地方政府主导、以初等教育师资培养为己任的专门师范教育体系开始形成并初具规模。与此同时,为满足中等教育扩张的需求,美国许多的传统文理学院,也陆续扩展了其作为中学师资培养机构的职能。这一情形一直延续到二战前后,即至少到二战时期,美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由师范学校和文理学院共同组成的半封闭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美国定向型师范教育机构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初。鉴于韧等教育师资数量渐趋饱和、质量亟待提高的现实需要,美国大量的师范学校在各州政府的扶持下,逐渐升格为师范学院(teachers college)。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层次提高性质的转型,大量的师范学院开始把教师培养年限由两年延长至四年,并提供学士学位,少数甚至提供硕士学位,培养方向不仅有初等教育师资,而且在战后为顺应迅速膨胀的中学入学人口增长趋势,也提供中等教育师资。 然而,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转型,实际上是兴起于二战之后,这就是战后专门性质的师范教育机构的综合化变革走向。二战之后,在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面对人们日渐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美国各州开始逐渐关注州立公立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传统的师范学院因为原本就是公立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都分,因此,与19世纪美国大量出现的赠地学院(农工学院)一样,师范学院也被纳入到各州的统一规划之中。为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满足地方社会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各州逐渐淡化了师范学院传统的专门化教师培养职能,而将其改造(升格或合并)为面向地方服务的文理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譬如目前加州的圣何塞大学、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苏必利尔分校、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等,便是由早期的师范学院改造后而形成的综合性大学。可以说,在全美如今的各州中,几乎都存在一些早期由师范学校、到师范学院、再到综合性大学这样的典型机构。 被改造后的师范学院,虽然不再定位于专门的教师教育培养,而成为普通的大众化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但是,大多学校并没有放弃其传统的师范教育职能、只是把教师教育资源调整和压缩为综合性大学内部专业性的院系机构,这些机构或称教育学院、教育系或教育学部等。如目前的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苏必利尔分校便依旧设有教育学部(division of education),学部下设教师教育、教育管理、咨询、体育与健康等学系。在提供本科层次教师教育同时,学院、学部或学系还提供5年制的教育硕士层次教育。压缩后的专业性教师教育机构,教师的培养并不局限于学部或学院之中,而是具有跨院系培养特征。其基本学习要求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全校性的普通教育课程必修要求,小学教师一般要求两年;二是学科学习,小学教师要求稍低,中学教师要求高。包括小学教师的培养,都一般要求专修一门本科层次的学科;三是学部内部相关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小学教师一般要求50-125个学分,中学教师平均26个学分),学生对专业有自主选择的自由,学部在继续开设师范性专业的同时,对于大学内部非师范专业中希望从事教职的学生提供双学位和辅修课程,除此之外,学院还提供教师资格的证书教育。 在20世纪80年代,由近100所研究型大学教务长和人文与教育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霍姆斯小组所提交的《霍姆斯报告》中,开始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甚至强调取消所有本科层次教师培养。卡耐基教育基金会进而提出,所有教师培养都应该进入研究生层次,入门者必须拥有一门学科的学士学位。然而,颇为有趣的是,正是在传统的师范院校出于转型的变革时期,美国的诸多传统知名公私立大学也对教师的培养产生极大的热情,据 统计目前美国约有1000所公、私立综合大学设有教育院系提供研究生层次的教师教育课程,而其中不乏一批世界顶级大学。继1888年东部长春藤联盟大学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1917年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由人文艺术教育系发展而来)成立之后,美国的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等,也纷纷发展或创办了教育学院、教育学部或学系。(各校英文名称不一,如哥大为teachers college,斯坦福、哈佛和伯克利等为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则为school of education等,在此权且统称为教育学院)。这些知名大学所创办的教育学院,虽然相对缺乏师范教育的传统,且学院在各校内部学术地位并不突出,但是,由于它们有着其他学科特别是文理综合性学科实力雄厚的先天优势,创办不久,各自的教育学院就成为美国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教师培养的重镇。譬如,在2002年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学院分类排名中,斯坦福的教育学院名列第一,其后分别是哈佛、加州洛杉矶分校和哥伦比亚。 与大多传统的转型师范院校所承担的职能多少有些不同的是,上述知名大学的教育学院一般不提供本科生教育(本科生的辅修专业除外、另外如康奈尔也提供学士层次的师资培养),而主要承担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学位教育。如哥大教育学院设有9个系,包括人文艺术、行为科学、临床心理学与咨询、课程与教学、健康与行为科学、人的发展、国际跨文化研究、数学、科学与技术、组织与领导等。所提供的学位有教育硕士(Ed.M.)、文科硕士(M.A.)、理科硕士(M.S.)、教育博士(Ed.D.)、哲学博士(Ph.D.)等等。也就是说,知名大学的教育学院实际所承担的主要职能是培养高层次的教师和教育部门的管理者、从事学术理论研究、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政策性的咨询等。如哥大教育学院便声称学院的责任是:“参与有关教育核心议题的研究;培养下一代教育的领导者;为当代教育领导者提供有关实践与政策教育以应对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引起有关教育的公众辩论和形成教育的公共政策;改善教育机构的实践。” 二、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中的问题分析 美国教师教育机构的转型大致完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而,目前基本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完全开放型教师培养体系。所有教师教育都由综合大学来承担。教师培养趋于高层次化,这种特点应该说基本反映了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大势。然而,统观美国教师教育机构的转型过程及其变革效应,尽管总体而言是成功的,却也并非尽善尽美。在此尝试略为展开分析。 相对于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传统上美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其从业人群女性占绝对比例,1990-91年度统计,全国女性教师占73%。即使到今天,教师从业者的境况也依旧不尽人意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进入教育领域学生的学术性向测试(SAT)分数普遍低于其它专业,在13种专业中名列倒数第二。因此,我们与其说,美国教师教育机构的转型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延伸,不如说,是外在各方面力量强力推动的结果。构成美国师范教育机构转型的外来力量,除了我们以上曾提到的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政府的强制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美国社会传统的教师教育观。兹纳(Kenneth M.Zeichner)等人认为,美国的教师教育中存在四个传统:学术传统、社会效率传统、发展主义传统和社会重建的传统。其中最为古老且在当今教师教育中影响依旧深远的便是主流的学术传统。学术传统早在正式的师范教育机构“normal school”出现之前就已经根深蒂固,其原始的本义是古典的人文(liberal arts)教育本身就等同于“为教而准备”,而人文教育原本就是传统大学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要培养一位教师,只需要给予适当的人文教育,再辅之以一定学徒经验就足够了。如果说这种观点在以前是不言而喻的(如早期很少有人会认为,中学教师也需要专门师范机构来培养),那么到20世纪上半叶面临专门师范教育机构的成型,它就开始显示出强烈的反弹,许多保守人士对此甚至予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如弗莱克斯纳(Flexner)和贝司特(Bestor)等人便提出一种教师教育“学术传统”观。其基本含义如贝司特所言:一种新的教师教育课程应该是建立在坚固的人文和科学基础之上,而不是纯粹的教育学职业技巧之上。……它要求教师必须接受足够的学科训练,并对学科报以彻底的忠诚。 可以说,正是美国教师教育的“学术传统”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二战后美国师范院校变革的政策价值取向,至今在美国社会中还很有市场。例如目前美国一些州,甚至在教师资格认定中对于入门者是否有过专业训练资历并无要求。学术传统观为教师教育的两个层面的转型提供了合理解释:一是既然学科训练是教师培养的基础,显然最有效的学科训练应该是在综合大学而不是在所谓的专门性师范机构中进行;二是为保证未来教师能够接受足够的学术训练,就有必要延长他们学科教育的年限,而把专业教育内容压缩并后延,因此,教师教育的高层次化也就在情理之中。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也就是基于这一理念,福特基金会通过以基金支持的方式,鼓励综合性大学进行研究生层次的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包括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在内的众多知名大学都是这一基金的受益者。而事实上,当时所探索的研究生层次的教师教育模式直到今天依旧被广泛采用。80年代的《霍姆斯报告》和卡耐基教育基金会的主张都是这一理念的逻辑延伸。 学术传统观存在明显重学科培养而淡化专业养成倾向,这种观念固然在间接意义上促成了美国教师教育培养体制的转型,但是,在转型之后,这种倾向包容易带来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事实上,在传统师范学院综合化之后,伴随着各院校对学术发展的青睐,教师教育的地位普遍有所下降,教师教育资源也逐年萎缩,教师的学术训练与专业能力培养间的平衡也不复存在,美国各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专业的辅修制和4+1的双学位、研究生层次教师教育模式的形成,便反映了这两者间的严重失衡。此外,在实现转型成为综合性大学之后,伴随着学校内部评价制度的变革,传统师范教育注重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优势被削弱了,即使是教育学院中的教师也由于其工作被绳之以通用的学术标准,因此他们对知识和智趣的偏爱远胜于专业实践技能的探索,人们似乎更乐于去建构理论和出版专着,而无暇顾及对未来教师实践层面的能力和技能培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早在师范学校升格 为师范学院以前,美国的小学教师一般是由师范学校来培养,而中学教师的培养则由文理学院来承担。在转型之后,所有各阶段教师的培养都强调了学术性,而淡化了专业性,这种一刀切的方式难免忽视了不同教育阶段对教师素质要求所存在的差异,因而,势必带来教师适用性问题。实践表明,在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下,高层次未必一定等同于高质量,换言之,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也未必就一定有较高的“教”的水平和能力,特别是对小学教师而言。 三、由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而得到的启示 目前在我国对于师范院校的转型,尽管人们讳莫如深,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转型已初显端倪。其表征有二:一是鉴于东部及东南地区学历达标教师数量的相对饱和,传统的中师教育机构大大缩减;二是自20世纪末高校扩招政策出台后,几乎所有高师院校纷纷扩大了非师范专业的比例,有的甚至非师范专业比例超过5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少数综合性大学也开始仿照美国大学建制通过院校合并或独立设置的形式创办教育学院,师范院校独揽教师培养的格局已被初步打破。因此,对于目前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是否有无必要的问题讨论,实际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或许一个更值得探讨的现实议题应该是我们如何实现平稳的转型?即如何避免转型可能带来的诸多负效应?以及转型的程度究竟如何? 与美国相比,我国有着更长期的师范院校的独立设置历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我们又逐步建立了一个层级分明的封闭型师范教育体系。而在美国,实际上从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的封闭型体制,综合性的文理学院自始至终都承担着中学教师的培养任务,因此,在面临教师培养高层次化的压力下,美国也便自然而然地选择厂综合化的发展道路。然而,我国因为原本就存在一个等级分明的体系,高层次化即使在如今相对封闭的培养体制之下也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何况封闭型也并非是乏善可陈,特别是在中国目前各地师资水平分布还很不均衡的条件下,它不仅可以提供数量上基本的保障,而且在质量保障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如果说存有问题,问题的焦点恐伯不在于是否必须走综合化、开放型发展道路才能满足现实教育发展对高层次教师数量需要,而是综合化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质量?由此进一步所引出的一个问题便是,如果说综合化是教师教育质量提高的必然选择,那么,我们目前高师院校的综合化程度如何? 同美国早期的师范学院相比,我国目前大多高师院校应该说有着更好综合化基础和条件。大多学校文理学科齐全,而且有少数高师院校的学科群已具备相当的学术水平,甚至在综合性大学之中也位居前列。因此,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认为,所谓综合化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必然之路,在中国恐怕也不是根本性的问题。实际上真实问题所产生的语境是:在体制开放后综合性大学也可以参与教师培养的前提下,高师院校如何能够维持与其竞争的传统优势?此为其一;其二,对于少数高师院校而言,既然它们已经具备相当高的综合化程度以及比较雄厚的研究实力,继续强制性地要求它们定位于教师教育,这对它们而言是否公平?也是否是一种效率之举? 显然,这两个问题其实都牵涉到一个核心问题:既然教师教育对综合性大学开放,综合大学的培养模式是否也应该对师范院校开放?从公正的角度来考虑,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因此,正是基于这一问题语境,我们再来探讨师范院校的转型问题才具有实际意义。那么,师范院校如何转型?这里实际也隐含了另外一个问题,即转型的程度如何?就目前状况而言,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在教师教育领域师范院校还维持着综合性大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至少在一段时期内,大多师范院校实行适当转型,采取师范性与非师范性并举的策略,应该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否则,轻易放弃自己的传统特别是在中小学教师培养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不仅不利于我国教师教育的稳定发展,而且也无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以上美国教师教育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整体重学术而轻专业的倾向,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教师教育培养质量问题,足以表明,美国转型经验不可盲目仿效,它未必符合我国教师教育现实。 但是,对于少数已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师范大学而言,它的转型则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从美国教师教育转型过程中,我们看到,最出色的教育学院也往往分布于那些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之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格局,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知名大学强大的文理综合实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显赫的声名,在无形之中提升了教育学科的学术水平,正所谓水涨船高。因而,这些大学的教育学院通常不仅仅定位于为中小学校直接提供师资储备,而是更注重培养和培训教育部门的领导者,为其它教师教育部门输送高水平的学术人才,为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咨询。与美国传统的师范学院不同,我们目前少数师范大学不仅在师范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理学科各个领域,也已具备相当的学术水平,并在社会中有着良好的学术声誉,也就是说,就学科的综合程度和水平而言,它们更具有美国的综合大学特点。因此,与国内其它非师范性综合性大学相比,无论在众多学科学术水平还是教师教育资源积累上,少数师范大学所具备的这种双重优势都决定了它们在国内教育领域无可置疑的领先地位。但是,面对在未来一个更为开放的培养体制中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的崛起,目前暂时处于领先地位的少数师范大学的优势能够维持多久?显然,继续坚持目前的“师范性”定位,前景堪忧。 毫无疑问,既然综合性大学可以办教育学院,本来就具备综合优势的少数师范大学,就没有理由不允许它发展为一所完全意义亡的综合性大学。或许,唯有如此,它方才能够在提高自身学术竞争力的同时,也能够维持教师教育领域的竞争优势为主动应对综合性大学的挑战,目前少数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应对策略不外乎两点:一是通过进一步加强学科的综合化程度和提高学校整体学术水平,带动教育学科的发展;二是对现有教师教育资源进行更新配置和教师教育制度安排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以资源集中优势激活教育学科的学术发展动力。 这两个策略实际上已经触及到少数师范大学办学方向的重新定位,即所谓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型问题。显然,在此所谓的转型,就是超越师范性的传统定位,与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展开全面的公平竞争转型后的教师教育资源将逐步从原来的学科组织中剥离出来。并向教育学院集中,从而,使之成为一个承担如美国知名大学教育学院同样职能的教育以及与教育相关学科研究的重镇,高层次教育学科人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培养和培训的基地。 教育学院内部学科设置和组织建制,可结合各校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哈佛和斯坦福的教育学院,由学院一级设立不同的培养计划和项目,并根据研究课题需要设立相关的虚体研究性机构。或许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建制更符合我国师范大学的实际,即以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为主,在保留目前既有的系所结构框架的前提下,整合分散于学院外部的其它学科教育资源,不妨增设如哥大教育学院所设置的文科教育系所或中心、理科教育系所或中心。教育学院承担学术研究和教师培养双重职能,教师培养可采取4+2模式提高层次,也可以采取双学位制和辅修制的方式,通过合理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块,向有意于从教的本科生提供专业化的训练。 企业普法教育经验交流材料 “*”普法以来,莱钢集团紧紧围绕公司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不断深化普法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企,为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一、把握企业发展要求,强化“三个突出” 我们在抓好全员普法教育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根据生产经营、改革发展需要,突出三个重点,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 (一)突出重点人员,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莱钢一直把抓好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作为工作的重点,努力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了各级管理人员学法用法的规范化、制度化,每年举办法制培训班,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全面法制培训。实现了法制教育进党校,所有新提科级以上干部要在党校进行包括法制教育在内的上岗培训。开展“净心”、“警示”教育。自*年开始,分批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警示教育,通过犯人现身说法,使广大干部从心灵上受到触动,提高了遵纪守法、廉洁从业的自觉性。 (二)突出重点岗位,防止经济犯罪的发生。每年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工程、财务、供应、销售等部门、岗位人员进行专题教育。近几年,突出抓了大宗物资采购、产品营销、资金调度、合同管理、质量检验等关键岗位人员的普法教育和监督制约。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亲自为工程管理人员上法制教育课,提出了“招标活动不准收受索要投标方或施工方的礼金、回扣”、“不准单独或在家中接待投标方”、“不准透露与招标有关的信息”等“八不准”要求。由于教育、规范到位,在总投资140多亿元的莱钢“十五”技改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违规违纪案件。工程建设创下了高炉、转炉、焦炉等全国同类工程项目建设工期、建设成本和达产速度等多项纪录。 (三)突出重点内容,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根据企业实际,采取举办法律培训班、专题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重点加强了公司法、合同法等经济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增强业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为深入学习贯彻合同法,规范合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先后举办了10期合同管理培训班,对562名合同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同时,针对企业生产安全第一的要求,加强了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强化监督考核,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有效保证。公司连续4年被省工商局认定为“企业年检免检单位”,连续16年被评为“山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连续6年保持“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荣誉称号。 二、不断深化依法治企,规范经营管理行为 (一)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合同管理办法、纠纷处理管理办法、工商登记事务管理办法、注册商标和名称字号使用管理办法、招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制作了合同审查工作流程图、颁发委托授权书工作流程图、参加招标活动工作流程图等一系列科学、高效的工作程序,从而保证了企业依法管理、依法运作,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严格监督检查。公司纪委、法律事务部、监察、计划、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每年组织开展合同管理、劳动用工、依法经营等各种专项检查,规范经营和管理行为,杜绝和防范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在莱钢“十五”技改工程全面展开的*年,共进行大宗原材料、工程建设项目、机械设备、备品备件等招标监督1121项(次),提出意见和建议129条,避免经济损失2730.86万元,增创经济效益1.16亿元。 (三)依法经营运作。*年,针对部分子公司进行改制的情况,制定下发了《关于在改制工作中加强监督工作的意见》,以切实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坚决杜绝改制过程中发生低估贱卖、暗箱操作、转移藏匿资产等违规违纪行为,有效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在工程建设土地征用中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积极保障农民利益。莱钢大h型钢工程全部建在荒山野坡上,为国家节约用地1860亩。 (四)建立“廉政效能管理体系”。*年,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创建了“廉政效能管理体系”,在全公司建立健全廉政建设教育和培训、管理程序控制、重大问题决策、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这个体系的建立实施,把源头治理、过程监控和事后监督查处有机结合起来,把对经营管理人员的遵纪守法要求贯穿到工作程序、工作职责、工作制度之中,从过去主要靠法律和党纪、政纪约束,转变为按程序办事、靠制度管人。这个体系荣获中钢协管理创新一等奖,并被《中国监察》杂志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五)依法维护职工权益。制订了《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规定》,确立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制订了《职工代表大会实施意见》、《厂务公开实施细则》和职工工资支付办法、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办法等,实行了社会保险“五险一金”。对困难职工实行大病医疗互助、超限额救助,实行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安康保险和女职工“四病”保险,出台了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去年,又制订了职工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健全了职工利益表达机制和权益维护监督机制,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三、发挥法律顾问作用,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年底,莱钢开始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成立了法律事务部,积极参与公司重大经营活动,规范公司经营行为,依法处理各类纠纷,切实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一)参与经营决策,发挥法律参谋作用。法律事务部坚持“规范管理、防范法律风险”的原则,积极参与公司重要经济活动90余项,出具法律意见书90余份。其中包括同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合作制定“十一五”发展战略;与世界钢铁巨头阿赛洛公司股份转让谈判、协议审查修改;公司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相关工作;公司收购、重组、融资项目;招商引资项目的谈判;对外投资调查清理等。在这些工作中,法律事务部及时准确地提供了法律意见和建议,为公司领导的决策活动和职能管理部门的实施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妥善处理各类纠纷,依法维护公司合法权益。*年以来,共处理各类纠纷案件534起,涉及标的额8.78亿元。在处理过程中,公司法律事务部针对莱钢存在的债权形成时间早、缺乏证据、超过时效、合同难以查找等特点,在对纠纷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制定了不同的策略,共盘活债权2.31亿元,避免和挽回损失1.18亿元。 (三)强化合同管理,把好预防风险关。审核建设施工、技术、买卖、融资、合作项目等各类合同1561份,涉及标的额56.89亿元,提出修改意见1100余条;参加招标活动438次,实地调查企业86家;审核办理授权委托书197件;对公司业务单位的164件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进行清理和审验;对53家企业的合同管理进行了书面审查。严把合同关,维护了企业利益,防范了风险的产生。 “*”普法期间,由于我们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结合、普法教育与公司管理结合,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员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持续推进,企业各种管理制度、办法规范、健全,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能力明显提高,职工群众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明显增强,企业的生产经营、建设、改革实现了和谐、健康、快速发展。去年,钢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跨入全国十大钢铁企业行列。 教育经验论文:学校先进性教育活动回顾及经验 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回顾及经验回顾信息学院半年来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学院党委和各党支部采取了许多措施和好的做法,保证了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1、确立整体观念,保证各个阶段工作内容的有机联系,提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 学院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精神和学校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在制订学院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方案时,既体现先进性教育活动各个阶段的不同具体工作任务,又认识到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个环环相扣的整体,必须正确把握。实践证明,用整体意识的基本思路指导我院先进性教育活动各个阶段的工作,切实提高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 从整体性意识出发,始终注意把学习和提高党员思想认识作为各个阶段的重要任务。在新时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广大党员而言既是一种具体的组织要求要求,同时又必须客观地看到不少党员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严格程序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经过层层发动和广泛动员,许多党员对先进性教育活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毋庸置疑,在部分党员的认识中存在较大差异,有的甚至是带着抵触、怀疑和观望情绪被动地进入学习阶段的。 学院党委认识到要解决党员队伍中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存在的问题,反思党员在先进性、发挥模范作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抓好党员学习阶段的学习。要从中央的重大战略布署高度和建设一流大学的具体要求来激发和要求党员积极投入到保先工作中来;学院各党支部按照党委要求,强调学习是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基础,并围绕学习内容开展各种有效的学习和讨论,专题发言,布置撰写论文和读书笔记等,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为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和整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每位党员认真阅读学习资料,撰写读书笔记,光学工程教工 一、二党支部,光电研究生第 二、三党支部,光电博士生党支部,信电本科生第五党支部,控制系本科生党支部党员在学习中深入思考,每位党员都写出了较高质量的学习心得和论文,促进了学习的深入。退休党支部书记曹向群、徐兴潮、诸葛玲同志认真组织退休教工党员学习,写出较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给年轻党员作出了榜样。 5月2日开始,学院保先工作转入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这阶段的工作政策性强,每位党员都要面对不同的意见和批评,还要在党内进行面对面的思想交锋,同时还要认真做好党员四个等级的评定。学院党委就该阶段的工作重点、主要环节、工作程序、完成时间、质量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工作布置,明确提出开好三次会议(支部动员会、民主评议会、等级评定会),个人总结要三上三下(征求意见,自我总结情况汇报与党委指导意见,民主评议、等级初评情况汇报及党委意见,等级评定及党委审批意见),党支部要上交三份材料(支部大会记录本,支部阶段工作小结,党员评议登记表)的总体要求,各党支部随即召开第一次支部党员大会,对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自我剖析和总结提出具体、严格的要求。各党支部认真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学院党委严格督查,及时指导,在整个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做到突出党性要求,紧扣思想实际,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将征求意见、自我剖析、个人总结、民主评议等各项工作紧密衔接,逐步深入,坚持广泛性、真实性、严肃性、准确性,并力求有所创新。学院党委、各党支部和党员个人采取各种方式征求党内外意见(意见箱、电子信箱、书面调查、个人交谈、座谈会等),并将征求到的意见梳理后及时反馈党员个人,党员将个人征求到的意见和支部反馈意见进行认真反思并再次修改总结。信电系机关党支部广泛征求了服务对象(系主任、所长、教师、学生等)的意见,能改的马上改正,暂时改正有困难的,积极创造条件,使机关人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光电硕士生第二党支部,在首轮电子信箱征求意见时,肯定和表扬的意见多,不足意见反馈少,支委和党小组又组织6个小组,分头面对面与党内外群众征求意见,取得较好效果。信电系光电子所党支部设计了政治思想、党性锻炼、教学科研、服务奉献等8个方面的意见征求表,征求了所内全部教师的意见。各党支部严格把握党员自我剖析和自我小结关。光电本科生第二党支部,用问馐欠裾易迹词欠袂宄姆矫媸欠衩魅返谋曜技觳槊扛龅吃备鋈诵〗幔笱细瘛⒁饧魅罚缓细竦耐嘶氐吃备鋈私行薷模Р吭偕蟮诙濉?/P 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准确到位的个人总结为党员民主评议创造了条件;全院41个党支部均严肃、认真地完成了支部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收到了良好地效果。信电系机关支部8名党员,民主评议党员从晚上6点开始直至11点多,大家还觉得意犹未尽。赵颂平同志为信电本科生第四党支部书记,用了三个单位的时间参加了支部三个党小组的评议,掌握了支部全体党员的评议情况。控制系仪表所党支部对党员要求明确,党员认识到位,党员自我剖析材料普遍深刻而具体。党员民主评议会议后,不少党员反映,象这样主题鲜明、剖析深刻、批评到位、态度友善的党内组织活动,近几年少见,教育深刻,受益非浅。党委在此期间,注意掌握政策,与支部一起切实抓好二头,做好重点人的工作,收到良好效果。省蹲点组组长茹惠祥同志多次来信息学院检查指导工作,还亲自参加了光电博士党支部第二党小组民主评议党员的工作,并给予较高评价。 六月初我院开始进行“整改、巩固提高”阶段的保先教育工作,各党支部和每位党员克服学期末事情多、“非典”后任务繁重、出差多等因素,都认真完成了书面的整改计划,落实了整改的措施。在落实整改工作中,教工党支部和教工党员与年度工作考核、聘岗工作结合起来,把落脚点放在学科与研究所发展上,放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实际工作中,毕业班学生党支部结合毕业高校的实际,提出文明离校的倡议。为了强化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光电系本科生党支部开展了“交一次特殊党费,资助贫困地区学生入学”的活动,为资助磐安县一小学生完成小学6年学习捐款1310元;控制系工控所党支部,着眼于加强党支部的作用,制定了可行的措施;信电系硕士生党支部开展了“金点子”活动;薄膜与显示技术研究所党支部着眼于骨干教师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新的研究方向布点,研究所集中资金投入到光电显示材料新的研究方向中去。 学院党委结合学院发展和现状,充分认识到这次保先活动是促进学院发展,理顺关系的一次机遇,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和党员个人要求并制定了措施;根据广大党员提出的建议,提出调整机制、理顺关系、提高效率、认真做好学院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意见。 2、严格督促检查,加强上下沟通和面对面指导,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序进行。 高校教师党员绝大多数是教学科研的骨干,工作任务重,时间紧,担心党内活动多影响业务工作,对先进性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效性的认识不足。针对这些影响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的主、客观不利因素,学院领导小组加强了督查工作。学习阶段一开始,学院就成立了督查小组,全面负责学院层面上的督查工作,工作中坚持督查与指导相结合,重在落实。学院督查组在学习第一阶段结束时,对各支部学习情况进行第一次检查,在了解各支部的学习情况后,召开全体党支部书记会议,请四位支部书记分别代表教工、研究生、本科生支部介绍本支部的学习情况,典型支部的发言起到了启发和深化工作的作用。在学习阶段中期,学院进行了第二次更为全面的检查,检查了41个党支部的学习讨论计划、记录和相关材料,抽查全院近二分之一党员的读书笔记。学院督查小组全体成员用了一天时间阅看材料,汇总情况,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然后把检查情况全面反馈给各党总支,各党总支分别召开支部书记会议,详细通报各支部的工作情况与党员的读书笔记质量。有的党总支在学院督查之前,检查所属支部全体党员的读书笔记,归纳读书笔记的几种类型,向党支部通报可以学习、参考的笔记形式,对质量不够格的党员明确提出补课要求。对进度滞后、组织不力的党支部,提出具体要求,进行个别指导。对个别认识上疑虑重、学习态度尚不够端正的党员,学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第一责任人找其谈话,帮助其提高认识,搞好学习。在学习阶段,学院先后召开两次全体党员大会,三次党支部书记会议,进行动员和布置;召开五次党总支书记和领导小组会议进行分析与研讨;查阅了300多位党员的读书笔记。实践证明,督查能有效地促进面上各党支部、党员的学习讨论,而检查后的落实更关系到下一步的学习质量和做好重点支部、重点人的工作。扎扎实实做好督查与落实工作,才能确保学习质量,才会消除死角,全面完成学习任务。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学院组成三个督查小组,先后两次化了三天多时间对全院41个支部的征求意见情况、党员总结(初稿)情况、支部大会评议情况、党员等级测评情况进行检查,对个别支部征求意见广度、党员自我剖析深度不够的,要求补课。在督查中,加强沟通与指导。特别是在征求意见、党员自我总结即将完成之际,学校党委召开第七次院级单位党委书记会议,传达了贺国强同志来浙大调研时的重要指示,张浚生、黄百炼同志提出搞好民主评议工作的要求和意见。学院党委分别情况采用两种形式进行贯彻,指导党支部工作。通过学生党总支传达贯彻到学生党支部;对教工支部和部分研究生支部,学院党委采用与支委面对面交流的方式,逐一听取支部前段工作汇报,传达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实际,共同商讨支部如何贯彻执行,重点是深化党员的自我剖析和民主评议大会。事实证明,这次重点指导对支部的党性分析、民主评议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促进作用。不少支部的党员都对自我总结进行再次修改,增加了查找问题、剖析思想根源和整改措施的内容,党员的思想认识再次得到提高。全面的督查工作,保证了我院各支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工作的顺利进行。 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时代特性,着力于学院各项事业发展。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核心就是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先进促进事业发展。我们这个时代,是否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作出贡献,关键就是发展。学院把整个先进性教育的重心定位在发展上,围绕发展这个中心展开各个环节的工作。 学习阶段,学院请先进控制研究所所长、长江特聘教授、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褚健教授为全院党员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科研与学科建设”专题报告。褚健同志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产业优势,人民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的事实,深刻体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我们应正视我国科技和物质社会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面对差距,面对发展的空间,褚健和他的团队提出了“我们的事业刚刚开始”的响亮口号。褚健作为我校知名青年教授,他的报告贴近师生思想实际,紧密联系学科发展。报告会后,师生们反响强烈,对学科建设及学院今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在新时期,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对我们学校的政策和规定,应该在发展的框架下来认识、来检验,任何个人的意志、利益必须服从于事业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学院党委认识到: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可以也应该有更科学和全面的表述,但发展意识和推进发展的实践是最核心的内涵,具有时代的根本特性。 我院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证明,强化发展观点,有利于统一党员的思想,在学习讨论和民主评议中确立非常鲜明的是非标准,容易达成共识,凝聚人心。先进性教育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发展的过程,为学院今后发展打开了空间,减少思想认识上的障碍。 学校先进性教育活动回顾及经验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教育经验论文:简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运动的历史经验 论文关键词:英国;科技教育;古典教育;历史经验 论文摘要:19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兴起的科技教育运动改变了英国教育的古典传统,打破了古典教育的垄断局面,奠定了现代科学在英国教育中的地位,促成了英国教育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的转移。l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科技教育运动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得益于政府和社会各界将科技教育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政府采取了适当的干预策略,在运动开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了科技教育与古典教育的关系,注重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加强了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19世纪中后期,在面临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的背景下,英国社会掀起了一场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科技教育运动。这场涉及高等、中等和成人教育等领域的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教育的古典传统,使科学技术正式步人了英国教育舞台的中心,教育也由此实现了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的转移,进而成为英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剂”。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科技教育运动是如何兴起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总结,有助于拓展学界对19世纪中后期英国教育变革的认识,并对我国科技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 一、科技教育被置于关乎国运兴衰的战略地位 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科技教育运动是在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国际间竞争日益加剧、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兴起的。17世纪至18世纪,作为第一个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英国凭借政治体制的优势,借助部分领先世界水平的发明创造,利用丰富的煤、铁等自然资源,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成为世界霸主。然而,正当英国人在大英帝国的美梦中沉醉之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英国原有的优势迅疾消失殆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渐处下风的形势使英国人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科技领域的不足。英国科技教育的倡导者普莱费尔指出:技术领域“是我们英国人的弱项。我们有充足的思想,我们有足够的手工技能,但是我们缺乏将这两者连接起来的桥梁”。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正是长期以来英国社会对科技教育的忽视,与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国相比,英国根本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科技教育体系。正如普莱费尔所说:“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一个普遍被认同的原因是法国、奥地利、比利时和瑞士都建立了相当不错的工业教育体系,而英国则根本没有那样的教育体系。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成立的多个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也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观点,纷纷要求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尽快建立科技教育体系,以应对英国面临的危机,延续大英帝国的辉煌。如1881年成立的塞缪尔森皇家技术教育委员会在对德、法等国的技术教育的现状、技术教育对工业发展的贡献等课题进行广泛而深人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英国和欧洲技术教育的概况》、《英、法、德、丹麦、荷兰的农业教育》、《美国的技术教育》等报告。这些报告充分肯定了科技教育对工业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强烈建议英国政府把科技教育摆在事关英国国运兴衰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英国的科技教育事业。 在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下,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牛津大学法案》、《剑桥大学法案》、《捐办学校法》、《技术教育法》等法案,这些法案很好地体现了重视科技教育的立法宗旨,为科学技术全面进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导和财力支持。如在(技术教育法》的指导下,“到1898年,英格兰所有郡和郡自治市都采纳了征收‘一便士’税的做法。在160个地方当局中,共征得39 000英镑用于技术教育的税款。1900年至1901年税额增至106 209英镑”。1890年颁布的《地方税收法》(local taxation act),明确了从关税和货物税中提取一部分用于自主技术教育的原则。在该原则的指导下,到“1898年,在总金额为807 000英镑的关税和货物税中,至少有740 000英镑用于技术教育”。科技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为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府注重对科技教育干预的策略 19世纪中期以前,亚当·斯密首创的自由放任和最小国家原则一直是英国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从这一观点出发,人们普遍反对政府对教育的干预。但在普法战争之后,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自由放任的原则在英国社会受到质疑,国家干预的思想逐渐得到认可。到19世纪70年代,人们普遍承认缺乏国家干预是英国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一样,英国技术教育是自由市场和自愿主义的牺牲品。正是在对自由放任原则的反思和修正过程中,英国政府逐渐放弃了对教育不加干预的传统,转而通过多种形式涉足教育领域的事务,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 然而,在干预科技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英国政府非常重视策略性。在干预的方式上,英国政府通过成立皇家委员会,对科学技术教育事务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创造适宜的舆论氛围,进而颁布相关法律,以引导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为达到一定标准的科学技术教育机构提供资助。从1844年5 月首次提出成立皇家委员会对牛津和剑桥大学进行调查,到1850年8月31日皇家委员会正式组建,期间经过了6年多的酝酿时间。委员会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了调查报告。直至1856年,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牛津大学法案和剑桥大学法案才获得通过。这两个法案在引导这两所传统大学科学教育发展的方向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等教育领域,英国政府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1861年成立的克莱伦登委员会对公学的调查及相关的报告是1868年《公学法》的基础,1864年汤顿学校调查委员会的调查及相关报告成为1869年《捐办学校法案》的依据,1881年塞缪尔森皇家技术教育委员会的调查及相关报告则是1889年《技术教育法》的主要支撑。在相关法律的指导下,政府坚持采取以资助和引导为主的间接方式,而不是直接设立相关教育主管机构直接进行干预。 此外,政府这种间接干预科技教育的范围是有限的。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国家辅助的技术教育主要是部分时间制的,具有实践导向的,在管理上处于主流教育部门的边缘。也就是说,以科学与艺术署为核心的各级政府对科技教育的资助以部分时间制的科学学校、夜校为主要对象,而对于相对规范的学制系统内的教育机构的资助力度则相对薄弱。 总之,尽管在内外压力下英国政府突破了自由放任的信条,采取了一定的干预科技教育发展的措施,然而,这种干预是非常注重策略性的,且这种干预多是宏观的、间接的,主要是方向上的指导。英国政府这种适度干预的策略使科技教育运动既获得了了政策上的足够支持和方向上的明确指导,又能够坚持灵活自主的发展模式,为其取得良好的效果铺平了道路。 三、正确处理科技教育与古典教育的关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殊性及其浓重的绅士文化传统,造就了“自由放任”的价值观。“地主阶级的文化、老式专业阶级的文化和资产阶级的文化一起同化的结果就是乡村文化和保守主义占主要地位,对工商业持怀疑有时甚至是鄙视态度,对科学和技术以及一切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事务漠不关心。由于这一阶级始终控制英国的体制,就形成了外行管理而非专家管理的政治领导风格,以及不利于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政策。反工业文化的主流地位据说导致英国抵制盎格鲁式的传授科学和技术的大学和中学,政府也就没能完成教育体制现代化的任务。这种传统绅士文化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就是重品格轻智能、重古典轻科技。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科技发展的巨大压力和来自欧美等国的激烈竞争面前,英国勇于革新,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建立了以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为宗旨的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上引进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开展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科技技术教育的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英国以各级绅士为主要教育对象、以古典学科和数学为主要教学内容、以为教会和各级政府培养后备人才的古典教育传统逐渐被突破,教育领域开始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然而,在英国19世纪科技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教育的影响并没有自动退缩。在教育理论界,纽曼的古典教育观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主张通才教育培养绅士品格,反对进行专业性知识(professional knowledge)的教育。在与古典教育的论战中,斯宾塞提出的科学是人类最有价值的知识的观点虽然颇具新意,但显然没有说服全体英国民众,更没有使古典教育观的拥护者们心悦诚服。 不过,随着古典教育与科学教育论战的深人,古典文科与科学知识兼容并包的观点开始逐渐占据上风。1867年,穆勒曾评论说:“让我就当前关于高等教育中这场大辩论说几句话。教育界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分歧,古典语言、现代科学和文科之间的争论,普通教育是否就是古典教育—让我用一个更巧妙的词—是学文科呢,还是学理科……我对这些问题能有一个回答:为什么不两者都学呢?不兼有文学与科学的教育可以称为好的教育吗?科学教育教我们思考,文学教育教我们如何表达,难道我们不是两者都要吗?” 经过不断的调试与磨合,古典教育与科学教育在自由教育的框架内实现了共同发展。剑桥大学在大力发展科学教育的同时,古典教育依旧保持着一定的生存空间。在剑桥大学的普通学位考试中,希腊语的《使徒行传》、拉丁语或希腊语的古典著作、宗教改革的历史均是必考科目。在自然科学荣誉学位考试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参考人数和通过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仍有很多学生参加并通过古典学科荣誉学位考试。1900年剑桥大学自然科学荣誉学位考试的通过人数为161人,自然科学因此成为通过人数最多的荣誉学位考试学科。与此同时,古典学科荣誉学科的通过人数为137人,是通过人数仅次于自然科学的第二大荣誉学位考试学科1895-1890年间,牛津大学古典学科荣誉考试的通过人数多达697人,远远超过自然学科荣誉学位考试的229人to。就是在新近成立的高等学校中,教学内容中也包含有一定比例的古典文科内容。伦敦大学设有东方语言、英国文学与写作、法国语言文学、意大利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言文学、德国语言文学、罗马法等文科内容。英王学院的高级部传授宗教和道德规范、古典文学、逻辑学、普通历史等学科领域。 在中等教育领域,古典文科的影响更加稳固。 19世纪英国科技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种教育传统都有深刻的历史渊源,科技教育的发展并没有以丢弃古典文科教育的传统为代价。在服务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历程中,科学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变革之后的古典教育依然保持其顽强的生命力。 四、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协调发展 科学与技术之间虽然在内涵、社会功能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就是人们通过各种认识活动获得的关于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应用这些知识体系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科学虽具有文化、教育、哲学等方面的价值,但并不具有明确的、直接的社会目的。技术则是满足现实需要而进行的发明和创造,追求的经济、军事和社会领域的直接利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科学与科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一方面,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任何技术上的发明和创新都是某种知识体系的具体应用。缺乏科学知识的依托,技术的发明创造将如同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另一方面,技术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工具,指明发展的方向。人类历史许多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曾在发明、运用新技术的过程中获得启迪和灵感,科学是技术不断升华的产物。 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运动正是在人们对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逐步认清和掌握的基础上展开的。早在19世纪50年代,霍布斯鲍姆等人就曾明确指出,科学已经成为19世纪后半期技术发展的知识基础,在纯科学与其应用之间联系的欠缺是英国与法、德等国家相比存在的明显劣势。由于初、中等学校的课程为古典学科所垄断,传授的科学知识十分有限,学生毕业后缺乏学习技术知识的理论基础。虽然经过学徒制的训练,英国工人在多种生产工艺的实践技能与常识方面并不逊色于外国同行,但“当在实际生活中两个人都要走上更高级的岗位的时候,英国工程师开始感觉到初等训练的需要十分迫切,与外国工程师相比,对在他的视野下出现的新问题的判断方面,他处于劣势”。正是在对科学与技术关系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汤顿委员会建议第二类中等学校设置以自然科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为学生进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工作打下基础。塞缪尔森皇家技术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更是直截了当地建议把与工业生产存在紧密联系的基础绘图等课程列人小学课程,向学生讲解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的使用技能,为学生日后接受技术教育打下基础。在这些皇家委员会报告和相关法律的指导下,各类初、中等学校课程体系中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显著上升,技术教育的科学理论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正因如此,科学学校和夜校才坚持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并重,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既包括数学、化学等科学理论方面的内容,也涵盖绘图、实用几何学、钢铁制造、轮船运输、制碱等方面的技术教育课程。也正是因为有了相对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参加伦敦同业公会技术教育促进学院教学活动的人数、参加并通过考试的人数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至1900年,通过伦敦同业公会技术教育促进学院考试的学生人数上升到14105人,与1880年的515人相比增加了13 590人。 五、重视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 科学实验既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的途径,也是学习自然科学知识、验证已知理论的手段,科学实验具有研究和教育两方面的功能。在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实验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实验教育方面,不论是高等学府,还是中等学校,不论是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老学府,还是新近设立的教育机构,在发展科技教育的过程中都把实验室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在实验教学方面投人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汤布里奇公学、达利奇公学、伊顿公学兴建了进行实验教学的专用教室,购置了蒸汽机等实验器材。牛津大学设立了克拉莱登实验室,剑桥大学建起了卡文迪什实验室。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卡文迪什实验室专门为低年级的学生设立说明性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剑桥大学还举办实验物理学讲座,设立协助教授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实验演示员职位,编写出版实验指导教材。在接受完剑桥大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戈登、舒斯特、弗莱明等理论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英国实验物理教学与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伦敦大学及其他城市学院在进行实验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立了实验室,专门开设了实验教学方面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在实验科学研究方面,英国大学顺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学习德国大学的成功经验,成就斐然。以剑桥大学为例,借助实验科学的发展,剑桥大学在物理、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学科领域均涌现出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研究成果。约瑟夫·汤姆森在担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期间,以阴极射线为主攻方向,开展气体放电理论的研究。在研究中他对法国科学教育佩兰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重复验证赫兹实验,最后通过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测定阴极射线电荷与质量的比值,成功地发现了电子的存在。著名科学史专家丹皮尔在评价电子发现的重大意义时指出:“这个伟大的发现终于解决了一个古希腊留下的问题:即不同的物质是否有共同的基础的问题。同时也阐明了‘带电’的意义。电子的发现,标志着现代科学革命的兴起,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生物化学领域,霍普金斯与科尔经过大量的合作实验,成功离析出纯色氨酸,证实了“辅助性食物因子”(即维生素)的存在。福斯特、兰利等生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阐明了神经系统的基本机制,为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因为福斯特的重大影响,英国的生理学研究才能跻身于世界的显赫地位。凭借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等学科领域的卓越成就,剑桥大学不仅成为英国科学教育的中心,而且被誉为世界物理学的圣地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摇篮,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据了重要一席。正如丹皮尔所说:“所谓各门科学之冠的数理物理学,再度在剑桥得到温暖的孕育之所,其后,在麦克斯韦、雷利爵士与汤姆森、卢瑟福诸人的倡导下,又创立了驰名世界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实验学派。经福斯特、兰利与贝特森诸人倡导又创立了生物学学科,这样剑桥就成为今天我们所知道的科学研究的重要中心。剑桥大学正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运动借助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实现迅速腾飞的缩影。 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科技教育运动是在英国面临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诸多挑战的背景下兴起的,这场运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在高等、中等和成人教育领域都有所体现。这场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教育在西方各国中的落后局面,客观上推动了英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同时,这场教育领域的变革也与19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经济以及国家实力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教育经验论文:浅论发达国家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企业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经验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要发展?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参与非常重要。文章总结了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论述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些措施。 现代职业教育是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发展条件下的产物?同时又是推动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对当前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国职业教育正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形势严峻。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质量难以适应市场需要?二是职业教育资金紧张?三是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四是社会对职业教育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基于这些原因?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变差?招生规模逐渐萎缩?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疲软。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若企业不能很好地配合职业教育?仅靠职业学校的理论教育?又怎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呢?为了改变职业教育现状?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 1西方发达国家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共同特点 西方发达国家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共同特点是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地规定各类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以保障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 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双元制教育是指企业和学校以合作的形式对青年人进行职业培训。这是按1938年的《国家教育法》的规定在全德国实行的。双元制特征?职业培训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部门?即企业和学校中进行。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部门同时在同一批人身上实施职业培训。受训者既是企业学徒?同时又是职业学校学生。企业和学校分别依照不同的法规进行职业培训?企业根据民法签定培训合同?学校则依据公共教育法进行职业培训。企业的职业培训由联邦及联邦政府主管?职业学校的教学则由州主管。雇主组织和雇员组织的独立管理机构(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企业工会委员会等)掌握着职业教育的主要权力。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费根据《国家教育法》的规定由三方承担?企业职业培训的费用由私人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由各州和乡镇承担?跨企业的教学工厂的费用由各有关主办单位(如同业协会)承担。 英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是靠教育部门与企业界的密切合作来保证的。英国职业教育的种种改革?都是对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作出的反应?其最终目的是想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长期落后于经济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相脱节的状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职业教育发展呈现的最明显的趋势之一就是教育部门与企业界的伙伴关系13益加深。无论是推行职业技术教育试点?还是创办城市技术学院?教育部门和工业部门都开展了通力合作?其结果使得英国的职业教育在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1973年?英国政府为加强职业训练?弥补职业教育设施的不足?颁布了《就业与培训法》?推行了一系列的旨在提高青年职业素质的训练计划?包括青年机会计划(uop)和同一职业准备计划(uvp)。实施青年训练计划以后?对政府来讲?减轻了失业压力?减少了失业人数?吸纳了大批青年参加职业训练?对企业来讲?能招收到受过良好技术训练的雇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青年来说?获得就业资格?提高职业竞争力。英国的这种“合作职业教育”模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为学校输送学生。英国的企业主很重视员工的培训?他们深知员工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更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已就业的青年来说?离职学习必须经雇主的批准?因此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雇主培训员工的意愿。英国大多数以企业为依托的工读交替制学生以及获得学习假的学生在学习期间都是由雇主付给薪金?有些开明的雇主还替学生支付学费、书费等。我国有些企业虽也有类似的做法?但远不如英国那样普遍。第二?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师。英国的职业教育主体是继续教育?而继续教育机构中的大多数教员是直接从工商业和专业岗位上招聘而来的。他们都有适用于本行业的某种专业和技术资格?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多是担任职教院校的兼职教师。同样?学校的教师在假期里?也到企业讲学或从事研究?企业为他们提供研究设备和经费。这种交流方式有利于克服职业教育发展中师资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第三?企业与学校共同协商课程。英国的继续教育机构要求开设的课程必须符合企业的需要?因此课程计划的制定必须由企业参与完成。入学条件、学习期限、学习科目、学习类型、教学大纲、考试标准以及教学与实习比例等?都要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商才能确定。第四?企业为学校办学提供物质条件。在英国?继续教育机构中的许多昂贵的设备以及建筑经费都是由企业提供的。有时企业还提供助学金、科研经费和实物援助?企业的场地可以作为学生的生产实习基地。此外?按法律规定?每个企业每年至少要付出工资总额的1?作为训练经费。企业的工作人员也可利用学院的图书馆和其他设施。 日本的职业教育主要也采用了产学合作的模式。日本的《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第三章对职业能力方面企业应采取的措施及企业主的援助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日本以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为依托?采取了社会化的多渠道的职业训练投资模式。即社会(特别是产业部门、企业)取代政府作为职业训练的投资主体?而政府投资为辅助形式。政府在稳定增加对公共职业训练的投资以基本保证公共职业训练经费的同时?积极倡导、鼓励民间团体和个人投资于职业训练?从而共同确保职业训练资金的充分投放?进而从根本上消除了职业训练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障碍。《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雇佣对策法》、《雇佣保险法》等法规规定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各自对职业训练经费的负担比例?对公共职业训练的拨款办法及对民间职业训练机构(主要是企业内教育机构)的补助办法?对职业受训人员的补助费用等。这种职业训练投资方式调动了民间特别是企业对职业训练投资的积极性?使职业训练经费来源多样化?从而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也使职业训练经费有充分的保障?确保了日本职业训练顺利发展。 2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职业教育模式首先要认识到教育的投入与产出?要看到教育产出的后劲?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才是企业实力的所在。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因此?重视劳动者大军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也是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企业要参与教育、参与人才开发?尤其是在当前国家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更需要企业和学校联合起来?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2.1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作用 (1)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经费?以保障职业教育的融资渠道的畅通?减轻政府的负担。职业教育机构只有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够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才能充分地调动职业教育机构内部各要素的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率。 (2)企业为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师资?以将企业内的前沿技术及时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领域的最新动态?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让学生尽快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同时?企业的员工兼职职业学校教师可以将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及企业文化带人学校?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感触社会生活?对学生适应社会大有帮助。 (3)企业为职业教育机构提供物质条件的帮助?包括实验实习设备、实习场所。企业的设备种类比较齐全?资源丰富?这是我们现有的职业学校无法比拟的?特别实习场所的提供对当前的职业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通过工作现场实习将理论切实地与实际联系起来?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 (4)企业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有利于树立职业教育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正确看法?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等价的重要性。 2.2我国职教与企业脱节的现状及原因 (1)职教培养的人才质量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进入企业之初?企业往往需要花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对毕业生进行再培训?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是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所致?使得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严重脱节。 (2)职业教育的实践、实训环节得不到有效的落实。由于资金缺乏?职业学校自身的实训条件非常有限?而企业又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接受职业学校学生的参观、实习、实训?学生所学的仍然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严重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这与职业教育教学目标不相一致?使得职教与普教之间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明显的区别。 (3)职业教育缺乏既懂理论又懂工程技术的双师型教师。我国现阶段的人事制度使得企业内的工程技术人员只能服务于企业?而不能到职业学校兼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职业学校的学生所学的知识脱离现实。 (4)职业教育的成本要远远地高于普通教育?所以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国目前企业不愿投资职业教育?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紧缩使得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办学资金相当短缺?没有足够的资金购置实习实训设备、建立实训基地。 2.3几点启示 (1)加强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大力推行企业单独创办职业学校或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理顺职业学校与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关系以及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使各自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早在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并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就已经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法第三章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有计划地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企业可以单独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 (3)企业必须依法接收职业学校学生的参观、实习与实训?为职业学校提供师资。 2002年12月2日?教育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该文第四条规定?加强企校合作是依靠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途径。企业要积极为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接受职业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企业要支持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担任专兼职教师。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要主动适应企业需求?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设施、信息资源、专业人员等优势?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办学质量。鼓励和支持企业和学校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规模较大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应与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建立对口联系?其负责人可成为对口联系学校的咨询委员会或理事会成员。 (4)企业应当承担职业教育的费用。 我国职业教育虽需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因国家投资紧缩?融资渠道不畅?造成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资金缺乏。另外?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系统与经济社会迟迟不能建立起正常的循环关系?加之系统内效益低下?故难以保持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经济社会的投资。实行企业分担培训资金制度刻不容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境内的外商独资、合资企业越来越多‘?这些企业往往以高薪为诱饵?挖走了我们许多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技术人才?使我们的企业面临人才匮乏的困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已在有关政策方面、税收方面等得到政府的优惠?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在人才的使用、竞争方面?我们如不能尽快地用法律加以保证?无疑又给本来处于困境中的国营企业雪上加霜。因此?外资企业在录用技术工人时?应向国家交纳培训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八条规定?企业应当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或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法规定。一般企业要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对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工职业教育和培训?并经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收取其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5)加强校企间的信息沟通?大力推行订单式教育。职业学校应根据企业提出的人才规格要求?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为企业提供订单式教育?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教育浪费。 (6)切实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学校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一书多证制?让每一个毕业学生具有多种职业技能?以适应社会需求。所有进入职业工作岗位的人员都必须持有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书?企业不准招收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上岗就业。 总之?我国境内的企业应当依法担负起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地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和实习提供必要的条件?积极地开展校企合作?为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经验论文:试论教育装备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 论文摘要:目前,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对教育装备的管理基本还处于经验管理阶段,但是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要好一些。关于这一点,从装备管理部门的会议内容和形式上就可以看出,这些会议大部分都是管理经验交流会,而很少管理科学研讨会。对教育装备采取经验管理还是科学管理,以及什么是经验管理,什么是科学管理和怎样进行科学管理,这是摆在教育装备人面前实际而又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 教育装备 科学管理 管理部门 管理经验 管理工作 装备管理 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 科学研讨会 1经验与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讲学团的袁正光教授在“百家讲坛”的一次讲演中说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凭经验发明的,这些发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生产经验。而人类近一二百年甚至近几十年的科学技术发展,使这些发明产生了根本性和翻天覆地的变化。”袁教授的这段话使人想到中国的火药发明。西方国家向中国学习火药的制作,但是他们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制造出威力更大的各种火药和洋枪洋炮。清朝的咸丰年间,英法联军就是用这些洋枪洋炮,只调动数干人,就2次从天津登陆并一路打到北京,如入无人之境,还火烧了圆明园、颐和园、香山。这是经验败于科学的典型案例。 教育装备管理也是如此,如果只停留在经验管理上而不是上升到科学管理的层面,则永远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教育装备管理功能将逐渐被削弱,装备管理部门将逐渐被取缔,教育装备人将逐渐被分化。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重视。 2从经验到科学 从经验发展到科学的过程,是知识量化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过程,是从经验实践到科学研究的过程。经验知识属于感性知识,具有隐性知识的特点,知识结构是劣构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这种知识的传递往往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且需要漫长的时间。而科学知识属于理性知识,具有显性知识的特点,知识结构是良构的、结构化的。这种知识的传递则是通过书籍阅读和教师讲授的方式就可以完成。一个人如果具有大量的经验,则表现为高超的技能,是个“大工匠”;而如果他掌握了科学,就表现为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成为一个研究者、智者、学者。 教育装备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必须经历一个管理知识量化的过程,使得管理工作成为可测量、可预测、可重复、可控制的科学管理过程。为此,就必须将管理学、运筹学、人机学、认知科学以及信息、系统、控制等理论和方法引入教育装备管理,使其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 3教育装备管理的科学化 教育装备科学管理的目标是发挥装备的使用效能,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和增加教育效益。而教育装备科学管理的过程包括装备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装备论证、招标采购、日常维护、科学使用、绩效评价以及退役处理等。这些工作都是为实现上述目标而进行的。例如:需求分析阶段可以采用相关性分析;系统设计阶段则应全面考虑人、机、环境的和谐搭配;装备论证需要对装备教学的适应性与非适应性进行全面讨论;招标采购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日常维护包括设备验收、登记入册、校验维修、折旧更新等一系列工作;科学使用是研究如何充分发挥装备效能;绩效评价工作反映出“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这一思想。笔者近期在本刊连续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如:总137期《用层次分析(ahp)法研究中小学实验室的评估指标体系》、总l41期《用网络技术求解教育装备用户周期费用的最小值问题》、总143期《马尔可夫分析在达标评价预测上的应用》、总l45期《教育装备管理中主成分分析前的数据预处理》、总l47期《主成分分析在教育装备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的应用》、总149期《也谈教育装备的成本一效益研究》、总l68期《数据包络分析在教育装备成本一效益研究上的应用》、总171期《教室用电子白板尺寸的人机因素分析》等),都是通过实例,引用数据,运用数学来具体说明这些科学管理的过程与方法。 4科学管理与人文精神 在强调教育装备科学管理的同时,不能忽视教育装备管理中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文精神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表现在教育装备管理理念中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绿色装备、装备环保)以及教育装备的艺术美感。 教育经验论文:当前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启示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多年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教育也在随之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考察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分析其教育的特点与不足,对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日本 中小学教育 启示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和教育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全面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中国制定了以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多年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教育也在随之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考察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分析其教育的特点与不足,对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一、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近代日本教育百十余年的历史就很好地想我们说明了教育本身现代化的必要性和艰难性。1872年就开始了近代化历程的日本教育,由于没有注重自身的近代化,最后沦为军国主义的工具,将大量善良和无知的青少年培养成杀人工具送上了战场。在上世纪末的经济危机风暴中显露了其脆弱性。于是再次向人们提出了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古老又新颖的问题。日本是我们的近邻,从19世纪70年代起,日本民族开始觉悟到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通过一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成功的日本的教育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了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准。 日本文部省在8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改革的基础上,陆续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目标。平成8年7月19日,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展望21世纪我国的教育的理想目标”的答辩中,明确地提出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强调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生存力”,即“今后的儿童需要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能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及能力等”的培养,将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重点,也体现了日本教育的新学力观。尽管没有“素质教育”的明确说法,但是从其内容上来看,与中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相同之处。 在这一教育改革方针的指导下,从1997年起,日本开始制定了《教育改革计划》,以后每年都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及发展形势进行修订,逐渐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为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要求,注重培养个性,完善生涯教育,学校教育多样化、弹性化,高等教育个性化、高度化等,将成为日本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重点。 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1年1月25日的《21世纪教育重生计划》中,明确地提出了新世纪日本教育改革的七个战略重点:通过通俗易懂的教学提高基础学力,通过多种多样的服务、体验活动养成感情丰富的日本人,完善可以愉快安心学习的学习环境,创建受家长、地方信赖的学校,培养“教育‘内行’的教师”,推进世界水准的大学建设,确立与新世纪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完善大学的基础设施。 因此,必须承认教育的独立性,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人的发展,不在于其他,至于其他都是教育在完成自身的目的后的副产品,不能跃过教育的现代化,用手段的现代来取代教育本身的现代化。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程,百年树人,需要认真地,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能有半点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更不能幻想教育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财富回报。日本成功的经验在哪里?通过对日本教育的研究和分析,感觉首先对基础教育,日本是抓的很紧,而且经过反复摸索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当然也有其不足和教训之处,这些对我国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或是明天的基础教育的设计,都不无参考价值。 二、要做到立法严谨,执法坚决,依法治教 1984年8月,中曾根首相设立临时审议会。经过3年多的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发表了4次咨询报告,探讨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原则等,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各级的职责都由法律明文规定,一目了然。法律形成体系,法令执行细则、实施条例等环环紧扣,面面俱到,避免了人们在执行过程中任意曲解。不仅要制定和完善法制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们守法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有法不依,甚于无法。特别是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更要严格守法。政府部门按照法律行事,老百姓依照法律对其进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反或不执行的,都属于违法行为。违法民法、触犯刑法是犯法;违反有关教育法规的也是犯法,也得由司法部出面加以追究,进行处理。 要理顺关系,明确责任。从日本基础教育管理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教育基本上分三个层次,即中央政府的文部科学省,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哪一级教育该由谁管,谁负责解决经费,都通过立法分工的一清二楚,各级部门各操其事,恪守其职。基础教育基本上由市町村政府负责,但是,国家制定整个教育的大政方针,决定教学内容、颁布教学大纲、提供教科书。这样就使得全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能保持一个比较齐整的水平;同时国家还补贴负担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员工的人头费开支,避免了各地因经济发展不一,而造成的不公平。经济发达、财政实力雄厚的地方则少补或不补,以此来调节各地的教育经费,保证教育质量。 三、要重视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和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培养教育“内行”的教师。培养人才离不开教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日本政府在平成9年7月28日进行的“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第一次答辩中,就“面向新时代的教师养成的改善对策”对教师提出了基本养成目标:在全球角度行动的素质能力,在变化的时代生存的素质能力,与实践性指导相关的素质能力。平成13年1月25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1世纪重生计划》中更明确地提出培养“教育‘内行’教师”的方针,将不称职的教师调离教学岗位。日本国在教师教育研讨中,特别注重实效性和高水平。在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中,首先选择“课程设置、教材研究”为突破口,这无疑是正确的,并且强调课程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聘请国内外一流教授、专家投入研究工作,研究的成果具有国际水平。另外,强调联系实际,联系全国的各类中小学,使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有指导意义。以此提高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和水平。我国在教师教育中,也注意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和提高水平,尤其在编写教材中,注意提高质量。但是往往一考虑中小学教师需要,有些部门就考虑经济效益,盲目追求经济利润,忽略了质量的提高。其次,我国也设立了面向全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心,根据日本的经验,人员编制与选拔、研究项目和承担任务,请国外的客座教授,教育部都要予以指导与支持,这对我国是有启发的。再次,在实施中小学教育中,要反对形式主义,例如,日本东京大学教育部长、日本国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成员藤田英典在研讨中提出,在实施道德教育的时候,反对形式主义,要讲究实效。他也反对只顾尖子生的培养,要发展普及性的教育等。以上这些,对我国的教育也是有启示的。在教师教育中,日本特殊注意与中小学校联系起来,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专门的培训并不能使教师人人受益,也不能保证教师终身受益。让教师终生都处在培训中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学、专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联合起来,为教师提供随时的服务”。日本对教师研修制度给予充分的肯定,把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校工作日程,构建了学校的校务分管制度和研修活动制度紧密结合的体制,对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中小学校教师接受高层次教育都起到推动作用,这对我国的教师教育也是有借鉴作用。 同时,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教育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尤其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十分重要的。神户大学科学发展学部副教授船奇俊雄指出,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教师的形象十分重要,让每个教师都知道,当教师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教师才能清楚的认识教育的实质,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他列举本人当教师的体会谈到,自从读了“日本战后教育史”自己才明确了怎样当教师,怎样认识、理解教育,他提倡教师要了解历史,尤其要了解教育史。这件事,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因此,中小学教师都要学一点中外教育发展史,有百利而无一弊。这样,才能明确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四、要注意发展和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教育改革重视个性的原则,这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原则,强调在教育中注意尊重个性、尊重自由和培养学生自律与自我负责的精神。必须按照这个原则重新评价日本教育的制度、内容、方法、政策,凡是与此原则相抵触的东西,必须加以革除。充实发展个性的教育。战后日本的教育具有浓厚的集团主义的色彩,教育的均等化、规范化,在有利于贯彻教育机会均等的同时,也造成了学校教育的划一刻板化,对发展学生个性极其不利。因此,日本政府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强调了由偏重知识的灌输教育向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展个性的教育转变,扩大选择范围,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另外,个性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职责,也是家庭、社会的义务,日本文部省制定的“学社融合计划”体现了社会教育对于发展个性教育的职责所在。中国面临的是对“应试教育”的改革,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能实现。高考制度的改革、用人制度的改革等,都对义务教育的普及有重大影响。日本对各类不同类型的学员注意施以不同的教育,即使对残疾人,也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对我们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因材施教,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我国也创办了特殊教育专业,据了解,在教育的过程中,针对性还不强,现代化程度还不高,学员的收获受到一定限制。我们应该学习日本的教授方法,为了让残疾学生学到某种技能,搞一些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正如日本奈良大学文学部附属小学校副校长大津昌昭先生所说,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考虑学生的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学生喜闻、乐见,这样才能教好学生。我想只要每一个教师都考虑学生的需要,教与学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永恒的良性循环,我们的教育就会大有希望,就会培养大的的高素质的人才。 五、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改革的多样化原则。要实行学校制度的多样化、类别化和开放化:要改革教育内容,纠正偏重智育的教育,重视创造力、思考力和判断力的培养,重视德育和体育;要扩大中学阶段的选修课:高等教育要实现学科和课程的多样化和内容的灵活化,取代现行的国立大学一次性统考制度,创设国、公立大学都可利用的共同考试。 创新是以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挥为前提的,以个性的充分发展为关键。这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要求,也是人道主义精神在教育上的体现,是创新活动的逻辑要求。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得出创新只是某种或某类个性的产物,而是要承认并尊重个性的多样性。只有个体以自己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方式、独特的内容作出独特的贡献,社会才能在综合众多个性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其是神户大学科学发展学部藤田英典先生认为,创新的基本要素和构成是不变的,根据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经验,创造能力是由3个最基本的要素:“读、写、算”,再加上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体现的,这是最基本的、不变的。他特殊提到,要实施“尊重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要尊重学生变化性,要尊重学生取得的各种成果。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健康的个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上这种观点是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也要提倡“尊重的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六、重视充实心灵的道德教育 “知、德、体”——“三育主义”是日本教育多年来的方针,加之家庭、社会的“教育力”下降,青少年道德性的问题日益严重,正义感、伦理观、同情心等在青少年中非常淡薄。少子化、老龄化、核家族化、城市化的社会背景下,原为三位一体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教育环节中,本该承担人际关系、品德形成、传统文化的传授等教育职责的家庭、社会的“教育力”显著下降,间接导致目前已成为日本教育严重问题的“欺负虐待弱小同学”、“拒绝上学”等现象多发,学校暴力、少年犯罪率上升,出现了“学级崩坏”(注:指小学生上课时,在教室内随意行动、讲话,我行我素,不服从老师的指示,致使班级全体无法正常上课的现象。)、“学校荒废”等严重后果。为此,在《改订学习指导要领》中,增加了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而道德素质也是中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首要的素质,更是中国一贯坚持的德、智、体教育方针的体现。在新世纪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发文强调“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尽管中日社会制度不同,德育教育的要求、内容也有所不同,但是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则是德育教育的共同目标。 总之,尽管中日目前经济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面临的教育问题不同、中小学教育改革使用的用语不同,但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要培养适应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国际社会竞争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概括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最基本的,日本称为“心灵的教育”,中国则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德育教育。第二,培养各种基本能力。这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包括基本生存能力、身体素质、审美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素质等。第三,培养自立性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好基础。 教育经验论文:浅析中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经验研究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道德教育 经验 论文摘 要: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中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作用。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论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教育对于国家的意义可见一斑。在对青少年的各种教育中,道德教育最为重要。新中国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发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学校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经验 学校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主要场所,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国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没有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也就没有了国家、民族。中国在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中把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培养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来奠定青少年道德的基础。中国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是将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同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精选民族文化优秀成果融入教材。青少年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可对中国优秀文化和英雄人物事迹进行品味感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日常学校教育中,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早已融入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深入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注重学校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 中国学校在道德教育工作中十分注重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的灌输教育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灌输教育有其自身的优点:首先,灌输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教育方式。其次,灌输活动明确的目的性和灌输内容的层次性使得这种方式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学校设置道德教育课程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而学校的渗透教育则是灌输教育的有力补充,是对灌输效果的强化。道德教育是个复杂的活动,学校只有充分发挥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各自的作用,两者互相合作、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才能发挥出学校教育的最大作用,取得最好的教育成果。 (三)重视学校教育中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中国的学校教育十分注重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教育者不仅是教育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还是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培养者。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说: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这在道德教育方面肯定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教育者在环境中的主导作用,营造课堂中的民主氛围。第二,教育者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传授良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使其获得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第三,正确运用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四)学校教育注重受教育者共性的培养。 中国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人民当家作主,彻底摆脱阶级压迫和剥削,而集体主义正是这种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因此学校教育中对于热爱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是对青少年学生道德培养的根本要求之一。在共同的知识学习和价值取向养成的学校教育中,青少年学生当然表现出许多的共性特征。共性特征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能在共性培养中更好的将集体主义精神宣传推广开,并深入人心,确保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稳步推进。 二、家庭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经验 家庭在青少年道德培养中具有先天的优势。家庭生活这种自然的教育环境,使得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融合,在实际日常生活中达到教育目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教育模式是知识和实践的同步进行,更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家长以身作则,亲身示范是家庭道德教育的最好手段。 家长的言行和行为习惯无时不刻在影响着孩子,孩子成长的初期都把家长作为的榜样,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具有什么样的道德态度和行为习惯对孩子道德意识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孩子也能耳濡目染,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想要孩子具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习惯,家长就要身体力行,亲身示范,谨记身教胜于言传,在持续的示范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使其打牢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对青少年教育严宽结合、松紧有度是家庭道德教育中基本准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度的定义为: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质和量的对立统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进行。超越了事物发展的度,事物的本质就会变化,就不再是原来的事物了。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活动也要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进行。要使青少年要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获得健康的人格,家长在教育中要把握好严宽的界限。家庭教育中根据孩子个性的不同找到严宽的度、松紧的度才能准确引导孩子的思想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把握好严宽结合、松紧有度的原则是青少年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障。 (三)以和谐家庭环境铸就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坚固基石。 荀子曾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说明环境因素在个人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中国的家庭十分注重家庭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作用,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家庭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是青少年获得良好道德认知、提高道德修养的环境保证。只有以和谐的家庭环境为背景铸就道德教育的坚固基石,青少年道德修养才能步步提高,不断前行。 (四)重视小事在青少年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中国教育界始终认为,在青少年道德教育方面不可忽视小事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思想。而在道德教育方面,诸葛亮《出师表》中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表述。只有在小事中处处融入道德教育因素,在小事的处理中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形成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为青少年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用适当的奖惩措施促进青少年道德意识行为的养成。 道德教育中,适当的奖惩措施有利于促进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奖的措施能在青少年表现为正确的道德思想和行为是给予肯定和鼓励,能形成并强化良好的道德思想行为。罚的措施,是对青少年所表现的错误的道德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纠正措施,是促使青少年学会反思、重新进行自我认识的手段。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奖和罚一定要根据所处情境灵活运用不同的措施。在众人前奖,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荣誉感,在私下罚,维持其自尊心,使其能纠正错误,保持自律。 三、社会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经验 社会环境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个人品格、道德意识、行为习惯的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要取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整个社会包括政府都要发挥其作用,尽到其职责。 (一)利用好现代传媒手段,积极宣传正确的道德观。 加强大众传媒的正面道德宣传对于正确道德观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媒体的宣传成为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强有力的手段。通过大众传媒积极的正面宣传,增强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激励青少年积极上进,抵制丑恶,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现代传媒手段是传播信息的高效手段,也是道德宣传的优秀载体,充分发挥它的优势,能更好促进道德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取得更好成效。 (二)加大德育事业投资力度,推进道德教育研究。 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政府作为国家的领导机关和服务机构更应该成为从事此项事业的中流砥柱。道德建设要取得更好成效,就要加强道德建设的力度,就要增加关于道德建设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既要加大研究投入力度,又要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教育事业几十年来,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道德教育工作也取得不小的进步,这些都与政府的投入力度有不断加大有关。只有政府充分重视并不断支持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才能不断创新、快速进步。 (三)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严惩违法犯罪行为;国民严于律己,弘扬社会正气。 任何社会的正常运行都少不了法律的保护。开展道德教育工作也要求有完善法律的保证以减少违法行为,净化社会环境,给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政府制定严密的法律体系,执法部门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弘扬社会正气,才能保证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各个社会成员更要严格自律,遵纪守法,倡导和尊崇高尚的道德行为,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官民双方努力下强化良好的社会风气,优化社会环境,共同促进青少年道德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进行的工作,三方面的教育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要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共同致力于未来一代的健康发展。 教育经验论文: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在改革中探索,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党的领导是关键;坚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放在第一位;坚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疏导的方针;坚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坚持把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把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任务;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认真总结、凝练和汲取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是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改革开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在改革中探索,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党的领导是关键 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加强和改进的根本前提。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主要体现在:通过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在高校的核心领导地位,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得到落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充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组织保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与指导,特别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指导,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坚持和加强了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得到加强和改进;什么时候淡化和削弱了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受到影响和削弱。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高校的领导体制受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曾经一度试图推进党政分开,在领导体制上强调试行校长负责制。全国先后有100多所高校试行校长负责制。在试行校长负责制的过程中,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受到了质疑和动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出现了思想困惑、信心动摇、情绪消极、队伍不稳、工作波动甚至出现重大挫折的局面。邓小平同志总结这一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1](p306)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本原因就在于削弱了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1990年开始,中组部、和教育部连年召开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研究高校党建工作,明确强调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力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以党建带动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得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此走上了系统建设、全面创新和稳步发展的道路,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可喜局面。事实证明,只有切实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强基固本,从根本上得到加强和改进。 二、坚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放在第一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否自觉引导、动员、推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什么时候引导人们坚持了正确方向,就能取得巨大的成效;什么时候偏离了正确方向,就会遭受巨大的挫折,给党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进程中一度存在的“左”和右的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把握和坚持正确的方向,结果导致严重的政治风波,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反对偏离党的基本路线的“左”或右的错误倾向,引导大学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之间的关系,克服用社会价值否定自我价值或用自我价值否定社会价值的价值偏向,把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统一。中央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本身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统一。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动员和团结当代大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坚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疏导的方针 坚持疏导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针。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做解决人民内部思想矛盾的工作。对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只能疏通引导,不能压制阻塞,只能化解矛盾,不能积累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不能用压制的方法去对待。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种种复杂的思想问题的产生往往事出有因,更需要自觉贯彻疏导的方针。过去,与“”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阶级斗争为纲”相适应,在解决高校人民内部思想矛盾时,往往也采取斗争和整人的方式,对师生中出现的不同的思想认识问题,不是按照疏导的方针和民主的方法去解决,而是采用压制、批判的方式去解决,导致解决思想矛盾过程中的紧张、对抗和激烈冲突,后果十分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声誉和效果。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克服过去指导方针上的“左”的错误影响,坚持按照疏导的方针,运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高校师生的思想矛盾问题,把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分开,既在政治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在学术上充分发扬民主,通过自由的探索、研究、讨论和争鸣,来解决理论形态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同时,对于反映社会变化的各种日常思想认识和心理问题,也注重广开言路,加强咨询,疏通引导,澄清认识,理顺情绪。通过按照疏导的方针和要求来解决师生的思想矛盾,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力促进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四、坚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 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始终坚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只是党的中心工作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的任务和价值有所不同而已。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中心工作是武装斗争,根本任务是建立革命政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军政素质的人才,提高革命军政人才的思想觉悟和战斗精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出战斗力。和平建设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体现在高等学校,就是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中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并把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出生产力。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它在国家中心工作(经济建设)和高校中心工作(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的作为与贡献呈现出日益密切的关系。“有为才有位,有位需有为。”事实证明,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面向和自觉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及党在高校的中心工作时,就可以大显身手,大有作为,有效提升自己的地位;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和脱离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及党在高校的中心工作时,就会一筹莫展,无所作为,严重削弱自身的地位,丧失自身的价值。因此,党的中心工作和党在高校的中心工作任何时候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不能游离和离开党的中心工作和党在高校的中心工作另搞一套,只有始终紧紧围绕和自觉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和党在高校的重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五、坚持把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摆在突出位置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逐渐实现由温饱阶段向小康阶段的过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包括精神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被提上了日益重要的议事日程。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较高的重要社会群体,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随着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不断产生和发展,这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十分重视继续为维护大学生的物质利益服务,在为维护大学生的物质利益服务中实现自己的物质价值,而且日益重视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在为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服务中实现自己的精神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服务性,还具有生产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才能,生产和创造出大批富有中国高校特色、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产品,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是继建国初期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后,我们党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和重要部署,从而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实践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服务国家和高校中心工作、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精神生产力,创造和生产日益丰富的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才能不断实现和凸显自身的独特价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作出自己的特殊贡献。 六、坚持把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的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不断增强,但文化软实力建设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明显滞后于硬实力的发展,这对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和高校的发展构成了不利的影响。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软实力,既能增强民族凝聚力,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综合国力,又能增强学校凝聚力,扩大学校影响力,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增强文化软实力同增强国家硬实力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大战略任务一起提了出来。发展文化软实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开放的国际环境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和重大战略任务,高校成为我国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桥头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价值日益凸显。同时,高校为了提升自身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也越来越重视大学文化建设,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现在,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发展文化软实力,增强大学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和我国的综合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战略价值也得到进一步实现,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七、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开放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不断研究新情况,分析新特点,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坚持在改革中创新,在开放中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开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上,坚持贯彻疏导方针,正确处理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定位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服务型转变为生产型,在注重为高校中心工作服务的同时,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承担人才培养中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首要任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扩展上,注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上,既注重做好高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扩大对外宣传文化工作,努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既注重运用传统教育方法,又注重运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方式,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有效性。事实证明,坚持以改革的精神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八、坚持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完成这一根本任务中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能否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履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责任,关键在于能否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分散了,就会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增强了,就会大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缺乏系统的思想和开放的观念,往往依靠高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力量单打独斗,显得势单力薄,效果有限,甚至往往自身的工作努力和成效被校内外其他方面的因素所抵消,局面十分被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系统科学的产生和运用,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日益开放和校内外的互动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注重加强校内外的合作与整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改善内部环境,推进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相结合,形成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改善外部环境,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进家庭育人、学校育人和社会育人相结合,形成高校外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正是由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和资源的内外整合,才有效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大大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深度发展。实践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没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增强,就不可能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面的根本改观。 教育经验论文:浅析大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国际经验与特点管窥 论文关键词:大众高等教育 质量保证 经验 特点 论文摘要: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确保教育质量的良方。本文主要梳理了大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国际经验和做法,并对全球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质量保证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背景下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大众高等教育简述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总结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大众高等教育”的概念,并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15%一50%之间和50%以上为界,把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划分为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这三个阶段,从而形成了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的核心观点。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有数据可比的153个国家中,52%的国家的高等教育仍处在精英教育阶段,45%的国家进人了大众化教育阶段,3%的国家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国家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时间大约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目前,接近半数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少数非洲国家如南非、埃及、利比亚,以及南美洲的阿根廷、秘鲁、智利等国也进人了大众化阶段。就我国而言,“到200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2003年达到了17%”目,正式跨人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因来看,世界各国不尽相同。无论是由于政治原因还是由于经济原因,无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还是教育民主化思潮的推动,无论是政府的制度性安排还是民间的自然形成,高等教育大众化都表现出了相似的两大结果,即高等院校数量的增幅和高等教育功能的变化。因此,就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而言,它包含量与质两个方面的变化,即它不仅仅是指高等院校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还包括高等教育的质性变化,如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功能的扩展、质量标准的多元化等等。从各国实践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多样化”,即高等院校的办学主体多样化、教育目标多样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层次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现实引发高等教育在入学条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给各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对教育质量的维持与保障也带来必然影响。大众化对教育质量保证的方法和技术、质量保证的组织机构、质量保证的专业人员、质量的衡量标准、质量保证的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国际上是如何适应大众化的发展进程,确保本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呢? 二、大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国际实践经验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猛发展和质量的挑战,各国在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方面不断改革与实践。从严格意义上讲,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与其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不完全是形影相随的。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很多国家就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而今,在精英与大众高等教育并存的时期,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实践也是风格各异。现实中各国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做法有共性也有个性,主要经验有: 1、对质量保证主体的职责进行重新定位 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在20世纪80年代曾提出高等教育中的三角权力协调模式,认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位置取决于国家权力、学术权威以及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广义上说,这些包含了政府、社会/市场、高校这三类不同的质量保证主体及可用于质量保证的手段,这就要看在这三角张力中哪种力量最强,是由国家直接监控院校和专业的质量,还是为教育机构实施自我管制提供激励措施,抑或是依靠市场机制来提高学术质量?很多国家在迎接大众化的挑战中,对政府、社会/市场、高校等各质量保证主体的职责进行了重新定位。在这一过程中,偏重大学自治的国家,加强了国家的行政干预,如美国等;而政府强势的国家,则开始重视非政府力量的参与,如日本等。国家控制与大学a治并存的国家逐步走向协调与融合,如德国和英国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受现代社会教育管理均权化、民主化思想的影响,有些国家的政府还越来越重视地方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作用,如澳大利亚、法国、印度等。 目前的国际经验表明,高等教育系统内外结合、相互协调,重视大学自治或大学内部质量保证,促进政府与非政府或准政府机构等多方参与,强化政府的监督、拨款与决策服务功能的做法日益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20世纪60年代,随着英国以多科技术为主的理工院校的迅速发展,英国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几十年来,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发展过程至少经历了不小于三次的重大变革,从2o世纪80年代以前的大学自治到大学与非大学质量保证双轨制,再到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由多家机构实施的、统一的“大学”质量保证制度,又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单一”的专门机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实施的大学质量保证制度,期问充满着不同相关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和冲突。英国大学历来有着自治的传统,大学质量的保障职责应有由大学自己或大学学术团体来承担。但长期以来英国政府、基金委员会和大学及其团体三者之间不断进行争论,谁来评价大学教育质量,谁来实施质量控制审核,又由谁来制定学术标准?最终以1997年合并成立专门的、单一的机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来实施大学质量保证而告终。qaa通过与英国主要的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签订合同来开展工作。目前,英国在整体上已将大学自治与外部质量管理结合在一起,政府/拨款委员会、学术组织、大学各自的质量保证职责明确,已形成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运行机制。再如澳大利亚,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也已形成了由州政府、联羯政府、澳大利亚大学质量审核署(auqa)、大学等共同实施的运行体系。州政府主要基于澳大利亚2000年的《高等教育审批规程的全国性协议》,对新设大学的资质进行鉴定和认证。大学是由州专门的法律进行认可的,其质量一般是自我认证的,即澳大利亚的大学有权对其专业进行认证,自己对其教育质量负责。同时,澳大利亚的大学质量审核署对大学和州域自治区认证机构的质量保证机制进行周期性审核,并向公众公布审核报告以及相关信息。而联邦政府的职责则定位于拨款、数据统计与分析、规划质量认证等。 2、重组或新建质量保证组织机构 有些国家原本已有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为了进一步适应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切实维持、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他们对已有的教育质量保证机构进行了改革或重组。如美国,由于其固有的高等教育分权管理体制,导致了其教育认证制度早在20世纪初就诞生了。“从1885年到1924年的近四十年间,美国相继成立了六大区域认证机构[31”,而“美国从1950年到1971年,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4.3%迅速提高到35.3%”的时候,美国已形成了相当完善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为了进一步适应大众高等教育的多元质量发展观,提高教育认证质量,美国将1949年成立的“全国认证委员会(nca)”与1964年成立的“美国高等教育区域认证委员会联合会(frache)”,在1975年合并成为“美国中学后教育认证委员会fcopa)”。二十年后,copa又被新成立的“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所取代。同时,政府为了加强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干预,美国教育部(usde)对教育认证机构也实施政府官方认可,强调认证机构要确保院校或专业具有足够的质量,证明其获得联邦经费有足够的理由和根据。再如日本,“1970年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15.81%,2000年达到了49.1%”。为了确保高等教育教学及学位授予质量,也将1991年成立的日本学位授予机构fniad)在2000年改组为“大学评价及全国学位授予机构(niad—ue)”,专门从事大学评价并授予学位,对学生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学术认可。 除了重组质量保证机构外,有的国家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以及国内教育管理体制的深人改革,新成立了全国性的或国家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组织机构。如印度在1994年成立了“全国评估与认证委员会(naac)”,专门负责定期对印度的大学和学院进行质量评估与认证。芬兰在1995年成立了“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finheec)”。瑞典为了保证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目的的实现,于1995年成立了瑞典“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署(nahe)”,专司瑞典各高等院校有关质量评估、认证以及审核等事宜。中国也在高校扩张政策实施5年后,于2004年成立了“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进行评估等。 3、变革外部质量保证的内容与功能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问题和压力,不少国家对外部质量保证的内容与功能进行变革。在内容方面,首先,他们对高校的教学活动更加关注,这些原来都是政府和基金组织等外部质量保证机构在过去不大关注的领域。一些国家的外部质量保证对教学的质量、学习的质量特别关注,政府不仅建立了教学条件、学习环境的监督与调查机制,而且鼓励各高校建立内部质量保证机制,以确保达到既定的标准。其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要求进行定期评估,不再是因为某些决策而进行的没有规律的评估。定期评估的时间有五年一轮的、八年一轮的、十年一轮的等等。再次,质量保证更加关注结果,尤其是关注大学生学到了什么和大学生的毕业质量,而不是关注投入多少和学校的容纳能力有多大。在某些拉美国家,如巴西、哥伦比亚和墨西哥等,都已建立起了测试大学毕业生某些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公共机制。就外部质量保证的功能而言,不少国家提出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的功能更多地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通过对院校或专业进行评估,使其获得许可从而成为社会认可的实体;对高等教育现有功能发挥情况进行监管,一般涉及的是最低标准和要求;为毕业生提供在职业界的专业资质证明;提供院校和专业是否通过认证或获得认可的信息等等。 4、发展专业组织或专业协会,实施专业认证 为了加强多样化高校间的竞争,确保高校的专业质量,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与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相辅相成的专业认证制度,由行业性的专业组织或专门的专业认证机构组织实施。国外高校的专业认证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是由美国医学协会发起对美国、加拿大的医学专业进行了认证。随后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高校专业认证都陆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时,已形成了相当完善的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目前,美国全国性的、地区性的专业认证机构共有40多个。加拿大目前也有20多个全国性的专业认证机构。英国、澳大利亚在许多领域也设立了全国性的专业组织或专业协会,专司或参与高校有关专业的认证。从国外进行的认证专业来看,主要集中在医学、牙科、药学、护理、工程、建筑、法律、师范、会计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国家的专业组织有时不独立进行专业认证,而是会同高校等有关部门不同程度地参与组织专业标准制定和认证,如英国。有的则不同,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他们有多个全国性的专业组织或专业协会,不仅有比较完善的专业认证程序文件,而且直接参与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标准制定,并对专业教育质量进行认证。 随着各国高校专业认证的发展,国际的专业认证合作也在不断加强。如1989年宣布实施、1997年又进行了补充完善的《华盛顿协议》使所有加盟国高校的工程专业认证具有等效性和可比性。再如我国建设部批准成立的全国高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委员会自1993年以来,与英国土木工程师、结构工程师协会及其联合评估委员会一直保持密切合作。1998年,双方签订了土木工程学士学位专业评估互认协议书,等等。 5、建立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网络 随着各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区域性的、全球性的教育质量保证网络、加强国际间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合作与交流成为时代的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建立了多个国际性质量保证组织。如1991年,全球性的“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网络组织(inqaahe)”在香港宣布成立,其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收集与传播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信息与经验,探索与研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理论与实践,促进与加强国际问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另外,区域性的教育质量保证组织也相继成立,为地区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提供指导和帮助。目前,全球已成立了十多个区域性的教育质量保证组织,如亚太地区质量保证网络组织(apqn)、加勒比海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网络组织(canqate)、阿拉伯国家质量保证网络组织(anqahe)、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网络组织(enqa)等。这些国际性民间组织在开发全球性或区域性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促进教育质量保证经验与信息的交流、加强教育质量保证合作,特别是为高校提供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合作等方面正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三、大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国际特点 实践表明,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与时俱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中央集权国家还是地方分权国家,都在不断探索与改进质量保证的方式与方法,在实践中不仅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而且形成了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质量保证模式特色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有明显的国家特征,不同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其大众化的成因、速度与规模存在差异。相应地,其适应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际上目前主要形成了三种质量保证模式,即质量审核模式、质量认证模式和检查评估模式。也有学者将其划分为“英国模式、美国模式与大陆模式”。 (1)质量审核模式。质量审核的全称是“质量控制审核”,亦即高校对自身的教育质量都建立有质量控制机制,但质量控制的措施与效果如何,则需要外部相关部门进行审查与核实,这类似于财务上的审计。质量审核主要是检查高校内部质量保证的组织与机制的有效性、学校公开的质量与标准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等内容。大学教育质量审核注重大学自身的文化积淀和办学特色,尊重大学办学的自主权,以大学所追求的目标为依据,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组织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质量审核。通过同行专家(特别是国外专家)进行审查、指导和帮助。采用审核模式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芬兰、爱尔兰、瑞士、南非、挪威等。 (2)质量认证模式。质量认证是目前在全球应用最广泛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方式,它是一种达标(或合格)鉴定,一般以相互约定的质量标准为依据,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周期性的检查,以达到持续改善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从而获得社会的信赖与认可。在实行质量认证的国家,没有获得认证资格的学校,就是质量缺乏公信的代名词。认证一般有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院校认证和专业/课程认证以及政府/准政府认证和民间认证之分。目前采用认证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印度、菲律宾、埃及、南非、智利、阿根廷、哥伦比亚、香港、日本、韩国、瑞典、芬兰、马来两亚、匈牙利、阿联酋、印尼、德国、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等。另外,有些国家仅对课程或专业实施认证,如荷兰、波兰、捷克等。 (3)检查评估模式。检查评估多指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行政性评估,它是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教育方方面面进行的评价,既包括院校层面的整体教学质量评价,又包括学科专业层面的评价等。不同于认证模式或审核模式,检查评估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采用检查评估的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选择使用综合性评估、单项评价、合格评估、等级鉴定以及特色评估等多种形式。目前,采用评估模式的国家主要有中国、法国、德国、荷兰、日本、瑞典、芬兰、丹麦等。 当然,上述三种质量保证模式在一个国家并不完全独立分明的。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模式来看,多种评估模式的交叉融合、综合运用是未来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之一。各国的高校评估不再是只用一种单一的评估方式,而是更多地寻求一种多样化的、有效高质的、适合本国国情的评估方式。在实践中表现为.有的国家既有审核又有认证,抑或审核、认证、评估三者兼而有之;有的国家既有政府行为,又有民间行动。如澳大利亚的外部的质量审核与大学自我认证相辅相成;美国的民间认证机构与政府的间接的学校教育质量保证政策不断互补;日本的政府评估日益走向政府评估与社会第三方评估的融合与并举;芬兰既有质量审核,又有专业认证,还有选优评估,等等。 2、质量评价标准多元化 国际经验表明,各国适应大众化发展的质量保证实践具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质量评价的标准多元化。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多样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标准来衡量。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的相关利益群体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大学的角色更多地体现为是一个社会服务机构,高等教育发展得如何,关系到所有相关利益人的需要。不同利益相关人形成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产生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在所难免。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通过的《2l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也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避免使用一把统一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为此,多数国家都对高等院校采取了多层次、多类型的评价标准。如澳大利亚,大学有大学的自我认证标准,高职有高职的质量标准,另外还有外部的质量控制审核标准等。再如芬兰,大学有院校审核标准、学科评估标准、院校认证标准、课程认证标准等;选优类评估中,大学有大学的“优秀”评估标准,理工学院有理工学院的“优秀”标准;大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标准、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都自成一体,等等。 3、质量保证权力法定化 从国际上看,大多数国家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的建立都是由政府主导创办的,由法律或政府的政策授予其质量保证的权力,质量保证机构的法律地位明确、职责分明,且机构成员中学术专家占较大比例。即使是在教育管理实行分权制国家,民间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的成立及其开展的活动也是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的。因此,质量保证权力的法定化是各国在大众化进程中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共性特点。如泰国是根据1999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法》建立的“国家标准与质量评估办公室(onesqa)”。根据法律规定,国家标准与质量评估办公室负责对泰国学校实施外部评估,五年一轮。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所有学校必须在五年内接受一次由国家标准与质量评估办公室组织的质量评估,以此来检验办学绩效,确保和提升教育质量。再如匈牙利,根据1993年的国家《高等教育法》成立了“匈牙利认证委员会(hac)”,《高等教育法》对匈牙利认证委员会在院校认证中的使命、任务、认证程序、组织结构、经费来源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确立了其对院校认证的合法地位。另如芬兰,根据1995年《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1320法令》,正式成立了“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专司芬兰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审核与评估工作等等。 另外,质量保证的专业化特点也十分明显。多数国家都建立了专门的质量保证机构,形成了专业化的质量保证队伍,制定了质量保证的专业标准(包括质量保证机构标准、质量保证的人员标准等)。质量保证的专业化发展为大众化背景下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水平与质量提供了强有力有保障。 综上所述,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国际上探索了一些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经验,形成了一些特点。这对于刚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我国而言,无疑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在参考国际质量保证经验的同时,必须要认真分析我国的国情。不同于美国和欧洲的完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发展过程中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不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启动和进行的,且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之间缺乏必要的密切联系。这不仅表现为大众化的启动总体上来说是一种政府行为,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也是以公办高校为主体,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缺乏市场的力量。这种带有计划和政府痕迹的大众化使得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结构、类型、层次等方面出现了部分“畸形”;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已经超越了国际上其他国家在相同时期、相同阶段的发展速度,“美国是最早进入和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期间经历了20年。法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分别经历了l3年、10年、8年和9年。韩国和泰国也用了6年。”嘲而我国从1999年扩招到2002年进人大众化阶段仅仅用了4年时间。这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奇迹,但我国社会是否能继续承载这样的发展速度还是个问号。因此,在这样一种大众化发展成形的背景下,如何维持和确保高等教育质量不能不说是一个严峻挑战。 教育经验论文:加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浅论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经验 论文摘要:本文从加强设施建设、强化队伍建设、狠抓设施应用、实施课题带动、建立评价体系等方面介绍了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 信息化 校园网 校校通 网上教研 视频会议 昌邑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问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昌邑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l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昌邑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昌邑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取得的成绩及建议 数字化学校的创建,带动了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了我市教育信息化的水平,逐步实现了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收到了良好的效益。通过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进一步完善了电子校务系统,优化了学校教育决策与管理,提升了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了传统校园的功能,实现了集管理、教学、学习、科研、办公和后勤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化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沟通方式和后勤服务方式。通过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锻炼造就了一批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要求的专业化人才。数字化学校为教科研工作搭建起了高效、便捷的研究交流平台。使教研员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互成为现实,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涌现出了一批教科研典型,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制约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一些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一是目前学校信息化设施配置偏低,老化严重,维护、更新需要大量资金。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协调出台相关政策,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经费的统筹管理。二是数字化学校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教研和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建议从上到下形成电教、教研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机制。 教育经验论文:浅谈借鉴国外经验 发展我国高职教育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存在问题;借鉴与建议 论文摘要:分析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办出自己的特色,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一、国外院校高职教育办学特点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技术及能力的主要特点: (一)办学形式灵活多样 1.入学资格获取灵活 各院校普遍规定学生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即具备了入学资格,不进行统一招生考试选拔录取。 2.学制灵活 美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两个层次:两年学制可得副学士学位;四年学制可得学士学位。前者由社区教育学院承担,目标是培养学生懂得并运用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以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当技术员或从事职业性工作。后者由工业大学中的技术学院承担,前两年完成副学士学位课程,此时也可参加工作;如再续读两年深造,获学士学位。 3.学习内容灵活 日本有只培养学生具有某一职业技能的单科职业学校,如电子计算机运用、文字处理机运用、音乐、体育、英语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了培养企业适用的职业技术人才,普遍实行了“工读交替制课程”,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三明治”(或“夹心饼干”式)教学计划。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分几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定时间,接着在校学完一定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即所谓的“工读交替”。 4.学习方式灵活 日本有全日制职业学校、定时制职业学校和通信制职业学校。定时制职业学校吸收已参加工作的人员学习,大部分晚上上课;通信制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家里学习,学校采取报告的形式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面授指导,或利用广播电视指导,在4年内经过考试合格者即可得到相应的资格证书。 (二)政府高度重视 各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高等职业和技术教育的发展,把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构建了职业与技术教育发展体系。如德国“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tafe学院模式。同时,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保障职业与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发达国家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前后,高职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出现了明显的快速增长。 (三)专业建设特色明显 1.“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没有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十分突出能力培养的特色。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百年理工学院,正是具有这种特色的一所社区学院,覆盖了本专业理论与技术所有方面的模块化课程设置十分明显地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特别强调学术和职业专业能力两方面的平衡发展,强调一定知识的拥有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及其相互的均衡。挖掘学生个人潜能,突出多种通用能力的培养,包括: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与人共事相处的能力、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运用设备和软件的能力、创新与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多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 2.预测未来,超前建立新的专业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设置的新专业,不是消极地等待国民经济发展的召唤,而是针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尽可能地组织超前的专业培训,以储备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口号是“以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职业教育的领导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发展趋势必须具备足够深刻的洞察力。欧盟大多数国家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上,制定了预测未来的技术要求方案并正在加以实施,一些国家企业主、社会合作者、行会及专业团体直接提供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意见。 3.结合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设置急需的专业 “高新技术下移到职业技术教育层次,才是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新特点”,德国职业教育定位于发展现代技术上,即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发展新技术,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如数控加工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可控硅集成、网络与商业在internet上的应用等项技术,在今天的职业教育中已广泛接触。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也十分重视在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和建立新的专业。这些国家充分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速度的加快,使得社会经济总体结构发生变动,产生了许多与高新技术直接有关的职业岗位,急需设置新的专业。 (四)重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各国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中都十分重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工作,在探索、改革和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特色。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发展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澳大利亚的tafe等,都直接指向市场实际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他们强调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应用性等要求,重视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强调未来的劳动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 (五)强调工学结合、校企联手的办学方式 德国的高等职业学院十分重视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精心设计实验和实训内容。这些实验和实训项目不仅满足教学需要,而且还与教授的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突出了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既适应了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要求,又保证了培养学生各项技能目标的实现。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必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如日本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非常广泛,据日本科学技术协会的调查表明,2/3的企业同大学合作进行研究开发;资金在l0亿日元以上的企业中,有90%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中,有50%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二、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 1.部分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偏小 虽然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总体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招生规模小、办学效益低、发展缓慢等问题,现有的办学规模与办学能力存在着较大差距。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的影响,社会、家长、学生误认为高职院校是差的学校、差的老师、招差的学生、办低水平的高等教育。人们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所带来招生难的问题已成为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 2.管理体制不健全 国家规定高职院校应实行行政上归市政府、行业集团领导,业务上归省教育厅指导的管理模式。但在实际运作中高职院校特别是市属院校行政归属不明确,有的由市政府直接领导,有的归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领导,还有的由企业集团代管,甚至少数院校上级政府已发文批准成立却仍然是学校筹建领导小组管理等等。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不规范,导致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与办学机构的职责、权限不清晰。加之有些学院是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有些是成人高校改制而来,现在作为高等学校具有的办学层次、特点、性质与原先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因设置机构、人员编制得不到批准,学院成为“黑头户”,只能沿用原有的建制,内设机构不能按高校标准建立,严重影响学院的人才引进和正常管理、建设与发展。 3.教学内容不适宜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学科研究型人才,其培养过程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而高等职业教育,则需建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在分析各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具体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l生地确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方向,不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职业的综台性、应用性。 4.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近几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同整个高职教育发展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1)教师人数明显不足、观念落后、知识老化、教育方法与手段陈旧;(2)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师队伍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很难适应高职发展需要;(3)结构不合理,基础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不足,一专多能教师奇缺,实践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匮乏;(4)师资补充渠道不畅,现高职院校师资补充主要来源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他们实践经验不足,成长起来需要时间,企业优秀人才进事业单位严格受控,“双师型”人才很难补充;(5)高职教师职务评聘不规范,没有自己的系列,其标准参照普通高校教师系列,由于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和数量,迫使高职教师把大量的精力用于撰写论文或理论研究,失去了自身应有的实践能力强的特色。 5.高职教育特色不鲜明 一是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对人才的社会需求缺乏定量分析;二是人才培养方案或多或少带有学科式痕迹,没有真正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大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大多是在解决实验、实训等浅层次的结合上,而校企互惠互利、双赢共生的深层次机制上的结合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 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高职教育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存与发展,职业资格、技术标准及质量管理的国际化使现行的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必须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培养的人才规格、专业技能应尽快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高职教育必须强化和突出职业与技术的办学特色,成为高等教育的“独立生命体”。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在从初级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成熟和全面发展的转折关头,而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教育形式、专业体系、教学方法、培养规格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研究国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果,吸取他们的办学经验,对于推进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凡是成功的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与本国实际紧密结合,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 三、借鉴与建议 1.树立“大职教”观念,提供更多职教机会 职业教育贯穿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成为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连接点,应该发挥多种办学形式的优势,为劳动者提供多种、多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从国外高职教育的招生对象来看,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教毕业生,还可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五年。我们可借鉴国外做法,在高职教育人学资格上实施免试注册入学制度,取消考试录取制度,以满足不同学员的求学愿望。还可借鉴法国短期技术学院招收技术高中毕业生的做法,实行招收“三校生”制度,可以在现有学制或缩短学制的基础上完成高职教育,有利于高职教育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2.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政府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以创建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招生规模等方面,高职院校应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学科设置和招生规模,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所设专业滞后现象。同时通过政府的行政机制配置资源,比如加大财政资助、实行奖学金制度或贷款等方式扶持那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 3.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市场办学 在学生培养目标上,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使高职办学方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与企业的实际技术水平以及生产状况紧密联系,培养学生成为从事应用和操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实践教学应在高职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程设置要针对职业岗位群,着眼于不同行业发展的高新技能要求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4.拓宽专业设置,培养应用型人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但随着服务业、信息业的发展及对就业要求的提高,使得高等职业教育迅速拓展到第三产业领域,许多院校开设了旅游专业、娱乐服务专业、冷藏服务专业、招待管理专业,甚至开设了照看小孩的家务专业,很多第三产业行业已经在呼唤高级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拓宽思路,放开跟界,把握住培养“第一线”应用型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的本质,通过对社会需求的认真分析规划好专业结构,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5.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1)邀请外国专家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资格证书制度、教学方法、评估制度,以深化我国高职教育改革。 (2)选派高职教师赴国外有关院校实地考察职业教育,吸取借鉴先进经验。 (3)组织教师培训和研讨,开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整合教学资源、组织合作学习等活动,帮助教师解决当前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4)尝试采用“教学文件选辑”,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利于教师本身教育生涯的进步和发展。 6.注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办出特色高职教育的重要条件。根据各专业的教学需要,购置先进的教学仪器和实验、实训设备,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英国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其技能训练主要是在校内设备先进齐全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场完成的;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合作单位的资源优势,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教学任务,因为仅依靠学校的条件很难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使企事业单位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兼职专业教师。产学结合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重要保证。
