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长论文:青年时期的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影响 【摘 要】青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对一生的奋斗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他在青年时期就树立远大理想,拥有刻苦求学的精神,磨砺顽强的意志,这对当今青年来说仍然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当代大学生应该充分了解当年的成长经历,积极借鉴的成长经验,帮助自己尽快成长。 【关键词】青年 当代大学生 影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1]曾对青年人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2] 一、解读青年时期的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精神品质 (一)立志高远,胸怀天下,关注国家兴亡和民生疾苦。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村的普通农民家庭,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在成才方面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但他不怨天尤人,而是刻苦学习,不停地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忧国忧民。青年时代他就远离家乡,放弃最初当教员的梦想;也不选择安逸的图书管理员工作,而是在枪林弹雨中,舍家为国,带领中国的劳苦大众进行革命。 (二)严谨刻苦的求学精神和科学深入的实践精神。读书破万卷,革命万里行。从小就酷爱读书、学习和思考。他读《醒世良言》,一口气通读了十几遍,意识到自己的国家正处在民族危难之中 , 感受到国家前途赋予的使 命感,决心为国奋斗。16岁的熟读梁启超和其他启蒙学者唤醒中国青年人的文章和革命党的报纸,立志改造社会,不做迂腐的学者,对学习内容和读书心得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自学西方政治和科学的经典著作。他还注重理论研究,结合革命实践提炼理论精髓,注重舆论导向的作用。青年时期的便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名文章以及《沁园春 ・雪》等经典诗篇。 (三)热爱运动,锻炼身体,磨砺意志。读书时期就坚持冷水洗澡,早起晨练,酷爱登山和游泳。他先后游过长江、珠江、湘江、钱塘江、庐林湖、韶山青年水库等大小河流水域,多次到北戴河的大海中畅游,17次畅游长江,73岁高龄还能横渡长江,“胜似闲庭信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感觉欢畅淋漓,气势豪迈,显示出对事业和理想充满信心。 (四)结交良师益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读期间,因学习刻苦和才华出众深受其老师杨昌济的器重。他与蔡和森、萧子升、陈章甫等人创建新民学会,随后又与萧子升等24名青年到北京会合,为赴法勤工俭学做准备工作,这些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有相当一部分后来成为革命战友。 二、青年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一)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加强社会责任感。从小胸怀祖国,心系国家前途、投身革命。当代大学生应该胸怀祖国,把肩负国家建设、实现中国梦作为己任。不少大学生拥有读书是光宗耀祖、为了找到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的庸俗观念。大学生应该心怀国家,把国家的发展与自身的理想结合起来。 (二)加强理论学习,刻苦钻研,多读书多思考。崇尚读书,诗词歌赋、文韬武略,主动学习的精神贯穿其一生,这种精神难能可贵。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国的学生在其“十年寒窗”阶段,多半都会有“挑灯夜读”的经历,然而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似乎就彻底解放了。进入大学后,比起书本知识更关注网络游戏,比起思考书本习题更喜欢讨论花边新闻,工作之后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 (三)加强体育锻炼,练就健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身w是革命的本钱,真正的健康的身心健康。然而,当代大学生锻炼身体的参与度并不高,大多数的大学生课余时间更多的是选择坐在电脑前,玩网络游戏或看网络电视。每年大一新生军训期间,头晕怕热普遍存在,突然晕倒者更不在少数。 (四)多参加学校活动,多结交良师益友。当代大学生的“宅”,是一个热门话题,很多同学除了上课就“宅”在宿舍。当代大学生应该“宅”在“路”上,“宅”在信息的高速公路上,“宅”在现实的朋友圈,“宅”在求知和反复实践探索中。此时的“宅”就是一种正能量的专注与陶醉。 三、结语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发展所需的强大的生力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事关中国梦的实现。尽管当代青年在成长环境和生存环境上与一代伟人的青年时代不同,但等伟人的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是值得当代青年去学习和弘扬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树立远大理想,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磨砺自己的意志,做到身心两健,文武双全。当代大学生要把握好自己和祖国的前途,努力担当起青年应该担负起的责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学生成长论文:论长征精神助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摘 要 长征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长征精神,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纪律观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长征精神 大学生 成长成才 70 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主力红军部队,以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战胜千难万险,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取得了红军战略转移的伟大胜利长征的胜利。不仅因为它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而载入史册,更因为它锤炼熔铸了不朽的长征精神而彪炳千秋。长征精神是红军百折不挠的象征,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精神的升华。70 年的岁月沧桑,不仅丝毫未损长征精神的神奇魅力,反而更凸现出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代价值。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要发扬光大。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弘扬长征精神,对助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长征精神内涵 (1)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在当时严峻形势的打压面前,革命者并没有屈服,而是积极探索成功的方向,开始战略大转移,漫漫的两万五千里,克服了雄关险隘的阻隔,摆脱了敌人的包抄合围,依靠坚定的信仰,向着理想,不断前进,最终获得了长征的胜利。 (2)百折不系母锩意志。红军长征是在十分艰难的自然环境和战争环境下进行的,遥远的路途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但是这些都没有停滞红军前进的脚步,他们以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生与死的边缘,战胜了各种困难。 (3)团结协作的革命精神。长征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域的红军队伍并肩作战,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相互支援,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合力,这种凝聚力帮助他们打败了武力强大的国民党军队。这种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使得中国红军凝聚成坚不可摧的集体,具有强大的战斗力,一步一步走向革命的胜利。 (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紧密依靠群众,是长征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革命者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关爱人民群众,保障他们的权益,同时能够切实解决群众困难,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戴,在整个长征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千方百计的支援红军作战,成就了长征胜利这一伟大传奇。 2 当代大学生学习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和军队在长征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日新月异,其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具体的、以一贯之的。学习实践长征精神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学习长征精神,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长征的历史已经远离我们70周年。很多人心目中的长征是通过书本得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逐渐对长征失去了记忆。尤其当今社会的许多青少年更是对长征知之甚少,有的甚至对长征一无所知。面对这种形势,学习长征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2)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条件如何变化,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培育的伟大长征精神,一直是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长征胜利70年后的今天,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长征。在新长征道路上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是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光荣使命。当代大学生是在和平环境中成长的,如果不了解长征,就不了解民族复兴的曲折道路、新中国诞生的艰难历程,就难以把握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3 长征精神助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1)助力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力量。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红军将士之所能忍饥受冻,历经千难万险,最终胜利到达陕北走上抗日前线,其根本的首要原因就是他们对革命理想崇高执着的追求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理想信念的坚定是长征精神的核心所在,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继承发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对大学生来说,坚定理想信念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定"四信",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始终不渝、坚定不移、绝不动摇。 (2)助力当代大学生团结协作的力量。长征是一曲团结协作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风雨同舟、生死相依,涌现了数不清的惊天地、泣鬼神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感天动地的故事。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多数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和判断问题往往都以"我"作为衡量标准,不太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导致人际关系交往困难。 (3)助力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力量。长征胜利,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路线的胜利。长征前和长征初期,由于党内主要领导者脱离中国革命战争实际实行错误的军事指挥,导致红军的节节失利。 (4)助力当代大学生心系群众的力量。群众利益高于一切,这是红军路线坚定不移的出发点,也是红军赢得人民群众广泛支持的根本原因。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宏伟的开创性事业。 红军长征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是不朽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培养新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鼓舞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大学生成长论文:合理定位支点 为见学生成长助力 [关键词]见学生培养;原则;方法 按上级文件精神要求,我校从2009秋季学期开始接收见学生。到目前为止在我校见习的大学生共有17人,涉及13个专业学科方向,分别是数学、语文、英语、网络、美术、音乐、数控、焊接、物理、体育、模具、艺术设计、经管等。这些大学生深入学校见习锻炼,为我校带来新的气息,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丰富,方法多,视野宽,为学校的专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机,学校通过两年多对见学生的培养与管理,我们认为合理定位支点、为见学生成长助力是加强管理促进大学生成长的最佳途径。 一、建立组织,形成机制,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学校成立了见学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学校长任副组长、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组织管理机构,由校办主任牵头成立了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我校接收的见学生的管理工作,形成了见学生管理的网络,便于上传下达相关文件精神,更为及时反馈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情况信息创造了便利条件,为开展有效管理建立了良好的机制。 学校针对我校见学生青年群体的特点(见习人员数量大、专业覆盖面宽、专业技能层次差异较大、教育教学能力偏低和经验缺乏),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让所有教师明确:通过学校的见习,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服务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大学生是社会中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活力、最富有创造性的群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将生力军培养成主力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将潜在的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见习岗位、见习单位、见习机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如何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搭建好这个学习、工作并从中得到锻炼的平台是我校上下认真思考的问题。平台搭建好了才能为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创设应有的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从教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心理需求。 大学生见习是大学生进行业务适应及考核的一种制度,不是劳动合同制度下的概念,而是我国现行人事制度下的一种做法,通过在我校见习提高他们教育教学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不久的将来在教育的沃土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做好铺垫。 二、找准支点,发挥特长,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提供契机 针对我校接收的见学生的专业分布特点和我校各专业学科发展的实际,将大学生按专业和个人能力水平分配到不同教育教学岗位。有教学、实训、培训、招生等岗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成长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学科知识与社会知识相结合,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相结合。全方位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例如:哈师大数学专业的大学生张静老师,在高中和大学期间数学基本功扎实,教育理论应用比较自如,教学方法新颖,班级气氛活跃,深受学生欢迎,见习半学期后学校大胆启用她担任高三数学高考辅导教师,她采用“低基础、小步子、慢行走、渐提高”的原则方法和今年中职升高职考试全区前十名中有七名学生是她执教的,单项和平均成绩均远远高于其他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孙兴旭,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给学校设计彩页的招生简章,连续三年设计制作贺年卡,并给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基地进行设计方案的指导,深受师生好评,代表我省参加全国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类专业学科 说课大赛----美术欣赏,获得二等奖,为省、区、校赢得了荣誉;见学生王中华,在高中学习电工电子专业,在大专学习了计算机网络专业,在两年多见习期间自考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本科,动手能力强,知识面较宽,平时兢兢业业,学校大胆聘请他担任普通高中班的信息技术课,深受学生的欢迎……针对不同见学生的个性和专业特长,给他们创造成长和锻炼的机会,使之在锻炼中成L、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感受职业的乐趣、在体验职业中创造价值、在品味价值的过程中感悟人格的尊严,使之更加坚定信心,为更好地从教、终身从教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全面关注、一视同仁、切实解决见学生的后顾之忧 见学生最普遍、最迫切的心理需求是个人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在见习单位最想得到的是学习和进修的机会。结合见学生的心理需求,学校具体采取了如下办法: 第一,深化见学生的发展规划,从定制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入手,帮助大学生制定了个人三年发展规划,使之在学校见习期间有了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奋斗。第二,鼓励和支持见学生参加国培、省培以及其他行业职业培训,提高专业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三年来见学生中有1 人参加了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13人次见学生参加了省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参加其他各种行业培训的有23人次,校内培训多次。第三,学校利用创业基地的优势对见学生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培训,教育引导见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以进取、求实的心态应对就业、择业、创业带来的竞争和压力;鼓励他们接受社会挑战。第四,学校在职称评定,优、先、模评选、发放各种福利时,一视同仁,与正式职工一样待遇,使之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在他们心中形成了“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观,加强了学校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年来有12人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有36人次在论文评选、课件制作、公开课以及其他基本功竞赛中获得省、地级的奖励。上述成绩的取得无疑对专业教师快速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成长论文: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目标与过程培养探讨 【摘 要】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成长与目标实现程度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育人的工作的实施质量,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素养、身心健康、社会认可等多个方面。本文试就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及认知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凝练的过程展开探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重视“目标与过程”,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汉区高校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国家十三五教育发展纲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大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进一步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国家对各类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的需求,满足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渴求。本文试就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目标与过程培养进行探讨。 1 成长的概念与成长目标 成长,即长大,长成成人,泛指动物或事物走向成熟的^程,简而言之,就是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又成熟的一个变化过程[1]。成长的人生意义在于成长中,会学会感恩、学会团结、学会自立,会学会很多很多;在于会认知:真、假、善、恶、美、丑。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个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必需思考以及亲身经历的过程。但是,很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成长的概念、目标并不明确,认为处理人事等工作能力的提升即是成长。《周易》有言:胜人者力,胜己者强。这说明,工作能力的提升只是一个基本的过程,只能称之为“进步”而不能定义为成长。笔者认为,真正的成长,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我、明确自身能力特点,克服短处,改进不足之处,发挥特长优势,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理念,成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这里所说的核心竞争力理念,是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实践过程中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的对工作价值的认识以及相应的工作模式,是一种在任何工作中都能找到切入点的工作理念,具有一种有自身特色、独一无二的特质。 成长目标,即根据个人兴趣及所拥有的基本能力和当下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生存状态的过程,并找出达成目标所需采取的步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明确自己的方向,选择方向中关键和重要问题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一时的需要或功利目的轻易改变方向。针对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目标分为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学习目标致力于发展熟练的新技能、掌握新方法和新概念。生活目标则通过寻求关于自身能力的肯定性评价,能够顺利完成新任务,适应新环境。心理学家 Machr和Nicholls提出三种目标:任务目标、自我目标和社会目标。其中社会目标包含社会赞许目标、社会责任目标和社会交往目标。往往社会赞许能促使青少年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没有兴趣的任务时表现出较大的坚持性。人是需要不断进步的,勇于尝试和直面困难才能有长足发展,固步自封则难以为继。[2]因此,当个人的一定成长目标激发出其学习动机时,动机就成为了其成长目标与成长结果中的桥梁,成为实现成功成才不可忽略的因素,有时甚至成为学习的直接目的。由此,不同的成长目标激发学生产生不同的动机过程,从而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未来。 2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的过程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理念,笔者以为,需要经过三个过程:认知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凝练的过程。 2.1 认知的过程 认知是一个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年轻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首先完成的一项工作。许多刚刚成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同学,创新能力、组织能力都很优秀,但是很难具体策划、完成一项活动,或者策划的活动无法审批通过,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工作基础、背景、环境的认知,以至于设计的活动方案不符合实际情况,不具有可行性。认知工作基础、背景、环境,应该是本着客观的态度、平和的心态进行,这是一个“接纳”为主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评价”为主的过程,重点要知道“是什么”,而不是“怎么样”。当然,在认知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把昨天、今天、明天连起来看,要既看到现状,又要看到发展趋势。 认知首先是对我国国情及当今国际形势的认知。熟悉我国国情,了解当今国际形势,才能知道我国未来发展方向,才能明白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站在足够的高度去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才能把握一切工作的大方向、大原则。其次是对省情、校情的认知。各省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其工作重点也各有不同;各地方高校更是具有自身的特色,其工作重心往往是结合省情、校情决定的。只有把握省情、校情,才能找到开展工作的具体方向,才能使自身工作富有意义,才能保证组织活动的可行性。再次是对同学意愿的认知。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对更喜欢和本民族的学生相处,只有清楚什么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什么对同学们有益,什么样的方法容易为同学们所接受,才能保证学习、生活影响力和覆盖面,才能起到实际作用。最后,是对自身职责的认知。职责决定了一个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自身则决定“怎么做”。明确职责,辅以合适的方法,身体力行,才能保证成长的真正进行。 认知的过程是一个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的基础过程,也是任何学生工作开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名优秀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要用丰富的人文素养来积淀自己,要有感恩心、忠诚心、道德心以及平和的包容心,而这一切正是建立在有一个良好认知的基础上。 2.2 实践的过程 实践的过程就是具体开展工作的过程。通过第一阶段的认知,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情、省情、校情以及学生的情况、同学的情况、自身的职责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工作、组织能力,形成了许多片断性的认识。这个时候就需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运用这些认识去指导自己开展学习和工作,并在实际问题中检验自己的认识。 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理性的思维方式,多从自身找问题。很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里不停地抱怨组织、抱怨他人,这是不可取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认识并不完善,存在片面性、片断性,而且感性认识居多。这些认识并不见得符合实际情况。其次,生活的基础环境是既定的物质基础,并不是能够随意改变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应首先考虑如何改变基础环境,而应当学会调整自身工作方法以适应环境。其实,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有平和的包容心,而包容心的基础是自省心,吾日三省吾身也。 实践的过程中要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自我,找寻自我,明确自身特色。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是片面的、片断性的、不连贯的感性认识,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修正自身认识,去繁就简,去伪存真,达到理性认识;要注意将各个方面的认识连起来、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对工作的整体认识。同时,更要从“认识他人”转变为“认识自身”,了解自身性格、做事方式、长处短处、适合的学习生活方式,将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整体认识与对自身的认识,在实践的过程中结合起来、不断检验。 2.3 凝练的过程 凝练的过程是一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最关键的环节。经历过实践的过程后,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身、对学习生活都有了一个理性、科学的认识,凝练的过程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将学习生活与自身的认识结合起来,将这些认识上升到一个世界观的高度,形成一套自己对人生、对工作、对是非、发展、成功、好坏、取舍的一套符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独特见解、核心理论,并由此形成一个真正适合自身的学习生活方式、工作套路。核心理论是一个真正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理论,是一个能与各种正确价值观相贯通的理论;由此派生出的学习生活态度,是一个在任何工作环境都能找到切入点并和自身特点有效结合的能力。 凝练的过程是不仅仅是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成长、成人的过程。是“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的过程。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良好的求知心、责任心、进取心,是一个敢于担当的人;有着感恩心、忠诚心、道德心,是一个人文积淀丰富的人;有着包容心、自省心,是一个平和的人。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才是一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的最终目标,也只有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才称得上是品W兼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3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是目标与过程的有效结合 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目标实现程度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育人的工作的实施质量,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素养、身心健康、社会认可等多个方面。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不同方面,每位大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目标,既使目标相同,过程和结果也迥异[2]。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把对目标与过程的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深刻把握“目标―过程”的内涵,在制定目标和执行过程中,对各阶段、各环境、各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同时,注意理性的认识、制定目标、量化目标,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及时自省,分析改进不足,以使得目标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善于拥有一个“发亮的眼睛”。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以查漏补缺。加大外力的采购,以自身的优点换取别人的优点,使别人的优点为自己的目标实现所用[3]。 总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成人的过程,更是一个永无止尽的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目标―过程”习惯,并使之形成“认知、实践、凝练,再认知、再实践、再凝练”,不断重复修正,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最终,我国高数民族大学生必定大有作为。 大学生成长论文: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 【摘 要】在网络快速普发展的现代社会,许多群众在网上所留的网络评论和他们自己的观点成为了网络舆论,而在网络上活跃的网民大部分是大学生群体,在许多大事件的评论中常常有大学生的评论。正因为如此,网民经过许多网络事件过后形成了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但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有着极端、盲从、不理性的特征,并由虚拟网络潜入了现实生活中,经常引起群体事件。现在的部分大学生群体正在被这思潮所侵害,对学生形成了非常消极的不好影响,并且还影响着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事业。 【关键词】网络;网络民粹主义;大学生 前言 由于我国的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在公众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许多民众经过新闻网站的评论、论坛、微博、日志、网络社区等发表自己观点在网络上进行互动,构成网络的舆论,让互联网成为了自由、民主的互动平台。 一、网络民粹主义的特点 大学生已经是经常活跃在各大网络平台的主体。这几年经过网络上的一系列的网络事件,网络中的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正有所体现。这种思潮使得网民经常发出充满着语言暴力、进行着人身攻击和煽动的言论,并且这种思潮从网络已经潜入现实生活,引起群体事件。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事件在网络进行声讨、抗议、发出不满,因网络的过激言论的推动下使群众情绪失控,让网络充满了非理性的言论。并且社会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在校大学生也收到了很大的影响,使得高校大学生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遇见很多困惑,高校的教育正经受严重考验。网络的高速发展导致了网络民粹主义的诞生,让它拥有了网络 1.超现实的绝对平等 。 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类监管和制约,而网络则是一个民主自由的交流平台,它没有监督限制,更没有很好的监督体系。而网民在种自由的网络环境中,就会在网络评论里不会顾及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表面上网络是一个民主、自由、宽容的表达平台。但有一些网民,随意的发泄个人的不满,发出公共事件不负责任的随意言论,浑水摸鱼,利用弱势群体和人民大众的名义实现自己的利益,刻意使得大众群体与精英群体、民间与政府之间形成对立的关系,而在缺少对事件真实的了解的状况下鼓动对立情况,发表个人情绪,加剧了群体的对抗,导致不同阶层的仇视,进而出现信任危机,放大了社会矛盾,很可能制造出分裂社会的结果。 2.无社会责任感以及无意识盲从 。 而网络空间中网民是可以匿名的,因此就引发了法律、道德、责任等监督形式的缺失。并且网民在虚拟网络为了得到认同感,通过跟风他人 、盲目发表言论。那就是没有自己想法的盲从,致使网络舆论出现大量不理性的言论,而且网民在这种盲从中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体现出群体的无意识状态。在这种集体无意识状态下很容易被煽动,再加上网络幕后推手根据不同目的和利益造谣生事,造成网民情绪的集中爆发,更可能让网民做出不理性的行为。 3.网络民粹主义的具体立场上表现出反权威、反精英、平民利益至上等 。 网络中社会公共事件、官员、富二代等常常会被拉入网络舆论的中心地带,即使它是在理性和合法的范围内的,并且是一种舆论监督。但在网民之间渐渐形成了极度推崇大众人群利益的观点,认为精英集团掌握了大部分权力、财富、文化等资源,体现对精英群体敌对、排斥的情绪,并且进行批判。而一些官员、专家、教授、富豪等精英人群常常会被拉入网络舆论的中心。只要是精英阶层和老百姓出现冲突,网民绝对性的会倒向老百姓。而大多数批判性的发言论的网民基本不会去核查事件真实性、客观性,只要是精英、权威代表,就会被批判。在网络舆论上常常会发出仇视官员、富商、城管、警察的非常极端的言论,从而在舆论上深刻了精英人群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对立。许多网民在这种网络舆论的环境下,常常会被带入非理性状态中,一些易暴躁的网民在一些极端舆论推动下成为破坏社会的工具,被一些坏人所利用。 二、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在互联网飞快发展的社会,网络有着开放性、匿名性特点,让网络民粹主义非常难以控制,并且影响非常恶劣。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主要是那些高校大学生,他们常常使用网络来获取知识和信息,作为新一代,他们崇尚个性,并且通过各式各样方法在网络上得到关注和认同,但他们常常不会对网络上的信息加以辨别,非常容易受到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不好的影响,进入网络民粹主义的情绪陷阱,给大学生成长带来许多困惑。 1.歪曲学生的价值观和政治认知 。 网络民粹主义在网络公共事件有着不分是非黑白,反对政治权威的特点,对精英人群进行不合理的批判,对平民人群无条件的支持,破坏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及政治制度,大学生持着完美理想主义态度、思维活跃、有责任感,非常需要得到认可,但是缺乏社会经验,理想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因此倾向于网络,成为活跃在网络的主体,他们很容易受到网络言论的影响,为得到网络上的支持和关注,他们总寻找网络评论风向标,受到网络民粹主义的极端情绪影响,不能保持清醒和理智,产生不理性的政治情感,并且加剧了社会精英阶层和平民的矛盾,使仇视富人、排斥精英人群的想法在大学生中蔓延。 2.大学生易受蛊惑 。 网络民粹主义人群会抓住一切机会,对社会公共事件不但发泄极端情绪,还进行对社会的动员,网络民粹主义不只想在网络中,在别有目的和用心的幕后黑手操纵下还准备冲出网络限制,来到现实社会的政治运动中。大学生由于血气方刚,会容易被这些极端言论迷惑,陷入到传播极端言论的陷阱去,被他人利用,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三、针对高校教育的一些建议 1.高校需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改进 。 各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基地。但是目前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程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中的重要表现就是教学形式化,许多高校和学生非常不重视思政理论课,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够、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够好。因此这就要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环节,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应该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思想动态,全面深刻、准确的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同时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除了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要进一步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要将目光放长远。 为了防患于未然,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己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和能力。除了主题教育、个别谈心、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外,更应该围绕网络社区运用、网络舆情管理、网上思想教育引导等内容,提高开展网上教育、管理、服务及网络引导能力。应当辩证地看待一定的功利性,因为一定的功利性可以起到促进年轻学子满怀激情为之奋斗的作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也不是不存在的,但我们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要求所有人的精神境界被瞬间提升到这样的高度,所以我们可以在允许一定功利性存在的前提下,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深层次教育,使得他们对名利的追逐统一转化为对实现社会和谐、人民真正安居乐业这一宏大愿望的追求。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积极的影响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为他们多角度了解社会提供窗口,进而促进多维思考问题,并与主流价值观形成互补关系,促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做出理性的判断分析。 四、结语 消极的影响是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存在必然导致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致使他们的价值取向多重、思想观念混乱,以致人心涣散,出现信仰危机,行为错乱等不利情形。为此,更加需要我们进行正确引导,抑弊扬利,让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大学生成长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作用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本文提出应针对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对比.找出形成差距的原因,并通过目标导学与学习生涯规划.树立优良班风学风,建立预警管理机制等方式培养大学生。促进其成长成才。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成长成才引导作用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它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辅导员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其工作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能否成长和成才。高校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一、学生成绩对比调查 我们对同一学院、同一年级、相似专业的学生大学四年的综合考试成绩,以及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报考研究生的录取情况等作了比较分析。 同一年级,相似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效果也有很大的差距。 二、产生差距的原因分析 1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与理想 我国中学教育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使得许多学生以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唯一目标。一旦上了大学,目标得以实现,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奋斗方向,感到不知所措。大一的新生还有对大学生活和专业课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课程难度也不大。但是新生面临着从对父母的依赖到独立生活的转变等诸多问题,这对其学习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进入二年级之后,大学课程难度加大,自主学习时间增多.一部分学生没有奋斗方向和合理的学习安排,就会落伍;一部分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生活的主动权,自然会在各方面取得优良成绩。到三年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有的准备考研,有的准备就业,有的准备出国,他们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部分学生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态度依然不端正,学习动力缺乏.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2 缺乏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心理素质 随着高等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的扩招,偏远地区的学生和一些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也有很多学生有机会上大学。这也使得同一年级学生人校时掌握的基础有了不小的差距,比如有些边远地区的很多学生英文的英标不会读,最基本的英文字母发音也不准确;由于高考选科的不同,有的学生对大学的一些课程没有良好的基础.需要从中学内容开始自学;还有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把大学的成绩作为考察自己的唯一标准,一次考试失误而一直自责,以致心理压力太大,给学习造成更大的影响。这部分学生就成为学校的弱势群体。 三、采取措施。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1 目标导学与职业生涯规划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持久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上大学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许多学生都为离开父母,离开家乡,独自闯天下而兴奋。他们觉得自己上了大学,已经是成人了,可不知道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不成熟而焦虑,为没有目标而感到迷惑。实际上,19--23岁的年龄是人生的选择时期,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没有准确或固定的人生方向也很正常。但是,在人生的征途上,实现了一个奋斗目标之后,需要及时确定下一个目标.才能使自己有明确的前进方向,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目标导学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近期的目标,让这个目标来指导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近期和长远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大学生就不会对课余的生活感到空虚。要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景,激发他们以最大的热情去学好专业知识,以真才实学去竞争谋职。当代大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他应该做什么,而是要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全程、全体、全方位的教育过程,它通过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形成合理的生涯规划,帮助每一个大学生充分发挥天赋条件,同时弥补和完善本来不具备的或者心理和能力上不足的方面,最终达到个人的生涯发展目标并满足社会的需要。它启发、帮助每一个择业者从自身的愿望和特点出发,采取最佳的途径服务社会.并逐渐实现自我发展的最优化。 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分为两步。首先,大学生在进校后应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和个性特征尽快确立大学阶段的努力目标,提高自己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为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大学生在初步了解社会需求和各行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评估、环境评估等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寻找一份能够使自己施展才华和抱负、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工作。 通过目标导学,很多学生在大二就给自己制定了报考研究生的目标,并在三年级逐步明确报考的学校和专业,同时进行系统的复习准备。例如A和F班,原本一年级的补考率还高于年级平均,但是进入三年级之后许多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端正了学习态度,最后在报考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 树立优良的学风班风 学生的成长成才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学校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班风和学风建设是首要的。优良班风的建设首先需要一个有凝聚力和责任心的班团组织。班团干部既是班级日常工作的骨干和带头人,又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助手,更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首先,选任的班团干部要热爱集体,在工作中敬业奉献,敢于管理,敢于负责。他们不仅要在思想素质、学习成绩、组织能力等方面出类拔萃,还要在班级中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响力。同时,需要加强对班团干部的培训和教育,帮助他们完善工作艺术和工作方法,做到严于律己,团结同学,更好地起到模范作用。例如举办讲座形式培训教育他们提高自身素质,明确各自责任,组织参加素质拓展训练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定期给班长或其他干部召开讨论会议,汇报各班的情况,交流工作心得。 其次,班级要经常组织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活动来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合作中互相帮助、团结进取。逐步培养每位同学的集体意识、荣誉感和合作精神,等等。有了良好的班风,好的学风自然就会形成,例如B班的学生干部从一年级开始就发挥了很好的模范作用,每天同班的学生在一起上学习自修,并经常组织各项活动。良好班风让班级的所有同学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因此四六级英语考试通过率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 3 建立预警监控管理机制 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地域文化及生活条件的不同.会呈现出个体差异,这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种种问题。要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或者预防问题的扩大。需要建立合理的预警监控系统。 首先,要做好入学预警教育,也就是用往届学生的典型事例及规章制度中的惩罚性条例来教育和告诫学生.使学生了解动态,明辨是非真伪,并结合自身实际确定成才目标,从而起到检查、监督和激励的教育效果。 其次,辅导员要跟学生有良好的沟通,沟通是思想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愿意讲心里话,主动交流沟通,辅导员才能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确实做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色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要将收集到的各种学生反映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并分别管理。例如有些学生家庭贫困,在开学初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建立贫困生档案,通过校内外助学金、教授爱心助学金、申请临时困难补助等多种方式及时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有些学生来自偏远地区,学习基础较差,没有信心,通过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鼓励他们放下包袱、战胜困难、勤奋学习、立志成材。有些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或者魔幻小说,先通过教育引导,使其下决心改正,再让班级同学多关心帮助和督促.辅导员老师也要定期检查这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这种预警管理机制的方式,能够及时发现和识别学生潜在的和现实的问题并向学生本人和家长告知,警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形成合力来预防大学生偏离正常的学业轨道。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例如E班和G班大一的补考率较高,且集中在某几个学生身上,通过预警教育,学生及时意识到问题,及时改正,最终顺利完成了学业。 大学生成长论文:当代大学生成长机制探析 摘 要: 大学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他们的成长不同于小学生、中学生的成长。本文从客观社会环境和个人主观能动性两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大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指出了目前大学生成长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如功利心强,只顾眼前利益;好高骛远,不思学习;成才的心理素质较差等,并针对现状结合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成长 因素 一、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因素 大学生成长的机制十分复杂,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客观社会环境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两方面。 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首先是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大学生成长的首要条件,是大学生成长的土壤。其次是政治因素。当社会政治制度所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处于上升的进步时期,就会人才辈出,群雄崛起。再次是思想文化因素。思想文化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环境,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认识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感都有直接的影响。健康的、正确的思想文化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必要条件。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无法回避和排除的。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长的空间。高校的环境对大学生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主要有优美的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一流的设施、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设备精良的实验室等。 在客观的社会环境制约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更为直接的决定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与人的自我意识分不开的。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人对自身状况的感觉和认识的综合判定,亦即人对自己存在状态的整体意识,进而言之,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和自己与客观世界之间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通过自己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尊心、自信心等形式实现的。自我意识是人所独有的,是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大学生可以利用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关系,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进行一定的选择,并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可以说,人的成长道路是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的实践过程中开拓出来的。大学生要充分利用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在大学生的成长中,机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变化发展如果没有内部根据当然无从谈起,然而缺少了外部条件也难以奏效。如果说一个人的勤奋、才能等主观因素是成功的内因的话,机遇则是成功的外因。一个人的知识、才能等主观因素固然重要,但若没有机遇也是不行的。在人成长和成才的道路上,机遇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生要善于把握机遇,抓住机遇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二、大学生成长中存在的误区 各种因素制约着大学生的成长,同时,在复杂的环境下,大学生的成长也呈现出多元的趋势,并且出现了许多成长中的误区。 (一)功利心强,只顾眼前利益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在专业的选择上,市场上什么热,就选什么学。“专业不深,热门就行”。据有关高校统计,有49.5%的大学生把“经济收入高”作为考虑毕业分配去向的先决条件。现在的大学生中掷地有声的口号是“到外资企业去,到城市去,到最有钱的地方去”。还有一部分学生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勤工助学或兼职上,而忽视了自身专业课程的学习,图眼前之利,而无长远眼光。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和同学交往相处,对己有利则交,无利则疏,甚至对老师、领导也是如此,为追求个人目的,千方百计拉关系,一旦大功告成,就判若两人。少数学生的功利思想已到了令人忧虑的地步。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它使少数人唯利是图。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出现了一定偏差,最终导致了功利主义的产生。(2)利益驱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人们的商品意识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也不例外。经商或打工使他们无法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经常旷课,成绩、素质都明显下降。(3)家庭经济困难。上大学要缴纳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这使部分学生、家长在经济上难以支付,压力较大。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人因打工而花费了过多宝贵的学习时间,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二)好高骛远,不思学习 有不少的学生有较高的成才目标,也有较强的成才动机,如有的学生立志考研,有的学生想出国留学,有的学生想进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这其中有许多学生是具有实现这些目标的实力的,可是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具体表现就是这些学生不思学习,缺乏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学习是大学生成才的主要途径,但部分大学生,虽有较强的成才动机,可是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知欲不强,专业兴趣不高,坐不得冷板凳。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重视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是把远大的目标与现在的学习结合起来,仅有理想,却没有刻苦勤奋、求真务实的精神。 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过高,影响了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评价。(2)学生对就业的基本形势和趋势缺乏明确的认识。许多人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职位竞争将加剧等,因而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三)成才的心理素质较差 成才心理素质也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据研究发现,大学生成才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素质:一是坚定的思想、信念,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是培养自己有益的兴趣爱好和专长;三是勤奋的精神、执着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四是勤于思考,善于“知疑”,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五是勇于开拓,标新立异,不断探索真理的创造精神。六是受挫能力。在学生中,普遍存在成才心理素质较差的状况,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另外,少数学生的成才心理素质较弱,还表现在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无法摆脱种种心理的困扰,无法使压力化为积极的动力,在遇到挫折或不幸时,情绪常常一落千丈,痛苦而不能自拔,对学习不感兴趣,有时会严重影响生活。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高尚的成才品德。品德修养是人才成长的基础,制约人才成长的方向。高尚的思想品德是激发人才成长的潜在力量,它可以鼓舞人才冲破成长道路上所遇到的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内在智慧和潜能得到全面的挖掘。正是由于缺乏高尚的成才品德才使得学生的成才心理素质相对较弱。 三、建议 针对大学生成长中出现的误区,结合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因素,笔者从高校和大学生这两方面着手提出一些建议。 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基地,高校要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1)学校要正视市场经济给大学生的双重影响,结合社会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承受压力、迎接挑战的能力。引导学生以学习为主,提倡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从事勤工助学活动;(2)要利用“两课”或其它课程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不能贪图一时之利或一己之利,而应把对社会所作贡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准。(3)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为困难学生成才提供帮助。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学校可考虑通过多种途径给予他们资助,以顺利完成学业。(4)激发学生的成才意识。其一要引导学生明确成才的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成才目标。其二要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5)加强对学生成才心理素质的培养。利用“两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对学生成才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要重视,要加大投入,在理论上不断对学生成才心理素质的研究进行总结,这将对大学生健康成才产生深远而积极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必须着眼于自身,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1)要通过就业指导课或大学生成才教育课等形式,认清当前的形势,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成才目标,抛弃一切不实际的幻想,脚踏实地,在立足专业的基础上,做一个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2)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学术活动,如听一些著名的学者讲学,参加学生自己的科研活动等,把精力和时间用到学习和科学研究上来。(3)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校可组织的一些创业比赛、模拟人才市场等,或参加“挑战杯”、“创业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 大学生成长论文: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促进大学生成长与发展 摘要: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的价值偏失、管理的形式主义、管理的封闭性等。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议题。大学生管理要以生为本,以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线,引导并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管理成长与发展 1.问题的提出 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管理模式延伸到高校基层的大学生管理中,主要表现为注重高校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忽视大学生自身对管理的反作用;注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忽视自下而上的反馈作用;注重教育管理者的管理功能,忽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功能。尽管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高校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大学生在协助日常的班级管理、社团活动、学风校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生管理的权力更多的是在学工部、学生处、辅导员之间游离,学生对自身的管理权力是极其有限的,并未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自身管理的功效。面临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及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有必要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考察与反思。 2.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中价值取向的偏失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实践中,忽视大学生主体性、个性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官本位”思想严重,甚至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自己的“政绩”来抓,操作上往往不顾学生态度、情感上的接受程度,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必然产生,管理工作也就会事倍功半。同时这样还会导致一些学生功利化倾向,把评优、评奖、入党等作为自己的积累资本。 2.2管理中的形式主义 2.2.1大学生管理者工作的形式主义。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真正的兴趣和热情,平时很少关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交友等问题,遇到上级部门检查便临时部署学生工作,应急而设。 2.2.2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主义。 在大学校园里,有许多学生社团缺乏严密的监管机制,而且由于当前社团经费基本靠成员集资,实行自负盈亏的方式,为了扩充经费,各社团只是注重自身的宣传,以尽可能多地吸纳会员或社员和吸纳资金为目的,同时社团活动的开展并未做到有始有终。在社团活动中,有些学生社团并不能提供具有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提高学生能力的各种活动。因此,活动的质量、活动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更达不到以此来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2.2.3管理方法上的形式主义。 目前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的管理中主要注重特定活动及比赛,而忽视对大学生日常状态下思想及行为的考察。管理育人是高校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主动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将教育、管理、服务融为一体,而不是仅凭几次活动、几场比赛来实现管理育人。 2.3管理的封闭性 大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隔阂。高校领导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学生管理者与学生分开,形成学生管理者阵营和学生阵营。有些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的人员往往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实现个人某种目的的手段,因此与上层领导接触多,而不重视与学生的交往与情感的交流,管理的目的意图、方式方法、途径等往往只在管理者中流通,学生对此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大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鸿沟,往往使管理者和学生缺乏沟通,并在大学生中形成消极影响,致使部分学生个人本位价值观念更加突出,道德行为认知存在偏差,有意犯规行为增多等。 3.以“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为中心,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高校对学生管理的主要功能是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其成长、成才,并把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要求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高校要以“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为中心,增强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需要特别重视大学生自身的内化和体验,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1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大学生的思想还处于尚未完全成熟时期,一直以来接受的都是理论和经验教育,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是非性还没有体验或者较深的体验,对一些事物的认识还浮于表面,因此大学生在乐于参与的同时却显得辨别力不足,容易误入歧途。因此,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严而有格,取法乎上;尊重、理解而决不迁就,把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起来。 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奖惩管理制度、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毕业就业管理制度等。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必须科学、完善并可行,一方面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德、智、体培养的目标,并且管理制度要随时代形势及教育发展而不断完善,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了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高校还必须坚持不懈、狠抓落实,避免管理制度成一纸空文。 3.2建立健全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3.2.1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学生骨干队伍是联系学校、教师、同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起着先锋模范作用,是完成学校各项任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生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要公开、公平、公正,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杜绝一些学生走后门等不良行为,克服学生的功利化思想,将那些有热情为广大同学服务且责任心强、思想品德好的优秀同学吸收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 对于学生骨干人员,大学生管理者要尽力创造实践机会,通过实践的磨练,增长其才干,培养其能力,同时开展必要的培训活动,使其尽快进入角色,端正动机,并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与技巧。建立公开公正、操作性强的学生骨干人员考核制度,采用教师、管理者、同学、自身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定期对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成绩、工作实绩、平时表现等进行多方面评议,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学生骨干努力学习、刻苦向上、不断进取、奋发成才,防止产生凌驾于其他同学之上的优越感,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3.2.2发挥班、团学生干部在日常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大学生日常管理是一项繁重琐碎且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如果大学生管理者事事亲历亲为,不仅易于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产生职业倦怠感,而且没有时间对自身工作进行总结、反思与研究,不利于学生管理者能力的提高及长远发展。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团干部的职能,大胆放权让学生干部参与学生工作管理的全过程,如早操、寝室、晚自习、上课考勤、教室、班级等方面的管理,发挥他们在处理、解决问题中的主导作用。这样不仅减轻了广大学生管理者的工作负担,而且培养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其主人翁精神。 3.2.3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主动参与,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不仅是高校管理的对象而且是管理的主体之一。缺乏大学生自身这一主体的任何管理活动,其成效必然是微小的,难尽如人意的,甚至管理是混乱的。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学生服务的管理意识,做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引路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全员参与,做自身管理的主人。高校应创造良好的竞争与育人环境,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度,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进取心,扩大学生干部群体,给全体大学生以充分展示自身才华能力的机会。高校应通过为同学服务的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与时俱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与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加强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力争以心交心,以理服人。 管理活动首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如果在交流中忽视平等性与理解性,管理必然失灵。行政管理与大学生自我管理是大学生管理者们应当考虑的首要关系,学生管理层要简政放权,在学生的宿舍、伙食及环境卫生等方面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在发挥学生自身作用的同时给予恰当的行政指导及引导,以平等对话代替行政命令。在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能够积极进行对话的心理环境和氛围,始终以平等的态度关注正在发展、成长的学生,既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志趣,又尊重他们的个性。大学生在平等交流的对话中即管理实践中,体验人格的尊严,真理的力量,交往的乐趣和人性的美好,进而张扬自己的主体意识,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总之,大学生的管理理论要与时俱进,管理实践要因时、因校、因人制宜。既要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高校要结合本校发展现状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实事求是,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鞭辟入里,恰到好处。高校应以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线,把加强管理与教育结合起来,以管理活动来教育学生,以育人来促进更好的管理。 大学生成长论文:公益服务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摘 要: 公益服务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公益服务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提升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开辟大学生就业新途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公益服务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公益服务事业中去。 关键词: 大学生 公益服务 成长成才 深远影响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有这样的表述:“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引导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参与公益服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公益服务从狭义的角度讲主要是指从事慈善、环保、社会服务等活动。从广义的角度讲是指以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的活动。例如:厦门大学“南强乡村学社”以“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为宗旨,以“乡村有所图书馆”项目为载体,引导大学生投身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学社的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建成100所具备“民间・公益・开放”特征的乡村图书馆。截至目前,学社已在湖南汨罗、福建长汀、宁德和四川什邡成功捐建了四所乡村图书馆。 近几年来,随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公益志愿精神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公益服务中,在公益工作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公益服务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公益服务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种西方思潮大量涌入中国。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体制转轨加速,新旧文化剧烈冲突。在这样的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部分大学生没能抵挡住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出现了价值观被金钱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功利化、自我化倾向,具体表现为重物欲轻理想,重索取轻奉献,重享乐轻奋斗,重个人轻集体,重技能轻道德,等等。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政工作者责无旁贷。思政工作者不仅要通过传授马列主义理论知识来培养大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具体的实践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参与公益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这些充满激情和理想的青年学子放弃了节假日的旅游休闲,或是不畏艰险,徒步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为灾区的孩子们送去一份关爱、一份温暖;或是振臂疾呼,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环保事业贡献力量;或是学以致用,为医疗保障体系无法覆盖的边远山区带去健康和舒适…… 通过积极主动参与公益服务,大学生能放下功利心态和焦躁情绪,培养起对社会的关注和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从而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树立起甘于奉献、以振兴祖国为己任的价值观。 二、公益服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公益服务,并不仅仅限于为受灾同胞捐钱捐物,帮孤寡老人打扫卫生,顶着烈日在大街上做宣传,等等。公益服务,可以有着更高级的表现形式,如厦门大学“南强乡村学社”运作的“乡村有所图书馆”项目、新农村建设调研和工友培训等。在参与这类公益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了社会责任感,而且使自身才能得到很大的锻炼提高。公益服务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培养洞察能力 从事公益工作要有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能找出老百姓关注的话题和热点问题。只有好的受关注的公益项目才能引发共鸣,引起关注,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厦门大学“南强乡村学社”敏锐地发现,在当今的中国农村,书籍资源极为匮乏,老百姓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农村老百姓一是无钱购书,二是无处购书,三是虽手有闲钱又有处购书,却没有将资金投资于智力开发的意识。这些原因造成农村老百姓知识面狭窄,农村精神生活匮乏,引发了许多农村社会问题。“南强乡村学社”的发起者们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始运作“乡村有所图书馆”项目,号召全社会出钱出力,为农村老百姓捐建乡村图书馆、为丰富农村精神生活、提高农村居民知识文化水平贡献力量。 2.培养交际能力 公益人员经常要与社会各类人群打交道,要就钱物的保管方式、使用方法和交接渠道对公益项目的捐献人群和受惠人群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明。这就要求公益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汶川地震发生后,“南强乡村学社”成员们在得知灾区临时学校内没有图书馆和阅览室,书籍资源极为缺乏后,克服重重困难,深入灾区,考察灾情,慰问灾民。在掌握了灾区的详细情况后,他们多方奔走,号召社会各界出钱出力,为爱心图书馆和“志愿者之家”购置了电脑、书架、铁架床等用品,终于在四川什邡市马井镇菠萝村建起了第一座震区图书馆。通过慰问灾民和宣讲号召等活动,“南强乡村学社”成员的交际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培养运筹能力 公益组织(包括专业公益组织或公益型学生社团)经常会面临资金匮乏、物资不足等现实问题,导致公益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因此公益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充分运用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来保障公益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整合学校资源方面,南强乡村学社的发起人曾直接上书厦门大学校长,详细阐述了学社的宗旨、目标和运作模式,受到校领导的重视,从而获得了校方在政策和财务上的大力支持。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学社通过宣传、沟通、协商、说服、互惠与合作,较好地获取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在短时间内筹集了上万册的图书资源和一定的资金资源。在整合人力资源方面,学社用图片展和宣传片等方式介绍了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困境,通过责任感召和志趣吸引实现了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 三、公益服务有助于开辟大学生就业新途径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通过对全球公益性组织的比较研究发现,公益性组织在吸纳社会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各种社会问题诸如失业、老龄化、贫困群体、社会不平等、妇女问题、儿童问题等,积累成为严峻的社会挑战,国家迫切需要公益性组织参与治理各类社会问题。 1.公益行业蓬勃发展 公益性组织是指在市场和政府之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包括卫生机构、教育机构、各种专业协会和社会团体、环境保护组织、职业培训和中介机构等。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公益行业正在成为朝阳行业。2005年“中国公益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高层论坛宣布,中国有1000多家专业公益机构,10年来共得到近100亿元的捐赠。2007年,仅在北京登记的专业公益机构就有60多家,其中基金会40多家,稍有规模的公益组织一般都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全职人员,志愿者则数量不定。此外,为使企业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不少跨国公司也设有公益部门,如可口可乐公司、安利公司等。 不断增长的公益性组织为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重要渠道,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提升社会责任感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实习平台和就业机会。公益性组织可以提供两种形式的就业,一类是全职的工作,有固定薪酬,目前就业机会正不断增加;另一类是兼职,属于流动性就业。专家指出,公益性组织是蕴藏巨大就业潜力的机构,其发展将为扩大就业开辟新途径。 2.公益创业方兴未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为大学生营造有利的创业环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成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而公益创业正是大学生创业的一种新兴模式。 社会企业家是以社会使命为前提,用商业的眼光来看待社会问题,用商业规则解决社会问题,以公益事业为主要目标,以利润为副产品。盈利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得对社会使命的追求得以持续。社会企业家多为社会公益组织的发起者和经营者,例如:为印度流浪儿童创设24小时救援热线的杰鲁,为南非艾滋病人建立看护网络的霍萨,为巴西贫苦牧民架设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罗萨。他们所发起和经营的这些公益组织,兼顾了公益与效率,并通过适当的盈利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类型的创业就被认为是公益创业。 国外社会企业家的成功榜样和国内公益精神的弘扬必将吸引更多热心公益的大学生投身到公益创业中去。而早年的公益服务经验,将为他们的公益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必有一些大学生通过公益创业成为受人尊敬的社会企业家。 四、结语 大学生通过参与公益服务,首先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并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崇高活动中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锤炼品格,增长才干。最后,可以了解到中国公益行业的发展状况,培养公益人才的基本素质,为将来投身公益事业,开辟新的就业渠道作好铺垫。每一位思政工作者都应当充分认识到公益服务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促进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公益服务事业中去。 大学生成长论文: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的角色实现以及冲突应对 摘 要: 为应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着力发挥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的作用。本文以辅导员作为知心朋友这一角色定位出发,论述了这一角色的特征、与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存在的异同,同时还着重论述了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实现这一角色,以及实现过程中如何应对作为学生的上级管理者之间的角色冲突的问题。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知心朋友 角色实现 角色冲突 关于辅导员的身份,传统说法有以下几种描述,辅导员是教师,是干部,是教育者管理者及导师。[1]本文所探讨的角色限定为与大学生相处时的角色定位,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所述:“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因此概括地说,在和学生群体的交流中,辅导员应同时担任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这两重角色。本文重点叙述了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一角色的定位、职责与实现等相关问题。 一、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知心朋友这一角色定位的异同 (一)什么是朋友。 我们这里提到的朋友,可以描述成:同学、志同道合的人,后泛指交谊深厚的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上说,朋友是一个开放性角色,即任何一个人在担任“朋友”这一角色时,社会成文、不成文规定中并没有赋予其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换句话说,“朋友”不是一个规定型的社会角色。我们在与朋友相处中所秉持的处事原则和方法也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为维持与他们的良好关系而总结出的原则和方法,仅仅对自身有指导原则,对于他人来说,一般不具有明显的借鉴性,也不具有更大人群意义上的推广性和普及性。 (二)辅导员作为知心朋友与一般意义上的朋友的异同点。 从工作职责上说,辅导员需要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引导学生,帮助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同时也需要立足实际,注重解决学生当下的困难,如经济的困难,心理的困惑等。所以在与学生相处时,我们不仅要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出现,教育和引导他们的成长,更要以类似朋辈的平等身份出现,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和辅导员说心里话、说真心话。 1.辅导员也应以真诚为相处基本原则,给予学生切实的关爱。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与朋友一样,需要感情的投入,需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后,从最细微的、最实在的事情入手,给予学生帮助和关爱。同时,与学生相处,和与朋友相处一样,也应以真诚为最基本的相处原则。在学生犯错误时,不应一味地苛责,而要学会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总的来说,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也应立足人文关怀的角度,真正做到发自肺腑地关心学生,这点与一般意义上的朋友是类似的。 2.辅导员应以专业知识、人生经验为指导,切实发挥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职责。 首先,朋友的产生具有选择性,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在探索定向、情感交际等过程中逐步稳定下来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朋友是人们根据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兴趣和爱好寻觅出的能够起到交心、互相帮助作用的对象。而辅导员和学生群体是一个预设好的社会关系,关系的建立不具备选择性,也不存在根据人生观、价值观和兴趣、爱好互相选定的过程。 其次,辅导员的身份定位是一种工作层面上的定位,我们必须明确,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的目的是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一种工作意义上的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单方向的范畴。它要求辅导员以平等的身份“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绝不等于普通意义上的互相给予、互相支持的一般层面上的“朋友”,同时这种“知心朋友”关系也需要借助于辅导员自身的专业知识、社会经验来驾驭和支撑。我们要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积极向大学生灌输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当然,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也可能从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并学习,但毕竟不等同于朋友意义上的互相支持,且辅导员的这种获得是属于工作范畴以外的,不属于本文的论述范畴。 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的角色实现 (一)充分遵循现代管理公平、平等、民主原则,以民主作风管理班级、学生社团等学生实体组织和单位。 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受“高考棒”的指挥,基本上处于封闭式或者命令式的管理模式之中,习惯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管理,对民主的认识比较模糊和淡化,进入大学后,渴望民主和自由的意识逐渐增强,渴望能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开始新的生活。同时,现在的“80后”、“90后”大学生和以前的大学生不同,他们关注自我,有个性、有主见,早已经不满足于“唯唯诺诺”,对教师和辅导员言听计从。因此,高校辅导员应适应现代管理“管理伦理化”趋势,遵循公正、平等、人道、幸福和民主等基本伦理原则,[2]积极推进班级、学生社团的民主化管理模式。只有民主,才能保证我们与学生的交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一方面,辅导员要按照“班级、学生社团民主化管理”的方案,有针对性地主动为大学生介绍学生实体民主化管理模式的宗旨、内容和操作程序等相关知识,还要引导和教育他们弄懂民主与和谐的关系,从而使他们在班级民主化管理中正确对待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形成对班级民主化管理问题的理性认识。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辅导员务必做到引导得法,宣传到位。另一方面,要将民主和平等的原则贯彻到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保障任何一个工作程序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使大学生在班级和社团的生活中真正体会到“主人翁”地位。同时,切实保障学生的建议权、反对权,积极采纳学生所提出的有价值的建议内容。对于合情、合理、合乎规则的反对也应认真倾听,如果是正确的必须采纳。 当然,为维护学生社团和班级的正常运转,我们所指的民主绝不是“散漫”的民主,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也应让大学生充分理解“民主决策中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克服“民主”等同于“我行我素,我当家作主”的错误观念等。 (二)排除偏见,兼容并蓄,能够做到与各类学生的真诚交流。 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地域文化和生活条件的不同具有较大程度上的个体差异,同时,现在大学生心态开放,在价值观念和人生取向上也呈现出异常繁杂的状态,“80末”和“90后”大学生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不能以老眼光、老标准来衡量学生,而要与时俱进,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与他们交流。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切实贯彻以生为本、真诚服务的日常工作原则,做好特殊学生的帮扶工作。 “服务是教育和管理的优化酶,没有服务的教育和管理是枯燥的”,做好学生的服务工作是对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要求。[3]因此辅导员应把以生为本、真诚服务作为日常工作的基本理念,这种服务既可以是日常的事务服务,如教务教学、毕业就业,又可以是师生的促膝谈心,无论何种形式和内容,辅导员为学生提供的服务都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被学生感知的、一个个细微的言行叠加呈现的形态。 大学生正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和情绪的不稳定,使其在面临现实问题时,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譬如,一些学生由于适应能力差而难以应对学习、生活环境的新变化,一些学生对于未来就业压力的恐惧、焦虑、烦躁也会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信心,甚至觉得生存没有意义等,还有一些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经济困难,给当下的学习和生活形成了阻力,还有一些学生遇到一些突发的事件,急需倾诉和关怀。辅导员要通过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疏导座谈会、个别谈话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现状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建立起严密的防范监控机制。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人际关系、恋爱、求职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 具体而言,辅导员的辅导应涵盖以下领域:(1)学习辅导,包括对学生开展理解能力、学习方法、应试策略、时间管理等内容的辅导;(2)心理辅导,包括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治疗,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3)生活辅导,包括保健、助学工作;(4)管理辅导,包括对班级和社团指导、社交能力和个性发展指导;(5)职业辅导,包括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就业指导等。 三、辅导员如何应对“朋友”身份与管理者的角色冲突 (一)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朋友”与管理者的角色冲突表现。 “知心朋友”和管理者这两个角色,经常会出现矛盾和冲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实践中,辅导员作为校方的基层管理者,要在校方立场发言,要传达、执行学校的各项制度、规定。但是学校的政策规定不少与学生意愿相矛盾。此时,辅导员处于校方与学生的夹层中,结果往往是学生理解的要执行,学生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其二,辅导员着重解决的是学生行为的规范性问题,需要传达、执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使所管年级、班级的目标和学校的整体目标相一致,这就容易使学生对辅导员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其三,如果辅导员过于偏重感情的作用,就会致使其管理者的形象会受到严重的伤害,学生对其毫无惧怕感,丧失应有的权威性。而辅导员对同学要求过于严格,或者过于强调人生导师的师道尊严,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也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 (二)应对冲突的突破口。 那么,如何应对辅导员在与学生相处中的这种角色冲突呢?我认为光靠辅导员自身去调节是很难办到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寻找工作的突破口,寻找新的方向。(1)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管理意识作为学生工作的最终目标。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6―25岁之间,从人的身心发展阶段上说,已经步入或即将步入成人期。我们不应该仍用基础教育的教育方式对待他们,而要把工作重心落实到培养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上来。因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无论是理论知识的获得,还是实践能力的提高,都要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辅导员应该注重培育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让大学生在校园管理中实现从被管理者到自我管理者的角色转换,通过德育教化培育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规划、自我服务、自我调节意识,而不是靠学校的学工部门、辅导员等人为学生“事必躬亲”。(2)调整学校管理机构建设,全面实现事务化管理模式,以学生事务及其管理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专门设置的机构、职业化的工作岗位和专业化地管理人员为标志特征[4]。我们应将评优、助学、宿舍管理、社团建设等工作作为一种服务窗口建设,使这些工作直接面对学生,以工作坊的形式服务于学生,同时强化学生有问题自己找辅导老师帮助、直接进辅导机构咨询的习惯。 对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提出承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一身份的重要性,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背景的教育动向,也是为了更好地和在时局激烈的变化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实现沟通和交流。学生工作应因时而变,逐步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除了保证德育为先之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范外,更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立足服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而这些都更需要高校辅导员以“朋友”的身份介入学生群体之中。当然如何更好地在学生工作中发挥这种特殊的“朋友”的作用,有待继续探讨和实践。 大学生成长论文:加强家校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成长能力 摘 要:长久以来,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一直困扰着在校师生,近年来大学生文明行为虽有提升,如上车让座、文明课堂等,但生活学习习惯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陋习,有些阻碍个人发展、有些影响他人生活。我们针对大学生行为规范展开了调查,总结得出若干不良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不良行为 学习态度 公共意识 一、调查方式及结果 (一)、调查对象 省内部分高校在校生、S大学教职员工。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分为网上问卷和纸质问卷。共发放444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39份,回收率98.87%,其中,男生254份,女生185份。 2、访谈法 与S高校教师、辅导员、后勤职工、留学生交谈,详细地记录他们所观察到的大学生的好习惯和不良习惯。 3、观察法 利用日常时间对周围大学生进行观察,直观了解日常行为。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学习态度不严谨和公共意识不强是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对待学习与考试上大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同时对于公共场合或非直接涉及到自己的事情都表现的是事不关己的态度。这说明当前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与公共意识上,即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公共意识不够强烈。 (1)大学生对考试、学习的态度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生逃课或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认真完成作业?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近15%的同学对平时学习持不重视态度,明确指出这是一种不对的行为人占三分之一左右。大学生经历过高考后,由于部分高中老师的误导,认为考上大学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便不再重视课堂,对待学习也不像从前那么努力,开始了别人口中的“享受人生”。 如何看待大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前两天临时抱佛脚的现状? 结果显示有四分之一人的认为大学的考试不重要,混混就过去了。经历过高考,很多大学生认为那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门考试,但其实并不是,那只是一个门槛,过了那个门槛才能见到外面的世界,大学里的考试是对平时学习的一种检测,并不是想要证明什么,平时好好地学习,考试才能不担心,但接近半数的人表示对大学生临时抱佛脚的行为表示理解,说明大学生们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比如玩游戏、各种社会兼职等。大学生,作为成年人的一份子,自己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大学生的公共意识问题: 怎样看待大学生不爱惜公共财产? 对那些在课桌上,墙壁上随意图画的大学生怎么看? 从这两个问题的结果来看,在公共场合以及对待公共财物上虽然表示反对的人很多,但是仍旧有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人的态度不够坚决,对不爱惜公共财物的行为表示忍让,我们不仅自身要提醒自己注意公共场合自己的素质,更要提醒那些自制力不强的同学注意素质,通过自己影响他人,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水平。 2、大学生不良行为男生高于女生,且大一和毕业班问题较多 从在对学校辅导员与教师的采访中我们得知,大学生不良行为的群体分布具有如下特点:从性别比例看,男生不良行为的发生率高于女生;从年级的分布来看,呈现“两头”(大一和毕业年级)较多、中间较少的分布特点。 二、大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不少老一辈家长和亲属都经历过艰苦和贫乏的岁月,所以十分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也经历贫苦,同时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工作那么好,学校那么好,不免心生攀比,于是便只想着要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找份好工作,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时刻与别人对比,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可避免的对孩子内心造成压力。一心只想着孩子将来能找个好工作,而不顾孩子自身的想法,从而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导致现在的大多数大学生们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从小就遵循着与别人的对比,做着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的事,以致现在精神寄托不强。到了大学,没有人再一步要求你做什么,而只给你一个最后的目标,便有很多大学生迷失了方向,不知所措,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留下深深的遗憾。 (二)、学校教育因素 1、高中教师的误导问题 高中阶段不少老师为了鼓舞学生,便说着“这是你们最后的努力了,坚持坚持,到了大学就可以放松了”、“现在好好学,到了大学就好好玩”等等口号,确实误导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到了大学以后,如果不能及时转变这种想法,就很有可能在大学快节奏的生活中落伍。 2、忽视大学新生适应问题 高中时,每天的任务单一,不停地重复做题,不用担心其他的事情,步入大学校园后,课程减少,无人监督,自理能力弱,一段时间内会感到空虚和失落,无事可做,有些同学便开始变得懒散,放纵自己,经常迟到、旷课,出入网吧等娱乐场所,荒废了学业。 (三)、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一直只想着孩子将来的现实生活,只关心孩子将来是不是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而不注意孩子的心灵成长,孩子的性格可能会被扭曲,对孩子的一生都会造成影响。 (四)、个人因素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学生也属于成年人,需要为自己将来规划,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一味地遵循他人安排的道路终究不能成长,大学生需要有自己的思想,从以前“别人给我安排路,我来走”转变成“我为自己选择喜欢的路,勇敢地走下去”,不能终日沉迷网络,只图享受,而放弃自身的努力。大学是成长的过程,而不是享乐的过程,我们应该在这里学习安身立命的本领,找到自己内心所想,而不是提前预习老年生活。 三、对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改进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各异,引发不良行为的因素众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大学生不良行为的现状,根据不良行为的表现与特点,重点分析其成因,积极思考对策,对症下药。 (一)、严肃大学生对学习与考试的态度 调查了解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待学习持放松态度,紧张的高中生活随着高考的过去也跟着过去,来到大学以为一切都是轻松的,这致命的一点如何改变,对大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1、积极宣扬学习的正面典型 不少学生对待学习不认真主要认为学的都没什么用,以后又用不上,那么多大老板有几个是读过书的,在这种心理态势下,加上社会上那些“大学生找工作困难”“没人没关系找不到工作”等言论,遇到学习上的挫折便开始自暴自弃,久而久之便对学习失去信心。所以在学生中要宣扬学习对大学生来讲很重要这种观念,可以宣传学校的学术成就或学校的科研项目,以学术氛围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日常管理加强考前复习 对于大学生来讲,考试前的复习尤为重要,在考试周来临前,督促和营造良好的复习氛围,日常管理中,加强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考试挂科率定将减少。 3、考试规则严格执行 考试时要严格执行考场规则,对待违规舞弊的学生严肃处理,平时不努力学习,考试时轻松过关,这是对平时努力学习的同学的一种不尊重,对规则的藐视。如果平时不努力的同学成功轻松过关,无疑会让更多人不重视平时学习,只关注考试时的手段,那样学习的意义就不复存在,因此严格执行考试规则,是保证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强力手段。 (二)、提高大学生的公共意识 不少大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不良行为都表现得漠不关心,对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不管不问,确实让人担心,大学生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冷漠? 1、积极宣扬爱国主义教育 在大学生中时刻宣扬爱国,爱党精神。宣传积极正能量,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热爱国家,就会热爱社会,人也变得高尚起来,对公共财物的感情才会加深,才会对社会充满希望,对他人更加热情。 2、歌颂英雄,对服务他人的工作给予支持 歌颂英雄们正义的一面,丑化英雄、恶搞英雄的行为要坚决抵制。学校、社会对那些帮助他人的人要予以支持,加以鼓励。倡导大家帮助他人,共建和谐社会。 (三)、加强对大学生平时生活的教育 1、与学生平时的沟通 大学校园里,老师与学生之间已不再是中学时那种猫与老鼠之间的关系,学生与老师也可以成为好朋友,学生的社会经验不如老师,大学的老师都是高素质人才,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多沟通,多交流,不仅让学生与老师的感情加深,更能让老师的做人理念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会做人。 2、对学生家庭的了解 学院一线的学生工作者应当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有大致了解,当学生有某方面的不良倾向时可先向其家庭了解,一起寻求解决办法,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学工人员更懂得如何处理学生问题,两者的相结合将更有助于解决学生的不良行为。 大学生成长论文:当代大学生成长特点及基本规律探讨 摘 要: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朝气和希望的群体,是一个有着鲜明时代烙印,又有着独特个性的群体。了解和把握他们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心理特点及群体特征,是科学开展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关键词: 大学生 成长 特征 青年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希望。用的话说,他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面对全国两千多万在校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首要问题是了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规律,使得教育工作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以便切实提高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青年大学生已经从“80后”慢慢转为“90后”了。他们远离祖辈们成长时战火纷飞的岁月,也远离父辈们从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时代走向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关头。所以,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已经没有了拥抱革命和无私奉献的澎湃激情,也缺乏对新中国成立后两种不同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切身比较和反思。但是,他们有着祖辈、父辈们所没有的崭新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含量,有着新颖的科技认识手段,有着没有任何历史包袱的飘逸和青春热情。 1.青年大学生个体成长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8―22岁,正处于青春发育接近完成阶段,其个体成长过程呈现明显的特点:一是个体生理发育的成熟与心理素质的未成熟状态共存。他们的生理机理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素质尚未成熟,尤其是人格的自我完善、意志力的培养和心理综合素质的增强都远未与生理状况协调。二是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认知能力的不协调共存。大学校园环境的特殊性,给予大学生充分独立生活、注重自我确立的机会,许多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同时,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独特的学习环境及文化氛围,使他们对社会事物有着自己独立见解,他们看问题的视野可能与一般大众有所不同,开始培养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心愿。然而,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他们在评价和思考社会问题时,往往带上空想的色彩,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一定的片面,还不能深刻、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三是思维活跃细微与不稳定共存。大学生正处于个体心理敏感的成长阶段,其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和生活空间的扩大,他们的思维活动极度活跃,视野大为扩展,其情感越来越丰富,丰富的情感和奔放的青春活力往往影响思维的稳定和理性的提高。四是社会需求的迫切感与同社会的相对割裂现状共存。按照各专业的系统设计,大学生必须耐得住寂寞,在校园里接受相当程度的封闭式教育,这使他们相对被隔离于社会之外。但同时他们也迫切渴望加入社会。他们在校园里关注着社会,评判着各种社会现象,并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各种令人不满的现象,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与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价值观相互作用,一方面构成他们走向社会的重要心理动力,另一方面也往往由于未能立即如愿产生种种心理焦虑。 2.青年大学生群体成长的阶段特征 大学生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群体,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变化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系统,是随着不同的年龄增长和学习任务的调整不断成长的过程。不同年级学生面临的问题不同,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不同层面的内容。 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少儿时集百般宠爱于一身。进入大学校门,一年级大学生处于过渡适应阶段,思想单纯,可塑性和可变性很强,与中学阶段相比较有明显的反差。面对崭新的大学生活环境,面对新的师友同学和新的学习方式,他们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终于获得的大学生身份,普遍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环境、学习方式、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的不适应。这些适应问题使他们在入学后处于苦闷、压抑、焦虑、消沉等消极的心理状态,有时会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二年级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也伴随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大部分学生对自身定位和发展目标有初步规划,多数学生积极上进,自我发展和塑造的愿望强烈,自我表现和独立意识逐步突出,积蓄着成才的动力。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机会增多,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班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不断增强。同时,群体中由于学习的深入和人生的展开,开始出现多层次的分化,学习目标、态度、人际关系等出现了差异,人际关系开始变得复杂,容易出现冲突。由于异性间紧密往来,部分学生之间开始产生朦胧的爱情,但恋爱观尚未成熟。三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已经进入新的层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定型,学生差异性增大,分化明显。随着接触社会层面机会的增多及参加部分社会实践,他们开始面向社会和现实情况思考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进一步增强,注重自我发展,个性凸显。他们开始主动设计,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充实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学生社团活动中,能力明显增强,创造性及组织性上了一个台阶,是学校和院系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在各类社团中担当重任。在感情上更加成熟,是恋爱高发期和分手多发期,因此,也容易造成面对这些人生问题时一些学生陷入无法解脱的境地。四年级学生的学识进一步系统和丰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已经掌握相当的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和思想方法,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有很大提高。临近毕业,学生们更加关注毕业去向和个人前途,关切自己的成才机会,渴望在社会生活中一展身手,集体观念逐渐淡薄,对担任学生干部、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急剧下降,同学间由于就业竞争增大而影响人际关系,升学或就业的不同人生渠道的不同选择,使得关注焦点不同。 3.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共同特征 尽管青年学生有成长过程的个体特点,有学业不同阶段的群体成长特征,但从青年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看,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处于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不断碰撞中,是在对世界的认识和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过程。其中有几方面带有共性特征。 一是社会存在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在校园生活环境中,社会存在通过人的社会活动和交往等实践方式,直接规范、约束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同时也将主流社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品质要求,通过系统学科的学习及社会实践逐步渗透到人们的行为中去。这种时代品格的赋予是不以大学生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简单举例说,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校园,很难产生只懂得四书五经的士大夫。 二是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他们可以根据自我内在需求,选择和接受外部信息,为自我完善提供养料。当代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人生目标的长远期盼,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呈现出强烈的利益驱动,他们往往只对那些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信息和领域感兴趣,他们思想领域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往往与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密切相连。他们对旧事物进行大胆的舍弃和淘汰,拥抱感兴趣的新事物。成长首先是他们独立自主的自我完善过程。 三是大学生的成长就是自身矛盾的运动过程。知、情、意、行的矛盾冲突一直贯穿在他们的成长过程。当代大学生富有正义感和求知欲,敢想敢说敢干,内心充满了为真理而奋斗的大无畏气概,但他们缺乏韧性持久性,缺乏扎实的理性基础和广阔的理论视野,往往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困难的增多而失去信心。和平环境和市场经济下,使他们更容易奉行功利原则,主张奉献和索取并行。他们对很多问题有理性思考,但在对待自己时却又常常自我否定。种种内在矛盾的冲突,使得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历程显得更为绚丽斑斓。 以上对青年大学生成长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的一些分析,应该为我们研究如何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本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尊重青年大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的基本着眼点施教。高校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考虑不同的个体成长特征,关怀、包容、引导和扶持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不同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如在一、二年级价值观、世界观初成阶段以科学理论的教育为主,在高年级巩固阶段则应多安排系统的理论研习和社会实践生活。同时,要充分意识到,青年大学生政治综合素质的提高、理想信念的培养不是单纯靠课堂的理论灌输所能收效的,还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潜移默化,靠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牢记,我们是在为祖国的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英才,才能沉下心努力交出满意的答卷。 大学生成长论文:论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成长 摘 要: 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极其重要,每一个人都应该深刻认识并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当代大学生应该利用科学发展观这一先进的理论武器武装自己的头脑,并用其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立身社会大环境,立足于自身实际,着眼于个人与社会的未来,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献力献策。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科学发展观 健康成长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时,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先进的指导思想,为大学生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当代大学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新思想的开拓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我们当勇敢地肩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自觉学习并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在学习和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一、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紧紧抓住发展。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一第一要义,就要时刻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发展对于我国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乃至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就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做到又好又快。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发展存在发展不平衡,出现只顾经济发展,不管环境承受力,不管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的这种不计代价、竭泽而渔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孤立的、片面的。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就要采用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要坚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就要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把“快”建立在“好”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四)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做到统筹兼顾。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始终站在战略的高度,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在发展的同时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要求做到五个统筹,最大限度地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要求,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二、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告诫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 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习永远是学生的天职,学习始终是学生的第一要务。上了大学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学,因为“不学,无以伟大;不学,无以高大;不学,无以重大。如果一所大学思想不伟大,人格不高大,贡献不重大,那么,其境界就不宏大”。 科学发展观告诉当代大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的学习。大学的学习一定要区别于中小学的学习,它不再是灌输式、填鸭式的学习,而是一种自觉性的学习。 自学的过程就是在培养自己学会如何学习的过程。大学是每个人自求学以来到达的最高学术殿堂,是最后一次接受系统学习的地方。上大学并不只是混个学历就结束了,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因此,大学也是每个人真正开始培养学习力的净地。 (二)科学发展观帮助大学生赢得未来。 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当代大学生做到立己达人,即一方面要促进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促进他人和社会的发展。 促进自身的发展,首先要充分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然后才能改造自己,并充分合理地利用身边的资源发展自我,成为心中满意的自我,赢得未来。 促进他人和社会的发展,就是在发展自我的同时,积极影响他人,倡导真善美;就是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回馈他人、回馈社会。 立己达人,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服务他人和奉献社会中去,帮助大学生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赢得美好的未来。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当代大学生应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就是以学为主,全面加强德、智、体、美、劳这“五育”的培养,实现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协调,就是统揽全局、监观各方,促进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专业学习与人文生活相协调;可持续,就是站在长远的角度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到提前有准备,促进大学生与社会大环境的和谐,使大学生在社会中始终保持有战士的激情和勇锐,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要求大学生既要对自身发展统揽全局,统筹规划,力求全面提高,不偏废其一,又要合理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在特定阶段抓住对自身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一方面,并在这一方面加大力度,重点突破。 三、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方法与重要途径 理解和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明白了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后,我们必须探讨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方法与重要途径。 当代大学生应自觉树立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科学发展观这一先进的理论武器武装好自己的头脑,并用其指导自己的实践,促进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进步积蓄能量。 那么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如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呢? (一)统筹德与才并行发展。 21世纪无疑是一个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之上,应该发展非技术素养,练就一双好眼、一句好话、一笔好字、一手好活儿和一首好歌儿,把自己培养成兼具“谋才、口才、文才、干才和艺才”的全才,使自己静下来能思、站起来能讲、坐下来能写、走出去能干、闲下来能玩。 有才无德便是祸。学富五车、样样精通,如果没有好的德行,那么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就不是福音,甚至会是灾难。人格高尚的大学生乐观向上,积极热情,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彼此,自信但不自负,自尊但不自大,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他人和社会着想。 有德有才,才会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和超越自我的意识和动力,并使自己呈良性发展,时刻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树立真善美的价值观。 所以,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有用的人才。 (二)统筹优势与劣势协调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未来社会就是追求“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过于追求自身的偏好,个性张扬,出现优劣势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短板效应的重要性。 大学生一方面要努力发挥自身特长,使自己在以后的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兼顾自身的弱点,克服自身不足,着力改进,尽量使自己在今后的竞争中无刺可挑。 (三)统筹硬件与软件同时发展。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生在提高自身各种品质的同时,还应注重自身体质的增强。 当代大学生应该合理规划好自己的时间,良好的作息习惯能够使自己既不懒散又不疲惫。 现代意义的健康不仅指身体,而且包括心理。心理健康,人格才不扭曲,内心才会快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身体的生理健康。大学生应该多和同学、老师交流沟通,提高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做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实现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只有兼顾体质这一硬件和其他科学文化素质(软件),才能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统筹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 理论服务于实践,实践完善理论。大学生一方面要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应用理论知识。 学习理论知识,要求我们在课内要认真听讲,在课外要自觉探讨、认真分析。 应用理论知识,要求我们主动培养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既要在专业上多动手操作,做到学有所悟,又要在其他实践方面自觉发展。尤其是学生干部,更应学会如何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等。 社会迫切需要具有“真功夫”的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五)统筹个人与集体同向发展。 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个人的前途,个人的发展的积累构成社会的进步。国家花费大量经费投资到教育上,大学生走出校门后,理应成为社会的精英分子,为社会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大学生一方面要注重自身的发展,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考虑,另一方面要促进集体与社会的发展,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同向发展。 大学生也是人,也要生存,基本的物质需求无可厚非,但是不应该铺张浪费,奢侈生活;大学生的发展不应该建立在损害他人、集体或社会的利益之上,而应该使自己的发展有利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统筹个人与集体发展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践行的,因为促进社会的进步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指导老师:雷体翠 大学生成长论文:谈高职大学生成长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的构建 【摘 要】本文以《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成熟问题研究》课题组对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轻纺系学生素质、心理、思想现状调查为基点,发现高职大学生较为普遍的存在心智不成熟的现象,从而提出了将“心智成熟”作为高职人才培养具体化目标的这一构想,由此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展开了对高职大学生实施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构建的论述,以此解决高职人才“高素质高技能”培养目标这一问题。 【关键词】高职 成熟教育 第二课堂 教改方案 构建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事关高职教育的生存发展。如何将高职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将是高职院校永恒的主题。 基于人才培养这一主题,《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成熟问题研究》课题组(下称“课题组”)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轻纺系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到高职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心智不够成熟的现象。由此进行成因分析,从而产生了将“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体化为高职大学生“心智成熟”的“成长成熟教育”设想,并对如何实现高职大学生“心智成熟”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成熟教育第二课堂进行了教改方案的构建,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此验证成熟教育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对高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的实证调查 课题组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轻纺系400名一、二、三年级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选取该系学生的原因,是因为该系学生多数是来自农村,且根据平时观察,相对其它各系学生而言,该系学生学风好、心理成熟度略高。这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使用封闭式问题设定问卷,针对学生素质、心理及思想三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三项调查,发现高职大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心智不够成熟的现象。 1.学生素质现状调查 调查结果表1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在思想、道德、心理、业务及其它素质(劳技、审美、身体和政治)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态势。但也存在部分学生不尽人意,而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的素质状况略好。 2.学生心理现状调查 调查结果表2显示,多数学生在自我评价、适应能力、情绪稳定、智力正常、人际关系、心理行为与年龄的符合程度等方面表现正常,但一部分学生在适应能力、情绪稳定等方面存在问题。 3.学生思想状况调查 调查结果表3显示,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他们渴望成长成才,并且在个性、智力、能力等目标追求上也呈现出差异,自我实现的主体意识较为强烈,但也存在着部分学生有着一定的自卑与压力感,自我控制力较弱,对个人的就业前景信心不足,甚至害怕就业。 综合以上学生调查情况来看,高职生在思想、道德、人格、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成熟欠缺。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的成因分析 探究高职学生心智不够成熟的原因,作者认为这既与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有关,也与其家庭、社会及学校教育的外部因素有关。 1.过分溺爱孩子会对孩子的成长成熟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很多家长会宠爱孩子。这会导致孩子在独立生活、计划用钱、吃苦耐劳、责任意识、学习动力、与人交流、人际交往以及意志力和挫折感等诸多方面出现危机。特别是高职学生在有了较好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往往生理发育成熟较早,而心理发展则表现为不太成熟。表现为学生怕脏怕累、过分依赖、消费随意、胆小怕事、封闭自己,导致自我意识强、人格健全却会出现障碍等现象。 2.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是构成学生成长成熟负面影响的重要诱因 如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思潮,往往导致学生对任何事都会从是否对自己有利这个角度出发,很少理会他人的态度和感受,加上自私心态,宽容、理解、谦让、换位思考等建议就较难对他们产生积极影响,对外界有益于心智健康的信息接纳也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学生的思想较为功利,健康心理成长较为缓慢。 3.多数学校的教育行为总是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而忽视学生德育和心理素质的提高。这往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甚至还会延缓他们的成熟。 比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一类学生:他们头脑聪明、能干,但工作却平常,甚至会经常性地出现一些纰漏。究其原因,就是缺乏责任感。还有一类学生,无过人之处,但做事目标明确,坚毅果断,由此赢得同伴们的肯定。究其原因也很简单,这类同学对人、对事、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那么这两类学生的差异,就是源于我们的家庭及学校缺少责任意识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但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缺乏德育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高职教育。比如我们较少的关注学生的挫折教育,而往往导致的就是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会气馁,甚至轻生。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学生参与竞争和适应竞争的生存与就业能力教育。人人皆知“适者生存”这个生物圈法则,如果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在面对挫折、面对竞争、面对压力时,没有应急应变能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的基本生存能力会起到什么积极影响呢?因此缺失生存教育的高职教育,也将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此外,大学生在恋爱以及性心理、性道德上的不成熟,也要靠心理学科教育的积极引导来转变。 4.个人能力提升与人格健全,是学生心理发展与成熟的关键。 高职生在能力与人格上之所以存在欠缺,一是学校在人格教育上缺少引导,而有利于提升学生能力的相关活动也较少开展或者开展得不够有效。二是学生对人格问题的认知深度不够和能力提升的动力不足。这就要强化心理健康教学,借助心理健康知识解答与解决学生客观存在的认识与不足等,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乐观心态,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心智平衡发展,对于个人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心理成熟问题的一个关键。同时,利用学生第二课堂,开展有利于学生心智成熟的相关活动,则是对高职学生成长成熟最好的教育载体形式之一。 三、高职大学生成长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构建 1.成长成熟教育的意义 (1)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早在1999年,国家教育部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后将“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变更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那么,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作者认为可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概念具体转化为“心智成熟”概念。这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心智成熟对个体发展的程度进行了界定。尽管它是一个相对概念,但这个概念对个体发展的程度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达到“成熟”,且不违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本意,还符合时展的需要。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只是界定了个体发展的全面性,并没有对个体发展的程度进行明确,也就是对个体全面发展的程度多少没有提出要求。二是心智成熟所具有的内涵更为宽泛和全面。它包括了“德、智、体、美”,且融入了知识、能力、素质要素以及强调的是心理因素,特别是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符合职业岗位的需要。之所以如是说,是因为心智成熟的前提依然不能脱离对德的要求,不能离开“智、体、美”这些条件。三是心智成熟的含义更为深厚、具体。“德、智、体、美”的含义只停留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较为肤浅的表层,采用的是设置课程、考核成绩的手段,突出的是对四个主要方面的知识掌握,而对心理以及四者之间的融合与运用要求不够。而心智成熟则是对“德、智、体、美”的深度扩展,更为具体化,它是以活动方式为载体,综合评价为手段,突出的是对“德、智、体、美”的综合运用能力,强调的是心理因素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2)成长成熟教育意义。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特别是强调心理的适应、能力的符合、素质的满足,就需要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成长成熟教育。因为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更需要的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拥有高尚职业道德、具备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的“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建设者。因此,面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成长成熟教育,就具有突出心理素质、突出职业能力的教育作用,以满足现实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成长成熟教育的载体 构建成长成熟教育教改方案的最好载体,就是借助学生第二课堂,开展有选择性的、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以实现第一课堂所难以达到的快速成长成熟的预期效果。 3.心智成熟的主要内涵 根据“美国生命教育之父”詹姆斯•唐纳德•华特士的生命教育理论,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就是“意味着能和自己,和他人建立起愉快和谐的关系”。而建立起和谐关系,关键在于能否使身体、情感、意志力和智力发展出成熟的品质,也就是使个体在身体、情感、意志和思维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并达到健康、固化和稳定。以此我们将心智成熟理解为成熟教育,而这可通过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来实现。 4.方案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方案的构建,是按照“身体、情感、意志与思维”和“知识、素质与能力”相融合以及有利于大学生快速、更好地成长成熟的原则,采取分期分类和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构建的。 5.构建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 根据以往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一是缺少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效果、构成要素的理性思考,即缺少对开展什么活动以及什么活动产生什么样的素质与能力收效,或对身体、情感、意志和思维有无影响和有什么影响的思考。二是缺少对活动对象、形式、时间、次数的思考。以至活动开展,始终没有上升到有效促进高职大学生快速成长成熟的理性高度。 构建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的内容要围绕学生的“身体、情感、意志和思维”这四个方面来展开,而其构成要素要围绕学生心智成熟所必要的知识、素质、能力三个方面来组织。对于知识,包括人文知识、心理健康知识、道德法律知识、管理学知识、安全知识、营销知识等,不过,在选取知识时,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侧重;对于素质,主要包括八项素质,即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同样,在素质培养上也要有选择的重点,对于能力,主要包括智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运用能力、信息查询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就业技能等。 构建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要对“活动对象、活动形式”进行分析和选择。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成熟主义“幼儿教育理论”,即“身心发展是按照年龄顺序进行的”。因此,在第二课堂活动安排上必须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即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所以就有必要对活动对象进行有效分析,以考虑某项活动的开展是否适合这个年龄段的人。对活动形式进行分析,就是要依据活动对象的特点来选择适合其生理与心理要求的活动形式,以使活动的成效更高。 对于人的身体、情感、意志和思维这四个方面,也是有层次关系的。身体为最低层次,情感为第二层次,意志与思维为第三层次。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三个层次之间并没有断然的界限,因此,活动选择与编排可以在层次上做适当的调整。但一定要注意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构建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要对“活动内容、活动成效”进行有效分析。即哪些活动会涉及到“身体、情感、意志和思维”四个方面,而这些活动会有什么成效,需要训练多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心智趋于成熟这个目标。当然,活动内容的选取必须是具有健康积极意义的,活动时间要适度,活动成效须较好。活动成效应包括活动的教育意义和促进作用、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任何一个活动所牵扯的内容会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开展一项体育活动,既会涉及到学生肢体相配合的训练以及眼力、听力之间的协调,也会涉及到简单的逻辑思维判断等。这就是说一项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身体、情感、意志和思维等若干个方面的训练,也会有知识、素质与能力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训练。因此,一项活动不能简单而断然地将其归纳到某一个方面,但可以通过其活动内容所涉及的主要方面而粗略地将其归类。 6.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分类 (1)按“身体、情感、意志和思维”分类:以下活动分类只是一个简单并粗略的归类。①涉及学生身体训练的:文艺表演、体育比赛、趣味游戏等活动。②涉及学生情感训练的:心理剧表演、主题教育、朗诵比赛、娱乐活动、书画赛、黑板报、主持人大赛。③涉及学生意志训练的:体育运动、劳动、做某一事务的持久性的体会、感受现实生活挫败与承压的经历总结、坎坷意识教育、军训等。④涉及学生思维训练的:中英文演讲、辩论、讨论、主题班会、讲座、工作总结与表彰会、实习成果汇报会、学习座谈交流会等。 (2)按“素质与能力”分类:①自我意识与仪容仪表素质的训练:各类表演、比赛、主题班会、自我介绍、礼仪主题表演、主持人大赛等。②语言表达与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中英文演讲、辩论、主持人大赛、主题班会、读书心得征文征稿、广播稿等。③知识运用与智力提升能力的训练:知识竞赛、生活常识比赛、安全知识比赛、读书学习竞赛、模拟招聘等。④人际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的训练:各类活动的组织策划与举办、常规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等。⑤身体素质与艺术鉴赏能力的训练:体育比赛、运动会、拉歌、文艺汇演、表演秀、作品展示等。⑥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素质的训练:问卷调查、学习、讨论、讲座、干部培训、主题班会、劳育课等。⑦逻辑思维与意志品质素质的训练:演讲赛、辩论赛、军训、劳育课、工作总结与表彰会、工作成果汇报会等。⑧创新能力与动手制作能力的训练:手抄报、设计大赛、技能大赛、寝室与教室文化比赛、烹饪大赛等。 鉴于以上认识,课题组针对轻纺系学生构建了针对性强的成长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并从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分期分类实施了该方案。经过一年的训练,该系学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学院各类大型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也赢得了多数任课教师对该系学生基本素质的好评。 由此,课题组认为,在高职大学生范围内开展心智成熟教育,有助于高职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助于高职大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特别是对高职大学生的心智成熟将起到极其有效的促进作用。
中小学管理论文:加强和改善中小学学校管理 摘要:文章浅析了中小学校校长、教师(班主任)、学生、环境诸因素在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管理;和谐校园 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109位校长向全国发出“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爱”的倡议。倡议提出:“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严格管理,消除隐患,依靠各界,搞好共建,依法治教,文明兴校,知荣明耻,共建和谐。”这充分表达了广大师生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 一、加强和改善中校学校的管理工作,校长是关键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校长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既是学校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经营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这是学校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中小学校长要学会领导,善于领导,并加强领导意识的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在学校中,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好协调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与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事与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当前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校长要真正发挥这种领导体制的威力,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献计献策,共同把事情做好。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1.学校是一个培养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场合,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客体主要是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校长作为学校的独立法人代表,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强化“依法治校”的管理意识,能够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作用。 3.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学校的管理者应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新生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应具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素质。在学校管理中,应采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标新立异,思前人之未所思,做前人之未所做,将创新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 4.中小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状态。主动迎接社会挑战,争取外部系统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内外部环境。 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的职责”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的又一关键 学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学校管理工作的“合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要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观念的强化,必要的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武装,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等,以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者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价值激励取向,鼓励教师参与校务管理与决策,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及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转化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校管理中,教师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客体、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参加者、管理的主体,具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学校管理者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协调好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关系和谐,构建和谐校园,以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使学校管理决策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 班主任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班集体的形成和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班集体的创造者,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人,又是对学生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人,也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窗口。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班主任专业化”,要求将班主任工作从“副业”变成“主业”。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校的管理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本管理认为人具有广泛的创造性与自主性,是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信任的基础之上。人本管理与传统的以技术为本,以资本为本的管理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强调以人的个性为中心的管理,而不是简单地以人为中心。这是一种敬畏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的管理思想。人本管理尊重员工的行为主体性,认为员工只有做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事、感兴趣的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个体行为主体权、强调人格独立、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创造个人发展空间,促使员工在充分认识自我,努力完善自我的过程得到发展。 管理的对象是人,应该由人出发,以人为本。作为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本管理的核心是“给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得个体充分施展才能,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配合,将组织中的成员培养成技术加管理型人才”。中小学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组织,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学校管理中的“题中应有之意”。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先“理”后“管”,关注师生需要,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极大地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加强对师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还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改善。学校管理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选择、运用要讲辩证法,要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以人为本的“参与+规范”的策略。因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质与重点是人的管理。要想实现管理的绩效,就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参与+规范”式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用参与管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用规范来保证学校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 四、“广大中小学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创建和谐校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1.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能否得到诱发,直接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创设出使他们乐学的情境,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欲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重视校园内“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良好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有学者研究表明:“儿童的价值观将会被他们的人际关系、态度、教学风格方面的榜样作用作有意无意的影响。”把德育蕴含在任课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丰富多样的学校活动、催人奋进的校风、学风之中,其效果远远优于直接灌输的德育方式。通过教学,师生交往、课外活动的不同方式,把社会价值转化为儿童、青少年应该遵守的,并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的行为规范,形成尊重、关爱、公正、有序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建构师生共同的道德价值体系和精神生活,学会自尊、自爱、诚实、信任、友谊、庄重、宽容和关爱。这种现实的、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渗入他们的心灵,起到比说教更好的教育效果。然而,环境育人,重在创设。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寓教于乐、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儿童的参与意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而且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形成团结、协调的人际关系,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校风正气,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充满文明、祥和、友爱的氛围”。 “当前,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加强学校管理,共建和谐校园活动的总体目标任务,就是努力把一所中小学校建成为平安、卫生、文明、和谐的校园,切实保障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中小学管理论文:中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的理论导向——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伦理主义的整合 摘要 不同的理论观点,既影响着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也会在管理实践中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风 格,也直接影响教育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东方伦理主义形成了影响世界 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三种理论思潮。三种理论在相互攻讦、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的过程中,给教育管理带来 了勃勃生机。三种理论思潮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融合,已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管理改革的一种理论导向。 关键词 教育管理 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伦理主义 理论导向 从中小学教育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古今中外,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时,总会 采取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在批判、继承、交流、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管理理 论和流派。不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因其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不同,会认同不同的管理理论,也就会 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风格。我们为论述方便,可以大体将他们归并为: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以效率为核 心的“科学管理理论”;以人本主义为导向的“行为科学”理论;以伦理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①。 在当今世界,这三种理论导向构成了教育管理的基本图式。在当代中国中小学,对各种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也 深刻地影响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轨迹,但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这三种理论导向发展的趋势,都正在逐步由对 立走向整合,对这种趋势的深入研究,对深化我国中小学管理改革,意义极大。 一、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科学管理 在科学主义者眼中,科学是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客观真理被认为是可以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而对 “科学方法”的普遍性信念,则被认为是人们在认识客观真理之后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法宝。现代科学管理是 在社会大生产条件之下,对科学主义理论的一种实践。在教育管理中的科学管理作法,许多是从企业管理中移 植过来的。对形成20世纪以来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影响重大的最早一种学说是英国工程师F·泰勒提出 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原则有四条,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 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二是科学地选择工人和管理人员;三是培训工人,使其掌握自己工种的学问;四是资 方与工人之间亲密协作,职责均分,资方要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不要把它们都推给工人②。这种理论提供了 解决企业管理中怎样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这两个环节的方法,因而成了现代管理科学 的基础,它也被称为“科学管理主义”。其思想不仅在企业界得到广泛运用,而且也运用到教育和社会生活的 其他方面。例如在美国,由于公共学校教育在19世纪末得到迅速发展,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棘手问题,同时 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巨额投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们向学校要效率,学校管理人员只好求助于泰勒的方法, 成为在教育管理上与当时西方掀起的“教育科学化”运动遥相呼应的一种思潮。在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迎 来了“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的热潮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社会、政府、家庭给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好 的条件,同时对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引发了教育管理人员学习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热情,可以说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教育管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科学管理”思想影响下进行的。 科学管理思潮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20世纪初,由于社会、生产、科技的迅速发展,各国基础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学校数量大量增加,社会 、团体、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大量增加,这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效益的广泛关注,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对学校在管 理上的浪费现象提出了严厉批评,要求管理人员把重点放在质量和效率上。为此提出必须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进 行考核,在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之下,教育管理人员不得不放弃传统的教育价值观,转向接受与现代社会经 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管理模式,科学管理的思潮开始在学校管理中流行,它要求教育和管理 人员明确了解教育目标,了解学校的总效率与员工们的工作效率的联系,了解教师的工作成效,了解学生的学 习效果,了解一个班和另一个班教学效果的差别,了解本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相比较孰优孰劣,即注意把经 费的分配同教学成本联系起来。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讲师富兰克林·博比特就提出,要提高学校行政的效率, 首先要确定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即学生标准);其次规定学校的生产方式;生产者(教师)必备的资格和工 作准则。这样“管理人员就一定能够牢固地掌握控制生产成本的规律并懂得如何引进更有效的工作方法”,而 “效率意味着权力的集中化和监督者对全部执行过程实施明确的指挥”③,这样注重效率、成本、管理全过程 的观念对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二)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 随着科学主义观念的流行,教育科学研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量化方法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教育 测量成了学校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工具,成了记录、分析和比较教育产品及其成本的手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在教育管理中十分流行的岗位责任制、教师工作量的量化,标准化考试的盛行,甚至学生品德也要实行量化 标准,各种统计技术、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运用,使学校管理由粗放化走向了集约化之路。为保证质量和 效率,竞争和淘汰成为必不可少的措施,分数和年级、名次和证书,成为管理的主要手段,一切与此无关的兴 趣活动和课外活动,便理所当然地被排除在课程之外。 (三)以科层管理为组织基础 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出来的。其主要 贡献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即建立在理性——法律权威基础上的等级体系。科层管理理论认为, 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革命改变了工作场所的性质,即分工细化和管理复杂化,这就有必要发展控制工作的综 合机构,创造沟通和协调的系统,确定管理者及其属员的行为准则。在韦伯看来,“充分发展的科层组织机制 较之其他组织,简直就象大机器生产与非机器生产方式之别”④,也就是说,他认为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体系。 虽然对教育管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应用科层管理理论,有许多不同的看法⑤,但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者和实践人员仍试图运用科层组织的概念和操作方法来说明和解决教育管理问题,对教育管理产生了切实的影 响。如在教育系统中建立上下衔接又有明确分工的管理体系;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赋予各级教育组织以 明确的职责和权力;在学校内部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组织网络,各职能部门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有标准的工 作程序;各级领导要经常考核下属的工作效率,并按他们的能力和成绩决定进退,等等⑥。 上述观点充分反映了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论观点。由于有了效率意识,教育管理人员更容易与 社会各界沟通,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理论化,促进了教育管理的专业化、理性化、协调合作、连贯性和 激励作用,为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理论导向在实践中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 首先,它把人看成机器人、经济人,只能服从,忽视了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事业,仅仅视教 师为执行命令的工具,无意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人失去人性并使教师和学生屈从于机械程序和某些 领导人的专断独裁行为;其次,缺乏对组织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认识,不重视处理组织中的人的问题,在 组织结构上的基调是独裁式,过份强调组织形式、成文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等,缺乏对人格的尊重和对人的灵活 性的重视,其等级化、制度化的管理常常使组织僵化,束缚了事物的发展。第三,在强调教育管理和企业管理 的共性时,忽视了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师劳动与工人劳动、教育投资与生产投资、教育结果与工业产品的 区别。虽然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首创了运用定量方法解决管理问题,弥补了过去纯定性分析的不足, 但事实上很难完全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和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其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色彩。 随着时间的发展,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给教育实践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首先,加速了学历 社会的形成,在教育中形成了两个无休止攀爬等级阶梯的群体,教师为更高的工资、更高的职务和职称而攀爬 ,学生为更好的学校、更高的学历和学位而用功,使教育背离了教育本身的价值,教师和学生常常在为许多虚 假的目标而奋斗。其次,在教育内部,颠倒了人和教育的关系,压抑人性、摧残儿童,把人培养成了科学技术 和官僚管理制度的工具,教育严重脱离了生活。再次,学校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成为一个“筛选”的等 级化机构和发放学历证书的场所,另外,由于学校教育转向考试中心主义,毕业证书成了挑选职业的通行证, 其贬值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了普遍的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因此,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论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批评,一是来自人文主义,一是来自伦理主 义,他们抓住科学主义的要害猛烈开火,批评它忽视人、忽视人性、忽视教育的本质、忽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但它们各自的管理思想也是泾渭分明的。 二、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管理思想 本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劳工运动和民主思潮的蓬勃发展,新兴社会科学的产生,加上学校规模扩大和学 校系统内部结构变化,科学管理思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猛烈抨击。于是,民主管理的新思想开始酝酿、诞生。 其中名气最大、影响最深的倡导者当推杜威,他在系统地提出基于人文主义精神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的 同时,提出要让教师有机会更充分地参与管理,这不仅不会改变学校组织的本质,而且还将改变教师和管理人 员之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作为学校管理人员的“领导应当是通过和别人交换意见从而激发和指导智慧的领导 ,而不是那种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专横独断地将教育目的和方法强加给别人的领导”⑦。以后,工业和社会科 学所进行的人际关系研究似乎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民主管理的支持者的所抱的信念——人道主义的领 导方式能够提高组织的士气和效率。 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注重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当时工业方面进行人际关系研究的著名实验是美国芝加哥霍桑工厂的管理部门与哈佛大学管理教授E·梅奥 (Eltan Mayo)等人合作进行的“霍桑调查”,其研究结果促使管理上的“经济人”模式向“社会人”模式转换 ,即注重集体以及集体中人与人的关系等社会问题对个人和组织效率的影响。不久,此种研究形成为有广泛影 响的人际关系学说,其基本原理是: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们不仅有追求物质利益 的欲望,还有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以及安全、归属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欲望,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 工人的士气(如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是提高效率的关键;领导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集体工作 ,要在正规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作人员的非正规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必要平衡。 最早意识到把人际关系学说的研究和教育管理联系起来的教育家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导主任拉尔夫·泰勒 ,他在《变化中的思想概念促使教育必须调整》(1941年)一文中提出人际关系的研究与学校管理人员有关, 他预见今后教育管理必将受到“霍桑实验”的影响。二战以后,把人际关系学说和教育管理结合起来研究的文 章增多,如威尔伯·约契主张校长要正确处理好全体教职员之间的关系,要和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对话等,给教 育管理理论以新的启发。 (二)注重人的需要的满足 人际关系理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工人士气。究竟怎样才能提高 员工士气呢?人际关系理论研究者认为:追求满足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是激励人们的动力。以后的一些行为 科学研究者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人们各种各样的行为,都出自一定的动机,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 身存在的需要。因此,人们的需要和动机确定了人们行为的目标,人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从人们 内在需要出发,推动人们采取某种有目标的行为,最终达到需要的满足,这就是激励的过程。以人文主义为导 向的行为科学论者认为,没有达到满足的需要是激励过程的出发点,行为的推动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激励的前提是,一方面,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而已经满足 的需要不再是激励的因素;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按重要性的等级排列的,一旦一种需要被满足,另一种需要 就会出现,并要求满足。这个进程是没有止境的,人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地生活和工作的。马斯洛在1954 年发表的《激励和人》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性需要、尊 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这些基本思想被后来的实际管理人员广泛接受,在教育管理中如何用更 高层次的需要手段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是教育管理人员普遍研究的课题。 2.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 赫茨伯格同他的助手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人们不满足于工作时,是对工作环境不满;如满意工作时,则是 满意于工作本身。1959年他在发表的《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激励的两因素论。即:第一,保健因素或维 持因素。这种因素是维持一个合理的满意水平所需的,没有它们,职工就不会满意,但它们的存在并不构成强 烈的激励。第二,激励因素。这些因素构成对职工强烈的激励,能使职工高度满意于工作。激励理论明确指出 人们的工作效率决定于人们的工作态度,而工作态度又取决于人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而人们的需要是否能得 到合理的满足,又受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的影响。70年代以后,马斯洛、赫茨伯格的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 影响与日俱增,“自我实现”既是教育管理者自身的一种追求,他们也认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就 是要帮助每个人成为自我,如格里菲思就断言:“学校全体教师中士气的高涨,是和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每个人 在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所能达到的程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⑧ (三)注重领导方式的研究 行为科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在影响企业各部门工作效率的因素中,领导是最主要的因素。 他们发现生产效率高的领导人总是让下级清清楚楚地知道目标是什么,需要达到什么要求,然后让他们有充分 的工作自由。并且还认为,如果领导人员以职工为中心,不仅注重职工工作,而且经常关心他们的需要和愿望 ,那么这个部门的效率就高;如领导人仅以工作为中心,不关心职工的愿望和要求,这个部门的效率就低。利 克特和他的助手在调查研究中就领导是否对下级信任、下级在工作中有无自由的感觉,以及领导是否积极与下 级发生联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组织领导的四种基本制度;一种是剥削式的专制制,第二种是 仁慈式的专制制,第三种是参与制,第四种是民主制。调查结果发现,工作效率高的单位多采用第三、四种制 度。因此,利克特认为,高效率管理人员领导人的组织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整个组织中每个成员是相互高 度信任,目标一致,并有参与、支持完成目标的意识;第二,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有明确、合作的态度和正确 的动机;第三,组织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有效的社会系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支持,领导鼓励成员有效 “参与”;第四,对成绩的总结,主要用来进行自我引导,而不是为了控制。国际知名心理学家K·节英(Kort lewin)与其研究生在美国依阿华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领导作风如何影响群体行为。结果显示,实行民 主领导的组织活动成果丰富,组织成员对相互间的交际感到满意,他们表现出更有创造性和独立性。 不难看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思想之所以被教育管理界广泛接纳,除了与本世纪20—30 年代的民主思潮发展有关外,更实际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有助于解决由于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越来越官僚主义所 造成的问题。同时,教育组织的进一步专门化及其在规模上的扩大、教育活动的复杂化都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在 处理有关事物的过程中应更加依靠教师的合作和专业知识,而民主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两者的确都提供了 一些重新分配决策责任,以及帮助教育管理人员更好地同教师一道工作的方法。这种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 广泛传播,并在实际管理中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它改变了教育管理中对人的看法,重视人的因素,特别是 将人的组织行为作为讨论的重点,不仅可资借鉴,而且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促进了管理思想的繁荣;其 次是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发展了管理理论,一方面开创多学科协调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的行为的调查 研究;另外,它还强调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和行为规律,并据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第三是提出了在工作中 实现“民主”和“自主”原则,恢复“人的尊严”或“人性”,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等新的管理方式 ,开辟了一条管理新路,特别是倡导教师参与管理的各个方面,“目标管理”和“丰富工作内容”等方式方法 ,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影响是很大的。 然而,民主的人际关系学说毕竟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定阶段发展起来的管理思想,它不可能解决管理的全部 问题,也无法解决随着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特别是这种理论被行为科学论者片面强调其作用,夸 大其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性,其片面性显得更加突出。加之制约人的组织行为的因素相当复杂,单靠某一种理 论予以科学的把握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寻求多种理论的整合使教育管理理论趋于完善便成了人们继续奋斗的 目标。 三、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管理思想是由一系列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思维定势所组成,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就 是他的管理观念的体现,西方现代管理思想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们无不出自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 融合。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管理思想则是东方文化的产物,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过 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道德和思维定势。中国人处事、待人、律己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是非标准为准绳的。在 管理思想上重人论、重和谐、重传统居于主导地位。正如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所说:“人伦关系和人伦价值是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起点,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支柱,人道主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整体观念 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归宿。修养践履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根本要求,而推己及人则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 唯一重要方法。”⑨我国现在的教育行政与管理人员就是在人伦为本的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在他们头脑中 潜藏着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强调政教合一 道德理想主义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视教育为改造人的灵魂的工具。有一句名言:“学校的一切工 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⑩,可说是这一观点的代表。道德理想主义者特别是在儒家的哲学里,政治就是 教化,教化也就是政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1)管理者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管理过 程也是一个教育过程。他们反对自然主义学说,认为人在组织中如不被好的东西去影响、改造,就会被坏的东 西影响、改造。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化性启伪”,引人向善,就是把人的本性中好的东西发掘出来,用以驱除 后天不好的东西,向“仁”和“君子”迈进。管理就是通过管理者的教育,使被管理者遵守人伦关系中的秩序 。 (二)重视知行合一 道德理想主义强调知行合一,强调用一整套伦理规范来规范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乃至个人的生活小节,管理 就是建立一种伦理规范,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做、行,在做和行的过程中养成行为习惯,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 向的管理者相信、道德理想、道德秩序是个人精神和国家的支柱,它甚至可以超越经济的、军事的力量,并且 相信一种理想的道德可以通过合适的方法、途径有效地灌输给受教育者,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 、重庆育才学校就是进行这样的教育,也是实践这种管理。陶行知把它概括为“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教学 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 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12) (三)讲求人伦秩序 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十分讲求人际关系中的秩序,要求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特别是下级对 上级的服从,朋友之间的“信”,上级对下级的“义”。办事要谦虚谨慎,宽容忍耐,严于律己,沉着稳健, 工作勤奋,生活节俭,讲究中庸,强调团结,重视和谐,遵守纪律,这一切对于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起到了 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德理想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源远流长的,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思想在中国的教育管理者的 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从儒家的“修道之谓教”,到王阳明、陶行知的“知行合一”,都可以看出道德理想 主义的影子。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若服务于一个理性的、民主与法制健全的国家,管理的质量和 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教育将会取得巨大进步。但是,这种管理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土壤中也衍生出一些 消极因素,成为中国人前进中的包袱,比如崇尚权力的官本位专制主义思想;论资排辈的等级观念和行为准则 ;只重情义不讲效益;和为贵,忍为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等等。这是我们今天所必须 摒弃的消极因素。 四、融合——当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走向 从以上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看,无论是西方管理思想还是东方管理思想,各种理论导向都有自己的视角和 侧重点,科学主义导向产生的变式都关心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组织更富有效率的问题,其视点在于组织结 构方面。人文主义导向产生的变式其注意力则在于人的情感和其他的心理因素,强调人的需要。道德理想主义 产生的变式则强调秩序、人伦关系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学科高度 分化、高度综合的趋势影响之下,许多学者发现单独一种教育管理思想解决不了问题,教育管理思想也不可避 免地要走向融合,即博采众家之长,促进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在西方,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突变理论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兴起 ,一种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开放系统管理理论开始受到管理界的欢迎,并引入教育管理,可以视为教育管理理 论走向融合的发端。系统管理论认为,学校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认为学校、社区和社会之间的 界限是可以渗透的、相互作用的,社会上各种因素(政策的、观念的、经济的、风情的等等)都在影响着学校 的教育质量、工作秩序和效率。一方面,系统管理学说从系统观念上给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提 供一种把学校内外环境、各种因素作为整体进行思考的方法,要求教育管理人员树立起整体优化观念、合理组 合观念、动态平衡观念、开放与闭合统一观念、信息沟通与反馈观念。同时把系统分析的方式应用到教育调查 、教育预测、教育决策、教育规划、教育评价、教育诊断之类的教育行为之中。另一方面,系统管理学说认为 教育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一体化系统,它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系统。第一,学校是由人、物资、教育 媒介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目标下组成的复杂系统,一个系统的变化会引起另外几个子系统的变化,学校领导人在 协调学校内部管理过程时,要注意各子系统之间的动态联系。第二,学校是一个开放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 一个子系统,它受外部环境影响,如社会对学校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及广泛的文化影响,它同时也影响外部环境 ,它只有在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系统管理理论往往同权变理论结合起来,不承认 在处理组织问题时有一套放之各种组织而皆准的方法,管理应该是根据学校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具体情况对组织 问题作出灵活处理。 在我国,特别是80年代以后,我们在学习西方管理思想的过程中改造我国原有的管理思想和体制,大多数 学者认为,我们学习西方管理理论,无论是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还是以行为主义为导向的,都是为了消化、 吸收,为我所用。根据对以上三种教育管理模式的分析,我认为必须用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教导为指南,对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管理理论进行系统地、深入地研究,把现 代的先进管理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既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大加讨伐。纵观整个 世界管理理论的发展,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理论与运用,多样与综合,已成为当代教育管理理论完善与 更新的大趋势。 中小学管理论文:论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与管理策略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职业压力 管理策略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师职业压力的内涵入手,从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方面分析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并提出相应的压力管理策略。 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职业规范的需要,更是教师个体发展和自我追求的需要。过重的压力严重损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的热情,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与管理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管理教师,缓解教师职业压力以提高工作绩效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一、教师职业压力的内涵 较早出现并被普遍引用的是Kyriacou和Sutcliffe(1978)提出的教师职业压力定义。他们认为,教师压力是教师的一种消极情感(如气愤或沮丧)的反应综合症,通常伴随着潜在致病的生理和生化变化,它是由教师工作引起的,并且通过教师对工作要求是否对其自尊或健康(well-being)构成了威胁的知觉以及通过激活减少威胁知觉的应对机制来进行调节。这个定义实际上认为教师压力对教师健康产生了消极和潜在伤害。我国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师压力,是指由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生存状况相关的烦恼事件或学校工作环境等因素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及相应的行为表现。 二、当代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分析 从已有的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结果看,不存在一个唯一最显著的压力源,但某些压力源在多数研究中重复出现。中小学教师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压力源,它们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当代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分为社会压力源、组织压力源和个人压力源。 (一)社会压力源 考试压力使当代中小学教师不堪重负。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将考试升学的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将考试排名和升学率与教师的晋级、工资、奖金直接挂钩,考学生实质就是考教师,因而教师的考试压力绝不亚于学生。 社会成员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由于职业的需要,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必须成为教育专家、课堂管理者、人际关系协调者、心理咨询者、学习者、以及优秀的父母形象等,且每种角色都要求教师具有“蜡烛的牺牲精神,春蚕的奉献意识,园丁的工作作风”。 另外,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社会地位不高、经济收入过低,以及职称评定制、教师聘任制、末位淘汰制等教育改革的举措都会增加中小学教师的压力。 (二)组织压力源 教师职业压力的组织压力源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和人际关系两方面。 首先,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硬件设施对教师工作的影响很大。由于学校管理不当而引起的与教师直接相关的问题有:工作负荷过重(工作任务分配不均或职责划分不明确)、缺乏参与学校协商与决策的机会、缺乏适当的继续教育(培训)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升职机会太少、管理者对遭受压力或表现出压力症状的教师缺乏理解与帮助等等。至于学校条件差给教师带来的压力自是不言而喻。 其次,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构成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来源。一方面,由于诸多原因,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差别很大,且不易受教师控制,因此,学生之间的摩擦、不良行为、厌学、学习成绩较差及对教师的不尊敬态度,都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另一方面,教师与领导和同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也促使压力产生。 (三)个体压力源 如果将以上社会因素和组织因素看作造成职业压力的外在因素,那么教师的个体特征(如人格、认知风格等)可以看作教师职业压力的内在因素。 在心理学中,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集合,如性格、兴趣、爱好及能力等,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组织。戴维和瑞德(David Reda)的研究表明,人格特征是引起教师职业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A型人格特征或外控型的教师由于其性格内心好静、忧郁,难以适应环境,往往承受更大的职业压力。教师由于人格特征和认知风格不尽相同,对压力感知的程度、范围也表现出很强的个体差异性。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管理策略 (一)运用社会支持系统,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威望 一份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了该职业的吸引力。在中国,教师尽管被人们普遍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人之楷模”等,但其职业地位并没有得到社会的真正认可。要使教师真正热爱并献身于自己的职业,必须通过政策倾斜、舆论导向等多种途径,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教师职业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自己的职业感到光荣和自豪,才能以健康而积极的态度从事教育工作。 (二)增加人文关怀,创设良好的工作和制度环境 学校要努力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领导要深入到教学一线和教师群体,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要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尊重教师的合法权益、主体地位。要建立科学的聘任、考评、筛选制度,创设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激发教师产生强大而持久的行为动力。 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消除对教师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和重复培训,为教师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空间。加强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建设,为教师备课、教学实验提供良好的条件。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减少教师因机械、重复劳动而带来的压力。缩减班额,整合资源,优化设置,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注重过程评价,形成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改变只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做法,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使教师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 搞好教师培训,注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是缓解教师压力的间接途径,把对教师的工作要求通过培训转化为教师自身必要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可降低工作压力。无论是职前培训还是在职培训,使现代师资培训工作更加实用化、合理化,避免形式主义和表面化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要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与咨询机构,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现场咨询,帮助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及时疏导、排解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困扰。 中小学管理论文:浅谈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源的访谈研究:学校管理压力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校长 压力源 学校管理压力 访谈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天津市某地区18位中小学校长进行访谈研究。研究发现校长感受到的压力来自:教师待遇、教师能力、师资力量和硬性指标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和教育本身对校长的要求越来越高,校长的工作压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梳理以往的研究发现,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来自:学校管理、工作任务、社会、个人和职业发展。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学校管理方面,校长的压力主要来自教师和上级部门。在教师方面,教师福利待遇偏低,教师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整体素质,以及师资力量使校长感到很大的压力[1][2][6][7]。在上级部门方面,上级下达的指标多[2]、权力的限制[1][3][4][5][6][7]等使校长感到压力。这些压力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校长的心理健康[5][8]。 因而,本研究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来了解当前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方面的压力源,关注这些压力源带给校长的切身感受,分析校长学校管理压力产生与加剧的原因,以期为缓解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压力提出具体建议。 一、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源分析 从访谈对象关于“校长工作管理方面的压力”这个问题中,我们总结出了两个主题,来自教师方面的压力和上级部门的压力。 1.来自教师方面的压力 (1)教师待遇 将近4/9的校长都提到由于教师待遇低所产生的压力。一些访谈对象表述到“现在大部分地区,经济条件要是比较好的,能保证老师的工资全额给你拨下来就是相当不错了。”一方面,教师待遇将直接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条件差、待遇低不仅不能吸引大学生前来任教,而且还会造成优秀教师的流失。从而人才的流失和人才的引进的比例失衡,使校长不知所措,产生巨大的压力。 (2)教师能力 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好坏。5/9的访谈对象指出教师能力给他们的管理造成负担。例如有校长提到“有的教师就是不会上课,你怎么给她讲,她还是不会上课,感触太深了。”一些校长具体指出在接收新理念上,年轻教师和老教师之间的差距使他们感到压力,例如“老教师都工作10几年了,你要他转换思想,可能吗?很难的。”甚至有的老教师因为新理念接受的问题产生职业倦怠,想“赶紧脱离一线,有机会就不想教了”。 (3)教师管理 超过一半的校长认为教师管理方面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首先,教师直接利益很难协调。一位校长具体的谈到“今年有6个教师有资格晋升高级,可是上级部门只有5个指标,教师之间利益的平衡感到压力很大”。其次,教师不配合校长的工作。例如有的校长提到“我们有个教师生病了,我就安排另外一个教师去代课,可他特别不高兴,不但不答应,而且还在教室里当着学生的面和我吼起来”。最后,民主测评使校长顾及自身的利益所以不能很好的行使权利,加剧了校长的压力。 (4)师德 一位访谈对象指出教师师德问题使自己感到压力。他指出“如果一个老师想把孩子教好,第一在于德,也就是老师要有爱心”,并且他还进一步指出,“现在教师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没有去理解,去和孩子沟通,这样的教育效果肯定不好,压力很大!” (5)师资力量 根据访谈对象的描述,在师资力量上有2/9的校长感到压力。这些校长基本都是来自农村或城郊,正如他们所提到“我们学校音体美没有专职的教师,都是兼职,我们行政领导都要去上一些副科。” 2.来自上级部门的压力 (1)硬性指标 将近4/9的校长提到上级部门下达的硬性指标使他们感到压力。例如有的校长谈到“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下达的指标完成不了,能不有压力吗?” (2)没有实权,只有事权 将近1/3的校长感到没有实权,只有事权。一方面,他们没有实权,正如一位校长所提到“他是一把手,权威意识很重,他不懂得分权,他是集权管理。”另一方面,只有事权,事务性的工作太多。一位校长无可奈何的说“工作上的压力很大,主要就是事务性的工作太多。” (3)执行力度 2/9的校长感到贯彻实施上级部门下达的命令或推行政策时,存在执行力度的问题。正如一位校长所述“学校领导层出台一次新的政策,然后到教务处可能在执行的时候,很不自然的扣了折扣,再从教务处分担给教研组,教研组对你的东西产生了别的理解方式,最后到老师那,都不知道成什么样了。” 二、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的思考 1.教师对校长产生压力 (1)教师经济基础不能保证 教师劳动直接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也间接创造物质财富。据访谈对象所述,教师劳动收入与付出并不平衡,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工资待遇仍然不尽人意。虽然教师的工资、福利在近年来有了进一步提升,但事实上又在市场时代的经济格局中被彻底“消费”,教师难免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失落感。 (2)教师教学质量 尽管现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现行的教育评估机制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的评优、奖励到职位的升降,直接与所在学校的升学成绩挂钩,因而教师教学质量通过影响学生的成绩而使校长感到压力。 (3)教师管理难度大 教师管理是校长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教师管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办学质量甚至学校的存亡。另一方面,不合理的管理不仅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特别是由于民主测评的存在,使得校长在教师管理方面有所顾虑,不敢放手去做,加剧了校长的压力。 (4)教师素质的需要 在当今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有高的教学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师德,它是教师素质的一种体现。师德不仅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而且还会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尤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更大。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了师德在学校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学校中教师师德不同程度的缺失,使校长感到压力。 2.上级部门施加压力 (1) 硬性指标单一 上级部门每学期都给学校下达许多硬性指标需要完成,这些指标背后都强调一个重点:升学率、优秀率。虽然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可在实行教改的今天,应试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也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学生最后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唯一指标的现象亟待改变。教育部门如何用客观、公正的指标来评价学校,让评价成为激发学校创造力、焕发学校生命力的有力杠杆,让教师和学生在评价中获益,是目前学校评价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实权与事权 在权利行使方面,校长不能责权匹配[2][3][5][6][7]。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按有关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并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但校长通常感到有责无权,上不敢得罪人,下管不住人。上级干预的太多,使得他们的想法常常不能实现,应有的权利根本没法落实。因而校长强烈呼吁上级部门给予其责任相当的权利和自主权[5]。并且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严重妨碍了校长自身专业化的发展,压力很大。 (3)执行力度 校长执行力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学校教育是否能实现教育目的、是否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在现实的教育中,上级部门往往不能考虑学校的特色,因而制定的政策法规偏离学校的办学实际,令校长难以彻底执行上级指示,颇感为难,压力很大。 中小学管理论文:中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的理论导向——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伦理主义的整合 摘要 不同的理论观点,既影响着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也会在管理实践中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风 格,也直接影响教育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东方伦理主义形成了影响世界 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三种理论思潮。三种理论在相互攻讦、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的过程中,给教育管理带来 了勃勃生机。三种理论思潮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融合,已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管理改革的一种理论导向。 关键词 教育管理 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伦理主义 理论导向 从中小学教育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古今中外,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时,总会 采取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在批判、继承、交流、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管理理 论和流派。不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因其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不同,会认同不同的管理理论,也就会 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风格。我们为论述方便,可以大体将他们归并为: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以效率为核 心的“科学管理理论”;以人本主义为导向的“行为科学”理论;以伦理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①。 在当今世界,这三种理论导向构成了教育管理的基本图式。在当代中国中小学,对各种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也 深刻地影响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轨迹,但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这三种理论导向发展的趋势,都正在逐步由对 立走向整合,对这种趋势的深入研究,对深化我国中小学管理改革,意义极大。 一、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科学管理 在科学主义者眼中,科学是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客观真理被认为是可以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而对 “科学方法”的普遍性信念,则被认为是人们在认识客观真理之后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法宝。现代科学管理是 在社会大生产条件之下,对科学主义理论的一种实践。在教育管理中的科学管理作法,许多是从企业管理中移 植过来的。对形成20世纪以来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影响重大的最早一种学说是英国工程师F·泰勒提出 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原则有四条,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 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二是科学地选择工人和管理人员;三是培训工人,使其掌握自己工种的学问;四是资 方与工人之间亲密协作,职责均分,资方要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不要把它们都推给工人②。这种理论提供了 解决企业管理中怎样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这两个环节的方法,因而成了现代管理科学 的基础,它也被称为“科学管理主义”。其思想不仅在企业界得到广泛运用,而且也运用到教育和社会生活的 其他方面。例如在美国,由于公共学校教育在19世纪末得到迅速发展,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棘手问题,同时 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巨额投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们向学校要效率,学校管理人员只好求助于泰勒的方法, 成为在教育管理上与当时西方掀起的“教育科学化”运动遥相呼应的一种思潮。在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迎 来了“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的热潮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社会、政府、家庭给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好 的条件,同时对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引发了教育管理人员学习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热情,可以说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教育管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科学管理”思想影响下进行的。 科学管理思潮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20世纪初,由于社会、生产、科技的迅速发展,各国基础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学校数量大量增加,社会 、团体、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大量增加,这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效益的广泛关注,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对学校在管 理上的浪费现象提出了严厉批评,要求管理人员把重点放在质量和效率上。为此提出必须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进 行考核,在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之下,教育管理人员不得不放弃传统的教育价值观,转向接受与现代社会经 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管理模式,科学管理的思潮开始在学校管理中流行,它要求教育和管理 人员明确了解教育目标,了解学校的总效率与员工们的工作效率的联系,了解教师的工作成效,了解学生的学 习效果,了解一个班和另一个班教学效果的差别,了解本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相比较孰优孰劣,即注意把经 费的分配同教学成本联系起来。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讲师富兰克林·博比特就提出,要提高学校行政的效率, 首先要确定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即学生标准);其次规定学校的生产方式;生产者(教师)必备的资格和工 作准则。这样“管理人员就一定能够牢固地掌握控制生产成本的规律并懂得如何引进更有效的工作方法”,而 “效率意味着权力的集中化和监督者对全部执行过程实施明确的指挥”③,这样注重效率、成本、管理全过程 的观念对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二)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 随着科学主义观念的流行,教育科学研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量化方法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教育 测量成了学校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工具,成了记录、分析和比较教育产品及其成本的手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在教育管理中十分流行的岗位责任制、教师工作量的量化,标准化考试的盛行,甚至学生品德也要实行量化 标准,各种统计技术、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运用,使学校管理由粗放化走向了集约化之路。为保证质量和 效率,竞争和淘汰成为必不可少的措施,分数和年级、名次和证书,成为管理的主要手段,一切与此无关的兴 趣活动和课外活动,便理所当然地被排除在课程之外。 (三)以科层管理为组织基础 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出来的。其主要 贡献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即建立在理性——法律权威基础上的等级体系。科层管理理论认为, 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革命改变了工作场所的性质,即分工细化和管理复杂化,这就有必要发展控制工作的综 合机构,创造沟通和协调的系统,确定管理者及其属员的行为准则。在韦伯看来,“充分发展的科层组织机制 较之其他组织,简直就象大机器生产与非机器生产方式之别”④,也就是说,他认为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体系。 虽然对教育管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应用科层管理理论,有许多不同的看法⑤,但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者和实践人员仍试图运用科层组织的概念和操作方法来说明和解决教育管理问题,对教育管理产生了切实的影 响。如在教育系统中建立上下衔接又有明确分工的管理体系;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赋予各级教育组织以 明确的职责和权力;在学校内部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组织网络,各职能部门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有标准的工 作程序;各级领导要经常考核下属的工作效率,并按他们的能力和成绩决定进退,等等⑥。 上述观点充分反映了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论观点。由于有了效率意识,教育管理人员更容易与 社会各界沟通,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理论化,促进了教育管理的专业化、理性化、协调合作、连贯性和 激励作用,为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理论导向在实践中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 首先,它把人看成机器人、经济人,只能服从,忽视了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事业,仅仅视教 师为执行命令的工具,无意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人失去人性并使教师和学生屈从于机械程序和某些 领导人的专断独裁行为;其次,缺乏对组织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认识,不重视处理组织中的人的问题,在 组织结构上的基调是独裁式,过份强调组织形式、成文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等,缺乏对人格的尊重和对人的灵活 性的重视,其等级化、制度化的管理常常使组织僵化,束缚了事物的发展。第三,在强调教育管理和企业管理 的共性时,忽视了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师劳动与工人劳动、教育投资与生产投资、教育结果与工业产品的 区别。虽然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首创了运用定量方法解决管理问题,弥补了过去纯定性分析的不足, 但事实上很难完全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和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其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色彩。 随着时间的发展,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给教育实践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首先,加速了学历 社会的形成,在教育中形成了两个无休止攀爬等级阶梯的群体,教师为更高的工资、更高的职务和职称而攀爬 ,学生为更好的学校、更高的学历和学位而用功,使教育背离了教育本身的价值,教师和学生常常在为许多虚 假的目标而奋斗。其次,在教育内部,颠倒了人和教育的关系,压抑人性、摧残儿童,把人培养成了科学技术 和官僚管理制度的工具,教育严重脱离了生活。再次,学校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成为一个“筛选”的等 级化机构和发放学历证书的场所,另外,由于学校教育转向考试中心主义,毕业证书成了挑选职业的通行证, 其贬值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了普遍的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因此,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论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批评,一是来自人文主义,一是来自伦理主 义,他们抓住科学主义的要害猛烈开火,批评它忽视人、忽视人性、忽视教育的本质、忽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但它们各自的管理思想也是泾渭分明的。 二、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管理思想 本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劳工运动和民主思潮的蓬勃发展,新兴社会科学的产生,加上学校规模扩大和学 校系统内部结构变化,科学管理思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猛烈抨击。于是,民主管理的新思想开始酝酿、诞生。 其中名气最大、影响最深的倡导者当推杜威,他在系统地提出基于人文主义精神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的 同时,提出要让教师有机会更充分地参与管理,这不仅不会改变学校组织的本质,而且还将改变教师和管理人 员之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作为学校管理人员的“领导应当是通过和别人交换意见从而激发和指导智慧的领导 ,而不是那种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专横独断地将教育目的和方法强加给别人的领导”⑦。以后,工业和社会科 学所进行的人际关系研究似乎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民主管理的支持者的所抱的信念——人道主义的领 导方式能够提高组织的士气和效率。 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注重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当时工业方面进行人际关系研究的著名实验是美国芝加哥霍桑工厂的管理部门与哈佛大学管理教授E·梅奥 (Eltan Mayo)等人合作进行的“霍桑调查”,其研究结果促使管理上的“经济人”模式向“社会人”模式转换 ,即注重集体以及集体中人与人的关系等社会问题对个人和组织效率的影响。不久,此种研究形成为有广泛影 响的人际关系学说,其基本原理是: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们不仅有追求物质利益 的欲望,还有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以及安全、归属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欲望,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 工人的士气(如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是提高效率的关键;领导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集体工作 ,要在正规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作人员的非正规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必要平衡。 最早意识到把人际关系学说的研究和教育管理联系起来的教育家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导主任拉尔夫·泰勒 ,他在《变化中的思想概念促使教育必须调整》(1941年)一文中提出人际关系的研究与学校管理人员有关, 他预见今后教育管理必将受到“霍桑实验”的影响。二战以后,把人际关系学说和教育管理结合起来研究的文 章增多,如威尔伯·约契主张校长要正确处理好全体教职员之间的关系,要和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对话等,给教 育管理理论以新的启发。 (二)注重人的需要的满足 人际关系理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工人士气。究竟怎样才能提高 员工士气呢?人际关系理论研究者认为:追求满足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是激励人们的动力。以后的一些行为 科学研究者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人们各种各样的行为,都出自一定的动机,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 身存在的需要。因此,人们的需要和动机确定了人们行为的目标,人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从人们 内在需要出发,推动人们采取某种有目标的行为,最终达到需要的满足,这就是激励的过程。以人文主义为导 向的行为科学论者认为,没有达到满足的需要是激励过程的出发点,行为的推动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激励的前提是,一方面,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而已经满足 的需要不再是激励的因素;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按重要性的等级排列的,一旦一种需要被满足,另一种需要 就会出现,并要求满足。这个进程是没有止境的,人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地生活和工作的。马斯洛在1954 年发表的《激励和人》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性需要、尊 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这些基本思想被后来的实际管理人员广泛接受,在教育管理中如何用更 高层次的需要手段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是教育管理人员普遍研究的课题。 2.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 赫茨伯格同他的助手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人们不满足于工作时,是对工作环境不满;如满意工作时,则是 满意于工作本身。1959年他在发表的《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激励的两因素论。即:第一,保健因素或维 持因素。这种因素是维持一个合理的满意水平所需的,没有它们,职工就不会满意,但它们的存在并不构成强 烈的激励。第二,激励因素。这些因素构成对职工强烈的激励,能使职工高度满意于工作。激励理论明确指出 人们的工作效率决定于人们的工作态度,而工作态度又取决于人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而人们的需要是否能得 到合理的满足,又受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的影响。70年代以后,马斯洛、赫茨伯格的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 影响与日俱增,“自我实现”既是教育管理者自身的一种追求,他们也认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就 是要帮助每个人成为自我,如格里菲思就断言:“学校全体教师中士气的高涨,是和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每个人 在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所能达到的程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⑧ (三)注重领导方式的研究 行为科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在影响企业各部门工作效率的因素中,领导是最主要的因素。 他们发现生产效率高的领导人总是让下级清清楚楚地知道目标是什么,需要达到什么要求,然后让他们有充分 的工作自由。并且还认为,如果领导人员以职工为中心,不仅注重职工工作,而且经常关心他们的需要和愿望 ,那么这个部门的效率就高;如领导人仅以工作为中心,不关心职工的愿望和要求,这个部门的效率就低。利 克特和他的助手在调查研究中就领导是否对下级信任、下级在工作中有无自由的感觉,以及领导是否积极与下 级发生联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组织领导的四种基本制度;一种是剥削式的专制制,第二种是 仁慈式的专制制,第三种是参与制,第四种是民主制。调查结果发现,工作效率高的单位多采用第三、四种制 度。因此,利克特认为,高效率管理人员领导人的组织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整个组织中每个成员是相互高 度信任,目标一致,并有参与、支持完成目标的意识;第二,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有明确、合作的态度和正确 的动机;第三,组织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有效的社会系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支持,领导鼓励成员有效 “参与”;第四,对成绩的总结,主要用来进行自我引导,而不是为了控制。国际知名心理学家K·节英(Kort lewin)与其研究生在美国依阿华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领导作风如何影响群体行为。结果显示,实行民 主领导的组织活动成果丰富,组织成员对相互间的交际感到满意,他们表现出更有创造性和独立性。 不难看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思想之所以被教育管理界广泛接纳,除了与本世纪20—30 年代的民主思潮发展有关外,更实际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有助于解决由于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越来越官僚主义所 造成的问题。同时,教育组织的进一步专门化及其在规模上的扩大、教育活动的复杂化都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在 处理有关事物的过程中应更加依靠教师的合作和专业知识,而民主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两者的确都提供了 一些重新分配决策责任,以及帮助教育管理人员更好地同教师一道工作的方法。这种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 广泛传播,并在实际管理中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它改变了教育管理中对人的看法,重视人的因素,特别是 将人的组织行为作为讨论的重点,不仅可资借鉴,而且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促进了管理思想的繁荣;其 次是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发展了管理理论,一方面开创多学科协调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的行为的调查 研究;另外,它还强调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和行为规律,并据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第三是提出了在工作中 实现“民主”和“自主”原则,恢复“人的尊严”或“人性”,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等新的管理方式 ,开辟了一条管理新路,特别是倡导教师参与管理的各个方面,“目标管理”和“丰富工作内容”等方式方法 ,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影响是很大的。 然而,民主的人际关系学说毕竟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定阶段发展起来的管理思想,它不可能解决管理的全部 问题,也无法解决随着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特别是这种理论被行为科学论者片面强调其作用,夸 大其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性,其片面性显得更加突出。加之制约人的组织行为的因素相当复杂,单靠某一种理 论予以科学的把握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寻求多种理论的整合使教育管理理论趋于完善便成了人们继续奋斗的 目标。 三、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管理思想是由一系列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思维定势所组成,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就 是他的管理观念的体现,西方现代管理思想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们无不出自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 融合。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管理思想则是东方文化的产物,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过 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道德和思维定势。中国人处事、待人、律己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是非标准为准绳的。在 管理思想上重人论、重和谐、重传统居于主导地位。正如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所说:“人伦关系和人伦价值是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起点,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支柱,人道主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整体观念 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归宿。修养践履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根本要求,而推己及人则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 唯一重要方法。”⑨我国现在的教育行政与管理人员就是在人伦为本的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在他们头脑中 潜藏着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强调政教合一 道德理想主义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视教育为改造人的灵魂的工具。有一句名言:“学校的一切工 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⑩,可说是这一观点的代表。道德理想主义者特别是在儒家的哲学里,政治就是 教化,教化也就是政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1)管理者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管理过 程也是一个教育过程。他们反对自然主义学说,认为人在组织中如不被好的东西去影响、改造,就会被坏的东 西影响、改造。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化性启伪”,引人向善,就是把人的本性中好的东西发掘出来,用以驱除 后天不好的东西,向“仁”和“君子”迈进。管理就是通过管理者的教育,使被管理者遵守人伦关系中的秩序 。 (二)重视知行合一 道德理想主义强调知行合一,强调用一整套伦理规范来规范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乃至个人的生活小节,管理 就是建立一种伦理规范,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做、行,在做和行的过程中养成行为习惯,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 向的管理者相信、道德理想、道德秩序是个人精神和国家的支柱,它甚至可以超越经济的、军事的力量,并且 相信一种理想的道德可以通过合适的方法、途径有效地灌输给受教育者,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 、重庆育才学校就是进行这样的教育,也是实践这种管理。陶行知把它概括为“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教学 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 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12) (三)讲求人伦秩序 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十分讲求人际关系中的秩序,要求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特别是下级对 上级的服从,朋友之间的“信”,上级对下级的“义”。办事要谦虚谨慎,宽容忍耐,严于律己,沉着稳健, 工作勤奋,生活节俭,讲究中庸,强调团结,重视和谐,遵守纪律,这一切对于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起到了 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德理想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源远流长的,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思想在中国的教育管理者的 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从儒家的“修道之谓教”,到王阳明、陶行知的“知行合一”,都可以看出道德理想 主义的影子。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若服务于一个理性的、民主与法制健全的国家,管理的质量和 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教育将会取得巨大进步。但是,这种管理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土壤中也衍生出一些 消极因素,成为中国人前进中的包袱,比如崇尚权力的官本位专制主义思想;论资排辈的等级观念和行为准则 ;只重情义不讲效益;和为贵,忍为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等等。这是我们今天所必须 摒弃的消极因素。 四、融合——当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走向 从以上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看,无论是西方管理思想还是东方管理思想,各种理论导向都有自己的视角和 侧重点,科学主义导向产生的变式都关心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组织更富有效率的问题,其视点在于组织结 构方面。人文主义导向产生的变式其注意力则在于人的情感和其他的心理因素,强调人的需要。道德理想主义 产生的变式则强调秩序、人伦关系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学科高度 分化、高度综合的趋势影响之下,许多学者发现单独一种教育管理思想解决不了问题,教育管理思想也不可避 免地要走向融合,即博采众家之长,促进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在西方,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突变理论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兴起 ,一种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开放系统管理理论开始受到管理界的欢迎,并引入教育管理,可以视为教育管理理 论走向融合的发端。系统管理论认为,学校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认为学校、社区和社会之间的 界限是可以渗透的、相互作用的,社会上各种因素(政策的、观念的、经济的、风情的等等)都在影响着学校 的教育质量、工作秩序和效率。一方面,系统管理学说从系统观念上给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提 供一种把学校内外环境、各种因素作为整体进行思考的方法,要求教育管理人员树立起整体优化观念、合理组 合观念、动态平衡观念、开放与闭合统一观念、信息沟通与反馈观念。同时把系统分析的方式应用到教育调查 、教育预测、教育决策、教育规划、教育评价、教育诊断之类的教育行为之中。另一方面,系统管理学说认为 教育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一体化系统,它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系统。第一,学校是由人、物资、教育 媒介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目标下组成的复杂系统,一个系统的变化会引起另外几个子系统的变化,学校领导人在 协调学校内部管理过程时,要注意各子系统之间的动态联系。第二,学校是一个开放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 一个子系统,它受外部环境影响,如社会对学校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及广泛的文化影响,它同时也影响外部环境 ,它只有在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系统管理理论往往同权变理论结合起来,不承认 在处理组织问题时有一套放之各种组织而皆准的方法,管理应该是根据学校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具体情况对组织 问题作出灵活处理。 在我国,特别是80年代以后,我们在学习西方管理思想的过程中改造我国原有的管理思想和体制,大多数 学者认为,我们学习西方管理理论,无论是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还是以行为主义为导向的,都是为了消化、 吸收,为我所用。根据对以上三种教育管理模式的分析,我认为必须用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教导为指南,对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管理理论进行系统地、深入地研究,把现 代的先进管理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既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大加讨伐。纵观整个 世界管理理论的发展,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理论与运用,多样与综合,已成为当代教育管理理论完善与 更新的大趋势。 中小学管理论文:加强和改善中小学学校管理 摘要:文章浅析了中小学校校长、教师(班主任)、学生、环境诸因素在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管理;和谐校园 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109位校长向全国发出“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爱”的倡议。倡议提出:“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严格管理,消除隐患,依靠各界,搞好共建,依法治教,文明兴校,知荣明耻,共建和谐。”这充分表达了广大师生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 一、加强和改善中校学校的管理工作,校长是关键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校长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既是学校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经营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这是学校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中小学校长要学会领导,善于领导,并加强领导意识的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在学校中,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好协调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与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事与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当前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校长要真正发挥这种领导体制的威力,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献计献策,共同把事情做好。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1.学校是一个培养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场合,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客体主要是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校长作为学校的独立法人代表,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强化“依法治校”的管理意识,能够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作用。 3.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学校的管理者应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新生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应具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素质。在学校管理中,应采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标新立异,思前人之未所思,做前人之未所做,将创新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 4.中小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状态。主动迎接社会挑战,争取外部系统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内外部环境。 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的职责”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的又一关键 学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学校管理工作的“合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要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观念的强化,必要的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武装,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等,以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者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价值激励取向,鼓励教师参与校务管理与决策,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及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转化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校管理中,教师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客体、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参加者、管理的主体,具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学校管理者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协调好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关系和谐,构建和谐校园,以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使学校管理决策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 班主任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班集体的形成和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班集体的创造者,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人,又是对学生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人,也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窗口。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班主任专业化”,要求将班主任工作从“副业”变成“主业”。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校的管理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本管理认为人具有广泛的创造性与自主性,是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信任的基础之上。人本管理与传统的以技术为本,以资本为本的管理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强调以人的个性为中心的管理,而不是简单地以人为中心。这是一种敬畏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的管理思想。人本管理尊重员工的行为主体性,认为员工只有做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事、感兴趣的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个体行为主体权、强调人格独立、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创造个人发展空间,促使员工在充分认识自我,努力完善自我的过程得到发展。 管理的对象是人,应该由人出发,以人为本。作为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本管理的核心是“给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得个体充分施展才能,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配合,将组织中的成员培养成技术加管理型人才”。中小学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组织,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学校管理中的“题中应有之意”。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先“理”后“管”,关注师生需要,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极大地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加强对师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还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改善。学校管理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选择、运用要讲辩证法,要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以人为本的“参与+规范”的策略。因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质与重点是人的管理。要想实现管理的绩效,就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参与+规范”式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用参与管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用规范来保证学校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 四、“广大中小学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创建和谐校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1.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能否得到诱发,直接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创设出使他们乐学的情境,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欲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重视校园内“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良好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有学者研究表明:“儿童的价值观将会被他们的人际关系、态度、教学风格方面的榜样作用作有意无意的影响。”把德育蕴含在任课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丰富多样的学校活动、催人奋进的校风、学风之中,其效果远远优于直接灌输的德育方式。通过教学,师生交往、课外活动的不同方式,把社会价值转化为儿童、青少年应该遵守的,并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的行为规范,形成尊重、关爱、公正、有序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建构师生共同的道德价值体系和精神生活,学会自尊、自爱、诚实、信任、友谊、庄重、宽容和关爱。这种现实的、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渗入他们的心灵,起到比说教更好的教育效果。然而,环境育人,重在创设。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寓教于乐、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儿童的参与意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而且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形成团结、协调的人际关系,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校风正气,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充满文明、祥和、友爱的氛围”。 “当前,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加强学校管理,共建和谐校园活动的总体目标任务,就是努力把一所中小学校建成为平安、卫生、文明、和谐的校园,切实保障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中小学管理论文:西方中小学社会化管理及其对我国中小学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内容提要:中小学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对教育的重视和参与程度。西方国家中小学发展,经历了国家与社会从“争夺”办学权到走向“融合”并逐步实现社会化管理的制度化,这极大地提高了中小学的办学活力和效率。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常常在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间调整管理权限,而对社会参与的认识和制度建设严重不足,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社会化管理经验对于我国中小学管理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会化学校管理;西方中小学管理;社会参与 西方中小学社会化管理,是在西方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形成的学校管理理念和制度,是学校与外部社会关系的反映。英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指出学校是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是雏形的社会和模范的社会,学校通过“简化”和“净化”机制把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有选择、有秩序地提供给儿童,同时又通过平衡的机制,使儿童的行为得以协调,朝着有利于自己和社会的方向发展。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学校必须与社会紧密联系,社会必须参与学校的管理。所谓中小学社会化管理,是指在国家有关法律制度的框架内以政府办学和管理为主导、社会各方依法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共同具有学校管理权力和责任的管理制度。西方中小学社会化管理的传统和实践,对于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小学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西方国家中小学社会化管理的历史传统 自西方初、中等学校诞生以来,家长、教会、社区等社会组织和个人就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学校办学与管理。近代以后,西方国家逐步建立了国民教育制度,社会参与中小学管理的“自然习惯”与文化传统出现了新的形式,中小学社会化管理的历史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1、“彼消此长”的博弈时期 在古代斯巴达教育管理权完全由国家控制,禁止私人办学,但是斯巴达的年长者都具有“过问”学校事务的“管理者的意识”和权力。早期的雅典私立初等和中等学校得到一定发展。古罗马总体上以私立学校为主体,帝国时期国家为了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和控制,一些私立学校被改为国立学校。中世纪基督教作为国教和体系庞大的社会组织对“教育全面垄断”。中世纪后期城市手工业者行会商会建立的城市学校“遭到教会多方面的反对和阻挠”。这一时期,世俗与宗教、公立与私立、国家与社会之间争夺着学校的举办和管理权,它们都往往将对方看作自己的对立面,相互排斥,初中等学校在“彼消此长”中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 2、走向融合的时期 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从客观上促进了教会学校的发展,耶稣会和新教都举办了大批教会学校。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私人或公众捐资学校出现。由私人、行会、工商业组织或公众志愿团体捐资给教会开办学校,许多学校后来逐渐脱离教会控制。16-18世纪英国多次出现社会捐资办学热潮,1870年以前“英国的主流教育传统仍然是自愿捐助制,一种基于个人的自愿捐助并且拥有独立控制权的学校组织形式”美国早期,家庭、社区和教会组织等市民社会自发捐资建校,如私立学校、主妇学校、教会学校和慈善学校,成为重要的教育力量。英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就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办学权问题长期存在着争议,一些人希望通过立法和国家支持建立某种形式的国民教育体系,但是许多团体都希望发展独立于国家的自愿捐助教育体系或学区办学制度。19世纪后期开始,一些西方国家逐步建立起了公共教育制度,通过国家教育资助等干预手段和建立公立学校,使公立学校成为了主体。即便是公立学校;也是国家与社会共同办学的“结合体”。在学校管理上这些捐资学校一般采取董事会制,学校校长等主要负责人由董事会任命。董事会在学校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权限。20世纪上半期美国大财团建立的200多个教育基金会通过“赠款”等多种形式对中小学的办学和管理产生着影响。这一时期国家与社会在办学方面出现了融合趋势。 3、制度化与创新时期 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知识经济的凸现,初、中等教育作为国民素质基础教育倍受社会各方的关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相继制定了法规,以法确定了在国家、地方和学校层次上建立社会参与学校管理的体制,形成了社会团体,私人、财团等在国家的管理和制度约束下以一定的形式参与学校办学和管理的新机制,至此形成中小学社会化管理制度。20世纪末期,为了革除中小学管理中的“官僚”弊端,美国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创新,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的程度,如特许学校和认养学校等。开放学校理论主张,打破学校中心和封闭性,建立和发展向社区开放的学校。学校直接由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决定。 二、社会化学校管理制度 1、社会化学校管理的体制 在国家层次上法国、西班牙,比利时等多数西方国家建立了国家教育协商委员会。“协商委员会”不同于由教育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是指国家为了保障社会参与中小学管理而专门设立的、由推选的各利益方的代表组成,成员包括教育当局、教师协会、校长、家长、社区和工商业代表。协商委员会的组成人数不等,如德国为36人,希腊达97人。协商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对教育改革和学校运行或教育创新项目提出建议。 在一些采用地方分权制教育管理体制的国家,国家一级权利很小或不设置协商委员会,而是在地方或州的层次上设立社会参与学校管理机构,如美国地方机构为州教育委员会和学区教育委员会,成员一般来自商界、自由职业者、科学界、工会等。委员会具有较大的权限,如管理、组织、协调或协商的职能.制定州教育政策,监督州中学和小学的教育经费是否按要求使用等。在德国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地方,在13个邦建立了协商委员会,有关法规对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普通基础学校管理的协商程序做了规定。 在学校层次上建立学校懂事会或管理委员会。在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学校管理的决策权主要在学校一级,学校和管理委员会中的各方面的代表构成,为社会参与提供了保障。学校懂事会或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教育当局、教师、家长、社区代表、工会代表、企业代表等,成员的构成比例也各不相同,在意大利教师代表占多数,在德国、西班牙和法国各方代表基本保持平衡。在丹麦和爱尔兰家长代表数量超过了教师。英国 1980年教育法规定所有学校至少应当选举产生家长校董事和教师校董事各2名,1992年英国小学30万学校领导者中有7500名家长。学校懂事会或管理委员会的职能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主要是咨询功能,为校长管理学校提供建议;第二类是学校决策机构,与校长合作制定学校管理政策;第三类是学校直接管理机构,如英格兰的学校管理委员会的职能是确定学校的目标和资源管理。 2、社会化学校管理的运行机制 由于各国社会历史背景和教育制度的不同,社会化学校管理机制也各具特色,但是从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参与合法化。20世纪70-80年代,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以法确定家庭和社会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范围和实施程序.在学校层次上,家长参与学校决策的法定权力主要有两类,—类是学校一些日常管理问题进行协商,如学校的作息时间、财务支出的控制等。另一类是,有关学校总体运作,如学校预算的分配、课程与教学方法等。 (2)开放的董事会制度。在美国管理学校的实际权力属于民众。民众有权支持或反对影响儿童教育的立法,促成现行法律的修改和撤消。公民代表被选为学区董事会的成员,以传达大众的意愿。国家法律规定董事会例会是公开的,会议的记录和各项决议属于公共财产,公民在任何时候都有权提出对其进行审查的要求。家长和社区成员有权听例会,或申请将他们关于教育的目标、政策和规划建议写入法令。 (3)社会舆论监督。社会生活中公共舆论是影响学校事务的重要因素。多数社区居民选出自己的代表监督学校运作。人们对学校、教职员工、教育目标、课程的看法都可以公共舆论的形式来表达。学区董事会和学校必须了解公共舆论,假如他们无法满足公众的要求,严厉的批评就会随之而来,从而影响着决策。 (4)社区或工商业部门通过“资源投入”对学校产生影响。在美国大财团建立教育基金会,通过给中小学“赠款”的形式影响着学校教育。“商业——工业——教育日”活动等学校——社区合作模式。 (5)学监或学校董事会在社会参与方面的“纽带作用”。学监或学校董事会成员常常被看作是学校和社区的桥梁,其职能包括增进教师、家长和社区团体的关系,参与营建模范社区活动,鼓励一般群众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处理社区有关教育政策和实践的投诉等。 三、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建国后,我国形成了单一由政府办学的体制,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不能举办学校。改革开放以来,民办中小学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公办中小学“闭门办学”而缺乏社会参与,严重地降低了中小学发展的活力和效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和家庭对中小学教育的要求日益多样化,参与管理决策的意识更强烈。我们必须构建一个由社会各利益方参与的、具有激励调节功能和活力的社会化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更新国民公共教育的理念和内涵 人们常常把“公共教育”等同于“政府办学”,忽略了中小学教育中的社会参与问题。我国为了解决中小学,特别是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长期在“人民教育人民办”和“人民教育政府办”之间反复摇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摆脱不了“二者取其一”的思维模式。当前迫切需要树立全新的国民公共教育理念,在“政府办”和“人民办”之间构建有机的结合点和稳定长效的制度。 2、“撒活”社会资源进入中小学的渠道。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着力点,主要在各级政府财政之间调整投入责任和比例。一些地区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而采取集资办学。当集资办学导致部分农民经济负担过重时又停止集资,反过来寄希望于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总是摆脱不了经费短缺的窘境。与此同时,许多潜在的社会教育资源又没能利用。由于各个学校面临的困难和需求不同以及各个社区潜在的教育资源和公民个人承受能力的差异,“一刀切”的集资方式显然有很多弊端。要通过基础教育制度创新,在努力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设计切实可行的动员利用社会资源的机制,如建立社会组织和个人教育认捐制度,将税收减免作为引导和激励企业进行教育捐资的手段等。“希望工程”在动员社会资源方面是成功的例子,但是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系统还缺乏这样制度和机制。 3、扩大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选择权.父母具有为子女选择和规划教育的“天然”权利和义务.我国现在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调节的学生就业与分配制度,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和发展机会,同时也在接受着社会的选择。因此,今天家庭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和实际需要。 4、建立社区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中小学是当地社区,特别是农村社区的主要公共事业,与社区的发展紧密相关。但进社区发展是中小学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因此只有社区参与学校的管理,才能保证学校的办学目标、课程与教学适应社区需要。当前, 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地区特色农业、乡镇企业发展等都需要当地中小学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因此,必须建立使社区能够就学校管理与发展表达他们自己观点和行使自己权力的管理机制。 中小学管理论文:中小学实验室管理制度 一、中小学实验室应以符合配备标准的仪器设备和科学规范的管理,为教师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根据任课教师实验计划安排编制好各年级的实验教学计划。及时编制仪器设备补充计划报学校审批购置。 三、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应按国家统一要求分类、编号、入帐,做到帐目清楚,帐、物相符。必须建立《仪器设备总帐》、《仪器设备分类帐》、《低值易耗品明细帐》等管理帐册。在帐务管理中,应做到“记帐及时、流程规范、准确无误”。 四、仪器设备的存放应分门别类,科学有序,定橱定位,排列整齐,取用方便。橱有编号,橱窗设卡(橱窗卡),物卡一致,帐卡相符。 五、仪器设备的保管应按仪器设备性能注意做好防火、防尘、防潮、防霉、防蛀、防腐蚀、防变形、防碎裂、防磁等工作。化学药品要按化学特性要求存放,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要单独存放在专用的安全柜中,专人保管,双人双锁,细纱固定,定期查看,及时添液。药品与仪器应分室保管。 六、仪器设备借出或归还后,要及时清点、检测、擦净、归位,发现短缺、损坏,要按有关赔偿规定处理。教师因教学需要借用仪器,用后应及时归还。为保证实验教学的需要,教学仪器一般不予外借,如遇特殊情况,教职工借用仪器须经学校分管领导批准后,实验室才能借出,借用时间不得超过三天。外单位借用仪器须经校长批准,时间不得超过一周,过期不还,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主动与借用单位联系收回,并对借用者给予一定的处罚。一切仪器的领用、借出和归还均须办理有关手续,并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验收、检查。领用药品应通过实验室工作人员记录消耗量。领用危险药品时,领用教师、两名管理人员共同在危险药品专用册上签名,并严格控制数量,注意使用安全,剩余药品及时归还。仪器药品不准带回宿舍或其它地方供私人使用。 七、仪器设备借用、使用、损坏、维修必须及时记录。各种仪器设备要定期维护保养,使其处于随时可使用状态。实验室应设有《借物登记簿》、《危险品领用登记簿》、《实验教学情况记录簿》、《实验教学情况统计簿》、《仪器设备损坏维修登记簿》、《仪器损耗、报废记录簿》等簿册。严格执行报废规定,实验教学过程中属正常损坏且不能修复的仪器,或经长期使用性能达不到实验要求且不能修理的仪器,应予报废。因工作失职、违反操作规程而造成的仪器损坏或丢失,应照价赔偿。对故意损坏仪器者除照价赔偿外,视情节轻重,给予必要的处罚。仪器发生故障,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尽可能及时加以排除,或送交专业部门维修,以确保其处于完好状态,对维修过的仪器要认真填写好仪器维修单,存入仪器质量档案。 八、加强档案资料的管理。实验室应做好财产帐务、教学业务、技术资料(说明书等)、文件资料(计划、总结、报表、申购报告、上级文件等)各类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年末按档案管理模式,分类装订,装盒存放。实验室工作人员如有变动,应在学校领导的主持下,办理移交手续,手续存入实验室管理档案。 九、要做好防盗、防火、防爆、防触电、防中毒等工作,配备灭火机、砂箱、化学实验急救等安全及防护用品,定期检查,及时更新维修,学校领导要经常督促检查。 十、做好净化、美化、防火、防盗工作。实验室应保持科学、文明的环境,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消防设备、电器线路应定期检查,保证人身安全。 中小学管理论文: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 为推进我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打造中小学名教师品牌,省教育厅决定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周期(2011-2013年)开展“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名师工作室”)建设。现对名师工作室的建立和管理提出如下办法。 第一条 名师工作室由挂牌名师和学科骨干教师共同组成,集教学、教科研、培训于一体。名师工作室由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和授牌,实行省、市、县三级共建,按照属地管理、服务地方的原则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在学校进行管理。 第二条 名师工作室的申报条件 1. 具有符合以下条件的名师。 “名师”应是教书育人的模范、教学和科研的能手,具有较强的专业引领、培训指导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获得特级教师称号的中小学教师。 (2)获得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称号的中小学教师。 (3)在所任教的学科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当地是被公认的学科带头人,有较丰富的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经历和经验的优秀中小学教师。 2. 具有履行名师工作室主要职责的必要条件。 第三条 名师工作室的分布、申报和审批程序 1. 名师工作室在全省范围内评选,参照各地教育发展和名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以学段、学科统筹安排申报名额。 2. 申报和审批的程序:由具备条件的学校组织教师自愿申报,并按要求填写相关材料,经所在学校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由地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初评;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市推荐的名师及名师工作室进行复评,最后确定名师工作室并授予证书和牌匾。 第四条 名师工作室的人员组成 名师工作室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挂牌名师,主持工作室的全面工作,是工作室的责任人;二是工作室成员,由任教科目相同的骨干教师组成,成员不少于5人(其中1人应来自名师任职学校,兼任名师助理),协助名师开展工作;三是学员,进行教育实习和接受培训的各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和青年教师,每期2-10人。 第五条 名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责 1. 加强师德建设。挂牌名师要在师德方面率先垂范,通过言传身教帮助成员提升学识水平和师德修养,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2. 承担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并按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参与本地区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工作,成为骨干教师成长的摇篮。 3. 负责指导学员制订专业发展计划,通过集体备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课例开发、课题研究和巡回讲座等形式,引导学员专业提升。 4. 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在本周期内,完成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委托课题研究,并完成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专业论文或专业著作。同时根据当地教育教学情况开展课题研究,为当地教学改革提供科研服务。 5. 发挥名师教学示范和辐射作用。通过组织学员上示范课、专题讲座、教学研讨等形式,促进当地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6. 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为学校和本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献言献策。 第六条 名师工作室的指导与管理 1. 名师工作室由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业务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所辖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培训业务的过程管理。 2. 名师工作室所在学校协助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工作室进行日常管理,学校应指派一名副校长专门分管名师工作室。 3. 省教育厅定期组织挂牌名师进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挂牌名师的专业水平,组织专家为名师工作室提供业务指导并进行业务检查、评估。 第七条 名师工作室的保障措施 1. 工作条件保障。名师工作室要有独立的办公室,并具备基本的办公条件,配置一定数量的专业书籍资料。有条件的要配备信息化设备和系统。 2. 制度保障。名师工作室的岗位职责纳入教学工作管理,为保证挂牌名师及其助理履行职责,应适当减少挂牌名师的日常教学和其他一般性工作。 3. 经费保障。名师工作室由省、市、县三级共建共享,省教育厅按照每个名师工作室每年不低于2万元的标准提供经费资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原则上按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资金提供资助。经费主要用于名师工作室的图书资料购置、办公设备购置、网站建设和外出指导及参观考察的开支。 第八条 名师工作室的考核与评价 1. 考核形式。每期省级培训结束后工作室进行一次总结,周期结束后对名师工作室进行考评。考核的方式主要有:一是查看原始材料;二是听取工作室的汇报;三是听取学校的评价;四是深入课堂听课和参与教研活动进行现场观摩。 2. 考核内容。一是名师工作室的自身建设,二是名师工作室在培训和指导教师方面的主要业绩,三是在教学科研中所发挥的作用。 3. 考核结果。每周期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考核为“不合格”者将撤消该工作室建制;考核为“合格”以上者将自动进入下一周期的工作室建设;考核达到“优秀”等级者,将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九条 本办法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中小学管理论文:中小学班级管理心得体会 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则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而且还要不断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以下工作心得体会范文《中小学班级管理心得体会》由工作心得体会栏目为您精心提供,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觉得要搞好班级工作,应该坚持一个标准,调动两个积极性,依靠三个方面的力量,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使学生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坚持一个标准,即是说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尤其是奖惩方面,对好学生和后进生应使用一个标准。通常好学生易受到偏爱,而后进生常使老师产生偏见,所以班主任执法,一定要公允,要一碗水端平,如处理偏颇,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坏习惯,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这些年来,我坚持了一个标准,对好学生和后进生的错误和缺点一视同仁,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扭转了班风。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是要尊重每个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要尽量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起交谈、游戏、活动,使他们与你无拘无束地相处,他们必然会对你敬而近之,由此而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效应。二是发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每期我们班的八分钟自主活动内容的安排、少先队活动计划以及班级评比标准,都采用征稿的形式,发动全班同学献计献策,再结合老师的见解,取得共识,大家共同制定和执行。学生愿意干的事,干起来热情高,干劲大,成效也好。三是要求全班同学参加日常管理形成轮值制度,每个人都有机会履行班级管理职责,增强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为管理好班级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四是在各项中尽量不冷落每一个人。凡大型活动必须做到各司其职,人人有份,绝无局外之人。 调动三个方面的力量,即是要充分调动和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力量参与班级管理,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学校的职能是毋庸置疑的,家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除了寒暑假,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经常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借助于电话这一快捷的通讯工具,可以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级工作,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教育手段。我班有位同学长期放学不按时回家,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不想上学,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与家长商定:放学后由家长亲自到校接他 回家,或通过《家长联系簿》由老师签注每天放学离校时间,再由家长签注到家时间,以杜绝他与坏人接触的机会,平时注意关心和提醒他,稍有进步就给于表扬和鼓励。坚持了一学期,该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还经常结合时事政治,强化思想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坚持下面教育和引导。如抗洪救灾、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勤奋学习等感人的事例级学生树立榜样。儿童心理学专家朱智贤说过: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常与行为品德有关。不从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们健康诚长。我班采取多种形式的班队会,针对性的主题会,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制度化的班级周评小结等,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即指少先队中队委、小队委、科代表、小组长的作用。这四套班子是班级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模范作用如何,他们对班级管理的成效如何至关重要。在选举这些干部时,我坚持做到:人人参与竞选,力求把大家信赖的好同学推选出来,使他们一开始就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每次主题班会,每次大型活动都要求班委全部亮相并轮流登台,使每个人都能策划活动、主持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才干,把班级各项活动开展得形式多样。 三是对四套班子既严格要求大胆压担子,也处处从各方面关心支持他们,尤其在工作细节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作为一名班主任,不能只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必须五个方面一起抓,它们是相互相存,相互促进的。特别在体美劳方面不忽略,不轻易取消学生体育活动的机会,并积极参加他们的活动;其次制度化地安排好每天的卫生劳动;第三,利用班会和其他活动,尽可能渗入娱乐性的文体内容,例如每天的八分钟活动,班级竞赛活动等,以达到活跃身心,调剂生活,融洽关系,一箭三雕的目的;第四,在班级管理和有关活动中发动有一技之长的同学多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以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投入;第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通过参赛,增强大家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势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中小学管理论文:中小学校安全管理经济交流 一、严格管理,认真抓好学校创安的常规工作 学校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贵在坚持,重在常规。在日常管理中,我们主要抓好了以下工作。 一是严格坚持值班巡查。局机关和各学校在节假日均实行了领导带班值班制,特防期实行24小时值班,做到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除做好值班守护外,各校护校队还特别注重对“三无”人员、外来人员的盘查和学校周边的巡查,有效防止了违法犯罪分子入校滋事和校园周边抢劫、勒索师生事件的发生。 二是狠抓整改督办落实。对于排查出的重大校园安全隐患,我们除了向学校口头指出和责令整改外,还专门以教育局的名义下发整改通知书,要求学校限期整改,并实行跟踪督办,严格验收,对措施不力、整改不到位的学校,我们严肃追究一把手的责任。如去年我们就整改了40多处安全隐患,及时排除了安全管理中的“定时炸弹”,并对3名校长进行了诫勉谈话,确保了整改工作落实到位。 三是定期研究创安工作。我局对学校创安工作坚持定期研究、专题布署、及时反馈,充分发挥了指挥、统筹的作用。每年召开的有关安全工作的专题会议不低于30次,及时安全预警,传达上级精神,部署工作任务,确保了工作的及时有效。各校则紧扣我局的工作安排,由政教处牵头认真抓好校内日常安全管理,及时向我局反馈情况,并坚持把创建平安校园与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文明班级(学生)评比等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是适时开展隐患排查。我们十分重视学校安全隐患的排查,开学、期中、期末三个重要时期都派出了由局领导带队、各股室干部参与的校园安全工作检查小组,到全区130多所学校就饮食、饮水、交通、消防、用电、危房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拉网式的排查,真正做到了“排患务尽”,不留死角。平时则随时组织工作人员下校明查暗访,对于发现的问题都当即向校方一一指出,并责令整改。 一、加强领导,努力构建职责明确的长效机制 为确保教育稳定,我们把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当作了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长为成员的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良好的领导机制。全区所有学校都相应建立了由学校一把手任组长的工作班子,并成立了护校队137个,培养了综治骨干500余人,形成了强大的综治队伍和创安网络。 同时,我们积极建章立制,完善了有关安全教育、道路交通、饮食饮水、用电用火用气、学生宿舍、集合集会、楼道疏散、疾病防控等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并重点完善了安全工作责任制度:一是层层签订综治目标管理责任状,实行了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的责任包干制;二是强化了预防领导渎职的一把手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三是将安全管理工作与学校、教师评估考核紧密挂钩并坚决执行“一票否决制”。这样,让人人都增强了“一岗双责”意识,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从而构建了点面结合、人人参与、整体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拓宽思路,全面实现安全工作的综合治理 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同时,我们还积极拓宽思路,认真抓好与学校安全管理有关的其它工作,实现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综合治理。 一是深入开展普法、安全教育。我们设立了11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立和完善了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深入开展了“警校共建”活动,还经常邀请干警、专家为师生开展法制宣传讲座,不定期开展消防、水灾、重大疫病防治、伤病救护、野外生存、交友防骗等各种安全知识的讲授或演练,全面增强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效降低了师生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 二是妥善调处突发事件。教育系统点多面广,由于天灾人祸等诱发个别不安全事件也在所难免,但我们紧紧依靠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注重劝解调处,以人为本,坚持原则,把握政策,讲究策略,把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安定因素控制在萌芽状态,及时化解了矛盾,确保了学校的稳定。如前年我区某乡镇小学五年级学生放学途中被急驰的火车惊吓坠沟,伤情较为严重,家长情绪十分激动,扬言要找学校的麻烦。我们积极与铁路、保险、医院等部门、单位联系,并做好了家长的思想工作,迅速化解了这场矛盾,维护了学校的合法权益。 三是积极参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校园周边的不良环境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为此,我们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积极配合市、区文化、城管、工商等部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对“三无”食品、交通隐患、治安隐患、违规娱乐场所、黑书报摊点进行彻底的清理整顿,大大优化了学校周边育人环境,增强了校园安全系数。 四是认真办理信访回复。我局专门成立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天安排一名局领导坐班接访,还设立了监督举报电话和信箱,随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举报。局信访接待室对所有来信来访都热情接待,不回避矛盾,不遮丑护短,认真澄清事实,纠正错误,消除误会,做到了事事有记载,件件有答复,群众满意率98%以上,赢得了家长、社会的广泛信任和好评,消除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四、安全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 安全工作千头万绪,方法措施各有不同。在长期的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点心得体会,归纳起来可简称为“四要”: 1、制度上要健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坚持制度先行是落实职责、抓出成效的前提条件。中小学安全工作是否得到真正落实,只有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使之构成一个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有机体系,做到权责明确,措施具体,严格执行,按章办事,才能有效的提高安全工作实效。 2、思想上要重视。常言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重视了,行动起来才有力度,工作才会有实效。我局领导十分重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逢会必谈稳定,下校必问安全,真正做到了安全工作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让“安全第一”的观念深深烙在全局干部职工和校长师生的脑海中,让创建“和谐安全文明”校园办学理念,成为每一位校长的追求目标。 3、手段上要创新。因“校”制宜,创新手段,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这是我们的又一体会。比如我区有一所小学校园。中小学校安全管理经济交流责任编辑:曾老师 阅读:人次 中小学管理论文:中小学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监控与管理的研究 〔关键词〕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监控;管理;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个基本维度,无一例外需要依托心理规律去实现,特别是情感态度的获得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师将较容易接受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因此,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此课题的研究价值有利于促进教师“全员、全科、全程”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提高学校管理者管理水平,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可见,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现实意义。由于教师“渗透能力”以及评价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很难真正落实,渗透“度”难把握。如何测评、监控和管理教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值得研究、探讨。 二、课题操作概念界定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从现代信息科学的角度看,监控就是通过检查、考核、评比、总结等形式和手段,及时收集关于被监控系统活动进展的种种信息,按照计划规定的目标、政策和原则,为消除目标实施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而采取进一步的操作与管理措施,以纠正偏差和失误,使其朝预定方向顺利地发展。其中,贯穿监控过程之中的就是信息的不断变换,包括信息的接受、传递、存取和加工。监控实质上就是借助反馈实现的有效控制。具体要制定中小学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表和课堂心理气氛评估指标,以便监控。 “现场监控”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进行的监控。定期听各年段、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后,进行议课、评课、反思、改进。“预监控”是指在系统发生偏差之前,事先对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预测,然后根据预测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管理”指研究、探讨中小学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课堂管理。 三、课题研究概述 研究目标:构建“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监控与管理”体系。 研究内容: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评价;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特点、原则与方式;根据学科特点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监控与课堂管理;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课题预期创新点: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评价。 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法、测验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研究设计有:前实验和准实验。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制定了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填补国内空白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评价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详见曾建兴撰写的《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4月p88~89)。这是我国第一份“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份“评价表”操作性强。 (二)确立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有靶子,枪射击才有方向。同样,教师要明确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才有利于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学科教学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教师既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要明确每节课的心育目标。一般而言,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努力达到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教学目标,还要力图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有以下八点: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实施潜能开发;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塑造乐观开朗的性格;探讨生命教育——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认识生命”为教育重点;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以“珍惜生命”为教育重点;在初中阶段,以“尊重生命”为教育重点;在高中(中职)阶段,以“热爱生命”为教育重点。 (三)明确了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目的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个基本维度,无一例外需要依托心理规律去实现,特别是情感态度的获得和价值观的形成。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行动将成为每位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学科教学未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谓是目的性忽略,所谓目的性忽略就是在你有目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总是奔着你的目的而去,从而忽略了一些小的事情,并且这些事情肯定是你又不得不再返回来重做的事情。这样就产生了目的性忽略。你本来可以在有目的做这件事情的同时把小事也一起做,但因为你的目的占主导地位,因而总是忽略还需要辅助的事情。学科教学未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谓教师只考虑了学科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定性这个“主目标”,忽略了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副目标”。 学科教学未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明确地说是不成功的教学。 2.全科性。美国学者杜伯伦在《课堂内的教育心理学》指出:“作为一个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然而,如果一个教师忽视了心理的临床工作,他就收不到应收到的教育效果,而且在最关键时期和最困难的问题上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他将忽视某些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假如教师应尽自己的职责,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教师们就必须意识到他们作为心理保健工作者这个角色的责任。”要树立每位教师都是“半个”心理学教师这个理念,所有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要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3.全程性。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从课堂组织管理层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教学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常规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调控课堂中各种因素及其关系,使学生处在积极状态而活泼主动地学习,建立和谐融洽的教学秩序,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4.主动性。主动性是指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已明确,有助于实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所有学科在教学全过程中都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每堂课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心动不如行动,各位教师都应主动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才称得上尽职尽责。 (四)确定贯彻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方式 学科教学中,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恰当的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遵循长期教学实践工作的规律,是根据学校学科教学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确立的,它是学校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有八条,即:学科教学为主,心理教育为辅的原则;背景原则;面向全体原则;和谐原则;差异性原则;成功原则;主体性原则;保密性原则。 五)归纳了根据学科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要明确其特有的目标、原则和方式,而且要结合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组成员根据社会、自然和艺体三类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其方法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限于篇幅,本文只对社会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作较详尽的阐释。 社会学科类课程包括语文、政治、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英语等。社会学科的特点为:第一,直接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社会学科类课程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注意、想象、直觉、形象思维等心理能力的培养,而且蕴涵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特别是思品课、政治课有许多直接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第二,多数课程间接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其中,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有哲理与情感的文章组成的,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历史、地理学科可以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自然、国情等来激发学生的各种高级社会性情感。英语学科教师不但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语言内容和语言结构,更要努力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教师经过精心设计,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或理想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在理解社会学科的特点之后,必须探索、尝试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以语文教学为例,主要有五类十种方法: 第一类:通过教材学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①通过剖析课文主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②通过剖析典型人物的心理特征让学生明辨是非,化解其心理冲突。 ③通过表现爱情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④通过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类: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镜”。 ①各种不同类型的作文形式都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②改变作文批改观念。 第三类:通过周记、日记、随笔、书信、短信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类:通过课内外阅读指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五类: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①利用语文活动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②在课外集体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应该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对他们健康成长的干扰,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六)探索出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监控策略 1.多种渠道实施教师研训,提高中小学教师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课题组总结归纳概括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理论,要求承担子课题的实验学校要理论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实验教师要学习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理论知识,包括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方式、根据学科特点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 2.根据“理论”,开展“教研”,提高教师“技能” 根据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特点、原则、方法、评价标准,实验学校开展个人或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和赛课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中小学教师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通过校、县、市和省级“教学”研讨,“现场监控”(定期听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之后,进行议课、评课、反思、改进)和“预监控”(在教学发生偏差之前,事先对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预测,然后根据预测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有效提高中小学教师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 3.采用测验法,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或学业成绩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实验教师为了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通过测验法、观察法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建瓯一中承担了《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监控与管理的研究》课题,通过心理测试软件对实验班及对照班级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心理健康测试、学习适应性测试和气质测试。同时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分析语文学习现状。通过心理测验,了解学生的动机、意志、气质等心理特点及语文学习的现状,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技能得到提高,成绩也得到提高,特别是优生的比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4.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特点,防止学生辍学,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实验教师重视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如,画好师生“平行线”,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特别是在纠正后进生的违纪行为时,切不可伤害他们,尽可能满足学生人格尊重的需要,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对必要的批评进行温和、善意和美丽的“包装”,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获取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对后进生进行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是大面积转变后进生的有效途径,可防止学生辍学,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七)提高了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课堂管理水平 要想提高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领导或管理者应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必须提升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使其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技术。 其次,准确评价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或准确评估课堂心理气氛。准确评价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可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表”作为评价标准,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准确评估课堂心理气氛是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前提和基础。评估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等。我国学者柳夕浪根据课堂心理气氛的内涵,从课堂敢为、课堂不适、课堂交往、课堂态度等四个方面编制了《课堂心理气氛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结果可以了解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要求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心里充满安全感。 再次,积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才有可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的积极维护,要求完善学校管理,促进学校人际关系和谐,积极倡导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等。 (八)提高了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能力 实验教师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开展课题研究,提高了自身的教育科研水平。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高中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研究》等十多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课题组汇编的《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监控与管理研究》收入了优秀论文、优秀教育案例、优秀教学设计、课题结题报告共133篇,字数达60多万字。有些承担子课题的实验校纷纷把论文汇编成册。 课题实验学校积极开展实验,在理论与实践上做了一定的探索。为总结经验,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展示实验校的研究成果,2010年11月,举办了南平市首届“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选,有15位教师获得了一、二等奖。选手们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操能力得到了评委和听课老师的肯定。 课题主要成员及实验校领导普遍反映: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实验,教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九)研究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系统和全面 本课题研究实验学校达19所中小学,涉及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中小学学科几乎都开展了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可谓较系统、较全面的研究,其中语文学科研究最深入。这为今后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五、实验之后的建议和打算 课题研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课题组成员将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深入研究,实验之后的建议和打算如下:继续完善修订各学科“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评价表”;评选“优质课”,提高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操水平;加强有关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申报省级课题,推动实验向纵深发展。 注:《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监控与管理研究》为南平市教育学会2008年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此文为结题报告。 中小学管理论文:中小学社会化管理是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 随着西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的管理与社会的联系呈更加密切的趋势,他们更加重视家长的参与及作用的发挥,更重视社区等社会组织团体的协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融合的必然趋势日益显现,这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中小学;社会化管理 一、西方中小学社会化管理 西方中小学社会化管理,是指在国家有关法律制度的框架内以政府办学和管理为主导、社会各方依法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共同具有学校管理权力和责任的管理制度。1 西方中小学社会化管理,是在西方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形成的学校管理理念和制度,是学校与外部社会关系的反映。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相继制定了法规,以法确定了在国家、地方和学校层次上建立社会参与学校管理的体制,形成了社会团体、私人、财团等在国家的管理和制度约束下以一定的形式参与学校办学和管理的新机制,至此形成中小学社会化管理制度。20世纪末期,为了革除中小学管理中的“官僚”弊端,美国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创新,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的程度,如特许学校和认养学校等。开放学校理论主张,打破学校中心和封闭性,建立和发展向社区开放的学校。学校直接由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决定。近几年,教育质量备受各国家的重视,为提高教育的质量,教育管理的质量也必须提高,因此提高管理质量也成了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研究热门。中小学社会化管理的趋势程“加强与社会的直接联系,并重视家长的参与及作用。” 二、中小学社会化管理的必然性 (一)学校教育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 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四个方面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方面,学校教育与它们之间存在直接和间接的、正向和反向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学校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只是把社会活动的各环节简化并净化,然后再呈现给学生。所以说学校教育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既然如此,学校的管理当然也少不了社会的参与,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会使学校的教育功能与社会脱钩,这不符合教育学提到的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中小学管理提高和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学校管理十分重视效率、质量,从而往往忽视了教师之间的情感问题,这给学校对教师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民主意识不断增长,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单位中的权威影响力也在不断下降。学校领导集体权威的影响力若不足,那么它在学校管理中所起的影响力也会降低,易造成秩序混乱、管理质量下降等问题。在校长负责制发挥其良性作用的同时,为方便管理,事无巨细一律找校长,有的事都要求在校长会议上表态、拍板,校长从无奈到习惯,无意中助长了校长的专制及权力的扩张,并且加重校长管理的负担。 美国的中小学是由董事会管理的,参与的人员有社区的居民、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医生、律师等。各类不同职业的代表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监督,使问题的解决更加全面有效。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学校管理能提高管理决策的民主,提高管理的效益,同时也能减轻学校管理的负担,节约管理费用。多方面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必将减轻学校管理者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使学校管理更全面更到位,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使中小学管理更加富有弹性和活力。 (三)弥补学校资源不足的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对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根据中国教育部数据显示,2002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为31142383.3万元,小学的预算内经费为10473153.2万元,占预算内经费的33%。2003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为34538582.6万元,小学的预算内教育经费为11566847.3万元,占预算内经费的33.5%。国家教育资金的投入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是在比例上仍处于原有水平状态。事实上,初等教育的对象数量庞大,需要的各项经费不会比高等教育所需经费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第十五条中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研究表明,城乡发展存在差别,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长期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要想让民间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中,那就必定要投资者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这样投资者才会觉得投入有所值。据调查显示,中国民间资金目前大约有12万亿元人民币,中国民间财富的总额已超过国家生产总值。① 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农村学校缺乏相应的条件,城市学校因推诿各种责任让校外良好现成的条件搁置,造成不应该资源浪费。实现中小学社会化管理能为学校利用社会资源提供良好的途径,从而很好地巩固课堂成果。社会参与学校管理也能使学校教育目标与社会所需保持一致,同时也拓宽了教育施展的平台。 总之,教育作为事业已经不再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事,是一种公共事业。以往学校作为独立个体存在,没有外界参与管理,学校只能是社会中的一块“净土”,学校的发展容易与社会脱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逐步重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将是必然趋势。 中小学管理论文:谈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源的访谈研究 学校管理压力 摘要:本文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天津市某地区18位中小学校长进行访谈研究。研究发现校长感受到的压力来自:教师待遇、教师能力、师资力量和硬性指标等。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 压力源 学校管理压力 访谈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和教育本身对校长的要求越来越高,校长的工作压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梳理以往的研究发现,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来自:学校管理、工作任务、社会、个人和职业发展。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学校管理方面,校长的压力主要来自教师和上级部门。在教师方面,教师福利待遇偏低,教师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整体素质,以及师资力量使校长感到很大的压力[1][2][6][7]。在上级部门方面,上级下达的指标多[2]、权力的限制[1][3][4][5][6][7]等使校长感到压力。这些压力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校长的心理健康[5][8]。 因而,本研究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来了解当前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方面的压力源,关注这些压力源带给校长的切身感受,分析校长学校管理压力产生与加剧的原因,以期为缓解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压力提出具体建议。 一、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源分析 从访谈对象关于“校长工作管理方面的压力”这个问题中,我们总结出了两个主题,来自教师方面的压力和上级部门的压力。 1.来自教师方面的压力 (1)教师待遇 将近4/9的校长都提到由于教师待遇低所产生的压力。一些访谈对象表述到“现在大部分地区,经济条件要是比较好的,能保证老师的工资全额给你拨下来就是相当不错了。”一方面,教师待遇将直接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条件差、待遇低不仅不能吸引大学生前来任教,而且还会造成优秀教师的流失。从而人才的流失和人才的引进的比例失衡,使校长不知所措,产生巨大的压力。 (2)教师能力 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好坏。5/9的访谈对象指出教师能力给他们的管理造成负担。例如有校长提到“有的教师就是不会上课,你怎么给她讲,她还是不会上课,感触太深了。”一些校长具体指出在接收新理念上,年轻教师和老教师之间的差距使他们感到压力,例如“老教师都工作10几年了,你要他转换思想,可能吗?很难的。”甚至有的老教师因为新理念接受的问题产生职业倦怠,想“赶紧脱离一线,有机会就不想教了”。 (3)教师管理 超过一半的校长认为教师管理方面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首先,教师直接利益很难协调。一位校长具体的谈到“今年有6个教师有资格晋升高级,可是上级部门只有5个指标,教师之间利益的平衡感到压力很大”。其次,教师不配合校长的工作。例如有的校长提到“我们有个教师生病了,我就安排另外一个教师去代课,可他特别不高兴,不但不答应,而且还在教室里当着学生的面和我吼起来”。最后,民主测评使校长顾及自身的利益所以不能很好的行使权利,加剧了校长的压力。 (4)师德 一位访谈对象指出教师师德问题使自己感到压力。他指出“如果一个老师想把孩子教好,第一在于德,也就是老师要有爱心”,并且他还进一步指出,“现在教师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没有去理解,去和孩子沟通,这样的教育效果肯定不好,压力很大!” (5)师资力量 根据访谈对象的描述,在师资力量上有2/9的校长感到压力。这些校长基本都是来自农村或城郊,正如他们所提到“我们学校音体美没有专职的教师,都是兼职,我们行政领导都要去上一些副科。” 2.来自上级部门的压力 (1)硬性指标 将近4/9的校长提到上级部门下达的硬性指标使他们感到压力。例如有的校长谈到“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下达的指标完成不了,能不有压力吗?” (2)没有实权,只有事权 将近1/3的校长感到没有实权,只有事权。一方面,他们没有实权,正如一位校长所提到“他是一把手,权威意识很重,他不懂得分权,他是集权管理。”另一方面,只有事权,事务性的工作太多。一位校长无可奈何的说“工作上的压力很大,主要就是事务性的工作太多。” (3)执行力度 2/9的校长感到贯彻实施上级部门下达的命令或推行政策时,存在执行力度的问题。正如一位校长所述“学校领导层出台一次新的政策,然 后到教务处可能在执行的时候,很不自然的扣了折扣,再从教务处分担给教研组,教研组对你的东西产生了别的理解方式,最后到老师那,都不知道成什么样了。” 二、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的思考 1.教师对校长产生压力 (1)教师经济基础不能保证 教师劳动直接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也间接创造物质财富。据访谈对象所述,教师劳动收入与付出并不平衡,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工资待遇仍然不尽人意。虽然教师的工资、福利在近年来有了进一步提升,但事实上又在市场时代的经济格局中被彻底“消费”,教师难免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失落感。 (2)教师教学质量 尽管现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现行的教育评估机制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的评优、奖励到职位的升降,直接与所在学校的升学成绩挂钩,因而教师教学质量通过影响学生的成绩而使校长感到压力。 (3)教师管理难度大 教师管理是校长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教师管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办学质量甚至学校的存亡。另一方面,不合理的管理不仅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特别是由于民主测评的存在,使得校长在教师管理方面有所顾虑,不敢放手去做,加剧了校长的压力。 (4)教师素质的需要 在当今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有高的教学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师德,它是教师素质的一种体现。师德不仅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而且还会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尤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更大。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了师德在学校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学校中教师师德不同程度的缺失,使校长感到压力。 2.上级部门施加压力 (1) 硬性指标单一 上级部门每学期都给学校下达许多硬性指标需要完成,这些指标背后都强调一个重点:升学率、优秀率。虽然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可在实行教改的今天,应试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也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学生最后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唯一指标的现象亟待改变。教育部门如何用客观、公正的指标来评价学校,让评价成为激发学校创造力、焕发学校生命力的有力杠杆,让教师和学生在评价中获益,是目前学校评价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实权与事权 在权利行使方面,校长不能责权匹配[2][3][5][6][7]。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按有关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并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但校长通常感到有责无权,上不敢得罪人,下管不住人。上级干预的太多,使得他们的想法常常不能实现,应有的权利根本没法落实。因而校长强烈呼吁上级部门给予其责任相当的权利和自主权[5]。并且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严重妨碍了校长自身专业化的发展,压力很大。 (3)执行力度 校长执行力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学校教育是否能实现教育目的、是否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在现实的教育中,上级部门往往不能考虑学校的特色,因而制定的政策法规偏离学校的办学实际,令校长难以彻底执行上级指示,颇感为难,压力很大。 中小学管理论文:浅谈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源的访谈研究 学校管理压力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校长 压力源 学校管理压力 访谈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天津市某地区18位中小学校长进行访谈研究。研究发现校长感受到的压力来自:教师待遇、教师能力、师资力量和硬性指标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和教育本身对校长的要求越来越高,校长的工作压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梳理以往的研究发现,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来自:学校管理、工作任务、社会、个人和职业发展。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学校管理方面,校长的压力主要来自教师和上级部门。在教师方面,教师福利待遇偏低,教师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整体素质,以及师资力量使校长感到很大的压力[1][2][6][7]。在上级部门方面,上级下达的指标多[2]、权力的限制[1][3][4][5][6][7]等使校长感到压力。这些压力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校长的心理健康[5][8]。 因而,本研究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来了解当前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方面的压力源,关注这些压力源带给校长的切身感受,分析校长学校管理压力产生与加剧的原因,以期为缓解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压力提出具体建议。 一、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源分析 从访谈对象关于“校长工作管理方面的压力”这个问题中,我们总结出了两个主题,来自教师方面的压力和上级部门的压力。 1.来自教师方面的压力 (1)教师待遇 将近4/9的校长都提到由于教师待遇低所产生的压力。一些访谈对象表述到“现在大部分地区,经济条件要是比较好的,能保证老师的工资全额给你拨下来就是相当不错了。”一方面,教师待遇将直接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条件差、待遇低不仅不能吸引大学生前来任教,而且还会造成优秀教师的流失。从而人才的流失和人才的引进的比例失衡,使校长不知所措,产生巨大的压力。 (2)教师能力 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好坏。5/9的访谈对象指出教师能力给他们的管理造成负担。例如有校长提到“有的教师就是不会上课,你怎么给她讲,她还是不会上课,感触太深了。”一些校长具体指出在接收新理念上,年轻教师和老教师之间的差距使他们感到压力,例如“老教师都工作10几年了,你要他转换思想,可能吗?很难的。”甚至有的老教师因为新理念接受的问题产生职业倦怠,想“赶紧脱离一线,有机会就不想教了”。 (3)教师管理 超过一半的校长认为教师管理方面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首先,教师直接利益很难协调。一位校长具体的谈到“今年有6个教师有资格晋升高级,可是上级部门只有5个指标,教师之间利益的平衡感到压力很大”。其次,教师不配合校长的工作。例如有的校长提到“我们有个教师生病了,我就安排另外一个教师去代课,可他特别不高兴,不但不答应,而且还在教室里当着学生的面和我吼起来”。最后,民主测评使校长顾及自身的利益所以不能很好的行使权利,加剧了校长的压力。 (4)师德 一位访谈对象指出教师师德问题使自己感到压力。他指出“如果一个老师想把孩子教好,第一在于德,也就是老师要有爱心”,并且他还进一步指出,“现在教师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没有去理解,去和孩子沟通,这样的教育效果肯定不好,压力很大!” (5)师资力量 根据访谈对象的描述,在师资力量上有2/9的校长感到压力。这些校长基本都是来自农村或城郊,正如他们所提到“我们学校音体美没有专职的教师,都是兼职,我们行政领导都要去上一些副科。” 2.来自上级部门的压力 (1)硬性指标 将近4/9的校长提到上级部门下达的硬性指标使他们感到压力。例如有的校长谈到“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下达的指标完成不了,能不有压力吗?” (2)没有实权,只有事权 将近1/3的校长感到没有实权,只有事权。一方面,他们没有实权,正如一位校长所提到“他是一把手,权威意识很重,他不懂得分权,他是集权管理。”另一方面,只有事权,事务性的工作太多。一位校长无可奈何的说“工作上的压力很大,主要就是事务性的工作太多。” (3)执行力度 2/9的校长感到贯彻实施上级部门下达的命令或推行政策时,存在执行力度的问题。正如一位校长所述“学校领导层出台一次新的政策,然后到教务处可能在执行的时候,很不自然的扣了折扣,再从教务处分担给教研组,教研组对你的东西产生了别的理解方式,最后到老师那,都不知道成什么样了。” 二、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的思考 1.教师对校长产生压力 (1)教师经济基础不能保证 教师劳动直接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也间接创造物质财富。据访谈对象所述,教师劳动收入与付出并不平衡,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工资待遇仍然不尽人意。虽然教师的工资、福利在近年来有了进一步提升,但事实上又在市场时代的经济格局中被彻底“消费”,教师难免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失落感。 (2)教师教学质量 尽管现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现行的教育评估机制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的评优、奖励到职位的升降,直接与所在学校的升学成绩挂钩,因而教师教学质量通过影响学生的成绩而使校长感到压力。 (3)教师管理难度大 教师管理是校长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教师管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办学质量甚至学校的存亡。另一方面,不合理的管理不仅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特别是由于民主测评的存在,使得校长在教师管理方面有所顾虑,不敢放手去做,加剧了校长的压力。 (4)教师素质的需要 在当今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有高的教学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师德,它是教师素质的一种体现。师德不仅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而且还会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尤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更大。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了师德在学校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学校中教师师德不同程度的缺失,使校长感到压力。 2.上级部门施加压力 (1) 硬性指标单一 上级部门每学期都给学校下达许多硬性指标需要完成,这些指标背后都强调一个重点:升学率、优秀率。虽然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可在实行教改的今天,应试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也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学生最后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唯一指标的现象亟待改变。教育部门如何用客观、公正的指标来评价学校,让评价成为激发学校创造力、焕发学校生命力的有力杠杆,让教师和学生在评价中获益,是目前学校评价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实权与事权 在权利行使方面,校长不能责权匹配[2][3][5][6][7]。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按有关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并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但校长通常感到有责无权,上不敢得罪人,下管不住人。上级干预的太多,使得他们的想法常常不能实现,应有的权利根本没法落实。因而校长强烈呼吁上级部门给予其责任相当的权利和自主权[5]。并且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严重妨碍了校长自身专业化的发展,压力很大。 (3)执行力度 校长执行力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学校教育是否能实现教育目的、是否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在现实的教育中,上级部门往往不能考虑学校的特色,因而制定的政策法规偏离学校的办学实际,令校长难以彻底执行上级指示,颇感为难,压力很大。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从兰州狠抓大气污染治理看保护宁夏自然风光的极端重要性 摘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宁夏近年来大气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令人堪忧。文章总结兰州市狠抓大气污染治理的做法及成效,借鉴其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经验,继而提出宁夏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经验;启示 一、引言 兰州市曾是全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被称为无法治理的“世界性难题”,一度成为城市开放发展的制约瓶颈。2012年以来,兰州市按照“冬治燃煤春治沙,狠抓减排强管控”的思路,以“摘掉‘黑帽子’,还老百姓一片蓝天和清新空气”为目标,取得明显成效。兰州的大气污染治理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必须引起宁夏各级组织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高度重视。尤其,近年宁夏环境质量屡次出现雾霾预警信号,要保住塞上江南之名,务必警觉起来,上下联动,采取措施。 二、兰州狠抓大气污染治理的做法及成效 为从根本上改善兰州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工业、燃煤、机动车尾气、二次扬尘和生态增容减污五个专项治理方案,包括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企业、启动工业污染企业“出城入园”搬迁、实现燃煤锅炉“煤改气”、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细管细分“十类土壤扬尘”、沙尘天气实行提前预警、主动应急。 兰州市最为突出的做法便是实行网格划分,建立网格污染源档案,对污染源实行“定人、定位、定责”领导包抓式管理,做到“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全覆盖”监管,同时将网格化管理与数字化监控结合起来,使网格管理信息化,便于调度、指挥和监督。网格管理执行之后一方面成立综合执法组,采取不定期突击检查方式,跟踪督办重点工作;一方面成立督查考核组,督查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并敦促整改,对工作不力的人和事进行效能责问。 经过长期探索和努力,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兰州市现已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其防治大气污染的效果得到广大市民的首肯,也引来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的学习者。 三、对宁夏保护“塞上江南”自然风光的启示 宁夏素有“塞上江南”之称,2008年又被中国权威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评为十大“新天府”之一。这里气候宜人,一直以来以良好的自然环境赢得了世人的赞誉,这也是宁夏赖以发展的优势和基础。但近年隆冬季节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石嘴山老工业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高耗能发展,致使环境污染加重,如果我们不能把保护环境作为重大战略选项,必将成为宁夏今后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 (一)摒弃传统思维,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重视环境治理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的大事,国务院总理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向世人宣示:中国不愿意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宁夏利用当地资源,形成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机械等为主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体系,这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宁夏来说,无疑是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直面现实,宁夏再不能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要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路,将生态文明的理念、目标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实现自然、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让“塞上江南”名副其实。 (二)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巩固环境治理成果 近年来,自治区针对工业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不断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自2006年以来先后有《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污染物排放管理条例》等相继施行,为大气污染防治奠定了法制基础。但其环境空气质量在总体向好的同时,出现了局地和结构性逆转的状况,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如宁东基地的空气污染绝不能小视,今年市区冬季取暖季粉尘、雾霾连续加重,环境质量屡次报响警示信号灯。对此,银川市要借鉴兰州市坚决果断取缔燃煤锅炉的做法,不留死角,尽快拆除所有中小型燃煤锅炉,确保环境空气质量。 (三)加大环境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关系着每个人的健康,也是百姓幸福指数的基点。倘若环境污染的问题不能得以解决,民生幸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加强环境保护、防治空气污染要打全民参与的“群体战”,除了对症下药持久治理,更需全社会携起手来共同维护。为此,要整合政府、社会、民间组织、大众传媒资源,动员和发挥公众的力量,提高公众参与水平。探索环保教育的多途径宣传,让环保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厂,让热爱环保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文明,进一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参与环境保护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关注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塞上江南”、“新天府”的亮丽名片继续保持下去,代代相传。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环保投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等我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环境污染的增加,主要的体现在大气方面各种的规定的指标的不合格以及各种污染物的增加。治理大气污染是刻不容缓的,本文主要讨论了环保投资的概念以及对大气的治理效率,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环保投资;效率;治理效率;影响因素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需要环境的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多,大气的污染就是对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的重要的代价,并且,这种代价是不可逆的。随着可持续发展以及环保的逐渐的被重视,大气的空气质量已经成为地球村的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近年来,环保投资的出现,对大气进行一系列的治理但是治理的效率却并没有人们原来想的那样显著,下面让我们主要的分析一下: 二、什么是环保投资 首先,我们先讲解一下环保的概念,环保,主要是针对如今越来越严重的各种污染,保证人们生活的环境的健康与和谐,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基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产品以及在生活中所享受的各种服务都是需要或多或少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所以,对已经发生的环境的损害在生活中要合理的注意保护。这些具体的保护手段包括各种方面,比如说行政方面,法律方面,道德方面,还有通过人们的合理宣传。而环保投资,基本的概念就是利用一系列的资金以及手段,这些手段包括上述所包括的类型。这就是环保投资的概念。 三、我国目前环保投资的现状 1、企业的审计体系不健全 随着企业的不断的发展,企业的审计的职能也在不断的扩大,在过去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监督的保证与力度是这项工作的主要当然内容,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者的要求也从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进一步的发展到对企业的各项财务信息的反应。对产物信息的反应是为了为管理者提供可以进行决策的信息。这一职能由于直接决定着管理者的决策,对企业的未来的走向具有重大的影响,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实际的情况是,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单位的不健全,正规的审计的流程应该是进行一项业务或者工程的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以及事后审计,但是,很多的企业真正进行的却只有这三项的期中一项或者两项。事前审计是这些企业往往容易忽略的重要的一步。根据一些可靠的事实的反映,很多的企业的内部的审计制度是不健全的,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只进行事后的审计工作。 2、内部规章不完善 企业内部规章的概念是与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相对来说的,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是由所在的企业的专门制定相关的准则与制度的部门专门的制定的。因为是只限于企业内部通用,许多的员工,甚至管理者,从思想上就很轻视这项制度,所以,企业的规章与准则在企业内部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发展,并且,企业内部所指定的规章有很多的方面并没有设及,并不是很完善,这种企业内部的规章与制度的不平衡与不完善与执行能力差,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环保投资的力度与广度。 3、企业对审计的相关机构的设置不合理 这里对审计的内部不健全的讲述并不是针对企业的审计的制度不完善或者审计人员对企业具体的事项进行的具体的管理的流程。这里主要是指的企业的高层的管理者对待审计部门的态度,很多的企业并不是将审计的部门比较独立的看做是一个机构,而是将它与企业内部所拥有的其他的相关的部门进行合并,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简历专门负责审计的部门,这不仅仅妨碍了企业的审计的部门发挥具体的职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审计工作的某些方面的不完善,很大的一部分是由于企业的管理者不重视企业的内部的审计,不能做到建立相关的审计的部门、相关的审计部门的独立、以及相关的审计的具体的工作人员的独立。 四、建立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的审计制度提高环保投资效率 1、什么是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简单的来说就是将一个问题根据解决问题的程序的重要性的不同,把一个问题按照这样的重要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然后集中地按照顺序去解决问题,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层次分析法层次的由来就是需要对问题进行上述的分层。 下面,我们来重点的解析一下层次分析的办法的优点,层次分析法主要的分层的依据是事物的不同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的评价指标并不只是简单的根据领导者的意愿,而是根据一定的数据的计算,得出某个事件是否重要的结论,并且分析两个事件之间的相互的影响,由于计算拥有具体的规则并且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所以,可以很广泛的应用到具体的使用的过程,并且只需要人们简单的操作计算系统就可以实现。 2、企业内部如何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环保投资 想要在企业内部成功的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进行企业的环保的投资,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指定一个适合企业目标。我国现如今推行的政策是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所以,指定目标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企业的财政的问题,比较重要的是,还要切实的考虑与研究企业所制定的项目对整个社会有没有好的影响,企业评价具体的投资的目标的效率问题不能单单的局限于对企业的经济与回报率的探究,具体的环保投资对于社会整个大环境的影响是否可以达到企业预先所设想的目标非常的重要。企业进行投资的时候应该对具体的投资会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深入的评析。具备了以上的条件,然后再确保企业所制定的具体的投资的目标的实现。在企业针对不同的投资事项进行具体的分层整理的时候,企业的每个事项的重要程度就会很轻易的得到体现,相关的审计部门的执行人员就可以根据企业具体的指定的层次对企业进行至上而下的排查与事前,事中与事后的预算与决算。这样,既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加大审计的效力又可以很好的促进事项的执行成度。 五、结束语 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与研究,我们初步的了解了环保投资的概念以及环保投资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的现状,环保投资是我国目前需要重点发展以及持续的进行投资的,虽然,现在我国的环保投资由于时间的发展问题以及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还不够完善,但是,随着各种措施以及国家的支持与关注,相信我们的治理大气的效率会大大的增加。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基于保定大气污染治理的环境审计工作研究 摘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逐步落实和“大保定”发展新纪元的开启,为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京津保地区展现全新形象,保定市对大气污染防治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治理。文章从保定市大气污染的治理入手,深入分析了保定环境审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环境审计工作创新方面提出强化环境审计宣传、完善环境质量量化考核制度、建立环境审计组织体系、成立环境审计人才培养和研究机构、学习省内外环境审计经验等措施,努力创出一条适合保定市情、改善京津冀环境的环境审计工作之路。 关键词:保定;大气污染;治理;环境审计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逐步落实,“大保定”发展新纪元开启。为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京津保地区联动发展中展现全新形象,保定市对大气污染防治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此进行治理。这些政策措施是否得到了贯彻落实?是否真正发挥了“惠民生”的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环境审计工作来监督检查。保定市长在2016年两会期间表示:保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治理空气污染,力争用3~5年退出全国空气污染城市后十位。“十三五”期间,保定市将重点实施“无燃煤区”等十大防治大气污染工程,从根本上改变雾霾天气频发的现状。这些工作都需要环境审计工作的跟踪落实。环境审计工作研究对保定大气环境得以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保定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审计状况 保定作为京津保“金三角”大格局中的重要一员,现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节点。面对特殊的区位和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保定选择了一条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保定在落实中央和河北关于环境治理政策的基础上,2015年4月,保定市启动大气污染防治三年(2015-2017年)攻坚行动,重点开展集中供热、扬尘污染控制等“十大攻坚行动”。为尽快扭转大气环境连续重污染的被动局面,2016年2月保定在强化现行治理措施的基础上,在全市开展了“十查行动”,严管严查,严处严治,市县联动,防治大气污染。 针对以上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保定开展的与环境相关的审计主要是政府管理的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审计和相关专项审计调查等合规性审计, 即主要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而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其他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对政府颁布的环境政策等进行的审计监督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由于保定仍存在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缺口较大、部分排污企业游离于环境保护部门有效监管之外等问题,环境治理收效不佳。总体来说, 保定环境审计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环境审计对环境管理应有的制约和促进作用还不明显。 二、保定环境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公众对环境审计的认识不足 社会媒体缺乏对环境审计工作的宣传和关注,公众对环境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缺乏良好的社会环保氛围。由于对环境审计的意义认识不够,导致企业没有对内部环境审计引起重视,许多企业对赖以存在的环境社会责任感不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缺乏深刻认识,企业内部环境审计落实迟缓,极大地阻碍了环境审计的完善和发展。 (二)环境审计主体独立操作性有限 目前我国审计主体中国家政府审计具有很强的的独立操作性,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所审计部门的真实情况,但由于审计机构的领导人都是同级政府的组成人员,受到上一级审计机构的领导,极易受到人际关系和行政干预等外界的影响,环境审计的客观公正性受限。内部审计由于存在上下级的隶属关系,独立操作性很难保证。社会组织审计理论上独立操作性较强,但由于经济利益等因素影响,若要从根本上始终保证客观公正实难做到。 (三)环境审计人员技术薄弱 随着“互联网+”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推广,环境审计人员需要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检查全部的总分类账和数据库,充分挖掘数据价值,通过检测被审计单位业务发展和风险变化的趋势,及时捕捉并揭示潜在风险,防范于未然。目前,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风险防范等计算机在环境审计中的运用以及计算机辅助环境审计软件的开发进展,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 (四)环境审计人力资源短缺 环境审计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它要求审计人员不但要通晓会计知识,而且还要懂得环保、工程、管理、经济、统计、计算机、法学、数学、化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环境审计的实施对审计人员的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很高。目前,大多数环境审计人员是来自会计学或者经济管理专业的非审计学专业的人才,缺乏与环境管理相关的业务经验以及必要的设备、技术和手段。环境审计人力资源数量少、年轻人员比例偏低、高学历人员明显不足,专业胜任能力亟待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环境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三、保定环境审计工作的模式创新 (一)强化环境审计宣传,提高公众环境审计的意识和监督能力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行动。针对保定市大气污染现状,政府首先要从观念和意识上抓起,调动社会各界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审计的意识和监督能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危机感,培养企业和公民的环保理念,推动市民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自觉意识;其次必须依法及时通报或公布环境审计结果,真正赋予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良好社会氛围;最后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推动和促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注重环境审计,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审计监督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法制教育计划。 政府积极倡导公众购买环保产品,开展环保社区、环保学校、环保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公众参与讨论环境问题,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在全市形成政府倡导和公众参与的“人人自觉参与、共创绿色家园”的良好环保氛围,达到环境审计适应环境保护工作和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 (二)评估保定区域环境容量,完善环境质量量化考核制度 深入调查、科学论证,合理评估保定区域环境容量,京津保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域环境容量为基础,环境质量达标为目标,确定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把污染物排放总量分解到辖区内各级政府并落实到所有重点排污单位。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削减完成情况纳入环境审计,作为各级领导班子环境保护量化考核指标,成为领导干部奖惩、升迁的主要依据。 严格规范企业准入,完善环境质量量化考核制度,明确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责任,加大对党政领导干部履行国土开发、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资源科技创新等方面职责的评价比重,加大对资源环境保护责任的追究力度,将生态考核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考核指标。建立领导离任“生态审计”,实行领导干部环境责任终身制。将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等列为各级政府党政“一把手”的离任审计内容,消除领导干部急功近利的思想,控制其目光短浅的行为,强化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务实的政绩观;增强其做好生态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推动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成为党政领导干部自发、自觉的政治责任。坚持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排放标准、实行严格的治理措施和考核机制,促使京津保在环境审计和环境治理方面取得创新。 (三)建立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实施的环境审计工作组织体系 发挥三大主体审计组织的基本职能,政府审计通过与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合作,建立由政府环境审计、环境审计社会组织和内部环境审计共同实施的环境审计工作组织体系,各司其职,泾渭分明,在各个方面发挥不同作用,强化环境绩效审计。 环境绩效审计具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污染的治理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功效。对政府和企业开展合规性和绩效性审计,对企业内部按产品生命周期,即从产品原料的获取、产品制造与生产过程、产品使用过程、产品销售与服务过程、废弃淘汰产品的回收、重复及处理过程开展内部环境审计,促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发展,使企业充分了解内部环境审计带来的利益,使企业认识到在付出内部环境审计成本的同时也扩大了企业收益,就能使企业对内部环境审计的被动执行转变为自愿主动实施,从而有效预防环境法律风险,促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发展和完善,促使企业的运作符合政府的环境标准。建立跟踪审计制度,通过对以前的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的处理措施,可以提醒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改进措施,发现需要进一步采取跟踪审计措施的重要事项,帮助审计部门制定审计计划,巩固环境审计成果。对环保工程项目、资源环境管理政策措施要全面进行跟踪审计和审计调查,保证建设项目得到顺利实施,资源环保工作措施得到落实,促进有关部门和单位改进、完善措施和制度。 (四)成立环境审计人才培养机构,联合驻保高校开设环境审计专业,研讨环境审计工作创新 保定环境审计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环境审计的职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应协调相关部门,利用区域教育资源优势,联合驻保高等院校开设环境审计专业,成立环境审计专门人才培养机构,成立保定环境审计研究机构,针对保定市情培养环境审计人才。联合保定驻保高校研究环境审计的培养方向和工作措施,重视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环境、工程等相关知识的培训,鼓励他们取得注册环境审计师资格,完善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增强环境审计能力和素质,建立经常性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真正使环境审计成为一门技术,形成一种职业,推动保定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五)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学习和借鉴省内外环境审计工作经验 加强与省内外环境审计工作开展成熟地方的联系和合作,学习和借鉴省内外环境审计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方法,聘请省内外环境工程技术专家“请进来”指导,安排专家“走出去”学习环境审计的经验和方法,借鉴省内外的先进环境审计技术,减少重复研究工作,进一步直接提高环境审计的研究和实践水平,促进保定环境审计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利用现有的环境审计技术,结合保定市情,研究具有保定特色的环境审计工作模式并迅速应用到环境审计实践中,进一步推动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要提高环境审计的水平。 推进环境审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迫切性。保定环境审计工作必须依托区域协同的帮扶,才能走出环境保护与发展困境,借“一带一路”契机,疏解过剩产能,扶持清洁能源产业,使京津保生态环境保护获得长期稳定的政策、资金、民众资源支持。通过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发挥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保定才能走出一条具有自身区位特色的环境审计之路。 (作者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对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治理对策的几点探讨 摘 要:燃煤锅炉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只有对燃煤锅炉的大气污染问题加强治理,进而改善我国的大气质量,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文章对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治理对策进行了几点探讨,希望对相关工作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治理对策 1 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也取得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进步,但同时也造成了对煤炭等资源的消耗量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燃煤的大量消耗也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酸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多个城市也被雾霭问题所困扰,而这些都给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诸多消极因素。在这种背景形势下,对燃煤大气污染问题加强治理变得至关重要。文章以燃煤锅炉的大气污染问题为例,探讨了具体的治理对策,希望对相关工作能够有所借鉴。 2 燃煤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改变,都会对其他环节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因燃煤而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所引起的各种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可忽视,我们必须就燃煤对大气环境的污染问题加强研究。 2.1 大气环境污染 众所周知,煤炭燃烧会生产众多的污染物,如CO2、SO2等有害气体以及一些颗粒和粉尘污染物,而这些污染物的排放正是造成大气环境下降的主要原因。现阶段,我国虽然加强了在新能源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国家也大力投建了很多大型的水电站和核电站,但煤炭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现状却依然没有改变。此外,煤炭燃烧排放的SO2在空气中还会形成酸雨,而酸雨则会对陆地自然环境带来比较严重的危害。最后,煤炭燃烧排放的CO2还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而温室效应又会造成极地温度升高和冰川融化,进而也会给海洋气候造成严重影响。总之,锅炉煤炭的燃烧对环境的污染破坏不仅局限在大气环境这一个层面,而是会牵连到整个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由此带来的损害十分巨大。 2.2 雾霭影响 近年来,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许多城市都遭受着雾霭的严重困扰,而且这些雾霭的发生强度和频率还在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给城市居民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另一方面还会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若想解决雾霭影响,就必须加强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工作,而燃煤锅炉作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更是治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3 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治理对策 3.1 对燃煤锅炉进行脱硫改造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或单位应在不妨碍自己日常生产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除尘等设备,对锅炉实施脱硫改造以降低燃煤大气污染(如图1所示)。现实中,考虑到脱硫原理和方法比较多,如湿法、半湿法、干法等,所以在具体选用时也应以企业或单位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湿法脱离改造为例,可以在现有锅炉的除尘后烟道上安装脱硫装置,利用碱性金属盐溶液来对SO2进行吸收,然后再通过石灰等物质对吸收了的SO2溶液进行再生操作,最后将再生的SO2吸收液进行循环利用,最终吸收液中所具有的SO2就会以石膏以及亚硫酸钙的形式被析出来。 3.2 对燃煤锅炉大气污染实行治理责任制 对于环境污染问题而言,应该实行治理责任制,严格落实“谁管理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的制度。与此同时,政府的相关部门还应充分认知到自己职责的重要性,掌握好对相关责任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管力度,对于已造成的污染也要敦促甚至是强制责任方加强治理,以确保治理后的大气质量满足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对于那些拥有燃煤锅炉的单位与企业,更需要切实承担起大气污染的治理责任,在日常生产管理中就应通过技术和设备引进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3.3 寻找能够代替煤炭的新型能源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础能源主要是石油、煤炭以及天然气等,我国虽然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更同时身兼着煤炭的生产大国,但我国同时也是一个煤炭资源的消耗大国,每年自产的煤炭资源数量仍然难以解决我国的煤紧张问题,这不仅会给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增加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同时还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在这种背景形式下,我们有必要寻找能够代替煤炭的新型能源。现实中,寻找新能源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加强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如加强对风能、核能、地热能以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工作。 3.4 综合治理燃煤锅炉大气污染 对于燃煤锅炉而言,应该从源头上就加强对燃料质量的控制,优选那些燃烧过程中较少产生SO2和烟尘等污染物的清洁燃料;其次,要加强对煤炭的洁净利用,可以通过洗选、加工、成型、气化、液化等方式来提高燃料的清洁程度,避免锅炉直接将高污染型的煤炭作为燃料使用;另外,对容量较小又存在严重污染问题的锅炉进行淘汰,优选那些应用了洁净燃烧技术和烟气脱硫技术的新型锅炉;再次,对于一些当前使用中的大型燃煤锅炉,要积极进行脱硫改造;最后,高校以及相关的科研单位应该与企业在大气污染的防治方面加强合作和交流,通过技术合作开发具有较高节能效益和低污染特性的新型燃煤锅炉来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4 结束语 总之,燃煤锅炉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只有对燃煤锅炉的大气污染问题加强治理,进而改善我国的大气质量,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绿色植物在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与建议 摘 要:随着大气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经济而有效的治理措施备受广泛关注。本文针对我国的煤烟型城市论述了绿色植物在治理大气污染物质粉尘和二氧化硫中的应用,并在绿色植物应用中提出绿化建议,为解决大气污染治理问题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绿色植物;大气污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合理能源结构的设置,导致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点是煤烟型[1]。大部分地区,粉尘浓度和二氧化硫的浓度严重超标,对人身体健康和农副产品的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防治和治理大气污染,还人类一个健康环境,不仅是提高和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需要,也是维持社会经济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求,因此,寻求一个经济而有效的方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植物净化大气被受广泛推崇。植物净化主要是通过植物的茎和叶表面的气孔吸收并转化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或者通过植物根系的协同作用,去除从大气中沉降进去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物质[2]。该方法不仅能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还能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面容,具有经济、环保、生态效应多重优势。本文主要就煤烟型城市,对大气污染物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治理方面的植物应用进行论述,并对植物绿化提出建议,为解决大气污染治理问题提供有效的参考。 