作为新时代的职校学生,具备好奇、活力、创新等特点,但也存在着傲娇、盲目、脱离实际等问题,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始终要坚持以德为先,在教育实践中融入“三个倡导”,引导职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思想政治教育,即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门终身学习的课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强大的思想和政治导向功能,使国家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并保持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一方面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另一方面就是在其他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也需要对学生进行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等,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时,又要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1思政教育融入物流课堂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学生的人格教育及培养,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侧重于理论的外部灌输,把力气更多的花在了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上,而很少从人格的和人的心理的角度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这个基础,思政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也造成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理解和抵触,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推广效果不明显。造成思政教育工作不力的原因还有很多,如:思政课程设置和活动较为单一,表现为教育内容上的相对狭隘和实际训练中的空洞无物,没有“灵魂”与“血肉”。对于物流专业来讲,部分学校课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公共课、专业课程缺乏有效的衔接。不少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公共课的任务,专业课教师只要抓好学生专业技能即可,这种现象就会导致某些同学在专业技能考试中,表现突出,但是一出考场随手丢弃垃圾,出现社会责任感缺失,团队协作精神欠缺等现象。另外,部分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思政教育没有必要或者是可有可无的,只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2思政教育融入物流课堂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精神动力,职业教育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其职业生涯给予正确的引导,因为最有效的教育就是从内心深处去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活力。教师需要明确目标,尽心尽力,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给指引学生正确的道路,从而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改革。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思政教育是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统一全党和全社会的思想认识,营造积极的社会舆论。如组织学生集体观看《我们走在大路上》,使大家不仅了解到中国在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伟大历程,同时进一步坚定青年学生的初心和使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主体动力。(2)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教育,能根本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3)思政课是关系党的一代代良性发展的重要课程。党的事业就是通过许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的艰苦奋斗、前仆后继中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的。党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不断奋斗,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跑好自己的历史接力棒、走好自己这代人的长征路。 3思政教育在物流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要真正重视学校的思政教育建设,需要汇聚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也要有坚定的传道情怀,对教育事业投入真情实感。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在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学生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教师适时“启”、“发”,如醍醐灌顶,顿然醒悟,激发他们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赤城。 3.1工匠精神融入物流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工匠精神”,2016年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媒体列入本年度“十大新词”。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狠抓教学、教材、教师,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物流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具备谨慎、自律、诚信、踏实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因而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物流人才的培养,能培养学生具备企业越来越看重的职业精神,尤其是职业态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未来职业的发展。在《仓储管理》实训课程中,教师可在课程学习中穿插播放《大国工匠》,让学生看到这些特级“工匠们”内心沉稳、专注执着、心无旁骛,在每个细节上不断积累优势,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同时,学校可每年定期开展“工匠精神”主题宣传月活动,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宣传活动,走进名师工作室,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工匠精神”主题班会课、演讲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使思政教育更加多样、感性、鲜活、直观,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3.2创新精神融入物流课堂教学的适时性 一直以来,创新都被认为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国家要求每3年修订1次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如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要改进教育方法,积极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直播、动漫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建设智慧课堂,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手段,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灌输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如天猫“双十一”、“双十二”这样的创新购物狂欢节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抓住良机,让学生在这场商业狂欢中接受一次客户服务、分拣、打印单据、扫码、包装等作业岗位专业实训。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物流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简单的手动、机械、半自动、全自动到无人车、甚至是无人机的物流配送服务,致敬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物流人,激发学生爱岗敬业的价值观。 3.3劳动光荣融入物流课堂教学的必然性 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者、弘扬劳模精神,让“劳动光荣”成为一种新风尚。在物流课堂教师可借助《世界技能大赛冠军之路》,激励学生吃苦耐劳,推动学生学习技能、劳动光荣的浓厚氛围。职业学校一般每年会组织学生参加物流类省、市级技能大赛,艰苦的备赛训练过程无处不渗透着“劳动光荣”。指导老师带领参赛学生放弃了节假日,日夜苦练,通过参加专业技能大赛以及让不参加的学生不定期的进行观摩训练,不仅可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刻体验“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的职业素养。值得说明的是,思政教育是一种渗透教育,不是每堂课都要机械、教条的安排思政教育内容,而是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寻找和挖掘德育元素进行教育,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总的原则:“实事求是、创新思维、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的标准和榜样的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感染着学生,思政课同样能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其师,而信其道”。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政治过硬、人格刚正,要改变过去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误区,把才华和激情倾注于课堂,将真理“润物细无声”的去滋润、感染学生,为他们指引出正确的前进方向,开创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新境界,用知识和真理塑造每一个学生的灵魂。职业教育,其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会职业,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具有专业对应职业特点的职业精神,这两项任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必须遵循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发展的规律,整合现有教学资源,营造“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校企合作实践,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整个教学环节,引导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把“个人梦”同“中国梦”相融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小瀛.青年职员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心理学方法研究[J].考试(中考教师)期刊,2009. [2]吕业腾.现代化战争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问题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6. [3]张晶.在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视角下化学递进式实验教学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4]吴亚荣.基于综合职业能力下体育多样化教学的浅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20. [5]林雄萍.机械类实践课程塑造“工匠精神”教学模式探析[J].科教文汇期刊,2020. [6]刘新玲,程莉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期刊,2020. [7]黄皓宁,陈庆庆.健康中国战略下培养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探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20. 作者:袁旦 单位: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校园文化建设探究: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高校后勤校园管理融入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摘 要:高校后勤校园管理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绿化造景提升校园文化品味;设置室外学习场所和设施,营造学习氛围;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商业环境;建立全员参与的校园管理机制,建设人文和谐的校园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后勤;校园管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后勤工作不仅是高校运作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来说,还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作用。后勤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身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在高校后勤工作中,校园规划建设与校园管理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直接的关联。以往关于高校后勤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大多只是在总体上探讨二者的关系,或者是关注校园规划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于具体的校园管理工作却甚少涉及,即使有也都是集中在服务保障、职工素质这些方面。校园管理是常规性的工作,与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校园管理工作不应该仅仅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服务保障,还应该融入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绿化造景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莘莘学子沉浸学海、寓美于学,令人赏心悦目、怡然自得、心灵和谐。景观是校园的灵魂,也是突出校园文化品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校园造景常见的方法有建筑造景、山水造景、雕塑造景和绿化造景等。建筑造景、山水造景和雕塑造景都属于校园规划建设的领域,而绿化造景则属于校园管理工作的范畴。 山水造景是根据校园内的山、湖泊、河流等的具体情况进行景观改造,雕塑造景是在校园内放置雕塑来形成景观,建筑造景则完全取决于校园内建筑的特别外型设计。山水造景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建筑造景完全由校园规划决定,二者都是建造完成以后不易变化。雕塑造景虽然相对而言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也要服从于校园规划。雕塑造景一般成本比较高,特别是高品位大师级的作品更是如此,而且一经建成以后不太容易改变。在上述三种造景方式的基础上,通过绿化造景进行铺垫、过渡、点缀、连接等,才能使校园景观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完美的校园造景需要四种造景方式的有机结合。其他造景方式都不可能离不开绿化造景单独存在,而在某些场合,绿化造景自身就可以独立地形成校园景观。 与上述三种造景方式相比,绿化造景还具有特别的灵活性。并不是说绿化造景可以不服从于校园规划,而是说绿化造景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内比较容易地进行重新布置和改造,在这个意义上,绿化造景更为重要。绿化造景成本相对较低,形式多种多样,如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有地域特色的苗木搭配种植,绿化带的修剪造型,适合休憩的草坪,各种花卉、盆栽的组合摆放等。根据季节更替、时令变化,配合各种节假日、纪念日及学校各类主题活动,绿化造景还可以经常进行调整,使人感到耳目一新、情趣盎然。 校园绿化就象人着装一样,要美观、大方、得体。当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对绿化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对于绿化造景的意识就相对不足。有的高校偏重于其他的校园造景方式,仅仅把绿化作为一项基本的日常工作,忽略了绿化造景的校园文化功能;有的高校的绿化工作,过于受领导的个人喜好左右,片面追求古树名木、昂贵植物、异地的不适于本土种植的奇特植物,或追求流行的物种和绿化风格,投入高昂却往往效果欠佳。绿化工作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对相关行政管理人员和绿化工人的业务能力培训不足,是很多高校绿化工作的通病,制约了绿化造景的校园文化功能实现。在很多高校校园都可以看到,有非常好的绿化基础,但是时而分布散乱、时而交错重叠,有的仅仅是在校园空地上植树种草、能够按时修剪而已,连绿化规划都没有,更谈不上绿化造景。 绿化造景是高校后勤校园管理融入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方面,领导的重视、科学的规划指导、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缺一不可。 二、设置室外学习场所和设施,营造学习氛围 除了教室、宿舍和图书馆等室内场所以外,校园也是大学生们重要的学习场所。与室内场所相比,室外具有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空间宽敞等优点以外,更重要的是室外可以进行讨论、座谈、口语练习等,这些在室内场所都会受到诸多限制,因此增加校园内的室外学习休息场所和设施是十分必要的。漫步校园,如果随处可见认真学习的莘莘学子,这也会极大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促进校风学风建设。 当前国内高校一般是在绿地、广场、体育场、宿舍区周围布置石制的座椅,发挥的仅仅是城市公共场所、公园、小区中同类场所设施的基本功能,并没有能够充分地利用高校校园空间,更谈不上凸显高校校园文化特性。高校校园内不仅要有一般的室外休憩场所和设施,还应该有适合于室外学习的场所和设施。室外学习场所要求光线充足、环境相对安静、遮荫、背风,设施除了座椅以外,还应该有桌、台等,可以进行书写或放置笔记本电脑。 当前国内高校校园在室外学习场所和设施建设上是比较欠缺的,即使是一些校园风景非常优美的知名高校,也找不到太多室外学习场所和设施。高校校园内其实有非常多的适合于设置室外学习场所的地方,除了绿地、校园景区之外,教学楼的天台、地下架空层、天井,建筑间的连接走廊,建筑背面非交通要道的空间角落,等等,都可以建造室外学习场所。这些室外学习场所和设施,投入非常有限,维护的成本也很低,但是可以作为室内教学场所的有益补充,能给大学生们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不可小觑。 三、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商业环境 校园商业环境既要符合整体的校园规划,又是构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商业环境一般是以校园超市或食堂为中心,形成包括餐饮、零售、服务、休闲娱乐等的商业圈或商业带。由于服 务对象是大学师生,校园商业环境与一般商业环境的主要区别在于三方面:第一,注重物美价廉;第二,参与性和互动性,既提供较多的勤工俭学机会,又为大学生创业和社会实践提供舞台;第三,文化品位,适应青年人、知识分子的消费习惯。 由于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除了一些位于中心城市或繁华地段的知名高校在校园商业环境上还能算得上有一定档次和品味以外,其他大部分的地方高校或地处偏僻的高校则往往难以让人满意。而从总体看来,国内高校的校园商业环境与高校的校园文化、人文环境等是不相协调的,分布零散、缺乏有效规划和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氛围和规模效应,未能充分满足师生日常的生活需要,在文化品位上更是不足。国内大学校园周边常常可以看见大量凌乱的大排档、小吃店、杂货铺、小摊贩等,既不卫生也不美观,这固然与文明程度、生活习惯有关,也不能不说是校园内商业环境不佳的必然结果。 高校后勤校园管理应该把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商业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最根本的是在校园规划中明确规划兴建若干条商业带或商业圈,对这些商业带或商业圈要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建设。通过引进优秀企业,特别是餐饮、药店、电子零售与维修、通讯服务、文化用品、美容美发、花店等,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和规模效应。不仅能够满足师生日常学习、生活需要,还可以增加学校收入,并且由于这些店面处于学校的监管之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校园周边恶劣环境的改善,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学校开办或通过补贴鼓励民营资本开办学术书店,并以此为中心引进培训、娱乐、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等产业,形成学校的文化商业圈,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对于可以获得营业收入的校内场馆,如游泳池、网球场等,适当进行改造,使之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情况下能够更好的进行商业服务。 四、建立全员参与的校园管理机制,建设人文和谐的校园文化 广东某地方高校的学生发现校园内有疑似采集地沟油的行为,于是跟踪拍摄了视频放到网络上。虽然事后证明这是有合法资质的企业进行的合法行为,学校后勤部门没有任何过错,但是该视频仍然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不仅学校师生员工关注此事,当地新闻媒体、地方政府以及省教育厅都对此事予以过问。这件事情其实也说明了建立全员参与的校园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高校扩招以后,校园面积与上个世纪相比都有了大幅度地增加,动辄上千亩、几千亩的校园比比皆是,相应的校园管理工作也成设倍地增加。现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整体上还处于发展阶段,计划经济时代的残余还大量存在,旧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还会长期地产生影响,这些对于校园管理工作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建立全员参与的校园管理机制,是做好校园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校园管理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热爱学校要从关注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要把少数行政人员加合同工临时工校园管理工作方式变成人人关心、集思广益、人人参与、同心协力,真正地让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到校园管理工作中来,对于建设人文和谐的校园文化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象公共卫生、公共安全这样的公共事务,单靠少数后勤人员是不可能完全做好的,要通过勤工俭学、志愿者、学生社团、主题活动、劳动实践课程等方式,合理引导广大师生员工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积极性,建立起全员参与的校园管理机制,这也是高校后勤校园管理工作融入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五、结语 高校后勤校园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都与广大师生员工紧密相关,二者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果能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和高度来审视和关注校园管理,而不是简单地把校园管理当成是高校后勤的部门工作,那么高校后勤校园管理必然会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起到更大的推进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探究: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析 高校校园文化渗透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类校园活动中,担负着大学生理想信念养成、社会责任感培育、综合素质提高、全面发展的重要职责,校园文化建设更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如何建设?应做深入细致的思考。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现状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为主要空间、育人为主要导向、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风格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承载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 二、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能引领师生确立奋斗目标,明确自身价值。高校园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行为观,潜移默化地引导师生的行为规范、行动指向和践行目标;校园文化所呈现的精神追求和理想远景,对全体师生是一种激励和动力,更是一种召唤和要求。 (二)能启发学生转变思想,陶冶情操,提高能力。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能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环境育人的和谐统一。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激励全校师生迸发干劲,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校园文化能使师生深刻领悟到“学校精神”,强化师生的学校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改造 良好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的是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教学楼以及宿舍楼的走廊墙面文化也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对校园文化进行改造就要对校园布局进行调整,以及对校园环境进行升华,让学校处处弥漫着人文环境,让学生们有着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进一步做好校园文化的宣传与活动的开展 1.着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精神,确定体现大学精神的校训、校歌、校徽、校风,建设体现办学特点的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加强校报、校园网、广播站等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征集活动,评选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营造高校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2.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开展“科学发展、辉煌成就”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宣传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3.着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着眼于构建先进的网络文化,依托网站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网上网下互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三)以创建特色教育、班级、宿舍为途径,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1.创建特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指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学校的文化品位,更多地体现在学校的学术氛围和教学环境。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层次的重要保证,张扬教学个性,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之一。 2.创建特色班级。开展班文化创建活动,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个途径。学生在校期间,其活动多以班级为单位。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载体,引入特色班创建这一载体,无疑将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深入。特色班创建活动可以采用评估方式进行,学校团委组织并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发动各班参与创建。通过特色班创建活动,不仅实现班级个性的张扬,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特色班级创建活动,具有主题集中,目标明确;参与广泛,行为规范;行动持久,影响深远等重要意义。 3.创建特色宿舍。以宿舍为单位的文明建设早已在高校普遍开展,如环境卫生评比、设计大赛、手工比赛、球类比赛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把团小组设在宿舍,更加大了宿舍管理和引导工作的力度。 四、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的内在要求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与教学科研相结合。要发挥教师的专长,整合教师的优势,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进行创建活动,使学生获得优于其他方面的教育。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校园文化建设是在专业教学、课堂教学以外的空间开展的,也可以说是第二课堂活动或隐形课程。它建立在自愿的原则基础上,教师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了创建活动的成败。 3.学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要有所投入,创造气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创建活动取得成效。 校园文化建设探究:浅谈高校校园流行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 流行语 校园文化 研究 论文摘要:高校校园流行语是一种特定的语言现象。校园流行语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生活行为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思维。通过研究校园流行语这一语言现象,深刻认知校园流行语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真正使校园流行语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高校校园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大学校园里盛行的一种语言形式,是在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中广泛流传和口头使用的语言。当前,校园流行语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审美倾向、行为方式、思维模式构造的重要参数。校园流行语是校园生活的即时反映,更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它生动地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浸染和渗透,高校校园流行语正逐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语言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而校园流行语就是形象反映大学校园生活的一面镜子。校园流行语以幽默风趣、新颖别致、简洁明快、形象传神等特征为大学生所喜爱,虽然校园流行语有时也夹杂愤世嫉俗、消沉粗俗的成分在里面,但总体而言,校园流行语这种校园流行时尚的确给原本单纯严谨的校园文化生活带来了新鲜感,注入了新活力,也给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内容,提供了新手段和教育途径。 一、校园流行语体现着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校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在校大学生思想开放、紧跟时代,追求新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获取信息渠道的无限畅通充分体现了校园生活的弹性化和校园文化的人性化,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去实践自己的意愿,去摸索自己的前进方向,去寻找自己的人生定位,在此期间出现的校园流行语覆盖了大学生活的众多方面,并为广大同学所喜爱和接纳,成为了大学生突显时尚和个性的标志,他们认为,能否创造或熟练使用流行语是他们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中彰显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透过各式各样的校园流行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在校大学生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校园流行语关联着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塑造 校园流行语是指某一时间段在校园青年群体中产生并流行,并以鲜活的形式表达特殊含义的词语。通过对近几年校园流行语的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校园流行语一般都存在时间短暂,可以说一定阶段或一个时期的校园流行语涉及所在时期社会重大事件、问题、现象以及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能够生动地反映出大学生群体的心态和价值观。同时,大学生是当今社会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文化诉求——校园流行语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自我认知以及对社会的表态。从积极的方面讲,校园流行语体现了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勇于创新和追求自身价值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校园流行语对青年大学生起到了引导和激励作用,充分表现了当代大学生在流行文化冲击下主流价值取向的提升。从消极方面讲,很多校园流行语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盲目追求个性和感官的新鲜与刺激,明显充斥着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甚至存在消极阴暗和粗鄙肮脏的一面,诱使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流行化”和“低俗化”。 三、校园流行语促进着青年时尚文化的培育与拓展 青年时尚文化是一种新兴文化,是大学生展示青春的一种方式,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尚文化能够反映一个群体的普遍思想状况,甚至是塑造其个人品质、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的重要社会化机制。从青年时尚文化的现实状况来看,校园流行语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和最具典型的代表。校园流行语的形成和密集使用正是青年时尚文化的培育和拓展的过程,也是时尚文化对校园文化渗透并逐步同化的过程。反过来讲,青年时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校园流行语的盛行和发展。基于这种相互影响机制,大学青年时尚文化的研究应该有助于我们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状况,探索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 校园流行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校校园流行语对于大学校园文化的意义来看,它对充实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言语氛围,调节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导向,缓解学习和竞争压力等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校园流行语所折射出来的一些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培养有着很多不利影响。以校园流行语为代表的大学青年时尚文化现象给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对此,我们需客观承认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存在,适时正确地加以引导,以时尚形式传递主流文化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发展。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高校发展方向的引领者,更大的价值应该在于深入大学生的内心,成为每个学生追求的目标,并愿意不断用自己的智慧、行为为其创新、拓展。为此,在校大学生也应该从一定的思想高度上正确了解青年时尚文化,正确认识校园流行语现象,努力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言语环境,以积极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校园的生活和学习中来,为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校园文化建设探究:浅析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论文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保障强化、约束规范、熏陶感染的功能。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育人功能,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举措。 一、正确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宗旨,以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等课外文化活动为载体,构建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很好地开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为指南,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方向。校园文化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在传承和创造文化的同时,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一)保障和强化功能。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优美的校园环境、高质量现代化的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场地等,不仅开阔学生眼界,引导学生养成文明习惯,而且使属于意识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校园人文精神得以传承。 (二)约束和规范功能。校园文化是校园中主导价值观的体现,它外化为规章制度,内化为理想信念,通过高校的条例、准则、守则等各项规章制度,划定了学生活动的范围,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使之符合学校和社会的要求。 (三)熏陶和感染功能。马克思与恩格斯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具体生动的、可感可知的微观社会环境,在塑造大学生良好道德情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是无形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大学生们置身于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环境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提高了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就层次来说,不仅限于精神文化层面,而且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有了物质文化的支撑和制度文化的保障,使得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得以彰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突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曾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对他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因此,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政治方向,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中,弘扬传统美德,使尊师重教、热爱集体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注重“两手抓”,加强校园文化的“硬件”与“软件”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校园环境设施等硬件的建设,也要有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软件赋予其思想内涵,正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净化,规章制度的约束和规范,校园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满足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需求,保证课外文化活动顺利开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寓教于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有声有色、有力有效,可通过组织各种生动活泼的、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变传统的理论教育为生动的文化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愉悦身心的同时接受先进的思想与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校园文化建设探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人文素质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全面发展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具有教育导向、开发创造、自我教育功能的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高校校园文化内涵、总体特征入手,分析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及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适应时展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协调发展的思路。 引言 具有教育导向功能、开发创造功能、自我教育功能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重要环境。网络时代,随着信息的急剧扩散,迅速增大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通俗文化在校园的碰撞,校园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及其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一种群体文化,而这种群体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其特征具体表现为:第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第二,渗透性。校园文化,象温暖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第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只是会有不同程度的损益。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功能 1.约束功能。一切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支配功能,校园文化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对其主体的约束和精神文化对其主体的行为习惯的规范和支配上,此外还有道德约束和舆论约束等。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校的独特节日、典礼、仪式等,以学校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行为规范的方式熏染着学生。 2.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起着环境育人的作用。在校的师生员工在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其熏陶、影响和激励,逐步升华和完善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正是我们常说的“风以化人”。 3.校园文化具有自我教育功能。校园文化中,学生既是参与者和受教育者,又是创造者和教育者,一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之中,就会保持其相对稳定性,持久地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作用,并通过学生的自觉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 4.激励功能。校园文化对其载体无时无刻不发挥其影响,特别是对校园文化的主体——学生的影响作用就更大,全面教育的功能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突出,校园文化对其主体——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教育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并且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政治意识、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几个方面。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内部的精神环境,引导着人才的塑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激发每个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并内化为一种自我向上的动力。 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与校外力量的交流。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参与人员主要是校内人员,包括学生、学工干部以及极少数的专业教师,而缺乏校外人员的参与。校外人员包括是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工作人员,他们实际上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校园文化活动把目光主要集中在校园内,而极少关注现实社会,与社会脱节,最终导致校园文化成为“空中楼阁”。 2.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目前,大学校园文化虽然丰富多彩,但主要偏重于娱乐、体育及各种社团活动,这些活动虽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近期效果明显,但缺乏长期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从而削弱了校园文化的整体育人功能。 3.忽视专业教师的作用。长期以来,大家一谈起校园文化,就认为是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学生工作机构和学生的事情,与教师没有多少关系。但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人格和文化涵养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质量,他们的整体凝聚力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看,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极为贫乏,一学期难得有两次活动,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很少,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限于名目繁多的各种具体活动,而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潜在的教育活动排斥在外;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中,除学生参与外,主要是学生工作队伍的教师参与,而专业教师与其他行政人员很少参与,与学生的交流也很有限。 4.专业知识所涉不多。在对上海一所财经类院校近一年的调查结果中,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比例为:文体活动占30%、青年志愿者活动占18%、社会实践活动占25%、讲座报告占20%、学生其它活动占7%等。调查显示: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大部分是娱乐项目,与专业知识有关联的活动少,绝大部分学生集中在文娱体育、人文素质、社会服务实践等活动上,即使是学生科技活动,主要是学工队伍的策划,缺乏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所策划的活动专业知识的含量不高,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和低层次化。 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1.校园文化建设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即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宗旨。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开展多形式、高品位、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教学不能只重视学科专业的系统性,而忽视了人的完整性以及健全人性、人格的培养,要做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自己设计适合自己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要追求小型化、多样化、经常化,充分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种类的需要。这样,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既能丰富校园生活,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2.建设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如前所述,缘于当前校园文化与专业知识相连甚微及其它方面原因,导致尽管各高校都在积极提倡并加大力度建设,但结果是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却收效甚微。加之当前各种传媒的活跃,学生接触信息越来越广泛,活动层次较低的校园活动既起不到导向作用,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现其总体功能。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超越低层次的以娱乐性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出高层次的校园文化。 3.提高专业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校园文化建设要转型,要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必须做到教师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开展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政策上对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专业教师给与支持和鼓励,如可通过减少课时等举措切实吸纳广大专业教师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这项需要全员参与的活动中来。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向学术领域演进发展,其结构和内容将发生重大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由参与活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加深专业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学风的形成,又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带动科研,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保证。 4.顺应时展,建设更加开放的校园文化。“开放”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当前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处于“闭门造车”的局面,而相反地,现代大学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思维,因此“闭塞”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目标的,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加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如以往的校友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吸收校友、企业以及政府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与社会的广泛接触,达到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目标。 2l世纪呼唤人才,时代也呼唤素质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浅谈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对高校工作方式、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师生学习、生活、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析当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网络文化减少了大学生的沟通机会网络所呈现的形式是人机对话,是一种虚拟环境,而大学生运用网络进行交往大多数是在这种虚拟环境下进行。由于大学生过多地依赖网络和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明显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人际关系也随之淡薄,这也就造成了对现实环境和现实生活的不适应,最终也就减弱了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远。 1.2消极网络文化阻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网络信息交互的特点是虚拟性、即时性、快捷性、交互性和开放性,这也给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了挑战,多重价值判断标准、高度自主的个性化文化特征、参与主体的虚拟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对校园价值观念的统合造成了冲击[1]。大学生容易受不稳定的政治因素和恶劣的道德观念的影响,对事物的认知造成错误的认识,从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校园网络文化这一虚拟环境的存在也不同程度地减弱了人际交往的作用,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过分依赖网络而远离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严重的则会有行为孤僻、情感冷漠等现象,诱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1.3网络文化缺乏创新先进的网络文化和传统的校园文化没有做到完美的创新和结合,这就形成了与大学生的现实文化和思想越来越疏远的情况,没有起到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2]:一是校园文化活动中对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较少。目前,虽然高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多数是通过公告、新闻、上传活动视频等方式作为前期和后期的宣传,但真正在网络上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或者活动中某些环节(如投票等)用到网络平台的却非常有限。二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的普及度不够。校园中举办的文化活动内容传统项目居多,与网络文化相关内容(如网络用语、网络文体、网络流行趋势等)则甚少。校园网络文化已经作为最主要的平台向大学生传播文化信息,帮助大学生如何进行社会交往。但是校园文化作用单一,并没有和高校所举办的文化活动相融合,在高校引导学生思想方面产生严重漏洞。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策 2.1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校园网可以促进大学生和社会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同时发挥着教育、宣传和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结合在一起,用健康、积极和正确的信息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腐朽的思想、落后的文化和各种消极的舆论进行坚决地抵制和有效的防止,以此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所以,高校应该采取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计划和规划,完善德育网站及各种信息平台,加强思想教育的作用,积极地引导大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和感染学生。 2.2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第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逐渐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的重要时期是大学阶段。在此期间,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通过自我判断、他人反馈、观察他人行为等方式实现对自身的理性认识,并主动进行自我反思,达到自我意识的统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大学生在当今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大学生逐步走向成熟,正确看待身边的事物,实现大学阶段的健康成长。第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到网络文化教育中,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网内网外的有机结合。同时注重将现实中的道德约束和规范设置到网络中,如建立实名制网络社区,注重培养大学生网络自律,提升网络道德水平,从而达到树立健康的网络文化的目的。 2.3加强校园主流网络文化建设加强校园主流媒体建设。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型的网站中融入趣味性、知识性的内容。把大学生感兴趣的校园活动转换成网络的形式,并以现场直播或者是同步直播的形式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这样既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传播了运用新技术教学的理念。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既不受活动地点的限制,又能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并且慢慢地喜欢上这种形式。高校要想更多更好地获取大学生的各种动态就可以通过网络这种形式,这样既避免了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大,又能鼓励学生积极去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这样就形成了“好的活动形式—对大学生加深了解—更好的活动形式”的良性循环,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 3.结语 高校要想实现校园网络和文化建设的衔接,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利用多样的信息和活动等形式,构建适合高校发展的网络文化体系。对于思政教育工作人员来说,更要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对学生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运用网络寻找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其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打下基础。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身肩建设祖国的重要任务,要提高自身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和利用的能力,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要保持其综合性和系统性,协调学校师生集体的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维护。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作者:曹艳龙 王奇 王妍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浅谈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摘要】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等优势已经发展成为校园最受的主流媒体,为大学生及时地提供科研、教学、重要新闻以及校园生活等多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是资源丰富的教育平台和交流中心。所以,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和积极作用,以辅助高校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集技术与文化双重内涵为一身,它即包含了教育文化,又具有创新性时代精神。它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理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对于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校园网络文化既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同样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要从实际问题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以消除其消极影响,并充分挖掘和利用其积极影响作用。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原则 1.1系统性原则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不仅具有网络传播的多元性特征,还具有复杂性和独特性,这就要求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要严格遵循系统性原则。即要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以彻底地铲除其不良隐患。 1.2客观性原则高校校园网络虽然也具有虚拟性,但虚拟性不等同于虚假性,其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又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要对网络文化特征有正确的认识,从事实角度出发,坚持客观性原则,以网络文化建设方面的“误区”,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1.3教育性原则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安排专门管理机构对校园网络文化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再加上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够,这使校园网络得到不合理的应用,如何抵御网络文化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冲击成为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以引导为基础,坚持疏导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以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4发展性原则校园网络文化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灵活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在面对学生所出现的特殊网络行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将其看成是学生人生成长的必然经历,并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矫正自己的行为,提高其自律意识,以有效地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水平。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举措 2.1加强对网络文化主体的引导和自律意识的培养高校网络与社会网络在技术层面上没有区别,但在其应用目标上却有着本质性的差异,校园网络以教育为主,社会网络以营利为主。所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以应用目标为基础,充分地发挥校园网络的教育作用。首先,高校网络建设要制定一定的网上秩序,并严格执行这些网上称诵,不允许传播各种反面或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信息;其次,为了更好帮助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建设者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正确舆论引导作用,通过校园网络用正确的精神去感染人,高尚的行为去鼓舞人,同时还要积极地挖掘其教育价值,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律精神以及网络道素养。 2.2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即要注重技术建设,更不能忽视其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背负着艰巨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命。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可以达到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使其更自然、充分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使大学生能够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准价值导向,以全面提升高校网络文化道德建设水平;要通过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阵地来提升其教育价值,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出发,为学生构建思想交流、学习研讨的平台,通过疏导互动来提升感染力和教育实效性。 2.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监管力度高校要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管理问题,成立学校网络管理专管部门,各部门都要主动协助主管部门管理好校园网络。要制定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使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工作责任,使网络管理工作得以落实,从而达到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的目的;可以通过建立网络信息筛选制度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能够更及时地发现、删除和阻止有害信息的传播和扩散,以达到切实防范有害信息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净化校园网络信息,要严格网络信息责任制度,并通过网络信息举报制度更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还要在学生内部安排网络信息监察员,其主要负责对校园风色和其他相关网站的论坛、不敢当写等互动栏目和个人主页进行日常监察,并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危机信息上报给上级部门,使问题得到及时的处理;还要严格校园BBS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对于校外用户的权限要进行限制,只允许其浏览不允许其信息,并通过多样化有效手段加强对用户的监管;学校还可以对机房的网络进行相应的技术发行,对老师电脑和学生机房进行校园网内网IP规划,使学校的所有电脑都实行认证上风色,并能够及时、准确地定位全校所有个人电脑终端,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另外,高校要制定切实有效的网络信息预防和应急处理体系,以形成完成的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高校还要建立网络安全联网预警机制,即将校园网络与所在地公安部门网络安全报警处理中心相连接,以提高对网络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以有效地保护校园网的安全。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兼具网络特点和教育特征,所以要在认清网络发展特点和趋势的基础,通过完善机制、加强监管,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不断加强对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网络文化有效地提高教育效益,使大学生在能力、品格、思维和行为等各方面水平都得到提升,为提高国民素质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郑力也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浅谈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治 摘要:网络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新载体和新途径,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繁荣校园文化的一块重要阵地,2011年我院将实施校本部改造工程和启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加强我院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已经成为我院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校园网络建设已日趋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繁荣校园文化的一块重要的阵地。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我院应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2011年我院将实施校本部改造工程和启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这为我院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可以进一步根据我院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在上面描绘最美的图景,进一步扎实我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我院要利用这一契机,充分认识在校园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促进我院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真正使校园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和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宝库。 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构建我院和谐校园中发挥的作用 (一)传承和创新作用 在传承、融合传统文化及原有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校园网络文化,不断站在高职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吸取新思想、新理论、新技能,将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与高校文化和谐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提高我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教育作用 校园网的建设使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自由地释放自己,放飞心情,娱乐身心,实现内心的和谐及人与校园之间的和谐,从而为构建我院和谐校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可以进一步加强我校的稳定。 (三)协调作用 校园网络文化可以通过说明和阐释重要信息的意义、提供权威的意见、协调社会各方面之间的关系等形式,使我院内外各种社会关系实现沟通和协调,达到校园文化中各个方面的和谐。 (四)监测和促进作用 校园网络可以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师生通报发生的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重大事项。通过网络传播新闻信息这张晴雨表来消除周围信息的不确定性的同时,更能利用网络同外部进行广泛交流,获取大量的信息,从而为我院校园文化注入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校园网路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影响 校园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影响已成不争的事实,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网络文化还缺乏一种必要的社会约束机制,网上活动的隐蔽性大,有的学生整天沉溺于网络而厌恶现实、思想消沉、对什么都无所谓,“游戏”人生,色情、暴力信息等不道德行为和黑客攻击、诈骗、赌博等犯罪行为,对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产生强大的冲击,造成学生的思想迷惘进而会影响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利用校园网络繁荣我院校园文化可以采取的板块模式 1.教育、资讯板块 教育、高校资讯板块是给广大师生了解当今高职教育综合信息的窗口。在校区改造网络建设时可以主要开设高职教育资讯、校园采风、热点问题专题等栏目。及时准确地采编国内新近的高职教育热点,报道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 2.师生交流板块 师生交流板块是加强师德建设的窗口。主要可以开设名师风采、名师导航、教学成果展等栏目,通过交流板块便于广大学生走近名师,对话名师,励志成为惠三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3.网上理论学习板块 网上学习板块可以给广大学生提供加强理论学习的窗口。在校区改造网络建设时可以设置理论热点、理论学习征文、网上党训班等栏目。便于我校学生随时通过网络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及政治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理解,从而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觉悟。 4.展示风采活动板块 展示风采活动板块是给广大学生提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窗口。在校区改造网络建设时可以设置青青校园、校园之星、学生组织、技能竞技节等栏目。便于我校广大学生广泛了解校园学习和生活,展示我院学生的青春风采,参与和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从而可以进一步打造我院校园特色品牌文化活动。 5.贴心服务板块 贴心服务板块是给我院广大学生服务的窗口。在校区改造校园网络建设时可以设置专升本、专转本及专接本、心理知识、创业就业、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等栏目。为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多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释疑解惑,提供实际的帮助。 6.辅导员之家板块 辅导员之家板块是加强我院学生工作队伍的窗口。在校区改造网络建设时该板块可以设置队伍建设、工作交流、辅导员风采等栏目,从而可以为我院辅导员搭建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广阔平台。 四、对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些建议 1.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综合素质高的网络教育师资队伍 加强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支政治素养高、熟悉我院思想政治工作、熟悉网络技术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样可以充分起到引导者和把关人的角色,利用网络化的教育手段,获取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或清除,引导学生利用正确有益的信息,发挥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时性、主动性和服务性。 2.要做好网上管理和监控工作 一是要根据学校工作需要建设和管理,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认真规划和部署,努力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二是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正确的网络思想教育方向,强化管理意识,加强检查和监控,促进宣传思想教育的有序性,防止不良信息进入,为我院校园网络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3.要实效性虚实结合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教育的一种新的载体和方式,其形式相对现实活动而言是虚拟的,但其教育的对象和内容是实在的。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注重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立足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我院必须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以正确、积极、健康的交互信息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防止和抵制各种消极舆论、落后文化、腐朽思想乃至自由化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和渗透。 4.要时效性地增强网上与网下结合 要网上与网下结合,增强时效性的育人功能。我院在校园网络建设时只有把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结合起来,网上与网下相统一,注意突出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形成相互补充、有机结合的良性机制,才能使校园网络文化焕发新的活力,真正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 结束语 我院是一所百年名校,校园文化底蕴深厚,这是学院师生员工在长期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在学院发展中具有的重要意义,我院校区改造时应将传统校园文化和网路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进一步发扬我院的品牌校园文化,使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有效提高我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浅谈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浅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身心发展。本文通过校园网络的现状,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对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建议进行阐述。 关键词网络文化建设管理 1 高校校园网络的作用 校园网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广阔的信息空间,为师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提供了便利高效的途径。师生要高效地了解世界、了解社会,这种方便、快捷、大容量的网络信息传递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网络媒体还为师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储备库,大到“四书五经”、各种现代科技和祖国的传统中医学等巨型文献,小到各种讲演、各类文章和单个的汉字等,都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很容易的检索到。有了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师生主动获取所需资料自主学习。新兴网络媒体为师生提供了自主交流平台:如BBS、学生和教工各种论坛、网络聊天、博客等,有利于师生在网上互动抒发自己的感想和观点。新兴网络媒体的丰富、多样、开放性人人可以平等获取和提交等特点,致使信息良莠不齐,自主筛选者必须提高甄别是非的能力和受教育选择能力。网络媒体还提供了全新的娱乐方式和途径,极大丰富和充实了广大师生的课余生活,同时需要加强正确引导。 2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校园网络建设基本普及,校园网络在职工宿舍、学生宿舍、教学楼、实验室和办公室等各处普遍应用着,涉及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使得互联网上的网络电视、QQ群、博客、各种论坛等诸多栏目和校园网上的BBS、牡丹园、邮箱、各式各样群体性栏目,还有各基层单位网站在师生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产生网络不能运行时,人们出现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窒息感。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已经逐步形成。新兴校园网络媒体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和伙伴。校园网络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科研的各个方面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入了许多负面影响,构建完善成熟的具有一定政治影响力的校园网络信息环境势在必行。 3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2)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二是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三是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四是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五是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规范有序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 (3)主要任务:一要大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重点做好主题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建设;二要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丰富校园文化和学生的精神生活,建立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三要继续做好网上教育、服务、教学管理等工作,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服务;四要切实增强舆论引导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及时做好校园舆情分析与监控;五要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优化网络宣传;六要切实加强各相关部门的配合,形成整(下转第206页)(上接第202页)体合力,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七要加强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4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在高校校园中,由教职员工,尤其是作为校园主体的青年学生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通讯手段的大量使用,所形成的虚拟社区文化和这些网络手段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情感、思想多个层面在内的文化形态的总和。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其他校园文化,但却渗透到校园文化生活的各个部分和层面,其地位和影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愈来愈显著和突出。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对党和国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从主体来说,高校师生是知识最密集、人才最密集和思想最活跃的社会人群,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即是加强整个互联网的文化品味和含金量的建设。 只有让知识和技术相结合,让高校网络成为互联网的主力,让高校网络的文化思想成为整个互联网精神统帅和灵魂,才能建设有利于国民的互联网文化,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解放。从受众来说,高校师生是互联网的最大、最集中的受众。只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以高校师生的需要为准绳来推动互联网建设,我们的互联网才能实现自身的使命,以高端的科技和丰富的人类文化和便捷的网络传播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实现更多人的解放。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校园网络工作。整合校园网络资源,开发统一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校园网络直通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便。加强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牢牢掌握网络思想教育主动权。宣传部、组织部、学工部和团委要分别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党建、学生工作在线和团建等相关网站或网页,在网站上正面引导,公开答疑。各系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使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发挥网络积极作用。 5 对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1)坚持引导与把关相结合。对以网民言论为主要形态的自发性舆论,要在充分尊重的同时进行积极地疏导。对以新闻、信息为主的自觉性舆论,引导者必须严格把关,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删除网上垃圾,构筑网上“信息海关”,以维护网络文化发展的环境。 (2)坚持引导与管理相结合。在对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进行积极引导的同时,要依法管理。在大学校园网络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网上评论的舆论导向作用,增强网上评论的力度,坚持网上正面舆论导向。 (3)坚持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营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整体氛围,用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净化大学生的心灵,鼓舞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增强他们抵御消极网络文化影响的能力。 浅谈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自组织理论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学生日常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规范和管理。自组织理论的特性能够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本文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自组织理论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作用,并提出了把自组织理论运用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措施。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校园网络文化;作用;措施 Measures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也给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来研究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能够使我们抓住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更规范、更科学。 一、自组织理论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自组织理论,是指系统通过自身内部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自发地形成有序的结构的一个动态过程。自组织理论主要追求的是系统内部通过自身的组成部分所完成的行为,强调系统稳定的状态是来自于系统内部多个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更加强调这种稳定不是通过外界的刺激而是自发形成的。自组织理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外出现,随着我国的发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自组织理论进入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自组织理论才被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二、自组织理论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调动各种校园网络力量,促进网络自身的建设 我们知道,自组织理论追求的就是通过系统自身内部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通过协调系统内部的冲突与差异向前发展,最终达到一个稳定平衡的状态。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充分的运用自组织理论可以不借助外在的力量,仅仅通过校园网络内部自身的力量就可以让校园网络处在一个稳定发展的状态。并且网络具有开放性,所有校园网络的成员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做出贡献。 (二)改善校园网络现状,推动校园网络的发展 由于校园网络自身具有一定的局域性,校园网络的用户都是从事相关教育行业的教育工作者或者教育的接受者,导致整个校园网络文化比较单一、乏味。如果运用自组织理论对校园网络进行改造,给予内部使用者一定的刺激或者激励,就能充分的调动校园网络使用者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丰富校园网络的文化,改变文化比较单一的现状。同时由于校园网络使用者自身积极性的调动能很好的促进校园网络环境的改善,进而通过内部因素的运动达到整个校园网络的稳定发展。 三、自组织理论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建设自由的校园网络文化风气 任何网络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由二字,网络最大的特征就是自由性。但是单一的网络文化往往不能很好的促进一个局域网络的发展。只有多种文化的混合才能充分的激发自组织理论的潜能。同时由于当前网络资源良莠不齐,给许多网络用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种少量不良信息的存在就因噎废食,切断整个校园网络与因特网的联络,那样校园网络真的就成了一个局域网。我们应该引导校园网络的用户积极的使用健康向上的网络资源,同时远离那些不健康的资源。正常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一个自由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只有自由的网络环境才能给用户更多接触先进文化的渠道,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 (二)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 对校园网络的管理是建立在不影响用户正常的上网需求为基础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导致许多网络信息失真度比较高,同时由于部分犯罪份子通过网络进行犯罪活动,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工作。加强硬件与软件设施的投入,要具备专业的网络防范技术,防止网络攻击等行为,又要对校园网络的信息进行一定的监控与过滤,防止不法份子通过网络电脑影响校园网络用户。同时要屏蔽一些访问量较大,访问量较高的不良网站,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一个清洁、干净的网络环境。 自组织理论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不仅仅可以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顺利进行,还可以通过协调校园网络内部的各种因素,让各种因素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从而实现校园网络的稳定发展。我们要充分地利用自组织理论这一工具,并且将其真正的投入使用到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工作中去,通过网络内部力量的作用,实现校园网络文化的稳定、健康、有序发展。
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刻贯彻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根本路径。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和提升思想政治觉悟有着重要意义。《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是交通运输核心专业课,是对学生前三年所学知识的综合集成,是学生步入行业领域必备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注重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和职业认同感,既做到专业育人,又做到思想树人,实现“价值引领、能力提升、知识传授”有机统一。已有较多学者探索交通运输和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侧重于从OBE理念、情景模拟法、案例式实践化教学、校企合作、混合式教学等方面。但是鲜有从思政教育理念融入该课程的角度进行教学改革研讨,仅有东南大学何杰老师研究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程思政建设是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思政专业建设重要前提和基础,探索《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思政教育的新路径、新方式对于交通运输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路径重构 将思政教育理念、目标融入《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中,合理利用多元教学平台和内容形式,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具体包含:确立教学和思政目标、挖掘思政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思政矩阵、细化教学案例设计、强化教学效果评估等内容。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通过全面梳理国家交通战略和深入挖掘课程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精准识别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的结合点和角度,有机统一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水平。确立教学和思政目标:强化“价值引领”教学目标,融入思政思想理念于交通运输专业课中,在教学中增加国家政策方针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国家民族自豪感、使命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挖掘思政教学内容:以教学与思政目标为导向,对照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梳理国家战略方针、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教学大纲,寻找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点、角度。构建课程思政矩阵:梳理课程章节内容思政要素、对比不同课程内容与思政要素的结合度、典型性关系,排序思政要素重要性,确立不同教学章节重点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和结合点。细化教学案例设计:基于课程思政矩阵,针对各教学章节和内容,搜集思政教学资源和材料,细化设计教学内容、形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突出思政要素呈现,构建典型思政教学案例。强化教学效果评估:基于“价值引领、能力提升、知识传授”教学目标,构建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融入思政教育理念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教学反馈,不断改进课程思政效果。 2课程专业目标与思政目标 (1)课程专业目标。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能针对特定需求,运用运输系统规划、设计、组织、管理等理论解决交通运输复杂工程问题;理解并掌握交通运输(道路运输)工程实践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2)思政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建立高远的国家战略意识和担当使命感,为实现交通强国战略做贡献;树立学生的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精神,立志服务于我国交通领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3课程思政内容挖掘 基于《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章节教学内容,各章节挖掘思政要素如表1所示。 4课程思政矩阵与典型教学案例 4.1思政矩阵 基于课程内容思政要素挖掘、内容与思政要素结合度及典型性关系,形成课程思政矩阵,如表2所示。 4.2典型教学案例 以第2章运输与物流体系规划中的“物流运输通道规划”和第7章现代运输与物流系统发展动态中的“绿色物流”为设计案例,分别以“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重点思政融入要素,下面将从设计理念、案例内容、实施过程和育人效果反馈四个方面进行说明。4.2.1案例一:“一带一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1)设计理念。“家国情怀”思政点重点融入“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为思想政治元素,与第二章内容“运输与物流体系规划”有机结合,以“一带一路”为切入点,讲授国际物流大通道空间、时间和经济特性的同时,引导学生立志投身于国家大方针、大战略,帮助学生树立国家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2)案例内容和实施过程。观看《一带一路》纪录片片段,分析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运输物流内容,讲授国际物流运输大通道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影响特征和经济推动特性,强调“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立志投身于国家发展的激情和志向;预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课堂上增加讨论发言环节,请学生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的大通道为例,说明其时空特性和经济特性,特别说明通道对于区域省份经济发展和国家四大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作用。(3)育人效果与反馈。通过学习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学生不仅对运输物流通道的空间、时间和经济特性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同时建立了宽广的世界视野和战略大局观,燃起了专业学习热情和国家自豪感,深刻认识到个体工作对于国家战略实施实现的重要作用。4.2.2案例二:发展绿色物流,保护地球生态(1)设计理念。“社会责任感”思政点重点融入:以绿色物流发展史作为思想政治元素与绿色物流目标、功能内容相结合,在传授绿色物流目标功能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发展绿色物流的原因和未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保护地球生态的使命感。(2)案例内容和实施过程。观看《绿色物流》介绍视频片段,帮助学生对绿色物流的源起、定义、功能和实现方式有全面直观的了解,讲授绿色物流发展历程、必然性和重要性。强调绿色物流是行业、经济、社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重点说明绿色物流的定义、目标和实现方式,让学生认识绿色物流是贯穿运输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同时涉及多个行为主体,从而深刻理解发展绿色物流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3)育人效果与反馈。通过学习绿色物流发展历程、定义、目标、管理措施,学生不仅对绿色物流的由来、基本定义和实现方式有了理论认识,同时理解了绿色物流发展对于行业、经济、社会和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从而选择从事物流绿色化方面工作,学生普遍反馈对于现代低碳环保运输、车辆电动化发展有了本质的理解。 5结论 本文重构了《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的教学路径,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课程,建立课程思政矩阵,优化完善教学案例,有机统一“价值引领、能力提升、知识传授”,达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齐头并进”目标。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广博的学术视野。同时对老师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养、国家战略方针政策理解要求都很高。需要紧紧把握总书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方式,聚焦思政教育要素,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培养专业水平过硬、思想水平过关的新工科本科生。 作者:闫星臣 姜晓红 余伟 张永强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建设工作计划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建设工作计划如下: 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2、充实社区市民文明学校关于未成年人教育培训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培训,邀请社区老师、志愿者讲解科学、法律知识,引导更多的家长重视子女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和成长观,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增长社区未成年人的科普、法律常识。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引导社区家长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影响子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开展“小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对单亲家庭、贫困家庭、进城务工家庭的未成年子女以及贫困残疾儿童给予特殊关怀,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大家参加健康有益的社区活动,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社区的关爱,从而养成团结友爱、自立自强的品质。 4、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积极引导青少年参加社区组织的科普活动、参加爱护家园等社区公益活动,培养他们扶危助困、崇尚科学的良好品质。 5、在假期开展诸如参观、比赛、演讲等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科普教育等活动,使社区未成年人接受爱国主义和科普知识教育。 6、社区开展的文化广场和健身活动要纳入青少年活动内容,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唱主角,寓教于乐、寓文于乐,凝聚人心。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老年人健康体检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 【摘要】 随着世界范围的人口老龄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的老人有1.3亿,老年人的健康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本文以本地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体检健康状况做出统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老年人;健康体检;调查;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设计,对__年4月-12月在我社区服务站参加健康体检的609名60岁以上的社区老年人的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其中男297人,女312人,年龄60-86岁。其中60—70岁413人,70岁以上196人。退休前职业:工人234名,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教师、公务员145名,农民211名,其他19名。 1.2 方法。主要进行的体检项目有: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心电图,脂类分析,空腹血糖等。诊断标准:正常血压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__年修订版)确定的高血压水平分级.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静脉血糖≥6.1mmol/l(110mg/dl),但 7.0mmol/l(126mg/dl)称为空腹血糖受损;血脂采用1997年全国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血脂测定结果的新参考值,血清中胆固醇 5.17 mmol/l,或三酰甘油 1.7 mmol/l为血脂异常;身高体重评价,采用体重质量指数(BMI)法.评价采用WHO标准: 18.5为体重过低,18.5~24,9为正常范围,≥25为超重。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血压检查情况:609名健康体检中,高血压158人,占受检人数的25.9%。其中1级高血压101人,占总受检人数的16.5%,2级高血压45人,占7.3 %,3级高血压12人,占1.9%。 2.2 心电图检查情况:609名健康体检中,心电图异常人占受检人数的54.1%。 2.3 生化检查情况:609名健康体检中,异常者共有476人,占总受检人数的81.8%。检查结果见表1。 2.4 BMI检查情况:以BMI为判断标准,其中BMI 18.5者43人占总人数的7%,其中男20人,女23人。BMI≥25.0者96人,占15.76%。其余为BMI值18.5-24.9。 表1 生化检验结果统计情况表 3 讨论 3.1 研究结果 3.1.1 高血压患者中70%以收缩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研究发现高血压患病率与工业化程度相关, 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教师,公务员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工人,农民。 3.1.2 本资料统计异常心电图中,ST-T改变占首位,共计110人,占18%。值得注意的是,在该项中,企业管理人员,教师等发生ST-T改变的比率高于企业工人,农民,这可能与精神和工作压力相关。另外,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在形态学和功能方面发生一系列生理上的退行性变化,尽管有些症状没有明显的临床反应,但是考虑到受检者年龄较大的因素,因此应提高对其重视的程度。 3.1.3 生化检查结果分析,高达87.1%的老年人都有异常,这表明他们的健康状况并不容乐观。特别是血脂异常比率较高,高血脂症的主要症状是并发症,如并发动脉硬化、心脏病、大脑供血不足、肾脏病等或出现肝功能异常。 3.1.4 体质指数项目分析结果表明,有7%的离退休人员体质量偏轻(43人),而有15.76%的人员体质量偏高,达到了96人。体质量异常对人的健康有较大的影响。体质量偏高的原因一般在于营养摄入过多,同时体育锻炼不够。 3.2 健康教育对策 3.2.1 改变老年人的体检观念。老年人一般有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就是“生病了才会体验”。其实很多潜在的疾病是没有明显的相关症状的,通过体验就可以将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找出来,并对症下药,提高生活质量。 3.2.2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减重、戒烟、限酒、合理膳食等。要调整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进行适宜的运动,建立起以保健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3.2.3 提高生活情趣,保持乐观态度。老年人要消除“树老根枯”的消极情绪,要坚定美好的信念,以乐观进取的态度对待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党支部书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整改方案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整体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大战略措施。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8月13号.保先教育转入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后,按照区保先教育领导小组和镇党委对第二阶段保先教育的安排要求,我在广泛征求意见活动中通过自己找、群众提、组织点,征得部分意见建议,对照《党章》八条要求,总书记《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六个坚持,以及我镇对保先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认真进行梳理中,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与优秀党员相对照,自己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认为大家都是从关心、爱护、帮助的角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确实提到了实质上,对我今后的工作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我虚心诚恳地接受,并在内心深处对同志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深深的感谢。这些意见和建议我将正确对待,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原因,剖析根源,制定整改方案,切实加以整改,以便更好地发挥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在理想信念方面、思想上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认识不够,对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精神和政策不留意不关注,也没有认真的学习和领会,缺乏政治敏锐性。 2、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得不牢,特别是在农村产业结构和为农民增收致富方面服务不到位。 3、工作上忙于应对,成效不明显,协调能力不强。请示汇报不够,离一个基层干部党员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4、遵守纪律不严,有迟到早退的现象。在执纪、执法上不强,对不良现象和行为不能大胆制止。 5、维护大局的观念不强,特别是在工作中,只考虑自己份内的事,对全镇的全面工作和其它同志职责内的工作不闻、不问,没能很好地配合其它领导开展工作。 6、拒腐防变的意识树得不牢。工作、生活中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 7、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上有一定的差距,只图自己完成任务,对别人的利益考虑较少。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在理想信念方面,平时也参加一些政治学习,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重视,认为政治理论学习是虚的东西,没有真正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是武装头脑,坚定信念,净化心灵,指挥行动的重要法宝,对此,对开展先进性教育的认识就不到位,缺乏政治敏锐性。 2、由于农村特别是基层,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有时办了好事而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导致为民服务意识不强,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和为农民增收致富上,怕承担风险,自己总想,要种什么就种什么,收成好坏农民自己愿意种的,哪怕失败,群众也不会来找麻烦。 3、由于基层工作头绪多,往往一样工作没有完成,又要去干其它工作,有时几项工作同时开展,为此工作中见子打子,要求严强调多的就先干、干好,一般工作,忙于应付,能拖的就拖,最终导致工作成效不明显。 4、由于自己学习不够,在工作中涉及到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上的事,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去做,自己总想超出一点范围也没什么,只要把应该处理的事情处理好就完了,这样有时不可避免地给集体或个人造成损失。 5、责任心、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不够强,不敢或不愿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怕表错态影响与其它领导之间的关系,尽量尊重他人的意见,按他人意愿去做,在工作中放不开手脚,真正的原因是缺乏事业心、责任心,当老好人的思想在作怪。 6、在拒腐防变方面,自己总认为身在基层,政府及各村委会都比较困难,也没有条件腐败,再说我一不签字,二不表态,既不管钱,也不管物,也不可能有人求我办事,也没有机会犯这些方面的错误。 7、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上,由于自己思想不够成熟,遇事欠考虑,为人做事不讲究方式、方法、说话心直口快,干什么说干就干,对后果欠考虑,为此在工作中只图完成任务,对别人的利益考虑较少。 三、整改措施 1、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判断是非的具体标准,在思想上、政治上要始终和党中央、镇党委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在实际工作中要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镇的发展进程中,立足本职岗位,为全镇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不断向其它领导和干部群众学习,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通过学习掌握本职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改进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切实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认真学习党内法规,国家的法律、法令。清政廉洁,自觉抵制资产阶段的利己主义思想和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切实在思想上树立牢不可破的防腐能力,把党员的光辉形象树立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3、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同不良现象和行为作斗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牢记两个务必,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助人为乐,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多与大家交流、沟通,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自己的表率作用促进班子团结,达到增进友谊,促进工作的目的。 4、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想为群众所想,急为群众所急,把广大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把群众工作做好、做深、做细、做实,最终达到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目的。 5、解放思想、胸怀全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要通过实践,从大局出发,结合实际,实现学习方法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创新,最终实现工作成效的不断提高,要善于发现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情况,不断总结新经验,解决在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区教育的责任 一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了全面论述和部署,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五大主要任务之一。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们党的近期奋斗目标,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再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党的历史方位变化对党执政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的地位、中心任务和社会环境等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党的历史定位与角色功能随之发生变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和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党只有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合理协调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才能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成熟。现在,我国进入了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中央及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目标,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从而使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执政理念的提升,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二 发展社区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提高广大劳动群众和全体人民的素质,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任务。因此,社区教育必须从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到了中心位置,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努力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类历史上曾出现的“和谐社会”相比,是一种高水平的和谐社会。教育不仅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存在,而且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着方向引导和前进动力。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指一个社会生活秩序和状态的和谐平安,而且首先是指人们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这就必然引申出一个基本的理论判断,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政治和法律的事情,而且也是社区教育的事情。 第三,从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来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哪一项都离不开社区教育,以及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社区教育的开展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教育的基本宗旨也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要通过教育使人民真正获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从这一角度讲,要富民要强国,当前就要把社区教育重点关注到社会的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工、下岗职工、老年群体、残疾人员等。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加速构建和谐社会。 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形势和任务,发展社区教育要面向社区,依托社区,大力营造“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舆论氛围,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新的途径,使社会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 教育自古就是一种包含理想的事业,老子设计出“小国寡民”的和谐社会构想,孔子构建了“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小康”社会、大同社会,可见先哲们都主张教育应该成为创造理想社会的事业,并躬行不辍。社会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教育最本质与核心的工作是“成人”,因此社区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我们不能指望社区教育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全部责任,然而社区教育又确实在其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这种责任主要是: 一要培养和谐的人。和谐的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社会主体不和谐就不可能形成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人哪里来?准确地说他必须在和谐的家庭、学校、同伴等各种社会环境中逐渐生成,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和谐人的关键一环,通过教育实践将和谐的理念陶育到学生心灵中是社区教育的责任。目前在社会生活中,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当中存在的对教育功利、浮躁的观念是培养和谐人的思想障碍,一味强调竞 争而忽视合作;重视知识而忽视德性;对优质教育资源攀比性占用而不顾其对个体发展的实际效果;对教育商业性的盲目炒作等都是这种思想的表现。社区教育要在自身清醒的同时帮助社区家庭、学生和家长,带动社会消除这些障碍,共同创造有利于培养和谐人的环境。二要创建和谐社区。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差距、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必然要在社区中反映出来,给社区带来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然而无论从全社会培养和谐的人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还是社区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说,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社区都应是社区教育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和谐的社区首先应该是安全稳定的,第二个层次应是心理融洽的,第三个层次是管理与生活有序的,第四个层次是居民精神饱满、生活情趣高品味的。 三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展社区教育要与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相适应。我国尚处在发展中,既有一部分比较富裕的人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又有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对教育投入的承受能力有限;既有现代化的都市中的教育,又有还比较落后的乡村乃至边远地区的教育;既有西方文化观念的强烈冲击,又有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声。相对于我国现在的国情来说,不能不说社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上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种制约和影响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效果评价等各方面都多少存在,如果不能从绝大多数人的立场观点、文化基础、教育水平、承受能力开展社区教育,必将会造成教育自身及教育与社会之间不和谐的局面。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社区教育必须做到:以普通受教育者可以承受的教育成本提供教育;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培养社会建设真正需要的人才,确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教育发展定位,不断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成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没有全社会成员的高素质,社会和谐便无从谈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区教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从传统教育中走出来,走向社区教育、素质教育,走向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同时,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善于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办学兴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社区教育论文:对虚拟社区大学生思政教育探索 虚拟社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进行各种社会活动。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一样,提供各种交流信息的手段,如讨论、通信、聊天、交际、购物等,使社区居民得以互动。虚拟社区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个载体,社区文化的优劣、大学生利用社区的方法和程度、虚拟社区功能与现实社区功能的差异,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并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1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分析 1.1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1.1.1利于沟通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育者的教育主体地位,忽视了教育对象———大学生的主观意愿和接收程度,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启发严重不足,特别是“90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人群,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的社会倾向,有明显的自我权利意识和价值诉求。又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充分尊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民主而开放的氛围代替了刻板和枯燥,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必定是明显的。 1.1.2利于突破时空约束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硬件基础的,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在虚拟社区的世界里,无论在校园内外,无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在网络上宣泄情感,发表态度,宣扬主张。这一方面使教育对象(大学生)可以即时进行知识和经验的全方位交流和沟通,使全程教育摆脱了时间的约束,又可以为教育者因势利导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实时的保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效的进行。 1.1.3利于增强教育活力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以虚拟社区为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自然亲切,内容上丰富多变,彻底改变了枯燥乏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准确而及时的把握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特征,使得教育者能够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政治性和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与学生共同构建的轻松生动的教育氛围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1.2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 1.2.1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由于网络虚拟社区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充分尊重个性”的表达显得更加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强化了个体意识,致使许多大学生沉醉其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加剧,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半径限制在了网络空间,阻断了与外界生活的正常交往,与身边同学和老师的必要沟通因此减弱和消失,最终的结果是,大学生群体现实意识的消退,造成了社会意识的群体淡薄和人际关系的普遍冷漠,削弱了学校组织的凝聚力[1]。 1.2.2思想道德行为失范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一些不良文化和垃圾文化也伺机萌动并呈泛滥之势。根据心理学原理,当个体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不能完全与网络社区模式相匹配时,个体与网络的冲突和矛盾就在所难免。大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发育期,其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均未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当网络中的某种道德理念借机侵入时,很可能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遭受极大的阻碍[2]。 1.2.3网络成瘾性加剧当虚拟社区暂时屏蔽了现实中人际交往的不平等和不自由,向虚拟世界寻求平衡的心理诉求就会加剧,对网络的依赖也会越来越严重。如果长期、过度地沉迷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将逐渐孤僻而封闭,离群索居,人际关系失调,最终导致自我认知错位,并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极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不具任何效果。 1.3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从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过渡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落后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师过度强调课堂教育活动,工作量负荷严重;相对于规模急剧增长的学生人群,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也难以持续进行。这种情况下,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现状,同时满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需要。当前情况下,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这为基于虚拟社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硬件保障。同时,随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以及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伦理也逐步走向规范化,该群体也因此具备了一定的网络自制能力和分辨能力。 1.4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虚拟社区在实现互动式交流的同时,也因此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出现了偏差,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电影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误导也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这使得部分高校在涉足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问题上持严重的谨慎态度,甚至投鼠忌器,因此网络虚拟社区的积极教育功能被盲目抹杀了。在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上,高校必须做好网络平台的监控与维护,使网络能够正常的运转。这就要求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教育者,要将舆论导向的监督引导和网络的后台维护同时承担起来,这在当前的大多数高校中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政教师的通信技术都相 当有限,实现对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全方位管理存在着诸多困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核心环节是“内化”,而“网络无政府主义”的现实使得大学生充分暴露了潜在的需求和欲望,这些需求和欲望甚至是不道德的,但经过网络散发出去后,被无形的放大[3]。这严重阻碍了社会先进道德规范进化群体意识的进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而受到严重破坏。 2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 2.1教育模式的转变 在网络虚拟社区背景下,对社会群体中的知识层次高,但对是非辨别能力弱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如果还是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教育功效是很难显现的。这就要求在丰富多样、时效性强的网络虚拟社区文化中,只有独立的进行文化辨识,自觉遵守网络规范和社会道德规范,大学生们才有可能在多元复杂的网络思想理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单纯的课堂讲授是行不通的,只有转变教育模式,即从“灌输教育”转向“辨识教育”[4]。加强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从被动式的受教育者转化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主体,使得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受益者。 2.2教育者能力的提高 根据前文的论述,作为一种前喻文化,虚拟社区文化中的大学生们,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们要具备影响和引导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发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在思想观念上和认识水平上率先进入网络外,还要在技术上与网络虚拟空间互联,以一个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整治塑造。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当具备敏锐的信息嗅觉,随时捕捉、分析、判断网络上的各种声音,并把吸收到的有用信息经个人加工整理后及时传递给学生,也要随时接收和处理由学生传递给教师各种信息,并做及时的反馈,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教育者要具备新形势下网络技术操作能力,更要具备在虚拟社区里起到引导者、掌控者、前行者的能力,这从一方面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 2.3教育效果的反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社区,吸引大学生加入,并通过虚拟社区窗口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和材料,或者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及时了解网络社区中的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梳理和反馈;同时,作为辅助手段,不断丰富和拓展高校虚拟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内容,加深教学力度,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正确的思想意识,培养和塑造该群体独立的人格。如有的高校开发了思想政治理论网络课程,学生只需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及时了解课程动态、最新时事及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同时大学生也可以针对课程及心中困惑及时与教师沟通。这些既从一方面深化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学生从思想上主动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易于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向着积极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综合来看,加强虚拟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沟通、交流,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 社区教育论文:虚拟社区大学生思政教育探索 虚拟社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进行各种社会活动。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一样,提供各种交流信息的手段,如讨论、通信、聊天、交际、购物等,使社区居民得以互动。虚拟社区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个载体,社区文化的优劣、大学生利用社区的方法和程度、虚拟社区功能与现实社区功能的差异,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并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1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分析 1.1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1.1.1利于沟通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育者的教育主体地位,忽视了教育对象———大学生的主观意愿和接收程度,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启发严重不足,特别是“90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人群,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的社会倾向,有明显的自我权利意识和价值诉求。又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充分尊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民主而开放的氛围代替了刻板和枯燥,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必定是明显的。 1.1.2利于突破时空约束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硬件基础的,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在虚拟社区的世界里,无论在校园内外,无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在网络上宣泄情感,发表态度,宣扬主张。这一方面使教育对象(大学生)可以即时进行知识和经验的全方位交流和沟通,使全程教育摆脱了时间的约束,又可以为教育者因势利导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实时的保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效的进行。 1.1.3利于增强教育活力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以虚拟社区为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自然亲切,内容上丰富多变,彻底改变了枯燥乏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准确而及时的把握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特征,使得教育者能够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政治性和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与学生共同构建的轻松生动的教育氛围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1.2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 1.2.1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由于网络虚拟社区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充分尊重个性”的表达显得更加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强化了个体意识,致使许多大学生沉醉其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加剧,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半径限制在了网络空间,阻断了与外界生活的正常交往,与身边同学和老师的必要沟通因此减弱和消失,最终的结果是,大学生群体现实意识的消退,造成了社会意识的群体淡薄和人际关系的普遍冷漠,削弱了学校组织的凝聚力[1]。 1.2.2思想道德行为失范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一些不良文化和垃圾文化也伺机萌动并呈泛滥之势。根据心理学原理,当个体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不能完全与网络社区模式相匹配时,个体与网络的冲突和矛盾就在所难免。大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发育期,其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均未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当网络中的某种道德理念借机侵入时,很可能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遭受极大的阻碍[2]。 1.2.3网络成瘾性加剧当虚拟社区暂时屏蔽了现实中人际交往的不平等和不自由,向虚拟世界寻求平衡的心理诉求就会加剧,对网络的依赖也会越来越严重。如果长期、过度地沉迷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将逐渐孤僻而封闭,离群索居,人际关系失调,最终导致自我认知错位,并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极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不具任何效果。 1.3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从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过渡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落后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师过度强调课堂教育活动,工作量负荷严重;相对于规模急剧增长的学生人群,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也难以持续进行。这种情况下,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现状,同时满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需要。当前情况下,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这为基于虚拟社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硬件保障。同时,随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以及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伦理也逐步走向规范化,该群体也因此具备了一定的网络自制能力和分辨能力。 1.4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虚拟社区在实现互动式交流的同时,也因此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出现了偏差,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电影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误导也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这使得部分高校在涉足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问题上持严重的谨慎态度,甚至投鼠忌器,因此网络虚拟社区的积极教育功能被盲目抹杀了。在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上,高校必须做好网络平台的监控与维护,使网络能够正常的运转。这就要求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教育者,要将舆论导向的监督引导和网络的后台维护同时承担起来,这在当前的大多数高校中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政教师的通信技术都相 当有限,实现对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全方位管理存在着诸多困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核心环节是“内化”,而“网络无政府主义”的现实使得大学生充分暴露了潜在的需求和欲望,这些需求和欲望甚至是不道德的,但经过网络散发出去后,被无形的放大[3]。这严重阻碍了社会先进道德规范进化群体意识的进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而受到严重破坏。 2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 2.1教育模式的转变 在网络虚拟社区背景下,对社会群体中的知识层次高,但对是非辨别能力弱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如果还是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教育功效是很难显现的。这就要求在丰富多样、时效性强的网络虚拟社区文化中,只有独立的进行文化辨识,自觉遵守网络规范和社会道德规范,大学生们才有可能在多元复杂的网络思想理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单纯的课堂讲授是行不通的,只有转变教育模式,即从“灌输教育”转向“辨识教育”[4]。加强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从被动式的受教育者转化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主体,使得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受益者。 2.2教育者能力的提高 根据前文的论述,作为一种前喻文化,虚拟社区文化中的大学生们,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们要具备影响和引导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发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在思想观念上和认识水平上率先进入网络外,还要在技术上与网络虚拟空间互联,以一个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整治塑造。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当具备敏锐的信息嗅觉,随时捕捉、分析、判断网络上的各种声音,并把吸收到的有用信息经个人加工整理后及时传递给学生,也要随时接收和处理由学生传递给教师各种信息,并做及时的反馈,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教育者要具备新形势下网络技术操作能力,更要具备在虚拟社区里起到引导者、掌控者、前行者的能力,这从一方面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 2.3教育效果的反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社区,吸引大学生加入,并通过虚拟社区窗口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和材料,或者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及时了解网络社区中的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梳理和反馈;同时,作为辅助手段,不断丰富和拓展高校虚拟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内容,加深教学力度,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正确的思想意识,培养和塑造该群体独立的人格。如有的高校开发了思想政治理论网络课程,学生只需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及时了解课程动态、最新时事及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同时大学生也可以针对课程及心中困惑及时与教师沟通。这些既从一方面深化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学生从思想上主动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易于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向着积极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综合来看,加强虚拟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沟通、交流,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 社区教育论文:分析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社会信息化使得学校德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的围墙越来越只具有形式的意义。学生知识的来源、观念的确立更多的来自于社会。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现如今,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及快的速度与强大的渗透力,干扰着青少年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在这样的环境下,现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不容乐观。 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格局,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它是促进学校德育整体化、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是形成整体德育的思想保证,是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人的智力和体力(包括思想道德)得到充分、自由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学指出,“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并对他们自身的心理和生理水平有依存关系”。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德育机制有序运行,能够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和强大的德育合力,促成德育环境的全面优化,从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增强德育效果。新形势下,要构建一个稳定的“三位一体”德育环境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家庭德育,夯实“三位一体”德育基础 首先,应该以家长学校为核心,健全家庭德育。也就是说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构建以校级家长委员会为核心的家庭德育系统。其次,以家庭德育为纽带形成德育合力,建立教师家访制、学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选评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活动。第三,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由于家长来自四面八方,职业阶层、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生活经历、思想修养和孩子表现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学校和家长要有多种形式配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事倍功半效果,具体应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上课”与家长会结合。家长学校因为是家长在业余时间自愿参加,故时间不宜占得太多,每次学校开家长会,应安排一点时间讲一些家教的主题课。这样家长既在家教的理论上得到提高,又了解到自己子女在校的表现,从而能主动与班主任交流意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做学生家庭的朋友。只有当双方乐意相会并且相互之间能够真诚地交换在教育上的想法和“秘密”时,才能说得上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家长把关于自己孩子在家中的秘密——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知道的那种秘密,信赖地告诉教师,这个教师感受到了巨大的道德上的满足,这就意味着这个教师已成了这个家庭的朋友。教师要成为学生家庭的朋友,就要与家长取得最密切的、经常而认真的联系。 二是“上课”与个别指导、咨询相结合。实行以上课为主,分别举办“学习困难学生”“边缘学生”家长学习班,尽可能及时解决不同类型学生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个性”问题。教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除可以请家长来学校的办法外,也可以用教师走出去的办法——家访。这是教师同学生家长联系最常见、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最辛苦、最花心血的一项工作,这就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家访的目的是深入地了解学生,以期更有的放矢,有效地教育学生。家访时要注意运用辩证的方法,指出学生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既要使家长对教育子女有信心,又使家长懂得教育子女的艰苦性,从而取得家长对教师工作的支持与协助,达到促进学生进步的目的。 三是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专家引导。组织素质较高的家长参加高水平家教培训。 三、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发挥学校德育主体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始终贯彻“一主两辅”,即“一条主线”——以贯彻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为出发点,以学校的各项德育活动为载体,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各个领域;“两辅”——即德育队伍,重点是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学生的自主管理。 首先,完善德育常规,突出主题教育,实现德育活动课程规范化。学校统一制定总体实施计划和学期活动方案,各年级根据方案协调一致,组织实施。 其次,班主任队伍建设形式多样,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上,形成“培训——交流——引领——评价”的模式,多渠道进行班主任培训,充分利用工作例会制度搭建“班主任论坛”,以确保好的做法、积极的思想得以推广。同时,也让年轻的班主任把此当为学习经验的现场会。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制度,从班主任考核到学生评优,都坚持有效的评选制度并 严格执行,同时注重科学方法渗透。 再次,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作用。养成教育需要常抓不懈,坚持以基础道德、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加强校风、校纪建设,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 三、优化社区德育环境,开展社会德育实践 始终坚持走进社区,服务社区的理念,每年举办“走进社区,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全体教师也和学生一起积极走进社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全面构建与完善能够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德育工作同步进行,总之一句话“只有全体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取得明显效果。”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教育应走内涵发展之路 新时期,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两大趋势:一个是教育的社会化趋势;另一个是社会的教育化趋势。无论是教育的社会化,还是社会的教育化,两者的发展都需要社区教育。那么何谓社区教育?我认为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它对社区成员具有促进素质全面提高的综合性功能和促进生存能力增强、生活质量改善的人文关怀。它是对国民实施普遍性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最佳选择之一。由此可见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 然而社区教育的发展并不像人们所预期的那么轻松,面临着许多困惑,我把它总结为“二个不强,三个难以统一”。 “二个不强”即社区组织的号召力和约束力不强;社区居民主动要求学习的愿望不强。“三个难以统一”是社区居民年龄跨度大,学习内容难以统一;社区居民文化程度差异大,学习层次难以统一;社区居民职业分布广,学习时间难以统一。 针对这些困惑,如何创新社区教育运行机制,整合教育资源,实施教育关怀,激发居民自身学习的需求是摆在我们社区教育工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思考与探索中,我深切感受到社区教育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说到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综合。内涵发展是指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动事物朝着健康、高效、有序、公正的方向发展。社区教育内涵发展必须坚持三大原则。 一、坚持民本原则,不断满足居民的发展需求。 民本原则是内涵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的需求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开展社区教育根本的价值取向,体现社区教育的深度。为此,我们可对社区教育的现状和居民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了解,然后利用社区学院,现代远程教育站,市民学校,民办教育机构等社区教育平台,对社会全体成员(包括婴幼儿、青少年、成人、老年人等各个年龄段人群,也包括下岗失业人群、残疾人群,外来民工群体等弱势人群),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的教育培训。 1、面向有学历要求的居民开展学历教育。如我们锦屏街道社区学院为满足居民的继续教育需要,与武汉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联合,开展远程教育,先后有600多人毕业。 2、面向企业职工、下岗无业人员和外来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开设电器维修、计算机操作、家政服务等培训班,以增强择业竞争能力,缓解就业矛盾。 3、面向社区老年人开办书法、绘画、摄影、太极拳等各种培训班,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4、面向社区青少年进行社会实践教育。举办夏令营、祭扫烈士墓等,提高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5、面向婴幼儿开展教育,利用早教中心、妇幼保健院等机构对0-3周岁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这不分民族,不限男女,不论资历,不分贫贱的教育,满足了每个人的学习需求,可谓是人人有学习权利,人人有发展机遇。 二、坚持全面原则,不断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 全面原则是内涵的主要内容,坚持社区教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这是体现社区教育的公正与公平,反映了社区教育的广度。为此社区教育的培训形式必须是灵活多样的。班级授课、讲座论坛、现场指导、文体活动等,广大社区居民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如我街道锦山社区开展了“邻里‘七相’守约”活动,(我们相识成邻居,尊老爱幼图和睦;我们相知成朋友,举止有礼讲文明;我们相帮助弱势,扶贫济困献爱心;我们相学求共进,知荣明耻讲诚信;我们相容共善待,交往致意多谦让;我们相乐为健康,离迷赌毒树新风;我们相爱创和谐,安居乐业奔小康。)这七个系列特色活动,为居民群众搭建了从相识、相知、相容、相爱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收到了“人人参与,户户献策”的教育效果。另外,居敬社区成立的“乐之约”音乐沙龙,隔天进行,从不间断;东门社区“一个延伸,五个面向”(社区教育向楼院延伸,面向党员、面向在职人员、面向青少年、面向中老年、面向弱势群体),效果明显。长岭社区青年中心设置的锦山论坛qq群,发展会员300多名,为弱势群体做好事、办实事,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这些不拘一格的社区教育活动没有时空的限制,社区居民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中生活;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可谓是时时有学习机会,时时有发展希望。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不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内涵的重要体现,通过社区教育的开展,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突出矛盾,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其中打造社区文化品牌,举办带有鲜明社区特色的文化活动,可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近年来,锦屏街道精心打造江滨文化广场自身文化品牌,政府搭台,群众参与,自娱自乐。据统计,共举办专场演出150余场次,2600多人次“居民演员”登台献艺,演出各种文艺节目1800多个,中间还放映电影120余场,吸引近10万人次到场观看,营造了欢乐祥和的社会氛围。“同住温馨家园,共建和谐社区”迎“七一”专场音乐会、“红五月”乡村文化节暨乡村青年歌手大奖赛,弘扬了民族文化,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真情传递 情暖20__”5.29广场文艺晚会更是体现了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的人间真情……还有刚才谈到的锦山社区开展的“邻里‘七相’守约”系列活动彰显人性光辉。花园社区“聊天角里聊和谐”、“回音壁里听心声”、“夕阳驿站话不老”、“心语热线连健康”等这些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情的活动体现了社区教育的生命力。可谓是处处有学习场所,处处有发展平台。 内涵发展的三大原则是社区教育发展的灵魂。社区教育提供的“三全”教育是从人的出生到生命总结,贯穿人生旅程的教育,是满足每个人“学习”、“谋生”、“乐生”的需求。因此我想以“终身学习是人生永恒的旋律,社区教育是人们永远的舞台。”这句话结束今天的论坛,谢谢大家!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范文 今年,中央决定要在全党开展以“深入学习党章党规,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做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学习教育,这是全体党员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__街道__社区党委主动作为,通过“党员活动季”和“露天讲堂”两举措力促“两学一做”融入社区党员教育新常态,同时以此为契机,破解“党组织核心作用不强”、“党员缺乏荣誉感”、“党员教育形式单一”等难题。 今年,__社区党委将明确责任,坚持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以凝聚为目的,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寓教于乐,每季度确定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党员活动,通过集中学习、竞赛比拼、座谈会、过政治生日等形式将“两学一做”贯穿始终,使社区党员们真正“凝聚”起来、“活动”起来,做总书记眼中的合格党员,进而提升党组织的吸引力、向心力,努力在党内营造民主、忠诚、友爱的良好氛围,引导党员参与社区政治活动,承担政治任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社区党的建设工作注入新活力。 第一季:“学党章、懂党规、守党纪、强党性”活动。通过干部轮流领学、“党员中心户”定期学、特殊群体送上门学、流出党员在线学四项举措确保学习教育不留空白,提高广大党员掌握政策、通晓时事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远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平台,将学习资料送到手中,全方位学习动员,真正将“两学一做”入脑入心。同时,通过开展“总书记眼中的合格党员”、“我的群众观”等大家谈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先辈先进为榜样,结合党章党规党纪和系列讲话精神,在讨论交流中谈认识、讲体会,在相互学习中知不足、受触动,将群众观落实到行动中。 第二季:“凝聚党心民心、共建幸福家园”活动。文化活动是社区党组织凝聚党员和群众的有效载体,社区结合党员特长,发挥党群联动互助作用,以邻里文化节、居民运动会等文化活动为载体,举行撕名牌”趣味活动、夫妻党员“心有灵犀”、叙说党员情、比拼竞赛等活动,活化党组织生活形式,丰富社区党员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第三季:“为党旗添光彩、党员带头奉献”活动。结合新区“三级干部下基层”和“红色暖流”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为党旗添光彩、党员带头奉献”活动,坚持把服务群众放在首位。组织党员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走访慰问困难党员户﹑困难家庭,扶助困难学生,关心孤寡老人,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结合党员特长,组织党员在各小区开展理发、家电维修等便民服务活动;结合品质小区建设工作,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小区清理环境卫生,大力开展解决脏乱差和卫生死角的环境整治活动;组织小区居住的在职党员立足自身岗位作贡献,为居民提供就业咨询、法律咨询、政策咨询、优生优育咨询、免费义诊等岗位奉献活动,让居民近距离的看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发光。 第四季:“争做眼中的合格党员”活动。年底时,在社区党委的带领下,开展“争做眼中的合格党员”活动,5个小区党支部的综合评比,就一年的工作情况评优评先,并建立各支部的“学霸光荣榜”,对态度认真、成绩优秀的党员和党支部给予奖励,使党员们学习有榜样、行动比实效,发挥典型的带动和感召作用,争做合格党员,为辖区居民创造更好的社区生活环境。 探索“露天讲堂”的教育模式,形成“两学一做”党员群众“共学”的良好局面,组织全体党员及愿意参与学习的居民参加学习,确保学习不留空白。开发 “红”(革命传统)、“绿”(生态康巴什与和谐发展)、“蓝”(旅游开发)三个系列现场教学,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选好“百姓名嘴”。组建“百姓名嘴”宣讲团和“五老”宣讲团,引导其用基层的视角解读方针政策,定期深入小区开展宣讲活动,面对面传播党的声音。二是搞好“现场教学”。参照《党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自治区、市委、康巴什新区重要会议精神等理论知识,确定宣讲内容,区分宣讲受众,有针对性的通过互动交流使党员群众产生共鸣。三是搭好“文艺平台”。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教育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精心创作二人台小戏、快板、小品等文艺作品,把党的方针政策以文艺宣讲方式传达给百姓,把宣讲融入“文化惠民工程”中。四是用好“宣讲惠民”。宣讲员对惠民政策要讲准确、讲充分、讲清楚, 提高党员群众对惠民政策的知晓率,并倾听民声,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实现宣讲惠民的目标。 社区教育论文:论社区高血压病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模式的现代化,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不断加快和社会的老龄化等社会因素,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步增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资料表明,全球高血压病人已经超过6亿人。是继肿瘤之后的第二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病在所有国家中已经成为一个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的公共性问题。在我们服务的社区共有居民2515户,人口6557人,60岁以老年人1191人,高血压病人111人,患病率为7.87%,居疾病谱的首位。冈此,在我们工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和实施高血压病防治计划,逐步做到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已经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首要问题。 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的主要内容是:一级预防是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对已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全面的治疗,预防其病情加重或发生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早期正规治疗高血压,减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三级预防是对重症患者的抢救及康复治疗。对重度高血压患者,进行抢救,有效预防并发症,同时进行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社区卫生工作中,对居民及患者进行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强化自我保健知识,使居民逐步掌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知识,对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意义:高血压病是一组以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别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为特征,伴有头晕头疼等症状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可影响心脏、大脑等多个器官功能。高血压病通过改变饮食结构,适当体育锻炼,减轻体重,降低血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放松心情,保证良好情绪等得到很好的防治,对已经发病的患者,通过合理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很好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无论对医务人员还是社区居民,甚至是高血压病患者而言,正确合理的防治是一项长期工作。开展高血压病健康教育,是居民及患者获取高血压病防与治的基本知识,使得患者配合治疗的一种途径,也是其它一切治疗的基础。 高血压病教育的目的: (1)使患者与家属及社区居民掌握高血压病防治的基本常识,更好地配合社会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对于患高血压的病人,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保证长期正规合理的治疗,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3)避免发生高血压病急性合并症(如高血压脑出血)。因此要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调整用药种类及药量。 (4)使家属掌握在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措施。如高血压脑出血发生时,不要随便搬动病人,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并使患头偏向一侧,头部用冰水擦拭或冰敷等。以防止脑部更多出血及呕吐物呛着病人,使患者窒息死亡。 高血压病人教育的对象: (1)一般人群:主要对他们宣传当前高血压病惊人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高血压病的危害性及严重性,以及可防治性,突出宣传高血压病的发病因素,如肥胖、高盐饮食等。 (2)高危人群是重点:对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更应该很好地教育他们,充分掌握高血压病的防治常识,教会他们自己监测血压或一定要定期到卫生服务中心监测血压。饮食上注意少盐多醋,少糖多果,戒烟限酒,少食或不食动物性脂肪,饮食以高蛋白、低热量、多纤维为主。加强有氧运动,每天最少做有氧运动两次以上,每次超过30分钟,很好地控制体重,减少心脑肾负担。同时还应多食用一些保健食品,如洋葱、大蒜、木耳、芹菜、萝卜、海带等食品。另外限制食盐摄入量,高危人群 (3)高血压病人:①按时服药,联合用药。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正规治疗。②定期量血压,例如早、中、晚测血压,以求血压控制在高压 (4)高血压脑出血后遗症病人:通过宣教使病人对治疗和康复充满信心。使病人有信心通过家人和自己的不断努力,坚持康复锻炼,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社区教育论文:对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创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 对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创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 作者:edu 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部分,具有基础性、群众性的特点。它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其内涵在实践中被不断丰富和完善,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成职教科已把社区教育全面推向农村,加强乡镇社区教育与创建学习型城镇作为====年我县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 农村社区教育与城市社区教育由于地域、人群等的差异,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何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教育工作,围绕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将是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社区教育兴起的原因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城市化和农村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日益朝非农业转移,农村人口和产业进一步向城镇集中。而建设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的新农村,都离不开农村社区教育。其次,“一优两高”农业的实施,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门路,同时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人们崇尚教育、崇尚文明,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要求更加迫切,从而追求一种高质量、高品味的新颖生活。农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促使社区教育应运而生。 二、农村社区教育的性质与作用 社区教育是指将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所形成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和活动,是区别于正规学校教育、旨在实现学校和社会的交流与沟通、带有社区性质的教育。农村社区教育有=个基本特点:一是与城市社区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松散性,也即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其特定的模式;二是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农村社区教育必须符合农村居民和从业人员的现实需求;三是农村社区教育要培育农村学习群体,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农村社区教育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意义。 农村社区教育在农村社区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农村社区发展是一个具有根本性、关键性的影响要素。如果没有农村社区教育,农村社区就不可能实现健康、完美、协调和持续发展,而且会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中失去许多发展的机会。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学习型社会呢? 创建学习型社会,就是说,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在任何情况下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方式。在农村,学习型社会,就是要沟通农村社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种教育因素,提高农村成人教育的效率,使农村社区教育得到农村从业人员的认可;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将农村社区教育延伸和渗透到农村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农村社区教育化。这两方面最终构成农村学习型社会。农村社区教育的终身性、开放性、多样性决定了它可以把教育和整个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培养各层次的农村人才,满足建设农村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三、农村社区教育的对象和内容 社区教育的对象具有全员性,教育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全程性。不同规模、条件的农村社区,有不同的教育对象和内容,且随时代相应变化。目前,农村社区的对象和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类: ⒈从业人员的业余文化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 它包括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函大”’、“绿色证书”教育,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的各类管理人员培训;第三产业各行业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和培训等。 ⒉预备力量的职业技术教育 它包括初中毕业生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小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外来人员的文化技术教育培训及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 ⒊提高自身素养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它包括社区内群众性体育锻炼、儿童少年象棋围棋培训、田歌辅导培训、舞蹈培训等。 ⒋中老年人为主体的休闲养生卫生保健活动 它包括农村的老年教学(如老年大学),家庭妇女家政家教学习,社区内卫生保健培训与推广等。 ⒌青少年学生为主的文体艺术培训 由成校组织的利用双休日进行的校外德育教育、校外体育、艺术培训、个性素质兴趣课,都可以作为社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⒍各阶层群众的精神文明教育和普法、环保等教育 基本路线教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教育,以及近期“三个代表”、十六大精神等内容的教 育,科普教学、普法教育、环保教育等,都是社区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四、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形式 镇、村两级成校是农村社区教育重要的阵地和载体。因为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是其空间与基层政权的管辖空间相一致,所以镇、村两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承担本社区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利于本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突出镇、村两级成校成为农村社区教育重要的阵地和载体就显得尤为必要。 社区教育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针对农村社区教育特定的对象和内容,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培训。 例如各镇自考联络站承担起全镇学历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工作;镇党校主要以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主,深入开展创建“规范化党支部”、“五好党支部”、“红旗党支部”等活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开展十六大主题教育,举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训班、“招商引资”工程、“先锋工程”等系列教育活动。农技站则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举办“绿色证书”、“农函大”等培训班,采用召开新品种、新技术现场会,用电化教育、图片展览、专家咨询、发放资料等教育手段,使广大农户掌握多项农用技术,指导生产实践等等。 总之,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开展各种活动,促成全镇“人人皆是学习主人,处处皆是学习之地,时时皆是学习之时”的局面,从而提高了群众的整体素质,推动学习化社会的进程。 五、农村社区教育的推进策略 ⒈加强宣传,积极实践 要推动此项工作,镇党委政府必须认识到社区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认识到两个文明建设与社区教育的密切关系,因此,党委政府要把“社区教育”当作一件实事工程来抓,并把它纳入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一种共识。 ⒉健全网络,完整制度 社区教育必须有一个扎实的运行载体,才能深入、有效、持久地开展起来。 全镇范围内的教育培训活动主要由社区培训中心承担,各层次的文化教育、学历教育、岗位培训、思想教育等通过社区培训中心组织实施,同时,社区培训中心应协调、指导农村社区培训站开展工作,如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以保障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⒊政府参与,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搞好社区教育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可根据“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群众参加”的原则,在各镇成立由当地政府主办的,集公益性、综合性、社区性于一体的社区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全面负责社区教育,制订教育计划,落实具体措施。社区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应由镇分管领导担任,可聘请镇党委书记、镇长,教育局有关领导和社会人士为顾问,指导社区教育实践工作,镇成校校长担任副主任负责具体工作,镇党校、科协、妇联、团委、文化站、农技站、计生办、司法办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校长和各村书记或村民委主任担任委员,协助开展工作。各行政村成立社区教育培训站,由村支部书记担任站长,村民委主任担任副站长,村民委员担任联络员,具体组织、实施社区教育培训中心下达的各项培训任务。 镇社区培训中心和村社区培训站的建设,必须有政府参与,没有政府参与,农村社区教育的工作很难开展。政府的参与,不是对具体工作的直接插手,而是确定社区教育的目标及方针,对教育资源的综合集聚的决策,制订出推进本社区教育的相关的总体规划及政策,并对阶段工作进行指导。为社区教育规定了具体的方向;并着力培育出一批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家庭,为初步形成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学习化社会奠定基础。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既要发挥当地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也需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首先是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重视本部门、本单位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并将这些工作同社区教育衔接;其次,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开放各类资源,提高综合效益,要求中小学在寒暑假、双休日等时间,定期向社区居民开放有关资源;再次,社区内的文化站、图书馆及各式各样类文化设施也要无偿或低偿向社区开放,以达成居民“学有去”的格局。 ⒋吸纳人才,健全队伍 培育骨干,建设队伍是农村社区教育健康发展的依托。农村的社区教育与城市的社区教育不同,教育的对象文化层次低,而且呈分散状态,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再好的规划与设想,都无法落实,即使在政府的关怀下,一时搞得轰轰烈烈,时间一长,很可能走过场。因此,要高度重视培育农村社区教育骨干和农村学习群体,建设农村社区教育队伍,逐步建成一支有一定数量并有较高质量的农村社区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此外,社区教育需要一大批志愿者队伍。各镇可建立社区教育人才库,经过调查摸底,把社区内热心教育的退休 干部、教师、专家、技术人员和先进人物组织起来,进行归档,从而步形成各类志愿者队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报告、咨询、辅导讲座等宣传活动。 社区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此需要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能够对社区教育进行参与、评估,并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 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学历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熟悉社区情况,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奉献精神,才能搞好这项工作。 ⒌探索创新,制定标准 探索创新,制定规范建设标准,是规范村级成校教育行为的重要措施。农村社区教育在农村兴起以后,许多活动必须加以规范,可以制订一些切合实际的标准,通过积极试点,从而促进村级成校的进一步发展。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随着城市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工作重心下移,原先由企事业单位承担的部分社会职能正逐步分离给社区。传统的“单位人”正在向“社会人”转变,社区已成为开放性很大的“小社会”,社区工作再也不是传统的街道、居委会模式。因此,加强社区党建,特别是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已成为新时期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调动社区内各类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示党员的先进性,用党员的旗帜带动群众,靠党的形象凝聚人心,才能加强和巩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目前,大量企事业单位的退休、失业和待业的职工党员正逐步转入居住地社区党组织,给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新要求。 一、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主要困扰及成因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经济组织的不断涌现,社区党员的构成和分布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入社区的改制企业党员、下岗分流职工党员、离退休党员、外来经商务工流动党员、尚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和复退军人党员逐年增多。在深入到不同社区党组织和部分群众走访座谈中,社区党组织普遍反映,由于社区党员构成的复杂性、层次的多样性、思想的差异性和经济状况的不平衡性,给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主要体现在“五难”,即:召集党员召开支部大会难、组织党员开展活动难、对党员的思想教育管理难、党员党费收缴难、部署落实任务难。这些困难已经成为社区党建工作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 一是从社区党员的构成看,党员来源广、层次多、成分杂。目前,社区党员大致可划分为六种类型。一是社区原有党员。这部分党员人数较少,与党组织关系较为紧密,各项工作能够带头落实,且大多数是社区建设的骨干。二是离退休党员。这些党员对党组织的感情深厚,参加组织生活比较主动。但由于社区组建较晚,党的活动开展得少,离退休党员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三是企业下岗党员。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部分企业的关停破产,大量下岗党员进入社区,这部分党员面广量大,层次不一,既有普通工人,又有企业生产技术骨干,他们由于生活方面的原因,有的不愿接触党组织,有的则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思想波动较大,普遍在心理上有失落感,这部分党员是社区党员管理的难点。四是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党员。这部分党员把组织关系落到社区后就外出应聘打工,常年联系不上。五是外出务工党员。有的党员常年在外打工,与组织长时间失去联系,对这些党员组织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党员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和生活状况不了解。六是外来务工党员。这部分党员不愿暴露身份,不主动靠近党组织。在当前的这种经济制度下,要按照传统的工作方式,把这些党员都召集起来统一活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二是从社区党员的经济状况来看,生活水平差异较大。从整体上看,除离退休党员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和少部分党员家庭生活基础比较好外,其他党员尤其是大部分下岗党员生活水平较低,没有稳定经济来源,这部分党员可以说是当前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每天为生活奔波,为吃饭问题操劳,对参加组织活动劲头不高,也有极个别贫困党员因此心理失衡,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 三是从社区党员的思想状况来看,党性观念强弱不一。从整体而言,大部分社区党员的党性观念仍然很强,期盼参加组织生活。但受经济利益多元化的驱使,由单位转入社区的党员,相当部分心态较为复杂,对管理模式的变化一时难以适应。特别是下岗、失业和内退的职工党员存在有抱怨情绪和失落感。个别党员因工作无着落,生活困难,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党性观念、理想信念、纪律意识出现滑坡。考虑现实困难多,考虑履行党员义务少,党员意识下降,个别党员开始由理想信念转向经济利益,信念淡漠,思想退化,与党组织疏远。 二、加强社区各类党员管理,提高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对策及思考 党员是党组织的基本细胞,党员素质的高低,对党员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党组织能否保持先进性和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发挥。因此,只有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才能得到切实巩固和加强。 (一)加强教育,以思想素质的提高增强社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保持社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社区党员层次复杂,思想状况差异较大的实际,必须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措施,切实改进党员教育方法,从政治理论教育入手,辅之以其他现代科技知识的学习,做到“两个结合”,把坚持正面灌输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组织党员外出参观学习与请专家学者授课相结合,真正解决社区党员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在党员教育上,一是要坚持思想性。把重点放在净化心灵、塑造人品、增强党性上,着力强化党员意识、先锋意识、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使党员的思想认识紧跟时代脉搏,体现与时俱进以求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要加强针对性。教育活动必须联系实际,抓住社区党员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思想教育的重点,教育形式应不拘一格,可以通过组织知识竞赛、参观、先进人物现身说法等活动,丰富党员生活,统一党员思想,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三是要突出特殊性。针对思想滑坡党员的实际,采取党组织和身边优秀党员实行结对帮教的措施,在思想上关心、生活上扶持,从而为其重新树立坚定的党性信念和积极进取的心态,尽可能地使每一名后进党员通过教育转化回到党组织的大家庭中。 (二)创新机制,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向心力 社区党员成分比较复杂,职业分散,各类党员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对社区党员的管理也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结合社区实际,区别不同类型,完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管理,不断增强社区党员的先进性,扩大党组织的吸引力。 一是实行党员分类管理制度。对在社区居住,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要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使之在开展社区服务、建设文明社区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对在职党员实行“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的管理方式,引导和督促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外参与社区建设,发挥示范作用。对下岗党员采取家访、交办任务、重点帮扶、定期听取汇报,注重与劳动部门联系,收集和提供就业信息等措施,组织下岗党员开展自强创业,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对离退休老党员引导他们老有所为,发挥余热,在社区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对流动党员实行联系卡制度,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做到不管党员流动到哪里,联系卡就要发放到哪里,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二是实行党员联系制度。即,生活条件较好、参加活动正常的党员至少联系1名贫困党员或流动党员。建立党员 ,!联系卡,定期与被联系的党员沟通和反馈情况。 三是实行检查监督制度。通过发放监督表、设立意见箱,实行党员行为公示,发动居民对党员在社区中的表现进行监督,作为党员民主评议以及评选优秀党员的依据。 (三)培育载体,以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增强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 “一个党员一面旗”。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党员的作用是社区党组织是否能够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具体体现。只有每个党员都成为旗帜,社区党组织才能形成巨大合力。因此,结合社区实际,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便于党员群众参与的活动载体,把社区内各类党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当前社区党建的重要任务。 第一,开展“双向服务”活动。社区党组织在开展好支部活动,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同时,要转变工作方式,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多为党员解决困难、消除思想顾虑,而广大党员、特别是在职党员,在行使好党员权利的同时,也要积极履行义务,在服从社区党组织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服务社区居民,达到“资源共享、共建共驻”的目的。 第二,开展“老年人发挥余热”工程。充分利用社区内的离退休老党员、老同志,根据这些老同志工作经验丰富、工作经历复杂、兴趣爱好广泛、从事岗位多样的特殊优势,组织老年人组成“科技宣传组”、“法制宣传组”、“理论宣传组”、“卫生监督组”、“文艺演出组”,利用双休天、节假日义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法律法规,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反对邪教及封建迷信,通过这些有益活动的开展,既发挥了老同志的余热、教育了广大社区居民;又是老年人参与了社区的建设,体现出了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用、老有所为”的良好精神风貌。 第三,开展“党员示范户”活动。根据党员作用发挥的不同,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前提下,评选出一定数量的党员户作为“党员示范户”,并由上级党组织为其授牌。对“党员示范户”实行动态管理,两年一考核,凡是考核不达标的取消“党员示范户”资格,以此来带动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其先进性。 通过加强社区党员教育,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将社区创建成为经济发展、环境优美、风气良好、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管理有序、服务优质、观念先进的新型社会。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党员管理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严格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教育。而加强对社区党员的管理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推行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实行退休人员与原企业相分离,养老金由社会服务机构发放,人员由街道和社区管理。加上大批下岗职工等纳入街道管理,使得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对象增多,管理难度增大。在众多的管理对象中,对社区党员的管理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如何教育引导党员努力践行“三个代表”,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天这堂课,我和大家就社区党员管理教育问题从三方面共同探讨一下,一是社区党员管理教育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二是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特点及对策;三是适应形势,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党员作用。 一、社区党员管理教育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近几年,我们在工作实践和调查研究中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经济成份、社会活动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就业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整个社会的运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和城市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也对社区党建特别是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迅速发展,而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相对滞后。近几年来,民营、私营企业以及各种混合经济组织大量产生,这些经济组织一般在业务上没有上级主管部门,很难划归某一行业进行管理。在党的建设上一般没有党组织,也不能依附行政隶属关系设置党组织。与此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一些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转移到社会上,新的社会组织应运而生。而随着群众利益的多样化和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种社会组织不断出现,群众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也不断高涨,除居委会外,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体育等活动群体也逐年增多。这些以“三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社团组织,人员组成复杂,素质不一,对这些组织中的党员很难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教育管理。调查表明,在新经济组织中,有的没建党组织;有的党组织不健全,党建工作瘫痪;有的组织甚至游离于党建工作视野之外,党组织对其党员情况难以了解,对其活动难以掌握,形成了新时期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空白点。而在一些社团组织中,成员活动的随意性、流动性较强,有些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对其参加社团活动的情况难以掌握,而按隶属关系,社区又无权对其教育管理。总体看,在体制转轨、城市建设、“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组织在地域上都生活于一定的城市社区中,对社区的依赖性、渗透性都很强,因而对这些组织中党员的管理教育,迫切需要通过阵地化管理,由社区党组织负责。 2、党员队伍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进入社区的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等不断增加,使党员管理教育难度增大。随着形势的发展,党员队伍的构成也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突出表现在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下岗职工党员、退伍军人党员数量不断增多,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活动的在职党员日益增多。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年龄上看,有90多岁高龄的老党员,也有20几岁的青年党员;文化程度上看,有大学毕业生,也有文盲。这些差异,客观上使得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在内容上、时间上、形式上也有着不同的需求。而目前我们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形式往往是“一刀切、一锅煮”,比如,临江新市街道接收了16名退伍军人党员,单独建党支部有一定客观困难,他们就将这16名党员安排到一个居民委支部共同过组织生活,这个支部中的党员大多是退休党员,年龄最大的73岁,而退伍军人党员大多是20几岁,老的、小的在一起,缺少共同语言,组织生活质量就不高。而平时各街道党组织的活动方式一般也局限于开会读报,组织参观等活动,缺乏对党员进行个性化教育和面对面的交流,很难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员的真实思想动态,管理有效性程度较低。拿流动党员来说,我们白山市街道管理的流动党员共有89人,其中党组织能联系上的有52人;能正常过组织生活的仅有10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11.2%;能按时交纳党费的有63人,但多数需要党组织催交。在不能正常过组织生活的79名流动党员中,短的几个月,长的达几年。这些党员在管理上出现了“四难”,即参加组织生活难、交纳党费难、保持联系难、掌握其表现难。此外,有一些外地来我地打工的流动党员,既脱离于原单位党组织的管理,又不接受所在地党组织的领导,不想暴露党员身份,不填写“流动党员证”,不按要求转临时组织关系。此外,一部分退伍军人党员,把组织关系转到所居住的街道后,就外出打工,或再也不与党组织联系,而到了转正期满时才找党组织要求转正。比如临江市街道接收的45名退伍军人党员中,能联系上的有37人,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仅12人。上述情况已成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3、随着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对党员在社区中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出新的考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党员提供了更大的发挥才华和展示先进性的舞台。但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四个“多样化”,带来了社会成员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活动分散化和行为方式实用化。面对这些新变化,置身于这一大背景中,作为同样是“人”的党员,自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有少数党员在其中“迷了路”,部分党员的党性观念发生弱化,部分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受到某种利益驱动而发生急剧变化,甚至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动摇。如有的党员不辨是非,政治鉴别力不强,参与到“”组织中去;有的党员在工作单位表现较好,但在单位外的表现不尽人意,甚至不如普通的居民群众;还有一些党员思想认识适应不了新的形势,仍停留在计划经济“吃大锅饭”上,尤其是部分效益较差企业的职工党员、下岗职工党员以及离退休党员,由于经济收入低等因素造成心理失衡,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不理解,对党组织的教育存在抵触情绪,对改革的举措不赞同、不配合、不支持;对我们党惩治腐败持悲观态度,甚至对党的领导失去信心。如临江浴池破产时,将3名退休党员交到建国街道管理。街道党组织挨家挨户查找到这3名党员后,其中1人愣是不承认自己是党员。临江新市街道去年接收了临江食品公司一名下岗职工党员,党组织找他催交党费时,这名党员居然称:“你们给我一万元钱,我就交党费”。类似这样的党员,还能指望他们发挥什么作用呢?那么,如何教育引导“问题党员”,增强党性观念,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实是当前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一个不小的难题。 4、街道和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状况远远不适应于党员大量增加的新形势。当前,纳入街道和社区管理的党员数量猛增,管理难度加大。但与此同时,街道和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却明显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硬件建设方面,我们白山市41个居民委党支部中,单独有办公场所的仅6个,且面积狭小;合用办公的有9个;没有办公场所的有26个。这些没有场所的支部搞活动时,天热的时候在树下,天冷的时候到支委成员家。随着街道和社区管理的党员人数日益增多,居民委党支部活动场所问题日益显得迫在眉睫。很难想象,连场所都没有,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如何有效开展。二是居民委党支部人员配备不强,工作热情低落。这些年,居民委支部成员的配备一直过于老化,我市居民委支部书记平均年龄为53.6岁。而由于这些年来居民委支部成员一直处于义务工作状态,相应的福利待遇等未纳入财政预算,致使支部成员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尤其是支部书记难选。白山市41个居民委支部中,支部书记由委主任一肩挑的有18个委,委主任与支部书记分设的有23个委。年轻的和有能力的不愿干,认为白出力没啥意思。临江市兴隆街道的一个居民委选出一名叫徐英超的下岗职工党员担任委支部书记,但他干了三年就不干了,原因是徐英超开车行,当支部书记白出力还影响自家买卖。后来这个委又选了一名离休党员任支部书记,但干了没多久,又因有病不干了。上述情况已严重影响了居民委组织生活的有效开展,给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如何加强居民委党支部自身建设,可以说是今后街道党建工作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 二、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特点及对策 社区不同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地域相对狭小,人员比较集中,人员的层次也比较相近,而社区管辖的地域相对广泛,管理对象居住分散,成份复杂,因而社区在党员管理教育方面就要比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难得多,具体可概括为四个特点,即广泛性、复杂性、流动性、交叉性。 1、广泛性。广泛性主要是指社区管理的党员分布广泛,居住分散。我们白山市街道管理的1016名党员中,机关党员166人,街委企业党员12人,接收的出售、破产等企业党员20人,从事个体经营的党员53人,离退休党员336人,下岗职工党员44人,居民党员186人,外出流动党员89人,退伍军人党员110人。以上是总的分布情况。而具体到每一类,情况又各不相同。比如在机关党员中,既有街道本级的党员,又有驻街的派出所、法庭等单位的党员。从居住范围上看,大多比较分散,如八道江区通沟街道有的党员居住在市郊乡的车道岭村,平时到街道过组织生活需走十几里路。临江市新市街道6个居民委的58名党员组成1个联合支部,分布在1.5平方公里内。居民委党支部的设置情况也比较复杂,白山市共有156个居民委,但仅设了41个居民委党支部,其中,独立支部仅12个,而联合支部有29个。街道管理的党员所在单位的广泛性和居住的分散性,客观上会造成党内生活难以组织的状况。尤其是居民委联合支部开展党内活动时,居住偏僻的党员仅在路上就要耗费大量时间。而遇有临时性的传达文件等活动,通知都很困难。这种情况要求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合理设置居民委党支部,在加强居民委党支部自身建设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转变组织生活方式,在时间、内容等方面做好事先安排。尤其对居民委联合党支部,集中过组织生活的次数可相对少一些,但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必须帮助其安排好组织生活的时间与内容,并强化党小组活动和党员自学,以保证在组织生活次数相对减少的情况下,质量不降低。与此同时,要教育引导党员克服客观方面的困难,增强主观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格按照党性原则保证组织生活质量。 2、复杂性。复杂性主要是指街道和社区管理的党员年龄不一、文化不同、职业不一、境界不等。从年龄方面看,白山市街道管理的1016名党员中,80岁以上的有18人,70岁至80岁的有137人,60岁到70岁的有157人,30岁以下的仅有122人。而60岁以上的312名老党员,应该属于体弱多病的一个群体,有人把这个群体概括为“老了没劲的,下床拄棍的,走道喘不上气的,不识几个大字的,活动下不了地的,吃饭掉饭粒的”。从文化层次看,学历最高的为大学,共有16人;学历最低的是文盲,有20人。从职业看,有机关干部党员,有企业党员,有个体户党员,有居民党员;有本街道辖区内的党员,也有外来流动党员,等等。从思想境界看,更是良莠不齐,有的党员甘于奉献,如居民委支部成员多数没有报酬,但他们依然兢兢业业,认真组织党员活动;而有的党员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甚至连一般群众都不如,如一些下岗职工党员牢骚满腹,到处发怨气,对党的改革政策不理解,下岗后不过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有的甚至“失踪”几年,组织上也找不到。也有一部分离退休党员,不愿意被纳入街道和社区管理,认为街道和社区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原单位,因此不愿参加街道和社区的组织生活和各项活动,个别的为了不交党费,甚至提出退党。上述四个方面的复杂性,会给街道和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如年龄大的党员过组织生活比较困难,除客观上的年老体弱因素外,主观上“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不容忽视,一些老党员认为自己岁数大了,在家颐养天年足矣,过不过组织生活无所谓,丧失了年轻时奋发向上的劲头。上述复杂性要求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必须因类施教,绝不能搞“一刀切”。