1.绿色植物在城市中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1.1绿色植物在去除大气中粉尘污染方面的应用 粉尘是城市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我国大部分城市粉尘浓度出现超标现象,沙尘暴、雾霾天气屡见不鲜。同时,粉尘上还可粘附其他污染物质,产生多重危害。绿色植物滞尘主要是利用植物叶片的特性和其本身的润湿性,当含尘气流经过树冠时,较大直径的粉尘被树叶阻挡而降落[3]。由于绿色植物对尘的吸附和滞留,使得空气中粉尘减少,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陈玮[4]等人的研究表明,植物的滞尘能力与植物的叶面积、叶面粗糙度、树冠结构、枝叶密度及叶片倾角有关。一般而言,叶片较多、叶面积较大、表面粗糙、枝叶茂密、叶片倾角较小的植物,滞尘能力较强。滞尘能力较强的植物有臭椿、白杨、石楠、银杏、麻栎、海桐、珊瑚树、朴树、白榆、凤凰木、广玉兰、榉树、刺槐、榕树、冬青、构骨、皂荚、樟树、厚皮香、V树、悬铃木、女贞、槐树、青钢栎、柳树、夹竹桃等。 1.2绿色植物在去除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方面的应用 二氧化硫污染也是城市面临的大气污染问题之一,它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也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利用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方法不但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吸收、转化,具有生态效应和环保效应的双重作用,被受广泛关注。符气浩[5]等人发现,城市中绿色植物分布多的区域SO2浓度低。此研究表明,绿色植物具有去除大气中二氧化硫的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绿色植物对SO2都有很强的去除能力。李一川[6]等人发现,叶片中含硫高的绿色植物,其吸收、转化SO2的能力强,净化大气中SO2的能力亦强,反之亦然。对大气中SO2吸收能力较强的植物主要有女贞、构树、棕榈、沙枣、樟树、垂柳、臭椿、梧桐、国槐、广玉兰等。 2.植物绿化的建议 2.1选择适合的绿色植物 针对南北方不同的气候特点,选择不同的植物,以至于让植物在自己适应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充分发挥其去除污染物质的优势。对于不同城市及城市不同的区域,其粉尘和二氧化硫的含量不同。对于粉尘含量高的区域,如道路的两侧,枢纽地区等,应以滞尘能力较强的植物为主,如臭椿、白杨等,对于二氧化硫含量高的区域,如燃煤地区、工厂附近等,应以去除二氧化硫能力较高的植物为主,如女贞、构树、棕榈等。应考虑大气污染的特征,因地制宜选择植物,尤其是选择适应能力强、生长旺盛的植物。 2.2乔灌草本相结合植物配置形式 不同植物,滞留粉尘和去除二氧化硫的能力不同,应选择多种植物进行搭配,避免植物单一。另外,针对乔木、灌木、草本不同高度的植物去除污染的能力也不同,应建立多层次的植物空间体系,增加绿色植物用量,在垂直空间形成乔灌草本相结合植物配置形式,不仅美观,亮化城市,而且更有效地发挥生态环保效益,进行多重防治,起到更好的去除污染物质的作用。 2.3合理规划,均匀绿化 近年,各城市绿化项目逐渐增多,各种公园陆续建设,城市绿化也有所提高,但存在绿地规划不合理,绿化不均匀的现象,只是单纯的为了提高绿化率而进行绿化,并未考虑城市绿化的均匀性,如,有的城市只重视公园的绿化建设,却忽略了道路两旁的绿化,甚至有的部位几乎没有种植植物或长势极差,有些立交桥下,竟被作为停车场或被商贩占据,导致环境极差,不但起不到环境的正面效应,反而负面效应明显。因此,植物绿化应合理规划布局,重视街道边角,实现城市全面、均匀、不留死角的绿化形式。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美国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20世纪4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事件是当时大气污染的代表性问题。美国政府分别采取了大气污染警报分级、油品升级、行政措施,经过几十年的环境治理,臭氧的最高浓度水平降低到20世纪50年代的1/3以下,为我国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光化学烟雾;大气污染警报 20世纪4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事件是当时大气污染的代表性问题。当时人们认为导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是化工厂排放的废气,此后政府关停了市内主要的化工厂,并且禁止居民在市内焚烧垃圾。但这些措施并未改变当地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20世纪40年代洛杉矶就拥有二百五十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一千多吨汽油并排放大量的汽车尾气。 治理经验: 为了减少光化学烟雾污染,美国重点研究改善燃料和改进汽车设备结构,并且开始试制无公害汽车和发展高效交通系统,例如采用液化天然气、氢气和无铅汽油来代替有铅汽油作为汽车燃料,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有效措施。1970年开始研究无铅汽油的技术经济问题,并制定了改善油品质量的时间表。当时美国还提出了研究无公害汽车的远期规划,如电子汽车、电动汽车和蒸汽汽车等。电动汽车方面,这些都是减少汽车尾气和防止光化学烟雾污染城市大气的重要措施。此后政府有针对地推行一系列措施,包括建议居民减少使用汽车出行,规定在汽车上安装催化转化器以解决汽油不完全燃烧的问题,鼓励开发使用甲醇和天然气替代汽油等。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治理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洛杉矶大气污染控制区相继制定了100多个大气污染控制规则和条例。洛杉矶地区设有大气污染物监测站十处。1953年起通过报纸、广播每天向市民烟雾预报。内容有烟雾能否发生,若能发生程度如何,发生时植物是否会受到损害,大气能见度等。当烟雾污染恶化时,则发生警报,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臭氧的浓度规定了三级警报制度,警报制度规定如下表。 除上述预警措施外,美国的《空气污染控制法》颁行于1955年,但早在1881年,芝加哥和辛辛那提市就开始了进行保护空气质量的立法尝试。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反复修订,最终才形成了今天的美国的清洁空气法。仅在联邦政府层次上,就经历了1955年的《空气污染控制法》、1963年的《清洁空气法》、1967年的《空气质量控制法》、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以及后来的1977年修正案、1990年修正案等多次修正。 另外,为治理洛杉矶地区发生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加州建立了控制该区域空气污染的政府实体机构――南海岸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区,通过该管理区将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提高到城市群治理的层面上。根据职责,该机构有权进行立法、执法、监管、处罚,并通过强制执行手段和监控、技术改进、宣传教育等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开展工作。该管理区通过制定推行空气质量管理计划,并借助排污许可、检查、监测、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等方式实现减排目标,保障了南海岸的空气质量达标。一系列的措施很快看到了成效,洛杉矶作为当时美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臭氧的最高浓度水平降低到20世纪50年代的1/3以下,而此时的机动车数量却是当年的4倍多。 对我国的启示: (1)完善的法律体系 严格立法确定的环保标准,对美国治理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起到了积极作用。美国从1955年的《空气污染控制法》到1963年的《清洁空气法》、1967年的《空气质量控制法》等,再到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以及1977年修正案、1990年修正案等,通过多次规范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大气保护法律体系。 (2)能源结构改变 从美国能源结构的演变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煤炭占美国一次能源总量的近80%,后来石油天然气的占比不断增加,与煤炭一起构成美国的主要能源物质。近几年来随着美国页岩气改革的发展,天然气在美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煤炭及石油占比开始出现下降,与此同时,新能源占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核能在美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稳定,核电占美国总发电量的比例保持在20%左右。在2010年美国的消费结构中,石油消耗占37%,天然气占25%,煤炭占21%,而2010年中国石油消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17.6%,天然气占4.0%,煤炭占70.5%。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以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哦,导致我国严重雾霾天气出现是情理之中。 (3)汽车尾气治理 美国政府有针对地推行一系列措施,包括建议居民减少使用汽车出行、规定在汽车上安装催化转化器以解决汽油不完全燃烧的问题,鼓励开发使用甲醇和天然气替代汽油等。从洛杉矶的经验来看,炼油设施的改进和催化式排气净化器的发明很好地治理了汽车尾气,进而使当地的大气污染得到了治理。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如今的技术十分成熟,不存在技术瓶颈,因此技术问题不是阻碍我国油品升级的关键,其关键是技术升级带来的成本有谁来承担。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模式的转型分析 摘 要: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已成为该区域的焦点话题,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环境治理被认为是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突破口,而大气污染协同防治处在率先发展的位置,文章试图从环境保护治理模式进行分析,为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转型分析 大气污染治理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优先领域,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工作初见成效 1.1 组织领导坚强有力 北京市政府设立环境保护督查处,承担对全市环境保护方面的督查任务,专项督查大气污染防治落实情况。天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150余次做出批示,着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河北省与各市签订目标责任状,进一步强化考核机制,各级都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1.2 区域联防联控取得积极进展 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框架下,逐步形成了跨部门、跨省区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京津冀与中石油、中石化、神华集团分别签订“煤改气”保供、散煤清洁化治理协议。北京已与天津、河北廊坊和保定等城市就重污染预警会商及应急联动开展协调,在可能发生大范围空气重污染时及时通报预警信息,会商预测结果。北京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启动应急预案,加强会商和信息共享,保障了“APEC”蓝。此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平台也即将上线。 1.3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不断深入 京津冀先后开展了污染源解析工作,并公布解析结果。在PM2.5来源中,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石家庄市占比前两位的分别是:机动车(31.1%)和燃煤(22.4%)、扬尘(30%)和燃煤(27%)、燃煤(28.5%)和工业生产(25.2%)。这些解析结果为精准发力、有效治污提供了科学依据。 2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形势仍较严峻 2.1 区域联控联防联测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 京津冀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有待完善,区域排放标准尚未统一,机动车环保监管协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天津自2014年7月起将二氧化硫等4种污染物排污收费平均提高9倍。如果周边区域不实行相应政策,既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又会导致一些企业继续观望,不愿加大环保投入。北京、天津已全面供应国五标准汽柴油,而河北2014年年底才开始供应国四标准车用汽油。 2.2 兼顾治污与发展有一定难度 2014年河北省化解产能过剩、治理大气污染影响全年经济增长约1.75个百分点、影响工业增速约3个百分点。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影响大气污染及其他环境治理的持续投入,巩固提高治污成果压力较大。 2.3 煤炭清洁利用政策相对滞后 当前,随着煤炭清洁技术的发展,燃煤发电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燃气发电排放标准。应根据我国“多煤、少气、贫油”的资源禀赋以及煤、气发电成本,研究制定支持清洁煤发电等煤炭清洁利用的相关政策,这也有利于缓解当前各地供气不足问题。此外,对煤变油、煤变气,鉴于全球范围内尚无成熟、完善的经验,且煤变气污水成分极其复杂,治理难度非常大,应进一步论证其可行性。 2.4 分散用煤污染日益严重 分散用煤占比偏高(约占50%),排放量大,且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其污染是集中发电的20倍,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目前各地主要做法是通过财政补贴更换先进炉具及使用洁净型煤替代,但成本高、执行难,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保定800万农村人口的农村炉具和型煤补贴就需要70多亿元。 3 协同推进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 3.1 加强京津冀区域大气联控联防联测协同机制建设 一是联控方面,建立由环保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区域联控机制,定期会商,各地具体负责。同时,继续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促进各地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核实性”原则,认真修编应急预案,并建立完善综合大气污染决策指挥系统。二是联防方面,重视城市规划与建设,优化空间布局,适时从大气动力学、大气化学等有关气象学的角度研究风道规律,并及时运用到区域产业布局和城市建设规划之中。重点研究和解决保定等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城市大气污染问题。三是联测方面,利用科技手段加强联网联控,充分发挥各地联测技术比较先进的优势,对重点区域和重点排放企业进行重点监控,任务分解要明确,责任对象要具体。此外,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 3.2 大力推广清洁煤发电和清洁煤燃烧技术 立足我国“多煤、少气、贫油”的资源禀赋以及目前燃煤发电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燃气发电排放标准的现状,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应用先进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对改造后达到燃气排放标准的燃煤机组和锅炉的煤炭消耗量给予折算核减,纳入区域减煤指标,视同完成改燃任务;对相关燃煤电厂给予上网电价支持,使京津冀大型电厂实现全面清洁排放并在供热方面全部运用清洁煤燃烧技术。 3.3 切实推进气、电代煤工程解决散煤燃烧问题 一是在加大天然气供给力度的同时,将更多的天然气、焦炉煤气用于中小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减少其直接用煤数量。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集中式电采暖。特别是在张北地区等清洁能源较为丰富的地方要更加重视以电代煤。一方面要加强统筹、兼顾城乡,新建与改造并举,提升清洁供暖立体化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为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建设推广集中式电采暖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最大限度减少政府财政补贴负担的基础上保障企业合理收益,简化项目审批程序,优化项目投融资环境。 3.4 重视尾气排放污染,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交通 一是解析尾气中PM2.5组成及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二是加快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程,尽早解决断头路问题。三是加大交通堵点治理力度,提高公共交通效能,加大城市圈地铁密度,使公共交通真正便民、快捷。四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交通工具。要从发展电动汽车是将我国建设成为汽车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为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创造良好环境。加快充电桩建设,推动公务用车、公共汽车、出租车、城市物流车、工具车、港口机械等的电气化、清洁化。鼓励天津等具有汽车工业基础、电池技术领先的地区,在产业布局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为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积累有益经验。五是尽快在京津冀区域率先共同开展区域机动车超标排放联合执法。 3.5 完善监管法规并提高执法能力 依照新《环境保护法》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强化环境监管和环保行政执法的精神要求,进一步加快环保队伍建设,充实各级环保队伍力量和提高执法装备水平。同时,统一规范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着装,提高环保执法的权威性和庄重性。要进一步加大对环保执法资金投入力度。 3.6 推动形成全民环保共识 一是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促进形成全社会环保共识。二是切实落实新《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和环保知识的宣传,倡导节约、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让节能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大气污染治理在环境评价中的作用分析 [摘 要]大气环境污染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我国污染防控的重点,大气污染由城市向农村地区扩展,不断加大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大气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基于对大气污染治理在环境评价中的作用分析,对大气污染治理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研究,分析其现状以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 环境评价 作用 近年来,雾霾天气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环境热点问题,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我国部分地区酸雨、灰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对人体的危害也在逐渐显现出来。由此可见,当务之急就是做好大气污染治理的工作,其在环境评价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一、 大气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 如今实行的减排政策不重视大气质量管理,更重视控制一次污染物减排数量 1. 总量控制无法顾及到质量管理 从目前看来,大气污染的控制政策基本上是围绕着污染物总量控制展开的,大气污染控制的管理目标设定为污染物减排量,并不是以大气环境质量为主的排放量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不会按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标准来进行推算和管理。 2. 大气污染物额减排不重视协同减排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主要是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一次污染物。就拿燃煤电力行业来说,其主要对环境政策的作用对象都是二氧化硫,而燃煤电厂同时也是氮氧化物、细颗粒物、汞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来源,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才开始逐渐治理氮氧化物等其他的大气污染物,在前一阶段的大气污染治理中,并没有重视协同减排。 (二) 大气污染相关的排放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空气环境标准有待提高 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太低 我国在1982年颁布并实施了首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经过三次修订之后,在1996年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直持续使用到现在,这些标准在特定的时期中,发挥出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2. 大气污染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 在1996年颁布的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沿用到现在,已经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污染排放标准体系,其中包括了综合与行业两类、国家与地方两级排放标准。可是,现有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还是运用了在粉尘污染时期的大气环境评价思路,这样很难应对新型复合空气污染情况。 (三) 大气污染治理的法规不健全,执法和监管的力度不强 1. 大气污染防治法还有待完善 虽然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上的建设有着不错的成绩,但是一些相关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还不完备。 2. 大气环境监管力度有待提升 从一方面看,地方政府缺少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约束和动力,而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因为各地环境监测机构受到了经费和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对大气污染源的经常性监督监测,也就导致了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管理变得更弱。 (四)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有待提高,环境空气信息公开有待改进 1.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有待提高 大气环境监测、统计基础薄弱,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指标不全,大部分城市没有进行臭氧、细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质量控制薄弱,从而导致无法全面反映出当前大气污染的情况。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等没有被纳入环境统计管理体系,底数不清,现有的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还有待完善。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确定的一百十三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当中,一些城市的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子站数并没有达到计划的要求,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离要求还很远。 2. 城市空气环境信息公开有待改进 从目前看来,城市空气质量公开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公众对空气质量的知情诉求。 二、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及不足 (一) 大气环境模式体系还不完善 大气环境模式体系还不完善的主要表现就是空气质量模式体系不完善、相关理论及方法学研究之后,缺少风险评价模式、人体健康评价模式等各方面的导则模式,从而使得无法满足日渐复杂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需求。我国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还是以粉尘污染时期的大气环境评价思路为主,已经很难以客观反映新型复合空气污染类型,尤其是细粒子污染的情况,对大气污染控制与温室气体减排、臭氧层保护的研究还有所欠缺。 (二)新型污染物相关研究基础较薄弱 在我国的评价标准体系中包含了两大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目前为止,我国环境标准中规定了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的限值,可是还缺少了PM2.5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的环境质量标准,在排放标准当中,缺少了对PM2.5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硫化氢、苯系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从而导致很难对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进行最直接的控制。早在1982年就制定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之后1996年和2000年进行了修订,但是没有包含PM2.5指标,所以现行各种环评技术导则和监测规范中都没有对PM2.5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提出要求,就目前,我国针对PM2.5的研究工作也局限于各科研院所以及高校当中,应用性研究比较少。 三、 大气环境评价研究展望 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的省份依旧处于二氧化硫排放的上升阶段,经济结构的重型化趋势给大气环境质量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应该增加前瞻性和宏观性,强化对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及评价,对可能导致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和大气污染物人体健康风险进行分析和识别。 (一)开展战略性大气环境评价 大气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征日渐凸显,这种特征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显现出了压缩性的特征。应该加强对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下大气环境污染源的识别,对重点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局地特征污染物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对区域当中长期典型大气环境问题的生成与区域大气环境及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划分大气污染重点区域提供依据,有利于协调解决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问题。 (二)加强对城市化进程的大气环境影响的关注 城市化发展提升了热岛强度和范围,城市区域风速减小,小风面积增大,也就导致了城区中大气污染物的累积,大气污染更加严重。最近几年来,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已经成为了我国大气污染主要的来源之一,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显现出来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加大了大气污染质量的难度。 (三)重视大气污染物输送机制的研究 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气污染也开始呈现出了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因为大气污染有着向外部扩散的特性,单个城市已经很难彻底解决空气质量的问题。经过研究发现,周边地区污染源的中远距离输送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是不可以被忽视的,外源输入极有可能让区域大气污染变得更加严重。在目前平原的条件下,扩散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对城市的研究也有不错的成果,可是还有很多工矿企业和城市都建在河谷、丘陵、海陆交界等比较复杂的地形当中,由此看出,为了能够解决这些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加强对复杂地形上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四、 结语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气污染问题开始显现出来,这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所以大气污染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大气污染质量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是一个长期又艰巨的过程,可能需要20年或是更长的时间。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述评 摘要: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是破解环境保护难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对公众参与的概念界定进行学术梳理。其次就国内外在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研究方面主要涉及的领域进行述评,指出了我国在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应该借鉴和学习的成功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积极运用。 关键词: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 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既是有效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日益尖锐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由之路。只有公众真正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大气污染治理中,向这场输不起的关系全人类生死存亡的战争宣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公众参与含义的不同阐述 目前,学术界对公众参与的概念,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1969年,美国学者谢里・安斯坦(Sherry Arnstein)认为公众参与是权力再分配,提出了公众参与阶梯理论,他把公众参与从低到高分为八个阶梯:操纵、治疗、告知、咨询、展示、合作、权力转移、公民控制,为公众参与成为可操作的技术奠定了基础。 在国内,学术界对公众参与概念的界定也存在差异。俞可平认为公众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这是非常广义的概念,认同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如贾西津认为:“公民参与在经典意义上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政治制度内的渠道,试图影响政府的活动,特别是与投票相关的一系列行为”。而注重公众参与和其它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学者,如蔡定剑认为:“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公众参与民主制度,它是公众通过直接以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互动的方式决定公共事务的过程。公众参与所强调的是决策者与受决策影响的利益相关人双向沟通和协商对话。遵循‘公开、互动、包容性、尊重民意’等基本原则”。潘岳认为它指的是群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利。刘红梅等认为公众参与具有共同利益和兴趣的社会群体对政府设计公共利益事务的决策的介入,或者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活动。黄德林认为公众参与的本质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一种民主权利。显然,公众参与社会各种公共事务的政策制定、决策实施以及结果反馈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国外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述评 据史料记载,1837年2月伦敦爆发了最早的有毒烟雾事件,随后发生的世界环境污染八大公害事件中就有五件(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和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是大气污染事件,可见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巨大危害;特别是9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加速恶化使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外在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研究方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法律保障方面 在发达国家,完善的法律机制为保障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与监督提供了强大的武器。在英国,公民参与国家环境决策是公民维护自身权利的表现之一。如1985年《地方政府法》和1990年《城镇和乡村规划法》规定公众有咨询和参与的法定权利,在民事诉讼中个人起诉违背环境法的行为已成为可能;1992年颁布《环境信息条例》规定,除了某些例外,任何寻求环境信息的个人都有从任何公共机构获得环境信息的权利。工党执政后,公众参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加拿大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较好成就,也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如1999年修订《环境保护法》中体现了个人参与节能减排的渠道和形式,即是说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公众监督、举报的权利,公众有权监督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文件从草案提议到最终通过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德国在2002年颁布《节省能源法案》、2005年推行的《电器设备法案》等法律法规中均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起到了法律保障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情方面 在英国使环境法得以有效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由环保主义者和环保团体所采用的非法律和法律战略。如NGO在参与大气污染治理中表现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宣传和普及相关知识。二是通过咨询服务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三是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学者A.B.Bishop认为就公众参与方法而言,在双向沟通、公共接触程度、处理特定利益的能力等性质上有强弱之别,在告知教育、解决问题、意见反馈、评价与建立共识等目的也又不同,针对具体计划的性质作出最有效的安排选择。1964年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出版后,美国公众参与大气治污的环保运动推向了高潮。 3.公众参与环境评价方面 1951年,美国学者哈根・斯密特博士提出了光化学烟雾的理论,为公众参与环境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对公众参与的程序和规则有一套较完备的做法。如通过新闻媒介或张贴广告,让公众了解建设项目情况;公布公众听证会的时间和地点,请公众按时参加等。美国公众不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且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参与其中。同时采用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在生态和环境价值评估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一种评价环境较常用的工具。 4.公众参与大气治污的宣传教育方面 发达国家以经济利益为动力,通过大力宣传教育,让公众认识到资源的重要到,提高公众对资源稀缺的敬畏,引导公众自觉参与到节能减排的队伍中。如美国比较注重培训与推广,再加上节能减排方面的鼓励政策,大大提高了公民的节能意识,从而养成公民节能的良好习惯;通过开展技能技术培训教育推广,对使用节能的家庭给予财税方面的优惠,从而普及节能运动。日本成立了节能活动推进协会,协会举办节能减排讲座,以提高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意识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5.用排污补偿政策来解决大气污染方面 美国联邦环保局创立的补偿政策是美国最早投入运行的排污权交易形式之一,要求新建或改建的污染源必须要安装最严格的污染控制设施,同时还必须提供附近污染源的有信用的减排量作为补偿,有效减少区域污染总排放量。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这种方法得到欧洲其它国家的认同和应用。1997年全球气候变化会议形成的“京都议定书”,确定了38个国家和欧盟的温室气体削减量。2005年1月1日起欧盟也开始执行大气排污权交易制度。 近几年来学者们研究的内容更加深入,研究的方法更加多样,研究的范围也更加广泛,逐步形成了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在我国得到了较好借鉴和实践,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国内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述评 我国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主要涉及的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 1.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学术梳理 1974年兰州西固地区发生了中国的第一起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唐孝炎带领其团队和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对该事件开展了课题研究。1981年―1983年,中国环科院、北京大学、甘肃省环保研究所等单位联合进行了《西固地区光化学烟雾污染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提出了具体合理化建议:“兰州钢铁厂、兰州焦化厂陆续搬走,燃煤取暖也逐渐变成燃烧天然气,而新建的工业区更慎重选址,避开了不利污染物扩散的地形。”1986年,南京大学气象系教材《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讲义)明确把兰州西固与美国洛杉矶、日本东京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并列比较和区别。2005年,黄美元和徐华英编写的《大气环境学》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大气污染的种类、源、扩散和输送、物理和化学过程、危害、管理和治理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吴开亚和王玲杰则应用资产价值法估算出2002年巢湖流域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为4.3亿元,约占当年GDP的0.84%。今年2月28日,前央视记者柴静拍摄的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通过网络播映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些案例都充分体现了学者、名人以公众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行动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公众参与环保的主体性研究 刘红梅、王克强等认为“没有任何组织或者团体可以比利益相关者本身更关注和了解相关环境,与环境有关的公众是环境价值主体中不可缺少甚至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田良认为承认和重视公众的环境价值主体和环境影响评价、决策与监督的主体地位,尊重其价值选择,是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其次,公众参与的不可替代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公众的评价主体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也有专家提出“空气污染预报应成为防治城市空气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空气污染预报要像天气预报一样每天在新闻媒体上”,接受公众监督。 3.公众参与大气治污的角度研究 唐孝炎认为“周边的污染会迁移”、“没有一个城市可以独善其身,必须采取联合的行动。”代伟,李克国认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度低的因素,提出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加强教育、支持环保社会组织,促进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的形成。黄岩和吴克昌从政府回应的角度来研究公众参与,他们认为听证制度是一种公众事前监督和政府事前回应,而相应的市长热线是一种事后监督模式。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增加群众的参与效用、降低参与成本,才能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4.公众参与环保的法律、制度保障研究 一方面,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揭发各种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3年发出《关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实行公示》,使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程序化、制度化。2003年9月1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首次对公众参与做出了明确规定,保障了公众的合法环境权益。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保护法》第五条规定:“公众参与”作为环境保护五个坚持原则之一。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已经有了法律的保障。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环保的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主要通过来信来访、领导接待日以及座谈会等形式,但对于普通公民来说直接参与的机会较少。如张洁就指出“没有公众参与的具体规定和具体的实施程序,且未明确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应有的地位,对公民的环境权、知情权、监督权等权利的规定具有狭隘性和不明确性。”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从制度上保障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问题也将会逐步落实和细化,正如环保部长陈吉宁所说:“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重点要攻克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着力健全立法执法、政府履职尽责、改革环境治理、完善社会共治和强化市场机制五大制度”。 因此,综上所述,进一步增强公众参与环保意识,畅通与公众沟通渠道,健全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法规制度,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的实践活动中,对完善生态环保治理体系、改善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现状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河北大气污染治理资金的筹措模式探讨 摘 要 随着空气污染的日趋严峻,大气污染治理成为各级政府的关键工作,并逐渐被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污染治理是一项投资大、收效慢的工作,因此对于治理资金的需求非常巨大。本文试图通过建立政府协同、企业和个人参与、社会融资等多渠道的大气污染治理资金模式的探讨,为该项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以便更好地、可持续的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治理 资金 筹措 近年来,河北的石家庄、邢台、衡水等一些城市频繁的登上国家级媒体,不过,曝光的原因不是因为经济发展快速等好事,而是因为雾霾严重,登上了雾霾的“黑榜”。2013至2014年,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中,河北省均占有6至7个席位。而随着不断地曝光,污染的治理工作逐渐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同时也引起了广大的企业、个人的关注。 综合分析河北省大污染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燃煤污染物排放:目前河北省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钢铁、电力、建材等方面,而这些产业对于燃煤的需求是大量的,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SO2、NO2等,因此造成大气污染严重。第二、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空气的污染: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办公用车等车辆数量逐年上升,而燃油尾气中污染物排放对大气污染的作用也不可小看。第三、城市扬尘的影响:随着近些年国家基建投资的投入,以及城镇化进程和城市改扩建的需要,施工场地及建筑材料堆场等越来越多,在建筑运输及施工场地垃圾处理、材料堆放等环节产生大量的城市扬尘,从而影响空气质量。 为了改善河北的空气质量,近年来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治理,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扬尘治理、调整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等措施,以期达到改进控制质量、治理大气污染的目的。 大气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13年末,财政部表示中央财政已安排50亿元资金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2014年,中央财政又安排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00亿,比2013年的50亿又翻一倍。在中央财政资金带动下,各地方政府也积极投资资金进行大气污染治理。然而,大气污染治理牵涉层面广、涉及产业及企业众多,投入资金大,因此,污染治理资金的投入成为直接影响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 综合近年大气污染治理资金的来源和模式,参考河北省污染原因及牵涉的企业类型,在河北省的大气污染治理资金筹措方面,可以采取多渠道并重、企业参与、奖补结合、奖罚并济的多举措资金筹集模式,以缓解大气污染治理资金困局。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积极争取并合理运用各级财政资金 (一)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 “京津冀一体化”布局,正在积极拟定过程中,三地一体治理大气污染已经刻不容缓。要在河北建设北京后花园、水土涵养地、环北京绿化带等等环境治理目标,以及未来的三地经济布局等等,都离不开河北的大力支持。从前面的污染原因分析中看出,河北经济转型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而这项举措的实施不是短时间、小资金就能解决的,因此,河北省要利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的有利条件,积极推进重污染企业尽快转型,获取中央财政的最大支持。 (二)加大河北自身财政投资力度 毕竟环境污染治理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河北人民自己,也是决定河北省自身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河北省应根据自身的产业结构情况,以及未来污染治理的目标和进度,安排足够的财政资金投入治理工作之中,以保证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争取北京市、天津市的财政资金支持 河北省环京津,北京、天津被河北省环绕,从而河北省大气污染治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北京、天津的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治理效果。因此只有这三个地方政府联动,联合治理,才能在空气质量提升、污染控制、产业转型等多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而在根本上改善空气质量。因此在污染治理上不能严格的划分彼此,应该在资金上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投入,以保证治理效果。 二、合理运用金融机构贷款 财政资金需要按照每年的预算情况进行安排,而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却刻不容缓,因此,各级政府在利用好财政资金的同时,还应该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安排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投入到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当中。由政府主导,由金融机构向污染治理项目或污染治理企业提供专项贷款,在贷款条件、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从而保证治理资金的充足和及时。政府及贷款企业在未来用财政预算资金或企业治理转型后的盈利资金以及政府环境补贴等资金进行偿还。 三、大气污染涉及的企业及个人资金投入 (一)污染企业治理资金的投入 污染企业是大气污染治理的源头,这些企业要么按照规定直接取缔,要么按照行业规划转型生产,要么对现有的条件进行提高,自行处理污染。这些都要求企业投入污染治理资金,而这些资金投入是保证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我国对企业的管理中有要求企业留存发展资金的要求,因此企业需要动用这部分资金,甚至其他资金,投入到具体的污染治理当中,从而保证企业的存续和发展。 (二)个人资金的投入 空气是每个人生命延续的必备条件,而好的空气质量可以让我们健康生活。因此大气污染治理是关系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的好事,因此要每个人都投入到污染治理工作之中。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也是大气污染的制造者,比如我们驾驶的汽车产生的尾气、一日三餐过程中使用燃气、燃煤产生的排放物和油烟等。针对这些情况,政府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向个人征收大气污染治理费用,并将该部分费用专项用于空气质量的提高。比如:对机动车征收大气污染治理费。河北省可以尝试针对不同的机动车辆分标准征收大气污染治理费用。按照环保车辆、小排量、大排量、重型车等不同的环保标准,对相应种类的机动车征收不同标准的大气污染治理费用,并将这些征收上来的费用专项用于大气污染的治理。 四、建立企业大气污染治理投入奖罚制度 对于企业投入的污染治理资金,在治理完成并达标后,政府主管部门要建立长期监控机制。在监控过程中,政府对于投入资金治理并严格执行治理后标准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治理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估,并按照执行情况建立相应的奖罚制度:严格执行并长期坚持的,政府可以利用财政资金逐年进行奖励,以补偿企业前期治理中的资金投入,以达到鼓励和支持的目的;对于蒙混过关、虚假治理的企业,要进行重罚,并将罚没资金用于专项治理工作,直至取缔该企业。只有这样奖罚分明,才能充分调动企业污染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治理效果,并保持治理的长效性。 通过上述各级资金的调动以及企业、个人及金融机构资金的参与,可以达到多渠道筹措污染治理资金的目的,为大气污染治工作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从而使治理工作得以及时、快速的开展,并长期坚持下去!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大气污染治理中政府责任研究 【摘 要】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频频发生,严重的大气污染不仅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对公众的正常生活也产生很大威胁,政府作为治理大气污染的主要实施主体,应当承担最主要的治理责任,但现实治理活动中,由于对政府责任的规定不明确,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影响、执法力度的不足,导致政府履职效果不明显,很难应对区域性、长期性的大气污染问题,文章从政府责任出发,剖析我国政府履职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国政府履行治理大气污染责任的建议。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地方政府:政府责任 一、大气污染治理现状 大气污染具有跨区域、流动性、复杂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复杂的、反复的环境治理过程。我国政府面对严重的大气污染也采取了各项措施,从法律层面到调整产业结构都作出积极的应对反应。 《大气污染防治法》自1987年9月颁布实施以来,在控制我国大气污染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又分别于1995年、2000年、2006年对该法做出了3次修改,2014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又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共七章66条,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主要的法律制度、防治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以及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措施、法律责任等均做了较为明确、具体的规定。 大气污染治理虽在某个区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全国来看,大气污染呈现了继续恶化的趋势,探究其原因很有必要。 二、政府责任 政府是大气污染治理的主体,也是中心,治理行为应当由政府指导、牵引,政府责任是否履行到位,是治理大气污染的关键所在。治理大气污染需要不同层级政府的合作,大气污染的跨行政边界既要求横向的同级政府的合作,也有纵向的不同层级政府的协作,我国长期实行的行政区划体制,将各个行政区域分割开来,导致属地管理模式深深影响各地政府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当治理大气污染危及到地方政府的利益时,政府就会选择不作为,不履行治理责任,政府不作为的结果就是逼着企业继续污染环境,而得不到任何处罚。 三、地方政府在履职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不完善 地方政府的法律条文过于宽泛化,纵观我国制定的法律,其间不难看到相关部门、相关责任人的字眼,没有针对性,出现问题找不到责任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制定法律更多是强调是政府的权力,很少规定政府的责任,对行政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追究明确,但对政府的责任缺少问责。大气污染治理的实施主体是政府,对政府责任立法不明确会导致地方政府消极的治理态度,造成治理效果不明显。 (二)监督力度不足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大气污染行政程序法去约束相关的行政机关和行政行为,大气污染的治理中存在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的运用,较多的自由裁量权就会导致权利的滥用,就使治理大气污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监督力度不足会大大削弱治理的成效。 (三)利益机制不完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是公民还是政府,利益是处理问题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人们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绝大部分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远大于治理大气污染,甚至可以这么认为,治理大气污染不仅不能带来经济利益,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的发展。公共选择理论将政府认定为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是以利益为目的的,因此地方政府会采取各种地方保护主义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的这种自立性是普遍存在的。 四、完善政府履行治理责任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法律体系 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立法过程中,要明确政府的具体治理责任,尽量避开有关部门、相关责任这些模糊的内容,例如,政府对治理工作的不作为行为相关部门严肃处理,正确分配政府责任,大气污染传播没有墙壁,对于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的责任也不能像那样三六九等的被分开,而是处于同呼吸、共命运的状态。加强对法律的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 (二)加大政府治理信息的公开力度 公民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前提是政府将信息公布于众,很多公共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现在,公众对空气质量的诉求比较普遍,因此他们更加关注政府对此做出的反应,公民只有清楚的知道大气污染治理的具体进程,才能更好的配合政府工作,积极参与到治理大气污染工作中。 (三)树立绿色政绩观 我国特有的官员晋升制决定了地方政府官员只注重GDP,而不顾环境污染,但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因此,要改变现在的唯GDP为尊的想法,要把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结合在一起。对官员的晋升不仅要考察GDP,还要考察大气污染的治理成效。 (四)向多中心治理转变 政府虽然是治理大气污染的主体,但由于政府能力的有限,内部监督的限制,很难达到治理的目标,还需要企业、公民的共同参与。地方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应转变治理思路,积极引导企业、公民参与治理工作,使治理工作从单一的政府治理向多中心治理转变。 五、结语 通过建立科学的立法体系、加大政府治理信息的公开力度、树立绿色政绩观和向多中心治理转变等措施,加强政府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的责任,是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目标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地方政府亟待要提高的能力。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大气污染治理中政府责任研究 【摘 要】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频频发生,严重的大气污染不仅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对公众的正常生活也产生很大威胁,政府作为治理大气污染的主要实施主体,应当承担最主要的治理责任,但现实治理活动中,由于对政府责任的规定不明确,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影响、执法力度的不足,导致政府履职效果不明显,很难应对区域性、长期性的大气污染问题,文章从政府责任出发,剖析我国政府履职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国政府履行治理大气污染责任的建议。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地方政府:政府责任 一、大气污染治理现状 大气污染具有跨区域、流动性、复杂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复杂的、反复的环境治理过程。我国政府面对严重的大气污染也采取了各项措施,从法律层面到调整产业结构都作出积极的应对反应。 《大气污染防治法》自1987年9月颁布实施以来,在控制我国大气污染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又分别于1995年、2000年、2006年对该法做出了3次修改,2014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又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共七章66条,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主要的法律制度、防治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以及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措施、法律责任等均做了较为明确、具体的规定。 大气污染治理虽在某个区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全国来看,大气污染呈现了继续恶化的趋势,探究其原因很有必要。 二、政府责任 政府是大气污染治理的主体,也是中心,治理行为应当由政府指导、牵引,政府责任是否履行到位,是治理大气污染的关键所在。治理大气污染需要不同层级政府的合作,大气污染的跨行政边界既要求横向的同级政府的合作,也有纵向的不同层级政府的协作,我国长期实行的行政区划体制,将各个行政区域分割开来,导致属地管理模式深深影响各地政府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当治理大气污染危及到地方政府的利益时,政府就会选择不作为,不履行治理责任,政府不作为的结果就是逼着企业继续污染环境,而得不到任何处罚。 三、地方政府在履职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不完善 地方政府的法律条文过于宽泛化,纵观我国制定的法律,其间不难看到相关部门、相关责任人的字眼,没有针对性,出现问题找不到责任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制定法律更多是强调是政府的权力,很少规定政府的责任,对行政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追究明确,但对政府的责任缺少问责。大气污染治理的实施主体是政府,对政府责任立法不明确会导致地方政府消极的治理态度,造成治理效果不明显。 (二)监督力度不足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大气污染行政程序法去约束相关的行政机关和行政行为,大气污染的治理中存在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的运用,较多的自由裁量权就会导致权利的滥用,就使治理大气污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监督力度不足会大大削弱治理的成效。 (三)利益机制不完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是公民还是政府,利益是处理问题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人们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绝大部分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远大于治理大气污染,甚至可以这么认为,治理大气污染不仅不能带来经济利益,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的发展。公共选择理论将政府认定为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是以利益为目的的,因此地方政府会采取各种地方保护主义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的这种自立性是普遍存在的。 四、完善政府履行治理责任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法律体系 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立法过程中,要明确政府的具体治理责任,尽量避开有关部门、相关责任这些模糊的内容,例如,政府对治理工作的不作为行为相关部门严肃处理,正确分配政府责任,大气污染传播没有墙壁,对于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的责任也不能像那样三六九等的被分开,而是处于同呼吸、共命运的状态。加强对法律的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 (二)加大政府治理信息的公开力度 公民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前提是政府将信息公布于众,很多公共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现在,公众对空气质量的诉求比较普遍,因此他们更加关注政府对此做出的反应,公民只有清楚的知道大气污染治理的具体进程,才能更好的配合政府工作,积极参与到治理大气污染工作中。 (三)树立绿色政绩观 我国特有的官员晋升制决定了地方政府官员只注重GDP,而不顾环境污染,但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因此,要改变现在的唯GDP为尊的想法,要把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结合在一起。对官员的晋升不仅要考察GDP,还要考察大气污染的治理成效。 (四)向多中心治理转变 政府虽然是治理大气污染的主体,但由于政府能力的有限,内部监督的限制,很难达到治理的目标,还需要企业、公民的共同参与。地方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应转变治理思路,积极引导企业、公民参与治理工作,使治理工作从单一的政府治理向多中心治理转变。 五、结语 通过建立科学的立法体系、加大政府治理信息的公开力度、树立绿色政绩观和向多中心治理转变等措施,加强政府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的责任,是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目标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地方政府亟待要提高的能力。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制度软化、公众认同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 摘要 大气污染治理问题受到了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然而传统研究并未对政府、公众行为和大气污染治理之间的关系予以足够重视。文章构建了一个制度软化、公众认同与大气污染治理之间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说,采用SuperSBM模型对我国各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进行测算,通过构建面板分位数模型对研究假说进行经验论证,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测算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省际格局变化不大,中部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效率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其次,全国、中部及西部经验结论符合研究假说,即财政分权和晋升锦标赛引致的制度软化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具有负向冲击,公众认同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有正向影响,且公众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制度软化引致的效率下降,但东部经验与研究假说相反。最后,晋升激励使得地方政府容易忽视大气污染治理的供给;环境规制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在条件分位上具有“波特拐点”特征;产业转型升级的环境效应在东部地区并不明显,但在中西部地区显著;技术进步促进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提升在全国范围内显著;外商投资能通过技术外溢、严格的规制标准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但目前这种正向影响只存在于东部地区。故需要将环境质量指标及相关要素纳入地方政府的政治考评体系、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财政分税制体制、引导公民自觉参与和监督大气污染治理、推进传统产业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等。 关键词 制度软化;公众认同;大气污染治理效率;SuperSBM模型;分位数回归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且呈现出区域性、复合型等新特点。以京津冀为代表的我国东中部地区连续经历多次重度大气污染事件,各项指标均严重超过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恶化给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随着大气环境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愈发明显,涵盖环境规制在内的政府制度与污染排放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1-2]。 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否有意愿和动机执行环境规制等正式制度来提升环境绩效?特别是在中国特色政府治理模式下,经济上的财政分权和政治上的晋升激励引发地方政府激烈竞争,地方政府是否还会关注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治理?一方面,环境联邦主义认为财政分权监管环境会产生“竞次”现象,地方政府无暇顾及长远、全局利益而选择放松环境管制标准,导致环境质量下降[3-4]。另一方面,晋升锦标赛是中国官员重要的激励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晋升博弈的存在会导致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从而引致地方官员对环境、教育及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忽视。也就是说,中国式分权和经济增长的绩效考核体制引致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互攀式竞争[5],虽然能促进经济增长却使得地方政府具有了非完全执行中央环境政策的动机,使得相关制度出现“软化”现象,导致地方政府对环境治理偏好不断下降,带来了环境质量的恶化。李斌、彭星[6]847-855分析了中国特色政府治理模式下制度软约束对技术进步和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制度软化会使政府放松碳减排规制,是工业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就环境治理中颇为重要的大气污染治理而言,由于地方强势政府引致的制度软化[7]44,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的供给势必不足,对大气污染规制的力度会进一步放松,从而使大气污染治理流于形式。一些学者研究在地方政府竞争条件下,正式制度的软化是否可以通过非正式约束来弥补。Qian Roland[8]的研究强调通过引入“激励相容”机制,推动 “为增长而竞争”的地方政府决策与居民意愿达成一致,由此体现公众意愿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彭星等[9]分析了文化非正式制度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认为文化非正式制度有利于经济的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 上述分析表明,尽管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地方政府行为、文化非正式制度对环境问题的影响,但针对大气环境问题的研究却十分稀缺。首先,尽管一些文献对政府制度、公众价值观以及环境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但并没有深入探究政府行为、公众行为与环境治理之间的互动机理,因而无法提出严密的研究假设;其次,学者们对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问题的研究多停留于对策探讨层面,尽管有不少学者对我国区域或行业的环境效率进行测算[10],但鲜有文献针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进行研究;最后,在对制度软化、公众认同与环境治理的有关经验研究中,学者们多数采用均值回归法,不能有效解决因变量的条件分布问题,而准确描述自变量对因变量变化范围及条件分布的影响能使我们得到更加精确的结论[11]。基于此,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拓展:第一,构建制度软化、公众认同与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之间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说;第二,采用SuperSBM方法测度在规模报酬可变下我国各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妥善解决传统效率测度中投入产出变量的松弛性问题;第三,建立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对核心假说进行检验,弥补相关经验研究的空白与不足。 1 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说 借鉴李斌、彭星[6]的研究思想,假设有三类经济行为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S个同质的社会公众。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拥有绝对权威,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及晋升起主导作用,但中央政府本身并不参与博弈。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充分的控制力与决策权。假设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察主要有经济绩效、环境绩效等指标,但由于短期内中央政府不能察知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改善所做的努力,因而只能以地方GDP作为对地方官员考察的主要手段,引发地方政府之间的晋升锦标赛。社会公众的效用水平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取决于参与大气污染治理而产生的满足感。设定全社会减少大气污染排放的总数量为D=Dv+Dz,其中政府进行大气污染治理减少的排放数量为Dv,公众出于社会认同而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数量为Dz。 首先,考虑地方政府的大气污染治理行为。假设地方政府可支配的投资总量为1,且地方政府只存在经济增长和大气污染治理两个目标,其分别将份额1-λ用于经济增长和份额λ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由此构建地方政府的收益函数式(1)。 在财政分权的晋升激励模式下,地方政府认为用于经济增长的投资收益δ12是可以预期的,而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δ22收益则是不可预期的,甚至在极端条件下,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的不确定性趋于无穷大即δ22∞,此时,地方政府会将所有的投资用于经济增长,而用于治理大气污染的投资趋于零,见式(8)。由于地方政府需要参与激烈地竞争博弈,且大气污染治理收益的不确定性是明显的,则保证经济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而放弃大气污染治理将是优选。而中央政府由于在短期内无法察觉与评估地方政府的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故只好选择默认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行为,从而产生制度软化。在制度软化下,地方政府将各类资源用于经济发展,忽视甚至放弃对大气污染的治理。 λ=limδ22∞(κα2β2δ12+β-αβ2)κ(α2β2δ12+δ22)0(8) 如果假设地方政府自身不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的收益,而是将其要求获得的污染治理投资收益以大气污染规制的形式转移给当地企业,由企业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的目标。设定大气污染规制ER=ER(λ/β),且ER′ 0,即地方政府以期获得越高的大气污染治理收益,其对企业施加的规制力度就越强。当企业面临地方政府严苛的大气污染规制时,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支出增加,污染物排放减少。但由于制度软化的存在,造成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量λ不断下降,由于ER′ 0,则ER不断减小。因此,制度软化使得地方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漠不关心,从而放松环境规制标准以发展本地企业。结合以上分析,提出本文研究的核心假说1。 假说1: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展开激烈地晋升锦标赛,且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短期内不可察知,由此产生制度软化。制度软化使得地方政府具有非完全执行中央政府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动机,同时制度软化使得地方政府放松大气污染规制标准,从而使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制度软化将使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下降。 其次,我们分析公众认同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影响,并假设社会公众的劳动供给及收入水平为外生变量,得到同质社会公众的效用函数为(9)。 假说2:社会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认同感越强,其参与感就越强,愿意付出的努力就越多。即公众认同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由于制度软化造成的地方政府大气污染治理供给的不足,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效率。 2 基于SuperSBM模型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测算 2.1 指标与数据 SuperSBM是在SBM模型基础上拓展而来的,模型允许效率值大于或等于1,既克服了传统包络分析的缺陷,又进一步解决了有效单元之间的排序及差别比较问题。本文利用SuperSBM模型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进行测算。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投入和产出指标,以准确反映大气污染治理的特征。本文选取废气治理设施数作为大气污染治理固定资产投入的表征指标,该指标间接反映了历年大气污染治理投资在当年发挥作用的固定资产存量;选取废气治理运行费用作为大气污染治理中人力物力投入的指标,该指标包括人员工资以及治理废气的相关费用,能够反映出大气污染治理中流动要素的投入情况。同时,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直接体现为大气污染物的去除量,因此,选择二氧化硫去除量、烟尘去除量、粉尘去除量三个指标作为该系统的产出要素。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及完整性,数据样本为2002-2011年中国30个省级单位(不含西藏、港澳台)。相关统计数据来自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以及各省市有关统计年鉴。 2.2 测度结果与分析 考虑到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的边际成本递增现象,故利用SuperSBM模型,测算基于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我国各省份2002-2011年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值,在此基础上绘制效率均值图1。 根据图1,从省际维度来看,2002-2011年,各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海南、江西、吉林等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相对较高,而川渝、北京、天津等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相对较低。从大气污染治理的区域维度来看,中部地区平均治理效率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后。究其原因在于:就东部而言,伴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耗量巨大,大气污染物排放集中,排放量巨大的一次污染物在城市间输送、转化、叠加、耦合,大气环境形势进一步恶化。而且,东部地区虽然对大气污染治理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与设备,但由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目标很难协调统一,导致对大气污染治理资金与设备的使用效率较低;就中部区域而言,“十一五”以来,中部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保持稳定的上升态势。由于各省市不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与设备投入,在中央鼓励和地方联控下,纷纷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探寻清洁化、绿色化增长道路,使得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同时,中部地区大气污染物相对单一,以工业废气排放为主,去除和治理较易,因此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有了显著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低下主要与地方政府的投入不足有关,但甘肃、内蒙古、贵州等省份由于近年来重视经济结构转型,推进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3 制度软约束、公众认同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影响研究 3.1 分位数回归模型设定 分位数回归是一种基于因变量y的条件分布来拟合自变量x的线性函数回归法,是对OLS均值回归的拓展。运用分位数回归,我们能更好地考察在条件分布的不同位置上,制度软化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基于此,本文建立的实证模型如(13)。 3.2 数据与变量 根据本文实证研究采用的面板分位数模型,选取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2-2011年的样本数据进行经验估计,西藏由于数据资料缺失严重,故未纳入样本范畴。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涉及到的主要变量有: (1)大气污染治理效率(zlxl)。采用前文SuperSBM估算出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值作为分位数回归的被解释变量。 (2)制度软化(sys)。在实际研究中,由于无法直接获得制度软化的数据,故需要寻找合适的变量综合反映各省市的制度软化现象。根据本文的数理推导,由于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存在激烈地晋升博弈,导致在大气污染治理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制度软化。基于此,本文选择地方政府强势程度的综合指标作为制度软化的变量,即地方政府越强势,越有可能产生制度软化[7]。鉴于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政府强势问题时已广泛运用《中国市场化指数》[12],且市场化是形成地方政府“竞次”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本文使用该指数中“市场分配经济资源的比重”、“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价格由市场决定的程度”、“减少商品地方保护”、“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五大指数衡量地方政府的强势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平均增幅法将原始数据进行扩展,并构建反向指标与制度软化直接挂钩,最终通过熵权法将五大指数合并为一个综合指数。 (3)公众认同(gzrt)。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参与行动,即如果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参与动机越强,履行的监督职能越多,说明公众认同感越强。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环境污染来信数中大气污染问题的来信,以及环境污染来访人次中大气污染问题的来访人次两个指标作为衡量公众认同的变量,同样采用熵权法构建公众认同的综合指标。 (4)控制变量。jsjl代表晋升激励,采用GDP增长率作为变量;rz代表环境规制,选择各省份废气治理投资额作为变量;inr代表产业升级,关于产业升级的测度,构建产业结构升级综合系数:inr=y1・1+y2・2+y3・3,1≤inr≤3,该指数分别体现一、二、三产业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系数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越优化;js代表技术进步,采用各省市R D研发经费来衡量;ws代表外商投资,采用各省份外商直接投资额作为变量。 3.3 估计结果与分析 为验证本文的核心假说,根据分位数回归模型(13),在0.01-0.99之间设置9个主要分位点,得到在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不同分位上,制度软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同时,采用bootstrap重复抽样技术,在每个分位进行回归时均进行100次重复抽样,增强估计、推断效能。由此,得到全样本、东中西部分位数回归结果,见表1、表2。 表1显示,就全国而言,制度软化的分位数系数呈负向显著,且在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9个分位点上,系数绝对值呈上升趋势,说明制度软化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存在稳定的负向冲击。这与研究假说1相符,即在财政分权模式下,地方强势政府之间进行激烈地晋升博弈,对中央政府大气污染治理目标具有非完全执行动机,对大气污染治理持消极态度,通过放松大气污染管制和“向底线赛跑”效应引致制度软化,从而既无法高效利用治污资源,又难以采取严格规制标准减少污染排放,进而降低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公众认同系数值在分位点上正向显著,且具有“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可见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强烈参与感,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反馈效应,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起到正向推动。同时,我们关注到公众认同的系数绝对值比制度软化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关注引起的治理效率提升能够弥补制度软化引致的治理效率下降,即二者相互作用的“净效益”为正,验证了研究假说2。同时,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特别是以下几点: ①晋升激励(jsjl)系数值均不显著,进一步说明在我国垂直型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热衷于“为增长而竞争”,诸如大气污染治理等项目的投资大且见效较慢,难以实现与GDP的有效对接,因而被地方长期忽视。②环境规制(rz)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在分位点上由正转负,一方面说明政府对大气污染的规制能够刺激出企业的“创新补偿效应”,从而实现有效的减排;另一方面,在条件分布的后期环境规制的影响为负,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资金、设备的投入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形成了不少大气污染治理的形象工程。③产业升级(inr)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并不显著,说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环境效应并不明显,④技术进步(js)的系数值表现为负向冲击,并在第6个分位上转为正向冲击。说明政府、企业对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刚开始可能产生一定的成本开支,但到后期这种成本的损失将会被由技术进步带来的治理效率的提升所弥补。⑤外商投资(ws)系数总体而言也呈现出由负向正的演变过程。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往往放松环境规制的标准,更多地从事“肮脏行业”的生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引资质量的不断提升,先进外资企业在地方所推行的国际环保标准能够促进环保技术的发展,产生污染“晕轮效应”,从而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 在全样本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探讨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层面的分位数回归结果。从表2分位数系数来看,东部地区核心变量sys、gzrt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并不支持研究假说,中部和西部地区分位数回归结果支持研究假说。东部地区与假说相反的根源在于,东部沿海省市是我国经济驱动的先行力量,财政分权体制发挥的积极作用要大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同时,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对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考核指标逐渐纳入了环境绩效等因素,因而东部执行中央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具有更强烈的动机,在多种因素综合之下,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有一定的提升。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财政实力明显落后,因而追逐经济效益而产生的晋升锦标赛更为激烈,制度软化引致的大气污染治理供给下降问题更为突出,中部和西部地区普遍存在排斥执行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动机,从而使得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下降。 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社会公众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是较高的,但由于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大气污染治理存在固有难题,加之新问题叠加,治理效果长期以来并不显著,因而社会公众的参与大都表现为“事后反馈”,决策的主体依然是地方强势政府,故不能对大气污染治理起到有效地促进。中西部地区大气污染治理问题相对单一,治理难度相对较低,因而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能够较快地转变为地方政府的治理行动,在政府目标和社会目标达成有效统一时,就能够较快地增加治理投入和落实治理行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制度软化的负面影响,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4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如下: (1)总体而言,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呈现出不同的省际变化格局,中部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后。其中,京津冀、上海等省市治理效率较低,而海南、江西、吉林等省市在大气污染治理中表现不俗。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东部地区应当更加重视提升大气污染治理资金和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东部各省份之间应进一步完善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区域统一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产业准入标准及污染监控网络等方式,形成联防联控合力。对中西部地区而言,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推广及普及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适用技术和成果,实现生产和产出过程的清洁化与绿色化。 (2)就全国而言,财政分权及晋升博弈下的地方强势政府具有非完全执行中央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动机从而引致制度软化,制度软化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具有负向冲击。公众认同表现为一种文化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制度软化引致的治理效率下降。分地域而言,中部及西部经验结论符合研究假说,但东部经验与研究假说相反。以上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如何规避制度软化以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首先,改革与完善地方政府的政治晋升考评体系,由较为单一的经济增长指标变成更具综合性的指标体系,特别需要将环境指标及相关要素纳入到考评范畴,而作为绿色发展重要指标之一的大气环境指标更应当在政府考核奖惩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份额。其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财政分税制体制。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不统一无法保障地方政府在晋升博弈之下有余力提供事关民生的大气污染治理公共服务。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形成规范化、透明化管理,同时精简财政级次,构建一个具有自律机制的能有效运行的基层财政体制。第三,引导公民自觉参与和监督大气污染治理行动。公众认同的树立,可从自身做起,培养正确、环保的生活消费模式,同时充分发挥监督职能,联合社会媒体积极宣传与披露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成绩与不足,形成公众对政府、企业履行职能的多向反馈机制。第四,对东部地区而言,应当注重利用现代的科技与管理手段,努力提升大气污染治理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针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固有难题,要妥善解决好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接地污染“回流”问题。要在充分尊重公众意愿的基础上,切实履行大气污染治理职能。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特别是中部的能源资源大省,尽管政府治理投入的增加带来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晋升锦标赛之下的制度软化问题,因此要通过政府考核模式和财政分权体制的改革以进一步减少制度软化的负面影响,也需要政府对绿色环保项目给予更多的支持。 (3)基于各控制变量影响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分位数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首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环境规制体系。应当进一步提高政府环境规制的强度,刺激企业在治污技术和生产技术中实现创新,还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发展的实际,制定差异化的,合理的、动态的环境规制标准。东部地区应当更多地利用市场化激励与规制手段,采用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环境补贴等形式,更好地诱导企业主动承担污染减排责任。中西部应当注意行业发展的实际,制定不同的行业规制标准。第二,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传统产业在现代服务业的助推下通过管理、技术、生产方法、产出目标等方面创新与升级,能有效促进污染排放的减少并实现生产与产出的高效化、清洁化、绿色化,进而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第三,加强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研发的投入,并注重引资质量的提升。要进一步增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自主研发技术能力,引导和鼓励政府与私人资本共同进入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领域。同时吸收和借鉴国外企业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的先进技术成果、管理经验、环保标准,并加以内化吸收,形成对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有利力量。对于中西部而言,要特别注重提升引资质量,避免“污染型”项目的引进,更多地利用技术溢出效应和效仿国外先进的污染治理措施,以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效率。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地方政府联盟 区域大气污染的治理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合作联盟。文章运用非线性规划模型求得合作收益,利用合怍博弈Shapley值法进行分配,基于风险的角度对Shapley值法分配方案进行改进,提出加强绿色善治,促进合作网络化、平衡觉合关系,发挥合作网络的激励作用、进行适合区域性的政策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加强区域合作网络联盟、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合作博弈;Shapley值法;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联盟 在土地城市化快速拓展、城市发展过于依赖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空气污染问题频发,其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环境问题和环境危机已成为舆论焦点,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大气污染具有跨地区污染的特征,而且环境产权不明确;同时,当行政区划界限只起到政治权力的空问投影和分割标志的作用时,这条假象分割线却阻隔着跨区域环境治理。为此,在环境属地管理模式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实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模式,大力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在这一政策要求下,2014年6月江西省正式出台《昌九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规划2013-2017》,作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昌九一体化的保障,由于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保护的主要责任在于政府,探索如何加强地方政府的合作网络治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战略联盟博弈分析地方政府之问的环境合作网络治理,实现合作共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相关文献回顾与研究思路 在污染物消减费用函数研究方面,世界银行政策研究局Dasgupta S,Wang H,Wheeler D采用污染物联合削减费用函数――简单同定弹性模型针对中国327家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进行了研究。 在运用合作博弈理论研究污染治理方面.Halkos建立欧洲酸雨静态博弈模型,Dinar等采用Shapley值法进行合作治理费用分配研究,赖苹等建立了流域污染治理成本分摊,赵来军、曹伟建立了流域各地区污染物最优削减量模型,薛俭等利用Shapley值法S02去除成本公平分配等,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Shapley值法仅仅按贡献分配合作利益,而没有考虑到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关系,应该考虑风险和投资来综合分配合作利益。 因此,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建立污染物消减成本函数优化模型,求得合作利益;其次,运用合作博弈Shapley值法设计合作利益分配方案;再次,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设计利益分配方案对合作博弈Shapley值法的改进;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二、南昌、九江、宜春区域大气污染物去除成本优化模型 (一)模型建立 根据世界银行政策研究局Susmita Dasgup-to、曹东、郑志侠、薛俭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第k个城市的S02去除成本Ck可表达为S02年排放量W。与年去除量Pk的函数: 其中,入1、入2、入3为常量。 依照《中国环境年鉴》、《江西省环境年报》和《江西统计年鉴》关于大气污染的指标,某大气污染物的去除成本一般由废气治理投资、污染物处理设施运行成本等直接成本构成,而环境损害成本和转移成本(污染物转移去除的成本)等间接成本没算入内。 由于环境损害成本难以精确计算,统计年鉴仅记载污染物治理项目投资及其设备运行费用,则假设各地区排放的污染物在本地区环境容量内,从而不考虑各城市的环境损害成本。再者,由于大气污染物漂移性,则各自的转移去除成本视为零,则有昌九宜区域总去除成本目标函数为: 其中,Vk指某市直接治理成本,V总指三地区的总成本。 省政府作出污染物总量分配时可能是在这一假定前提进行的:各城市的环境容量可视为省政府当年分配的污染物排放定额的一定倍数,则有: 其中,Pk0是某市k的S02年工业产生量,Pkf是省政府规定S02排放的某市k年排放分配量。 从统计年鉴看,各市工业废气设施处理能力一般有一定限域;一定存在最大废气处理能力和最小废气处理能力。这是由现实条件所决定的。则假定昌九宜的年最大废气处理能力为当年工业污染物产生量的βk倍,年最小废气处理能力为年工业污染物产生量的βk倍,则有: 借鉴美国“大泡泡”环境政策,我国“十一五”期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就有类似规定。遵照这一规定,三市污染物排放量之和不超过省级政府的分配额总量,就视为三市环境达标。按照省政府规定,各市的废气排放量之和应小于或等于省政府所分配的定额之和,则有: 所以,要达到省政府的分配要求,至少要满足: 由此可得,以(2)式为目标函数,(3)~(6)式为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并且采用非线性规划软件可求得各市的S02最优去除量 (二)模型求解 因为“十一五”期间国家下达到省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相对不变(2010年江西省S02排放分配总量为57万吨),因此,变量W可视为常量。则有式(1)的对数简化形式: 其中,θ1、θ2为参数,k=l、2、3,代表南昌、九汀、宜春三地区。 下文结合2001-2011年《江西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年鉴》的统计数据,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求出2010年各市S02的去除成本函数及相关检验(见表1): 南昌市S02去除成本函数为: 几江市S02去除成本函数为: 宜春市S02去除成本函数为: 借鉴浙江省排污权交易的经验、薛俭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取αk=1.3,βk=0.4,k=0.9,其他数据取三地市2010年的有关统计数据,并假设省政府按年排放量比例分配给三市的工业S02排放量(分别为37079吨、80869吨、104959吨),则有: 用Matlab6.5软件求得非线性规划的解,即各地市的最优去除量(见表2),由此可见,三市在合作治理污染物之下治理成本节约41361.59万元。 三、合作收益的分配方案设计 由上可知,合作收益的分配就是污染物治理节约成本的分配。合作博弈强调的是集体理性,以公正、公平来推动效率的提高。同时,地方政府领导因竞争也会考虑“政治晋升”市场的风险:他们之间的合作同样依赖于这种市场风险大小的考量。因此,设计科学、公平的分配方案是三市进行合作的关键所在。 (一)基于Shapley值的合作收益分配设计 一般地,夏普里值公理有: 公理1:对称性。它是指博弈的夏普里值与博弈方的排列次序无关,或者说各博弈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公理2:有效性。是指全体博弈方的夏普里值之和分割完相应联盟的价值,即特征函数。 公理3:可加性。两个独立的博弈方合并时,合并博弈的夏普里值是两个独立夏普利值之和。 如果满足夏普里值的这三个公理,则Shapley法就可求出合作博弈的唯一解: 其中,ψk是博弈方k的Shapley值,指博弈方k从联盟中分配到的利益;n是联盟博弈的总人数:m=|S|为联盟S的规模,即S包含的博弈方数量;v(S)表示联盟S的利益;v(S\{k}表示联盟中没有k参加时的利益;v(S)-v(S\{k}代表博弈方k参与或不参与联盟对联盟S特征函数值的影响,即对联盟的贡献;(n-m)!(m-l)!/n!表示博弈方k以随机方式参与联盟S的概率。 利用公式(8)对治理节约成本41361.59万元进行分配设计,方案如下(具体见表3): 南昌市可得合作收益(ψ1=3088.49+4150.7+755.07=7994.26(万元);同理,九江市合作收益(ψ2=3088.49+6516.07+5485.79=15090.35(万元);宜春市合作收益ψ3=4150.7+6516.07+7610.22=18276.98(万元)。 (二)基于风险的利益分配改进 上述Shapley值分配法是建立在合作方承担的风险均等的基础上的。实际上,合作方承担的风险是不相等的。对风险不同的考量,合作方会决定是否合作或者多大程度上的合作。 地方政府行政领导的晋升竞争在一定程度遵循GDP锦标赛规则,并且根据周黎安、徐现祥等、郭志仪学者研究发现,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官员具有双重特征:他们一方面是“经济参与人”:另一方面是“政治参与人”,地方经济增长与晋升、经济增长与大气污染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地方政府官员在考虑环境污染合作治理的时候必定以某种风险系数来权衡合作利益的分配。 再者,结合统计年鉴上的相关指标,与环境污染相关的“政治晋升”市场风险主要包括经济增长风险(R1)、污染治理投资风险(R2)(包括治理设施投资风险R21、治理运行投资风险R22与人力资本投资R23)、治理技术风险(R3)(包括技术相关性R31、复杂性R32与成熟度R33)、治理合作风险(R4)(信任风险R4,、沟通风险R42信息质量风险R43、道德风险R44)、制度风险(R5)等。其中只有污染治理投资风险、治理技术风险不一样,其他的对各合作方来讲都是一样的。并且污染治理投资增大相对会增加经济增长的风险,进而影响晋升风险。 根据戴建华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对Shap-ley值法求得的合作收益分配改进公式为: 其中,ψ(I)表示总的合作收益; ψ(i)表示各合作方实际分得的收益; Rj表示各合作方实际承担的风险: n为合作方数量,l/n表示风险均等化: 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求得南昌市、九江市、宜春市实际承担的风险为R(1)=0.24,R(2)=0.4,R(3)=0.36,则南昌、九江、宜春实际分得的合作收益分别为: ψ(1)'=7994.26+41361.59*(0.24-1/3)=4133.84(万元) ψ(2)'=15090.35+41361.59*(0.4-1/3)=17847.79(万元) ψ(3)'=18276.98+41361.59*(0.36-1/3)=19379.96(万元) 四、结论与建议 区域合作网络治理是当前我国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新趋势。通过规划优化模型的实证,证实了区域污染治理成本差异以及治理效益的存在,表明南昌、九江、宜春三市确实能实现环境治理成本的节约,进而说明存在形成合作网络的激励要素;同时综合以基于Shapley值的按贡献的分配和基于风险的分配方案,使得分配的策略更具客观性,为合作网络提供了科学的利益分配依据以及策略选择和制度选择,从而让合作方更易于接受,合作网络运行更顺畅。鉴于我国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的实际,为了充分发挥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地方政府合作网络联盟的作用和实效,完善区域大气污染网络化治理机制,作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绿色善治,促进区域大气污染网络化治理。绿色善治不仅要多方合作参与法治,而且要平衡区域发展权,实现社会成本最小化。而合作利益分配机制是网络化治理的基础。作为区域大气污染网络化治理的先导,地方政府合作网络联盟以合作利益的合理分配为支撑条件,才能实现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具体地讲,由于污染去除量大的地方政府必定支付更多的治理成本,所以采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区域污染治理基金等措施,按照区域间的“受益者支付/补偿”原则,通过成本一收益的平衡财政,促进地方政府进行区域环境合作网络化。 第二,寻求区域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之间、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平衡点,充分发挥区域间合作网络治理的激励要素作用。因此,鉴于当前我同处于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阶段,引进一种新的竞争机制,把进人大气污染合作网络的地方官员晋升与大气污染治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内在合作激励,使得职务晋升与环境保护、经济增长达到综合平衡。也就是说,以绿色GDP引领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增强合作网络“环境竞次”效应的消解作用,统一地方经济增长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的共赢。 第三,进行适合区域性的政策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加强区域大气污染合作网络联盟。一方面,在“各个区域独立的管理已经不能解决问题,通过区域间的非正式合作与协商解决也被证明是无效的”的情况下,大气污染治理需要特殊的合作网络治理方式,需要正式制度的保障,比如共同监管制度、信息透明共享制度等,这种制度安排可以减少执行或监督成本;另一方面,要把环保部以及区域内各个地方政府的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和民众代表组合起来,建立区域合作网络组织,形成网络治理中心,从而降低合作网络成员间的信息沟通成本、协商或分配成本等。 第四,建立区域大气污染合作网络治理的资源共享机制。资源共享是合作网络的前提。除了物质资源共享之外,首先要实现信息共建共享,增强政府之间的协同合作;其次是实现人才和技术的共享,形成学习机制,增强环境污染治理能力。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论财政投资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气污染也很严重,政府通过各种渠道筹措治污所需的资金,其中,财政资金的环保投资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财政环保投资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财政支出;环保 一、引言 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都是粗放型经济增长。这种经济的跨越式增长模式一方面使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可是另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由于一些炼钢、煤炭、水泥等重工业的发展以及私家车数量的快速膨胀,煤炭的燃烧等原因,造成了该地区的大气污染尤其是雾霾非常严重。当地政府和国家筹措了大量资金用于雾霾的治理,总体上来说,我国用于大气污染的治理投资与现实的治污需求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多渠道增加环保投资,特别是需要加大财政环保投入。私人部门的环境保护投资,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率,往往取决于政府环保投入的水平和力度。政府的环保投入也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意义。在环境保护资金市场上,政府的环境保护投入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一是强制作用,通过足够的政府投入,建立环境监管能力,保证各类主体履行环保投入的职责;二是引导作用,通过政府的环保投入,创造有利条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环保领域;三是平衡作用,平衡区域间的差异,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环保投资,重点在于平衡区域差异。 二、财政治理大气污染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治污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所占比重不高 近年来,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总量不断增长,但是环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依然较低,环境保护投资的总量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客观上不能满足大气治理污染巨额资金的需要。资金问题已经成为环境治理的主要瓶颈。 2.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结构不够合理 据统计京津冀的大气污染治理投资并没有充分有效地用到环境保护最需要支持的领域,这就造成该地区治理大气污染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我国环保投资主要包括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和建设项目“三同时” 环保投资三部分。从近年来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结构的变化情况来看,城市基础设施增长率最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增长带动了整个环保投资的增长,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年均增长率最低,而且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波动较大,工业污染源和新建项目“三同时”投资均出现过负增长。 3.地方财政投入少,存在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 首先,大气污染的治理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风险大、回收期长的项目。这就使得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面临着投入很多但回报很少,不能立竿见影的取得收益。本来地方财政的在满足本地经济建设的前提下就捉襟见肘,环保的巨额投入更加使地方财政雪上加霜,经常出现赤字,入不敷出,不少地方政府甚至出现了较严重的债务危机。这就一方面造成地方政府无暇顾及地方财政环保投资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保护财源,不愿意砍掉重污染项目,不愿意产业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了污染企业的保护伞,从而加剧了地方的环境污染程度。 4.治理大气污染重过程,轻结果 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还存在使用不当,治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本来治污资金的数量投入就不够,这无疑更使大气污染治理的效果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缺乏治污投资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监督制度,因为诸多原因,把本该用于治理污染的资金挪作他用,即便用于污染的治理,也将治污资金的绝大部分用在治污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上,而不是用在排污设施方面。其二,财政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也大多存在浪费现象。如财政每年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植树造林以净化空气,但是很多地方植树往往是“管种不管活”,只重过程,不管结果,,从而造成“年年造林不见林”,资金浪费十分严重。 三、完善环境保护公共财政政策的总体思路与建议 要想从根本上治理大气污染,改变治污资金数量不足的状况,必须加大治污资金的财政投资力度,完善相关的财政支付制度,使环境保护切实顺利推进。 1.建立健全确保大气污染治理财政支出的制度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环境,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影响环境,所以我们要确保污染治理的财政支出中,污染治理的财政资金的增长速度要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目前的预算体制难以保证财政环保支出预算执行的监督,造成了财政环保支出缺乏必要的保证,经常被挪用,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财政环保投资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固定的经费支持,得不到有效的制度保证和监督约束。所以我们要建立长期稳定的环保经费增长机制。 2.建立环保专项资金 建立环保专项资金,环保专项资金的建立可以保证专款专用,专门用于大气污染的治理,对于加强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专项资金注重节能绿色环保和可再生资源的技术开发,从根源上杜绝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控制污染源,做好重点污染的防治,做好区域性污染的防治,做好新技术、新工艺的的开发。 3.提高大气污染治理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根据国际经验,当治理大气污染的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l.5%时,就可以有效的控制大气污染恶化的趋势;当治理污染投资的比例达到国民生产总值2%―3%时,环境质量就会有明显的改善。所以我们要逐渐增加治污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改变过去环保范围过宽,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的局面,投资的重点放到大气污染的治理上来,打攻坚战,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我们的大气质量得到提高。
电商毕业论文:工商管理论文:农村电力市场的研究 绪论 农村是我国用电需求潜力最大的地区,由于受电网的制约,加之管理体制不合理,农村用电需求还很低,"有电用不上和有电用不起"的问题还相当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8年以来,国家实施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一、二期已经基本完成,经过5年多的努力,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电网覆盖面不断扩大,供电能力、质量和可靠性明显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用电量的快速增长,这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体来看,农村电网结构还比较薄弱,还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用电快速增长的需要,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加强农村电力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农网改造的意义何在,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究竟要怎样来进行,这依然是我们需要不断研究与创新的课题。俗话说的好,国家要发展,电力要先行,如何才能发展好电力事业,怎样才能利国利民,使电力工作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本论 第一章农电改造取得的初步成果 随着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农电"两改一同价"工程的实施,农村电网结构布局日趋合理,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得到了很大改变,广大电力客户对供电质量和售后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县级供电企业必须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营销策略,改变以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传统经营理念,树立客户是上帝、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采取各种促销手段,积极开拓农电市场,不断寻求新的供电增长点。这已成为电力企业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宜春电力供电公司不断创新营销策略,经过5年的努力,目前已实现县域内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供电量以15%的幅度连年递增。县局已步入良性发展阶段。 "两改一同价"后的效果已经显现,农村电网结构得到了优化,低压线损显著降低,农村电价普遍下降,农村供电质量和安全可靠性提高。家庭电器的普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另外,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电价、促进电力消费、住宅用电消费的措施。 下面以江西省宜春供电公司今年与去年农电工作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宜春供电公司从1999年开始启动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至2003年,第一、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全省一期农改资金57.67亿元,宜春公司共安排资金3.007亿元;第二期农改规模20.04亿元,宜春公司五个县(区)安排资金1.138亿元,总投资规模4.145亿元。我公司范围内五县(区)第一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新建110KV变电站1座,改造3座,新建35KV变电站20座,新建35KV线路175公里,改造35KV变电站24座,改造35KV线路136公里,新建与改造10KV线路3459公里,新建与改造配电台区3159个,低压整改户数41.4万户,消灭无电村1个,解决无电户150户。 通过这几年的农网建设与改造,农村电网结构得到极大改善,农村电网的技术水平,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的大幅提高和电价的大幅下降,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电力市场的开拓。 1、村供电可靠率由改造前的82%提高到现在的95%,末端电压合格率由改造 前的67%提高到现在的91%。 2、过电网改造,解决用电卡脖子的现象。五县(区)供电有限责任 公司售电量由2000年的36654万千瓦时提高到2003年的54403万千瓦时,增幅达148%。 3、通过电网改造,有力的降低了供电损耗。五县(区)供电公司综合 线损率由2000年的17.55%(没有到户,只到台区)降到2003年的14.25%(到户)。 4、农民电价大幅下降。农电体制改革后,我公司供电区五县(区)农 村照明电价,由原来的平均每千瓦时1.4元,下降为0.91元,2003年1月起,各县城的居民生活用电按赣计商价字[2003]504号文件规定实现同价,从7月份抄见电量起全部执行0.56元/千瓦时电价标准,每年又为农民减负2000余万元。 第二章电力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农村电力的潜力 我国农业用电占全国用电量的40%,全国有2179个县级电力公司和45450个乡级电管站,都属农电系统用户。我国农村通电率为95%,人均用电量只有102千瓦时。距离国家标准要求人均用电量300千瓦时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 然而,就发展潜力而言,农电在整个电力市场中处于基础性和主导性的地位。我国农电的特征却是点多、面广、线长,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其直接原因是,长期以来"重发,轻供,不管用"。例如,长期以来我国对发、输、配电的投资比例始终保持在1∶0.27∶0.2,而同期西方国家则达1∶0.45∶0.7。国家对110千伏以下输电线路几乎没有投资,三分之二是靠地方和农户筹资建设的。但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正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在这一股电网改造以及电力制度改革的战斗中,越来越反映出农村电力市场的潜力是巨大,发展前景是广阔。 一是农村用电总体水平有待提高。我们国家十分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方针。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目前的农村和农民还比较贫穷,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村用电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南阳市县以下人均用电为251千瓦时/人.年,河南省为340千瓦时/人.年,全国为397千瓦时/人.年,南阳目前的用电水平只相当于宁夏,略高于青海省。如果河南省农村每年人均用电赶上全国的平均水平,每年将增加用电量50亿千瓦时。 二是农村家用电器用电量正在迅猛增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家用电器已成为农村市场的消费热点。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农村今后一个时期将有50%以上的农民消费者具有购买家用电器的意向。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乃至空调等家用电器商品的市场将逐步从城市转向农村,这些高档耐用消费品的转移,将为农村电力市场带来一个较大的需求空间。 三是民营企业将成为新的用电大户。就目前县及县以下的用电结构而言,对于农村电力市场影响最大的还是工业生产。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后,一大批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的异军突起,填补了国营企业、县办企业用电量的不足。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农村生活用电量也将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也成为农电的重要用户。用电管理机构也要配备相应的电能量计费管理设备。随着国家又投入巨资(约1500亿)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大大提高了农电网络的输电能力和安全性能,为农电系统的市场化改革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我国农电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目前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也是最好的。但是开拓农村电力市场还没有得到普遍关注",国家电力公司农电工作部主任李振生在"中国农电发展现状"的发言中,就呼吁农村电力市场的开拓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予高度的重视。这也正说明了中国农村电力市场在用电水平、用电结构、农村通电率、人均用电量等方面基本状况,是农村电力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此,关注和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政府的重大课题。加快推进农村电气化,是国有电力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必将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农村电网设施相对于城市仍然比较薄弱,安全可靠性差;农村电力消费水平低,还有2300多万人口没有用上电;一些地区电价水平还比较高。展望未来,中国农村电气化事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任重而道远。 农村电力市场看好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目前的低用电水平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农村电力市场展现出无限商机的前提下,要将机遇转换为效益,就必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找到市场切入点。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我国农村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还有无污染的水质,有着发展林木加工、矿产开采、农牧畜养殖的良好条件。随着农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再加上改造后的农村电网在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供电能力上的大大提高,吸引了不少外资外商企业主动来农村办厂。在有关地方政府推出的引进外资外商投资,"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的引导下,来农村投资办厂的用电大户将会更多。另外,农网改造后,农村电价下降,一些农民原在城里办的耗电量较大的工厂将重新搬迁到农村。在农村电力市场呈现无限商机的同时,电力企业也将同网同价电能商品推上了交易市场,并采取合理的峰谷计时电价计费等优惠政策。这些都是启动和活跃农村电力市场的有效措施,应当用好用活。 实现服务"三个到位"。一是宣传解释要到位。要针对农村用电户的特点,宣传用电知识和用电政策及法规。二是跟踪服务要到位。为方便用户和按时把用户的电费收上来,应在每个月抄表后,由供电收费营业处统一及时将用户的用电票据如实开好,然后再直送到户,全方位搞好服务。三是简化用电程序要到位。报装接电照明用户只需一个电话,动力用户只需填一张报装单,其余的事由供电营业部门按照服务承诺要求及时实施,为用户提供"一条龙"服务。 二、农电管理的缺陷 虽然广大农民有着较强烈的电力消费需求,但由于线损高、管理差等诸多问题,致使有的地区电价居高难下,老百姓无法使用,挫伤了农民的用电热情,这也是用电量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我们对全盟各乡镇的调查发现,同等经济条件下,由于农村到户电价水平的不同,直接带来了电力消费水平的差异。电价偏高制约了农村用电水平的提高,加速了农村电力市场的萎缩。 1、观念陈旧 目前,农电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意识陈旧,不重视农村电力市场的研究,重工轻农的思想误区。有的人认为农村市场是小头,不需要开拓就可以带来丰厚的利益。因此,电力销售中存在一些不适应市场要求的现象。一方面电网有电送不出;另一方面,有的用户用电又得不到保障,时常因检修工作协调不好造成频繁停电。 我们现行农电管理制度沿用的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大一统的弊端在电力市场的运作中已显露无遗,转变管理体制已刻不容缓。当前各地乡(镇)电管站虽说已改制为县局直属供电所,但是供电所的供售电并没有列入考核目标,电卖多卖少一个样,供电量的多少同个人收入不挂钩,造成基层供电部门的市场意思淡薄,电力促销也就无从谈起; 2、基础状况与管理体制的滞后制约了农电市场的发展 电力价格机制不合理。我国目前的电力营销还没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杠杆,应该是市场主体开展竞争、优胜劣汰的主要参照物。而目前电力企业的销售价格不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实际成本为依据,而是凭政府的指令,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不能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不能正确指导资金投向。一方面使发电和电网的效益扭曲,谁也不愿意搞电网改造;另一方面也由于地方的层层加码,造成客户电价偏高,挫伤客户用电的积极性,电价机制已经成为影响电力营销的主要因素。 电网结构不合理。电网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网陈旧。"两改"前的农村电网一般都存在布局不合理,线路因陋就简、线经细、供电半径大、电压质量差、供电可靠性低等问题。经过多年运行,设备、设施陈旧老化,线损高达25%以上。虽然近年来各地政府、电力部门和农民百姓都有不同程度的专项投资进行农村电网整改和农村电气化建设,但毕竟投入资金有限,使得线路损耗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供电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管理水平不高。一是用电管理滞后,服务水平不高,用电报装程序繁琐,营业现代化水平低,用电方式和付费方式单一等管理现状,不能满足和适应客户的用电要求。二是村电工的收入由各供电站发放,没有同各村的售电量相联系,村电工多供电、管好电的主动性调动不起来,农村用电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营销人员素质不高。不少职工思想观念陈旧,市场意识淡薄,坐等客户上门。营销队伍素质不高,缺乏高效、灵敏的市场反映能力,阻碍了电力市场的开拓。 但国家非常重视农电发展工作,2004年新年欲始,国家发改委就发出通知:这次提高电价的政策,不单包括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还包括了供电企业的销售电价。通知称,除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化肥生产用电以外,其余各类用电价格统一在现有基础上每千瓦时提高0.8分钱。不过,这次调整不涉及居民生活用电。 第三章电力体制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电力企业如何转变观念 农电市场有三个明显的特性(1)垄断竞争性。它属于自然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垄断竞争性行业。"垄断性"体现在一区只能有一个供电企业并实行区域专营,独占市场,这一点也反映在我国的电力法中。"竞争性"反映在需方对商品或服务不满意时,有权选择其他能源消费方式。(2)投资主体多元化。(3)用电季节性强,供需波动幅度大。但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电网的改造以及电力体制的不继改革,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电力买方市场已经逐步形成,客户对服务质量、供电质量、价格水平等问题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也将成为社会长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县级供电企业不再是政府的职能管理部门,也不是政府的附属物,而是接受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管理监督下的企业,它具有法人资格,是国电公司的第三级法人,是市场运作的主体。电力企业的生存最终将取决于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市场影响度和占有率,不仅要求电力企业具有还本付息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还应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电力企业不再有行政立法权和执法权,而是作为市场运作的经营主体,它与客户的关系是经济利益关系,企业必须依法办事。 因此,县级供电企业需要转变观念,不能再有那种管理粗放,市场意识、成本意识、服务意识淡薄,依法治企观念不强,人员多、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直供直管县供电企业进行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改革,是电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电力企业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和下一步进行改革的体制基础。因此,必须提高认识,积极推进,加快改革步伐。 二、农电管理应该如何进行 农电营销市场的特性及企业战略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供电企业市场营销所具有的特性,有必要重新思考企业的战略定位。市场的垄断性和社会公益性要求企业必须具有较强的服务功能和自我约束能力。企业的服务需要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通过较高服务水平克服垄断所带来的低效率和企业惰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替代产品产量增加和价格下降以及电能价格因素等会使这种特性进一步加强。电能营销市场的行政区划性要求供电企业与地方社会各界保持相对紧密的联系,以利于企业及时获取产业政策、经济政策等信息,保护企业自身利益和树立企业良好的外部形象,因此农电企业的战略定位目标应向服务型、竞争性、经营性、法治化、现代化发展。 建立一种极具管制性、协调性、促进性的市场监督体制,是保证农电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农电市场的拓展,要求农电企业必须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现农电企业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在自主经营、自负营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开拓农电市场,占领农电市场,向市场要效益,以市场促发展,是县级供电企业的根本取向。 农电体制改革后,还必须建立农电市场的监督机制,包括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政府监督、行业监督、公众监督以及供用电市场的监督机制,坚持企业效益和社会监督并重的原则,来实现农电市场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有序进行,有效运转,以保证农电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说,县级供电企业只有转变观念,盯住农电市场,提高服务质量,赢得用户信赖,在管理上下工夫,为开拓农电市场、提高企业效益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才能如期实现农电工作的目标。 开发农电营销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认真对待,加以解决。 1、根据国发2号文件要求,乡镇及以下农村电力资产全部交由县供电企业管理,低压设备维护费用的来源就意味着要由供电企业承担。网改情况不尽相同,维管费用和低压线路损耗相差不小,执行“两改一同价”,费用和损耗再转嫁给农民群众显然不尽合理,费用支付的渠道需要疏通。 2、乡以下的电力资产,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改造总会不彻底,网架结构、设施状况仍然不尽如人意,这部分不良资产势必成为供电企业不愿意接收的包袱。改造资金缺口大,供电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也不利于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3、乡镇电管站改为供电营业所以后,人员纳入供电企业统一管理。营业所人员由企业正式职工和聘用的合同制电管员组成,工资待遇有不小的差距,时间一长,势必影响合同制电管员这部分人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稳定电管员队伍不利。 4、供电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大客户报装接电,收取供电贴费的做法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筹办一座投资几十万元的企业,要增容一台配变需交纳集资办电款,加上用电贴费以及配套电气设备等费用又得增加几十万元。投资者很可能由于办不起电而不能投入生产或干脆拒绝投资办厂,束缚制约了农村电力市场的发展。调整相关政策,拓宽农电市场,也是亟需研究的课题。 5、县级农电管理体制改革要实现县乡电力一体化管理,解决了电网统一规划、建设、管理的问题,随之而来又出现农村触电事故责任划分的问题。按以往常规,农村触电伤亡事故按产权归属划分事故责任,现在,供电企业却成了首当其冲的责任者。农民权益要保护,供电企业也企盼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 6、农电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的县局,农电资产未统一管理,农网改造资金存在由谁偿还贷款的问题。如何掌握好投资方向,落实资金偿还责任制,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7、实行统管农村电工和一表一户的管理办法,一个农村电工少则管理50-60户,多则管到300-400户,这样大的服务区域如何服务到户。 为了完成农村电力发展的目标,国家将采取如下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农村电力建设与管理的各项工作: 1、继续安排投资,加大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力度。第一批1893亿元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投资计划将于今年底完成。从目前来看,由于受建设资金不足的影响,尚有相当部分农村地区电网未能改造,特别是与农民利益密切的低压电网部分,还有近40%未能改造,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将继续安排投资建设与改造农村电网,初步考虑再安排1000亿元,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低压电网改造任务。对于其他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农村电网,将由各电网经营企业按基本建设管理要求进行建设和管理。 2、建立农村电网投资偿还基金政策,促进农村电力供给能力持续增长。为了促进农村电力发展,加快实现农村电气化的步伐,国家已同意将取消电力建设基金后腾出的电价空间的收益,用于农网改造投资的偿还。具体操作措施正在研究落实。初步设想根据需要将分省建立农网投资偿还基金,专项用于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以促进农村电力设施的尽快完善,更好地满足农村地区用电增长的需要。 3、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加强农村电力管理。农村电力管理要按照一县一公司的原则进行改革,特别是对目前一些仍由不同部门和企业分块管理的县,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负责全县电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公司,统一负责全县电网的建设、经营和管理。继续完善乡镇电管站体制改革措施,加强管理,精简机构,改善服务,实现县级供电企业直供到户的管理,从体制上杜绝农村电力管理中长期存在的乱收费、乱加价和人情电、关系电问题。 4、形成合理的农村电价机制,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有效降低农村电价水平。由于受农村电力管理、电网结构薄弱和用电量小等各个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电价大大高于城市用电价格,这是一种不公正的现象,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将在改造农村电网和改革农村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尽快实现城乡用电同价。以有效地降低农村电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做好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工作使电价合理化 切实加强农村电力市场建设与管理。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运行的综合经济效益和自动化水平,建成网架坚实、参数优良、布局合理、装备先进、管理科学的农村电网,确保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性达到规定的要求。县供电企业要针对农村电力管理的特点,建立快速有效的服务体系。坚持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相统一,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村客户的用电需求为目标,认真整顿和规范农村电力市场,严格执行国家电价政策,进一步降低农村电价,开拓农村电力市场,逐步增加电力消费。要推行供电服务承诺和文明示范窗口建设,采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全心全意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要严格掌握同价原则,配合政府编制同价实施方案,加快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目标。 我国目前的纵向电价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直供电价由上网电价加输电和供电成本构成。以1997年为例,标准电网供电成本为0.04元/千瓦时,供电线损约7%~8%,供电利润平均为0.01元/千瓦时。国家征收的电力建设基金为0.02元/千瓦时,三峡建设基金0.04元/千瓦时左右。此外,地方政府加收的电力建设基金和电网改造基金等,大致在0.05元/千瓦时左右。 2.趸售电价按照直供电价的20%~28%确定。 3.农村电价指乡(镇)电管站对用户的销售电价,将来会取消这一环节。它由趸售电价加上农村电网的维护费用组成。农村乡镇用电暂不实行两部制电价,工业用电仍实行调节电价。 “两改一同价”是我国现行农电管理体制、农电经营机制、农电市场开发管理以及电价体制的一次整体性的重大调整与变革,是用传统计划经济的思路,还是用市场经济的思路来认识和实施“两改一同价”,事关这一改革的得失与成败。争按照市场要求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我们在农网建设和改造中就不会只把着眼点放在投资上,就会按照对潜在市场的分析和还贷的要求,科学地论证区域网络的配置效率,从而按优化原则调整和建设区域电网。在投入资金的使用方向上,在加大生产、经营性投入,通过调整原非生产性投入的存量资产从而减少非生产性投入,调整资产结构,化解盲目投资带来的经营风险。在农网建设和改造中,要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工期和投入产出效率。 按照政企分开,最终成为具有“四自”功能的独立供电公司的要求,积极推进农电体制改革。在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内部经营机制的同时,要根据区域电力市场的分析、政策、环境条件,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和内部资源等因素,按市场要求确立并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全力避免城乡用电同价后电力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局面。 当前改革重点在乡镇农电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乡电管站归并供电所过程中,要按事、权、责统一的原则和降低管理成本的要求设置机构;按销售收入与可变成本比例,控制用人总量;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和用人方式,有效地控制人工成本;在资产和财务清理、转移中,杜绝资产流失。 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既是此次重大变革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城乡同价不是简单拿现有农村电价和城市电价综合完事,而是在通过“两改”有效地降低成本的基础上的同价。因此,要认真抓好农电体制改革和农网改造,调整资产结构和用人结构,在供电增长率逐步提高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准确测算销售收入、成本、利润等各项经营指标,积极试点,审慎实施。 “两改一同价”在使电力企业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承担巨大的经营风险。因此,必须换以新思路,为“两改一同价”实施后电力企业以新的营运机制真正进入市场创造有利的条件。 1、逐步实现"三公开"、"四到户"和"五统一"。"三公开"是指电量公开,电价公开和电费公开。"四到户"是指销售到户,抄表到户,收费到户和服务到户。"五统一"是指统一电价,统一发票,统一抄表,统一核算和统一考核。 2、杜绝"三电"。即人情电,权利电和关系电。 3、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发动农电职工积极参与管理。应将管理的思路从"价格=成本+利润"变为"成本=价格-利润"上来。 4、实行农村电价与城市电价统筹安排,社会公平负担。首先实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最终过渡到城乡全部用电"同网同质同价"。 5、继续完善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实现县、乡、村电力的一体化管理,实现县级电力企业销售到户、抄表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的"四到户"管理,做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6、继续加强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工作,基本解决农村电网供电半径大、线变损高的问题,努力提高农村供电质量,使农村供电可靠率平均达到99.5%,供电电压合格率达到95%。和农村用电的快速增长,加快实现农村电气化的步伐。 四、农电市场应该如何开拓 探求其特殊的销售方法,开拓这个市场的新领域,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模式,搏击新市场,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牢固地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随着电力买方市场的形成,客户对服务质量、供电质量、价格水平等问题都提出了更多更严格的要求。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形象,为此公司全体干部职工,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观念,急用户所急,及时解决用户的实际困难。在机关大楼和各供电所均设立了客户服务中心,完善客户服务体制,各服务中心备有多种报刊杂志以及免费宣传资料,还为客户准备了饮水机、打气筒、针线包、雨伞、花镜等物品,从细微处为客户着想,为客户提供舒适的办事环境。把涉及客户的业扩报装、咨询、收费、电力救援、服务投诉、停电预告、安全用电知识普及和疑难问题查询等项目统一纳入客户服务中心操作。客户可随时通过服务中心的语音电话自动查询系统获得所需信息,他们还推出了微笑服务和客户首问负责制,即客户进门后第一个问到谁,谁就负责帮助解决,直至让客户满意而归,每天24小时有人值班,高效准确地处理各种事务,真正把农电企业的营销工作做到了农民家门口。 2.实施社会服务承诺,做到有诺必践 建立健全对电力客户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制度,真正做到想为客户之所想,急为客户之所急,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让客户"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就能办好用电手续,加快业扩报装和接电进度,缩短故障抢修和计划检修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保证对电力客户连续供电。售前服务,主要是在客户业扩报装时,为客户提供业务和技术咨询,选择最优供配电方案。按客户要求提供优质廉价的设计、材料、安装、调试等服务。售中服务,主要是帮助和指导客户搞好安全用电与合理用电。售后服务主要是进行技术访问,征询意见,做好保修、维修和抢修工作,供应好配件,保证电力销售渠道的畅通。 例如武邑县电力局以"电力市场整顿和优质服务年"、"供电所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向社会公开承诺,不吃用户一顿饭,不吸用户一支烟,施工队员自代干粮和水壶,做到了为民不扰民。各乡(镇)供电所成立了电力事故抢修队,变压器维修车间准备了10台备用变压器。还设立了"电力110"服务电话,并昼夜有人值班,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实现了"畅通、高效、快速反应"的服务体系,受到了广大客户的好评。 3.有计划地安排各类检修,确保客户的供电可靠性 每月初,各生产单位向公司提出检修计划,由公司统筹安排。对计划外临时检修要严格把关,实行一支笔审批,并尽量把检修时间安排在负荷低谷期,注重做好"三个结合",即各生产工序与多专业之间的检修相结合;电网主设备检修与客户设备检修相结合;区域性检修与线路检修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增加供电时间。 4.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树立全员营销观念 "两改"后随着"四到户"、"五统一"的实施,对电力职工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电力市场营销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职工业务技术和服务意识的培训教育,定期举办青工培训,还可组织供电所和有关科室的领导到外地进行了参观学习。引进了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促其转变观念,都争当一名合格电力营销员。 5.农电市场营销应强化法制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应注重《电力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及宣传,强化法律意识。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查处违章用电、窃电以及危害电力设施安全的行为。要与每个客户签订供用电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确保电费及时回收。电力企业要与地方党委、政府及执法机关保持联系,工作中要取得他们的支持,搞好群防群治,使一些突发性事件得到及时控制和处理。为加大偷窃电行为的查处力度,县级电力企业应设立公安驻电力派出所。同时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应对电力的一些法规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便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操作。 6.加强营业推广 通过举办电力发展展示、新闻会、电炊演示会、义务咨询等形式,向客户宣传电力产品安全、洁净、方便和高效的特点。介绍电器产品性能和用电技术,主动向客户宣传安全用电和合理用电知识,进行用电与使用煤、油、气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性能对比,帮助客户合理用电,高效用电。 7.落实好安全用电制。 确保农电安全是开拓农村电力市场的前提。首先是防人身事故。要摆正安全与速度、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广泛进行"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的"三不伤害"教育,严格执行"二票三制",严禁无票施工。其次是防农电事故。这是减少触电事故纠纷的关键。要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层层签订生产责任状。只有将责任落实到人,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才能保证农村电力市场用电秩序,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和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隐患少了,用电户自然也就多了,电力市场就增大了。 8.发挥电价的杠杆作用,激活农电营销市场 目前,我国的电价仍是由政府定价,电力企业被动执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电企业也应该运用价格调节策略,对市场做出灵活反应。如对居民生活用电超过一定电量,超出部分给予打折优惠政策;县级电力企业也应推行分时电价,对客户做出低谷让利,鼓励用户多用低谷电;实行薄利多销让利销售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刺激人们的用电消费。 9.善用营销广告 通过广告宣传,推出电力产品和供电服务,正确引导客户合理消费,增加电力消费在能源消费市场的占有率。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用电展示厅,将电能与其它能源的消费进行示范比较,如进行液化气灶、微波炉红外炉等设备的耗能比较,烧煤锅炉与电锅炉对环境污染的比较,充分展示电力便捷、高效、卫生、价廉的优越性,引导社会和居民主动采用电能消费。武邑县电力局已率先将原取暖用燃煤锅炉更换成电锅炉,应用效果很好,同时也得到了环保部门的好评。 10、开拓农村穷困地区的电力市场。 开拓农村电力市场的最大困难在于一部分农村地区经济还不发达,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经济不发达、收入水平低导致电力工业发展缓慢、用电水平低。电力工业发展缓慢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电力和经济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在农村贫困地区往往变成一个难以解开的结。但是,国家已经开始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引导农民合理消费。国家为了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刺激农村经济发展,已正式启动"两改一同价"工程(农网改造、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但我们应认识到现阶段农村电力市场的开拓,关键是在加强农村电网的改造和降低农村电价的基础上,通过电力扶贫共富工程有重点地扶持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从而带动农村电力市场的发展。 11、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作效率。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电力营销方式的转变,也是县供电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也是供电企业增强自身实力,方便客户,促进电力市场发展的有效途径。尽快改善当前电力营销工作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管理粗放的被动局面,要舍得在这方面增加投入,提高工作效率。认真制定电力营销技术改造规划,合理确定改造重点,有计划分步骤的进行,坚决杜绝低水平的重复开发问题。要通过加大科技投资力度,推广和应用先进的营销管理手段,全面提高营销管理水平。一是建立以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化管理为支撑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二是选用一批设备较为先进,功能较为齐全的用电设施进入营业窗口和抄、核、收各个环节;三是选用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设施进入调度系统,实现各级关口电量遥测,加速数据采集通程抄表的进程,完善企业电量远供系统,实施负荷随时监控与预测。 总之,开拓市场,未有穷期,农村电力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我们农电企业真正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引入新机制、新办法,切实降低电价,真诚服务用户,就会激活市场,赢得市场,广阔的农村将成为我国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如何对于贫困地区进行电力护持 农网改造不只是一种商业投资,更是一种政府行为,一项关系百姓安居、地方发展的"民心工程",它实施的重点在造福农村、造福农民,尤其应是贫困落后地区目前还处在温饱线上挣扎而且用不上电的农民。 要彻底改变贫困山区落后的电力状况,真正实现"同网同价",一要靠国家扶持,二要靠各级政府支持,三要靠电力部门加强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着成功的道路。在广东东莞市,他们在充分利用省里规定的电网改造基金的同时,采取了从银行贷款改造农网的办法。发行后的农网电价暂时维持不变,其中利润用来还本会息。待完成还本付息后再降低电价。这样,东莞市在电网改造中,农农民除了电表安装的室内线路外,没有再承担其它费用。广东省电力工业局高度称赞东莞的这一做法而得到推广。 国家及相关部门就应从贫困山区的电力实际出发,加大投资力度,切实从根本上解决。 六、如何加强农电的精神文明建设 在农网改造与电力体制改革的浪潮当中,涌现也了一大批杰出的电力工作者,他们为祖国的灿烂而努力工作着,为实现电力事业的不断进步而工作着,抓好两个文明建设,是这次电力体制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下面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提出自己的想法。 1、抓队伍,强素质,夯实"立足点"。 坚持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夯实这个"立足点",加强队伍建设,企业才有生机和活力。为此,抓干部队伍建设,要求各级干部做到“四正四严”,即己正,以己正人;德正,以德育人;公正,以公待人;清正,以廉律人;严禁自家人到电力局承揽经营任何项目;严禁亲友打着自己旗号到电力局办事;严禁职工给领导送礼;严禁基层用公款给领导班子送礼。二是加强职工队伍建设,通过改革用人制度,建立竞争上岗的激励机制,激发了职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2、抓管理,增效益,把握"结合点"。 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要体现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该局牢牢抓住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管理的结合点,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企业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以责任为支点,以经济效益为杠杆,实行“四化一监督"的管理方法,即工作管理制度化、行为管理规范化、资料管理档案化、后勤管理军事化,实施全方位监督管理,既培养了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又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了经济效益增长。 3、抓服务,树形象,推出"闪光点"。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电力市场的要求,教育职工不断转变观念,不断推出人民电业为人民的闪光点,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了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客户,他们实行了"四制",即直接办理制,简化办事手续,实现"一条龙"服务;窗口服务制,变分散办理为集中办理,在营业厅即可办完全部用电手续;服务承诺制,公开办事程序,认真履行社会承诺,接受客户监督;连续工作制,用电营业取消节假日休息,延长营业时间,方便客户。从而实现了"三个转变":变例行公事为热情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表面形式为追求效果。 4、抓载体,搞活动,找准"切入点"。 积极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紧密结合企业中心任务,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有力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例如迁安市电力公司他们坚持开展岗位学雷锋活动,做到年年有布置,有总结,有表彰,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他们坚持开展"民心工程"、"彩虹工程"、"形象工程"、"希望工程"等,如在"希望工程"活动中,广大职工资助了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福建等八个省区的特困学生178名,捐款达12万元,还为受灾地区捐款6万多元。1998年,他们组建了以乐器组、舞蹈组、演唱组、合唱队为主的职工业余文艺演出队,有140多名职工参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活跃,更加贴近职工,贴近企业两个文明建设,从而凝聚出以"安全供电、科学管理、文明生产、优质服务、遵纪守法、献身电业"为特征的企业精神,促进了企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结论 农村电力市场是广阔的,潜力巨大,农网改造、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战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工作,以及对于贫困地区电力的护持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电力体制改革更是存在大量的工作,转变企业观念,加强用电管理,降低电价,减少成本,增强电力服务质量以及开拓电力市场,还有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等等,为农民走上富裕之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农网改造、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是一件辉煌的工程,它需要我们电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需要各地政府的开明政策与关心支持,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配合,来共同完成这项任务。 同时国家提出的农电体制改革、改造,城乡同价,给县级供电企业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但也给供电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审时卓识、抓住机遇、知难而进、自找压力、找米下锅,向管理要效益,主动出击,抢占市场,变“官商”、“坐商”为“行商”,拓宽农电市场,积极抢占农村电力市场的制高点。 注释 在览阅了相关方面农电知识书籍的基础上,主要通过网上相关资料的查找以及总理今年的工作报告的相关信息,根据目前中国农电发展的现况提出论点,根据本次论文的设计任务,自主的编写了论文写作目录,与他人的论文成果明显不同,这也说明了自己在设计过程中是独立完成的。 在网上查找资料上实属不易,看了许多文章如电力企业领头人物发表的相关文章及政府对农电发展走向的报道等等,累积了五六万字的的初步资料。在这些基础之上才敢于提出论点及论述论点。 其中在农电的潜力、电力企业如何转变观念、农村电价及电力市场的开拓、精神文明建设上等论述上都有自己个人显明的观点论述。 电商毕业论文: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移动电子商务的特点,通过基于支撑技术的应用服务开发,市场细化及对不同客户市场提供对应的数据服务,使得无线数据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得以实现,从而最终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完全个性化的服务。 1引言 所谓移动电子商务就是指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无线上网技术结合所构成的一个电子商务体系。 根据英国ovum预测,到2002年,全球将有4800万配备小型浏览器的移动电话用户,到2005年,这种用户将增加到2.04亿,即大约1/5的移动电话用户将使用手机访问internet.目前,gsm数据业务量仅占运营商移动业务总收入的2%.调查表明,gsm用户中有38%希望使用数据业务。预计到2003年,西欧数据用户将上升到5100万,数据业务用户比例从4%上升到25%,数据收入有望达到74亿美元,占蜂窝业务收入的6%;同样,美国将达到280万用户,比例上升为21%,收入达26亿美元,占蜂窝业务收入的5%.到2005年非话音业务的使用量将超过话音业务。 近年来,中国移动用户市场增长迅速,目前已经超过8000万,预计到2005年,移动用户总数将增至3亿,所以,移动数据业务同样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对运营商而言,无线网络能否提供有吸引力的数据业务则是吸引高附加值用户的必要条件。 2无线数据应用开发与系统集成服务随着gprs,wap,location等支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移动用户使用数据服务成为可能。支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相关应用的开发,例如wap技术出现使无线终端能够接入internet服务;定位技术的实现带动了基于定位的许多服务等等。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个性化服务。移动终端的多样性决定了用户对于数据服务的不同需求,因此需要对市场进行细分,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市场细分可以帮助运营商:了解不同的客户需求——关注早期采用者以期迅速导入市场——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发展个性化服务为不同客户群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以最低成本提供最高质服务——在各层次实现客户满意度最大化分客户群进行收益管理——加强竞争监督——设计定价策略——降低服务成本因此,通过基于支撑技术的应用服务开发,市场细化以及对不同客户市场提供对应的数据服务,使得无线数据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得以实现,从而最终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完全个性化的服务。 e-mail、e-commerce、web和wap正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这一改变背后存在着两项迅猛发展的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和ip技术。如今,这两项关键技术正在逐渐融合。 目前很多isp、icp的战略目标是利用无线和ip这两项关键的信息通讯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并为无线运营商、aps和语音/数据开发商提供专业的集成服务和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系统集成应用一般有:e-business、e-commerce、无线门户解决方案、卡认证系统、多媒体技术集成、安全技术集成、网络管理、位置信息服务、个人信息服务。 表1系统集成服务:移动互联网的规划和迁移系统集成系统优化无线数据网络运营服务顾问服务:商业模式分析网络执行战略市场调研应用评估资源技术系统设计:应用选择工程计划功能标准方案测试网络费用评估集成:应用和ip集成试验工程突发事故对策培训优化:运行分析系统优化系统测试系统调整扩展:系统扩展调查系统校正运营支持:技术支持网络管理系统扩展计划 3端到端解决方案无线数据应用解决方案可以由运营商构建自己的无线门户,无线门户的核心系统包括wap网关、信息资讯平台以及应用服务平台。 wap网关:作为无线门户的基础平台,兼容gsm、gprs、cdma、smsc等不同的承载网络,不仅支持wap终端用户对互联网的访问,还可以提供一系列的系统功能与应用,支持定制与个性化设置,允许运营商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服务,进行灵活的管理与控制,并可以根据不同用户、不同的服务制定相应的资费策略。 信息资讯平台:主要提供各类丰富的基于wap浏览的信息服务。 应用服务平台:运营商通过不同的应用服务平台,可以提供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应用服务。 无线应用解决方案应不依赖于底层的承载网络,运营商可以方便的引入无线数据服务。 3.1信息资讯平台目前,信息资讯平台上主要提供wap应用服务,用户可以通过运营商网络上的各种无线装置进入internet运营商提供的信息服务和企业服务。提供的相关应用包括:信息提供、信息交换与传输、娱乐与生活 3.2应用服务平台与相关应用wap平台和应用服务使无线通信、互联网及java技术巧妙地融合起来,应用无线数据应用的开发者可以迅速、有效地开发出自己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3.2.1下载服务通过下载服务器和手机终端的配合,我们可以完成各种的下载功能。如下载电话铃声、手机屏保、图片等。在kjava手机上,我们还能下载kjava编写的游戏,应用程序等更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3.2.2基于j2me的各式应用j2me(java2microedition)是一种专门面向无线移动设备等小型终端开发的编程语言,j2me技术主要应用在手机本地的程序运行和client-server应用服务方面,通过丰富的类库和灵活的应用方式,j2me极大的丰富移动互联网的内容。 用户可以通过把应用程序、音乐、图片、游戏甚至电影下载到本地,通过j2me程序运行它们,用户还可以通过j2me终端,享受无线互动游戏的乐趣。 此外,通过引入j2me技术用户将最终突破手机终端色彩单一的限制,使手机上网更方便,更诱人。 3.2.3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也称为定位服务(locationbasedservice-lbs),即通过无线终端和无线网络的共同配合,确定出移动用户的实际地理位置,从而由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或由网络向用户发送相应的信息。 定位技术包括cellid、e-otd和a-gps等多种方式,测量的准确度在10-300米之间。根据定位的准确度可以提供不同的定位服务。 在位置信息服务中,定位服务器作为连接无线系统和位置服务提供商的中间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定位服务器从系统中获取网络位置信息,将其转换为标准的位置格式提供给位置服务提供商;另一方面又起到用户管理和计费等功能。 典型的定位服务包括:援助服务(如紧急医疗服务、紧急定位等)、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寻找最近的餐馆信息、黄页查询等)、广告服务、灵活的计费策略、追踪服务五大类。 3.2.4即时信使服务(instantmessenger) 即时信使服务是一种革命性的,用户界面友好的internet工具,它可以随时告诉你,你的哪一个朋友与你同时在线,并能使你在任何时候与它们保持联系。你将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搜寻他们,信使将替你查找,并能够在他们上网时立即提醒你。 3.2.5基于pim的个人信息服务中心通过无线互联网门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中心,用户就相当于得到了一个功能强大的个人信息管理助手。用户不但可以编制自己的日程安排、个人通讯录,而且可以享受个人理财服务,定制个性化信息。由于采用vcard、vcalender等国际标准,它可以和有户的其它通讯设备进行同步。 3.2.6移动视频信息服务通过移动终端享受高质量的视频服务一直是每一个用户的最终梦想。借助motorola公司集成的移动视频信息服务,终于使这一梦想得以实现。这一服务不但为我们的商务及个人活动提供了方便,而且可以大量的使用于交管,监查,工业控制等方面。其通过最先进的mpeg-4图像压缩技术,使时实图像能够清晰的在空中信道上传输。 3.2.7移动企业网服务移动企业网服务是指企业用户通过电信运营上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接入企业网,安全的收取内部邮件,查询产品数据,进行工作会议等等。通过集成的mobileintranet(corporatevpn),mobilethinclient,corporatee-mail等应用服务。能够为企业用户提供一整套的移动商务解决方案。 3.2.7.1移动企业网服务移动企业网服务是指通过无线vpn(virtualprivatenetwork)连接,使手机用户能够安全迅速的访问自己企业的内部资源。vpn现在已经在互联网上广泛使用。通过先进的技术把它应用于无线领域,更能有效的扩展企业网的能力。vpn使用加密的internet公网链路,最大限度的节省了企业投资。 3.2.7.2移动企业电子邮件服务通过集成的"企业电子邮件"服务,移动终端能够远程登陆企业内部的exchange或domino邮件服务器,阅读邮件及其附件。并且能够通过短消息进行邮件到达提醒。 4结论从技术方面来讲,将移动通信工具与因特网连结起来的无线上网技术以及因特网服务商所提供的无线上网服务已具备,因此,移动电子商务已基本不存在技术障碍,所以,移动电子商务以其方便快捷、节省时间的特点将会带动传统电子商务走向一个崭新的世界。 电商毕业论文:电信运营商发展论文 【摘要】随着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发放3G牌照,我国电信业正式进入3G时代,而移动商务的成败是发展3G的关键。本文阐述了3G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3G时代移动商务的业务内容,分别分析了三家电信运营商在当前阶段发展移动商务的市场定位策略。 【关键词】移动商务3G电信运营商 一、中国电信业的3G时代 “3G”是中国电信业近年来最热门的词语,其全称为3rdGeneration,即第三代数字通信。随着2009年1月7日3G牌照在中国正式发放,中国电信业也迎来了3G时代。 1、3G技术简介 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采用频分多址(FDMA)的模拟调制方式,只能进行语音通话。这种系统的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信令干扰话音业务。这种模拟制式手机目前已经淘汰。 1996到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制式手机(2G)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其主要采用时分多址(TDMA)的数字调制方式,提高了系统容量,采用独立信道传送信令,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但TDMA的系统容量有限,越区切换性能仍不完善。 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有所提升。3G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和移动宽带,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比特/每秒)、384kbps(千比特/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 2、3G在中国电信业的进展 2008年4月1日,中国移动同时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深圳、厦门和秦皇岛8个城市放号,号段为157,正式启动TD-SCDMA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商用。中国的3G时代由TD-SCDMA这个经历了长达十年技术成熟过程的国产3G标准正式拉开了帷幕。中国的2008年,除了因奥运而举世瞩目,还将以“3G元年”之名被载入史册。 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确定了电信业“六合三”重组方案。即中国移动+铁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CDMA网+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GSM网+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从此中国电信运营商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并为迎接3张3G牌照做准备。 2009年1月7日下午,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3G通信牌照,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其中,批准中国移动增加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电信增加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联通增加基于W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 随着3G牌照的正式发放,运营商之间的3G大战也将全面爆发。中国移动的一期TD-SCDMA网络正在10个城市测试,预期TD-SCDMA二期建网完成后,北京、上海、深圳等38个城市之间将可互通可视电话。中国电信推出了新品牌天翼,使用189号段,并投入巨资进行市场推广互联网手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继平表示,中国电信拿到3G牌照以后,大约要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网络建设和业务准备,陆续在100个城市推出3G通信服务。相对低调的中国联通拥有WCDMA这张最成熟的3G牌照,并在七个城市进行WCDMA试验,首批WCDMA试验网络也正在加紧内部测试中。中国联通表示,正式推出3G业务的时间还没定,争取在2009年内推出,这是中国联通追赶的一个大好 机会。 二、移动商务和3G通信 移动商务是指通过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利用无线网络所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其主要特点是灵活、简单、方便。它能完全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喜好定制,设备的选择以及提供服务与信息的方式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相对于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移动电子商务可以真正使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整个网络的信息和贴身服务。随时随地的信息交流意味着需求的增加和多样化,这为电信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机。 移动商务的业务包括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移动购物、手机上网等等,这些业务在目前的2.5G网络下也能完成,但在3G网络中,这些业务的完成会更加的安全和高效,用户能够得到更好的体验。3G技术的优势在于高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为移动商务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其业务的重点是发展移动商务,可以预见,未来的3G时代将是一个移动商务的时代。 3G技术的到来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移动商务发展的手机上网速度问题,大容量的带宽增快了上网速度,同时降低了用户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3G手机将整合多种商务功能,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关于移动商务美好未来的前景。随着3G的发展,移动商务活动必将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运营商发展移动商务的市场定位 中国通信业“六合三”重组后,就只剩下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截至2008年10月,中国移动手机用户数达4.36亿户,中国电信本地固话用户数为2.13亿户,CDMA用户数为4173万,宽带用户数4218万户,中国联通手机用户数为1.3亿。中国电信的固话和CDMA用户数逐月减少,除此之外,三个运营商其他业务的用户数都在持续增长。三家运营商各自的背景不同,决定着他们将有不同的市场定位。 1、中国移动的市场定位 移动商务用户的重要特点是转网成本很高。手机是移动商务的主要载体,而手机号码则是用户的重要资源,特别是在高端客户市场。据德瑞电信咨询初步统计,70%以上的全球通用户认为号码资源是其宝贵的资源,更换号码将会带来许多不便。更何况,中国移动的TD-SCDMA、中国电信的CDMA2000和中国联通的WCDMA的手机不能通用,更换运营商就意味着更换手机,而目前主流手机的价格在1000~2000元之间,未来3G手机的价格可能更高。因此,移动商务用户的转网成本很高。 从用户基础上看,中国移动实力最强,而中国电信则最弱。然而,中国移动70%以上的用户是神州行,其品牌定位是大众消费。因此,中国移动在初期应该利用用户的高额转网成本,将当前用户群锁定在自己的移动商务服务中,将市场定位在满足大众用户的移动商务需求上。从目前的情况看,三家运营商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综合实力比较,移动第一。只要中国移动能够把当前的大部分用户留在自己的移动商务用户中,就能继续保持在电信行业的强势地位。 然而,中国移动获得的TD-SCDMA牌照是一种中国自主研发的3G技术,远不如中国联通的WCDMA和中国电信的CDMA2000成熟,这意味着中国移动的3G网络在初期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中国移动在推行移动商务服务时,不应与其他运营商攀比技术,盲目推广没有技术保证的高端服务只会损害中国移动的品牌形象,让用户认为其技术不可靠,从而造成用户大量流失。中国移动应将市场定位在为大众满足最常用的移动商务服务上,应先把最基本的业务做好。 2、中国联通的市场定位在此次重组中,中国联通目前看来是最大的得利者,出售业务拖累最大的CDMA网业务,腾出手全力经营GSM网,得到一张技术最为成熟的WCDMA牌照,并与网通合并,获得部分固话资源以及较好的盈利平台。中国联通最大的优势在于技术,在三种技术中,参与WCDMA标准的企业最多,不仅有大多数世界著名的移动通信设备厂商,而且目前已商用的3G网络,大都采用的是WCDMA。在网络、终端和业务层面,无论是技术的成熟度、业务的丰富度,还是产业链的繁荣度,WCDMA比其他两个标准都具备压倒性势。 不过,大多数用户并不了解技术,也不清楚TD-SCDMA、WCDMA和CDMA2000到底有什么区别。2000年,中国联通推出CDMA时,大肆宣传其技术比GSM先进,但结局依然很惨。移动通信市场不是一个技术唯先的市场,用户所关心的焦点并非技术,运营商比拼的是综合实力。 3G和移动商务为中国联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能重新建立自己的形象和市场地位。相对于中国移动不成熟的TD-SCDMA网络,中国联通应充分发挥其WCDMA的成熟技术优势。就移动商务初期阶段而言,中国联通应以稳定、高速的移动互联网接入为平台,推出各种实用的移动商务服务,特别是将市场目标锁定在需要移动办公的商务人士、以及喜欢上网冲浪的年轻人群。只要中国联通的移动互联网平台能够获得用户的广泛认可,联通就将会以此缩小与中国移动的差距。 此外,中国网通并入中国联通,原网通的宽带和固话用户就会成为联通的用户,中国联通可以将固话、固网宽带和移动互联网融合,走全业务整合的道路。这不但可以发挥中国联通全业务的优势,还可以尽量避免用户因某一业务不满意而流失。 3、中国电信的市场定位 从移动用户群上看,中国电信处于劣势,但中国电信具有庞大的固话和宽带用户群,这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所不具备的。在拿到3G牌照后,中国电信将CDMA1X升级到目前3G商用的最高版本——CDMAEVDO,其速率将达到3M以上。高速接入使得中国电信将把市场定位在中高端商务用户,将采取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不同的策略,进行差异化竞争。 中国电信已经推出3G品牌——“天翼”,即中国电信为满足广大客户的融合信息服务需求而推出的移动业务品牌。“天翼”强调互联网时代的移动通信的核心定位,面对语音、数据等综合业务需求高的中高端企业、家庭及个人客户群,提供移动互联网应用和便捷话音沟通服务。 可以预见,中国电信在近期内,将努力展示天翼品牌的移动互联网提供者和面向中高端的市场定位,以期迅速在消费者心目中打响品牌、树立形象,为规模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中国电信会坚持融合经营和差异化竞争,充分发挥固网和移动网的协同效应,实现有效益的规模发展。 四、结束语 电信运营商可以充分利用移动商务的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移动电子商务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在技术、安全防范、公众认知度、服务方式及范围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在移动商务快速发展的前景下,运营商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多赢并为用户带来移动电子商务价值还需要市场更多的探讨。 电商毕业论文:管理电脑化与工商所监管模式论文 “管理电脑化”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基层工商所作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工商部门与人民群众最紧密联系的窗口,从某种意义上说,其职能的到位和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能否身体力行“三个代表”,能否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要求,能否在履行职能中创新监管模式并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自今年以来,宜春市袁州区城北工商所勇于创新,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利用电脑进行业务管理,大大提高了监管效率,改变了传统的监管模式。城北工商所的经验对基层工商所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启迪。 一、城北工商所实施电脑收费及管理的投资 1、购置一台电脑,不到5000元; 2、研究开发应用软件。 袁州区工商分局晏江、城西工商所赵晓鸿同志自行开发了一套以基层工商所收费为主的、适应工商所使用的软件。该软件同时在城北工商所等四个工商所推广,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观念问题),只有城北工商所使用较好并取得良好效果。 可以看出,一个工商所要实现“管理电脑化”,其投资并不大。 目前,省局正在研究开发一套工商所使用的“经济户口”监管软件。 二、管理电脑化与监管模式的改革 实现管理电脑化后,城北工商所在监管模式上有以下改变: 1、变“上门收费”为“上门缴费”,有利于实行规费送交制。 在电脑管理以前,自觉上门缴纳规费的经营户为20~30%。今年以来,由于实现了计算机收费管理,在定费问题上做到了公平、公正和公开,减少了随意性,上门缴费的经营户上升到90%以上。这种变革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①用技术手段杜绝了收费中的腐败现象,树立了良好的工商形象。 收费系统有严格的程序管理。更改内容需程序管理员才能操作,而收费另有其人。就是说,既使所长要减免规费,也必须通过程序管理员和收费工作人员,这就使监督和制约机制得到加强。该所实行的是“外勤”巡查核报、所长把关、集体决定的定费制度,一经定费,执行中不易再作更改,减少了上门收费时的“弹性”。电脑收费系统的应用有力地杜绝了“人情费”甚至用收费权与经营户做交易的腐败现象的发生。 ②提高了应收规费上缴率,基本上做到了“应收尽收”。 今年1--6月,该所规费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48%,实收规费104万元。近两个月来,经营户一般在每月1--10日主动上门,极少数未上门的,再上门催缴。有效地堵塞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规费流失。 2、变“定任务、下指标”为统一窗口收费,有利于市场巡查制的到位。 一般而言,工商所收费是将有关收费目标分解到组室(按业务分组)甚至个人,并将完成任务的情况与个人利益挂钩。如:个体、市场收费有稳定的“费源”且因经营户及其经营状况的不同,使定费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任务完成较容易;注册登记、商标广告、经济合同的收费规定比较确定,变通余地不大;查办案件相对较难、较辛苦而又无法与收费挂钩……。由此造成容易完成收费任务的岗位大家抢,反之则互相推。这种矛盾牵制了所长相当大的精力,同时也不利于监管效率的提高。在实行电脑收费管理以前,该所人员的大部分精力集中在“上门收费”上,使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无法到位。 实行电脑收费,一个窗口对外后,改变了原有的“定任务、下指标”方式,使工商所的分工模式更加合理,市场监管效率大大提高。城北工商所将全所人员21名分为“内勤”和“外勤”两大块:“内勤”负责市场主体登记、规费征收、财务、消费者投诉、文书档案、来信来访、后勤服务以及信息收集整理等工作。“外勤”的职责是市场巡查,依据工商行政管理各项职责并结合当前的重点工作,对市场和经营主体实施监督、管理、服务,查办案件,并全面实行执法责任制。由于收缴规费的效率提高了,使工商所有条件集中力量实行市场巡查制。 3、变“人脑记忆”及书式查询为“电脑查询”,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服务效能。 将市场主体的基本信息及管理信息输入电脑,可以及时调阅经营者的基本情况及几年来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情况,其意义在于: ①便于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 ②便于向经营者提供相关信息查询服务; ③有利于实现局所“监管联动”。 城北工商所的经验告诉我们:工商所实行管理电脑化,是促进基层监管模式改革的根本途径。 电商毕业论文:电信运营商开发固网一卡通业务研究论文 基于固网客户和固网业务,在融合移动业务后,仍然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在积极扩展移动、互联网增量用户的同时,开发固网存量用户,仍有重要价值。建议并没有进一步实施,在此公开主要内容,以资交流。 一、固网业务萎缩,但是固网用户还拥有巨大价值,有待开发固网用户的潜在的和附加的价值。对固网发展悲观的观点是基于对现有网络状况和业务形态下的分析产生的,而没有真正挖掘网络的价值和用户的价值,也没有从创新的商业模式下进行分析,从而挖掘出固网客户的潜在价值和附加价值。 长期以来固网用户形成了良好的可信赖度,甚至移动业务办理中也明确要求拥有固定电话做为附加的联络方式。但是由于固网通信的特点----一机对多人,造成了我们在开发新业务时面对可能带来的投诉、纠纷等风险而裹步不前。面对这个瓶颈,使我们在开发固网新业务时,比如固网小额付费、声讯付费节目、10060业务受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严重地影响了各项业务的迅速发展。 只有把固定电话业务与身份分离才能真正实现和加快相关付费增值业务的发展。 同样道理,在新兴的互联网业务发展中,我们对电子商务的应用,特别是小额支付方面仍然没有一个拳头产品,而与此同时中国电信的互联星空已经对星空卡业务做了多年的推广,虽然星空卡没有按照本建议设计的目标扩大到固定电话业务,但是作为独立的卡产品已经拥有了一定规模的用户数量,并具备规模商务应用的用户基础。 综合判断,我们一旦较好地解决固网用户身份认证问题,将极大地焕发固网用户的价值,真正寻找到固网业务发展的“蓝海”。 二、固网增值业务、互联网业务还没有自有的在线支付和身份认证的产品。拥有一个在线支付的产品,对固网运营商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技术转型的趋势来看,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商务模式即将发生变化,电信业务产品将不再一成不变地以实体连接和实物传递为主要形式。而更多地以虚拟的产品和数据信息的设置而形成。这个环节就需要在线的支付和有效的身份认证来做为业务完成出售的支撑。 基于我们的业务设计在线支付和身份认证产品,将增加我们扩展产品功能的灵活度、降低交易和认证成本、提升我们与其他运营商的竞争力、扩大业务发展的范围,有助于我们从接入服务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的转变。 我们目前可以利用的支付渠道,一是银行卡,二是第三方支付平台,三是运营商正在建立的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支付产品。身份认证目前主要是公安部门提供的实时的身份认证信息,而单次认证就达到5元,成本较高,不利于业务的规模发展。 三、卡业务品种繁多,但是没有一个独立品牌、与业务分离、卡号码固定可以重复使用的卡产品。我们的卡业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产品形式多样,体系完备,用户规模庞大的重要的独立业务。但是我们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拥有独立业务品牌,在市场上拥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可以与具体业务相分离,具备重复使用,功能丰富的卡产品。虽然我们发行过可充值卡产品,因为没有与身份认证结合起来,业务扩展性不好,深度开发价值不大。 技术转型带来的最大变化还是商业模式的变化,业务和网络分离,需要支撑产品。 有利于形成竞争优势。 三、预期目的和业务形态 1、与现有电话卡业务结合,可以产生储值卡、透支卡、异地卡等电话卡产品。 上文所述的身份卡的发行应参考银行信用卡的身份认证、资信认证等程序,提高认证质量,才能保障该产品的质量和价值。 储值功能:相当于预付费,在信息增值业务、电话业务、电话及互联网上的小额支付等业务中,可以直接在业务系统中扣除相关费用。 透支功能:根据不同的用户等级,给予不同数量的透支额度,使用户在业务使用中可以避免因为卡值不足影响消费。 异地消费功能:由于身份卡与本地的固定电话捆绑,在用户不用购买电话卡业务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特定的接入号码,拨打电话,费用从身份卡中扣除或记入本地固定电话。我们在声讯业务系统中曾经测试储值功能和身份认证功能,使用方便,效果较好。 2、身份卡集身份认证、电子支付、积分为一体,利于扩展于第三方的业务合作扩展第三方业务将为我们建立新的商业合作模式和带来新的业务收入。身份卡的发行将成为成为集身份认证、电子(在线)支付、用户积分为一体的卡产品。 身份认证将通过统一的用户接口为互联网应用中,需要提供身份认证的注册服务时提供简易的认证服务,并建立统一的认证平台,固网用户将容易扩展应用领域。国际上著名的GoogleInc已经在测试类似的统一帐户系统。开放的用户认证系统,在业务发展中具有较强的攻击性,是竞争的有力武器。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正方兴未艾,仅支付宝在线流转资金每日就高达3000万元。支付产品在建立综合信息服务的产业链中处于关键关节,网通有自己的业务来支撑支付服务,我们有庞大的用户群,可以在上下游服务商中提供支付服务,这些都是较之其他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优势之处。 用户积分可以为我们带来新的商业服务模式,一是我们的积分不方便记录、使用、查询,用户的感知度低,没有起到积分政策的激励作用,通过身份卡的发行,用户可以方便查询个人消费记录和积分情况,提升感知度。二是用户积分可以作为与第三方合作的基础,比如与商家的打折服务进行捆绑等,这将有利于我们扩大合作面,建立商业合作联盟,进一步扩大业务覆盖范围。为未来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转型做准备。 综合上述,发行身份卡将会进不一步促进企业战略转型,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有助于建立新的商业服务模式和收入模式,进一步扩大营收规模,为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比要的支撑基础。 电商毕业论文:电信产业运营商竞争探究论文 电信运营商的产业特征 在海外电信服务商未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国内市场主要是国内电信运营商与国内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之间的争夺,造成了网络重复建设和价格大战等种种弊端,不利于电信产业的健康发展。 电信市场不是一个孤产的市场,而是由电信服务和电信制造两个紧密相连的市场组成的,二者在更大程度上是合作关系,将市场进一步做大,而不是相互竞争。电信制造业不断进行研发创新,为电信服务业提供新的业务;而电信服务也利用电信制造业的新技术,并把这些服务最终提供给商业和普通消费者两类用户。可以说,电信制造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电信服务业决定的。在外国电信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中国运营商应当联合在一起,增强核心竞争力。电信产业是一个链状结构,最优状态的价值链是网络运营商、基础设备商、终端设备商、应用服务(内容)提供商到消费者的良性循环。中国现在的电信价值链条里,各个价值链的关键点都有了,但能力分散、核心竞争力不足,环境还没有完全到位,各个关键环节并没有达成应有的默契。 电信产业,尤其是电信运营业,其市场特征十分明显:其一是规模经济性。电信经营需要建立庞大的网络,固定成本极大,而可变成本较小,因此网络越大,用户越多,每个用户平摊的成本就越小、电信企业经济效益越好,也就越能盈利。同时,由于初期铺设骨干的基础网络设施的投入巨大,自然造成垄断经营的获利最大。而竞争经营,如果两家都花费非常大的成本来铺设同样覆盖全境的两条基础设施主干网的话,或者新的市场进入者要以重新建立自己的独立网络的办法进入一个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电信网络覆盖的地区,实际上是不经济的,这就造成了电信运营业的天然垄断性。其二是范围经济性。当电信服务企业拥有主干网的时候,由于固定成本大大高于可变成本,而不同的服务项目都是通过同一张网络来传递,所以提供的服务项目内容越丰富、种类越多,盈利就越好。出于赢利目的,网络的拥有者必将尽力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电信运营商的竞争误区 2000年以来,我国一些电信业企业盲目地追求技术、高估高科技产品的市场潜力,相信电信领域是一个比任何领域都更激动人心的市场,高端产品市场潜力无穷,增长无限。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所有电信运营商都把目光投向了3G业务,争夺3G牌照,将赌注投向了高端市场,希望能够借技术转型的机遇重新分配市场资源和客户资源,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巨额的设备改造投资的投入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电信运营不是高科技产业,而更象传统的服务产业!用户需求才是市场的决定性因素。电信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们片面的强调商端产品的竞争,试图与国外竞争者在高附加值的领域一决高低,然而到目前为止,高端市场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硝烟而起,竞争激烈,产业规模也没有让人为之欣喜。而低端市场上,虽然没有外国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国内的运营商们也没有令国人为之一振,反而弊端重重。 电信运营公司认为自己是基础服务提供商,在赢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保证网络的完全覆盖和普遍接入,片面突出发展自身在业务提供方面的能力,扩大设备投入。但随着基础话音业务普遍服务的逐步实现,基础电信服务市场增长趋缓,而单位价格迅速下跌,造成基础服务提供商收入和利润的下降。同时增值业务虽然在总体业务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但增长迅速。由于增值业务本身满足的是用户方便性和娱乐性的需求,市场弹性大,发展潜力大,如果促销得法,其未来市场将大大超过基础服务市场。因此对电信运营商来说,如果仍然固守基础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将必然错过电信业务的巨大发展。电信服务企业要想顺利完成这一转型,就必须把业务的重心从重点扩大自身能力以满足用户现有需求转变到发掘用户潜在需求、甚至创造需求上来,如果他们把积极地去培育新价值链理解为是为整个行业做慈善事业,那就大错特错了。先进入者拥有绝对的品牌优势和客户信息,而且巨大的国内市场使得任何的市场行为均能带来大量的超过成本的预期收益,如果在某种程度上在国内电信市场上形成囚徒困境的局面,最终将巨大的未开发市场拱手让给外国竞争者,那才是整个中国电信产业的悲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运营商来说,只有联合设备提供商、ICP、软件开发商等的力量,共同培育产业价值链,数据业务才会出现良性的循环与发展。现在电信业企业提供的服务项目有语音、互联网、数据等业务,而且数据业务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将来要以互联网为基础,与ISP、ICP、虚拟电信运营商们密切合作,提供综合的增值业务,而将来会给产业带来更大增长的必定是数据业务和增值业务。更加开放的网络平台形成的更加丰富的产业链,使得运营商将不再是单纯的资源提供者,而是发挥着引导的作用,而整个过程中,最重要也最艰难的一步则是运营商们心态的转变。把心态从单纯的提供基础服务转换到如何去发现需求、创造需求上来,同时,如何发掘用户的深度需求,如何展开有效的促销,对已经养成了固定业务模式的传统的电信运营商都将是严峻的挑战。 在新定义的产业价值链和竞争环境中,电信运营商必须给自身一个明确的定义,简单的电信运营商、网络资源提供商或是信息服务商的单一角色,已不能涵盖运营商的定位,所有的运营商只是整个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它不可能独立存在于产业中,他们要做的更多的是要协调这个价值链,在外资进来之前将自身做大,共同繁荣这个产业,然后瓜分这个产业。 对电信运营商竞争策略的几点建议 电信运营企业应改变自身发展模式,他们已经不单纯是基础服务提供商,更应该体现自身消费需求创造者和发现者的身份,现代竞争也不仅仅体现在设备和技术的先进程度上,更多的是体现在是否能够把握市场,把握消费者心理,更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自身发展方向,谨慎挑选每个服务领域,制定长期发展战略,避免盲目的采取行动。事前经过充分论证,保证战略清晰,有明确的目标客户群,业务模式和赢利模式明显;对基础的投入需小心谨慎,注重短期赢利能力,注重市场开拓;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本企业加以准确定位,明确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 2、在传统的电信价值链中,由于网络的建设需要大量投入,具有天然垄断性,同时由于掌握了网络也就掌握了与电信用户的直接接触机会,因此,运营商具有不可动摇的垄断地位。而在新产业价值链和竞争环境中,仅仅确定自身战略发展方向和结成战略联盟不足以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只拥有与用户直接接触的网络已经不够,还需要对用户特点和用户需求加以准确识别和引导。电信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渠道优势,能够获得目标消费群体的历史数据和其他资料,并可以据此对其消费模式加以研究,虽然有些企业已经在做,但现在我国电信企业在这一点上做的还很不够。 3、塑造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及品牌号召力。未来的电信市场弹性将会越来越大,企业市场份额的大小不光取决于企业技术能力和客户需求的大小,在更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企业在市场中的具体行为,如竞争战略和营销策略等。客户的需求将越来越向实用化和娱乐化靠拢,越来越体现出个性化的需求,而这时就越来越需要无形的品牌号召力来吸引目标顾客群体和维系企业现有的顾客群体,而这些又依赖于企业内部强大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能力。 近年来,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带来的巨大压力,我国电信产业经历了一段无序的市场竞争时期,在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之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电商毕业论文:基层工商所管理电脑化探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城北工商所实施电脑收费及管理的投资;管理电脑化与监管模式的改革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同时在城北工商所等四个工商所推广、一个工商所要实现“管理电脑化”,其投资并不大、变“上门收费”为“上门缴费”,有利于实行规费送交、变“定任务、下指标”为统一窗口收费,有利于市场巡查制的到位、变“人脑记忆”及书式查询为“电脑查询”,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服务效能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管理电脑化”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基层工商所作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工商部门与人民群众最紧密联系的窗口,从某种意义上说,其职能的到位和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能否身体力行“三个代表”,能否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要求,能否在履行职能中创新监管模式并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自今年以来,宜春市袁州区城北工商所勇于创新,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利用电脑进行业务管理,大大提高了监管效率,改变了传统的监管模式。城北工商所的经验对基层工商所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启迪。 一、城北工商所实施电脑收费及管理的投资 1、购置一台电脑,不到5000元; 2、研究开发应用软件。 袁州区工商分局晏江、城西工商所赵晓鸿同志自行开发了一套以基层工商所收费为主的、适应工商所使用的软件。该软件同时在城北工商所等四个工商所推广,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观念问题),只有城北工商所使用较好并取得良好效果。 可以看出,一个工商所要实现“管理电脑化”,其投资并不大。 目前,省局正在研究开发一套工商所使用的“经济户口”监管软件。 二、管理电脑化与监管模式的改革 实现管理电脑化后,城北工商所在监管模式上有以下改变: 1、变“上门收费”为“上门缴费”,有利于实行规费送交制。 在电脑管理以前,自觉上门缴纳规费的经营户为20~30%。今年以来,由于实现了计算机收费管理,在定费问题上做到了公平、公正和公开,减少了随意性,上门缴费的经营户上升到90%以上。这种变革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①用技术手段杜绝了收费中的腐败现象,树立了良好的工商形象。 收费系统有严格的程序管理。更改内容需程序管理员才能操作,而收费另有其人。就是说,既使所长要减免规费,也必须通过程序管理员和收费工作人员,这就使监督和制约机制得到加强。该所实行的是“外勤”巡查核报、所长把关、集体决定的定费制度,一经定费,执行中不易再作更改,减少了上门收费时的“弹性”。电脑收费系统的应用有力地杜绝了“人情费”甚至用收费权与经营户做交易的腐败现象的发生。 ②提高了应收规费上缴率,基本上做到了“应收尽收”。 今年1--6月,该所规费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48%,实收规费104万元。近两个月来,经营户一般在每月1--10日主动上门,极少数未上门的,再上门催缴。有效地堵塞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规费流失。 2、变“定任务、下指标”为统一窗口收费,有利于市场巡查制的到位。 一般而言,工商所收费是将有关收费目标分解到组室(按业务分组)甚至个人,并将完成任务的情况与个人利益挂钩。如:个体、市场收费有稳定的“费源”且因经营户及其经营状况的不同,使定费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任务完成较容易;注册登记、商标广告、经济合同的收费规定比较确定,变通余地不大;查办案件相对较难、较辛苦而又无法与收费挂钩……。由此造成容易完成收费任务的岗位大家抢,反之则互相推。这种矛盾牵制了所长相当大的精力,同时也不利于监管效率的提高。在实行电脑收费管理以前,该所人员的大部分精力集中在“上门收费”上,使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无法到位。 实行电脑收费,一个窗口对外后,改变了原有的“定任务、下指标”方式,使工商所的分工模式更加合理,市场监管效率大大提高。城北工商所将全所人员21名分为“内勤”和“外勤”两大块:“内勤”负责市场主体登记、规费征收、财务、消费者投诉、文书档案、来信来访、后勤服务以及信息收集整理等工作。“外勤”的职责是市场巡查,依据工商行政管理各项职责并结合当前的重点工作,对市场和经营主体实施监督、管理、服务,查办案件,并全面实行执法责任制。由于收缴规费的效率提高了,使工商所有条件集中力量实行市场巡查制。 3、变“人脑记忆”及书式查询为“电脑查询”,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服务效能。 将市场主体的基本信息及管理信息输入电脑,可以及时调阅经营者的基本情况及几年来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情况,其意义在于: ①便于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 ②便于向经营者提供相关信息查询服务; ③有利于实现局所“监管联动”。 城北工商所的经验告诉我们:工商所实行管理电脑化,是促进基层监管模式改革的根本途径。 电商毕业论文:建立电子信息服务工商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从电子信息服务商务模式分类入手,在MichaelPorter和PaulTimmers的理论之上,对现有电子信息服务的商务模式进行新的整理和分类,以“价值链集中程度”和“内容创新程度”两个维度,创建了概念模型——创新商务模式矩阵。此矩阵既是对现有电子商务模式的分类,也是商务模式创新的一个工具,能够为整个电子信息服务行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详细、具体的指导。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商务模式矩阵价值链创新 1.引言 “商务模式是网络中讨论最多而最不容易理解的方面。不过,它却是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司新秀在争取风险资金时,风险投资公司考察的核心内容之一”。网络的迅速传播使得电子商务企业的商务模式很容易被模仿,对于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来说,如何坚持商务模式的创新是成功的一个关键前提。同时,信息不仅可以为其他行业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甚至还能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商务模式的创新是打造出色的电子信息服务的关键所在。 在现有的研究理论中,学者就电子商务、电子信息服务及商务模式的定义及分类已做了较充分的研究,但是对于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理论模型却研究甚少,或者模型维度建立的标准不明确、实际应用效果不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电子信息服务的商务模式进行分类和创新,力求实现对网站的现实指导意义。 2.文献回顾 2.1基本概念 电子信息服务,即以计算机和现代通讯等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处理手段的信息服务。商务模式(businessmodel,也译作商业模式)应该能体现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和外部竞争表现形式,即把企业的内外要素看作一个整体,协调和创新的整体组合是成功商业模式的关键。 2.2电子商务模式分类研究 要想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本质上的研究,就要先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因为商务模式分类框架可以为创新提供一个方向或思路。现阶段主要有如下几个对电子商务模式分类方法的理论。基于交易双方的分类——最常用的分类方法,基于控制方的分类方法(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1999),基于价值链的分类(PaulTimmers,1998和李建忠,2007),基于Internet商务功用(CrystalDreisbach和StaffWriter,2000),基于新旧模式差异的分类(PaulBambury,1998),混合分类(“77种网络经济创新模式”,2000,MichaelRappa,1999和吕本富、张鹏,2000),基于组成要素的分类(徐迪、翁君奕,2004)。现对以上六种方法进行比较(表1): 从对比可以看出现阶段对商务模式分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划分标准不一致,尽管详细但导致交叉或覆盖不完全;(2)分类过于简单,对于模式的创新指导来说没有实际价值;(3)标准和概念抽象,难以用于实际操作。所以我们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3.电子信息服务商务模式矩阵的构建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将价值链的思想和PaulTimmers的分类思想结合可以组成更好的商务模式分类综合指标。 3.1理论基础 价值链,即“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它包括基本活动(进货后勤、生产作业、出货后勤、营销、销售和客户服务)和辅助活动(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和企业基础结构活动)。但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价值链环节要根据电子商务的特性进行修正。 PaulTimmers提出的分类体系是基于价值链的整合,同时也考虑到了商务模式创新程度的高低和功能整合能力的多寡。他以价值链为矩阵(见图)的一个维度,;而另一个维度,即“创新程度”,是对企业服务内容新颖性的评价,是一个企业和其他对手竞争的焦点,可以看作企业“外部联系”的反映,从而可以和价值链从内外部结合起来。 然而,对于PaulTimmers设立的两个维度,Timmers并未给出具体标准。这样抽象的标准使一个企业难以用此矩阵去定位自己的商务模式,更难以去挖掘新的模式。因此,本文结合价值链和Timmers的思想,尝试运用更加具体的分析手段去定位和发掘电子商务模式。 3.2电子信息服务商务模式矩阵的构建 我们选取了国内外二十个有代表性的电子信息服务网站进行研究。国内的8个网站是从2008年“中国100个电子商务网站”中选取的,而8848作为一个失败的案例选取进来,组成10个国内的网站;国外的10个网站,3个从荆林波的《电子信息服务模式》一书中选取,3个从PaulTimmers的《六大电子商务战略》中选取,还从GOOGLE上搜选了4个小网站。本文把电子信息服务按交易主体分为C2C、B2C、B2B三大类,因为这三大类各自的特点比较明显,利于分析和比较。 3.2.1矩阵维度的确立 1.价值链的集中程度 Timmers的思想是以功能的整合范围来确定其中一个维度,包括从单一功能商务模式到完全整合的商务模式,但没有说清如何从功能到价值链的演变。而且“功能”的加入反而让定义更加复杂。因此,本文只把把价值链的集中程度作为第一维度。本文将电子信息服务的价值链基本活动分成生产、信息、交易、支付、物流、服务六个环节,代替传统行业的价值链。六个环节的定义如下: 现在我们将筛选出的二十个电子信息服务网站的价值链集中程度总结如下(√表示涉及该价值链环节): 2.内容的创新程度 根据大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对其信息服务网站的发展历程,我们把Timmers的创新标准具体化,将创新程度由低到高分成了七个阶段:模仿、网站设计、普通服务升级、产品市场拓展、个性化服务、虚拟社区和全面创新。尽管虚拟社区近几年来发展迅速,较为普遍,但它仍是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重要趋势,我们将它和全面创新归为高度创新。各个阶段的定义如下: 我们采用时间顺序来判断创新程度的高低,有以下几点依据: (1)电子商务模式也是随时间发展变化的;(2)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竞争激烈化的加深,使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在竞争中衍生出新的、更高水平的创新模式;(3)此创新过程,既是单个网站的发展,也是整个电子商务行业商务模式的发展。从实践中发现,尽管个别网站的创新顺序和我们从理论上整理的顺序相悖(如“一大把”,虚拟社区为第一步),但是此创新程度排序从总体上能够表示出电子信息服务网站的创新阶段和创新程度高低的趋势。 3.2.2创新商务模式矩阵的构建 根据前文的分析和思考,本文把“价值链集中程度”和“内容创新程度”两个维度结合起来,构建出新的商务模式分类矩阵。各网站的商务模式标准选取如下:(1)价值链集中程度以当前的情况为准;2)对于内容创新程度来说,虚拟社区和全面创新为高度创新,只要该电子信息服务网站涉及此类创新,不论是第几步都看作其创新程度;而非高度创新的内容,以主导的创新模式,或出现次数最多的模式为准;若没有主导的创新模式,则以最新出现的模式为准。公务员之家 以此为标准,我们把之前分析的二十个网站在矩阵上列出,标出其访问量。因为访问量可以体现该网站的受欢迎程度,进而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其运行情况的成功与否(见图2)。可以看到,整个矩阵共有6×7=42种模式组合,这就是以“价值链集中程度”和“内容创新程度”两个维度对商务模式的新分类。我们叫这个矩阵为“创新商务模式矩阵”,因为它不仅是对商务模式的一个分类,它还能指导商务模式的创新。公务员之家 4.电子信息服务商务模式的特点 通过矩阵可以看出: (1)C2C网站的商务模式差别不大,都涵盖了信息、交易、支付、服务四个环节,并且创新程度都很高; (2)B2B网站,价值链集中程度有高低两种趋势:能提供有形商品的网站(如Marketresearch和艾瑞咨询可以提供研究报告等有形商品)覆盖了价值链的全部环节;但是只提供信息的网站只覆盖信息和服务两个价值链环节; (3)B2C网站中,价值链集中程度和内容创新程度商务模式差别很大; (4)从整体上看,当今电子信息服务商务模式的发展有三个趋势:一是价值链集中程度越来越高,如Yahoo!,艾瑞咨询;二是越来越注重价值链的专业化,如Alibaba、环球资源网;三是创新程度越来越高。 5.结论 本文在MichaelPorter和PaulTimmers的理论之上,创建了创新商务模式矩阵:(1)此矩阵给出了进行商务模式分析和创新的空间和一般思路。可以看到,在42种商务模式组合中,有很多是空白的,这代表了创新的可能;(2)本矩阵的维度标准都是按照电子信息服务网站的商务模式来选取的,其他电子商务网站的商务模式创新也可以仿照此矩阵进行,但是需要调整。 在这个方向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分别将C2C,B2C,B2B三类网站各自的创新特点和问题进行研究。我们由矩阵可以看出三类网站之间有很多不同点,而内部又有很多共同点。分类研究能够使商务模式创新的方向和方式更准确和明朗; (2)矩阵的维度细分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和改进,并随商务模式的发展而变化,使之具有实际性和指导性。 电商毕业论文:电商信贷与传统银行信贷论文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用3年的时间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快速发展的过程。2014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之树。这在政策层面对互联网金融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互联网金融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作为互联网金融子产品之一的电商信贷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那么电商信贷和传统银行的信贷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电商信贷与传统银行信贷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两者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二、相关概念界定 信贷(Credit)也称信用,是指贷款人在一定期限内按一定利率将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出借给借款人,期限届满时,借款人应将借入的本金连同利息,一并偿还给贷款人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传统银行信贷(TraditionalBankCredit)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自己筹集的资金借给企事业单位使用,在约定时间内收回并收取一定利息的经济活动。电商信贷(E-commerceCredit)是指诸如阿里巴巴、苏宁等电子商务企业利用其自身电商平台优势直接向平台上的供应商和个人提供借贷的一种经济活动。电商信贷属于互联网金融模式之一的网络借贷,是对传统银行信贷的创新。根据《奥斯陆手册》(OsloManual)对创新的定义和划分,电商信贷属于营销创新(渠道创新)。它跨越传统金融中介直接将资金借贷给资金需求方,通过电商平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金融通、加速金融“脱媒”。 三、电商信贷与传统银行信贷的共同点 首先,电商信贷与传统银行信贷本质上是相同的。两者同属于信贷,都是以到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贷方之所以让渡资金使用权,是因为借者承诺在约定时间内将归还本金并支付利息作为回报。其次,电商信贷与传统银行信贷的流程相同。即贷款申请征信评估同意放贷贷后跟踪归还贷款。最后,电商信贷与传统银行信贷都要加强信贷风险控制。只要有信用,就会有信用风险,因此两者都需要建立信用评价体系,进行信用风险控制,严防信用风险的集聚。正因为电商信贷和传统银行信贷在本质上相同,使得两者在业务渗透和融合方面成为可能。 四、电商信贷与传统银行信贷的不同点 (一)目标客户不同 电商通过平台优势,构筑金融活动中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桥梁。信贷的目标客户主要是是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而平台之外的微观主体很难被触及。以阿里小贷为例,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检测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2月,阿里小贷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700亿元,服务平台上的小微企业超过70万家。这些客户的特征是盈利能力不高,信贷需求额度低,70%以上的客户贷款需求在50万元以下。传统商业银行奉行“二八定律”思维理念,认为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客户,于是“高大上”的高端客户成为他们的目标客户,其余80%的“小散”很难被顾及。考虑到小微企业分散广、单个客户贷款金额小,而且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风险不确定等问题,传统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提供信贷的利益驱动力不足。然而,从细分市场的角度来看,电商信贷正好延伸到商业银行信贷领域的“长尾”客户,电商与传统商业银行实现了差异化信贷服务。 (二)客户黏性不同 电商信贷可以增强电商自身对平台用户的吸引力,从而促进电商生态的良性发展和推动自身行业的扩张。一方面通过给电商平台上的商户放贷,间接提升店商的应收账款周转速度,资金周转率显著提高,从而破解了平台供应商的融资难问题,使供应商能够为平台消费者提供更完善和更持续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电商平台上有资金需求的消费者,获得贷款后会增强对平台所供应的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意愿,形成一个供需两旺的良性闭环,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和供应商对电商平台的黏性,达到“平台消费者—电商平台—平台供应商”共赢。传统银行信贷的客户和银行间只有纯信贷关系,没有其他商业利益绑定关系,因此银行很难黏住客户。 (三)交易成本不同 电商信贷具有渠道优势,不需要花费高额费用筹建实体店、不需要多环节去调查目标客户的信息,基于得天独厚的平台大数据来降低交易成本和边际成本。相关数据显示电商信贷的交易成本具有明显优势,阿里金融单笔信贷成本仅2.3元,只是传统银行信贷成本的0.115%。电商通过大数据系统,还可大大节约融资的时间成本,单纯的放款时间最快只要几分钟即可完成,如3分钟融资到账业务的“京保贝”。电商信贷从申请、获批、偿还均不受工作日的限制,企业当晚申请订单贷款,第二天就可以使用这笔资金采购原料,扩大再生产,等买家确认收货后,系统会自动扣除原先的贷款金额。传统银行要开设实体网点、需要借助外在力量逐一收集、分析、筛选目标客户财务数据、一对一征信申批,势必增加了信贷交易成本。有关数据显示,传统银行单笔信贷成本高达2000元。受制于上述因素,传统商业银行要数个甚至数十个工作日才能走完线下审批放贷流程。 (四)资金来源和信贷规模不同 按央行等监管机构的规定,电商信贷的资金来源被严格限制,只能用自有资本金进行放贷,不能通过吸收存款、证券发行等方式融资,最多只能从银行融入限额资金,即从银行融入的资金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一定比例。即使“各种宝”里的资金充溢,也不能直接用于放贷。由于可放贷资金量小,放贷对象享受的信用额度受限,因此电商只能提供小额信贷业务,加上贷款地域限制,双重壁垒阻碍了电商信贷规模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商业银行拥有充足的可放贷资金。不仅可以用股东投入资金、同业拆借资金出借,更可以利用海量存款放贷,单个商业银行仅零售存款余额就达十万多亿元。刚刚出炉的工商银行2013年度报告显示,客户存款余额为146208.25亿元,客户贷款及垫款余额比上年末增加11186.82亿元,增长12.7%。其中公司类贷款、个人贷款与票据贴现分别占71%、27.5%、1.5%,信贷规模很大,占总资产的51.2%。 (五)贷款的期限不同 鉴于贷款对象对资金“短、频、急”的需求,电商适宜提供短期贷款,期限可以是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目前,“淘宝小贷”对B2C平台客户的贷款期限有30日和6个月,而针对B2B平台企业客户提供的贷款期限为1年,可以随借随还,按日计算利率,非常灵活方便。传统商业银行信贷按照期限划分,可分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从期限结构上看,中长期贷款所占比例高。以2013年为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长期贷款分别占65.35%、65.43%、54.7%和66.89%,其中中国银行内地人民币业务中长期贷款为35833.41亿元,占贷款总额的66.89%。往前追溯发现1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均高于短期贷款。这是由于中长期资金主要投向在建续建项目,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等,这些产业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占用时间较长。(六)政策监管不同小额贷款监管遵循属地原则,由地方监管机构负责,但作为新生业态的电商信贷,植入了互联网元素,相应监管政策仍处于空白状态。其贷款审批、流程、风控、贷后跟踪是由电商的注册地政府监管,还是由目标客户所在地政府监管,还是由双方共同监管,如何管制等等目前均缺乏相关依据,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律。传统银行信贷在长期实践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监管体系。传统银行信贷的监管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中国银行业协会。相关监管法律法规比较健全,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这些完善的法律体系保护了传统商业信贷中的贷款人和借款人的利益。 (七)风险控制不同 电商借助大数据平台进行风险控制,实现信贷工作全过程监控,有效规避和防范贷款风险。贷前依托客户在电商平台上的行为数据(认证信息、交易记录、信誉评价、实时运营状况),辅以第三方认证数据对客户的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做出评估,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逆向选择的风险。贷中通过电商平台实时监控客户的交易状况和现金流,来判断贷款是否发生偏离。贷后通过电商平台对企业经营状况动态监控,对可能影响正常履约的行为及时预警,避免贷款出现逾期甚至坏账的可能性。和传统银行相比,基于大数据的动态分析提高了效率并降低了风险。以阿里小贷为例,截至2014年2月,其不良贷款率低于1%。传统银行没有类似电商的大数据平台来获取实时、真实、完整、可控的数据,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贷前依靠客户自己提供的标准化“三张”财务报表以及担保抵押证明等资料,结合外部数据来综合评估客户的信用及还款能力,资料的真实和完整性审批效率因人而异、因行而异,这种时间差在很大程度上会形成风险积聚。贷中很难对贷款对象的资金流向进行监控。贷后风险管理更是银行薄弱的环节,银行不能实时跟踪到企业最新的经营状况,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难以及时预警和风险监控。 五、几点建议 (一)银行与电商要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传统银行资金充足、拥有优质的大客户、监管制度完善,但真实的交易数据缺乏、信贷成本高、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意愿较低。而电商能借助数据平台实时获取小微企业的交易数据,信贷成本低、客户粘性强,但信资金来源有限、现有金融监管体系未覆盖。如果两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银行具有资金优势,电商具有大数据优势)进行长效合作,那么在解决电商信贷资金来源问题的同时,也能够提高银行信贷效率、降低信贷成本、放宽信贷准入门槛,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而两者形成的合力又将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将电商纳入现有监管体系 创新本身是不可预测的,电商信贷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会遇到很多不可预知的风险。从短期看,一方面需要给予电商信贷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自身管理、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来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出台一些指导性意见,借助窗口指导、道义劝说等辅助政策实施适度有效柔性监管,来规范引导电商信贷健康发展。从长期看,需要将电商信贷监管纳入现有的监管体系中,在不改变监管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分类监管,可以由银监会牵头,从平台数据系统安全性、平台信息的共享性等方面进行监管。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沟通协调,形成监管合力,共同有效防控风险。 作者:褚红梅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电商毕业论文:电商系网络银行论文 一、网络银行与网络小贷的“脸谱关系”比较 如果说网络银行是个比较陌生的概念,那么网络小贷大家就比较熟悉。我国网络小贷的一个典范就是阿里金融的互联网小额贷款(简称阿里小贷)。阿里小贷服务其电商平台上的个人和企业。从开户流程上来看,阿里小贷不需要再单独开户,与其电商平台上的账户紧密绑定;从资金来源看,以浙江为例,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是其资本金和不超过资本金100%1的银行借款;从资金放贷流程来看,阿里小贷是将贷款打入合格贷款人对应的第三方支付账户(支付宝)中,贷款人可以通过传统银行将贷款提现使用,或直接利用第三方支付系统转账。我们称之为网络小贷的“脸谱关系”,如果把网络小贷、第三方支付、传统银行、个人与企业分别比喻成左眼、右眼、鼻子和嘴,那么它们及相互之间的开户、资金来源(存)、资金供给(贷)等行为形成的关系,我们称之为“脸谱关系”2。网络银行与网络小贷存在较多的相似性。网络银行是不依托传统银行、基本没有物理网点、业务完全依赖于互联网渠道的特殊银行机构,该类银行通过电子通道主要提供零售以及小额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包括存贷款、账户管理、金融顾问、电子账务支付以及诸如电子货币等的其他服务。目前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网络银行,但是如前所述,众多电商已经站在了网络银行的起跑线上跃跃欲试。从“脸谱关系”看,网络银行“脸谱关系”是将“小贷脸谱”中的“网络小贷”替换成“网络银行”,并且其间的流程和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网络银行开户可能需要借助传统银行或第三方支付;资金来源有自有资本、个人或企业存款(假设网络银行利用现有第三方支付作为其主要支付结算网络,其资金流动路径为431),第三方支付的备付金3(资金流动路径为1),从传统银行的同业借款(资金流动路径为2);贷款与网络小贷相同。从图中可以看出,以阿里巴巴、腾讯、苏宁、京东为典型的各电商若成立网络银行,它们将与各自集团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财付通、易付宝、网银在线等)、其他传统银行、个人与企业4一起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参与方,这四者相互依存、竞争合作,又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我们也将从竞争合作与潜在风险两方面入手分析互联网银行的金融生态问题。 二、网络银行“脸谱关系”中的竞合关系分析 (一)开户 开户作为银行开展金融业务的必要操作,是各银行间争夺客户的最直接表现形式,而网络银行因为没有物理网点,其开户必须通过其他方式,其中必然会涉及与传统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与竞争。 1、合作关系。 一是网络银行可能会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实名认证开户。由于没有物理网点,网络银行开户可以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进行开户操作,因为现有第三方支付平台已有一套较为成熟的实名认证方式,所以网络银行既可以直接将已经实名认证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转为网络银行的私人账户,又可以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相对成熟的实名认证模式来进行新开户,这对网络银行意义重大:以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最大的支付宝为例,其注册用户数保守估计已超过7亿,占2013年3季度全国累计发卡量(39.66亿张)的17.7%,更是全国信用卡发卡数的近2倍,是一个巨大的客户来源。二是传统银行能够为网络银行提供用户开户、实名认证上的便利。网络银行由于没有物理网点,其开户除了利用上述第三方支付平台之外,利用传统银行进行三方认证开户也将是其主要渠道之一,并且从本质上来看,支付平台的实名认证同样也必须依赖传统银行。从操作层面来看,一种方法是传统银行柜台代办网络银行实名认证,另一种方法是目前大量第三方支付平台采用的,通过确认其注册用户传统银行卡信息的真实性来进行身份认证,而这种方式并非互联网金融机构独有,现在多家基金公司就提供通过向关联银行账户“小额划款验证”的方式进行开户。 2、竞争关系。 开户的竞争在本质上是网络银行和传统银行的客户争夺,如果网络银行通过传统银行柜台进行实名认证开户,那么传统银行未来可以有针对性地争夺此类客户。首先,柜台代办使传统银行可以识别出网络银行的客户,在未来传统银行发展互联网直销银行时可以将此类客户作为重点营销客户。其次,传统银行还能通过分析此类客户在传统银行中的交易历史、资金流向等特质,根据其历史习惯搜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研发针对性的新型业务品种与渠道,吸引此类客户回归,提高自身经营效益。 (二)资金来源 1、合作关系。 一是网络银行可以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吸收存款来实现“三赢”。网络银行既可以吸引第三方支付平台客户将资金余额通过“自动转存”等方式将平台备付金转化为存款,又可以直接吸引第三方支付平台将备付金存入成为存款,还可以利用支付平台优势将其他银行存款营销至网络银行的存款,而这种操作能实现网络银行、支付平台、用户的“三赢”:网络银行吸收到了存款、支付平台余额的下降可缓解平台实缴资本的压力、用户也能使网络购物时的沉淀资金得到相对传统银行更为可观的资金收益。二是网络银行可以与第三方支付合作开发更符合需求的理财产品来提高用户“粘性”。从6月份上线到突破千亿,“余额宝”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这也超过了大部分国内小型银行的存款规模。与此同时,国内小银行普遍面临着由于缺乏主动性存款导致的资金来源慢的发展瓶颈,这“一快一慢”折射出储户在旺盛的理财投资需求的情况下缺乏理财投资渠道的尴尬。网络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的合作也能实现双方的共赢,网络银行销售了理财产品的同时,支付平台则能通过流量导入费(手续费)等赚取更高的收益,同时双方用户“粘性”也得到强化,并且在目前的监管环境下,网络银行有可能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进行宣传和返利吸引客户,增加双方的流量和存量。三是传统银行能为网络银行提供一系列的线下服务。同样也是因为没有物理网点的原因,传统银行能通过柜面通、自动存取款机等方式为网络银行客户提供存、取款等一系列线下服务,这既解决了网络银行的实际困难,也能增加传统银行手续费等中间业务收入。 2、竞争关系。 一是网络银行存款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已有的理财产品的竞争。上述“余额宝”的例子从合作角度可以折射网络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的巨大潜力,但从竞争角度来说,未来网络银行欲吸收存款,势必会面临第三方支付平台已有理财产品的竞争。从“余额宝”现有的提现速度来看,客户购买的此种理财产品几乎相当于银行活期,但其平均收益近5%。很难想象,网络银行在没有特殊存款吸引力的情况下,会使得小额资金客户愿意将资金存进网络银行而不去购买“余额宝”。二是网络银行和传统银行存款竞争。同样因为没有物理网点,网络银行要开展存款业务,无论是通过第三方支付来吸收存款,还是利用其独特优势从传统银行储户中拉取存款,甚至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备付金”转为自己的存款,网络银行的存款的最终来源都是从传统银行处分来的“一杯羹”,这两者的竞争显而易见,更有甚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是我国2013年10月银行住户存款减少近9000亿元的“元凶”5。 (三)资金供给 1、合作关系。 一是传统银行与网络银行合作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两者合作可以开发与客户需求更符合的金融产品。以产业链融资为例,在现在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并存的情况下,无论是网络银行还是传统银行开展产业链融资,势必涉及到企业上下游的多个客户,而这些客户的业务很可能同时涉及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传统银行与网络银行的合作能使各自的产业链融资变得更加完整。同样两者的合作还能在交叉性的金融产品、混合化的金融服务等领域深入进行。二是网络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的合作同样可以增加客户粘性。网络银行的服务对象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具有高度的重合性,无论网络银行针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用户开发特定的融资产品,还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对网络银行贷款客户提供更便捷、个性化的支付服务,都有利于增加双方的客户粘性。 2、竞争关系。 一是短期来看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互补大于竞争。这主要体现在贷款对象的差异上,网络银行都是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个人与企业来发放贷款,并且都是个体经营户和小微企业,就算存在部分交叉客户,都没有触及传统银行的根本,短期内两者贷款市场体现得更多的是互补而非竞争。二是中长期来看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的竞争势必加大。对大中型银行而言,在市场竞争、金融脱媒现象愈发严重的今天,这类机构也发现80%长尾客户是一个蓝海市场,纷纷加快在小微金融市场的布局,2012年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1.87万亿元,占企业贷款比重达21.4%,同比增长16.6%,其中工商银行以1.84万亿元高居首位,其小微企业占比在上市银行中亦排名第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也逐步开始拓展P2P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对小型银行而言,两者间的竞争将会来得更快,尤其在利率市场化之后,网络银行凭借其独特的服务模式,发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将逐步侵蚀小型银行的市场。以台州三家城商行为例,其户均贷款仅50万元,随着电子商务发展,这些客户很可能与未来的网络银行客户出现高度重叠,使得两者之间竞争愈发激烈。 三、网络银行“脸谱关系”存在的潜在风险 在上述对网络银行“脸谱关系”的分析中,更多体现的是各方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以及相互协作之后对各方产生的正面效应。而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创新业态,网络银行无论在具体运营还是金融监管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潜在风险,这也给构建网络银行金融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 风险点一:存在不正当竞争的潜在风险。 在上述关系分析中,从开户到资金来源到资金供给,网络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作为一个体系,与传统银行之间都存在着竞争关系,尤其在存款利率尚未放开的今天,网络银行可以变相依托电子商务的虚拟平台,通过网络购物折扣、会员等级、返还虚拟货币(支付宝的集分宝、淘宝的淘金币等)、网络广告折扣、推荐买家/卖家等形式给存款者以收益。即使这种返还不与存款数额挂钩,只是作为客户开通某种特殊功能(如资金归集)的一次性奖励,这也存在不正当竞争的嫌疑,而这种返还虚拟收益的做法又很难得到监管,如果未来限定网络银行不能开设基本账户,对吸收零散存款的高度依赖更会令其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踏入灰色地带。 风险点二:虚拟货币扩大化的潜在风险。 近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委印发《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不承认比特币的货币地位。相比比特币没有集中发行方、总量有限、使用不受地域限制和匿名性等特征,目前流通在我国电子商务平台的虚拟货币(淘金币、集分宝、Q币等)则恰好相反,它们拥有发行方、总量可以不限、目前限定在电子商务平台流通、与实名账户挂钩,并且很多虚拟货币发行方所属集团旗下的第三方支付为其流转提供了平台和通道,这类虚拟货币在电子商务领域有充分的潜力具备货币拥有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伴随我国电子商务走向世界)等特性。由于之前这类虚拟货币的流通一直封闭在电子商务内部,并未得到充分监控,若电商企业成立网络银行并将此类虚拟货币功能进行扩充,将使得这种潜在风险迅速扩大。 风险点三:开户三方认证带来的潜在风险。 一是认可度问题。网络银行的开户无论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还是传统银行都需涉及三方认证,而在国内,对三方认证尤其是对银行开户的三方认证还未得到人民银行等官方部门的认可,虽然2007年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委的《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中对通过第三方识别客户身份有描述,但这主要针对反洗钱,并且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现在对通过三方认证进行银行开户还尚未有明确规定。二是三方认证本身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若网络银行依然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实名认证的方式进行开户身份认证,即在客户提交身份证扫描件、进行身份信息联网核查之后再进行他行的交叉验证(往同名传统银行账户中打入不限金额小额资金再予以核对),最后绑定手机短信验证确立身份后开立账户,则这种认证方式的核心仍依赖于传统银行端开户信息准确,而在传统银行端冒用身份证开户的案例并不少见。三是单点突破后能快速传播的潜在风险。从上述脸谱关系示意图可以看出,传统银行作为整个关系体系的核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需要传统银行在整个关系体系中保持安全、稳定。如果客户在传统银行端出现风险,其风险很可能通过互联网银行端以几何倍数的速度予以蔓延。以冒用他人身份证开具传统银行账户为例,只要违法分子在传统银行成功开具账号,假设网络银行采取目前第三方平台实名认证流程,那么其进一步在互联网上开设账号并进行违法操作将变得极为简单,又由于互联网的关联性和隐蔽性,这种风险将迅速得以扩大且较难发现。 风险点四:消费者权益受侵的潜在风险。 “互联网”基因的网络银行有可能将互联网上普遍存在的“非常规”行为复制到网络银行。参考第三方支付,支付宝在推广快捷支付时,网购消费者在付款时会自动默认开通快捷支付,若不愿意开通则需每次勾选,开通后取消又较为繁琐,这样便使得很多客户在违背自身意愿的情况下开通了这项业务。类似这种“非常规”行为在互联网上数不胜数。若网络银行采用这种老套路,将用户绑定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传统银行卡内余额通过某项特殊业务设置资金归集至网络银行账户,此类做法的风险不容忽视。 风险点五:为了便捷牺牲安全的潜在风险。 银行业本身是高风险行业,传统银行深知其理,均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而互联网企业则往往把提供更为高效和便捷的服务看得更为重要,这也是其优势之一,而为达到这一目的,其往往会选择面临一定的风险。具体来讲,当开发某项新功能的时候,在用户完成这项操作可以点击3次但是需要点击4次更安全的时候,互联网金融企业往往会选择点击3次,而传统银行会选择点击4次,以支付宝推出的“快捷支付”为例,其发展初期发生了多起用户绑定快捷支付后信用卡被盗刷的事件,近来也发生了多起由第三方支付平台移动客户端漏洞带来的风险。 风险点六:网络银行与所属集团内其他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益输送的潜在风险。 目前申请发起设立银行的很多企业拥有电子商务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同时,网络银行若想开拓互联网客户进行贷款发放,必须高度依赖电子商务平台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信息等“大数据”。随着《征信管理条例》的颁布和人民银行发放了第一家互联网征信牌照,未来此类信息收费是大势所趋。在此类收费合法化之后,由于对“大数据”如何定价并无明确标准,集团内部可以利用此类价格浮动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润转移,达到避税或是故意做高利润进行上市等目的。这种做法与大型石化集团将开采、炼油、销售等环节分开,被批评故意将炼油环节做亏有着相似性。 四、对电商系网络银行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一)宏观上,处理好合作、竞争与创新,形成稳定的“脸谱关系” 从上述对电商系网络银行竞争、合作、潜在风险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发展网络银行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实现网络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不使其“脸谱关系”变形,进而丰富我国金融形式,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必须处理好合作、竞争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竞争会引发风险,包括风险点一(存在不正当竞争的潜在风险)、风险点四(消费者权益受侵的潜在风险);合作可能引发风险,包括风险点三(开户三方认证带来的潜在风险)、风险点六(集团内部利益输送的潜在风险);创新也会引发风险,包括风险点二(虚拟货币扩大化的潜在风险)、风险点五(为了便捷性牺牲安全性的潜在风险)。由此可见,要构建良好的网络银行金融生态环境、形成稳定的网络银行“脸谱关系”必须达到“合作、竞争、创新”的三角平衡,由此可以引申出管理部门在营造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上需遵循的三点原则:一是要避免恶性竞争。引导参与各方合理、合法、合规地利用优势,规范竞争行为,开展良性竞争,尤其各方的竞争不能以损害消费者权益为代价。二是要达到合作共赢。无论是在开户等具体业务方面,还是在防范风险蔓延等宏观调控方面,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要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而不是将两者的合作视作一种“零和博弈”。三是要警惕过度创新。创新与风险是一对孪生兄弟,互联网企业从来不缺乏创新,这是其优势所在,但同时其对风险的理解与传统银行相比必定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则有可能产生巨大的风险,必须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 (二)微观上,落实具体风险防范措施,维持稳定的“脸谱关系” 1、明确界定网络银行竞争行为,建立备案、举报制度进行及时监控。 对网络银行存、贷、汇等与传统银行竞争较大的具体业务领域明确竞争行为,建立备案与举报制度及时监控,尤其在存款方面,对网络银行可能采取或者已经采取的涉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要明确其性质。 2、明确虚拟货币的功能,建立虚拟货币监控制度。 虚拟货币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相关部门应对其予以重点关注。应抓紧规范电商平台的虚拟货币管理制度,明确虚拟货币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使用范围、具体功能,并建立完整的监控制度,及时掌握发展动态与发展趋势。 3、明确互联网金融三方认证开户的合规性,建立三方认证开户操作制度,并从技术上和制度上建立传统银行与网络银行间的防火墙。 由于缺乏物理网点支撑,我国发展网络银行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确定三方认证开户的政策合规性问题。一刀切地不允许三方认证开户有可能妨害金融创新。应该建立统一的三方认证开户操作制度,明确哪些情况可以哪些情况不允许,这有利于三方认证开户做到权责分明,也有利于避免身份验证引发的金融风险。在技术上,加快远程身份认证技术的开发进度,减少对传统银行的依赖,加快风险识别、风险隔离技术的研发;同时,建立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传统银行间的风险隔离制度,让风险扩散限定在特定范围内。 4、建立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在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框架、建立消费者保护协调机制的基础上,针对互联网金融特点,对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消费者可能面临的“流氓软件、资金盗用、个人信息泄露”等权益被侵害的行为加强管理,同时加大宣传,提高普通消费者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建立独立的网络银行技术创新审核制度,加强互联网企业的风险意识。 一是成立独立的网络银行技术审核部门,对其涉及支付、存款等业务的重大创新技术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全面审核;二是建立创新技术的“测试期”制度,在“测试期”内加强监控,并公布风险举报方式,加强风险信息搜集;三是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意识,引导规范适度创新。 6、建立金融“混业”集团内部操作监控体系,完善“大数据”定价机制。 网络银行既是互联网企业也是银行,除了要加强银行与股东之间内部交易的监管外,还需建立集团内部不同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关联交易尤其是资金往来的监控体系,同时,还应探索完善信用信息等“大数据”的定价机制,防止公司间利润的非法转移。 作者:陈一稀魏博文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杭州市中心支行中国人民银行台州市中心支行
员工关系管理论文:中小民营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 摘要:企业的员工关系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本文对目前中小民营企业的员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通过强化公司高层领导认知,培育良好劳资关系,建立健全企业福利保障体系等手段来营造良好的员工关系管理氛围,为企业稳定和谐发展打造坚实基础。 摘要:中小民营企业;员工关系 在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下,企业间竞争激烈。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企业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上的竞争,但这些核心技术、竞争力归根到底存在于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上。而作为提升企业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员工关系管理,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都处在初创期和成长期,其相应的员工关系管理大多比较粗放、简单,不够系统和规范。笔者认为,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单纯的模仿世界500强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模式无疑是不现实的。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灵活处理,找到适合企业自上特点的员工关系模式。 一、国内中小民营企业员工关系中突出的问题 1.员工关系价值得不到企业负责人的足够重视 员工关系的改善关系到团队的和谐,是一项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员工关系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内最琐碎而不易呈现价值的部分。员工关系管理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内大多没有得到企业负责人足够的重视和价值认同。我国许多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认为企业与员工只是一种各取其利得金钱雇佣关系,以为员工拿到了应该拿的钱,别的事就不用管了。据调查,大部分员工离职与钱的关系并不大,反而是不和谐的工作环境成为离职的主要原因。 2.企业文化建设不明显。中小民营企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建设,或者有企业文化但是没有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教育,使得员工的行为偏离企业发展方向,企业就难以和员工达成一种共同发展的愿望。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形”上,很难真正把员工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去,往往就是办公室的人员贴贴文字,拍些照片,写写文章,没有更多的实际活动来支撑文化建设。企业的大部分员工都不知道企业的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更不用提文化核心了。 3.激励沟通机制不健全。中小民营企业中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意识淡薄,不管上下级之间,还是横向部门之间都有沟通滞后的表现,从而直接影响着各部门以及部门之间工作的开展。当出现矛盾时,大多数员工不会主动选择沟通,而多采取回避、拖延、或是相互推诿的态度,致使简单的事情严重化,直到成为企业运作的绊脚石,问题性质扩大化后才开始真正面对。 4.员工满意度低,核心员工流失率高。由于复杂的工作环境以及相关福利保障措施的不健全,还有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惘,导致中小民营企业的在职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都不高,核心员工在离职率高,导致本就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不够的企业雪上加霜。 二、建立良好员工管理管理体系的基本途径 1.深化企业高层的认知观念,教育引导员工认同企业愿景。员工关系首先应该得到企业负责人的足够认识,只有高层领导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员工关系的重要性,才能在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开展中把员工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笔者所在的民营企业,因企业所在的地理位置偏僻,为了加强企业的凝聚力,留住企业员工,企业高层深刻的认识到了员工关系的重要性,并且都亲自参与各项活动的规划,在员工关系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在此后的三年里,公司员工离职率大幅度下降,企业的外在口碑也得到的大大的提升。 2.培育良好的劳资关系,提供员工“安居乐业”保障措施。企业既要让员工在工作中“乐业”,也要让员工生活中“安居”。“乐业”要求企业提供员工好的工作办公环境、完善的薪酬激励机制和员工提升平台。 为使员工能够更好的进行角色转变,由原来的“打工”心理转变为“主人翁”的心理,企业应该把在工作中有潜力的员工进行重点培训,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中能够有更多的提升,让年轻的员工感觉到有提升的空间,真正的把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结合在一起。“安居”要求企业为员工提供更多的物质和财力保证。因为仅仅是“乐业”还是不够的,虽然“心”是想留在企业,但还得有物质支撑,还必须让职工们“安居”才能真正的留下他们。这中间又涉及到很多的福利保障措施,比如外地员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员工上下班的交通问题,外地员工及其家庭的住宿问题,员工医疗保障问题等等。人文关怀是企业温暖的动力,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灵魂与血液。企业要多层面多角度关注职工民生,设身处地的为企业员工解决实际困难。 3.积极构造员工主题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企业应该紧紧抓住员工心理,打造适合自己企业员工的主题文化,让企业文化这一隐性工具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以笔者所在的企业为例,公司大力推行“心乐、行乐、意乐”的企业“乐”文化建设,让员工真真切切的体会到“我工作,我快乐;我学习,我快乐;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快乐;我敬业,我快乐; 我享受,我快乐”。企业通过每年固定的活动:元旦联谊会、职工趣味运动会、劳动者之歌、“讲文明树新风”演讲比赛、球类比赛活动月等大型的活动,让全体员工都有机会能参与企业的活动,真正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份子,深入其中,体会到企业文化建设带来的快乐和归属感,员工才能在企业里找到满足感和自豪感! 4.深化企业的激励与沟通,打造员工自我肯定的平台。无论是一线员工,还是科研人员,都需要以诚相待、以情感人。企业需要建立一种好的激励沟通机制,让员工有机会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企业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会员大会、年终总结大会以及表彰大会等,多方面给员工建立沟通表达的正式沟通渠道,同时也要引导非正式渠道,让员工的心声有处可诉,让激励模式深入人心。优化和员工个体利益切实相关的流程和制度,从事前意见征询、事中管理研讨、事后决策表决三个角度确保员工对管理举措的理解和决策参与。员工参与管理的过程一方面是员工代表表达意见的过程,同时也是员工理解接受管理方案的过程,参与不是员工一切说了算,不是员工的盲目抵制,是“我们”兼顾各方利益共同决策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让员工加深了对员工自我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促进企业员工关系和谐。 企业员工关系建设是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员工关系,企业发展很可能会走向衰败。中小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但是,这样的企业员工关系建设也就可以更加灵活,不拘于大公司的条条框框。中小民营企业可结合自身的特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建立“共同发展,共同提升”的价值观,企业发展必然会走向稳定发展的道路。 作者简介:姜贵姣,女,管理学硕士,经济师,于杭州霍普曼电梯有限公司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员工关系管理论文:加强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员工关系管理则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如何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本文对于目前国有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于如何加强员工关系管理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员工关系 劳资关系 沟通 21世纪企业的竞争究其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不管如何,人才确实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人的管理逐渐发展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如何留住人才,使他们在企业中发挥最大的效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的课题。在此背景下,员工关系管理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国有企业对员工关系的管理也更加关注,建设和谐企业成为大部分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当前,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多样化,员工权利意识的日渐提高、价值观的多样化等使员工关系管理更加复杂,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去关注和解决。 一、国有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与员工缺乏共同愿景 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形成利益共同体。没有共同的愿景、目标和价值观,缺乏共同的信念,就没有利益相关的前提。而很多国有企业还欠缺这种共同愿景,企业文化建设大多仅停留于形式化建设,表面做的轰轰烈烈,实际运行中落不到实处,没有真正通过企业文化来规范员工行为,引导员工树立与企业一致的理念和价值观,没有使员工真正认同企业的愿景,导致员工缺乏归属感和凝聚力。 (二)劳资关系问题不断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和修订完善,劳动者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对自身权利的争取日渐强势,在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工时、福利保险、性别歧视、工作环境、员工离职等方面劳动争议不断。这些劳动争议大部分是由于企业没有按照法律规章制度和正常合同条款处理与员工的关系引起的,罢工、群体上访、劳动犯罪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损坏了企业的形象,严重的甚至成为社会问题。 (三)多元化用工带来矛盾 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都采用了多元化的用工形式,用工形式更为灵活,但同时员工关系也更为复杂。身份的差异,同工不同酬,使得不少员工因此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工作热情不高,敷衍应付,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少数员工心理失衡,不同身份员工之间或关系紧张,矛盾激化,或关系淡漠,缺乏合作。同时,《劳动合同法(修正案)》颁布后,对于劳务派遣“三性”的进一步界定也给许多劳务派遣使用不符合规定的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法律风险。 (四)沟通机制不够顺畅 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对于员工的需求、想法不能及时了解,对于员工的情绪不能及时管理,员工的诉求不能得到满足,员工的不满不能得到申诉,员工的困难不能得到解决,导致员工满意度低。而且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员工缺乏沟通的意识和欲望,出现问题时可能采取回避、躲藏,或是私下解决,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扩大化,成为企业运作的绊脚石。 (五)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 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在于内部公平,有调查显示,员工离职的第一原因不是薪酬水平低,而是员工内部的不公平感。内部不公平主要体现在激励、职业发展、授权等方面。许多国有企业为公平化管理而采取了不公平的方式,“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比较普遍,激励机制缺乏,忽略了少数人的努力,最终造成集体缺乏竞争意识,减缓了企业发展。 二、国有企业加强员工关系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与员工的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正式提出的,是员工以自己与组织的关系为前提,以承诺和感知为基础,自己和组织间彼此形成的责任和义务的各种信念。它是指员工和企业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共同达到一个互惠互利的平衡机制,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同时又发挥着有形契约的影响。国有企业应该通过合法化、人性化的管理,与员工形成一种“心理契约”,使企业和员工成为利益的共同体。这种心理契约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国有企业应该将“心理契约”作为企业文化的元素之一,构建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愿景、目标,形成企业与员工一致的理念和价值观。通过企业文化的不断熏陶,才能真正使员工与企业在心灵上趋向于默契,“心理契约”才得以形成,员工才能最终认同自己是企业的成员,产生一种归属感,才会形成一种圆融的员工关系状态。 (二)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形成与员工互动的机制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很多矛盾和问题都是由沟通渠道不畅、员工关系紧张所引起的。当员工对某些事情真像不了解,而又得不到企业解释的时候,就可能出现流言满天、小道消息乱传等问题;当某个员工或组织受到不公平对待,却又无法向高层申诉得到解决的时候,就会产生情绪不满、消极怠工等问题;当员工产生某些需求或困难,又无法得到企业理解或解决的时候,就是产生员工诉求不满足、工作积极性降低等问题。负责任的企业在面对矛盾和问题时,不是回避而是积极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案,通过有效的对话和沟通来解决或减缓矛盾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良好的沟通渠道能保证企业在第一时间了解员工的需求,以及员工所想表达的意见,及时向员工进行信息反馈。对于员工的意见和困惑,企业应该积极回应,提供相应地咨询;对于员工的需要和诉求,企业应该尽力予以满足;对于员工的不满和申诉,企业应该真诚倾听、积极解决。此外,国有企业还应该充分发挥工会、职代会等组织的作用,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化解员工不满情绪。 (三)完善公司规章制度,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是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重要部分,国有企业要熟悉掌握劳动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合法合规管理,对于员工入职、离职、劳动合同签订管理、意外事故危机处理等各个方面都要按照法律法规要求操作,规避法律风险,避免与员工的矛盾。同时,由于劳动争议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人事制度的不健全,因此企业要完善公司内部劳动规章制度,建立劳动关系双方科学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重视员工参与决策的民主程序。《劳动合同法》将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最终定格在了“平等协商”上,这意味着企业的规章制度从企业单方面决定变成了共同决定,规章制度须经过民主和集体协商程序,并告知员工后方可生效。同时,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也是和谐员工关系的重要方面,国有企业要建立完善安全责任制度,制定具体的安全目标,培养员工安全意识,改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四)关注员工心理健康,加强员工情绪管理 国有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爱员工,尊重员工,关注员工心理健康,及时了解员工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关注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满意度的状况。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畴,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加强对职工心态状况的检测、评估,进一步拓宽沟通渠道,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让员工形成一种乐观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员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帮助员工解决难题。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员工间沟通交流,进一步促进企业内部人文环境的改善,使员工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国有企业可以开展EAP(员工帮助计划)项目,培养企业内部兼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和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员工及其家庭成员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全员心理健康和行为健康,进而提高组织绩效,改善企业氛围和管理。 (五)建立合理激励机制,保证企业内部公平 员工对工作现状不满是导致员工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公平公正的内部环境是提高员工满意度的有效手段。国有企业应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奖惩制度和晋升机制,努力做到办事公开、民主管理,营造公开公正的内部氛围,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创建内部公平。要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按照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薪酬激励,使薪酬奖金与绩效挂钩,给予突出贡献的员工相应地待遇,实现内部和外部两个公平,又要倡导荣誉激励,建立富有企业特色的荣誉称号和相应奖励制度,给予优秀员工以成就感、荣誉感和归属感,还要结合多种激励手段,如培训激励、工作激励、参与激励、职业发展等。要建立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破除论资排辈、任人唯亲、买官卖官等现象,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干部选拔与能力、实绩真正挂钩,建立干部选拔的多元负责制,增强选任干部的透明度,让人才选拔的每一道程序都严肃化、透明化。为优秀人才创造“提升”的空间,构建施展才华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促进企业发展。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因此,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员工关系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员工关系管理论文:危机情境下企业文化对员工关系管理的积极作用 摘 要:从一线员工视角,观察2008-2012年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利用米尔斯等相关社会学理论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解决办法和建议。 关键词:危机情境;企业文化;员工关系;人文关怀;信用卡中心 2009-2010年,美国次信贷危机如滚雪球般演变成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在中国,这场经济危机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是场“噩梦”,而中国银行业却处在直面此危机的前线。作为经历过这场危机的前银行工作人员,我仍清晰记得此场危机。本文以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企业文化建设为例,阐述了危机情境下企业文化对员工关系管理的积极作用。 在危机中,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管理层意识到企业文化对凝聚士气、积极建设员工关系的重要意义,建立并形成了危机时刻的企业文化――“因为自信,所以信任”,并围绕此核心精神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宣讲、员工培训、部门价值观讨论、企业员工心理关怀(EAP)、企业内刊等活动和项目。 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成立于2002年底,2003年底正式推出产品。遭遇美国次信贷危机时,公司成立刚满7年,其只有几个核心部门形成较为成熟的部门文化,并无统一整体的企业文化。作为应对危机特殊情况而催生的企业文化,其在和平时期能否适应并融入员工日常工作生活中?它的缺陷有哪些,如何改良和引导? 1 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008年我入职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以下简称“卡中心”),作为卡中心第一批管理培训生,经历了为时半年多,近10个部门的轮岗培训。从2008年7月11日正式入职至2012年6月离职,我在3个部门任过职。2009年下半年至2011上半年,我先以个人业余时间参加企业工会活动,从事员工兴趣活动报道等企业文化宣传;2011年下半年,我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专员全职负责企业内刊、企业文化课程培训、相关活动策划等工作。 在2009-2010年美国次信贷危机之前,卡中心一些问题已开始逐渐显现,而危机的爆发加速了卡中心内外矛盾的激化。 1.1 行业信任危机 2009年底,卡中心发卡量达930万张,2010年初加入千万级信用卡俱乐部,同时面临信用卡行业因早期快速扩张忽视社会责任所埋下的隐患。由于国内信用卡行业职业道德操守受到社会质疑,大众不再信任银行,使得简单问题却经常因投诉上升到公司危机攻关层面。 随着国人信用卡交易的国际化,交易争端和伪卡交易无论在数量还是金额上都快速增长,而国内侦测和调查方式却相对落后,导致大量潜在客户投诉可能发生。即使最后银行赔付客户经济上的损失,在经历了莫名“被消费”不愉快的事件,客户对卡中心仍会心有余悸,客户信任度的下降,这已不是几次危机攻关就能解决的问题,而需要系统的解决办法。 1.2 部门矛盾冲突 卡中心明星部门提出的大部分议案在推进的各环节都会受到其他部门不同程度的“关卡”照顾,不管议案是否合理,其他协助部门一开始从情感上都会有些抵触。 2009年卡中心的明星部门是客服和资产管理中心,2010年他们已成为众矢之的。能力越强的部门承担的责任就越多,责任越多工作内容综合性就越强,因此对多样化资源的需求也就日益增多,对部门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就越高。 以客服部为例,由于其涉及客户全方位需求,负责分配和传递任务,但服务人员并非来自卡中心各部门,并非熟悉所有业务,所以在进行事项分类和任务分派方面缺少权威和准确性,也无法评判任务执行效果,导致接受任务的部门无法有效胜任,处理效果也不理想。 因为任务分配和责任归属问题,加上与年终绩效奖金挂钩的各部门硬性考核指标,相关部门负责人之间经常争吵掐架,部门间关系变得敏感紧张,形成只做有据可考的事情,超出绩效考核范围的事情拒接的趋势。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客户和卡中心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良性的部门竞争将提高公司资源利用效率,但如果高层领导不加以规范和引导,良性的竞争可能会演变成内耗。 1.3 派遣员工满意度低 为了控制人力成本,银行业普遍采用了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即员工虽在企业A工作,但人事关系和薪酬却由企业B负责,且外包员工都在非重要岗位,很难在企业A晋升,除非转编制。2009年,因编制导致薪酬待遇差异,派遣员工心理失衡的问题愈发突出。 不仅因用工编制问题产生派遣员工对正式员的不满,后台支持部门的员工也“眼红”业务部门,分中心员工经常加班却不能获得总部员工享有的加班费等等。如今没有人嫌钱多,只会觉得少,但如只用金钱和用工编制来体现员工的价值,那么很少有员工会感到满意和公平,况且薪酬增长带来的满足感是边际递减效应。 以上现象都说明卡中心需要一种软实力――企业文化,协调企业对内对外的关系,而企业文化的构建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迫在眉睫。 2 构建危机情境下企业文化的社会心理学意义 2.1 米尔斯中产阶级理论 C・莱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中对白领阶层的研究运用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思想,结合两者,依托马克思异化思想,着重分析了白领阶层的形成和他们的社会生活情况,又辅以韦伯的科层制思想,考察了白领阶层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特征。 马克思异化理论认为,劳动把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人们通过劳动表达其人性,但现代工艺和其分工使劳动表达人性日益困难,工业化正在创造越来越多无意义的职业,从事这些职业的人被剥夺了表达人性的方式,从而失去了个性。白领阶层就是这么一批深受工业分工之害的群体,他们在生活中明显表现出两种异化的心理反应:一是异化造成的心理忧郁与迷乱导致的反应麻木;二是疯狂地投入闲暇活动以缓解工作带来的异化。 韦伯科层制理论认为,科层制是形式合理化的表现性,是以个性为代价换取高效率的管理制度。白领阶层置身于庞大的科层体制中扮演中间角色,为整个大体系谋取不属于自己的利益,被迫固守于科层组织派给他的地位。米尔斯注意到白领阶级在生活中缺少权力,不仅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也缺少参加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力。 银行系统的白领符合米尔斯“白领阶级”的描述。在中国,社会普遍认为银行工作高薪高福利、体面亮丽,然而金融危机的出现和网络金融的兴起加剧了传统银行业务的萎缩,加上行业内竞争激烈,中国金融业已成为密集劳动型服务产业,强调标准、限制员工个性表达的工厂集群。 行业的发展无法解决银行白领在企业中的阶级属性和基本矛盾,企业也无法从员工视角更改现有组织框架和规章制度流程,所以企业越做越大,银行白领却越失去个性表达。银行白领的生存实际是没完没了的高强度加班、内分泌紊乱、肩周炎、腰间盘突出、贪食肥胖、失眠焦虑、狂躁、过劳死等心理和生理疾病,且越来越呈现年轻化趋势。 为了表达个人特色,从一周四日不变的深色工装中寻求自我,女员工想尽办法在耳环、指甲、鞋、包等细节寻求刺激和新鲜感。在此基础上,可能进一步演变为物质依赖,通过不断大量消费产生快感,摆脱工作和生活的束缚,不少年轻人成为了“月光族”、“购物狂”,用信用卡超前消费,本月工资还上月的账单,有的甚至支付高额手续费分期还款。为了顺应员工的自我表达需求,卡中心规定每周五员工可以穿着商务休闲,但时常因领导或大客户来访,而不能执行。 除了大量购物排解压力,一部分人选择疯狂地参加体育活动,经常运动健身或定期旅游;一部分人斥重金购买各种高端设备培养兴趣爱好,如单反照相机、航拍仪器等;还有一部分人经常深夜留恋各种娱乐场所,寻找感官刺激;剩下一些人会选择宅在住所,陪家人或安静独处。 一周5天,每天9小时以上在办公室,即使周末有2天能属于自己,但70%的时间都在压抑自我,从事对自我生命发展缺乏意义的琐碎工作,像螺丝钉可以不断被代替。对高薪福利的依赖,受困于信用卡账单、房屋水电费用,银行白领即使厌倦想离开,但在“温水煮青蛙”的生活中,人只能变得更加麻木。 2.2 应激失调理论 应激又称为压力,应激源是“应激性的”刺激和环境,个体的反应为应激反应,应激指的是一般过程。应激失调是指人们对负性刺激的情绪反应能影响他们的健康,称为斗争-逃跑反应的应激反应如果是短期的,对人体是有益的;如果是长期的,则威胁健康。应激的有害物质作用主要是由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造成的,持续高水平的皮糖质激素能升高血压、破坏肌肉组织、诱发不育、抑制生长、抑制炎症反应和抑制免疫系统。 人的免疫系统是机体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它的功能是保护机体,防止感染,但多种应激事件能增加免疫系统的疾病易感性。如一已婚人士去世后,其配偶就可能在短期内因感染疾病而随之去世。应激事件导致的疾病,除了一定时间后的个体自愈,还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后两者可能会导致生理和心理的成瘾,即被迫不断满足个人对药物和心理治疗的依赖。 日常高强度工作节奏、高质量工作要求和永远不足的岗位人数配备,加上危机时期企业面临倒闭、裁员的压力,面对上述情况卡中心员工更多表现为内心焦虑和延长加班时间。 其应激失调的主要生理表现为对慢性上瘾“心理安慰剂”的依赖,如大剂量嗜饮茶或咖啡、酒,吸烟成瘾;小病不断,等不及自愈要求打点滴迅速治疗,否则焦虑耽误工作。其主要“心理治疗需求”表现为“购物发泄”、“美食放松”、“运动减压”、“追求完美主义”等。这些应激失调如不加以疏导,将很容易演变成慢性疾病甚至重大疾病。 只有当个体生命意义和公司使命相融合一致,个体可在岗位上享有自主权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这时个体才感觉最幸福,可从工作中得到精神给养,个体价值得到最大发挥。从这点来看,健康的企业文化是枯燥单调工作与个人理想的调和剂,它赋予枯燥的办公生活予意义,尽可能减少个人意愿与工作目标的矛盾,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带来的幸福和安定感。 3 卡中心危机情境下企业文化的构建 3.1 建立企业核心文化 企业也是一个小社会,不能为了管理员工而管理,首先要尊重员工是社会人,了解其属性对应的身心需求,再用符合社会人身心发展规律的制度管理,积极的企业文化就是对员工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按照一般企业文化发展规律,卡中心当时已形成了较突出的部门文化,下一步该归纳总结提炼部门文化,从而形成整体文化精神。但危机的爆发促成应急企业文化“因为自信,所以信任”,其不完全建立于部门文化,而取决于卡中心总裁和其高级管理高层。 在建立企业核心文化前,卡中心聘请咨询顾问公司获取分析报告;通过临时组建企业文化团队,在公司内部信息平台发表系列短文展开讨论;同时分析研究国内外信用卡行业优秀企业的典型文化,从而得出规律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核心文化精神“自信、专注、开放、共赢”,并根据此提出四项价值观、企业愿景和使命,并在2010年下半年完成企业主题曲《中国相信》。 按此逻辑,随后企业文化的构建将根据卡中心不同发展阶段和工作重心设立发展战略,匹配适应的文化宣传策略,并不断观察调整。可实际情况是,催生的企业文化只是统一员工克服难关的共识,但不能取代部门文化。危机过后,之前未形成部门文化的部门,其部门文化发展依旧缓慢,也不可能快速复制其他部门的文化模式,比起对眼前眼前业绩的关注,这些部门缺乏对企业文化应有的重视。 3.2 制定企业文化构建战略 制度和技术可以照搬,唯有文化需要自我养成和积淀,它是无法外包的,只有依靠企业自身,需要每名员工共同参与其中才能繁盛的事业。因此,开展卡中心企业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之一,需要有一群热爱卡中心,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专职文化队伍,协助搭建卡中心文化的构架并丰富其内涵,然后围绕核心文化展开系列宣传活动,这样才能保证后续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卡中心企业文化建设在不同阶段需有不同工作重点和目标群体,目标群体需分层,建设、传播方式也应随目标人群特征而各异。根据卡中心实际,可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通过内部文化机制(如内刊)统一中高端管理者思想,从而落实公司阶段战略;通过不间断的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员工企业生活,增强员工凝聚力;通过企业品牌建设,丰富企业社会资源。目前这三个方面的工作依次由企业文化宣传室、工会和市场部品牌室分别运作。 但执行的实际情况是,除了市场部的对外品牌形象管理有专业团队负责,卡中心对内没有稳定、专业的企业文化策划和执行团队,企业内外文化输出和形象管理没有联合作战、统一规划。卡中心对内企业文化执行最活跃的工会部分,其工作主力都是无薪兼职的在岗员工。但企业文化宣传的主力不能仅依靠在岗员工通过工会俱乐部或是业余时间凭“兴趣爱好”来参与,这样的参与方式既不利于管理,同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短时间内可以通过员工的自我奉献达到一定效果,但企业文化的构建是持久战,如果让这批热爱企业的员工因参与企业文化宣传而影响本职工作,那后果是得不偿失的。 直到2010年底,卡中心才在管理部正式设置了4人编制的“企业文化宣传室”统领企业内部文化宣传,2011年该室迁至培训与发展中心。2011至2012年,其人员变更频繁,该室目前工作内容更侧重于培训宣传。 3.3 梳理快捷沟通流程 危机时期,卡中心企业文化室隶属管理部,可更为直接与卡中心领导沟通,当危机时期的企业文化推广成日常企业文化,其功能演变成培训和日常企业内部文化建设。 通过工作实践,我发现企业文化室工作的开展必须受卡中心办公会直接领导,从而确保领导思想的有效传达和落实,需建立不超过3级的快捷沟通汇报方式。核心企业文化建设成员需经常与办公会领导交流沟通,保证其及时了解卡中心阶段发展相关情况,明确宣传导向。 卡中心企业文化建设应成为每名员工默认的工作内容,设立卡中心级企业文化建设贡献奖,每年表彰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员工,在企业内形成文化氛围。 3.4 落实员工心理关怀项目 2010年底,卡中心就引进了员工心理关怀项目(EAP),由获得国家咨询师认证的企业员工承担部分咨询工作,同时采用项目外包,以员工福利立项,用电话卡的方式发放给员工,员工如有需要可电话职业咨询师咨询。该项目先指定部门试行,再逐渐推广。 不过对于心理咨询,虽然我国发达城市认知度较高,但人们对心理咨询仍有与类似“心理有毛病”或“不正常”、“神经病”等概念相等同的偏见,导致一些员工在参加企业心理关怀项目时仍有所顾虑。 EAP项目不是针对“有问题”的员工,而是员工自我意识到需求,主动寻求协助,员工不仅要了解什么是EAP,更要发自内心的接纳,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心理健康观念,建立意识逐渐将心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技术应用到日常工作,落实到企业规章制度和部门绩效考核中,这种意识的建立需要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企业文化进行保护、推广和落实。 4 离职后卡中心企业文化的发展 2012年下半年,因中信银行总部要求统一各分行、支行等内部企业内刊,从2011年发刊不到2年的《信・世纪》季刊被迫停刊,其刊名由微信公众号继承,现低频率不定期发送些企业相关活动信息。 2014年5月,卡中心的缔造者前总裁陈劲宣布离开中信接任众安保险总经理一职,其努力在体制内实现同工同酬的公平原则,减少因编制原因导致的员工矛盾。随后因卡中心管理层的系列变动,“因为自信,所以信任”的企业文化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 由于一系列新的战略和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内晋升相对平缓,2013-2014年许多我认识的工作了5年以上的员工陆续离职。其中一些年轻员工纷纷抱团去平安银行,或者去与卡中心有过业务往来的合作伙伴如腾讯、华为等就职。2008年和我一起入职的11名管理培训生,到2015年只有4人还在卡中心工作,大概还有2人还在银行系统任职,其他人都已离职。 员工关系管理论文:事业单位员工与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培训 摘 要 如果我们把我们的事业单位比作一个大家庭,那么我们的职员也就是这个温暖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家庭所拥有的环境和氛围,也就是这里所说的事业单位企业文化,对于我们该单位的职共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次论文就是通过对于事业单位对于职工的文化培训,将其培养为能和客户良好沟通的优秀成员。对此在这里我们将会系统地探讨了职工导向的影响作用在客户关系管理流程中的实现机制,提出职工导向与客户关系管理的整合模型,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实践提出新的启示。 关键词 培训 引导 整合 良好沟通 一、引言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中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事业单位之间为社会提高的服务也越来越多元化,单位之间的竞争也日趋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因此,事业单位关注的重点也从如何更多更好的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转移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社会提供便利中去。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加入到争夺客户资环的战争中去。从而能够与客户建立和保持一种长期的、良好的伙伴关系成了单位发展的重中之重。各个单位纷纷为赢得客户信任,分析客户需求,掌握客户资源,提供满意的客户服务等等而努力。于是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思想也因此喧嚣城上。 二、关于事业单位员工与客户关系管理的简述 (一)客户关系的含义 简而言之,与客户的关系就是指为了获得更多的经营利润,事业单位主动和客户加强沟通,从而建立起来一种合作互信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可能仅仅涉及金钱上的交易,也有可能上升到长期的友谊。通过不断地和客户的沟通联系,从而建立起双方互信的某种买卖合同或联盟关系。 良好的客户关系往往拥有差异性,多样性,竞争性、持续性,双赢性等等的特征。能够通过事业单位与客户之间的良好沟通,建立起双方互信,彼此互利的有效合作关系。这种良好的关系,被我们称作为:客户关系管理,英文也就是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二)事业单位员工对于建立良好客户关系的意义 事业单位如果需要得到更好的经营发展,也有必要对职工进行与客户良好的沟通交流方面的培训。单位领导者要像一个大家长那样,将职工作为自己的子女。如果要让自己的子女能够孝顺,也就必须更好的对待他们。只有这样子,职工们才会为了单位卖命,奉献出自己的汗水和劳动去感化单位的客户。否则,只会让客户感受到事业单位内部的不和谐,从而选择别的战略伙伴合作。 长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与客户关系的好坏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利润率和未来长远的发展前途。国内的学者,根据长时间的走访调查,对于客户关系的理解提出了五个方面:第一点是战略,事业单位要建立长久的客户战略。第二点是哲学,单位要利用哲学的思维,实现与客户的良好沟通。第三点是能力,单位要培养有能力的业务员。第四点是技术工具,利用新型的工具进行沟通。第五点是流程,利用组织的合理性,去感化单位的客户。只有这样子才能让职工都投入到与客户的良好沟通中。为事业单位的服务和工作,做出良好的铺垫。 三、事业单位的员工与客户关系的培训应用 (一)单位对员工的培训管理 (1)员工导向型活动。从表面上看来职工是应单位的招聘而存在的,职工导向活动是为了让新的职工很快地适应环境而应运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制度。但是从更加深的层面上看这项活动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让职工对单位有初步的归属感和体会到单位对于新的职工的重视,也能将基本的工作范畴介绍给新职工,更重要的是能让新进的职工了解到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比如如何晋级等。 (2)奖罚制度的构建。只有正确的管理制度才能让一个事业单位无阻碍的发展起来,奖罚制度的出现对于那些工作努力地人是肯定的一种表现,对于那些投机取巧的人是一种单位的严厉态度。只有赏罚分明的制度才能使事业单位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才,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是事业单位与职工的关系得到好的发展,促进事业单位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重视客户关系 很多的事业单位都明白客户关系的重要,但是明白是一回事做却是另外一回事。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靠单位对客户的尊重与关注。只有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才是事业单位的发展之道,我们从以下两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1)客户关系的发展。1)与客户互动。经常与客户进行互动,将事业单位的好的形象种植在客户的内心。例如,对客户的需要及时了解,并以一种公正的态度提供服务让客户得到满意。2)通过客户基本信息,提供完美服务。客户的基本信息中虽然很简洁但是也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一个客户的基本形象。单位可以通过一些福利反馈给客户,让客户明白事业单位的公益性服务是真的为客户着想,比如在客户过生日时发送惊喜礼物等。3)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每一位客户由于身体状况、身处情况等基本信息的不同,他们的需要也是不同的,针对每一个人使用不同的方法是一个事业单位为客户们提供的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的宗旨,也是事业单位持续发展的原因。 (2)客户关系的维护。维护客户与事业单位的关系也是培训的重点。首先,应该让职工知道自己的职责范围,为单位谋福利是宗旨关心客户是基本的义务。其次,职工要与客户多多进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让客户体会到事业单位的尊重。第三,可以向客户介绍你的努力,并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更改,使客户满意。第四,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积极地为客户的情况着想,并在售后服务阶段积极地与客户沟通及时的解决客户的相关问题。第五,将事业单位的相关有益于客户的政策及时地向客户介绍,让客户能够随时得到最新的消息。 四、总结 由于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也在不断增加,事业单位之间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大。搞好职工与客户的关系是事业单位能否获得更高的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对于职工进行职工与客户关系的相关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获得更多的现在客户才能使得事业单位得到更多的发展。全球经济融合的今天,事业单位重视客户关系是对于经济的发展的促进。 (作者单位为吉林省交通运输厅物资供应站) 员工关系管理论文:试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搞好员工关系 [摘要]在我们国家经济和科学快速的发展中,企业发挥了它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搞好员工关系,让员工可以在一个非常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工作,这对于每一个企业的员工来讲至关重要。那么,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怎样才能搞好员工关系呢?下面,文章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如下辩论。仅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搞好员工关系 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都离不开员工的大力支持,企业要想健康顺利的发展下去,必须留住每一位精英员工,这不仅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帮助,更有利于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中企业体现了它巨大的存在价值。作为当今社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一名员工,我深深地体会到:企业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员工就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在这做出伟大贡献的同时,搞好员工关系至关重要。试问大家,我们每一人都希望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工作。但是,在当今的很多企业当中,大部分员工都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满意,追根到底来讲原来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忽视了搞好员工关系,因而使得很多员工产生了一些对工作不满意的表现。那么,从企业发展的经济利益和未来健康发展来看,搞好员工关系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搞好员工关系。 一、要善待和信任每一位员工,并且尊重每一位员工,把员工当作亲人一样,从而才能够让员工的心灵得到更高的提升。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企业既然选择用了员工,就应该对员工负责,给员工一个发展的平台,让他们有一个能够公平竞争的机会,从而才会发挥员工的特长,在企业提供的大舞台上让员工能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顺利发展,同时也更有利于员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满足。另外,企业对待员工要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当员工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中遇到难题和挫折时,企业要第一时间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和困难,让员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投入到工作的状态中,时间一长,每位员工都是如此,即使在工作中尽管有再大的不愉快都会烟消云散。所以说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想搞好员工关系,一定要善待和信任员工,并要把员工看作亲人来对待。 二、经常与员工进行交谈或沟通,也是搞好员工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家都知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不论同事还是亲人或是朋友之间,经常保持沟通或交流,更能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和信任。同样,企业和员工之间也如此,他们通过良好的沟通之后,员工可以向企业领导反映一些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事情。例如,有些员工对企业的一些不满等等,从而减少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及时的抑制了部分员工对企业不满意的情绪,从而真正的找到了员工工作效率低的因素。与此同时,在和员工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作为领导者一定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尊重自己的员工,让员工时刻的感觉到领导重视自己,这样,员工就会抱着一种强烈的信心完全的投入到工作中来。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会时刻的感觉到领导对自己的关心,从而更能增加员工对企业的信任。 三、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影响员工对企业的信念和管理者的动机进而影响员工关系。如果员工不支持或不理解管理者的道德理念,他们将间接地对管理者的动机产生疑问。这将使员工产生压力,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同时也影响员工对企业的信念,在员工关系中,信念比现实更重要。员工将根据他们对企业的信念履行工作职责,员工应当被明确地告知工作的真实情况,尽管有时这对管理或员工是不合适的。员工的信念,不管正确与否,以及其不确定性将会影响工作绩效。良好的沟通将确保员工的信念与企业的现实相关联。另外重视和关心与工作问题有关的员工情感是建立员工关系的重要部分之一。 四、通过有效的管理。首先,管理者应当根据员工是否能够完成任务为标准来进行工作分配。关键是要知道员工的优势和劣势。为了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必须使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工作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员工认为他们的贡献在某种程度上是独一无二的、特别的或具有创造性的,那么员工可能更加积极地工作,并且逐渐成为企业比较重要的资产。其次,管理者需要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管理。因为拙劣的时间管理的后果,是工作过程和程序不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这可能导致员工和外部顾客的不满。员工非常重视自己的时间。如果时间不能很好地利用,员工可能感觉到管理者在费自己的时间。优秀员工和外部顾客可能就会消失。再次,管理者要善于对冲突进行管理。很多管理者由于工作繁忙而没有时间去思考解决冲突的最好办法。他们往往只作出被动反应而不会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冲突影响企业的绩效以及目标的达成。管理者需要专心思考冲突的解决办法和如何防止冲突的产生。绩效改进辅导应当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员工有权知道他们应当怎么做。与员工积极地沟通好的以及需要改进的绩效是管理者的一项义务。 五、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良好企业形象的重要方面。和谐的员工关系是上级与下级之间、平级同事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润滑剂,它是激励员工、减轻工作压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员工之间的沟通,也是培养和加强员工团队意识、平等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1、建设和传达企业文化。2、创造愉悦、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员工关系氛围。3、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加强沟通和理解。 结束语:总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搞好员工关系不仅增加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任,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当今是个市场经济发达的社会,搞好员工关系是企业立足于社会的一个稳定趋势。可见,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要搞好员工关系,对于员工来讲是一种成功和喜悦,对于社会来讲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搞好员工关系不仅有助于社会走向未来、赢得明天;它更是一股冲天士气支撑企业永久发展道路。本文只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搞好员工关系进行了几点简单的描绘,在阐述的过程中如有不完善的地方,请各位同行踊跃的给出批评,本人会认真的接受并改正。 员工关系管理论文: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关系管理 【摘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建立和谐稳定的员工关系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首先阐述了基于心理契约进行员工关系管理中的必要性,然后从心理契约为视角构建员工关系管理策略。 【关键词】心理契约 员工关系 管理策略 企业只有建立和谐稳定的员工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带动经济促进社会的进步。然而,随着员工对企业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如果企业缺乏有效手段满足员工,就有可能导致员工降低工作的满意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并最终离职。所以,本文试图从心理契约视角入手,希望为构建和谐的员工关系提供参考。 一、基于心理契约进行员工关系管理的原因 (一)心理契约有助于提高员工满意度,减少员工流失率 员工满意度是指个体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总体态度。是员工的主观心理体验,是员工通过自身价值认可度的感知与其期望值相比较后形成的感觉状态,感知和期望值之间的差异越大,员工感受也会越强烈。如果企业忽视员工的心理契约,员工往往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他们可能会减少自己对工作的贡献,如推卸责任、逃避承担更多的工作,甚至离职。如果员工的心理期望和经济期望都能得到满足,员工将会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和工作热情,进而减少员工的流失率。若企业中流失率上升,整个公司人心惶惶,将直接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过高的员工流动率会在企业和员工之间造成恶性循环,企业的声望会降低,并给企业带来很多风险。 (二)心理契约有助于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 一个有竞争力和高绩效的企业,其凝聚力很重要,企业靠什么来凝聚员工的精神呢?最重要的就是企业成员对企业愿景的认可程度,这个程度就是企业与员工间的心理契约。企业既应关心员工的个人成长,也应关心员工的生活状况,把企业建成一个充满温情的大家庭,员工自然就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当员工对企业有较强归属感时,他们愿意主动承担本身工作责任之外的义务,认同企业并对企业的忠诚度较高,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预期。在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中,如果心理契约破裂,会使得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任和归属感,减少对企业的付出,不再承担超越自己职位要求的责任,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会减少,产生消极怠工的现象,使员工关系恶化,造成企业整体效率降低。 (三)心理契约有助于加强员工对工作的高度投入 员工对工作的高投入是指员工在心理上对工作的认可程度以及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工作投入度高的员工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强的认同感,并且很在意自己的工作。张晓彤认为,员工的参与度和投入是企业制胜的保证,而现代员工关系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强企业的人才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中赢得优势。 二、构建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关系管理策略 心理契约作为企业与员工关系之间的润滑剂,在构建和谐的员工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员工关系进行管理: (一)招聘阶段,构建正确的心理契约 员工心理契约的期望基本都产生在招聘阶段,因此企业需要给员工传递企业的真实情况,引导员工进行合理的心理预期。企业招聘者应向应聘者提供未来工作的真实情况,包括薪酬待遇、对员工的承诺以及企业自身的责任等,应聘者也应向企业介绍自己的情况,这就形成了企业与员工间初步的心理契约。需要注意的是,招聘人员不应为了吸引人才而给应聘者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或暗示。新员工的心理契约很多时候都建立在招聘者的承诺和暗示的基础上。当员工入职时,如果双方都发现对方与自己的预期存在偏差时,心理契约就会动摇,若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调整,心理契约就会破裂最终导致人员流失,这对双方都将造成很大的损失。只有在招聘环节中双方都明确了各自的义务和责任,才能把员工进入企业后由于心理契约的动摇而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鼓励员工参与,与员工进行有效沟通 企业应建立自由和睦、友好沟通的氛围,为企业实现管理目标提供动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员工的沟通交流: 一是建立正式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机制。如设立企业宣传栏,公布公司的最新信息,使员工可以及时了解公司的政策和最新动态;定期举行会议,让员工对公司的发展建言献策;进行定期员工满意度调查和意见反馈等,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员工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 二是鼓励非正式的沟通交流,组织策划员工的集体活动,如运动会或者午餐时间的茶话会等,活跃企业工作氛围,丰富员工生活,结识一些兴趣爱好相投的朋友;设立内部网络论坛,使员工可以畅所欲言,交换彼此间的信息,既满足了员工的社交需求,又使企业管理能清楚了解到员工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和生活需求,对于员工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对员工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这样就拉进了员工与企业间的距离,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 (三)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 合理有效的薪酬体系必须满足公平这一要求,企业要同时兼顾到外部公平和内部公平。外部公平要求企业的薪酬福利与其他的公司相比要具有竞争力,否则就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内部公平一是要求企业在薪酬福利上要使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是对等的,二是要使员工在与其他同事的比较中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是合理的。这就要求公司要适当拉开薪酬间的差距,不能实行统一的薪酬标准,而且公司应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实行不同的薪酬政策。 (四)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与员工建立心理契约的出发点就是为双方认同相互间的期望,并信任对方能做出努力,以期望实现。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都认可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它引导着员工在工作中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能激励员工奋发进取,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和敢想敢拼的企业精神。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的管理机制,正确的政策和宽松的氛围都是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基石。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能动性来进行,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有效开发,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工作的信念,这也是基于心理契约对员工关系进行管理的需要。 员工关系管理论文:《员工关系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初探 【摘要】随着企业和谐员工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员工关系管理》这一课程对于人力资源专业学生的应用价值不断提高,但是对于该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较少,且研究成果较为滞后,不能符合该课程的教学要求,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员工关系管理 实践性教学 高职高专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高职高专教育中的教学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员工关系管理》是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职业技能课程,对于企业员工管理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笔者通过对于该课程教学和研究,发现现有的教学设计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特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 员工关系管理理论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从劳资关系到员工关系的两个阶段,早期的劳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19世纪中期英国、法国和德国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劳资冲突的实际基础上所提出,其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法律法规和工会的集体谈判,目的在于缓和劳资矛盾。现在的员工关系理论则是20世纪初西方学者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提出的一个取代劳资关系的概念,是由企业管理方和员工及团体之间的利益引起的权力和义务、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合作、冲突、沟通、激励等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总和。这一理论是人们对人性本质认识的不断进步中产生。随着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管理方认识到缓和劳资关系,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的正面作用。因此,企业越来越注重改善员工关系、加强以员工为主体和出发点的企业内部关系,注重个体层次上的关系和交流,注重和谐与合作。 目前,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从广义上是指企业在整个人力资源体系中,各级管理人员通过拟订和实施人力资源政策而实施的一种管理行为,目的是调节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从狭义上讲,其主要指柔性的激励措施,是通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实现管理方和员工的和谐,达到企业增效、员工增收的双赢目的。管理方和员工关系的核心是共同合作,双方不仅以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劳动合同、集体协议等硬性的方式,同时也以企业文化、心理契约等柔性的方式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实现双方合作的目的。员工关系管理的范围远远大于传统的劳资关系管理,不再仅局限为劳资冲突的解决。 以劳动争议为例,早期的劳动争议主要集中在开除、除名、辞退违纪职工等职工惩处方面。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劳动者法律意识的提高,主动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权益的劳动者日益增多,而这些案件主要源自企业不按法律制度和合同办事,因此企业的胜诉率不断下降。大量的劳动争议破坏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和损失,使得企业对此日益重视。近年来,企业不仅关注劳动争议的处理,也十分重视劳动争议的预防,因为相对于劳动争议处理这种时候被动治理手段,劳动争议的预防则是一种事前主动治理,其是在认识企业劳动争议发生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尽量限制或减少企业劳动争议的发生,为企业避免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从缓解劳资矛盾向实现组织和员工双赢发展,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实践从依靠法律法规向依靠企业内部显性规章到隐性的企业文化、心理契约过渡。例如麦肯锡咨询公司将员工离职视为“毕业离校”,并将他们的信息编纂为“麦肯锡校友录”,将其作为潜在客户,最终收获颇丰。但是,目前员工关系管理课堂的教学仍主要停留在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我国的劳动法律、法规,并将其运用至处理员工关系的实际工作中,其学习的内容远小于企业所需。例如,柴文聪在《2013年十大员工关系案件点评》一文中总结了2013年影响颇大,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十个案例,从高管行为的监督、末位淘汰制度、海外员工的管理到员工的“吐槽”违纪行为等,其范围远大于传统的劳资纠纷。从这些案件的深度分析可以看出企业“隐形”管理的缺失,与员工的沟通不足及相关监管的不利,使得企业最终付出惨痛的代价。 而目前员工关系管理的课程教学关注较少,内容也相对滞后。如孙静在《员工关系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探讨》一文中,仅将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局限于我国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从而认为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是采用列举案例、讲评案例、讨论案例三种教学方式的运用。鲍立刚在《员工关系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探讨》一文中虽将教学内容扩展为劳方与资方的劳动用工关系、上级与下级的管理服务关系、员工与同事之间的沟通协作关系。但在其教学实践方面对于企业文化、心理契约等方面内容设计不足,过多关注企业制度等硬性政策,对于企业柔性管理措施的教学有所欠缺。 笔者认为对于现在的员工关系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员工关系管理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的选取,二是如果将这些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践性教学。 实践中的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内容非常宽泛,包括了劳动基本法规的应用、企业规章制度、员工满意度管理、员工沟通管理、员工心理契约与管理、员工冲突管理、员工压力管理、特定员工管理等等。在如此繁多的内容中选择主要的知识点教授学生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①典型性,即所选项目要具有典型的职业意义,能满足学生就业需要。这需要教师熟悉企业管理的现状,时刻关注企业管理热点,以真实的案例为主要参考。②覆盖性,即项目对知识和能力的覆盖要达到能力目标的要求,使得学生进入企业后尽快达到相关岗位的能力标准。③可迁移性,即所选项目应随着条件和技术的变化而更新,可以替代,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在一定时期内均能满足企业所需。④可行性,既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的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又要考虑成本费用等因素,选择有条件、可实施的项目。授课教师可针对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定相关教学内容。 对于员工关系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则需在主要知识点的基础上,将其与实践中的技能相对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而不仅局限于单纯的几种。如既可采用案例解析、角色扮演、校外实习等方式给学生创建一个模拟的职场,营造工作氛围,使学生深刻理解企业环境,学会用硬性的企业制度进行管理。又可采用分组讨论、模拟竞赛、情境演示等方式掌握了解和引导员工的需求的技能,体会如何用心理契约等柔性的管理方式来形成企业文化和凝聚力。 员工关系管理理论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由原则到具体,由重物质激励到重精神激励、由强调制度的作用到强调文化的价值,已形成了一个体系较为完整的理论大厦,对我国企业和谐员工关系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是,在相关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为企业培养优异的专业人才,有助于引导并建立企业积极向上、和谐相处的工作环境。 员工关系管理论文:关于中小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一些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提高员工关系管理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如企业文化、管理沟通、员工激励以及薪酬福利政策等问题,并设计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员工关系管理 中小企业 员工激励 一、员工关系管理定义 所谓员工关系管理,是指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对企业中涉及企业与员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及员工之间的各种工作关系、利益冲突和社会关系进行协调和管理的制度、体系和行为。从广义上讲,员工关系管理是在企业人力资源体系中,各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通过拟订和实施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和行为,以及其他的管理沟通手段调节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并为员工、社会增值。从狭义上讲,员工关系管理就是指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沟通管理。随着当前企业人力资源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二、中小企业特点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广义的中小企业,一般是指除国家确认为大型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狭义的中小企业则不包括微型企业,一般我们认为微型企业是雇员人数在8人以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在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人或家庭经济组织等。 (二)中小企业的特性 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柱石。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3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3%,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6%,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非国有企业为主体。依据主管部门的估计,目前,我国国有中小企业的户数在全国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仅占14.8%,而非国有中小企业中又以民营和私营性质为主体。第二、以劳动密集为典型特征。中小企业生存井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容量明显高于大企业。第三、员工关系管理特殊。“生存”是中小企业最紧要的问题,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因此,中小企业的战略核心是业务,一切行为均体现出明显的业务导向,一般较少关注员工关系管理这样的职能工作。 三、中小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现状分析 (1)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脱离管理实践,对企业文化理论的应用不够完善,只是处于一种起步阶段。 (2)中小企业中纵向沟通中的向上沟通做的不好,或者说是还没有得到重视。由此导致的工作失误以及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低下时有发生。 (3)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是根本,而缺乏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导致了员工关系管理根本的缺失。 (4)现在中小企业的薪酬体系和福利政策还不是很完善,或者说是还没有达到让大部分员工满意的程度。 四、员工关系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关系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是企业的理念、价值观念等体现了企业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具有号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如果一个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的文化,额可以不知不觉地影响员工的心理、性格等,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企业风尚、企业礼仪、企业形象等对管理关系管理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们知道,企业的形象代表着外界对企业的评价,这也关系到员工对自身工作的满意程度,间接地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的员工关系与企业文化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所以企业应该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一)畅通沟通渠道 沟通是一个有机的管理过程,而管理沟通是围绕企业经营目标而进行的信息、知识传递和理解的过程,企业中上下级之间的纵向沟通影响重大,企业应把纵向沟通的方式由单一的面谈转为多样化,日常的如电子邮件、电话或座谈会等手段,都能够作为纵向沟通的方式;增加管理者与下属的见面机会,增加管理者与下属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机会,提升两者之间的信任度与合作性,进而增加管理者与下属的公开性。同时良好的管理沟通也是减少员工流失,增加员工归属感的重要部分。 (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好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员工关系管理的关键。企业管理者应进行员工激励方面的学习,把员工激励合理地运用到到企业管理当中去,在员工出色的完成了工作任务之后,合理的运用一些手段,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来达到激励的目的,可以以公开表扬、授予称号、颁发奖状等形式出现。这样可以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优化薪酬体系和福利政策 企业应进一步完善自身薪酬体系,一个有效的薪酬体系应该具备以下几点:吸引和保持优秀员工、鼓励员工积极提高工作技能和能力、激励员工高效率地工作并创造有利的文化氛围,一定要基于科学的职位评估与业绩考评,至少要包括基本工资、奖金和福利三个部分;重视薪酬策略,从企业的经营战略出发来确定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建立起一个合理、科学的薪酬系统;对薪资结构进行调整,定期对薪资结构进行修订,以保持其具有市场竟争力;注重福利的影响力,对福利的实施进行控制,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福利政策。 员工关系管理论文: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文章根据冶金建筑类企业的行业特性,分析了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探析了解决企业员工关系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企业员工关系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是搭建企业和员工良好沟通的桥梁,通过应用非强制性、激励性、柔性、有效的手段,以及采用变通、灵活的沟通方式,能够为企业员工创造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并显著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冶金建筑行业的特殊性质,目前又处于高速发展、转型期,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尚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缺乏对员工的全面了解、信用缺失、缺乏对员工的人文关怀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战略实施及长远发展。因此,针对企业员工关系管理问题的对策已经势在必行。 二、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员工了解不全面。由于冶金建筑行业施工流动性大,导致企业员工长期分布在全国各地施工,临时组建的项目部的管理模式致使将员工当作劳动力对待,对员工缺乏全面了解,会导致出现忽视某些方面技能突出或者具有一技之长的员工的存在,不能对员工的潜力进行全面的开发,也埋没了一些有特长的特殊人才。 (2)企业信用缺失现象普遍存在,破坏了员工的关系。目前,许多企业和员工通常只通过劳动合同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方式与企业的信用没有多大关系,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致使员工形成自己为企业雇员的思想,严重地影响员工关系的长久和好坏。我们冶金建筑类企业员工关系的突出问题还在于项目施工地点分布广,各个点的通讯网络设备好坏不一,信息资源的不对称导致企业对员工的诚信度不高,降低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3)缺乏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一般企业将工作重心都放在企业生产营销方面,对员工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缺乏对员工关系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缺乏柔性、合理、有效的员工关系管理措施,在没有相应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的前提下,通过硬性或者生搬硬套的管理手段,这样不仅起不到解决员工关系问题的作用,还会引起员工的反感,甚至还会产生劳动纠纷;另一方面,企业要给予员工充分的尊重,一些企业普遍存在威胁、强迫以及任意开除员工的现象,并没有意识到员工作为劳动者,享有人格上的权利和劳动保障权利,导致企业和员工之间存在许多劳动纠纷。 三、企业员工关系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1)健全制度,提升员工满意度。制度是保证所有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制度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员工关系同样需要制度进行管理、规范以及强化。员工满意度是检验员工关系管理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并且员工满意度是客户满意与否的现实基石。因此,企业应该制定定期(半年度或者年度)调查员工满意的制度,通过实行制度化,能够增强企业和员工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能够让企业的管理层更加接近企业的员工,并亲身了解他们的现状和倾听员工的心声,并通过分析去挖掘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和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以此不断地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2)创建职能部门,并凸显职能定位。企业的领导层应该充分地认识到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并创建相应的职能部门,凸显职能定位,配备专职人员,将员工关系管理工作常态化并融入企业管理流程中,营造和谐的员工关系氛围,以此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感。此外,对于达到一定人员规模的项目部,还可以安排综合能力强,特别是善于处理员工管理的人才,保证专职岗位由专职能力的人员承担,在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的支持下,更加顺利、有效地展开员工关系管理工作,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3)增强与员工的沟通。实践证明,任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问题有许多都是因为员工关系导致的,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进程。企业处理员工关系问题时,可以采用合理、有效的对话与沟通。例如,采用员工意见箱、员工大会、员工绩效面谈、员工合理化建议等众多对话形式,也可以采用各种业余活动强化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例如,专业技能大赛、全民运动会等等。通过多种渠道和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全面的了解员工对工作的不满和理解,并且保证员工的建议和意见能够及时、真实、全面的反馈,避免负面情绪累积,造成员工关系进一步紧张问题的发生。现今员工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企业也应该从企业网站、报刊、论坛等多种渠道正面、积极地去引导员工。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形成的,并且是企业内部成员全员认可与遵守的传统、风俗习惯、基本信念、行为准则、价值标准等。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基础,通过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工作中,能够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只有企业的愿景得以实现,员工自身的愿景才能够实现,当企业的愿景与个人的愿景相同时,员工将会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一员,并认识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核心理念构成的企业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员工自身的价值观,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良性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5)创建员工关系管理信息渠道。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包括:员工关系管理培训、服务和支持、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状况管理、沟通管理、员工人际关系管理、劳动力关系管理等方面内容,以企业董事长与总经理为核心的企业员工关系管理队伍,需要有效的信息和获得信息的渠道,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员工关系管理现状以及未来的可能发展趋势。企业员工管理信息渠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非正式渠道,俗称“小道消息”,尤其是企业内部非正式领导人物的“小道消息”,通过和他们进行定期的交流和沟通,能够比较准确地发现员工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另一方面,正式渠道,即创建科学的报表系统,通过报表系统对员工关系进行实时、全面的监控,采用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并重、结果指标与过程指标结合的报表系统,能够及时地发现员工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将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保证企业能够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员工关系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许多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进程。通过健全制度、创建职能部门、增强与员工沟通、加强文化建设、创建员工关系管理信息渠道,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员工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对于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针对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为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员工关系管理论文:浅析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现状与完善途径 摘 要:随着国家劳动人事改革和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员工关系管理和劳动争议处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恰当运用劳动法规保护公司和员工双方的合法利益,避免劳资冲突,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士和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重点。企业员工关系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使企业文化及人力资源管理步步向上;也正因员工关系不和谐,有时因关系僵硬造成企业人才流失,造成不良后果。本文从分析了现代企业中员工管理的现状问题,并对影响因素做一简要阐述,最后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员工关系;影响因素;解决措施 一、从不同视角分析员工关系理论 1.从内容角度分析。广义上的员工关系管理是在企业整个人力资源体系中,各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通过拟订和实施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行为,调节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狭义的员工关系管理就是企业和员工的沟通管理,这种沟通更多采用柔性的、激励性的、非强制的手段,从而提高员工满意度,支持组织目标实现。 2.从目的角度理解。员工关系管理是一种改善企业和员工关系、员工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目的是通过提高员工满意度,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3.从过程角度理解。员工关系管理可以理解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员工关系管理体系,并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贯彻到这个体系的运作当中,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员工之间关系的协调,引导建立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4.从文化角度理解。员工关系的管理,在于谋求员工与企业的协作和员工之间的团结,从而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和竞争力,更有效地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并提出在跨文化的员工关系管理中,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差异,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整合,满足员工的基本需要,努力营造内求团结的企业文化氛围,以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员工关系管理虽然表面上看是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但是员工的关系管理得如何,关系到一个企业经营的成败。 二、员工关系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没有重心。据估计,中国年度营业收入规模在2亿以上的企业存在清晰战略愿景的不到20%,很多企业也提出了远大的目标,但是目标的制定缺乏员工的参与,目标的宣贯远远不够,对于愿景的不认同也就在所难免。可以说是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的伦理基准,是企业成员对事物共同的判定标准和共同的行为准则,是组织规范的基础。 2.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期望不明确。冲突是由于工作群体或个人,试图满足自身需要而使另一群体或个人受到挫折时的社会心理现象。企业内冲突表现为由于双方的观点、需要、欲望、利益和要求的不相容而引起的激烈争斗。企业内部的冲突既可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可发生在群体与群体之间。企业必须解决冲突从而避免不适当的压力对员工或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3.员工的价值观混乱,冲淡企业内部员工关系。企业的价值观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企业的伦理基准,是员工对事物共同的判定标准和行为准则,企业核心理念的深根必须通过制度去体现,价值观只有反复强化才会得到员工认同。员工身在企业环境中通过耳濡目染和切身感受,也会逐渐丧失对企业价值观的信仰,加深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鸿沟。 4.内部公平是员工关系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公平可以简单地认为在相同的情况下,对所有的员工都一视同仁,不存在厚薄。这并不意味较高的绩效不应当得到较高的报酬。内部不公平体现在激励、职业发展、授权等方面。从程序看,过程的不公平比结果的不公平更加突出。 5.管理主体与权责不清晰,造成多头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部门负责人,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和各部门负责人是衔接企业与员工的中心环节。“个人主义”或是“高高挂起”的管理方式都会造成管理成本增加,导致部门间协作不畅,员工关系紧张。 6.员工关系管理核心的心理契约总体失效。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施恩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虽然心理契约不是有形的,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目前企业对于合同、协议等契约比较重视,但对心理契约普遍忽视,企业没有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和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也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适当的引导,导致员工需求期望的实现程度不高,老板和员工心理定位差距较大,双方的满意度都较低。 三、加强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有效措施 1.在制度中体现出企业应是一个事业的平台。企业是一个事业平台,就是指企业创造了一个能够使每一个人的自我价值都能够得以充分发挥的舞台。这里所讲的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即:既包括人的自身能力充分发挥的能力效果最大化,也包括人的经济收益的最大化,还包括人的精神享受的最大化,等等。在企业制度设置中,就是要把企业造就成一个事业的平台,用GE前CEO杰克・韦尔奇的话说,就是“确保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有合适的人去解决最重要的业务问题,无论他处于企业的哪个等级、何种职位和任何角落”,这样才可以让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展示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在制度中体现出企业是一个合作的团队。企业是一个合作团队,就是指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应是一种融洽合作的关系,强调的是和谐与合作。在企业内部,虽然人必须执行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必须要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承担责任和压力,而且这些制度和目标的实现又带有强制性,似乎对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并不“和谐对称”的界定,但是应该看到,企业中这种人与企业的非对称的强制性关系,又是每一个人都同意并为大家所公认的,它是一种契约式的关系,最终大家的关系都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共同认可的基础上的。这种共同认可,就保证了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比较融洽的合作关系。为此必须反复强调在现代企业中建立契约制度的重要性,强调企业制度的契约化,可以更好地保证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 3.在制度中体现出企业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企业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就是指企业的所有人在企业的工作中,不仅要为企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能使自身的能力得到应有的提升,这是一个人在一个企业中能否长期有效地发挥自我价值的关键。因此,现代企业应格外重视员工的培训,将相应的培训制度,作为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员工的培训目的,是通过提高员工的自身能力来使企业的各项工作更富有效率。也就是说企业为员工培训的前提是要考虑到员工对企业的回报,所以在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制度上,要有一种使员工与企业在培训之中形成责权利相对称的培训制度,这样才能使企业及员工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员工关系管理论文:从公关的角度看企业内部员工关系管理 摘要:任何企业的外部公共关系都是建立在其内部员工关系的基础上。因此,搞好企业内部员工关系的沟通管理是企业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第一要务。本文从员工需求的确认、激励措施的设计、全方位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建设、内部交流渠道建设等几个方面对员工关系沟通管理的要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共关系 员工管理 企业文化 员工是企业最基础、最首要的公众,是企业财富和利润的创造者,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从公关的角度讲,员工是企业与外部公众接触的一个个触角,是企业形象的展示窗口。任何企业的外部公共关系都是建立在其内部员工关系的基础上。因此,搞好企业内部员工关系的沟通管理是企业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第一要务。 员工关系沟通管理的目标:首先,培养员工对本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其次,提升员工素质,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实现企业与员工在价值获得上的双赢;第三,树立全员公关意识,为企业开展外部公关提供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内求团结才能外谋发展。 如何才能实现上述员工关系沟通管理的目标?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一些思考。 一、员工关系沟通管理的前提是正确地认知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 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是简单的基于劳动力价值的交易关系――企业发工资获得员工相应的工作成果,员工提供劳动力获得相应的工作报酬。早在1911年“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就在他撰写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新的管理哲学:雇主关心低成本、高产量,工人关心高工资,只有通过科学管理和员工培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才能实现双赢。引导企业主与员工关系变对抗为合作。虽然囿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过于注重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而忽视了员工作为人的心理因素,但他提出的基于“双赢”的劳资关系审视的视角,还是值得肯定的。员工为企业创造利润,推动企业发展,没有员工就没有企业;企业为员工创造就业机会,提供生活保障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大河无水小河干。对这种双赢关系的认知,是解决员工和企业管理者之间沟通障碍和矛盾冲突的根本。 二、员工关系沟通管理的基础是了解员工的需求 管理者总是希望自己的员工有创造力,工作效率高,认同企业文化和发展目标,以企业为荣,同心协力,患难与共……如何才能拥有这样的“好员工”?管理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员工,你希望企业做到什么,才会心甘情愿成为这样“好员工”?即,你对工作的需求和企业的期待是什么――满意的薪酬、完善的福利、能实现个人价值的职位和晋升机会、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培训计划、令人愉悦的工作环境和人际氛围、良好的企业声誉和发展前景……当管理者学会换位思考,满足员工的需求,拥有好员工并非难事! 三、员工关系沟通管理的核心是根据员工的需求实施激励 激励制度是管理学的核心内容,任何优秀的管理理论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管理学中有很多研究员工需求和激励的理论――社会人假说、X-Y理论、超Y理论、双因素理论、ERG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等。“社会人”假说告诉我们:员工是“社会人”,而非单纯的“经济人”,员工工作并非单一地追求金钱收入,他们还有社会需要、心理需要,包括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受尊重、自我实现等;X-Y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本性不是懒惰的,劳动是人的本能,人对工作的喜爱或厌恶取决于这项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惩罚。人对自己所赞同的工作目标不但不会消极抵制,而且会积极参与,并实施自我控制。要给工人安排让他感到有吸引力和有意义的工作,使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在管理上,用启发诱导代替命令服从,用信任关怀代替监督惩罚;超Y理论告诉我们:Y理论并非绝对适用于任何组织,员工素质不同、需要不同、工作内容不同,管理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满意或不满意的需要,即“保健因素”,一类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即“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只能防止员工产生不满情绪,只有激励因素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因此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管理措施更应注重“激励因素”;ERG需要理论告诉我们:生存(Exsistence)关系(Relatedness)成长(Grouth)这三个层次需要中任何一个的缺少,不仅会促使人们去追求该层次的需求,也会促使人们转而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还会使人退而更多地追求低一层的需要。人们追求需要的层次顺序并不那么严格,优势需要也不那么突出,因此激励措施需要多样化…… 在员工激励方面,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哪一个更重要?很多企业认为只有物质激励是更有效的,因此不惜重金奖励对企业有贡献并竭力希望留住的员工,从年终奖金到股票期权,从宝马轿车到乡村别墅,这些奖励虽然有效,但激励的成本过高了。据美国专门从事员工激励研究的专家称:有的时候想要留住一名员工并不需要如此高昂的代价,只要你知道员工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举一个例子:在美国,一个有2000家店铺的中型零售商一直面临着一个严峻挑战,就是它的员工流动率高达170%。公司每年为招募新员工并培训使她们能够适应新岗位所花的费用高达130万美元。怎样才能降低员工的流动率并减少因此带来的高额成本呢?一位研究专家被聘请来专门解决这个难题。他先做了一个内部员工的访谈,94%的员工是二十几岁的兼职女性,对于她们来说友情和人际关系更重要,她们希望工作不仅能够给她们带来收入,还可以结交朋友。因此,在这位研究专家的建议下,该公司实施了一项“伙伴计划”:给每一位新招募的员工分配一名老员工作为工作伙伴,帮助新员工在一个月内学会一系列的技能并达到一定的工作目标。如果新员工在一个月后决定继续留在公司并完成了工作任务,作为伙伴的老员工将得到金钱激励。这个项目实施后员工流动率下降了20%,而取得这种成效的成本远比一辆宝马的价格低得多。 四、对员工进行多种能力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激发创造力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于企业而言,员工培训不是成本而是投资。因为优秀的员工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产品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松下公司提出“制造产品之前要先制造人”。松下公司对员工有两种培训:基本生产技术培训和独特的“松下精神”学习,即每个月请员工至少要在所属部门中进行10分钟的演讲,阐述对公司精神价值观念以及公司与社会、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通常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培训包括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业务升级培训、企业文化培训、沟通能力培训等多方面内容。美国Coors啤酒公司的经验给了我们另外的启示:不可忽视的经济学培训,让员工学会理财,不再因个人花销无度而抱怨企业给的工资太少,进而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让员工了解企业生产运营的全部环节及投入产出,使员工更容易理解公司的利润分配和各项政策,使员工意识到同舟共济才能实现与企业双赢。 五、建立凝聚人心的企业文化,实现从用“眼”的制度管理到用“心”的文化管理,提高员工认同感和敬业度 企业文化是指挥企业运作的另外一只“看不见的手”,是企业卓越背后的力量。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例如,华为的“狼性”文化: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永不疲倦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带着狼性的华为员工,通过不懈努力,使这家1978诞生的企业走向了140个国家,产品覆盖地球1/3面积,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039 亿。再如,惠普的企业文化:“为用户创造价值,助员工实现梦想”,使其多次成为美国企业界最佳雇主。 企业文化不是口号,要求管理层从点滴做起,落到实处。日本麦当劳的社长藤田在其所著的畅销书《我是最会赚钱的人物》中,将他的所有投资分类研究回报率,发现感情投资在所有投资中,花费最少,回报率最高。他把员工的生日定为个人公休日,让员工在生日当天和家人一同庆祝,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创造出极高的回报。 六、在组织内部建立体制化的沟通渠道,制定鼓励交流的传播政策 首先,企业需要建立参与型的企业文化,制定鼓励交流的传播政策:使员工了解组企业的宗旨、目标和计划;告知员工企业的各项活动、问题和取得的成就,或者他们认为重要的任何事项;鼓励员工根据他们的经验、看法、感觉、创意,甚至是推理给管理层提供建议和反馈;在负面的、敏感的和有争议的问题上对员工开诚布公;向所有员工尽可能快地传达各种重大事件和决策,特别是要在他们从媒体获得消息之前。他们必须被首先告知这类信息;鼓励管理人员与其每一位下属经常进行诚恳的与工作相关的双向交流,讨论其工作进展和在公司的位置,为其进行明确的职业规划设计。 其次,要了解员工青睐的信息来源及感兴趣的交流主题,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自控媒介开展多种形式的纵向、横向、交叉立体式交流。企业可以用来进行内部员工交流的媒体包括:组织文化手册;上岗指导手册;福利手册;特殊主题出版物(新技术研讨会专题集、企业及其领导人传记等);打印的讲话稿、媒体上刊载的新闻报道、公开发表的文章;新闻通讯单页;海报、公告栏、广告牌、资料架;企业文化展览陈列室;内部杂志、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录像新闻;设置建议箱;定期进行民意调查、座谈会等。 员工关系的沟通管理是公关实践中一个很大很复杂的领域,它涉及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架构设计、人力资源政策制订、内部沟通渠道建设等诸多方面内容,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美国,员工关系沟通管理已经成为公关行业三大核心业务之一。在中国,员工关系沟通管理也日益受到公关行业的重视。 员工关系管理论文:内部营销对员工关系绩效管理的影响 [提要] 内部营销对员工关系及绩效管理有影响,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研究内部营销与员工关系之间的影响因素,以达到帮助企业每个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管理素质,帮助员工不断进步和发展,以促进企业绩效的快速提升和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内部营销;员工关系;绩效管理 一、相关概念 (一)内部营销的概念。内部营销是指服务公司必须有效地训练和培养与客户有直接接触的服务人员,通力合作,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内部营销的主要目的是鼓励高效的营销行为,通过适当的营销,以了解内部员工,支持外部营销活动,使其成员能够并愿意创造“真正的顾客的公司”。例如,赢得决策人员的支持、获得其他部门的充分配合、争取使营销计划得以顺利运作的相关人员的承诺;将行为观念由“我们一向这么办理”逐渐改变为“为了成功,我们必须以最佳方式办理”。内部营销的最终策略是把员工培养成“真正的顾客”。 (二)员工满意度的含义。企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员工,而员工的发展则在于企业组织的发展之中。员工满意度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中的主要研究课题,它对组织中的活动和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员工满意度是指员工对待工作的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态度,也就是说,员工满意度是员工从工作中获得快乐的程度。洛克(1976)曾这样定义员工满意度:“在工作环境中一个人因工作价值的实现而产生的愉快的感情状态,被称为员工工作满意度”。 员工满意度调查是企业人力资源和劳动关系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员工满意度调查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了解员工对组织运行的某一方面的主观心理感觉,对调查结果进行评估、分析并提出相关判断的活动。他是企业组织内部环境研究的组成部分,为企业制度发展战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完善人力资源和劳动关系管理制度提供依据。 员工满意度是员工积极性状态的晴雨表,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不仅受员工个体因素和相关工作因素的影响,还受所在单位的总体经营状态和发展前景的影响。 二、内部营销与关系绩效 (一)内部营销。在国外,内部营销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真正开始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的研究成果概括如下: 学者Helman和Payne于1992年提出了他们的观念,他们对于内部营销在整合营销中起到的作用予以强调。他们认为,通过内部营销的这一整合功能,营销者可以使得本部门的营销战略以及本部门和其本身都可以通过营销策略的方式将其营销于其他的部门之中,使得这些部门可以对本部门的战略予以了解与认识。CooPer和Cronin则于2000年提出了关于内部营销的新概念,那就是他们认为内部营销中,应当为企业努力提供组织内部培训,与此同时组织还应当鼓励员工为组织提供优质的服务。Ballantyne也于2000年对内部营销有了新的研究,他认为想要改善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之中,不同员工之间的关系,那么内部营销是一种非常良好的途径,与此同时他还认为外部营销质量的提升可以通过内部营销来达成,这也是内部营销的目的所在。 (二)关系绩效。一般来说,员工关系是指基于雇佣而产生的管理者、员工、员工群体相互之间的合作、冲突关系。员工关系管理包括劳动争议处理、员工人际关系绩效管理、沟通管理、员工情绪管理、员工健康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服务与支持及员工关系绩效管理培训等内容。员工关系绩效管理主要是通过沟通,了解员工的需求,找出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通过沟通,将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传递给员工,通过员工在实践中的执行,使得企业文化真正落地。 在企业文化体系构建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员工关系绩效管理的内容都有涉及。企业与员工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在整个企业的愿景确立,其企业价值观体系的建立,都会涉及到这几种关系。与此同时,企业在沟通渠道的应用与建设,其组织结构的调整与设计以及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都会涉及到上述的几种关系,而这些都要归纳于员工关系绩效管理体系之中。如果从较为狭义的角度来看,劳动关系绩效管理、员工情况管理、员工人际关系绩效管理、沟通管理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服务与支持管理、员工关系培训等内容构成了员工关系绩效管理。 员工关系绩效管理的主要职能有沟通与承诺管理,纪律及冲突管理,入职、解聘以及组织变革管理,危机处理和心理咨询服务,核心员工管理等6项。对员工关系绩效管理的主要职能进行分析还可以细分为劳动关系绩效管理、人员流动管理、员工奖惩管理、内外情报管理、冲突管理、危机管理、沟通管理、社团管理、健康管理、员工投诉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员工激励管理等。 现代员工关系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上述管理职能,提高员工满意度,进而提高企业生产率,维持企业竞争优势,使企业在竞争中获胜。所以,一定要正确认识员工关系绩效管理,不断提高员工关系绩效管理能力。良好的员工关系绩效管理能够极大地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当新员工进入企业,必须首先进行能力评价,然后将其放在正确的位置,实现管理与高效管理,如果管理是成功的,将直接导致员工投入工作和行业会敬业,会导致员工对工作的热情,这种热情必然会使员工将工作与良好的态度为企业吸引更多的忠实客户,而这些忠诚的顾客数量在增长的过程中,必然会为企业带来最为直接的利润增长,而对于上市公司,将最终实现价值增加。 三、内部营销对员工关系绩效管理影响 (一)员工关系绩效管理的起点是通过内部营销中的影响使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只有通过企业的共同愿景,才能够将企业之中利益相关者所有的利益予以实现和达成。因此,在这个基础之上,对员工进行关系绩效管理,那么其必然的前提与基础就是要让员工对企业的愿景予以认同和支持。如果没有形成共同的愿景,那么必然就没有共同的信念,而此时则失去了利益相关这样的大前提。只要是一些较为优秀的企业,那么其必然有共同的愿景,与此同时还会通过其来对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其中资源中也包括人力资源,在其整合之下促进组织不断的壮大和发展,促使组织中的员工来全力对组织目标予以实现,在此基础之上来实现其个体的目标。 员工的基本行为及思维模式会因为企业的价值观而有所改变,企业价值观将这些变为了习惯,不用思考就可以有所体现,但是如果个人对其有所违背,则会从自身就会觉得不对。从这个角度来讲,组织规范的最基本的基础就是企业价值观。只有在企业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组织成员才会在面对某种行为或者是某种结果时,统一的站在组织的立场上来做出一致的评价。这样的统一价值观,不但是一个企业或是组织的特点所在,与此同时也是组织成员用来区分其行为及思想的标识所在。而这些价值观的传达需要培训和沟通灌输给员工,所以内部营销可以完成这一任务。通过内部营销的培训方式,使员工认同共同的企业愿景和价值观,是建设和完善企业员工关系绩效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二)完善内部营销中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员工关系绩效管理的根本。在一个组织或是企业之中必然会存在着很多利益的相关者,其存在的最为核心的目标不是为了单纯的对员工个体的利益需求予以满足,而是为了对经济价值予以追求。因此,企业想处理好员工关系,最为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企业要以其组织的目标和自身存在的竞争状况为基础,建立起与企业内部员工共同发展与生存的共同体。在企业进行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过程中,在企业进行薪酬制度及晋升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如何达成完善与科学合理,那么在员工关系绩效管理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则是要对利益关系进行合理的利用。 (三)通过内部营销建立心理契约是员工关系绩效管理的核心部分。心理契约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心理学家施恩率先提出的。心理契约虽然是无形的存在,但是却极大地发挥了有形契约的作用,使企业对于每一个员工的需求以及其自身的发展愿望都能够清楚的了解,同时还能尽量满足他;因为员工相信组织能够将其愿望及需求予以满足,因此会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全部的热情与精力。企业激励方式、员工的需求、员工的工作行为以及员工的自我定位,这四个方面循环构成建立了心理契约的形成,与此同时,这四个方面还存在着更改决定的关系。对员工关系的管理中心理契约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如下: 1、在企业中对心理契约进行构建的时候,企业必然要将组织本身的人力资源与员工的个体需求予以结合,在这个基础之上再采用相应的激励及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引导以及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使员工在工作行为中能够为企业带来回报,同时在激励时必然要以员工的反应为依据进行适当调整。 2、员工需要对自己的心理需求予以调整,在个人期望和企业愿景目标予以考量的基础之上,来对自己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位,将自身的特点与其职业生涯的规划予以认清,同时,还要将企业发展目标予以结合,最终来决定员工自身的工作绩效以及达成企业的共识。 3、企业员工的个人成长必然要在企业提供的平台之上才能实现,如果员工离开企业平台,那么其个人目标必然无法实现。这就像是大海与溪水的关系,员工在此为溪水,而企业则充当了海,如果溪水离开大海,那么其结局必然是会干涸。在企业员工关系绩效管理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现代企业人力管理中的心理契约循环的过程。 员工关系管理论文:论人力资源管理员与企业员工流动性的关系 摘 要:劳动力资源作为企业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资源,只有充分满足职工的需求,帮助单位内部职工实现自身经济价值,才能增强职工集体的凝聚力,调动员工工作激情,让员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尤其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充分尊重员工个体,增强集体荣誉感,使得全体职工更好的为单位战略发展目标而奋斗。本文通过大多数企业员工的流动性阐述了企业在对待员工的工作态度,薪酬考核等方面应该加强及采取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员工流动性;薪酬考核 前言:员工作为企业的根本,而员工的流动性就成为当今大多数企业为之烦恼的一点,虽然员工流动性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正常的,合理的流动率有利于企业保持活力,但如果员工流动率过高,企业将蒙受重大损失,并且影响到企业工作的连续性。 一、造成员工流动性大的原因 1.企业对待员工的态度,对员工的培训教育个人发展方面有没有起到重视,是想长期雇佣员工还是不行就换的对待方法以及企业能否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都是可能造成员工流动性的重要原因。 2.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福利,很多企业都有相同的弊病。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规范制度,自然会让员工感到无所适从,并且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完善的薪酬福利机制,甚至还存在着拖欠工资、欺瞒员工等不法行为。 3.没有合理的配置企业的人力资源,很多企业由于管理水平有限,的确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人力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问题,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的闲置,或者出现员工在其位不谋其职的现象。 4.没有完善的考核激励制度绩效考核。 二、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 1.高度重视人的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工作人员要时刻关心和关注工作人员的需求,并且及时运用自身工作技能,帮助劳动力资源解决其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般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如物质、精神、社交以及尊重等方面的需求。其中,尊重需求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只有当人感觉到自己受他人尊重,那么,他也会懂得尊重他人。而在工作中,如果员工受到尊重,其对企业最好的回报就是积极努力工作,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此外,在满足工作人员受尊重需求外,实现工作人员自身价值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当工作人员努力工作而得不到回报时,工作人员就会对企业失去信心,最终宁愿离去。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协调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帮助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时,一定要合理优化人力资源,积极配合企业战略计划的实施。并且要帮助职工争取自身利益。 2.创新管理方式 由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证明,基层职工人员都希望能参与到管理工作,愿意积极主动晋升管理职位,管理人员要创新管理方式,其主要就是要求工作人员发现职工这种心理特征,建立授权激励或者目标激励的晋升制度,积极鼓励职工工作人员参与到职位晋升工作中。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职工才会自身存在发展机会,并且能在工作中积极努力表现,且全面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成为有实战经验的管理层人员。授权激励主要是在管理层内部挑选优秀工作人员直接晋升到人力资源管理的位置。在授权后,不要对其进行干涉,给与新晋升工作人员锻炼的机会,从而使得其能更好的胜任新的工作,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而目标激励主要是指人力资源管理帮助全体优秀工作人员树立工作目标,实现全体参与管理的战略目标。只有帮助工作人员树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并且给与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工作人员不仅能努力为企业创造价值,还能实现自身 发展。 3.加强人才培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工作人员综合水平的提升,而水平的提升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培训,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首先,要对员工基本管理知识进行培训,让员工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其次,提升员工实践水平,实践水平的提升是一个质变的过程,需要工作人员耐心、细心的帮助员工多参与实践练习,尤其是在工作中要积极与其他工作人员沟通交流,并且乐于帮助他人。通过阶段性的培训,全面考核员工表现情况,针对不足进一步加强培训,最终全面提升员工自身综合实力,在公平竞争中发展自己。 4.因人而异,创建全面的激励机制从激励的内容上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前者作用于人的生理方面,后者作用于人的心理方面。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需要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需要也不相同。只有在满足了员工需要的前提下,员工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建立高效的考核体系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是否有激励措施,还取决于激励的绝对程度和相对程度。员工会不时地把自己的投入和回报与他人的投入和回报作比较,只有当他们感觉到这一比率相当的时候就会产生公平感。公平的激励机制是实现事业单位有效激励的保证。 结束语: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深入研究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对策,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建立自身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友好关系,提升工作效率,帮助单位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实现职工的个人利益。 员工关系管理论文:论国企员工关系管理 摘要: 结合国有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现状,从管理职责、企业文化、激励制度、沟通机制等几个方面,探讨国有企业加强员工关系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国企;员工关系;管理 1国企员工关系管理现状 员工关系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自把员工招聘进企业的第一天起,员工关系的管理工作就已经开始了。国有企业受传统人事管理制度的影响,员工关系管理存在诸多弊端,比如: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职能范围认识不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不是整个企业员工的事情;重物轻人的思想严重,投资于人的观念淡薄,把人作为成本来看待,没有把人作为人力资本来投资,没有把人作为资源放在核心地位去充分发挥作用;更有甚者,把富余人员视为“包袱”,没有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职工对企业缺乏关爱和工作主动性;企业内部动力机制失灵等。 2加强员工关系管理对策 2.1明确管理职责 国有企业要管理好员工关系,就要明确与员工关系具有直接、间接关系的管理层的职责。在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系统中,企业的最高领导层是处理企业与员工关系的最终决策者,其要根据本企业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确定人力资源政策和员工关系的整体规划,做出影响本企业发展的重要决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衔接企业最高领导层与员工的桥梁,是员工关系管理的直接策划和执行者,主要负责实行具体的员工关系管理策略,协调员工关系,为员工提供相关的业务服务,协助职能部门合理处理员工关系,帮助处理员工的不满和劳动纠纷等问题。企业的职能部门是员工的直接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指导员工熟悉员工关系政策,与员工进行直接、有效的沟通,直接了解并掌握员工的真实需求,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 2.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国内外优秀的企业无不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维系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优秀企业文化能够凝聚和鼓励员工。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是让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员工并不是一进入企业就认同了企业价值观,在员工进入企业后,管理者要向员工描述组织愿景,指明员工在企业内的职业发展方向,增加员工的归属感与忠诚度。只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和加强员工团队意识、平等合作精神,才能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 2.3完善内部激励制度 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是内部公平,员工消极怠工的第一原因不是薪酬水平低,而是内部的不公平感。企业在制定激励制度时,一定要注重公平、全面。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企业管理者要抓住员工的主导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励,激发员工积极性,使员工真正从心底满意。 对于基层员工,企业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薪酬福利待遇、岗位轮换、定期安排出游或培训,让他们不因长期做一种工作而产生厌倦感,新的岗位、新的业务,可以激发工作热情。对于核心员工,企业可以应用高薪、荣誉和事业板块来吸引和激励他们,让他们在相应的岗位上担任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务,既让他们感觉到企业的重视,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以施展才华。 2.4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员工关系管理从沟通开始,沟通渗透于管理的各个方面,要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并使管理卓有成效,就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人力资源管理者一定要重视沟通,运用合适的沟通方法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心理学有种现象称为“霍桑效应”,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霍桑工厂的一系列实验研究,霍桑效应说明员工难免会因不如意的事情而情绪低落,但只要受到额外的关注,并适当倾诉和合理发泄,就能将心中的负面情绪扼杀在摇篮中,进而更好地工作。 在员工关系管理过程中,员工需要的不仅仅是奖金和晋升,也需要能关注他们内心世界的管理者,他们希望在与管理者的沟通中的得到展示自我、成就自我的机会,满足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管理者应从尊重员工开始,维护员工的尊严、尊重员工的意见、平等对待每一位员工。 2.5建立核心人才管理制度 一个企业的核心员工一般只占到企业员工总数的20%-30%,但是他们集中了企业80%-90%的技术、管理资源,创造了企业80%的财富与利润。企业核心员工处于关键岗位,具有高度价值性,掌握核心技术、从事核心业务,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是企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企业只有制定核心人才管理制度,有效留住核心员工,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 2.6建立人才退出机制 为了保持企业活力、增强员工士气,持续实现人岗匹配、能力与绩效、绩效与薪酬的匹配,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建立人才退出机制。对达不到要求的员工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人岗错位的人员,采用换岗方式;专业技能不足的人员,采用在岗或离岗培训方式;与企业需求无任何匹配的人员,采用内部待岗方式,通过转岗培训对其职业生涯重新规划。 3结束语 员工关系管理的成败和水平,关系到企业竞争能力,企业管理者只有重视员工关系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进行有效沟通,不断完善员工关系管理制度,建立和谐融洽的员工关系,国有企业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 员工关系管理论文:员工关系管理研究 摘要:面对新的用工环境以及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国有企业采取了更为灵活的用工方式,但同时员工关系越来越复杂,如何实现有效的员工关系管理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成为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课题。分析了国有企业多元化用工方式下员工关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根据贡献度与合作性及其特点建立了一个二维矩阵,对多元化用工形式下的员工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员工提出了相应的员工关系管理模式。 关键词:国有企业;多元化用工;员工关系管理 1引言 近年来,关于多元化雇佣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很多,但大多数是从职业生涯、薪酬、企业文化建设等角度出发(如张小兵,2009;郑湘娟,2010),国外学者更倾向于研究非典型雇佣(Non.standard employment)下领导模式研究(如Ingo Winkler,2011)及其与传统雇佣的比较(如David E.Guest Pat Oakley,2006)。然而,多种雇佣方式并存和交叉所带来的员工关系管理复杂、混乱的窘境不是某一方面改善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从整体上处理企业与员工及员工与员工的关系实现双赢。 2多元化用工形式下员工关系发展特点 用工形式,也称为雇佣模式,是指企业为完成一定的生产经营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的用工选择和制度安排。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种制度安排,用工形式概括了企业与劳动力要素的载体――劳动者之间,达成的选择、使用和激励劳动力要素的各种可能的方法、规则。 随着新的竞争不断加剧及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场对企业提出了灵敏性的要求,以适应市场变化发展需要,而作为企业最庞大的资源之一――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灵敏性意义重大,因此用工形式逐步走向多元化。 (1)员工关系管理范围向外部延伸,增加员工关系管理的复杂性。在传统的用工形式下,管理者主要注重企业内部员工关系管理。随着劳务派遣、外包等多种用工方式的引入,员工关系针对的对象不仅仅是企业内部事务了,还涉及劳务合作公司的员工。 (2)员工与企业的关系逐步表现为合作性。过去企业成员是企业的一部分,是终身制的,而现在大多是基于合同之上的关系表现出双方的合作意愿。企业可以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增减人数,员工也可根据自身的发展来确定是否与企业继续签订合同还是在合同到期后寻找更符合自身发展的公司。 3国有企业多元化用工形式下员工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现行的员工关系管理中忽视了各种不同用工形式在企业中的差别运用,缺乏有效的分类管理,容易造成不公平的现象,主要表现有: (1)身份差异,同工不同酬。同工同酬是我国劳动用工的一个基本原则,企业在较低的人事成本的诱导下主观上存在一种排斥态度或心理,在客观上,也存在诸多操作困难,但由此会造成员工积极性下降、凝聚力削弱、流动率增加等现象。国企机关的编制内的正式员工的工资薪金、福利待遇、晋升空间都远远优于编制外的人员。不少的员工因身份而感受到差距后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对工作缺乏热情,存在敷衍应付的心理,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有少数员工心理失衡,出现逆反心理,造成劳动力流失现象。这不仅不利于改善企业工作作风、提高企业执行能力,反而会进一步刺激滋生惰性情绪,激化不同身份人员之间的矛盾。这些对企业提高工作效率与长远发展都十分不利。 (2)模糊的用工界线,滥用非传统用工。缺少整体的用工策略,对不同用工方式的适用范围、用工风险、管理模式等问题缺少全面系统的研究。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工作岗位上实施。为了达到搞活用人机制,节省用人成本等目的,却把一些多元化用工人员安排在一线和重要的业务部门岗位,虽然能缓解人员暂时不足的矛盾,但久而久之,又成为新员进入该部门的障碍。于此同时由于雇佣方式的不同使得这些人员享受不同的待遇,责权利方面的不对等,无形中挫伤工作积极性。这是一些多元化用工人员对待遇、公平、成长诉求强烈的重要原因,影响了人员稳定和内部和谐。 4多元化用工形式下的员工关系管理 针对雇佣形式的多样化,对员工进行分类管理并采取差异化员工关系管理策略以保证不同员工之间加强交流,提升企业创造力,构建和谐企业。 4.1多元化用工方式分类 国有企业用工方式根据贡献度与合作性及其特点分为四类:正式工、聘用制用工、第三方用工以及补充性用工。 (1)正式工,该身份员工来自于国有企业改革前,占用国企单位人员编制,长期伴随企业发展,反过来企业的发展密切影响员工职业发展,因此对企业的贡献大、忠诚度高。有如下特点:①年龄偏大,工作经验丰富;②身份超然,薪酬待遇高;③工作能力两极分化严重。总的来说,能承担较为长期的任务和责任,培训员工的投资风险小,产生效益的期限长,但人员流动性差,容易形成冗员,使企业整体提高员工素质、更新知识变得困难。 (2)聘用制用工,聘用制员工为国有企业改制后招入,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及业务量的增大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点如下:①年龄层次跨度大。毕业时间不长的大学生占重要比重,同时也有国企改革后留下及聘用的“老”员工。②工作能力较强。此类员工学习能力强,对业务容易上手,该类型员工已逐渐成长起来,有些甚至发展成了业务骨干。③工作积极性高,效率高,具有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聘用制员工多为通过竞争获得工作机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比其他的员工要高出许多,加之其文化层次较高,已迅速成长为企业的一支主力军。 (3)第三方用工指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本人签订劳动合同而是通过与劳动者所在单位签订合同实现对劳动者直接或间接的使用,获得相关收益,主要包括劳务派遣、劳务外包以及借用员工等。其特点是:①稳定性差;②薪酬待遇较低;③晋升空间狭窄。 (4)补充性用工,指包括小时工、季节工、以工作任务为周期的用工等,这些是与企业存在短期关系的外部人员,他们一般不熟悉工作环境,也不了解公司的操作规范和实践,业务高峰期过后,他们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即刻解除。这类员工没有正式劳动合同,工资收入低,基本不享受单位的福利待遇。 4.2四类员工分类管理模式 在多元化雇佣背景下,对员工的风险管理和忠诚度管理已成为国有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新课题。从员工对企业的贡献来说,在组织经营运作过程中,每个员工都会有自己的贡献但由于员工的多样性,不可能所有的员工都会创造出同等的价值,因此并非每个员工都值得企业去建立和维护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而且员工关系在实践中是很难管理的。本文根据各类员工的特性及其与企业的密切度,针对4类员工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1)正式工:基于企业文化的管理模式。正式工以其长期的国有企业工作经历拥有独特的身份,密切依赖企业,是国企内部最为稳定的力量。随着企业文化管理思潮的风靡,企业开始用文化去导向员工、协调员工、激励员工、约束员工、凝聚员工。正式工是国有企业文化沉淀并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维护者。充分发挥正式工与企业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一边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一边用文化维护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通过对现有企业文化资源的继承、发扬,构建企业自身特色、适应未来发展的文化,引入竞争机制,确立市场导向的企业文化,并以此统一员工思想树立共同愿景,调动员工积极性,建立以企业与员工相互忠诚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在管理员工关系的过程中,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内部员工积极进取、奉行诚信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有利于顺利实现企业组织的目标。 (2)聘用制用工:基于心理契约的管理模式。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施恩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人们开始关注心理契约并将心理契约的思想引入员工关系管理领域。聘用制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力军应与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相互信任、合作的忠诚伙伴关系,并逐步实现内部化。根据Kirschner等学者(1999)提出了从关心员工的思想、身体和精神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管理(holistic management)的新观点。企业不仅应为聘用制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和晋升制度,同时企业还必须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实现公司与员工共同成长。只有当企业和员工双方的发展目标一致时,才会相互认可、信任,将外部控制转化为自我控制,形成相互忠诚的伙伴关系。 (3)第三方用工:基于合作的管理模式。这里讲的合作不仅仅是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合作互利,还包含用人单位与派遣单位之间的合作以帮助员工获得更为宽广的职业发展空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及市场需求个性化与多变性,使得企业与第三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保证人力资源的弹性需求。在这样的契机下,双方形成一种互相依存、互相支持、互惠互利的依赖关系。这样的关系需要建立双向的合作网络才能和第三方企业及员工之间建立持久、和谐的关系。由于这类员工不属于企业自雇自用的,因此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对此用人单位应该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注重员工之间的尊重及平等关系,有助于信息的及时交流,员工敢于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绪,更有利于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同时,注重保障劳动者的权益,针对这类员工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如何帮助其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注意与员工派遣单位共同培养员工。 (4)补充性用工:基于劳动契约的管理模式。由于补充性用工是四类员工中与企业关系最弱且工作依赖性强,因此在雇佣这类员工的时候更多注意的应该是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劳动关系。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是建立和谐员工关系的前提。这类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度低,并且可替代性强,不重视培育与企业的长期情感和关系,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协调和控制是通过市场机制和合同来进行的。企业需要做的是为他们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提供合理公平的工资待遇。