在年龄方面,要考虑到老党员的客观困难,必要时可“送文上门、送课上门”;在文化方面,要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开展不同内容的组织生活和活动,该深则深,该浅则浅,对文盲党员要以口头传达学习为主;在职业方面,要针对不同职业特点,围绕不同行业开展活动;在境界方面,要在深入调研基础上,重点围绕党员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先进性教育,对重点对象实施重点教育。 3、流动性。流动性主要是指街道和社区管理的党员中有一部分外出流动,也有一部分为外入流动。这些流动党员的流动时间和地点往往不固定。我们白山市街道有89名外出流动的党员。而在老党员中,有一部分流动情况复杂,有的投奔子女,有的到发达地区打工。这些流动党员管理起来很困难,在第一部分中我已讲过,其中多数党员不能正常过组织生活。而在流动的老党员中,有的到子女家中居住了好几年,组织关系也不转。如临江市三公里街道184名党员中,有25名老党员长期不在家,外出打工或投奔子女,尽管按时交党费,但不过组织生活,这些老党员外出时间均为一年以上,时间最长的达4年之久。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有的老党员到一些发达城市投奔子女时,因落户困难,而不落户就不给转接组织关系。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以后会向上级反映一下,争取尽快协调解决。那么对流动党员管理教育问题,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应引起高度重视,作为当前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建立流动档案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与他们取得联系,可通过邮寄学习资料、利用回家探亲补课等方式加强管理教育。在管理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想方设法为流动党员及其家人解决一些生活困难,否则,口头说教效果不会太好。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我们要坚持以教育引导为主的原则,尽量保证每一个党员都不掉队。当然,对那些确实无视党性原则,长期不交纳党费、长期不过组织生活,而党组织反复教育无效的党员,该给党纪处理的还是要给。 4、交叉性。交叉性是指街道和社区管理的党员中,有工作单位的除主要由街道和社区管理教育外,这部分党员同时与本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同时还要受本单位的监督与管理;从事个体经营的党员,除接受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管理教育外,还要接受工商等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外出流动持有党员活动证的党员,除接受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管理教育外,还要接受流动所在地党组织的管理教育;有劣迹但尚未受到开除党籍处分的党员,除接受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的帮教外,还要接受公安等部门的帮教。这些交叉关系客观上把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同相关单位党组织联系起来,使被管理对象具备了双重管理性。这种交叉性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互相推诿等现象。如临江林业局将130名退休工人党员划归三公里街道管理后,对这些党员的活动不再支持。有一次这些党员搞文艺活动时,需要接林业局的电源,但林业局不同意,街道多次找林业局协调,依然没办成,林业局让街道自行解决。还有一些单位特别是困难企业,纳入街道管理的职工党员生活有困难时,这些企业推到街道,让街道解决,而街道又无力解决。针对这种交叉性所带来的问题,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应密切同相关单位的联系,工作中应增强主动性,主动沟通,主动联系,主动协调,同这些单位建立起一种融合、信任、平等、友好的关系,共同把党员管理教育好。 根据上述特点,按照中央关于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特别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同志“七、一”讲话精神为指导,借鉴各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具体讲,应着重做好4项工作。 1、实行分类管理。 就是按党员的从业性质和生活特点,分出类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如在职党员的管理、离退休党员的管理、流动党员的管理、下岗职工党员的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党员管理、企业党员管理等等。应根据不同性质和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进行管理。 一是加强对在职党员的管理。在职党员是指居民区内住户中的在职党员。这些党员分布在各行各业,掌握各行各业的知识和技能,是社区中最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他们受单位党组织的教育引导,大多都有一定觉悟和组织纪律观念,吸引他们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工作,将有利于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和党建工作。因此,应对辖区内的在职党员进行登记造册,摸清底数,掌握基本情况,了解其特长。然后在居民区或楼洞中,按党章规定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利用节假日开展一些有益活动,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居民排忧解难。如,聘请在职党员中的专家学者,为居民区的党员和居民讲课,作报告等,提高居民区党员干部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 二是强化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改革开放使人员的流动日趋频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交流必将更加广泛而深刻。“口袋档案”、应聘的外地离退休人员、停薪留职人员、农民打工人员等必将越来越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党员。这些流动党员有的不愿表露身份,有的工作不固定,有的时间较短,特别是大部分对原来的单位、地域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和感情,形成人走关系在的局面。对这部分党员,应建立党员流动管理站。街道党工委将辖区内的流动党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起流动党员档案。要经常与流动党员保持联系,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同时,向他们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便于组织掌握和管理,定期、不定期组织学习、思想汇报等党内活动,并认真听取他们对社区党建工作的建议。 三是加强对下岗职工党员的管理。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合并、改组使一部分企业职工党员下岗,这些下岗职工党员全部流入社区,给社区党建带来了新的问题。加强对下岗职工党员的管理是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对这部分党员,主要是组织培训,学习专业技能,并根据其特长推荐给有关部门和单位,实现再就业。再就是鼓励他们自谋职业,从事个体工商业。党组织要尽力为下岗职工党员提供场所和资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四是强化对离退休党员的管理。离退休党员是社区宝贵的财富。这些党员,从事党的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如果社区党组织忽视对离退休党员的管理,将会给社区党建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社区离退休党员的管理。居民区离退休党员集中的地方可建独立支部;较为分散的建立联合支部。要把这些党员编在党的组织中,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舞台和场所,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余热。 五是加强对社区内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党员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党组织,理顺隶属关系,使党员“有家可归”;开展适应和促进企业发展的有益活动,增强使命感,消除雇佣观念。 2、实行组织管理 应适应城市社区发展的新形势,努力提高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的地位,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体制,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赋予街道和社区应有的职能和权力。 一是成立街道党工委。街道党工委隶属于市(区)委,在街道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根据市(区)委的授权,对本街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工作实行领导。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制定本地区的发展规划,促进街道和社区工作的有效开展。要选准配强街道党工委领导干部。市(区)委要严格把关,确实将能力强、水平高、群众基础好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改变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街道是“养老”和干杂事的地方、有几个人干就行的观念,并不断改善街道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 二是打基础,配强居委会领导班子。街道居委会领导班子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应尽快改变。首先是组织选派。由市(区)委组织部门在本市(区)范围内的青年后备干部中,重点选拔年轻干部到社区挂职任书记或主任。其次是面向社会招聘。近几年,有一些大中专毕业生闲置在家,要通过笔试、面试和组织考察,把其中德才兼备的选拔到社区干部队伍中来。再次是从辖区内的离退休党员中选拔居委会支部书记。这些离退休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他们思想觉悟高,工作经验丰富,热爱党的事业,更重要的是熟悉党务工作。选派到领导岗位上以后,工作得心应手,劲头足,能打开工作局面。 三是加强街道和社区干部队伍建设。街道居民委干部处在社区党建工作第一线,是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加强街道和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要重点加强对街道和社区干部的培训。利用区、街党校和干部学校,每两三年对现职街道和居委会干部进行一次轮训,使他们不断充实政治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化城市管理知识,同时加强对新任领导的岗前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进入角色。另外还要加强对干部的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建立健全干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党风和廉政建设力度,改进干部作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实行制度管理 制度建设是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目前,要在健全必要的市(区)级领导包片、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党员议事、党建工作联系点,及完善、思想汇报、学习等制度基础上,重点加强三个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是建立务实的保障机制。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尽可能为下岗职工党员尤其是有困难的党员做好服务工作,帮助他们再就业和克服困难,使他们能全身心地参加社区服务活动。 二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街道党组织要把党员参与社区活动作为评价党员的一项基本内容,增强党员的社区意识,引导党员主动参与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并将参与情况进行反馈,形成互相依赖、互相监督的有效机制,促进“大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社区基层党组织要及时捕捉党员积极参与文明社区工作的先进典型,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报道,并辅以相应的表彰措施,通过“文明市民”、“五好家庭”、“优秀党员”等评选活动的开展,提高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4、实行活动管理 要寓教育管理于各项有激励性的活动之中,使党员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将党员凝聚在一起,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活动主要应以社区服务为主线,开展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党员志愿者服务日”、“我为社区出把力”等活动。还要针对不同行业党员特点,开展独具特色的活动。如,在在职党员中开展奉献爱心活动,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专业和特长,热心为社区服务。在离退休党员中开展“夕阳增光彩”活动,引导他们成立治安巡逻小组,自觉维持小区的治安。社区党组织要为他们提供活动场所,举办书法比赛,陶冶情操,使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在青年党员中开展“三争一比”活动,即:争先锋、争排头、争一流,比贡献。使广大青年党员在社区党建工作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总之,要通过活动管理有效地将社区党员组织起来,切实发挥不同层面党员的作用,促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向高层次发展。 关于社区党员教育,是与管理密不可分的。应寓教育于管理之中,通过管理实现教育的目的。比如坚持学习制度本身就是制度管理的范畴;时事政策报告也是学习制度的内在内容;一些纪念会、座谈会、交流会也是活动的方式。至于谈心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也是管理的手段。总之,要把党员教育与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党员教育问题在这不多讲。 三、适应形势,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党员作用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三大考验:第一,能否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在同第三轮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条件下,抓住机遇,乘势而起,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且实现祖国统一。第二,能否领导中国把实现工业化同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结合起来,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起来,胜利地担当起这样两个层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双重历史使命。第三,党本身能否在进入整体性的新老交替的新条件下,在国际国内新环境中,保持先进性和不断巩固执政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党性要求的根本之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迎接新的考验、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一条大思路。“三个代表”重要论述的一个最鲜明特点,就是集中论述了党的先进性。而要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社区党员,他们处于最基层,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最广泛,他们能否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社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来看,社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居民成份复杂,社区内单位多,各种组织多,党员所在行业以及从事的职业复杂。因此,要真正发挥党员作用,就必须根据社区自身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员发挥作用。当前,主要应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式。 1、点─ 一人一岗。一人一岗主要是针对离退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减退、革命意志衰退等不良倾向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具体工作中,一是充分征询意见,合理设置岗位。岗位设置要根据本居民区的实际,本着切实可行的原则,依照党员人数的多少,居民区范围的大小,居民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设置岗位。一般以15个方面的岗位为宜,主要有:党的政策宣传、民事调解、便民服务、治安巡逻、帮教帮困、卫生保洁、绿化养护、墙门组长、青少年教育、计生监督、科普推广、文化体育、外来人口管理、护楼、门卫。二是坚持自愿申报,组织审批上岗。岗位确定后,在党员个人申报的基础上,居民委党支部进行集体研究,根据每个党员的特长、年龄、身体等实际情况,对党员申报的岗位逐一审批。三是注重建章立制,规范岗位行为。要建立五项制度:第一,党员岗位活动卡制度。每个上岗党员都持有一本记录卡,详细记载岗位活动情况,以便支部检查;第二,汇报交流制度。每月党支部活动日,上岗党员要汇报一个月来的岗位活动情况;第三,交接岗制度。党员临时脱岗,要及时向支部说明并交回岗位,由支部另行安排人员上岗;第四,评比表彰制度。开展“红旗岗”评比活动,表彰活动分层次进行,区委、街道、居民委党支部每年分别表彰一次;第五,建档制度。建立“一人一岗”活动档案,做到党员岗位清,目标明,对党员受表彰情况及时归入档案。通过上述制度,规范“一人一岗”活动的有效开展。我市八道江区街道离退休党员每年受到区委表彰的就达5%以上。 2、线─党员责任区。把居民委划分成责任区后,安排党员包保来发挥党员作用。一是合理划分责任区。在调查摸底基础上,街道会同居民委根据居民委大小,党员多少、责任大小等情况共同划分出责任区,党员多的,可将责任区划得小一些;党员少的,则将责任区划得大一些。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可按居民委划,也可按居民小组划,还可按小区划。但在划分过程中,要把区域大小与问题多少有机结合起来,问题少的,区域可大些,问题多的,区域可小些。二是确立出责任区包保内容。大体包括四大类:第一是社区服务,包括帮扶军烈属、孤寡老人、残疾人和贫困户,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和街道公益事业等;第二是计划生育,包括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和各类人口(流动人口、暂寄住人口、常住人口)的监督,协助计生人员的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第三是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环境保护、卫生清洁、绿化美化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等;第四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包括治安巡逻,暂、寄住人口及流动人员的排查,“两劳”释放及劣迹青年的帮教,家庭内部居民之间纠纷的调解和法律法规的宣传等。以上是四大类内容。但在具体划分各责任区包括内容时,还必须根据不同实际,哪些问题多,哪些责任大,就把哪些确立为包保重点,考核时作为重点。三是落实包保人。在划分出责任区、确立出亿保内容基础上,可先让党员根据自身不同情况进行自愿申报,街道和居民委再进行集体研究,确立出包保人。四是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和指导。要完善五项制度:第一,报告制度。包保人每月向居民委党支部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第二,征求居民意见制度。居民委党支部定期或不定期征求居民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第三,联系制度。对重点包保对象,居民委支部成员定期或不定期走访,及时帮助解决突出问题。对街道内的重点包保对象,由街道党委成员联系;第四,检查制度。街道和居民委每半年对党员包保情况进行一次检查,随时督查;第五,评比制度。街道和居民委年终对党员包保情况进行总评,表彰先进,鞭策后进。 3、面─街企、街事、街军、街警共建。街道内各类单位多,这就要求街道党组织必须主动沟通,协调驻街单位,积极参与“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的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社区建设“目标同向、工作同步、成效同得”的工作机制。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组织和发动驻街道单位共建时,应以“精神文明共创、社会事务共管、社会稳定共保”为纽带,以“共驻共建、共同发展”为前提,以“资源共享、成效同得”为目的,积极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民心工程”活动、“凝聚力工程”活动等。具体工作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把组织行为落实为个人行动。街道与驻街单位联合开展某项活动时,目标、形式、方法确定后,最后要落实到党员身上,变成个人行为。这就要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制,使党员人人肩上有指标,将压力变成动力。二是要结成对子,开展竞赛。在共建活动中,将参加单位结成若干对子,展开竞赛,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激励党员创先争优。东兴街道八委有一个小区,居民中,有街道的,也有浑江铁路的,小区建设成为一个难点,铁路不想投资,地方又缺少资金。后来,东兴街道主动与浑江铁路协商,最后达成由铁路和街道购买原材料,街道和居住在该小区的铁路离退休党员共同建设小区的协议。经双方党组织部署和发动,双方党员亲自搜集花种、移植树苗、取土、修花池、铺地砖、搭设休闲石台等,干了一个多月,终于将小区建设得美丽、优雅。 社区教育论文: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公民教育课程研究——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概述 论文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化成为公民教育理论和实践界的焦点。本文初步阐述了适合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背景的公民教育课程之一——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和实施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公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 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效性是检验改革成败的关键,教育改革不能昙花一现,而应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条规律同样适用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实践的实效性和持久性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利时机,将公民教育纳人学校教育长期计划和中小学的日常教育课程,脚踏实地践行公民教育,是实施我国特色公民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公民教育课程,它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社区服务课程的特点,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长期有效的公民教育课程模式。 一、课程产生的背景和基础 “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培育人们有效的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总和。狭义公民教育是指为培养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有效成员所需知识的公民学科。它是指一门课程,通常开设在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中。” 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构建对公民教育尤其重要。下面我们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的背景和基础。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条件。公民教育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伴生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民主与法治的发展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政治空间。从经济和社会方面来说,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开始改革国家取代社会的全能政府治理模式。政府在原则上放弃了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的权力,而仅仅运用法律来规范市场,运用必要的计划手段和宏观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控,允许市场主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进行活动。这样,一个相对自主的、不受公共权力控制干预的社会空间产生了。”公民社会的产生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学校公民教育发展提供了践行的主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有利时机。全国范围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改变了过去只强调知识掌握的学校教育,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将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重视学生自主人格的培养,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变革。具体来说,新课程培养目标提出了培养合格公民的时代要求,要求“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社区服务活动中的公民教育因素分析。首先,从活动的环境求说.弛区是社会的缩影,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实施的情境。“征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诸因素中,社区披认为培影响个品豫发展最复杂、最难以控制的社会环境。”“儿童生活在何种社区,就意味着将接受何种性质、何种类型的环境影响。”其次,从活动的性质方面来看。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具有主体参与性、实践性、生成性、互动性、综合性等特征,随着学生的参加活动.这些活动持性也会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再次,从活动内容来看,社区服务活动涉及人、自然和社会等领域,而这些领域涵盖公民教育的全部内容领域。最后.从活动的主体来说,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活动中具有和成年公民相类似的民主活动形式。 “民主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的方式.人们参与一种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 国外相关成功经验——美国服务学习。美国1993年的服务行动(service action)这样定义“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指的是一种方法,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将提供给社区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中获得知识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能力。”服务学习在公民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服务学习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技能;服务学习为学生成为民主社会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提供了机会,参加了服务学习的学生,多年以后更多地参加社会服务机构,更多地参与投票等政治活动,认为他们有能力对外界产生影响;服务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转型和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为课程的建立提供了背景;社区服务活动的本身具有有利于公民教育的相关因素,是课程存在的理论前提;国外的相关学习方法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 二、课程性质与特点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是指学生作为公民,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区情境,开展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活动,满足社区的实际需要,养成服务精.州时在服务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实现自身的生长,并通过活动理解民主的意义,增长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技能和养成公民品质,成为负责任的新公民。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课程整合。首先,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整合了“服务学生:学习”和“服务社”。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区,同时在活动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服务活动能满足社区的真实需要。其次,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是一门整合了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我关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公民教育的原义是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的和谐教育。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的内容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2.强调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社区是学校师生在其中生活、学习、活动、交往的区域,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服务社区目的是使学生关注社区中的问题.并学会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使学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往,懂得理解、尊重,形成群体意识和归属感,增强公民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学会民主参与技能,养成公民品质。3.强化服务活动在公民资格生成中的作用。形成服务伦理是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服务精神的养成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重视学生民主生活体验。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亲历亲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合作能力,获得民主生活体验。 三、课程内容: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其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知,体现为公民对其权利和义务的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党的十七大在关于“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论述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表明,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已成为当代中国扩大人民民主、弘扬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教育应主动承担公民意识教育的责任,探索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型课程形态——社区服务实践活动课程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等内容领域,涵盖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全部领域,利用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实施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包括以下内容:1.主体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要求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活动中发展主体性。2.权利义务意识。课程在实施时重视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改变了学生在以往教学中的从属地位。此外,学生通过参加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了解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了义务意识。3.民主参与意识。课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整个活动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民主生活和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的学习过程。4.道德意识教育。学生通过参加公民教育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了解社区的概况和社区公民应遵守的日常道德规范,学会关心他人,帮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良好的道德风气,养成良好公民品质和价值观。5规则意识。公民教育产生的土壤是当代民主社会,而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与法治。法治社会的建立需要培养具有法律意识的公民。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学会与同学、他人的相处,了解小组活动或集体活动的规则,并按照组织规则开展活动。此外,通过与社区相关机构(法院、公安等)的接触,了解社会公共机构的办事规则,接受相关法律法规教育。6.生态意识。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将学校教育的视域扩大到自然和社会,扩充了学校教育的内容,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保护作为重点通过社区服务中的环境保护相关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四、课程目标:三个“服务” “服务”学生学习。本课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服务经验集合,由学校开发,学校和社区一起协调活动,能够服务学生学习和符合社区真正的需求。此外,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将学校课程融人服务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或给学生提供固定的时间,让学生针对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进行思考、讨论和写作。另外,在活动中,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丰富的生命体验,发展关心他人的情感。 “服务”社区和社会。社区服务实践活动是“服务”和“学习”的结合,除了服务学生的学习,它还能满足社区的真实需要。它有利于学生增强服务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充实进取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体验服务他人与社会的充实与愉悦。这对于深化学生的生存体验,舒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具有独特价值。 “服务”公民教育。“个人生活于社区之中,‘社区精神’也必然内在于人心之中。因此,为社区做点什么,使社区更美好,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一个好公民与成为一个好学生,二者不可分割。具有服务精神和公民素养,既是个性发展亦是民主社会的要求。设立‘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乃至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绝非权宜之计,而是现代民主教育的内在要求。”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的公民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首先是指活动的过程中公民知识技能的运用、内化以及适当的公民行为,直至活动后公民知识、技能的增长,公民品质、价值观的养成;其次,学生通过服务社区,在服务中形成服务伦理,根据杜威的相关理论,服务他人、自然和社会是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离开了服务伦理,民主社会将不复存在。隐性功能是指社区环境和社区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关涉对于学生社会性和公民资格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包括以下具体内容:活动准备、活动方案设计、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环节。 (一)活动准备 首先,研究学校的各项资源。在组织开展活动前,学校要了解自己拥有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其次,分析社区的需求。学校附近的社区或学生所居住的社区是开展服务实践活动的场所。再次,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理念与实施过程。因为学生在从事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时,学习的效果更好。活动与真实世界越接近,学生为真实世界所作的准备越充分。同时,让学生了解服务的方法、服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活动要求。最后,选定服务主题。根据学校所能提供的资源、社区的需求和学生的意愿和能力,由学生个人或集体来确定活动的主题,使学生选择的主题与学科内容结合,采取合科或单科的方式开展活动。 (二)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方案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服务活动目的和目标。制定服务活动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整个项目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确定目的和目标最好由教师、学生和社区机构三者共同商定。2.确定服务活动项目与所学课程和课程标准的关系。在服务活动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体现课程标准:一种是先确定必须达到的标准,然后根据标准来设定计划;另一种是先设计项目,然后与课程标准对照,选择与项目相符合的标准。3.教师、社区人士与学生共同参与。制定计划要由社区人员、教师和班级中的学生共同参与,以便社区团体、机构以及学校方面做出安排。 (三)活动实施 行动和反思是服务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其在服务活动中呈现循环往复的关系:反思——行动——反思。行动是指在实践中运用社区服务活动的相关理论研究结果反思应该在活动过程中定期进行,让学生在可以安排的时间里深层次地理解服务的经验。反思的核心问题是服务和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方式。 (四)活动评价 对公民教育服务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非常重要。服务活动的评价可以采取两种评价方式:一种是侧重过程的评价,也称形成性评价,主要目的是检验服务活动计划实施过程的优缺点以及学习参与者的表现。另一种是结果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主要是以服务活动的成果作为评价对象,来检验服务活动的实施结果是否符合原先的目标,并提出建议,作为制定后续计划的参考。 六、课程意义 考察国内外的公民教育的历史,公民教育课程有三种形态:独立课程、渗透型课程、综合课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公民教育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将公民教育理念渗透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中;开发校本课程。如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推出的《新公民读本》,它是一种选修课程;江苏等省实施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一种课外活动;中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涉及公民教育,但没有鲜明地提出公民教育的目标。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是借鉴国内外的公民教育理论和经验,尝试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板块之一的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将公民教育的理念融人这一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之中,以主题活动的形式体现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公民意识教育,将它打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民教育课程。它适应了国际公民教育趋势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也弥补了我国社会课只重视知识传授,而不注重行为训练的弊端,从而尝试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公民教育课程。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意义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涵丰富,包括内容广泛,美术作品也是其资源之一。本文结合美术作品特有的形象、直观等特点,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研究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义。 关键词: 美术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意义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需求正不断发生着变化,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发掘和更新更多有效的资源来开展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更好地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包含的内容广泛,人文历史、自然景观、音乐美术等都可以列入其范畴,本文所研究的美术作品就可以作为其资源之一。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领导人们开展反帝、反封建等斗争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利用美术作品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等方面就是其成功经验之一。因此,从艺术的角度研究和借鉴一些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来指导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必要的。 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多见于一些专著的部分章节和一些学术期刊论文之中。专著类如张耀灿等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中第四章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问题。陈万柏、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中的第三章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仓道来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第三章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导航功能”、“认识功能”、“保障功能”、“育人功能”。张耀灿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第三章中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但是单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著还比较少。相关的“功能研究”有一些,如王仕民著《德育功能论》,以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了德育功能问题。李辽宁著《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傅维利著《教育功能论》,是以“教育功能”为主题的研究专著等。期刊论文类,大部分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德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功能”等为主题的研究论文。而关于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就更少了。如专著湖北美术学院的吴继金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美术运动研究》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美术战线在整个无产阶级文艺战线中的重要地位及在革命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但对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还不具体,不深刻。 2 美术作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意义 2.1 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深入发展。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发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向各个不同领域深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是教育者为实现教育目的运用各种因素的总和。只有不断地开发和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地效果。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已有许多分支学科,如《思想工作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等,都是专家们在这个学科的不同领域中,长期坚持不断地深入研究、探索的结果。 2.2 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有益补充。这是因为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向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并可以充分展示出其形象、直观等特点,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比文字,比诗歌,更能直接的传达感情和内容,具有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3 美术作品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实指导作用 3.1 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能有助于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美术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主要是利用优秀的美术作品来美化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用美的客观形象来引导受教育者,提高其综合素质。而利用美术作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把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教育者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与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即将教育内容由抽象化转变为形象化,能有效地激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兴趣,吸引受教育者参与学习过程,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 3.2 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能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美术作品能够将抽象的信息形象直观的反映出来,让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借助美术作品,人们将生活中大量的有关信息资源精选出有针对性的事实材料和典型事例,将其绘制成优美的教育图画,以备观赏,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自身综合素质,帮助其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美术作品信息传播覆盖面广,受众面多,就算一字不识的人看到具体形象的美术作品,他(她)都能够了解它,能懂得或看得出它所表达的意思,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人群,从而丰富了人们的信息资源和视野,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教育空间。 3.3 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能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在利用美术作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美术作品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不自不觉地过程中,给受教育者一种美的熏陶,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得到塑造,审美品位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其积极向上、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入美术作品,使理性的灌输变成形象的陶冶,无疑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3.4 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能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教育氛围是一个隐性教育因素,它对受教育者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教育氛围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开展。而优秀的美术作品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有重要作用,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影响。在这种氛围中,美术作品能激发受教育者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教育者的引导,使受教育者领悟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达到受教育的效果。因此,优秀的美术作品有利于营造健康、有益的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3.5 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能有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教育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这里的“不教育”就是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因此,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利用美术作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实也是一个艺术欣赏的审美教育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交互式的过程,它需要受教育者首先欣赏美术作品,才能发挥作用,而受教育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她)的思想是不可能被控制的,也就是说他(她)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有可能是走马观花式的一扫而过,也有可能对钟情于某一幅作品而细细观赏,但无论哪种情况,他(她)都会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衡量自己所欣赏的每一幅作品,即有可能因为自己的思想感情、人生经历与之产生碰撞而产生共鸣,也可能因为自己的思想感情、人生经历与之存在差异而产生感悟,使受教育者在欣赏作品过程中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对其行为和态度发生作用。因此,美术作品的鉴赏可以说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还需要教育者引导得当,这种作用就会是积极的,就能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自我教育的目的。因此,利用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能够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未发表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转让的著作权悖论及其解决 【摘 要】本文以未发表美术作品为例,分析著作权权利转让导致的继受人权利行使和原发表权之间的冲突,从权利位阶的角度阐明发表权附随展览权转移观点的不合理性,并尝试阐明在保护原始著作权人和著作权交易秩序的基础上的有条件默示许可之观点。 【关键词】著作权;冲突;知识产权及相关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的规定,作者享有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而在对著作权的继受取得进行讨论的同时,《著作权法》第十八条规定“美术等作品原件的所有权转移,不视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但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从狭义的文义解释的角度而言,即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导致展览权的连带转移,但是并不意味着除展览权以外的发表权、保持作品完整权等人身和财产权利的转移。 然而,从《著作权》法中的展览权,即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行为。“公开”这一对展览方式的界定,实质上使社会不特定公众获得了接近该作品的机会。仅从获得的可能性上而言,其实为行使首次将作品公之于众的权利,即原作者的发表权。 由此,仅从文义解释出发,未发表美术作品原件转让后,原件所有权人的首次公开展览的行为不可避免的侵犯原著作权人依法未发生转移的发表权,受让人所获得的展览权本身是不完整的也是存在瑕疵的。 当前,学界针对此著作权法立法上的悖论主要的解释方式有以下三种:第一种,认为发表权通常不能单独行使,需要与其他某种著作财产权一起行使,故而将未发表的美术作品或者摄影作品的原件转让,同意将未发表的作品摄制成电影,将未发表作品的著作财产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进行转让的,均视为转让的同时将原作者的发表权连带进行转让。但是,在我们所讨论的未发表作品原件转让的悖论中,至少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发表权与展览权,到底谁是上位的著作权法上的权利概念”的问题,发表权作为一种重要的人身权利,到底是否应该伴随原件展览权的转移而发生转移,目前尚且存在很大的争议。 第二种观点认为,未发表美术作品原件的转移,应当依照《著作权法》的规定进行严格的文义解释,即转让的权利仅限于展览权,而不应该包括发表权本身。 原件所有人行使首次发表权应当征得原著作权人的许可或者同意。发表权作为一种人身权,应该在整个著作权法的权利体系里属于更加上位的概念,其伴随展览权发生转移是不科学的。其次,如若默认发表权伴随著作权发生转移,势必是对著作权法第十八条的扩大解释,且这种扩大解释实际上是对原著作权人的发表权进行了限制,这种不利于权利人的扩大解释在解释的情况下应当慎重,且当在文义解释的基础上进行而不可跨越顺序。 但是,第二种观点在保障受让人利益方面就显得有点单薄,倘若受让人行使首次展览权需要征得原著作权人的同意,无异于使其的展览权存在先天的瑕疵,且存在原著作权人滥用权利不予许可的情况,甚至要受让人已支付原件合理对价的情况下要求受让人就其首次展览获得发表权许可再次支付对价。这显然是让原件受让人承受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第三种,在对受让人的救济上也存在基本的矛盾,甚至会出现救济无门的情况。这种情况只能在购买原件时就发表权专门在合同中写明,通过追究原著作权人的违约责任进行救济,而实际情况多是双方基于信任并无合同存在,且就算是纯粹的原件买卖,也存在受让人在购买美术作品后一段时间临时起意要进行展览的情况,就算是一开始就准备购买作品进行展览的,也很难在未约定发表权的情况下就此争议主张原作者存在根本违约而解除合同。因单纯的动机不可实现一般不足以支撑根本违约的解约要求。买受方购买美术作品的主要目的也在于获得原件所有权,而不应以无法获得完整展览权为由解除合同,这也是维护社会基本买卖秩序的需要。 从以上的基本观点看,双方的主张均有原因却又无法完全概括,因而从笔者亦主张的第三种分类讨论的解释方式中可以获得一定合理性。从社会具体情况而谈,很多美术作品原物所有权的转移是基于好意施惠行为的赠与行为,对于此种行为应当认为原著作权人在主观上并没有允许其公开或者展览的意思,因而在将所获赠与的作品展览时,应当征求原著作权人的许可。 对于基于双方特殊关系而导致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作品所有权转让时,我们认为发表权与所有权均发生转移,受让人可以不经过原著作权人同意行使展览权,但是原著作权人可以享有从展览中获得不超过转让价格与当时市场价格之差的归入收益。但是,为限制这种收益归入权的滥用,应对作者转让作品时的主观状态进行限缩,仅限于处于双方特殊关系而导致的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的情况。 对于双方以市场价格转让或非基于特殊关系的低价转让时,可以认为该对价包括两部分:原件所有权(展览权)转让的对价与获得发表权许可的对价,此时不应该作发表权伴随展览权转移的解释,而应该作一并同时转让的解释,支付的对价是两者独立的对价。这样就突破了两者到底何种权利是第一位的矛盾,在基于权利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至于非基于特殊关系的解释,我们一般主张该关系系指作者与受让人之间存在友谊、亲属关系等足以影响受让价格的关系,若因欺诈、胁迫、乘人之危导致的不合理低价,应当以可撤销合同解释而不再在此讨论。 然而第三种主张也存在基本的问题:首先,以作者与受让人之间就作品所有权转让达成合意的动机作为划分标准,本身即是不稳定也不科学的。其次,就特殊关系的界定上仍存在很大的模糊性,而对其外延与内涵的准确化列举亦不太可能。最后,对什么是明显不合理的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进行判断仍缺乏可操作性,即使参考民法中的第三人撤销权中不合理低价的标准,也会存在无形资产评估的不确定性的问题,所以就这个问题仍待于学界的深入讨论。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三步曲”拓展经典美术作品教学 摘 要:在经典美术作品教学中,幼儿教师要培养孩子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使其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通过探索和实践,我对经典美术作品教学步骤提出了“读―说―画”三步曲,经过孩子“读”画、“说”画、“画”画,建立起大师作品和孩子情感交流的桥梁,唤起幼儿无限的想象力和对美的感受力。 关键词:“读”画 “说”画 “画”画 一、“读”画,读出大师的艺术情感 培养孩子的艺术感受力,需要让孩子与经典美术作品生活在一起,使其成为生活中的朋友,见面点点头,走过回回头,这样孩子与美的作品接触多了,起点也就高了,对美的视觉体验和选择也会更敏感。 在经典美术作品库中,每幅作品都有着自身的艺术独特性,要么侧重于色彩,要么侧重于线条,亦或是构图和情感等等方面。因此,我们在选择作品时要巧妙地引导幼儿来“读”画。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梦》时,播放背景音乐《舒伯特小夜曲》,请孩子闭上眼睛,把自己假想为画中的妈妈,然后跟着老师说的话展开想象:“我躺在软软的沙发上……我很放松……我做了个梦……我梦见了……”通过这样的感受,孩子可以较快地进入角色,从而较快地理解作品。在欣赏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时,孩子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感受人物的心情,从人物的所处的环境和色调、构图等方面感受作品的意蕴。 相信通过对各位大师名画的欣赏,超越了时间的距离,孩子们能与大师们的作品进行交流,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对大师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说”画,说出自己的艺术体验 1.我看到:这是最直观的感受,是视觉上的欣赏。主要引导孩子观察作品画面,从画面表现的景物、构图、主要的色彩、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等方面引导孩子整体了解作品,并有意识地观摩画面细节。 在欣赏《大碗岛的星期天》的时候,教师指出的主要问题是:“你看到了什么?”“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样的姿态?”“你能猜出他们在什么地方吗?” “从画画上你能看出这是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吗?” 在幼儿描述阶段,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讲述,让幼儿充分表达。只有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可以用启发、提问的方式给予启迪,引导他们观察、想象并进一步地陈述清楚。 2.我觉得:从直观引申到理解,分析视觉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我感觉到、我好想听到、我可以闻到等适合孩子心理特点的形式带领孩子走进作品,加深幼儿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这一阶段也是教师指导的关键阶段。教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浅显而简明的描述也可以自己用启发诱导性的语言,引导幼儿反复多次地深入感知、体验作品,让幼儿真正地理解这些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 3.我想到:结合观察体会,表达所思所想,也是审美判断形成阶段,这是活动的难点。 以《大碗岛的星期天》为例,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觉得这幅画美吗?”“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你看了这幅画后,有什么感觉?”“这幅画在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为什么?”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注意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想法,尊重每一位孩子的观点,对有困难的孩子需要给予适时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还要为孩子语言表达搭建“基石”,让孩子有话说、能说好。 三、“画”画,画出自己的艺术感受 幼儿在欣赏之后不可能按照原画画下来。因此,我们要合理引导幼儿观察作品的构图、色彩等,感受其中的意韵,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1.将难点前置:有些作品内容复杂,在一个活动中进行全面的创作难度较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技能掌握水平,将内容分段,使创作的指向性更明确。 2.改变创作形式和作画对象:在欣赏过程中,有些作品深受幼儿的喜爱,但拘泥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无法创作,为满足幼儿的需要,我们可以利用改变操作材料的形式,从另一途径帮助幼儿完成创作。 在欣赏梵高的《星月夜》,教师可以将画面进行分割,分成孩子人数的份数,每个孩子拿着原图上的一张纸片,模仿大师的笔触重现经典,最后作品的呈现就是另一幅孩子的“星月夜”,虽没有大师一样精致的笔触、细腻的情感但却有着孩子更灵动、更稚嫩的向大师致敬的精神。就是这样简单的操作过程,不仅让孩子感受了快乐,更是拉近了孩子与大师间的距离,这仅仅是源于简单地改变了创作形式和创作对象。 3.游戏化的作画过程:我们在创作活动中更注重孩子感受的过程,用孩子喜欢的能接受的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和体验,这样的创作方式非游戏莫属。因此,让孩子和艺术玩玩花样成为了课题研究的“新宠”。 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经典美术作品教学旨在让幼儿感受作品与激发幼儿因欣赏而激起的创作欲望,鼓励幼儿敢于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想,看到别人视而不见的事物,去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创新能力,从而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江苏省无锡市爱尔艺术幼儿园)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谈谈“中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摘要: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既要体现整体性、基础性,又要体现适应性、现实性、超前性,还要以“美”育“德”,以“美”育“智”,以“特色”促“全面”。教师不但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和艺术素养。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作品;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从事教育行业多年,往往有人说美术最重要的是动手能力,有些人说是开发想象力,也有些人认为美术就是一门闲来无事,用来消遣的课程,家长不重视,学生也忽视。笔者与大家所要分享的是中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能力的重要性。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从课程的结构开始,美术课程归类为欣赏、设计、动手,其中欣赏是每册课本的首篇,意在表达从欣赏开始一堂课。在欣赏的作品中,有国外的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椅中圣母》,也有国内的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那么,怎样从这些作品中来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当然必须先从教师入手。如果只是教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不管怎么样也只会是二流教师。具体来讲,笔者认为,青少年的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感知能力,也就是说青少年的美术教育是美育,其目的不是创造出几个专业的技术人员、机械的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拥有美感的,并且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然而,所谓的美感就是拥有较好的欣赏力,由此可见,欣赏力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入手,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首先会遇见一些事物,并且对这些事物会有一个基本的画面视觉印象,紧接着会对事物进行判断,那么,这个判断来自于本身对事物欣赏能力的强弱,如果连基本的构图都不明白的话,何谈美感,所以,不管身边遇见多少美的事物,不管作品有多么的动人心弦,都只会是过眼云烟。可见一个欣赏都不会的人,那么,就会丧失一个人基本的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的权利。 欣赏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问,欣赏是什么?它是一门了解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的一堂历史课。不管是一幅作品也好,一个建筑也罢,就算是一条河流,也会有它的故事,它的背景。例如,达芬奇为了把人体结构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去学习了人体医学,夸张到对人体身上的每个血管分布了如指掌。所以,提升中学生的欣赏能力,不但可以提升教师的素养,更能提升学生发现美的认知能力,同时体验美,并且感受美。在生动化、艺术化的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在培养学生对每个事物都会多问一个为什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强调去探索知识,强调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因此,呼吁家长、教师、学生,都要共同重视起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不要简单地认为欣赏只是消遣时间! 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欣赏教学特有的魅力,使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与中学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要使兴趣转化为情感态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突出特色,激趣引入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情境,形成学习、娱乐交融的课堂气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美术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辅助教学,如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播放作品,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播放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音乐,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一些建筑、雕塑、博物馆、展览馆等,把课堂放在教室以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氛围会更加浓厚。总而言之,教师只有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感受情境,自主探索,妙趣横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分析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或抽象派、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时,可具体地分析其作品对当时的贡献和后世的影响,也可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所表述的故事情节以及对画家的轶事、生活史作映衬、渲染,以求得到诙谐或催人奋进的震颤。教师在分析作品时,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去分析,显然,学生不喜欢听,而应从作品的“情节”入手。心理学研究认为这是人的一种求知需要,因为故事中有情节性、猜想性、神秘性,十分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如在讲关于梵高的画时,不妨带一些关于这位大画家的奇闻轶事,让学生亲自去体味画家的生活背景。所以,采取这种方法欣赏,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集体展评,活动延伸,涉笔成趣 变“课本教学生”为“学生问课本”,长此以往,使学生形成了“凡是课本上的都是正确的,不可更改”的思想,这种思想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思维与想象,就必须扭转学生的这种观念,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是完全正常的,要敢于否定才能敢于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各抒己见。“教学是一种旨在引起师生之间互感互动的系统活动。”教学中,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次精确的示范,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导入,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短暂关注和学习激情,而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则必须有长久而系统的计划。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采用能使学生快乐,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长久而不间断的鼓励、诱导,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并能长久保持下去。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二中 342800)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美术作品在建筑装饰中的作用浅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脚步不断加快,人们对建筑艺术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其能够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对建筑工程的美观度以及建筑工程的审美意义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正因为如此,装饰艺术目前也成为建筑工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能够确保建筑工程的装饰施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加大对建筑中装饰艺术的研究力度不容忽视。 【关键词】美术作品;建筑装饰;作用;浅析 前言: 建筑与装饰二者相辅相成,在受众的视线之中展现的是一幅整体的建筑艺术。建筑与装饰艺术能够使人们在观赏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启发和深刻的历史意境。人们可以在对建筑艺术的审美过程中尽情地享受其特有的艺术美所带来的愉悦之感。一个卓越的建筑总是和装饰艺术紧密相联,并且,它代表着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它必须具有其自身的艺术特色,其强大的艺术魅力足以使人们一眼望去便顿生敬意,并受到强烈的震撼。建筑艺术与装饰艺术密不可分,我们在观赏建筑美带来的喜悦和快感的同时,也会被建筑装饰丰富细致的美感所折服。 1.美术作品在人们生活中产生的效果 1.1中国书法、绘画作品从原始符号到甲骨文,从原始洞画到水墨山水,是世界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是具有中华特色的,是中华民族的艺术语言,是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法比拟的。在对室内装饰的书画艺术品的欣赏过程中,通过作品的画面来表现出特殊的效果,以及诗词文赋的意境,使作品与欣赏者之间能够产生心灵沟通,形成一定感觉上的自然空间。这就是书画作品在室内装饰中的视觉效力。 1.2不论你是在经过一天的劳碌,还是在家休息的时候,又或者是在朋友家做客的时候,欣赏着眼前的书画作品,你的思想和情感都会或多或少的,因眼前的画面而受到一定的影响,或是悟道或是放松。久而久之就会因对书画艺术品的欣赏,增添不少相关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的知识,就会从一种单纯的精神释放,达到一种审美素质的提升。试想,这是一个多么神奇而有趣的过程。由于这些美术作品装饰的存在,其所产生的特定形式和秩序,揭示了建筑风格的类型特征,同时对文化环境、城市建设和发展也产生深刻的影响。 2.美术作品在建筑装饰中的作用 2.1中国的书画作品在用于建筑装饰中,像装裱工艺精良的大幅作品可以装饰在墙壁上(可以根据墙壁的大小),较小的书画作品则可以装框摆放在床头或书桌上,作为装饰,而传统杆轴式装裱的书画作品,要依据锦、绫、纸等材料的色彩与作品的颜色,协调搭配,在室内空间中,起到相互呼应、相互衬托的作用,有时装饰艺术甚至成为整个时代艺术的中心。还要注意的是,如果整个装饰空间风格趋于现代化,使用的书画作品最好选用前卫、现代感强的,而风格趋于传统中式的室内空间,最好选用传统卷轴的书画作品。 2.2近几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室内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人们对于美化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于是室内装饰也成为了一种社会流行,对于室内装饰有着重要作用的艺术品也同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内装饰的作用,有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大面积的填空补白、转角处的过渡衔接、线型构件的起头煞尾和建筑构件的美化加工等,都要求用装饰来丰富建筑造型以前人们对于室内装饰,更注重它的实用功能,忽视它的装饰功能,随着人们对审美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居室除了要求舒适更要求美观,室内装饰的装饰作用更加突出体现出来。 2.3壁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它特有的形式和美装饰着人们的生活和空间。从远古的岩画到现代的装饰壁画,还有应用最广的陶瓷壁画,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陶瓷壁画强度高、易加工而且耐腐蚀还防水,好处多多,并且有非常好的视觉效果,就逐渐的把它大量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了。在室内装饰中,陶壁画也越来越多的被使用,是装饰室内空间的重要美术作品之一。例如: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场所环境中,如果有一副视觉效果和寓意非常好的陶壁画做装饰,对环境气氛的提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一副好的符合大众审美需要的陶壁画,可以提高环境氛围,和谐气氛,促进人们精神发展,以达到质的飞跃。这种功能可以加深人们对建筑主题的认识,也使建筑的品格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中得到一定的升华。 2.4美术作品作为建筑装饰,除了可以装饰内部空间,还可以分割和创造内部空间,并且能充分体现出,每一个空间局部的功能。随着国际主义风格在建筑装饰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人们对此类装饰风格也开始厌倦起来。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设计师们结合当前建筑装饰现状,推出了“波普设计”。该设计将色彩与装饰重新运用起来,主张利用装饰的手法达到视觉审美的效果,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由此可见,在未来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建筑装饰风格会不断在现代建筑抽象装饰语言基础上加入古典建筑装饰语言,形成既现代又古典,既有时代感,又有人情味的演变后的装饰语言。 2.5雕塑作品,作为建筑内部装饰,是有它独特的装饰空间地位的。雕塑作品在建筑装饰中,主要指那种三维立体形式的美术作品。在美术中,线条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一种视觉艺术形象的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实用,还是装饰,作为美术作品都应具有这一特性,而作为建筑装饰的雕塑,则是展现这一视觉效果特性的典范。雕塑作品,既能装饰环境又能起到空间过渡和分割的作用。作为建筑装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雕塑作品,有价格低廉,工艺精美的,由树脂塑造的雕塑模型和砂岩雕塑模型,还有做工精细,用料上乘,价格也昂贵的木雕,石雕等,多种选择,总有一款适合您的室内空间。建筑装饰中的雕刻、纹饰、色彩、线脚以及构件排列、组合的秩序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判断和理解建筑的风格、类型和文化内涵的重要信息,人们的社会意识、信念和价值观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而得到具体的体现,在现代的建筑环境中,建筑与雕塑之间的界限有时人们分的不是十分清楚。而利用雕塑就可以装饰建筑的空间,又可以分割和创造出新的视觉空间,也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美术作品装饰。 2.6在建筑工程装饰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面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的功能需求的时候,必须要对建筑的装饰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将风格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相结合,从而使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以此来满足人们对建筑工程装饰艺术的根本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当前建筑装饰艺术进行创新,相关设计者必须立足于各自的民族、文化根基,并广取博收、借鉴创新,这样的设计才具有生命力,才能不断发展,才能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如果不注重历史,不注重文化内涵,不注重建筑实体的保护,其建筑装饰设计就可能破坏建筑的整体性、协调性,就会产生副作用。 结束语 一个和谐的建筑内部空间,需要有一幅或多幅好的美术作品作装饰,同样好的优秀的美术作品要陈列在合理的建筑内部空间中,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装饰和审美功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协调,另外,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装饰品味,还取决于居住者的欣赏和审美品味。总之,美术作品作为建筑内部装饰,越来越被现代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其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它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看好。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审美素质,就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室内装饰做起。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利用中职学生的美术作品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研究 摘 要:在中职学校美术专业课程中,利用学生的美术作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学生作品的示范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评价学生作品,鼓励其创新;利用学生作品美化校园,调动学生主动性;参加各类竞赛,激励学生挑战自我;结合专业特点,利用商业模式促进学生进步。 关键词:美术作品;学习积极性;平台;激励 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的美术作品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创新力是惊人的,美术教师也在努力发掘这种能力,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同时,也是教育资源。学生的美术作品如果能利用好,将会给美术专业教学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利用优秀学生作品当示范,提升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会利用范画或者优秀的案例作为讲解的例子,但离学生实际太远。学生也会因为差距太大而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利用学生自己的优秀作品来做示范。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的落差,又贴近了他们的需求。在学生当中表扬学生,无疑给了被表扬的学生很大的鼓舞。在“美术基础――色彩”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相机收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步骤,将这些画面进行记录加以整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比和分析,学生也能找出自己的一些不足。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屏幕时,心情激动,自信心更足了,会更加努力地去对待每一次作业。学生作品是很好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也易于接受,能产生共鸣;教师也易于获得此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正确评价学生作品,激励学生创新 在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受到鼓励的较少,受到批评的较多。在作品评价中,除了教师的评价,更多的是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将评价变为多元化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在自评时,把自己在完成作品过程中的精彩与大家分享,也可以把困难提出来,让别的同学来思考。在互评时,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提出看法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反思。在交流过程中,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色彩教学中,把学生的作业都贴在画室墙上,让每一位学生观看,并选出五幅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在作品上打勾,最后看看哪些作品上的勾最多,让作者先来自评优点和缺点,再让别的同学来评价。有些作品可能会没有一个勾,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给予鼓励,哪怕画面中有一个闪光点也要对学生提出表扬。在每次的作业展示中,既要展出画面很完美的作品,又要展出某一方面处理得比较好的作品,更要选出许多有个性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对于能超越自我、有新意的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正是在这种崇尚创新的评价标准的引导下,学生变得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三、提供平台展示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 作品展示对中职学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他们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关注以及家长的关注。展示了作品的同学希望能有下次展示,没有展示出的同学希望能有机会。对于学生作品的展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教室和画室的墙壁上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每人划定一块地方的“圈地运动”,让每一位学生把一段时间以来自认为最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展示优秀学生的作品,也可以发现其他学生的闪光点。 (2)利用学校活动进行集中展示。在学校,经常会有各种技能节、校庆、毕业晚会等大型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全校师生、校友和学生家长,是一个比教室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观众更多。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能够被全校师生、校友和家长看见时,心里得到了满足,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激发了他们对专业课程的热爱。 (3)利用社会资源展示。市里图书馆会提供为期一个月的展位给市直属中职学校展示师生优秀美术作品。这个平台相对学校来说要大很多,能够在这样的场合中展示作品对学生来说得到的赞赏会更多。此外,如文化广场、学生艺术嘉年华、人民公园等这些地方都是一些很好的展示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作品展示,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品都能得到大家的赞赏。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了学生学好美术专业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利用学生美术作品装饰校园 可以利用学生的美术作品来装饰学校环境,提升学校的艺术氛围。在教学中,可以收集学生的优秀作品,包括素描、水粉画、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装饰画、书法、油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艺术作品,装裱后,挂在走廊、办公室、会议室等地方。这些作品来源于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深受学生的喜欢,能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在学校环境的布置中,学生作品也是彰显艺术特色的重要手段,可以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的熏陶。这样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也深受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赞赏。 五、通过参加竞赛,激励学生挑战自我 “普通高中有高考,中职学校有竞赛。”各种竞赛给了中职学校很大的展示空间。有关绘画和设计类的比赛活动现在也是越来越多。笔者也非常注重让学生参与合适的比赛,并且把竞赛带入课堂教学,以竞赛作为一个杠杆来撬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美术基础――色彩”教学过程中,把“美丽的家园”主题绘画比赛的内容融入其中,鼓励学生尝试用各种绘画材料进行创作,学生突破了传统的水粉,最后上交的作品中有彩色铅笔、水彩、蜡笔、色粉等不同形式的作品。除了传统的绘画比赛外,很多设计招标的任务,学生也可以参加。如标志设计、插画设计等社会竞赛或投标项目,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参加各种竞赛,激励学生的创作灵感,也激励着教师指导学生的创作热情。而学生对于能参与比赛是一种鼓励,获奖更是一种更大的激励。 六、引进商业模式促进学生进步 学生优秀的美术设计作品是有一定的美学欣赏价值的,在学生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学生的智慧和汗水。通过商业运作,把学生的努力成果,转化成为一定的经济价值。既可以帮助学生赚取一定的材料损耗费,也可以培养学生自力更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直接的经济利益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树立学生的信心。根据所在学校的情况,在教学中采取以下一些做法。 (1)针对学校内部的需求,组织策划活动,用学生的美术设计作品创造经济价值。可以在学校技能节、校庆等活动日,在活动现场组织学生作品拍卖会,把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在全校师生面前拍卖。在笔者学校,就曾拍卖过学生的油画作品,还被校长买走,并且挂在了自己办公室,校长还以此为骄傲向外校嘉宾介绍学生的画。也曾有一批优秀的立体构成作品,被很多老师和学生买走当装饰品摆设。教师也可以和学校沟通,将学校的部分宣传制作融入到课堂,作为学习项目交给学生训练,选择优秀的作品交付学校使用,学生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笔者曾在“POP手绘广告”中带领学生完成了学校二十张150cm×80cm的手绘海报,海报每张80元。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一个小组完成一到两张。虽然只有100多元,但是对于学生的鼓励是非同小可的。曾看到学生这样评价说:“虽然只赚到几十块,但是是第一次凭自己的专业赚取的,真棒。” (2)面对社会承接学生可以完成的设计任务。这样的做法,不但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基础,而且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能力去辅导。当学生在学校能够完成社会的一些设计时,学生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讲解这样的商业案例时,也可以从纯理论的讲解延伸到实际案例制作。 七、结束语 总之,在中职学校,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美术作品这一资源,让它服务于美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增光添色,也能够为学生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学生个体发展 摘 要 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精心创造的精神产品,蕴含丰富的思想认知和人生感悟,体现着艺术家的普世性人文情怀,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开展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活动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有目的地实施美术作品欣赏教育,充分利用美术欣赏活动,挖掘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能够使学生在美术接受过程中产生美好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个体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完善人格,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关键词 美术作品 审美价值 学生个体发展 1 美育与美术作品欣赏 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把美育定义为“用人类创造的美――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美术教育尤其是美术欣赏活动在美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个体艺术素质,提高个体审美能力、启迪心智并激发美好情感,提高人文素养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功能。作为教育工作者,人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美育的角色。 艺术以情动人,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主动面对社会生活、宇宙人生的深切思考与探求,体现着艺术家的普世性人文情怀,是精神的劳动产品,有着深刻的审美价值。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讲,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在感染人、影响人的过程中发挥其社会价值,希望通过他们的作品启迪人们的心智,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他们用艺术参与社会改造与建设的目的。 2 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之于学生个体发展 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美术的本质体现,是美术存在合理性的必然。从价值层面来讲,“价值是一定事物体现在对一定人和社会关系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意义的特殊社会规定。”任何事物和文化现象之所以存在正是在于其价值,美术亦然。每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都蕴含丰厚的文化根因,都是特殊时代背景下人类精神折射的物化。一般地说,任何一件优秀美术作品的存在正是由于其社会审美价值所决定的。 当下,学校美术教学呈现出鲜明的人文特性,美术课程的实施尤其是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活动开展的意义在于它把健全和完善人格放在首位,它关注在教育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和谐全面地得到发展。优秀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体现出积极的人生理想与追求、终极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以及超然的自我实现与超越等方面,将人类社会元价值置于核心位置,并进行合规律与合目的的表述,对学生文化观念的形成和伦理道德的规导起着浸润和影响作用。发挥好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必将积极作用于学生个体发展。 教师在美术课上应充分挖掘和发挥好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人文特质和人文精神。 挖掘和发挥好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不要仅仅局限于作品内容或形式要素本身,要在课堂上使学生在对作品或艺术家充分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到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影响。通过挖掘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实施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文化积淀,使他们产生人类文明感和社会历史感。 挖掘和发挥好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塑造学生的人文特质。优秀美术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这些优秀作品都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美术欣赏课在引导学生接触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情境、不同视角下产生的美术作品时,既有某一美术样式的独特展示,又有各美术门类在分蘖与综合中形成的文化。挖掘和发挥好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相关艺术语言表述的形成与特殊时代地域的文化、风物等人文特质的关系。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学生面对经典和优秀美术作品的风格特征及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时,都会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文化追求,并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深入到艺术的独特描述与表达之中,从中领会特定情境和文化背景下的精神内核。 挖掘和发挥好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当下开设的美术课程都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认知、情感体验和文化体悟等方面的联系,重视运用优秀而又有代表性作品拓展学生个体的文化视野,突显以人文精神统领美育。教师应采取和组织多样的、生动化的教学活动模式,指导学生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开展学习,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和求知氛围中获得审美认知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美好的追求。 3 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策略 3.1 科学选择代表性优秀美术作品,优化教学组织设计 美术欣赏课所涉及的待选目标庞杂多样,十分广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课本上的内容,需要以教学思路为根据,积极利用现在信息传播途径下广泛的择取相关类比作品,在有效时间里努力使学生“见多”而“识广”。 教学中,教师要理顺思路,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核心脉络,使得学生喜欢欣赏活动,主动参与到美术作品欣赏中来。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多媒体音画设备的合理适度结合与利用则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欣赏罗中立创作的油画作品《父亲》,在这幅超级写实的作品中,艺术形象填满整个画面,画家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随着近几十年的社会巨变,现在的学生很难再见到类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艺术原型形象,也很难体味作者对待艺术原型时的情感,那就需要借助了解相关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也可借助视频内容尽量呈现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整体与局部的循环欣赏,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置身大巴山深处,面对每天亲历的农民生活时的复杂情感,感受到这一艺术形象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百折不屈的精神。 3.2 合理融入民族和地方文化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储量 作为美术欣赏对象的美术作品,其艺术样式和形式多样,包含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等各个门类,蕴藏着人类文明的创造。在美术欣赏课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还要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有更深入的思考。比如,在进行剪纸欣赏时,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将本地的民间剪纸作品引入课堂,并进一步成立地方民间艺术调查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考察、收集资料。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土民间艺术的历史传统、现实状况和艺术成就,学会珍惜、保护和传承。 3.3 传递艺术家人格魅力,加强道德情操浸润 如前所述,美术家在艺术活动中塑造美、表现美、传达美的过程,是超越自我追求完美的过程。美术家正是因为具有对社会生活深刻的理解与体认,才有可能对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进行加工和提炼,从而塑造艺术形象,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俄国著名画家列宾为了描绘沙皇统治下俄国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两度到伏尔加去,深入纤夫生活中间,熟悉并了解他们的生活真实,描绘出的纤夫形象既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压迫的人,又是具有坚强毅力的强者,表现了真实生存空间劳动人民的强大精神和力量。 我国著名画家蒋兆和先生,忠于社会的苦难,具备伟大艺术家所共有的真诚品质。他创作的作品《流民图》(如图1),每个艺术形象具体、真实、深刻,全画通过对100多个难民形象的深入描绘,以躲避轰炸的中心情节点出了时代背景和战争根源,直指日本侵略者对丧尽天良的罪行,具有深沉、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史诗一般的震撼力量。《流民图》像是一首泣血的悲歌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史诗,体现了深沉的情感。 艺术家的普世性人文情怀是贯穿于艺术审美价值中最核心的主线,体现在关注现实人生并不断探求人类的终极命运上,又始终以追求人类幸福为宗旨。“从维护个人尊严和自由,到关注人类平等权益;从针对人生的现实关注,到展望人类前景的终极关怀;因而成为人性发展的普世性需求。”优秀的美术作品就是这样折射生活,给人以教育。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介于学生的可塑性,要因时因地因内容制宜,科学组织,既要梳理社会历史状况、文化观念、艺术思潮等内容,也要对艺术家的人格进行把握,挖掘和利用作品中的情感力量,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用艺术魅力来影响和导引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品质人格。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在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实际,用心挖掘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发挥好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渗透品德教育于美术学科教学中。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于日常中潜移默化,真正做到“育人为本”,使德育理念落到小处、实处和细处。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关于美术作品经济价值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艺术品投资在现代社会无疑已成为继股票、房地产投资之外的又一大热门投资领域,而艺术作品中最大门类的是美术作品,因美术作品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因此单一的市场交易价格并不能完全代表其文化和艺术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影响美术作品经济价值的因素很多。本文试从美术作品的特殊属性、美术作品的经济价值实现途径及影响美术作品经济价值的因素三个方面来探究这一问题。 关键词:美术作品;经济价值;影响因素 一、美术作品作为一种商品的特殊性 美术作品是文化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具的特殊商品。美术作品的文化艺术价值在于固定时期的美术作品体现了固定时期特有的审美特点、文化理念及特殊技法和材料,是艺术家自己独特思想感情的传达,这种文化艺术价值具有主体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点,因此美术作品才具有收藏价值和历史价值,从而衔生出经济价值。在经济学中,价值的含义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美术作品是画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作品,因此肯定具有经济价值这是无疑的,但是美术作品的经济价值和普通商品的衡量方式是不同的,因为美术作品是“显形”的美术作品和“无形”的思想价值的结合。美术作品的外在呈现形式包括材料、使用的工具等都是可以转换为经济价格的,但是思想价值有高低之分,而思想价值的高低很难用经济价格去衡量,因此影响美术作品经济价值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而且美术作品的经济价值也很难与其艺术价值划等号,因此,美术作品的这一特殊属性决定了其经济价值的衡量复杂性。 二、美术作品经济价值的实现途径 要研究美术作品的经济价值就必须要知道美术作品经济价值的实现途径有哪些。艺术品的买卖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出现的一种商品交易方式,根据据中国古代美术史料记载,工艺品交易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出现了。发展到汉代已初具形态,即“佣书”“佣画”市场。到了唐代,绘画市场迅速成型。唐代著名艺术理论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有“贞观、开元之代,自古盛时,天子神圣而多才,士人精博而好艺,购求至宝,归之如云”。至明清时期,已经有明确的艺术市场交易规则。当今,很多人都热衷于收藏书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的大中型城市都有了出售中国现代画家作品的画廊、拍卖行及文物艺术品市场等,因此美术作品往往在这些艺术机构中流通,在流通中实现了其经济价值。 三、影响美术作品经济价值的影响因素 早在隋唐时期,张彦远即在自己的著作中列出了名家画屏价目表:“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吴道玄,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值金一万五千。”可见即使在隋唐时期,画家的艺术作品已被分成三六九等。但是影响美术作品经济价值的因素有哪些呢,本人试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内因来看,画家的艺术造诣是衡量其作品价格高低的最重要因素。 第一,美术作品的经济价值受画家艺术造诣的影响。美术作品是美术家审美价值、思想价值及技术技巧高低的一个综合反映,而因为画家水平层次不齐,所以作品的价格就出现了高低优劣。从一般情况来看,画家艺术造诣高的,其经济价值也高。如齐白石的作品,可能笔墨纸砚等材料的费用并不高,创作时间也不长,但是为什么他的作品竟能拍得如此高价呢,众所周知,白石老人的艺术造诣也是相当高的。因此从根本上说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是由其艺术价值决定的。 第二,美术作品的经济价值受画家知名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知名度越高,价位就越高。因此,艺术家应积极努力勤奋,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凡高活着时,没有知名度,一张画10法郎都没人要,在悲观绝望中自杀身亡,但他死后三年英国举办了“后期印象派三大画家”的画展,知名度骤然提高,其艺术价值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一张画卖到8250万美元。对凡高来讲,其艺术质量是固有的,不变的,但知名度发生了变化,价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第三,同一画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价格不一。任何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成就都不是一天练就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对艺术的理解及技法的熟练程度都会加深,但是并不是每一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价值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因为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是闪现的、稍纵即逝的也是很珍贵的,而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艺术作品都是画家高度凝结的思想灵感的结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同一画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会体现出价格上的不同。 其次,从外因看。经济环境,投资市场等影响美术作品的经济价值。 第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美术作品的经济价值。中国艺术作品市场繁荣离不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的发展给艺术品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潜力。艺术品的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繁荣的经济、稳定的政治环境会加大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因此会影响艺术品的供求关系,最终会影响美术作品的价格,反之,经济危机、经济萧条的社会环境,美术作品的交易价格也会降低很多。 第二、历史价值影响美术作品的经济价值。一般情况下,历史价值越高,价格便越高,宋瓷就比清代的瓷器价格高,清代瓷器的价格就比当代的瓷器价格要高。判断一件艺术品的价格,要看历史价值,没有历史价值的作品,很难有较高的价位。因此在收藏艺术作品时,要收藏有历史价值的作品,这种作品一般不会贬值,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越大。 第三,偶然性因素。如艺术品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因为艺术品很多都是在拍卖行完成交易的,交易期间避免不了存在因为相互竞争,投资者占有欲一时膨胀会引起非理性交易。特别是被一时炒热的作品,投资者往往会忽略了其实际的艺术价值,将艺术作品推向了虚高的价位。 第四,美术品的经济价值夹杂着者众多的利益关系。因为现代绘画作品的价格影响因素非常复杂,交易一件美术作品需要诸如美术评论家、交易机构及投资者各方面的利益,因此绘画艺术品的价格并不一定与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相符。有时显得过高,有时又显得过低。有些美术评论家和投资者刻意炒作,哄抬价格,使得原本名不见经传、艺术价值低的作品,会突然卖出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价格,但实际上大多数作品往往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四、小结 美术作品作为兼具文化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商品,影响其经济价值的因素很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美术作品的交易中总结出影响其经济价值的共同性和规律性,美术作品作为一种思想和艺术的结晶,用价格很难衡量出其价值,特别是在艺术品投资热的今天,希望艺术家脚踏实地,经营者、投资者理性投资,规范运营,还艺术品市场一片净土。(作者单位:银川能源学院)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高校美术作品展给高校美术教学带来的意义 摘 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完成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学不该只局限于课堂内,也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而课外美术教学的重要一环就是学生美术作品的展览,通过美术作品展览达到由此及彼的启发式的学习和推进作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高校;美术;作品 什么叫美术作品展览,高校美术作品展览的目的和意义在哪里?我们怎样来看待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的美术作品展览。这些,都是我们高校美术教学的指导性的课题,正确看待它,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显而易见,高校美术作品的展览是某一个学习阶段美术教学成果的一次检阅,美术教育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品是其中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水平的重要体现,进行作品展览,就是把好的有思想的作品拿来互相观摩和学习。时下,美术教育工作者为解决在美术教学中我们遇到的问题而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希望能够摸索出一条有助于美术教育教学的给自己的教学工作带来提高的路子,产生良好的学习和社会效应。毋庸置疑,今天依靠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这样一个学习平台,为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而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学习面和接触面都多了许多选择和参考渠道,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网上浏览作品来达到学习的目的。但是,网上作品和知识的学习也有不足的地方,有些细节和技法的体现还是不是那么的直观,达不到面对面的学习和观摩的效果。我们美术作品展览的优势和优点就是面对面、人对画,直观简便一目了然。美术作品展览可以看见多样的绘画手法和感受芬芳的绘画气息,让作品和观者直接对话,面对面交流。实际上,美术作品展览就像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一支催化剂,可以加速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促进营养的吸收。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观摩中互相学习,提供给学生一个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平台。 因此,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美术作品展览是我们应该提倡的美术教育教学的学习渠道之一。 1 美术作品展览提高学生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说,我们的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术属于视觉艺术,美术作品水平的提高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我们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寻找作品打动人,感动人的形式和内容,展览方式是直观的,作品内容是形象的。我们要通过眼睛来欣赏美术作品,衡量美术作品,借鉴美术作品,从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和创作。因此,作品展览的最一般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和可以相互借鉴的学习环境。学习是内外兼修的提高过程,要有学习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学习要靠我们高校学生自己不断进取产生动力。同时,外部学习环境的存在也是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美术作品展览就是外部学习环境之一,有其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外部学习作用力,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客观促进主观的角色。我们的高校美术教学,书本知识和教学方式往往都是枯燥单一的,缺乏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是一条腿走路。我们要在这条干涸的河流中注入清水,这条河流才会显现出应有的灵气,才是两条腿走路。因此,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完成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学不该只局限于课堂内,也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而课外美术教学的重要一环就是学生美术作品的展览,通过美术作品展览达到由此及彼的启发式的学习和推进作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 2 美术作品展览提高学生作品创作欲望 美术作品的创作是我们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使命之一,举办定期的美术作品展览和开展美术作品创作交流活动。不但可以影响学生提高其创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在使学生在相互观摩中激励学生去创作,去学习,去反思自己作品和别人作品的缺点和优点,达到提高其创作作品的目的。在这样的高校美术作品展览中,作者要么是学生本人要么就是同窗好友,有亲切感,看了会增加了解,拉近距离,促进沟通,切磋技艺、交流经验。一场展览下来,有不足的学生会加倍的反思自我,会找出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我们在作品展览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展览过后,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兴趣更浓了,表现方法也变得更理性了。其实,这不是出现了什么奇迹,也不是什么反常的现象,而是作品展览过后的内外驱动力在起作用。因此,高校美术作品展览这样一个外部学习环境的存在,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意识,反馈教学信息都是不可缺少的。 3 美术作品展览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作品创作水平 美术作品展览,我们要大力提倡和不断实践,其最终和根本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美术作品创作的创造内驱力,焕发学生的想像之河,提高其整体的水平和艺术素质,把握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前沿和新的航向。美术作品展览,并不是单纯的美术作品展览,而是提高人的创作水平的美术作品展览。美术作品展览,可以让学生认识美术作品展览的目的、了解美术作品展览意义、喜欢美术作品展览这样的交流和学习方式,并在相互交流融通的过程中,产生更高的悟性和创造力。这也是我们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它是提高学生艺术创作水准的必由之路。在高校美术作品展览的观摩过程中,学生的交流会激发学生去学习和创作,挖掘自己的内在的艺术创作潜力,这些激发出来的潜力在下一次的美术创作作品展览中就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和展现,这也是我们高校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最终目标。总而言之,美术作品展览,它对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作内驱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它是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和内在驱动力相结合的最好的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方式之一。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是在我们当前的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进行的美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体现时代的新特点,就不能不考虑到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和新要求的适应性,要适应这个新时代的新要求,就应该把外部学习环境的妙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展览包括高校美术作品展览正是这样的外部环境。 当前,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要想提高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我们高校教师就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就要改变学生的传统训练方法和建立新渠道。■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经典美术作品在小学美术中的融会贯通B 摘 要:经典美术作品是指经过历史检验的,具有强大的审美价值与学习价值,是最能代表美术精髓的作品。小学美术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经典美术作品的鉴赏与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经典作品不仅可以提高自身水平,还可以了解到本行业的最高水平是怎样的,并以此为目标进行学习和追赶。 关键词:经典作品;小学教育;美术 经典作品具有极强的鉴赏意义,欣赏经典美术作品可以让人感受到美的享受与艺术的气息,在经典的熏陶下也容易培养艺术细胞,提高对艺术的兴趣。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重视经典美术作品美的一方面,同时应该结合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形成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作用。 一、经典背后的励志 一幅经典作品往往在其背后都有着众多故事,小学生是喜欢听故事的,因此,将一幅震撼的美术作品展示在小学生面前,让其感受美术艺术的美,然后再为其讲述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画家成长之路的艰辛,以此来激励学生喜欢美术,热爱画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经典程度已经不言而喻了,然而达・芬奇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有很多经典小故事。比如,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在初学绘画的数十天,老师让达・芬奇画的都是鸡蛋,对此达・芬奇颇有怨言:只不过一个简单的鸡蛋,为何老师要让我画这么多遍。但是在画了两百多个鸡蛋后,达・芬奇渐渐地悟出了自己的绘画方向,他认为艺术是天马行空的,是创造性极高的行为,是自我表达的过程与自我理念展现的过程,但是首先要做的便是夯实基础,让自己具备表达自己想表达一切的条件。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再著名的作品,也是一点点创作出来的,让小学生懂得这个道理,从最简答的简笔画开始、从速写开始、从素描开始,不断地重复,才是美术的基础,才是美术的乐趣。 二、欣赏经典,提升艺术涵养 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无不体现出它艺术思想的唯美与独特。欣赏山水画,感受那旷远空灵之感,小学生虽然无法清晰表达自己对山水画的感受,但是艺术涵养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顾恺之《庐山图》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精神,画作能够直接地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庐山图》表达他对艺术创新的自信与深刻体悟,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融入画中。顾恺之从构图美、墨色美、气韵美、意境美等多维审美意识表现美的主题,美的心境。人物画则要感受人物的内在美,例如,上文提到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其魅力在于不论你从哪个角度去观看作品,蒙娜丽莎的表情都能如出一辙地表达出你现时的心境。一幅绘画作品能够达到如此艺术修为,堪称传奇和经典。迄今为止,《蒙娜丽莎》被临摹过数以千万次,却始终没有人能超越达・芬奇原作品的魅力。这就是经典作品带给启蒙学生的艺术财富,对于提升其艺术涵养能力具有其他普通作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当今的小学美术教育实际上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一周只有一到两课时,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小学生的艺术涵养、艺术兴趣,实际上超过了培养学生学习绘画本身,经典润人,有句俗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经典的力量就在这里。多看、多感受,自然会收获良多。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论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运用 摘 要:水彩艺术作品优劣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对艺术形象的主观处理,它的审美原则就是:造型上要大雅富有趣味性,色彩上和谐雅致触动心灵。 关键词:美术作品;色彩;运用 水彩作品中展现的色彩样式呈现着百花齐放的态势,艺术思维一旦展开,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画家在水彩作品中呈现独特的对色彩本质的理解,而且有着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和各民族的特性与历史分不开。例如美国水彩的作品从整体上往往给人色彩绚烂的感觉,逼真的写实技巧、透出浓郁的地域情调,英国的水彩用色上则较为含蓄典雅传统,英国的水彩用色上则较为含蓄典雅传统,而中国水彩中有色彩寡淡的感觉,过于保守。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我国传统水墨艺术对画家的用色观念和习惯。 一、墨不掩色,以墨色为丹青 设色时乃是固有色的平涂,连体积的渲染都较少应用。这种观念持久的存在,使得我们忽略了色彩感情的体验,色彩的表现一直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更多的是注意明暗和造型上的变化。当代越来越多的水彩作品展示着画家鲜明的色彩个性,力求和传统写实性水彩拉开距离,寻找画家个性感情表达形式上的更多可能性。画家们不再停留在理性的去描绘所见的自然形态,而是要用区别其它艺术家的、有代表性的色彩语言来表达自身审美理想和艺术想象。 “通过线条和色彩的安排而获得交响与和谐,并不是表现普通字面上的所说的 “真实”这再次说明了艺术的创作活动它不是对自然机械的照搬,色彩既然被看作是一个画面表达中最主观的元素,那么它一切外显的形式都是内在直觉和感情色彩的表现,它能让水彩画的画面视觉张力进入到一个更宽阔的表现领域。在长期面对自然,深入的观察和感觉的优势积累中,促使画家独特的个性色彩进一步觉醒,进而形成自己系统的色彩表现语言,这和既定 模式的套用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它是真实有生命力的。水彩本身的便携性和速写的特性,也使得其它画种不具备的特性能充分的发挥,水彩画家一旦在长期的训练中具备了敏锐色彩感知,便能使水彩艺术永不流俗。例如黄铁山在长期的写生过程中,形成了快捷、笔法活泼、明朗的色彩感觉快速而敏锐。水彩画的意境能通过色彩的氛围进行有力的营造,水彩画的主基调是清新,淡雅清澄,这不仅要求画家要有敏锐的色彩感知力,也要求有较强的主观处理能力,除了色相的丰富变化,也要求画面的明度、冷暖能相映的和谐体现和谐的色彩。色彩好看与否是决定在相互关系上的,没有不好看的颜色,只有不和谐的颜色。 二、水彩在色彩表达上应注重和周围的颜色的和谐性 从大体色调,冷暖体着手,多运用有倾向的灰色。保持感受到的第一印象,画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必然会直接体现在创作的色彩中,如萨金特的水彩画色彩用笔豪放,透着自由洒脱、流动的光感,色彩单纯而响亮,大笔触精练而肯定,直接快速的体现了对象的色彩感觉。在强调主体感情表达的今天,水彩画家色彩个性的逐步觉醒是必然的趋势,色彩的个性代表了画家的用色喜好和习惯,当然这也和艺术品位分不开。对于色彩的运用时如果仅以固定的色彩程式加以套用,那么创作的作品一定僵化没有感情,更何谈打动观者,这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印象派对动态色彩感觉,走出室内画室,接受大自然最直接的刺激。 如在梵高作品中大块平整的颜色对比是显而易见的,有些作品与现代装饰画十分近似,如他的代表作品《向日葵》、《夜咖啡馆》。在装饰色彩中,色块的并置是一个 基本法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方法。梵高的色彩不是背向自然靠纯粹的想象画出来的,而是面对自然写生调动他想要的色彩,用夸张、简化、抽象等方法,将自然中的色彩抽取出来,并在画面中分配着色彩,找到色块并置所产生的对比与和谐的最佳效果,给色彩的审美价值提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这种色彩并置的方法已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被 广泛运用。 总之,色彩在绘画作品中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绘画作品所表达出的内涵、韵意往往靠色彩来承托,创作和写生的环境不一样,绘画作品设色手法的艺术表现也就不一样,因此,如何运用不同的色彩技法和创作灵感准确的表达出绘画作品中的艺术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新形势下学生美术作品评价途径的探索 作者简介:焦航涛,男,陕西临潼,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摘 要:新形势下面临着教育改革的问题,只有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才能将学生的作品作为重心,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的美术作品评价也不例外。学术作品评价要本着发展学生、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为根本目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作品的评价之中,提高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达到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氛围改为主动学习模式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学生美术作品,评价方式,创新 最近几年,素质教育的春风伴随着教学目标的改变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课程改革、资源共享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但是最为重要的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环节却被大家所忽视,没有注重其研究和基本的实践活动,作为美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才能达到基本的课程要求。但是在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过程中,会由于美术评价模式的滞后而让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评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同通过学生美术评价而达到促进或激励学生的作用,会影响到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无法让提升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兴趣度。面对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只有从学生的基本需求出发,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模式[1]。 一、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并授之于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美术作品鉴赏需要有学生的参与,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共同进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特点。通过让学生自主地思考,理性的判断,提高学生对于自身美术素养的探索。教师在进行学术作品评价时,需要有学生的参与,这样不仅仅可以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还能让学生在美术作品的交流过程中学会合作和倾听。美术作品的评价可以通过不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之中,教师要足够关注学生的想法,以学生的思维模式为基础,不能只是单纯地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单方面的灌输,这样不会有任何的效果。要和学生进行基本的互动,体现教师和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这样可以让讨论更加有意义,而不每次都是几个同学进行思想的阐述[2]。正确目标的确立,能够提高课程效率,让创作过程更加吸引学生的关注,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评,通过修改意见的提出,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达到基础技能提高的目的。这样学生获得能力的过程是主动的,而不是教师被动知识的传达。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要动员学生加入到美术作品的评价之中,还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点评技巧,让引导的作用被学生所熟知,这样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对名品有所了解,还会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同辈美术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促进提升自己的技巧。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如何进行点评,还要让学生彻底了解评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如果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根据不同的缺点进行补缺,可以提高自身的能力,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有所提升[3]。 二、营造和谐的学生美术作品评价氛围 和谐的美术评价氛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有了教师的循循善诱,举例讲故事等学生易懂的教学方法,抽象的“艺术”概念生动了起来,学生可以从身边寻找艺术的存在,进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有了和谐的学生美术作品评价氛围,能够让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跟教师阐述作品的最初创作想法,以及自己所想象的最终成品。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可能会在作品的行、色等方面存在问题,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的模式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和谐氛围的营造,还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手段,例如通过对美术作品所处的时代分析,展开对美术作品特点的阐述,这样能够更加立体的向学生展现出作品的形成环境。对于美术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技术源泉,可以从美术的专业感出发,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艺术元素,例如线条和色彩等。最后要让学生阐述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现,了解每个美术作品的创作意义,以更加独立的方式完成作品的评价,这些途径都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艺术赏析。 三、加强学生美术作品点评的针对性 对于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工作,很多教师都想做到俱全,但是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如果能够将某一点进行详尽的阐述,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以面面俱到。在很多时候,美术作品的评价在乎的是某一个精度,而不是数量的多少,这有着本质的区别[4]。一个全面而且细致的美术作品评价可能包括作品的选题、创新的角度,不同方法的运用等,虽然能更加直观地体现出学生制作整个作品的思维过程,但是一味的“剧透”可能会让作品变得索然无味。只有针对性的点评才能产生更加精确的效果,突出教师对某一方面的独特见解。如果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能够全部知道哪里需要做什么工作,那可以说教师的评价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因为教师所要做的是给学生一个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之后学生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才能做到真正的作品修改。 四、点评突出学生的创作过程 教师在点评学生美术作品的过程之中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创作过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定期的复习,因此在点评美术作品时,需要做到点面俱全,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构思过程,进而让美术作品更加完善。虽然这个过程比较复杂,要经过长时间的教学过程解说,才能让教学效果变得更加动态,突出理论学习的过程。学生作品创造过程进行创新的过程深受学生喜欢,在之后的美术教学评价过程中,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通过系统的培训为学生们打开课堂之外的更为广泛的艺术视角,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同时也帮助学生充分利用作品评价,加强同学之间的艺术交流。 新形势下的学生美术作品评价能够体现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之中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通过在西安美术学院上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也体会到在不同的评价活动中自主地表达看法,这样能够促进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通过全新的教学环节设置,全面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让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通过更加感性的表达传达视觉的美感。学生只有学会如何评价美术作品,才能更加积极地思考和创新,这样对自身美术作品的提高也是一种促进作用。(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浅析美术作品的思想教育意义 摘 要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教育给人以正统、程式化的规范印象,而美术作品这一思想感情传递形式,不仅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且在教育意义方面发挥着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深层次作用。充分发挥这种特殊教育形式的魅力,将会使思想教育效果提升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 思想教育 美术作品 教育意义 比起传统刻板的言传身教这一思想教育形式,美术作品在人们生活中的思想教育意义称得上由来已久。它不仅在固定的环境里、特定的情境下对人施加影响,而且无时无刻不在人类的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美术作品在思想教育中的感性意义 1.1 美术作品有利于思想的隐性灌输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准确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使受教育群体在接受教育后不能对思想内涵充分消化理解,进而会形成片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美术作品在形式上给予人的感觉、影响和思想教育更加直接和生动,相对课堂上的显性灌输教育,美术作品在形式上更加温和,为思想教育锦上添花。 1.2 美术作品有利于意识形态的形成 相较于枯燥的教育教学,美术作品在形式上更容易使人接受,打破了“我说你听”的模式化教育,并且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成为构筑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其中原因有以下几部分:(1)美术先于文字出现。早期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等,都是一些简单的图形或者符号,是根据事物的形状在人的头脑里形成的意识所反映而绘制成的,也是人类早期的美术作品。所以美术作品较文字更易于接受。(2)图形反映人类意识。图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将生活中的物象在人类意识中梳理、抽象后形成的,所以图形是人类意识的直接反映。(3)图形较文字易于认知。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容易在头脑中形成意识,也容易理解。它是人类从婴儿开始认识世界的开端,所以图形是人类对世界最原始的意念的反映。诸多因素使美术作品更有利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 2 美术作品在国内外的思想教育意义 2.1 美术作品在国外的思想教育意义 具有思想灌输作用的美术作品,一度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青睐。当语言、文字不通时,艺术交流便成了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体现了人类感情的原始贯通性。歌德说过“要想同世界结合,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画家们将需要表达的意愿、目标、情感等融入画卷之中,将观赏者的情感、意念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其理解加深体会,触及其内心世界,便可收获观赏者的真情流露。古代西方曾经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位商人将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著名油画《蒙娜丽莎》悬挂于室内,其三个女儿每日对这件作品进行观赏,最后竟成为三位温文尔雅的淑女。由此可见美术作品的思想教育可诠释为画家与观赏者的情感沟通,虽然在空间上是平静的,但思想却汹涌澎湃,是不言而喻的。 2.2 美术作品在国内的思想教育意义 当然把美术作品这一特殊的形式融入思想教育中,发挥其教育功能,在我国已然不是新奇的形式。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使用其中的精髓与奥妙,调动其内在的能动性来巩固其政权统治。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表现的就是外邦来朝。不仅在其题材和设色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宣传教育功能,而且在构图及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向全世界彰显了唐朝的大国风范。诚然每一幅作品都融合了艺术家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艺术家的意愿。 根据美术作品的表现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所产生的思想教育意义也不尽相同,近现代涌现出的诸多美术作品,在思想教育方面获得层次和境界的升华。如徐悲鸿先生的《田横五百士》借古喻今;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激发斗志等。在众多大放异彩的美术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李自建先生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是一幅展现1937年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的震撼人心的油画。“屠”、“生”、“佛”是整幅画的构成,堆积成山的死尸,两个日本军官面露狞笑拭着被鲜血染红的战刀。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上以及心灵上的冲击。它在内容上勾起了人们的悲愤情怀,潜移默化地唤起人性中善良的本能,以犀利的笔触展现了艺术固有的生命力,实现了美术作品的思想教育意义。通过画面对历史的反映,向观赏者深化了爱国和信念意识。艺术家从侧面创造性地运用了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更在深层次上体现了艺术家本身的学识、才能、智慧、品格、经验、胆识和灵感。美术作品用无声的语言唤醒了人们的心,给予人们心灵深处直接教育,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在深层次上提高了思想教育的意义。将观赏者的信念、理想、人格、道德、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操进行升华,使其在以全新的视角领悟人性。 3 美术作品作为载体的思想教育意义 3.1 对艺术家的思想教育意义 美术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其对人们的影响是建立在个体固有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思想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其中有很强的必然性。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美术作品作为重要的教育介体向思想接受者即受教育对象予以一定的影响,使其在遵循自身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换言之,是艺术家将自身的道德、品格、情感等融入作品中,以独特的表现形式作为客观条件,使观赏者在观赏活动中,感受作者的丰富思想和情感,形成思想领悟。艺术家在思想教育活动中,也反作用于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以独特的手法,使作品交汇于各个文化要素、社会要素及精神层面之间。艺术家对题材背景、颜色选取、表现手法等方面不断地探索,更加深入地将自身的思想道德、内心情感、人生观等进行净化和层次上的提升。同时,观赏者的认知和反馈进一步撼动艺术家的思想,使艺术家加深思想内涵上的认知。 3.2 对观赏者的思想教育意义 美术作品对观赏者的教育可以看作是特定条件下的文化环境对思想教育的影响。文化本身是人创造的,是通过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不断积累、沉淀和传承,进而形成文化环境。美术作品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断地体现着人类的理想、孕育着思想情感。美术作品是文化环境特殊的组成部分,原因在于:首先,它直接指向作为文化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它不是独立于社会以外的,与其他文化和社会因素有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再次,它不是刻板的,虽然美术作品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但它具有很高的创新性,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直接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进行影响和塑造。美术作品作为一种思想教育媒介不带有强制性,也不局限于一定范围,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也不是被动消极的,在产生强烈情感和思想波动的同时,人们能够获得感官的喜悦与审美体验,进而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 4 结语 美术作品可以将艺术家的思想世界表现出来,是艺术家本身的思想素质和文化底蕴的精髓,将正面的、积极的思想感情通过作品传递给人们,使美好的文化得以传承,使我们的文化文明建设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思想教育不仅需要施教者手把手地教,更需要受教者自身积极能动地探索和认知,改被动“获得”而变为乐于“求得”,将思想领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不断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作为在思想教育中且具有深远意义的美术作品,如果将其思想教育的意义充分发挥出来,那么定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出绚丽的篇章。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成长档案中幼儿美术作品发展性评价研究 摘 要:美术作品是幼儿成长档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档案袋评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是幼儿个性、能力、兴趣、经验多元的整合体现,最能表现出幼儿的成长状态。 关键词:幼儿;成长档案;美术作品;发展性评价 如今教育大力提倡发展性评价,对幼儿美术作品开展发展性评价可以改变“一把尺子定天下”的武断局面。对幼儿成长档案中美术作品开展发展性评价有利于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兴趣的形成,能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积极的情感。 一、幼儿成长档案中美术作品发展性评价的收集内容 幼儿美术作品记录袋的主要内容包括幼儿的自画像、幼儿的一些美术作品(如蜡笔画、线描画、手工作品等)和幼儿在园外的一些涂鸦和创作作品(如双休日在家的随意涂鸦等)及幼儿的一些获奖作品等。幼儿是成长档案袋中美术作品收集的主人与实施者。 二、幼儿成长档案中美术作品发展性评价的特点 档案袋评价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甄选和比较,而在于反思和发展。 1.全面――让多方人员参与作品评价 在幼儿成长档案袋的建立过程中无论是美术作品的选择或是评价,其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家长与幼儿。以往被排除在评价之外的幼儿也逐渐融入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 多方人员参与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让幼儿从不同的评价对象中得到了更加具体、丰富的肯定与鼓励,对幼儿作画兴趣的维持和自信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中也能有效促进家园互动、师幼互动和亲子互动,对幼儿情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多元――以不同标准评价幼儿作品 新的评价理论的倡导者提出:“评价的关键是对评价中存在的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差异进行协调”,提倡“在评价中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评价看成是一个由评价者之间不断协调各种价值标准间的分歧、缩短不同意见间的距离、最后形成公认一致看法的过程”。在对幼儿成长档案袋中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我们更多地运用了“阅读”“解释”“欣赏”等主观评价的标准,同时也借用建立在多元智力理论基础上的教育评价《多彩光谱》中的相关评价指标,从描述水平、探究水平、艺术水平三方面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从而获得对幼儿作品更加全面、立体的评价结果。 这样的评价方式使教师对个案指导的针对性更强了,有助于幼儿作画能力的纵向平衡发展。 3.开放――从不同内容分析创作现状 幼儿的美术作品就如同一个多棱镜,可以折射出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如,认知水平、技能发展、情绪情感、个性气质等。这些必须通过对幼儿美术作品中所呈现的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的分析,对生活经历的理解以及创作时的情景状态的观察而获得。 4.多维――从不同领域解析幼儿作品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解释、质化的评价模式为我们打开了对儿童美术作品进行更加客观、公正评价的视域。应答评价模式的创始人斯塔克指出:“该方法以牺牲某些测量上的准确性,换取评价结果对方案有关人员来说更多的有用性。” 三、幼儿成长档案袋中美术作品发展性评价的形式 新的评价理念给我们如何选择评价方法提供了更加开放的思路。在实践中我们通过贴爱心标签、星级指数、表格评价、以文配画等多种方式呈现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的成长,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好地针对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个别教育的意义。 对美术作品开展发展性评价不仅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个性的张扬和自信的培养,还能让我们学会用理解、倾听、欣赏的理念来对待幼儿的作品,促进每个幼儿都富有个性地发展。对美术作品进行发展性评价是美术作品评价从简单的“看”画向“读”画、“听”画、“解”画、“悟”画的转变,是从单一感官向多感官的发展。我们教师在以后的美术作品评价中要多采用发展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和多元的视角来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学会做幼儿美术创作中的合作者、欣赏者和鼓励者。让幼儿伴随美术作品发展性评价自信、快乐、个性地成长。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作用浅述 摘要:在当前我国社会大力改革的新形势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政治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也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面临着新问题。当前,必须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管理中,顺应改革形式,在发展中强大、在传承中创新,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贯彻到企业管理中去,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与必然趋势。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必须要做到不断的创新,继而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管理;创新;可持续发展 前言: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各个行业及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下,各类新问题相继出现,这也要求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而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就目前而言,许多企业在自身的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未能做到伴随社会进步而不断更新,其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思路及方法较为落后,以致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执行力不足,不能有效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 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管理的关系 1.1 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管理是必然发展趋势 在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就企业现行的管理机制,包括企业员工的个人思想和主观能动性来说,都无法满足企业长足发展的根本要求。这些方面,不仅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加以解决,同样也是企业内部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内部管理中,除了能够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之外还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促使企业获得长足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都旨在提高员工的素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两者区别则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比企业文化更为广泛,而企业文化可以深入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2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迫切需求 企业管理是一项包含实现对企业经营、生产的管理,并且将企业的建设与改革等诸多方面都纳入其中这两方面的统性的复杂事业。将思政工作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去,才能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能动性作用。只有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打破企业管理中,才会与企业员工的实际更符合,并搜集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精神财富,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从根本上解决员工问题。如果企业管理没有了思想政治工作,员工的思想问题就会纷纷出现,企业管理者如若不能正视员工思想,就不能解决存在的思想问题,不能提高工作效率,而如果注意落实思想工作,制定积极有效的策略方案,就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健全规章制度的保证 在企业管理中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提高企业服务质量,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需定期对企业的制度进行改善,使其能与企业的发展保持联系。现如今,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企业在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之外,也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其中,实施科学管理的发展趋势。此外,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引下企业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能够保持思想的领先性,能够体现企业的民主性,能够让企业员工自觉遵守,共同维护。与此同时,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实施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需要员工的维护与遵守,但是想要从本质上做到这些,则需要依托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保证员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才能避免员工出现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才能从本质上提升企业的有效发展与进步。 2.2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建立现代化制度 近年来,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逐渐转移到市场经济。在经济体制发生转变的整个过程之中,要积极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力,使企业在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实现企业员工思想上的觉悟,实现企业理论发展的统一。另外,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帮助企业把握好发展机遇,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引下,企业管理逐渐建立现代化制度,逐渐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 2.3 思想政治功能有助于创建和谐的企业环境 在社会发展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人们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提高,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形态的彰显尤其重要。此外,在企业管理中积极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也逐渐成为了当前最为主要的内容。众所周知,企业管理人员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依托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发展基础,通过将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以及自身利益进行有机整合中,才能保证企业在行政管理上得到良好的发展。此外,在受到社会利益的驱动下,企业要想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在通过硬性管理模式中解决企业管理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道德问题、思想问题,创建和谐的企业环境。 2.4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运用的前提是“以人为本”,企业管理在联系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要贴近实际,积极做好人的工作。从整体角度分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为企业的发展所服务的,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引下,员工的积极性能够得到提高,并且能够形成比较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其形成良好的凝聚力以及情感交流的发展模式。在思想决定行为的社会中,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觉悟,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帮助企业形成良好的学习分为,方便对企业管理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开展。此外,在比较复杂的社会影响下,企业员工的思想会受到影响,不仅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并且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工作中。 3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发展的对策 3.1 积极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思想观念发生本质的改变,要想从本质上改善思想政治工作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则需要进一步增强民主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改善企业管理中的组织化以及主角化,保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下使企业营造和谐的关系,从而达到平等、沟通的基本目的。 3.2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进一步进行创新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社会经济矛盾突出,企业要想适应这一社会变化,则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引下实现自身的改革。对于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要进行理性的扬弃,并且要对制约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东西进行摒弃,将具有生命性、思想性的东西进行继承与发扬。此外,无论从观念还是内容、方法上,均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强有力的发挥,才能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员工的积极性,才能推动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结语:想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就必须要将其融入到企业内部管理中。只有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融入思想政治政治工作,意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从各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入,才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巨大价值,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有关企业管理创新方面的研究 摘 要:企业内的管理创新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实现企业内部发展目标的必然需要,通过全面分析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与界定、因素与方式等,有利于指导企业有意识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度。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然后又围绕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问题;措施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政策的完善,创新已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战略。企业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大方面,其中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内在属性,对于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谋求发展的企业来说,开展管理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但与此同时,不恰当的管理创新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难以想象的危害,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的管理创新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从而来指导企业科学地开展管理创新。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 在新环境与新形势下,若没有创新则就没有生存空间,那么企业只有顺应时代的变迁,做出相应的变革与创新,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与稳步发展,因此,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知识经济、看齐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统一要求。 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而言,无论是局部还是全局性的创新,企业管理创新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推动企业稳定的发展,从而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各种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 二、现阶段企业管理创新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企业管理制度起伏不定,它主要表现在缺乏内在的激励机制和市场的经济机制、不健全的法律法规等,这些特点加大了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成本,从而使得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很难有所突破,主要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管理创新的观念不强 一些职工只重视收入的提高,并且仍对计划经济体制产生依赖,还是认为企业应该包办一切,与此同时对于企业进行改革产生心里抵触。总之,企业大多员工对生活和企业的现状十分满足,对企业的忧患意识不强,且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 (二)企业创新管理的体制不健全 我国部分大企业是从国有改制而来的,或多或少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痕,很多人心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很难消除,因此导致企业的管理体制不能彻底的进行改革,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制度的需要;另外,企业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幅度过大,制度规章繁多,责、权、利没有达到高度统一,人力资源不能合理的利用,这些问题导致了我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十分艰难。 (三)企业创新管理的激励性机制匮乏 我国大多企业的创新管理机制缺乏灵活性,员工激励制度进行的效果不好,主要表现为:被动的激励多,主动激励的少;承诺的激励多,落实激励的少;单位与单位、部门与部门、单位与部门之间缺少一条有效的联接纽带。 三、加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在新形势下,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接轨,企业管理也在积极借鉴国外企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以便顺应创新管理的新趋势,从而适应国际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为加强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我们主要做出以下几点改变。 (一)转变观念,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 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因此,转变观念,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经营的战略思想。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该增强集约化经营意识,从战略的高度去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良好的新型管理观念;应用以服务型管理理念、学习型管理理念、团队型管理理念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有了这些先进的理念做后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进行,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有利于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有效机制,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实质上也正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对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加以吸收应用的过程。与此同时,当外部这些新的东西吸收到企业内部后,还应当建立起知识分享机制,每个员工都奉献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并随时可以学习他人贡献的知识,互通有无,更加有利于企业员工的知识积累。因此,要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晋升体系,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 (三)建立激励机制,实现管理文化的创新 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员工研究、提出管理创新方案的热情。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仅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力,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远远超过企业的期望,同时员工同样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而言,所需要做得就是把创新的权利真正赋予每一位员工,给予员工持续的创新支持,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自主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危机与机遇共存的时代下,我国企业只有根据我国国情、相关政策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时地了解掌握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的趋势和特点,并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文化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与创新,实施保持创新的动力与活力,才能在新时期快速多变的经营与管理环境中求得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基于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研究 【摘要】企业财务管理关乎企业发展大计,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如何把握好企业财务方面的管理力度,是业界人士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企业财务管理方面需要有更科学,更全面的管理对策,这就要求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科学统筹企业财务管理,不断引进新的发展元素,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阳光化发展新模式。这对企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对策 科学统筹 发展新模式 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元素,受到市场发展的影响和经济发展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企业财务方面的管理,其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发展效益的好坏。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企业的发展建设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企业的管理和发展程度还将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此,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加强有力的更加科学的管理对策。 一、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一)传统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处于新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的发展较快,但是,受到传统经济因素的制约,不少企业在发展中,财务管理方面还处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发展阶段之中。例如企业财务人员调整方面,得不到重视和更新发展,财务管理人员基础能力差,关系化人事调整程度较高,财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相对偏低,由此容易导致财务管理出现混乱的局面。再如会计核算方面,依然是传统的核算模式,低效率的会计工作效果和混乱的会计管理方式,导致财务管理还处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之中。 (二)财务管理处于新旧交替的滞后发展阶段 由于受到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程度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出现参差不齐的发展现象,亟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例如A企业,由于受到行业发展的刺激,在经济领域中发展的比较快,企业效益从表面上看发展前景一片看好,但是,从A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来分析,就大打折扣了,因为A企业属于综合性发展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审计部门权力相对较低,加之企业高层对财务管理方面的重视度不够,财务管理控制度相对缺乏等因素,给A企业经济全面发展呈现疲软的发展状况埋下了不可避免的危机因素。久而久之,A企业将会面临经济破产的危险境地。正所谓“千里之提,溃在蚁穴”。而这种财务管理滞后于企业现代化管理的现状的企业可谓数不胜数,亟待解决这一不正当的企业管理行为,为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和我国经济全面繁荣发展创设良好的发展基础。 (三)现行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中,经济方面总体发展较快,在繁荣我国国家经济的同时地方经济发展状态出现不平衡发展,从而导致我国东部沿河和西北内陆两个区域的企业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更加明显的差距。例如地处浙江的某服装制造企业,企业内部人事管理现阶段已经进入国际化的新型现代化管理模式,财务管理人才也引进国际一流高端财务专业管理人才,并制定最为科学和极具现代化因素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使企业在发展中洋溢着浓厚的现代企业文化气息,从而使企业在经济中具备了发展的先决条件,这样,会促进企业在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制约,云南某地某服装制造企业的内部人事管理就远远落后于浙江某服装制造企业,其管理模式远远落后于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人事管理杂乱无章,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时候对企业财务方面的处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很严格的计划性和原则性。这样,不难分析出像云南某地某服装制造企业在经济发展洪流中很容易被淘汰,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甚至将会面临倒闭破产的危险境地。 二、实现企业财务优化管理的对策 (一)创新和引进国内外先进财务管理模式 创新需要在对企业自身财务发展特点的原有基础上实现对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全方位地实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例如对某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财务管理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具有现代化发展前景的新兴模式,从员工配备,人事调整,管理制度等方面全面创新管理,实现企业财务的阳光化管理。其次是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发展模式,实事求是地实现本企业的软着陆式的发展,使财务管理朝一个新的,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的方向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透视本企业的发展契机,成功地实现本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有机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二)注重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发展因素,人才资源的竞争属于企业核心竞争之一,企业财务管理处于企业发展的中心环节,不可偏废。人才的培养途径可以从两方面实现:一是加强现有员工的能力培训,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二是辩证地引进具备高专业素质和能力素质高级人才,例如从国家名牌高校引进具有真实的专业本领的财会专业本科大学生或研究生,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的高度发展。 (三)国家政策倾向扶持和实现企业财务的信息化创新管理 企业是国家经济实现繁荣富强的重要因素,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所以,国家应该加强对企业的支持与帮助,出台更多的惠及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相关政策,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例如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减少政府对企业发展的行政干预政策,出台更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新政策等等。 三、结语 综上,企业财务管理无小事,必须加强相关制度的管理,净化企业发展环境,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得到源头活水,稳定企业自身发展的经济地位,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跻身于国际先进的现代化企业行列。只有实现企业财务的现代化管理,才能稳定地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高企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才能实现企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才能促进我国国家经济的腾飞,实现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的美好的明天。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管理模式方面研究 [摘要]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均迅猛发展,与此同时,高碳成为每个国家与城市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在低碳经济的潮流下,企业纷纷开始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低碳模式,本文通过到北京市云和泥・龙凤山庄、北京德美瑞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云加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三家主营低碳产品企业的实地调研,对三家公司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并进行异同点的比较,总结归纳出低碳经济下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低碳;企业管理;低碳经济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低碳经济这个名词似乎已经成为网络上、书籍中,甚至于百姓口中最热门的词汇。随着低碳经济浪潮的扑面而来,市场中的各种大小企业都制定了应对这种趋势的发展策略。我跟随我们的社会实践团队就这一主题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调查与研究。其中我的个人探究重点在于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管理方面。 1云和泥・龙凤山庄 我们的实践第一站是云和泥・龙凤山庄。云和泥是一种同时结合现代化与低碳的“绿色”新兴企业,“云”代表网络,“泥”代表基地,客户在基地租用土地,并在节假日栽种自己的蔬菜瓜果,倡导使用绿色有机无农药蔬果,除此之外,客户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远程操纵,由员工进行实地操作。龙凤山庄作为云和泥的首个基地,在山庄管理方面也很好地结合了低碳的理念。 1.1人员管理 云和泥总公司共设四名总管理人员,其中包括两名总经理,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其他公司董事长作为股东投资的股份。在龙凤山庄基地的正常运营时段内,高层管理人员设办公室于市区内的总公司,调配一些基层员工进行山庄的日常工作,并且在山庄有外来人员来访的时候赴基地进行交流,负责公司运转的策划和总管理。龙凤山庄基地内则设大批的基层员工,基层员工分为山庄的林业和农业管理人员,动物饲养员和厨师等,长期居住于山庄之内。基层员工多为郊区附近的农民,实行短期的合同制管理,员工均不进行长期雇用。不定期的员工雇用内在是符合云和泥公司的这种运行方式的,因为会员顾客均可通过网络来操纵栽种自己租用田的植物,不同植物的收成时间不同,而且一般的蔬菜长成一季即可成熟全部收割,顾客按照植物生长的季度租用田地,而不会长期进行同一植物的栽种,而且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播种管理技术,单个的农民通常不会掌握全部植物的栽种技术,所以山庄并不需要长期雇用同一技术的特定批次员工,这样会造成山庄运行的局限以及公司在人员雇用方面不必要的花费。为了解决农民缺乏专业知识的问题,公司还会请专门人员进行员工的培训,以增强员工对于山庄的熟悉度。 除雇用外,公司还对山庄的高层和基层人员采取激励措施。凡属龙凤山庄内部的合同员工均可成为山庄会员,参加管理的同时也参加公司的运营活动。凡是员工内为公司带来新的会员客户或者为公司作出贡献者,均可得到工资上的提成。这种做法就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增强公司在社会各阶层中的知名度,为公司取得长期的利益打下良好基础。 1.2山庄运营管理 龙凤山庄的运营具有多元化的特性,它包括农业、林业、动物养殖业、鱼塘开发、烧烤以及球类、KTV等娱乐设施的一体化。其各方面均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山庄内的农田开垦用于会员的个人租用地,山中的果树用于如举办大型亲子活动时的水果采摘,大片的杨树林为白领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烧烤场地,而已挖坑的鱼塘已经栽种了大量的藕,为日后会员进行钓鱼休闲打下基础。龙凤山庄的低碳特色在山庄管理上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园中的果树、蔬菜的生长均不使用无机化肥,取而代之的均为有机肥,且种植原料均为有机产品,即使是肥力较差的田地,在开始使用肥料之后肥力也会逐渐减少,最后发展为有机农田,有机产品的成本较高,且生长周期长,产量不如无机产品高,这对于公司扩大运营也是一大挑战;②山庄内各种植物动物的生长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绿色生态循环系统,那些农田生长不好的蔬菜就用于鸡、羊等动物的饲养,而动物的粪便则用于生产沼气等,由于有些动物处于散养状态,它们的粪便就可直接用于农田,森林中植物生长的有机肥料,这样园内各生物即形成一个天然的生态圈,且这个生态系统进入运营后可以长期地自然维持下去,以至于庄内生产各种纯天然蔬菜等农产品和农副产品。③龙凤山庄内的资源配置问题也利用低碳方式进行解决,植物的生长完全符合不同海拔生长不同植物的自然规律,如低矮的山地多种植葱、蒜等低矮的植物,而山坡上多种植杨树等高大植物,园内按梯度自然地形成某一特定的植物群,人员方面也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划分管理,很少进行强行的种植安排。此外,庄内的植物管理方面也实行完全低碳化,就两天的观察来看,园内很少能看到拖拉机等机械设备,也很少进行人为的介入管理,植物通常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生长,这也是非常符合绿色低碳理念的,机械和人员的介入就会引发生态圈内的高碳,从而破坏自然形成的生长模式。所以,以上三方面则足以体现山庄管理的低碳运行。 2北京德美瑞通科技有限公司 第二站,我们走访了北京德美瑞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生产一种名为硅藻泥的绿色生态泥,用于室内装潢不会产生有害气体,并且具有吸附功能。硅藻泥的发展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刚刚开始抬头,在未来不久的日子里,了解硅藻泥的人数将会暴增,所以,公司的产品也分为高端,中端和低端供应,中端则为今天所介绍的德美生态泥,而低端则为深入百姓的市场路线。目前,硅藻泥的应用多在于国家的重点工程,国内已经利用硅藻泥完成了两个博物馆的建设,这个首先由国家开始树立的低碳理念,正在慢慢地深入人心,相信有一天,硅藻泥也能够走入寻常百姓家。 北京德美瑞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队伍的挑选也具有一定的知识性,硅藻泥属于此公司自己研发的专利产品,结合了与高校合作的研发和与美院合作的雕刻等艺术,公司对人员的技术要求就自然而然相对较高,公司雇用的员工均为具有这个方面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并且公司会在员工投入正常工作之前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以掌握专门的技术,在人员的要求方面,北京德美瑞通科技有限公司与云和泥・龙凤山庄有着很大的共同点,龙凤山庄要求员工在林业、农业或动物养殖业方面有专业知识,并会定时进行专门培训,这与硅藻泥生产员工需要在研发,生产方面的专业技术上进行培训的想法不谋而合。 除了技术与培训方面,北京德美瑞通科技有限公司与云和泥・龙凤山庄都处于刚起步的阶段,且因为均走低碳的运营路线,还未被普通百姓所熟知,公司人员规模较小,所以员工采用人勤管理,在调配方面较为灵活。不同的是,龙凤山庄在管理方面是以低碳为主要理念,而硅藻泥公司是以关爱文化为主要理念,这也符合公司六大核心文化之一“达到清新健康空间,关爱呵护每位居中成员”的标准,他们重视员工的服务反应速度,让客户感受到十足的亲切与关爱。公司对员工也同样实行提成的奖励措施。 3北京云加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相对于前两个企业都着重于产品本身的直接低碳性,我们的第三站则更着重于产品所带来的间接低碳性,那就是北京云加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云加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位于北京中关村这样一个科技枢纽地带,是一个新兴的高科技公司。公司的业务方向主要为图像增强项目,高清视频项目,物联网项目,其中图像增强项目主要是将摄像机图像进行清晰化,适用于多种用途。由于云加速技术属于高性能运算,一台机器一天便可完成100台普通计算机一个月完成的计算任务,这就大大减少了机房的耗电,节约了时间,从而达到科技与低碳的完美结合。 公司的目标是用资本推助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产品和服务,这就规定公司在员工雇用方面更加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公司的学历构成中,博士方面人才占30%,研究生方面人才占40%,博士后方面人才占10%,本科方面人才占20%,公司共有52名员工,其中博士就有12名,公司员工多来自于北京各大高校或者中科院,主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北京云加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员工要求自身的专业化,这就类似于北京德美瑞通科技有限公司,他们都是在产成品方面贯彻低碳的理念,公司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对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不同的是,北京德美瑞通科技有限公司集研发与制造于一体,而北京云加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与生产是分开的,公司仅仅产生设计方案,具体实施由其他工厂承包,所以公司内部并不包含生产车间,也就大大减少了流水线员工的数量,这也符合低碳的理念。 人才对于研发高科技产品的公司来说很重要,北京云加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产品研发需要较高成本的设备,他们的技术完善过程多与北大清华等高校的实验室合作。要在市场上保持领先,就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高端人才员工队伍,在员工管理方面,公司有着不菲的薪酬与福利,并在员工激励措施方面自成一套。公司采取将员工纳入股权分配,并让员工参与年终分红的方式来提高公司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员工一旦在公司内部拥有股权,一般就会在利益分析之下长期为公司工作,从而达成公司人才固定的条件,此外,公共注重于营造和谐文化和高设备的优良工作环境,使员工觉得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实现自己的价值充满希望。因此,公司得以保持稳定、基本完善的部门结构。 4结论 三个企业内部所有数据资料均为实地调查所得,在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他们的绿色与环保,但是共同点都是遵守低碳理念,无论是产品的低碳,管理方式的低碳还是对社会的影响。在企业管理模式方面,三个企业也在各自的领域有着突出的代表性,并且互相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他们对于员工的技能专业性都有较高的要求,并且有对人才的专门培训。对于员工的管理都采取自上而下的部门管理,并且对于员工薪酬和福利等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在尽力的精简员工,减少人员的高碳涉入,这些就是低碳经济下企业管理模式方面的重要条件。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浅议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 摘 要:在今天,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已经意识到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以及发展中的重要性,不管是生存还是发展,电子商务均是各大企业进行优化管理的不二选择,因为电子商务直接涉及到企业经营成本的控制以及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等。将电子商务运用于企业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电子商务 管理成本 风险管理 一、概念界定 企业管理就是企业的管理者抑或是管理机构为了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一系列活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的动态过程。企业管理是社会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当社会的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有规模较大的共同劳动就离不开组织的指挥以及协调,以确保整个劳动过程能够正常地运行。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瞬息万变、产品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企业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且迫在眉睫。 二、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一)提升服务的个性化水平 运用电子商务这一先进的技术能够帮助企业手机大量的数据信息,并能依据商务数据的处理系统对企业客户的信息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能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就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优秀的服务,从而提升企业服务的个性化水平。 (二)提升决策水平 在对数据进行相应分析的过程中,依据客户的实际需求以及市场的最新动态,企业的电子商务站点能够快速地提供独具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帮助企业更成功地占据市场。同时还能够为企业的管理者服务,对客户需求以及市场发展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帮助决策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提升企业的决策水平。 (三)完善并优化网站 运用电子商务的企业,电子商务的站点能够对其网站的消费者抑或是浏览者的交易数据、浏览信息等进行分析,促进企业网站结构得到持续的完善,从而使企业的结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设置出独具人性化特征的链接以及布置网页,并依此将网站的浏览量提高。这样一来,企业的广告商以及客户都会给予这种设计人性化的优秀网站较高的评价。追根朔源,企业强化运用电子商务,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客户,熟悉客户的消费习惯,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更多、更广泛的营销渠道的打开起到促进作用。 (四)提升客服水平 电子商务具备一个主要的站点功能,即客户的数据信息等是实时的、动态的,且能够进行智能分析,从而得到最后的客户群体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偏好等信息。这些信息能促使企业对客户的实际需求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帮助企业实施针对性强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建立良好的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 三、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 (一)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建立创新型管理理念 目前的企业均是处于信息时代这一大环境下,促使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以往传统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形式、手段均不能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在未来,企业必定要建立创新型的管理理念,否则只会被时代、被社会所淘汰。这就要求企业要在管理理念上进行转变,加以创新,致力于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电子商务正是当下创新型管理理念的代表。企业将电子商务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帮助企业的管理者持续做出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战略创新等,及时制定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当中融入数字化的创新。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市场的中和分析的时候,需要将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的、合理的加以运用,从而确保能够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做到准确无误。通过运用电子商务,企业能够对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做出及时反应,并采取相应对策,为企业创造出不可估量的价值。 第二,电子商务是最新型的管理模式的重要载体,它成功凌驾于产品以及技术的范畴之上,改变企业的经营观念以及经营要素,帮助企业将更多的知识积累起来,不断地完善对于电子商务的运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电子商务促使企业面向世界,优化企业管理 作为现代化的企业,想要将企业面向于世界,首先需要将企业标准化的经营理念保持下来:将企业的产品标准化实现的过程中,需要确保产品的质量能够是英语国际要求的规范标准,能够做到实现实现的产品障碍的规避,防止不良影响到企业的口碑。第二,作为企业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国际通行的苗裔的管理以及规则,从而不必要的障碍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第三,对于相应的组织推行出来的政策以及开展的活动等,企业应当积极响应,并主动参与其中,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三)电子商务节约企业的采购成本及经营成本 首先,电子商务使企业的采购成本有效减少。传统的企业采购方式是通过见面会、订货会等途径确定好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但是如此会占用企业内部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但是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的有效使用,就能够克服这一个缺点。当企业通过自身专业的网站以及远程等于合作商进行业务方面的探讨的时候,也能够将企业使用的调查、研究的费用、差旅费等,使得企业的采购成本大大减少。 其次,企业运用电子商务能够在系统里进行最大范围的供应商的选择,从而在庞大的范围当中选择出最适合企业自身快速发展的合作商,从而使得在价格的谈判之上,采购人员能够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并且也能够为企业建立出相对较稳定的联盟,促使企业能够共享信息资源,用最少的支出就自身企业希望能够购买到的部件、材料等,从而将执照产品与原材料的采购相互结合,最终降低采购花费的成本,企业的经营成本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节约。 最后,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对自身原材料的短缺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制定出相应的需求计划,防止企业发生重复进货抑或是货物短缺的情况,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浪费支出,有效改善企业的采购效率,确保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四)电子商务促进企业建立专业队伍 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专业人才是企业运用电子商务不可缺少的。电子商务的相关专业人才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的应用人才、自动化及通讯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等。企业可以采取聘请、培训等方式对优秀的人才进行选拔,而培训的方式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因为培训能够使企业的人才巩固,协调企业的人员管理。根据实践的情况来看,电子商务这一技术在我国具备相当良好的发展前景。伴随着持续发展的信息时代,现代企业应当如何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建立自己专业的人才队伍,并对其运营及管理进行充分融合等均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电子信息技术在中国的起步较晚,因而在使用过程以及推广进程当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我国的企业正在不断地努力,有效运用电子商务,并借鉴发达国家应用电子商务的先进经验,全面推进我国的企业管理,促使企业取得全面、持续的发展。 四、结束语 电子商务可以优化企业管理,节约企业的采购成本以及经营成本,促进企业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以及实施风险管理。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可以提升企业服务的个性化水平、决策水平,完善并优化网站,提升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创新企业的管理理念,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浅论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 摘要:电子商务是指买卖双方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商业活动,一出现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发展着,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节约了投资成本,为企业提供了无限的市场空间,它是企业从传统经济迈向网络经济的必经之路,本文将谈谈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企业 管理 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相伴而生,随着Internet发展而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商务在全球发展起来,虽然最初只是少数的几家大公司通过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开展商务活动,并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的局面,但是随着1996年XML问世ing快速应用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应用发生了质的飞跃,真正超越大公司的应用范围而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电子商务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互联网应用的飞速普及,大量的中小企业开始使用这一快捷方式,电子商务正在全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飞速发展着。 一、电子商务的内涵 电子商务指通过互联网实现企业、商户及消费者的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及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不同于传统商业运营的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子商务包括基于WEB的全部商业活动,称作电子商业;狭义的电子商务是主要利用WEB以文本、声音、图象的处理和传输在网上进行交易,称作电子交易。电子商务是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并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各国政府、学者、企业界人士都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对电子商务的参与程度,对电子商务加以解释和界定,因此电子商务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无论是何种类别的阐释,归纳来说都必须包括两个方面:即电子方式和商务活动,二者缺一不可。 二、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 (一)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建立创新型管理理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若个企业仍旧运用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形式进行管理势必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这就要求企业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创新性管理理念的代表,电子商务独具优势,电子商务可以助企业的管理者持续做出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战略创新等,及时制定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电子商务促使企业面向世界,优化企业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现代化的企业面向的绝不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而是整个世界。因此,现代的企业面临着一个十分现实且严峻的问题,即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企业现代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先进的文化模式、企业现代化的管理组织、企业现代化的管理者等,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概念,企业管理现代化直接关系着企业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否可以更好的生存发展。这个时候,电子商务就能体现出其重要作用了。电子商务能够为企业管理组织的现代化提供保证,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的现代化。 (三)电子商务帮助企业节约成本 电子商务使企业的采购成本有效减少,传统的企业采购方式是通过见面会、订货会等途径确定好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占用企业内部大量的人力与物力,电子商务的有效使用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谈判、交易,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企业用最少的支出就自身企业希望能够购买到的部件、材料等,从而将执照产品与原材料的采购相互结合,最终降低采购花费的成本,企业的经营成本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节约。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自身原材料的短缺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支出,有效改善企业的采购效率,确保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三、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在市场营销管理方面拓展了销售市场 电子商务的电子营销方式借助于网络技术进行产品的宣传、销售等,大大拓展了销售市场的空间。 1.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销售,节约了大量的营销成本 通过网站展示等网络技术,企业可以不通过任何中介进行销售,直接和客户对话,把客户整合到整个营销过程中来,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及时与客户进行交流,不仅降低了交易费用和流通费用,而且提高了信息流动速度,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对公司产品进行宣传,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促销成本。 2.全面展示产品,节约销售成本 通过网络互动营销全面展示产品,使交易虚拟化,客户可以在网上浏览、挑选并下订单,理性的购买该产品。企业利用网上销售产品,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性能全方位的展示产品的内部结构、质量、价格及付费方式等,这样顾客不用出门就能更多的了解该产品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企业节约了销售成本,而且这样企业将以前支付给中介的费用折扣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实惠。 (二)合理降低库存,提高企业库存管理水平,增加企业资金的利用率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为了保证履行供货合同,积压了大量库存,导致企业运费、租金、管理经费明显增加,无形之中提高了成本,降低了企业的效益。在实施电子商务后,企业管理系统中合理运用电子商务的计算机系统准确清点库存,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时间,使库存总量控制在最低水平。它利用电子传输手段,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使资源超越时空的整合到了一起,企业间可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为实现零库存做了铺垫,从而大大节约了企业的开支。 (三)电子商务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人才招聘,通过公司网站可以全面了解应聘人员的详细资料,筛选出能力强、品德高、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不仅大大节省了人才招聘的费用、时间,而且提高了招聘的效率。企业员工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沟通,互相学习工作经验,分享信息、知识,共同增长技能,树立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子商务缩短了研发与生产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 研发与生产一种新产品都与一些固定的开销相联系,这些费用与时间有密切的联系,如果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时间缩短,那么自然每件产品的固定开销就随之降低。电子商务环境下,大大缩短了研发及生产的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时代人们对服务的要求也随之上升,电子商务活动可以及时了解顾客的需要,提高了工作效率。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竞争对手的最新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对自己的产品作出适当的调整,提高产品在竞争中的抗冲击能力。(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现代信息技术在施工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 摘要:要想使得施工企业中的技术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就必须要将企业中传统的管理思路打破从而构建出新的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将企业中的技术管理思想和观念能够跟的上时展的步伐,从而将企业中的信息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深入。在分析了施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技术管理的现状和问题之后,提出了如何加强施工企业在管理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措施。 关键词:施工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问题;措施 1施工企业在管理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从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引入了企业项目管理方面相关的概念、组织方法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手段等,经过多年的发展与不断的进步,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可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企业的项目管理中最为薄弱的管理环节就是企业的信息管理。到目前为止企业中多数的施工方和业主方们在信息管理的方面还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对于企业信息管理的理解和组织的方法和手段方式上基本仍然停留在较为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上面。 多数企业对于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仅仅停留在对单项程序的使用上面,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大系统,使得企业中信息化的管理优势并没有完全体现。而企业中信息化的管理优势主要就是体现在信息的共享和集成方面。 如今对于多数企业的发展而言,基本上实现了硬件的办公,很多企业还为此组建了局域网络,使得计算机的软件操作代替了很多传统的手工操作工作,可是工作的效率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这还仅仅只是对于企业中信息化单项程序的运用不到位,至于实现企业中各个部门之间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就更加谈不上了。 2施工企业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的特点以及相关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施工企业中应用信息化软件实现了从单一向综合的转变,施工企业中信息化技术主用运用的范围也从企业的劳资到企业中的管理各个方面,施工企业中从事相关计算机应用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工作人员的操作和工作经验也逐步的走向成熟,使得人们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也从过去的怀疑态度转变为如今的积极参与。可是就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来看,与国外的一些先进国家相比,我国仍然存在有很多不足,部分施工企业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仍然处在发展的阶段,对于企业中计算机所管辖的范围比较小,对问题的处理方法也比较简单。我国现阶段部分施工企业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 2.1施工企业中对于计算机的认识与运用还有待于进行一步的加强和提高 一个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标志就是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企业施工的辅助管理。在国外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计算机早已经渗入到人民的生活当中,同时也早已成为企业进行事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我国,人们对于计算机促进企业科技技术的进步和提高改善企业管理水平的思想观念没有明确树立。部分部门和单位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仍然缺少统一化的管理和运用,并且各个部门之间没能够做到统一的协调,企业中有的部门仅仅把计算机当做一个打字的机器,从而使得计算机失去了宝贵的管理价值和意义,浪费了资源。 2.2施工企业中对于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以及推广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就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部分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工作仍然没有摆脱重复性,比如一些网络计划方面的文章和进行概预算,这其中存在有重复的工作,这样对资源造成了浪费同时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并且进行结果的处理效率很低。施工企业中对于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还存在有通用性差的问题,并且其水平比较低,比如说缺乏相应的施工图的概预算到施工的组织与设计的软件,缺乏基于知识网络结构的人工神经的网络施工管理的专家系统。对于施工企业中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开发深度和广度仍然没有满足日益发展和变化的施工企业的管理要求。 2.3施工企业中的计算机应用管理人员其技术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对于施工企业中对于计算机应用的专业化管理人员队伍来说,其队伍的建立时间不长,严重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施工企业中对于人员的搭配不够合理。管理人员中有部分人懂得计算机的应用但是却缺乏企业施工管理方面的知识,部分管理人员懂得企业专业的知识但是却不懂得计算机的应用。而对于施工企业来说,管理软件的开发工作既需要懂得管理技术又懂得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这方面的人才会通过软件的工程学对企业中的软件进行研制和开发,从多方面入手,搞好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工作。 3加强施工企业在管理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措施 (1)努力的加强施工企业中信息技术方面多层次和多层面的推广工作,从而实现企业中各类功能性的信息技术软件能够被施工企业在进行技术管理时得到广泛的应用。 就目前的施工企业信息化技术在其技术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仅仅停留在了企业管理的层面上,为了能够切实有效的提高企业施工管理的效率,促进企业的创新化和科学化的发展,我们就必须要努力的将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渠道拓宽,大力加强计算机控制软件在企业施工过程中的创新与应用。 (2)深化施工企业中技术管理人员与企业的领导人员对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理解,从根本上推动施工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建设和企业的良性发展。 由于施工企业中领导和相应的技术管理人员思想和意识观念比较差,部分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普遍认为,全面的运用信息化的技术对企业的施工技术进行管理,也就是购买一些计算机的相关硬件设备,并搭建起一个企业的互联网沟通平台和对企业施工数据的管理系统,对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一些必要的维护和管理,也就实现了施工企业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建设了,施工企业中存在有这样的观点是很不正确的,可以说这种观点是肤浅的表面性的信息化建设。因此而言,施工企业应当加强企业中领导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充分的使领导们认识到企业的信息化技术建设能够为企业的施工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和财富,也就是说施工企业应当依据信息化的管理资源对整个市场的定位和走向作出正确的了解和把握,从而根据信息化系统的辅助作用对投资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决策,有效的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使得企业最终发展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3)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实施网上办公系统的推广和建设,构建并完善基于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施工企业技术管理信息化的平台。 伴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的高速发展,很多具有大规模的建设施工的项目成为了施工企业进行主要建设的发展对象,而在这些施工的项目当中都会涉及到比较多的建筑施工中各个方面的管理,主要包括施工的进度安排和审核的标准以及施工图纸和设计的变更等方面,这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面广以及所包含的信息量大是难以估计得。因此切实有效的构建出施工企业技术管理的信息化共享的网上办公系统和平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简化信息的传递功能,有效的促进企业信息化共享的建设成为整个施工企业技术管理的有力工具。 4结论 总之,在建筑施工的技术管理过程中,通过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和熟练掌握,从而从分的掌握主准确真实的建筑市场动态和信息,这是关系到整个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所在,只有不断的加强施工企业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才能够更加切实有效的提高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试论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方面的新进展 摘 要:激励理论是当代管理学中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的管理实践有着极有力的指导作用,为企业的长足发展乃至整个管理学系统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催化剂成效。在时代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学和管理学等交叉学科不断发展,当代激励理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姿态,有了更大程度上的进展,本文将对此进行比较具体性的分析。 关键词:激励理论 企业管理 经营者 经济体制 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鼓励员工的行为,为追求的目标得以实现而奋斗的一种心理因素。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进入复杂多变的全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化、信息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成功的关键越来越取决于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衡量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企业要想占据更多有利的市场份额,就要注重从人力资源的不断优化入手。激励作为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途径,从激励理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来看,激励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日渐清晰,研究的领域和方法也逐渐的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平台。通过对激励理论发展趋势的研究,可以为企业实现长足发展提供不可多得的活力源泉,以下几点将对激励理论的新进展进行较之详细的说明。 1.倾向于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激励的约束和有效性研究 激励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通过外部和内部刺激的结合,激发人们去努力实现既定目标的内驱动力。已经存在的激励理论主要是从组织行为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和分析的,而管理激励理论可以分成以人的动机和需求为研究出发点和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为出发点的两大研究类型,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激励过程理论体系比激励内容理论体系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合理性,但归根到底都是以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为出发点的。随着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的心理发展趋势和特征越来越难以把握,与此同时心理因素会自然而然受到外界和内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原先的激励理论因不能一直持续作用于人的心理而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使得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激励的有效性和约束成为一大难题。因此,要想真正促使激励在企业经营管理者发挥着更大作用,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激励的约束和有效性研究成为激励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也是企业经营者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激励工作的真正科学性在于以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性质和规律为基础,通过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的设置和完善,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地约束和激励,才能使得企业在保持高效运转的情况下获得更旺盛的发展生机。 2.激励逐渐倾向于企业经营者 从传统意义上的角度分析,在企业采取激励措施的时候,所针对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员工,认为只要把对企业员工的激励工作做好,所有工作就能够在顺利的轨道中进行。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于企业发展的方向和轨迹有着很大程度上的指导意义,在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方面有着很大程度的工作欠缺。实际上,对于普通职工的激励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和普遍的,企业每个员工的的具体工作表现为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在对员工采取激励措施之时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等,从而为员工工作素养的整体提高和整个人力资源系统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企业经营者的主要任务就是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决策,像诸如指令、制度、目标和规范等无形的直接成果很难用简单的量化考核区衡量,其所作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有可能影响企业整个系统的顺利运作和长足进步。 3.从激励方法的研究转向对经济机制的研究 在管理系统中,人处于核心的位置,因此,激励的真正任务就是使得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在更大程度上调动起来,发掘出更多的潜能,最大限度地使得人的认识与所处的客观世界相协调。以信息资源的掌握程度举例来说,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管理者有着更强的信息优势,掌握企业内部和外界的信息都远远超于企业员工,这可以为企业拥有科学合理的决策以及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然而这其中也凸显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信息掌握程度的不对称性,即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员工所能掌握的只是局限性的信息资源,所对应的激励的方法和手段虽然可以暂时的调动员工的主动积极性与热情,但不是长久之计。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机制的设计理论,通过对最新的市场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企业本身已有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朝着企业所要实现的目标进行细节性的完善,让激励机制融入到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去,与企业的经营发展以及利益挂钩。这种朝着经济体制研究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不仅是激励理论得以更加时代性的具体体现,更是企业经营管理达到科学合理局面的必要途径。经济体制的设计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市场机制的设置、政府运作机制的设置以及企业制度的设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激励方法的研究就显得不重要,而是要注重结合实际,在确立和完善良好的经济机制的情况下,为激励方法的不断创新提供强而有力的催化剂成效。 4.结语 管理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激励理论是调动人的情感以及内驱力等的积极性艺术,为企业实现长足发展注入了更加新鲜的血液。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进程中,通过对激励理论发展新进展的研究,不断地根据最新时势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激励模式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才能促使激励模式真正地发挥出重要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ERP系统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摘要: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原本处于国内安稳环境的企业也被推向了国际竞争的风口浪尖。如何改变企业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成为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问题。本文就ERP在企业管理中的优势和不足做出了分析,并针对ERP成功实施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不足之处请予以斧正。 关键词:完善ERP;企业管理;优势;不足 1 ERP系统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优势 1.1 准确定位和制定ERP实施战略 ERP的实施对于企业运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对企业的经营战略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搞好并且形成供应商、客户和销售伙伴之间的良性合作关系是一个值得认真思索的课题。第一,在某些至关重要的业务环节中,认真推行ERP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企业在实践中的成效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另外,个别的运行经营战略只能借助于ERP才能实施。第二,要认真研究企业的业务流程,深刻理解ERP的内涵和本质,找准ERP和企业业务发展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最大限度给顾客带来产品或者服务上的价值,凸显自身的竞争优势。有鉴于此,企业必须找准自身定位,运用ERP落实、改进有助于自身竞争力提高的相关流程和环节,搞清楚企业价值链和ERP的相关性。 1.2 企业组织结构要适时调整 企业的任何变革都离不开一个坚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在其中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只有不断加强业务部门和经营单位问的信息沟通和交流,采用同ERP相匹配的方式方法,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成本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ERP,职能各自不同的经营单位被组织到一个相对密闭的系统中来,如果有一个高层次的组织结构从中发挥作用,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的一致就基本可以实现。为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企业根据现实情况调整自己的职能布局和组织机构,实现更高水平上的机构变革。同时,要将组织变革的目标向企业全体员工说清楚,更正那种仅把ERP视为计算机系统的错误观念,加大信息技术在组织变革领域的分量和作用。 1.3 在电子商务发展潮流中有效推进ERP项目 电子商务是指在全球各地商业贸易活动广泛开展和网络环境迅速成长的时代语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我们必须认识到,电子商务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向。从ERP和电子商务的关系来看,电子商务的基础和前提正是ERP,而ERP的不断扩展必然导致电子商务的发展,二者存在内在的关联性。因此,ERP的发展必须要从不同侧面适应电子商务这一未来发展趋势的特点。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 1.4 要充分利用性能优良的ERP供应链管理工具 ERP的应用的确可以有效地促进现有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要求,这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体现得尤其明显。首先,精心选择高性能的供应链管理工具可以有效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企业职能性仓库的调整和完善缩减供应链管理的费用。其次,采用性能优良的供应链管理工具可以密切企业供应链和供应商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关系,大幅度降低企业原材料的运转成本,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2 ERP系统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不足 2.1 企业高层领导对ERP思想认识程度不够 企业高层领导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决策性的地位,在ERP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说企业高层领导对ERP实施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ERP的成功实施。对于ERP的重要性,不同的企业存在不同的认识。尽管很多人意识到ERP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发挥作用很大,但仍有部分人将ERP的实施看作一个简单的目标,对于ERP为企业发展提供的效益认识不足,在实践中也没有认真研究ERP的价值。如果仅只将ERP当成是一个自动化的工具使用,势必造成ERP实施观念和实施方式上的错误,当然不能发挥ERP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效能。 2.2 企业流程与ERP流程不相适应 作为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的根本作用就是对企业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处理,以便提炼出可以供企业管理者直接使用的信息。ERP系统流程代表了同类企业最优秀的流程,在企业管理中实施ERP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企业现有的运作模式进行再造,使其与同类企业最优秀流程相一致。如果不能在企业流程与ERP流程之间取得最优平衡,排除矛盾使之融合运作,那么ERP的应用必将以失败告终。 2.3 企业缺乏ERP的实施指导 ERP系统并不是单一的财务管理软件,而是一个涉及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的管理系统,其实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企业在ERP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还得对企业现有流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毫无实施经验的企业来说,要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优化企业现有流程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必须要借助专业的ERP实施技术指导,否则企业在ERP实施过程中将会处处维艰。 2.4 企业管理ERP实施存在盲目性 在将ERP系统引入企业管理的时候,很多企业都认为自己很明白使用ERP系统的目的,知道自己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很多ERP实施顾问也存在着这样的想法,认为企业清楚自己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使用需求,盲目的根据企业决策者的想法来制定ERP系统,这种认识导致企业和实施顾问在ERP的实施上都存在盲目现象,缺乏对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成为导致ERP应用失败的重要因素。 2.5 企业在ERP实施上准备不足 ERP作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其实施需要企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各类数据的准备、实施方案的编制等。企业没有做足准备就急急忙忙的购买ERP技术解决方案,在企业中上线应用,对ERP的成功实施将会是致命打击。任何一种ERP解决方案都不是万能的,有其独自的特点和局限性,企业也有各自的特点和局险性,在实施前,企业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3 结语: ERP系统是一场全球性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的变革,在短短时间内便引领了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管理的潮流。近年来,ERP系统以其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的特点,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但由于受传统认识影响等方面的原因,ERP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ERP在企业管理中的成功应用。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ERP的内涵和本质,在实施ERP项目前认真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最大限度的发挥ERP对于企业竞争优势提高的作用。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及时总结,ERP在企业发展中的效益必将不断提高。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浅析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 摘要:从目前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来看。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在我们的工作当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信息技术对于企业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电子商务方面的运用上。文章以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为切入点,详细探讨了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管理;成本;风险管理 在今天,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已经意识到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以及发展中的重要性。不管是生存还是发展。电子商务均是各大企业进行优化管理的不二选择。因为电子商务直接涉及到企业经营成本的控制以及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等。将电子商务运用于企业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概念界定 电子商务,即Electronic Commerce,通常简写为EC,它是指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生产、销售以及流通的活动。然而,它不仅仅是指在Intemet上进行的交易活动。还指所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机的商务活动,包括通过网络实现从原材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订购到产品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贸易活动。另外,利用电子邮件进行贸易也是电子商务的一种。 企业管理就是企业的管理者抑或是管理机构为了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一系列活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的动态过程。企业管理是社会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当社会的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有规模较大的共同劳动就离不开组织的指挥以及协调,以确保整个劳动过程能够正常地运行。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瞬息万变、产品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企业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且迫在眉睫。 二、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一)提升服务的个性化水平 运用电子商务这一先进的技术能够帮助企业手机大量的数据信息,并能依据商务数据的处理系统对企业客户的信息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能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就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优秀的服务,从而提升企业服务的个性化水平。 (二)提升决策水平 在对数据进行相应分析的过程中,依据客户的实际需求以及市场的最新动态,企业的电子商务站点能够快速地提供独具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帮助企业更成功地占据市场。同时还能够为企业的管理者服务,对客户需求以及市场发展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帮助决策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提升企业的决策水平。 (三)完善并优化网站 运用电子商务的企业,电子商务的站点能够对其网站的消费者抑或是浏览者的交易数据、浏览信息等进行分析。促进企业网站结构得到持续的完善,从而使企业的结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设置出独具人性化特征的链接以及布置网页,并依此将网站的浏览量提高。这样一来,企业的广告商以及客户都会给予这种设计人性化的优秀网站较高的评价。追根朔源,企业强化运用电子商务。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客户。熟悉客户的消费习惯,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更多、更广泛的营销渠道的打开起到促进作用。 (四)提升客服水平 电子商务具备一个主要的站点功能,即客户的数据信息等是实时的、动态的,且能够进行智能分析,从而得到最后的客户群体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偏好等信息。这些信息能促使企业对客户的实际需求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帮助企业实施针对性强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建立良好的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 三、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 (一)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建立创新型管理理念 目前的企业均是处于信息时代这一大环境下。促使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以往传统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形式、手段均不能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在未来,企业必定要建立创新型的管理理念,否则只会被时代、被社会所淘汰。这就要求企业要在管理理念上进行转变,加以创新,致力于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电子商务正是当下创新型管理理念的代表。企业将电子商务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帮助企业的管理者持续做出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战略创新等,及时制定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第一,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当中融入数字化的创新。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市场的中和分析的时候,需要将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的、合理的加以运用,从而确保能够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做到准确无误。通过运用电子商务,企业能够对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做出及时反应,并采取相应对策,为企业创造出不可估量的价值。 第二,电子商务是最新型的管理模式的重要载体,它成功凌驾于产品以及技术的范畴之上,改变企业的经营观念以及经营要素,帮助企业将更多的知识积累起来,不断地完善对于电子商务的运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电子商务促使企业面向世界。优化企业管理 作为现代化的企业。想要将企业面向于世界,首先需要将企业标准化的经营理念保持下来: 第一,将企业的产品标准化实现的过程中,需要确保产品的质量能够是英语国际要求的规范标准,能够做到实现实现的产品障碍的规避,防止不良影响到企业的口碑。 第二,作为企业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国际通行的苗裔的管理以及规则,从而不必要的障碍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三,对于相应的组织推行出来的政策以及开展的活动等。企业应当积极响应。并主动参与其中,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同时,现代的企业还面临着一个十分现实且严峻的问题,即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它跟企业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有着直接关系。甚至跟企业的生存、发展均有联系。企业现代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先进的文化模式、企业现代化的管理组织、企业现代化的管理者等。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概念,各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这个时候,电子商务就能体现出其重要作用了。电子商务能够为企业管理组织的现代化提供保证,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的现代化。例如已经被我们所熟知的淘宝,它就是运用电子商务对企业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促进淘宝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优化了企业管理。 (三)电子商务节约企业的采购成本及经营成本 首先,电子商务使企业的采购成本有效减少。传统的企业采购方式是通过见面会、订货会等途径确定好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但是如此会占用企业内部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但是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的有效使用,就能够克服这一个缺点。当企业通过自身专业的网站以及远程等于合作商进行业务方面的探讨的时候,也能够将企业使用的调查、研究的费用、差旅费等。使得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关于某小企业管理方面的建议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与采用各种舞弊手段逃税的大企业相比,小企业在人才技术等限制条件下,成为了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小企业在管理方面、制度方面、人员素质方面存在着各种弊端,所以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小企业在各方面都存在欠缺与尚待提高的情形,针对某企业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建议列示如下: 一、领导方面 领导者是一个企业的领头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必须树立自己的威信。具体有以下几个要求: (一)言必信,行必果 在道德上要做一个企业的表率,说到的一定要做到,在向别人制定各种规章时,自己首先要遵守。这样的领导才能使员工敬畏,才会更好的使员工信服。 (二)帮助主管树立威信 一般不要当众指责主管,因为主管需要管理下属,以便让主管在下属面前有一定的说话力度。否则难以为继部门的任务与计划。平等固然重要,但是要有级别职务之分。 (三)学无止境,洞察漏洞 加强财务知识的学习,否则难以监督下属的工作,学会分析,学会看报表,及时发现问题,在企业中,经常有人会有侥幸心理:“等经理发现的时候再解释吧”,可是忙碌的经理一般发现不了,所以事情会进一步的恶化。我觉得经理一定要做到监督约束的威信,一旦发现立即严惩,杀一儆百,以儆效尤,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做到按照原则处事,绝不姑息。 加强管理理论的学习,比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区分激励员工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适度的授权,激励员工,信任员工,也可以轻松自己,用更多的精力关注重要的事情。 (四)站得高,望得远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爱惜人才之心有情可原,可是一定要掌握好适度的原则。假如一个员工已经递交了辞职报告,就不要再找借口去挽留,因为心猿意马、归心似箭的工作认真性、可信性、负责性都会变成一个未知数。 二、制度方面 “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制度是灵魂,一定要不断完善,才能起到约束的作用。 (一)多组织团体活动 如果有条件和机会的话可以组织员工参加有意义的活动,素质能力拓展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可以使员工间加强协作,在一些需要群策群力的考验下,他们会发挥集体的力量,经历过这些后,在大家的心中都会留下难忘的回忆。或者开展一些友谊比赛、让大家发挥各自的优点与长处。 (二)完善奖惩制度 很多企业习惯采用优秀员工评比的活动固然可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如果某些员工在最起初一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误,就取消了他的评优资格,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会彻底放弃这个评优的权力,我想,这种情况是领导不愿意看到的。 员工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出现工作失误,一定要承担相应后果。制度就是制度,不讲人情,该处罚就处罚,绝不留情开恩。这样就会在公司形成一种严谨慎重细心的工作风气,敢于承担责任,维护公司的财产安全。 (三)加强财务管理 一个企业也就是人财物的管理,但是财务部门却是重中之重,有人认为:销售部门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兵,而财务部门就是保家卫国站岗放哨的那个兵,销售固然可以提高业绩、利润,但是只有完善的财务制度的约束与管理,才能确保资金的安全,确保自己的财产不受损失,假如没有财务准确的往来对账,怎么样把自己应得的货款收回,怎么与各个供应商及时沟通,避免自己资金无的故流失。比如:公司的每月库存盘点,这本来是为了保证账实相符的一个好措施,防止库管舞弊,可是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会计人员对存货不了解,库管只查数账面上有的,所以会给企业的财产安全带来隐患。 (四)鼓励员工参加技能培训 由于小企业的员工的起点一般会比较低,这就制约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如果想得到长远的发展,一定要逐步的完善自己,加强学习新知识与新的法律法规,缩小与上市的大公司的差距。尤其是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应用,英语口语能力,以及专业的财务技能,这样会提高工作的效率,使自己的各项工作变的轻松简单,把自己从以前繁琐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使自己拥有更多的自我空间。 (五)内部提拔与外部激励,双管齐下 企业对内部晋升员工的文化状况、专业技能、交通路线、家庭背景都有所了解,安全系数比较高,而且可以为企业相对的降低激励的成本。 从外部招聘来的员工有崭新的、大胆的视角,新的管理方式、制度、规章引进过来,从而产生“鲶鱼效应”。当然,公司是最大的受益者。 (六)如果员工对企业的各项业务内容或流程有建议,应该主张书面的递交,言之有物,建设性的建议要有凭有据。 三、人员素质 每个员工是公司的组成部分,只有大家整体优秀和努力,才可以为公司带来荣誉和效益。 (一)加强个人修养 增强应变能力,承受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平时注意说话的语气。坚持自己的工作原则,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违反公司的各项规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贵在坚持。比如:擦玻璃的时候,只有把整个玻璃都擦的非常干净,才能让人看出你的劳动效果,即使你努力的坚持了很久,付出很多努力,但是只要上面还有一个污点,那么也会在人的心中大打折扣。 (二)注意同事间的沟通 语言是一门艺术,同样的一个事情,如果不同的人去用不同的语气去陈述,会带来迥然不同的效果。说话客气点,语气委婉点,相信事情一定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 (三)讲究工作效率 不主张员工一直加班,偶尔的加班会显示出员工的无私奉献,积极进取,为公司的发展而牺牲自己的宝贵休息时间,这当然是值得学习与嘉奖的。可是,如果一个人一直需要靠加班加点的忘我工作,我们不得不重新考量一下这个员工的能力问题,看一下是否胜任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或者是不是在工作分配与安排上出现了问题。要偶尔去接近大自然,去感悟一下生活,从而得到激发与启迪,换一种心情,把紧张放下,眺望一下遥远的前方,然后再以饱满的热情回到自己的岗位。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生态位概念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 内容摘要:本文提出了企业生态位的概念,阐述企业生态位的特性,企业生态位宽度识别以及不同企业生态位的竞争关系。阐明企业生态位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应用,提出实行生态位经营的决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生态位 生态位经营 企业生态位宽度 企业生态位的现实意义 生态位,特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在时间上、空间等上占有的地位。生物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但是,许多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物种,并没有因为残酷的竞争而灭绝,反而与处于强势地位的物种“共存共荣”、绵延至今,其原因就是“生态位”规律在发挥着作用。正如生物体一样,企业也深深统一于它所处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企业与环境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企业要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冷静而慎重地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态位”,这样才能避免过度的恶性竞争,使自己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形成生态位经营。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并没有考虑和尊重这个直接关系到企业命运与前途的客观生态经济规律,他们热衷于搞“一窝蜂”,哪种经营领域能赚大钱,就一拥而上,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一哄而起,一哄而落、特产不特的现象一再发生。由于企业生态位选择不当而导致过度竞争,频频出现的价格战就是如此,其结果是:市场秩序混乱,劣质企业混水摸鱼,优质企业反而因资源浪费、利润滑坡而影响其健康发展。 企业生态位概念 效仿生态学中生态位的定义,企业生态位是在一定生态环境里的某个企业在其特定时期上,所具有的功能和地位。一个企业的生态位既反映该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特定环境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也反映该企业在该环境中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等企业生态因子所形成的梯度上的位置。研究企业生态位就是要研究某企业在一定层次、一定范围(即一定尺度)生存发展时,需要何种条件以及能够发挥何种作用(即对该层次、该范围内的“企业生态环境”产生何种影响)。企业生态位与生物生态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生物的生态位是被动的自然选择的结果,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而企业生态位则是主动选择和竞争行为所决定的,且经常发生变动。企业在行业中的生态位是企业在行业内竞争实力的标志。 企业生态位宽度识别 企业生态位所涵括的全部内容称为企业生态位的宽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承担的系统功能。企业的生态系统功能是为最终用户提供价值。任何企业都难以独自完成某个系统的全部功能,往往仅承担该系统的一个或几个子功能。同时,系统的子功能也有重要与次要之分。 2、企业的位置。包括地理位置以及企业在价值网中的位置。通常企业的地理位置与企业的可利用资源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例如,大部分企业的市场一般是以企业所在地为中心的一个区域,雇员大部分来自于周边地区。企业在价值网中的位置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处于哪些价值链的交点上,二是企业在一条价值链的哪个部分。一般说来,企业能力范围内所参与的价值链越多,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就越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就越小。在一条价值链中,每一部分的利益都不相同。在企业生态系统中,价值链的两端获取利益最大,而处于中间区域的往往只能获得较少的价值。 3、企业的控制资源。由四个元素构成:(1)消费资源,指企业已经掌握的用户群体,包括市场份额和品牌忠诚度;(2)供应资源,指企业的供应商群体,包括供应商的数量、供应产品的质量以及与供应商的关系;(3)智力资源,指企业可以获取知识的来源,包括知识来源的范围和知识来源的质量;(4)资本资源,指企业的资本来源。包括出资者的范围和出资者的稳定性。 企业生态位在经营管理上的应用 高斯(Gause,1934)原理说明,生态位差异大的企业,彼此之间的竞争就小,甚至处于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反之,生态位越近似的企业,相互竞争就越激烈,生存压力就越大,选择压也越强。这样的观点实际上解释了迈克尔・波特为什么将差异化战略作为一种基本的公司战略而加以强调,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一定要营造一种差异化的优势,通过自己的创新活动建立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与竞争者分占不同的生态位,保持个性,从而才能赢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借鉴生态位的理论和实践,企业应重新在功能、产品和时空上给自己进行科学的定位,并尽快从恶性竞争中解脱出来,因而企业要有“生态位经营”和“共存共荣”的理念。当前,绝大部分商品都供过于求,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任何企业都难以满足市场的所有需求,因而任何企业都不应试图在整个市场上争取优势地位,到处与人竞争,而应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对企业最有吸引力的,可为之提供有效服务的市场部分作为目标,实施目标市场的营销战略,从而在目标市场上确定自己适当的竞争地位。 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与竞争对手有所区别,因此,要对自己的经营目标、经营品种、经营规模等进行认真的调整,必要时还要勇于“忍痛割爱”,“以退为进”。只有这样,才能避开恶性竞争,为自己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垄断企业的产品之所以能占据垄断地位,原因之一就是能提供竞争对手不能提供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据了强有力的位置,也就是实行生态位经营。 1、空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的差别是企业最常采用的竞争对策。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生存空间:有的可以在市中心站稳脚跟,有的可以深入居民小区,有的可以到郊区开辟阵地,有的还可以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老、少、边地区进军。例如,肉鸡营销以出口为主,而生猪以内销为主。 2、时间生态位。动物对觅食时间的选择很值得借鉴,有在白天行动的“昼行性动物”;有在夜间行动的“夜行性动物”;有在拂晓和黄昏行动的“拂泛性动物”,其选择不同时间生态位的最大意义在于减少觅食上的激烈竞争,减少与天敌相遇的机会。如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和快餐厅就是利用时间生态位的区别与大型商场和饭店进行竞争的,而农业企业所经营的反季节蔬菜更是利用了自然界的时间生态位差别。 3、营养生态位。动物生存需要找准自己的营养生态位(功能生态位),也就是说,选择适宜的取食对象,而企业则必须对自己的目标客户进行定位。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采用“目标客户生态位经营”策略,选择生产某档次的产品,或者细分品牌,实行不同大类的专业分工,使产品分别针对于高、中、低收入客户,或者仅针对某一层次的客户,扬长避短,创造自己的经营特色。 4、规模生态位。根据当地购买力的不同,采取大、中、小规模相结合的合理布局,选择适合自身的“生态位”,避开恶性竞争。 5、业态生态位。更新经营业态以避免恶性竞争是现代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发达国家的经营已具有多种业态,除了我们熟悉的批发市场外,还有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连锁商店、百货商店、品牌专卖、品牌折扣等。每个行业都应该有众多的业态,才能维持整个行业圈的共存共荣。 实行生态位经营的决策建议 1、生产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生态位经营必须立足于市场,并依据市场细分而采取经营决策,如果脱离市场的需求而片面追求与众不同,就会被市场所摈弃,产品价值得不到补偿,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因此,不管企业选择何种经营方式,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才是真理。 2、不断创新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创新的产品要取得市场优势是很困难的,企业的创新诸如企业设计、技术、功能、结构、外观、造型等方面的改进、提高、完善,或者企业经营策略、方法、方式等方面的大规模改变或提高,都会造成新产品个性突出,造成一种“生态位差异化”的优势,从而创造新的市场生态位。而且企业要不断创新,将这种“生态位差异化”固定,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赢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3、避免发展非优势项目。企业应牢牢把握核心竞争力,避免发展力所不及的项目。盲目实行多元化经营,妄图在非优势项目上再创辉煌,往往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4、生态位合作形成共生。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关但又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都是价值系统中一个价值链。合价值链所要求的生产要素互不相同,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每一个价值链上生态位相同,只能是此企业在这一价值链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彼企业业在另一价值链上具有比较优势。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共同优胜,避免被共同劣汰,企业就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展开合作,企业间形成共生。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浅析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 摘 要:互联网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类原有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交流方式,也催生了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当前,这种新型的商务模式已形成规模,对全世界范围内原有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冲击。传统的产业经济模式也在不断适应新变化,运用电子商务新模式。主要对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其特点进行介绍,阐述应从哪些方面运用电子商务对原有企业管理方式进行创新,最后提醒企业管理者电子商务自身存在的问题,引导企业管理者合理运用规避风险。通过以上论述总结出现代企业管理中应如何运用电子商务,二者如何协调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管理;运用;创新;变革 电子商务给予企业发展的机遇,使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仅将现有格局打破,同时还加速商品流通,通过互联网构造的虚拟市场,为企业扩展市场,降低成本,降低企业库存量,缩短生产周期,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提高了企业的服务能力,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及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电子商务的应用也日益深刻而广泛。电子商务是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衍生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对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电子商务是通过三大技术即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买卖过程中的三化,即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1]。简而言之就是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买卖产品及提供服务的新型商业运营模式。这种新型商业运营模式,具有无限的潜力和生命力,目前已成为工业社会中产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过渡的纽带。电子商务相较于传统产业经济具有其无法赶超的天然优势。 1.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交易全球化。只要可以上网就可以进行沟通咨询,订货发货。原有的产业经济大多针对某一区域某一市场,而电子商务扩大了市场范围,打破空间地域的束缚,促使全球各地资源互补,实现交易全球化。 2.无须当面交易,交易虚拟化。通过互联网进行贸易往来,双方从沟通咨询,洽谈,谈判,达成共识,签署协议,支付等各个环节都不需要当面进行交易,整个交易过程全程在网上进行,构成了虚拟的市场环境。 3.事物交由计算机处理信息,成本低廉化。电子商务改变了原有的商店、产品、订货、购买等原有产业链条,使之成为能在互联网上处理的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方式来处理相关的商务事物,不仅节约了信息成本,也节约了交通成本以及中介成本等花销,使整个商业往来活动成本降低。 二、传统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中进行管理创新的对策 电子商务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是企业不能回避的现实形势。只有根据自身企业管理情况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促使企业科学有效管理,为企业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1.转变原有企业管理观念,树立新型企业管理理念。传统的企业管理主要是将注意力关注于人、财、物、供、产、销等环节[3]。而电子商务的典型特征是以市场和服务为中心。当前,人类已进入到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种海量信息,促使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为买方提供了更多选择,绝大多数的行业都已出现买方市场的情况。因此,了解客户资讯,分析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更灵活的个性化服务,及时调整自身战略成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核心环节。所以,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认识到电子商务和原有产业经济的差异,加深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提高对市场和客户的重视度,树立应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型管理理念。 2.建立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机制。企业电子商务建设和功能的充分实现离不开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4]。当前在我国企业中大多存在信息化建设滞后的情况,这一现状已成为中国企业进行电子商务改革的限制因素。应加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利用专业计算机人才对整体通信设施进行建立和优化,随时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升级,确保电子设施运行的流畅。加快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将使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客户间的商务往来更为高效便捷。 3.改革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建立新型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原有的企业组织机构多为金字塔形,这是因为原有的沟通模式下,不能有效地对每个企业员工进行管理,因此为了政策贯彻执行,采用层层传达的方式,加快企业信息的传递执行。不可避免的,这种塔形组织结构也存在相应的弊端。比如各层级之间职能交叉互相推诿,机构臃肿政策传递不畅等情况多有发生。电子商务的运用,极大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数量,使信息传递的壁垒被逐步消除,有利于原有金字塔上层的决策者和底层的执行者进行直接沟通,削弱了对于中层传递组织的依赖度。这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一方面便于一线职工销售工作的展开,为一线职工提供大量的有效信息,另一方面对企业决策者也进行了监管,一线职工对于企业销售情况更为敏锐,因此对于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政策也可以便捷地与上层决策者进行交流,帮助企业上层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市场情况,制定合理的战略部署。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使得一线员工的积极性、企业政策的可操作性、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以及企业的活力都得到了提高。 4.加大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吸纳,为企业培养更多符合电子商务需要的人才。由于电子商务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因此电子商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各行各业都出现了紧缺情况。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大对国内外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吸纳,另一方面企业也应通过网络猎头公司等渠道对拥有长期电子商务工作经验的员工高薪挖掘。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对于电子商务有着系统化的认识,对相关理论、相关案例有着深入了解;而从业多年的电子商务员工则贴近实际操作,对于电子商务的现状及运营有着丰富经验,这两种人才对于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的运营管理有着重要作用。只有为企业发展储备更多的电子商务人才,才能为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5.加强客服管理,培养客户忠诚度。当前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客户提供了更多选择的空间,对企业而言如何留住老客户,开发新客户是各个行业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设立专门的部门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管理,并及时反馈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交易成功的客户应建立相应的客户信息档案。这对企业来说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不断扩充的客户数据库。对于销售人员来说,可以便捷地查阅客户的个人信息及交易情况,有利于销售人员进一步了解客户的需要及偏好。另外,也可以针对客户不同的需要,为客户提供专属的个性化服务。在客户数据库中,对于有合作意向的客户应及时进行沟通,引起客户对产品的兴趣,提高客户对产品的购买欲,进一步拓宽客户群。 6.建立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配套服务系统,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高效衔接。电子商务无法独立存在,需要相应的支付系统、物流系统等环节的共同配合。对企业来说,需要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准确认识,明确自身的发展需要。加强与相关系统的合作,获得所需行业和服务体系的支持,加大对相关配套系统的投入,引入与之配套的体系,促使各个环节衔接流畅。与电子商务发展相匹配的服务体系是发挥电子商务优势的基础,同时也为增强企业竞争力,提供优质客服,提高企业盈利提供了保障。 传统企业经营模式面临这种新型商业运作模式暴露出了与时代不相容的缺陷与问题[5]。企业管理者在运用电子商务对原有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时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原有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只有全面地对原有管理系统进行变革才能使企业真正进入到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的阶段,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程度。 三、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运用时需注意的问题 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电子商务是时代的要求,但是电子商务本身亦存在缺陷。引入电子商务对企业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需要对电子商务进行合理的运用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防。第一,信息安全问题,互联网安全问题一直广受诟病,对于依托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来说,信息安全问题不可忽视。无论是植入病毒还是受到黑客的攻击,对企业内部的机密信息及客户的个人信息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一旦出现机密外流的情况会对企业发展造成有形和无形的损失,若事态严重则有企业倒闭的风险。因此,聘请专业计算机人才,对企业系统实时监控、进行防护,同时对企业信息及用户信息进行加密措施,并及时处理过期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其次,由于网络的虚拟化,对于服装配饰类的商品,顾客无法试穿试戴,客户体验效果不佳。因此,应加大研发力度,进行技术创新,可采用客户提供照片及个人身高体重等个人信息的方式,为顾客提供上身的效果图,帮助顾客进行选择。同时,在运用电子商务时应注意对产权的保护。当前网络交易制度并不完善,监管系统仍不成熟。电子商务无法亲身感触,大多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销售,因此假货仿货层出不穷,一方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形象受损,并使企业深陷价格战,难以盈利。因此应及时对企业的产品专利、商标等进行保护。对于市场中销售假货的厂商利用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利益。同时,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引导消费者购买正品,抵制仿货。电子商务虽然存在漏洞,但是长远来看,电子商务仍是未来经济竞争中的主要模式。预防运用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对企业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四、结论 电子商务从网络经济中诞生发展,利用其自身特点,为现代企业提供了无限的商机和广阔的市场。本文从电子商务的概念出发,浅析电子商务的特点,为企业在运用电子商务对原有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时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并对电子商务的缺点进行分析。只有从多个方面利用电子商务对原有的企业管理机制进行变革创新,并规避改革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才能引导企业不断适应市场发展新情况,提高自身实力。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试论企业管理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行为 摘要:企业的管理者作为企业经营决策与人事决策的核心人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与决策行为关系着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的企业中,多数的企业属于中小微企业,这部分的企业管理方式上采取的是家族式的管理,企业的所有者与管理者是同一人,因此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往往是能够主导企业的发展方向。在企业管理过程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如何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提升自己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行为的科学性,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通过对企业管理者决策行为进行分析,分析其各个方面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从而提出提高企业管理者决策行为科学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管理者 经营管理 决策行为 一、企业管理者决策行为概述 (一)决策行为的含义 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罗伯特西蒙曾说“管理就是决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决策行为是管理者对于企业发展方向的一个规划与决定,企业的管理者每天面临的事情就是如何针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而做出最优的企业决策行为,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决断的过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何保障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及时、正确、有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所必须注重的,决策越科学合理,其就越能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失误的决策往往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经营的决策是一个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如何运用自身的素质能力去识别企业经营管理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制定科学的决策,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最为关键的。 (二)决策行为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企业经营者的决策行为进行不同的分类,如根据决策问题的性质与重要性可以分为企业战略决策行为、管理决策行为以及业务决策行为。其中企业战略决策行为是对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经营的方针等关系着企业长远发展的事项进行的决策。管理决策更多地表现为对企业日常经营的事项的决策,如人员的调动、资金的运用、年度生产计划等方面的决策。业务决策行为是对企业生产管理的决策,如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成本的决策,企业的日生产计划的决策。 按照决策问题是否重复出现又可以分为重复性决策行为与一次性决策行为,重复性决策行为是针对一些突发的新问题,是一种非程序化的决策;而一次性决策是一种程序化的决策方式,是针对重复性的问题制定一套常规的处理程序。 (三)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企业的管理者一旦出现决策失误,不但难以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很有可能因为失误的决策而错失企业发展的良机,导致竞争实力的下降,很有可能会引起企业的破产。因此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来说,如何提升决策的水平,减少决策的失误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管理的过程,是要通过信息的搜集,制定企业的发展方案,并对企业的决策进行执行。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对于影响企业管理者决策行为的因素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品德 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的决策科学性,在中国传统的管理文化中,如“以德服人”,“德高望重”等思想都体现出一个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个人品德素质。在古代的管理中,往往伴随着权力的压迫使下层不得不服从,但是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企业存在管理是维系企业正常运转所必需的,企业管理者的个人品德对其决策行为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是否具有海纳百川的容才之心,是否具备优秀的个人品德,都会影响其决策行为,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无法容忍其管理的员工比他优秀,其在人事决策上往往会压制优秀的员工,使得整个企业的工作氛围变差,难以留住人才。拥有优秀个人品德的企业管理者,能够使其具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信服。 (2)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中,领导者的个人经营能力占据重要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包括企业经营者的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协调能力、说服能力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要具备多项能力,首先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够将员工组织起来共同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组织能力对决策行为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企业管理者如果缺乏组织能力,其决策是难以执行的;其次,要具备判断能力,要从千变万化的市场中找准市场的热点与关注点,从而制定企业的发展策略。判断能力是企业经营者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的经营者只有敏锐的判断能力,能够及时地针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再次,要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企业的经营者不可能“事必躬亲”,但是企业的经营者又必须对企业的各项事务都要有全局化的了解,要关注企业的发展状况,了解企业的运营,针对出现的状况进行协调,从而能够协调企业的各项资源进行生产,促进企业的发展。最后,说服能力。企业的经营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威信,能够让员工对其产生尊重、敬畏的心理,使企业管理者的各项决策能够得到员工的服从,并有效的执行。 二、企业管理者决策行为上存在的缺陷 (一)不善于对下级进行授权 我国的企业经营者多数不是科班出身,一些企业家往往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技能,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凭借的是多年的经验。因此在对企业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企业的员工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导致企业的经营者事事关心,事事亲为,这些现象在一些中小企业中尤为突出。中小企业的规模比较小,组织结构简单,企业的经营者对于企业的掌控度比较大,员工对于经营者过分的看重,导致任何事情都要企业的经营者亲自下达命令,而企业的经营者也习惯这种任何事情都希望员工前来询问。 (二)企业经营者的决策缺乏科学的论证 我国的企业中,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企业家的素质依赖性比较强,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多数是依靠企业家强大的市场敏锐力以及高超的经营管理技巧而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但是有的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却是一时的兴起,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论证,而且对于员工的意见与建议,有的经营者往往是采取一种排斥的态度,导致经营决策失误,给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企业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受行政因素影响大 在我国的企业经营者,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政府行政指导的影响大,导致决策行为存在较大的失误,如某城市一个食品厂处于繁华地段,该市的政府领导为了有效地解决该厂的下岗员工安置问题,对厂长做出指示,要求该厂改造成为一个副食品批发市场,然而外地的一个开发商早已经在该地不远兴建了一个综合性的市场,导致厂长的决策进入两难的境地,如果继续将项目推行,则面临企业破产的境地,而如果不继续推行,则前期的建设投入资金就会变成泡汤。该案例充分说明在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决策行为上存在行政指导的现象,企业经营者的决策权受到干扰,导致决策存在盲目性。 三、完善我国企业经营者决策行为的对策 (一)企业经营者要适当地放权 任何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优秀的经营管理团队,在企业的决策行为中,企业家个人的素质固然重要,但是企业的各项事务都十分繁杂,单纯依靠一个人的能力掌控企业的各项事务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在决策过程中要学会适当的放权,特别是国有企业中,高层领导者要适当地加大中层管理者的权限,使其能够对企业的一些突发事件拥有决策权,能够及时地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防止问题的扩大化。 (二)提升企业经营者个人素质,加强决策的科学性 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上,企业家的个人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些民营企业中企业家的个人素质往往决定企业的生死,一些企业家不愿意听从他人的建议,与下属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论证,导致决策上出现失误,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困境。因此,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经营者必须要提升个人的素质,从个人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协调能力、说服能力上不断地进行完善,使得企业的团队能够团结在经营者的周围形成优秀的经营团队,并对团队中存在的矛盾进行及时的协调与管理,保障企业的所有资源能够朝一个方向进行努力,合力解决问题。 (三)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在我国的国有企业经营者中,企业的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容易受到行政因素的干扰,一方面是行政权与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尚未完全分离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的文化上存在传统观念的束缚,而且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受到行政干扰,也是因为政绩的因素影响。企业的经营者要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必须要具有打破常规的魄力,通过不断地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权责相统一的责任制度,对企业的发展决策要具备统筹大局的能力,通过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地加强内部的控制制度,对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协调,保障决策的科学性。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对股市暴跌暴露出来的中国经济问题 在面对经济管理问题上,中央政府更像欧盟,而我们的一个个省穷的像希腊,富的像德国 一年半前中央政府为解决经济失速,刺激经济成长和就业而出台的“四万亿计划”,似乎正成为新问题的元凶和祸首 两周来,A股连续暴跌,10个交易日刚好跌去了10%。这一轮暴跌源于4月中下旬开始的对房地产业的严厉调控(说严厉有点轻了,说不择手段地打压也没有过到哪里去)。但是五一节过后,希腊的债务危机引起欧元危机,令中国的领导人联想到中国国内类似的问题,恐怕又传导到市场上令股指加速下跌。 两年前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完结,人们对走出危机的信心实际上还没有建立,即使有也相当脆弱。中国国内一度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受危机冲击相对较小,抗冲击能力也相对较强。但中国资本市场近两年来的表现,却无法支持这个观点。 简单回顾一下我们曾经遭遇的各种经济问题。危机到来的第一个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强烈的“保八”目标的设定就是对“失速”担忧的体现。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失业问题,特别是隐性失业被暴露出来,当局者甚至担心大量失去工作的农民工酿成严重的“盲流”,从而加剧社会动荡。 随后是贸易问题。伴随着全球贸易问题的萎缩,中国的出口下滑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实在惊人。这让一度为中国经济成长增速贡献超过1/3的净出口变成了净缺口1/3,这个反差让当政者认识到中国经济如此依赖外贸的问题有多严重。要知道,中国国内一直被充斥着这样一种看法,外国人对中国出口的质疑“别有用心”——我们终于可以靠自己的劳动赚外国人的钱时,他们无法接受了。 直到危机出来时,我们才认识到“平衡”的价值,无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还是我们的老祖宗告诉我们的盈亏转化并向平衡运动的道理。 在贸易问题上还有一个问题相当困扰,那就是人民币币值高还是低的问题。这中间有非常复杂的经济逻辑需要搞清楚,但是一个眼见的事实是,中国一度引以为荣的“成本优势”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过低的劳动力成本致使中国国内的消费能力无法水涨船高。低工资带来的收益被外汇管制制度转换成了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 第三个大问题就是资产价格问题了。这其实是一个广义的问题,但现在似乎只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房地产价格”上。如果房地产价格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的话,它本身只应该反映“货币和它所要标识的资产的价格关系”。也就是说,货币过多时,标识资产(当然通货膨胀问题也一定会反映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就会高;反之,货币减少,标识资产的价格自然会降低。 第四个问题,我们正在面对,那就是在中国经济中是不是也有“希腊问题”。其实这个疑问早在迪拜问题出来后就已经出来了,但对我们的当政者,恐怕希腊与欧盟更具惊吓意义。也许这个类比不十分恰当,但我坚信它是被领导人拿来运用了的,那就是在面对经济管理问题上,中央政府更像欧盟,而我们的一个个省穷的像希腊,富裕的像德国。 当欧盟不得不与世界其他经济体谈判一揽子万亿美元的救助机制时,我们的中央政府在想,如果中国的地方政府所属的“融资平台”也出现类似希腊的问题后,它会找谁商量解决这个问题。 上述问题不是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全部,但显然,它们决定了当前管理者在关键政策决策时仍然如此犹疑。比如,货币政策的加息选择。加息对经济增长以至于就业和出口的影响是显着的,我们的领导人仍然没有足够的信心认定中国经济进入上升期。但面对资产价格的升高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潜在的巨大债务,如果不以提高利息率加以控制的话,后果也是可怕的。因此,我们就会见到,无论是央行还是中央政府其他部门,采取了他们可以采取的所有“行政命令和管制式的”手段,这中间也自然包括央行运用的大量“数量工具”,来实现“调控目标”。 但我以为,中国经济能看得见的问题还都是“标”,而不是“本”的问题。我有一个疑问想提出来,不知道它是否涉及到“本”的问题。那就是,一年半前中央政府为解决经济失速,刺激经济成长和就业而出台的“四万亿计划”,似乎正成为新问题的元凶和祸首。而当前解决这些问题的做法除了难以抹去的“作秀”的色彩,却看不出它真实要达到的目的。我们现在需要更深入的答案,为什么我们的问题总是无法解决?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思考论文 摘要:文章客观地评估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隐患点和发展前景,大胆地提出了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等拯救经济的几点建议,旨在为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辩证;自省;协作 据国际清算银行第79届年会年度报告称,“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全球许多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仍未好转,走出危机的路依然很窄。”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遭遇了多年未遇的困难和考验。面对这场危机,也有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也有人急躁冒进、病急乱投医。必须尽快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正确评估,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依据自身实际辨证施治,迎来中国经济的再增长! 一、辩证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辩证思维方式、概率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现代三大思维方式,辩证的方法、分析的方法、现象学方法和释义学方法是现代四大思想方法。恩格斯把辩证的方法规定为“普遍联系的科学”,列宁称之为“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辩证的方法是我们正确评估当前经济形势的哲学依据。 从横向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但矛盾和隐患依然存在。依据当代经济理论和国际惯例,评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4项基本指标: 第一,经济增长率。200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中国9%、俄罗斯6.8%、美国1.4%、欧元区1.2%、日本0.5%,可见中国是最高的。但中国的国情决定经济增长率不能低于8%,而今年上半年只有7.1%,下半年“保八”比较艰巨。 第二,失业控制率。据统计,2004年中国16-65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09亿,比美、日、英、德、法、意、加7国总和还多3个亿,随着农民工人数的增加,这种压力更大。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国失业率不是最高,却依然是绝对数和压力最大的国家。 第三,物价上涨率。中国最近几年的物价上涨整体上属于正常的结构性上涨,但这种结构性上涨也会影响城镇居民的生活,特别是最近的粮食、猪肉价格上涨。2008年上半年中国物价上涨率在6-8%,年底开始下降,如果持续下降会出现投资者不投资、消费者不消费的问题。事实证明,适度温和的物价上涨对经济复苏是有利的。 第四,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大幅下降,但去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依然保持双顺差;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21316亿美元,繁荣景象的背后暗藏隐忧。 首先从纵向看,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难是阶段性的。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赖物资资源的消耗,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释放、认识和化解是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2003-2007年,中国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改革开放以来这种高增长已经出现了两轮,从全过程看,中国经济到了深度回调时期。再次,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一般要经过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等周期。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有着共有的特征和相同的周期。因此,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难是暂时的、阶段性的。雨后出彩虹,明天会更好! 总之,从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综合的视角看,当前中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提高、结构增强的局面。但是,世界经济的前景还不明朗,外需持续萎缩;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不强,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困难,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树立忧患意识,居“危”思“机”,辨证施治。 二、自省是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根本途径。 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自省不仅是个人行之有效的德行修养方法,而且是治理金融危机的良方,这就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宏观扫描这些政策和措施已经起到初步的刺激效果;微观细察“12字方针”每走一步都很艰难。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工作的中心是落实既定拯救方案,集中力量抓好以下“三省”: (一)一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 据统计,中国的中小企业有43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60%的GDP和48%的税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中国中小企业处境艰难,2008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已经有6.7万家倒闭,2000多万人因此失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基础差、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如果失去了政府的保护,就会纷纷落入斯芬克斯的魔口。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都有一定的政策倾斜,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落实?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把优惠政策变成“慰问信”。 在当前金融危机之际,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是“调结构、促民生”的重要措施,这是初级层次的“自省”。政府应该从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审慎思考,引导中小企业向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绿色家居方向发展,这是宏观自省;中小企业内部加强管理、节约成本、产品升级、产业转型等是微观自省。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输血”是为了激活它们的“造血功能”,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不是为它们购买“养老保险”。 (二)二省:加快城镇化建设。 中国要摆脱世界金融危机的绑架,就要加重投资和扩大内需,加快城镇化建设,这是中国经济正常、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高级层次的“自省”。现在全世界(含非洲)的城镇化率是接近50%,发达国家高达90%以上,中国是45.7%,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当前金融危机之际,加快城镇化建设是“保增长、扩内需”根本途径。它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民来城市,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整体提升国民素质;城市化率提高了,自身的代谢功能加强了,危机缓解了,社会也就进步了。中行湖北分行与武汉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银企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内,该行将提供不少于500亿元实质性授信,支持武汉城市建设。全国都能如此,何愁危机不解! (三)三省:打造区域经济。 打造区域经济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展开和延伸,是更大范围的“自省”。近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多项措施打造区域经济,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已全面开花,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其中的一个新亮点。 武汉城市圈是2007年底国家正式批准的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以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圈内各市在经济、科技、教育、交通、旅游等多方面展开合作,建立以武汉为龙头的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1+8”合作机制,呈现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武汉城市圈已成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极,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初步显现,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随着“56531”总体框架的实施,武汉城市圈必将成为一个极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三、协作是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如果说自省是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根本途径,协作则是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没有协作就没有现代经济。协作,不仅包括国内各领域的内部协作,而且包括对外交流与合作。战后日本加强协作实现经济复苏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本是地处远东的孤岛小国,人口众多,资源奇缺,发展经济面临诸多困难。经过二战重创的日本,原有的再生产结构和资本积累的条件彻底崩溃,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陷入空前的危机和混乱之中。在美国的庇护和扶植下,日本逃避了战争赔款,利用了朝鲜战争军需拉动等外部条件,形成了日本特色的履带式社会结构。日本履带式社会结构就是由个人、企业、国家组成的三个轮子,在包容和献身两条履带的传导下,朝着赶超欧美的目标,为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全速驶动。不难看出,日本履带式社会结构的精髓就是协作,“三个轮子”要协作,“赶超欧美”靠协作,“两条履带”是高境界协作,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扶植战略产业和大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性利益优势等都是协作的具体表现。事实证明,战后日本正是依靠协作改变了被动局面,迎来了日本经济的新时代。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1989年日本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实现了生产手段、产业结构、经营管理、产品质量的现代化。公务员之家 学习日本经验,首先要通过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中日两国国情差异很大,中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当年日本的经济崩溃性质根本不同,产生背景和特点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不能照搬日本经验。但两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都面临着复苏经济、建设世界强国的战略目标。这说明日本经验有可学之点、可取之处,而中国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更需要协作。 学习日本经验,必须走自己的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经济实力较强,有一流的战略家和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更有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信心……诸多迹象表明,率先走出低谷的条件基本具备,全面复苏的时机已经成熟。 学习日本经验,可以节约资源、少走弯路,而一切进步最终表现为时间的节约。对于当年日本的经济政策要认真研究;对于日本政府的调控手段和刺激经济的有效措施要大胆尝试;对于日本人民认真守纪、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正面宣传。对于积极采取措施自救、团结协作搞得好的经济体给予支持和奖励;对于“两眼望青天,两手捂钱包”的思想和行为要进行说服教育;对于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的行为要坚决制止,触犯法律的要依法制裁。正如《与“鬼”为邻》的作者萨苏说:“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努力,勤奋超过得他,勇敢也超过得他”,应该再加一句:只要我们加强协作,成就一定超得过他。 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战胜金融危机的精神动力。国务院总理多次强调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中国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问题分析 前言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区域性经济在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并且逐渐成为核心经济的支撑单位。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格局,东部地区、南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是我国四大主要的经济发展区域,由于四个区域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人口基数、自然环境等一些因素都有所差异,因此导致四大区域经济出现了偏斜状态,并且逐渐拉大了四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距离。 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主要存在的问题 区域经济问题与一般的社会经济问题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由于区域经济会出现空间、时间上的倾斜,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要将区域性经济单独列举出来,并且称之为区域经济问题。落后病、萧条病、膨胀病、迟滞病是我国区域经济最为主要的四个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区域性经济。 (一)落后病 落后病就是指一个区域的经济从未有发达过的区域性问题,这种问题的主要特点就是区域内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过低,当地经济产业的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均落后全国其他区域,当地的科学、教育、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人民收入和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较低,这种问题主要会出现在我国西部地区。 (二)萧条病 萧条病是指一个区域中的经济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但近期经济却陷入困境所患的区域病。其主要的表现为当地主体经济的地位逐渐下滑或者被取代,整体的经济框架设计不合理,经济增长速度较为乏力,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主要的发病区域在我国东部区域的经济带。 (三)膨胀病 当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到瓶颈阶段时就会出现这种病症。病症的主要表现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地区经济产业的规模逐渐膨胀,生产与生活的人均成本直线上升,从而导致区域内的综合竞争力直线下降。从我国的经济整体上来看,这种病症主要出现在我国东部地区或一些国内经济发展大省。 (四)迟滞病 迟滞病的主要表现为区域内的经济、科学、生产、教育等上升空间受到阻碍,当地现有的产业机构不适合目前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效果不明显。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但是我国一些区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当地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这种病症主要发生在我国的中部六省。从我国经济的整体上来看,主要的问题就是我国四大区域经济的差距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被拉大,区域经济之间缺乏互动性和交流性。 二、协调我国经济全局,优化我国区域经济问题 纵观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经济类型都会出现相应的经济发展问题,各国面对经济发展问题都提出了不一样的解决方案,有的提出经济改革、有的完善该国的经济体制,有的建设成熟的经济发展框架。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相关政府部门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多种经济协调方案,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让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机会,已形成了较为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状况较为复杂,区域经济的协调措施只不过是为区域经济确定了发展方向,要想改变目前的经济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建政府区域经济管理机制,增强国家政府对区域经济的控制力 1、设立区域经济相应的管理机构,在区域经济层面的基础之上为了保障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从而建立相应的管理单位,主要的工作就是为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制定相应的方案,提出具有建设性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和经济布局,调整行业、企业、区域之间的经济格局,协调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利益纠纷,从而保证让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2、在区域内划分出标准经济的位置和问题经济的位置,我国的区域经济没有准确的标准经济和问题经济的划分,并且缺少一种目标较为长远的经济发展框架,区域经济的划分非常的笼统和简单,再加上多种要素长时间的变动,很难保证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到区域经济的范围内。对于问题区域经济划分的问题,国家政府主要确定了贫困地区的界定,不存在经济萧条区域、膨胀区域和迟滞区域,因此区域倾斜政策很难制定相应的条款和真正落实到实际当中去。 (二)统筹规划问题经济区域,协调我国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根据我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我国四大区域经济进行发展联动,从而制定以下发展战略: 1、创建区域经济内官方协商沟通机制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想要得到创新和重组,仅凭单一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的,需要其他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综合联动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够让本地区域经济和全国整体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向前发展,创建区域经济内官方协商机制,就是通过沟通的形式,让区域内的各个经济个体协同发展,从而让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在确定了单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和自身的优势后,确定经济个体的层次,结合周边的产业分工,实现区域经济互帮互助,创建经济错位发展的机会。 2、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内的合作模式根据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和经济现状的实际情况,可以创建一些极为松散的经济合作区域,在我国已经有一些较为成功的合作典范,例如: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域。泛珠三角区域以“珠三角”为区域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逐渐向周边进行辐射式的扩散,整个覆盖范围几乎覆盖了半个中国。这种松散式的合作区域的建立,我国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进一步得到加强,从而实现经济上的优劣互补,全面促进各区域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 结束语 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人才、科技、文化和教育是如今主流的经济发展方向,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想要得到明显的进步,必须从自身的根本出发结合国家的相关经济扶持政策,确定相应的经济发展目标,从而全面解决区域经济内的问题。 作者:张馨月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中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问题思索 60年前,王亚南先生就大力倡导建立中国经济学,并身体力行,留下了大量重要著述。①中国经济学研究是王亚南先生毕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之一。无独有偶,60年后的今天,建立中国经济学又成为中国经济学界引人注目的论题之一。在王亚南先生百年诞辰之际,重温先生有关著述,颇感诸多启迪。本文是在阅读王亚南先生的《中国经济原论》等有关著述的基础上,思考当前中国经济学讨论有关问题的读书札记。 一、中国经济学的讨论反映了斯大林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失效 理论是实践的反映,实践是检验理论最重要的标准之一。90年代中后期以来论坛上关于中国经济学的讨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随着国内经济体制转轨,我国经济学界逐渐认识到了既有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运行缺乏必要的解释能力,从批判旧理论到寻找或构建新的经济学理论的思想历程。 建立中国经济学,意味着对既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否定。在讨论中,有的论者认为并存着两种经济学研究纲领的危机,即不仅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存在危机,以新古典学派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也存在着危机,而且后者危机的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了前者。这种说法值得质疑。因为,讨论的问题是建立中国经济学。它显然是对过去被中国经济学界视为主流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否定。众所周知,近半个世纪里,西方经济学从来就不是中国经济学的主流,因此,建立中国经济学所隐含的对中国既有经济学理论的否定,不可能是针对在80年代中期之后方在我国经济分析中引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因为它自引进至今不到20年,至今为止,它也没有在我国取得公认的主流地位;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对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的解释能力,还未得到充分验证。而且,由于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学术中断,就整体水平而言,中国经济学界对西方经济学各种学派的理论还处在学习、消化、鉴别、吸收的阶段。对西方经济学不同学派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的批判,实际上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因此,建立中国经济学,所否定的是长期以来在我国占主流地位的以斯大林主持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为蓝本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下称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在讨论中,对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是局部否定还是基本否定,有不同看法。持局部否定看法的人认为,这个理论体系毕竟对计划经济体制做了较好的描述,只是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它才不适应了。因此,可以在基本保持原有理论体系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局部调整,扩大其理论内涵,延伸其分析外延。当一个研究纲领的危机来自其辅助假设时,可以通过对保护带的局部调整,扩大其基本假设的解释力,但是,如果危机来自其基本假设,那么,调整也就不可能。一种理论的基本假设规定了它最大的理论内涵和解释外延,它们不可能是无限的。与此同时,任何理论不可能没有基本假设,也不可能并存多种相互矛盾的基本假设。因此,一种理论的基本假设被改变,也就意味着它已经被另一种理论所取代。当然,这种否定,总是表现为扬弃。因此,认为可以在基本保持原有理论体系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局部调整,扩大其理论内涵,延伸其分析外延的观点,实际上是认为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目前仅仅是辅助假设从而个别结论出了问题。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完全可以认为目前的讨论不过是庸人自扰。这种看法或是低估了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理论危机的严重性,或是过高估计了该理论体系的自我调整能力,某种程度上也由于隐隐地担心对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的否定会导致更大的否定。我认为: 1.正如《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斯大林在苏联20-30年代党内斗争中先后战胜了托洛茨基、布哈林等各个党内反对派之后,主持撰写的为自己正名的党史一样,斯大林主持编写《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也具有深刻的苏共党内斗争的历史背景。①它基本上是服从斯大林的政治需要,把斯大林主张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作为理论主线。全书以描述苏联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计划经济实践为基本内容,认为它体现了“建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的、基本的规律”,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政策的基础”,无视或者忽视它,就是修正主义。②20世纪20-30年代苏共党内理论与路线争论,基本上是一个新生社会的领导者们对这个社会发展方向、道路、政策的探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存在意见分歧在所难免。但是,在不正常的政治环境下,理论争论与党内的权力斗争搅在一起,无法形成正常的理论探讨氛围,最后党内权力斗争的胜负结果成为判别理论是非的标准。今天,当历史正逐渐恢复其本来面目时,继续把斯大林模式及其理论不加分析地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惟一正宗,显然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正确与否尽可以讨论,但是,对这一理论以及斯大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批判,最后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都应当视为是一种正常而且必要的学术研究。 2.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已经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有较大不同,但是基本分析框架还是一样的,其基本假设:集体主义的分析基点和行为观,国家的完全理性假定,国家的最大化假定等,仍然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大致相同,因此,从理论体系上说,它只是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的一个亚种。这种理论逻辑体系的核心是论证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其最大理论半径,至多是勉强地论证了有计划商品经济存在的合理性。不改变它的基本假设,就根本无法合理地解释市场经济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运行。①因此,计划经济实践的失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就包含了对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否定。随之而来的理论更新势必表现为研究纲领的更迭。 3.能否认为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基本上正确地分析了计划经济运行,但是目前的社会生产力未达到实现计划经济的发达程度,因此它是一个超前的而不是一个非科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失败必须由实践而不是理论本身负责?显然不能。对此,当然可以从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的诸多理论结论与现实计划经济运行情况的矛盾进行详细论证。这里只要指出一点就够了。这个以分析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己任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竟然无法预见这种体制与现存生产力之间的巨大矛盾必然导致经济运行效率不断下降,最后不得不被市场经济体制取代,相反,却认为建立在既有生产力水平上的经济形态是从多种经济成分向两种公有制发展,最后过渡到单一的公有制,从商品经济到保留商品货币关系的初级计划经济再到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高级计划经济!显然,仅从预测能力来看,这个理论体系即使对现实的计划经济体制来说,也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研究纲领”。一个号称是对计划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进行分析总结的理论体系,对该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及发展趋势尚且不能做出科学解释及正确预测,我们又何能期望它将来能大放异彩呢? 二、建立中国经济学无须构建新的理论范畴体系 建立中国经济学是否需要构建新的理论范畴体系?对此,王亚南先生有过很明确的看法:“经济学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科学。科学上研究的诸般法则,都是有一般性的,比如经济学中的价值法则,利润法则,工资法则,乃是从现代商品货币经济关系中发现出来,无论那一个国家,只要它的商品货币关系确立起来,它就必然会有那种价值法则,利润法则,工资法则等在其中发生作用,而由这诸般法则综合起来构成的经济学,也就可以看作是这个国家的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说明书’。”[1](P127)王亚南先生指出,现代意义的经济学起源于英国,因而曾有人把它称为“英国经济学”,但是当继起的法国、德国、美国等先后都采取了与英国大致相同的生产方式,这些国家的经济学家在他们本国的经济运行中就都发现了与英国相同的经济法则,所以“他们就用不着再为那种经济形态下的价值,利润,工资,地租等等,去定立法则,结局,原本是产生在英国的经济学,就成为一切商品货币经济国家共同的经济学了。”[1](P128)因此,“经济学在当作科学的限内,不允许带上‘国别’的帽子,来破坏它的一般性。正犹如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不允许带上英国,美国,法国或德国的帽子一样。”[1](P128)当今世界上,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仍然是比较落后的。在此基础上,能否超越世界上生产力水平最发达国家的现存生产关系,形成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的回答是肯定的,尽管它与其承认的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原理之间存在难以解释的矛盾。它之所以在过去被我国等接受,是由于过去在生产资料国有制及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形成了一种假象,使这种理论似乎得到了论证。然而,它最终被实践证伪了。社会生产关系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它体现在社会的诸种经济制度之中,是它的总称或集合体,因此,社会生产关系也是具体的。一个国家的生产关系发展水平在世界不同国家生产关系序列中的地位,可以通过各种具体社会经济制度的国际比较得出客观的综合评价。近20年来,我国的各项主要经济制度,如银行制度、财政制度、贸易制度、汇率制度、证券市场制度、企业制度、劳动就业与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调节制度等等,甚至产权制度及其结构的演变,都呈现出借鉴并向发达甚至是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趋近的轨迹。在这个过程中,原本认为只发生在一般市场经济国家中的经济现象,如经济波动、通货膨胀、需求不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垄断与不正当竞争、失业、证券市场投机,以及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所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等等,也都在我国出现了。因此,如果对中国现存社会生产关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应当承认,一个国家的生产关系确实不可能超越该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并不符合历史唯物论观点。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中国经济学无须构建新的理论范畴体系。王亚南先生指出:对法国、德国、美国而言,“因为生产的方式同,生产的社会关系同,作用在那种方式,那种关系之下的运动同,于是,原来就英国经济现象研究出的经济学,一样是英国,德国,美国的商品货币经济的写照。”[1](P128)这个说法对建设中国经济学有启发意义。今天的中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我们有理由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今天甚至昨天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起作用的经济法则,也会渐次地出现在我国。因此,从分析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运动中总结出来的一般经济学理论范畴,可以而且必须应用于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引用国外尤其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经济问题,近年来成为我国经济学研究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中国经济学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如此说来,中国经济学似无独立存在之必要。但是,有无自己独立的理论范畴体系与是否应当存在独立的中国经济学,是两个问题。例如,王亚南先生是倡导建立中国经济学的,但同时认为建立中国经济学不需要抛弃世界性一般性的经济法则,去构建独立的理论范畴体系。王亚南先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的主要著作,如《中国经济原论》、《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论纲》、《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研究》、《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等都是运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治经济问题的杰出成果。王亚南先生认为中国经济学就是运用世界性的经济学一般原理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经济学。他的《中国经济原论》就是这样的中国经济学,只是为了科学的慎重起见,才题为《中国经济原论》。[1](P126)可以说,王亚南先生不仅从理论上提出了建立中国经济学不需要抛弃世界性一般性的经济法则,去构建独立的理论范畴体系的远见卓识,并且用自己杰出的理论研究及丰硕成果证实了这一思想。王亚南先生认为,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可以形成中国经济学,不仅仅因为它是国别研究。在现代,如果不同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近,生产方式类似,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基本相同,国别的经济研究就难以形成独立的经济学。王亚南先生曾指出,“人类社会愈在早期的阶段,他们的社会活动,愈会受制于自然条件,他们的社会,哪怕是处于同一历史阶段,会显示出各别的特殊性。反过来说,如其社会愈发达到现代这个历史阶段,它的社会劳动生产力,将愈来愈大,愈有力克服气候、地形、人种,以及其他种种自然因素的特殊性。根据这正反两面的推论,我们就似乎可以大胆作出这样的结论,说社会劳动生产力较大的甲国资本主义社会与乙国资本主义社会间所表现的差殊性,要比社会劳动生产力较小的甲国封建社会与乙国封建社会间所表现的差殊性为小,或者说,两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间所表现的一致性或一般性,要比两封建制国家间所表现的一致性为大。”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进步的生产力,曾经使世界的一致性增大。”[2](P61-62)因此,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德国、美国等,虽然因国情的不同,其经济发展有一定特殊性,也有在理论上总结的必要,“但从整个经济学的世界性一般性上讲,它们却格外显得破碎支离,从而,把它们在对英国经济理论的对立意义上,冠以国别的,或有‘德国的’,‘奥国的’,‘美国的’形容词,那不但对其现实的一般妥当性,无何等益助,且反而表现那都不过是资本制经济在它各发展阶段,在各别国家特殊条件下的有局限性的意见而已。”[1](P136)因而,这些国家没有形成国别经济学的可能与必要。国外一些学者也持类似看法。①但是中国则不同。王亚南先生之所以倡导建立中国经济学,写《中国经济原论》,是因为“资本制以前诸历史时代,既是愈向着过去,其各别民族国家,在同一社会史阶段所表现的差殊性愈大,而资本制以前诸社会阶段的经济事象,虽然愈来愈简单,但因为要就这些愈来愈会在各不同地理环境或自然条件下表现着极大差殊性的同一历史阶段的诸经济事象,研究出其一般的共同的规律,是不免愈来愈觉困难的。……如把中国这种封建制的原型,及其在现代掺杂进的混合物,加以详尽的研究,那对于广义经济学的贡献和充实,是有极大的意义的。”[2](P62)也即,在王亚南先生看来,之所以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学,是因为:(1)各国的前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相比,有更大的差异性,只研究一般的共同的规律,难以深入地把握前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全部实质;(2)当时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以及这种经济形态的过渡性,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在其特殊性中蕴涵了某种一般性,对它加以详尽的研究,“对于广义经济学的贡献和充实,是有极大的意义的”。显然,王亚南先生的这个意见对今天的中国经济学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今天之所以仍有建立中国经济学之必要,是因为:1.中国经济仍处在前市场经济阶段。尽管市场取向的改革已经进行了20余年,把建立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目标也已经10年,但是,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是相当低的。①而且,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化程度低相比,有其特殊性。 2.这个前市场经济阶段无疑是一种过渡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形态。这种过渡是迄今为止世界经济史上未曾出现过的,因此它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许多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以及从自然经济或简单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所不曾提供的经济现象,而且,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式至今为止在世界上也是比较独特的。 因此,对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在经济学理论发展上有其一般意义。 基于上述原因,可以认为,对这个历史阶段的中国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有可能形成中国经济学。这个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中国经济问题。但是,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方法,却不必也不可能抛弃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已有成果,在白纸上自创一套理论范畴、方法体系,而是要在科学分析批判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并大胆运用迄今为止世界范围经济学研究的全部科学成果———世界性一般性的经济学法则,来研究发生在当今中国大地上的各类经济问题的来因和去向,以及隐含其中的客观规律。 四、发展中国经济学应当提倡研究纲领的竞争在《中国经济原论》中,王亚南先生还指出了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必须有相应的研究方法创新。王亚南先生是《资本论》的译者,但是,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研究却不为《资本论》的研究体系所限。“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马克思的《资本论》提供我们一个完整而科学的研究体系,但这个体系是不适用于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因为在封建社会,有关地租或租佃的生产关系,是说明全部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基础,正如利润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说明全部经济活动的出发点或基础一样。可是,到现在为止,以地租或租佃的生产关系为出发点为中心的有关封建社会经济的经济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并且,就是建立起来了,也不能机械地应用它来说明中国现代的封建生产关系,因为我们现代的封建生产关系,毕竟已在解体过程中……对于这样一种经济构成,该当怎样安排它的各种经济范畴的叙述次第呢?我觉得,透过各种带有资本主义外观的表象去把握它的本质,既是,大体按照资本主义的那个体系来分别论证它的那些经济范畴规律的非资本主义性质,由它的不是什么而确定其是什么。……采用这样的体系,就需要借助于比较的、全面的和发展的研究方法,才能把我们这种经济形态的特质及其特殊规律揭露出来。”[2](P73)服从于把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视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并揭示在该经济中各种带有资本主义外观的经济现象的非资本主义性质,解释这些性质的形成的研究目的,王亚南先生大胆地采取了与《资本论》不同的研究体系。 王亚南先生这种比较的、全面的和发展的研究方法,对今天的中国经济学研究,仍然有借鉴意义。他实事求是地根据研究的目的,大胆进行研究方法创新的理论勇气和精神则更值得今天的研究者学习。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因此,应当倡导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可以是各种不同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之争,也可以是不同研究纲领之争。从科学史的角度看,科学革命时期,不同研究纲领之间的自由竞争具有更根本的意义。如果说,不同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之争在科学发展上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在科学常规发展时期形成知识的量变和积累,那么,研究纲领之间的竞争,则是新的更科学从而更有解释力的研究纲领取代旧的研究纲领,从而实现科学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目前经济学界关于中国经济学问题的讨论,说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正在进入科学革命时期。正因为如此,研究纲领之间的自由竞争,对目前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研究纲领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科学研究的质量及其对现实的解释预测能力。研究纲领的优劣无法先验地判定,因此,发展中国经济学,必须大力提倡运用不同研究纲领进行探索。实践检验真理的说法,本身就隐含了对不同研究纲领相互竞争的肯定。而对研究纲领的教条主义限制,只能导致经院哲学的盛行和研究的枯萎。这已经多次为历史所验证了。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当前中国经济问题思考论文 摘要:文章客观地评估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隐患点和发展前景,大胆地提出了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等拯救经济的几点建议,旨在为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辩证;自省;协作 据国际清算银行第79届年会年度报告称,“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全球许多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仍未好转,走出危机的路依然很窄。”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遭遇了多年未遇的困难和考验。面对这场危机,也有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也有人急躁冒进、病急乱投医。必须尽快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正确评估,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依据自身实际辨证施治,迎来中国经济的再增长! 一、辩证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辩证思维方式、概率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现代三大思维方式,辩证的方法、分析的方法、现象学方法和释义学方法是现代四大思想方法。恩格斯把辩证的方法规定为“普遍联系的科学”,列宁称之为“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辩证的方法是我们正确评估当前经济形势的哲学依据。 从横向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但矛盾和隐患依然存在。依据当代经济理论和国际惯例,评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4项基本指标: 第一,经济增长率。200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中国9%、俄罗斯6.8%、美国1.4%、欧元区1.2%、日本0.5%,可见中国是最高的。但中国的国情决定经济增长率不能低于8%,而今年上半年只有7.1%,下半年“保八”比较艰巨。 第二,失业控制率。据统计,2004年中国16-65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09亿,比美、日、英、德、法、意、加7国总和还多3个亿,随着农民工人数的增加,这种压力更大。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国失业率不是最高,却依然是绝对数和压力最大的国家。 第三,物价上涨率。中国最近几年的物价上涨整体上属于正常的结构性上涨,但这种结构性上涨也会影响城镇居民的生活,特别是最近的粮食、猪肉价格上涨。2008年上半年中国物价上涨率在6-8%,年底开始下降,如果持续下降会出现投资者不投资、消费者不消费的问题。事实证明,适度温和的物价上涨对经济复苏是有利的。 第四,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大幅下降,但去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依然保持双顺差;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21316亿美元,繁荣景象的背后暗藏隐忧。 首先从纵向看,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难是阶段性的。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赖物资资源的消耗,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释放、认识和化解是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2003-2007年,中国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改革开放以来这种高增长已经出现了两轮,从全过程看,中国经济到了深度回调时期。再次,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一般要经过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等周期。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有着共有的特征和相同的周期。因此,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难是暂时的、阶段性的。雨后出彩虹,明天会更好! 总之,从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综合的视角看,当前中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提高、结构增强的局面。但是,世界经济的前景还不明朗,外需持续萎缩;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不强,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困难,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树立忧患意识,居“危”思“机”,辨证施治。 二、自省是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根本途径。 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自省不仅是个人行之有效的德行修养方法,而且是治理金融危机的良方,这就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宏观扫描这些政策和措施已经起到初步的刺激效果;微观细察“12字方针”每走一步都很艰难。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工作的中心是落实既定拯救方案,集中力量抓好以下“三省”: (一)一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 据统计,中国的中小企业有43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60%的GDP和48%的税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中国中小企业处境艰难,2008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已经有6.7万家倒闭,2000多万人因此失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基础差、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如果失去了政府的保护,就会纷纷落入斯芬克斯的魔口。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都有一定的政策倾斜,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落实?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把优惠政策变成“慰问信”。 在当前金融危机之际,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是“调结构、促民生”的重要措施,这是初级层次的“自省”。政府应该从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审慎思考,引导中小企业向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绿色家居方向发展,这是宏观自省;中小企业内部加强管理、节约成本、产品升级、产业转型等是微观自省。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输血”是为了激活它们的“造血功能”,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不是为它们购买“养老保险”。 (二)二省:加快城镇化建设。 中国要摆脱世界金融危机的绑架,就要加重投资和扩大内需,加快城镇化建设,这是中国经济正常、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高级层次的“自省”。现在全世界(含非洲)的城镇化率是接近50%,发达国家高达90%以上,中国是45.7%,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当前金融危机之际,加快城镇化建设是“保增长、扩内需”根本途径。它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民来城市,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整体提升国民素质;城市化率提高了,自身的代谢功能加强了,危机缓解了,社会也就进步了。中行湖北分行与武汉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银企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内,该行将提供不少于500亿元实质性授信,支持武汉城市建设。全国都能如此,何愁危机不解! (三)三省:打造区域经济。 打造区域经济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展开和延伸,是更大范围的“自省”。近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多项措施打造区域经济,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已全面开花,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其中的一个新亮点。 武汉城市圈是2007年底国家正式批准的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以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圈内各市在经济、科技、教育、交通、旅游等多方面展开合作,建立以武汉为龙头的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1+8”合作机制,呈现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武汉城市圈已成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极,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初步显现,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随着“56531”总体框架的实施,武汉城市圈必将成为一个极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三、协作是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如果说自省是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根本途径,协作则是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没有协作就没有现代经济。协作,不仅包括国内各领域的内部协作,而且包括对外交流与合作。战后日本加强协作实现经济复苏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本是地处远东的孤岛小国,人口众多,资源奇缺,发展经济面临诸多困难。经过二战重创的日本,原有的再生产结构和资本积累的条件彻底崩溃,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陷入空前的危机和混乱之中。在美国的庇护和扶植下,日本逃避了战争赔款,利用了朝鲜战争军需拉动等外部条件,形成了日本特色的履带式社会结构。日本履带式社会结构就是由个人、企业、国家组成的三个轮子,在包容和献身两条履带的传导下,朝着赶超欧美的目标,为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全速驶动。不难看出,日本履带式社会结构的精髓就是协作,“三个轮子”要协作,“赶超欧美”靠协作,“两条履带”是高境界协作,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扶植战略产业和大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性利益优势等都是协作的具体表现。事实证明,战后日本正是依靠协作改变了被动局面,迎来了日本经济的新时代。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1989年日本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实现了生产手段、产业结构、经营管理、产品质量的现代化。公务员之家 学习日本经验,首先要通过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中日两国国情差异很大,中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当年日本的经济崩溃性质根本不同,产生背景和特点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不能照搬日本经验。但两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都面临着复苏经济、建设世界强国的战略目标。这说明日本经验有可学之点、可取之处,而中国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更需要协作。 学习日本经验,必须走自己的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经济实力较强,有一流的战略家和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更有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信心……诸多迹象表明,率先走出低谷的条件基本具备,全面复苏的时机已经成熟。 学习日本经验,可以节约资源、少走弯路,而一切进步最终表现为时间的节约。对于当年日本的经济政策要认真研究;对于日本政府的调控手段和刺激经济的有效措施要大胆尝试;对于日本人民认真守纪、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正面宣传。对于积极采取措施自救、团结协作搞得好的经济体给予支持和奖励;对于“两眼望青天,两手捂钱包”的思想和行为要进行说服教育;对于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的行为要坚决制止,触犯法律的要依法制裁。正如《与“鬼”为邻》的作者萨苏说:“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努力,勤奋超过得他,勇敢也超过得他”,应该再加一句:只要我们加强协作,成就一定超得过他。 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战胜金融危机的精神动力。国务院总理多次强调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关于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 [摘要]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自2003年成立了中国经济研究项目组,在2009~2010年,该项目组共了24篇与当代中国经济有关的工作手稿,分别涉及当代中国的经济、人力资本、对外贸易等问题。通过这些手稿,可以了解到国外机构对于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一些新特点以及最新的发展趋势;可以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得到比较全面的见解和看法,从多角度审视这些重要理论,在面对国内现实问题时提出更为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 当代中国 中国经济研究项目组 自2003年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成立中国经济研究项目组以来,各方面专家已经陆续发表了63篇相关的工作手稿。本文所要评析的是其中的25篇(2009—2010年)。在这些研究成果中,除1篇研究中国古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之外,其余24篇均是研究当代中国的经济问题。其中7篇涉及中国的人力资本问题,6篇研究中国的对外贸易问题,4篇探讨中国的金融市场问题,3篇论及企业问题,另外3篇则研究中国的土地市场、行贿和受贿问题,以及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一、中国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 人力资本和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近两年的相关研究成果中,有关这一话题的文献差不多占1/3,与之前的研究成果相比出现了“后来居上”的现象。这也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即人才的竞争和人力资本的形成。目前,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并面临再次的艰难转型,经济发展逐渐转变为依靠“中国创造”和扩大内需,人力资本问题就显得愈发重要,并已成为不少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中国经济研究项目组近两年来发表的7篇相关论文,试图从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解读。 一是从宏观上对中国人力资本总量的研究。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关于人力资本估算的统计方法,之前对于人力资本的计算多数是从劳动力受教育平均年限或总体教育水平等局部特征作为人力资本的度量指标。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央财经大学成立了专项基金,并联合中外专家开展“中国人力资本测量和人力资本指数”的研究项目,以期计算和预测出中国1985—2020年的人力资本水平。李海峥等多人合作发表的《中国的人力资本》一文,主要介绍了该项目关于1985~2007年期间中国人力资本的总量及人均人力资本量的阶段性研究报告。该报告运用并改进了国际主流的人力资本计算方法,如JF(Jorgenson—Fraume,ni)的终生收入法,认为1985~2007年中国人力资本总量增长了3倍,并以每年6.74%的增长率递增,特别是1995—2007年增长率达到7.86%。从区域发展角度分析,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移民的流入和教育资源的优化等因素,城镇地区的人力资本总量则以8.95%的速度增长,高于农村地区4.19%的增长率;从时间角度分析,1995年之前人力资本总量的增长率快于人均人力资本量,1995之后这两个指标的增长率趋于一致,作者把这一现象归因于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从性别角度分析,以性别为区分因子的人力资本差异,并没有以教育为区分因子的差异大,但男性由于退休年龄较晚(女性退休年龄为55岁,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有更多的时间在要素市场中获取收入,因而终身收入也会高于女性。报告在肯定中国人力资本总量不断增长和人均人力资本量都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也指出了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固定资本来说,人力资本相对比重呈下降趋势,人均人力资本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作者指出,中国现在虽然已经是人力资本大国,但并非人力资本强国。与GDP的增长速度和固定资本的增长速度相比较,中国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仍较为缓慢,未来有必要增加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 二是关于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约翰·惠利(John Whalley)和赵西亮的《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文,把人力资本因素从全要素生产率(TFP)中剥离出来,通过比较索洛(Solow)模型和巴罗一李(Bam and Lee)模型,以及改进的舒尔茨(Schuhz)人力资本理论,从机会成本和真实工资方面分析人力资本因素对于中国GDP的贡献。与之前对中国人力资本的研究观点相比,该文认为,人力资本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1978~1999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3%,1999~2008年上升到54%。其中,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2003~2008年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59%(TFP为-6.68%),所以固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比例仍然达到48%,而负的全要素生产率则表明中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出效率有待提高,固定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分配过程中也存在不均匀现象。通过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的论证,作者一方面肯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强调“中国奇迹”的背后有着强大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也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利用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积极作用。 三是关于工资收入问题的研究。约翰·惠利和邢春冰的《中国城市不同地区的雇员技能溢酬的分配》一文,认为近年来中国内地员工技能溢酬(即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差额)的地区差异性越来越大。作者运用了三个年度的重要研究报告资料,即1995、2002和2007年中国城市家庭收入情况,对中国收入分配中的技能溢酬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文认为,1995~2002年各个地区技能溢酬的增长速度差不多,但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2002~2007年沿海地区技能溢酬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国内其他地区,这与出口经济活动以及中国加入全球化的进程有明显的关联性,而1995年和2002年各个地区技能溢酬的增长则是制度变迁的结果。从作者对技能溢酬地区差异性的深入研究中,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视角探究中国城镇职工工资不平等的变化情况。正如作者所揭示的,中国的工资和收入水平呈现出地区和行业间的不平等,这不仅仅是教育不均所导致,也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沿海地区因其具有良好的对外贸易基础和吸引了较多熟练的劳动力,所以这些地区的工资收入和技能溢酬与内陆地区相比普遍较高,而这也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前往沿海城市和地区就业,加剧了技能溢酬的地区差距。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试论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问题 摘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对于一个理智的决策者,要学会防微杜渐。纵观全球,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严重衰退,“占领华尔街”高潮迭起,并不断升级;中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深受“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日本经济问题多如牛毛,可从首相频繁更迭中管中窥豹;韩国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战略走到尽头;俄金融领域受到欧债危机冲击。一言以蔽之:“灾难资本主义”在全球蔓延。 众所周知,2008年9月15日,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为标志,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旋即席卷全球。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金融市场首当其冲,银行和股市暴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股市一度走向崩溃的边缘。作为全球金融体系巨擘,“美国一打喷嚏,全球都随之感冒”的“蝴蝶效应”凸显。距这场规规模空前的金融危机3余年后,其“并发症”不容小觑,世界经济何时复苏尚未成定论,研究并反思这场危机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当代世界经济形势及思考 1、虚拟资本主义的膨胀和新自由主义的泛滥及贫困 肇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金融市场,并在2008年发展升级为世界性金融危机,“灾难资本主义”在全球蔓延,自不待言。2011年9月17日,十几名美国民众高举“我们代表着99%的民众”的标语,聚集在纽约曼哈顿区,“占领华尔街”愈演愈烈并波及美国多个大城市,逐渐成为全美群众性社会运动,其导火索便是金融危机,民众控诉华尔街金融大亨的贪婪与无耻、缺乏自律,对危机负责,并督促政府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2011年初,突尼斯“茉莉花革命”掀起北非和中东反政府示威潮,随后,这朵引发阿拉伯世界革命的“茉莉花”,漂洋过海,来到英国,骚乱在伦敦蔓延开来,随后乘着西风,远渡重洋,在美国生根发芽……这些现象看似偶然,实则联系紧密,凸显了资本主义世界也经历着底层民众对政府社会职能的拷问。华尔街运动敲响了新自由主义的丧钟,是虚拟资本主义的贫困的表征。1971年,美元和黄金挂钩的制度失效,二战后确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宣告了浮动汇率时代的来临。此后,世界货币体系开始进入到不受物质生产增长的约束时代,加上各种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虚拟经济迅速膨胀,世界经济主体已从物质生产部门转移到非物质生产部门,由此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系列深刻变化。(王建 乔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催生“虚拟资本主义) 窃以为,虚拟资本主义以帝国主义为基础,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殊标志。此次危机将当代资本主义的弊病暴露无遗,向世人昭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只注重搞虚拟经济而忽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可持续,终有一日会出大问题。19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突显出新特征: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列宁从全局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得出惊世骇俗的结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垄断的”资本主义。然而,他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资本主义内在的调节能力。时代的局限性使然。但,如若就此否定和妖魔化列宁主义,便是和犬儒主义的行径。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天衣无缝的理论,一切企图坐锯终极真理的地位的行为都是徒劳。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违背了《资本论》中的货币流通规律以及美国国家信用长期透支过多,体现在美国国家积累的巨额内外公债和私债上,总体规模据说在50万亿美金以上,即期应兑的规模也高达7―10万亿,这是个天文数字。(《何新:反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批判》,3) 2、美欧之间激烈的“货币战”,欧元面临挑战 希腊于2001年加入欧元区,而这一代价是欧洲的整体利益,欧元区被希腊绑架,希腊被高盛绑架,此后,希腊的财政赤字率不断上升,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2009年的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基辛格有一句名言:“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整个。”欧元在其诞生之日起,无时无刻不被美元排挤。截止到2012年,“欧猪五国PIIGS”未清偿的国债高达几万亿欧元。欧债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欧洲经济体制本身的弱点,其导火索却是房产泡沫,尤爱尔兰和西班牙。 3、“量化宽松”延缓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美国针对危机所采取的多轮“量化宽松”(QE,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无疑转嫁了国内危机,向全球输入了“通胀”。美国对付危机的手段便是发行国债,向美联储透支预借,此次危机即马克思所言的“资本主义金融信用的全球性危机―总体危机,而不是局部危机。”2012年,美国或将推行新一轮QE,将有更多的国家和经济体受到影响,给疲软的全球经济增加困难,长此以往,美国的信用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此行为实在得不偿失。 二、关于当代中国经济问题及其思考 1、新自由主义泛滥成灾,金融领域乱象横生,经济软着陆困难重重 新自由主义长期主导我国经济改革,同时它也是中国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根源。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是自由竞争,金融自由化。纵观30年的改革开放,总体上得大于失,但问题触目惊心,主要表现为对市场的盲目崇拜和金融领域的乱象。新自由主义群魔乱舞,表现为教育市场化、医疗市场化以及养老金市场化,而我们却忽视了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是建立在完善的法制基础之上,中国的法制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随便引进市场机制,后患无穷矣!虚拟经济时代,金融领域的安危愈来愈关乎国家生死存亡。我国金融问题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问题颇多,吴英案暴露了农村金融体系的混乱,金融监管力度不强,对实体经济支持不够及时,更重要的是还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表现为人民币升值,加上出口受大肆炒作的有毒食品和农产品以及玩具的影响,信誉崩溃,未来出口阻力必然增大。同时,这也增加了国内就业压力。高失业率往往伴随着高通胀,国内通胀较为严重,加之基尼系数已逾0.5(新华社研究员:中国基尼系数超0.5或致社会动乱,网易新闻,2010-5-21),超过国际的警戒线,“不患寡,而患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均。”既问主义,更问苍生。邓公的“先富论”绝不意味着让一部分人暴富,而让大多数人更加贫穷。 2、地产市场困局与“国退民进”,既得利益集团企图侵吞国有资产 1998年为扩大内需,刺激国民经济,推行住房市场化,由此拉开了中国房地产进入支柱产业的序幕,在随后十几年中高歌猛进,带动了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众多民营企业开始瓜分资本市场。盛极必衰,中国房地产市场十几年的迅猛发展,已成畸形,泡沫惊人,房价远远偏离正常轨道,“居者有其屋”显得苍白无力。随着住房的商品化,房子对于相当一部分工薪阶层而言,可望而不可即。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出现了房价明显回落局面,但据此而断定中国地产“刘易斯拐点已经来到”,是极不科学的,这是中央宏观调控和地方博弈以及危机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旦房价在短期内出现大幅度下落,势必危及中国金融体系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房屋不是一般的消费品,而是耐久的资本品,房地产投机的实质是金融投机,根源是金融问题,故,调整金融政策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根本策略。(《何新:反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批判》,42)。近期,一些别有用心者叫嚣,国企严重垄断,应加快国企股份制改革,以提高其运作效率。其居心不外乎:通过股改,实现国有资产的私有和世袭。其中,不乏外资的操纵和炒作。绝不能让国有资产沦落在一小撮人手中,改革成果理应让全民共享。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提振经济成为全球共识,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从全局长远角度出发,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用政治经济学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问题 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经济,目的不是就目前的经济形势论经济,也不是就目前的股票市场论股市,而是要从表面上看起来离现实比较远的理论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经济。这些基础的理论研究和思考对于分析当前的具体经济形势和股票市场形势是非常有用的。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经历的最重大的事件。我们对于开放的中国经济以及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经常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寻找一些研究方法,有时候也直接借用一些结论。这样的研究很有价值,但远远不够。我觉得有必要有意识地探讨,研究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的一些经济学理论问题,特别是经济研究的方法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对于中国经济研究的适用性问题。 如何看待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在中国?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是说当这些资源不多的时候怎样配置得最有效率。但是有另外一条,我们在什么样的框架下、体制下研究这个资源配置,这个前提和框架是需要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举个例子,国有企业需不需要改革?改成什么样子?国有企业股票卖多少?定价依据是什么?控制权要保留在什么水平?这些东西都不是简单的经济学可以解决的。经济学是在一定的前提之下研究资源配置问题,西方经济学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比如说,在研究企业行为的时候,西方经济学假定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很多人用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和原理分析中国的企业,往往会忘记了―中国的国有企业的目标函数根本就不是、不应该是、也不能够是利润最大化。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条件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而我们的国有企业的制度前提是社会主义国有制度。只有把西方经济学的适用前提搞清楚了,才能够学好用好经济学知识。但是,这个前提不是现在所说的经济学能够研究的,而是要靠政治经济学来分析。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生产关系的第一条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我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关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及其表现形式要不要改革?怎样改革?要改成什么样子?改成谁的企业?这一定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课题。 生产关系的第二项内容是人和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这个企业由谁控制?谁说了算?这要考虑企业里面的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同时更要考虑国资系统,也就是政府和公司的关系问题。我们现在看到国资体系里面国资委和各大企业之间是有矛盾的。这就是生产关系的问题,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 生产关系的第三项内容是产品分配,这是利益归谁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国有企业的利润分不分?分多少?分给谁?怎么分?国有企业的高管和员工的薪酬怎么定?定多少?这些也都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东西。 用政治经济学研究改革框架,用经济学配置资源 简单地说,只有当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前提确定了或者相对确定的时候,经济学才谈得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与不同的生产关系前提相对应,经济学的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学校里学的,在美欧留学的时候学的经济学,其政治经济学前提与我国的现实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经济主体的行为是不一样的,不同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在类似情况下应当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不一样的,同样的经济政策导致的经济后果是不一样的。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的生产关系也是不断演变和完善的,生产关系的完善本身就需要深入的政治学研究。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济学体系,是研究中国的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与研究这一生产关系中的资源配置的经济学的有机结合。简单地讲,要用政治经济学来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前提大框架大趋势,要用经济学来研究这样的大前提大框架大趋势下的资源有效配置。 研究股票市场也一样,大政策、大背景就不是平常所说的基本面分析或者技术面分析所能做好的。假如在一个大框架和大前提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看市盈率是多少?哪个企业好不好?有意义吗?显然意义不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市场状况下我们研究股市的重点是不一样。在前提不确定的时候要首先研究前提,这个前提首先是在政策方面,政策研究至少要上升到政治经济学的层面。当大的前提不变或者相对稳定的时候,才会去研究下一步股市怎么演变,哪个行业好,哪些上市公司有投资价值。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里,我们既要研究投资学、金融学、经济学,更要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角度不一样,结论也会不一样,对于投资决策的指导意义也会不一样。 我尝试着“换一个角度研究中国经济”,就是分别从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不同角度研究当前的中国经济,特别是研究对外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和我们所在的股票市场。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要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内在关系。经济的内在机制,以及出口、外贸顺差、产能、价格、利润、汇率等等,这都是经济变量的关系。但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绝对不是经济变量能够解释的,如果用纯粹的经济变量去理解,我们会犯错误。国家之间要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要研究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要研究国家利益。因为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是高于一切的,这在国家竞争中是毫无疑问的。美国逼着人民币升值,我们不升值,还有一大群的经济学们分别论证升值或者不升值的理由。这些东西是讲给别人听的,是为政治决策服务的。我们的政策决定了,美国人讲一大堆升值的道理,我们不会因此升值,也不应该升值。政治决定的背后是实力,如果美国让你升,你不升,美国会找一些方法逼你,压你,你有实力,就不怕,否则,只好听他们的。做经济学研究的人,研究中国的外贸,要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要基于这些关系制订适当的经济和外贸政策,但是一定要知道后面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关系。 国际贸易中反倾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这些都是做什么用的?这大部分都是借着经济学的说法最后实现经济上的利益,实质上是要实现政治经济学的结论。我听过一个专家说,美国要征收碳关税,那么我们也要求一个人力资源的全球合理配置。碳关税听起来是经济学的问题,但实质上是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我们以其人之道,用人力资源的经济学课题提出资源配置的要求,但背后是美国根本无法接受的政治结论。 国有经济改革的主导力量在哪里? 研究中国经济,除了研究对外开放之外,还要研究改革。改革是什么?中国改革的主题是国有经济的改革,我们用纯粹经济学的说法解释不清楚,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我把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有经济改革划分为1992年以前的准备阶段,1992年以后(10年)的国有经济改革以及和谐社会建设三个大的阶段。 我从改革主导力量的利益和行为来分析中国国有经济这十年的改革。中国改革的主导力量是什么呢?中国改革的主导力量是行政力量,是掌握行政权力的人,行政力量是设计、推动、主导和掌控整个改革过程的主导性力量。一个社会经济过程的主导力量一定要从这个过程中得到利益,否则这个过程就不可能进行下去。如果这个前提假设是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行政力量就一定要从国有经济的改革中获得好处。但从理论上讲,我国的改革是一个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根据定义就是行政力量不断弱化,经济力量不断强化的改革过程。行政力量怎么可能设计、推动、主导和掌控使自己不断弱化的改革过程呢?这个表面的形式逻辑的矛盾,通过实际的行政权力换经济利益得到解决。行政权力换经济利益,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很清楚。 行政力量推动改革的动力来自于不断强化的经济力量的补偿,其结果是导致权贵资本的形成。前期的国有经济改革主要地采取了国退民进的方式,实现国有中小企业的私有化。国有中小企业的问题往往通过个案处理、局部解决,由权力圈子内的少数几个人决策。这种改革以经济学的分析为理由,比如说,保留一家每年亏损的国有小企业,还不如卖掉算了,能卖多少钱都合算,哪怕是零价格,总比每年亏损要好。改革的主要途径和方式还是以产权交易为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1992年开始的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票市场,它是为国有企业解决资金问题服务的融资工具。我们有国家股、法人股,企业职工股,还有一些政策,国有企业要捆绑上市等等,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经济现象,而是政治现象。不能按经济学的思路来理解,只能按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理解。但是,这样的改革往往缺乏在经济利益、所有制、公平公正性、对于员工的影响、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等方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使得在一定的程度上出现了改革成果的私有化和改革成本的社会化,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失衡。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如果再不建设和谐社会,这个社会就危险了。和谐社会建设不取决于一两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缓解和消化前一段时间改革造成的社会失衡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民心和历史要求的英明决断。 前面说过,行政权力推动经济改革的动力来自于经济利益的补偿。如果不允许掌握行政权力的人从改革过程中得到好处,他就不会把改革推下去。如果强行要推一个对他没有好处的措施,那么这个行政机器就要崩溃。要避免行政机器崩溃,就不能推动对他们没有好处的改革。只要你断了他的好处,改革就会停下来,要让他改就要让他得好处。因此,前段时间改革了,社会失衡了,现在不让他得好处,改革就一定停下来。所以改革一定是改改停停。改革停滞过程中,直接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了,但行政权力是不会闲着的,难免会出现行政集权,权力越来越集中。这一点大家都感觉到了。在经济利益方面,财政聚财,以政府的名义,大量的收入、财力集中到财政去。同时,央企以全民所有的名义集中越来越多的经济资源。由于提出和谐社会建设,权力部门不能得到好处,导致以前的改革停顿,行政部门热衷于集权和聚财。一千个大学毕业生追逐一个公务员的名额就是行政至上的最有力证明! 国有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必然要通过资本市场实现 这是一个符合辩证法的改革过程。作为对传统的行政集权计划经济的否定,是改革开放;而导致社会失衡的缺乏政治经济学论证和支持的国退民进,必然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而再次平衡的社会随着国有经济和行政干预的内在矛盾的运动,不可避免地需要进一步的国有经济的改革。国有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必然要通过资本市场,要通过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来实现。从资本市场的发展来看,过去的资本市场是适应国有经济初步改革的要求,为国有企业筹集资金的资本市场,未来国有经济深化改革需要的资本市场,是更接近严格意义上的透明和规范的资本市场,我们今天经历的正是从前一个资本市场到后一个资本市场的过渡阶段,是资本市场规范建设和发展的阶段。以后的国有经济改革一定需要规范的、透明的、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为什么呢?因为老百姓不再接受前一阶段的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模式,在前一阶段改革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资本的人们也会要求强化资本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资本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资本市场的前景广阔,大家做好准备。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中国经济问题“四市” 要把今年四季度工作做好,把明年基本思路理清楚,对国民经济运行中一些重大热点问题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 目前,社会上对楼市、股市、债市、汇市何去何从议论纷纷。这些问题背后实际上都涉及到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解决,不仅“十二五”规划难以开好局起好步,甚至还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社会震荡或危机。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希望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有所作为,从长计议,进一步加强系统调研、部门协调和顶层设计,尽快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楼市问题复杂化 这背后涉及到房地产问题、住房制度改革问题、城镇化途径问题和城乡协调发展问题。 据发改委汇报,8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比7月份下降的城市增加到16个,持平的城市增加到30个。截至9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986万套,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8%。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我们把能用的行政手段几乎都用上了,到现在楼市下降或持平的城市也就46个,这还不算没有实行限购政策的众多二线、三线城市。 前几天佛山市出台了一个放宽限购的政策,不到12个小时又宣布暂停执行。安徽人大财经委提交的报告也提出,目前安徽城镇化率只有43%,对住房需求潜力较大,而且房价总体不算高,建议国家实行区域对待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目前楼市萎靡僵持,“金九银十”变成了“钢九铁十”,有的地方“十一”期间一套房子也没有卖出去。如何打破楼市僵局,恐怕需要对过多依赖行政手段的楼市调控政策进行反思,从探索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途径、继续完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中寻求出路。 住房制度改革已探索20多年,上个世纪末停止福利分房,近几年来似乎彷徨徘徊,在商品房开发售租政策翻云覆雨的同时,又出现了所谓普通商品住房、政策性商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以及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住房等诸多种类,住房政策和住房体系越来越混乱。 目前,我们对高档商品房缺少有效调控手段,对保障性住房诸如政府责任边界、土地供应、建设资金、供应方式、租售和使用管理、退出机制、上市交易收益调节等缺乏制度性规定,照此下去,形势只会越来越复杂,问题可能越来越难解决。 股市问题欠改革 这背后涉及到资本市场问题、融资体系问题、金融结构和监管体制改革问题。 据央行汇报,今年2月以后股票市场逐步走低,9月末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分别收于2359点和10292点,较上年末分别下跌16%和17.4%。前不久更有新闻报道称,1990年至今,国内A股累计融资4万多亿元,普通投资者分红总额不超过0.5万亿元,占融资总额的比率只有10%左右,不到同期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十分之一。 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以来,综合股指20年来累计上涨不到20个点。近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速超过10%,上市企业利润年均增速接近20%,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速接近30%,但股市走势却与经济运行和上市企业赢利状况严重背离。 正因为如此,有人把中国股市比作普通股民的“赌场”、机构投资者的“剪羊毛机”、上市企业的“圈钱怪兽”和“吸金黑洞”。我们设立股市的初衷,不仅是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完善资本市场,更是为了拓宽社会资金投资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目前,全国股民开户接近1亿,其中经常交易账户超过5000万,但股市非但没有能够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反而还剥夺了许多股民的财产。 由于股市长期低迷,商品房限购、实业投资经营艰难、银行存款负利率等诸多因素,导致大量社会资金流出银行体系进入地下投机虚拟经济领域。据央行汇报,今年1月-8月新增存款同比少增1.38万亿元,仅8月份就少增3700亿元。 与此同时,表外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企业债券等社会融资新增2.22万亿元,接近银行新增贷款的50%。8月末,保险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同业存放余额为1.48万亿元,同比增长33%。地下钱庄、抬会等民间高利贷和私募基金泛滥,具体数额无法估量,商业银行表外理财异常活跃,国内游资和国外热钱如流沙翻滚、像幽灵游荡。 近几年来,交易所建设热潮从一线城市向地、县级城市蔓延,据说全国各地目前已设立300多家名目繁多的交易所,交易品种超过百种,不仅包括稀贵金属、农副产品、医药产品、各种产权和衍生指数,就连文物、艺术品、大蒜、红辣椒都成为一些交易所的主营业务。 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即期权益与预期收益都变相证券化、货币化、资本化,体外灰色经济、地下影子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畸形发展,正在极大地冲击着实体经济,导致国民经济过度投机化、超前虚拟化、人为空心化。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结构调整和系统改革,从整体上构建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和虚拟经济,防范金融机构表外资产风险,防范金融体系之外的系统性风险。 债市问题待统筹 这背后涉及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中央政府赤字和债务问题、投融资体制问题和财税体制改革问题。 据央行汇报,今年前三季度各类债券(除央票外)累计发行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6.2%,相当于银行新增贷款的90%。根据审计署审计,截至2010年底,在全国2779个县级政府中,除54个县没有政府性债务外,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亿元。 这次审计出来的10.7万亿元债务,有一半是在2009年-2010年发生的。审计结果公布之后,有关部门迄今并未拿出有效措施,相反前不久还发出通知,允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继续大举借债。 中央政府赤字和债务问题也不可小觑。2008年财政赤字只有1800亿元,2009年中央财政赤字大幅增至7500亿元,2010年为8000亿元,2011年7000亿元,三年财政赤字总规模达到22500亿元,同时还代地方发债6000亿元。 2010年国债余额实际数也增加到67548亿元,相当于“十五”期末2005年的2.1倍,其中十年以上长期国债占比达到26.8%,相当于“十五”时期的6.2倍。2011年国债余额已经超过7万亿元。另外,三家政策性银行2010年合计负债已达7.3万亿元,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改制时留下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迄今没有处理完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还存在3万多亿元隐性债务。 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过快增长,不仅给未来留下居高不下的隐性赤字和债务负担,而且也给银行带来信贷风险。最近欧洲部分国家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导致社会动荡,美国、日本政府的巨额债务也严重拖累经济复苏。 必须着手对财税体制改革进行通盘考虑并提上议事日程,调整税制、税源和税负结构,缩小政府投资的范围和责任,完善地方政府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削减中央预算赤字,清理和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健全政府负债会计制度,加强对各级政府直接债务和间接债务、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的管理,防患于未然。 汇市问题看结构 这背后涉及到外贸结构调整问题、外汇储备资产运用问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国际化问题、国际经济治理结构改革问题。 据央行汇报,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于6.3549,较上年末升值4.21%。从1994年算起,我国已经进行过三次人民币汇率改革,截至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36.9%,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58.5%,但国外很多人仍然不“善罢甘休”。 随着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热钱流入、国内通胀预期,人民币面临越来越大升值压力。我们一直处在两难境地,一旦人民币升值过大,会对出口导向型产业造成损害,如果采取小幅度方式,必定带来更多资本炒作人民币汇率,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稳定。 与人民币汇率密切相关的还有外汇储备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出口和引进外资迅速增长,我国外汇储备加速增加。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06亿美元,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达到2.8万亿美元。今年6月底,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3.2万亿美元。 据有关机构测算,因巨额外汇储备,中央银行为了对冲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达到20多万亿元人民币,货币投放基础规模过大必然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成为推高通货膨胀和高房价的重要因素。 我国以资源、环境和工人健康为代价换来大笔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外国政府类、机构类、公司类等多种金融产品,其中很大一部分购买了美国国债。随着数量宽松政策导致美元泛滥、美元贬值、债务增加,前不久几家国际评级机构宣布降低美国信用等级,迫使包括我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再次为美国“弱美元”“低利率”政策埋单,严重威胁到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严重损害了我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 面对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资产问题,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实现从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 同时还要更加积极地进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逐步扩大汇率波动范围,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积极推动国际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改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完美结合 如何解决中国宏观经济领域内的实际问题,是许多政府部门需要直接面对的难题,同时也是研究人员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又是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公民所关心的事情。我国对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总体起步较晚,相应的宏观管理理论和实践与国外差距较大,尚有许多重要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前已有的这方面教材,主要介绍基本的理论和方法,虽然理论性较强,但是缺乏联系实践,同时针对性不足。因此,现有教材还不能够满足高校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需求,同时也不能满足对宏观经济学感兴趣人士的要求。 赵德海教授、和淑萍副教授主编的《宏观经济学》一书已于2010 年 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已经是第三版。该书基于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时引入大量具体的宏观经济管理案例、特别是引入了我国2008年经济危机前后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情况,以中国实际发生的经济事件为主要阐释对象,把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资料及时反映出来,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该书受到了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的资助。它的出版无论对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还是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结构清晰,内容详尽,系统性强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是宏观经济学导论,主要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定位、发展历程及基本研究方法。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对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三个方面对宏观经济学所包含的最基本的理论作全面的介绍。从第五章到第十一章分别就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部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总供给和总需求、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等作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第十二章对当代西方的主流宏观经济学流派的的发展、基本观点、分歧及新近动向作了简单的介绍。从全书的目录可以看到,作者对其中每个部分的理论和实践案例部分作了若干详细划分,结构清晰。同时,对本学科每部分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系统地阐述和辨析。这是此书区别于其他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语言通俗易懂,可接受性强 宏观经济学在进入中国的很长时间里,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高不可攀,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得懂、听得明白的学科,认为那是政府官员的事情,和普通百姓生活没有关系。因此,很多的教材、专著对于宏观经济学的介绍基本上采用的是晦涩难懂的语言,让人敬而远之。读过这部宏观经济学教材后发现作者叙述的语言简练、直白,让读者看后能够感到宏观经济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是可以学得懂的。尤其是其中引入的案例,其语言直白、透彻,把经济中的问题用百姓的话说了出来,让人更容易接受。语言的通俗性是这本教材的一大优点。 三、反映了学科的重要进展与主流成果,具有前沿性 作者不但介绍了已较为成熟的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而且还加入了近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把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资料及时反映了出来。如在国民收入核算部分对当前热门话题绿色GDP的介绍,失业与通货膨胀部分对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分析等,这些都是目前政府关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大量的这些前沿性研究资料的引用是本书的特点之一。有学者在讨论我国学术界的学术规范性时曾说过,判断一本学术著作或论文的价值之高低,资料来源的多寡和可靠性不能不视为一个重要的标准。从这方面来看,本书的资料是丰富、新颖而又可靠的。 四、宏观理论实践化,兼顾理论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宏观经济学真正的舞台是阐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也由于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开发心智,令人乐而忘返。在对理论介绍的同时,书中在每一个重要章节甚至知识点之后,都附有相关的案例及分析。例如,为什么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通货膨胀水平和失业率如此之低?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是什么?……这些案例大都分析透彻、精辟到位,能很好地体现出真实世界中所蕴涵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书中出现的案例,大部分都是发生在中国国内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了一些作者对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所积累的成果。这就克服了时下不少翻译出版的国外宏观经济学著作在联系中国实际方面存在的不足。 现实中,要想从“我听说过”进入到“我懂得”的境界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翻阅《宏观经济学》一书时,给我感受深刻的是以赵德海、和淑萍为首的编写团队甄选相关案例的良苦用心。其实对读者来讲这更是抛给我们很多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相信此书无论是对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对政府工作管理人士,都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股市暴跌暴露出来的中国经济问题 在面对经济管理问题上,中央政府更像欧盟,而我们的一个个省穷的像希腊,富的像德国 一年半前中央政府为解决经济失速,刺激经济成长和就业而出台的“四万亿计划”,似乎正成为新问题的元凶和祸首 两周来,A股连续暴跌,10个交易日刚好跌去了10%。这一轮暴跌源于4月中下旬开始的对房地产业的严厉调控(说严厉有点轻了,说不择手段地打压也没有过到哪里去)。但是五一节过后,希腊的债务危机引起欧元危机,令中国的领导人联想到中国国内类似的问题,恐怕又传导到市场上令股指加速下跌。 两年前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完结,人们对走出危机的信心实际上还没有建立,即使有也相当脆弱。中国国内一度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受危机冲击相对较小,抗冲击能力也相对较强。但中国资本市场近两年来的表现,却无法支持这个观点。 简单回顾一下我们曾经遭遇的各种经济问题。危机到来的第一个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强烈的“保八”目标的设定就是对“失速”担忧的体现。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失业问题,特别是隐性失业被暴露出来,当局者甚至担心大量失去工作的农民工酿成严重的“盲流”,从而加剧社会动荡。 随后是贸易问题。伴随着全球贸易问题的萎缩,中国的出口下滑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实在惊人。这让一度为中国经济成长增速贡献超过1/3的净出口变成了净缺口1/3,这个反差让当政者认识到中国经济如此依赖外贸的问题有多严重。要知道,中国国内一直被充斥着这样一种看法,外国人对中国出口的质疑“别有用心”――我们终于可以靠自己的劳动赚外国人的钱时,他们无法接受了。 直到危机出来时,我们才认识到“平衡”的价值,无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还是我们的老祖宗告诉我们的盈亏转化并向平衡运动的道理。 在贸易问题上还有一个问题相当困扰,那就是人民币币值高还是低的问题。这中间有非常复杂的经济逻辑需要搞清楚,但是一个眼见的事实是,中国一度引以为荣的“成本优势”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过低的劳动力成本致使中国国内的消费能力无法水涨船高。低工资带来的收益被外汇管制制度转换成了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 第三个大问题就是资产价格问题了。这其实是一个广义的问题,但现在似乎只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房地产价格”上。如果房地产价格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的话,它本身只应该反映“货币和它所要标识的资产的价格关系”。也就是说,货币过多时,标识资产(当然通货膨胀问题也一定会反映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就会高;反之,货币减少,标识资产的价格自然会降低。 第四个问题,我们正在面对,那就是在中国经济中是不是也有“希腊问题”。其实这个疑问早在迪拜问题出来后就已经出来了,但对我们的当政者,恐怕希腊与欧盟更具惊吓意义。也许这个类比不十分恰当,但我坚信它是被领导人拿来运用了的,那就是在面对经济管理问题上,中央政府更像欧盟,而我们的一个个省穷的像希腊,富裕的像德国。 当欧盟不得不与世界其他经济体谈判一揽子万亿美元的救助机制时,我们的中央政府在想,如果中国的地方政府所属的“融资平台”也出现类似希腊的问题后,它会找谁商量解决这个问题。 上述问题不是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全部,但显然,它们决定了当前管理者在关键政策决策时仍然如此犹疑。比如,货币政策的加息选择。加息对经济增长以至于就业和出口的影响是显著的,我们的领导人仍然没有足够的信心认定中国经济进入上升期。但面对资产价格的升高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潜在的巨大债务,如果不以提高利息率加以控制的话,后果也是可怕的。因此,我们就会见到,无论是央行还是中央政府其他部门,采取了他们可以采取的所有“行政命令和管制式的”手段,这中间也自然包括央行运用的大量“数量工具”,来实现“调控目标”。 但我以为,中国经济能看得见的问题还都是“标”,而不是“本”的问题。我有一个疑问想提出来,不知道它是否涉及到“本”的问题。那就是,一年半前中央政府为解决经济失速,刺激经济成长和就业而出台的“四万亿计划”,似乎正成为新问题的元凶和祸首。而当前解决这些问题的做法除了难以抹去的“作秀”的色彩,却看不出它真实要达到的目的。我们现在需要更深入的答案,为什么我们的问题总是无法解决?