人力资源论文培训论文:教育培训机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1.缺乏长远的战略性。 多年来,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实行的是成本领先战略,对“人”的重视和投入不够。该企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壮大,也仅仅是业务规模的壮大,但在管理上还是创业初期的一套制度,企业仍然把人力资源停留在一种成本的水平。 2.缺乏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一方面,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的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大部分的管理者只注重人才的招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对于薪酬,高知识,以及核心技术的员工往往要求比较高,企业的成本大大增加,所以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都存在不足。 3.人力资源投资不足。 企业的技术工人文化素质偏低,管理人员知识陈旧,老化现象严重,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在于企业的培训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并且只注重培训的形式和数量,而忽视培训的内容和质量。另外,企业文化太过于形式主义,职工的责任感和忠诚感成为空谈。 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的制定,忽视了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往往制度上有处罚的条款,没有激励的条款,或者激励与处罚不对等,权力和义务不对等。 5.人才流失。 员工对企业不满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离职。该企业员工离职,可以从两点来看:一是流失率过高,每年有接近30%的流失率;二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流失人员中占较大比例,无论是专长,还是管理经验,这些人都是企业的中坚力量。 二、加强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实施人事外包。 由于该企业长期注重市场业务发展,对内部人事行政管理投入不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事制度不完善,不能为员工提供完善的福利待遇,以及培训的机会,进而大大降低了员工的满意度。 2.建立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给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员工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个清晰的认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降低员工的流动率,让员工付出更多的努力与企业共同发展。对员工进行培训。由于企业的现金并非很充足,因此在员工的物质奖励方面会有一定的限制,但对员工进行培训的资金是可以挤出来的。培训一些仅适用于本企业的知识,提升员工服务本企业的技能,而且不用担心员工学完知识后就跳槽。强调员工的团队建设。精英的要求一般都很高,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民营企业没有那么多资金聘用精英,也很难对精英进行有效管理。我们需要通过员工的团队建设,弥补能力上的不足。 3.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 企业员工都是由不同职务层次的人员构成的,毫无疑问,每一层次都要有一部分优秀的人员。整个人员结构犹如一个金字塔,层次越高,人员越少。建立一个人才梯队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企业可以从以下角度实现:一要从培训师着手,由教务经理进行统筹,为每个培训师制定各自的教育培训计划。二要从业务员着手,由销售经理汇总后和总经理确定该年的业务员招聘或辞退计划,然后根据企业的年度计划,制定各自的营销计划。三要从行政管理人员着手,建立管理服务的考核指标,根据管理效率和满意度决定人员进退去留。四是内部招聘与外部招聘结合。从企业内部培养和选拔人才,成本最低,很多情况下也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方式。 三、结语 研究表明,企业在招募人员时最好采取内外部相结合的办法。一般来说,对于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组织中层管理人员,可能更多地需要从组织内部获得提升,而高层管理人员在需要引入新的风格、新的竞争时,可以从外部引进合适的人员。 作者:石庆波 单位:贵州造梦世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论文培训论文:教育培训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当前教育培训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1忽视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和归属感 教育培训类企业的管理者往往认为自己的企业规模比较小,从业资格低,就忽略了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其实,任何一个企业,哪怕是很小规模的教育培训类企业,必须拥有核心的企业文化。对于教育培训类企业来说,企业的核心文化应该着眼于责任和专业,应该更侧重良心教育和踏实的从业心态。教育培训工作本就是一个教育人塑造人的工作,因为对于这类企业的员工,更需要培养责任心和专注度。但是,目前国内的教育培训类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是抱着凑合的态度,只重视增加客户的数量,而忽略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和归属感,这样的企业往往给人一种一盘散沙的感觉。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不能齐心协力,这样的企业很难做大做强。 1.2缺少对员工的专业化培训 前文已经述及,教育培训类企业的业务比较复杂,包括市场销售、产品设计、讲师队伍建设、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所以必须注重对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进行差异化的专业化培训,但是目前国内很多教育培训类企业往往忽略这一点。很多企业在招聘相关人员的时候,总是抱着差不多的态度,没有意识到不同性质的工作需要特殊的知识背景和技能。一些企业对于市场销售的人员招聘,没有把握好工作经验的刚性需求,认为市场销售是简单的可以速成的工作。一些企业对于产品的设计过于老化,固步自封,长期不创新和更新,造成客户的审美疲劳。教育培训类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是讲师队伍的授课质量,但是很多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讲师队伍建设的梯度晋升规则,也缺乏讲师队伍的沟通交流学习,导致讲师队伍各自为政,很难发挥团队优势的互补。还有一些企业缺乏对售后服务的重视,在客户购买相关产品之后,完全忽略了对客户的满意度的调查,没有进行售后的跟踪服务,这就很难培养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1.3缺乏对企业员工的激励体系建设 国内的很多教育培训类企业,非常缺乏对员工的激励体系建设。很多企业只是简单的基本工资加提成的模式,这样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于员工的激励体系,是一个大工程。对于不同工作岗位的员工,应该实行不同的激励制度。但是很多教育培训类企业对于员工的激励制度非常死板,无法形成高效便捷的激励效果,使得员工的积极性得不到最大的发挥,影响到企业的长期运作。 2教育培训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路 2.1管理者必须引导员工共同制定企业的核心文化,并带领所有员工培养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育培训类企业从事的教育培训事业,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良心事业,所以企业文化的制定必须着眼于对客户的尊重,对客户的责任,对客户的用心,对客户的深度关注。管理者需要时刻提醒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和身体力行,要让客户从各个岗位员工的实际工作中体会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定期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认知度和归属感的培训,对于老员工是一种强化认知的过程,对于新员工是熟悉和接受的过程。企业管理者还可以不定期举行企业内部关于企业文化的知识竞赛和员工扮演客户的换位思考活动,让所有员工同心协力,让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文化的代言人和实践者,让企业文化内化到员工的内心深处,让企业文化成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粘合剂。 2.2管理者需要针对企业内部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做差异化、专业化的培训 针对市场销售人员,要多进行市场调查,要及时了解市场中客户的真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要让业务优秀的员工分享成功的经验,要让业务不够优秀的员工总结经验教训。市场销售,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定期提供相关员工交流的平台和机会,让从事市场销售工作的员工优势互补。同时,对于市场销售人员,要引导他们关注行业内先进的市场销售模式,学习引进先进的市场销售模式和理念,让企业的市场销售稳居行业的领先地位。针对产品设计人员,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引导他们设计差异化的产品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产品的设计,需要企业管理者更多地去引导员工的创新设计。前文已说到,教育培训类产品往往不是实体类产品,而是抽象的知识类产品。而知识类产品,更需要的是专业化和差异化。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发挥员工的创新能力,牢牢扭住创新的关节点,为客户提供新颖的产品体验,引导客户参与产品设计的创新,在与客户的互动和交流中,实现产品的更新升级,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较强的比较优势。产品设计人员,同样需要借鉴竞争对手的产品类型、产品特点、产品设计思路,要消化吸收再利用,形成既符合企业文化又带有企业特色的核心产品群,让客户形成对企业产品的依赖感。 针对讲师队伍建设,企业的管理者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培养企业特色的讲师队伍。讲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培训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教育培训类企业利润的核心增长点。作为“学生”的客户,最关注的往往是亲自接触到的每一位讲师,他们最关注讲师队伍的专业化和正规化。对于讲师队伍而言,首先要进行专业素质的提升。教育培训,传道授业解惑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讲师的专业素质非常扎实。因此,管理者必须把好讲师队伍质量关,要对讲师队伍进行等级评定,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要形成完善的末尾淘汰制度。同时,管理者必须搭建讲师队伍交流学习的平台,让优秀的讲师定期进行示范课的展示,要让优秀的讲师定期和其他讲师进行交流学习,争取实现讲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企业管理者要从客户的实际评价出发,引导每一位讲师找出自身的问题和优点,发挥优势,克服问题,促进讲师队伍的良性发展。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要善于搜集行业内优秀讲师的相关视频和讲义、教材、出版物,为讲师队伍的优化升级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物质保障。针对售后服务人员,管理者要从客户的实际服务需求出发,引导员工更多地关注客户对于产品售后的评价。教育培训类产品的售后服务,更多的是基于对客户的满意度的调查以及客户对于产品服务过程中的问题搜集。应该来说,没有任何一个产品服务是完全符合客户需求的。任何一种产品的设计,无论如何总是会遭遇客户某种程度的不适应、不满意、不支持。这个时候,管理者要引导售后服务人员主动咨询客户对产品的理解和满意程度,尤其要把握客户对产品的不满意的地方,要掌握产品的设计和客户需求之间的距离,从而为下一轮产品设计的更新优化升级打下基础。 2.3要建立透明公开高效的员工激励体系 任何一个员工来到企业,都是为了谋求长远发展。作为教育培训类企业的员工,更希望能够在企业长远发展,更容易建立对企业的归属感。因此,教育培训类企业的管理者要针对不同性质工作的员工,建立不同的激励体系,能够留住优秀的员工,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员工的团队意识。针对市场销售人员,要尽可能地增加他们业绩的提成比例,尤其是在企业发展的初期,要让员工的回报和销售业绩直接挂钩,要把员工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与自身业绩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要定期通过各种方式奖励业绩优秀的员工,同时关心帮助业绩不够优秀的员工改变理念和工作方式,形成强有力的市场销售队伍。针对产品设计人员,要确立岗位责任制和强化团队意识。既要落实产品设计的高度责任感,又要发挥每一位员工的创新能力,让产品设计的团队善于整合团队的优势资源。教育培训类的产品,必须满足客户多层次的需求,管理者要引导团队形成内部竞争氛围,同时制定等级薪酬体系。 针对讲师队伍建设,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和鼓励优秀的讲师,形成讲师队伍的等级考评体系。要定期对讲师队伍进行等级考评,从客户的评价出发,及时提高符合条件讲师的工资待遇,形成高效、有序的讲师晋升机制,要构建讲师队伍建设沟通交流平台,让讲师队伍良性发展。针对售后服务人员,管理者要从客户的实际评价出发,引导他们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及。在售后服务人员的激励体系中,要建立基本工资加额外奖金的制度。客户的实际评价是奖金发放的唯一标准,这样能够真正鼓励优秀的售后服务人员,形成对优秀员工的额外奖励,从而实现差异化的管理模式,让激励制度成为员工竞争的原动力。 3总结 总之,教育培训类企业因为客户、产品、服务的特殊性,必须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实施科学、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最大程度地调动市场销售、产品设计、讲师队伍建设、售后服务的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培训市场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万超丽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论文培训论文:研究院所人力资源培训论文 一、基于企业文化理念的人力资源培训中的内涵 在企业文化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研究院所的培训包括对员工工作技能的培训和对员工价值观的培训这两大方面。对员工工作技能的培训主要是让员工具备岗位工作的能力,并不断发展员工的各方面能力,为员工以后的升职和任命做好硬件准备。这样做,既可以不断地提升员工的价值,使其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也可以给员工以期望,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对员工价值观的培训,主要是通过培训的方式,将研究院所所倡导的企业文化内化于员工的价值体系,建立牢不可破的心理契约,我们得到的将不仅仅是员工的身体,而是员工的一颗愿与研究院所共存亡的心。 二、企业文化理念在研究院所人力资源培训中的实现 1.员工分类化培训 优秀的员工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和学习加以锻造的。在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与员工考核中应当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贯穿始终,将软性的企业文化融汇于硬性的管理制度中。培训前应做好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对不同的员工取不同的培训策略。对于老员工,应该努力克服其对企业文化的熟视无睹,巩固和加强研究院所价值观共享,增强研究院所凝聚力。而对于新入职的员工,应当在其形成自有观念前就灌输本行的研究院所目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和愿景及该行全部业务流程,使其自然而然地融入研究院所。此外,培训模式可以采取一些较灵活的方式,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正式与非正式沟通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将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员工并使其影响员工的行为,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产生对组织的依赖,使其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尽心尽力做好自身的工作。 2.员工的职能培训要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员工结合研究院所的发展需要和自身的兴趣爱好而规划的,可以说,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员工的一种价值向往,一种内在需要。企业文化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要不断地满足符合研究院所和员工双方发展的需求,我们对员工的培训就一定要结合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结合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发培训体系。研究院所为员工提供的物质方面的福利是短暂的,而提供的符合员工需求的培训则是一种对员工的终生福利。研究院所的培训开发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未雨绸缪地为研究院所培养人才,输入人才,使研究院成为行业人才最向往的平台。增强了研究院所的吸引力,增强了研究院所员工的竞争力,才能达成研究院所与员工的“双赢”。 三、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院所的培训对员工和研究院所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企业文化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更强调对于研究院所员工价值观的培训,采用多样的培训方式,对员工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提高工作技能,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更好地认同研究院所的价值观和价值模式,缩短研究院所价值同化的周期,并用自己学到的本领更好地为研究院所做出更大的贡献,实现研究院所的目标。 作者:袁方辉 单位:中国电子科技研究院所第七研究所 人力资源论文培训论文:人力资源培训与企业文化论文 1、企业文化以及人力资源培训的科学含义与特点 1.1企业文化的特点 1.1.1人本性人本性是企业文化最为显著也最具突破性的特点。企业的发展是以人为基础的,人是企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如果企业文化和“人”相脱离,那么企业文化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企业在塑造自身企业文化的过程里,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提高对于员工地位的重视程度,使员工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体会到自身的认同感,更好的发挥员工的主体性作用,让员工能够更好的参与到企业建设中来,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推动企业的发展。 1.1.2创造性创造性是企业文化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创造性能够帮助企业塑造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从而使企业在打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形成向心力、凝聚力以及吸引力。所以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把“价值观”融入到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制定企业发展的战略化规划,并将企业发展的规划和企业员工自身的职业规划相互结合,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1.1.3和谐性除了创造性与人本性之外,企业文化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环境和谐化。环境的和谐化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有助于企业的科学管理和企业员工的健康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融合“和谐文化”的理念,通过加强企业高层领导与企业普通员工之间的关系,提升员工之间的信任度和理解度,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的氛围,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1.2人力资源培训的含义与特点 人力资源培训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人力资源课程,以及实施体系和评估体系。人力资源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员工素质的培训以及理论知识的培训等。通过人力资源培训可以为企业源源不断的提供适应不同工作内容、不同工作层次的高素质人才。人力资源培训是企业获得能够充分适应职位需求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力资源培训企业可以从全局对员工的职业兴趣以及才能特长有一个主观的判断,从而能够为员工安排更加合适的职位以发挥其能力与创造性价值。另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源培训企业还能够定向获取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人力资源培训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需求导向性。 2、人力资源培训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2.1人力资源培训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集中体现。人力资源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培训涉及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最根本部分就是围绕企业的价值观进行培训。人力资源培训中培训的主体、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形式和培训的地点都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起着助推的作用。通过人力资源培训能够更好的实现企业文化的建设,使得全体的员工都可以更加清楚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内涵,增强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忠诚度与依存度,从而使得企业文化能够更加深刻的贯彻到经营行为中。 2.2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促进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推进 企业文化能够正确的引导企业的发展与建设,同时也能对人力资源培训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有效推动人力资源培训的进行。人力资源培训过程必须能充分的结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员工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人力资源培训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企业在探索人力资源培训方式的过程中一定要逐渐在员工心中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让员工时刻以一种追求进步、紧跟时代步伐的心态参与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达到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实现高效人力资源培训的目的。 2.3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通过人力资源培训能够帮助新员工更好的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内涵,更快的融入到企业的氛围中,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推动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是为了打造企业健康的价值体系,培育出更高素质的员工。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应该坚持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即是培育素质更高,品质更佳的员工,这一点也是和人力资源培训的最终目的相互契合的。所以说,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培训是共通的,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特点,只有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对于企业发展的双重推动。 3、企业文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培训的措施 3.1以企业文化为先决条件科学制定人力资源培训的规划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人力资源的培训也要紧密的结合时展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达到理想的效果。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培养工作之前一定要从全局角度制定合理的培训规划,培训规划的制定一定要和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紧紧的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实现员工进步与企业发展的双丰收。人力资源培训规划的制定要把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类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以保证人力资源培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人力资源培训规划的制定还要把企业发展的目的和人力资源培训的目的相互结合。不仅要立足当下还要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还要注重社会效益的提升。所以说,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一定要把企业文化的传播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通过人力资源的培训让员工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企业的文化价值体系,发挥出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持续助推企业的发展。 3.2形成以企业文化为背景的人力资源培训氛围 人力资源培训一定要创造出健康、科学、突出企业文化的培训氛围,党的十八大“人才强国”的战略提出后更加凸显了人才的重要性,所以企业一定要不断的在内部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使企业的员工充分的认识到学习进步的重要性[4]。另外,企业还要构建高层领导与基层职工交流的平台,让领导能够及时的了解员工的需求,同时也能在第一时间解决企业职工的紧迫问题,这样能够促进企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化发展。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积极的开展座谈会、意见汇报和评比表彰等活动来培养优秀的企业人才。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打破固步自封,坐井观天的人才培训模式。建立良性的人才使用机制,为所有有能力、有想法、有抱负的知识型员工提供广阔的舞台以及发展的机会,使其能够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3实行以企业文化为背景的人力资源职业设计 新时代的人力资源培训要深入的贯彻落实“特色化、分类化”的培训特点,要更好的发展员工的个性,提高员工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发挥。同时企业在进行职业设计的过程中要把员工的需求同企业的需求相互结合,深入对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分析,从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工作层次对企业员工的要求与职业兴趣等问题出发满足员工发展的个人需求,达到人力资源培训在个人层面与组织层面的一致性、合理性与全面性。要让员工充分的体会到主人翁的优越感与自由感,让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加的放松,更加的自如,更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优势,既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能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4以企业文化背景为依托,完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 人力资源的培训是一个长久、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但是人力资源培养又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企业壮大的必经之路。通过人力资源培训能让企业员工紧紧的跟上时展的步伐,满足知识经济的需求。所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地完善人力资源培养的机制,并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完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的重要依托。完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一定要不断建立和健全人才培养的体系,要不断的融合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加大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在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对培训的课程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培训的课程内容一定要和工作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把网络技术应用于培训过程中,让培训和高效的信息时代产物建立联系,从而提高培训的效率。另外,企业还可以把在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员工的表现以及培训考核的结果作为员工晋升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以促进员工更加认真的投入到人力资源的培训之中,提升员工对于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视程度。 3.5以企业文化为标准,建立人力资源培训的评估机制 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好坏以及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否能够切实地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需要相关的评估体系进行检验与认证。所以在企业完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于评估体系的建设。新时代条件下以企业文化为背景的人力资源培训的评估机制中必须把员工对于培训的评价,以及培训结束后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度作为考量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重要指标。通过对于这一系列数据的获取与分析能够清楚的得到人力资源培训的效果,使高层了解培训的有效性。在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可以对企业员工的工作习惯、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工作的满意程度等问题进行研究,这样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企业的文化价值观是否贯彻落实到了员工的工作之中,有没有切实的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企业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培训应该更能够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更能适应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需求,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4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深入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人才对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进步的软实力更能够彰显企业的内部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的发展。所以如何实现企业文化以及人力资源培训的双重发展,从而更加有效的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的问题。新时代的人力资源培训一定要以企业文化为基础,进行培训规划的制定、培训氛围的营造、职业设计的打造、培训机制的完善以及评估机制的建立等多个环节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的双赢。 作者:伍贤达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论文培训论文:电力企业培训人力资源论文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特点及现状 电力企业决定人力资源培训对象,主要是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安排指定的人员学习、受训,这样很容易使员工认为自己参加培训只是为了工作岗位的要求以及企业发展的要求,并没有考虑到个人的自我需求。而且,大多数受训的生产骨干人员平时工作非常繁忙,无法离开岗位进行培训,因此企业会指派其他岗位或者并非该专业出身的人员进行培训。这样的话不仅会严重浪费培训资源,也会大大降低员工的培训积极性。正因为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考核机制,导致很多员工无法正确认识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态度都是敷衍了事,培训效果不理想。 二、进一步改进、完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管理措施 1.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加强培训流程管理 第一,应准确定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明确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应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使员工被动培训向主动培训转化,并且高效整合不连贯、零碎的培训内容,实现人力资源培训的系统化管理。应将资源分散、分头组织的局面转变成集中统筹的管理模式,尽可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提高人力资源培训的有效价值。第二,应高度重视员工培训的流程管理,加强人力资源培训的针对性、目的性。具体而言,首先应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工作,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的角度分析,合理预测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同时应分析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考虑员工需要掌握哪些能力才可以达到理想的工作绩效。其次,应从提高员工现有水平的角度分析,想要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还需要哪些技能。在明确培训需求分析后,应有计划、目的地制定系统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严格监督各项培训措施的实施,并且合理评估培训效果,从而确保人力资源培训的实效性。 2.积极创新人力资源培训模式 针对目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方式单一的问题,电力企业应尽可能丰富培训形式,积极努力探索新的培训思路,建立全新的培训模式,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培训理念,开展多形式、多层面、多角度的培训活动。如,“体验式”、“自助式”、“文化大讲堂”等方式,平时也应多组织一些比赛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或者也可以开展“全员拓展”的培训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员工参与到人力资源培训队伍中,使企业和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度、归属感及凝聚力。 3.进一步完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安排的合理性、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因此电力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应结合员工在工作中、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合理设置培训课程体系。比如,在案例解析时,培训师应多选择一些学员身边切实存在的问题,如新工具的使用、事故案例分析、设备更新及改造等。在讲解生产技能类的课程内容时,培训师不仅应该讲授生产技能的方法,同时应亲自示范标准的使用方法,并且让学员们自己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才可以确保培训效果。 4.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考核机制 科学、合理的激励考核机制是检测、评估培训效果的重要措施,培训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水平。员工的态度、行为及观念比较抽象,很难准确观测,也很难评价,但是知识、技能是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标,比较容易进行评价、观测,因此电力企业应定期测试员工的技能水平。企业只有有机结合员工培训以及培训测试,并且将培训考核的结果和员工的收入以及职位晋升相结合,才可以使员工真正重视培训工作,转变对培训工作的态度,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新时期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经成为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电力企业应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视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制定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积极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建立合理的培训激励考核机制,确保人力资源培训的实效性,为电力企业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综合型技术人才队伍。 作者:胡汉群 单位: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钦州供电局 人力资源论文培训论文:培训企业人力资源论文 一、企业员工培训重要性 在目前经营环境中,发展企业培训是现实的需要,企业培训是一项可以得到更大产出的投入,也是最具价值的投资,通过培训,使企业具有创新的活力,不断与时俱进。另外,通过合理的企业培训,可以使员工对企业具有责任感和归属感,增进员工对企业的信赖,增强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有助于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带领员工向着共同企业目标而奋斗。一个企业具有明确的价值准则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也更容易获得经营上的成功。 二、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培训都是培育人才的措施,企业员工培训是为了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是对工作的应对。员工培训和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不可或缺的,采用加强培训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能够更多培养多元化的员工。因此,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能力能够促进企业的稳定经营和管理,企业部门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的各方面关系,保证企业内外和谐发展。具体来说,其一,人力资源组织职能能够让企业更快更好发展。通过树立正确人力资源培养方向,制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倡导人力资源培训的教育功能,来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其二,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能够更充分的将员工兴趣与员工培训工作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培训的效率,调动员工工作热情,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打下基础。 三、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有效性研究 (一)人力资源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 人力资源培训的收益是培训开发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主要包括员工和团队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因为其一员工工作的效率提高,其二企业为顾客提供了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增加了企业长期效益,其三是团队的合力收益,通过人力资源培训提高了团队的工作绩效,发挥了整个团队优势。将人力资源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M=([P×A1×T1)+(G×A2×T2)]—(Ave×Num)M为人力资源培训的总收益;P为每年员工的工作贡献对企业的平均收益;A1为员工的数量;T1为员工的工作时间(年);G为每年团队的工作贡献对企业的平均收益;A2为团队的数量;T2为团队的工作时间(年);Ave表示员工的人均培训开发成本;Num为接受培训的员工数量。上述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细致的对培训收益和成本进行了分析,采用了量化分析方法,对总体收益分析有一定参考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上述数据采集的局限性,具有一定难度。 (二)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效果评估分析 效果评估是人力资本培训开发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目前,有众多方式可以评价培训开发在何种程度上增进知识能力、改变工作的行为表现,影响企业的基本绩效。然而很少有企业能对其培训开发项目开展恰如其分的评估。在许多情况下,这并不是落后的管理造成的,而是由于落后的业务实践造成的。培训效果评估分析是培训评估分析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可以了解到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于成功的培训开发可以借鉴,对于不理想的经历可以吸取经验。并且通过评估结果,可以客观评价培训工作。培训效果评估的内容一般包括:员工反馈,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员工个人绩效,团队绩效四方面。 (三)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反馈系统分析 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培训的效果反馈,不能是单方面传递信息,浪费培训成本。在实施培训反馈系统的时候,一要建立正确的反馈概念,二要建立良好的反馈系统,包括行政部门的一线反馈路径和各部门内的二线反馈路径。三要保证反馈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四)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激励系统分析 激励系统是组织与员工的一种沟通模式,也同样是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激励的目的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开发员工内在潜能,创造良好企业内部竞争环境,提高企业绩效。具体来说,可以有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以及员工持股奖励,目标及绩效信息奖励,荣誉、榜样奖励,成长奖励,危机奖励等等。在激励系统中,要注意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及公正考核制度,注重情感激励,和企业文化激励。并且,对于员工要进行个性化激励,才能极大发挥出激励对员工的正作用。 四、结束语 在如今知识环境中,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员工培训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建立完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成为企业紧迫性选择。通过上述对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成本—收益分析,在效果评估,反馈系统和激励系统上要注意一些措施,更好的促进企业在创新中的发展。 作者:甘露 单位: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党校 人力资源论文培训论文:民营企业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论文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问题与分析 (一)培训与需求脱轨。第一,与其他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上投资的资源较少,用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相对不足,基本只能满足目前的企业发展需要,而无法支撑企业的长期发展需求。第二,民营企业的培训体系一般不是十分的健全,在进行的每一次培训中,都是管理人员对员工的直接培训,且企业培训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属于领导填鸭式培训,没有针对员工的具体特点和业务能力需求分析进行培训活动的实施,第三,对于员工的综合能力的培训尚未形成规章制度,培训的频率和培训时常都是基于民营企业现有的资源进行的培训活动,缺乏长期的战略视角。 (二)培训与开发不配比。企业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属于企业规模较小的主体单位,在具体的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上,民营企业根据员工的层级结构,一般采取了差异化的培训和开发活动。该现象主要是说,民营企业的底层员工仅仅熟悉自己工作任务内的操作技术,对企业的整体管理手段以及企业的长期产品和业务发展方向等方面没有清晰的认识,相反,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般来讲是由民营企业家的家族人员担任,该类企业人员虽然对企业的整体管理以及长期的战略发展有明确的理解,但是对于企业的具体层面的业务却模糊不清。 (三)计划与评估分离。民营企业在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的时期,往往由于企业现有管理制度的非完善性,而导致在此期间缺乏培训的监督工作,即培训的实时互动及反馈。部分企业的培训完全交给培训机构管理,企业自身没有或没有及时地对受训员工的培训效果做出评估,企业内部培训的评估也多只是培训后的评估,该评估没有建立在具体培训过程的考核,是一种片面的培训实施评估措施。此外,有些民营企业基于自身资源的可利用性,通常采取临时培训的实施活动,这种培训对于企业员工的技术能力提升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其他方面,诸如管理能力、沟通技巧以及企业文化培训等方面的内容,临时性的培训活动由于培训过程的不完善,以及非常规的强化培训活动,最终使得临时培训在企业中的培训效果并不明显。这种情况需要民营企业需要在以后的培训开发中得到解决。上述分析了民营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过程中主要出现的三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没有对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缺乏正确、科学的认识;组织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专业化程度低;民营企业家对于权力高度掌控倾向。 首先,民营企业大多是以企业家的多年努力经营形成的,这类企业多以第三产业的生产类和服务类企业为主,由于技术的非刚性化需求以及市场定位的原因,这类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培训意识往往是忽视的,在具体的生产经营中,人力资源一般还是被作为成本来进行培养和开发的。基于非资产化的人力资源视角,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过程中投入的资源占收入比重很少。其次,在民营企业建立初期,领导们更多的是注重企业的基础设施、厂区建设等硬件的管理上,却没有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导致人力资源部门的制度不健全,职能不明晰。其人力资源部门一般属于可有可无的企业单元,即使在有人力资源部门的民营企业内,其部门内部的设置不具有科学性,具体有人力培训管理人员、人力培训人员的配备缺失,部门的具体管理范围的界定相对模糊,从部门人员角度讲,配备的人员也很不专业,基本上没有接触过专业训练,很多都只是停留在人事的事物性工作和简单的劳资福利。最后,培养与企业战略配套的人力资源队伍是民营企业在人力培训和开发的重点工作,同时也是长期性的工作内容,以此来开发出为企业贡献出更多的人力资产,最大限度的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贡献水平。 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对策措施: (一)从意识上转变对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认识。我国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重视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问题,应转变人力成本的概念,把企业内部员工视作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来经营,在此观点之下,企业应该把经营收益中的一部分拿来作为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使用,从投入的角度保障人力资源培训的质量和实施过程。此外,民营企业的规则制度应考虑纳入人力资源管理单元,把人力资源管理当成企业的一种制度来执行,定期开展适应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培训活动。 (二)从实施上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与评估机制。企业要做好员工培训与开发工作,就应把它视为一项系统,进行循序渐近的工作,即采用一种系统科学的方法,使培训活动能符合企业所要达成的目标。在培训评估方面,负责培训的组织应制定一个具体适用的评估程序,一般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工作确定、培训与开发项目评价、标准评价方案的设计、培训控制、对培训的评价对培训效果的评价。 (三)从内容上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民营企业管理者在考虑现实利益的同时应该更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注重培训与开发并举。要让一线员工不仅仅是“Know-How”,而且要做到“Know-Why”;让管理人员不仅做到“Know-Why”,而且要做到“Know-How”。员工的培训是企业进步的关键人才的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培训企业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和强调培训。只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才能使培训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即使员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发展动态增强其归属感和忠诚度。加强对员工开发的重视和员工潜能的开发,首先选择优秀的潜能培训开发师对员工潜能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培训开发师必须具备深厚的心理学素养了解人心理活动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特点等各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有可能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完善。 作者:刘玲 杨志 单位:重庆医药数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论文培训论文: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职业培训机构中的作用 职业培训机构的主要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够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建造专业学科基地的有效教师团队。而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进行分析,对于教学团队进行职能的周密、严格考核和各项职能的高效执行、开放的管理观念和公平的激励效果才能对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有有效的激励效果。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必须认真思考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推动培训机构内部的各种层次的改革效果,建设出有效果的人力资源战略、薪资管理、绩效管理机制来强化引导机构内部对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等重大决策;必须认真思考推动培训机构对发展的核心问题进行攻克,通过调动整个机构内部的积极心态和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全面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办学效益与教育质量。 二、职业培训机构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没有深入人心 当期,我国的职业培训机构绝大多数没有设立专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般还是由办公室来执行机构的人事管理职能,主要是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层和股东层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机构发展的推动力,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偏向于自身的投资有效性,致使机构在人力管理方面表现出方法不合理、程序不规范、制度不合理的现象。就算是有部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机构,往往也是拘泥于传统思维,没有真正达到人力资源管理原理中所希望达到的效果。职业培训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现阶段还是处于以处理事务为核心,管理工作仍然局限在对岗位调整、人才招募、档案管理、年终考核等日常性管理,没有将人才作为培训机构所拥有的可再生的主要资源,因此人力资源被消极的人认为是机构的运营成本。人力部门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压制了教师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机构的价值和教师的价值都没有在运营环节得到实现。 (二)教师团队学历等结构层次不正常 教师自身的学历和专业分布是衡量职业培训机构的教育团队素质的重要数量指标。《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规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00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5%。”但通过现实调研现实,目前属于职业培训机构分类的绝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距离行政规定的建设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教师年龄趋向于年轻化,缺少具有较多教学积累的教师,整个年龄结构上呈现断层现象。同时,“双师型”教师素质不高,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师团队知识更新的速度较慢 现阶段由于大规模互联网科技和新科技的崛起,所有岗位的知识更新速度进入加速通道,因此教师的个人知识更新速度需要大幅度提高,让其培养教育的内容更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对于绝大多数职业技术机构而言,教师的素质不高,其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都严重的匮乏。而相对的职业教育机构本身也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师培训和进修机制,给予教师的后期知识更新方案和培训方案缺失,以至于很多职业教育机构自身的知识落后于整个市场经济,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具有实用性和创造力。 三、提高职业培训机构中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对策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职业教育机构必须转变思维,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必须时刻保持有先进的管理思维和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眼界。我们虽然看到绝大多数职业教育机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但是要认识到职业教育机构的独特性,在运营过程与其他传统产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必须要从人才管理角度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运用的整个机构的未来发展中去。机构应当从以盈利为目标的传统思维转变到以人才为资源开发的新兴思维,机构要努力营造出尊重创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强化服务意识的培养分为,逐渐发展出一种能够吸引高质量教师人才的管理培训机制。 (二)完善职业培训机构招聘制度 职业培训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招聘管理制度,明确其中的程序和方法。在招聘过程中,不应该一味的只追求高智力、高学历,而是应当从职业性的特点出发,注重教师自身的社会实践经历和职业技能水平,从“双师型”素质的角度来分析每个老师是否能够适合学校所规划的教学发展方向,并结合职业培训机构的特性以独特的人才测评方法选择更加能够倾向职业培训机构的人才。另一方面,职业培训学校的确存在着教师团队人才流动性较大的问题,因此必须注重建立起兼职教师的聘任,以建立相关人才备选库为中心,当出现没有预备情况下教师离职时不能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人才备选库中快速进行补足。 (三)增强培训人力资源开发的机构培训工作 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机构层面,对于职业培训机构教师的培训重视不足。因此,职业培训学校必须立足教师这职业的革新,认真规划学校对教师的使用和培养,不能因为师资流动性太大的影响而很少给教职工培训的机会。机构必须从长远发展出发,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以及进修,能够为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作者:姜玉燕单位:温州市就业训练中心 人力资源论文培训论文:培训理念优化人力资源论文 一、人力培训的基本原则 为了有效创新培训理念及优化利用人力资源,则应把握好人力培训的基本原则,并在把握培训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保证理念创新的科学性、合理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创新培训理念时应坚持以下三项原则:(1)学以致用。在实施人力培训工作时应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特点,避免出现形式化的培训,确保培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让培训工作能够为企业管理、员工的发展服务。例如,可以根据员工较为欠缺的技能制定相应的培训标准及培训计划,以便有效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2)全员培训。著名的木桶理论指出企业的生产或经营水平是由最差与最弱的环节决定的,因此在企业中需要实施全员培训,以便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及改善培训效果,避免形成短板效应。(3)兼顾个体与整体。在培训员工时注重统一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有效开发员工的特长与潜力,让员工可以通过参加培训有效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及工作能力,使综合素质较高的个体能够组成高效团体,从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创新培训理念优化利用人力资源的措施分析 1.创新培训主体与培训对象。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创新培训主体与培训对象有助于提高培训质量,确保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可以充分发挥对于工作的积极性。(1)创新培训主体。人力资源培训中的培训主体主要为企业中的培训者(培训教师)。如条件允许,则企业可以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建立起培训讲师制度,并同时在加大人力资源培训投入的基础上配备专管人力培训的部门,由兼职或专职教师共同完成人力培训任务。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让本单位中道德修养较高、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老员工作为后备培训讲师,并选择适当时机对此类老员工进行培养,让老员工选择成为兼职或专职人力培训讲师。同时也可外聘大学教师或科研人员参与人力资源培训,及时解答培训对象内心存在的疑虑。此外,应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参与培训的教师不断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优化培训内容及创新授课方式,让培训对象可以深受其益。(2)创新培训对象。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知识在更新,学习更是无止境,要保证有效利用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则人力培训对象不仅应包括普通员工,同时还应将管理层人员纳入培训对象的范畴。对于层级不同的员工,其培训内容也应当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对于新员工,则培训内容应以基础知识为主,老员工的培训内容则以技能提升为主。此外,领导层人员的培训内容应为企业运营之道与管理之道。在考核培训成果时,应做到一视同仁,避免出现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以便通过公平公正的培训考核让企业员工认识到培训的重要作用。 2.创新培训模式及方法。对人力培训的模式及方法进行创新有助于提高培训对象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当员工能够自觉参与培训并积极学习职业技能时,就可以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1)创新培训模式。在创新培训模式时要根据培训对象的具体需求,保证培训模式可以满足发展需要,例如可以采用体验式或同步式模式。同步培训指的是保证实践与学习的同步性,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人力培训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培训效率。也可以将工作环境的模拟现场与培训现场结合在一起,由培训者对工作要点进行统一讲解及指导,使员工能够体验到身临其境之感,及时掌握职业能力。实施体验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培训对象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员工能够在培训的过程中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进行体验培训时可以先让员工自行组建团队,随后让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各显其能,共同完成任务。(2)创新培训的具体方法。可以针对培训特点适当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及远程学习等培训方法,以提高培训效率。利用计算机进行培训时,培训者可以根据计算机对员工特质的分析结果适当调整培训方案,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多媒体是企业培训员工的主要方式,该方法有效结合了多种视听手段,包括录像、动画、图表或文本等,有助于增加员工对于培训内容的印象。此外,远程培训有助于集中处于分散状态的各类企业信息、专业讲座,便于培训者与员工之间的双向沟通。 3.创新培训计划。创新培训计划是保障人力资源可以得到优化利用的基本条件,只有对培训计划进行创新,才能够为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并同时促使人力资源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潜力。(1)制定系统性及全面性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目的、要求、具体安排、方法及主要内容等,做好培训安排与计划有利于有序实施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此外,要对培训实施的总体计划进行细化处理,如明确不同阶段、不同时间或不同项目的培训内容、方式等,保证培训的实效性及针对性。(2)创新培训计划时应保证企业培训能够在职业管理、职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应保证培训计划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及发展需要;其次,应保证培训计划能够在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整体组织目标之间起到协调作用,兼顾员工个人与企业集体两者的利益。第三,制定培训计划时应考虑时空上能否实现有效结合,尽量保证短期、中期及长期培训能够实现互补,脱产培训、在岗培训及岗前培训之间可以实现相互协调。此外,应保证制定的培训计划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及超前性,以便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后备人力资源。(3)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正确处理企业文化与人力培训之间的关系,将人力资源培训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组成部分,并利用企业文化精髓对培训计划进行完善,从而增强员工凝聚力,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人力资源的前提是进行有效的人力培训,而创新培训理念对于人力资源的优化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对人力资源的培训理念进行创新,则必须积极引进多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并同时考虑企业的战略发展需要。 作者:庞珊雨单位: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人力资源论文培训论文:人力资源开发与公务员培训分析论文 一、如何进行公务员培训 1.西方国家公务员培训的发展与变革 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欧盟各国公务员培训体制和方法也在不断发生变革。积极关注和了解欧盟国家公务员培训的新的变化,学习和借鉴欧盟国家公务员培训中新的经验和做法,对推进我国公务员培训方法的改革,提高培训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公务员培训领域的新变化 1.1.1欧盟事务成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 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各成员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欧洲问题已完全进入各国政府高层次行政管理的范畴,这对各国政府的公务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各国培训机构针对这种需求,开设了大量与欧盟事务有关的培训课程。欧洲行政学院还专门为轮值国公务员开设处理欧盟事务必备的核心课程。各培训机构都普遍开设了谈判技巧课程,谈判技巧成为各国高级公务员的必备素质。 1.1.2紧密结合本国政府的实际需求开展培训 各培训机构都把本国政府公务员的现实需求作为培训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培训课程。以荷兰公共行政学院为例,他们为确定新的培训战略,在2004年底,对国家公务员的培训需求进行了专项调研,力图搞清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个层次的公务员胜任本职工作应具备的能力,同时,还借鉴、参考了欧盟其它国家公务员培训的经验,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培训战略。 1.1.3网络远程教学成为新的培训热点 e-learning是一个经常被提到的词汇。在欧洲,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45%,各培训机构十分重视利用互联网开展公务员培训。例如,荷兰行政学院根据政府某部委的需求,开发了网上案例教学课件,案例涉及一个事件发展的10个环节,经过短暂的集中授课,要求学员随着事件的发展,在每个环节做出相应的分析和解决方案,通过网络提交作业,教师在网上进行辅导和答疑,经过3-6个月的网上学习,提高学员的行政能力。这种把网上学习、教室学习和案例教学紧密结合的形式,扩展了培训的空间,为广大公务员提供了参加培训的新途径。 1.2法国国立行政学院的教学改革 1.2.1对学制和课程进行重大调整 学制改革总的原则是:教学与实习交替进行,使实习活动与教学内容相互补充。具体安排是:学员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年安排一次4-5个月的实习,一次到中央政府,一次到相关企业。对于教学课程,他们也在进行调整,把主干课程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有关欧盟事务的课程。该课程是向学生提供欧盟的各个组织和机构的各方面业务知识,包括欧盟基本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决策机制、欧盟机构与各成员国的关系,还包括各成员国政府间合作、部际协商程序及与法国行政部门的联络等,目的是使每个高级官员能够随时妥善处理与欧盟及其它成员国的关系。 第二单元是地方行政管理课程。这组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法国地方行政管理的方法和操作程序。 第三单元是公共管理课程。公共管理作为必修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业务素质。 第四单元是学员毕业前的专业化升华,通过一系列综合案例作业,考察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行政能力。他们还将继续保留学员毕业排名制度,学员根据自己在排名中的顺序,选择未来工作的部门和岗位。 1.2.2案例的开发与教学 法国国立行政学院把案例教学作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教学方式,注重案例的开发与研究,案例教学的方法也颇俱特色。在访谈中他们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一个典型案例。这个案例来自法国政府有关部门遇到的真实的事件,比较翔实地反映了法国国立行政学院案例教学的特点。这个案例是法国某省发生的公务员集体罢工事件。事件的概要情况是,在法国,省一级政府发生劳资冲突的事件并不多见,但在1998年时,布列塔尼省一位新上任的省长在处理一个具体问题时与公务员工会发生分歧,引发了为期2天的公务员集体罢工事件,此事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法国国立行政学院的案例都是从政府部门直接获取的真实案例,学员在2年的学习过程中要作100个左右这样的案例,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训练,培养学生在复杂的事件中,准确识别信息,对突发事件快速做出决策的能力。 二、根据我国的国情,如何进行公务员培训 2.1加强对公务员培训的综合管理。要进一步强化公务员培训管理职能,积极制定公务员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并组织培训施教机构实施;积极制定公务员培训制度、考核考试制度和公务员培训证书管理制度;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加强对公务员培训施教机构的业务指导;对各单位组织的公务员培训班实行单位申报人事局。人事局参加全过程的指导、监督、检查、考核、验收工作。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培训师资队伍。作为公务员培训施教机构,要逐步建立起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2.3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是提高公务员处理各种问题的有效途径,各单位不但要在时间上支持公务员采取各种方式学习,更要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2.4切实加强公务员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国家公务员培训,全面提高国家公务员能力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证国家公务员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应成立国家公务员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国家公务员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检查指导。教育培训部门负责处理公务员教育培训的日常事务。 总之,提高国家公务员培训的质量,是培训工作的关键。我们应该紧紧围绕公务员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管理能力,围绕区域经济的发展,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适应公务员职业发展的需要,确定培训的内容和重点,“需要什么,学什么;缺少什么,补什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人力资源论文培训论文:政府人力资源培训论文 摘要:建设效能政府,人是根本,不断提高效能政府的人才素质是培训的主要任务。文章分析了建设效能政府同人力资源培训的密切关系,对于在建设效能政府中的人力资源培训提出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效能政府;人力资源;培训 现代政府应该是工作效率高,清正廉明、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努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加强政府的行政执行力建设,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行政改革和效能建设的推动者就是政府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对于建设效能政府的意义重大,也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一、效能政府建设的必要性及培训对建设效能政府的意义 (一)效能政府建设的必要性 1、政府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政府效能一直是政府建设和改革的重点,在新形势下政府效能更加成为政府不容忽视和必须面对的问题。政府效能涉及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政府的社会职能增加,社会责任增大对于政府自身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政府效能低下必然会带来不必要的内耗,政府就不能很好的完成社会职责,对于政府的对外形象和我国政治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形势要求。建设效能政府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重中之重。十七大报告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这一系列改革的实质都是对于效能政府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政府效能的措施和方法。 (二)培训对于建设效能政府的意义 培训是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效能政府建设的关键主要是人,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建设效能政府的前提和基础。在政府的人员队伍建设中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突破政府效能瓶颈的主要因素。正确、适当的发挥培训的作用,运用高效、实用的培训方法将成为政府效能提高的强大推动力。确定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选择适宜的培训方法、确保所培训的内容用于工作、确定可行的培训方案,都为建设效能政府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培训方法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实践法 实践法是通过让公务员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亲身操作、体验,掌握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培训方法,此方法在政府培训中应用较为普遍。这种方法将培训内容和工作实际直接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公务员培训的有效手段。 实践法的主要优点:一是经济,受训者边干边学,一般无需特别准备教室等培训设施;二是实用、有效,受训者通过实干来学习,使培训内容和受训者将要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而且受训者在“干”的过程中,能迅速得到关于他们工作行为的反馈和评价。实践法具体包括如下方法: 1、工作指导法。这种方法是由一位有经验的直接主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对受训者进行培训。这主要适用于刚刚工作的新成员,为使其更好的工作,一般由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比较丰富、行为道德较好的主管人员进行指导。这种方法针对性强、指导具体,效果也较好。 2、职务轮换。职务轮换是有计划的按照大体确定的期限,让员工或管理人员轮换担任若干种不同工作的方法,从而达到考察公务员的适应性和开发公务员多种能力的目的。职务轮换是通过横向的交换,使管理人员或普通公务员从事另一岗位工作。使他们在逐步学会多种工作技能的同时,也增强其对工作间、部门间相互依赖关系的认识,并开拓对组织活动更广阔的视野。 3、特别任务法。通过为某些受训者分派特别任务对其进行培训,此方法常用于管理培训。如行动学习,是让受训者将全部时间用于分析、解决其他部门而非本部门问题的一种课题研究法。受训者4-5人组成一个小组,定期开会,就研究进展和结果进行讨论。这种方法为受训者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经验,可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制定计划的能力。 (二)模拟法 模拟法是以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将实际工作中可利用的资源、约束条件和工作过程模型化,公务员在假定的工作情况中参与活动。学习从事特定工作的行为和技能,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模拟法的具体方法如下: 1、案例分析法。以现实问题为对象,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把实际中的真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使培训者有机会对相应的情况进行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实践,以提高培训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或实例)教学,通常有三个目的:作为讲课的补充,用以说明政府管理中的某个概念、原则和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作为受训者讨论和分析的练习,用以培养和发展受训者的能力和技巧;作为对管理人员的能力进行测试的方法。 2、角色模拟法。为培训者提供真实的情景,让某一受训者扮演某些特定的角色,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表演,再让其他培训者对其表演的情况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培训者换位思考问题,体验各类人物的心理感受,能够训练受训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游戏法。由两个或更多的受训者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相互竞争达到一定目标的培训方法,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活动方式。由于游戏本身的趣味性,这种培训方法能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兴趣,使人员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开拓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法是员工培训中常用的一种辅助训练方法,常用的游戏如“沙漠遇险”、“海上沉船”、“红黑游戏”等。 三、对于建设效能政府中人力资源培训的建议 (一)灵活、合理运用培训方法 根据培训目的、培训对象、人员素质等综合因素,灵活、合理地运用培训方法。一项培训可以将多种培训方法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运用培训方法,既可以消除培训的枯燥感,也可以使培训达到更好的实际效果。 1、在岗培训。让一个人通过实际做某项工作来学会某些技能,提高工作能力。主要方法有教练或实习法,是基层操作人员培训常用的方法,也可设立助理职务可用于培养未来的高层管理人员。还有工作轮换和特别任务法都适用于在岗培训。在运用这些方法中要注意实施培训的人应当接受严格的训练,掌握必需的培训资料;对被选做培训教师的人进行有关指导方法的全面培训。 2、新公务员的培训。新公务员的培训主要侧重导向活动。对刚被聘入政府、对内外情况生疏的新公务员指引方向,使之对新的工作环境、条件、人员关系、应尽职责、工作内容、规章制度、组织的期望有所了解,使其尽快而顺利地安下心来,融合到政府机构中来投身到工作中去,进入职位角色。从长远来看,导向活动有利于培养公务员的组织归属感。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新员工的焦虑与困惑;确立恰当的工作期望;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的目的是学习或补充新的管理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树立正确的态度与观念,以利于更好地领导、管理下级;提高管理人员在决策、用人、沟通、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总而言之,通过传递信息、改变态度、更新知识,达到提高管理能力的目的。根据管理人员的培训目的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特点,可以综合运用模拟法和游戏法等方法,注重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培训变被动为主动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服务于人的发展理念。与被动式培训相对应,主动式培训最根本的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人既是培训的过程,也是培训的目标,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换言之,人是主动式培训的核心要素,培训根据工作中人的需要而设立,是为了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传统的以事为中心,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的突击式、速成式的“培训”,基于政府战略目标下受训者的合理要求和兴趣而进行。与以往的培训机制最大的区别在于,主动式培训是基于受训者在政府战略目标下合理范围内的自愿和兴趣。培训内容根据相关主体的主动协商合作而设置。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受训者的能力,促进人和组织的协同发展。 (三)建立有效的人员培训模式 1、从单一的技能培训转向全方位培训。在传统的培训中,培训内容一般是针对一项具体的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而进行的。而在现在乃至未来的培训中,不仅要求公务员掌握其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求掌握沟通技巧、团队工作技巧等诸多方面的技巧,甚至包括技术技能、领导艺术、人员管理、战略计划等各方面的知识。 2、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价体系。做到公平、公正地去评价是培训改革的基础,可以提高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检查培训效果、培训目标实现的程度,以便于改进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鞭策公务员积极努力地学习。采用的评价形式是多方面的,不但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考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四)建设学习型政府 落实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政府要不失时机的构建学习型政府,全面提升政府员工的整体素质,努力营造公务员成长的良好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要使每个公务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不断强化公务员的学习欲望,灌输“求知犹如求生”的思想;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方法比内容更重要;要提高公务员非认识性学习的能力,提倡无意识性学习。只要能坚持下去,我们的政府就一定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一个学习型的人才队伍就一定能形成,那么政府效能的提高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效能政府的建设关乎政府社会责任的完成,关乎人民利益的实现,甚至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除了体制的因素外,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成为政府提高效能的关键和瓶颈。对已有公务员和新入选的公务员进行多方位、有效的培训是提高政府人员素质的可行、有效的途径。只有一个积极、健全的政府人员培训体系,才能成为建设效能政府的后盾,不断培养出更多符合政府和社会需要的公务员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那么建设效能型政府的一大关键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销售人员绩效管理研究 摘要: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工具和方法,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同,很多企业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进行研究和实践。但是,只有较少的企业我们通过绩效管理达到了预期目标。因此,如何对销售人员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目前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如何完善企业的绩效管理,以真正起到提高绩效的作用。 关键词:销售人员 绩效 管理 一、销售人员绩效管理的现状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强对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成为企业管理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目前对销售人员难以做到有效的绩效管理,原因如下:一、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二、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三、销售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制度不完善。基于以上原因,销售人员的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难点。 二、销售人员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相脱节。绩效管理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工具,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实施脱节,会导致销售绩效不能圆满完成,但企业的总体绩效不佳的状况。一方面是企业绩效目标过分追求片面的销售数量,这种“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导向让企业的精力没法集中在长远的战略目标上。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在制定整体目标时往往是将部门自行制定的部门目标稍加整合,这种自下而上的目标,往往来源于部门利益本位主义和职能的局限性,不利于企业整体战略的制定和实现。因此,会出现销售部门制定的目标和取得的短期绩效可能对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实现的不具有太大价值的情形。 第二,在绩效管理中缺乏沟通。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流程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估、绩效反馈、绩效改进五大环节。绩效沟通贯穿于整个流程中,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沟通协调,达成目标,实现任务的完成。但是在当前不少企业中,无论是最初绩效目标的制定,还是如何达成绩效目标的实施,以及最后绩效结果的反馈与改进,都缺乏这种互动和沟通。 第三,绩效管理的考核指标不够科学。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是在绩效考核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目前较多企业的考核指标中都缺乏科学性。一方面,部分企业的考核指标过分关注一些短期的财务指标而忽视了员工和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致使销售人员工作热情不高,销售业绩不稳定,跳槽现象成为常态。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在设计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时,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应当兼顾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只重视结果的考核使绩效管理变成了事后考核。 第四,绩效考核方式不科学。科学的绩效考核涉及多方面的评价,考核方式的不科学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使员工对考核结果产生不满,工作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的打击。销售工作是销售人员、客户、销售主管三者互动完成的过程,对销售人员的考核应兼顾主管评价和客户评价。但很多企业对销售的考核主要是主管层面的评价,忽略了客户层面。这种主管审查式的考核方式会较多地融入考核者的个人喜好及偏见等,容易使考核结果产生偏差,达不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三、我国中小企业销售人员绩效管理的发展对策 第一,将绩效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企业的绩效管理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它强调沟通和发展。企业的决策者应将绩效管理放到其应有的战略高度,并做到“软硬兼施”。“硬件”主要是指企业内合理的组织结构、规范的职位设计、明确的责任划分以及清晰的整体战略。如果这方面存在问题,就难以明确绩效不良的责任。“软件”方面主要包括两个核心内容,一是企业决策者以及高层管理人员对绩效的关注程度高,形成重视绩效的氛围,从而为绩效文化的塑造打下了思想基础。二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能够切实承担起管理者的角色,尤其是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管理职责有明确的认识。 第二,建立完整的销售人员绩效管理体系。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使绩效考核融入到管理流程之中,成为评价销售员工工作业绩的有效工具。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应当具备以下五个流程:制定绩效目标,进行相关辅导,记录业绩档案,进行绩效考评,完善管理体系。这五个流程从绩效目标的设定开始到绩效管理的完善结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良性循环过程。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方式。企业在确定绩效考核方式时要在适合企业自身的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考核方法,对销售员工的工作绩效作出全面的评价。对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可以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成长等方面加以考虑。笔者认为这里并没有万能的公式可以套用,各个企业在实际操作中要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考核指标,突出反映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销售业绩指标,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摸索和优化。各种绩效考核方法都有其优点和自身的局限,将它与企业自身特点相结合,对各种方法进行整合吸收,以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点,克服局限。另外,企业要从各个有关的方面收集销售人员的绩效信息,包括来自上级、同事、自我以及客户等方面的信息,将获得的信息用于了解员工的销售情况,从而明确今后工作改进的方向。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软件销售人员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 [摘要] 本研究以中关村15家IT企业的211位软件销售人员为实证对象,运用因子分析发现,软件销售人员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为三维结构,包括目标与胜任因子、职业发展准备因子、跨组织流动因子。并应用结构方程建模,发现培训和考核措施对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有差异性影响。文末建议企业结合实际激励员工。 [关键词] 自我职业生涯管理 管理措施 结构方程建模 一、研究目的 销售工作挑战性强、薪水高、考核体系透明,深受年轻人所青睐;加上劳动力市场对销售人员有强烈需求,因此销售人员的离职率远高于其他群体。尤其在产品更新速度很快的高科技行业,软件销售人员为了避免技能陈旧带来的人力资本贬值,更重视跨越不同组织的边界,频繁地流动。 销售人员除了跨组织流动以外,还有哪些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策略?企业采取的培训和绩效考核措施是否会减少员工的流动率?这一系列问题涉及到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是从理论和实践上有待探究的问题。 我国在职业生涯管理方面的本土化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实证研究有待加强。本研究试图在以往研究的薄弱领域进行探索,以使企业认清员工的职业发展策略,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措施。 二、文献回顾 自我职业生涯管理(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是个人洞察自己和环境,形成职业生涯目标和战略,在职业生涯历程中获得反馈的过程(Greenhaus,2000)。 对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构成,学者们有不同观点。Pazy(1988)认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包括自我评价、职业生涯规划、主动性。NOE(1996)认为是职业探索、职业目标设置、职业策略。King (2004)则认为是职业定位、建立影响力、职业边界管理。我国学者龙立荣(2003)对11家卷烟、机械等企业的399位员工进行实证调查后,认为我国企业职工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是5维结构:职业探索、职业目标、继续学习、自我展示、注重关系。 以往研究不仅在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上没有取得一致,而且在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影响方面也存在争议。例如,培训对员工离职率的影响,就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的研究者认为,培训提高了员工的人力资本,增加了员工进行人力资本套现的概率;有的研究者则认为,培训提供了职业发展支持,会使员工留恋组织氛围。 已往研究的结论差异很可能是样本差异引起的,任何结论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本研究拟采用实证分析来检验销售人员的自我职业生涯的组成,及企业实施的培训和绩效考核措施对其的影响。 三、研究过程 1.问卷的编制 在Gutteridge(1993)、龙立荣(2003)的研究基础上,自编自我职业生涯管理问卷,经访谈后修订而成。问卷采用Likert四点量表。 2.样本的特征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向15家中关村IT企业的软件销售人员发放800份问卷,有效回收问卷21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26%。正式样本中员工平均年龄28.6岁;平均工龄6.01年;平均服务期2.83年;男性员工占56%;基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为29.2岁,中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为30.9岁,高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为39.2岁;69.7%的员工具有大学本科学历,14.7%的员工具有大专及以下学历,15.6%的员工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样本特征与中关村地区软件销售人员高学历化、年轻化的特征较吻合,样本具有典型性。 3.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自编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问卷(含15道题项)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52。且问卷测量项目的因子负荷值均超过0.50,表明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较理想。 4.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11.0,路径分析软件为AMOS5.0。 四、研究结论 1.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 利用SPSS软件,采用正交极大转轴法,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抽取为三个因子,解释了58.97%的变异。题项在因子上的聚集程度良好,不存在双重载荷。研究显示销售人员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为三维结构。根据因子含义分别命名为: (1)目标与胜任因子。即制定职业目标并采取措施来胜任本职工作,包括:根据企业实际制订近期职业目标、根据岗位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胜任本职工作等。 (2)职业发展准备因子。即为了将来的职业发展而预先积累知识技能及社会资本,包括:学习其它岗位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寻求上级的指点和帮助、结交许多各行各业朋友等。 (3)跨组织流动因子。即有意识地在多个组织间流动,包括:关注外部招聘信息、换单位以积累职业阅历等。 值得注意的是,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职业发展准备的因子载荷最大,其次是跨组织流动因子,最后是目标及胜任因子。这很可能表明,与其它职业的员工相比,软件销售人员的职业发展和职业流动意识更强,他们会为了职位晋升或更高薪酬,而有意识地在多个组织间流动,尽早实现人力资本的套现。 2.培训、反馈措施的影响 培训和考核是IT企业常用的两种管理措施。培训为员工提供了技能发展的支持;反馈则为受训员工提供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于能力增强的员工,企业给予加薪、晋升、轮岗等正反馈措施,对于绩效不佳的员工,则给予辞退等负反馈措施。 本研究利用AMOS软件对培训、反馈措施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三因子建立结构方程,结构方程如图1。 根据路径影响系数,得到4点结论: (1)培训措施与跨组织流动无显著关系 培训措施与跨组织流动的路径没有通过显著度检验,说明企业实施岗位技能培训、职业态度培训等措施,既不会使员工流动率上升,也不会使员工流动率下降。某些企业担心员工受训后会跳槽,得不到数据的支持。本研究分析,培训对员工离职具有双重影响,一定程度上起到抵消作用。通常员工所受培训中有一部分是关于本企业的服务流程、产品规格等专业知识,在本企业有很高价值,但是在其它企业的用处不大。员工离职会使这部分技能无法在劳动力市场上流通,相当于损失了部分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尽管培训使员工有更多“跳槽的资本”,但同时也约束了员工随意流动。 (2)培训措施会加强员工的目标及胜任、职业发展准备行为 培训措施与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另两个因子(即目标及胜任、职业发展准备行为)分别在0.001的统计水平上有0.236和0.357的影响系数。这说明,企业实施培训,有利于员工加强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 (3)反馈措施影响员工的目标及胜任、职业发展准备行为 反馈措施比培训措施更强地影响员工的目标及胜任、职业发展准备行为,影响系数在0.001的统计水平上分别达到0.306和0.433。这说明,企业要重视培训,更要重视对受训后员工的反馈。 (4)反馈措施影响员工的跨组织流动 反馈措施在0.01的统计水平上对员工的跨组织流动的影响系数为0.186。这意味着企业的反馈措施每上升1个百分点,会引起员工跨组织行为上升18.6个百分点。这说明,基于绩效考核的反馈措施会使员工更倾向于流动。本研究分析,这既可能是低绩效员工被辞退,也可能是高绩效员工主动离职。许多IT企业严格地根据考核情况来调整员工的薪水和职位,给员工很大工作压力。导致部分高绩效员工萌生退意,想到其它企业去调整一下工作状态,然后再做打算。因为这类IT企业的工作机会是永远向能干的高绩效员工敞开的,以后要回来也可以。这部分员工离职时并不过分担心自己未来的就业。 五、启示及未来研究方向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针对特定群体,揭示出其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及组织措施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行为的差异性影响。 本研究建议企业要根据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决定所需要的销售人员的类型,并因人而宜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如果企业处于成熟期,已占据较稳定的市场份额,希望软件销售人员的流动率控制在一定范围;那么企业可以多实施培训措施,激发员工胜任本职岗位,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 如果企业处于初始期,希望软件销售人员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那么企业应该给予基于绩效的反馈措施,会更强地激发员工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进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绩效。但是,企业也要承受相应的代价,即员工离职率的上升。 本研究由于时间所限,选用了横截面数据,今后的研究可以采用面板数据,更好地揭示管理措施对软件销售人员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作用机制。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基于生命周期的销售人员管理模式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销售人员不同生命周期特点的分析,提出了销售人员如何在不同时期进行学习和提高自己能力的策略,从而提高销售效率。 [关键词] 销售人员 生命周期 管理 任何有生命力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因此销售人员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从学徒期、发展期、成熟期、到后成熟期这样一个历程。那么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管理者应让销售人员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呢? 一、学徒期 对于刚刚从事销售工作的人员来说,他们处于生命周期的开始,用学徒一词恰到好处地定义了这一阶段的一些共同特征。这一时期关键要解决的问题是基本销售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积累,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就能成为一名业绩优秀的销售人员,并有潜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学徒期,销售人员自身存在明显的长处与不足,长处方面表现在:一是干劲十足充满激情,不畏艰辛,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二是可塑性强,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在脑海里渴望自己能够早日成功。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社会阅历不足和营销知识匮乏,理论和实践有很大差距,没有经过亲身实践得到的理论是肤浅和机械的,在工作中不完全能够灵活运用。 因此针对种种不足学徒期最主要的任务是在实践中学会基本的推销技能。一般来说,基本的推销技能可概括为以下内容:(1)形象良好使其接受;(2)表现热情使其感染;(3)推销理念使其认同;(4)针对所需谈产品,这一阶段对方也许会比较顺利地接受产品;(5)突出优势谈价格;(6)周到服务促成交。 二、发展期 经过了学徒期,如果继续用心去学,细心体验,成长的速度就会加快,到达发展期。在发展期,销售人员学习的重点应放在针对区域市场的知识学习上,具体要把握以下三部分重点内容: 第一,做好客户关系的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任务就是要提高客户忠诚度,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同时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众所周知,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比保留一个老客户的成本要高几倍,所以企业要经常走访老客户以了解其所需,尽力帮助其解决,提高客户忠诚度,这就要求销售人员要在稳定老客户的前提下再积极开拓新客户,走巩固核心区域市场、抢占新市场、提高企业利润的良性发展道路。学会区分客户,正确对待客户满意和客户抱怨。第二,能够了解区域市场的有关信息。这是一名有经验的销售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信息包括该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文化、法律等环境特点,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有关信息,主要竞争对手在该区域的产品销售状况、同类档次的竞争产品的定价如何、采用何种促销策略等等一系列的相关信息。第三,从一个区域市场上成功到多个区域市场上成功。这不仅需要销售人员对已取得成功的区域的经验进行归纳与总结.还要对新的区域市场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去发现新的区域市场的环境上的差异、客户素质上的差异、竞争对手营销策略上的差异等等众多差异,然后根据以往的经验再考虑到现实差异的基础上重新制订新的营销方案,以争取在新的区域市场上取得成功。 三、成熟期 能够进入到成熟期的销售人员都是优秀的,成熟期的销售人员要做到:第一,能帮其他业务员解决难题。老的销售人员能够将自己所取得的经验传授给他人,将自己犯过的错误告诫给他人,使他们减少出错的成本,特别是在别人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帮助他人分析、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这对他人的成长以及减少企业的损失都大有好处。第二,能够带领一个团队。随着销售人员的工作历练增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阅历的增长,他们有责任选拔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不同类型的年轻人将他们组织成为一个团队,为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做贡献。 当然,完成成熟期的销售人员,他们的经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很大一部分人由于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面对成功不知道因何成功,面对失败不知道为何失败,找不出成功或失败的根本原因,他们始终无法到达成熟期这个台阶,只能是在原地踏步或者更糟――提前进入衰退期。 四、后成熟期 经历了成熟期后,销售人员将迎来后成熟期。后成熟期包括两个方向,一方向就是做得很好,进入高峰期,另一个方向就是做的不如从前,进入衰退期。 1.高峰期。能够继续向上走的人可以说是人中的精英,但接下来的高峰期面一临的压力会更大,在享受高待遇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此阶段的学习重点要继续上升到针对行业的知识学习,并且还要能处理好内外各方面的关系,主要需要具备的能力是战略规划能力。作为高层的营销管理人员要接受业绩数字的“硬”考核,这种考核具有刚性,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的数字指标,这时的压力会非常之大。为此,要有很强的战略规划能力,要调兵遣将,将主要精力放在最有发展潜力、能取得最好收益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任务。 2.衰退期。作为销售人员进入衰退期主要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知识结构老化,思维模式僵化,这是最主要的原因,环境在不断的变化,若想保证自己永远都处在高峰期,那就必须时刻处在整个营销领域的前沿,不断地丰富自己,否则停止学习的那天就是由盛转衰的开始,再则,不能用过去的模式来解决新问题,因为时代已经变了,特别是环境的一些重大变化或突变,自己的预见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的变化,导致不得不退出舞台的中心位置。其次,生理年龄的影响,能顺利走到高峰期的销售人员在商场上摸爬滚打也要经历几十个寒暑,身体上的透支已经使得一部分精英分子不得不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 综上所述,销售人员的成长每个周期都有不同的特点,销售人员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以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己,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只有这样自己的生命周期才会不断地得以提升或被延续下去。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浅谈销售人员薪酬管理 [摘 要]销售人员对一个企业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销售人员的薪酬设计与管理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而且棘手的问题,因为有太多的变量需要考虑、宏观环境和微观条件在时常发生变化。所以,销售人员薪酬管理应该建立起一套既稳定又动态的科学管理机制和系统,激励和鞭策并存、机遇和挑战兼顾,最大限度的调动绝大多数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快、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关键词] 薪酬管理 经营目标 资源配置 薪酬体系 薪酬方案 激励 科学配套 销售人员是企业与顾客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特殊纽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关键地位。 企业能够吸引、激励并留住销售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薪酬设计与管理是否合理、科学。如果薪酬管理得当,就能很好地激励员工,如果运用不当,则会导致销售人员积极性下降,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人才流失,市场下降,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销售人员薪酬管理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都是十分重要而且棘手的问题,有太多的变量需要考虑、宏观环境和微观条件在时常发生变化。公司文化、人员结构、行业状况、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企业经营理念、顾客状况、服务支持体系等等,都需要考虑。 建立起一套既稳定又动态的销售人员薪酬管理体系,激励和鞭策并存、机遇和挑战兼顾,最大限度的调动绝大多数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销售人员薪酬管理的进行简要阐述。 一、销售人员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性原则。这是最主要的原则,是指销售人员的薪酬必须与其本人的能力和业绩相一致,并且能够维持一定合理的生活标准。同时,还应该考虑到企业内部员工薪酬的公平性,是销售人员认识到企业内部人人平等。 薪酬的公平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内部公平性。(2)外部公平性。(3)个人公平性。 2.适度性原则。销售人员的薪酬应定在客观、合理的水平上,既不能让销售人员感觉到过低,也要让公司觉得付出的值。 3.竞争性原则。在社会性的人才市场中,企业销售人员薪酬标准定的有吸引力,才能招到所需的经营人才。但有竞争力,开价至少应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4.激励性原则。薪酬设计必须能给营销人员充分、有效的激励作用,以促进销售人员最大的发挥各自的潜能,同时也起到引导销售人员努力工作,确保其任务目标按计划完成。 5.平衡性原则。薪酬管理系统的各个方面应该有效、平衡,不能只注重直接薪酬,而忽视非直接薪酬;不能只注重金钱薪酬,而忽视非金钱类的奖励;不能只注重短期的奖励效果,而忽视长期、长效的激励机制。 6.吸引性原则。薪酬必须是富有竞争性的,对于优秀的营销人员,给其提供优越于竞争者的条件和高于竞争者的薪酬,吸引人才,良性循环。 7.交换性原则 企业的薪酬系统与外部市场社会薪酬系统要有效接轨和配套,不能自成一套。 8.稳定性原则 薪酬水平要保证销售人员有基本稳定的生活收入,这样才能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促使销售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并保持高昂的斗志。 二、如何确定销售人员的薪酬水平 1.工作评价。工作评价是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和办法。它是用来确定企业内各种工作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其相对价值。 2.行业薪酬水平标准。为了吸引并留住优秀的销售人员以及保持合理的人力成本,可以参照行业状况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出比本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略高的薪酬标准。当然,要物质的和精神的综合运用,不能单从数字上做简单比较。 3.几种常见的薪酬方案: (1)直接提成薪酬方案:把销售人员的薪酬完全的与其一定期间的销售业绩挂钩,按一定的提成比例来支付薪酬。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利于调动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薪金完全靠提成,没有基本工资,其安全性很低。(2)固定薪酬方案:指无论销售人员的销售额多少,均按一定的时间固定的薪酬进行发放。大部分销售人员不喜欢在薪酬水平不稳定并且可能大幅度波动的环境中工作,他们倾向于稳定的正常的收入,增加安全感。值得重视的是,如果处理不好,固定薪金会使优秀的营销人员不思进取,而使一般的销售人员可能没有动力改进工作。(3)混合薪金方案:这一方案是将直接提成和固定薪金结合起来。薪酬总额中的固定部分给予销售人员基本的生活保障,提成或红利部分,对达到目标或超过目标的销售人员进行奖励。 三、销售人员薪酬管理应把握好的几个关键点 1.合理的薪酬水平有利于员工队伍建设。为了确保称职员工的稳定和吸引适用人才加盟企业组织中,基本工资水平必须达到社会公认的标准。 2.保证底薪员工的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对他们在企业中自觉劳动所消耗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应与其基本薪金水平相适应,即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最低生活费用。 3.建立科学薪酬体系,使薪酬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 4.不要过于依赖薪酬刺激的功能。单靠增加薪酬而产生的经济刺激所起的直接效果是相当有限的。 5.充分关注员工对薪酬收入的期望水平及其人际关系、归属感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6.主动关心企业员工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关系,维持员工关系的和谐。不要等到一定数量的员工直接提出加薪要求时,才考虑加薪的必要性。 总之,销售人员薪酬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经营效果,关系到员工队伍的稳定和团结。因此,必须要有新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管理灵敏性和科学的动态机制,用好薪酬的激励和杠杆作用,最大的发挥薪酬的企业价值社会价值。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激励视角下的销售人员绩效管理分析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销售人员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并对销售人员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结合销售人员绩效管理与激励现状,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销售人员 绩效管理 激励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销售人员的业绩表现关系着整个企业的价值实现,加之销售部门是连接企业与消费者的桥梁。因此加强对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不仅能增强企业实力,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公众形象,对提升企业竞争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一、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企业一般按照销售工作的内容,将专职销售人员分为高级营销人员(如销售经理)、一般销售人员(多为客户管理员)、推销人员(包括商场售货员和挖掘客户的推销人员)。其中销售经理和客户管理员的薪酬中固定薪酬所占比重较高,而推销人员往往是“低底薪、高提成”甚至“无底薪”的薪酬政策,从而导致部分销售人员在工作中有所顾虑,积极性不高。当前大多数企业在销售人员绩效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与不足,主要问题有:只重视销售额的考核、缺乏市场战略支持、定额考核法制定的不合理、对员工个人的考核不成体系等。 1.只重视销售额的考核 目前很多企业都很重视对于销售额的考核,但对于不同类别的产品、新老产品以及不同区域市场之间的差异比例没有规定,对于利润和市场管理的考核重视不够,销量是唯一的考核标准。销售人员为追求销量,只把精力放在销量大的产品和市场上,而不重视新产品和高利润产品的推广,不管品牌、市场秩序等具有长远影响的要素,导致销售人员的行为短期化,使整个营销体系的运作缺乏策略性发展。 2.缺乏市场战略支持 一些企业在考核销售人员时强调硬指标销售额、利润、回款,却没有对应的市场战略相支持。企业在市场开拓过程中,产品的竞争力、人员的努力、广告的投人、渠道的建设等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体系。如果自己的产品和广告投人都要比竞争对手强,当然可以对销售人员的工作成果要求高一些;但如果产品的竞争力和广告的投人都不如竞争对手的话,也就无法要求销售人员快速的达成很高的销售业绩,否则对于销售人员来讲就是不公平的。 3.定额考核法制定的不合理 有的企业采用定额考核法,依靠历史数据的经验估计加以测算。定额是一个综合了产品竞争力、销售人员素质、公共关系、企业知名度等多种因素的结果,然而一些企业在制定绩效目标时,仅仅在上一期定额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比例,而没有综合多种影响因素,更没考虑不同地区、时间、员工能力大小等因素,往往造成“鞭打快牛”的现象。 4.对员工个人的考核不成体系 没有建立起一套分层分类的科学、系统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和有效的绩效反馈、绩效改进及结果运用机制。员工认为考核仅仅流于形式,只是对绩效定额实现情况的考核而没有涉及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软指标的考核,实际效果不明显。 二、基于激励的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措施 绩效管理与激励两者相辅相成,有效进行绩效管理的基础是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参与到绩效管理的各环节中来,从而达到绩效提升的目标。要把握目标明确、过程监控、全方位评估、结果反馈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公平、公开、公正”绩效考核模式,在具体执行上应注意: 1.制定具有激励性的绩效目标 在绩效管理中如能有效运用激励措施和手段,激发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大大提高销售人员及群体的工作绩效。因此在制定销售人员的目标时要坚持使销售人员能控制并能掌握其进度的目标,使其既能够全心为个人绩效负责,又有利于调动其本身的积极性并实现满足感的获得。 2.绩效管理中综合激励的应用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在管理理论界被认为是比较全面的说明了各种激励理论:一定的激励会产生一定的努力,他将导致相应的绩效。但此绩效对员工而言只是一个结果,是工具性的;通过达到一定绩效,可以获得所期望的奖酬,这才是员工的主要目标。基于这个模型的启发,在针对不同销售人员设定目标时,应充分与其进行沟通,达成共识,使其对自己充满信心。 3.建立综合考评体系 综合考核体系的建立会从根本上影响销售人员的行为模式。企业对销售人员的考核要取消目前的承包责任制度,可以采取目标考核的方式,按照公司的年度销售目标、分解到区域,然后再分解到人员。设定具体目标时,注重软、硬指标的搭配,销售奖励注重综合管理,销售费用,注重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方式,销量考核注重不同产品的均衡发展,销售推广注重市场基础工作的建设,另外薪酬设计要参考同行业平均收人水平。对于广大销售人员的激励除了命名为“模范”颁发“嘉奖令”等精神鼓励外,平时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与薪资分配相结合。让销售业绩直接体现在薪资分配上,这是比较现实且乐于被接受。 4.重视绩效沟通,及时制订绩效改进计划 考核不是为了惩罚或者扣款,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要想做好绩效考核,必须做好销售人员考核时的结果反馈工作。考核结果出来后,考核者一定要做出相应的响应,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进行正负激励,与销售人员共同制定今后工作改进的方案。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给予指导,形成管理上的“有效回路”。 三、结论与建议 在设计绩效管理系统的同时,应注重把对员工的激励因素包含进去,这样才能激发销售人员的积极性,达到令人满意的绩效,从而实现企业目标。绩效评估和考核体系的建立对于企业的现代化运营以及销售人员的良性成长具有促进作用。但是还需建立起一系列配套制度,因此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销售人员的竞争活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浅析销售人员的薪酬管理遇到的问题 摘 要:建立一套“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是目前我国很多公司的当务之急。员工薪酬制度是寻求经营成功的最有效的管理工具之一,制定明确的薪酬体系,使其能够提供有效的信息并最终促成预期的经营成果,对公司取得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销售人员的薪酬管理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薪酬;企业;员工;制度 一、市场分析 目前,国内市场竞争空前激烈,怎样才能战胜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呢?这就要考虑企业的薪酬制度能否留住人才,企业员工之间,薪酬是否公平,与其他企业相比,薪酬是否具有竞争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需要采取果断的措施,只有那些仅希望保住自己的职位和薪水的平庸的员工才会留在企业中,素质较高,能力出众并想干一番事业的优秀的员工会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能体现自身价值的企业。本章旨在研究销售人员的特点,明确销售人员薪酬的概念及原则,以便于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设计有效的薪酬制度。 二、薪酬的秘密发放问题 保密工资制是通过灵活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劳务市场供求状况,并对员工的工资收入实行保密的一种工资制度。这种工资制度在某些企业中比较盛行。保密工资制度是一种争议较大的薪酬管理制度,或者说是一种管理方式,它具有一些优点,也有非常明显的弊端,其优点在于:避免员工之间在工资上的攀比,减少因分配不均产生的矛盾;在工资确定时,可以较充分的吸纳员工意见,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管理者可以根据企业对短线工种和特殊人员的配置要求,保持企业各类人员之间的合理配置。由于大多数人有高估自己的付出而低估他人付出的倾向,并很容易接受自己的薪酬高于他人,哪怕这种高薪酬是不公平的。为了避免“不患寡而患不均”争议以及日后的尴尬,很多公司将彼此的薪酬保密。这样,大家都不知道他人的薪酬水平,自然不会有相互尴尬的局面出现。 在一般情况下,员工的猜测是不正确的,他们常常高估他人的薪酬,而认为自己的薪酬偏低。这会加深员工对薪酬的不满。根据美国一些学者的研究显示:员工有一种高估较低职位的薪酬,而低估较高职位的薪酬的倾向,这种错误的猜测会导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薪酬差距较实际上的差距更加缩短。这种被压缩了的上下级薪酬差距,降低了员工对升职的兴趣,同时,对上级也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同时,将薪酬保密也成了掩饰一些不公平现象的薪酬制度,容许了一些不良习惯的蔓延而不被发觉,不被员工指控。相反,如果将正确的薪酬信息传递给员工,并向员工解释清楚,可以减少员工作出错误的猜测,并且对公司的薪酬制度有正确的认识,从而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 三、招聘市场的起薪问题 目前的劳动力市场的薪酬竞争,说到底是对人才的竞争。保证企业在外部薪酬竞争中能够获得更大的优势,涉及许多薪酬政策和技巧问题。其中,招聘市场的起薪问题就是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如果起薪低,招不来质量高的员工;起薪高会遇到两个最直接的问题:其一,总成本中的人工成本控制问题。工资水平上升,有一个联带关系,引起总成本的上升,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不能支付很高的薪资是因为受成本约束,“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二,与原有员工的工资关系问题,如何避免新人比旧人薪资高得太多,特别是干同样的,或类似的工作,否则就会由所谓外部的公平导致内部的不公平。在起薪制定上,一些常规的技术性问题是:1、兼顾学历及同工同酬,在没有科学的标准衡量的前提下(例如技术资格证书),可以按照学历起薪;2、不同的学历起薪虽不同,但做同一职务,则职务起薪要一样;3、起薪要有一定的公开标准,各种福利也要有公开的标准;4、要有明确的调薪政策及标准。 目前企业对于销售人员在市场上的起薪问题上普遍存在着两种做法。一种是“顶薪减扣分”,另一种是“低薪加得分”。如某公司对销售人员是“顶薪减扣分”,如招聘时说明起薪是3000,实际上只有当销售人员全额完成销售任务时才可以拿到“全薪”,如完成任务80%,则只拿到3000×80%=2400元,若再有其他不佳表现,可能还要扣罚一部分薪资。这种起薪策略的优点是比较容易形成招聘市场的薪酬竞争力,且员工对薪酬有明确的期望值,缺点是让员工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并在长期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时时被笼罩在惩罚之中,当员工被扣工资有多有少时会产生不公平感,会认为销售计划制定不合理,对销售队伍的稳定性不利。克服这些缺点的方法主要有在销售人员的日常管理中增加奖励项目,改变“只罚不奖”的状况,另在制定销售任务时,销售主管要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双方达成共识,而不是把销售任务强加给员工。 总结:本人阅读了大量的文献,根据自己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结合案例,对销售人员的薪酬计划进行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薪酬制度与绩效考核体系的匹配程度决定了绩效管理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薪酬制度与战略之间的匹配程度通常决定了战略是否能够有效实施。薪酬计划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如何设计的、它的主要特征被员工理解的程度如何,它如何为薪酬的参与者提供反馈,以及经理们为支持它付出了多大程度的努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企业销售人员管理探讨 摘 要:就企业销售人员的营销、管理、任务、存在问题及应采取的管理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营销;销售人员;管理 1 销售人员管理的任务 (1)发现和巩固客户。在销售过程中,善于发现新的客户,扩大市场销售范围,并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巩固老客户,保持与客户之间的较长久的正常交易关系。 (2)加强营销过程监控。对销售业务的全过程,包括销售人员的工作过程和货物、资金的流通过程实施监督和检查,防止出现偏差和漏洞,最大限度地规避由各种内部和外部原因引起的营销风险。 (3)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对销售人员某种需求的满足及对销售人员工作业绩的正确评价,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和智慧,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气氛。 (4)宣传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通过良好的销售、服务、咨询等,在顾客和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较高的声誉。 (5)收集情报信息,为企业经营提出导向建议。销售人员在推销产品的过程中,能够收集到各类产品的信息、竞争者的信息、消费者的信息,这些信息及时反馈到企业,经过整理归纳汇总,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为企业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创新营销思路提供依据。 (6)建设一支能打硬仗的营销队伍。市场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要有一个好的营销队伍。要造就一支知识、年龄结构合理,能征善战的营销队伍。要通过各种措施提高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个人品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营销知识、业务能力、公关技巧、语言表达、经验积累等。 2 销售人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体系。有些单位虽然建立销售人员管理监督检查体系,但其方式方法不到位,导致营销管理漏洞甚多,营销费用居高不下。有些单位只注重目标管理而轻视过程管理,即使注意到过程管理,也未掌握必需的科学方法与技术。 (2)销售人员业务管理不规范,使企业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销售人员对营销基础知识、理论掌握得少,对广告、公关、促销的认识肤浅,营销技术薄弱,市场实操能力太低。销售队伍不论在人员数量、业务素质、工作经验等方面还不很适应,急待充实和培训。 (3)销售人员变成了销售机器。他们忙于推销、签约,冥思苦想的只是如何销售产品,如何提高销量,似乎已经机械化了。对营销工作没有创新,对企业整体营销工作很少考虑,缺少活力与朝气。 (4)很多企业对销售人员实施的工资政策很不合理,不够灵活,致使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更没有实现利用工资这一有效的手段,激发销售人员认真研究市场、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市场策略,创造性地开展营销工作,以提高该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 (5)销售人员开展业务时,相互干扰,无序竞争,产品价格管理不规范,存在自相残杀的情况。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某些企业产品销售不顺畅,影响和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 加强企业销售人员管理的措施 (1)要建立和完善营销激励机制。企业要积极探索更合情合理的报酬分配制度,在企业内部也可以对于不同的销售人员采取不同的报酬方式,即在企业内部允许多种不同的报酬制度存在,对于刚进公司不久、能力经验不甚突出的销售人员可采取低风险、低回报的报酬制度。 (2)加强营销过程管理。一是选拔销售人员时,坚持品行第一、品行重于能力的原则。二是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十分必要,企业应设立一个与财务、销售人员、客户均保持联系的管理部门。此外,尽可能用转帐支票、银行汇票结算,也可以避免货款不及时上缴及携款潜逃的发生。三是建立行动报告制度。要求每个销售人员认真做好工作日记,并定时汇报业务开展情况、获得信息情况及存在问题。四是对销售人员实施定期审计和风险抵押。五是在管理上建立相互制衡的制度。企业与销售人员之间本身就是一种依赖和被依赖的关系,在建立各项制度的同时要加强两者的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发展。六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调度制度。如:在每月或每季的特定时间,召开营销工作调度会。 (3)增强销售人员敬业精神。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要充分发挥好员工的智慧和精力。一是采用销售人员调查、销售人员座谈等方式,了解销售人员的意见,及时发现销售人员的思想苗头,应通过生动、形象地描绘企业的发展前景,培养销售人员爱企业、爱岗位的感情,使其更努力地工作,齐心协力实现企业的目的。二是培养销售人员的团队意识。作为企业应该提升大部分销售人员业绩,让优秀的销售人员的经验共享,提高优秀人员数量以增加平均度,增强团队集体效益。三是明确说明企业对销售人员行为与工作实绩的期望,增强销售人员的责任感。四是关心、尊重销售人员。 (4)做好销售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销售人员的素质。现代营销对销售人员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品质素质、知识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企业要投入资金,通过多种形式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和工作能力。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原则,培训要有针对性,逐步对销售人员实行上岗资格认定制度。销售人员培训工作可采取以下四种形式:①课程培训:对各个层次的销售人员进行在职培训。②经验培训:管理人员合理安排销售人员的工作任务,轮换销售人员的工作岗位,组织销售人员参加特别工作小组,接受老销售人员的指导,以便积累工作经验。③情景培训:参加培训的销售人员在指导下,解决实际工作问题。④研讨式培训:项目小组成员通过研讨,相互学习,共同完成项目工作任务。 (5)做好销售人员的选聘工作。一要严格掌握选聘原则。坚持能力与学历并重,择优录用原则;市场营销专业和具有企业产品知识的人员优先原则;坚持试用原则;坚持公开与公开原则。二要周密拟定选聘程序。包括人员报名、考试、录用、培训的全过程。三要严格按照优秀销售人员的标准选拔。具体要求:要诚实、正直、可信赖;要乐观向上、自制力强、能正确对待不幸和挫折、有自我批评精神;要反应敏捷、具有洞察力、判断力和创造力;要敢于接受挑战;要能重视群体力量、体谅他人、善于合作;要有原则性、责任心、心胸开阔、能包容人;要有工作自信心;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路清晰。四是对那些不适应工作、无法达到实绩标准的销售人员,企业应采取公正合法的程序有计划地解聘。 (6)加强销售人员的业绩考核。一要坚持客观原则,考核必须依据事实,避免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二要科学制定考核内容与标准。要注重销售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考虑销售人员的个人努力程度,要强调销售人员的任务完成程度。 (7)制定科学、合理的销售定额。太高的销售定额,有可能导致销售人员采取寅吃卯粮、竭泽而渔的方式进行销售,甚至为了达到销售额而不惜损害企业形象和消费者的利益,当销售额不能实现的时候,还有可能挫伤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太低的销售定额不利于企业实现销售和利润目标,不利于企业积极地开拓市场并实现应有的市场份额,使企业处于不利的市场地位,造成企业的效益低下,销售人员也可能因为过于轻松而形成惰性。所以,制定销售定额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作,为保证销售定额的科学、合理,应建立健全销售统计资料和记录,对目标销售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其市场潜力,同时了解各销售人员的工作能力、特长等。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销售人员忠诚度与企业效益管理研究 摘要: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销售人员忠诚度对企业效益管理的影响。首先分析国内外对于员工忠诚度研究情况进而探讨出销售人员忠诚度对于企业效益管理的影响。其次总结出研究的新趋势即销售人员忠诚度在一些企业中有下降的趋势。最后得出结论提高销售人员忠诚度对于提高企业效益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员工忠诚度;销售人员忠诚度;企业效益管理 1 研究意义及背景 目前我国很多员工忠诚度存在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人员流失率,消极怠工和人为泄露企业秘密等。其中销售人员的流失现象更为普遍,主要表现为销售人员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大量流向中外合资和(或)外商独资企业,以及销售人员在中外合资和(或)外商独资企业之间频繁变换工作单位。对此,企业应分析销售人员忠诚度下降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提高销售人员的忠诚度。销售人员的忠诚度又直接影响到顾客的忠诚度,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因此,对销售人员忠诚度与企业效益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员工忠诚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倾向于通过量表调查进行实证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2.1.1 员工自身素质 从员工个体层面来看,影响忠诚的因素包括员工任职期限、年龄、性格等,但各项素质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强度还没有一致的研究结果,而且分歧极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员工的年龄和任职期限均与忠诚程度呈正比。第二,FerdrikcRecihheld(2001)发现某些员工天生就更倾向于对企业忠诚,因此提出企业应设法寻找合适即与组织目标一致、愿意与企业长期共存的雇员,并设法留住他们,即在招聘员工时要考察员工性格、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文化适应力。Geo飞eM.10gna(1954)的观点和Ferdriek不谋而合,他认为提出员工自身是否具有强烈的使命感是影响员工忠诚的关键,因为使命感能够帮助员工体会工作的意义,这种使命感渗透到管理者日常的工作,有助于提高员工忠诚度。第三,BrinaScharg(2001)从道德的层面提出:任何人本身就有对企业有忠诚的需要,个人道德水准不同,忠诚度也不同,企业应该激发和培育员工的忠诚。以上三个个体因素的研究对企业的招聘和后续管理有积极的影响和意义,也是目前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忽略的方面。 2.1.2 领导者素质 Mcugimless(1998)认为领导者具有良好的管理诚信将有助培养和提高员工忠诚度。Jacqueline和Mihonfield(2002)认为领导者的沟通战略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关键因素。FerdrcikRecihheld在《忠诚法则》(2001)一书中也强调了领导者个人素质及言行对员工忠诚度的影响,他认为领导者是否意识到员工忠诚的重要性,是否重视培育员工忠诚度,并在制订经营决策时坚持忠诚原则,把员工等合作伙伴的利益放在首位将影响员工的忠诚程度。FerdrikcRecihheld建议领导者选择良好的沟通渠道,把忠诚的观念传播到企业各部门,并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到言行一致。 2.1.3 企业文化和群体关系 RogerHemrna(1999)提出企业文化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因为企业文化能够在员工与员工、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依赖感,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这一点对新一代年轻的雇员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更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及自身价值的实现。GeogreMolgna(1984)提出管理者与下属亲密而稳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员工忠诚度的提高,而这种亲密关系的建立则有赖于管理者有意识的管理行为建立和强化。Allen(1998)和FerdriekReiehheld(2001)在文章中提到了信任对赢得员工忠诚度的重要性。Yul-Timwong等(2002)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信任对员工忠诚度的影响。 2.1.4 员工参与和沟通机制 Dvad(1989)在对纽约TPF C公司的实证调查结果显示员工参与和沟通能够增强其忠诚程度,ness(1998)认为有效、公开坦诚的交流是员工忠诚度的重要因素。FerdrikcRecihheld(2001)也谈到类似的观点。AlnaD・Smiht(2002)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运用语音信箱、电子邮件等科技手段传递信息,但员工忠诚度是无法由这些只注重内容的硕士学位论文沟通方式获得的,只有面对面的人际沟通和交流机制才能使员工体会到人际情感交流,因此主张公司必须有意识地采用人际情感沟通方式以培育和提高员工忠诚度。 2.1.5 员工职业发展 David w・Rhodes(1989)在对纽约TPF C公司的实证表明调查能否获得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重大因素。DvaidFgainao Ci993)则认为面对裁员和机构改革,员工和企业需要重新构建心理契约的内容,让员工意识到企业不会承诺一生不变的保证,但却可以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帮助,他提出企业可以向员工提供获得“雇佣能力”的机会和所需资源,以员工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代替传统的工作安全感,培育员工忠诚度。 2.1.6 薪酬福利和工作安全感 盖洛普(Gall即)公司1991年对美国7千名员工进行的实证调查结果显示薪酬与员工忠诚度成正比。 Mcugi(1998)则认为为了培养和提高员工忠诚度,员工的工资必须根据绩效发放,同时福利政策应该比较灵活,适合员工的实际需要。Brinaschrga(Z001)强调工作安全感是影响员工忠诚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的研究表明:对蓝领的裁员在降低其忠诚度的同时也会降低其他未被裁员的员工尤其是管理层对公司的忠诚。一项在经济萧条裁员时期对财富500强公司686位经理进行的调查也证实了他的观点,调查结果显示这些裁员风暴下的幸存者对公司的忠诚在过去的几年中有所下降。尽管他们平均年龄37岁且至少拥有硕士文凭DavidW・Rhodes(1989)在对纽约TPF C公司的实证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2.1.7 企业伦理价值因素 Esnavaelnmie(2002)等认为企业的伦理价值观及企业内部的伦理状况对员工忠诚度有显著影响,当员工面临新的工作机会时,往往根据个人对某些企业的构想和声誉进行决策,而且员工更愿意到伦理状况好的企业工作。sheauboreck(1994)的研究表明组织公平感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重要因素。 2.2 国内研究现状 对员工忠诚度形成过程的分析可得:较高的员工忠诚 度是员工期望得到满足的结果。国内学者对于员工忠诚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也都主要从企业对员工期望的满足程度着手,但国外学者的研究内容更为丰富,不仅考察了薪酬福利等物质因素,也探讨了员工自身素质、职业发展等工作因素,更提升到组织伦理价值观的高度。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薪酬福利和员工职业发展上。除许小东的研究包含组织公平感外,唯一讨论组织内部信任的研究者黄炽森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内容的差异不仅反映了员工需求、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和研究者关注重心的差异,更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还未完全的表现。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心理期望逐渐由物质期望向精神期望转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逐步发展成为单一的经济空间,企业社会责任(CoarteSoealiReonsibili,yt简称CSR)运动的兴起和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推行也迫使国内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员工权益的满足和全面发展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因此,从企业道德管理层面考察员工忠诚度的影响因素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新课题。 3 发展趋势 如今,国外一些成功的企业,如美国的贝恩策略顾问公司、国家农场保险公司等,纷纷采用了一种“忠诚管理”的经营模式,创造了骄人业绩。在我国,尽管一些企业也己认识到“皋于忠诚的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实现顾客满意并创造顾客忠诚,但遗憾的是,这种认识基本上仍停留在“顾客忠诚”的阶段,忽视了“员工忠诚”,忽视了忠减的员工给企业所带来的效益。基于以上的现实背景,为企业提高销售人员的忠诚提供依据,并且通过对空调行业中企业销售人员忠诚度与企业效益管理的实证研究,为企业制定有效的留人政策提供了一些实证性的依据,使得该留人政策不仪能够留住优秀的人才,解决目前企业所面临的销售人才危机问题,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管理水平。 4 结语 基于我国目前企业员工流失特别是销售人员流失严重的情况,企业急需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销售人员忠诚度的影响因素,并通过中间变量顾客忠诚度为桥梁建立起销售人员忠诚度与企业效益管理之问关系模型。这为企业系统解决企业中人员的不稳定因素对企业效益的不利影响提供理论指导。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软件销售人员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与三维绩效的实证研究 摘要:为探究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绩效的影响,本研究以中关村15家IT企业的211位软件销售人员为实证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建模法探讨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及效果。研究指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任务绩效具有强影响,而对适应绩效和关系绩效的影响力较弱。三维结构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中,制订职业目标及胜任本职的策略会导致员工的高绩效。文末提供了企业选聘员工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任务绩效;关系绩效;适应绩效 一、研究目的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组织不是期待员工的忠诚,而是期待员工的绩效。销售人员是高度注重个人职业发展空间的特定群体,尤其在产品更新速度很快的高科技行业,他们不甘于长期就职于特定岗位或特定企业,跳槽频繁。爱流动的员工是不是好员工?能不能胜任工作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组织认同?换句话说,以个人为主的职业发展策略,能否导致组织所期望的行为绩效,这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差,职业生涯管理方面的本土化研究有待深入。本研究试图在以往研究的薄弱领域进行探索,以企业最关心的员工绩效做效果变量,探究个人导向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行为绩效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采用扩展的三维绩效做效果变量,克服了以往研究仅选用单一绩效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可使企业了解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具体策略,认清其对各种行为绩效的影响,从而根据企业的需要选聘员工,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措施。 二、文献回顾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Greenhaus(2000)指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是个人洞察自己和环境,形成职业生涯目标和战略,在职业生涯历程中获得反馈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中国员工的职业生涯意识日渐觉醒,本土化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及效果的研究成为热点。 对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构成,学者们有不同观点。例如NOE(1996)认为是3维结构:职业探索、职业目标设置、职业策略。而龙立荣(2003)认为是5维结构:职业探索、职业目标、继续学习、自我展示、注重关系。研究者不仅在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上没有取得一致,而且在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上也存在争议,特别是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工作绩效的影响。Jacobs(2003)认为,个人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发,能够促进工作绩效。而部分学者持相反观点。NOE(1996)认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与工作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原因是员工有不同的职业目标定向。例如有的员工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目标不是追求职业能力的提高,而是达到考核的最低标准即可。龙立荣(2003)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员工注重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可能会使工作投入相对减弱,影响了工作绩效。 尽管存在分歧,但是前人的研究勾勒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及效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略显不足的是,以往研究多选择实际工作业绩为绩效变量,忽视了影响实际工作业绩的因素较多,其中的市场状况、产品质量、公司声誉等因素是个人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显然,将个人可控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同个人不能完全控制的业绩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并不恰当。 本研究吸纳了绩效研究的最新成果,将绩效看成一种行为,是对员工工作表现的行为性描述。它是包括任务绩效、关系绩效、适应绩效的三维变量。任务绩效(Task Performance)是“员工履行组织规定角色的行为”;关系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是“可以促进任务绩效和提高整个组织有效性的非直接生产和服务活动”;适应绩效(Adaptive Performance)是“当工作要求和条件发生变化时,个体在一个任务上的学习能够有效地迁移到另一个任务上的行为”(Borman,1993;Pulakos,2000)。基于行为观的绩效概念剔除了员工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比基于结果的绩效概念更准确地衡量员工的努力程度。而且扩展的绩效概念比单一的绩效概念更全面地揭示员工对组织的贡献,既有任务绩效(如高质量地工作,完成本职岗位的任务),也有关系绩效(如主动加班,帮助同事解决工作困难),还有适应绩效(如适应工作新要求,适应新工作岗位)。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认为,前人研究的结论不一致,很可能是由于抽样群体的差异性引起的。由于不同时空下的不同群体有不同的职业生涯管理措施,因而应将实证对象限定在特定群体中,以便减少抽样误差。考虑到知识型员工有较强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发意识,而销售人员跳槽频繁,典型地代表了员工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下的职业流动,因此本研究选择软件销售人员为研究对象。 1.问卷的编制 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及三维绩效问卷是在龙立荣(2003)、温志毅(2005)的研究基础上,经过访谈后修订而成。问卷经初测和再次修订后,形成正式问卷。问卷采用Likert四点量表。 2.样本的特征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向15家中关村IT企业的软件销售人员发放800份问卷,有效回收问卷21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26%。正式样本中员工平均年龄28.6岁;平均工龄6.01年;平均服务期2.83年;男性员工占56%;基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为29.2岁,中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为30.9岁,高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为39.2岁;69.7%的员工具有大学本科学历,14.7%的员工具有大专及以下学历,15.6%的员工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由于软件销售需要一定的技术背景知识,不同于消费品销售,因此员工的学历普遍较高。又因为销售工作挑战性强、薪水高、考核体系透明,受年轻人所青睐。本样本特征与中关村地区软件销售人员高学历化、年轻化的特征较吻合,样本具有典型性。 3.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自编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问卷(含15道题项)及绩效问卷(含12道题项)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52和0.853。且问卷测量项目的因子负荷值均超过0.50,表明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较理想。 4.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11.0,路径分析软件为AMOS5.0。 四、研究结论 利用SPSS软件,采用正交极大转轴法,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抽取为三个因子,解释了58.97%的变异。题项在因子上的聚集程度良好,不存在双重载荷。 根据因子的含义分别命名为:目标与胜任因子(即制定职业目标并采取措施来胜任本职工作,包括:根据企业实际制订近期职业目标、根据岗位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胜任本职工作等);职业发展准备因子(即为了将来的职业发展而预先积累知识技能及社会资本,包括:学习其它岗位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寻求上级的指点和帮助、结交许多各行各业朋友等);跨组织流动因子(即有意识地在多个组织间流动,包括:关注外部招聘信息、换单位以积累职业阅历等)。 对绩效问卷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的3个因子解释了65.33%的变异,分别代表任务绩效、关系绩效、适应绩效。 利用AMOS软件对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三因子同三维绩效建立结构方程,结构方程如下图。 实证研究得到一下结论: 1.跨组织流动因子与三维绩效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从直接影响系数来看,跨组织流动因子与三维绩效均无显著相关关系,而其余二因子与绩效显著正相关。 这说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绩效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某些策略的结果是利组织的,而某些策略则相反。譬如单纯的跨组织流动。假设某销售人员频频跨组织流动,采取尽快积累职业阅历的策略,把企业当成临时过渡的“跳板”。既不制订在本企业内的职业发展目标,努力掌握岗位所需技能;也不积极建构人际网络,与单位同事和领导关系疏远,那么该员工不可能有高绩效。 2.目标及胜任因子对任务绩效的影响最显著 在0.01的统计水平上,目标及胜任因子对任务绩效的直接影响系数达到0.48。这说明,有抱负的员工倾向于采取“先站稳,后站高”的做法。即便对目前岗位不满意,仍然会积极设法胜任本职工作,以出色的任务绩效引起上级关注,向外界发送自己是高效率员工的信号。这类销售人员,会表现出办事效率高、工作质量高等行为特征。 3.目标及胜任因子对关系绩效的影响相对最显著 从直接影响系数来看,职业发展准备因子和跨组织流动因子与关系绩效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只有目标及胜任因子对关系绩效在0.05的统计水平上,直接影响系数达到0.25。 这说明,以个人发展为中心的职业管理策略,考虑的是个人职业技能的提升及职业发展空间的延展,而不是组织的利益。但是个人的抱负总是在特定的组织内实现,职业成功离不开组织。而员工要得到组织的接纳,得到调配组织资源的更多权力,需要表现出认同组织的行为,以及乐意为组织奉献的姿态。例如向年长员工请组织的文化规则;在企业需要时主动加班;在同事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同事解决问题。这些行为便是有利于组织、有利于他人的关系绩效。因此,当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侧重于胜任本职工作时,他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利组织行为。 4.职业发展准备因子对适应绩效的影响相对最显著 从直接影响系数来看,职业发展准备因子对适应绩效的影响在0.05的统计水平上达到0.21,超过了目标及胜任因子对适应绩效的影响。这说明,个人积极地构建社会人际网络,学习其它岗位的知识技能,能够提高自身对工作新要求或新岗位的适应能力。 五、启示与未来研究方向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更细致地揭示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绩效的差异性影响。本研究显示,员工以自我为中心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对于员工绩效有利有弊,具有双重性。侧重跨组织流动的员工没有表现出组织期望的任何绩效行为;但是侧重胜任本职工作的员工,为了获得组织接纳或得到更多组织资源,会表现出高任务绩效和亲组织行为;至于积极为职业发展做准备的员工,通常职业适应力强,一定程度上能完成本职工作,但未必有利组织和利他行为。 因此,企业要因时制宜地选择销售人员。 如果企业希望销售人员队伍保持稳定,员工乐意为组织奉献,则企业挑选的员工,应该是偏好胜任本职工作,不太喜欢跨组织流动,表现在履历上就是较长时间地服务于某个企业,在某个岗位上的工作时间较长,工作业绩突出。这类员工的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都是最高的,他们不仅工作质量高,还愿意帮助同事解决工作困难,分享工作心得。 如果企业处于初始期,希望销售人员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那么企业挑选的员工,应该是热衷社交、偏好工作轮换,即侧重职业发展准备的员工。表现在履历上就是在某个企业有一定的服务年限,且有若干工作岗位的工作经历。这类员工的适应绩效是最高的,也有一定的任务绩效。 至于频繁更换岗位及就职企业的销售人员,如果他/她缺乏职业目标和胜任本职工作的行动,亦无积极学习新知识的倾向,实证显示,这类员工在各方面的绩效都较低。 由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策略会受到所在企业的管理措施的调节,而本研究尚未探讨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交互作用机制,这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作者单位:李维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新疆燕京啤酒有限公司销售人员薪酬管理研究 摘要:啤酒企业属于典型的快速消费品,其产品功能和技术日趋同质化,企业很难在产品功能、技术方面保持长久的创新,即使有所创新,也可能面临被其他企业快速复制的风险。新疆燕京啤酒有限公司自2007年投产以来销售量增长了400%,但是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销售人才的大量流失、销售人员满意度低等问题。新疆燕京啤酒公司急需分区域实施全面薪酬计划提高销售人员满意度; 实行核心员工激励计划以降低销售人员流失率;以燕京特色的福利计划增强销售人员归属感。 关键词:新疆 燕京啤酒 薪酬管理 截止2011年12月,新疆燕京啤酒有员工936人,其中销售人员达421人。自2009年,三年产销量增长了4.13倍,实现销售收入近3亿元,实现利润200万元,同比增长41%[1]。但是,在企业快速增长的同时, 员工对薪酬的总体满意度低;薪酬问题导致人员流失、招聘困难;薪酬问题引发员工对公平性的质疑等。新疆燕京啤酒急需针对不同区域的市场,提供不同薪酬管理优化方案,通过薪酬管理的优化,使企业留住人才,更好地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国内薪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块,即绩效薪酬、全面薪酬和宽带薪酬;其中目前国外发展形势来看,全面薪酬发展最为迅速,适用最广。学术界和企业界普遍认为薪酬体系必须和绩效体系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激励作用。近年国内对绩效管理和绩效考评的研究同益完善,从绩效的定义、绩效考评的目的、对象、程序到绩效考评体系的设计、指标的确定等方面均有大量的著述,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平衡计分卡的运用。并且随着人们对内在激励作用的认识,全面薪酬体系已成为国内薪酬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目前的研究大多仍停留在全面薪酬、自助式薪酬的概念、内涵、意义等理论层面,对技术性较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全面薪酬方案的研究相对缺乏。 本研究通过对新疆燕京啤酒公司薪酬管理现状调研问卷的分析及二次开发得到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为新疆燕京啤酒有限公司的薪酬管理,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优化策略;为快消品其他企业的薪酬管理提供借鉴。 1.研究内容及方法 1.1研究内容 对新疆燕京啤酒公司销售人员薪酬管理进行调研。 在对新疆燕京啤酒销售人员薪酬调研的基础上,得出影响薪酬管理质量的因素分为7个因素,分别是培训、工资待遇情况、工作性质、绩效考评情况、工作关系、领导与领导效果、职业生涯情况和员工流失概况,并对其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在查阅大量有关快速消费品薪酬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燕京啤酒销售人员的实际,发现啤酒企业的薪酬研究暂时缺乏,故提出了新疆燕京啤酒有限公司销售人员薪酬管理研究。 其次,本文利用上海交大的唐宁玉学者的薪酬管理调研问卷,针对新疆燕京啤酒的薪酬现状,将影响薪酬管理质量的因素分为7个因素,分别是培训、工资待遇情况、工作性质、绩效考评情况、工作关系、领导与领导效果、职业生涯情况和员工流失概况。 然后本文对问卷进行了二次开发,对人员培训、人员晋升公开与透明、不同地区薪酬差等方面进行研。 2.结果分析 2.1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共计发放200份至直接的调查对象,如业务代表、销售主管和销售经理。被调查人员占公司全体人员的47.5%,问卷回收188份,回收率94%。 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三大综合指标的综合 图1 新疆燕京啤酒销售人员对三大指标的综 第二,三大指标各细项得分 图2 新疆燕京销售人员对薪酬满意度调查的结果 由图1可以看出,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指标最低,满意度仅为57%;其次是流失率指标,最后是归属感指标。由图2可以得到销售人员普遍对绩效考评情况、职业生涯和培训情况感到不满意。而得分相对较高的是领导和领导效果以及工作关系。 2.2人员培训方面调查 图3 问卷针对培训项目的调研结果 由图3可以得到:第一,仅有26%的人了解公司有关于培训方面的明确政策, 并且这26%的人了解公司有关于培训方面的明确政策,这些人全部集中在石河子办事处。这说明公司有关于培训方面的明确政策,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只是传递给了离公司最近的石河子办事处。;第二,仅20%人参加了由人力资源部门组织的培训。如果连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相关培训都不甚了解的话,那么势必难以形成培训的合力,也难以将培训效果最大化。 2.3人员晋升公开与透明 由表1可以得到:第一,新疆燕京啤酒公司的销售人员,在企业工作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工资,其次才是晋升机会;第二,95%的销售人员认为,公司提拔销售人员时,特别是提拔为经理职位时,最重视的是有没有关系,关系到不到位,其次才是重视人员的个人能力。第三,80%的销售人员选择在公司待1-2年,在实际访谈中,这些销售人员普遍认为,公司效益好就在干1-2年,效益差,马上换单位。 图4 新疆燕京啤酒对销售人员的薪酬计划相关项目 由表4可以得到:第一,71%的销售人员,由于内部分配的不公平和不满意,从而对目前的工资待遇感到不公平;第二,仅32%的认为公司的工资待遇是能充分反映各工作的责任轻重和难易程度。这部分主要体现在弱势区域的数据对比,特别是北疆区域的销售人员;第三,有52%的人员,满意公司现行的福利制度。这些人员集中在南疆区域和部门中线核心区域,其薪酬待遇水平较高。 2.5不同地区薪酬差 图5 新疆燕京啤酒分区均货币薪酬域的月平数据 图6 新疆燕京办事处月均货币性薪酬差距 图5表明:一、南疆区域的人均薪酬达5000元/月,是北疆区域的两倍;二、中线区域,作为企业的重要盈利和销售量贡献区域,工资不如偏远的南疆区域;三、北疆区域,作为公司销售阻力最大的区域,销售人员的薪酬是最低的。过分注重销售量和利润指标,必定造成经理和销售人员的市场行为短期化,其结果必定导致绩效考核缺乏内部公平性,从而引发人员对薪酬分配的不满。图6表明:同样是销售人员,做得一线基础工作基本是雷同的,但是2011年底喀什办人均货币性薪酬达8100元/月,而全公司最低的阿勒泰办事处其货币性薪酬仅为2300元/月。不同区域工资差异太大。 结论 燕京啤酒薪酬管理的三大因素,分别是员工流失率问题、员工满意度问题以及员工归属感问题。分区域实施全面薪酬计划提高销售人员满意度; 实行核心员工激励计划以降低销售人员流失率;以燕京特色的福利计划增强销售人员归属感。才能使企业留住人才,更好地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化工专业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化工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是今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文章例举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几个事例,阐述了多媒体教学在化工专业教学中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并且有助于突破化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化抽象为形象,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增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现代教育技术;问题;建议 长期以来,“一支粉笔一张嘴”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化学课堂教学不能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以至造成学生学习兴趣淡化甚至厌学。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改革和优化教学手段。而伴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走进了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 运用电教媒体的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维集成效应,能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课堂教学新颖别致,直观生动,灵活多样。为学生营造对知识深入理解、形象记忆、兴趣盎然的优良的学习环境,从而缩短学生的思维时间,压缩思维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开启其创新性思维。多媒体技术把图、文、声、像等媒体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形成一系列即时、交互操作的信息。 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运用多媒体技术是今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下面就多媒体教学在化工专业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些体会。 一、创设动态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使静止变运动。如,一串文本可以沿轨迹运动,几幅图片可以形成连续的动画,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等。这些能营造出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易于接受,从而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例如:讲《无机化学》中的电解原理时,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实验设备及安装复杂烦琐,距离稍远不易观察,效果极差。而使用多媒体,将其制成动态过程:盛有hc1水溶液的电解池中,带正电荷的氢离子向阴极移动,得电子后放出氢气,阴极上不断有气泡生成;同时,带负电荷的氯离子向阳极移动,失去电子后氯原子结合成氯分子,产生黄绿色气体。电子在导线中移动时可显示动态,同时计算机发出“嘀、嘀”的声音。电解原理的演示过程十分生动、形象,学生看了兴趣十足,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在情感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主观上产生了对新知识追求的动力,将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改变为“我要学”的可喜现象,从而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和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另外,《无机化学》中的某些原理,如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原理,可溶固体的溶解过程等,都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 二、多媒体教学有助于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 (一)变繁为简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将文字、图片、图像、声音集于一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还能利用三维动画把物体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完整、清楚地呈现出来,起到化整为零,由零到整的作用。通过逼真的模拟,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微观问题宏观化,从而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激发思维能力,降低理解问题的难度,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化工机械制图课中,讲解组合体投影时,先将组合体范体(轴承座)中各基本体几何形状和相互位置关系投到大屏幕上,让学生观察,并借机作形体分析。将由基本体按照其相互位置关系到组合体设计成动态效果。再确定出主视图投影方向。同时让学生考虑:为把轴承座各部分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完整地、清楚地表达出来,还应选择什么视图?学生带着问题,对着画图积极地思考,选定其他视图并确定好图幅比例后,逐步用粗细、色彩不同的线条,以动态效果演示轴承座的画图过程和步骤:画基准线及底板——画圆筒——画支撑板——画筋板——画修改后的三视图。这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即学习了形体分析法,又清楚了复杂的作图步骤和方法,获取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化抽象为形象 化工专业的某些课程中介绍的反应机理、操作原理以及一些概念等过于抽象,决定了学生对其记忆、理解和应用的难度。计算机多媒体把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载体融合在一起并形成可控的交互式操作,可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因素保持良好的状态,认知心理得到充分发展。这样,枯燥的概念学习变为形象的直观学习,抽象的符号和呆板的图像,就会在学生的感官“活”起来,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可迅速向理性认识飞跃。 又如:精馏一单元的操作,是化工生产中重要的传质操作之一。在《化工原理》中介绍精馏原理时,大多数学生感到太抽象,看不见,摸不着,难于理解。于是我们把精馏过程制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过程:物料在塔釜内加热后,蒸气上升,通过塔板上的泡罩(或浮阀)与塔板上的液体接触,进行热量交换和物质转化。蒸气中难挥发成分(褐色)冷凝为液体,液体中易挥发成分(黄色)蒸发升入高一层塔板。随着蒸气的不断上升,上升蒸气中含有较多的易挥发组分(黄色),每下降(下转第61页)(上接第168页)一块塔板,液体中的难挥发组分(褐色)就会增加,下降到塔釜的液体几乎全是难挥发组分(褐色),并且在旁边同步出现“精馏过程t-x-y图”。 《有机化学》中大多数有机反应机理也可制成课件。如,把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部位,生成自由基以及新的产物的形成过程;化学原理中流体力学,液体黏度、流速、管道阻力等,都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 这样,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等传递教学信息,延伸和拓宽了教学时空,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易于理解、掌握。 三、增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板书占用时间太多,定义、公式及其推理、图形、例题等必须板书。板书时间长了,新授内容必然受到限制,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时间以及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也会缩短。这样,学习效果就难提高。使用多媒体技术可减少板书,以前觉得不够用的45分钟变得宽裕,不仅可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增加知识容量,还可将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拓宽知识面。 多媒体教学在新授课中用得比较多,在复习课中也具有明显的优势。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加大知识密度,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在《有机化学》中,复习同分异构体时,教学内容多,不仅要展示烃类同分异构、卤代烃同分异构,还要展示烃类含氧衍生物的同分异构、烃类含氮含氧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等。各类有机物的典型同分异构关系都有多步的动态转化画面。若用常规的复习方法便无法收到这样大容量、高效率的复习效果。 当然,多媒体技术还有许多优点,此处不再一一赘术。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凡事要讲究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目前多媒体教学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尚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不少领导和教师认识与实践两个方面都存在着一些诸如课件使用过多、制作华而不实等误区。 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应该在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机的结合,使教学设计要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迪其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化工专业论文:试论化工专业成人教育教学方法实践与探讨 论文关键词:化工 教学方法 成人教育 探讨 论文摘 要: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化工技术已渗透到科学技术的各领域,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化工专业课程的特点是论文性强、概念抽象、原理复杂,对成人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成人的特点,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以期提高成人化工专业的教学质量。 成人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终身化”、“大众化”和“综合化”。成人学生大部分是已工作的在职人员,虽然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对化工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另成人学生毕业较早、年龄偏大,因此,这决定了成人教育与全日制本科教学有着许多不同。作为化工专业从业人员,面对科技,文化,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接受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对我国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添砖加瓦。我国成人教育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员人数越来越多,在提高广大在职化工人员的专业水平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化工成人教育也存在着“普教化”倾向,缺乏成人特点,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化工成人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更高要求。为此,笔者结合成人教育特点和教学实践,就化工专业成人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适应化工成人教育发展的需求。 1 掌握成人学生特点,因人施教 成人学生的来源不同于全日制本科生,学生来源主要是已经参加工作的具有一定社会实践能力、独立人格的在职人员,他们毕业较早,受外界干扰多,精力不易集中,但对知识的追求欲很强,重视接受教育对自身价值的提升。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充电,是对知识更新与补充,也是对专业理论和技术的提高。又由于每个成人以前所受教育不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成人的特点,因势利导、因人施教。成人学生有实际工作经验,多数来自生产第一线,如来自化工厂化验室的学员,他们对常规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手段比较熟悉,但对近代分析仪器手段比较陌生,且充满兴趣,所以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尽可能讲述每一种仪器分析方法最新进展,以满足成人学生对知识的求新心理。例如,在讲述光谱分析部分时候,侧重介绍荧光、红外光谱,波谱学等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手段,加以动漫和化工软件演示,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满足他们求实创新的需求。 成人学生的年龄一般较大,记忆力远不如全日制学生,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性和逻辑性的记忆较强。针对这一特点,加强理解性记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授课内容中注重用通俗的语言结合成人的实践经验来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化工生产中温度、压力是如何确定的?需用到物理化学中的化学平衡的知识,直接讲述化学平衡学生难以理解记忆,我们结合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情况,如合成氨的生产,为什么条件是高温、高压?把实际和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对比讲解,提出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温度低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对产率有何影响?当温度高了又有何影响?学生把自己的实践和理论结合马上就理解了温度、压力等操作条件是如何影响生产的,进而知道了温度、压力等是如何确定的。又如在无机化学中讲到原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时,我们可以把这几个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差异,同时以动漫演示这几种理论的变化过程,相信成人学生对这种复杂、抽象的概念理解也不会太难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成教学生大多数基础较差,且对这门学科缺乏正确认识,有些学生甚至觉得学习理论在实际中没有多大的用处,因此缺乏学习积极性。要激发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就应针对成人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1 启发式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学习方法,比较适合成人学生独立思维、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的特征。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生动活泼、有兴致地学习。有人提出了启智的七把钥匙:第一,质疑;第二,引趣;第三,勤学;第四,改难;第五,动情;第六,求变;第七,务本。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满堂罐式的教学,只能使学生觉得乏味,最后完全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应用启发式教学,不但使学生想学、愿学,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我们在讲授硫酸这门课时,可以提出“生产硫酸的原料有哪些?”“原料不同对后面的工序有何影响”、“由于原料的不同生产硫酸的工艺有何不同?”“为什么硫酸的净化工序差别较大?”等一系列问题,要求他们认真思考后再回答,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变得非常积极而主动,讲授的有关知识也就很快掌握了。这样不仅可以启发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自觉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大有裨益。 2.2 对比式 化工专业有些课程的内容比较相似,要想区别并理解记忆这些内容,对比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讲授方法。例如,有机化学中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单分子亲核取代和双分子消除反应、单分子消除反应非常相似,很容易混淆,而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我们把这四个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列表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抓住几个关键词取代、消除,单分子、双分子进行讲解,再从反应机理进一步对比,这样就使学生对这几个概念有一彻底的理解,从而达到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如物理化学中有一些公式十分相似,如范特霍夫公式、克—克方程和阿累尼乌斯方程外在形式的相似隐含着它们之间一定有内在联系,只要我们分析一下上述关系式的来踪即可发现它们相似的内在原因。这些公式相似的内因是由于它们都反映着某种平衡关系及体系从一个平衡态变到另一个平衡态的条件。推广开来,对任何一个可用平衡表示的热力学体系,用有关平衡理论去讨论总可以得到某个物理量随温度的变化为该类形式相似的公式。这种相似性为我们掌握热力学量间的关系及热力学方法处理问题的特点,进行一些物理量的计算或一些公式的理论推导提供一定的方便。通过对几个相似公式的分析,我们把不同章节的公式联系在一起,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和各知识点的结合,使学生易于理解及记忆。有利于成人学生对相关内容记忆得更深刻。 2.3 比喻式 化工专业课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较难理解的理论和概念,如果只用专业语言去讲,成人学生由于专业基础普遍较差,很难听懂,此时就可以运用比喻的方法把一些理论问题形象化去讲,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们在讲授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时,可以将其比喻成火柴,火柴的大头是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极性基部分,火柴杆是表面活性剂分子的非极性基部分,这样形象化的比喻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接受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并能牢牢地记住。又如在物理化学中讲授熵的物理意义时,我们可以把熵比喻成一个小孩,孩子天生好动,这是一个自愿过程,熵是增大的,无序度也是增大的;而想让孩子不动,则必须束缚他,这是一个非自愿的过程,熵是减小的,有序度是增大的。这样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学生很容易理解。 2.4 总结式 一堂课讲完以后,都必须留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对这堂课进行总结、归纳。成人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因此,可以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对一些重点、难点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可以牢牢抓住本节本章的重点、难点,加快了对知识的掌握,除此总结式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不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3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完善教学环节 化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如有机化学中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由于结构抽象、复杂,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化工专业的专业课程,如无机化工工艺学教材中有许多的工艺流程图和众多的配方,用常规方法进行教学,既难板书,又费时间,一堂课下来讲不了多少内容,难以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上述情况采用现代的、高技术的、大容量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借助计算机技术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相结合,形成“动静结合、声形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微观世界变得直观、明了,非常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使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一目了然;可以使各流程中物料的流向、产物的分离、设备的结构形象生动。 4 根据教学实际强化理论基础 成人学生多数离校已久,知识结构相对老化,基础理论较为薄弱,对抽象的、逻辑性较强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困难较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全面了解课本,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做到心中有数。在讲解过程中对较易掌握的知识可以一带而过,碰到理论性强的难点和重点时,例如,无机化学中的能斯特方程、法拉第定律等的数学表示式含义及其各种符号的意义和公式应用的条件和范围,有机化学中的各反应的反应机理、特点,提出来讲深讲透,可以重复多次的讲解,重点一定要突出,难点一定要强调,使这些知识在学生大脑中扎根,而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理解和掌握。 5 结语 随着专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成人化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讨适合成人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教育方式和方法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不懈努力,相信一定能完成课程教学改革的任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化工人才做出贡献。 化工专业论文:浅析化工专业湿法冶金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探讨 论文关键词:化工专业;湿法冶金;课件;制作 论文摘要:详细讨论了作为化工专业培养体系的特色课程的湿法冶金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这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根据课程特点提出内容模块讲座化;在课件形式上,为增强环境、硬件适应性提出朴素化与对比鲜明化;在制作素材的选择上,为提高信息传输的强度提出多元素集成化。 “湿法冶金学”课程是攀枝花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根据攀西地区有色金属资源较多,尤其是钒钦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资源特色,而在我校化工专业中开设的一门旨在培养化工冶金及分析测试专业方向人才的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化工知识在冶金领域的分支和具体化,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溶液热力学、冶金反应动力学等理论知识,以及湿法冶金领域的典型工艺,研究发展趋势等。目的是加深化工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知识面,巩固、完善己经形成的专业知识框架,同时也符合地区特色和国家发展战略。 本课程是我校在学校发展战略适时调整过程中源于我校化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需要而决定开设的,尽管到现在为止本课程在我校化工专业中开设的时间只有三年多,却已历经2004, 2005, 2006, 2007共四届六个班的教学实践。教学形式从最初的板书讲解逐步向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过渡。湿法冶金学学科本身是一个冶金、化工等多学科交叉衍生的领域,它吸取可有助于提取金属成分分离、纯化效果的一切手段为己所用,是一门综合性的工业应用学科。正因为如此,本课程在内容上也涉及多个学科,尤其注重工艺原理、流程、参数、设备、系统等方面的综合掌握与运用,需要传递的信息量非常大,教学过程中各种图表、图片的展示亦非常必要。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教学信息量大、教学形式生动形象、非常适于向学生展示图表、图片等信息这些特点,因此在湿法冶金学的教学过程中制作和使用多媒体就成为非常迫切的任务和有效的教学改进措施。 一、课件内容的组织 由于正处于学校发展战略的调整时期和系专业结构的发展调整期,化工专业和本专科之间在学时方面存在较大的变动因素,这给湿法冶金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内容的组织带来了不利因素。按照今后系专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本课件在内容的组织上按开设本门课程以来学时最多一届进行内容深度和广度上的组织,并遵循以下原则。 1.讲座式原则 所谓内容组织的“讲座式”是指将湿法冶金学课程的课堂讲授内容按条块式分割,每个条块统一于一个主题之下,最好每个条块分割为一次讲课(2学时)的内容,每一次讲课就相当于主题相异的一次讲座。 “湿法冶金学”是一门工业应用型的开放式课程,既包含传统的成熟的知识内容体系,又可以不断接收相关领域中新的东西为己所用,因此非常适合于采用讲座的内容组织形式。讲座因其内容组织的灵活性、讲座内容的新颖性、讲座者与听众之间的易交流性而在学术知识的传播上被广泛采用的一种信息交流形式,在学生课程的教学上被引用在我校也并不新鲜。这种内容组织形式在我系各专业课程体系的“进展”和“前沿”性课程中已有采用。“湿法冶金学”课程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可非常灵活地控制,故而对新鲜内容的吸收也极为容易。比如,碱浸工艺可以只介绍工业成熟运用的部分,其运作的一般参数和设备及效果等,并介绍一些典型的碱浸工厂;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作简略介绍后再引进一些近几年在碱浸工艺中新出现的方法、设备、应用对象等。因此,将各部分相对独立的内容进行讲座式组织,讲座的新旧内容可以收放自如,视课堂教学情况灵活控制轻重比例,并将新颖的知识尽量以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在内容的相互关系上“湿法冶金学”本身就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这符合讲座式内容组织的要求。比如,在课程中学时最多的一讲“浸取过程”中,其所讲授的内容就具有非常典型的条块分割形式: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氨浸过程、酸浸过程、碱浸过程等等。这些内容模块在内容上无严密的前后承继等逻辑关系,既可放在前边,也可放在后边向学生进行介绍,因此可作为一个讲座主题,以此为中心收集相关内容资料。和其他逻辑性强的课程比如“物理化学”相比,这种内容相对独立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有一个好处,其中有一部分没有学好或没有学懂却并不会影响其他部分内容的学习。这种讲座式的内容组织可以非常明确地向学生传递这门课程内容结构上的这一特征,让学生调整好学好这种课程的方法和习惯,使每个学生不会因为前面内容没有学好就感觉后面的也学不好,从而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讲座式内容组织原则,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条块式关系,给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提供了机会。 然而,这种讲座式划分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如果按学时组织划分,固然便于教学组织,但当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之后,这种讲座式的内容组织不得不重新进行,这将占用授课老师大量的备课时间,使任课老师难以将宝贵的备课时间花在教学设计的改进和创新及提高教学效果上,这是这种讲座式内容组织的一大不足。因此,基于此点提出在本门课程多媒体课件内容的组织上既不单纯按课时次数进行划分,也不宜按内容条块进行单独组织,而是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照顾课时划分的前提下也考虑教学内容的条块性。比如,在“浸取过程”这一讲中,“超临界液体萃取”这一部分内容较多,可将此主题按设计好的课时次数划分为几个在内容上有一定独立性的可分的小主题进行设计。这就是两者结合的讲座式内容组织原则。 2.内容全面原则 所谓内容全面原则是指课件所包含的湿法冶金学学科的内容在范围上比较全面,但并不是说课程所涉及的湿法冶金学各方面的内容都要非常详细。课件内容的组织,应尽量做到不随相关专业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学时的变动而有大的调整,以保持课件的适用性和稳定性。当然,随着环境和内容体系的更新而做的一些更改不但是教学发展上的要求,而且也是课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的要求。数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尽管在这几年由于专业培养计划时有变动而导致该门课程的教学学时不断变化,但为了维持所授知识体系的稳定和完整,在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上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在知识内容的详细程度和深度上根据相应专业的学时数来作调整。几年来,本门课程的学时从56学时到32学时都曾经出现过,这种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这表明,本门课程中所采取的这种措施在适应性上还是非常强的。 目前。“湿法冶金学”讲授内容由六大块组成,包括了从理论基础到工艺实践及至先进技术的完整体系。即湿法冶金热力学、动力学基础、浸取过程、液膜分离过程、电解过程和海洋冶金。原料的预处理、净化过程、固液分离等部分尽管是湿法冶金流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由于这些部分内容是所有化工过程的必要通用单元,在本门学科中不具有特殊性,并且已经在其他相关课程如化工原理等中已有述及,因此在课件内容的组织中不予考虑。 3.主次模块的控制 尽管有上述要求,但根据课程开设的目的及其所应体现出的专业特色,在各内容模块的主次地位上进行了控制。本课程教授内容主要由下述三大模块组成:热力学、浸取过程和电解过程。 尽管化学热力学已在“物理化学”和“化工热力学”等专门课程中加以讲授,但有下述原因使得该部分内容应作为湿法冶金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物理化学中所涉及的化学热力学知识是普遍意义上的,是热力学的一般原则,并不体现在具体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化工热力学是以化学热力学和工程热力学为基础,在化学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面向实际生产问题的工程计算,具有很大的经验性。严格意义上来讲,湿法冶金应作为大化工的一个领域加以讨论,其实际热力学理论同样也适用于化工热力学。但湿法冶金热力学的核心内容仍然不同于一般化工热力学,其所阐述的更多的是不同于工程问题的化学角度方面的问题,也就是把湿法冶金热力学看作是反应热力学在湿法冶金领域的具体应用更为合适。因此,湿法冶金热力学有其特殊性,应作为重点内容加以讲授。 浸取过程是湿法冶金工艺的核心部分。该部分工艺的选择、指标控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相应金属分离提取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这一部分对于不同金属生产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实际上这部分内容是作为整个课程内容体系的重点,在内容比例上占有最大的比重。即使在不同培养体系中课程的学时多有变化,但本部分内容不但其重点地位一直不变,而且其学时也基本维持不变。 电解过程是湿法冶金以金属提取为目的的最终工艺,是最终金属产品的形成操作,因此其在整个工艺流程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这部分内容在化工专业的其他一些课程中并没有专门讲授内容,完全可以成为本门课程的重点讲授内容之一。但由于在“物理化学”这门课程中对电解知识已有所涉及,因此这部分内容在本门课程的侧重点在于从工艺与工程的角度来阐述电解过程,同时在湿法冶金中所发展起来的新的电解技术如矿浆电解也作为重点讲授内容。 4.与相关课程重复内客的处理 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相关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是不可避免的。如湿法冶金热力学就有部分内容与物理化学的内容重复,动力学部分也与反应工程学的相关内容存在重复。在课件制作的内容组织上不作为主要内容进行组织,而是作为相关内容进行组织。即在课件内容的选取过程中不能省略该部分内容,但只作为背景内容提及。如湿法冶金热力学部分中就有关于湿法冶金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这部分内容是与“物理化学”内容很相似的,这就可以作为相关内容加以处理。 二、课件的制作原则 现代多媒体教学其核心体现于多媒体教学课件,因此应精心制作教学课件。课件教学过程的信息传输量很大,为尽量避免造成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视觉与思维疲劳,笔者认为在本门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文字修饰 课件教学过程一般使用投影仪,其显示效果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投影仪本身的投影效果、教学环境光线的强弱、教室的大小等都会影响学生听讲的专注程度。而作为教学课件,其文字内容是必需的,很多时候文字内容甚至占绝大部分,因此必须重视课件的文字修饰方式。在数年的课件教学实践过程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首先文字应与背景存在非常鲜明的对比,如白底黑字。尽管黑底白字对比也很鲜明,但这种对比方式在光线较强的环境中其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在背景对比上宜采用浅色背景,深色字体。其次,为加强这种对比效果和提高文字显示清晰度,笔者推荐采用“加粗、黑体”的文字效果(为使英文字符显示美观,在对中文文字采用黑体字体效果后,应再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再次,为照顾距离投影屏比较远的学生观看课件播放内容,一般文字的字号应控制在最小32气实践证明,课件中文字部分采用这样的修饰方式后,其显示效果比较理想,学生的观看效果较好。 2.色彩搭配 课件整体上的色彩使用应本着鲜明、生动、活泼但又不华丽、纷繁复杂为标准。色彩的搭配过于繁多和复杂,固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专注于教学课件卜,但会产生较多的不利影响。首先是色彩过于纷繁,学生的注意力尽管放在了课件上,却忙于对色彩的观察和适应,其后才会转移到对文字图片内容的关注。如果课件播放速度稍快,学生很可能还来不及领会这些文字图片所传达的信息就又跳到下一页孔其次,色彩搭配过多,当课件在一个具体的教室环境使用时,课件中的一些色彩可能与环境光色接近,从而使得这部分色彩所修饰的内容不能被学生清楚地观察到,造成信息传递的不完整。而且由于课件不可能在固定的教室环境中使用,使其光色条件也不是固定的,所以也无法通过精细搭配色彩来弥补这一不足。再次,色彩繁杂,学生在观看课件播放时,需要频繁地调整眼睛使其适应观察到的色彩,极易造成视觉疲劳,不可避免地造成注意力下降。 综上所述,课件色彩搭配上的设计应按如下方法进行。 (1)色彩切忌单调。整个一次课的课件色彩从头到尾一个颜色,不但不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反而还会由于长时间盯着单调的课件观看,容易使人困倦、磕睡,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2)在同一张幻灯片里或相邻的几张幻灯片里,色彩的搭配不宜过多。这样可以在一段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避免色彩的频繁变化,减轻观看课件播放时可能产生的视觉疲劳。从整个过程来看,可以使色彩丰富一些,但这些色彩的变化过程要非常缓慢,这样不但解决了课件整体上色彩搭配的死板问题,也使课件在播放时的光色环境上显得生动活泼。 (3)确定一个基本颜色,借助于和这个基色对比较为鲜明的色彩来突出显示一张幻灯片中需要学生们特别注重的重要信息。 3.表现手法 本门课程在内容上涉及基本性质、基本原理、化学反应、流程、实验或工业设备、过程等,有各自专门的表现语言,因此从总体上来讲本门课程并不是一门文字性很强的课程。所谓文字性强的课程,是指课程内容绝大部分必须以普通文字来表述的这一类课程,它们的表现手法就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文字。湿法冶金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表现手法由于内容的特点和信息灌输的需要,除了文字表现手法之外,还可以有其他多种方式。 文字是知识传播的核心,用以传递最基本的信息,比如定律、定理、性质、规则、方法特点等。文字的表现手法将是课件中的主要方式,因为更清晰、明确、直接的知识信息必须得由文字来传递。其他形式的表现手法使用的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文字形式无法明确表述的或是使用文字表述非常繁多的知识信息;二是虽然文字形式可以表述,但用其他形式表述却能更生动有趣,更利于学生接收知识信息。但这类内容在整个教学内容中毕竟不占主体,因此课件中教学内容的表现手法必须以文字为基础。然而,教学内容的传输全部依赖于文字毕竟显得非常单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就比较差。如前所述,某些内容最好不用文字而采用其他更合适的手段。因此,应在每次课的课件内容里,根据本次课的内容性质灵活地适当地借助其他表现手法。比如,工艺流程,设备的外观、结构,物料的外观,化学化工器具等使用文字描述非常繁琐,甚至授课教师描述了一大段之后学生还是感到莫名其妙,这时候最好使用图片或照片,再结合非常精简的必要的文字叙述,学生学习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对于多媒体课件中声音的表现手法来讲,对于内容的传授来讲它不是必要的。之所以在这里作为一种表现手法被提出来,是因为借助于声音的表现手法在很多时候可以短暂打破学生处于的疲劳状态,警觉那些思维正在神游的学生,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在课堂上,除了教师讲课的声音之外,其他奇怪的声音不宜过多,这一点必须正确处理。视频手段可以结合相应的声音,也可以不播放声音。由于“湿法冶金学”是一个工程知识、工业知识较多的课程,很多内容都必须结合工业应用和工业实例,因此对这些内容的讲授,单纯的文字尽管必要,但难以用生动有趣的形式传输给学生,特别是对于工业实例整体性的一些介绍,最好能够结合所介绍的工业实例的现场视频进行讲解,比如工厂中一些比较细节的操作过程的介绍以视频进行效果更好。动画手法的表现功能比较重要,因为它可以非常简洁、生动的形式说明一些文字难以描述的湿法冶金的工程过程,比如湿法冶金设备是如何运作的,一个流程中设备间是如何动态连接的,随时间运行设备动作是如何变化的等等,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态过程的理解动画是非常有益的手段。总之,具体应采用何种形式的表现手法,应根据所需要传输内容的性质和可以获得的便利条件来确定,而不能一味追求使用某种或某几种手法,否则不但课件制作难度大,成本高,还可能会造成相反的效果。 4.总体结构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内容组织结构按前述“条块分割”原则采用“辐射”状总体结构进行组织。所谓“辐射”状结构是指以“湿法冶金学”这个学科领域为总控制台,辐射出这个领域所包括的各个分领域。这些分领域的多少可按大纲要求和实际专业就业需要及课程进展情况灵活增删。每一个分领域自身的结构可按同样的原则进行制作。这样的结构在内容的组织上非常灵活,条理也非常清晰,易于课件制作。 三、课件素材的选择 由于课件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所需要的素材对制作效果良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也非常重要。在课件中使用的这些素材,如果是图片和照片,则应有足够的清晰度,如果是视频和动画,除了清晰度应满足要求之外,在内容的相关性和准确性、可理解性方面也必须要做要求。因此,在本多媒体课件制作素材的来源上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从网络上获取清晰度和内容能满足要求的素材 网络是一个非常巨大而全面的资源库。随着世界对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对各种生产工艺提出了越来越多的绿色化的要求,作为重污染行业中的一个分支行业,湿法冶金的绿色化也被人们越来越重视,因此网络上关于湿法冶金的资料也越来越多。其中可以作为湿法冶金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素材的东西也逐渐多起来不大大方便了本门课程课件的制作。在图片、照片、视频和动画四种形式的素材中,以前两种形式在网络上占多数,与之相比,用在课件中的视频和动画素材还是比较少的,特别是有些资料还不能以免费的形式获得,因此这也是从网络上获取素材略显不足的一面,也就是素材依赖于网络获得,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表现形式受限制较大,必须配合素材的自行制作来进行。 2.自行制作 湿法冶金虽然是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但一般人很少有兴趣并且也很难有机会去主动了解这一工业部门,所以实际上现今网络上关于湿法冶金的资料并不是很多,特别是那些专业性很强的东西(而正是这些知识信息是需要在本门课程课堂上讲授的)更少,一般都有较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性质,难以方便地应用在教学课件中。故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很多素材还是需要自行制作的。自行制作教学课件所需素材具有能够根据所讲授内容性质灵活选择形式、格式、组合等方面的要求,更能提高课件的使用效果。目前,随着世界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素材处理软件可以为我们所用,可以为我们制作出非常精美的图片和动画,如photoshop, authoware,autocad, 3dmax等。这些软件都比较简单易学,只需要使用其基础功能制作出来的素材就完全可以满足多媒体教学课件的需要孔而照片和视频的制作只需要使用普通的电子照相机就可以完成,其素材的采撷过程比图片和动画更为简单。“湿法冶金学”是一门与工业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有较多的工业实践背景,最好能够有一些与相关工业生产厂家、企业的深人实践与联系。有了这些工业实践背景,就能够便利地制作出课件中所需要的视频与照片素材。自行制作素材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难度。首先,要求必须有较好的计算机软件基础,能够很快地对一些专业软件上手,以缩短制作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其次,具有较多工业实践背景的教师并不多,因此在制作照片和视频素材方面是有较大的难度的。另外,对于工厂企业来讲,为技术经验信息保密起见,一般也不愿意高校老师进行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素材采集。故这方面是在湿法冶金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的难点,需要做长期工作,进行长期积累。好在视频、照片等素材并不是本课件制作的主要素材,并不会对本课件的制作研究形成很大障碍。 四、在教学使用中不断改进 课件的制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教学使用中根据专业背景、教学要求、教学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更新、不断提高的持续的制作过程。本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应采用寓研究于实践,以实践促研究的形式,以更好地满足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因此,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应在保持前述的基本原则的前提条件之下,以基本结构为纲,不断创新,大胆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始终坚持课件的新颖性。 化工专业论文:医药化工专业中职学生就业主要途径探讨 [摘 要]中职医药化工专业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应运而生的,目前我国的制药行业发展十分迅速,急需大量医药专业的操作工,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但医药化工专业中职学生的就业状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实践锻炼五种途径对中职学生就业进行了探讨,为医药化工专业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中职学校;医药化工;学生就业? 中职医药化工专业是改革开放以后, 为了迎合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而设立的。中职学校的毕业生主要是为生产企业培养一线操作工, 中职毕业生应该是社会上最实用的知识与技能兼具的人才。我国医药行业起步较晚,发展得不完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相当迅速,每年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在当今整体就业环境不佳的情况下, 中专生就业形势格外严峻,就业压力就显得格外加重。因此必须对医药化工专业中职学生就业途径进行探讨,以促进医药化工专业的健康发展。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社会认知程度低。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化工专业存在偏见,认为化工企业都是污染较大,对人体有一定危害;尤其对现代的医药行业认识不足,大部分家长不愿让孩子学习 医药化工专业,即时学习医药化工专业也不愿意让学生去相关医药企业就业,所以该专业学生人数及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成为突出性的问题。 用人单位对中专生认识不到位 医药 企业不切合实际地对一些并不需要大学生的岗位招聘大学生。这种做法即造成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 又使从业者觉得大材小用, 怨而不敢言, 使工作情绪受到压抑, 不能激发专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潜力。企业用人上的错误定位, 使大学生占据了适合中职生的就业位置, 也破坏了人才的流动。另外,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招之就用,注重实用。 学生的就业观念保守 学生在就业时要求工资高、环境好、单位大。其次是就业范围窄,习惯在本地寻找就业机会,有守着“家”的观念。另外强调所找的工作和所学的专业一定要一致,怕吃苦,过于强调自我享受。 自身素质不高 首先是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不系统、不扎实,学习存在浮躁的心理。其次是综合素质不强,交际沟通能力弱,敬业精神、共处协作能力差。另外是动手能力差、独立工作能力欠缺,缺乏创新能力。 对医药化工专业中职学生就业建议 深化教学改革,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课程改革,制定校本教材,与生产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修改教学计划,全面为学生就业服务,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关键。坚持以学生就业为本,创新办学理念。学校不仅是把学生招进来,更重要的是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要面向人才市场,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对医药化工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是选聘人才的首选因素,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实现对接的直接因素,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对于学生的择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理论基础较差,而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培训一线操作工,职业技能对医药化工专业中职学生而言是生存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大技能训练的力度,强化专业技能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企业对学生的需求。 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强化办学模式。将学生毕业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结合起来,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训练。采取企业和学校联合培训的模式,紧贴用人单位和学校毕业生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职业技能培训。毕业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对企业单位用工制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有利于毕业生尽快融入企业中去,缩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促使学生早日成才。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 职业的变化也是随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改变的, 一次就业很难是终身就业,。要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从低层、一线、基层做起,逐步掌握各项技能,以适应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充分认识自我,理性就业。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 合理规划,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这一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训。在计划的实现过程中及时的修正,不断的完善,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激发学习的热情。加强道德的修养,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只有高素质、高品位的人,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信赖。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夯实理论基础,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扎实的基本技能是中职学生自我发展、生存的基础。 强化就业工作指导、保障就业信息渠道畅通。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的服务。扩大就业指导范围。就业指导工作现在已不是单纯毕业生的工作,因此要从新生入学抓起,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特点,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分类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针对性。深化就业指导内容,开展就业市场的调研、分析,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了解用人单位对就业岗位的要求,把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动性。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掌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质量。 化工专业论文:以科研项目推动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 以科研项目推动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科技创新需要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所以我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但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前不久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希望通过它的实施能够扭转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本文以化学化工学科科技创新教育为研究方向,结合本人几年来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最近改名为“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挑战杯项目和开放实验的实践经验,提出通过科研项目带动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路,以期为构建适应时展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提出借鉴。 一、科研项目与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结合的必要性 我们的科研项目属于化学化工学科,可以分为三类:①纵向的基础研究课题:由政府部门立项的科研项目,包括纯属探索性或揭示自然规律的纯基础研究项目和具有近期应用目标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②纵向的科技攻关或产学研项目:由政府部门立项的科研项目,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开展到一定程度,已经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却尚有一些关键技术难题需攻克。③企业的横向项目:由企业委托高校进行开发的项目,主要针对企业目前产品在生产或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或者企业在市场推广过程中发现的某一市场前景良好的产品。将科研项目与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具有必要性和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研究内容或者已深入国际或国内前沿,或者属于应用前景非常好的技术难题,其研究价值高。其次,参与科研项目,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科研角色,这对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培养创新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再次,科研项目大都已开展了一段时间,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条件,有利于完成预期的研究目标。最后,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不但能够完成项目的部分任务,最重要的是为导师选拔适合自己梯队的研究生奠定基础。 二、如何将科研项目与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有机融入 1.选题方面的技巧。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参加的课程或项目主要有毕业论文、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最近改名为“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挑战杯项目和开放实验项目等。选题时要遵循如下原则: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完成预期目标;与学生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接近并让学生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可以查到一些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工作量适中,难度适宜。但是,不同的科技活动,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题目和研究内容都要做相应的调整。以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季?盐改性粘土的关键结构及长效抗菌活性研究”(no.20676049)为例来说明:用于毕业论文、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或创新训练项目,可以将题目定为“季?盐改性蒙脱土(蛭石、凹凸棒石、高岭土等)的制备及表征”、“季?盐改性蒙脱土(蛭石、凹凸棒石、高岭土等)的结构及抗菌性能研究”等,如果以任一种粘土作为一个题目,那么就可以衍生出许多研究题目和内容;开放实验项目可以做其中几个实验就行了,如“十二烷基三丁基溴化?改性蒙脱土的制备”,制备4~5个不同质量比的季?盐改性蒙脱土就行了;如果是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或挑战杯项目,就要报季?盐改性粘土的产业化及应用的研究内容,根据季?盐改性粘土多功能特性,可以将题目定为“新型多功能季?盐改性粘土的开发及产业化”、“新型多功能纳米复合塑料的制备及应用”等。 2.建立成员结构合理的课题组。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和开放实验项目是一人一题,而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挑战杯项目都是一个课题组,且基本上是同年级甚至同班级的相互熟悉的学生。不过,不管是个人项目还是团队项目,最好都成立课题组,成员包括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并且让硕士生或博士生参与指导,这样不但可以互相提携启发、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科技创新活动高水平顺利完成,还可以培养团队精神。 3.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总结。我们一般让学生每个学期交流2~3次。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总结,对学生来说,不但可以解决在科技创新活动所遇到的许多难题,而且通过交流可以吸取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方向更明确。对导师老说,可以随时了解科技创新活动的进展,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实施方案和阶段目标进行调整。学术交流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通过科研项目带动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效果 本人自2007年开始带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最近改名为“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至今已带了5届。2005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郑佳主持的“新型季?盐改型粘土抗菌剂的研究”(no.cx07050)项目获得暨南大学第三批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二等奖,郑佳因为科技创新能力突出而获得保送硕士研究生资格;2007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薛琰主持的“有机层状化合物的制备及性能”(no.cx09063)获得暨南大学第五批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三等奖;2008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张劲林申报的“单层石墨烯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no.1055911018)获得了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资助,目前项目正在顺利进行中,已经在国际著名的化学学科期刊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上1篇,张劲林也获得保送硕士研究生资格。此外,我们还带了一些挑战杯项目和开放实验项目,都顺利结了题。最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都处于申报阶段,已经有许多学生主动联系我们,要求给出题目让他们申报。本科生毕业论文方面,除了做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最近改名为“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的学生接着做毕业论文外,近三年强烈要求到我们这里做论文的学生越来越多,2010年4个,2011年5个,2012年增加到7个。学生们感觉在我们这里做实验,对他们自己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确实非常有效。 总之,通过这几年带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经验来看,将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纳入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内容,以此推动本科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化工专业论文:高职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从高职院校有机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了高职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对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评价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又是实用性较广的一门学科。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常常被如下问题困扰:一是学生来源较复杂,化学基础相去甚远,导致在教学中会出现“消化不良”和“吃不饱”的现象;二是有机化学涉及的范围较广,有些理论较抽象,大多数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忽视了“职业性”和“高等性”的特点。鉴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值得探讨。 一、编写校本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依据有机化学在化工专业学生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有机化学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以及专业教师的意见,编写出与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学生实际相匹配的教材。新编的教材应注重体现知识层面的基础性,增进各学科的渗透性,体现职业教育内容上的实用性,并将实验内容的安排贯穿于理论教学中[1]。 二、激发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2] 1.联系化工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有机化学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且有助于新知识的接受。教师应注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专业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了解最新科技前沿性问题和当下的热点话题,找到它们与有机化学的联系,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谈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让学生感受到这门学科的实用性,从而喜欢上有机化学。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一些手段和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这门课程的乐趣。例如,讲解“醇的氧化”时,提到了依据醇的氧化制备了检测司机是否醉酒驾车的“呼吸分析仪”,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3],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 2.教学方法多样化 高职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课余学习时间较少,绝大多数知识都是通过课堂学习获取的,因此注重课堂效率显得尤为关键。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应有计划性地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目前,启发式教学比较受欢迎。启发式教学,是指依据教学目的、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效果良好。例如,讲“酮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之前碳碳双键的亲电加成反应,通过启发对比,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物质和反应的特点,使其更好地掌握有机反应的本质。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积极主动,新知识易于接受与消化。在高职有机化学的教学中,通常还会使用类比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在学习“甲苯和硝基苯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时,可通过比较定位规则的差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子中基团的相互影响。因此,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教学手段多样化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板面画图、实物、球棍模型等手段将抽象难懂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除此以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可生动直观地模拟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立体异构,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将photoshop、VisualBasic等动画技术引入课堂,对烷烃的自由基取代、对映异构体、烯烃与炔烃的亲电加成、卤代烃的亲核取代、芳环的亲电取代与亲核取代、羰基的亲核加成进行动态模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有机化学的世界里。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有机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自然学科,其理论与实验并重。学生通过做实验,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一种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4]。对于实用性特别强的实验,例如“酯的合成”让学生先查阅文献自主探索,拟定最佳合成路线,列出反应的注意事项,最后经过大家的交流确定最佳合成路线。学校还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走出去的机会,如,多让化工类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的磨炼,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改革传统评价学生的模式、改革考试模式 考试成绩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考核方法不仅能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2]。但是,对于化工类的学生而言,实践技能考核必不可少。在评价学生时,既要包含理论知识又要涵盖实践技能,不能仅从期末考试来评定学生成绩,在考核时应重视过程学习。因此,我们应该改革考试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根据化工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考核方式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实验成绩,包含学生参加省级或者国家级竞赛的获奖情况;另一方面是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包含平时的作业完成情况。这样全面整体地评价学生,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充满激情。总而言之,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才能满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要求。 作者:李璐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化工专业论文:化学化工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讨 摘要: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任务。文章结合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分别从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管理模式等4个方面对新时期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详细阐述了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法,为提升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综合能力,以及指导普通本科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等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化学化工类;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任务。当前,化学化工行业正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化工行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和加大复合型技能人才供给成为应对化工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努力方向。高等教育作为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的重要人才基地,以及提升化学化工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平台,深入探讨高校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明晰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应对当前化学化工专业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途径。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在原重庆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基础上组建发展起来的,近年来逐渐成为重庆及西部地区化工高等教育和化工人才培养输出的重要基地。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化学化工产业发展新形态,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针对新时期下的化学化工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改革探索,为提升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综合能力,以及指导普通本科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等提供参考。 1.教育教学理念改革 化学化工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等众多领域密切相关。随着化工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针对化学化工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持续增长,对于既懂管理又掌握化工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然而,当前化学化工学院教学环节仍存在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学为辅,教师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为辅的现象,导致学生出现主动发展意识不足、创新创造能力较差、社会适应技能欠缺的现象,造成高学历低技能人才培养的恶性循环。对此,应结合新时期下的人才需求特点,面向化学化工行业长远发展和行业变革的趋势,努力转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题”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明确高等教育是学生与教师间的多元交流平台的意识,做到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系统的知识传授”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转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以学生的需求导向,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从“学生被动地学”向“学生主动地学”转变,促进化学化工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向以学生为主转变,最终培育出发展意识强、创新能力高、社会适应技能丰富的化学化工人才。 2.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而言,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脚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因此,高校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应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协调,加强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突出专业教学特色,结合行业发展实际需求,优化专业教育核心课程,围绕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以及时效性,提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弹性,积极发扬专业教育的特色,切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形成完整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培养体系,以此来适应化学化工行业及市场的发展需求。此外,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大学来说,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还应积极处理好专业理论教育与行业需求发展的关系,积极开展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实验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的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1)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现代课堂教育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实施的主体,既要做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引导,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化媒介增添课堂魅力。化学化工类专业同其他专业类似,都面临着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知识需求,对于高校教育教学而言,唯有从多元视角积极拓展新型高校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手段,才能有效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教学模式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要取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化工化学类专业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既要顺应时代环境的变化,又要做到综合考虑学生需求。 (2)实践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化工化学类专业教育教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验性和技能性特点。为提升学生们的操作实践能力,可通过如下几点对高校实践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改革:①深入开展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建立与本行业优秀企业的联络渠道,争取在合作中建立稳定的实习和实践基地;②邀请工程界专家为开设讲座和技能培训,并积极与工程类企业合作开展师资和学生培训,拓展师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③以“行业执业资格”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学科竞赛”为主要抓手,建立应用型化学化工人才培养新模式;④实现企业岗位和高校专业、学科的相互渗透,一方面,针对性地服务于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积极转化科研成果,高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收集一手教学资料,为课堂教育教学创新提供现实案例,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4.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教育教学管理是确保高校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持续健康发展的软技术。当前,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和监督工作主要是由校级管理,二级学院自主权很少。例如在学生的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集中实践等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既定要求执行,这就导致性质不同的专业教育教学考核实施效果差异较大,体现不出专业核心特点和教育教学特色,此外,对于专业有特殊要求或需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需要层层提交书面申请,并经相关职能部门批准后才能执行,导致课程开设效率低。打破现行的集中管理模式,实施权力下放,对当前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改革成为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效率,促进高校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途径。 作者:肖芃颖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化工专业论文:化工专业职业教育论文 一、加强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抛弃错误成见 以前就有学生对我说过,虽然读的是化工班,但不会去化工厂。的确,如果对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进行跟踪的话,工作最不对口的可能就是化工专业的学生。为什么呢?主要是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化工厂往往跟“难闻”“有毒”“危险”等联系起来,因此,几乎没多少学生心甘情愿毕业后去化工厂工作。而实际的情况是否是这样呢?通过我的走访,由于本地区对环境问题非常重视,采用突击检查的方式对化工企业进行抽查,一旦达不到要求,就要实施罚款加停业整顿的处罚,再加上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化工企业在工作的环境上已今非昔比了,不但没有难闻的气味,诺大的车间连来往穿梭的工人也没几个,工人都是在控制室通过计算机来分不同的操作段进行操作,只需每隔一定时间去车间巡视一下运行情况。所以要让广大家长和学生接受这个行业,就要让他们了解这个行业发展的现状。 二、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结合企业需求开设课程 职业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就业(创业)准备的教育,所以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来安排,以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能掌握先进技术,从而顺利就业。同时,课程结构也要合理,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操作,从而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知识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原有的化工专业主要开设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分析、化学实验、化工制图、化学工艺等基础性的学科,没有鲜明的特色。化工行业属于传统行业,突出的特点就是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创新越来越重要。化工行业创新体现在专业技术创新上。化工行业对专业要求严格,是因为化工业技术含量较高,且门类繁多,不同产品的工艺、配方,国家标准各不相同,导致人才很难通用,也就是说对于化工人才,专业是否对口很重要而化工行业的分工是及其精细的,现有课程的设置没有具体到化工生产的哪一个领域,所以学生就业后很难马上投入工作,往往需要企业再培训。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本地区企业的特点,我们可以往化工分析或化工检验的方面培养学生。据了解,化工企业现有的化工检验或化工分析的人员,学历普遍不是很高,企业也非常愿意招收有对口知识的职高学生担任这一岗位。通过与企业挂钩,根据企业需要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我们的学生完全可以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三、加强实训课程,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据了解,化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但通过跟踪分析分析,其中很多人的就业质量并不高,稳定率也不高。据一项调查显示,用人单位给上“三险”的不足50%,毕业生签一年以下合同的有70%。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职业学校教学设施及实习实训设备的水平不高,毕业生能力与岗位实际存在距离是重要原因。而通过实训基地,营造职业的环境,加强企业文化的氛围,既是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目前职业教育的短板所在。我校原来由于教学设备的缺乏,教师上课只是演示,大量时间讲理论,学生看得多练得少,学习兴趣和效果都不佳。如果设备数量增加,那么实践多了,讲理论少了,在总课时大大减少的同时,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反而增强了,从而使学生具有熟练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的职业能力。根据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弥补实训条件薄弱这块“短板”必须投入资金,添置设备,加强实践教学,缩短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作者:庞芳 单位: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 化工专业论文:化工专业安全教育路径浅析 一、要在课程理论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安全教育 在职技校课程安排中一般设有化工单元操作、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和化工安全技术基础等科目。这些课程往往被任课教师重“应知”,而忽视“应会”中的安全教育。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可以有计划、有意识地将化工安全教育渗透其中,包括化工生产的特点与安全、化工生产中的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防火防爆技术、工业防毒技术等内容。在讲授化工设备、化学品原料性质、工作原理等知识时,可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去实施操作工作等。如在化工单元操作教学中,教师针对化工类企业的高危险性特点,可以利用仿真训练进行。利用计算机仿真与化工仿真装置,逼真地模拟化工厂压缩机、流体流动与输送、吸收-解析、精馏、离心泵、反应器等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控制方法及事故处理方法。如在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及化工安全技术基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部分课堂设在企业车间。在学生进车间前,教师先讲清车间生产的产品、工艺流程及其特点、车间人员结构、安全生产组织状况及活动情况、车间危险区域、有毒有害工种情况,讲清车间劳动保护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对劳动保护用品的穿戴要求和注意事项,讲清车间事故多发部位、原因、特殊规定和安全要求,介绍车间常见事故和剖析典型事故案例,做到岗前安全早预知。教师还要教育学生以后在工作中要养成随时想一想“下一步要进行的作业存在什么危险”“如何才能避免这些危险”的习惯。严禁学生随意进入危险区域和乱动阀门、电气开关等。在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自我防护渗透其中,如交代清楚动力机械潜在的伤人危险。教师要教育学生遵守劳动纪律,穿戴好防护用品,小心衣服、发辫被卷进机器,手被旋转的刀具擦伤等。教师在讲授防爆电气设备时,要强调防火防爆的要害部位及防火防爆的特殊需要、遇到险情如何处理等,并教育学生应尊敬师傅、听从指挥。 二、利用一切资源提升学生安全素质 在企业生产中,“无知是最大的安全隐患”,人要有安全意识才会有安全行为,有安全行为才能保证安全。按照现有的教育常规和职技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学生通过两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培养,基本能满足岗位的基础作业需求,但从安全作业角度来说,现有职技校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远远不够。那么在安全教育中如何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呢? 1.强化学生的始业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在开学前,特别在新生进校时,教师应先设计有针对性的始业教育,修正学生存在的不安全行为。通过军训、解读《日常行为规范》、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以增强安全意识。 2.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化解威胁安全的心理学生常存以下三种不正确的心理认识:好“表现”,易存盲目操作的自我表现心理;图省事,常把安全操作方法视为多余的侥幸心理;还有一种就是从众心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从师见习或顶岗作业。通过见习或顶岗,学生在企业里感受到师傅在工作中的严谨与规范。通过师傅的“手指口述”,帮助学生心想、眼看、手指、口述,确保规范安全作业。这不但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真实的职业环境,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安全素养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可贵的是通过从师见习或顶岗化可以化解学生对安全生产的三种错误心理。 3.运用多种手段,合理配置,真正落实安全素质教育(1)化工专业课组长应结合企业实际优化课程设置。适当增加安全素质教育课程、现场安全技术相关课程和课时,同时经常邀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安全管理工程师来讲授安全专题教育课。(2)教师利用视频资料,采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通过图文并茂的课程形式让学生感受事故的残酷,通过讨论和分析典型的事故案例,感受事故给员工个人及其家庭带来的痛苦与伤害,以及给企业的效益和声誉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又如通过参与企业的岗位安全知识、法律法规标准应用竞赛和参观个人防护演练、应急救援演练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安全教育与安全的重要性。 4.努力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可在校园内举办各类安全文化活动,如定期邀请公安、消防、气象、安全生产方面的专家来校讲学,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讲座,进行事故案例、事故预防、应急处理、逃生自救等安全知识图片展览等,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当然,良好安全素质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安全行为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常提醒、常教育、常交流、常检查,只有在不断的强化和训练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 本文作者:张先掌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椒江职业中专 化工专业论文:化工专业学生安全教育实践探析 摘要:高职化工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化工行业生产一线的重要力量,其安全素质的高低对行业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开设化工安全技术课程,在专业课中融入安全教育,加强实践环节的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有利于提升化工专业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和系统安全能力,为促进行业、企业的安全和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化工专业;安全教育;目标要求 化学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与农业、轻工、建材、纺织、电子、国防、医药及日常生活等密切相联。与其他行业相比,化工行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更多,危险性和危害性更大,因此,对安全生产的要求更严格[1]。高职化工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化工行业的重要力量,将直接负责企业一线的生产操作、管理等工作,其安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行业的安全和发展。 一、开展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化工安全教育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安全是行业、企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化工生产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易腐蚀、高温、高压等特点。一些发达国家统计的资料表明,在所有工业企业发生的爆炸中,化工企业约占1/3。化工行业的中毒事故数量及职业病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随着化工科技的进步和产业规模的急剧增长,化学品生产方式及化工行业发展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化工生产过程的连续化、自动化,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的改变,都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据公安部消防局统计,从2008年到2012年5年间,因危险化学品泄漏导致的爆炸事故达48000多起,平均每天27起[2],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化工行业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化工生产的安全问题成为影响行业、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化工安全事故中,人往往是事故的受害者,也是事故的肇事者,据世界各国对事故成因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70%以上的事故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矫正不安全行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3]。因此,对高职化工专业学生开展系统的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2.安全教育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化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和基础产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2013年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约14.25万亿元,增长16%。“十二五”期间,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l0%以上。预计到2015年,全行业总产值增长到l6万亿元左右[4]。在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废弃过程中,危险化学品的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时有发生。化学工业引发的事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有的会引起环境污染事件,引发次生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恐慌,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也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面向当前及未来化工行业的生产者和管理者,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预防和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将提高化学工业的整体安全性,为化学工业的继续快速增长提供良好的内部、外部环境。安全教育是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安全教育是化工专业学生职业安全与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化工生产、技术、管理、服务一线从事生产操作、工艺控制、质量检验、仪器设备操作与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化工生产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较高的安全素养。高职学生大多无化工行业经历,对化工行业及物料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普遍存在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基础薄弱等问题,缺乏安全生产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了解安全生产规程及事故的原因、防范及应对处置措施。在校期间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进入企业很难应对复杂的岗位生产环境,势必成为企业安全生产及自身职业生涯的隐患,也会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顺利推进和实施。化工行业固有的危险性与学生薄弱的安全基础间的矛盾,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效的安全教育,使他们具备必须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安全习惯,奠定岗位安全生产基础,成为既懂专业又懂安全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当前学习生活及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 二、安全教育的目标要求 1.明确安全教育的要素 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为人、物、环境。人的不安全行为会引起物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会造成人有不安全行为的环境条件。作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心理和生理,某些环境因素也会引发物的性能的变化。因此,安全教育要从系统的观念出发,研究人、物、环境三方面潜在的危险因素以及出现的条件和形成事故的规律,探讨控制危险、预防事故的有效对策和手段,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5]。安全三要素中最本质、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安全教育要使从业者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技能,从本质上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排除生产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从而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 2.树立安全责任意识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才能生产”、“三不伤害”等安全发展理念,掌握化工生产的主要特点及其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危险性,理解化工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待各项安全工作,能在任何活动中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养成遵纪守法、按章办事、严格按岗位操作规程规范操作等良好的职业安全习惯。 3.充实必要的安全知识 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了解化工生产中的重大危险源及可能发生事故的环境与条件,掌握常用化学危险物质的理化性能、潜在的危害性,能应用相关参数及物质的理化性质辨识物料、储罐、设备、装置等存在的风险,掌握燃烧、爆炸、中毒、触电、灼伤等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条件,各类危险事故防范和处理处置方法。 4.掌握必须的安全技能 围绕化工企业安全生产要求,掌握化工安全操作技能,能根据安全规程从事生产操作,规范进行电器及压力容器安全操作、安全检修、静电防护,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和运输,安全防护、安全分析与评价。能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分析生产、储运等过程中的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识别可能诱发事故的潜在因素,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预案,正确排查并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采取工程技术方法和科学管理手段控制危险。掌握防火、防爆、防中毒、防腐蚀、防化学灼伤的方法,并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避免伤亡事故、职业中毒、职业病等事故的发生。 5.熟悉安全管理原则和方法 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的安全状态。通过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管理要素及安全管理原则和方法,能根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生产实际,制定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了解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检查、危险源管理、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等基本方法,利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机能,将化工安全专业知识与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和手段相结合,实现控制事故、消除隐患、减少损失的目的。 三、安全教育的实践探索 1.开设化工安全技术相关系列课程 开设《化工安全技术》、《安全生产》、《防火防爆》、《大学生安全教育》等课程,深化学生的安全认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包括化工生产的特点与安全、化工生产中的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防火防爆技术、工业防毒技术、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装置安全检修、电气安全、劳动保护、安全分析与评价、安全管理等内容。使学生对化工安全技术、安全生产与防护、应急处理与处置等有全面的了解。规范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控制、考核评价等管理,提高课程教育质量,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技能都达到化工安全生产的要求。 2.专业课中融入安全教育 高职化工专业开设《化工设计》、《化工工艺》、《化工单元操作》、《化工设备维护》、《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专业课,其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联,与化工安全密切相关,在教学中融入安全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化工设计》课程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综合评价,确定设计方案。对其生产工艺条件确定、设备选型、施工建设到投入运行等每一个环节,进行安全分析,提供防范措施,同时要对化工生产装置进行安全评价,对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原材料、中间体、产品及废弃物进行危险性分析。将先进的安全监控方法、设施和预警系统引入课程,通过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和安全水平,消除隐患,实现本质安全。在《化工工艺》课程中,要使学生掌握典型产品工艺设计和生产所用的原料、中间体、产成品的理化性质,比较各工艺控制条件(反应温度、压力、投料的速度、配比、顺序等)下存在的风险,学会优化工艺防范事故的发生。《化工单元操作》课程,使学生理解流体流动与输送、吸收-解析、精馏、离心泵、反应器等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控制方法的同时,介绍单元操作中常见事故及处理方法。对于《化工设备维护》课程,要强化设备管理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重点介绍特种设备、大型生产设备、压力容器、储罐、仓库存储设备的安全管理以及安全装置的管理与维护。同时要强调各类安全环保装置、防电、防雷、防爆设施的重要功能。在《化工仪表与自动化》课程中,采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在虚拟车间里预设安全隐患及安全事故,使学生辨识安全隐患,分析各类事故的发生、发展及危害,引导学生结合化工岗位生产实际情况,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开展安全分析和评价,找出事故隐患,通过仪表与自动化控制进行事故预警和预防,并能提出相应的安全技术、管理措施。 3.加强实践环节的安全教育 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也是化工专业学生学业期易发生事故的环节,其安全教育具有必要性、直观性、实效性。制定实践环节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规程,多途径推进实施,注重科学管理,使安全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验实训教学中,要将安全教育作为教学重点,每次实验实训前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在理解实验实训目的、原理、操作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完成预习报告,将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及安全注意事项在预习报告中明确列出。实训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危险性分析,使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前对每次实训工作环境的危险源、危险因素及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防范措施等有清晰地认识,明晰实训的安全要求,规范操作程序。实训结束后要做好安全善后工作,及时关闭仪器设备,清理现场并做好记录,记载实训中的安全隐患,总结存在问题,消除危险。在顶岗实习前进行专门的系列安全教育,包括:企业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典型化工产品生产的危险性分析流程、企业生产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运转失灵到故障、异常、事故、灾害)及防范措施等,事故多发部位、原因、特殊规定和安全要求,常见事故和典型事故案例,生产劳动保护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同时制定企业实习安全须知,与学生和家长共同签订安全责任状,做到岗前安全早预知。充分利用校外实训环节开展企业生产现场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企业安全生产要求,具有危险隐患辨识能力、电气安全监控能力、防火防爆监控能力、安全环境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4.将安全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 制定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开展全过程覆盖、全员参与、全方位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从新生入学教育到各重大节假日、各项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实训环节直至学生毕业前,开展全过程安全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有专项安全教育,每周有普适性安全教育。在以学校为主体进行安全教育的基础上,请企业安全管理负责人、生产一线技术员、专业消防队员、医院急救中心负责人等来校开设多形式的安全讲座,实现安全教育全员参与。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开展安全教育活动,通过系列讲座、案例分析、火灾逃生及灭火演练、安全救护演练、视频图片动画观看、化工典型事故处置软件操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选取企业常见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实例,引导学生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开展模拟操作训练。指导学生编制重大活动安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使学生熟悉应急处置程序,掌握防护和急救常识,了解应急救援装备的选择、使用、检查及维护方法,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故的应急能力及事故现场处置能力,提高防范意识,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5.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教育和引导师生树立科学的安全观,提升安全素质的重要载体。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以培养和提升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实现本质安全为目标。从精神、物质等多个层面营造安全氛围,形成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使参与安全教育和管理活动内化成为师生的自我需求与自觉行动,将“要我安全”转化成“我要安全”。加大校园安全宣传力度,在学生活动密集的公共场所、各实训中心、校园内配电房及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场所设计安全提示宣传板块,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内广播、橱窗宣传栏、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进行安全宣传。开展事故案例、事故预防、应急处理等安全知识图片展,举办安全教育月活动,聘请专家开展安全法规咨询,组织学生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教育演讲会、安全宣传小报制作比赛、暑期安全宣传社会实践、家用化学品安全防护宣传等活动,定期开设安全教育主题班会,通过多种形式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四、结语 为行业企业培养满足现代化学工业安全要求的,有实践能力、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实现双赢的重要保障。面向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强化安全教育,既是本专业良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行业企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学生人身安全、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更是事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事。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开展全面的、高效的安全教育,可使学生在校期间了解企业安全生产要求,建立符合时展的安全观,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安全素质和系统安全能力。 作者:刁益韶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化工专业论文:高校化工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方式探究 摘要:毕业设计是对在校学生进行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型教学环节,而毕业设计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毕业设计选题应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用能力和产品营销能力等五大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毕业设计选题;能力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对在校学生进行的最后一个集学习、实践、探索、创新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环节,它不仅是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从在校学习过渡到实际工作的桥梁,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3].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将在校所学的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在致力于毕业设计改革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由于选题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计的方向、角度和内容,对设计成果具有预测性.因此,选题的恰当与否决定了毕业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化工专业的自身特点及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经验,提出了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改革的若干想法. 1毕业设计选题现状分析 经调查研究,目前,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毕业设计选题由指导教师指定.毕业设计的题目由教师指定,学生按照教师指定的题目去完成设计.此种方式导致学生自主创新性的发挥空间受到限制,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主体地位常常被动化.如有的学生查阅资料时花了大量时间,却很难找到与教师指定题目相关的资料,导致学生申请换题,影响到毕业设计的正常进行.(2)毕业设计选题陈旧,缺乏创新.多数毕业设计的题目是延续去年乃至更早的题目,题目缺乏创新性,直接影响到指导教师以及学生完成设计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出现个别学生直接挪用历届毕业生毕业设计的现象,毕业设计质量不高.(3)毕业设计选题单一,缺乏多样性.毕业设计题目仅仅向某一课程倾斜,缺乏综合性,题目名称大同小异,换汤不换药.使得个别指导教师由于不了解某课程而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增加了指导的难度.而学生懒于思考,内容相互借鉴,缺乏独创性.笔者认为,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不能正确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基本上是按照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模式来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力不从心.(2)学校各部门之间、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专业知识交流与沟通,教师对所有学生的能力都一视同仁,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便出现了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3)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选题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多数教师和学生更注重平时的考核成绩,认为毕业设计只是走走过场,用心不够.因此,毕业设计都很难完成学校教育的预定目标,质量大打折扣. 2毕业设计选题解决办法 为了解决上述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单一、片面、陈旧等问题,使毕业设计的题目具有更多的可操作性、适用性、多样性和灵活性,从而激发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毕业设计选题应该注重对学生五大能力的培养,即: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用能力和产品营销能力. 2.1选题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当前,学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除了常规的实践教学外,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无疑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选择.通过技能大赛兴趣小组的建立、技能大赛选手的选拔、集训等教学过程,可以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毕业设计选题和技能大赛的内容有效地衔接起来.首先,技能大赛集训期间,学生的任何一个操作细节都是经过认真地考究才确定下来的,因此,参赛学生的操作是最规范、最准确的.其次,技能大赛集训期间,学生训练的强度是平时实践教学难以相比的.研究发现,参加过技能大赛的学生在操作娴熟度、操作规范方面是其他学生难以做到的,他们对自己的动手能力变得更加自信,对参赛变得更加积极主动,甚至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大赛集训中去.最后,参加赛前集训和比赛的学生不管比赛成绩是否理想,都可以把自己的集训内容和比赛经验整理成文字材料,以供后面的参赛学生作为参考使用.比如2014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赛项,我校学生取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参赛学生最后将整个赛项过程写成了毕业论文,可作为后面参赛选手的参考资料,使得他们在赛前集训阶段少走了很多弯路,提高了集训的质量,为大赛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选题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虽然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不作更高的要求,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个别学生希望能够在毕业之后继续深造,参加了专升本的考试,还有的学生因为在校期间综合表现优秀而被直接保送到本科院校就读,那么,他们对自己的毕业设计的要求和其他的学生就不一样,他们多数希望自己的毕业设计能够和本科院校的吻合度更高一些.这种情况下,指导教师就要将他们的毕业设计选题和其他学生区别对待,选题的内容要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指导教师可以将自己科研的一部分内容让学生参与完成,或者从学生顶岗实习企业拿出一部分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参与完成,此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过程中感受到科研氛围,提前享受科研成果带来的乐趣,为在以后的继续深造中能够很快上手做了铺垫. 2.3选题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教师指定的毕业设计题目,会导致学生的选题受到限制,学生自主创新性的发挥空间有限.笔者认为,对个别优秀学生,选题应注重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变教师指定题目为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发现的专业问题或者好的想法和建议都可以和指导教师交流,由指导教师把关.比如在蒸馏操作实验中,学生看到冷凝水不断地向水槽中流去觉得很浪费,就设想怎么做才能节约冷凝水,这一想法就比较实际、有创新.再如,在《工业分析》邻二氮菲分光度法测定铁离子实验中,学生突然提到能不能用此方法测定生菜中的铁离子含量,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生菜灰分的制备、标准溶液的配置、样品溶液的配置、样品的测定和计算、精密度和回收率的计算等内容的资料,由此得到的毕业设计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绝对是一篇高质量的、优秀的毕业设计. 2.4选题注重对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是为企业培养一线工人服务的,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该具有直接上手的工作能力.然而,调查发现,部分毕业生认为在校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的吻合度不是很高,导致毕业生在工作岗位力不从心.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和实际就业岗位相吻合.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市场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能力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实习的岗位、实习单位的性质和产品特征及研发方向等因素,量体裁衣地为学生制定符合其工作内容性质的毕业设计题目,从而保证毕业设计选题具有实用性[4].笔者认为,可以选择与学生工作单位联系较紧密的题目,题目由工作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通过加强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交流,从而保证选题内容的可行性.这种选题方式不仅可激发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热情,还解决了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相冲突的问题,保证了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为其今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很快上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深化高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2.5选题注重对学生产品营销能力的培养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化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非全部从事专业技能操作,而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化工产品及设备的营销.近年来,化工产品在我国的需求量逐年递增,广泛应用于针织、服装、交通、军事、体育等行业,因此,我国化工产业发展空间非常广阔,目前已成为世界化学品生产商争夺的重要消费市场[5].然而,在实际的营销工作中部分毕业生苦于在校期间缺乏实际营销经验的积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变得茫然无措.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设计题目,对于专业技能较差而情商较高、善于表达的学生,其设计题目完全可以向产品营销方面靠近,由《化工产品营销实务》的授课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可以通过市场调研、营销技巧的锻炼、营销方式的推广和验证等方式完成毕业设计,对其毕业后从事产品营销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毕业设计的选题应遵循开放性原则,选题内容因人而异.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发现学生在性格特点、动手操作、科研创新、交流表达等方面的优势,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量身定做最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真正体现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作者:王磊 陈开兵 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化工专业论文:化工专业实践革新的培育 本文作者:田莉瑛齐广辉周坤李春静作者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化实验室建设 1.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建整个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知识的基石,是初步树立与培养工程思想的基础与必要环节。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不仅直接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对于基础实验室的建设,我们采用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来进行建设。按一个或多个相近的一级学科来组织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将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3个学科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进行整合。这样有利于资源配置,避免了实验设施的重复投资,提高了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集中了师资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也便于实验室的管理。 2.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在学校投入建设经费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购置一批先进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提高专业实验室承担科研科科技创新实验的能力。同时按照某一个或几个二级学科来组织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使实验内容涵盖药物化学、工业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制药工程原理、工业药物分析等核心课程,在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中以综合型、设计创新型实验为主,主要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着使毕业生能够从事新药研发、药品管理、生产、检验与分析等方面的工作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用工程的观念去分析判断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问题,达到能够精通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某一领域的实验技术问题。 3.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设主要是化工类制药相关的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实践环境。学生在实习基地通过对有关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掌握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并熟悉其原理、结构和性能等,为以后走向社会参加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打下了基础。通过实习基地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等个人综合素质,陶冶了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体制与管理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实验教学有序、高效、高质量进行的保障。我们在参考同类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特点,制定了具有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特点的实验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 1.管理体制。(1)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由院长兼任,人、财、物统一管理与调配,达到“真正”资源共享。(2)实行人才流动、竞争上岗、定期考核的管理机制。(3)组建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本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4)成立了实验教学督学委员会,负责对实验室主任的考核,监督和检查实验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组织实验教学质量评估。 2.开放的实验室运行机制。开放机制的运行,不仅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实验的热情,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而且为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社会科技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实验室开放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技术训练、创新设计型实验;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等。(2)建立了开放管理细则:“开放实验申请书、安全卫生协议书,物品领用登记簿、开放实验统一记录本、开放实验成绩评定办法、开放值班工作要求、开放实验成果管理规定”等系列开放管理细则。(3)设计创新实验程序:学生通过自选题目、查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师生讲评、实验实施、总结讨论、撰写论文和成绩评定等八个程序完成创新实验。 3.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根据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起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20项。建立了“精、细、实”的管理模式,加强了日常管理、仪器设备管理、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完善化。例如规定进实验室的教师要配戴名签,填好实验室工作日志和平时成绩记分册;首次上岗的教师,要进行试讲和试做;进实验室的学生,都有对应的实验台、实验凳和仪器设备编号;设有迟到自签簿、值日生工作完成登记簿,让学生一进实验室就有一种责任感。每件仪器均有仪器卡片,做到账、卡、物相符率达到100%;建立了仪器使用证、仪器操作规程;全部仪器设备实行了条码管理,大型仪器实行专人管理。建立了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工作档案,并有对应的计算机管理数据库,随时可查到各种信息。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了实验中心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通过有重点、有目的地加强对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体系的改进,改善了专业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设施,较大程度的发挥了仪器设备的作用,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益,促进了实验教学改革的进行,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地加强,使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真正成为培育创新型专业人才的摇篮。为学生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和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化工专业论文: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化工专业教学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是今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文章例举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几个事例,阐述了多媒体教学在化工专业教学中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并且有助于突破化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化抽象为形象,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增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现代教育技术;问题;建议 长期以来,“一支粉笔一张嘴”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化学课堂教学不能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以至造成学生学习兴趣淡化甚至厌学。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改革和优化教学手段。而伴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走进了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 运用电教媒体的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维集成效应,能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课堂教学新颖别致,直观生动,灵活多样。为学生营造对知识深入理解、形象记忆、兴趣盎然的优良的学习环境,从而缩短学生的思维时间,压缩思维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开启其创新性思维。多媒体技术把图、文、声、像等媒体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形成一系列即时、交互操作的信息。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运用多媒体技术是今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下面就多媒体教学在化工专业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些体会。 一、创设动态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使静止变运动。如,一串文本可以沿轨迹运动,几幅图片可以形成连续的动画,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等。这些能营造出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易于接受,从而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例如:讲《无机化学》中的电解原理时,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实验设备及安装复杂烦琐,距离稍远不易观察,效果极差。而使用多媒体,将其制成动态过程:盛有HC1水溶液的电解池中,带正电荷的氢离子向阴极移动,得电子后放出氢气,阴极上不断有气泡生成;同时,带负电荷的氯离子向阳极移动,失去电子后氯原子结合成氯分子,产生黄绿色气体。电子在导线中移动时可显示动态,同时计算机发出“嘀、嘀”的声音。电解原理的演示过程十分生动、形象,学生看了兴趣十足,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在情感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主观上产生了对新知识追求的动力,将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改变为“我要学”的可喜现象,从而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和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另外,《无机化学》中的某些原理,如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原理,可溶固体的溶解过程等,都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 二、多媒体教学有助于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 (一)变繁为简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将文字、图片、图像、声音集于一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还能利用三维动画把物体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完整、清楚地呈现出来,起到化整为零,由零到整的作用。通过逼真的模拟,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微观问题宏观化,从而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激发思维能力,降低理解问题的难度,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化工机械制图课中,讲解组合体投影时,先将组合体范体(轴承座)中各基本体几何形状和相互位置关系投到大屏幕上,让学生观察,并借机作形体分析。将由基本体按照其相互位置关系到组合体设计成动态效果。再确定出主视图投影方向。同时让学生考虑:为把轴承座各部分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完整地、清楚地表达出来,还应选择什么视图?学生带着问题,对着画图积极地思考,选定其他视图并确定好图幅比例后,逐步用粗细、色彩不同的线条,以动态效果演示轴承座的画图过程和步骤:画基准线及底板——画圆筒——画支撑板——画筋板——画修改后的三视图。这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即学习了形体分析法,又清楚了复杂的作图步骤和方法,获取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化抽象为形象 化工专业的某些课程中介绍的反应机理、操作原理以及一些概念等过于抽象,决定了学生对其记忆、理解和应用的难度。计算机多媒体把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载体融合在一起并形成可控的交互式操作,可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因素保持良好的状态,认知心理得到充分发展。这样,枯燥的概念学习变为形象的直观学习,抽象的符号和呆板的图像,就会在学生的感官“活”起来,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可迅速向理性认识飞跃。 又如:精馏一单元的操作,是化工生产中重要的传质操作之一。在《化工原理》中介绍精馏原理时,大多数学生感到太抽象,看不见,摸不着,难于理解。于是我们把精馏过程制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过程:物料在塔釜内加热后,蒸气上升,通过塔板上的泡罩(或浮阀)与塔板上的液体接触,进行热量交换和物质转化。蒸气中难挥发成分(褐色)冷凝为液体,液体中易挥发成分(黄色)蒸发升入高一层塔板。随着蒸气的不断上升,上升蒸气中含有较多的易挥发组分(黄色),每下降(下转第61页)(上接第168页)一块塔板,液体中的难挥发组分(褐色)就会增加,下降到塔釜的液体几乎全是难挥发组分(褐色),并且在旁边同步出现“精馏过程t-x-y图”。 《有机化学》中大多数有机反应机理也可制成课件。如,把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部位,生成自由基以及新的产物的形成过程;化学原理中流体力学,液体黏度、流速、管道阻力等,都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 这样,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等传递教学信息,延伸和拓宽了教学时空,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易于理解、掌握。 三、增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板书占用时间太多,定义、公式及其推理、图形、例题等必须板书。板书时间长了,新授内容必然受到限制,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时间以及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也会缩短。这样,学习效果就难提高。使用多媒体技术可减少板书,以前觉得不够用的45分钟变得宽裕,不仅可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增加知识容量,还可将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拓宽知识面。 多媒体教学在新授课中用得比较多,在复习课中也具有明显的优势。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加大知识密度,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在《有机化学》中,复习同分异构体时,教学内容多,不仅要展示烃类同分异构、卤代烃同分异构,还要展示烃类含氧衍生物的同分异构、烃类含氮含氧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等。各类有机物的典型同分异构关系都有多步的动态转化画面。若用常规的复习方法便无法收到这样大容量、高效率的复习效果。 当然,多媒体技术还有许多优点,此处不再一一赘术。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凡事要讲究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目前多媒体教学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尚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不少领导和教师认识与实践两个方面都存在着一些诸如课件使用过多、制作华而不实等误区。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应该在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机的结合,使教学设计要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迪其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 本文分析了高职化工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并结合笔者教学实际,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业务水平等方面探讨论了如何进一步提高职化工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 关键词 高职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盛和技术交流的扩展,专业英语已经成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综合素质和技术交流工具之一。为此,大部分高职院校化工专业都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化工专业英语词汇、掌握专业英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理解化工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1 高职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是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在工作中使用英语的能力,让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也能运用英语为工作服务。例如要求学生能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英语材料,包括文献、专利、合同、设备与工艺说明书等;能对相关的英语技术资料进行翻译;还能运用专业英语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沟通。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却往往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标,究其原因有二: 1.1 学生方面 大多数学生上高职是上不了一本、二本和三本的无奈之举,因此学生构成相对来说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整体偏低,而英语又是绝大多数学生最头疼的课程,长久英语学习的困难,更导致学生产生对英语学习的挫折感、焦虑感甚至厌学感。 1.2 教师方面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课堂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朗读、讲解和翻译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果往往学生没有掌握到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还把专业英语课程与大学英语等同起来,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 2 高职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针对目前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不甚理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自己的教改经验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过程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1.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一个学习目标,教师把目标分解成几个小任务,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下,通过对学习资源和自身知识储备的积极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因此专业英语教学应当设定任务,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在这过程中,应注意把大学基础英语中重视分析语法的部分压缩减少,而加强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而把时间交给学生。①在高职院校学生都有毕业设计环节,在学生毕业设计环节,在下达设计任务书时,就提出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的考核要求。本院化工类专业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我们规定每一位学生都必须用英语撰写设计摘要,也要求学生将行业的英语技术资料翻译作为毕业设计材料的一部分,这些都可以作为专业英语教学过程的任务,让学生带着这些任务来学习专业英语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训练。 2.1.2 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法是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每组安排3-6 名成员,每组学生按成绩分组,保证各小组实力相当。课前布置讨论内容,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准备。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比如化工专业英语中的“反应设备”这一单元,把课文内容分解成“间歇操作设备”“连续操作设备”“半间歇操作设备”板块,每组重点对其中一板块进行讨论和学习。这样既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和提高。 2.1.3 实训教学法 专业英语大多没有实验实训环节,而高职学生对于实训环节又是最感兴趣的。我们通过将专业英语课程与文献检索课程的任务(比如说CA的查阅;欧洲专利局的专利查阅)结合,让学生以英语为载体进行相应的业务练习,解决文献检索过程中,英文文献的查阅和理解问题,给学生以成就感,以便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现代手段 结合教学内容制作精美的课件,比如介绍化工生产工艺和设备时,放映动画插件,可以让学生看清设备是如何运转的。收集一些设备,仪器实物图片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新工艺、新设备,学生非常乐意去了解和接受。 2.3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实现教学相长 首先,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时俱进,广泛阅读本专业的书籍和资料,了解行业的发展动向,参加一些科研项目,巩固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其次,尊重和鼓励学生,他们都是大三上学期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英语基础普遍薄弱,比如,有相当的同学是“哑巴”“聋子” 英语,甚至还有部分同学是“瞎子”英语。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给予他们信心,强调学生的长处,强调化工专业方面的知识在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因为他们已有了化工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英语时应当与专业课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来理解,这样就不会太费劲。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摸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让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能够达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化工专业论文:浅谈技校化工专业化学课堂教学 摘 要:化学是技校化工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针对化工专业学生化学课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本文从化学知识点的衔接、知识点讲解顺序的调整、教材内容的合理选择、学生上网的健康引导、激励考评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出发,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技校 化工专业 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是技校化工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所用到的基础知识,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而技校生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近几年普通高校入学门槛的大幅降低,使得本来招生就困难的技工学校更是雪上加霜,技工学校为此招收了一些对高考无望的初中毕业生甚至还未毕业的学生。他们多数文化基础差,思想行为自由散漫。据了解,近几年招收的化工类专业学生,他们不只是初中化学知识掌握得不好,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化学课。如何让这些化学基础差甚至零基础的学生也能走进化学的大门,掌握化学知识,是我们化学课教师应该努力探讨的课题。 笔者就自己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谈以下几点,和大家交流。 一、重视初中与技校化学知识的衔接教学 为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对本专业全体新生做一次初中化学知识的摸底测试,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初中化学知识的补习教学计划。这就要求技校教师要熟悉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和体系,然后结合技校新教材及对学生的摸底情况,明确哪些知识点是初中已经讲过且大多数学生也已掌握的,哪些知识点是需要拓宽加深的。而对于零基础的学生,还要同时有针对性地从元素符号开始补习,可以采取课堂上布置任务,课下委托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抽查任务完成情况的方法。为更好地落实补习效果,激励帮与学双方学生,可以给帮助者增加平时积分,根据被帮者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其平时考核成绩之一。据笔者几年来的经验,通过这种方式,补习效果良好。 二、打破常规教学顺序,先讲解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等等。也就是说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发现,使得化学学习和研究有据可循。如果先将这些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对化学不再感到无从下手,对化学的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得多。而这部分内容在现有教材中往往被安排在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等章节之后,按此顺序讲到周期表和周期律时,往往学生已经对化学这门课完全失去了兴趣。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先补习最基本的化学知识,一方面就开始讲解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也可简单介绍一下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实践发现,学生对周期律的学习很感兴趣,回答问题非常活跃,知识掌握得很牢固。成绩好一点儿的学生更是能活学活用,在后面知识的学习中,甚至能自己分析比较元素及单质等的性质。这使得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大幅提高。 三、结合专业需求,科学选择教材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是其中最根本的教学载体,选择合适的教材,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技校化学教材版本多种多样,但不少教材内容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和知识价值,这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教材尽管做到了贴近实际和生活,贴近社会和岗位,但却是多个专业通用的教材,因此我们一直缺少相应的专用教材。而化学作为技校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应以为专业课服务为宗旨,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讲授。例如,对于化工专业学生,金属及其化合物、电解质溶液及电化学相关知识是他们的必修内容;而化学平衡、化学计算、化学基本操作及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的知识则是化检专业的必修内容。而对于教材中那些与专业联系不大或无关的内容,则可以不讲或者略讲,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当然,校本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不少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订单班、委培班应运而生。像这样的班级的教材更是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协商编撰,以更好地为对口企业培养专属技能型人才。 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化学的魅力在于它将一百多种元素巧妙地结合,组成神奇美丽的世界。我们恰恰可以利用化学的普遍性和神奇性,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将化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讲授硅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时,不妨先提出两个问题:①大家见过雕画的玻璃吗?玻璃的成分是什么?②如何才能在玻璃上雕画?然后再展开新课的讲解。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既让他们学习了新知识,认识了硅酸钠,同时也复习了旧知识氢氟酸的性质。其实,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像这种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很多,作为教师,只有用心备课,倾注对学生的热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五、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增长知识 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非常普遍,这是目前困扰技校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学校和教师们想尽了办法,可谓各尽其能。其实在课堂上教师也是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手机的,例如,在讲到硅和二氧化硅知识点时,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玛瑙和水晶吗?如此漂亮的两样东西,它们有着怎样的关系?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就在大多数同学感到迷茫的时候,让他们拿出手机,上网查资料,找答案,相互交流。这种方式不仅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他们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知识。 六、建立鼓励式考评机制,关爱每一位学生 课堂上的教学管理不容易,同样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也是一大难题。太严格了不行,太宽松了课堂教学更是难以维持。如何有机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以考核促学习,是技校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采取的做法是建立激励式的考评机制,以成绩制约课堂纪律。这样既有助于课堂教学管理,又解决了学生成绩考核的难题,也算一举两得。通常做法是加大学生平时分(礼貌礼节、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比例,占到50%~60%。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在平时分上做文章。譬如,如果上一次课布置的思考题,这次提问没有一个人回答上来,则全班扣分;如果哪一次全班整体纪律较好,则全班加分。即通过奖惩结合,在课堂上营造大起大落的氛围,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保持课堂纪律;又能消除他们对学习成绩考核的顾虑,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关注到需要关心的学生。这对于留住学生,降低流失率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七、做好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揭示世界万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实质的有效手段,是化学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演示实验具有趣味性、科学性、示范性相结合的优点,对于创设良好的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具有特的优势。因此,在化学课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利用其明显的颜色变化等直观现象,引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气氛,进而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 (作者单位:焦作市技师学院) 化工专业论文:化工产业结构与化工专业适应性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摘 要: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其与产业的融合度,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该文通过分析化工产业结构以及化工专业概况,阐述了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现行的化工产业结构,其关键是建设新的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化工各专业的培养计划、缩小各省市化工人才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产业结构 化工 人才培养模式 1 研究前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在全球向节能、减排方向发展的进程中,在《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驱动下,化工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正在持续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向低能耗、低排放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因此企业对现代化工操作工的技能及内在素质要求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目前对化工操作工的培养无论在层次还是质量上,都难以适应化工行业需求的快速发展。如何形成新的培养策略,改革现有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己成为我国化工行业人才培养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2 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关于化工产业的结构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研究成果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化工产业区域发展研究;二是区域化工产业人才研究;三是关于青海化工产业人才的研究;四是化工专业的相关研究。 2.1 化工产业区域发展研究 天津职业大学陈保荣[1]对滨海新区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内涵进行分析,提出高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对策。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刘卉本[2]分析了湖北省三大产业内人才分布现状,找出了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和合理化建议。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伍静[3]通过我国化工产业现状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以及对我国化工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齐齐哈尔轻上学院王墨林[4]提出了建设学科群、高技术产业基地、人才工程等观点,对精细化工如何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2.2 区域化工产业人才研究 宿州学院徐基贵[5]对宿州学院如何适应化工人才需求构建新建地方高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谈了一些经验;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马占梅[6],根据国家对青海地区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特点,提出了培养适应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分层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维琳[7]通过对区域化工制造业人力资源与职业教育的分析和解读,提出职业教育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个目标上,二要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培养一般的技能人才。 2.3 关于青海化工产业人才的研究 中石化集团公司九江石化总厂组织部陆文豪[8]通过对企业三支人才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企业可采取的具体措施。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孙秀华[9]阐述了海西地区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适应目标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2.4 化工专业的相关研究 2.4.1 应用化工专业 吴雨龙[10]提出了“宽基础、重技能、强素质,大专业平台小专门化”新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卢鑫[11]对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对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工学结合的实施成效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吕海金[12]以服务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为目标,实施“1.5+1.5”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吴卫[13]通过企业调研,开展应用化工职业岗位群岗位分析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4.2 工业分析及检验 杨龙[14]针对市场对工业分析人才的需求,提出高职院校应准确地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丁敬敏[15]提出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地配合的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郑伟[16]探讨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高职工业分析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张建忠介绍了工业分析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的依据和原则,着重解读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要点。 2.4.3 工业仪表自动化 张丽在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之中,提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的教学改革新理念。陈永刚[19]提出在工业仪表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种实验原理为主要特征的大型实验为主,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4.4 化工装备技术 李琴从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着手,构建了基于全面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张国勇根据职业行动领域进行专业教学设计,重构了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解利芹从意义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了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化工装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对化工产业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比较零散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首先,对于化工产业人才培养多集中在对高校课程的设置上,从产业自身如何进行人才的再培养方面的研究较少;其次,在化工专业中应用化工技术等成熟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的比较成熟,而对工业仪表自动化专业等的研究相对短缺;再次,研究多集中在内地以及沿海省市,对西北省市尤其青海地区的研究甚微。因此改革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化工各专业的培养计划、缩小各省市化工人才之间差距以适应现行的化工产业结构是十分必要的。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现状及趋势 摘 要:摘要:当前,医院管理中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是行业的普遍现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于简要介绍了目前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实现情况,并对今后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关键词: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以信息生产和传播为主要潮流的现实情况要求各行各业加强信息管理工作的建设力度。医院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推进医院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既是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又是提高医院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医院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加强信息管理工作建设又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以为这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1. 目前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中的实现状况 虽然我国绝大多数的较大医院都建设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主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人员不同,对于各个模块功能的划分标准也不统一,因此,很多医院在信息管理系统内容方面也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说,现代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覆盖了诊断记录与医嘱信息管理,护理信息管理,临床检查信息管理和医学影像信息管理等几个方面。 1.1 诊断记录与医嘱信息管理 医生的诊断记录是对病人基本病情的有效记载,是对病人进行医治的基本依据。医嘱信息主要包括药物种类、治疗方法、医嘱膳食和护理注意事项等内容。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诊断记录进行有效管理,不但能够为病人的后续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直接的参考,还能对医生的工作量做出准确的计算。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医嘱信息进行有效管理,能够自动生成各种单据,减少相关工作人员核对的工作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减少错误的发生。 1.2 护理信息管理 一般说来,医生对住院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的时间相对来说很短,病人住院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护理过程中度过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护理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不但能够通过对各种大量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处理来详实地表明病人在住院期间的各种状况指标,同时还能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做出明确的指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护理信息的有效记录和处理还能为病人病情突然变化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性的信息支持。 1.3 临床检查信息管理 现代医学对病人病情的诊断主要依靠通过检查病人身体的各项指标来进行科学的判断。临床检查信息系统主要就是对这些数据指标、图像结果等内容进行采集、储存和传递。依靠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检测设备所测量出的数据、生成的图像直接传递给医生所用的电脑终端,医生也可以随时调取病人各项检查数据以及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1.4 医学影像信息管理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诊断在病人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除了影像设备自身的技术限制以外,对于影像信息的收集、生成、存贮和传输是医院影像管理的主要难题。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预设的软件可以对影像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并且可以通过人工进行远程传递和调取。虽然相对于文字信息和数字信息来说,影像信息在数量级上要大得很多,存储需要大量的硬盘空间,传输也需要一定的带宽,但随着医院计算机网络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苦难正在逐步地有效克服中。 1.5 设备及耗材基本信息管理 现代医院拥有数量庞大的医疗设备。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要实现对这些医疗设备的有效管理,也就是要对这些设备的购置情况、运转状态、人员配备、维护周期、报废年限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还要对这些设备的使用和调配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另外,在医用耗材方面,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还要通过电脑查询终端的形式让病人和医护人员清楚地了解相应耗材的品种和价格,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2.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2.1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建设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医院建设标准不统一是不争的现实。这种良莠不齐的状况不但增加了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成本,同时还为医院之间的合作带来了障碍。迫于现实情况的需要,今后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会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在考虑医院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将相似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成能够实现无缝对接的模式,同时还可以实现不同类型医院之间的有效对接。这样不但可以降低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和维护成本,同时还可以为医院之间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提供相应的支持与保障。 2.2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朝着覆盖全面工作方向发展 目前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涵盖几个方面。鉴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巨大优势,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来提高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是推进这项工作的必由之路。医院管理工作涵盖的内容非常多,这就需要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朝着多元化和全面化的方向发展。比如说,借助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医院药品管理工作水平,通过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加强医院财务管理都是今后医院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这些都是医院的主要工作内容。但通过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保洁和安保等管理可能也是一种趋势。 2.3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朝着决策支持方向发展 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对决策的影像存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收集必须全面。片面的信息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其次,大部分信息有必要经过加工和处理。原始信息虽然更真实,但没有加工和处理过的信息无法为决策提供直接的参考和依据,容易降低决策效率。第三,信息的传递必须迅速。滞后的信息只能让决策者“望而兴叹”。建设高水平的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尽可能地将各种工作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整合起来,将医院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收集起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加工和处理,可以将原始信息变为可以为决策提供直接参考意义的有效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随时从医院中央存储器上调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为管理层的决策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 2.4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朝着效能化方向发展 提高工作效能是各行各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医院由于其特殊性决定了其更加追求效能。建设医院计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现状及趋势 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但目前由于各个医院建 设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不统一,并且国内外也没有一整套完整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来覆盖所有医院的需求,所以造成了很多医院上马信息管理系统的前期投入巨大、后续维护费用过高等局面。迫于收回对于该系统的投入,很多医院只能被迫开设更多的诊疗项目,大量做广告招揽患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院行业混乱的局面。今后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标准化建设,一套系统可以为多家医院共用,只是在考虑不同医院具体情况下增加或删减部门模块即可,还可以实现不同医院之间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对接,不但提高了医院管理和服务的效率,还降低了医院的运行成本。 总体来说,在医院管理中积极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不但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也同样是大势所趋。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在考虑医院自身情况特点以及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基础上,会朝着标准化、全面化、决策支持以及效能化方向发展。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提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terprise-EMS),人们就会想到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产品寿命周期管理(PLM),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数据管理(PDM)等管理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各样品牌的应用解决方案与信息管理系统,如用友ERP、海艾迪C-EMS和M-EMS及SAP信息管理系统等等。我们同时也会想到这些信息系统会减少库存占用,降低成本,加快新品上市时间获得更多收益,整合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等等,但对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KM),减少对企业员工个人知识的过分依赖性等方面的作用却并不很清楚。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可以生存与发展,尤其当今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知识与信息获取或使用能力的竞争。所以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改之地的关键。从事企业管理的人都清楚,企业的人才流失对企业意味着什么。长期以来,企业员工的个人头脑是知识的载体,人才流动实际上是知识在流动。那么如何实现人走而知识却可以继续在企业中留存呢?如何实现知识不仅在某个人头脑中,而在组织的系统中并持续发挥其作用呢?如何使企业的知识可以不断积累并让每个员工快速掌握而在工作中加以运用呢?如何使新员工可以迅速在老员工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呢?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管理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最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基建阶段同步建设电厂信息管理系统的探讨 摘要:简要指出了以往电厂MIS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新厂同步设计MIS的优点,提出了对MIS系统的功能总体要求、设计原则,MIS系统和DCS系统的关系及建设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 同步建设 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办法的试行,电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运作,摆脱旧习惯的束缚,科学地管理电厂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为建设标准规范的电厂信息流管理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DCS系统的不断推陈出新,为建设电厂信息管理系统(MIS)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以往MIS系统的开发工作,都是在电厂投产后进行。系统开发相对封闭,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统一的规划,与电厂其他系统(特别是DCS系统)不匹配,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普遍。随着省电力公司Intranet的发展,有些电厂的MIS系统已经不能适应。若能在项目开发初期,特别是在新建电厂设计阶段,按照省电力公司Intranet发展要求,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合理划分MIS系统和DCS系统的功能,MIS系统存在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在新建电厂设计阶段进行MIS系统总体设计,可以摆脱传统管理方式的束缚,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能充分发挥设计的作用,使MIS系统和电厂其他系统相匹配;有效地降低MIS系统的总投入,减少重复开发和建设的浪费;可以实现较高水平的系统集成,充分利用DCS系统的强大功能。 1 对MIS系统的总体要求 燃煤电厂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任务是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的支持下完成对全厂经营生产活动的管理。主要功能应包括: (1)实时电价计算。通过分析机组运行状况、燃料价格和电厂其他费用计算出实时电价,再根据电网电价政策、网内其他电厂情况和本企业赢利期望及经营策略为电厂的上网电价作出多方案比较,供领导决策,实现竞价上网。 (2)运行管理。围绕生产厂长、运行主任、值长、机组长、专工等人员的主要业务活动展开。包括运行日志、运行方式、启停管理、保护管理、两票(工作票、操作票)管理、异常记录、超限管理、安全监察管理等。 (3)检修管理。建立电子化的设备(含备品备件)档案,做好设备检修管理工作,包括制订检修计划(大修、小修),检修作业指导,检修消缺验收记录,检修成本计算分析等。 (4)燃料管理。对燃料的质、量、价、存、耗、到等进行全面管理,保证供给、准确结算、及时沟通、降低消耗。 (5)综合指标管理。对电厂的生产指标(发电量、供电量),安全指标(安全运行日数、设备完好率、事故率),经济指标(煤耗、厂用电率等),技术质量指标(负荷率、功率因素、频率合格率、电压合格率)等进行分时段、分机组的采集、计算、存储与分析,满足各种查询需要。 (6)生产技术管理。电厂节能管理、可靠性管理以及电厂有关的技术资料及文档的管理等。 (7)财务管理。建立符合国家会计制度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为厂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对全厂以及各部门的成本进行核算. (8)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全厂人员档案,合理划分全厂的机构和人员、管理工资、奖金、福利及考勤,开展人员培训、管理工作。 (9)办公自动化。通过电厂内部的Intranet网和外部的Intranet网相连,提供有效的信息通道;通过电子邮件等手段,加快信息传递,提高工作效率。 2 MIS系统的设计原则 MIS系统的设计原则总体应是成熟先进、安全可靠、开放可变、集成可管、实用方便,应用软件基本国产化。 (1)成熟先进。信息系统的各种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和管理模型技术上是成熟先进的,应有使用业绩。 (2)安全可靠。指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及存储于系统中的信息是安全可靠的,可以有效地防止有意或无意的侵犯及恶意的攻击。在系统遭意外损坏后,系统具有方便地恢复到受损前状况的能力。 (3)开放可变。建成的信息系统应该是开放式系统,可以方便地和其它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其硬件平台、软件平台、数据应用环境均是开放的,其他先进软件和硬件在该系统中能方便使用。 (4)集成可管。建成的信息系统是一个集成化的系统,系统管理统一,数据一致,用户界面和操作方法一致。 (5)实用方便。系统的各项功能是针对电厂的经营管理活动专门设计的,性能满足使用要求,操作简便,输出规范。 3 MIS系统和分散控制系统的关系 DCS系统是保证现代大型机组安全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其主要任务是实现电厂生产过程监控和管理自动化,使电厂运行人员及时、准确、全面地监视和控制机组的运行状况。 MIS系统的数据库主要由二部分组成:实时信息数据库和管理信息数据库。实时信息数据库主要用来定期处理和存放从DCS采集的所有实时数据,DCS系统是MIS系统的主要信息来源。 以前我们在DCS系统应用时,由于观念上的陈旧,管理上的落后,费用上的限制,对DCS软件应用特别是管理软件认识不足,在电厂建设时没有或者很少采用DCS专用管理软件,仅仅留有一个向MIS系统单向输出信号的接口,MIS系统则由国内单独研究开发。 近几年来推出的新一代DCS系统,自身就具备强大的厂级信息管理功能和成熟的厂级通讯网络,系统的开放性也越来越好,并在国外电厂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如ABB,Bailay,FOXBORO,SIEMEMS等公司都有完善的厂级信息管理系统和先进的信息管理软件。如电厂数据库管理软件、设备编码软件、优化管理软件、性能计算软件、监控和诊断软件、维修管理软件、备品备件管理软件、文件管理软件等,完全具备了对电厂从生产、检修、文档、财务等各个方面科学管理的要求。因此,利用新一代DCS系统的强大功能来实现厂级信息管理系统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虽然国内研究开发的MIS系统无论从硬件水平还是软件水平与DCS系统不能相比,但与DCS制造厂在价格上,特别在应用软件价格上有很大优势,并且这一类做法在国内已形成一定规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有很大市场份额。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在目前网络安全性还得不到充分保证的前提下,DCS系统和MIS系统的信号接口必须是单向的,一定要确保直接面向工艺过程的DCS系统绝对安全。另外,采用国外DCS制造厂管理软件时,一定要注意和国内管理制度相互匹配的问题. 4新建电厂MIS系统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建设一流的电厂,必须有一流的硬件,一流的软件,一流的管理与之相适应。在基建过程中同步建设MIS系统,是解决新建电厂生产管理滞后的重要措施。但在建设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新建电厂MIS系统建设关系到电厂今后的管理模式、运作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基建项目,需要电厂比较深地介入,某些部分如应用软件的审定等甚至需要以电厂为主。 (2)MIS系统建设时既要考虑先进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的引用,也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 (3)新建电厂MIS系统建设时不仅要考虑电厂今后调整扩展的余地,还要考虑省电力公司Intranet发展规划的要求。 (4)由于目前基建项目概预算中只有MIS系统和DCS系统接口部分,需要加入MIS系统部分概预算。 (5)由于基建项目考核工期中未考虑MIS系统,需要适当修订。目前可按在试生产期完成MIS系统调试,同步投入商业运行考虑。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基于工作流的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论文关键字:办公自动化系统;工作流 论文摘要:工作流技术是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研究领域新出现的一门学科它是实现企业业务过程建模,过程管理与集成,最终实现业务过程自动化的核心技术。基于自定义业务流程的工作流技术的研究对于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和协同工作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工作流技术及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随着各种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办公自动化的内容不断更新,逐渐丰富。当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融入办公自动化领域后,逐渐形成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一种人机系统,指在办公事务中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科技手段和各种辅助工具,是部分办公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设备中,人和计算机组成的办公信息系统。 工作流的概念起源于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它是针对日常工作中具有独立程序的活动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提出的目的是通过将工作分解为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它们进行监控,达到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实际上,自从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有关过程的组织管理与流程的优化工作就一直在进行,它是企业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只不过在没有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支持以前,这些工作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的。工作流技术一出现马上就得到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2基于工作流技术的信息管理系统与传统信息管理系统的比较 工作流管理系统与企业传统信息系统相比有很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2.1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以便集中精力处理核心业务企业在没有应用工作流管理系统之前,通常只是运行简单的基于数据库的管理信息系统“在那个时候员工必须在不同的窗口中查询,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以及要完成的任务,复杂且耗时,而运行了工作流管理系统之后只需要查看自己电脑桌面上的任务表就能够对自己收到待完成的任务一目了然,简单!清晰!省时“对于高层的管理人员来说无疑更有效率,因为其需审查的工作文件类型复杂且多样,这样节省的时间就可以集中精力处理对企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核心事务” 2.2缩短运营周期,减少人为差错,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传统的信息系统其实并没有全面实现机上作业,某种程度上只是加强了数据处理的能力,对于业务流程没有实现简化的功效“而工作流系统大多是通过邮件传递消息,用数据库存储信息(如Novel和FileNet合作开发的Ensemble系统),因此不需要人工传递文件与通知事务”待完成的工作信息会自动地进入下一个执行者“这样就很好地避免了由于公文或文件太多而被丢弃或延期处理的情况,从而减轻了工作强度,缩短了运营周期,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2.3新员工可以迅速适应系统,易学易会易用 传统的企业信息系统通常是基于数据库开发的一个独立系统,所以对于计算机操作不是很熟悉的新员工来说培训工作是在所难免的“而工作流管理系统大多通过类似邮件系统来对消息和文件等进行传递,所以只要会上网查收电子邮件,都可以很快适应系统投入工作,从而大大减少了培训人员的工作量和时间,这对企业用户和开发商都是很有利的” 2.4可以实现对文件!消息及任务的轻易追踪,从而易于发现流程瓶颈,为实现企业的BP(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提供可能传统企业信息系统并没有完全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并且各个子系统之间通常只是通过数据库相联系“而工作流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经营过程的流程化,使用它可以轻易追踪到公文传送到哪个环节以及在每个阶段的响应时间等,以便于领导决策层对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分析流程就可以发现,如为什么订单被延迟处理?哪个部门对业务的响应平均比其他的部门慢?为什么货物被发送到错误的地方等,从而可有的放矢地对流程进行优化“而传统的方式因为个人通常会太过于接近流程,或者有私己的利益和安排,以至于限制了流程的高效完成142” 2.5随时随地办公,实现事务处理/零响应0 工作流管理系统较传统的信息系统来说,由于其支持基于邮件的离线处理能力,可以通过WWW来实现任务协作(如ActionTechnologies公司的AtionWorksMetro系统),从而实现了所谓的移动办公和处理/零响应0“即使企业中的任何一位员工出差在外,只需要用随身带的笔记本电脑或PDA连上Internet就可以批阅公文文件,再通过电子签名技术保证其真实性和有效性,并及时传回公司的系统中,进入处理队列等待后续操作,从而不会因为一个环节的员工出差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完成时间,也省去了以往的大量交接工作” 2.6灵活地更改任何流程而无需改变系统的其他部分 传统的企业信息系统如果某一个环节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就必须由开发商派专人来修改应用程序代码,有可能要改变整个系统的结构“而基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法其优势就是工作流程描述清晰,并分离于应用程序代码”这就意味着一个工作流管理系统可以被快速地应用于支持一个新型的企业业务或过程“并且当整个进程发生改变时工作流程也相对容易被修改162” 3系统框架结构设计 在框架中,把一个OA系统分成系统结构和组成单元组织两部分进行设计,本章将详细介绍这两部分的设计过程。 3.1概述 框架的基础结构设计遵循了传统多层结构设计方式。其中,用户接口层(User Interface)完成用户视图的定义与控制,应用逻辑层(Business Logic)构建了主要的框架功能,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采用了不同的技术实现,数据层(Data Access)完成了数据存储定义和操作规则定义,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交互模式采用了经典的MVC模式。 3.2用户接口层 用户接口层(User Interface)的核心任务是提供用户一个可操作的用户视图。 Controller组件监控用户在视图上的所有有效操作,并为每个操作产生一个描述该操作对应执行功能的定义(action),框架设计中处理为一个XML节点数据。当View Controller捕获到一类特殊事件( Request Submit事件)时整理所有有效的action,形成一个Transaction定义,框架设计中处理为一个XML数据,同时把该定义提交给服务方的TransactionService。完成递交后View Controller监视服务器的响应(框架设计中处理为一个XML数据,一般包含了视图数据、格式和操作信息),View Controller分析该响应数据,执行相应功能,并刷新用户视图。 3.4数据处理层 该层的主要功能是完成数据的有效存储和读写。在设计时通过定义、分配角色信息,允许全部用户的action或部分用户的action直接进行数据存储。默认为凡是涉及数据读写的用户action,均需通过Verify Agent的校验,以提供较高的数据安全性。 在框架中,数据以一个“整体”-有机体出现。在设计数据存储时,应该根据使用的数据库服务器进行灵活设计。如使用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存储,则应该对“文”的数据进行分割存储。应另行设计进行拆和整的两类不同服务,这两类服务通过配置由Verify Agent调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的访问效率,同时应该设计相应的数据缓存机制,如“文”对象缓冲池和流程对象缓冲池,减少磁盘的I/O操作。通过这种处理手段,提供了一致的数据访问接口,便于后期开发和扩展。 结语 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当前信息科学领域中飞速发展,它作为一个多学科综合应用的技术,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广泛重视。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将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本文在阅读、参考、学量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作流和时序逻辑的信息系统框架设计方法。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教师心理;心理学;信息管理系统 【摘要】 当前国家正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水平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外还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当前对教师关注的多为业务水平和身体情况,而教师的心理问题则较少受到关注。本文综合运用心理学和计算机技术,针对教师特点设计出各个心理指标数据,设计了一个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收集各个地区各种层次教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本系统对有效分析教师心理疾病提出了有力的依据,对完善教师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师心理;心理学;信息管理系统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教师的健康、教师队伍的稳定、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巨大。伴随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压力不断增大。研究表明,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目前,社会各界纷纷对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投以关注的目光,对教师们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教师所得的病情以及治疗方案[2]。教师心理素质良好对于提高全民教育水平,进而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做好教师心理疾病查治工作,一方面要做好广大教师常见心理疾病的收集整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信息管理系统,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并掌握教师的综合信息提供有力依据。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受教育人数多、地域分布广、教师的文化层次所处环境差异大,同时,开展教师心理疾病查治工作的各级教育机构在心理学业务和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方面存在着高低不同,因此,如何更快更好地提高心理疾病的查治工作,提高查治率,是目前教师心理疾病查治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了《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 1 本系统的特点 教师心理疾病的查治工作涉及面广泛,应由各级教育机构来承担。由于教师的层次不同,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程度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应区别对待。如果统一采用专网形式,则需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还要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偏远地区的教师信息难以收集。本系统通过一系列方法解决了以上这些问题,有以下一些特点。 1.1 信息收集指标全面 通过专门的心理因素分析,将按以下三大块进行信息采集:(1)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教师的个人情况,如年龄,性别,出生地,生长地,教育经历,个人特长,家庭情况等。(2)教师职业经历-包括教师的从业经历,如从事教师之前的工作经历,从事教学工作后工作过的学校,教授过的年级,教授过的课程等。(3)教师心理问答-包括了教师的一些与心理活动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由心理学专家进行设置。 信息的采集以选择题为主,部分题目是问答题,需要进行人工收集。因此信息的采集工作也很重要。 1.2 信息采集方式灵活 由于教师的层次不同,根据中国国情以及各个地区信息化程度的不同,现将信息采集的方式分为两类:网上收集和纸质收集。条件好的学校可通过网络收集数据,而部分网络建设不够发达的学校可以通过相应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纸质文档,由教师填写进行纸质收集。通过以上二种方式的信息采集,将确保收集到尽可能多的心理数据以便进行数据分析。 在采集数据的同时,遵循分级管理原则,利用统一的地区编码规则以及教师层次代码规则,以县区乡镇教育机构为基本数据收集单位,建立和管理各地区的原始数据库,按要求收集教师的各项信息数据。按地区将搜集到的教师信息提交到现属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并可通过网络实现数据的逐级上报。设置有查看权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查看下级提交来的数据,反之不行。同时与心理治疗机构合作,进行数据分析。 1.3 信息处理功能强大 系统具备个案疾病的初级诊断、数据信息档案保存、统计分析汇总等多项功能,尽可能覆盖业务工作全部,电脑自动处理能力尽可能高,以利提高工作效率。系统设计时,考虑到系统数据的安全保密,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防止数据库及数据库数据被恶意破坏,防止无关人员非法操作系统。 1.4 数据监测管理机制完善 在数据的监测过程中须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并且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以保证监测数据及时准确的汇总与实时跟踪,以便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应建立健全教师心理疾病查治信息监测评估机构与制度、监测信息定期报送制度和定期的数据分析制度。 2 本系统的功能介绍 本系统由信息采集、信息查询、统计分析、数据转接、系统维护五大功能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又包含多项子功能。 2.1 信息采集 完成教师基本信息、职业经历和心理情况的录入、导入、存储、编辑、修改、删除等功能。信息的录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网络采集的数据可直接导入到本系统中,另一种是通过手工方式录入纸质文档,尽量避免重复数据。 2.2 信息查询 采用模糊条件查询模式,可对教师信息的检查结果进行跟踪,打印输出相应结果,并且可以实现简单数据汇总。 2.3 统计分析 可进行组合条件的统计分析,可组合的条件包括教学层次、地区、性别、年龄、心理疾病种类、教育程度等,自动生成汇总统计报表,可打印输出。从而从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上对心理疾病严重的教师进行提示并提供连续追踪管理,对存在危险因素或对学生教育危害较大的教师进行预警和预报。 2.4 数据转接 通过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以标准统一的文件形式,实现同系统不同用户间数据的归集,满足管理工作数据集中汇总分析需要。 2.5 系统维护 系统的辅助功能,根据系统的需要而定,一般包括基础数据维护(地区、单位、教师层次、权限、心理疾病种类、诊断结果等数据的初始化和日常管理)、数据传输、数据备份、数据导出、操作用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帮助等功能。 3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的不断推广。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将是信息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最终发展方向。通过网络实现教师心理数据的逐级上报,教育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教师心理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等处理,可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处理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可提高教育管理机构对教师工作的进一步认识,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书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实现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基建阶段同步建设电厂信息管理系统的探讨 摘要:简要指出了以往电厂MIS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新厂同步设计MIS的优点,提出了对MIS系统的功能总体要求、设计原则,MIS系统和DCS系统的关系及建设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 同步建设 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办法的试行,电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运作,摆脱旧习惯的束缚,科学地管理电厂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为建设标准规范的电厂信息流管理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DCS系统的不断推陈出新,为建设电厂信息管理系统(MIS)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以往MIS系统的开发工作,都是在电厂投产后进行。系统开发相对封闭,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统一的规划,与电厂其他系统(特别是DCS系统)不匹配,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普遍。随着省电力公司Intranet的发展,有些电厂的MIS系统已经不能适应。若能在项目开发初期,特别是在新建电厂设计阶段,按照省电力公司Intranet发展要求,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合理划分MIS系统和DCS系统的功能,MIS系统存在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在新建电厂设计阶段进行MIS系统总体设计,可以摆脱传统管理方式的束缚,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能充分发挥设计的作用,使MIS系统和电厂其他系统相匹配;有效地降低MIS系统的总投入,减少重复开发和建设的浪费;可以实现较高水平的系统集成,充分利用DCS系统的强大功能。 1 对MIS系统的总体要求 燃煤电厂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任务是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的支持下完成对全厂经营生产活动的管理。主要功能应包括: (1)实时电价计算。通过分析机组运行状况、燃料价格和电厂其他费用计算出实时电价,再根据电网电价政策、网内其他电厂情况和本企业赢利期望及经营策略为电厂的上网电价作出多方案比较,供领导决策,实现竞价上网。 (2)运行管理。围绕生产厂长、运行主任、值长、机组长、专工等人员的主要业务活动展开。包括运行日志、运行方式、启停管理、保护管理、两票(工作票、操作票)管理、异常记录、超限管理、安全监察管理等。 (3)检修管理。建立电子化的设备(含备品备件)档案,做好设备检修管理工作,包括制订检修计划(大修、小修),检修作业指导,检修消缺验收记录,检修成本计算分析等。 (4)燃料管理。对燃料的质、量、价、存、耗、到等进行全面管理,保证供给、准确结算、及时沟通、降低消耗。 (5)综合指标管理。对电厂的生产指标(发电量、供电量),安全指标(安全运行日数、设备完好率、事故率),经济指标(煤耗、厂用电率等),技术质量指标(负荷率、功率因素、频率合格率、电压合格率)等进行分时段、分机组的采集、计算、存储与分析,满足各种查询需要。 (6)生产技术管理。电厂节能管理、可靠性管理以及电厂有关的技术资料及文档的管理等。 (7)财务管理。建立符合国家会计制度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为厂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对全厂以及各部门的成本进行核算. (8)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全厂人员档案,合理划分全厂的机构和人员、管理工资、奖金、福利及考勤,开展人员培训、管理工作。 (9)办公自动化。通过电厂内部的Intranet网和外部的Intranet网相连,提供有效的信息通道;通过电子邮件等手段,加快信息传递,提高工作效率。 2 MIS系统的设计原则 MIS系统的设计原则总体应是成熟先进、安全可靠、开放可变、集成可管、实用方便,应用软件基本国产化。 (1)成熟先进。信息系统的各种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和管理模型技术上是成熟先进的,应有使用业绩。 (2)安全可靠。指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及存储于系统中的信息是安全可靠的,可以有效地防止有意或无意的侵犯及恶意的攻击。在系统遭意外损坏后,系统具有方便地恢复到受损前状况的能力。 (3)开放可变。建成的信息系统应该是开放式系统,可以方便地和其它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其硬件平台、软件平台、数据应用环境均是开放的,其他先进软件和硬件在该系统中能方便使用。 (4)集成可管。建成的信息系统是一个集成化的系统,系统管理统一,数据一致,用户界面和操作方法一致。 (5)实用方便。系统的各项功能是针对电厂的经营管理活动专门设计的,性能满足使用要求,操作简便,输出规范。 3 MIS系统和分散控制系统的关系 DCS系统是保证现代大型机组安全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其主要任务是实现电厂生产过程监控和管理自动化,使电厂运行人员及时、准确、全面地监视和控制机组的运行状况。 MIS系统的数据库主要由二部分组成:实时信息数据库和管理信息数据库。实时信息数据库主要用来定期处理和存放从DCS采集的所有实时数据,DCS系统是MIS系统的主要信息来源。 以前我们在DCS系统应用时,由于观念上的陈旧,管理上的落后,费用上的限制,对DCS软件应用特别是管理软件认识不足,在电厂建设时没有或者很少采用DCS专用管理软件,仅仅留有一个向MIS系统单向输出信号的接口,MIS系统则由国内单独研究开发。 近几年来推出的新一代DCS系统,自身就具备强大的厂级信息管理功能和成熟的厂级通讯网络,系统的开放性也越来越好,并在国外电厂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如ABB,Bailay,FOXBORO,SIEMEMS等公司都有完善的厂级信息管理系统和先进的信息管理软件。如电厂数据库管理软件、设备编码软件、优化管理软件、性能计算软件、监控和诊断软件、维修管理软件、备品备件管理软件、文件管理软件等,完全具备了对电厂从生产、检修、文档、财务等各个方面科学管理的要求。因此,利用新一代DCS系统的强大功能来实现厂级信息管理系统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虽然国内研究开发的MIS系统无论从硬件水平还是软件水平与DCS系统不能相比,但与DCS制造厂在价格上,特别在应用软件价格上有很大优势,并且这一类做法在国内已形成一定规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有很大市场份额。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在目前网络安全性还得不到充分保证的前提下,DCS系统和MIS系统的信号接口必须是单向的,一定要确保直接面向工艺过程的DCS系统绝对安全。另外,采用国外DCS制造厂管理软件时,一定要注意和国内管理制度相互匹配的问题. 4新建电厂MIS系统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建设一流的电厂,必须有一流的硬件,一流的软件,一流的管理与之相适应。在基建过程中同步建设MIS系统,是解决新建电厂生产管理滞后的重要措施。但在建设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新建电厂MIS系统建设关系到电厂今后的管理模式、运作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基建项目,需要电厂比较深地介入,某些部分如应用软件的审定等甚至需要以电厂为主。 (2)MIS系统建设时既要考虑先进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的引用,也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 (3)新建电厂MIS系统建设时不仅要考虑电厂今后调整扩展的余地,还要考虑省电力公司Intranet发展规划的要求。 (4)由于目前基建项目概预算中只有MIS系统和DCS系统接口部分,需要加入MIS系统部分概预算。 (5)由于基建项目考核工期中未考虑MIS系统,需要适当修订。目前可按在试生产期完成MIS系统调试,同步投入商业运行考虑。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汽运公司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规划 一、项目的发起 (研究目的、意义和发展概况) 1、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智能交通在我国已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社会各界对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寄予了厚望。国家科技部提出了建设城市交通its共用信息平台的构想,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关于交通综合信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信息共享枢纽、综合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辅助决策、重大事件管理等功能目标。 在我省交通系统,已经基本完成普及计算机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工作,完成了部分数据库与局域网的建设,初步实现了政务信息化、智能运输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信息化、运输企业信息化,全行业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一定水平。进一步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交通产业升级,使社会公众享有更多的信息资源,提高生产和管理的效率和能力、加快推进交通现代化,是我省交通系统各部门的当务之急。 2、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安全管理的需要 近几年来,全国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在交通运输行业,由于部分单位偏重效益、忽视安全,存在“以包代管”的问题,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安全管理,致使重大、特大行车事故时有发生,有些后果还非常严重,造成了很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和不可挽回的影响。 xx同志指出:“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我们也常说“安全是交通的永恒主题和最大效益”,安全关系到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安全工作,要从法制的立场来认识忽视和放松安全管理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已经于XX年1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也将于~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国家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法追究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放松安全管理就是违法,出现责任安全事故就是犯罪,就要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我们认识到:我们原来的安全生产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形势的新发展,作为专业运输企业,我们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通过优化结构促进发展上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运行质量上来。为实现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树立企业形象,必须应用微机辅助管理,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对车辆运行实行动态监控,实现企业管理上档次、上水平。 3、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运输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省市交通主管部门基本完成了政务信息化建设;国内同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运输企业与主管部门保持同步、适应市场形势,与时俱进、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菏泽市城市规划定位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在紧张建设之中的菏泽公路集疏运中心,工程投资概算2.26亿元,是山东省六大公路集疏运中心之一。除发展壮大客运业务外,在货运方面,重点是菏泽口岸建设,充分利用与青岛港直通的优势,通过完善货运场站,建设菏泽货物交易中心,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使菏泽市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对外贸易港。 综上所述,作为专业运输企业,要实现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实现人和物有序的空间流动,就必须对客、货运实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实现运输管理的智能化。 二、技术方案 (技术来源、技术内容及技术水平;项目的创新点及与研究有关的工作基础;应用的范围或数量及考核目标,技术路线、拟解决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以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与全球化的浪潮互相促进,互为因果,成为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我国政府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把大力推进信息化确定为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性举措,确定为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从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之后,到党的xx大,更进一步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it产业的发展为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供了开发基础和技术支持: (一)车辆运行和行车安全管理 根据以上思路,我们组织开发了车辆运行管理系统(重点是客运管理)、行车安全管理系统和车辆保险管理系统,自~年年初开始试运行。 1、车辆运行管理系统 车辆运行管理系统包括线路管理、车辆管理、班次管理和运价管理。 线路管理可以分线路列出该线路上所有运行车辆情况,能够按照起止站点、线路种类、途径站点、营运方式、开通时间进行查询;同时完成每一条线路详细的途径站点、里程查询和管理,以及线路审批表的自动生成和打樱 车辆管理涵盖自有车辆管理、外埠车辆管理和社会进站车辆管理。对所有车辆实现车属单位、车号、厂牌型号、车辆级别、座位、营运证号、线路、线路牌号、购车日期、年审情况和购证情况(主要是统缴或自购)的查询和管理。 班次管理可以自动完成跨省区计划和区内循环计划的供车单位、车型、起止站点、途径站点及里程、发车时间、返回时间的查询和管理。 运价管理包括起止站点、途径站点、区间里程票价、累计里程票价、总里程票价,可以按线路进行查询。 2、行车安全管理系统 为搞好行车安全管理,我们公司近几年来坚持“四证两卡”制度,把好驾驶员上岗关和车辆出 入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运输企业点多面广、作业分散,车辆和班次日益增多,单纯依靠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实行静态管理已经不能适应运安全生产的需要,为此,我们组织开发了行车安全网络管理软件。 行车安全管理系统包括车辆信息、驾驶员信息、营运动态信息、车辆肇事信息、安全信息和留言板等模块。 车辆信息模块包括车属单位、车号、车别、厂牌型号、吨(座)位、发动机号、车架号、年检记录、初次登记日期和运行线路情况。 驾驶员信息模块包括驾驶员姓名、出生日期、服务单位、初次领证日期、驾驶证号、资格证号、准驾证号、准驾车型、年审情况、安全里程、肇事记录和驾驶员级别。 营运动态信息模块包括单位、车号、车型、运行线路、营运里程、驾驶员(包括双班驾驶员)、车辆检查情况、三品检查、检查人、发车时间、车辆定员、实际上客人数。 车辆肇事信息模块包括肇事单位、车号、驾驶员、肇事时间、肇事地点、人员伤亡情况、经济损失、责任认定、肇事情况月报、肇事台帐等。 安全信息模块包括安全专职人员信息、安全教育活动记录和安全生产综合考核情况。 留言板则包括我要留言、查看留言和查询留言几项内容,便于安全处及时下达有关通知、简要文件和相互沟通。 3、车辆保险管理系统 车辆保险管理系统可以对车辆保险情况做到动态管理,系统具有保险到期提示功能,能够有效地防止拖保、漏保,规避企业风险。 (二)信息共享、gps系统与安全管理和物流发展 交通主管部门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国内同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卓有成效,并初见效益;gps系统与通讯网络、计算机、电子地图和车辆管理系统相结合后,能较强地实现系统对人和车辆进行全过程的有效监控,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我们开发车辆运行管理系统(重点是客运管理)、行车安全管理系统和车辆保险管理系统,也是为最终实现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管理、交通信息共享和发展智能交通奠定基矗 国家计委的“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专项”如一缕春风,给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园地带来一片生机。XX年是我国卫星导航应用行业发生重大发展转折之年,也是产业化进程启动之年。据预测,到~年我国卫星导航应用综合信息服务业吸收的入网车辆数将达200万辆,当年的装车总数接近100万辆。全年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产值达160亿元人民币,车辆应用系统产值为80亿元,服务产业收入达20亿元人民币。 同时,国家将建立一个门类齐全、容量巨大、内容丰富、国际一流的数据库,其中包括内容详实的电子地图,各种各样的兴趣点,社会公共资信,实时定位信息,车辆信息,车主信息,用户信息等等。该数据库有益于智能交通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城建规划与交通投资决策系统、汽车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业及产业发展预测预报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对信息服务产业的不断开拓和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巨大作用与明显影响。 所以,在搞好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gps系统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实时准确地采集、处理、分析、存储、传输各运输过程中所要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客、货流、运输工具流、组织管理、调度指挥、装卸存储、中转换装/换乘、多式联运、辅助服务等信息;并实时为各运输部门和各级用户提供对这些信息的查询、检索、显示、等服务;同时,还能为各级管理部门进行动态分析、预测、模拟等辅助决策工作,是搞好安全管理和物流运输、发展客、货运输管理智能化的基础,进而提高传统客、货运输的效率和现代化程度。 三、效益分析(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上论证,说明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大势所趋,通过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控制行车事故,每年减少经济损失至少300万元;全部实行车辆运行信息管理后,企业可以实现超常规发展,旅客运输和物流快速实现规范化,车辆运用效率大幅度提高,预计每年利税增加逾千万元。 四、实施进度安排 1、不断完善车辆运行管理系统(重点是客运管理)、行车安全管理系统和车辆保险管理系统,~年度实现正常化运转。 2、~年上半年,完成gps系统的考察、选型,初步安装调试并在小范围内试运行;下半年,全面推行gps系统管理。 3、~年内,视全国智能化交通发展情况,与交通系统信息化发展同步,实现广域信息共享。 五、经费预算及来源 以上规划,车辆运行管理系统(重点是客运管理)、行车安全管理系统和车辆保险管理系统建设,软件开发、全公司各单位计算机购置、网络设备配套及安全调试费用约需80万元。gps系统考察、配置、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费用约需260万元。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两年规划投资共计340万元,根据企业承受能力,可以拨出专项资金140万元,申请省市主管部门予以扶持200万元。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煤矿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一、引言 地质测量是煤矿生产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该工作有利于采掘的顺利进行,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而加强测量信息的管理有利于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指导煤矿生产,避免安全隐患。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煤矿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文章结合煤矿地质测量的实际情况,介绍了一种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通过实际运用表明,该系统顺应了煤矿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的实际需要,具有良好的实际运用效果,在实践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二、系统结构 1、系统总体架构。该煤矿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存储层。用户界面层用于数据的输入、数据的采集、分析、查询、统计等结果的显示。业务逻辑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数据的查询、更新、统计、分析、计算、等等。数据存储层用于元数据的管理、数据表的管理、存储、数据安全管理以及数据的其它事物处理。 2、系统业务体系。从业务体系上来看,该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地质管理、测量管理、储量管理、水文管理、档案管理以及其它专业管理,这些系统相互联系,共同统一于整个系统中,发挥各自的功能,保证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功能既要满足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的实际需要,又要方便地质测量,该系统在功能的设计上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功能模块构成。该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系统采用的是b/s+c/s混合模式,属于b/s模式的远程管理系统,并通过服务器和网络实现各项管理工作,包括地质、测量、水文、储量、灾害预警、档案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属于c/s模式的包括二维图形系统和三维可视化系统,分别实现地质、测量、水文、储量等专题图要素的绘制,以及三维效果的制作、展示等等。对于该系统模块来说,如果按照专业来分,可以将其分为地质、测量、水文、储量、档案等专业内容。而如果按照功能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地质管理、测量管理、水文管理、储量管理、灾害预警管理、档案管理等等。但不管是按照何种方式进行划分,功能模块的构成涉及到多个方面,满足了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的实际需要,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发护着重要的作用。 2、专业模块关系。在地质管理、测量管理、水文管理、储量管理四个专业内容中,不论是远程管理中的报表数据、还是二维图形系统中的专题图要素,亦或是三维效果中的钻孔、井巷、断层,它们都基于同一数据库。档案管理的内容与这些不同,它是由特定的文件存储空间进行管理和控制。 3、功能模块描述。为了让人们对该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下面将进一步介绍该系统的功能模块。 第一、地质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勘探线数据管理、煤层数据管理、断层数据管理、钻孔数据管理等等,该模块还可以提供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排序、查找等的功能。 第二、测量管理模块。数据管理是该模块的核心内容,主要用于导线、水准资料的计算、整理、存储、打印输出等等。同时,数据管理还提供煤矿测量常用的辅助计算工具、管理工具、安全工具,比如方向交会、后方交会、高斯正反算、坐标换带、胶带中线偏离计算等等。 第三、水文管理模块。主要包括长观孔、水文孔、松调孔、地表水观测数据管理、水文相关断层管理、突水系数等值线管理、老窑区采空区管理、强含水层管理等等。 第四、储量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块段储量管理、储量采损计算、储量计算等内容,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储量管理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第五、灾害预警模块。分类建立矿井灾害实时数据库,并对与灾害相关的实时数据与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确定矿井地质灾害的类别,产生预警预报、决策分析,并提交地质灾害防治与分析处理的决策报告。 第六、档案管理模块。采用分类管理方案和文件存储方案,以图形和文档的编目标准为档案管理系统分类的参考依据。文件的编码方式为一级代号.二级代号.三级代号.文件编号。 四、系统3d应用 该系统利用3d gis技术进行三维空间分析,它可以动态的、自动的构建所有复杂地质体的矿山地质模型,可以实现和地质测量动态图形及测量数据的无缝衔接。并且它还可以随着开采过程动态建模,实现三维建模、三维剖切等多种功能。 1、三维建模。使用地质测量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能够建立煤矿三维模型,从而使得对煤矿地形地质的分析和处理变得十分方便。与此同时,还能够实现三维可视化系统和二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数据的集成,方便对数据的加工和处理,大大便利了煤矿的开采工作。 2、三维可视化显示。利用该系统不仅能够对三维地层进行建模,还能够实现对其它实物进行建模。比如三维巷道、钻孔、监测设备、监测探头等等,利用该系统能够对这些实物进行真实的数据建模,并实现三维可视化现实,具体如图1所示。 3、三维剖切。利用该系统还能够实现三维剖切,并且可以自动生成剖面图,这些剖面图符合制图规范,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如图2所示。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该信息管理系统满足了煤矿地质测量的实际需要,不仅能够提高煤矿企业的专业处理能力,还能够提高煤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在煤矿地质测量信息管理实践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试析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论文关键词:高校信息管理系统 delphi 毅据库 论文摘要:对高校学籍管理系统的设计目的、总体结构以及应用模块的设计开发技术进行探讨,简单介绍了系统的开发环境及系统的安全性问题等。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各级学校的教学管理、办公自动化提供了先进、实用的技术,将广大的教学管理工作者从繁重、重复手工记帐式的劳动工作中解脱出来。学校信息管理工作可解决出错率高、效率低等问题,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使用计算机来完成一些日常工作已成为可能,其优越性不言而喻。为了使学校信息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本人设计开发学校信息管理系统,为教学管理提供了一种较为全新的方式。本系统能够帮助学校管理者完成学籍管理、班级考评、教师考评、课程安排和信息录人等工作,而且能够满足一定的查询需求。 本系统的设计目的:为了减小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量,把一些重复性的手工劳动工作交给计算机去完成;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提高工作质量,将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系教学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方便广大师生快捷准确地查询有关教学信息,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确凿的信息。 