[摘要] 网络传媒发展对公共管理工作的推进产生深远影响,进一步对公共权力进行约束。未来各地区公共管理体系的建设,应立足对网络传媒视角下公共管理价值的突出,做好相关的管理规划布局,并针对当前阶段存在的公共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以便充分基于网络传媒的发展,从推动公共管理改革的视角制定科学的问题解决策略,强化网络传媒发展影响下公共管理实际监督、服务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 网络传媒;公共管理;价值;作用 引言 现今,网络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建设的影响逐步加深。未来阶段,各地区公共管理改革的推进,应以网络传媒发展为核心,做好对公共管理核心价值的突出,并从深化公共管理发展创新的角度,加强公共管理监督作用的发挥,使政府机构公共管理服务的推进,能更好满足维护公共利益的基本需求,提高新时期网络传媒视角下公共管理服务的实际有效性。 一、新时期网络传媒发展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一)加强公共管理对行政管理的约束 公共管理是政府机构行政管理监督的重要一环。不同于传统意义行政管理检查,公共管理不具备执法权限及管理干预权限。公共管理的社会导向,也是围绕满足公共利益需求为核心。通过公共管理的推进,能保证行政机构及政府机构在履行职责方面,可以面向加强公共权益的管理维护及强化公共资源优化等进行业务规划。因此,公共管理实际上是在政府管理之外,对政府行为及行政管理工作内容进行监督,避免政府机构产生越线行为。网络传媒的发展,进一步为公共管理的推进开辟新的路径,改变公众被动参与公共管理的基本现状,并为其履行公共管理义务提供帮助。所以,网络传媒的发展打造早期阶段公共管理的政府垄断,提升公共管理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最大限度为保证公共利益及公共权益提供必要支持。 (二)构建多元化行政管理监督体系 传统模式的公共管理工作,主要面向政府机构部分业务内容进行负责。政府机构与公共管理机构之间存在一定政治关联性。使公共管理工作的推进,难以充分地发挥积极作用。以至于部分地区公共管理工作的推进流于形式。网络传媒的发展则打破这一局限,使公共管理服务对象及参与对象,不再仅限于公共服务岗位,部分公众、网络群体及网民等,亦可履行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责。虽然,从管理权限的角度来说,公众、网络群体及网民不具备所谓管理权限,但却对政府机构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及部分行为进行监督,使政府机构能在现有公共管理服务基础上,更好从满足公共利益需求的角度制定决策。因此,网络传媒的发展使公共管理的受众范围及社会参与度得到充分提升,使各个地区能围绕公共管理机制改革,更好构建多元化行政管理监督体系。 二、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体现 (一)政治价值 满足政治诉求,是网络传媒发展在公共管理中实际价值的重要体现。公共管理并非针对个人行为进行约束,而是基于对政府政策实施、政策落实及政府工作等进行管理,保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避免政府机构在行政管理方面产生贪腐、懒政等相关问题。在网络传媒的发展普及之前,公共管理工作的推进,需要从加强政治影响力的角度,通过部分政府公共管理岗位为公共利益的维护提供帮助。网络传媒的发展普及,则促使政府公共管理从业人员可以基于互联网发展,构建多位一体的管理发展体系,对于更好净化政治生态环境提供帮助。例如,公众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表达自身公共利益诉求。公共管理人员则可根据公众的基本诉求,面向政府机构提出相关建议,并联合监察机构、司法机构等做好相关建议的分析与实施,使公众的公共利益能得到满足。这其中,政府机构若存在相关贪污、懒政等行为,则无法针对满足公众的公共利益诉求实施相关政策。所以,网络传媒的发展使公共管理充分体现政治价值。 (二)经济价值 处理经济问题,也是公共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调节与控制,加强对经济风险因素的管理,并从公共利益视角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助于更好推进政府服务工作及经济调控的稳步开展。网络传媒的发展,对于公共管理人员更好掌握市场经济动态及了解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具有一定的帮助,强化公共管理人员对经济风险的预警、感知能力,帮助公共管理人员更好提升对经济的控制及调节能力。另外,公众、网民及网络团体在市场经济监督方面的参与,也将为政府公共管理的经济调控提供一定数据支持,使政府公共管理的经济风险控制,可以从满足公共利益的角度进行政府政策的优化,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人员在经济风险控制方面的实效性,进一步避免事后补救问题的发生,充分简化公共管理对风险预警的流程,为未来阶段公共管理的经济风险控制提供切实保障。因此,网络传媒的发展,使公共管理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提升。 (三)教育价值 近年来,公众在公共管理监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完善政府公共管理工作体系提供帮助。公共之所以能有效履行管理监督职责,主要原因在于公众通过网络途径的学习,实现对政府监督能力的强化,进一步加强公众对政府监督的了解。这其中,公共管理实际上是在网络传媒中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使公众具备丰富的政府监督经验积累。反之,政府机构公共管理从业人员,同样可以基于工作经验的传授及公共管理工作新方式的学习,强化实际的公共管理能力,对于后续阶段各地区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参考,使部分地区公共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形成可持续性的发展循环,提高部分地区公共管理工作水平。所以,网络传媒的发展简化公共管理服务流程,使公共管理可以基于对部分经验的借鉴与学习,增强公共管理服务实际有效性,突出其对基础教育价值的体现。 三、基于公共管理对网络传媒应用面临的问题 (一)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内容匮乏 基于网络传媒推动公共管理建设,成为部分地区新时期公共管理服务的重要方向。然而,从现实环境来看,部分地区虽然基于推动公共管理与时俱进开展,加强公共管理服务于时代发展的充分对接,但在公共管理的内容优化方面,网络传媒与政府机构的公共管理对接则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仅将部分行政管理及公共服务管理等,作为网络传媒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民生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则未能将其纳入网络传媒的管理体系,使网络传媒的发展,未能在公共管理方面发挥全面化优势。另外,部分地区盲目的面向网络传媒的发展,推动信息化的公共管理改革,也进一步导致公共管理内容匮乏问题的产生,使公共管理工作的推进流于形式,难以从提升公共管理效率及公共管理水平的角度,有效运用网络传媒发展的多方面优势,降低公共管理的实际有效性,为未来阶段网络传媒视角下公共管理工作的推进形成一定的阻碍。 (二)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模式单一 网络传媒的发展,打造传统模式政府公共管理的垄断,使政府机构公共管理与网络传媒的对接,能更好基于满足公共利益为公共提供服务。但新时期网络传媒视角下的公共管理发展,需要依托于对多种不同管理模式的运用,方能更好构建完善的公共管理体系,使公共管理的推进更好发挥作用。然而,部分地区网络传媒的发展,却未能充分肩负公共管理的责任,政府机构基于网络传媒开通的公共管理渠道,也仅限于对部分较为基础的公共问题进行解决,未能从加强公共管理服务质量及公共管理实际有效性的角度,针对公共管理方式及模式进行创新,使部分地区公共管理工作的推进产生一定滞后性问题,进一步降低公共管理工作的总体质量,使部分地区网络传媒的发展与公共管理之间内在关联性有所下降,不利于后续阶段公共管理工作的稳步开展。 (三)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政治影响不足 公共管理虽然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核心基础。但从现有公共管理工作岗位来看,大部分公共管理内容均与政府机构存在政治关联性。受此影响,部分地区网络环境的发展构建,针对网络政治进行封杀,通过关闭网络IP地址、封禁网络媒体账号及将参与网络政治讨论纳入行政处罚条例等方式,对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进行阻止,使网络传媒及相关媒体与政府公共管理之间形成对立。部分地区甚至以政治敏感为由,拒绝基于网络体系的构建,将网络传媒与公共管理进行联系。最终,降低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公共管理也无法借助网络传媒提供相关服务。此外,部分地区政府机构要求网络社交平台严格查处涉及政治话题的讨论,使部分地区公共管理对网络传媒的发展形成排斥。在这一环境下,网络传媒发展对于公共管理实际价值的体现势必无法从加强管理监督的角度,对部分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缺陷进行弥补。 四、新时代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积极作用的发挥 (一)拓宽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服务范围 拓宽网络传媒服务范围,是指基于对公共管理服务内容的增加,使公共管理服务能实现全方面发展覆盖,解决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内容匮乏问题,丰富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服务功能,使网络传媒的发展能成为公共管理服务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各地区政府机构应基于对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加强部分公共管理服务业务对网络传媒的对接,将部分公共管理服务工作面向网络传媒进行转移,使网络传媒可以基于新闻传播,更好为公共管理服务的推进提供支持。另外,部分地区应针对自身公共管理服务需求,制定多种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服务预案,提升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服务能力,促使其具备公共管理服务危机及风险应对能力,弥补传统模式公共管理服务的实效性不足,为未来阶段网络传媒视角下公共管理服务的长效化开展夯实基础。 (二)创新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新形式及新方法 创新公共管理新形式及新方法,是解决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模式单一问题的关键,有利于实现网络传媒视角下公共管理服务的多元化、系统化及科学化开展。针对公共管理新形式及新方法的创新,应根据网络传媒发展及信息媒体发展特点,做好对部分公共管理服务政策及策略的调整,在面向线上服务改革方面,将部分公共管理服务项目进行移植,最大限度实现网络传媒视角下公共管理服务的多元化对接,将涉及民生、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内容,作为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服务主要工作方向。并定期针对公众最关注的公共利益问题,做好深层次网络传媒调研,通过数据分析及信息整合,加强网络传媒对公众公共利益问题的关注度,使网络传媒能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引导作用,进一步帮助政府公共管理解决部分基础问题,使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推进,可以充分契合公众保护公共利益的基本诉求,并不断为公众公共利益问题解决做好多方面普遍,从而,为后续阶段更好完善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创造有利条件。 (三)深化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政治影响与社会影响 深化政治影响与社会影响,是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及网络舆论引导的角度,对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服务能力进行提升。避免部分政府机构针对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发声渠道进行封堵。使网络传媒能真正发挥公共管理服务各项功能,提升各地区网络传媒发展背景下公共管理服务能力。这其中,网络传媒的发展应在有效做好舆论管控的情况下,加强与政府机构公共服务管理的沟通,并围绕良好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深化网络传媒与公共管理服务发展联动,帮助政府机构加强对网络传媒视角下的公共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视,使政府机构能改变与网络媒体的对立关系。以此,使网络传媒的发展可以成为各地区推动信息化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驱动力,强化网络媒体视角下公共管理服务效率,提升将部分地区公共管理服务的实际有效性。 (四)加强网络传媒公共管理的法律保障 加强法律保障的意义在于,强化网络传媒公共管理的有效性,使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能从法律意义上得到权益保障,降低外部因素干扰对其构成的影响,确保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正当性。未来阶段,各地区应根据公共管理改革需求,针对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发展,做好对相关内容的立法,既要明确网络传媒视角下公共管理的边界,同时,也要针对可能产生公共管理突发问题,加强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规划,保证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发展,能始终将维护公共利益作为基本方向。避免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发展形成结构性扭曲。另外,加强网络传媒公共管理的法律保障,可以提升公共管理工作发展适应能力,以免发展环境的变化对网络传媒视角下公共管理的推进构成负面影响,为未来阶段更好实现公共管理服务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根基。 (五)建立多位一体的网络传媒公共管理服务体系 建立多位一体公共管理服务体系,是基于提高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参与度,对传统公共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使公众、企业、行政单位、网民及网络媒体等,均可利用网络传媒平台参与公共管理实践,并为后续阶段公共管理工作的推进提供部分参考性建议,使网络传媒视角的公共管理服务体系构建,能与社会各阶层、各个组织及团体等形成一定内在关联性。这一服务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在公共管理方面有效化解各方矛盾,同时,也可以针对部分公共管理难题的解决开辟新的公共管理服务路径,避免新时期公共管理服务工作的推进形成封闭管理环境,进一步围绕网络传媒的平台搭建,为后续阶段公共管理服务的高水平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多位一体网络传媒公共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应考虑到环境因素及公共利益要素等对公共管理的影响,政府机构要在加强网络传媒公共管理监管的同时,为未来公共管理服务的稳步推进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结语综上所述,网络传媒的发展,在推动公共管理改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公共管理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及教育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加强网络传媒视角下公共管理监督作用的发挥,使网络媒体成为新时期公共管理服务的重要载体,为未来阶段公共管理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李畦霞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裆下在高职院校中较为科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理解,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专业的具体工作流程。《管理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管理学》的教学改革能够充分体现《管理学》的教学要求与特点,提高《管理学》的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学改革措施,旨在不断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作过程为导向;《管理学》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是如今高职院校中比较科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指的是在企业的运作中,为了能够做完一件事而必须要做的具体工作,它是动态的,并且有较为稳定的结构。《管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适用于许多专业,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于抽象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一门课程时不仅要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掌握《管理学》课程的具体使用方法。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如今的教学,因此高职院校为了保重《管理学》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开创新型的《管理学》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方法做出一定改革。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作用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所指的是在企业的运作中,为了能够做完一件事而必须要做的具体工作,它是动态的,并且有较为稳定的结构。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改变,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与目标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更多的高职院校开始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高职院校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积极引用一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来改进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加深课程教学的深度,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管理学》的特点 《管理学》这一门课程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门课程,国家与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管理,也正是因为这样,高职院校才提高了对《管理学》这一门课程的重视程度。《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 (一)综合性 《管理学》是一门具有一定综合性的课程,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许多较为复杂的情况,又因为管理的对象不是同一的,这也就要求管理者需要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二)非独立性 在企业中,人力、物力与财力是一个企业中必不可少的硬件实力,而管理则是企业中的软件实力。如果能够科学的管理运用不同的资源,那么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因为管理本身是不能直接产生价值的,它一定要依附于一定的事物,并且由他们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通过科学的管理所创造出的价值并不能被单独区分,人们很难明确说出管理到底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多少具体的价值。管理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并不能够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慢慢体现它的价值,这与企业生产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实践性 会对管理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多种,许多因素是没有办法控制与预测的,在管理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做到一成不变的,管理者面对不同的问题需要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管理者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不同的应对问题的方法,这些都是在学校中所不会教授的,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掌握。 三、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对象与要求 (一)对象 《管理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所面临的授课对象较为广泛,不论是对于专科生来说还是本科生,都是需要掌握的一门较为重要的课程,这也体现出了各个院校对于《管理学》的重视程度。在高职院校中,《管理学》的教学对象主要为专科生,但是有开设《管理学》这一课程的专业并不仅仅局限于工商管理等专业。因为《管理学》的教学对象较为广泛,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上都应该要体现出专业性,根据专业的不同做出区分。《管理学》的教师应该要明确自己的教学对象是什么专业,再根据专业所具有的特性与需求来制定《管理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要求 《管理学》是一门极具应用型的课程,在进行教学改革中应该要注意几点问题。第一,《管理学》在制定教学目标与内容时应该要与实际接轨,致力于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不断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第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该要能够反映在当前社会条件中的具体目的,应该要能够体现使用者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特色;第三;《管理学》教学要学习欧美先进国家的科学教学方法,管理是人类在生活工作管理中所必定会使用到的一种方式,欧美先进国家的管理方式与理论虽然有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仍然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标杆。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在高职院校的办学中,《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结合目前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学改革是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制定《管理学》教学改革方案时应该要与具体的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对于《管理学》这一门课程的定位也应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设立的专业大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上也会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管理学》的授课对象较为广泛,涉及到多个专业,因此,《管理学》在制定教学目标是就应该要以专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需要更多适应性较强、能够真正了解管理的意义并且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应该要与不同的专业相适应,辅佐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且专业知识过硬的高质量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这样他们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也能够较快解决。《管理学》这一门课程应该要设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能力。 (二)创新教学内容 《管理学》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教学首先就需要结合理论与实践,让二者共同成为教学的主要部分,保证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能够在实践中运用。为了能够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师应该要不断学习并整理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管理问题与相应的解决方案,将其整理成为案例教授给学生,对《管理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做出相应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能感受到难易程度的循序渐进,让知识点都相互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样也会更加便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在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过程都应该有明确的实践描述与实践总结,让学生能够对实践过程有更加深刻的记忆与了解。 (三)创建教学情境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按照实际工作流程来给学生教授相应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的主题,把不同环节的工作内容当做教学的单元,并以此来建立起教学情景,让所有的知识点都连接在一起,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并在教学中增加在实际管理中会使用到的相应设备,使校内的教学实训设备更加完整,同时也保证了《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应该要保证《管理学》的教学能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这样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流程概念,有利于未来的就业。 (四)加强实践教学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教学应该要加强实践教学所占比重,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到社会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在实践工作中了解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流程,并以实践为基础来不断修改实践的具体内容,让管理教学与实际管理工作更加接近。不仅如此,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应该要以实际中的管理工作流程为基础,不断调整授课中的顺序,并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不断调整实践教学课程的顺序与内容,让其变得与实际中的管理工作更加接近,让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就能够掌握具体管理工作过程,便于日后就业。 五、结语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教授《管理学》这一门课程上做出了极大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并且有了较大成效,但是因为受到许多原因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将这一教学方法应用于《管理学》的教学中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管理学这一门学科的理解,并且提高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也能够有效提高。 作者:张玉荣 单位:永城职业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医院管理学课程设计及教学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本研究立足于《医院管理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61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其对《医院管理学》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的评价及教学效果。结果教学内容:教学大纲中的章节基本能体现医院管理主要职能模块,重点与难点内容讲授清晰;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多样化、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更易被接受,增加课堂讨论比例;教学效果: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掌握了基本理念与方法且对课程基本满意。结论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理论授课内容应紧贴热点,增加学生实践机会,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关键词:医院管理学;课程设计;教学效果 医院管理学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也是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1]。我校管理学院1983年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率先开展了医院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已积累了36年的教学经验。2015年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了“医院管理进医院”的教学改革,需了解学生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为改进医院管理学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1内容与方法 1.1研究内容 了解学生对现行《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开展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五部分,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教学内容评价、课程设计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向我校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61份,回收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97%。被调查的59人中,女生43人,占74.88%;男生16人,占27.12%。 2.1教学内容评价 2.1.1教学大纲中的章节基本能体现医院管理主要职能模块89.83%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大纲中所涉及的章节能满足医院管理中的主要职能模块。10.17%的调查对象认为大纲中涉及的章节未能满足医院管理的主要职能模块,认为应该增加战略管理、预算管理、信息管理、卫生政策解读以及人事管理模块。2.1.2重点与难点内容讲授清晰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教师能够把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讲授清晰,仅有6.78%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师没有把教学大纲中的内容讲授清晰。所有调查对象都认为教师已经将教学大纲中的难点内容讲授清晰。 2.2课程设计评价 2.2.1教学方法多样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教师授课、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课间见习、外请专家授课。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等理论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讨论。为帮助学生理解“医疗安全”一章中“医患纠纷成因及防范措施”知识点,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即举行以热点医患纠纷事件为素材的医患纠纷模拟大赛,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由小组成员分别扮演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等角色模拟纠纷事件,着力突出医患之间的矛盾点,模拟结束后由小组成员说明该事件的经过及防范措施,最后由教师、助教及同学打分的教学形式。“医疗管理”、“医院感染”两章属于《医院管理学》各论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因此安排学生赴附属医院见习,讲解与观摩相结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病案管理案例实务,请教学医院病案室副主任讲解医院病案管理的内容。调查表明,72.88%的调查对象认为赴附属医院见习有助于加深对医院管理的认识,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课程学习帮助最大。2.2.2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更易被学生接受目前教学方法涉及理论教学、角色扮演、见习、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在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方式的调查中,排列前三位的依次是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见习。2.2.3调查对象希望适当增加课堂讨论比例课堂讨论是增加学生参与程度,提高师生互动的一种有效形式。67.8%的调查对象希望继续增加课堂讨论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32.2%的调查对象则希望保持现状。76.27%的调查对象认为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更活跃;50.85%的调查对象认为讨论使其增加课堂参与度。对于如何分组,调查对象选择“由课代表、助教随机分配”和“由学生自由组合”的各占一半。60%的调查对象认为分组后的小组成员应该固定,40%的调查对象认为小组成员可以流动。2.2.4调查对象希望开展实践教学97%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保留医院见习环节。72.88%的调查对象认为附属见习可以提高课程兴趣,调查对象认为实践教学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理论知识、学习最新的医院管理理念的占比依次为52.54%、47.46%和40.68%。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实践教学能提高学习效果,71.19%的调查对象认为实践教学可以“增进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认为实践教学有利于启发思考,可以增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比书本信息量更大。 2.3教学效果评价 2.3.1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调查对象认为影响教学效果最大的因素是教学方式,然后依次是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具体情况见表1。2.3.2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方法88.14%的调查对象认为掌握了医院管理的基本理念与方法;44.07%的调查对象认为“具备了发现与医院管理相关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0.68%的调查对象认为“掌握医院管理学的主要实践技能”。74.58%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应注重“相关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3.3实践教学部分仍存在问题调查对象对去附属医院见习的教学环节比较满意,其认为该环节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衔接起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77.97%的调查对象都选择了“对每个科室及医院运行流程没有深入了解”的原因,调查对象反应:对每个科室及医院的运行流程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多带教老师少,老师不能够一一解答同学的疑问。2.3.4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对目前的课程基本满意86%的调查对象对目前医院管理学课程的总体设计满意度调查。16.95%的调查对象“非常满意”,69.49%“比较满意”,13.56%的调查对象“一般满意”。 3讨论与建议 3.1基本达到了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要求 通过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多数调查对象基本掌握了医院管理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达到了教学大纲中目标的要求。因此,对于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仍可沿用。3.2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被调查对象认为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对角色扮演、理论课程教学、课堂讨论、见习4种方式的接受度较高。今后应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3.3理论授课内容应紧贴热点理论授课仍为大多数调查对象选择的教学方式。医院管理学内容丰富,需系统讲授医院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结合目前医院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与实例分析[2],可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医院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调查对象认为,在理论授课时,可进一步设计适合分组讨论的热点案例,提高其对医疗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使其在分析解决方案中逐渐养成医院管理者所需具备的专业素质。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手段,在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讨论板块设立“医院人事管理”、“医疗管理”、“医院质量管理”等模块,为学生提供既可以相互讨论又可以与教师交流的多方互动平台[3]。 3.4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医院管理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医院管理学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熟悉医院管理的模块,了解医院管理的流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基础环节,首先要重视基本理论的讲解,而《医院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与实践充分结合[4]。就学生来讲,课程见习让学生走进医院,通过医院见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过程中,对医院管理工作有所了解,学到知识的同时减轻压力[5]。与此同时,学生在见习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更能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注意力[6]。因此,学生应该走进医院,通过医院见习,实地观摩,充分了解医院的运行流程,各个科室的运作模式,同时学习医院先进的管理方法[7]。课程组织去附属医院见增进了学生对医院运行模式的了解,但由于时间所限,课程中16学时实践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根据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利用寒暑假或者周末去医院见习[8],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经验丰富的科室老师请教,以便更深入的了解医院运行模式,感受实际的医院管理氛围。 3.5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目前我校从事《医院管理学》教学的教师的教育背景均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较少接触医院实务管理,教学案例大多由各种信息渠道获得并改编而成,由于知识结构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医院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医院管理学的教师可通过去附属医院挂职、进修等方式提升自己[9],加强教学案例挖掘[10],有助于更好地拓展医院管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姚园 史穆然 田素文 王志伟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高校管理学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为了提高高校管理学的教学效率,文章对当前高校管理学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高校管理学教学效率的策略,即: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学知识,要鼓励学生到企业实践,并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校管理学;课堂创新;实践教学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学作为高校经管专业的必修课,对后续专业课程的研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很多高校在管理学课堂教学中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侧重于一般理论性的学科知识,实践教学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致使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必须对管理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索与尝试。 一、高校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在课程学习初期对学生的引导不足 管理学课程通常在大一或者大二阶段开设,学生刚开始接触,对该课程的认识较少,教师应该加以引导,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有一个清晰且系统的认识,消除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心理障碍。但就现阶段高校管理学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教师在课程学习初期,并未能完全地将该门课程和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讲解清楚,在授课过程中,也未灵活地将管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致使学生认为管理学遥不可及。正是由于教师在课程学习初期对学生的引导不足,导致学生缺乏管理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滞后 高校管理学教学涉及的理论知识很多,但当前很多高校所选用的管理学教材难以及时反映管理学的前沿理论,特别是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成果,这些内容滞后于课堂教学。对于管理学专业教师队伍来说,对自身的学科储备和创新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管理学教学,在教学中完全遵循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并未向学生补充管理学的前沿理论知识,所培养出的学生也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三)教师缺乏实践管理经验 当前,很多高校的专业教师群体或多或少地缺乏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很多管理学教师毕业后便直接进入高校教学,在教学期间,高校也很少安排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尽管这部分教师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却缺乏相应的实践管理经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只能以理论讲解为主,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在设置管理学课程时,以理论课为主,很少或不安排实践课。尽管有一部分高校尝试沙盘模拟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一味地强调实践课,容易产生过高的投入成本,其中显露出的管理弊病也层出不穷。由于当前管理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二、高校管理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学知识 管理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广泛涉猎国内外优秀的管理实务案例,更好地结合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掌握前沿性的管理学知识。同时,教师在课余时间,应积极主动地了解管理学专业知识的新动态和新成果,并以这些新动态、新成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管理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管理学知识,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实践 管理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学生放假期间,教师可安排一到两周的企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到实际企业中调查、参观、访问,更全面地了解企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有机结合自身的企业管理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更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管理的实际意义,更好地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进一步避免了纯理论教学的枯燥乏味,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管理学课程教学必须突破“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局面。从教师主体来看,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一步开展有关管理学原理的实验,帮助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从学生主体层面来说,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与此同时,管理学教师教学完毕后,还需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注意倾听学生的诉求和建议,适时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思路。 三、结语 高校管理学课程对高校经管专业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学知识,掌握前沿性的管理学知识,并鼓励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社会实践。同时,也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从而有效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水平。 作者:杨哲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现代管理学在查档高峰的应用 摘要:本文借鉴现代管理学的方法,将查档高峰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分别阐述档案机构在各个阶段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现代管理学;查档高峰;查档高峰 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档案意识的不断增强,各地档案机构查档高峰出现的频率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全国多地综合档案馆和部分单位综合档案室就先后迎来了原民办、代课教师与原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等多个群体的查档高峰,短期内档案机构接待查档人数和查阅档案数量达到了之前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总量。如何妥善应对查档高峰,让查档者满意而归,成为档案部门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新问题。本文借鉴现代管理学的方法,将查档高峰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分别阐述档案机构在各个阶段应注意的事项。 一、查档高峰事前管理 现代管理学认为,一项工作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动态过程,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有效管理,才能实现结果的最优化。对于一项持续时间较长,程序较为繁琐的工作而言,有效的事前管理是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在查档高峰期间,短时间内会有大量查档者涌进档案馆,工作量是平时的数倍。如果只关注事中,在查档高峰到来后才开始谋划管理,档案机构必然会在查档高峰到来之时陷入不同程度的混乱,造成查档效率低下,查档活动进展缓慢,进而使群众满意度下降。因而查档高峰的管理,必须延伸到事前,也就是查档高峰到来之前。具体而言,档案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始准备工作:1.及时了解政策变化,对查档高峰有所预判我国各级档案馆和相关单位综合档案室出现的查档高峰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某一特定群体出台的政策所导致的,比如,各地干部选拔考试往往会伴随报名考生集中到组织人事部门和档案馆查档的现象;全国多地档案馆和相关单位综合档案室最近出现的原民办、代课教师与原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两次查档高峰也是由于政府相关政策所导致;2014年,“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由于办理相关手续时需要出示夫妻一方的独生子女证,引发了一轮独生子女档案查阅高峰。这些查档高峰的出现都是源于政府部门针对某一群体所推出的新政策。有鉴于此,各地档案馆和各单位档案部门应及时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变化,对查档高峰有所预判,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及时做好准备。2.合理制定查档计划,并及时告知公众查档高峰对档案机构而言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如果没有计划,必将影响查档高峰期间的正常工作。如果档案部门关注政策变化,并对查档高峰有所预判,档案部门就可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制定查档计划,在高峰到来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如果档案部门没有根据政策变化对高峰做出预判,也可根据查档人数及查档问题的变化,判断查档高峰的出现。档案机构可以将查档者按某种标准(如所属区域)分为多个批次。制定计划之后,档案机构还应通过下发通知、乡镇和村广播、电视媒体等各种可能的方式,将查档计划告知每一位查档者,方便查档者做好时间安排。3.掌握需要查阅档案的种类和数量,做好查档人员培训查档高峰期间,档案机构需要提供查阅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庞大的档案,接待的人数是平时的数倍。如果查档人员对这些档案不熟悉,势必影响查档的效率。档案机构应在查档高峰到来之前,充分掌握需要查阅的各类档案的信息,并对查档人员做好培训。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查档效率,保障档案机构顺利度过查档高峰。 二、查档高峰事中管理 科学的事前管理为查档高峰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查档高峰本身带有很多不可预见性因素,这就要求档案机构事中管理要精细化,确保查档高峰期间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1.合理分配人员,为查档者提供耐心、细致的服务我国各级档案馆和单位综合档案室都不同程度面临人员不足的情况,这对其应对查档高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在查档高峰期间,档案机构应合理调度人员,使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同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使合适的人处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为查档者提供耐心、细致的服务。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抽调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协助查档,这样既可以缓解档案部门人员不足的问题,也有利于新政策的解释和落地工作。2.在利用形式上逐步以电子档案代替纸质档案查档高峰期间,大量查档者涌入档案机构,如以纸质档案为媒介,多人频繁翻阅,极易造成档案丢失、损毁,且查阅效率低下,容易漏检,而电子档案则具有查阅方便、不易损毁、效率高的特点。这就要求档案机构要积极争取条件,将馆藏档案数字化,并尽快掌握相关的查阅、维护技术。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应优先将就业、社保等民生档案数字化。3.与相关单位合作,及时沟通工作进度由于查档高峰多数与政策的变化有关,因而往往会涉及多个不同的部门,档案机构只是作为档案的提供方,在中间发挥服务的作用。因而,档案机构应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合作。在查档过程中,档案机构应及时与相关单位沟通工作进度,以保障整体工作的有序开展。4.及时总结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查档高峰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档案机构不可能在事前将每一种情况都预料到。在查档过程中,档案机构随时可能遇到新的难点和问题。这就要求档案机构在查档过程中及时总结,并寻找对策,以解决这些难点和问题,保障查档工作正常开展。为此,档案机构可以建立查档人员定期交流、汇报工作的机制,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查档高峰事后管理 每一次查档高峰,都需要档案机构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经验、教训,这些都是档案工作的宝贵财富,对档案机构以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档案机构应在事后及时对查档高峰进行总结和评估。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下面两个步骤:1.个人和部门自查,撰写工作报告查档高峰是对档案工作者体力、耐力、思维等多种能力的集中检验,也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的一次绝佳机会。在查档高峰结束后,参加查档工作的人员和部门要及时自查,总结个人和部门在查档高峰期间的经验教训与心得体会,并形成书面的工作报告,为之后的全体会议做好准备。2.召开全体会议,探讨经验得失,总结查档规律在个人和部门自查的基础上,档案机构应及时召开全体人员会议,交流个人和部门工作报告,根据查档高峰之前制定的工作计划,探讨此次查档高峰的经验得失,推广先进经验,批评错误做法,总结查档规律,为今后的档案工作提供参考。查档高峰对档案机构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长期以来,我国各类型档案机构的档案利用率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档案工作因而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妥善应对查档高峰有助于档案机构改善自身形象,提高档案工作者社会地位,同时查档高峰也是培养和提高人民群众档案意识、塑造政府形象的绝佳机会。档案机构应充分认识查档高峰的重要性,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为查档者提供最满意的服务。 作者:邢常秀 王增强 管理学方面论文:财务管理学发展道路探索 摘要:财务管理用简单易懂的话来讲就是用不同的方式对自己的财产进行管理。最早在春秋时期出现货币,到后来秦的统一圆形方孔钱,再到后来的纸币,再到现如今的电子货币。可见,从古至今,人们对财务的管理不论是方式还是对象等都在不断完善跟进步。现如今,更多的体现的是对财务的投资、使用、运营及利润分配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注重方法与管理理念存在的学科,财务管理需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在此当中包含着重要的学问学识。在此我们展开对财务管理学发展道路的探讨。 关键词:对象;演变;体现方式;手段;影响 一、财务管理的理念要素 财务管理理念主要有几点:一是以人为本,毕竟财务理念,财务经营每一点都是人为操做管理的,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跟这些人的知识跟财务能力是相关的。二是共赢,每一笔交易,企业之间的合作,都是在共赢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进行发展。三是把握风险,有投资就有风险,要抵制每一次的风险,需要树立正确的理财风险观念,稳中求胜,不急不躁。四是借力使力,相互合作,学会借用别人的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五是信息理财,科技发展如此之快的情况下,信息传播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只有不断的学习跟进最近数据才不会导致落后。六是战略理财,盲目投资理财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根据企业经济状况做出属于自己的经营方案才是正道。财务管理的要素自然就是需要管理的内容。 二、财务管理的对象演变 在最早的时候,刚刚出现货币,不管是用称重的方式还是其他方式,其实在当时人们已经有等价交换的意识,说白了那就是财务的管理意识。对自己的财产进行投资,包括到后来出现当铺,有了抵押等都是实物的交易,只是当时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后来出现纸币的时候就相对改善,面额的大小就成了简单的标准。货币的出现标志着金融市场的萌芽—以银行为中心的市场初步建立,便有了以银行为中介的借贷市场—1602年荷兰世界第一个有形、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推动着金融市场—信用形势的股票和债券等便形成发展。所以后来有了虚拟的货币,便是实到虚的转换演变。再有就是刚开始的时候人们的关注点是物,现在包含的就很多了,比如人的想法观点都可以用来交易,人的名誉、版权、著作权等也是现在财务方向的另一方向。社会在发展、经济也会发展、之前我们只是内部发展交易,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QFII制度在中国拉开序幕,中国资本市场向全球化体系迈出了第一步,跟国际的接轨,从内部的财务交易转换成了到国际性的外部发展。在古代用的是算盘,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发展,我们从人工转变成计算机的管理,更加快速方便。所以,不论是从方式、对象等方面都在随着社会发展在转变,之后必然也会随着社会发展来进步,财务管理是没有边际的,会永恒的进步发展下去。目前我们国家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混业经营”是未来的必然选择,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也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企业管理案例分析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并购雅虎,共同联盟。马云和阿里巴巴我们都很了解,是电子商务的开启者,阿里巴巴的目标是涉及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庞大的系统需要更好的引擎,毋庸置疑,雅虎成为首选,而当时的雅虎也正处于瓶颈期,他涉及的全面,想要在其他方面更好的竞争,阿里巴巴的能力能让他有更多的精力保留在其他方面,毕竟,电子商务不管是在欧洲还是美国等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团队有很强的能力去处理这些。雅虎成为阿里的股东占有40%的股权,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成为了一家人。合作双赢,便是最明显的体现。1976年,苹果品牌的问世至今,一度成为人们追捧的力量。乔布斯和沃茨尼亚克创立了苹果公司,刚开始投资的时候由马古拉、美利坚银行、洛克菲勒家族等共同投资,现如今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苹果最大的成功在于很强的管理理念,不断的创新,一次次的创造惊喜,引领潮流。在跟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在不断创新。可能这就是苹果经久不衰还能一直在潮流前沿前进的原因之一吧。1985年,中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诞生—深圳特区经济专业证券公司。之后业务不断发展,公司扩大到一百多家,但就是因为太过心急,业务发展过快,在2002-2004两年的时间便有19家证券公司倒闭,所以说再大的企业都要关注一个财务管理,要有属于自己发展的战略管理。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企业而言,财务永远影响着本国或本企业的命脉,企业需要注重财务方面的管理,加强财务控制理念,合理控制公司成本,促进公司发展。 四、企业财务状况决定因素 马云说“不赚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企业本就是创造价值的,企业的价值基本是用利润来衡量的,如果一个企业一直处于亏损,那么这个企业便是浪费人力物力,浪费资源,是不道德的。公司是否盈利首先看的就是成本和收入的准确,然而这只是数据,要从资本和经营业务两方面来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毕竟盈利能力的体现也就表示着财务的能力。资本就要看我们初期的投资和当期的盈利或净资产收益率。财务分析如果没有结合经营业务,那么就是两张皮,是没有任何说服力和价值的。一个企业首先要结合产品及市场、结合企业的发展经营策略、企业预算才能准确的分析盈利状况。债务常常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企业出现债务的原因有很多:内部原因有实力不够、资金不足、涉猎太广等很多原因都会导致债务的积累,外部原因也不能忽视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最后总有一天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直至倒闭。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偿债能力来进行投资。比如2001年的无锡尚德在2005年成功上市,短短10年时间成为行业第一,然而好景不长,2013年便宣布破产。最直接原因就是公司快速扩张,资金需求过大,大举借债,资金链断裂,直至倒闭。就算这样,还是有不少企业这样急于求成、前赴后继。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急刹车转战稳健发展型战略。企业周转销售快,营运能力强就是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的是公司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共同努力。周转快还是要考虑行业的特征,不是所有行业周转过快是件好事。财务重要的是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这也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能力。宏碁创始人施振荣卖鸭蛋的故事和丰田老板创新供应链的故事都提出来了销售是关键,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持续经营发展要关注的有收入、利润的增长。企业发展能力提高必然资产规模就不断增加。时刻警惕莫陷入“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困境,资金链一旦中断,绝大多数企业就陷入困境,没有现金流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导致资金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销售量降低,囤货情况严重,应收账款大量占用流动资金,二是融资结构不合理或过度使用财务杠杆,三是企业出现泡沫经济,导致企业的资产价值大幅缩水,四是无节制、过度的为别人担保不考虑自身实力,不把别人的炸弹绑到自己身上。五是外面环境的负面影响,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当前的煤炭、钢铁、水泥等的行业都因为房地产的下滑纷纷陷入困境。李嘉诚作为商业奇才,说“一家公司即时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他的“现金流”理念非常值得借鉴:现金为王、低负债、互补行业的投资。 五、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影响 金融行业是永久不衰的行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企业的发展看的还是经济,在一个不论是经济、网络、科技、信息都时刻更新换代的时代,只有不断完善经济机制,制定更严谨的管理制度。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配合。每个人的责任明确到位。现在很多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人多职,这样会造成很多情况下走不了正常程序,资金出现差错。财务管理不只是财务的事情,是需要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遵守的,财务跟每个部门都有关联,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守配合,那我们出来的数据就是准确的,就能更好的了解到公司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大的企业自然有很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在财务信息不断更新的时代,大公司如果不进取,也是会被淘汰的,小公司需要注意的就更多了,所以企业要通过外部环境跟内部问题,了解行业的生存法则,了解竞争对手的战略,知彼知己,才能知道自己要改进的是什么,扬长补短,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即公司的财务管理战略,为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制定长期战略目标,就要有短期目标,有步骤的完成每一个周期的目标,最后才能实现长期目标。战略是方向,没有战略的发展是盲目的,不会长久的,所以战略分析和决策相当重要。符合实际,不能过高到让人心灰意冷,也不能低到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在实行的过程中,需要对人、物、财产等各环节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对于方案要有绩效考核体系来支持,这是其一。企业的长久不单单是靠财务的,财务管理也不只是涉及财务一个部门。是每个部门,每个人员的责任,所以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文化理念,引导员工,鼓励员工,与其靠制度约束大家进步,不如让员工自己心甘情愿的去学习,员工跟领导之间没有什么高贵卑贱之分。如果每个人都能精诚所至的为长远考虑,为公司谋取利益的时候也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现金不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发展就此消失,但是也不会影响虚拟货币的盛行。只是数据的变化,只是网络的操作,大多数情况下代替了人为的工作,这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要紧跟脚步,适者生存,适应社会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一体化、证券化、创新的趋势。随着网络技术和卫星通信的使用,已经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经济贯穿在一起了,之间的传播调动尽是一个数据的转变,几秒之内便可完成的,不受国籍、货币面值的影响的这样的一体化全球经济市场。在债务危机的情况下,银行贷款的收缩,让不少筹资者纷纷转向证券市场,一系列金融工具的出现,也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发展,信息技术也能处理市场很大的交易,及时处理信息,对新情况作出反馈。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也在不断创新。在未来交易主体的变化可以是家人、企业或个人,买卖身份也可互相转换。21世纪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不少海外留学的学子选择回国创业,同时带回大批风险投资,极大催化中小企业的成长,促进国内创业热情。带动国内投资业的发展。金融行业发展也在进入高潮时期。 六、结束语 未来的财务管理方向我们也不能确定,但是肯定会收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之后不管怎么样,财务都是在创新发展的路上,所以,之后,作为学生要更好的学习掌握财务管理知识,不断钻研。作为企业,要不断完善建全财务规章制度,不断培养人才,这样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也是一场战争,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是知识的对抗,是深不见底的发展和进步,取长补短,不急不躁,规避风险。战略是企业的梦想,是企业未来要走的路,做正确的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追逐企业长期利益最大化。从古至今,企业管理不断创新,但是万本不离其宗,就是坚持我们的文化,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文化和经济是相辅相成的。财务管理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 作者:高播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学方面论文:管理学教材结构性分析 [摘要]罗宾斯的《管理学》是世界著名大学选用最为广泛的教材。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罗宾斯的教材进行了结构性分析,发现:该教材的知识模块划分能很好地反映它们在管理实践中的“普适”特性;习题与案例设计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文献引用较严谨,能兼顾理论知识的经典性与时新性。国内相关教材的出版应该更多地学习罗宾斯教材的定位及对细节的完美追求。 [关键词]管理学;管理理论;罗宾斯《管理学》 现阶段大学工商管理教育中,美国罗宾斯的《管理学》教材,[1]被世界各国(地区)著名大学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普遍选用,是国际工商管理教育界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教材,它在当当网、亚马逊等主流图书网站的同类书籍销售中,人气排名都多年位居第一。[2]在管理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对罗宾斯的教材进行结构化分析,可以发现该教材的优秀特质,为国内高水平《管理学》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甚至有助于缩小国内管理教育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1罗宾斯《管理学》中的知识模块 管理学的学科定位与其他学科的主要差别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例如,作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人是物质的人以及人的生理结构,作为社会科学所研究的人是社会人(社会和群体中的一员),而作为管理学研究对象的人是个性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有各自价值观念、偏好和感情的人。[3]这种学科特征使得管理理论和思想的发展总在不断地吸纳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以为现实中的管理活动服务,如雷恩(Wren)所说,“在所有学科中,管理学是最动态的学科之一”。[4]也正因如此,试图对不断演进中的管理知识体系进行概括注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由于罗宾斯《管理学》的体系一直是许多同类教材编写的范本,在表1中,本研究按篇章列示了罗宾斯《管理学》中的知识模块。由表1可见,罗宾斯的《管理学》是按管理职能来组织管理知识,并将管理的理念、原则、理论和方法穿插其中的。具体而言:①该教材坚持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项职能划分的经典框架,并将“变革和创新的管理”和“多样性的管理”放在单独的“综合问题”模块中。②该教材在组织职能中设置有“适应性的组织设计”和“团队管理”,以及在领导职能中有“理解个体能力”等章节,在国内教材中很少有相应的内容。罗宾斯教材将“变革和创新管理”作为一个专门议题安排的方式比作一项职能内容安排更可取。这是因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之所以被管理理论界认定为最经典的四种职能,在于几乎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涉及这四项职能,[1][3]而变革或创新却不具备这样的普适性。因此,将其作为一个专门议题的处理方式不仅可以凸显它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强化在四个经典职能应用上应该具备的创新思维(或精神)。另外,罗宾斯教材“多样性的管理”“适应性组织设计”以及“团队管理”的内容也为新环境下的一些管理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理解个体行为”则为后续的激励理论、沟通理论奠定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不仅如此,罗宾斯的教材几乎在每一章的最后都以一节的篇幅论述与这一章主题相关的最新热点议题。限于篇幅,表2中仅列示了其中4章中的热点议题。这些与章节知识相关的最新热点议题的论述,大大地拓展了现有理论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跟踪相关知识的前沿。总之,在知识模块设计上,罗宾斯的教材以经典的四职能为基本架构,不仅包含了最为经典的管理理论,而且将新的知识元素很好地贯穿其中,在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能更好兼顾。 2罗宾斯《管理学》中的习题与案例 除知识体系外,一本优秀的教材,还应该在习题(及案例)设计上,能充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表3中,本研究列示了罗宾斯《管理学》中各章的习题数量分布。由表3可见,罗宾斯教材设计的习题较多,是一般国内教材的2倍多。不仅如此,在习题与各章相应内容的关联度上,罗宾斯设置的习题知识应用的灵活性和深度更大。譬如,在罗宾斯的207个习题中,至少有158个不能从教材找到答案,另外49个勉强可以从教材找到答案,难易占比分别为76%与24%。在表4中,我们随机选择了这本教材中5个相对偏难的题目进行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罗宾斯偏难的习题更多偏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第3、4题)、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例如第1、4、5题)、对最新研究成果的讨论和学习(例如第2题)、理论应用的灵活性(例如第3题)以及从其他学科知识对管理现象的分析(例如第5题)等。这些习题的设计很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学习(其他学科)新知识以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综上比较,罗宾斯的习题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锻炼。表5列示了该教材中各篇案例的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罗宾斯设计的案例每章2个,案例设计的主题较宽泛,有助于训练学生在更为具体的知识点上的综合分析能力。综上,罗宾斯教材无论在思维训练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以及在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方面,都做得较为出色。 3罗宾斯《管理学》中的文献引用 由于一本优秀的教材是集现有文献资料之大成,从文献引用的角度也能对教材的质量进行评判。表6列示了罗宾斯教材文献引用的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到,罗宾斯教材引用的文献时间跨度从1911年至2011年,达100年之久,而该版教材的出版时间就在2012年,可见文献引用既包含了最经典的早期文献,而且还包含最时新的文献资料。在文献引用的数量方面,罗宾斯教材19章合计引用文献量达1411篇,每章平均引用74篇。罗宾斯每章文献的平均引用量是一般国内教材的25倍之多。通过以上文献资料引用的比较可见,罗宾斯版本教材信息含量更大,在管理理论知识的经典性和时新性方面兼顾得更好,在每部分知识论述的引用上更加严谨。 4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罗宾斯的《管理学》从知识模块、习题与案例、文献引用三个方面进行文本分析,我们发现:(1)罗宾斯教材的知识模块划分遵循了“综合专题+经典四职能”的范式,较好地反映了四职能在管理中的“普适”特性。另外,在经典理论传承与前沿知识拓展的融合上,罗宾斯的教材也做得很好。(2)在习题与案例设计上,罗宾斯教材注重思维训练的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拓宽,以及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训练。(3)在文献引用方面,罗宾斯教材的信息含量较高。在管理理论知识的经典性和时新性方面都兼顾得较好。总之,在国内《管理学》教材的进一步出版中,本研究的建议是不能仅仅简单地引用罗宾斯的教材,更应该学习其教材的定位,以及在每一个环节上的严谨追求。 作者:陈昆玉 梁霄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职业核心能力在管理学课程的培养与实践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变革,高职院校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显得恰到时机。该课程从思想意识以及理论实践中给未来的职业人提供了更得帮助和解疑。对于高职校的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职业核心能力”才有意义,因为它可以适应不同职业的需求与环境要求,从而可以对自己进行调整,更好的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所谓“职业核心能力”即有效沟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等。所以如何熟练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职业核心力;沟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变革,冲击着各行各业的不断进步。大大激发了人们新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也推动了各行业的结构加速调整和改变,同时经济格局也在飞速的变化着。因此高职院校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显得恰到时机。本课程无论从思想意识还是理论实践,都可以给未来的职业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解疑。人们在职业生涯中或许会面临着很多选择,也会改变很多选择,所以不管当下掌握了何种技能,都不足以保证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体系。因此只有真正掌握了“职业核心能力”才有意义,因为它可以适应不同职业的需求与环境要求,从而可以对自己进行调整,更好的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所谓“职业核心能力”即有效沟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等。所以如何熟练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关于沟通 职业沟通是在职场中及其重要的交流过程,它可以是文字,语言等外在形式的体现,也可以是思想,情感的内在传达。因此职业沟通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成败。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有很大一部分人出现了极不愿意与人沟通的坏毛病,总认为这是“有内涵”又或者归结为“言多必失”的理由。“委曲求全”才是识大体的表现。再不然就是效仿中国文人“归隐山林”的避世心态,这其实就是最要不得的处理方式,也是极不负责的逃避行为。因此,有效的沟通才重要,因为沟通是一座桥梁,它可以解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说:“一个职业人士成功因素75%靠沟通,25%靠天才和能力。美国哈佛大学做了个实验,从上小学跟踪观察小孩,从小就能跟校长沟通的小孩,长大后成功的几率很大,所以现在的美国小学积极鼓励小孩子跟校长沟通,解决问题,从小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我身边的学生大多数为高中阶段的青春期孩子,就是往往由于缺乏沟通,会叛逆的做出很多过激行为,影响了家庭的幸福,也阻碍了自己的健康成长。长大步入了社会,也会面临着就业与工作的压力,在很多企业或者公司中,就容易出现员工与企业主之间的沟通障碍。这往往体现在文化水平,思想意识以及企业文化的理解接受等方面。当然也有人乐于沟通和学习,抛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积极的与身边的同事,上级领导进行有效的沟通,这类人群往往也会担任工作当中的重要角色。成功的职业沟通关系着自己人生发展的方向与成败。因此相对于生活中的沟通来说,管理工作当中的沟通则显得意义更大。那么如何在职场中做到有效的沟通呢?1.沟通的往来故所周知,沟通的主体是双方,是一种动态的双向行为。有效的沟通对于信息传递者与接收者来说都应该做到充分的说明与反馈。只有双方对一件事或者一种思想做到完全的理解与认同后,才会有最实际的意义。当然工作中的沟通往来性,或信息反馈的成功与否,将会决定工作是否能顺利的进行和完成。因此这种传递性即是职业沟通过程中的透明。2.沟通的人际往往在工作当中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群体的配合才得以进行。按照工作经验来划分,可以大体划分出两类群体,即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新员工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员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稚嫩的新员工应该与企业的老员工,骨干人员甚至是企业主耐心请教。在面对困难任务亦或者独立完成重要的工作的群体应该用鼓励表扬的沟通方式进行交流。这样不但能促进其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也能用一种相对合适的方式传递企业的思想。对于有阅历的老员工,要保持感谢的心态,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继续发光发热。不管面对的是什么类型的员工,在职场中都要多接触多沟通,即不以工作时间长短,年龄大小做标准,相互交流,尊重每一次的沟通过程。这即是职业沟通中的尊重。3.沟通的传递沟通的本意为为了设定一个目标,将信息内容,思想情感在特定的个人或者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因此传递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就显得很重要,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要充分的理解企业决策,准确、清楚、简洁是每一个沟通者进行有效沟通的基本要素。传递过程中决策者与执行者要进行必要的交流,达成共识,不曲解主意从而造成执行失误。这即是职业沟通中的合作。 二、关于自我管理 曾经读过一本书,它是这么讲的:“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那么不管你从何处起步,你都可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事业的顶峰。不过,有了机会,也就有了责任。要做好这些事情,你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不仅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高职校《管理学》课程的出现与学习,一方面不但可以掌握其技巧,分析市场中的企业前景和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自己在企业的竞争力,熟练的完善各个方面的技能。这其中自我管理作为“职业核心能力”的一部分就体现出了它的作用。所谓自我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与应变能力,规划与协调能力等。那么提高自我管理的方法与意义又是什么呢?1.职业道德很重要当进入企业中后,每一个人都在对自己从事工作的过程有比较大的自主权。可能往往会因为职业道德的高低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存亡。只有拥有了交高的的职业道德,本着对企业的负责态度,保证不因短期的利益而去做有伤企业光明发展的行为。保证不因上级领导在监管力度降低而对工作出现浑水摸鱼,得过且过的行为。也不因自身能力出众而做出自以为是,损人利己的行为。2.专业技能的保障职业的发展归根到底需要有专业的技能做基础,要求自身个人对既定目标能够进行有效的分析,理解与对比,并选择最适合的方案来实现。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准确的进行结果的筛选呢?那就需要在职场中除了掌握强大的理论知识和思想以外,还需要学会剖析问题,总结经验,尤其是一些失败的经验,一次失败,两次失败,总会有成功的时刻。自身的专业技能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从而顺利的促进工作的进行和完成。3.优秀的适应能力在企业工作中,工作节奏的变化,时间的安排,个人的心态及状态的调整,都是提高自我管理的根本。初到一个新的岗位中,大多数的事情由于是新接触,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人际关系,当与自身思想出现冲突时而积极进行调整和改变,最大限度的完成企业主的指令与任务,合理的设定具体的工作步骤,实施的方法与解决的途径按时保质的完成。其实在工作中自我管理的提高与完善能让我们处理工作中变的更加自如,无论是分派工作,人力协调还是资源分配等方面,更要求从事者拥有全局意识,妥善有效的制定出策略,同时也要拥有智慧与方法,处理好随时可能会出现的矛盾事件,而自我管理的体现除了在课堂内掌握完整的理论知识以外,更加需要在工作中得以提升。 三、关于团队合作 团队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是极其重要的,也是“职业核心能力”里的重中之重,以为团队会产生凝聚力,也可以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人们常说“人心齐,泰山移”因此就要使团队之间很好的相处,让每一个人都拥有荣辱感和归属感,才会齐心协力,共同承担失败与成功。在我们生活当中,单打独斗的时代确实已经过去。诺贝尔奖设立的前25年,合作获奖的只有41%,现在合作获奖的已占到了80%。“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率领公牛队获得6次NBA总冠军的奇迹,也是要靠团队才能创造的!在国内,IT巨头联想集团为了应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提出要打造一支如狼似虎的团队,简称“打造虎狼之师”——这其中的团队管理的精髓也让我们专门研究团队管理的认识心向往之。团队合作可以使一个企业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方向,那么如何创建与维护一个团队,团队之间的合作又该如何进行呢?1.理性的竞争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学习有助于整体能力的提升。任何人都有竞争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完成任务而得到称赞和成功。同时也会激励没有做好的队员的失落心境,力争向优秀的人靠近,要求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求胜欲望。但同时也要合理的控制这种欲望,避免因为欲望的过激转变为个人主义和独裁主义的产生而影响整个团队。2.归属感的建立通过团队的合作和配合,能够让每一个团队里的成员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无论是怎样的搭配,都不会因为一个人单打独斗而产生孤独感,团队的作用就是制定统一目标,每人都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从而调动更多的工作兴趣,因此工作的效率也就会大很多。3.新思想的产生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就是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一个团队中,至少有两人及两人以上而组合成一个团队。“三人行,必有一师焉”即便团队中的每个人能力不同,水平或高或低。但每个人始终有自己的长处,同时面对新想法和新创新也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多元化的配合有利于新思想的产生,集思广益也是团队合作的优点之一,同时由于新思想的产生,在完成态度上就会更积极,工作状态也就会更亢奋。将团队的大目标划分成各个小目标,将零散的想法统一为共同思想,分配给团队中的各个成员共同完成,即可缩短工作时间又能提高效率。4.规范化的发展团队合作的优点显而易见,但正是由于人多想法多,很容易出现在团队内部思想的不统一,工作态度的消极现象等。但也是由于团队合作的出现,当某一个或某几个出现分歧或态度消极的现象时,就可以发挥团队内部的意识力量,气氛态度等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规范和控制力,这种规范程度有利于团队的统一和标准化,在思想与行为上相统一,从而更利于发展,更利于提高团队的和谐性。 作者:冯程 管理学方面论文: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高职理工科类毕业生会经历一线工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四个阶段的职业发展。本文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根据不同的职业阶段对管理学知识的需求,设计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理工科类学生学习管理学知识的兴趣,提高高职学生管理素养。 [关键词]职业发展;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求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具备企业管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管理素养。根据珠三角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培养管理素质与专业技能并举的高职理工科学生是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在理工类专业开设“管理学原理”基础素质类平台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又一新举措。但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发现,文科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气氛活跃。理工科类学生对该课程认同度低,认为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甚至出现管理学“无用论”等现象。因此,亟待对理工科类的管理学原理课程进行研究与改革。通过文献查阅发现,目前关于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果颇丰。对于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探讨主要包括以学生全面参与为主,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沙盘实训、学年论文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2]以及通过师生双方不断的反思和辩论过程实现“合悟”效果的管理学课堂教学模式。[3]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游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4-5]以往的研究都从教学出发探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本文通过借鉴现有管理学课程教学方面的成果,在对高职管理学原理多年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面向职业发展需求”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根据理工科类学生就业的特点,尤其是职业发展需求的特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授课质量,以期为高职理工科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高职理工科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对管理学知识的需求分析 高职理工科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就业岗位主要是生产加工、操作类岗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一线工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等过程。在不同的职业阶段,所需要的管理学知识也会有所不同(图1)。基层管理者又称一线管理者,具体指工厂里的班组长、小组长等。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传达上级计划、指示,直接分配每一个成员的生产任务或工作任务,随时协调下属的活动,控制工作进度,解答下属提出的问题,反映下属的要求。他们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组织计划能否落实,目标能否实现,所以对基层管理者的技术操作能力及驭下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管理职能中,基层管理者需要掌握组织和控制等管理理论及方法。中层管理者处于组织架构的中层位置,是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桥梁,具有多重角色的特点。中层管理者在上级面前是命令的执行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在下级面前是计划的制定者,需要统筹部门的工作,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同时,还需要与其他部门经理之间互相沟通、配合。中层管理者所需要的素质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些素质是每一位中层管理者所必须的:如主动性、执行力、关注细节、影响力、培养他人的能力、带领团队的能力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长期的调查显示,多重角色、身心疲惫、沟通障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层管理者,已经影响了广大中层管理者的正常工作。因此,中层管理者需要掌握领导、沟通和协调等管理学知识。高层管理者位于层级组织的最高层,他们需要面向更长期的未来考虑问题,需要关心一般环境的发展趋势,负责制定组织的战略目标。因此,作为高层管理者需要具备计划、决策和组织环境分析等管理学知识。 三、面向职业发展需求的理工科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 通过对高职理工科类学生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对管理学知识需求的分析,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设计授课内容。授课内容主要以科学管理、组织职能、控制职能、领导、沟通、计划、竞争战略分析等七个模块为主,具体见一下分析。作为一线工人需要了解和熟悉科学管理相关的知识。尤其是企业生产中优秀的企业的具体实践。因此,课程内容主要围绕科学管理逐步展开。首先,介绍泰勒的科学管理。提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很多管理者都会产生出一种过时的印象,但从实践角度看,它的教义和技术仍然支配着当今的工作设计。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出版,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西方管理科学的诞生,也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其次,介绍福特的生产方式,尤其是流水线生产的产生和“8小时工作+高工资”的薪酬体系改革;最后,介绍丰田生产方式。当丰田喜一郎开始研制汽车时,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早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企业。当美国还沉浸在福特模式带来的喜悦中时,1971年的石油危机让美国的汽车产业遭受日本汽车的重挫,日本汽车在美国的销售量呈爆炸式增长,丰田TPS生产方式也引起了美国制造业的震惊,震撼性地冲击了美国人的“福特生产方式”。美国人在震惊之余,开始反思和学习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作为基层管理者需要组织和控制职能等知识。组织职能重点讲解组织的定义和作用、组织的基本原则,重点分析各种组织结构类型及其优缺点,讲解部门区分和人员选拔。控制职能重点讲解控制的必要性、控制的类型、基本控制方法的运用,控制过程的工作步骤和相互关系。作为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需要掌握领导、沟通和协调等管理学知识。领导职能重点讲解领导工作的内容、工作过程、优秀领导者的素质、领导学基本理论、领导力法则等。沟通能力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各项职业活动与他人顺利进行沟通交流奠定基础,也是管理者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沟通能力教学内容包括沟通的重要性、倾听、说服、拒绝与冲突处理、交谈技巧、工作中的沟通、等教学内容,选取以职场中的实际案例为主,贴近职场实际。作为高层管理者需要具备计划和组织环境分析、竞争战略等管理学知识。计划的授课内容包括计划的七要素、计划的“三步曲”和计划的常用方法等。竞争战略中侧重讲解战略制定过程中的组织内外环境分析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内容。在教学组织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视频资料、管理案例分析、管理实战演练等多种方法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积极主要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结语 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以增加学生的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管理素养为主。在有限的课时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中“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启发学生从管理学地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作者:周小平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高职高专现代管理学教学方法 摘要:在如今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企业对于管理型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的在一些高职高专等学校,对于管理学的对口人才需求的数量也越来越大。管理学本身就是一门极其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科,在相应的管理专业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身为一名在高职高专中的管理学的学者,对于如今的高职高专中的现代管理学有着一番自我见解,发现我国现存的管理学中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我国的相应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探究和探索,根据高职学生自有的特点,提出若干有效的建议,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管理学;教学方法;途径探讨 管理学是一项对于人类进步十分重要的学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项基础性的科目。管理学的教育宗旨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有关管理的理论原理技术方法等等,用着理论性很强的知识作为基础,在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应用能力。管理学不单单是一门简单的学科更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真谛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性方法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管理学本来就是一门很有难度的学科,若要深入性的进行探讨,难度又将加大了很多。很多大学生在刚刚开学不久就要接触到管理学的学科,学生很难将教师强行传授给他们的知识进行消化,导致教学流于形式而没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当做的是革除掉旧的教育方式中的弊端,改变以往的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方式,而是要将重点放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上,对于学生未来在管理方面的领域有一个实质性的培养。这其中的教育方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 一、教育方法的改变 无论是在高职高专,还是在高校学府,无论是管理学还是其他理论性的学科,都面临着一个教育方式落后、远远不及现在时代所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教师总是利用强行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理念方法,单向的通过语言来进行学术的传播,不但收效甚微,还会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性的发展。随着我国高校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除旧迎新的态势不断的增强,创新型教育理念已经深得人心,相应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也逐渐的被深度挖掘了出来,并渐渐的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在新型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将会从原来的主体地位变为引导,建立起一套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新式教学机制。将灌输式变为启发式,利用互动的教学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建立起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将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引入进高职高专的课堂,应用到管理学的应用,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是一种新的挑战和体验。要重点的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改革,对于特定的群体和学生采取特定的方法来教育。教师要做的是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从原来的被动转为主动。例如对于管理学中所要讲的决策的应用和分析,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于是否要征收班费这一课题进行辩论。学生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将可以畅所欲言,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学识知识,在结合上自己的自主思考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在学习讨论中,无形的便对决策的含义与理解进行了加深,潜移默化的体验到了身为一个管理决策者的体会。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之前的课堂上一言不发变为积极的全部参与,可以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投影、情景模拟、管理式教学游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于管理学的兴趣。教师要以身作则,不能懈怠,对于每一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要让学生互助互爱,加强学生与教师间的沟通交流,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需,因人施教。可以多多利用网络社交媒体,例如建立QQ群等,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课下师生间完全可以做到平等的关系,教师可以以一个朋友的姿态进行讨论,交流探讨有关管理方面的心得体会,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就可以让教师更加容易的进行学术方面的教授了。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升课堂效率 管理学课堂和其它学科的课堂一样,不能一味的采取单方面单一的课堂讲课方法,这样会导致课堂生机不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无味,导致课堂的效率低下,学生最后往往只是在白白的浪费时间,最后会一事无成。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下,在高职高专等教育机构也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利用这些辅助手段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节省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又可以让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毕竟现在的学生都对于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电影《乔布斯》,让学生学习乔布斯是怎么管理一个企业的,是怎样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获得最后的一切的。现状的学生普遍都在使用苹果公司的产品,要让学生不仅仅是使用高端的产品,更要对于其的发展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才是让学生成长的根本目的。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让学生在无形中养成一种热爱管理学的精神与兴趣。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为生气勃勃的新式讲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进去,要体现出管理学课堂的主观性、启发性、趣味性等优势,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到什么叫做“管理学艺术”,理解管理学中的真谛。 三、理论与实际的相联系与相结合 管理学由于其内在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比较深奥。在平时有关管理学上面的教学向来都是泛泛而谈、一概而论,很难让人真正的理解和消化。如果没有配合上实践的体验,往往就会令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如果让学生认定了管理学如同是一门空中阁楼般的学科,学习无望之后,那么强烈的失落感就会涌现到学生的心头,到时候就算是再怎么样的优秀的教师也回天乏术。想要真正的让学生理解管理学中的实际知识要点,就需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社会,切身实际的感受到管理中的奥义,理解管理学中的乐趣。要让他们在真实的企业中去实习,去体会,去总结他们自己的心得体会,去领悟其中的工作经验,这不单是对他们自身的兴趣起到了一个激发的作用,更是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有一个大大的提升。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去一家当地大型的宾馆,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实习一天的管理者,分配任务,分别可以担当大楼一厅经理、厨房后厨总监、后勤主管、秘书长等等管理层的任务,让学生爱上这种管理者的身份,便会在回到学校后更加的努力,为了日后能成为这些职业而奋发图强,对于管理学有了一层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对于高职高专等高校的教师而言,是时候做出应用的改变了。对于管理学的知识不能在一味的采取单向的灌输式教学,应当深刻的挖掘体验,不断的摸索创新,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己任,为出发点。让学生这真正的养成一种喜欢上管理学的习惯,从而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这无论是对于学生自己,还是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果。学生会在这个基础下进行积极主动的来获取管理学的知识,提升自我管理学的能力。 管理学方面论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发展途径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学科定位与完善、潜在危机与发展、环境变化与挑战等发展瓶颈的制约。化解瓶颈制约,实现突破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建构学科体系、有效化解发展危机和积极应对环境变化有机统一的全方位一体化的化解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发展瓶颈;化解途径 一、应时而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时代变化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我国国门的逐步打开,人们在了解世界发展变化、开阔自身眼界视野、增长现代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或者沾染了随着西方文明汹涌而来的不良思潮和反共思想。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日趋完善,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在不断丰富。但是同时,人民权利意识和个人意识的觉醒,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致使各种不良的生活习俗死灰复燃,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引导人、教育人和服务人的作用,就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有效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环境,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不断发展的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老套、教育效果微弱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恢复以往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就必须结合客观实际,总结教育经验,坚持发展与创新,努力提升其有效性。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资源、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环境,是提升教育效率、改变劣势局面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而建设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科,不仅可以达成上述目标,而且可以预测未来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成功规避各种不利条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二、居安思危:自身发展和环境变化的瓶颈与危机 (一)学科定位不清: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根本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在广义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所有阶级社会都共有的以思想政治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培养教育人的活动。如果从管理学和政治学的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政治集团或政治组织机构,为实现其特定的政治目标,通过一定的精神方式和相应的物质载体,对所辖区域内的民众施加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意识形态影响,使之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要把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各种非积极影响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使其不能产生抵消作用,同时更要协调好内外关系,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力求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最大化。因此二者的关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主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是分支学科。2.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之间的关系教育管理学是主要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相关规律的科学。它研究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组织领导,包括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理论和行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深化对于管理规律和配置资源规律的认识,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取得切实的成效。因此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二者的学科属性不同,一个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个隶属于教育学,同时,前者的目的在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后者在于提升教育的质量;联系在于都是交叉学科,都是充分利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创新,可以互相借鉴。3.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当前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就是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规律的研究。而目前并没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没有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就很难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环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和管理者,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要达到的效果,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一切信息及其传播过程,这是目前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最新研究进展。 (二)潜在发展危机:误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发展问题 1.研究目的与研究方向的背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重点应该在于如何发展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模式,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当前的研究方向呈现出“注重理论,轻视应用”的现象。研究倾向于理论观念的发展和创新,忽视运用发展和创新的相关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践和应用,造成理论和应用的脱节,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发展。2.学科性质与学科建设的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需要吸收和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导科学等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就当前学科建设而言,研究注重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借鉴和吸收,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应用,但是忽视对于心理学、社会学、领导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吸收和借鉴,导致学科建设偏离了交叉学科的本质属性和要求,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发展。 (三)环境产生挑战: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创新问题 1.网络社会新特征导致管理失效问题网络社会呈现出了与以往社会不同的新特征,具体表现在人们交往方式的便捷,信息交流和传递的通畅,网络群体的不确定性增强,交往空间的虚拟性增强等方面。伴随网络社会的新特征而产生的就是人们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质疑、精神领域发生痛苦的裂变、直接沟通和交流出现障碍、不良信息传播不受控制等新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显然无法应对和解决,导致产生管理失效问题。2.青年群体新情况导致管理失灵问题青少年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时刻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加强对青少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目前青少年群体出现的一些新情况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和难题,主要表现在部分青少年个性张扬,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规劝和训导;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不主动关注社会和集体利益;信仰多元化,不坚定信仰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方面,这些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实施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无法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出现了管理失灵问题。 三、绝处思变:发展瓶颈与潜在危机的应对与化解 (一)建构和完善科学的学科体系 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领导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自承担的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范围的区分和研究任务的区别。同时,学科发展的前提必须是明确本学科的基本定位,而其中学科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是关键问题。根据目前研究状况,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际运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管理目的、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二)认清和化解潜在的发展危机 1.坚持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坚持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就要做到在研究目的的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方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轻易改变研究方向;同时,研究目的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调整和修正,以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的需要。二者之间的一致性是辩证统一的一致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坚持一致性的过程中,要坚持灵活处理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方向就应该是研究将学科理论落实到实际和现实中的模式、机制、方法以及以此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和管理、组织管理、目标管理等方面。2.坚持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的紧密性坚持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的紧密性,就是要坚持学科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学科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学科所体现出来的性质为根据和依托,而不是漫无目的和毫无目标的发展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既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因此学科建设必须注重对于其他学科的借鉴和学习,同时加强对于社会现实难题的关注和研究,加强相关理论的应用性研究,在实际应用中检验理论的正确和科学与否,在实际检验中修正和发展相关理论,实现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有机结合。 (三)应对和超越变化的环境挑战 1.探究符合网络社会新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方法、新途径、新规律(1)加紧制定相关的网络管理法律,采用法律手段制止非法信息传播,保护网民的合法权利,维护网络社会的纯洁和健康。制定的网络管理法律必须切合当前网络社会的实际情况,做到有针对性地立法和执法,同时法律制定也要考虑到网络社会变化快、变化多的特点,大胆预测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到结合实际和科学预测的有机统一。(2)建立科技化含量高、政治素养强的“网络政工”。“要努力培养一批既精通网络技术又掌握网络教育规律的管理人员”[2],专门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探究其中的规律,发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问题,及时提出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新措施和新办法,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出击,实现虚拟环境的有效管理。2.摸索解决青年群体新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媒介、新理念、新模式(1)树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服务于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要尊重青少年、关心青少年、理解青少年、帮助青少年,从青少年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来看问题和想事情,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实施的最终归宿和评判标准。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就是要认真领会和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解决问题同时,促进青少年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情感上打动青少年,从理智上说服青少年,使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2)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可以借鉴心理咨询法的优点,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在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的过程中,在内容上,除了心理咨询之外,开设工作技巧咨询、人际关系咨询、情感婚姻咨询、思想道德咨询等等;在方式上,除了面谈之外,开设多种咨询形式,使咨询的方式和咨询的内容不断多元化,适应青少年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需要,迎合青少年新情况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 作者:曹婷 王芬宇 吕阳 单位: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管理学教学模式与改革新思路 摘要:管理学课程是财经与管理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管理理论的深造以及管理素质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管理学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对管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管理、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模式;新思路 高等教育是扩大社会技术性人才需求规模和提升需求层次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而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新技术变革的背景下,如何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动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赵炬明认为,由于学习科学和信息革命的发展,使得今天的教育模式必须发生改变,尤其是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的“老三中心”,即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应向“新三中心”转变,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1]。刘献军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2]。管理学课程对学生学习管理的兴趣和管理思维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受制于“老三中心”思想的影响,在教学模式上,还普遍存在着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管理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1.1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首先体现在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体现在教学大纲上,传统的管理学教学大纲只体现了教材内容和重难点,没有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对学习目标的设置并没有表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要素;只体现教的活动,没有体现学生学的活动;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或评估方式。姜大源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始终处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寻求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之间的系统化的纽带,提出了课程体系设计的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的系统化和课程载体设计的系统化三个层面[3]。因此,通过修改教学大纲,对管理学课程内容体系重新设计(见表1)。该课程内容体系设计的特点:一是摈弃按照教材目录顺序设计教学内容,而是根据管理理论的演变和管理的工作职能分解为六个核心的学习模块,非核心的教学内容如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介绍等只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补充,不再作为课堂教授的内容;二是学习模块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进行分解,形成学习情景,并有相应的实训内容,即课堂项目活动,使各个模块保证理论的讲授同时有实训的强化。 1.2学习情景具体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传统的教学内容只设定了教学目标,并没有从认知理论视角对教学目标的内容进一步的分解,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导致单一的教学方法。Bloom于1956年创建了教育目标理论,将教育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类别。Lorin等将Bloom认知教育目标分类进行了修订,认为认知教育目标分类学是从知识类型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来界定智育目标。知识被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也称反省认知知识),每一类知识的掌握都分为六级水平,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4]。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理论。对学习情景进行重新设计,重新定义了学习情景、教学目标、知识维度,以学习情景1管理与管理者为例(见表2)。该学习情景设计的特点:一是明确了学习情景知识点的知识维度,有助于进一步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策略;二是对教学目标进行认知过程维度的分析,明确知识在认知过程中应掌握的重点,有利于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估,改变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 1.3课堂项目活动具体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需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行动起来。项目活动能够引导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并学会合作学习。郭德俊等认为,在教学领域中,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动机的激发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5]。因此,需要对课堂项目活动进行设计,以项目活动之一团队组建为例(见表3)。该项目活动的特点:一是让学生学到的管理理论学以致用,懂得管理活动是从管理一个最基本的团队开始;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及解决的办法,促进学生学会沟通、激励以及合作;三是通过课堂的项目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应用到课外实践中去2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必须得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因此,教学方式得从单一的理论讲授向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的转变。管理学课程教学以往为理论讲授为主,从学生访谈反映,课堂单调枯燥、气氛不好。现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多种教学方法,除了基本的理论讲授,增加了案例分析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活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策略也进行设置,包括笔记、小组学习、口述、集中注意等方法,以管理与管理者内容为例(见表4)。该教学方法的特点:一是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也体现了学生的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二是每个单元的内容穿插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合作学习的机会,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 2教学方法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必须得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因此,教学方式得从单一的理论讲授向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的转变。管理学课程教学以往为理论讲授为主,从学生访谈反映,课堂单调枯燥、气氛不好。现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多种教学方法,除了基本的理论讲授,增加了案例分析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活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策略也进行设置,包括笔记、小组学习、口述、集中注意等方法,以管理与管理者内容为例(见表4)。该教学方法的特点:一是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也体现了学生的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二是每个单元的内容穿插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合作学习的机会,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时间/min内容概述解释教学方法学习策略直观教具10教学目标及内容综述阐述本节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讲授集中注意多媒体投影仪20管理的定义、职能结合一些实例介绍管理的定义、职能,帮助学生表述企业的定义和四大职能讲授、案例分析、讨论法笔记、小组学习多媒体投影仪、彩色卡纸30管理者的分类、角色介绍管理者的分类和角色,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不同角色的扮演讲授、角色扮演口述、集中注意多媒体投影仪20管理的对象介绍管理的对象,通过视频分组讨论对象在企业的重要性讲授、案例分析集中注意、小组学习多媒体投影仪、黑白版10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询问学生是否有疑问,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反馈讲授集中注意多媒体投影仪表4管理与管理者内容课堂教学安排。 3课堂教学管理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教会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自我的管理。传统的管理学课堂教学管理是一对多的管理,教师通过考勤、抓纪律等惩罚手段维持课堂纪律,不仅影响了授课进度,还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分散,各自为政,学习技巧和心得得不到分享。因此,得组建以班级小组单位的虚拟团队让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Lipnack等认为虚拟团队是有一个共同目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跨越空间、时间和组织界限障碍,相互协作工作的一群人[6]。具体方法如下:1)将班级随机分散为6-8人的多个虚拟学习团队,并各自选出组长,负责团队学习活动;2)团队建立网络沟通交流平台,团队成员可以利用网络常用的沟通软件,比如微信群、QQ群等在不同地点随时随地进行团队沟通交流;3)教师建立虚拟团队学习考核制度,将考勤、发言、讨论权力下放,比如课堂考勤,如果虚拟团队有成员缺课,则扣团队相应的分数,计入期末总成绩,整个团队的期末成绩将会受影响,团队自然会抓好考勤工作;4)虚拟团队与课堂项目活动结合起来,让团队成员参与到项目活动中去。建立虚拟团队的好处是教师从课堂管理中解脱开来,能更加专心于教学;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时刻处于团队学习中,提高了思考范围及认知深度;团队的自我管理加强了学生间学习的沟通与共享,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也促进了班级人际关系的和谐。 4考核方式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估必须相统一。传统管理学课程的考核侧重于期末的理论考试,其考试成绩占总成绩很大的比重,忽略了平时成绩的考核并缺乏一定的考核标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没有兴趣学习,失去了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探索欲望,在考核方面并不能真正反映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是否达到,更反映不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改变。本文认为,管理学课程应该提高平时成绩的考核比重,利用量规理论应用到平时教学评估中去。Heidi认为量规是一个评分工具,它为一个作品或其他成果表现(比如一篇文章的观点、组织、细节、表达、布局等)列出准则,并且从优到差明确描述每个准则的水平[7]。依据量规理论,应对课程的各个核心知识点的考核进行评估标准的制定,并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标准,让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提升的指导。比如对知识点管理与管理者内容的案例分析设置评估标准(见表5)。该考核方法的特点:一是用量规理论能够客观评价学生协作学习、课堂参与、项目实训等多种学习活动,评价学生完成作业或项目活动中产生的成果,评价内容不仅能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还能拓展到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精神、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二是量规体现了一种评价标准,帮助学生了解高质量的学习需要达到什么层次,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主观随意性,不仅可以由教师评价学生,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或互评。 5结论 本文对管理学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管理、考核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将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教育目标理论、合作学习理论、虚拟团队理论、量规理论运用到管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中去,为其他管理类课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作者:高永丰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管理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工商管理学科案例研究 摘要:案例研究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一项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根据案例来对社会科学进行研究,并且在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决策以及动手操作等能力方面,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人们在一些学术研究的影响下,指出案例研究这种非主流的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中已不适用。基于这一现象,本文从案例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及其应用价值出发,就如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此种方法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工商管理学科;案例研究;应用价值 一、引言 作为广泛应用在工商管理学科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研究主要是根据实际的案例,通过深入剖析企业中已发生的行为与结果,对企业管理经验进行整理,从而达到提高该专业学生决策及动手实践等能力的目的。但是实际上,由于企业所处环境与外界多种因素,如市场经济、政治制度等联系紧密,有着非常大的变动性,因而在不同的时期与阶段,企业应当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不少专家及学者也正是考虑到这一情况,指出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容易将学生引入思维的误区中,使其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来开展各项企业管理活动。当前,如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科学地应用案例研究方法,已成为该专业教师及不少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工商管理教学及研究领域,案例研究已被应用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但对于此种研究方法,一直存在质疑的声音。当前,企业的经营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对案例研究的争议及质疑也愈发激烈,具体分析,一些学者之所以反对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认为这种方法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是在外部有效性方面,案例研究还存在一定缺失,不适宜采取实证的方法来展开研究,只能借助归纳式研究方法及构筑理论来分析工商管理相关理论;其次,此种方法主观性较强,但可靠性及科学性较为缺失,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引发不少的问题。 三、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价值 虽然在运用方面有着一些不足之处,但从客观上分析,案例研究方法还是存在不小的价值的。在笔者看来,为充分发挥出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教学及研究领域中的价值,关键在于采取科学、恰当的运用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此种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作用,使人们对其应用价值产生更深刻的理解。1.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经调查分析得知,经济主义以及教学案例这两个学派为案例研究方法最早代表。人们在上世纪初期,便在商业教育中应用了案例研究方法,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案例教学这一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此外,科波兰德博士在1921年发表了第一本关于案例管理教学的文集,从而为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直到上世纪的中期,才在福特基金会帮助下得到一定推广。而在国内,则是在政府机构的帮助及推动下,案例研究方法才在高校教学中得到广泛传播。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国内也愈发重视案例研究方法,并加大了案例培训机构的开办力度,以期推动案例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2.在工商管理发展中案例研究方法的作用。通过对工商管理的发展历程展开深入分析,发现大多数管理理论都是经过案例分析及实践探究得到的,并非所有的理念都是由相关管理思想推导得出的。由此可知,在工商管理这一领域中,案例研究方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随着组织领域中比较研究方法的提出及应用,大家也对工商管理产生了新的理解,并借助分析此种方法,意识到要想在工商管理中实现比较研究方法,就需要建立起相关框架系统,并通过明确表述来深入分析组织中的比较内容,进而获得相关结论,为企业各项工商管理活动提供科学可靠的实践经验及信息。 四、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的步骤 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时,首要任务便是形成基本的构想,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通常来说,案例研究应遵循以下步骤:(1)从企业案例出发,提出相关问题;(2)文献综述研究问题,并提出论文的分析框架及理论命题,或是提出案例分析的视点;(3)认真、规范撰写研究案例;(4)通过对研究案例展开分析,发现企业实践中新的事实及思想,或是从中对(2)步骤中的理论命题进行验证;(5)总结研究结论,并提出今后的课题。通过研究RobertK.Yin所著的相关书籍,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时,有关研究步骤应做到有所侧重。其中,研究步骤侧重点会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如图1所示。图1案例研究的具体步骤其中,上面一种研究目的主要侧重于将新的客观事实找出,或实现理论创新,第三步骤(也即研究案例本身)为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案例研究第二步骤(即文献等理论研究)可为案例的收集提供研究的切入点或分析的视角。其中,这类案例研究成果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便是能够透过案例本身找出新的思想与事实。下面一种研究的目的主要侧重于对理论命题的补充或是验证,第二步骤(也即论文分析框架)应当为研究的重心所在。为支持论文的命题或分析框架,就需要将企业案例的素材收集起来,并通过研究案例对理论命题进行验证。其中,评价该研究水平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提出逻辑相符却又不乏创意的理论命题或分析框架,并借助实证分析,实现自圆其说。此种案例研究手法强调了文献研究的价值,并借助研究文献提出论文的命题,且对命题或分析框架的严密性及严谨性非常重视。客观事实找出,或实现理论创新,第三步骤(也即研究案例本身)为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案例研究第二步骤(即文献等理论研究)可为案例的收集提供研究的切入点或分析的视角。其中,这类案例研究成果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便是能够透过案例本身找出新的思想与事实。 五、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的建议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案例研究方法尽管有一定的缺陷,但依然存在可取之处,我们应当从发展的角度来对此种研究方法的作用展开深入剖析。只有对案例研究方法做出正确的定位,才能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对工商管理学科中的课题进行研究。现阶段,国内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对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展开分析,主要是我国经典的工商管理案例严重不足,即便调查并研究企业的管理活动,也无法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实际管理情况有一个真正的了解。由于没有展开真实的调研以及确切的求证,使得当前的工商管理案例不具备高水平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成为了一些学者认为在工商管理学科中不适宜应用案例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当做到:在应用案例研究方法时,应从国际化视野出发,采取规范的研究方法,深入到企业内部,并展开实地研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确保采取的研究步骤是科学、规范的,并将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等之间的相同及不同之处严格区分开来,而开展案例研究一项重要的步骤便是将研究案例认真撰写出来。其中,在撰写研究案例过程中,注意采用明确的、客观性的语言,并注重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价值。除此之外,还应对案例的细节予以高度重视,通过观察细微地方,能够发现新的事物及事实。作为研究性论文理论的重要依据所在,第一手资料必须具备高度的可信赖性、客观性及真实性,只有通过分析优秀的研究案例,才能找出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及高可信度的研究成果。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这种方法依然存在巨大的应用价值。为从案例研究方法中获得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就需要确保选用的研究案例具有比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并与企业外部实际经营环境以及内部具体管理状况相结合,进而展开全面的调研。由此可知,我们应当以端正的、客观的态度来进行各项科研工作,并科学合理地应用案例研究方法,从而促进国内工商管理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刘念孜 管理学方面论文:工商管理学科案例研究方法 摘要:案例研究法是将案例作为依据来研究社会科学,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代表性,以及启发性。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案例研究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应用,却有着异议,认为案例研究的方法不是主流的研究方法,并不适合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本文就批判性和价值角度两个方面,对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案例研究;工商管理;优化措施 以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企业行为、以及结果为实际案例,然后总结出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案列研究方法的基础。用这种研究方法来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方法在目前的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1]。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企业生存的实际环境有着很强的变动性,而且政治、经济、以及市场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外部运营环境。所以不同阶段的企业在管理手段上,应该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一些学术界学者提出,案例研究法存在着不科学性的缺点,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思想误区,并不适用于工商管理的教学。下面就从批判的角度,和价值角度进行分析。 一、批判性角度分析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虽然已经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学术界人士对于案例研究方法却一直都存在争议。现如今企业环境的变化速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也越来越快,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争议也越发的激烈,对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的反对意见,也越来越多。这是由于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缺少一定的科学性。而案例研究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在外部有效性上的缺失。同时,案例研究方法,只能利用理论结构和总结归纳的研究方法,对工商管理学科中的理论进行分析,而适合用真实的实际案例来进行研究。因此,人们对于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应用,持反对意见。 二、价值角度分析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上文从批判的角度分析了案例研究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案例研究方法依然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的。只要正确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依然能够体现出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领域内的应用价值[2]。关于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和贡献如下:就目前工商管理中管理的理论来说,大部分都是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然后通过实践研究才得出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案例研究方法对于工商管理领域来说,贡献是巨大的。多数学者也发表言论成,能够将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中加以运用的人,多数都是来自专业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外加比较研究方法的提出,让人们对于案例研究方法有了崭新的认识,并且清楚的意识到案例研究方法对于工商管理的重要意义。在案例研究法的影响下,人们认为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以明确表述为前提,创建一个框架体系,对比较内容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为工商管理提可靠的信息依据和管理实践上的经验。 三、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方法的优化措施 1.对环境背景进行细分前文提到,如今企业环境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案例研究方法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因此在案例研究方法中,运用真实案例进行研究也存在不稳定性。但是也不能就此否定案例研究方法。为了解决企业环境变化的问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使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教学时,对实际案例的环境背景进行细分,不同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各不相同的,这对案例研究的结果有着重要影响。需要细分的方面具体包括:发展时间、企业实力阶段、企业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企业的环境背景划分越详细,那么,通过实际案例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就更加可信。同时也能成功解决企业环境的变化,带给实际案例研究的困难。2.学习国外先进的案例研究方法,建立规范的研究模式采用国际化的视野,要善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案例研究成果,并加以学习。另外要结合国内工商管理领域的实际情况,将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融入到国内的工商管理研究领域中[3]。与此同时,可以将国外的实际案例进行分类,然后与国内情况相近案例进行对比,随后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比和研究的过程,来提升国内的案列研究水准。关于案例的研究模式,一定要规范化。具体的方法,可以依据不同种类,对工商管理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以后,归类总结。最后总结出不同类型案例中的通用元素。以此来建立一个规范的研究体系,防止研究主观化的误导。3.同等性质的案例进行量化研究案列研究方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因此,为了尽可能的防止这种情况,或者其他的人为因素,影响到案例研究的结果。将同等性质的案例,以量化的手法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客观真实的数据对比,得出科学的研究结果。这是提升案例研究方法效果的措施之一。 四、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不能坑否认的是,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的领域内,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应用价值。另外,只要采取科学正确的优化措施:树立一个客观正确的研究态度;完善案例研究的方法;建立一个规范的研究模式等。依然可以促进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 作者:王静静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滁州分校 管理学方面论文:慕课在高校管理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脚步的进程不断加快,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授课方式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慕课自从在我校进行试点、推广以来,不仅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当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还促进了大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促进大学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就以管理学为例来谈一下慕课在大学管理学教育中的应用和所带来的巨大效益。 关键词:慕课;管理学;高校;教育现代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也不断地发展进步,慕课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授课模式。所谓慕课是指大规模开放性的课程开发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在线课堂模式。慕课的出现和在大学课程中的推广能解决大学办学规模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问题,并且还能让大学生重复播放和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慕课是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情,专门录制出的一些教学视频,这些视频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利用慕课还能起到有针对性的攻克教学难点、梳理知识体系、建构知识网络的目的。 1当大学资源不足时应用慕课 现在我们高校教学中,往往由于教室配备不足,又或是教师资源不足,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大班化上课现象,以我校管理学教学为例,因为管理学是基础学科,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都是在阶梯教室中上合堂,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难以关注所有的学生,并且教师为了完成课堂任务,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如果让学生讨论或者探究的时候,还会显得课堂较为混乱等问题。而如果我们的管理学中引入慕课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可以自己在手机或者是电脑上进行学习,老师只需要录制相应的视频就可以,这样能把老师充分解放出来,让他们去做更高层次的研究,又或者这些老师可以去专门解决学生之间的疑问,从而解决了大学教学资源不足,教师配备不全的情况,同时因为少了大班化教学的干扰因素,利用慕课进行管理学的教学还能提升课堂效率,让学生将课堂知识理解得更加清楚,将重难点问题掌握得更加透彻。 2当建构知识体系时可以应用慕课 利用慕课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基本能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益的目的。我们的教学大纲要求提升学生的双基能力,可见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那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这个双基呢?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管理学教材中的各种概念,以及各种理论,并且要掌握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应用方法。利用慕课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系统。比如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管理学分成八大模块,第一大模块是认识管理与管理者。在这一模块中主要是系统的阐释管理学的概念和核心,对于管理的思路与方法还有基本的技能做一个简单的学习。而第二大模块则是制定管理的决策和战略计划,这里面我们需要分析组织环境和波特竞争等,并通过案例来研究决策的概念和过程中,并教给学生制定决策的各种方法等等,以此类推。我们将这八大模块制作成慕课后放在一定的平台上,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去学习,去研究,这样学生既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又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对于慕课进行反复播放和观看,这样学习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3当攻克教材重难点时应用慕课 利用慕课可以帮助学生攻克管理学学习的难点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往往设置容量比较大的课堂,而这么大的课堂容量能被所有的学生都接受吗?这肯定是不行的,先不说是班级内的学生存在能力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并且班级内的学生也存在着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异。即使是对于那些学优生来说,他们也存在不能一时理解的内容,这就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经常所说的“夹生饭”的问题,出现了“夹生饭”一定要及时解决,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就会有学生慢慢地变成学困生。慕课有着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进行重复播放,这样学生课上不能理解的内容,他们可以在课下跟着慕课进行学习,一遍学不好,可以再多次播放,这样学生的难点就会越来越少,学习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好。比如我们在进行管理学教学的时候,讲到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时候,这一大模块也有着很多理论,学生学习起来会较为困难,弗鲁姆认为:人总是苛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且要设法达到这一目标,如果目标没有实现,那这就表现为一种期望,这个时候,目标能够成为个人动机的激发力量。那么这个激发力量可以用下面这个公式来表示:M=V*E,对于这个公式很多同学都能记住,但是对于这个期望理论的案例分析却让大部分同学都会搞不明白,这个时候,慕课就能发挥其巨大作用了。总之,高校在进行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慕课进行教学,利用慕课能够解决师资配备不足的问题,能够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好习惯,并且通过慕课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大学规划。 作者:王祯敏 管理学方面论文:管理学原理在翻转课堂的实践 摘要:对管理的重视,已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对管理的重视刺激了对高质量管理人才的需求,对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又推动了我国高校管理教育的持续发展。在管理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不适用于高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我们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本文中,笔者《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为例,对在该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与实践。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翻转课堂;探讨与实践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又被称为翻转教室、颠倒教室,是一种通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之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知识,学生需要借助视频讲座、阅读电子书以及信息搜索引擎等各种工具进行自主性学习,这样教师就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上。学生在课堂上再和老师一起完成作业和交流讨论,并且通过参与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1]。由于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更多时候需要在家自主学习与以往主要在学校学习为主的传统教学不同,因此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为“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普通课堂教学方式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主要的区别如表1所示。 二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工具,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在高等学校的课程教学特别是经管类课程教学中推广的价值。实质上,“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是对基于印刷术之下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彻底颠覆,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重构。因此,在《管理学原理》课程实际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需要注意一系列的问题。 (一)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能力 “翻转课堂”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团队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要达到这样目的,需要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一般的教学都是以讲授为主的,教师们抱怨课业任务重,没有时间组织学生互动、没有时间进行项目化学习、没有时间开展小组合作等[2]。但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具有了充足的课堂时间,对于如何高效使用这些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程设计以及课堂组织能力。现实中,部分高校教师对于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使用不甚了解,这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利的。因此,要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技能推广的培训中努力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具有能够运用自如地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例如,把微课运用到翻转课堂中去,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在微课的制作时,最佳的情况是根据学生现有学习水平,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等定制开发微课,而不是通过批量引用外校或市场上的微课。如何设计切合学生真实需要与生活经验的微课,则需要考验教师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工作量大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在开展过程中,由于教学环节较多、教学形式丰富,需要进行包括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微课的、学习平台的管理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前的学习是教师难以掌控的,虽然学习任务单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微课,教师也能够通过回收学习任务单检查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但很显然这些都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能像以往的教学一样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方案,而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来安排具体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师策划安排的教学活动中来。整个教学流程下来,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工作量就很大了。 (三)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及能力 《管理学原理》课程针对的是高校学生,高效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具有较高学习自觉性。但对于习惯了传统传授式教学的学生来说,突然要采用“翻转课堂”这一颠覆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的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及能力还是不足的。因此,要使“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有效推进并且为高校学生所接受和适应。需要一步步提高他们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他们逐渐转变学习思维、学会独立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去[3]。 三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的对策建议 要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就目前的现实状况来说,仍存在一定的难点,针对这些难点,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一)加大宣传,做好动员工作 要在较大范围内实施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事前需要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对相关教师和学生宣传“翻转课堂”的相关知识,使他们对这种教学方式有大致的了解,对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做好准备工作,并争取通过宣传和动员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改革的风气[4]。 (二)要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 开展“翻转课堂”改革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需要建立起教师技能培训机制。针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使用、教学形式的创新、以及对学生海量问题的解答技巧和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保证“翻转课堂”改革的质量。 (三)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模式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注重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开始参与“翻转课堂”到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我们要清楚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改革的过程中切勿操之过急,一下子就全面铺开。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模式,一步步深入“翻转课堂”改革,逐步提高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扎实牢固、真正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对实用性、能力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网络信息科技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我国推行“翻转课堂”改革提供了条件。当然,出来硬件条件之外,要推进普及“翻转课堂”仍需要解决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探讨和实践。 作者:贺光明 单位:长沙医学院管理系
领导素质论文: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领导干部素质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 领导干部 素质 精神变换 论文摘要:社鲁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呼唤高素质的领导干部。文章有针对性地论述1市场垃济条件下的领导干部应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廉洁公正的高尚情操、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法制观念等素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其领导地位决定了他们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任何地方、任何部门、任何企业.领导干部都是各项政策的最终确定者和未来前景的设计者,并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企业的命运。古今中外,无数事实充分证明,一个睿智、英明的领导者,可以宦民一方,可以搞活一个部门,可以拯救一个企业;而一个平庸的、蠢笨的领导者,则可能搞乱~个地方,搞垮一个部门,断送一个企业。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挤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领导干部手中。这些人的素质高、能力强,领导得力,市场经济体制就会得到健全和发展;如果这些人素质低下,能力差,领导无力,甚或盲目乱抓,瞎指挥,则会严重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也可能使其遭到某种程度的挫败。 一、现时期领导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一时的失误或缺陷在所难免。但是,有许多本不该出现的问题,却人为地出现了;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却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诸如,一些企业的盲目上马.设备的重复引进.对外经济活动中的上当受骗,内部承包者的掼公肥私,以及一哄而起的股票热、经商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等种种“发热”、“发烧”现象。这些问题会直接导致企业效益不高甚至严重亏损.使国家财政收入减退,物价失控,社会治安混乱这些缘于对形势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决策失当造成的失误.说到底,还在领导干部本身要么对中央政策理解不深.在落实过程中走形,要么认识上有偏差,在执行中没有及时予以纠正。那些因领导干部素质低下而形成的,备受群众指责的领导方式,归结起来约有以下几种: 一是照抄照搬,生吞活剥。不是因地制宜.制订符台本地区、本单位、本企业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而是盲目地敝样画葫芦.别^修集贸大市场他也修.别人建开发区他也建.别^搞房地产生意他也搞,结果往往是劳民伤财。使自己陷于被动的窘境。 二是心中无数,不求进取。不是积板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锐意开拓新局面,而是消极地满足于过去那种“步子不大天天走.成绩不多年年有的老规程。没有想过发展战略,说不清未来目标,固步自封,远远落伍于时代大潮 三是摘形式,走过场。不是实实在在、兢兢业业地干些有益于群众的实事·以优异的成绩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而是走形式,讲排场,以所谓的“新点点”、“新经验哗众取宠,谋图个人升迁结果是;为官一任,误事伤民 四是拉帮派,搞投机在责与权面前,不求责任,而是拼命抓权}对待人与事,不是想方设法谋事,而是掏空心思搞宗派}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是抓机遇求发展.而是伺机寻求个人私利。总之,这种领导对工作敷衍,对同志猜忌,对上级瞒和骗。 五是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只看目前.不计长远,但求能快出成效,早见“政续”,不管投入再大,收益甚微。 二、市场经济呼唤高素质的领导干部 当前,我们党正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变。新的时期,新的任务,新的环境,对领导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在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D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也一再强调:“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关键在于我们党,首先在于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②并指出:“必须全面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的素质,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领导集体③因此,大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利的要求,已成为目前领导班子建设的当务之急。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首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取向,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很强的政治原则性.必须全面自觉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要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旗帜鲜明地站在党和人民一边。特别是在关键时刻,能够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力挽狂澜,稳定局势,及时把群众引向正确的轨道 其次,要有高尚的情操。这里的关键是“廉洁公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以公有制为主体,集体、私有、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显着特点,基本形成市场开放,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局面。这样一来,就会有一部分领导干部与资金接触的机会更多,实际的经济权力比过去更大。而商品交换原则又极易诱发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必须经得起这种考验,切实做到廉洁自律,清正为官,管好自己,管好家属子女.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坚决抵制和惩治腐败,做端正党风的模范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彳亍,更需要一大批不尚空谈的实干家,更需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更加需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调动、保护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要像xl~d-.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自觉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领导干部,要悉心洞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要像、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样,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B。 第三.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学习建设有中国特邑的社会主义理论,能够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要熟悉和掌握蠹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基本知识,在领导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领导、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薛能力其次要有一定的统揽全局能力。“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垒局在胸,才能审时度势,高屋建瓴,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局部利盏与全局利益跟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把握全局I必颁吃透本地区.本单位、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在领导工作中,统筹安排部署各个方面的工作.做到有条不紊。再次要有用人本领,自古至今,“得人才者得天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干部更要有容人容事的恢宏气度和兼取并蓄的政治胸怀。萄子有旬名言“君子善假于物”,④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一方面.要善于用^所长,尽可能发挥部下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广招人才,在用人上螭“五湖四海,不搞亲亲琉疏,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会无往而不胜。 第四要有敬业精种。一是进取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模武可资借鉴,只有勇于打破旧框框的束缚,大胆地甸,大胆地试,不断地撵索新路子;冲能保证甫场经济快速地向前发展,晟终将理想变为现实。二是长久性。专L-是千好任何事情的先决蒸件既在岗位上.就要力戒短期行为,不辜负党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要排除一切干搬,安下丹L下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三是预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千好一项工作,绝不能有丝毫侥幸心理,须经一番科学韵分析,严密的论证,并广泛征求意见。使计划不断充实完善议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第五,要有广博的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之上的经济。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科学文化素养,了解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趋势。掌握科技进步的一般规律,自觉运用科学理论、科技知识科学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同时,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效率要高.节奏要恢.设备要精,信息要新,l管理要科学,用人要得当。所以,领导干部又必须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除精通业务.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领导学、信息理论等知识外,还要懂得心理学,善于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渊博的知识-会使领导干部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将比较容易地看清伺题的本质,迅速雨准确墙赴淫各种矛盾。 第六,要唷竞争煮帜。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竞争促发展,竞争出效益竞争包括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当然还包括观=盘=的竞争谁的观念转变快.能跟上形势发展,他就可以走在别人前边,争取到工作的主动权。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竞争意识.摒弃封阿保守思想稽怕担风险的作风,确立机遇意识和时效观念。同时还要有危机感.随时使自己处于临战获态,以便大跨步地向前赶超要勇于创新,具有敢为人先.,敢胃风险的魄力,勇敢地面对挑战,荆吏竞争成为每个市场经济主体的自觉行动只有不停地竞争,才能不落人后,才能摆脱受销手的被动禺面,使我们的民族永立于世界强手之林。 第七,要树立法制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法律去规范和保障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具有艟垒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善于通过法律手段来处理政治、经济等各种问题.自觉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从事领导工作和公筹活动另一方面又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约束自己的部下和有关部门遵守法律规程秉公执法创遗出一种公平竞争、有和于各种经}弃成协共同发展的大环境、以充}}发挥市场经济的现有能量和巨大潜力,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地向前发展。总起来说,领导干部应具备思想家、理论家的一些素质。我们知道.领导干部的领导活动·需要以创造性的思想、理论和政策.进行非强制性精神变换为前提换句话说.领导干部所从事的领导,主要是依赖于品格因素、知识因素、能力田素,感情囡素等这些非权力性的因素,进行非强制性领导;而不是这些以外的权力性因素即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等来进行强制性领导领导干部首先应从思想上入手.提出代表群众意志与利益的先进思想.用以策划人们的精神变换,使之转迷为悟,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领导干部的领导活动同时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只有创造符合客理规律韵系统理论.才能指导人们的精神变换.使之顺理成章..成少失误固之.领导干部更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和理论家.他不仅要提出自己的整套思想和具有创造性的理论,而且要将这种思想和理论变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教育群众.动员群众,达到启迪灵性、开发理性、把握规律、统一意志的目的.从而领导人民共同完成既定的远大目标。 领导素质论文:论领导者的能力和素质 摘要: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领导的能力是指与领导职务相适应的,能够肩负起领导责任的主观条件;领导者的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需要的总合。一个领导者只有把握了作为领导者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加强锻炼,不断扬优除劣,才能使其能力和素质不断升华,逐步趋向完善,成为具有高效率的现代领导者。 关键词:领导者能力素质 自人类社会产生之始,领导现象也就相伴而生,这可以理解为是动物界的一种自然法则,只不过在人类社会里是把它权威化、神圣化了而已。“天下之事,必隶于天下之官,用天下之官,而后可以成天下事”,这句话足以说明“官”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这里所谓的“官”也就是现代社会里的领导者,在动物界里只要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力量超群就可以成为他们的霸者。而在人类社会里,人除了具有所有动物均具有的欲望性外,还具有人类特有的情感性、智慧性、文明性和高级性,由此决定了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向前发展的状态中,在人类社会里对领导者就提出了更趋合理和更高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身体的健壮,作为领导者应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 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领导者的能力是指与领导者职务相适应的能够肩负起领导责任的主观条件。或者说,是领导者基础素质、思维方式、实践经验,以及对领导方法、技巧的把握程度在实施领导行为过程中的综合表现。领导者的能力是一种把内在综合素质外化为有效行动的能力,是一种适应外部环境并与环境互动的能力,是获得被领导者认同并与被领导者互动的能力,是领导与管理能力的结合,当前领导者的能力重要的是学习创新和超越自我的能力。具体而言,领导者的能力应包括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两大类,其中创新能力包括洞察力、预见力、决断力、推动力、应变力和辩才力;综合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利益整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 创新能力对于领导者来说是特别重要的,这是因为领导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首先,从领导的一般含义来看,领导就是带领和引导。它意味着特定历史条件下和复杂变幻的环境中正确地选择行为目标和行为步骤,这当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其次,从领导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即决策这个角度上来看,凡属重大的战略决策,以及相当部分的策略决策,都要求有创造性思维。当决策成为必要时,就意味着决策者面临着这样一些情况,即如果继续墨守陈规,情况将恶化;或者遇有新的机会,这机会甚为重要,稍纵即逝等。这就是说,决策总是要变革现状、开创未来,因而包含新的目标、新的措施或新的步骤。再次,从我们事业的性质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业,对这样一种事业进行领导,是没有现成规范可以遵循的,它必然要求我们做许多创新性的工作。 领导者的创新能力有多种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洞察力,这是一种敏锐地、迅速地、准确地抓住问题要害的能力。大量的关于创造问题的研究告诉我们,创造始于问题,历史上所有做出过重大创造的人,都是在特定领域中首先意识到问题所在的人。正确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成功解决问题的一半。这里的全部困难在于,问题常常是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因而难于识别。许多人正是因为不能看出问题或看错问题而无所作为,甚至犯错误。作为领导者要勤于实践、勤于思考,要锻炼出一双“洞若观火”的慧眼,在工作中敏锐的识别问题。 预见力,这是超前地把握发展超势的能力。如果不能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任何创新都是无从谈起的,因为我们的所谓创新,并不是一种主观任意的行为,而是在客观存在的所有可能中准确地把握住最有可能发展为现实的那种可能。预见力是洞察力的向前延伸,如果说洞察力是对现有关系的直觉力,那么预见力就是对未来关系的想象力。凡不能大胆想象和正确想象的人,都是缺乏创造力的人。 决断力,这是迅速作出选择,下定决心,形成方案的能力,也就是实际决策能力,在领导决策过程中,每作出一种选择,都必须与机会、风险、利害、压力、责任等问题相牵连。所以,决策者必须要有当机立断的魄力与胆略。优柔寡断、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举棋不定等等,作为领导者都是必须避免的。 推动力,这里指的是善于激励下级以实现创新意图的能力。这种推动力具体表现为领导者的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以及个人魅力。领导者的这些“力”是从何处得来的呢?来自于领导者对自己严以律己、大公无私,对下级公平、公正,多给下级以赏识、尊重、表扬、肯定多余批评,随时给下级一种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的理想并及时给予赞赏,让下级随时感受到怦然心动的激情,谁能这样做,谁就能具有无穷的推动力。 应变力,这是一种在事物发展的偶然性面前,善于随机处置的能力。客观事物是复杂的,领导者的认识能力和预见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完全预见事物发展变化的所有可能性。偶然性总是存在的,突发事件也常常是难免的。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具备处变不惊、临危不惧、随机应变的能力。 辩才力,这里指善于识别和启用人才的眼力。古人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需待七年期”。这是说的知人之难。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唯亲是举,唯利是举已是司空见惯,但作为社会主义阵营里的领导者要拥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怀,切不可让世人发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悲叹! 领导者的综合能力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获取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领导者的决心和政策,是在详尽周到地了解情况并对情况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后才形成的。在这里,充分地占有信息是基本前提。对于带有全局性的重要决策来说,领导者特别需要具备广泛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综合加工的能力。 知识综合能力,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各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领导者需要具备科学的头脑和较高的知识素质,就不能不掌握多学科的基础知识。要对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深刻认识,还要能够综合运用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于具体的实践之中,只有这样,领导与决策,才能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利益整合能力,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者没有不同于广大群众利益的自身特殊的利益。他们是为实现群众利益而掌握权力并进行领导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利益的多元化是值得注意的趋势。领导者的重要职责,是要把分散的、甚至是有冲突的利益要求整合为利益共识,并据此制订政策。领导者要具有利益整合能力,善于进行利益综合。但这里绝非是指整合、综合领导者个人及领导集团利益的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者的重要工作,是要保证系统内的各个要素处于良好的配合状态,以获得高一层次的整体合力。这就是要求领导者在具体工作中必须指挥有方、层次分明。要善于团结各方,清除障碍,化解矛盾。这种组织协调能力,本质上就是将各种积极性综合在一起的能力。 超越自我的能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民主与法制成为政府执政主题,人们对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者在工作生活实践中要具有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和精神,不断同“自我”作斗争、作决裂,做一个明智的、明白的领导者,这是领导者的领导水平不断得以提升的基础。 素质是指事物固有的性质和特点。领导者的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合。在领导学理论的研究中,人们一般把领导者的素质分为政治素质,知识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领导者的政治素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领导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的领导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是社会组织的掌舵人。历史反复证明,倘若领导者领导错了方向,就会贻误和危害领导工作,招致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失败。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社会组织能否经受住改革开放的考验、国际间合作与冲突的考验、能不能沿着正确的航道前进,会不会走到歧路上去,等等,这些 都与各级领导者有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直接的关系。坚定的政治方向,就是在人类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应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同一切动摇社会主义信念,削弱人民民主专政,削弱党的领导,背离马克思主义轨道的“左”的和“右”的倾向作斗争,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坚定的、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第二领导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人民所赋予的权力,是执政为民还是以权谋私,这对每一个领导者来说,既是严峻的考验,又是能否搞好领导工作的中心。老一辈无产革命家同志曾说过:“领导就是服务,领导人民就是为人民服务。” 领导者的知识素质,首先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就是要熟悉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x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是我们搞好领导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其次,要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辨。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我们应当尽可能用全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领导者除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外,还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各自领导范围内的专业知识,成为有关领域的行家里手。 领导者的道德素质,领导者应具备怎样的道德素质呢?我认为首先要做到十个字即:仁、义、礼、智、信、勤、俭、忠、孝、廉。因为这是作为人最起码的道德良知,做不到这十个字,其它都是空的、假的。 仁就是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要具有同情心、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思想感情。 义就是要拥有一颗正义之心,为了人民的事业,人民的利益要做到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要具有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礼就是要拥有一颗敬畏之心,在工作生活中要互相敬爱、互相礼让,永不忘记对先烈、先辈们的怀念,要怀畏惧的心情去完成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才能得以顺利完成,要具有勇于承认错误的勇气。 智就是要拥有一颗智慧的头脑,对人、物、事要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要明智,所做判断不能受自我好恶的左右。 信就是要拥有一颗诚信之心,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诚信可以带来无数朋友,可以带给你无穷个人魅力,一个缺失诚信的人或组织,是不可能成为好的领导或机构的。 勤就是要具有勤奋、勤恳、勤劳的个性品格,缺少这种品格的领导者他们带领的队伍绝对是懒散的、缺乏战斗力的队伍。 俭就是要做到爱惜物力,不浪费财物,生活俭朴,轻车简从,这是一种优良的品质,作为领导者如果不注意俭省,那他周围就会孳生各种各样的歪风邪气。 忠就是要拥有一颗忠诚之心,忠诚于家庭、忠诚于朋友、忠诚于领导、忠诚于事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民族。没有忠诚之心的人是会背叛他的家庭、他的朋友、他的领导、他的祖国、他的人民的。 孝就是要拥有一颗孝顺之心,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你还能指望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 廉就是要拥有一颗廉耻之心,要具有廉洁的操守和知羞耻的感觉,做到廉洁就不会损公肥私,就不会贪污,领导者没有贪污腐败的行为,社会风气就会干净清明,“官清则民安”,就是这个道理。知羞耻的感觉就不会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就不会到处伸手,就不会为非做歹,就不会违岗违纪,社会就会是一个充满礼让的社会。 领导者的心理素质,要求具有敢于判断的气质,竞争开放型的性格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危险、风险、困难、突发事件等等面前需要领导者具有敢于决断的气质,缺乏这种气质,前怕狼后怕虎就会坐失良机,但同时必须具备大公无私的品格,因为在做出某项判断后,有可能会丢掉头上的乌纱帽,现在条件下的领导者,一般都要求具有竞争开放型的性格,这是因为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组织所面对的环境挑战非常严峻,凡不能迅速适应客观环境和外界变化的组织和领导,都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领导者必须锻炼自己具备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不畏强暴的坚强意志力,才能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袭,各种欲望的诱惑,当面对危险、困难、敌人时才敢挺身而出,也才有可能将理想和信念付诸行动并到达成功的彼岸。 一个领导者,只有把握了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加强锻炼,不断扬优除劣,才能使其能力和素质不断得到升华,逐步趋向完善,成为具有高效率的现代领导者。 领导素质论文:浅论新农村建设视域下乡镇领导干部素质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镇基层;领导素质 【论文摘要】乡镇基层领导作为我国领导干部队伍的重要组织部分,他们的领导素质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目前我国乡镇基层干部素质总体是高的,但部分干部还存在着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程度不高、能力素质较差、政策落实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拓宽用人视野,抓好选拔培养工作;加大培训力度,多渠道对农村干部进行素质教育;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能力素质;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执政的本领;完善各项制度,严格监督管理。 广大乡镇基层领导干部是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在我国长期领导队伍建设过程中,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素质得到很大提高,总体上是好的,他们长期工作在一线,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付出了艰辛劳动,作出了很大贡献,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要客观地看到,农村基层于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一些乡镇基层干部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之下,我们必须认识到提高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找出乡镇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乡镇领导素质,以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当前乡镇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乡镇基层领导文化素质较低、学习能力不强 对某乡农村党员的调查显示:党员总数809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9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2%;初中文化程度43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3.9%。其年龄结构分布为25岁以下1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5%;26—35岁4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5%;36—45岁13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6.2%;46—50岁10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2.5%;51—55岁15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9.5%;55岁以上36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4.8%。这种学历低、老龄化现象导致乡镇领导工作方法落后,部分基层干部习惯于靠行政推动来开展工作,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低;面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对党的基本路线贯彻不力;工作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跟不上时代步伐;遇到具体问题不知如何处理,缺乏协调干群关系的能力。 (二)“公仆”意识淡漠,党性原则不坚定 一些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缺乏爱民之心,在工作中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放松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改造;存在非党意识和天命思想,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没有入党,做事不讲党性原则,拉帮结派,彼此说坏话,相互拆台;领导班子成员各存私心,对对方的所作所为耿耿于怀,彼此不能容忍对方;帕金森现象严重,彼此制造工作,遇事推诿扯皮,缺乏全局意识;勾心斗角,斤斤计较,好大喜功,欺上瞒下,唯我独尊,个人英雄主义严重;不琢磨事,只琢磨人,不是想把事情搞好,而是害怕别人超过自己;排除异己分子,结党营私,拈轻怕重,把方便留给自己,把困难交给别人,引起农民群众的强烈反感。 (三)思想观念陈旧,法制意识不强 有的乡镇基层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些基层干部革命意志消退,精神萎靡不振;有的干部工作思路不清,满足现状,不求讲步,政绩平平;一些干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文化科技水平、依法行政能力等不适应形势的要求。一些地方的乡镇领导干部不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在地方管理中采取土政策,常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软磨硬泡、拒不执行”;不懂管理知识,仅凭经验和爱好进行管理,行为缺乏科学性;不能实施知识管理和依法行政,认为“当官不为财,请我也不来”、“一朝权在握,便把私来谋”、“有钱能使鬼推磨”;理想信念动摇,信奉“票子打天下”,“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信奉“世间人情重如山,朝中有人好做官”,“经济利益最实惠,理想信念不足贵”;不管法律容许与否,只要有利就干;拉帮结派,挑弄是非,参与迷信活动,甚至成为农村涉黑组织的保护伞。 (四)服务水平偏低,能力有待完善 有些乡镇干部政策水平不高,能力缺乏,思想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遇到新问题,还是用老办法、老手段来应对,解决不了层出不穷的诸多新问题。有时由于方法不对路,工作粗暴,容易引发干群矛盾,使群众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好心办不成好事。此外,个别基层干部办事不公开、公正、公道,停留在做表面文章,甚至于糊弄村民、以权谋私。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乡镇基层领导干部在村民中的形象,使得群众不能信任基层干部,从而给国家政策的落实执行、给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设置重重障碍。 (五)某些乡镇领导干部存在腐败现象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少数乡镇基层干部严重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办事不公、处事不当。一些地方乡镇干部对经济发展漠不关心,却对图谋私利、损公肥私十分内行,比如对农民微薄的收入也想通过各种方式装入自己的口袋;如果村中没有收入,就会把大量的土地、水塘收归集体所有,再以各种形式承包给村民,自己在承包中搞不可告人的幕后交易,从中渔利;利用手中权力公报私仇,在分责任田、宅基地以及其它事情上故意刁难村民,以权谋私,侵犯群众利益,特别是在宅基地划分、计划生育指标安排、土地和集体工副业项目承包上,不能一碗水端平,搞优亲厚友。个别人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牟取私利,在用电用水、税费缴纳、土地承包和子女安排上,为自己捞取好处。对群众则不给好处不办事,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有的乡镇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伤害了群众的感情。极少数干部为政不廉、腐化堕落,在群众中影响极坏。 二、乡镇基层领导素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思想重视不够,缺乏理论学习 某些乡镇领导干部对于开展农村工作实际上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做事情表面上雷厉风行,但暗地里却隐藏有退路。对于学习,无法在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由于缺乏学习,当然会导致文化知识素质偏低,无法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少数干部即使参加一些理论培训班,也想方设法逃避考试或者让别人代考,违反考试纪律,而自己对问题的严重性却全然不知。正因为思想不够重视,自己又不愿意学习,所以导致整天糊里糊涂,没有法制意识,没有理论水平,没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没有事业心,群众信任度低。某些乡镇领导干部具有小农意识,小进则满,固步自封。正因为容易自满,所以常常会表现出一些无知和轻浮的行为,造成实际素质偏低。少数农村干部以身试法、以权压法、以权废法,造成缺乏相应的法制素质。 (二)忽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理想信念偏离正轨 如前所述,一些地方的乡镇领导文化水平很低,没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关于世界是什么样的、到底有神还是无神、农村发展要靠什么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上产生封建迷信思想,烧香拜佛、供奉财神,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正是因为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才导致其想问题、办事情不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正确的群众路线,而是从个人的主观意志出发,随心所欲,好大喜功,不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 (三)基层工作问题复杂,存在各种制约因素 客观来看,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多样,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干差万别,乡镇干部实际开展工作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农村处于最基层,实际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各种各样的任务往往都压在农村和农民头上。改革开放后农民的自由度逐渐提高,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呈现出分散性的特征,乡镇干部说话农民常常愿意听。事实上,农村工作是硬性工作,有硬性指标,乡镇干部容易出乱子、出漏洞,比如计划生育工作就常常使基层干部十分头痛,搞不好会使工作显得很被动。从乡村关系的角度看,乡村关系复杂,各种人际关系和权责利关系无法协调摆正,使乡镇干部表现出实际素质的缺乏。 (四)干部选用存在弊端,管理体制供给不足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制度供给不足成为突出的问题。一些地方的组织部门盲目排外,选拔任用和培养基层干部的时候只用亲戚朋友,把其他人当作外人不予使用、培养和推荐。另外,村干部选举过程中外在干预因素过多,往往导致村民选不出称职的干部,从而失去村民对于部的信任。一些农村地区出现家族式治理结构,导致在选才用人时呈现出“自家人、自己人、外人”界限清楚、泾渭分明的局面,不到万不得已不用“外人”。有些农村地区在村干部的直接选举中,宗族帮派势力插手,行贿受贿拉选票,这样选举出来的干部往往素质低下。少数农村地区甚至存在买官卖官现象,导致有经济实力的人成为了村干部,致使干部实际素质十分低下。也有少数地方的农村选举干部的时候实行“抓阄”当村干部,“轮流”做官,更换村干部像走马灯一样,越选干部素质越低。 三、提高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素质的途径 (一)强化教育培训,为提高乡镇领导干部素质提供有效的教育手段 要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与能力,使他们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其基本途径就是教育培训。一是培训体系网络化。在教育机构方面,建立以县委党校、乡镇夜校为主场所的政治素质培训网,建立以农函大、农广校为基地的实用技术培训网;在现代技术运用方面,建立以县政府为核心、乡镇为支点、村委为终端的信息技术网;在宣传教育活动方面,建立以县委为领导核心、各有关部门协助、各社会团体参与的大宣教网。二是培训方式多样化。如专家点拨、考察学习、挂职锻炼、自学提高等形式,而且还必须大力提倡到市场上去提升干部素质的培训方式。三是课程设置科学化。开设理论课程,提高乡镇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开设德育课程,有针对性地解决乡镇干部存在的认识问题,保持廉洁性;开设地方课程,帮助乡镇干部寻找发展突破口,提高引领发展的能力;开设市场经济课程,使乡镇干部懂市场、懂经济;开设选修课程,使干部根据自身特点、兴趣爱好,掌握几门实用技术。总之,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才能造就一支能驾驭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乡镇基层干部队伍。 (二)更新观念,做新型现代领导干部 现代领导干部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形势日新月异,对乡镇领导于部的创新和应变能力提出新要求。当前乡镇干部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市场意识、群众观念、法律意识。一是市场意识要强。农业市场化是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发展粮食生产、多种经营、乡镇企业,都必须了解市场,把握需求,以市场需求为第一信号组织生产和经营。乡镇领导干部要了解市场、管理市场,又要善于利用市场手段管理经济、发展生产。二是群众观念要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切不可作风粗暴、方法简单,特别是事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一定要走群众路线,体现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要求。三是民主法制观念要强。目前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态势良好,农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民主渠道畅通。这就对乡镇基层干部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提供了条件,乡镇干部的民主管理能力和水平受到普遍关注,乡镇干部的法制意识、依法管理和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做好乡镇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工作 要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引入考核、奖惩、竞争机制,对现有农村干部进行考核、评议,对于那些政策水平低、领导能力差、作风不正、不称职的干部,该调整的调整,该撤职的撤职。对于滥用职权、违法乱纪的少数干部决不姑息,坚决查处。大力宣传、表彰和奖励能够带领群众致富、作风正派、群众拥护的乡镇基层干部。在乡村基层干部选拔上,注重选拔那些有文化、善动脑、相信科学、勤劳致富的青年农民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来,重视从优秀的村干部中培养和选拔乡镇干部。要支持和鼓励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兼优、年富力强的机关干部、军队转业干部到乡村工作。另外,通过考核、考试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乡村领导岗位,是提高农村干部文化素质、优化年龄结构、培养年轻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又一重要途径。 (四)完善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的考核、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乡镇基层干部思想素质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乡镇基层干部思想素质的考核,必须严格把好选拔任用干部的政治关,包括把握好乡镇干部思想素质的总体要求,制定好乡镇基层干部思想考核的具体标准。按照总原则制定相应标准和具体要求,细化考核内容,以利操作。二是建立乡镇基层干部监督责任机制。对乡镇基层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并落实监督责任,是提高乡镇基层干部素质的重要环节。应加强上级组织对乡镇基层干部及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加强基层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相互监督;落实各部门对乡镇基层干部的监督责任制;重视群众监督、人大政协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三是积极推进政务财务公开制度,强化农经站职能,定期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和指导。同时充分发挥理财小组的作用,强化对乡镇基层干部的财务监督。 领导素质论文:坚持以人为本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 政治文明 领导素质 论文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领导干部素质中应有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领导干部要提高“人本”素养的迫切性更应提上“日程”。我国历史上素有优良的“人本”渊源,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中“人本”思想至今仍起着指导作用。部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脉承“人本”之优良传统。践行“人本”之服务理念。 回溯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说。一部社会进步史其本质亦即人的进步史。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富于革命性的要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们的素质、智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时还是推进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源泉。因此,国家要管理好,社会要发展快,不能不以人为中心,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邓小平曾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我们认为。这里的“人”既包括了领导客体又包括领导主体。把“四个能不能”归因于“人”,充分说明了人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人的素质如何将会影响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因此,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对领导的“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领导干部提高“人本”素养的导向与旨归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领导干部“人本”素养的提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眼于人民性。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4】。可以说,“人本”理念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得到了最为本质的体现,这是当前领导干部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导向。领导干部在学习和贯彻这一重要思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成为“行动的伟人”,“知”很重要,“行”更重要。因此,对领导干部能不能“代表”,怎样“代表”,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等都要进行理性地再审视,否则就会出现“代表”不好甚至“代表”不了的情况。 2.政治文明建设与领导干部“人本”素养的提高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政治成果的总和,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在这些制度中,人们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利实现程度相应获得新的提高,这就是政治文明的进步[5】。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政治文明的最高境界【6】。因此,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终极追求就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平等,其制度的出发点是平等而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差别;其政治行为所体现的也是平等,是以人为本而不是官本位,不是高高在上地俯视人或蔑视人[7】。试想,一个领导干部本身各种文明意识淡薄,不能够很好去尊重普通公民的各种基本权利,甚至是以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去压制他们,出现老农在乡政府内被乡干部喂大粪的事件,七旬翁倒地A./Jx时无人问的怪事。像这样的领导本身就不是一个“文明”的领导,他们的行为与政治文明也是格格不入的。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领导干部“人本”素养的提高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相应的提出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等目标。这些目标指明了努力方向,也都具有重“人本”的特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民的“小康”,是切切实实的“小康”,而不是云南筲箕凹村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话、不通电视,戴“小康帽”过穷日子;也不是粤北山区英德市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执政思想”指导下,号召农民借钱建别墅的“透支小康”;更不是个别领导,通过“腐败路”自己先奔“小康”。这些“小康”抹黑了“人本”色彩,与十六大精神是悖道而驰的,最终会丧失人心。 4.反腐倡廉与领导干部“人本”素养的提高 腐败行为是对“人本”理念的悖反。因此,腐败一直为民众所诟病。腐败现象是造成领导在人心方面“失分”最多的点。“调查显示,96%的市民关心反腐倡廉的报道,32.5%的人认为社会反腐倡廉呼声日渐高涨,29.8%的人认为中国反腐倡廉任重道远。”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关注腐败的问题?因为,“本来,人民公仆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熟悉的、习惯的、最基本、最广泛的政治行为方式,因而对任何腐败现象的出现人们都会很敏感,会更加不能容忍。”而且,“当腐败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的上进心和创造力就会被窒息,从而使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人的因素失去生机,最终破坏生产力的发展。”【9】因此,曾严肃地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l0】回顾2003年以来李嘉廷、程维高、刘方仁、田凤山、王雪冰……众多省部级高官或判刑或双规审查,“谁来监督第一把手”的命题被广泛提出。被世人称为“反腐败条例”的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其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透露了这么一个信号:党内监督要从中央和最高层开始。坚定反腐决心、加大反腐力度,对领导干部队伍进行激浊扬清是政府体现公权力,提高公信力的亲民之举。“廉者,政之本也:民之表也;贪者,政之祸也,民之贼也。”一连串高官落马警醒领导干部要能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要做到“位尊不泯公仆心,权重不移为民志”。否则,领导就有可能成为希腊神话中依靠大地母亲的神力可以所向无敌,一旦离开大地母亲就变得不堪一击的英雄“安泰”。 以上几个方面是当前领导干部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所必须具有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导向,也是其所必须坚定的信念立场和价值取向。而这几个方面都要求领导干部具有浓厚的“人本”理念,可以说,“以人为本”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始终,这就使领导干部提高“人本”素养增添了紧迫感。 二、领导干部提高“人本”素养的诉求路径 1.历史上的“人本”理念探渊厘析及其价值再开掘 人本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历史上各时期都有体现。道学的基础和逻辑结构是以人为本,道家管理的核心在于“固本”。何为“本”本者,民也,人也。“民者,万世之本”,“民为政本”。毫无疑问,人民是管理的根本。……所以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在儒家学说中,重民、民本、民贵思想一直是其基本的理论演化逻辑和重要的理论目标。【l1] 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春秋·谷梁传)也提到:“民者,君之本也。”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仁爱”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孟子·尽心下)也指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而这三宝中,人民又是最重要的,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到了汉代继承先秦的“民本”思想传统并有所发挥。著名的 吕氏春秋)中有:“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西汉贾谊提出“民为政本”的思想,认为民为国本,主张爱民、利民、乐民、富民,在其著作 新书)中多有体现,如“闻之于政也,民无不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魏晋时期(三国志 中有云“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治国应是“国依于民”,正是有了“君舟民水”的警示才有唐朝的“贞观之治”。宋学家程颐认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人心悦服为本”。清朝君王依然不敢忘“本”,本着“以养民为本”的思想也留下了“康乾盛世”的美谈。清末是个动荡的时代,可民本思想并未消弭,反而成为中国近代民主运动的思想武器。揭开近代中国民主运动序幕的康有为就说:“国之所立,以为民本”,“故民为本君为末,此孔子第一大义,一部春秋,皆从此发”。梁启超也说:“春秋大同之学,无不言民权者,盍取六经中所言民权者编辑成书,亦大观也”。【]革命先驱孙中山同样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引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上述各种专著和人物思想无不闪耀着“人本”理念的朦胧光辉。由于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限制和阶级利益关系的缘故,需要对上述民为邦本、顺从民意、爱人贵民的思想及重民、爱民、利民、富民的主张进行扬弃,接种其中的“合理内髓”与“良性基因”,这对提高领导干部的“人本”素养是不无裨益的。诚如所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l3] 2.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中的“人本”思想及其现代借鉴 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对现代领导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也包含了许多“人本”理念的真知灼见。无产阶级领导思想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本质是为人民服务,无产阶级领导者应当是“社会的负责的公仆”。列宁在1922年的一份政治报告也说到:“在人民群众中,我们到底是沧海一粟,只有当我们正确地表现人民所意识到的东西时。我们才能管理。”[x4]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领导经验,批判地继承了我国历史上优秀的领导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曾在延安 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1945年的任务 一文中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惟一宗旨。在著名的 论联合政府)一篇文中,提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5]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直言:“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x6】‘(共产党)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l’第三代领导人也十分重视领导的素质问题。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中指出:“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已经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不论做什么工作,作为党的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都要具备基本的政治业务素质”。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前提出的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本质和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本身也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新一届政府在执政理念上的升华。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要始终坚持为民的政治立场,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自觉把实现人民利益寓于发展的全过程,让群众及时享受到发展成果[1sJ。 三、领导干部提高“人本”素养的试金石——求真务实 可以说,没有“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领导在“舞”权力这柄“双刃剑”时极易刺伤自己,更重要的是会伤及民心。以人为本即领导之本,只有以人为本的领导才合乎领导的社会性,才能赢得人心,真正成为所处社会系统需要的领导。行政管理的最宏伟、最远大、最现实的组织目标就是兴国安邦、国泰民安、民富国强。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一宏伟的行政目标,最是本质、最核心的问题,是要确定行政管理的中心思想.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行政思想,即振奋人的精神。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升华人的境界[19]。在 尼克松论领导素质和作风)一文曾指出:领导者“在思考和行动上保持适当平衡的时候.也就是领导艺术趋向炉火纯青的时期。”我们认为.领导干部要提高“人本”素养:一是要务实践行。“人本”理念是进行具体实践的指导理念,最终要落实到领导具体工作中,贯穿始终,是“人本”而非“口本”。特别是行政领导干部要克服行政不作为和行政随意性现象,弃绝以人为本的作法。 二是领导干部“人本”素养的提高也要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工作对象,“人本”体现方式不同,不一定就要大举措,务实的“人本”细节就是“人本”理念的进步。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领导水平。 领导素质论文:浅论“三个代表”是领导干部素质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论文关键词:“三个代表” 领导素质 现代化 必然要求 论文摘要:面对新的世纪,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领导我国人民耙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全面推向前进的历史重任。圆此,领导干部素质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兴袁成败至关重要。领导干部要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好地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价值取向,更好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民主观念,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之,领导干部要努力实现领导素质的现代化。 领导干部素质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各级领导干部应当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增强自身素质,走在时代前列。 一、要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好地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要改变过去那些不符合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代之以先进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现代领导者应当更加敏锐地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并在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体制基础上采取切实而有效的应对措施。如果不是这样,而是闭目塞昕、固步自封,对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茫然无知,就难以领导人民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事业。更好地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应当做到:①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去二十多年,我国生产力和整个经济建设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我们迈人新世纪后特别是前十年,更应当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只有国民经济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实现十五大确定的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才能更有条件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保证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②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生产力的发展,总是要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提出与其相适应的要求,领导者应当密切注意、深入研究现阶段生产力发展反映的新情况、提出的新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路;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的今天,既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又要始终注意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金融安全。③必须更加自觉主动地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当今世界,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迅猛向前,给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对人类的进步产生着深刻的社会影响。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面对这种态势,现代领导者必须高瞻远瞩,不断创新,顺应潮流,乘势而上。 二、要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价值取向,更好地代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其主体内容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创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塑魂工程,是时代精神的升华过程。现代领导者应当按照现代化事业与现代人生活的丰富内涵和相应要求,升华思想境界,提高文化品位,更好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此,①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所以必须坚持,因为它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不但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之所以必须发展,因为它始终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不仅十分重视变化的客观实际,而且时刻追踪丰富的现实生活。作为领导者应当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形成新思路,开拓新局面。②必须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现代领导者应当对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富贵不淫、贫贱不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容,继续发扬光大;应当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等方面吸取丰富营养,加以创新发展,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领导水平。③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领导者必须更加自觉认真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铘代化过程中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同时又要抵制一切剥削阶级的腐朽投落的思想文化,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的图谋。 三、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民主观念,更好地代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履行对人民的义务是现代领导素质的重要方面。邓小平同志关于“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的论断也揭示了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本质特征,即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领导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确立献身人民事业的价值取向,特别要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①必须强化以致富群众、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的责任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里,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保证决策正确,执行有效,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和决策执行程序,防止和避免领导者个人拍板的现象发生。②必须确立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领导者做任何工作都要看一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符合就要坚决干,反之就决不能干。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领导者要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防止和克服片面追求“政绩”的短期行为。③必须建立以密切干群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这些机制包括:完善的思想教育机制,保证人民群众既是被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严密的监督约束机制,保证人民群众既是权力的赋予者,又是权力的约束者;畅通的信息情报机制,保证人民群众既是决策的执行者,又是决策的参与者。 建设领导人才队伍,实现领导素质的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为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作出努力: ——立足全面发展,着力提高,是实现领导素质现代化的前提条件。领导者只有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才能领导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以自己的才干和胆识将这项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领导素质既具有严密的系统性,不同的素质要素有不同的地位作用;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当前,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应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方面的素质,保持思想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做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社会主义建功立业,争作贡献;坚定党的立场和人民的立场,对共产主义终身追求,矢志不移。 ——深入实践锻炼。重视理论学习,是实现领导素质现代化的根本途径。领导干部在积极投身实践锻炼的同时,必须重视理论学习,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能为领导干部提高素质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涉猎广阔的知识领域,能为领导干部提高素质奠定厚实的决策基础。执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高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加强刺度建设,注重个人修养,是实现领导素质现代化的关键因素。现代领导学研究表明,从一定意义上说,领导者素质的高低。关键性地受到制度安排的制约。因此,加·陕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领导体制改革,对加速领导素质现代化十分重要。为此,一要建立健全民主的选拔任用制度,加大公平竞争、公开选拔和公正使用领导干部的力度。让高素质领导人才进入领导干部队伍。二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考核制度,加大过程监督、跟踪考察和绩效考核的力度,把监督考核作为提高领导素质的“校正器”。三要建立健全规范的教育培训制度,加大党性修养、理论教育和能力培训的力度,使教育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为此,要有计划地安排领导干部到党校干校、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参加学习,有条件的要选派到国外高等院校及公司企业接受培训。 领导者个人修养对提高素质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根本原因,因为领导素质究竟能否提高或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终究还得在领导者个人身上兑现。古言道,治国平天下,先从修身起。一个领导者只要对个人修养具有自觉意识,便会以积极的主动的姿态,想方设法进行个人“修炼”,改善与提高自身素质。在这方面,一要善于“以人为镜”,提高自我意识水平;二要善于“三省吾身”,提高自我总结能力,最终才能达到不断提高领导素质的目的。 领导素质论文:试析提高边远地区高校领导干部素质应注重大学精神培育 论文关键词:大学理念 边远地区高校 领导干部 挂职 重塑 论文摘要:大学理念是大学内部管理与运转的哲学基础,大学内部管理与运转的主体力量是大学的领导干部。由于历史、传统、地域环境与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边远地区高校领导干部普遍缺失大学理念,这是制约这些高校管理水平提高的根本因素之一。而直接的文化撞击又是观念塌陷与重组的重要方式,因此,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选送边远地区高校领导干部到国内中心城市重点大学对口挂职进修,不失为一种重塑他们大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大学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是与师资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基础工程。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是各级各类大学党委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对于边远地区高校来讲,怎样将大学精神融入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更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任务。本文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迈克尔·D·科恩与詹姆斯·G·马奇提出了一个颇有影响的观点:大学是一种“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不论其观点是否偏颇,是否道出了大学管理的本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大学的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管理,而是以大学理念为灵魂,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比较特殊的管理。这是因为“大学享有充分的自由;大学的知识属于人民;大学是崇高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捍卫者;大学既创造知识,也传播知识;大学对研究自由与教学自由给予了保障;精神和文化是人类尊严的实质内容,而大学则是维护精神文化的中心。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除了一般管理的原则和机制外,核心的问题就是大学的管理者必须具有明晰而正确的大学理念。换句话说:“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着这所大学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方向,更决定着它的明天。”对于什么是大学理念这个问题,学界争议颇多,我们赞同如下观点:“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精神、性质、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认识,是对大学与外部世界诸元素之间关系的规定,它是大学内部管理与运转的哲学基础。间之所以说大学理念是“大学内部管理与运转的哲学基础”,这是因为“知识及其学科(专业)是大学的组织基础,因而“文化性是大学的根本属性,也是大学区别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的个性,它决定了大学应当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和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策源地,也应当把文化机制作为大学运行的主导机制。同时,“应当把‘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作为大学制度的根基和维持其活力的源泉,以人文、理性、品德和学术价值作为其应当追求的基本价值。所以,大学的本质决定了大学管理的基点是文化机制而非行政机制。因而,大学精神是大学管理的灵魂和统帅也就成为逻辑必然。 边远地区高校是指省会城市以外,远离中心城市,地处老、少、边、贫地区的高校;高校领导干部是指高校院(系)部(处)中层以上管理干部。这些高校一般来说,所处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交通、信息相对比较闭塞,学术文化环境差,传统观念、小农意识比较浓厚,很难吸引外地特别是中心城市优秀人才,因而其教师和管理干部长期以来主要靠本校毕业的留校生来补充,明显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甚至恶性循环的严重局面。具体而言,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从校级领导到中层领导以至一般干部,大多数是本校留校的学生,学缘结构单一;二是学校管理干部包括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基本上都是本专科学历,高学历者很少;三是学校的管理干部几乎都是来自学校所在地区,或者附近几个地区的农村和小城镇,地缘结构十分单一;四是这些学校的管理干部几乎都没有学习进修的机会,其管理思想和方法陈旧落后,甚至缺乏对大学管理基本常识的认识。许多学校实际上已完全用行政本位取代了文化机制,权力大于学问,官职大于职称,大学文化严重缺失,科研教学长期低水平徘徊。 这些问题还只是表面的现象,现象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危机,这种危机又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我国边远地区的高校一般都是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或80年代因陋就简而创办起来的,缺乏基本的办学条件,更谈不上大学应有的文化积淀。其初期的领导干部,甚至主要领导干部,有为数不少的人是没有办学经历,甚至没有经历过高等教育,没有任何大学理念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所以,他们只能以管理机关的理念和模式来管理大学,而这种地方机关式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又陈陈相因,成为这些大学管理干部的思维定势,有着很深厚的观念和情感基础,这就使得用行政本位取代文化机制成为一种必然,形成一种惰性,这种惰性又直接造成了这些大学领导干部普遍而严重地缺乏大学精神。因此,边远地区高校在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缺乏有意识、有组织、有力度的大学精神培育。 大学精神是一种观念形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观念的更新有赖于人们社会实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文化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不同的文化只有在相互交流碰撞过程中,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各自的长处和不足,有接触才有比较,有比较才能促进提高。同时,经验告诉我们,当人们作纵向比较时,很容易对今天的成果感到自豪和满足,当人们作横向比较时,才容易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边远地区大学那种较为封闭的环境,没有鲜明的对比,没有强烈的反差,旧的传统、旧的模式、旧的观念很难经受由文化移入所带来的巨大撞击力和粉碎力,很难打破那种超稳定的结构和平衡。因为间接的文化撞击,总是以某种载体为中介,因而较容易受到人为的控制和阻断,其产生的影响必然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所以,观念的塌陷与重组,直接的文化撞击,应该说是一个较为迅速而有效的途径。所谓直接的文化撞击,是指载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面都在对方面前展示出对方所不熟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并形成较为鲜明的反差,产生较为强烈的震撼,因而直接的文化撞击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直接撞击,对于落后文化的震撼力是难以估计的。对于载有落后文化特质的人们来说,在这种撞击中,就很可能出现一种洗心革面的效果,促使其固有的文化观念迅速地塌陷与重组,较快实现对新观念的吸收与对旧观念的扬弃。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选派边远地区大学领导干部到中心城市的重点大学挂职进修,是培育他们大学理念,改变目前这种落后状况的一项比较现实的选择。 在我国的中心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南京、西安等大城市,集中了一大批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堪称国内一流的知名大学,如果能将地处老、少、边、贫地区高校的管理干部,特别是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有计划、有系统、分期分批派往这些一流高校对口挂职进修一至二年,并长期坚持下去,将这些学校中层以上管理干部普遍轮训一遍,那么,对于提高这些学校领导干部素质,重铸他们的大学理念,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与水平,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提高这些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为所在地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使这些高校成为所在地区新思想、新技术的源泉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真正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力库、思想库、人才库、决策支持系统和创新基地,发挥智力、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将起到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实行边远地区高校干部到中心城市重点院校挂职进修制度,是一项涉及面较为广泛的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协作。首先,国家和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宏观管理和协调工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还要有必要的经费投入。边远地区高校党委也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将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放在与师资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将管理干部,特别是中层领导干部从事务圈中解脱出来。要将挂职锻炼作为干部晋升的必备条件,切实提高干部素质。接收挂职的院校,要建立正规的培养教育机制,将其视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和接收培养的高校,还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时间性,必须保证较长的挂职和培训时间。因为大学理念没有长期学习、研究与熏陶是难以形成的;二是必须“融入”,也就是说,那些对口挂职的干部必须是实质性进入职位,进入所挂职高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不能“融入”就不能实现文化与观念的直接撞击,更不可能实现文化与观念的塌陷与重组。总之,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更新观念,重铸大学理念,提高管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素质为基础和突破口,努力将边远地区高校的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使其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领导素质论文:关于提高企业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思考 海军装备保障性企业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统一祖国、保卫国家战略核心利益的重大使命任务和为海军整体转型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及服务,这种重要性、特殊性决定了保障性企业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能力的干部队伍,以适应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形势,带领全厂职工真正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本文只是对工厂干部的现状(可能带有普遍性),就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作一些探讨。 一、企业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能力要求 (一)领导干部素质的基本要求 企业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由政治素质、理论素质、知识素质、道德素质组成。 1、过硬的政治素质是构成领导干部素质内容中最基本、最根本、最重要的素质要素,是第一位的要素。政治素质决定了领导干部的性质和方向,关系到听谁指挥,为谁服务的根本性问题,是领导干部的核心要素 2、成熟的理论素质是政治成熟的根本性要素。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较高理论素养和水平,才会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才会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不会出现摇摆性,不会由于理论上的失误.而导致企业的发展发生重大的乃至全局性的失误 3、良好的知识素质是领导干部提高工作效能的基础要素。领导干部不仅要具备现职岗位上所必备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诸如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的金融、法律方面的知识 4、高尚的道德素质是反映领导干部形象的基本要素,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领导干部道德素质高,个人的人格魅力、凝聚力强就能带好广大职工群众为党的事业和企业的发展作贡献。 (二)企业领导干部必备的能力要求 能力是一个管理者取得工作成绩所必备的技能.现阶段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1、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是衡量领导干部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它关系到能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思维方法,顺应时代潮流,担负起时代责任。驾驭复杂环境,抓住机遇,取得比较优势.从而获得发展主动权。特别是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从应急转向常态化,装备保障体制从军内转向军地一体化,从军事领域转向非军事领域,面对日益繁重艰巨复杂的装备保障任务。要求领导干部更应具备战略思维的能力,以新思路制定新对策。 2、科学决策能力。当前,政治的多极化和经济的全球化,正广泛和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当今世界的经济社会格局.我国的改革和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一个企业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能否沉着应对,抓住机遇,做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紧密切合工厂实际的科学决策,加快发展,促进和谐.完成肩负的历史重任,是对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新挑战。 3、群众工作能力。领导干部能否深入群众,有效组织群众和影响群众不单纯是一个意识和觉悟问题,也是一个方法和能力水平问题。新的时期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职工群众的鱼水关系.扎实地做好群众工作。对于推进党的事业.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至关重要。 4、开拓创新能力。一个没有创新理念的企业是一个没有未来的企业,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领导干部不可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当创新成为领导干部的一种思维习惯.成为企业的自觉意识.才能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增强创新意识。从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中捕捉亮点,以创新的胆识和气魄,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适合企业的发展思路,模式和路径,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5、攻坚破难的执行能力。执行能力是指贯彻落实上级领导的决策,有效地执行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领导干部在管理决策的实施过程中原则性和灵活性相互结合的重要体现。执行能力的强弱,关系着党的方针政策和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否有效实施的重大问题,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二、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水平的现状。 (一)领导干部队伍总体现状 企业党委把“实践科学发展,提高三个能力”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载体.组成了提高干部履职能力的课题调研组,对干部的素质能力现状进行调研,分别召开座谈会,深入联系点,到基层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对全厂助理以上的干部进行了问卷调研。问卷整合了干部的基本情况,计算机、工程技术、生产经营、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常识,参加问卷的干部占干部总数的84%,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调研反映的问题和综合问卷调研的情况进行总体分析.我厂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在党和组织的培养教育下,通过自身努力,知识结构、专业化水平不断得到优化.管理能力和履职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部分领导干部带领职工群众完成任务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工作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的本领不大,各项管理工作能力水平欠佳,素质和能力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适应。 (二)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方面的主要差距及其表现 1、学习力方面的差距。调研中发现领导干部中不乏存在对读书学习抱有不正确观念的。有的自恃有较高的学历,工作多年,凭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已经够用,不用学习也能应付眼前的工作;有的认为:做工作干比读书学习重要,学不学习无所谓等。 2、创造力方面的差距。调研中发现,一部分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企业管理,专业知识比较贫乏.从整体上考虑问题的全局意识欠缺,创新动力不足:凭感觉,靠经验,想问题做管理的传统习惯影响较深;领导干部的全局观念,超前思维。创新意识比较淡漠,等上级发指示,靠上级想办法.随人起舞的习惯思维较重。 3、执行力方面的差距。调研中发现。部分领导干部工作随意性强,存在着按条例办事,按规章制度落实,按规定程序运作的意识不强问题:个别领导干部全局意识差,存在着对个人或部门、分厂有利的事争着做,抢着干,反之就拖着干,悠着转的倾向。 三、关于提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途径和对策 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高低程度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水平,而干部的素质能力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加强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来不断地提升,为此,企业党组织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在增强学习力上下功夫 1、要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提供平台。一是要在领导干部中树立起全新的学习理念。促使领导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成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典范。二是要尽可能满足领导干部岗位任职的需求。组织他们参加培训,听专家辅导。参加各类政治经济文化讲座;组织到优秀的企业学习考察,提供学习交流.捕捉信息的平台。 2、坚持领导干部学习制度,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坚持党委、党支部二级中心组学习和干部月末学习制度,是领导干部参加学习的基本保证。一是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内容设置为核心,改进方式为基础。力求领导干部学习有实效。二是要紧扣国家的宏观发展形势.紧扣海军保障企业的发展战略,紧扣领导干部的学习需求,认真学习系统掌握经济社会领域的科学理论知识。三是要注重学习效果。除对干部学习出勤率进行考核外,应注重对学习效果的考核,还应对学习的各方面知识分阶段测试,以了解干部对学过的知识理解掌握的情况。 3、鼓励领导干部自学、加强对自学的引导。一是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举办读书沙龙、学习论坛、读书系列讲座等,增强对读书活动的指导。二是要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实际工作的需要,每年推荐一批读书书籍的目录,引导领导干部读好书。三要把自学和制度化集中学习结合起来,在学习中增强素质.提高本领,增长才干,进而做到学习与思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在提高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1、鼓励领导干部敢于思考。一是要鼓励领导干部做到敢想。也就是敢于思考。敢想需要胆量,勇于打破束缚头脑的条条框框,真正从实际出发观察和分析问题二是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良好氛围。消除领导干部的思想顾虑,充分调动其创业的积极性三是要大力培养领导干部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习惯,增强问题意识。打破各种成见,力避跟风盲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见解、新思路、新举措。 2、督促领导干部勤于思考。一是要做到勤于思考.深入思考,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充分把握新课题、新矛盾。二是既要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又要考虑海军转型因素的影响:既要考虑本部门的工作,又要考虑相关部门的工作: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辨证思维的方法,解决好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完善领导干部的考核奖惩机制。把反映领导干部认真思考、开拓创新的指标纳入相关的评价体制之中。 3、引导领导干部善于思考。要引导领导干部把握好这样几个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既要学习领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的指示,又要充分了解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努力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就是抓住问题的本质,主要矛盾抓住了,其他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三是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善于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零碎的东西系统化。四是做到“学”与“思”的统一.只思不学容易脱离实际,循入空想,以学促思,以思推学.是领导干部提高素质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在加强实践锻炼上下功夫 l、加强实践锻炼的路径。可根据年轻干部的实际状况.从三个方面加强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是让他们到分厂、车间、基层去实践锻炼。基层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可以让年轻干部在基层摸爬滚打,直接面临问题,独自处理矛盾,学会处理多方面问题的能力二是到艰苦的环境去锻炼。尤其是要把从学校直接分配到机关科室的大学生干部放到生产一线条件艰苦的环境去锻炼,去接受艰苦复杂环境的锻炼,以使年轻干部加深对基层情况的了解,促进与职工群众的感情,有利于提高党性修养,加深对党的宗旨的理解。三是放到矛盾突出的地方去锻炼。矛盾越突出。越尖锐.就越能锻炼人,可以把处理突发急难事件作为锻炼年轻干部的重要机会,在老同志的带教下.让年轻干部得到锻炼,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暴露出自身的短处与不足,在实践中得以改进和提高。 2、实践锻炼的方式与措施。具体的措施可采用上下交流,党政交流的方式:一是让长期在机关处室工作的年轻干部下车间挂职,让他们了解生产管理流程,掌握从事基层工作的经验和方法,以增强与职工群众的联系和服务基层的意识;二是让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年轻干部到机关处室去挂职,让他们了解企业整体工作的大局,开拓_I=作视野,转变思维方式.增强工作才干:三是让行政工作部门和党群工作部门的年轻干部相互交叉任职,培养他们的大局观,帮助他们端正工作态度,摆正个人奋斗与组织培养.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的关系.把他们培养成既懂经济.又懂党的纪律的长袖善舞的复合型干部。 总之,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是企业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在全局上谋划,从制度上完善。措施上落实,真正为推动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领导素质论文:试论领导干部素质的构成要素 论文关键词: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构成要素 论文摘要: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是与党的历史方位、社会环境、历史任务相适应的动态发展过程,政治素质、学识才智素质、学习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是领导干部素质能力体系的重要构成。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之一,明确指出,“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领导者的素质能力建设与党的历史方位、历史任务、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相适应,经历了不断丰富完善的动态过程。在全球化、知识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深化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艰巨使命,对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始终处于提升和拓展状态。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具备的素质能力包括的层次和范围十分广泛,在多元素质能力体系中政治素质、学识才智素质、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居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是当代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 一、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指在领导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方面的基本特质,是从事领导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品质等方面的基本条件。政治素质是领导者素质能力的重要构成,关系到理想信念、信仰、价值观是否变质的根本问题。无论在什么时候,领导干部都要讲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是做合格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的最重要的条件。如果政治方向模糊不清,就难当大任、难受重托。”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成熟,政治素质的提高要把加强理论素养放到重要位置,敏锐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方向,具备一定的气魄、胆识和智慧,引领社会变革。“‘思想家’所以配称为思想家,就是因为他走在自发运动的前面,为它指出道路,善于比其他人更早地解决运动的‘物质因素’自发地遇到的一切理论的、政治的、策略的和组织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和问题,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 二、学识才智素质 “保持领导不是靠权力,而是靠威信,毅力,靠比较丰富的经验、比较渊博的学识以及比较卓越的才能。”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领导干部权威威信的来源,学识才智素质是领导干部开展领导活动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知识才智的缺乏,没有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体系的学习和掌握,难以跟上时展步伐、担当起执政兴国的重任。只有具备一定的学识才智素质,领导干部才具有基本的执政资格,才具有提升整体素质的前提和条件。从领导思维层面上,学识和才智素质是形成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城,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当前”,作为统揽全局、担负一个地区和部门发展职责的领导干部来说,战略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领袖人物一定要能够看到凡人所看不到的眼前利害以外的事情。他们需要有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的眼力。”与战略思维紧密相关的创新思维,在社会转型期显得尤为重要。一份《当前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状况问卷调查》表明,在对于领导干部最宝贵素质的单项选择题中,选择“开放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占被调查人数的42%,是其它几个选项最高的嘲。社会转型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以往领导干部熟悉的解决方法和方式不能完全奏效,迫切要求领导干部运用学识才智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方法和新措施,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 三、学习能力 持续不断的学习是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能力是领导干部必需的基本能力。曾经担任过美国总统、访问过八十多个国家、与许多国家的领袖打过交道的尼克松,在其著作《领导者》中指出:“有志于当政界领导人的青年人问我,应该如何准备培养读书习惯,训练思考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技术,熟悉社会准则的框框,打下哲学基础,这些都是未来的领导者从学习活动一开始就必须、而且一辈子都必须继续不断地致力去做的事情。”嗅备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能使领导干部紧跟时展步伐,增长学识智慧、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改进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对于那些找各种借口不愿学习、应付学习的领导干部,对新知识、新信息一无所知,仍然生活在传统封闭的环境里,学习能力的退化必然导致领导能力的退化。 知识信息高速扩展的特质空前凸显出接收、掌握、运用知识信息的学习能力的极端重要性,推动和促进学习理念、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革新。1994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明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强调终生学习、把学习等同于生存条件。这些论断一点也不夸大其词,恰恰相反,终生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时代要求,是人们必需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不可逆转,领导干部置身于知识经济时展的洪流中,应该从“终身学习是2l世纪的生存概念”的时代内涵来深刻认识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学习行为,把能力危机意识转化为强烈的学习意识和自觉行动,在持续不断、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中提高理论素质、改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更新思维方式,培养与党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复合型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党中央近年来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组建浦东、延安、井冈山干部学院等一系列举措正是加强领导干部学习培训、提高执政兴国本领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出党对时代要求的准确把握和积极回应。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结合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多次极具针对性和现实性的集体学习,为加强全党学习做出表率作用。 四、决策能力 决策是领导者一项重要的领导活动,贯穿于整个领导过程。曾经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一切计划、决议、命令、指示等等,都属于‘出主意’一类。使这一切主意见之实行,必须团结干部,推动他们去做,属于‘用干部’一类。”领导者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确有效的决策、制定实现目标的方法策略和组织协调领导活动。决策能力,就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对策、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能力。决策能力对领导者来说极为重要,英国学者罗素在《权力论》中指出,“要获得领袖地位,他必须具有产生权威的杰出品质:自信心、迅速决断和采取正确措施的才能。”可以说,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学识才智、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学习能力都是以转化为较强的决策能力为目标,决策能力的强弱是衡量领导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我国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亟待提高,屡屡出现违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拍脑袋”、“拍桌子”式的盲目决策现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理念的提出,要求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和群众意愿,集中集体智慧和实践经验,依据科学程序,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 五、沟通能力 领导学的一些学者把领导看作是一种沟通行为,从领导职能的角度讲,沟通是信息凭借一定符号载体,在个人或群体间从发送者到接受者进行传递,并获得理解的过程。沟通能力是领导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沟通是实现领导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式。对于一个社会组织来说,领导与下属的有效沟通能够明确组织目标,消除矛盾,起到凝聚、鼓舞、激励的作用。沟通既是信息的传递,又是情感的交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信息完整正确的传递,同时增进了解、融洽感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转化为实现组织目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开放的执政环境拓展了我国领导干部与外界沟通的范围,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社会群体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加,领导干部的沟通能力日益显现出重要性。社会组织内部领导者与成员之间关系强制性减弱、协作性增强的趋势,要求领导者能够清楚明确阐明施政观点,及时与同事和部属交流,通过语言表达消除工作上的误会、摩擦和矛盾,协调组织活动。公众政治参与热情的高涨,希望就本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与领导干部对话交流的强烈意愿增强,要求领导干部经常与公众沟通,向公众讲解方针政策,化解隔阂和误解,倾听民意民声,赢得理解和支持。传媒政治时代,领导干部与传媒接触极为频繁,面对专题采访、新闻会等节目,要求领导干部通过传媒与社会沟通,交流信息,解答公众关注的社会发展问题。种种迹象表明,具备娴熟的沟通技巧和能力成为现代领导者必备的基本技能。 领导素质论文:试论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 论文摘要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要求。经过多年的法治文化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文化素质有了明显增强,知法、守法正逐渐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不少领导干部的法治文化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增强。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文化素质,必须把握三大要素,也就是把法律信仰、法治理念和法治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论文关键词 法治 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素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吹响了中国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发展和推动。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法治文化素质直接关系着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要求能否落到实处,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一、法治文化素质的含义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建设。所以,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新一轮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布局中,不能忽视法治文化建设,它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法治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中对法律及其内涵的价值、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并在行为方式中自觉地将法律规定、法治原则作为行为准则。 二、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法治文化素质是当代领导素质的构成要素。领导素质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者肩负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任务,因此领导素质面临着新的要求,除具备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组织能力素质外,法治文化素质成为越来越不可缺少的素质。 (一)具备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是领导干部履行依法治国方略、变人治为法治历史使命的要求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必须与传统人治决裂。我国是一个具有深厚人治传统的国家,几千年封建社会所形成的“皇权至上”、“重权轻法”等人治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领导干部作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率领者、引导者,在公权力的行使中负有重要职责,如果没有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就不能有效地弘扬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就无法改变权大于法、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人治现象,人治就很难被法治取代,依法治国发略也很难实施。领导者只有具备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法治的原则和精神,更好地执行、实施法律,自觉将权力行使置于法律制约之下,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 (二)具备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是领导干部履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职责的要求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维护社会稳定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把公平正义作为最崇高而又最基本的价值目标来追求。一个社会只有是公平正义的,才可能具有恒久的和谐基础。领导者没有较高的法律文化素质,就无法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内涵,就不能做到善用法律定纷止争,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具体环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特别是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尖锐复杂,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些群体性事件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化解和处置难度明显加大。如果领导者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文化素质,不能依法及时处置,个别问题、局部问题可能转化为全局性问题,非对抗性问题可能转化为对抗性问题,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三)法治文化素质是领导推动科学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服务民生的基本条件 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也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只有充分发展,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服务民生,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领导者只有具备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才能牢固树立人权观念,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在利益调整中充分依靠立法、执法等手段保护人权,推动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科学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环境与资源保护观念,更好地用法律手段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关系,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进一步掌握多方面的法律知识,在发展中更好地坚持统筹兼顾。 2.塑造法律至上的信仰 法律至上就是指在一个法治国家当中,法律是评判、解决任何一件涉及法律事件的唯一标准和最高权威。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反映,是人民意志的具体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社会主义的宪法和法律应当具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保证宪法和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和尊严,按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办事,这样才能使宪法和法律落到实处,不致成为空谈或走样。 (二)强化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根植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必然性要求之中,它是法治的灵魂,体现了法治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实行法治以及如何实现法治的问题,是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核心。作为新时期肩负使命、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促成现代法治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 1.善法之治理念 社会要法治,首先要有善法和良法,要有反映公平、正义,维护民主的法律。纽伦堡审判就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审判开始的时候,所有的被告人用同一个理由为自己辩护,即“执行法律的人不受法律追究”。法官们十分为难,不得不休庭。著名的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在法律问题上有一个经典的论述“有一些法的基本原则,它们的效力比任何法律规则更强而有力,以至于如果一项法律与它们相矛盾,那么,这些法律就只是强权的运作而不配叫做法律。”他的思想让法官们达成了共识,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凡是体现人类的共同理性、以维护人权为宗旨的法才叫法,背离了人类的共同理性以剥夺和践踏人权、侵犯人的尊严的法不叫法”。再次开庭的时候,法官断然驳回了被告们的辩护理由。 因此,法治状态下的法一定是善法、良法,社会主义法治一定是社会主义的善法之治、真法之治,同时也应是美法之治。我们制定出来的法律不应该是恶法,不应该背离人类理性,不应该背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不应背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集中意志。 2.人权保障理念 国家工作人员要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须切实谋求与保障公民的各种利益,。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里,人民的各种权利和利益,必然通过法律作出具体的和明确的规定,并运用法律的权威来保护这种利益。人权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当享有的权利,不是任何外界的恩赐。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里,不少人把人权看得很神秘,以为它是一个纯西方的口号,似乎同我们所一贯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根本不同的两件事。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以人为本”“保障民生”要求的提出,清楚地表明了人权保障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每一个人的尊严、价值、生命和财产都应得到国家的充分尊重和保障。 3.权力制约理念 权力具有双重性作用。领导干部若正确运用权力,可以有序科学地管理社会,造福于人民;如果权力被滥用,就可能践踏社会公共秩序,贻害于人民。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既可以使人大有作为,也可以诱人走向堕落。孟德斯鸠说,一条万古不易的政治经验是,握有权力的人容易滥用权力,直到遇到某种外在限制为止。防止国家权力滥用和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让权力处于制约之下,有四个基本的方式和渠道:一是以国家法律制约国家权力;二是以国家权力制约国家权力;三是以社会权利制约国家权力;四是以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权力受到制约,不仅于国于民有利,而且也是个人避免少犯错误、不犯严重错误的重要保证。必须认识到权力不是为所欲为的,是受制约的,时刻警醒自己,树立权力制约的观念。 (三)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 依法治国要求把各项工作都纳入法制化轨道,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善于掌握和应用法律手段来做好工作。领导干部这种通过法律的形式和途径达到预期目标的本领就是法治能力,法治能力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能否依法履行职责,是评价干部法治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工作当中,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任何一项决策,不仅要考虑它的经济效益、物质技术可行性,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重要的还要考虑它的法律可行性,即决策的合法性。领导干部要依法行使决策权,坚决防止越权决策、违法决策,对于重大决策事项,要由政府法制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查后,提报有关会议集体讨论决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在决策过程中,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民智民力参与决策,确保决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2.自觉接受监督 共产党员要自觉接受监督,这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和优良传统。几代领导人都强调接受监督的重要性。自觉接受监督是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重要保证。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权力如果不受约束和监督,随时有可能偏离正常运行的轨道。领导干部只有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方方面面的监督,时刻将自己置于党纪国法的约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才能做到正确用权、廉洁从政。 3.依法办事、依法行政 塑造法律信仰,强化了法治理念,还要把这种信仰和理念切实的落到实处。在日常工作中,依法办事,依规定执行,不断提高法治能力。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国家管理的法治原则就是依法行政。我国的法律体系中,80%以上的法律法规由行政机关负责实施,行政管理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依法行政不仅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领导素质论文:论将领导干部素质模型与培训体系有效结合的实践 【论文关键词】素质模型 培训体系 运用实践 【论文摘要】素质模型作为人力资源发展的基础工程已经引起了很多企业的重视,为企业选拔到适合企业发展的合格的人选提供了相对客观的标准。在建立了能力素质标准之后,如何有效地将能力标准、能力测评和能力提升结合起来,使能力的提升始终围绕公司发展而展开,就成为了企业更加关注的务实的作为。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基于素质模型的岗位能力提升和团队能力提升系统就成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平衡计分卡的角度,以电力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分享以领导干部素质模型为标准的培训体系的实践,使能力提升切实与企业经营相结合,为经营管理服务。 1素质模型与培训体系对企业经营发展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作为企业发展重要的管理系统,其发展和研究长期受到企业重视,其中的选、育、用、留通过管理行为传达着企业的文化、理念,各个系统之间通过动态关联,使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很好地与企业的经营发展联系起来,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素质模型和培训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程,围绕公司的使命、愿景、经营理念、专业技能、管理技能,发展企业核心能力,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通过以素质模型为标准开展才能评鉴,找出企业的能力现状与模型标准之间的差距,设计相应的培训课程,通过系统循环,将课程的知识、技能、态度转化成企业的绩效,实现Krikpatrick的四个培训层次所表达的成果。 通过培训成果与薪酬、绩效体系的互动,使人力资源的各个系统互相促进,从而可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持续发展和企业经营的持续发展。 2能力提升与企业发展的关联 以平衡计分卡的思维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企业探讨战略的方法通常是先选择业务单位希望经营的市场和客户,然后确认关键的企业内部流程。企业必须在这些流程上表现卓越,才能提供价值主张给目标市场和客户,最后再决定个人和企业在追求内部、客户、财务目标时必须拥有的关键能力。企业只有不断提升关键能力,才能保障内部流程的持续改善,才能持续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从而保障企业财务目标的持续提升。无疑关键能力提升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3基于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设计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3.1平衡计分卡 当企业基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独特能力而部署战略时,那么战略的计划程序可能应该先从为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确认关键竞争力和能力人手,然后确认客户层面关键竞争力和能力,最后选择对这些竞争力和能力实现客户价值来说至关重要的客户群体和细分市场。 平衡计分卡是目前能够将业战略转换为目标的最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本案即是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管理思路,将公司的目标从财务、客户和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几个方面落实到学习与成长层面,在能力素质模型的框架内,形成培训课程体系。 3.2平衡计分卡与素质模型 3.3培训体系的PDDRO流程 培训系统的建立足一个系统思考的过程,从培训需求到课程没计、课程执行、培训效果检核,最后到培训绩效的提升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重要的足培训工作是否围绕公司的发展,足否真正补到能力的不足之处,培训之后是否带来企业绩效的提升。因此,培训系统的建立就是建立培训与绩效之间的评测工具,将培训体系与绩效体系联动起来做系统分析。 P:规划,通过公司目标确定能力标准,与现状能力表现对比和个人能力发展需求,确定能力提升的方向,形成合理的能力发展规划; D:设计,在能力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设计切实的课程; D:执行,按个人水平、团队水平以及时间的合理安排执行课程; R:检核,依据Krikpatrick评估模式,根据培训课程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检核方式和工具,并形成规范的管理; O:成果,将能力提升与绩效提升作关联分析,检核培训成效。 3.4.Krikpatrick评估模式 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KirkpatrickMode1)由国际著名学者威斯康辛大学(Wisconsin University)教授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Donald.L.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培训评估工具,在培训评估领域具有难以撼动的地位。柯氏培训评估模式,简称“4R”,主要内容是从四个层次评估培训的效果: Level1反应评估(Reaction):评估被培训者的满意程度; Level2.学习评估(Learning):测定被培训者的学习获得程度; Level3.行为评估(Behavior):考察被培训者的知识运用程度; Level4.成果评估(Result):计算培训创出的经济效益。 柯氏培训评估模式通过四个阶段来反映、检核培训效果: 阶段一、学员反应:在培训结束时,向学员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征求学员对培训的反应和感受。问题主要包括:对讲师培训技巧、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对教材挑选及内容、质量、对课程组织、以及培训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用到。 学员最明了他们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是什么。如果学员对课程的反应是消极的,就应该分析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一阶段的评估还未涉及培训的效果。学员是否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工作中去还不能确定。但这一阶段的评估是必要的。培训参加者的兴趣,受到的激励,对培训的关注对任何培训项目都是重要的。同时,在对培训进行积极的回顾与评价时,学员能够更好地总结他们所学习的内容。 阶段二、学习的效果:确定学员在培训结束后,是否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得到了提高。这一阶段的评估要求通过对学员参加培训前和培训结束后知识技能测试的结果进行比较,以了解是否他们学习到新的东西。同时也是对培训设计中设定的培训目标进行核对。这一评估的结果也可体现出讲师的工作是否是有效的。但此时,我们仍无法确定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否能将他们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工作中去。 阶段三、行为改变:这一阶段的评估要确定培训参加者在多大程度上通过培训而发生的行为上的改进。可以通过对参加者进行正式的测评或非正式的方式如观察来进行。这一阶段的评估数据较难获得,但意义重大。只有培训参与者真正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工作中,才达到了培训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开展新的培训打下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因这一阶段的评估只有在学员回到工作中去时才能实施,这一评估一般要求与参与者一同工作的人员如督导人员等参加。 阶段四、产生的效果:这一阶段的评估要考察的不在是受训者的情况,而是从组织的大范围内,了解因培训而带来的组织上的改变效果。可能是经济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如产品质量得到了改变,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客户的投诉减少了等等。这一阶段评估的费用和时间,难度都是最大的。但对企业的意义也是最重要的。 4在电力企业开展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系统研究的意义 通过三年的系统研究,建立了从建立岗位能力素质标准,到个人能力评估和团队能力评估以及岗位能力提升和团队能力提升的体系。运用平衡计分卡的逻辑关联,从公司长远期发展和现状分析、内外部关键流程的分析,将能力提升与公司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领导干部的培训更有效地围绕公司发展,通过学习、体会、运用、传播的有效推进,发挥培训的最大功效,将提升关键能力素质转化为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这是一个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的极有意义的工作。 5结语 本文在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电力企业建立领导班子素质能力标准、团队建设和能力提升的系统研究思路和方法。然而能力提升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和落实的务实工作,本文仅涉及思路的探讨,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加以落实和完善,以期为国企领导班子的能力提升向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转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领导素质论文:浅谈艺术素养与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论文关键词:领导干部;教育;艺术素养 论文摘要:每个人的艺术素养与其自身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领导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具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严格的行为准则,具备良好的为党和人民服务的素质与才能。而注重加强艺术素养,便是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人的素质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它更多的表现为是靠后天教育和修养的结果,而艺术修养在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人类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无论是古代或现代的还是国内或国外的,他们都无不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可以说,个人的素质与艺术素养之问存在着一定的正比关系。个人素质作为领导者在政治信念、思想意识、品德修养、工作作风、生活情趣等方面所反映的综合素养,它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艺术素养教育,必须注重提高领导干部的艺术素养,这是在新世纪新阶段造就一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 一 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其中特别提到要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问题。这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高尚的心灵,要通过学习不断汲取人类文明的成果,以不断增强自己对文化精神产品的爱好及鉴赏能力,从而自觉抵御低级趣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为此,提高素质不仅是党和人民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领导干部自己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要责任。 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领导干部肩负着双重的责任。领导者的管理艺术、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将对社会大众留下深刻的影响。尤其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除在专业技能上遇到的一些挑战外,领导干部还经常会遇到一些诸如城市规划、环境美化、文艺宣传等决策性的工作,如果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这样的困难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问经济交往的不断深入,各个国家及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这一趋势使我们在接受进步与积极的思想理念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消极颓废和不健康思想理念的侵蚀,这些文化或精神方面的糟粕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毒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扰乱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它是影响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以及培育人们高尚情操和良好素质的毒瘤。领导干部是我们时代的代表,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整个社会的精神与道德风范,他们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良好的素质有益于社会民众的身心健康,有益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有益于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稳定。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人民建设全面小康和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需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需要通过加强艺术素养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艺术作品能够给人愉悦的审美情趣,使人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审美能力是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素质,领导干部对艺术作品如果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就会自觉地倡导那些真善美的事物,并以自己真善美的行为带动和影响社会,使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对那些掺杂不健康内容的甚至是反动的思想倾向予以有力的抨击和制止。注重加强自身艺术素养,不仅有益于提高领导干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甄别能力,同时也将有益于领导干部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并促使个人工作效率、群众威望、社会公信力的极大攀升。因此,提高艺术素养不是可有可无的个人点缀,而是能够在工作实践中产生信任感和凝聚力所应注重的重要方面,也是领导干部自身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良好的艺术素养,领导者才能为自己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工作基础,使这种个人修养的魅力成为向群众的无声命令,故而它理应成为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二 艺术作品作为客观世界与主观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用语言、文学、舞蹈、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但它是比现实更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通过艺术家们的审美积淀而反映社会现实的,是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艺术化浓缩。艺术活动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显示其才能,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艺术作品在形式上的美可以让人们从感观上得到愉悦,其意境上的美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世界。艺术作品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通过艺术家们长期的积累并进行不断实践而进发出的一种精神产品,一件优秀的精神产品,体现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也蕴涵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个性特征、精神追求等元素,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它所张扬的审美意蕴体现了社会大众的主流思想意识和欣赏水准。应该说,绝大多数历史上流传下来艺术作品以及现代艺术品,它们所反映的精神是积极的和健康的,且能够对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产生积极的良好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否则,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也难以源远流长地传承至今,并被发扬光大。由于艺术作品所包含着的丰富精神内涵,使其对人作用的时间越长便越能渗透到人们的灵魂深处,从而能够对人们起到调节思想情绪、促进潜能创造、培育道德观念、激发审美想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搏大精深的文化和艺术宝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的独特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形成为我们民族鲜明的艺术个性,并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确立了自己辉煌的地位,这正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也是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的最好教材。因此,领导干部艺术素养的提高应注重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首先,锤炼自身修养,提高鉴赏能力。一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单位的核心,其工作能力的高低、个人学识的魅力以及美好仪表的展示,将直接影响到他所带领的整个团队的精神状态。在人的素质诸多的构成要素中,智商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它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具体表现。同时,人的情商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人的智商得以充分展现的可靠保证,这在我们当今所处的这样一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领导干部的工作成效反映着其综合的素质修养,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品德修养等方面。在闲暇之余,如果领导干部能够通过艺术(绘画、舞蹈、电影、音乐、文学等)欣赏或阅读,积极进行应有的内功修炼,便能获得很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知识,洞悉为政之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如果认真观赏画作,仔细品味画内功夫和了解画外故事,就能领悟其中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能力。在艺鉴赏中,领导干部应注重使自己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不断提升到理认识的层次,通过提高欣赏水平与鉴赏能力而培养自己更加开阔眼界和敏锐的观察力,从而对履行本职进行更为深层的思考,能认识和洞察社会发展的趋势,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能在工作中生一种亲和力。当然,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经验与感受累的过程,只有探索和选择一个能够适合个人发展的修养途径,才达到促使自己全面发展的预期目的 其次,多角度审视观察,拓展超前意识。现代领导者所面临的环和工作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他们除应掌握一定的专知识外,还要注重以欣赏的艺术目光与外界和他人接触。领导工的要义就是带领好一班人干好工作,并以个人的工作魅力影响自所带领的团队。一个知识渊博和具有修养的领导者,能够以个人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而保证其整个团队工作的协调性。现代艺术只反映和表现生活的狭窄层面,已经扩展到对生存环境及生命意义高度关注的深层追求,艺术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少数专业人员的范围之内,它日渐成为社会广泛参与的一项有益活动,是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审美创造能力所日益关注的一条有效途径。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讲求领导艺术,具备一定的超前意识,就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才干,并调动一班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在有序、安定、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走在本领域工作的前沿,并从较为被动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转变到富有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工作上来。领导干部要注重了解本民族艺术的过去和现在,要注重了解本地区地方艺术的特点,了解现代艺术的发展状况及其趋势,以借古鉴今、博采众长,从而以着眼于未来的眼光为人民执好政。 再次,保持民族特色,加强对外交流。诗人歌德曾说,科学和艺术属于整个世界,在它们面前民族的障碍都将消灭。世界各民族都以不同方式表达着各自的思想和情感,不同区域的文化艺术都有着不同的民族特色,从而形成了各具风格的艺术形式。所以说,越是民族的文化艺术越是世界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先辈早以琴棋书画来陶冶情操,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我们民族艺术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精神也由来已久,在各个历史各时期涌现出的大科学家、大诗人、大画家、大文学家,正是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以其艺术情操的支撑造就了自己的成功,培育了自己高风亮节的民族精神就拿中国画来说,古往今来的画家对于所要表现的物象给予了一定的含义,且用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面貌。同时,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艺术精彩纷呈,为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艺术,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学习,而且要深入到民间认真了解当地所特有的文化艺术,着力促进本地区原生态民族民问艺术的良好发展。只有保持民族文化艺术应有的个性,不断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才能展现本地区和本民族的良好形象,促进地区之间乃至国际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合作交流。 总之,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注重以艺术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在全面实现小康和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做出无愧于自己光荣使命的贡献。 领导素质论文:试析提高基层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基本方法 论文关键词:基层领导干部 能力素质 基本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基层领导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以及提高该能力素质的基本方法,对基层领导干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0 引言 素质通常是指人在一定先天赋于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时间修养而形成的内在要素,基层领导的能力素质是指他们通过学习、教育、实践锻炼,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知识,才能、精神、观念、气质、性格、体质等因素的总和。能力素质归纳起来是指人们从事各类活动的本能,基层领导干部良好的能力随素质是开展工作,提高领导绩效的前提条件。我中心基层领导干部是完成中心连个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创建和谐社区的具体执行者,是生产工人的直接指挥者。基层领导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基层单位能否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实现全局目标的大事。基层领导能力强,就一定能够全面而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职工队伍就一定团结和谐,蓬勃而上。因此,企业基层领导必须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这是基层单位 领导肩上的担子、任务所决定的。尤其是油田社区基层单位领导,不但要管理好生产、经营、安全、而且还要对居民的稳定和谐负责任,可想肩上担子的分量。 1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下列能力素质 1.1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较强的统帅能力 基层单位是在上级的领导下,独立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因此,基层单位领导必须具备指挥全盘工作的统帅能力,要善于掌握和及时解决全局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空间上看能够照顾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从时间上讲能够顾及整个工作过程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各个环节。基层领导必须明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是相对的,基层领导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局部,局部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全局。基层领导必须韧性很执行上级的指示决议,围绕全局做好局部工作,基层领导必须根据上级的指示,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如最近在全局开展维稳工作,要一切为着稳定去做工作。这就要求基层领导要一手抓稳定,一手抓正常的生产经营工作,做到既稳定和谐又不误生产经营工作。 1.2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主要把员工聚集在自己周围,组成系统的整体,并率领、推动和促使他们为实现企业的目标去工作去奋斗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的基层领导必须学会用十个指头“弹钢琴”的方法,要运用好每个指头的功能,不能顾此失彼。上级领导布置的工作,下级必须认真执行,各个科室布置的工作,下级也不能马虎。所以基层领导对全年的任务要做好计划,抓好落实。对临时性的工作也要调整布置,统筹兼顾,落到实处。基层领导承担着管人、管事、管物的重任,尤其是还要管人的思想、生活,对困难群众的帮助,样样都要想到。所以,基层领导要做好分工、协作、要发挥下属队长、班长的作用。 1.3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较强的决策能力 基层领导的决策主要是对重大问题拿主意,下决心,做决断,做出合理选择的全过程。决策是对重大问题做出合理选择的全过程。决策是对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对策。果断决策,正确决策,就必须有较强的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正确的判断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和规律性,把握时机和发展机遇,从而选择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能给单位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促进单位的发展。反之,就会造成不利的影响,阻碍单位的发展。 1.4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基层领导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能较好地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级的指示精神,企业的形式任务,以及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本人的主张传达给职工,充分调动职工爱党、爱国、爱企业、爱岗位的工作热情。基层领导在职工会上讲话语言要简练、生动使爱听,肯定先进批评后进要实事求是。多提希望和鞭策以激励职工为主。基层领导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一般请示、报告和工作总结能亲自起草,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 1.5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 沟通是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有沟通才有理解,良好的沟通尤其是对职工的沟通,可使职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一员。可以鼓舞职工的士气,激励职工干事业的热情。领导之间相互沟通,能化解双方的矛盾,清除隔阂,形成共识,达到团结。沟通也是谈心交心的一种方式,是思想、感情交流的一种有效形式。沟通是基层领导做思想工作的常用方法,领导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经常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化解一系列矛盾,能使单位人气旺,队伍团结,士气高昂。 1.6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基层领导的管理能力实际上是统帅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等能力素质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语文、数学、史地,环保、法律,经济、会计等方面的知识,要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实践。基层领导对单位全年的工作,或某单项工作任务组织实施,首先就要制定工作规划和奋斗目标,对重大问题还要请职工代表参与讨论,审定方案实施的可行性、科学性。其次是要把握好目标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如物业服务单位每月支出费用多少,一定要有计划,不能超支费用。这几年来,我的方法是年初紧,每月计划开支多少,生产、经营等所耗费用必须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如果到下半年经费能达到节约目标,可适当松一松,可为来年准备一些生产工具和材料。这样既保证了当年费用能节余,又为今后作了准备,保证了较好的良性循环。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既要把握政策得原则性,又要尽可能地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适当地增加灵活性、变通性便于更好地贯彻政策。二是领导必须与职工群众相结合,既要有领导的主动性,又要通过领导的引导,增强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1.7 基层领导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通常是指强烈的创新意识,卓越的创造见识和超群的创造才能。眼下石化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时期,需要勇于探索,敢于开拓,不断创新,积极进取的人才。基层领导具有创新能力,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坚定地进取意识和顽强的改革精神,敢于创新,敢于领先,敢于冲破旧思想的束缚,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2 提高基层领导能力素质的基本方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新形势、新任务对石化企业基层领导干部提出了新要求,基层领导在企业干部队伍中,职务不高,但能力素质却要求较高。首先,是基层领导所肩负的任务所决定。其次,是干部队伍接替规律所要求的,今天的基层干部,明天可能就是更高层次的领导。再次,是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正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作为基层干部不仅要会干,还要会算,会管理;不仅要完成内部计划,还要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不仅要管好物,还要开发人力资源。因此,提高基层领导的能力素质是当务之急。 2.1 上级组织应注意对基层领导的培养、教育和给他们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 为了提高基层领导的能力素质,上级组织应经常不断地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指导他们工作。如有的基层领导,在任付职时管理某方面的工作,是一把好手,当他们担任了正职后,全面负责某一个单位的工作,就显得吃力,或顾此失彼,或不能有效地驾驭全局,或某项工作不知如何组织。上级领导可采取一是给他们教工作方法,指出存在的问题,某件事情应该怎么做。二是办短期训练辅导,让管理能力强的基层领导介绍提高能力素质方面的经验,供他们学习借鉴。三是选拔年富力强优秀的基层干部到党校等学校进修,为提高能力素质打好理论基础。四是交流任职可提高基层领导的能力素质。基层单位有着相同的地方,但具体任务和队伍结构也有区别,基层领导相互交流有利于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任务经受锻炼,便于提高他们的综合领导能力。可以采取党、政职务互换,也可以异地交流。单位变了,任务变了,领导的人员变了,这就要求基层领导掌握新情况,适应新环境,了解新人员的性格、脾气,吸取和积累新的管理经验,使基层领导更加成熟。 2.2 基层领导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为己服务 书是人类文化成果的汇集和总结,向书本学,博览群书,做“知识杂家”,是基层领导提高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意思是说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古人在劝学方面有许多精言妙语,如“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人之有学,则有力矣”。基层领导只有不断地通过广泛学习各种书本知识来充实自己,才能跟上“知识爆炸”、“知识更新”的时代步伐。学习要有择重,一是干什么学什么,学习与本岗位相关的知识,便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基层干部自己学好了,才能带动、指导、帮助职工群众学习。书本知识内容很多,既要广泛涉猎,博览众长,又要突出重点,丰富了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就能运用自如。二是学习他人的长处和先进经验为己所用。他人的经验,是他们在实践中积累总结,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借鉴他人的经验,可使基层领导少走弯路,是提高基层领导能力素质的一条捷径。 2.3 勇于实践,大胆实践,是提高基层领导能力素质的必由之路实践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实践。基层领导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提高基层领导的能力素质,实际上是提高基层领导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力大小反映了综合素质的高低。首先是基层领导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制定本单位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保证上级有要求,本单位有行动,工作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如近期做家属的工作。保证所管家属无一人到局里上访。这就要求基层领导及时地转变工作重点,采取两手抓:一手抓稳定,做家属的工作;一手抓生产经营,不误正常的生产经营工作。其次是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职工的支持和拥护。有了职工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事情就好做,就能够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领导素质论文:领导干部素质现状探析论文 摘要:领导干部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我们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探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素质现状与问题及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探索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途径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新时期干部素质 领导干部是中国人民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我们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其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党的命运、国家的生死存亡。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肩负的历史任务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同时也对执政党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和深远的意义。 一、新时期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迫切性 (一)提商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 当今世界争夺资源和争夺发展空间的斗争异常激烈。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人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创新力度加大,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世界上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竟争日趋激烈,而且将长期存在。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的较量。 同时,现实的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大变动的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国际反动势力从来没有放弃敌视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立场,与我们争夺人才,对我们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而他们“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把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作为集中全力的攻击点,从领导干部身上开刀,从变化、动摇以致改变领导干部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人手,来达到他们“西化、分化”我国的目的.对我们推行“攻心—私有化—变权”新三步战略。他们强调,搞垮中国这个“顽固的共产主义堡垒”,必须强化攻心战。提出攻心战关键是两动摇、两丧失。既动摇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丧失人们对共产党信任和信心,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支柱彻底坍塌,进而削弱其物质支柱.这样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厦就会逐渐倾斜和倒塌. 面对西方这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必须研究反和平演变的总体战略。这里最基本的问题是把党自身建设好,特别是把领导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搞好,使我们的领导干部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成为坚不可摧的坚强队伍。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我们党才能防止苏联、东欧的悲剧在中国重演。 (二)国内大局与振兴中华民族伟业的需要 所谓国内大局,就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走过二十多个春秋,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一系列创新命题,以及十五大以来我国在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财税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农村改革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开创了我国社会义现代化的新局面。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21世纪的前10年,是实现民族伟业的决战之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是党的十五大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个时期是我国经济转轨的决定阶段,我们能不能解决好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历史性课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关键靠这个时期的努力。在这期间,我们的经济工作将面临艰巨任务。我们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涉及深层次矛盾的改革将全面展开。现在的改革有两个特点:一是改革过程中,各方面利益不一致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制度创新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二是现在的改革是全局性的改革,比探索时期更复杂,是系统的综合操作,搞不好会形成全局性的混乱,影响全局,影响稳定。 改革的任务艰巨而复杂,这对全党各级领导干部在新时期研究新情况、考虑新特点、解决新问题,面临新考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当前领导干部素质的现状与问题 (一)领导干部素质的主流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是有战斗力的,党的组织和领导干部队伍是好的。广大领导干部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特别是“四化”的要求使整个领导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文化技术素质明显提高。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人发展,各级领导干部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都大大地深化,领导经济建设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有了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队伍中,涌现了一大批像孔繁森、李润五、马恩华、李国安、徐虎、吴天样、陈金冰这样的优秀人物,在他们身上,既体现了领导干部优秀的素质,也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二)领导干部素质存在的问题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新的形势下,党内也经常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出现信仰危机,丧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尚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并且呈现出干部级别越来越高、贪污受贿数额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隐蔽、涉及领域越来越多、敛收速度越来越快、冒险胆子越来越大、窝案串案增多的态势。“”问题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警示就是一批党员,领导干部参与其中。有些领导干部,甚至个别人党几十年的老干部,参与“”组织,有的竟然成了其骨干。还有极少数人私欲恶性膨胀,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竟然勾结或利用黑社会势力置他人于死地。一些惰性的、消极的甚至腐朽的东西逐渐滋生起来,从思想上、作风上和组织上严重侵蚀着领导干部队伍,影响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和党同群众关系的加强。 三、新时期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千部,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其次要有广博的知识素质,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要具备不断吸纳新知识的能力;第三,要具有综合的能力素质,包括创新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利益整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洞察力、预见力、应变力等;第四,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包括有敢于竞争和开放型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对挫折的承受力,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及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超级秘书网 四、新时期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途径 (一)加强学习 1.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2.努力钻研业务。领导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本专业和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努力钻研业务;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知识;还要学习国际法规和WTO有关规定。 3.学习历史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导干部要有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要懂得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要学习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尤其要深入研究历史。不但要学习中国的历史,还要了解世界的历史。 (二)加强实践锻炼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领导干部只有同人民群众相结合,在实践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有所作为。 (三)要不断总结和提高 领导干部不断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情况,要从时代要求的高度来反省自己,通过不断总结以求不断提高。 (四)要自觉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 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的忠实实践者,带领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领导素质论文:领导干部素质完善论文 摘要:文章阐明了领导干部素质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从思想素质、理论素质、业务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道德品质、身心素质言面阐述了领导干部素质的内容,概括总结了新时期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条件。并就素质完善的途径及加经素质建设的意义做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领导干部素质完善 一、加强领导干部队伍素质建设的意义 同志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重要讲话中指出:“党领导的事业要取得胜利,不但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还必须有一支能坚决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十五大报告中,同志重申:“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遵照同志的指示,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加强领导干部的素质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需要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思想路线、政治路线靠组织路线来保证。1992年南巡重要谈话中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告戒全党:“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入班子,我们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大局的是这个事”。遵照小平同志的要求:我们党为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一大批德才兼备、学有专长、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的年青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承担起跨实际的历史重任。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确有部分领导干部的素质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要求,有的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有的不讲政治,不讲大局,没有基本的是非界限和原则标准;有的追逐个人名利地位;有的作风漂浮,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更有甚者,以权谋私,腐败堕落,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的形象。由此可见,加强领导干部的素质建设不仅是党的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的需要。 2.加强领导干部素质建设是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 世纪之交,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机遇与挑战共存。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错综复杂,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阴谋并没有放松,实现党的十五大描绘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蓝图,任务十分艰巨。随着改革开放的整体推进,各种深层的问题和矛盾开始凸现出来,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阶段,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领导干部的素质显得多么重要。 3.加强领导干部素质的建设,是适应科技发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 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全球正在进行着一场新技术革命,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出现端倪。科技和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强劲的动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素质”就成为领导干部必备的条件之一。这不仅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技术进步和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产生直接而深刻影响的现实反映。由此可见,领导干部只有具备现代科学知识和领导现代化的本领,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二、领导干部素质的基本内容 领导干部的素质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或者说由多种要素构成。同志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讲话中对领导干部提出了五项要求:“第一,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第二,努力实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开拓前进,具有唯物辨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四,模范遵纪守法,保持清正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拒腐防变,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第五,刻苦学习,勤奋敬业,不断加强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具备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根据同志对干部素质的要求,我们可以将领导干部素质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政治素质。所谓政治素质就是指领导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分辨能力和政治敏感性。它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政治修养、政治水平、政治道德、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等诸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结果。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一个领导者首先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坚持“四化”方针中的革命化这个政治标准。能够顾全大局,维护团结,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2.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指领导干部从事领导活动必须具备的世界观。同志讲:“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对于领导者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能够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工作的态度和大公无私的思想品格,都是必不可少的思想素质。 3.理论素质。同志曾经指出:“必须努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只有大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中驾驭全局,掌握主动权;才能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避免犯‘左’或‘右’的错;才能不断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马克思理论素养,才能解决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各种具体问题。没有较高理论素质的领导干部势必心中不清,眼中不明,难担大任。 4.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领导干部干好本职工作的专业技术才能,领导干部的业务素质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即包括熟悉掌握从事专业工作的专业知识,也包括熟悉掌握领导工作的领导知识。政治素质为业务素质指明了方向,业务素质又为政治素质目标的完成起促进作用,二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领导干部的业务素质是反映其工作是否胜任与工作成就如何的试金石。实践证明一个领导干部业务素质高工作就有刨造,有进步。否则工作就打不开局面,前进就会有困难。这也是实现干部“四化”转业化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领导干部必须成为其所领导行业的内行和能手。只要这样才能避免瞎指挥,使领导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合理。 5.知识素质。知识素质是领导干部具备的一般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即要有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尽可能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此外还需掌握一定政治学、行政学、决策科学、人事组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善于深入社会实际,在深刻了解周围事物历史和现状的过程中积累直接经验,这是实现干部“四化”中“知识化”必备的条件之一。 6.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指领导干部从事领导活动,实现领导目标的能力和本领。是劳动干部知识,智慧和经验的综合体现。能力素质,具体地讲有:统御全局的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知人善任能力,信息捕捉能力,调查研究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 7.道德品质素质。道德品质是指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内在的道德因素和外部道德行为的统一。道德品质对领导干部来讲,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说是领导者建业立身的强大精神支柱。领导者只有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才能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为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和社会不良风气起到积极作用,才能使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正如同志所说的那样,全党同志要发扬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革命精神,大公无私、先人后己、严守纪律、克己奉公、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扎实工作,那些在名与利、功与过、荣与辱面前,在灯红酒绿面前保持高尚品德的党员干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敬重和拥护,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有号召力,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 8.身心素质。身心素质是指领导者应当具备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旺盛的精力,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素质是决定和影响领导干部成长、发展的主观因素,对行为起调节作用。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必须做到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充满必胜信念并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目标坚定、果敢决断、善于自控;能够承受挫折,意志坚强,不骄不躁,敢于直面困难,而不推卸责任;在风浪面前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妥善处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有较好的人格魅力,才能率领和团结一切力量向既定的目标前进。 三、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的素质是若干要素动态变化并相互作用的,所以它的高低优劣,只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领导干部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领导素质内容的新陈代谢速度将会加快,所以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长期作战思想,持之以恒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 i.抓住重点,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包括诸多方面,应该从整体高度全面提高和完善,而素质的提高和完善不可能齐头并进,面面俱到,应该抓住重点,全面提高。抓注重点,首先要抓住领导素质的基本方面和重要因素,领导干部整体素质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但有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如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道德品质素质等,这些方面对于任何层次、任何岗位、任何职业的领导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所以必须抓住这些重点,努力提高和完善。要多学习、长才干;辨是非、顾大局;严要求、慎用权;重理想、讲修养;正官德、树形象;勤为政、聚人心。通过抓重点、带全面,促进领导干部的素质不断进步。 2.加强弱项,由短变长。领导素质在领导干部个体上的表现不太相同,有的这方面强,那方面弱,这很正常不足为怪。但是身为领导者个人应当看到,强项当然可贵,而弱项却是不足之处,不利于开展工作,应当抓紧时机,赶快强化,使之由短变长。因为基本素质对领导干部至关重要,它关系到领导角色能否胜任,能否立得住的问题,如长期弱化,对于集体个人都是不利的,因此不要掉以轻心,应该立刻补课赶上去。 3.努力学习,重视实践。提高和完善领导角色是一项打基础的工作,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不抓紧不行,操之过急,一蹴而就也不行,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提高和完善领导干部的素质,基本的路径无非两个:努力学习和重视实践。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用各种知识来武装自己,同时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锻炼自己,增长才干,才能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逐渐提高,从而使自己的整体素质不断完善起来。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奋斗,企图走捷径是不可取的。 只要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勤奋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就一定能担负起跨世纪的历史重任,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做出更大贡献,取得更大成就。 领导素质论文:知识经济对领导干部素质要求论文 摘要:结合知识经济的特点,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政治素质、文化紊质和能力素质。 关键词:知识经济领导干部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是领导干部领导知识经济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怎样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求领导干部具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并能够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知识经济时代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要想不被浮云遮望眼,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2科学文化素质是领导干部领导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2.1领导干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做“知识型”领导的孟要性 其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领导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时代,意味着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已取代了资本在生产要素构成中的主导地位。这样,知识就成为绎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知识经济时代,还意味着知识的地位、知识对社会的影响能力、方式以及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了知识观念、知识功能以及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也将影响到社会组织形态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要迎接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领导干部只有更多地学习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扩大自己的知识储量,不断开阔视野,积累丰富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以知识为资源、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要求。 其二,领导干部要善于追踪世界前沿新知识,具有超前意识和竞争意识。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高技术及其产业又是整个竞争的焦点所在。这一趋势,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密切关注。对一切代表未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知识、新成果、新管理,领导干部都要及时地追踪和学习研究。要有超前意识和竟争意识。 其三,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握变化发展的趋势,不断更新知识.不当叮7外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速度加快么“现代化”,几年后,就会碰到相对应用领域而言的专业知识过时问题。预计未来so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倍。随着知识总量的迅猛扩张,知识更新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成为人们的终身需要。领导干部要使自己不当“门外汉”,始终能胜任本职工作,就要自觉更新知识,迎接新的挑战。 其四,领导干部要善于广览博读,储备积累新知识。人类创造的自然、社会科学方面的新知识已日趋丰富,博大精深。作为领导干部应广览博读,精心吸纳,储备积累。只有掌握丰富多彩的新知识,领导干部才能真正成为一专多能、博学多才的帅才,更好地担当起领导知识经济建设的重任。 2.2领导干部要全面掌握多学科的知识,真正成为一个“知识型”的领导者 领导干部应是通才、专才、综合型人才。要有广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领导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领导干部要树立接受“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腾出时间和精力,加强新知识的跟踪和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量,努力达到专和博、广与深的结合。 一是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二是学习领导科学知识。如决策学、政策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等。 三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高科技知识,了解关于高科技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把握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科技钥匙。 四是学习经济学知识。特别是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知识,从经济学的角度认识知识经济的一般经济学规律,从而能指导工作,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五是学习现代人文科学知识。领导干部只有具备较为雄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才会具备集独立性、深刻性、广泛性、全面性、开放性、灵活性、敏锐性和逻辑性为一体的优良的思维品质,才有可能在了解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法律和各种社会文化的基础上,机敏透彻地把握本质,眼界开阔地综览新生事物,高晗远瞩地预见未来。 六是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知识。知识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文经济和管理经济,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是理解、驾驭知识经济的必要理论准备。 七是学习现代法学知识。知识经济时代是法治时代。领导干部要知法、懂法,执法,特别是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用法律保护知识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等,并运用法律在规范市场经济上下功夫,在创造知识经济需要的市场条件方面起主导作用。 3能力素质是领导干部领导知识经济建设的法宝 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领导干部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全面的领导能力,卓越的创新能力,敏锐的信息吸纳和利用能力。 3.1较强的思维能力 首先要打破旧的传统观念的禁锢,打破墨守成规的思想,重构新的思维模式,树立新的思维观念。这样,才能开阔思维视野,使思维跃进到前沿领域去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创造新事物。其次,领导干部要有超前性思维。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程序,超前思维,对事物要看得远,想在前,提高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再次,领导干部还要善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化思维。思考问题,既站在本层次考虑,又要站在与上级领导机关同层次思维,还要站在下级机关和群众的角度来考虑。思考问题,既要思其一面,又要想其整体;既要从正面分析,又要从负面评判;既要观察事物好的表象,又要善于从多个层次,高瞻远瞩,立体化地思维,切实避免因思维肤浅粗放、层面单一造成的失误。 3.2全面的领导能力 一是统揽全局的驾驭能力。这是首要的也是基本的领导能力。要善于统筹全局,多谋善断,对多层次、多因素的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分析、综合、判断、决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和利弊关系,使所统辖的组织和队伍能有序地、有效地去实现目标任务。 二是科学果断的决策能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代领导会遇到大量的新问题,需要及时作出正确的抉择,必须当机立断。因此领导者要有决策魄力,洞察事物性质,权衡利弊,当断则断。勇于开拓,敢于承担风险,并勇于承担责任。 三是运筹帷握的组织协调能力。要有组织、指挥、协调的才干,善于根据不同对象和条件,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把各种力量组织成一个高效能的整体,加强沟通、协调,使组织和个人都能和谐地工作。 四是处理突发复杂事件的应变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客观环境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因此,领导者必须“处变不惊”,“以变应变”。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原有的决策和措施,把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估计透,并准备好应急办法,以免造成较大损失。 五是调动激发下属潜能的能力。知识经济条件下的领导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启发式的领导行为。领导者要创造一种宽松有序、和睦相处、亲密无间、乐趣无穷的环境,并利用个人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和号召力,鼓励和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潜能。 3.3卓越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事物或寻找新的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它既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技术的发明创造,面且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将决定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和人口众多的民族在进人新世纪后的前途和命运。所以,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一是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创新的思想法宝。解放思想的精髓就在于勇于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创新,首要的问题是解放思想,实现理论或观念的创新。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才能发挥创新的能力。有了新的观念,才有新的理论,新的实践,新的创造。才能不断地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二是要培养决策创新能力。找准党的政策与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决策创新。三是要有组织创新能力。不但自己要创新,还要通过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四是坚持管理机制上的创新。在管理机制中注入创新活力。五是要抢抓机遇,大胆闯试。保持高度敏锐性,善于识别机遇和抢抓机遇,把机遇变成动力和效应。要大胆改革,积极闯试,敢于求索。六是要尊重他人,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经常向科学家、专家们虚心请教,充分发挥各种“智囊团”、“思想库”、“咨询机构”的决策参谋作用。超级秘书网 3.4敏锐的信息吸纳和利用能力 知识经济社会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处理信息和生产创造知识是人类的重要任务。计算机网络化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为人们开辟了传递信息的广阔通道。信息高速公路向世界各个角落延伸,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个取之不尽的信息宝库。当今世界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捷足先登,计算机的普及,因特网的诞生,才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经济的高度融合,催生了高新技术和高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知识在国际间加速流动。谁善于通过国际互联网以及其它各种手段吸纳信息,谁就处于有利地位。谁善于把大量的信息转移为知识并加以利用,谁就将获益。 信息量的增加,知识和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使得对信息捕获和收集的水平要求提高,即对信息要有敏锐的感知力,并有效地利用信息,作出相应的决策和对策,付诸于行动。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等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以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大量的有价值的知识信息,运用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要素,促进本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
教育类论文:高师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探析 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本文拟就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改革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结构,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进行探析。 一、当前我国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现状 1. 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门类少、课时不足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开设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课——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或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和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课——教育实习,各一门;二是开设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课——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技能训练课——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和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类课——教育实习,共三门课程。其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程3个学分,54个学时,要让学生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功能、教学任务,了解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初中三个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高中各个年级的思想政治教材,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基本方针、原则、规律、方法等内容;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2个学分,36个学时,要让学生进行备课、讲课、说课、教学评价等技能的训练,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教学训练;教育实习6个学分,集中在6周时间,需要完成在实习学校的跟班听课、思想政治课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实习任务。显然,这样的课程门类和教学时数无法满足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需要。 2. 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之间整合不足,效果不佳 已经开设的各门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技能训练类课程和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类课程之间没能按照“理论-实践”的理念整合,导致开课效果不佳。这是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课程是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中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能力和技能的两门主要课程。学生能否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运用思想政治学科教与学的理论进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是开设这两门课程的意义所在。目前各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开设这两门课程中往往存在以下两种整合不足的现象,造成课程的开设效果不佳。 第一,目前各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课程一般由数名教师开设,开课时往往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没有进行沟通交流,造成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出现重复的地方,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第二,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相关理论,理论层面的内容多一些,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技能及其实践,实践层面的内容多一些。因此,各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课程一般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的思路,先开设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后开设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实际上这种从课程衔接方面考虑的开课安排不是最优的方式,因为学生本身就缺乏教学实践经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中过多的理论讲授让学生无法结合实践进行理解,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中的实践训练又缺乏理论的针对性指导,致使训练效果不佳。 3. 对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实践课程重视不足 教育实践是师范生从学生身份向教师身份进行角色变换的重要环节。而目前我国各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过分注重理论灌输而缺乏或忽视实践,教学实践课程课时过少且流于形式,这具体表现为:教育见习不规范,教育实习周期短。 一是教育见习规范性不足。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一样,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范生教育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但我国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一直存在教育见习不规范的问题。虽然各院校均进行了教育见习,但一没有相对稳定的见习基地,二没有系统规范的时间和内容安排,蜻蜓点水般的教学观摩很难取得很好的见习效果,无法真正起到为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习服务的功效。 二是教育实习周期短、时间不足。教育实习是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中学科教育实践环节的关键部分。目前各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最大缺陷是周期短、时间不足,一般只有6-8周,除去实习开始的一周准备和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仅为4-6周,而且在这4-6周的时间内必须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两项任务。这必定不能整体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教育技能、准确地检测学生的从教素质,更难以完成学生从师范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二、对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构想 1. 增加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科目,加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技能训练 首先,增加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类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在原有基础上扩展内容,把必修与选修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中分离出来独立开课。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后面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课程打基础;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基于新课标理念下正在改革过程中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测量与评价原则和方法。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技能训练环节。大幅度增加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技能训练类课程,设置综合化、小型化、专题化的教育技能类课程,将原来的选开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改为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和微格教学同时开设,并在此基础上增加说课训练科目,系统培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教学设计、授课、说课等基本技能技巧。 2. 构建新的教育见习、实习模式 充实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类课程。采用分散与集中、见习与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不间断地强化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环节,延长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周期。具体做法是:首先,强化教育见习环节。建立相对稳定的见习基地,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类课程,系统、规范地深入中学进行见习,通过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观摩,加深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工作的了解,积累一些中学管理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的感性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地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其次,分阶段实习,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根据教育实习所涵盖的内容,将教育实习中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习任务和中学班主任实习任务分解,把中学班主任工作实习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普通教育理论课程相结合,安排在第四学期(4周时间)进行第一阶段的教育实习,实习内容以中学班主任工作为主;第二阶段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8周时间),实习内容以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为主,专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工作能力。 3. 整合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结构,优化教学效果 在整合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对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技能训练类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进行统一的目标管理,建立“理论—实践”教学的联合体,优化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教学效果,将教育见习、教师教学技能训练融合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教学过程中完成,对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与微格教学、说课训练等课程进行优化与整合。上述课程计划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教育类论文:试析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类学生专业认同的调查报告 论文关键词:职业学院 学前教育 专业认同 幼儿教师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低、恶性流动等问题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与其生源地、高考前专业相关;有过幼儿园实践经验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多数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待遇差,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及职业愿望。 学前教育对个体成长的作用伴随着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长足发展而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并表现出理性化倾向,反思型、研究型的专业化幼儿教师成为时代的呼唤。然而目前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幼儿教师恶性流动等问题却给学前教育的进展带来了困难,这也进一步使以培养幼儿师资为主的职业教育面临空前的挑战,并陷人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目前学前教育类学生在专业认同方面处于什么状态?我们采用自编问卷对广东大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一、二年级的212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探寻造成其职业认同感偏低的原因。本次调查中,男生2人,女生210人,年龄18-23岁,有效问卷199份,问卷有效率为93.87%。调查按班级进行团体测试。问卷内容涉及基本信息、专业兴趣、专业压力、求职意向等方面,答题后回收问卷,剔除无效问卷,数据采用spss 10.0版本软件进行分析。 1.专业兴趣及原因 问卷题目“你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喜欢程度如何”、“你未来工作时是否愿意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分别用以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目标,从“很喜欢”或“很愿意”至“很不喜欢”或“坚决不做”采用5等级划分,其频数分析见表1。 另外,我们分别把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学生年级、是否参加过幼儿园见习或实习进行t检验,没有显著差异;而专业兴趣与生源地及学生高考前的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职业目标与年级、是否是见实习、生源地、高考前专业之间均没有差异(见表2)。 问卷中“如果你愿意从事本专业,主要是因为”、“如果你不愿意从事本专业,主要是因为”(可多选)两题是用来了解学生喜欢或不喜欢本专业的原因。 我们把每种原因的选择人次进行了统计,并按照是否是见实习、年级、生源地、高考前专业分别作频数分析,进行x2检验。在喜欢本专业的原因方面,四种分类均未有显著差异(p 0.05 ),喜欢孩子、喜欢做教师、从事本专业很开心是吸引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主要原因;而在不喜欢本专业的原因方面,有过实习经验的同学更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待遇差,二年级的学生此方面体会比一年级的学生深刻,差异非常显著,同时这两种原因的选择比例也分别排在第一、二位。另外,更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和非幼师专业毕业的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做幼儿教师没面子”,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和幼师毕业学生的选择人次;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幼儿教师对各方面的才能要求太高,详细结果见表3。 2.专业压力与压力来源 问卷中探讨学生压力来源的题目共有7个选项,弹唱跳技能不强、经验不足、幼教知识不丰富分别排在压力来源的前三位(见表4)。 3.职业愿望 问卷题目“你希望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可多选)”提供了8个选项,了解学生的职业愿望,其中公立小学、公立幼儿园仍然是多数学生的首选,详见表5. 4.分析与思考 4.1专业兴趣 从调查结果来看,近一半的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抱“可以接受”的态度,并没有表示非常明确的专业意向,表示喜欢或很喜欢的约43%,只有不足8%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或很不喜欢本专业。这与调查中问及是否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时所获得的数据(40%左右表示很愿意或愿意从事本专业,8%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愿意或坚决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基本一致。可见学生在进人学前教育专业领域时,并非完全抵触该专业。 这种专业兴趣在一、二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经过见习实习影响也不明显。然而从生源地和高考前的专业来看,城市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专业兴趣更强烈,幼师毕业后进人大专学院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比高中毕业的学生更喜欢本专业。这两方面的差异,前者可能是由学前教育在城市更普及、大家对该专业更认可造成的;而后者的差异则说明,在对学前教育的兴趣方面,我们能够从经过三年专业教育的幼师学生身上看到明显的效果。 4.2影响专业兴趣的原因 从问卷中所列举的喜欢本专业的原因来看,近60%的学生认为自己喜欢孩子,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喜欢做教师,1/3左右的学生承认从事本专业很开心,本专业容易就业。这对如何开展本专业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我们在教育中可以从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教育工作的趣味性方面来加强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然而问卷调查也发现,在“本专业有前途、有创造性”方面的选择人次却偏低,全都不足15%。这意味着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有必要开展更加细致而深入的专业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前教育事业的朝阳属性和美好前景。 在不喜欢本专业的原因选择中,约55%曾经见习实习过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远远高于未实习过学生的选择的25%,差异非常显著。在此方面,二年级学生的选择人次也远远高于一年级,幼师毕业的选择人次高于非幼师毕业的选择人次。从中不难总结出:有过幼儿园实践经验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因为二年级学生、幼师毕业学生都已经有过去幼儿园实习的经验。思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则可能在于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二则说明目前幼儿教师职业的任务和职责越来越多,使一线教师感觉工作太累,没有职业成功感,这也与目前国内对幼儿教师的研究一致(黄绍文,2006;陈小异等,2007)。 另外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待遇差,实习过的学生、二年级的学生的选择人次分别高于未实习过的学生、一年级学生的选择人次,差异非常显著。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相一致。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总体特征是办园模式多元化。广东省自办园体制改革之后,多数企事业单位的幼儿园被“剥离”,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某些幼儿园开始追求办园效益最大化,自负盈亏使幼儿园给幼儿教师的薪酬随市场而浮动,再加上社会上对幼儿教师社会认可度偏低,认为只要能带好孩子吃喝拉撒即可,导致教师待遇不稳定。据2004年对广东、湖南等地幼儿教师抽样调查显示,城市幼儿教师的收人水平一般比小学教师低20%左右(彭世华、皮军功,2006)。幼儿教师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苦的状态已经与幼儿师资的培养和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 4.3专业压力 本调查中学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压力较大、与其他行业相似、压力较小的分别约占1l3。而在压力来源中,有近70%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的弹唱跳技能不强,近60%认为自己经验不足,50%左右认为幼教知识不丰富,有45%的学生认为教学技能少、幼儿教师责任重也分别带来了压力。随着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认识早已从能歌善舞型转变为反思科研型,然而超过2/3的学生仍然觉得弹唱跳技能是自己从事该专业的主要压力之一,反思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对本专业认识不够深刻造成的,而目前就业形势也有推波助澜之势。有研究者指出,注重技能的学前教育机构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黄绍文,2006),然而目前幼儿园招聘教师时,多数都把弹唱跳技能作为筛选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又使培养幼儿师资的院校进人了尴尬境地—以就业为导向的师资培养院校何去何从?如何在学前教育专业生源不断下降的压力下(吕苹,2004;张雪萍,2005;蒋建其,2007),更好地把理论与专业技能并重的培养体系充实、完善并成功实施? 4.4职业愿望 在进行职业愿望的选择时,46%的学生都选择了公立小学,41%的人选择了公立幼儿园,25%左右的人希望能进人公立中学,而只有9%的人选择了私立幼儿园。可以看出,虽然只有的学生选择了非教育行业的工作,但多数学生都把公立学校作为自己的首选,这又将与学生毕业时最终的就业单位形成矛盾:目前广东省的公立幼儿园已经是凤毛麟角,成为公立小学的教师并非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这再次向我们表明:社会地位、工作待遇等问题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继续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其工作利益,维持其队伍稳定性,已经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紧密联为一体。 本研究在调查之初,我们多次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于本专业的看法,以便设计更客观、全面的调查问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专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思想认识问题。然而该问卷未经过效度检验,调查的范围也不够广泛,研究中的某些数据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因而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完善。但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初步调查来推测我们幼儿师资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进而思考分析幼儿教师地位低、队伍不稳定与师资培养困境之间的恶性循环,寻找切人问题的对策。 教育类论文:教师教育类课程实施状况调查研究 体育师范生的视角 摘要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的重心转向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教育类课程的实施状况成为教育者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个案,以所抽样的300名体育师范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施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教师教育类课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课程主体认识不到位、课堂教学效率低、课程管理不完善、课程文化失衡等。针对这些问题,列举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教师教育 教育类课程 课程实施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高质量的教师是通过教师教育实现的。因此,教师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教育是对未来理想的教师的培养教育,其核心是教师素质的培养,而教师素质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和实施。 教师教育类课程指的是高等师范院校为培养未来合格的教师而开设的一系列教育类课程,其与师范生各种教育科学素养密切相关。各大高等院校培养的体育师范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否尽快转换角色,承担教学任务并胜任学校其它工作,这些问题都是教师教育类课程一直关注并致力解决的问题。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在教师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在实际生活中,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施却成了一个重要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施中,对课程实施的关注度没有显著的提高,依然秉承惯有的思维。认为只要课程计划,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就能够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忽略了课程实施中的具体情境和具体问题。由于这种错误的假设,使得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施效果还不够理想,许多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体育师范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并不能胜任中小学的工作。因此,本研究将从教师教育类课程实施的角度出发,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个案,探索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师范生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学习状况,并以体育师范生为视角,分析教师教育类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策略,以实现教师教育类课程实施效度的提高和体育师范生教育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考察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施现状,并以课程实施的四大要素,即课程主体、课堂教学、课程管理、课程文化为维度进行问卷设计。问卷先进行了小范围的试测,并根据体育师范生所反映出的问题以及若干专家学者的建议,再次对问卷进行了修订,并进行了必要的信效度检验。 问卷选取了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300名师范生进行调查。问卷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把华中师范大学所有体育师范类院系的班级进行编号后,再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79份,回收率为93%,其中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为91.3%。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师范生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专业认同度 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主体包括进行教育类课程实施的教师和体育师范生,本次研究主要围绕体育师范生这一主体进行调查研究。研究从教育类课程有必要、对今后工作有帮助、乐意选修、上课认真、从不无故缺席五个方面对体育师范生的专业认同度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如图1所示。统计分析表明,在调查的274名体育师范生中,有46.9%的体育师范生认为教育类课程是有必要的;有40.8%的体育师范生认为教育类课程对今后工作有帮助;有35.1%的体育师范生乐意选修教育类课程;有26.1%的体育师范生认真学习教育类课程;有22.1%的体育师范生从不无故缺席。以上结果说明,作为教育类课程实施主体的体育师范生专业认同度不高,只有较小部分体育师范生认真学习教育类课程。同时我们还发现高年级(三、四年级)体育师范生对教育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远远高于低年级(一、二年级)体育师范生,但其上课不认真、无故缺席等情况也更为严重,具体对比情况如图2所求。 (二)体育师范生对教师教育类课程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本研究从教师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态度、教师教学方法、理论实践结合、专业知识结合五个方面将体育师范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如图3所示。体育师范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存在差异性: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态度的满意度分别是72.4%和54.9%,达到了满意度的50%以上,说明体育师范生对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是基本满意的,尤其是对教学水平的满意度;对教学方法、理论实践结合的满意度分别是47.3%和41.6%,未达到50%以上;对课程教学与各科专业结合的满意只有34.3%,是调查项目中满意度最低的。这说明调整教学方法,加强理论实践结合及与各科专业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满意度的关键之处。 (三)课程管理满意度情况 为深入调查xx师范大学教育类课程中课程管理的实施情况,研究主要对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及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度三个方面的满意情况进行了整合,获得各部分比重如图4所示。我们发现体育师范生对课程设置管理最满意,占到了整体满意度的42%;管理者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度比重最低,只占了整体的20%,这是明显不够的。这说明教育类课程实施的管理部分最大障碍是管理者对课程及课程实施的重视度不够。 (四)课程文化的结构情况 教师教育类课程文化结构中最主要的一对关系就是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在教师教育中应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本研究从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着手,探寻了西南学教师教育类课程文化的结构情况。我们分别将教育类课程实践中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发现当前课程实施中,学术性与师范性存在较大的差距。如图5所示,学术性占整体比例的75.13%,师范性占整体比例的24.87%,这说明我们的教师教育正处于一种失衡的现状,过分强调了教育的学术性,忽视了教育的师范性。 四、讨论与建议 在上述调查结果与分析中,我们研究认为教育类课程的开设现状存在四大方向的问题。一是作为课程主体认识不到位。调查中的体育师范生没有清楚的认识到教育类课程作为教师教育核心课程的重要性。将教育类课程的地位放在专业课之后,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认真学习。二是课堂教学效率低。课堂中几乎只采用传统讲授法进行教学,教师对体育师范生进行的是知识灌输,而忽视了教师技能培养和智慧启发。三是课程管理不完善。学校对教育课程的重视度明显不足,将其错误的纳入了公共课体系,对课程实施的评价较为单一,基本没有涉及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分。四是课程文化缺失(表现是什么)。调查发现,xx师范大学教育类课程透露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其学术性与师范性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了师范性文化的缺失。为改变这些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着力培养体育师范生的师范意识,提高教育类课程的专业认同度 体育师范生作为师范生的一大组成部分,其师范意识的培养是改进教育类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强化体育师范生的师范意识,即让体育师范生意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人民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类课程对其师范技能发展、教育理论提升、教学方法的充实等都起专业课程无法代替的作用。学校及教师不仅要让体育师范生意识到教育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要让体育师范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使体育师范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投入到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学习,从而发挥出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获得最大效益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技能,形成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形式 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能让体育师范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能让体育师范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程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不能将“一言堂”贯穿始终。在教育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技能,将讲授、讨论、综合实践等结合起来,让体育师范生既能学到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也能了解到当前基础教育实施的具体情况,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不仅能够拓宽体育师范生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对体育师范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体育师范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着促进作用。此外,教师在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将教育类知识与体育师范生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以便体育师范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形成,这对师范生们未来要担任的工作岗位有很重要作用。 (三)适时更新学校管理意识,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没有科学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作保证,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施难以实现质的突破。所以学校理制度的重构,例如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划分课时,并制定一套严格的制度以保证其实施的进行。其次,学校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类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动员全体老师、体育师范生,在集思广益的前提下优化课程设置,并注重有条不紊的发挥课程实施的再调整功能。最后,课程实施的评论要多元化,主要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等一整套的评价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局限的体育师范生学业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管理者应该适时更新管理意识,重新建构xx师范大学教育类课程管理方面的策略。 (四)转变课程文化失衡现状,落实教师教育的双学性 课程文化是教育类课程实施发展有效性的土壤,学术性与师范性并重的课程文化可以促进教育类课程的顺利实施。师范性和学术性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双翼,学术性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师范性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改进指明了方向,二者缺一不可,二者的协调统一才能促进高等师范院校的继续发展。鉴于xx师范大学历来学术气氛过于浓厚的情况,我们更应加大力度,努力转变这种不利于教师培养的失衡现状,在重建课程文化的过程中加强师范性的建设。如对体育师范生的学业考核内容不仅包括学术成绩,还要包括其教育教学的技能、态度、观念等。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不同形式彰显师范性的活动,如各类师范技能大赛、课堂模拟等。从而为教育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一方沃土。 教育类论文:浅析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的职业化之路 论文关键词:高职 师范 教育类课程 职业化 论文摘要: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走职业化之路有利于在保持传统师范教育优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其课程理念、课程建设、课程团队、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的职业化使传统师范教育类课程更贴近教师职业的岗位需求,使课程向良性态势发展。 高职师范教育兼有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走职业化之路有利于在保持传统师范教育优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使传统师范教育类课程更贴近教师职业的岗位需求,从而促成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引导教育类课程向良性态势发展。 一、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理念的职业化 与普通师范教育类课程相比,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应凸显职业化的特色: 1.课程关注职业性。课程注重对教师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紧密结合教师岗位职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关注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改变过去为了学科的系统性而要求教学面面俱到的做法,突出职业岗位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置身于教育行业的准教师岗位,独立思考、大胆而又谨慎地处理问题,充分体现其职业性。 2.课程注重实践性。课程的关注点放在设计课堂模拟训练,以及到相关学校及教育机构进行实训部分的授课上,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关注行业动态,加强实践指导,注重结合课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见习和顶岗实习模式,使课程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课程体现开放性。课程重视把所有教学资源向学生全面开放,要求课程资源实现网络化,包括电子课件、案例、练习题、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学生作业、在线答疑、拓展资源等,让学生在开放的状态下学会自主学习、自由发展。同时,注意试题及其答案的开放性,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尽量多出一些综合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引导独立思考、标新立异。 二、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建设的职业化 1.课程注重合作共建。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建设倡导校企合作共建,旨在打破传统师范课程过分理论化的倾向,根据完成教师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由专业授课教师与行业专家、一线教师多次讨论后确定课程内容主线,以教师班级工作的真实管理情境和典型案例为载体,基于教师实际的工作过程,通过教学模块的有机结合系统设计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基于教师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切合职业需求,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岗位的具体教学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程关注实训建设。职业化的高职师范专业课程建设注重在课程中创设工作情境,选用典型的案例和任务为载体,通过情境导入、案例讨论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现场教学,加大实践实操的分量,除已经普遍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外,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课程的网络平台,结合顶岗实训,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工作的零距离对接,从而有效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三、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团队的职业化 1.课程关注团队的专业化。教师团队首先要有职业化的工作意识,有服务学生的意识,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其次要有职业化的工作技能,教师团队中要有专家型的专业带头人,实干型的骨干教师,做事内行,知识丰富,技能过硬,具有职业化的工作技能;再次要有职业化的工作态度,教师团队要热衷于所做的事业,而并非单纯地仅仅为了生活和名利,把工作视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和使命,要竭尽全力地去做好它,使个人价值得到实现,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得到充实感和满足感。 2.课程关注团队的专兼职结合。按照“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原则配备师资队伍,邀请来自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参与授课和课程开发,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兼职教师要每年参加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课题指导、论文答辩等人才培养工作,以有力地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专兼职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有计划地组织专兼职教师参加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调研等项目,促成专兼职师资专业能力的提高。 四、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教学的职业化 1.课程倡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入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任务,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课程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实际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突出学习任务的职业情境,实现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将理论知识分散到各个单元学习中,将知识与工作任务联系起来,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分工协作完成工作任务,既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又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合作能力。同时,还要要求学生根据初步工作方案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和交流,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进一步制定更加可行的方案,找出解决办法,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2.课程鼓励实施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通过课堂模拟操作训练,或者把课堂带进见习实习基地,从而很好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使学生由原来的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在直观环境里面实践、验证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既直观生动,也极大地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课堂模拟操作训练的基础上,可以依托校外见习实习基地的资源,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安排学生到就近的见习实习基地,由授课教师或校外兼职实训教师进行现场实地教学,也可以利用集中见习和实习,在兼职的实训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一过程能充分体现课堂与实习基地融为一体的特点,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从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课程教学效果。 五、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评价的职业化 1.课程实施多元化的主体评价模式。课程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表现、学生作品、小组讨论、模拟实训、真实任务及期终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注重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启动技能性的辅助评价方式。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结合相关师范生基本能力项目测评工作,建立课堂教学评价与师范生技能评价体系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考核促进学生师范教育专业技能向常规化发展,相关的技能考核也可以成为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同时,将学生的参与度与获奖情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挂钩,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师范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自主性,自我展现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形成“以赛促学,以评促能”的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的特殊评价手段。 教育类论文: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首先采用调查法,收集到了43所高校物理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最新培养方案。收集的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与相关老师联系,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收集;二是到相关院校的网站下载;三是利用谷歌和百度搜索。其次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和课时进行整理和频数统计。然后利用文本分析法对上述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对课程计划深入研究,找出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整理出基于本研究视角的较为科学的物理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方案。通过这些方法研究出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计划更合理,避免了课程设置的随意性,为高校物理教育专业进行课程调整和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建议,也可以为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即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方法参考,最终有利于提高物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统计发现,尽管各高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分类不完全一致,但都可以统一分成三大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1.公共必修课程的设置现状 公共必修课程是指所有教育专业学生都必须共同学习的课程,其课程计划、任课教师均由高校的教育系负责,课程教学没有针对性,不区别物理教育、化学教育、中文教育等。由于各院校的课程名称不完全一致,笔者把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后归为同一门课程,沿用其中一个通用或使用频数较多的名称或重新命名,这样,公共必修课有十门。按照开设学校的从多到少的顺序,公共必修课程及其学分与课时(下面括号内前一个数字表示学分,后一个数字表示课时。以下同。根据统计原则,由于学分与课时的分布较多地显现偏态,且有极端数据出现,因此取表中的中位数更能科学地反映数据分布情况。当课时的中位数有小数时,根据四舍五入的原则取整数,以下同)的情况是:教育学(3.0,51),心理学(2.5,48),现代教育技术(2.0,36),普通话与教师口语(1.0,32),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1.0,18),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0,36),微格教学(1.0,35),教师基本技能训练(2.0,41),班主任工作(1.0,18),教师职业道德(1.0,18)。 2.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现状 专业必修课程是指物理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课程计划、任课教师由物理系或物理教育系负责,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有其“物理”特色,区别其他学科背景。只有1到2所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进行统计,根据上述同样的方法,将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后,专业必修课有七门,具体统计如表2所示。根据表2,按照开设学校的从多到少的顺序,专业必修课程及其学分与课时的情况是:物理课程与教学论(3.0,54),物理教育实习(8.0,8周),中学物理实验(2.0,36),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2.0,48),物理教育见习(2.0,2周),中学物理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2.0,40),物理教学技能训练(2.0,36)。 3.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现状 专业选修课程不是物理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是为了拓展专业知识面而供学生选学的课程,其中绝大部分课程计划、任课教师由物理系或物理教育系负责,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但也不排除个别选修课程也适合于其他专业如化学教育、中文教育等学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校选课。只有1到2所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进行统计,根据上述同样的方法,将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后,专业选修课有八门,具体统计如表3所示。根据表3,按照开设学校的从多到少的顺序,专业选修课程及其学分与课时的情况是:物理学史(2.0,36),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2.0,36),物理教育心理学(2.0,32),中学物理竞赛辅导(2.0,36),中学物理教具设计与制作(2.0,32),中学物理专题研究(2.0,36),教师专业发展评价(1.0,25),物理科学方法与思想史(1.0,18)。 三、研究结论 1.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特点 (1)调查的43所高校物理教育专业都开设的课程有四门,它们是教育学、心理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教育实习,并且都是经典主干课程。(2)部分高校非常重视教学技能训练与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如教学技能训练、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等占了较多学分和课时,并且每个学期都有不同的要求与训练内容。(3)随着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全面实施,许多高校重视新课程、物理课程标准解读等相关内容的教学,有些单独开设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有些将相关内容融合于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这一主干课程中。(4)部分高校注重对学生进行物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有高校同时开设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物理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5)部分高校非常重视实践环节,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的力度增大,管理加强,主要表现为:有学校教育见习分四学期进行,每学期一个星期;有学校教育见习跨度为一个学期,每周四节;有学校教育实习为整个学期,实习生进行顶岗教育教学;有三所学校在第七学期进行教育实习(初步实习)后,第八学期还进行一次1至2周的教育实习(反思实习)。实习由学校专人负责,责任分明,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到中学进行班主任与物理教学实习工作,每个小组均有1至2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实习生一起长住实习学校进行管理并配合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对实习生进行指导。 2.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问题 (1)部分课程内容相互交叉和重叠 公共必修课中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应该包括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但在开设了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的情况下,有三所同时开设了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和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另有两所开设了教师口语或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与物理教学技能训练也有所交叉。教育学内容应该包括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但还有十所学校单独开设了班主任工作,通常是以讲座的形式授课,但将它融合于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中更合适,效果也将更好。微格教学被包含于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物理教学技能训练之中,但有三所高校同时开设了微格教学和教师基本技能训练,两所同时开设了微格教学和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物理教学技能训练与中学物理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尽管侧重点不一样,但还是有所交叉。 (2)个别高校少数专业主干课程没有整合、学分过高 物理教学技能训练、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中学物理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物理学史、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中学物理竞赛辅导、物理教育心理学、中学物理专题研究分别有8、7、5、4、4、4、3、3学分,高学分的原因是将上述课程内容分成几个较少教学内容的课程同时开设,或者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同时开设相类似的课程。上述现象说明:课程结构不够优化,必修课学分过高,选修课有拓展的空间。在总学分有所控制的情况下,专业主干课程的高学分使得部分学生过分注重感兴趣的课程学习,造成知识面不广;也会减少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门数,给学校制订培养方案造成困难。 (3)部分课程内容没有针对性 物理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应密切关注学生的物理学科背景,增加其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微格教学、教师基本技能训练作为公共必修课显然没有针对性,另外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也有重叠,没有体现物理学科特色。(4)课程名称太不一致大多数课程名称多样,如经典主干课程教育学尽管是通用的和使用频数最多的名称,但还有现代教育学、教育学基础、教育学概论、教育概论、教育原理、教育基本原理、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概论等,有待统一为教育学。其他主干课程的名目就更加繁多,甚至个别课程没有名称完全相同的。(5)专业选修课设置较随意专业选修课除物理学史超过半数学校开设以外,其他同一门课程开设的学校很少,如物理科学方法与思想史、教师专业发展分别只有三四所学校开设,还包括部分只有一所或两所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进行统计。 3.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改革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根据控制总学分和较多学校共同开设的课程为必修课的设置依据的原则,笔者建议:一是选修课程设置为两类,即教师教育专业限选课和弹性素养选修课。前者或要求或动员所有物理教育专业学生选修,后者供物理教育专业学生自由选修。增加专业限选课的原因有二:一是减轻必修课学分的压力,避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既想增加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的分量又面临学分太多造成无法取舍的两难处境的出现;二是将不同重要程度的选修课程加以区分。二是为了避免课程内容之间的重叠,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教师职业道德、班主任工作不单独开设。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的开设学校的频次和比例将有所增加。三是为了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将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中学物理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两门必修课更改为教师教育专业限选课。四是将开设学校比例较低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设置为教师教育专业限选课。五是为了区别不同选修课的重要性,将物理学史、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设置为教师教育专业限选课,其他课程设置为教师教育专业弹性素养选修课。 4.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建议 课程名称是笔者对全国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相近课程整合后给定的,因此在不突破课时的前提下,教学内容既要覆盖面广,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又要尽量体现物理学科特点。如:一是教育学增加或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与法规、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内容。课程设置应体现人本化,课程内容要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师范生的就业。多数教育部门在招聘本科毕业生时进行的入编(编制)考试内容就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政策与法规。二是物理教学技能训练应重视微格教学能力的培养。三是尽可能将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公共必修课由有物理学科背景的教师来授课,以加强与物理学科的联系。四是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应涉及物理新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解读、物理学科教学论原理与方法等内容。五是中学物理实验应涉及实验原理与方法、实验仪器的简单维护、实验操作与创新、利用常用实验仪器进行物理探究性实验的设计等内容。六是中学物理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教学内容重点应该是各类型课的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物理新教材分析与处理和课例(包括优质课与有较大缺陷的课)分析。七是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应包含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教学理论、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等教学内容,当然重点应该是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与使用,除了教学内容、课件素材等体现物理学科特点外,应注意尽量避免与现代教育技术内容的简单重复。 作者:刘健智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 教育类论文:学前教育类国画教学策略 一、帮助减轻国画学习中自身的困难 在准备中国画工具材料时起点不能太低,如果让学生自备工具材料,由于学生对工具材料的认识不足,易出现学生为了节省费用而购买品质低劣的工具材料,学习效果必定大打折扣。不过现在购买中国画工具材料的费用对学生来说已经不是问题,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已经对职业教育学生实行了免学费的政策,家庭困难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困难补助。老师应该有效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工具的选择必须精简,能够较好表现出中国画特色,不宜过于繁杂、低劣。毛笔选择软毫和硬毫大、中、小共六支,书画墨汁一瓶,三尺宣纸一刀,国画颜料一盒,画毡,调色盘等。这些都是初学中国画必备的工具材料,条件较好的可以备上印章、印泥等。教师在工具材料的选择购买时应该把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中国画的魅力。 二、选择恰当的国画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学习写意花鸟画。这有利于初学者理解中国画的韵味,掌握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技巧。写意花鸟画有用笔简洁、气韵生动、易于接受、易于掌握的特点。近现代许多国画大师也有大量的写意花鸟画可以作为范本学习。例如,齐白石就有许多描绘梅花、青蛙、河虾、牡丹的写意花鸟小品画。由写意花鸟画入手较易掌握国画的用笔用墨技巧,理解墨分五色的含义。可以把写意花鸟画分“传统中来”和“写生中来”两方面来学习,这样就有继承有发展。可以真正做到“师古不泥古”。掌握国画笔墨技巧以后再向山水画、人物画再向工笔画扩展,就更加易于掌握。还可以运用在写意花鸟画中掌握的笔墨技巧来画儿童画,会别有一番情趣。 三、国画游戏化教学 笔者在学前教育专业班级所上的一节中国画课,是梅花的第二课学习,在已经学习了梅花的画法、梅花的用笔用墨技巧后,把学生分成六组,每组六位同学,桌子围成圈坐好。每位同学拿出一张四尺八开空白宣纸,先运用画梅花枝干的方法在纸上随意画两笔长线条,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传给下一位同学,按自己的想法接着画两笔长线条,相同的方法传到第三位同学手上,最后到第四位同学手上时画面上已经有六根大小长短粗细浓淡不一的线条在画面上,由他进行最后完成一张完整梅花作品。这样完成的每张画都是经过四位同学之手共同完成,是在接力游戏中去完成作品的,作品的最后效果不是大家能够想象得到的,每位同学既是一张画的第一位画了两笔的作者,又是一张画第二位画了第三第四笔的作者,还是一张画画了第五第六笔的作者,更是一张画的最后调整完成的作者。这节课没有刻意去追求画面的最后的效果,但是每张画的效果都是出乎意料的好,同学们看到自己把别人的画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加以改造完成,就有成就感;看到自己的画被别人加工以后出现的意外效果,就会惊奇不已。整节课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效果出奇得好。 综上所述,中国画教学活动,使同学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大胆创造的信心,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这种创造的过程将会使同学体会成功。学生的点滴创造不单能受到大家的尊重,同时也学会了尊重别人,唤起美好的情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把学习到的中国画鉴赏能力,中国画技能技巧等运用到今后的幼儿园教学中去。近几年,笔者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幼儿园见习,见到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展中国画教学,让人非常欣慰,因为中国画有望被传承发扬光大了。 作者:徐涛 单位:浙江台州市路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教育类论文:小学教育类开设民间艺术的重要性 一、小学教育专业中民间艺术课程的开设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提高民族传统艺术的教育传承和创新的普及;能够体现我国教育对民族地区文化传统的高度责任感,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自觉。 爱祖国位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之首,爱国主义教育不容置疑地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民间艺术遍及各个民族和村落,其展示了我国各民族人民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和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成就,是教化后人、增进系族情感的有效载体。接触我国民族民间的优秀艺术作品,使学生掌握浅显的民间传统技能,增强学生对美术、音乐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已成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对美术、音乐课程设置的要求。实践证明,采用多元化教育手段,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启发引导学生接受德育教学内容,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有效形式。由于小学教育的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的需要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导致该专业的学生往往都有学习各种知识的兴趣。民间艺术课程的开设就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从组织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学习方法入手,启发学生寻觅民间艺术作品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感受作品民族情感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了解本民族所创造的服务于民俗生活的艺术成就,树立正确的民族情感观,焕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小学教育专业中民间艺术课程的开设,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审美水平,有利于美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美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搞好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美育教育尤为重要。因为,从年龄上讲,这些学生正是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能否受到良好的美育教育,直接影响到他们美学观的形成,关系到他们一生的成长。从所学的专业角度讲,美育同他们的关系更加密切,只有确立正确的美学观,才能使他们学好专业,做好将来的教学工作,为祖国培养有用之才。我国是一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民间艺术以其门类众多的艺术样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异彩纷呈的艺术形态和鲜明强烈的民族特色,在民俗文化活动中显示出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观念。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全民族的美育教育,在党和国家的积极倡导下,我国各高等院校都在坚持不懈地开展美育工作,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水平。但目前,由于受外界文化的影响,一些不健康的美育观念正在浮起,形成了对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冲击,影响了学生对传统审美观念的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辨别美,自觉运用民族审美标准评判美,已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选取我国民间艺术中生动、丰富、健康的部分为教学内容,运用最本原、最质朴的民俗案例,向学生宣传民族审美意识、宣传传统美学观念,将是一种最具说服力和易于学生接受的美育教育好方式。 三、小学教育专业中民间艺术课程的开设,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因素的认知,有利于促进国家基础教育的文化多元与文化本土化的发展。 在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中,民间艺术贯穿于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始终。传统艺术在民间节日习俗和庆典中使用广泛,具有普遍性和不同地区、民族的独特性。因此,民间艺术是可以通过教育系统得以保护并延续的非物质遗产。传承此类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非物质遗产,对保护民族族群标志、社区发展的文化源泉,以及对提升年轻一代传统文化因素的认知与自信都具有长远的历史文化意义。快速的社会发展,使专业知识的概念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专业已由相对单一的知识向多元学科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也提出了文化多元与文化本土化的要求,这为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将新的文化资源重组,如何建设更适于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学科,如何培养学科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小学教育专业教学中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民间艺术是与我国民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它是我国民俗历史的活态体现;数千年来,它在服务于人民生活需要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其演变又影响了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组织学生学习民间艺术作品,对丰富学生的多元文化知识,以及教学本土化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小学教育专业中民间艺术课程的开设,能够促使濒危的民间艺术真正进入基础教学领域,能够对我国无形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是培养九年义务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师资力量的必要途径。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随后,教育部把民间美术、民间音乐等列入九年义务教育美术、音乐教学和素质教育内容之中。但由于长期以来西化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引导,绝大部分人对民间艺术缺乏应有的重视和价值认知,导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领域的民间艺术教育现状并不乐观。直至今日,大部分地区的教育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仍处于脱节的状态,小学教育专业中关于民间艺术的学科设置几乎空白,高校还不能为九年义务教学培养相关的教师。尽管近年来教育改革中强调素质教育、强调民间艺术传承教育,可一些学校还是由于师资问题或认识问题等种种原因而开不了这门课或开不好这门课。因此,从高等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入手,开设民间艺术课程,才可以为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出具有实际民间艺术教学能力的师资,才可以使民间艺术传承真正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得已实现。 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发展,一定要建立在民族文化基因发展基础之上。只有充分利用自觉的政府行为与民众自发行动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使民间文化传承在基础教育中真正走向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在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将为促进大学新型学科建设以及综合文化素质教育奠定良好基础,也将推动我国教育体系进一步走向完善和健全。 作者:姜勇 单位:抚顺师专教务处 教育类论文:谈学前教育类人才培养价值诉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受教育对象和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从而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更具弹性,人才培养过程更具个性化、灵活性和开放性。社会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提高,迫切需要培养反思型、研究型的专业化幼儿教师,各高校根据社会发展和当地需求,在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做了调整,培养目标已日趋多元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前教育在发展进程中根据我国国情不断加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体现了教育的外在价值。同时,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渗透,学前教育也逐步兼顾教育的内在和外在价值的统一。 一、教育价值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偏离 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本身还不成熟,还处于摸索发展之中。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指导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运行中,不免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忽视了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曲解了教育目的性要求,偏离了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普及与质量不能兼顾 国家提倡以公益性、普惠性、低收入为原则,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随着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提前完成,学前教育整体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然而反映在高师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致使培养目标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主要表现为:1.幼儿园专任教师的缺口大随着投入、规模、场所等硬件指标的逐步实现,幼儿师资队伍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全国缺口达到了64万。[2]同时,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全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比应达到1∶5—1∶7,保教人员与幼儿比应达1∶7—1∶9;半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比应达到1∶8—1∶10,保教人员与幼儿比应达1∶11—1∶13。[3]而我国目前幼儿园总体师幼比为近1:23,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更高。[4]因为没有足够的合格师资,导致大量的非师范专业、非学前专业、社会无业人员、小学的老弱病残退都涌入幼儿园,充斥了幼儿教师队伍,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职业的专门性特征和教育育人的本质性。2.高师人才培养急功近利在学历与教师资格挂钩的时期,各地高师通过全日制和函授教育的培养形式大力扩招,加快向社会输送学前师资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幼儿教师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也引发了质量建设的忧患,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幼儿教学工作、学生不热爱幼儿教育事业转行跳槽的现象日益增多。这种现象凸显了在“人”的软实力没有完全具备的前提下,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只注重了教育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幼儿师资的人性发展和幼儿本位的教育内在价值。 (二)专业发展意识薄弱 只有具备强烈的专业意识,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于职业之中。学前教育是根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其专业发展意识尤为重要。然而表现在高师和幼儿园的实际现象,却并不乐观。1.各层面培训机构缺乏全面的专业意识中职中专类学生培养偏重教育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对学生本身就薄弱的理论基础没有加以重视,会导致把学生当做技工培养,学生只重技能训练轻视理论学习,对于专业的理解一知半解,进入工作岗位也无法以专业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和自我专业发展;高师院校恰恰是在学生本身理论基础就强的前提下大力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强化,而弱化了学生随年龄增大难以掌握的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导致学生就业后无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教学。2.幼儿园用人机制中缺乏长远的职业意识很多幼儿园在用人中存在严重偏差,认为只要技能技巧好就是好教师,造成就业倒挂现象,致使高师毕业的本科生就业远远不如中师类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师在做人才培养方案时的摇摆不定,在应然的教育追求与实然的就业需求矛盾中彷徨,在有限的学制中,如何既让学生专业理论扎实,又能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这是大多高师院校面临的难题。 (三)职业发展近视性强烈 首先,高师把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为为社会输送更多学前师资的工具,一味追求社会效益,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认同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导致教育悲剧不断上演,教师虐待、无视幼儿的现象屡禁不止。其次是以短平快著称,以社会在职人员为主力军的成人教育,入学门槛越来越低,教学过程越来越简化,文凭获得也越来越容易,这一揽子工程背后背弃的是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无数幼儿的健康成长。这种职业发展的近视性,体现了高师学前教育培养模式强烈的功利性,借助国家扶持幼教事业而谋生,缺乏内在的职业意识和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根源还在于缺乏教育的内在价值。 二、教育价值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回归 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对教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应该从教育的本质和整体性上认识教育培养的目的及教育的最终价值取向,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明白了,教育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一)重新审视教育价值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5]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就是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如今学前教育事业已经日臻完善,教育目的理应越来越强调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我们不能过多地强调“知识内容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生命内涵的领悟”“职业理想的坚持”。高师学前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时首先要坚持追求人性的完美与和谐,进行“完整人”的塑造,而不是“知识人”的塑造。在普及与质量兼顾的过程中,必须以幼儿的健康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主旨。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所说“即使缺乏幼儿师资,也绝不能让不合格教师上岗,否则会严重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极不负责的。”[6]教育是不允许任何人做实验,以幼儿的成长为代价的。因而建设一支合格、稳定的幼儿教师队伍,实现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应成为目前高师学前教育发展的重心。 (二)提升专业发展意识 基于当前我国学前师资紧缺的实际,国家采取高师、幼专、幼师三层面培养结合的方式。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实践对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层次和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大中城市幼儿园均要求教师具有本科学历,幼师、幼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拆分合并到高校将成为总趋势,高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将成为学前师资的主要来源。2007年至今,甘肃、北京、山东、新疆等地都已完成了幼儿师范学校并入高校的工程。2012年之后,国家将采取资格证与学历教育的分离,这也是对高校教育质量的考验。因而高师要树立全面的专业发展意识,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以培养全科教师为主、专科教师为辅,必须配备特教课程;同时,高师与当地的幼儿园要建立合作共同体,建立教育实习、专业见习基点,指导园所办园理念,形成长远、长效的用人机制。 (三)注重职业发展的长期性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的效力将在幼儿的后续成长中得以体现。因而高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要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增设职业类课程模块,加强学生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促进学生提前体验职业角色,增强学生的职业愿景,加强学生内在的职业意识和强烈的职业认同感。高师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根据教育本身的迟效性和长期性进行设置,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成公共基础教育、专业核心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和实践教育四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的教育模块,实行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7]课程结构与门类也要多样化,在传统“三学”“六学”为中心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实际增设一些新的课程门类。“百年人生,立于幼教”,高师作为学前师资培养的摇篮,将承担越来越艰巨的重任,因而以教育价值为标尺制定合理、科学、人道的培养方案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诉求。 作者:安燕 单位:喀什师范学院 教育类论文:学前教育类乐理教学创新探索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不属于艺术类招生,学生音乐基础普遍较差,对乐理知识的了解几乎为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联系学生的实际,改编、优选教材,让所教内容适应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例如,在讲解“单纯音符”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选取匈牙利音乐教育家科达伊教学法中的符干谱进行教学,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简洁、直观、对比强烈地感受和体会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这些单纯音符的不同书写和长短不一的音值区别。 一、坚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构建愉悦的学习氛围 音乐的本质之一就是娱乐,这是古今中外人们早已有的共识。早在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音乐不可忽缺的就是它的娱乐性”。⑤在音乐教学中,特别是基本乐理知识的教学中,如果离开了“玩”,往往会导致课堂的死板,教学的失败。乐理教学中的“玩”不是一种低级、简单的玩,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接受前人的音乐活动经验,以发展个人的音乐活动能力和知识,为学生的人生需要和社会需要服务。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应充分发挥音乐的娱乐功能,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游戏化教学中体验音乐和学会音乐。例如,在讲解“节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结合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体态律动,应用走、跑、跳、摇摆等步态与拍打节奏相结合的练习,让学生以通过身体的动作去体验各种丰富变化的节奏,感受音乐的生命力和快乐感。同时,在学生掌握了基本节奏之后,还可以加入带有音区变化的角色扮演式游戏教学环节,将音高、音值、节奏等知识融入一体,做到融会贯通。如《敲鼓》游戏,二人一组,学生在教师钢琴伴奏的音乐中,一人表示低声部和小节重拍,扮演鼓;一人表示高声部和小节内除重拍外的其它节拍,扮演敲鼓的人。扮演鼓的学生随音乐的小节重拍用双手表示鼓所处的高低和不同方位的位置,而扮演敲鼓的学生则跟随鼓位置的变化按小节内除重拍外的其它节拍音乐去敲鼓。这种游戏化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坚持启发性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启发性教学原则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教师则对解决问题给予帮助与指导,力求学生主动。音乐本身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学艺术的奥秘不在于把一切都讲完,更重要的是启发、激励学生进一步地想象、发挥和创造,这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力的培养大有提高。例如,在讲解“音色”这一概念时,教师可联系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际,在教学中投放幼儿园常用的铃铛、沙锤、响板、木鱼、三角铁、刮胡等小型乐器,先帮助、指导学生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独立演奏,体会不同材质的发音体带来的不同音质,然后启发、激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根据不同的音色创编小型乐队进行表演。