1.系统目标:该系统不仅能够满足一般查询,还能完成信息录人、班级考评、教师考评和课程安排等功能。 2.系统功能:数据对于任何一个单位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但对于数据的保存与统计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该系统完成后,可以大幅度地减轻对教师、学生的管理的工作量并且使之变得简单有效,对用户有一定的帮助。 3.系统进行环境的确定:本系统既可面向单机又有网上共享数据的要求。本系统将在操作系统最好为windows98以上,sql 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桌面,对硬件环境要求较高,该系统采用c/s(客户机/服务器)方式。满足以下几项要求:(1)友好的用户界面;(2)使用灵活、方便;(3)较强的扩展功能;(4)c/$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地发挥服务器和客户机的作用,降低网络的传输压力,并实现数据共享。delphi以它基于窗口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与w indow。操作系统紧密结合,强大的数据库技术支持。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较为优秀。它建立在成熟而强大的关系模型基础上,可以很好地支持c/s,网络模式,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对构建网络数据库的需求,并且在操作的易用性、功能的可伸缩性、安全的可靠性以及数据库等方面进行了显著的改进和提高,是目前一流的数据库管理工具。 经过详细认真的调查与分析,该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管理学生基本情况和成绩,具有对学生基本情况、成绩的录人、修改、删除和对学生情况的综合查询功能。 具体要求如下: 管理人员登录时身份需要验证;学生信息的添加、删除及修改:学生成绩的录人及修改;学生班级名次、年级名次的排定;教师对学生情况的综合查询;教师考评;教师的添加与删除;班级各科考试情况的统计;用户密码的修改;课表的生成;报表打印;数据库和备份;系统用户的初始化;用户密码的初始化;年级的更新;课程的查询。 根据上述功能要求,分析如下: 1.对于本系统我们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控制机和查询台两部分;控制机主要是对用户的控制及数据库的备份;查询机主要用于数据的录人、查询及对数据进行统计。 2.硬件环境 对于局域网的连接,其中至少应有一台服务器保存及管理学生的数据信息。一个控制台用来管理系统用户和数据库,即数据库的备份、用户的添加与删除及用户密码的初始化。多个客户机,用于完成学生基本信息的录人、查询及学生成绩的录人与修改等工作。另外还需要一个集线器(hub ),一台打印机。 考虑到该系统是c/s模式的网络管理服务系统,为使系统能够很好地运行,我们推荐设置如下: gpu(中央处理器):intel pentium 166mhz以上;内存:最少为64mb,建议服务器128以上;硬盘:最少为20gb,建议服务器logb以上;监视器:vga或更高分辨率;操作系统:windows2000server(服务器),windows98/95/me/2,000(客户机和控制机)。 3.软件环境 在此阐述一下c/s(客户/服务器)模式的体系结构:c/s的体系结构,客户端的请示经过bde和odbc后传递给idapi,经过idapi应用程序解释后经网络传输给服务器。服务器响应请求的过程与以上的顺序正好相反。 我们是使用delphi通过odbc来访问sql server的数据,所以必须对odbc做一些基本设置。 4.数据库管理系统 microsoft sql server2000需要建立的数据库表有:学生基本情况表,保存学生的基本资料;成绩表,保存学生的所有成绩、小计、综合成绩及排名情况;班级考试情况表,保存各班各科的考试情况;教师信息表,保存全校教师的基本信息;课程表,保存各班的课程表;教师情况表,保存所有带课教师的带课情况;教师考评表,保存全校教师的考评情况;课时计划表,保存全校各年级开设课程的情况;课程情况表,保存各门课程的教师数目及每个教师的带班数;课程要求,保存各门课程对上课时间的要求;登录,保存系统用户的帐号及登录密码。 5.查询台软件 查询台软件是系统中直接面向用户的部分,其操作界面要既简单又友好。用户登录时,经过用户名与密码的确认后进人主窗口,在主窗口中可以完成所有的操作,包括学生基本信息的录人、查找、修改和删除,学生成绩的录人、查找、修改、删除和相关计算,班级和教师的考评等。用户在登录时的密码可自行修改,也可由管理人员进行密码的初始化,解决用户忘记密码的情况。在主窗口中还有帮助按钮,可以解决用户在使用系统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6.控制台软件 控制台软件面向管理人员,使用人员经过培训后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该软件的功能主要是完成管理员身份的验证,添加和删除用户,数据库的备份等。 7.数据库的连接 在数据库应用程序中,数据库的连接我们用database控件来实现。该控件能够管理和操纵数据库的连接,控制数据库连接的持续性及具有管理事务和更新数据的功能。 数据库表设计: 在该系统中,我们共为系统设计了多个数据库表,其作用已在前面说过,其表结构如下: 1.设计思想及实现 (1)登录 功能:根据用户输人的用户名及密码,确定该用户是否为合法用户,如果是合法用户则进人该系统,否则退出。 根据用户输人的用户名及密码,首先查询“登录”表中是否有该用户,如果没有则给出出错信息;若有则查询系统中他的密码与用户的输人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登录该系统,否则给出出错信息。 (2)学生基本情况录人 功能:该模块完成对学生的添加、删除及学生基本情况的录人、修改。 对于新学生基本情况的添加,我们规定必须一次性录人全部的信息,然后录人到数据库“学生基本情况表”和“成绩表”中,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对于学生基本情况的删除,只要输人其学号并单击“删除”按钮即可从“学生基本情况表”和“成绩表”中删除该名学生,以保证数据完整性;对于学生基本情况的修改,只要输入其学号和要修改的信息并单击“修改”按钮即可完成对“学生基本情况表”中该学生的信息的修改,但修改的信息不包括“学号”,因为“学号”是一名学生的唯一标志,如果要修改学号,应先删除学生后重新添加。 (3)成绩录人 功能:该模块完成对学生成绩的添加及修改。 对于学生成绩的添加,我们规定必须一次性输人本学期全部课程的成绩;对于学生成绩的修改,只要输人其学号和要修改的课程及学期单击“修改”按钮即可完成对“成绩表”中该学生成绩的修改,但修改的信息不包括“学号”。 (4)信息查询 功能:该模块能够实现根据用户对查询条件的选择查询,把查询的结果显示出来。 对于查询我们使用的动态sql语句,用户可以根据界面中的查询要点组合出各种查询条件,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成绩表进行查询。 (5)信息统计 功能:该模块主要实现对每一个班级的各次考试情况进行统计。 对于班级考试情况的统计是发生在班级的任何一次成绩发生变化时,对该班的这一次成绩进行重新统计。这些变动包括该班某一学期成绩录人、修改、删除等。 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 单元测试与代码编写是不可分的,每一个子模块的编写过程中不断测试完成的代码段,以便把错误消灭在萌芽期。 综合测试是在把已通过单元测试的模块组合后进行。由于模块组装后,它们之间会有信息的交换,继承一些公共量,这可能会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综合测试的任务就是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摘要:在地铁建设过程中,管理单位需要处理大量的工程信息和资料,而且工程分散,传统的人工方法已越来越无法应付,管理效率不高,因此,在上海地铁m8线的建设管理中,开发了网络文档管理系统,用于对工程进行集中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地铁建设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侯 1前言 上海地铁建设的规模日益增大,建设速度越来越快。目前正在进行建设的轨道交通8号线(m8线)全长25.6km,共有地下车站22座,总投资113亿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其管理工作是非常复杂和繁重的,若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不但效率低下,而且往往时间滞后,不能及时有效的实现对整个工程的控制和管理。 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给工程信息管理带来了新方法,通过开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projec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pis)来对工程进行辅助管理在一些工程的建设管理中已经有了应用。如国外的p3系统,国内北京住六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等。但在上海地铁的建设管理中,由于工程分散、信息繁多,各种pis都无法真正满足工程管理的需要。因此,在m6线的建设中.结合实际需要,开发了网络文档管理系统,借助于internet及计算机技术对整条线路建设过程中的文档、进度、投资等各工程相关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使工程管理者可以及时掌握工程进度以及投资情况,及时了解工程相关信息,大大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同时为一便了工程资料、文档的完整归档。 2 系统总体构思 上海地铁m8线整个工程由m8线项管部统一管理,下以标段为单位由各标段项目经理负责。整条线共分为十一个标段,标段的管理人员都驻工地现场,工程管理人员分散在这种情况下,工程信息的交流、汇总传统的方法是电话、传真以及纸质文档的递送,信息传送不及时,效率比较低。因此,建立m8线pis的思路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所有管理人员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交流、查询工程信息,在保证信息平台中信息的及时性、接受信息的方便性的前提下,工程管理的效率即可以大大提高。 基于以上思路,即可以通过b/s( brow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服务器,为整个项管部营造一个信息沟通与协作的共享环境,使所有工程信息的、资料归档、查询等均通过标准的web界面完成。同时借助于internet技术,各工地均可以随时随地连接到pis中,获取工程信息,对工程进行管理,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同时,采用数据库技术,将所有工程资料全部放人中央数据库进行保存,保证工程信息的完整性。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3 系统技术要点 m8线网络文档管理系统作为一个pis系统,将pis的一些通用技术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它的成功开发,为今后类似系统的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1 系统的b/s架构 m8线网络文档管理系统所采用的是b/s架构,是目前较为流行的pis系统的架构方式。采用该架构的优点在于:①仅需要开发服务端程序,开发、维护工作量小;②用户访问采用标准的浏览器界面,容易操作;③系统运行于服务器,对用户硬件配置要求低:①访问时不需专用通讯线路,系统使用时没有时间、地域等的限制。然而,与目前流行的另一种架构形式c/s ( client/server)相比,该架构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①功能开发受限制较多,功能相对较弱;②开发难度相对较大;③安全性相对较低。在pis的开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架构形式,在m8线网络文档管理系统中,考虑到工地分散、用户方便操作、维护升级方便等因素,采用b/s架构是最适应工程需要的解决方案。 3.2 系统数据库 在整个系统中,数据库用于保存所有系统信息,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数据库系统的选取需要考虑整个数据库中需要保存的信息容量大小、数据库系统本身的稳定性以及数据库系统的兼容性等多种问题。m8线网络文档管理系统中,服务器端采用了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系统架设中央数据库保存信息。 数据库的设计是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m8线网络文档管理系统共涉及了包括文档、进度、投资等数十种信息,在将这些信息设计成数据表进行存储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相应信息之间的关系,使数据表建立后,既可以储存所有信息,又最大限度的减少冗余数据,同时,对信息进行查询时,又可以方便快速的根据找到需要数据。如在设计用于保存工程进度信息的数据表时,需要考虑保存进度项目设置信息、各进度项目计划工程量信息、各进度项目的实际进度工程量信息等;在输人数据后,又需要根据输人的时间等参数,方便的查询工程进度。 3.3 系统安全 由于pis系统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重要,因此其信息的安全性也是在开发中需要考虑的囚素之一。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系统自身的安全性,指的是整个系统是否安全,会不会受到攻击或是由于病毒破坏,造成系统崩溃; (2)信息的安全性,指的是系统内的信息会不会由于种种原因而泄露; (3)数据本身的安全性,指的是系统数据会不会由于程序错误等原因造成数据的丢失或数据库的毁坏。 对于以上几种情况,在m3线网络文档系统中均采取了相应措施,以保证系统的安全。 (1)系统在硬件上采用了cisco公司的防火墙,可以有效阻止对服务器的攻击。服务器端安装symantec antivirus企业版病毒防火墙,及时升级病毒库,保证服务器端系统不受病毒侵害。同时,实行多机备份,在主机瘫痪的情况下,可以及时启动备份,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2)在程序编制时,通过各种加密手段,对系统进行加密,保证系统不被非法用户侵人。同时建立完善的用户管理体制,对不同用户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限,使其查询信息的范围受到限制,最大限度保证信息安全。在用户管理休制下,用户权限的授予、修改、收回等均处于可控状态。 (3)程序编制时,针对各种误操作均采取了相应应对措施,保证数据不会由于误操作而丢失;在数据库设计时,对关键数据表设置冗余校验字段,在对该数据表进行操作时,首先校验数据完整性,保证关键数据不会出错。同时,自动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一旦数据出现损坏或系统出现故障,可以及时恢复,把损失减至最小。 4 系统应用 m8线网络文档管理系统的开发历时一年多,从2003年4月正式使用至今,其间修正了功能上的种种不足,目前已稳定使用。该系统目前己具备的功能如图2所示,共分为9个大类,其中每个大类中又有若干个子项。 在系统应用后,逐步改变了m8线项管部对工程进行管理的方式,工程信息的均通过系统进行,文档、资料的查询也可通过系统方便及时进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由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往需要跑工地才能了解的工程进度、工程发生问题等,也只需要通过系统即可方便反映,大大节约了管理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以往长期无法解决的工程文档的归档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工程文档归档的完整性有了很大提高。 在整个应用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强调: (1)强调反馈与沟通的作用 系统使用人员应当及时反馈使用情况,同时开发人员应该与使用人员进行沟通,从而对系统不断进行调整,以满足用户对系统功能的需求以及用户实际的使用习惯。否则,系统开发完成后,系统难免与实际情况有所出人,影响系统应用。 (2)强调领导的作用 在采用pis用于辅助管理的初期,员工由于对系统本身不熟悉,同时又要输人大量数据,再加上系统初期的不稳定或不符合工程使用习惯等因素,系统的优点不明显,系统的推广使用具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只有部门领导坚持使用pis,才能使整个部门逐渐接受pis,从而逐渐发挥pis作用,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 5 小结 在地铁的大规模建设中,采用pis可以大大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在开发这样的系统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系统的架构方式、数据库组成等,同时需要考虑t程实际,以适应t程使用的需要。系统开发完成后,使用过程中开发人员需要与使用人员及时沟通,解决功能上的不足。另外在使用过程中使用单位的领导能够足够重视的话,将对系统功能的发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对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 1、前言 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直接影响到煤矿的安全,尤其是矿井水害对煤矿生产影响极大。随着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gis所特有的图形、属性数据的集成管理、空间分析和空间决策支持等功能日益增强,使得gis成为构建一个动态的、包含信息全面的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与矿井水害预测系统的优选平台。 2、系统模型选择和设计原则 2.1 系统模型选择 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对软件工程的发展和软件产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软件开发过程模型主要有两种:瀑布模型和渐增模型。瀑布型开发方法遵循软件生命期的划分,明确规定软件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六个阶段的任务,比较适合于在软件需求比较明确、开发技术比较成熟、工程管理比较严格的场合下使用。软件渐增型开发方法允许从部分需求定义出发,先建立一个不完全的系统,通过测试运行整个系统取得经验和反馈,加深对软件需求的理解,进一步使系统扩充和完善。如此反复进行,直至软件人员和用户对所设计的软件系统满意为止。 2.2 设计原则 为了充分突出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与水害预测系统的新颖性和实用性,设计的根本原则是:突出gis在矿井水害预测预报系统中对矿井水文地质数据的管理、分析和可视化优势,并在mhps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遵循如下的原则: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①实用性原则:密切结合生产实际,避免华而不实的功能设计,为用户提供必要的数据转换功能,保证已有的数据资源能够转入本系统,同时,要确保系统的数据录入和输出方便快捷。 ②人机界面友好原则:采用面向对象的界面设计方法,尽量采用中文界面,使用户经过短期培训和学习就可掌握系统的操作,从而提供系统的实用性。 ③集成化、可视化原则:在多个系统集成的基础上实现系统操作可视化、计算成果可视化和gis空间信息可视化。 ④扩充性原则:为了满足系统的长远目标和后期项目的连续性,在系统功能设计方面留有足够的余地。 ⑤标准化、规范化原则:系统设计和构造时应充分应用煤炭行业和相关行业的有关标准、规程和相应的规范。同时,还要遵循gis领域数据采集制度化、信息形式标准化、信息内容系统化、信息存储档案化、信息传递规范化,达到信息横向、纵向贯通一致,数据共享的目的。 3、系统的总体结构 在对煤矿水文地质资料输入、查询、分析、成图、预测和评价的整个过程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把mhps系统分为以下三个子系统: 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对矿井水文地质原始资料的录入、编辑、查询、分析、计算和输出; 矿井水文地质图形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对矿井水文地质图形的输入、成图、编辑、输出以及图形属性数据的查询和编辑; 矿井水害评价与预测子系统:主要依据水文地质数据管理子系统和水文地质图形管理子系统提供的数值数据和图形数据,进行矿区点(具体工作面)和面(整个矿区)的矿井水害分析评价,建立水害预测模型实现对矿井水害的预测预报。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与水害预测系统功能结构图 4、系统开发实现方式 4.1 系统环境分析 根据mhps功能设计分析,结合ma卫gis的功能特点,选用mapgis6.5作为系统开发的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由于mapgis是作为通用地理信息平台开发的,所以它不可能考虑各种应用领域的具体专业情况来建立适合各个应用领域的专业应用模型。因此,在实现以上所设计的系统功能时,一方面通过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语言vb利用dao和ado技术调用access数据库,实现矿井水文地质数据的输入、编辑、查询、分析和输出等功能;另一方面通过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语言vb调用mapgis提供的组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图形管理、编辑、分析和预测等功能。由以上分析可知,mhps的运行环境为: (1)硬件环境 主机:pc微机,cpu266mhz以上,内存32mb以上,4g以上硬盘,vga或更高分辨率显示器;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软驱、光驱等常规的信息采集及读取设备,必要时需配备数字化仪、扫描仪等设备; (2)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98/2000;gis软件平台:mapgis6.5及二次开发函数库;相关软件:microsoftaeeess97或更高兼容版本;开发语言:visualbasico 4.2 系统界面设计 系统界面是用户和软件交互的窗口,良好的界面使用户更加易于操作和接受软件。因此,软件界面设计,特别是面向一般用户的应用软件的界面设计,在系统开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地理信息系统界面不但要界面友好,而且应该易于操作,因此在系统界面设计时考虑如下原则:①一致性原则;②灵活性原则;③反馈性原则;④图形与属性相关联原则。 同时,在界面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两方面:一是软件使用者的水平;二是软件自身的功能结构。前者是重要的外在因素,后者是界面设计的根本依据。在mhps的软件功能实现上,分为矿井水文地质数据管理子系统、矿井图形管理子系统和矿井水害评价与预测子系统三大子系统。三个子系统可独立工作,同时内部数据又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数据管理子系统是基础,它为图形管理子系统和水害评价与预测子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图形管理子系统又为水害评价与预测子系统提供图形和数据支持。所以mhps的界面结构采用一个主控界面,然后进入三个相对独立的主菜单工作环境,在工作环境中采用多级菜单与命令按钮相结合使用,多级菜单最多涉及到四级。在工作过程中,完成每项工作都采用方便易用的多个对话框来让用户输入数据或选择参数,以实现具有工作流程导向性的人机交互,为用户的使用提供极大的方便。其工作流程如图2: 图2 系统工作流程图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开发的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矿井水文地质资料的有效管理,矿井水文地质图件的自动绘制及某些情况下的水害预测预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由于矿井水害具有时空特点,构建一个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与系统是研究矿井水害问题的客观要求,这对于矿井水害的进一步分析、研究以及指导矿井开采过程中的水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对通信工程中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技术之我见 1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描述 根据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可以将整个系统的功能分为若干个模块进行分析。其中具体可以分为六大模块:需求管理模块、资源调配管理模块、设计管理模块、立项管理模块、工程管理模块、审计管理模块。其中需求管理模块主要是在需求提出部门中使用,包括维护安装部、工程建设室、综合调度中心等等。主要功能是负责需求完成后的录入工作和上报工作,并对需求进行审批。资源调配管理模块主要是在资源调配室中对需求部门上报的需求进行受理。并通过调配室主任对上报的需求调配单进行审核签发,最后将审核的结果反馈给调配管理岗。因此在该模块中需要设置调配主任和资源调配管理岗。设计管理模块主要是在设计所中对由所长受理的设计任务进行分派、工程设计、审核、并最后将设计文件上报到投资项目计划室。因此在该模块中需要设置的岗位有所长和设计员。立项管理模块主要是在投资项目计划室中队设计所上报而未审核的设计进行受理,然后,交至计划室主任进行审核,并联络采购室对材料进行采购,且由工程立项对工程建设室及施工单位发放投资项目管理岗提交的项目任务书。切块资金管理,施工队伍管理。因此在该模块中需要设置的岗位有项目管理岗和计划室主任。工程管理模块主要是在工程建设室中对工程项目任务进行受理,并下达和审核施工任务,工程停工、延期、变更、结算管理。因此在该模块中需要设置的岗位有工程管理岗和建设室主任。审计管理模块主要是在审计部门内部结算审计,并负责审计施工单位编制的结算文件,并由工程建设室和施工单位进行审核,最后通过审计负责人进行审批。因此在该模块中需要设置的岗位有审计管理岗和审计负责人。 2系统的主要接口 根据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结构分析,系统的主要接口可以分为:与设计平台的接口、与制图软件的接口、与金碟k3系统的接口、与办公系统oa的接口、与客户响应系统的接口、与资源管理系统的接口。具体如下:与设计平台的接口主要是通过设计员接收上级(所长)下发的设计任务,之后通过提取设计需求、调用设计软件等过程将设计数据上传到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供各岗位查询。同样,施工单位也可以同样的方式将最终的编制结算结果以电子接口的方式回送给项目管理系统。与制图软件的接口主要是通过设计员绘制施工图纸,从项目管理系统中调用绘图软件,将完工后的图纸上传到项目管理系统供各科室查询。此外,工程竣工后由施工单位编制的竣工图纸也可以以同样方式传递相关信息。与金碟k3系统的接口主要是通过金蝶软件将材料采购定单和材料申请单自动生成。并能通过金蝶软件查询到材料库存、材料差额等相关情况。与办公系统oa的接口主要是把货币三家审批部分的审核流程转移到0a系统上,然后对oa系统进行处理,最主要是把工程的相关数据提交到oa系统中,通过oa系统从而实现生产数据、办公数据、决策分析数据三者之间的转化,并最终实现资源的共享,减少审核过程中的重复劳动。与客户响应系统的接口主要是直接提取客户响应系统中的业务需求数据,并减少对数据的重复录入,正确、及时地反馈通信工程项目的竣工/取消数据信息。与资源管理系统的接口主要是指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应该根据资源的变化而相应的发生变化。例如:在下达直接资源调配单时,需查询资源系统、确定方案时需调度资源、设计完成后需要调度资源系统、通信工程项目竣工后可以直接将部分竣工数据转移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 3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3.1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系统的实施策略 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第一,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始终以项目信息门户网站作为战略目标。 第二,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始终以建立不同项目生命周期信息系统间的数据流程和接口作为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规划的目标和核心任务。第三,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始终以通信工程的造价、合同、进度、质量、财务管理等作为构建系统的主线和重心。第四,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始终建立进度、费用、质量三者之间项目划分编码的对应统一关系。第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始终坚持一把手先用起来作为系统能否成功运用的关键。 3.2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与处理流程 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不同于其他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区别在于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在内部结构和功能上的性能、效率和作用特点和规律以及系统外部接口结构与环境。 (1)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外部结构与处理流程。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外部结构与功能的正确规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情。因此在处理流程方面,首先必须建立正确的项目信息源总体结构与处理流程。具体在一个大型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信息管理中,可能会涉及到包括项目业主、施工单位、技术设计、材料供应等等众多的项目参与单位即信息源,且每个信息源由于工作性质等因素的不同,在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中 所对应的的外部结构和功能也不尽相同。 (2)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内部结构。一般的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内部结构包括:项目进度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质量信息管理系统、项目造价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合同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设备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物资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办公与决策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图档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管理功能。但大型通信工程建设中对于不同的项目生命周期阶段的信息系统,它的核心功能和目标也会相应的有所区别。例如:对于业主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在实施阶段的时候,系统的主要目标是项目进度、质量和造价以及项目合同管理一体化集成处理。对于项目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在规划阶段的核心功能是图档 处理等等。 (3)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处理流程。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由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目标的差异,在内部处理流程上也存在着不同,因此作者在汲取大型企业建设经验的同时,总结了业主信息管理系统内部处理流程的主要原则。包括:第一,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中始终建立进度、费用、质量三大信息管理控制系统在项目划分和项目编码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二,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控制的基本预期目标是以进度计谋网络图为工具,以概预算数据库和施工图设计为基础,自动产生指导性的需求(材料、设备、人力资源、施工机具)计划等。第三,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必须确保物资需求计划与采购合同的编码、采购合同与概预算及财务科目编码(在连结点上)、财务科目设置与概预算项目划分编码等保持一一对应的关系。第四,质量验评项目范围与图纸档案的立卷及文件包编码也必须保持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形成数字化项目技术档案。 3.3通信工程项目信息流路线分析 通信工程项目信息流路线作为工作路线,它的项目信息流路线类型可以分为三大类:由上而下的信息、由下而上的信息、横向信息。具体而言: 3.3.1由上而下的信息 由上而下的信息一般是指上级通知下级的有关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下级必须了解的信息、下级应该了解的信息和下级想要了解的信息三种。 (1)下级必须了解的信息主要是指下级人员为了更好地完成所分担的工作任务必须了解的信息。具体包括:工程项目的目标、工程项目的约束条件、工程项目开展的相关事项、工程项目的职责及内部相关任务、工程项目的相关标准及规章制度等。 (2)下级应该了解的信息主要是指与下级有关的工作进展情况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工程项目约束条件及目标的变化情况等。 (3)下级想要了解的信息主要是指下级想要了解与工程项目有关的特殊情况,重点包括工程项目近期的原因与安排。 3.3.2由下而上的信息 由下而上的信息给工程项目经理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下层工程项目执行和进展的信息情况,是工程项目经理掌握信息最基本的渠道。因此作为通信工程项目经理,必须掌握工程项目约束条件及目标的实现情况;资源计划的相关变化情况及干扰因素;充分了解通信工程项目内部成员的相关工作情况,以及参加工程项目或涉及的有关单位和部门造成的困难等等。 3.3.3横向信息 横向信息指主要同一层的两个不同工作部门之间的信息关系。一般情况下只有在特殊、紧急的情况下为了节省时间才允许发生横向信息关系。因此,假设规定不允许横向流,那么对线性工程管理组织系统而言,就只能通过两个工作部门之间由下向上——再由上向下的信息路线来实现二者时间的信息关系,从而间接的增加了信息流的时间。 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的分析,旨在为通信工程信息管理提供一些科学、合理、实践可操作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提高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可控性。为实现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的系统化提供决策信息。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论高速公路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论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 机电设备; 信息管理系统 【论文摘要】:文章简单介绍了高速公路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一、系统开发应用背景 1.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1) 交通 管理。交通管理的任务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检测、控制、诱导交通流量,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和道路畅通,对违章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罚。 (2) 养护管理。养护管理的任务是对高速公路道路、桥梁及交通工程设施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保养和修复,以保证其正常的使用功能。 (3)收费管理。收费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按国家批准的收费政策和价格向通行车辆收取足够的通行费,同时对营私舞弊、偷逃通行费的行为进行稽查。 (4)路政管理。路政管理的任务是贯彻实施国家和地方的有关 法律 、法规,保证高速公路路产完整,维护高速公路路权不受侵犯,保护高速公路设施不受破坏。 (5) 服务区管理。服务区管理的目的是利用高速公路已有的餐饮、住宿、休息、娱乐、购物、加油、维修、停车、通信等设施,向用户提供舒适、方便的全天候服务。 2. 系统基本组成概述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是发挥道路设施控制与管理功能的主要辅助系统,是对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实施 现代 化管埋(实时和数据管理)的主要工具。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是包含多个子系统,以 电子 、电气、控制、通信、机械和交通工程等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大系统,它由控制、收费、通信、照明、供配电和安全运行保障等子系统组成。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间由通信网联系,其中,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为 计算 机控制系统,通过光缆数字通信连结成远程计算机 网络 ,各网络间信息共享。 二、机电设备管理内容 1. 润滑处理 设备的滑动、转动部分要根据设备的工作需求上润滑油,如:打印机打印头的滑动轴,要上轻质润滑油,用干净的纱布涂擦,且油不可过多,以免造成污染。设备机械转动轴有打油孔的要上润滑油,室外手动栏杆和自动栏杆的转轴要上润滑脂。 2. 防水处理 设备的电路部分,要经常检查有无进水的可能性。收费亭是否进水,外场设备的防水橡皮垫是否完整,空调温度是否设置适宜。如果湿度大,开启频繁的房间(如收费亭),温度太低导致设备内部产生凝结水,水是导体,会导致设备工作不正常,甚至烧毁设备。如发现进水或线路板潮湿,立即停机断电,并及时用热吹风筒除去潮气后,方可再次投入运行;温度太高对设备也不利。防水重点是收费亭,收费亭内安装的设备较多,一定要保证运行正常,运行的数据都保存在工控机内。造成收费亭漏水的原因主要有:收费亭设计不合理,亭上有积水,排水不畅通;安装在亭顶的空调的冷凝水排路不畅通,造成亭顶积水;安装在亭顶的空调固定设计不合理,直接打孔用膨胀螺栓固定,打孔造成防水层的破坏,造成漏水;在亭顶安装报警器,钻孔走线,防水处理不好,造成漏水,以上所涉及的几个工艺环节,要经常检查,以免因漏水造成设备的损坏。 3. 经常检查降温风扇运转是否正常 降温风扇主要位置有:工控机、计算机、ups、稳压器、硬盘、录像机等,如工控机经常死机,需检查cpu的降温风扇转动是否正常,如果发现不正常,应立即停机修理。要经常检查并保证设备的散热风扇工作正常,如散热风扇停转,必须立即处理。 4. 防锈处理 外场设备由于雨淋日晒易被氧化生锈,要定期进行防锈处理。如:手动栏杆的转轴、设备的地脚固定螺栓、设备与固定装置的连接螺栓等要涂抹防锈油。锈蚀不但会对设备造成损坏,而且会带来安全隐患,特别是沿海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质金属被腐蚀严重,采取必要措施防锈,常见的问题是:金属件防锈镀锌层薄,造成锈蚀,更换符合防锈要求的金属件;检查收费雨棚车道照明灯及雨棚信号灯紧固件及安装螺栓是否锈蚀严重,如已失去功能,需更换以免掉下来造成人身损伤。 5. 电源系统供电 首先检查电源供给是否正常,对于用集成电路组成的板路,检查电压是否正常,要从集成块上测量,逐步向电源模块,检查电源模块输入/输输出状态。对于由于电阻烧毁、电容击穿再次更换时,电阻要提出电压,而后检查信号的输入/输出状态,对于由于电阻烧毁、电容击穿再次更换时,电阻要提高功率,电容要提高耐压程度。 三、系统结构和模块功能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对各机电设备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与控制指标比较后,做出控制决策,下达控制指令,由执行机构准确实施,以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要深入了解控制的全过程,需要对组成控制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其特点和 规律 ,采取相应的措施。 1. 控制中心 计算 机系统 包括主计算机、 交通 信息计算机、彩色图形显示计算机等。整个系统通过快速以太网将各个计算机联成 网络 ,各计算机与外场设备的连接方式为分布式控制系统,并利用光环路载波系统进行数据信息的通信传输。这种局域网及其通信方式的优点是:通信灵活方便,网络结构简单、传输速率高、可靠性强、实时性好,可消除通信中的"瓶颈"现象。计算机系统的使用主要是使用其安装的应用软件控制、浏览数据以及图像等信息。 2. 控制中心软件系统 控制中心软件系统为高速公路控制核心处理系统,其功能包括:系统配置模块、信息查询与报表打印模块、信息等模块。具体构成各模块的功能为: (1) 系统配置模块程序包括:用户管理、系统管理、设备信息、数据管理。 (2) 信息查询与报表打印包括:系统结构与配置信息查询处理;设备基本信息查询处理; (3) 设备运行状态查询处理;设备报警信息查询处理;各外场设备检测信息查询;用户信息查询;人工输入事件查询处理;操作员操作日志报表查询。 (4) 信息模块包括:可变情报板信息的采集和信息编辑。 3. 系统运行应用 (1) 信息采集 需要采集的信息按性质可分为:数据、图像、语音三种类型。从信息反应的功能归属为环境干扰、设备状态金额故障部位三大类。信息采集方法由信息的特点决定。数据信息需要通过各种传感器将电量转换成电量再输出。 (2) 信息处理 要取得良好的信息系统管理效果,必须对机电设备状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但是机电设备的某些状态无法直接测出,只能凭借已测出的参数去估计、判断,状况的出现与否、事件性质和严重程度都无法直接测出,只能根据已测出的各种变量,采取一定的数学分析方法去识别、判断。 (3) 控制策略 调整供求,争取平衡是控制机电设备状态的基本恩路。即抑制和转移需求量,通过调整设备参数提高设备运行能力,实现供求动态平衡,使设备状态到预期的控制目标。调整供求有多种控制方法可供选择,根据实际情况选样控制方法称为控制策略。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摘要:学生信息管理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难题,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例如:高校学生信息类别繁多且差异较大,批量管理较为复杂;学生的部分信息涉及个人隐私,难以通过公开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学生信息库一般仅对在校学生开放,毕业学生无法获取相关信息。鉴于当前仍存在诸多问题,设计开发一套简单易用、高效强大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对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学生信息;访问控制;安全性 近年来信息化在高校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许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仍停留在人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模式下,这种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数量所形成的一系列管理难题,管理效率与管理成本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前期的充分调研与需求分析,形成一套适合笔者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1总体架构设计 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采用的是基于MVC架构,系统总体架构图如图1所示。通过总体架构图可以看出,展现层:对各个用户的登录界面以及操作界面进行直观的展现。业务层:采用AJAX技术、MVC架构以及面向对象框架,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学生信息管理、学生宿舍管理、学生资助管理以及毕业生管理五大业务功能。数据层:对整个系统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查询、更新、维护、管理,数据库信息主要包括用户信息数据库、宿舍信息数据库以及毕业信息数据库等,采用的是SQLServer2012数据库。 2系统功能模块分析与设计 根据系统总体架构以及需求分析可知,基于访问控制技术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五大功能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学生信息管理模块、学生宿舍管理模块、学生资助管理模块以及毕业生管理模块。 2.1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对系统用户信息和基本信息进行维护和管理,主要包括用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以及系统维护管理三大子功能。用户管理主要包括用户的注册、登录以及基本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员和相关用户可进行密码重置、修改等相关操作;用户权限管理可以对系统用户的角色信息及权限进行管理和分配,只有系统授权的系统管理员才可以进行相关的操作;系统维护管理主要是对系统所有核心数据进行备份、还原等操作,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功能。 2.2学生信息管理模块 学生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学生个人信息管理以及学籍信息管理两大子功能。学生个人信息管理主要是对高校学生的姓名、籍贯、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进行管理,具备个人信息的查询、增加、修改、删除等功能;学籍信息管理主要是对高校学生的学籍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具备学籍信息的查询、编辑、增加与删除功能。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出现专业调整、休复学、专转本等特殊情况,因此学籍信息管理还具有学籍异动信息的修改与编辑等操作。 2.3学生宿舍管理模块 学生宿舍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对在校生的宿舍信息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宿舍基本信息管理、宿舍分配管理以及宿舍调换管理三大子功能。宿舍基本信息管理主要是对在校生的住宿情况进行统一管理,提供宿舍情况的查询、增加、修改及删除操作,便于高校宿管人员对学生住宿情况进行及时的编辑与更新;宿舍分配管理主要是对高校新生进行宿舍的分配与管理,根据新生所属专业、班级、院系等信息实现宿舍的合理分配,并向新生提供宿舍查询、申请调换等功能;宿舍调换管理主要是对学生发起的宿舍调换申请进行处理,并根据调换结果对宿舍信息进行更新与修改。 2.4学生资助管理模块 学生资助管理模块主要包括高校资助岗位设置、学生档案管理以及助学金管理三大子功能。高校资助岗位设置主要是根据实际岗位需求设置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并设置合理的资助标准,同时将岗位信息在系统中供学生查询与申请;学生档案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统计与管理,对学生家庭困难等级、困难原因等相关信息进行建档备查;助学金管理主要是对高校各类助学金的发放进行统一管理,并定期进行审核与公示,确保助学金的使用更加公正公平。 2.5毕业生管理模块 毕业生信息管理是当前高校学生信息管理中普遍忽视的问题,通过该模块能够实现对毕业生信息的管理与统计。系统对毕业生工作去向信息的分析与统计,对校园招聘工作的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毕业生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毕业信息管理以及毕业成绩管理两大子功能,分别对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工作单位、职位、薪资等相关信息进行统计与管理。 3访问控制改进模型工作流程分析与设计 由于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储有学生个人隐私等敏感数据,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本系统还采用了RBAC访问控制技术,对访问系统的用户行为进行控制。具体流程如下所述。(1)用户身份鉴别。当用户向系统发起访问申请时,系统首先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鉴别,对访问时间、用户访问发起地域等信息进行综合判别,判断用户是否具备系统的访问权限,若用户满足系统访问条件,则进入第二步进行访问权限的分配与控制,若用户不满足,则终止访问,并返回错误信息。(2)用户访问权限的分配控制。用户身份鉴别完成后,对用户的访问权限进行分配控制,当用户对权限内的资源发起访问时,执行步骤3,当用户访问资源超出自身权限限制,则执行步骤5。(3)判断是否满足规则约束条件,如果满足则执行步骤4,否则执行步骤5。(4)执行用户的访问请求,完成相应的数据操作,并将数据结果反馈至用户。(5)拒绝用户的访问请求,根据拒绝原因进行提示,并结束该用户的本次访问。整个系统访问控制工作活动图如图2所示。 4结语 本文对所在高校的学生信息管理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设计开发了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在立足于高校实际管理需求的基础上,还具有基于RBAC访问控制模型的改进模型,实现了整个系统的访问控制与权限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作者:叶茂华 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缺陷及优化 摘要:在医院管理工作中,会计信息管理是重中之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医院的信息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加快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这也使医院越来越重视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并建设了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医院的内部控制水平。但是,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仍旧存在较多缺陷,而这也正是医院急需解决的。本文对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缺陷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基于内部控制视角对医院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优化对策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内部控制;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缺陷及优化 一、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缺陷 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又被称之为会计电算化,它是通过计算机来进行会计的程序化操作,从录入到结转成本再到生成各种财务报表,都是依靠计算机程序来进行操作的,从而极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医院的财务管理能力。但由于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形成先进的管理理念,这也使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一)会计信息缺乏系统化的管理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发展促进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在医院财务管理中也同样如此,但由于医院内部还尚未形成较为先进的管理思想,这也造成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较为滞后,对某些财务风险仍旧存在很大的不可预见性。在医院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虽然管理人员对会计信息管理软件中的风险较为重视,但却忽略了财务人员这一人的因素,在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很可能会由于财务人员的不规范操作而造成财务风险,还有可能因为人的因素而造成财务信息的泄漏、财务数据失真等问题,如果不能对人的因素进行内部控制,必将大大影响医院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二)会计信息管理的岗位牵制作用弱化 虽然采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财务工作的电算化,并由计算机来代替人工进行财务操作,但这也使财务系统中的岗位分工变得模糊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岗位牵制作用弱化。长期以来,医院在进行财务工作时都是对岗位责任进行明确划分的,并由不同的财务人员来对不同的财务工作进行操作,如核算有核算人员、审核有审核人员,而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则能够利用计算机对每笔业务进行自动录入与生成报表,这也使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中的岗位牵制作用弱化了,进而影响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三)医院会计信息管理存在不安全性 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属于一种财务软件,这种财务软件虽然能够高效地完成财务工作,但也使系统本身存在较高的风险性,特别是黑客或不法分子对系统的入侵和数据的窃取,使财务数据受到很大安全威胁。此外,人为操作的不当或是系统本身发生技术故障时,也有可能造成系统中的财务数据丢失。由此可见,这些问题都证明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存在不安全性。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的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化研究 在内部控制视角下,要想提高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强化医院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内部控制能力,就必须从四个方面进行优化,以下对这个四个方面的优化工作进行探讨。 (一)强化会计信息管理的内部控制力度 医院应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在医院内部应明确会计岗位的内部分工结构,应分别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和传统的会计岗位,这样能够形成良好的岗位牵制作用。此外,医院还要通过制度的设立来确保会计岗位能够进行定期轮换,确保岗位牵制作用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因财务人员的徇私舞弊,而给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带来不利影响。 (二)制定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制度 在内部控制视角下,会计工作的进行必须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与会计制度来进行合法操作,以此确保会计工作具有完整性、真实性与有效性,这也是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因此,医院应对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制度的内容进行参考与分析,并结合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特点与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能够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会计信息管理制度,以此加强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力度,并利用制度来指导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 (三)制定会计信息档案管理制度 对于医院来说,会计档案是必须要有的,而且要进行永久保存,由于传统的会计档案是采用纸质的形式进行保存的,这也使这些会计档案难以进行长久保存,进而使会计档案的完整性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医院对于会计信息档案的管理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以此提高医院对会计信息档案管理的内部控制能力。医院既要将会计信息档案进行纸质形式的保存,并对纸质档案进行妥善保管,还要将会计信息档案中的相关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当中去,由计算机中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来对会计信息档案进行妥善保管。即使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丢失,也能够依靠纸质资料进行找回,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四)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对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进行客观评价,找出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指导建议。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非常复杂、并且涉及范围很广,这也使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人员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医院必须建立会计信息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对会计账务进行审计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来对账务进行处理。此外,医院还要确保费用的签字与审核能够有证有据,满足内部控制要求。最后,医院还应对整个审计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及时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降低财务管理风险。 作者:程玉芝 单位:菏泽市牡丹区妇幼保健院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现状 摘要:地下水污染与衰减、地质灾害等水文地质问题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通过介绍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期望城市管理者和城市规划师能充分重视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价值。通过建立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使城市朝向健康可持续的道路发展。 关键词:城市水文地质信息;数字化;发展趋势;应用价值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城市的发展与壮大的同时伴随着地下水资源衰减与污染、地质灾害等水文地质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来充分认识城市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和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就成为了摆在城市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水文地质信息科学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可以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是未来“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1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 城市水文地质学主要是以城市为研究主体,通过对城市地形地貌、岩土体出露及埋藏条件、地质构造、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地下水水质水量与城市供水、涉及地下水活动相关的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滑坡等)以及地下水污染监测与修复等水文地质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因此,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包括如下内容:1)城市水文地质的基本结构及形成条件;2)地下水的分布及埋藏条件;3)地下水位、流量、水质、水温等动态信息;4)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及利用现状;5)与地下水活动相关的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及现状条件;6)地下水污染程度及分布范围等。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就是将以上内容纳入到一个综合管理平台中进行管理,他能实现对城市水文地质信息进行动态监管,通过数据综合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亦可服务于社会各行业。 2现阶段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以纸质文献和人工管理形式进行,缺乏对水文地质资料的连续性与系统性研究,主要表现为:1)“数字化”程度不高。现在少数大城市正在开展“数字城市”(digitelcity)工程建设,但暂时未将水文地质信息纳入到“数字城市”建设中去。2)对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的研究常忽略其应用价值。虽然许多学者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研究工作,但与研究的火热程度相比,对于城市规划与管理者来说,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的管理与应用往往容易被忽略。目前,鲜有将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应用到社会管理和城市规划中的实例。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的应用价值的重要性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3)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的相关机制尚不完善。虽然部分城市相继出台了一些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的准则,但实际执行过程中,限于从业人员自身专业素养欠缺,加上相互监督不力,内部监管准则难以有效发挥其作用。 3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1)先进的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将应运而生。建国后,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数据资料,这些数据具有来源广、类别多、数量庞大等显著特征。最近几年,我国先后在北、上、广、深等多个城市开展了三维城市的地质勘探,使得数字城市的地质属性呼之欲出。未来,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建设应该会纳入到“数字国土”或“数字城市”的统一规划中去,研发并建设专门的“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等决策支持系统和服务应用系统,该系统一般要求:①具有高度一致的概念化模型,拥有数据化模型,统一的标准、代码与接口;②能实现基础的水文地质数据库与管理区域内的离散式水文地质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传输和交叉访问功能;③可进行城市水文地质数据的分析和二次升华,支持应对复杂水文地质问题的决策;④能实现地下水与含水介质体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的分析、表达及过程的三维可视化;⑤输出功能完备,能生成各种样式的表格、图形;⑥能适时动态地监管地下水环境及地质灾害等;⑦可用于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环境、地质灾害等的数值模拟、预测、预判及规划的决策;⑧具有较好的信息保密功能。2)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化水平将大幅提高。由于缺乏对本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充分认识,部分地区在城镇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所谓“发展”或快速城镇化,出现城镇规划建设选址不安全、人口激增导致水资源承载力不足等问题,使城镇化建设出现事倍功半或陷入困境。为摆脱这些不利影响,城市管理者、建设者和规划师开始重视水文地质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可以预见,未来的城市规划师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将逐步树立水文地质信息利用观念和防灾减灾理念;城市供水者也会充分利用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合理且高效的管理,使水资源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3)将出现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专门机构。随着水文地质信息管理方面的流程规范或准则的进一步完善,部分城市可能会出现负责“数字城市”的专业咨询机构,通过政府牵头,将各部门、各行业所获得的水文地质资料进行整合,通过水文地质信息管理平台,对内为政府部门提供免费咨询,对外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有偿咨询服务等。 4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与水文地质相关的地质灾害、环境及生态问题凸显,如何充分利用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来预防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水文地质问题体现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而人们对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认识深入和重视,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从业者经验的不断积累,我国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的发展将越来成熟,其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调查研究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调查研究报告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害在党。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好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好全会决定,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做好反腐倡廉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障,我们党要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举措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伟大实践。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必将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充分实现、有力维护和可靠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最广大人民的重要基础。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布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才能始终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秩序,才能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和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党风廉政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基础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就必须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人民群众看社会是否和谐,不仅看党的方针政策是否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更直观的是看党员干部的作风是否端正,是否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由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引发的矛盾,必须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来解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理顺群众情绪,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党风政风影响和带动社会风气,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治理,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水平和廉洁从政意识,才能促进全社会形成诚信友爱的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本身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抓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三、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共中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自觉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去,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我们要正确把握形势,把反腐倡廉工作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要坚持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积极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 反腐倡廉必须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解决好这三个“观”的问题,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摆正主与仆的位置,常存公仆情怀。我们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为自觉行动,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要坚持权与责的统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要走出“官本位”误区,强化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领导干部非凡要切记“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要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党员干部要清醒熟悉到自己承担的社会义务,使每个干部都能做到以民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为杂念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私利所动,让正确的利益观在人们的思想上扎根、实践中闪光、奉献中升华。 要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结合实际,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促进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章,注重党性锻炼,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廉洁从政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完善制度,加强监督,规范从政行为,促进党员干部自省、自律,自觉做到明是非、知廉耻、晓荣辱,做一个心地清静、品行端正的人,要为民、亲民、利民、乐于奉献,要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做一个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人。干部队伍清正廉洁、团结向上,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要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增强党性修养和廉洁从政意识,规范从政行为。 我们要在行为上养成清白清正的习惯。现实生活中,绝对多数的人都痛恨腐败,但面对腐败现象,仍有一部分人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随波逐流。必须从规范人的行为方式,约束人的不轨举止入手,摒弃那种“臭豆腐”现象。要常怀“畏惧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谨言不会出错,慎行不会跌跤。要强化自我约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常思“贪欲之害”,常观“前车”之鉴,常闻“警世”之言,不做出格之事。要培育廉洁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预防为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把清廉、清正、清白的行为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保持发扬艰苦朴素优良作风。艰苦朴素也是廉政建设的基础和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被客观历史事实证实了的规律。我们要淡泊名利重事业,多奉献、少索取,多吃苦、少享受;任何时候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至高无尚的位置,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不求一己荣辱进退。只有这样,党风才能澄明,社会才能和谐。 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将其纳入建设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立足长远、着眼现实,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形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格局。 社会调查研究论文:早期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调查/科学态度/现实意义 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是从事社会调查的人员的行为规范,坚持科学态度是进行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早期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牢牢地把握这一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眼睛向下、甘当群众小学生和科学分析的态度也就成为早期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坚持的。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才有正确的调查 30年代前期是早期社会调查活动频繁的时期之一,他的许多调查报告和理论总结出自于这一时期,其中,他于1930年5月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那时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而叫它做“本本主义”。本本主义的突出特点是唯上和唯书,而不唯实。以为凡是领导讲的、凡是上了书本的都是对的。批评了这种盲目崇拜的迷信观念,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并把“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注:《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13、8页。)作为纠正这种本本主义的方法,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注:《农村调查文集》第1页。)的著名口号。第二年,又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注:《农村调查文集》第13页。),对“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口号作了补充和发展,突出地强调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他还第一次明确提出和使用了“思想路线”的概念,把调查研究同党的思想路线问题联系起来,强调共产党人要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反对本本主义的保守的思想路线。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是实事求是。 不仅从理论高度论证了调查研究是取得正确认识的基础,是形成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前提,而且在他本人的调查研究活动中,实事求是的态度又是他的行为规范之一。在调查研究活动中,他不唯上、不唯书,也不自以为是,不把个人主观片面的认识当成客观真理,不用个人的观点代替社会调查的科学结论。 寻乌调查是1930年5月对江西省寻乌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阶级等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是他所作调查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在他长达8万多字的《寻乌调查》中谈到农民出卖自己儿子的情形时说:“我就是历来疑心别人的记载上面写着‘卖妻鬻子’的话未必确实的,所以我这回特别细问了寻乌的农民,看到底有这种事情没有?”(注:《农村调查文集》第150页。)参加调查会的3个农民来自不同的3个村子,他们有名有姓有具体情节地指出各自村子里的许多贫苦农民因为断了粮,因为要还债,被迫“卖奶子”(即儿子)。有的一家4个儿子,卖出3个,有的一家7个儿子,卖出5个。”据他们说,在他们所知道的地方,每百家人家有十家是卖过儿子的。”这些卖儿子的父母总是痛哭流泪。在儿子一卖出后,债主就要恶狠狠地跑来讨债,“因为这时候是他这笔债的生死关头,卖了奶子犹不还他,钱一用掉,永久没有还债的机会了,所以他就顾不得一切了。”就是通过实事求是的调查,除去自己的疑问,得出“旧的社会关系,就是吃人关系”的结论。他对此还特别敬告读者说:“读者们,这不是我过甚其词,故意描写寻乌剥削阶级的罪恶的话,所有我的调查都很谨慎,都没有过分的话”(注:《农村调查文集》第150页。)。从这里我们对在调查中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目了然。 正确的调查是取得发言权的前提,而实事求是的态度又是正确调查的先决条件。不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不会有正确的调查。因为,如果采取主观主义的调查研究态度,对待调查工作就会表现为先入为主和自以为是,或者是把既定的结论或一般原则强加于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验证主观成见的手段;或者是不尊重客观事实,不尊重群众的意见,把个人主观片面的认识当成客观真理,用个人的观点代替社会调查的科学结论。以主观主义态度进行社会调查,必然把社会调查引入歧途,将其变成歪曲事实的手段。由此可见,只有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才会有正确的调查,有了正确的调查,才会有正确的结论。为中国革命所制定的许多正确的方针、政策都是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正确的调查研究的结果。 二、坚持眼睛向下、拜群众为师,才有丰富的材料来源 社会调查活动过程是一个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互动也就是互相影响,调查者的社会身份、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以及作风态度等都会对被调查者产生影响。而被调查者的思想和情感又会影响到调查者。在社会调查活动中,总是首先以自身热情、谦恭的态度去影响被调查者。他始终把被调查者当作自己的老师。他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的《序言二》一文中,回忆起十多年前进行调查的情景,写道:“我在湖南五县调查和井冈山两县调查,找的是各县中级负责干部;寻乌调查找的是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产了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钱粮的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他们都给了我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使我第一次懂得中国监狱全部腐败情形的,是在湖南衡山县作调查时该县的一个小狱吏。兴国调查和长冈、才溪两乡调查,找的是乡级工作同志和普通农民。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他在兴国调查中,请来8个农民谈话,开始时,农民很疑惧,不知会把他们怎样,第一天只谈点家常事,脸上也没有一点笑容,也不多讲,后来请他们吃了饭,晚上又给他们宽大温暖的被子睡觉。慢慢他们了解了的真意,慢慢有点笑容,说得也较多。到后来,调查者和被调查者都毫无拘束,大家热烈地讨论,无话不谈,亲切得像自家人一样。这一情节的描述出自于《关于农村调查》一文。开调查会是在农村调查中经常采用的方法,而且他总是采取参入调查的方式,事先拟定调查纲目,调查会上“自己口问手写,并同到会人展开讨论”,把自己置于被调查者之中,而不是高高在上,因为他明白“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注:《农村调查文集》第16—17页。)。人民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尊群众为师,诚恳地向群众学习,以向群众学习为快事。他眼睛向下的态度,使群众在他的面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而使他获得了对农民、对农村以至对中国社会的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三、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 在社会调查研究中,不仅采取了严格的实事求是和谦恭的拜群众为师的态度,而且锲而不舍地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从丰富的资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他批评那种“结果就像挂了一篇狗肉帐,象乡下人上街听了许多新奇故事,又像站在高山顶上观察人民城郭”的调查,指出“这种调查用处不大,不能达到我们的主要目的”。(注:《农村调查文集》第5页。)面对社会调查中所搜集的丰富的原始素材,表现了他高超的驾驭能力——透过复杂的现象洞查事物的本质,他的这种驾驭能力是以其科学分析的态度为先决条件。“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注:《选集》第1卷,第99页。)没有科学分析的态度,也就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在社会调查中的科学分析的态度,主要体现在他运用各种科学分析的方法来处理材料、总结规律这一方面。这里仅谈谈他使用最多的两种方法: 其一,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社会的必不可少的正确方法之一。的兴国调查分析了土地斗争中的八个阶级或阶层,了解了旧有土地关系,其中包括田地分配、人口成份和剥削状况,弄清了占人口6%的地主富农却占有80%的土地,占人口80%的贫农中农仅占20%的土地的不合理状况,“因此得出结论,只有两个字,革命。因而也益增革命的信心,相信这个革命是能获得百分之八十以上人民的拥护和赞助的”。(注:《农村调查文集》第26页。) 的寻乌调查分析了地主、富农、贫农。对于地主阶级,从大中小三个阶层来加以分析,得出“大中地主阶级的全部都是反革命”的结论,而将小地主又分为三个层次,从其经济地位来分析年有多余的小地主“在斗争中是反革命的”,“一年差过一年,须陆续变卖田地才能维持生活,时常显示着悲惨的前途的”和“破产更厉害靠借债维持生活的”这两部分小地主则表现了革命的热情。“一般说都是参加革命的”。在《寻乌调查》中都列举了这类人士的真名实姓。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对于贫农,根据调查材料分析提出:“贫农并不是一个经济地位完全相同的整一的阶级,他里头有四个不同的阶层。”即:1.半自耕农;2.佃农中较好的;3.佃农中更穷的;4.佃农中最穷的。但总的来说贫农是“不够食欠债的”,他们的政治态度正如歌谣里所唱:“穷兄穷弟爱同心,穷姊穷妹爱团结,团结起来当红军,当到红军杀敌人”。 通过对农村各阶级的具体而详尽的解剖,从而弄清了这些阶级的经济状况和政治态度,得到了正确的阶级估量,对农村有了正确的全面的认识。他对中国农村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严格审慎的阶级分析,为制定我党的土地革命路线、政策和策略提供了依据。 其二,对农村通常采取典型调查,注重由典型推及一般。他形象地把这种调查比喻为“解剖麻雀”。非常善于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在他的寻乌调查、兴国县永丰区调查、兴国的八户农民的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中,比比可见。他调查的对象具有典型代表性。调查寻乌,是因为“寻乌这个县,介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了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注:《农村调查文集》第42页。)调查兴国县的永丰区,是因为“这一区介在兴、赣、万之交,明白了这一区,赣、万二县也就相差不远,整个赣南土地斗争的情况也都相差不远”(注:《农村调查文集》第182页。)。他对兴国八户农民家庭的土地、财产、收入、支出、人口、劳动力、婚姻、文化、政治地位,对革命的态度等都一一作了详尽的调查,目的并不是为了记一笔流水帐,而是为了弄清“农村的基础概念”。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细胞,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一个家庭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状况,反映了社会的经济、政治关系,具体地解剖单个的农民家庭,获得对农村的基本知识,是真正认识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风土人情的基础。这些知识,只有到农村去亲眼看、亲耳听、亲身体验才可得到。没有这些知识,就不知道农民,更不能组织和发动农民。 对偌大的中国农村,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有着那么深刻的认识,不是他有什么先知先觉,而是他在对中国农村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采取阶级分析方法,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由个别概括出一般结论,既了解了农村各方面的重要情况,也弄清了“农村的基础概念”。 的早期社会调查研究活动有着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中国国情,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正确地制定和完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战略战术。由于在早期社会调查研究中,坚持了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眼睛向下的科学态度,他实现了这一目的。 四、早期社会调查的科学态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早期社会调查的科学态度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之一。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我党的工作重心、任务和具体条件跟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许多新的情况,新的事物需要我们去了解、去认识。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即使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大胆引进、尝试,其是非得失的标准有三条: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与否的判断,不能以主观好恶,而只能以客观实际为依据。那么,认识这些新的情况,新的事物的最好方法就是调查研究。在没有调查,没有正确的调查之前,则无权说是道非。因此,在70年前为反对本本主义而提出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的著名口号,对我们今天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样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今天我们可以不必去记住在战争年代调查的那些具体材料和结论。但我们必须学习和坚持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采取的以实事求是、科学分析和眼睛向下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态度,调查研究仍然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从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出发,采取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调查研究仍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相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虚心向群众学习,采取眼睛向下的态度,不耻下问。反之以“钦差大臣”自居,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也一定不能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由于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调查研究工作中,调查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所改进和创新,这并不等于说在早期社会调查研究中所采取的科学分析的态度已经过时。在阶级社会中,当然要特别重视阶级分析,现在阶级斗争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这个范围内,阶级分析方法仍然是必要的。对于不带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也必须进行分析,可以采取矛盾分析、个别和一般分析、现象和本质分析等辩证的分析方法,以求得细致的了解。由于今天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能更广泛、更迅速、更准确地收集和整理各种事实材料和统计数据,因此可以较多一些采取便于进行定量分析的抽样调查、普遍调查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去比较多的采取的开调查会的方式,进行典型调查、解剖麻雀、由典型推及一般的分析方法不适用了。因为进行典型调查,解剖麻雀,对于深入了解情况,对客观事物作出定性分析是完全必要的。我们必须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为了从整体上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和一些具体规律,各级领导机关及其干部应对中国的国际环境与国内情况,中国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种情况作出全面、客观的了解,对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的具体情况了如指掌,深入的调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早期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学习和坚持实事求是、眼睛向下甘当群众小学生和科学分析的态度是我们的调查研究取得成功的前提。 社会调查研究论文: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的社会调查研究 【摘 要】本文以广西普通大众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大众开展“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的现状调查,掌握有关数据和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的建议,从而构建完善的“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 【关键词】失独家庭 社会支持 调查研究 所谓“失独家庭”指的是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即倒金字塔型的家庭结构失去其唯一的支撑点,而致使家庭结构瓦解。在“二胎”政策未出台前,根据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规定,鼓励已婚夫妇有计划地生育子女。因此,许多家庭选择要一个孩子,成为独生子女家庭。事实上,独生子女家庭存在着较高的风险,一旦子女遭受意外死亡,便形成残缺的家庭结构――失独家庭。这类家庭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暂时性失独家庭(可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和永久性失独家庭。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将失独家庭界定为:父母年龄在50周岁以上,独生子女因疾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原因死亡,且没有领养及再生育的家庭。这些失独者因年龄、经济或其他因素,不能或不愿再生育和领养子女,随着他们逐渐步入老年阶段,将面临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困境。然而,这些失独家庭往往不为社会大众所关注,难以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为了掌握普通大众对失独家庭的关注了解情况,以期构建完善的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本文以广西普通大众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调查。 一、数据调查概况 (一)数据来源。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发出问卷1300份,收回1026份,回收率78.92%。其中,有效问卷为1001份,有效率97.5%。调查对象为广西普通大众群体,在性别结构上含男性470人,女性531人;在年龄结构上,15岁至25岁的712人,26岁至35岁111人,36岁至45岁67人,46岁至55岁65人,55岁以上46人;学历结构上,初中及以下133人,高中284人,本专科546人,硕士研究生30人,博士研究生8人;城乡结构上,城镇人口439人,农村人口562人,调查对象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 (二)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掌握大众对失独家庭现状的了解情况;第二部分,了解大众对失独家庭开展社会支持的意见与建议。 调查问卷涵盖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采用EXCEL2010中的CUONTIF函数对统计选项进行频数分析的方式(选择频数与有效样本比值);针对客观题题作分类统计,辅助使用SPSS进行相关统计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社会支持是一定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个体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可以获取各种资源支持。失独家庭通过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缓解精神紧张,消除心理阴霾,得到物质支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大众作为社会支持系统的主力军,通过调查研究获取大众对失独家庭关注支持的数据和意见建议,是非常必要的。 (一)大众对失独家庭现状的了解c思考。具体如下: 1.大众了解失独家庭信息的渠道。掌握普通大众对失独家庭信息的了解渠道是加强对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研究的重要内容。调查显示,47.19%的人选择以网络了解失独家庭有关信息,其次为电视(41.38%)、纸质媒介(34.47%)、他人告知(30.46%),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失独家庭信息的比较少。可见,普通大众获取失独家庭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的,其中网络、电视、纸质媒介等方式占有较大比例,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众了解失独家庭信息的重要载体。 2.大众对困扰失独家庭因素的思考。调查结果显示,大众认为困扰失独家庭的因素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其中68.40%的人认为源自心灵的创伤成为失独家庭最大的困扰;63.10%的人认为是缺乏子女关怀;43.10%的人认为是社会关注度不够,难以感受社会温暖;34.70%的人认为是物质生活水平低;31.70%的人认为是国家政策抚慰力度欠缺;26.30%的人认为是周围人的特殊看待;7.0%的人认为是其他困扰。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失独家庭首先面临的是心理上的冲突,其次是物质生活上的困扰,社会大众认为得到心理上的抚慰疏通比在物质生活、社会关注度和国家政策方面得到的关怀更为重要,当然所有这些因素对于失独家庭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3.大众对影响失独家庭走出心理阴霾因素的思考。调查显示,普通大众认为影响失独家庭走出心理阴霾的因素很多,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缺乏及时的心理疏导(65.67%)、社会关注与支持度不够(52.6%)、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49.15%)、社会各方压力(46.05%)。然而,现今对失独家庭心理救助的机构十分匮乏,且失独家庭需要的心理求助往往更为专业,因此解决影响失独家庭走出心理阴霾的主要因素――及时的心理疏导较为困难。此外,国家政策的不完善、社会关注支持度不够、社会压力等也影响失独家庭走出心理阴影。 (二)大众对失独家庭与社会支持方面的思考。具体如下: 1.“抱团取暖”的社会支持方式。调查显示,有60.24%的人认为“抱团取暖”的方式对失独家庭而言是很好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失独者加强沟通与交流,相互心理抚慰,尽快走出心理阴霾;仅有15%的人认为这种方式不太好。 2.政府与社会对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调查显示,社会大众认为政府与社会对失独家庭的支持方式包括制定完善与失独者权益保护等相关的政策法规(64.66%)、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关注与支持(41.24%)、开展针对失独群体的专项的心理疏导和志愿者服务(40.14%)、其他方式(7.21%)。 调查表明,要加强对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首先要制定完善的针对失独家庭的政策法规,解决其后顾之忧,使这些失独者可以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也从侧面证实针对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举措力度不够。其他措施,依次为整合社会资源构建针对失独家庭帮扶的多元支持体系、提供专门的心理疏导和志愿服务等。 三、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的反思与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要构建完善的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加强对失独家庭的社会帮扶和支持,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拓宽大众了解失独家庭的渠道。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多,失独家庭的队伍也逐渐庞大起来,构建完善的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变得尤为重要。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完善依赖于普通大众的广泛参与,因此拓宽大众认识了解失独家庭的渠道成为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构建完善的关键。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对于失独家庭有关信息的传播渠道在“失独者”许可的前提下要多种多样,采取互联网、新媒体、纸质媒体、电视等多种形式,使社会大众广泛了解,进而关注参与到对失独家庭的支持帮扶中来。 然而,失独家庭是个较为敏感的话题,私密程度很高,受社会文化的影响,部分失独者往往不喜欢被公开报道,不愿受到周围人的特殊看待。社会大众虽然想了解与帮助失独家庭,但却很难获得关于失独家庭的详细信息。因此,可以通过建立失独家庭信息库,设立失独家庭社会帮扶站,搭建失独家庭与社会大众沟通联系的平台,采取隐秘的手段对失独家庭进行多对一的支持帮扶。这样既能增加社会大众对失独家庭的了解关注乃至加大帮扶支持力度,也能注意保护失独者隐私。 (二)深入了解失独家庭的需求状况。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最本能的需求,包含人的衣食住用行;其次为安全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个人安全、家庭安全、财产安全等;爱和归属需求包含亲情、友情、爱情等精神支撑,人对情感需求往往胜于对生理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主要是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认可;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等级的需求,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的超越,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调查显示,失独家庭存在物质生活帮扶、心理疏导、社会关注认可等多方面的需求。然而,不同的失独家庭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一些较为富裕的家庭失独后,物质生活满足不是问题,最为突出的是缺乏爱的归属;一些主要依赖于子女生存的失独家庭,子女死亡后物质生活的满足成为最大的问题,生理的需求远大于社会认可和爱的需求。因此,要构建完善的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首先要获取失独家庭详细信息,了解不同失独家庭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支持。 (三)构建完善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具体如下: 1.完善对“失独家庭”的政策法规支持。政府在构建完善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理所当然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对于育龄夫妇的生育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失独家庭”的产生也是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伴生现象,政府有义务和责任帮扶“失独家庭”;另一方面,从救助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政府也应当给予其支持和帮扶。 调查显示,政府对“失独群体”的社会支持应包含养老金的补贴、提供特殊养老保险、加强就医补助、建立专门服务于失独者的养老院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现有的政策法规中,没有专门针对“失独家庭”这个群体的,仅有我国于2001年颁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其中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对于这个“必要的帮助”究竟是什么样的标准且如何施没有作明确的说明。 随着失独群体越来越庞大,失独家庭问题越来越突出,近年来,一些政府部门逐渐地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如北京市制定的“暖心计划”,为失独家庭提供养老保险、疾病身故保险、意外伤害身故保险、意外伤害医疗保险等,重点解决这些家庭的养老和医疗困难,真正保障这一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因此,对于完善失独家庭的政策法规,应从经济、养老、医疗等多方面给予规定,明确责任主体、保障内容、实施方式等,真正使各项制度实施落地生根,解决失独家庭忧虑。 2.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多元社会支持体系。据调查显示,失独家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心灵创伤、社会关注、物质生活上,面对失独家庭的普遍问题,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关键要整合社会资源帮助失独家庭解决问题。 首先,要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失独家庭”家园,社区是失独家庭的生活乃至精神家园。社区要利用自身优势,加大对失独家庭关怀,提供各种社区服务,开展各种社区福利活动包含各项保险、精神文化活动、心理辅导、人性关怀等,给予失独家庭更多的帮扶和支持,使其融入集体,感受集体温暖。 其次,发挥亲戚邻里朋辈的作用,这个群体对失独家庭有着特殊的意义,也是与失独家庭接触最多的群体,要发挥其与失独家庭的天然密切联系优势,帮助开导和关怀失独者,使其尽快走出心理阴霾。 最后,整合社会大众资源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帮扶支持。社会大众的力量是巨大的,要利用各种途径增加失独家庭与社会大众联系,发挥社会大众帮扶支持作用,开展各种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和物质帮助,使失独家庭尽快融入社会,帮助走出心理阴霾,提高其社会适应力。 3.提升失独家庭自我救助能力。哲学上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关键,固然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支持对于失独家庭的救助很重要,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提升失独家庭自我救助能力,搭建失独家庭交流平台,提高互助的能力。 调查研究发现,对于失独家庭来说,心灵创伤是失独家庭最大的困扰,心理辅导和心理倾诉是失独家庭急需的,但也往往是缺失的。有关部门要尽快帮助失独家庭建立起与外界的交互联系,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方式,搭建失独家庭群体与外界的联系,使失独家庭在社会交往中获得更多的精神安慰和支持,转换心理状态。此外,特别是要搭建“失独家庭”之间长效化的沟通交流渠道,以便开展各种相互安慰、互助取暖的活动。调查研究也显示“抱团取暖”的方式对失独家庭而言是很好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失独的父母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失独家庭的无能感、无力感是他们的负面经验所致,是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导致失独家庭与社会脱节,随之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减少,不利于失独家庭走出心理阴霾,由此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政府和社会要尽快介入到失独家庭物质和精神生活世界,对失独家庭进行物质和精神增能,提升失独家庭自我救助能力,让失独家庭开放怀抱、拥抱快乐。 社会调查研究论文: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培养中的实验教学设计 [摘 要] 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社会调查研究这一核心技术能力的提升,目前国内高校研究方法课程面临 “孤立化”、“内部化”和“理论化”的现实挑战,而社会调查研究课程在实验教学的“优势性”、“可行性”与“有效性”的趋势下迎接未来机遇。随着实验教学的引入,通过不断促进社会学专业体系的系统性、实验环节的开放性以及实验教学的拓展性,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训环节,从而使研究方法“技术化”,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提升。从大量实验教学设计的经验积累中,总结出坚持科学规划与准确定位两大核心原则是适应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培养中的实验教学设计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社会学;调查研究;实验教学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建设的卓越成果与社会问题的层出不穷并发。无论是在政府管理还是企业决策中,都迫切需要能对社会事实有本质性认知和创建性决策的人才。同时,信息化时代中信息的冗杂性致使对关键信息的把握成为了考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无论是危机的应对还是信息的提取,都共同表明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至关重要性。因此,社会发展对社会调查研究人才的迫切需要,表明了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 1 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培养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当前国内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地位与现状,明确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实验教学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如课程的孤立化表现、学科的内部化趋势与教学的理论化特点。而改变这一现状的主要途径是凸显社会调查研究课程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性、可行性与有效性。 1.1 现实挑战:孤立化、内部化与理论化 社会调查研究课程是一门基础性、交叉性学科,目的是教会学生掌握研究社会、认识社会的各种方法,自主开展研究活动。由于发展的差异,国内外呈现出以下几种全然不同的趋势。 1)平台化与孤立化。在国外,该课程已成为各个社会学分支学科自身不断完善与理论对话的发展依托。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为基础,在系统、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经验材料的基础上,为各社会学分支学科根据自身知识体系开展系统研究提供平台。而国内自社会学学科重建以来,社会学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表现在方法论上,更显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仅仅作为一门孤立的分支而存在着,方法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相关性不大,国内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平台地位尚未体现出来。 2)通识化与内部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在国外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方法,推广到了其他多个社会科学类专业中。在部分发达国家,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被作为高等院校的通识课程开设。但在国内,社会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中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之间缺少信息互补,以致出现方法课程拥有浓郁的学科理论色彩,这表现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学科内部化趋势,不但制约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学科自身的发展空间,也影响到各个学科方法论基础的完善。 3)技术化与理论化。在国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充分体现了技能性与操作性,在社会研究中涵盖了抽样技术、社会测量技术、概念操作化技术、问卷设计技术、实地观察与访谈技术、调查组织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等,并且该课程的讲授极为重视行动学习,让学习者在大量的社会实验中不断创新。目前国内在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研究方法课程与学科理论课程的区别,完全采用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信息流动的单向性、以记忆为基础的考核方式、教师的绝对主导性与权威性等方面。长期形成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惯性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造成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的相互脱节。 1.2 未来机遇:优势性、可行性与有效性 作为社会学专业核心技能的社会调查研究技术受制于学科的孤立化、内部化、理论化,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在于突出社会调查研究的实践性,即通过实验教学促进社会调查研究的“三结合”:即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因此,提高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就要不断推进社会调查研究课程的实验教学。 1)实验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教学理念的转换――从传统课堂讲授到参与式研究性教学。实验教学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教学,实现从信息提供向知识传授转化的教学目标。综合来看,这一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习的过程系统化;(2)教学方式的转变――从理论走向实践。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借鉴理工科的教学模式,通过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和实地调查,在过程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掌握技巧;(3)教学中心的转移――从教师到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课堂“控制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依赖者向主动的学习者、知识的建构者和问题的研究者转变。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主体地位[1]。 2)实验教学的可行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1)实验条件的具备。社会科学的很多分支学科,正是由于研究对象的抽象性,缺少实验教学的发展依托才不适合于实验教学,但社会调查研究课程独具优势。相对于自然科学对精密的仪器设备的要求,社会调查研究课程的开展对实验教学中仪器设备的要求就较为简单,大多数的实验项目只需要为学生每人配备一台电脑即可。此外,不同的实验项目之间还可以共享实验器材。如进行数据处理实验时,可调用SPSS软件和相应的数据库。进行电话调查实验时,再适时调用或安装电话调查系统;(2)师资条件的具备。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除了需要实验软硬件的支撑,还需要有丰富、优秀的教师资源作保证。有资料显示,社会学者的专业素质大大提高,高等院校的社会学在社会学者人数、科研成果数量以及社会影响力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为社会调查研究课程在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众所周知,实验教学是理工科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科学实验不仅包括理工科的实验,还涉及到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实验。但因缺少发展依托,实验教学局限于理工科专业。因此,将实验教学引入社会学专业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中,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2 提升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实验教学设计 思路 近年来,实验教学在培养社会学专业人才核心技术能力上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理念的转变,加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方法论支撑,实验教学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实施兼具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如图1。 2.1 实验教学模式主导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 体系的系统性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教学的转向过程中,原有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理念之间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现有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孤立化、内部化与理论化问题需要对实验教学进行适应性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下,社会调查研究课程中对理论和具体方法与技术内容的教学是分开的,而两者本来就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分开教学往往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这种模式下,学生不能通过理论的指导,对实际的调查方法和技术做出正确的选择,类似地,学生对调查方法和技术的掌握也是孤立的,缺少理论的指导,学生很难就实际问题灵活地运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和技术,缩小了实践技术能力的操作空间。相反的,实验教学模式主导下的社会调查研究课程,按研究程序将课程分为不同的实验项目,各项目之间相互独立,每个项目内部都体现了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要求和技术要求;另一方面,所有的实验项目又可以连成整体,组成一项完整的社会调查研究,并不破坏研究的整体完整性。这种教学安排,在每个实验内部都将理论与技术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两者相互促进,以达到学生充分掌握每一个实验教学要求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将每一个实验项目串联在一起,再进行反复的操练,理清各实验项目之间的思路关联,最终形成整合的知识体系,达到整体提升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目标。 2.2 实验教学主导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实验 环节的开放性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实验教学中给予其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在切身参与中学习课程的理论、验证现有理论的解释力以及挖掘草根经验的价值。这是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要求,也是行动理论的参与式学习的理念。实验教学注重实践过程,强化方法教学。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借鉴理工科的教学模式,通过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和实地调查,让其在切身参与中践行课堂教授的调查研究方法,在过程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掌握技巧,从而加深学生对调查研究方法的理解,使它真正变成一门技术,更好地为学生所用。 《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上:(1)实验整体框架的构建。框架的内容有课程总教学时数的设置,其中实验时数的比重设计要合理,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增加实验的教学时数,以占1/3到1/2间为宜;也有实验时机的把握,哪个实验安排在本次理论教学之前?哪个实验安排在全部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师都要认真全面考虑;还要区分一般实验与重点实验的差别,如“概念操作化”、“抽象社会指标测量表的设计”等可作为一般实验对待,而“社会调查方案设计”、“抽样问卷调查现场实践”等就应作为重点实验来对待;(2)每一个实验的设计思路,主要考虑本实验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或原理、实验实践、实验步骤、实验要求等。 具体来讲,教师(研究者)与学生(被研究者)一起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实验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掌握、理解知识。学生首先提出自己的问题与渴望的结果,教师就此设计方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种打破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差别的研究范式便于突出开放式实验的特色,促使研究者换位思考,从而使实验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共同完成的成长过程。突出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在实验自组织和实验环节自主设计上的特别之处。 2.3 实验教学主导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实验 教学的拓展性 传统教学由于管理体制与资源约束的双重限制,往往将教师与学生集中在课堂内,而课堂上关于研究对象的抽象概念和重复使用的经典案例,使得学生缺少与社会中真实研究对象的互动。对于注重实际的社会学来讲,这种教学形式显然降低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术能力。不过,这种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通过实验仪器,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与真实社会研究对象的接触(如电话调查实验),另一方面,有实验仪器参与的教学过程,可避免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只停留在纸上谈兵层面上的现象。长期以来,社会科学专业的教学总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方法层面的探究只是略通皮毛,难以深入。 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具备的技术性、实践性,与实验教学的要求不谋而合,再加上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是和理工科实验最密切相关的社会实验课程,它可以为实验教学在社会学专业中的实际开展提供方法论支撑、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社会学调查研究能力提升”的目标,实验教学将整个社会学专业体系综合化、系统化、全面化,借助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这一平台,通过加强实践操作环节,训练学生熟练掌握问卷设计、实地观察、访谈等调查分析技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实事求是、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总而言之,在社会科学中,实验教学不再因缺少发展依托而成为无本之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三个独特优势决定了该课程不但可以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而且能够成为实验教学向社会科学迈进的重要基石。这对于促进实验教学工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实验教学的模式探索 实验教学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兴起的,本质上属于一种创新活动。它从自然科学而来,所强调的是基于科学、客观思维的指导,通过引入实验这种技术手段对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或验证性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大有裨益。通过对大量以往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归纳,当前实验教学研究的趋势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问题为驱动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于具体存在的教室或实验室等教学场所开展的,注重“内部”,强调规范化与标准化的教学流程与形式,从理论知识的层面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并以此为出发点,教授学生如何解决和分析问题;第二类则是以实践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模式,不强调实验对象的特定性,也不过分强调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外部”,认为广泛的实践活动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与手段,尤其注重以实践能力为主的整体系统框架的构建[2]。 作为开展社会学专业实验教学各方面工作的首要条件――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培养中的实验教学建设,可以说其教学建设质量与水平对整体教学效果与成果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反映了实验室功能的齐全与否、与社会学学科开展实验教学的需求相符与否。故而,在实验教学设计中必须要做到充分考虑,重点把关,总结为如下两大原则。 3.1 科学规划原则:明确形成实验教学设计的全 局规划 明确社会学实验教学模式的顶层设计和全局规划,是确立科学完善的社会学实验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首先,以社会学学科的应用特性为出发点,让学生熟悉与社会学学科相关的各类软硬件操作(如SPS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等),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社会学学科在实际应用与社会生活中的方式方法加以把握,明确社会学学科在社会生活的实际应用领域里对社会学专业人才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实地观察与研究能力等各项能够服务社会的能力的具体要求。 与此同时,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应相应开展,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工作应继续加强。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出与社会学学科在社会生活的实际应用领域中能够形成基本一致的实验教学环境。力争做到让学生可以在这种实验教学环境下真切体会到社会学学科无限接近真实的环境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以培养和强化社会调查研究能力为目的的实验教学,其建设的落脚点应该以服从于整体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为准。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风潮的大背景下,必须以社会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要求与任务为基石,同时以社会学学科发展趋势为风向标,立足于本专业实际能力,贴近实际地在不同阶段确定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发展与提升的侧重点;其次,在充分满足内部实验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实验教学需要加强与人文社科类相关或交叉类专业的资源共享[3]。以相关或交叉类专业实验室资源共享为例,这不仅与加强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相吻合,而且能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尽最大可能地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 3.2 准确定位原则:切实发挥实验教学体系的综 合功能 具体来讲,作为实验教学载体的实验室,应该发挥其综合性平台与实践性基地的双重功效。一方面,实验教学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面向、多模块的系统框架,其综合性较强,并不会拘泥于某一个专业或院系的学生进行学习使用。因此,它的形成是为了满足社会学学科下设不同专业方向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根据社会学实验教学课程内容的要求,对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以及任意选修课等采取不同的设置方式,放置于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其规范化与标准化。从低年级至高年级分别提供开放时机,并且以实际情况为准,为其他交叉相关类专业提供准入途径,加强资源共享和利用功效。 另一方面,鉴于实验教学着重于实践性,尤其是以强调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社会学专业来讲,则更为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4]。在此,需以社会学学科实验教学为依托,努力建成全校范围的实践基地。具体而言,如加大对学生独立或团队申报科研立项的扶持力度、拓宽学生(包括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渠道等等,总之,从各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学类专业方向的调查研究项目、实地调研等实践项目,从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在条件成熟时,还能够将理论研究成果深入运用到社会生活中,不断推广研究成果,开展民意调查、改善政务工作等实际存在的各类问题,为政府排忧解难,为社会积极服务。 综合来看,以《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的课程教学为中心展开的实验教学活动,既是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社会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得力措施。因此,构建实用的教学模式,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学生实际,通过试验运行取得较好效果,将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社会调查研究论文: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阐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总体设计理念,探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讨论教学改革效果。 【关键词】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教学 改革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等各门学科的基础课程,是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基本方法和程序、技术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体系。它洞悉社会发展脉搏,了解社会需求,决策社会发展,有极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但多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未能很好地将理论、实践、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合起来,未能将课堂与社会、行业有机结合。基于此,本文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总体设计理念 鉴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并结合学生的身份与学习特点,课程总体设计基于以下教育理念。一是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系统化,而是追求和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流程化。真正按照具体的职业行动,要求学生按流程实际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调查工作的程序和技能,掌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如在指导制订调查方案时讲授原则意义;涉及社会学和系统论的相关知识时,结合设计方案的实例,适当讲授,以够用为度。二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将企业需要、学院办学需求、学生感兴趣的真实项目引进课程教学,让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进行项目调查,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行业需求零距离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在行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三是实行课证融通的教学。将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调查分析师(初级)考试的内容引入教学内容,并在课余时间进行培训,让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就可以直接参加以上两个职业证书的考试,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以及《统计从业资格证》、《初级调查分析师》的考证要求,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对原有教材的结构框架进行解构和重构,以一个社会调查项目的实施过程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按社会调查项目实施的流程分为选题阶段―准备阶段―调查阶段―数据分析阶段―总结5个阶段,划分出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选择阶段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用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每个阶段均注重理论知识的习得与应用、调查技能的掌握和实施、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该课程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特点,决定了在该课程中运用的是基于工作过程、团队合作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以及案例教学法、探究学习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例如,在访谈大纲的设计与实施教学中,理论部分采取的是学生探究与教师教授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探究,就是课前让4个小组的学生查询“什么是访谈、访谈的类型、访谈的准备、访谈的方法和原则”等内容,并在课堂上汇报,再通过提问、回答、教师补充、视频学习等方式,完成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讲演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实践部分则是学生通过讨论,制定了本小组调查项目的访谈提纲,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训练并展示。这里我们模拟的是座谈式的群体访谈形式,一个小组推选访谈主持人访谈嘉宾及其他观众,其他小组和教师共同评价,给予指导。课堂外,各小组成员深入到校园、宿舍、其他院校、社区进行访谈,完成调查任务。又如,在调查员的培训中,结合企业调查员的培训教材、培训内容和方式,结合专业特点创设了“社区工作人员为调查住户对小区环境的意见要求,进行入户调查”、“海飞丝洗发水使用街头拦访调查”、“学生食堂满意度的座谈调查”等情境,对学生进行调查过程中的语言技巧、动作技巧、观察技巧、处理拒访的技巧的训练。 (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该课程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成绩由过程实践操作成绩和理论考试组成,其中,过程性实践实践成绩占70%,期末综合理论考核成绩占30%。过程性实践操作成绩是根据各个团队提交的工作成果确定的。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确定工作任务所必须呈现的成果,并制定相应的考核量规,使教学更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目标性。 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改革已经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009级、2010级、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顺利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了柳州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柳州市人才招聘岗位需求调查、大一新生专业调查、老年人家庭赡养现状调查、两面针产品社会认同感调查等20多项调查。这些调查充分体现了学生结合专业,以社会调查的方法和视角,洞察社会,关注学院建设,关心大学生自身成长的愿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的调查项目下企业、到街头、到招聘市场、到其他院校进行实地调查,锻炼了实践应对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学生获得了对社会的真实认识和感悟。这些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从社会实践出发,将理论学习和社会现象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行动中拓展和深化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注重调查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社会调查研究论文:关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反思与完善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方法性学科,它的主要内容既包括社会调查的基础理论,又包括一系列社会调查的操作方法,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和方法性的应用性学科。我校文法学院于2011年开设了社区治理专业,因为社区治理是公共治理理论在社区领域的实际应用,所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了解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必须得到加强。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正是社区治理、社会工作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这些专业学生以后更好地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必须掌握的方法和手段。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促进社会教育工作的开展,更能培养学生的专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如何更好地上好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是每一位任课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精心准备的。笔者已教授本门课程多年,通过自己多年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反思,对如何完善这门课程有了较深刻的感悟。 一、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高校还是按照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重在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机械灌输。课程教材本身比较厚,知识点也比较多,大部分课时安排的是课堂教学,留给学生完成作业、课外实践、课堂讨论的时间非常有限。学生主要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这些条条框框,匆忙应付期末考试。通过考试中学生回答问题的状况,笔者发现了较多问题:如对“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的概念与特征经常搞混,张冠李戴,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两种调查方式的根本差异,纯粹依靠机械记忆而产生这种概念混淆的状况;又如对“调查方案的设计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一问题的回答,许多学生把老师在多媒体课件(PPT)上列出的提纲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卷面上,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感触和理解做进一步阐述,甚至有些学生连关键点都答不全,这明显是死记硬背的后果,而非自己的亲身感悟,要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外,对于一些没有明确答案而需要自己发挥的题目,如对“你认为在访问调查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的回答,一些学生根本不知如何去答,要么了了几句,要么一片空白。这些都说明,学生通过一学期的课堂学习,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老师浪费了激情和精力,学生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学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没有达到良好的“投入——产出比”,不得不说这对双方都是一种资源浪费。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老师课堂讲授的方法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性质出现了错位和偏差。实际上,社会调查这门课程具有最大、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实践性”,这种实践性包含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直接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受益。 一是社会调查课程本身是对社会现象的调查,离不开对社会现实的了解,离不开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理解和分析。然而大部分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度比较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还比较肤浅,不够深刻。当然,这与该课程的教学学期安排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作为一门专业入门课和基础方法课,这门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或者第二学期,在还没有系统学习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没有培养起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度和思维习惯的前提下,必然会因学生的阅历不够、体验不深刻而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机械性记忆,学生不是通过自身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触而形成理解性记忆。显然,理解性记忆相比机械性记忆将更加持久、更加牢固、更加深刻,更不容易产生混淆。 二是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不能只依靠课堂上书本知识的“填鸭式”灌输,必须让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掌握理论,运用技巧,发现问题,提高能力。但是在许多大学的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连“龙套”都没得跑。这种学生围着书本转、缺乏实训锻炼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书本、课件上,停留在文字、图片上,不够直观也不够生动,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学习与运用脱钩,影响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实践创造性的发挥。 二、完善建议 根据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性质与特征,也依据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众多问题,笔者认为想要强化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这些改革仍然离不开本门课程的基本特征——“实践性”。 (一)引导学生增加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由于本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和基本方法课,因此课程的安排大都在大学一年级,刚刚踏进大学校园的学生由于自己的阅历较浅,缺乏足够的社会学知识,也缺乏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在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往往思路打不开,视野也比较狭隘。如提问学生“如果让你对白领群体进行调查,你准备调查哪些方面的内容”?许多学生都会回答“工资收入”、“住房”、“消费水平”等,大家的关注点仅仅局限于白领群体的物质层面,对白领群体的“文化水平”、“审美情趣”、“婚姻状况”“人际交往”,乃至“犯罪情况”却鲜有提及,而当老师引导他们说到还有其他研究内容时,学生才会“恍然大悟”。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了解度还远远不够,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建议本门课程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借助发达的网络信息平台多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新闻焦点和热点,更关注一些时政报道和社会评论,并通过布置课下作业,然后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搜集社会热点问题展开分析,以期通过这种形式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而提高学生调查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以现实案例充实课堂,避免就“方法”论“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是一门具有系统性、方法性的应用性学科,从调查课题的选择到调查方案的设计,再到实际调查的开展实施,进而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及最后撰写一份规范的调查报告,每一步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原则,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因而老师在讲授每一个调查方法时必然会有大量知识点的理论性介绍。需要注意的是,老师的课堂讲授不能就“方法”论“方法”,只是单一地介绍方法,还应该以丰富的现实案例生动形象地示范、展示“方法”,这样既可以避免单纯理论性知识讲授的枯燥和乏味,又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每种方法在现实当中是如何运用的,更能对学生将来的亲身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如在向学生讲授普遍调查时,可以拿2010年我们国家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为案例,向学生介绍整个人口普查过程,并向学生展示人口普查时用到的“长表”、“短表”和“死亡调查表”,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普查所具有的特征、普查的优缺点、普查的适用范围,以及普查时应注意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另外,案例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并非只采用文字型案例,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向学生播放视频案例。如许多地方电视台都开设了“社会调查”、“焦点关注”、“新闻聚焦”等类似的栏目,实际上每一期栏目都相当于一个“个案调查”或“典型调查”,并且调查中采用的“访谈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查阅法”等会不同程度地得到展示,老师结合视频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教学效果也将大大强化。 (三)实践形式多样化,在实践中锻炼提升。 以上两个方面都属于理论性教学方法的改革,而要真正增强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需要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虽然理论性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是实践性教学的理论指导,但实践性教学更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因此,可以说实践性教学是理论性教学的延伸,是以理论为指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开展实践性教学首先可以在课堂上实施,如在讲到调查课题的选择时,可以让学生课下按照理论知识点“课题选择应遵循的标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调查课题,下次上课时让学生上台演讲,其他同学进行评论和提问,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原来课题选择看似简单,实则不易,选题不合适,后续调查过程就无从开展;又如在讲到“访问调查法”时,可以在理论知识讲完后让学生课下准备一个小游戏——“现场模拟访问”,下次上课时在课堂上表演:表演分小组进行,每组设定自己的访谈内容和访谈环境,并安排访问者和被访问者等角色,围绕中心议题开展访谈,过程中学生注意采用相关访谈技巧,力求获得最佳访谈效果。 此外,近年来大学校园普遍开展的大学生创新性社会实践活动,不但为社会调查方法的应用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操作平台,而且为学生充分锻炼自身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如我校多年来针对在校大学生一直在开展“大学生创新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但之前项目名额较少,平均每班只有几个同学有机会参加这种活动,大部分同学得不到锻炼。但是从2011年开始,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以便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开拓进取,许多高校都增加了在校大学生实践课程的比重。如我校不但社会实践项目的数量有所增多,即覆盖到全校所有大一同学都要参与,都必须参与,否则将得不到相应的学位分数;更提高了项目质量,即好的项目可以申请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和“北京市大学生创新”的资助。所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开展科学实验的机会,学生终于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在各种调研中实施运用,并且还能根据不同调研环境创新调研方法,达到较为理想的锻炼效果。 总的来说,既然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最大特征是“实践性”,那么教学改革和创新就应该围绕“实践性”展开。重点在于,实践形式是多样的,老师一定要根据讲授的内容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和运用相转化。 社会调查研究论文:社会调查研究及其现实价值 摘要:是伟大的社会调查研究家,他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有着独特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丰富的社会调查研究理论和实践,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社会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方法 实事求是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同志十分重视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重视以调查研究结果作为制定各项方针、路线、政策的依据。他在长期的社会调查研究中形成了丰富的调查研究思想,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新时期,重温同志调查研究思想,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与完善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清政府的政治腐败,使得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尤其是1910年4月的长沙饥民暴动事件,对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突出了注重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是他社会调查研究的初步尝试。 随着革命经验的日益丰富和社会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建国初期,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一穷二白、饱经战乱之苦的国家。和党中央为了获得丰富可靠的材料,多次要求各地干部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在1956年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提出社会主义总路线,并且系统阐述了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多次号召全党同志一切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他要求各级党委书记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典型,深入基层做系统的由历史到现状的调查研究。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1961年定为全党的“调查研究年”,“实事求是年”。 二、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强调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把调查研究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基本手段和根本途径。他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强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同时,认为正确的决策只能来自于调查研究,“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共产党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只能来源于调查研究”,而“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离开了调查研究,就会产生主观主义,陷入空想和盲动。所以,他一生始终重视调查研究。 重视调查,不是为调查而调查,调查研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为着解决问题去做调查研究。在革命时期,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要明了社会各阶级的政治经济情况”,“各阶级现在的以及历史的盛衰荣辱的情况”。“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找到罪恶的社会现象的根源,进而确定推翻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具体方针。在建设时期,调查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指出:“事物是运动着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因此,我们的调查,也是长期的。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做调查,然后才能不断地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一方面强调搞调查研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另一方面,认为搞调查研究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而要对客观事物作长期动态考察,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这为调查研究的实践所充分证明。 科学的调查研究建立在科学的方法基础上。的调查研究方法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方法论基础。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把对立统一、阶级分析作为调查研究的根本方法。因此,他能透过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驾驭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二是具体方法。主要采用的是典型调查法即解剖麻雀,但他强调不要陷于狭隘的经验论,不要拘泥于一种方法。除典型调查外,还综合运用了普遍调查即走马观花法、会议调查、蹲点和试点方法,并把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灵活结合。总之,的调查研究理论是丰富的、系统的、完整的,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调查研究的基本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社会调查研究的现实价值 (一)有利于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有利于人们在复杂的局面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客观形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认识客观现存的复杂多变的形势,把握社会发展动态和规律,使实事求是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有利于与时俱进地制定、落实和反馈各项政策;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使党员干部保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进一步认识党的执政规律,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对各种复杂问题的鉴别力和分析能力,进而提高对各种问题的驾驭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 (二)有利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做到执政为民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有利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利于与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倾听群众的呼声,有利于了解国情民意。只有尊重群众、相信群众、真正与群众心连心,才能取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工作方法是调查研究方法在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虚心向群众学习,深入做群众工作的过程,才能使党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只有做好基层群众工作才能使党的执政具有坚强的现实基础和根基,才能保证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 (三)有利于解决当前中国社会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面临着各种挑战,有着许多影响社会正常运行的问题需要解决,也有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如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拆迁问题、腐败问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通过积极认真的调查研究。因此,调查研究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问题的有力法宝。 总之,重温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加强社会调查研究工作,对于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防止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调查研究论文:案例教学法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中的运用 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思维的变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激励着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改变。教育工作者们已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积极的教育方式对于知识的传授的重要意义。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又以灌输式教学为基本形式。教学范围主要限制在课堂,而课堂中又是教师一言堂,教师课前按教材撰写教案,课中照本宣科,学生抄写笔记,期末进行封闭式考试,学生会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就高。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极不理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参与机会而失去主动性。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许多有别于传统的创新型教学方法开始在教学中尝试,案例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的逐渐成为主流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主要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和启发式。1870年,朗德尔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长时,首次将案例引入法学教育,并大力推广,这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干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 的一大特色和内涵。 所谓案例教学,是以对案例的分析解决为主线,通过设置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教材,掌握原理和方法,形成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的一种教学形式。其中,案例是一种以真实情节为背景的,对某一个或几个有意义事件的综合描述,并借助于图表、照片、计算机等辅助手段,使人能从中得到某种启示的例证。案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一种高层次认知学 的目标。简言之,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启发式教学,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它也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素质教育的现实可行的途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更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夹实际问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案例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使过去灌输式教学模式的缺点得到克服。 二、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传统教学法通常使用的是固定教科书,教材内容往往比较陈旧,相对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水平严重滞后。而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可根据课程的需要动态地设计和调整教学案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紧跟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 (2)授课方式。传统教学法中,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案例成为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龙课堂上组织好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中心环节。 (3)教师的角色和责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责任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这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熟悉,能够进行清楚的表述,以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需要其引领案例教学的全过程。 (4)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通常是通过听教师讲授,比较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扮演着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动者,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再是本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也正是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改革中得到推广的重要因素。 三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由上面的比较可以知道,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下面将就案例教学法在本人所讲授的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中的运用进行实例说明。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主要介绍社会调查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开展一项社会调查项目所需要的程序和方法,为学生从事与调查研究有关的工作奠定基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中尽管包含了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等理论内容,但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应用性和操作性强,与实践联系非常密切。因此,《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特点非常适合干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而且这些案例可以通过学生参与实践获得。 本人在讲授《社会调杏研究方法》课程后半段,具体的调查方法与技术已经讲授完毕,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先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要求每组同学共同完成一项完整的社会调查方案设计(包括调查方案、抽烟方案和问卷设计),等各组同学完成完整的调查方案设计以后,各组的调查方案就是我们课堂使用的案例。到第二次上课,要求各组学生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这组设计的调查方案。每组演示完了以后,为了引导台的同学对前组同学的调查方案进行分析,本人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①整个调查方案是否完整?②调查方法的选择与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是否合适?③抽样方案是否随机?是否与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相符合?④问卷设计中问项和答项是否存在错误?两者形式上是否吻合? 在实施过程中,首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各个方案的优劣,并进行综合。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各方案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方法,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建议。这样将学习内容寓干问题之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寓理论干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方法的理解。 另外,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选取科研实践中的部分素材组织成案例用于教学,寓枯燥的理论于实践中,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而且教师也将在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受益,使得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有利于教师素质提高。 四 结语 无可否认,案例教学法任很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这绝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中课堂讲授的全盘否定,也不意味着在一切教学中都要推广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案例教学法并不适合所有的课程,它较适合干那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研究和编制一个好的案例,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案例可能不适合现实情况的需要。这是阻碍案例法推广和普及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就只好对案例进行精简,压缩案例篇幅,减少案例数量,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分析。这种课时不够与耗时太多的矛盾,使得案例教学不可能尽善尽美。 社会调查研究论文:社会调查研究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学中应用社会调查研究法是根据地理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的。它参考地理课教学中的一些理论和观点,让学生带问题去观察社会现象、直接参与调查研究,以此达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增强社会、学习能力,提高地理思维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 关键词:社会调查研究 地理教学 实践 思考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真正的动起来,一直是教师认真研究的对象和考虑的问题,也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学习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是学生的活动,因此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教学水平再高也是无法替代学生的学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学习。社会调查研究法就是符合这种教学理念的一种方法,下面我就把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研究法的一些心得与各位同行分享。 一、社会调查研究法的含义与作用 社会调查研究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它是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社会调查研究法,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获得某研究专题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了解明白某一社会现象,并发现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该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调查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提高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我们在社会调查中采用是以访谈法和观察法等为主、文献法为辅的形式。 二、社会调查研究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社会调查研究涉及到四个要素:(1)调查什么?(2)谁去调查?(3)向谁调查?(4)怎样调查?根据这个思路,我整理了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提炼出一些容易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知识点,并分成若干个模块,作为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对象。然后根据社会调查研究的步骤开始设计安排学生进行调查。 1.确定社会调查研究专题 地理教材中内容很多,涉及到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人文知识。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椒江人,有一部分来自区外的路桥、黄岩、三门、仙居、临海、玉环、温岭等各县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农业地理中的特产作为社会调查研究的专题。 2.确定谁去调查?向谁调查?调查什么 (1)我把班级学生以他们所居住的地域划分为9个大组,其中椒江区这个大组因为人多,继续划分为三个小组,共计11组。要求每一组的学生利用周末采访当地的农民、地方上的特产专卖店和农贸市场,了解台州特产的种类、种植条件范围以及销售情况等。要求进行调查的时候,每个小组的学生要调整好心态,本着谦虚请教的态度进行调查。因为调查过程中可能会遇上来自客观的或人为的阻力,这就需要学生给自己打预防针,保持自信和坚持不懈的态度。 (2)为了让调查顺利进行,学校将给每组的学生开具一张由学校派出进行社会调查的证明,希望相关部门给予方便。 3.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方案的具体设计,解决怎样调查的问题 在实地调查前,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集中讨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案,形成初稿。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2)调查内容;(3)调查范围和方法、时间、地点、程序;(4)调查对象;(5)调查人员组成、组织结构以及安排等。方案的讨论和制定是为了让每组的学生了解调查的预设,从而解决怎么样调查的问题。具体如:周末几点在哪里集中、调查的具体路线、预计调查的几个人或地点、询问的问题、由谁做记录等等。 4.收集资料 各组在周末实地调查过程中,要求做记录,收集调查过程中的一些资料。 5.分析资料 调查结束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调查过程中记录的资料以及自己的调查心得进行交流,并由一人执笔,写出调查报告。 6.结论与建议 在周一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每组学生派一位代言人在班级里进行了现场汇报,汇报中学生感慨有加,既阐述了自己的调查经过、得出的结论,又谈了在调查过程中的一些体会等,气氛非常热烈。最后各组同学一致认可用八个字来小结此次台州特产调查的主题:山珍海味,水果之乡。 7.理论思考与讨论 社会调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不是为了调查而调查。所以对于学生们的调查结果,我们要充分利用起来,结合地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的社会实践知识迁移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在调查出来的众多特产中,我们选择了玉环的文旦作为案例来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根据调查,学生已经得出玉环文旦的分布范围和种植条件,包括销售区域等知识。我们把相关的知识用投影仪展示: 玉环文旦属柑橘属,是浙江柚类优良品种之一。 主要分布于半岛上的楚门镇、清港镇和龙岩、密溪等乡的滨海涂地和山麓。土壤为黄(红)色酸性砂质土。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7℃,无霜期327天,年降水量1400~1500毫米,分布比较均匀。 种植面积1.67万亩,总产量在3万吨以上。价格大批发最低每公斤3.9元(采摘期仅是2.7元,小批发4.6元),有的要卖到每公斤5.2元。 主要销售区域:当地的企事业、单位、部门(他们习惯大量购买文旦作为礼品,曾经根村果农王志根3500公斤文旦,被县两个部门订购采摘一空)以及个人;浙江省内外的一些主要大中城市,如宁波、杭州、上海、北京等地;还出口到英国、法国、荷兰、俄罗斯等多个国家。销售价格和利润非常高。 文旦具较高的加工价值,加工附加值高,如果肉可加工成不含任何腐剂的纯天然粒粒汁、原汁等系列饮品,果皮可提取柠檬苦素、果胶或制作果脯、果酱。 文旦的营养成分:含有丰富的糖类有机酸,维生素A、B、C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提问:(1)根据材料,以玉环、文旦为例,说一说影响农业生产有哪些因素? (2)你认为,以后影响玉环文旦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经过学生的初步讨论,加上学生之前在社会调查过程中的一些认知,学生很轻松就得出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其中自然条件因素包括气候(热量、光照和降水)、地形、土壤等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产品消费状况,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农产品品种、生产技术、装备以及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劳动力等。其中市场需求因素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影响越来越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后,它的价值会大大提升,从而促进该农产品的种植发展。 以文旦为例分析完之后,再让学生以涌泉的蜜橘来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生们经过之前的调查,再加上课内的案例分析,基本上对农业区位因素有了很深的理解,这也达到了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 三、社会调查研究法运用的效果 社会调查研究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小结如下: 1.社会调查研究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 社会调查法从组建小组、讨论方案、调查行动,一直到汇报,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积极主动、相互协调与合作,并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辨析别人的观点,同时取舍、评价,进行知识重组。每位学生都可以从中体验和感受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分享小组成功的喜悦。社会调查法的运用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既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课外知识,又使学生学会了分享和合作、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2.社会调查研究法符合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 社会调查的内容取之于地理教材,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相应专题的社会实践调查,再回归到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初步具备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调查研究法是地理课教育的一种创新方式 地理教育要创新,必须坚持地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社会调查研究法的价值取向,就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调查研究中的参与、体验、收获,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注重资料的搜集和分析,直至写出调查报告;以及地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调查结果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这个过程就体现了地理教育的创新。 四、社会调查法运用要注意的问题 1.调查不宜多 因为调查要实地去操作,还要提前做调查方案的策划,虽然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帮助,但是它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行,所以调查也不宜多。考虑到学生周末的作业、休息和娱乐,所以可计划每月一次,或一学期两次。 2.调查内容不宜复杂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交通、调查时间等),所以调查的内容宜选择简单、可操作性强的主题,调查范围应在学生居住区域范围,所以调查内容不宜复杂。 3.需要调查评价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调查给予一定的辅导和正确的引导,切忌“放羊式”,导致有的学生会为了调查而调查的走过场,所以要进行实时的督促和评价。调查评价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内容,“质”包括学生参加调查的态度、表现和取得的成果;“量”包括参加社会调查的时间、访问和调查的数量和完成的内容等。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每个小组和每位学生一定的等级考核评价。评价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调查中。 五、结束语 社会调查研究法是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它,可以很好结合教材内容,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生动、典型的材料引入课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获得知识,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社会调查中也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社会调查研究论文:社会调查研究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学中应用社会调查研究法是根据地理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的。它参考地理课教学中的一些理论和观点,让学生带问题去观察社会现象、直接参与调查研究,以此达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增强社会、学习能力,提高地理思维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 关键词:社会调查研究 地理教学 实践 思考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真正的动起来,一直是教师认真研究的对象和考虑的问题,也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学习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是学生的活动,因此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教学水平再高也是无法替代学生的学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学习。社会调查研究法就是符合这种教学理念的一种方法,下面我就把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研究法的一些心得与各位同行分享。 一、社会调查研究法的含义与作用 社会调查研究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它是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社会调查研究法,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获得某研究专题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了解明白某一社会现象,并发现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该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调查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提高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我们在社会调查中采用是以访谈法和观察法等为主、文献法为辅的形式。 二、社会调查研究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社会调查研究涉及到四个要素:(1)调查什么?(2)谁去调查?(3)向谁调查?(4)怎样调查?根据这个思路,我整理了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提炼出一些容易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知识点,并分成若干个模块,作为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对象。然后根据社会调查研究的步骤开始设计安排学生进行调查。 1.确定社会调查研究专题 地理教材中内容很多,涉及到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人文知识。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椒江人,有一部分来自区外的路桥、黄岩、三门、仙居、临海、玉环、温岭等各县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农业地理中的特产作为社会调查研究的专题。 2.确定谁去调查?向谁调查?调查什么 (1)我把班级学生以他们所居住的地域划分为9个大组,其中椒江区这个大组因为人多,继续划分为三个小组,共计11组。要求每一组的学生利用周末采访当地的农民、地方上的特产专卖店和农贸市场,了解台州特产的种类、种植条件范围以及销售情况等。要求进行调查的时候,每个小组的学生要调整好心态,本着谦虚请教的态度进行调查。因为调查过程中可能会遇上来自客观的或人为的阻力,这就需要学生给自己打预防针,保持自信和坚持不懈的态度。 (2)为了让调查顺利进行,学校将给每组的学生开具一张由学校派出进行社会调查的证明,希望相关部门给予方便。 3.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方案的具体设计,解决怎样调查的问题 在实地调查前,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集中讨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案,形成初稿。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2)调查内容;(3)调查范围和方法、时间、地点、程序;(4)调查对象;(5)调查人员组成、组织结构以及安排等。方案的讨论和制定是为了让每组的学生了解调查的预设,从而解决怎么样调查的问题。具体如:周末几点在哪里集中、调查的具体路线、预计调查的几个人或地点、询问的问题、由谁做记录等等。 4.收集资料 各组在周末实地调查过程中,要求做记录,收集调查过程中的一些资料。 5.分析资料 调查结束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调查过程中记录的资料以及自己的调查心得进行交流,并由一人执笔,写出调查报告。 6.结论与建议 在周一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每组学生派一位代言人在班级里进行了现场汇报,汇报中学生感慨有加,既阐述了自己的调查经过、得出的结论,又谈了在调查过程中的一些体会等,气氛非常热烈。最后各组同学一致认可用八个字来小结此次台州特产调查的主题:山珍海味,水果之乡。 7.理论思考与讨论 社会调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不是为了调查而调查。所以对于学生们的调查结果,我们要充分利用起来,结合地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的社会实践知识迁移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在调查出来的众多特产中,我们选择了玉环的文旦作为案例来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根据调查,学生已经得出玉环文旦的分布范围和种植条件,包括销售区域等知识。我们把相关的知识用投影仪展示: 玉环文旦属柑橘属,是浙江柚类优良品种之一。 主要分布于半岛上的楚门镇、清港镇和龙岩、密溪等乡的滨海涂地和山麓。土壤为黄(红)色酸性砂质土。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7℃,无霜期327天,年降水量1400~1500毫米,分布比较均匀。 种植面积1.67万亩,总产量在3万吨以上。价格大批发最低每公斤3.9元(采摘期仅是2.7元,小批发4.6元),有的要卖到每公斤5.2元。 主要销售区域:当地的企事业、单位、部门(他们习惯大量购买文旦作为礼品,曾经根村果农王志根3500公斤文旦,被县两个部门订购采摘一空)以及个人;浙江省内外的一些主要大中城市,如宁波、杭州、上海、北京等地;还出口到英国、法国、荷兰、俄罗斯等多个国家。销售价格和利润非常高。 文旦具较高的加工价值,加工附加值高,如果肉可加工成不含任何腐剂的纯天然粒粒汁、原汁等系列饮品,果皮可提取柠檬苦素、果胶或制作果脯、果酱。 文旦的营养成分:含有丰富的糖类有机酸,维生素A、B、C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提问:(1)根据材料,以玉环、文旦为例,说一说影响农业生产有哪些因素? (2)你认为,以后影响玉环文旦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经过学生的初步讨论,加上学生之前在社会调查过程中的一些认知,学生很轻松就得出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其中自然条件因素包括气候(热量、光照和降水)、地形、土壤等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产品消费状况,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农产品品种、生产技术、装备以及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劳动力等。其中市场需求因素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影响越来越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后,它的价值会大大提升,从而促进该农产品的种植发展。 以文旦为例分析完之后,再让学生以涌泉的蜜橘来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生们经过之前的调查,再加上课内的案例分析,基本上对农业区位因素有了很深的理解,这也达到了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 三、社会调查研究法运用的效果 社会调查研究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小结如下: 1.社会调查研究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 社会调查法从组建小组、讨论方案、调查行动,一直到汇报,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积极主动、相互协调与合作,并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辨析别人的观点,同时取舍、评价,进行知识重组。每位学生都可以从中体验和感受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分享小组成功的喜悦。社会调查法的运用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既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课外知识,又使学生学会了分享和合作、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2.社会调查研究法符合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 社会调查的内容取之于地理教材,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相应专题的社会实践调查,再回归到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初步具备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调查研究法是地理课教育的一种创新方式 地理教育要创新,必须坚持地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社会调查研究法的价值取向,就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调查研究中的参与、体验、收获,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注重资料的搜集和分析,直至写出调查报告;以及地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调查结果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这个过程就体现了地理教育的创新。 四、社会调查法运用要注意的问题 1.调查不宜多 因为调查要实地去操作,还要提前做调查方案的策划,虽然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帮助,但是它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行,所以调查也不宜多。考虑到学生周末的作业、休息和娱乐,所以可计划每月一次,或一学期两次。 2.调查内容不宜复杂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交通、调查时间等),所以调查的内容宜选择简单、可操作性强的主题,调查范围应在学生居住区域范围,所以调查内容不宜复杂。 3.需要调查评价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调查给予一定的辅导和正确的引导,切忌“放羊式”,导致有的学生会为了调查而调查的走过场,所以要进行实时的督促和评价。调查评价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内容,“质”包括学生参加调查的态度、表现和取得的成果;“量”包括参加社会调查的时间、访问和调查的数量和完成的内容等。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每个小组和每位学生一定的等级考核评价。评价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调查中。 五、结束语 社会调查研究法是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它,可以很好结合教材内容,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生动、典型的材料引入课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获得知识,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社会调查中也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社会调查研究论文:湖南省水旱灾害风险意识及应对措施的社会调查研究 [摘 要]本文为了研究将农业保险引入到水旱灾害风险管理领域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便进一步研究在我国实行水旱灾害保险的适应机制,对湖南省进行了水旱灾害风险意识和实行水旱灾害保险意愿的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利用参加保险进行补偿灾害损失的重要性。 [关键词]水旱灾害 农业保险 社会调查 一、引言 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对水旱灾害的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从而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合理的措施,也成为许多学者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 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是工程类和非工程类措施相结合的管理机制。目前将灾害保险引入到水旱灾害防御领域,将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引入到防御水旱灾害领域,建立防灾救灾新体制,将可能是分散灾害风险、搞好减灾救灾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为了研究将保险引入到水旱灾害风险管理领域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受水旱灾害影响比较严重的湖南省为例,于2005年10月,对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信息工程学校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以及湖南岳阳市开发区梅溪乡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他们对气候变化和水旱灾害的影响的认识,以及对参加水旱灾害保险意愿的调查,分析了我国实行水旱灾害保险的可能性。 本次调查共收到301份调查问卷,其中湖南农业大学来自湖南农村的学生问卷106份、湖南信息工程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来自湖南农村的学生问卷96份、湖南岳阳市开发区梅溪乡农民问卷99份。该调查问卷覆盖了不同学历层次,即大学、中专及农民,其中梅溪乡的基本情况是该村大约有2000多人,水田约500多亩,旱田约400多亩,全年除降水对农民生产有些影响外,灾害性天气不多。该调查问卷的覆盖范围基本上能反应湖南农村农民对水旱灾害风险的意识和防灾能力的强弱。 二、气象灾害风险意识调查 近30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之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中国是发展中大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较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发生频次不断增加,强度不断加大,给中国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从这次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全球气候正在经历变化的认识不同学历层次(从大学到农民),人们的认识基本一致:湖南信息工程学校、湖南农业大学以及湖南岳阳开发区梅溪乡农民的调查结果为承认全球气候正在变化的百分比分别为77%、92%和65%,即目前全球变暖不仅在科学上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对于百姓来说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个对地球环境起重大影响的变化。 中国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是充分暴露在自然灾害风险之下的特殊行业,而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中国气候趋于不稳定,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由于农业又是受气象灾害危害最大的产业,所以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也日趋加重。对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程度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湖南信息工程学校的调查结果中认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和一般的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53%和45%),但还是认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人相对较多。而对于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岳阳开发区梅溪乡农民的调查结果为认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比例(分别为80%和65%)较高,即对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观点,人们的认识也基本一致。 三、 湖南省水旱灾害预警情况调查 水旱灾害预警服务系统是否健全,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获取渠道是灾害应急管理的一个核心环节,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建立健全预警信息机制,使预警信息能及时、有效传递,为公众提供防灾减灾信息服务,对政府和公众提前采取防御措施、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表1所示,虽然对湖南信息工程学校和湖南农业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水旱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有获取渠道,但农民来对于该信息的获取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说明对于目前长江中游地区广大农村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系统还不是很健全,灾害预警的信息机制还不是很完善,需要进一步建设。 四、 水旱灾害损失情况调查 从湖南信息工程学校的调查结果表明,认为近年来水旱灾害发生频次和发生强度没有什么变化的比例分别为44%和50%,而认为水旱灾害发生频次增加、发生强度增强的比例分别为36%和33%,但认为近年来水旱灾害造成损失逐年增加的比例却为40%,大部分人觉得近年来水旱灾害发生频次和强度虽然没什么大的变化,但其造成的损失却在逐年增加;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岳阳开发区农民却呈现相反的调查结果,前者认为近年来该地区水旱灾害发生频次、发生强度和造成的损失都有显著逐年增加(增强)的趋势,而后者则在水旱灾害发生频次、发生强度和造成的损失逐年减少的比例较高。但后者在水旱灾害发生频次、发生强度和造成损失逐年增加和逐年减少的比例上却相差不大,分别为30%和42%,35%和37%,33%和37%。也可能是农民对该项调查的内容不是很清楚,分歧相对较大。 对于水旱灾害造成损失中农业种植损失所占的比重的调查,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认为其比重不是很高,湖南信息工程学校和湖南岳阳开发区梅溪乡农民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水旱灾害造成损失中农业种植损失所占的比重在30%以下的比例较高,而湖南农业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其比重在40%左右的比例较高,结果表明,大部分人认为水旱灾害除了使得当地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之外,还对其他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大的影响。 五、 防灾减灾措施调查 对于灾害发生前是否采取防灾减灾措施的调查结果结果表明三方对于在灾害发生前采取防灾减灾措施的比例分别为63%、58%和59%,说明该地区大部分人已经能够积极面对气象灾害,并能够充分认识到气象灾害给其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所以能够在灾害发生前积极的采取各种防灾减灾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 虽然大部分人们在灾害发生前能够积极采取防灾减灾措施,但只能减轻其影响,大部分灾害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却不能完全避免,所以我们对灾害发生后如何救助进行了调查,其结果表明该地区大部分家户都是通过自力更生进行灾害救助的,而依靠政府救助和亲朋好友救助的手段来进行灾后救助的比例却很低,说明目前中国由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依靠政府救助是非常有限的,中国地大物博,灾害频繁,完全依靠国家救灾是非常有限的,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长期以来,灾后恢复工作一直是地方各级政府难以解决的事情。他们虽然对防灾减灾都非常重视,但其经济承受能力都十分有限,因此他们也都非常想探索出一条抗灾救灾的新路。 对于灾害发生后大部分家户依靠自力更生进行救助,其救助成效必然是有限的,对此,我们对灾害发生后当年恢复的比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只能少部分恢复的比例较高,达到50%,一半能恢复的站到50%,全部恢复的只站10%。说明完全依靠人们自力更生进行灾后救助,是相当有限的,必须采取其他手段和措施进行救助,才能减轻气象灾害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防灾减灾中起到重要作用。 六、 水旱灾害保险意愿调查 中国是农业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农民抵御各种灾害风险的能力普遍较差。目前中国农村,农民没有适当的风险保障,又不得不直接承担天气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通过上面的调查得到大部分农民都是通过自力更生的有限方式来承担灾害风险的,而且大部分农民也只能恢复灾害损失的很小一部分,所以目前农业气象灾害给广大农民造成的风险不得不自己来承担,这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将保险引入气象灾害防御领域,将可能是分散灾害风险、搞好减灾救灾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由国家和政府出资的体系只会使得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因此,迫切需要将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引入到防御气象灾害领域,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方法包括研究引入保险机制,建立防灾救灾新体制。 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湖南信息工程学校和湖南农业大学的调查结果有67%和65%的被调查者已经有了利用保险进行灾害补偿的意识,而湖南岳阳开发区梅溪乡的被调查者有这样意识的比例占52%,比前两者的比例低,这说明农民对将保险引入到气象灾害防御领域的意识还没有大学生和大专生强,但调查结果已经充分说明了目前人们包括农民已经认识到了利用参加保险进行补偿灾害损失的重要性。 对是否愿意利用保险方式进行灾害损失的补偿的调查,三方调查问卷中分别有81%、75%和68%的被调查者愿意采用保险方式进行灾害补偿,说明绝大部分被调查者不仅充分认识到了保险将会分担气象灾害给其带来风险,而且也愿意付诸于实践,希望能尝试这种方式进行灾害损失的补偿,这就为将保险机制引入到灾害防御领域,进行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保险公司的基本职能是组织经济补偿、分散灾害损失负担,使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企业和居民迅速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对灾害受难者来说,根据保险协议接受保险公司的赔偿与等待政府部门的救济相比,心灵上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保险公司简捷快速的赔偿能更快地抚平投保者因灾害而造成的心灵创伤,使他们灾后不至于束手无策,更能用自己的力量来进行灾后的修复与重建。大部分人担心投保者参加保险后,很多投保者把灾害风险全部交给了保险公司,头脑里没有风险意识,对防灾减灾措施不感兴趣,会影响防灾减灾的总体效果。但从我们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三方被调查者中分别有85%、87%和79%的人在投入保险后,遇到水旱灾害时,事先仍采取防灾措施进行灾害的预防,说明投保者的心理状态比较好,并从心理上并没有把灾害风险全部交给保险公司,自己也积极采取防灾减灾措施进行灾害的预防,以期减少灾害的损失。 人们意识到了利用参加保险的方式可以分担灾害损失的风险,并且大部分人愿意采用保险的方式来补偿灾害损失,那么到底人们愿意拿出多少钱作为保费进行灾害保险呢,对此,我们利用假设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如表2所示。 结果表明,湖南信息工程学校、湖南农业大学以及湖南岳阳开发区梅溪乡农民愿意投入保险的被调查者中,在假设每亩地纯收入在100元、200元、300元、400元的前提下,愿意拿出纯收入的5%以下作为保费的比例均为最高,在对各结果整理合并后,得出在湖南信息工程学校和湖南农业大学的被调查者中,绝大部分被调查者愿意拿出纯收入的5%以下作为保费进行保险,而被调查的农民却不同,他们有保险意识但不愿意拿出钱作为保费的比例也比湖南信息工程学校和湖南农业大学的被调查者的相应比例要高,说明农民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保险在分担灾害损失风险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也真正愿意参加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去,但有些农民由于保险知识的缺乏而对保险不够充分的信任,导致有些人犹豫不决。 七、小结 1.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全球变暖不仅在科学上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对于百姓来说也逐渐认识到了其重大影响的变化。同时由于全球变暖导致了气象灾害越发频繁,对农业生产以及其他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目前,湖南广大农村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渠道还不健全,该地区大部分人已经能够积极面对气象灾害,并能够积极的采取各种防灾减灾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 3.该地区大部分农户都是通过自力更生和政府救助进行灾害救助的,措施单一,必须采取其他手段和措施进行补充。 4.农民对将保险引入到气象灾害防御领域的意识具备,而且也愿意付诸于实践,希望能尝试这种方式进行灾害损失的补偿,这就为将保险机制引入到灾害防御领域,进行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社会调查研究论文:反思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调查研究 [摘 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建设的多层次、全方位推进为社会调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现行条件下,调查研究失灵、失值、失信、失真等有悖客观真实性原则的现象却严重影响了社会调查研究在社会建设申作用的发挥,在此情况下,惟有实现本土化调研方法的探索与跟进、促进社会调查研究的归位与规范、加强调研主体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感,方能在更科学的意义上推动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建设;社会调查研究;反思 一、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调查研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的转型期。社会剧变、价值多元、利益分化、矛盾交织等转型期特有的状况都会使社会中一些深层次问题日渐突出,从而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这就要求我们以和谐社会建设为中心,围绕各项体制深层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细致地收集资料、掌握事实,客观认真地分析我国社会建设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可见,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够发现和获取社会客观事实,探索和把握社会发展的真实状况;同时解剖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动因,揭示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从而为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制度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迪尔凯姆指出:“社会现象具有自身特殊的性质,只有坚持客观性才不会偏离它。”““”’自迪尔凯姆之后,虽然随着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迪尔凯姆实证主义方法不足及其时代局限性已被一一枚举,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研究视野或方法,仅从今天人们运用社会调查研究的现实来看,他所坚持的“客观性”的调查研究的准则,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二、对当前社会调查研究的反思 在国内,作为和谐社会建设中基础性工作的重要承担者,社会调查研究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学术界开始有些犹豫彷徨。展望国际,伴随着社会学研究中心阵地向欧洲的回迁,以社会调查研究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研究在当代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实证主义的大潮中遭遇到了更为强烈的质疑,能否在实践过程中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已成为对社会调查研究的最严厉的拷问。在这压力下,无视社会调查研究为主的实证主义研究方式所面临的诘难只会导致国内的相关研究在歧途岔道上越走越远。因此,结合国内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对社会调查研究本身作出深刻的反思,不仅有利于对这个关系其生死存亡的尖锐问题作出正面的回答,更有利于在实践层面上查找社会调查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推动其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对当前社会调查研究的反思性思考,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应特别引起社会调查研究机构及人员的关注。 1 社会变动加剧与调查研究失灵 转型期社会发展变化之剧烈、社会建设所遇问题之复杂是以前任何时代都不曾遇到的。随着社会的转型、改革的深化、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在经济结构、社会秩序、文化心理等方面变动加剧,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新的社会事实不断涌现。相比富于变化的社会现象,社会调查研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仍然主要是沿用西方社会学界的老路,甚至直接移植其量表来使用,因而显得过于老旧和陈式化,在实践中的适用性也难免受到质疑。同时,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往往集中在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上,调查研究的内容重复化、狭窄化,一些亟需社会调查研究介入的领域仅因为不是热点而备受冷落。然而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这些所谓的“热点”“冷点”转换很快,相当一部分研究者为追随社会热点疲于奔命,但调查研究本身却难以深入下去,甚至草草了事。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本是社会调查研究的传统功用,但现在却出现了失灵状况,颇应引起社会学者们的进一步反思。 2 功利主义盛行与调查研究失值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及全球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也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涌人国内,一段时期功利主义思想在较大范围内盛行开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社会建设,社会调查研究领域也不例外。这主要表现在:社会调查研究往往被人为地当作标签,明为社会调查,实为装饰门面;打着社会调查的旗号,而并未认真去社会调查,结果造成了许多低水平、低层次的重复性研究。同时,在社会调查研究过程中,调查研究人员往往为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任意削减成本,压缩人员培训过程,缩减调查研究步骤,甚至不惜修改数据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另外学术机构的机关化、行政化也导致了社会调查研究的内容和结果要以上级领导的意向和喜好为指标,而非以事实真相为根据。这一系列的思想和行为上的错位使社会调查研究失去了原有的反映社会问题、提供对策思路的价值。 3 方式方法随意与调查结果失信 在目前的社会调查研究成果报告中,能精心挑选研究方法并严格按照一定的社会调查研究步骤进行的寥寥可数。就社会调查研究的抽样工作而言,风笑天教授曾经对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和《社会学研究》上的114篇调查报告作出分析,他指出,多数学者的研究缺少对抽样方法的介绍,并且多数调查研究的抽样方法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问卷的设计大多要么过于粗糙,要么直接借用西方社会学界相关研究所用的问卷,忽视了调查对象的差异性特征。在进行调查时,对调查对象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知识水平、问题接收能力及理解能力等考虑欠足;调查人员内部对问卷问题方面的理解偏差也不能及时纠正;同时,对调查主体与调查对象之间的沟通鸿沟也未作充分准备。而且社会调查研究主体在对调查资料的进一步整理中,囿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一般都徘徊在较低的统计分析和推论水平之上,对资料仅能简单地堆砌和罗列,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研究。这样的调查研究成果可信度当然是值得怀疑的。 4 社会诚信缺失与调查结果失真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双重转型,社会出现特有的秩序混乱、道德水平滑坡、社会诚信度普遍下降的现象。在社会调查研究中,调查人员和调查对象双方面的诚信度都会影响调查结果的真实性。首先,对于调查人员而言,单调重复的调查工作产生的疲惫感一旦遭遇责任感的缺失,便很容易出现为完成任务而偷工减料的现象,更何况有相当一部分调查员对于调查本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敷衍了事。其次,调查对象一些特定情况下被问及一些特殊的问题时,往往会迫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压力而给出违 心的答复,即出现所谓的“社会称许性偏见效应”,直接影响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尤其是对于那些利益诉求机制与表达机制不健全的弱势群体,他们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在被问及敏感的、隐私性的问题时往往顾虑重重,不敢或不愿说出真实看法和观点,使得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数据大打折扣。更有相当比例的社会学研究往往忽视研究主题和任务,盲目采用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甚至仅仅以此来粉饰自己的论文成果。对于目前的社会调查研究而言。如何解决调查结果失真的问题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重大课题。 三、社会调查研究实现价值回归的对策性思考 在社会转型期,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学研究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社会学界要重视理论和调查研究,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因此,尽管目前我国社会调查研究中以上所举的种种不足,甚至遭受了对其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性的严厉质疑,但通过对社会调查研究过程本身进行深刻的反思,还原社会调查研究的真实面目、寻求调查研究的价值回归还是可能实现的。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思考和努力: 1 本土化调研方法的探索与跟进 无论是社会学理论研究,还是社会调查研究实践,国内出现对西方社会学界的效仿都是可以而且是应该的。但转型期国内所涌现的大量不断变化、且具有转型期本土特征的全新的社会现象仅靠借用的理论和模式是远远不能解释和解决的。就当前情况看,对于社会调查研究本土化的探讨并不少见,但如何把这种探讨与经验研究的具体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则是对改进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有益探索。首先,根据加芬克尔所提倡的“方法的独特适当性”,要在大胆借鉴西方调查研究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国内社会现象的个性化特征,对之进行行之有效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以提高社会调查方法的适用性;其次要善于引进、吸收、融合现代科学方法思想和具有实用性的操作化的技术手段,以提高调查方法的先进性;另外,在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实践的同时应该抽出一定的实践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理论的探讨和学习,以早日发展出一套既符合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论来指导具体调研实践。总之,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应该是个开放性的体系,在发展意义上,要从本土社会独特的特征为出发点,基于不断变革的社会现实,既融合传统和现代方式,又结合理论和实践创新,探索出一条社会调查研究本土化的新道路。 2 社会调查研究的归位与规范 目前,在国内社会学研究中,与国际上反实证主义浪潮所截然不同的是,以调查研究为主体的实证主义研究方式仍备受推崇。这种现象固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同时也正说明了实证主义研究方式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一定的合理性。而当下我国社会调查研究领域存在的某些无序状态在进一步强化了社会调查研究的“显”“热”地位的同时,也难免给有序、规范的社会调查研究带来了定位混乱和规范不足等不良后果。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针对社会调查研究自身的规范性研究要跟上,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方法的归位工作,使之成为社会学研究有效的工具系统;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学术机构在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时,应遵守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性的要求,加强自律,无论是调查方法的应用,还是调查方法的操作,都能够自觉还原社会调查研究的本来面目,而非仅把社会调查研究当做一种装饰和幌子。总之,就是要通过对社会调查研究的归位和规范,更好地发挥社会调查研究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3 调研主体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感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为了反映真实的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就必须克服调查研究中调研主体出现的主观随意性倾向,充分发挥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作用。为此,从事调查研究的主体进行相应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强化其责任也是必须的。首先,社会调查研究主体必须要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在社会事实和问题的描述分析以及对策提出等过程中肩负的重大责任。同时,社会调查研究主体还应把这种责任感贯穿于整个调查研究的全过程,不仅要关注调查结果所反映情况的真实性,而且要把调查研究的重心定位在有现实理论意义、对社会建设有政策支持性的研究课题上,借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社会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发展。另外,社会调查研究主体还应该明白自己对于推动国内社会学尤其是社会调查研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义务。实践证明,惟有社会调查研究主体明确自己的角色,实现责任感的回归,方能从主体意义上引导社会调查研究沿着正确道路发展。并使其在社会建设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社会调查研究论文:高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包括两大类: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根据“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选择四种方法:讲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实地调查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现代文明和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必须依赖于卓有成效的教学,因此,学习、研究和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就成为高职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所以有必要对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由两个基本部分构成:一是理论性教学方法;一是实践性教学方法。理论性教学方法适应理论性教学的要求,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强调理论修养和知识创新,包括讲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参观教学法等。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性教学应遵循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使学生牢固和坚实地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同时必须“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这一点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学除了理论性教学之外,更要开展实践性教学,这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的。实践性教学是形成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绝不能视其为理论性教学的辅助部分。实践性教学方法要体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注重实践能力的养成,要求在真实或虚拟的实践中进行学习和锻炼,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术,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包括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顶岗实习法等。通过这些方式使理论教学、技术训练等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既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又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是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一门方法性学科,具有方法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手段,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掌握的方法性科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是高职社会工作、社区管理与服务等专业的必修课,是上述专业学生从事社区服务与管理工作必备的方法和手段。传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讲授是从内容方面把它当作社会调查学来讲,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教材厚,学时多,学生围着书本转,背条条款款多,与社会实际结合少;教学方法上,讲授多,实训少,教师唱独角戏多,学生参与少;教学手段上,传统的教学手段用得多,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软件和教学手段应用少。这种教学模式远不能适应当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所以对该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根据“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主要灵活运用以下四种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实地调查法。前两种属于理论性教学法,后两种属于实践性教学法。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要密切结合、有机搭配。理论性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要求教师必须把社会调查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教授给学生,是实践性教学的理论指导和验证。而实践性教学是理论性教学的延伸,是以理论为指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手段。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的调查理论和方法在具体的调查实践中去应用,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学会了对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 一、讲授教学法让学生对于该课程理论有系统的认知 讲授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口述、讲解、讲演等形式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的教学,属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传授一接受”性的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地描绘、陈述,启发诱导性地设疑、解惑,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 第一,按教学目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深度和广度。结合“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在理论性教学中,应注重调查研究实际操作方法的讲解,这是从事实际调查工作的基础。注重让学生掌握整个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步骤,如怎样确定课题,如何设计调查方案,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对资料进行审核和整理,如何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这些与实际调查工作紧密联系的问题。这些是该课程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讲授,让学生对整个社会调查活动开展与运作有系统的认知。 第二,教师的讲授要具有启发性。要善于提出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配合教师的讲授,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同时在理论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案例讲解法。如讲到社会调查报告撰写这一章时,教师可以结合社会调查报告实例,把撰写报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即使课堂内容丰富和充实,又能够激发学生自觉思考,避免注入式讲授。 二、讨论教学法是巩固知识、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的平台 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内容的某个问题,通过积极介入学习中的讨论或辩论活动,从而掌握和巩固知识的教学法。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以交互的方式,通过共同讨论来解决问题或建立观念,从而获得新知。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对所学知识的思考、讨论之中,既可以在互动中共同学习、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又可以在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写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教师运用此种方法时需要注意:第一,要拟定适当的题目。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精心拟定富有启发性的讨论题目。第二,要组织和引导讨论。在实施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组织和指导,其关键在于“诱”,而核心在于“导”,其宗旨是保证讨论始终围绕中心议题。第三,要做好讨论的总结工作。好的讨论教学要善始善终,因此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依据中心问题和讨论的情况及时进行点评和总结。 针对“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在很多章节都可以采取讨论教学法。比如教师在讲到调查研究方案设计这一章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数将学生每六或七人为一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让每个组的成员根据所选择的课题,通过讨论来确定课题方案,然后派出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其他小组要对其方案进行讨论和评议。通过讨论教学,各个小组都知道自己所在小组的方案问题所在,而后进行合理地调整和完善。同时,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还可以巩固课本知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提高自学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模拟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全真的模拟环境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的导向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这种方法是在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后,需要进一步了解职业技术的基本原则,掌握职业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实践形式,从而养成操作能力时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环境、模拟角色、模拟操作程序等,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中,模拟教学的场所主要是实训室以及微机室。模拟教学法的使用主要体现在社会调查的两个基本过程: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资料收集是社会调查中最复杂、最辛苦,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资料收集的方法包括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等。这些方法的使用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进行系统的讲解,学生也要在实训室进行现场模拟。如根据课堂中所学的访谈法的知识,让学生通过扮演访谈者和被访谈者来模拟整个访谈过程,了解访谈方法的注意事项和程序。同时也让观看模拟的学生指出模拟者的正确和错误的操作,从而掌握访谈法的程序和技巧。 社会调查所需的各种资料收集起来以后,经过认真的审核和整理,就进入到分析阶段。统计分析是资料分析中最重要和应用最广泛的定量分析方法。而目前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是现代调查研究必备的手段,它已经成为社会调查研究的不可缺少的精确、方便、高速、灵活的运算工具,在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中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关社会调查统计分析软件是学生掌握的重点。只有掌握了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的能力,才能真正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要求学生利用统计软件,在实训室微机上,对实验项目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和模拟计算。熟悉掌握统计资料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分析、单变量的统计推论、列联表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社会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四、实地调查法让学生进入实地亲临现场体验 实地调查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自到实地去做调查,收集资料。考验或检验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掌握程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到现场做调查包括以下三种方法的使用: 第一,观察法。实地调查的目的主要是熟悉实地观察法的原则和要求,掌握实地观察法的一般技巧,努力减少实地观察法的误差,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感官观察的能力、使用观察技术手段能力。比如我们可以选取两个在各个方面做得都比较好的社区作为观察对象,分别安排每组同学对这两个社区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学会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组为单位写出观察报告,将报告在全班宣读,由教师和同学共同讲评。 第二,问卷法。实地调查的目的主要是熟悉问卷调查法的使用,掌握问卷调查的各种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操作是选取1―2个社区或高校作为问卷调查的样本框,各组根据调查方案抽取所需样本,根据每组工作分工实施调查,回收调查问卷,计算出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这种收集资料的方法目前在国内外运用比较广泛,也是学生重点掌握的方法。 第三,访谈法。这种方法是典型调查与个案调查所要采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实地调查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各种访谈技术,要求学生根据事先准备好的访谈提纲或者访谈问卷去做调查。这种方法的操作难度比较大,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控制或驾驭整个访谈现场的能力,同时还要会察言观色。所以通过实地调查,可以锻炼学生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采用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可以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发生转变。第一,巩固学生所学的课堂知识,开拓了视野。将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践环境链接起来,可以互相参照、考核、比较,在实际运用中理解、消化、巩固和丰富在课堂上已学的知识。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强化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获得丰富的社会经验。第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表达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以前总是理论灌输较多,实际动手较少,学生上课不够积极。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调查活动的每个环节,亲自体验,学生学习的热情自然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生物化学论文:医学生物化学自主性学习教学的探讨 科学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已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振兴经济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当今世界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今后社会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不再是物质资本而是人力资本。使更多的国民接受高等教育,既是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国民素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虽然我国综合国力有限,教育负担很重,但从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和未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出发,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要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否则就很难保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强有力的发展后劲。所以,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为此,在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研究就成了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就教学实践谈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 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如果高等教育仍然按照一贯的“主体一客体”教学模式教育学生.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将会被抹杀。[1]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是被定位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上的,并且已成为大多数教育教学管理者的思维定势,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继续存在。要改变以往教师是课堂主宰者的现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并把这种信任通过自己的眼神、表情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并对自己的学习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学生能做到的或可能做到的教师决不代劳。针对重要理论的发现和发展过程,应该启发学生自己去查找其实验依据。教材中已经给出实验依据的内容,学生需要重点学习其原理,例如鸟苷酸循环,教材通过鸟苷酸循环相关的验证实验解释了鸟苷酸循环中各种产物的关系,学生一旦掌握了具体实验,其中关键产物则不难记住。对于教材中没有实验依据匹配的重要知识点,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后作为问题布置下去,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找依据,开拓思维,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即师者应授之以渔而非受之以鱼也。 2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兴趣激起的学习自然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兴趣点。教学活动就会在学生“渴求知识”的状态中顺利开展下去。学生把学习理解为自己的事,而不是外部强加的,学习中就会采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自主性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针对本学科特点,讲授方式上可由临床上疾病的症状、体征、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入手引入,再上升到生化的理论知识;也可由生化的理论知识预见和展望临床变化,使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2]比如在提问为什么我们会与父母具有相似长相的例子时,引出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规律,即DNA的复制、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表达等相关内容。在清楚讲授完这些内容的前提下,再以镰刀状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或蚕豆黄为例引入基因突变以及其带来的后果,最后强调基因治疗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这样一来,在一个较为系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学习,又让这种启发式和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兴趣,也将帮助他们获得更为牢固的知识。 3 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气氛和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鉴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自主性学习。 3.1 教学内容要有弹性,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在教学内容处理上,教师要做到有所教,有所不教。即讲清最基本的概念,理论知识,其它能自学的内容留给学生;所讲的不都是书上的,书上有的不一定都讲;重视学科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培养,做到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3.2 重视平时表现,建立多样化评价方法: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设立平时成绩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并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在实际操作中将生物化学实验设计、讨论课发言、学习态度、论文质量等列为考核内容;在给分标准上教师应鼓励学生阐述个人观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方法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个人见解和是否具有批判性观点,是否有创见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是提高自主性学习效果的关键。 3.3 师生共同讨论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高等学校作为培养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如果没有讨论,智慧就难以发芽。虽然一些知识和技能会过时,但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思考、推理和分析能力将使学生走上社会后具有灵活性和独立性。讨论是思想的沟通和激励,由此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讨论不是把教师个人的信念和观点强加给学生,因此师生之间的平等和以理服人的氛围十分重要。[3]在讲授中教师应富于激情,要善于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应与学生有视觉上的交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穿插一些简短的提问或对话。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很肤浅,也要给以肯定和引导,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面对学生的错误,不能一味地指责或直接指出错处,而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难以把握的地方,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当然,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生物化学论文:对生物化学工程环境改造分析 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工业“三废”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以及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的污染,严重的影响了国内的生态环境,使得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一半城市缺水,农村则有8000万人和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锐减,近10年来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森林覆盖面积下降,草场退化,每年减少森林面积达2500万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环境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与人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人类通过调节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越强,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就越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废弃物带给了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已成为环保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几大环境问题:一是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危害。产生的原因,一种是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发生了变化,大量污物积聚在低空,扩散不开;另一种是事故排放使大量有害物质短时间内进入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二是慢性危害:长期生活在低浓度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机体可受到慢性潜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如目前吸烟引发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二氧化硅致矽肺等已为人们所共知。三是致癌作用:空气污染物的致癌作用是慢性危害的又一表现,是现代肺癌发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验证实,有30余种空气污染物具有致癌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环芳烃化合物,以3,4苯并芘为代表。它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木材等燃烧不完全所形成的一种高活性致癌物,在煤烟、煤焦油、汽车废气、飞机尾气、柏油路灰尘中都能分离出3,4苯并芘。某些元素如砷、铅、镉、铬、铍的致癌性已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 二、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总称。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和民间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十分迅猛。与传统方法比较,生物治理方法具有许多优点。首先,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其次,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气体等,常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染,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彻底的手段。再次,生物技术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其反应过程是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大多数生物治理技术可以就地实施,而且不影响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与常常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工过程比较,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所以,当今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各个方面。 三、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污水的生物净化 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其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当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处理污水就是生物净化污水的方法之一。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酶工程技术。固定化酶又称水不溶性酶,是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使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将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天然的固定化酶反应器,用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直接将微生物细胞固定,可催化一系列生化反应的固定化细胞。运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可以高效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无机金属毒物等,此方面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德国将能降解对硫磷等9种农药的酶,以共介结合法固定于多孔玻璃及硅珠上,制成酶柱,用于处理对硫磷废水,去除率达95%以上;近几年我国在应用固定化细胞技术降解合成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对于含100mg/L废水,降解率和酶活性保存率均在90%以上;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降解含酚废水也已实际应用于废水处理。 (二)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重金属污染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植物)作用,削减、净化土壤中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其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如酶促反应)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重金属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通过生物吸收、代谢达到对重金属的削减、净化与固定。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激发微生物的活性,由此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结构,这将有助于土壤的固定,遏制风蚀、水蚀,防止水土流失。 (三)白色污染的消除 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经久不化解,估计是形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分。据估计我国土壤、沟河中塑料垃圾有百万吨左右。塑料在土壤中残存会引起农作物减产,若再连续使用而不采取措施,十几年后不少耕地将颗粒无收,可见数量巨大的塑料垃圾严重影响着生态和环境,研究和开发生物可降解塑料已迫在眉睫。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一方面可以广泛地分离筛选能够降解塑料和农膜的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另一方面可以分离克隆降解基因并将该基因导入某一土壤微生物(如:根瘤菌)中,使两者同时发挥各自的作用,将塑料和农膜迅速降解。同时,还需大力推行可降解塑料和地膜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有些微生物能产生与塑料类似的高分子化合物即聚酯,这些聚酯是微生物内源性贮藏物质,可以用发酵方法进行生产,由此形成的塑料和地膜因有可被生物降解、高熔点、高弹性、不含有毒物质等优点而在医学等许多领域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人们正在用重组DNA技术对相关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此方面目前一个研究热点是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聚-羟基烷酸(PHAs),研究人员正设法构建出自溶性PHAs 生产菌种,即将PHAs重组菌进行发酵,在积累大量的PHAs后,加入信号物质,使裂解蛋白产生,细胞壁破坏,PHAs析出,以简化胞内产物PHAs的提取过程,降低提取成本。 (四)化学农药污染的消除 一般情况下,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约80%会残留在土壤中,特别是氯代烃类农药是最难分解的,经生态系统造成滞留毒害作用。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办法,而利用微生物降解农药已成为消除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有的是通过矿化作用将农药逐渐分解成终产物CO2和H2O,这种降解途径彻底,一般不会带来副作用;有的是通过共代谢作用,将农药转化为可代谢的中间产物,从而从环境中消除残留农药,这种途径的降解结果比较复杂,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为了避免负面效应,就需要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已知有降解农药作用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改变其生化反应途径,以希望获得最佳的降解、除毒效果。要想彻底消除化学农药的污染,最好全面推广生物农药。所谓生物农药是指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防止病虫害和除杂草等功能的一大类物质总称,它们多是生物体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制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其中微生物杀虫剂得到了最广泛的研究,主要包括病毒杀虫剂、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放线菌杀虫剂等,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现在人们正在利用重组DNA技术克服其缺点来提高杀虫效果。例如目前病毒杀虫剂的一个研究热点是杆状病毒基因工程的改造,人们正在研究将外源毒蛋白基因如编码神经毒素的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中以增强杆状病毒的毒性;将能干扰害虫正常生活周期的基因如编码保幼激素酯酶的基因插入到杆状病毒基因组中,形成重组杆状病毒并使其表达出相关激素,以破坏害虫的激素平衡,干扰其正常的代谢和发育从而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 生物化学论文:论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生物化学 课堂教学 应用 论文摘要:启发式教学是现代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学科,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近20多年来,生物化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并带动生物工程技术、医药学、食品科学、发酵工程及环境科学等相关科学领域进入到了高水平、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生物化学课程已成为21世纪众多高等院校的平台课程”。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计划中,生物化学是其主干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多门专业课打下必需的专业基础。同时,在大学本科毕业后的硕士研究生考试中,生物化学也是一门主考课程。因此,学好生物化学这门课,对学生后期专业课的学习,甚至进一步的深造均有重大意义。而如何在新的形式下教好这门课,是众多生物化学课程教师所探索和追求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将启发式教学运用于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我国儒家文化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启发式教学原则的精辟概括皤。简言之,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摄取。 1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是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的最好方法。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1节课对生物化学课程的介绍和绪论内容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生物化学教材采用的是郑集教授编写的《普通生物化学》。郑集教授是我国生物化学研究领域的开山鼻祖,而且至今健在,已经109岁。郑集教授一生研究营养学,到了晚年又开始研究生物体的衰老机制,他的一生既是一个活生生的教材,也是学好生物化学最好的例证。通过对郑集教授生平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到,学好生物化学,首先对自己如何科学、健康地生活一生,有一个理论知识的基础,只有了解了生化物质在生物体中的代谢规律,才能知道平衡膳食、生活有度的基本原理。以郑集教授本人一生的经历,启发学生学好生物化学,使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充满了渴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绪论的讲解中,笔者结合生物化学的发展史,为学生介绍了生物化学发展史上经典事例,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蛋白酶及核酶的发现、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到近年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了解到了生物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扩展自己的思维 对于大学本科的学生,除了要系统地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教高[20051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徐州工程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在《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和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籍、论文杂志、网上数据库及相关文献,使学生的思维不只局限在教材内容,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课上记笔记、课后及时总结:每一章均有相应的作业,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每一次作业批改后,均对作业进行讲评,通过作业讲评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理解力、记忆力、阅读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会在学习中抓住每一门课程的知识特点。针对每一门课知识结构的不同,找出每一门课的学习方法,制订出每一学期的学习计划。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拓宽了学习思维,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3注重难点。抓住重点。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轻松学习 生物化学由于其分子结构和代谢的复杂性,被许多人认为是天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难点,抓住重点,深入浅出,让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轻松地学习生物化学。如在讲糖化学一章中,将糖的概念与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讲解。首先介绍糖、单糖、低聚糖及多糖的概念。很多学生从字面上知道了这些概念,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糖的结构本质上理解什么是糖。在 教学中,笔者在介绍完了糖的概念后,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含碳原子数最少的单糖有几个碳原子?”由于平时大家接触的糖的名词最多的是葡萄糖和果糖,因此绝对多数学生会认为六碳糖是碳原子数最少的单糖;笔者进一步就会引导学生:什么叫多羟基醛或酮?1个肯定不能算是多。至少应该有2个。最终学生会自己总结出,含2个羟基、1个羰基的糖,即三碳糖是含碳原子数最少的糖,一共有3个:二羟基丙酮、D一甘油醛和甘油醛。通过启发、总结.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糖的含义,同时教会了学生如何分析问题。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糖、脂和蛋白质代谢,是生物化学物质代谢的中心,对于生物化学这门课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对物质代谢篇的介绍讲解中,笔者将教材内容作了调整,将生物氧化一章调到代谢篇之前先行介绍,让学生首先对生物体中能量产生的主要形式——生物氧化有一个了解,然后再在各种物质的代谢过程中,穿插介绍能量产生的步骤及其计算。经过糖代谢一章的讲授后,在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教授过程中,学生就会自己计算能量的得失。这样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结合起来讲授。使学生明白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轻松地掌握了代谢的真谛和知识。在讲授物质代谢知识时,不仅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内容相互结合,还将物质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结合介绍,以分解代谢的讲授为主,带动合成代谢的内容介绍。同时将三大代谢的相互关系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各种物质、各种生化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起生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 4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入教学.启发学生辨证地看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启发学生科学地看问题,将辩证法和方法论引入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严谨思维和科学素养。如在教学过程中弓1入膳食平衡理论,通过教学使学生从化学本质上认识到生物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是在一定范围内,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而且彼此之间有一定合适的比例,这样吸收营养物质,才是生物体健康生活的基础。 5引入最新科学理念。启发学生注重知识的更新 一个有成就的人,必定是一个有远见的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关注事业发展的方向。针对食品专业的学生,笔者自身关注食品学科的发展,不断将最新理念引入教学过程中。如近年来,功能性食品是食品科学的研究热点,因此在糖、脂、蛋白质等内容的讲授中,给学生介绍一些功能性物质,如膳食纤维、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麦芽糖等)、糖的衍生物(木糖醇等)、功能性脂肪酸(EPA、DPA、DHA等)、活性多肽、活性蛋白质等,使学生对学科的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并鼓励学生上网用数据库查看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6注重教书育人。启发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要做好事,先要做好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书育人,从课堂纪律、作业讲评等方面人手,好的行为及时表扬,不好的行为及时批评,时刻提醒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学习,养成认真做人、认真做事的习惯。有时,在黑板上出题,让每一个班派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做题,全体同学参与讨论,让学生之间开展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明白,只有从一点一滴身边的小事做起,今后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7结语 启发式教学法是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行之有效、常用不衰的好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古老而常青的教学指导思想嗍。启发式教学法并无一定之规,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故也就有不同的方法。但只要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智力”的原则,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具有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21世纪的人才嘲,做出应有的贡献。 生物化学论文:浅析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 生物化学工程 特色文献资源 开放获取 【论文摘 要】本文从生物化学工程及发展简述、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概况、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三个方面,对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进行了探讨。 一、生物化学工程及发展简述 1.生物化学工程及发展简述 生物化学工程简称生化工程或生物化工,是生物化学反应的工程应用,是应用化学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将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成果经过工艺及工程进行工业开发的学科。它既可视为化学工业的一个分支,又可认为是生物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生化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业技术,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也是化学化工技术的主要前沿领域。生物化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是最初的生物工程学概念,基因重组、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等在21世纪整合而形成了系统生物工程。发展生物经济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措施。生物技术是我国需求最迫切、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小的领域之一,我国将把生物技术作为当前科技发展的重点,把生物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把生物经济作为引领新经济发展的重点。在我国的“十二五”科技战略规划研究中,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将是“十二五”布局的重点,突出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应用,努力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 2.食品生物技术及发展简述 食品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和制造中应用的一个学科。它包括食品发酵和酿造等最古老的生物技术加工过程,也包括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食品原料加工品质的基因、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制造食品添加剂、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培养,以及与食品加工和制造相关的其他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以及最新的研究状况表明,食品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将为食品工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展望21世纪基因食品的发展,未来生物技术不仅有助于实现食品的多样化,而且有助于生产特定需求的营养保健食品。[2]在与环境协调的粮食生产方式方面,生物技术将降低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并使农作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目前人们之所以对于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存在争议(如对人类健康、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等),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对目前的基因食品管理体系不够信任,科学家与公众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随时公开基因食品的研究成果,以博取信任的方式与公众进行沟通。 3.生物制药技术及发展简述 生物制药技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生物药物制品的技术。生物制药现状:生物药物的阵营很庞大,发展也很快。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特别是合成分子结构复杂的药物时,它不仅比化学合成法简便,而且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我国的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确定了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3]包括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同时,国家将拿出100多亿元来支持重大新药创制。将从100多个新药中遴选出10多个,作为重大新药创制重点支持对象,这些原创新药可能成为打入欧美市场的先锋。在这些新药品种中,生物药和化学药居多,其中疫苗、单克隆抗体、蛋白质药物、抗癌药物等均有。 二、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4]是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集应用文科、应用理科、工科及艺术学科于一体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各类在校生6500余人。学院设有管理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生化工程、机械工程、印刷工程、应用外语7个教学系部,开设有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低空无人机操控与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水环境监测与保护、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精密机械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商务英语、涉外旅游;印刷技术、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包装技术与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影视动画等30个专业。“食品生物技术”等3个专业被评为市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食品微生物”、“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等7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在我院的7个教学系部中,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占有重要比重,是我院的重点专业组群之一。其中开设的8个相关专业,占到全部专业的26.7%。因此,根据我院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教学的需要,学院图书馆建设具有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的开放存取文献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由于纸质文献购买成本较高,采购资金相对紧缺,难以保证年购进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新书数量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单凭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源,距离满足我院生物化学工程类教学和读者的需求差距较大。因此,图书馆应依据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文献建设和读者需求及时调整馆藏结构,加强开发利用互联网生物化学工程类开放获取文献资源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生物化学工程类纸质文献资源不足的缺陷,从而更好地为学院生物化学工程类教学服务。 三、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 1.开放获取运动与文献资源建设 开放获取是一项学术共产主义运动,目的是通过互联网使所有用户都可以自由免费地获取所需要的学术文献信息资源和科学技术成果。2010年10月25-26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5]这也是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首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举办。它的召开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同时也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我国生物化工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我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力争到2020年实现生物技术的跨越发展,使生物技术研发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生物新产业,形成2~3万亿元的产值,力争使中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我国生物化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化工职业技术教育及大量生物化工类文献信息资源的有力支持,因此,与生物化工类有关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不失时机地抓住我国开放获取大发展的这一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生物化工类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大力加强生物化工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尤其是要加强符合本院包括生物化学工程类在内的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逐步建设起各种类型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的文献资源及其数据库,逐步完善馆藏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举要 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的文献资源类型较多,冶金高职院校图书馆可根据本馆的具体情况、本院的教学科研需求及其他各种条件,采用分类型、分步骤逐步建设的方式,进行累积性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及其数据库的建设。如可建设包括《环境监测实验》、《环境污染治理方法原理与工艺》、《精细化学品合成原理》、《水环境信息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习指导》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电子图书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生物化学实验多媒体教程》、《生物化学习题解析》、《食品生物化学》、《药物生物信息学》、《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随书光盘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化妆品观察》、《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食品工业科技》、《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资源环境与工程》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现期期刊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技术资料:近期国外精细化工配方与技术专辑》、《生物医药世界》、《浙江食品工业》、《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中国食品用化学品》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建国后过期期刊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环境与发展报》、《环境资源通讯》、《江西环境工程学院》、《上海环境报》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电子报纸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广东省生物制药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化妆品检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食用菌风味食品加工》、《水环境监测与评价》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文档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GB 5413.10-2010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K1的测定》、《GB 4789.15-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GB 2760-2007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GB/T 12990-1991水质 微型生物群落监测 PFU法》、《NY/T 1723-2009 食品中富马酸二甲酯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标准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201010191826.2一种微生物制药发酵废液的处理方法》、《200810060362.4基于ZigBee无线技术的水环境监测系统》、《200710301188.3通过发酵制备精细化学品的方法》、《200720068207.8具备环境监测功能的手持电子装置》、《01127161.2用石决明制取药物或保健食品加工工艺》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专利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国外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代际优势》、《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研发分析》、《十二五期间中国生物医药发展趋势分析》、《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预测》、《重典背后的隐忧:水污染治理模式分析》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研究报告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环境监测技术》、《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生物制药分离纯化技术》、《食品生物化学》、《水环境监测》等高职高专生物化学类精品课程资源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资源数据库》。 生物化学论文:试析如何提高中专生生物化学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提高 中专生 教师 医学生物 化学学习 兴趣教学 质量 论文摘要:生物化学是医学专业中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该专业中专生夯实基础、学好专业、发展未来起着关健作用。本文基于长期教学及教学改革的实践,针时如何提高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医学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生物化学的教学质童方面进行论述。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阐明生命现象的科学,它主要以化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要手段来研究生物体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功能和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在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的规律[m。医学生物化学主要研究人体生物大分子及其复杂的代谢反应,它是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程,为其它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是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 但是,对于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基础较差,加之医学生物化学的理论性较强,概念比较抽象,生物物质的代谢过程非常复杂,难于理解和记忆;而对于教师而言讲好生物化学这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师应该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掌握物质代谢的过程和物质代谢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1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与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集光、声、色、动画于一体,很好地解决了医学生物化学以往静态教学的难题,使教学活动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其教育对象年龄普遍偏小,知识功底比较差,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都还没有成熟,意志薄弱、贪玩、不能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千扰,注意力较差,集中力分散,但对新的事物易接受,产生好奇感。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恰恰克服了孩子的这些缺点,多煤体教学使那些深奥,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懂,从而激发这些孩子们的学习热清,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利用网络下载某些三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物质。在讲解影响氧化磷酸化因素中甲状腺素的作用时,就可以下载一些患甲亢病人的图片,对幻灯片上的图片讲解该病的发生机理,发病症状:甲亢病人甲状腺素分泌增加,诱导Na-K-ATP酶的生成和解偶联蛋白的表达增加,使氧化磷酸化加快,三羚酸循环加快,营养物质分解加快。此时,由于耗氧和二氧化碳生成增加,导致病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产热和产水增加,病人会大汗淋漓;而能量生成的增加,会使这类病人异常兴奋易长期营养物质的消耗也会使它们变得消瘦。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甲亢病人出现在同学们面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疾病,也加深了对生化知识的理解,所掌握的知识经久难忘。通过生化理论与临床病例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不再是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知识,而是可以实际应用的手段和武器,使学生感到生物化学与其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这无疑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摄取,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通过多媒体应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避免了枯燥的平面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和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尽管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但它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人为本是教学的原则,精心选择课件,将课件、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师的手势、教师的眼神有机结合,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以教师为主导,合理选择利用多煤体教学,即不单纯依赖多媒体技术,也不单纯依赖静态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是教学质量。 2积极开展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促进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不断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改进实验方法,强化实验教学手段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础。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化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实验室硬件的建设,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技术的革新息息相关首先应该重视实验室的硬件建设,面对一些中专学校实验室硬件建设条件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应不断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基础设施设施的建设,只有硬件条件具备了,学生们才能够完成基本的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强调教师在第1次实验课时就给学生一个标准而又规范的示范,例如,玻璃仪器的清洗、刻度吸管及微量加样器的正确量取、离心机和分光光度计的规范操作及注意事项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实践。通过科研活动,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和手脑并用的能力,把科研项目有意识地纳人实验教学,可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不仅对活跃学生思维,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改善教学内容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学习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满足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中专学校课程改革,转变传统师生关系,打破以教师授课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上,应该留出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小组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大家的共同学习,增强集体感,增强信心,小组合作学习赋予全体学生比传统课堂教学中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承担一部分任务,随着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力就能得到发挥。通过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准提出问题,教师答疑,使得学生记忆深刻,理解扎实,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合作学习有力地体现了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加强实践、促进思维的现代教育理念,通过合作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总之,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地改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才能显著提高中专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才能使生物化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生物化学论文:浅谈高校生物化学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论文关键词:生物化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 研究 探索 论文摘要: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CAI课件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中。本文结合生物化学课程及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分析了CAI课件应用于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和目前使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我们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提高生物化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等。 生物化学是生命领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从分子水平解释各种生命现象。它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代谢途径相互联系,错综复杂,学生感到枯燥,难以理解记忆。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有许多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动态、形象、直观地展现各种复杂结构及其代谢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可以扩大课堂信息容量,随时补充学科新进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如果使用不当,效果并不理想。近几年围绕多媒体和传统方式孰优孰劣在高校经常引起争论。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是辅助手段,决定效果好坏的是使用者的思想、学识、能力和方法。不能将使用不当导致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归咎于多媒体手段。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简称CAI)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编制出CAI课件,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它不仅成为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并且是深化教育改革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多媒体教学特点,分析总结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生物化学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 一、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原因剖析 任何教学手段都有其优劣、适应的条件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传统方式不具有的优势,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合理使用也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根据我们的观察、调查、座谈和总结,存在于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中的下列问题是导致效果下降的主要原因。 1.未能真正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应用于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把复杂的结构和抽象的机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但现实中有些教师却把使用多媒体当作赶时尚,不管课程内容是否需要、是否适宜,都要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做的课件也并未发挥出多媒体的优势,该用动画模拟的不用,课件充其量只是电子教案的翻版。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比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效果好。 2.陷入课件内容堆砌和电子教案的误区 使用多媒体时,有些教师疏于对讲授的知识进行认真梳理,将上课要讲的内容全抛在投影上,课件内容堆砌,幻灯片之间往往缺乏有机的联系,无条理可循,重点不突出。讲解过程更是一字不漏地从头念到尾,讲课形式呆板、单调,课堂气氛沉闷。许多知识在电脑屏幕上只是一晃而过,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不利于学生对整节课内容的学习掌握。这种做法当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抛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不管使用何种媒体,教师始终都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各种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但很多教师过分依赖媒体,电脑操作者取代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见物不见人,教师由幕前退到了幕后”,好像整个课堂授课的是媒体,教师成了机械的电脑操作者,播放员。授课方式程式化,缺乏灵活性,教师的教学思路完全被一张张幻灯片束缚着,毫无自我发挥的余地,不注意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不注意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及思考空间,也弱化了教师课堂驾御能力和个人教学技能风格等在教学中的作用。 4.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能力,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完全让学生顺着设计的幻灯片思路来思考问题,而不是围绕学生的兴趣、问题一展教学,忘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火花就容易被窒息,主动学习就会变成被动学习。 5.出现了新的现代化式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启发式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目前在使用了多媒体以后,却出现了新的现代化式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有些教师教学中只顾操作讲解,一路“马不停蹄”,硬灌硬塞,学生目不暇接。课堂看似丰富而精彩,但学生有许多知识点并未掌握。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走入了“使用多媒体信息越多越好”的误区,只是一味地想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却忽略了学生的承受力和教学的反馈调整。 6.失去了探究教学方法的动力 传统方式下,教师上课前反复备课、备思路、备教材、备教案、备教法、备学生,不停地探究教学方法。但在多媒体环境下,有不少教师认为只要有了课件就有了依靠,探究教学方法的动因减弱了,每节课都是一个模式。要知道备好了课件并不等于万事大吉。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去讲授,教学过程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每节课都要有创新,每节课的设计都要独具匠心,才能企望收到好的效果。 二、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的探索 多媒体教学能否有效发挥辅助教学作用,使用者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教师本人课前科学合理地制作课件和课堂遵循教学规律使用课件,在于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和教学中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和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 1.多媒体使用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 运用多媒体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传统黑板加挂图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教材中抽象的概念、理论、复杂的物质结构和代谢机理要做成画面清晰、形象逼真的动画图片课件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建立感性认识,使原来很难想象,甚至不能想象和理解的问题一目了然,迎刃而解。如生物氧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递链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该知识点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利用Flash课件形象地展示电子传递链在细胞膜上的定位、电子传递过程及与ADP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学生对该过程能有真切的直观认识,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又如核酸、蛋白质的结构,DNA复制和蛋白质生物合成等内容,就需要用图片和精细动画来精彩展现。生物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理论课程中涵盖了很多实验的理论和原理,如分子筛层析、离子交换柱层析、电泳等,如果不结合实物和操作过程来讲,学生总是难于想象。如果利用课件把层析装置和电泳仪的实物图像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变化模拟演示出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2.课件制作和呈现要体现知识的逻辑结构 多媒体教学不能搞知识搬家,幻灯片堆砌,按部就班只会让学生感到一头雾水。生物化学是一门充满联系的课程,课程内各部分内容之间有着纵横交织的联系。课件制作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逻辑层次和重点、要点构建出知识主线框架。至于框架之外的文字,教师通过讲解去添加,不宜全部打上屏幕。知识框架通常应采取关键词、主题句、要素语、线图、树图、对比表、代表例等呈现在屏幕上,这样化繁为简,浓缩量提升质,简明而有条理,便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精髓。知识框架不仅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基础,而且可引领学生思维不断拓展。每节课开始时,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展现内容目录,对重点、难点和顺序逻辑关系等作整体分析,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 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按如下的程式进行就会提高课件的质量:以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依据,把教材的某个内容看成是一个主题干,然后把它支解为若干个题支,接着再将题支支解为若干个亚题支,依次支解。如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内容,按蛋白质水解、氨基酸脱氨作用、脱羧作用、脱氨脱羧产物接着分解,二氧化碳和氨的进一步去路的顺序,层层递进地列出教学线索框架,这样不但层次结构鲜明,而且符合人的思维顺序,能加强理解,有利记忆。 3.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教学中更要注意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做到媒体为我用而不是被媒体所束缚。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驾驭课件,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中主要应从教学思路组织和环节调控两个方面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教学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组织主要应体现在课件的巧妙设计和教师的语言引领中。教师要善于在课件中设计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教学,因为质疑是激发兴趣促进思考的动力。当然质疑并不等于停下来提问,它应策略地隐含于教师的语言引领之中。如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结合氧和传氧机理是很精妙的,讲解时要结合幻灯图片不断向学生质疑,让学生思考结合氧时,血红素辅基和蛋白质之间的结合如何巧妙?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空间位阻及其变化如何恰好使与氧的结合该紧密时紧密,该脱离时脱离?又是如何克服一氧化碳与它结合的?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思路对学生起着引领导航作用,是适合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组织方法。 (2)注意教学进程和环节的调控 多媒体教学最忌“平铺直叙”,要按一定的节奏往前推进。导课、过渡和总结这个基本的“三段式”在多媒体教学中特别需要加以体现。每节课开始时用精彩的导语调动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导课要紧扣知识的联系,可利用多媒体从某个画面、某个背景知识、某个现象或课程内部或相关课程出发。如讲DNA复制时从静态部分的双螺旋结构特点和细胞分裂引入,讲代谢调节时从生活中熟悉的动植物各种应激反应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例子引入,讲糖类在细胞识别中的作用从病源微生物入侵细胞引入等。为了使一张张课件幻灯片联系起来,要精心设计各个片段之间的过渡衔接方式,使学生始终感到听课过程有一根主线贯穿其中。这根主线既指导教师把握讲解的轻重缓急,又牵引学生的学习兴致和思考。考虑到媒体无法保留的特点,小结宜采用简要归纳回顾的方式,同时也是学生笔记的内容。起、承、转、合关系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重点研究的,它是体现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关键环节,是调节课堂教学并为学生“思维之火”添油的重要手段。 4.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不可动摇地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注重张扬学生个性,先学后导,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把“学”置于突出位置,实现教学活动的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真正转移。 (1)开展课堂讨论 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不应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应根据课程进行的阶段和内容不失时机地展开课堂讨论,这有利于巩固多媒体教学效果,如小结课可通过多媒体画面背景材料设计情景,提出一些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性问题,让学生用学过的相应知识点全面剖析。如:试分析胰高血糖素对糖代谢调控的基本机制(可将共价修饰酶的调控机制、细胞表面受体的信号传递过程以及糖代谢的调节等多个重要知识点内容全部串起来);试总结糖、脂、蛋白质及核酸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将动态生物化学,物质代谢各章节串起来);试比较糖和脂作为机体提供能量形式的不同特点及其差异(可将葡萄糖的代谢、糖原合成与分解、脂肪合成与分解以及酮体的合成与利用等各个知识段串在一起)等。先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教师进行思路点拨与综合分析评价,最后归纳总结出结果展现在屏幕上。通过讨论,不仅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联系实际应用的能力,而且克服了多媒体教学中容易出现的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正确发挥。 (2)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在多媒体教学中更要贯彻启发式这一原则,教师不要在任何情况下都将课件内容和盘托出。屏幕上现成的结果会使学生失去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应结合不同内容灵活启发学生在已知基础上举一反三,发展新知。如讲完原核和真核生物DNA的复制后,让学生对二者复制的特点、过程和参与的酶进行总结,学生总结出一条,教师敲击键盘使屏幕上浮现出一条,如此设计,逐步诱导出结论,逐步呈现课件内容,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教学效果不言而喻。适合这种形式教学的内容在生化中很多。 5.吸收传统方式的优势 虽然多媒体有传统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仍要与传统方式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如过去没有多媒体演示时,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讲解的。好多大家像爱因斯坦、华罗庚讲抽象理论时都用过类比方法。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中加入类比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虽然我们制作了演示酶活性中心催化作用的幻灯片,但讲解时我们也用口腔和锁子进行类比,牙齿、舌头、上下颚的排布及其对食物包围咀嚼过程中的结构改变和作用施加,锁簧区的结构及其在开锁中的诱导互补结合都可与酶和底物的结合和催化作用相联系。抽象的东西一经类比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能启迪思维,激发灵感。类比完后再使学生认识到,酶与底物经诱导契合形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最后到达产物这个过程体现着事物发展由稳定经不稳定上升到新的稳定的辩证法规理,到此学生的思维就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有时更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记忆能力、归纳能力和学习效率。如物质代谢各途径的讲解,如全部应用多媒体,由于一条代谢途径由多张幻灯片表述,讲完之后学生一时难以把各个不同的反应相连成串。若巧妙利用板书,边讲解、边板书,学生更易理解反应的方向、阶段和一些重大变化,效果会更好些。 三、结束语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同时要把各种教学方式方法融合其中,传统教学强调讲解的轻重缓急、表情、声调、语气乃至各种肢体语言也是多媒体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给学生以情感熏陶和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这都是提高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效果必需的。 生物化学论文:生物化学学习困难学生致困因素的调查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生物化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致困因素。 方法 自拟影响生物化学学习因素的调查问卷。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以访谈、个案追踪调查及同学讨论法,调查了246名大学生,每个同学填写自己认为主要的1~3种因素。 结果 前3位的因素依次为:学科难度大、内容多;学习环境;学生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情感等因素)。 结论 影响生物化学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存在与教学和学习的各个环节,只有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 生物化学;学习;致困因素 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目标是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医学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生物化学是一个医学生必需掌握的基础课程之一。然而,在各部系各年级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困难的学生。因此,对这些学生学习生化的致困因素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找出其学习致困的原因,为转化此类学生提供科学的依据,并有利于全面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现就我们调查的结果报告如下。 1 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本研究从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外因素入手,主要调查了以下内容:(1) 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致困的影响。其中包括教室环境、宿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同伴群体对学生学习致困的影响。(3) 互联网对学生学习致困的影响。主要为学生上网所花费的大量时间对学生学习的影响。(4) 学校校风对学生学习致困的影响。(5) 教师的教学方式及质量对学生学习致困的影响。(6) 学生自身智力水平对其学习致困的影响。包括思维、记忆、认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7) 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习致困的影响。包 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8) 学生学习方法对其学习致困的影响。(9) 青春期性觉 醒及异性间不适当交往对学生学习致困的影响。(10)其他影响因素。 1.2 具体方法 在医学院大学二年级上生物化学课近结束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方法,辅以访谈、个案追踪调查及同学讨论法,调查了6个班的246名同学。每个同学填写自己认为主要的1~3种因素。 2 结果 246名同学中认为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有影响83人,占33.74%。认为同伴群体对学生学习有影响18人,占7.32%。认为互联网对学生学习有影响41人,占16.67%。认为学校校风对学生学习有影响27人,占10.96%。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及质量对学生学习有影响21人,占8.54%。认为学生自身智力水平对学生学习有影响11人,占4.47%。认为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有影响76人,占30.89%。认为学生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有影响33人,占13.41%。认为青春期性觉醒及异性间不适当交往对学生学习有影响19人,占7.72%。在其他影响因素中认为学科难度大,内容多造成的学习致困213人,占86.59%。 3 讨论 一直以来,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学生的学习成绩很不均匀,相差很远,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的同学认为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智力因素关系不大,仅占4.47%。因为考入同一所大学中的学生,入学时的成绩比较接近,学生的智力状况相差无几,而造成学生学习结果有差异的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其中兴趣对学生的学习犹为重要。因为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学习成绩与学习信心成正相关,这三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包达列夫研究发现,学生对一门学科的态度会在他的知觉、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等特征留下痕迹。学生缺乏积极的态度,就会阻碍他们活动潜能的发展。从本调查的结果看,认为学生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对学生学习有影响的76人,占30.89%。故教师平时应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调查的246名同学中,认为学科难度大,内容多造成的学习致困213人,占86.59%。位于各因素的首位。这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反映民主性和平等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寻求知识,质疑问难,注重对学生好奇心、自信心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始终要给予及时的、耐心的鼓励、指导、辅导,始终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关注每一个学生,永远对学生充满希望。在增加其信心的同时,通过老师的鼓励和细心的教授,同学就会喜欢这门课,对生物化学难度的认识就会降低。 吴福元等人对238名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几方面的追踪测验后指出,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比智力因素的影响还要大,且这种影响随入学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在对一些学生进行了追究研究时发现:某人的智力和入学考分均为中等,但其性格特征却是审慎、冷静、理智、自立自强、不依赖别人,学习上采用“笨鸟先飞”的方法,后来他的学习成绩列在榜首;另一名学生智商很高,入学考分超过全国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但其性格特征则是顺从、缺乏信心、畏缩退却、不愿创新,学习上表现为喜欢安逸,只求过得去,结果其学业一直处于全班的中下游水平。 当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还有许多,其中环境因素也不可小视。但外因和内因中,内因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和辅导员不能对那些成绩不理想同学歧视,对这样的同学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室环境、宿舍环境。营造教室和宿舍浓郁的学习气氛,鼓励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使他们也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虽然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及质量对学生学习有影响的仅21人,占8.54%。但是,教师教学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对于教什么、学生怎样才能学得最好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后产生的”[2]。教师教学行为对于教师教学的效能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教学工作通常包括:拟订教学目标、呈现教学情景、引发学习动机、运用学习资源、教学活动设计、良好的师生互动和评价学习结果等。因此,“教师效能”很大程度上可从“教学效能”概念层面得以验证:既是展现教师本身教学能力与教学行为表现程度;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概而言之,有教师效能才会有学生效能,也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论文:关于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生物化学 课堂教学 应用 论文摘要:启发式教学是现代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学科,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近20多年来,生物化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并带动生物工程技术、医药学、食品科学、发酵工程及环境科学等相关科学领域进入到了高水平、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生物化学课程已成为21世纪众多高等院校的平台课程”。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计划中,生物化学是其主干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多门专业课打下必需的专业基础。同时,在大学本科毕业后的硕士研究生考试中,生物化学也是一门主考课程。因此,学好生物化学这门课,对学生后期专业课的学习,甚至进一步的深造均有重大意义。而如何在新的形式下教好这门课,是众多生物化学课程教师所探索和追求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将启发式教学运用于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我国儒家文化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启发式教学原则的精辟概括皤。简言之,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摄取。 1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是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的最好方法。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1节课对生物化学课程的介绍和绪论内容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生物化学教材采用的是郑集教授编写的《普通生物化学》。郑集教授是我国生物化学研究领域的开山鼻祖,而且至今健在,已经109岁。郑集教授一生研究营养学,到了晚年又开始研究生物体的衰老机制,他的一生既是一个活生生的教材,也是学好生物化学最好的例证。通过对郑集教授生平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到,学好生物化学,首先对自己如何科学、健康地生活一生,有一个理论知识的基础,只有了解了生化物质在生物体中的代谢规律,才能知道平衡膳食、生活有度的基本原理。以郑集教授本人一生的经历,启发学生学好生物化学,使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充满了渴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绪论的讲解中,笔者结合生物化学的发展史,为学生介绍了生物化学发展史上经典事例,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蛋白酶及核酶的发现、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到近年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了解到了生物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扩展自己的思维 对于大学本科的学生,除了要系统地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教高[20051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徐州工程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在《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和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籍、论文杂志、网上数据库及相关文献,使学生的思维不只局限在教材内容,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课上记笔记、课后及时总结:每一章均有相应的作业,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每一次作业批改后,均对作业进行讲评,通过作业讲评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理解力、记忆力、阅读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会在学习中抓住每一门课程的知识特点。针对每一门课知识结构的不同,找出每一门课的学习方法,制订出每一学期的学习计划。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拓宽了学习思维,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3注重难点。抓住重点。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轻松学习 生物化学由于其分子结构和代谢的复杂性,被许多人认为是天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难点,抓住重点,深入浅出,让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轻松地学习生物化学。如在讲糖化学一章中,将糖的概念与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讲解。首先介绍糖、单糖、低聚糖及多糖的概念。很多学生从字面上知道了这些概念,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糖的结构本质上理解什么是糖。在教学中,笔者在介绍完了糖的概念后,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含碳原子数最少的单糖有几个碳原子?”由于平时大家接触的糖的名词最多的是葡萄糖和果糖,因此绝对多数学生会认为六碳糖是碳原子数最少的单糖;笔者进一步就会引导学生:什么叫多羟基醛或酮?1个肯定不能算是多。至少应该有2个。最终学生会自己总结出,含2个羟基、1个羰基的糖,即三碳糖是含碳原子数最少的糖,一共有3个:二羟基丙酮、D一甘油醛和甘油醛。通过启发、总结.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糖的含义,同时教会了学生如何分析问题。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糖、脂和蛋白质代谢,是生物化学物质代谢的中心,对于生物化学这门课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对物质代谢篇的介绍讲解中,笔者将教材内容作了调整,将生物氧化一章调到代谢篇之前先行介绍,让学生首先对生物体中能量产生的主要形式——生物氧化有一个了解,然后再在各种物质的代谢过程中,穿插介绍能量产生的步骤及其计算。经过糖代谢一章的讲授后,在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教授过程中,学生就会自己计算能量的得失。这样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结合起来讲授。使学生明白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轻松地掌握了代谢的真谛和知识。在讲授物质代谢知识时,不仅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内容相互结合,还将物质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结合介绍,以分解代谢的讲授为主,带动合成代谢的内容介绍。同时将三大代谢的相互关系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各种物质、各种生化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起生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 4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入教学.启发学生辨证地看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启发学生科学地看问题,将辩证法和方法论引入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严谨思维和科学素养。如在教学过程中弓1入膳食平衡理论,通过教学使学生从化学本质上认识到生物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是在一定范围内,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而且彼此之间有一定合适的比例,这样吸收营养物质,才是生物体健康生活的基础。 5引入最新科学理念。启发学生注重知识的更新 一个有成就的人,必定是一个有远见的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关注事业发展的方向。针对食品专业的学生,笔者自身关注食品学科的发展,不断将最新理念引入教学过程中。如近年来,功能性食品是食品科学的研究热点,因此在糖、脂、蛋白质等内容的讲授中,给学生介绍一些功能性物质,如膳食纤维、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麦芽糖等)、糖的衍生物(木糖醇等)、功能性脂肪酸(EPA、DPA、DHA等)、活性多肽、活性蛋白质等,使学生对学科的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并鼓励学生上网用数据库查看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6注重教书育人。启发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要做好事,先要做好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书育人,从课堂纪律、作业讲评等方面人手,好的行为及时表扬,不好的行为及时批评,时刻提醒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学习,养成认真做人、认真做事的习惯。有时,在黑板上出题,让每一个班派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做题,全体同学参与讨论,让学生之间开展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明白,只有从一点一滴身边的小事做起,今后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7结语 启发式教学法是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行之有效、常用不衰的好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古老而常青的教学指导思想嗍。启发式教学法并无一定之规,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故也就有不同的方法。但只要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智力”的原则,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具有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21世纪的人才嘲,做出应有的贡献。 生物化学论文:关于生物化学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学模式 创新 论文摘要:结合生物化学教学实际,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双语教学和创新性实验等,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生物化学是介于生物与化学之间重要的边缘学科,是物理、化学等理论与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所产生的交叉学科,是一门集理论与实验为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相关学科的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知识密集、信息量大、内容复杂、记忆性强、实验技术更新快等特点。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和生物专业学生分配就业时所遇到的困难,本文针对传统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生物化学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为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基础。 1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 1.1结合学科发展前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代生物化学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实时更新内容。讲到基因表达时,可介绍我校主持的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研究进展,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家蚕基因组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领先地位,这是建立21世纪“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里程碑。并把有关基因组草图的基本知识介绍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1.2理论联系实际,拓宽学生知识面 生物化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讲授理论课时,可通过联系周围的生命现象和生活常识了解生化问题,激发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如脂类代谢部分,可以介绍目前世界肥胖人数已超过1 6亿,肥胖易引发心脑血管类疾病,已成为全球第一死因,再结合脂代谢机理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饮食平衡营养控制肥胖。另外,可以通过设问方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什么短跑后人会感到小腿酸痛?为什么不能常吃生鸡蛋?为什么加卤水可以制豆腐?为什么多吃糖会发胖等等。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既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拓宽了学生在生物化学领域的知识面,又促进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1.3灵活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量成倍递增,涉及的许多概念及反应过程非常抽象,尽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仍然感到概念模糊和难以理解。多媒体是以计算机为载体,集声、像、动画、音乐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信息容量大、视觉效果好、简明生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等优点。 根据教材内容,采用多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如用ChemOf fi ce Ul t ra 8.03绘制氨基酸或核酸的三维立体结构,录制视频介绍几种层析法等实验性强的理论知识,运用Fl a s h动态画面模拟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以基础知识为主线,遵循内容精简、版面简洁、色调清晰,动画科学,切忌将它制成电子黑板。在图文并茂、视听一体化效果的渲染下,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微观图像宏观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和质量。 1.4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引导式教学,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对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讨论,然后以答辩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或者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开展课堂交流。 在课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教参阅览室、视听阅览室、网络图书馆等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自学,或通过网络与同学、教师相互交流。 2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4号文件)的精神,逐步推广和实行本科生教育中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双语教学,已成为培养新时期我国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和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是现阶段我国高等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条件。在生物化学的双语过程中,首先处理好现阶段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关系,其次提高教师的双语执教能力。我校为了提高教师的口语,组织教师到英语国家培训。另外要选择合适的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教材,采用循序渐近的教学方式,实现双语教学目的。 3开展创新实验,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当今世界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谁具有一流的人才,谁就可站在科技的制高点。开展创新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有效手段之一。 3.1加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如安排学生参加实验准备工作,使学生熟悉整个实验环节,从试剂配制到实验的预试及分析均由学生完成。学生动手又动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2开展综合型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课时和经费限制,很多学校主要开设验证性或演示性的实验,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设探索性和综合性的实验至关重要。如设计“鸡蛋清SOD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鉴定”实验,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酶的性质、酶的分离及纯化关键技术、酶的鉴定方法等知识。 3.3全面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学生可自行设计的探索性实验,在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并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利用开放性实验室进行预习实验,对预习实验出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研究改进措施。另外实验室对所有学生开放,当高年级学生有创新的灵感也能及时到实验室来验证,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以人为本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竞争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我们要认识到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深化教学改革,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生物化学论文:关于影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关键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生物化学 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过程的化学变化规律和命本质的学科,其知识体系庞大,内容抽象复杂,是一门教师教、学生难学的医学基础课程。难学、难教和学好、教好成为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突出矛盾。影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因素 1教材因素 1.1教材内容抽象、枯燥、乏味、专业性过强,涉及的化学结构式、反应过程复杂、难记,代谢过程仅有文字叙述,学生难以理解。 1.2学生园素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基础差,缺乏扎实的生物学、化学知识,学习目的不明确,厌学且学习方法不当。如有些学生想学但学不会;有些学生则能听懂教师的讲解,却看不懂书本内容。 1.3教学大饲因素 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多,但学时少,且课程安排衔接不当,如化学与生物化学同时开课,导致生物化学第一节课涉及的氨基酸结构式等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学生还没有学到。 1.4教师国童 由于教材的权威性,专业知识的严密性,使教师教学受到制约,对枯燥难记的概念、化学结构及代谢过程必须按教材讲授,以保证生物化学知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完整性,限制了教师的课堂发挥。 1.5教学方法园素 生物化学教学缺乏直观的教学用具,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动态表述代谢物化学结构的变化特点和代谢过程的化学变化。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个别教师制作课件存在困难,课件制作水平不高,只是将文字、图片罗列出来,难以动态展示代谢过程的变化规律,教学效果不好。 2提高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2.1注重教师个人仪容仪表,树立文好教师形象 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教学风格、人格魅力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一位仪态大方、教态自然、语言幽默、亲切和蔼、关爱学生的教师,会很快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重视生物化学绪论讲授,激发学生学习募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解生物化学绪论课是教师介绍本学科专业知识的第一步。如果教师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照搬教材,讲解缺乏新意,学生很快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生物化学绪论虽然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其内容十分丰富,是全书学习的指南,可以帮助学生村立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笔者对绪论中“生物化学”概念采取“望文生义”教学法进行讲解.让学生用已知的生物学和化学知识,分析未知的生物化学概念,并得出以下知识点:生物一研究生命的本质(研究对象一生命体)-一生命现象(健康、疾病、死亡);化学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从而总结出生物化学的概念(生命的化学)、研究内容(生命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代谢过程)、学习生物化学的意义(掌握代谢与健康、疾病、死亡的关系)及方法。 2.3明确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的展示应少而精,重点突出,并结合学生实际听课情况,由易到难,由浅及深。鼓励学生记住知识的结构和提纲,准确把握知识的点(要点、重点、难点、疑点)、线(主线)、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从知识的点、线、面入手,结合教材内容,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氨基酸代谢一章时,围绕蛋白质是体内主要的含氮化合物,引导学生注意氮的代谢途径,总结出蛋白质分解代谢的主线:蛋白质(N:16%7氨基酸(基本单位)堕墨墨堡旦氨(剧毒)塑墼堡尿素(肝脏)_堡一排出。明确本章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为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方式、氨的代谢。 2.4精心组织教学,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说过:“教师的教学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对教师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考验。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交互性,采取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从而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2.5引用生话实例,辅助赦学 生物化学教材中的生活实例很少,且与专业知识联系密切,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应采用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实例,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知识。例如:三羧酸循环是生物化学中的核心代谢过程,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代谢过程十分复杂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利用磨盘可以将豆类磨成豆粉,再加水制成豆浆的实例,形象地将三羧酸循环(机构)比喻为磨盘,乙酰辅酶A比喻为黄豆(大分子物质),Co’、0比喻为豆浆(小分子物质),进而理解三羧酸循环的主要作用就是氧化乙酰辅酶A中的乙酰基。再例如:生物氧化中H20的生成是通过呼吸链来完成的,十分抽象且难以理解。笔者在讲解呼吸链的概念时,通过多媒体动画将呼吸链比喻为接力比赛:呼吸链(接力赛)是指代谢物(起点裁判员)脱下2H原子(2H++2e)(接力棒)经递氢体和递电子体(4名运动员),按照一定顺序(1、2.3、4棒),最后传递给激活的氧分子(终点裁判员),生成H,0(奖品)的全部体系(体育项目)。使学生理解了呼吸链的组成(递氢体和递电子体)、受氢体(氧分子)、呼吸链在生物氧化中的作用(2H++0一H2(})。如果将2e递给氧分子(终点裁判员),不是最后的递电子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第4棒运动员),则违规,生成H20:(无奖品H1O)。并结合煤气中毒进一步阐明呼吸链在生物氧化中的意义。 2.6指导学习方法,掌握记忆砚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生物化学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积极思考与总结,抓住问题的实质,寻找记忆规律,将复杂的生物化学知识、代谢过程尽量简化,突出重点、难点,达到触类旁通、掌握重点的目的。例如:学生反映很难记忆8种必需氨基酸,为此,教师总结了很多记忆方法,笔者认为谐音记忆法最简单、直接。记忆方法如下:到图书馆一缬(借)异亮(~)亮(两)苯丙(本)蛋(淡)色(色)苏(书)赖(来)。 2.7结合临床病例,理解代谢过程 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疾病发生的内在机理,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教师应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再引入生物化学的代谢过程,找出病因。如在讲完氨的代谢途径后,提问:一般患者的康复期需要补充大量蛋白质,但是有一类患者却要限制其蛋白质的摄人量,为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蛋白质的分解代谢过程,分析剧毒物质氨的代谢途径,主要是通过肝脏合成尿素排出体外,引出氨中毒与肝昏迷的关系,得出高血氨和肝硬化晚期患者不能大量补充蛋白质的原因。 生物化学论文:探讨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论文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 生物化学 创新性思维 [论文摘要]在生物化学的理论教学实践中,运用了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改善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学科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和必修课。但由于其内容十分庞杂、繁多复杂、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普遍反映难度大,比较吃力,加之需要记忆、理解的内容很多,使该课程成为一门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学科,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1]。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都采用课堂讲授、实验验证、作业布置、答疑解惑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课堂讲授则成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如果一味地采用平铺直叙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容易感到疲劳,在课堂上缺乏创新性思维过程,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积极探索并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先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指导教师的参与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必要的知识,学会正确的科学思维与推理方法,提高自学能力[2]。PBL是帮助学生消化巩固并运用理论知识去获得与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增强表达及分析能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形式,是课堂讲授的继续和提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有益方式。我们将此法应用于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在生物化学理论课中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尝试 讨论式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有“问题讨论式”、“提问答疑式”、“演讲答辩式”等多种形式。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采用了问题讨论式。例如:在“蛋白质的共价结构”这一章中,蛋白质通论一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是蛋白质中氮含量的计算以及凯氏定氮法。按照一般的教学方式,老师在讲课时首先介绍蛋白质中氮的平均含量为16%,可利用公式:蛋白质含量=蛋白氮含量/16%,即蛋白质含量=蛋白氮含量×6.25算出某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然后再介绍凯氏定氮法的原理、方法甚至仪器装置、注意事项等内容。这种方式虽然完成了教学过程,但学生感觉平淡无味,只是被动地记住了蛋白质含量的计算方式。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一改往日的模式,首先在课前提出了2008年在我国甘肃等地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请学生们分析为什么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氰胺会导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这种蛋白质含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缺陷,应如何避免。然后指定几位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对此非常感兴趣,课前查阅了许多资料,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仅了解了三聚氰胺的结构特点,而且掌握了三聚氰胺进入人体后造成结石产生的原理及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这一事件深刻地认识到食品污染给患者带来的巨大危害,更加感受到甄别与检测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在讲授“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这一节内容之前,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肥胖症患者,为了控制体重,应该怎么办? 和尚、尼姑长期吃素菜不吃荤菜,这种饮食方式真的健康吗?为什么?人们常说:“早餐要吃得像皇帝,午餐要吃得像平民饱,晚餐要吃得像乞丐”,这句话有科学依据吗?请予以分析,并阐述依据。通过课后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教材相关内容的学习以及课堂上的讨论,学生们不但牢牢掌握了糖、脂、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相互关系的基本概况,而且从机理上了解了合理搭配膳食结构,保持均衡营养、增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讨论使学生们体会到了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乐趣,树立了学生科学养生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只有健康地生活和健康地工作,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并积极投身到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同时也激发学生们学习生物化学其它知识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体会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灵活的教学方法则对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起到保证作用[3]。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基本上只是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很少去进行积极而主动的创造性思维;加之现行考核方法亦多以知识的再现为主,结果在不同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学生思维的惰性,甚至导致思维的僵化枯竭。PBL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代替传统授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从“知识中心型”教育向“能力中心型”教育的转变通过讨论式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在用讨论式教学法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探索活动,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会从各个角度、侧面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动力与氛围。这无疑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问题讨论式教学中,问题的提出过程即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获取知识以及创新性能力,增强了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而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过程中深刻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理论内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教学讨论的过程中形成了勤于思考、刻苦学习、积极钻研的学习热情。此外,学生活跃的思维也促使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拓展知识面,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能用该法组织教学。不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而生搬硬套,只能落入形式主义的讨论局面。这样不仅浪费时间,甚至还可能会带来更多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至于如何更好地将讨论式教学法运用于课堂,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和总结,从而发挥其应有的、更强的教学功能。 生物化学论文:探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作者:欧芸 祖里胡玛 买买提·米音 【关键词】 生物化学 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也是当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作为医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化学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课,起着联络基础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作用,而且生物化学是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实验性很强的基础主干学科。生化实验技术已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诊断、 治疗 、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学会运用常规实验技术探索生命现象及本质是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急待解决的严峻问题。怎么样克服问题,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本人谈谈一些看法。 1 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生物化学实验课是医学生从基础课程步入临床课程的过渡学科,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起步阶段,教师在指导实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除了加强指导外还应注意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发展进程以及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人的正确思想来源于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用正确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学习怎样认识自然,怎样认识社会,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观。 2 主动交流,耐心指导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十分重要。通过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的综合情况,获得大量教学信息。如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掌握情况及学习态度等,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则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教学目标,理解教学内容,巩固己获得的实验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技能。同时,交流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相互了解,相互依赖,活跃和优化教学气氛。 3 理论课内容和临床医学知识与实验课教学相结合 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课,抽象难懂。很多学生反映学习生化究竟与学医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要学它,对以后的临床究竟有没有帮助?这些问题其他基础学科同样会遇到。生物化学书本上的许多理论可以通过实验得到证实,将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可以消除学生心中理论和实验分离的感觉,自己动手验证某个重要的结论,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教学效果。例如,学生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得知底物浓度、酶的浓度、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可影响酶促反应速度,我们开设了“酶作用的特异性和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这一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了理论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在“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的实验中,在实验课堂上引导学生复习血糖的调节,同时联系临床,阐述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本实验联系了临床上检验血糖的方法,增强了实用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4 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 为了强化学生实验的规范化操作和基本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写明实验方案、实验所需药品的种类和数量、实验器材等,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准备。虽然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学生通过实践,提高了实验设置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基本熟悉了实验准备的全过程,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收到了很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5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实验指导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动手能力,他们是实验教学的主力军。对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按照人才培养对实验教学师资的要求进行,鼓励和帮助实验指导教师的进修与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6 加强实验建设,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实验 一个学校实验教学的好坏,取决于这个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当然就是条件,就要看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备、药品的种类和质量、药品和仪器是否齐全,实验室的设备,能不能满足开展学生试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的需要。 7 加强实验技能考核,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校为医学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的教学课时少,相应实验课时也较少,加上近几年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实验条件和设施相对滞后,每次实验学生人数较多,而实验仪器较少,在做实验过程中,少数学生缺乏主动性,只看别人操作,自己不愿亲自动手,不能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实验课只要求学生操作,不进行相关实验考核,学生缺乏压力和动力,认为做不做关系不大。其后果是少数学生易产生惰性心理,缺乏进取心,缺乏对事物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更谈不上有所创新和发现,而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学生所必备的能力。因此,我们应从一点一滴做起,抓好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必要的考核机制,并把成绩记入总分中,让每一个学生都重视实验,最终目的使每个学生成为高分高能的合格人才。 生物化学论文: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及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关键词】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 学生思维 21世纪是一个追求创新、崭新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化学成为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前沿学科之一。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复杂生命现象的科学,在我校生物化学更是全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生物化学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有较丰富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工业、农业、食品、医药和环境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成为为生命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1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科学、先进、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生物化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精选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把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在现代教育平台之上,不断提高、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教”为主,方法主要是单边灌输,我们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能主动探求知识,更缺乏一种对学习的创新精神。现在的教学改革运用多种辅助方式教学,强调学生以“学”为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我们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我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2 对生物化学教学的认识 2.1 课前结合专业考研需求,优化生物化学内容 由于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故一些概念和反应过程十分抽象,难以理解。针对这一特点及各专业对生物化学的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讨论,删繁就简,浓缩基础教学内容,突出主线。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教学的主要知识点、当今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把重点、难点讲通、讲透。同时结合专业考研需求,将近几年的考研趋势以及发展动态介绍给学生,及时调整经重点、难点等,尽量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研究热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1]。比如今年的h1n1型流感,老师对其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让学生加深了对这种病毒的了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想、学有所用。 2.2 课后用竞赛的方式强化知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今年期末,教研室组织进行了一次生物化学知识竞赛,分为团体赛和个人赛。在团体赛中,38名学生分为4个小组,做必答题、问答题,题型全部是课内习题,基本上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活动中,既加强学生间团队合作意识,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在个人赛中,80 %的题型是课内习题,20 %是创新题,即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需要综合各方面知识去解答,更利于强化生物化学知识,提高学习生物化学的热情。 3 生物化学对学生的思维的锻炼 3.1 对放射性思维的锻炼 以一个知识占为中心,把相关内容像蜘蛛网一样不断向外延伸,有利于深化和渗透知识,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比如糖、脂、氨基酸代谢途径的相互关系,通过乙酰辅酶a、草酰乙酸、6-磷酸葡萄糖等关键物质达到相互转化,学生可以依靠这个关系把糖、脂、氨基酸代谢中相关反应都放射性的添加到其中,就可以从整体来看3大物质代谢,从而减少记忆某些反应产生的概念混淆。 3.2 对框架性思维的锻炼 按照一定的模式去提炼和消化书中的内容,将有关或相近的知识点通过有条理的比较、分析、归纳成固定模式框架,进行高效的学习。如在基因信息传递这一章中,可以把复制、转录、翻译进行比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对探索性思维的锻炼 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上,不断向未知的领域探索,如对基因工程进行探索,人们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冈崎片段等。在生物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值得探索的知识很多,如1分子葡萄糖有氧氧化,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多少个atp等。 4 小结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单一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根据这种复杂的发展变化,灵活掌握、灵活运用[2]。在课堂中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不断探索更新、更实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会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论文:生物化学工程对当前生态环境的改造 生物化学工程对当前生态环境的改造 引言 所谓环境指的是人类和各种生物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它包括有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对立的,还应该是互相制约着的。它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非常必要的条件,但是人类在生存与环境的过程中,还必须要不断的调整自己,来适应变化着的外界环境。除此之外,人类还需要不断的对环境加以改造,从而创造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类对于自身依赖的环境的改造能力越强,那么环境对于人类影响的作用就会更强。众所周知的是,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在从事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在获取了很大的经济利益大过程中,也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有很多的影响甚至是不可逆的。生物化学工程作为一门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它对于当前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生物化学工程对当前生态环境具体改造 作为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生物化学工程对当前生态环境具体改造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包括净化污水、修复被生物药剂污染的土壤、清除化学污染以及清除白色污染上,具体讲来。 1.1 有效的净化污水 污水中所包含的有毒物质种类繁多,包括各种酚类、重金属、醛、醇、蛋白质及各种有机毒害物质等等。但是微生物却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力消除污水的毒害,还可以通过降解,使污水之中的有毒物质变成无毒,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在当下,人们普遍使用的固定化酶技术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就是一种生物净化污水的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化学吸附的作用将水溶性的酶物质与不容载体互相的结合,结合之后,酶虽然不能完全溶于水中,但是它保留了催化性,这样就可以对工业废水中的有毒物质,包括污染物、重金属进行无毒的清除,保证水质安全、健康[1]。 1.2 修复污染土壤 土壤污染主要是有种金属污染所造成的,而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过程,最主要的就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降低重金属的毒性。一般情况下,我们通过酶促反应来改善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不仅是重金属固定下来,而且还能消解一部分毒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最后,通过生物吸收的过程削减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对于存在污染的土壤的修复完全可以增加土壤内部有机质的含量,激发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很好的改善土壤的生态结构,这甚至可以稳定土壤,防止土壤受到风水侵蚀,从而防止水土流失[2]。 1.3 消除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环境污染中比较严重的一个方面,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废弃的塑料和农用的地膜很难被空气化解,这种白色污染在我国大概有百万吨左右存在。残留在土壤之中的塑料会降低土壤的营养,引发农作物减少,甚至会致使耕地荒芜,我们也可以认识得到塑料垃圾对于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恶劣。我们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首先可以对塑料物质产生降解作用的微生物,合成具有极好效果的降解菌,其次还可以将讲解基因分离并将它导入土壤微生物之中,从而使两者各自发挥作用。在日后,需要加大力度研发和推广可以降解的塑料以及地膜,保持环境不受白色塑料用品的污染。 1.4清除农药污染 利用化学农药制剂杀灭植物上的害虫已经沿用多年,但是绝大多数的杀虫剂都会残留在土壤之中,特别是氯代烃类农药,和白色污染一样,它是很难被分解消除的,但是利用微生物降解农药消除农药的污染在当下是非常可行的。在降解以杀虫剂为代表的农药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矿化作用来实现,最终产生的物质是co2和h2o这两种不具有任何毒性的物质,这也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微生物农药降解措施,得益于它的降解非常的彻底,不会留下任何的残留物质;还有另外的降解方法,譬如说听过新陈代谢的作用,将农药转换成可以代谢的中间产物,从而消除残留的农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实现的过程比较复杂,而且很容易产生一些不好的负面效果,这就需要用微生物手段改变它的反映路线,从而获得最好的降解效果。当然,从某种角度来看,想要彻底的消除化学农药制剂的污染,最好的办法就是全面的推广生物农药,这种农药不会将有毒物质残留在土壤之内,对于环境保护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3]。 2结论 生物化学工程对于当下生态环境的改善当然也不仅仅局限于净化污水、消除白色污染、清除农药污染、修复污染土壤等几个方面,它还在很多方面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在当下,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而生物化学对于保护环境、清除有毒物质有着非常积极的效果,所以值得全面推广。 生物化学论文:加强生物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消耗品的管理 为了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办学效益,国家教委在对高校实验室工作规划中明确指出高校实验室必须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生产成果和技术开发工作,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1]。生物化学教研室及相关的医学生物学实验中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承担着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多个学科的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及科学研究任务,实验室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而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实验药品、消耗品等是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2],因此,提高仪器设备等物品的科学管理工作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已被人们广为共识[3],国家教委对基础实验室评估文件中多项指标也与物资管理有关,更进一步说明物资管理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1 实验室加强仪器设备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实验室使用大量仪器设备,消耗多种实验材料,由于实验内容多变,实验手段不断更新,加上综合实验的发展,使实验工作更加规范有序[4]。因此,高校实验室对物资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做好物资管理工作,使有限的设备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益和教学总体水平的提高。随着高教改革不断深入,教研室及各个实验中心加强了实验室物资管理,确保实验开出率,从而使教师、科研人员能安心从事教学、科研、开发工作,教研室对实验物资管理做出了改革。 2 实验室加强仪器设备管理的措施 由于生物化学在医学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实验中所需仪器设备、试剂药品、消耗品等门类繁多、数量大、规格不一等,给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如高精尖仪器的科学管理,规范操作,维护保养,定期检查,使用后登记等,需要操作人员精心维护,确保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大型设备(价值5万元以上)由专人负责管理,有专门使用登记本,年使用率达200~400 h,定期与厂家联系维护保养,提高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率,安排好实验室进行实验的组数,有序进行实验教学的完成。对于科研实验要有登记预约手续,以免拥挤与闲置,科学布置,严谨有序,教研室按照学校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健全规章制度,负责对各学系、教研室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设备管理人员要认真做好仪器设备的验收、入账、调拨、报损、报废等日常工作,定期进行帐物核对,做到帐物相符。建立仪器设备完整的档案资料,加强档案管理,档案内容包括:仪器设备出厂资料,从购入到报废全过程的验收,使用、维修、检修、校验、鉴定等记录,确保仪器设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设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技术安全工作,制定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安全制度等管理办法。生物化学由于其特殊性,试剂用量大,品种多,所以要求药品管理人员必须熟悉试剂性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准,如易燃、易爆药品的放置,低温避光等,都需要非常仔细清楚,不能马虎,更重要的是剧毒、麻醉药品的管理,有专门铁柜保存,定期检查,确保安全使用。消耗品的管理账目清楚,易耗品出入登记有帐,做到规范化、程序化、表格化,有章可循,碰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科研都需要多种仪器设备,需要合理安排,方便使用,实验室把经常使用的大型水浴摇床、低温高速离心机、pcr仪、紫外分光光度计集中使用,有效利用,资源共享。实验室物资管理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任劳任怨,扎实肯干,明确职责,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要经常深入实验室了解教学情况,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信息化工作大大加强,综合体现高校现代化管理水平,采集仪器设备数据信息,通过仪器管理软件功能,更加精确查询,便于管理,使物品信息量更多、更详尽、更规范。因此,实验室有计划地培养实验人员业务能力、综合素质是完成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前提[5]。 3 管理人员的培养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教研室及各实验中心为确保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尽可能改善教学物质条件,同时重视管理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对教学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管理的队伍[6],目前的管理人员为大学本科毕业,部分是硕士研究生学历,每个人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熟悉各学科各专业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性能应用,调试维护等方面的知识,要求知识结构全面,每学期开课前能准确提出教学计划,本着勤俭节约、关注环保的态度,做到物尽其用,在工作中要具备改革创新的精神,勇于探索,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秉公办事,努力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经常关心了解国内外的教学科研动态,参加厂家专业人员讲解的大型专题讲座,通过各种手段加快知识更新,提高技术和业务水平,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教研室在2010年吉林大学实验技术成果奖励中获二等奖两项,近年发表在核心期刊科研教学论文数十篇,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大家的共同努力分不开,虽然我们在工作中有了一些进步,但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对我们的要求会更高,管理工作较繁重,要做好较为困难,总之实验室要认清形势,在实验室建设中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确保教学科研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生物化学论文:在精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中,生命科学以其巨大的活力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物技术领域正成为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随着相关学科的渗入,生物化学领域也不断有新的突破和进展。以往在教学中着重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太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面对生物化学知识更新周期缩短,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一轮教学无法为学生准备好一切。因此,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生化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还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一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人脑在感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源于感性认识,以一定的有实感的形象储备为基础。没有形象储备,就没有合乎逻辑的思维,想象也无从深化。反之,没有丰富的想象,思维就失去了它的灵活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空间想象和思维的这种密切结合的关系是本课程教学中突出的特点。 在生物化学静态部分中,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糖、酶等均具有立体构想,即空间几何构型,借助于次级键的结合、缔合成一定的空间立体构象的生物大分子,才能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行使各自的功能。通过对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结构的学习,对其初级结构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但对其各自独特的三维结构,如蛋白质分子长长的多肽链是怎样盘绕、折叠卷取形成一定构象的?主链走向如何?侧链及所连肽段是借助什么键和怎样靠近、怎样排斥的?寡聚蛋白的各个亚基之间的空间是怎样排布的?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酸链组成,二链之间借助于氢键形成双螺旋的二级结构,并在细胞内形成超螺旋和核小体的三级结构。对此学生往往觉得很抽象,不能很透彻的理解,因此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显得有为重要,并在教学中加以奠定、巩固、发展和深化。 1 创造必要的直观环境,给学生创造形象储备的条件 教学实践表明任何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须有直观的支柱,才能容易被大脑接受。刚开始学习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时,学生对在黑板上用平面图形表示空间结构很不适应,也不能充分理解。因此在静态部分的教学中我们配合多媒体等手段,并适当地应用直观教具和模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深奥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把学生从长期所处的“二维平面”思维领域引入到“三维世界”,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印象。同时又注意及时地摆脱对直观教具的依赖,避免其影响和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 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并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思维由问题而引起,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使之积极思考,而且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发展活跃求异思维。如有生物膜的选择透性引出生物膜的组成——流动镶嵌模型,由膜的性质推测到其具有怎样的结构,引发学生活跃的思维活动。生物氧化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形式,是有别于体外氧化但化学本质又相同的过程。为什么体外氢氧结合会骤然释放大量光和热,而生物体却能保持恒温而不被其损伤?设置问题后再引出呼吸链的概念,循序渐进的理解代谢物脱氢是如何到达氧、如何生成水的,在传氢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分步产生、释放和利用的。脂肪酸的β一氧化机制的结论是二碳单位乙酰辅酶a的逐轮代谢,此时在结论获得前首先提出问题,以几碳为单位进行氧化才能获得偶数碳原子的苯乙酸和奇数碳原子的苯甲酸的分解代谢结果?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深化了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β一氧化机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能力受到了锻炼,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增强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 二 观察动手能力的培养 1 观察力是有目的的感知事物的能力 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课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要善于摆脱理论和固有思维的束缚,通过“意外”现象看本质,引发学生的思考,达尔文认为:“我超过常人的地方在于我能够察觉到那些很容易被忽略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的观察”。教学过程中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及时介绍给学生使之放宽视野,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细观多思的良好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不仅仅在生物化学领域而是在整个生命科学这样t大视野中思考和探索。 2 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常规实验,学生可以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然而这些实验往往是在固定的程式下进行的,学生在实验中缺少自己的思维,缺少主动参与性,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为此,在原有的实验基础上,增设了开放性实验项目,加强了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监督和指导,这样使学生在完成实验后,既获得了学科内容的知识,又使科研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 讲解表达能力的培养 表达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尤其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讲解及表达能力。 1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大学中的课堂教学中一个很大的不同是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尤其是当回答错误时,气氛往往变得尴尬、紧张。鉴于此,在理论课教学中我每堂课走上课堂都面带微笑,以一种轻松舒缓的状态来创造温馨的教学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回答问题时,专注地倾听,对正确的回答给予赞赏和肯定;对于不完善的回答,掌握“无批评”原则,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对其给予鼓励。在这样一种教师提出问题是为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而并非是想教训学生的轻松学习氛围中,形成了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学习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为学生提供了提高表达能力的机会。 2 轮流讲解,共同评议 在实验教学中,针对实验的设计思想(原理、步骤、计算方法等),每个问题由学生到实验室讲台前讲解,这样不仅检验了大家对实验课的预习情况,有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又增强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也可以为从事教育的学生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对于学生的讲解,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和补充。这样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成就感。达到了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各项能力的结合点,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中心环节。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急剧缩短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比传播知识更为重要。 1 启发式教学,适当组织课堂讨论 启发式教学是将生化知识与生命现象之间紧密联系,将饮食、健康、营养、生理、病理等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设问、反问等多种形式以相关的生命现象作为切入点,导出知识点,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如由糖尿病人血糖高引出血糖的分子形式、血糖的来源、血糖的去路、糖在我们体内的分解代谢路径、肌糖原为什么不能补充血糖;糖、脂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生活方式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探究、思考、进而找寻问题答案这样一种状态。这种形式生动活泼,能够开阔学生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通过独立的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堂讨论的题目有一定的启发性、探索性,并具有适当的难度。在引导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采用诱导、点拨、等方式,督促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这样可使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促进。 2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为加大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在讲授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己看书钻研的良好习惯。如为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对酶的固定、大分子的制备等生化分离分析技术的问题,采用讲授和自学相结合。针对生物大分子的性质,采用哪种方法、依据什么原理、注意哪些问题、控制什么条件、关键点在哪里,自学中给学生必要的提示,使学生有思考的 路径,也加深了对大纲中所要求的知识的掌握。 3 多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学习起点和不同需求的同学采用分层次教学。