这样的一节课让学生人人主动参与,在音乐的体验中不仅能很好地掌握乐理知识,而且使学生多了一次创作、表演的机会,提高了教学效果,成功后的喜悦更让师生难以言表。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用感性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长期以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的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显得非常抽象,学生往往靠死记硬背,感到枯燥乏味。乐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与钢琴、声乐等其它艺术课程相比严重滞后,并且出现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运用与乐理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光盘、幼儿音乐教学动画课件、音乐软件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有声的音乐融入到乐理教学中,听赏结合,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直观,让学生在感性化的教学中学习、掌握和巩固乐理知识,受益匪浅。例如,在讲解“装饰音——颤音”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选取中国名曲《白毛女》中的引子音乐,先让学生从听觉、视觉感受装饰音在音乐中的形象与作用,然后再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提炼出这些装饰音记号与小音符所代表的时值与节奏。这样原本枯燥的乐理知识在学生不知不觉的音乐感受体验中获得,同时,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如,在讲解“节拍”这个基本概念时,教师可让学生听赏舒伯特的《摇篮曲》和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节拍类型的特点(二拍子“强弱”,三拍子“强弱弱”),在听赏优美旋律的同时,学生掌握了乐理知识,了解了世界经典名曲,丰富了音乐文化素养。 四、坚持开拓创新,提高学生多元化思维与综合运用的能力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基础普遍较薄弱,思维方式较呆板、一根筋、无灵气,缺乏多元化思维与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在乐理学习过程中,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遇到复杂一点的问题,往往一筹莫展。教师在教学中除传授知识外,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对乐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全方位、多元化地思考问题,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使其多元化思维与综合运用的能力逐渐提高。例如,识别“D—#E”音程。从命题上看,这是一道音程性质的作业题,但解题的知识点却要涉及到全音和半音、音数和音级度数、自然音程和变化音程等概念,同时还要将这些知识点相互联系、综合运用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D—E”为全音关系,“E—#E”为半音关系,因此,“D—#E”的音数为1,音级度数为二度,音程为变化音程,“D—#E”音程是增二度音程。 其实,难题难就难在包含多种概念的相互联系与运用,如果没有正确的解题方法,根本就谈不上提高解题的效率与科学性。因此,乐理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种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乐理教学不能拘泥于某种模式,只有坚持针对性、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创新性,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结合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际,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在感性化的音乐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乐理知识的理解、掌握与综合运用,重视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 作者:黄毕莎 单位: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教育类论文:美术教育类的素描教学阐述 作者:何玮 单位:西京学院艺术学院 如果自身没有重视基础,何言去给予别人知识呢?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就高度的重视素描,米开朗基罗说过:“素描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源泉和灵魂。”[1]察看拉斐尔的画笔在画纸上留下的圈圈以及他在画纸上寻找可作进一步发展的形式时留下的痕迹……从中得知圣母和圣子之间形式上和心理上各种联系的。[2]安格尔曾说:“除了色彩,素描是包罗万象的。”[3]俄国美术教育家契斯恰柯夫也提出:“素描是一切的基础,是根基,谁不懂得素描,或者不重视素描,谁就没有根基。”用“包罗万象”、“根基”来说明素描所包括范围和功能,可见其在整个造型艺术中所处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然而,对于很多美术院校的学生来说,素描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在视觉经验中认知的,大概仅指以明暗调子为特征的铅笔画或者其它材料的单色画。他们对“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概念的片面认识,使他们把素描教学只当作“基础”课来看待,而对素描本质在观念上并没有正确的认知和做深入的探询。时间一长,对于基础课的训练渐渐的枯燥和乏味,使学生普遍厌学和不知如何去学,让素描教学陷入了一种困境。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油画专业,只要色彩感觉好就行,更有的学生认为,现在是新兴的电脑时代,素描这样的基础课可有可无。我们知道,作为研究和再现物象的一种方式,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训练造型能力的基本手段。造型是至关重要的基本功。信手拈来,是对画家的基本功、素质修养,尤其是造型能力的考验。一个画家如果造型解决不好,很难想象他的作品是怎样的。 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画家,无不是在素描上下过苦工夫的人。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以及后来的伦勃郎、安格尔、德加、凡高、门采尔、列宾、毕加索、鲁本斯等等,都留下了大量的素描作品,足见历代大师是多么的热爱,重视素描。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对于理解客观对象,培养正确观察方法,锤炼艺术语言和探索艺术规律,从而提高艺术素养和造型能力都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在高等美术院校的基础教学中,素描教学的基本任务无疑是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但值得忧虑的是,当前,在我国高等美术教学领域内,不同的存在着削弱和忽视基础课程教学的倾向,而历来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素描教学同样存在着教学质量滑坡现象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学生在观念上对素描的认识不成熟,以及他们对传统东西和基本功训练没有兴趣,急于求成,不想耕耘只想收获的心态,为此,我们的老师要在技能训练与观念认知同时并举,在教学上的全过程里都要做到二者兼顾,使他们认识到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草草了事仍无功效,必须有十分的严格训练,积稿千百张,方能达到心手相应。正如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学家契斯恰柯夫所说:“素描是一切的基础,是根基,谁要不懂得和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立足之地。”可见让学生们在观念上认知素描的重要性是极其重要的。[4] 启发审美感受和重视美学观的训练 启发审美感受和重视美学观的训练,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良好的审美感受和正确的美学观都是作为一位美术教师所应拥有的条件。法国绘画大师安格尔曾说过:“素描是可以使艺术作品取得真正的美和正确形式的唯一基础。”[5]素描作为一种美的形式,其形态也是包罗万象的,在造型艺术中所涵盖的内容已变的越来越丰富,它因时代、地域、文化的不同,在思想观念,美学标准,形式语言等方面也在不断的发生演变。对它的深入了解和掌握不仅决定着学生的技艺技巧,还决定着学生艺术审美水平,同时在学生未来创作道路上的艺术成就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素描是一门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优秀的素描作品总是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我们看罗丹的人体素描,线条流畅,明暗简约而淡雅;米开朗基罗笔下的人体博大深沉,刚健庄重,线条蕴藏着一种悲剧的力量,让人内心震撼;达芬奇洋洋洒洒的一幅自画像,虚实相生,深刻蕴藉;荷尔拜因的素描长于线条,如同中国画的白描,虚实强弱,如理入微;米勒的素描更有一种动人的气息,他仿佛从泥土中获得了灵感,质朴得如同田野本身,可触摸,可呼吸;鲁本斯松动而准确的线条,赋予形体的生命;凡高的素描稚拙中见深刻,朴实中见真情……这些历代大师风格各异的作品中,不仅蕴涵着大师各自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 对于我们很多院校的学生来说,对于美术的学习,素描的学习,不仅要会画,还要画得好看,这就要涉及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我们要善于“发现美”与“表现美”,并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光。我们一些耳熟能详的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正式因为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创造了新的审美意识和领域,使他们的名字不朽。素描教学中,能否培养健全的审美心理,并具备对美的欣赏与创造力至关重要。我们的老师再进行素描教学时也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美学观的训练及教育,应该从美学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素描的追求和辨别艺术格调的高低,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为了提高审美素养,还应重视对中外古今遗产的继承和创新,重视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美术品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艺术情感的结晶。它能够激发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如优美、庄严、和谐、悲壮等。通过有效的直观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各个时期,各种流派和各种风格的优秀素描作品,并且要有精要的阐释和讲解,使学生对素描艺术的有一个初步的完整而饱满的印象,以利于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开阔眼界。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美术创造性培养已成为当今美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并逐渐成为美术专业学生必备的艺术品质。新时代的教师职责并不只是一个模式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去鼓励和挖掘他们的创造意识。创造意识即“创作意识”。创造,是人类生存的一种重要方式,普遍存在于现实当中,是永恒的。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创作,在艺术发展中也同样是永恒的,没有艺术创作,就没有艺术生命。素描就是一种艺术创造,它是由现实的对象,激发创作者的感官上的兴奋而形成的意象。我国素描就是教学开始用的是前苏联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和徐悲鸿素描教学体系的合流。这种倡导写实主义的教学体系曾为我国培养优秀的绘画人才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人的思想和艺术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已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现实。 如果使一个学生相信逼真的描绘现实是最高的境界了,那么他的观察方式,表现手段都会围绕在这一追求发展,形成。当他意识到艺术的真谛并不是完全再现自然,而试图加强艺术的表现力的时候,就会疑虑重重,不敢进行大胆的研究与突破。罗丹曾说过“只满足于形似达到乱真,拘泥于无足道的细节的表现的画家,将永远不能成为大师。”[6]传统的素描教学片面地强调造型能力和写实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在素描教学中渗透着艺术个性以及创造性的表现。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习素描的人完全没有从对象表面现象中摆脱出来。致使看一点,画一点,看见什么,就画什么,缺乏艺术表现与最重要的认识和感受,使自己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此种画法带来的后果是越画越迟钝,收不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影响艺术修养的提高。正如前苏联艺术家谢洛夫评价的那样“这是无所用心的人,用没精打采的手画出来的。学生如果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必将增加在艺术道路上前进的阻力,所以一个具有艺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鲜明的创造性思维。”黑格尔曾说过:“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7]素描教学要使学生打开思路,扩大知识面,激发想象力,使其具有一种创造性、个性化的思维,从而能发挥性的运用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和素材,以实现从再现客观到创造性的进行视觉思维和意象构想的飞跃。作为造型艺术最基本的语言,素描早已不应局限性的用于造型技能训练,而应进一步用于思维观念的表达与训练。现在,我们可以说素描教学就是通过在素描训练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继续探索能力,和一种积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所以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应该意识到这重要一点,主动的去引导、激发、学习这种意识。这样的教育理念所倡导的美术教育才是成功的。 大学美术教育不仅要培养教师,更要培养出在新的潮流中的弄潮的先锋人物。大学四年,应该只能说是一个人艺术生涯的开端,假如学生在学校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探索体会和经验,那么这样的学科能够为同学们在今后从事美术发展提供了空间条件和方向,拓宽了他们发挥的广度,我认为这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也是最重要的。 教育类论文:高等教育类图书出版的特点及发展 【摘要】高等教育类图书的出版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专业教育定位鲜明,出版发行渠道固定,并且需要经过特定的周期。而数字时代下,高教类图书的出版过程较原先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出版的成本不断攀升,出版质量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高教类图书出版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流程的再造,实现跨界融合,并注重打造精品图书。 【关键词】高等教育;图书;出版;特点;发展 1前言 高等教育类图书的出版有其自身的定位和方向,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由于图书产业模式和内容都在发生深刻变革,高教类图书的出版工作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实现创新发展,从选题、内容、服务以及管理方面上升到新的水平,切实发挥高教类图书的社会教育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用户。 2中国高等教育类图书出版的特点 高等教育类图书与一般商业化的图书相比,其社会教育功能更为突出,无论是先进理论的传播,还是传统文化的弘扬,高教类图书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其图书出版也体现着自身的特点。第一,专业教育定位鲜明。尽管图书的本质功能是对文化内容的传递,但高教类图书在专业性方面的出版定位始终更具标志性意义。高教类图书所承载的理论知识与先进文化影响范围广泛,是启迪人思想、更新人观念、武装人头脑的宝贵资源,同时也是开展高校专业教育的重要基础,无论是出版的严谨性还是教学的适用性,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其专业教育功能是出版工作的根本目标。第二,出版发行渠道固定。由于高教类图书在出版定位方面有其自身的特征,这也决定了出版发行渠道的固定性。长期以来,高教类图书所承受的竞争压力较小,其研发、编纂和出版一般由固定的出版发行机构完成。例如,中国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一直是国家规划教材出版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出版发行的固定渠道不仅有助于保证图书质量,也便于市场化推介的实现。第三,需要经过特定的周期。高教类图书的出版需要有一定的周期,这与其专业教育功能的定位是分不开的。随着不同专业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相应的理论内容不断创新,实践案例不断丰富,高教类图书也必然要时刻与之并行,通过编辑、出版,将最新的图书呈现出来。即使在数字时代,编辑出版效率较原先有了质的飞跃,高教类图书在编辑出版方面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3中国高等教育类图书出版面临的现状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图书出版行业带来深刻的影响,数字时代高教类图书的出版过程较原先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而出版的成本也在不断攀升,出版质量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一,出版的过程极具变革。传统的图书出版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包括编辑、印刷和发行等,其中牵涉多个环节,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多,所以出版周期相对较长。而数字时代下,通过互联网的支持,图书出版的效率显著提高,数字化的信息分析、组织、加工、传递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实体出版向虚拟出版的转变更是不容小觑。可以说高教类图书所处的出版环境有了本质的变化,技术的注入与流程的改变又在进一步影响用户服务需求的发展。第二,出版的成本与日俱增。这种成本一方面来源于高教类图书出版本身的经济成本,另一方面也隐含不同质量图书出版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高教类图书的出版需要综合考虑劳动力、纸张、稿酬等成本要素,而这几方面的成本目前都是与日俱增。高教类图书的定价很大程度上是遵循国家对教科书定价的要求,价格浮动必须考虑市场购买力问题。此外,由于市场的开发与竞争的加剧,目前高教类图书的数量同样在迅速攀升,但是受市场推介选用机制的限制,精品图书教材常不能及时进入课堂,利用率低,因而也是一种隐性的成本损耗。第三,出版的质量有待提高。原先高教类图书出版的数量相对有限,而伴随教材出版市场化和数字时代的推进,高教类图书出版数量大幅增加,而且出版与教师自身的意愿密切相关,例如职称评定对教师出版教材的意愿触动。高数量并不代表图书的高质量,这也是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往往愿意选择一些国外教材进行阅读的原因。例如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时选择国外教材作为参考文献,也说明国内高教类图书在出版质量方面存在的不足。 4中国高等教育类图书出版的发展思考 针对当前工作的现状,中国高等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应当沿以下方向发展:第一,出版流程再造。对传统的出版流程进行再造不仅是为了形成新的盈利模式,更是为了分析和研究如何使高教类图书有效服务于用户。数字时代高教类图书的出版流程应当以采集、整合、编辑、传递为基础,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相应的内容资源、用户的阅读行为和习惯等,在对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实现立体化编辑,并应用全媒体资源开展信息传递。流程再造使内容资源得到进一步细分,便于根据用户需求组织编辑出版,缩减新文化知识从编辑到应用的周期。第二,实现跨界融合。数字时代图书出版行业借助新媒体支持、实现跨界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所以高教类图书也应适应这种潮流和趋势。而且跨界融合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用户。例如,在传统的图书资源以外,借助光盘、网络也可以存储大量的学习资源,跨界融合可以说是服务延伸的体现。数字化环境下,高教类图书的多元化出版才能更好地与用户需求相对接。第三,打造精品图书。正是由于数字时代图书的编辑出版效率显著提高,高教类图书的出版更要注重质量取胜,在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避免单纯加速出版而忽视图书本身的价值追求。高教类图书因其特定的目标定位,在数字时代也应以精品图书为发展的目标,将先进的教育资源注入图书,从而凝聚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相应的人才队伍与之配合,精品高教图书离不开高素质编辑出版队伍的支持。 5结语 高教类图书的出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使命,同时也是与时代相并行的工作。数字时代赋予图书出版业新的契机,但挑战兼具。所以高教类图书应当顺应时代潮流,运用先进技术,加强对选题、内容的把控,同时从服务领域进一步延伸,实现跨界融合,用精品图书树立崭新的时代形象。 作者:黎恋恋 教育类论文:教育类课程设置英语教育论文 1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 1.1课程设置现状甘肃民院外语系2010版的课程体系总体设置为“平台+模块”。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包含三个模块:教育基础课程、教育发展课程、教育选修课程。教育基础课程为必修课,共10学分,占总学分的4.59%,它包含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实务、现代教育技术,由教育科学系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教育发展课程为2学分,占总学分的1.83%,由外语系教师在第7学期教授“英语教学论”。教育选修课程要求至少修满12学分,占总学分的5.47%,其中课程教学策略、语言学习策略、经典教学案例赏析、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为外语系学生的限选课,每门2学分。其余4学分需选修教育科学系所开课程。而实践课程平台也包含三个模块:基础实践课程包含“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即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训练、教学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每门1学分。专业实践课程包含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实习、教育实习反思,而综合实践课程包含毕业论文设计。 1.2存在的问题 1.2.1课程结构不合理基础实践课程模块中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应该归属于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而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三个模块的分类标准模糊。教师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小,约占总学分的11%,占总学时的12.63%。“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仅仅占总学分数的1.8%,不占课时。有限的授课时间,难以解决好一个合格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专业素养,势必影响师范生职业专门化程度的提高和职业竞争力,最终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达标。 1.2.2课程资源不丰富教师教育类课程数量较少、且基本为必修课。教师选修课的4门英语学科课程,为外语系学生限选课,事实上,学生只能选修4学分的其它教师教育类课程。而且,部分教材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地体现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需求。陈旧的知识和理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无益于学生的教育观的形成。无法获取必备的现代的知识和理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校外课程资源中,教育实习基地较少,致使不少同学不能进行英语教学实践,而担任其它课程的教学工作。 1.2.3课程实施不得力教育选修课程集中在第6学期(夏学期)集中授课,课时密度较大,任课教师需要备课、撰写教案和讲义、制作课件、批改作业等,教学进度紧,任务重。教师教育类课程多是“填鸭式”讲授、学生被动地“静听”,缺乏实践。另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没有课时,要求结合校内试讲进行,但因为时间紧,内容多,无法兼顾。缺乏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保障导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成为一纸空谈。 1.2.4课程实践性不足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专业实践课程为11学分,仅占总学分数的5.05%。作为教育实环节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教育实习的第一周是教育见习时间。在教育实习前,学生接受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机会很少。这种教育实践模式容易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脱节,师范生的学习从时间上分成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实践体验与感悟的融通,而实践学习中又缺乏理论及时有效的指导。 2优化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建议 2.1优化课程结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规定的必修学习领域为: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建议外语系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分为四个模块:教育理论课程(中学生认知与学习、教育学原理、中学英语教学论、心理学概论、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技能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优秀中小学英语教学案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拓展课程(选修课)、教育实践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原专业实践课程中的“教育实习反思”建议整合入教育实习。“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包含普通话和中英文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中英文书面表达技能、英语教学技能、班级管理技能。 2.2丰富课程资源提供灵活多样、新颖实用、针对性强的课程满足未来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引导他们加深英语专业理解、解决英语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促进专业发展。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在原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上,建议开发以下教育拓展课程,供学生选修:儿童发展、教育哲学、课程设计与评价、有效教学、学校教育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专题、中学生心理发展、中学学科教学设计、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论文写作、教育政策与法规。利用我院本科评估质量工程建设的契机,鼓励广大教师建设“教师教育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通过“精彩一课”网络平台建设,构建和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2.3改进课程实施方式课程实施是课程设计者和课程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调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创造性的课堂实践,对教材进行“再开发”。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课程平台,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融入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成为连接“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的桥梁,提高未来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使之能较快地胜任入职后的英语教学工作。在课程实施中,应该体现任务式、参与式、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的课程理念,使学生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感悟,并利用情景教学,模拟课堂、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快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内化过程,引导他们建构教育知识、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师资培养机构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传统及工作方式的转变,也许是今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2.4强化教育实践《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 2.4.1教育见习教育见习可以在大二进行,通过观摩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体验真实的教学情景,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它可使学生了解中学日常的教学管理、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听评课等教学相关活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的动机和兴趣,加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 2.4.2校内试讲校内试讲在第7学期进行,试讲指导内容包括:英语教案的撰写、英语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听课记录的撰写、评课的基本要点、班主任工作等。按照“三步走”的试讲模式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第一步、指导学生撰写并修改教案,教案合格后方可参加微格教学。第二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微格教学练习。第三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试讲、听课、评课。 2.4.3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活动,它的教学效果在教育实习中得到检验。教育实习采用“援教顶岗”等方式,在第8学期进行。学生完成教育实习任务,并提交相关的教育实习材料、反思和总结。教育实习可“实现师范教育与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之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共建,增强了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基地学校之间的专业互动,促进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 3结语 民族师范院校作为培训民族地区师资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任,而在英语师资的培养方面,外语系责无旁贷。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有效的课程实施方式来保障。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应坚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育人为本、实践导向、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根据民族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结合民族地区的区域特色,满足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力求科学地设置和实施教师教育类课程,从而更有效地培养民族地区高素质的英语师资。 作者:杜丽辉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 教育类论文:现代远程教育类教学革新探讨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及趋势 步入21世纪后,承担远程教育的院校如雨后春笋,但多而不精。至2001年,全国试点院校多达67所,且规模迅速扩大。完全分离的教与学固定模式实际上只是一种网络自学,今后的该类院校将会向精和专的方向发展。再之,远程教育的质量亟待提高。试点院校高等远程教育的招生条件起点低,一般情况下只要报名就能入学。在培训产业中,远程培训所占比例还很小,大约不到5%,网络基础设施、技术、教师水平等各方面还有待提高。然而远程培训以其成本低、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重复展现等等与函授、电大不同的特性吸引了一批有远见的人士的加入,产业规模正迅速增长。总之,国内远程教育未来的总体趋势是远程教育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但是不同类型的远程教育,其发展的迅速、规模以及存在的问题会有很大的不同。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一些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或许是因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较晚,不够成熟。目前很多的人对远程教育还是怀有抵触、消极情绪,很多的高素质人才不愿意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要求必须将信息技术同学科课程的教与学完美结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目前的现代远程教育机构大多数都按照要求配备了各种硬件设备,像电视机、DVD、卫星接收机及网络教室设备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不能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个媒介,严重影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 (二)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与企业、市场的密切程度不够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仍是“一家办学”,虽与有关企业也有“订单培养”方面合作,而缺少深层次的合作,办学活力不够旺盛,对需要人才的单位吸引力不强;缺少特色学校、品牌专业,学科的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和结构不能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人才质量的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有差距。 (三)教育机构间、师生间缺乏双向交流 尽管当前互联网非常发达,信息资源丰富,但能真正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却非常少,很多的现代远程教育机构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很少,未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真正共享。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限制了现代远程教育进一步发展。 三、现代远程教育改革的出路 首先,要加强质量监控,注重办学思想的转变,远程教育办学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第二,要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必须要牢固树立为学员服务的思想,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来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给远程教育学员的学习提供各种满意地服务。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现代远程教育的成败也取决于从事远程教育的专业教师的素质。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专业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学院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和积极开展教学质量评估等各种措施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必要的条件。第三,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远程教育的课程内容及课程结构融合在一起。教师在现代远程教育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使现代信息技术同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构成一个互动的整体,以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第四,必须加强学员的管理,切实提高学习质量。现代远程教育要严把学员的入学关,要通过严格的考试程序才能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学历及文凭的“含金量”。今后要严格按照办学要求来择优录取,教育内容要包括远程教育学籍管理等制度,以便提高学员的远程教育自觉学习的意识。加强学员的作业管理,严格执行远程教育作业管理制度,认真做好收交、登记及反馈工作。远程教育要严格考试纪律,让学员都要认真对待,用严格考试制度确保远程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要不断完善远程教育的硬件设施,不断加强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按照开展远程教育的设备标准和要求来建设好远程学习必须的机房及多媒体教室,加强远程教育结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确保使远程教育能利用好现代化信息手段来进行教学,为远程教育学院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总之,只有多种教改手段实现多管齐下,才能不断提高学员素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高俊芳单位:张家口学院图书馆 学前教育类就业情况调研 一、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现状调研结果 (一)学前教育专业待遇基本情况 1.月基本工资情况学前教育专业刚毕业时每月基本工资水平,不同的地区差异明显,但均集中在800-1800元之间。其中,43%的人认为在1200-1500之间,30%的人认为在1500-1800之间,18.9%的人认为在800-1200之间,6.5%的人认为在500-800元之间,远低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布的2011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848元,弱高于广西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1000元、广东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1300元。反映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各地平均工资水平均较低。2.学历待遇差别情况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与专科毕业生在待遇方面是否有差别的问题上,35%的人认为“待遇有差别”,54%的人认为“待遇没有差别,靠实力说话”,10%的人选择“不清楚”。对于改善待遇需要的工作年限,47.7%的人认为“刚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从业人员待遇要改善,需工作一年以上”,17.6%的人认为“需要两年以上”,13.7%的人认为“需要3-5年以上的时间”。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基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15.6%的人认为“毕业生没毕业就有幼儿园与其签约”,39%的人认为“毕业生很轻松的找到工作”,26%的人认为“毕业生找工作难,常处于待业状态中”,16%的人认为“对学前教育专业失望的人大多转业”。反映了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三)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素质要求基本情况 1.幼儿园招聘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工作经验重视情况幼儿园招聘是否重视工作经验呢?51%的人选择“重视,有工作经验者优先”,36%的人选择“不重视,经验在积累,关键看能力”,13%的人选择“不清楚”。调研数据显示,与其它性质的工作一样,用人单位重视新入职幼儿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 2.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应承担的角色情况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应承担什么角色?选择的百分比分别是:幼儿教育教学人员85%,学前教育科研人员37%,钢琴、声乐等技能课教师70%,育婴师47%等。幼儿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反映出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高要求。 3.学前教育专业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情况经调查发现,在问到学前教育专业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时,出现频数最多的核心词汇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勤劳、道德文化修养高、善于沟通、有良好的观察能力等。 (四)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地位认可基本情况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地位如何?45%的人认为“一般,没特别”,27%的人认为“地位高,跟普通老师差不多”,20%的人认为“地位低下,等同保姆”,8%的人选择“不是很了解”。反映了目前社会对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社会地位的认可度不高,社会对学前教育的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知存在一定偏差。 (五)目前幼儿园整体印象基本情况对当前幼儿园整体印象如何?56%的人认为“好老师少”,61%的人认为“小学化倾向严重”,62%的人认为“收入偏高或偏低”,67%的人认为“教育质量参差不齐”,47%的人认为目前“山寨幼儿园数量庞大”,还有79%的人选择其它问题。基于当前实际情况,调研对象对于我国目前幼儿园的整体评价并没有多大改观,认为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六)学前教育政策倾向基本情况 1.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态度社会各界对将学前教育是否应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均做出了自己的初步判断。具体情况是:53%的人选择“非常赞成”,31%的人选择“比较赞成”,只有16%的人选择“不赞成”。由此我们可以推出,大部分人对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是持支持态度的。 2.学前教育正式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体系的时间在目前形势下,对于学前教育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体系的时间问题,54%的人认为“还是长期的事”,26%的人认为“是短期的事”,20%的人“不了解”。由此我们推断,大部分人倾向于期望政府将学前教育尽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3.学前教育最需要政府投入的方向目前政府最需要将资金投入到学前教育的什么地方以支持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55%的人选择“硬件设施”,68%的人选择“师资培养”,55%的人选择“对民办幼儿园提供适当的补贴”,60%的人选择“幼儿园经费补贴”,67%的人选择“提高从业人员待遇”,39%的人选择“对家庭困难幼儿适当减免费用”。反映了社会各界对目前在学前教育领域政府投入的具体方向理解各不相同。 4.所在地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所在地区的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如何?10%的人认为“十分关心,能针对其教育特点适时向学校反馈意见并提出建议”,40%的人认为“比较关心,在获悉当地幼儿园教育出现重大问题时能采取相应措施”,17%的人认为“毫不关心,任其发展”,还有33%的人选择“不了解情况”。反映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存在差异。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缺乏健全的就业促进制度体系 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高师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整体就业情况较为理想,究其原因是受国家政策推动以及我国幼教行业迅速发展对学前教育专业需求骤增的驱动。对于一项要长久实施的政策,学前教育的发展不能单靠政策推动以及市场自发的驱动,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工作再次凸显了国家政策的配套政策的重要性。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政策,分别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师资格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国家和教育部有关文件和法规中有所规定,但是政策规定较为零散,没有形成统一可行的就业制度,而且因各个地方实际情况不一样而存在差异。如我国教师法规定“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但均缺乏实施细则,解释力度大,存在政策缓冲空间,必然造成各地实际执行力度的差异。目前,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看好,但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并没有实质性改善和提高,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从事幼教行业,不利于国家发展学前教育战略的实现,因此,学前教育政策的配套政策的制定迫在眉睫。 (二)培养与就业之间统筹机制不完善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就业由“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机制负责,培养由高校独立负责,两方面常常存在脱节现象。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能力高低是就业单位选择的首要依据,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对学历、户籍等自身能力之外的因素考虑较少。用人单位招聘时,对学前教育专业要求较高,“重视工作经验”,要求“一专多能”,尤其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寄予较高的角色期望,认为本科毕业生应承担教学、科研、技能师、育婴师等多方面角色,同时要求有“爱心、耐心、责任心”等职业道德品质。“反映了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这是由学前教育对象决定的。”但是,目前一些高师院校由于自身的师资、学科发展、软硬件基础等条件不足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在学前教育高师生“招生质量、培养模式、师资配给、课程设置”等环节上“把关不严”,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专业化成长,与市场需求相矛盾。用人单位也常会质疑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的培养质量,给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的就业双选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幼教观念与学前教育发展不一致 当前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地位的认知和评价水平,折射出我国社会民众的幼教观念并不成熟。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度和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关注度,也直接影响民众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程度。民众对幼教行业的不了解和幼教观念的不成熟,突出体现在对幼教行业的理解偏差。如社会上对学前教育专业地位不重视,角色认知不全面,相当一部人对学前教育专业角色的认知停留在“等同保姆”的水平,认为幼儿园职能更多的是看管儿童,而不是重视儿童是否获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和自由全面的发展。一些幼儿园迎合民众的幼教观念和幼教需求,在进行幼儿园整体发展规划时,更多的是考虑成本因素和效益因素。反映在学前教育专业就业上,则主要体现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历要求低、福利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反映在幼儿园管理水平上,主要体现在软硬件设施差,日常管理不规范等,导致我国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四)幼儿园整体水平滞后于社会发展 我国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从理念、制度层面上,扫除了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些重大障碍,我国学前教育初显繁荣景象,但它的改革也遵从教育发展的固有规律,自成体系。它的改革涉及到国家财政经济因素、政策制度因素、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调查情况看,虽然目前学前教育发展前景看好,但它依然还是弱势教育,还有待完善。当前社会各界对我国当前幼儿园整体印象的评价并不高,认为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如:“好老师少”、“小学化倾向严重”、“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山寨幼儿园数量庞大”、“农村幼儿园师资、设备、教育质量差”等。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前提,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关系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国家长远发展大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优质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骤增,与目前我国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形成鲜明的矛盾。基于目前幼儿园教育的整体评价情况,社会各界对政府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投入、管理方面有较高的期望,以促进幼儿园教育在硬件设施、师资培养、经费补贴、教师待遇、规范管理等方面有所改变,同时,赞成适时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三、建议与对策 (一)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就业促进制度体系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存在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的问题,在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部分幼教从业人员产生了一定就业心理失衡,“对幼教行业失望而转行”,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缺少优秀人才进入机制,我国学前教育很难发展和完善起来。因此,有必要健全和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就业促进制度,制定相关机制,如财政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在政策的制定上适当向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倾斜,尽量以合理的报酬,去吸引、稳定和激励优秀人才从事幼教行业。同时,展开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以保证制度的合理性、适用性和可行性。 (二)强化高师生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就业竞争力 教学技能与艺体技能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和艺体技能的强化学习与训练,是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质量,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在这一环节,高师院校应从师资结构、课程教学、课程资源的利用、学科建设、教材开发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构建自己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特色,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岗位职责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对高师生进行职业能力培训。一是基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重实践、轻理论”的不足,增强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专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具有现代儿童观、现代教学观、现代教育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二是要突出对高师生的“三字一话”、“课件制作”、“幼儿口语”等学前教育专业基本教学技能的强化训练,保障从教基本技能的学习。三是针对高师生音乐、舞蹈、美术等艺体技能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强化艺体技能日常训练,夯实艺术教学基础,以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到岗后开展艺术教学的需要。四是课堂教学训练全程化,通过“教案指导—试教—点评—教学反思—修改教案—再试教”的全过程,让每位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实践教学考核合格,熟练掌握教学技巧、互动策略和教育艺术。五是建立全程式职业技能培养制度和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注重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在大学四年持续性学习、训练和发展,培养“一专多能型”学前教育专业,为幼教行业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 (三)高校建立统筹机制,加强与幼儿园合作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目前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培养模式与其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极其相似,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授课方式等方面缺乏自身特色。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亟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模块组成。高校要加强与幼儿园和一线学前教育专家广泛与长期地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训方法等进行教学设计和改革,突破传统课程内容理论化、教学形式讲授化、教学设计学科化等弊端,引入“体验式”学习模式,注重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与合作幼儿园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实习基地,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争取更多的专业实习与实践机会,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以适应21世纪我国发展学前教育高要求的需要。 (四)政府提高重视与关注度,规范管理 政府应提高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加强我国学前教育的管理、经费、师资、机构、课程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规范管理。一是要建全财政体制,给予幼儿园适当经费补贴,改善软硬件办学条件,切实解决幼儿园教育中遇到的困难。二是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事管理体制和增加行政编制。要规范学前教育专业资格认证制度,为幼儿教育提供合格教师;要加强师资培养和学前教育专业继续教育,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优化幼儿园师资力量;要健全和强化学前教育专业职称晋级制度,为幼儿园培养“名师”。三是要建全学前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加快学前教育立法,规范对幼儿园的管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在扶持合格公私立幼儿园的同时,杜绝山寨幼儿园现象。四是完善课程管理体制,针对其教育特点,对幼儿园建设提出科学指导与建议,改革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五是对家庭困难幼儿提供“困难补贴”,保障每个幼儿都能有学上。在时机成熟时,适时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当中,促进学前教育机会公平。六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快培育社会民众正确的幼教观念,让人们知道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避免对幼教行业认识不足导致幼教选择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促进我国幼教行业长足发展。 作者:曹绍平苏艳娥谢秀媚单位:河池学院
1背景情况 工程造价控制的核心是建设工程结算,其直接决定了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果以及工程效益,是控制工程造价并保证项目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2]。在以往项目审计时,我们经常发现的问题是,竣工结算进度缓慢导致后续竣工决算编制工作不能尽快启动。企业对工程项目结算时间要求的紧迫性以及完成任务的艰巨性,对工程造价费用控制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费用控制的全过程造价管理工作。工程竣工结算涉及到土建、动设备、静设备、电气仪表、电信、钢结构、工艺管道、无损检测、气密试验等方方面面,具备了专业性极强、技术工艺繁杂、既要精确算准工程量,还要按照国家、行业规范及合同约定合理计价;其综合性极强的特点,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过程,并具有持续性、动态监控管理特点,直接牵扯到甲方和乙方的最直接的经济利益。为了解决工程竣工结算中存在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甲方和乙方都需做好进度款支付、阶段结算或中间结算,对整个设计和施工阶段的每一个工程细节都要做到过程资料清晰明确,并重视完善资料,按照公司制度体系、部门规章合法、合规、合理地去解决每一个问题。为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费用控制管理的党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推动项目建设费控管理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并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党员先锋队,划定党员责任区,确保项目费用控制管理工作有序运行[3]。 2主要做法 党建工作与项目费用控制管理工作目标是统筹一致的,工作责任是互联互通的。具体到项目费控管理方面,就是将党建和费控工作深度融合,这就是贯彻执行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的有力举措,是党组织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发挥重要作用的途径,是提高国企竞争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实现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2.1从重要指示精神中凝聚奋进力量,在开启新征程上奋力谱写能源报国新篇章 为深入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创新工作思路,部门制定了《工程建设项目费用控制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费用控制管理体系并严格执行,立足于全员、全过程费用控制。实行连续、动态监控,确保项目费用全过程受控。引导党员干部深入一线,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按照部门“费控全过程,全员行动”原则,全体员工围绕费用控制工作、重点和难点工作。 2.2党建引领业务,费控管理“开良方” 为筑牢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部门党支部号召党员、群众每月下现场,积极服务质量升级项目建设现场,了解现场需求,帮助现场施工单位及时解决实物工程量确认;材料涨价调差;钢结构栓接焊接是否增加工作量;工作联系单反复修改签字难等问题,党支部书记“揭榜挂帅”负责40万t年汽油醚化装置项目结算,支委挑头、党员带头会同各合同主责工程师、专业工程师、PMT、监理开展现场调研、问题诊断工作,倾听现场承包商的诉求,“开良方”,补短板。费控管理工作实行痕迹管理、定期上报制度,并在月底将问题统一汇总反馈给本级和相关部门,督促整改提升,实现闭环管理。经过每月现场调查,累计现场共反映问题36条,并落实反馈。 2.3以“红色引擎”推进党建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4]。党支部发力,聚焦生产经营的重点、难点。党支部通过以下措施来促进党建与项目建设费控管理深度融合:部门重要的事项经过支委会讨论;支部各项活动邀请群众参加;支部党的思想理论学习,加大对群众的宣传;要求党员在重要工作中主动承担带头垂范;加强党群融合发挥工会的纽带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费控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2.3.1严控在建项目费用,身体力行服务现场 (1)用真情办实事。党支部要求各组长履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承诺,每个月带头带领团队下现场,切实解决承包商遇到的困难和费用诉求;党支部还建立大修预结算人员组织机构,按部门分工,装置刚停工就全员搬至检修现场办公。检修期间经常深入现场,关注重点检修项目,收集检修过程资料,了解检修进展,掌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今后结算扯皮现象。(2)实物量付款初见成效。党支部组织专业工程师每月深入现场与承包商对接工程实物量,根据实际完成的实物量核算进度款,相比原来按进度值付款更加真实、准确,有效避免合同超付风险。(3)成功应用BIM框架钢结构建模。以人为本,创新工作思维,党支部通过与行业算量王“广联达”公司进行技术咨询,同时和设计院沟通解决CAD图纸问题,成功将BIM框架钢结构计量应用在质量升级项目上,将大量的统计、计算工作交由系统完成,大幅度地降低概预算人员的工作强度,从而将造价工程师们从琐碎的劳动中解放出来。(4)及时解决合同争议问题。上半年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振荡较大,承包商纷纷提出材料调差要求,党支部及时组织工程合同材料调差方案专题会,明确处理原则和方法,切实解决承包商实际困难。(5)准确核算项目变更费用。产品出厂项目由于受阻施工影响变更路由,从路由勘察,到已施工管线利旧方案,党支部组织工程师们多次深入现场,了解项目情况,反复测算路由变更费用,为项目变更提供决定性依据。(6)总结经验提升签证水平。施工现场签证内容繁杂、敏感问题较多、审核难度较大,在党支部的安排下,各专业工程师根据一期、二期项目的典型签证案例,总结出八条有代表性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签证建议,为今后项目审核现场签证提供了有利的借鉴经验。(7)为了加快检修结算进度、提升结算质量,党支部组织编写了《检维修结算管理手册》,总结了以往结算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纠正注意事项,将签证注意事项以图文方式编制成册,印发给全体检修承包商及运行部相关工程师作为签证参考资料,并及时组织公司相关人员进行宣贯,提高检修签证和结算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受到了公司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2.3.2党支部抓实激励带动,锻造凝聚力 (1)党支部号召党员干部在各种急、难、险、重的工作中敢于冲在前,干在前,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了党员的良好形象。部门涌现出一批坚持原则、精通业务、勤奋优秀党员、优秀干部和优秀员工。在他们日以继夜的不懈努力下,炼油一期检维修大修结算时间从18个月压缩到8个月。炼油二期装置首次停工大修,相关专业组有条不紊,统筹安排,党员干部加班加点,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1亿多元的预算编制审核工作。(2)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维护职工切身利益。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党支部委员们坚持经常性思想谈话,增强对员工的了解,发现员工工作家庭困难等情况,积极沟通,缓解心理压力,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投身到工作和生活中。 2.4党支部是锤炼铁军队伍,增强战斗力 党支部加强培训,提升员工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党支部通过采取内部和外部培训相结合,内部坚持每月一次业务培训,由部门业务骨干进行讲课和交流;外部参加造价岗位取证和继续教育,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党支部还通过加强国安保密教育培训,提高员工保密意识。(1)以提升全员整体技术水平为目的的全员培训。党支部通过征集员工意见建议后,实施了“充分挖掘内部讲师,为员工提供职业化发展、提高专业技能每月一培训”的措施。此类培训已经开展到第十六次,极大提高了部门全体员工的专业素养,形成全员立足岗位、精通本职、争做贡献的良好态势。(2)营造风清气正作风,党风廉政建设保障费用控制管理受控。①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本部门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党支部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党风廉政的建设工作,组织部门全体员工签订《廉洁从业承若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公司员工合规承诺函》。②每逢节日对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必做廉洁提醒谈话,“从严从紧、抓早抓小,切实运用好‘四种形态’工作精神”方面,针对控制部内绝大部分岗位都是与工程费用、结算密切相关的关键岗位,工作业务与承包商打交道十分频繁,容易触碰“红线”,因此先后进行18次警醒谈话,提示教育。向部门全体员工每月开展一次廉洁教育学习宣贯,如警惕“冷水煮青蛙”式“围猎”、公开通报六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在党支部相关的会议、部门内召开的工作例会上,反复强调要遵纪守法,廉洁从业,绝对不能触碰“红线”,并在业务工作中检查落实确保费用控制受控。 3经验启示 面对当前费用控制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控制部党支部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性,创造性地为项目费用控制管理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实现党建工作与项目费控工作目标同向、工作同步、责任同担,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党建与项目费控深度融合工作格局。(1)强化思想引领力,把党的政治优势转换为项目费控管理工作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突击队”,做到“党员要以身作则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战斗堡垒作用,按时优质高效完成阶段结算工作的任务。(2)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相互融合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深谙此道理,下一步,控制部党支部还将在制度管理、监督考核、人才队伍建设、党建工作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举行“主题党日”特色活动等方式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引领、坚定政治信仰。以“红色引擎”推进党建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以更加坚强有力的举措,让党建在与经营生产的融合中更彰显价值[5]。 参考文献: [1]田连雨.石油化工系统工艺创新与节能降耗[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1):42-44. [2]赵艳.建设工程结算审核的难点与规范建议[J].河南建材,2019(01):02. [3]解巧丽.以人为本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J].网络财富,2009,(03):120-121. [4]陆志文.国企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实践研究[J].管理学,2019(14):35-36. [5]任军革,郑玉江,秦明东,等.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J].石油组织人事,2021(11):14-18. 作者:陈丽萍 单位: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学习以及其它的对有利的资源,自觉抵制不良的诱惑。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利用网络优势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扩展视野,增长见识,充实大学生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校学生拥有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学生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希望自己能够跟上潮流,同时也想摆脱学习中遇到的太多的限制。这时,虚拟的网络世界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诱惑力。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使用手机和网络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聊天,打游戏,购物,看电影,查找资料等等。网络使用所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必须正确的面对当今的网络文化。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正在快速的增长和发展,未来的世界必定网络的世界,要让我国在未来的信息世界跟上时代的脚步,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主力军,必定要能很快地适应这个高科技的社会,那就需要具有从外界迅速、及时获取有效科学信息的能力,具有传播科学信息的能力,这就是科学素质,网络的应用恰恰符合这个需求。网络是众所周知的一个虚拟的世界,在网络里,人们都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相识与不相识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讨论共同的兴趣爱好。正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可以避免人与人之间交流产生的碰撞,满足了人们情感的需求,为人们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提供了方便。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与同龄人缺乏交流,导致平时性格内向,遇到困难与挫折容易受伤,恰好网络给他们提供了相对愉悦,平等的交流环境。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自互联网一出现,便以极大的热情毫无保留地接受它、迷恋它。网络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诸多影响。网络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网络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容易沉溺于网络。现在学校重视学业和成绩,部分学生在学业和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就容易沉溺于网络,逃避压力。导致学业成绩下降,无心上课,而通过网络来交友和聊天。他们认为这是交友的最方便的途径。然而,有些学生却认网上聊天是一种消遣方式,没有太大的意义。他们使用网络的最主要的目的是玩游戏。他们享受在网络游戏中挑战成功的喜悦感,通过游戏排解对现实生活中的不满。这样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泛滥成灾,垃圾信息对高校大学生的心智成长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影响,使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偏移。对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文化素养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文化给大学生们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网络可以让你忘记一天的疲惫,网络可以让你忘记一天的烦恼,网络可以让你缓解遇到的压力,另外网络游戏可以开发你的智力,有助于发挥创新能力;既然刚才谈到网络是一个广阔无比的空间,它的里面一定存在着太多新鲜和一些对于你来说是未知的东西,这就有助于锻炼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访问这些网站,参加网站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同时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以学到在实际生活中难以见到的东西,毕竟网络的速度很快,大学生能尽早的接纳新东西。网络通信缩短了人与人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这也就是让大学生有了更大交往的范围;新的人际交往方式的建立为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能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更方便的寻找自己的空间;网络还为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操练场”,有助于大学生能更好的表现自己。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网络信息,我们需要引导他们正确的使用网络。 一、引导学生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 大多数学生使用网络是来玩游戏和聊天消磨时间。我们应该提醒学生不能沉溺于游戏,这样会对自己的身心有害而无益,适当玩些益智类的游戏,要学会自我约束和控制。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面。对游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先从计算机基础学起,为将来自己能够设计一些好的游戏软件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二、提高网络教育者的教育素质 首先网络教育者应该坚持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帮学生对社会上的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有助于他们辨别是非,分清黑白,从而为自己以后的人生发展明确道路和方向。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努力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以便于在和学生沟通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有助于扩展他们的网络交际能力。 三、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加强校园网络管理,是推动校园网络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是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目前,我校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和薄弱环节,要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校园网络管理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深入研究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网上舆论引导的有效措施和办法,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努力开创我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要努力把我校校园网建设成为系统安全、制度完备、管理规范、内容丰富、信息健康的校园“绿色网络”,拓展“绿色网络空间”,净化网络环境。要加强初中生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开展文明上网和文明网站创建活动,引导校园网站工作人员和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讲求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积极传播健康信息,扩大主流舆论,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学校有关部门要深入进行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为“绿色校园网络”建设提供支持,推动学校校园网络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四、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和控制 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因此需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校内网络使用远程设置功能,修改学生的服务器的地址。使用web限制功能,对学生所能使用的网站进行控制,这样就能避免不健康的网站的使用。随着时代的更新,网络的使用频率会越来越高。我们只能引导学生正确的去使用网络资源,不要沉溺于网络,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把自己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正确的使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高校大学生网络文化群体内形成的共识氛围,为追求个性张扬和尊严的大学生提供了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象征性形式。这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总和,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带来的影响是引导他们更好地利用闲暇时间充实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关键。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 (一)闲暇教育 闲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源共生,它是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人合理且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充实个人生活、提高闲暇生活质量、提升精神境、为全面发展个人组织的教育活动。 (二)网络文化 有学者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把网络文化同计算机文化、多媒体文化和信息文化相提并论,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从网络上鉴别、存取和使用电子信息的能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万俊人教授认为,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的经济生活方式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有学者还认为:“广义的网络文化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 二、网络文化对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一)互联网管理的无序化使部分大学生道德迷失 如果缺乏“慎独”的道德自律,有可能摆脱现实社会中人伦关系的束缚,丧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从而放纵自己的行为,出现诸如随意公布他人隐私、不负责任地制造虚假网络信息等不道德行为,主体行为面临自我迷失。 (二)互联网上多重角色切换失调及虚拟性特征,使部分大学生人格和交往异化 在互联网虚拟现实中,大学生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做一个理想化完美化的“真实自我”,逐渐形成了自我中心心理。如果他们得不到及时引导和纠正,就可能引发缄默、孤僻、紧张、不合群,导致所谓的“网络幽闭症”、“网络孤独症”“网络狂躁症”、“网络痴迷症”、“网络偏执狂”等心理疾病。从而导致其人格异化。另外,互联网尽管扩大了人际交往,但同时大大减少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人际交往机会,出现心理错位、情感冷漠、行为失调等人际交往异化现象和人际交往障碍。 (三)网络文化使大学生滋生了个人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意识弱化 网络文化也是其自身的价值内涵并传递着特有的价值观。少量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的我与现实世界的我常常是分离的,一是人格的分离;二是知行的分离;三是责权的分离。网络文化在潜意识上诱导和助长了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个人主义思想的滋生必然导致集体主义意识的弱化。 三、闲暇教育视角下的网络文化建设实践 (一)国家教育层面 首先,要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在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目前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因此,要增强网络运营商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对他们的培训,让他们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要传播先进文化,发挥网络文化的“正能量”,从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家庭教育层面 1、父母要给予正确引导并给孩子做好榜样 首先,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家长应该在鼓励孩子接触网络的同时,重在引导孩子更好地使用网络,把网络当成知识储存库,是查找知识的一条便捷途径。其次,家长在网络问题上要做好孩子榜样,给孩子规定上网时间和时长,以便监控孩子上网情况。 2、家庭要给孩子创建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氛围 家长不要让孩子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家庭环境中,要鼓励孩子多参与现实活动,多与小朋友互动交流,多参与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班,这样既可满足孩子喜欢玩乐的天性,释放来自生活和学习的各种压力,又可帮助他们远离网络诱惑,减少沉迷网络的机会。 (三)学校教育层面 1、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网络这一软环境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园网上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或主页,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比如,开设“名家讲坛”、“经典导读”、“资料库”、“时事关注”等栏目,增加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还可以利用网络建设“校园一角”、“风采展现”、“网上精品社团”等栏目来开展共青团工作。 2、构建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实现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首先,丰富学院网站,着力建设校园网络论坛这一弘扬主流文化和引导网络舆论的阵地,延伸育人平台:考研心得体会与经验;优秀毕业生成才励志、职业规划、创业就业等博文;其次,设置“时事热点”栏目,引导学生自觉抵制负面言论等。再者,班级工作可以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逐步实现办公网络化。 3、校园网络文化管理队伍 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离不开优秀的网络文化建设队伍。计算机或网络技术方面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的重要力量,他们将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持。吸引专家学者等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开办名师大讲坛、邀请他们发帖撰文、这些专业教师勤敏笃行的科研作风及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将会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位大学生。因此,把学校人才资源全面汇聚起来才能打造一批强有力的校园网络文化管理队伍。总之,我们要坚持网络文化育人为出发点,开发优质网络信息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培养他们自主能力,促进个人更好地发展。
大学教育管理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日常教育管理 摘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导致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大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也尤为重要,所以近年来,国家和高校双管齐下,国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重视度越来越高,高校也开始着重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原因,并分析日常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进而讨论关于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举措 1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1.1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在大学生群体中,形形色色的压力往往会另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素质不良甚至出现问题,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大学生中,至少有18.3%以上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病率甚至高达35%,而且还明显有上升趋势。 1.2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的原因 (1)社会原因: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就业形势于大学生来说是最大的压力,并且上涨的物价也对大学生来说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压力。(2)高校原因:学生进入了新的环境学习,很容易带来一定的压力,再加上大学相对于中学来说开放度更大,约束力更低,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不适应的状态,并且高校给学生沉重的学习压力也让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素质问题。(3)自身原因:在高校约束力小的情况下,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也很差,市场被周边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差,这也是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 2日常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 (1)国家与高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近年来,由于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逐渐突出,政府和高校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也越来越重视,逐步成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也日益活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也越来越多。(2)师资力量薄弱,心理素质教育内容较片面。我国心理素质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导致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心理素质教育上也缺乏专业性的教育经验,内容也比较单一化,很多都是局限于课本,没有从根本上了解并解决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3)心理素质教育缺乏制度化管理化。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相对来说管理不够规范,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并没有真正起到心理咨询的作用,在心理测验和档案管理上也缺乏规范,都是因为心理素质教育管理上缺乏制度化管理,管理力度不足。 2.2日常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人才储备,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迷茫和成熟时期,对自身与社会也有一定认识,是人生观价值观确定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复兴中华民族的迫切需要。 3日常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举措 3.1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制度,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设规模 在高校,存在很多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没有形成规模,并对学生的影响力度不够大,没有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等问题,所以务必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设规模,并完善其管理制度,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到为大学生排忧解难,及时解决心理素质问题。 3.2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日常教育上,务必要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武装学生头脑,让学生能够辩证的去看待问题,能在一切问题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挫折,使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梦想蓝图,让自己更有动力。 3.3鼓励学生开展团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学校中,团体活动能增加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这样的活动多多举办会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弱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社会实践活动能与社会挂钩,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为学生多一份自信,少一份自卑。 3.4开展大学生心里素质教育课程,扩大调查力度和宣传力度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上务必要高度重视,要开设此等课程也必须扩大调查力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并对心理素质有问题的学生采取开导谈心等措施,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以及心理素质不良产生的危害性,引导学生关注心理素质健康。 4结语 大学年华是一生中最值得回忆与珍惜的一段旅程,在这时期,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梦想与现实的不断碰撞下逐步清晰。所以,这时候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起来,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刻不容缓,通过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心理素质能够有效的减少学生心理素质不良问题。 作者:马文卿 严予培 张璐璐 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大学教育管理论文: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崛起,是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转型的结果,是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由德国转移到美国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生教育作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过程中新出现的高一级学位教育,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专业式”是其主要形式。研究美国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历史渊源与管理模式,并以其首创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早期获得的成就为案例,进一步体现“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先进之处,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以及一流大学的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专业式;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一、美国研究生教育诞生的标志与历史渊源 研究生教育首先诞生在19世纪的德国。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德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即“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洪堡原则的确立。1810年以洪堡原则为办学原则的柏林大学的建立是德国研究生教育诞生的标志。由此肇始,德国大学教育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并深刻影响世界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其中,对美国的影响最为深刻。美国研究生教育真正开始于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下简称霍普金斯大学)的建立。霍普金斯大学是一所仿照德国大学模式建立的大学,被誉为是“建立在巴尔的摩的柏林大学”。霍普金斯大学董事会声称:“大学创办的目的,在于为学者探究高深知识营造适宜的环境并提供机会。”霍普金斯大学将大学定义为“研究高深知识的场所”,并建立研究生院,开展研究生教育,首次提出“专业式”研究生教育模式。霍普金斯大学注重教学的同时赋予大学以研究职能,“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作为办学原则首次在美国大学中获得实现。“专业式”研究生教育模式作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形式最初出现在一所新建的大学中,而不是出现在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早期建立的老牌大学和学院中,是由19世纪以来美国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变革等几个因素所共同影响的。首先,19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扩大。19世纪以来的西进运动过程中丰富矿藏的发现、欧洲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熟练的技术人员以及大批欧洲移民的到来等众多因素共同促成的美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美国农业的现代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促使美国社会走向城市化,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增长,城市新兴阶层和企业家们急需技术应用性人才,而当时的劳动者大体上仍然接受的是重文轻实的传统英式学院的教育,美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状况已不能适应工业化发展的技术应用需要。因此,新兴阶层和企业家们呼吁进行注重研究的工农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对科学研究和应用性人才提出新的需求毋庸置疑。其次,美国早期建立的大学与学院改革不尽理想。面对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长期以来遵循英国大学模式建立起来的美国早期大学与学院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不足,随即进行改良,少数院校对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做出小规模发展的改革计划。例如,哈佛大学教授乔治•提克诺就曾批判美国大学不符合时展的要求,主张进行教育改革。1826年在他担任哈佛校长之后,为取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开设了更高一级的课程,迈出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第一步。其他大学与学院如耶鲁学院、密歇根大学等纷纷进行改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试验。然而当时大学与学院的改革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培养,而且研究生教育规模狭小,并未能形成系统。最后,留德归来的美国学生积极参与大学和学院的改革。19世纪中后期正值大批留德学生归来之际,他们先后将德国先进的科研理念带回美国。伴随着大学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留德归来的美国学生纷纷参与大学与学院的改革,如塔潘改革密歇根大学、怀特创建康奈尔大学、艾略特改革哈佛大学等等。除了致力于大学与学院的创建与改革之外,大批留德学生归国后成为了美国新大学的教师和研究的主力军。基于上述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美国高等教育转型势不可挡,“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的出现符合时展潮流,是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美国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专业式”取代“学徒式” 德国是研究生教育的发源地,其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学徒制”,即以培养“科学研究的接班人”和“工程或技术的研究人员或专门人员”为主要目标,学生通常以自学为主,大学重视导师的作用,强调学生以导师科研助手的形式参加科研实践与教学实践。美国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在参照德国“学徒式”的基础上,结合了美国的基本国情与本土传统英式学院,进行重大创新,改变德国研究所实验室狭小和教授个人研究的局限,并消除“学徒式”的学生参与和纯理论性研究的偏颇,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对研究型大学的改革与研究生的规模化培养具有深刻影响。 (一)以研究生院为组织体系 为使研究生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美国首创研究生院。美国研究生院脱胎于德国的研究所,以“培养高水平的专门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大学的科学研究与学术前沿项目主要在研究生院进行。研究生院作为对研究生进行教学与科研的场所,对研究生的科研素养的培养和先进科学知识积累具有重大影响。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的高一级教育,因此,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既存在合作又存在冲突。研究生院的建立恰恰平衡了这一矛盾冲突,本科生的教师是研究生教师的主要来源,他们对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权限较小,仅起到指导和协调的作用,这既能缓和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之间的冲突,又为研究生院和本科生院之间的联系支起桥梁,“避免了德国大学研究生培养与大学本科生培养的冲突,解决了德国大学未完成的历史课题”。 (二)以校—院—系为主的管理体系 在“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中,校—院—系各单位管理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在学校层面,学校设立校研究生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对研究生的招生、培养、毕业等宏观层面的政策管理进行决策;在研究生院层面,主要由校级研究生院和院级研究生院分院两种形式组成,前者是校研究生管理委员会的执行机构,负责办理研究生管理的日常工作,后者主要负责教师的招聘、学院课程的设置、科研活动事项等工作;在系层面,系所属于学院的下一级,设立系级研究生教学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教学与科研的各项工作,并考核研究生的课程质量以及科研能力。以校—院—系为主的三级管理体系,使得研究生教育工作简洁明了、分工明确、权责细化,使得研究生培养规模化、规范化,既能保证教授在教学领域与科研领域的重要作用,又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有效地缓解社会对人才输出的迫切性。 (三)以基础知识为主进行教学与科研 研究型大学具有从事基础研究的传统。“专业式”研究生教育注重教学与科研并重,尤其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对硕士生与博士生均做出具体的、系统的教学计划,基础知识的授课时数是总授课时数的一半,而专业知识的授课时数是基础知识的二分之一。除课程学习之外,对学生的论文写作与实践教育也做出具体要求。即在未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之前,研究生是不被允许写论文的,学生的论文撰写应当在课程学习与实践教育均完成之后进行,并由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商议论文选题及其它方面的内容。实践教育阶段即科研阶段,研究生首先从入学开始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零散的基础科研活动,而后可以单独进行一段时期的科研活动,或者是加入到导师的课题中进行科研活动。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大量参与科研工作是美国“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的重大特色之一。以基础知识为主进行教学,并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对学生基础科学知识的积累、科研能力的掌握与训练、科研素养的培养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四)以一流的教师与一流的学生为主体 教师与学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其质量高低对研究生教育、甚至是研究型大学的影响不言而喻。“专业式”研究生教育要求聘请一流的教师,择取一流的学生。美国研究型大学严格遴选教师,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十分关注。学校的荣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质量,研究生教育作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中的重要关注点,对其教师的选聘更加需要引起重视。研究型大学只有一流的教师是远远不足的,一流的学生也是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关键。“专业式”研究生教育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积累、科学素养、科研兴趣与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要求,面向全世界招录学生,既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学生的视线,又为一流学生的择取扩大了选择范围,进而择取到一流的学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师、技术专门人员以及科研工作者等等。 三、“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成就———以霍普金斯大学为例 “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作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为美国研究生培养创造了组织环境、为美国社会人才的规模化输出创造了条件,进而影响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以“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首创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为例,通过其首批研究生录取的成功、研究生教育的成就、引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体现“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一)首批研究生录取的成功 霍普金斯大学从建立之初便声称要“建立一所大学而非学院”。从历史角度来说,它是第一所以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为重点的研究型大学,是美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尽管霍普金斯大学是一所新建立的大学,但它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在首批研究生录取上,霍普金斯大学不仅招收了美国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更是将生源拓展到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其他国家。大学收到了来自46个不同的大学和学院的152份申请书,其中还包括哥根廷大学和海德堡大学。优秀研究生申请人的数量如此之多以致于董事会决定将霍普金斯大学设立的奖学金名额从10个增加到20个。首届研究生招录的成功为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教育的起步解除了燃眉之急,更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起步奠定坚实基础。 (二)研究生教育的成就 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成就从其首届博士毕业生以及随后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上得到充分体现。1878年6月13日,在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教育进行短短两年之后,迎来了首届四名博士毕业生,他们分别是亨利•卡特•亚当斯、厄内斯特•希勒、约西亚•罗伊斯和托马斯•克雷格。通过笔试与口试,毕业生们证明了自己对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精通,并提交了他们精心撰写的论文,展现他们拉丁语、法语和德语的阅读能力和对“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深刻认识。首届毕业生积极投身于大学建设,亨利•卡特•亚当斯担任康奈尔大学的教授,后来去了密歇根大学;厄内斯特•希勒担任纽约大学的教授;约西亚•罗伊斯担任哈佛大学的教授;托马斯•克雷格拒绝了来自哈佛大学的邀请,成为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在博士学位授予的数量上,霍普金斯大学迅速获得领先。截止到1889年,霍普金斯大学共授予151个博士学位,同期的哈佛大学授予43个博士学位和12个科学博士学位,耶鲁大学自1861至1889年则共授予101个哲学博士学位。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写道:“事实上,尽管不是名义上的,霍普金斯大学是一个类似培训年轻教授的机构。”在霍普金斯大学建立的15年之后,202名毕业的博士中有184名成为了教师,超过了毕业生总数的90%,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在美国的大学或学院中任教。 (三)引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 众所周知,美国研究型大学主要是两条途径发展起来的。首先,新型大学的创办。以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为效仿对象,一批以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新型大学逐渐创办起来,如1889年克拉克的创建、1891年芝加哥大学的创建,等等。其次,美国早期建立的大学与学院的转型。尽管这些效仿英国模式建立的早期建立的大学与学院在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之前就进行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研究生院的创办,如哈佛大学在1826年率先开始进行研究生教育,然而研究生院却在1871年才缓慢建立。耶鲁学院于1852年正式开始研究生教育并在1872年设立研究生院,但是这些早期建立的大学与学院未能彻底改变当时美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唯有当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之后,目光长远的校长们才纷纷参照霍普金斯大学模式进行改革,实现转型。基于这两条途径,美国研究型大学获得迅速崛起,并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大放异彩,美国高等教育开始走向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 四、“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对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启示 “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作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形式,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高等教育至今仍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矗立,正是由于其系统的非凡性:它能够不断产生新的成功机构,其中大多数能够长盛不衰;处于这个系统顶端的是一批形成路径、特色各异的高水平大学。这其中,既包括了德国首创,却在美国发展壮大的研究型大学,同时也包括了美国首创的“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若是没有“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崛起能否获得如今这般成就是不可预见的。“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不仅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崛起产生巨大影响,对我国的一流大学建设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一)在借鉴的基础上注重创新 当前阶段,创新已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要求,“创新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之类的教育词汇大量出现在政策文件、期刊论文中。基于对美国“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理解,研究生教育所需要注重的创新精神,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尽管“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是美国的首创,但同时也是借鉴德国“学徒式”改造而成的。我国研究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同样可以吸取“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优势与特色之处,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实际需要,做出积极有效的改变,促进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规范化与专业化。其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针对研究生的培养,仅管理上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正确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的方向、检测培养的质量等,也是需要创新的角度所在。其三,研究生的创新精神。研究生在进行基础知识的积累,科研活动的训练之后,在单独进行科研活动或参与导师课题时更要注重创新精神,以已有的知识为起点,在学术研究与论文撰写上实现创新。 (二)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 “专业式”研究生教育十分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将其看作是进行科研与论文写作的基础,对研究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提出很高的要求。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来说,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占据研究生主体的很大一部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期间,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实现学以致用并积极拓展,是教师所面临的难点。对于研究生而言,特别是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生,如何在教师指导下实现专业知识的转变、专业技能的应用、更甚者在一定程度上与原有学科与专业的结合,是研究生面临的难点。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既为研究生传播了基础知识、丰富了文字阅历、加深了文化印象,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需要,又为之后的科研与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与素养、提高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是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的前提。 (三)重视教师选聘与学生录取 一流大学的建设必须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既可以转化为大学的声誉,加大学校的知名度,又可以吸引一流的教师和优秀的生源。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应当跟上大学发展的步伐,空有良好的资源设备没有优秀的教师不能造就优秀的人才。教师与学生都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一所大学存在与否的关键。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不断进行人才的培养与输出,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对学生的培养更需要重视。我国研究型大学正处于重点建设时期,更应当通过制定有效的教师选聘政策、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为大学引进一流的师资、录取一流的学生。不断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现代化人才,将学生的培养与社会的实际紧密联系,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作者:孟江寅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大学教育管理论文:大学教育管理创新策略探讨 摘要: 大学教育管理包括大学教育的管理制度、教育体制及教学质量等多方面内容。当今,我国大学教育管理虽存在一些诟病,但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正在进行改革,创新先进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即将启动,本文就当前大学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创新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策略提出了粗浅建议,有望为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大学;教育管理;创新策略 1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散漫不严谨的管理制度 散漫不严谨的大学教学管理变成了治学不严谨的自由市场,这对于大学教育培养国家精英骨干人才的宏伟愿想成为空谈。现今,随着国家对于高等文化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大学或是高等学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随着高等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多,恪守严谨的大学管理制度却被忽视。大学课堂呈现一种教师只管上课,学生交头接耳,丧失了师生之前讨论学术问题的学习氛围。另外,一些教师的临时聘任、临时上课,学生的旷课、缺勤等现象更使得大学教育管理成为了一个没有严谨管理秩序的市场。另外,由于辅导员管理的同学数量过多,无法做到对每一位同学的心理、道德、学业等各方面的辅导,这又怎么称得上是大学的辅导员?辅导员不关心学生,学生不体谅辅导员工作,这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到大学教育管理工作。 1.2扩招导致的大众化教育体制 大学教育讲求的是精英教学,病态的扩招模式定然导致大众化教育体制,这就造成了职业院校与高等学府的大学毫无差别。大学教育讲求的是做学问,只知道盲目招生、收钱、再招生的大学教育贯通体制,又如何谈得上是做学问的精英教育。这也不奇怪,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及学到的东西均感到迷茫。 1.3师资匮乏导致的低劣的教学质量 虽然现在的大学管理系统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都采用了网上评教,但是,仍然有这种现象,即使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不满意,或是碍于麻烦、或是碍于来自老师方面的压力,网上评教总会反馈一些好的评价,而对于确实被学生评差的老师,似乎也习以为常,对于这种劣质性的大学教学管理模式确实成为了大学教育改革道路上的绊脚石。另外,匮乏的师资导致了大学生普遍的无人管理状态,大学生自身约束能力较差,加上教师的疏于管理、玩忽职守,学生逐渐丧失对上课能获取知识的信心,学习从此消极颓唐,大学教育管理日渐衰败。 2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若想重新燃起大学教育的希望,重新振作中华民族的雄风,找准毒瘤、脓疮,用对药方、手术,必将提升我国大学高等文化素质教育构建宏伟蓝图的信心。 2.1做好招生管理工作,确保精英教育 扩招本意是满足更多有能力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也为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化。而对于曲解了这一愿想的执行人员,大力扩招造成的学院泛滥现象似乎并没有按照原来预想的方向发展。教育的本质是提高能力,大学教育是从专业角度入手,更加注重对于人才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做好招生管理工作,确保教学资源对于大学教育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师资问题,古语就有名师出高徒这一说法,现今更是如此,师资水平严重影响大学教育管理的质量。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对于专业技能理论及实践上的双重能力,不能只满足于课本知识。再有,对于这个现实的社会,很多大学生可能失去了脚踏实地、努力就有回报的信心,对于这一点,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2.2大力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老师是经常直接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辅导老师,辅导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大学教育的质量及水平。对于辅导老师的选拔,应该通过推荐出辅导员候选人,再由评定小组进行评审,对其进行综合测评,严把辅导员关口,从源头上掌控好辅导员老师的质量。另外,对于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应该切实遵守完善考评体系,凸显工作能力;加大培养力度,理论结合实际;注重个人发展,坚持不断学习的方针政策,从专业化水平、专业素养、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对辅导员进行培训。辅导员作为大学教育的引导人,自然应是学生精神、言行举止的榜样,因此,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崇高而又艰巨的任务。 2.3营造激励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创新型人才 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新生力量,代表着蓬勃,代表着希望。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视野的多元化新型人才。因此,大学教育不应只是学习一些技术专业知识,对于大学生潜能的开发、人文教育思想、跨学科合作能力等,大学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些都需要创造出一个激励的学习氛围,具有一定灵活性、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校园环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必须的。形成激励浓厚的学习氛围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真正热爱上学习。 2.4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大学不仅仅是大学生学习的殿堂,也是教师们工作学习交流的场所,因此大学教师也是大学的学生,大学教师若能保持学习的态度,一方面能对学生产生言传身教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大学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途径。师资队伍建设既要不断完善教师的专业素质,还应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及工作积极性。 3结语 大学是学生表选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也是学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跳板。大学教育是精英教学,做好招生计划、提高师资水平、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面对大学教育管理,学校管理层应切实做好原则坚守、认真落实工作;教师们应坚持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追求;学生们应努力配合学校管理,实现正确的人生定位。 作者:郭嫔 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大学教育管理论文:大学教育管理对大学生的意义 【摘要】 大学教育管理对于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应对各种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大学生具备更好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以及投身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契机。本文就大学教育管理的认识进行了简要概括,并对大学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及对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意义进行了粗浅探讨,希望为大学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大学教育管理;大学生;立足社会 1.对于大学教育管理的认识 大学高校作为传播文化知识、培养青年人才的殿堂,是人类文明得以继承与发扬的关键环节。大学教育管理广义上是指对高校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培养,狭义上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精神、文化素质、专业知识培养,以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并且立足于社会、适应社会的高层次精英人才。大学教育管理中,教师作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引导者,在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中占据重要的指导地位。大学教育管理始终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神圣任务,始终坚持对高校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建设上的培养;始终坚持对高校学生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道德建设上的培养;始终坚持对高校学生在文化知识、综合能力、专业技术的文化建设上的培养;始终坚持对高校学生在职业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的素质建设上的培养。 2.大学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及对于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意义 2.1大学教育管理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树立 大学将赋予大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实践去认真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将重新树立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做到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大学教育管理对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树立,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讲求客观、真实、物质,承认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物质是按照自身发展规律运动和变化,而人的活动应在遵从世界规律的同时具备创新探索精神,另外必须怀揣对于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的信仰,并随时做好为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献身的勇气及决心;大学教育管理对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树立,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指大学生能够做到真正把人民的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大学教育管理对于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调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人民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既包括物质方面,同时包括精神方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并有所担当的精神基础。 2.2大学教育管理对于大学生智商、情商的培养 大学可谓是小社会,大学教育管理不仅对学生的文化知识的智商方面进行培养,还对学生社会交际的情商方面进行培养。由于大学生最终的归宿必定是社会,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应充分考虑大学生在社会交际及应变能力等情商素质的培养。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际对于大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从教学实际出发,满足学生接受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对口连接,增强学生对于将来立足于社会的灵活性及适应力,给予学生间交际的空间,并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最终将其培养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2.3大学教育管理对于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检验 大学教育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有机会释放自己的能力,根据理论知识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创意、大胆、新奇甚至疯狂的猜想。大学教育管理应充分遵循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这一教育方针,对于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将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社会职业生涯发展的定位。大学教育管理从人才市场需求入手,结合国外先进大学管理经验,通过聘用专业机构人士对大学生就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行专业培训,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规划,这也为将来大学生立足于社会,懂得如何规划自己并找准自身定位、实现自身价值居于深远影响。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加强自身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合作思维的根本基础。 2.4大学教育管理对于大学生理想与梦想的选择 大学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做出良性选择,对于自己想做的梦想,和自己应该做的理想。梦想是主观的强烈愿望,不受外界多种因素的制约,遵循自己的内心,完全由自身决定而希望做的事情。理想则是理性的综合考量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后,根据自身发展条件选择该做的。先做该做的,待时机成熟,自身具备一定能力后再做自己想做的。大学教育就这一点可以帮助学生用客观的视角、眼界看待整个世界,大学教育管理赋予大学生认知能力并理性的进行选择,从而选择良性的选择。而这一素质培养对于大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在遇到难以抉择是知道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应该舍弃,进而能集中解决很多困惑,从而形成自己的原则,开始学会拒绝。 结语 大学教育管理对于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意义不单单是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升官发财、改变命运,大学教育管理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心智,使其心灵变得成熟、眼界变得开阔、浅薄变得厚重、浮躁变得沉稳。大学教育管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主动性、发掘自身的潜力、找到自身的价值、发现自身想要的。综合而言,大学教育管理对于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意义实则是大学生自己所赋予的,正如,你所期待的也必将是你付出努力后所得到的。 作者:郭嫔 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大学教育管理论文:微信平台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建构 摘要: 近些年来,一些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陆续上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但依托平台形成较为完整、全面的教育管理机制的却屈指可数。本文针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新兴潮流,探究其构建的原则、优势、策略以及意义,以期待在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上起到积极借鉴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 公众平台;原则;优势;策略;意义 1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优势 (1)服务扁平化。 微信扁平化的服务消解了传统管理自上而下、权威式的管理模式,使学生敢于、勇于以独立个体的身份直接与管理者平等对话,参与并讨论学校的各项事务。同时,能够建立反馈机制,及时的发现、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南开大学微信公众平台设有“校领导接待日”专区,建立了“提案征集——数据统计——话题再议——结果反馈”的完整机制。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一途径直接与校领导交流、对话,把对学校的意见、看法、以及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及时与校领导反馈,形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的民主提案运行机制。 (2)管理虚拟化。 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在形象设计、昵称等方面虚拟性的亲民化设计,能够很好的拉近学校与学生的距离。这些设计受到“萌文化”影响,个人形象、昵称的风格通常比较可爱、卡通、时尚、“萌萌哒”!福建师范大学的微信昵称为“福师大小葵”,图象是具有人物特征的向日葵,隐喻着可爱、阳光、智慧的含义;武汉大学的形象设计是卡通人物“珞珞和珈珈”。这些萌形象的设计体现出高校力图淡化严肃、崇高的形象,向和蔼、亲民的形象转变,以便靠近学生、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实现与学生的无障碍沟通。 (3)使用生活化。 马化腾说,“腾讯生产的不是产品,而是生活方式”。曾几何时,我们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便是习惯性地登录QQ;而现在,大多数人使用手机打开网络后的第一件事开始不自觉地的打开微信。经过近4年多的发展,微信已经成为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生活化的使用方式能够打破传统媒体获取信息时的目的性、仪式性、功利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习惯性的、轻松自在的、随心所欲的生活化态度。学生通过微信平台能够以较为积极主动、轻松简单的方式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使学习不再是一精神负担,而是生活的需要。 (4)沟通实时化。 实时化的沟通,可以避免学生问题的积少成多,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微信平台中的“微信墙”功能,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或话题进行实时互动。校领导、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会人士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微信墙”来进行。 2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建构原则 (1)以构建校园文化为外心。 校园文化不仅能够折射出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育人水平、管理水平,还能够潜移默化的将高校精神与品格渗入到学生血液之中,对学生的人格、精神面貌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校园文化,要将大学一些典型性的精神特征——崇高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先进的教育理念、时代前沿文化、科技风尚与潮流等融入其中,传播大学校园文化特色,彰显校园文化魅力。通过构建校园文化来润物无声于学生内在的价值观念、学习理念、精神面貌,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文化自觉的重要可取之道。 (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内心。 学生发展理论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教育管理最为权威的一套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大高校。该理论把培养学生在“道德发展、精神发展、认知发展”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内心是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深一层次,它从有利学生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有效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更有利于提升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3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建构策略 (1)成立新媒体中心,组建校园微信团队。 通常而言,队伍一般有教师和学生组成;教师为理论指导,学生为执行主体。双方在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共同参与、民主决议的基础之上来决定平台的总体规划、版块设置、内容创意、文化特色。教师负责把控好平台的总体方向和信息质量,并详细安排学生的职责分工;学生具体负责编辑、美工、文稿、技术、推广、信息推送等工作。师生各尽其责,各显其能;教师能够凭借丰富的社会实践、深厚的理论修养、自觉的人文涵养,把关平台的质量、风格和方向;学生开发自身潜能,学以致用,在实践中锻炼进步,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同时,学生还能以自身视角审视平台的内容和需要,设置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一些信息,最大范围的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2)板块设计以创意为先导,以学生需求为基础。 创意是智慧的结晶,像一双翅膀可以让平台飞的更高更远。平台的设计需要依据校园特色进行文化创意,设计粗糙、内容贫乏的平台则注定会无人问津。以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平台为例。 (3)树立平台“意见领袖”。 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把“意见领袖”界定为“频繁影响他人意见和行为的人”。他具有中心性、活跃性、凝聚力、传染性的特点。他的观点、评论能够引发一定的跟从效应。因此,通过建立意见领袖,在平台的交流、互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在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则尤为重要。 4大学生管理机制的建构意义 (1)现实意义——在满足大学生生活需求、促进了大学生发展、革新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列的积极意义。 学生们通过一部手机、一个平台,不受时空限制便获取校内外的服务与信息。而高校学生事务人员潜移默化的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付诸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闲暇时间,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2)深层意义——形成大学生的网络精神家园,进一步丰富并拓展了校园文化。 网络全球化的今天,精神思想鱼龙混杂,部分消极因素严重腐蚀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导致大学生精神堕落。平台的构建,通过较为纯粹、高尚、积极正面文化的引导,形成以校园微信平台为中心的“正能量”网络精神家园,更有利于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的进步发展。同时,平台的建立,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彰显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精神面貌,也增加了校园文化的广度与深度。 5总结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不是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消解,而是进一步的融合与革新。它能够形成一张虚拟的校园网,全面覆盖到在校师生,影响到他们生活、学习、思想等各方面。它像一个无处不在的无形的手,随时随地指引着大学生在自我管理、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自觉,以帮助大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 作者:赵海峰 单位:枣庄学院 大学教育管理论文: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机制 [摘要] 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所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开展的成效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平安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本文从“供体、受体、载体”三个维度入手,论述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需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以人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略、多样化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施平台三个方面共同推进,构建起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机制。 [关键词] 供体;受体;载体;大学生;管理;教育;机制 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所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管理以及成长成才服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成效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平安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乃至办学质量。在生物学界,有个热词叫“基因工程”,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设计,并通过特定生物技术,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产品和生物类型。作为高校的一项庞大工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需要按照大学治理者的意愿,进行科学化设计,并通过一系列举措,赋予大学生以新的时代特性,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大学生。从这个角度而言,基因工程的实施过程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构想组织与实施,具有一定的可借鉴作用。本文试图移植基因工程三大元件“供体、受体、载体”到学生管理工作,从三个维度入手,论述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一、加强“供体”培养,着力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在学生管理这项工程中起着主导、引领作用,且具有相当的能动性。一支素质过硬的管理队伍,无疑会大大促进学生工作开展的成效。当前,各高校也都非常重视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摆在了大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予以加强。笔者认为,高校应构建引入—培养—考核与激励一脉式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机制。 1.严格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选聘机制。 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工作,要做到从源头抓起,严把选聘关。选聘工作须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坚持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育人、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优秀人员选聘到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中来。要制定科学的选聘标准,综合学历、专业等因素筛选受聘人员。选聘程序上,首先应由学院根据本学院实际情况初步确定引进人员的计划,经学校领导审核后,由学生工作部门组织成立工作组实施选聘工作。选聘工作要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岗位要求设置考试方式,严格考试环节,努力将受聘者的热衷度与岗位的适应度结合起来,达到二者的契合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在选聘环节上把好关,设好卡,将适合且优秀的人员聘任到学生管理工作岗位上,才能为后期的培养乃至整个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培训和培养。 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工作,要注重岗位培训,严把培养关。要将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岗位培训作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纳入队伍建设的整体安排。要构建起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示范培训为引领,以学校系统培训为主体,以二级学院培训实训为补充的分层次、多形式的纵向培训体系,以及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的横向培训体系,通过逐层多面的培训实施,有序推进学生管理工作能力素质提升。除了系统的培训外,还应经常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及系列培训,特别是针对不同时期学生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要结合专家的讲座,修正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以弥补工作上的短板。此外还要注重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专业深造,鼓励优秀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进修、在职攻读学位,以此提升其工作能力。 3.完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考核激励机制。 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对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工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考核是手段,但同时,考核本身也是一种隐性的激励,通过考核机制的有效实施,评选出表现突出的学生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用一定的激励措施对其加以表彰,以先进引领、带动整个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应该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的常态机制。这是纵向的激励,此外,还应有横向激励机制,就是让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与高校其他序列的人才队伍在政策等保障机制上逐步看齐,比如,在年度工作评优、职称评定、项目申报、攻读学位、干部提拔等方面都能予以适当倾斜,解决其后顾之忧,鼓励支持其安心本职工作。如此才能更好地稳定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和良性发展。 二、注重“受体”分析,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格局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主要表现采用行政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注重社会发展的单方需要、管理者个人的权威,而忽视学生的个体需要及其主体地位。我们认为,这种管理模式与时代特征、与当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实际背道而驰,并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笔者认为,在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是一种对受教育者人格、个性充分尊重的教育观,也是一种重视受教育者主动、全面、个性化发展,从而最大化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其潜能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就是要把人看成管理最核心的资源,管理工作是围绕如何利用人、依靠人,进而如何服务于人的发展来开展的。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要求管理者要特别重视研究管理对象,也就是大学生,要做到走进学生,认识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的要求为出发点,最大化满足其发展需求。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实施办法,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多数管理工作者更多地沿用了过去那种强行管制的教育思想,事实证明,如此管理,便是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很难把学生培养成有鲜明个性和开拓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把学生视作一个个独立个体,有独立思想的工作对象,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基础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树立“从学生中来”和“到学生中去”的管理思想,并以此为标尺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2.以学生自身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指针。 以人为本的管理讲究以人为中心,管理性质、管理方式等,其中心是人,而非管理自身。在高校,一系列学生管理制度的出台,各项管理计划的实施,面对的都是具体的学生个体;只有通过学生去实践,才能真正检验管理效果。学生的发展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有没有契合人才培养目标、契合社会需求,将作为评估管理效果的主要参考和修正管理方式的重要依据。因此,大学生教育管理,应该抛弃过去那种“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忽视学生的个人追求”的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要特别注重学生差异性,关注学生个性特点,充分发扬民主,培养其创新发展能力,培养其自尊、自信和自爱。把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目标,这不仅是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趋势,更是时展的必然。 3.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教育,这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人格平等是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准则,教育工作者唯有首先尊重了学生,才能换取学生的尊重,进而达到互相尊重,平等和谐。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应主动走进学生,关心、了解其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只有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学生当朋友看待,让学生接受、信赖、认可,学生才会接受管理者及其教育,才会达到教育管理效果。特别是,针对一些问题学生,最忌管理者把自己摆在教育者的地位,只讲大道理,不去平等、和谐沟通,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取而代之的是,管理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要用温暖的爱心架构起沟通的桥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一旦建立,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已然成功了一半。 三、丰富载体形式,着力打造多样话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平台 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社会同发展,与时代共进步。有效开展学生管理,离不开多样化的载体形式。只有广开渠道,将多种形式相结合,才能营造出生动活泼、切实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良好氛围。 1.以重大事件、重要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重大事件、重要活动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契机,高校应以此为抓手全方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比如,可在“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等重大节庆日,深入开展党史等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党史教育报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鼓舞青年,增强大学生对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还可围绕全团创先争优工作,通过举办各类主题团日、形势报告、知识竞赛、图片巡展、主题论坛、参观考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大力弘扬革命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一些民族地区,同时要以系列活动为载体,通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宣传讲座、观看专题纪录片、影视片展播、开展报告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民族团结主题教育。 2.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两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该特别重视两课的课程组织与实施。一是要加强两课的课堂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使两课的教学更加贴合时代特征,贴合高等教育改革趋势,贴合大学生实际。二是要注重将两课走出课堂,多渠道践行两课宗旨,检验两课开展实效。如,每学期开学初,应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到学校有关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全面深入开展学生思想状况调研和专题调研,加强与学生的对话与沟通,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并为学校及有关部门科学地制定和调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案提供决策依据。还可借助学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团、意见箱、电子信箱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所想、所思、所求,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的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校园网,努力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实效。 当前,世界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以其高效、便捷、互动性强等优势,强势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网络同样也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为充分发挥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学校可在校园网开辟相关主题的教育专栏,相关职能部门,如校宣传部、团委、学生工作处都应建立专门网站,并有专人管理与维护。借助网络平台,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网站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增强,更加贴近学生思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各学院也应设立专门网站,设置学生工作专栏,内容力求全面,并做到更新及时。团员干部可开通微博、微信等平台与学生交流沟通。此外,学校应注重加强网络信息技术防范和监管力度,建立较为完备的制度和机构,提供充足的人员和设备保障,多管齐下,促使校园网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交流的园地,政治教育的窗口”。在基因工程中,供体、受体、载体三者有机联系,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发挥效力,完成新产品的创造。同理,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这项工程,也只有从供体、受体、载体三方面齐发力,共促进,将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方略、多样化的学生管理工作实施平台纳入到一个整体构架中,综合考虑,统筹推进,才能构建出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高效运转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并有效发挥功能,使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为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成长成才作出贡献。 作者:王慧春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处 大学教育管理论文: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作用 摘要: 我国高校校报产生的历史久远。校报的产生对于稳定高校局势,及时高校的相关信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宣传,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水平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发展,校报面临着各种冲击以及校报本身的各种弊端。在新时期,高校校报应主动改变自身存在的不适合时展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完善和充实校报各个栏目的内容,反映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继续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 校报;弊端;改善;思想教育管理 高校校报产生的历史很悠久,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校报在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表现在推进了高校的宣传,促进了学生工作的开展,讴歌了青春的美好,彰显了时代的精神等方面,受到老师和学生的热爱。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脑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速度的日益提升,传统的纸质媒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高校校报也在所难免。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高校校报如何发展,怎样才能继续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成为摆在高校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一、校报的历史和教育管理作用 高校校报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证,它几乎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同时出现,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证。从1895年创刊的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校刊》算起,高校校报己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到1966年,我国高校校报发展到229家,占当时全国1200多种报纸的近1/5。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报,高校校报总数已经超过1000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高校校报数量还在继续增加,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不断地发挥作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校报作为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校报通过专栏的设置、撰文等方式开展工作,内容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为基础,宣传国家的重大方针路线,介绍国家的形势和政策,为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校报面临的困境 (一)网络新媒体的冲击 现在我国的经济总量逐年增加,GDP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终端大量普及,无线wifi的公共地点的设置,网速逐年提高,催生了人们在网上阅读的习惯。这些便利条件使人们在各种环境下上网成为可能。方便的网上阅读不断冲击着实体媒体,导致实体书、报纸等销量大幅减少。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的校报亦不能幸免,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记得以前的大学生,非常喜欢校报,因为校报中有很多自己关心的事情,加之校报又是高校自己办的报纸,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他们感到非常亲切,因此每次校报发行的时候,教职员工和同学们都是带着兴趣去读。然而网络一出现,就以其新闻量大、色彩丰富等优势,抢走了纸质媒体的受众群。大学生思想活跃,适应新事物快,接受能力也最强。据统计,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达到5-6小时,读者群都去上网阅读了,受众群都被网络抢走了,校报自然没人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二)校报栏目僵化导致教育管理僵化 现在校报的栏目非常死板,每期都是固定的几个栏目,没有新意。而大学生是最喜欢新鲜事物的群体,他们喜欢猎奇,喜欢不同的东西,因此这种僵化的栏目让大学生们没有新鲜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管理的作用有限。 (三)编辑人员年龄结构层次的不合理 学报编辑人员是学校的在编人员,中青年年龄层次人数占比较少,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编辑们的思维方式已经与年轻的大学生产生了偏离。很多编辑认为适合在校报上发的文章或随笔,对大学生教育有促进作用,而在大学生看来这些东西已经太落伍了,根本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事情。很多同学们身边的东西在编辑那里却认为不严肃,不应该在校报上发表。这种僵化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校报产生抵触情绪,达不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管理的目的。 三、增强校报的思想教育管理作用的途径 针对校报目前的困境,高校应该切实重视起来,严肃认真地对待目前校报存在的种种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摆脱困境,发挥校报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再接再厉,发挥校报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优势 现在传统的纸质媒体受到网络冲击很大,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采取措施。首先,加大校报的宣传力度,在学校的报告栏、教学楼的大厅、寝室楼下等同学们注意的地方投放校报,通过团委、学生会分发到班级和各个寝室,让学生们知道自己学校的校报以及取阅的方式和地点,抢占教育宣传的高地。其次,让校报的电子版在校园网上安家,校报电子版要及时更新,与纸质版保持同步,这样就能保证让喜欢在网上浏览新闻的同学也能阅读校报的内容,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要,抓住了这部分读者,做到大学生教育线上线下的同步。再次,要牢牢抓住大一新生这一特殊群体。因为在很多高校,大一新生是不准自己带电脑和上网的,因此在课外的时间里,校报对于他们的吸引力要比高年级的学生更大一些。抓住这一群体,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最后,现在有很多人慢慢发现,在网上看的东西一般只是看个标题或者大概内容,而且阅读以后记忆很模糊,也就是说都是浅层次的阅读,或者称为快餐阅读。基于这种原因,现在有很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并慢慢向传统的纸质材料回归。校报要抓住人们这个心理,把读者群进一步扩大,发挥校报的传统思想教育管理的优势。 (二)校报栏目多样化,教育管理内容丰富化 当前学校校报的栏目非常僵化,有些栏目离学生太远,在“90后”大学生看来根本不适合他们阅读,为此高校校报应该逐步改变这种情况。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重大政策外,应该让栏目多样化,设置一些学生喜欢的栏目,尤其是学生能够自己参加并撰稿的栏目,让学生真正懂得校报不只是学校的教育宣传工具,同时又是学生们展现青春、彰显活力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中,学生自己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台上的表演者,这样更能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让校报越办越好。比如校报采风栏目可以让学生把身边最美的东西通过镜头表现出来,培养学生对学校的风景的热爱,同时对摄影技术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学生文化栏目可以刊登学生写的散文、歌词、随笔等,让学生养成文人气质,也加强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学校政策问答栏目可以针对学生比较关心的学校的事情做出一些问答,消除学生对某些事情的疑问,对校园的稳定有很大作用。比如某校校内路上有很多高大的杨树,这些杨树成为学校的一大风景,然而却被学校给伐掉了,同学们对这件事情非常不理解,后来学校了解到学生的疑问后,及时在校报政策问答栏目中做出解释,消除了同学们的误解。优秀学生事迹栏目发表一些在学习等各个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事迹,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积极发挥校报正能量。学生百态栏目可以介绍学生在校园中各个方面的表现,彰显学生青春活力,让学生认同。这样,通过校报栏目的多样化,使其思想教育管理职能不断丰富,增加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三)转变教育管理思想,吸收学生编辑 编辑要随着学生思想的转变而转变,适应学生的方式审稿、办报,才能抓住学生,体现校报的教育管理作用。适当调整校报编辑的年龄结构,不断吸收学生作为校报的编辑。首先,学生最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学生们关心的是什么,什么对他们最有吸引力,怎样办才能够办出学生喜欢的栏目,学生编辑在这些方面都有着其他编辑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校报的版面布置、色彩搭配、版面的排版、美工设计、栏目名称的拟定、艺术处理等问题可以吸收有美术功底、喜欢计算机设计、喜欢编辑工作、能够处理好上课时间和编辑工作时间冲突关系的学生。其次,学生担任一部分编辑工作,可以紧随时代的快节奏,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抓变学生随着校报走为校报随着学生关心的问题走,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理,及时反馈学生关心的问题,为学生的生活提供必要的指导,成为学生课后的良师益友。再次,学生具有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对电脑应用熟悉等特点,担任文字校对等方面的工作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最后,学生担当校报编辑在改变编辑年龄结构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编辑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以后的求职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增设校报栏目,设置栏目轮换制 现在的校报栏目都是有限的,且是固定的,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校报的热情不断减少,因为学生喜欢不断变化的、跟得上他们思维的事物。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校报发展的情况,对校报的栏目应做出如下的调整。首先,思想教育类的栏目是固定不变的、不能更改的,因为校报是学校的媒体,传递的是国家、学校的重要指示和思想,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做宣传教育的时候,可以理论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深入浅出地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增加学生对思想教育的认同感。其次,增设校报栏目,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现在校报的栏目比较少,能够让学生真正喜欢的栏目就更少了,可增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栏目,增加学生对校报的喜爱程度。再次,设置栏目轮换制。因为校报基于版面的限制,不可能设置很多的栏目,但是为了激发同学们对读校报的热情,提高同学们对校报的关注度,可以增设很多栏目,所以为了让这些同学们喜欢和关注的栏目能登出来,应该建立栏目定期轮换制。也就是这期栏目,下期可能没有,这样既能够解决校报版面问题,同时又能够让不同的栏目轮番出现,提高了同学们的新鲜感,增加校报的读者。最后,打造校报教育管理金牌栏目。高校的校报有很多栏目,各个栏目又有着各自的特色,同时有着自己的固定读者。金牌栏目的打造需要学校的重视,编辑的认真负责,学生们的不断支持和踊跃投稿并反映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栏目内容,增强栏目特色,突出校报的教育管理职能。打造校报教育管理金牌栏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几个四年轮回才能完成的,编辑一定要静下心来,做持久打算。校报是学校的思想教育管理的工具,应该突出自己的特色栏目和与众不同之处。也就是提起校报,学生就能够想起那个栏目,让那个栏目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真正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职能。 (五)适时调整出版版次,加大教育管理力度 高校校报每版的版面都是固定的,但是有时候学校的事情多了,需要报道的事情就多了,这样就会出现本该及时报道的新闻,由于版面的原因没能够及时报道,成为旧闻。每到新学期开学,大四学生毕业季,国家有重大会议、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候,校报需要报道的事情就很多,这时候就需要适当增加校报的版次或者采用增发增刊的形式。通过这样的调节,事情能够很快地报道出去,让学生能够通过正规途径阅读新闻,知晓学校的事情,及时了解事情的真相,不信谣言,不传谣言,稳定学生情绪,让教育管理落到实处。本文通过对校报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充分认识到校报在当前面临的窘境,不断采取可行性措施,及时地改变这种情况,完善校报的各项思想教育管理职能,使校报能够在新的形势下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马廷威 单位:营口理工学院 大学教育管理论文:大学生需要理论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素质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重点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其教育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整个大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效果。在重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需要理论,密切关注重点学生的多元发展需要,从而可以帮助重点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关键词: 需要理论;重点学生;教育管理;契合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而重点学生是指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影响下,由于家庭状况的不同、学校地位的差异、心理排解的差别等原因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面貌上产生的一类相对弱势的群体。主要包括:家庭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纪律处分学生等。近年来,这部分群体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重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决定了整个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稳定与发展。当前大学生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家庭环境的熏陶影响以及学校环境的良莠不齐,导致大学生产生许多迷茫与困扰,重点学生尤其如此。因此本文以重点学生为研究视角,重点阐述需要理论与重点学生教育管理的契合。 一、重点学生的多元发展需要 (一)人生发展的需要 重点学生正处在一个自身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正面临着一系列的人生困惑,有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需要面对和解决。如: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做出什么样的价值判断等。重点学生迫切需要在人生导向方面得到帮助和指导,渴望有人为他们释疑解惑。教育管理工作者若能紧密结合重点学生的人生发展需要,必能激发他们的接受兴趣,从而将党和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内化为重点学生自觉的人生追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更好地实现教育管理的目标。 (二)获取知识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所处在全球化、知识化时代,竞争意识越来越强,渴望获取知识、努力提高竞争力,是重点学生迫切而合理的需要。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在尊重、满足重点学生求知需要的前提下,引导重点学生将崇高理想、良好愿望与兢兢业业、苦干实干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既勤于学习、敢于实践,又乐于创造、甘于奉献。 (三)渴望成功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国家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大学生强烈渴望抓住机遇建功立业。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努力将理想信念教育与重点学生渴望成长成才、成就事业的发展需要相对接,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融入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引导重点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需要理论与重点学生教育管理的契合 (一)需要理论是重点学生教育管理的基础 人的思想的产生是外界作用于大脑的结果,从而推动着人去从事一切活动,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重点学生的需要也是其思想活动形成的基础,对思想活动的发展具有制约性。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人的需要,尤其是重点学生的需要。了解、掌握重点学生的需要及其特点就能够为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提供科学方法。在对重点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从重点学生的需要出发,可以使教育者把握他们的思想状况与其需要的内在联系,掌握其特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因此,重点学生的教育管理必须以需要理论为基础,才能够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重点学生教育管理是对需要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从教育管理角度来看,需要——动机——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需要是关键的环节。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管理,这是由于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解释了人的需要产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重点学生教育管理的目的,就是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需要,并为实现自身的合理需要而努力。只有通过教育管理及时了解重点学生的多种需要,才能对他们的思想动机进行预测,从而探求他们行为的目的,对其行为进行调控。因此,重点学生的各种需要只有通过教育管理的引导,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结语 总之,在掌握需要理论的基础上,对重点学生的需要特点及其原因加以分析,将需要理论运用于重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针对重点学生的需要特点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途径,才能更好地提高重点学生的教育管理效果。 作者:王建东 刁晓倩 杨文军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大学教育管理论文: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探索 摘要: 本文分析了各大院校在教育管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制度体系、教育内容与管理模式等几个方面入手,探讨将“以生为本”理念引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 以生为本;新疆;少数民族;管理 1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1.1少数民族意识强烈 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服饰、食物、风俗和生活习性等,都有着极大的差异。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从小就开始接受穆斯林式的生活习俗,衣食住行都严格遵循穆斯林的规矩。在背井离乡、远离故土之后进入内地高校,却发现身边的大多数学生都和自己固定的行为模式相悖。这种情况下,会以强烈的民族意识作为抵御文化入侵的应对方式。 1.2虔诚信仰伊斯兰教 新疆维吾尔族是一个虔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而新疆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们在成长环境的耳濡目染之下,也会形成狂热的宗教热情。在宿舍里进行宗教礼拜、参与校外宗教组织的集体活动或是在学校里传阅宗教书籍。这些行为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会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造成阻碍。 1.3家庭情况较为贫困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跟内地相比有着较大的实力差距。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都不乐观,内地高等院校的学杂费、住宿费等,都会给新疆大学生们的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而这种负担自然会转嫁到学生的精神压力上,从而影响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长。 2管理少数民族大学生时面临的问题 2.1负责管理工作的教师,队伍亟待加强 在内地高等院校里,负责管理教育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教师数量不多,队伍建设极不稳定。据2011年~2015年的调查资料显示,新疆内地学生工作办公室每年都会全国范围内的两百余所高校派遣专业的管理教师。但是,截止今日,平均一名管理教师就要面对三百多名分散在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新疆大学生,任务困难而艰巨。部分规模相对较小的高等院校甚至没有配备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职教师,仅仅选调了一些班主任或辅导员对新疆大学生进行一般化的日常教育管理。 2.2内地院校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的误区 大部分内地院校的管理阶层,并不了解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没有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统一管理理念。有的高校会过分干预新疆大学生的个人生活。因为对民族性的宗教信仰认识不清而劝诫学生相信科学,放弃伊斯兰教。有的高校则担心民族团结问题,不会主动与新疆学生沟通交流,以自由松散的管理状态听之任之。这些错误的教育管理方式,都归根于统一教育理念的缺失。 2.3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身问题 进入内地高校参与学习活动的新疆大学生,由于受到民族性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影响,新疆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会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迅速建立起戒备性极高的民族意识,交际圈也往往局限于同民族的小团体,缺乏跟教师、学生主动交往的积极性。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有限,有些学生汉语交流能力不强,离开故土的新疆大学生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在基础文化知识上的欠缺,进而产生失落、自卑、排斥等负面情绪,更加拒绝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 3教育管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探索 3.1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 内地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本原则是刚柔并济、恩威并施。即站在实践的角度上进行探索的话,各大高校教育管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根本目的是保证高等院校在社会上的形象和信誉。所以,教育管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制度体系应该严守育人的核心理念,在培养优质人才的任务前提下,针对新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内纪律、课程考试和学位授予等规划出必要的行为基准,并监督这些制度体系的实现进程,加大相关机制的执行力度。而柔性制度体系的制定则要求教师准确掌握每一位新疆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民族构成、家庭情况等客观事实,深入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的个性特征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只有这样在宏观整合新疆大学生真实的心理需求和学习要求,在微观上对其进行区别式的分类管理,教师和辅导员才能通过柔性机制的推行,为新疆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辅导与思想引导。 3.2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设置教育管理的具体内容 许多高等院校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学内容上,采用的是与其他学生一样的统一教材。这种教育管理方式明显忽略了新疆少数民族和内地汉族之间的民族性差异,也没有考虑到普通高考升学汉族学生跟“民考汉”新疆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长此以往,由于语言的差异也会给新疆大学生们带来巨大精神压力。因此,高校教师可以在开学之初,号召校内热心的学生,和新疆少数民族的学生组队学习。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专门开设一门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教学课程,帮助初入内地的少数民族学生们尽快掌握汉语交流的基本能力。具体的学习教材,也应该根据不同民族学生的群体特殊性进行修改和选编。例如,在文学课程中增加新疆少数民族作家的文章篇目,在专业课本中一些比较晦涩难懂的字词下标注维吾尔族的说明语言等。这些教学内容的适当改进,可以让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学校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而卸下紧张而戒备的心理包袱。 3.3科学创建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明确提出,教育管理的效率高低直接取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因此,高等院校的领导与教师在教育管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时候,应该想方设法地激发和调动出学生主动配合的积极性。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中的教学状态,教师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给予学生自由的选择权利,重点培养新疆大学生提出问题的思辨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其次,高等院校的教师们应该将严格的课堂规范和轻松的学习氛围相结合,创建出符合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情况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后,评价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方式不能简单局限于考试成绩的高低,还要综合参考学生平日里的学习态度,以及在教学课堂上的具体表现,进行科学合理的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作者:王雯 陈小南 单位:厦门理工学院 大学教育管理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论文 [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心理健康系统,在此基础上要认真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努力为高校学生解疑答惑,积极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心灵成长。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教育管理;角色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关注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然而,大学时期是人的心理与生理发展趋向于成熟的重要阶段,在如此关键的时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与健康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的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在大学生群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 随着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而就大学阶段来看,大学生们主要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这三方面的压力。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环境变迁。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刚进校的大一新生上。生活环境的变化,让他们对陌生的城市产生消极、害怕的情绪,要适应周围的变化则需要花费一段的时间,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人际关系的变化也让许多大学生难以适应,面对来自各地风格各异、特点各异的新同学,如何建立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则成为了让他们的头疼的问题,人际关系的交往对大学生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对新的学习生活的适应,大学生的学习不同于初高中,初高中的学习多依赖于教师,而大学生的学习则主要表现在自主学习上面,这一学习方式的转变让许多学生难以适应。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如何适应外部环境问题,这些都是高校对大学新生所进行的第一课教育。面对这些问题,许多高校都进行了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及相关的团体辅导培训。以宿迁学院为例,在新生军训期间,心理健康中心会以“和谐班级,你我共创”为主题进行团体辅导培训,这一活动使班级学生意识到班级群体是一个“家”,同学之间是彼此互帮互助的家人,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游戏得到放松,同时,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逐渐打开心扉,让同学们和谐良好的相处。这一主题活动的开展为最终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群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人际关系。大二学生逐渐开始适应大学生活,在此基础上,诸多问题层出不穷,而其中最为明显的则是人际交往问题。随着自己的个性特征逐步显露出来,对于朋友的选择,有了自己的取向,面对宿舍里、班级上性格各异的同学,同学们开始变得不适应或者不习惯,冲突会更加明显,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面对这一问题,高校会举办心理情景剧。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来看,心理情景剧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种治疗方法,让来访者把自己的焦虑或者困惑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心理咨询师在一旁进行点评,并借此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治疗,来访者在咨询师指导以后继续表演情景剧,直到最终对自己的问题解决有所帮助。而高校中举办的心理情景剧,团体成员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让成员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同时,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同学们通过举办心理情景剧,把生活中的事情搬上舞台,敞开心扉,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这样,心理情景剧为同学们的个性释放提供平台,台上台下可以进行互动、一起解决,使更多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同时团体辅导以及户外拓展训练,促进同学们能够相互分担、互相扶持,从而共同成长。再次,认识自我。大三阶段的学生,已经强烈意识到“自我”,也注意到了自我的脆弱,因此产生出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需求。有的同学在追求发展自我中顾此失彼,没能达到期望的目标,产生了不良心理反应;有的同学在发展自我过程中,放大了自我弱势、忽略了自我优势,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防御机制,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甚至产生了烦恼与恐惧不安等严重问题。由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学生会选择采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学院一般会选择开展心理课堂、心理咨询热线又或是心理沙龙,让同学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心理健康教师也会相应地给予咨询与治疗,运用合理健康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最后,职业规划。怎样进行良好的职业规划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困难的,往往无从下手。职业规划对于大四学生而言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职业规划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世界观、人生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这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开设选修课,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将职业规划作为一门课程提供给学生选择,甚至在大二就提前开设此类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为职业规划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份优秀的职业规划不仅需要有正确的认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与评价。在这个问题上,高校要定期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能够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体系,让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更加完善,同时也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服务,通过系统、完善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自我,走向成功。 三、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通过前文的描述,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每一个年级段的大学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因而,高校的心理健康系统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高校众多的学生组织与学生社团,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它以自己专业的理念参与着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我认为应当分为以下几种: (一)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干部为主。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我们往往会采取团体辅导和咨询的方式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并对高校的心理工作制度、基本的咨询方式有具体的了解。对于全国开展的“5•25”心理健康节,教师和学生可以以此为契机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健康系统承担着本校的心理健康的重任,教师和学校则是主要的领导者,要善于利用各种主题日的活动来帮助学生们解疑答惑。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并没有深度的认识甚至不了解,这就提醒我们,要多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主动咨询,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学会帮助自己,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扮演朋友者的角色 高校的运行离不开各个学生组织之间的配合,如果说学生会是以行政工作为主,学生社团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为基本目标,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则是以建设学生心灵工作为宗旨,同样是他们学习生涯中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心理健康建设,可以让学生快速适应学校,在大学这个平台上提高自己、发展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基础。所以,在这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要学会将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让他们能够相信心理健康机构,信任心理健康的教师,从而让学生们学会倾诉、学会倾听、学会减压、学会交往,这些都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帮助。因此,想让学生能够健康地发展自己、学会规划职业生涯,那么我们就需要将每一个来寻求帮助的人当作是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人一样呵护,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合理的建议。 (三)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也是其中的工作项目之一。例如开学的新生讲座、毕业生的职业规划等活动,其中都有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身影。因此,在这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要充分发挥好管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积极举办相关活动,引领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成长生涯中的关键作用。以宿迁学院为例,在开学之初,我校会让学生做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大一新生对于新生活的适应程度如何,这一做法能够充分地帮助辅导员认识、了解自己的学生,为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辅导员可以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学生会有哪些困惑、哪些难题,这对于学生日后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优秀的管理方式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涯,更好地树立自己的目标,确立自己的地位,这些认识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学校管理工作中关键的一个环节,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可以帮助学生的成长,让学生生活在和谐健康的氛围中。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必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正确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希望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与生活品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促使他们日后成为一个具备高素质与好心态的人才,这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作者:张剑宇 华夏 刘翠英 单位:宿迁学院文理学院 大学教育管理论文:大学教育管理问题与应对方式 摘要: 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等院校竞争力也不断增强,但大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是显著的。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高校资源利用率不高,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专业建设水平低;二是人力管理不到位,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三是根本的管理理念不清晰,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本文将就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相应的应对方式,促进高校建立科学高效发展方式。 关键词: 大学教育管理;问题;应对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大学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中有着重要角色。但是当前的大学最为重要的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在摘要中已经提及。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应对方案。 一、提高高校资源利用率,推陈出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大学的合并和重组是一个较热门的词,尤其是在二流高校中。但是专业杂乱,专业的层次参差不齐,造成大学培养的人才也是差距很大,使得很多大学生学到的东西和社会需求脱节。学校资源利用率低,没有发挥出各个学校具有的优势方面。国家对高校政策的放宽,高校之间的竞争显然愈演愈烈。如果学校的综合实力不是很强,显然创办具有办学特色的专业是高校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发力点。这种具有特色专业的院校也是深得社会的认可。因此,大学教育管理应该不断深化专业结构,根据自身的优势,重点组织自己的优势专业。同时,不断的对已有专业进行调整,使得优势专业和专业人才优先发展。优势专业的发展和优化,意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可为学生设置弹性学习模式。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在课程要求,教学方式上等做出适应不同学生的方案,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深层次的挖掘自身的潜能。 二、引进吸收科学管理体制 当前,大学中大都存在着人力等资源分配不合理,甚至是浪费的现象。很多空职,虚职、因人设岗现象造成了学校资源的严重浪费。另外,在很多中级管理人员仍然担任教学任务学校管理任务,这使得大学的教育水平和质量难以保障,同时学校的管理也难以科学有效的进行。甚至一些大学中,中层干部自己是自己的教学监督人,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是教学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的体现。 1.大学的管理要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体制,使得决策权、执行力,和监督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也要各自分立。可以由有关专家和专门的委员会组成决策层面;由大学的中层管理部门组成执行层面;学校全体教职员、学生、社会相关人员等众多团体可以组成的监督结构。在这种三种的管理体制完善的基础上才能使大学在教育管理体制上更加合理、有力、到位。 2.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有一定学术能力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在各项实践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管理能力,自身在学生中,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比较了解。没有硕士、博士授予点的学校也可以设置高年级辅导低年级的导员职务,在有硕士、博士点的学校设置硕士带本科生,博士辅导硕士的导员职务。通过这种工作形式,不但为学生实践创造更好的学校平台,有利于对兼职辅导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够降低学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成本,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 3.提高教育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水平。在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背景下,高素质的教育管理人才需求量也是日益增加。因此众多大学迫切的需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育管理人才队伍。从理论上来说,高校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经验,以及新模式、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创新之处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具以及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创造性地发展适合自身教育管理理论。从实践角度来说,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应该拥有一支教育管理培训队伍,可以我国经济、社会形式、以及学生发展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使得教育管理者队伍的实践能力、实践经验等得到提升。按个人角度来看,教育管理者个人应该不断学习教育管理理论知识,积极总结自身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经验,谦虚的向优秀的教育管理者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也要结合个人的特点,建立适合自身的工作方法,使自身教育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不断专业化。 三、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管理本身是一门艺术,如果教育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本身是对峙、冲突的,如果教育管理者只是认为自己只是负责颁布、发号施令的,而教师和学生则是无条件的服从的,产生的恶果将是危及整个学校的建设以及师生的正常利益得不到根本性的实现。这样的管理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期望更是无从谈起。大学教育管理应该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师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因此,大学教育管理改革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理念,体现的是学校管理的先进性,表达的是在管理过程中对所有人的尊重。只有建立不断促进师生的自我实现为目的的现代大学教育管理理念才能实现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管理过程中,只有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的热情,最大程度的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保障大学教育管理的活力、生命力。因此这要求大学教育的管理者在制度设计时,应考虑到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而言之,伴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要实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以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的校园得到长远发展,必然要不断的深化教育管理改革。高校改革中必然要充分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理念,需要不断逐渐的完善大学内部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积极学习、引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才能为社会发展,人才强盛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党文婷 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大学教育管理论文:大学生教育管理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法律问题在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中意义重大,其是制约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法律问题深入认识,才能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展开。基于此,本文就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法律环境进行了简要论述,然后从安全管理、学籍管理和后勤服务管理三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策略,以期能够对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民族院校;教育管理;法律问题;策略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构成比较复杂,虽然汇集了众多不同少数民族的学生,但是其中仍以汉族学生为主。从民族院校的教育工作队伍构成上看,少数民族的教育者占比较低,仍旧是汉族教育工作者占比较大。由此可以看出,民族院校中汉族学生和教师数量较大,少数民族学生和教师数量较少,这就导致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存在产生各种冲突的可能。不论是文化信仰的不同,还是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同民族的学生之间存在不少相互矛盾的地方。加之大学生处理事情的能力尚不完善,可能由此引发一系列法律问题。因此,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就应该强化对法律问题的研究,通过完善教育管理的法律制度,实现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法制化,从而促进民族院校不断发展。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法律环境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管理的法律依据 对于民族院校而言,进行大学生管理必须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只有在法律基础上展开各项管理工作,才能确保大学生管理合法合理,能够发挥出切实的效用。适用于民族院校大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较多,但是最为主要的法律依据宪法、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制定的,尤其是《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学位条例》的颁布,更是为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除此之外,各个民族院校在这些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下,也制定了符合院校实际情况的各种教育管理制度。在这些法律法规中,不仅对民族院校和法律事务机关之间的关系作了说明,也对大学生和民族院校教师的权利、院校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不仅可以为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形成指导和支撑,更为重要的是其具备强大的监督职能,确保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始终处于正确的轨道上。教育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不仅对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做出了规定,也对其中存在的矛盾和处理办法作了论述。法律法规的存在并不是为了震慑学生或是教师,使其不敢做出有违法律法规的事情。而是通过法律法规的监督管理职能,让学生或教师认识到正确的学习或工作路径,对自身行为进行自主规范,使其自发排除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民族院校教育管理需确保大学生的基本权利 自主权是大学生具有的基本权利之一,虽然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管理的对象,但是其也具有主动作用,应该在教育管理中得到重视与尊重。民族院校在进行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时,需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行使职权,避免对大学生的自治权和自主权形成侵犯。不仅如此,对于大学生而言,都已经是成年人,其自身就存在强烈的合法权益意识,也希望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出自身的主动作用。加之民族院校存在大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在进行教育管理工作时,更是应该对不同民族学生的权益加强保护,避免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因为权益差异而产生不和谐因素。在民族院校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时候,也需对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加强考量。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说来,不少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还是存在保护院校权益,牺牲学生权益的情况。对于民族院校而言,这种情况很容易引起不同民族学生之间产生矛盾,以及学生和教育管理工作者之间产生矛盾。不仅如此,在民族院校的某些条款中,甚至存在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情况。比如,强制退学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存在的一条规定,其对学生的受教育权形成了一定侵犯。再比如禁止学生在校园内谈恋爱、禁止在宿舍玩游戏等都是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侵犯。虽然这些规定看似是在维护院校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但却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即破坏了学生和院校之间的有机联系,最终导致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都无法达到教育管理工作的预期。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管理中的法律问题 安全管理是民族院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也是确保教育管理顺利进行的关键。当前,各个民族院校在安全管理方面都制定了较为详实的规章制度,对安全行为、安全风险以及处理办法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种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安全管理起到了作用。但是,目前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法律问题还比较明显,尤其是存在一些真空区域,没有对相关的行为或是处理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这就导致大学生安全管理存在盲区,可能引发安全问题出现。对于民族院校而言,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具有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基本责任。大学生在参加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或者是学校自行组织的其他活动时,如果相关组织者或是学校尽到了管理或告知的义务,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出现意外事故,这种情况下学校是不需要担负责任的。若是大学生擅自参加一些在校外举行的活动,或是并非由学校官方组织的活动,如果出现安全问题,学校也不需要承担责任。就院校而言,其具有提醒、告知以及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提醒主要是在展开各项活动时,学校应该提前就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对学生进行提醒,让学生事先做好准备,避免临时慌乱出现安全事故。告知就是学校有义务对当前存在的安全隐患将其告知给学生,并且需要将相关的注意事项一一告知学生,确保学生能够对安全风险形成基本的应对能力。而保护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不论是在学习中,或者是生活中,学校都有义务对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进行保护。比如,学生放在宿舍内的财务被窃,这就是学校的安全保护工作到位引起的,因此学校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学生因为口角冲突在学校内发生打架斗殴致使部分人员人身遭受伤害,这也是因为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引起的,学校应该对这一事件负主要责任。对于民族院校中安全管理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通过法律法规对各方责任予以清晰界定,同时利用法律武器维护各方的合法利益,确保大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能够得到保障。 (二)学籍管理中的法律问题 学籍管理一般涉及到招生、退学以及学位授予等多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法律问题比较明显,导致大学生利益受到侵犯,不符合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招生环节,法律问题存在复杂性的特点,其不仅牵涉到学生与教师,还涉及到招生制度等。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甘德怀事件,就揭露了院校招生存在的法律问题。甘德怀在北大法学院博士招生中笔试第一,但是却在复试中落榜,对此其认为复试环节有违法律规章制度,并和北大法学院展开了交涉。虽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说,复试环节更加倾向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淘汰甘德怀无可厚非。但是,从招生的相关制度讲来,这却是不合理的。由此就可以看出,院校自身在招生过程中自主权过大,超出了法律限定的范围,从而导致不合乎法律的情况出现。因此,院校必须要对自身的招生制度全面剖析,基于相关法律法规查找存在的问题。在退学这个方面,不少院校都存在强制退学的条款,民族院校也不例外。不论强制退学条款是否实用,但从法律角度看,其就存在违背法律精神的情况。比如某大学10级一个女生,因为和男友发生性关系导致怀孕,学校最后以道德败坏、品行恶劣为由勒令该女生退学。从法律角度看,不论是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或是其他相关法律,均没有对学生发生不正当性行为应该退学进行规定,所以高校以此理由勒令该女生退学,在法律上就站不住脚。不仅如此,该女生已经超过18岁,属于成人范畴,那么其与男友发生性关系就属于个人行为,学校无权对其进行干涉。除此之外,部分学校还对学生发生打架斗殴制定了退学处罚条款,这在法律上也是站不住脚的。在学位授予方面,不少院校存在不授予学位的规定,其中既有学生方面的因素,也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导致的不授予学位,这不属于学校的责任。但是教师方面因素导致的不授予学位,确是值得商榷的。比如在前些年,某高校一学生在答辩过程中,导师超过半数给予了否定意见,最后导致该学生没有被授予学位。就这一事件看来,学位授予应该符合法律规定,但是由于导师否定意见导致不授予学位,其在某种程度上说来具有比较强烈的个人意识色彩,与学位授予法律规定存在偏差。 (三)后勤服务管理中的法律问题 在民族院校中,后勤服务管理是保证教育管理和教学活动的基础,其最为主要的法律问题是后期服务集团和院校之间的责任划分以及管理职权等。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说来,民族院校后勤服务主要是划分给专门的后勤集团进行,后勤集团具有管理、经营和决策等权利。但是,在不少高校中,虽然将后勤服务分化给了专门的机构,但是在管理工作上,仍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这就导致学校和后勤服务集团之间在职权、责任等方面存在重叠,最终导致相互推诿的情况出现,致使后勤服务管理出现各种法律问题。在后勤服务管理中,相关人员必须按照法律条款和工作制度展开相应的管理工作,也就是人成为了制度、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者。若是在后勤服务管理中出现违反法律法规以及后勤合同的行为,就会导致风险问题产生。不仅如此,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后勤服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在不断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就会导致后勤服务管理的原定计划出现滞后,若是不及时调整,就会导致后勤服务管理的某些工作和法律及合同等出现冲突。后勤服务管理者法律意识缺乏,管理理念滞后,在管理工作中出现不作为或是作为不全面的情况,就容易引发管理工作在法律上出现空洞,无法有效为教育管理工作服务。而且,对于民族院校而言,由于大学生在民族、信仰和文化上存在一定差异,这就要求后勤服务管理必须实现多元化和层次化,若是无法协调各种差异,就会导致相关问题扩大化。 三、完善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法律制度的思考 (一)完善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机构和规章 一般说来,民族院校是由高一级的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管理的,应该实现高校、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的三方协调、统一管理。因此,需要在机构和规章是进行完善,确保三方能够切实融合教育管理工作。在机构方面,不论是民族院校自身,还是教育管理部门,都应该加强组织建设,在院校内部设立专门的法制部门,用以解决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不仅如此,对高校而言,还需要对管理机构进行调整,确保其符合我国法制化建设以及经济发展的进程。只有这样,民族院校大学生管理才能消除原先存在的不符合法律法规的环节,确保学生的权益不受到侵犯。由于民族院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上参与的部门较多,彼此之间存在职能交叉和功能重叠,这就给大学生教育管理造成了不协调的因素。也只有通过完善机构,才能使得教育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在规章方面,民族院校需要对当前存在的不符合法律精神和教育实际的规章制度进行整改完善,确保各项条款有法可依。就如上文所提到的退学处罚条款,其就是不符合法律精神的条款,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不仅如此,在院校教育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中,还需对责任界定进行明确,对比较常见的各类问题所产生的权责划分进行明确规定,确保在发生相关问题时能够对各方责任清晰准确的划分。此外,在各项规章制度中,还需对大学生的权益进行保护,避免教育管理工作侵犯大学生的合法利益。如上文所提到的禁止在宿舍玩游戏,禁止大学生谈恋爱等条款,都需要在规章制度中剔除。 (二)依法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 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必须依法加强,如此才能解决当前存在的一系列法律问题。首先,应该在民族院校中对大学生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想要在教育管理中依法展开相关工作,就必须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因此,在日常的各项工作中,教育管理者应该加强法制宣传,让大学生能够树立基本的法律观念。尤其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更是应该加强法制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对自身合法权益以及维护权益的手段能够有所认识。比如,院校可以安排专门的法制讲座或是法制宣传会,号召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详实的案例让学生对违法行为、法律武器等形成了解。其次,需要对民族院校的教师队伍加强法律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水平决定了教育管理工作的法制化程度,教师自身的法律意识也可以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让学生能够依照法律标准要求自己。所以,对于民族院校而言,需要定期对教师队伍展开培训,邀请司法机构的资深人员对其进行法律宣讲,同时举办培训座谈会,让教师之间彼此分享法律培训的心得体会,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法律水平。最后,院校自身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就高校自身而言,应该多多学习其他高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法制化建设工作经验,将其与自身办学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出符合民族院校自身特点的法制化建设道路。 (三)强化法律保障机制 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需要强化法律保障机制,切实避免教育管理中各种法律问题发生的概率。第一,应该完善与大学生教育管理法律问题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从制度上解决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只有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才能切实杜绝法律漏洞的出现,这样才能使民族院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可靠的法律基础。不仅如此,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在理念和形式上也会不断发生变化,确保教育管理的质量和秩序。第二,在教育管理工作的展开过程中,必须要依照相关法律规定严格进行,确保各个环节合法合理。法律不仅具有规范作用,还具有监督作用,能够对各项工作行为形成约束,违背法律规范的行为就应该接受法律的制裁。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管理时,依照法律规定,应当对大学生的知情权、自主权予以尊重,公开各个环节的工作信息,给大学生一个健全的表达平台。第三,应该对民族院校的法制建设加强思考。院校不仅是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也是践行者。在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因此,应该对这些新问题进行思考,找出其诱发原因,理清其解决策略,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促进高校法制化建设的发展。 结束语: 法律问题是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对当前民族院校法律环境的分析,得出其目前尚且存在的问题。因此,可以从完善结构和规章、依法管理和强化法律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切实消除当前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法律问题,确保大学生的权益能够得到尊重,教育管理达到目标。 作者:尹凤英 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大学教育管理论文:新媒体对大学生影响及教育管理方法浅议 1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现状分析 本文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为对象,开展了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5份。在被调查对象中:男生占65%,女生占35%。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大学生新媒体使用习惯;②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关注的热点;③大学生对待新媒体的态度;④新媒体在校园中的使用情况。 1.1大学生新媒体使用习惯 1.1.1新媒体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新媒体因为使用方便、信息覆盖面广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调查显示,大学生花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上的时间远远大于报纸、书籍、电视等传统媒体。超过60%的学生最关注的媒介为手机、网络等新媒体,46.48%的学生每天用新媒体浏览网络信息的时长在1~3小时,三小时以上的占33.33%。 1.1.2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内容为即时通讯 信息获取和的移动媒介因其自身的方便快捷、不受时域地域限制等特点而被大学生广泛使用。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最频繁的媒体类型为即时通讯工具,占73.12%;其次为网络舆论活动等。其中,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是大学生社交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分别达到了62.28%和48.25%。其使用年限在3~5年的占34.58%,5年以上的占22.90%。从使用频率来看,几乎每天都要使用的比例为74.21%。此外,大学生对新媒体(以手机为例)的依赖性非常高,对QQ、微信等应用有较大的使用黏性。64.91%的学生表示手机不在身边,会觉得烦躁不安;45.61%的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玩手机;35.09%的学生表示习惯一直登陆通讯应用,即使不用。 1.2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关注的热点 1.2.1通过新媒体获取知识和娱乐休闲是当今大学生的主要使用动机 调查显示,65.35%的学生被新媒体新、奇、异的信息所吸引。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动机主要有:获取知识、信息和休闲娱乐。45%的学生选择了获取知识、信息选项;43%的学生选择了休闲娱乐。以上结果也比较符合年轻人喜欢追求新奇、探索未知的特点。此外,同学、朋友及大学生自己所关心领域的名人是其微博、微信等关注的主要对象。 1.2.2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主动关注度及参与度不断提高 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会利用新媒体搜索新闻、国内外重大事件,了解社会动态。其中,网络和手机是获取相关信息最主要的途径。同时,新媒体快速发展,也为虚拟世界中的双方提供了平等对话的权利,66.05%的大学生会主动关注社会热点并积极参与讨论。对新媒体传播的消息,87.16%的学生倾向于相信官方媒体或自己权衡,不会盲目跟从。 1.3大学生对待新媒体的态度 对于是否会参与网络散布虚假及攻击等行为,学生们表现较为理智,78%的学生表示看过一些,但是自己绝对不会参与;12%的学生表示对此根本不了解。此外,大部分学生也表示因为自己不喜欢说,只喜欢看,所以常常选择“潜水”,也有学生是因为害怕没人理睬或是观点与大众不一致。对于很多人喜欢媒体上“晒”心情、自拍等,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宣泄的方式。47.14%的学生的态度是随兴,想分享就分享;29.96%的学生表示通过这种途径可以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有少数学生觉得这种做法会泄露个人隐私,自己不会过多使用。 1.4新媒体在校园中的使用情况 新媒体在校园活动和学习中广泛应用,有正面的影响,同时也会产生干扰。调查显示,新媒体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储备,也为校园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带来了便利。学生们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利用QQ、微信获取各项通知和公告。此外,87.33%的学生表示使用新媒体会产生一定的干扰,影响学习的“注意力”,并且容易产生依赖心理,降低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已经深刻地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主要媒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此感兴趣并使用。新媒体对大学生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影响。 2.1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2.1.1信息丰富,来源广泛 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的传播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新渠道。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开阔眼界和思维。 2.1.2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基于新媒体平台,大学生可以摆脱传统的被教育、灌输的地位,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他人进行平等交流,形成开放式、交互式、个性化、自主型的学习模式。 2.1.3为交流思想提供了新的平台 网络的符号化、虚拟化、隐蔽性等特点,使大学生交流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扩展。在匿名的环境下,学生们更容易表达直接的、真实的想法,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为单纯和简单。 2.1.4拓展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新媒体的“网络交往”成为当下大学生的社交常态形式,拓展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2.2新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2.2.1信息过载的负担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新媒体有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一个特点——容量无限。大学生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应接不暇,只能快速地切换、浏览,造成其感知能力下降。此外,在信息的接收上,大学生多被新、奇、异的信息所吸引,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2.2.2思维简化,能力变弱 长时间接触网络等媒体,会使大学生过度消费现成的网络资源,造成思维的被动和僵化,逐渐丧失想象力和创造力。 2.2.3情感迷失,人际冷漠,自我意识泛滥 一些大学生对网络产生归属感和依赖感,很可能导致其与社会脱节,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出现阻碍和隔阂。同时,新媒体环境下,自我张扬、个性解放变成了一种轻而易举的体验。这种自由膨胀到一定的阶段就会演变成自私、自恋、自我等。 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新媒体的使用对大学生来讲,可谓有利有弊,教育管理者应当以积极的态度认识新媒体,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管理理念,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方法。 3.1新媒体的发展开创了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3.1.1开拓了大学生教育管理新平台 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优势,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平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1.2丰富了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手段 手机、电脑等媒介,以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绝对保有量,逐渐发展为大学教育的新载体。网上课堂、论坛等新教育手段不断出现,内容丰富多彩。教育工作者能够将自己的教育管理思想、理念以更加个性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 3.1.3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要以与时俱进的眼光洞悉新生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特点,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教育管理。这些都要求管理者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和理论功底,不断熟悉大学生的关注热点和思想动态,不断提高对新兴媒介的运用能力和水平,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3.2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方法 面对新的媒体环境和教育管理形势,教育管理者要不断创新,利用新的载体探索多样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管理方法。 3.2.1建立专业化的新媒体研究管理团队,掌握新媒体的规律和特点,探索高效的管理途径 让新媒体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步入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的轨道。同时,注意加强使用新媒体的监管和伦理的规范。 3.2.2明确新媒体环境下的管理目标 应当把握新媒体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联系学生的接收和认知水平,切合实际地制定新媒体管理目标。教育管理应当涵盖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指导等多个方面。 3.2.3有侧重地选择使用各类新媒体工具 应当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在学生经常访问的社交网站上开辟公共主页,有针对性、有侧重地使用各类社交工具,价值含量高的信息。 3.2.4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普遍化、常态化 在举行各项活动时,将新媒体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参与度,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号召教育管理者用年轻化的思维方式武装自己,努力掌握网络话语主动权。通过轻松平等的社交网络平台,增进了解,拉近距离,同时实现对学生“线上”和“线下”的管理,提升教育管理能力和效度。 3.2.5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注重互动和反馈,关注舆论方向,坚持监督与引导并重,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和辨别能力。 作者:强莉 房亮 靳志伟 侯其锋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大学教育管理论文:大学生人际冲突教育管理策略 一、人际冲突与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 对立行为可以是外显的攻击行为,也可以是内隐的消极冷漠或沉默抗议,可能会造成对方身体上的伤害,也可能造成对方心理上的伤害。同时,人际冲突是一个动态过程,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能够降低和缓解双方的关系,促进双方共同成长;采取不合理的方式则可能导致冲突更加激烈,引发严重的后果。从起因来看,人际冲突分为认知冲突、习惯冲突和利益冲突等,从表现形式来看,人际冲突分为态度冲突、言语冲突和行为冲突等。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属于高校学生宿舍内部成员之间的一种矛盾,主要表现在学生宿舍各个成员在学习、生活中,由于受到利益、需求以及目标等影响,彼此之间产生的情感、言语和行为上的敌视、冷漠和紧张等负面情绪,进而造成不和谐、争斗甚至关系崩溃。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因分析 大学阶段属于人生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以及争强好胜的特殊时期。然而在大学生活中,各项资源都具有共享性,密切的人际交往促使学生经常会面对冲突场景的发生。从我国高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现状分析,其原因比较复杂,既有浅层原因,也有深层原因,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内在心理原因造成人际冲突 由于受到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大学生心理还不成熟,各方面人格还不够健全。在人际认知方面,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片面性,看待和处理问题往往凭借自身的第一主观感受和刻板效应;在情绪情感上,大学生积极热情,处于迫切交友以及渴望理解等情感需求强烈的阶段,但因自身的冲动性、自我控制能力和易受情境影响等原因,极易造成冲突现象发生。尤其是女大学生,通常因为自我意识不够完善,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并与他人发生冲突,同时又不能主动化解,使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另外,现阶段的大学生属于“90后”,是一代独生子女,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傲自负、嫉妒心比较强和各项心理特征比较敏感等特征,造成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随意化、频繁化,而且通常难以妥善解决。 (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匮乏 人际关系的外在表现是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通常需要建立在科学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之上。但是,从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可以看出,大学生有充足的人际交往时间和空间,精神生活比较丰富,但是人际交往质量却比较差,不合群、自私和小团体等情况时常发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烦恼难以解决。大学生往往注重提升专业知识能力,但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却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研究,通常是凭借自身的感觉和经验来处理,这种知识和技能上的缺乏难以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不同环境下的大学生活中,人际冲突现象越来越多。 (三)外部竞争环境以及利益驱动产生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生存竞争越发激烈,有些学生为了争取有利的竞争地位,在利益诱惑面前不择手段。大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已经成为以后就业的资本,是否学生干部、是否党员、是否获过奖学金等都是就业的重要参考。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驱动下,一些大学生为了实现自身目的与各方进行争斗,即便是同宿舍的室友也不例外,造成人际关系僵化,引发各种人际冲突。 (四)家庭条件以及地区差异性的影响 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这些都使他们在宿舍中的生活习惯以及自身价值观念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城市与农村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差异就影响着宿舍集体生活,这也是引起宿舍人际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生活习惯以及价值观念是一个长期性过程,是在成长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在习惯的驱使下具有稳定性,不会轻易被改变,这些往往是宿舍人际冲突的焦点。 三、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教育管理措施 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处理状况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以及各项管理工作的质量,科学的教育管理措施能够促进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教育系统以及学校的管理层应该制定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际交往技能 高校应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至少需要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修课程,提高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同时可以增设诸如积极心理学和幸福心理学等选修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讲授理论和实际案例,来培养学生宽容、理解以及与人融洽相处的心理品质。还可以通过开设人际关系专题讲座来探讨人际交往的技巧和重要性,其中穿插一些人际交往冲突的解决措施,丰富和提高大学生面对宿舍人际冲突的知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社会化发展的有效形成。另外,也可以在大学生入校时就开设一些专题讲座,针对具体案例,引起大学生对人际冲突问题的警示,使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学会与舍友融洽相处,杜绝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尽快融入群体生活。 (二)建立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干预机制 为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完善性,需要建立分级的人际冲突干预机制,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宿舍人际冲突问题。其中,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干预机制应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宿舍内部干预。在分配宿舍时,每个宿舍应当指定一名综合素质以及人际协调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方便调解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当然,学校应当定期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培训,提升其调解人际冲突的水平,使他们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第二级是辅导员干预。在学生代表无法解决复杂的人际冲突问题时,需及时上报辅导员,由他们从中调解。辅导员在充分调查了解引发人际冲突的原因以及具体事项之后,要针对出现问题的人员进行心理疏通和思想教育,让其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问题,提高其认知水平,避免冲突的再次发生。第三级是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干预。如果宿舍人际冲突是因宿舍成员自身存在心理疾病或人际交往障碍而引发的,就需要心理咨询教师对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三)完善宿舍管理制度,引入竞争与合作策略,实现人际冲突的科学管理 和谐宿舍秩序的建立与维持需要完善的制度和积极的文化氛围。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制度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制度建设的目的是让宿舍管理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执章必严,违章必究”。在完善宿舍管理制度过程中,应按照人际冲突管理原则,合理引入竞争与合作策略,注重科学管理,尽可能减少潜在的冲突。完善宿舍管理制度,首先要规范大学生宿舍内的日常行为,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要设立“红线、底线”,明确宿舍内的哪些行为是明令禁止的,违反者将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尽可能杜绝人际冲突造成恶性事件的发生。其次,宿舍管理制度应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营造良性的竞争环境。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鼓励学生在竞争中超越他人。最后,宿舍管理制度应重点突出合作策略思想,将有无宿舍人际冲突现象与各类评奖评优挂钩。提倡宿舍成员精诚合作,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实现多赢。高校管理者应对表现突出的文明宿舍、星级宿舍或和谐宿舍,给予集体和个人表扬与奖励。 (四)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 高校应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开拓知识视野,进而能够综合地看待问题,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建友好的宿舍环境。高校还应尽可能地多开展一些高雅的人文艺术类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艺术和情绪表达能力,消除一些负面情绪,杜绝不健康心理的萌生。高校管理者还可以将学生们在校期间的日常行为考评量化,纳入“思想品德行为实践”课程考核,引导学生通过行为表现,进行自我体验与反思,培养遵纪守法和自律的良好品质,自觉抵制恶性冲突事件的发生。 四、总结 良好的宿舍环境依赖于和谐的人际关系,它能够促使各个成员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在大学生活中,宿舍内部难免发生人际冲突,高校管理者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面对,消除负面情绪,学会彼此沟通,在摩擦中建立融洽的关系,进而置身轻松愉快的宿舍生活中,以乐观的心态正视冲突,将冲突视为自我和他人交流的机会,在冲突中学会合作,从而进一步塑造健全的人格,得到全面的身心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作者:欧阳九根 花卉 单位:中国计量学院 大学教育管理论文:大学生教育管理人性化理论探讨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人性化的概念和内容 (一)概念 大学生教育管理人性化指的是在大学日常教育中,以学生的根本需要为本,在满足其意愿的前提下,为其搭建合适的生活、发展以及教学平台,促进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高,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下,提高每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内容 大学生教育管理人性化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情感 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情绪的变化,通过营造比较轻松、平等的教育环境,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交流方式,为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始终要在师生对话沟通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对学生也形成了一种压力,所以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教育管理环境,还要对学生的自我需求和心理变化进行重点关注。 2.文化 文化是大学生教育管理人性化的重要内容,大学教育管理中的文化指的是校园中所有师生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不仅包括教育和管理文化,还包括组织和协调能力。校园文化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不仅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还要得到外界的一致认可。它不是一种制度化的管理,但却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促进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遵守校园行为规范,恪守校园道德标准,促进师生、生生关系融洽,共同成长。 3.自主 自主性和责任性是大学生教育管理人性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因此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然后再作出相应的决定,提高学生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信心,同时避免决策的片面性,使其更加科学和合理。另一方面,大学生不仅要自主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去,还要对自我发展进行目标确定和计划制定,提高其遵守学校教育管理的自觉性,这也是大学生教育管理人性化的最高目标,即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1.人格扭曲 教育发展至今已经日趋成熟,但是却越来越向制度化和被动性集中,学生的权利和尊严乃至人格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如校园暴力、厌学情绪等等。另一方面,在考试制度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模式化,考试成绩成为鉴定学生优良与否的唯一标准,学生在考试竞争的压迫下,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甚至人格扭曲,所以教育管理过程急需人性化因素的参与,以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 2.个性压抑 这里主要指自由个性被压抑。由于大学教育的标准化和制度化,教育者在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时,往往以自己的标准强迫学生进行意志的转化,以自己的社会经验向学生灌输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这往往使得学生缺乏自由个性。强迫式的教育管理使学生失去了亲自体验和主动探究的兴趣,也丧失了创造性和自我意识,不再实践真理,只是盲从理论,泯灭了自由,丧失了个性。 3.精神失落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大学生是主体和前提,如果没有大学生,也就没有教育者和管理者,但是在现阶段的教育中这种顺序是颠倒的,教育者成为了教育管理的主体,大学生成为了“被指挥者”。在考试制度的逼迫下,学生听从教育者的指挥,一切以考试成绩为重,成为考试的奴隶,其人文精神和素养并没有得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性、个性乃至精神都没有得到阶段性的提高。 (二)主要原因 1.社会因素 在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文化等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受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网络等新媒介在高校的蔓延和深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教育管理,给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冲击。 2.学校因素 现阶段的大学教育比较被动,虽然已经有了一定改变,但是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的影响下,仍然不能改变其重理论轻思想的特征,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内心空洞、浮躁、厌学、逃课,既太过严谨,缺乏自主性,又过于活跃,缺乏道德准则的束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教育管理没有随时代变化,墨守成规,从根本上影响了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 3.个人原因 现阶段大学生的个人思想、行为也发生了变化,除了社会和学校带来的影响外,自身的心理素质不高、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没有意志力和耐心、不听从老师、过于自我或者过于墨守成规、价值观不正确、以自我为中心等因素都对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大学生教育管理人性化的方式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对象,大学生也是教育管理过程的主体,所以学校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对其进行人性化教育和管理,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首先要重点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因为大学生的需要是其进步的动力,也是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其次,教育管理者还要对大学生的需要进行研究,以最科学合理的教育或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根本需要。最后,在满足大学生需要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掌握,尊重、理解、支持、爱护大学生,充分解决其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困难,使其主动投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中来,积极面对人生。此外,部分教育管理者还可以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提升,引导学生从自我需要向更高层次的需要转化,鼓励学生坚持信念,相信梦想,树立信心,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努力发现美、追求美、实现美,成为一名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为踏入社会、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营造和谐平等的文化氛围 “以学生为本”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基础,和谐平等的文化氛围则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前提,只有在相对和谐宽松的氛围下,才能建立起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营造和谐平等的文化氛围需要教育管理者的积极努力。作为施教者,教育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本,开发其自主意识,综合考虑学生的根本需要,然后对其创造性和主动性进行开发,提高其自主意识。首先,教育管理者需要和大学生进行平等自由的对话,尊重学生,并以此作为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最终目的,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自由,还要对其进行适当有效的正面引导,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导学生尊重生命、重视生存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并为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而积极面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还要进行一定的互动,互动的内容不仅包括表面的就某一论题进行的争论,还要对双方的思想、态度、情感进行换位思考,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鼓励,同时避免思想的片面性和狭隘性,最终实现共同进步,推动和谐校园文化、人性化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 (三)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能力 与小学、初中以及高中不同,大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已趋向成熟,对已形成的有偏差的世界观或者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观点都难以硬性改变,所以教育管理者需要善于引导,同时积极培养大学生形成自我检讨的习惯,提高其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这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最高目标。大学阶段是学生自主意识和自我思想最为突出的阶段,教育管理者如果依然采用单向性的教育手段,则不能取得根本性的教育管理效果,所以这时候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则至关重要。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能力需要在良好的学校氛围和施教者的双重影响下进行,自制力较强的学生要学会审查自己的不足,同时影响周围其他的大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和自我教育,发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正,同时投入到平等自由、健康向上的学校氛围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使学生在脱离校园之后,仍然能够做到自我教育和管理,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而这些,并不是强制性灌输和教育引起的结果,而是人性化引导和因人而异的教育方式引发的连锁效应。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在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它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和最后一次直接教育机会,强制性的灌输式教育可能会物极必反,人性化的教育才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向上、向善,成才、成长,最终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作者:彭广华 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 大学教育管理论文:微博文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论文 0引言 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信息技术发展和微博的和出现,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寻找微博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契合点,创新工作方法,合理有效利用微博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微博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意义 微博文化是随着微博的应用和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能扩展信息传播范围,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对具体工作开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1)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 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微博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微博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时,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发挥微博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新思政教育管理思路。 (2)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微博的传播及时、迅速,所包含的信息丰富,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料。因此,具体工作开展时应该注重微博文化的利用,发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效果和优势突出、明显的特点,有效辅导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时效性。 (3)推动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利用微博文化开展思政教育管理,本身就是工作的创新,顺应时展和需求。微博文化能吸引年轻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载体,创造环境,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需要,推动该项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利用微博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策略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工作者未能认识微博文化的重要作用,思想观念落后,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影响工作效率提升。今后应改变这种情况,合理和有效利用微博文化,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水平提高。 (1)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微博平台。 注重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微博平台,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可以成立微文化工作室,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微博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构建官方微博,将学院、班团支部、社团协会等纳入组织体系当中,并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品牌栏目,例如“学习两会精神”、“中国梦学子梦”等,为思政管理工作开展创建平台。加强微博平台建设,更新和完善相关内容,提高关注度和订阅量,并且学校和学院开通运行微博平台,增进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对学生进行指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促进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2)挖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微博文化内涵。 要求专业任课老师和专家为学生讲解新媒体专业知识,加强微博建设,校园微博运行报告,推动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通过微博平台,能为学生与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排解困惑,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可以开办心理咨询工作室、小微在线等栏目,通过微博私信互动方式,咨询、指导和帮助广大学生,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还可以出版校园微博文化思想建设指导丛书,挖掘微博文化内涵,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3)建设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舆论阵地。 利用微博的沟通和信息传播优势,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更全面了解学生动态,发挥微博成为掌握校园舆论的工具作用,增进师生联系,提高管理水平。注重对微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有意识地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思政教育管理。发挥微博传播速度便捷的特性,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指导各院系、党团支部、辅导员、班委开通微博,举办特色教育活动,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创新主题和形式,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3结束语 信息技术发展和微博文化出现,给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带来一定影响,但同时也带来机遇。目前微博文化已经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将微博文化与思政教育管理结合起来,创新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作者:孟瑶 单位: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教育管理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性化研究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性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办校期间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与教学需要,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实行人性化管理。但是从目前人性化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人性化管理内容空洞 就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形势来看,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并没有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改变,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管理内容较为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属于喊口号和讲大道理,重视教育的形式而忽视教育的本质。许多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实结合不够,没有回答学生普遍关心和关注的一些问题,教学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过于遥远,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政治教育”,还应包含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学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管理内容教条化,不能与时俱进,不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还造成大学生的思想不能获得根本性的进步,思想不能进步阻碍了大学生全面的发展。 2.人性化管理方法单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并不都是显性的,在管理的过程中结合显性与隐性,这样才会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多种多样性。但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相对单一,管理过程重理论,轻实践,主要偏重于严格的制度管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行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忽视,还使得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遏制。教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针对性,与此同时学生被动接受,盲目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转入一个单向传播的结果。高校在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将教育作为管理的中心,抬高教育者的地位,将学生放置在一个被征服的领域中,这样难免造成教育人员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不平等的交往模式,而这种交往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抵触心理,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同时还大大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采用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并不容易让学生接受,制度执行得越严格,越能激起学生的反抗心理。 3.人性化管理队伍偏弱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每年都在不断的扩招,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素质、结构与特点以及社会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在高校扩招的过程中,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基础设施的建设获得高度关注,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遭受冷落,思想政教育管理方式与内容不能随着高校扩招的变化而随之改变,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不能与时俱进。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显现出素质不高的现象,其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学历偏低、理论知识不强,责任心不够,进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学生成长特点,同时管理人员数量严重缺乏也是一项重要的因素。从这就可以看出,高校在教师队伍数量与教学任务方面不成正比,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不能全身心得投入到教育与研究中,同时受到教育人员精力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每天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不能与学生在情感方面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性化问题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性化存在的以上问题,不仅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还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纵观当前管理现状,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社会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发展与冲击的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现实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思想,与此同时新媒介的交互性、便捷性和秘密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其次,高校教育管理的原因。高校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忽视了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大学生作为被管理的对象,将其看成是管理工作工具。与此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实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仅是将学生作为生产的产品来对待,这样难免会遏制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给大学生素质培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最后,大学生自身原因。从目前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来看,大部分的大学生思想感情是积极健康的,但是同样也存在一部分负面的情绪和价值观。部分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大学生的这种思想活动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性化带来重要影响。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性化的措施 首先,构建民主平等的校园文化。教育从国家层面上而言属于一种社会性质的活动,在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活动离不开国家各方面的制约。因而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教育实行人性化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国家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为高校营造一个自由的办学环境,尽可能减少对高校教育进行行政干涉。只有高校有了人性化的生存环境,才有可能开展人性化的管理活动,才能培育出具有科学知识和人文情怀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各高校在校园内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把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学校的文化建设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和目标,即"人文化"和"人性化",人文化主要是指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水平,人性化则主要是指以人为本,以师生的发展和幸福为出发点,给他们充分的人文关怀。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对象,但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的对象。高校作为管理的实施者,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新时期发展的形势下,高校教师不仅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人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人员,高校教师应当具备道德、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施教人员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才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才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发展。再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取得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队伍成员素质与专业水平。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加强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通过建设一支质量优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才能够在管理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将学生作为“被服务者”而非“被管理者”来对待,同时还能够在管理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一切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实现自我成长,并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予以相应的指导。最后,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大学师生在此阶段已经成长为一个成年人,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生理层面上,发展的都较为成熟。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将大学生特殊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出来,促使学生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修养、自我教育。事实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取得,仅仅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单向性施教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等主体性能力的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管理的过程中,大学生自行管理更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身上所发挥出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表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管理的效果,促使学生在教学与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学生更能够贴近社会发展的趋势。高校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管理人性化的过程中如果将其作为管理的核心,也就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效促进人性化管理的形成。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不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管理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人性化管理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的变化。 作者:高传平 单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大学教育管理论文: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文 一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制化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立法不足 我国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作为宣言性立法,缺乏实践性和可诉性;而《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又给高校过于广阔的空间,导致在对学生进行处理时偏向于主观判断而缺乏法律依据。同时高校中存在的法制不统一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范性,这种随意既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不规范,同时也浪费了管理资源。 2在违纪学生的处理中未能保证全程法制化 首先是一些管理者没有充分重视起事前预警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做的不到位,以至于出现了违法违纪事件。其次是在处理违纪的学生时,没有接受监督并且及时听取申辩,导致处理结果不够公正,很多高校的思政管理者在观念上仍然未能转变,没有倾听学生的声音,调查事件中不能保证证据确凿、事实清楚,处理的过程也没有公开并接受监督,所以很难保证公正和公平。并且在处理结束后也没有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和关怀,可能会导致部分被处分的学生产生消极心理,变得自卑甚至产生厌世情绪或者报复心理,使得事态进一步扩大化。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制化的对策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在管理规章制度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内容违法、制定程序不规范、解释混乱等。想要真正建立健全教育法制就要从以下四个原则出发:保持教育法制内部的一致性、稳定性、统一性以及实体和程序并重的原则。首先是完善教育法体系,符合立法的规律以及时代的要求,保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法可依,同时做好教育立法的协调和领导工作。对于学校内部的各种规范性文件,不符合法律规范的坚决修改或废除,合法的可以作为法律法规的延伸而存在;这些规范性文件要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严肃执行,不可朝令夕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动制定一个规范。其次是完善教育法的监督,来消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包括人民法院的法律监督以及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使其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法制 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的思想政治品德,高校的法制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一个强调公平与秩序的法治环境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并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性;而健全的制度可以更好的树立起法律的权威,通过依法管理学生来营造出一种“法律至上”的氛围,当学生对法治有了肯定的态度后,自然就会信任法律、遵守法律,这在无形中增强了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提升了其法律意识。这就要求高校从客观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积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客观环境来说是要提高管理以及综合治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来保持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以及和谐;从精神环境来说就是要建设良好的校风,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更好地维护大学生的权益并且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下去,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好了,才能真正建立起适合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育人环境。同时高校还应该积极的加强法治的宣传与教育,对教师进行法律法规方面的岗前培训,通过讲解学生管理案例来提高教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对于学生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例如《教育法概论》或是《教育行政法》,还可以通过校园网或者报纸、宣传栏等进行宣传;还可以采用座谈会或者知识竞赛等形式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3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队伍进行管理法治理念方、面的教育教育者自身也是需要教育的,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法律意识都影响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法制化水平。首先,要让管理者对各项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都有所了解并且熟练运用。其次,是让管理者认识到法律不仅是一种制度和工具,更是一种理想信念和文化力量;再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者需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依法管理。最后,是在工作中要严格依法管理,不能因为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侵犯学生的权利,在对学生进行各种评选中要保持公平、公正、公开,对于学生的管理要以教育为先,严格管理的同时慎用处分。学生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的教育管理对象,更是整个高校的主体,学校应该改变以往重管理而轻服务的模式,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而学生也不应该继续沉默下去,当自身权力受到侵害时,应该主动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高等学校作为行政主体,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服务,将教育管理的重心向学生主体方向进行转移,从而更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以学生为本”这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既是时代的进步所要求的,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的必然结果。 4加强大学生法纪方面的教育 时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改革,这是一种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良好素质教育的大学生也应该拥有法律素质,守法、懂法并且可以利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人才培养方面来说,加强学生的法律素质也会对其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产生积极影响。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大学时期很可能会因为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的误导而影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时候如果高校因势利导,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就能更好地保证他们健康成才。同时很多学生法律知识的严重匮乏也会让他们受到了侵害却无法解决,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各种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加强法律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和依法办事能力。 三结束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制化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制化,即实现了基本的教育管理工作,又为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规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作者:戴海青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教育管理论文:大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管理论文 1对现行教育管理中大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反思 1.1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弱化”重视不够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管理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所以目前在很多高校中还没有完全放开对学生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管理为主的模式下,在课堂教学中仍然以考试成绩为衡量学生水平的主要依据,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深入的沟通,拉开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没有重视到学生个性教育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在规范好的教学模式下,按部就班的完成课程,因循守旧的执行刚性制度,没有注重到人本化管理,对于新时代思想比较独立的大学生来讲,抑制了个性发展的方向,不利于高校的教育管理。 1.2缺乏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自主”性的培育 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积极性,还需要教师的有效管理。现代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并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注重追求自由,但是因为社会阅历较浅,所以对于事物的辨析能力有限,并且自控能力不强,容易在行为上做出出格的事情。所以在注重个性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的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因循善诱,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合理的掌控,在法律和道德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张扬个性,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道德意识,为其个性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做到自主性。 1.3教育管理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存在矛盾 学生的安全问题一直都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学校过分的追求安全的因素,所以在空间上有了严格的限制,使得学生从事社会活动的机会大大减少,缺乏与社会沟通的空间和途径。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过分的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快速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这种社会化程度的缺失导致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化之间出现了矛盾,不利于学生走入社会后的适应性,对其在人格以及综合素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2教育管理中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发展教育的途径 2.1健全个性人才培养机制良好的创新制度 能使高校更有活力,同时也更能提高大学生的个性思维品质,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人才,良好的教育制度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基本道德教育为基础,深入进行品德意识、行为规范等教育。完善的政策保障能给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空间,同时使学生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彰显个性。高校民主化的环境,优良的民主制度,使大学生更能刻苦学习、专心研究,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高校以学生为本,结合历史与现实进行科学有效配置,形成最优化制度政策体系,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下,大学生更能成为教育管理的参与者、管理制度的受益者。 2.2发挥专业教育课程实施的主导功能 在课堂教育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注重自己的人格塑造,一个教师具有的高尚品格能对学生产生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尤其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的个性张扬对学生的影响更大。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是促进学生形成个性张扬的媒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堂教学,方便学生查阅资料,教师也可以实现网上互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良好局面,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意识的形成,从而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2.3依托校园活动实践载体,实现活动育人功能 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是校园文化形成独特的价值体系的主要因素。科学合理地运用校园文化资源不但能丰富高校的大学精神,而且能促进校园环境和校园设施的更新和规划,比如通过宿舍、图书馆、体育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教室、实验室、黑板报、校刊等载体体现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创新的源泉。校园文化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高校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还要丰富文化载体建设,培育和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个性品质。 2.4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应该利用自身服务区域、服务地方的优势,全方位地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融人社会,增强大学生参与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能力,培养其内敛、平衡、竞争、协调、适应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增强对社会发展的认知,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可以通过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咨询服务、社区家政、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网络教育、技能培训、职业资格、文体展示、文化实践等活动,培养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3.结束语 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教育管理工作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应该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管理对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应该注重个性发展的培养,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能够在法律和道德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充分的张扬个性,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为毕业后能够快速的适应社会、融合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管理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输送有用人才。 作者:唐晓恬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大学教育管理论文:我国大学生安全隐患教育管理论文 一、大学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 通过对这几年大学发生的安全事故综合分析,文章认为,大学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如下几大方面。 1.违规用电造成的安全隐患。学生寝室使用违规电器、私接电线、乱接插座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很多大学生却不具备安全用电、安全接线知识,便容易引起安全隐患。电子产品在学生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量电子产品的使用,往往使得一个插线板插有好多充电器,造成插座及电线超负荷运转。过度负载用电器,容易导致整个电路超负荷短路。 2.不良行为习惯造成的安全隐患。大学校园内有很多学生,尤其是男生存在有违规在宿舍吸烟、酗酒、打牌、晚归、不归等类型不良行为习惯,虽然偶尔的玩闹、休闲、娱乐属正常,但事实却是很多学生自律性差,不懂节制,经常性的不良行为,不仅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与作息,还容易因此引起纠纷。大学生都是血气方刚,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由小口角、小纠纷升级成打架斗殴事件,彼此心存不满、芥蒂,因此发生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3.各种心理扭曲变异造成的安全隐患。大学生年龄、性格、学习、生活、恋爱以及家庭背景,均有可能给他们带来众多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出现心理压力时也不懂得适时调节,也是导致大学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的原因之一。例如大学生因小纠纷、小矛盾造成的杀人事件,马加爵事件,郭力维杀人案均是由此产生;还有大学生之间谈恋爱,因分手、被甩等问题而产生的杀人事件,例如5•8中南大学杀人案等。这些让人觉得沉重和沉痛的事件,无一不是心理扭曲、变异而引发的。这些事件虽然只是个案,但也印证了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综合素质与安全意识仍旧不是很高。 4.对陌生人无戒心造成的安全隐患。最近我国多地发生的多起女大学生失联案、女大学生被害案,如:女大学生搭黑车被52岁男子囚禁用性工具虐待、吴江女大学生离家返校途中“神秘”失踪、女大学生在校园停车场遭陌生男子持钝器打伤、女大学生陪领导应酬遭暴力性侵致死、重庆失联女大学生被害警方证嫌疑人已被刑拘。这一个个可怕的恶性事件,都是发生在今年,导致这些惨痛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与我国的治安不佳有关外,还与女大学生对陌生人不设防,无安全保护意识有直接关系。 二、大学生安全隐患的诱因 通过对大学存在安全隐患的综合分析,文章认为,导致大学生安全隐患发生的诱因,主要与环境因素、思想因素、形势因素、季节因素相关。 1.环境因素。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很多大学周边网吧、宾馆、浴池、按摩院、饭店、KTV、酒吧等场所星罗密布,这些场所虽然丰富了大学生生活,但里面也存在着很多对大学生健康发展不利的因素。大学生自控能力差、面对外界各种诱惑时,头脑不清醒,行为易冲动,久而久之便会形不良行为习惯,引发安全事故的几率也会增加。此外,由于近年来各种大学生恶性事件的频频发生,教育部门也一直在强调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很多大学为了抓安全,采取比较严厉、极端的管理措施,在倡导“人性化管理”的时代,这种管理方式也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的抵触言论、逆反心理,叛逆行为,物极必反,最终也会导致大学生安全隐患的发生。 2.思想因素。大学生普遍对自我安全防护的意识不足,对安全教育漠视,对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虽然最近屡有大学生恶性事件发生,但仍持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自己不会出什么事,不能充分认清当前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前段时间有个试验显示:南京某民警驾驶一辆私人牌照的轿车,来到某高校随机搭讪女学生,该民警一共搭讪五位女生,有四位女生愿意上陌生人的车,并将自己的基本信息都告诉了民警。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上便对安全教育不重视,太轻意相信陌生人,虽然这也体现出了我国大学生的善良,愿意帮助他人,但是,另一方面,也很容易让坏人钻空子,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此外,高校思想教育不到位,不能针对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对症教育,对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无法及时发现,这也是致使大学生安全隐患的主要诱因。 3.形势因素。最近几年,国内外的各种反动势力,打着各种看似“正义”的旗号,利用国家、民族间矛盾,扰乱国家秩序,干扰国家发展,迷惑大学生思想,利用网络等多种手段途径让大学生产生不良思想,进而做出一系列不合常理的事情,造成大学生安全隐患。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对策 1.创新安全工作体制与机制。首先,建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遵循“人性化”、“以人为本”的原则,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学生组织宣传活动、教师身体力行、不厌其烦地宣教,贯彻落实规章制度,逐渐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安全警惕意识,并严格遵守安全制度,严于自律,不做违法之事。其次,建立安全教育与培训机制,通过相应的安全机制为导向,高校定期组织大学生进行防火、防病、防事故、防盗的处理、急救、逃生演练,同时制定校园安全应急预案,以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的应变处理能力。再次,建立安全防范体系,我国各大学应该在安全防控方面增加资金投入,各重要路段、偏僻区安装安全警示牌,安装摄像头、设立减速带;对寝室、教学楼、图书馆、礼堂等聚集人数较多的场所进行门窗加固,安装电子监控系统、预警系统、消防监控系统;对学校公共设施设备定期进行大检查,针对落实、老化、劣质设备,及时更换改进,通过先进的服务设施,排除安全隐患。 2.优化校园安全环境。分析可见,我国很多高校现行的安全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脱节,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在功能上呈“孤鸟效应”,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将大学生校园安全教育与区域安全、城市安全、国家安全紧密联系起来,将校园安全建设作为提高社会安全的原动力。将安全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中,通过优化安全教育环境,时时渗透安全教育,慢慢树立起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使大学生不论在社会还是在学校中,均能通过各种有效的防护手段保障自身安全,进而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 3.丰富大学生的安全辅导机制。(1)开设性安全教育课程,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学科来抓,设立专门的性安全教育咨询室,由专职性辅导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性安全问题作为科学、合理的回答。有条件的高校,还应该及早建立性安全教育主题网站,给一些羞于咨询教师、又想了解性教育的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相对开放、能够保护学生隐私的教育途径。通过性安全教育,规避大学生混乱的性行为,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性行为习惯。(2)加强校外租住安全管理与辅导。很多大学生不愿在学校被束缚,选择校外租房居住,但校外租住也很容易发生安全隐患,因此,还需加强大学生校外租住的安全管理与辅导。完善大学生外出租房手续,申请外住的学生必须严格审核,建议大学生租房在学校附近,租住房集中,以便管理。辅导员对学生租房地址、联系方式进行详细记录,并加强安全教育,定期进行走访调查,确保学生安全,同时也规避一些学生在外租房期间的不良行为。学校还需加强与社区的联系,构建群防群治网络,充分利用学校与社区安全力量,尽量消除各类安全隐患。(3)拓展安全教育模式。为避免传统安全教育管理的单一性与乏味性,学校还应该拓展安全教育模式,科学、灵活地组织各种安全实践活动,例如,创设消防演习、营救人质、与歹徒搏斗、与陌生人斗智斗勇等多种安全教育情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亲自实践中总结经验,保证自己在遇到类似事件时能冷静处理。 四、结束语 大学时代是人生历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成长时期,但同时也是各种安全事故多发的时期,尤其近几年来,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并渐渐波及到了各个大学,使得大学生安全事故更加频发。因此,采取有效、合理的教育管理措施,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安全隐患,提高安全意识,具备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不论是对大学校园、师生,乃至整个社会,都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江涌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论文 一、大数据对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有着很大不同。会计核算系统按照实际操作中对企业会计核算流程的要求安排设计,操作固定、内容全面。只需要按照经济业务内容和会计相关法律要求操作即可。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更为复杂。他没有一成不变的决策处理程序,相反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技术分析方法,对比多项数据信息才能得到所需的结果。系统庞大、操作复杂,一但结果失误有可能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因而该系统的建立对数据处理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它所提供的数据量、数据结构和数据处理方式正好贴合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需要。它将企业决策中需要的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结合起来,为企业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长久以来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的道路上一味的重视会计核算的信息化,忽视了管理会计的信息化,使得管理会计的各项职能没有在企业发挥出来。随着企业规模发展壮大,经济环境纷繁复杂,管理会计越来越受到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在企业中使用管理会计相关分析方法,建立管理会计的信息化系统可以为企业价值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为企业发展提供全面数据信息当前经济形势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对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打击。及时、准确的信息对企业决策至关重要,而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对企业提供有效帮助。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以海量数据为基础,运用分析技术优势,结合管理需要,经营业务和会计要求,灵活运用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为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提供服务。通过该系统的建立,搜集经营过程中的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利用专业分析技术,深度挖掘数据内含的信息,向决策者提供使用。2.对生产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该系统的建立,可以通过存货系统、成本计算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价值链分析系统连接企业供应、生产、销售的各环节。其核心流程涉及成本收入要素处理、成本中心分析与处理、作业类型计划与处理、内部订单处理、销售与利润计划、成本核算与结算、成本与作业分配、一般管理费用核算、获利性分析、全面预算与绩效考核等方面。主要的业务对象包括成本要素、作业类型、收入要素、内部定单、控制文档、成本对象、成本核算估计、获利性分析维度、业务计划与预算表以及绩效考核等。通过对各环节的严格把控,降低库存、减少成本,提高利润。3.促进企业完成战略实施目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绩效评价的部分针对企业员工的完成水平进行评价,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平衡积分卡绩效评价体系是最近几年流行在国内外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它分四个方面进行:企业财务业绩、客户关系、内部业务流程以及学习和成长,对企业进行评价。在系统中将企业的战略实施目标按照这四个部分细化成不同的财务或者非财务指标,对照不同的部门逐级细化,进行考核。该绩效评价系统将企业战略与员工考核挂钩,既可以推动战略目标的完成又可以激励员工成长。 三、在企业中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途径 1.管理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职责亟需转变我国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推行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从实际情况分析,企业运用的情况仍处在较低水平,这很难适应未来经济发展。在岗人员素质较低,职责不清,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常见的问题。系统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使他们胜任越来越复杂的预测分析工作。而且职责也不再是只负责预算编制等基础性操作任务的完成,要树立管理意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供高层次数据信息,将管理会计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2.培养同时具备大数据处理和管理会计分析的综合人才大数据时代会有海量的数据充斥企业,要在其中及时寻找和挖掘到有用的信息,才会对管理层决策有帮助。这就要求数据处理人员既要懂得大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将有用信息及时处理,深度挖掘,也要求该人员具有一定的管理会计分析能力,能够在海量数据中敏锐的发现需要的相关数据。因而培养同时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和管理会计分析能力的人才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发挥应有作用的基础。3.企业硬件支持大数据海量的数据处理要求有庞大的数据保存空间,数据分析运算处理程序,数据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硬件支持。这需要企业升级现有的硬件设备。同时确保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自上而下的贯穿使用,使得管理会计人员、财务人员以及相关联的企业其他员工都加入进信息系统,使它真正利用起来,真正对企业信息化发展,企业竞争力提升起到实际的推动作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企业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是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作用深远、意义重大。 作者:崔慧敏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网络教育论文 一、大数据特征 大数据的特征常用4V来表示,具体是指大数据的四个显著的特征:第一是数据体量,主要指的是巨大的数据量与数据的完整性。第二是数据类型,指数据的种类非常的多而且复杂,大数据技术就是要在这些复杂的数据类型之间寻找其关联性。第三是处理速度,爆炸式增长的数据量要求快速化的处理速度,才能使得数据的有效利用。第四是价值,大数据的最终目标是将庞大数据中找到数据时间的价值关系,通过找到低密度的数据价值对决策做支持。当前大数据技术不仅产生于特定领域中,而且还产生于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Facebook、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的数据就是最好的例子。大数据发展为社会各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信息时代育人的新载体自然无法回避这个新的环境变化。分析大数据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巨大机遇与严峻挑战,探讨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进而为下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已然成为热点研究问题。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方向 (一)树立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意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科技与时代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意识,这是发展大数据环境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前提。针对大数据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要全面了解和分析大数据本身,理解大数据是什么、大数据的变革力量何在、大数据的未来发展趋势等等;其次是在理解大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大数据时代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是充分的确立数据意识,意识到数据是现代社会最具价值的资源,是发展与决策的源泉。用数据意识驱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例如在一定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将灌输式集中教育变为交流式个别教育。 (二)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量化研究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使用数学模块对研究对象可量化数据进行的分析,通过分析对目标给予评价并做出判断。定量分析方法始终受到教育工作研究人员的关注,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因素,定量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评价。但与此同时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受很多技术因素的限制,一直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成为科学研究新的范式。定量研究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理论假设、建立数据模型以及数据分析验证。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需要与数据资源丰富的机构单位合作,借助这些数据载体的平台、资源以及高精尖的技术,进行合理合法的挖掘教育对象的信息,从而精确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另外,要建设一支过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但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创新的网络教育观念、精通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 (三)促进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分析网民的接受习惯,增强教育内容的实效性、趣味性,以服务成长成才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加强功能开发,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受关注度。此外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好以下几点:首先要把握信息资源内容的方向性,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其次信息资源的形式要多样,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经由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手段,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再次,信息资源来源要丰富,可以从各大媒体引进、从理论学习资料借鉴、从大型活动中总结、从日常工作中提炼,确保信息资源及时更新。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继承传统中实现新发展。坚持不动摇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结构、功能以及原则。创新发展的是符合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内容与内涵,进而找准变化点,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入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 方世敏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化论文 1信息价值性价比高 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效的数据处理速度使得信息具有更高的效用,发挥了更大的速度优势.在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其快速的数据处理并没有使得信息量减少,而是更加全面地包含了更多的细节信息,甚至于其他不相关信息都会被准确的排除.这样就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信息化的成本,提高了信息化的效率. 2大数据与企业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我国“十二五”期间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很多企业提高会计系统效率的有效途径.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将计算机、网络通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学科,促进企业会计系统网络化发展的过程.大数据的兴起、云计算的增速和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云会计的应用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平台.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深度发展对于大数据的需要与日俱增. 2.1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状 1、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偏向性,导致信息不对称.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诱使企业选择特定的会计方法而造成企业管理人员利用自身是信息提供者这一优势,不断地美化会计报表,这对于外部使用者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2、内部自我约束能力弱,导致数据不真实.在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下,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经济指标的提升或者任务的完成,常常通过人为调整会计报表来应付各机构的检查,自我约束能力弱,数据失真.还有很多企业对现有的政策法规钻空子、打擦边球的现象屡禁不止.聘请的第三方审计机构也本着“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审计目标,对企业不真实的数据进行舞弊,以点盖面.3、核算量大,导致信息披露不完全.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下,会计的信息系统发展越来越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业务,很容易造成信息披露不完全.信息经济时代下,应该更多的提供企业未来价值的知识资源,而不是沉浸在企业过去的财务数据中.4、企业信息数据单一,导致信息缺少指导性.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反映,往往忽视了非财务信息.企业自身变化的社会经济形势要求我们不能只依靠过去的财务数据对未来发展做出预测.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预测用某些非财务信息可能会更加合理.如企业的环境成本、社会责任等信息都需要非财务信息的提供.5、信息传递滞后,导致会计信息缺乏时效性.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采用先发生交易事项后进行记录的程序,无法满足当代企业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企业以及社会各机构、投资者越来越需要了解随时发生的财务信息,对其进行更好的决策,这就要求企业不定期的提供会计信息,对于会计期间的定义也不再以年为单位了.因此,现有的会计信息滞后的时效性严重影响使用者的需求和投资者的决策.综上可知,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逐渐出现了不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事态,高效、全面的信息化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的不断创新,快速发展势在必行. 2.2大数据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促进作用 大数据时代下,对会计信息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信息结构更加客观,既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精准性,又不失相关性;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的程序化;会计人员工作转向宏观信息管理;多元化的计量单位.在大数据时代下非结构化数据成为主导,在会计信息中可以更好的融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更好的提高数据的相关性,并且不会人为的进行舞弊.程序化的会计信息管理也将出现,财务部门逐渐将不再作为一个部门,而是作为一个类似于“企业”的独立个体,数据的获取可以不通过部门的上报来实现,而是通过财务部门设定的独立软件获取,这也提升了财务本身的独立性,同时也可以为其他部门提供共享服务;财务部门不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而是转变成为数据的使用和管理者.在大数据时代下,多元化的计量单位将会出现,会计计量单位会出现相关的时间、数量单位等. 2.3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下,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与客户、供应商、银行、税务等机构互通的,其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目前因为大数据的发展尚未成熟,这就为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1、数据的来源以及处理方式.大数据时代下最令人关注的问题就是数据从何而来,以及数据的处理方式.①美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提出,“以前一旦完成了收集数据的目的之后,数据就会被认为已经没有用处了.比如,在飞机降落之后,票价数据就没有用了;一个网络检索命令完成之后,这项指令也已进入过去时.但如今,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的来源无孔不入,互联网平台上的任何一种资源都可以成为其来源方式.网络平台对用户使用的信息一览无余,一个简单的第三方软件就可以知道我们需要什么,需要何种服务,经济状况如何,经常偏爱哪种东西等等.企业在云端储存的数据对于云端后台的信息维护人员来说,获取变的轻而易举.防止恶意程序以及提高用户的安全系统,保护数据的隐私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在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了用户的数据信息之后,要用这些数据干什么以及如何使用就成了关键性问题.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处理是通过特定的程序来完成的,这样的结论更加客观,同时结论的得出也具有局限性.大数据理论过于依赖数据的汇集,那么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就很可能出现满盘皆输的局面,因为数据的问题,做出的错误预测和决策,导致一个数据有问题,由此相关的数据而产生的信息本身都是问题所在.这对于数据来源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旦有提供者造假,大数据带来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2、传统用户对云计算、云会计的排斥.对于不知道云计算如何使用、互联网软件能带来什么效益的用户来说,这项工作还是很难完成的,大数据的推广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对于云会计更广泛的应用,改变传统的用户观念以及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使网络平台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3、超满负荷的网络传输问题.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系统必须依赖于网络,这就要求企业应具备一个良好的网络传输环境.就目前而言,网络的堵塞和数据的延时都是大量的数据存储和数据交换造成的,超满负荷的数据传输成为会计信息化中的一个瓶颈,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包括网络自我恢复、故障检测、问题警告等功能的实现. 3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建议 大数据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财务工作者应该积极把握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面临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建立并掌控企业的核心数据,提供可靠的云会计服务平台.大数据会计的服务数据是基于云储存平台上的,虽然数据安全机制都很高,但对于企业的会计与经济信息的完全控制并不能保证.因此,企业在选择使用云会计模块时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判断其可行性,对于重要程度高的信息应合理判断是否应该交由数据服务商管理.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安全性而言,数据服务提供商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要在对提供商的综合评价之后再进行决定.为保证云会计服务的安全稳定,企业可根据自身业务需求灵活地进行模块组装以及完善的技术支持,企业的云会计应该适合自己的特色.除此之外,为了防止会计信息的滥用,对于每一个可接触信息的人都要进行身份验证,并且对安全级别进行评估.进行高效的企业机构设置变更.由于传统会计的深入人心,企业云会计的推广还是非常困难的.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当云会计引入之后,对机构设置进行变更,让每一个财务人员都能感受到这一改变带来的高效性.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最适合企业云会计应用的高效组织机构.有选择性地进行云计算.企业找到合适的云会计应用非常关键“,云端”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会计信息化应用,而在企业采用了云会计之后,网络方面的很多因素都将影响互联网上数据的存取速度.目前企业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否成功转换,这与有选择地进行云计算是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普及,使企业充分认识到了数据的重要性.在大数据时代下,对于传统会计信息的变革,使之从服务职能进入管理职能变得越来越重要.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核心主体,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效益,才能更好的融入信息时代中,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农产品流通互联网论文 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为秦皇岛农产品流通带来的契机 美国《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中指出:“到2020年,全世界的数量存储量将达到35ZB,一个大容量、高速度、高智能的大数据时代已来临。”大数据(BigData)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为农产品流通带来了新的契机。对于实现资源整合、优化农产品流通结构、提高流通交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发挥农产品流通的规模经济效应 大数据时代,实现了云计算服务器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在利用大数据的“海量数据(MassiveData)、大规模数据(VeryLargeData)、高速性(Velocity)、多样性(Variety)”的优势,使得“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有了更广阔的载体和平台,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虽然也使用了信息化管理,但是受信息存储容量的有限性和物理介质的不确定性影响,使得数据处理存储受到掣肘;而在大数据的新媒体时代,具有更加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及更加海量的存储介质,相关农产品流通的数据不仅可以存储在计算机上,同时也可以存在互联网云服务器上,使得在农产品物流信息存储过程中可以完全不必在乎存储空间的大小,更好地提高了信息处理效能。这些都为农产品流通的整体布局、规划、调度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利于通过扩大流通的规模,实现农产品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农产品流通系统进行改造,将无数“散户”信息进行整合,进行物流产业“集群”的打造,对市场信息进行及时掌握,实现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 (二)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发挥农产品流通的供应链驱动效应 农产品的流通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而是系统化的过程,涵盖了“农产品的生产、集散、仓储、批发、零售、终端消费者”等各个环节。而大数据时代农产品流通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数据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的生产、集散、仓储、批发、零售、终端消费者”等环节的一体化,使各个环节能够紧密地环环相扣,更有利于相关物流信息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使物流管理水平实现了由“量”得到了向“质”的提升。增强了对复杂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使用软件对农产品物流数据进行批量化的处理,有效的管理物流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结构的优化。在当前的物联网时代,物流的信息化不断推进,相关农产品流通的数据呈现出几何倍数的增长,也为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使得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计算与统计,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全数据处理对象、多数据处理工具,使得处理速度更加实时化,保证了农产品流通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处理的协同与一致,推进农产品流通的专业化发展,减少了交易过程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缩减交易成本。 (三)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发挥农产品流通的极化效应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得农产品流通途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大数据时代,不但相关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实现了“所有即所得(Onesizefitall)”。同时,大数据更将传统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的“后置总结分析”转变为“前置预测判研”,能够充分发挥大数据的数据分析与挖掘功能,对农产品流通的情况进行分析与形势判断,将整个流通的链条重心进行调整,使得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对症下药、见招拆招”,使流通更有针对性,大数据的优势对农产品流通的“生产、仓储、集成、物流渠道节点”等方面都将发挥作用,将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最终通过产业极化实现乘数效应,利用农产品的流通带动其它产业的共同发展,实现整个产业链条的整合、优化,提高发展质量。 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农产品流通途径改善的对策 (一)通过农产品流通布局的系统化,实现个体经济向规模经济的转变 大数据时代要求农产品的流通途径有必要由传统的“个体化”转变为“系统化”。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共享的功能,实现Hadoop(高度可扩展的分布式批量处理系统)功能拓展,将实现整个农产品流通系统的最优为目标。其庞大的数据存储与处理功能,使得社会化的农产品流通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在未来的发展中,秦皇岛要通过农产品流通布局的系统化,来实现个体经济向规模经济的转变。一方面,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宏观调控、统一布局,建立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使其服务于农业开发。根据秦皇岛的资源现状,可以在秦皇岛现代物流园区通过加快大数据的应用,实现大数据与物流的衔接。要根据大数据的数据分析,重要布局规划酿酒葡萄、绿色生态安全猪、肉牛、肉鸡、水产品、食用菌、蔬菜、甘薯、玉米、干鲜果品、中药材、花卉等生产与供应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为特征的“第四方(4PL)”物流,使农产品借助大数据,充分提高农产品流通规划与布局的效能。例如:陕西省的西咸新区的沣西大数据产业园通过与农产品物流的整合,实现了农产品物流数据的规模化集中,通过将物流数据放置在SaaS和SOA“云服务器”中,园区通过整合“第三方”物流,为农产品流通企业搭建“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为农产品流通用户提供便捷的物流数据挖掘。这些都对秦皇岛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的分类调控。从当前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青龙县、昌黎县、抚宁县、卢龙区县的农产品流通情况来看,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所处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利用大数据做好特色定位,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能搞统一的发展标准,要坚持分类指导,根据现阶段经济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实施不同的农产品流通战略途径。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流通的新路子。要把差异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引导各地形成产业集群。在粮食、蔬菜方面,主要以青龙满族自治县、昌黎县、抚宁县、卢龙县为重点,从“单产”着手,做好优质小麦、玉米和杂粮、特色蔬菜的复合化种植,发挥金海、香海、秦皇岛粮油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做好订单生产流通与精细加工流通。果业、畜禽方面,要实行“集中连片,见空建园”,充分发挥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的临港优势,构建区域性的农产品流通中心,加快冷链物流仓储体系建设,打造名优品牌。 (二)通过农产品流通节点的网格化,实现局部利益向供应链驱动转变 大数据时代要实现农产品流通节点的网络化。在大数据的背景下,由于有了更深入的数据分析与挖掘功能,这就对传统的农产品流通带来了新的契机,有必要对海量的农产品流通数据进行聚类、分类、相关性分析,找出农产品流通节点物流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最终,通过“数据化互动”实现节点的“网格化共赢”。一要加强“农超对接”,实现农民与超市终端的双赢。在昌黎、抚宁等农产品重点产销区,要通过大数据物流的RFID、EDI、GIS、ICT、SCM、VMI、ERP等技术,做好“前置性”数据挖掘进行利用,对农产品消费者的消费倾向、频次、数量、种类等方面的特征数据进行分析,结合“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政府牵头、企业运作、协会推动、农户参与,通过农产品市场的预测,打造农户与超市的“利益综合体”,连接“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将超市与农户的短期“买卖关系”升级为长期的“战略渠道伙伴关系”。二要加强“农企对接”。要利用大数据进行充分的“供需分析”,加强进一步巩固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地位。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量,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市场的无指缝对接与均衡化发展、合理性开发。激发农户积极性,与市场需求进行有效对接;鼓励各种市场主体参与农产品流通。积极构建政府、企业、社会资本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模式,把生产经营主动权交给农民,调动起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产品流通的积极性。三要加强“农企对接”。大力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产品供应链,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要利用大数据市场信息,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支持鹏泰面粉、河北华龙、骊骅淀粉、正大、美尔淇、华夏葡萄酒、龙源通果汁、斌扬水产、北戴河集发农业综合开发等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利用大数据的数据挖掘功能,增强各龙头企业的产业关联度,将“同质化”竞争转变为“异质化”互补,共同参与农产品流通的运作,打造更加完整的价值链条。要不断走出“低水平加工、粗放式流通”的怪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而要紧紧抓住“产品开发”和“品牌”这两个核心环节,加强对新型农产品、绿色农产品、高端农产品研发的投入,将秦皇岛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企业的“低质跑量”转变为“数质并提”。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使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平衡点,通过订单、租赁、合资、合作、入股等的方式与农户签订长期合同,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实现上下游的连接、一体化的经营。 (三)通过农产品流通信息的共享化,实现经济增长点向增长极的转变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利用大数据优势,推进企业间、区域间的“信息共享”。利用大数据的数据耦合分析功能RDBMS(关系型数据库),构建系统复合型的架构,在区域间、企业间进行产业相关性分析,计算评估合作效益,实现农产品流通效用的最大化。例如: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与广东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山东共同注册了综合型的股份制批发市场,通过信息共享,区域间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合作,节约了交易费用,降低了蔬菜物流运作成本,实现两地企业的双赢。秦皇岛也可借鉴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利用计算机、物联网信息处理功能,加强与河北、东三省等区域的区域合作,将市域、省域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促进农产品流通业的“抱团取暖、集群发展”,最终形成以区域性农产品流通中心为中心,以各地批发市场为节点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使秦皇岛成为辐射东北及华北、影响京津冀经济圈的重要农产品流通中心。要从政府层面加快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搭建企业、农户、行业组织间的信息平台,将各个市场主体密切的联系起来,使各机构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农产品流通的“联动”。要加强电子商务建设,大力发展B2C、B2B、C2C等新模式,积极与中国惠农网、农宝网、京东、淘宝等电商进行合作,探索建立网上签约和交易试点,开展网络交易、合同交易、期货交易,使秦皇岛的农产品能够真正的“走出去”,增强秦皇岛农产品的影响力。总之,农产品流通是连接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和桥梁,是刺激消费、活跃市场的催化剂。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随着海量存储以及云服务器的广泛应用,也为农产品流通带来了新的契机。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发挥农产品流通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发挥农产品流通的供应链驱动效应、有利于发挥农产品流通的极化效应。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必要通过农产品流通布局的系统化,实现个体经济向规模经济的转变;通过农产品流通节点的网格化,实现局部利益向供应链驱动转变;通过农产品流通信息的共享化,实现经济增长点向增长极的转变。才能够充分发挥大数据数据采集、分析、处理能力的功能,推进农产品流通效能的全面提升。 作者:马莉 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大数据与人才的招聘与配置:社交网络+数据处理 在招聘的过程中,企业大多采用网络招聘、校园定向招聘和现场招聘等形式,招聘者只对求职者的部分基础数据有大致的了解,如专业情况、实习经历等半结构化数据,而对求职者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掌握情况等一些重要的非结构化能力数据却并不太了解,对于员工的一些业绩完成时效、职称提升率更是全然不知。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一种不断融合社交网络的立体化的新招聘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其中较为成功的社交网络就是LinkedIn,它能够借助社交基因弥补传统招聘的不足,既能使招聘者对应聘者的社交信息有详细的了解,提高招聘的质量,节约招聘成本,又能拓宽求职者了解所应聘公司信息资料的渠道,提高其应聘的效率。社交网络拥有很多数据集群体,基本涵盖了与一个人有关的全部信息,如工作信息、生活状况、社会关系、工作效率、能力和潜力开发等。人力资源部借助社交网络的大数据能够直接获取应聘者的各类信息,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中所涉及的大数据信息,还包括其它财务数据信息和隐私数据信息等,从而形成与应聘者有关的立体信息集,全面了解应聘者的实际情况,实现精准的“人岗匹配”,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的状态。企业人才招聘在“社交网络”的大数据库里加以遴选和聘用,不仅可以避免“井底之蛙”的眼光,还可以防止一些拥有人事权利的人以权谋私,从而促进人才的高效流动。对人力资源部门而言,一方面要把求职者的简历信息、职位申请信息等不断地聚集起来,为招聘工作的大数据分析奠定基础[5-8]。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的云计算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筛选有用的信息,摒弃无用的数据,得到申请职位情况、就业倾向等系列分析成果,并结合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情况得到企业各部门的招聘计划,使招聘工作做到有理有据,流程更有成效,使配置工作定位更精确,实现“引”和“用”的艺术结合。 二、大数据与员工的开发:最大潜能+查缺补漏 职业生涯管理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的人才资源,减少对外部招聘的依赖,节约招聘成本,节省招聘时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向心力,提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减少离职率[9]。在大数据时代,海量的具体量化数据可以为职业生涯管理提供更具有说服力的信息并增强决策的可行性。在大数据的理念下,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基于全部数据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在信息的收集上,人力资源部不仅要了解员工的应聘岗位、晋升意愿以及职业规划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数据信息,还要深入挖掘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其他信息,力求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与整体性,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量化分析,摒弃一部分干扰数据,最终形成员工的立体信息集,使职业规划定位和职业引导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企业可以利用软件技术开发设计一套基于大数据理念的职业生涯管理测评系统,对于传统的职业生涯管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大数据下的职业生涯管理结合起来,发挥二者的优势。由此一来,企业可以全面地掌握职工行为,主动地为职工提供“量身定做”的人事服务,帮助员工胜任工作并发掘员工的最大潜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然而,在大数据时代,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方式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10]。培训分为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能使员工了解岗位工作职责,认清工作重点,改善工作中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人岗匹配”。因此,对员工进行培训十分重要。目前,大多数企业都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员工参与其中以确定培训的内容。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些方式日见其片面性。大数据中的一个“大价值”就是在应用中纠正错误,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关注相关数据所表现出的错误,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做到查缺补漏[11-12]。例如,对于煤炭企业的煤矿挖掘机操作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从其业绩完成率等结构化的效率数据来反映其需要培训的内容。换句话说,如果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指标出现了下滑,人力资源部就可以针对问题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深入挖掘根源数据,确定问题来源是专业技术知识的缺乏还是团队士气的不足,从而确定不同的专业人员的培训计划。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部门培训计划、一般人员的培训计划、选送进修计划等。这样一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能对员工的培训做到游刃有余。 三、大数据与绩效考核:岗位数据+员工参与 在以往的考核中,考核者大多依赖有限的记录对被考核人进行主观评价,进而确定考核结果。例如,通过记录员工的出勤率、工作热情程度等通用型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基础数据和故障率、任务完成效率等岗位型的效率数据来确定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想要在考核中做到客观公正,消除员工的机会主义行为,人力资源部门就必须改变原有的考核方式,建立以数据为依托的人员考核和胜任力分析工具。在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中,首先进行的就是岗位分析。因此,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平台,全面收集和深入挖掘岗位相关数据,建立以数据为依托的绩效考核指标,进而设计员工考核的分析工具,使其不仅可以客观地肯定员工过去对企业的贡献,还可以对员工未来工作的改进提供量化的指导。此外,还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信息共享和互动平台,如微信、微博、贴吧、bbs等,让员工对绩效考核指标的筛选、内容的确定、实施的流程等一系列要点的确定各抒己见,积极进行讨论互动。由此一来,人力资源部就可以利用平台所产生的大量数据客观地确定绩效管理的方案,明确员工最关心问题和最希望解决的途径等。利用这样的互动平台,员工就间接地参与了绩效考核政策的制定,还可以对企业的领导及其他人员的绩效进行直接的考核,有助于推动组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透明化、领导对员工绩效的把握和员工对领导工作的监督以及员工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相互沟通。让员工参与其中,使其更能感受到企业对其重视,进而调动其工作热情,提升其对企业的忠诚度。 四、大数据与薪酬激励:针对性+多元化 有效的激励不仅是对员工过去业绩的肯定,使其获得成就感,还对员工未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不断发展,薪酬激励的手段不断增多,体系日趋完善。就目前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激励措施:物质利益激励、事业激励和感情激励。物质利益激励主要包括薪酬激励和福利激励,如基本工资、绩效奖金津贴和五险一金等,这些都是员工基本生活和稳定工作的保障。在大数据时代,要以数据为基础,用事实说话来制定薪酬体系才能做到客观公正,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通过对基础数据的了解,对那些长期服务于公司的员工要加大物质激励的力度,可以采取提供无息购房贷款的政策并且通过全面的数据分析来确定贷款的额度。对那些在能力数据和潜力数据方面表现优秀的员工来说,仅仅采用丰厚的物质激励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手段。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企业内,尤其是高层或骨干员工,他们都希望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在职位上有所提升,其名誉权威需求比物质利益更加强烈。因此,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进修计划,其名单的考核和确定一定要以员工所产生的大数据为基础。此外,感情激励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手段,是对员工的尊重与信任、理解与支持、关心与体贴。企业恰当地利用感情激励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培养员工的忠诚和信任,从而打造一支稳定的工作团队。例如,在企业内部建立经济困难预警系统,当员工持餐卡在食堂的餐饮消费低于一定数额时,系统会自动给其发送通知,询问其是否需要帮助,相关人员还将根据预警进一步地详细核实,最终确定是否对其提供帮助以及帮助的程度。 五、大数据与员工关系:劳动契约+心理契约 劳动契约明确规定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而在大数据时代,劳动契约要更多地体现人性化的原则才能保证员工满意,降低企业的离职率。例如在考勤管理方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一种由打卡记录员工出勤情况的考勤手段发展到指纹记录,将来也有可能采用瞳孔记录等一些更为先进的手段,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此外,企业仅仅以劳动契约与员工建立关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建立以共同愿景为基础的心理契约。以数据和客观事实为基础进行人事决策,让员工参与其中,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使员工感受到客观公平,从而对工作更加积极,更容易在核心价值观上达成共识,由此来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实现员工的自我发展与管理。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及全球化,使得员工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逐渐改变其原有的工作方式,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规范业务流程,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增值服务,实现企业与员工个人共同成长和发展,为实现双赢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六、人力资源管理融入大数据时代应注意的问题 1权衡大数据带来的收益与支出 企业要想将大数据融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首先要考虑其可行性,即要考虑其规模和资产,权衡收益和成本,始终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目前,一些中小型企业盲目跟风,急切地将大数据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认为拥有大数据就是拥有先机和脱颖而出的法宝。然而,很多企业不明确大数据的真实含义而一味收集无用的信息数据,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建造基于数据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其进行维护。这样的行为完全忽视了收益与成本的关系,有可能得不偿失,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瘫痪。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首先要考虑大数据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结合的必要性,避免盲目跟风,用谨慎认真的态度权衡利弊。 2人力资源的共享与安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优势和方便,同时也存在着弊端。目前针对大数据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及技术不断被提出,但其共享与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大数据的人力资源系统也同样存在着安全隐患。例如,大数据时代的招聘新模式———网络招聘,即人力资源部通过网络获得应聘者的所有数据信息,不仅包括与工作有关的数据,还包括与生活有关的大量隐私数据、财务数据等,这些关于应聘者和员工的种种数据如何保护,被访问的权限如何设置等都应该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这些数据一旦泄露或丢失,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数据安全问题将成为今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创新的重点。 作者:王群 朱小英 单位:沈阳大学 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论文 1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安全的基本内涵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完全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在对网络安全确保的同时,就要正确全面的认识网络的安全。就其实质性而言,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安全就要做好物理安全的综合分析,和信息内容安全的全面分析。保证网络安全的物理安全,就要在当前的网络工程中,对网络的设计和网络的规划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做好对各种电源故障以及电脑硬件配置的全面考虑。综合分析信息内容安全时,主要是保证信息的保护,并避免信息泄露和破坏的产生,并禁止非法用户在没有一定的授权,进而对目标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窃取和破译,进而为用户带来一定的隐患。而信息破坏的过程中,就要做好系统故障的维护,对非法行为进行抑制。对于信息传播安全和管理安全分析时,就要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做好数据信息的有效传输,并避免网络的攻击以及病毒的入侵,并做好对整个网络系统的维护工作。而管理安全性分析时,就要对软件的可操作性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做好实时监控和相关的应对措施准备,并做好对数据的综合保护。总而言之,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安全更要做好网络硬件的维护和常规管理,同时也要做好信息传播安全以及管理安全的综合性分析,进而对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安全加以保障。 2关于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安全问题控制的几点思考 2.1做好对访问的控制 对于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安全问题控制,就要对安全的防御技术加以采取,并做好黑客攻击以及病毒传播等的控制,将对访问的控制有效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合法访问和使用加以确保,并合理的认证以及控制用户对网络资源权限的访问,避免非法目的用户的不法访问。将身份认证和相关口令加以添加,做好对规范用户的基础控制,有效维护系统,并对网络资源进行高效性的保护。 2.2做好对数据的加密控制 做好对数据加密控制,就要采取加密算法以及密钥的方法,对明文数据进行转化,将其转化成为一种密文,并保证加密后的信息,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一旦信息窃取,对于信息的内容无法查看。同时在对数据存储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进行确保时,就要依据于数据的相关特点和基本类型,对机密信息的安全性加以确保,实现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传输。 2.3做好对网络的隔离控制 将网络的隔离控制加强,主要是当前防火墙技术常见的一种网络隔离技术,通过对防火墙部署在数据存储系统上加以采用,尽可能的将网络分为外部和内部,并对数据通道进行授权处理,对网络访问权进行一定的隔离和限制,并对网络的安全进行合理的控制。 2.4做好对入侵的检测控制 一般而言,入侵检测,主要是借助于主机系统和互联网,综合性的分析预设的关键信息,并对非法入侵进行检测,在入侵检测控制中,就要借助于监测网络将内外攻击以及相关的操作进行及时的监测,并采取主动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对信息的安全结构进行保证,进而做好入侵的检测控制,对网络信息安全进行最大上的保障。 2.5及时防治病毒 当前大数据环境中,保证网络安全,就要做好病毒的有效防治,在计算机上安装杀毒软件,并定期对文件进行扫描和杀毒,对于不能识别的网络病毒,就要对漏洞补丁进行及时的更新和修补。同时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不点击不明的链接以及相关的网站,对正规正版的软件下载,并综合提升病毒防治的成效,做好计算机的日常安全维护基础工作。 2.6做好安全审计工作 做好网络安全审计工作,就要综合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性能和网络信息的稳定性,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借助于网络对原始数据包进行合理的监控和分析,并借助于审计的手段,还原原始信息,准确的记录访问网络的关键性信息,对网络方位、上网时间控制以及邮件的访问等行为进行极好的记录,尽可能的保证业务正常有序的进行。 2.7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同样也是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安全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将网络安全增强,并提升网络安全性能,对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将软件的操作和管理加强,对用户的安全保护意识进行加强,并对完全稳定的网路环境进行创造。 3结语 总而言之,大数据时代中网络安全问题更要提高重视度,并伴随着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做好对大数据手段的分析处理工作,对有效的信息进行提炼,做好网络安全的全面防范,对用户的安全保护意识进行强化,有效避免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 作者:张传勇 单位:威海海洋职业学院 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背景人力资本论文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的新变革,对人力资本发展的新要求 数据化的对象不仅仅是数字、文字,而且包括方位、轨迹、甚至沟通。沃尔玛超市通过统计不同货架上的物品被人们选择的次数,以及不同购物者在超市内浏览路径等,适时调整货品的摆放位置、摆放次序,大大的提升了销售业绩。一旦我们生活的世界能够被数据化,人类认知将根本性转变。那么,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收集海量的数据,将数据的样本无限量的扩大;如何筛选数据,让数据更加还原事物的真实面貌;如何后期处理数据,分析出既定目标需要的结果。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意味着人类面临着一次自身素质质的飞跃。 其次,数据真正发挥作用在于“预测能力”,在还原事实的前提下,对未来情况的发展有指引作用。1978年,由24颗卫星构成的全球定位系统(GPS)的诞生,实现了自古以来无数航海家、旅游者、制图家的梦想。这一技术陆续被应用到车辆、航海、手机等移动设备上,极大地方便人类的同时,大量数据又被反馈到数据中心,重新整理、分析。UPS快递公司,首先通过运用安装在车辆上的设备收集回的数据,跟踪到车辆的位置、行驶路线,统计车辆的消耗信息,设计出货车的最佳行驶路径,科学的指导车辆行驶。2011年,这项成果为UPS快递公司节省了近4828万公里的路程,以及近300万加仑的燃料,大幅度的为公司节约了运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UPS管理总监杰克.莱维斯说:“数据的预测给我们知识,而知识赋予我们智慧和洞见。”数据的预测功能,拓展了运用数据的维度,从发现问题层面跨越到解决问题、解决未来的问题的新层次。数据的“运用”,掌握在人类的手中,那么,如何将数据正确运用,如何用数据解决问题,如何杜绝数据所有可能引发的的技术上、道德上等多方面的问题。在这些问题有待解决之前,数据不应该被滥用。也只有人们约束好自己,才能将数据充分、合理的运用。 最后,数据,在练习“发声”,在以全新视角描绘着我们已经熟知的世界。在数据为我们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有些人会不会“固步自封”?有些人会不会“讳疾忌医”?在我们肯定“数据”的同时,也会有人在质疑、歪曲“数据”。数据的统计在于人类,分析在于人类,得出结论的任然是人类,正在需要做到公正、真实的其实是“人类”。那么,如何看待数据?是否应该在技术操作、实施、甚至舆论宣传的多个环节,加以监管?为了使“数据”和“人类”之间和谐相处,追求共赢,首先“安身立命”的应该是人本身。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本发展的新方向 人力资本的发展成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热门课题,面对大数据、大挑战,要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以及人力资本投入规模、投资方向。只有首先打破“人为限制”,才能掌握数据的合理运用,让其真正发挥作用。 首先,加大对新兴领域,如科技研发、移动设备、数理分析等领域人力资本投资力度。过去,我国投资是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忽略了科技创新的力量,忽略了新时期投资方向的改变。数据,像一座取之不竭的矿产,只有用合适的工具开采,才能提高产量,尽可能的保存原始形态。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先进的终端设备,熟练的操作人员,以及长时间的人力、物理的投入。 其次,规范数据相关人员,建立、健全法制机制,监管互联网、移动设备,防止数据的非法获得、滥用。无论是亚马逊、淘宝,还是百度、谷歌,都以不同形式采集我们日常的“数据”,我们始终被“第三只眼”监视着。前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雇员,也曾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美籍技术人员的斯诺登,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PRISM(棱镜)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卫报》和《华盛顿邮报》。这一情况的纰漏,引起了各国政界的轩然大波。这就是一场因“数据”而引发的“战争”。合理有效的杜绝大数据带来的威胁,更好的规范个人行为,保护公民合法的隐私权等权益。 作者:张妍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优质教育资源论文 一、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主体 在大数据时代,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主体包括共享的双方,也就是资源需方和资源供方。随着时代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供方不仅包括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职能部门、公益组织和科研机构等非营利机构,也可以囊括教育资源提供商,甚至个体也可以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供方。要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就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共享性、平等性、开放性特点,全面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供方的来源。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双方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大数据时代,要积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供需双方的相互转化,尽量做到各取所需、各尽其能,使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双方能够互相交叉和重叠。 二、大数据时代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运行系统 要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效率,促进我国高中教育的不断发展,就必须重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运行系统建设,要使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满足我国高中教育教学的需要,从而使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1.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建设系统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运行系统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建设系统,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汇集和开发工作。建设系统要将教育资源分为非数字化教育资源和数字化教育资源两种,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是直接汇集和开发,对于非数字化教育资源还要进行数字化加工和制作,使其符合媒体文件的载体和格式。建设系统还要将已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汇集和整合,使其汇聚起来,能够进行推广、评估和归类。 2.优质教育资源的传送系统 传送系统主要负责传输和配送优质的教育资料。例如,可以向特定的目标区域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配送,包括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等。也可以通过对口帮扶的形式,使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双方结成对子。在大数据时代,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社会计算、4G技术、三网融合、宽带网络等技术,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比。 3.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系统 使用系统要具备相应的硬件设备条件,使资源需方能够顺利获取教育资源。使用系统还应该具备指导、培训、高级检索等功能模块,使资源需方能够按照自己的具体需求获取和检索优质教育资源。需方也可以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再加工,例如,高中学校可以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二次加工,使之能够与自身的教材版本、学情相符合。 4.优质教育资源的评估系统 通过评估系统,可以对优质教育资料的共享效率和共享质量进行切实反馈,对共享进行保障。评估系统先要评估本身的教育资源,从而解决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层次较低的问题,将真正有价值的、优质的教育资源挖掘出来。评估系统还要评估教育资源的传输配送情况。我国很多地区的地理条件比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要确保教育资源能够按照需方的要求进行传输。此外,需方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情况也应该纳入评估系统,并让需方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大数据时代,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了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交流,有利于我国教育公平的发展和实现。在大数据时代,要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更加深刻和全面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作者:吕伟智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1大数据的内涵与特性 大数据(Bigdata)最初用来描述需同时进行批量处理或分析的大量数据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内涵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通过“加工处理”实现数据的“增值”。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指出,大数据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为应对众多领域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大数据还应涵盖处理数据的速度。因此,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将大数据定义为:通过高速捕捉、发现/分析,从大容量数据中获取价值的一种新的技术架构。大数据有四大特性,即大规模(Volume)、多样性(Variety)、高速性(Velocity)以及由前面三个“V”推动产生的海量价值(Value)。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将增长50%,每两年便将翻一番。同时汽车、洗衣机等工具设备上有着无数的数码传感器,随时测量和传递回有关位置、运动、温度等大量不同种类的数据信息。这些不同种类大规模的数据在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被高速处理和分析后,挖掘出更多隐藏的“内涵”,更快地满足实时性需求,从而彰显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随着信息化进程在教育领域的推进,特别是数字化校园的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校园中得到充分运用,各种信息交流与服务平台逐渐增多,也产生了海量的不同类型的教育数据。这些教育数据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信息和知识,提取其中的价值并为教育决策、教学优化服务,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决策者所关注的内容。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借助大数据的强大力量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工作方法。 2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价值 2.1大数据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在信息获取和信息流通受限的时代,在思想政治研究领域,为获取更多学生想法或评价,研究者往往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样本分析。而问卷调查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可靠性建立在被试者能提供真实信息的基础之上,因此,一旦被试者有意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或问卷设置不具辨识度,最终通过问卷调查并不一定能获得真实客观的数据,思政工作者会被带入误区,这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产生不利影响。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技术能够轻易获取学生的学习成绩、考勤记录、图书借阅情况等大量客观真实信息,从而降低小范围数据的局限性。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让原本无法量化的信息得以量化和显现,例如学生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记录下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通过大数据技术让这些过去难以量化的信息被转化成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可获得更多全面而客观的数据,进而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和层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价值。 2.2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前瞻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住师生的思想动态以及思想观念的发展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掌握主动权,防患于未然,提前采取措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而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价值,指的是借助大数据技术对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估,达到预测的目的。比如超市可通过分析客户购买的记录来预测消费者行为,最典型的案例是沃尔玛公司预测出年轻爸爸在买尿布的同时会捎带啤酒,调整它们的摆放位置从而提升公司的销售额。校园安全是悬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头上的一根弦。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完全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监测校园所有相关的系统平台,通过实时跟踪分析学生的各项数据,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提前做好应急预案,积极进行教育引导,及时化解矛盾和冲突,提高校园突发事件处理的效率。 2.3大数据使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充分了解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学生的各项数据,反映学生的不同需求,学校及时为学生送上个性化的帮助与建议,为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更加彰显学校对学生的关爱。譬如华东师范大学基于校园卡记录开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预警系统会给饭卡消费少的学生发送询问短信,是大数据应用于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探索和实践。面对复杂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高校可借助大数据技术整理出各行各业岗位需求特点以及毕业学生的信息,建立起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桥梁,解决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图书馆可以对学生的借阅记录进行汇总分析,了解学生的借阅需求,进而为不同的学生群体推荐不同书籍。 3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新转变 3.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意识和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紧跟时展变化,主动建立大数据意识,要充分意识到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对信息数据的敏感性,加强对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利用,做大数据的有心之人。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是数据的制造者、传播者、共享者和分析对象。为了能对教育对象有全面认识和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全面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网上行为、通信联络等记录,并进行存储、分析和利用。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而且要具备更强的大数据技术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价值。高校辅导员在完成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自觉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学习,尽快掌握大数据技术能力,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该及时把教育活动信息、学生资料等内容进行记录或者存储,运用数据分析、数据统计等技术加以分析处理,得出更多隐含的信息。 3.2积极利用新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支撑 运用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各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平台,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运用数据,为深入把握学生身心状况提供强大支撑。比如笔者曾到台湾南台科技大学培训,该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不仅仅提供英语学习系统供学生学习,学校语言中心还利用软件后台管理功能记录下学生的学习记录,包含次数、时数、学习内容等,实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形以及学习成效进行管控,采取有效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激发学习英语的信心与兴趣,进而产生最大的学习效益。目前,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偏重于硬件基础方面,校园信息化数据应用还不够成熟和广泛,软硬件资源得不到整合。因此,各高校亟需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做到数据集中、应用集中、设备集中,将各种应用整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使得数据得到有效利用,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3.3完善规章制度和流程规范大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在大数据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大数据在带来了积极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虚假数据等问题。目前大数据在收集、存储和使用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安全问题,大数据所导致的个人信息泄露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困扰。事实上,人们在互联网上的所有行为都可以被查到,包括个人资料、购物习惯、聊天内容、检索习惯等等,多项实际案例说明,即使无害的数据被大量收集后,也会暴露个人隐私。而借助大数据技术得出的信息分析结果,如果被过度使用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虚假数据则将导致错误或无效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影响教育决策的正确性。因此,高校需要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和发展趋势,及时建立和完善数据挖掘权限和范围的管理制度,逐步探索构建精细化、标准化工作流程,有效避免学生个人隐私泄露,降低大数据在收集、存储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以及提高对虚假数据的甄别能力。 4结语 大数据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带来新的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式,使思想政治研究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思想政治工作者能更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更贴近学生的内心,使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意识和能力,积极利用新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支撑平台,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和流程规范大数据的处理和应用,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大作用与大价值。 作者:蒋红 单位:宁波教育学院 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行政管理论文 一、大数据已成为现代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促因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的快速发展,全球数据量出现爆炸式增长。特别是智能终端的应用,使数据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所以说,现代行政管理的概念和特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法定职能执行过程和能力上,而是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行政管理决策机制所存在的问题 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来势之汹涌令人始料不及,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效率问题。随着数据量和类型不断增加,存储、整合、分析速度成为数据应用的瓶颈。(2)安全问题。海量数据中不乏大量个人信息。在发展大数据项目的同时,如何保证个人隐私、数据备份和恢复、商业秘密等安全问题,对各级管理部门也是一道难题。(3)决策问题。很多部门目前对自身经营发展的分析只停留在数据和信息简单汇总的粗浅层面,这很可能直接导致误判形势、决策失误。因此,如何利用大数据来进行决策,是各级管理部门面临的难题。(4)大数据整合问题。一般管理部门所收集的数据通常是来源于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渠道的音频、图片、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而大量的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非结构化数据与结构化数据的有效整合与分析等对决策部门来说仍是巨大挑战。笔者以为,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决策机制仍有许多弊端亟待解决,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统治型”行政模式下决策观念尚未发生转变。在传统的单边的行政思维模式下,决策者无须考虑政策受体的意愿,仅凭自身的权威硬性推行各项政策[1]。行政决策权实质上是行政权力的延伸,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行政决策权容易成为满足个人利益的工具,而政策受体没有发言权。第二,决策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公众参与。目前的行政决策机制,缺乏公众有效参与,与此同时,间接参与决策的渠道不畅,公众不能公正地向行政决策者输入自己的意见、看法和利益要求。其后果必将致使在部分行政决策事项上,公众参与热情出现衰退趋势,造成大众对行政决策认同度较低的合法性危机[2]。第三,决策的信息、咨询系统相对薄弱。目前,在决策的信息系统上,专门化的信息机构不多,更没有形成完整的信息网络,决策机构与公众的信息交流程度不够,多向沟通的渠道不多,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与决策机关交流的渠道较少。在决策的咨询系统上,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决策咨询组织发育缓慢,不仅数量少,而且功能少,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第四,责任追究制度未完全落实,公开性和回应性程度不够。一方面,我国的决策机制和约束机制仍不完善,往往出现决策权力的失控和滥用,从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另一方面,在决策的权责关系上,一些行政决策权责范围不明确,缺乏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纠错改正机制,以及行之有效的决策评估制度,最终造成……责任追究方式模糊不清。 (二)大数据已成为行政管理部门改革创新的节点 伴随互联网、移动网、云计算的兴起,特别是智能终端的应用,数据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推动了大数据这一全新概念的产生。大数据除了“大”这个特点之外,还有“多样”(Variety)、“海量”(Vol-ume)、“快速”(Velocity)、“灵活”(Vitality)、“复杂”(Complexity)五个“另类”特色(4V+1C)。如今,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会感受到数据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从传统到新兴的各个行业都面临数据驱动创新的挑战。因此,行政管理部门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大数据的潮流,改革现有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呢?笔者总结以下三点。 1.管理体制的创新:从碎片化到网格化行政管理部门的碎片化管理现状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大数据时代特征,故应该进一步推进网格化管理,促进多部门、多环节管理高效化、有效化的协作机制建设。从优化资源配置、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风险管理等多方面实行网格化管理策略,以实现资源信息全面共享、岗位责任层级落实,将原来传统、被动和分散的碎片化管理,转变为现代、主动和系统的网格化管理。 2.管理方式的创新:科学决策要想改革现有的管理方式,从海量微观数据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综合分析利用体系,行政管理部门需要:(1)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向精确分析、智慧支持的职能转变,合理、有效地分析和利用海量数据,为相关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智力支撑和决策支持。(2)“从关注宏观数据转变为在意微观数据,改革现有的管理方式,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综合分析利用体系,提供数据的分析决策参考”[4]。(3)调整相关机构设置,按照数据收集、存储、分析、输出的流程设定相应机构,各职能部门进行网格化管理以保证输出数据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3.管理模式的创新:动态管理快速和灵活的大数据时代特征对行政管理部门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积极实施动态管理十分必要:(1)通过已有的数据信息,合理预测,做出宏观的、系统的管理决策。(2)通过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对管理决策进行实时的评估、修改和补充,不断调整管理思路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3)通过建立预警系统、评估系统和问题处理系统,充分发挥动态管理的优势。 二、行政管理部门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基础条件 储备为能够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各级行政管理部门需要进行有效性的基础条件储备,不仅要促进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以及机制的创新,还要改变行政管理的价值观,但其前提仍然是对大数据的重视和有效利用。 1.建立决策保障体制以保证对决策权力进行有效控制在行政决策的过程当中,必须建立起一套相关的制度对权力进行控制,防止权力的滥用,例如建立听证会、公众质询等制度,同时尽量公开决策过程。此外,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要避免行政决策中的随意性,必然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一方面使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决策者要对所作出的决策承担相应的责任。 2.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理念进入大数据时代以后,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与各种个体和组织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必须把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贯彻始终,把公众福利作为行政决策成败的唯一标尺。(1)要建立起关于受众参与决策的方法、程序等一套相关制度。(2)要建立起专家咨询制度,包括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专家咨询。(3)要建立起其他社会组织的决策参与途径,对于各种社会组织或者利益集团,必须给予其表达意愿的机会,特别是与其利益相关的决策,应允许其代表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去。 三、实施“三步走”的建议 数据中隐藏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能够将其内部存储的大量数据进行选择和利用,再通过分析和挖掘技术进行二次开发,那么这些有用的信息必将提供新的决策思路和新的竞争优势。所以很明显的一点是,大数据分析正在成为各类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工作部门竞争发展的变革点。在大数据时代,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注意什么?笔者将其概括为“三步走”。 1.建立行政管理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新途径。探索行政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新途径,其前提是行政管理权力必须保护和促进公共利益。(1)体现行政管理权力价值取向的公共性。行政管理权力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市场经济提供公正的交易环境和稳定的市场秩序,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现政府对社会的合理规制。二是保障公民基本的自由平等权益和公共安全,推行改革计划和发展规划。(2)保证行政管理权力结构的科学化。科学设定和配置行政管理权力是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的根本前提。这就需要制定和完善行政机构设置法、行政编制法等法律法规,遵循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设置各级行政机关,并对现有的行政机构进行调整。(3)明确行政管理权力的责任化。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既是完善行政管理权力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必然诉求。 2.提高“大数据”基础管理水平,搭建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应用平台(1)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要做好行政管理部门掌握的海量旧数据的挖掘工作,加快现有信息化改造,建立起有效的组织保障机制。(2)服务化。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和数据是最重要的资源,一旦信息自由、数据开放,就意味着信息和每一个公民之间都是等距离的,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把自己打造成为大数据时代里的核心网络节点,为公众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树立权威,赢得信任。(3)共享化。大数据时代,行政管理部门要用好信息工具,采取公私合作的方式,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大数据的公共平台。 3.精准利用大数据“大数据概念的提出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5]这不得不要求行政管理部门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当前,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实践,需要着重做好三项工作。 首先,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高度谋划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由于大数据带来的直接影响,当前的行政机构转型就是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构建服务型的意识和转变必须实现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观念转变,即变“全能行政观念”为“有限行政观念”,变“强制行政观念”为“引导行政观念”,变“暗箱行政观念”为“透明行政观念”,变“人治行政观念”为“法治行政观念”[6]。 其次,拓宽视野,加强行政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1)打破行政垄断,使管理主体由一元独尊转向多元协作,亦是大数据“多样性”特点使然。(2)管理方式由单一僵化转向灵活多样,亦是受大数据“灵活性”特点影响。(3)大数据“复杂化”特点,决定了构建公共信息开放平台的必要,也使行政管理方式由封闭转向开放。(4)尊重群众的合理诉求,使行政管理方式由强制干预转向沟通协调,特别是那些基层群众的合理诉求,应该积极面对,通过沟通协调,妥善解决。这也是大数据“快速性”特点对行政管理方式的一种促进。(5)大数据“海量性”特点要求行政机构既要充分认识互联网的影响,加强行业自律,又要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型媒体,使之成为民主沟通的平台,还要探索符合网络媒体发展规律的运行方式和管理办法。 最后,大数据的预测性成为探索行政管理机制的新途径。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如下规律:(1)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改革,具有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相适应的特点。(2)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对传统行政体制的革命,而摆脱传统行政体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不断深化的渐进性特点。(3)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有中央的统一部署,又强调地方政府的因地制宜,具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互动性特点。而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可以对未来的行政体制改革进行科学而大胆的预测,但正确与否,则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多次的检验。因而只有勤于、善于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找到开启行政管理智慧的新钥匙。 总之,用以分析的基础数据越完整,得出的结果就越可靠,行政管理部门也因此越能从中获取高价值信息。毋庸讳言,大数据分析正成为各行业参与竞争和优势发展的关键变革点。因而,有效整合结构化、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并分析发掘其潜在价值,是大数据时代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和自身竞争力的必经路径。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大数据技术本身还不成熟,且应用于行政管理领域的相关技术相对较少,本文的相关结论有待进一步检验并修正。第二,相对于中国的国情来说,由于大数据背后的动因、参与主体、方法论的多样性,其秩序的建立也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就会失之偏颇。 作者:陈静 单位:德阳市旌能天然气有限公司 数据时代论文: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换 新的技术时代不仅带来了技术的改进,而且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是先导,教育方法的改进首先是从思维方式开始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不仅应该注重传统因果性思维方式和经验思维方式,更应该树立相关性思维方式和理性思维方式。 (一)相关性思维 相关性思维是在事物、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中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本质就在于相关性。 1.本体上的相关性 大数据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快捷方便,不断超越着空间距离。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网上新闻、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使得一个人即使足不出户,也可知天下事,甚至与天下事相联系。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梦想甚至幻想,在网络技术时代实现了。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球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和便利。 人与人之间的相关性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体依据和可能性。没有一个人是独立存在的,我们总与他人、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在现代社会,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个人与他人、社会的相关度越来越高,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2.价值上的相关性 个人的价值体现为相关性。由于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因而个人的最终价值和最高意义在于与他人、社会的相关性中。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高度重视人的社会性,把人的社会性的实现作为首要目标。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社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做出自己的贡献。“正是在服从规范和献身群体的过程中,人才真正成为人。道德是一种明显具有人性的东西。因为在促使人们超越自身时,道德不过是激励人们去实现他自己作为人的本性而已。”我们需要克服一个误区,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背离人性,恰恰相反,思想政治教育是符合人的社会本性的,对于人的自然本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与其相悖,而是相容。人的自然本性趋利避害,追求感官享受,思想政治教育绝对不是禁止人们趋利避害,禁止人们满足物质生理方面的欲望,而是主张在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同时不能损害其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个人在相关性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个人的价值需要在与他人、社会的相关性中实现。首先,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他人、社会提供的物质基础。个人成长和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都是由社会创造的,特别是现代社会,如果没有他人的劳动,单纯靠个人的力量,可能连生存都不可能,更不要谈发展了。其次,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他人、社会提供的精神文化条件。人类文明是一代代积累下来的,凝结着无数人的智慧,每个人的生活、成长都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基因的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建立在他人、前人所创造的文化基础之上。 3.实践上的相关性 本体上的相关性决定了实践上的相关性。现代社会,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表面上看来,好像个人与他人、与社会越来越疏离,一个人可以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大事和小事,甚至参与其中。但实质上,表面疏离的背后乃是人与人之间的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个人的行为与他人、与社会越来越具有相关性。第一,个人的行为影响他人、社会。个人的行为不仅直接会对他人、社会产生直接作用,而且由于现代媒介的发达,个人的行为会被放在聚光灯下,对他人、社会产生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次,他人、社会影响个人。他人、社会不仅对个人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也有行为方式、文化观念上的间接影响。总之,个人与他人、社会的相关性是交互式的,正如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蝴蝶效应”,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类似“蝴蝶效应”,现代金融风暴往往是横扫全球的,没人能够完全脱离其中而不受任何影响。 (二)理性思维方式 理性思维方式是注重逻辑推理等理性认知能力的一种思维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强调理性思维方式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所决定。 1.大学生的心智特点 大学生已经不同于少年儿童,其心智已经比较成熟,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因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不同于中小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而是注重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有正确的认识,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朱熹说过:“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如果仅仅是经验思维方式,就滞后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违背认知规律。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需要靠理性方法来启发引导。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如果没有理性方法,只会俯首帖耳,就与教育的初衷相违背。因而,在大学阶段,需要理性思维方式来启发引导大学生,使他们能够培养发展逻辑思辨能力,正确地认识和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 2.复杂的社会状况 社会实践的复杂性、多样性远远超过了思想政治理论的抽象性、概括性,要让大学生能够对无限复杂的社会现实做出正确的认识、选择和判断,需要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首先,对于无限复杂的社会现象能够有正确的态度。怎样看待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看清其背后的本质,需要有理性分析能力,否则就会被现象给弄昏了头,或者陷入悲观失望,或者陷入盲目冲动。其次,能够有正确的行为。实践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理论的复杂性,当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状况时,需要具有理性思维能力,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而不是无所适从,在应该如何行为时陷入茫然和困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优势 课堂教学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智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学习共同体,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科学合理利用数据信息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据观念。随着网络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信息爆炸是对数据信息增长的非常形象的形容。数据的增多是人类技术进步的体现,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对于当前很多大学生来说,上网浏览的往往是些无用的信息,并且让这些数据过多占据了自己的生活,这样就本末倒置,没有正确认识数据,当然更谈不上正确运用数据。只有正确认识数据信息,才能让数据信息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当前,树立正确的数据观,需要让大学生对海量数据信息有科学的理解和认识,需要让他们认识到数据是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服务的,而不是生活本身的目的。因而应该占有数据,而不是让数据占有了我们的生活;应该培养大学生对正反面信息的正确认识,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信息中既有正能量的信息,又有负能量的信息,需要提高大学生对负面信息的分析解读能力,而不是被负能量所牵制;培养学生对别有用心的片面数据信息的识别能力,对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或国内少数别有用心者片面歪曲的数据信息不能误听误信,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培养大学生对信息数据的正确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能力。 其次,精心挑选数据信息。挑选的数据要对学生有吸引力,“一名教师塑造善行或恶行的能力可能是强大的,也可能是微不足道的,这取决于学生做出回应和做好准备的程度。”面对庞大繁杂的数据,教师要精心挑选,课堂上案例信息的选择应该符合大学生的心智特点,大致说来应该具备新颖性、典型性、启发性等特点。只有具备这几个特点,才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对讲授的内容兴趣盎然,至少不淡漠;能够以感染力获得大学生的情感认同,获得感性经验;能够启发学生运用理性推理,进行思考和反思,增强理性认知能力。 第三,科学合理利用数据信息。要科学合理利用数据信息,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如果只是泛泛地把数据、案例展示给学生,而没有启发引导,那么与学生自己搜到的信息就没有多大区别,课堂教学对学生就会失去权威和吸引力。因而,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对数据背后的内容进行分析解读,做到既用数据说话,又要讲透数据背后的东西,这样才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充分利用课堂共同体的功能 虽然网络以其可选择的丰富内容随时随地可以吸引学生,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课堂教学与其相比有比较优势。与网络相比,大学学校、课堂是具有教育功能的共同体。大学生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结构、相近的道德基础,由于相同的年龄而具有共同语言,由于共同学习和生活而具有共同语境,因而与网络等虚幻的媒介交流方式相比而言,应该充分发挥学校课堂集体的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说教育是一种社会的功能,通过未成年人参与他们所在群体的生活,使他们得到指导和发展,实际上等于说,教育将随着群体中生活的质量的高低而不同。”大学学校同样如此,集体对于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不同的集体对于个人的影响是不同的,发挥课堂、学校共同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发挥集体理性的作用,通过集体讨论发言,形成共识,促进思想的提高和道德的发展。 其次,通过课堂集体熏陶影响,促进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在思想政治方面,个人总会或多或少受到他人、集体的影响。没有一个人能够生活在真空中,而不受任何外来的影响。集体能够在大学生身上唤起团结感和群体生活的一切。第三,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他身体力行的榜样示范作用上。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人格示范的力量是巨大的,爱其师才能信其道。获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与其他途径相比优越性在于有教师的主导和示范。第四,利用课堂教学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交往需要,提高教学实效。共同学习、生活对于大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在共同学习中应该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充分发挥共同体的优势。 (二)发挥其他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不过,也不能因此忽视了其他相关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在思想道德方面,因果决定论是片面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和改变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很多教育家和社会学家都已经发现其他课程在思想道德塑造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不存在什么固定的鸿沟,它们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其他课程以自己的方式帮助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认识到世界的一体性和相关性,认识到不仅人与人之间是相关的,人与自然世界之间也是高度相关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他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众所周知,审美教育在塑造道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蔡元培先生甚至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充分肯定美育在涵养道德、促进人生观形成中的重要性。即使自然科学课程也能够在道德的形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自然科学的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王国,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确的观念,提供能够帮助我们指导我们行为的良好的智识习惯”。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与其他课程密切合作,齐心协力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三)利用相关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手段以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调查、研究讨论等相关手段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认知教育,更是行为和实践教育,它的目的不是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是落实到实践层面。在知与行之间难免会存在着距离,因而仅仅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还应配合其他各种方式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权威和效果。“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因为,除非从正式的课程所增长的学识足以影响性格,就是把道德的目的看作教育上统一的和最终的目的,也是无用的。如果知识的方法和题材与道德的发展没有密切的、有机的联系,就不得不求助于特定的修身课和特定的训练方式:知识没有和寻常的行为动机和人生观融为一体,而道德就变成道德说教———成为各自独立的德行的组合。”因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应注重科学合理运用社会实践、研究讨论等其他手段。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没有体现为行为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只会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造成学生身心分离,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有落脚在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克服身心二分,实现大学生的身心和谐。 三、结语 总之,在新的技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如何看待数据、如何利用数据”的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师德、教育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遵循认知规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吸引力,把学生从庞杂的数据信息中解放出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愉快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 作者:孙长虹 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 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客户关系论文 1、大数据时代下国内外机场客户关系现状 满足客户服务个性化,选择多样化将成为机场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大数据背景以及实现“智慧机场”的要求,国内外机场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来提高机场与客户之间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客户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机场为客户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和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分别设置KABA自助登机设备,使得旅客可以体验更加舒适的登机服务。深圳机场、德国慕尼黑机场完成机场智慧系统CDM上线试运行,使得航班准点率、旅客等待时间、累计航班延误等均有大幅减少,提高了乘机旅客对机场的满意度。广州白云机场“i3Q候机宝”的应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T2航站楼国内首次联合BIM的三维数字化技术实现独特的结构设计,探索在大数据时代下运用先进技术为客户提供了舒适的候机体验环境,提高客户的满意度。阿姆斯特丹史基浦国际机场以旅客为中心设计了行李智能管理系统大幅度提升了顾客满意度。英国伦敦盖特威克机场通过数据与现有IT移动式前台服务的整合、CDM系统的开发、彻底更新中断机制等提高了运营效率,改善了旅客服务。澳大利亚悉尼机场、多伦多机场、泰国机场联合IBM公司,建立一对一的在线营销活动[2]-[4]。 2、大数据时代下的机场客户价值模型 客户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需品,是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关键所在。从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特征等角度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客户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即所谓的客户价值分析。机场作为一个开放型、服务型的大企业,机场客户价值涉及到机场自身、机场内相关服务行业、客户三者之间的价值,从机场自身来说,通过客户的乘机次数、场内消费情况等对客户进行级别划分,从而确定机场客户的价值,根据价值制定相应的服务方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机场客户数据呈现爆炸性增长,分析机场的客户价值就要从中挖掘出对机场有价值的数据,用于更好的为机场客户服务,提高客户对机场的忠诚度,实现机场客户长期合作关系。对于国内机场来说,机场客户价值包括当前价值、潜在价值以及客户的忠诚度。大数据时代下的客户价值分析不仅分析客户的当前价值,而且能够根据当前的消费行为,预测其以后的可能行为趋势。通过挖掘客户交易数据,借助预测模型,建立机场-旅客关系型营销体系。旅客对机场来说有两层关系,第一,旅客作为机场服务对象的客户价值,能够为机场带来直接效益的部分,通过对旅客购买行为的分析来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忠诚度。第二,旅客与机场之间的关系价值,这为机场制定销售策略、满足旅客个性化服务奠定基础,能够挖掘旅客的发展潜力,建立旅客与机场间的长期关系,实现客户终生价值。机场客户关系管理如图1所示。传统企业客户价值的计算通常用消费时间间隔、消费频繁程度、消费额,这三个价值指标,然后根据计算结果对客户进行排序分类[5]。传统的RFM模型中R表示旅客最近一次的购买日据现今时间的天数;F表示旅客一段时间内购买该企业产品的次数;M代表旅客一段时间内购买该企业产品金额的总和。后来罗亮生等人根据机场自身要求和行业特点对这些指标进行调整,提出将L、R、F、M、C五个指标作为大数据时代下航空公司客户价值评价的参数[6]。我们通过对以上模型的分析,给出机场的客户价值分析RFTM模型:R表示客户在指定机场的最近乘机时间间隔;F表示旅客一段时间内的累积乘机次数;T表示客户在机场的平均滞留时间;M表示客户在机场的平均消费金额。这些指标能够反应旅客的乘机价值以及旅客忠诚度价值,对机场的客户细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根据RFTM模型提取机场旅客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计算出给定时间内每一个客户所属的客户群,根据这四项指标以及客户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大致地将机场客户分为四种类型[6]:当前价值高且潜在价值高为“重要”客户,这类客户能够为机场带来巨大且稳定的效益,最适合发展长期关系;当前价值低而潜在价值高为“大”客户;当前价值高而潜在价值低为“中等”客户;当前价值低且潜在价值低为“小”客户。这对于机场常旅客管理策略发掘客户价值有很大的帮助,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结构的变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增多,数据的爆炸性增长使得机场的数据挖掘和运用有所限制。结合机场的转型发展要求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本文从大数据支撑技术入手对机场的客户关系提出一种新的方式。 3、基于云技术的客户关系实施模式设计 大数据时代下机场客户关系的解决,需要依靠云技术进行实施。云技术是支撑大数据处理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它以WEB浏览器为载体来提供软件与服务[7]。它的核心思想是统一管理和调度大量用网络连接的各种资源,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或数据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用户加入到云平台中,不需要安装额外的软件就可以随时随地在可联网的手机或电脑终端上通过WEB浏览器根据自己的需要访问数据池中的云资源[8]。将云计算与机场CRM系统结合能够为机场的客户关系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实现机场以及相关部门实时数据信息的整合,为旅客提供及时的信息与个性化服务。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是目前云计算的三大服务模式。SaaS是一种依靠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应用模式,SaaS提供商为企业的信息化运作提供平台,企业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无需担心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PaaS是一种将软件研发的平台或业务基础平台作为一种服务,能够为企业提供半定制化的中间件平台,如数据库、存储等,根据这个平添,企业可以开发自己的上层应用。IaaS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提供给客户对具体设施的利用,包括处理等。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操作系统、存储空间、部分网络组建等进行更改。将机场CRM整合到云平台中,能够实现机场客户、数据资源随时且同步共享,减少数据等的维护费用,方便对未来客户的行为进行管理。在云技术架构下把机场所有数据的存储、操作系统、应用系统以及软件服务等视为资源,将其统一处理,通过客户端接口和云端来进行交易。客户通过接口进入云端之后,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任何已提供的服务。综上所述,机场的基于云平台的CRM系统可以这样来构想,主要分为云端和客户端。CRM客户端即WEB浏览器访问层,对所有客户开放,尤其是高价值的客户,客户通过接口访问云端的各种数据资源。云端采用分层结构的模式,第一层为服务器提供商,主要为SaaS软件服务提供商,机场选择适合自己的既能为旅客提供服务又能连接机场内部信息的双向平台。第二层工作主要为数据的挖掘与存储,包括旅客乘机行为、购票行为、滞留时间、累计消费等。通过云平台,与机场相关的行业可以向旅客推行自己的产品及服务,旅客随时可以享受到及时最新的消费信息。利用这种新型CRM系统为机场建立并维护旅客关系实现智慧转型提供新思路。 4、结语 机场是典型的服务型产业,发展与客户的良好关系是机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国内机场已经认识到客户的重要性,同时也作出了不少的努力,但是在实施运用客户关系管理来提升旅客服务上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本文通过分析航空公司客户关系模式,提出机场的RFTM客户划分模型,并结合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云技术引入到机场中,提出云平台下的机场客户关系实施新模式。虽然这种应用还未成熟,云技术的实际应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为机场在大数据时代下向“服务机场”、“绿色机场”和“智慧机场”的转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作者:杨飞 徐平 张卓剑 樊重俊 谢浩 何蒙蒙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的循证医学论文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一门重视证据制作的学科,其基础是数理统计学,它要求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ail,RCT)的样本及环境一致。在现有条件下,由于样本的差异性和稀少性,很难满足EBM的RCT要求。例如,要达到敏感度90%、特异度85%、显著水平0.05、允许误差0.05,需要采集的正负样本分别达552例及783例。为了弥补样本不足而导致的证据可信问题,Meta分析试图综合不同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但是,样本的时空及环境差异仍然使Meta分析结果备受质疑。 只有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区大量采集样本,才有可能满足RCT随机对照实验的样本要求。RCT样本问题可望在大数据时代得到解决,随着泛在随时采集样本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不间断采集医疗数据的可佩戴设备出现,样本数据的稀缺等问题将随巨量数据消失。而随着新型大数据分析挖掘工具的出现,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证据及其结论的准确可信性必将大大提高。目前,深度学习识别5749个人脸的精度已达99.15%,其准确程度已经超过人眼和大脑。因此,深度学习必将为循证医学带来一场新的革命。本文将分析循证医学在数据证据获取、分析、制作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介绍医疗大数据时代的数据采集、整合、分析和处理方法,介绍面向医疗大数据的深度学习技术自动提取疾病特征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医疗大数据及基于云计算的深度学习对循证医学所带来的各种变革。面向大数据的深度学习将特征提取与决策分析过程合二为一,大大降低了医生在临床及医学研究中应用循证医学的劳动强度。结合医疗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的循证医学,将克服过去数据证据稀少、偏颇、失信、不公、过时等不足,将具有更加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力。 1循证医学与数据证据 循证医学,简之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又被称为实证医学。循证医学重视医生的临床经验,即传统意义上的经验医学,同时又强调诊断、治疗等决策应在临床证据最为符合病症的基础上作出[1]。在循证医学的创立、发展与传播方面,英国的科克伦(ArchiebaldL.Cochrane)、美国的费恩斯坦(AlvanR.Feinstein)以及萨克特(DavidL.Sackett)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循证医学的奠基人。科克伦强调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使用随机分组策略,才能避免因样本分组而产生的选择性偏差,保持对照组和试验组样本的背景因素平衡,从而才能做出最终正确的比较与评价。他建议及时将切实医学证据传播给使用者,接受专家评估并对可信度进行适当分级,以使医学证据能被及时整理、归纳与更新。费恩斯坦奠定了现代流行病学的数理统计与逻辑基础。从1970年到1981年,他在美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ClinicalPharmacologyandTherapeutics)上,以“临床生物统计学”(ClinicalBiostatistics)为题连续发表了57篇论文,将数理统计学和逻辑学导入到临床流行病学,科学系统地建立了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理论体系。萨科特则为循证医学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发起并主编了与循证医学有关的两本著名杂志:《美国内科医师学会杂志俱乐部》和《循证医学》。 1997年,他还主编出版了《循证医学》一书,该书被译为多种文字并在世界上广为传播。正是在《美国内科医师学会杂志俱乐部》上,加拿大盖亚特(rdonH.Guyatt)于1991年首次提出了循证医学一词[3]。从循证医学与数理统计和逻辑学的渊源,便可以看出循证医学注重证据的内涵。它是一门非常强调证据制作的学科,同时又非常重视医学证据的传播和评估,这正是它区别于以往医学的特点。通过评估产生可信证据,通过传播发挥证据价值。医生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不仅基于经验直观判断,而且结合证据科学决策,更加客观地进行诊断与治疗。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国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中,循证医学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科克伦最初创建的世界循证医学协作网已经包括约50个专业协作小组,所收集的医疗证据几乎覆盖所有临床医学领域。1996年,我国华西医科大学建立了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并于1999年正式加入世界循证医学协作网;2001年,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创办了《循证医学》杂志,发表在各类杂志的循证研究论文达45842篇。但是,循证医学也有其面临的问题,如对证据进行科学评价等问题。临床证据目前还没有完整、科学的定义,证据评价标准及推荐级别尚未完全统一,不同国家不同疾病的证据质量分级不尽相同。而且,随着人类对疾病认识的加深以及诊疗手段的革新,评价标准还会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循证医学的基础是数理统计学,要求RCT的实验样本及环境一致,以便排除个体差异及环境干扰,但这在现有条件下近乎不可能实现。号称大规模随机对照实验的样本偏少,对照组和试验组难有条件一致的个体,环境随时间空间变化造成实验对照控制困难。目前,大规模的医学样本采集困难,几百个样本已经算是比较大的样本了;而根据统计理论如要达到90%的敏感度,至少需要约1300个的数据样本。为了克服RCT样本不足的问题,Meta分析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综合已有研究多个样本集的结果,可以推得大规模样本集的综合结果。Meta分析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Meta分析的基础也是数理统计学,其运用的前提是样本及实验环境一致,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备受质疑。首先,不同样本集的权重控制难于完全公正,因为其实验环境难于恰当评价和把控,实验结果难免有过度包装和偏颇之嫌。Meta分析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它所依赖的数据往往不是最新的即时案例,制作的证据可能因环境与气候的变化而失去应用价值。总之,循证医学所面临的问题包括:证据的稀缺性、偏倚性、可靠性、及时性、公正性,以及环境的一致性等方面的问题。由于证据的一致性和及时性存在问题,基于历史数据进行Meta分析备受质疑。2014年,《英国医学杂志》在名为《循证医学濒临破产》的文章中指出[5]:循证医学的证据属于间接证据,基础建立在已经发表的研究文献上,利益冲突容易影响证据的公正性,证据环境与临床决策环境存在距离;循证医学助长了过度诊断、过度治疗,并可能存在沦落为利益集团代言人的危险。 2大数据对循证医学的影响 大数据(Bigdata)又称巨量或海量数据,是指数据规模巨大以至在合理时间内,无法通过当前主流软件工具,获取、处理、分析以便决策的结构复杂的数据[6]。大数据如下具有4V特点:Volume(巨量)、Velocity(瞬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巨量是指已经不能再用GB(即1024MB)和TB(即1024GB)为单位,来衡量大数据的存储容量或规模,而要以PB(即1024TB)、EB(即1024PB)乃至ZB(即1024EB)为单位来计量数据容量。在巨量的医疗大数据中,各种条件的样本都会存在,因此,证据的稀缺已经不是问题。瞬速是指兼具方向的快速变化,即数据随时间和空间快速变化。大数据中的样本通常是全空间的、多维度的、全时间的及瞬时变化的。由于大数据地域环境广,数据样本量巨大、正反样本齐全,证据的“制作”已不再必要,而是随时随地客观地存在。瞬速性通过可佩戴健康监测设备体现,这为及时获取病患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多样是指数据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因果并存、甚至同一数据表现出不同形式。数据的多样性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是一个巨大挑战,但同时也为样本分析结果的验证带来便利。因此,在医疗大数据环境下,不仅随时可以采集样本进行分析处理,还能对分析得到的结果马上进行验证,从而能够保证医学证据的可靠与可信。 价值是指相比小规模、历史数据而言,大数据具有更高的研究和使用价值。由于任意时刻任意地点都有大量样本,样本的稀缺性和及时性已经不是问题,这为医学研究扫清了采样障碍;同时由于样本丰富冗余多样,也为研究结果的验证提供了便利;大数据除具有巨量历史数据外,还有不同地域环境的巨量即时数据,这使循证决策更具应用价值和时效性。大数据将首先改变医学数据的采集方式。大数据的形成往往依靠自动采集技术,随着可佩戴监测设备如iWatch等的出现,医学数据的采集及积累速度将出现爆炸性的增长。以往的数据同大数据相比,如同沧海之一粟。且以往的数据往往靠手工采集完成,普遍存在稀缺、偏倚、可靠、及时、公正等问题,这样采集的证据必然会影响医学研究的结论。基于手工证据进行决策,其结论未必准确及时公正可靠。医疗大数据不间断地在不同地点同时采集,不仅包含历史数据以及即时数据,甚至还可能包含未来需求信息,例如,ogle就是通过人们对感冒药品的搜索来预测流感的。大数据的出现将改变医学数据的管理方式。在网络数字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尽管已经出现了电子病历,但纸张病历在数据管理中仍然重要。然而,纸张病历有其固有缺陷,如容易破损或丢失、整理归档的周期过长、借阅的时间成本极高、研究采样的工作量巨大等等。伴随大数据出现的数据融合技术能将不同医院的电子病历整合在一起,并同可佩戴健康监测设备的数据及时集成,大大减少了电子病历的整理、借阅和数据采集时间,这不仅对病人的疾病诊断和预警监控更加有利,同时也对医生的临床及医学研究更有帮助。通过语音和可视眼镜等现代化的数据浏览设备,医生在查房间隙就能获知下一病人既往病情,从而能大大减少医生的劳动强度,使医生有更多时间治疗病人,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医学研究。 大数据的出现将改变医学数据的分析方式。以往在收集样本数据以后,通常使用SAS或SPSS等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相关病因或建立决策模型。这些软件受计算能力及内存容量的限制,只能处理样本量不大的数据,并且处理的数据维数有限,例如,SPSS不能超过40维,而医疗大数据的维数成千上万。通过手工或统计软件的计算方法,将无法满足医疗大数据的分析需要。 当维数超过30个致病因素时,可能要考虑230种因素组合,普通统计软件已无法计算和处理,必须依靠内存及速度“无限”的云计算。必须研究与开发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分析与挖掘技术如深度学习技术,使其能够自动完成高维病因数据的分析与主要病因的提取。总之,医疗大数据的采集、整合、分析、处理、研究完全靠人工完成已极其困难,没有利用云计算的统计分析软件也难于完成医疗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在大数据时代,必须借助深度学习等技术完成医疗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虽然医疗大数据能够弥补数据样本的不足和不公,但只有借助更为先进的分析工具和软件,才能为循证医学带来进一步的变革和发展。 3大数据对循证医学的变革 证据制作是循证医学的核心,证据能为医生的诊治提供参照,因此,循证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矛盾、偏颇、过时的证据也使循证医学备受质疑。首先是证据及其结论存在大量的矛盾,使人们对循证医治的结果产生怀疑;其次是证据偏颇使其成为利益代言人的工具;其三是证据时过境迁使医治达不到预期效果。而医疗大数据的出现恰好能够弥补以往证据采集与制作的不足。首先,医疗大数据使证据的稀缺问题得到解决;其次,随大数据广泛汇集的医生及病人评价,可有效避免证据成为利益代言人的工具;其三,可穿戴等自动采集设备可保证证据的时效性。这将有助于循证医学同中医的结合。中医的治疗过程通常比西医长,其证据采集及疗效评估存在很大问题,而随着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等技术的发展,长期持续采集治疗证据及疗效将不再困难,从而有助于循证医学在中医等领域发展壮大。此外,随大数据兴起的先进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将对循证医学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临床决策分析评价是确定循证治疗方案的关键步骤,现有的决策分析评价模型包括决策树、Markov过程等一系列模型,这些模型在面临高维大数据时力不从心,难于继续提供较高的决策精度,使医生对医治方案是否有效失去信心。随着大数据深度学习技术的出现,病因的分析和提取已完全自动化,且大大降低了建立决策分析模型的工作量,提高了治疗方案的决策精度。对于任何疾病诊治方案,考虑的疾病致病因素越多,即证据或特征维数越多,得到的参考信息就越多,诊治的准确性就会相应提高。但是,医生在遇到大量高维的证据数据时,往往面临从中选择少数有效证据的难题。例如,假定要考虑30个致病因素或检验指标,建立决策模型就要考虑230种因素组合,从中筛选一个最优因素组合作为模型输入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因此,要得到由若干最优证据构建的最佳决策分析模型,医生们所投入的研究精力可想而知。 筛选最优因素组合是医生们最费精力的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可以被深度学习自动完成了。深度学习最早由Hinton等人在2006年提出,它是一种无监督的特征学习和提取技术,它通过低层特征的组合构建更加抽象的高层特征。2012年,Lecun等人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真正实现了高效的多层深度学习。传统的神经网络学习只有单向认知过程,通常只包含一个隐含层,因层数较少而被称为浅层学习。深度学习则包含认知和生成两个过程,并且每个过程都包含多个隐含层,其模型的总体框架如图1的虚框部分所示。如图1所示,深度学习的“输入层”可以理解为各种致病因素以及各种检查化验结果,例如遗传环境因素以及肝功全套指标等;自底向上的箭头表示认知过程,自顶向下的箭头表示生成过程,即深度学习由两个互逆的过程构成;认知权重向量WnT和生成权重向量Wn表示深度模型的知识。原始“输入层”经“隐含层H0”认知得到输出,输出又经“隐含层h0”生成得到新“输入层”,如果原始“输入层”和生成的“输入层”完全一致,则说明认知产生的输出是完全正确的。根据信息论的有关理论,学是会产生损失,新旧输入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只要两者近乎一致就可以了。认知和生成权重同隐含层的每个输出相关联,wake-sleep深度学习算法用于双向调节权重:(1)利用下层输入和认知权重向量WiT产生输出表示,然后使用梯度下降法调节生成权重向量Wi;(2)利用输出表示和生成权重向量Wi产生输入表示,然后使用梯度下降法调节认知权重向量WiT。通过逐层学习最终得到顶层的认知和生成权重向量WnT、Wn。在深度学习完成后,如果要建立决策分析模型,只需将顶层输出即自动提取的特征,作为分类模型如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并用类别标记如肝硬化分级训练支持向量机,就可以得到用于决策分析的精确分类模型,分类模型如图1的虚框外部所示。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汤晓鸥教授领导计算机视觉研究组(mmlab.ie.cuhk.edu.hk),开发了一个名为DeepID的深度学习模型,在LFW数据库上识别5749个人脸的准确率已达99.15%,其精细和准确程度已经超过了人眼和大脑。医疗大数据及深度学习必将为循证医学带来一场新的革命。不仅数据缺失、偏颇以及过时等问题会被迎刃而解,而且证据收集、制作以及诊治方案的决策都将会自动化,这将扩大循证医学在所有领域包括中医等领域的应用范围,大大降低医生在证据制作、治疗方案决策与疗效评估等方面所付出的精力,推动循证医学向更深更广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4总结 医疗大数据带来的变革将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为医学研究和证据制作带来便利,同时也将促进中医等替代和补充医学的发展。作为大数据采集的一项关键技术——便携式/可佩戴健康数据自动采集技术,将大大提高医疗数据采集以及证据制作的效率,解决中医等疗效数据需要长期采集观测的难题,弥补循证医学存在的证据偏颇、不公、过时等缺陷,促进循证医学更加客观、公正、可靠地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在循证医学的证据评估以及利用方面,伴随大数据出现的云计算能够提高证据分析与处理的效率,大大节省医生临床应用和医学研究所需要花费的时间;面向大数据的深度学习能够从浩瀚的高维医疗数据中,自动完成疾病致病因素及环境因素等的筛选与提取工作,并能建立精度远远超过人脑的决策分析模型,从而大大提升医生建立和应用循证治疗方案的信心,有助于循证医学被各科医生更加广泛地接受和应用。尽管深度模型包含更多的隐含层,其学习时间要远远长于浅层学习,但两种模型的决策时间相差不大,因此,这并不妨害深度模型的有效应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度学习将证据提取与决策分析两个过程合二为一,大大降低了医生在临床及医学研究中应用循证医学的劳动强度。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的循证医学,由于能够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决策精度,因而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5展望 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将推进循证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并为其提供深度学习等先进手段。医疗大数据将不再稀少、偏颇、过时以及不公,将避免循证医学成为利益代言人的工具;便携式/可佩戴健康设备作为大数据自动采集数据的工具,将有助于解决循证医学证据采集的难题,促进循证医学在包括中医在内的更广领域推广应用;自动整理大数据的数据融合技术、以及自动提取证据并建立决策模型的深度学习技术,将大大提高医学证据提取及医治方案决策分析的效率,推动循证医学被临床医生及研究者更加广泛地接受和应用。总之,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将为循证医学带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作者:马光志 张晓祥 周彬 左秀然 聂庆华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图像信息研究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武汉市中心医院 武汉侨亚百老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的电子商务平台论文 一、有利于挖掘数据潜在价值 在大数据背景下,爆炸式增长的数据成为了电商重要的浆洗,对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生产创新具有重大价值。以淘宝为例,每天有近5亿条产品讯息,电商对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挖掘,将各类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可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数据的价值是其所有可能用途的总和。以数据价值为核心,将不断涌现新的盈利模式,电商只要把握机遇、放宽视野,才能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电子商务的大数据时代 (一)数据服务的变革大数据背景下,把消费者分成很多群体,对每个群体甚至每个人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消费行为等数据量的增加为电商提供了精准把握用户群体和个体消费行为模式的基础。电商通过大数据应用,可以探索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广告推送和推广服务,创立比现有推广形式更好的全新商业模式。另外,电商也可以通过运用大数据,寻找更多更好地增加用户粘性、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降低运营成本的途径和方法。 (二)数据化运营电商运营更多地转变为数据驱动的运营,在企业内部所有环节都利用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利用数据视图进行管理。以阿里为例,其对旗下的淘宝、天猫、阿里云、支付宝、万网等业务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了强大的电子商务客户群及消费者行为的全产业链信息。同时,也将电子商务的竞争从简单的价格战上升了一个层次,形成了差异化竞争。目前,淘宝已形成的数据平台产品,包括量子恒道、数据魔方等,功能包括店铺运营分析、商品分析、营销效果分析、买家行为分析、订单分析、供应链分析、行业分析、财务分析和预测分析等。 (三)数据资产化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即资产”成为最核心的产业趋势。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是规模和活性的竞争,数据的经济效益和作用将日渐引起企业重视,因而催生出许多关于数据的业务。“数据成为资产”是互联网泛在化的一种资本体现,他让互联网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应用和服务本身,而且具有了内在的“金融”价值。数据的功能不再只是体现于“使用价值”方面的产品,而成为实实在在的“价值”。目前,作为数据资产先行者的IT企业,如苹果、IBM、谷歌等,都在用各种方式,挖掘各种形态的设备及软件功能,收集各种类型的数据,发挥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将传统意义上的IT企业,打造成为“终端+应用+平台+数据”四位一体的泛互联网化企业,以期在大数据时代分得一杯美羹。 三、大数据时代的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分析 (一)个性化导购服务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为解决消费者信息超载的问题,引导消费者更便捷地购买商品,导购系统便成为众多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的一种服务模式。所谓导购系统,就是一种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个人资料及历史消费行为,为消费者提供决策建议的软件系统,如推荐他们想要的商品或从哪里获得想要的商品。传统电子商务导购服务,或是基于消费者历史数据来抽取和推荐他们共同偏好的商品如热销商品推荐等,或是根据企业促销意图将其主打产品推送给顾客,如新品推荐、特价推荐等,能够为顾客提供较好的决策支持服务。个性化导购系统的兴起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导购系统所带来的问题,它基于消费者个性化特征和需求,依托知识发现、内容过滤、交互式推荐等技术,在合适的场景、合适的时机、通过合适的渠道,把合适的内容,推荐给合适的用户,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购物体验。在个性化导购系统中,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或网页浏览者,而是主动参与者。 (二)数据产品服务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成为资产,所有电商企业都想获得并充分了解它们在运营中所获得的消费者的信息数据,但往往由于技术等原因无法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因此对于具有平台以及技术等优势的电商企业可以利用这样优势,将获得的海量数据进行产品化的包装营销给需要的企业,从而开辟出一种新的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如淘宝为卖家提供的各类数据优化工具,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的各类优化工具等。由于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对数据有更深层次的需求,因此搭建数据构建需要与销售之间的桥梁,将为产生数据服务型的电子商务新模式。 (三)垂直细分领域服务目前,淘宝、京东、亚马逊等占据了国内的绝大部分电商市场份额。中小规模电商企业崛起难度很大。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把握每一个垂直细分领域,然后做得更精更专,这样才能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且行为垂直细分类的电商平台规模较小、成本较低,能更好地挖掘分析消费者的信息数据,从而能更专注于专业特定的客户群体提供专业的产品和服务,更能了解产业链上客户的需求,也能容易完善自身的服务。例如,在服装领域,“麦包包”等与生产厂家等上下游企业共建产业链,实现零库存和短周转率,降低了运营成本,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打造成箱包垂直领域知名的线上品牌。 四、结语 大数据背景下,爆发式的信息资源给电商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运用必将带来更多的服务模式的革新,给消费者更好的服务体验。随着大数据的技术和运作的成熟,必将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新的服务模式,从而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作者:韦群锋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数据时代论文:大数据时代的电子商务物流论文 一、大数据时代物流配送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关系 (一)物流配送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电商的服务水平作为电子商务的末端环节,物流配送是电子商务里面唯一面对面接近消费者的环节,在消费者看来,无论物流企业是否是电商本身,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都代表了电商的服务水平。京东商城作为电商里面的佼佼者,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其高效的配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凡客诚品的如风达,也曾经给凡客带来了比较高的顾客认可度。 (二)良好的物流配送能够增加电商的顾客忠诚度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人们的信息化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去,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加的多样化,与之相对应的是,消费者的忠诚度也大大降低,消费者可能今天钟情于这个网站,明天又会认可那个网站。能够在消费者的的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品牌效用,稳定有效的物流配送极其重要。 (三)物流配送的成本直接影响了电商的盈利状况中国目前的电商发展势头良好,双11每年的数据刷新都让人眼前一亮,这样的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是在网下买东西,现在是网上网下对比着卖东西。但是,在这样良好的势头下,有一个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就是电商的盈利问题。物流配送是电子商务的瓶颈,指的不仅仅是物流配送的速度约束着电子商务实现的速度,还指的是物流配送的成本是传统商务所没有的,电商的竞争优势很大是由于价格优势,而如果包邮以后依然有这样的优势,电商的利润究竟在哪里?数据对物流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迫使电商物流迅速的适应信息化和数据化的浪潮,同时,也给电商物流配送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将其配送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整合,用于配送计划的安排、电商服务的优化,更好的为卖家和卖家服务。 二、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 虽然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已经成为电商的重要利润源泉,也成为一些大型的B2C商家的主要盈利点之一,京东商城就将自己的物流配送优势作为自己的主要竞争优势之一[2],但是电子商务物流依然存在着一些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比于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配送的发展依然滞后。电子商务主要包含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其中信息流和资金流在点击之间就可以实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物流就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着物流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现在物流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近几年的发展也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但是相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来说,物流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 (二)分散的物流配送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重复配置,物流企业竞争力低下。我们国家2014年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数目众多,但是,大多数是中小型物流企业,竞争优势不明显。2014年,天猫在B2C领域的市场份额为57%,第二位的京东为21%,二者就占到了B2C的78%。但是在物流领域,民营快递前十名的市场分额占到了80%。大部分物流企业小而分散,网点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三)O2O的发展对电商的配送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移动商务的发展,O2O成为电商发展的必争之地,但是,O2O对配送的要求更高的迅速、快捷、准确。某配送小区提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闪配(60分钟配送)、增值服务(代收、代缴)的服务理念,这些理念对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均衡配送的成本和服务,成为O2O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该图表来源于物流沙龙通过上述图表我们可以看到,O2O的配送成本是非常高的,假设平均每单的价格为50元,利润率为30%,则利润为15元,扣除配送成本11.25元,利润变为3.25元,利润率变为6.5%。由此可见,配送导致了利润率的降低。4、大数据本身对电商物流配送造成了更大的冲击。大量数据的归集和挖掘使电商物流配送越来越透明,电子商务企业对于物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就迫使物流配送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并且有传统的价格竞争向更高的服务层次的竞争转化。 三、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发展的新特点 国务院2014年9月12日印发的《物流业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物流行业的重点工程之一就是电子商务物流工程,建成一批区域性仓储配送基地,吸引制造商、电商、快递和零担物流公司、第三方服务公司入驻,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和专业化服务水平。[3]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对各行各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作为与电子商务有着亲密接触的物流业,更是受到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深刻影响,不能适应信息化的物流配送企业几乎不能在大数据时代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的关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出了很多新的特点,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配送企业自身的网络化、信息化。物流企业不同于生产企业,其业务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因此,通过传统的口碑、人脉宣传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网络化的发展,物流的宣传也必须通过网络来进行,物流企业大部分都建立了自己的官网,来宣传自己的企业。物流配送设计的面比较广,一个物流配送企业在各地有多个仓库,如何实现仓库之间的合理调配、仓库内部的有效管理、运输过程的快速准确,仅仅通过传统的管理方式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有很多的管理系统的出现应用于物流企业。TMS、WMS、LMS、SCM、CRM、OA都是信息化与物流相结合的产物,提高了物流配送的效率,更好的提高了物流配送的服务水平。随着移动商务的发展,物流APP也逐渐投入使用,很多的物流APP开始应用于运输领域和配送领域,丰富了物流配送的形式。2014年5月起,越来越多的快递面单变成热敏标签面单,新面单是由菜鸟网络联合各快递企业共同成立的“电子面单平台”出品。这种电子面单面向60多款主流配送软件,使用软件的可免费使用电子面单,节省了纸张,提高了打印速度,节省了人力资源。电商物流配送的信息化深入到配送的各个环节和领域。 (二)物流资源的共享成为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2013年5月28日,阿里旗下天猫、银泰集团联合复兴集团、富春集团在深圳成立了“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此外,马云邀请三通一达和顺丰加入,这几家民营快递各投入了5000万,占股1%。以上资料显示,民营快递正通过自己的方式谋求资源的共享,中国邮政也表示要与阿里巴巴合作,将自己的网点对民营快递开放。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企业虽然是竞争关系,但是,在配送的过程中,网点的重复建设大大的耗费了社会资源,也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金,各个快递公司之间实现资源的共享既能够提高配送的服务水平,也能够大量的节省资金,降低道路的拥堵程度,提高配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数据、资源的整合成为大数据时代电商物流配送发展的大势所趋。[4]随着物流企业应用大数据的不断深入,数据被不断的分析和挖掘,将卖家、卖家、物流企业所有的资讯有效的连接在一起,最终实现资源与数据的有效结合,所有的物流资源在数据的牵引下共同服务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卖方和买方,既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整个电商配送领域的服务水平。举例说明,当客户选择所想要的快递组合类型后,大数据平台会根据以往的快递公司的表现、各个分段的报价、即时运力资源情况、该流向的即时件量等信息,甚至可以加上天气预测、交通预测等数据,进行相关的“大数据”分析,从而得到优化线路选项,以供客户选择。之后,系统会将订单数据发送到各个环节,由相应的物流公司完成。 作者:王志玲单位:滨州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