由于部分学生有机化学基础薄弱,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过物理化学,这样对蛋白质、核酸、糖类及脂类的化学结构尤其是空间立体结构、对生物能学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对这样的学生就要在教授新知时,温习旧知,在新知与旧知之间搭建认知桥梁,利用课下时间详解知识重点和难点,并通过习题、小测等形式反馈学习情况。这既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加强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有少数学生达不到学习要求,如课程不及时看书,或不按时完成作业,对于这样的学生,采取留出一定的时间,然后多提问,让他们积极思考,使之感到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而有压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敢松懈。对于有精力想考研的学生,推荐一些反映学科动态的书籍和杂志,鼓励其多读书,加大知识面,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框架,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及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物化学是有关于生命现象的化学,生物大分子是立体的,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探究其化学本质,就要把培养学生能力当作己任,有意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及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同时,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解决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的问题,努力达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管理技术论文:信息技术下高校行政管理的创新和实践 在当前信息技术的使用日益频繁,给各行各业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也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很多高校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往往只重视硬件设备的添加,软件建设往往跟不上,没有做到物尽其用,行政管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处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极大的阻碍了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今后高校要对如何更加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行政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信息技术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作用 1、保证高校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信息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使用能对高校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汇总,高校信息系统和各种数据库还可以高校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依据。以为内高校领导在决策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校园中的人事变动、财务开支等工作有全面的了解,但是如果让各部门收集这些数据的话时效性不能保障,同时各项程序也比较复杂,但是利用校园网络和各部分信息进行收集就比较方便,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2、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当前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垂直化,导致上下级之间信息交流比较复杂,很多管理决策要通过好几层才能传到教师和学生上,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管理,同时也浪费了很多人力资源。如果高校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不仅缩短了信息传达的时间,而且高校的高层领导可以与教职工之间直接联系,省略了中层管理机构的介入,这样中层管理机构人员的数量将会大大减少,从而有效提高高校行政办事效率。 3、加强高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 采用信息化技术之后,高校行政部门之间、行政部门和科研部门之间的来年息将会更加的紧密,一些相对独立的部门也通过网络与校园中的其他部门发生联系。各部门在工作中可以利用网络开展文件传输等工作,加强不同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另外高校各部门在行政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对管理结构进行调整,逐渐建立一种相对平等的网状组织管理机构,保证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4、扩大信息使用范围,实现信息共享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各种信息可以在网络上自由的传输,不同学科之间也能形成很好的信息流动,信息的使用范围会进一步扩大,不仅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突破了使用主体的限制,个人之间、院系之间、各部门之间以及高校之间都能利用网络进行沟通,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 二、信息技术下如何开展高校行政管理创新 1、加强对信息技术利用的重视 要提高信息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使用首先要转变思想,加强对信息技术使用的重视。第一,学校的领导要对信息技术使用带来的便利有深入的认识,加强在信息设备方面的投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建立完善信息网络。第二,要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细心技术使用信息,在高校的各种会议上要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发展趋势要不断明确,从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第三,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要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更好地在行政管理工作总发挥自己的才能。 2、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利用信息技术上开展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高校应该有整体战略部署,制定总的实施规划,确定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应该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软件系统的一致性,建立综合性的信息行政管理系,这样高校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 3、改进信息系统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比较快,所以信息技术更新换代也比较频繁,高校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对信息系统的升级工作特别注意,不能只重视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要对软件系统定时升级,保障其的稳定运行。高校针对自己的使用的信息软件要制定一个严格的维护条例,定期找专业的人员进行升级更新,保证系统的高速运行。 4、培养信息管理素质 信息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使用就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素质。目前高校中很多行政管理人员信息技能比较低,不能很好的进行信息化操作,没有完全发挥出信息系统的功能,导致行政管理效率较低。在未来高校应该重视培养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信息操作技能。第一,在行政管理人员的选拔中要保证专业对口,具备信息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第二,要加强后期的培训和教育。随着系统升级和更新应该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后续培训,让他们具备新的细心知识,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工作的要求。 5、改进高校行政管理流程 高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行政管理工作,为了保障行政管理模式与信息系统向适应,应该对行政管理流程不断优化,保证行政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高校应该对内外资源进行整合,要对内部各管理部门职能进行明确,让其与信息管理系统相适应,使管理系统能逐渐向有序状态前进,从而不断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 结论: 对于高校来说,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行政管理工作不仅实现了高校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同时也为高校进行科学的发展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利用信息技术是对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进,但是当前高校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行政管理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高校要针对这些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开辟新的发展途径,从而有效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管理技术论文:数据挖掘技术在客户关系管理中怎么应用 根据波特的影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有五个利益相关者,分别是客户、竞争对手、供应商、分销商和政府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其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就是客户。现代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产品上,还体现在市场上,谁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和主动。而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实质上是对客户的争夺,因此,企业必须完成从“产品”导向向“客户”导向的转变,对企业与客户发生的各种关系进行管理。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就要通过有效的途径,从储存大量客户信息的数据仓库中经过深层分析,获得有利于商业运作,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信息。而实现这些有效性的关键技术支持就是数据挖掘,即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潜在信息。正是有了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持,才使得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和目标得以实现,满足现代电子商务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一、客户关系管理(CRM) 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方法。它是企业通过富有意义的交流和沟通,理解并影响客户行为,最终实现提高客户获取、客户保留、客户忠诚和客户创利的目的。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客户识别、客户关系的建立、客户保持、客户流失控制和客户挽留。通过客户关系管理能够提高企业销售收入,改善企业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能提高员工的生产能力。 二、数据挖掘(DM) 数据挖掘(Data Mining,简称DM),简单的讲就是从大量数据中挖掘或抽取出知识。数据挖掘概念的定义描述有若干版本。一个通用的定义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隐讳的、事先未知的、潜在有用的信息。 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有:(1)关联分析。即从给定的数据集中发现频繁出现的项集模式知识。例如,某商场通过关联分析,可以找出若干个客户在本商场购买商品时,哪些商品被购置率较高,进而可以发现数据库中不同商品的联系,进而反映客户的购买习惯。(2)序列模式分析。它与关联分析相似,其目的也是为了控制挖掘出的数据间的联系。但序列模式分析的侧重点在于分析数据间的前后(因果)关系。例如,可以通过分析客户在购买A商品后,必定(或大部分情况下)随着购买B商品,来发现客户潜在的购买模式。(3)分类分析。是找出一组能够描述数据集合典型特征的模型,以便能够分类识别未知数据的归属或类别。例如,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债务水平、收入水平和工作情况,可对给定用户进行信用风险分析。(4)聚类分析。是从给定的数据集中搜索数据对象之间所存在的有价值联系。在商业上,聚类可以通过顾客数据将顾客信息分组,并对顾客的购买模式进行描述,找出他们的特征,制定针对性的营销方案。(5)孤立点分析。孤立点是数据库中与数据的一般模式不一致的数据对象,它可能是收集数据的设备出现故障、人为输入时的输入错误等。孤立点分析就是专门挖掘这些特殊信息的方法。例如,银行可以利用孤立点分析发现信用卡诈骗,电信部门可以利用孤立点分析发现电话盗用等。 三、数据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 1.进行客户分类 客户分类是将大量的客户分成不同的类别,在每一类别里的客户具有相似的属性,而不同类别里的客户的属性不同。数据挖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客户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提高现有客户的价值。细致而可行的客户分类对企业的经营策略有很大益处。例如,保险公司在长期的保险服务中,积累了很多的数据信息,包括对客户的服务历史、对客户的销售历史和收入,以及客户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生活方式等。保险公司必须将这些众多的信息资源综合起来,以便在数据库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客户背景。在客户背景信息中,大批客户可能在保险种类、保险年份和保险金额上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因而形成了具有共性的客户群体。经过数据挖掘的聚类分析,可以发现他们的共性,掌握他们的保险理念,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保险公司的综合服务水平,并可以降低业务服务成本,取得更高的收益。 2.进行客户识别和保留 (1)在CRM中,首先应识别潜在客户,然后将他们转化为客户 这时可以采用DM中的分类方法。首先是通过对数据库中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建立一个描述已知数据集类别或概念的模型,然后对每一个测试样本,用其已知的类别与学习所获模型的预测类别做比较,如果一个学习所获模型的准确率经测试被认可,就可以用这个模型对未来对象进行分类。例如,图书发行公司利用顾客邮件地址数据库,给潜在顾客发送用于促销的新书宣传册。该数据库内容有客户情况的描述,包括年龄、收入、职业、阅读偏好、订购习惯、购书资金、计划等属性的描述,顾客被分类为“是”或“否”会成为购买书籍的顾客。当新顾客的信息被输入到数据库中时,就对该新顾客的购买倾向进行分类,以决定是否给该顾客发送相应书籍的宣传手册。 (2)在客户保留中的应用 客户识别是获取新客户的过程,而客户保留则是留住老顾客、防止客户流失的过程。对企业来说,获取一个新顾客的成本要比保留一个老顾客的成本高。在保留客户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要找出顾客流失的原因。例如,某专科 学校的招生人数在逐渐减少,那么就要找出减少的原因,经过广泛的搜集信息,发现原因在于本学校对技能培训不够重视,学生只能学到书本知识,没有实际的技能,在就业市场上找工作很难。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果断的抽取资金,购买先进的、有针对性的实验实训设备,同时修改教学计划,加大实验实训课时和考核力度,培训相关专业的教师。 (3)对客户忠诚度进行分析 客户的忠诚意味着客户不断地购买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数据挖掘在客户忠诚度分析中主要是对客户持久性、牢固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比如大型超市通过会员的消费信息,如最近一次消费、消费频率、消费金额三个指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预测出顾客忠诚度的变化,据此对价格、商品的种类以及销售策略加以调整和更新,以便留住老顾客,吸引新顾客。 (4)对客户盈利能力分析和预测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不知道客户的价值,就很难做出合适的市场策略。不同的客户对于企业而言,其价值是不同的。研究表明,一个企业的80%的利润是由只占客户总数的20%的客户创造的,这部分客户就是有价值的优质客户。为了弄清谁才是有价值的客户,就需要按照客户的创利能力来划分客户,进而改进客户关系管理。数据挖掘技术可以用来分析和预测不同市场活动情况下客户盈利能力的变化,帮助企业制定合适的市场策略。商业银行一般会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客户的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对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最重要的客户,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服务和营销。 (5)交叉销售和增量销售 交叉销售是促使客户购买尚未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手段,目的是可以拓宽企业和客户间的关系。增量销售是促使客户将现有产品和服务升级的销售活动,目的在于增强企业和客户的关系。这两种销售都是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的,客户因得到更多更好符合其需求的服务而获益,公司也因销售增长而获益。数据挖掘可以采用关联性模型或预测性模型来预测什么时间会发生什么事件,判断哪些客户对交叉销售和增量销售很有意向,以达到交叉销售和增量销售的目的。例如,保险公司的交叉营销策略:保险公司对已经购买某险种的客户推荐其它保险产品和服务。这种策略成功的关键是要确保推销的保险险种是用户所感兴趣的,否则会造成用户的反感。 四、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数据挖掘的步骤 1.需求分析 只有确定需求,才有分析和预测的目标,然后才能提取数据、选择方法,因此,需求分析是数据挖掘的基础条件。数据挖掘的实施过程也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的。在确定用户的需求后,应该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属于哪种应用类型,是属于关联分析、分类、聚类及预测,还是其他应用。应对现有资源如已有的历史数据进行评估,确定是否能够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来解决用户的需求,然后将进一步确定数据挖掘的目标和制定数据挖掘的计划。2.建立数据库 这是数据挖掘中非常重要也非常复杂的一步。首先,要进行数据收集和集成,其次,要对数据进行描述和整合。数据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来源:客户信息、客户行为、生产系统和其他相关数据。这些数据通过抽取、转换和装载,形成数据仓库,并通过OLAP和报表,将客户的整体行为结果分析等数据传递给数据库用户。 3.选择合适的数据挖掘工具 如果从上一步的分析中发现,所要解决的问题能用数据挖掘比较好地完成,那么需要做的第三步就是选择合适的数据挖掘技术与方法。将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一系列数据挖掘的任务。数据挖掘主要有五种任务:分类,估值预测,关联规则,聚集,描述。前三种属于直接的数据挖掘。在直接数据挖掘中,目标是应用可得到的数据建立模型,用其它可得到的数据来描述感兴趣的变量。后两种属于间接数据挖掘。在间接数据挖掘中,没有单一的目标变量,目标是在所有变量中发现某些联系。 4.建立模型 建立模型是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一个数据挖掘模型的过程。一个好的模型没必要与已有数据完全相符,但模型对未来的数据应有较好的预测。需要仔细考察不同的模型以判断哪个模型对所需解决的问题最有用。如决策树模型、聚类模型都是分类模型,它们将一个事件或对象归类。回归是通过具有已知值的变量来预测其它变量的值。时间序列是用变量过去的值来预测未来的值。这一步是数据挖掘的核心环节。建立模型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改进或更换算法以寻找对目标分析作用最明显的模型,最后得到一个最合理、最适用的模型。 5.模型评估 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可信性和可用性,从而选择最优的模型,需要对模型进行评估。我们可以将数据中的一部分用于模型评估,来测试模型的准确性,模型是否容易被理解模型的运行速度、输入结果的速度、实现代价、复杂度等。模型的建立和检验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通过这个阶段阶段的工作,能使数据以用户能理解的方式出现,直至找到最优或较优的模型。 6.部署和应用 将数据挖掘的知识归档和报告给需要的群体,根据数据挖掘发现的知识采取必要的行动,以及消除与先前知识可能存在的冲突,并将挖掘的知识应用于应用系统。在模型的应用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对模型进行评估和检验,并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模型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管理技术论文:浅论农牧区有线电视系统的技术维护管理 随着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有线电视系统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应用,尤其在我们青海农牧区,地广人稀这一特殊地理环境,系统用户容量通常达到数千户,甚至上万户以上,这样大规模的有线电视用户,在长期运行中,要经受老化、人为因素损伤,但为了对用户提供良好的技术维护和技术检测工作,这是搞好有线电视服务的重要措施。 1.技术维护是有线电视系统运行的关键 有线电视系统经由筹划、设计、工程施工、再经过调试后才能交付使用,一但系统开始运行,维护工作也必须跟上,一个高质量的系统不仅取决于技术设备质量和工程质量,而且取决于维护质量,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技术维护工作,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线电视系统。 2.要健立一支良好的技术维护队伍,熟练掌握故障发生的特点 在农牧区有线电视系统长期使用过程中,要始终让用户满意,应该说是很难的,但是只要切实认真地把系统维护工作当作有线电视台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建立一套较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使有线电视系统才能保持长时间的稳定。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是有线电视系统技术维护工作的基本要求,建立一支素质好的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技术维护队伍,健全一套科学的系统维护制度是保证系统质量的前提。 3.农牧区有线电视系统的维护 农牧区有线电视系统的维护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为前端相连的干线系统、其二是每户与干线相连的分支分配系统;在系统维护中,对设备老化的处理办法主要是预防为主以及必要的系统性调试整修。 对设备老化引起的故障,通过日常的检查就可获得设备异常变化的连续资料,对设备引起的故障,通常为突发性形成的症状也比较清楚因而易于查找和维修。 目前,有线电视系统维护工作的重要性,已为许多有识之士所关注,广播电视各级主管部门也应该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如果只重视建网不注重系统的维护,势必会影响基层农牧区有线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管理技术论文:建筑工程的基坑围护技术的综合管理 引言 我国大量的基坑工程始于八十年代,由于城市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地下停车场、高层建筑埋深、人防等各种需要,高层建筑需要建设相配套的地下室,促进了基坑工程的发展。近几年,国内还兴建了许多大型市政地下设施、如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地铁、上海的张杨路综合管线共同沟、人民广场地下停车库、人民广场地下变电站、上海的河流无数工程等等。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建筑业和建筑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尤其表现在近年来日趋增多的基坑工程中。由于在建筑主体施工范围中,基坑围护未在该范围内,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企业均容易忽略基坑围护施工的重要性,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工程施工的风险。 一、 基坑围护的优点 近年来,基坑围护技术在建筑工程基础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该技术施工成本较低、对环境的要求不高、避免地下水影响等优点,所以倍受建筑企业的青睐。在建筑工程中,利用围护技术来进行基坑施工,能够有效解决地下水对基坑施工质量的影响。因为基坑围护技术将基坑内的地下水控制在一定范围,能够保证地下水不会影响基坑施工,进而提高基坑施工质量。深基坑围护技术是当前建筑工程基坑施工最为先进的技术,其施工简单方便,整个围护结构的支撑力均匀,能够有效控制基坑周围土层发生坍塌现象,提高了基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采用基坑围护技术能够保证地下埋管、光缆等其他基础设施的正常工作,不会对地下设施造成损害。在基坑工程施工阶段,采用基坑围护技术,能够消除土质问题而引发的坍塌和移位现象,而且发生坍塌也不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或对周围其他构筑物造成影响。 二、工程概况 广州陈家祠广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地下空间工程项目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与康王北路交汇处,北侧毗邻陈家祠,西侧与荔湾区人民政府相邻。场地拟建两层地下室,均为地下车库。建筑±0.000 相当于广州城建高程 7.37m。 陈家祠广场地下空间基坑顶标高为-0.070m,基坑底标高为-12.170m,基坑开挖深度为 12.100m。基坑北面与陈家祠相距 22m,基坑顶边线离用地红线约为 4.8m;南面临近中山七路,基坑顶边线距离用地红线约 23.9~32.0m,基坑南侧与地铁一号线相邻,基坑边线与地铁车站主体内边线距离为 8.90m~20.05m。场地东侧与地铁八号线相邻,基坑边线与地铁车站主体内边线距离约为 2.20~25.10m。 三、设计阶段的技术管理 (一)、合理选用分包单位 因基坑围护工程自身存在着特殊性与复杂性等特征,必须要具备一定施工经验且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来进行该工程的施工,才可使基坑围护施工质量得到保障。在施工之前,工程的监理人员应该和业主进行沟通与交流,协助其一同对工程分包单位进行审查,应该选择施工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社会信誉好且技术力量强的单位,避免出现层层转包的现象,使得工程施工质量受到影响。 (二)、设计上的管控 在建筑工程基坑围护工程施工之前,其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着工程施工质量的高低,而合理且科学的基坑围护设计方案应该为经济合理、施工技术可行且安全可靠。在设计管控上,首先设计人员自身必须要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如土力学、结构力学、地基和基础、材料力学以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学等,并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水文地质以及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基于施工场地以及其周围的实际环境来进行设计。其次,在施工之前,工程人员应该认真且仔细地进行设计方案的审核,加强和设计人员之间的沟通,明白设计人员的意图,继而才可在施工中更好地对其施工进行组织;而对于业主而言,则应该选择具有一定经验且资质合格的设计单位来进行建筑工程基坑围护的设计。 (三)、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的审定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组织为指导施工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文件,必须要加强施工组织的审定。对于施工单位所提交的这一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工程监理人员必须要进行认真地审核,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待施工单位将其修正且完善以后,再根据具体的程序进行上报,待工程总监经过审批以后才可实施。在审核过程中,必须要着重审定以下内容,即监测布置合理性、基坑围护体系、降水措施、基坑开挖的方式以及施工平面图等。 三、 地下工程中基坑围护技术的应用 基坑围护技术根据不同的开挖深度,地质、水文状况,周边建筑物情况,施工条件及自身的施工水平选择合理的围护结构和支撑体系、开挖方案及地基加固方案,以满足安全可靠,工期、质量要求,经济合理及施工便利。 (一)、钢筋混凝土板桩 钢筋混凝土板桩具有施工简单、现场作业周期短等特点,曾在基坑中广泛应用。但由于钢筋混凝土板桩的施打一般采用锤击方法,振动与噪音大。同时沉桩过程中挤土也较为严重,在城市工程中受到一定限制。此外,其制作一般在工厂预制,再运至工地,成本较灌注桩等略高。但由于其截面形状及配筋对板桩受力较为合理,并且可根据需要设计。目前,已可制作厚度较大(如厚度达500 mm 以上) 的板桩,并有液压静力沉桩设备。故在基坑工程中,仍是支护板墙的一种使用形式。 (二)、深层搅拌水泥土围护墙 深层搅拌水泥土围护墙是采用深层搅拌机,就地将土和输入的水泥浆强行搅拌,形成连续搭接的水泥土柱状加固体挡墙。水泥土围护墙优点由于一般坑内无支撑,便于机械化快速挖土,具有挡土、止水的双重功能。一般情况下,较经济施工中,无振动、无噪音、污染少、挤土轻微。因此,在闹市区内施工更显出优越性。 (三)、槽钢钢板桩 这是一种简易的钢板桩围护墙,由槽钢正反扣搭接或并排组成。槽钢长6~8 m 型号由计算确定。其特点为槽钢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基坑施工完毕回填土后,可将槽钢拔出回收再次使用,施工方便,工期短,不能挡水和土中的细小颗粒。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需采取隔水或降水措施。抗弯能力较弱,多用于深度≤4 m 的较浅基坑。沟槽顶部宜设置一道支撑或拉锚支护,刚度小,开挖后变形较大。 四、基坑的信息化施工管理 基坑的信息化施工所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广泛,且该施工环节的作用也相对较大,主要包含了结构和土体应力检测、流量监测、位移监测、水压检测以及水位监测等各方面,通过这些检测,不仅可使工程质量与安全得到保障,同时还可对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正确性进行有效地验证。在施工 中,借助于信息化施工,通过对位移发展情况的密切关注,当位移比限值大的时候,应该对其施工步骤进行相应的改进或者采取相应且有效的工程措施,从而避免变形情况的发生,保证基坑周围环境以及边坡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分析和评定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为确保基坑可靠施工的基础,在监测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累计位移量以及位移速率的计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位移变化曲线的编制,对造成位移速率不断增大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位移量进行准确地记录,借助于监测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信息,最后再来实施定量分析,继而保障该结构水平位移不会超过限值范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基坑围护技术的综合管理中,必须要加强两个方面的管控,即施工前与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同时在管理过程中,除了要加强人员、材料以及设备方面的管理以外,还应加强施工技术的管控,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满足建设需求。 管理技术论文:关于工商管理的MIS新技术应用思索 一、关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简称MIS)在现代社会已深入到各行各业,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MIS事实上已成为计算机MIS。目前,由于开发高质量MIS的能力大大落后计算机硬件日新月异的进展,加上社会对MIS发展和完善需求的增加以及对MIS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认识和行为而导致MIS开发的失败,这些情况已严重妨碍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因此对MIS有关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工作效率,提高MIS开发成功率已变得十分重要。 二、工商管理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 MIS是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一体的信息系统工程。采用先进、适用、有效的企业管理体制,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层次,可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降低经营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内部改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畅程度,使得企业的运行数据更加准确、及时、全面、详实,同时对各种信息地进一步加工,使企业领导层的生产、经营决策依据充分,更具科学性,更好地把握商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利于企业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使企业的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为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打下基础。公司高级管理部门要想得到准确的情况和决策的依据,就必须拥有各种得到妥善组织的全公司范围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使用都离不开MIS系统。当今国际全球联网,管理人员对信息的需求量更大,公司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息库,需要MIS来协助管理,甚至有的大公司还专门设定首席信息执行官。简言之,MIS是通过收集、制作、处理及精炼资料,以提供有用信息来达到管理上的目的,如计划、指导、评估、协调、控制等,而形成的所需信息系统。我们的时代正迈向信息时代,信息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将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核心技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都认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 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中的注意和构建 为适应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开发应用需求,企业管理工作必须逐步完善以下工作: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各部门都有相应的作业流程;管理业务的标准化,各部门都有相应的作业规范;报表文件的统一化,固定的内容、周期、格式;数据资料的完善化和代码化;各岗位人员素质到位化。企业网络是现代化企业十分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它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企业网络要提供收集、管理、共享、存取和集成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多媒体数据等;提供连接企业内部,并与外界交流信息的能力。采用正确的、有远见的企业网络策略是保证企业基础信息设施建好、用好的关键。 (一)领导重视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保证 MIS的“一把手原则”已被我国计算机应用各领域的成功经验所证明,也被普遍接受为信息系统建设的首要原则。MIS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企业管理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企业管理方式的变化和流程的调整;与应用MIS相适应的机构与岗位的调整、信息公开和规范化管理所导致的管理人员的权限变化。因此,MIS系统工程的建设应在总经理的亲自主持下,高级管理班子集体研究,基于各自分管专业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保持高起点、高标准,从全局上权衡、协调、审定、决策及组织实施。“一把手原则”不是形式地要求总经理学习计算机的ABC,钻进“天书”堆里;也不是形式地强调“内行领导”,把此重任让位给几个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而是正确坚持“一把手原则”,在总经理的统一指挥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人才等的筹备,同时动员企业的方方面面从各个层次、专业角度围绕“要计算机做什么”这个主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整个企业统一目标,统一步调,上下贯通,顺畅衔接,有效调度,默契配合。 (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全面解决方案的策略 鉴于传统MIS存在的问题,基于Intranet技术的企业内部网应该为企业的全面信息管理提供一个完整、开放、先进与经济的解决方案。完整性方面包括优化的网络设计、安全的数据管理、高效的信息处理、友好的用户界面。开放性是指在Intranet的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应用接口等方面作开放设计,以使系统具有显着的灵活性、适应性与可扩展性。先进性是指解决方案在网络设计、设备配置、开发工具等方面具有先进性。经济性是指解决方案应能兼容已有系统,保护原有投资。 (三)企业规范化管理是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基础 国外先进的MIS商品化软件进入我国后,多在外商独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应用,原因在于:尽管这些企业也存在个性差异,但作为相同的行业,他们的基本点是相同的,企业管理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规范。而我们处于两种体制的交替和探索中,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未走上正轨,管理不规范。在这些情况下,常常放弃商品化软件而按照企业的现有模式和流程自己开发或合作开发MIS软件,同一种应用软件在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分公司重复开发,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并且由于开发技术、人才、管理上的原因,往往使这类软件难以进一步提高,基于不规范管理技术上的MIS,难以帮助企业走上现代化的管理之路,而且可能形成一种负循环。因此,在筹划MIS时,首先应对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改革,使企业运行的每一环节符合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要求。 企业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科学管理的意识,进行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开发首先要具有科学的开发方法。成功的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应用是建立在科学的管理和针对本企业实际特点开发使用MIS的基础之上的。 管理技术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世纪是科学快速发展的世纪,随着临床医学、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为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与可靠性。检验科主要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检验报告,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的工作[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医学发展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关系到国民身体素质的保障,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技术的发展需要管理的配合,然而现时的质量管理跟不上技术的快速发展的脚步,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漏洞,给人民与社会造成很大的困扰。本文着重探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医疗机构检验条件与技术配备不合理。医院里表现床位时常面临紧缺之势,房间设计格局不合理,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检验结果,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焦躁与暴怒。部分实验室布局不符合安全防护要求,缺乏长远计划。检验硬件设备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仪器设备长时间得不到更新和添置而有趋于老化之势。 1.2实验室室前检查不合理。临床医师为患者开据检查申请单,病人按医嘱要求留取标本送检。部分临床医师对没有针对患者的病情申请送检,而且不少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不是十分明了,检查的目的性不强。更有部分医师因为诊断不出问题,而随便让病人进行抽血与进行其他无意义的形式检验,让病人及其家属费时费力,同时又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病情确又得不到缓解,从而失去了对医院的信心而选择不就医。 此外,临床科室标本抽取时间迟早不一,导致待检标本时间过长而影响检验结果。部分护士抽取标本的操作不规范,致使检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出现较大差异,给临床医师的判定造成了极大的误导。医师无法对症下药,也是导致患者再不肯就医的重要原因。部分质量控制管理人员理论知识薄弱、知识更新迟缓。质控管理人员运用旧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操作,不可避免地造成系统的误差判断。 1.3文件管理无序,有失规范。文件管理是检验科开展和进行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2],科学规范的文件管理模式与制度才能保证检验科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可靠性。部分检验人员对文件管理的概念及其意义不熟悉,在编写和建立程序档案文件时分类不合理、书写不规范,检验原始记录不完整,达不到档案保存的基本要求。检验科管理人员没有对实验室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检查,致使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与修改。另外,管理人员对仪器使用、维护、校准等账目不够健全,质控品与校准品存在混淆的问题,以致使用不正确,极大地影响着检验结果。 1.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关系不甚和谐。当前医院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影响着医疗合作关系。临床医师希望检验人员能帮助寻找患者的病源,但缺乏对检验知识的深入理解,容易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而检验人员又总是希望临床医师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彼此之间又缺乏沟通与交流,日积月累,从而在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树起了一道交流屏障,导致关系的彼此不协调。 2针对临床检验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措施与对策 2.1加强设备管理,改善检验环境。根据技术要求,配备适合的检测仪器。时刻紧跟国际技术发展的脚步,引进测试领域广、精度高的仪器设备。完善各项仪器和管理,实行“一对一”或“二对一”专人专队管理与护理。检验室对检验人员严格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的购进、建档、使用操作管理、人员职责均作出明确规定,以提高仪器的护理质量,保证仪器的完整性和设备检测的准确率。 2.2完善实验室前检查制度,提高质控质量。要求临床医师及检验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对临床医师要求提高与扩展初诊知识,对检验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增强工作职员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应实行重点培训并严格考核。强化标本采集,检验科要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检验工作,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密度,减少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的误差,使检验质量显着提升。 2.3制定文件管理规范,并严格执行。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健全文件管理系统[3]。要求检验单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逐项填写,检验人员需经检验科主任审批报告权后方能签发报告,检验结束,检验单及报告均应备份存档。制定检验仪器操作手册,并定期进行修订。检验负责管理人员定期向科主任申请检查各种试剂的质量和所用仪器的灵敏度,精密度,定期进行校正。健全登记统计制度,对各项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登记和统计,要填写完整、准确,妥善保管,并实行归档存档。同时加强仪器、试剂的管理,建立大型仪器档案。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专人负责。 2.4促进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交流。检验科要加强和临床科室的互动合作与交流,医院开展各科室的交流活动,要求各科室的人报告自己科室的最新发展。检验科人员要求理解临床常见病例和高发病例的相关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检验能力。临床医师要求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随时跟进检验科的技术发展。 总述: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继国家对药品进行严格的管理之后,临床检验质量管理开始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质量放在核心,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减少因为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的消极影响。 管理技术论文:论机插水稻育秧及大田管理技术 论文关键词:机插水稻;育秧;大田管理 论文摘要:总结了宣州区机插水稻大田软盘泥浆育秧与大田管理技术,以期指导水稻机械插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机械插秧省工、高效、增产,宣州区自2005年开始推广机械插秧技术以来,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6 666.7hm2以上,比人工插、抛秧增产5%~10%。现将其相关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1大田软盘泥浆育秧技术 1.1品种选用 选择适合宣州区种植的耐肥、抗倒、优质、高产优良品种。早稻:中组3号、皖稻14、株两优819、T优15;单季稻:武运粳7号、皖稻68等常规稻,两优293、新两优6号、丰两优2号等超级稻和杂交稻组合。 1.2播插期 机插秧秧龄应控制在20d以内(叶龄3.5叶)。根据品种特性及气候条件,为确保早稻安全育秧,晚稻安全齐穗,中稻有效避免虫害减少病毒感染、避开穗期高温,宣州区早稻应于4月上旬播种,一季稻应于5月中下旬播种;麦稻区播种期应尽量后延,减少麦秧共生期,防止麦田稻飞虱、稻叶蝉传播病毒,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矮缩病的发生。因机插秧秧龄较短,加之宣州区秋季气温波动性强,所以晚稻机插秧要慎重推广,应选择腾茬早的田块,采用晚稻早熟品种,确保双晚安全齐穗。 1.3秧床准备 选择排灌、运秧方便的田块,按1∶90比例留足秧地。播前10~15d灌水泡田。播前2d,施112.5~150.0kg/hm2复合肥作基肥,开沟起畦,畦面宽1.4m,沟宽0.5~0.6m。确保播种前板面平、实、干爽。 1.4塑盘准备 塑盘内径规格58cm×28cm,大田备足300张/hm2软盘。秧盘2张横摆,一次挤紧排列整齐,畦两边各留10cm,保证秧盘平整贴泥。 1.5种子处理 大田用种:常规稻45~60kg/hm2,杂交稻22.5~30.0kg/hm2。播种前晒种2~3d,用浸种灵浸种24h,按常规方法催芽,破胸时,摊开晾干即可播种。 1.6播种 秧盘铺好后,畦沟内灌入水,在畦沟内搅拌泥浆,将泥浆倒在盘上,用木条刮平,泥浆厚2.0~2.5cm,30min后泥浆沉实即可播种。按盘定量均匀撒播,先播70%,再播30%,一般落谷3粒/cm2左右,然后轻拍稻谷使之全部没入泥浆,以不见稻谷为宜。 1.7秧田管水 播后第2天起,采用夜“灌”日“露”的管水方式。每天傍晚上水,直到淹没所有秧盘,清晨排水,直至露出所有的秧盘,以确保秧苗生长整齐、均匀,避免薄水日晒,造成高温伤苗。3~4d后秧苗达到1叶1心时,进入常规管理,保持秧盘湿润即可。如遇阴雨天,排清沟水,保持盘土湿润;遇晴天,则灌水护苗。秧苗1.5~3.0叶时,保持沟水,视天气情况可灌“跑马水”。机插前3~4d,排清沟水,促进秧苗盘根,露晒秧盘,方便起秧和机插。 1.8秧田追肥 机插秧秧龄短、密度大、盘土浅,苗床施底肥,无需追肥,也不建议使用“送嫁肥”。如果秧苗缺肥严重,确实需要追肥,一般秧田用尿素60~75kg/hm2,对水15t/hm2浇施(每盘约用尿素0.5~1.0g),秧田要保持浅水层。 1.9病虫防治 苗期虫害主要有稻纵卷叶螟、稻蓟马,可选用乐斯本进行防治。必须打好“送嫁药”,在插秧前3~4d应喷施锐劲特+铜大师1次,防止大田前期病虫危害。 2大田管理技术 2.1机插秧前的准备 2.1.1大田准备。整地要求:田块平整,田面整洁,达到无杂草、无杂物、无浮渣。表土硬软度适中,标准深8~10cm,上细下粗,上烂下实,插秧作业时不陷机。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 2.1.2土地耕整。空茬田机插前1周进行旋耕整地水耙平。采用旋耕灭茬机灭茬,旋耕后进行干整拉平。上水后待土垡完全吸足水分后进行耙平墁平。高留茬地可先期直接上水浸泡,再用水田埋茬起浆整地机进行耕整作业。麦、油茬在上水耙地前,应根据秧龄长短,在确保适期移栽的基础上,视天气情况晒垡2~3d。 2.1.3施足基肥。基肥施用量一般为总施肥量的45%~50%。可结合旋耕作业,大田施人畜粪11.25~15.00t/hm2、氮磷钾复合肥450~525kg/hm2、碳铵300~375kg/hm2(或尿素120~150kg/hm2);缺磷土壤应增施过磷酸钙300~375kg/hm2。对麦茬秸秆还田较多的田块,在插秧前1d,增施碳铵225~300 kg/hm2作面肥。 2.1.4泥浆沉淀。沙质土需沉实1d左右,壤土需沉实1~2d,粘土需沉实3d左右。 2.1.5化除除草。机插水稻田应采用化学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结合泥浆沉淀,大田耙平后用苯噻苄可湿性粉600g/hm2或25%恶草灵乳油3 000mL/hm2,拌湿润细土300~375kg/hm2均匀撒施,保持7~10cm水层3~4d。 2.2移栽技术 机插秧苗秧龄短,大田期生长期长。栽插深度应控制在1.5~2.5cm。栽插密度一般为22.5~27.0万穴/hm2,每穴2~3株苗,基本苗60~75万株/hm2,注意查苗补缺。当缺株率在10%以上,特别是出现较长的断垄和较大的“天窗”时,需人工补缺,以达到匀苗。 2.3水浆管理 机插秧苗植株小,植伤重,缓苗期长,大田间的水浆管理以“浅”和“勤”为原则。机插秧后,排尽田面积水,自然落干,搁田3~5d,以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的生长;3~5d后,实行浅水勤灌,即上1次浅水层(1~2cm),2~3d自然落干,再上新水,以协调土壤水、气、热状况,促进秧苗发根、分蘖。当全田的总茎蘖数达到预定穗数的80%左右,开始排水搁田,叶龄余数2.5左右或拔节初期复水。为达到“稻田不陷脚、田间无裂缝”的搁田效果,通常采取多次轻搁田的方法,即搁几天,灌1次跑马水;再搁几天,再灌1次跑马水,切不可一次重搁。孕穗期要保持浅水层,抽穗后坚持间歇灌溉,即上1次浅水层,2~3d自然落干,湿润1~2d再上新水,以维持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 2.4肥料管理 为防止肥害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机插秧苗大田追肥应“少量多次”。分蘖肥分2~3次施用;水稻圆秆期,施用壮秆肥尿素75kg/hm2、氯化钾75kg/hm2;在叶龄余数1.2~1.5,雌、雄蕊分化期施用尿素75kg/hm2作保花肥,长势较差、叶色较黄的田块适当增加追肥数量。水稻抽穗前后采取根外追肥方法追施粒肥,常用1%尿素溶液与0.2%磷酸二氢钾溶液的混合液叶面喷施2~3次(间隔3~4d)。 2.5病虫草害防治 2.5.1杂草防除。机插秧田秧苗小、行距大、前期生长慢。在栽前封闭化除的基础上,栽后8~9d应补施1次除草剂,以确保除草效果,即结合第1次施用分蘖肥,撒施苯噻苄600g/hm2。 2.5.2病虫害防治。根据植保部门病虫情报,参照普通大田进行防治。 管理技术论文:对雨季造林技术与管理措施的研究 摘要:雨季造林是加快荒山荒地绿化的重要途径,雨季造林在我省有着传统的习惯,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降水集中的多雨季节,温度高、湿度大、墒情好,是荒山造林的主要季节。雨季造林时间性强,技术要求严,造林难度大,造林可用树种少,为了充分利用雨季的有利时机,搞好造林,提高造林成活率,对其雨季造林技术及管理要点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关 键 词: 雨季造林 技术 管理 一、雨季造林技术的探讨 1、合理整地 整地是造林前的一项重要环节,一般是上年雨季整地,次年造林,也可春季整地雨季造林或者雨季随整地随造林。整地方法、规格的确定,要按照水土保持的要求,尽量减少破土面,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一般对山坡上部及25°坡以上的地段,采用穴状、鱼鳞坑整地,规格:穴径30-40厘米左右,深20-40厘米;鱼鳞坑长径30-50厘米,短径30-40厘米,深20-40厘米土堰宽,高10-20厘米。山坡中部及15°-25°坡的地方,采用鱼鳞坑、水平阶整地,规格:鱼鳞坑同上,水平阶宽1-1.5米,长以便于整平田面为宜,深30-80厘米。山坡下部及15°坡以下的地段,采用窄幅梯田整地,规格:宽2-5米,长度随山坡情况而定,深30-80厘米,垒坚固的双层石堰,两阶之间保留2-3米的生土带。无论采取那种方式整地,都必须在整地前做好规划设计,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2、 适地适树,选好树种和苗木 我省雨季造林树种以常绿树种及萌芽力较强的阔叶树种为主,如侧柏、黑松、油松、火炬松、花椒等,具体到一块造林地,要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选好造林树种。苗木应选择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I、II 级良种苗木。最好使用容器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对针叶树种的苗木,应选择1-2年生的为宜。 3、 掌握适宜的造林时机 雨季造林种植时机非常重要,尤其是裸根苗造林,若能在栽后下雨,并有几天的阴天,则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造林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以减少太阳对苗木尤其造林当天的暴晒时间,经过一夜的缓冲,可以提高苗木的抵抗能力,对提高造林成活率也有一定的作用。切忌在无雨和降雨不多的时期强栽等雨,要严格遵循"三不栽"的原则,即"雨不透不栽,天不连阴不栽,雨过天晴不栽"。 4、 造林技术 (1)造林密度:松柏造林一般安排在山坡的中上部,穴状或鱼鳞坑整地,密度可掌握在220-330株/亩:花椒一般栽植于地堰或在水平阶及梯田成片栽植,栽植于地堰的株距2米左右,成片造林,密度可掌握在130-160株/亩,株行距2×2-2.5米。 (2)容器苗造林:容器育苗造林要注意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起苗时,应先挖掉容器袋周围的土,尽量不使袋内的土体松动,切忌用手拔苗起苗。二是栽植时应注意栽植深度,培土深度要比容器高出2-3厘米,切忌将营养袋露在外面:三是栽前一定要撕破袋底部。 (3)裸根苗造林:首先要把好起苗关,在起苗的前一天圃地灌水,起苗时一律用撅头深刨,做到根系完整,根部带土,剔除细弱苗和根苗,进行苗木分级,并用草袋包装,以减少苗木失水,随起、随运、及时栽植。 栽植时将苗木放在筐内,遮盖湿布,栽一株拿一株。不要用手抓握苗根部,以尽量减少根系损伤。刨深穴,扶正苗木,填土以深度达原土痕为宜,踏实。 5、 抚育管理 (1)、穴面覆盖:造林后,及时用枯树枝、碎草、石块等覆盖穴面,避免暴雨时雨滴击溅表土,以减少蒸腾失水。对穴面保墒和促进苗木生长均有明显作用,应尽量采用。 (2)浇水整穴:造林后如无雨,尤其是裸根苗应尽可能地在栽后2-3天内浇一次水,以保幼树成活:大雨过后,要及时查苗看穴。如苗木被冲压,应及时扒出扶正;被大雨冲毁的树盘及时修筑好。 (3)松土除草:未进行穴面覆盖的植树穴,大雨过后土壤易板结、干裂和滋生杂草,要适时松土,以保墒和清除杂草。 二、雨季造林宏观管理措施 1、全力抓好雨季造林工作。雨季造林省工、省力,投资少、见效快,各地要抓住近期连续降雨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广泛宣传发动,把雨季造林列入近期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紧紧把握提前整地、适时栽植、加强管护几个关键环节,主动打好雨季荒山绿化攻坚战。各地主要负责同志和林业部门的负责同志,要率先垂范,亲自组织指挥,亲自调度检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迅速掀起高潮,合力推动雨季造林工作的深入扎实开展。 2、要稳定和完善林业各项政策。对现有林业承包等经营管理体制,要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保护林地所有者和林地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承包经营的合同约定,要依法完善,加强管理,责任到人。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责、权、利,奖勤罚懒,提高管护水平,确保造林成活率。对宜林荒山荒地,可直接采取分包到户、招标、拍卖等形式确定经营主体,也可以由集体统一组织开发后,再以适当方式确定经营主体;对造林难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一定期限的使用权无偿转让给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开发经营,但必须限期绿化。大力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业主、外资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进一步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统一税费政策、资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经过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民主决策,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享有优先承包经营权。 3、要大力推行合同造林。采取专业队伍造合同林为主,其他社会造林为辅的方式进行,荒山造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林木成活率大大提高。今后要继续采取这一方式,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建造林专业队伍、统一供应苗木、统一整地栽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抚育管护、统一验收奖惩等工程措施,严格落实造林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在造林的管护上,按每山一名护林员、一间护林房的标准,抓好管护工作,护林员报酬由区、镇两级各拿一半的办法兑现,切实提高护林员的责任心,确保绿化成果。各镇要确保造林、管护资金足额到位。 4、要切实抓好封山育林管理工作。封山育林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快山区造林绿化步伐的一项重要举措,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按照《枣庄市封山育林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全区所有山林实行“死封”制度,禁止牛羊上山,严厉打击毁林、开荒、滥采、放牧等行为,采取“封、管、造”并举的措施,大幅度提高山区植被。今年市委、市政府对违法开山 采石采矿破坏森林植被现象十分重视,明确要求,从现在起要严禁在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新设立采石采矿场。凡是征占林业用地开山采石采矿的,一律先经林业部门审核同意。同时,要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和重大森林火灾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盗伐、滥伐等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好林木资源。 5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雨季造林工作落到实处 雨季造林时间紧、任务重、季节性强,各镇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克服短期行为。要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随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雨季造林结束后,区里将组织对各镇雨季造林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对任务完成好的镇进行表彰奖励,区政府兑现以奖代补资金。对完不成任务、造林质量差、保存率低的,将通报批评。林业部门要及时做好雨季造林的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今年雨季造林任务的全面完成。 总之,雨季造林,提前细致整地是基础,良种壮苗是根本,造林时机是关键,抚育管理是保障。各地应充分做好准备,把握有利时机,认真组织,确保雨季造林获得好成效。 管理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在事业单位集成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情况存在明显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而计算机技术的集成化管理能够有效地提供更为优势化的管理。本文在分析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集成管理理念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优势分析,并提出了计算机技术在事业单位集成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1.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资源浪费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的资源浪费的现象,公共机构能耗底数不清,资源消耗没有定额限制,缺乏用量标准和计量分析,对已有的定量标准有些也执行不严。例如:在事业单位内部办公用品随意领用,有些土地资源、设施资源随意购置却束之高阁,不能物尽其用。因此公共机构节能降耗应该以计量为基础,通过计量统计和对比分析,才能制定合理可行的定量标准。但是,目前事业单位的这种资源浪费情况很难迅速制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市场护组织管理驱动,单位领导和职工都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来看待单位的未来发展,这种基本特性使得单位很难融入市场经济的组织形式之中,无法形成自内而外转变浪费的观念意识。同时,事业单位内部没有形成全面化的监管机制,无法建立众多相互独立的市场主体,以形成市场竞争的基本格局,调动全社会成员的积极、主动和创造地控制浪费情况。 1.2效率低下 事业单位部门其本质是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部门,其所提供的服务与产品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所决定,而是由政府机构来决定,它建立在权威关系之上。因此,事业单位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要维持国家经济、社会等各项生活的平稳运行和发展,满足人民的各项公共服务需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低下使其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究其原因是多样化的,但是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事业部门的效能监督机制无法形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形成监督机制,提供更为高效率的服务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基本上都经历过多的分化和剥离。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主要包括从事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机构,经过多次改革以后,在明确社会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了社会权责利关系,转换和明确了各类社会组织的基本职能,但是对于单位部门的内部责权情况来讲却没有进行相关的管理建设。 2.集成管理理念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优势 集成管理的理念来自于企业管理模式,其本质是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进行全面化的综合的管理,管理的特点就是要模糊部门界限,进行整合式的管理,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整体化的发展,激发全体职工的积极工作态度,并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作用,其优势情况在于: 2.1综合监控和开发资源 集成管理就是要通过科学而巧妙的创造性思维,从新的角度和层面来对待各种资源要素,拓展管理的视野和疆域,提高各项管理要素的交融度,以利于优化管理对象的和谐有序性,增强事业单位的集成效应。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控制实现对单位内部各项服务环节的综合监控,以此来制约职工更快更好地完成服务工作。同时,计算机的监控和资源开发性能能够对单位内部的资源进行整理,保证所有的物资均能最大限度地进行使用或实现经济效益。而且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能够保证对现有的公共资源情况进行成本估算,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情况出现。 2.2问责制激发协同合作意识 计算机集成管理技术能够对服务项目进行链条式的追踪,保证问责制在单位内部的全面实行,从政治责任、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直接责任、间接责任等一层层问下去,实现全面监管,对给使用单位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使得逃避责任,任意对待工作的情况消失,也使得所有人员都明确表现出为单位发展积极工作的态度。另外计算机集成管理提供了工作服务的记录,保证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以依循,推动了问责制更好地推行。另外,计算机技术对问责制的推动作用使得单位的人员明确了一项工作的责任其本质涉及到了多方面的责任,这样就更有利于发展协同合作。 3. 计算机技术在事业单位集成管理中的应用 3.1加强对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的发掘利用 在集成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的集成化管理能实现全面化的有形资源管理,也就是对单位内部的物资资源、固定资产等进行管理,集成化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对单位内部这些资源进行登记和管理。对资源文件或案卷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称作着录,着录是信息输入计算机的前提。而且要对资源的现有情况进行存贮,有赖于高密度的存贮介质,如光盘、缩微胶片等,形成更为 直观化的资源管理分析,确保有形资源的价值,在这些存贮技术尚不能应用之前,必须首先将档案文件加工处理成二次文献,输入计算机,实现线索检索。而针对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要对单位内部的人员素质进行开发,集成管理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招聘录用新成员、职工培训管理系统、管理职工的薪酬福利、人事信息数据统计分析、软件系统在 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管理企业员工社保业务、建立员工考评管理系统、创建企业员工调动管理系统、创建企业员工奖惩管理系统、建立企业人事查询系统、用户权限管理系统,每部分均配有相应的具体操作步骤。 3.2加强计算机集成技术综合服务的应用 所谓集成系统就是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如个人电脑)、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这种管理技术利用链接模式,形成了协议和平台、软件、子系统的连接建设,有利于更全面地观察和控制事业单位内部的配置问题。从资源角度看,集成管理将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资源作为管理的要素,使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涵盖所有的软、硬件资源要素,尤其是集成管理强调知识的创造;从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角度来看,集成管理不仅涉及管理技术本身的集成,而且涉及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等的相互融合与综合集成,针对所有数据管理包括数据仓库、事务处理和集成混合应用工作负载,在完整软件、服务器、存储和网络服务之间进行组合,如MRP -II,CIMS等都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势化表现。计算机集成技术的应用为事业单位的服务工作也提供了技术,例如:可以提供不同的网络服务器,也可以给不同的客户做演示,根据需求的变化,可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根据策略的不同,管理员还可以对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共享、独占、搜索)。总之,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能够实现全面化的服务和管理作用,事业单位可以与网络企业合作,对单位内部进行全面化的集成技术管理控制。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在事业单位集成管理中的应用要重视加强对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的发掘利用,加强计算机集成技术综合服务的应用,全面挖掘计算机集成技术对事业单位的管理的优势化作用,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现代化技术支持。 管理技术论文:档案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信息技术按照形态差异可以分为软技术和硬技术。硬技术是指各种各样的信息设备及设备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其逐渐被使用在各种领域工作中,其也不断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在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也将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例如以往,档案资料全部是纸质资料,在保管过程中会存在很大麻烦。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中拍照技术、印刷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技术的应用,使档案管理工作有了很大改变,其是信息资料突破了时空限制,缩短了工作所需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帮助有效解决了很多高校档案存在的问题,也进一步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二、信息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运用 1、信息技术中硬技术的应用 采用计算机设备、打印机、扫描仪以及缩微设备等硬件设备来帮助完成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可以帮助有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及有效开展。传统档案管理工作还是采用手工操作手段来帮助实现高校数据资料的获取及处理等工作,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人工管理档案容易因为信息量太大而造成检索困难,另外由于档案接触人员较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档案保密难度。随着信息技术中硬技术的不断应用,大部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部门均配备了相应的多媒体电脑、资料扫描仪、打印机以及相机等硬件设备。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每一阶段利用计算机从互联网等多个方面获取资料信息,对于收集的资料可以利用扫描仪全部转换为电子版,从而实现资料数字化。电子文件不同于传统纸质文件,其更易于保管,并且方便,所占空间大大缩小。因为电子文件属于一类新型信息载体,近年来以光学材料及磁性材料作为信息载体的电子档案逐渐取代了以纸质作为信息载体的纸质档案。针对学校获得个人中奖旗、奖杯以及各种纪念品,由于是属于立体物品传统保管工中很难确保其经过长时间之后不会出现变色、损坏等。而利用数码相机将其拍摄为照片进行备份保管,这样事物还能以另外一种形态即信息资料进行保管。而获得的通知、奖状、证书等可以利用扫描仪设备扫描到计算机中,以电子文档的形态进行保管,还能将这些信息在校园网站上景象,使师生能通过校园网进行查看。 2、信息技术中软技术的应用 (1)数据库技术的运用早期文件系统也可以实现电子文档的存储工作,但是因为早期文件系统在数据信息冗余、数据共享以及信息检索方面都存在一些弊端,从而未能得到推广采用[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子文档的管理工作数据库逐渐被应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数据可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容易的完成数据信息的冗余消除、信息检索、存储以及信息共享工作。高校建立了用于管理档案信息的统一数据库,可以使其充分发挥计算机具有的密集存储以及快速检索功能,不仅能进一步提高高校档案信息的保密性,还能大大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2)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其中互联网技术属于一种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其由不同中规模大小、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组合而成。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资源共享变成了可能,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在设备及技术上都能达到档案的网络化管理相关要求。互联网技术不仅能实现数据档案的传输、接收、收集,还能真正实现网上信息资源数据的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为高校节省了人力、财力。 三、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被逐渐应用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逐渐增设了信息技术中的硬技术及软技术,即配备了各种档案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并建立了相应的档案管理数据库及互联网,从而大大促进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管理技术论文:计算机机房管理中虚拟机技术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作为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工具,已经在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得到广泛的运用,而计算机机房也成为一种使用频率极高的教学场地,在计算机机房的使用过程中,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困难,虚拟机的使用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下文将对此重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1.计算机机房管理现状 在很多课程的具体教学中,上机实习已经成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一方面计算机实习中会涉及到很多危及到计算机安全的内容,像CMOS的设置、硬盘的分区与格式化、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的安装配置、网络服务器的安装配置、光盘软件的使用等都会对机房计算机造成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机房接待的学生批次多,人员较杂,虽然很多学校对学生的上机实习与操作内容等都做了很多方面的限制,但对计算机机房进行高效的管理还是很困难,尤其近年以来普及使用了Windows等系统,机房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极大的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机房的教学实习中也经常会运用到诸如DOS、WinXP、Linux等很多种操作系统,虽然从理论上讲,要在计算机的机房安装如此多的操作系统是行得通的,但是实际的安装与维护却非常的繁琐,对学校教学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有以上分析可知,如何调解学生的上机实习操作内容多样化与机房的安全管理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机房学校环境,增强学生的上机自主性与灵活性,已经成为我们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一个重点问题。 2.虚拟机技术的基本工作概况 所谓的虚拟机技术,也就是在现有的计算机系统上虚拟出一个新的子系统的技术,而这个子系统主要依赖于现有的计算机系统上建立起的虚拟机软件平台生存,但是拥有系统独立的CPU系统、内存系统、硬盘与其他的硬件设备等,是独立于现有计算机系统的系统,当人们对子系统进行操作时,就与操作现有的系统一样,但是子系统的硬件与软件都需要通过虚拟机的软件来进行虚拟。该子系统如果崩溃,不会对现有系统产生影响,只需直接删除即可。而现有的系统如果崩盘也不会对子系统产生影响,重装系统后如果还需要子系统只需要再安装虚拟机的软件平台即可。 虚拟机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在一个主机系统中可以同时安装与运行多个不同操作系统的虚拟机子系统,而且各个虚拟机还可以与主机之间实现行对话与文件的共享,甚至还可以共同应用网络资源与运行各种C/S方式的应用。(2)如果要在虚拟机系统中再安装其他的操作系统,只要将操作系统安装在主机硬盘中虚拟出来的某个特定的文件中,不用对物理硬盘做分区的操作,而且对主机与子系统现有的硬盘分区与数据都没有任何破坏作用。(3)虚拟机与主机的硬件无关,子系统中虚拟出的硬件都是在主机之间的复制后直接进行使用的,无须考虑硬件的差异性。(4)操作系统实现了虚拟化,进行安全、高效而方便的课堂教学;计算机网络实验平台实现了虚拟化,可以在安全保障物理计算机的情况下完成多种网络连接方式下几乎所有的网络实验;计算机组装和维护实验平台实现了虚拟化,对硬盘进行分区、硬盘的格式化、操作系统的安装、系统的备份、系统的还原等实验教学都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常见的虚拟机技术平台有VMware软件与Virtual PC软件,这两种软件都可以在Windows系统内虚拟出多个子系统。VMware软件可以在单机的桌面为用户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在实体机器中完整的模拟网络环境,也便于携带,极具灵活性。Microsoft Virtual PC软件是一款可以使机房计算机虚拟出多台可以运行单独的操作系统的PC,而且操作系统间可以互不干扰,还可以单机组网。 3.虚拟机技术的安装过程与作用分析 虚拟机技术的具体安装首先离不开配置较高的硬件,主机服务器上应该至少保留5G的硬盘空间,方便存放一些常用的软件安装光盘镜像与部分虚拟机的资料,网络速度也应该较快。其次,要选取机房中一台具有较强代表性的计算机用作标准机来安装软件,将一些较为常用的操作系统设置为本地机主的操作系统,其它的操作系统则安装成为虚拟机,先安装应用最频繁的主操作系统,再安装各类常用的应用软件,最后再安装虚拟机的软件,并不断的优化虚拟机的运行环境。 在安装好了虚拟机系统的机房,我们可以利用虚拟机技术为学生提供多门课程、多平台跨越的上机实习。 其一,可以同时进行常规的软件教学实习与对各类操作系统的教学实习。常规的软件教学不需要运用到虚拟机系统,而各类操作系统的教学实习则?连廊钢结构工程整体提升技术控制要点?关于建筑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问题的思考?变频器在门机上的应用与故障分析?北京汽车制造业现状 要借助于虚拟机技术,这两种教学实习都可以在安装上虚拟机软件的机房内进行。各类操作系统的配置与操作方法都可以利用虚拟机技术进行模拟实习,这些操作系统都可以直接运行安装到本地硬盘中的虚拟机上。 其二,可以对大型软件进行安装实习。因为学校各类条件的限制与计算机机房的稳定性需求,很多大型的应用软件都难以在机房进 行安装实习,而具备虚拟机系统的机房,则可以利用虚拟机的技术,提供一些大型办公自动化的软件、图形与图像的处理软件、多媒体的处理软件以及查杀病毒的软件等的安装实习,而不需要考虑对机房安全与性能带来的威胁。 其三,在计算机上进行特殊的操作训练。为了安全起见,计算机机房是不能为学生提供诸如系统的CMOS设置、硬盘的分区格式化等会对机房的稳定性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实习操作,我们可以通过虚拟机软件设置子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系统内对系统的CMOS设置、硬盘的分区格式化、BIOS的升级、新软件或者新驱动的安装试崩、计算机病毒的分析研究等一些特殊操作进行上机实习,这些特殊操作在虚拟系统内可以实现与主机相同的使用效果,而且不会对机房计算机的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其五,进行网络技术课程的训练。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局域网技术课程在学生计算机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由于网络技术较为复杂,会涉及到很多知识,而且对机房提出较高要求,大部分学校难以为此提供合适的上机训练机房,不过可以在机房安装虚拟机软件,虚拟所需的操作环境,营造一个双网卡的服务器环境,让学生完成对局域网的各种操作实习。即便机房的配置不够高,我们也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上一同运行多个服务器的虚拟机与工作站的虚拟机,自组局域网进行网络技术培训。 管理技术论文:分析马尾松栽培管理技术 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 )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松树,在南方各省森林蓄积量中,马尾松占一半以上。马尾松喜光,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能在石砾土、沙质土、粘土、山脊及岩石裸露的石缝里都能生长。忌水涝,不耐盐碱,喜酸性和微酸性土壤, pH值4. 5-6. 5生长最好。在钙质土和石灰岩风化的土壤上往往生长不良。 管店林业总场是安徽省最大的国有林场,现经营总面积25万余亩,有林地面积近20万亩,其中马尾松林13万亩,占有林地的65%,笔者通过近十多年的栽培观察和逐步摸索,体会到通过以下具体措施对促进马尾松生长,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有明显作用,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1 马尾松的造林技术 1. 1 造林地的选择 马尾松造林地不宜大面积集中连片,要根据树种特性和立地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使之与阔叶树混交,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又有利于预防马尾松毛虫的蔓延发展和森林火灾发生。应根据经营目的,交通条件,培养不同的材种,以便分别采取相应的经营措施,充分发挥马尾松的生产潜力。 1. 2 整地方式 造林前一年秋冬整地效果较好。皖东丘陵地带一般多采用块状整地。暗穴、半明穴整地对防止水土流失,降低造林成本有明显效果。劳动力充足,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提倡明穴整地,确保整地质量;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幼苗早期生长。块状整地规格一般可按50×50×30cm。 1. 3 造林密度 造林地立地条件较差的,初植密度要适当大一些,每亩500-600株。 立地条件较好,土壤厚度达50cm以上,肥力中等偏上的,交通便利,经营集约度较高的地方,每亩栽植300-400株,以培养中大径级材为目的。 1. 4 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是马尾松造林的主要方法。适时栽植是保证造林成活的关键之一。松苗早春顶芽抽梢较早,故应早栽。早栽具有早发根、易成活、早生长、能抗旱等优点。一般适宜的栽植时期在1月中下旬至3月中上旬。皖东丘陵地区春节前后,土壤解冻,冰雪融化,或下透雨后,即可栽植,阴天毛毛细雨或雨后天晴土壤湿润时栽植最佳,吹干风时不宜栽植。 供造林的苗木(Ⅰ、Ⅱ级苗)要妥为保护,确保不破坏根系,随打浆随假植,假植时间不超过24小时,泥浆不稀不稠,运输时防止苗木根部失水,栽植时如果泥浆失水发干应二次打浆。栽植时务必做到随取苗,随栽植。马尾松栽植时的基本要点是:分级栽植,深栽黄毛入土,不窝根,不吊空,根系舒展,扶正苗木,踩实捶紧。 集约经营程度较高的地方,可带基肥造林,对促进幼林速生和提早郁闭有相当明显的效果。 2 马尾松的抚育管理 2. 1 幼林抚育 造林后3—5年内,根系入土浅,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差,加强对幼林的抚育管理,这是巩固造林成果,促进幼林生长的重要环节措施。 2. 1. 1 松土除草 新造幼林的生长发育,与其周围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关系。林地上杂草灌木丛生,会与幼林争夺水分、养分和光照;杂草根系盘结还会阻碍幼树根系的伸展,通过除草,可改善幼林的生长条件,有利于幼树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除草松土主要是在幼树周围,范围应稍大于原穴,由里到外,由浅到深,免伤根系和枝干,并注意拣去石块,土培成馒头形,杂草、灌丛铺盖在幼树周围。 除草松土时间和次数,取决于幼林生长的特点以及杂草繁茂程度和气候条件。最适宜的时期应在幼林生长旺盛期来临之前进行,以5-6月为好,入秋前杂草尚未结籽,除草松土效果好,且能减少来年杂草的滋生。一般连续抚育三年,第一年至第三年可按3、2、1次数进行。初植造林密度大,幼林生长旺盛,可抚育二年,分别按2次和1次进行。造林后头三年,要严格封山或加强看护,防止割草、人畜破坏等。 2.1. 2 补植:幼林缺株,于当年秋季进行一次造林成活率全面检查,了解成活情况,提出解决办法。按补植规定,成活率在40%以下应重新造林, 41-84%应进行补植,或成活率虽达85%以上,但有局部地段成活低或死亡植株集中连片,也应补植。补植工作一般应在当年秋季或翌年春季进行。补植应在原种植点上进行或整地后用同龄苗补植。 2. 2 成林抚育 幼林郁闭后至林分主伐前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属于林分分化稀疏阶段,表现为林木株数的减少,树高和直径的增加。如不进行必要的抚育任其生长,就不能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目的。因此,马尾松幼林郁闭后,应进行修枝和抚育间伐等抚育管理。 2. 2. 1 合理修枝 合理修枝可改善马尾松干形,获得无节良材,提高木材质量,又能促进林木生长。5—6年生的马尾松是修枝最适宜的起始年龄,此时树冠下部枝条由于通风透光不良,开始自然枯死,但枯死脱落的速度缓慢,如不及时修去,今后则会形成大的死节。为了促进生长和减少节疤,可将枯枝和生长衰退的枝条全部修去。对树冠中最长最粗的枝条也应酌情修去,避免偏冠,使树冠匀称。水平枝上面的枝条,受光充足,生长旺盛,不能修除,否则影响生长。 修枝应掌握“轻修、勤修”的原则,修枝务必要使树冠和树高比例适度, 10年生以前,树冠为树高的三分之二; 10—15年后,树冠可为树高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以保持树干上部枝条有一定的营养面积 修枝的适宜时期从晚秋至早春,这时修枝,伤口流脂量少,易封闭,修切的伤口至生长季节尚有一段时间,能加速愈合,缩短伤口的愈合期。生长季节和寒冬不宜修枝,否则会影响生长。供修枝用的砍刀、锯子等,一定要锋利。修枝时要避免树干劈裂或撕开树皮,以免影响切口愈合而造成溃烂,影响材质。马尾松修枝以不留桩的方法效果好,即使留桩以小于1cm为宜。 如主梢受松梢螟危害而不能正常生长或折断,在修枝时应有目的地培养一个侧枝,促进其旺盛生长,以代替主梢。 2. 2. 2 抚育间伐 马尾松林林分郁闭后进入群体生长阶段,原来幼树与环境的矛盾转化为各个体之间的矛盾。随着林龄的增加,各林木要求的营养空间也不断增大,相互挤压,引起强烈的分化和自然稀疏。始伐年龄:抚育间伐的始期,应从造林密度、立地条件、林分郁闭度、胸径和材积连年生长量以及间伐木的利用价值等方面来综合考虑。不同的造林密度、立地条件等,林分郁闭时间有所差异,一般在4—6年郁闭,郁闭后2-3年,林分的分化逐渐明显,出现被压木,小径材较多,郁闭度达0. 8—0. 9,即可开始抚育间伐。一般在8—10年进行第一次间伐。造林密度大的、立地条件好的或经营水平较高的林分,生长快、郁闭早,抚育间伐应适当提前;造林密度不大或立地条件较差的,可推迟1—3年。 间伐强度:间伐强度关系到保留木的生长和林分产量。强度太小,林冠恢复郁闭快,没有起到抚育间伐的应有的作用,反而缩短间伐重复期,增加间伐次数,间伐材过小,利用价值高,同时还增加了抚育投资。强度太大,造成林中空地,林地杂灌滋生,林地干燥,树干尖削,破坏林分郁闭,影响林木生长。适宜的间伐强度应根据造林密度,林分生长特点确定。8—10年进行一次弱度的抚育间伐,强度为林分材积的10—15%,并可结合修枝。10 —20年可采用度到强度的抚育间伐,强度为林分材积的20—30%,同时伐除干形不良的上层林冠的林木。20年以后,可采用强度为30%的抚育间伐。 间伐重复期:通常以3—5年为宜。间伐后林分郁闭度应保持在0. 6—0. 7之间。重复次数应根据培育材种而定,中径级用材林一般经2—3次重复即可主伐利用。 间伐方式:因林分结构不同,有上层抚育间伐和下层抚育间伐两种。在人工同龄纯林内,宜采用下层抚育间伐,主要伐去林冠下层的被压木、濒死木,同时伐除干形不良的上层林冠的林木。抚育间伐时要按照“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劣留优”即三砍三留原则进行。林内的断梢木,双梢木如对保留木有辅助作用,或伐除后会出现天窗,应予保留不砍。在以马尾松为主的混交林内,主要采用上层抚育间伐,即伐除林冠上层压抑马尾松生长的非目的树种,并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进行下层抚育间伐。 管理技术论文:主要农作物节水抗旱栽培管理技术方案 一、玉米抗旱栽培技术 (一)选择优良抗旱品种。选择籽粒饱满、拱土能力强、叶片相对厚而直立、成熟期籽粒灌浆和脱水快、较抗旱的玉米品种。 (二)扩大地膜覆盖栽培 地膜覆盖栽培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温度,增强抗旱、抗“倒春寒”、抗“八月低温”的能力,二半山以上地区要尽力扩大地膜覆盖栽培面积。 (三)扩大育苗移栽。育苗移栽既有利于节约用水和抢抓节令,又便于管理。各地要根据时间节令要求和气象预报,充分利用各种小水源做好各类作物的集中育苗工作,待雨水到来后及时移栽。 (四)开沟等雨抗旱播种。开沟等雨抗旱播种法一般先按玉米行距用犁开好沟等待降水,只要有10毫米左右的降水时,沟内、沟边就会有2~3厘米深的湿土,此时可抓紧时间,将玉米播于沟内,再将沟边湿土覆盖在种子上。地膜玉米可先起垄,待降水后抢时覆膜播种; (五)抗旱穴播。穴播要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水源,播种深应为10~12厘米,每穴浇水1.0~1.5公斤,待水下渗后播种,施有机肥并盖土(先盖湿土,后盖干土),以利水、肥集中,确保全苗。 (六)秸秆覆盖。玉米行间覆盖秸秆对节水保墒、培肥地力有重要的作用。覆盖秸秆既能提高土壤含水量,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并对抑制玉米田杂草也有明显的效果。 (七)使用抗旱剂 玉米抗旱增产剂是一种由超强吸水材料组成,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的新产品,能很好吸收深层土壤水分,减少水分蒸腾和渗漏,在作物根系周围形成小水库,又有缓释性,供作物吸收利用。各地要积极开展吸水树脂及旱地龙等抗旱技术试验示范,搞好抗旱栽培技术贮备。 (八)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并与化肥配合施用,从而达到以肥调水,使水肥协调,提高水分利用率。施用有机肥,不仅能培肥地力,还能改善土壤物理环境,提高土壤持水保墒能力,结合整地每亩施有机肥1000~1500公斤。增施钾肥能通过减少植株蒸腾损失来提高水的利用率,增强作物自身的抗旱力。结合播种每亩施硫酸钾8~10公斤为宜。 二、水稻抗旱栽培技术 (一)因地制宜选择育秧方式 育足苗子是打赢抗旱夺丰收的关键措施。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要育足水稻秧苗,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地确定好育秧方式,其次才是抓好育秧技术措施的落实。在局部可以取到水的地方,推广旱地育秧;在无水可取的地方,应通过乡镇政府协调,开展异地育商品秧,也可以通过亲朋好友等方式,异地联系育客秧。 (二)选择抗病、抗旱、抗低温优良品种。一是选择生育期适宜的品种在抗旱育秧情况下,低海拔地区首先要考虑7月中旬水稻能否抽穗扬花,要尽量避开高温伏旱对水稻扬花结实的影响;中、高海拔地区要考虑避开秋季低温阴雨对水稻扬花结实的影响,即在迟播情况下要选生育期偏短的品种。二是选择抗干旱、抗低温能力较强的品种。三是选择抗病性较好并进行过种子处理的品种。 (三)适时早播。适时早播可有效地延长水稻的营养生长期,增长有效积温,提高光合干物质累积量,促进早熟,有效地减轻水稻生长后期的高温伏旱或秋风的影响,为提高水稻单产奠定基础。由于现有推广品种多数是大穗型、生育期普遍较长,因此要适时早播,以避过“八月低温”的影响 (四)适当延长水稻秧龄,做好抗旱等雨栽秧准备。正常年景下,旱育秧的秧龄为30天左右、抛秧的秧龄为40天左右、水育秧的秧龄为50天左右。如果栽秧水来得迟,就面临着要把秧龄延长到60天以上,以便等水栽秧。 一是稀播培育长龄壮秧。即通过扩大秧床面积,减少每平方米范围的播种量,延长秧苗的滞增分蘖期,可有效地增加早播秧苗的秧龄弹性,提高秧苗素质,既可提高单产,又可解决前期无水插秧的矛盾。播得越稀,秧龄弹性越大。如果其它管理配合得好,旱育秧苗的秧龄可超过70天以上。 二是化学调控延长秧龄。在旱育稀播的基础上,从3叶后分期喷施1至2次多效唑,每亩秧地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兑水50公斤(原则上按150ppm浓度)均匀喷施以促蘖控长,施时厢面无水、施后第二天再灌水上厢。同等情况下可延长秧龄10天以上。三是两段寄栽育苗。对正常播种期和播种量较大的育秧苗床,如果要等水栽秧且秧龄要超过60天以上时,应通过两段寄栽来延长秧龄。当秧苗长至2叶1心时按行距6~10cm、窝距5~8cm进行寄栽。寄栽后2至3天每亩秧地用前面的方法喷施15%多效唑,如果秧龄要超70天,则在15天过后按同样的方法再施一次多次唑,培育长龄多蘖壮秧。老秧由于秧龄较长,秧苗素质相对较差,秧苗移栽至本田后基本上不再分蘖,或所发的高位分蘖也不能上林成穗。其栽培技术是靠插不靠(等)发,移栽时必须通过增加基本苗来保证穗数,从而有效提高单产。 (五)抗旱整地 无论是等水栽秧还是改种旱作,土壤蓄水都是农业抗旱的根本措施。应用微耕机耕整或人力翻挖干板田,一是能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土壤深层水分沿毛细管上升蒸发,防止旱情加重。二是可堵塞裂缝,防止降水从裂缝向下深层渗漏,整地后可随时利用降水或采取堵水、引水、抽水、做好田脚堵漏等措施蓄水抗旱保栽插。不便使用微耕机耕整稻田的农户,要尽早动手翻挖干板田。提倡稻田四周1.5~2米宽田面翻挖两次并细碎土块,便于有水时泥散堵塞裂缝防漏。稻田耕整后,有水源的应该积极采取引水、抽水灌田整田,没有水源的则要充分利用好降水,冒雨及时抢做田边、田脚堵漏,才能蓄水保水,抗旱保栽插。 (六)抗旱栽秧 1.全旱作业:旱旋耕、旱耙田。 2.节水栽秧:边灌水、边整平、边插秧。 3.匀水、撵水栽秧:匀水、撵水栽秧是针对旱情较重、栽秧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一项抗旱保栽插技术措施。要充分利用现有一切水资源,采取从河沟、塘、库、堰抽水、引水,从水层较深的稻田匀水,从已经栽秧的稻田向相邻或下埂稻田撵水整田,只要能达到稻田土壤充分被水浸润就可栽秧。 (七)迟栽水稻田的施肥 迟栽水稻田一般都是种植过小春作物的田或无水整田的干田、黄浑田,此类稻田的土壤肥力下降,必须增施肥料,才能满足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要,应该做到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氮、磷、钾结合施。秧龄60天以上的,应采取底肥、穗肥、粒肥分别施,不施分蘖肥的方法。 (八)及时开展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 (九)水路不通走旱路 特大干旱的持续,给我市当前水稻育秧苗及适时栽插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因此,对地势高、输水距离远、供水工程无法供水的水田以及山区靠天等雨栽插的雷响田,要及时水改旱,搞好结构调整,并尽量选用抗旱品种和早熟良种替代常规品种。但不能盲目改旱,要因地制宜。一是围田、浸水田,这些稻田一般土壤湿度大、蓄水相对容易,而雨季排水较困难,容易造成改旱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二是对十年九旱的雷响田,要坚决改旱。三是对一般的尾水田,要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要做好育秧和改旱两手准备。 三、马铃薯节水抗旱栽培技术 (一)冬种马铃薯 针对我市江边河谷区冬种马铃薯已生长至中后期,春管工作可采取以下措施。 1、浅锄细碎表土,及时培土,减少水分蒸发散失,起到保水作用。 2、粉碎作物秸杆覆盖行间遮阴,可起到减少土层水分蒸发作用。 3、采取人工叶面喷施0.5%尿素、0.3%磷酸二氢钾和0.1%硼砂混合液2~3次,隔5~7天1次,也可起到缓解旱情、提高产量的作用。 4、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特别是晚疫病的防治,防止植株早衰。选用百菌清、代森锰锌、甲霜灵锰锌等7~10天喷施1次,连喷3~4次。 (二)大春马铃薯 1.选用耐旱抗病品种,尽量采用整薯播种 为防止生长中后期晚疫病流行,应尽量选用耐旱、抗晚疫病的中晚熟品种,如会-2号等。选用50克以上健康种薯,整薯播种,有利于出苗和提高抗旱能力。若种薯过大时,宜在播 种前3~4天切块,在阴凉条件下摊晾,让切口充分愈合。在切块时,每个切块不得低于2个芽眼,重量30g以上。 种薯处理办法:在马铃薯播种前1~2天进行种薯处理,可用多菌灵+甲霜灵锰锌等杀菌剂的500~800倍稀释液,均匀喷洒在整薯或薯块上,自然晾干后再行播种。 2.适当晚播、深播,缓解前期干旱影响 在选用抗晚疫病品种的前提下,适当晚播、深播,推迟出苗期,促进根系发育,减轻苗期干旱压力。播种时,开沟或打塘应较正常年份加深,把种薯播种在适宜深度处,覆土层厚度在10~15 cm以上为宜。在今年干旱条件下,不提倡提前深耕、翻晒地块,宜边翻耕整地、边播种,或直接打塘播种,待齐苗后再适时理墒整垄,同时做好排涝防渍工作。 3.增施有机肥,以肥调水 增施农肥,以肥调水,抗旱壮苗。提倡重施以农家肥为主的底肥,每亩施农家肥20__kg以上,加尿素8~10kg、过磷酸钙40kg、npk三元复合肥或马铃薯专用复合肥20~30kg。干旱时,地下害虫如蛴螬、地老虎等易发生,导致缺苗、断垄等,应在底肥中加入适量呋喃丹或乐斯本等杀虫剂来防治地下害虫。 4.地膜覆盖种植,阻止水分从垄面蒸发 在干旱条件下使用地膜覆盖种植马铃薯是一项重要而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在海拔较高有夜潮土现象、墒情较好的地区采用覆膜栽培,可利于保水保墒。地膜要用土压实、压紧、压平,可保温保湿。苗期加强查膜护膜,防止大风扯膜;出苗期及时查苗放苗,并重新封好放苗孔;出苗到现蕾保持膜面整洁完好,及时用细湿土封严破损处;块茎膨大期及时揭膜,除草培土,破除板结,为块茎膨大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在海拔稍低的地区覆膜可能造成温度过高而烂种,不宜采用地膜覆盖。要实行划线打塘种植,严禁起垄、平整、镇压,提高抗旱能力;出苗后再起垄,以减少水分蒸发。 5.适当加大密度。干旱年份,极易导致出苗不整齐和缺苗,净作地区应根据所选用品种,适度提高种植密度,以保证出苗数量和后期产量。 6.推广使用抗旱制剂 播种时可以采用保水剂拌种或土壤沟施,既利于出苗,又可保持土壤水分。抗旱保水剂可选用保定科翰98高效抗旱保水剂、云清牌高效保水剂、pam保水剂(聚丙烯酰胺保水剂)、旱地龙、沃特保水剂、旱立停asa保水剂、浙江建德绿洲超强保水剂等。已经出苗、旱情严重的地区,可使用抗蒸腾剂进行叶面喷施,抗蒸腾剂可选用亚硫酸氢钠、腐植酸、氯化钙、黄腐酸(fa)、沼气发酵液、冠醚等。 四、蔬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 (一)选用抗旱品种、旱作品种 选用抗旱蔬菜品种,利用品种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能有效提高对水分的利用率,同时能降低蔬菜对水分的过分依赖,有效降低干旱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从而保证蔬菜的产量产值。在干旱少水的地区,应减少需水量大的叶菜类蔬菜(如青菜、白菜等)的种植面积,多种一些抗旱性强的作物如辣椒、豆类等。 (二)集中育苗 集中育苗可以对菜苗进行集中管理,降低苗期的用水量,还可降低成本。 1.种子处理。为加快播种出苗速度、减少种传病害、增强秧苗抗性,种子播种催芽前,需用温汤或药剂浸种消毒。先将种子浸湿,然后放入50~55℃的温水中,搅拌10~15分钟后用清水浸种10~12小时;药剂浸种,选用75%百菌清800倍液浸种10~12小时。浸种消毒后,保湿催芽20~24小时播种。 2.进行遮荫和覆膜。用2~3层遮阳网覆盖,待50%秧苗立苗后,揭去地表遮阳网等覆盖物,改用小拱架避阳遮阴,晴热天9~16时盖遮阳网,以降低地表温度、减少水分蒸发、延长浇水间隔时间,增强秧苗抗旱能力。 (三)进行抗旱锻炼 1. 施足有机肥,在有机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可降低用水量50%~60%。 2.苗期适当控制蔬菜的水肥供给,进行蹲苗,促进蔬菜根系的伸长,提高蔬菜抗旱能力。 (四)加强中耕管理 1.地膜覆盖。采用地膜覆盖能反射阳光,锁住土壤水分,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使作物在较长时间的干旱环境中能正常生长。如果无覆盖条件或地膜覆盖较困难的,可采用杂草或用植物秸秆覆盖,以减少阳光对地面的直射,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 2.及时浅锄。灌水会使土壤板结(尤其是粘重土壤),而板结的土壤会形成毛细管通到地面,土壤深层水分会通过毛细管上升到地面上,从而加大土壤水分的蒸发、加重干旱的危害。所以灌水后,在能下脚时要及时进行浅锄(深度因蔬菜品种不同在5~10厘米),切断土壤毛细管,以降低土壤水分的损失。 (五)喷施抗旱剂、保水剂 喷施抗旱剂、保水剂可增加土壤对天然降雨的蓄集能力和保墒能力,减少作物蒸腾,提高抗旱能力。ccc、b9等能增加细胞的保水力,使用aba可促使气孔关闭,减少蒸腾。反射剂(高岭土)喷于叶片,可提高对光的反射,减弱蒸腾。气孔开度抑制剂如叶面喷施苯汞乙酸能使气孔缩小,作用可维持15~30天,且无毒害作用。壬烯琥珀酸甲酯喷施,可使蒸腾降低20~30%,可维持5~7天。 (六)合理灌水 一般要尽可能少浇水,以防土壤板结影响秧苗生长和抗旱能力的提高,干旱条件下灌水要抓住蔬菜需水的关键时期,使有限的水分发挥最大的作用。如过旱确需浇灌水的,要避开高温时段进行灌水。有灌溉条件的尽量采用小水走沟浸墒,严防水上畦面,以免破坏表层土壤团粒结构、加大土壤水分的损失,无灌溉条件而有库塘水的以浇水为主。 (七)科学追肥,提高作物抗性 1.多施腐熟农家肥,追肥要薄施、匀施,以免肥料过于集中而降低蔬菜根系对水分的吸收,甚至造成烧根。 2.追肥应做到早追肥、深追肥。要积极采取化肥湿施、液体施肥等办法补充土壤水分,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增强秧苗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吸收能力。 3.积极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绿芬威等速效叶面肥,喷施硼和铜也有助于提高作物抗旱能力。氮肥用量应适中,用量过多蔬菜徒长、增加需水量,用量太少则植株瘦弱、抗旱力低下。 (八)病虫害防治 高温干旱会加重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在高温干旱条件下防治病虫害更要注重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害防治要在齐苗后及时施用保护性药剂,防止病害的发生和蔓延。虫害采用杀虫灯、黄板或性诱剂等方法防治。总体上,高温干旱环境中防治病虫害要尽量少用药,必须要用药时,错开高温时间,并适当降低用药浓度,以降低药害发生的可能。苗期病害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炭疽病和霜霉病等;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小菜蛾、菜青虫、斑潜蝇、蝼蛄和蚜虫等。在做好土壤杀菌消毒和灯光诱杀害虫基础上,要选用对口药剂防治病虫害。病毒病可用病毒a、植病灵等药剂喷雾防治。防治蚜虫可用吡虫啉药剂喷雾,提倡早晚用药,防止人体中毒或秧苗灼伤。秧苗定植前一天,要结合浇透秧板水做好带药下田工作。 五、小麦抗旱保苗技术 (一)及时组织对二、三类苗进行薅锄追肥,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基肥施用较足、苗情长势较好的田块,可亩施粗杂粪500~800公斤;基肥施用不足、苗情长势较弱的田块应补施一定数量的化肥提苗,一般亩施尿素5公斤。 (二)采取秸秆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三)使用抗蒸腾剂进行叶面喷施。 (四)加强重大病虫害特别是蚜虫、小麦锈病、白粉病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 六、冬油菜节水抗旱保苗技术 (一)浇水抗旱 对干旱严重的旱地油菜和墒情不足的稻田油菜,要尽可能浇水抗旱。板田免耕油菜进行沟灌,引水到厢沟,灌水到沟深的2/3,让水慢慢渗透到厢面,切忌淹灌、漫灌和久灌,以免土壤缺氧。油菜灌水时易出现土体下沉、伤害根系,最好采取淋水的方法,并结合施肥一并进行。对引水抗旱确有困难的旱地油菜,要挑水抗旱,增加土壤墒情,促进油菜生长。 (二)秸秆覆盖 大力推广用稻草、麦秸秆、树叶等覆盖行间,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抗旱能力。 (三)中耕除草、追肥 1. 一旦旱情缓解,则要抓紧追肥促苗和中耕保 墒,浅锄土壤,减少土壤大缝隙,降低土壤水份蒸发量。无法灌(浇)水的油菜地可喷施防旱保水剂,用黄腐酸(又名抗旱剂1号、fa“绿野”)1000~1200倍水溶液叶面喷施,减少水份蒸发。 2.有灌溉条件的水田油菜在及时灌水的同时,抓紧中耕除草,促进油菜春发壮苗和根系发育,增加根系对土壤深层水份的吸收利用能力。 3.针对我市油菜生长情况,目前要采用叶面施用和土壤施肥双重措施促进油菜生长。叶面施肥应在阴天或傍晚前喷施,按尿素1%、磷酸二氢钾0.5%,前期没有施硼肥的,再加硼砂0.5公斤兑水100.0公斤,施过硼肥的用0.3%硼砂喷施,每隔5~7天喷施1次,喷施2~3次,确保薹期养分供应。土壤施肥结合抗旱浇水进行,每亩撒施尿素5~10公斤、氯化钾1~2公斤,水田在排完沟水后施肥,旱地可在浇水前施肥,如能结合中耕松土施肥效果更佳。结合中耕对根蔸进行培土,防止倒春寒侵袭油菜根系。 (四)病虫害防控 早春油菜病虫害主要是蚜虫和菌核病,旱区油菜一般是虫害加重,而菌核病则相对减轻。 干旱期间主要病害为白粉病,发病初期喷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丰米500~7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等药剂。防治2~3次,每次间隔7~10天。干旱后苗弱,抵抗力下降,如天气湿度大则菌核病、病毒病和霜霉病等病害发生可能严重,在气温回升后要密切监测,并做好防治指导。当田间菌核病病株率达10%、病茎率在1%时,可采用40%菌核净100克或25%咪鲜胺40克均匀喷雾防治。 干旱季节苗期有蚜株率达10%、每株有蚜1~2头,或抽薹开花期10%的茎枝或花序有蚜虫、每枝有蚜3~5头时,用吡虫啉、灭蚜威、40%乐果乳油1000~20__倍液(或20%灭蚜松1000~14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000~20__倍液、或2.5%敌杀死乳剂3000倍液)进行防治。 菜青虫和小菜蛾的药剂防治:菜青虫卵孵化高峰后一星期左右至幼虫3龄以前,小菜蛾幼虫盛孵期至2龄前喷药,药剂为25%亚胺硫磷4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500倍液、2.5%溴氰酯3000倍液等。 七、果园节水抗旱管理措施 (一)做好果园保墒工作 1.及时将秋、冬季翻耕的大土块打碎、耙平,以减少水分蒸发。 2.对冬春尚未翻耕的果园进行浅耕,浅耕深度5~10厘米,以切断表层土壤毛管,减少土壤下层水分蒸发。 3.对有草果园进行刈割。将果园种草留茬5厘米左右刈割,并将割下的草覆盖于树盘下,减少水分蒸发。 4.果园覆盖。用麦秆、玉米秆、油莱秸秆、堆厩肥、山野草等作覆盖材料。将铡碎的作物秸秆、杂草及刈割下的草,覆盖于果园内,覆盖厚度10~20厘米。在秸秆、草源充足的地方,力争全园覆盖。草源不足的地方,可只覆盖树盘,但厚度一定要达到要求。覆盖过程和覆草后果园内应严防火灾,覆草后围绕树冠边沿撒条状土,以防风刮。 5.地膜覆盖。在果树的行间或树盘下覆盖地膜,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地表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提高早春地温。覆地膜时,膜四周用土压紧,中间留透风口,用土块压住。 6.化学覆盖。将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乳状液(长沙市利得保洁有限公司生产)喷于果园地表,迅速成膜,具有良好的保墒作用,要按照说明书配成一定倍数,用压力喷物器喷于土表,每公顷喷450~1050kg,1~2h后即能成膜保墒,可维持30~l00天。 (二)延缓冬春季修剪时期 修剪时应疏除过多大枝,降低亩枝叶量,既可减少水分蒸发,又可改善光照,提高树体抗性。对已修剪的果树要做好伤口的保护,剪锯口及主干、主枝要及时涂刷甲硫·萘乙酸、腐植·硫酸铜、膜立康等保护药剂。 (三)花期灌水 花前7~10天灌水一次,花后灌水2~3次。灌水应摒弃消耗水量较大的漫灌,采取节水灌溉。如渗灌、滴灌,无滴灌条件的也应采取沟灌和穴灌后加盖地膜。沟灌即沿树冠滴水挖环状沟或沿滴水线处行间四周挖条沟,深30厘米、宽40厘米、长1.5米。视树体大小每株灌水200~300公斤。灌水后覆土及地膜。穴贮肥水加覆膜技术即在树冠下挖4~8个圆土穴,穴径约 30厘米、深30~40厘米,穴中央竖一捆又紧又浸透水(或肥水)的草把,再用50克尿素、50~100克过磷酸钙、50~100克硫酸钾(或相当肥效的复合肥),与土混匀,填入草把周围,覆土2厘米,用脚踏实,然后覆盖地膜,上面捅一孔,用作今后浇水施肥的进口,平时孔口用土石块盖好。渗灌是利用管道向土壤渗水的灌溉方式,是投资少、省工、简易,不破坏土壤结构的好措施,比漫灌约可节水60%~80%。渗灌设备通常包括渗水池、渗水管、阀门一部分。渗水池设置在果园地头,用砖和水泥砌成。一般水池半径1.5米,高2米,容水量13吨左右。总管装在距池底 10厘米处,其上安装阀门,每个渗水管上须安装过滤网,以防管道堵塞。渗水管选用直径2厘米的塑料管,每间隔40~70厘米左右在两侧和上方打3个针头大小的小孔作为渗水孔,将渗水管沿树行铺设在果树两侧各 1~1.5米外,铺设深度20~40厘米,一般每亩每次灌水量1~1.5吨。为防止渗水孔被果树根系堵塞可在各渗水孔处安装一个稍粗于渗水管的塑管护套。萌芽前,结合果园灌水,每株按尿素1.5~2公斤+硝酸钙1公斤+普钙 2~3公斤施入+1~1.5公斤硫酸钾追肥一次。 (四)应用保水剂 土壤抗旱保水剂的种类较多(北京桑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永康市中翼工贸有限公司等厂家有售),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吸收超越其自身重量几百倍至上千倍水份贮存下来,作为果树的 “小水库”,干旱时缓慢释放,满足树体生长过程所需水分。使用时采取洒施或穴施。洒施时以降雨前施入最好,将保水剂、肥料混合均匀后洒在地表,翻土深度l0~20cm,保水剂用量每亩施3kg左右。穴施时,在树冠的投影边缘,挖若干个直径20~30cm的坑,深度以露出部分根系为准,坑与坑间距50~60cm,将坑底部土与保水剂均匀,回填到坑内,浇水后将剩余部分土壤回填压实。 (五)花期喷水 从初花期开始至盛花期每天或隔天(视劳力和水源而定)用喷雾器对果树花进行喷雾。喷雾用清水+0.5%的硼酸+0.3的尿素,盛花期最好每天喷2次,可减少落花落果,保花保果,提高座果率。 (六)果园放蜂或人工授粉提高座是率 初花期开始放蜂授粉,同时做好人工辅助授粉。 (七)预防霜冻 花期要时刻关注天气情况,霜冻来临当晚,做好熏烟工作。当气温降至果树受冻临界温度时开始薰烟。薰烟剂一般用烟雾较大、略潮湿一点的柴草为原料,如麦秸、残枝落叶、锯末等交互堆积作燃料,堆放后上压薄土层或使用发烟剂(2份硝铵、7份锯末、1份柴油充分混合,用纸筒包装,外加防潮膜)点燃发烟。薰烟以暗火浓烟为宜,为使烟雾弥漫整个果园、提高防霜冻的效果,可按上风向多放柴草、下风向少放柴草的原则,一般每亩果园堆4堆~5堆,每堆用料25公斤左右。薰烟时间大体从夜间0时至3时开始,至早晨天亮时停止薰烟。在霜冻来临的当天早晨要及时喷施400~600倍的“海之宝”,连喷2~3天,可显著降低霜冻造成的危害。 (八)加强病虫害防治 加强清园,结合冬春修剪,将果园中的落叶、落果、病虫枝条等彻底清理干净,集中烧毁;发芽前,喷5度石硫合剂或全树喷洒一次45%施纳宁200~300倍液或喷施3000倍凯歌+800倍肽神锌+1000倍毒死蜱等药剂。发芽后,交替使用2~3次45%丙环唑5000倍液+45%石硫合剂结晶30~50倍液、1.5%清园噻霉酮400~600倍液+果园清400~500倍液,可有效防治腐烂病、轮纹病、红蜘蛛等危害;花芽露红期,全园喷洒48%锐煞800~1000倍液+助杀1000倍液防治水果绵蚜或3000倍罗克+800倍肽神硼+1000倍毒死蜱;落花后7天、15~20天,各喷洒一次6%阿维噻螨酮3000~4000倍液、粉锈灵600倍或多菌灵、40%蚜灭多乳油100~1500倍液可有效防治螨类、白粉病、蚜虫对果树的危害。春末夏初开始,每15天喷施一次50%扑海因或1000倍或宝丽安1000倍或80%喷克600倍防治早期落叶病。 八、桑园节水抗旱管理技术 (一)及时灌水 在有条件的地方尽量给桑园灌水,灌溉时采用精确灌溉,避免浪费水资源,并用薄膜覆盖。 (二)耕翻土壤 有条件灌溉的桑园对土壤进行耕翻,无条件灌溉的桑园不要除草、翻地或施肥。 (三)地表覆盖 在桑园地表覆盖地膜或作物秸秆、塘河泥或杂草等(10~15厘米厚)。 (四)新栽桑园管理 已栽种的苗木要先浇定根水,再盖地膜;未栽种的桑苗不宜再栽种,苗木应集中假植。假植方法:在避风、背阴,挖与主风方向相垂直、深宽各0.35m、0.4m的沟。迎风面的沟壁挖成45°的斜壁,把桑苗每100株一捆,均匀地斜立在沟中,用土埋紧、踏实苗木的根系和茎的下部。 (五)枝干涂白 将生石灰和水按10:100溶化用纱布过滤后直接用喷雾器喷到未发芽的桑树枝干上,使之形成涂白。 (六)病虫草害防控 防治红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 3000 倍液或15%哒螨酮乳油 1500 倍液;防治桑蓟马可用40%乐果乳剂油 1000 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1000 倍液。及时清除杂草,防止杂草争夺水分。 (七)及时追肥 对已发芽的桑树,喷施尿素0.3~0.5%、磷酸二氢钾0.3~0.5%、氯化钾0.3~0.5%。在旱情得到缓解后,应及时追施速效性肥料(以多元复合肥为好)。 九、茶园节水抗旱管理技术 (一)地面覆盖 地面覆盖可有效减少蒸发,主要有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两种。铺草厚度一般不能低于10厘米,地膜覆盖应布满行间。 (二)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防止杂草争夺水分。 (三)增施液肥 生产上常用水肥比为10:1的稀薄农家肥或浓度为0.5%的尿素、1%的硫酸铵等液肥进行叶面喷施,不仅能补给养分,同时也增加了水分。 (四)遮荫 遮荫保苗对当年播种出土的幼苗和移栽苗效果较好,可防止阳光直射、降低热辐射,减少茶树蒸腾和土壤水分蒸发面从而起到抗旱保苗作用。 (五)保水补水 在茶园中修筑贮水池或贮水沟,将雨季的降水贮存起来,在出现旱情后可进行灌溉,以抗御旱灾的危害。 (六)防治病虫害 干旱发生时,抗病虫害能力降低,易发生病虫害。为此,要及时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积极做好相关药剂及器具的准备。 十、魔芋节水抗旱管理技术 (一)利用水源灌溉或者人工降雨。 在池塘、水库、小井等一些水源充足的地方,实行人工浇灌、机械喷灌或者二者相结合。在离水源较远但交通方便的地方,在顾及成本的情况下,可考虑用交通工具运输运水灌溉。 (二)喷施抗旱剂 喷施抗旱剂,有助于控制叶片气孔张开程度,减少植物体内水分散失速率,具有抗旱保水功效,保进作物生长发育。 (三)加强病虫害防治 干旱发生时,抗病虫害能力降低,易发生病虫害。为此,要及时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积极准备好相关药剂及器械,做到早防早治。 (四)改种补种 如因干旱确实无法生长发育或死苗的,应及时补种、改种其他作物。 管理技术论文:林业生态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技术 一、基于林、草、畜复合林业栽培管理技术 1、林木栽培 首先,在林、草、畜复合经营模式中,合理选择造林树种,比如说可以选择欧美一百零七杨、中林四十六号杨及三倍体毛白杨等,本地苗圃胸径在4cm以上的无病虫害优良壮苗,同时确定示范试验林地面积为53hm2。在牧草品种的选择环节,可选用紫花优质苜蓿,例如亮苜五号、绿苜一号等。另外应合理控制造林密度,采用3m×8m或3m×6m的株行距进行布设。在树木栽植环节,应首先采用开沟犁凿开深约40cm的沟槽,而后在沟内再挖开体积为50cm3的坑,在坑内进行施肥处理,用量为0.25kg的磷酸二铵、10kg的腐熟粪肥,并令其与回填土进行拌匀处理,苗木的选择其根幅应达到30~40cm。在开展定植之前应在苗木的根系部位喷施六号生根粉溶液,在定植之后应立即浇撒第1轮培育水分,沿着沟槽进行灌溉,待水分下渗后在第2d适宜时段及时对苗木进行夯实及扶直处理。在第1轮浇水后的10~15d后可实施第2轮浇水养育,当夏季来临之前还应实施第3轮浇水养育,并在第1轮浇水后进行必要的涂白处理。对于新配置的幼苗树木应在每年对其进行3次的中耕除草处理,在初冬季节来临时应对其淋浇冻水,待春天来临时万物解冻后则应淋浇返青水,并对树木施浇每株为0.25kg的速效氮肥尿素,以促进苗木的健康、快速生长。同时,在春季应对杨树进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尤其注重在每年的5月、10月初期及9月底进行必要的溃疡病、蓝皮病防治处理,同时在每年的7月及9月季节应主力防止美国2代及3代白蛾虫害、在10月份则应将天幕毛虫作为主要虫害防治对象。 2、牧草栽培 牧草播种前一年秋后进行科学翻耕,冬季浇冻水一次,次年地表解冻10cm左右后作耙地处理,让地块保持平整。播种季节来临后,在播种前对种植地块施100kg过磷酸钙底肥,而后采取条播形式进行播种,控制行距为30cm左右,深度则控制在约2cm,在播种完毕后应采用刮平机进行刮平处理并对其实施轻微振规整。牧草种植的距离应与树干保持50m位置,以便树木的健康生长及牧草的快速收割。当然无论采用春季播种还是秋季播种方式,防治的关键对象在于杂草,因此应在每年5月末及6月初时段采用高效除杂草材料实施必要的杂草防治管理。在每次收割完毕后均应对种植地块进行必要的施肥、养护浇水处理。 二、枣粮复合林业栽培管理技术 1、科学培植枣树 上冻前先进行开沟及浇灌,以便为科学林业生态符合模式打好基础。次年4月份下旬进行定植处理,确定株间距2m×8m,栽植成活后开展灭荒除草,促进苗木健康、快速生长。基肥施浇时应用有机肥作栽植底肥,而后在每年自枣树开落至次年发芽施浇基肥,材料可由无机与有机肥构成。科学的施肥方式为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林地行间距0.5m树干位置开挖宽度0.4m及深度0.5m沟槽,在沟内施浇腐熟猪粪。同时对每株枣树再次施入0.25kg的磷酸二铵与同量尿素,令其同步混合埋入沟内部。在次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以同样方式在树干行间距0.8~1.0m范围内开挖宽度0.4m、深度0.5m的沟槽,在沟内施入定量腐熟猪粪约2kg,另在每株中施入0.5t磷酸二铵及尿素,并一起埋入沟内部。追肥环节,应分两期进行施用,首先将5月下旬及6月上旬划分为一个时间段,对每株枣树追施0.2~0.5kg的尿素,以有效降低落花现象,同时将7月上旬作为第2个追施时间段,对每株再次追施0.5kg的氮、钾、磷复合肥料,以显着降低生理落花不良现象,当然在每次施肥之后应进行必要的肥后浇水养护处理。在叶面的喷肥栽培养护环节中,为了有效提升枣树坐果率,应选择在初花及盛花期进行叶面喷肥处理,采用浓度为0.3%的磷酸二氢钾及0.1%的尿素进行喷淋,并控制在上午10点以前及下午222点以后进行施用处理。在冬季应对枣树进行必要的修剪,在定干环节应将干高控制于1.2~1.5m范围内。 主枝培养时,在定干后第2年选择强壮发育枣头作短截修剪处理。培养中心主枝应对其在80~90cm处作短截修剪。1年之内选择适宜方向及部位继续先后培养4~6根骨干枝,每一根骨干枝选择留取1~2根侧枝,通过科学培养令其逐步合理、自然的呈分层形式疏散或长成自然圆头的树木形式。当夏季来临时,应适时进行摸芽及摘心处理,当枣树到达现蕾期、初花、盛花期以及结果初期均应对其进行枣头的摘心与抹芽处理,依据其生长的强弱势头,分别留3~5个2次枝摘心,以提升局部营养性,强化枣树坐果率与果实的品质。应适当对枣树的树干进行环割处理,可将环割期控制在枣树的花期进行,有效促进其结果。科学的环割方式为,首先在地面之上20cm处,用刀进行环割深至枣树的木质部位,在环割后对其进行必要的杀菌剂涂抹处理,以为枣树的伤口实施必要的保护。枣树的生长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各类病虫害现象,为了对其进行有效防治,应从其多发的常见病虫害种类出发,进行虫害属性、特征、成因的综合、细致了解,例如枣飞象、枣炭疽病、锈病等。当枣树产生萌芽动之前应喷浇石硫合剂,在每年7月中旬以及8月上旬应分别喷浇1次浓度适宜的防锈病药液,从而有效防治枣树的病虫害现象。另外在每年的6月~8月底如果发现枣树有桃小食心虫或黄刺蛾等病虫害现象,则应对其及时喷浇25000倍的溴氰菊酯。 2、栽培棉花作物 在进行棉花种植的前年冬初,首先应对种植地块进行必要的翻耕处理,并施浇冻水一次,待到春季地表产生解冻10m左右后,便进行耙地处理,令地块保持平整,形成保(c) 墒效果。当4月中旬期,应在种植的幼树行间采取必要的地膜覆盖措施,选取幅宽为90cm、厚度适宜的地膜,在地膜铺设环节应确保其距离树种零点5m之上,且膜与膜间应预留工作面宽度为40cm。在铺设膜完成后,应在每隔2m左右的膜上进行压土处理,防止大风环境令地膜被不良吹起。接下来应进行棉花的播种栽培,当出苗后应及时进行间苗及定棵处理。在棉花生长期中应及时进行摘心、打杈及打群间处理,并对棉铃虫、蚜虫等病害进行科学防治。自9月上旬起,应进行棉花的采摘,合理防止降雨、恶劣天气对棉花产生质量影响,令生产效益不良降低。待到立冬季节将棉花采摘完成后应将棉株拔掉并做运走处理。 三、地果、菜套复合林业栽培管理技术 葡萄栽培,株行距为0.5m×1.5m,不论冬夏都要合理、科学修剪,如冬季选择双蔓整枝,主蔓预留3-4个枝组,以短梢修剪为主。为提升葡萄坐果率、果实产量及品质,夏季用抹芽、疏枝、疏花序、副梢处理等修剪。依据葡萄树种低温需求标准,每年10月下旬及11月上旬浇水、扣棚、遮光休眠防护,至次年1月逐步增温催芽。花期应适度控制在干燥环境下,令花药逐步开裂,散出花粉。病虫害防治上,需要在葡萄发芽之前喷布石硫合剂,令枝蔓中的残留的虫卵及病菌彻底消灭。在植物开花之前则科学喷布浓度为50%的多菌灵溶液、氯氰菊酯,防止其发生灰霉病害现象。在完成葡萄采摘后的6月份,为有效防止其发生早期的落叶病,应每隔半月连续对其实施喷淋波尔多液2~3遍的方式,为次年的葡萄丰产打下良好基础。在油菜的栽植管理环节,首先应进行整地、施底肥处理,合理控制播种量并在9月中下旬进行播种,实施有效的病虫害防治,依据相关需要进行肥水管理等。 四、结论 科学构建复合林业生态,更好的做到长短互补,不断地提升林业回报效率及土地产出率,促进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管理技术论文:谈管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和影响 一、引言 在21世纪技术迅速发展和经营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企业应改变管理思想和经营模式。为了适应新的经营环境,企业应该不断地吸收新的管理思想从而更新企业的经营模式和战略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危机和机会是共存的。经营者的真正任务是克服这样的危机而创造出机会,且不断地创新和革新经营模式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 二、信息技术的概念与发展 随着电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信息技术不但直接影响着企业组织的结构、战略、业务处理过程以及组织成员和组织文化,而且充当组织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媒介。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从生产企划、购买原材料、会计到人事管理等有关经营的全过程中,运用电脑和信息通讯网统一起来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模式,已经普及到很多企业里面去了,而且已经延伸到企业和企业、顾客和企业之间的业务处理当中。信息技术创造出新业务,电脑和通讯技术的结合促进着经营的革新。现在信息技术已经成了制约国家之间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这意味着未来的所有环节由信息技术开始而完成。 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而想引入企业内部,可是多数企业因预算的不足和信息管理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水平阻碍着运用信息技术运用战略。所以开发信息技术的时候先要考虑各个公司的信息管理水平和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系列通过设备和服务来帮助企业把信息的生产、控制和流通的过程顺利地进行的系统。它的设备和服务还包括电脑硬件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的软件技术,数码通讯、光纤通讯等的所有复杂的综合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技术从信息技术运用过程的角度讲,可以说一个组织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确保竞争优势的过程当中发生的供给、开发、使用等的所有过程。从广义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可以定义为是为了提高业务的效率和确保竞争优势而实行的有关信息系统和信息通讯的所有人力、物力资源的活动。 万变的经营环境下,随着相关技术的急速发展,出现很多形式的信息技术。这意味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已经摆脱了以前的单纯的功能和信息处理水平,且信息技术的范围和定义也是越来越扩大。在企业内部以电脑、软件、通讯技术为基础,应用信息技术的范围慢慢扩大。20世纪 60年代的信息处理技术, 70年代的经营信息系统(MIS)和业务自动化,80年代开始的通讯和系统结合技术(SI)为基础,信息技术成了经营革新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采取新的竞争战略和迅速推进业务再造(reengineering)的时候,信息技术充当着关键的角色。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深化,信息系统技术的导入和运用日趋增加,且最近企业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对外竞争力和优势,采取尖端应用通讯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的相关技术。 最近随着信息网技术的急剧发展,企业把信息技术战略运用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活动,比如说通过信息网的交流,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企业部门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和有关企业之间信息互相有效地进行交流。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在企业的角色在于提高信息交流的速度,减少业务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的浪费来有效地管理企业组织之间的互相作用。 三、信息技术对经营管理的影响 最近因电脑和通讯技术的急速发展,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在企业其重要性是越来越大。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着企业的重组(Restructuring)、结构简化(Down-Sizing)、业务再造(Reengineering)等的经营模式的改变 。企业是经济领域中最小也是最重要的组织,信息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最终还是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上来。在这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企业的竞争基础和企业的竞争形象。 与传统的商业结构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竞争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发展的实质是实现高效率、自动化的流程管理,以信息流动代替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也就是通过技术的实现,帮助人们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降低内耗,提高经营效率。 信息技术的影响大大超出了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使企业的竞争方式也必须进行重新定位,以扩大竞争优势。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成本上。从传统观点上看,经济学家往往把“技术”定义为产品产量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而现在一种全新的观点是从信息成本的角度来认识,将“技术”定义为每单位信息成本的变化 。 第一,信息技术不但改善企业部门的业务,而且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因信息技术的影响,中间管理层大大减少,所以高级管理层的管理范围和责任范围扩大。因此高级管理层可以实现有创造性的功能,且利用信息技术能实行结构简化和业务再造。第二,从产业的角度来讲,信息技术减少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创造了新的市场,在生产方面创造新的规模经济 。通过应用机器人和CAD/CAM等的信息技术的工厂自动化技术,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且多品种小量生产下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规模经济和多样形式的经济。第三,信息技术影响着企业对经营环境的适应能力。因为企业环境本身总是变化的,所以对一个企业来说建立适应经营环境变化的计划和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企业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修正企业的战略和长期计划的时候,信息技术能帮助企业迅速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经营环境变化的资料以此来适应企业能比较完善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第四,信息技术还影响着企业经营战略的树立。企业把信息技术战略的应用在企业运作,且经营者在树立战略的时候可以把信息技术的无穷的潜力应用到企业的每个环节和长期发展战略。信息技术在现在的全世界范围 的竞争环境中起到战略的作用。第五,电脑和通讯技术的急速发展对组织和个人的决策发挥极大的影响力。企业由电脑和通讯技术的结合能形成有效的意思决策,很多企业已经通过多样的意思决策模型来引导更有效的意思决策。第六,信息技术影响着个人和个人、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 。最近的很多企业通过电脑收集、加工、储存企业经营需要的信息,所以一定是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因通讯技术的急速发展,现在出现很多种类的新的信息交流模式,帮助企业更快更方便的的交流信息。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时间空间上的隔绝不再是问题,处在远地方的人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换,促进人们对信息交流的积极态度。 四、企业经营环境变化与信息化 最近急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即业务处理过程、生产方式等的企业内部活动。再加上信息技术不但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而且从全局的被应用角度来看还为了影响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电脑和通讯技术全面应用到企业的信息技术时代,企业需要积极的、战略的运用信息技术。所以信息技术现在不仅仅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手段,而且它决定着企业组织全体的竞争优势。随着电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是越来越大的。信息技术不但直接影响着企业组织的结构、战略、业务处理过程以及组织成员和组织文化,而且扮着组织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媒介角色。 知识信息时代的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化是非常快,信息对现代企业来说可以减少经营风险,具备竞争优势的重要的资源。前所未有的经营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很多困难,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危机可以当作跃进一个台阶的绝好机会,所以企业迫切的需要适应新的经营环境的能力。总的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正确的、迅速的处理多量信息的技术就是信息技术。 五、结论 随着电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是日益深化的。与传统的商业结构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竞争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发展的实质是实现高效率、自动化的流程管理,以信息流动代替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也就是通过技术的实现,帮助人们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降低内耗,提高经营效率。 信息技术不但直接影响着企业组织的结构、战略、业务处理过程以及组织成员和组织文化,而且扮演着组织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媒介角色。信息技术对现代企业来说可以减少经营风险,具备竞争优势的重要的资源。信息技术,使企业置身于全球市场,面临着国际性的竞争。在网络时代,企业面对的是更加多变的环境、更加激烈的竞争,这一切给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带来很多困难,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危机可以当作跃进一个台阶的绝好机会。 管理技术论文:土建工程施工工程管理技术的分析 1 施工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管理科学首先涉及的是常规安全管理,有时也称为传统安全管理。现代安全管理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必由之路。一个具有现代技术的生产企业必然需要相适应的现代施工管理科学化。过去企业只顾生产经济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程式;变传统的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 1.2 安全管理 如何提高现场的安全施工管理水平,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建设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开展工作的首要问题。 安全工作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有人在工作就存着安全问题。它不分地表还是坑下,不分大单位还是小单位。也就是说安全工作的普遍性要求领导心中要时刻装着安全。要把安全工作当成份内之事,给予高度重视。 1.3 做好预防工作,事前控制为主 安全和生产是一对与生俱来的矛盾,不可避免也不可回避,要正确对待。要在组织生产的同时抓安全。但在现实中,抓安全又存在着两种抓法:一种是事前抓,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抓;一种是事故发生后、手忙脚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抓。两种抓法结果大相径庭。任何事故的发生,事前都有征兆,发现了苗头要及时整改。学会在事前抓安全,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发生。 1.4 安全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缺乏法律观念和意识,逃避承担法律义务和责任;没有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安全意识资薄。很多生产经营单位只顾生产经营不顾安全的现象还很严重。有的企业新进职工不经培训就安排上岗,不懂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意识淡薄而引发的事故率不断上升。 1.5 安全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手段落后;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贯彻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对“三违”大多以罚代管,忽视设备和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忽视安全设施的建设。有些企业建立施工管理制度的目的不是用于管理而是应付检查,既不重视制度建设,也不重视制度的贯彻落实,没有管理和责任落实可言。 1.6 宏观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必须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和优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尽管政府已经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但是人员、手段和机制尚未完全到位,监督管理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安全监管部门的主要工作还停留在“两查一证”,即事故调查、安全检查和发许可证。工作方法还停留在开会、发文件的层面上。 1.7 应对突发事故的预案和预案的实施明显不足,还需通过宏观和微观的施工管理提高社会安全意识,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2 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几个要点 2.1 施工现场管理问题 现场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基本问题。一般来说,对于现场施工管理,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从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施工工艺复杂,各施工工种班组多,因此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非常重要,首先,应该熟悉施工图纸,甚至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各气候等自然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作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 (2)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材料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3)做好人员管理工作,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密不可分,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又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出必行。 (4)做好施工安全工作,安全工作的重点要放在预防阶段,从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制定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安全保护设施的设计与设置,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检查和安全监督,安全事故的处理和分析,建立安全值班制度等多方面对安全工作进行管理。 2.2 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问题 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生产力发展。施工管理创新需要从观念、技术以及组织机构等几方面进行创新,所谓观念创新,就是要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在要求,不断寻求符合实际的模式并进行完善,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施工管理模式。观念创新是施工管理创新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工程项目的施工是由建筑企业承担的,因此,建筑企业的组织机构对于项目的施工管理具有重要影响。目前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机构仍然沿袭了旧的做法,即在项目施工管理中,把项目定义为合同签订后,合同明确的范围作为项目,然后对此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经理部随着合同的签订而诞生,随着合同的终止而完结,项目部代表建筑施工企业,但它本身又并不是企业,无法承担这一明确的有界限的责任,项目部在工程施工中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不能将项目部的运作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给企业留下了潜在的隐患;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同时进行着数个项目的工程施工,企业与项目、项目与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很难协调,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创新来加以解决的问题。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 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项目施工管理方案的不断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根本方法。 2.3 后期施工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后期管理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后期施工管理面临着工期紧,工序多、工种多、投入劳动力多、机械多、材料的规格品种多,各工种交叉多,配套工作的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等问题。因此,做好后期施工管理,确保整个项目保质保量按期交工,是工程总承包单位经常遇到和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为此,可以从组织、技术、管理、经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一个有权威的、有组织能力、效率高的项目领导机构,组织机构根据项目的特点、规模、专业性质等要求设置,做到因岗设人、办事高效、结构科学合理,并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订立规章制度保证目标的实现,都是实际中有力的组织措施。在管理措施方面,则是要求项目管理者统一思想,并且各参与方的管理目标应该保持统一,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采取动态控制,如做好工作面的安排和控制,做好材料和机械设备的供应,及时检查工序质量,搞好工序交接检查,进行成品保护,处理好交叉施工的安全防护以及文明施工问题等等都须统筹安排。 3 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素质,文中只是探讨了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管理创新和后期施工管理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做法,在实际工程项目中,需要结合各项目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施工任务。 管理技术论文:部件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 摘要:本文分析了多中软件复用技术的优点与缺点,通过对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分析,结合部件技术与作者多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经验,探讨了通过构建一个基于部件的良好的开发平台实现快速高效的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给出了具体的架构与实现方案。 关键词:部件;开发平台;自适应;软件复用; 1、软件复用技术概述 软件复用是伴随软件发展的永远的话题,它指同一软件组织可以不做修改或稍加变动就可以在其他地方使用。包括代码重用、设计文档重用、分析结果重用等等。现代软件复用起始于面向对象的出现,目前复用的代码类产品有:类与对象、构件、中间件、框架、部件、开发平台等。 部件是一个应用程序的封装体,它提供一类应用程序公共结构,通常包括多项功能,互为补充,具有特定性能集,共同为一个具体业务工作服务。在使用中与构件不同,常通过定义接口参数或其他方式进行分解,抽取部分功能构成实用程序模块,因而一个通用部件常在不同系统、不同工作、为实现不同性能而共享。这样部件包括了界面设计的内容,实现了界面自动生成,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模块级的程序代码软件。其数量远少于构件,实际是框架与生成器的集成,考虑了安全性、数据完整性、事务性、代码应用、派生数据处理、工作流控制与具体的数据流实现等实际应用程序必须解决的问题,接口简单,易学易用,具有即插即用特性,有很强适应性或自适应性,用来构建系统时只要根据功能、性能、界面的要求选择不同的部件,再提供必要的参数,就能像搭积木一样构建应用系统。其应用能更明显提高系统开发效率与质量,程序模块有高度一致性、标准规范性、高度开放性、高度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尤其是其高度适应性,具有很强生命力。该技术允许多人协同工作,为快速原型法技术提供了原型的来源,是人们所期望的软件复用领域的高端产品。 2、通用部件的结构 通过对大量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的分析与归纳,我们认为一般信息系统模块大多由下列模块构成。 ⑴数据表维护程序,包括: ①使用文本柜、编辑柜等作人机界面的单记录数据维护程序。其功能常有如下内容:录入数据功能,应有添加和存盘不同操作手段;修改、删除功能,应有丰富查找手段;索引,排序等功能;打印简单报表功能;批修改功能。常要求提供各种帮助方便录入的手段。②使用表格人机界面的数据维护程序,常有功能与上类似。③各种一对多表数据维护与查询程序。对一方表操作时能显示多方表相关联的全部数据;对多方表数据维护时,一方相关联的数据能自动填入。 对各类数据表维护程序常常要求在输入操作过程中同时能进行数据处理、数据测试与检验、数据变换、数据自动填入,常要求实现数据安全性与数据完整性保护。 有些程序要允许用户在自动生成基础上进行界面的修饰或再布置,修饰与再布置时不需要修改程序。有些要求具有学习功能,通过操作自动定义界面形成最终部件。对各种程序的界面要提供自动生成、可视化生成、在自动生成基础上修改界面结构数据表再生成界面等多种建立方式。 ⑵导入与数据下载程序,包括: ①从各类文本导入。②从数据表导入,常要求允许字段名改变、允许作代码转换、允许按公式变换。③将网上数据表数据导入到系统表中,要求同上。 ⑶导出与数据上传程序,要求实现上面各类导入的逆操作。 ⑷系统管理程序,常包括:代码库、字典表、接口参数表维护程序,各种要求的清库程序,用户管理程序等。 ⑸各种对单表或多表的查询与检索程序:例如单条件查询,组合查询(包括模糊查询、对字段的子集构成的查询、对聚集构成的查询),全文检索。查询结果常要求能选择字段输出。 ⑹统计与报表程序,常要求能按任何字段或任何字段的子集分组统计;能作求和、平均、最大、最小,记录数,方均值等统计;能按用户指定的公式进行统计;能对多个统计结果作求并集、交集、求差处理。能按任何二个字段之间数据关系进行统计;能以指定格式的表或图的形式打印或显示统计结果。 ⑺各种系统框架,例如主程序、各种菜单与工具条,登录界面、目录树程序、工作流控制程序。 ⑻各种数据分析程序,例如预测程序,各类数据回归分析程序,按指定算法分析的程序。 ⑼各类决策程序,例如计划程序、排产程序、各类规划程序。 ⑽帮助系统,常要求以目录树、表格或其他形式控制,要求能提供文字、图形、声音等多类帮助信息。 2005年我们研制成功了基于J2EE的、包括上述各类型、可以通用于各类管理系统、高度独立于数据结构、接口简单,使用方便的有高度即插即用特性与自适应性的管理信息系统一系列软部件,为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2.1开发平台的设计 本文所论述的管理信息系统及平台的开发语言都是选用JAVA语言,并且在具体的业务逻辑开发过程中采用Struts框架。基于该框架设计了开发平台的架构,其结构如图1所示。大方框中为开发平台的结构图,通过外部的业务逻辑代码对平台进行调用。平台由四个平台组件构成,分别是界面设计引擎、权限平台引擎、功能平台引擎和组合控制引擎。 功能平台引擎处于核心位置,它不仅是连接外部业务逻辑的枢纽,更起着组织和连接其它平台引擎的作用,它是整个平台的中心它主要由 B(Enterprise Java Beans)组成,其主要工作之一是访问部件库,选择合适的部件加入到系统中,并根据其它引擎提供的数据作为调用参数提交部件使用。相关的基类进行调用就可以了。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基类平台组件时,还要考虑到与其它平台组件的相互关系,怎样进行合理的布局,合理的功能划分,进而确定功能接口的设置,要实现与其它平台组件的有效集成和对其它平台组件功能的调用。 2.2工作流平台组件 工作流是在一个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信息流和控制流。信息流就是部门之间传递的各种文档、消息和数据。控制流决定了在那些部门之间传递信息,以及传递的次序。工作流系统的任务就是高效管理单位的业务处理过程中的这种信息流和控制流。 通过工作流平台组件,可将企业内部各个业务部门串联起来,组成一个工作流处理的系统平台,可以处理客户报帐、报修、日常营业、投诉举报以及电力生产部门日常的工作票、操作票、工作单等一系列异步服务。在流程服务器的支持下,管理信息系统的流程管理系统作为工作流管理引擎,通过与现有工作流程的紧密结合,完成对异步服务请求的转发、跟踪和反馈,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管理。 现在的管理信息系统,有许多工作要多个业务部门来共同完成,比如警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逮捕申请,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物品出库,用电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配电审批等等。而这些业务如果用工作流来处理,不仅有较高的安全性,而且保证了实时性,所以我们要在平台中添加这个组件,它将大大的减少编码的工作量,并且提高系统处理此类业务的能力。 2.3 报表平台组件 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当中经常遇到客户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把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些数据导出为WORD,EXCEL格式或者是.PDF格式的文件甚至是数据库文件,以留做它用。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做项目需求时经常遇到,如果对每一套要开发的系统都去写代码来完成这项工作的话,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可以在系统里集成一套报表系统,即报表平台组件,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在做项目的过程当中发现,这些需求相对来说是固定的,因此,有了这个平台组件,我们基本上是可以一劳永逸。报表平台的组件的开发要看本公司的系统面对的客户的需求,尽最大的可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样在系统中集成的平台组件才能更加有效的发挥它的作用。 2.4 权限平台组件 权限往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应用,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架构,在维护性、灵活性、完整性等N多个方案之间比较权衡,选择符合的方案。 (1)权限平台组件的作用 ①登陆作业:验证用户身份,并进行权限判断。 ②用户设定:该作业用来给用户选择所属的用户组。您可以修改用户的用户名称、删除用户,可以把用户从所属的用户组中移除。当然,也可以在该作业中建立新的用户。 ③组别设定:该作业用来设立用户组,并在用户组中添加用户。您可以修改用户组的组别名称、删除用户组,可以从用户组中移除用户。④权限设定:该作业主要是分配用户组、用户组下的用户和独立用户在使用系统程序作业时的操作权限,比如新建、修改、删除、保存、打印等功能。 ⑤个人菜单:设置快捷区和个人菜单,方便用户快速打开操作作业。 (2)权限平台组件的目标及要求 ①直观,对于维护人员来讲,权限分配的直观和容易理解,显得比较重要,系统不辞劳苦的实现了组的继承,除了功能的必须,更主要的就是因为它足够直观。 ②简单,包括概念数量上的简单、意义上的简单和功能上的简单。想用一个权限系统解决所有的权限问题是不现实的。设计中将常常变化的“定制”特点比较强的部分判断为业务逻辑,而将常常相同的“通用”特点比较强的部分判断为权限逻辑,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 ③扩展,采用可继承在扩展上的Group概念,在支持权限以组方式定义的同时有效避免重定义。 3、 平台组件的集成 各个平台组件在明确了相应的功能之后,通过有效的集成,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开发平台。要做到这一点,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设计基类平台组件时要充分明确其要完成的作用,这样在基类当中有足够的KIB与其它平台组件实现对接,以完成对其它平台组件的功能调用; (2)所有的平台组件在开发的过程当中要针对其功能留有丰富的接口,这样才能有效的调用平台组件,接口的设置主要是考虑平台组件的功能来设定。另外,各个平台组件留有足够的接口以备功能扩展和升级. 管理技术论文:教育管理 -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我校紧紧围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问题,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和教改实验,研究探索新的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和方法,并通过师资培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加快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特别是在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四结合”实践中作出了成效。 <1>坚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优化课堂教学相结合 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校各部门都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推广活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及省、市、区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数学组在运用《几何画板》辅助课堂教学及教研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他们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听讲座、参加各类教学竞赛等实践活动,学习和掌握电化教学技术,学会了从网上吸取新信息,网页、课件制作等技术。在校、区、市、省各等级的说课比赛、课改研讨公开课、探索性的公开课教学比赛等活动中,该科组老师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制作了大量的供说课、公开课、竞赛辅导用的课件,其中有2人获得省说课比赛的二、三等奖,2人获市说课比赛一等奖,2人获区一等奖,3人获区二等奖。 物理科组在实验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全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充分利用媒体的放大、重复、定格、模拟、动画等功能,利用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声、光、色、形于一体的情境,将较大容量的信息在短时间内生动、形象、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扩展了教室的空间,节省了时间,使传统教学不能实现的想法、做法得以实现, 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特别是彭群英老师于99年12月在广东省青年物理教师说课比赛和2000年3月广东省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中,所上的《牛顿第三定律》均获省一等奖,并于2000年11月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第三届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荣获全国一等奖。 历史科组利用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语言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集成一起,对历史资料进行储存、加工、控制、编辑,并以较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激趣引思;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升华知识。丁宝琴老师在全市青年教师历史公开课比赛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所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获得了很好的视听效果,先后被评为市、省一等奖。其他教师也经常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师生们尝到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甜头。 化学科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他们以“引导发现法”,向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用先进的科学仪器提高观察的效果。如:用实物投影仪使学生对实物观察得更清楚,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化学问题的方法。还有一些突出的实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校所有学科在结合学科自身特点进行媒体整合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贡献,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中,学校的多媒体双向播控系统投入使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它主要用于对学校的教学活动点实行监控及电视教育的转播工作、实况转播、公开课教学、观摩听课、多端电视会议、收看电视教育资料、电化教育等;还有学校承担的各种考试,学生的英语听力训练、家长会、专题报告会等活动,每学期不少于50次。 学校承担了两次大型的省级比赛活动,2000年8月期间,我校成功举办了广东省高中青年教师数学说课比赛;2000年12月期间,我校又成功举办了广东省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大赛。在活动中,我们提供了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应用平台,保证了比赛的顺利完成,受到主办单位及执教者的赞扬。 <2>坚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课题研究是实验工作的重点,也是检验学校实验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自开展实验以来,电教实验研究,一直是我们考核科组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我校所选取的课题都是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本地区、本学校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所申请的课题既有“九五”省级课题,也有“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措施,给予充足的研究经费、充足的研究时间,并建立了激励机制。我校先后投入经费2万多元,用于课题组购买资料和开展研究活动,并将课题的开展情况与科组评先、老师评优挂钩,担任课题的教师承认其工作量,课题组定期开展活动。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的省级课题研究(省级以上)有10个,其中有3个已经获得结题通过,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另外,各科组都开展了校内课题研究活动,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明显,我校在开展课题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或终结性成果。(1)通过实验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电教骨干,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者、受益者和引导者。(2)撰写了一批质量较高的 论文,有的已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有的获得了各级科研机构的肯定和奖励,大部分论文已从经验型逐步提高到理论型、学术型。(3)初步形成了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些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模式。(4)研究开发了一批多媒体软件。近三年来,有150余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或在全国及省市报刊发表。 <3>坚持实验与提高管理效能、办公效率相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学校的成绩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体卫达标统计管理都已电脑化,提高了工作的质量与效益,为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坚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改革相结合 依据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由学生自己选题并组成课题组进行专题研究,指导教师教学生如何上网查找资料,如何利用音像设备收集素材,并通过电脑编辑成汇报材料。高一学生马炜霖等五位学生的课题“网吧对中学生的影响”、高二学生冯伟仟等三位学生的课题“通明村红树林的破坏状况及其保护措施”在成果展示中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音像画面,观点的鲜明,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特别是课题“通明村红树林的破坏状况及其保护措施”获得市一等奖、省二等奖。 2002年我区被省教厅定为初中新教材的实验区,初中参与实验的各学科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课改目标。师生充分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和创造信息,探索交互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2002年12月学校组织新课程标准研讨课,区教育局听了11节课,5节优秀,其余良好。2003年3月区组织的新课程标准比赛,我校教师获得一等奖的2人,二等奖2人。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论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成本控制探析 [摘 要]电力工程是当前工程项目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当前人们良好生存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实现电力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有效控制和良好管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更是人们对各种电器设备使用的必然结果。电力工程是保证电力正常有序输送的前提。本文就当前电力工程施工中各种管理措施和成本控制方法进行分析,分析成本在施工项目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分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成本控制 1、电力工程施工前准备 1.1 严格禁止违规操作 一切操作程序务必紧遵《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是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组织进度控制和施工管理的根本教条。严防施工现场操作漏洞,防患于未然。 1.2 提高从业者素质 提高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水平和劳务人员素质,是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基础,就要广泛利用国内外工程建设实践锻炼的机会,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以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1.3 健全和完善以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 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标准化体系,建立完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强化管理意识,规范管理行为,积极实现与国际接轨。我们狠抓“安全、优质、文明”样板工程,以质量求生存,以精品闯市场。树立全员精品意识,以工程施工规范和质量验评标准为基础,以实现工程达标投产为基本要求,在施工质量、工艺水平、文明施工方面达到全优。 1.4 迁占赔偿工作处理 电力工程面向群众生活,势必在施工会占用群众土地,因此,从工程招标准备阶段开始,就应着手于迁占赔偿工作,成立专门机构,取得当地政府、土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确保迁占赔偿工作的顺利进展。迁占赔偿工作涉及到地方的经济利益,要充分依靠当地政府,公开、公正地解决赔偿问题,加快迁占赔偿工作的进度,确保工程建设项目按进度计划实施。监理工程师进场后,应及时了解迁占赔偿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对工期的影响,严格控制工期,为更好地控制工程施工进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2、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成本控制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一套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 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需要有一套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成本管理也不例外。在现行的电力工程成本管理中,缺乏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将权、责、利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成本管理存在着混乱无序的现象。 2.2 忽视成本与质量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至今,很多电力建设企业都没有认识到成本与质量之间的辩证关系,施工企业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无限度地使用最好的技术、最昂贵的设备材料,工程质量虽然得到了保证但是成本却是一直居高不下。长此以往,导致企业资本累积不足,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项目管理部门又存在着另一个极端,一味强调降低成本,忽视工程质量,常常因为质量不达标返工而导致质量成本增加,不仅使得工程成本超额支出,还影响企业的声誉。 3、忽视电力工程项目工期成本的控制 工期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三大主要目标之一,工期成本是指企业为实现工期目标而付出的一切费用。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特定的工期要求,为了保证工期往往会造成工程成本的变动。特别是项目管理人员对于工期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常常因为赶工期而造成成本的大幅上升。 4、项目管理人员经济观念不强 在现代的电力建设工程中都实行分工管理,即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与验收,这样看上去是分工明确、井井有条,但是缺乏一个统一的目标与管理。技术人员为了保证技术合格过关选用可行却不经济的方案;材料管理人员为了保证质量选择质优价高的材料。这样虽然也能够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却在很大程度上抬高了工程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4.1 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首先要明确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而成本控制的各项指标有其综合性和群众性,所有的项目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都要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各负其责,只有把所有的参与人员组织起来,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因此必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成本管理是全企业的活动,为使项目成本消耗保持在最低限度,实现对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项目经理应将成本责任落实到各个岗位、落实到专人,对成本进行全过程控制、全员控制、动态控制,形成一个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者及任务,从而使成本控制有人负责,避免成本大了,项目亏了,责任却不明的问题。 4.2 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 4.3 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1)人工费控制。要从用工数量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从而达到降低工日消耗,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2)材料M的控制。材料费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一般做法是要按量、价分离的原则,主要做好对材料量的控制与对材料价的控制两个方面的工作。 5、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消除风险隐患 建筑企业一次性完成合格的建筑产品,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环节,应把工程质量管理当作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来抓。在施工生产中严把质量关,从施工前的测量放样、施工中材料投入以及施工后工程质量养护等始终贯彻“至精至诚、更优更新”的质量方针,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人财物等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 6、电力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管理原则 6.1 对实施过程当中进行成本控制 在对项目成本进行全员控制的过程当中,还应对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多加注意,如系统内包括的关于部门经济核算的责任,不能降低各项目环节的成本控制力度,应确保项目从施工到竣工期间的整体过程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6.2 尽量降低施工成本 降低工程成本除了要降低来自各个方面的成本控制外,工程承包方还要结和自身的特点,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和管理的施工方式。 6.3 电力企业需要实现对权、利、责的有机统一 项目各部门在项目工程当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项目各部门不仅有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的责任,同时也有对成本进行控制的权利。所以,对于各个班组和部门的成本业绩,工程管理部门有权利对其进行定期的考核与评价,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各个部门进行相应的处罚和奖励。 结语 在当前企业成本控制的过程中,电力工程作为主要的成本控制流程是不可忽视的过程,是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经济成本的前提和关键,更是保证其施工关键的主要组成模式。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其成本控制方式和控制措施是其发展的前提关键,是保证社会良好有序发展的前提。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论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探讨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了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加强了电力设施建设,一些电网改造和建设工程相继实施。由于电力工程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必须要保证电力工程的质量,在建设中要加强施工管理。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探讨 1、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 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大致上可分为计划编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三个层次,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能顺利有效的落到实处,管理人员要在工程项目的运作过程中严格按照以上三个阶段进行,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工作方法。在计划编制方面,做好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分析,组织好各专业的设计图纸、设备厂家图纸的会审工作,将设计缺陷消除在施工之前。为了避免由于材料质量问题造成的返工及质量事故,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事先要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材料进行归类和梳理,保证其合乎国家质量标准。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是确保电力工程高质量顺利完成的基础,而质量控制则是确保电力工程可以高质量顺利完成的技术措施和方案,是项目完成的关键所在。实施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就是要掌握各部位、各工序、各阶段工程质量标准,按照电力规范和技术要求,时刻监测工程实施的进度和质量,严格执行质量检查、质量评定和质量验收程序。制定质量奖惩制度,对于施工工艺质量好的人员给予奖励,对存在质量问题的人员进行曝光、通报批评及经济处罚。 2、管理加强的方法 2.1、保证工程的安全以及质量 要认真的贯彻并且执行国家的有关工程的安全以及质量的有关方针政策以及各项技术的标准,还有施工的规范以及技术的规程,要组织并且贯彻有关工程的安全以及质量的保证的各种管理制度以及方法,要制定有关工程的安全以及质量保证的技术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将“以安全为要务,贵在预防”的方针严格贯彻,对检查工程的安全以及质量的评定力度要加强。 2.2、提高施工的效率 建设单位对施工的管理,要和施工的单位主动的配合,积极的协作。实际上,工期的缩短就是建设工程的投资提前的得到利益,是双方互利的。 2.3、投资的节约 要节约工程的投资,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做: 第一,控制工程图的预算。施工图的预算编制是根据国家的规定来执行的,一旦通过审批,其便是具有法律性,使必须要严格控制的施工依据。 第二,对工程款拨付的控制。在工程款上,最好是有固定的总价合同,按照合同来拨付。不可以随便的增加。 第三,对有关费用的施工签证要控制。对有关的费用进行施工签证在施工的管理中是避免不了的,在进行签证的时候,必须要进行认真的核实,要和实际切合,不能随意的多签,特别是活动的费用,要实事求是的来对待。 第四,施工合同要严格的履行。施工的合同是对工程进行决算,也是进行管理工程造价的主要的依据。合同的签订以及履行是进行施工管理的主要的内容,只有对合同的内容严格的履行,才能够做到投资的节约,来提高经济效益。 投资的节约对工程的管理有着极大的作用,若可以将投资控制的较好,可以为企业获得很大的利益,企业的资金受到一定的限制的时候,就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比较合理的投资方式,要使企业能够承担的情况下,获得最大利益。 3、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 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影响因素非常多,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当中,涉及到的流程非常复杂,因而质量管理须以企业施工质量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及工程质量防通病手册为控制目标,按照施工的既定工序,控制施工的规范,其质量管理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由于电力行业的施工建设的专业性比较强,有许多都是集体性的作业,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施工质量的高低。因而电力施工企业可以按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及规范分专业定期组织培训,提升施工人员操作的专业性,促使施工人员按照规范操作,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支优秀的施工队伍,为企业培养人才资源,以便能有更加长远的发展。此外,专业化的施工队伍也是企业竞争力的直接体现,从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脱颖而出。2)建立质量管理责任制:要强化质量管理机制,将质量的把控落实到每一个小的细节,从上级领导到下级的施工操作人员,将质量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一旦发生质量安全,要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以促使企业员工建立质量安全意识,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当中。3)制定严格的施工作业指导书: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必须有科学明确可施行的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必须包括前期的准备、工程施工执行和质量监控、验收等方面的内容,而且施工指导书的编写人员要掌握相关的技术要求,指导书的编写做到通俗易懂、信息明确、可实施性,并且要做好施工质量管理的相关记录,以便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可以加以改善。 4、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解决措施 1)提高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水平和劳务人员素质,是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基础要广泛利用国内外工程建设实践锻炼的机会,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以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2)健全和完善以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标准化体系,建立完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强化管理意识,规范管理行为,积极实现与国际接轨。我们以质量求生存,以精品闯市场。树立全员精品意识,以工程施工规范和质量验评标准为基础,以实现机组达标投产为基本要求,在施工质量、工艺水平、文明施工、机组投产水平方面达到全优。 3)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使用现代化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效率。专业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能满足工程项目管理的许多要求,主要是进度控制,同时也可以进行费用控制和资源管理。特别是软件可以将进度、资源、资源限量和资源平衡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进度计划可以是基于要完成的工程量,工作量并结合施工承包商的人材机资源而制定出来的定量的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和人、财、物的投入等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可行的、科学合理的应用规划和管理方法,对于切实用好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做好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结语 C上所述,要想完善和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效率和质量,就必须合理地计划、组织、控制以及管理好电力工程项目各方面的工作,掌握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能够有效执行并落实施工管理制度和措施,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安全质量、技术、成本等方面的管理力度,明确具体的管理职责,切实将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做好,保证电力工程建设项目顺利完成,从而提高电力工程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浅析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电力工程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项目的成本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电力工程施工的管理是一项既复杂又严谨的工作。其涉及的方面很多,对安全、质量管理和工程的进度等方面的要求也高,因此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与成本控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需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同时做好成本控制工作,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成本控制 1、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控制 1.1 决策阶段项目成本管理 在电力工程中,对项目可行性的研究,可以将投资估算分为经济分析与方案分析。有的施工单位存在对工程量估算不足,工程造成不准确的问题。还有电力工程中,存在投资膨胀严重、工期延长、工程造价偏高的问题,这与电力工程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不高有一定关系,希望相关管理者可以重视控制成本这项工作。因此,决策阶段的成本管理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项目可行性研究,详细分析项目成本的影响因素,合理确定项目的投资规模,并通过工艺方案比选,规模方案比选,选址方案比选等多方面比选给出具体可行的最优化决策方案;其二,合理进行投资估算,在进行工程预算编制时,应该根据工程的具体实际状况,熟悉设计图纸以及相关数据资料,按照相关的规范规定进行有效细致的分析,从而做到工程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经济性以及合理性。 1.2 设计阶段 电力工程设计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有着较大影响,在有的电力工程中,有的设计人员设计水平不高,使得工程成本管理存在较多的质量隐患,在工程施工阶段,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临时调整,也是增加工程成本费用的原因之一。还有的设计人员,由于设计思路比较保守,设计方法存在滞后性,增加了工程成本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了工程成本的准确性。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重点从经济角度考虑,进行多方案优选设计思路,及时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已达到即满足工程使用功能又达到质量标准。设计人员要充分发挥价值工程原理,通过对功能系数和成本系数的分析,将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结合起来研究,进行科学的手动控制投资。 1.3 施工阶段 为了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施工成本控制,就要在各个环节中多下功夫,主要包括在整个施工阶段的费用总和,例如材料费、使用机械设备所需要的费用以及人力资源的费用等,这些都是施工进行过程中必须要花费的费用,还有一些费用是临时产生的,这方面也需要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果在工程项目进行前,就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有效的预防,那么这方面的费用可以得到明显的缩减。一是,材料成本,在选购材料方面,需要坚持“物美价廉”的原则,严格审查材料的规格、尺寸、说明书等,确保采购的材料质量达标。此外,还要按照规定对材料要进行性能检测,确保材料性能、质量过关。再者,材料进场以后,需要做好储存管理,有些材料不能长时间日晒、雨淋,要做好防晒、防潮工作。其次,必须做好机械设备管理,购置机械设备时,不能一味地以技术先进为标准,还应考虑企业经济实力和工程需要,若C械设备在施工现场无法正常使用,就没有价值意义,而且还会增加修理费用。 1.4 竣工结算阶段 竣工结算是整个电力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最终环节,可以分析出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还可以分析工程项目相关单位对成本控制的能力。在竣工验收阶段需要及时收集、整理各种资料,包括工程竣工图、设计变更通知单、各种签证材料等,使工程成本结算数据有依有据,并且要求合理、准确。 2、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控制措施 2.1 完善成本管理体制。只有通过完整的组织结构与科学的分工配合相结合,才能够为实现良好的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财务部一方面负责施工项目的资金预算和会计核算等方面管理办法的制定及考核工作;另一方面,筹集资金,并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进行监督和检查。计划合同部主要负责制定施工项目的成本计划,并依据不断变更的市场需求及施工情况,对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改进;其次,负责施工项目的合同、统计及工程招标等工作,并据实做出相应的成本预算。还要制定对员工的考核评价标准,以便对各部门的工作做出科学的总结评价,并以此为依据实施相应的奖惩制度。材料供应部负责以成本计划和实际库存情况为依据,科学合理的开展材料的采购工作,在保证原材料标准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减少资金的消耗,降低成本。此外,对材料的采购、管理及使用等各环节进行监督,避免贪污腐败、滥用浪费材料的现象发生。工程技术部负责依据相关的技术规范及施工要求,对施工项目的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进行监督,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同时,尽可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此外,严格保证施工安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掌握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对发现的问题做出调整,以期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开展。 2.2 合理进行成本控制。电力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遵循经济性、动态性、全面性、权责利相结合四项原则。 2.2.1 项目成本控制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目的,这就决定了其经济性原则。 2.2.2 由于施工过程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与制约,因此,整个施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也决定了成本控制的动态性原则。 2.2.3 全面性原则包含全员及全过程两个方面,全员成本控制是指对施工过程所涉及到的全体员工进行的成本控制,全过程成本控制是指对整个施工过程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步骤进行的成本控制。无论哪一方面都要按照规定的预算进行管理与控制。 2.2.4 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将权利、责任与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众所周知,权利与责任不能分开来谈,否则就缺乏行使权利的限制;责任与利益也不能分开来谈,否则就缺乏履行职责的动力。 所以,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中,以上四项原则缺一不可,只有明确原则、认真履行,才能科学的实施项目成本控制,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2.3 提高工程成本管理水平。 2.3.1 施工项目管理不仅包括项目成本控制,也包括进度管理、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等众多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管理不善,都会导致施工项目工期成本、安全成本或质量成本的增加。因此,必须要将施工项目管理和项目成本控制紧密结合,才能有效的实施对工程项目的科学管控,从而为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2.3.2 以竞争促发展。在电力工程企业内部建立竞争机制,鼓励各部门之间良性竞争的同时,积极营造员工之间相互促进的良好竞争氛围。可以在多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如在人才的录用选拔时采用竞争上岗机制,择优录取;在职工晋升时,综合考核和评价候选人各方面的业绩,择优上岗。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指标。 3 结束语 随着电力工程的不断发展,在施工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施工的质量和进度以及成本的控制。因此,需要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统一标准的施工流程,控制好施工成本,以保证施工顺利的进行。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浅析电力工程施工管理 [摘 要]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作为电力部门和施工企业主要的工作内容,特别是在国家大力发展电力事业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管理好电力工程施工进程,从而实现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目标,已经成为电力工程施工各方面关心的主要问题。本文就针对该问题展开探讨,首先阐述了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然后对存在于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展开了研讨,最后提出了新时期如何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策略,希望对工程施工质量和速度的提高有帮助。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存在问题;改进对策 一、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企业实现长久经营的基础与保障,也是企业施工管理最基本的内容[1]。换言之,其实施工单位的施工管理工作就是以保证质量管理为核心的,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流程与质量管理要求进行施工。此外,在保证质量管理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与工程成本的合理结合,从而达到综合管理的效应。 (2)施工计划管理 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来说,以目标服务为中心,制定合理且高效的施工计划是唯一要求。在制定施工计划时,材料设计人员要仔细且充分地研究相关资料,比如工程合同、业主需求等。同时对施工的目的、要求、合同材料以及施工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分并确定,从而制订出高效率的、高收益的施工计划。此外,还要全面考虑施工的实际情况,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度对施工计划做出实时、合理的调整。 (3)安全管理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有效的安全管理,不仅能够保障施工作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也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因此能否做好施工管理的安全管理工作是考察电力工程队伍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 (4)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可以说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工作,因为只有拥有好的技术管理,才能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换言之,有效的技术管理决定了电力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水平的高低,并且有效的技术管理还可以保障施工的安全管理,最终直接影响了电力施工企业的市场效益。 二、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的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团队建设不足 目前,很多电力工程的施工团队仍旧受到传统管理思维框架的影响,对所谓的施工管理工作没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知。在电力工程施工团队中仍旧存在着整体素质低下,不具备对工程施工的整体规划性,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均有所欠缺的弊病。同时电力工程施工团队很多均存在合同管理意识方面比较淡薄、经济效益观念较弱、相互配合意识薄弱以及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这会使极大地影响了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进行,从而极大地降低电力工程施工的效率,还可能对电力工程施工带来各种问题隐患,使整电力工程施工达不到规划和设计的目标。 (2)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贤ú蛔 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内部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协调,否则它将会严重影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和效率[2]。在实际的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业务部门、财务部门、技术部门以及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着相互沟通和协调的问题,这会使得电力工程施工上出现资金流动困难、材料供应不畅、施工进度和工期延误等问题,最终影响了电力工程施工整体目标和规划的达成。 (3)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流程不合理 目前,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常常存在着不合理的流程管理问题。很多企业或者个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了各种违规操作层出不穷,从而使得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缺乏必要的组织和控制。如果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违规操作成为一种常态,容易使得电力工程施工管理问题逐渐积累,最终严重影响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形成电力工程各种隐患。 三、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方法 (1)提高电力工程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人员要不断地提供给电力工程施工人员各种学习或者培训的机会,同时鼓励电力施工人员主动学习,互帮互助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自身素质,形成一个和谐的、相互促进的学习环境,有利于电力工程施工人员修养的提升。作为一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人员,还必须掌握电力工程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锻炼,才能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对电力工程施工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此外,还要做好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提升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从而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安全性。 (2)完善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规章制度 只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在源头上杜绝各种隐患和问题的发生,保证施工质量和效率,从而达到施工的终极目标。因此,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应以建立和完善以工作程序为主体的规则制度上,不断地在实际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强化标准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同时,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人员还应该在施工、技术以及管理等环节建立标准化体系,通过实施规则制度来管理员工的规范操作,从而使员工建立强烈的质量意识,同时也使得电力工程施工质量和管理更加科学、系统、合理。 (3)提升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效率 只有不断地提高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效率,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提升整个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形成一个专业的、系统的和规范的团队,这对提升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均有很大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工的工期或者目标能否顺利地完成。因此,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施工企业也因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以现代技术和科学管理为手段,通过建立以计算机、网络、现代化管理软件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方式,才能不断地提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效率。 (4)规范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流程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化作为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它的实现不仅仅可以使得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以及规范,同时流程化的管理还使得施工进度有很大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加快施工进度,达成预期目标,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应该建立从工程招投标一直到工程验收的整个过程的管理流程,利用专业的手段和严格的流程控制每一个环节和步骤,无论从招标、中标以及施工的过程中,都要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和协商。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队伍的管理工作,督促他们遵守施工的规章制度,要形成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规范体系为一体的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体系,为电力工程的施工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电力工程验收和结算过程中,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者还要在维护各方利益的同时,以科学的管理措施和详细的数据,顺利地完成工程的交接任务。 四、结语 电力工程一般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工期长的特点,因此电力工程对施工管理的要求很高[3]。可以说,施工企业能否中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施工管理是否专业、是否有效。因为专业有效的施工管理可以极大地降低管理不当所带来的施工过程的各种消耗,从而高效地、高质量地完成工程目标。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探析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若干问题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工程施工要求不断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也面临了更大的挑战。文中分析了电力施工管理的必要性,探究了当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施工管理的有效方案。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 1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必要性 施工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做好施工管理工作是提高施工质量的关键保障,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1.1 企业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求企业对传统的管理体制进行深入改革,责、权、利的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给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带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作为企业改革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施工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效果。 1.2 沟通施工企业与社会的重要桥梁 作为一项具有综合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复杂管理工作,施工管理是对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反映。施工企业可以向社会展示自身的施工管理水平来让外界了解企业的实力水平,提高企业的信誉,在获得发展动力的同时给社会对企业的合理评价奠定了基础。 1.3 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 电力工程施工中涉及大量的物品、资金、人力等资源与信息,这些物流、信息流等畅通与否直接决定了施工活动的进展。良好的施工管理是确保这些流畅通的必要手段,在实现工程顺利进行的同时推动电力企业的更好发展。 2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有效的施工管理工作对电力企业以及社会的积极影响,施工管理工作得到了企业的特别重视。但是,目前我国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在管理工作的改革完善中,一定要重视这些问题,力求促进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2.1 施工管理的工作流程十分混乱 一是施工管理中工作人员对建设的相关法规重视不够,未能严格执行施工管理制度。以致管理工作太过于形式化,尤其是对工程的管理审核、验收等重要工作缺少严格的检查和把控,对电力工程的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比如,当工程结束时,相关部门应当进行检验工作,并在电力工程决算审核后才可以收取和支付相关的工程款,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并没有按照此项法规进行操作,导致了管理流程的混乱和违规;二是施工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缺少良好的沟通交流,导致不必要的分歧出现,阻碍了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扰。到电力工程竣工时,由于施工过程中缺少沟通,导致管理操作不规范,甚至需要返工完善修改,增添了不必要的工作,造成了工作负担。 2.2 施工安全管理问题 安全生产是现代工程项目施工的重要口号,也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会存在很多不安全隐患,这些不安全隐患不仅会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同时也会威胁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但是目前很多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并没有足够重视安全管理工作,一味的强调施工质量,在安全监督、管理方面投入的力度较小,导致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各种大小事故,严重影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顺利开展。 2.3 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 工作人员的高素质、高技能可以有效地促进电力工程的建设进程,但是目前的电力工程管理中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却十分匮乏。一是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电力工程的施工队伍中急需专业性强的管理人员,大多数管理人员的效益观念薄弱,对工程的预算工作不到位,导致电力工程的造价不具备科学性。同时,施工队伍中有很多社会上雇佣的临时施工人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高低不平,尽管受到过一些专业培训,但是让他们做到专业化、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仍是十分困难;二是工作人员的其他方面的素养也需提升。比如说,缺乏施工安全意识,对自己和施工团队的生命安全不负责任,没有良好的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协调工作的能力,给施工工作带来了许多困扰,拖慢了电力工程的建设工期,容易造成巨大的工程损失。 3 搞好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对策 3.1 规范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流程 为了促使电力工程全面执行制定的管理制度,应当设定一套完整的施工管理流程,规范施工管理行为,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的工作效率。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流程包括电力工程的招标、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竣工验收,每一个环节对整个工程的建设都十分重要。电力工程进行招标时,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执行。规划设计时,严格检查施工设计图、施工用料,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工程施工建设时,要明确每个施工程序的具体施工方式和负责管理人员,分清工作的主次,控制工程的整体进度。工程竣工时,按照要求对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进行验收检查,必须完全达到竣工标准方可。只有各个环节达到要求,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3.2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保证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电力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为了提高电力工程施工企业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应该制定系统、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将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任务分配到每一个具体的部门及岗位人员身上,使各部门及岗位人员能够充分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积极投身于安全管理工作中。为了尽可能消除电力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以及安全隐患,以防在相同的施工场所出现不同施工队伍不了解所有施工危险点的现象,有必要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也即是指每一个施工队伍都应该向其他施工队伍详细说明、交代在自己施工范围内存在的各种危险点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3.3 不断加强电力工程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训练 劳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主体,工程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施工质量以及效益,为此,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必须应高度重视对施工人员的素质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于电力企业施工人员必须做好持证上岗,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专业技能培训,而且需要执行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使电力工程施工人员能够重视培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素养。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管理、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等各方面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较高的管理能力,现对整个电力工程的一体化管理。另外,有必要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在施工之前制定合理的工程成本预算方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材料、设备、人员、施工进度等各方面,确保实际施工产生费用在合理的预算范围内,尽量减少成本浪费或者超支现象,提高工程建设效益。 4 结语 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推广,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在电力工程项目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我国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问题做好分析与处理,是每个电力企业迫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做好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从而实现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论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 摘 要: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各行各业对于电力行业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力工程项目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为了确保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学对工程的质量、安全和进度进行严格的管理。基于此,文章分析和研究了与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和成本控制相关的措施,以供借鉴。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施工管理;成本控制解决策略 1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 1.1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电力工程的管理流程不够系统。高质量的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可以促进电力工程施工效率的提高和进步,是确保电力工程科学有效的基础。然而在现阶段的缺乏一个完善合理的电力工程管理流程,管理缺乏系统性,并且对于重点环节的管理也不到位。技术部门、财务部门和采购部门等都与电力工程管理密切相关,所以在实际管理中必须做好对以上部门的管理,确保电力工程管理流程的系统性。 (2)施工人员的水平差别较大。在整个施工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水平都比较差,这也严重阻碍了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并且在实际施工中,作业指导书、施工作业票等的应用也不到位。有很多施工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都是按照自身的经验进行相关的工作,随意行比较大,给电力工程留下了很多隐患。 1.2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1)优化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流程。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不仅可以确保施工的质量,还可以对工程施工行为进行规范。在工程开始之前,在工程开始之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交底工作,将施工中使用到的工艺、技术以及相关的要求标准等都进行详细的交底,确保施工方全面了解施工的内容和要求。与此同时,施工单位还需要对图纸进行复核,并且需要把技术问题反馈至相关设计单位和业主方,当施工方案编制完成后,监理单位和业主还需要全面审核施工方案,验证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除此以外,技术部门还需要对施工方案复核,确保施工方案的无误并获得审核人员的同意后,才可进行施工。工程中的变更需要严格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不可随意变动。 (2)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性。施工安全一直都是工程管理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工程建设期间需要对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为了确保工程建设之中的安全性,可以按照以下措施进行管理:将与安全问题相关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做好信息共享工作,这样才能找出施工问题的原因所造;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做好施工过程中安全检查;做好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以促进他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在施工中需要严格落实相关的安全管理措施和方案。 (3)做好施工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在电力施工中,不仅针对事要进行管理和控制,对于相关的人员也要采取一系列的管控。所以做好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也十分重要。第一,采取适当的方法对人员教育开始培训,例如安全教育,质量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提升施工人员的知识掌握度,使其树立强烈的责任感才能让工程得到保证。其次,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是否到位也是工程的关键,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岗位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最后,为了能够完成教育培训,还要在施工工作之前对相关的部门以及人员做好详细的交接和交底地工作。在此项工作中,发现施工人员的问题所在,有耐心的去进行指导和教育培训,解决他们的疑惑,让他们对工程充满信心,才能让工程顺利开展下去,最终使得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有效提升。 2 电力工程施工成本管理 2.1 电力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成本控制意识淡薄。在许多电力企业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的意识较为淡薄,没有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导致成本控制永远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执行力。在具体的项目管理部门中,工作人员往往忽视对成本控制的管理,而是将工作大量投入到施工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工程进度管理、施工的材料管理等工作中,而缺乏专业的人员对成本控制进行仔细的研究。从表面来看,虽然各个岗位的职责十分明确,但是缺少成本控制的协同进行,导致成本控制在具体落实中往往缺乏联动性,从而成本控制环节中断,不能从整体上全面的进行成本控制。工程造价成本控制意识淡薄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整体上提高人们的成本控制意识。 (2)缺少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及手段。在以往的成本控制管理方法中,凸显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最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信息传递不流畅和不及时,为成本控制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现阶段的企业中很多企业仍采用此类方法进行成本的管理控制,尤其是在财务管理部门中此类现象更为普遍。成本控制信息是作出成本控制决策的依据,它的时效性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及时反馈,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根本不能发挥起自身的作用。 2.2 强化电力成本控制的措施 (1) 加强成本预算的编制。成本预测是企业管理者分析判断以后成本变动形势的依据。所以,成本决策的科学性非常重要,不能以主观和盲目的态度完成成本预测工作,要保证预测的科学合理成本计划就是建立在成本预测基础之上的,其是项目或企业一个时间段内的预算标准。成本预算的制定是建立在科学合理成本预测及决策的基础上,进而制定成本计划,为电力企业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及生产提供指导,并做好相关节约成本的措施。编制成本计划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其潜能,更好的完成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效率。 (2)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和监督。项目成本的核算和监督是成本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只有成本核算工作的准确无误才能确保成本分析和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必须找出并处理成本核算体制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对项目成员的管理工作,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同时还需要落实好轮岗制度,以便于项目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并且彼此之间还可以形成有效的约束,为成本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增强成本控制和管理在电力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环节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加强电力企业施工管理与成本控制,进而提高力施工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对推动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关于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的认识 摘 要:施工管理是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也是如此。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阶段,只有明确施工管理的重要性,严格把握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管理流程,这样才能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开展取得良好成效,保障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本文就是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的认识进行探讨,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关键词:电力工程 施工管理 流程 认识 引言: 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复杂化的工作,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管理中总结经验,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施工管理磨时间进行优化和改良,从而保证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可以达到预期设想。要吸收外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技能,结合我国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良,从而找寻适合我国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管理模式。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进行分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 提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的主要措施 1.1 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想要提升我国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水平,保证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流程的科学性,一定要注重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可以派遣学习能力较强、工作态度认真、具有创新精神的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到国外进行培训,为其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利用新媒体进行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从而加强新型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的传播,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随时随地的吸收新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为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1.2 对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 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开展需要依靠完善的规章制度,所以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企业需要建设以技术为核心的标准化体系,对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标准件进行完善。不断提升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应用各项规章制度对其岗位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使得我国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水平可以逐渐接近国际水平。所有的施工技术人员都需要树立良好的施工质量控制意识,严格依据相关规范和管理标准进行施工,使得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成本投入与施工进度都可以达到最优化。 1.3 应用先进的管理软件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先进的、适用于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管理的软件也不断诞生。这些管理软件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使得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呈现出现代化、科学化的特点,满足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开展的多元化需求。可以强化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控制,提升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成本投入。根据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工作开展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科学的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计划,应用管理软件落实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使得施工进度、成本投入、以及资源配置都可以在可控范围内。 1.4 创建高效的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流程 电力工程项目招标工作完成后,需要由市场中心将最终的招投标结果转交给业务部门,同时进行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图纸的转交。公司业务部门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部门需要组织施工单位、建设施工材料供应商以及设备管理部门进行会议召开。公司业务部门需要根据合同规定要求进行预付款的支付,同时与施工单位进行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承包合同的签订。公司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管理部门向施工单位、建设施工材料供应商以及设备供应单位进行预付款的支付。无论是原材料供应商还是电力设备供应单位,提供的材料和电力设备运送到施工现场后都需要经工程建设施工管理技术部门进行检验,经过检验质量达到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应用标准后才能投入到工程建设中去。 2 提升电力工程管理流程注意事项分析 2.1 计划管理 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计划制定是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施工计划需要明确的提出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范围、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目标、施工方式、以及项目管理的原则。施工计划编制完成后还需要递交给业主单位进行审核,要求施工计划可以得到业主单位的认可。在施工计划编制过程中还需要认真的分析施工合同,充分把握施工合同内的众多内容、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概况,结合公司发展的实际情况最终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计划。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阶段施工计划管理主要核心在于施工进度控制,也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完成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工作,将电力工程项目实际施工量与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比较,查看是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情况。施工计划在实际施工中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需要结合实际施工情况不断的进行调整,最终使其可以满足施工进度管理计划要求。 2.2 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的优劣关乎工程公司的信誉,关系公司效益,是工程公司立足本产业的基础,工程质量的优劣主要体现在施工阶段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是由一个一个施工工序的质量构成的,只有对这些工序质量控制点进行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才有保证。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应该与费用管理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管理。质量与费用支付挂钩,质量与效益挂钩。根据质量划分的每一个具体工序,通过检查核实已完工程量和质量情况,给予该工序项目费用的最终或部分支付,若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甚至不予支付,直至达到规定要求。实践证明,在工程实施阶段采取这种质量和费用控制相结合进行管理的方法,对质量、费用控制管理是十分有效的。 2.3 费用管理 施工阶段的施工费用管理依据是按照不同设计阶段和设计文件编制的费用估算和费用预算,及根据施工计划编制的费用控制使用计划。施工费用管理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把费用和施工M度相结合,将计划工程量及费用与已完成工程量及费用采用赢得值原理,进行项目的费用/进度综合控制,通过对执行效果的评估,不但可以直接判断检测当前进度是提前还是拖后,而且还可以直观地看出费用是节省还是超支,这种方法克服了目前我们采用的进度和费用分开进行控制的缺点。在费用管理过程中,要做好与项目管理各部门的接口关系,及时收集工程信息,做好费用的控制分析,为工程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 结语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资源密集、交叉施工等特点。同时还要受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和材料的采购运输、还有其他许多工程外部因素的影响。为了合理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管理好工程项目建设各方面的工作,就必须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电力工程管理流程,促进企业管理的完善。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论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和运行状态检修的研究 摘 要:本文介绍了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和运行状态检修的必要性,并说明了电力工程运行状态检修研究,阐述了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对今后的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和运行状态检修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运行状态检修;重要作用;应用现状 1、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和运行状态检修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我国的电力工程施工的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就是管理部门将任务分配给项目管理人员,接着设想一下他们项目开展之后的进程,但是由于后期实施的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员的监督,使得项目工程有所延误。还有一种情况是,管理部门有个较大的项目,但是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执行技巧。还有一些企业的项目管理处于无序状态,硬件设施管理不齐全,器具对方杂乱无章,项目部署没有合理科学地规划,导致项目进度无法推进,直接造成了企业项目的工程时间耽误。如果一个工程项目规范地不规范、不科学,任其自由的发展,不仅会造成项目工期的延长,而且还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但有的项目人员为了一味的追求进度而不顾项目的承受能力,这势必会造成工程施工难度的增加,对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无法保证,会给之后的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留下巨大的隐患。 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的进步将会促使整个电力行业水平的提升,给该行业带来巨大的活力和经济效益,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备受关注,许多国家,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国家都在使用这种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并成为一种流行。但是由于我国对电力工程施工技术掌握不是很到位,还会出现许多技术上的失误和问题,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和运行状态检修的问题上虽然施工质量都已经达到国家所要求的标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尤其是施工运行中的故障时完全无法避免的,这些故障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地处理,不仅会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整体效果和稳定运行有一定的影响,还可能会影响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为了保证电力工程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的管理和运行状态中的检修关注。 电力工程施工作为一项基础性的施工,它的整个投资成本是非常大的,而且施工的工艺和材料都是非常复杂的,一旦出现工程中的施工事故,其后果和损失是非常严重的,因此要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的施工管理和运行状态中的检修问题的关注。除此之外,电力工程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和资料以及技术都是非常的复杂的,而且S多工艺需要进行相互交叉施工,还要准备后期的运输和材料设备上的工作,从这发面来讲,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并且是施工相对分散,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系统的施工管理和 运行状态中的检修和维护,从而保证电力施工的顺利进行。 2、电力工程运行状态检修研究 (一) 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中心 电力工程施工的检测人员应该对电力系统设备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熟悉的并且深入的了解,从而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完整较科学的电力设备系统的信息数据中心,这样方便检修人员对电力设备系统的运行检修。在检修人员检修完毕后,要将每一次的检修记录以及电力设备系统的的各种信息都要记录在建立的信息数据中心,这样不仅可以使得检修人员明白电力设备的整个系统是否处在比较安全的运行状态,还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信息的对比和判断进而找出具体的问题,从而可以针对性地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解决问题。 (二) 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检修队伍 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检修人员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检修人员的责任感、技术水平等对电力系统的检修工作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是电力系统设备是否检修成功的关键因素。因而,要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正常运作,就要保证检修人员的基本素质,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检修人员队伍,要加强对检修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加强对高水平技术人员的引进 ,帮助检修人员掌握一定的先进检修技能,还要对间隙人员进行后期的电力系统设备的培训和引导。 (三) 制定合理的检修方案 电力系统的施工故障和问题出现的原因都是不同的,也都是无法避免的,那么要想准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检修方案进行修补,这样才可以发挥检修技术的重要性能。因此电力施工部门应该建一套科学长效的检修方案,针对电力系统设备中经常出的问题从而可以通过参考这些方案来解决问题,对于那些比较特殊的问题,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这样就可以很容易找到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而且同时有较系统的方案来进行参考,不仅可以保证电力系统设备的使用寿命,话可以进一步保证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稳定性。 (四)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设备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提高,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具有先进技术的电力系统检修设备,合理科学地采用一定的技术设备来对电力系统进行检修,按照一定所遵循的规律对设备的故障处进行检修并合理安排,这不仅会缩短电力系统设施的检修实践,同时也提高了电力系统设施检修的效果。 3、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研究 (一) 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的宣传和培训 要想确保电力工程施工设备的安全运行,首先要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抓起,要增强员工的安全保障意识,对于安全为审核通过的产品和项目应该要大力进行安全意识宣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员工的岗位培训和安全教育,增强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免员工应自我疏忽而导致工程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可以保证充分有效地落实和实施,而且要严格执行,以保证电力工程的安全运作。 (二) 应该构建合理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电力工程管理系统部门应该加强其部门的规章管理制度,对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做规范,并根据特色的安全条例和规范来要求员工进行遵守,监管部门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将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并积极调动安全部门的积极性和安全防护措施。同时安全防护部门也应该对安全项目和条款进行调查、总结和分析,针对存在安全隐患较大的电力设备和设施应该更加投入监管力度。同时也应该将安全生产进行责任制分配,将实施项目细化,落实到每个岗位和工序上,如果一旦出现问题就要进行具体责任的分配到人,由负责该项目的人员进行负责,形成一定的制度监督机制,形成全方位的安全监管体系,保证一切安全隐患的发生,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 (三) 应该加强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设施管理 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施工安全,更应该注重施工设备和设施的安全程度,应该对施工现场的所有安全防护措施进行严格地检查。在实施工程完毕后,应该将特定设备放入到制定的设备管理存放处中,以保证下一次的安全使用,将设备器具按照专业的编码顺序将其放好,以保证施工设备的质量不受损坏。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员工存放设备器具的专业度,使其规范安全地操作,以保证设备的质量和专业员工的安全使用。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工程施工建设发展更加迅速,而电力工程施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想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的正常运行,就要做好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检修工作,进而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如何优化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伴随着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为符合当前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需使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对施工现场管理进行有效的加强。电力工程中包含了分配、输送电能以及相关的内容,洁净、经济、易于控制、便于使用以及运输方便等皆是电能所具有的优点。在电力企业的改革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便是对施工过程管理进行强化,其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企业改革措施的成败。为使信息、人力、财力、物力等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进行流通,便要求顺利运行的施工活动。与此同时,施工企业现场管理质量还直接的影响到了企业的信誉,若想使企业发展得到促进,良好的施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如此一来,企业才能占据主动地位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文章较为简要的介绍了当前阶段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都对其优化方案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施工管理;电力工程;优化方案 伴随着近些年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快速发展电力建设行业时,伴随着不断深入的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则占据了越发重要的地位在整个电力行业之中。相较于其他工程的管理,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有着较大的不同,其涉及广泛的专业领域,要求的技术极为复杂,且具备相对较高的劳动密集程度,与此同时,环境因素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到其管理的效果。由此便提出了更高的安全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的要求。当前阶段,较多问题存在于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之中,由此可见,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进一步加强,使电力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是极为必要的。 1 意义之于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加强 在电力企业改革过程中,对施工过程管理进一步的加强亦是重要内容之一,其与别的改革措施的成败有着紧密的联系。而顺利进行的施工活动,亦能使现场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等在得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进行流通。与此同时,其对于企业的信誉有着较大的影响,较为良好的施工管理可以给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提供企业以有力的支持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与此同时,施工过程的管理起到一种纽带作用,其加强了各专业管理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各专业管理以及整个施工管理的效果得到一定的提高。 2 存在的问题之于电力工程施工管理 2.1 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在电力工程项目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以及工程管理人员起着极大的作用,于当前阶段来看,工作人员对于工程施工的整体规划性较为缺乏,且较多人自身欠缺基本的专业素质,不能完善自身工程造价控制方面的知识体系,且不能在施工中较好的运用合同的效能,如此一来,使得相关人员有机会对材料采购的价格进行谎报,从而造成了工程资金流失的现象,进而使得较多纰漏出现在订货采购的流程中,需要对采购计划进行重新拟定,使采购成本遭到极大的浪费,且导致工期被延误。 2.2 流程中存在一定缺陷 在企业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较为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于其内部的业务部、财务部以及工程管理部等部门之间,严重缺乏,进而产生分歧,在此情况之下,带来较多的困扰于施工的过程,进而对施工工程的进展造成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核算、验收、决算等进行于施工结束后的工作,不能遵循规则严格进行。 2.3 沟通之于公司内部存在问题 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管理团队需要扮演了推动力的角色,并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但于实际操作过程中,其常出现些许分歧与公司的行政部,业务部以及财务部。业务部门无法与业主依据于施工管理人员的要求沟通好细节,且存在业务人员不具备全面的技术知识,在没有事先进行沟通的情况下,对业主的要求进行许诺。进而造成极大的困扰于现场的施工。与此同时,财务部市场没有对配套企业的款项按时拨款,使脱节、延期等现象出现于电力设备材料的供应中。这些现象使施工管理资源被严重浪费,且造成了不连贯的施工进度,使工期进展受到一定的扰乱。由此可见,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将与不同部门的沟通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且将其纳入到对施工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中,并预先将相关备案做好。 3 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进行优化的方案 3.1 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水平进行提高 企业需要对国内外工程建设实践的机会进行广泛利用,使各类人才能够得到机会涌现出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企业文化得到良好建立,对员工世界观、人生观的起到一定的帮助与指引作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托于管理体系的不断创新以及不断提高的职工综合素质,二者相结合,才能给企业向前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电力施工企业需要依据与自身的特点进行项目管理,从人员结构,以及相关的原则进行考虑,使符合项目的管理方法得以制定,且须对可行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的落实与执行,使职员的创造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进而给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3.2 不断强化施工流程管理 为使切实且可行的管理标准得到更好的形成,企I需要对工作程序以及责任制度进行建立与完善,使管理行为与管理意识得到统一,进而使管理效果得到加强。此外,企业还需对现代化管理手段与软件进行运用,从根本上使管理效率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企业需要知道给管理效果提高起关键作用的是人为的操作,而非是计算机软件与系统。由此可见,企业需进行切实管理方法的制定,以使管理软件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使用。此外,完善且正规的电力工程管理流程是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只有在检验过图纸以及供应材料,且都合格之后,才可以开始施工。 3.3 企业现代化办公管理不断进行升级 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可以使企业的管理得到质的改变,企业应该对自身的现代化改变进行积极的推进,运用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从而实现有效监管施工的进度以及资源建立的目的。较为先进的现代化办公软件,能够对比分析工程的进度、资源平衡和平衡等,进而使相应的解决方案得以出现。而企业管理效率可在现代化企业管理软件运用的基础上得到较大的提高,由此可见,企业需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对科学合理且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进行制定,将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使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完善,是极为必要的措施。 4 结束语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需要人们对管理的新思路进行不断地探索,以找出更加先进且科学的管理技术与措施,已然成为电力工程企业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学习,对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加以借鉴,使企业管理流程得以完善,使施工的优质性得到保证,最终帮助企业占据有利的地位,于竞争激烈的电力工程建设市场中。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论文: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和运行状态检修的研究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生活中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电力工程相关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电网覆盖面不断扩张,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当今电力行业正高速发展,与之先关的是电力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做好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和运行状态检修的相关工作,确保电网能安全运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能源保障。 【关键词】 电力工程 施工管理 运行检修 现代社会离不开电力供给,电力输送的稳定性极为重要。在电力行业的生产过程中,必须做好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以及对电力工程运行状态实时检修,这样才能确保电力工程运行具有足够的可靠性,也更具安全性。只有在电力工程达到安全可靠的性能之后,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供电,从而确保社会活动的正常开展。 一、电力工程施工管理 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是我国技术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起格外的重视。要及时、严格的把握施工管理工作,确保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以及相应的管理效果。电力工程的施工量大,耗时较长,且多数在露天进行,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容易受到地质、气候方面的影响。此外,工程施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机械装备的运转状况及其先进程度都能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因此,需要科学有效的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最大程度降低外界和人为等因素对施工的影响,以保证电力工程施工项目能够顺利开展。 1、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项目主要管理层是整个电力工程施工当中管理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是施工组织和工作协调的主要负责人,项目管理者的业务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1]。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是工作的核心,需要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素养,全面掌控施工全过程及各环节,且要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技能。 2、提高项目施工人员的职业技能。项目施工人员的职业技能知己额影响着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唯有逐步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工程管理的质量。工程质量的高低与人为因素息息相关,项目主管部门要确保施工人员具有相应的职业资质,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质量问题,从而让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时刻管控工程质量。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是管控工程的质量,确保工程建设各环节合理有序。此外,由于电力工程中涉及到很大部分的隐蔽施工,这方面的施工如若没有强力的监管,难免会在施工过程中遗留质量问题,倘若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之,在项目完结后再处理就更为艰难,也会影响到项目日后的运行安全性,加大风险。因此,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隐蔽施工部分的监管务必要加大力度,确保所有施工环节都能保质保量得到贯彻落实。 4、主管部门要协调管理。电力工程施工的工期耗时较长、工程涉及面广、工程量较大,往往会与诸多行业、部门产生业务交叉,而不同领域间的行业规范和标准难免差别。因此,在施工期间,要有科学合理且非常完善的项目工程施工计划,确保工程进展顺利的同时,还应保持与相关行业领域部门的有效接触,及时了解彼此之间的行业标准以及各环节的质量要求,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因跨专业而出现各类问题。另外,项目施工过程中,各工种、各岗位之间也要有效交流,确保各环节的施工质量符合项目设计标准。 二、电力工程运行状态检修 虽然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能达到相应的设计标准,但项目运行中难免会出现各类故障,这不仅会阻碍电力设施的正常运行,更可能会对人生安全造成影响。因此,为确保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确保电力系统正常运转,就必须做好电力设施的状态检修工作。 1、电力工程运行状态检修的目的。电力工程运行状态检修主要针对运行状态不佳的设备,主要是为了避免电网运行的不稳定性,可以从根本上较少电力运行不稳的人力物力支出,是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必要措施。电力工程运行状态检修还能避免人为疏忽带来的弊端,从根本上避免系统故障带来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和危及人身安全的风险[2]。 2、电力工程运行状态检修的措施。在电力工程系统的正常运转状态下,要定期对相关设备进行检修,不但能避免电力设备故障的发生,更能减少故障带来的人身安全危害以及财产损失。电力工程运行状态检修的首要工作是建立电力工程系统设备的数据机构,并持续完备,保证数据的实时性。数据不仅要涵盖设备的生产厂家,还要有批号、使用期限等相关数据。数据库中的每一个数据能作为电力工程运行状态检修的重要依据,在利用相关方式进行计算分析,从而确定电力工程运行状态的正常与否。 结语:电力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动力之源,是社会活动开展依赖于电力,而且整个社会对电力的需求持续增长,电力系统持续高负荷运转,所以电力工程运行中容易出现各类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不断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且要做好电力工程运行状态检修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转。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论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重要策略探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辰,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电力工程也在不断的向前发辰,为了保证人们的需求,对电力工程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电力企业施工管理水平,电力工程建设企业必须明确现代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根本任务,加强工程施工管理,以提高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本文在此从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出发,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如何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提出了几个重要策略。 [关键词]电力;质量;成本;进度;安全 一、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作为电力工程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建设是一个把工程意图变为实际工程的环节,但是很多时候工程设计缺乏仔细的调查研究,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这也让很多实际问题暴露出来,导致电力工程在未来的使用和维护中出现很多难点,因此必须要做好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是施工单位对工程准备、组织施工、竣工验收等全流程的管理控制工作。工程施工管理以工程项目为对象,以工程项目经理责任制为中心,以工程施工合同作为依据,根据施工相关规范和管理条例进行组织管理,对施工对象、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条件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协调工程施工中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关系,切实提升工程施工效率以及施工质量,确保工程施工活动良好有序进行,保证施工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让工程在投入使用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二、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几个重要策略 1、工程施工合同的签订及履行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予以重视,把电力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工作和工程计划管理、施工管理、组织管理工作共同做好;其次是要从相关的管理制度上进行完善,建立健全合同实施保障机制,将合同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再次是要委派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工程招投标文件以及合同文件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是要完善合同管理系统,除了对电力工程施工合同进行有效的管理之外,还应该对工程的招投标文件、相关会议记录、合同变更条款、工程保险等资料文件进行科学的收集和整理。 2、健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 应健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使其更高效,更规范。招标公司开标公告后,招标公司通知电力工程公司业务部,业务部保存中标通知书。业务部把施工图纸及相关资料转给工程技术部门。由公司业务部和工程技术管理部组织尽早与业主用户、配套施工单位、供应商和电力设备供应商召开施工前的碰头会,预算审查部门对各配套施工单位的工程预算进行审查。公司应该和甲方业主进行沟通,收取业主工程款的50%作为预付款。并与配套施工单位签订“工程施工委托协议”。由公司工程技术管理部向各配套施工单位、供应商和电力设备供应商拨付工程预付款。保证配套企业的供货周期,并进行跟踪,确保施工进度计划有效实施。由电力工程公司工程技术管理部工程管理人员和用户对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进行检查。材料供应商和电力设备供应商所提供的材料和设备要经过电力工程公司工程技术管理部和用户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 3、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 在计划编制方面,做好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分析,组织好各专业的设计图纸、设备厂家图纸的会审工作,将设计缺陷消除在施工之前。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事先要对电力工程项目涉的金具材料进行归类和梳理,确保其合乎国家质量标准,避免由于材料质量问题造成的返工及质量事故。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是确保电力工程高质量顺利完成的基础,而质量控制则是确保电力工程可以高质量顺利完成的技术措施和方案,是项目完成的关键所在。实施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就是要掌握各部位、各工序、各阶段工程质量标准,按照电力规范和技术要求,时刻监测工程实施的进度和质量,严格执行质量检查、质量评定和质量验收程序。制定质量奖惩制度,对于施工工艺质量好的人员给予奖励,对存在质量问题的人员进行曝光、通报批评及经济处罚。 4、电力工程的进度控制 在工程正式进行施工之前,根据合同的要求对工程进行更好的规范与组织,配备相应的施工设备,选拔优秀的人才,实现对工程进度进行良好的安排与把控。相关工作人员还要经常对施工现场进行观察,掌握施工现场的时刻变化,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调整工程计划与进度,真正做到工程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保持一致。我们在电力工程进度管理中,着力引入关键路径法(Critical Path Method,CPM),该方法可以在确定工期、成本、资源等条件之下,得出最优化的计划安排,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工效、缩短工期的目的。因此,在强化电力工程进度的控制与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效掌握、深入研究“关键路线法”及其关键工序。 5、对施工安全进行有效的管理 电力工程在施工时,应该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应的监督和指挥工作,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该听从指挥方的指挥和安排,不能私自进行施工。严格控制好施工场地,严禁外来人员私自进入,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施工时应该在工作区域做好标识工作,对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要做好严密的防范工作,施工过程中,应该规范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的施工程序,以保证施工现场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6、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在施工项目确定之后,需要做好相应的项目核算工作,其内容包括两种,即项目管理核算与施工作业层的核算。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的预算情况确定好电力工程项目的本钱,做好工程项目的费用剖析,严格的控制好财、务、人、机的投入以及运行的管理状况。对于作业层要严格的进行控制,降低施工现场的花费,优化项目的消费要素的配置,减少不合理的费用支出。此外,还要注意新工艺与新科技的使用,降低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作业层与管理层也要加强配合,把握好结算关键点,防止出现超支、乱支的情况。 7、严格技术管理 要求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便于做好各自分工的技术工作;每道工序前进行技术交底,使参与施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全面的了解所负担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数;在施工全过程中,对每项技术工作的实施,要有专人进行复核。防止偏差,纠正错误,避免人为工程质量事故;施工工地所用的各类材料,都应抽样检查,以确保施工质量;在每一个工程的各部位单项,尤其是隐蔽工程,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或部位的施工。 三、结语 综上,探寻更为先进科学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是每个电力工程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安全、质量、工期、投资”是工程施工管理的四大核心内容,应当始终贯穿于工程从施工准备到交付使用的全过程。应积极的协调好各个部门,为电力工程顺利施工提供各个方面的保障,通过有效的工程管理,才能够从全方面来提高工程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提升电力企业的竞争力。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论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分析 【摘要】: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涉及整个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而项目成本控制则是其管理中众多方面的重点。优质的施工项目的管理,必然包含良好成本管控。如果项目成本控制没有做好,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也就无法实现,施工项目的优质管理也就更加无从谈起。鉴于此,文章结合结合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分析,针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成本控制 1、导言 电力工程施工的管理是一项既复杂又严谨的工作。其涉及的方面很多,对安全、质量管理和工程的进度等方面的要求也高,因此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需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同时做好成本控制工作,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2、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 2.1质量管理 如果一个企业要想实现永续经营,质量管理就是其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与保障,也是企业施工管理的基本内容。从某种层面来说,施工单位的施工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质量管理,在进行施工时,严格执行质量管理要求,按照施工程序施工,并且还要结合工程成本进行质量管理,采取综合管理的措施。 2.2安全管理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施工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要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同时安全管理也能保证工程顺利施工,因此在电力施工管理中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2.3成本管理 电力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是对工程施工阶段的每个环节施工施工成本控制和管理,其主要包括施工设计阶段、制定和编制施工方案阶段以及施工计划方案和施工阶段。施工成本管理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将其与施工进度相结合,对施工成本和施工进度进行综合控制,对工程施工情况进行有效评估,不仅能够了解施工进度是否拖延,还能直观地看出施工成本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2.4技术管理 为了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就必须在技术管理方面狠下功夫,从一定程度来说,施工工程整体质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技术管理的有效性,并且随着技术管理的有效性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也会得到有效的保障,最终可以对电力施工企业的市场效益产生良好影响。 3、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措施 3.1完善成本管理体制 只有通过完整的组织结构与科学的分工配合相结合,才能够为实现良好的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财务部一方面负责施工项目的资金预算和会计核算等方面管理办法的制定及考核工作;另一方面,筹集资金,并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进行监督和检查。计划合同部主要负责制定施工项目的成本计划,并依据不断变更的市场需求及施工情况,对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改进;其次,负责施工项目的合同、统计及工程招标等工作,并据实做出相应的成本预算。还要制定对员工的考核评价标准,以便对各部门的工作做出科学的总结评价,并以此为依据实施相应的奖惩制度。材料供应部负责以成本计划和实际库存情况为依据,科学合理的开展材料的采购工作,在保证原材料标准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减少资金的消耗,降低成本。此外,对材料的采购、管理及使用等各环节进行监督,避免贪污腐败、滥用浪费材料的现象发生。工程技术部负责依据相关的技术规范及施工要求,对施工项目的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进行监督,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同时,尽可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此外,严格保证施工安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2加强施工管理的成本预测 对于成本控制,加强施工管理的成本预测是首要任务。只有有效地开展成本预测工作,制订明确的成本控制目标,才能有序地开展成本控制。目前,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多数施工管理人员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导致施工成本过高。因此,只有在施工设计阶段有效开展成本预测,增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严格把关施工环节的质量,才能减少窝工等现象的发生。 3.3有效实施动态成本控制 有效的动态成本控制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增强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完善相应的考核制度,制定奖惩措施,从而有效的促进动态成本的控制;加强对施工风险成本的管理。降低风险成本是动态成本控制的重要部分,电力施工企业既要完善招投标机制,细致研究合同条款,还要严格管理施工现场签证和施工材料的选购;做好合同管理。相关电力企业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制定合同担保制度、审查与管理制度,以降低合同的成本;实施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相关电力企业根据电力工程施工的成本制定相应的承包奖惩措施,以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 3.4加强项目成本的监管 在财务部可以成立独立的财务监管部门,保证监管部门对财务部和采购部能够实施有效的监管,在财务部对于原料的采购方面、人员的工资方面等资金的使用上,监管部门应该明确所使用资金的流向,从而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另外采购部门对于施工原料的采购,要结合目前市场上材料的价格质量情况,与施工的工程相结合,科学合理地进行原料的采购工作,不能盲目地进行采购,这样不仅不能实现对成本的控制,同时还影响了工程质量;除了这些部门所要负责的主要内容外,电力企业还要成立一个电力工程项目成本风险的控制预警机构,这个机构是针对在电力工程的施工单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预防,从而保证电力公司在经营模式处于可掌控的情况。 3.5提高工程成本管理水平 首先,施工项目管理不仅包括项目成本控制,也包括进度管理、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等众多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管理不善,都会导致施工项目工期成本、安全成本或质量成本的增加。因此,必须要将施工项目管理和项目成本控制紧密结合,才能有效的实施对工程项目的科学管控,从而为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其次,以竞争促发展。在电力工程企业内部建立竞争机制,鼓励各部门之间良性竞争的同时,积极营造员工之间相互促进的良好竞争氛围。可以在多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如在人才的录用选拔时采用竞争上岗机制,择优录取;在职工晋升时,综合考核和评价候选人各方面的业绩,择优上岗。 结论 综上所述,优化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和提高项目成本控制水平,从而降低施工项目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无疑是当今电力工程企业提升自身行业竞争力、占领市场的必经之路。成本控制贯穿于整个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因此需要加强全面管理和动态控制,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论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 要】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应该做好管理工作,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到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从中也出现了诸多的安全问题、质量问题,导致电力工程无法顺利的完成竣工验收,从而影响到电力工程后期的良好使用。因此,需要针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着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前言 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主要存在着施工管理的不全面,忽视了很多细节性的工作;施工管理缺乏规范性,常存在着违规的情况;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等问题,严重的影响到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下面结合存在着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一、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不全面,忽视了很多细节性的工作 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着管理不全面的问题。由于电力工程施工项目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内容,包括施工材料、施工场地、施工作业人员、施工设备、施工进度、施工计划、施工质量检测等等,而这些施工管理内容较为庞杂,并且还存在着较大的交叉性,从而在实际的管理中经常忽视一些细节性的工作,影响到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对施工企业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1]。 (二)施工管理缺乏规范性,常存在着违规的情况 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很多的管理人员没有按照施工单位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管理,从而存在着违规的情况,导致施工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也影响到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施工的安全。此外,在审核验收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也没有按照其审核制度进行验收,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从而也会给施工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施工企业的良好发展。 (三)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工作无章可循 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导致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由于管理制度属于一种规范,对电力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包括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对施工人员的要求以及对其他方面的要求,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很多的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工作无法高质量的进行,从而也给电力工程施工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2]。 二、解决措施分析 (一)强化细节,确保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全面性 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强化细节性的工作,从而确保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由于电力工程施工项目涉及到很多的管理内容,并且管理内容非常的繁琐,管理人员应该从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管理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层次,从而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有序进行,并且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以实现最佳的施工管理效果[3]。 (二)规范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 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还应该进一步规范施工管理的流程,进一步规范管理人员的管理操作,避免出现违规操作的问题,从而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例如,管理人员应该制定管理计划,将电力工程施工中涉及到的所有要素,包括施工材料、施工场地、施工作业人员、施工设备、施工进度、施工计划、施工质量检测等进行统一的筹划和安排,能确保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性和全面性[4]。 (三)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 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应该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完善管理制度时,不但要按照其施工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而且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相应的责任问题,因此要将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安全问题、进度问题等制定其报表制度,强化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将其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以此来提高其责任意识。进而通过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能够确保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从而实现最佳的施工管理效果,促进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5]。 三、结束语 电力工程施工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因素,如果细节性的工作处理不好,将会随时出现安全问题、质量问题,导致电力工程施工无法顺利进行,从而也会耽误施工进度,造成巨大的经济支出,影响到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实施。因此,需要强化管理,对电力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电力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和高质量的完成。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途径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电网的增容扩建,电力工程施工项目越来越多,由此需要加强施工管理,对工程做出详细的规划,从而确保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由于电力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施工管理,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从而确保电力工程项目能够优质高效的完工。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重要性 电力工程施工项目是我国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对于电能的稳定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电力工程的覆盖面积较大,环节比较复杂,并且技术性要求较高,所以对于施工管理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确保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安全,需要根据工程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施工管理方案,合理规划各个环节的施工内容,合理掌控施工进度,严格控制施工成本,优化各项资源配置,确保工程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体制不完善 只有具有健全的管理体制,才能够确保工程按照既定的方案顺利进行,但是在部分电力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存在一定的障碍,从而对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造成影响。管理体制的缺失导致施工管理缺乏了有效的依据,管理方案不切实际,所以不利于电力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1.2 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升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不同于其他工程,因为在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专业性的电力知识,所以对于管理人员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管理中,却缺少复合型的专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能力不强,有些具有专业的管理知识,但是对工程的施工经验比较欠缺,无法进行实质性的管理,或者具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总体规划和指挥方面缺乏统筹能力,所以对工程的施工质量、成本和进度控制存在很大的影响。 1.3 施工管理内容协调不畅 质量、进度和成本是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主要目标,这三相目标直接关系到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在很多电力工程施工中,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不畅,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就会加快施工进度,由此就会产生质量问题,如果返工就会增加成本支出,并且影响到施工进度。而有些施工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就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对施工材料的质量把关不严,从而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而如果刻意的追求质量,一味地选用价格较高的施工材料,就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所以说如果这三者之间的控制失衡,将会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造成很大的影响。 1.4 电力工程施工的合同纠纷 合理管理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合同中包含诸多的要素,明确了承建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各个施工环节的施工用料以及成本管理等,合同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在合同管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纠纷,因为合同管理本身就存在不可预测的风险,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可控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而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的参建单位较多,在具体合同管理的过程中,还涉及到业主与承包商、承办商与分包商、业主与材料供应商等各种复杂关系的管理,任何一个环节管理不到位,就将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对施工企业造成不利。 2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途径 2.1 健全施工管理体系 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是确保电力工程施工能够顺利完工的基础保障,所以应该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总体规划,建立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加强对电力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确保部门间的衔接的协调性,从而为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做出详细的管理规划,并且确保落实到位,为施工管理提供有利的依据。 2.2 严格管理人员资质 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的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管理人员的投资效益意识缺乏,工程造价控制相关的知识比较淡薄,这样就造成了电力工程的实际工程造价远远大于预算时的造价,另外因为无法科学进行施工组织,造成施工部门之间无法协调,施工效率不足等问题。要不断提升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作者认为,在电力工程施工中,任何的管理技术都是虚的,惟有管理者是活的,因此只有切实加强施工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够保证电力工程施工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这也是提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也是其基本前提。 2.3 完善施工内容管理 电力工程施工项目是确保电能稳定供应的基础保障,所以需要严格控制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加强对质量、进度与成本三项内容的管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任何一项管理内容的失误都会对其他两项造成一定的干扰。所以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应该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三者之前协调发展。根据工程的总体要求以及设计规范,明确工程的施工进度,并且制定详细的进度管理计划,严格按照施工进度进行管理,切忌盲目追赶工期。为了确保施工质量,要严把施工材料质量关,做好质量检验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施工质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确保严格按照施工规范的要求操作,协调好各个工序之间的关系。根据工程总体规划,严格控制每个施工进度内的成本,加强对材料的成本控制,优化各项资源配置,严防超标。 2.4 工程施工合同的签订及履行 电力工程施工合同是保证电力工程规范施工的保障和基础,对电力工程施工合同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约束工程双方严格履行合同中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证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予以重视,把电力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工作和工程计划管理、施工管理、组织管理工作共同做好;其次要从相关的管理制度上进行完善,建立健全合同实施保障机制,将合同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再次要委派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工程招投标文件以及合同文件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要完善合同管理系统,除了对电力工程施工合同进行有效的管理之外,还应该对工程的招投标文件、相关会议记录、合同变更条款、工程保险等资料文件进行科学的收集和整理。 3 结束语 电力工程施工项目作为我国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对于我国的电能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应该加强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完善施工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强化合同管理水平,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成本与进度三项管理内容,确保电力工程项目在预定的工期内优质高效的完工。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水平,应该逐渐完善管理体制,并且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采用更加专业的管理方式,从而确保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对电力工程施工组织进度控制与施工管理的探讨 摘要:电力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大工程, 电力工程建设水平与施工 质量直接影响到电力运行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关系到各行各业的建设与发展,也关系到广大用电客户对供电服务的满意度,甚至影响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发展前途。 关键词:电力工程 施工准备 进度控制 施工管理 电力工程施工是将电力工程从设计到实体的关键过程,在资源、人力高度密集的电力工程施工中,科学组织、有效控制和全面管理成为核心的要求,必须结合电力工程施工的实际,展开进一步组织与管理,以达到对电力工程施工各项目标的保障价值与作用。应该从电力工程施工结构体系出发,把握组织进度和施工管理两项核心内容,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组织进度、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品质的措施,进而为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结构与体系,达到对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综合目标和主要价值的保证。 1 做好电力工程施工的准备工作 电力工程组织进度控制和施工管理都需要有先期准备作为基础,因此,要在电力工程施工前做好进度控制和施工管理的先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为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提供管理与控制的依据,在把握电力工程施工进程的同时,做到对电力工程施工的全面管理。 1.1 做好电力工程施工的人力资源配备 电力工程施工组织需要对人力资源的优化,要立足于现有电力工程建设人员的实际情况,有计划的提升电力工程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意识,通过针对性培训使电力工程施工与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提升,为电力工程施工的全面组织和管理打下人力资源和技术素养的基础。 1.2 建立电力工程施工的责任体系 在电力工程建设初期,加强施工的标准和组织化建设,建立起以技术和组织为核心的电力工程施工指标体系,使进程、管理、质量、安全等责任得到充分落实,形成电力工程施工的效率意识与责任意识,切实做到工艺、管理、组织、进度达到最优。 2 电力工程施工组织进度控制 2.1 积极评审工程进度规划 施工前施工单位应该根据相关合约、制度等来为监理工程师提交施工进度计划书,这样监理工程师就能够结合施工进度计划书来全面审核工程进度计划内容,审核内容包括: 工程规模、配置人员、施工机械、施工日程安排、施工技术与工艺等,并深入工程实地来综合全面分析工程进度计划是否科学合理,这样才能确保从整体上控制工程进度,监理工程师还应对施工工期积极分析与分解各阶段施工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审核的施工进度计划也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作保障,必须积极监督这一计划的实施情况伴随着施工工作的开展情况来动态调整进度计划,尽全力控制施工进度落后问题,协调施工单位积极解决问题雄护工程进度的最优进展。 2.2 加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批 施工组织设计是电力工程施工企业技术水平、施工方法与质量控制等方法的集中反映,监理工程师必须加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与监督,重点查阅、审核施工方案、技术工艺、施工设备类型、施工人员水平等,查看不同建设时期的实践安排能否达到工程建设总体目标,所采用的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是否符合该施工企业的能力和水平,立足于工程建设实际来全面分析工程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和施工单位沟通,双方协调解决问题维护施工方案与施工进度的可行性,确保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有法有据。 2.3 加强施工过程中进度控制 在获得监理工程师的进度计划与组织设计审批后,施工企业必须积极采取强有力措施来约束这些进度计划与方案的落实,在实际施工建设中监理工程师要实时跟踪、步步检查明确施工建设进度,并对施工情况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对于一些重要的工序重点监督,例如可以实行旁站监督从而达到对施工进度的有效控制,一旦出现施工进度与现实不符的问题就要及时同施工单位取得联系,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对施工进度、计划与方案等做出科学化、合理化修改,当建设单位出现施工变更请求时,必须申请工程建设延期计划,同时也要申请相关的费用。 2.4 科学衡量、控制施工进度 要牢固把握工程施工这一过程,加强对工程进度的控制,时刻观察实际工程建设进展来科学调整、优化计划进度,一旦发现偏差则要积极采用纠错方法, 科学衡量施工进度,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 l) 工程实际建设量和计划建设量积极对比,用工程完成量百分比来展现工程建设进度;( 2) 用完成的投资额来表示,即把单个工程项目的实际完成量根据其单价来对应计算其投资额,从而获得工程建设完成的总投资额,将其和工程计划总额进行对比再将工程综合进度以百分数的形式表现出来。 2.5 正确处理设计变更对进度的影响 施工单位进场后,应认真进行现场查勘,仔细核对设计图纸,需要进行设计变更的项目,及时报告现场监理工程师核实,及早出具设计变更手续。尽量缩短设计变更批复与工程施工之间的时间差,减少设计变更对工程进度的影响,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6 处理好工程进度与质量的关系 监理工程师的职责是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有环节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监理工程师对工期、质量和投资的控制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不能因为强调一个因素而忽略另外的因素。但是在某些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之间的矛盾。监理工程师应本着对工程认真负责的态度,以法律、法规和合同条款为依据,严格把握工程建设质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措施,加快工程施工进度。如果没有工程质量控制作为前提,工程进度控制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监理工程师在把握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应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积极协助施工单位,为施工单位出主意、想办法,采取控制与协调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下,把工程进度赶上去,优质高效地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3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 3.1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的关键环节管理 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技术是关键的环节,要使电力工程施工得到控制,必须加强管理这一环节,要根据电力工程施工的设计和电力工程实际需要,严格实施和执行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将技术作为整个体系贯穿在电力工程施工的各主要过程之中,进而实现对电力工程建设的支撑作用。同时,要做好电力工程施工材料的质量与技术控制,使施工所用材料符合电力工程和电力行业的要求,通过严格检验和全面测控使材料的质量达到电力工程的建设需要,为电力工程施工建立起规范而扎实的材料基础。 3.2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 要对电力工程施工中高危的项目予以全面管理,特别对于脚手架搭建、吊车安装、施工用电等环节,要严格根据电力工程施工需要和建设规则来全面而认真地实施,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一律不允许进行电力工程施工。同时,要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引起安全隐患的设备和工具做到严格安全检测,以便确保电力工程施工过程的总体安全。 3.3 加大电力工程施工的检查力度 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应该建立起检查与抽查制度,设立检验、检查的台账,详细记录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以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同时电力工程施工队伍要与监理单位做到统一行动,将监理的重点转化为电力工程施工的重点,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也有利于确定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责任,使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提升到高效、全面的水平。 4 结 语 电力工程施工组织进度控制与施工管理关系到电力工程建设进度与质量,必须加大对电力工程施工组织进度控制力度,把控工程建设力度,从而促进电力工程施工建设水平的提高。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内容包括依据人才市场需求调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方向,贴近企业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和改革课程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等。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学改革 1引言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本文就我院如何贯彻执行16号文件,进行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作一些介绍,供同行参考。 2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2.1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路与行动路线 笔者所在学院是2004年新办的高职院校。成立初期,社会有生源,学校有资源,就开办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且招生也很“热门”。但那时的专业教学计划是参照本科制订的,用这种“本科压缩”型的教学计划去教高职学生,免不了会出很多问题。我们也采取了不少“修补”的办法,对这一教学计划作改进;但改来改去,始终难以摆脱原有框架的束缚。到2007年,我系首届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给了我们一个警醒:必须彻底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我们按照教育部16号文件的要求,学习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经验,制订了如图1所示的改革思路与行动路线。 2.2专业方向的调整 从网上调查得知,软件技术人员是当前IT业最为热门的职位,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也是可以瞄准这个职位方向。但我们也清醒地知道,网上的这类信息,往往采自大 城市、大企业,对于我们这类地方办的高职院校来说,更应注重本地区的信息。其实,我们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想多数进入到大的IT企业工作,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弄清楚本地区广大的中小IT企业的人才需求。我们走出校门,从本地区IT人才需求的调研入手,开始了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定位的工作。为了搞好调研,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简便易行的问卷调查表。我们通过走访企业、网上通信等形式开展调研。在分析统计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找出了本地IT企业最为需要人才的工作岗位。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我们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向改为软件应用。为了让所有的毕业生都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我们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为两个层次,一是进入大的IT企业作软件程序员,二是到中小企业作计算机应用技术员。 2.3目标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 我们通过参加学术交流、到IT企业考察、与行业企业专家座谈等方式,对目标岗位的主要工作和典型工作进行分析。在分析中,我们将各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员岗位再细分为计算机(含网络)管理员、电脑文员和计算机营销员三种。对这几种人员的岗位工作的分析见图2。 3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 3.1培养目标所需的能力分析与核心能力的确定 这项工作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为关键、较为困难的一环。说他关键,是因为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连职业所需的能力都未弄清楚,如何以他为本位?说他困难,是因为前面的几项工作是显性的;而能力则往往是隐性的,需要既有一线工作经验又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人才能体察、分析得出。我们召集了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育专家一起对目标岗位的主要工作和典型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进行了认真分析,并对列出的能力进行了归并、筛选、整合,由此绘制出专业能力体系图,见图3。在该图中,“S”与“T”两模块属关键能力模块;“A”、“B”、“C”、“D”、“E”为专业能力模块。根据培养目标,专家们一致认定“C 数据库应用与编程能力”模块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应用)专业的核心能力模块。 3.2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有了能力体系,构建课程体系、确立学习领域和编制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等都较为容易。构建课程体系要注意把握好两点:一是要按照教育部16号文件提出“工学结合”的要求去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二是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遵循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去做。 为了让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学习,我们遵循能力形成规律,精心设计“生态树”型的教学进程。在三年的培养过程中,第一学期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为主;第二学期以培养程序设计、数据库使用等单项能力为主;第三学期将单项能力培养进阶、加深加宽;第四学期以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第五、六学期进行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见图4。 4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 4.1教学观念的转变 转变教师的观念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以下一些观念亟待转变: 转变“重知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在传统观念中,技能总是“雕虫小技”,学问才是“博大精深”。故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用了很多时间“打基础”,学了很多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而实际专业技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训练;再加上沿用陈旧的教学和考试方法,让学生读“死书”,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现在,我们要让教师和学生都明白,专业技能是“练”出来的。在新方案中,就设置了打字训练、装机比赛、网页制作比赛、考证操作强化训练等内容。 转变“只重专业学习,忽视素质培养”的倾向。我们发现,用人单位人事干部现场招聘时,往往会更看重学生的职业素质;一些基本素质不过硬的学生,几句问答,便被用人单位“刷”下来。而一些发展前景很好,但工作条件较为艰苦的企业,也没有多少学生愿意去。这些情况表明,我们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抓得不够。通过学习16号文件的有关精神,我们认识到素质是靠“养”出来的,在高职教育中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我们精心设计了职业素质的培养方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协作、关爱他人等人文素质。 4.2教学内容的改变 吸纳企业意见改变教学内容。我们让企业参与到专业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决策,把IT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如Java程序设计,过去仅为选修课,学时数也不足,学生只能学到一点“皮毛”,无实用价值。现在,我们将它改革为由两门理论课和一门实训课组成的大课,总学时增加到200多学时,课程教学内容也按企业的意见作了很多调整。 课证结合。以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考试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开展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教学。如“VFP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课程教学设计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证。在此目标之下,设置了创建自由表、自由表操作、数据库管理、查询、视图、报表、表单制作、VFP应用编程等八个分任务目标;这八个分任务目标与考证的“VFP数据库平台”的八个单元的操作题是一致的。我们的教学内容不是根据教材而是根据分任务展开,而且还可以将“高新考证”试题库的操作题直接作为平时上机的训练内容,不需要另外再办考证培训。我们的做法使学生的考证通过率达到90%以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实践性的课程体系。本文结合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探讨了建立实践性的课程体系的思路,并阐述了相关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真题真做;岗位技能需求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社会日益广泛的应用,社会对计算机软、硬件的设计、开发、销售、应用、管理和维护等诸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以社会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岗位操作技能。 专业课程体系是落实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本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在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传统课程体系的不足 教学改革前,我院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为:在课程结构方面,其课程结构安排基本上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缩简版,呈现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三段式结构。在课程间的联系方面,前导课程注重为后续课程准备基础理论知识。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传授系统的,完整地理论知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紧密的联系,实践仅被作为理论的应用和验证而置于次要地位。 这样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缺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专业化、行业化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计算机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介绍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缺乏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和行之有效的手段,由此导致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缺乏力度。 2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2.1分析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科学定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所培养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认真分析其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确定所培养学生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结合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要求,逆向推求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构成。 在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的岗位进行分析,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进行软件开发、测试与维护,从事软件编码、小型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维护等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单位:从事软件开发、维护与销售的企业和需要信息化管理、维护的企事业单位。具体针对的岗位:JSP开发人员、数据库开发人员、数据库管理人员、网页制作人员、网站开发工程师以及软件销售、维护和市场推广人员等。 2.2注重课程体系的实践性,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 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构建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专业知识的结构、专业知识的内在规律,还应考虑到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迅速,因此,需要设计一个既能相对稳定,又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就业学习,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必然要以实践教学为途径。那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主导方向,选择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上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门类较多,且发展迅速,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阶段性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及未来发展呈现多样化、广泛性的特征。因此,注重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除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外,还应增加拓展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技术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的持续学习打下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以满足学生毕业后自主学习的需要, 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变化。 按照上述思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根据高职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岗位群的职业技能需求,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建立了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并确定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Java语言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ava Web应用开发、J2EE企业级开发、J2EE框架技术。职业技术课程以6门核心课程为主干,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技能。职业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直接上岗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就业岗位的社会需求,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以往存在一种误区,将实践教学集中于毕业设计阶段,忽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确定性,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其规定的实践动手能力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首先应当注意到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于实践过程的积累,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全过程实践。 我院计算机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在每学期3周的小学期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中,其教学内容以核心课程的实际应用和职业素职教育为主。主要内容有:静态网页制作、Java与Java Web综合实训、J2EE企业级开发综合实训、J2EE框架技术综合实训、职业能力训练等实训项目。 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实行“真题真做”,设计题目绝大部分来源于公司企业的实际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在设计过程中,公司的开发工程师到校给各课题组成员安排任务、说明要求并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实际开发工作中的要求及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并制定开发计划,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软件开发工作的体验。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中实行“真题真做”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技术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缩短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距离,完善了实践教学工作,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2.3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关键的是课程内容选择。课程体系从理论型到应用型的根本性的转变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应该突出实践教学,尽可能地结合学生将来职业岗位的实际技能需求开展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中,理论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需要选择适当的专业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到实践技能的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为目标,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选择密切贴近实际工作内容的实例或节选真实的项目作为实践实训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摘要:在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以“人全面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平台+岗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开发模式,分析现有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优化现有专业课程结构,设计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对方案的特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养方案;工作过程;项目课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职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伴随着信息技术和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与自我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计算机作为一门技术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只会操作计算机,而是要求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管理、利用计算机进行开发和设计、对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维护等。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进行了“平台+岗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课程开发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 1 “平台+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含义 在“人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论指导下,提出“平台+岗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为主体”课程开发模式。 “平台+岗位”是指在保证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下,通过开设多个岗位方向,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力争做到“一专多能”,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其中,“平台”是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行业通用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即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使学生达到专业“基础人才”的要求。“岗位”就是按岗位设置专业方向,围绕职业技能展开培养,即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达到专业“应用人才”的要求。综合分析计算机应用专业人员岗位、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学生学习能力等诸多情况,我们将专业方向设置为软件开发技术(A)、网络技术(B)、信息化办公(C)三个方向。 工作过程导向是指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开发中,针对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训练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接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关注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项目课程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的课程模式。”[1]它以典型产品的生产或服务等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关系,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等特点[2]。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项目课程可理解为一个企业网站的建设与管理、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一次会议材料准备等。 2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高职课程开发的流程,结合“平台+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为主体”课程开发模式,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设计、课程科目设置和课程内容重构。 2.1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将专业技术分为通用和专用技术两个部分,对其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见表1)。 2.2课程结构设计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将课程结构设计为“山”字形,如图1所示。“山”字中横向的“―”为基础平台,注重基本素质和通用技术培养,即通识教育;纵向的“|”,为专业岗位方向,即软件开发、网络技术、信息化办公方向,加强对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 2.3课程科目设置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类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在基础平台,除设置必修课程外,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及交叉学科选修课程,基础平台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 专业岗位方向课程模块化,学生可根据学习基础、个人兴趣及发展定位选修一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岗位方向设置1-2个项目课程,开设相应岗位方向的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实现“双证书”培养,岗位方向课程设置见表2。 2.4课程内容的重构 课程内容重构按照完成工作过程所需的职业能力,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实践经验以及活动方式方法等综合为项目课程。项目课程的内容包括工作任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拓展知识、练习和结果评价等。项目课程的课时分配以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应用程度为依据,而不以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为依据。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核心项目课程设计见表3。 3培养方案的特点 本课程方案设计以高职研究的理论为指导,贯彻“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从多个视角调查分析,充分考虑企业、行业、学生和学校等多方面的意见,专业人才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 首先,课程方案中通过“平台+岗位”模式加强了通用技术和岗位技术培养,充分体现了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两个目标。课程采用“山”字形结构,实现了对“三段式”结构的彻底改良。通过课程内容整合或分解重构项目课程,项目课程以实际项目为出发点,实现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际应用的融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课程缺乏实用性、课程内容陈旧以及课程呈现方式单一等问题。 其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为主体”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构建真实生产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快速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3]。同时,真实的生产环境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或行业对员工知识结构、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体验企业的文化氛围;体会典型行业团队的角色构成及团队角色协同工作技巧;学习体验课堂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积累项目实战经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信心[4]。 最后,本课程方案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法,结合项目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目标评价等多种评价模式,更加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评价形式结合课堂表现、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等情况,更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能力,解决现有课程评价中的不足。 4结语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缺乏与毕业生就业困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说明高职提供的专业教育服务存在问题,职业教育的产品存在问题,不能很好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其根源除了课程方案设计存在问题外,还包括职业教育市场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控,没有明确的专业标准和严格的评鉴体系。因此,为了保证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健康发展,除了要重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外,还要在课程分析、课程方案实施、课程方案评价等环节上下大力气。此外,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可以借鉴ISO 9000质量管理理念,树立现代教学服务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质量观,从高职教学实际出发,建立以专业课程质量标准为依据,以工作情景中职业能力和操作能力为评价重点,以掌握的职业能力为目的,以工作场所人员为评价者、以工作场所的实际操作表现为依据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高职教育质量,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关于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在高职院校中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构建“平台+岗位”的教学改革模式,理清思路,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打造专业特色和创新项目,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计算机及其相关人才的广泛需求。 关键词:教学改革;平台+岗位;创新项目 1 引言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近年来,我们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施了“平台+岗位”的专业教学改革模式,即第一、二、三学期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所有学生搭建一个专业基础平台,第四、五学期分为应用与维护、多媒体制作、网络技术和软件开发四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第六学期进行专业顶岗实习,针对职业岗位群,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计算机及其相关人才的广泛需求。 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实用性人才的艰巨任务。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这样的培养目标显得过于宽泛,学生的专业定位不是十分明确,加上学校的连年扩招,招生规模迅速膨胀,几百名学生定位在一个培养目标上,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便于严密的组织教学,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1]。因此,广大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在探索着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方式,我们也在尝试着一种新的教学改革,即在我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采取了“平台+岗位”的专业教学改革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近两年就业市场上最火爆的专业当属与IT业相关的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类专业。据统计,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接收人数最多的专业是计算机类专业,这些专业毕业生占上述省市接收毕业生总数的5%以上,高据榜首。 我系对多个相关企业的计算机类人才质量要求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四类岗位群对现代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有充分和长远的社会需求:一是程序设计类,二是多媒体类,三是计算机网络类,四是应用与维护类。用人单位反映,大学以上的毕业生具有较深的理论基础,但动手能力较弱;中专和技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理论知识水平较低;而大学本科生从事基础软件开发和网络管理又大才小用浪费人力资源,中专和技校生从事相关工作又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很难适应相关岗位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岗位需要的是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计算机应用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较快适应生产和管理岗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高职学生成为IT“蓝领”的最佳选择。 3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试点改革的思路 为了突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将学生的三年学习时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具体的设计方案是: 第一阶段,为专业基本素质阶段。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培养,占用第一、二、三个学期。学生不分专业,按行政班级进行管理。开设课程为:公共课、职业基础及技术课。该阶段结束后,应通过基本素质综合考试,可进入第二阶段。若该阶段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三级证书,或中国计算机水平考试的初级证书,可免于综合考试,直接进入下一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基本都具备中国计算机水平考试的初级证书。 第二阶段,为专业方向培养阶段[2]。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占用第四学期。学生分专业方向编班上课。专业方向为:(1)应用与维护。(2)多媒体制作。(3)网络技术。(4)软件开发。该阶段要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做课程设计要针对专业方向。本阶段结束后,通过专业能力综合考试,可进入第三个阶段。若该阶段参加并获得中国计算机水平考试的中级证书,可直接进入下一阶段。 第三阶段,为专业综合素质培养阶段。即为校内综合实习阶段,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既有最新的专业应用课程,又有毕业设计,占用第五学期。学生毕业设计时,按项目编班学习,所做毕业设计题目按公司流程进行,班级按公司制度进行管理。该阶段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1-2个项目。学生必须学会项目的论证、招标、规划、设计、实施、总结等过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素养、人品的培养。该阶段要突出能力综合设计。本阶段结束后,必须通过专业综合素质鉴定委员会的答辩。若没有通过,本阶段重修。 第四阶段,为专业实习阶段。即校外综合实习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社会适应能力,占用第六个学期。根据第三个阶段的培养能力,学生可以到社会上实际锻炼,培养适应社会,适应职业需求的综合业务素质。完成1-2个项目,根据项目要求,学生要自学2-3门课程。 4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色与创新项目 4.1 学生考核多证制 进行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以获得双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建立以检测职业能力掌握为目标的考试体系。职业证书制度既反映行业(企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时的全局质量监控点[3]。 每一学期至少选择一门职业技能课程进行课程置换,多门职业技能课程有效组合而形成职业岗位技能鉴定链。比如,锐捷网络网络实验室的建成,《计算机网络基础》和《网络实验》的组合,便可进行课程置换,一考双证,获得锐捷网络大学颁发的网络工程师(RCNA)认证证书和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中心颁发的网络工程师认证证书。 4.2 师资队伍双师型 经过近3年的建设,已经塑造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具有中高级职称,实践能力强、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我系讲师以上教师已基本具备双师型。 具备双师型资格证书的教师,在实践中并不一定具备双师型。今后将进一步加强校企互兼互聘,选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工作。 4.3 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建设 计算机应用技术最易于在校内完成实训任务,目前,虽然已有几个实训室,但实训室的数量和每个实训室中同时进行实验或实训台数还不够。我系这几年一个显著的特色就在于实训建设开始由仅购买计算机转向外围设备实训室的建设,这样才能和具体行业相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才有用武之地,今后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还要进一步加计算机外围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4.4 产学研合作办学 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基于IT岗位应用技能设计课程体系。按照学校要求,积极办好校办产业、拓展校外定点实训基地建设、把大的厂商或职业培训机构课程体系嵌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4]。 4.5 教学手段现代化 学院有公用多媒体教室29个,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应的教学软件,我院教师可以方便地以多媒体方式更加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目前信息工程系的所有教师都能制作和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多媒体教室讲课,确实能提高教学效果。但我的体会,对一些展示性的课程,效果比较好;对大量操作性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好,要多在机房边讲边练。 4.6 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的岗位需求,在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示范教学、实物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模式。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具有大量操作性课程,我们在教学中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的思路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和选用优质教材,不强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以够用为度,以是否实用为标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突出任务驱动的可操作性,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应用技术实践中学习应用技术”,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技能训练的特点,并帮助学生逐渐积累经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以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和学校的教学实际。 4.7 狠抓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整个教学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实现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创建具有高职高专特色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对于巩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成果、深化教育改革,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整个高职高专课程建设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论 总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只有与时俱进,与社会需求相接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走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沿,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教学改革才卓有成效。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摘要:该文针对高职教育现状,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根据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和设计思路,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设置课程体系,重点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三个方面来介绍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对国内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一体化教学 辽工大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目前开设三个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分为软件技术和图文两个方向。为了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切实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我们根据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技术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1 课程体系改革目标 探索和实践 “1”+“2”项目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工学结合,将软件技术专业方向的建设融合到辽宁省市的信息化建设之中。在项目建设期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工作过程中工作任务的标准和要求,与地方企业合作建设两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和编写三本新课程体系下的特色教材。完成软件技术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把本专业建设成为省内同类院校专业中的品牌,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2 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坚持“建设好区域支柱产业需要的专业,培养出地方经济建设紧缺的人才”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探索和实践软件技术专业方向“1”+“2”项目课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状况,及时追踪软件技术的发展,根据软件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来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根据当前软件行业及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制定课程标准;探索和实践“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模式,结合企业工作任务考核要求制定课程的考核标准和办法;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在辽宁省同类院校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3 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3.1 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我院“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积极探索和实践软件技术专业方向“1”+“2”项目课程人才培养模式。 “1”是指“一年的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即在学生进校的第一年里,通过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程序设计和编码调试的基本能力,为后续的项目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2”是两门项目课程,即在后续的学期中,用两门项目课程进行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掌握主流方向的软件开发技能及主流开发平台的应用。在实施项目课程教学中,以企业真实开发项目为载体,由课程专家、行业专家、专业教师依据软件企业项目开发工作过程中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改革重组课程内容,校企双方人员组成教学团队实施教学。 最后通过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直接参与企业的项目,全方位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2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在软件开发企业进行具体编程、基于Web应用程序及组件开发、软件技术服务、软件管理及软件销售等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适应团队开发环境,熟练使用相关主流开发平台,按照详细设计要求完成相关的功能模块设计、编码、调试和单元测试工作。并可逐步向高级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师等岗位发展。 3.3 课程体系的构建 3.3.1 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深入企业调查,把握需求信息,预测未来需求,根据软件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依据岗位工作过程任务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的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如图1所示。 3.3.2 软件技术岗位能力分析 本专业通过对本地区多家软件开发企业的调研,经过软件开发专家分析和论证,确定软件开发人员应具备的岗位能力,如图2所示。 3.3.3 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岗位能力分析的结果,遵循高职人才培养规律,采用逆向软件工程开发的设计思路,构建符合软件开发企业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特点,是通过项目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与企业的需求相接轨。在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一体化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并养成按软件开发规范要求进行项目开发的习惯。 “2”项目课程整合的内容如图3、图4所示。 4 结束语 总之,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我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方面不断改革,教学模式上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一体化教学”等,培养了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实际工程项目开发能力以及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紧贴社会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讨 摘要: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专业建设现状基础上,该文提出基于嵌入式技术作为专业发展方向的观点,结合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实践基地建设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初步的成效。 关键词:嵌入式技术;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以往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设置方法,基本上都是面向综合。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要具有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熟悉计算机软硬件操作,具有一定的硬件维护 、网络安装和管理、网页设计与多媒体处理、软件开发与维护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这种专业设置的方法基本上是以本科的专业设置为参照,经过适当的简化就变成了高职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这种设置专业的方法无疑是仍然没有放弃以学科体系为目标的专业设置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合国家现在按照专项职业能力来培养学生的高职教育目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进行改革。 1 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 1.1 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必须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学校实际办学条件,专业发展前景等,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专业必须要侧重于某一专业方向。也就是说,必须放弃以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而全的特点,应该专注于专业的某一领域。 从职业方向角度来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是非常多的,几乎可以说是涉及了计算机行业的所有岗位。虽然说适应面宽是有好处的,但是必然也会带来专业能力不强的问题,也就是横向和纵向的矛盾问题。不应过分追求专业适应面的宽泛,而应考虑到每个职业岗位在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上各有侧重,计算机知识技能体系如此庞大 ,一个学生在三年时间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样样精通。这种情况就决定了学生在三年时间内应该选择某一方向,有所侧重的去学习,也就是专业要定位明确。 为了贯彻国家“高职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指导方针,职业院校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强化职业教育特色。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一定要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及时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根据自身条件适应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由此看来,高职教育能否为经济建设服务,关键在专业设置。专业是否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是衡量专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志,专业建设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我校地处广州市,以广州市为中心,辐射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该地区有着非常发达的信息技术产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业。在这些行业中,小到智能卡、手机、PDA,大到信息家电、汽车电子、交通管理,甚至是航空航天,嵌入式技术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力发展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已迫在眉睫,因为它已经成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砝码。 基于以上考虑,结合我校办学条件,我们确定把嵌入式技术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方向。 1.2 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五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专业定位以后,下一步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改革当然是要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但是,怎么样工学结合?怎样在工学结合中突出“能力提高”的主线?在改革和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工学结合”绝不是一种形式。要切实开展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首先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要充分理解工学结合内涵,不能片面地认为把学生安排到工厂企业去顶岗实习就是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应是在“做”中“学”,所以学习的场所不应只限于在企业、工厂,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同样是“工”,这样才会在把握工学结合的实质的情况下,使工学结合不会流于形式,变得灵活多样。 在探索工学结合实践过程中,我们把重点放在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上,抓住实验、实训、实习这三个关键环节。建立完整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任务,真正激发学生为做而积极主动思考,从而学到知识。把课堂搬到实训室,把实训室变成学生的工作单位,让学生自己管理设备,从“做”中“学”。以工作任务驱动,教师从“教”的角色转变为“指导”的角色。让学生在任务项目驱动下,进行一系列工作过程活动。在这种工学结合模式中,学生不但获得了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获得了遇到问题如何解决的方法能力,以及与人交往、合作的职业能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在企业、工厂一线接受锻炼的重要性,只是绝对不可以走形式。在企业、工厂,学生同样也要有老师的指导,当然也包括有实际经验的企业、工厂的工程师、技师等技术人员的指导。同样,在企业实习,也要突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原则,使学生在一个个任务和项目中真正得到锻炼。广州地区是嵌入式行业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我们利用这一优势,与广东嵌入式公共技术中心等单位展开校企合作,派学生到企业去,接受企业的项目培训,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等工作,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 2 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从原来的以学科为体系的课程设置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即先按专业主要工作岗位,找出岗位相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在根据工作任务分析需要的职业能力与素质,最后在定位相对应的课程。这种对课程体系的设置方法,更加具有针对性,符合以能力、技能为目标的培养方针。具体过程如表1所示。 整个教学体系的设置体现模块化的特点,加大了实操、实训课的比例,并专门安排课时进行综合项目实训。对基础理论课以适用、够用为原则,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整个教学体系结构合理,科学可行。具体说来,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公共文化基础模块:计算机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英语。主要针对职业能力和素质中的项目文档编写、项目报告、资料查阅及数学基础等能力要求。 2)硬件基础模块:计算机电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Protel制图。需要强调的是,从事嵌入式行业,无论是做软件还是硬件,都要有硬件基础。 3)软件基础模块: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测试等岗位都要求有较好的编程能力,而且由于嵌入式系统编程建立在特定的硬件平台上,势必要求其编程语言具备较强的硬件操作能力。目前,毫无疑问的是在嵌入式编程中用的最多的是C语言,所以,在课程设置时,我们改革原来的各门课基本上平均安排课时的做法,对C语言,特地安排了一个C课程系列。首先,加大C语言基础部分课时量,针对很多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两个学期144个学时来完成C语言的基础部分,使重点核心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保障;其次,新开了一门C语言高级编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C语言综合项目编程能力;最后,在Linux编程基础等课程中继续加强学生C语言方面的编程能力。实践表明,我们这种核心关键课程系列化的做法明显地提高了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生核心能力。 4)专业技术知识:ARM体系结构、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应用开发、嵌入式综合项目实践。主要是针对ARM硬件体系,掌握嵌入式开发环境搭建、内核移植、内核裁剪、各种驱动开发、应用开发等,使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技能。 3 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发展的好坏,与是否有一支“比例适当,素质优良,结构优化,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有很大关系。我们专业目前教师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都不合理,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的学历要求和职称结构要求。师资引进渠道单一,主要的渠道是录用本科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虽然他们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尤其是缺乏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大困难,缺少真正的既懂教学又有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鼓励在职教师通过进修等形式提高学历,鼓励教师去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去一线企业进行锻炼,通过这种途径,专业教师可以获得工程技术技能人员任职资格,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获得一线项目工作经验,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人才。 另外一个解决的途径就是吸引社会上相关行业的优秀人才到学校来。根据不同情况,不能离开原来工作岗位的就聘请做兼职教师,可以全职的就做专任教师。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做他们的指导老师,使他们很快能够获得教学方面的经验,胜任教师的岗位。还要注重从生产一线选聘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经过教师培训做兼职教师,不断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作为向“双师型”方向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4 实训实践基地建设 要想培育出适应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抓好实训实践环节。尤其是嵌入式技术涉及诸多领域,比如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电子工程、机电一体化等专业领域,有很强的综合性,它强调两面性,既需要懂硬件,也需要通软件,同时嵌入式技术方面的课程都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这就需要加强实践环节,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侧重于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校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建设,嵌入式技术专业也形成了从基础到应用的实训体系结构,先后成立了电子技术实验室、嵌入式技术实验室等。另外,由于实训条件建设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而且如果利用率不高的话,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利用现有条件,积极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电子技术实验室,除了可以做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实验外,增加电工学等方面的实验。嵌入式技术实验室既可以做嵌入式系统实验(包括Linux和Wince两个方面),又可以做单片机的实验,而且选用的是三合一单片机实验箱,包括89C51,196和8088三种核心芯片,也就是说,不但可以承担8位和16位单片机系统实验,而且可以做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通过改革实践,我们把课堂搬到了实验室,教师直接在实训室上课,改变了以往在教室满堂灌的落后做法,在实训室边教边做,边做边指导,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在校内成立学生工作室,配备一定的实验条件,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实验环境,而且更方便学生之间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工作室由学生自己管理,学生可以长时间在工作室学习,自发成立兴趣小组,自己规定项目任务去做。同时,也指派指导老师,由老师根据各种技能比赛或一些课题,安排学生参加开发。这种成立工作室的做法,同时也对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很有帮助。 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结合就业岗位,使学生亲历工作环境,缩短学生与岗位需求的差距。与多家IT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如与广东美的自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并由广东省政府拨出项目扶持基金,开展电子类人才教育工程项目。与广州惠迈电脑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学生电脑实践中心,派学生到公司实训,并定期举办装机大赛。 5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5.1 教学方法 改进原来按照知识点进行教学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法”“互动式”“启发式”“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主要起“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把对应的知识设计成设计灵活的、可操作性的具体实训任务,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实际动手与思维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改变以往先讲理论基础的方法,比如在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中,就可以直接从安排分析和设计数字电路开始,分为: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和综合数字电路三个模块,又把各个模块设计成一个一个的学习情境和对应的任务,由任务开始,而不是由理论基础开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改为主动学习,也使完成任务的过程变成了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尽可能把真实项目引进到教学过程中,这里的真实项目可以是企业已完成的开发项目。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的开发过程(如嵌入式智能手机开发)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针对一些综合性的可以进行完整课程设计的课程,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构与重构,以项目导向促进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 改革考核的内容、方法,以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各项能力为目标,采取综合考核方式,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创新活动及表现、学习过程情况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学生成绩以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建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以过程考核为中心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5.2 教学手段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电子课件教学,基于嵌入式技术课程体系特点,多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理论教学变成“所见即所得”的感性教学。如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等课程,都可以很方便的利用仿真教学的手段,使学生较快的接受所学知识。 把教学引入到实训室中,真正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练、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教学方法,及时将课程学习转换成真实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手段,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网络QQ群、网上答疑等形式促进教学。 6 结束语 据调查,目前在其它计算机专业中低端人才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嵌入式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仍处于紧缺状态。针对高职院校,嵌入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产品管理、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工作。本文从“就业为导向,能力为目标”的原则指导下,提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改革思路,并进行了实践。首先是根据区域经济特点进行专业定位,再根据嵌入式技术方向的定位进行岗位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制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并根据工作任务和任务所需能力和素质,制定学习情境和对应课程体系。其他方面,师资力量建设、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工作也要在此技术上同步进行,以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讨 摘 要:顺应时展,遵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应用人才为目标,坚持当今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急需为契机,大力发展完善理论、实践、能力培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和提升专业内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想的培养为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索性建设创新型教学课程体系,大力实行教学改革,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培养真正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 1 引言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产业的源头,信息产业的高速倒致对计算机应用型技术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流专业,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发展,提高其学科教学水平,培养国家急需要之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与学科教育发展规划》和结合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色,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作如下探讨。 2 现状与不足 随着我国IT业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现代化管理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随着IT业的快速发展和IT技术向传统产业的不断渗透,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将继续增长,但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专业改革,尽快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还存在如下不足: (1)教材选择不当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硬件的技术升级与更新换代,而高校对计算机类课程的选择确陈旧落后,这给专业授课教师带来的许多的不便,对学生而言,过时的教材就是个摆设,在实际学习和上课中,手上的教材根本就没派上任何的用场,这样势必在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创新与拓展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 (2)实验室管理与设备配备问题,由于高校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不多,而要负责电脑、各专业实验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无法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设备的调试和维护。再者由于设备的更新换代,添置不及时,导致实验室的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 (3)师资建设问题,不注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缺少一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优秀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和一批教学名师。 (4)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倒致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不强,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应用仅局限于纸上谈兵。因此,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3 思路目标 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应用人才为目标,大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为目的,更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师资教学科研水平,加强创新实验室的硬件建设,显著提高学科和教学的管理水平。 (1)人才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种理论、实践、能力培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素质教育,使学生的培养质量得以显著提高,真正培养出社会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应用技g专业应形成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验课程四个教学板块,形成一支有影响力的一个教学团队,加强教学效果的考核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的培训尤其是青年教师,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3)课程建设:紧跟国家教改委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完善课程教学的资源,整合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完善网络课程、微课程建设。 (4)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扩大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实验室的基础建设,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大力推行的校企合作。 (5)科研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增强创新意识。 4 主要任务与措施 4.1 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本着学生“进的来、推的出”原则,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做到既达到国家的要求又符合高校专业建设的特色。结合高校的发展规划,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2)定位于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安排课程、组织教学,注重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3)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 (4)建立结构合理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间的相互学习、教学观摩,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利于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 (5)建立开放式的计算机技术设计创新团队,进行各种计算机应用设计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开展多种业余科技活动,充分调动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改革教学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优化课程体系 (1)加强教材的建设,选择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同时积极加强教师出版优秀的教材。为突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基础地位,防止低水平教材和质量低劣、落后教材进入课堂,保证教学质量,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注重教材建设,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材选用制度和评价制度,并严格执行。 (2)加强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专业内容较广的专业课,采用课程的分解,不同部分的内容由不同的专业老师主讲,使学生能真正意义上理解知识点。教学方法上应采用项目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规范,考核方式灵活形式多样,以学生岗位能力、实际工作过程技能、作品完成效果、学习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制作效果、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实践教学交融并进,以学生为主,注重“教”与“学”的互动。为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应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授课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操作,更新陈旧观念,更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加强实验实践课的建设,加强专业基础实验课的改革,为无缝连接各基础实验的内容,进行综合实验的改革,设立一门实验课,由专门的实验课教师上课,使学生的基础知识能融合在一起。 (4)加强双语教学,增强学生阅读英文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遵循现有教学大纲、保证基本内容正常讲授的前提下,参考国际上目前正在从事教学和权威学者在近期讲授该程时的内容和方法,及时向学生传授与国际接轨的最新教学成果,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4.3 加强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1)组建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的教学团队,体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特色,结合应用信息技术的需要,逐步形成一个特色的信息技术创新团队。 (2)加强师资的引进,争取引进既有高学历,又有企业经历的实践性教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积极培养在职的教师,尤其是年青的教师,既要加强学历的要求,又要积极送到企业中锻炼,扩大双师型队伍。 (4)科研始终是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最好方式,科研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一个好的科研团队,就是提高了教学质量水平。 5 结语 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思想。同时,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基础,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培养产、学、研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校企合作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了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长期的改革与实践,通过“政校行企”深度合作,开展“全过程多维度”IT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把教学与科研活动延伸到社会,扩展到企业,构建了“岗位核心+基础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岗位核心;基础能力;课程体系 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彰显职教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2016年,我院与东莞宇龙酷派有限公司、东莞市捷联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酷吧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东莞市裕勤通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重新构建了“岗位核心+基础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主要的构建方法如下。 一、获取企业主要业务范围与基本信息分析 通过企业实地参观、研发一线技术与管理人员座谈、与企业人事主管座谈等方式进行大量调研。通过表1可以了解单位主要工作业务范围、单位主要工作流程、5年内拟需相关职业岗位(群)及人才需求统计。表1是基于工学结合设计课程体系的起点,主要是根据不同公司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汇总分析得到具体的工作过程。 二、专业职业岗位(群)调查 通过走访不同类型的相关企业及对历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确定专业面向的典型工作岗位及岗位群,了解工作岗位的职责与任务、能力技能要求、知识要求、证书及其他要求。根据表1的获取的工作过程来确定完成工作任务需要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反映在表2中,这也是生成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依据。 三、行动领域归纳和学习领域转换 组织企业的工程师、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一起,根据复杂程度整合工作任务,形成职业能力领域,再经过归纳与选择,确定行动领域。然后,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的原则,由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一起采用研讨等方式,重构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根据表1提供的工作任务和表2提供的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需求,最终确定对应的核心课程。 四、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 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特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移动应用开发、Web前端开发为主线,通过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合作,对专业主要就业岗位进行工作分析,明确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岗位核心与基础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第一、二学期主要培养基本技能,学生主要学习专业群平台课程;第三、四学期主要培B专业核心技能,学生可从“Web前端开发课程包”和“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包”2个课程包中选择1个课程包进行学习;第五学期主要进行技能拓展,扩大就业面,可从“UI设计包”和“软件测试包”2个课程包中选择1个课程包进行学习;第六学期主要提前适应企业工作环境,积极就业,学生进行毕业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是构建基于职业岗位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东莞市捷联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通过实施职业岗位分析,构建基于课程包的课程体系,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精通、就业适应面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较好地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探究 摘 要 近些年来,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有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始出现了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僵化,最终导致整个教学体制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需求。因此,我国的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必须教学体制的创新改革,以此不断的教育出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人才,推动计算机领域的快速发展。改革是促进发展的源泉,本文就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对高校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学体制的重要性进行了说明,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改革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技术 教学改革 创新 探究 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开始走出校门,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同时社会反对这些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人才的综合能力以及使用情况做出了真实有效的反馈。通过对反馈信息来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计算机技术人才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而对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确保高职院校所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化需求,高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技术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做好校内教学情况的实际分析,然后依照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积极发展教学体制的创新改革,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实用性的高技能人才。 1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 便于高职院校对计算机用技术专业教学制度的革新,首先要对在校的该专业学生学习情况有全面的掌握,然后才能依据学生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体制改革。 1.1文化基础有待加强 通常在一些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存在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其文化课水平比较低,对文化课存在着厌烦的心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来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就是从职业学校或者是中专过来的,另外一种就是从高中招录的。第一种招录进行来的学生其文化基础水平比较低,对于文化课程学习热情不高。而高中招录来的学生虽然文化课程水平相对比较强,但是存在着厌学的心理,丧失了高中刻苦学习的精神。 1.2学生学习欲望高,但学习方法不正确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学习欲望,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专业技术,但都存在着不知从何学起的难题。随着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环境的不断提升,为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技术无论是教学硬件还是软件都提供了最好的服务,同时学习也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但是到最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追溯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学生在中学时期未能掌握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再加上高职院校中学习环境的改变,难免出现各种不适应的问题。 1.3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通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调查和分析,该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到那时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严格来说属于理工科学生,他们不仅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对于新事物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很快,特别是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都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但是这些学生又因为自己是个高职生,自身的知识水平相比其他高校的学生存在极大的差距,从而造成了学生的自卑心理,对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热情造成了一定的打击,降低了学习积极性。 2教学体制的改革创新措施 2.1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要想转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将传统的“重知识,轻技能”的观念摒弃,在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打破“死读书和读死书”的教学困境。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比赛的形式进行学生计算机基础技能的培养,比如定期的开展打字、组机和网页制作等多样化的比赛。其次要打破传统过于对专业知识理论的关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素质培养和专业知识培养有在当今的社会中占据着同样重要的位置。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落实德育为先教学观念,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时,也要将各种人文素质培养渗入到其中,比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和团队合作等思想。此外,要明确计算机的定位和教学目标,确保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和当前各行业先进的技术相结合,要将学生培养成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2.2以学生为主,确保因材施教 在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时要从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实际情况出发。由于当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此外在保证因材施教的同时,也要以学生为中心,制定职业道德素质与专业技能相融合的课程体制,通过将专业知识规划成不同的几个关键模块,比如基础能力传授和专业核心能力训练等多个训练模块,然后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另外,在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活动时,要确保致使的前沿性,通过对不同行业先进知识的吸收,依据学生特点将其重点内容筛选出来,改变传统固化的教学内容,在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3大胆探索适合当前计算机技术教学的方法 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影响,学生不能被社会很好的接纳,所以教学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中要大量的采用案例、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等方式,着重培养学会的自主能力。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开发和编码能力可以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另外,在进行教学中,对于传统教学不能全部否定,对于有效的方式可以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进行结合,例如,在进行上机教学时,教师可以教学管理系统将重点传输给学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操作。最后,可以实行合作的学习模式,先安排教学任务,由教师进行规范演示,最后由学生分组讨论和练习。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中要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加强学院内涵建设为根本,扩大优势,强化特色,拓展领域,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教学研究,开发教学资源,促M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发挥教学团队的突出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析 摘 要:目前“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当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因此高校在建设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但是目前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互联网+”技术应用范围过于狭小、老师的计算机知识结构没有及时更新、“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教学的融合不够合理等,导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目标无法快速实现。本文在分析“互联网+”技术的内容和作用之后,进行探索高校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不足之处,最后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满足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由于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高校各学科教学体系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本文选择计算机专业课程为例,了解“互联网+”技术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性。通过对计算机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不仅明显丰富了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知识,也可以提高了计算机教学的效率。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需要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使其可以和日常计算机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促进计算机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现。 1、“互联网+”的主要含义和作用 通过了解“互联网+”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作用,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工具。通过网络,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互相进行沟通,共同促进。而计算机课程教学当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解析计算机操作,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对于学生来说,通过“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随时学习计算机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2、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出现的问题 2.1“互联网+”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明显老化,这是由于学校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仍然保存着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学内容更新比较慢,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无法适应学生对先进知识的需求。一些学校意识到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但是在执行上,却没有很好地将“互联网+”的作用融入到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当中,使得改革的效率无法得到提升。 2.2“互联网+”技术在计算机教学当中运用不当 目前许多高校在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时候不够合理,表现为:首先在课堂当中,老师常常只是“互联网+”技术应用在网页内容浏览上,而没有将“互联网+”技术贯穿于计算机课程教学当中,使得教学质量无法提升[1]。其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程度不足,导致学生对“互联网+”技术的认识不够深入,无法正确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计算机学习。最后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偶尔使用“互联网+”技术,许多学生无法进行适应,甚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3计算机老师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互联网+”教育要求 虽然是“互联网+”是新型的技术,但是许多老师对“互联网+”技术的熟悉程度不足,无法正确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计算机教学。这是由于很多计算机专业老师年龄比较大,其知识仍然停留在以往以硬件技术为主的教学方法[2]。同时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多是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没有将“互联网+”技术合理地应用于实际教学当中,导致“互联网+”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效果不明显。 3、在“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3.1提高“互联网+”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更新 要想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辅助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就需要提高课程体系的更新速度,解决以往遗留的教学问题。首先因为目前许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不够彻底,还遗留着许多老化的内容,所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使“互联网+”技术可以融入到计算机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有效性[3]。其次需要提高“互联网+”技术融入力度,不管是在硬件技术教学还是在软件技术教学当中均可以适当加入“互联网+”技术,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复杂的计算机操作,提高教学的质量。最后需要注意“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教学的整合程度,不要使“互联网+”技术出现喧宾夺主的效果,在计算机教学当中还需要保证一定的理论教学时间,使学生可以中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 3.2合理融合“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融合程度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融合[4]。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商务网站不断出现,使得许多企业对软件开发和网站维护的人员需求越来越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内容,给学生讲解软件开发和网站维护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目前许多高校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但是教学内容多年不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及时改革教学内容,不仅需要使学生掌握大量专业的知识,也要使学生掌握目前比较流行的技术工具,使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最后需要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比如可以通过先进计算机知识培训,使老师可以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具有丰富计算机操作经验的专家或者技术人员到学校举行讲座,使学生和老师均可以不断吸收先进的计算机知识,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水平。 3.3提高高校新时期计算机专业老师的教学素质 专业的计算机老师是促进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因此需要提高老师的计算机专业素质。首先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使老师可以按时促进互联网知识培训,使其可以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并且将其融入到实际教学当中,尽力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其次高校需要大力引进先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5]。在引进的过程中,需要对计算机人才进行严格的考核,确定其具有丰富的“互联网+”技术知识,可以满足学校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最后需要鼓励老师积极和学生进行交流,因为许多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时间比较多,拥有丰富的互联网应用知识,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 4、结语 “互联网+”是目前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这种环境下,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发生重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校需要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但是其在改革过程中还遇到许多问题,比如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合理、老师的教学水平不高等,严重影响了计算机课程的顺利改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建设完善的计算机课程改革体系、促进“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教学的融合、提高计算机老师的教学素质等,使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得以实现,促进高校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机制探索与实践 摘要: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是信息技术和物联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首先剖析传统方式专业建设中的盲点和缺点,再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以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为抓手,在人才培养、教材开发、实践教学、推荐就业、师资培训、合作研发、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一、引言 S着国家“互联网+”的政策引导和市场的巨大需求,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特别是软件开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项目开发能力欠缺等现象。我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含了图片设计、动画制作、网页开发、计算机组装维护等技术应用性课程,同时在专业方向上明确为软件技术开发[1]。本文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进行专业剖析,探索研究校企深入合作办学的策略和方法。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剖析 1.学生学情分析与企业用人评价。由于现行的高考和招生政策,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的整体素质略低于以往。但是调研发现,并不是这些学生的能力不够,只是学习的自觉性较差。这些学生对操作类的课程比较感兴趣,通过设置适当的课程体系,增加课程内容的趣味性,改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加动手学习的机会,弥补学习自觉性差的短板。 近年来,以二级院系为单位,一直向用人单位寄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表》,经常安排老师走访用人单位,举办校企座谈,根据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反馈情况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上是比较满意的,特别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虚心求学的态度。另外,用人单位也提出了比较重要的建议,主要是:一是强化专业课。多开设软件开发的专业课,并且要与时俱进,适应市场最新技术,也希望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积累足够多的项目经验,有条件时模拟实际项目,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项目中进步,缩短学生适应企业环境的周期。二是课程进一步细分。现在IT行业已经进行了细化,详细到游戏、通信等各个领域,因此,学校在对学生培养时应该注重专业方向性,根据市场需求改善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 2.毕业生对学院教学情况的反馈。从回收的调查表中显示,毕业生建议,学校可采用一些有效手段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竞赛或一些社会性活动,让学生在假期能参与一些具体实践;与企业进行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互动;学生应该从在校期间就去专业对口的公司实习,帮助自己定位,认清并发挥自身优势,为今后顺利地进行工作定位做好铺垫;加强沟通协作能力;应当策划并鼓励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实践活动,尽量增加集体提交的作业,培养学生沟通技巧,锻炼相互协作能力;要组织一些大规模练习性项目,目前能够给学生锻炼的项目规模比较小,软件工程的知识没有以实际项目为例讲解;尽早安排实习,应当加大在大一、大二的学时和学分量,把一些专业基础课程提前到大一、大二,通过企业实习让学生对计算机行业有一些感性体验,尽可能将教学内容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3.教师项目开发能力与教学效果。近年来,学院引进教师的学历越来越高,但是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相对较少。大部分老师刚从学校毕业就任教,由于没有在行业企业中工作过,所以缺乏对市场最新技术的了解,缺乏软件项目的实战经验,上课时照本宣科,理论性知识讲授的比较多,不够形象生动和联系实际,教学效果不够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即使考试分数比较高,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体现不够。 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几乎都是来自于省、市相关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纵向项目,与企业联合开发的横向课题较少。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开发能力较弱,都是从书本上获得知识,缺乏真实项目的锻炼,没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参与到横向课题的开发中;二是缺乏相应的政策机制鼓励和促进企业与学校实现技术合作与项目开发,企业考虑到项目进度、成本等因素,没有让教师参与自己项目开发的积极性。 三、校企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在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才的共识下,与具有行业代表性的IT企业深入合作,共建了一套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专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这套机制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需求现状与变化,提出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调整职业技术课程体系,适应岗位群的转换,树立终身发展目标,实现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2]。这几年,与北大青鸟、江苏微软中心、安博教育集团等成功签署人才合作培养的有关文件,由专业教研室和合作企业共同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合作开发与更新教材。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引入行业标准,共同建立课程教学体系,由企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参与课程开发建设,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同时标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发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前瞻性的教材。丰富教材的形态,包括书本、电子课件、微视频、案例库、课程网站等形式。并且根据市场的需求和所用的最新技术,及时更新教材内容。(3)合作实施专业课程教学。聘请企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担任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工作、校外顶岗实习的指导工作,将课堂搬进企业,或者将企业环境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开发环境里亲自动手,开发采编来自软件企业的实际项目,接受规范化的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和全方位的企业员工素质训练。这种基于实际项目的训练区别于传统IT培训的案例式教学,学员毕业后,可直接进入软件企业就职参与项目开发。(4)共同负责顶岗实习和推荐就业。创新顶岗实习管理机制,构建“资源共享、校企共育、专人跟踪”的管理模式,由企业引入一部分学生实习,校企共同落实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制度,提高实际工作环境中的顶岗实习效果。学生在实习期间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所以学校和企业共同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由于在校期间按照行业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所以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5)合作进行师资培训和项目开发。为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经验、新技术实践能力,以及项目教学、互动教学的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企业接受教师担任技术人员,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管理、营销等工作。在企业里,教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和考核,教师参与到真实的项目开发中去,积极参加企业生产、技术研发、技术改造、管理、营销等工作,使赴企业锻炼的教师专业核心技术技能和职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3]。(6)合作加强与完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共建软件实训基地,把行业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支持、产品培训引入学校,建立校内生产性软件技术实训室,以合作企业命名,根据合作企业提供的项目详细设计选择开源或免费框架、应用服务器软件,选择开发工具、版本服务器软件、数据库等进行实际项目的编码工作和订单培训。在稳定已经建立的校内实训基地基础上,继续建设或开发新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共同建设校外实训管理标准,提高校外实训质量。 四、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教学不仅仅关系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还跟用人单位的利益紧密相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才的机制,有效弥补了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脱节,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在课程教学、师资培养、项目研发等方面进行无缝对接充分合作,使W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促使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与企业行业“零距离”对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使教师培养了职业理念,提高了项目开发和科研能力,丰富了专业实践经历,转化为课程项目化设计和教学能力,有效地避免了计算机和软件开发技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供求差异扩大化,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结果和局面。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摘要:为适应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现状,尽可能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根据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提出并实施了“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介绍了该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实施与管理办法。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0引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我们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特点,实施了“一体化”实践教学。建成了配套的实验室、实训室和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善的实验、实训设施,确保了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 1“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 “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整合各实践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综合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1] 2“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标准,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确立:首先通过市场调研、专业顾问委员会,毕业学生的访谈,掌握社会对本专业技能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需求状况,确定本专业的定位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与规格要求;其次,将整体目标分解成基本素质、专业核心技能、综合技能和拓展技能等子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对应每一个子目标的模块课程;最后,通过各模块的专业基础课、“一体化”课程、专业认知实习、模拟现场实训、创新能力培养实训、综合应用实训、岗位实习、毕业见习、毕业实习(设计)等教学环节实现培养目标。[1] 2.2 “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先确定该专业职业岗位群,然后通过广泛地社会调研和相关企业专家顾问委员会论证,掌握社会对该专业高职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实际需要,确定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再将整体目标分解成基本素质、专业核心技能、综合技能和拓展技能等子目标。 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就业与创业能力、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英语能力、心理素质、就业指导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日常交往礼仪等。专业核心技能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计算机安装与维护能力、平面设计能力、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开发能力、网站规划等有关基本操作技能。综合技能包括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能力,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技能主要包括学生的所学知识的拓展学习,通过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1-2个模块的课程加以学习,学习的内容与技能鉴定的要求一致,并要求参加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的证书。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堂教学实践、模拟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与理论教学即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2.2.1 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实践包括了现场教学、案例分析、项目教学等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训,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综合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案例分析、项目教学等多种形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技能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Flash、Photoshop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采用项目驱动的形式,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讲解完马上给学生布置相应任务并进行实践,能较快的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并加快掌握的程度。 2.2.2 模拟实践教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拟公司的形式,引入到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学生在“模拟公司”中可以进行办公、信息处理、电子商务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模拟中可以按照现实经营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模拟公司”其实就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法。我们专业在“创业工作室”模拟数码公司,处理打字、复印、创意、设计、制作等业务,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广告设计、打字、复印、刻录光盘制作过程,让教师和学生在反复演练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按照公司运行的模式,进行各种数码处理,并做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电子商务相关等工作。构建模拟实践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教师和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学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懂得真知、掌握技能,在掌握真知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了解运用市场,从而达到“学、练、用”三者合一。 2.2.3 综合实践教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包括了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ERP综合实验、综合系统开发、综合平面设计、网站建设、系统维护等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系统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利用校内外相关项目及课题,由本专业的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开发、课题的研究以及网站建设等综合实训;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型的ERP竞赛,培养学生的ERP综合应用能力;利用学校办公室、教师及学生电脑等设备,进行真实的电脑维护实践。为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做数据处理、广告设计及宣传。在网上实现了“创业网上便利店”,面对我院的全体师生员工,为他们网上购物、话费充值、网络产品的购买等提供了较好的服务,最主要的是锻炼和培养的了学生对电子商务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这些综合训练的过程中,让教室与实训场地实现了零距离的结合,让工学真正交替,让产学有机融合,让师生技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这种富有综合性、实战性、多层次的创作训练体系,真实有效的校园微型社会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使教师和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经济活动相近或相同的实践效果,有利于实现“双师型”队伍的培养,有利于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4 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社会实践: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到企事业单位、IT行业参加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增长了知识与才干,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社会调查:学生对家乡或某地区的IT行业的状况、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状况等进行调查,了解行业与社会发展水平,开阔眼界,扩大了教育面,调动了学生投身社会的积极性。强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2.5 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本专业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对学生在校所学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检验,对学生进行思想与设计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计算机应用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计算机应用项目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以及编写技术文献的能力;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课题的全部内容。包括:掌握设计课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调查研究,进行需求分析、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上机调试与测试;编写设计文档等。 2.2.6 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专业基本训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学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及管理工作必须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了解现代电子商务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方式、软件开发过程及技术方法;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及“团队精神”;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双向选择就业单位,毕业后可到该单位工作。 2.2.7 第二课堂活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以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设计或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如平面设计大赛、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ITAT技能大赛、实验操作技能竞赛等,学生在综合实验和竞赛活动中受到较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锻炼。除此之外,我们还丰富了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单位的支持,经常性地组织学生现场参现与见习,邀请专业人士开展计算机应用相关讲座等。以上这些形式,都是通过不同的学习场所和传播方式,将传播内容侧重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上。因此,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活动,拓展了实践教学的领域,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管理 3.1 修订实践教学计划,整合实践课程首先根据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职教特色,强化技能训练。实践课时至少占到教学总课时的1/2以上。三年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总课时为3228,其中实践课时为2010(包括了教学实践、综合实践及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占总学时的65%。为确保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我们专业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修订了实践教学大纲。整合了实践项目和内容,修订并调整实践指导书。 3.2 课型改革课程改革是实现“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的核心。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职业岗位需求调查,确认岗位所需求的相关科学知识体系及技能结构,从“必须”、“够用”着手,开发出核心必修课程,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设置好课程的内容和实训环节,确保教材、教师、课程、实习、实训与生产实践保持近距离或零距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岗位需求根据各课程按岗位技能的要求进行了模块设置,共设置了办公自动化模块、系统开发模块、平面设计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网站建设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岗位需求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课程模块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知识本位、强调了能力本位,为教学的实践性、技能性,提供了链接的平台,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的保障。 3.3 资源保障 3.3.1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拥有计算机应用综合实训室、硬件维修实训室、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素材采集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等校内专业实训室10个,昆明协创科技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8个,接收实习学生规模达500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设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职业资格考试中心、ITAT技能考试中心,为实施“一体化”实践教学式教学创造了条件,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并要求学生参加职业证书认证考试,实施双证书制度,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3.3.2 建立复合型师资队伍 3.3.2.1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主要开展的途径为:一是对符合学历要求但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理论课教师普遍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便于他们在获得生产一线经验的同时参加社会职评或考试,获取相应的技术职称;二是对少数未达到规定学历要求的有培养前途的年青教师进行相应的学历达标培训等。 3.3.2.2 加强“能工巧匠”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理念更新、知能更新、方法更新的要求,需要大量“能工巧匠”性的教师。我们专业大力开展了师资培训。有目的地输送一些理论课教师到生产一线实习,而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培训了实训课教师的理论知识,加强了本专业“能工巧匠”性的教师队伍的建设。 3.3.3 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几年来,我们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目前我专业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5家,其中包括:昆明奥立德计算机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三盛分公司、昆明益泰金穗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云南超想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昆明协创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易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形成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合作的形式也从最初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发展到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生实训创建与管理以及技能培训、技能竞赛组织、课堂教学指导等多样化的合作形式。 3.4 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具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培养出了真正的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首先通过分析调研,结合本校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其目标,所培养的人才直接与企业、行业和市场相链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形成科学了规范“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通过“一体化”课程教学获取知识技能,通过岗位实习、综合实训应用知识技能,通过毕业实习检验知识技能,实现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直接为就业服务的根本目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工作综述 摘 要: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出台,那么,最新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怎样的教学方法适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该文对此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以作参考。由于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普及与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也逐步成为教育领域发展和改革的新的突破点。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怎样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成为了职教教改的最高点。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 专业 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不但会推进现代职教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还会推进职教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如今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就是教育信息化,我们在转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必须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方法,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职教院校课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1 专业优势,促使我系信息技术整体运用程度较高 计算机专业教师均为计算机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计算机水平相对较高,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强。以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教学中充分运用互联网、微课及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研究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效果 2.1 多媒体课堂的教学应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引入到教学课堂,是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学生在多媒体课堂中不仅阅读了文字和图片,还可以欣赏到大量的有声读物、动画、视频资料等。多媒体课堂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构建知识框架。多媒体课堂成为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奠定了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基础。 第一,多媒体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和享受,都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追求的目标。每个人的兴趣和动机都不是天生就有的,都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刺激学生的探究心理而引起的。课堂中多媒体就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传输知识的工具和手段。它不仅传递了教学内容,而且还帮助创设学习情境、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中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直观媒体信息的优点,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通过为学生展示学习情境,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创新精神。现在这个提倡素质教育的年代,教师的教育不应该是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而应该是鼓励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就是求异思维。呈现思考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形成一个活动的思维场,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构建桥梁,培养创新精神。 第三,多媒体教学促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信息化教育环境里,不再是传统的以教师能否讲解清楚教材内容、将知识点分析透彻为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教师的角色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从主体讲授转变为客体辅导,教学精力主要放在前期备课上,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学大纲,收集丰富有序的学习资料,为学生设定模拟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思考探究,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气氛中快乐主动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四,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新、更多、更广的知识点,开拓学生视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所有课程均制作配套的多媒体课件,课件效果制作精良,通过录像、动画、图片等方式对学生的眼、耳、手进行多方位的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结合应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灵感,诱发学生的未知渴望,实现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2.2 课后通过QQ、E-mail等方式实现网络答疑 教师在教学教室中向学生提供QQ号或电子邮箱,使学生在课后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交流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学习问题,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学生课后辅导答疑。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学校网站或其他专业网站进行网上自学,遇到困难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这些教学手段不受时空的约束,使教师、学生的交流更为高效、便捷。 2.3 课外的教学活动组织 自我院校园网建立之后,系部的网站已经开通,教学活动、系部和班级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和竞赛都可通过系部网络信息,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积极参与活动,并收到良好效果。有些教师开通博客或者好看簿之类的个人主页,提供教学、学习、学术交流方面的内容,给教学和学习增加乐趣和内容。 2.4 教师课外作业的布置 教师在办公室或者家中都可以直接和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创建QQ群的形式,参与班级讨论和布置课下作业,而且非常便捷地就可把优秀作业提交到群内供大家参阅。 3 确保信息技术运用适当,严防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3.1 严防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课件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多媒体教学能否实现最终教学目的。在课堂中使用的教学课件质量一般水平都不高,体现在制作方面的问题主要如下:第一,缺乏现代教学理论作指导。课堂上应用的课件大都属于演示性课件,结构单一,设计上存在着缺陷,没有现论指导。第二,过分的装饰,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课件主要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个前提之下,适当注意课件的版面美观与结构新颖,使其与教学内容相映成辉,相得益彰,这是完全必要的。然而,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件版面美观或结构新颖,花费太多的制作时间,添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装饰,例如每一张幻灯片边框镶嵌了艳丽的图画、动画。这样的课件画面背景过分复杂,按钮形状怪异,还在课件页面内容切换中应用了大量的动画和音效。这样的课件喧宾夺主、画蛇添足,违反了学生在认识新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中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关注,最终破坏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3.2 严防过多依靠多媒体教学技术 客观的讲,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的。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给传统枯燥的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让传统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功能,教师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由静态变动态,由抽象变具象,放大微观世界,微缩宏观天体。然后,我们也应看到,课堂教学中也普遍存在着为了电脑而电脑的现象。有些都是显示存在喜新厌旧的情结,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了计算机现代媒体技术,传统的媒体手段都完全没有价值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表现,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应当是为促进教学而应用的,不应该为哗众取宠而应用。 3.3 严防多媒体教学技术成为课堂教学装饰品 教学中,严防教师轻视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只重视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做秀,使多媒体课件成为板书的动画版,课本的电子版。计算机成了课堂教学简单的演示工具,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看屏幕,由过去的照本宣科转变成为照屏宣科,由过去的“人灌”转变成“机灌”,甚至是“人机共灌”。课堂上,学生只顾繁忙的记笔记或繁忙的听课,减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定程度上丢失了教学信息,降低了学生学习效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摘 要:高职院校是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场所,计算机应用技术是高职教学的关键内容。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如今,人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应用技术。但是,很多高职院校还在在采用传统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创新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人才培养手段,为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应用专业 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职业为向导”的人才培养理念,为社会输出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不仅能掌握基础技能,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学生还应该具备知识的整合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团队协作完成,高职学生还必须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融入到集体中,成为集体中的一员。高职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还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和开发计算机软件。 2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分析 如今,很多高职院校都在采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导致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矛盾,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很多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而且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无法及时更新知识体系,而计算机应用专业又属于时代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必定会导致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相脱节。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时间设置不合理,教师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比较差,对计算机软件的操作不够熟练。二是在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教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少,教师未认识到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缺乏团队精神,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符。调查分析显示,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高职院校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或是不明确,未认识到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的重要性。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按照教材照本宣读,未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无法突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特点。三是缺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陈旧。四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专业水平和文化素质较低,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对策 加大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力度 要想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加大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力度。在开展课程建设之前,教师必须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并深入到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在了解两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课程改革。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拓宽该专业的教学基础,二是教师必须认识到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三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性能力。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还需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二是实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IT行业也在快速发展,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IT行业当下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还必须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高职院校可以定期举办“专业技能讲解座谈会”,让全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参加,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拓眼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对该专业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 计算机应用专业属于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时间教学的时间。实践教学设备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障,高职院校必须加大购买教学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教师只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比较低,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新形势下,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技术性的案例,增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开展计算机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教学主题,让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查询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做好课前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加强教师培训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人才培养成效有很大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定期派遣教师外出参加专业化培训。教师还需要到IT企业参加实践,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并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还可以定期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士来学校授课,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高职院校还需要在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内部建立奖励和惩罚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人才培养中。但是,对于表现不佳的教师,高职院校也应该给予相应的惩罚,规范教师行为。高职院校还应该不断从外部聘请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师,壮大教师队伍,平衡教师比例。 4 结语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不仅能掌握基础技能。要想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加大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力度。实践教学设备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障,高职院校必须加大购买教学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技术性的案例,增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开展课程建设之前,教师必须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并深入到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在了解两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课程改革。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科学与人文论文:浅谈当代中国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 一、当代中国科学的发展与人文发展的现状 何谓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科学一词在中国古汉语中意为“科举之学”。明治时代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词。直到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中国科学发展的进程艰辛而曲折,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再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的提出的改革开放到当下中国科学技术逐步走向世界先进行列。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虽不能称之为顺风顺水,但也在诸多方面有所成就,成为世界领先。自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人们愈加的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技术成果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从而获得真实的经济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国家的进步。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可以产生的巨大的实际利益和实际效果,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至此科学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成功,这使科学的地位得到提高,逐渐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和意识领域中具有了不可代替的地位。 人文来自于拉丁语,包含有四层意思: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或慷慨的行为或性格;人类;人性,人的属性;人文科学。可见,人文是关于人的文化,形成人文文化。自科学兴起之后,相对于科学而言人文学科因为无法产生比较有力的实际效果或实际利益,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被认为是无用的学科或是不实际的学科。人文学科的地位降到比较低的地位,加之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加需要实际的发展力量推动经济和国力的增长,更加重视能产生实际效果的科学,人文学科渐渐的为人们所忽视。 二、当代中国科学发展与人文发展的脱离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科学能够带来实际的效果为人们所接纳和崇拜。加之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学科划分越加的细致,科学和技术的领域愈加的扩张。这使本身地位就有所下降的人文学科领地日益缩小。科学与人文便产生了分裂,然而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并不是实力相当的分裂,而是科学在人们的生活教育,国家社会的发展比重越来越大,人文学科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科学一跃上升为主流学科而传统的人文学科却渐渐沦为分支学问。在教育领域,理工科医科的规模逐渐增大,为人们重视,人文学科的规模越来越小,被人们轻视了。在教育思想上,对专业性人才培养的重视,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高科技人才的理念,使得各高校转向理工科的建设,忽略了人文学科的建设。 不仅在规模上,在地位上当今科学的地位也高于人文学科的地位。当下,各类学问、学科的科学化倾向和功利化倾向越来越重,这导致了科学的兴起,同时导致人文学科的地位进一步下降。自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以来,社会上就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以前的运用经验变成了运用科学,科学的思维冲击了人文的思维。学科的“功利”作用超过了人文学科的“理想”作用。科学作为精神力量对人们产生着影响,科学不仅仅冲击了中国的封建礼教观念,同时也冲击了人文领域。人文甚至要带上“学科”的牌子,为了自身的发展栖息在科学的巨大身躯之下。 而且科学一直以科学是世界观自许,这使从事科学的研究者本身就轻视人文关怀的作用。科学研究虽然不反对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但科学本身认同的是唯人主义的“力量原则”重视的是“实际效力”,所以在科学研究与人文主义发生冲突时,科学研究者会拥护自身的科学原则,而放弃人文主义的信仰,这就会造成一定的牺牲。 三、当代中国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和途径 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科学的振兴和发展确实带动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在军事、国防、航天、医疗、经济、娱乐等多方面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人文的没落却导致科学无法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束缚了我国的更进一步的振兴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观占据人们意识的主流,缺少人文的指导和制约,人们为了获得更现实的利益,科学的发展背离的人文关怀,“功利主义”严重始滋生,科学变得世俗和片面。一些科学家只关注纯粹的技术,为了追求科学的效果和征服欲的膨胀,研制出一些超出自然和人本身的承载度的科技,产生了工具之上,科技失控,人们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人们最终成为了科学技术的工具。违反了科学的初衷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科学与人文产生了脱离和分裂,一些人文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甚至产生敌对,一些人文主义者对科学产生反感,拒绝接触科学,人文主义这认为自己关注的是永恒的真理,而科学却只是关注实用价值,是短暂的事物。 在当代中国科学与人文应当融合,科学应该反思自身发展中的错误,以及应为脱离了人文关怀和指导而对自然与人类造成的巨大的伤害,以及如何通过人文指导将这些伤害减小或是避免。人文学科应该正视科学,发现科学的精神之美,不能单一地从物质的角度看科学。两者应该摒弃之间的隔阂,找到精神上的共同点,找到真善美方面的交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可以给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提供根据,科学不能只注重科技创新和实际价值,科学要对科学的后果进行评估,要符合伦理与道德,要关注自然和生态,这正需要人文的力量给科学指导。只有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合才科学才能更加合理的发展,人文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两者才能各得其所。人文是科学创造发展的动力,人文是科学态度的练金石 ,人文是科学路程的灯塔 ,人文是科学应用的指南针。只有科学和人文相融合,中国的发展才能达到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以人文的“内生”,来追求科学的“外王”。 科学与人文论文:中学管理中贯彻科学发展观与人文关怀的思考 摘要:科学发展观在中学管理中是人文关怀的最高体现,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和人文关怀具有相同的指向性,都是立足于人性的深度而提出,在德治与法制相统一的国家施政背景下实现。该文结合自身的教育管理实践,作者提出论文联盟了建立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环境,满足教师合理需要,实现开放的多元的评价体系的贯彻科学发展观与人文关怀的实践方案,并认为,这是中学教育管理中的务本之道。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开放;多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本末关系是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论语·学而》上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精神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所谓务本,是找到事物的主要矛盾,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笔者认为,中学管理的务本之道是寻求人本管理之道,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人文关怀是人本管理的终极追求。 科学发展观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笔者认为,在中学管理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实质就是实现人文关怀,达到人本管理的最高目标。这是基于以下的思考:第一,科学发展观与人文关怀具有相同的指向性。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之一正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具体到学校管理来说,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引导和组织师生员工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一种活动,它不单单强调制度管理的同时,又必须讲求管理中的人本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因此,科学发展观与人文关怀具有相同的指向性。 第二,科学发展观和人文关怀都是立足于人性的深度而提出。人文管理虽然也必须强调制度管理,但它更强调的是被管理的对象和对象的主体性是一种人性管理。它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方式,是一种软性管理。不深入到人性的管理很难说是有效的管理。 第三,从国家的施政背景来说,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强调“以法治国”,二十年后,又重申“以德治国”。“以法治国”中的“法”是制度的刚性的东西,“以德治国”的“德”是靠人的道德、信念和社会的舆论来维持的。人既是生命的真实的实体,又是追寻意义的存在物。我们强调在“以法治国”的同时又要“以德治国”。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强调“法治”的同时,更多的则是“人治”和“礼治”,它推崇的是“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主张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在此意义上,道德和法制,柔性和刚性,在国家的治理、社会的治理乃至一个学校的管理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那么,如何在中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与人文关怀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 1.建立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环境 要实现稳定有序的管理,就必须制定一套科学严密的制度,这是我们理解的一种刚性管理。一个好的管理者,除了建立有效的刚性管理环境之外,更要着力于柔性管理的建设,给职工一份温馨。这种刚柔相济的管理环境应是这样的: 首先是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真诚地面对职工,让他们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和领导的管理思想融为一体,致使心与心相灵,情与情相通。 其次是物质环境。因为单位是职工工作的主要场所,若把它装扮得像花园,并给职工安排一个锻炼或娱乐的场地,他们一走进来就有一种愉悦感,工作起来有一种幸福感,踏上社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样,每个职工都会有“我与单位共荣辱”的责任心。 最为重要的是营造和谐的情感环境。人是社会的人,和谐的情感氛围比物质的奖励还要重要。学校领导是管理者,经常过问教师的日常生活,对教师的实际困难,善于换位思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帮助解决。如为大龄未婚青年牵线搭桥,调解家庭矛盾,看望生病教师,关心单身教师的衣食住行等。教师家中的婚、丧、嫁、上学等事,学校领导都放在心上,给予方便。这些“雪中送炭”式的主动沟通意义不同寻常,它能使教师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能够培植教师之间和谐的情感氛围,使教师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2.满足教师合理需要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和满足的可能性之间的矛盾是教师个性发展的动力。因此,学校管理者应从多方着手,尽可能地充分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 科学与人文论文:浅谈高职校园文化中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 科学与人文 融合 论文摘要: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实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两种基础素质。 21世纪,全球各国在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全球各国在各个领域的既竞争又相互依存的多变的复杂局面。特别是发达国家,国家集团和区域集团之间的激烈竞争与依存关系,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需要的以掌握高新技术和高技能为主要特征的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术、高技能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历史责任。这一时代特征告诉我们: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时,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要有全球和国标视野,要有强烈的竞争和质量意识,要站在科学技术前沿,贯彻科学发展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人才。 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片面和偏颇发展而言的,强调人的发展应是多维度的、多样化的、应力求完美的和谐发展。21世纪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奠定了的坚实的基础。人在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越来越要求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发展趋势已为世界发达国家所证实。在我国现阶段不仅是大学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 现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重科技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的单纯技术教育仍然存在。这是实用主义在人才培养上的反映,致使我国高等教育至今仍然处于一种不完整的“半人”教育状态。 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实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两种基础素质。在信息和高新技术高度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人文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这里所指的人文素质是指人能否正确处理人与他人的关系(尊重人,理解人,合作共事,同情心、爱心、诚信、态度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诣共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文化的、伦理的、心理的、法律的、哲理的、传统的等)和正确对待自己(品德、敬业和价值取向等)。在我国,专业教育(约占教学总学时70%左右)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今天,强调在科学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当今社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青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年轻人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隋况新问题的出现,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是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真正做到“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形成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从而起到教育人、影响人的作用。 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增长知识等方面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以无声的方式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演讲会、辩论会、学术报告则以有声的活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文化的“输出”,图书杂志、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看得见的途径对学生进行文化的、品德的教育,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则以无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这种校园文化拓宽了高校的育人渠道,增强了校园文化对学生行为观念的引导与示范效果,使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特征更加明显。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按照“真、善、美”的最高价值目标与理想,对社会现实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对“假、丑、恶”的文化现象进行鞭挞,对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凝聚和整合,从而引导高校师生行为积极向上,引领社会文化健康发展,发挥先进文化的作用。 科学与人文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论文 一、“教育融合”的起始期:走向 (1)科学在近代,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不断取得巨大的成就,“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呐喊,使科学建立了自信和权威。这种自信和权威紧随着科学的迅速增长而膨胀为一种自我的迷狂和自恋。于是在17—18世纪,科学教育步步进逼,人文教育不断退却;而到19世纪,科学开始大肆宣扬其中心地位,要求包括人文在内的其他学科或领域都要到它的门庭求取存在的合法性证明。这一方面导致科学及科学教育的自我迷失,另一方面导致了人文教育及其他学科或领域一场比较负面的的科学化运动。适度的借用、移植科学的方法、思想或精神,对于人文教育等其他领域而言本是必要且合理的,但人文教育等其他领域的科学化往往走入极端,以至于狄尔泰等不得不专门建构了“人文精神科学”以与自然科学相区分,以至于像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的教育竟也一度沉溺于字词句段的科学化分析,甚至追求像数学学科那样的精确和标准。表面上看,它们不至于因为与科学没有建立“友好”关系丧失自身的存在,实际上却因为过度自卑或自我放逐而“无家可归”。 (2)人文教育在与科学教育争夺教育领地的时候,除却采取“追求科学化,讨好或模仿科学”的做法外,也就只剩下顽固和拒绝了。这就是人文教育采取一种闭关自守、排斥合作的态度在自我的界域自说自话,尤其是非理性主义思潮中的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等作为理性主义,特别是实证主义的对立面,给了人文教育强烈的支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之一就是人文教育及其研究拒绝实证科学的探询和考量。 (3)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出于对自身领地的守护,相互采取拒绝参与、无关对话的姿态,逗留于“极地”乐不思返,使得两种教育龃龉不断而又距离迢遥,这在19世纪的两种教育的关系进展中表现明显。无论是科学自我张狂引来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紧张,还是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或单方或相互的自我固化,其造成的两种教育的关系样态是相似的,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背向”。所以,“教育融合”的起始阶段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由“背向”转为“相向”:不论是科学教育还是人文教育都有必要重新审视自身,保持必要的节制和审慎,坚持“限度性生存”的原则,以为两种教育关系的回复或缓和奠定基础。同时,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特别需要有一种兼容并蓄的胸襟,以作为两种不同视界的教育的“交往—对话”,尤其是“视界融合”的实现提供契机。至于这种相向何以可能,最重要的是要像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原理所说的,在社会和心理领域建立一种反对习俗、反对常规、反对一成不变的强大意向,以使相对的二者能够在介于其间的“超然领域”相交易。就两种教育而言,重要的是各自要努力植入或培养一种反向意识和反向能力,以破除自我神性(权威)的迷误和消解那种“一方压倒另一方”的翻身思维模式。 二、“教育融合”的过渡期:走进 “走进”是教育融合的过渡阶段,大约始于20世纪中后叶,伴随着人们对科学主义和片面科学教育带来的“精神—意义”危机、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以及科学教育改革更加注重人的现实生活和挖掘科学中独特的精神资源。此阶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已处身两者间的“边缘地带”,并开始以两种不同视界的身份在“边缘地带”进行“交往—对话”,具体展现为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互涉、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的互补、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的互动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渗。鉴于我们用“走进”的初衷只是为了概括“教育融合”进程所经历的一个阶段,逐一阐明两种教育之构成要素的关联没有必要,以下拟以对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之互涉的分析稍作说明。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互涉,至少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获得索解:从“历史”来看,文明早期,科学与神话、宗教等人文观念相互交错,即使到了科学比较成熟的时期,科学也未能割断与形上观念的联系。正如E•A佰特在谈及前牛顿科学时所说的,“至于前牛顿科学,那在英国和大陆都与牛顿哲学属于同一个运动;科学就是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属于思辨形态的哲学,科学与自然哲学的融合,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科学与形上观念的纠缠。这种纠缠不仅构成了前牛顿科学时期的一道景观,而且也存在于牛顿以后科学的发展过程。” 这表明,科学(包括以其为内容的科学知识、科学教育)在其历史之内和之外处在与人文(以及以其为内容的人文知识、人文教育)的内在关联中,只是这关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而已。从“现实”来讲,其一,科学与常识有着深层的联系,“在科学本身的基础上,铭刻着它同普通经验、普通的理解方式以及普遍的交谈和思维方式的历史连续性的记忆,因为科学不是一跃而成熟的。”其二,科学知识的呈现和科学内容阐述也总是与人文的观念或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科学的知识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包含着人文的内涵。纯而又纯,完全剔除了人文内容的所谓‘科学’,只能存在于理想之中,而缺乏现实的品格”。其三,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在现时代汇流的发展:自然科学的方法、工具、概念和范畴等向人文学科渗透,人文学科内蕴的价值和评判尺度成为自然科学的方向标,而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互渗又衍生了大量的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也把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推入或带回对话之境。这说明,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事实性地具有内在的联系。 从我们揭明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关联来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走进”阶段交相参与的关系不是“新”的关系,而是两种教育本然的具有的内在关联。或者说,两种教育在“走进”阶段的相与建构关系其实是一种对两种教育本然性联系的重拾。当然,这种联系与两种教育的本然性联系是形式相似而内质有别的,因为迈入“走进”阶段的两种教育经历了“非融合”(分离、分裂以至对立)阶段关系的洗礼,并克服和超越了“非融合”阶段关系的局限。在这个意义上,“走进”阶段两种教育的“交往—对话”,确切地说是一种对两种教育的本然性联系的扩充,是发展了的两种教育的新联系。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以分解之法阐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走进”阶段的关系只是出于描述的方便,而不表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是“分裂”的。事实上,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是以知识、方法、思维、思想及精神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而处身“走进”阶段的。 三、“教育融合”的完满期:一体化 在经历了走向、走进阶段的洗礼、磨合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步入“一体化”阶段。这是两种教育关系发展的完满期,大约从20世纪晚期开始,伴随着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成为改革、发展教育的共识和普遍选择。“完满”只是意味着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作为有机整体的发展趋向较高的水平,两种教育在促进人之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上达成高度一致,而不意味着两种教育关系的终结或完善。事实上,两种教育的关系并不可能终结或完善,因为学科分化与综合的发展并不会终结,而教育处身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总在持续地建构、解构和重构中,这决定了教育融合是个不断展布的历史进程。作为两种教育关系发展的最后篇章,“一体化”表现为两种教育“依存—开放”“民主—平等”“创造—生成”关系的形成以及两种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确立。“依存—开放”强调两种教育的共生关系,两种教育各以对方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证明,脱离彼此其存在的“岌岌可危”。但这并非要把两种教育中的一种消解或化归在另一种教育中,而是要求在守护各自边界的前提下,秉持一种开放的态度理解、接纳对方,取彼之长以更好地促进自我发展和共同提高。“民主—平等”注重两种教育在“交往—对话”中的关系的性质,即无论科学教育还是人文教育都应认识并把握自身的存在限度,坚持以一种平视的眼光和平常的心态看待、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做到既从自我看他者,也从他者看自我。“创造—生成”注意的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视界走向融合的结果。 实际上,两种教育在“边缘地带”基于“依存—开放”和“民主—平等”展开的“交往—对话”,会在教育的预成与生成之间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在这种平衡中,科学教育、人文教育都能获得自身的更好发展,同时又能生成不同于它们自身的新质教育(资源),“以人为本”,关切两种教育的价值指向。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因科学、人文不同而差异明显,但它们共享着“教育”这个共同的语素。教育之为教育并不因科学、人文而不同,而是始终如一地指向进入并处身其中的人的生成。而人之为人对于教育的需要,实际上使教育具有关切人的存在的意义。倘若从广义的“教育”来论,则教育不仅关切人的存在,而且关切人的存在方式。在此意义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殊途而同归:应促进栖身其间的人的发展。如果两种教育都指向了教育中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出两种教育走向融合的判断。因为,一方面两种教育回到了教育的原点,另一方面两种教育“依存—开放”“民主—平等”和“创造—生成”关系的建立,表层的目的是为了良性的教育生态的形成,深层的目的却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和自由。所以,教育融合之“融合”最特出的表征是两种教育回归自我的本真,也回归教育的本真,在更好地发展自我和更好地促进人的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上达成深度共鸣或高度默契。而这其实也是融合态中的两种教育与非融合态中的两种教育的标志性区别。总之,显现为上述三种关系样态和一种价值指向的两种教育,是契合“教育融合”内有之义的两种教育。 四、总结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过程反映了教育在回归自身,实现自我新的发展上所走过的“道路”。这一路的行程固然有曲折反复,但方向始终是明确的,即指向自我的本真和超越: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本都是由知识、方法、思维、思想及精神等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相互参照、彼此借鉴既回归了自我,也回归了教育(内部)本有的生态。并且重要的是,虽然我们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过程划分为几个逻辑上相对独立的环节,但这并不表明教育融合的实际过程会如此明了。也就是说,逻辑上教育融合的过程并不对应于事实上教育融合的过程:逻辑上教育融合的过程表现为“走向”“走进”和“一体化”的线性接续,“走向”“走进”和“一体化”是独立显现的;但事实上教育融合的过程则表现为“走向”“走进”和“一体化”的环状跃迁,“走向”“走进”和“一体化”是共生显现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融合所经历的走向、走进和融合并不是两种教育本身的活动。或者说尽管它展现为两种教育的活动,但其实际却是两种教育中的人的活动。质言之,教育融合展现为两种教育中的人从人与人、人与教育文本两个向度进行的关系重构或重建活动。因而,教育融合过程的走向、走进和一体化也是两种教育中的人的走向、走进和一体化。 作者:肖林根 单位: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科学与人文论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下的化学教育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种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是人类对科学这一特殊活动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追求事物本质,敢于质疑,创新并包容其他事物是科学精神几个重要的方面。人文精神则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表现为对人在价值观、尊严、生活的需求、命运的维护,对真善美的追求,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科学是在特定的人类文化背景中诞生和发展的,它受其影响又反作用于人类文化。科学精神产生于科学活动,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人文精神有密切的联系。在科学活动中所形成的追求和捍卫真理,批判和包容,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创新和包容精神则大大地丰富了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又促进了科学精神的发展。可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互包含,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 二、人文精神在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化学教学是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化学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不仅体现了科学的人文价值,同时能够使学生在培养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并完善学生的人格。人文素材的引入也使得化学教学不再是枯燥的纯理性的教学,而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更为开阔,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知识。 三、化学史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化学史记录了化学学科产生、发展的整个历程,在这条历史长河中呈现了一代又一代化学家致力于化学的身影,蕴含了化学学科丰富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用化学的发展史将化学知识串联起来,使学习内容更加条理化,加强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转化,是一门发现物质和创造物质的科学。比如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根据需要合成各种具有不同功能的高分子,人工合成的工程塑料,它们具有比较好的力学性质和尺寸稳定性,能代替金属作为结构材料,这些高分子的特性是天然高分子所不具有的。同时,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越来越明显,比如化学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的交叉进一步加深,从而产生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等学科。实验是化学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科学家们创立了系统定性分析法、电解法、光谱分析法等很多化学实验方法,而实验仪器和设备也越来越先进,促进了化学实验的发展。“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由此可见,结合化学史来学习化学,学生可以把握化学学科发展的规律,深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学习化学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学生不仅能认识到化学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纵观历史,还能推测化学发展的趋势,从而重视对化学的学习。五、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老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融入人文精神:第一,挖掘化学中的美学素材,进行美学教育。化学学科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要素,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挖掘这些美的素材,展示其丰富的审美特性。第二,充分发挥化学史的作用。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史实蕴涵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它所展现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化学家的高尚品格,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第三,注重化学哲学思想的教育。化学本身就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等。教师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分析讲解,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自然科学规律含义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第四,重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开展STS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重视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从真实的情景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做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的运用于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之中,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第五,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决策能力。 四、总结 教育是基于人的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教育。化学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也肩负着这样的使命。化学学科中本身就蕴含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深度的发掘化学中的人文价值并合理运用,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变成主动而不是被动枯燥的灌输知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随着对如何在化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深入研究和人们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人文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王晓红 王胜天 王启文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科学与人文论文:互联网时代物理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研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物理学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它所取得的成就,它带给世界的变化,更应关注物理学的研究方向.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它会给世界、给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因此,物理学中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建构问题,越来越值得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科学;人文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探讨“物”之间理论的学科,但在其本质上又是以实践为基础并指导社会实践的,因此物理学也可分为理论物理与应用物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轻视基础理论,越来越偏爱生活中的一些理论现象,喜欢探讨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这是物理学从高深的庭院走向生活的趋势.但在物理学中,二十一世纪人们应该更加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构建,有了人文精神的科学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1重视科学伦理观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在很多方面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科学之达摩斯剑已经悬挂在人类的头上,如果人类失去了理性精神将是很可怕的事情.原子能的开发,既可以造福人类,用于核电事业,又能打造大规模杀伤武器,用于毁灭人类.这就像生物学中克隆技术,可用于更好繁殖生物,可是如果克隆人的话,就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人文精神的融入.首先,需要的理性精神是科学伦理观.所谓科学伦理,即要从科学观念和道德层面对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工作者进行行为约束.要让科学工作者的行为符合人类生存的切身利益,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未来的世界,如果没有深厚的科学伦理观,科学家可能就会做出有违人类伦理道德、非人道、不明智的非科学的选择.在高校中,人文通识教育课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大学校园,要培养大学生科学伦理观,使之深入人心.这样,他们从事科学工作后,才会自觉维护人的尊严、人的情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在德国法西斯之前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有效遏制了战争的进一步升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一起,为了维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状态,联合反对使用原子弹,共同致力于人类和平事业. 2重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它为人类进行分析问题提供了客观准确的思维方法.物理学中只有很好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才能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为科学研究工作者首先要确立唯物主义思想,世界是物质还是精神的,这是东西方哲学的不同基点,也是东西方科学的不同立足点.现代科学已经多次证明,世界是物质的,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即使是暗物质,也是物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互的关系,如质量互变、对立统一等.物理学现象在很多方面印证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在电磁学里,讲到两个极.它们是互相对立的,却又无法独立存在,一个极的存在与发生某些现象一定是与另一个极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物理学中,重视这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在科学研究中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社会现实,也才能做好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是不断发展,某些理论与原理,在某一阶段是正确的,进入新的阶段可能就不一定符合社会实际.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在太空中,在某些失重的状态中,就不会成立.因此,物理科学必须遵守辩证唯物主义,充分认识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作为高校教师,更应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既重视原理,又不被原理所束缚,培养其开放的思维、宏观的视域. 3重视物理学中的美育教育 美育可以培养人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和提高人们的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和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物理学中培养科学研究者的美育观,能够让他们在物理学研究中发现美,更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及探索世界奥秘的兴趣.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科学的探索者们最初往往是在美的光辉照耀下,去认识和发现真理.”物理学中的美比比皆是,无论是自然界天籁般的回声,还是宇宙中不断运行而有规则排列的天体;无论是云蒸霞蔚的景色,还是寒冬飞舞的雪花;无论是美轮美奂的日月食变化,还是令人惊奇的海市蜃楼.不仅如此,物理学中的美还给人生活的启发.时间和空间在传统物理学中是两种维度,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在相对论中,它们是相关的两个因素,甚至得到了统一.除此之外,存在与虚无、运动与静止、质量与能量之间,其本身都是相互矛盾的,但在特定的情景下,它们又是和谐统一的.另外,磁力的两极同样既相互排斥又不能分开.在分子中,引力和斥力属于两种不同属性的力,但它们又完全统一在分子之内.因此,物理学告诉人们:不同属性、不同特性的个体之间可以和谐共存,有时又是不可或缺的.在宇宙天体中,各星球都在按自己的轨道运转,有的星体同时又环绕其它星体进行公转,如太阳系九大行星,它们既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早在古希腊时,毕达哥拉斯就发现了这一情况,他把天体的运行与数学联系起来.他认为天体如同数学一样有规则有规律,奏出完美原乐章.总之,物理学中的美,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都令人惊叹无比,也都从不同的方面给人类的生活以哲理般的思考与启发. 4重视物理学中的创新性 二十一世纪,是大力倡导创新的时代,没有科学的创新,就没有人类的未来.科学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索,科学的本质就是不断进步,不断更新理论的过程.做为二十一世纪的科学工作者,更应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要有创新性,首先要敢于怀疑、敢于想象.在我国传统社会时代,人们习惯于迷信长辈、迷信权威.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我国在各方面也仍然不断推陈出新,虽然在有些方面进展的速度慢一些.古希腊时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面对自己的老师的不当之处,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说出一句千古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物理学中有许多经典的事例揭示了创新的重要性.自古希腊以来,西方科学界就认为原子已经不能再进行分割,它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当英国的舒斯特测出了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时,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结论,因而错过了发现的机会.而汤姆生却不让自己的思维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是大胆地做出了结论:确认电子的存在.要有创新性,还应在科学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居里夫人是举世公认的居有创新意识的科学家,她的许多发现改变了世界,如镭的发现.她开创的放射性理论现在广泛应用于医学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两次获得了诺贝尔奖,一次是物理学奖,一次是化学奖.但是,在一次实验后,由于她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使这项实验功败垂成.1932年,居里夫妇做了α粒子轰击铍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她们发现一种射线穿透力极强,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却错误地认定它是g射线.后来,英国人卡文迪看到她们的研究结果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认定这是铍辐射中含有大量的近似于质子质量的中子.卡文迪及其实验室只因做出正确的判断,解决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时,科学的创新性,还需要科学家在每个过程中都要有清醒的意识、大胆的想象,然后做出理性的判断.只有创新人类才会不断进步,这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但创新需要脚踏实地精神,更需要勇于开拓,勇于预测. 5重视物理学中的爱国主义与责任感 历史上,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些事例都是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素质,可以激发国人爱国情怀.在物理学上许多著名的定律,在我国史书上都有较早的记载.如浮力定律,物理学上把它定义为阿基米德定律.我国在公元前4世纪,《墨经》已有较好的描述.在这个方面,我国也有许多经典社会实践事例.如曹冲称象、怀丙捞铁牛等,都巧妙地使用了浮力这一原理.在军事战争史上,三国时期使用的“发石机”,使用了今天物理学上所说的杠杆原理.而且关于杠杆的使用规律及其原理,在《墨经》中有非常详细的记录.至于凹凸镜成像原理、静止与运动的关系、水力的使用等,都是我国对于物理学的贡献.我国古代有许多有关科学技术的著作,如《墨经》、《天工开物》、《梦溪笔谈》、《太平广记》等.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国古代有26项科学技术传播到了西方.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领先于欧洲,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借力了这些科技成果.现代中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我国在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航空航天技术、原子核技术、生物克隆技术、超级计算技术等.这些技术现在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能与中国相比.在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科技英雄.如两弹元勋邓稼先、物理学家赵忠尧钱三强、何泽慧,“火箭之王”钱学森等,他们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条件,克服了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用创造性的劳动帮助我国科学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让我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重要的一些科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增强了国家的实力,增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科技工作者、我国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都应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在物理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物理学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好的成绩.高校教师也应在物理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责任感,让明天的物理学研究者以一颗爱国之心努力工作. 作者:郭都 单位:贵州大学 科学与人文论文: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训模式 摘要:文章对近年来医院对高学历青年医师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目前我国青年医师培训体系的不足之处。并以江苏省中医院“省中黄埔”的培训模式为例,为当下综合性医院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青年医师这一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青年医师;培训模式 在综合性医院中,高学历人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医院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现行的医学生培养方案中,他们大多接受着多年的理论知识学习,拥有着良好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青年医师们的临床实践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疑难病症分析能力及与医患沟通能力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这就要求医院及时实施具有特色、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青年医师的综合素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主动弥补知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思考如何平衡医疗技术与生命伦理之间的关系。 1目前我国高学历青年医师培训现状 我国目前的高学历青年医师大多在学习医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将大量的精力应对于各种课题研究与论文的撰写,造成青年医师临床实际工作能力欠缺、知识体系狭窄的状况。在目前大多数综合性医院中,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的临床培训时间较短,在培训方式上仍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对于青年医师临床技能的考核多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有效的考评方法,培训的质量及效果得不到监控[1]。同时,由于医学类高校忽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将多数人文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地位远低于医学基础理论课程,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发生断层。现阶段的青年医师正是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成长的,信仰缺失、社会价值观紊乱等社会问题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2“省中黄埔”的培训模式 2.1重温历史 继承黄埔精神在1926年10月4日举行的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典礼上,全体毕业生宣读的誓词提到了“黄埔精神”。誓词全文为:“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江苏省中医院青年医师培训班于2013年5月30日正式成立,为弘扬黄埔军校精神,取名为“省中黄埔培训班”,对全院40岁以下的青年医师脱产轮训一遍。 2.2明确目标 树立核心价值“省中黄埔”旨在培养“学习道法术,提炼精气神”的文武兼修青年,将《协和育才之路》纳入必修课,要求其所有学员通过研读《协和育才之路》对“协和精神”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指引医院青年医师走上成才之路。协和“严谨、求精、创新、奉献”的精神是一种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体现在追求信仰、科学理性、制度建设、人才培养上,尊重每一个生命和甘为现代医学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与该院“仁人爱院”的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2.3精英教育 建立特色模式建立了“知识—思考—实践”的培训模式。“知识”,是导师向学员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与最新进展。“思考”,一是促使学员思考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二是思考“如何做好一名医师”。“实践”,既是医学理论转化为医疗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是践行职业素养的最佳方式。黄埔培训班的所有导师大多遴选自临床一线的科主任和学术带头人,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导师根据相关的临床疾病指南和最新的研究进展,结合最新的循证医学,反复修改教材,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解析典型病例。教学内容覆盖全面,涉及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神经、急诊、重症和药理等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方面包括读片、心电图、心肺复苏的现场技能操作以及医疗制度、病历、医疗纠纷防范等,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还包括临床科研思路方法的GCP课程。除了理论、技能的培训外,“省中黄埔”还注重对学员的体能锻炼和业余生活。每期培训班进行封闭式培训10天,严格执行请假制度,所有学员规范作息,坚持参加晨练等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2.4跟踪反馈 确保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是提高青年医师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的重要手段,也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学习资源,完善自我,做到教员和学生的及时反馈和互动。目前很多高学历的青年医师毕业后2年即拥有主治医师的资格,但缺少临床一线锻炼的机会。“黄埔培训”期间,医院分别召开了学员座谈会和导师座谈会,探讨培训班的教学形式,多数学员认为“省中黄埔”教育要进一步结合病案、贴近临床,建议青年医师在规定时间内现场完成一定数量的病例报告。以往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上级医师和导师根据所讲的内容设计和挑选的,教学思路是以病名、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为主线的单向性的思维,学生比较被动,思路比较僵化。现在,学员们除了采用现场交流的方式,还通过建立QQ群、微信圈等即时有效的平台加强沟通交流、共享资源与成果,用多元化的视角共同讨论对同一疾病的最佳诊疗方案。 2.5现场演练增强实践能力 邀请麻醉科专家、急诊专家针对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现场操作演练。在心肺复苏演练中,重点强调胸外按压的质量、多学科综合优化救治的重要性以及复苏后的综合管理,以利改善存活患者的生命质量。青年医师通过现场完成病例报告的方法,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发表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和横向联系的鉴别中去推理、认识疾病的本质,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在技能考试中,细化考核评分点,知识覆盖面广,重点考评医师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对于疑难病例的分析应用能力等。培训成绩突出者,医院委派出国进修,为医院的人才梯队建设打下基础。培训班结束后,医院成立由大内、大外科参加的筹备小组和专家评议组,制定整套“医师技能大比武”实施方案,“模拟临床”重点突出实战、实用的核心思想,不仅仅是对培训班成果的审核,也使医院青年医师们的面貌焕然一新。 2.6求真务实培育人文精神 在青年医师的培训过程中,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学习,利用科学原理解答问题。医学工作者要体验生活,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人,才可能真正走向关怀人的医学研究和实践[2]。为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将人文精神贯穿到医师们医疗服务中,“省中黄埔”要求导师以身作则、学员们传承优秀的医学人文文化,做到尊重患者、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除了加强医师们医德医风的培养,还包括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提高青年医师们的沟通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注重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例如在询问病人的病史时,注意提问方式和肢体语言,彰显语言的魅力;关注患者的情绪转变,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省中黄埔”注重细节的关怀,该培训班的结业证书设计庄重大气,以哈佛大学的毕业证书为模板,体现了尊重知识、敬畏学术的严谨氛围。校长方祝元教授多次提到,“省中黄埔”学员要学会“比文,比武,比心”,“比文”是指比较大家的职业理念、医学思维、理论知识;“比武”是指比较大家的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技能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比心”是指比较大家的医者仁心,通过“省中黄埔”的学习塑造“仁人爱院”的医院精神。 3小结 青年医师的培训是医院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至今共开办“省中黄埔”12期和1期院内特训班,共培训本院青年医师518人以及兄弟单位扬州市中医院、江都市中医院、常熟市中医院、盐城市中医院、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55人,所有学员的选拔、教员的遴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印等,都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安排,保质保量完成了“全院40岁以下青年医师轮训一遍”的目标要求。医院对青年医师们进行标准化培训,是需要持续完善、与时俱进的。只有实事求是探索有针对性的、有特色的培养方式,才能够切实提高每一位青年医师的综合素质,使青年医师在从医路上将“医者仁心”贯穿始终。 作者:徐凯 马朝群 李欣宇 科学与人文论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佐证从而避免了虚假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所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应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它的生命力最终取决于实践的落实,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品质的客观要求。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党和政府的许多具体的政策以及现实生活的状况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表达的理想目标存在着较大的甚至是很大的张力,特别是由于客观存在着的一些经济政治问题被一些舆论放大化后,导致人们将个别现象普遍化,以致在一些人眼里,现实生活在许多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否证,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便同样难免被归并到“虚假性”行列中。意识形态具有理想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时刻警醒自己的信奉者要保持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但毕竟二者的统一是复杂而艰难的。我们必须承认,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始终存在,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或理想出现了什么偏差,而是现实的兑现率较低,理论与实际、理想与现实形成了某种紧张性关系。因此,要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魅力,根本的还是应当改革现实中那些背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不合理现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客观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人文精神的人为缺失及其后果 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的书写也是由人来完成的,科学地把握人是历史科学得以建立的前提性条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人学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更是唯物史观这一全新的哲学得以确立的理论前提和重要的理论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宗旨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避而不谈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无疑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体系及其宗旨解读的片面性。这一片面的和遗漏性的解读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一,它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缺少直接的理论指导。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的对象是人,如果没有关于人的科学理论武装,如何去做最复杂的人的工作?又如何去引导人和提升人?目前思想工作和教育能力弱化的根子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缺乏导致了“本领恐慌”。其二,它导致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的泛滥。由于马克思主义人文思想的缺位,而人们又特别渴望获得人学知识,于是,各种人学思潮在社会上特别是高校里相当流行———尼采的超人哲学和弗洛伊德泛性论思想等曾一度成为时髦便是例证,抽象人性论特别是人性自私论思想在知识分子中占据很大的市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抽象人性论还为其他错误的社会思潮之泛滥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普世价值论之所以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就是抽象人性论,即认为资本主义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是人性共同的和永恒的追求。其三,它使我们的人才培养畸形化、社会发展目标GDP导向化。中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重知识技能教育、轻人文精神培育,工具理性无限扩张、价值理性极度萎缩,高校似乎正在变成培养经济动物的大工厂,一些大学生变成了严重缺乏人文情怀和素养的经济动物。部分政府高举发展经济的大旗,以资本增长代替民生改进,为追求GDP损害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不能成为享用社会财富的主体。我们的教育实践和政府社会建设活动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因对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人文精神的忽视所致。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具有真正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无与伦比的崇高人文价值。有学者曾对此作了富有见地的概括:“真正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人本精神;真正关心群众疾苦、维护和实现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精神;以无产阶级的解放为政治形式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人道主义精神;以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追求的自由精神,投身人类解放事业以实现生命的不朽价值的修身精神等等。”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文精神既继承了传统人文精神中关于人是目的这一理论精华,同时又有对传统人文精神的巨大超越和发展。首先,它以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不再仅仅是出于对广大劳动人民的道德同情,给百姓以施舍恩赐,而是出于对人民群众的真正敬畏。相对人民群众力量而言,个人改变不了历史的趋势,个人只有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才能超越个体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它抛弃了传统人文精神中人的目的性与手段性的两极分离,主张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每个人在交易中只有对自己来说才是自我目的;每个人对他人来说只是手段;最后,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它作为交换的自然条件是预先存在的。”②“个人只为别人而存在,别人也只为他而存在。”③这些论述都鲜明地昭示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超越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只把自己视为目的而把别人视为手段的带有明显个人主义的人文思想。再次,它在本体论上克服了抽象人性论或人本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承认人文精神和人道情怀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协调人际关系和人性完善发展过程上,它能够起到巨大的动力作用。然而,这种作用是价值论意义上而非本体论或世界观意义上的,人性善恶的矛盾不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由重视人文精神而走向抽象人性论,这正是以往人文主义者的遗憾宿命。最后,个人发展的根本路径是回归自然、回归社会。人的个性主要不是表现为差异性,个性的发展主要路径并不是要摆脱他人和社会,个性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丰富性和全面性,丰富全面的人性只有在自然和社会中才是可能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①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自觉统一的根据 如果说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然具有科学精神,在这一点上似乎没有什么争议,也不需要进行重复的学理论证,然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面临的最大风险不是来自外部的质疑与批判,而是来自于那些“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将其教条化。现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决不是说它就是真理的化身或真理的标准,而是要求决不能把它神化,对它要有科学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即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立场)、根本观点(即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根本方法(即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具体观点的正误和时效应当历史地具体地分析,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和在实践中发展,体现其时代性;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将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有益思想吸纳进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体现其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又不是科学主义意义上的科学性,因为它内在地包含着人文精神,自觉地做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马思主义意识形态理应实现对人类以往意识形态的质的超越,它真正做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自觉统一。这不仅仅是美好的愿望,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彻底的实践精神和彻底的批判精神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自觉统一提供了保障。彻底的实践精神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基本品格,进而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自觉统一提供坚实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这种彻底的实践精神基于以下几点:其一,人类社会的本原既不是纯粹的自然物态的自发生成,也不是所谓神秘力量的安排或神创物,实践才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本原,“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其二,基于实践生发的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的创造者不是少数英雄人物而是隐于历史背后的实践主体即人民群众,“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③。其三,既然历史必将合乎规律地永续发展,那么,任何进步的意识形态都必须以推动世界发展进步为己任,“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④。彻底的实践精神所必然揭示出来的人类社会的秘密不仅拨开了笼罩在历史天空上的意识形态迷雾,把被颠倒了的世界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其真实的面貌,而且还昭示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唯有确保其科学性的品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唯有以谋求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真正体现关爱人民的人文情怀,才能吸引和感召人民群众。彻底的批判精神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自觉统一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彻底的批判精神,表现为执着的求真意识和无私的反省精神,表现为强烈的进步意识和深切的忧患意识。具体地说,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永恒的变化发展中把握人类世界。“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⑤这就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实现奠定了世界观根据。其次,反对并消灭以剥削为基础的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状,“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⑥。在批判中唤醒民众,调动民众改造世界的热情。以上两个方面将理想与行动、最终目标与具体的实现过程辩证统一了起来。其三,为了维护真理和对人民根本利益负责,批判者自身应当具备无私无畏的高尚情怀。“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构想未来并使它适合于任何时候,我们便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就是说,这种批判既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也不怕同现有各种势力发生冲突。”⑦批判精神决不是对他人是批判的态度,对自己却是非批判的态度,批判者心智的非至上性决定了彻底的批判必然包含着自我批判的反省意识。权力崇拜和个人迷信还客观存在的时代里,科学真理和人民的合理价值诉求还可能会遭遇权力的障碍,因此,彻底的批判精神又必然要包含着不畏权贵的斗争精神,体现出无私无畏为民请命的革命精神。要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自觉统一,就绕不开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使命的考察,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它是来自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是指导实践、改变世界的理论”①。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理论的基本特征,这并不是说其他理论在故意制造二者的对立,而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使命客观上要求理论与实践必须统一。马克思主义以解放无产阶级为宗旨,便公开亮明了其阶级性,它不再像其他理论那样披上普世的外衣行剥削阶级偏私之实———充其量包裹着些许对穷苦大众恩赐式的同情。这种解放决不是精神上的虚幻慰藉,它是实实在在地对不合理现实的彻底改造,这就需要武装无产阶级的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尤其是无产阶级并不是简单地代指一切贫穷的受苦受难的人们,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们代表着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便内涵着客观规律性,或内涵着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尊重。那些代表着剥削阶级私利的理论虽然也有可能与历史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性,从而也具有合乎规律的成分和尊重规律的意愿,但对剥削阶级利益的维护是其根本宗旨,剥削阶级利益的狭隘性决定了它必然把对历史规律的尊重置于从属的地位。无产阶级利益与历史发展方向的一致性表明,无产阶级根本利益与人类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有最终解放人类的解放,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己。这意味着作为无产阶级理论武装的马克思主义其阶级性具有最宽广的人文情怀和最博大的人道精神。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为一切受苦大众喊冤叫屈的道德呐喊,更不指望通过道德说教改变世界,这就使它的人道精神或人文精神超越了传统的道德空想主义、慈悲主义式的抽象人道主义或人文主义。总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必然的和自觉的,二者始终保持着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这是其他思想理论所无法做到的,这也就是说,科学性、真理性与阶级性、意识形态性的辩证地和自觉地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特有的属性或根本属性。这一属性也成为鉴别那些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理论是否有资格归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标准。 作者:黄明理 陈兆芬 单位:河海大学 科学与人文论文:科学与人文教育论文 在文艺复兴至十七、十八世纪思想课上,则是阅读伽利略的《星际信使》和笛卡儿的《谈谈方法》。人文教育课讨论这些读物时的重点并不放在寻求真实或真理的所谓“科学精神”,因为“求真”或“寻找可靠知识之途径”并不是科学所特有的追求,这些知识理念同样也贯彻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和认知活动之中。 科学是与知识相关的问题 人文教育课上关于科学问题的讨论体现在对“知识”相关问题的讨论中—不仅仅是认识论的“认知”问题,而且还包括知识的伦理、知识的观念、知识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知识者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处境等与“人的知识”有关的问题。知识是一个比科学更为广泛的话题,公元前四世纪柏拉图区别可确定的“知识”与会出错的“看法”,《圣经•创世记》里对人类偷食“智慧之果”提出教喻,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以经验归纳为基本方法的科学和“知识就是力量”的信念,后来科学给世界带来空前物质文明也造成巨大祸害(如赫胥黎《美丽新世界》所说的寓言故事),二十世纪电脑和二十一世纪“谷歌”时代的“图像”和“技术代替大脑”型知识,这些都是人文教育课上不断出现和持续延伸的讨论话题。“知识”广泛的问题意识与“科学”之间有着自然的联系。“科学”(science)一词的拉丁词源scientia就是“知识”的意思。科学是一种可以理性解释的,并具有可靠运用性的知识。今天,人们所特别称为“科学”的,不仅是指这样的知识(往往是关于物质世界的知识),而且更是指对这种知识的特别追求方式(以经验求证为本的“科学方法”),乃至这种方法所特别体现的真理价值(所谓“科学精神”)。对“科学精神”的人文表述往往与人们常常特别强调的“实事求是”不同。例如,十八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说:“科学是激情和迷信的高效解毒剂。”十九世纪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ThomasHuxley)把科学看成是普通人都能运用的思维方式,他说:“科学只不过是最佳的常识,在观察时严格准确,在思考中严守逻辑。”爱因斯坦则反对把科学思维神秘化,他说:“全部的科学不140过是日常思维的提炼。”这样的表述闪烁着思考者自己独特体会的光彩,更能为人文课增添思想乐趣。人文教育课上学生们以冷静、理性、常识的方式谈论关于知识的问题,不断有机会将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或内容相联系。在人文教育中,这叫作知识的“周边扩展”(contextualization),也是大学教育对学生“知识信息融会贯通”(contextualizedinformation)的基本要求。例如,柏拉图的《美诺篇》里,苏格拉底在讨论与“知识”有关的问题时,用了几何学的例子。最早的古希腊科学家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的米利都,他们第一次拒绝使用传统神话或宗教解释来言说周遭世界的现象,而代之以理性解释,也就是他们所谓的“理论”。他们对几何学和政治学抱有同样的热忱。几何学(本意是“丈量土地”)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用科学。几何学与政治的关系是,因为土地是当时最宝贵的财产,要建立新的城邦,就需要仔细丈量土地,将其平均分割并分配给殖民者。人文课上学生们讨论欧几里德的《几何要素》,关心的远不只是它的数学知识,而是它的人文价值。例如,希腊几何学是一个典型的语言概念逻辑系统,与古埃及以图像为本的几何学不同。它从一个最基本的关于“点”的定义(点只有位置而不占有空间)出发,延伸出线段、角、圆等等,终于构成了一个结构复杂的完整概念世界。最完美的点只能存在于人类的想象之中,任何画出来的、人类眼睛能看到的点,都不可能是真正的点,因为它必定不只是一个位置,而是占据了一点点空间。 同样道理,我们能看到的直线必然不是真正的直线,我们能看到的圆必然不是真正的圆。真正的欧氏几何是一个只能用文字来表述、一个只有靠想象才能进入的世界。这个几何世界和文学世界、历史世界、伦理世界等在性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欧氏几何于是引发了一系列至今仍使许多领域中的思想家着迷的问题,如语言和理念的关系(是语言反映现实,还是语言构成现实),理想和141现实的关系(典型的柏拉图问题,“理念”和“现实”,哪个更真?)人的逻辑能力问题(康德把逻辑和时空感确定为人的规定性,维特根斯坦把“伦理”和“逻辑”定为世界存在的条件),“第一原则”问题(任何伟大的思想体系都可以归到像“点”的定义那样简单的基本理念吗?)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对学生有很多关于“知识”问题的思想启发,往往会引起热烈的讨论。例如,有的学生会问,如果完美的“点”只能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如果我们能够想象永远不可能用眼睛看见的事物,那么我们神奇的想象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他们还会争论,想象是不是人的一种知识能力(爱因斯坦说,“人类真正的智识表现为想象,而非知识”)?想象是人的天性还是神的恩赐?这种争论本身比它可能得到的任何答案都来得有趣且有教育意义。无论答案是什么,人的想象、人的理性、人的自由意志和尊严都会在新的凝视下显得神奇和神圣。对人的自由思想和想象的控制也会更显现出它的残酷和违法人性。又例如,正如任何可见的点都不如只能存在于理念中的点来得完美,是不是任何一个社会里的“好人”和任何一种现实中的“善事”,都不如只能存在于理念之中的“好”和“善”?社会的德性伦理建设能否通过“向某某好人学习”来实现?还是无可避免地必须诉诸某种理想的“好”和“善”?这样的好和善是否具有普世性?其知识和观念又是怎么形成的?像这样的讨论会把学生的关注点从哲学认识论的一些问题引向伦理和意义的问题,而不只是局限在几何知识的特定内容。其实,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家关心物质世界的构成,苏格拉底把这种关心转化为伦理以及人类在相互关系和社会组织中所起的作用问题,这个转变至今对人类充分认识科学的利与害,以及科学与统治权力的关系,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是学生们在希腊思想课上阅读《几何要素》的人文教育意义所在。 科学和“人的普遍问题” 人文教育课上讨论科学的目的与讨论其他文本(文学、历史、宗教、政治、哲学等等)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学生对“人的普遍问题”进行思考和提问的能力,其中包括知识与权力的关系问题(这也是法国杰出的“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米歇尔•福柯最关心的问题)。在阅读伽利略的《星际信使》时,知识与权力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这个历史时期的人文阅读讨论没有选牛顿,而是选了伽利略,是经过考量的。这不是因为伽利略在科学贡献上比牛顿更伟大,而是因为他在两个方面更符合人文教育课的教育目的—他让我们看到科学背后的人类心灵,也让我们看到,由于无法摆脱来自政治(当时是宗教政治)权力的限制,真实的知识体现的是人的一种怎样的被压抑的知识信念,它也同样映照出一种自由与屈从同在的科学家人格,至今仍然如此。人文教育顾名思义是“人的自由教育”,自由的人格是这个课程培养学生的一个主要目标,然而,自由是有条件的,无视这一点,便不能真正懂得自由。伽利略的《星际信使》让我们看到了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看到科学家在与权力体制(天主教会)发生灾难性冲突时,人格特征会变得模糊。尽管如此,他仍然可以是一个可亲近的人。 而且,一个有公共意识的科学家,他不只是从事科学研究,还需要为传播他所珍视的科学发现而运用解说者的丰富才能。伽利略受当时的教会迫害,这是学生们都知道的。但是,通过阅读《星际信使》,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化了的“知识殉道者”,而是一个为了自身安全,很会讨好权力,与之妥协,也很善于为自己谋取有名有利学术职位的“聪明人”。这种讨好和妥协是因为他不得不应付权力对知识的武断审查。然而,虽然这是不得已的自我防卫策略,但却还是一种为追求真实和真理付出的道德和人性代价。不仅如此,伽利略还是一个政治投机分子,他将《星际信使》献给143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美第奇家族,并将木星的四颗卫星以美第奇家族之名来命名,伽利略因此如愿以偿获得这位欧洲最具权势的统治者的赞助。伽利略因此成为一个“不自由的知识人”的象征性人物,让我们看到了强制性权力控制下的知识人和知识的普遍处境。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而且更是一位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特征的人物—复杂、多面、矛盾,有着与我们一样的平凡人性。这与我们在科学教育中常常碰到的那种脸谱化的“科学家”(“爱国”加“专研”)是完全不同的。例如,“”结束后不久,数学家陈景润成为“科学的春天”里的知识人格典型,他除了演算数学题之外,几乎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关心。相比之下,伽利略则向我们展现了他作为社会和政治中人的全面投入和由此显现的鲜明个性。 科学不寻找绝对真理 十七世纪,科学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之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不仅是笛卡儿,而且还有培根,培根甚至还更有代表性一些。人文课上之所以选笛卡儿而非培根,一个重要原因是,笛卡儿让我们更为典型地看到理性与信仰(宗教的或意识形态的)在科学家那里可能发生的自相矛盾。一面秉持以怀疑来确定真实知识的原则,一面却屈从于某种不容置疑的“信仰”,这样的分裂人格在科学家和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而造成这种分裂的往往不是科学家真的有什么“信仰”,而是因为他们对某些事情有所“害怕”。学生们在人文教育课上阅读笛卡儿的《谈谈知识》,不难从字里行间读出他因为伽利略于一六三三年被教会迫害而感到的害怕,他是一个“吓怕了”的科学家,统治权力对知识者的杀鸡儆猴手段在他身上是发生作用的。笛卡儿坚持理性的怀疑,他知道,这种怀疑精神可能摧毁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政治和道德价值观,作为妥协,144他倡导建立一种“临时的道德原则”,直到理性能找到并维持新的原则为止。比起他的同时代人培根来,笛卡儿对待宗教和上帝的问题要小心谨慎得多。这是因为他害怕像伽利略那样受到教会谴责,他于一六三三年被迫放弃对哥白尼学说的信念(相当于公开检查和承认思想错误),也放弃了发表与伽利略见解相似的《世界》(TheWorld,一六三三年完成)一书的念头。在阅读笛卡儿时,学生们讨论得更多的是现代科学方法的形成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所谓的“理论”—科学的以及其他被称为或自称为是“科学”的那种理论。人文课上的大学生对现代科学观念在文艺复兴和十七世纪发生的根本范式转变很有兴趣,但他们对这之前的亚里士多德旧科学范式却往往了解甚少,因此需要向他们介绍亚里士多德对“心智”(mind)、“知识”(knowledge)和“科学”(science)的观点。这些观点也都与知识讨论的其他问题有所关联。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心智”(也就是“在头脑里发生的”)只限于“推理”和“理解”。人的感官、想象、意志等等是指向心智之外的,因此不是纯粹的“智力”,它们只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而已。 在“我怎么感觉”与“外面有什么”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因此,感官经验直接向人们提供了外部事物的知识。笛卡儿对十七世纪新科学范式有重要贡献,他把人的感官经验、想象和意志、推理和理解一起归入“心智现象”。他在“我怎么感觉”和“外面有什么”之间划了一道界限,提出了一个根本的怀疑:我们能确定自己所感觉到的事物吗?如果我们不能确信由感官所察觉的事物(例如,水杯里看起来是“弯”的筷子其实是直的),那么我们便不能从观察中推导出所谓的“科学真理”来。所谓的“科学观察”并不是纯客观的,而是人的意志解释行为,对它的科学性(可靠的知识性)绝不能轻易下定论。但是,笛卡儿对绝对确实的否定并不彻底,他的怀疑论(“我思,故我在”)仍然是为了寻找某种在亚里士多德范145式中无法获得的知识确定性。今天,我们可以比他更进一步地知道,在科学里是找不到绝对的确定性的,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科学真理,更不要说是“宇宙真理”了。知识骗子们总是把自己的私利打扮成真理,并把谋取这种私利的手段夸耀为科学。学生们在讨论中很感兴趣的是,任何科学理论的性质都是提出某种基本“假设”(hypothesis),而不是从什么一定正确的原理推导某些“证明”(demonstration)。学生们对“担保”(warrant)的认知作用尤其感兴趣,因为他们许多都来自有宗教背景的家庭,对“信仰担保”与“科学证明”之间的区别已经有所了解。例如,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有几十种不同的证明,但这并不比只有一个证明增加“勾股定理”的可信性。但是,“信仰”或“信念”的担保是有可加性的,来自多个不同方面的支持越多,条件就越接近充分,担保就越有力,越令人信服,宗教历史的故事、事例和人物、道德感化、神学研究等等都是在提出这样的担保。把理论看作“假设”,这其实已经是在把从理论得到解释的现象当作是一种“担保”了。理论被人们相信,是因为它有经验的支持。理论中包含了一种由“担保”所支持的“信念”,信念发生在感觉官能和思维官能的相互结合中。例如,牛顿力学定律之所以被人深信,不仅在于他找到了开普勒原来分散的结果的统一内在原因,而且更在于它被以后无数成功实践所担保。但是,这些担保并不充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与这个信念不符的实例。近代力学研究发现,当运动中物体的速度达到光速时,牛顿定律的结论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偏差就很明显,这时就得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力学了。然而,尽管牛顿力学的担保是有条件的,但在它使用的条件范围内却是完全可靠的。虽然相对论力学是比牛顿力学更具精确性担保的知识,但它并不降低牛顿力学的价值。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都在牛顿力学有担保的条件之内,因此牛顿力学在日常生活中有比相对论更广泛的用途。这样的科学知识对学生们了解其他知识及其运用的范围和条件很有帮助。他们由此知道,科学的成就在于得出某种有担保的理论(即“假设”),而不是绝对确定无疑的知识(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人类诉诸理性的怀疑(不同于非理性的怀疑主义和犬儒主义)所得到的这个对“知识”的理解,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也适用于人文科学。人文教育课上讨论科学,涉及许多与人类思想史、观念发展、哲学、政治、社会有关的问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求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加入讨论。这样的讨论是一种“交谈”(conversation),学生们自己的思考、提问、回应和关心的问题成为交谈的主要内容。老师的任务是协助讨论,不是知识灌输(lecture)。这与自然科学课程上的“特殊知识传授”是不同的。因此,即使是同一门人文课,每次教的时候讨论内容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人文“讨论班“(seminar)每个班学生人数规定不超过二十名,这保证了他们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机会加入交谈,也保证了讨论能以不限于形式的自发方式进行。这也是“交谈”这种知识活动本身的特点,交谈是自发自然的,它从学生们共同阅读的文本开始,从一个话题引向另一个话题,有时候岔开去,有时候又转回来,其过程和范围都是无法事先预测的。讨论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人文素质。在研究专门科学的人们看来,讨论科学的人文方式也许太不专业。但是,人文教育是一门帮助学生提高思考能力和精神素质,而不是传授特殊专门知识的课程。马丁•路德•金批评现代科学忽略了人的精神提高,他说:“我们的科学能力已经超过了我们的精神能力,我们的炸弹导向精准,但人却是在被误导。”美国生物化学家和杰出的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更是感叹道:“科学积累知识的速度超过了社会积累智慧的速度,这是我们生活最不幸的一面。”大学教育课上的科学讨论正是要让学生懂得,比起单单增加某一门自然科学的知识,更好地了解和懂得科学也许更加重要。 作者:徐贲 科学与人文论文: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医师的培养 摘要 文章对近年来医院对高学历青年医师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目前我国青年医师培训体系的不足之处。并以江苏省中医院“省中黄埔”的培训模式为例,为当下综合性医院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青年医师这一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青年医师;培训模式 在综合性医院中,高学历人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医院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现行的医学生培养方案中,他们大多接受着多年的理论知识学习,拥有着良好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青年医师们的临床实践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疑难病症分析能力及与医患沟通能力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这就要求医院及时实施具有特色、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青年医师的综合素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主动弥补知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思考如何平衡医疗技术与生命伦理之间的关系。 1目前我国高学历青年医师培训现状 我国目前的高学历青年医师大多在学习医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将大量的精力应对于各种课题研究与论文的撰写,造成青年医师临床实际工作能力欠缺、知识体系狭窄的状况。在目前大多数综合性医院中,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的临床培训时间较短,在培训方式上仍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对于青年医师临床技能的考核多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有效的考评方法,培训的质量及效果得不到监控[1]。同时,由于医学类高校忽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将多数人文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地位远低于医学基础理论课程,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发生断层。现阶段的青年医师正是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成长的,信仰缺失、社会价值观紊乱等社会问题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2“省中黄埔”的培训模式 2.1重温历史继承黄埔精神在1926年10月4日举行的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典礼上,全体毕业生宣读的誓词提到了“黄埔精神”。誓词全文为:“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江苏省中医院青年医师培训班于2013年5月30日正式成立,为弘扬黄埔军校精神,取名为“省中黄埔培训班”,对全院40岁以下的青年医师脱产轮训一遍。 2.2明确目标树立核心价值“省中黄埔”旨在培养“学习道法术,提炼精气神”的文武兼修青年,将《协和育才之路》纳入必修课,要求其所有学员通过研读《协和育才之路》对“协和精神”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指引医院青年医师走上成才之路。协和“严谨、求精、创新、奉献”的精神是一种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体现在追求信仰、科学理性、制度建设、人才培养上,尊重每一个生命和甘为现代医学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与该院“仁人爱院”的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2.3精英教育建立特色模式建立了“知识—思考—实践”的培训模式。“知识”,是导师向学员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与最新进展。“思考”,一是促使学员思考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二是思考“如何做好一名医师”。“实践”,既是医学理论转化为医疗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是践行职业素养的最佳方式。黄埔培训班的所有导师大多遴选自临床一线的科主任和学术带头人,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导师根据相关的临床疾病指南和最新的研究进展,结合最新的循证医学,反复修改教材,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解析典型病例。教学内容覆盖全面,涉及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神经、急诊、重症和药理等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方面包括读片、心电图、心肺复苏的现场技能操作以及医疗制度、病历、医疗纠纷防范等,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还包括临床科研思路方法的GCP课程。除了理论、技能的培训外,“省中黄埔”还注重对学员的体能锻炼和业余生活。每期培训班进行封闭式培训10天,严格执行请假制度,所有学员规范作息,坚持参加晨练等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2.4跟踪反馈确保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是提高青年医师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的重要手段,也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学习资源,完善自我,做到教员和学生的及时反馈和互动。目前很多高学历的青年医师毕业后2年即拥有主治医师的资格,但缺少临床一线锻炼的机会。“黄埔培训”期间,医院分别召开了学员座谈会和导师座谈会,探讨培训班的教学形式,多数学员认为“省中黄埔”教育要进一步结合病案、贴近临床,建议青年医师在规定时间内现场完成一定数量的病例报告。以往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上级医师和导师根据所讲的内容设计和挑选的,教学思路是以病名、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为主线的单向性的思维,学生比较被动,思路比较僵化。现在,学员们除了采用现场交流的方式,还通过建立QQ群、微信圈等即时有效的平台加强沟通交流、共享资源与成果,用多元化的视角共同讨论对同一疾病的最佳诊疗方案。 2.5现场演练增强实践能力邀请麻醉科专家、急诊专家针对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现场操作演练。在心肺复苏演练中,重点强调胸外按压的质量、多学科综合优化救治的重要性以及复苏后的综合管理,以利改善存活患者的生命质量。青年医师通过现场完成病例报告的方法,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发表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和横向联系的鉴别中去推理、认识疾病的本质,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在技能考试中,细化考核评分点,知识覆盖面广,重点考评医师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对于疑难病例的分析应用能力等。培训成绩突出者,医院委派出国进修,为医院的人才梯队建设打下基础。培训班结束后,医院成立由大内、大外科参加的筹备小组和专家评议组,制定整套“医师技能大比武”实施方案,“模拟临床”重点突出实战、实用的核心思想,不仅仅是对培训班成果的审核,也使医院青年医师们的面貌焕然一新。 2.6求真务实培育人文精神在青年医师的培训过程中,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学习,利用科学原理解答问题。医学工作者要体验生活,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人,才可能真正走向关怀人的医学研究和实践[2]。为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将人文精神贯穿到医师们医疗服务中,“省中黄埔”要求导师以身作则、学员们传承优秀的医学人文文化,做到尊重患者、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除了加强医师们医德医风的培养,还包括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提高青年医师们的沟通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注重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例如在询问病人的病史时,注意提问方式和肢体语言,彰显语言的魅力;关注患者的情绪转变,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省中黄埔”注重细节的关怀,该培训班的结业证书设计庄重大气,以哈佛大学的毕业证书为模板,体现了尊重知识、敬畏学术的严谨氛围。校长方祝元教授多次提到,“省中黄埔”学员要学会“比文,比武,比心”,“比文”是指比较大家的职业理念、医学思维、理论知识;“比武”是指比较大家的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技能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比心”是指比较大家的医者仁心,通过“省中黄埔”的学习塑造“仁人爱院”的医院精神。 3小结 青年医师的培训是医院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至今共开办“省中黄埔”12期和1期院内特训班,共培训本院青年医师518人以及兄弟单位扬州市中医院、江都市中医院、常熟市中医院、盐城市中医院、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55人,所有学员的选拔、教员的遴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印等,都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安排,保质保量完成了“全院40岁以下青年医师轮训一遍”的目标要求。医院对青年医师们进行标准化培训,是需要持续完善、与时俱进的。只有实事求是探索有针对性的、有特色的培养方式,才能够切实提高每一位青年医师的综合素质,使青年医师在从医路上将“医者仁心”贯穿始终。 作者:徐凯 马朝群 李欣宇 单位:江苏省中医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科学与人文论文: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 医学最早的诞生是为了减轻人类的病痛,为人类消除疾病的困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医学的本质逐渐发生变化,甚至开始成为了人们谋利的工具。医疗行业不断涌现出的暴利内幕,医患矛盾的不断升级恶化,这些都使得百姓对于医疗行业的信心愈发脆弱。因此,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在今天的医学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内涵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求更加严谨。因此,医生在职业活动中所具备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衡量医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指标。其中,医学科学精神是医生求真务实、推崇理性、勇于创新以及追求医疗技术卓越的精神;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生向善、求美、利他以及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精神。[1]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医疗卫生行业的迅猛发展,医学技术也由最初的单纯依靠医生的经验手法转变为越来越多地依靠现代化医疗器械。科学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当现代医学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关系到全人类的安危时,医学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医学科学精神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的学科特征和强调客观性、精确性和效用性的方法特征,从根本上来说是为维系患者生命健康服务的,是关爱生命、体现医学价值的科学保证。[2]医学科学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以医学人文精神为前提而存在的,因为科学发展的本身就在于造福人类。从医学哲学的角度而言,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在特殊状态下和特殊场景中表现出来特殊的情愫,是人性超越本我的尺度,医学在本质上是“求真、崇善、尚美、达圣”的事业。[3]可以说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两大基础,相互支撑,相辅相成。 二、当代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缺失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当代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内容,而对于医学生的教育而言,将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相融合,是医学生教育的初衷和根本所在。然而现代医学过分重视对于疾病的治疗,而忽视对于病人的关怀,致使医学生的教育也多以专业知识为主,缺乏对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视。总结当代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医疗行业发展趋于商业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医疗行业也开始成为了一些人谋取暴利的特殊渠道。随着医疗器械、医用耗材中的暴利不断被揭示,医疗行业的暴利成为了人们心照不宣的事实。一个出厂价几千元的心脏支架,到了医院便卖到上万元,这其中近十倍的利润何尝不是百姓来买单,这又怎能不让百姓对医院失望痛心。医院把病人当作消费者而非患者,把治病当做赚钱而非救人,尽管医疗设备和药物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但是对于它们的应用若不以更好地解决病患的痛苦为目的而以赚取更多的钱为目的,便是对医学精神的亵渎,同时也违背了创造它们的初衷。医疗行业的商业化发展一方面造成了百姓高呼“看病贵”,另一方面,也给了非法商贩可乘之机。每年我国食品药品监督总局都会查处大量药品造假案件,黑心胶囊、无效保健品不断涌入市场,无良商家为了谋取利益而不惜用重金属超标的原材料来生产对人体有害的药品,这些药品不但不能治愈疾病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更严重的二次伤害。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他们选择将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抛之脑后,从而违背医学治病救人的宗旨。 2、过分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文教育我国对于医学生的教育一直以来都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而关于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甚少,这点从各个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即可看出。课程主要集中在医学专业知识方面,而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屈指可数。随着医学生的实践能力被不断做出要求,医学专业课程也不断做出改善,增加了对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然而在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环节,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在医学人文类课程教师的设定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以医患沟通学为例,部分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紧张,致使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中缺乏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资深医务工作者,取而代之的是由只拥有理论和科研能力的高校教师来授课。这样的授课效果无异于纸上谈兵,再加上课时安排的不合理,学生对于医患沟通能力的掌握和重视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同样的,对于医学类研究生的教育多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少之又少,考核也以学生的科研成果为主,这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甚至有的学生为追求科研成果而学术造假,从而也违背了医学的科学精神。 3、以疾病为本的观念成为主导为了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看病需求,现代医学治疗多讲求高效率,这样所带来的优点不容置疑,然而另一方面高效率下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提高工作效率,致使病人的看病时间大幅缩短。有时病人好不容易排到的专家号,还未向医生充分说明自己的不适,就被医生安排去做各项检查了,检查结束后医生根据检查报告提出治疗方案,整个过程中,医生甚至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病人,更不要说对病人施以人文关怀了。这种以治好疾病为根本的观念已经渐渐取代了医学以人为本的理念。医生在行医过程中,只看到疾病本身而忽视了病人的心理需求,便很容易造成病人的不满,甚至是二度伤害。就笔者曾经在医院监察室实习的经历而谈,在对病人电话回访过程中,病人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就医过程繁琐,检查项目多。医生对医疗器械的过分依赖也使得现代医学逐渐偏离以人为本的重心,而更多地倾向于以疾病为本。这就免不了百姓在治病过程中多花冤枉钱,甚至看一些小病也要做高额的检查项目。这样所造成的后果也是有目共睹的,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感缺失,成为引发医患矛盾的导火索。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医学应当以人为本,疾病和病人二者并不能孤立看待,医人的前提是医心。而现代医学在追求量的同时更应该看重质的追求,让医疗服务和医疗技术共同发展。 三、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 1、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加强对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重视,首先要加强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对于医学人文教育并不重视,其师资力量相对于其他医学专业课程的师资而言也较为薄弱,医学人文教育工作者也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他们一般被医学专业人员视为“边缘人”,这样也就使得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人才队伍容易出现不稳定,也使得人员易于青黄不接,因此而带来的教育水平的高低就可想而知了。[4]对此,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首要条件是引入多领域人才,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实现“一课多师”。以医患沟通学为例,单纯依靠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来讲授不免纸上谈兵,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厌烦感,进而失去学习兴趣,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此间隙,由一名富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医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以身边的医患问题为实例来讲授,则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二次消化,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引入多领域人才,一方面缓解了在校教师由于受专业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所造成的知识局限性,另一方面具有临床实践工作经验的授课者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根据自身擅长的领域发挥自身优势,使课程变得更加多元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识。 2、将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人文教育中越来越多的造假行为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将科学精神提上台面,科学精神的核心在于实事求是,尤其对于医学而言,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都可能直接关系到人命。科研创新的本质是得到造福于人类生命安全的成果,解决当今的医疗难题,为全社会谋福利。然而部分医学生迫于毕业压力,违背医学科学精神,在论文中篡改编造数据或是照抄他人的成果,使科研创新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同样的,也有部分医生或教师在竞聘职称的过程中在上造假。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深入贯彻医学的科学精神以达到医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发展是医学教育所要实现的。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可以以社会中发生的案件为例,让学生认识到学术造假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可以开展医学相关讲座,聘请阅历丰富的医生或是学术界的优秀人才,使学生树立崇高的医学理想,认识到科学精神在整个医学事业中的重要性。 3、在教育实践中增加对人文素质的考核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不能只是纸上谈兵的大空话,而要落到实处。传统医学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多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考察,而对于人文素质的专项考察几乎没有。这也就使得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看重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医学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今天的实习医生就是明天要走上医疗岗位的医务工作者,因此他们今天对于医学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明天每位病人的健康与安全,因此,教育实践对于医学生专业技能的考察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出高要求,进而端正其医学行为。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增加对医学生医德的考核势在必行。指导教师可以将医学生实习期间患者的满意度调查作为评定该学生最终成绩的重要指标,发生严重违反医学道德的行为有权一票否决全部考核成绩。同时增加对人文素质的专项考核,一方面能使学生认识到医学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是对医学“以人为本”重要理念的贯彻。医学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卫生事业的兴衰和人类生命健康质量的高低。[5]当今医学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对学生医学专业知识培养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们常说“医者仁心”,只有端正了医德医风,秉持了科学严谨的态度,才能使医疗行业得到健康蓬勃的发展。 作者:孙子君 佟晓露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 科学与人文论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思考 一、高校文化软环境内容结构分析 毋庸置疑,任何一所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即在大力推进校园硬件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始终把文化软环境建设当作一项重要的硬任务来进行。一般而言,高校文化软环境的内容囊括三个层次结构的内容:奠基层次的基础内容、核心层次的中心内容、主导层次的引领性内容,具体结构层次可参见下图: (一)办学的传承与积淀:高校文化软环境的奠基性内容。从空间序列结构的观点来看,高校文化软环境的构成有三个空间序列。高校的办学历史传承与积淀无疑是基础性的奠基性内容。高校的办学历史并不是一个僵硬枯燥的空洞数字,就其实质内涵而言,它甚至表征着高校所处当时历史时代的兴衰和更替。一部高校发展兴衰史往往可以映射特定时代的历史特征和特定时代历史印记。任何一所高校自成立之日起,就会有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生活于此,工作于此,学习于此,为之奋斗,为之呐喊,为之欢呼,为之流泪。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包容的文化软环境始起于20世纪之初,历经百年中西文化的激荡回旋、沉淀扬弃和吐故纳新才最终得以形成。可以说,一所高校独具特色文化软环境的形成是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心血、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因而,长期徜徉于此的师生员工,沉浸在如此别树一帜的文化软环境中,无形中也会浸染上母校文化软环境所携带的那种特殊的精神气韵。故而,一所高校办学历史的传承与积淀是文化软环境建设之路得以起航的基础性原点。 (二)校风包括作风、教风、学风:高校文化软环境的核心性内容。一所高校的校风是该校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的外在表露。优良的校风形成也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由于校风形成的复杂性原因,优良的校风还渗透作为办学思想的直接体现者———校长个人的品格特征、学识修养、个人魅力、智慧谋略等隐性因素。可以说,优良校风的形成所需要的主观条件、客观条件也许是最为繁杂的。教风是一所高校教师员工整体素质、教学质量、个人风格的整体性综合展现。其中,教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教风也是一所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它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感染的教育作用。人们经常会提及的一句话就是,“小学、中学或者大学的某一位老师对自己的影响特别大、印象特别深。”之所以会这么讲,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教风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和持久的。也许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会传递给学生以无穷的精神力量。学风则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总的态度、基本观点、外在体现的高度概括。一般来说,优良的学风集中体现在学生整体的精神风貌、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基本因素上。好学而深思,务实而进取,勇于担当而又严谨刻苦的学风是任何一所高校学风建设的目标之所在,而这种学风也正是构成文化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要明确的是,校风中的作风、教风、学风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物,而是具有相互影响、互相制约、交互作用的一个有机体,三者共同构成文化软环境的行为文化部分。厚此薄彼的做法是不可能在高校文化软环境建设上取得实效的。校风、教风、学风三者立体交映、相互映照,从而构成了高校文化软环境建设的核心性内容。 (三)顶层制度设计:高校文化软环境建设的引领性内容。高校文化软环境建设不仅需要办学历史的不断传承和积淀,也需要着力推进校风建设,而且在更高层次和结构层面需要高屋建瓴地进行文化软环境建设的结构优化设计。实践证明,科学的顶层设计可以为高校文化软环境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最大程度规避文化软环境建设的盲目性、短视性和狭隘性。顶层设计的内容主要以文化制度设计的形式呈现,其中最主要的当属一所高校所制订的《大学章程》。《大学章程》犹如国家的《宪法》,其地位和作用自不待言,它决定着一所高校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发展的路径和发展的方向。在实际操作中,《大学章程》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高校沿着合理化、规范化、法治化的方向运行,不会因为高校领导人的变换更迭而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无序乱象。而校园环境所呈现出的秩序化、条理化、法治化也恰恰是优良的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竭力建设的目标之一。 二、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的现状描述 基于本文论述的针对性,笔者着重只选取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进行现状描述。历史的欠账交杂现实的种种境遇造成了今天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的尴尬局面。 (一)历史积淀:无法短时间祛除的缺憾。众所周知,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大都是在20世纪之初的高等院校合并的大潮中,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潮流升格而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20世纪末、21世纪之初的高等院校合并、升格、扩招也注定会载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册。不可否认,随着高校合并、升格、扩招,为满足广大青年学子接受高等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一个始料未及的情形是,伴随着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浪潮,一批新建的地方理工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办学历史不长,在缺乏办学历史传统积淀情况下,在短时期内是无法形成浓郁而独特的校园文化的。有人说,虽然新建的地方院校到处是崭新的大楼、漂亮的宿舍、豪华的体育场,但唯独感觉不到一丝文化的气息。“有知识没文化”,“一眼就可以看透”似乎成了这批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短时期内无法愈合的一道硬伤。 (二)办学理念: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性定位。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面对升格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各院校之间谋求生存空间竞争的加剧,为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纷纷选择了“重理工,轻人文”的办学理念。如果说在升格之初,迫于高等教育重新洗牌的竞争格局,选择“重理工,轻人文”的办学思路是权宜之计的话,那么将这一明显有失偏颇的办学理念无限放大并长期贯彻执行在办学实践中则是无法想象和无法理解的。“我们的大学是培养才干、技能和品性俱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是操作工具。工具和工具的发明创造固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人不能把自己降低到工具的层次。忽视人文科学、忽视人的精神塑造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3](P161)按照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大学是在研究和教学中寻求哲学和科学伟大的实际统一。偏执地奉行“重理工,轻人文”的办学理念与当代大学精神和大学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我们所教育的人身上,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体质的健全发展应当合二为一,教育者的本领和艺术,在于他每时每刻都能清醒地把握住这种和谐发展的实质。” (三)制度建设:工具理性判断压倒价值理性判断的偏颇性行动取向。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缘于倾向性的办学理念,必然会导致在文化软环境建设中的偏颇性行动取向。比如,在有关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科研立项、课题申报、师资队伍建设、划拨办学经费等方面,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在实际中做出重理工科发展、忽视人文社科发展的举动。人文社科类专业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舍去这些重要载体,学生的人文基本素养的完善、理想信念的坚定、精神品格的塑造则无从谈起。如部分新建理工科院校在五年规划中几乎没有对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做出远景规划和经费支持的制度设计,甚至在五年规划中也没有制定相关专业的引进人才来更新师资队伍结构。在部分新建理工科院校的顶层制度设计中,着实难觅“人文社科”的踪影。总之,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尴尬境地。时至今天,依然有相当数量的院校随意搁浅文化软环境建设。时下,成为熟练车间工人和地方产业大军似乎成了部分地方理工科院校培养学生的唯一目标。当然,新建地方理工类院校立足地方,培养学生熟练的机器操作技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部分院校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漠视文化软环境载体依托建设,完全无视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培养就显得违背大学精神的要义和大学教育的本质,也因而就贻笑大方了。 三、走向融合汇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趋势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导致了一些严重问题和后果,引起了人们持续的高度关注和思考。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之道和交相互映之路来观照文化软环境建设,并且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嵌入到文化软环境建设的始终,仍是一条值得努力的方向。 (一)目标归宿的深度契合。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必定会在所培养学生的规格中显现出来。有资料研究显示,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往往人文精神失落,而且带有极强的地方实用主义的狭隘倾向和功利化色彩,同时也具有较为冷漠的性格特征和合作团队意识不强的特点。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培养学生的目标和归宿方面有着高度契合性的指向,即两者最终都是以培养学生“精神成人、专业成才”为归宿。毫无疑问,“精神成人”的培养任务,抛开人文精神的持续熏陶和张扬之外,没有第二条道路能够担当此使命。因此,在文化软环境建设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汇通具备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二)统筹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课程是任何一所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桥梁。目前,大多数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几乎无一例外地体现理工类课程的重要性,而人文社科类课程却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基于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必须花大力气扭转目前这种看似地方特色实则过于偏颇的课程设置模式。如坚决摈弃随意删减人文社科类学时的错误做法,可在理工专业大学生必修课目中适当规定一定数量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在人文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必修课程中也适当规定一定数量的理工类课程。只有修完相应学分,完成相应学时,而且经考核合格才准予毕业。另外,可以尝试开设理工类高校人文社科大讲坛,积极营造活跃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在课题申报、专业申报、团队建设等方面适当向人文社科类专业倾斜。倘若如此,坚持数年必能逐渐扭转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单一枯燥的境况。 (三)张扬多元自由的独立批判精神。多元自由的文化氛围是任何时代所希冀追寻的一种文化境界。和而不同、百家争鸣的多元文化态势才是一种充满着正能量的文化形态。而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氛围于任何高校来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学术贵在探索、贵在质疑、贵在创新、贵在批判。缺乏开放包容、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任何学术也不会找到适合萌生的生长点。“文化的多样化与自由探索的科学并不冲突,各种传统、科学、文化历史悠远,空间广阔,含义丰富,多样化才是人类文化与科学的本质之所在。”爱智、求真、向善、致美的境界正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相映照所创生的崇高而美妙的境界。与此相应,在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过程之中,也应该大力张扬独立批判精神。 独立批判精神是一种极其宝贵的科学探索精神,这种精神是寻求真理,探索未知,启迪智慧所无法或缺的一种精神指引和动力源泉。事实上,多元自由与独立批判是互为表里和内在统一的。如果缺乏一种和而不同的自由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氛围,那么所谓的独立批判精神的萌芽便会过早窒息而终。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是孕育独立批判科学精神的先决基础性条件。而独立批判的科学精神正是自由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长期涵育和催化的必然逻辑结果。欲求创新之成果,必先破解创新思维能力之奥秘。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必须要观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汇通之道,而对于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在建设文化软环境过程之中必须要大力张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大旗。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固然需求大胆的批判反思科学精神为依托,同样,人文精神的张扬亦需要科学精神的持续注入和激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家园中两束盛开得最为绚烂的花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汇通之道才是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达至“深奥的致远之境”文化软环境建设的唯一创新路径。 作者:朱磊 单位: 湖北理工学院 科学与人文论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联系 《传承杂志》2014年第七期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过程 古希腊时期,宗教、神话与医学、化学共生于一个知识体系中,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交相发展。随后,科学与神话、宗教逐渐分离,但科学总是同人文联系在一起。这一阶段,宗教处于统治地位,但就其整体而言,科学知识包含着人文意蕴,人文知识同样也渗透着科学的荣光。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一批艺术家号召社会关注人、理解人,呼吁人的解放,主张人性的张扬来反对宗教和神学的控制。人们开始重视科学,反对神学的统治地位。这一阶段,科学和人文处于分离的萌芽时期,人文主义开始复兴,人性得到张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唯科学主义,科学和人文完全分离,产生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极端思潮。科学主义“一认为自然科学知识是最精确、最可靠的非人知识,是其他科学的典范;二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是一切认识方法的楷模;三认为自然科学知识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包括人生问题”[4]。人文主义则认为人的本质是激情和冲动的,这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甚至把非理性、意志作为世界的本原,在本体论上偏离了唯物主义,是片面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异、核恐怖时代的来临等。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本身,但又不能单纯、极端、片面地夸大人文精神,必须重新确立两者的地位。这一阶段是科学和人文融合的阶段,呼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接融合。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立统一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两者包含的内容不同。科学精神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哲学层面上是生产劳动实践,是人在实践基础上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变换过程,人通过自己的本质力量影响与改造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人文精神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哲学层面属于社会关系的实践,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社会规则,保证社会良好有序发展。二是两者的特点不同。“科学精神以人与自然的对立为前提,以物为尺度,以客观世界为认识对象,追求客观世界中的真;推崇理性至上,往往借助于逻辑的、数学的和实验的理性手段,以求达到对自然世界的把握;科学探索有禁区。人文精神以人为尺度,追求善和美;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人文探索有禁区。”[4]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同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两者相互包含和渗透。科学精神包含人文意蕴,一方面,“科学思想中包含人文的颗粒,最深邃的科学思想往往具有哲学的意蕴”[5],“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中,其精神价值有‘信念价值、解释价值、预见价值、认知价值、增值价值和审美价值’”。另一方面,科学方法包含求善求美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包含科学意蕴,如可以把科学方法引入人文领域,有助于提升人文修养中的科学性。二是两者的奋斗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精神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人文精神处理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两者都是为了人能活得更好。 三、把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两者紧密结合,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和精神支撑。 (一)坚持在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正确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个人向完整个人的发展等人的自由发展目标。通过生产实践来满足人类的需要;通过革命实践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即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实的个人的存在与解放;他的目标是使人从经济需要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在精神上获得解放而恢复完整的人性,使人的个性得到释放,与他人和自然处于统一而和谐的关系之中。”[7]因此,必须在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与对接。 (二)坚持以科学精神为基础,推动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他们的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8]。必须坚持科学精神的基础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崇尚理性的氛围,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继而提出新理论和新方法,提高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 (三)发挥人文精神的引导作用,促进人的自我完善。人文精神为科学精神指明方向。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依据,只有充分体现人文气息的科学研究才具有社会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人文精神的弘扬促成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客观上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人文精神为科学精神保驾护航,呼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包含三个范畴,一是真,二是善,三是美。美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终极关怀,是最高层次的范畴,是真和善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通过科学精神发现“真”开始,发展到以人文精神为媒介去挖掘“善”和“美”,如此上升、过渡和不断循环,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人类文明不断向更高的程度发展。 (四)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精神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物质变换,获取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人文精神处理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才能真正挖掘到人的价值。因此,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一方面,坚持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丰富人们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文精神的引领和核心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张扬人性。只有切实把两者统归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实干兴邦”作为根本途径,才能确保“中国梦”早日实现。 作者:康薇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科学与人文论文: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研究 摘要: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科学精神不足、人文精神匮乏的现状亟待改变。基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对体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分析,提出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新理念,并通过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深入到体育教学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体格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学观。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交融;体育教学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体育教学虽注重增强学生的体质,却忽视学生的运动技能的教学,缺乏科学精神;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又缺乏人文精神。其实,体育是科学,值得我们去求真;体育是文化,值得我们去求善;体育是艺术,值得我们去求美;体育是生活,值得我们热情投入。科学与人文交融的高校体育教学,旨在提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内生动力,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1体育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1.1体育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是“在认识一切客观存在的过程中,对人、对己、对事物都能善于辨误识伪,勇于去伪存真的那种执着的求真、求实的精神”[1]。体育的科学精神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3个方面。科学的方法要求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中遵循人的身体发展规律,依照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培养体育人才。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是随着时展的要求而不断改变的。要把握好体育发展的脉络,就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审视体育的发展,从体育的现实情况出发,按照实事求是的要求,通过对体育的再认识看清体育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找到体育发展的新方向。思想决定行为,只有将科学思想内化于心,才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1.2体育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2]。体育人文精神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教学生所需所想的知识,促进学生主体创造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树立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2树立科学与人文交融的高校体育教学新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3]。高校必须加强对体育的认识,突出体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体育健身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体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也势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的教育。高校体育教学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育道德精神、掌握运动技术与技能,掌握体育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4]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内容、方法、目标等方面充分体现“培养健全人格”的教学理念。 3确定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目标 培养拥有健康体格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而总目标是由体能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和社会适应性目标4个子目标组成的,只有在这4个子目标都完成的前提下,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体能目标要求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训练后,其力量、速度、耐力、肺活量、血压、心率等体能指标达到体育教学所规定的要求,并通过所有的体能测试。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跑、跳、投、跨等基本运动技能以及两项及以上的专门运动技能,如球类、武术、游泳、体操、瑜伽等。情感目标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和训练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将体育运动视作一种放松身心的方法去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惬意。社会适应性目标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和竞赛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其表现为学生能够良好的处理与同学、队友的关系,可以良好的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等。这4个子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统一性。体能目标和技能目标是通过身体训练的方式实现,学习训练运动技能能不断增强体能,体能增强的同时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体能目标和技能目标是相互依存的。而情感目标和社会适应性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以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能为载体,促进学生情感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提高。这4个子目标必须从始至终贯穿于每一次体育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4选择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课不能开成简单的“身体活动”课,要努力建构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体育身体健康教育内容。体育身体健康内容应包括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实践类课程是关于训练运动基础技能和专门技能的课程;理论课则是关于体育基本科学知识和身体养护与维护的课程,比如:自我诊断与保健、运动伤病及预防和治疗,运动与营养、体育欣赏和人体健康概述等课程[5]。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育不仅有健身的功能,更有娱悦身心的功能。体育运动可以起到“心理按摩”的作用,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在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教师要着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体育课程设计很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清华大学设立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的休闲娱乐类的课程,而北京大学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就很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开设了30多种体育课程供学生们选择,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5采用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示范讲解法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法有3点要求:首先,动作要规范、有美感,能将体育运动技能要领用规范、漂亮的动作示范出来;其次,讲解要准确、有艺术,能将体育运动技能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解出来;最后,注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良好互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上舞蹈体育课的时候,老师用优美规范的动作和富有艺术性的解说,把体育的美通过视、听传递到学生的心里,使其接受体育艺术的熏陶。在学生掌握基本动作之后,让学生自主组成小队学习,老师则在周围观察学生的情况,必要时给予学生指导。只要老师能够充分应用好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利用可用资源来创设生动、形象、逼真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愉快地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如,老师在上排球课的时候,可以播放一段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比赛的视频,学生跟着中国女排跌宕起伏的比赛视频融入到比赛之中,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奥运会赛场的观众,心时刻被中国女排牵动着,被中国女排的排球技能和精神征服,为中国感到自豪,爱国情绪高涨。视频播放完之后,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郎平主教练在比赛过程中应用了什么战术、有什么特点之类的问题,然后再有机地整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来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还让学生认识到比赛的真正意义,对待任何比赛都要科学备战、精心备战,对待任何比赛都要迎难而上、永不放弃,对待任何比赛都要消除杂念、弘扬体育精神。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何选择和组织则由老师根据自身教学内容来定。但如何应用教学方法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融合,这就需要体育老师认真思考了。 6探索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而学生只有做到将所学的体育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才算真正的“学有所成”。运动成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但无法反映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因此,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应包括两个部分:运动成绩与体育价值观[5]。运动成绩应包括体育科学知识与运动技能两方面;体育价值观应包括上课出勤率、课堂上的投入程度及其积极性、课外活动参与情况、集体精神、合作意识等因素。在评价过程中,体育价值观评价所占的比例应重于运动成绩的比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法理应多元化。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形成的,不是简单的运动成绩就可以体现出来的,所以体育教学要突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现象。将学生按照身体状况来分类,然后分别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同一类别的学生要按照统一绝对的标准来评价,这种科学的绝对评价和人文的相对评价交融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因学生个体差异而造成评价不公平的现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理应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评价中,通过学生自评,再结合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之后的发展方向。 7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处理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必须树立“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学理念,只有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体格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学观。 作者:彭凌凤 谭焱良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大学生情感教育问题论文:养老机构老年人情感支持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 要:老龄化与少子化进程的加速,促进了社会化养老的持续发展。机构养老作为社会化养老的重要支撑,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本文借助社会学与管理学理论,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研究进行国内外分析,并重点分析了老年人情感支持存在的问题。相比于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养老机构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和扩大的家庭,“家长式”的管理、集体化的生活和缺乏个性化的生活照料,使身处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群体与在社区和家庭中生活的老年人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的心理和情感也更加脆弱和敏感,其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也变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机构;情感支持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少子化和老年化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特点之一,老年人数量大,老龄化程度高,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家庭的养老、护老功能正在减弱,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建立。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到世界老年人人口的五分之一,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0.2%。据预测,在2030年中期,我国的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占23%。十二五养老规划指出,在社会化养老服务项目上,“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康复、长期护理、精神慰藉、安全援助等多样化服务”。由此可见,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已经逐步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老人精神文化支撑能力的建设显得更加重要。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马斯洛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角度把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养老机构中的老人生理和安全上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但是情感上的需要却不是那么容易实现。情感上的需要表现在希望子女常来关心探望、机构本身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态度要好等等,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就开始关注情感和心理支持对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韦斯则讨论了老年人的孤独问题,在其研究中将老年人的孤独分为情感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两种。林(Lin)等人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支持(同情、关爱、理解)和工具性支持(如家务、财物支持等)。而沃恩・本特森在其研究中则指出了与好友、亲属和邻居的情感交流会在老年人生活满足感方面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穆光宗从机构养老中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到机构养老面临六大问题,同时,他还提出了化解机构养老困境的五大应对策略,提到了“机构养老的亲情化、福利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品质养老’”。谢国秀等人,从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对养老机构与居家老人的抑郁状况做了详细的比较,映射出养老院老人的精神文化状况欠佳,提出加强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心理方面的服务。明艳运用“差序格局”理论把老年人精神需求概括为感情需求、娱乐需求、交往需求、求知需求和价值需求等几个方面,并且把老年精神需求的这几个方面划分为一种由核心向外推,越推越远、越推越高的层次结构。李倩从基于需求理论的老年人精神需求研究出发,强调了家庭亲情关怀力量对老年人情感慰藉的重要力量,提出配偶是老人的第一心事倾诉对象,除了生活上的照顾还有精神上的支持,彼此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慰藉,所以夫妻之间的相互关心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此外,子女永远是父母最大的感情寄托,所以子女时常的关心慰问也是老人非常渴望的。 三、老年人情感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子女的精神关怀“供不应求”。在家族文化浓郁的中国,老人的精神关怀和支持渠道主要依赖于子女。民办养老机构老人脱离了家庭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在子女关怀上普遍不及家庭养老的老人,子女在精神关怀上的供应不足,存在“供需错位”的现象。养老院老人在适应度方面明显低于居家老人,差异较为显著。客观上,多数老人入住养老院的原因是子女工作忙,无暇照顾。在老人入住后,子女在对老人的关怀频数多是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很少基于老人需求的立场来考虑。主观上,子女在对父母的关怀上层次较为单一,多停留在物质层面。民办养老院老人多有足够的退休金,在物质层面上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反而在情感支持方面却需求得不到满足,但子女的关怀多是给予物质满足,在谈心、隔代看望等精神支持方面却认识不足,甚至根本无此方面的意识。 (二)配偶的精神支持权重大而难实现。配偶是真正相伴一生的人,由此可看出配偶的作用在人们的情感支持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机构内夫妻老人少之又少,单身及丧偶老人的数量占绝大多数,因此,机构老人在配偶精神寄托方面多呈现空缺状态,这无疑是导致机构内老人精神方面供应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老人自身多在考虑到自己的年岁、子女意愿时就放弃了自己在找老伴的动力;很多子女在此方面与父母缺乏沟通,没有给老人提供足够的支持,甚至存在强烈反对的现象;机构在此方面的服务几乎为零,服务停留在生活照料方面,精神慰藉方面的供应形同虚设。 (三)宗教信仰是把双刃剑。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是对物质的反映“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所生活的物质世界的虚幻反映,是对现实社会的扭曲反映。有些老年人往往沉溺于自娱自乐的宗教生活,而对宗教世界之外的人和事物不管不问这种与非宗教人员的疏远易使其形成专断、我行我素的处世态度”这不仅限制了他们认识世界的范围和途径,还不利于其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这样,教徒与非教徒就形成了两个群体,也不利于养老机构的管理。 (四)其他人员的精神支持相对有限。出于各方面因素的考虑,民办养老机构环境相对封闭,不得使老人自由出入,这就客观上限制了老人的交流范围,也一定程度上与老人进院前的人际圈隔离,即基本上脱离了原有的社会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人与其他亲朋的联系。另外,由于与许多亲友年久失去联系,在老人的晚年生活中,其他亲友的精神支持作用也相对有限。 四、小结 综上所述,民办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供给渠道单一,多方责任机制尚未建成。老人的情感支持主要源于子女、配偶、亲友等内部关怀,而在文体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上,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政府、社区等外部力量。如今,机构内老人的文体活动和自我实现方面需求的满足主要靠机构自身、零星的志愿服务及老人的努力,这就引发了供应主体层次“倒置”现象。养老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与民生建设,随着我国养老方式的不断发展调整,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机构养老方面并没有给予及时、全面、动态性的关注与支持。(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政法学院) 大学生情感教育问题论文:高校学生管理要分析大学生情绪情感问题 摘 要:处于青春期的高职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文章从高校学生情绪发展特点与情感障碍分析等方面入手,提出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情绪问题;情感问题 一、高职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分析 1.大学生情绪的丰富性与差异性 从心理成长的方面来看,高职学生的情绪发展趋近成熟,开始关心自己的未来、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我评价问题。广泛的人际交往关系让他们感情较为丰富,逐渐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价值观。 高职学生的感情丰富,有各自不同的思想,且不同年级有不同表现。大一新生刚进入校园,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大W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很新鲜。大二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已经显得成熟老练,他们将更多的精力用来思考个人发展问题,怎样适应社会和未来的生活等。大三的学生差异性表现得更为明显,情绪则会更复杂。 2.大学生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 有些学生则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事情不够冷静,情绪极端。这种例子很多,本来关系很好的朋友因为小矛盾就失控动手打架甚至伤人。总之,高职学生情绪的差异性比较大,既有稳定性也有波动性,这也是大学生情绪问题的重要表现。 3.大学生情绪的强烈性与冲动性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不够成熟,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学阶段一些学生容易冲动、感情用事。有些学生面对老师的批评,选择跟老师大吵大闹,情绪严重失控。还有的会因为输了球而砸东西发泄,情绪比较暴躁。这些都说明高职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需要加以引导,让高职学生能够冷静成熟地处理自己学习、生活上的一些问题。 4.大学生情绪的外显性与内隐性 高职学生年龄较小,喜怒形于色,将自己的情绪完全表现在脸上,这说明大学生情绪具有外显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学生开始逐渐掩盖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在脸上,把自己的想法掩藏起来,显得内敛成熟,外在的情绪和内心感受不一致,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高职学生主要的情感障碍分析 1.压抑 高职学生共同的一个情感障碍就是压抑。大学生善于想象,情感世界丰富,理想跟现实的差距造成了他们的压抑。压抑导致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张,如果不能及时地去引导,有可能造成高职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抑郁、苦闷、孤独甚至仇视社会等。 2.逆反 逆反心理是高职学生心理的一个典型,一些学生表现得特立独行,喜欢跟别人对立,逆反情绪严重,如早操,要求学生及时出勤,但总有个别学生睡懒觉不出早操。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表现在对学校、家长的不信任,对周围事物的不信任,喜欢跟别人对着干,喜欢跟别人反着来,甚至把老师和周围同学视若敌人,这是逆反心理的典型特征。高职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就会导致极端的情绪出现。 3.狭隘 还有一种不良的心理感情是狭隘。一些大学生心胸狭隘,经常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对别人怀恨在心,斤斤计较,对自己的得失特别在意,对很多事情胡思乱想,不能客观地去分析问题,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烦恼,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不快乐。 三、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 以下提出几种解决不良情绪的方法,当有不良情绪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加以调节。 1.环境调节法 当心情压抑的时候可以观赏一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看看大山,看看大海,让自己坏的情绪得以释放。 2.宣泄情绪法 哭和倾诉也是宣泄的方式,哭可以让悲伤的情绪得到释放,向他人倾诉可以让自己情绪得以发泄。情绪发泄后可以让心情好转。 3.注意力转移法 学生有不良情绪时,应把心思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不要重复想一件事情。将自己的情绪转移有利于情绪的调节。 大学生情感教育问题论文:大学生情感教育中的问题及成因思考 [摘要]大学生是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新一代,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为他们肩负重大的责任,因此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健康的体魄,还需要具备健全的人格、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是指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使学生的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情感教育匮乏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什么作用。所以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要对情感教育进行高度重视。 [关键词]情感教育 匮乏 成因 对策 一、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 (一)道德标准的模糊 德国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写道:“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崇高的道德是我们毕生的追求,道德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情感教育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所以情感教育的匮乏,导致大学生道德标准的模糊。 首先,大学生对于道德的认知仅限于书本的知识性理论和社会的道德表现。但对于什么是道德,道德具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等都存在着疑问。部分学校道德品质教育缺失,在道德认知方面的不全面,使部分学生误入歧途。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一些判断、评价能力的缺失,一些负能量的事件所造成的不好的影响也引发了大学生判断评价的偏差。社会道德状况的判别与评估需要进行积极教育和引导,教育与引导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大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二)理想信念的缺失 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随着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理想信念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不竭动力。很多时候,我们谈理想信念时,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其产生期望。每个人的理想信念不同,但却都在为自己的未来不懈努力。理想信念推动我们不断向前,使我们在面对困难、挫折、失败时不会轻易放弃,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 再者,在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于理想信念的重视度不高,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不够,认为学生掌握专业教育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即可,因此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学生的思想与教师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没有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缺乏对学生思想的了解时,所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就会与学生思想实际相脱节。 (三)心理问题的产生 虽然大学生已有自我驾驭的能力,但仍受到情绪的影响,产生学习、人际关系、恋爱情感等各种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学生行为方面来了解学生内心想法。 首先,有的大学生会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感情不顺心或家庭条件不好等等原因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自己不行,对自己失去信心。这种自卑心理得不到缓解的话,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家长和老师都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其次,大学生在面对部分事情时会出现偏激行为。有些大学生心理还是很不成熟,在个性品质上还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通常削弱了个体对抗挫折的能力。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学习负担过重、情感危机的出现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都极易让大学生产生颓废的心理,做出偏激的行为。 二、大学生情感教育匮乏成因 (一)社会教育的边缘化 社会是学生即与家庭学校以外第三个主要接触的环境。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在社会上发展。社会仍是学生的归属地,社会教育在方方面面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社会不断进步,信息传递方式多样,新媒体、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等传播中介方式的存在,让人们在了解最快最新的新闻同时,也会遇到负面的、带有功利性的新闻。手机、笔记本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使得网络信息的了解更加便利。学生受到各种信息的熏陶,社会负面现象也会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社会教育时时刻刻存在于社会之中。很多人把教育狭窄地进行定义为传统的教师授课,但是社会这个大集体对我们也起着规范、警示、学习的作用。社会教育是隐性的,社会现象、社会风气、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等等渗透我们的点点滴滴当中。正是因为社会教育的隐性,所以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社会教育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使社会教育边缘化。 (二)学校教育应试化 首先,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在学校是最为重要和集中学习的阶段。然而,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下,我们的大学依旧没有朝着多方位、全方面去培养学生。大学生的考试仍然是注重学生的知识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察则有待加强。 其次,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良好情感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学生能在悄无声息中感受到学校的学习氛围。但实际中,校园文化的开展却不是很理想。而且大部分学校很少开展心理咨询室,就算开设,一般也不经常进行辅导。由于没有专业心理老师的指导,所以在学生心理问题出现时不能准确地进行解决。大学生面对生活、学习、情感、社会压力等等心理问题时都需要及时进行解决。 (三)家庭教育传统化 每一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只要是为孩子好的,家长都愿意付出所有来支持。但是就是这种想法也会使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家长施加过多的压力就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大学生是还未完全走进社会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所以他们身上背负着来自家人亲戚朋友的期盼,压力可想而知。 家长与孩子因为年龄的差距产生代沟,认为自己的思想跟不上子女的,最主要是因为缺乏与子女的沟通。有的家长忙于事业,没有时间跟孩子相处,单纯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可以了,这样也是不正确的。家长只有通过沟通,了解到子女的情况,才能更好地与孩子相处,更好地进行教育,否则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四)片面教学观念产生的影响 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便是进行知识性的传授,然而却忽视情感交流,以为教学任务便是让学生学会书本的知识,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即可。三维目标的设定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加强对于学生情感、态度、行为方面的学习与教导,更加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但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一般都会简化或忽视对于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在课堂上,我们都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让学生自主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许多地方,课堂教学仍以老师为主体,学生不与老师进行互动、不愿学习,只是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等。日积月累,教师逐渐丧失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学仅仅为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更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进步空间逐渐缩小。而且大部分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单一,多为重复记忆与知识性堆积,缺乏创新,很少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事实上,创新的重要性同样适用于教学方式上。 三、加强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重视社会教育,潜移默化育人 首先我们要积极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文体宫等教育场所,因为它们有共同的属性就是社会性,因为它们面向的对象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功用更为广泛。人们可以通过观看、思考,学习到许多的知识。我们要加强这些教育场所的建设,提高运营管理的技术水平,这样能够更好地为人们展示文化的魅力。学生在博物馆、图书馆、文体宫等社会教育场所的学习,有别于学校的知识传授,这样更加形象、直接、具体地接触文化,内涵和外延也要丰富得多,能够在娱乐中了解到许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领域,从而拓展学习的知识面。只有大力加强社会教育场所的资金投入,完善服务体制和监督体制,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享受社会教育。 其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都加大对文化设施的建设。在建设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文化公共文体设施的作用则是关键。一定要充分发挥社会的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 现在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至关重要。大学生身处于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团结友爱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中也会形成良好的传统美德和价值情感,能够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加有勇气去面对挑战与挫折。这就要求媒体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宣传正能量。只有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情感态度。 (二)完善学校建设,加强情感教育 同志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在往年,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很响亮,但效果却不大,归根结底因为落实不到位。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名自身优秀的、更好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目前大部分学校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其实,一个学校的学风、校风如何,体现了整个学校的成功与否。对于学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促进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展开,对于学生情感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也将更好地促进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学校教育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还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拥有敏感脆弱的内心,迫于学习或者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压力与烦恼,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然而大部分学校没有重视心理咨询工作,这样就需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的问题,建立心理咨询室和配套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并对全体师生开放,便于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突破传统观念,树立现代家庭教育思想 首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很重要。子女会在与父母的朝夕相处中耳濡目染地学到父母的言行举止,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子女树立良好的典范。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家长应该多多关心他们的精神方面,所以要加强对于孩子精神需求的关心。 其次,大学生人格已经形成,家长的教育方法不能像过去一样,在处理问题上应该以引导为主、沟通为辅。现在很多家长忙于事业,缺乏与子女的沟通,认为孩子已经成年,这样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父母与子女存在年龄的代沟,两代人思想文化都存在着差异,只有沟通才能让对方更了解你,在出现问题时就可以用最温和的办法解决。 四、更新教育理念,转换教学方式 教师与学生接触多为上课时间,课堂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都是以教师为主,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是辅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综上所述,重视大学生情感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应该加强对于大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一切活动中。 大学生情感教育问题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情感问题 【摘 要】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状况的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成熟,导致他们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心理特征,进而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因此,如何针对大学生心理特征制定有效性的情感观及价值观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情感;价值观;心理 在各个高校毕业的季节,一则关于硕士研究生带着老婆,孩子一起毕业的新闻跳到了公众的视野,被众多网友评论为人生赢家!对于大学生情感问题,恋爱,结婚在现代法律上已经认可,但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成为了重要的问题与课题,因此,有必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一、大学生心理特点 (一)自主性强 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个性突出,重感情、易冲动,不受传统习俗的局限,在确定恋爱关系前,甚至在确定恋爱关系后,一般都不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 (二)恋爱动机简单化 许多大学生在恋爱中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结婚,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应选择一个终身伴侣,他们恋爱,只是因为需要爱和被爱。 (三)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 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不往往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任感情随意放纵,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对恋爱对象过份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无法自拔,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四)不成熟性与不稳定性 当前大学生的恋爱,呈现低年级化,人数呈上升趋势。一年级就开始谈恋爱的已不是个别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一进校就谈恋爱。这些低年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还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造成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在择偶标准上,往往重外表,轻内在。在恋爱方式上,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往往重过程,轻结果;重享乐,轻责任。这种恋爱问题上的不成熟性,加之他们在就学期间经济上尚未独立,恋爱过程中感情和思想易变,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或对恋爱对象的选择漂泊不定,恋爱的成功率很低。 二、大学生情感培养方法 在学校必须重视大学生情感课程的开设,并且要着眼于大学生情感观、价值观的培养。从传统的智育层面转移到情育上,保证每个大学生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后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对生活有着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自然个体,这才是大学应该给予学生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必须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情感素养,其实我们说许多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与教师自身的情感控制能力是离不开的。所以学校必须要重视教师情感上的感化作用,要保证每个教室都能将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的基本道德,并认真的落实这种道德标准,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和平共处的关系,只有双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教师才能够通过自身情感来对学生的情感诉求进行有效的引导。而且我们说,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收获成效的,也不是一节课就可以树立一个良好的情感价值观的,情感本身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所以各高校必须要严格树立高校教师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并真心诚意地去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梳理和安抚。其次就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为学生营造积极的生活环境,释放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之间的压力,为学生创建交流交往的平台,用情感与感化情感,并进一步升级大学生的情感欲求,从小情小爱中脱离出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以活动的形式来教会他们如何自重、自尊与自爱。再有就是各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教育,情感课程的开设,要为大学生建立更加高尚的情感世界,通过座谈、个谈等方式深入的了解大学生的情感状况,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愈。当前我国的大学在许多时候感觉更多的是与学生之间有巨大的鸿沟的,学校不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而学生对于学校也没有所谓的归属感,所以当前高校要解决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问题就必须填平这种鸿沟,真正让学校成为学生们的学校,用更良好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校情感教育的实践。 结 语 正确情感观、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校生活,甚至影响学生的人生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情感问题,还要时刻通过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正常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情感教育问题论文:大学生日常情感生活问题探讨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竞争的日益激烈,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许多心理压力。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调研结果显示: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大学生中,有60%多的人表现为情感上的问题与矛盾。由此可见,情感问题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成为比较普遍和突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便成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 情感 问题 1当代大学生情感问题的主要表现 现在的大学生多半是90后的独生子女都是在家长的宠溺和呵护下长大的。进入大学之前,他们的生活被爱包围着,由于学习压力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简单生活。他们缺乏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没有对情感正确的认识。这些孩子一旦离开父母,进入像小社会一样的大学,就要解决一切生活上和精神上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情感问题表现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较为复杂和零散的。在此归纳了大学生的情感问题及矛盾,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感刺激的片面化 人的行为跟所有其他动物的行为一样,都是受刺激的反应规律制约的。刺激本身及其所引发的反应结果都对行为有影响。有些行为可以带来快感,引发人的欲求;有些则会导致痛苦体验,引发人的厌恶。“趋利避害”或者说“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达成社会化的。但如果过度追求快乐,长期处于愉悦的刺激情境之中,就会使快乐的吸引力不断减弱,因而不得不持续寻求新的、更强烈的刺激;过度避免痛苦则会使人精神脆弱。 (2)自控能力弱 在这个时期中,他们表现得极为敏感,一旦在活动、学习中产生困难或挫折,就易使其情感发生波动,进而走向极端化,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悲痛、恐惧、忧伤等消极的不良心理倾向。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会逐渐减弱,但一旦再次发生挫折的事件,便又会陷入到痛苦之中而难以自拔,长此下去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3)自我评价的偏差 当前,从我国高等学校的入学率来看,当代大学生仍然可以称之为“天之骄子”,他们是在经历了激烈的高考竞争后有幸进入大学的人,他们在中学阶段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深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而一旦进入大学之后,自己以前的优势已不足为奇;加之学习、活动、人际交往等都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形成极大的落差感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同时, 由于大学生们以往的失败经历或有某方面的缺陷,使一些人产生了一种消极的心态, 2当代大学生情感问题的调适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都会呈现出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情感问题及矛盾,无论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社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而如何正确有效地对大学生的情感问题进行调适,已成为当今社会和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2.1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的发展计划 当今社会已经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 这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然而, 由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许多大学生将考上大学为终极目标,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情感便会产生空虚,而要摆脱空虚,就必须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首先,大学生应制定个人学习发展计划。学习在大学的各种活动中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上看,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相当繁重的,而学生可自由安排的课余时间却增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应首先从客观上明确自己学习的任务和目标。 2.2用积极的态度来衡量与评价自我 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环境,使得其自我意识出现明显的波动性,往往过高地评价自我,从而形成了骄傲、自负和自恋;过低评价自我而产生自卑、嫉妒。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首先对自己要敢于解剖,敢于去批评自我,对于身边的教师和同学对自己所提出的意见和缺点,要虚心接受,以此来克服骄傲、自满的情绪情感,其次,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只有在正确评价与认识自我的前提下,才会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走出自负或自卑的情感困扰。在用积极的态度衡量和评价自我的同时,大学生们还应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当出现情感问题及矛盾时,学会用理智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来控制,而不应凭一时的冲动,作出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 2.3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进入新的环境,有了新的人际空间和人际关系。而作为教师或辅导员,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时,就应从多方面加以引导,使其形成一定的归属感。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人际关系的空间和环境。使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构建起情感交流的纽带, 以此摆脱情感上的孤独; 其次, 教师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或举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等形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学生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让学生学会构建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爱情、友情和亲情之间也没有特别严格的界限,友情有可能转化为爱情,爱情时间长了也会有亲情的成份存在。不管哪种感情,我们都应该用一种真诚的心去对待,更应该好好的去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是生能带来、死能带去的财宝。我们必须要拿出最真挚的心去对待,有爱就会有伤痛,减轻和忘记伤痛的最好途径是。心存感恩――对天地、对神明、对亲人、对朋友存一颗感恩的心、存一颗回报的心。 大学生情感教育问题论文:高职学生管理要分析大学生情绪情感问题 摘 要: 高职学生仍然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已经发育成熟,但是心理却没有完全成熟,很多不成熟的言行举止都表现在情绪情感上。学习和生活环境也使他们在情绪情感上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关键词: 高职学生管理 情绪发展 情感障碍 控制情绪 一、高职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分析 1.大学生情绪的丰富性与差异性 从心理成长的角度讲,高职学生的情绪发展已趋向成熟,逐渐关注自身将来的发展前途、自身的定位和自己跟社会的关系,人际交往的广泛性使得他们的情绪情感比较丰富,都感到自己已经是大人,有很强的独立和自我意识。 高职学生的情绪情感不仅丰富,差异性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不同年级。一年级大学生由于刚进入大学校园开始新的生活,大学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新的,对崭新的教学楼、图书馆、舒适的宿舍和新鲜的面孔充满好奇与美好的憧憬,同时经过“艰苦”的高中三年学习,都有“松一口气”的感觉。但入学不久就发现,首先是专业课的学习有很大难度,学校的校规校纪也非常严格,然后大学校园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让人应接不暇,一时间忙碌不堪,感到凌乱和彷徨。 大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完全适应大学生活,并且很多都能够处理好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个阶段多数学生都在考虑怎样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怎么适应将来的社会和将来的个人发展问题,开始憧憬自己的未来。但是部分学生在大二变得消极,思想上认为大学不过如此,情绪上对任何事情都漫不经心,无所畏惧。更有部分学生大一新鲜劲一过,就感到无所事事,情绪消极,这都是一些严重错误的现象。 大学三年级,大学生的情绪更为复杂,差异性更大,因为即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大部分学生感到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能力上都没有准备好,个人选择犹豫不决。有的学生刻苦学习考入本科感到情绪高涨,有的学生没有考上感到遗憾和悲哀,有的同学专业能力强,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有的学生只能混个毕业证,难以找到好的工作。面对这些情况,学生的落差很大。 2.学生生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学生的情绪情感比较稳定,处事比较冷静和理智。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很多学生都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沉着和稳定性。但某些学生处理事情莽撞不理智,情绪上往往极端化,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有时候学生之间的关系挺好,因为一些小的摩擦,情绪失控动手打人,甚至动刀伤人。有学生恋爱遭受打击,情绪一落千丈,坠入深渊,也有学生被社会阴暗面影响,情绪容易被“挑拨”,说出一些反动言论。总之,高职学生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是并存的,这也是大学生情绪情感特点的重要体现。 3.大学生情绪的强烈性与冲动性 由于大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心理没有完全成熟,往往控制不好情绪情感,因此有人用“暴风骤雨”形容大学生的情绪。在大学阶段,某些学生往往感情用事,容易冲动;某些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批评教育他,他反而对老师大吵大嚷,情绪严重失控;某些学生因为自己喜欢的球队输了一场比赛,情绪强烈爆发,打砸东西发泄情绪,这些都说明高职学生的情绪情感还不成熟,需要加以引导。 4.大学生情绪的外显性与内隐性 高职学生属于年轻一族,高兴的时候喜形于色,忧伤的时候一脸阴霾,“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说明大学生的情绪具有外显的特点。某些学生随着心理的不断成熟,掩饰自己的内心感受,自己的情绪不在外表上流露出来,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掩盖”、“雪藏”起来,这样外在情绪和内心感受往往表里不一,显得非常含蓄、内隐。这些特点都充分说明了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外显性和内隐性,有时候内隐性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断成熟,更练达于人情,但是情绪不能够释放出来,心理很难得到调整;情绪不加控制流溢于外表,有时候会带来很多误会和麻烦。 二、高职学生主要的情感障碍分析 1.压抑 压抑感是很多学生,尤其是高职大学生共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障碍,因为大学生是一帮情感丰富、善于想象的年轻人,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但现实跟理想有时候差距很大,造成他们情感压抑。某些学生因为高考发挥不好来到高职院校而心生压抑,某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压抑感更强,压抑感造成学生的生活紧张。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排除这种压抑,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比如引发对周围环境和事情的不满,也可能引发空虚、寂寞、孤独、苦闷等其他负面的心理感受。 2.逆反 逆反是不少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代表,很多学生的个人表现跟大多数学生对立,甚至逆向情绪很严重,比如对于早操,大部分学生都能及时出勤,但是每个班级总有极少数学生睡懒觉不出操。逆反心理其实是一种不信任,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很多原因导致这些学生对老师不信任,对家长不信任,对周围的环境不信任,从而思考问题和做事情喜欢反着做,采用对立的态度应对周围的人和事,甚至把老师和周围的同学当成敌人来看待。 3.狭隘 狭隘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情感,现如今,某些大学生心胸狭隘,经常因生活中的小事耿耿于怀、斤斤计较,对很多事情妄加揣测,胡思乱想,片面思考问题和不客观分析问题更会适得其反,最终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烦恼。 三、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学会控制情绪,当情绪不好的时候,应问问自己是什么烦心事引起的不良情绪,当弄清自己所烦恼的事物的理由时,就要寻找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加以解决。比如,因为考试没有把握而焦虑,就要寻找适当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就要积极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当一个人处于不良情绪状态时,常常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调节。 1.环境调节法。当自己感到心情特别压抑的时候,可以散散步、逛逛街,观赏大自然的美丽美景,欢娱身心、旷达胸怀。 2.宣泄情绪法。消极情绪假如不能适当地宣泄,就容易影响心身健康。所以,悲伤时可以痛哭一场,不满时可以发发牢骚,心烦时多倾诉一下。 3.注意力转移法。设法使自己的思绪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使自己的心思有所寄托,不处于精神空虚的状态。 大学生情感教育问题论文:大学生情感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大学生的情感状况,不仅关系到其本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本文拟通过对情感教育内涵的阐述,分析当前大学情感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加强高校情感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情感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作为高校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精神饱满地学习和生活,在学习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在成长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具体来说,大学生情感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尊重并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要,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心灵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二是根据大学生情感的特性,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真正把个人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联系;三是帮助大学生积累良好的知觉经验,制约来自外界的负面刺激,形成良好的情感。另外在情感教育中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等。 二、当前大学生情感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应该以培养大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但在当前的大学教育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片面强调“理智教育”而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大学生情感的“荒漠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需要。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特殊的情感需要,认识不到大学生强烈的主体独立意向。而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如不能满足,就会引起他们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阻碍自身对教育的接受。 2.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升华。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多偏重实用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目前高校的情感教育主要着眼于“小情、小爱”,忽视了情感的升华。所以,虽然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施人文教育,比如开展人文讲座、开设人文课程或者艺术欣赏课等等,但在各种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把人文教育与对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结合起来,而只是为了增加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或者把它当作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手段。尤其是一些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一种产品式的技术性教育,缺乏激发学生情感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这些不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感、健全的人格。 3.没有处理好情感与智育、德育的关系。从目前的教育实践来看,情绪情感状态与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之间的联系,是学校重视而且应用最广的情感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寓教于乐”,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通过相对稳定或积极的情绪状态来推动学习效率的提高。但这些,只是将情感作为推动学生取得好学习成绩的工具,并没有看到情感是人的内在发展要求,没有看到情感教育和智育一样,都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要求。同样的,在大学的德育实践中,教育者对大学生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同学们对道德的认同感,以及不注重对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统一,他们在良好的道德行为上体验不到积极的情感,造成了大学德育效果不好。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几点建议 1.提升教师的情感素养,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高校的每个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教学环节还是在管理环节,都应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即以情育情。“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对老师的真知灼见和真诚友善,他们的理解也特别深刻,回应也更加热烈。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高校教师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的重要任务,应以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去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第三,教师应和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情感教育是通过情感交流实现的,情感交流是个不间断的互动过程,需要大量时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环节和课余活动结合实际和学生交流,避免空对空的谈话和教条的说教。只要真诚地关心帮助学生,就会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优化育人的情感环境。情感教育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首先,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注重教室、宿舍、图书馆、绿化等硬件环境建设中的精神内涵,注重校纪校规的建设,运用实用高效的校园文化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创造校园团结祥和、奋发进取的气氛。其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班集体、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通过活动既可以加深学生间的感情,又给他们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既可满足学生的团体归属动机和群体效应需求,又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集体的成功与失败产生反响和共鸣,使学生的努力方向与集体发展的前景相一致,并为集体的成就自豪,这本身也是一种情绪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归属。第三,利用大学生荣誉感强、不愿落后于人的心理,充分发挥奖惩激励作用,并在奖学金、助学金及优秀学生、优秀干部等各项评比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违纪学生还要敢抓敢管,轻者批评教育,重者纪律处分,使他们体会到制度的尊严,激发他们产生自责、自谴、自重、自爱的健康心理和情感。 3.增强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尊重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大学生情感需求具有特殊性。首先,工作中要树立“尊重人的需要”的观念。即使是学生的一些不尽合理的情感需求,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不能采取无动于衷、冷漠轻视的态度。一般可通过座谈、个别谈心、心理测试等方式进行,从而尽可能满足学生合理的情感需求。对不合理的情感需求应指出其危害,对不能满足的情感需求应通过引导促其走上正轨,防止其向消极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帮助引导学生将情感从个人的喜怒哀乐升华为对集体荣誉、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关心,形成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同学个人之间朴素的手足情升华为富于理性的友谊,进而帮助他们建立更高尚的情感世界,形成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健全的情感。第三,情感教育要针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实际需要,但又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地解决学生具体的感情矛盾,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 4.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可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价值,发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学会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如“顶岗实习”活动、“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都能起到非常好的情感教育效果;其次,还可以抓住大学生入学、军训等时机开展情感教育,抓住“五一”、“十一”、“一二・九”等纪念日设计教育活动,使大学生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深刻体验爱民、爱国的情感,激发他们关心社会、理解他人、和人相处的和谐情感;第三,还应注重结合专业特点,建设独特的院系文化,举行文化节、科技节等。 5.以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为纽带,增强情感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大力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认识自己,学会控制和把握自己;其次,要完善和开放心理咨询室,对大学生在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疏导;第三,通过咨询热线、学生信箱、进行心理测量或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收集大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信息,利用讲座、报告会、讨论会等活动方式解答他们在情感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等等。 总之,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教育应该是温馨的,是沁人心脾、润物无声的。而情感教育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关系着当代大学生能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因此,在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积极开展情感教育活动。 大学生情感教育问题论文:大学生情感问题案例分析 摘要: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据一项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为情感问题所困惑。本文就国际经贸学院的一个真实案例,针对大学生情感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以及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做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情感问题 调适策略 学生A女生,经贸学院10级某专业学生,性格开朗,但外表一般,个子不高,体型稍胖,大二开学时认识了某院男生,两个人刚处朋友的时候还是很好,每天一起吃饭,一起学习,相处一段时间后,男生感觉两个人性格不合,就提出分手,A女生当时情绪反应特别大,坚决不同意分手,当时还在北门门口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后来被北门值班老师和学院值班老师制止,当时女孩子情绪很激动,通过辅导员老师谈话,逐渐平息,后两人又和好,此后,一直三天一小架,五天一大架,前几天因为一点小事发生冲突,在旧行政楼三楼吵架,两人动起手来。 1 大学生情感问题的主要表现 1.1 时间分配的不合理,而导致情感的空虚 大学的学习方式和课程设置与中学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逐渐成为主动参与者,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自主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很多大学生因为不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常常无所适从,感到空虚和无聊。原因就在于环境的变化。与高中相比,大学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大学阶段,学生要学习专业知识,进一步发挥积极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在这种学习特点和环境下,一些学生难以走出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模式,不能合理分配和利用时间,由此便会形成情感的空虚。 1.2 自控能力弱,陷入情感的波动 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从总体上看都是健康积极的,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面对学习情感等压力时会出现心理波动和情绪变化。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处于心理敏感期,自制力差,遇事容易走极端,同时产生一些其他消极情绪,如悲伤、焦虑、紧张、恐惧等,陷入消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A同学就是因为感情问题出现了强烈的情绪波动,经常与同学老师等发生摩擦,容易出现猜忌心理,遇事不能冷静地思考,从而出现一些过激行为,造成不良影响。 1.3 自我评价的偏差,而引发情感的自卑 A学生在这一点上是比较明显的,在她的眼中,B男生同学帅气也有才气,在学院中是主要学生干部,由于自己外表不出众,工作能力又不是很强,所以就出现了自卑感,从而在心里产生了恐惧,害怕B不喜欢她,看不起她,所以有一段时间她经常找我和团书记谈话要求要为学院同学服务,能否参加学院团学联等部门,当时我们还不知道她是因为这个原因,还以为她是积极要求进步,所以一直鼓励她,后来才知道,她这样做虽然也是要求进步,但原因是为了能配上B同学。 1.4 人际关系的疏离,而促成情感的孤独 刚刚步入大学的大学生离开了以前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常会出现种种不适应,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抗拒、排斥心理,从而出现种种问题。其中,人际关系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跟以往相比,大学的学习和管理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学生们因为生活背景、观念、性格等不同,交往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一旦出现交往障碍,大学生就容易出现情感上的孤独感。A同学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挑战,父母关系一直不是很和谐,到了大二的时候提出离婚,原因是妈妈在外面有了外遇,这件事情对她的打击很大,内心恐惧,没有安全感,急需要找到关心自己的人,所以在遇到了B之后就觉得这个就是能关心自己,爱护自己一生的人,所以不愿意分手,也不能接受分手。刚开始在同学中A女生是很受欢迎的,但是随着自己心态的不断改变,她也不愿意和同学沟通,甚至同寝室的同学关心她,她都很排斥,怕同学看不起她,更加深了孤独感。 2 情感问题对学生的影响 2.1 学习成绩明显下滑 A女生每天都陷在感情问题的困扰之中,长时间面对这样的问题,她渐渐失去了学习和生活的信心,逃避现实,荒废学业,学习成绩直线下滑。 2.2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情感问题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A女生现在变得敏感多疑,同时还伴随着焦虑、紧张、强迫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身心健康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若不及时排解,还会进一步造成人格上的障碍或缺陷。 3 大学生情感问题的调适策略 进入大学校园后,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待情感问题总会出现心理矛盾。在脱离父母高中期间的严管后,有些大学生不顾学习迷失于情感之中,难以自拔。很多大学生由于没有处理好情感问题而烦恼焦虑造成心理障碍甚至会产生过激行为。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逐渐认识到,大学生在面对新环境时,总会出现不同的情感问题,如何避免情感伤害,引导大学生积极调试心理状态,是学生、学校乃至社会都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3.1 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的发展计划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思想尚未成熟,他们在思考和探索的同时,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步入大学后,大学的课程安排与设置和高中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说高中学习更重视知识的积累,那么大学就更重视能力的培养。很多大学生刚步入大学时会无所适从,他们习惯了以往的学习模式,习惯了老师安排,而在大学,学生要自己安排学习的内容、进度以及计划。很多大学生无法适应这样的学习模式,就选择了逃避,放松学习要求,在无所事事的同时,便会产生情感空虚。因此,大学生要摆脱空虚就要不断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及时制定阶段性的个人发展计划,确立目标,通过目标的建立及完成,培养自主学习生活的能力,充实自我。 3.2 用积极的态度来衡量与评价自我 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环境,使得其自我意识出现明显的波动性,往往过高地评价自我,从而形成了骄傲、自负和自恋;过低评价自我而产生自卑、嫉妒。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首先对自己要敢于解剖,敢于批评自我,对于身边的教师和同学对自己所提出的意见和缺点,要虚心接受。其次,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只有在正确评价与认识自我的前提下,才会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走出自负或自卑的情感困扰。 3.3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远离了高中时期埋头苦读的生活,人际交往渐渐成为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初入大学,很多学生面对新型的师生关系而不知所措;还有的同学因为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难以适应,容易和同学产生种种摩擦;还有一些大学生,因为性格原因,语言表达较差,缺乏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久而久之导致孤独自卑或是抑郁心理。因此,而作为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辅导员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问题,使其产生归属感,让学生学会构建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3.4 关心特殊家庭学生的身心发展 现在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对爱情、家庭、婚姻的观念也出现了很大的改变,这就导致了我们身边很多离异、单亲、家庭暴力学生的出现。他们多缺乏安全感,甚至会抵触他人的关心。但我们不能忽视他们,要用爱去改变他们,帮助他们。经贸学院08级有一个家庭离异的孩子,从小就和爸爸生活在一起,在大学中他积极向上,要用自己的努力改变未来,这几年通过老师的培养成长为班级的班长,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现在在长春中信银行工作,当时是辅导员刘玉红老师的学生,一次谈话,学生对刘老师说:“老师,虽然我从小没有妈妈,但你们就像我妈妈一样,关心我,帮助我,让我成长,我以后一定不辜负你们!”很感动学生的感恩之心,其实老师不但是学生的导师,还是是他们心灵的引路人。 通过此次真实的案例分析,希望我们提高对大学生情感问题的关注度,同时认识到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对大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大学生情感教育问题论文: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个人情感问题 在高职教师培训时我们看了一则视频资料,讲的是一个成绩很优秀的女孩朱西亚从中专直接被学校保送到某大学英语系读书,女孩很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当其他同学沉溺于谈朋友、逛街、游玩的时候,她常常在图书室、自习室汲取知识的营养,她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能出国深造。不久,同学们发现,她的身边出现了一位护花使者,而且是一位外国人。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她有了男朋友? 原来,有一天朱西亚到一家小店买东西,正好碰到一位外国青年,他不会汉语,她就给他当翻译,分手时互留了联系方式,之后双方经常联系,她想自己是学英语的,又想出国,有了这样的外国朋友,对自己出国有帮助。而年轻貌美的她也给外国男青年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不久双双坠入爱河,他们很快就同居了。他们计划着结婚、出国,甚至谈到了生几个孩子的这些问题。正当同学们对她羡慕不已的时候,朱西亚却发现找不着心爱的男友了,他只说要去处理一些事,要去一个月,之后便杳无音讯了。 这对男女青年的事早就引起了武汉大学教授桂希恩的关注,桂希恩教授是我国最早发现艾滋病的专家,他在调查中发现朱希亚的男友是一位艾滋病患者,而且已到晚期,这位外国青年是因为艾滋病发作被遣返回国的,他在和朱西亚交往时用的是假名、假国籍,而且隐瞒了艾滋病史。桂希恩非常关心朱西亚,他让人以检查身体为由给朱西亚做了检查,可惜的是年轻的朱西亚也感染上艾滋病,当桂教授把这个消息告诉朱西亚时,她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那么多的海誓山盟,那么多的甜言蜜语,难道都是假的?更可怕的是她被感染上艾滋病,美好的一切都将化为泡影,朱西亚失去了生活的勇气,这时,桂教授向她伸出了爱的双手,帮助她从绝望中走了出来。朱西亚决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年轻的大学生们,大学一定要正确对待个人情感问题,不要走自己走过的老路。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竞争的日益激烈,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许多心理压力。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调研结果显示: 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大学生中,有60%多的人表现为情感上的问题与矛盾。由此可见,情感问题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成为比较普遍和突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便成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情感问题的主要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情感问题表现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较为复杂和零散的。为此,笔者对众多大学生关于自己情绪情感困扰进行了总结,并从中归纳了大学生的情感问题及矛盾,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目的性太强,感情放在次要的位置。有的学生上大学之后给自己定的找对象标准就是:有钱、有车、有房,最好是高富帅。感情一旦涂上了金钱的光环,感情就变了味。就像朱西亚,如果她不是要出国就不会那么快的与一个什么都不了解的外国人交往,也不会感染艾滋病,年轻的生命也不会枯萎。 2.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情感的空虚。在中学阶段,学生面临着高考以及升学的巨大压力,都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毫无一丝的松懈。而进入大学以后,有许多学生却感到极度的空虚和无聊,有的甚至厌倦大学的生活与学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 这主要是源于环境上的变化,特别是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通过调研发现,主诉情感上有空虚感的大学生75%左右是属于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是一种与专业需要直接挂钩,层次更高的学习,需要进一步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学习;另一方面,大学的课程设置与中学相比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学生的课程安排较少,而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较多,自己不能合理分配和利用闲暇时间,更谈不上自主学习,由此便会形成情感的空虚。为摆脱情感空虚,许多大学生便将注意力转移到上网、打游戏等虚拟世界中,还有一些同学就把时间浪费在谈恋爱之中了。 3.自控能力弱。在这个时期中,他们表现得极为敏感,一旦在活动、学习中产生困难或挫折,就易使其情感发生波动,进而走向极端化,产生情绪情感上的不良心理倾向。而另一方面,有的青年大学生由于自我控制的能力弱,对突发事件不能理智地去分析并解决问题,而导致过激的言语和行为,酿成不良后果。比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被人称为打牌作弊”而杀死同寝室4名同学的重大杀人案件。又如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 4.自我评价的偏差,而引发情感的自卑,对客观环境或对自我评价不客观。当前,当代大学生仍然可以称之为“天之骄子”,他们是在经历了激烈的高考竞争后有幸进入大学的人,他们在中学阶段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深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而一旦进入大学之后,自己以前的优势已不足为奇; 加之不擅于处理人际关系,往往产生孤独感,调研表明:有孤独感的大学生,常常伴随有抑郁、恐惧、焦虑等不良的情绪情感体验。当代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情感上的孤独,主要是由于离开自己的家庭环境和与高中同学朋友的分离,而在新的大学校园中一时难以适应所致。 二.当代大学生情感问题的调适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都会呈现出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情感问题及矛盾,无论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社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而如何正确有效地对大学生的情感问题进行调适,已成为当今社会和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1.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恋爱观。爱情这个闪闪发光的字眼,古往今来叩开了许多青年男女的心扉,谱写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梁山伯与祝英台、罗米欧与朱丽叶、马克思与燕妮等一个又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为世人所传颂。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爱情的渴望和对崇高、圣洁爱情的追求。毫无疑问,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大学生恋爱并非都是为了爱,恋爱也不是心灵的止疼药。爱是一种责任,是两性的相互倾慕和吸引。恋爱、爱情、婚姻是传统婚恋的三部曲。但许多学生谈恋爱并不以婚姻为目的,仅仅是为了寻求情感的寄托。作为大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眼即逝,学习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成材是你们的根本追求,必须珍惜青春,勤勉学习,奋发有为,理智地对待爱情。在我们的校园里,理智对待爱情,一心勤奋学习的学生也大有人在。 2.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的发展计划。当今社会已经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这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然而,由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许多大学生将考上大学为终极目标,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情感便会产生空虚,而要摆脱空虚,就必须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首先,大学生应制定个人学习发展计划。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上看,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相当繁重的,而学生可自由安排的课余时间却增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应首先从客观上明确自己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另外,在微观上应对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而有效地分配,同时也要积极参加课内课外的学习,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获得知识上的满足; 其次,大学生应制定个人的生活发展计划;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许多大学生在生活中却迷失了方向,产生了自卑与孤独感,为此大学生们要不断地学会调适自我,树立一个生活的目标。 3.用积极的态度来衡量与评价自我。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环境,使得其自我意识出现明显的波动性,往往过高地评价自我,从而形成了骄傲、自负和自恋; 过低评价自我而产生自卑、嫉妒。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首先对自己要敢于解剖,敢于去批评自我,对于身边的教师和同学对自己所提出的意见和缺点,要虚心接受,以此来克服骄傲、自满的情绪情感,其次,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只有在正确评价与认识自我的前提下,才会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走出自负或自卑的情感困扰。在用积极的态度衡量和评价自我的同时,大学生们还应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当出现情感问题及矛盾时,学会用理智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来控制,而不应凭一时的冲动,作出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 4.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进入新的环境,有了新的人际空间和人际关系。而作为教师或辅导员,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时,就应从多方面加以引导,使其形成一定的归属感。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人际关系的空间和环境。使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构建起情感交流的纽带,以此摆脱情感上的孤独;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或举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等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学生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让学生学会构建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5.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及时疏导大学生情感问题。作为高校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教师,都应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情感问题的复杂性,建立起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也可在学校网站上设立大学生情感信箱,由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加以帮助解决。由此,不仅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会使大学生的情感困惑及时得到渲泄和解脱。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情感教育问题论文: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师生情感问题及对策 摘要:分级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在优化师资,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着极大的优势,但随着分级教学改革的深入,学员和教员的心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情感问题,文章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以本院为例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分级教学;情感问题;分级动态教学;师生互动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形势下,绝大多数高校实现了扩大招生的计划。这对于学校或者整个国家的教育而言,无疑是有益的,可以推动整个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对于学校的教学来说却是一个挑战。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地区性差异很大。如东部发达地区的学生成绩普遍较好,而西部或西南部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差,而因为我校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所以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英语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制定相对折衷的教学目标,会致使成绩好的学生学习地很轻松,甚至“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地很吃力,直至丧失学习积极性。面对这一情况,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我院决定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随着分级教学工作的开展,学员和教员的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很少有研究对此进行关注。针对这一情况,我校在实施分级教学的过程中,非常关注学员和教员心理上的变化并积极采取对策。 一、分级后学员心理上的变化 尽管通过问卷调查,虽然 98%的学员认为分级结果符合自己实际的英语水平,但C班仍有30%的学员认为自己进了差班,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有较强的自卑感和挫折感,分级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有40%的C班同学认为班里没有了成绩好的同学的带动,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都会受影响。而B班的学员则认为自己处于中等水平,成绩既不拔尖,也不拖后,只要跟着大流就可以了,因此,在学习上缺乏动力。而 A班有40%的学员则感觉班里的尖子很多,学习压力很大,在巨大的压力下,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也都不理想。另有20%的学员有骄傲自满情绪,认为自己进了A班,就是进了“保险箱”,在学习上存在焦躁情绪,缺乏扎实苦学的精神。 二、分级后教员心理上的变化 分级后教员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在A班授课的教员在思想上会有较大的压力,认为自己教的学员基础好,授课时稍有不慎,犯了错误就会留下话柄,惹人嘲笑。而在B班和C班授课的教员一方面会因学员英语基础较差而对教学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会认为自己的水平不行,所以才被分配教授B班和C班。 三、采取的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我院主要在两方面积极采取对策,一是及时引导,通过作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员和教员正确认识分级教学。 一方面消除学员心理障碍,在分级前后要对学员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教育,使其理解动态管理模式,适应竞争,并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这是分级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尤其是要解决后进学员的心理障碍,告诉他们实施分级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是因材施教,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同时还要促进分级教学班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教员的心理疏导工作。分级教学并不是要对教员的教学水平分出三六九等,它是为了优化师资配置,为任课教师创造充分发挥的空间。擅长基础知识和语法的教师,安排在B、C班任课,他们的授课有针对性,且浅显易懂,学员易于接受,这样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而A班的任课教员大多由知识面宽的教员担任,但由于学员们基础好,接受力强,所以他们对教学效果也表示满意。分级教学是为了在师资等方面做到让每个学员都平等地享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 从具体措施入手,实施分级动态教学的教学模式和生动亲切的课堂师生互动。分级动态教学就是通过调整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资源配置,科学设计教学级别,并对教学系统实行动态弹性管理。“分级”与“动态”是其突出的特征,前者的内涵在于为学员科学设计出一系列的可以跃升的环境,为学员发展不断增加压力和动力;后者的内涵在于创建弹性的管理体制,为学员发展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制度性保障环境。其具体做法是:首先科学地制定分级标准,根据学员的高考成绩,入校分级考试成绩和个人申请决定学员等级。其次采取“滚动式”原则,并不固定学员的等级。每学期末,依据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的评价体系对学员进行总评。总评成绩决定学员在每个班的去留。 综上所述,外语教学中的师生心理、情感等问题都是影响分级教学改革的重要情感因素。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充分重视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学校要对学员进行心理疏导,在情感上和制度上关注学员和教员的心理和情感问题,要求教员增强对学员的理解与宽容,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增强学员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强学习外语的动机和兴趣,抑制并消除语言焦虑带来的负面影响。总之,师生双方应高度重视自身的情感和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只有这样,师生双方才能增强互信,双方共同努力把分级教学改革进行到底。 大学生情感教育问题论文:谈大学生口语练习的“开口难”问题与情感策略的调控 摘要: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是交际能力的最重要部分。然而,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对口语学习的认识的偏差而畏惧或者逃避英语口语学习。本文讨论了大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某些认识误区和情感策略在帮助学习者纠正认识偏差、调整情感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口语学习;交际能力;情感策略 一、引言 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正式启动了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新的改革,而加强听、说教学则是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核心内容。学习者的英语交际能力,特别是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不少的学习者感到和英语学习的其它技能——听力、阅读、写作相比,口语学习精神压力大,进步慢,要达到能讲一口自然、流畅的英语的目标似乎遥遥无期。学习者在口语学习中遇到这些困难有多种原因,如,英语基础问题、对口语学习的认识误区和学习策略问题等。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一下大学生口语学习的某些认识误区以及在口语学习中积极利用情感策略的意义。 二、“开口难”问题 大学生初练口语时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开口难。其突出表现为不敢去和别人交谈或者尽量避免和别人进行英语口语的交流。这是口语学习中严重的心理障碍,它对学习者口语学习进步的阻碍作用要比英语基础差等知识因素更大,所以,要想练好口语,必须首先搬掉这块“绊脚石”。下面我们和学习者探讨、分析一下造成“开口难”的几个原因,从认识上帮助学习者走出这一误区 三、利用情感策略调控调整认识偏差 谈到语言学习策略时,我们知道有一种学习策略叫做情感策略,它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来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和动机等方面的策略。在英语学习中,无论是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或者技能的培养中,学会利用情感策略来调整情绪和态度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口语交谈是面对面口头交流,口语交际的即时性特征决定说话人事先对谈话内容无法预测,也不可能事先准备,交流中为了保持交流的顺畅,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去考虑遣词造句。因此,学习者在进行口语练习时会感到思想压力大,紧张或者焦虑感也要比进行听、读、写都会大很多,换句话说,此时,情感策略的调控作用非常重要。那么,怎么在口语学习中利用情感策略来舒缓压力和调整情绪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自己开口难的原因。如果问题在于对口语学习认识有误,那么学习者首先要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摆脱认识误区的消极影响,然后利用情感策略有意识地调整情绪、心态,甩掉包袱,逐步打破开口难的僵局。学习者不敢用英语和别人交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这些同学逃避口语练习是一味认为自己发音不好、语调差、词汇少或者语法也不好等等。的确,英语学习不是母语习得,没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习者不能奢望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是,交际能力也是有不同层次的,一些学习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实,所谓的语音、语调好或者表达流利也都是相对的。试想一下,婴儿呀呀学语时,它的发音如何?它的词汇量大吗?语句都正确吗?然而,它和大人的沟通总体还是有效的。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美国总统布什说话时的某些发音曾经成为美国人调侃的笑柄。你意识到身边有很多人讲普通话时发音都是有问题的吗?诚然,语音、语调差和词汇量小会给表达思想带来困难,但由于口语交际的特点,特别是面对面的交流中有很多积极的因素,如表情、手势等,都可以用来帮助表达意思,所以,一般来说,即便是那些一味认为自己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去进行比较简单的交流是也可以完成的,而这点恰恰是他们尚未认识到的。第二类同学是英语基础并不差的同学。这些同学和前面谈到的同学不一样,依他们的水平来说,口语交际中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是问题不大的,他们是担心讲不好、怕出错、怕丢面子才羞于开口。在他们看来,说出的句子要尽善尽美、无可挑剔,如若出现语法错误则是特别丢人的事情,与其说错,干脆不讲,这些同学是陷入了另外一个不同的误区泥潭,心理障碍主要产生于对口头交际中流利和准确关系的认识有偏差。首先,如前面所讲,由于口头交际“即时性”特征,生成的语言不仅用词简单,结构短小,而且多残句、多错误、多重复、多停顿,这是口语特征所决定必然会出现的现象,而不是具体到某个学习者个体身上才会出现,换句话说,对学习者来说,讲不好,出差错是很自然,也是必定会发生的事情。学习者要清楚The world won't end if you make mistakes.(出错天也塌不下来。)。即便是英、美人在口头交流中词不达意、卡壳、结巴、啰唆重复也是时有发生的事,包括以英语为母语的人(native speaker)讲英语都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差错,作为学生又怎么能会没问题和错误呢?又有什么理由苛求自己完美呢?这些学习者还没有意识到,在口头交际中,“真正的交际是意义的传递。”(程晓堂,2002:91)。实际上,“口语交流的重心按其重要性而言,首推有效性,流畅性次之,恰当性再次之,语法的正确性恐怕是最不重要的了”(范宜,2002:145)。换个角度说,语言能力,即能说、写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并不等同于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更多的体现于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能够运用语言知识到达交际的目的能力。 认知是心理活动的一个方面,和心理活动的其它方面,如态度、情绪和情感一样,都可能成为影响学习者语言交际的心理障碍,而以上讨论的两种情况便是对口语学习认识的偏差所造成的。学习者的思想观念、认识制约学习行为和学习策略选择;而行为和策略又决定学习效果。这样认识偏差严重影响学习者进行口语练习的积极性,结果是正常的口头交际难以展开,直接影响影响学习者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效果。学习者的口语能力也就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所以,大学生在进行口语学习时,首先要学会利用情感策略,纠正偏差,调整情感,轻装上阵,积极地投入口语练习和交际,另外,在练习中有意识的尝试运用必要的交际策略,以逐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大学生情感教育问题论文:农业高校大学生外语学习的情感及心理问题分析 [摘要]运用国内外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结合我国农业高校外语教育的实际,阐述了外语学习理论、外语学习心理、外语语言知识教学和外语能力培养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管理好外语课堂教学等问题,并提出了消除学外语学习焦虑以及心理障碍的方法。 [关键词]农业高校外语学习;心理障碍;考试焦虑 一、农业高校学生学习 由于农业院校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情感或心理问题。比较常见的如学习动力不够,学习态度不稳定,心理焦虑等。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大学一年级新生都不能很好地适应比高中起点高的外语学习,因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自费,社交恐惧。这些心理问题最终都会影响外语学习,形成学习障碍产生焦虑。焦虑是一种带有不愉快色调的情绪反应、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等成分,影响思考与记忆。作为学习者的一个情感因素,焦虑以一种或多种形式出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少人因为种种原因对外语学习心存恐惧,害怕上外语课,害怕看外语书,害怕用外语进行沟通,甚至有的学生听到外语就害怕,这些现象我们称为外语焦虑(ForeignLanguage Anxiety)。 由于研究者所采取的视角和测量工具不同,得出的关于外语学习焦虑与学业成就之间关系的结论也曾一度相互矛盾,80年代后期,随着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语言焦虑理论和测量工具也有很大发展,焦虑与外语学业成就的中度负相关不断得到证实,焦虑也由一般性焦虑具体到语言学习焦虑进而细分到特定技能性语言学习焦虑,焦虑与外语学习的研究也由焦虑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扩展到焦虑与外语学习中的输入、学习过程、输出等关系的研究。学生的焦虑原因具体体现如下: (一)外语听力障碍 很多人认为语音只在说话时起到辨音。调节语速、纯正口语的作用,大部分情况下,只要不影响语义表达,马马虎虎也就过去了。事实上,语音能力高低与听力息息相关。心理学家吉姆森在语音的听觉能力问题上认为,人的听觉机制包括两方面:一是生理机制,它能对外来音响做出反应;二是大脑的心理活动,它能将进入的音响信息加以选择,选出与人们的语言系统有关的特征,初学者首先用听觉感知一个完整的发音,然后在瞬时记忆中进行信息处理,最后通过发音器官进行模拟。同时把反馈后的发音与原音作比较,区别差异。如果长时间地使用不正确发音,就会阻碍大脑对正确发音的敏锐度和辨析力。正确的发音带有连贯性、流畅性,听之令人舒爽。而不正确的发音难免使字句的协调性下降,甚至产生破句,无意间会影响语义表达。如此,信息深加工滞后,反应也跟着迟钝。一旦大脑熟悉了这种迟缓的反应,就不易接受、调整和适应新状态。地道的发音,有许多连音、省音同一般非母语国家人所说的有诸多不同。对未接触过或不曾研读过的人,的确有难度。语音能力强的人,会根据相近的发音进行模拟,作出较准确的判断。而该项能力弱的人,本身读音就有误,大脑检索困难重重,判断的错误率就高。因此,切不可小视语音和听力之间的互动作用。心理学上通常认为语音的学习和人的年龄有一定联系。一般来说,4-6岁是学习发音的最好时机,它几乎可以使学习者不带任何杂音,这段时期儿童对语言的新鲜感强,求知欲强,模仿能力也强。这些情感因素和生理因素都促进了儿童在短时间内接受和掌握语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新语言的系统总体把握力提高,但在微观上却又缺乏细致的了解。心理学方面的解释是:在潜移默化中出现了一部分个性化的发音。以上剩下的其他环节并没有天然的逻辑顺序,依不同情况而定。可以参考加涅等的相关理论。耳朵接受完一系列语言符号以后,迅速地将信息输入大脑。脑组织同时回忆场景片段,并在原有知识中提取相关线索,积极地归纳、反馈。反馈信息很快驻入长时记忆,部分则以更加精简的方式重新编码,也就是组织赋予意义,然后随效应器传出信息。整个生理环节在瞬时内完成。尽量保证基础信息的正确性且有针对性的训练语言内化过程对提高听力起着莫大的帮助。此外,刻意的模仿,也可以改善听力效果,人易在模仿中体会音素之间微小的变化,元辅音之间婉转的承接以及情感的语义波动。 (二)口语表达能力差 语言学习说到底就是用语而言,任何能力的培养最终是为表达服务的。口语中渗透着大量的思想、情感与语用特色相交融的因素。人们在会话时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信息的内容和意义上。大脑在接收的过程中已经对此做出了情感和认知反馈,随后在长时记忆中提取出适当的词汇、语句,并借助于语言规则进行编码使其形成完整的意义,最后通过发音器官输出。然而,影响口语的因素远多于听力。不仅在内化时要有正确、充足的词汇提示,还要注意表达时的语速、节奏和语调,即所谓的语言能力还会受到语法框架的束缚,更为重要的是受思维的限制、会话技巧策略以及语言是否恰当得体都单方面受思维的控制。另外说话人当时的情感语气、兴趣趋向、心理作用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表达。要克服以上困难,背诵不失为一道良药。背诵强调了“听说法”中“反复操练,习惯成自然”和“排斥或限制母语”的教学原则,又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言习惯”论有密切联系,并且遵循着中国古代“熟能生巧”和“温故而知新”的孔孟教学之道。它不是简单的因背成诵,而是必须在此基础上周而复始。始而复终地反复练习,直至能体会深意,脱口而出。新接触的语言点对学习者来说总是陌生的,即便已经是了解掌握的知识,往往在实际运用尤其是口头表达时缺乏融会贯通、灵活应变的能力。不熟练就会感到词汇线索间断,规则框架牵制,节奏紊乱,语调与感情不协调,更不容易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背诵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巩固和深化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并能使得记忆片段得到链接,恢复知识的组块群。外语教育学界、心理学界一直聚集彼此的力量不断开创语言教学的新局面。从最初的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翻译法,到后来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直接法和听说法,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法,以及再后来的功能法无不证明这一点。当前,听说问题正倍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它也更能引起心理学的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如何消除外语学习心理障碍 外语教学花时多,负担重,整体效益差。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这其中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学习外语时自身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本族语和外语负迁移的心理障碍,学生个性的心理障碍,学习动机的心理障碍等等。因此,我们要各方面分析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心理障碍是心理平衡失调的结果,如同生理疾病一样,既无包治百病的统一良方妙药,又无不可治愈的顽症。心病要用心药医。我们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从而以最佳心理状态圆满完成外语教 学任务。 (一)消除本族语和外语正负迁移的心理障碍 首先需要学校领导重视外语教学,尽可能多的给外语教师以帮助和支持。其次外语教师自己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创造并改善小范围的外语学习环境。要用外语组织教学,充分利用电化教具,尽量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视、听、手、口等器官交替运用,时刻意识到他们是在学外语、用外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达到用外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最佳效果。如为了提高学生学外语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运用简笔画、设计小游戏、教唱外语歌曲、排练短剧,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故事情景。这样将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在自觉不自觉的状态中去看、去听、去说、去感觉、去用外语思维并用外语去交谈。课堂上学生沉浸在浓厚的外语气氛里,寓知识于娱乐之中,获成就于玩耍之余,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把外语学习变成乐事,达到掌握和运用外语的目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常提醒学生注意外语的习惯用法很大程度上不同于汉语。 (二)消除学生个性的心理障碍 1.畏难自卑心理:这种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学习外语的料,遇事胆怯,缺乏竞争意识、缺少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他们学习的原动力始终不足,只要稍遇到同学和教师的冷遇、讽刺、挖苦和批评,便觉得自己天生脑子笨,不开窍而自暴自弃。 2.急躁心理:这种学生急于求成,易冲动轻率而不慎重,粗心而不踏实,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稍有成功,沾沾自喜;遇到挫折,烦躁不安,情绪一落千丈。 3.逆反心理:大学生好胜心、虚荣心和自尊心都很强。往往因为一两次考试不好或老师的批评等,而导致这些学生从此不敢开口讲外语,开始害怕讲外语,产生逆反心理。 4.放弃心理:有些学生觉得自己留在大城市没希望,与外企无缘,毕业后还是回家乡,搞农业学外语没用。所以不用心学习,考试不及格。出于无奈转而产生放弃心理。(产生此种心理一般差生较多) 5.应付和等待心理:为了躲开老师的批评,作业马马虎虎,随便画上几笔;回答问题时,随意应付几句;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再加上教师过分强调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忽略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受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只重视灌输知识。教学方法是填鸭式。拘泥于一本书,两根粉笔的老办法,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只是考分,结果教师不顾及心理素质问题。缺乏对学生进行适应能力、自制力的培养。最终导致了学生的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形成。 对患有不用个性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要对症下药,具体分析不同个性学生存在着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采取适合其生理特点、知识状况和接受能力的不同措施和方法,也就是既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又做到顺势助长而移性,从而强化他们的心理机制,发展他们的个性。 三、结论 心理学学科是研究外语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可以通过研究学生外语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正面临着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信息技术勾勒的宏伟蓝图,互联网络覆盖的第三空间,基因产品充斥的环球市场,这是时代对人类发起的又一挑战。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趋势》里瞻望前景时,对想获得成功的美国人提出三个基本要求:流利的英语、西班牙语和电脑语言。如果把这三块敲门砖放到中国,那就是;标准的普通话、外语和电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类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从原有的理论翻译层次提高到能力运用层面。也就是说,在听、说、读、写四方面中,更为注重听说,使语言真正成为一种交际工具。揭示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活动规律,为学习提供指导和方法,为教学研究提供素材和模式。语言学知识是融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知识于一体的综合知识。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外语教师应努力从外语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深入研究外语教学技巧,并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指导教学工作,实践证明,这样不仅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类语言的本质,提高语言的素质和使用能力,而且能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自觉遵守语言习惯和发展规律,选择和使用符合语言规律和认知规律的语言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使我们农业院校的外语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情感教育问题论文:大学生恋爱与情感问题应对方式分析与探究 [摘要]目的研究大学生的恋爱与情感态度和若干应对方式以及干预方向。方法对本校165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心理访谈和个体咨询。结果我校大学生对恋爱持积极赞成态度的占55.3%;认为学业为第一要务占36.5%;对恋爱与情感有困惑的占50%以上。从心理学角度关注和讨论了大学生中对待恋爱、情感、失恋问题的特殊心理反应以及辅导方法。结论我校大学生恋爱态度与大学生群体共同存在着一些相似的问题,但同时也观测到一些新的现象,其目的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探索方法和积累经验。 [关键词]情感与爱情;态度调查;应对方式;解决途径 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的发育水平,决定了在生活中随时会面临恋爱与情感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大学4年或5年毕业时,谈过恋爱的同学约占总人数的80%,在大学生群体中,对谈恋爱持赞成态度的占81.5%;在1997年时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大约65%的大学生已经有了恋人”;如今的校园“网络、兼职、谈恋爱”成为许多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部分。可以说,追求爱情是令人心动的,同时也是最令大学生心烦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身心健康和发展。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恋爱本身虽然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由于身处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以及该年龄阶段的心理状况、社会化水平、生活经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恋爱与情感的问题有时会不容易处理好,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这些问题以往已经有了许多研究和方法,但对恋爱与人际关系、学业、失恋过程等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新问题的产生,相关报道不够,本文关注和讨论了具体问题的干预方法。 1 本校大学生恋爱态度调查 对本校165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学业为第一要务占36.5%;选择学业与情感需要兼顾并渴望收获的占53.2%;选择恋爱与情感为第一要务的占10.3%。对恋爱持积极赞成态度的占55.3%;顺其自然,中立态度的占31.4%;反对态度的占13.3%。在择偶问题上,把人品、才能、性格放在重要的地位的占64.4%;把外貌、家庭背景或经济条件放在首要考虑条件的占35.6%。对爱情的理解方式,赞同爱情需要以真诚互爱为前提的占42.3%,不赞同的为20.2%,担心理智与情感相矛盾的占37.5%。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同学遇到此类问题会产生心理困惑。恋爱与婚姻的关系问题,39.3%的同学认为恋爱“不一定会结婚”,13.4%选择“不会结婚”,36.8%选择“希望会结婚”,只有10.5%的同学肯定地回答“会”。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大学生谈恋爱不是以结婚为目的的,有约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恋爱不一定会走向婚姻。对待失恋的态度:62.3%的同学选择“接受现实,分析原因,吸取教训”,27.5%的同学选择“接受不了失恋的打击和痛苦,要求对方说明原因或追究责任”,10.2%的学生选择“远离爱情,避免再度受伤”。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待恋爱与情感的态度更倾向于感性和直接;追求过程,而不关注结果,对待恋爱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缺乏心理准备。 2 大学生恋爱与情感问题不良应对方式的几种表现 2.1 暗恋和单恋带来的情绪困扰与行为制约 大学生处在青春期的中、后期,生理上已完全成熟,性意识增强,渴望与异性交朋友,积极构思恋爱对象的理想模式并试图付诸实践。第一次远离家乡和亲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活学习环境,环境的变化和新的体验即感新鲜又有孤独和不安,一些同学将注意力转向自己喜欢的异性同学身上,希望寻求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的慰籍。对爱情的憧憬和渴望使自身变得敏感、多虑。一旦表露心迹,而又遭到婉拒,失落感和难以接受的负性情绪达到顶点,反复思考自己不被接受的原因,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令人讨厌?把情感中遇到的麻烦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甚至否定自我,自卑感油然而生,带着这样的感受去体验生活和未来的情感内容,难免会为生活和未来担忧。 2.2 对情感的过度压抑和排斥导致心理不安和焦虑情绪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愿意把学业放在首位。一些同学规划好了大学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有条不紊地、认真地实施着学习计划,尽量避免环境中的一些其他因素的干扰,严谨、专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感到踏实。做为普通人,也有着普通人的心理特点和情感反应,当心动的异性出现时也会为之振奋,情感被激发的同时,也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和不满,试图对抗正常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在学业任务繁重和一些“紧要关头”如考研、英语4、6级考试、理想学业级点能够实现等等处境下,开始变得焦虑,反复地提醒和要求自己,应该专注于学业,不能考虑这些问题,力图以理智对抗情感,排除干扰和杂念,期望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于是压力源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一些同学感到在要求自己的同时反而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越来越不满意了,被对抗的想法时常又成为关注的焦点而频繁地涌现出来,这种对抗与反对抗的内心冲突严重干扰了原本平稳的心态,进而自责自怨起来,心态和学习效率受到了影响,感到恐慌和不安,但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只能每天和焦虑、郁闷相伴,在苦恼中度日。 2.3 失恋的痛苦体验对生活现状的干扰以及急于摆脱困扰的焦虑情绪交往中双方或一方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愿再保持恋爱关系,就意味着恋爱终止。一些同学理智上能够接受失恋的结果,但情感上却又放不下,恋爱阶段的一些经历常常引起许多回忆,正常的生活、学习内容受到影响,表现在学习方面的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效率降低,记忆力下降,陷入极度被动的境域,这些消极影响对学习方面要求较高的同学造成了更大的负面效应,他们迫切地希望从情感的沼泽中抽身,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努力地克制自己忘掉过去,当事与愿违时,不安和紧迫感开始困扰自身,情感上的失落已经伤痕累累,学业方面再因此受损岂不让自己内外交困,这是他们焦虑和恐慌的原因。 2.4 对情感问题的盲目和从众带来的消极影响 大学校园生活着特殊的群体,其主体是年龄、经历、文化背景大体相似的大学生。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群体中容易出现从众心理。从众与心理的需求产生了对情感生活的向往,带着一种盲目和好奇,为排遣寂寞,消除孤独苦闷,满足虚荣心,获得情感上的支持等,开始了爱情的猎奇,有的同学坦率地说:“当我表明爱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想到怎么离开他了”。还有的同学担心如果自己没有恋爱会显得很没面子,为了满足虚荣心,争取人们对自己的较高评价,也要追求这个地位以炫耀自己。把爱情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和浪漫化,并因此造成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有的同学因为把过多的经历和时间投入恋爱,影响了学业;有的同学在情感的旋涡中进退两难,甚至身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同学在恋爱中情绪波动,不仅影响了学业,也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同时也失去了许多的更广大同学接触和了解的机会。 3 大学生恋爱与情感问题的对策思考与导向 3.1 爱情需要真诚互爱与爱情最容易混淆的一种人际吸引形式是喜欢。社会心理学家鲁宾(Z.Rubin,1970,1973)对爱情和喜欢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爱情不是喜欢的一种特殊形式,爱情与喜欢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情感。生活中“我喜欢他(她),但不爱他(她)”的现象经常发生。要引导大学生对情感问题的认识和合理认知的建立和培养,区分爱情和喜欢的不同含意。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倘若仅是一厢情愿,而没有得到对方的同等回报,这种单方面的挚情不能称其为爱情。单相思与爱情错觉只是一种虚幻的爱情,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学会区分爱情与友情,肯定被他人喜欢的效应,这些同样是值得珍惜的,也体现了自我价值和人格的魅力。可能暂时得不到想要的爱,或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但这些无法否定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周围的环境很大,发展自我、提高自己的机会很多,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与更广大同学的接触中可能会发现更适合自己的恋爱对象,不必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而痛苦烦恼,追求爱情不是为了只付出情感而又得不到回报的体验。爱情令人向往,但更需要的是双方的心灵碰撞和一种彼此奉献的、真诚互爱的、幸福美好的感觉。 3.2 面对现实,协调自我大学阶段面对的首要任务还是学业,社会化水平高的同学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希望充分地利用大学的学习氛围和资源环境,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信息和知识量,为人生积累财富,为未来搭建平台。大学里的这一部分同学的学习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他们善待学业,努力进取,认真地把握着人生这个阶段的首要任务,这是他们的长处和优势。但这种迫切的心情与正常的情感反应该如何协调好,这是问题的关键。 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学业持积极态度;对大学期间谈恋爱持反对态度的占13.3%。但青春中、后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反应决定了个体会对自己喜欢的异性产生好感、向往、比较与选择,这是该阶段生活境域中很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回避不了的现象,它和学习态度并不矛盾,可以要求自己专著学习,但没有必要克制这些想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只有摆脱了这些想法,然后才能专著于学习的不合理认知导致的,自觉不自觉地把学习效率的高低与之挂钩,忽略了其他因素的作用,被扩大化的情感问题自然成了学习的障碍,过度的焦虑更加重了不安和恐慌,陷入一种不良循环中,这是制约自己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每个人成长、生存于自然环境中,所思、所想应遵循客观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那势必会给自己制造一些麻烦。如何将学习问题与情感问题协调好,这是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要面对的课题,需要认真地去体验这些过程。爱情和事业的关系一直是人们争议的焦点,有的认为是相互促进的;有的认为是相互矛盾的,也有的认为二者不可兼得,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也观察到了这种矛盾的心理。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逐步提高,对爱情与事业关系的认识也会逐步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可以起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3.3 正视现实,调整认知失恋伴随的是痛苦和消极的情感体验,使人处于极其强烈的自卑、抑郁、焦虑、悲愤、甚至绝望的状态之中。失恋是痛苦的,无论意志多么坚强的人,只要真诚的爱过,都不可能面对爱的挫折而无动于衷。从心理学角度看,失恋总是经历一个过程,冲击感阶段和烦躁不安的痛苦阶段是需要面对和经历的过程。在感受痛苦的同时要给自己调整的空间,如何给自己减压而不是加压是该阶段的合理做法,双重压力只能让焦虑情绪膨胀,做事效率降低,这是制约自己的重要原因。这个时期的痛苦的情感体验需要得到疏理而不是压抑,可寻求朋友、同学、亲人的安慰、理解和心理支持,积极思考问题的原因,客观地面对现实处境,从中积累经验和接受教训。暂时的学习效率和能力降低符合现实规律,而急于摆脱情感困扰的动机过于强烈,其结果反而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不但期望的结果达不到,还要承受双重压力的困扰。所以要在行为和认知上对大学生加以引导。 3.4 明确志向,理智驾驭自我在当前的大学校园中,人际交往、学习、考试和就业等都给大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必须建立各种社会关系来排解烦恼、寂寞,通过交流完善自我,他们对亲密关系的需求空前强烈。但是,随着个性的发展,在大学时期建立单纯的亲密伙伴关系已经相对比较困难,这个时候,大学生会更多转向建立一个新的亲密关系模式一恋爱关系。所以,大学生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是正常的。社会交换论者认为,人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和幸福的人做伴侣。据此理论,爱情发展大致经历4个阶段;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4个阶段是相辅相成、连续过渡的,需要在人际交往中锻炼自己,提高交往能力,学会与人相处。心理发展相对成熟,是大学生恋爱的一个必备条件。稳定的情绪,相对合理的认知和行为需要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当爱情来临时能够更好地驾驭,避免在恋爱行为中,重过程、轻结果,重感受、轻责任,缺乏对自己、对对方、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这是需要思考的同题。爱情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感世界,也是人类最富魅力的社会现象,如何去把握这是人生都要面对的课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学校教育要跟上学生的身心发展,正确的引导,不但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也鼓励他们要珍惜大学阶段的时光,以学业为重,学会以人相处,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恋爱观。 大学生情感教育问题论文:大学生网络成瘾相关问题与网络使用、情感幸福感的关系 【摘要】 目的 建构网络功能使用、情感幸福感与网络成瘾相关问题的关系模型 。方法 以1030名大学生为被试,以《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互联网 功能使用调查问卷》、《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为工具进行分析,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潜 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 宣泄功能对人际与健康问题和时间管理问题有 着直接的正向作用;求知功能对人际与健 康问题和时间管理问题有着直接的负向作用;宣泄功能和求知功能通过人际与健康问题和时 间管理问题间接地影响着消极情感。结论 网络成瘾相关问题与网络功能使 用、情感幸福感的关系得到了结构方程模型的有利支持。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成瘾;结构方程模型;网络功能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的心理与行为。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结 果显示,截止到2006年中国网民中学生的比例仍为最高,达到了32.3%[1]。人与互 联网交互作用的消极结果――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逐渐 成为广泛关注的网络现象,对PIU成因的探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Chou和Hsiao认为沟通快 乐感是网络成瘾最有力的预测变量,其次是BBS的使用时间、性别、满意度和E-mail的使用 时间[2]。Leung认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更多使用沟通定向服务中的ICQ功能,在 网络游戏中体验到控制的乐趣[3]。Hamburger和Ben-Artzi(2000)区分了3种类 型的互联网服务:社交服务、信息服务、娱乐服务,发现具有某种人格的个体可能更倾向于 某类互联网服务[4]。国内学 者雷雳等的研究显示,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交易服务偏好以及神经质人格对PIU有显著的正 向影响,而互联网信息服务偏好对PIU没有显著影响[5]。由此可见,不同互联网功 能的使用对PIU的影响不同。 情感幸福感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成分,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体验,它是人们对不断发生 的生活事件的情感反应[6]。有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幸福感呈显著的 负相关[7]。大量研究考察了互联网的使用与抑郁、焦虑等消极情感的关系。如Kra ut发现网络使用过度的人群有较高的忧郁感[8],Young和Rogers认为抑郁与网络的 过度使用存在显著的相关[9],Subrahmanyam等认为互联网的使用会增加儿童的孤 独和抑郁感[10]。林伟等研究表明,网络使用程度与抑郁、交往焦虑有一定相关性 [11]。Li和Browne研究结果表明,心情愉快的 个体能够对上网行为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和管理,而心情悲伤的个体对上网行为的控制较少 [12]。这些研究都表明,网络的过度使用与消极情感体验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对不同网络功能的使用与情感体验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如Morgan和Cotton研究结果 表明,互联网的沟通功能的使用与抑郁症状减轻有关,而互联网的非沟通功能的使用与抑郁 症状的增加有关[13]。Mazalin和Moore认为社交焦虑水平高的男性更经常使用与娱 乐有关的互联网活动[14]。陈淑惠认为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包括人际与健康问题和时 间管理问题[15]。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网络功能、情感体验和人际与健康问题 、时间管理问题间的路径关系,进而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新的证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广州市某大学的大学生被试,最后进入统计分析的有效被试共1030人 。其中男生415人,女生615人;分别来自外语系、电子系、计算机系、经济系。 1.2 工具 1.2.1 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 采用邱林(2006)修订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 [6]。其中包括积极情感词、消极情感词各9个,采用5点记分。本研究有效被试使 用该量表的结果显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为0.839,积极情感α=0.898 ,消极情感α=0.855,积极、消极情感的Pearson相关系数仅为0.059;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 考察量表的结构效度,由于χ2/df易受样本容量的影响,而研究的样本容 量较大,所以不将χ2/df作 为研究的拟合指数。综合Hu、Bentler新近提出的2-指数准则将SRMR、RMSEA、NFI、NNFI、C FI作为拟合指数[16]。对有效样本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RMR=0.071, NFI=0.93,NNFI=0.93,CFI=0.94,RMSEA=0.086,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 互联网功能使用调查问卷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九次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内容,采用从“1很少 使用”到“5经常使用”记分编制问卷,由于研究主要关心的是网民常使用的网络功能,故 删除均值在2以下的题目,最后问卷共包含17道题目。有效样本的总数据库经过随机排序后 ,前50%的样本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后50%的样本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结 果显示,采用主成分分析,经正交旋转后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有4个,解释率为49.36%。问卷 获得4个因素,分别命名为宣泄功能、求知功能、消遣功能、交流功能。所有项目与所属因 素的负荷值在0.421~0.727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RMR=0.061,NFI=0.89, NNFI=0.90,CFI=0.92,RMSEA=0.073,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研究中各维度的α系数分 别为0.547、0.697、0.674、0.560,总问卷的α系数为0.813。 1.2.3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 由台湾学者陈淑惠以台湾大学生为样本编制而成。该量 表包含5个因素共26个题项。其中强迫性上网、网络成瘾戒断反应和网络成瘾耐受性构成网 络成瘾核心症状分量表;时间管理问题和人际与健康问题构成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分量表[16]。研究有效被试使用该量表的结果显示,全量表的α系数为0.942,各因素的α系 数分别为0.791、0.788、0.725、0.849、0.788。对本研究样本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SRMR =0.08,NFI=0.96,NNFI=0.97,CFI=0.97,RMSEA=0.075,表明五因素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 可接受。研究主要对时间管理问题和人际与健康问题进行探讨。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3.0和LISREL 8.7软件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测量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要求,首先完成测量模型的构建和 检验,即不区分外源变量和内生变量,而将它们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验证性因子模型。本测 量模型包括61个观测变量和11个潜变量(其中包括网络成瘾的5个维度),各拟合指数值显 示,SRMR=0.048,NFI=0.94,NNFI=0.96,CFI=0.96,RMSEA=0.045,可接受该测量模型 。 2.2 结构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2.2.1 相关分析 为了更好地确定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即时间管理问题、人际与健康问题 与各种网络功能、情感特征间是否存在密切关系,对这些变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如表1所示 。 结果表明,人际健康问题与宣泄功能、消极情感成显著的正相关,与求知功能、积极情感呈 显著的负相关,与消遣功能、交流功能呈正相关,但并不显著;时间管理问题与宣泄功能、 消遣功能、交流功能、消极情感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积极情感呈正相关,但并不显著,与求 知功能呈负相关,但不显著;网络使用各种功能与积极情感呈显著的正相关。 2.2.2 结构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便于更好地探讨变量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基于上述测 量模型和各变量相关关系,进一步构建网络成瘾相关问题与网络使用功能、情感关系的结构 模型。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网络各种功能、情感与网络成瘾相关问题不同维度间的内在关系, 对网络成瘾相关问题进行分解,充分考虑人际与健康问题和时间管理问题两个不同维度与网 络使用、情感的关系,会使研究结果更加深入。假设的结构模型将互联网各种功能使用作为 外源潜变量,人际与健康问题和时间管理问题、消极情感、积极情感作为内生潜变量。采用 了Joreskog和Sorbom建议的模型设定策略,即事先设定多个模型进行评价,通过模型比较得 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相对有效和节俭的模型[17]。根据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结果,对模 型进行修 订,图1、2显示了网络功能使用对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及情感的影响的结构方程 分析结果。表2中列出了模型一和模型二的数据拟合结果,可以看出,模型各项指数拟合良 好。 从图1可以看出:①宣泄功能和求知功能均可以通过人际与健康问题间接地影响消极情感和 积极情感;从路径系数可以看出宣泄功能对人际与健康问题有正向作用,即宣泄功能使用越 多,越容易导致人际与健康问题;求知功能对人际与健康问题有负向作用,即求知功能使用 越少,越容易导致人际与健康问题;②人际与健康问题对消极情感有着直接而显著的正向作 用,即人际与健康问题越多,体验到的情感越消极;人际与健康问题对积极情感有着直接而 显著的负向作用,即人际与健康问题越少,体验到的情感越积极;③宣泄功能、求知功能、 消遣功能、交流功能对积极情感的作用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直接效应不显著。 从图2可以看出:①宣泄功能、求知功能和交流功能均可以通过时间管理问题间接地影响消 极情感,宣泄功能和求知功能对时间管理问题的直接效应显著,交流功能对时间管理问题的 直接效应不显著;从路径系数可以看出宣泄功能对时间管理问题有正向作用,即宣泄功能使 用越多,产生的时间管理问题越多;求知功能和交流功能对时间管理问题有负向作用,即求 知功能、交流功能使用越少,产生的时间管理问题越多;②时间管理问题对消极情感有着直 接而显著的正向作用,即产生的时间管理问题越多,体验到的情感越消极;③求知功能、消 遣功能、交流功能对积极情感的作用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直接效应不显著。 3 讨 论 3.1 人际与健康问题和网络功能使用、情感的关系 研究发现,宣泄功能对人际与健康问 题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求知功能对人际与健康问题有着显著的负向作用。宣泄功能主要包 括网络游戏、博客、论坛/BBS/讨论组等,这些功能(尤其是网络游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 个不同现实生活的虚拟世界。进入大学后的“天之骄子”,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间不知所措 ,于是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宣泄心中的不满与失落。在网络游戏这个梦幻般的世界中,他 们可以叱咤风云、取胜升级,寻找到了“英雄”的感觉,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日复一日 ,形成了习惯性的成瘾行为,同时荒废了学业。被称为“职业考生”的张非就是一个很好的 例子,张非曾先后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后都因沉迷网络(网络游戏)难以自拔而被退 学,都是网络惹的“祸”。网络给使用者带来的成就感、愉悦感和满足感是暂时的,是逃避 现实生活中责任与压力的结果,给使用者现实的人际关系带来更多的困扰与疏离,给使用者 自身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如焦虑不安、兴趣减少、精力减退、失眠、躯体不适感、食 欲下降等表现。使用者会面临更多的虚拟与现实的冲突,形成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隔阂, 进而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更强的孤独、抑郁、焦虑等消极情感。求知功能主要包括浏览新闻 、获取信息、网络教育等,这些功能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发展自我的机会。大学生能够从 现实角度出发,非常理性地使用这些功能,功能本身为使用者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有限, 所以不容易导致大学生卷入人际与健康问题。 宣泄功能、求知功能、消遣功能、交流功能的使用,均可让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体验到积极 的情感,满足宣泄情感、探索求知、娱乐消遣、沟通交流的情感需要。 3.2 时间管理问题和网络功能使用、情感的关系 研究发现,宣泄功能对时间管理问题有 显著的正向作用;求知功能和交流功能对时间管理问题有负向作用,求知功能的负向作用显 著,但交流功能的负向作用不显著。宣泄功能更具有交互性、互动性,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 交际的平台。置身其中,使用者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社会里,按照即定的准则和崇尚的标准 行事。特别是那些自卑者、孤僻者在全新的社会里,抛开现实生活中约束与恐惧,如鱼得水 ,获得来自网络的认同,开放原本封闭的心灵,展现自己渴望的全新自我。他们深感烦闷有 了宣泄之处,情绪有了倾诉对象,流连往返于其中。使用者就要在网上花费更多的时间,甚 至不惜剥夺睡眠、饮食、学习、工作等的时间来增加上网的时间。这样就导致使用者不能有 效利用和支配时间,时间监控能力降低,学习、娱乐、休息时间混乱,没有明确的时间计划 。有研究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各维度与焦虑和抑郁有显著的负相关[18]。 时间管理 问题进而会引发更多的心理问题和消极情感。求知功能更具有目的性,可以说是学习的辅助 工具,使用者可以按照学习的计划和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所以不容易出现时间管理问题。 大学生情感教育问题论文:当代大学生情感问题初探 摘要:处于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情感危机,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情感危机的成因、表现的研究,为大学生处理情感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情感问题 情感调适 情感危机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在生活经历上有着相似点,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性。亲情、友情、爱情是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重要的、需要慎重处理的情感问题。由于大学生的情感具有极不稳定性。同时,对于情感,他们有的是为了赶潮流,有的是为了找一个人陪伴,排解孤独;亲情或多或少被淡忘,爱情、友情也欠神圣、纯洁。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普遍而又重要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合理解决心理矛盾与冲突,正确处理情感问题。 一、大学生情感问题的成因 第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特性及其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是其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由于忽视、舍弃甚至排斥、牺牲个体的独特性、偶然性、丰富性,而使人成为物体的奴役,成了各种机器(包括物质机器和社会机器)的奴隶。因此,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大学生,一方面,对现代生活新奇向往、积极适应、努力追求;另一方面,又常常在现代化的物理和社会环境面前,感到自卑,感到渺小,感到物对人的巨大压抑。 大学生的高压力主要源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性与爱的压力,更有未来定向的压力。有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中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心理障碍的人数在16%以上。而且现在,问题大学生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未来定向和就业的困惑与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突出。 第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是造成大学生情感混乱、浮躁的另一因素。 20世纪60年代至今,后现代主义取代现代主义而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它力求表达的是“无为”,即无意义、无思想、无深度、商业化、大众化、非历史、不想未来、只求顷刻的现在,等等。社会的开放性,使社会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现象,这也让大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这种情形下,后现代主义思潮登陆中国,在商家们的大肆渲染和推介下,其文化现象便以其新异性打动大学生,使大学生对之产生兴趣,并极力模仿,进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如大学生中出现的港台流、日流、韩流等时尚文化现象。这是大学生思想、情感不成熟导致的。 第三,不良文化的侵蚀是造成大学生上述情感危机状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社会转型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良文化有了滋生、泛滥的市场。书本文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无不留下不良文化的污渍和踪迹,而大学生生理发育早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认知结构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加之对变化和新奇的渴望,促进了对轰动的追求,导致了文化的融合,极易被不良文化所腐蚀、俘虏,成为它的奴隶。特别是网络文化由于其时尚性、平等性、互动性、无约束性、彰显个性、虚拟性、超时空及信息量大、更新快速等特点,对大学生有着太大的诱惑和吸引力,已经构成对现代人尤其是大学生健康生活的重要威胁。 大学生的思想、情感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情感懦弱、混乱、虚浮及冷漠,特别是冷漠的情感态度,最终又可能激起种种暴力。因此,关心大学生的心理情感世界,加强情感教育,化解情感危机,就成了当前社会及其高校的重要任务。 二、大学生情感问题的调适策略 大学生情感危机及矛盾,无论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社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应适当地对大学生的情感危机进行调适,以减少其对各方面的危害性。 第一,帮助、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由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许多大学生将考上大学为终极目标,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情感便会产生空虚,而要摆脱空虚,就必须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首先,大学生应制定个人学习发展计划。学习在大学的各种活动中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从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上看,虽然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但学生可自由安排的课余时间却增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应首先从客观上明确自己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另外,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而有效地分配,同时也要积极参加课外的学习,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获得知识上的满足;其次,大学生应制定个人的生活发展计划;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许多大学生在生活中却迷失了方向,产生了自卑与孤独感,为此大学生们要不断地学会调适自我,不断地加深自己的各方面的知识,树立一个生活的目标。 第二,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有了新的人际空间和人际关系。作为教师或辅导员,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时,就应从多方面加以引导,使其形成一定的归属感。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人际关系的空间和环境。使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构建起情感交流的纽带,以摆脱情感上的孤独;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或举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等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学生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让学生学会构建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第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及时疏导大学生情感问题。 许多研究发现,被情感问题困扰的大学生力图通过各种方法来排解困扰,而其中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教师的帮助,特别是选择心理咨询教师。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这与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是极不相适应的,为此,作为高校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教师,都应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情感问题的复杂性,在此前提下可以以学工处(部)为平台,建立起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也可在学校网站上设立大学生情感信箱,由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加以帮助解决。由此,不仅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会使大学生的情感困惑及时得到宣泄和解脱。 第四,强化大学生的美育。 当前强化大学生美育不失为解决大学生情感危机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办法。美育,其实质就是情感教育。在培育大学生人性、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塑造心灵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我们应期待并努力推进在美育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在美育立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及评价制度创新上有新的进展。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我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班学生×××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提出如下几个解决办法:一、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 2 0 0 2年高考总分取得631分的成绩,各学科中最高分是语文659分,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试论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趋势 论文关键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趋势 论文摘要:近十年来,中国学者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是: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专业化水平偏低,操作缺乏规范;消极倾向显现,研究不能全面发展;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今后的研究将更广泛而普遍的开展,并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证探索;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教育;多种方式相结合,继续探索发展性的教育模式;深化研究,全面推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健全教育体系,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者所进行的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发生率一直保持在20%~30%的水平[1]。军校学员具有军人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参战人员要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和精神负荷,面临更强烈的心理压力,要求具有高负荷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心理疲劳、干扰能力等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军校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军校学员良心理健康的任务刻不容缓,但由于学科建设和培训制度远远跟不上实际工作的需要,不少人在没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化自理学知识培训的情况下便仓促上岗,开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展开。 一、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问题 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尽管在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的历史短、起点低,研究基础和研究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在研究中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性研究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高水平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争鸣类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等;除此之外,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脱节,导致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有效指导,从而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因脱离实际而价值不大,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因缺乏科学指导而盲目运转。总体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水准不高,低水平的简单重复现象严重,缺乏系统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 2.专业化水平偏低,操作缺乏规范。由于某些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缺乏相应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失控现象时常发生。在实践性研究方面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结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准确性,研究变量失控性,数据统计随意性等。目前中国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研究,大都是借鉴国外现成的量表作简单的调查和一般性验证。在选择研究的工具上,国外常用的有MMPI(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16PF(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EPQ(艾森克人格问卷)等,其中MMPI在近几年用得比较广泛;国内常用的研究工具大部分来自国外,主要有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16PF、EPQ、SAS(焦虑自评量表)、生活事件调查问卷等,最常用的是SCL-90。但是SCL-900的常模是1986年研制的,而且样本量仅为1388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类量表的局限性和可靠性也逐渐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质疑。 3.消极倾向显现,研究不能全面发展。首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发展倾向,导致研究不能全面的发展。如个别化倾向、医学化倾向、片面教育化倾向、万能化倾向等等。咨询和治疗上。使得研究工作越走越窄。其次,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心理有疾病的患者,用一些医疗的方式对待那些心理问题并不严重的学生。最后,一直都有学者在探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的问题。但研究者多从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角度出发,分析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工具价值,没有把两者放在宏观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终极价值缺乏关注,在模式构建和机制创新上探索较少。 4.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当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地已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就全国而言,其研究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研究相对集中在经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研究者都以自己所在省市来选择研究对象。因此,有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主要为研究所和军校)的城市,当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能受到较多关注。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这些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等地区研究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省市,研究数量少的地区其研究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 二、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 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会日益深入和广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理论体系,指导实证探索。任何研究都要经历理论探索阶段,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不例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关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模式以及心理健康标准等理论一直是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这些理论建构虽说没有完善,但基本上已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相信今后一段时期,这些理论体系将更加完善。正确的理论,必然要指导实践。目前,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逐步走上了实证研究的道路,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诸如个别、团体心理辅导或咨询、角色扮演训练、课堂教学、情景练习等不同方式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但这些研究成果还远远满足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的需求。因此,今后在完善的理论的指引下,实证研究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流趋势。 2.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教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格类型的人进行与之相关的教育。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及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年级军校学员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是对大学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学习与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学员则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与事业问题、情感与恋爱问题;三年级学员主要为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情感问题;四年级学员主要恋爱问题及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从年级看,四年级学员的心理问题要多于二三年级大学生;从地区看,农村贫困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全貌,针对他们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教育、咨询和治疗,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结合多种方式,探索发展性教育模式。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是要对学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促进,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健康地成长和良好地发展。面临着国际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趋于整合的新趋势,当务之急应加强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积极开展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的教育活动,以增强军校学员对挫折与生活压力的心理承受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军校学员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以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所以,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应尽快从被动转向主动,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相结合,且以发展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努力使军校学员心理和行为问题能防患于未然或化解于萌芽状态。 4.深化研究,全面推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随着观念的更新、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会获得更广泛而普遍的开展,由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扩展到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另外,研究也将涉及到所有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有关的方面如:自我概念及自我意识、外界环境及休闲活动、精神疾病及生理问题、一般心理健康、转业、心理辅导及治疗、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人格特点等。不仅如此,服务对象也将进一步扩大范围,从学校逐步推广到社会,不仅重视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关注教员、家长及监护人等的心理健康,满足他们的需要,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全面实施和普遍发展。 5.健全教育体系,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军校学员树立思想、确立“三观”,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的关键时期。但部分军校学员心理发展中存在问题,将对其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今后各军校应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军校学员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考察,探索军校学员心理品质发展与思想道德发展的有机联系以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优化及完善。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的基础上,构建新形势下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模式,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析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时体现在班级管理中 论文关键词:教育 心理素质 自我调适 心理咨询 集体训练 论文摘要: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非常有必要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结合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加强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 当代中专生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要想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技术、良好的能力结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中专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和心理上的急剧发展给他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如果这一阶段缺乏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两组数据:1、在一次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2、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两万多名学生的测试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枯燥的数字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如学科渗透、心理咨询、团队工作等。本文主要结合班级管理工作实践,就班主任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和尝试。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注意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日程上,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磨炼顽强的意志,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2002年我所带的班高考成绩名列前茅,就业技能全校第一。全班总平均分485.7,超出高考录取线61.7分,(全校唯一一个全部上线的班),本科录取率4%,专科录取率97.5%均居第一。本科上线率居第二。我所教的计算机属于专业基础课的一部分,我班高考专业基础课平均分200.4,居全市第一,高于市平均分23.5分,现在所带的班在几次考试中均居前列,在就业技能比赛中均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所有这些成绩与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二、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中专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得标准。 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住宿要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和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远离父母,还要学会独立处理很多事情。另外,考入九中的学生在初中大多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在工作上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现在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可谓人才济济。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调适自我,给自己定位。 基于此,我从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心理保健的重点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对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的科学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 2.开展心理咨询,注重个别辅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需要心理的关爱和情感的交融。 通过探索与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和学生接触的最多,时间最长,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班主任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达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二年级上学期时,高年级有位学生因父母离异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休学。后来,为了让她尽快从心理阴影中解脱,回到学校照常学习,校领导把她特意安排到我班,希望我能从心理的角度帮助她。最初她对学习和学校都充满了恐惧,她从不主动说话。非常胆怯。几天后,她请病假回家,连续三天没有到校。在我和家长的交流中,我发现她除了有一些生理上的不适外,更多的是心理不适。确切地讲是逃避现实,逃避生活,惧怕交往。当我了解到这些时,我果断地要求家长立即让她返校,并要求家长配合,坚持每天送她到校。同时我安排了班干部和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她的学习。我经常与她谈心。当我了解到她曾学过长笛时,在班会上,特意把她的家长请来,专门为她安排了一个长笛独奏节目。事后,她说:"我已经很久没有在这么多同学面前吹笛子了!渐渐地,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话也多了起来,性格也活泼了许多,经过半年的训练她已基本恢复正常,找回了失去的自信,最后考上了大学。 心理教育在班级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班主任管理的一个必要的手段,希望有更多的班级管理者参与心理教育这个重要的话题的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析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关键词:家校心育 协同开展 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长是否有效地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互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开学、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三、我校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协作理念,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1.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认识和心育水平。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协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协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我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如:①征定并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②请进来,2007年7月我校请山西大学心理教育专家刘丽老师、2008年9月请太原电视大学的张奠石校长为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专人到北京和哈尔滨参加了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论坛;2008年10月校领导亲自参观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是让教师学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认识,增加自身素质;二是掌握协作心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协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2.通过参与活动和针对性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过每年落实“421”工程。即:4次家长培训会;2次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1次家长开放评价。 首先,每学年初要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参与教育的情况,及时捕捉信息。通过汇总,了解家长参与情况,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①对家长所存在的心育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②组织专家与家长面对面座谈,现场解疑。如:我校请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对全校家长进行专题讲座,随后进行了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2008年请“知心姐姐”报告团的老师对全体家长进行赏识培训;③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④请学校的部分教师、优秀家长介绍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2007年11月我校组织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夏燕萍和袁巧荣分年级与家长进行座谈;2008年5月邀请长治好家长周大淇对全校家长进行经验交流;⑤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如:每年5月的体育节,亲子趣味运动会,设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与孩子的项目;11月读书节,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协作。 (二)协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协作升华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协同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协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1.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传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学校的协作打好基础。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从学校工作出发,也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也有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有家长本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举行大型心理健康讲座以及经验交流会,给家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如:在聆听了长治优秀家长周大淇的经验介绍后,家长写心得交流讲座感受。另外通过参观学生作品;召开小型家长座谈会,共同研究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2008年11月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代表座谈会,让家长学校的成员来到学校参观校园、学校的设施设备、参加学校学生的早操、进到教室听教师授课,并和校领导座谈等;2007年5月,校长、心理教育的两位专家和学校单亲家长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就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单亲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访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访制度。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普访一次,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主动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承担责任,不埋怨家长,不指责学生,和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开了全校教师集体家访大行动,全校教师家访一位结对的学困生和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走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和家长的讨论、了解,共同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协作氛围。利用学校板报、广播、家庭教育小报等,指导家庭教育。请家长走进校门,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6月举办学生综合展示活动;下半年举办“读书节”亲子共读书并交流分享活动;英语节家长参与活动,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体验教育,增强亲子感情。 (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包括社区的、家庭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一切教育过程。实施家校合作,客观上必须进行教育空间的拓展,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社区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家长,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随时都能感受到“教育场”的作用,从而提高家校协作的成效。社会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公园等文化设施,各类工厂、机关、部队,还有社会上各种文艺人才、英雄人物、离退休干部、教师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学校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把家长学校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联系起来,加强指导与引导,整合与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 总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试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探索 [论文摘要]文章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意义,探讨高师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现实意义,以声乐演唱与教学为例,对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高师音乐教育 结合 声乐 一、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目前尚无定论。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能高效而快乐地适应;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丰富而持续的心理状态;还有人认为心理健康表现为积极性、创造性、人格统一,有行动热情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所说的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以上的作用外,还在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更好地完成高师音乐教育中技能课的训练,从而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当前社会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提倡人的全面发展,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指人在生活、工作、社会活动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关注其他教育的同时,必须关注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育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的功能。当今社会,体制交替、观念冲突、文化碰撞,人们的思想困惑越来越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人际关系的紧张,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感染和冲击着高校的大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育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能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2.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的功能。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的功能能够引导人们从全局出发,珍视历史机遇,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中去。 3.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功能。当今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功能不仅能够引导人们加强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还能引导人们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排除心理障碍,积极看待人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及时排解其心理障碍,增强生活信念,启迪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他人、社会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排除人格障碍,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格是人际关系的产物,人格障碍是指人受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偏离常态发展产生人格变异,导致工作、学习、生活上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和疾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使这类人认清自身的人格偏差,逐步修正人格偏差,最终形成健全人格。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辩证地看待问题,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当今社会的青年一代在顺境中长大,承受生活打击的能力不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生活的磨难,掌握生活中的辩证法,恢复心理平衡,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4.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处理好人际关系。要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正视不和谐因素的存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看待他人,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的关系,在交往中完善自我,提高整体心理素质。 (三)高师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结合的现实意义 要想做好新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工作,不仅要深入研究教育与音乐教育的规律、特点,还要深入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对做好新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工作有很大的益处,需注意以下两点: 1.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除智力因素外的一些心理因素,它起着牵引人们思想发展的方向和深度的作用。当今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智力因素,也需要较高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 2.个性型与合作型的统一。高师音乐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同时又要兼顾音乐教育的规律,针对特殊音乐人才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与社会的需求和群体组织需求相结合,有正确的合作观和群体创造意识。 二、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培育心理和谐,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一)心理和谐的表现及其规律 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其次表现为人与事的心理和谐;再次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的集中表现是对外适应和对内协调,能够客观看待社会和自我内心世界,愉快接纳自我,承认现实。 (二)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培养心理和谐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整体素质。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培育人的心理和谐,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最终塑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等。二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高师音乐教育要注重培养和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培育尊重他人独特个性、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和情趣的意识和感受。 三、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心理素质培养的内涵 (一)智力品质培养 智力品质是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操作系统。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的能力的大小主要看其智力结构的质量。高师音乐教育者智力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和问题进行加工能力培养。高师音乐教育者要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影响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二是传递教育影响的组织管理与语言能力培养。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包括确定集体目标和计划的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思想教育能力;语言能力培养要培养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二)情绪情感品质培养 情绪和情感是心理素质结构中的动力成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有自发性因素,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控制。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情绪培养的主要内容是使其懂得情绪情感产生的机制、特点、功能及表现特征,了解自己情绪情感发生发展的特点、水平和规律,注重理智感、美感、道德感等高级情感的陶冶。 (三)需要与动机品质培养 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意识到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对一定的客观事物的追求;动机是激发或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的心理动力。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与动机品质培养的主要内容是使其了解需要与动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自己的需要层次、需要结构、动机水平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影响自身的需要与动机水平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掌握运用需要与动机理论来努力提高自身的需要层次与动机水平。 (四)自我意识培养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自我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懂得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理与过程,了解自我意识发展对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提高自我意识,实现自我修养能力的提高,善于利用自我意识,实现自我调控,保持心理健康。 四、高师音乐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以声乐演唱与教学为例。声乐课以及由声乐课派生出的声乐作品赏析课、声乐教学法等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主干课程。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人们重视歌唱中的各种技能技巧,往往忽略心理因素对声乐演唱与教学的影响。 (一)生理心理学原理与心理健康在声乐艺术中的应用 1.歌唱时对声音的感知。声音是听觉的艺术。人对声音的感知取决于声音的四要素:音高、音量、音色、音值。人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是凭借听觉器官接受声波刺激所形成的整体听觉印象形成的。听觉印象有两种:一种是普通听觉,是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直接感受;一种是内心听觉,是指音乐家在想象声音或各种声音的配合时在音乐概念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听觉印象。初学声乐的人在歌唱时自己听到的声音往往与别人听到的声音有很大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声音传导的路径是不一样的。所以,一个有经验的教者会耐心鼓励和引导自己的学生学会分辨好与坏的声音,进而建立自己的内心听觉。 2.歌唱中的音乐想象。音乐想象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与感知觉、意象、联想、思维、情感及意志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主观积极的心理活动。歌唱者在演唱一首歌时首先是在头脑中把歌声和具体音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清晰明确的意象,通过思想上预想的活动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和连续贯穿的表情。 (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歌唱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1.消除歌唱中的技术障碍与心理障碍。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和行为能力。歌唱技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对于技巧而言,有人经过几年的大量、刻苦的练习能运用自如,而有些人虽然经过大量的练习却无法解决声乐技术上的难点。这些难点之所以不能消除,笔者认为,心理上的障碍是主要原因,它导致在练习中调节失控,进而出现技术问题。 2.培养良好的歌唱。一是日常技术训练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发声器官各部分肌肉都处在平衡协调的积极状态,日常技术训练时要心情平静、精神集中,要把平时练唱当成最愉快、最舒心的事情,内心充满自信,不被技术方法所吓倒,充分相信自己,切记在练习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二是登台演出的心理状态。对于歌唱者来说,初次登台大多是在台下唱得不错,一上台就大打折扣,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了,本来很熟练的曲目却出现“卡壳”。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怯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怯场”并不是普通意义所说的上台紧张,而是指一种极度紧张的病态,如不及早纠正将会产生很严重的负面结果。解决办法首先技术要过关,要想在台上有充分的自信,台下必须把自己的技术练得有相当水准,只有掌握了较为精湛的歌唱技艺,才会在台上镇定自如,获得预期的演出效果。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演出态度,有些人在演出前个人思想杂念太多,总是处在患得患失的情绪之中。要教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歌唱态度,消除自卑感,消除患得患失的思想,正确地认识自我,从自我中解脱出来,保持心情愉快,松弛神经,去除恐惧,这样才能获得一个良好的演出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拓展训练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拓展训练;心理发展;开发与设计 论文摘要:通过拓展训练的阐述,使人们了解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给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拓宽教学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 拓展训练是一项集求生、惊险、刺激、娱乐、教育于一体的极限运动。现在这项运动已经被许多国家的各级学校所喜爱,并有了专门的训练内容和方法。对在校青少年进行针对性的求生意志、信念、欲望的训练,帮助受训者克服恐惧心理、坚定求生信念、建立团队精神,拼搏进取,以无畏精神更好地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 拓展训练给学校体育改革以深刻的启示和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在野外生存训练受到很大限制的情况下更具意义。它借助于身体练习达到促进心理发展的目标,使身体练习原有的隐性功能“显形化”,其效果显而易见,而这一点正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之一。正在试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心理健康”这一学习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如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等。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很好实现体育课程在心理健康领域制定的学习目标,深刻认识和理解拓展训练在促进心理发展方面的特殊价值和实现这种价值的条件,具备设计、创编拓展训练方式、方法和内容的本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拓展训练促进心理发展的条件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North etal,1990)。因此,本文认为,拓展训练的困难度、危险度、合作度、趣味度是引起心理负荷的主要外部条件。训练对象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协同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正如Sonstrotm所说:“锻炼可以提高自信心,降低焦虑水平的途径之一就是参与者能够胜任某中任务。”这一观点与班杜拉的自定效能理论是一致的。班杜拉认为,人们完成了他们认为是较为困难的任务时,其自定效能水平就会提高。对没有锻炼习惯的人来说,锻炼是一件困难的事,如果他们能够使自己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种感受将有助于打破抑郁、焦虑以及与其他消极心境状态相关联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认为,有一定困难和危险的拓展训练手段,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和有趣的训练方式能引起较强的心理反应,能对训练对象在动机、情绪、意志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只有在承受负荷的情况下才能逐渐成熟并得到发展。如果训练对象在心理上无任何负荷,无法引起较为强列的心理体验,只是在机械地重复动作,那么,这种练习就失去了其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二、拓展训练对促进心理发展的价值 从上述拓展训练促进心理发展的条件可以看出,没有一点困难和危险,不需要合作和缺乏趣味的练习,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身体发展的作用,但促进心理发展的价值却不会太高。身体练习只有具备适宜的困难度、危险度、合作度和趣味度,才能引发心理负荷,促进人的心理发展。 1.拓展训练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自觉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状态。意志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人们的意志具有不同的品质,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应指向与进步的方向和具有崇高的社会价值。意志品质应由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组成: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以及精力与毅力。拓展训练的困难度决定了练习者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的程度,有一定困难但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训练具有较好的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特殊功效,可增强训练对象自尊、自信,促进训练对象具有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有利于自我观念的形成。但如果难度太大,超出了练习者的能力所及,就会挫伤练习者的自信和积极性。因而,只有练习的难度略高于练习者的现有水平,才可获得较好的参加内心理发展的效果。 2.拓展训练可以培养训练者的勇敢精神。训练的危险度是指训练对象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脱手、跌落等危险性的程度,它对训练对象的勇敢精神是一种挑战[1]。拓展训练过程中,训练者往往需要克服各种器械或其他障碍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容易产生恐惧感,这就要求必须克服恐惧心理,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表现出勇敢精神。但训练者战胜恐惧,完成了一个具有危险性的动作时,他会有信心倍增、重塑自我的感觉,有危险的动作还可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产生前所未有的体验。当然,选择和设计具有危险度的练习一定要有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练习有危险性但却不会产生危害。 3.拓展训练可以培养训练者的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来说,自信心是最为宝贵的,它是个体获取成功和不懈努力的基本保证。缺乏自信心往往表现为害怕失败、消极对待、怀疑自己。真正的自信心不仅仅表现在认为自己是一个胜利者,也不是只有在成功时才具有,在失败时自信心是最宝贵的。真实的、稳定的自信心就是在这种成功和失败中培养和形成的。拓展训练以其独有的形式,使训练者互相鼓励、互相影响,从而使训练者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影响,从而使他们建立在从事任何事时都要始终充满自信的坚定信念。 4.拓展训练能够培养团队协同精神。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令人愉快的社会交往,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人际交往离不开互相信任,互相协作的精神。拓展训练的大部分项目如直体后倒、攀天梯、互相攀岩等都强调互相协作、互相信任的团队精神。在训练过程中,团队各成员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作,彼此为对方提供有利的条件,相互受益,共同提高。通过合作,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依赖,都感到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使自己的活动成功,达到自己的目标,而这样就会使团队成员对自己的活动感到满意,并彼此产生好感进而互相信任。因此拓展训练对协调人际关系,培养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具有良好作用。练习者会在集体中享受到助人与被助的快乐,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与合作的愉快并增强相互信任感。 三、怎样开发和设计拓展训练的内容 拓展训练在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维学习目标上是有差异性的,并非所有的拓展训练内容都具有等效的价值。如果我们有侧重地确定了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心理健康领域的内容,我们就应该有侧重地选择那些有一定困难度、危险度、合法度和趣味度的拓展训练内容,同时,我们还可以设计,创编具有促进心理发展价值的拓展训练内容。 1.创设合作情景。拓展训练多以集体形式进行,人际关系呈群体多向性,这种群体多向性的人际交往和互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因此,在创编拓展训练的内容时,对训练者提出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动作的要求,创设合作练习的情景,可以有效提高练习的合作度。如要求全组同学相互配合用自体或器材组成某种图形,在特定的约束下共同通过一段距离;两人一组在合作下完成某种动作等。 2.增加情景暗示。有些拓展训练只要增加一些情景暗示,会使训练者充满兴趣或产生某种新奇感觉,从而使训练更为惊险刺激。如进行攀天梯或互助攀岩以及在平梯上作悬垂行进等内容的训练时,训练者暗示训练对象:你们现在是在通过万丈深渊,一旦失手就会粉身碎骨。此时,训练对象的心情就会大不一样,训练所具有的心理负荷会有所提高。 3.设计的训练内容应具有非常规性。所谓非常规性动作就是不符合人们日常动作习惯的动作,如手倒立等。非常规的身体练习会使训练对象产生恐惧、刺激的感觉,从而对训练对象的勇敢精神和自信心发展产生影响[2]。如在单杠上做“挂膝倒悬垂”、“跪撑”,在跳箱上做“跪跳起向前跳下”以及“拓展练习”中“向后背摔”等。需要注意的是,非常规动作并不一定难度很大,“向背后摔”一点也不难,却能引起练习者强烈的担心和疑虑,产生较好的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4.变换训练的形式。变换训练形式可使训练对象产生兴趣。人们总是对新鲜的事物容易产生探求的欲望,有兴趣可以使练习者注意集中,情绪高涨,产生愉悦的心情。如队列队形练习中的队形变换、跑步的路线、徒手操的动作、练习器械的特征、游戏的规则等。变化可以出新,出新才有魅力,一成不变的训练是不会让训练对象有兴趣的。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摘 要】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 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中有20% 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能主动到心理咨询门诊咨询的学生却只有l%~2%,与有20% 左右的学生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相比较,相差甚远,因此说,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为实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政治目标,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其思想,进而指导其社会行为。两者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相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和情绪、意志、性格等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两者都是为了塑造大学生完整、高尚的人格,使他们成为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合格人才。事实上,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往往与其心理素质特点有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从我国高校的现状来看,并不是所有高校都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大多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的老师以及各级学生工作干部与全校学生进沟通的。在工作中,培育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培育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也没有截然分开。实践也证明,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变“等学生上门咨询 为“主动登门诊疗,既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培育的效果,又可以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的效果。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可行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关键是找准结合点,把握结合度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一般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如心理负担、心理障碍、心理疾患等。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但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层面上,不能在更高层次上给大学生以引导,指明方向,其效果也只能是暂时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关键是要把握好结合度。对心理、精神问题的研究,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的、思想认识方面的研究和指导。对因这两方面因素交织而产生的问题,可以从心理方面切入。把心理问题的解决与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同时。也必须看到,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非思想性、非政治性、非道德性的纯心理的问题。对此,应从心理的特有规律出发去观察、分析症状。对症下药。不宜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造成心态的进一步扭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要给予热情、细致的关心,了解他们致病的原因,主动与心理咨询机构联系,反映情况,配合心理治疗,在灌输正确思想的同时,有的放矢,帮助他们排除致病因素,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的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结合。对此,存在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把火学生心理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发展中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对这一类问题。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把两者真正结合进行,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态势,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奠定基础。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应变能力不强,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经济上攀比引起心理失衡,性心理适应不良等。① 环境应变问题主要在新生中表现突出。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部分学生失去了在家独住一间房和看电视、上厕所、洗澡等不用出家门的优越条件,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导致出现了适应困难,感到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种种神经衰弱症状。这类问题,在学生走上实习岗位时也会有所表现。②自我认识失调,主要是指一些大学生在中学时是学习尖子,老师表扬,家长、邻居、亲友夸奖,同学羡慕,常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大学,这种优越感消失了,面对众多比自己强的同学,加上自身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上一有波动就出现自信心下降,甚至产生自卑感、失落感。③人际关系障碍主要是指由于沟通不良、性格缺陷、缺乏社交基本态度与技能等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引发人际冲突的状态,而陷入孤独、逃避、自我防御的境地。④经济上攀比引起的心理失衡主要在贫困生中表现突出。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在吃、穿、用等方面差异很大,需要用钱和家庭无支付能力的矛盾冲突导致一些贫困生心理失衡。⑤性心理适应不良主要指由于缺乏科学的性知识,性冲动与性压抑的矛盾冲突导致性心理失常以及恋爱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据此,应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相应措施。(3)分面、线、点施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落到实处。面上教育,就是针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结合实际适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所有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维护和增进健康的一些基本方法和途径;认清心理咨询的性质、任务和服务范围等。宣传普及活动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广播、校报、墙报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举办心理卫生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进行心理卫生方面的集体公开咨询活动等。通过活动,使学生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当产生心理问题时有接受咨询的要求,能自觉调节、保持心理健康,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线上教育,就是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办热线电话、组织心理测试等活动,在积累学生个性资料的基础上分类处理,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跟踪把握学生心理波动变化轨迹。建立动态的。思想心理模型 ,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科学、扎实。点上教育,就是个别的心理咨询活动。它要求心理咨询员认真听取前来咨询学生的讲述,准确地认同其内心体验,积极响应其讲述内容,推动其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与挫折,并通过适时的自我披露相关经历增进与前来咨询学生的情感联系,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别谈心活动溶为一体。 4、实施家校沟通 ,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绝大多数家长虽然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但往往偏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其政治、思想、道德、心理诸方面的健康。从而使得一些政治上无所追求、思想上不求进取、道德上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心理上有轻度障碍的大学生发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更得不到及时教育与治疗,给社会、学校、家庭都会留下一定的隐患。实施。家校沟通 ,就能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佳。 5、建设一支训练有素、务实敬业的教师队伍,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直接同学生接触,对学生中各种问题最了解。给他们补充心理学、心理医学及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然后以他们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有机结合. 同时,应适量从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转调一些人员充实这支教师队伍,对他们补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逐步培养、建设一支既掌握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又掌握心理咨询基本知识技能。务实敬业的教师队伍,进而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6、摆正位置,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在医治大学生心理精神疾病的同时,有责任向学生指出更高的目标,培养他们确立更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责任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具有导向作用,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削弱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助。两者的位置不能颠倒。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分析 摘 要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上的一种尝试,它是公办高等院校教学资源与社会资金的有机结合的产物。就我国目前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加以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体制 1 引言 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比其他普通大学更为重要,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更加沉重的心理负担,关于沉重的学费和那不堪一击的文凭,这种心理负担从他们选择独立学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接着,就伴随着他们度过几年的大学生活,直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面对如此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的学生怎么有足够的经历去面对生活和学习呢?所以,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行。虽然独立学院近几年有很大的发展,但它还是处于摸索实践阶段,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比如说,如何在独立学院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案。 独立学院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同于普通公办学校学生,没有国家和政府在经济上的帮助,不能享受各种优惠待遇,得不到全社会的认同,但他们也不同于一般的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学生都经过高考,并且分数达到了一定的标准,通过正规录取手续入学的学生,他们在很多方面比民办学校学生有优势。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针对那些有心理疾病的同学,而应在全体学生中进行,让大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形成共识。据调查,有超过半数的独立学院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自卑、焦虑、困惑等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给学生的精神蒙上了阴影。 独立学院学与普通大学生最大的不同点就正在于有着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因为高考没有考好,在被逼无奈时才做出选择的,这成为他们心灵上的阴影,因为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他们就感到沮丧,对未来没有信心。 在大学里,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我们更要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学会如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用一种极端的方法去思考问题,遇到事情一定要冷静,切忌义气用事,心理健康状况与学生的学业息息相关,心理上若存在问题,其他各方面势必会受到影响,在独立学院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不能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事情,时常会感到焦虑、恐惧、烦躁等。为此,文章对此进行了探析。 2 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原因。家庭生活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接受着父母对我们的熏陶,家庭的不和谐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给他们的心理留下阴影。据调查,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心理问题较正常家庭孩子多得多,家庭生活的无序、父母态度的粗暴,极易导致孩子形成自卑、粗暴的性格。另外,独立学院独生子女较多,无论家庭条件的好坏,都会受到父母的爱护,有的甚至是溺爱,导致孩子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办事情没有主见,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2)学校原因。作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由于独立学院的发展还不完善,有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在客观上给学生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学生自己不能溶入大学这样一个环境,缺乏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孤僻的个性,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3)社会原因。独立学院作为社会上的新生事物,还不能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由于人们对独立学院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独立学院本身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所以独立学院在社会上并不被人们看好,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就业等很多方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甚至是歧视,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充斥着大学的校园,对那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之大学生涉世未深,在社会经验、个人修养等方面还有一些欠缺,不能有效地抵制歪风邪气的侵蚀,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心灵扭曲,从而误入歧途。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我们应当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状况给予高度的重视,在独立学院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会对学生的人格完善、情绪调节、习惯养成、人际交往、自我意识,以及处事态度等大有帮助。 3 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那些比较自卑的同学要引导他树立起做人的勇气,相信自己能行,对于那些比较暴躁的同学,可以和他们心平气和地谈,让他们从无数次的心平气和中也学会忍让。 (2)通过讲授一些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比如说如何判断自己心理是否健康,如何人际交往等等,更重要的就是让同学们学会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并且要形成自我调节的意识。 (3)在基础知识了解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测试加以巩固,并且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接着让他们试着去解决,从而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4)另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良好的环境下,学生们的个人修养会不断提高,心态也会表现得比较平静。 (5)扩大宣传,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4 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措施 (1)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不久的将来要独自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竞争,人格是人心理行为的基础,它会直接影响 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优良的人格是必不可少的。 (2)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只有知道了怎样的心态是健康的,知道如何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才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陶冶自己的情操,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参加活动还可以增加与同学的接触,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4)在独立学院里设置心理健康咨询室,当学生发现有心理问题时,可以随时进行心理咨询,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析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游戏 论文关键词: 游戏 学前儿童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 针对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游戏自身的特点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和要达到的目的有着相似性和统一性,使游戏成为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认知、语言、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期儿童的身体和思维都还处于人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认知思维和语言能力都还处于一种不完善的状态,以怎样的方式来开展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游戏能有效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既给学前儿童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又能让他们体验到自主快乐,激发其自信心、幸福感、成就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心理。 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引发的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新领域,它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对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人自身所固有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并运用这些积极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孟万金教授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学及积极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应该重视全体学生,并全面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而不是象以往只注重个别学生及其心理问题。除了以积极视角、主动态度之外,还要用积极的途径、思想来培养受教育者的积极心灵,最终实现积极健康心理教育目标。 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给学前儿童播下了积极心理的种子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思维、语言、动作、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在重视儿童智力和身体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儿童其实也是有烦恼、有忧愁的,也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而且童年期的心理问题也同样会影响到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主动、预防,所以对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重要。知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在学前期得到重视,如果在学前期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理念的指导下给学前儿童播下积极心理的种子、注入健康心理的疫苗,将会对个体的整个人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在游戏中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3.1 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注意力方面,虽然幼儿神经系统在学前末期已经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其大脑皮质机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发展到完全成熟相比,他们的皮质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因而是不宜对幼儿提出过高的抑制要求的。认知方面,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只是初步发展。儿童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使得儿童在认识和把握事物时主要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即表象来进行的,很少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因此要幼儿凭借概念、判断或推理来认识、把握事物是很有难度的。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在枯燥抽象的事物上,而其认知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这些心理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对幼儿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宜用积极心理健康知识去简单传授。能有效开展幼儿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就游戏,幼儿好奇、充满想象和想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周围环境去实现某种意愿的冲动等等都让幼儿对游戏特别青睐,而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体验又能帮助他们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健康人格。 3.2 学前儿童青睐的游戏 作为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许多教育家就曾肯定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指出游戏可以使儿童自寻其乐,并可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和各种肢体的敏捷;罗素也曾经提出要使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陈鹤琴认为小孩子是好游戏的,幼儿是以游戏为第二生命的。 学前期幼儿的运动和言语能力发展迅速,他们已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能做各种运动,还能说一些连贯的较准确的言语。但他们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虽然渴望参加一些成人活动,却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束缚,而游戏恰好为幼儿的这种渴望创造出一个不受约束的可以供其体验的世界。体验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成为他们对待世界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幼儿正是在游戏中用体验来认识、理解和把握外界事物的。在游戏中,幼儿体验着自由性、体验着愉悦性、体验着创造性,感受到兴奋、幸福、无拘无束。 3.3 游戏与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弗洛伊德就认为游戏是幼儿发泄情感,避免损伤的出口。游戏能使幼儿摆脱现实环境及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愿望不能实现时,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避免造成心理矛盾和冲突,并帮助他们在主观上实现欲望、避免抑郁。而埃里克森从新精神的角度分析游戏的作用,也认为游戏是幼儿情感发泄和思想表现的健康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他们的精神创伤。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选用游戏的方式符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方法的选择要求,孟万金教授在《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就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游戏正是一种有着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活动,它不是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儿童的自我参与,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其中的喜、怒、哀、乐幼儿都是以一种愉快、乐意的心态去体验、去感受的。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体验着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乐观希望,等等”。游戏是令幼儿体验到自由、愉悦、创造与自我力量的活动:在游戏的王国里,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完全忘却了外在的强制与压力,融自己的全部身心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自由表现,自如发挥;他们在游戏中无论是兴奋、激动还是严肃、愤怒,都毫无例外地感受到愉悦;摆弄游戏材料控制所处的环境,与伙伴的积极活动及相互的影响,都使幼儿体会到了自身的力量,获得了创造的体验。健康、积极的游戏不仅能发展儿童语言、动作、表达、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进取等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初步探讨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内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健康人格;情感体验;行为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小学生处在少年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之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受到双亲家庭的溺爱,在幼年期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对以后的成长相当不利,心理素质脆弱,必须对他们进行心里素质的培养,进行爱国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纪等教育,使他们逐步成长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克服个人主义,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养成学习、生活及日常活动的好习惯,为此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改革实践中对德育内容的拓宽,是对德育对象的深刻了解,同时也是时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教育。 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内容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几种标准:一是要有正常的认识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并能进行正常的判断和推理;二是要有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映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并与周围人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了解自我,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六是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为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智力发展规律,挖掘智力潜能,优化智力结构,培养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要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把自身融于集体之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适应环境的改变和所遇的各种困难。 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2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3.2.1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3.2.2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然而学习上的困难等还会使他们产生忧虑。如有的孩子,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学生每次考查前都会忧心忡忡,怕万一“失手”,该如何是好?教师此时就应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告诉学生成绩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检查,况且,语文这门功课不是一个分数或等第所能测量出来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学得能力,学到本领,不要太在乎这一两次成绩,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会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会的。细心开导,孩子们逐渐会对此忧虑慢慢减轻。然而,解开了束缚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佳。 3.3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3.3.1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从其内容来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教材中《万里长城》、《赵州桥》等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由美、丑现象所激起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用这些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教育学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友善、热爱人生、热爱生活。 3.3.2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耐挫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可以说,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语文课本就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3.4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 平时我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诸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3.5以作文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我们应该努力创设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试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 论文摘要:当人类尽情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福祉时,人类的生活却越来越非人化。“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在全面消退,表现在教育上,如为了让孩子将来多挣些钱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我们正在残酷地剥夺孩子的童年,将他们金色的童年消耗在繁多技能的学习和习题的演练中。教育中的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分数挂帅、文凭至上等功利主义思潮盛行,社会责任、道德伦理、民族使命和人类前途都被消解在日益膨胀的个人私欲之中。孩子们出现的人格缺失、心理失衡、情感荒漠等现象越来越让人揪心。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人文精神 拜金主义 科学技术 物质欲望 功利主义 社会责任 道德伦理 人似乎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社会缺乏人文精神! 有不少学者指出,我们都是在一种缺乏人文关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开始接受教育到走向社会一直如此。在学校教育中,虽然我们也开设了文史哲艺等培养人文精神的学科,但不少老师迫于升学压力,把人文学科变成死记硬背的东西来应付考试,而科学课程如数理化生等又专注于理性逻辑思维的训练。这两类知识在传授中都忽略挖掘知识的深刻内涵而成为空洞的教条,也就失去了价值导向功能和启迪益智的功能。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摧毁了人的精神自由,剥夺了人探究、创造的自由。成长于这种环境的人,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认识到人文在整个社会中应该具有的价值、地位和作用。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使学生从小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其健康成长?如何让人文精神教育重回校园?我们认为,除了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程利国教授认为,在心理科学中,人文精神应该优于实证精神而居于主导地位。“我们人类之所以需要心理学,不单单要通过实证的手段去获取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提升我们精神生活的质量,让人们感悟到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在当今世界,关于人的价值、人的命运、人的需要、人的创造力、人的自由解放和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已日益成为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聚焦点。这些聚焦点,正深深地嵌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折射出新时代精神的精华。”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把人看作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肯定作为精神性的存在的人,他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价值观念、实践准则和评价体系。它既包含狭义的科学精神中所存的求真、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又包含狭义的人文主义中的求善、求美、自由、本真的超越精神。它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它追求一种“全人化”,它是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对人类社会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就不知该走向何处;一个人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就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感和羞耻感。可见,任何时候缺失人文精神,必会丧失人所应有的一切生存意蕴。 人文精神关注的对象是人文世界特别是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人文精神的目标指向是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人文精神本身就包含一种德育观念,一种教化倾向,这是极为重要的。人文精神与德育,无论在内容方面(如怎样做人),还是在形式方面(如教化功能),都是直接相通的,甚至是直接同一的。德育作为育人的一门学问,是对人文精神的最直接、最自觉的精神阐释和守护。在一定意义上说,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又正是德育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倡导建立的现代德育更强调的是培养健全完美的人格,即在思想政治品德等部分德育精神之外,还要包括非认知心理因素,如良好健康的心理品格,如善于适应环境、承受困难,开创精神,善与人处等。要让学生具有端正的志向,健全的心理与社会需要的多样才能。实现这些培养目标仅靠说教是不能实现的,必须用人文精神去化育。这些,都涵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中。 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体现和实践人文精神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和发展整合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素质。它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方面。 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就是使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各成分都得到健康发展,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的实质是一种适应。适应本身就具有发展的功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一种发展的理念,提倡全人发展,全体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潜能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帮助他们度过成长中的危机,为其终身发展和最终的自我实现奠定内在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具有为人服务的倾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具有辅导者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体现了民主、平等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丰富与充实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满足了学生精神心灵的需求与人格发展的需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好地实践人文精神呢? 1.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 人文精神以人为最高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它把人的存在及其活动视为价值世界的核心,强调人是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一个社会要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人们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发展人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充分发展,人们的潜能就得不到发挥,就无法贡献自己一份独到价值。所谓个人的个性发展,即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主体意识而又富于真才实学的人,它是个人独特潜能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天资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端正教育者的人性观。人性观是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教育观念,它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在学校中,要建立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强调教育民主,强调尊重学生;要坚持人性化的教育原则,教育工作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探索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使个性不断完善。 2.强化养成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 养成是一个非认知心理过程的内化过程。教育者要重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强化学生在其非认知心理发展过程的自我完成作用,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养成”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人文环境作为无形环境或隐性文化在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精神养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是无形的、不易形成,形成之后又不易消失。人们都有这样的一种经历:在一个优美、整洁的环境中,你会不由自主地爱惜周围的一切,文明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只是接受暗示的能力有差别。正是这种人类个体普遍存在的品质,才使得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挥作用,更有助于内化。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使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环境、充满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优美的艺术、意味深长的语言、优良的行为、可敬的榜样、多彩的活动,这些有形无形的环境,都可以使被教育者带着快乐的心境自然地受到感染,在感染中受到教育,逐渐养成一种人文的自觉。 3.树立民主、平等的精神,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民主、平等的精神。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表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这一内涵时,首先应表现在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个性,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精神,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严格界线,用一颗平常之心、平等之心与学生交流。“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总能使学生乐意亲近并视之为楷模,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师性”。这种“向师性”对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具有暗示性、自我教育性、潜移默化性,学生在教师人格唤醒与鼓舞下,能逐步确立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崇高的理想、信念等,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表现出智慧的进发、道德的判断和审美的追求。 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的言行可以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民主、平等的教育精神如何体现,尊重人的价值如何权衡,如何为人处事,如何看待权威。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在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追求民主、平等,追求真善美,养成人文的自觉等方面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析高校保健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保健体育课 心理健康 特殊群体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当前,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普及体育及其健身理论,就必须把握好保健班学生体育这一环节,保障其接受体育教育的均等机会。为此,笔者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点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一、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保健体育与保健体育课 保健体育教学是通过对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和衡量指标等有关知识的传授, 帮助学生懂得人体保健的基本规律,鼓励学生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引导学生合理而明智地利用已有的保健措施, 养成有益于健康的锻炼行为,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保健体育课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种疾病(暂时性或终身性)和身体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种缺陷的学生开设的体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采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对由精神压力和冲突引起的心理障碍和躯体性不适反应,进行预防性教育和处置,以便达到指导青少年讲究精神卫生、帮助解决心理困惑、预防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心理变态。高质量的保健体育课教学,可以改变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虽内涵不同, 但它们的确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对高校病、残、弱“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要做到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合二为一,才能符合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保健体育课的现状 1、对保健体育课认识不足 教育部于1992 年、2002 年先后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已把保健体育课列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 并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2、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与方法针对性不强 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都不一样, 但大同小异。说明多数学校已认识到身体康复,不仅仅是生理机能的康复,更是通过体育手段,增强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形成积极的期望。调查中还发现:多数学校把许多中国传统的养生、康复手段拒之门外,只有少数学校在开展,其原因是:多数教师因以前没有触及过此类教材,而不能适应教学。此外,多数学校未能安装健身路径等器材,康复体疗器材匮乏,不能更好地、各尽所需地开展体疗康复运动。由此可见,保健体育实践部分选择教材单一,重统一轻个体差异,这就很难激发保健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难以体验到保健运动的愉悦感, 其影响学生终身健身习惯的养成。 三、保健体育课课程的构建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树立新的保健体育教学思维模式 加强对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的组织领导, 重视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工作,加大实施力度,并推广传统康复、医疗体操及适应性康复体育的教材。任课教师加强对传统医疗体操,如练功十八法、八段绵、五禽戏、易筋经等进修学习,以适应教学。同时还应打破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逐步走向以增进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和习惯。将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有机地结合,构建一种新型的保健体育课教学模式。 2、完善残疾体弱学生的教育体系, 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切实把残疾人体育教育纳入本地区教育总体规划, 建立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 使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向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同时结合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对现有的学生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便教师对各类残疾学生进行有效教学, 使体育保健课更加符合残疾体弱学生个体的需要,适应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求。 3、构建合理的保健体育课教材体系 保健体育课教材的选择和构建, 应根据保健体育课程目标,在充分考虑保健班学生身体特点的基础上,选编教材。从保健体育资料及目前病残学生的现状看,保健体育课内容应包括保健知识,即为保健理论部分;身体练习,即为实践部分;个人选用部分,即为终身体育能力(自己创编锻炼方法组合或擅长项目的某此创新)。高校病、残、弱学生的康复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而且需要营养和生活卫生方面的配合,因此,保健体育课理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身体练习的内容应根据个别情况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选择。 4、建立合理的保健体育考核办法 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考核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在校期间体育水平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来提高高校保健体育教学质量。高校保健体育课的考核应根据教材内容体系而定, 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相结合,对病、残、弱学生加大课外体育活动考核比例,以创编锻炼方法组合和擅长项目选择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做到以人为本,遵循病、残、弱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四、总结 总之,新形势下的高校残疾体弱的体育教学,要将“康复、保健、健身”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掌握康复、健身的基本手段、方法和保健的基本常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与保健打下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人们已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这对我们从事教育的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如果学生的这些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的话,他们的主体性就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97年我校参加了北大儿童心理学系许政援教授主持的《学习困难儿童心理因素的研究、鉴定与培养》。在许徐教授和中科院心理所专家的指导下,对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智能、认知、个性、社会交往等70项测试与调查,对个别心理障碍明显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咨询和训练。我们还建立了充满温馨气息的心理咨询室--"向大自然敞开心扉"。 在70项测试的基础上,我们又和美国宾法夕尼亚大学合作,在俞大维博士的指导下,筛选出48名同学,征得本人和家长的同意,分为四组,由我校两位经过培训的年轻教师从98年9月11日开始"乐观人生课程"。经过半年的培训,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同学明显感到自信心增强,心理承受水平提高,开始能够进行一定的情绪调节。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看到了心现健康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生机,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到心理健康教育仅对一部分发现问题的学生有点为时已晚,应面向全体,防患于未然。心理地健康教育光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一、研究的目的与具体目标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自我控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2、学会正确的认知自己,树立 "我能行"的自信心。 3、学会自我激励,了解兴趣的来源及其产生的神奇效果。 4、学会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了解一些评价他人的技巧。 5、学会和谐地与人沟通,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培养良好的个性。 6、学会调节自己的心境,摆脱烦恼和焦虑,保持乐观的情绪。 二、设计研究方案 1、 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学校要求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针对自己班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性地选择教材内容,开展组内研究。 2、 根据年龄段,选择切入点。由于学生的年龄段不同,面对的心理问题也就各个相同。因此,我们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为基础,以心理导向教材为依托,我们选择了低年级:《你能坚持多久》、《聪明的我》。中年级:《了解兴趣》、《怎样看待他人》。高年级:《尊重他人》、《寻找快乐》这六课书进行了全校的专题研究。 三、进行教学研究,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研讨,我们达到了这样一种共识: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是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年级的潘东辉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首先放起轻松优美的音乐,然后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款款而谈:"同学们好!伴着悦耳的音乐,非常高兴,我们又来到了轻松愉快的小学生心理导向的课堂,谁愿意把你最喜欢做的事或最喜欢的学科告诉给大家,让我们一同来分享你的欢乐……"这样,使学生在极其放松自然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老师。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故事法。如六年级的《寻找快乐》一课教师播放了一段配乐故事《国王与农夫》,听后引发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国王"拥有那么多的财富为什么还不快乐?而一贫如洗的农夫整天在地里干活却觉得非常快乐呢?这正是这节心理健康课要讨论的重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文,反复思考得出:国王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它欲求过高,而农夫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经常想着那些比自己还不幸的人。从而使学生悟出了寻找快乐的第一种方法--"降低欲求"。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是非评价极其不稳定,老师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引起争论,可帮助学生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讨论中明辨道理。如在四年级《怎样看待的人》一课中教师恰当地运用了这一方法。首先教师播放了一段录像,然后让学生针对片中的"小刺头"对小组长小明的评价:"臭美,不关心同学,不爱帮助人,批评人粗鲁、骄傲。"展开激烈地辩论。正方、反方各自举出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也是各抒己见,相持不下。那么到底哪种意见是正确的呢?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来到"智慧泉"边的森林里看看小动物们是怎样给即将报考杂技学校的小猴子写评语的。(小动物们给小猴子写鉴定,既看优点,也看缺点)这时再引起学生进行第二次的讨论:"小刺头"对小明的评价有没有片面、偏激的地方呢?经过讨论,孩子们的认识像无数条上溪汇入江河一样走到了一起。从而得出:①评价他人要从事实出发,既看优点,也看缺点。②不能从自己的好恶去评价别人,要客观、公正。启思明理水到渠成。 4、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实话实说"这一教学环节。学生通过扮演主持人、特约佳宾、观众, 模拟生活情景,实话实说,坦白内心。孩子们那一句句热情洋溢的赞美与致谢;一声声发自内心的歉意与忏悔,催人泪下。这一课在五年级连讲了三个班,每到这个环节都出现了高潮,引起了学生感情的共鸣,都有学生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泪花,真正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小品表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导向课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小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它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转变了观念,接受了心理训练。四年级《尊重他人》和五年给《寻找快乐》的教学中都运用了这种方法。同学们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品表演总结出了一条条评价他人的技巧:宽宏大量,善于原谅别人;宽容大度,从别人的失败中看到成绩;热情赞扬别人的长处,使人悔悟自己的过错;用赞美的评价去改变有缺点的人。找到了寻求快乐的心理防卫术: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换个环境;降低欲求;幻想成功;肯定自我;转移注意等等。使学生明确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世界上不少事,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可以说快乐是一种自我选择,快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6、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如: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的最后,老师安排了写谢意卡和歉意卡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饱含深情地引导学生:"同学们,在我们朝夕相处的五年中,我们每个人都得到过别人热情的帮助,让我们至今都感到非常的温暖,心中充满感激之情,那就让我们借此机会写张谢意卡,表达你衷心的感谢!如果你做了不尊重别人的事,仍让你感到很后悔,那么,来,就让我们写张歉意卡,表达你深深的歉意。让我们在这千禧之年到来之际,把忧愁、烦恼留在旧的一年,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境,朝气蓬勃,携手走向新世纪。通过"写卡--读卡--送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7、捕捉教育时机,弥补缺失的爱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寻找快乐》一课中,一个男孩子勇敢地讲述了自己心中最隐秘的故事,他说:"我父母在我四岁的时候就已经离婚了,可是他们一直瞒着我,前几天才告诉我。听了以后,我非常地恨他们,躲进了自己的小屋不理他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快乐与不快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况且离婚是他们俩大人的事,并不说明他们不爱我,再说还有大姑疼我,我生气又有什么用呢?"听着这个孩的内心独白,老师热泪盈眶,充满深情地对他说:"你真是个敢于面对生活、勇敢、善于调节自我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今后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都会勇敢乐观地面对,蔡老师和全班同学都愿意做你永远的朋友!"全班同学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坚信,这一刻将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老师真挚的话语,同学热烈的掌声将永远激励他战胜困难的勇气。 8、精心设计的结束语,升华、启思、充满激励 精彩的结束语不仅仅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的无限期望与启迪。常用的有以下四种形式: ①总结式。例:《怎样看待他人》"学会正确地看待他人,这是我们合作的基础。一位曾有几千名科学家参与的登火星计划中承担重任的华人科学家说过:"人才最重要的是合作精神。未来社会的创造,需要我们在各方面与他人合作,发挥各自的潜能,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看待他人,正确地看待自己。" ②期望式。例:《尊重他人》"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十日寒。"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交往中尊重他人,以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赢得更多的朋友,人人做受大家欢迎的人。 ③启发式。例:《了解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同学们,现在的学习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实现我们自己理想的基础,让我们注意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并把兴趣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出示投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趣作舟。 ④祝福式。例:《寻找快乐》(伴着"祝你平安"的乐曲)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许多的不平之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你遇到不公正待遇时,你就要降低欲求,寻找快乐;当你不被别人理解受到委屈时,你就要转移注意,消除烦恼;当你考试没考好时,你就要对自己说,不要紧,下次再努力。这样你就会心里充满阳光,脸上绽出甜蜜的微笑。请记住: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哭,他就对你哭;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老师衷心地祝愿同学们: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愉快健康地成长! 四、总结与讨论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心理健康课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我们要求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如: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的最后,老师安排了写谢意卡和歉意卡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饱含深情地引导学生:"同学们,在我们朝夕相处的五年中,我们每个人都得到过别人热情的帮助,让我们至今都感到非常的温暖,心中充满感激之情,那就让我们借此机会写张谢意卡,表达你衷心的感谢!如果你做了不尊重别人的事,仍让你感到很后悔,那么,来,就让我们写张歉意卡,表达你深深的歉意。让我们在这千禧之年到来之际,把忧愁、烦恼留在旧的一年,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境,朝气蓬勃,携手走向新世纪。通过"写卡--读卡--送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5、目的性原则。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学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6、娱乐性原则。心理训练应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操作,只有产生快愉快的体验,才能达到训练目地。 因此,只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轻松自然的导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的画面,紧张激烈的竞赛,积极参与的小品表演,热烈的讨论,形象的练习,及时的反馈之中,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我校第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结束,通过本阶段的工作我们发现:全校同学普遍增强了自信心,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我很笨","我不行"的想法逐渐被"我最棒","我能行"所取代。心理健康教育还融洽了师生关系,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
语文教育论文:初中语文教育培育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的基础了。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形象思维与语言关系的特点,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其结果必然影响对文章内容的领会和对文章语言及文章结构的理解,影响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训练,最终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深深地体会到:形象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了丰富的形象思维就能在脑海里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的表象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就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运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采用以下方法: 1.运用挂图和插图。挂图和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多教学内容可通过图画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讲《中国石拱桥》一课,学生没见过赵州桥、卢沟桥,不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空间位置究竟是怎样的,更难以想象那些各具形态的石刻狮子。这时可出示挂图,化语言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配乐朗诵。如学习《海燕》一课,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想象在乌云与大海间海燕高傲飞翔的姿态,领略海燕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气概。在学生闭眼倾听配乐朗诵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生动的画面,这就实现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3.利用课件。如:在学习诗歌《黄河颂》时,学生因为都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所以通过语言文字很难想象黄河那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势和力量。这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并播放歌曲《黄河颂》,这样视听结合,在学生脑海中便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此时,诗人那种把黄河视为母亲的情感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了。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都是因为利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因此,适时、适度地利用电教手段,会启发学生的想象,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利的。 二、注重发散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 发散思维从本质上讲是创造性思维,它具有多元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 例如,教学《伤仲永》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1.你认为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你是仲永的老师,你想对仲永、方父、乡邻分别说些什么? 3.你是否像仲永一样天资聪慧?我们该怎样对待后天的学习呢? 这样的发散性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让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这类发散性问题,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应是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独创和尽可能是没有遗漏的设想。学生的回答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虽然这些思维结果未必尽善尽美,却能显示出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性强的作品,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练习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办法。如学习《那树》后可写《当最后一棵树倒下时》,学《孔乙己》后可写《孔乙己临终的独白》。当然,写这一类文章,必须帮助学生吃透课文,同时,在训练的最初阶段还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像力是丰富的。学生们在作文中变换人称、虚拟人物,有的虚拟说书人作为故事叙述人,有的以原文中的两个人物交替作为叙述人,笔法灵活,跌宕有致,内容充实,人物的个性也在细节描绘中突显出来。所以,我们认为结合课文的命题作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想像的良好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造想像的产生有赖于原型启发、积极思维、灵感诸条件,而产生作文命题的原课文就成了学生把旧表象转化为新形象的有启发作用的原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就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出格”。 四、以文本为蓝本,进行变式训练,悟出文章内涵 文本的魅力是潜在的,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如何让课本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尝试将课本改成剧本,把课堂变成剧场。如《唐雎不辱使命》一课就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己根据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自由演绎。骄横凶暴、色厉内荏的秦王,正义凛然、据理力争的唐雎,被学生精彩地呈现在课堂上。课本剧深受学生欢迎,舞台背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道具这些戏剧性因素的存在给学生演绎课文、展现才华、体会文本形象拓展了更大的空间。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不仅能更快更深入地领会文本的内涵,而且能促进他们形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在全新的历史时期,语文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路子,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艺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做到课堂生动、教法灵活、知识丰富,要给学生的思想留下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语文教育论文:语文教育心得体会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师在关注课堂实效的同时越来越淡漠了朗读这个主要环节。“三分文章七分读”,好的文章必须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其真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强调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长期的教学探索,我总结了如下的几点: 教师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也是培养学生朗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教师本身的职业特点, 决定了他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朗读时感情饱满,声音洪亮,节奏明显,读得抑扬顿挫,这无疑就会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如诗词、文言文教学,教师通过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的直接朗读指导。教师在范读时对多音字的读音、长句的停顿、句子的重音要重点指导。如《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两个“轻轻的”要读的轻快,这样才能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留恋惜别之情。教师在范读时还要让学生再联系诗句的内容,把诗人所描绘的情景在头脑中构成一幅幅画面,把优美的文字变成立体的画面。只有这样,才能把老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思考联系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锻炼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教师的范读也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文体特点,可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文章片段,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可高声朗读,可悄声默读,可激情昂扬,可委婉低沉,只要便于感情表达,便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既便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又便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通过自由诵读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和赏析。如在散文《鼎湖山听泉》的教学中,我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自由的吟诵。学生很快便理清了作者的行踪,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在散文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好胜心强的时期。针对这种心理,课堂上可采用比赛的朗读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让其他学生做评委,对每一位同学的朗读作出点评,并评出“朗读能手”。也可在全班推行这种朗读方式,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各自互评,评出“优秀小组”。在准备朗读、评比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也调动了他们朗读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小说教学。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对话富有特色,彰显个性。课堂上,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在准备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菲利普夫妇、于勒和我,学生在朗读时激情昂扬,语气语调模仿的活灵活现,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阵阵高潮。 由于多媒体设备的普及,配乐朗读也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因为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朗读时创设情境,放些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如:我在教学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时,配上一首雄壮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配上一首悲怆凄凉的《二泉映月》。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说过,朗读是体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能称之为“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我们的语文课应以读为主,通过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品味、理解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文章直接对话。老师们,让我们的语文课读起来吧﹗ 语文教育论文:试论语文教育的后现代主义批评 后现代主义:一种语文教育的批评方式 后现代主义是源自本世纪70年代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潮。这一思潮诞生以后,作为一种新的批评范式,很快 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尤其是被运用到文学、艺术的批评中。当现代主义宣称以实证的、科 学的精神把人类从非理性状态中解放出来,它确实给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乃自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但当现 代主义片面地夸大科学所起的作用,并被无节制和滥用到许多社会科学领域之时,正是它为本世纪70年代后现 代主义的诞生提供了产床。 从本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各种思潮特质的混杂。美国学者波林·罗斯诺的《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 》对其作了深入研究。根据他的概括,后现代主义有几个基本特点:第一,怀疑权威,重视审美而非强调道德 教育及其功用。它不以普遍道德上简单的善与恶为标准评价文本,而重视文本的审美价值。第二,反对科学主 义及其系统性等等,强调非理性。它不主张将任何单个的系统的观点武断地强加于人;对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观 点则持宽容的态度。当现代话语以风格的精确性、确切性、实用性和严密性为目标的时候,后现代主义的表达 更注重自身特性,尤其是模糊性和不可确定性;后现代主义不是先分离其内部诸因素,再揭示其相互关系,最 后予以系统综合;恰恰相反,他们给出的是不确定性而非确定性,是多样性而非统一性,是繁复而非简洁。第 三,它摈弃常规性的、学院式的话语,偏爱大胆的煽动性的表达方式。后现代主义正是由此而变得鼓舞人心和 引人入胜,同时它又陷入了混乱状态的边际。第四,怀旧心态。它往往越过现性特征而指向现代性之前的 个体情感。 1997年11月,在《北京文学》组织了3篇较长篇幅的文章, 对当前语文教育现状作了激烈的批评之后,全 国许多报刊纷纷开辟专栏,关注和研讨语文教学,其后结集出版了一本《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如果以最先 对语文教育发难的三篇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它们在批评方式和内容取向上有几个显著特征:其一,内 容上,批评以政治道德教育为主的语文教育模式,强调文学教育。王丽说:“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本中, 真正从语文角度来编选的篇目大约只有一半,其余一半则大体上是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考虑的 ,而且还是50、60年代那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便是写景抒情文章也是如此。”邹静之说:“很多人已经把 文学看成是一个附属的令人厌倦的东西了。这与使人生厌的语文教育是分不开的。我坚信如果按教科书中的方 法来写作或欣赏文学作品,那将离文学越来越远。”其二,反对语文教学中所谓科学主义,对语文教材中的解 释系统和设计的练习、问题不满,认为不是无味,就是繁琐。薛毅说:“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那套解释体系也 能把经典作品讲偏,讲歪,讲得味同嚼蜡,刻板无趣。仿佛全世界所有的作品都可以用反对封建主义、批判资 产阶级,同情人民大众诸如此类的大词来概括,再加上阶级局限性、消极面,就完事大吉,天衣无缝了。里面 就是没有人,没有人的丰富情感,没有对人的处境的体验、同情、理解、悲悯。”第三,采取非学院式话语。 幽默、揶揄、讽刺等,充斥于作者的行文中。对高中语文教材编入的《松树的风格》,薛毅的评价是:编者教 学生学习松树,“也不知那些编教材的和教书的学得如何。没听说他们集体捐献心脏肝脏。也许他们没有学好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等等。第四,怀旧心态。王丽在发表了《中学语文教学手记》之后,仿佛预感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即辗转京、沪等地,走访许多专家学者,用不无怀旧的笔调,记述了一些德高望重的学 者深情回忆少年时学习语文的美好时光,哪怕是私塾式的教育,在作者的笔下也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低吟浅唱 。 显然,笔者在比较后现代主义与上述语文教学的批评时,突出了二者的相似特质而没有揭示其差异性,客 观上二者之间的差别之大,亦无须笔者多言。薛毅在文中也对90年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不屑一顾。但事实上, 他们在批评方式上既与时下语文教育研究大异其趣,而在内容及取向上,如上所述,又与现代主义等西方批评 方式有许多神似之处。他们均是从事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之一族,对后现代主义等批评方式可谓轻车熟路,起 码在上述对语文教学的批评中渗透了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倾向或痕迹,因此,我们姑且把它称之为语文教 育的后现代主义式批评。 后现代主义式批评对语文教育的误读 波林·罗斯诺说,后现代主义产生于学术危机。诠释语文教育的后现代主义式批评产生的原因,一个不能 忽视的背景是,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逐渐失去轰动效应,一些不甘寂寞的文学期刊和学者, 尤其是一向活跃、锋芒毕露的文艺批评界很快从文学批评转向了其他边际学科,语文教育因与文学有天然的联 系,因此,首当其中,成为冲击的对象。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就后现代主义式批评对语文教育的指责而言, 其偏颇与误读是显而易见的。这里谨列两点:首先,混淆了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区别。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 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语文教育的永恒魅力之所在。但把令人生厌的文学归咎于令人生厌的语文教育,忽视了 一个最起码的常识,即抹杀了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之间,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的中介环节或其界限。中学 语文教育除了以审美教育为特质的文学教育之外,还有诸如语文知识教育及其他应用性技能教育等多种任务与 功能。把语文教育等同于文学教育只是后现代主义批评者一厢情愿的事情。文学教育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语 文教育的全部,即使在封建社会教育中,文学教育也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以明清为例,科举考试中,诗赋的 考察虽被列为其中一项,却长期处于最弱的位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绝不可与经义(八股文)同日而语。从 20世纪初始,中国语文教育革新的先驱胡适、刘半农、叶圣陶、刘大白等文学家在他们的语文教育改革的主张 中,均十分强调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性教育,刘半农《应用文之教授》、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叶圣陶、刘 大白先后起草和确立的中学国语及国文教育的课程标准,尤其是20年代刘大白任教育部次长时主持厘定、由官 方正式颁布的第一个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记叙—说明—抒情—议论的语文训练体系和内容,把语文教育和文学 教育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作了划时代的界定,使语文教育摆脱了传统语文教育 混合形态。也就是说恰恰是一批“ 五四”新文学著名作家,最先认识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并非是一回事这样的事实。世纪之末,当后现代主义 式批评指责语文教育缺少文学教育,强调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时,在一定程度上它既割断了“五四”以来语文教 育发展传统,同时,也使语文教育内容趋向单一化。 其次,以反理性的面目出现,抓住语文教育科学化探索过程中的枝节失误大加鞑伐,而并不指望建设什么 。后现代主义在批评现代主义理性之时,从来不会去真正研究现代主义,它只是凭一己印象或个体情绪,去抨 击和否定现代主义因理性解析而导致的过失。后现代主义式批评语文教育,他们不愿意,也不屑去研究近百年 来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甚至不愿意去全面了解新时期20年来的语文教育发展,更不要说去客观地评价其成就 和得失。后现代主义式批评以君临天下的气势对语文教育的局部问题作夸大或变形的处理,可以博得一时之誉 ,但它既不能在理论上自成一说,而且因缺少对语文教育现状的了解而发出许多贻笑于语文教育界之高论。如 王丽在解读《绿》的写景描写时,认为它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中的女性美的讴歌。我曾以此询问一位现代文学教 授,得到的回答是,即使在现代文学界此种解读亦难寻知音,更不要说把它推销给中学生了。另一位后现代主 义式批评者的“一大发现”是,辨正了课文《天上的街市》题目(此诗原题为《天上的市街》,编入教材时已 经作者同意更改),也说明其批评语文教育态度的草率。他们或是从“女儿的作业”中,或是因在中学做了一 段时间的临时或见习语文教员不幸被解职,或是因为给一批未来不安于做一名中学教员的高师学生作一次哗众 取宠式的讲演,总之,后现代主义批评者很少直接参与或较长时期地介入语文教育。他们在以煽动性的话语博 得时誉之同时,却因对当前语文教育缺少足够的了解,而让语文教育界多少感到有些隔膜或摸不着边际。 语文教育论文:浅论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论文摘要:教育制度改革热潮在我国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国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语文教学在随后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实现对接不仅是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发展需求,也是适应新时期,新文化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第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参考语文教育的一些有效的实践方法,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另外,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二者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这样,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才能满足对接要求。 语文教育论文:构建语文教育的情感世界 [作者] 江苏/王书月 [内容] ——魏书生情感教育散论 语文和其他学科比较有其鲜明的特色:内容丰富优美、结构精巧多姿、情理融会贯通,但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太注重理性分析和追求知识灌输,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语文教学枯燥无味。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应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立体流程,只有这样,知识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维活动才能找到其载体,充分展现其生机活力。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魏书生成功的教育实践,也在于他为我们构建了语文教育的情感世界。 一、热爱语文教育事业是情感产生的基点 教师难当,语文教师更辛苦更难当,但魏书生却在两千多日日夜夜里,写了150多次申请,才实现了从教的心愿,这份执着的情感是他进行教育改革的原动力。他在1980年初的日记中曾说过:“对中学教学,我是百分之百的外行,由于在教学经验上是零,为着对得起学生,我只有发挥自己的特长,即冷不下来的热情和用不完的力气。”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热情”,才能点燃学生的热情之火,他分析班级中差生语文学习的现状,用时代的要求去激发学生情感,探索出一条发展中学生智力的规律,增强信心、掌握方法、定向活动、规则活动、惯性运动五步,这实质上是学生情感启动、维持和恒定的过程,它又必须建筑在教师积极的情感基础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他们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不是指外表上的表现,而是指内心的流露),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1] 一个教师单有激情还不够,他还要有一个支点,要能不断丰富充实自己。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这一桶水还必须是不断更新的。魏书生刚教书时仅初中毕业,但他不断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新知识,不断研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他正是付出了辛劳代价,才收获到了充实而又甘甜的幸福和欢乐。“学生在上课时,在课外活动时,几乎天天可以看到教师的模范作用和个性品质,这两条是教学教育影响的强有力的手段。”[2]魏书生甘于清贫、心胸开阔、积极探索,这种情感无时无刻不体现渗透在他的教育教学中,处于这种情感熏陶下的学生必定会感受其人格力量,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师生配合才能和谐一致,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二、“商量商量”是情感交流的起点 魏书生也曾走过一段弯路。他刚教语文的时候,也曾海阔天空津津有味地满堂灌,但他不久就对那段可悲的教学生活加以总结,认识到:“教师与学生之间毫无民主气氛,思想没有理解,感情没有相互交流,双方都用宝贵的脑细胞去琢磨着压服对方或欺骗对方的策略,教学怎能搞得好呢?”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魏书生就开始了新的教改历程。他深入到学生中去,具体感受体验他们的情感信息,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学生也向老师敞开了思想情感的大门。在此基础上,他开始将教学要求情感化,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作业是自己根据实际确定还是由老师统一留?作文是同学互批还是由老师批?日记是统一题目还是自选题目?教材分析是假期写还是开学写?这些较大问题他都和学生一起商量,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办。学生由此充分体验了做学习主人翁的情感,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找到了情感的共鸣区域,人人想的是教学,是高效率,有了持久的牢固的学习愿望,学习效果怎能不突出? 当然,实际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不简单,中学生的情感发展有其不稳定性,他们已很少直接向老师、家长倾吐心中的情感,这种闭锁性心理特征,就使得教师很难知道其细微复杂的情感,教师如能征得学生的日记这个情感宣泄和引导的重要载体,把这作为一个中介,就可获得合二为一的交流效果。在魏书生的每个学生三年完成1000篇约24万字的日记里,有对某一事情的看法,有对学习焦点的研究,有对自己思想行为的审视,有对个人学习生活的总结,这些不仅为学生语文学习打下厚实的基础,而且我们也可从中看到学生情感完善的轨迹。教师既指导了学生作文,也正确引导了学生做人。 抄录格言和座右铭是魏书生所教班级每个学期必做的两件事。每个学生在选秆言时就必然经历着一个学习的过程和接受情感熏陶的过程。抄写的座右铭结合着自己的思想实际,它起着督促和矫正作用,如有一个学生的座右铭是“闭住你的嘴”,原来他担心自己闲话过多,认识到这一点并写下来,本身就体现着敢于正视缺点并努力改正的积极心态。学生在做这些事时,情感始终处于正向流动状态,这一切为其课堂教学创造了一片和谐的天地。 三、愉悦的氛围是课堂激活的共鸣点 十七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情感的显著特点是感染性。课堂教学的情感起动首先是教师要有饱满的情绪,教师的上课情绪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讲课时精力充沛,情绪激昂,态度祥和,学生就会受到熏染,产生愉悦激奋的情绪,思维积极,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反之,教师上课萎靡不振或疾言厉色或冷若冰霜,都会带来学生的郁闷恐慌、思维迟滞,降低教学效果。魏书生从不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上课就全心全意投入,除此而外,他还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时他 让学生唱歌,消除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有时采取集体朗诵的方式调节气氛;有时采取口头作文方式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有时到课堂外上课,甚至出些“剧场简介”之类的题目让学生观察说明等。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初能很快拉近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集中了注意力,为课堂学习营造了和谐的气氛,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乐学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体验”过的情,一方面是学生“潜伏”的情,一方面是教材“内蕴”的情。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学生的情感激活自然起源于教师体验的情感。也许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含情量”丰富,易于挖掘,议论文、说明文又怎能体现情呢?其实不然,语文课堂教学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感情流动,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语文教师要摸到作者感情的脉搏,并精心加工制作,以情引情,学生才能产生心理位移,在课堂教学的“小天地”里感受到大千世界的复杂的情感信息。比如讲《回忆我的母亲》,魏书生就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无比深沉的爱,与母亲永诀的悲痛。讲《大自然的语言》,就引导学生去说明身边的事物,讲盘锦大水产生的物候因素,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情怀。讲古代诗词或离现实较远的作品,就让学生在大脑荧光屏上去再现图景再现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和人物内心的情感流动。人们常说“教无定法”,从魏书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里的“法”,并不是教学的一套套方式和方法,而只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感染学生,对学生施加一系列情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作用于学生的记忆思维和感情,又可以引起学生欢乐、愤怒、痛苦、惊异和同情的体验。”[3]魏书生也正是把学生当成了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完整的人,去注重激活其情感体验,课堂才活起来。试想,教师如果面对的是一台台“录音机”“复印机”,这“独角戏”如何能吸引人,课堂教学又焉能洋溢着“情”的氛围呢?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体验到了自学的幸福和欢乐。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世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适合每个人的个性,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更是同学生的情感格格不入。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心理需要的最高层次。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满足了每个学生的自我实现的情感需要。“定向”使师生的情感集中指向了具体的目标;“自学”“讨论”使全班学生口到、眼到、手到、耳到,参与教学的热情强烈,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全神贯注,思维积极,“答疑”使学生的情感进入了“愤悱”的境地;“自测”“自结”使学生的情感由被激发而被引导升华为一种“自觉”的行为。由此可见,“六步教学法”就是“愉快教学法”,让学生愉快地投入,愉快地参与,愉快地反馈,形成良性循环,其变化就如同人物的情感变化一样,奥妙无穷。 人的情感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师生在每节课的教学中不可能都处于一种平面的或正向流动的状态,这就要求师生善于随时调节自己的情感,使之处于最佳状态。魏书生从十个方面构建了情感调节的立体网络,这些方面涉及到教学环境、师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既表现了感情的强弱变化,也表现了各种不同情感的转换变化等,课堂的情感律动节奏和谐分明。尽管不少教育工作者也注重了某个侧面的研究运用,但很少有他这样用得全面、活泼、自然。 魏书生还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调节自己的感情。他曾举例说,如对于孔乙己,有的是同情,有的是气愤,有的觉得可笑,极少数还有认为孔乙己可恨的,这时教师就应当去扶植正确的感情,排斥不正确的感情,并引导学生把感情上升为理智,并形成积极的动机和行为。 课外作业和考试是课堂学习的有机延伸。作业是学生对教师的信息反馈,考试则是为了收集检查这种反馈信息,这当中也都伴随着情感等非智力成分。但魏书生十多年来都是让学生自己留作业。这是否意味着这种反馈输出的脱钩呢?魏书生的学生自己出题考试评卷,是否意味着没有这种信息的反馈呢?显然不是。自己留作业,同学互相考,学生积极性高,他们不但体验到自己的情感受尊重,而且也避免了学习的重复浪费,避免了教师心血来潮时大作业量的冲击和无作业时的闲散状态,定量作业使学生的思维列车得以匀速行驶。而且魏书生也不放任自流,他总是想方设法把上进情感纳入一定的轨道,及时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巩固。 四、“大语文”——生活和语文的情感交汇点、终极点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可以成为大语文概念的一个很好的诠释,而魏书生更用其丰富的改革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魏书生探索了在广阔环境中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在德育、美育、体育中学语文,在课外阅读欣赏中学语文,在社会活动中学语文。具体做法这里不作细述,单提他的几样新招儿。一是班级日报,这是班级学生自办为同学学习服务的。魏书生的班级讨论规定,有关本班的内容必须占60%以上,这份报纸,多侧面多角度地透视班级学生活动,这既起到督促指导学生生活的作用,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学生关心自己的报纸,生活和语文学习情感在这里交融,其德育功能也得到了自然的体现。另一招是日记和说明书。日记是学生自我心灵的解剖,说明书是对一件事的过程的叙述和认识,这体现了人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历程,也是语言表达的积累过程,一举两得,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纵观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改革,“情”是其改革的基点和核心,它起着导向和强化作用。“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魏书生和他的学生们把我们带进了情景广阔的新天地。 语文教育论文:古代语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一、古代语文教育是非专业化的 1904年,“癸卯学制”产生,语文开始独立设科,称“国文”。在此之前的三千余年里,都没有严格分科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古代语文教育非专业化的原因有三:一是语言文字不可能离开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具体的文章而独立存在。就是在今天,虽然把政治、历史、哲学、伦理学等从古代“大语文”中分离出来了,在实际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仍然无法摆脱政治、历史、哲学、伦理学而独立进行,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二是古代的语文教育是以传思想道德为本的教育,教学生识字读文的目的重在通过思想道德之教化以立人,凡是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书籍,无论是历史、政治、伦理还是哲学、文学方面的均可学习。三是古人认识所限,古代的整个文科教育不可能分科进行,语文就必然同政治、历史、哲学、伦理学、文学等各门学科融为一体进行。古代就连最简单、最基本的启蒙读物《急就篇》《千字文》等,都不是简单的识字读本,书中都包含了自然、历史、文学、修身、处世、起居、读书、劳动、祭祀、礼节等十分丰富的内容,蒙童识字是和认识自然、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启蒙之后的读物,就更是那些能够使学生修身养性,能培养齐家治国能力的,以传儒家思想为主的综合性教材。例如《四书》《五经》《昭明文选》以及解读这些经典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尔雅》《说文解字》《四书集注》等。 近代,语文终于从集文字学、音韵学、文章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于一体的古代语文教育中独立出来,但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不是单一化了,而是更复杂了。不仅仍然要与政治、历史、哲学等学问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增加了语法、逻辑、修辞(古代讲修辞主要讲比喻、对仗、炼字等,远不及现在丰富)、广义的文学(古代语文教育涉及的文学主要是诗词歌赋和散文,小说、戏剧难登教育大堂)和科技论说文;然而,语文教育的时间与古代相比却至少减少了一半。因此,语文教育的问题特别多。直到今天,语文独立设科马上就到一百年了,而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在理论上仍然争论不休,实践上也有不少问题。因此,十分需要把古今语文教育对比起来,把语文科同其他人文学科联系起来,把现代语文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把中外语文教育对照起来,认真地研究。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搞不清楚,语文教时安排不科学,都会影响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古代语文教育是传“道”的教育 1.文本身就是道 语言是社会实践过程中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产物。汉字,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文字,字义和字形密切相连,不可分割,基本上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语。许多汉字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可以说一个字就是一部历史,一个社会的缩影,一种观念的反映。学汉字,本身就是在学认字的同时接受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也可以说是在接受一种“道”(泛指各种思想而非专指某些政治理念)。离开了这些“道”,你就无法理解这些字。例如,从“牧”“牢”“豢”既能了解畜牧社会的一些情况,又能理解汉代的一种官员为什么叫“州牧”,监狱为什么古人叫“牢”,收买奴才为什么叫“豢养”;从“刖(断足)”“èr@①(割耳)”“qíng@②(用刀刺脸)”“劓(割鼻)”“剐(凌迟)”等字,可以看到古代刑法之残忍;从“取(割耳报战功)”“伐(断人之颈)”“俘(按住下跪战俘的脖子)”可见战争之残酷;从“女”旁的字有不少是表示邪恶或者卑贱意义的,如“奸”“佞”“妄”“奴”“妨”“妒”“娣”“婪”“婢”“嫉”,从这里又可以看到女性在告别母系社会以后的地位和社会对女性歧视的观念。因为汉字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古代解字的书籍都包含着不少古人之“道”,例如著名的《说文解字》。 运用词语,按照作者思想写出来的文章更是无法与“道”分离。思想和语言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语言教育不可能不传道。教书必然传道,读书必然学道;读《论语》就是在理解孔子的思想,看《庄子》就必然了解庄周的主张。教师教一篇文章时可以不传自己理解之道,但是不可能不传书中之道,因为只要教师指导学生读懂了文章,也就是把书中之“道”传给了学生。 2.阐释也是传道 教师在讲学时不可能不表达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这个见解也可能合乎文章原意,也可能非常离谱,但是教师的理解不管是否合乎原文,实际上也是“道”。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也可以说语文教育是传道教育。尽管教师对同一文章的理解是见仁见智的,但是无论是仁还是智,都是道。教师只要在学生面前阐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他就是在传道。 3.传道是统治阶级的需要 因为语言和思想的依存性,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掌握着教育大权的统治阶级必然要运用教育这个工具来宣传自己的思想和道德观念,要用教育这个工具来教化万民。因此古代的语文教育只能是 以传统治阶级思想和道德为本的传“道”教育。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官学和绝大多数私学都不例外。只是不同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宣传的观点和选用的教材有差异而已。百花齐放时的诸子百家,他们的思想和主张虽然在许多方面不同,但是却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游说诸侯,办学传道。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后,正统的教育就基本上都是以传儒家之道为主的教育了。 进入现代社会,语文独立设科了,但是,语文教育与传“道”的问题以及“道”是什么的问题一直都没有解决好,因此,语文教育一会儿思想性,一会儿工具性,摇来摆去,严重地影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其实,语文和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必然包含传道教育。古今语文教育的传道的区别是:第一,古代语文教育的主题就是传封建统治之道,认字、解词、读文、写作等语文活动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得封建统治之道,语文知识的教育成了传道教育的附庸;当代以及今后的语文教育也必然传道,但是这个道应该是广义的道,它是让学习的人能真正成为人的人文思想和科技思想。第二,传道不是语文教育的主题,语文教育的传道,是非专业性、非系统性的传道,它是语文教材中人文思想与科技思想的影响性传道和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阐释性传道。今天的语文教育是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言的教育,是以语文知识教育为主题,通过语文教育活动,使学生接受语文知识以及语文教材所包含的人文思想、科技思想的教育。传什么道的关键在教材,而不在如何教。 三、古代语文教育是偏重读写的教育 我们现在谈语文教育都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说,但是走进中国古代教育史、字典、辞书比比皆是,却难找到口头语言教育和语言规律研究的典籍。教育的长河中,古代语文教育重视的是书面语言的理解和写作。 古代语文教育的第一个重点是读。因为读是明经(即悟道)和写作的前提。古人特别看重朗读(包括吟诵)、默读、精读与博览。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关键。古人虽然未提出“语感”一词,但是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却非常看重语感的作用。大教育家朱熹强调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注:《朱子大全·读书之要》)清代在教育方面很有研究的教育家曾国藩,在《家训》中关于读的一段话,对诵读的好处就说得更加形象、透辟。他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字觉琅琅可诵矣。”没有语感就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运用——说和写。特别是与口语差异大的文言语感更需要通过朗读培养。几乎所有的古代教育家都强调“熟读成诵”,靠反复读和多读来达到意会的境界。因此,古人不管学生是否理解文章内容,常常是先让学生把教材读得滚瓜烂熟,直到流畅背诵。这种不分年龄,不分文章内容,一味死读死记的做法肯定是有缺点的。其一,古人对记忆力没有科学的研究,不可能懂得科学地运用记忆力,他们只能从实践中体会到了背诵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就一味用加大背诵量的方法来求学习效果。其二,古人读写的内容重在悟道和传道,重在博取功名,因此读背的内容相当狭窄。一般读背的多是宣传儒家思想的作品,民间文学、杂家著述、自然科技的东西多半不入读背之列。因此,古代语文教育虽然懂得利用少年记忆力强的特点,让他们大量读背,但是培养出来的人,除产生了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之外,很多人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庸才。很多有建树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都是在传统学习之外还能广泛涉猎的人。现代语文教育呢,学法上,抛弃了古代少年时多读和多背的传统,不是讲深讲透,就是满堂“讨论”。教材上,不少课文没有几个生字,也找不出几句妙语,思想内容也很简单,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富含文学性、哲理性或者科技性的美句美文。小学、初中九年下来,优秀文化的积淀和书面感悟能力都较差。等到这些学生进入高中和大学,理解力增强了的时候,头脑里却没有多少储备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发生碰撞。这应该说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失误。我们应该从古代语文教育中吸取其合理部分,在学生理解力弱、机械记忆力强的时候,让他们多记一点“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之类的精美又富含哲理的美句、美文,或者读背一些包含自然科学常识、原理的新韵文,以备将来理解力强时享用。头脑这块阵地,高雅的东西不去占领,粗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一味强调通俗易懂,不懂的不读不记,使学生失去了储备中华文化的大好时机,将来头脑空空,看不出这种教育方法好在何处。 读,是感悟的前提;读,是理解的过程;读,是继承的开端;读,是写作的基础。传统的文章教学,重视读的做法是有其合理性的。没有读的基础,汉语文的摩天大厦就无法修建。但是,语文独立设科以后,语文教学基本上都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只重传道、解惑、学例文,却忽视了另一方面:学生要在大量阅读和写作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积累知识、感悟人生、认识社会。事实上,不管教师多么高明,讲述多么生动,仅凭一本薄薄的教材、屈指可数的几个单元,是不可能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化、社会生活、人文历史等知识的。语文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是由基础知识与认识、思想、情感等有机组合的结果。没有大量具有丰富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语文读物的熏陶,没有生活和社会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只靠几篇样板文章的学习,是培养不出语文能力的。 古代语文教育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写。隋唐兴起科举之后,考试主要凭写文章论成败,语文教育中的写就成了重点之重点,读就成了为写服务的附庸。 古代的写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习写字,二是练习写文章。 就汉字的字形和字义来说,都只有通过反复书写才能增强识记和理解,也只有书写流畅,才能思维运动与手书运动同步,适应作文的需要。因此古代语文教育十分重视字的书写,也因此产生了无数的优秀书法家。今天,社会已经进入了电脑时代,有人就认为,汉字认识就行,没有必要练习写字了。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第一,学生只有通过练习写字才能增强对字的识记和理解;第二,练习书写汉字能够促进人的多种思维发展;第三,如果对汉字结构不熟悉,电脑处理文字同样不会得心应手。因此,今天仍然应该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汉字。 文章写作方面,从史料来看,汉代就有了明确的写作教学。古人在四五岁启蒙时就一面读《急就篇》《三字经》《千家诗》等识字课本,一面炼字、炼句、属对、叶韵,进行写的基本训练。这种训练,类似于今天小学的造句和写话,但比今天的训练层次高得多。七八岁开始学文章时,作文与阅读就同步进行了。方式由抄写和模仿开始,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步过渡到独立创作。写的内容和形式随历史的发展日趋丰富,小到民间的简单契约、碑志,大到诗赋和策论,应有尽有。汉代语文教育已比较重视汉字书写和文体写作训练了。隋唐开科举之后,教学生应考的写作指导书也就应运而生,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开始了。如唐代的《diāo@③玉集》《类林》,有点像今天的作文材料参考书。书中分类摘编了若干经史典故,供习作者写作时取材使用。再一类则是供习作者作样板的范文集,类似于今天的优秀作文选,例如《兔园策府》。但是,科举产生之后,应试作文训练就成了作文教学的主流,读也只好服从于写的需要。到了清代,应试写作教学就走入了学八股文的死胡同,教条的写作方式和没落的统治思想,限制了力图以学人仕者的思维发展,害了无数本可能大有作为而又一心科考成名的青年。 古作教育虽然因封建科举和统治者传道学经思想的影响,形式上重八股,思想上重写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策论,把作文教育引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但是古人重视读为基 础,以读促写的宝贵经验仍然值得今天的语文教育借鉴。今天的作文教育也有八股教育之遗风,重人格训练,轻知识和生活积累,加上左倾思想的束缚,写作教学常常走入形式死板、内容空洞、思想僵化的新八股道路。其实,学生作文难不是难在格式上,学生写不出作文和写不好作文,往往是因为思维不开阔和内容缺乏所致。思维不开阔和内容缺乏,是教育只重如何写作而忽视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命题不切合学生实际造成的;学生对教师命题缺乏生活感受,只好胡编乱造,销差了事。思想僵化,是对学生的写作缺少宽容,写作之前就在命题上加框、讲评上再给学生加框,使得学生不敢写自己真实的感受。因此,何来情文并茂、有血有肉的文章。现在正提倡创新教育,如果学生连写一点真实感受都不行的话,创新思维怎么培养。当然,我不是说教学生抒写真情,就是让学生随便乱说,而是要让学生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在健康文学的熏陶感染中认识社会,改造自己,发展自己。另外,学生的生活圈子小,因此,只关注身边的生活还不够,广泛地看书、读报,把视线投向全国、全世界,投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广阔领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平时多读、多记一些精粹的文句,到写作时,眼前之景、事、人、物才会与记忆中储存的妙词佳句发生联系,产生出新的连珠妙语。 关于听说教育。从社会发展史来看,听和说的教育是先于读写教育的。没有文字以前,人类的交际活动和文化的传承都只能靠听说进行。有听说的活动,就必然有听说的教育,只是这种教育是融合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的潜语文教育。有了文字以后,书本的读写教育同样是离不开听说的。但是,却没有教育家专门研究过听说教育的问题,也没有哪个教育家专门把听说作为一门课来传授。在古代,听和说的教育同逻辑教育、语法教育等一样,都只能是一种相互影响、自我感悟式的潜教育。奇怪的是,千百年来,虽然没有专门开设听说教育课,我们的古人,无论是工匠、农民、商贾还是官吏,似乎还没有出现多少听不懂话和说不来话的人。相反的是,现在的语文教育花了不少时间去教与听说密切相关的语法知识、听话要领、说话方法和如何表情达意等听说要义,然而“听”“说”的效果却不见明显,这倒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其实,人类习得母语与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密不可分。婴儿的听说器官和功能是与语言学习同步完成的。当婴儿把语音与语音所反映的事物联想起来,形成概念的同时,听说器官和功能也逐步完善。因此,母语的听力和表达力,是在母语环境的相互交流中形成的。但是,我们也不否认有意识教育在听说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交际全球化、通讯现代化的今天,把古今语文教育联系起来思考,认真研究语文教育如何抓听说能力培养,肯定是十分必要的。问题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要认真分析,把任务列出来,具体划分到相应的年级,并提出具体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不要像“语文”本身一样,虽然独立设科,却又常常和政治、历史、哲学、逻辑等纠缠不清,搞到现在,一个世纪过去了,“语文是什么?”“语文教育该做哪些事?”都还是一笔糊涂帐。如果搞不清楚语文教育在听说能力的培养方面该做哪些工作,而是盲目地把有关听说方面的内容都揽起来,但又“什么学段教什么”,“什么内容有什么要求”都搞不清楚,在语文教育方面本来就糊涂的教师心中再加一笔糊涂,语文教育改革就不会有很大成效。 语文教育论文:试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展现在世人的将是这样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学习领域。它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拓展得无限宽泛,达到"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通过网络,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教材更多元化、立体化。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学习方式。计算机可以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引发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全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育、一体化、宽泛的课堂、多元化的教材、新型的学习工具、新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交互性学习。 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下面,笔者试就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前景进行粗略地描绘,并借此说明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对语文教育变革的方向,促进语文教育尽快走出纯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加快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进程。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高度一体化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1、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2、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以后,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1、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2、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育。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1、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面对陌生领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同时以下几种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集、处理、存贮方法将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①"任务驱动式搜寻法",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要求、范围、问题实质等)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资料来源途径、内容途径、作者途径、类号途径等)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资料;②"自由浏览式搜寻法",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 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搜集)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搜寻查阅文献,选取所需资料;③"分类下载存贮法",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④"资料处理利用法",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文字处理方法。2、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传统学科课程之间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互相割裂、互相独立的弊病已引起高度关注,软化学科界限,进行"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是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更新变化极其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为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沟通交际工具"。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书面信息资料的传递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传递与交流、学习评价的传递与交流等"交互性学习"活动,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学会沟通、学会交际、学会互相学习、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共同进步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交互性学习"的必然结果。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其进程必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语文教育中的广泛运用而日益加快,展现出其特具的魅力,把语文教育带入一个划时代的世纪。 语文教育论文:语文教育中教法、学法一体化的实践研究 一、 课题的提出:"轻负担,高质量"是目前学校教育中的中心环节,同时,它又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是比较困难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课堂的教育效率不高。教育活动本身可以是一种精神性的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的概念可以将教学效率表示为 教学效率= 教学产出(教学效果) 教学投入 而教学投入的直接表现是师生双方时间、精力的投入,可见要提高教学效率,先有教师的教是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学生的配合,而这两者结合的好坏,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 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是从宏观角度入手,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变原先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为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活动,在教师"教好"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实行教法,学生的整体化改革,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 研究的理论依据: 1、 教学活动的成效首先取决于教学中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教学中正确的人际关系是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这是交往双方各以对方活动来调 节自己的活动,使双方的活动不仅是同步的,而且是高度协调一致的关系,因此,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 教学活动的协调性取决于教学双方共同遵循学习的规律性,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教依据学,要学教于导的相互制约性,教师的教只有依据学习规律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发挥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只有在正确的指导条件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动作用,获得最佳效益。 3、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经验的传递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定的心理结构。 四、 研究的内容与操作程序: 1、 建立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陶冶功能和启迪功能。众所周知,人生存在社会上,就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情境教学,是教师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等等,这些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通过它来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 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还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解决问题,因此,情境教学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适应能力。 2、 情境教学法的使用: ① 为学生创造愉悦轻松的体验。教师在注意肯定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把思考和发现体验为一种快乐,而不是一咱强迫或负担,教师要在轻松愉悦的情境或气氛引导学生产生各种问题意识,展开 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正误。 ② 要在师生的互重互信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己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的基本保证,只存师生间相互信任和尊重,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而也只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③ 要注意调节学生注意力,使他们达到集中与轻松并存的状态。这种状态在暗示学生称为"创作力的假消极状态",这时,人的联想自由驰骋,情绪随意起伏,感知在暗暗积聚,技能在与日俱增。 3、 坚持"自学"与"导学"相结合: ①"自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核心,后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运用多种感知器官自主地学习。可以适当地指导学生进行"自读、自问、自查、自测、自结"。 自读自问主要用来预习新课,在自读的基础上可进行几个自问:如:①文章的段落如何划分?②段与段之间有何联系,有何标志?③课文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精采的语言?④从这篇范文有哪些是值得借答的?"自查、自测、自结"主要用于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为了进一步解决文章的重点难点,读者讨论预习和教师提问中的各种问题,也是同学检测自己能力的时候。学生在这里既可以使自己的设想答案得以肯定,又可以解决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用于自我总结。 ②"导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室就好比是一个舞台,教师在这儿兼任"导演"和"演员"的重任,在这里,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和主演表赋,彻底提 "满堂灌"的困境。 ① 善于课堂提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堂提问是集体学,习中引起互助活动的刺激,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A、 分析教材,受教材要求为教学问题,语文教材常将教学要求编写成课后思考题,这些思考练习题,问题性作业表明了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中扣紧这些设计问题情境。 B、 分析学生,教学者应从学生的角度设问,估计学生掌握新知识可能出现哪些不懂的问题,善于在教材的重点或懂理不学不透的地方设问。 C、 要注意分层提问,要注意不同的教学对象的提问的侧重要有所不同,不能对好生差生问同一个难度的问题。 ② 要善于提出学习要求,善于指明重点。 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提出具体的不同的要求,每一次提问都 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要旨;要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提问。 ③ 要善于组织讨论与评讲小结。 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要对讨论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讨论作具体指导,指导完毕后,要进行必要的评讲小结,给学生以肯定自我的机会。 4、 建立立体化的教学结构。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现象,这个现象不应该局限于课内,这应该与课外、校外相结合的,与将教学外向纵深延伸,向课外延伸;培养出开拓型,创造型人材。 ① 教育目标要立体化。 在德育方面,不仅要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品质,还要培养他们科学的价值观,在智育方面,不仅要培养他们学习的应用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 体育方面,不仅要使他们有健全的身体素质,还要培养他们为人类解放奋斗的精神。② 教育途径的立体化。教育途径要多渠道,除课堂教学外,还要进行课外教育,如开展第二课堂,开发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举办各种讲座、竞赛、展览等,还可以进行校外指导,由家庭、社会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卫生等方面的教育。 ③ 教育方法的立体化。在目前的信息时代,应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有效地使用电脑、电视、录音、录像,甚至电脑等媒体教学,使教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充分感知教材,还可使抽象的东西受成具体的东西,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以上各种研究内容表述为程序为: 提问 校内第二课堂 自学导学 讨论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小结 校外 (课外)(课内)(课外) 五、 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准备采用比较法,因为比较法可以把所研究的个别事物,纳入广阔的背景中,从而更好地提示教育有普遍规律。把所教两个进行班分别列为实验班(初二(3)班)和对照班(初二(1)班),并分别把两个班的同学划分为A、B、C三档,以实验班的B档同学为实践研究的基准点,进行实践研究。 六、研究的效果及对效果的分析: 实验前 实验后 A档平均成绩 B档平均成绩 C档平均成绩 教法的改革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去验证,只有实践证实是有效的,才能去指导实践。 语文教育论文:大学语文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的融合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课,公共课的位置决定了它在高校学科体系中不被教师和学生重视现状的出现,大学语文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的融合。特别是外语院校,由于外语专业课的难度和对学生要求不断提高,学习压力逐渐加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不高。而汉语作为母语对于学习外语的基础作用因此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与知识经济时代提倡培养高智能、高素质国际化的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也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的过于陈旧和教学手段的落后,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重要因素。笔者根据从事大学语文课的实践经验和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对语文课教学能有所帮助,并请方家指正。 一、语文教育目的的再认识 语文课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前的学习生涯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作为基础学科,它的地位毋庸置疑,关于这一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已经形成共识。原因在于语文教育的识字、阅读以及语言表达等基本功能,是每个人学习和生存的必备工具。语文课在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的识字和基本的阅读、写作能力为主,而在高等教育阶段,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是语文课的重要目标。 人们习惯上认为,大学生已经学过近十年的语文了,阅读和写作应该不成问题,而当前的现状却是:随着考试压力的不断加大和媒体功能的增强,学生除了教材上所读的文章外,课外的阅读量非常有限,大量的课余时间投入到作业和补习班中,剩余的少得可怜的时间花费在电视、电脑上,真正的自由的阅读几乎没有。写作方面也是如此,除了语文教师规定的作文,又有几个学生自己练习写作呢?而且,在近年大学扩招的大背景下,招生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学生素质的普遍下降,反映在语文上的,是部分学生出现了识字、阅读、写作能力很低,一些本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的必备知识需要在大学补课。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的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和分析、鉴赏文章的教学目标,不得不做必要的调整。 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字词,至于分析鉴赏、培养审美能力乃至人文精神已成为一种奢求。这与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是相悖的。这种现实说明,语文在大学阶段的使命是任重道远的,而且有些悲壮的意味。我们不仅要问,在提倡素质教育的21世纪,在鼓励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还应该停留在传统的识字、阅读、写作、鉴赏上,是否应该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这是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的融合 在外语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汉语阅读、写作能力较弱的问题,虽然外语专业教师认识到应该加强母语的学习并一再强调学习母语的重要性,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显然存在明显不足。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和外语专业教师一起努力,改变学生的错误看法,带领学生走出误区。 语文是学习外语的基础。汉语和其它语言一样,作为一种语言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学习一种语言,主要是这种语言的口语表达、书面表达以及吸收以其为载体所传达的信息。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信息的获取,母语往往起着决定作用。中国人学习外语时,汉语的思维习惯对运用外语进行思维和写作既有限制又有促进。我们自幼在汉语的环境中成长,汉语的思维定势对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如果良好的汉语表达习惯和优秀的文学写作、鉴赏能力对外语学有裨益。比如翻译强调“信”、“达”、“雅”,这可以说是语言翻译的最高境界。一种外语译为汉语,无论译者对这种语言的掌握如何熟练,如果他的汉语水平一般,他的作品不可能优秀。汉语译为外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对汉语字词句以及篇章的准确理解,想要精品也是不可能的。外语写作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那些汉语作文写得优秀的学生,他的外语作文也同样精彩。但在外语院校,专业课的学习毕竟是首位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语文学习上,课程设置上也不可能开设太多课程,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方法,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使他们即使在没有语文教师的引导和督促也能够自主学习,从而使他们能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有更快的进展,实现语文教育和外语学习的互动。 三、大学语文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 “大学是最具保守的地方”,这是西方学者对大学的评价。我国大学的保守相对于西方有过之而无不及。陈至立在谈到知识经济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时指出:“当前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提高人才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也迫切要求改革教学和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1〕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笔者认为,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必须以传统为依托,离开传统无所谓创新。而传统是所有遗存知识的总称,它包括知识、方法、技术和思维方式等。而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创新人才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思维灵活、有主见、有超前意识、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实际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追求目标。在外语院校从事大学语文课教学也必然以此为依归,教育者应结合外语院校的特点,在大学语文教材的编 定、授课方式的选择以及课外阅读和实践的引导等方面有所改进。 (一)外语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排 国内大学语文的教材种类很多,编排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共同之处是落后,如在篇章的选择上,除了编者不同外,基本是一个面孔。最关键的一点是缺乏针对性,文理工科使用的是一个教材,没有考虑使用者的专业特点。外语院校的特殊性上文有所论述,编订适合外语专业的教材最重要的是根据这些特殊性选择合适的篇章。 古诗文的选择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语言精练;二是文学性较强。语言精练是针对外语专业对语言掌握的高标准,文学性强是考虑到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如贾谊的《过秦论》,李斯的《谏逐客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都是比较适合的,而如屈原的《离骚》、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在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学生理解非常困难、实用性不强的文章,可以不选。 现当代诗文的选择与古诗文的标准大致相同,应该注意的是剔除那些虽然在现代历史上是名人,而其文章的政治意味远远超过文学性的。因为语文课毕竟不是政治课,不应该承担政治课的任务。在当代作品的选择上,篇目的比例应该加大,中国历来存在厚古薄今的思想,认为今人的文章不如古人,这种认识过于贬低当代作家,很多当代作家的文章写得很优秀,如贾平凹的散文《丑石》,不比鲁迅的《一件小事》差,笔者认为,无论从思想和艺术上前者都远远超过了后者。 外国文学篇章的选择上,在坚持上面的两个标准同时,一方面要加大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分为精读和泛读两个部分;一方面要注意译者。翻译是另一种创作,翻译质量高低既取决于译者的外语水平,也与译者的中文水平密切相关。现在,很多国外的名着名篇都有几种译本,这就需要编者独具慧眼,取其真正达到“信”、“达”、“雅”标准的作品,这方面,只依靠中文学者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外语专业学者的帮助。 此外,所有篇章的选择必须把握“德”的尺度。对“德”的要求应该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崇高境界。古人有“文以载道”、“道德文章”的说法,都是强调文章所蕴含的道德标准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化”,注重内心的改变,它是“润物细无声”的,它的作用是持久的,它往往比空洞的道德说教有效得多。 (二)授课方式的多样化 现在各大学一般仍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不符合现代教育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要求。这种绝大部分由教师单一讲授的方式,形式上是重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牵着走”、“填鸭式”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与大学的自由、民主、独立的学术精神相违背,也与学生对大学的理想存在巨大的落差,所以一些学生认为大学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复,缺乏新鲜感。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高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步骤。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改革过程中,要打破旧的教学行为模式,建立适合培养高素质人才标准的新的教学行为方式,必须把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的教学方法淘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改变单一的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而外语院校的小班制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契机。外语院校每个班级的人数一般在25名左右,这使教师具备充分的了解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的可能,授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基础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也使得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灵活的教学手段。 1?多媒体的应用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使一般高校都配有多媒体教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用电脑制作课件,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文字、音乐以及影像片段整合到一起,实现授课内容信息量的最大化。如讲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然后让学生看屏幕上关于徐志摩生平的详细介绍,使学生对徐志摩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朗读《再别康桥》,播放名家朗诵的录音,让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再播放有关徐志摩的影视片段,做进一步的分析、评价。在没有多媒体的院校,退而求其次,可以利用录音机、幻灯机等设备。 2?以学生为主体的实现 并不是所有的篇章都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融为一体,如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它主要是谈为人处世的原则、修身从政的标准,特别是其中提出的道德观念,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别,对于这类文章可以采取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把学生分成几组,自由发表见解。由于班级人数较少,教师可以分组指导,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系统化,最终形成书面材料。 在授课方式上,教师可以根据讲授内容灵活掌握。无论以哪种方式,教师心中必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改变过去那种“过分重视认知过程,忽视感受、体验过程;重视单向的传递、灌输过程,轻视双向的交流启迪过程。”〔2〕教师的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考虑课堂信息量是否充分,学生是否能自主表达见解,是否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与实践的引导和评价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学生课后阅读和实践的指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虽然西方有人认为大学的特点应该是“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学生们有权“决定是否学习、何时学习和学习什么”〔3〕。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在利用课余时间上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特别是大一的学生,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新事物接踵而至,在课外如何学习的问题上往往无所适从,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1?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调查分类 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是不同的,有的喜欢古代的作品,有的对现代作品感兴趣。所以教师有必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根据不同的兴趣开出相应的书目,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师指导的书目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阅读只是课外学习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把读书的感想表达出来,表达的方式可以是口语表达,也可以是书面文字,可以在课堂上即兴演讲,也可以在报刊、杂志以及互联网的BBS发表。 2?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加以评价 评价的体系也是开放的,但要坚持一个原则:学生的实践利于“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4〕教师既可以以传统的批改方式评点,也可以用口语评价,还可以同学间互相评价,教师总结。开放式的评价体系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评价的科学性,对于学生知识领域有所突破和理论上有创新的成果,要高度评价,以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教师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尽量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大学语文是学习外语的基础,也是提高外语水平不能忽视的重要学科。知识经济时代,外语院校如何发挥大学语文的基础作用,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是每位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教师认识水平的提高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语文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 比如乌龟和兔子赛跑究竟谁会赢 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答案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孩子受童话的影响认为肯定是乌龟赢,因为兔子一定会骄傲,在半路上睡大觉。而美国的孩子则理性一些,认为乌龟不可能跑赢兔子,因为既然是比赛,兔子怎么可能去睡觉呢 他们的答案就带有对现实世界理性思考的光芒。儿童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与成人有较大不同,我们不可能让儿童以成人的方式去认识客观世界,但起码应该让儿童明白,童话与现实的认知方式是不同的,不能用童话世界的经验来指导现实生活。 一、给学生多方面的营养 同伴间过多的、缺乏独立思考的互助和合作,以及教师对弱势群体的过多帮助,容易让儿童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儿童的自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个问题上,中美教育也是不同的。曾经看过一位留美学者写的随笔,她在文中叙述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一次她送孩子去幼儿园,看见一个大个儿男孩从一个小个儿男孩手中抢走了玩具,还把这个小个儿男孩推倒在地,于是小个儿去找老师,老师却并没有直接去帮他,而是对他说,你要用自己的力量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夺回来,老师相信你的能力。于是小个儿勇敢地扑上去,硬是从大个儿手中把玩具夺了回来。我们姑且不论老师的处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但至少对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立精神是有好处的。 另外,教师一味的鼓励和过多廉价的表扬,有可能让儿童把学习看得过于简单,使自以为是、浅尝辄止的情绪滋生,使儿童抗挫能力下降。在全面推行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教师都懂得了要多给儿童鼓励,于是,“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成了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教学用语。多给儿童鼓励是不错的,但表扬不能滥用,也不能拔高了用。如果儿童是跳起来摘到桃子,即使是小桃子,也应该给予鼓励,但小桃子就是小桃子,不能说他摘了好大一个桃子;如果儿童有能力跳起来摘一个大桃子,他却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摘了一个小桃子,这时应不应该表扬就值得斟酌了。我们应该明白,有时批评也是一盏明灯,可以使迷途的羔羊重回阳光大道,而批评以后的鼓励就像雨后的阳光,能把孩子们的心灵照亮。 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育万年松。儿童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营养,感性的与理性的、理想的与现实的、文学的与科学的、表扬的与批评的,都要让他们去经历、去体验。不出点洋相是学不会溜冰的,一个人的成长,不经历点波折是不够的,所谓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 二、给学生的心灵播下美好情感的种子 儿童的心灵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同时也极易受到玷污;又是一块未经开辟的神奇土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播下的是温馨,就会收获热情,如果你播下的是冷漠,可能就会收获残忍。而语文课程对儿童心灵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材是经过层层严格审定的,它非常重视儿童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时候不能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思维训练不能脱离健康情感的轨道。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追求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体验的个性化,从而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的轨道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比如一位教师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用启发的语气问学生:“……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狐狸吃到乌鸦嘴里的肉。”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发言。 生甲:“狐狸借一把锯子来,把乌鸦落脚的树锯断,让乌鸦掉下来……”(缺乏环保意识。并且,学生忽视了树还没锯断,乌鸦就会飞走了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教师评:“很有意思!但乌鸦会飞走,结果狐狸还是不能得到肉。” 生乙:“狐狸借一把枪来,一枪把乌鸦射下来。”教师评:“很有创意!竟然想到用先进的武器。这样,狐狸不光可以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还有乌鸦的肉吃了。”(教师显然没有考虑动物保护协会的意见,在为“残忍”推波助澜。) 生丙:“狐狸弄一个打火机来,把树点燃,把乌鸦烧死在树上,肉就掉下来了。”教师评:“用火攻,有意思!乌鸦不把肉吐掉不行了。”(不光是环保意思缺乏,已经犯了森林纵火罪了,残忍程度升级。)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诱导可谓深入,学生的体验可谓独特,学生的思维可谓活跃,但它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的轨道,对儿童的心灵造成了污染。“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蒙台梭利《儿童教育》),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要特别警惕的。其实,在《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中,乌鸦爱慕虚荣确实不好(这是文本的价值取向),但也是一个受害者,值得我们去同情。乌鸦本是一种讲孝道的鸟,俗话说:鸦有反哺义,羊有跪乳恩。如果教师能从这个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想办法去帮助乌鸦改正爱慕虚荣的毛病,那么学生就不仅学习了语文,而且从品德方面得到了启示,也受到了热爱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教育。 语文教育论文:论语文教育中的四大关系 当前,举国上下都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我认为,研究语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解决好语文教育中的 一些认识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必须正确处理语文教育中的四个重要关系。 一、语言与言语 语文的本意是什么?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有人说是语言文学,有人说是语言文章,有人说是语言文化,其 实都带有片面性。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按照叶老的意 见,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简言之,语文就是语言。然而,这里的语言,不论口头的和书面的 ,实际上都既包含着语言知识和规律,又包含着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就是口头和书 面的“语言”和“言语”。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和规则,还包含着按照这一语言规则所进行的言语活 动及其所形成的言语作品。这样看来,区别语文当中的语言和言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语言?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具有一定规则的完整的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全民性的交际 工具,例如汉语、英语、俄语、日语等等。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构成的,构成语言的那套词汇和语法 是社会集体意志决定的,任何人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运用现实生活中那套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规则 的口头和书面的语言符号系统,才能为社会所接受。 什么是言语?言语是人们对那套约定俗成的语文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及其所形成的结果,包括 听说读写的活动和成果。 语言和言语虽有质的区别,但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且互为前提,互为因果。首先,语言离不开言语 ,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作用,都必须从言语中汲取新的要素才能 不断发展。同时,言语也离不开语言。任何个体只有借助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才能正确表达自己 的思想和情感,并借此接受别人言语活动的影响。 著名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曾指出,语言行为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 质,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共性,它指的是“语言”;对它的研究,属于社会心理方面。另一部分具有个别 性,是因人而异的个性,它指的是“言语”;对它的研究,则属于物理、生理与个人心理方面。由此可见,语 文,不但包含了语言,更包含了言语。 语文教育的本意是什么?任何民族,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本民族的母语课程,究其本 意,都是为了让下一代热爱并掌握祖国语文,即热爱并掌握母语,包括母语的知识系统——语言,和母语的实 际运用——言语,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则是提高下一代的言语能力。显而易见,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要让 学生在言语训练中把握语言规律,从而发展他们做人所必需的言语能力。其过程应当是:言语——语言——言 语。这就是说,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他人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中把握语言规则,进而形成学生自己做人 须臾不能离开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这是母语学习的基本模式。 那么,在语文教育中,语言和言语哪个重要?我的回答是两句话,一是两者都重要,二是言语更重要。 首先,我们说,两者都重要。语言是规则,言语是行为,行为离不开规则,规则又是为行为服务的;语言 侧重于知识,言语侧重于能力,能力离不开知识作基础,知识又要以能力为目标。 一个人要提高言语能力,就需要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语言知识。逻辑解决言语对不对的问题 ,语法解决言语通不通的问题,修辞解决言语好不好的问题。有人以为自己有了点小小的言语能力,言语上就 可以不出问题了,但如果语言知识不扎实,还是会出问题、闹笑话。有位外国教练率队与中国队赛球,结果是 “中国队胜美国队”。这位教练有一点找汉语反义词的能力,他因为不服气,说要将“胜”改为它的反义词“ 败”,把“中国队胜美国队”变为“中国队败美国队”。当人们说“中国队败美国队”还是中国队胜时,这位 教练大惑不解,说:“你们中国真奇妙,尤其是你们的语言。‘中国队胜美国队’是中国队胜了,‘中国队败 美国队’还是中国队胜了,胜利永远是属于你们中国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位教练缺乏古汉语知识, “胜”是及物动词,主语是谁就是谁胜;而“败”却是不及物动词,当它后边带有对象时,则作使动用法。“ 中国队败美国队”就是中国队使美国队失败,这位教练万万没有想到这里用上“胜”或用上“败”意思会是一 样的。这仅仅是小小的一例,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没有语言知识打基础,就谈不上什么言语能力。 同时,我们强调,言语能力更重要。一个人学了许多语言知识,却不会听说读写,岂不成为笑话!在语文 教育中,应当说,言语训练是中心任务,语言知识的教学必须为言语训练服务。这里,作为桥梁和纽带的“语 言”,起着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它理所当然地应当为言语训练服务。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在基础教 育阶段专门或主要地教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体系,而不以言语训练为己任。任何国家的语文教育都是通过言语活 动来学习母语的,而不是先抽象地学习母语的语言系统及其语法规则,然后再进行言语活动。所以,在基础教 育阶段,语文教育必须牢牢把握言语训练这个中心,绝不能一味地教给学生语言知识而忽视了言语训练,也不 应让语言知识教学代替了言语训练。有人发出“淡化语法”之类的呼吁,还有人提出“会考全面考核,高考作 文为主”的建议,其用意恐怕都在于强调言语能力的训练,都在于要求我们认清语文和语文教育的本意,把母 语的言语训练放在核心的位置上。 我们还要指出,言语有科学(逻辑)的言语和艺术(文学)的言语之分。科学的言语讲究概念、判断和推 理,用来下定义、定理和定律,它较多地涉及逻辑的领域。而艺术(文学)的言语把典型性、形象性、生动性 作为最基本的特征,以美感作为价值判断。艺术言语有一定的客观模糊性和主观意会性,不少文学作品中的言 语所表示的概念内涵不确切,外延不明显,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图对同一语句作出不同的理解。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它给读者留下较大的主观情感运动的余地,有利 于提高审美价值。但是,这种言语对于从事现代社会的具体工作却并不是处处有利的。现代科技需要真实而准 确的信息,言语如果不能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和表达信息,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现代社会中非艺术类的言语要 有准确性,所代表的概念要确切,所表达的意义要精当,要有严格的客观规定性,不能有模糊不清的主观意会 性。试想,用概念模糊的艺术言语怎么能写出规范的现代科技论文?用意义不明的文字怎么能制订严密周祥的 法律条文?用可以随意解释的语句怎么订立合同,从事国内国际的商贸活动?怎么办?这就要教给学生不同言 语、不同语体、不同文体的语言知识,掌握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 我们的结论是:在语文教育中,语言和言语都重要,但重点却在于言语训练,语言教学要为言语训练服务 ;科学的言语和艺 术的言语应当两者兼顾。你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吗?你就应当以言语训练为重点。 二、内容与形式 我们主张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有机统一,并以言重点。若问在语文教育中言语内容的把握和言语形式的 把握哪个重要?也是两句话,一是两者都重要,二是形式更重要。 首先,两者都重要。这是因为任何言语活动或言语作品,无论口头的或书面的,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人们常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言语也同样,言语内容决定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 务;言语内容离不开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也离不开言语内容。这就是人们平时常说的“文道统一”:言语内容 就是道,言语形式就是文,两者是有机统一的。因此,古人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可见没有无内 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两者缺一不可,都很重要。 大家知道,所有的言语作品都是文道统一体,不说一篇篇的文章,一席席的讲话,就连一个人的名字也不 例外。鲁迅笔名有156个,但其中有个“晏敖”的笔名,一段时间许多人都不明白其含义。后来对照鲁迅的经历 ,才知道里面蕴含着特定的意思。1922年8月,鲁迅被二弟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从北京八道湾胡同的家里 赶了出来,他十分气愤,为隐射此事,就特地用含有“日、宀(家字头)、女”的“晏”和《说文解字》中释 为“出放”的“敖”作为笔名,意思就是“我是被家里的那个日本女人赶出来的”!可见这“晏敖”也是一个 文道统一体。 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说到底,是人的社会活动方释情感品行的表现形式,它直接反映人的素质。“言为 心声”、“文如其人”,其意义无不昭示着言语对于人的素质的价值。在体现人素质的言语活动或言语作品中 ,言语的形式和内容指的是什么?言语的形式,就是人的言语的声音系统和形态结构;言语的内容,简言之, 就是言语的人文内涵,即言语所包含的德育、智育、美育内容,人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文化修养。教会学 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祖国的语文去认识和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正因 为语文是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形式与内容,即文与道,总是相互交织,有机统一 在一起的。 因此,言语训练的过程,必须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相统一的过程,而语文素质教育追求的正是言语内容 和言语形式的统一。语文教育是母语、民族通用语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正是语文 素质教育规律的反映。素质教育追求全面发展,语文教育就不应割裂了内容和形式的联系。其实,一切言语形 式都离不开德育、智育、美育的言语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一切言语的音和形的外在形式与德、智、美育的人 文内容都应当紧密相联,避免人为的割裂。为此,大纲强调,“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可见言语训练的过程不光是言语形式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应当是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过程,是 教书育人的过程,是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统一的过程。 然而,在语文教育中,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却是可以被人为地生硬分割的。例如,有的教师认为,凡文章 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学习言语形式,自然也就进行了言语内容的教育,因而常常有意无意地撇开言语作 品蕴含的丰富内容,就事论事地进行言语形式的训练,实用主义地大搞“题海战术”,进行“大运动量训练” ,致使学生身心畸形发展;有的教师则片面强调言语内容的教育,因而常常撇开言语形式的学习而进行牵强附 会的空洞说教,或不厌其烦地阐述微言大义。这些倾向都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规律格格不入。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语文教育中自觉地把言语形式的训练与言语内容的教育,包括语文德育、语文智育 和语文美育结合在一起;在言语形式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对言语内容的领悟,无形之中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这是指导思想,也是一种艺术。 那么,内容和形式哪个更重要?我们说,在语文教育中,言语形式更重要。我们要求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并不是两者等量齐观的结合,并非平分秋色,而应有主从之别。在言语训练中,必须坚持以言语形式为重点。 这是因为,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从形式理解内容,进而把握形式的过程:形式——内容——形式。这其实就是大 纲所说的“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过程,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 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将言语 内容和言语形式统一起来,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 从而提高运用言语形式表达言语内容的能力,也就是让学生学会按照人生的需要自如地运用言语形式的本领。 在学校教育中,许多学科的教学任务就在于内容本身,掌握了内容也就掌握了这门学科。学代数,就是学 习代数这门学科的内容本身;学物理,就是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内容本身。但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而言, 进行言语训练,需要解决的却是如何运用一定的言语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因而言语形式的价值就显得 特别重要。在语文教育中,掌握内容是为学习如何运用言语形式服务的,因此它需要立足于言语形式,按言语 形式的学习来排列学习进程。让学生在领会一篇篇课文内容的同时,把握这些课文的形式。学习苏轼的《教战 守策》,当然要了解内容,但主要目的不在于掌握如何教战守,而在于学习论证的形式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 可以说,“教材无非是例子”,以形式为主,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 我们的结论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都重要,但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读写听说的言语形式,理解内容主 要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形式,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你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吗?就应当在言语形式与 言语内容统一的过程中,以言语形式的训练为重点。 三、思维与语感 我们认为,语文教育既要重视语感训练,又要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言语 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越来越聪明。那么,在语文教育中,思维与语感哪个重要?也是两句话,一是两者都重要 ,二是语感更重要。 首先,两者都重要,因为语感与思维训练具有客观同步性。这种同步性,主要表现在语言与思维的互相依 存性。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不能分离。一个正常的人,在一般情况下,其思维活 动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人类思维的成果也得依靠语言的帮助才能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语言 的发展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通过与思维的联系才能表示客观事物,从而成为交际的工具。语言如果不与思维 相联系, 就谈不上交流思想,也就无法担负起交际的任务。尽管语言与思维两者不能等同,但它们之间却有着 一定的对应关系。概念的语言形式基本上是词和词组;判断的语言形式总是单句和复句,例如理解和运用假设 关系的复句往往涉及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理解和运用条件关系的复句往往涉及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推理则 与复句和句群相对应。而语法则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成果,是人类思维所获得的巨大成功的指标”。语 言和思维这种统一的、求我们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 语感与思维具有同步性,这是客观存在;其实在主观上,为了更好地进行语感训练,也需要思维活动的主 动参与。诚然,读写听说等言语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语感训练,缺乏语感训练就很难形成言语能力;但同时,言 语能力的形成又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思维迟钝、智力低下是很难提高言语能力的。语感能力的强弱,其发 展过程中呈现的高低不同的层次,分水岭就在于思维。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异常纷繁复杂,而人的感知觉却只 能反映表面现象,单纯的一般的语感毕竟是肤浅的。要具有准确而高级的语感,就必须同时运用思维。儿童入 学之前,由于思维能力低下,他们在日常的口头言语交际中自然形成的语感,只是一些言语的感性经验,属于 较低层次。入学以后,他们除继续学习口头语外,开始学习书面言语,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掌握了一定 的语法规则及其他知识,并用之于听说读写实践,这样就逐渐获得了言语的理性经验,语感也就进到了较高的 发展水平。可见思维的参与对语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1920年10月,美国的传教士辛格夫妇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200公里的深山老岭发现了两个狼孩,大的约六七 岁,小的只有一二岁。他们把这两个狼孩送到了米德拉波孤儿院。可是这两个狼孩带着狼的生活习性,智力低 下,大的狼孩四年才学会了六个单词因此有人说她们还不如鹦鹉和猎犬。 相反,1973年,在印度尼西亚的深山老岭里发现了一个叫横井庄一的日本兵,他是1945年日本投降时逃进 山岭的,28年过去了,人们猜测他需要三五年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不料仅仅81天,他就完全适应了当 代人的生活,因为第81天,他结婚了。谁愿意跟一个白痴结婚呢?可见他在不到80天的时间里就已经恢复了正 常的生活。 为什么狼孩四年只学会六个单词,而横井庄一81天就完全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科学家们经过研究认为,这 里面语言在智力的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两个狼孩在离开人类社会时,还没有掌握人类的语言,可以说已经 错过了人类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因此她们无法进行人类的思维;而横井庄一在进入深山老岭前就已经掌握了当 时的民族语言,这就使他能够在28年中依靠语言进行思维,依靠语言保持记忆,依靠语言过精神生活。回到人 类社会以后,只要补上当代社会的一些新鲜信息,包括一些新鲜的词汇,马上就能适应。可见语言对思维的发 展起了极大的作用。 进行语文教育要重视开发智力,训练思维;进行思维训练也要充分利用语文。不说别的,光汉字就是一个 智慧的宝库。美国流行两句话,一句是“钞票装在犹太人口袋里”,另一句是“智慧装在华人脑袋里”。他们 说华人之所以聪明,尽管有多种原因,诸如勤奋、想象力丰富(“千里眼”、“顺风耳”)、具有群体合作意 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华人从小学的是汉字。 汉字在利用形象思维上具有极大的优越性,1989年开始,四川万县、上海、杭州、金华以及海南等地一些 学校都在利用汉字形象化的特点,搞“汉字注音,及早读写”的实验。四川万县一个学校第一学期教学生学32 1个汉字,第二学期学到1193个,孩子入学一年,即能写200-300字的作文;第三学期开始,才用两周时间学拼 音,增加识字量,效果很好。另如四川井研县依靠“字族文”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个县的3000多名小学生,学到二年时就能掌握2498个常用汉字,提前四年完成了小学六年的识字量。这种 方法充分利用了汉字的构字规律,采用字形类联、字音类聚、字义类推的手法,将识字与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 来,因而取得了成功。可见包括汉字在内的言语学习离不开思维活动。语文教育在强调语感训练的同时,必须 重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 语感与思维活动的客观同步性还表现在语感不光是对于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也不光是对言语(包括口 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领悟能力,而且又是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 过程。就组成要素说,语感由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等构成。语音感是对口头言语的语音、语调和语气等准 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语义感是对词语的思想意义和情感色彩的敏感,语法感是对语法现象的敏感。一个人 在听话时,如能通过快速的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比较准确地把握对方言语的要点,体会到言语中蕴含的感 情,甚至能听出言下之意、弦外之音、话中之话和“潜台词”,这就说明他有较强的语感。阅读一篇文章,如 能灵敏地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意思和感情基调,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进而领会文章的意境,这也说明具有很强 的语感。同样,说话与写作也有语感强弱之别。可见,从客观上说,语感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单纯的感受过程 ,而是与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过程。 为此,必须在语感训练中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尤其不能忽视了思维训练。一味的读写和听说,如果缺乏 思维的参与,语感训练将事倍功半;相反,在语感训练中加大思维训练的渗透力,语感训练将事半功倍,学生 的语感过程就能摆脱纯感性的模糊状态和狭隘经验的低级水平,语感能力将因理性经验和认识的参与而越来越 强。 但是,在语文教育中,必须强调,语感训练更重要。如果说思维训练是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的话,那么, 语感训练则是语文教育的特殊任务。 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感正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事实证明,只有在言 语实践中获得了言语感觉经验,才能很好地理解言语和运用言语;没有生动、具体的语感,是很难发展语文能 力的。培养和追求语感是一切母语学习的途径,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它关系着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 率。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而不是专门的思维训练课。因而,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以语感训练为出发点,通过 与思维训练的结合,培养起学生优良的语感。它的机制应是:语感——思维——语感。 我们的结论是:在言语训练中,思维和语感都重要,但重点在于语感训练,思维训练要为语感训练服务。 四、教法与学法 要问教法与学法哪个重要?仍是两句话,一是两者都重要,二是学法更重要。 首先,两者都重要。大家知道,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教法和学法就成为 教学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教法是学法的导向,学法则是教法的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追求“ 学法教法化,教法学法化”。 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就要学习教学理论,掌握教学规律。只有掌握了 教学的规律,才能有好的教法。教师的教法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较强的一般能力,一是较强的特殊能力。 有了这两方面的能力,才能从教法上给学生的学法作示范。 一个人的一般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良好方法的重要条件。这种一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 维能力、想象和联想能力等。一般能力强,工作中就可能有成功的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和法军有 一次战役是在一片坟地上展开的。在战前的几天里,两边的指挥员都密切关注着对方的动静。德军的一个参谋 每天用望远镜在观察法军的阵地,他发现有一只猫每天都到一个坟堆上晒太阳。按照他的判断,这不像一只野 猫,而是一只家猫。但家猫不可能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这说明附近有人。人在什么地方?他推测人就在地下。 地下会是什么人?他分析,打杖的时候, 班长、排长是不可能带猫的,那带猫来的一定是个高级的指挥官。他 将自己的推测报告给了他的上司,上司则肯定了他的判断,于是集中了五个炮兵营的兵力轰炸了这片坟地。事 后一查看,原来这里是法军的一个旅的指挥所,所有的指挥人员全部丧命,这一仗就不用再打了,德军取得了 完全的胜利。我当然是不希望德军取得胜利的,但是这个德军的参谋了不起,他没有用他的特殊能力,光用一 般能力就解决了战斗。他的特殊能力应当是使用作战地图的能力、调兵遣将的能力、利用地形地物的能力、使 用武器的能力等等,但是在这里这些特殊能力都没有用上,他光用他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一般 能力就取得了胜利。可见做任何工作,一般能力总是成功的重要基础。 同样,一个人的特殊能力也是十分宝贵的,它也是良好方法的重要基础。各种不同的行业有各种不同的特 殊能力,特殊能力强,方法才能优化,成功当然就有保证。同志们可能并不清楚,我们现在听到的舒伯特的小 夜曲,却是“随随便便、马马虎、潦潦草草”创作出来的。当时,舒伯特的一个好友因为要给女朋友举办生日 晚会,需要曲子,就请舒伯特来作曲。舒伯特当时十分忙,可是挡不住那位朋友的迫切要求,只好当场随手涂 了一个曲子交给他。不过因为曲子写得潦草,人家看不懂,不得不请舒伯特自己来演奏。舒伯特忘了这是自己 所作的曲子,他一演奏,就惊呆了:世界上竟有如此好的曲子!当朋友告诉他这是他自己写的曲子时,他欣喜 若狂!这就是舒伯特的那首小夜曲的创作经过,这说明,一个人的基本功强,他的水平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基本功不强,那么,就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可见,一个教师,要使自己有较高的教学水 平,有一套好的教法,不但要有较强的一般能力,还必须有较强的特殊能力。 教法重要,但如果不注重学法的指导,那么,再好的教法也将枉然。因此,我们强调,学法更重要。在处 理教法与学法的关系时,必须以学法指导为重点。 把学法指导作为重点,就要以研究学法即学习规律为突破口,按学法要求改进教法,最终让学生更好地掌 握学法。它的机制应是:学法——教法——学法。学法指导的根本宗旨是教给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 ,它的根基则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是现在的情况是,好多学校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缺乏学生的主动精神。更有教师以自己的积极性压制 了学生的积极性,加上缺乏学习方法的指导,好心办了坏事。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成为学法指 导的关键一环。江苏常州师范特级教师邱学华一次到一个学校讲学,一位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女教师对他说:“ 你的办法虽然好,但在我们这里却行不通,我们班的学生笨得像石头,一问三不知。”邱老师猜测可能是这位 老师的威严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于是就让她挑来一个“最笨的学生”,他请这个学生到学校的小卖部去买最 便宜的两个本子和两支铅笔,然后故意说钱找少了。这个学生急忙口算给邱老师听,算得又快又准确,邱老师 表扬他计算中还带着小括号,已经超过了大纲的要求!这个学生在自己班的老师面前“笨”得像石头,而在邱 老师面前却算得头头是道,使那位女教师尴尬得无地自容。邱老师对她说:“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恐怕 ……(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使那位女教师受到很大震动。其实,学生并不想“笨”,有时正是老师缺乏学 法上的指点,加上老是说他笨,他才笨给你看的。这使我想起了“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相传古代塞浦路斯岛上有一位年轻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有一具 非常精美的象牙少女的雕像,由于欣赏“她”的精美,不禁每天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她,迷恋着她。“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最后,象牙少女竟然活了。这有点像我们中国的《画中人》、《田螺姑娘》之类的故事。美国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也许是受了《象牙少女》这个神话传说的启发,于1986年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他带领一些 研究人员到一所学校,谎称对该校学生进行所谓“有优异发展可能”的预测。但实际上,他们既未作什么预测 ,也不了解任何一个学生,而是随机地将一批学生名单交给校长及有关教师,并强调保密。可想而知,名单中 的学生,有好多是“草包”、“石头”,令校长和老师费解,但对罗森塔尔这一权威,他们却坚信不疑。八个 月后,罗森塔尔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测试,结果,凡是名单中的学生,无论其原有基础如何,成绩较其他学生 都提高得快,同老师的感情也较其他学生深厚,而且显得求知欲旺盛,性格活泼开朗。这就是轰动全球的罗森 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实际上就是爱的效应。他所提供的名单,并不是真正调查研究的结果,完全是借“权威的谎 言”以诱导学校及有关教师对这些学生引起爱的注意。他巧妙地让校长和老师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而 让名单中的学生扮演了象牙少女的角色,结果就因为爱的力量,促进了这些学生的健康发展。你要知道,这些 教师由于罗森塔尔谎言的影响,平时是怎样以钟爱的心理与慈爱目光关注着名单中的学生!人非草木,孰能无 情?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暗示,当然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在其他措施的配合下,自然就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要加强学法的指导,首先必须从指导思想上端正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明确“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即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要问什么样的方法是好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那就是能调动学 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以上四个关系,关系到语文教育的性质、目标、内容和方法诸方面。要说什么是语文教育的主旋律,语文 素质的教育就是语文教育的主旋律;要说什么是语文素质教育永恒的主题,关系到语文教育性质、目标、内容 、方法的这些重大课题就是永恒的主题。 语文教育论文:语文教育的出路 一、窘迫的语文教育 近几年,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批评越来越多。全国人代会上,几乎每年都有代表批评学生写字水平下降 。1997年年底,《北京文学》破天荒地发表了一组关于中学语文课的《世纪观察》,名为“忧思中国语文教育 ”。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报刊都作了转载。之后,《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南 方周末》、《浙江教育报》等纷纷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确实不少,由此引发的笑话也够多的。一位作家的文章被收进了与中学语文课本配套 的练习册,根据这篇文章编出的“标准化”练习题不只难倒了学生家长,竟也难倒了作家本人。诗人邹静之发 现他辅导不了上小学的女儿的作业。根据句子的意思写成语,关于“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儿答“齐心协 力”,老师判错,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注:见1998年3月《南方周末》。 )上海一所小学二年级有一 考题:天空是(A.青青的,B.蓝蓝的,C.灰灰的,D.白白的)。标准答案只能是“蓝蓝的”。语文教育家于漪 气愤地说:“鲁迅活到现在也考不及格小学考卷了,他的作品很多词也都用错了!”(注:《语文教学质量辨 》,1997年4月在扬州全国语文研讨会议上的讲话。) 1998年高考结束后,作文题引发的问题又成为传媒关注的热点。小作文题目是“妈妈只洗了一只鞋”,要 求根据所提供的开头和结尾,补写中间的内容。考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可大多数考生都缺乏良好的想象力,没 有新意,于是报纸上马上出现一篇标题醒目的文章:“一位教授阅完高考‘小作文’后发问:想象力哪去了? ”文章列举了考卷中出现的种种想象力贫乏的表现,又援引了一篇美国小学生的想象作文作对比:“有几个小 男孩,到郊外去玩,在芦苇丛中发现了一只蛋,有的说是蛇蛋,有的说是鸟蛋,争论没有结果,他们决定把蛋 拿回去放到烘箱中去孵……蛋壳快破了,大家紧张地盯着看,哈,蛋里孵出的是里根总统!”据说这篇作文被 推荐到美国全国性的报上登载,受到广泛的推崇。(注:见1998年8月4日《扬子晚报》。) 大作文则要求写一篇表现自己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题目是“战胜脆弱(或‘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考试后发现了两大问题:一是瞎编故事情节,二是在“战胜脆弱”面前未能战胜脆弱。仅1998年8月9日这一 天,笔者就收看到两家电视台对瞎编故事情节的报道。浙江电视台《早间新闻》说:今年安徽省考生中有20% 的人瞎编自己的生活经历。一位书法水平挺高的考生说自己早就失去双手,后来靠顽强的意志学会了用脚写字 。而省招办负责人说,今年安徽全省考场上没有发现考生用脚写字的。一位阅卷老师说:“刚开始看到这类作 文很感动,但改多了就很反感。”同一天的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高三生活》节目里,一位女教师又谈起了 阅卷感受:很多考生都编造了差不多的故事——星期天父亲陪自己去新华书店买复习用书,不料被迎面急驶来 的车撞死了……考生们为了获得高分,不惜以牺牲父母生命为代价。再是“战胜脆弱”面前未能战胜脆弱。且 不说高考前夕因承受不住巨大压力而自杀的江西丰城二中卢某某等同学,单说在考场上,江苏南通市某考点就 有一考生,在完成了基础题和小作文题后,仅仅因为手中的圆珠笔无法书写,大作文一字未写就痛哭流涕,匆 匆地离开了考场,在“战胜脆弱”这一考卷(恐怕也是人生考卷)面前得了0分, 用行动编出了一个世纪性的 笑话。(注:见1998年7月25日《浙江教育报》。) 二、症结何在 人们都会问:语文教育怎么了? 人们也都会想:语文教育症结何在? 我的看法是:症结主要在高考,在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语文高考出现了诸多弊端,并引 发了语文教育的四大问题: 一是标准化考试导致了学生和教师思维的单一乃至僵化。标准化考试的特点是讲求答案的唯一性、“标准 性”,所以才出现了前面的天空色彩唯有“蓝蓝的”一种答案的笑话。上海有位著名的语文教师出考题,出完 后自己答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也有出入。这不是教师没水平,而是挖空心思出考题,把自己也搞得晕晕乎乎了 。这也是标准化制度下特有的怪事。人们都很怀念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那段语文教育的春天,那时候,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各地教改气氛活跃,各种创新的教育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语文教坛上。可自从标准化考 试引入语文高考后,语文教改百花齐放的局面马上下去了,语文教育从此变得寂静一片。这多么令人惋惜,也 多么值得深思啊! 二是文学常识的简单考法导致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贫乏。以1998年高考为例,总分150分的语文试卷,文学常 识只占了4分!而这可怜的4 分,也只需要背一背哪部作品是谁写的,是什么体裁的就可以得分了。所以,考生 不需要知道于连这个人,却同样能判断《红与黑》作者是谁;考生未必知道黛玉的葬花诗,可也知道她是《红 楼梦》里的主人公。在这种高考导向下,学生自然就不会去课外阅读了。更何况,语文成绩的提高非一日之功 ,数理化成绩的提高则见效明显,学生自然把课外阅读时间拱手让给数理化天地了。为了上大学,有哪个学生 会不明智地坚持课外阅读而轻视数理化呢?不要说学生,连语文教师本人也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为了学生的 前途,他们也很会“顾全大局”。笔者曾要求高二的学生背《三国演义》,进入高三后,不要说学生不愿背, 连我自己也觉得该让步了。我校曾与南京金陵中学、武汉六中等五所重点中学联合研究过一个“高中生学业负 担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各学科中负担最轻的是语文。假如现在来个全国性的调查,了 解哪科负担最轻,很可能也是语文。 三是写作没有创新,没有个性。主要原因是学生想求得卷面分数的保险。试想,中国考生如果将孵蛋的结 果想象为孵出一个里根总统,在我们中国阅卷老师笔下,能保证得高分吗?再进一步,如果将孵蛋的想象结果 换上一个中国的国家领袖,那会是怎样一个结 局呢?——不但得不到高分,还很可能有政治问题了!即使我们 现在的政治环境宽松,不会乱扣帽子、妄下结论了,可分数肯定是最低(甚至0分)的, 这位考生肯定与大学 无缘了。为求得“保险分”,考生不仅会放弃创新,还会抛弃个性,练熟同一种套式的千人一面的八股文,甚 至照背照抄别人的范文。1995年上海市中考,两篇考场优秀作文在报上登出来后,马上有人揭发说是抄来的, 是台湾作文选上的。1996年上海高考作文,报上登出的满分作文也马上有人指责说是抄来的。没有创新、没有 个性的另一原因是学生的生活单调,阅历单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在题海中”,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现 代中学生生活的生动概括。加上家庭的小型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温室里长大 ,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一定要从他们的生活经历中找挫折,至多不过是某次考试没考好,或是与同学闹僵了 、与父母闹翻了,或是一个人出门迷了路……而这些挫折,实在算不上挫折——考生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为了 在考卷上写一个大一点的挫折,多得几分,只好瞎编,只好牺牲父母性命。 语文教育论文:中学语文教育渗透德育之路 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的反面人物。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守财奴”葛朗台,但这些反面人物同样也可给人以美的感受。正是作者用辛辣的笔调对他们加以讽刺、嘲笑,在人们的嬉笑怒骂声中激起了读者对他们的厌恶与憎恨。所以我们在课堂阅读过程中,一定不要轻视反面人物形象对学生的影响,通过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加疾恶如仇,从而弃恶扬善,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一、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堂上尽量引导孩子们进入文章的境界,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运用图画、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方法营造课堂氛围,把学生的感觉器官有效激活,进入教材所描写的情景中去,与作者的思想融为一体,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比如,在讲授《我的信念》一文时,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内心体会居里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进而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培养学生为目标努力奋斗的精神。如讲授《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我先让学生闭目想象,假如自己去庐山旅游,真正看到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从而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感情。如《望岳》和《三峡》,两篇文章分别描述了泰山的雄壮和三峡的美丽,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得到了美的感受。而且文中也渗透着浓厚的道德教育,即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及悠久历史的感情,从而培养了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为自己出生在这个国家而骄傲。 二、在反复诵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语文阅读离不开朗读与记忆,通过记忆才能使学生逐渐掌握字句的涵义,也才能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通过朗读能够把握作品的“气”,细细品味,在日益熏陶中受到感染与教育。通过阅读经典能够对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并且是重要途径之一。朗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可帮助他们提高语文素养,增长见识;可以有效继承与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引导他们高声背诵爱国诗词,可以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的强烈熏陶,意志得以锤炼,思想得到升华,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低声吟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使学生进入一种美的意境,心灵得以陶冶与净化,培养初中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只有反复诵读文本,使他们和作者产生共鸣,高效地鉴赏文本的动人情感,体会人物的魅力,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德育渗透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没有了德育渗透的阅读教学,就等于失去了教学的灵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道德品质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发挥初中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关键在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承载着授业和育人重任,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增强德育效果,这是初中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语文教育论文:谈新课改下语文教育教学的反思 一、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国后,“新课改”层多次实施,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很多人误以为,改革就是改换教学素材,这个是理解是错误的,改革是:改革课程目标、改变课程结构、改变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实施、改变课程评价、改变课程管理。 因此,在新课改下,要求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的培养,多吸纳新的知识,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腐旧的思想,不在要求“尊师重道”,不在做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不应该是学生的主导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领路者,正确的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要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攻破重点难点。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教育要想国外的教育进行学习,在国外,在乎的不是知识的学习量,而是通过学习对理解、感悟能力的培养,在国外,对于小学生知识的灌输是十分吝啬的,学生要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学生渴望学习,会在学习到的知识上进行自我的感悟,开发,创造;而在中国,灌输给学生很多的知识,根本不理会他们是不是能够消化,只是一味的要求他们学习,这样的学习是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 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的最好刺激,及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因此在新课改下,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要学生能够在已学知识上进行创新。新一代的社会缺少的就是创新性的人才。 二、突破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这种教学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性,只会听老师讲的内容,不会自己动脑思考问题,不善于创新,老师讲解的问题,只会等待老师公布答案,然后动手抄下来。因此,教师要进行自我反思,在传统教学上做出突破,利用身边的外在条件,在实施教学前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要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要学生搜集关于小兴安岭的各方面的内容,并整理上交材料,教师把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归纳、上传,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运用多媒体,播放出同学搜集来的的小兴安岭的资料,其中有美丽风景,有小兴安岭最新的发展情况等……要学生在感官上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美丽,教师播放合适的音乐,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感情出来,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刺激学生进行学习。 老师在适时地导入课程,通过学习,要学生从以下几点进行学习:①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②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③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探讨,得出总结和答案。 三、要学生自立自主的学习 现在很多小学生不会自主自立的学习,完全依赖教师,这是在长久的教学中形成的不良习惯,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改变这一现状,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习惯。经过长期的教学,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实施。 课前要学生预习课文,并且做好课文内容的分析,在笔记上写出自己思考出的文章重点、难点内容并加以解答。 上课时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先回答这一课文章所讲的主题内容,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要学生变相的进行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通过学习,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课文正确的表达的内容,要学生对照自己的笔记进行修改,弥补不足。这样的预习,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要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创新,而且课前认真预习课文,然后课上教师在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巩固学生学习。、 一些对话形式的课文,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形式进行演练,然后每个小组进行适宜的探讨,把自己探讨的结果讲出来给全班的同学听,教师在这个时候就是做好板书,把学生的想法及时的记录下来,经过全班同学的探讨,文章所表达的基本内容也就全部挖掘出来了,教师在对一些不足进行完善,这样就形成了完全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把课堂完全的“还”给了学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欲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现多元化教学 人常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些好学生。”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衡量,不同的教学,不能把学生一概而论。更不能因为图省事,只按照一种模式进行教学。因为学生的素质和发展方向的不同,要因材施教,多元化教学。 不能过分的强调学生的智育,从而忽视掉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学校往往会按照成绩进行排名,然后进行公布,长久以来,考试成绩的好坏,形成了判断好学生和差学生的标准,出现了唯分至上的现象,出现了教学中的“功力色彩”。毕竟“好学生”是少数,这种现象抹杀了“差学生”的上进心,打击了他们的自尊。 因而,要因材施教,不因为分数一概而论,每个学生都是有优点的,发觉学生的长处,扬长避短,并对他们进行赞许,要学生知道自己被重视,使之有求学的上进心,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语文教育论文: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做好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在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当中,人文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人文素质在不断降低。怎样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高职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阵地,因此,需要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并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转变观念,提高人文意识 跟普通高中教育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的特色是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倘若单纯地理解高职院校就是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教育,那么就会阻碍学生以后的发展。怎样保障高职教学的质量,最为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倘若高职院校仅仅是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那么这种教学模式是经受不住时间检验的,由于学生缺少人文素养,在以后的社会实践当中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师需要清楚学生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他专业课。然而,它的作用通常都是间接的、隐性的,这会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不够重视,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转变思想,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大意义。 二、教师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手段,不管学习什么内容都需要阅读,阅读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在高职语文课本当中需要阅读的部分不多,但是高职图书馆拥有大量的藏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要求。在图书馆,学生能够阅读到激励自己精神的图书,学生可以阅读名着,以了解更多人的人文精神,在人文精神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需要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语文教师不可以有浮躁的心理,要以一颗平静的心去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记忆一些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单纯地依靠灌输和说教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当中,自我感受,互相感染而实现的。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归根结底,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以素质提高素质、以灵魂提高灵魂的过程。这种教育的影响力,不应当仅仅是建立在教师所拥有的权利和权威上,而是依靠教师积累文化素养、提高道德情操、显扬审美气质和施展高超的技艺来影响学生,这种隐性的、间接的影响超过了语文教学本身。因此,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去除功利,保留一颗平静的心,去倾听那天籁之音,在花花绿绿的世界中,保持住心间的那份宁静,做一个至真至善的性情中人,到汨罗江和屈原共吟,到南山下和陶渊明一同劳作等,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饱读诗书,一展才华,跟学生一起谈论社会、谈论生活、谈论文化,才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到那自由的天空中翱翔。 三、挖掘语文教材当中的人文内容 语文是传承社会文明的载体,在语文教材当中具有丰富的道德因素与人文内涵,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闪烁着理性的光芒,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最为理想的素材。高职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清楚语文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清楚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责任,直接能够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发展。教师需要以认真、踏实的心态来开展语文教学。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由初中生转变为综合素质都比较高的社会专业技术人才,教师只有以此为指导思想,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于是,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所要教授的语文基础知识、写作的特点、中心思想的概括和段落大意的划分等内容减少了,而主要是指导学生在语文教材中挖掘美、感受美和欣赏美。那些“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奔放、“渔舟唱晚”的恬静等等,使语文教学课堂变得异彩纷呈,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释放自己的情怀,提高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挖掘教材当中的道德因素,倾心尽力地教授学生,学生就可以得到熏陶、感染与震撼,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就能够形成一种动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 首先,教师要具有关爱学生的情怀。教师的这种关爱是大公无私的,是对学生的关怀、重视和尊重。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宽容,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重视学生的潜力与智慧,要理解学生的思想与感受,要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要指导他们树立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并且牵涉多个领域,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掌握更加广博的人文知识,学习多个领域的社会文化,熟悉诸子百家,略知天文和地理。只有这样,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才可以游刃有余,旁征博引,以自身对社会、对历史和对生命的理解去启发学生形成一定的人文观念,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彰显自己的人文魅力。再次,教师要具有时代精神。教师需要紧跟时展的潮流,更深一步地观察与体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信息内容,教师要进行辩证与思考、启迪与感悟,以形成一定的审美品格。这种品格表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上,也更表现在语文教学课堂方式的选择、程序的设计和知识的呈现上,进而做到以美育人、以美立德、以美生情和以美言辞。最后,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对于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讲,自身高尚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所有的语文教材。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由外而内的,更是学生自己的领悟和感受。人文教育和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应用人文性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意义的语文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学生是被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掌握语文知识,学生不需要去探索与怀疑,因为都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培养学生怎样应对考试、怎样做笔记和怎样听讲,这样,失去了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就一定要摆脱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应用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和富有情趣。这需要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用灵活多变的语文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创造美、欣赏美和感受美。具体来说,需要应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可以说教无定法,比如,教师充分地应用好课堂上的前十分钟,讲一讲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读一些精彩的片段,或者是进行成语接龙和诗词背诵。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感悟与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与此同时,让学生得到了熏陶,当教师在讲一些感人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会大受感动,流下眼泪。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与情感素养。比如,教师在讲解散文单元的时候,选用一些适合的音乐作为背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体会到课文的人文气息。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职的语文教师,我感觉到非常庆幸。当中学教师在忙于怎样才能够把语文教学和考试结合在一起而不断思索的时候,我却具有更多自由的空间去指导学生创设活跃、愉快、和谐的人文氛围,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服务,使学生驰骋在语文的天地里。 语文教育论文:汉语文教育走过和走向的路 [作者]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内容] 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国家教委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国际汉语文教育研讨会”于1997年10月21~24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海内外的汉语文教育专家、学者120 余人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研究资料108篇。在开幕式上,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到会讲话,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国正致开幕辞,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王宏志、北师大副校长王英杰到会致辞。与会代表反映,在新世纪的大门即将开启之前,海内外专家聚集在汉语文教育的故乡,交流经验,探讨汉语文教学走过和走向的路,具有重大意义。 一、与会代表认为,“百年汉语文教学经历创立、奠基、改革与发展的过程”,谱写了汉语文教育史上光辉的篇章。浙江教育学院张传宗说,“语文”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本世纪初,到现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前一阶段从清末到全国解放前。1903年清政府制定的《学务纲要》开始对中国文学提出要求;1912年民国政府根据《壬子学制》颁布《中学校令》,规定在中学设立国文科;1931年以后公布的课程标准规定,课本由清末全选文言文转变到“五四”文言文和语体文兼选,以后又发展成以语体文为主;1946年出版的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中等国文》,强调“国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对于汉语汉文的基本规律与主要用途的掌握”。这阶段的国文教学,开始确定了国文科作为中等教育一门基础学科的地位,是整个语文教学创立和奠基的时期。 与会代表认为,建国以后国文科改为语文科,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作了多次探索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1956年实行文学和汉语分科教学;1961年第一次提出语文教学具有三方面任务:提高语文水平、提高思想和丰富文化知识;1963年新编语文教材,第一次明确指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工具”,并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学的惟一任务来提,对以后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影响深远。中央教科所章熊说,“十年浩劫”之后,语文教师迸发出极大积极性,因此,在80年代初曾出现过一个教法探索的辉煌时期。这次探索沿着启发式的思路,寻求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得到发展”的途径。实践的结果,一个响亮的口号出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此,又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纵深的探索:在教与学的关系方面——提倡自学,把教师的作用命名为“导读”;在语文课与母语环境关系方面——提出“大语文教育”的主张;在教材编写方面——力求在课文中体现“训练”的轨迹。这次探索使中国大陆语文教学在教学法方面的成就居华语地区的领先地位。人民教育出版社顾振彪说,几十年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三阶段”(记叙——说明——议论)“两循环”(初中——高中)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它的优点,但并非是最佳的。从现行新编的各套教材看,大都已跳出这一框框,构成了以能力训练为主线。 与会代表认为,百年语文教学,从国文科到语文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大大小小的多次改革,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诸多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成绩是巨大的,但也存在问题。主要是语文学科理论尚待进一步研究,语文教学效率还不够理想,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与会代表认为,处于世纪之交的汉语文教育需要进行世纪跨度的思考,确立汉语文教育民族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吉林教育学院王鹏伟说,我们把这种思考称之为“世纪跨度的思考”,而不是“跨世纪的思考”,意在表明这种思考不仅包涵着对汉语文教育现状的思辨和对汉语文教育发展的前瞻,而且首先包涵着对汉语文教育传统的回顾。汉语文教育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完备的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认真清理这笔遗产,将为我们确认世纪之交的汉语教育方向提供历史参照。北京教育学院苏立康说,汉字教学在中国语文教学的历史中有着成功的经验。特别应当提及的是《三字经》, 全书400多个三字结构,几乎包罗了全部最基本的语素组合方式和最基本的语法结构,可以认识1000多个汉字,可以学习汉语法和其他许多新的知识,并且为学生日后阅读其他读物奠定了基础,这本启蒙教材是传统语文入门教学的经验结晶,它符合汉语言的特点,应该很好汲取。武汉六中特级教师洪镇涛说,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而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正确途径。传统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而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符号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等综合性的感知和领会,它反映了学习语言的规律。台湾屏东师院余崇生在《论文章结构与表达技巧》一文中指出,想写好一篇文章,平时的确需要博览群 书,吸收储备,观摩名家的作品及不断练习,方能熟悉表达技巧。他称这种修养、储备是一种“养气”,而传统的多读多写正是实施这种“养气”的有效方法。 与会代表认为汉语文教育回归并非意味着“复古”,而是哲学意义上的返璞归真。王鹏伟说,没有“五四”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就不可能挣脱封建思想的桎梏;同理,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就不可能抵御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一个世纪以来的汉语文教育变革告诉我们:汉语文教育要重新获得生机,就必须正本清源,恢复汉语文教育的本色,从背离传统的道路上走向回归,在汉语文教育传统的基石上重新构建21世纪汉语文教育框架。处于世纪之交的汉语文教育改革,没有俯视古今的高度,就不可能面向未来,没有纵观中外的视野也不可能面向世界。回归传统并非意味着“复古”,也并非意味着“排外”,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更新升华。章熊说,“传统”像无休止的长河,它滔滔不绝,一路容纳百川,上古的经验可以纳入“传统”,中古的经验可以纳入“传统”,近代的经验同样也可以纳入“传统”。它们之间一脉相承,而面目却大不相同。究其原因,就是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返璞归真”,它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的深化。传统的精髓应该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汉语的特点。 三、与会代表认为,在迎接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世界各国都把制定教育发展战略放在首要地位,而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更强的新一代人无不成为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因此,改革汉语文教育使之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提高人的素质的要求,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首都师范大学陈金明说,现代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体,而语言水平的高低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为提高新一代的素质服务,首要的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读一篇课文先要看懂用于表现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写一篇文章,更是要用语言文字把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听与说也是凭借语言文字而实现其交际的目的。时下,语文教学脱离语言而架空讲析的现象比比皆是,它不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因而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质。台湾师范大学陈品卿等人指出,素质教育将学生学习活动看作是主动获取、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语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教师应该站在辅导地位。在自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天津市教学研究室伊道恩说,素质教育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先天遗传素质上,而且表现在其身心成长与智力发展水平上。因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及至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是不会相同的。汉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正视这种差异性,坚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马来西亚林国安说,特长是学生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某些突出才能,它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体现。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趋势,华文教育可利用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达到“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举有个性”的目标。香港大学高宝玉说,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给予不同难度的作业,可以采取分组教学模式。 与会代表认为,语文素质教育还必须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许多人指出,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而且还有道德危机的挑战,而且还有道德危机的挑战。因此,当前忽视德育的倾向就不能不引起高度的重视。人民教育出版社顾之川说,过去曾有那么一个时期,语文教学中硬塞进大量政治教育的内容,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这当然失之偏颇,为了拨乱反正,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语文教学又被引向另一个极端,即重视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和运用祖国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语文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把学习语言和用课文进行有效的德育完全对立起来,这是必须改变的。台湾屏东师院刘明宗说,台湾国语科新课程的教育目标,第一条就提出:培养勤劳务实、负责守法的品德及爱家、爱乡、爱世界的情操。屏东师院黄瑞芝说,当前教育的改革,已由学什么转向怎样学;由理论基础的灌输走向生活实际的解决。目前语文教育重点,应在于统整情意的理念,发扬美乐一致的人生观。马来西亚林国安说,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优秀的科学文化涵养,健康的情感意志品质,是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华文教育可以科学地选好语文训练的结合点,使学生在语文训练中同时接受德、智、美的教育。 四、与会代表认为,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全球掀起了“汉语热”,并在汉语文教学与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主席颜长城、行政主任黄端铭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力突飞猛进,举世瞩目,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国,学习汉语已不只是中国人的事了。加拿大华裔语言文化中心课程总监朱婉瑶说,该中心过去20年,在北美从事推行华文教育工作,曾举办了七届加拿大全国华文教育会议,其目标是寻求更有效的中国语文教材、教学法,尤其是寻求21世纪汉语电化教育的创新资料。在研讨会上,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郭莲华介绍了“汉字部件分色教学法”,她说,这种方法能直接分析形声字的结构,使形音义的教学更完善,且证实“形声”造字法的灵活性与科学性。马来西亚大学黄碧云说,汉语的“词”由造字之初的单音词发展到近代的复合词,是为了配合社会运用的需求。复合词不但能令使用者更快速地表情达意和获取信息,同时也丰富了汉语的修辞内容。如果常把同义词罗列出来,让学生搭成复词群,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构词和用词的理解。日本龙谷大学陈谦臣说,日本母语里的“汉字”“汉语”,是学汉语的有利条件,但有时反而会受它们的干扰,引起误会。原因是一批中国简体字和部分日本常用汉字的字体差异较大,这是日本人学汉语时必须注意的。香港城市大学郑定欧说,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编写教材时,应遵循这样几点:1.本土化,指的是教材内容须体现本土特色和风土人情;2.实用化,指的是时代性和功能性,要摒弃陈旧的传统和狭隘的文化灌输;3.标准化,指的是注释及练习等项目须向公认的教学及测试看齐;4.阶梯化,指的是须重视接受者的接受度和重复率。美国华文教育工作者王莅文说,教学实践表明,将课文编成话剧片断,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汉语教学效率。日本国立京都教育大学青木五郎在“日本国语教材与中国文言文教育比较”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人与环境论文:人与自然环境和谐性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从统一走向对立,由此造成了生态危机。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自然的价值,理解自然,改变我们的发展观,逐步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途径 马克思曾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指出了环境通常是由人来改变的一面,而且强调了人的革命实践的特征:即人改变环境和环境改变人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那么,应该如何实现这二者的一致呢?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与其他自然存在物所不同的是,人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人类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受到自然界的本质——自然规律——的设定,也就是说人化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化。步入现代文明进程中,由于人类自身认识的发展和制造工具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树立的是单纯肯定人的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启蒙运动尤其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将自然世界看作供人任意改造、利用的资源或工具。自然世界从一个活的有机体变成为死一般的物质世界,人由此也就从自然宇宙世界中分裂出来,成为与自然世界对立的存在。笛卡尔首开先河,将人与自然区分为两个各自独立且平行存在、互不以来的实体。斯宾诺莎反对这种对立说,但他主张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个实体,那就是上帝,而心灵和物质仅是上帝这一实体的两个属性。这之后,康德、黑格尔等人试图努力改变这种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局面,但他们却把人看作是自然价值的显现根源。 人类的理性之光渐渐揭开了自然的神秘面纱,用马克思·韦伯的话说就是“世界祛魅”的过程。在工具——目的的理性主义的导向下,步入现代化的今天,人类面临的是“现代性的危机”。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正是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一致性发生了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和异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异化,以及社会的不和谐。因为人们为了占有由人与自然关系生化出来的财富,造成了人与人的分裂和人对人的剥削与压迫。这使人处于一个无情冷漠异己的物质世界,造成社会关系的物化,使人的精神在巨大异己的物质世界中处于无家可归的渺小无助、无根流放的异化状态,丧失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就是人类面临的精神意义失落的危机。另一方面是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支配下,人类奉行的是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结果是人类对自然界资源进行了近乎竭泽而渔式的掠夺性、粗放性的开发和超负荷的索取,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人类排入环境的废物大大超过了环境的承受努力,由此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生态环境发生着某种联系,因此我们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方面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在工业文明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只要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在这种旧的价值观支配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提倡无节制的消费和肆意开发自然资源。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发达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表征,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自然不是被当作与人亲和、协调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征服、统治的对象。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必须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 (2)构建和谐的生态精神文化。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 ①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指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环境的自觉而清醒的感悟和认识。是人对所处于环境和自身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能动反应。人与自然和谐,要求人抛弃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要求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随时从环境的角度,从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思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②能够直接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莫过于教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3)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具体要加强绿色文明宣传教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倡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加强绿色生态标志的推广和管理,倡导绿色消费;要推进绿色城镇建设,发展绿色交通;要通过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生态文明。 人与环境论文:利用有限资源协调人与环境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及步骤;对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慨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巾提出的、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良好的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步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从宏观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完善绿色循环经济核算体系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紧缺,循环经济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生态城市建立的条件和步骤,并提出了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城市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理论萌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具体原则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提出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它的思路是改变传统经济中“资源一一产品一消费一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为“资源一产品~消费一再生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最基本的精卒叶I足清洁生产。总之.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最早利用循环经济的国家是德国.亚洲搞得最好的国家是日本,而我国的循环经济娌沦是从2003年起才进入了实践推进阶段。 1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及步骤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慨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巾提出的。是代表一定地域空问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服的城市类型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具体的说,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巾,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问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一个城市不管多么贫穷或富有,只要能高效利用资源,在系统内部及外部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城市拥有充沛的活力,这个城市就处予健康状态,即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才能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因此,根据现代化进程生态城市可以被分为工业型生态城市、人文型生态城市。 1.2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 国内外研究认为,生态城市应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发展持续的社会一自然一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而良好的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MBA)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大原则,其实也就是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五大条件:第~,生态保护战略。就是把整个生态城市建立成为田园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理想城市、健康城市、无污染城市、绿色城市和风景城市的综合体。第二,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可以包括污染净化处理设备、能源基础设施、资源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服务体系、社会基础设施等。第三,居民的生活标准。作为生态城市的居民希望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完善的资源利用体系、舒适清洁的环境、齐全的区域生态格局、良好的城市生态基础、可恢复的生态系统。第四,文化历史的保护。就是要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文生态文明体系,把古老的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第五,将自然融入城市在发展高效增长的城市经济体系巾,优化投入产出的生产系统,布置合理的经济产业格局,发展绿色产业体系,不会因为城市发展而破坏环境。 1.3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步骤 在目前的研究领域中,虽然人们都认为生态城市不同于以往“绿色城市”、“健康城市”,但是在实际建设中,却大多偏重于自然生态系统和整齐划一的城市规划,没有以循环经济模式来估量生态城市的系统,即包含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人文、肖费等各方面的设置。要建立好一座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其应遵循的原则和步骤是,首先减少进入生产和肖费体系的物质消耗量}其次,通过精良的售后服务等手段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和服务时间;最后,通过工业净化等人为或自然净化的手段来将废弃物重新变成资源后再次循环利用。经过循环经济的实施,就可以将工业废料或半成品用于农业,把净化后的城市废水用于农业灌溉,把种养的动植物作为工业原料、消费产品,从而将工业、农业、消费连接成为大的循环圈。 2对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2.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的发展 2.1.1发展生态农业。耍积极开发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使农业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还原土地原始状态,形成了生态大农业的良性循环。 2.1.2发展生态工业。工业发展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原则。在产业方向上,关、停、并、转一些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对新上的工业项目特别是化工项目,实行集中布点或将其放在非城区的下风方向,避免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的排放,保持城市使用清洁能源,恒久保持清洁生产,以符合国家的需求 2.1.3发展生态旅游业。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以红色旅游闻名于世的南昌,不仅制定了南昌一吉安一井冈山线、赣州一瑞金一于都~会昌一长汀一上杭一古田线、井冈山一永新一茶陵一株洲线和黄山一婺源一上饶一弋阳一武夷山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而且在泰井等高速公路种植了四季常绿的易活植物,树立了一系列井冈山斗争题材的雕塑,让游客们感受到“历史红、山林好”的特色,是典型的文化生态之路。转贴于2.1.4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途径,2002年10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向社会公布了处理城市垃圾的《国家行动方案》,在方案中规定,今后中国的城市垃圾将进行填埋处理,并把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发电。未来5年内,中国将建30家垃圾气体回收填埋场,计划到2015年,建~_3oo家这样的垃圾处理场,年处理垃圾l亿吨。利用垃圾等废弃物发电不仅无污染而且能解决大部分城市的供电不足,是循环经济理论的较好运用。 作为被国家授予的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贵阳市分批启动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支撑保障体系等6大类254个项目,总投资达479亿元。可见,未来的产业结构将是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为主体的大循环体系 2.2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从宏观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环境优美、宜人是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标志,良好的城市环境能带来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了鼓励个人、企业和城市建设者们提高环境保护的综合能力,应加大立法步伐合理的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从宏观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对个人,应赋予原先“谁污染,谁付费”条例新的内容,提高个人污染的罚款力度;对企业作到优惠政策引导,从价格、税收、资金、水电等方面优惠那些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对于城市建设者而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关键,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深度,鼓励节约用水,为此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如涉及到筹建污水处理厂以及铺设相应的管网项目,应尽量参考国际惯例将厂、网分开,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全部进入市场,而污水管网投资则仍主要由政府承担。目前,我国全国人大已经通过并实施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 2.3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 绿色消费应包括绿色产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其不仅应涵盖生产过程,还应和人们生活消费过程息息相关。要树立绿色?肖费观和价值观,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法律上,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如加大罚款力度和强制实施ISO14000等措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加强“道德”、“意识”方面的宣传和社会舆论来自觉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充分意识到环境和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目前,中国大多数消费者已经逐步认识到,环境的破坏,必将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所以带有“环保标志”的产品和绿色食品特别畅销。 2.4推行住宅生态化 进入21世纪后,购房和装修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之一。生态住宅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也随着房地产热和经济发展渐入人心。生态住宅是应符合以下三大主题的住宅,即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舒适;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居住的环境作为生态住宅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城市居住环境的系统化、生态化、经济化和人性化,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在建设部的《绿色生态居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的征求稿意见中,对能源、燃气的优化、室内外公用场所等环节都有了相应的规定。 2.5完善绿色循环经济核算体系 据统计,美国20世纪90年代,用于环保投资的额就占工业总产值的12;英国电力公司计划耗用70亿美元的防治费用以达到欧共体SO排放指标;我国每年用于改善环境的经费高达2830亿元。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所产生的费用和效益必然是各大中型企业考虑的问题,所以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应增加补充考虑绿色资产、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绿色利润等诸多问题,特别在编制会计报表中,应重点突出绿色会计的核算资料,充分披露绿色会计信息。在报表附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还应客观揭示企业生产活动所消耗的资源、环境污染的程度及所造成的社会责任成本、罚款等情况。 总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建设将有助于人类利用有限的资源,有利于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保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前进的目标。 人与环境论文:人与自然环境 一、仙圃寨风雨圣者信仰圈的形成及其发展 1.仙圃寨建寨的历史原因及概况 明朝中后期,战争迭起,社会动荡,山贼海盗趁机作乱,侵害村民;[1](P65)同时,村落械斗之风甚盛,大村吞食小村,同宗欺负异姓的现象不时发生。有些村落为了增强力量、确保自身安全,联合友好村落,组成会乡进行械斗。这种会乡械斗规模更大,时间更长,危害也更严重。村民为了有效抵御山贼海盗的侵犯和敌村的进攻,就在乡的周围筑起围墙,从而形成一个寨堡。仙圃寨的形成就属于这种情况。仙圃寨最初是由辜厝、田头黄、厂头吴、赖厝、廖厝、上官路、南埔黄、黄厝巷、张厝巷、陈厝巷10个村组成的。明朝末期,黄厝巷、张厝巷、陈厝巷和横陇,辜厝和仙乐,赖厝、廖厝和仙都,厂头吴和古楼林、下陇之间互有矛盾,吵架械斗时常爆发,于是,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这10个村结成联盟,建立仙圃寨。“仙圃寨与东莆金石市接界,距城三十五公里。”(注:参见清代吴道róng@①所纂《(光绪)海阳县志》(卷三)之《舆地略二》,1900年版,第25页。)它长约2公里,宽约1公里,北邻龙下村,东邻仙乐村,南面宏安,西面仙都,地势开阔,寨内除赖厝的西厝属于海阳县东莆都外,其余各村都属于海阳县上莆都。 2.仙圃寨信仰风雨圣者及组织巡游会的缘由 仙圃寨建寨的确切时间无从考察。但据寨中老人说,建寨是由“戊辰八贤”之一的辜朝荐(注:辜朝荐:字端敬,号在公,海阳县上莆都仙圃寨人,崇祯元年进士,永历二十二年病逝。《金石镇志》(卷2),1978年版,第245页。)主持的。(注:笔者调查材料。报告人:翁和坤,男,翁厝村人,71岁,退休教师,高中文化。调查时间:2001年12月11日。)可知建寨时间应在明末清初。而仙圃寨信仰风雨圣者是至清嘉庆三年(1798)才开始的。据记载: “盖仙圃寨所祀风雨圣者,原于浮洋斗文。清仁宗嘉庆三年(1798),吾寨干旱,乡绅自斗文恭请圣者金印、香火设坛求雨而得甘霖。回銮之期,神示驻驾仙圃,民以寨中诸神裁定,示警大路顶黄林谢庄合建之娘宫前殿,故设庙刻金身奉之。后有鉴于各地会乡之风甚盛,为增全寨团结,共御外侮,便遵斗文村旧例,每年正月二十二日为神游期,并拈阄以定灯首,主全年神事。至于神游所行之路,则由神降乩于黄厝巷乌门一位十余岁童子之身,由其前导而确立之。灯首则由嘉庆六年(1801)始轮排。”(注:仙圃圣庙石刻《潮州仙圃寨风雨圣者史略》。该碑存于风雨圣者庙内,1993年立,宽116厘米,长232厘米。) 那么,风雨圣者究系何方神圣,为何仙圃寨要以它为主祭神并组织规模浩大的巡游会呢?陈景熙在《孙雨仙信仰研究》一文中已作概述:风雨圣者姓孙名道者,南宋人,生于揭阳孙畔村北厝,小时候就能预知风雨。13岁时,他在开元寺看到官民设坛求雨,于是登坛代之,雨果然大至。第二年,他在宝峰山上牧牛时忽然不见,人们认为他是钻入巨樟中遁仙而去,于是伐樟刻像建庙奉拜,皇帝也封其为“风雨圣者”。[2](P237)由于风雨圣者很灵验,又是皇帝亲自册封的,因此信仰它的人很多。每逢大旱之年,不少乡村从拥有“雨仙真像”的浮洋斗文恭请雨仙金印、香火设坛求雨,立庙祭拜。 仙圃寨内各村历来都是以农业为主。在古时水利灌溉系统不发达、人力对自然的改造无法取得实质性成果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大,特别是在旱魔的威胁下,人们只能仰仗神力,祈求神明的帮助。仙圃寨的雨仙信仰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建立起来的。至于把风雨圣者作为全寨的主祭神并组织隆重的巡游会,则是适应“增全寨团结,共御外侮”的需要。当时,仙圃寨各村都有自己的信仰神,但要把寨内别村的神作为自己的主祭神,村民也不愿意。于是,新诞生的风雨圣者信仰及其巡游会适应形势的需要被全寨村民共同接受了。这个以风雨圣者为中心的超村际的祭祀圈,经历了两百余年复杂纷繁的内外部社区整合,直至今日还是一个非常紧密的地域组织,这也可以看出民间信仰超凡的凝聚力了。 3.翁厝加入风雨圣者祭祀圈的始末 在调查中,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尽管翁厝也祭祀风雨圣者,有一段时间在行政上也归属仙圃寨,但在仙圃寨村民的意识中,翁厝却不属于仙圃寨,“老爷”无份;而翁厝也有自知之明,寨中“大闹热”(即风雨圣者巡游日)时,其他村祠堂前挂的绣匾写的是“合寨平安”,惟有翁厝写的是“合乡平安”。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得翁厝虽也祭祀风雨圣者,其寨内成员的身份却得不到承认,陷入妾身未明的尴尬境地呢?这还得从翁厝信仰风雨圣者的始末说起。 翁厝在古时与仙圃寨并不在一个“都”里,它当时属于海阳县东莆都。古时翁厝是属于下九社的。这个社由陈厝陇、翁厝、李厝、卢厝、董厝、王厝、吴厝、曾厝、谢厝九个村组成。和其他会乡一样,下九社也通过信仰仪式增强凝聚力,他们所信仰的神是陈尧佐王公。但是,下九社在清末就解散了。卢厝在村落械斗中被东凤陈氏所灭;李厝则因盗贼袭击,村民奔逃而散;王厝、吴厝、曾厝等村则迁移的迁移,绝丁的绝丁;到最后只剩下陈厝陇和翁厝,于是它们分别接管了这些村的王公,把他们作为本村的地方神。陈厝陇和翁厝还是继续联合游神,直到1921年发生了一件不大却足以改变现状的事情。事情是这样的,陈厝陇和翁厝联合游神,游完“安路”(神所经过的特定路线)后,两支队伍在村交界处分手。当时盛行着一种“掷石头”的习俗,即两村的村民拿石头互掷对方,据说这样做会使自己的霉运飞向对方,从而使自己兴旺发达。这种习俗使得每年都或多或少有人受伤,但因受伤的是平民百姓,习俗还是得以继续盛行。1921年游神中,翁厝一名10余岁的孩子被石头掷伤,翁厝才决定不联合游神。为何一名小小年纪的孩子的受伤可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习俗呢?原来,这名孩子的伯父是县长,(注:翁梓光,20世纪20年代初曾任大埔县长。)家族中还有达官贵人,这个显赫的家族对其生活地方的社会生活,权力分配,冲突解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0多年后,这名孩子荣任仙圃寨乡长。(注:笔者调查材料。报告人:翁克庶,男,翁厝村人,91岁,退休干部,大学文化。调查时间:2001年12月16日。) 下九社散了,翁厝需要重新寻找盟友。翁厝之所以选择仙圃寨,是因为翁厝与仙圃寨不仅地理位置紧邻,而且在信仰、社会生活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翁厝还属于下九社时,因为风雨圣者巡游时恰好要经过翁厝,因此,有些村民已有祭祀风雨圣者的习俗。下九社散后,翁厝为了寻求安全保障,就加入了仙圃寨;又因为风雨圣者在寨内诸神中的地位最高,翁厝也就入寨随俗,把它作为全村的主祭神,而原来供奉的王公反而降到次要位置。 对于风雨圣者为何要经过翁厝,这里补充说明一下。仙圃寨10个村有9个村都完全属于上莆都,只有赖厝比较特别,以村南厝和西厝的水沟为界,分属上莆都和东莆都。当时,在确定寨墙时,负责人考虑到不同“都”之间如果围起来可能会发生税收等纠纷,因此没有把属于东莆都的西厝围在寨墙内,(注:笔者调查材料。报告人:廖镇汉,男,廖厝村人,71岁,高中文化,风雨圣者庙理事人员。调查时间:2001年12月23日。)但作为赖厝的领土,它又确实属于仙圃寨,风雨圣者巡游时还是要经过其地。而赖厝西北与翁厝接壤,东南紧靠廖厝,东北隔一小溪与厂头吴相望。这样,巡游队伍无论是从赖厝到厂头吴,还是从厂头吴到赖厝,都必须经过翁厝,这就为翁厝加入仙圃寨创造了客观条件。 翁厝加入仙圃寨,参加祭拜风雨圣者时,10个村的风雨圣者灯首已经确定。风雨圣者理事会经过商量,认为翁厝与赖厝在地理位置上是邻村,决定让翁厝与赖厝一起担“灯脚”(潮州音译,即组织巡游会之首席),所以人们总是说:“翁倚赖”(指翁厝依靠赖厝)。而人口比赖厝多,经济比其发达的翁厝人认为自己虽然没有“灯脚”名分,一样可以把祭祀活动办得热热闹闹,根本不需要借助赖厝“灯脚”的名义虚张声势,因此不愿意接受“翁倚赖”这种说法;而寨内人一方面认为风雨圣者翁厝无份,另一方面又认为翁厝不愿意接受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尽管翁厝是后来加入的,仙圃寨还是最终确定了风雨圣者信仰和祭祀的地域范围,即11个村共同信仰和祭祀风雨圣者。 4.风雨圣者巡游会 风雨圣者巡游日即本地人俗称的“大闹热”。每逢“大闹热”到来,全寨彩旗飘飘,锣鼓阵阵,爆竹震天,人潮涌至,到处一派升平欢乐的气氛。在“大闹热”的一系列活动中,最能体现风雨圣者对全寨的影响的首推风雨圣者巡游会。风雨圣者巡游会开始于嘉庆六年(1801),第一个组织巡游会的是陈厝巷,其次分别是黄厝巷、上官路、赖厝、廖厝、田头黄、张厝巷、辜厝、厂头吴,最后是南埔黄。每村十年轮流一次。风雨圣者的巡游路线是逆时针方向(见图1)。灯首和巡游路线是通过拈阄和神降乩确定的,这表明仙圃寨各村尽管有强弱大小之分,但在风雨圣者面前一律平等。这种平等性还体现在圣驾的停留时间上。在确定圣驾的停留时间时,曾有人主张在大村的时间应比较长,但最后经过一番争议,还是决定在每村的停留时间都为15分钟。当然,当届组织巡游会的村落也有一些特权,这些特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先祭祀权。祭祀风雨圣者一般在正月二十二日圣驾巡游本村时,村民才将祭品集中拿到祠堂前祭祀,惟有“灯脚”村的村民可先祭祀。(2)请剧团。剧团是指由真人现场表演的潮剧团,而非道具戏。自有风雨圣者巡游会,只有“灯脚”村才有权请剧团就成了一条不成文的约定。这条约定是否是为了防止“灯脚”村的风头被别村超过,已经不得而知了。也因这个规定,未获“灯脚”资格的翁厝村就成了全寨中惟一在“大闹热”中没有请过剧团的村落。(3)组织锣鼓标队进行表演。锣鼓标队是由标旗队、锣鼓班、英歌舞队等组成的,一般在正月二十二日上午八、九点风雨圣者巡游后举行。近几年,锣鼓标队在正月初二到镇政府及镇内其他村政府那里去拜年,正月初三则游行寨内各村。代表仙圃寨地区保护神信仰的锣鼓标队到寨外其他村游行,这是其他神明信仰所少见的,从中也可以看出风雨圣者信仰的影响有多大。 翁厝村虽然不能享受上面三种特权,但也有其他村落所没有的特权。这就是:无论轮到哪村担“灯脚”,其巡游队伍经过翁厝,都会在村口把神轿交给翁厝人,让他们抬到祠堂供人祭拜,而经过其他村时,却不曾有这样的事。为什么翁厝人有这样的特权?原来,“在乡村社会中,神明往往起着地域分类的作用。”[3](P163)神明在巡游时,足迹是不能踏进其信仰范围之外的其他地方的,否则会被视为侵犯了他人的领土,从而引起乡村间的矛盾和冲突。在翁厝不属于仙圃寨时,为了确保翁厝人不捣乱,仙圃寨决定,在翁厝村口让翁厝人抬神轿护送“老爷”过境;翁厝人认为这样做能使“老爷”保佑自己,也就乐意去做。后来,虽然翁厝也加入风雨圣者祭祀圈,这一做法却保留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翁厝未能获得担“灯脚”资格的遗憾。 由于不能承担“灯脚”角色,翁厝一直不被视为仙圃寨的一员,但翁厝也并非没有机会获得这一资格。据寨里老人讲,1940年,南埔黄曾提出把“灯脚份”让给翁厝,因为南埔黄一直人丁不济,只有20几户人家。每次轮到它担“灯脚”,辜厝、田头黄、黄厝巷都得鼎力相助,尽管如此,南埔黄人还是感到组织巡游会确实力不从心,因此想放弃“灯脚份”。当时翁厝也同意。但南埔黄一名富有的华侨不同意这种做法,认为有损村的体面。这名华侨刚做生意时,曾在风雨圣者面前许过愿:如果能赚到钱,就分一半给神。后来他果然生意兴旺,他认为现在是兑现诺言的时候,于是他提出组织巡游会的费用由他负责,再请辜厝、田头黄、黄厝巷帮助出人出力。因此让“灯脚”没有成交。后来华侨生意衰败,无力再承担这种费用,又提出让“灯脚”,但时过境迁,翁厝却不要了。 二、风雨圣者以外的其他信仰 人类学者冈田谦指出,“共同奉祭某一位主祭神的居民的居住地域为一个祭祀圈。这个地域范围随着主祭神影响力的大小而有不同,它可小至某一村落中的一个‘角头’,大可包括整个村落,甚至无数的村落,形成一个超标际的祭祀圈;在另一方面,祭祀圈的范围是相互重叠的。”[4](P177)在仙圃寨,除了以风雨圣者作为文化标志确定这一地域外,在这个社区内还以其他地方神为标志,形成地域层次较低的祭祀圈。 1.以龙尾圣爷为中心的祭祀圈 廖厝、翁厝、赖厝、厂头吴以龙尾爷为社主组成仪象社。龙尾爷的祭祀仪式较简单,没有组织巡游会,只是在农历正月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分别由厂头吴、赖厝、廖厝、翁厝迎它到本村祠堂祭祀,并于当晚在本村游神。龙尾爷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不如风雨圣者。它的兴起主要是四村联络感情、抵抗外侮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村落大械斗的现象不再时常发生,龙尾爷的这一作用已经减弱了,因此近年来它的香火不如过去旺盛了。这说明民间信仰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密切的联系。 厂头吴、赖厝、廖厝和翁厝作为一个祭祀圈,还创办了维正学堂。据《金石镇志》记载,维正学堂是廖厝侨胞廖正兴先生和汕头商会会长赖礼园先生合资于1894年兴建的一所完全小学,其校舍和教学设备曾为“三阳”(海阳、潮阳、揭阳三县)之冠,从而解决了当时仙圃寨各村高小学生的入学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4村在仙圃寨的地位,也反映了作为一个祭祀圈在教育文化上的联系。 2.以三山国王为中心的祭祀圈 除了以龙尾爷为中心的仪象社,三巷也以三山国王为中心组成祭祀圈。三巷的始祖都是先迁居赤石宫,后才迁至现村址的。他们的村落创建史和以三山国王为中心组成祭祀圈是否有因果人类的理性之光渐渐揭开了自然的神秘面纱,用马克思·韦伯的话说就是“世界祛魅”的过程。在工具——目的的理性主义的导向下,步入现代化的今天,人类面临的是“现代性的危机”。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正是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一致性发生了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和异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异化,以及社会的不和谐。因为人们为了占有由人与自然关系生化出来的财富,造成了人与人的分裂和人对人的剥削与压迫。这使人处于一个无情冷漠异己的物质世界,造成社会关系的物化,使人的精神在巨大异己的物质世界中处于无家可归的渺小无助、无根流放的异化状态,丧失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就是人类面临的精神意义失落的危机。另一方面是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支配下,人类奉行的是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结果是人类对自然界资源进行了近乎竭泽而渔式的掠夺性、粗放性的开发和超负荷的索取,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人类排入环境的废物大大超过了环境的承受努力,由此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生态环境发生着某种联系,因此我们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方面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在工业文明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只要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在这种旧的价值观支配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提倡无节制的消费和肆意开发自然资源。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发达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表征,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自然不是被当作与人亲和、协调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征服、统治的对象。 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必须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 (2)构建和谐的生态精神文化。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 ①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指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环境的自觉而清醒的感悟和认识。是人对所处于环境和自身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能动反应。人与自然和谐,要求人抛弃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要求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随时从环境的角度,从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思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②能够直接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莫过于教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3)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具体要加强绿色文明宣传教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倡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加强绿色生态标志的推广和管理,倡导绿色消费;要推进绿色城镇建设,发展绿色交通;要通过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生态文明。 人与环境论文:人与环境关系探析 摘 要:人与环境的关系一直都是哲学家们构建自身理论体系基础的首要问题,从孟德斯鸠、爱尔维修再到黑格尔都十分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并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情况对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都具有各自时代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构建自己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将实践引入人与环境关系之中,十分深刻的分析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人与环境关系进行考察探究可以进一步明晰当下我们对待环境的应有态度,促进社会进步发展。 关键词:人与环境;关系;社会 无论是古代先哲还是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离不_对人与环境问题的探索。对于环境的考察首先需要厘清环境是在何种意义上讲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又包括自在自然环境和人化自然环境。自在自然就是完全没有人的参与的,仅通过自然界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人化自然就是人进入自然环境中,通过不断寻找自然规律,对自然环境加以改变后的自然环境。 一、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历史认识 (一)十八世纪早期唯物主义者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有益探索 对人和环境关系的探索自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就已经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思考,他们在认真分析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决定论”,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的政治法律环境,代表人物孟德斯鸠特别强调地理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土壤和居住地域的大小对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孟德斯鸠的这种地理环境决定论并不能解释复杂的社会生活,最终归于宿命论。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爱尔维修提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他认为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人们的道德风尚,而他所指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政治法律环境,政治法律又是由人制定的,从而得出了“意见支配环境”的结论。爱尔维修这一观点本身就是自我矛盾的,一方面认为环境决定人,政治和法律环境决定人们的道德风尚,另一方面又认为是人的理性制定出了法律,于是他将这一切归因于天才人物的理性,正是天才人物的理性才能够制定出政治法律制度从而改变人的意见,进而起到改变社会环境的作用,他的这一观点本身就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爱尔维修对人与环境问题的混乱关键在于他始终停留于对人的观念和政治法律制度这一系列上层建筑的分析上,而没有深入探索决定这些上层建筑的决定因素在哪里;其次,他只认识到了人是环境的产物,这本身就是一种消极的反映论,他只看到了环境对人的制约却忽视了人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他根本看不到环境是通过人的实践而不断变化的。 孟德斯鸠和爱尔维修都试图在人与环境的问题上寻找正确的方向,最终却都归于失败,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只看到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却忽视了人的伟大力量、忽视了人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看到自然环境正是由人来不断改变的。 (二)十九世纪学者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与环境关系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承认政治法律制度与人的道德风尚之间的关系,但并不认为是人的意见决定政治法律制度,于是对政治法律制度得以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探索,由此推出是新工具的发明导致新产业形成和发展,而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财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法律制度的提出正是适应了这一变化。但是,他们在解释是什么引起了新工具的发明时,却无法从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合理因素,便又将这一切归结为天才人物的智慧,再一次回到“意见支配世界”的唯心史观的老路上了。他们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分析较之于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更加深入,但是由于没能跳出思维的局限,回到现实中去考察,最终还是未能找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探讨没有简单地停留在上层建筑,而是开始注意到财产关系等经济基础的作用。 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在法国动荡的大革命历史中看到了阶级斗争对人和环境关系的影响,巨大的阶级斗争继改变了政治法律制度,也对人的意见有所影响,他们也认识到财产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利益冲突最终导致了阶级斗争。但是当分析到引起财产变化的原因时,他们又会将这归因于人的天性的“恶”所引起的“征服”。他们同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试图深入分析人与环境关系问题产生变化的根源,却依旧无法摆脱唯心史观的视角,因此仍然无法找到其根源。 在此基础上,黑格尔认为环境不起决定性作用,是客观的、被动的,而人是积极的、主动的,他认为人在环境面前不是消极的观察者,而是积极的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环境,从而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他提出了“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他显出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对他不能保持任何独立自在的力量。”①黑格尔的人化环境的思想打破了之前人物对环境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由谁决定的谁的二元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说明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并不是被动地依赖于自然,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 二、马克思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马克思在探索人与环境关系时,对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对于我们今天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他对环境问题的探索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主要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人对环境具有依赖性的观点,但他也认识到虽然这种依赖性存在,但并不能过度看重这种依赖性或者将这种依赖性绝对化。法国唯物主义者最大的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看重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他在手稿中论述人“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自、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②人是自然的对象性存在物,是相对于自然而存在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人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人又不可避免地依赖于自然界,两者是相对而言的,而人的行动是受自然规律的支配的,不按规律办事,只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开始从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角度考察,同样对法国学者的“教育决定论”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马克思提出环境和教育确实对人有影响,但是环境和教育本身也是在变化的,而它们的变化正是人造成的。他指出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不能仅仅简单化为是谁决定谁的机械决定论,而将实践引入其中,认为人与环境是在实践这个基础之上的辩证统一的过程。《提纲》中指出实践作为中介,连接着人与环境两者之间的改变,在人通过实践来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而当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也不可避免得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实践角度出发,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将人与环境关系的考察放在了具体的社会历史中,马克思把人、自然界、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人与环境关系都放在社会历史中去研究,这样社会历史性就成为解释全部哲学问题的原则。他还指出“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③,我们丝毫不能忽视人与环境关系的历史继承性。 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对人与环境问题的探讨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不仅指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机械决定论,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它们的关系看成是人决定环境还是环境决定人,而应辩证看待,并且他敏锐得发现,是实践作为中间环节连接着人与环境。在提出实践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提出,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考察,要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而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 三、对我国正确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更加关注人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的作用 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分析都是以人的本质作为基础的,人是具有共性的、特殊性的、个性的人,这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马克思看到了人作为一“类”所具有的共同性质,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发现人在不同社会阶层中所具有的特殊性,又把同一社会阶层的人放到历史中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这是马克思对人的全面的认识。在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刻阐释了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在处理人c环境的关系中,关注“人”的重要性。 2.以实践为基础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谁决定谁的问题,即便如此,当今社会还是有很多人将之看成简单的机械决定论,这是因为我们都忽视了实践这一媒介在人与环境关系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用实践解决社会性问题。马克思所说的实践是革命的历史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可以创造历史的活动,在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问题上,这需要全国各族人民通力合作,每个人都能够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解决包括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就全国而言,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会影响到我国各方面的发展。资源短缺、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果不采取措施保护,不进行和平的调节,会酿成惨重的后果,最后伤害的反倒是我们自己。所以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政策与行动并行,这样我们才能享受到同一片蓝天。 3.注重人与环境关系的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特别强调必须把人与环境的关系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中考察。看待我国人与环境的关系也不能忽视我们所处的阶段和现状,我国正处于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便是迫切发展经济,而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问题,从而导致了在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我们迫切需要快速发展经济计划,而且已经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如果不加以解决,后果将更加严重,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对环境问题更应该加强关注,尽快解决。为此,我国提出了一些列保护环境和解决资源的法律法规,并提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些都显示了国家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 (二)实践意义 马克思人与环境关系思想有利于人们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对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当今社会,人们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人们忽视了自然界有自身修复和平衡发展的规律,当自然无法平复自身时,就开始展开对人类报复。所以,我们在自然面前不能随心所欲,而应该注重人对自然的受动性,以保护自然就是珍爱我们自己的态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1.为建设美丽中国指明方向 马克思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深刻分析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在自然面前既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以客观条件为基础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美丽中国建设注重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关系到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环境对个体的制约作用,我们不仅要优化自然环境,同时还要注重社会环境的优化,国家软实力的提升需要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优化,社会大环境的优化同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相互促进的。自然界的青山绿水是人们最宝贵的财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是喊口号,而是应该让人们真正了解自然、认识自然与人的密切关系,把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使人们发自内心愿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只有当人们真正理解自然环境的问题实际就是人的问题时,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我们不能走西方社会发展的老路,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为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指南 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问题。首先,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引领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在正确的生态观念指导下才能更好的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其次,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社会是密切联系的,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优化。教育环境对国民的影响最为直接,要优化教育环境,重视对在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还要利用线上线下两条途径加大生态道德的宣传力度,提升国民生态道德意识;第三,政府要加强环境立法,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同时也要重视做好农村退耕还林的相关补贴工作,使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念。个人、企业、政府为改善人与环境关系共同努力,使之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这是符合和谐社会建设内涵的,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决定了人与环境关系的走向,我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在开发自然资源时要时刻坚持底线思维,不能竭泽而渔,以可持续发展的立场开发自然资源,重视环境保护,只有在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国家健康有序的发展。 人与环境论文:大学生工作价值观、个人与环境适配度对职业生涯定向影响的研究 摘 要: 本文叙述了前人对大学生工作价值观、个人与环境适配度对职业生涯定向影响的研究,初步编制了职业生涯定向等三个量表,并对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 工作价值观 个人与环境适配度 职业生涯定向 大学生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定向的不确定性对频繁离职呈正相关,势必造成组织资源的浪费,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职业生涯定向,有相当多研究者做过许多研究,而纵使形容方式不同,有些研究者称之为生涯锚、生涯决策等,但定义上目前不论系国内、国外的学者皆为大同小异。职业生涯定向是自我所知觉的天赋、动机及价值观,是需求、态度、价值观及才能的结合,引领着个体稳固并整合其生涯(Crites,1969;Schein,1978;Delong,1982)。 一、工作价值观、个人与环境适配度对职业生涯定向的影响 工作价值观是影响个人对职务选择与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Super,1984),不同价值观的员工会有不同的生涯导向(Watts,1992)。Super认为工作价值观是个人所追求的与工作有关之目标,亦即个人的内在所需求的及在从事活动时所追的工作特质或属性。Super更进一步指出,工作价值观是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与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Judge和Bretz以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当待遇合理时,组织的工作价值观会影响个人的工作抉择,个人会选择与自己价值观较相近的公司。台湾学者以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在众多位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中显示,不论是目的性工作价值观或工具性工作价值观,皆与生涯定向具有正向的相关(萧维钦,1998;刘锦勋,2002;许雅岚,2008),台湾与大陆企业大学生员工的情况是否一致,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个人与环境适配度是Dawis,Rene V所提出工作适应理论(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作为理论基础 (George,1992),指良好的工作应该保持自身工作特质与工作环境的一致。Moss于1970年代初期发现个人大多是依据心理向度知觉环境,而其中一项即说明环境提供给个人成长并发展自我的程度,会随环境的性质而有所改变,像是工作自主性、升迁及自我发展等(黄光国,杨国枢,1979)。Schein研究结果指出当人们能选择与生涯定向相符的工作环境,部门主管管理模式与员工是否相契合反映在员工工作表现上,当员工认同主管所传递讯息自然对于工作充满信心;反之,主管所传递讯息不符员工期望,自然对于工作无像向心及冲劲。因此,大学生对于工作环境的看法是否如上述所述,对于职业生涯定向的影响又为何? 二、研究量表的编制 (一)职业生涯定向量表的编制 许多学者编制测量职业生涯定向量表,尤其颇多是以尚在学中或即将毕业之学生为施测对象。Osipow等以测量受试者的生涯决策情形所使用的“生涯决策量表 (Career Decisional Scale.CDS) ”,广泛用于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定向评量与诊断,其以多元的观点分析可能造成个体职业生涯定向不确定的原因,包括缺乏组织和信心、外在环境阻碍、双趋冲突、内在心理冲突等四方面(Osipow Carney,Winer,Yanico Koschier,1976)。台湾学者张仁家(1994)修订该量表,发展出对象为工业类技职高中及大专生的《职业学校工业类科学生生涯决策行为调查问卷》,此量表共有33题,评量“生涯决策确定程度”与“职业生涯定向不确定原因”两大构面。 Jones和Chenery发展“职业决策量表 (Vocational Decision Scale;VDS)”,使用多重类别的概念评量职业生涯定向状态,包括“职业生涯定向程度”、“对职业生涯定向的满意程度”和“生涯未定向原因”。林清文依据该量表的多向度理论,发展出《大学生生涯发展研究问卷》,分为生涯确定与不确定源两大构面,生涯确定状态分为生涯确定程度和生涯满意程度,生涯不确定源分为犹豫习性、觉察不足、志趣不合、生涯决策焦虑、认识不足和信心不足等六部分。杨淑珍参考Jones和Chenery的职业生涯定向状态模式编制《生涯因素量表》,评量大学生职业生涯定向程度、对目前职业生涯定向状态的安适感及未定向原因的类型。此量表在台湾地区公私立大学,以分层丛集取样方式,抽取603名大学生进行预试,样本来源客观公正,且正式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85;构念效度的内部相关是以常模样本的数据分析,其定向量表与安适量表的相关为0.67(p (二)工作价值观量表的编制 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编制工作价值观的衡量工具。Super(1970)发展“工作价值观清单(Work Values Inventory,WVI)”主要用来衡量个人希望在工作中实现的目标,其将工作价值观分为三个群组、十五个项目,包括内部报酬价值、外部报酬价值、外部附带价值(Dose,1997;王丛桂,2003)。王丛桂根据Rokeach,加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价值观,发展出“工作价值观量表”,其将工作价值观分为工作目的价值和工作手段价值,并于1995年修订后将前者代表个人在工作中所追寻的目的状态,包括:内在酬偿、外在酬偿、集体利益、平安和谐和照顾家庭五个因素;而后者则代表个人对工作有关的行为方式,包括:忠信、能力与理性、谦和宽容、安分守成、正义与自律、务实取向六个因素。李燕萍、侯@方运用扎根理论,通过搜集分析不同群体对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的评论,建立了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结构体系,构建了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工作偏好―工作行为”理论模型,诠释了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通过工作偏好的中介效应对工作行为影响的过程。结果表明,自我情感、物质环境、人际关系、革新特征四因素共同构建了新生代员工的工作价值观结构;受工作价值观的影响,新生代员工有清晰的个体工作偏好,其工作偏好的满足与否又导致他们职场中积极在职行为或消极离职行为的表现。窦运来、黄希庭通过编制《中国企业R D人员工作价值观问卷》(R D-WVQ),对冶金、汽车、化工、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五个行业的企业R D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企业R D人员工作价值观包含生存、关系、发展和组织支持四个因素,R D-WVQ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相关研究的工具。林碧榆整合国内外学者对于工作价值观衡量,以国小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将工作价值观分为六大构面,相关构面资以整理。 由上述学者提出的衡量可了解,员工对于工作价值观的认知就是要符合个人对工作的期望,此期望工作是否满足、工作环境是否舒适、工作是否可促进自我成长、同事间的关系、企业所支付薪资是否足够生活及这个工作可否增进大众良好观感。在经历工作体验及工作周遭事物的影响,本身工作价值观就此产生。纺织企业大学生员工工作内容和一线工人、研发人员都有一定区别,他们更多的是现场管理或是技术性支持、解决的角色,其工作价值观与一线工人、研发人员是否一致值得讨论,本研究参考上述研究针对工作价值观的六大构面分别为:成就感、安全感、自我成长、人际关系、物质报酬和利他六大面向进行测量。 (三)个人与环境适配度量表的编制 黄光国、杨国枢发展出可以用来测量组织的工作环境量表,分为四个因素:制度的公平性、个人的发展、人际关系不良、工作条件不良。黄光国根据上表,修改增订而发展出“工作环境知觉量表”,分为十四个因素测量工作环境知觉,包括:工作要求、工作环境、工作主动性、担负责任、领导授权、冒险创新、开放气氛、团体认同感、关怀员工福祉、沟通协调、人际和谐、奖酬公平性、制度明确性、制度合理性。创造力工作环境认知量表 (KEYS:Assessing the Climate for Creativity),为所发展针对组织内部环境,用来评估组织的创意气候,发掘组织促进或组碍创造力因素的评量工具,包括五大构面:创造力的鼓励、自主性或自由度、资源、压力、组织障碍(Amabile Conti Coon,1996)。 学者总结了个人与环境适配包含了四种概念:个人与工作适配(person-job fit)、个人与组织适配(person- organization fit)、个人与群体适配(person-group fit)、个人与主管适配(subordinate- supervisor fit)等(Bretz,Rynes Gerhart,1993; Holland,1973)。庄瑷嘉指出,个人工作适配是在知识、技能、能力、兴趣、工作性质、人格上作比较。Van Vianen以四种目标测量个人与组织的目标取向:奖酬、工作压力、努力程度及竞赛性。个人与群体适配,团队组成一直是研究工作群体的主题之一,且被许多团队效能模型视为主要的因子,而其中存在所谓异质与同质的争论(Campion,Medsker Higgs,1993)。持异质性看法的学者认为若团队由不同能力与经验的成员组成则团队效能较高;而同构型看法之学者则相信当成员在价值观、目标一致程度愈高则工作结果也愈佳。个人工作适配与个人主管适配,已经被验证出离职意愿和离职有显著相关(庄瑷嘉,林惠彦,2005)。上司与员工间互动模式影响员工对于工作判断的看法。曹雁、吴英策在研究同时纳入个人工作适配、个人组织适配、个人群体适配及个人主管适配四种适配的概念,分析其对员工工作行为的影响,以提出较完整的适配架构,帮助组织在运用不同的策略时,决定该遴选或指派何种员工。纺织企业里的组织是团队的象征,组织对大学生员工的影响体现在群体感受中,个人对于所属的团队须有一致性及相同性的看法。所以本研究将个人与组织适配度及个人与群体适配度合并为一个构面作为衡量;而以个人与工作适配度、个人与主管适配度、个人与组织(群体)适配度,作为本研究衡量。 三、量表验证 (一)职业生涯定向的测量 本研究以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素分析及Cronbach’α系数信度分析,检验各研究变项是否会因为研究样本的差异而导致因素分类改变与因子下题项分类的变动,以及施测量表的信度是否内部一致性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职业生涯定向是单一构面,未进行因素分析,直接验证信度。本构面共7题,经实际对职业生涯定向量表进行信度估计,分析结果发现,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557,显示出本构面的内部一致性不佳,进一步分析项已删除的 Cronbach’s Alpha 值发现,第一题、第二题表现不佳(a1=0.654,a2=0.753),表明第一、二题与其他题的共同性较差。删除上述两个题目后重新信度分析,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890,如表1所示,符合Nunnally建议的Cronbach’s α值应大于0.7以上,显示出本构面之内部一致性颇佳。 (二)工作价值观的测量 本量表共18题,6个构面,经实际对量表进行信度估计,分析结果发现,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886,显示出本构面的内部一致性颇佳,进一步分析项已删除的 Cronbach’s Alpha 值发现,第七题表现不佳(b7=0.896),表明该题与其他题的共同性较差。删除上述题目后重新信度分析,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896,各构面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7以上,显示出本量表各构面之内部一致性颇佳。 (三)个人与环境适配度的衡量 本量表共18题,3个构面,经实际对量表进行信度估计,分析结果发现,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920,显示出本构面的内部一致性颇佳,进一步分析项已删除的 Cronbach’s Alpha 值发现,第一、二题表现不佳(c1=0.925,c2=0.922),表明该题与其他题的共同性较差。删除上述题目后重新信度分析,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929,各构面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8以上,显示出本量表各构面之内部一致性颇佳。 四、结语 本文叙述了前人对大学生工作价值观、个人与环境适配度对职业生涯定向影响的研究,初步编制了职业生涯定向等三个量表,并对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验证。本研究以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素分析及Cronbach’α系数信度分析,职业生涯定向构面共5题Cronbach’s α值为0.890,构面之内部一致性颇佳。工作价值观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896,各构面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7以上,显示出本量表各构面之内部一致性颇佳。个人与环境适配度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929,各构面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8以上,显示出本量表各构面之内部一致性颇佳。量表的验证及本土化将为下一步进行大学生工作价值观、个人与环境适配度对职业生涯定向影响的实证研究及模型构建提供帮助。 人与环境论文: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润泽学生生命 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通过感官可以感知到的以显性形式表达出来的学校表层文化,包括学校的建筑设计、空间布局规划、校园景观、文化设施、网络宣传平台等。因此,当我们步入一所学校时,我们目之所接、耳之所闻到的一切,几乎都是学校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每天生活在校园中,与学校的一方一寸、一草一木进行互动与对话,在人与环境的不断互动中,学校环境文化成为重要的育人资源,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他们在学校的生命质量与学校整体环境设计息息相关,学校的环境建设必须要充分彰显育人价值。 “创建学校的环境文化,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校各种环境因素发挥出教育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彰显本校的文化特色,让学校成员通过有本校特色的方式实现自主成长。”基于这样的本质意义与目的,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构建优质的学校环境文化。 立足学校办学理念,系统建构环境文化 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一个基本要求是既能在不失整体和谐与美的体验的基础上彰显学校文化特色,又能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以恰切的设计理念为指导来整体设计、系统建构。那么,学校环境文化设计的理念依据从何而来?我认为,应该从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与定位中来,因为一所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决定着这所学校办学的基本价值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而且,一所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通常是充分考虑了国家教育的大政方针、学校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学校所处区域的特色与文化、学生的特色与需求等因素综合确立的。学校环境文化整体规划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才能体现其应有之义。 在当前北京市基础教育办学实践中,多数学校能基于已经确立的核心价值观、育人目标、学校发展目标等整体规划学校的建筑、空间布局、校园景观和文化设施、校园网络等,从而构建和谐优质的环境文化。很多新建学校在学校建设伊始便参与设计,与建筑设计师充分沟通,将办学理念渗透于学校设计之中,使学校整体的建筑风格与空间打造都能充分彰显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从而更好地实现师生与环境的有机互动,真正实现润泽学生生命成长。如最近被网络赞誉为“北京魔法学院”的“3.0版本学校”中关村三小。而没有机会参与学校设计的绝大多数学校,都能在现有学校空间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与定位,重新对学校进行布局规划与装饰设计,使其更具自身文化特色。例如,史家胡同小学将地面与地下空间打通使用,综合开发,建成全国第一个地下体育馆和立体运动场,大幅度拓展了学校的空间使用率。在这样的系统规划下,学校整体建筑风格、楼宇的颜色搭配、楼宇的命名、楼道与班级的装饰等都与学校整体办学风格相契合,学校自身的环境风格得以形成。同时,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校训都作为学校的文化景观进行展示,这使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得到很好的表达。 坚持核心素养培育,打造学校空间课程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于学校文化特色规划学校课程、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内涵发展与品质提升的核心路径。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校长开始意识到,课程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接触到的所有人、事、物都有可能成为课程的一部分,都能发挥其特有的育人价值。因此,学校环境作为学生每天浸润其中的场,必然应该成为课程的一部分,让学生的生命在环境的浸润中得以成长。 从北京市中小学办学实践来看,很多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时,都能充分开发与运用现有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学校的建筑空间本身成为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对学校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功能分区,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公共开放空间,将公共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以不同的主题为学生提供专题性课程资源。例如,北京工商大学附属小学以体验为主题,建构了十大体验实践区,即:种植体验区、阅读体验区、艺术体验区、科学梦想体验区、生活技能体验区、运动体验区、传统文化体验区、自主发展体验区、童年游戏体验区和职业生涯体验区。通过这十大生命体验区的建设,学校将环境文化建设融于学生体验场中。 第二,将学校建筑空间进行综合开发与整体布局,使学校空间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彰显,凝聚更为丰富的课程内涵。在传统的学校布局与建设中,学校每一个空间都具有明显的区域划分,空间所承载的教育功能体现出较强的单一性,教室就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地方,操场就是学生运动的地方,图书馆则只是承担藏书与阅览的功能。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渗透,大家逐渐意识到学校建筑空间的功能绝非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丰富的。以学校育人目标为指引,充分挖掘学校每一个空间的综合功能,使其蕴含更为丰富的课程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例如,石景山区高井中学学生在地理课学习地图相关知识时,教师以亲自绘制校园的平面地图作为学生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掌握地图知识、感受地理学习的魅力,这就拓展了校园作为学校空间的课程意义。再如,很多学校致力于开发阅读课程,而阅读课程的开设场地不在教室而在学校图书馆,将图书馆变成了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 第三,学校的建筑与装饰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在进入环境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我国传统的学校环境建设中,建筑统一规范,“名人名言”是学校墙壁装饰的标配,这些都使学校的建筑只是“房子”,而能呈现出的教育意义微乎其微。在近些年的学校文化建设中,“让学校的一砖一瓦都能说话”成为了校长的一个基本信念,学校建筑与装饰的教育意义受到极大重视。例如,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在两栋教学楼中间的空地上绘制出带有各种标志的马路标识线,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交通知识。 第四,构建与学校文化气质相吻合的特有文化景观,学生在文化景观旁驻足时可以获取相关的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融入相关资源,另外,也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充分利用相关资源,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有所收获。例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在校园内构建了彼此抵达、知识之门、我们的家园、鸣鼓论道、桐荫乐园、竹林小憩、水木之夏、人文科学、丁香书苑、春华秋实、福寿之园、凝固的风景十二大文化景观,成为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 总之,在学校育人目标的指引下,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应该致力于打造更为丰富的空间课程,服务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 基于学生特点与需求,形成学校环境视觉特色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是他们发展成长的关键场域。学校环境文化的规划与设计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征,基于他们的审美习惯与发展需求,形成学校环境的视觉特色。 从学校整体色调的选择上看,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审美上存在较大差异,幼儿园小朋友更喜欢丰富多彩的颜色,因此,幼儿园的整体色调更适合色彩斑斓的风格。小学生对色彩的偏好不像幼儿园小朋友那样丰富多彩,也不及中学生那样稳重大气,因此,小学校园在选择整体色彩时,以一到两种清丽活泼的颜色作为主色调更为适宜。而中学校园整体色调则应该凸显出一种稳重和大气,才能更好地彰显中学生的特点。例如,西城区培新小学的主教学楼采用了学生喜爱的三种颜色――绿色、橙色和蓝色。绿色代表低年级学生,犹如嫩芽,慢慢舒展、长大;橙色代表中年级学生,在培新校园逐渐成熟,无论知识、能力,都有所收获;蓝色代表高年级学生,学生的翅膀逐渐硬朗,也快要离开母校,祝愿他们的未来能在蓝天展翅高飞。这样的色彩选择与规划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舒适的心理环境。 从学校设施与装饰设计上,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兴趣点,真正切合学生的需求。例如,学校墙壁上张贴的宣传作品、名人字画等都应该考虑学生的视觉高度,使学生在平视的角度下就能与墙壁上的作品产生充分的视觉沟通。再如,教室内的空间布局也应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舒适的体验中学习。 综上所述,基于学校文化的视角,立足学生生命成长的核心需求,整体构建学校环境,合理配置各项资源,使学校的建筑空间兼具美学价值与育人功能,是未来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人与环境论文:通识课“人与环境”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针对通识课“人与环境”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仅为通识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与环境;通识课程;教学模式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更好地实施通识教育,使学生在自然、社会和人文等领域掌握人类发展历程中积累的基本知识和价值,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认识、分析自然和社会现象并进行批判思维的能力,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紧迫课题,也是“人与环境”课程体系的设置依据。“人与环境”是以通识课的形式,针对高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开设生态环境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本门课还担负有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的重任。本文针对“人与环境”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谈几点体会,与同行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应该获得的思想、观点,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总和[1]。我们根据通识课的特点及当代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科学性、基础性、发展性、可接受性、时代性及多功能性等教学内容选定标准,在“人与环境”课程的教学内中设置了“环境学基础”、“全球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环境与健康”及“环境与产业”等主要章节。但由于全校通识课的推广时间短、数量有限,很多学生是出于“学分”要求,“被迫”选择了本门课程,因此学习热情不高。为了确保教学效果,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我们对授课内容进行了适当补充。 1.引入环境热点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经常关注专业网站,获取最新知识,掌握国际上专业动态,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把一些对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有用的网站及时推荐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上网查寻相关资料,以增加信息量和扩大知识面。如转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等新兴科技的蓬勃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潜在冲击及社会伦理争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规范》新增加的空气污染指标,PM2.5(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及检测等。这样学生就能了解本学科当前发展的趋势、研究的热点及争论的问题,也能认识到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都是可以用本课程的原理来解释的。 2.补充课外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读书对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精神境界的形成与提高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阅读更是提高学生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2]。因此,我们推荐了《寂静的春天》、《瓦尔登湖》、《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同的未来》、《失窃的未来》、《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未来》、《亲历可可西里10年》等十余部在环境领域较有影响的经典著作。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部阅读,并提交一份15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这种方法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又能学习到一些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 3.引入史实和事例。在“人与环境”课程中,涉及到许多史实和事例,这些史实和事例往往更具说服力和震撼力,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除疑惑。例如,在讲述“地圈与人类文明”部分时,以“美苏尔文明的衰落”警示过度浇灌可使土壤盐碱化,造成粮食减产,最终导致文明衰落;通过“复活节岛之谜”启示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这些史实和事例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也增强了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使他们更加关注环境问题[3]。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手段,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学生智力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实际特点,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以下探索: 1.运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人与环境”是面对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课。学生专业、背景各不相同,除了理工科学生与人文艺术类学生的差异外,还存在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的差异。因此,授课内容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对于一些先修课程可能学过的,或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以课堂提问的方式来完成;对于一些需要一定专业基础的或较难理解的内容,则通过翻转课堂式教学(Flipped Class Model)模式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讲大气污染物NO时,我们预先提出问题:什么是温室效应?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有哪些?NO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同时提供资料,启发学生思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而且还能学习到很多课外相关知识。如NO可引起变性血红蛋白的形成,影响中枢神经系统;NO还能作用于平滑肌细胞,造成血管和组织舒张;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穆雷德教授(Ferid. Murad)也是因为发现了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能经由精氨酸(Arginine)反应途径产生气体分子NO的作用机制,而获得了诺贝尔奖等。 2.组织课堂专题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下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主动接纳知识。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在课堂上精心安排了几次课堂讨论。例如,观看环保影片Home,进行全球环境问题的学习和讨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学习和讨论。此外,每年的3月22日及6月5日,分别进行“世界水日”及“世界环境日”主题讨论。通过课堂讨论,极大限度地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气氛。通过相互交流意见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开展实践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理论联系实际是保证所学知识与其来源――社会实践不致脱节,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运用或回到实践中去。因此,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每学期安排6个学时的“校园环境”素质拓展活动,其目的是倡导绿色校园,从我做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团队组建及展示(队名、队徽及行动口号)、素质拓展(校园环境实地调查)及活动总结(调查汇报)。此外,还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绿色科技及校外的清洁生产参观学习活动,参观后每人提交一份不少于500字的参观心得。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就能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现阶段或未来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三、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 考试是督促学生系统总结所学课程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方法。大部分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以期中、期末笔试考核为依据进行评定。这种单一、片面的评价模式,既无法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又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考试内容的改革。考试内容的改革是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考试内容都是教师围绕着教学大纲中“重点”出题,学生始终处于“背知识”的被动状态。为了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全面考查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扩大命题范围,考试内容不仅涵盖课堂所学知识,同时兼顾当前的环境热点问题和学科前沿动态,想取得高分数的学生只有阅读更多的文献,学习更多的知识。 2.考试方式的改革。为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我们缩小了期末考试在整个成绩评定中的权重,而且采用“口试”的方式。口试题目事先公布,学生通过选题、查阅资料、制作PPT、答辩等环节取得“口试”成绩。这些试题大多是近年所发生的环境问题,其内容不在教师授课内容中,也没有“标准”答案。这种考试方式不仅可引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3.成绩评定模式的改革。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制定出严格的评分标准给以量化,与学期末口试成绩一起按比例进行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占20%(考勤10%、课堂小测验10%)、环境实践占35%(环境调查15%、环境提案10%、参观感想10)、读书报告占15%、期末考试占30%,期末考试为口试。这种成绩评定模式既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又有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如何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了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我院开设了面对全校学生的通识课程“人与环境”。几年来,我们通过对“人与环境”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更新、教学手段的强化,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使他们更加关注环境问题。 人与环境论文:人与环境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正确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简述了人与环境基本关系,然后分析了《人与环境》课程的重要性,最后重点探讨了《人与环境》课程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人与环境;研讨式教学;探索;实践 一、人与环境的关系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手段日益发达,规模空前扩大,这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不适当的开发利用却使自然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编写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以小说的形式预言农药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在书中,蕾切尔详尽细致地讲述了以DDT为代表的杀虫剂的广泛使用,给环境所造成的巨大的、难以逆转的危害,并向人类提出警示,使人们明白自然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力量。这本书强烈震撼了广大社会民众,呼吁人们要重新端正对自然的态度,重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 人和环境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根基。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从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并将其活动产物排放到环境中,同时环境要具有容纳并消除活动产物的能力,因此人类离开特定的环境则无法生存和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排放出的废气、废水、废物,输送到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土地沙化、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1]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努力寻求和解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到环境利益,以求得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人与环境》课程的重要性 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随着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许多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环境及其相关专业,涉及水资源处理与供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噪声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估等,帮助学生从专业技术层面了解和认识环境问题。对于环境专业的学生而言,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环境问题;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缺乏专业的途径来认识当下的环境问题。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人与环境》课程的设置不仅面向环境专业学生,更是以非环境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从本专业的角度,向他们普及环境方面的相关知识,介绍当前热点环境问题的由来、发展现状、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及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等,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的认识环境问题。然而,由于这部分学生并没有专业基础知识,如何能够将其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课程联系起来,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近三年的教学中,我们对《人与环境》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三、《人与环境》课程的教学探究 1.优选教学内容。由于客观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特有的改造和利用环境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和环境呈现着极其复杂的关系。《人与环境》这门课程重点探讨人与环境间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问题,除了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之外,更应该重视对当下热点环境问题的关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淡水资源危机、全球变暖与温室效应、固体废弃物处理、电磁辐射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海洋污染、臭氧层空洞、土壤荒漠化、化学污染等成为目前较为严重的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本课程的内容基于以上热点问题,展开教学,向学生全面介绍相关问题的现状、形成原因、目前的应对措施以及我国乃至全世界对该问题的长远计划,使得学生更加具体、形象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2.重视教育相长。作为一门选修课,选修《人与环境》课程的学生来自同专业。近三年来,选修本课程的学生来自医学、土木建筑学、统计学、会计学、护理专业等不同专业,这些学生本身并不具备环境方面的相关知识体系,如何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特点,将教与学有机联系起来,并且互为补充,实现教育相长是我们教师要考虑的问题。考虑到这门课程涉及内容广泛性,并且课时有限,我们认为构建一个开放的、研讨式的课程体系更能够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更好的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的发挥有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贯通。开课时,在简单介绍当前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后,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统计后,在后续的课堂上按照选定的内容做专题介绍。同时为进一步增加课堂互动性,可安排学生自助选题,在课后查阅文献,制作幻灯片,并进行讲解,其他同学可以围绕这一主题深入提问和探究。每个专题由2~3名学生介绍其查阅的相关进展,每次上课用1/4多的时间,用于学生PPT讲演。一方面在PPT制作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疑问,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讲解和提问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其口头表达和快速反应能力,为日后的论文答辩乃至工作应聘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两年多的探究,这种人人参加的课程建设和授课方法,已得到学生的遍及认可和喜欢,并且环绕课程主题进行深入的交流,拓宽了课程内容,起到十分积极而正面的效果。 3.改进考核方法。目前教学考核方式主要是试卷考试,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是单纯知识点的考核并不能满足《人与环境》课程设置的目的。《人与环境》课程更是要考察学生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且结合对学生科学论文写作素质的要求,因此在考试的过程中,减轻常识点的考核比重,用综述性论文取而代之。比如要求学生以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为论题,查阅文献资料,阐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目前的现状、解决的办法,尤其要求学生充分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提出专业性的建议和意见。课程论文形式参照《环境科学与工程》论文的要求,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能够有效的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描述、发展现状和解决办法的概括和凝练,极大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组织等能力,为他们终生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授课内容的多元化。鉴于人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并且环境问题是多方面交叉作用的结果,因此要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必然需要多学科交融。目前许多高等院校都设有环境及其相关专业,且师资力量充足,引入的相关老师研究方向涉及生态学、生物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毒理学、安全工程等多个学科,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不同,设置各个专题,由一位老师牵头,各个老师根据自己从事的研究方向选择专题进行授课,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更能够了解和熟悉各个专业最新的研究内容和前沿动态,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为其将来的职业选择提供多元化思路。 5.调查与专题探究相互合作。课堂讲解、专题论述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水平层面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了解,如果能够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人与环境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则能够极大的激发他们对环境类专业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安排课后环境保护调查项目,比如以校园及周边区域为调查对象,调研相关的污染状况,了解污染来源,对周边动植物环境的影响,并对此状况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通过造访周边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污染处理终端,与相关工作人员交流,切身了解城市垃圾的现状、处理方式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或是选择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选题,如校园试验废水、教学楼粉笔粉尘、食堂里的一次性塑料袋、宿舍里的废物和废水等,调查这些垃圾产生的原因、相应的处理方式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通过实地调查活动,一方面能够拓宽课堂教学内容、添补实习教育的空白,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调查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实地考察,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分工协作,有助于其团队合作能力发发展;同时还需要与相关的工作人员或是其他同学、老师交流,可以锻炼其沟通的能力。这一系列的体验,不仅使学生体会环境与自身密不可分的关系,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心中,更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在《人与环境》专题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总结与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断的进行探索,逐步形成了开放式的教学体系,真正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切身认识到人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在实际行动中以身作则贯彻环保理念,同时通过课堂讲演以及课程论文的训练,显著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科研素养。 人与环境论文:加大我国环境保护力度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 要]环境、资源、健康被公认为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而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生态系统遭受到破坏,环境不能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因此,要及时发现这些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其对策,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环境保护 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的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大自然开始了无情的报复行动,这是我们对大自然破坏得到的惩罚。“十五”期间提出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是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必须要认真贯彻执行,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 一、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针对目前的环境污染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以调整人类生活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此外,环境保护也是人类自主探索与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过程,以减少资源利用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更为合适的生态环境。我们应对已被污染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各种手段或渠道加以改造与恢复已污染的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与人类的生活、社会发展等密切相关,其不仅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还能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促进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1、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相比增加,化学需氧量未完成削减的控制目标;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一半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全国水力侵蚀面积扩大,沙化土地增加,天然草原退化严重;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显现。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2、加强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监督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1、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一是要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改并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做出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二是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予以重点查处。 三是要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 四是要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 2、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强化中央政府协调解决跨省界环境问题的能力,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 二是要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监督下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环保工作落实情况,查处重点单位环境违法行为。 3、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 一是要加大政府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要严格执行国家定员定额标准,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 二是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和运营,支持有条件,具备专业化经营管理的环保企业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也可以借助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等融资方式,广泛募集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污染治理设施。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居民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文明的象征。而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不再满足于温饱,开始追求更优质的生活条件。但是,为了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很多的自然资源和动物资源被无情的破坏了,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身。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有在优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感受到快乐,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点小事做起,共同来爱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 人与环境论文:人与公共艺术环境设计 摘要:公共艺术的作用就是通过艺术与文化在规划设计、环境建筑、园林景观中所起的作用,提高整体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的层次,营造出历史与艺术的和谐氛围。而公共艺术总体设计的作用就是制定公共艺术围绕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 ,城市公共艺术,大学生公共艺术, 公共管理等艺术成为一个整体,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表现出更好的人文气息。这也是值得艺术设计学习者很好的研究和学习的主题。 关键词:公共艺术;环境设计;人与环境 近年来,环境艺术中的各个侧重点设计不断的发展,并且衍生出不仅仅是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还包括室内外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环境等一系列新学科。这其中公共艺术,公共环境艺术的蓬勃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精神核心呈现出来。在奥运雕塑的作品展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多种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表达着他们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同时,也在与其他人相遇中自由交流,在这种交流、欣赏、品味中建构着公共的人文精神。 如何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使创作者与公众能够达成这种意义的生成共识,是值得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反思和探索的问题,这关系到公共艺术生命力的展现及其存在的价值。应该说,公共艺术不仅仅追求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的问题,它还关于意识、艺术家的文化底蕴、对公众的理解和挖掘,以及公众的参与和文化的选择等。 公共环境艺术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艺术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三个特征 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公共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倡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的“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则把这种艺术活动推向了高潮。 二、从发展的角度讲,城市是变化的,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 城市的片面发展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诉求,唤醒人们对艺术化回归的渴望。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 三、从功能的角度讲,公共环境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 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带有更多的群体而非个体、社会而非个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 四、从文化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和象征 在我国,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新概念。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城市公共领域的不断增多和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密切关联。可以说,公共艺术理念在我国城市的不断深入和其文化价值的突显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必然结果。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也随之迅速加大。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多个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与商业社会的特征相吻合,出现了一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艺术,以充斥于各公共空间的各种广告为标志;另一方面,伴随着公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以消费为特征的艺术――波普艺术悄然兴起,它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兴趣,提倡具有平民趣味的文化消费,公共艺术呈现出大众参与的态势。在艺术设计上,由于城市设计思想纳入城市规划当中,随着大量欧式建筑在中国大城市的出现,追求艺术风格的个性异彩的公共艺术和个性建筑相呼应,市民广场、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滨水景观、商业街公共艺术等的大量出现成为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化景观,公共环境艺术的多元化存在成为构筑城市文化的风景。 所以说,公共环境艺术可以说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代表,是城市内在的文化,是城市底蕴的标志。所以要在公共艺术、公共环境艺术上正视问题,认真解决,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才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家应该懂得与人们对话的技巧,通过对话,把公共艺术做成市民的作品、小区的作品、城市本身的作品。参与艺术的过程也是艺术领悟的过程。城市在发展,我国的公共环境艺术事业前景可观,在公共艺术的发展中,需要获得一种精神,一种把握了解城市历史、文化根源的精神,这种精神的需要每一名设计学习者,艺术设计工作者、公众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人与环境论文: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看艺术设计的发展 【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已经不再拘泥于物质生活本身,而是更多地从生活理念的角度出发,需要从大自然中给予精神营养。艺术设计是生活实践的升华,自然形态是艺术设计中获取创意灵感的资料库。在艺术设计中,从绿色低碳的角度出发,对于自然形态以模仿,对于扩宽艺术设计思路具有积极的意义。本论文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角度探讨艺术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人与环境的互动;艺术设计;生态文明 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艺术创作中所需要汲取的材料都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所以,艺术虽然是艺术家的创造,但是离不开社会实践这个“材料因”。随着生态文明思想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意识当中,艺术设计领域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各项元素与设计思想相融合,使得设计观念中更多地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一、艺术设计是自然中汲取的文化 艺术创作依赖于大自然赋予的灵感,特别是人类生活环境中,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使得改变人们生活等各种元素不再是物质本身,而是更多地向精神境界延伸,从而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艺术家的作用就是将客观的自然界和主观意识相结合,构建属于人类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将其融入到现实生活中[1]。艺术设计以及其产品所构成的世界,是人类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成为人类文明传承的一种途径。 比如,原始人类对于大自然的一些现象无法理解,就会将这些神秘无知的自然现象作为图腾来崇拜。通过考古学家所获得的资料显示,包括河流、山川以及日月星辰等等,都会被图形化和符号化,被凿刻在各种器物中,代表着某种心灵意识。这些符号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种装饰形式,或者是一种信息传达方式,对于社会研究角度而言,则是一种社会生存环境的写照。对于现代人类而言,可谓是形象化的社会文化启迪。从两国流域文化到四大文明古国,人类文明的足迹可以从各个社会时期的艺术设计成果获得。通过这些时代性的造型,就可以从中了解到人类的审美情趣和观念意识。 二、艺术设计的社会历史性 (一)艺术设计是人的活动的结果 艺术设计活动并不局限于设计活动本身,而是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包括城市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包装设计以及工业设计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艺术设计也不断地将各种时代元素注入其中,使得越来越多的产品应用于生活环境中[2]。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为主。在这样的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天人合一思想成为符合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哲学思想。中国的祖先长期以来与自然界斗争,哲人提出了“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可见,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懂得万物与人同一的道理。基于这一哲学思想,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家在艺术创作中,不仅要领会自然,还要基于主观意识对自然的理解进行超乎自然的创作,产生了意会的效果,这就是中国艺术审美的的意向美取向。这种艺术创作思想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系统化的艺术标准。审美是主观的,是人对于事物的认知而形成的深层次意识。艺术设计的审美性突出其时代性,使得社会历史性呈现出来。 (二)艺术设计是人类文明的呈现 1.古代艺术设计形成了精神层次的自然与人的融合 中国的艺术设计成果是社会历史的见证,通过中国建筑、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日常生活用品的装饰等等,都成为了了解历史事件的依据。比如,碑文、古代建筑材料、各种篆刻以及居室内的装饰材料等等,都可以通过对这些已经抽象化的符号以解读,对于社会时代文明以了解。汉代的画像石,秦代的兵马俑,直到清代时期的织绣、剪纸等等各种民间艺术。这些不同时期的民族艺术相贯穿,形成了中国社会历史文明[3]。这些古代的艺术设计所代表的是精神之美,是大自然与人的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其中不仅涵盖着人对于自然生活环境的理解,还赋予了道德情操之美,形成了精神层次的自然与人的融合。 2.现代的艺术活动提升人与自然的和谐度 现代的人类经历了工业发展和信息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改变。现代的艺术设计是基于艺术实践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且改变了人的普遍行为方式。无论是工艺技术,还是信息技术,都力求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度。随着社会的变革,艺术设计也会随着文化思想而发生改变,因此,不同的社会时代的艺术设计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现代的艺术设计是建立在现代的社会环境的基础上的,借助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并以形式多样的艺术设汁活动呈现。 从十八世纪的“艺术设计运动”到二十世纪的“包豪斯风格”思潮,所有的艺术设计活动都是建立在人的主观意识的基础上,这也同时说明了处于不同时期的人们都已经建立了不同的审美观,这其中,人的社会实践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是快速发展,特别是古代人类对大自然等各种幻想正在依赖于科学技术而实现,不仅使得人类越来越适应现代环境,同时还将天然自然改变为人化自然[4]。 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工业文明的影响而不断地遭到污染,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城市生活环境污染等等,使得自然生态环境不再平衡发展,而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使得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与环境和谐相处,不仅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三、人与环境互动促进艺术设计 (一)合理利用自然材料 在艺术设计中合理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在艺术造型上以自然材料本身的形态进行设计造型,加之人的主观思想的渗入,实现艺术设计中的人与环境的融合。自然材料都具有一定的质感,将其用于空间装饰中,可以实现艺术设计作品更就有空间感,同时还使得自然材料的原生性得以呈现[5]。这种源自于大自然材料的天然艺术之美与艺术创作者主观思想之审美的融合,使得艺术设计作品更具有生命活力。 (二)对于绿色植物合理利用 随着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绿色低碳意识越来越高。在艺术设计过程中,从现代人们的审美角度出发进行艺术设计,不仅可以突显艺术设计的绿色意识,还营造了温馨的环境,更提升了人们对于艺术设计成果的接受程度。以室内艺术设计为例,采用绿色植物以及各种挂件进行装饰,减少各种化学涂料的运用,不仅可以使室内装饰自然化,还提升了人的健康关键[6]。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对艺术设计发展进行探讨,不仅涉及到艺术设计本身,更多地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诸如生活用品的装饰、建筑物的造型和装饰、城市广场设计等等,社会的艺术设计灵感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同时还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体现,可谓是艺术设计的大自然回归。这就意味着艺术设计不仅局限于设计思想本身,还要覆盖到人类活动空间,将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通过艺术创作体现出来。 人与环境论文: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 摘 要:人类诞生以来,就开始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级到高级,从片面到全面的逐步完善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主题。它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自然至上的朴素自然观,宗教神学自然观,“天人对立”的机械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和谐观。如果单纯地究其理论渊源,自然引发一系列历史性、哲学性的深层次的东西,以及众说纷纭的学说、学派、体系。笔者试图撇开这些理论渊源,从我国目前人与自然环境的困境入手,探讨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人;自然环境;和谐 一、我国目前人与自然环境的困境 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我国处于一个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尴尬境地。我国环境处于恶化阶段,治理能力远远落后于破坏的速度,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仍在加剧。我国的自然环境污染具体体现在: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第一、水污染。我国水资源总量2.8亿立方米,位于世界的第六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使得我国的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水平的四分之一。不仅如此,我国受污染的水源还包括全国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据统计,我国75%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只是受污染程度有所不同。我国的各大城市中,水域受污染的情况也相当严重,90%的城市中的水体都已经受到污染,南方城市虽然河流湖泊多,降水量也相对来说较大,但缺水却相当严重。其原因是由水体污染所致。地下水是我国饮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但对我国118个城市进行地下水的调查时发现,其中115个城市地下水已经受到了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此外,由于我国的污染处理缓慢,导致我国的一些重要水系处于重度污染,如辽河、淮河、海河的功能已类似于一个排污场,另外,滇池、巢湖、太湖也因为严重的富营养化而使得其使用价值在逐步地丧失。 第二、大气污染。《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相关数据显示:全国471个县级以上城市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其中3.6%的城市达到一级标准,79.2%的城市达到二级标准,15.5%的城市是三级标准,1.7%的城市低于三级标准。大气污染主要分以下几种污染: 一是二氧化硫。因为中国的工业主要是以煤炭为主,随着煤炭使用量的增加,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急剧增加,所以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的酸雨污染范围也不断扩大,这对于我国的粮食、水果、蔬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得产量降低,林木大量死亡,土地和水源也被酸化。大气里二氧化硫的存在也是人体呼吸道疾病的罪魁祸首。 二是粉尘、烟尘。烟尘的排放主要来源于火电厂,由于目前我国的许多电厂仍在使用一些效能较低的除尘器,所以对于烟尘排放量来说还是一个未解的难题。 三是机动车的尾气。私家车拥有量近年来迅速增长,汽车排放出来的尾气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碳氢化合物,这些物质的排放总量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2010年11月4日环境保护部门公布了《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在年报中,我国第一次将我国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公布,并系统地介绍了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进展。我国机动车污染日益严重,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已经成为各大中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空气污染的元凶。其中,汽车尾气排放的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超过了70%,氮氧化物和颗粒物超过90%。除此以外,汽车排放的尾气中所含的铅也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铅还能与空气中的悬浮物凝结成铅尘,对于城市居民来说,铅这种有害物质的排放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将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四是雾霾。2011年10月以来,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词汇进入公众的视野―PM2.5,并且在2012年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正式将PM2.5正式纳入“国标”,成为各省市强制监测的标准。PM2.5也叫可入肺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而且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长,对大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我国近两年来,北方部分城市经常出现大雾天气,就是雾霾天气。在这种雾霾天气里,空气中就漂浮着PM2.5。由于PM2.5来源广泛,能源结构复杂,控制难度大,因此成为近年来大气污染的新难题。 第三、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弃物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等。近几年随着工业的发展,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而且成分日益复杂,目前已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我国工业方面的固体废弃物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另外城市中的生活垃圾的增长速度很惊人,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而垃圾的处理能力并没有随着垃圾的增长而提高,而是对垃圾处理水平十分有限,目前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大多数都是采取填埋的方式,焚烧只占了极少的部分,垃圾处理问题困难重重。不仅如此,若固体废弃物经日晒雨淋,它们所渗出的有毒物质渗入土壤后,会使得土壤的结构发生改变,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妨碍植被的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此外,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二、人与自然环境和谐性的必要措施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一直存在着一些非理性的思想倾向和人类对自然环境认识的局限,从而扭曲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要科学地理正这一关系,笔者试图从以下几点给以建议。 (一)改变传统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观。 传统发展观是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并把经济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为了追求高增长,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加重了环境破坏的广度和深度。把资源、环境问题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或外部环境。用这种价值判断作为标准引导人类生产活动,其局限性只考虑眼前的功利与实用,不顾及人类的长远利益,为了发展经济,人们不顾一切地掠夺资源,使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目标建立在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在这种传统发展观支配下的经济增长中的负面效应被放大了,企业在生产产品的同时,毫不顾忌地浪费资源,边生产边污染。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提出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创新,它以整体性作为发展观的出发点,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指标来衡量发展的结果,在发展目标上追求质量型的经济发展,强调经济发展的人文关怀,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而且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到新的高度,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首次作为单篇加以论述。 第二、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必须坚持全社会参与,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面作用。不断提高政府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利用市场机制,合理分担环境义务,鼓励公众参与,加强舆论监督。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一些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环境问题,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所突破,坚持保护与建设、预防与治理并举,保护和预防优先,避免出现新的破坏和污染,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提高建设和治理效果。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生态建设要注意与山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要求相结合,污染治理要与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提高生产和建设的技术水平,减轻对生态和环境的压力。同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开发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先进适用技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坚持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多方面吸收和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在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中,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利用国外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解决我国生态和环境问题。 第三、构建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人类从古到今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高级形式。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要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教养,必须重视生态文化教育。使人们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尤其掌握生态科学的知识,从而培养具有建设生态文明能力、具有生态文化教养的人才。来建立和不断完善具有特色的生态文化教育体系,以此来开展长期的、全面的生态文化教育,以保障全民的生态文化素质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类探求的重要课题之一。虽然我国面临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困境需要我们摆脱、需要我们探求对策,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有效出台,相信我国必然会探索到更有效的解决途径。 人与环境论文: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谈室内设计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已然行走于21世纪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样,从人与环境关系的高度来认识环境的发展与创造,也是近年来环境艺术学认识上的一大进步。由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以及信息交流有了飞速的发展,人类生存和行为在范围上已经大大扩充,内容上也不断丰富与加深,环境问题已不仅仅只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而是要解决人类生存、行为的全面要求及提高生活的质量;充分地满足人们置身环境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双方面需要。因此,人们对其自身环境生存与行为质量认识程度,以及环境的美化、科学化、合理化和完善化的程度具有较强的认知判断力。 第一部分 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和一切生物的一切外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心态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山水有灵,天人和一”“人与天地相应”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这不仅说明了人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也表达了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 环境的感知效应对室内设计发展的影响 作为室内空间主要在于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合理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其本质是人们为进行各种生存活动而对环境进行改造,创造出物质、精神特性上与人相通的环境,以支持人类生存的各种意义。室内环境应当满足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各方面要求,应有舒适的功能设施、良好的空间视觉形象、合理的温度与湿度,必要的风速,新鲜的空气,充足的光线和不受周围环境的热、光辐射与噪声干扰的不利影响。要想室内达到好环境,就必须使人的感觉效应达到最佳的状态。 室内环境具有以人为主体的空间的基本属性和特性,它是由特定的环境空间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空间环境的主体是活动着的人,而环境的感知效应是人与空间环境的媒介。它所产生的形式特性与其主题的象征性、文化内涵有着必然地联系。我们所进行的室内设计只是将生活世界的各种因素反映在室内的空间形态、界面、结构、陈设等感觉体上,使得这种空间具有很强的感知效应,成为了一种载有人的情感意识的感觉空间。当人们处于这样的空间中,由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而使人不自觉地将该空间与历史进程、社会环境、文化心态等模式联系在一起,当形式和内容与人们活动的心理状态相吻合时,该室内空间便能支持人们活动时的情感,使心理的结构稳定。此时的室内空间环境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们会产生归宿感、安全感、舒适感。 要处理好室内环境与人的关系,使人的感知效应达到最佳状态则需要室内设计师的精神创造,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中要研究人们的环境心态、这样对空间的形式进行创造时,就会使空间的形式具有精神的成分,具有情感的意识。它可以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作用。如果设计师没有这样的精神创造,室内的环境空间也不会引起人们内心活动的形式特征。人们也无法区别这类空间的特质;无法在情感上与空间进行交流。因而使得空间形式与意义的感觉效应模式无法建立起来。所以,一个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的建立取决于环境的形式是否实现了人们生活世界的种种精神要求,取决于人们的生存状态反映在室内环境上的理想程度。取决于室内设计师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体系中对室内环境进行人性化的处理与创造。 室内环境是为人们室内活动提供的场所,它随着人们的生活而拓展扩大,并逐渐发展成为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环境整体,人们通过自身的感觉效应,在生存活动中不断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们对室内空间环境的感觉效应实际上是对空间的一种体验,在不同的体验、不同的人群对空间的理解、对空间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其中主要包括了人们自身行为以及心理与环境空间相聚合的秩序。这些实例不胜枚举,如莱特的考夫曼别墅、米斯一凡德罗的范斯澳斯住宅、勒・柯布西埃所强调“阳光、空气和绿地”、格罗皮斯对住宅的日照、层高、间距等关系的研究等等,把人与环境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和谐,使人、环境、风格、形式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一种对人的关怀;一种环境的气氛;一种完整的、自由的个人空间。 随着人们环境心理的变化越来越丰富。现代的室内环境设计更需要对环境进行人性化的处理和意义的赋予,把人们的主观感受渗透到环境中去,使其成为个性和时代性的环境模式。成为能反映新时代精神和物质技术发展的新的历史。 二 环境创造的要求对室内设计发展的影响 首先,从环境的创造要求来看,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不仅要创造一个对身体健康有益的和工作、生活合适的环境;而且还要求创造性一个文雅、舒适、美观的环境,以美化生活。因此,现代的室内环境设计的必须要考虑人们的社会风俗、文化氛围、生活习惯和个性特点等因素,并在室内设计的创作中体现出来。在这世纪之交的年代,人们盼望着环境与人关系和谐,并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环境模式,人们基于对生存质量的深刻认识与反省以及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异化”现象中,努力寻求情感上的平衡。而室内设计也正向着更丰富的环境设计理念发展,其环境理念包含了室内环境与文化;室内环境的表现层次与表现系统;室内环境艺术与审美信息传播;室内环境与人的心理作为;室内环境与形态构成学;室内环境与社会学;室内环境与民俗学等等。这些理念发展与研究必将开阔室内设计师的眼界,使我国的室内设计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高度。 其次,从环境的创造要求来看,室内设计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学科。在创作中体现了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它可以更广泛、更直接、更生动地传递各种信息。21世纪正是处在新的边缘学科与综合性学科不断出现的时代,许多新的学科既是分化的产物又是综合的产物。作为室内设计的发展也正是处于分化与综合的辩证过程。它借助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手段去探讨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规律,从“室内环境学”的角度来研究和预测其发展前景,从而调节、控制以达到利用、改造室内环境的目的。 再次,从环境的创造要求来看,室内设计的研究方法更加深入。它已不再仅仅是对环境空间的美学要素或是主观情感的某一方面分析,而是在识别室内环境的各种构成要素时,不只是去分析情感的本身,而是在分析产生情感的复杂的刺激物,这样,人们就可以研究环境空间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及环境与人的关系,是把人的情感和环境实体空间放在一起研究。室内设计师在进行环境空间的创造时,把客观对象的性质与人的心理因素结合在一起描述,并加以综合分析,形成主客观相结合及交叉的研究方法。 第四,从环境的创造要求来看,对现在以及未来的室内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从室内设计在现代环境艺术中所占的比重和重要位置来看,室内设计师应具有更高的素质、修养、知识、技能和文化心理结构。应具有丰富的室内环境的工程设计的经验。其二,从室内设计师的审美心理结构来看,室内设计师应对环境空间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它是丰富人们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室内设计师捕捉创作灵感的重要手段。室内设计师应对环境空间有着直觉的理解能力;其作用是在整体把握感受的基础上,抓住审美信息所传递的特有意味,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思维。其三,室内设计师应对环境空间有着丰富的想象能力;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除了培养自身的情感效应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自身的知觉 注意,从对环境的细致观察、细致分析入手,大力的扩展想一、以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为核心 “为人民服务,这正是室内设计社会功能的基石。”室内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创造室内空间环境为人服务,设计者始终需要把人对室内环境的要求,包括物质使用和精神两方面,放在设计的首位。由于设计的过程中矛盾错综复杂,问题千头万绪,设计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为确保人们的安全和身心健康,为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作为设计的核心。为人服务这一平凡的真理,在设计时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因从多项局部因素考虑而被忽视。 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设计及实施的过程中还会涉及材料、设备、定额法规以及与施工管理的协调等诸多问题。可以认为现代室内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但是现代室内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为人和人际活动服务。 从为人服务这一“功能的基石”出发,需要设计者细致入微、设身处地地为人们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因此,现代室内设计特别重视人体工程、环境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用以科学地、深入地了解人们的生理特点、行为心理和视觉感受等方面对室内环境的设计要求。 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使用对象,相应地应该考虑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幼儿园室内的窗台,考虑到适应幼儿的尺度,窗台高度常由通常的900~1000cm降至450~550cm,楼梯踏步的高度也在12cm左右,并设置适应儿童和成人尺度的二档扶手;一些公共建筑顾及残疾人的通行和活动,在室内外高差、垂直交通、顾所盥洗等许多方面应作无障碍设计;近年来地下空间的疏散设计,如上海的地铁车站,考虑到老年人和活动反应较迟缓的人们的安全疏散时间的计算公式中,引入了为这些人安全疏散多留1min的疏散时间余地。上面的三个例子,着重是从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人们的行为生理的特点来考虑。 在室内空间的组织、色彩和照明的选用方面,以及对相应使用性质室内环境氛围的烘托等方面,更需要研究人们的行为心理、视觉感受方面的要求。例如:教堂高耸的室内空间具有神秘感,会议厅规正的室内空间具有庄严感,而娱乐场所绚丽的色彩和缤纷闪烁的照明给人以兴奋、愉悦的心理感受。我们应该充分运用现时可行的物质技术手段和相应的经济条件,创造出首先是为了满足人和人际活动所需的室内人工环境。 三 加强环境整体观 现代室内设计的立意、构思,室内风格和环境氛围的创造,需要着眼于对环境整面的考虑。现代室内设计,从整体观念上来理解,应该看成是环境设计系列中的“链中一环”。 室内设计的“里”,和室外环境的“外”,可以说是一对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矛盾,正是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内设计,就愈加需要对环境整体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着手于室内,但着眼于“室外”。当前室内设计的弊病之一-相互类同,很少有创新和个性,对环境整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从而使设计的依据汉于一般,设计构思局限封闭。看来,忽视环境与室内设计关系的分析,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 现代室内设计,或称室内环境设计,这里的“环境”着重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室内环境是指包括室内空间环境、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许多方面,在室内设计时固然需要重视视觉环境的设计,但是不应局限于视觉环境,对室内声、光、热等物理环境,空气质量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等因素也应极为重视,因为人们对室内环境是否舒适的感受,总是综合的。一个闷热、噪声背景很高的室内,即使看上去很漂亮,待在其间也很难给人愉悦的感受。一些涉外宾馆中投拆意见比较集中的,往往是晚间电梯、锅炉房的低频噪声和盥洗室中洁具管道的噪声,影响休息。不少宾馆的大堂,单纯从视觉感受出发,过量地选用光亮硬质的装饰材料,从地面到墙面,从楼梯、走马廊的栏板到服务台的台面、柜面,使大堂内的混响时间过长,说话时清晰度很差,当然造价也很高。美国室内设计师费歇尔来访上海时,对落脚的一家宾馆就有类似上述的评价。 另一层含义是,把室内设计看成自然环境-城乡环境-社区街坊、建筑室外环境-室内环境,这一环境系列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链中一环”,它们相互之间有许多前因后果,或相互制约和提示的因素存在。 香港室内设计师D.凯勒先生在浙江东阳的一次学术活动中,曾认为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最主要的一点,应该是让旅客在室内很容易联想到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明斯克建筑师E.巴诺玛列娃也曾提到“室内设计是一项系统,它与下列因素有关,即整体功能特点、自然气候条件、城市建设状况和所在位置,以及地区文化传统和工程建造方式等等”。环境整体意识薄弱,就容易就事论事,“关起门来做设计”,使创作的室内设计缺乏深度,没有内涵。当然,使用性质不同,功能特点各异的设计任务,相应地对环境系列中各项内容联系的紧密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从人们对室内环境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综合感受说来,仍然应该强调对环境整体应予充分重视。 四 对室内设计发展前景的展望 纵上所述,我们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室内设计面临的课题越来越多因素化与复杂化,现代的室内设计给予未来的室内设计师是一种能力;一种创造精神;一种把握环境空间的观念和方法。我们看到,对室内环境本质的研究就是室内环境如何体现人对环境的把握,如何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如何处理好人与环境的最佳关系。室内环境氛围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人们生存空间的理想化程度。这也是21世纪赋予我们设计师的责任。为了创造人们心中理想的而又美好的室内环境,需要室内设计师与人们心灵的沟通;需要室内设计师的艰苦创造。设计以人为本,21世纪的环境设计、环境氛围必将更有诗意。 人与环境论文:人与环境和谐艺术园林设计方案探讨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人与环境和谐艺术园林的需求也有所增长。下面本文就从人与环境和谐园林设计方案出发,对现代园林设计方案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与环境 和谐艺术 园林设计 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从中国园林“和谐自然”的设计思想中得到启示,在现代运用中扩展和延伸观赏者的感知能力。说到园林,中国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自然王国,虽以假山假水组合,表现出一个由花草、山水、建筑等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却宛若天成,富有诗情画意。中国园林强调和谐,以“和谐自然”的设计风格和“人天同源”的哲学态度为造园主旨,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人与环境和谐艺术园林的发展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环境也跟着日益恶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担心居住环境的质量。城市景观设计师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崇尚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和人与环境和谐艺术园林发展道路。近年来,在国内现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城市规划部门及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建设园林景观, 展现园林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 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园林景观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逐步将园林规划放在城市生态建设的高度上去思考,并根据气候特点、自然风貌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等差异,营造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其中一些城市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地布局园林景观,使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得到了均衡发展。一些城市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坚持创新发展与科学管理相结合,依据本地区的发展现状、景观风貌、历史文化等实际状况,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独特、切实可行性的园林景观规划理念。还有一些城市从实际出发,为满足城市规划的整体需求,通过有效的景观设计突出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完善了园林绿地系统,创造出了指标先进、质量良好、 环境改善、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平衡运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绿化作品、标志性园林景观雕塑和游乐设施,在园林系统绿地的布局上形成了包括块状绿地、带状绿地、楔状绿地和混合式绿地 4种空间布局和模式,达到了全面展现城市乡土风情, 提升城市品位的长远目标。总而言之,人与环境和谐艺术园林发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正以不同方式在城市建设中呈现。 二、人与环境和谐园林艺术设计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营造人与环境和谐的园林艺术设计,恰恰满足了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其中在人与环境和谐园林艺术设计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善用自然美 善用自然美,一是利用自然本质之美;二是利用自然山水之美。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自然是一切美的来源。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山水有清晖,清晖能娱情。以自然界的高山流水,郁木繁华有意识的加以改造、调整、开垦、修理,从而再现一个融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完美结合。自然之美的运用,不仅发掘了资源,也使设计者运用科技手段去概括和突出自然景观,更能赋予和谐自然的情趣,使人们更好的亲近自然、享受自然。 (二)巧用空间之美 园林环境空间又概括为序列空间、层次空间、边界空间、内外空间,各个空间之间巧妙的联系,使人们在无法察觉的状态下被引导,从而完成空间的转换,获得完美的空间体验和心理体验。园林空间之美,使人深陷其中,从而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意识,使观众在轻松、顺畅的方式下享受景观中的乐趣。增强人在环境中的安全感和舒适感,体现出更富有活力的景观空间。 (三)善造界面之美 界面在表现形式上善于隐藏,注重含蓄美,界面是界定空间的要素。景观中界面的竖向设计与整体的规划设计,空间布局密不可分。顶界面相对开放,底界面的形式关乎园林空间的美感。竖界面提高空间的艺术质量,使园林设计更融入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之中。相对于顶界面的开放和地界面的单一,侧界面更诠释着无限的变化和多样的表达。 三、现代和谐艺术园林的设计方案 (一)从人文角度分析 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将人、自然、建筑看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观念对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使园林艺术设计和设计师们不断地从生活中获取灵感、从社会中获取素材,使我们的园林景观更有艺术欣赏价值,更贴近于日常生活,充实着设计中的人文内涵。在设计中应注意人文景观的有效借鉴,接受历史的熏陶,从中捕捉传统的精髓,将其运用到新的设计理念中来。 (二)从生态角度分析 景观是人类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反应,而生态价值观则反映了人类的新梦想,新追求。改善周围环境成为园林景观建设的先决条件,大气、风沙、噪音等都成为园林景观的一大杀手。利用园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注意落叶树木的种植,水池、湖塘耐湿乔木的配置,根据不同的周边环境,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减少噪音、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的现象。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遵循生态学原理,合理布局,绿地不仅绕在城市周边,且把绿地引入城市之中,将各个方面划入理想的生态园林中。 (三)从景观角度分析 文化是引领景观的第一要素,园林景观设计的素材依据源于地域、历史、民族及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积累与沉淀。景观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将建筑、城市、人的一切活动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处。园林景观是以植物为主体,结合建筑、水体、地形等要素营造出空气清新、安祥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让人们更加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园林景观使人们释放心灵,是身心享受的过程。 四、结语 总之,完美的艺术设计需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以表现大自然天然的山水为主旨,再保护原有景观的基础上,不断地研究设计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发展。保护原有景观不仅保护了它本身的美感,也减少了园林景观养护的成本。追求生态、文化、景观、经济、等多种价值、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达最佳状态的设计还需要不断地发展进步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努力,才可推陈出新,使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相处,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深厚的感情。
工商企业专业论文:浅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心得 摘要: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怎样能够提升在高职院校当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水平,并且与高职教育的目标相互契合是亟待解决且非常重要的一个难题,因此就工商企业管理的毕业专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入手,探究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环节,以期对毕业生对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更加完善的创新模拟,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实现在高职院校当中进行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创作所具备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性,还有创新性等不同的方面。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指导心得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怎样能够培养出综合型、应用型、专业型的人才是在我国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而工商管理学专业则是一门具备非常高度的实践性的学科,它对于培养专业人才以及教学具备更加强烈的实用性要求,而这种特性也正是对教学需要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中心,并且将培养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作为主要的特色。对毕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自然要求也比较高,我国教育部门也对此给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不过,在对各个高职院校进行调查的时候,我们却发现很多高职毕业生在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例如选题过分宽泛,价值感薄弱,而校方对毕业设计进行考核的时候也不够严谨,导致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考核阶段成为了一个例行的环节,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毕业设计的安排上也不够合理等。 1急需对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整合 通常,一篇水平较高的毕业论文或者是一项比较优秀的毕业设计需要经历从选题以及对资料和信息展开收集、制定设计/书写方案、初步完成、修改直到最终成型的各个阶段,其有效时间最多要花费两个月甚至以上,而且在此期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本人都需要投入非常多的时间以及精力。但是在现实情况中,进行毕业论文撰写以及在毕业设计制作的时间段大多都和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以及应聘工作的时间相重叠,所以学生花费在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上的时间也相对比较少,或者是精力不够等情况出现,不能满足其对时间以及精力的需求,直接导致学生的论文以及设计仓促成型,甚至抄袭泛滥,不能达到毕业论文撰写以及毕业设计的目的。想要解决这样的现状,急需对毕业论文教学的环节进行适当的整合,将整体的时间分散开来,把论文写作以及设计同课堂教学的过程相结合,在入学之后的第二个学年就开始展开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诸如选择题材、设计方向、收集并整理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献等,把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所需要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具体的思路为:第一,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方向以及对未来就业的构想来在本专业的范围当中自主选择合适的论文或者设计的大概方向;第二,在主要的方向确定好之后,专业课老师对学生们进行适当的专业指导,协助学生们进行材料的收集和阅读,并且初步制定论文的题目或者是设计的题材,在这里我们以主要就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为例说明:学生们可以在已经收集并充分地了解了相关资料之后,综合自身比较熟悉且了解的内容来制定出论文的题目,例如《论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最后,在保证资料已经被充分地参阅之后,尝试制定论文的提纲,由指导教师来进行评审,最终确定题目以及大致提纲。 2急需对毕业论文选题以及毕业设计题材进行规范 总的来看,当前高职院校进行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问题就是学生的毕业论文普遍选题范围过大,在毕业设计上则比较泛泛而谈,缺乏比较完整的实用价值。毕业论文的恰当选题以及毕业设计的实用性能够让学生们在日后毕业实践过程当中能够充分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同时将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提升上一个全面的、新的高度,把毕业实践以及实际的企业生产结合起来。当前大部分高校当中的工商管理专业对于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以及毕业设计的题材方面都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并且设置了试点,保证学生能够在毕业设计初期的选题基础之上,将毕业之后的实习单位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还是将上文当中的《论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作为主要的案例分析,对于这一论文题目,指导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实习单位———该地区某国有食品销售单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该题目扩展成“论我国某食品销售单位与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在这个题目当中“某食品销售单位”即学生的实习单位。借助这样的一个举措,在第二学年就基本上完成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一关键词在我国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当中分别具备差异的基础性理论知识的收集和充分了解,不但体现出了毕业论文选题所具备的阶段性特征,而且在第三学年开始的时候,学生结合了自己在实习单位的所见所学,还有当前的社会情况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全面性的分析以及整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内外差异”这一关键点有了非常全面的认识以及更深层的探究,这一过程能够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节省下很多前期准备的时间以及精力。除此之外,借助把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与学生进行实习的单位实情相结合的“东风”,也能够让学生们的毕业论文选题做到充分的个性化以及自主化,即便学生们在撰写或者设计的过程当中存在比较大的方向一致性,但是在文章的实际内容上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出现内容重复以及大篇幅的雷同;最后,与论文撰写以及设计的前期阶段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问题来进行企业实习工作,充分地利用在学校当中掌握的理论知识来制定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这不但能够让学生们将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共同培养,同时还能让学生的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当中的理论基础部分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在生产和管理方面比较常见的实际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让学生们的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能够实现一定的实用性。 3急需对毕业论文撰写以及毕业设计制作的模式进行创新 各大高职院校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所以,进行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更加强调实际教学的成果是否具备高度的实用性。就这一点来考虑,可以说在高职院校的毕业考核当中进行毕业设计会更加适合高职教育的现状。所谓毕业设计,主要面对的是理工科方向的专业就不同的工作背景以及工作条件来进行的一些产品、工艺以及方法、实验方面的设计,通常情况下能够直接在生产实践当中进行应用,不过理工科方向和文科方向、经济类方向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可以直接将理工科方向的毕业设计进行直接的照搬,特别是照搬到文科方向以及经济类方向更是不可取的,所以,对文科方向以及经济类方向的毕业论文———特别是高职院校当中的毕业论文进行适当的改革势在必行。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毕业论文所具备的独特教学功能,重点对学生所具备的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进行着重培养,需要首先对毕业论文具体的内容进行模式上的创新。通常毕业设计/论文这种做法不是非常单纯的毕业论文,当然也不是非常单纯的毕业设计,这种模式不但需要强调能够做出可以直接被企业所使用的东西,比方说一个完整的广告、一个完整的营销策略、一个理想的绩效评估措施或者薪酬的设计方案等,甚至一个系统软件或者是制度、规范体系等都可以,同时它还必须强调出具体的设计过程,也就是在指出了企业现状、当前所存在的弊端、分析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就分析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的说明以及表明理论依据,最后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法以及观念等,构成整个论文的主体内容。最后,需要要求学生将整个设计方案的最终成果附在论文成品的最后,将其设为附件。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进行有机的融合,不但实现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灵活掌握以及运用,同时还能够体现出毕业设计的成果是直接可以被企业拿来使用的。 4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职院校当中,学生的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需要环绕在论文质量的提升这一中心内容上,通过分时间段实践以及规范化选择题材,还有对写作以及设计的模式进行创新作为主要的基本点,对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强化管理,以此来带动在高职院校当中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进行论文撰写以及毕业设计的质量水平提升上一个新的高度,让它们能够真正地起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实践能力水平进行考核检验的效果,切实地发挥实践性教学的实际作用。 作者:郝倩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专业论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与改进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对职业的认同。职业认同的发展其实是在专业认同的基础之上的,其中包括专业态度和就业认知两个方面,本文利用专业认同的理论,专门就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认知开展研究,了解该专业的学生的就业认知情况,为更好的专业教学和专业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一、文献综述 国外较早就开始对专业认同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如CarolL.Colbeck(2008)对博士教育的专业认同发展进行了探讨;Silvia Gilardi Edoardo Lozza(2009)J为在探究型学习可以促进大学本科生专业认同,并且分析了在欧洲探究式课程对学生专业认同的发展的影响;Brooks(2011)个人的需要、个人对他人相似性的感知和个人对专业的看法和对专业的内在识别是专业认同主要的三个影响因素。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学者对专业认同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教师、护理、英语、档案等专业的研究,如王顶明(2007)对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进行了研究;胡志海、黄和林(2006)开展大学生MBIT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之间的相关研究;刘秋颖(2009)从教育模式比较的角度研究了本科新生的专业认同。其中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就业认知,如朱芳琳(2016)研究了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认知,并对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提出了建议;黄娟、万品敬、夏菲菲(2009)研究了大学生就业认知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认知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与意见,从而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吕征、苏娜娜、唐心恬(2016)研究了大二学生的就业认知,为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董健(2013)对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就业认知进行了研究;赵黎明(2016)对农业高职学生的就业认知进行了研究;卢银花、李华、张瑜(2011)针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认知开展了研究。 从目前研究看,针对大学生就业认知的研究对象群体范围过窄,且较多研究对象为研究生、本科生,但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研究少之又少,且目前的研究没有对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就业认知研究。本文利用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认知,希望了解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认知现状、影响因素以及针对这些学生的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二、样本确定 本文研究样本的选择有两个标准:(1)样本学生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2)样本学生必须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校生,即已经入学且在校就读的学生。 根据上述标准,本文样本来源于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13级、14级和15级三个年级的学生,调查对象覆盖了三个年级,共获得有效样本209份,其中男生占38.76%,女生占61.24%;一年级占32.06%,二年级16.27%,三年级51.67%。从样本分布情况看,样本性别和年级覆盖符合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满足了本研究的需要。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 1.对专业就业前景的认知。超过六成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有设想,但是能按照设想实施的较少。从数据看,超过61.24%的学生对未来有大体设想,但是已经开始实施的只有14.35%,其余同学一部分有设想但未开始实施,还有37.5%的学生没设想也没实施,表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就业的认知有设想但是大部分同学没有执行能力,不能给自己设定目标,并且按照目标实施。从性别来看,男生有设想且实施的占18.52%,有设想未实施的占50.62%;女生有设想已实施的占11.72%,有设想未实施的占44.53%;表明男生比女生对未来的设想更多,且具体实施的更多。从年级的分布看,大一有设想且实施的占13.43%,有设想未实施的占46.27%;大二有设想已实施的占29.41%,有设想未实施的占29.41%;大三有设想已实施的占10.19%,有设想未实施的占52.78%;数据表明,二年级有设想且实施的占比最大,三年级占比最小,表明进入求职期间学生们能有效实施设想的比重下降。 接近八成学生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就业认知比较明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专业特点是就业面广,但不集中。78.95%的学生对专业的就业广泛性认知较清楚,只有不到20%的学生对专业就业认知不清楚。表明学生们对本专业的特点和就业特性有认知,这对学生的就业选择有一定的帮助。 2.对专业就业的认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单位认知相对基本明确,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分别占36.36%和13.88%,有部分学生对创业表现出认知,创业的比例为10.53%。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就业单位的认识大部分有认知,但是仍然存在超过一成的学生对就业单位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就业岗位的认知主要比较集中。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行政人事管理岗、市场营销岗和创业,分别达到了58.85%、43.54%和44.02%,表明学生对这三类岗位比较比较认可。主要原因在于女生调查者占的比重较高,女生比较倾向与行政人事岗位,市场营销岗位入门门槛和收入是受到学生认可的原因,较高的创业比例表明学生创业的热情较高。 3.就业选择的认知。学生对就业选择的认知即结合个人又考虑前途,就业选择比较合理。就业主要考虑的因素即考虑到自己的特长兴趣,也兼顾到收入和职业情景。从数据看,就业选择考虑的三项主要因素是收入高低与福利待遇情况占76.56%,个人特长与兴趣占72.25%,职业发展前景与晋升机会占72.25%。表明学生就业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即“现实”又有“理想”。从年级的分布来看,大一考虑个人特长与兴趣的占70.15%,收入占76.12%,职业发展占61.19%;大二考虑个人特长占88.24%,收入占73.53%,职业发展占79.41%;大三考虑个人特长占68.52%,收入占77.78%,职业发展占76.85%;表明二年级学生更注重“理想”,三年级更注重“现实”。从性别看,男生考虑个人特长的占77.78%,收入占69.14%,职业发展占70.37%;女生考虑个人特长占68.75%,收入占81.25%,职业发展占73.44%,表明男生比女生更“理想”,女生更“现实”。 就业优势认知主要看重自己的通用能力,较少关注专业能力。根据数据我们看出,学生们对就业的优势主要的三个方面认知:学习能力占69.86%,人际交往能力占58.37%,实习经历占43.06%,三个方面都属于通用能力,而学生对专业能力的关注占36.36%,并没有占主要的三个方面。就业劣势的认知主要是工作和实习经验的缺乏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相关工作和实习经验占77.03%,专业知识技能占68.9%,沟通协调能力占41.63%三项是学生认为的主要就业劣势,其中工作和实习经验的缺乏与专业知识技能占的比较超过了70%。 4.就业求职的认知。就业求职的主要希望得到的指导和服务是职业生涯规划与职后发展指导占57.89%,简历制作、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占61.24%,收集和整理人才需求信息占50.24%。表明学生对职业发展、求职技巧和求职信息的需求比较高。 就业求职方式的认知主要的三个方式是学校组织招聘会占66.03%,各地方人事主管部门组织的招聘会占66.99%,专业教师推荐占48.8%。说明学生对就业求职方式比较看重学校、政府和老师的作用。 就业准备认知主要的三个方面是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占64.59%,通过兼职或实习获取工作经验占57.89%,考取技能证书占62.2%。说明学生主要的就业准备在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就业准备相对能够满足就业的需要。 四、结论与改进措施 本文研究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果得到下面4个方面的结论。第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前景有设想但是较少有实施,对专业就业认知相对比较明确,男生比女生行动性更好,二年级比其他年级行动性更好。超过六成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有设想,但是能按照设想实施的较少;接近八成学生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就业认知比较明确。第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单位认知相对基本明确,主要集中在中小民营企业;就业岗位的认知主要比较集中在人事行政、市场营销和创业。第三,学生对就业选择的认知即结合个人又考虑前途,就业选择比较合理;从年级看二年级学生更注重“理想”,三年级更注重“现实”。从性别看男生比女生更“理想”,女生更“现实”。就业优势认知主要看重自己的通用能力,较少关注专业能力。就业劣势的认知主要是和实习经验的缺乏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第四,就业求职的主要希望得到的指导和服务是职业生涯规划与职后发展指导、简历制作、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人才需求信息。就业求职方式的认知表明学生对就业求职方式比较看重学校、政府和老师的作用。就业准备认知说明学生主要的就业准备在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就业准备相对比较能够满足就业的需要。 针对上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来改善学生们的就业认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促进学校改善就业工作。 首先,对学生进行执行力教育和培养。大部分学生有设想,但是能够执行的比例低,需要帮助学生提高执行力,更好实现自己的设想。其次,针对学生的就业预期企业和岗位提供就业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提高适应这类企业和岗位的理论课程和技能训练比重,满足就业需要。再其次,提高学生就业的专业能力,通过入学、学习中和学习末的不同实践教学提高专业技能。进行学习指导规划和就业指导规划结合提供对就业选择的认知。最后,提高三个方面的就业指导服务;加强学校、政府和老师在就业求职中的作用,三方分e利用自有优势,开展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就业服务。[课题项目: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工商企业管理学生专业认知研究》(课题编号:2015-13)] (作者单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必然要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专业技能向通用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转变,实践教学要从课程到体制到结构化考核方式改变,总而言之高职教育绝不是中职的“翻版”,也不是本科的“复制”,应该是高于中职职业能力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发展;隐性课程;通用职业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下的实体企业也按耐不住冲进了电子商务的大潮中,企业管理的人才无论岗位的高低俨然对互联网应用能力的需求成为了普遍性,如果说管理人才不具备互联网的应用能力,不善于整合相关网络资源,那么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提出的“新常态”下,行业、企业都在面临改变,首先是观念的改变再而是企业方式方法的改变,其核心就是要管理人才顺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及时接受变化和作出改变。反思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军,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也应适应”新常态”在教学工作中做出改变,突出技能教育的高职理所当然的就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改革环节。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实情况 自国家开展高职教育以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却变成了以办公软件操作能力、专业能力、营销能力等职业基础能力作为职业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层面似乎说得过去,但仔细分析下与中职教育目标贴近,体现不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导致毕业生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出现困惑,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通病。高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既是应以管理能力见长,并具备管理岗位职业发展潜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养发展型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中职教育。 以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理论”一体化,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着重于学生的销售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办公软件操作能力等,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通过实训可以实现,但实践教学的要求把学生“圈住”了,自主意识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业能力没有,导致学生择业不明确,能力在岗位上得不到体现,没有职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当职业不理想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跳槽。每年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实习期后的跳槽率高达30%,毕业后一年内的跳槽率是50%,这些数据说明学生职业竞争力不强,职业发展能力弱的表现。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并具有较强企业管理能力,能在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包括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专业特定技能,然而到岗位工作后除了专业技能我们还需要职业发展技能――通用职业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结构的变化使人们的工作岗位发生着变化,人们不能再在一个岗位上从一而终。面对就业市场上职业结构的变化、岗位的轮换,人们需要有更高、更强的能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种更高的能力并不是通常的生产技术或专业知识,而是一种非技术、非专业的要素,这种要素能实现跨岗位、跨职业甚至跨行业,正是这种特殊要素才使得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具备了一种可转移性和适应性,这种重要能力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它被称为“通用职业技能”。通用职业技能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和就业环境的变化,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以下十项技能: (1)自我管理能力;(2)学习和适应能力;(3)解决问题能力;(4)创新能力;(5)团队工作能力;(6)语言表达能力;(7)信息处理能力;(8)人际交往能力;(9)系统化工作能力;(10)自我规划能力。 具备以上能力的就业者本身具有职业发展能力,能在社会变化的环境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工商职业技能目标定位缺乏职业的发展性 工商职业技能目标的定位主要在职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但随着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保守的职业技能培养显然不适应,企业需要更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社会需要创业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3.业素养被忽视 《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必须的职业素养课程,但课程囊括的知识量多而杂,针对专业的职业素养内容没有。根据冰山理论,我们看到显性特质是技能知识,人的知识与技能,容易被感知和改变。而在工作中隐性特质是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相对于知识、技能而言,素质要素中的潜能部分较难进行评价和培养,花费的成本也比较高,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潜能的形成与人的大脑的生成过程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人脑的内在结构在经历了先天的塑造与后天的培养之后,到了一定年龄将不易改变,因此一个人潜在的动机、内驱力、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社会角色等隐性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持久不变的。许多企业往往单凭专业知识与技能来选拔员工,这是过于表面的。事实上,素质中的隐性潜能部分对于指导企业能否有效利用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是非常关键的,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如果能够凭借隐性潜能来选拔员工,再对其知识、技能等素质施以相应的培养与开发手段,便能对员工素质的提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学生的隐性特质开发是实践教学一个真空带,我们需要在校内就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隐性特质从而形成自我职业素养。具备隐性素养的学生更容易融入社会,在职业生涯中面对困境更容易走出困境,并学会利用社会资源来提升自我的价值。 4.实践教育缺乏开放性和市场化 相对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更应具备开放性和市场化的特征。反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实训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缺乏,美其名曰的校企合作成为市场化的羁绊。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资源的限制,教学制度的局限开放性程度低,实训还是校内实训为主,项目实训为辅,学生体验较少,专业技能锻炼少,加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还不能实现无缝结合,传统实践教学自然就脱离了市场需求。执教老师长期在校内工作,业务能力得不到锻炼,市场化程度难以提升。 三、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对策探讨 1.加入“新常态”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时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要求: (1)增速换档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 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在稳定规模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职业教育要开始重视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 (2)民生普惠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必须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助推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公平,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接地气”的职业教育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并具备职业生存能力,在社会中的人才定位更清晰。 (3)创新驱动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 指出,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战略平台。中国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新活力。我国确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所以,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融合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 依此来看,如果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环节不进行改革何来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研究新形势,适时改变工商职业技能目标。把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加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新常态下的职业能力需求。 2.电子商务课程引入 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等,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涉及到企业各种资源的管理,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企业的资源也包括了电子商务在内的所以网络资源,可以说未来企业各岗位群都或多或少与电子商务有关。而且现在多数的创业人群都以电子商务作为基础发展而来,电子商务课程内容有必要渗透到各个专业课程中,比如市场营销应引入网络营销的内容,物流课程应介绍市场电子商务流通的相关知识点,经济法也应介绍电子商务法规等。将电子商务作为基础知识融入各个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利用低碳环保的网络资源来解决实训资源紧缺。 3.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根据麦克兰德的冰山理论,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开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培养应包括《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门店经营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源与营运管理》、《管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中小企业管理》;隐性课程针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潜能和通用职业技能开设包括《职业规划――专业素养》、《管理心理学》、《个人与团队管理》、《创业能力培养》、《演讲与口才》、《沟通与协调》、《方法论》。 4.联合企业共同推进实践教学 高等院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市场化程度低,需要联合企业进行实践教学才能跟上市场化的脚步,教学体系的开放性直接就影响高职教育的市场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合作企业多半是活跃于市场竞争中的组织,由市场经济推动企业发展,但和企业合作就往往会和教学冲突,这是一个矛盾体,如何设置灵动的教学机制来跟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解决的前提是企业实训资源的稳定,接下来是校企合作的深入探,最后是实践教学机制的开放性,对企业项目实训在资金、资源和制度上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师资结构化配置。实践课程考核应考虑结构化考核方式,也即是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考核要求细化到课程中。结构化考核更能体系学生的通用能力、职业潜能。 四、结论 高职教育发展到现在还属于新兴的行业,没有一个最公认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供参考,但在的新常态下,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感应新时代的到来并努力践行本职工作,高职教育绝不是中职的“翻版”,也不是本科的“复制”,应该是高于中职职业能力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职业教育。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要改变观念,迎接互联网带来的新浪潮,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自我职业发展能力的新型高职人才。 工商企业专业论文:以ERP模拟实验平台打造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新模式 摘 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就业形势,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就需要面向实际进行思维和模式的转变,以促进学生能够在走向社会后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随着ERP系统在社会的广泛使用,在相应的工商管理教学中搭建ERP模拟实验室平台,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为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视野。 关键词:ERP;模拟实验室平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ERP模拟实验平台课程体系的推出,使很多高校未来可以探索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扩充实践教学的含义,既让ERP摆脱单一的教学模拟,又可使高校和企业联合探索更适合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一个普遍困境就是“就业难”,其主要原因是毕业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对岗位的迁移能力较差,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困境。因此,通过企业的实践活动,来把握理论教学的侧重点,能更好地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教学质量。 一、ERP模拟实验平台的构建起到的重要作用 ERP模拟实验平台的构建可以使学生直面企业发展需求,充分进行自身的定位,更有效的贴合企业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就业。由于ERP系统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充分运用了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来进行综合方面的整合,达到企业、高校、学生三方有效的对接,保证三方的需求在系统中有效的满足,这样就形成了三方共赢的局面,推动了企业、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ERP沙盘模拟课程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ERP沙盘模拟一方面能够在实际训练中提升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深刻理解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了解某个管理措施在实际中体现的当前效益和中长期效益,从而培养出较强的法律制度意识,也能提升思维。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对前瞻性和共赢理念得到进一步理解,明白市场竞争中的企业不是单纯的争夺打斗,而是要在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上促进行业得到提升。 (一)实训课时设计不足 S多高校虽然在工商管理教学中引入了ERP沙盘模拟教学方式,但在课时设置上存在严重不足。有的学生仅仅停留在会用或者能看懂的阶段,这样的课程设置就导致ERP沙盘模拟教学失去了应有意义。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增加ERP沙盘模拟在工商管理实训中的课时时间,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运用技巧,还具备相应的数据分析能力。老师能够在每个企业完成一年的工作计划后,对该企业的各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使学生理解自己的管理措施哪些能够获得收益,哪些不能促进企业成长。另外,还应该在掌握基本沙盘操作后相应的增加电子沙盘操作训练,使学生能够站在当前互联网大数据面前,深刻理解市场经济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使自己所掌握的工商管理基本知识得到升华。 (二)理论课程与实际课程比例分配不科学 许多高校的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明显少与理论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与当前我国的市场环境严重不符。大部分高校将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开设在所有理论课程进行完毕之后。这种课程安排导致学生的理论与操作脱节,需要在开始实训教学后再返回去查找相应的理论知识。因此,需要将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进行交叉安排,使学生边学边做,最后再进行真正的系统模拟,既能够对前期知识进行巩固,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体现。 (三)教师实际经验缺乏 双师型老师的需求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共性特征,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方面的老师更容易获得。如成功企业的管理者等,都能够运用自身管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但是,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仍旧停留在操作ERP沙盘阶段,难以用实际案例对学生展开教学。因此,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使具备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企业经营者得到流通,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案例教学。 (四)ERP模拟实验平台的构建需注意的问题 1、注重硬件设备的前瞻性。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在不断进步,相应的硬件设备也在更新淘汰,这就需要高校实际的ERP模拟实验室平台构建过程中,硬件设备的选购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避免设备落后导致的实际教学效果下降,学生无法充分体会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的渴求程度,对企业需要的人才定位不能有着清晰的了解。2、实验室平台软件的全面性需求。实验室平台在硬件上满足之后,还需要相应的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软件在实际的运用中能够比较全面的反应当前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的主要工作方面,促使学生做出明确的发展方向,进而做出正确的努力,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避免浪费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时间。软件的选购要注重时效性,既要做到全面,又要保证其质量,才能够带给学生足够多的帮助。 三、结语 从ERP实践教学平台和校企合作两个视角,我们提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体系,以解决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实践教学的现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具体的设计,并结合ERP教学和创业大赛中所积累的经验,对目前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这一举动对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工商企业专业论文:提高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思考 摘 要:文章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特点和课程设置,构建了一套合理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进行评价,可以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综合素质提升、未来职业选聘、培训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方面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可雇佣能力 工商管理 综合素质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商企业管理人才需求仍存较大缺口,同时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水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征和课程设置,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市场更贴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高层次人力资源就业的特点和规律,也能够为其他专业学生人力资源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为出发点,结合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尝试建立多维度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力图使学生能够更贴切市场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可雇佣能力,同时帮助学校提升学校的就业质量。 一、建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作为特定知识和技能的所有者,是未来企业优质人力资源的后备力量,也是未来企业价值的重要创造要素。但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竞争国内化,为实现企业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就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可雇佣能力,并致力于打造一支能征善战、远见卓识、门类齐全和实力雄厚的精英团队。但就现实来看,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还不能够很好地同市场需求相吻合,其可雇佣能力还有待探索。特别是在当下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时代,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也需要管理自己的职业路径, 因为职业发展是所有企业员工工作的期望,职业发展意味着员工能沿着组织层级阶梯的晋升而获得内心的成就感,或者能跨越组织间流动而获得的自我价值感。而职业发展须具备明确工作动机、信念、价值观、态度,具备相关的职业可雇佣能力、技能、专长,掌握适当的社会网络、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要保持自己在将来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可雇佣能力,强化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影响力、创造力、亲和力、穿透力、执行力、学习力、企划力和控制力。从本质来看就是不断提升自身的可雇佣力,只有这样,才能直面挑战,科学发展。因此,如何站在可雇佣能力的角度,来建构一个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需要的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就成为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建构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归宿就是能够充分揭示导致高可雇佣能力所必需具有的可雇佣能力要求,其作用在于它可以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品质和工作能力。可以让我们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定义和相应层次的具体行为的描述,确定可雇佣能力的组合和完成特定工作所要求的熟练程度。 本研究通过访谈法、调查法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来总结和搜集具体指标,以可雇佣能力为侧重点进行探讨,设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以达到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升可雇佣能力的努力进行评估。 根据上述方法构建的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在表1的基础上,构造判断矩阵,得出指标权重。在模型中,每个因素对整个Y构的价值或者说重要程度都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采用比较法来构造判断矩阵,并通过矩阵运算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 根据表2,据此类推,可得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表,如表3所示。 根据表3中的权重结果可知,就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组成要素而言,业务能力是最重要的,其权重达到 0.3095,之后是个性品质(0.3040)和社会资本(0.2803),最后是组织与发展(0.1062)。从具体二级指标中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应变能力、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风险意识、团队管理与合作、人际关系、行业和区域背景等都是组成可雇佣能力要素中较为重要的部分。 三、结语 由上可知,建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就学生自身而言有利于提早认知职业发展的构成要素,对其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具有积极的影响;对学校而言,有利于学校优化培养方案,培养更多能够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具有较强可雇佣能力的学生;对社会而言,拥有较强的可雇佣能力可以减少就业或者择业的困难,有利于当下就业择业难问题的解决。当然,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提升,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与全力配合来实现。 工商企业专业论文: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存在的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缺乏能够提供给学生实践操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等现象,探讨建设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相关运行机制,为学生提供系统地、较全面的实训教学体验。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和利用过程中,并不像工科专业那样能有现成的工厂车间内完成,学校也不可能提供一笔资金给学生去创业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如何将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也成为了众多院校极力探讨,以期改进和突破的一个问题。 一、学生岗位实训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高职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广泛性,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意愿是十分强烈的,但是企业的合作热情明显缺乏,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总的来说,企业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缺乏动力的。 二、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一)“平台式”校外实训基地(群)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政府、相关行业组织的合作,搭建“平台式”校外实训基地(群)。依托生产性的企业行业为主体,搭建“一校+多企”的平台,建立集群式校外实训基地。学院应主动与相关行业协会,如食品行业、电子行业、房地产行业的合作,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并建有不断推进产学合作内涵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本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真实的生产和管理体验。 (二)建设“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 在与本市、本省的大型企业合作的基础上,拓宽合作范围,加强与外省,甚至国外的企业建设“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大型企业实力相对雄厚,可由企业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提供工商企业管理人才需求信息,指导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发挥各自优势,共建专业教学与培训团队,开展企业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并且在校内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参与产品营销或研发,与评优或补助挂钩。力争做到基本专业技能训练在校内完成,其它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主要在生产现场进行;三是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习与就业结合,将“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推向全面;四是大力支持合作企业发展,开设企业“定制式”培养人才的班级。 (三)建立“项目导向培训企业型”校外实训基地 与中小企业合作,建立“项目导向培训企业型”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融教学、生产、科研于一体的“培训型企业”合作,将企业作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开展流水线生产过程中多工种中高级技能训练,以及相关岗位人员的应知与应会培训。 三、校外实训基地的机制建设和政策建议 (一)动力机制 学校方面,专业建设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并将其与国家财政拨款相挂钩,深化高职院校共建共享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能性,为学生搭建真实的生产性实践平台。 企业方面,应确保企业在合作中能获得较好的预期利益,包括:优先获得优秀毕业生的选择权;可以利用高校资源对本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企业和员工竞争力,并把员工对学生的帮带教育与奖金等挂钩,落到实处;同时依法享有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 学生方面,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应有相关法律确保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获得真实的管理工作体验,并能取得相应的工作报酬,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提高就业的可选择性。 (二)激励机制 针对企业参与合作积极性不高这一问题,从政策和制度层面考虑,如何激励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建立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或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相应利益补偿机制。如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加拿大通过退税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与校企合作),对于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相关企业按一定比例减免相关税费。让企业切实感受到参与职业教育既是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同时又是一项能给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带来好处的事情。 (三)约束机制 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明确企业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并加强政策的执行力,以此从法律形式上加强各行各业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约束力。 同时,政府应鼓励各行各业建立非政府非市场的公共性行业组织团体,在政府的引导下,让相关行业性组织、协会参与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建立起连接企业、学校和政府的中介组织和机构,以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向企业和学校宣传等。 (四)利益分配与财务管理机制 在财务管理方式上,明晰相关的利益分配关系,让学校教师参与的实训课程指导报酬和教学课程建设的工资,学生在企业工作的报酬,企业员工的帮带指导报酬等都有明确的财务支出明细,校方和企业方按协议进行利益分配。另外,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额资金、设备损耗等专款专用,统一核算,严格执行经费预算和成本预算。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充分发挥多种模式应用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校企合作带来的真实场景或项目的学习体验,也让企业和政府在这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工商企业专业论文: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摘要:结合多年从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关工作及研究经验,在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与研究基础上,对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并归纳总结当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为提升大学生就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学生就业 情况调查 分析研究 一、引言 自我国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从而带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法律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国教育问题已经被提上日常,大学校园作为当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和发展都逐渐引起了学术界以及教育界的热议。有关于应试教育、大学生犯罪、大学生就业、高考等名词成为了互联网上的热门搜索名词,并且逐步成为了当代家长、社会各界人群关注的重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当代我国各大高校的人们专业,其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体系,拥有多个发展方向。由于中国的发展现今已经进入了以服务业为主,农业、工业为基础的重要时代,从而在我国社会当中有关工商企业管理相关人才的缺口也逐渐增加。并且,大学作为与社会相互连接的重要纽带,其每年为社会中输送大量的人才,也就使我国社会各大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逐渐增大。这一现状给予了当代我国各大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由于国家及有关部门对这一专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也就使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这一专业,以提升自身的办学声誉,希望以此学科的培训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本校当中。但是,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却逐渐偏离了我国教育界的预期,由于盲目扩招的现象普遍存在,给当代进修工商企业管理学生带来了就业困难的严重现状,并且由于高校资源有限,大多数学校打着优质办学的口号,不断扩大对该学科大学生的招收人数,使得该专业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较低,不具备与社会岗位相互接轨的能力。而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其是一门实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缺乏这些能力的培养将会给当前这一专业学生带来就业问题、工作晋升问题等。为此,作者在本文中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互联网渠道对学习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工作行业、职位及内容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汇总与分析,以期找到更加适合当代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式与内容。 二、调查方案 (一)调查方法及内容 本论文所获取的研究数据,均由作者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在全国各大高校论坛上派发,通过同学号召、教师号召、互联网宣传的方式发放问卷。调查问卷共计在全国发放24个省市高校,共计165所高校(皆属于二本以上全日制高等本科院校)。在本调查问卷发放过程当中,共计发放问卷数量为1200份,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1200份(由于便于统计,故发放整数份)。经过统计,此次问卷调查所获得的人数中有800份为女生,400份为男性。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统计毕业生均为应届生,不包括办理暂缓就业的学生,也不包括社会工作人员。调查的内容主要分为三项,具体如下列示:第一为性别;第二为地区;第三为是否找到工作;第四为就业的行业及岗位。 (二)调查结果 在对上述调查问卷进行分类以及整理之后,具体的统计结果如下列示:(1)对于性别的统计。在调查问卷当中男生所占毕业为三分之一,共计400人。女生所占毕业为二分之一,共计800人;(2)对于地区的统计。在调查问卷当中,学生来自于中国24个省市的高校,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一线城市学生总人数占总体学生样本数量为百分之六十,其中来自于二线城市例如武汉、南京、重庆、天津等地区学生样本数量为百分之三十,其中来自于其他地区,例如港澳台地区、广西、云南等我国西部地区学生的总体样本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十;(3)根据对第四个选项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之后,作者发现,其中大多数学习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走入社会岗位之后从事前台、文秘等文科类岗位的为百分之五十,其中从事企业咨询工作的为百分之十,从事销售工作的为百分之十,继续选择深造的为百分之十,其他为百分之二十。 三、调查结果分析 在经过上述的统计之后,作者对上述统计结果进行了下述的分析:(1)对于性别的分析。根据统计男女数据的比例,经过三个选项相互结合之后,作者发现,其中男生的就业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而女生的就业比例相对于男生较低为百分之五十;(2)对于所在区域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位于一线城市地区的就业比例为百分之七十,而位于二线城市的就业比例为百分之五十,位于其他地区的就业比率为百分之四十五;(3)将三个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合并进行分析之后,作者发现,其中位于一线城市地区的男性就业较为容易就业,此项统计与学生专业性无太大关系;大多数学习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都是偏向于文科类的,也就是管理类的工作,他们需要保持较好的与人打交道、撰写文书、朗读主持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四、对当代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现状的建议 (一)完善现有专业授课体系,开展多样化教学 我国高等院校应当对现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授课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1)对现有教科书内容及所选课程门类进行甄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门非常偏重于实践性的课程,而现有大多数高校对于该专业教学都是偏向于理论课程教学。为此,应当不断整合与更新现有授课内容,对给学生授课的教材进行不断的调整,在其中添加实用性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理论、阅读与自学的能力;(2)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互联网科技飞速影响下的高等院校,应当与这一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新媒体以及现有多媒体设施,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到社会,使他们对社会中该专业的实践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提升教师团队整体素质,聘用校外导师 我国高等院校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应当不断提升现有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对于该专业而言,其实用性较强,就决定了其授课教师不仅仅需要拥有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且还需要拥有实践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在我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课题研究与校外企业相互合作,从而增强自身实践能力,发挥其在授课环节当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我国各大高校还应当积极的聘请校外导师,利用学校办学的特点与主打的学科,吸引校外导师加入到学校中来,为班级学生现身说法,提供有益于其今后成长与发展的建议。 (三)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实习实验室 三、以正确的方法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科学合理的规划,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庞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因学校性质的不同而变得简单。因此,高职院校虽与普通全日制高校的性质有所不同,但其校园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合理规划。首先,要在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奠定高职特色的基调,从校情出发形成鲜明特色;其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同时有所偏重地适时做出调整,要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再次,学校各部门全员参与,各尽其能,各司其职,以主人翁姿态共建校园文化,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最后,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始终都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付诸实践。“行百里者半九十”要避免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空喊口号不做实事,应以科学合理的实施框架,将具体而详尽的内容和措施全面落到实处。 与时俱进的网络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21世纪已步入互联网时代,各高职院校纷纷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利用网络文化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环节效率。如今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课堂和图书馆获取知识,还可以借助网络这个方便快捷的渠道,足不出户交流学习心得,而老师也可以为学生们网络答疑。因此,校园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和学习模式也得益于网络文化的发展有所转变,师生之间形成互动教学体系,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此外,学校可利用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广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网络文化也可能对高职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正确全面地认识信息化,并利用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它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工商企业专业论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素质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摘 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提升,迫切需要整个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以利于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管理人才。而素质教育实施的全面深化,将会推进教育体制的深刻变革;这是全局性、战略性和全面性的系统工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承担着培养懂专业、精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重要使命,素质教育也应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素质教育开展需要高素质教师作为基础和延续。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以推进高职教育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 关键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素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素质教育是培养造就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素质教育却存在一个认识误区:素质教育发展与专业教师素质提升毫无关联,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化。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应不断深化专业发展和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 一、高职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的关系认识 教师素质,或称教师专业素质,是指从事教育活动并能使之顺利进行的基本品质或条件,是在职业生活中,教师与他人、集体、职业工作等方面关系的协调过程中所适用的基本规范或行为准则,和基于这些规范或准则所展示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他涵盖了专业性的知识、能力和精神三大部分。专业性的知识分为:通用性的(教师具备的推进教学有效实施的普通文化知识)、本体性的(教师就职的专业知识)、条件性的(有助于教育教学实施的知识)实践性的(教师处理教育问题的个人经验积累);专业性的能力分为:组织教学、语言表述、教学过程设计和过程监控等方面能力。专业性的精神分为:观念(对专业或教师岗位的认识)、态度(对教师岗位的基本观点,包含专业的理想、情操、性向和自我。)、道德(也称师德,教师工作过程中人际关系处置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业原则。) 高职素质教育和教师素质提升是独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素质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事,专业教师作为承担者重任在肩。当前,大多数高职教师的教学经历多是成人教育,理论教学能力较强,还不很熟悉高职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规定。高职教师有必要提升自身素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要求。专业教师提升了自身素质,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当然,素质教育的推进也会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两者之间关系体现了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素质教育前提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重大意义。我们主要从教师职业发展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提升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正是区别教师专业性与非教师的标志。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经历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足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绩效。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和身份转换过程,即岗位新手转变为专家型教师的整个过程。教师走向职业化的过程也是其专业发展的过程。为此,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体现了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1)教师专业发展内部影响因素。1)缺乏本体价值观认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价值是其专业发展本题价值观的关注点,这个本题价值观主要体现了教师参与专业发展过程积极性。现实中,一些教师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讲课、改作业等,教育教学成了讨生活的方式。这样,作为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其就难以体会。教师只有从内心深处产生专业素质提升的源动力和专业发展的意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努力收获成功。2)缺乏工作过程自主反思。自主反思指的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回顾和思考教学过程和效果,如此多次反思可以清晰认清教学实践本质,并以此为指导使教学经验的准确程度和多样化得到提高,进而提高教学和素质教育实施绩效。当前,教师教学反思有一些问题:形式化,未深刻认识反思的现实意义;模式化,反思的方式过于固定。(2)教师专业发展外部影响因素。1)事务性工作繁琐。专业教师日常工作事务性工作繁琐,很难集中精力集中与专业发展,常规项目:听课、论文、作业批改、实训辅导等占用大量业余时间,教师专业发展所需时间不能得到保障。纵使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缺少实践和空间,也会影响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2)缺乏人性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人性化不足,专业教师就成为持续工作的机器。学校在管理理念上,工作狂人和道德圣人成了专业教师最好的定位。管理方式上,管理制度太传统,限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定和内容过多。3)缺少专业化发展经济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得到学校的相应资金扶持。但现实中,由于财力不足和资源有限,教师专业化发展能调配到的自己和资源有限。比如:一些地方的教师,生活和工作条件较差,工资待遇只能维持正常生活。这势必会影响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项工作缺乏资金支持,难以开展。 三、高职素质教育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一)关注群体,关注自我。关注群体,就是要对自己所在的组织、社团比较在意,积极研究并融入自己周围环境的职业文化、伦理、生态和成长当中,乐为其中一员,依托群体的滋养不断成长为合格成员。关注自我,就是置于群体环境中,要认真对待相对独立的自我和群体成员的自我。对于专业教师而言,关注群体就是要重视校园文化、校规校纪和人际和谐,尤其是要重视自身所在较小群体。关注群体并非重视别人隐私或私事,以及搞小团体、信谣传谣、喜欢告状或恶语相向,而是对群体运作特别是人事政策进行研究,学习其他成员的学术、教学特点并熟悉其性格和成长环境,积极主动融入周围大环境,在人际关系的和谐基础上追求个人的成长,在人文素质的融和基础上提升个人的学术素质,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当然,高职专业教师的关注群体还涵盖重视高职教育、学校招生、学生就业、教育模式和学校生存与发展,主动在高职教育发展前提下追求教师自身发展,与时俱进。 (二)反思教学,反思自我。反思教学,就是指教师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和教学规范,研究和思索自己日常教学过程,找出弱点和不足并积极改进,提炼成功经验并发扬光大,善于学习和研究教学,逐步成为为专家型教师。反思自我,就是指在反思教学基础上,教师理性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理念、策略以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和认识,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积极打造和谐的环境关系,努力成为道德达标、学识丰富、作风扎实的教师,充分展示自身的师爱、人格、学识、形象和才华等魅力,反思中逐渐成长和成熟,成为专家型教师和学生爱戴的教师。高职专业教师应该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素质要求,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特别是基于服务地方经济、推进学生就业原则来反思教学的内容和行为,将自己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建立在学生职业道德和情感的培养上,逐渐推进自身专业发展。 (三)成就事业,成就自我。国家和企业的未来发展要靠人才,而人才培养依托教育培训。教育事业是关系到国家和企业兴衰的战略事业,而教育的成败关键看教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环境污染日益严峻和国际竞争不断激烈等,但我们正面对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历史关头,转型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人才,特别是需要更多的素质和技能较高人才,这正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宗旨。近些年,高职教育发展很快,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困境共生,而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专业教师专业素质水平高低。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师应该勇于拓荒前进,敢于承担重任,积极献身于高职教育事业,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促进自身素质提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强化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率先垂范并带领学生积极成才。 (四)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性化管理机制。从动力和制度上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扶持将有利于学校管理效率提升:第一,学校要建立人性化水平较高的管理制度。管理的科学化应依托软性的疏导、思政整治工作和硬性的规范、制度来落实;将人性化的规范、制度渗透和融入到科学规范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中。第二,科学结合和适度控制目标管理与教师合理需求,学校进行工作目标制定时,应该科学分析和定位教师合理需求,使学校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和谐统一。 (五)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压力得到有效舒缓。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到知本主义时代,知识的作用日益重要,专业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更多更好人才越来越艰巨。然而,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各种培训、会议、作业、检查等工作,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消耗了教师精力和时间。这样,就会影响到教师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应该改变培训、会议、检查等工作的时间和方法,为教师减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助力。 (六)从经济上积极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经济支持,经济上大力扶持教师专业发展,可以有效推进高职教育的健康而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很多学校经济实力有限,况且国家支持教师进修的资金有限,教师的工资水平也低,一些学习进修机会的不得不放弃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七)充分利用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共享知识。教师可以任何时候以文字或多媒体形式上传自己的心得、感悟、资料,不受时空限制,全社会都能共享教师的知识和思想。通过访问别的老师博客,可以进行相关对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共享信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2)同行互动。借助博客,没有身份、地域和学科等方面的限制,即使远隔千里外的同行也能集中到一起,进行即时互动式交流,借助积极地参与、回复和讨论,他人思想和经验能够分享,可以解决在自己的工作圈内无法解决的问题,跨越式的提升和发展自己的思想观念与知识结构。(3)引领专业。博客往往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由专家或学者充当博客的远程技术帮助的平台,他们会想尽办法地搜集整理该领域的精华,该专业最核心的问题、最新的趋势和发展、最重要的人物和成果、最新的产品、最好的文章、期刊和网站等不断向读者展示。 结语:随养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实施“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都应承担的历史重任。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应将专业发展与素质教育有机融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并拓展专业教学的职责和功能,持续不断地鼓励学生学习,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让他们更好更快地对接理想的工作岗位和达到工作岗位实际要求。 工商企业专业论文: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摘 要】能力本位思想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意识,企业在人才的聘用上十分关注人才能力的高低,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需要以能力作为第一培养目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能力本位 在我国近年来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该专业。能力作为社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如何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成为高职教育的一大难题,需要在实践中对其加以完善。 一、能力本位的内涵 所谓能力本位,其基本内涵是在人才培养或者人才选拔时,以其本身具有的能力作为第一参考性因素。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能力本位是多数企业聘用人才时具有的基本理念。就企业而言,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多数人才都是理论型,该种人才的知识含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是却缺乏应有的能力,尤其是一些应届毕业生,其在参与工作后,学历与能力严重失衡。这类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表现出能力不足,制约着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很多企业更侧重于人才能力的选拔。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能力本位思想。从某种概念来说,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高职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手段,都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然而,高职教育本身就是面向社会职业能力培养。其原本的培养方式过于片面化,不符合其本身的设定。而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不少高职为了保证其长期发展也开始转变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介绍 工商企业管理也就是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人员配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在早期的教育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自学考试学科调整后产生的一种新型专业,该种专业的设置最早是为了培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工商业以及其他各类企业管理方面工作的专门性人才。从我国教育层次的分类来说,本科教育中的该种学科侧重于管理性,也就是专业本身所具有的指挥能力。而在高职教育中,相对侧重于该种学科的实践性能,也就是其中的具体实践事项。这就使得我国对于该种专业的定位清晰度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实际上,企业所需要的这类型人才,必须要经过专业的学习,对于现代管理理论具有系统的了解,知识相对广泛,熟悉管理的基本技能与科学方法,从而实现管理工作。当前来说,该门学科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与一般方法的学科。在学习中,主要针对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能力。而当前高职所培养的对应专业的学生却并不具备这两项能力。 三、当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本位思想固化。虽然我国高职教育中引入了能力本位思想,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过于概念化。在专业的培养中,其更侧重于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对应的能力本位内容。再者,在我国提倡精品课程的构建时,也忽略了该种意识的应用。从而导致课程建设的整体效果严重缺乏。 (二)课程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同步性较差。虽然我国当前高职教育中,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并且也在实际的教学中改变了对应教学计划的格式与形式。但是,在实际的课程建设中,却严重缺乏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进行区分,对于能力并没有明确的划分。该种状况使得其课程设置的统一性过强,目标得不到保证。 (三)理论与能力的偏差。在我国当前的高职教育中,应知所占比例过大,导致很多学生都将理论学习作为自身的第一目标,他们能够侃侃而谈,却做不到从容应对。尽管素质教育提出后,我国很多院校已经开始重视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等,都导致其能力培养受限。 (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环节缺乏协调性。课程体系建设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教学实施单位以及广大教师的协调运作,才可以达到设定的效果。然而,从目前的状况上来看,多数高校将课程建设作为一个文件,而没有采取对应的措施。 四、构建以能力为本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该处所说的能力,通常被界定为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通常需要职业教育才能实现。 (一)专业能力。这是指现代工商企业管理能力,包括生产、采购、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出来的人才本身所具有的企业管理类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从而使得其整体的知识结构满足合理要求。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可以以情景模式作为基础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从全方面去了解该种能力的实用性。 (二)方法能力。这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以及学习的方法。通常来说,每一个职业的职责实现都具有多样性,而不同的人员可能采取不同的实现方法。在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瑕疵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该种方法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构建体系时,需要对该种方法能力的认知深化,从而保证其培养的正确性。 (三)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其主要包含一些必要的公关能力以及协调能力。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过程中,实际上很少会有相关的能力培养,这就导致我国很多人才存在能力缺失。因此,在实现课程体系构建时,必须要将其本身的内容作出一定的调整。 (四)评价体系存在的必要性。一个教学方式开展是否有效,需要一定的评价系统来对其进行客观的确认。而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院校本身也不能保证其100%的正确。因此,需要构建对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来保证课程体系构建的正确。 工商企业专业论文: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研究 中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和就业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的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应能适应某一类的职业岗位群。工商企业管理作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进一步系统学习专业课程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中职工商工商企业管理课教学必须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本文就中职工商企业管理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选择合适教材 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教材的选择相当重要。一本好的教材可以使教师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更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工商企业管理内容多,知识量大,授课时间却相对较少,这对教材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还充当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对工商企业管理方法的重视,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对工商企业管理的重视刺激了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又推动了工商企业管理教育的蓬勃发展,但同时教材建设却显不足。一本好的工商企业管理教材不应该只是空洞理论的阐述,更应密切联系中国和世界的工商企业管理实际,在分析工商企业管理领域中那些震撼人心的事件中,传递工商企业管理实践中那些取得重大成功的经验和信息。作为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慎重选定。 二、改变陈旧单调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企业运营模式及管理学基础,但中职生并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教师采取适用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明显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工商企业管理的教学,而管理学常用的案例教学法又是否适合中职生呢?这便是接下来要讨论的重点。 案例教学法是指将特定企业业务情景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良好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师生交流由被动听课到互动教学,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气、活力。当同学们看到案例后,运用所学知识,经过缜密的思考,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此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给以正确的提示和引导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表达思辨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无论是经验欠缺的还是经验丰富的学习者,案例教学都适用并可以有效地运用,特别针对工商企业管理这门抽象性知识学科,其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但对中职学生采用案例教学法就受到较多因素的约束首先,中职生的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储备学习能力都不足,不具备相关的社会阅历,对企业的机构的运行机制等并不了解;并且好的工商企业管理案例篇幅长,阅读量大,远超出中职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对于案例没有深入而正确地了解,就无法展开充分地讨论。其次,中职生习惯了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在教学中直接采用大量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方法,学生的接受程度不高,互动性的效果不明显。最后,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实践经验又未经系统培训,根本无法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及引导学生思考,案例教学只是教学的补充和说明,对学生而言吸引力不足。 与此相反,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或角色扮演法等情景模拟教学法却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游戏教学法,由一名同学担当领导者通过口头语言教全体同学画图,在此过程中不允许其他同学提问,看看有几位同学能画出完全相同的图形游戏结束后,请同学们谈谈感受,并结合管理知识写一份心得体会。我相信只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寻找适合的管理游戏,合理组织游戏,并在游戏结束后通过游戏的过程及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各小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知识分析整个游戏,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让思想的火花得以碰撞,最终学生会爱上工商企业管理。 三、加强课外实践,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在中职教学环节当中,实践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企业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应用水平的重要途径。但从当前的职业教育水平来看,其仍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不足,偏重于理论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行为,使学生都成为了只懂知识但不会应用的“书呆子”,这种情况的出现既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对中职教育水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带来了阻碍。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工商企业管理原理当中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应该加强课外实践,来实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做好对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让学生进行课外实践,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来实现学习进步,同时又避免课外实践过多而影响学生的主动性。课外实践的模式有很多种类型,教师可以根据对内容形式的把握来进行课外实践模式的选择。例如让学生去参加一些工商企业管理专题讲座,让学生切实的融人到工商企业管理工作的氛围中,通过听讲座来实现对工商企业管理工作的认识,并在讲座中实现知识水平的进步与提升,为学生的工商企业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应用能力提升提供支持。 四、做好校企联合,构建良好实践基地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其以职业教育为目标的学校,想要真正的发挥出职业教育的效果,就必须要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来搭建起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作为学校的教学目标,以学校作为企业人才输送的主要阵地,通过这种双赢模式的构建,为中职学生打造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职业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在与企业联合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实习阶段进人到企业当中去进行实习,通过实习来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和融人到工商企业管理职业角色当中,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学校书本上的知识与职场上工作之前的差距,并在实习过程中实现对自己工商企业管理水平的进步与发展,为自己的专业进步提供帮助。在这种校企联合实践模式下,不仅学生能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职业进步,企业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日常工作水平来发现一些潜力人才,并在他们实习结束后,享有优先聘用的权力,从而真正的实现学生职业发展与企业人才引进的双向发展,发挥出中职学校这一人才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总之,工商企业管理课程属于一种实践操作性的课程,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职学生综合涵养,积极适应社会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职学校工商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必须要紧随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及时的改革和优化相关的专业知识,改良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提升教学效果,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杰出的实用性人才。 工商企业专业论文: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摘 要 目前,努力建设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非常重要,这是高职教育大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应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促进校企合作,促进教师与企业的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 校企 高职院校 双师型 1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创新发展。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提供给学生实践锻炼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与此同时,对师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科研技术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等都是理论性偏强的课程,任课教师大部分也是直接由高校走进高校,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不足。这就需要校企合作开展过程中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锻炼,着力打造理论知识充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 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特点 除了扎实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向的理论基础,“双师型”教师应熟练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拥有企业管理相关专业技能,充分了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就业市场和前景,能制定符合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向,能对专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3校企合作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3.1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高职院校选拔教师还是处于传统的教育理念主导,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于优秀高校,拥有较扎实的理论教学功底,但是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不能完全掌握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缺乏创新教学意识。目前仅仅依据专业职业技能证书来认定“双师型”教师还远远不够,拥有双证的教师必须经过真正的实践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质量要求,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指导。 3.2专家型教师普遍缺乏 尽管高职院校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企业的专家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可以胜任一部分的专业实践课程,但是并没有参与到专业教育和建设工作中。尤其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中理论课程居多,很大一部分教学工作还是依靠高校教师本身。而高校教育体制下,教师仍然注重理论科研水平的提升,忽视了自身技能学习,真正能通过校企合作向企业专家学习的教师少之又少,教师的综合水平总体偏低,专家型教师普遍缺乏。 3.3产学研没有有效结合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需要创新发展,就需要高质量、高实践能力的教师以及完善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式。而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往往还浮于表面,社会生产、职业教学和科研三者严重脱节,教师的教学理论很难转化为实践,更不用说用实践来检验科研成果。 4校企合作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究 4.1培养实践教学理念,创新专业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创新专业教学体系,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结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偏理论,需要充实专业实践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应充分了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发展前景和行业发展方向,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就业紧密结合,培养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4.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师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企合作机制,引进更多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兼职教师机制,让兼职教师也可以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杜绝挂名的兼职教师,加强兼职教师的管理和考核,确保兼职教师的质量和稳定性,提升教学整体水平。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争取获得更多的专业技能证书,加强教师与企业专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理论和实践资源共享,努力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好的教师队伍。 4.3改善实践教学环境,优化校企合作平台 近几年,高职院校都在不断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平台,与此同时,还应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依托企业的市场化平台,加强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与交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教师和企业专家“岗位轮换”制度,让高职院校的教师有更多开展企业培训和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实现理论知识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同时,更多的企业专业人才也可以走进高校带来更多的实践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这种轮换机制,高职院校将发展更多“双师型”教师,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5总结与展望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应制定合理的教师实践锻炼培养机制,探索“双师型”教师建设的途径和模式,加快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师真正地将理论知识结合企业锻炼,实现高校和企业各取所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工商企业专业论文:浅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理念创新 摘要:实践教学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特点提出的实践教学创新理念及方法。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包括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实践内容更新及完善、协作式学习和充分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师生交互课程实践教学理念创新。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电子商务概论;实践教学理念创新 一、引言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专业;因此,实践教学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处于核心地位。如果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说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致命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实践训练,就会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和社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认可。笔者长期从事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与本课程相关的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理念,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有所帮助。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电子商务实践及学生创业创新的核心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系统全面的掌握电子商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学生以后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保障。所以,要求教师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更加重视该课程实践教学方面的引导工作。切实做到使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具备动手能力强的技术能力,让我们的每位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的行动指南--教学理念 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践活动的理解与掌握,着重提升学生的管理沟通能力和技能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双创”精神,运用科学管理的思维方式,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理论理解专业方面的问题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位学生成为企业岗位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理念实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较为成熟的专业,专业建设时间较长,早期以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为主,很少涉及到实践教学方面的工作。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很多教师都没有系统全面的学习或接触过这门课程,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概论实践教学的需求。因此,针对高校电子商务教师欠缺的背景下,培养更多的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师,切实提高该课程教师的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此外,我国国内电子商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相对狭隘,研究成果滞后于电子商务实践发展的态势,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有意识的跟踪学习最新的电子商务知识,从而有效的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高校学生专业能力的需要。同时,高校可以考虑聘请一批在电子商务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电子商务工作经验,而且还具备未来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态势,从而避免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不会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情况的发生。 2.理论与实践课程统筹兼顾,着重提高实践教学比重 在立足于传统的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程,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所占比重,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任务训练与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所占比重来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笔者以嘉兴南洋学院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着重讲述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统筹安排。笔者由原先的电子商务概论实训比重占总课程比重的30%提高到现在实践教学课程占总课程的60%。课程教学考核从原先单一的期末考试转变为期末考试、任务训练、实训教学、课堂测试来考核学生。考核分值比例由原先的30%提高到60%,也就是将期末考试成绩、任务训练成绩、实训教学成绩和课堂测试成绩分别占总评成绩的40%、20%、30%和10%。笔者需要声明的是任务训练、实训教学以及课堂测试都属于实践教学范畴。这样的课程考核方式侧重于实践教学,从而淡化了期末考试和加强了学生平时对实践课程的学习。 3.摒弃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倡导团队协作式教学方式 基于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理解,要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授课模式,切实转变为师生协作式授课方式中来。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技术与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组建协作式团队完成特定的项目与任务已成为高校教学普遍采用的运作方式。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要顺应这一潮流,电子商务概论课堂教学改革要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要明显突出在电子商务概论课堂教学中组建学习团队,从而实现由原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到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专业技能。笔者在电子商务概论实践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通过相互协作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小组各个成员之间的协作组织能力。此外,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未来的工作环境中小组之间的竞争压力,激发广大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热情,全面调动广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加压力,自我激励,勇于竞争的精神风貌。 4.借助网络平台资源开展师生互动,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可以有效的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从而实现由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转变为双向知识传播。网络平台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自主式、互动式的学习环境,着重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将“教”与“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资源在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课程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实现课程教学资源与学生共享,能够更为直观、生动,支持学生自主式学习。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在网上进行相互交流,方便师生之间相互沟通。 工商企业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 要:作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与研究经验,在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与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现有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致使了当代国内居民需求内容及其方向的改变,其已经从对基本物质的需求转变为对物质、文化、精神以及素质的追求。这些需求可以反映在当今社会工作岗位对学历的追求上。相较于1990年,当代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赶超我国1990年年底的高中生数量,并且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对中国教育的重视,研究生、博士生的数量也不断攀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这一现状表面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其已经不再是对某一学科人才的需求,而是更加偏向于更加具有学术精神与钻研精神学生的需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对当代我国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教育是当代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链接高校与社会的纽带,将直接影响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高度。并且大学生由于年龄的客观因素,其正在处于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成型的时期。由此可见,不断提升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提升大学教学教育质量,将能够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供给。 工商管理专业是当代我国各大高校的热门招收专业,其包括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等诸多分支专业。由于这一专业实用性较强,能够在社会当中应对各种岗位的需求。为此,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乃至非全日制高校都会开设工商管理专业。这也就决定了当代我国各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而作为一项能够在社会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专业,其所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将会对我国各行各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作者本文当中将主要结合大学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并以其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展开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以期不断提升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二、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培养定位缺乏目标性和科学性 在我国高校所开设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存在着培养定位缺乏目标性以及科学性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于当代我国高校对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并没有与其将要进入社会后所需要从事工作相互结合起来。(1)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都在不断的扩招,为了获取更多的地方教育经费支持,大多数院校不断扩充现有招生人数,降低招生标准。但是,在现有资源上盲目的扩大已经使高校教学质量不断下滑,减少了对学生培养计划制定、内容实用性安排等大大的减少了当代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2)我国高等院校过于重于理论教学、重于高等人才培训的教学,而忽略了作为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应当具有的多学科知识融合、基础知识学习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从而造就了当大学毕业后走入真正工作岗位时,这些从校园走出的人才无法快速适应岗位与社会的要求。这一现状及问题的存在体现出了当代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缺乏目标性与科学性的特点。 2.培养模式单一、方法陈旧 我国高校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培训人才的方法也较为陈旧。(1)在大多数我国高校当中都是采用教科书去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学生要创新、使用新思维去思考问题等等。但是对于我国教科书而言,其作为学生的重要课程读物,却并没有坚持创新的原则。就市面上的图书而言,不同高校所使用书籍均有所不同,很多学校为了便向收费都采用自己编写图书的方法。这些图书内容陈旧、缺少案例教学,可读性不高,容易造成学生错误学习,或者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2)而对于教学方法而言,同样如此。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采用电子化办公设备进行教学。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方式的优点。多数教师都是采用宣读PPT的方式,将书本内容方在多媒体上教学,谨此替代了图书的作用,提升了学生对书本阅读的兴趣,却并没有利用多媒体增添学生所学知识的含量。而是照本宣科朗读PPT,这种方法使PPT教学起不到任何实质性作用。 3.培养缺乏特色性、实践性 我国高校培养模式还存在有缺乏特色与实践性的缺点。(1)我国高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基本相同,课程主要以管理学原理为基础,以企业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相关理论知识为辅。这种学习课程安排虽然能够给学生开拓知识面,但是却会造成学生无法找到学习重点。过多课程安排也使学生学业压力较大,忙于应付课程作业与考试;(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这也就决定了该专业培养人才层次不一。而这些人才走入到社会岗位上之后,却徒具高学历、高文凭,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缺乏实践性的培养。在大多数开设有实践中心、就业实习指导中心的高校中,大多数给予学生实习的机会比较局限,并没有很好的开展与不同行业企业合作办学。 三、对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对策与建议 1.科学性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上文的研究当中,作者提到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目标性与科学性。为此,作者认为我国高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予改进:(1)科学的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虽然学生所学专业都是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之下的,但是由于其分配专业的不同,应当给予其多样化的课程培养方案,不能搞换汤不换药的授课方法;(2)开发实用性、实践性的课程。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开设大多数缺乏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的课程。对于课程的安排基本相同。为此,应当根据不同分子专业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为其安排不同的课程学习计划,以使其更加适应今后进入社会之后的工作内容。我国各大高校应当明确该专业学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结合这些岗位所需技能,除了要安排基础课程学习之外,还要注重对这些能力的培养。 2.改善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学的优势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应当改变现有盲目应对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与态度。(1)使用多媒体代替传统授课,就应当发挥出多媒体能够在同一时间内满足学生视觉、听觉、感觉等多个方面的需求,从而使其提升对课程学习的兴趣。(2)在进行多媒体授课时,应当尽力避免使用读课文形式的教学,多媒体应当不仅仅包括书本知识,而且需要包括课外案例知识教学。特别是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其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为此,在PPT内容的安排上不应局限于照搬课本,而是利用PPT以及新媒体等多种形式来增添课堂趣味性与知识性。 3.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 我国高等院校还应当在现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基础上,为其开发更加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体系的安排应当具备以下功能性特点:(1)应当根据当地就业市场的主要需求,按照工作之后所需技能,为学生量身打造不同培养计划方式;(2)使用选项课程,并做到学习主导学习的理念。选项课程的设置是大多数学生都会采用的。但是,现有选项课程开始仅仅局限于上课地点、教师的选择。为此,应当对其开发更加具有学生主导自身未来成长方式的选项课程,使其培养起良好的自学与思考方式。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用性较强、应用范围较广,是当代我国大多数高校都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但是,在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三个问题:(1)培养定位缺乏目标性和科学性;(2)培养模式单一、方法陈旧;(3)培养缺乏特色性、实践性。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作者提出以下三点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1)科学性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2)改善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学的优势;(3)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 工商企业专业论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基于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现实与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实际就业不尽人意的背景,全面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了国外大学实践教学成功经验,并对现有研究作了简评。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文件精神[1],各高职院校纷纷开展了实践教学改革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仍存在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旺盛而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矛盾现象。本文对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介绍了国外大学实践教学成功经验,并对现有研究作了简评。 一、高职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外延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能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开展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随着实践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对于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外延的界定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及完善。对于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外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定义,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观点:实践教学是进行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它是在学校的引导下,学生以获得直接经验或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为主要目的,参与理论教学之外的具体社会生活的教学活动[2]。实践教学活动主要针对学生岗位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和发展。实践教学的外延包括技能训练、科技创新、生涯规划、组织服务、实习见习、社会体验等内容,实践形式包括实验、情景模拟、课题研究、项目设计、角色尝试、实地考察等。 二、国内关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剖析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 1.理论教育在教学中仍占主导地位 虽然各高校在工商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教学时数,学生的专业能力、技术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就实践教学实施情况来看,理论教育主导模式在教学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实践教学成效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期待存大较大差距。 2.实践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质量不高 实践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师资力量、实习实训基地及实践教材,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导致教学质量不高。首先,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拥有高学历却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不到位。其次,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没能真正发挥作用。虽然各高校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都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建立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但这些基地没能真正发挥作用。不少高校校内实训设备不足或较简陋,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一是高职院校资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共赢机制企业对此积极性不高,难以真正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或质量不高。最后,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滞后。很多实践课没有教材,或教材编写质量不高。 3.行业企业缺位导致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 国家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以需求为引领,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企业、促进就业,要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偏离社会实际需求,遵照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组织教育教学,行业企业应该全面参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包括专业的开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等。但实际上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未建立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机制,导致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与社会需求脱节。 4.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还未建立起来 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对实践教学的效果缺乏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方法比较落后,无法客观真实反映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无法合理评价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情况。 (二)提出了解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存问题的措施 1.重构实践教学模式 何海怀等从“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以能力培养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理念出发,提出基于职业行动导向重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3]。主张按“工学结合”要求重构课程设置及课程标准,按认知规律循序推进实训项目,课程教学组织与职业资格证书挂勾。胡忠任则认为ERP 实训教学能较好满足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需求,构建基于 ERP 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能较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4]。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曲立等人在《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指出,应根据企业需求从目标、时间、手段、空间四个维度设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出构建“三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包括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训练三个层次,体现从基础到综合依次递进的训练过程。训练模块包括课内实验教学、独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四种形式[5]。荀海鹏、李娜认为应对组成工商企业管理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优化,构建“目标子系统”、“内容子系统”、“条件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及“评价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的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6]。 3.优化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要系统规划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实践教学设备,购买仿真软件,改善校内实训基地的条件。建立与企业共赢机制,在优势互补、互相支持、互利互惠的前提下,校企合作才能持续良好发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才能真正成为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平台。 4.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严格实践教师入职标准,尽量选聘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避免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择。制订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的规定,增加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经验,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一支“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障。 5.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评价指标,既为教师教学工作指明方向,又为教师工作效果提供衡量标准,它是实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张旭辉等人将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论文教学和其他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等)等四个方面,根据各个环节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7]。张庆华等人提出应在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中建立学校、教师、企业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以培养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三、国外大学实践教学成功经验 (一)德国大学采用“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 德国是世界上开展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采用“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中二元,一指职业学校,二指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学校及企业共同承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企业为学生学生实践提供场所。德国大学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企业工作经历和较高的洞察能力,能够敏锐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将之作为学生毕业论文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因此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 (二)英国大学推行“三明治”式教育 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即学生一段时间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到工厂实习和工读交替进行。这种教学体制,能把工程设计、研究、实验与教学融为一体,学生既能学到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能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学生未毕业就具备较高技能和创造力,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从上述研究内容来看,虽然我国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对实践教学还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认识,而且深入研究也不足,许多教学追求短期效益。笔者认为可借鉴国外成功的实践教学成功经验,特别是德国的“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 工商企业专业论文:基于需求导向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通过开展专业调查,获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及素质能力要求,结合行业背景分析,确定本专业毕业生培养目标,并依此构建“三系统”并行和“三段三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需求导向 工作过程系统化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是为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从调查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群开始的。为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本课题组成员首先开展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调查、用人单位调查和该专业实践专家深度访谈,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升迁路径及其所需的素质与能力,获取就业历史信息;其次,对行业企业发展态势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判断,获得发展信息;最后通过对“历史信息”和“发展信息”综合分析,结合学院发展定位和同类专业错位发展要求,设定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及培养目标,构建出实现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开展专业调查,获取就业信息 (一)就业岗位群。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那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第一线”在哪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题组成员对近五年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100多家用人单位,以及8个工作8年以上、在企业部门经理岗位的该专业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各行业中小型民营企业,从事销售、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文员、生产管理、财务、服务等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自主创业。其中商贸类企业主要分布在营销岗位,制造企业主要在仓库管理、采购、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等岗位,服务业主要在人力资源管理、文员助理、会计等岗位。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职业岗位层次。据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被调查毕业生和企业都认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该从基层干起,如人事干事、仓库管理员、销售员、客户经理等。其实,这里所说的基层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层,而是业务操作者,他们属于企业员工层。当然,这只是初始的入职岗位,大多数毕业生经过3-5年锻炼,都会向着主管、经理级或更高管理层次发展。 (三)素质与能力。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素质与技能标准是什么?课题组成员通过对100多个本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用人单位调查,获得有关信息如图1所示。 二、根据“就业信息”和“发展信息”,设定培养目标 (一)产业背景分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任务: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工业化主导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可见,伴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广西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现代农业、制造业,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商贸流通、休闲旅游等服务业仍是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二)就业分析。制造业、商品流通服务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仍具有巨大的就业市场,同时随着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国家发展现代农业政策牵引作用加强,还会有更多毕业生选择农业创业。结合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三农”的特色定位及其他同类专业错位发展需要,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该面向中小型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客服、文秘等工作或农业企业(基地)经营管理工作。 (三)培养目标设定。综上,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各行业中小型企业的中基层管理岗位,培养具有大专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制造型和商贸流通企业运作流程,具备企业行政管理、市场开拓、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管理中之两项能力及从业资格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体如表2所示。 三、根据培养目标,系统构建课程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依据这些指导思想,同时也结合三年的通过与探索,我们构建了“以社会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职业能力核心,以学生兴趣和职业发展为导向,通过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见表3-6)。 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一)人文素质课程、文化基础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三系统并行开设,为培养就业有能力、发展有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对于现行的职业岗位而言,综合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水平无疑是高职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及职业发展而言,高职毕业生应该具有学习能力,即能学习、会学习。为此,本课程体系将职业能力、素质、文化基础课程三系统并行开设,作用于学生三年的成长历程,并以“纵向延伸课程”和“横向拓展课程”的形式设计学生的选修模块,以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偏好,拓展学生的学业视野。 (二)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导向设计素质课程,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高素质是指毕业生应该具有从本专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诸如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身心健康,意志坚强,开朗、乐观、包容大度,广博的知识文化,等等。该课程体系将人生观、职业道德、伦理道德、公民意识、劳动观念等课程设为必修课,将人际交往及茶艺、音乐等美学类课程设为选修课,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道德教化,又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并辅以体验式课程(社会实践、文艺汇演等)和独立实训课程训练,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三)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专业课程,实现“学生”与“职业人”对接。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既要了解企业整体运营情况,又要系统掌握某一领域的专门技能,专业知识内容较为广泛。本课程体系将一些共同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课程设为必修课,再根据学生个人可能的职业发展方向、兴趣爱好设计专业选修课程(见表5)。同时,专业课程针对学生未来就业的七大岗位群,按照“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能力要素―课程体系”构建。学生在完成必要知识框架的学习后,可以围绕其中1-2个方向系统选择职业方向课程,实现课程学习与职业岗位对接。 (四)开设农业经营管理和东盟语言课程,凸显专业办学特色及学院服务东盟办学定位。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开发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特色品牌,拓展农产品营销网络,建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是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间现代农业经营的重头戏。为了满足社会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我们立足学院办学方向,开设了现代农业、合作社经营与管理、农产品经纪人等农业经营与管理方向课程,凸显了专业服务“三农”的办学特色;开设了应用越南语、泰国语、日语等课程,体现了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东盟的办学定位。 (五)“三段三进式”的实践教学系统设计,为学生铺就了螺旋式上升的职业能力提升平台。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系统由专业认知实训、岗位能力实训、专业能力综合实训三段构成(分别见表5-6和图2)。在“三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在ERP沙盘软件环境下熟悉企业、企业的部门和各部门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即对专业有个初步的感性认知;然后通过项目课程或任务驱动等方式进行岗位单项技能、岗位综合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这种训练大多在模拟的或人工创建的环境下进行。为了使学生能更好掌握专业技能,每个阶段学习之后,学生要到企业相应岗位进行真实的企业实践锻炼,这些企业包括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实践教学系统,体现了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从模拟到真实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农业气象论文:农业气象学实验课程革新举措 农业气象学是高等农林及农林职业技术院校中农学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气象要素光、温、水、气的分布、变化规律,它们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和调节措施;天气形成、变化原理及灾害性天气发生规律,地区特征和防御途径;气候形成、区划,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等。农业气象学不但是农学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更是一门重要的技术课,其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脑、动手能力,才能与时俱进,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因此,必须对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考核办法进行改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作风。 1 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针对性 1. 1 压缩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 依据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应开设的实验有太阳辐射的观测、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的观测、空气湿度的观测与查算、气压和风的观测、蒸发和降水的观测、农业小气候的观测及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整理等。除农业小气候的观测以外,基本上都属于验证性实验。为尽可能地压缩验证性实验,给学生增加设计性与探索性实验的机会,将实验四、五压缩合并为一个实验,取消了气压的观测,对风的观测内容进行了缩减,只讲小气候观测仪器的使用,气象站使用的仪器只要求学生了解。资料整理中农业界限温度起止日期的确定和积温的求算,将原来的多种方法,如界限温度求算中的五日滑动平均法、偏差法、日平均法等压缩为前一种,其余由学生自学。 1. 2 注重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 农业气象学实验课程的设计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根据社会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按照教师的要求自行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有计划、有目的地解决这些问题。在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 1. 2. 1 增加农业气象调查实验 通过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过程的组织实施、调查资料的整理、调查报告的撰写等,使学生学会从实践出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1. 2. 2 增加农业气象试验设计 开设一部分设计性实验,比如农田(果园、温室、菜地)温光因子的观测方案设计、农业害虫生育进程、危害期的起始温度和积温研究的方案设计等。结合这些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组织实施。这样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对通过查阅图书资料或向专业教师咨询等各种方式得来的多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设计出科学的方案。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1. 3 增加探索性实验教学内容 在实验课程教学中,依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索实验结果。在太阳光照度和日照时间的观测中,植保专业学生对光对昆虫的影响这一内容比较感兴趣,就引导他们尝试做一些这方面的实验,如不同的昆虫对光照度感受的能力及指标、同一昆虫不同生育期对光照度的感受能力与指标等;园艺专业的学生对光与园艺植物的关系应用方面感兴趣,就引导他们做通过改变光照时间的长短来控制花期的实验,并对不同的花卉控制指标进行探索。学生通过做这些探索性实验,并进行讨论,可以总结自己实验设计方案的优劣,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2. 1 实验教材的改革 以前实验教材主要是验证性实验,而且内容与形式不利于学生自学和预习。因此,必须对实验原理、仪器原理和仪器使用方法及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处理方法等进行改革,做到重点突出,并在每个实验中加入“预习思考题”和“技术关键”两项内容。设置“预习思考题”是为了让学生对此次实验有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掌握主动权。在实验中增加“技术关键”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重点、难点,另外还设置了多种思路和问题,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拓展思路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2. 2 实验讲授方式的改革 改革后的实验讲授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提问与讨论阶段,提前通知学生实验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对实验内容、实验过程等有初步的了解,避免学生在实验中的盲目性,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二是讲授与模拟阶段,根据学生的提问及学生的讨论情况,在讲授时只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本次实验的重点、难点进行讲授,对实验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模拟与演示,强调技术的关键,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便能够掌握整个实验的内容与技术。通过这两个讲授过程,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展,并能很好地降低实验物品的损耗率。 2. 3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2. 3. 1 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自行安排实验顺序,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实验顺序,首选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并允许学生按教学计划要求提前完成自己的实验任务。2. 3. 2 提供知识咨询由于增加了探索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学生在学习、实验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较短的实验课堂上不能够完全加以解决,必须在课外时间进行。这就强化了教师的咨询作用,要求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帮助,知识咨询的内容以评判方案、提供有关的仪器或资料、解答问题为主。 2. 3. 3 组织兴趣小组 结合学生的专业,向学生提出不同的实验课题和让学生进行调查等形式去实实在在感受农业气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设实验课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使自己的兴趣得以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到发展,知识得到拓展,还能增强团队意识。 3 实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督促性 实验考核主要从学生预习、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态度、实验报告等几方面综合评定。其中,预习占考核成绩的30%,主要从预习与实验课有关的理论内容、熟悉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查阅实验中所用仪器的性能参数或额定值及与农作物有关的指标、能够设计有关的观测实验方案、写出预习报告等几方面来衡量。实际操作占考核成绩的50%,主要从正确使用各种常用仪器与器皿和准确读数、按照实验的具体要求正确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不损坏仪器和浪费实验材料、实验完成后的整理情况及物归原处等几方面考核。实验报告占考核成绩的20%,主要从根据要求整理实验数据绘制相应的曲线或图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记录和讨论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正确回答农业气象学实验课程中提出的问题、报告语言通顺、条理清晰等方面进行考核。同时学生还可以提出提高实验效果的改进建议,对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还要求附有实验设计的方案,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和完整、准确、科学表达自己观点和思路的方法。这样,通过对学生实验课程实行全程管理、全程考核,让学生对每一个实验、每一个环节都加以重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体现实验考核的督促作用。 4 结语 根据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要求,省属高等农林及农林职业技术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多数都面向农业生产基层工作第一线的实际,通过十多年来对农业气象学理论和实验课程教学过程每一环节的亲身经历,在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实施的前提下,写出此文,以期同行们参考并恳请提出宝贵意见。 农业气象论文:国内农业气象状况与趋势 我国的农业气象学科在老一辈科学家竺可祯、陈凤桐、赵九章、吕炯等的倡导、主持和宛敏渭、江爱良、刘明孝、潘怡航等参与下,于1953年建立起中国第1个现代农业气象研究机构,经厉了40个岁月,走过了创建、艰苦、波折、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农业气象发展的基础。今天,我们在回顾过去,瞻望未来时,应当缅怀农业气象先驱者们的功绩。我们坚信再过40年,我国农业气象科学将走在世界的前列。 l主要成就与水平估计 1.1建立了一支配套的农业气象科技队伍 1953年以气象、农学专业人员相结合,开展了农业气象研究,举办过提高不同层次的讲习班。1956年在大学建立第1个农业气象专业,1958~1961年相继有5所大学设立了农业气象专业。先后有近40个研究单位设立了农业气象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农业气象专业人才,造就了一些与世界同一专业相当的农业气象学家和专家,一大批有才能的中青年农业气象学科技人员正在成长,他们是农业气象发展的有生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4000多从事农业气象研究和业务工作的科技人员,居世界第1位,其中研究人员约80。余人。 1.2形成了分支学科较齐全的专业结构 农业气象在切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与世界农业气象发展相呼应,与国家经济建设孺要相适应,由单一的农业气象发展有作物气象、农业气候、农业小气候、畜牧气象、森林气象、农业气象灾害、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仪器与监测等专业。这些专业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内容,得到新的发展,一些新的领域正在出现,以温室气体大气成分对气候与农业影响的研究已开始,农业生物学与气象关系的微观结构的研究起步,农业气象数值模拟已开展,并向动态模拟模式发展,农业产后气象学扩大了小气候的研究领域,与全球环境变化相联系的农业环境气象已经提出或起步。这些为农业气象学科注入了新的内容,促进农业气象学的发展。 1.340多年农业气象取得了一批主要成果 在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和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灾害、早地农业的类型和防单体系,作物气候生产力、区域农业气候和局地农业气候等都获得过国家奖或重大进展,其中许多项达到国际水平,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如中国农业气候资源与区划、中国农作物气候规律,以农业气候与小气候为依据的橡胶北移成功、湿害防御技术、亚热带东部山区农业气候与小气候、农业气象预报等取得重大成果,早地农业类型与防早技术体系、干热风、低温冷害等也取得重要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促进和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4农业生产的发展得到农业气象理论和技术的支持 农业发展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作物栽培、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农业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利用、农业设施的结构设计优化与小气候调控等得到农业气象学有效的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如橡胶北移成功是以气候资源、地形小气候和生物气象理论为基础的,种植制度的调整是以气候条件的分析为主要依据,早地农业水分调控和节水农业措施是建立在气候的水分平衡的基础上,气候变化和灾害发生规律研究为农业生产波动找到原因和对策,农业气象预报为农业生产安排与保护提供了有效保障,农田生产管理科学化的实现和高效,浦要协调作物生育、技术措施与水、热、气、肥关系,亦是以天气气候为基础、以小气候规律为指导的。一大批农业气象基础工作如农业气候资源图、作物气候图、各种农业气象著作等在农业生产中起到积极作用。由此不难看出农业气象理论和技术原理,正在农业生产和农学各个领域中,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了巨大的知识力量。 1.5水平估计 目前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的学术水平在总体上处于中等地位,在农业气候、农业气象灾害、农业气象预报等领域和其它领域个别环节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比美国、日本、原苏联、以色列、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等有些方面有差距,比其它国家略高,但在应用方面处在世界的前列。我国与世界农业气象学科主要差距:美国的农业气象体系并不明显,但在基础研究(水分平衡等)、基础资料积累、农业气象模拟、农业小气候等方面领先;日本整体水平较高,基本上适应农业生产,在低温冷害方面的研究领先;原苏联在机构设置、资料积累和研究工作方面都有较坚实的基础,在农业气候、作物气候方面有许多先行的研究,但由于基础理论较薄弱,近年没有重大进展。其它如英国在植物小气候、德国在森林小气候、荷兰在农业气象动态模拟等方面领先。我国除在这些湃究领域有差距外研究设备和手段方面差距很大,基础工作的基本资料、积累、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都有较明显的差距。 2主要问题 经过40多年的努力,农业气象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2.1研究工作面很广,但深入的少;研究的间题多,但重点不突出 我国的农业气象工作从早期研究面狭窄走向多方面研究;不限于研究各分支学科内的问题,而且研究的对象很广,涉及农业生展间题也多,但系统深入研究的问题少,许多研究工作只走完第一步即中止。如低温冷害在气候规律、某些机制上取得进展,但到进一步解决低温冷害时由于条件限制未深入;湿害在解决实际问题有明显成效,但在理论上没有取得重大进展。同时由于研究的问题广,没有进行梳理和聚焦,在一个阶段没有形成重点,或形成重点但对学科的发展没有“带头”作用,对农业气象学的发展促进不大。2.2模仿引进的多,创立的少大部分农业气象基础研究没有摆脱模仿阶段,没有建立、提出新思想、新理论。当前兴起的农业气象数值模拟,其模型大多是引用国外的,没有创立中国的模拟模型,没有走在世界所建模型之前开展研究,没有创立模型的凉型,使许多研究工作长期与国外保持。时问差”,处于紧迫的状态。这是有碍于我国农业气象学发展的。 2.3基础工作薄弱,农业气象装备落后 许多方面基础研究不够,缺乏必要的资料和数据,而许多农业气象科学数据是弓{用国外的,有些极为重要的数据如温室气体的农业排放量,由于缺乏观测资料,在一些国际会议卜沙有充分发言权。此外,大多数研究单位设备简单,仪器和信息采集及处理手段落后,主要是资充源少,使农业气象设备长期得不到更新换代。目前国内尚无专门研制农业气象仪器设备机构,研究手段长期落后的状态,必然影响农业气象的发展,与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大。 2.4理农业气象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缺乏解决农业实际间题的能力 成为农业气象学的三大理论基础都是从其它学科中移植过来的,如生物气象来源于生物学的某些领域,农业小气候理论基础是微气象学,农业气象预报的理论是借助于气象预报理论与方法。农业气象的交叉与边沿地位应该体现在研究领域和学术问题上,而不应长期处于依附的地位。在理论基础薄弱的同时,农业气象技术体系也未建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发展农业气象学科至关重要的根本。 3农业气象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从世界与我国农业气象研究的发展过程看,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起伏。西欧70年代,在植被与大气环境理论、植物生长与作物生产模拟,美国在生物环境小气候方面,日本在低温冷害、温室环境控制等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进入80年代农业气象的理论成就并不十分显著。美国近期转向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又有起色。我国的农业气象因多种原因而起伏更大,曾三起三落。这说明农业气象学科稳定地位的基础并不牢固。当前我国的农业气象学正处在关键时期,一方面如不奋起加强和改革,又有落人低谷的危险;另一方面又面临农业要求农业气象必须发展的形势,也即是说当前农业气象处在不断增长的客观需求和自身理论与技术极不完善的双重艰巨任务下发展,这对农业气象科学来说既背负生存和发展,又面对挑战和机遇。 3.1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农业气象科学参与国家农业发展战咯决策。我国的国民经济要求在本世纪末翻两番,农业上两个台阶,农业气象可以从农业气候资源,农业发展重大措施的农业气象依据等方面提出决策建议,虽已错过某些时机,但仍有大量工作可做。 3.2我国农业生产不稳定性,是围绕农业发展进程的长期因素。我国处在东亚强季风气候区,大陆性又很强烈,农业气象灾害十分颇繁,是造成我国农业生产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农业气象学要为保证农业生产稳定性发挥重要作用。40多年来,粮食生产最大波动可达17.6%,一般年景可达5%左右,在粮食总产4boo多亿kg的水平,每年约损失200多亿kg。解决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这是农业气象学科的重大责任。 3.3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形势仍然严峻,同时对多种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的环境因素是气候。解决我国的农业生产问题,不仅对我国的稳定和发展十分重要,而且也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的重大贡献。因此,要求农业气象学科更快拿出更多、更高的理论与技术成果,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作出贡献。 3.4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许多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换代,新技术、新方法、新观点应运而生,冲击着农业气象学科的传统阵地,使农业气象面临前所未有的形势,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和条件。但是,在当前形势下,作为农学的基础分支学科的农业气象学科,不能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相适应,还没有形成独立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严重地影响了农业气象的地位和发展,我们要抓住当前的时机,既要发展,又要创新、既要引进,更要创立,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发展形势和农业不断增长的需求,这也是农业气象学不能回避,又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 3.5农业气象学科还面临着没有引起重视而已存在的问题,即多学科伸向同一个农业气象研究间题,既开展协作,又展开激烈的竟争,如农业干旱间题,虽是农业气象间题,但是农学各分岁学科、地理、水利、大气、植物、生理、环境、自然灾害等学科都会伸向这一领域,一旦列为重点课题,争夺这一课题会激烈化。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竞争机制,也势必加剧科学研究的竞争。当然,这对发展科学是十分有利的,但也对农业气象学科提出了严重警告,如不加强和提高,增强研究实力,必然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这也迫使农业气象加快步伐,加强基础工作,提高竞争能力,以适应未来科学研究的发展形势。 4当前农业气象学科发展的生要趋势 除了一些共同的特点外,诸如研究的问题愈来愈深入,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广,难度越来越大等,从当前看农业气象学科的发展趋势: 4.1农业气象由单纯学术间题研究向农业生产重大问题靠拢。如由开展气象与作物关系研究、气象灾害危害规律和特征、农田小气候特征、农业气候资源数量评价等研究转向农业水资源及水分问题、农业气象灾害、农业布局和结构调整、重大工程的农业气象评价、农业发展战略决策等重大农业生产问题。世界范围和我国进人70年代,有关气候异常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间题的研究,80年代关于农业水分间题研究,用于农业发展战略和布局的农业气候资源和区划,种植制度的气候向题研究等等,都是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大间题,农业气象向这些重大问题靠拢,开展大规模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不仅为农业发展提供依据,也为解决这些重大间题发挥了学科作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和提高农业气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这是农业气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美国的农业气象学家也认识到农业气象不与经济间题结合起来是没有生命力的。 4.2农业气象理论引进在加速,同时促进农业气象向农学各分支的渗透。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推动农业气象学的前进,使农业气候出成果的速度加快;采用遥测遥感等现代信息科学手段,使农业气象预报理论和方法迅速更新,准确率大为提高;模糊数学应用使农业气象的许多工作的定量化更明确了;摘的观点引进,阐发了生态环境劣变导致嫡增,更易诱发灾害和群发性的关系,大气温室气体增加的气候变化效应,引发了大气成分对农业影响研究等令。这些引进推动了农业气象学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农业气象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农业气象学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此同时,农业气象学科也加强向有关学科渗透,农业气象由处于解释农业生产问题的作用进而伸入有关学科,达到共同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如以生态气候为基础,根据天气气候分析,与植物保护学科共同探讨农业昆虫迁飞的规律;根据气候季节变化和农田小气候规律,与栽培学科共同解决作物生育促控的条件与措施,农业小气候关于近地层热水平衡或热水输送的研究,使早地农业研究更深入一步。总之,农业气象学的介人,促进农业生产各要素协同理论得到发展。 4.3农业气象当前有向微观结构探入,向宏观综合联系扩展的趋势.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农业气象学广泛地探讨气候与农业的一般关系,这在农业气象初期发展阶段中起过重要作用,但没有适时地引向深入,使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徘徊境地。近年来出现一些新的动向,如霜冻的研究,利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和摄影可以记录到植物霜冻过程的微细结构;霜冻冰核活性细菌成冰作用和提早与加重危害影响的发现,对霜冻提出新的见解。其它如湿害、干热风向生理反应的研究方向发展,生物工程的微环境研究已开始。大气湍流扩散以及热量传输等物理过程和动力过程的微细结构已进入农田边界层的研究。生物与气象条件的微细结构的深入研究,将使农业气象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利用光、温、水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和特性的影响和控制,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农业气象产业。在宏观联系方面向大范围、多因子扩展,如农田小气候由单一结构的研究进而研究大面积朴体系统能量与物质输送,在气候生产潜力方面从单项气候条件与产量关系进而研究农业诸多因子与气候的关系,作物栽培中研究各要素与气候因子协同的关系,农业气候区划由单纯的气候条件区划到考虑农、林、牧和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区划,在山地气候研究方面向小、中、大尺度相结合的研究发展,农业气象与社会经济领域相结合有利发挥农业气象学参与宏观调控的作用.农业气象的这种综合研究动向将导致农业气象学产生更大的效益。 4.4注意全球性农业气候问题的研究。气候变化往往是大范围洲际性甚至是全球性的。如1972年我国发生大范围干早,与此同时非洲、原苏联、北美等都发生不同程度干早。当今出现的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问题,是全球性的,影响人类生存环境,也会导致我国的气候变暖、变干或变湿,势必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联合国开展全球行动,我国正参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和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美国航空和空间管理机构制定的Eos(地球观测系统)计划,世界上许多国家参加,对陆地、海洋、大气、生物圈等进行了大规模观测。全球性有关农业气象科学活动的增加,扩大了农业气象学研究的视野,有利子我国农业气象的发展。 4.5农业生产人工环境小气候调控的研究有加强的趋势。由于人口的增长,耕地的减少,社会藉求的增长并趋于多样化和周年供应,特种农产品的供应也有新的需求,必然要发展和增加设施农业生产来补充和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工环境设施农业生产的关键性技术是小气候调控,目前这方面在国外的研究应用已有很大进展,但我国的小气候自动化调控的装备和监测程度还很低,设施内无病环境的调控哑待解决,目前研究正向温室理想环境调节发展,利用计算机综合控制温、光、水、肥、co:浓度等,达到产品产量的增加速度任何时候都保持最高点。今后在一定程度上对这方面还会提出更多更新的要求。 农业气象论文:农业气象学混合式学习探索 农业气象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基础课, 目的是介绍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活动有影响的大气科学知识。其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拓展性和实践性, 单凭传统的课堂讲授进行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在高等学校实施质量工程的背景下, 我们希望通过借助网络教学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应用网络改进教学方面, 应用混合式教学已是大势所趋,因而我们采取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实施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 1 混合式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般认为, 混合学习要将网络教学的优势和传统教学优势相互融合, 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混合,更是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混合, 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媒介、教学目标等教学各要素的混合, 其目标是整个教学系统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1][2]。我们认为, 混合式学习 ( 在本研究中 “混合式学习”等同于 “混合式教学”) 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 E- learning (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的优势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 2 农业气象学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 2.1 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试验研究设计 (1) 试验研究的目标。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构建适用于混合学习的农业气象学课程资源, 如何应用课程资源开展混合式学习, 如何对混合式课程资源以及所进行的教学进行评价。 (2) 试验内容与教学对象。试验内容包括农业气象学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对课程所有章节进行知识目标划分后, 我们确定了课堂讲授、网络教学、实践操作三种不同教学方式的分布和时间 ( 见表 1) , 该表列出了课程哪些可以通过网上学习、哪些是课堂讲授、哪些是实践课程, 分别占多少课时以及划分的依据。教学对象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农业与园林学院园艺专业 2006 级本科生, 共 30 人, 试验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实验室。 (3) 试验研究的方法。试验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和评价研究。行动研究主要应用在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操作流程等方面。评价研究主要应用在检验网站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教学效果方面。 2.2 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网络资源和教学策略的设计 (1) 网络资源学习平台设计。混合学习是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并有效实施, 那么, 有效开展网络教学首先要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平台构建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网络教学效果。在本研究中, 我们制作了农业气象学网络课程并用于网络教学。根农业气象学网络课程的应用方式即混合学习中的网络学习, 它的设计与开发主要遵循了两条原则: 第一, 不同知识内容采用不同媒体表现。对不同类型的知识, 在网络教学资源中可以有不同类型的课件来表现, 我们设计的课件比较常见的有流媒体 ( 视频) 课件、操作练习课件、资料呈现课件、物理模拟课件。对于生产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 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生产实践方面的不足, 尽可能地设计一些教师课堂讲授或生产现场操作的录相资料, 并借助于一些物理模拟技术, 弥补学生在实践环节动手不足的缺陷, 从而缓解有限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生产实践、技能训练的矛盾。因此, 农业气象学网络课程中, 视频类的课件使用最为普遍。 第二, 支持自主学习。由于网络学习主要是自主学习, 因此, 在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中, 我们通过有效的设计策略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提出了应用混合学习的网络课程需具备 5 个支持系统: 学习内容支持: 明确学习目标, 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 学习活动支持: 设计专题探究活动;交互支持: 建立教师导学模块; 导航支持: 设计清晰的导航策略; 评价反馈支持: 设置多种评价手段。 (2) 混合学习教学策略的设计。常见的混合式教学策略有基于问题的混合式学习、基于专题的混合式学习、基于案例的混合式学习、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混合式学习、基于任务的混合式学习五种。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 农业气象学主要采用了基于案例的混合式学习,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的混合式学习、基于任务的的混合式学习三种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混合方式、混合学习活动成分三者的对应关系如表 2 所示。 课堂教学主要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目的是解决一些难点问题, 主要采用基于案例的混合式学习、讲授法,约占总课时的 39%。网络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课后在宿舍自主学习 ( 由于部分学生因缺少计算机等原因不能在宿舍内访问网络课程, 我们采取了折衷的办法, 为这些学生申请免费的计算机机房使用, 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网络学习中) , 也组织了 3 个课时的集中学习。网络学习约占总课时的 27%, 主要采用基于问题的混合学习、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在线指导三种策略。实践操作主要是课程的实验课部分, 学习场所主要是包括实验室、校园、农场, 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时间约占总课时的 34%。实践操作部分首先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 观看实验视频, 认真填写实验计划后才进行实地实验, 主要采取了基于任务的混合学习策略。 2.3 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农业气象学课程从 2007 年 9 月底开始到 12 月底结束, 利用主要的学习方式: 面对面的多媒体教学、网络学习、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必须按照规定的参与课堂讲授学习, 其中包括教师知识讲解、疑难问题解决、学习讨论等。其基本的教学流程包括对学生的各种问题答疑, 以问题为导向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突破教学的难点。除了面对面课堂教学以外, 约有 1/3 的课时是网络学习, 网络学习活动包括: (1)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 浏览网络课程,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部分内容的自主学习。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围绕 4 个专题完成课程作业。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多途径搜集资料, 包括网络搜集、图书馆报刊、实地考察测量数据等途径, 最后形成电子作品在网络课程的作品展示模块中。 (3) 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同步或异步的方式进行问题解答, 从而使得学生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 (4) 完成自测题目以及学习量表, 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学习方法、学习体验进行检验。课程考核包括课堂考试、平时表现、期末考试、网络学习经历等, 成绩评分的比例分配见表 3。 3 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效果评估 在混合式教学试验研究结束之后, 为了了解学生对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态度, 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原则, 抽取了 40 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调查。从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资源三方面展开调查, 调查以研究者直接到所在班级发放问卷, 当场收集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40 份, 回收问卷 40 份, 有收率为100%, 数据统计使用了 SPSS V11.0。通过数据处理、分析, 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1) 教学资源的评价。对混合学习使用的网络课程的评价,我们设计了 7 个问题对资源库、课堂教学PPT 讲义、教师授课录像、课程学习内容、在线测试、作品展示、在线交流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该班同学对农业气象学网络课程对学习的支持作用是肯定的, 几乎所有观测点的好评率到都在 80%以上, 说明了我们的设计策略是比较有效的。 (2) 教学效果的评估。对混合学习教学效果的评价,我们设计了 4 个问题对混合式学习对课程内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业成绩、学习效率的作用进行了调查, 分析结果如下表 4 所示。从上表可知, 该班同学对采用混合式学习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肯定的, 说明了此次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3) 教学实施的评估。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反应普遍比较好, 97.5%被调查者表示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并且 65%的同学认为本次混合式教学开展的很好 ( 或较好)。当问及 “混合式学习的优点”时, 40 名被调查同学一共选择了 129 个关于该种授课方式的优点, 其中“师生及同学之间的互动较好、讨论压力较小” “增加网络及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技能” “增强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参考资料可立即分享”是感受比较强的优点。 尽管同学们对混合式学习的授课方式比较认同,但在实施的过程中, 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是学生网络学习的时间比较少, 在 1 小时以下的占到 40%,这种情况可能与较多同学缺乏个人计算机, 需要到网络教室上机不够方便所致。对于此次混合学习的缺点, 同学们反应最多的是 “网络速度不快”, “互动情况不佳”和 “教师指导不够”也是较大的缺点。并且, 他们认为网络学习中的主要困难包括: 网上学习时间不够, 网络资源不足、网络学习工具不好用。这些反馈意见对我们以后改进组织方式、教学策略明确了方向。 4 结论和讨论 本研究根据媒体适用性原则和自主学习原则构建了课程资源, 采用课堂教学结合网络学习、实践操作开展混合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课程资源、教学效果和实施过程进行了评价。课程试验结果表明, 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可行的, 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同,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作用, 课程的教学效果是良好的。根据实践的经验我们认为, 尽管混合学习的内涵比较广泛, 而适合当前高校实际情况的混合学习包括以下三种: (1) 学习资源的混合: 不同类型课件的混合; (2) 学习方法的混合: 教师主导与自主学习的混合; (3) 学习环境的混合: 常规课堂讲授、实践操作环节与在线学习的混合。 农业气象论文:灾难天气给农业气象工作的启发 2008年1月12日至2月5日,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过程,对我国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由于这次灾害的复合性强、持续时间长,因此,灾害发生后我国相关部门及时开展了调查和研究。气象部门较多地分析了灾害发生的机制和成因[1-4]。但为客观、正确评估该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掌握第一手资料,检验农业气象服务和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和效果,探讨应对此类突发性、复合性强的灾害所需加强的科研、业务建设,提高业务服务的能力。全国各相关部门都及时开展了实地考察和调研,获取了大量宝贵的资料[5-6]。通过考察,提出了农业灾后恢复、重建以及春季农业生产的应对策略;同时,探讨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等业务需求和科研方向,为开展农业防灾减灾的科研、业务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和资料。 1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概况 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天气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去冬以来的晴暖、少雨天气转变为低温、多雨雪天气。这次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主要由4次天气过程造成,发生的时间段分别为1月10-16日, 18-22日和25-29日, 31-2月2日。总体上,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灾害影响重的特点,大部分地区为50年一遇,部分地区达到百年一遇,属历史罕见。 1•1 范围广 持续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了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重庆、广东、浙江、福建、四川、陕西、江苏、云南、甘肃、河南、青海、西藏、山西、上海等20个省(自治区、市)。 1•2 强度大 1月10日以来,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6省区降水量达1951年以来同期最大值。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低气温降至-6~0℃,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接近。武汉和长沙市连续半个多月日平均气温接近或低于0℃;湖北、安徽、江西、湖南和贵州5省大部的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2~4℃,湖北中东部、湖南大部、贵州东部偏低达4℃以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甘肃、陕西平均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低值,江西、重庆、宁夏为次低值。江南、华南及西北大部地区过程最大降温幅度达10~20℃,其中华南西北部超过20℃。浙江暴雪是1984年以来最强的一次,安徽和江苏的部分地区积雪深度创近50年极值。 1•3 持续时间长 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1月31日,长江中下游(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上海)及贵州日平均气温 1℃的最长连续日数仅少于1954/55年,持续时间为历史同期次大值;长江中下游及贵州雨雪日数超过1954/55年,为历史同期最大值;冰冻日数接近1954/55年,为历史同期次大值。其中湖南、湖北省雨雪冰冻天气是1954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程度最严重的。 1•4 灾害影响重 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等20个省(区、市)造成重大灾害,特别是对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电力传输、通信设施、农业生产、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受灾人口达1亿多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 516•5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已经超过2007年全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损失。 2 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农业是此次灾害过程中受损失最严重的部门之一。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减灾研究室对受灾影响的20个省(市、自治区)的评估,受灾作物种类包括油菜、蔬菜、果树、茶树和小麦等,其中油菜、蔬菜和果树受灾最重,小麦受灾相对较轻(表1)。 2•1 农业生产遭受损失重大,受灾范围广 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冬季农业生产普遍受到影响,据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2月23日提供的数据,在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农作物受灾面积为1 200万hm2;而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4月22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报告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及灾后重建工作的有关情况时透露农作物受灾面积更是高达1 400万hm2,绝收205•1万hm2。秋冬种油菜、蔬菜受灾面积分别占全国的57•8%和36•8%。因灾死亡畜禽7 455•2万头只,水产养殖受灾面积97万hm2。(1)影响品种多 油菜、蔬菜、果树、茶树、甘蔗、马铃薯等农作物遭受严重冻害,生猪、家禽、水产等养殖品种因灾死亡较多。(2)受灾程度深 各种农作物成灾面积达584•3万hm2,绝收176万hm2,受农资价格上涨,劳动力短缺等因素,给春季农业生产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3)设施损毁严重 因在损毁塑料大棚4万hm2、畜禽圈舍1 943万m2、水产养殖设施1 485万m2、农机具64万台、机库棚62万m2。农业原种场、良种场等育种设施也遭受到重创。 2•2 农民收入受到较大影响 灾区农民人均直接农业损失在100元左右,对农民增收有较大贡献的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园艺产业和畜牧水产养殖业受损严重,实现全年农民增收目标的难度加大。 2•3 鲜活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价格稳定的压力加大 由于冬季蔬菜主要供应地区的蔬菜、禽类、生猪及水产养殖业受灾严重,使我国春季部分地区的蔬菜、肉鸡、鲜肉和部分水产品出现季节性、区域性和结构性供应紧张,全国跨区域鲜活农产品调运压力增大。此外,由于油菜、甘蔗等受灾严重,将使全年食用油、食用糖等供应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加大。 2•4 对一些农业生产领域带来持续性影响 灾区农业良种繁育体系和农业生产设施严重受损,幼龄柑橘和种苗、亲鱼及鱼种以及仔猪大量死亡,破坏了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尽管这次灾害没有影响到我国粮食生产大局和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但对蔬菜、油菜、果树、茶叶和养殖业等“菜篮子”产品的影响十分严重,特别是对设施农业、果树等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的恢复。 3 对农业气象工作的启示 农业气象是气象部门为“三农”服务的重要领域,回顾这一次重大自然灾害,我们也看到了在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和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有许多工作需要加强。 3•1 农业气象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农业气象的业务服务工作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对象不断增加,服务手段不断加强,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特别是在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和主要作物的产量预报方面,均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受到了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的认同。但在农业气象灾害的业务服务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服务不够及时、缺少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应对突发性灾害和极端气象灾害的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其时效性和有效性仍需加强。 3•2 农业气象实验条件有待改善 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必须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而目前,我国农业气象试验站的实验条件较差,大部分站多年来几乎没有经费支持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更不用说增加新的现代化观测设备,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且缺少技术交流和必要的培训,实验能力也不能满足现代农业气象实验的要求。总体来说,农业气象的实验能力和观测设备要远落后于气象领域其它专业,对农业气象科研和业务的支撑作用还不能满足要求。因此,为了满足农业气象发展,急需改善实验条件,增强农业气象科研能力。 3•3 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仍不足 目前,各省农业气象的业务部门几乎都没有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服务业务,仅有限的几个省在近年开展了部分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特别是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服务远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方面,必须加大研究的投入,尽快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服务系统,特别是提高对极端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 3•4 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的有效性欠缺 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是减轻农业因灾损失的重要手段,目前虽对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的研究很多,但在极端灾害出现时往往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特别是当灾害发生面积较大,影响程度较严重时,其防灾效果不能满足需要。本次灾害发生时,有关地区针对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作物也使用了较多的通用方法,但效果甚微,典型的例子是使用烟熏来减轻霜冻灾害的危害,但由于低温时间过长,低温程度严重,再加上光照不足,这种措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而在当前来说,还没有更有效的技术。 3•5 极端农业气象灾害研究的重要性 我国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常发性的单灾种研究,对偶发性和复合性的极端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极少[7]。但极端农业气象灾害虽然发生的几率很低,但一旦发生往往由于准备不足而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有必要开展极端农业气象灾害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要加强极端农业气象灾害以及复合型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影响的机制、监测预测方法以及减灾措施的研究,并建立相应的服务机制和应急响应机制。 3•6 农业气象科研工作要适应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布局的变化,当前的农业生产正在飞速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不断涌现,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农业气象工作要适应当前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需要,特别是在本次灾害中设施农业的影响最为严重,大量的塑料大棚被压塌就是典型的事例。此外,大量高产、优质新品种的引种,由于缺乏农业气候的论证也受损严重,给当地农民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3•7 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保证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要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防御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风险预测、风险区划、保险区划、风险管理、综合影响评估技术体系和综合服务系统。要进一步提高我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水平和评估的准确率,提高服务的时效性以及信息化水平,对提升农业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都有重大意义。 农业气象论文:农业气象学课程成绩分析研究及实践 平时成绩是为弥补考试制度的不足而设计出的主要措施,是现行考试模式下成绩评定最重要的补充。《农业气象学》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包括农学、林学、园林、园艺、植保农业资源环境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目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中最重要基础课之一,已有多年的开设历史[1-2]。多年以来,该课程的成绩的构成一直是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与期考成绩按比例合成作为最终的总成绩,这种评价模式,也是是农学类专业其它相关课程成绩评定中最常见的方式。 长期以来,《农业气象学》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是由学生出勤率高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课堂听课状况等按印象打分,往往就是上课出勤率高的,作业写的认真的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平时成绩。这种情况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迫学生走进课堂,并且有助于学生写作业认真一些,但对学生上课的效率,比如是否专心思考,是否认真完成作业,是否进行预习复习,听课效果如何等作用甚微,因此平时成绩的改革,势在必行。为此,笔者以河北农业大学中荷园艺学双学士学位合作项目班为试点班进行了平时成绩改革的初步探索,通过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积极性的课后作业方式。结果表明,较之其它按传统手法比较的班级,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激励方法,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再结合课程设定合理的教学手段或方法,全面科学的制定平时成绩的考评,就能促使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勤于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中荷园艺学双学士学位合作项 目班《农业气象学》课程简介中荷园艺学双学士学位合作项目(简称“中荷班”)是河北农业大学与荷兰王国荷兰应用科技大学的校际合作项目之一。学习方式采取2+2模式,即转入后的学生先在河北农业大学按培养方案单独培养两年,英语成绩达到雅思6.0或托福网络考试80分,并通过由荷兰应用科技大学与河北农业大学联合组成的面试小组测试,进入荷兰应用科技大学农学院学习两年。从2009年开始招收第一个中荷班共18名同学,2010年中荷班共招收学生25名。《农业气象学》(简称气象学)是该项目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于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始开设,共16学时,包括讲授10学时,实验6学时。理论课主要包括辐射、温度与大气中的水分三种主要气象要素的基本概念、变化规律,另外主要讲授这三种主要的气象要素对园艺生产的作用,如不同光谱的辐射对花卉着色的影响、不同温度对蔬菜营养与生殖生长的影响以及空气湿度与设施园艺小气候的关系等;实验主要包括空气温湿度与地面温度的观测,农业小气候的测定与比较两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各种温度、湿度仪表的使用与安装原则,小气候的测点布置、仪器使用方法,以及在园艺生产中的主要应用。 二、平时成绩改革探索实践 (一)试验组平时成绩改革方式 1.课堂出勤与课堂表现方面 态度是不可观察的一种假设结构,它必须通过对客体做出积极或消极的评价结果来测量[4]。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从其学习出勤的表现中间接地反映出来。本次试点班通过点名方式记录学生考勤,满勤学生,记60分,以此做为基准。请假,无论事假病假学生均扣2分,迟到早退扣3分,无故不出勤扣4分。不出勤会影响学习效果,论什么假效果都是一样,但请假不是主观故意,故请假一次扣2分;迟到早退影响正常行课学习,但依然有一定的学习结果,故扣3分;而无故不出勤属于逃课,态度不端正扣4分[3]。 2.随堂教学活动方面 课堂讲授是我们目前教育体系中主要的传授知识的方式,也是最能反应学生平时表现的场所。本课程采用课堂同学提问、教师提问的互动方式,同时采取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教师提问上次课讲授的问题,可以有效反应学生复习的状况,学生课堂提问可以反应他思路是否在与教师授课同步。每课时结束前5分钟,由学生自愿简短的发表对该堂课的一些意见或者建议,具体规定如下:能积极参加课堂活动的(如主动对课堂授课知识提出看法),且达到参与目的的(问题能较为准确的反应该生思路与授课同步)加5分,没有达到参与目的的(如可以积极对授课知识提出问题,但问题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反应该生认真思考)加2•5分。被动参加参加课堂活动的(如被点名就课堂知识发表见解以及回答问题等),但达到参与效果的加2.5分,被动参加参加课堂活动的(如被点名就课堂知识发表见解以及回答问题等),且未达到参与效果的不加分;课堂上其它违纪表现,如上课睡觉及走思、心不在焉、上课吃东西的扣2.5分;大声说话,开手机接打电话等严重影响课堂秩序扣5分。 3.课后作业方面 “书为心画”,书写工整,卷面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侧面反应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虽然文字书写习惯不同,书写文字水平有很大程度是能力问题,但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则是态度问题。内容与教师要求的契合度,作业完成的水平从反应了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消化比例,又从另一个方面反应了学生上课听讲的态度。以此把学生作业分为“优秀”(加8~10分)、“良好”(加5~7分)、“一般”(加2~4分)、“差”(加1分)4个等次。 4.笔记与课堂记录方面 维特罗克认为,记笔记是一个技术生成的过程[3,4,7]。笔记有助于指引个人注意和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而建立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前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笔记的连贯性以及笔记状况记课堂笔记与成绩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5,6],所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笔记,可以非常有效的反应学生上课思路的连续性与学习态度。因此作出如下规定:不记笔记或笔记数量不足课时一半的的同学不加分;整理笔记超过一半但不完全的加3分;能连续按行课顺序记笔记的加5分,笔记完整并能提纲挈领的反映重点,且有后续整理情况的8分。 (二)主要实验组设定方法 本试验均以中荷班为研究对象,以2009年开课的中荷班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以考勤和回答问题为主要依据给出平时成绩。以2010年开课的中荷班为“试验组”,采用平时成绩改革后的管理模式给出平时成绩。两组学生都开设完全相同的实验课与理论课,经学生与教师测算,考试用试卷难度系数十分接近,实验课开设情况完全相同。 三、结果分析 (一)成绩构成比例比较分析 表1显示的是试验组与对照组中荷班各项成绩构成情况,由表可知,平时成绩一项中,对照组学生中平时成绩80分及以上比例为100%,远多于2010级的76%,但90分以上的比例试验组要高于对照组,由于对照组采用的传统平时成绩管理,所以由于学生出勤率较高,80分以下的未出现,而试验组则有24%的学生都是80分以下。两个班均为出现60分以下的学生;期末成绩与总评成绩比例两项90分以上学生比例,都是试验组远高于对照组,平均高出28•9个百分点,实验成绩中试验组90分以上学生比例,试验组稍低于对照组。 (二)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和总评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表2所示为试验组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与总评成绩的相关性分析。由表2可知,试验组学习由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笔记等多方面因素共同组成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呈现极其显著的正相关(r=0•899,p=0•01),与总评成绩不仅呈现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而且相关系数更大(r=0•491,p 0•01);表3所示为对照组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与总评成绩的相关性分析。由表3可知,对照组平时成绩与总评成绩呈正相关(r=0•525,p 0•05),但相关系数但相关系数明显小于试验组,而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无显著相关(r=0•332,p 0•05)。 (三)平均成绩分析 图1所显示的是对照组与试验组平均成绩的情况,可以看出,试验组的总评成绩、期末成绩与总评成绩的平均值都要超过对照组,其中期末成绩与总评成绩的平均值分别高于对照组2•6分和3•9分;试验组唯有实验成绩平均值低于对照组1•8分。 (四)试验组各项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之间的关系分析 表4所显示的是试验组平时成绩构成要素与期末成绩的相关性分析表,由表4可知,平时成绩的构成要素中,出勤率成绩与期末成绩无显著相关(r=0•194,P(0•05),作业成绩与期末成绩则则呈负相关(r=-0•286,P(0•05)。课堂表现与笔记记录成绩则与期末成绩成极显著正相关,分别是课堂表现成绩与期末成绩的相关系数r=0•881,笔记成绩与期末成绩的相关系数r=0•813。表5所显示的是试验组平时成绩构成要素与总评成绩的相关性分析表,由表5可知,平时成绩的构成要素中,出勤率成绩与总评成绩无显著相关(r=0•309,P(0•05),作业成绩与总评成绩则则呈负相关(r=-0•253,P(0•05)。课堂表现与笔记记录成绩则与总评成绩成极显著正相关,分别是课堂表现成绩与总评成绩的相关系数r=0•9481,笔记成绩与期末成绩的相关系数r=0•798。 四、结论与讨论 平时成绩是教学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平时成绩的管理除了更加全面的反应学生成绩的构成外,还应该成为教师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开发学生潜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认真、严格搞好平时成绩考核,可促进教风、学风的建设和教育体制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7]。适当的平时成绩的管理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充分挖掘学习潜力,并且奖惩分明的管理方法使得学生更能发挥自身的学习特长。本研究显示,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总评成绩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采用传统的平时成绩管理模式下的相关系数明显低于新管理模式下的试验组的。试验组的期末成绩与总评成绩都要高于对照组,这说明改革后的平时成绩管理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研究还发现,平时成绩中各部分构成要素对期末成绩与总评成绩的影响差异很大,其中出勤率与期末成绩和总评成绩无显著相关,而作业成绩与期末成绩与总评成绩还成负相关,课堂表现成绩与课堂笔记记录情况则与期末成绩与总评成绩成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在学生平时成绩中,传统平时成绩考核模式,即依靠学生出勤与课后作业作为依据记录平时成绩,是有很大弊端的。而真正能反应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则是学生课堂表现与笔记记录情况。当然基于样本的限制,学生平时成绩构成中哪些具体的表现会对成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以期形成一套有效的平时成绩管理机制,把那些平时成绩中对于学生成绩有显著促进作用的活动进一步强化,以此来从源头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农业气象论文:农业高校的农业气象学教学革新及尝试 《农业气象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林学、园艺、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科学等涉农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在农业科学与气象学基础上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气象学、农学以及农业生态学边缘学科[1-2],在各农业高校已有很多年的开设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农业气象学》一直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仍然只是对系统的、成型的知识进行讲授[3]。另外,还存在课程学时数过少、教学设备陈旧、教学观念滞后等诸多问题。针对《农业气象学》原有教学体系的不足,笔者拟对该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改革(图1),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个性化、研究型”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1梳理教学内容 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开设的《农业气象学》主要包括农业气象、农业天气与气象灾害、气候和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小气候等4个部分的内容[4]。其中农业气象部分是研究的重点,主要介绍与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光照、温度、水分、气压与风等气象要素,阐明这些要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因此,从研究内容来讲,《农业气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围绕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特色,为涉农类专业提供一个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使学生在了解气象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将气象知识与农业生产、科研联系起来。比如,“熏烟法”防御重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冻害,综合应用降低地表有效辐射、潜热热交换等知识点达到保护农业生产的目的。《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师应正确处理“气象”与“农业”的关系,梳理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好侧重点,始终以“农业”为主线,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革教学手段 2.1激发兴趣,构建学习思路《农业气象学》作为一门系统的课程出现,对于所有学生来讲都是崭新的。虽然《农业气象学》中的一些知识点或者名词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提及,但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少且范围有限。所以,上课之前应先梳理学科内容,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学习思路。因多数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可紧密结合相关生活实例,有针对性的讲解疑难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解气象学分支学科时,涉及到小气候部分,可通过举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或者“橘生淮南则为橘,淮北则为枳”,讲解小气候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等。另外,如通过浇灌越冬水来增加土壤的比热容进而保护作物安全越冬,以及在清晨具有逆温层时喷洒农药等都是讲解农业气象知识与农业生产联系的生动案例。实践教学表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使教学效果远好于单纯灌输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为学生铺设一个宏观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让学生获得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丰富理论的一种学习思路。 2.2改革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 2.2.1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农业气象学》课堂教学比较枯燥,即使是平时能够观测到的大气现象,在理论教学中也无法随时都遇到。比如云的成因与分类、台风的结构、大气环流、压强带分布等知识点单靠教师语言讲述,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采用多媒体生动教学。而实验教学中也存在诸多抽象的知识点,如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的构造,以及其记录风向与风速的原理等。还有涉及大量计算或者演算的,如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拉普拉斯压高公式的应用以及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形成等,则需以板书依次计算的方式效果更好。因此,应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依靠现代技术手段,使学生既重新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能更为直观的观看一些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其演变规律,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领悟,同时板书也能突出学习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2开发趣味性课堂教学。《农业气象学》课程内容涉及地理、物理等多学科领域,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因此,针对这一特点,可开发趣味性农业气象教学。综合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气压与风章节时,涉及地球自转偏向力的知识点。若直接讲解物理公式,多数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在讲授之前可先做个小游戏,将一滴墨水滴在地球仪的北半球部分,然后飞快的旋转地球仪,慢慢的就发现墨水偏离了原来下滑的轨迹,向右侧偏转,要求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观察讨论,并给出合理解释。进一步结合实例,如我们在马路上都是靠右侧行走;我们跑步都是逆时针绕操场等,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全面讲解相对抽象的知识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如在网络上收集Flash的动画实例,其中包括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热量平衡,风的形成,大气的运动,三圈环流,锋面系统,地面雨,海陆风等。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调查学情 《农业气象学》与《植物生理学》、《植物学》、《基础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相似,面向的开课对象不仅专业门类众多,而且年级级别也不同。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这给《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比如讲解辐射与农业生产章节,大二、大三的学生已在《植物生理学》课程中学过此部分内容,应将重点放在气象要素与农业生产的相互影响机理的讲解上,而对于大一新生则应全面的概述讲解。授课教师应统筹安排教学进度,在面对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环境科学、旅游管理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农业气象学》时,需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在依照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通过不同的教学案例来引导学生发挥已有知识体系的优势。如讲授农业气象灾害时,针对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可从环境灾害的角度讲解;针对农学专业学生可从大田作物的灾害角度讲解,针对旅游管理学生可从天气灾害对旅游的影响角度讲解。因此,在《农业气象学》开课之前,应提前调查学情,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体系,并最终使学生在掌握农业气象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领会到该课程与其专业之间的联系,并能充分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之中。 4完善实践环节 4.1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农业气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一直被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导致教师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学生重视理论考试,忽视实际能力训练;管理者重视教学效果,忽视实践教学管理。从而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农业气象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制约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农业气象学》教学过程中,从转变教学思路入手,逐渐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学生重视并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良好的学术氛围,具体实施包括2个方面。①指导思想。实践教学融政治思想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和为生产服务于一体,通过实践教学,树立学生学农、爱农和务农的思想;培养学生勤奋、朴实、严谨、创新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适应生产、适应社会的能力;保障高等农业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实现。②基本思路。以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增加投入为保障,以提高师生素质为重点,以加强管理为关键,以提高质量为目的。全面贯彻教育部对各个农林院校提出的总要求、总计划和总任务。 4.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农业气象学》实验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和教学实习2个部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因此,应全面加强农业气象学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实验课的开设要精选实验内容,优化实验项目,在保证实验开设率的前提下,减少验证性实验。相关课程的实验课开设相互兼顾,减少重复和遗漏。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安排一定时间的教学实习,部分课程的实验课实行单独开设。②合理配置实践教学仪器设备。根据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结合现代农业教育的特点,合理配置教学仪器。在实训课的仪器配置中,应坚持使用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范围的常规仪器,杜绝非气象仪器的使用。同时,向学生介绍当今农业科研和工作实际中所使用的较为先进的仪器。仪器的合理配置既保证了教学仪器的正规性与先进性,也使学生具有了一定层次的知识储备。③结合实训开展实践教学。可结合实训提高学生运用气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农业小气候观测,根据不同的小气候环境设立观测项目,安排学生分组分时连续观测,对比不同小气候环境间各气象要素的差异,分析出不同小气候环境下温度、湿度、风等不同要素变化的原因与规律,进而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5结语 《农业气象学》做为高等农林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是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纽带,对开展农业相关的教学、科研与生产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涉及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面。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部分《农业气象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主要涉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方法的完善、学情分析以及实践教学的改进,旨在进一步提高《农业气象学》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农业气象学更好的为农业的教学、生产与科研服务。 农业气象论文:农业气象学教学理论分析 在农业生产与外部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包含着农业生产对象———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过程两个方面。在农业生物的生命周期中,它既受人类活动影响,同时又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发生联系,外界环境条件的优劣决定着生物体生长发育状况的好坏,直至决定最终产品质量和数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农业生物受其外部自然环境的这种影响,同时农业生产过程本身也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影响。因此,现代农业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揭示农业生物与其所处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所需的适宜环境,通过合理安排种植制度、甚至通过环境调控,能够为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从而为有效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服务。 农业气象学课程是全国农业院校的基础课程,也是应用气象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目的就是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技能训练,认识农业生物与农业生产过程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特别是要掌握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气象条件的定量要求,确定各种农业气象指标,计算有关生物物理、化学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交换、能量转化等,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3]。而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首先必须对农业气象课程涉及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深刻的认识。 一、外界环境条件的最小因子限制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来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生物化学能,形成“初始生产力”或“第一性生产力”(PrimaryProductivi-ty)。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不仅包括光,还有水分、环境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以及这些要素的组合。如果哪一种要素不适,都可能导致生长停止。例如,在我国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那里的光照充足,降水丰沛,二氧化碳浓度可维持在光合作用所需水平,但是由于气温过低,植物组织活力很弱,甚至不能成活,因此一年中大部分季节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无法发展农业生产。同样,在世界上广大的干旱地区,光能充足,气温适宜,二氧化碳浓度满足需要,但是由于降水严重缺乏,植物处于萎焉状态,气孔关闭,光合作用受阻,因而也不能发展农业生产。通过这两种极端典型的事例,说明影响生物体适宜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具有综合的特点,任何一种最不利的气象条件都可能起决定性作用,并且其不利影响不能被其他任何要素所补偿[4],这正像所谓的“水桶定律”一样。由此进一步说明,不同地点由于光照、水分和温度条件的适宜程度不同就构成了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甚至构成各地种植制度、作物类型等极大的不同。 二、农业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的系统性 学好农业气象学课程必须要有系统的观点,只有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处理好农业生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植物的地上器官为大气所包围,植物的根系扎入土壤之中,因此植物同时受大气和土壤两种介质的影响,从而构成了土壤-植物-大气系统。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这一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的能量交换、物质输送以及信息传输等过程,农业生产的目的就是要获取最大收益时的干物质贮存和经济产量。例如,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向茎叶输送,并通过气孔扩散进入大气中,这样就完成了该系统的水分输送过程,但是在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向外扩散的过程中需要消耗汽化潜热,因此同时又完成了该系统的部分能量交换过程。消耗的汽化潜热能量来源于系统所吸收的太阳辐射,因此,太阳辐射不仅用于通过光合作用系统的化学能的转化,同时还用于从辐射能到热能的转化,即系统所吸收的辐射平衡或净辐射转变为热量平衡中的各项支出,包括用于植物与大气的显热交换、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潜热、土壤热通量等,真正消耗于光合作用的辐射能仅占辐射平衡的很小比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光对植物生产不重要,只是在全球大多地区,光并不明显成为限制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因子。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提起学生注意的是,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每一种过程,如发育过程、蒸腾过程、光合作用过程等都是系统中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只有正确处理好每一子系统,才能够处理好整个系统。如果对子系统涉及的过程认识不清楚,那么就必然影响到对整个系统的认识。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子系统涉及到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植物蒸腾过程、影响叶面积扩张的干物质分配过程等,而蒸腾过程又与土壤水分平衡过程有关,因此必须有效地估计土壤水分平衡、蒸腾速率、干物质分配等,才能较好地估计光合作用速率;而呼吸作用、养分吸收等子系统所涉及的过程也非常多,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养分吸收等子系统之间又存在着密切联系,要想获得植物干重的增长、产量等信息,就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过程,因此系统分析和处理的方法显得非常必要。 三、生物体与环境的互为反馈性 通常我们认为生物体对环境的响应是被动的,这对刚开始接触这门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更是有这样的认识,其实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并不都是这样。植物可以通过对环境的影响形成独特的植物微气象(或小气候)环境,反过来又会影响植物本身的生长发育状况。例如在郁闭的冠层中,可以形成特殊的光分布环境;由于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使空气中的水汽浓度增大,因而产生了湿润的空气;同时由于植物冠层吸收辐射的特征与其他下垫面不同,对冠层的气温也产生一定影响,这就构成了独有的植物微气象。由于光的分布而影响不同高度叶片的光合作用,最终决定着群体的光合作用;由于空气湿润,空气饱和差减小,从而减弱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在植物冠层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也有其特点,夜间由于土壤和植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加上夜间大气层结比较稳定,因此冠层空气二氧化碳浓度非常高,甚至超过500ppm;但是在白天,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二氧化碳,使得冠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不过,由于白天大气垂直交换较强,因此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不断向下方补充,从而可以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5]。生物体与环境的互为反馈性对于温室作物栽培来说更为有用,因为在几乎密闭的温室环境中,植物的蒸腾使空气湿度增大,过湿的环境对植物生长不利,同时还会产生病虫危害,因此,这就需要进行通风降湿;另外,植物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和固定温室内空气二氧化碳,使温室二氧化碳水平很低,从而降低光合作用强度,这时就需要考虑对温室补充二氧化碳,以提高作物生产力。 四、农业生物的质变与量变对环境的依赖性 质变与量变一直贯穿于农业生物的整个生命活动周期,而环境条件影响其质的转化和量的增减。这一特性的总结能够让学生从哲学的深度更好地认识农业生物体的生长与发育如何受环境的影响。植物的一生要完成不同的发育阶段,这是由植物遗传特性和内部矛盾决定的。从一个阶段发育到另一个阶段是植物性质的变化,而某一发育阶段进程的快慢则是植物数量上的变化。植物这种量变和质变的变化始终与环境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如越冬作物的春化作用需要冬季一段时间的低温经历,才能在以后的生长阶段顺利进入生殖生长,完成开花结实。再如短日作物需要短于一定界限的日长才能开花结实。植物的发育速度也依赖于环境条件,如在一定的温度范围,随温度升高,其发育往往加快,同时日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表明作物要完成某一发育阶段需要一段时日的温度积累并考虑日长的修正。因此,通过研究作物发育速度和温度及日长之间的数学关系[6-7],就可以进行发育期的预报,从而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植物干物质积累的速度以及最终产量的高低与环境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充分适宜的水分是保证植物气孔开张,使二氧化碳扩散进入植物体内进行同化作用形成干物质的前提条件,一旦水分不足,会产生植物凋萎,气孔关闭,从而降低同化作用。光照和温度同样影响植物的同化作用,因此,运用这种数量影响关系可以进行作物产量预报[8]。 五、结语 在农业气象学教学中,从以上四个特性出发,借助实例,阐述农业生物与气象条件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和多层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来学好这门课程。如果通过设计一些实践和实验课程,把一些生物生理过程和气象条件相互作用的关系用现代探测设备跟踪并演示,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农业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更佳。 农业气象论文:创新教学方法对农业气象学教学启发 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粮食、能源、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保护等,都与大气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气科学的分支之一的气象学可为之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这说明气象学对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发展有重大作用。不论是从学科发展还是从现实情况出发,我们都必须对气象学有所了解。 《农业气象学》属应用气象学范畴,是气象学与农业科学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主要讲述了气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这些原理方法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农业气象学》这门课程涉及到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较高,所以,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普遍感到比较难学。因此,如何提高《农业气象学》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不再感觉气象学是个难学的课程,是一个很值得探讨与深思的课题。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些方法。 1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都觉得难学、难懂,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的原因:(1)由于该课程的多学科性,使得许多同学难以适应。如前所述,农业气象学涉及的学科较多,课程内容相对难以理解,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对气象学所涉及的众多学科的知识涉及程度不深,因而学习起来常常感到力不从心。(2)在整个农业气象学课程体系中,始终贯穿“变化”的思想,与学生的固有思维方式相冲突。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有规律的、固化的东西比较容易理解记忆,而对于处于变化中的事物难于掌握。而《农业气象学》中大气科学部分研究内容要用变化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记忆,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3)教学方法单一,讲课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没有兴趣,提不起精神,这也是学生感觉难学的原因之一。 2几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及效果为了提高《农业气象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与摸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教学方法与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实例教学法 相信绝大多数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都会穿插实例来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也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举例生动形象,且是大家都熟悉的事例,那么就会使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例如本课程中,大气稳定度部分是难点,它分3种情况,其中之一就是稳定大气,就是有一团空气在某一平衡点受到外力作用后,离开平衡点到达新位置后,其具有返回平衡位置的趋势,具有这种属性的大气就是稳定大气。怎么理解它呢?我们可以举例,稳定大气就像弹簧一样弹,当我们人为将弹簧一端从平衡位置拉到一个新位置后,弹簧具有返回平衡点的趋势,相反,将弹簧从平衡点压缩到一个新位置后,弹簧也具有返回平衡位置的趋势,稳定大气就像被拉伸或被压缩的弹簧一样。这样,我们就会对稳定大气产生一个感性的认识,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了。 2.2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就是师生之间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交流,以期使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更加深刻,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意义。比如就全球气候变化之类的问题,大家都熟知但又不是非常理解的问题,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这种教学方法比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更有效果。 2.3角色转换教学法 角色转换,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和教师位置对调,让学生也体验一下当教师的角色。我们事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与所学课程紧密相联的一个问题(知识点),给他们一定的准备时间,然后让学生走上讲台,发表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同时,可以和讲台下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主动地熟悉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主动的查阅相关文献,来充实自己所讲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所具有的某些潜能,如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发挥应变能力等;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现在的大学教育倡导素质教育,我们要在课堂上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在有限的课时要求条件下,尽量给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和学习什么。 2.4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 多媒体在教学上的应用发展很快,它具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等优点,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重要的作用。笔者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在加大信息量的同时,注重分清主次。因为在教学中,有的学生不分主次,忙于记笔记,对所讲述内容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这时,就要提醒学生哪部分需要掌握,哪部分需要了解,这样,学生就会有的放矢,可以达到多媒体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2.5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结合理论课程教学实际,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由教师拟定题目或由学生自由选题开展“课程论文”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研究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题目,从查资料、定方案、做实验、写论文到小组交流会形式的小答辩(答辩委员会由学生代表组成,教师是顾问),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该环节可以使学生综合掌握、运用学到的知识,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潜力,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对教材上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协作意识,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3总结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笔者通过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协作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农业气象论文:非农气象系的农业气象学教学创新 《农业气象学》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它也是农业科学的重要基础。农业气象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以及应用气象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农业气象学作为一门高等农业院校非农业气象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具有一般专业基础课所具有的一些共性,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乏味等。但该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和资源环境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且与后续的专业课有密切联系。另外,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农业气象学课程授课时间不断被压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难度。本文根据农业气象学课程特点及其在实际教学中所面临的现状,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浅谈几点认识。 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育部于2007年2月27日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对教学内容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即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其主体是要求把大量新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使之能符合时代需要,而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应围绕这一指导思想来开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教学内容改革中,首先要考虑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定位,专业基础课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科学素质、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打下基础和提供桥梁与工具等。 其次,要考虑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的取舍,在此基础上考虑加入一些新的内容。农业气象学作为高等农业院校非农业气象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有其独立的课程体系。目前我国高校非农业气象专业的农业气象学课程内容可划分为以下三个单元:第一,与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大气、辐射、热、水和风等农业气象要素的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活动对这些气象要素的反应;第二,单元内容为主要天气系统的形成、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机理和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相应的防御对策等;第三,有气候的形成和分类、气候变迁、中国的气候、农业气候的分析、区划及农业小气候的利用与调节等内容。根据农业气象学各单元教学内容特点,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体系中的第一单元内容是高等院校非农业气象专业,如农学、园艺及植物保护等专业的诸多专业课知识的主要结合点。因此,在教学内容改革中,对这部分内容的取舍尤其要慎重。即在保持原来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对一些不合理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减。例如,辐射相关教学内容中有作物群体内的辐射状况、光饱和点和补偿点、光照时间随季节和纬度的变化、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光照时间与作物引种等,其中,除作物群体中的辐射状况和光照时间的变化规律外,其他已在植物生理学等其他课程中学过的内容。所以,作物群体中的辐射状况和光照时间的变化规律是需要重点讲授的内容,其他可以略带而过。剩下的时间可以介绍一些新的内容,如,基于作物冠层反射光谱的农业遥感理论、农田植被消光系数的测定原理和方法等。对于本单元的其他知识点,也可通过类似的方法,把一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引入到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中。 2.天气系统及灾害性天气是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我国的农业气象灾害相当频繁,它主要由降水、温度等的较大年际变化所引起,农业气象灾害也是引起我国粮食大幅减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通过该单元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培养学生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能力。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具有除极地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外的各种气候类型,各地所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种类繁多,差异较大。因此,根据不同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和分布特点,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始终围绕当地主要天气系统及农业气象灾害来展开。如,对于华北地区来说,春旱、冻害、干热风、风沙害等是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教学重点也应围绕上述几个气象灾害和主要天气系统的形成来展开。 3.气候的形成和分类、气候变迁、中国气候、农业气候区划、利用与调节、农业气象观测、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等是农业气象学课程体系中的第三单元内容。对于应用气象专业来说,该单元知识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但对于非农业气象专业来说,农业气候区划、利用与调节等是这一单元中重点讲授的内容,这些知识也是学好作物栽培、园艺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的科学热点之一,其中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价研究更是农业气象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研究的热点内容。把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价研究与大气污染、全球温暖化等新的内容引入到新的教学体系中,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评价方法、适应对策等,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大力强调环保意识的大趋势下,农业气象学的教学内容改革也应该顺应这种时代潮流[1]。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要遵循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全体性和启发性原则[2]。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提供宽松的环境。 1.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正逐渐成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育部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制作并使用多媒体课件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知识变为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快速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农业气象学的很多教学对象时空范围广,动态性强,非常适合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如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锋面天气的形成、台风及云的形成、科里奥利力的产生过程等内容都非常适合用各种媒体手段来直观地表现出来。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及教学手段构成的系统,多媒体是这个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只有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其他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如使用不当,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内容太多,主次不分,淡化主体;不管课程性质,滥用多媒体等[3]都是多媒体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只有克服多媒体教学的这些诸多不足,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其特点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输或灌输给学生。在这种模式下,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很难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因此,在课堂上应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环境。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则带着问题去学习、归纳、思考、解决问题,并向教师提出问题,实现教师与学生互相沟通[4];同样,教师也可以针对某些教学难点或其他一些与专业课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组织即兴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前年年初我国南方冰雪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对策、农田植被消光系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在作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等内容都可以成为即兴课堂讨论的题材。 3.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创造有利条件。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基本建成校园网络,且已开始在高校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校园网资源来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网络版多媒体课件是提高校园网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对传统课堂教学起到补充和辅助作用。利用校园网资源,为学生提供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而未能在课堂上讲授的教学资源,如气候分布与纬度、灾害性天气、气候变迁、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价方法等多种媒体组成的大量资料,从而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结束语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气象学》课程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它主要体现在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这些变化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改革。另外,教学时间被进一步压缩这一现实也促使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也要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学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没有终点,需要不断总结、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只有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才能见成效。 农业气象论文: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分析及革新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气象学科中应用气象学的重要分支。农业气象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围绕农业的发展与现代化,不断认识和解决生产中的气象问题,提出促进农业生产的最优气象条件和措施。农业气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学习农业气象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较全面地掌握光照、温度、水分、大气、风和气压等农业气象要素的意义、特征、变化规律及形成各种天气过程的原因;初步弄清天气与农业天气、气候与农业气候的基本知识,掌握小气候与农业小气候的形成、变化规律及调节原理,掌握基本的农业气象要素和小气候的观测原理、方法及气象资料的分析整理方法,明确气象条件在农业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以后分析农作物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气候资源,调节和改善农田气象环境条件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农业气象学基础。 目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增多增强,农业病虫害趋多趋广,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面临的自然风险也更多更大[1]。随着农业气象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对农业气象学更好服务于农业的新要求,课程的教学存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不知道农业气象学的具体作用和功能,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单一,不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农业气象学的优势和为农业服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如何根据农业气象学课程自身特点及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快速、准确掌握知识并应用与生产实践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使学生明确农业气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生产离不开气象服务的支撑和保障。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5%~20%,远高于自然灾害损失占全国GDP2%~5%的比重[2]。现代农业气象是现代农业生产与现代气象业务的高度结合,现代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对气象保障服务需求更为迫切。随着气象为农业服务深入发展,农用气象服务工作也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成为气象为农业服务的重要手段。 1.1农用气象预报服务 包括农业天气分析评估、农业灾害性天气、病虫害、作物适宜播种期、收获期、重要物候期、土壤水分、未来气候趋势预测和极端气候条件预测及对农林牧业生产影响的预评估等服务产品。同时预报服务也包括农业气象旬(月)报、雨情、墒情、温情、灾情、农业干旱监测专报,作物生育期间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年度农业气候评价,气象灾害评估与风险分析产品等服务产品。 1.2农用气候服务 包括农用气候专题分析、作物气候生态适应性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农用气象灾害专题分析、农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开展精细化的农用气候动态区划及成果推广应用、退耕还林草气候适应性分析等服务产品。 1.3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包括开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的气候环境评价。如中药材(当归、党参、黄芪、甘草);制啤酒原料(啤酒大麦、啤酒花);油橄榄、百合、黄花菜、花椒、白兰瓜、酿酒葡萄、苹果、桃、板栗等作物。开展特色作物播种期、采摘期等时机、适宜天气预报;开展特色作物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响应;开展特色物极端天气条件和病虫害预报等服务产品。 1.4为农业生产提供综合服务 在产前,根据各区内农业气候资源状况,为合理制定栽培计划及选择适宜各区农业气候条件的优质、高效的优良品种,提供气候预测分析服务和适播期预报服务;在产中,通过进行实时平行对比观测和测量,及时获取有关农业气象资料,开展农业气象研究和服务,进行产量、品质的预测预报服务,重点对影响产量和品质的气象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在产后,及时对当年基地生产期间的农业气象条件利弊影响进行分析鉴定,做出气候影响评价,总结当年基地生产经验教训,从中总结规律,指导来年计划和决策,并做好收获和储运期间的气象服务[3]。 2加强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 2.1突出学生创新思维,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行为,有了创新行为,创新精神才有生命力,才有实际价值。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依靠学生的实践。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实习、见习、参观、社会调查、业余兼职等多种社会实践,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会遇到许多生搬硬套书本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4]。农业气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比如说农田蒸散量是由作物叶面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造成的农田水分损失量,它是决定农田水分状况,作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状况的重要因素。对于蒸散量的测定方法很多,无论那一种方法的测定都会有各自的优缺点,针对此问题如何以一种创新的思维去理解农田蒸散量的测定,由老师加以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以期在测定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农业气象学本身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同时也是其他相应专业课的基础课程,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如果在基础课阶段的学习中,学生没有培养起基本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专业课的学习势必会非常被动。因此,确立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思想,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科学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5]。比如说研究同一个农业气候区域内,由于地形不同而形成局地的气候差异以及对农业产生影响,是农业气候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研究方法一般是对典型的地形进行短时间的气象观测,并用物理模型进行计算或数理统计分析,确定地形影响气候条件的规律及其农业意义。学习这个知识点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要求学生在后面学习地学课程中注意把握,不同的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农业气候区域,那么对于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的形成是否和当时的气候条件有关呢?因此,农业气象学的学习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知识积累作用,同时也是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良好开端。 2.2重视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我校农业气象学实验课学时较少,目前开设的内容仅为辐射、温度、湿度、蒸发、降水、气压和风这几个主要气象要素的观测,由于课程设置的限制没有涉及综合性实验。我们认为应根据专业的不同,在安排实验课教学时有区别地对待。对于农林专业,建议将各气象要素观测开设为地面气象综合观测实验,集中在一次对各个气象要素同时进行测定,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促进学生深入分析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天气状况。对于资源环境专业类的学生,不仅仅要安排农业气象基本因子的观测,同时可采用选修课、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形式增设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部分气象数据的处理和建模。比如利用我校现有的气象观测设备,完成对农田蒸散量的计算,通过学生对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风速、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的测定,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推导农田蒸散量的数值,既加深了同学们对该知识点的掌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理论知识后,有选择地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主要是节假日),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生产实际问题,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调查家乡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家乡土壤的解冻期、作物的播种期、某一天的温度变化(温差)情况,主要生理病害等情况,以及它们和气候之间的关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交流,班级同学可分为几组,设定不同的题目,最后通过大家每一组的调查讲解,实现相互之间的知识共享。 2.3使学生了解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前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多情况下是需要老师引导和激发的,它能使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给予优先注意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它、领会它和掌握它。农业气象学涉及的学科前沿性问题有全球气候变化与作物适应性问题,环境胁迫和调控,灾害规律和预警,界面过程与水热传输,资源利用、持续生产力与利用率,信息与遥感应用,精细农业或精确农业中物质能量输导等方面[6]。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业气象学在观测手段研究方面正逐步实现自动化、遥测和精确化。在作物气象条件研究方面,从过去单因子研究向多因子综合研究发展,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开展数值模拟和模型实验[7]。如作物-天气-土壤的各种统计模式和动态模式的试验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同气象条件的关系等。在农业气候方面,应用聚类分析、模糊数学等近代数学方法,使农业气候相似研究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更加客观化和定量化;应用线性规划和统计决策等方法,使农业气候区划工作由只考虑单个生产对象发展到综合考虑多个生产对象在不同区域的最优配置。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目前新形势下农业气象学的新任务和农林专业学生发展的要求,农业气象学必须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和思维转变。只有通过不断优化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做到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才能够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农业生产服务。 农业气象论文:农业气象学教学模式创新 农业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把农业生产对象与天气气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体系,也是重要的农业基础科学。长期以来,农业气象学一直作为高等院校农学、植保、园艺、林学等农林专业的基础课开设,它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运用农学及气象学技术,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战胜不利的气象因素,促进农业发展,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为后续农业生产类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农业生产与科研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为学生解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气象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它既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农学的一门基础学科。随着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我校农业气象学的教学质量,通过以下几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探索,以便充分发挥农业气象学的特色,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其精华内容。 1讲好绪论 绪论是对全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讲好绪论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了解农业气象学课程内容的关键。农业气象学绪论首先给学生一个关于这门课程组成结构的整体介绍,首先让学生了解气象学、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会重点介绍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光、温、水、气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相互关系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然后是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灾害性天气及其防御措施;最后介绍农田小气候、设施小气候的特点及其调节措施。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环环相扣的结构及其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联,开始对农业气象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引用农谚,运用实例深入浅出讲授理论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可以形象地把大气比喻为“天气变化的舞台”,水汽是“天气变化的主角”,太阳辐射则是“天气变化的动力”。正是由于各种气象要素在天气变化的舞台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所以在不同的条件下错综复杂地结合,才表现为各种复杂的天气和气候。根据土壤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把土壤深层比做夏天的“电冰箱”,冬天的“保温箱”。利用这种特点进行深贮藏,使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越冬过夏、果树枝条安全过冬,不失为既省事省电、省钱、保鲜,又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提高农副产品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形象比喻,对学习理论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又比如,在讲雾、云的形状和特点时“,早上有雾,晌午晒布”能很好说明辐射雾多预兆晴天的特点。用“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来说明透光高积云的特点。又如,在讲解锋面天气时“,一日黄沙三日雨,三日黄沙九日晴”能形象说明冷锋过境的天气特点。在讲锋面气旋时,首先从三国时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谈起,在简单介绍这场经典战役时,巧妙地将两军的布阵位置、东风的由来与锋面气旋的结构联系起来,学生能快速准确地把握该天气系统内各个区域风向的差别以及降雨产生的具体位置。这样在兴趣提升的同时,会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这时再让大家共同讨论,教师最后补充完善,知识点的掌握就会非常牢固。 3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手段发展的新趋势。在农业气象教学中,对于难以表达的、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变化过程,多媒体演示手段都能予以解决,使学生容易掌握,既可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感,又可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淡化教学的难点。例如,在讲解引种时,各地光照时间长短的变化规律是很重要的内容,引种及新品种推广必须清楚各地光照时间长短的变化规律,光照时间长短的变化直接受当地太阳高度角大小的影响,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比较抽象。运用多媒体来模拟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上的变化情况就可以使抽象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从而使学生轻松了解光照时间随季节、纬度不同引起的变化规律。讲解锋面天气时,运用多媒体展现锋面移动过程,就可以很轻松的示范锋面降雨的过程。而在讲灾害性天气时,利用多媒体再现如“干热风”、“龙卷风”、“台风”等各种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情况,同学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灾害发生时所带来的损失,就可以充分理解抗灾防灾的重要意义,也大大提高了防灾意识,就可以主动去了解当地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及发生规律,以便及时地采取措施,防御灾害,以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注重实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农业气象学的一切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的,对农业气象学实验技术的掌握已经成为在新的高度和水平揭示天气奥秘的需求。我校农业气象学实验课学时较少,林学、园艺和植保专业目前开设的内容仅为辐射、温度、湿度、降水、气压和风这几个主要气象要素的观测,没有设计综合性实验;农学、资环专业在这些观测实验基础上还有综合性农田小气候观察和到气象站的综合实习。我们认为应根据专业的不同,在安排实验课教学时有区别地对待。对于林学专业,建议将各气象要素观测开设为地面气象综合观测实验,集中在一次对各个气象要素同时进行测定,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促进学生深入分析由于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天气状况;园艺专业则可以增加温室大棚建设与地理纬度的关系方面的知识介绍,考察当地温室大棚的建设;而植保专业,则可以增加灾害性天气对作物病害、农业生产的影响方面的知识,增加相关资料调查方面的实验。这些实验的开设将有助于学生通过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过程的组织实施、调查资料的整理、调查报告的撰写等,使学生学会从实践出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通过查阅图书资料或向专业教师咨询等各种方式得来的多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设计出科学的方案,这一过程既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探索精神。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农林专业学生发展的要求,农业气象学必须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不断优化该课程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农业生产服务。 农业气象论文:民族高校的农业气象学运用计算机教学创新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学时少、信息量大、效果差已经成为各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已经成为各高校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较传统教学法相比,多媒体技术具备处理文字、数据、图形信息和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信息的功能,已经成为各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借助的手段。本文尝试以新疆塔里木大学为例,尝试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少数民族高校《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及存在问题,旨在探求适合少数民族高校《农业气象学》的教学法,也期望为各民族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1《农业气象学》课程性质及现状分析 1.1课程性质 《农业气象学》属于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涉及地理学、生态学、农业科学、大气科学等的交叉边缘性学科,研究对象涉及到农业生物、农业生产过程及农业技术措施与气象条件间的关系及作用[2],是各农学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气象要素的观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数据分析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1.2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查阅参考文献、网络查询及与同行交流等途径发现,该课程在各农业高校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均不属于骨干课程,教学时间一般多为40学时左右,个别高校仅为30学时左右,这无疑给《农业气象学》课程教育工作者增大了难度,尤其是对存在语言障碍的民族高校学生。以新疆塔里木大学为例,该课程仅为30学时,改革后仅为32学时(2011年开始执行),通过笔者6a的观察与统计发现:70%以上的汉族学生和90%以上的民族学生认为该课程内容多、很抽象,教学时间太短;汉族和民族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十分有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初步了解常见气象要素时空变化规律性及灾害性天气发生规律及防御措施,能够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趋利避害。基于上述种种问题,笔者发现采用多媒体讲授《农业气象学》课程可为教学提供诸多方便,但也发现了诸多问题。 2《农业气象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1有利于提高教师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性能力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有些教师采用诸如简单挂图、模型等进行演示讲解;有些教师则采用黑板绘制图形方式进行教学,这往往因设备、教师绘图水平等因子限制而无法生动形象地表现气象要素和天气系统的时空变化性,使教学质量低下。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可将各气象要素及天气系统的时空动态性巧妙展示,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在实现高质量多媒体教学环节中,教师就需要不断借助网络平台获取各种专业媒体资料,不断学习诸如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Flash动画、PowerPoint中的“自定义动画”、UlerdGIFAnimator动画制作软件。比如可借助Flash动画直观、连续展示气旋从初生、发展、锢囚到消亡的生命史及各阶段特征,也可促使学生对诸如“这些图片及发展过程是怎么做出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讲,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2.2直观形象、切中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在少学时、短时间的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每一位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教师可在章节内容讲授前采用“一般知识点、重点、难点”进行引导,授课过程中采用不同颜色突出重点难点,在章节结束时采用“了解、掌握、理解”等字眼进行总结;在讲解诸如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天气系统时,配合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现象,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在讲解影响达到地面太阳辐射量及光照时间的太阳高度时,可采用PowerPoint中的“自定义动画”来模拟太阳光线到达地面上的变化情况,使抽象的太阳高度角变化形象化、具体化和直观化。笔者认为,采用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节省10%~20%的时间,增加20%~30%的课程信息量。尤其对存在语言障碍的民族学生效果甚好,教师可采用慢节奏、高质量完成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地了解和认识气象要素及天气系统变化规律。 2.3及时展现最新天气事件,活跃课堂及课间氛围 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典型天气事件可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时刻关注天气变化。比如在讲解辐射、温度、水分及气压和风等章节时,可通过“问天网”展示区域各气象要素变化曲线,实地进行讲解分析;在讲述灾害性天气与农业气象灾害时,可通过观看“98特大洪涝灾害与副热带高压”、“2010西南地区冬春初夏连旱”、“沙尘暴”视频及图片,可让学生及时了解和认识各种极端天气事件,也可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力。在课间休息环节,教师可有目的地播放学生喜欢的音乐和视频,以调节课件气氛,缓解课堂疲劳。 2.4能将理论—实验—实习环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农业气象学》实验和实习环节与其他课程明显不同,具有很强的规范性,需严格按照《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进行操作,由此很容易受天气、人数、场地和设备的影响,因而可采用观看“观测视频”、“实地演示”和“学生亲自观测”相结合方式,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比如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观测时,可采用实验、视频和亲自观测记录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笔者认为,在时间短、规范要求高、学生语言存在障碍的少数民族高校,采用多媒体技术,促使理论—实验—实习有机地结合,无疑是《农业气象学》教学的一种择优手段。 3《农业气象学》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借助相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却明显不同。笔者发现,有的教学流于形式,照课件宣读,枯燥乏味;有的教师却注重感官刺激,课件制作过于夸张;有的教师课件则是课本的堆积,字体大小不科学。笔者认为,应根据各课程性质不同,合理定位,科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农业气象学》来说,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理念,慢节奏、高质量教好每一节课程 在少数民族高校,民族学生语言存在障碍,数学、地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服务意识,关心学生,课堂上慢节奏、高质量地掌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与专业理论,制作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最起码达到“台上一节课,台下8h”的标准要求。 3.2板书—多媒体—实验—实习环节紧密结合 各高校对《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教学设备较差,尤其是偏远地区。笔者认为,合理的《农业气象学》教学应采用“4块上下移动的黑板+多媒体技术+实验+实习”的模式。比如在讲解对称或不对称温压系统随高度变化时,可采用多媒体演示+黑板(板书)的方式效果较好,较为直观,学生容易理解。 3.3建立与充实校内气象网,帮助学生课后自学 除了课堂、实验和实习环节讲授外,校内气象网的建立和充实,无疑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多媒体补充措施。比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网络教学”和华中农业大学“气象万千”网的建立,可为学生提供视频自学、天气谚语、气象知识、在线测试及交流平台,很值得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借鉴与参考。 农业气象论文:农业气象学的教学研究及创新 在农业生产与外部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包含着农业生产对象———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过程两个方面。在农业生物的生命周期中,它既受人类活动影响,同时又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发生联系,外界环境条件的优劣决定着生物体生长发育状况的好坏,直至决定最终产品质量和数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农业生物受其外部自然环境的这种影响,同时农业生产过程本身也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影响。因此,现代农业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揭示农业生物与其所处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所需的适宜环境,通过合理安排种植制度、甚至通过环境调控,能够为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从而为有效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服务。 农业气象学课程是全国农业院校的基础课程,也是应用气象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目的就是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技能训练,认识农业生物与农业生产过程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特别是要掌握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气象条件的定量要求,确定各种农业气象指标,计算有关生物物理、化学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交换、能量转化等,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3]。而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首先必须对农业气象课程涉及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深刻的认识。 一、外界环境条件的最小因子限制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来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生物化学能,形成“初始生产力”或“第一性生产力”(PrimaryProductivi-ty)。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不仅包括光,还有水分、环境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以及这些要素的组合。如果哪一种要素不适,都可能导致生长停止。例如,在我国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那里的光照充足,降水丰沛,二氧化碳浓度可维持在光合作用所需水平,但是由于气温过低,植物组织活力很弱,甚至不能成活,因此一年中大部分季节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无法发展农业生产。同样,在世界上广大的干旱地区,光能充足,气温适宜,二氧化碳浓度满足需要,但是由于降水严重缺乏,植物处于萎焉状态,气孔关闭,光合作用受阻,因而也不能发展农业生产。通过这两种极端典型的事例,说明影响生物体适宜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具有综合的特点,任何一种最不利的气象条件都可能起决定性作用,并且其不利影响不能被其他任何要素所补偿[4],这正像所谓的“水桶定律”一样。由此进一步说明,不同地点由于光照、水分和温度条件的适宜程度不同就构成了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甚至构成各地种植制度、作物类型等极大的不同。 二、农业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的系统性 学好农业气象学课程必须要有系统的观点,只有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处理好农业生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植物的地上器官为大气所包围,植物的根系扎入土壤之中,因此植物同时受大气和土壤两种介质的影响,从而构成了土壤-植物-大气系统。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这一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的能量交换、物质输送以及信息传输等过程,农业生产的目的就是要获取最大收益时的干物质贮存和经济产量。例如,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向茎叶输送,并通过气孔扩散进入大气中,这样就完成了该系统的水分输送过程,但是在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向外扩散的过程中需要消耗汽化潜热,因此同时又完成了该系统的部分能量交换过程。消耗的汽化潜热能量来源于系统所吸收的太阳辐射,因此,太阳辐射不仅用于通过光合作用系统的化学能的转化,同时还用于从辐射能到热能的转化,即系统所吸收的辐射平衡或净辐射转变为热量平衡中的各项支出,包括用于植物与大气的显热交换、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潜热、土壤热通量等,真正消耗于光合作用的辐射能仅占辐射平衡的很小比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光对植物生产不重要,只是在全球大多地区,光并不明显成为限制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因子。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提起学生注意的是,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每一种过程,如发育过程、蒸腾过程、光合作用过程等都是系统中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只有正确处理好每一子系统,才能够处理好整个系统。如果对子系统涉及的过程认识不清楚,那么就必然影响到对整个系统的认识。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子系统涉及到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植物蒸腾过程、影响叶面积扩张的干物质分配过程等,而蒸腾过程又与土壤水分平衡过程有关,因此必须有效地估计土壤水分平衡、蒸腾速率、干物质分配等,才能较好地估计光合作用速率;而呼吸作用、养分吸收等子系统所涉及的过程也非常多,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养分吸收等子系统之间又存在着密切联系,要想获得植物干重的增长、产量等信息,就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过程,因此系统分析和处理的方法显得非常必要。 三、生物体与环境的互为反馈性 通常我们认为生物体对环境的响应是被动的,这对刚开始接触这门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更是有这样的认识,其实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并不都是这样。植物可以通过对环境的影响形成独特的植物微气象(或小气候)环境,反过来又会影响植物本身的生长发育状况。例如在郁闭的冠层中,可以形成特殊的光分布环境;由于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使空气中的水汽浓度增大,因而产生了湿润的空气;同时由于植物冠层吸收辐射的特征与其他下垫面不同,对冠层的气温也产生一定影响,这就构成了独有的植物微气象。由于光的分布而影响不同高度叶片的光合作用,最终决定着群体的光合作用;由于空气湿润,空气饱和差减小,从而减弱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在植物冠层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也有其特点,夜间由于土壤和植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加上夜间大气层结比较稳定,因此冠层空气二氧化碳浓度非常高,甚至超过500ppm;但是在白天,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二氧化碳,使得冠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不过,由于白天大气垂直交换较强,因此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不断向下方补充,从而可以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5]。生物体与环境的互为反馈性对于温室作物栽培来说更为有用,因为在几乎密闭的温室环境中,植物的蒸腾使空气湿度增大,过湿的环境对植物生长不利,同时还会产生病虫危害,因此,这就需要进行通风降湿;另外,植物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和固定温室内空气二氧化碳,使温室二氧化碳水平很低,从而降低光合作用强度,这时就需要考虑对温室补充二氧化碳,以提高作物生产力。 四、农业生物的质变与量变对环境的依赖性 质变与量变一直贯穿于农业生物的整个生命活动周期,而环境条件影响其质的转化和量的增减。这一特性的总结能够让学生从哲学的深度更好地认识农业生物体的生长与发育如何受环境的影响。植物的一生要完成不同的发育阶段,这是由植物遗传特性和内部矛盾决定的。从一个阶段发育到另一个阶段是植物性质的变化,而某一发育阶段进程的快慢则是植物数量上的变化。植物这种量变和质变的变化始终与环境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如越冬作物的春化作用需要冬季一段时间的低温经历,才能在以后的生长阶段顺利进入生殖生长,完成开花结实。再如短日作物需要短于一定界限的日长才能开花结实。植物的发育速度也依赖于环境条件,如在一定的温度范围,随温度升高,其发育往往加快,同时日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表明作物要完成某一发育阶段需要一段时日的温度积累并考虑日长的修正。因此,通过研究作物发育速度和温度及日长之间的数学关系[6-7],就可以进行发育期的预报,从而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植物干物质积累的速度以及最终产量的高低与环境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充分适宜的水分是保证植物气孔开张,使二氧化碳扩散进入植物体内进行同化作用形成干物质的前提条件,一旦水分不足,会产生植物凋萎,气孔关闭,从而降低同化作用。光照和温度同样影响植物的同化作用,因此,运用这种数量影响关系可以进行作物产量预报[8]。 五、结语 在农业气象学教学中,从以上四个特性出发,借助实例,阐述农业生物与气象条件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和多层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来学好这门课程。如果通过设计一些实践和实验课程,把一些生物生理过程和气象条件相互作用的关系用现代探测设备跟踪并演示,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农业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更佳。 农业气象论文: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探讨 摘要:本文结合驻马店市气象局气象为现代农业生产服务实际情况,探讨现代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提出气象为现代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服务对策,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现代农业;防灾减灾;服务思路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4.9~15.0益,年平均降雨量为850~960mm。农业是驻马店市第一产业,是农民经济增收主要来源。随着全球变暖,驻马店市气象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农业生产。为确保农业高产丰收,驻马店市气象局将农业气象服务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拓宽气象服务领域,增强服务水平,为驻马店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可靠气象服务。 1现代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1.1现代农业增产高效的气象需求 为确保各区域内特色农业稳产高产,应保证特色农业整个生长发育期气温、光照及降水量等符合生长适宜气象指标,为特色农业提供精细化水平更高的气象服务。如驻马店市主要经济作物是小麦和玉米,除了解小麦和玉米各生长发育阶段对气象条件需求外,还要准确掌握农田土壤、土质及营养成分等[1]。 1.2现代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的需求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生产对气象灾害敏感性更强,受灾害性天气危害更大。应做好现代农业布局气候区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根据农业品种生长发育指标,结合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找出适宜农作物生长区域,再加上品种更新速度快、集约化程度高,这就需要精细化气象服务为支撑。因此,驻马店市气象局在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针对性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同时,还要增加种植、养殖的不同品种生长发育阶段内病虫害等综合信息[2]。 2气象为现代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服务对策 2.1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 驻马店市气象部门应尽快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各单位共同参与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野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冶机制并不断完善。在农村各乡镇及自然村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工作站,配备信息协理员和信息员共同开展气象灾害预警。市级、县级气象部门应加强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作用。利用各种现代化媒介做好灾害性信息传播,确保农民第一时间接收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灾害发生后做好灾情上报,减少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 2.2加大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驻马店市气象部门应在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提升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对现代农业生产气象防灾减灾认识,提供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建议,并尽快落实。此外,借助电视、网络、报纸、新媒体等平台共同组成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网络,确保政府领导和社会大众认识到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并根据气象防灾减灾要求开展工作。综合农技推广站和气象站建立科技资讯和技术培训体系,利用培训班、讲座、技术推广、专题咨询等形式对种养殖大户、农技人员、合作社及相关负责人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指导和培训,确保气象防灾减灾技术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在其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3]。 2.3建立气象为现代农业生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 随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和现代化新型农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驻马店市气象部门根据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实际需求积极开展专业、专项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测工作。在提升农业气象预报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做好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结合当地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畜牧业、林业等,做好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寒潮、霜冻等灾害防御;针对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和林业病虫害及时进行预警预报工作。以农业生产各环节及农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具体需求为依据,增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观测项目,做好关键农事活动的气象预报。 2.4加快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观测站网 不断调整并完善驻马店市境内区域性气象观测站网,确保现代化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具有多要素、自动化、高时空密度特征,增强气象监测资料及时性、准确性及高效性。县级气象部门正确调阅和应用辖区内各区域站气象要素实况资料、预警信息、雷达回波资料等。做好加密采集,在本地区建立综合数据库,提升气象部门对气象灾害监测能力[4]。 2.5更新农业气象服务理念 以现代化生产为背景,更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理念。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结构,分析农业生产受气象灾害危害程度,运用现代化观测仪器设备和科技手段,建立各种信息监测手段、预警信息、气象观测站等,及时掌握农业生产中各类气象灾害,作出相关预防预警,降低气象灾害对现代农业生产危害,推动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做好气象为现代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服务,不仅可以确保农业稳定发展,还能提升社会经济水平。气象人员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升气象预报准确性,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服务作用,加快推动现代化农业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王芦 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气象局
体育教师论文:试论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 摘 要: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主要表现为:课程目标越来越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和弹性化,课程评价越来越注重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完善。随着体育课程的深入,体育教师的角色势必需要重新定位。 1 前言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38个实验区的启动,我市某些县、区也被浙江省教委列入2003年教学改革实验区。新课程将会如生机勃勃的春风走进广大教师的生活。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如何去解读体育课程标准并转换角色去适应新课程标准呢?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教师角色定位的一些认识,以供广大同仁们参考。 2 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 2.1 课程目标越来越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体育课程目标实现了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到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转变。这也意味着体育课程将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课程目标已经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终生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教育一直是一个过程,它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无论在何处,教育总是贯穿于全部生活之中。”渊源于终身教育的终身体育思想正日渐成为我国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校体育工作应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用体育来减少现代文明病的发生,缓解和消除身心的疲惫,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应十分关注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才能使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他们打下爱练爱玩和会练会玩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体育,它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必须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 2.2 体育课程内容日益多样化和弹性化 体育课程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载体,体育课程目标要顺利实现,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一直以来,由于受竞技运动的影响,人们对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的本质区别认识模糊,于是,竞技运动项目就构成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诚然,竞技项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无疑具有正面的作用。但如果不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任何改造就直接搬到课堂中,就难免会造成课程内容的竞技化、成人化倾向。此外,我国以往对每一项教材规定具体的学时比例,目的在于全国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事实上却造成了统一性有余而灵活不足的结果。 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和弹性化。通过对教育部95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与2000年《体育健康教学大纲》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大。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行)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一个显着区别,是课程标准着重构建了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2.3 体育课程评价日渐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手段 体育课程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收集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有关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它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体育课程建设三方面的评价。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首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时,要努力构建旨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充分利用评价的诊断功能、改进功能和激励功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对教师的评价上,以发展性教育观为指导,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改进为目的,强化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和改进,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有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再次,体育课程建设评价的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课程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促进体育课程的不断完善。 3 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3.1 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作用必将发生变化。体育教师将被看成是一个“优育与健康的咨询者”,或是促进所有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引导者”。为了充当合格的新角色,体育教师应成为一个“体育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一个“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体育教师将不再是为了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而单纯地传授运动技术,他们将帮助每一个学生分析并确定自己的体育需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和方法。体育教师将变成导师和咨询人员,而不是继续充当高高在上的绝对正确的权威。体育教师还应成为体育诊断方面的专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工作中,他们都应能够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等诸多方面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2 体育教师是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体育课程改革赋予了体育课程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在体育课程目标多元化的进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已逐渐被纳入到体育课程目标的范畴中。大卫?奥麦基曾说:“真正的教育决不是从科学、历史、文学以及艺术中拮取一些事实,而重要的在于健全人格的培养”。相对过去我们十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言,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更加强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公民。 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向表明, 体育课程不应仅仅注重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操练以及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发展,而应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此,体育教师的角色也不应仅仅是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还应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3.3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研究者和体育方法的创新者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体育课程建设将面临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在此新形势下,加强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既是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建设一支适应新世纪体育课程发展的高质量体育师资队伍的需要,还是全面优化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以科研促进体育课改革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学校体育工作者。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的环境和条件。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等方面的特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的要求,体育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创新型的体育教师。 4 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训与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体育课程建设中的进一步确立,体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性。体育课程的隐性功能也越来越显性化。它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更加强调健身性与文化性的结合和统一性与选择性的结合。如此改革,迫切需要培养适应新需要的体育教师,也更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加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新课程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本地需要的继续教育模式。 5 小结 体育课程目标除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传授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被纳入到体育课程目标的范畴,体育课程内容的选用更加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体需要,更加强调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和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和弹性化。体育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指向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强调课程评价应该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完善功能,评价方法应该多元化。体育教师在组织与实施中需转变传统观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健全人格的塑造者,成为创新型和科研型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论文:分析体育教师在推动校园足球运动中所起的策略 一 要正确认识教师在整个校园足球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首先要认识教师自身应具备的素质,认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社会、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 1.体育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的关系。教育过程具体到体育教学中,就是由体育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构成的能动体系。要研究体育教师的行为,就要探讨这种交互关系最后产生的结果。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受三种因素影响(教学情境、教师、学生学习),只有教师的行为方式符合教学情境要求才是最佳的、最有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由教师决定。教师的行为表现要符合学生的期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体育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分析。通过对渭南市校园足球运动开展情况的调查,由于受到高考制度的影响,文化教育和开展校园足球训练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渭南市乃至全国学校推广校园足球所面临的主要压力,学校及家长感受到的高考压力比北京等大城市大得多,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大多数学校、老师的价值观与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有直接关系,导致在中学开展足球这一传统项目的学校与小学相比形成大面积萎缩,受学校足球场地及学校价值观取向等因素影响,真正把足球作为传统教学项目且教学质量较好的不超过5个,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学校与社会对推广校园足球运动不是很积极,进而影响了教师推广校园足球运动的积极性。 3.体育教师自身的能力对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影响。当前学校体育教师多为体育院校毕业,他们在校期间所学专业多与足球无关,因此,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过程中,许多教师的能力很难达到要求,这也是影响校园足球发展一个重要因素。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的形式,包括考试形式,学生都没有发言权,教师只关心教什么,怎么教,根本不关心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完全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体育教学长期处于次要地位,导致一部分体育教师责任心不强,影响了整个体育教师队伍的形象。加之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够,进而影响了整个校园足球运动的推广。 二 通过对校园足球活动推广不利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要改变现状,首先要从教学的实施者体育教师做起。 1.从基本的教学做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体育教学形态,建立师生之间良好互动的关系,改变被动的、僵化的师生关系。聚焦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和策略,抓住了课堂教学就掌握了课改的主动权。教师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采用面[ ]向全体、关注个体、主动参与、分层落实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教学观为核心理念,以主动参与、和谐互动为基本要素,以精心的教学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适度的习题训练为操作策略,以每句话都有用、每分钟大多数学生都有收获为要求,力求课堂活动中的情景生成,多元活动中的问题生成,达到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渡的境界,以有效集体备课,以备学生为前提,找准真实的教学起点,力求有效课堂教学,把教师工作重心前移,把备好课作为关键点,将植入性个人研究、集体研讨、校内教研结合,分块备课,教后反思,人人参与,资源共享,化集体智慧为个体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成绩的进步与提高予以肯定,哪怕提高有效,也反映了学生努力的成果,是对学生人格的肯定。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慢慢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为学校推广校园足球运动打下基础。 2.推广校园足球活动不是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就能实现的,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必不可少。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以消除学校与家长的后顾之忧。教师要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完成训练。 3.体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不同于其他教学活动,教师技能表现得好坏对学生能否喜爱上这项运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在自身专业能力方面不断加强,并在自身足球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体教结合的方法,聘请具有足球专业能力的运动员作为外聘教师进行技能训练,自己进行理论教学,在整个足球活动中通过训练学习提高自己的足球技能水平,为胜任校园足球工作打下基础。 总之,教师作为实施推广校园足球活动的最基本一环,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只有提高自身能力,才能把校园足球运动推广开来。 体育教师论文:试析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运用及其制约因素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学机智 运用 制约因素 论文摘要:教学机智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为顺利地发挥教学机智,必须认识影响其发挥的主客观的制约因素。 教学机智是教师根据课堂管理原则,运用自己的智慧,敏捷而恰当地处理课堂上偶发事件的方法和能力。教学机智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理论与实际、深思与果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独特结合和特殊呈现。它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头脑灵活,急中生智,灵活而巧妙地实施教育。教学机智也是课堂管理艺术中的重要一环。 1教学机智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1.1细致入微的观察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以便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迅速捕捉到课堂上的各种反应,从而及时地把握和调节教学内容、进度、节奏,不失时机地抓住教育和管理的良机。例如,在做侧向滑步推铅球的辅助练习,双手抛球练习过程中,在实现预定的练习数量上,同时要观察学生心理反应,若练习情绪较高,则可多加几次练习,反之,则可减少练习。 1.2机警敏捷的反应能力 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或意料不到的问题要善于根据问题出现的“预兆”,做出敏捷的反应,及时采取合理的对策。例如,在做技巧练习鱼跃前滚翻时,要对可能出现的腕关节及颈部损伤作练习前的准备,万一出现损伤,则应及时处理。 1.3迅速准确的判断力 在进行观察和反应的基础上,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练习中音语、表情、行为等外部特征,判断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课堂的偶发事件,体育教师要善于透过现象抓本质,及时判断发生问题根源、目的和影响范围,选择对策时采用有利的方案,把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降到最低点。 1.4鉴定理智的自制力 在体育课堂上经常出现纪律问题,当教师处理方法不对不公正,或学生认识不到错误时,往往会出现学生和教师“顶牛”的现象,学生甚至会演出恶作剧,戏弄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切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要机智冷静地审视度势,主动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例如,在上课当中,往往会遇到个别体育基础较好、个性好胜、好强但又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对这种同学,笔者一般不在课堂上严厉指责,尊重他的自尊,课后再与其交心、谈心,使其改正缺点,这样既避免了课堂上师生之问的对抗,又改善了师生间的友谊,取得较好的效果。 1.5灵活果断的应变力 体育课堂上任何一瞬间,都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事情,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极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应变力并非是单纯的“机灵”而是体育教师素质,学知和经验的综合反应。应变力表现在: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处理体育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以学生的练习情绪,学习态度练习效果为依据,随时控制和调节教学进度,遇到被动局面,不惊慌失措,更不能为了掩饰自己不足而不负责任地欺骗学生,而是增强自信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转危为安。 2教学机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1善于运用教学机智使学生的消极情感变为积极情感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经验不足,自控能力差,有时会出现粗暴、傲慢、顶撞、报复、攻击、冷淡、冲突和无理取闹等言行,面对学生的这些消极情感,有经验的体育教师总是善于运用教学机智,因势利导,化被动为主动。此时,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抑制对学生的不满,利用幽默、暗示等方法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同时用庄重而亲切的态度、良好的教态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体验。选择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适宜的练习运动量、密度、难度等,通过控制及时地促成消极情感向积极情感转化,迅速提高学生对体育认识活动的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2.2善于运用教学机智使师生思维导向始终指向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每个班里总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身体素质差,动作技术不规范,上课不认真听讲,练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过度紧张、害怕;怕吃苦、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往往性格孤僻、怪异,有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能力。针对这些不同学生的心理与能力,有经验的体育教师在教学组织中总是能根据教材内容、运动环境,巧妙引导,合理运用教学机智中的“堵~‘导”变通机智,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运用“堵”“导”变通的教学机智,对保证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堵”即控制,也就是控制学生思维,将学生思维的涓涓细流纳入有效的思维流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导”即点拨诱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加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的树立起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继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行列。 “堵”和“导”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既要注意点拨诱导,讲究“导”的艺术,又要注意堵漏塞流,强化“堵”的机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经验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巧妙刨设和谐情境,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得到尊重的满足。教师也总会利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要注意不偏离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运动实践中不断思考,积累经验,灵活机智,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良好主导作用。 2.3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些突发事件往往会使教师陷于窘境,要处理就会拖延上课时间,还会伤害到学生的情感,如果不予理睬,有损教师的威信,甚至让事态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就要采用教学机智,含蓄幽默地使自己暂时摆脱窘境,消除影响教学的不利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采用幽默渗透的方法,往往会使师生都能“会心一笑”,双方关心更融洽、更和谐,则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下去,增进师生感情,其妙处在于有经验的教师遇到特殊情况,能保持冷静,巧妙地加以解决,既维护了课堂上学生的自尊心,又确保了教师的维系。不可采用冷冰冰的说教,简单粗暴的压服,而是要冷静地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方法,如:(1)类比渗透,即用一种相近或相似的人或事暗示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2)侧击渗透,即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直接点出来,只是从侧面敲击以使其注意;(3)先褒后贬,即把批评的话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实表明,体育教师充分利用自身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体育教师教学机智发挥的制约因素分析 3.1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 3.1.1体育教师的知识经验这里的知 识经验是从广义的角度谈的,既包括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还包括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机智的产生似乎是“灵机一动”,它的产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体育教师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长期的教学实际经验的升华,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合金”是必然和偶然的统一,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巧妙结合。个体获得了知识经验经过转化、吸收,变成个体的认知成分促进知识向智力的转化。个体具有这样的“认知特质”,一旦有诱发教学机智的教学场境,便可触动直觉,产生灵感。所以知识经验是教学机智产生的重要前提。 3.1.2体育教师的思维与情绪特征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教学机智的产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但是,它的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过程,在思维的心理品质以及思维的心理过程上有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其次,需要迅速准确的判断力并采取灵活的解决措施。第三需要情趣盎然的表达力。体育教师的思维类型、思维方式、思维品质对教学机智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体育教师的思维是影响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教学机智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性格的情绪特征表现为情绪的稳定性、自控性、持久性等品质。体育教师的情绪特征对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的发挥有很大的影响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愉快、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中枢神经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各系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情绪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个体在感觉良好时容易发现分类的原则并适用这样的原则去整合、回忆信息与心境状态一致的信息,由于享有共同的情感状态,而更易于被提取。积极心境会加速对有关材料的加工,促进思维的流向,使人不费力地回忆起许多材料,从而简化信息输出的复杂性。因此,体育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态的平稳,才能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思维和知识经验,机智地应付体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3-2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客观条件教学机智作为一种教学灵感,它的产生与课堂教学气氛是分不开的。体育课上,师生交往和谐,师生心理同步,能够激发教学机智的产生。 交往和谐是构成师生心理同步的前提条件。教学社会学认为,课堂教学进程是师生互动、人际交往的进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交往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唤起学生的心理共鸣,使师生间不仅认知同步,而且思维共振,情感共鸣,达到了一种心理同步。这种心理同步会产生~种“效应”,它能激发老师的灵感,激发教学机智的产生并得到充满魅力的发挥。所以,作为特殊课堂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也是影响体育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地客观因素之一。 4结束语 教学机智是体育教师必备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而且体育课堂教学机智不是单一的能力,课不是“灵机”一动的产物,它渗透了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各种素质,是体育教师的素质,学识和经验“合金体”。影响体育教师发挥教学机智的因素有其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体育教师必须积极发挥主动能动性,排除主观制约因素,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为更好地实施教学服务;体育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教学机智去灵活,巧妙地处理和解决体育课堂教学出现的一些“险情”,从而使教学计划能够顺利进行。 体育教师论文:关于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角色定位问题的探讨 摘要: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体育教师一直在积极摸索、改革,自己应定位在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一直是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聚焦话题。本文就此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认识,使体育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尽早准确定位。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有条不紊。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体育教师 角色定位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在体育教师的巧妙构思、设计下由学生共同参与,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从而增强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意识品质。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好似一个机械的作业过程,教师在掌控作业流程。在课堂上,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而新课程标准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学生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维度体系,把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意识、全民健身意识和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培养,确保人人享受体育的乐趣,皆有所获。这无疑给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而适应这一形势和要求,真正充分认识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也是一个先决条件。只有如此,体育教师才可以把握教学“命脉”,尽早做到角色定位。 一 了解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1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为: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强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了五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 2全新的课程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二 转变体育教师的观念,提升一个更高理念 (一)现状分析 在过去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支烟,两颗球,三根跳绳混到头。”反映出当时教学的情况和效果。也可反映部分体育教师对待体育工作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落后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着重研究教学工作,紧扣大纲,跟随教材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巧妙设计课程,不辞劳苦地示范、讲解,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更多的知识,并用既定的条款评价不同类型特点的学生。其中,教师在主宰着课堂,他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做,而学生只需去完成即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形成了我说你听,我做你看,我问你答,我给你收的情况。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融在自己的练习、学习中。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沟通、互动。师生关系是疏远的,淡漠的,紧张的,也是不平等的。 (二)客观阐述 1教师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学生是求知做人的,没有学生便没有教师。只有学生的存在,才会有教师的存在。新形势下民办学校的出现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有了学生,才有教师的存在,才会有学校的存在和发展。体育教师也脱离不了这个规律。 2在以曾前提倡“尊师爱生”,但现在置换一下“爱生尊师”显得更为妥当。一名教师只有用心爱护自己的学生,才能得到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才能形成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若想到学生的尊敬,应先反思自己是否用心热爱学生。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学生着想,那他必定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教师。 3过去,有些教师对学生只是一味地教,教,教,多多教,拼命教,而学生只是学,学,学,多多学,拼命学,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受挫,狭窄,不利于他的末来健康成长。脑子越用越灵。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思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会在课堂取得更好的效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构建师生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观念。体育教学中学生多学、多动、多想,用他自己独特方式去完成任务,殊途同归。体育教师则不仅要参与活动,而且要把握教育方向、教育进度等,应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 (三)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关健。 过去,体育教师有“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贬称。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多学科知识的接触,同时加强自身的思想素养,才可以在新课程的体育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互相尊敬与理解是师生关系构建的一个先决条件。 教师应充分尊敬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也应尊敬教师的辛苦,了解师恩不图报,做到相互沟通。教书育人是一种途径,促使学生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得到提高与发展。这才能真正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 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一) 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 一名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体育知识和技能,才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起到一个好的示范、宣染作用。一个好的示范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力,并促使学生产生“我也想做,我要做好”的念头,清楚,条理的动作要领,促使学生产生“我该怎样做好”的想法。充分展示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促其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完成目标。我曾听说一节支撑跳跃课上体育教师动作没做成功被撞了一下,却边揉胸脯边说,没事的大胆点。我想学生敢做并能做好那才是怪事呢!因此,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 (二) 注意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积累,做到知识综合化、网络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体育与健康的理论基础包含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了解这些相关知识,才可以在教学中从容自如。教学中不断激励学生,激发其运动欲望,把住学生的“命脉”。如在跳高教学中尤其体质较差的学生有惧怕、胆怯心理,这时教师给予心理上的暗示、辅导、鼓励,同时不经意间悄悄降下高度,“欺骗”学生,使其越过。这时他的心理是何等快乐而又兴奋啊!在此基础上积极调拨他的“我还要做”的心理,同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使其完成目标,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物理学中的单摆原理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明白“骑撑后倒摆动上”技术中绷脚尖直腿压腿的技术动作,并促其去思考、想象。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直观、形象、清晰、活跃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知识的综合化、网络化,为适应新标准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教师的思想素养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体育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思想素养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思想意识、做人成才方面受到启发、熏陶。 三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 平等的合作者、引导者 新标准下的课堂,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只有相互合作 才可以体现新标准理念,积极实施新标准。情境体育、快乐体育即是在师生合作下完成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教师不断引导、启发,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二) 知识渊博的评述者 新标准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综合。因此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综合知识能力,形成知识专业化、网络化、综合化。现代教育形势下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小知识库。在课堂上的表现奇花异放。这时教师应需用渊博的知识去解决那些突如其来的问题,随机应变,力争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同时教师还应与学生互相学习,做学生的“学生”。 (三) 个性张扬的促进者 教育在本质上是民主的。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个性意识的觉醒,才能有个性潜能的释放才会使个性得以发扬。因此,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得到尊重,有发言权、自主权,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去做练习,完成目标,殊途同归,得以学生个性培养。 (四) 真诚常识者 新标准里注重对学生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育教师应关注赏识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的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 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真正做一个学生的真诚赏识者。 结束语 新标准颁布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改革,然而我们只有深层次地认识、理解新标准,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才可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才可以使自己在教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到角色定位;才可以实现新课程的使命:学生的生动、活泼,充分自由的发展。 体育教师论文:关于体育隐蔽课程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体育隐蔽课程 素质 文化性 行为性 依附性 论文摘要:随着体育隐蔽课程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认识到了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要性。体育隐蔽课程教育具有文化性、行为性、依附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敬业精神、较强的业务素质、一定的审美素质和良好的情感素质。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完善,体育隐蔽课程越来越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体育隐蔽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它是通过学校的体育物质环境、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体育教师的行为方式和在体育教育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等内隐的间接的文化因素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教师在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尤其是对那些非智力因素的学习,更需要具备较高素质的教师,加以积极地引导。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体育隐蔽课程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隐蔽课程的涵义 隐蔽课程是指非正式学习的各种教育要素,如师生关系、教学风格、课堂规则、按能力分组等,是一种隐蔽的或者是还未得到认可的教师经验,但这些都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可以说,隐蔽课程是文化的反映,是人的生活习俗、文化教养、精神境界以及尊重他人、尊重自我在个体身上的集中表现,并通过教学、教师的行为等方式同正规课程同时起作用。 隐蔽课程教育既取决于教师对体育教育意义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和内心境界。隐蔽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设计,主导权在于体育教师,所以弘扬什么精神,发展什么文化传统,提倡什么品质和培养什么能力等等,都是隐蔽课程教育所要涉及的方面。作为体育教师更应对此在思想上、行动上有所认识和体现,真正把能反映一定文化的、身体的、智慧的、情感的、意志的、行为的等正面品质的内涵贯穿于整个隐蔽课程教育之中,进而把学生发展成全面的人。 二、体育隐蔽课程教育的特点 (一)文化性 高校体育课程是从人类社会文化中筛选出来的精品,因此被列入其课程的内容就有可能被继承、发展,尤其是体育文化功能的教育就能得以具体化。体育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和社会规范,也是人的社会化的手段。体育文化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涵,它是一种以人的体育行为特征的社会现象,是由人对体育的需要、思想理论方法等观念形态的内容和外化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体育活动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的规格和设施构成的,包括多种精神和物质因素的复杂整体,而隐蔽课程中的体育文化教育,也是多种精神和物质因素构成的。所以体育课隐蔽课教育也具有陶冶、培养和教化人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积累起来的文化价值(含体育文化价值)认识的提高,蕴含在体育课程教育中的文化特性,也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的陶冶与影响,其中的体育文化特性对学生就有着独特的作用。实质上,体育教育过程也是将学生从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中“唤醒”的过程,即从“自然”到“文化”,从“现实”到“理想”的过程。可以说,体育课中的文化性也是多种精神内涵的整合,它决定了体育课程的构建,而这一构建又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水平和变迁,反过来制约着体育文化的发展。 (二)行为性 体育课隐蔽课程教育中的行为性,主要是指体育教师的行为影响,包涵着行为的思想情感性、伦理道德性、知识品位性、智慧能力性等,是以其外延的行为来评价的。体育课不同于别的课,它是以操作行为、身心互动和课堂指标为特点的一种社会性活动,要求体育教师把内心的精神境界外化在身体行动上,进而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即“身教”的影响。在课堂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素颇多,但教师外延行为乃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为不同的教师行为会造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以及给学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如行为的动作、表情、举止等。可以说,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心理环境,正是决定学生行为表现积极性高低的直接而重要的因素。 (三)依附性 体育隐蔽课程的存在需要借助于某种客体才能传递它蕴含的文化,发挥其功能。离开了这些客观的载体,体育隐蔽课程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体等。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价值并非完全直接显现于学生身上,它所携带的教育信息只能部分地被学生直接吸收,而相当部分则依附于其他载体间接地传递给学生。具体而言,学校教育化的环境、体育教师的行为、校园文化、各种人际关系都携带着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暗示、学生的模仿、互相感染、彼此认同、榜样学习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收这些信息,从而受到教育。体育教师的教育意向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载体传递给学生,并且不断地沉积下来,产生相应的心理结构。 三、体育隐蔽课程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体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用自己高尚的情操来感染学生,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1]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往往是学生模仿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榜样和道德形象。因此,体育教师要作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要求学生遵守的课堂常规,首先自己要遵守。例如不迟到、不早退,体育教学中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以及着装要求等,教师要严格遵守,这样才能树立起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作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爱和体贴学生。教师的爱心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巨大磁铁,没有对学生的关爱和体贴,不能真正和蔼平易地对待他们,是不可能从心底里获得学生的喜爱的。 (二)体育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敬业精神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具有更高的实践性特点,体育教师往往要冒着寒风顶着烈日进行教学,而且还要承担课外活动和体育训练等繁重任务,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付出比一般学科教师更多的心血和劳动。高尚的敬业精神、坚定的奉献信念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三)体育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 体育教师只有具有了较强的业务素质才能有效地影响或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活动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服。几分钟精彩的讲解、一个漂亮的示范动作等都会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较强的业务素质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四)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体育教学中蕴涵着许多美的因素:体育器材的合理摆放美、学生队伍的组织美、练习时的队型设计美、教师的仪表仪态美、教师的语言美、示范动作的形体美等等。这些美的因素不仅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使他们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精神的满足,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体育教师应注重美学方面的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五)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 体育教师情感素质如何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美国心理学家LP.索普指出“: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合作,这是学生取得更好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2]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信息传输通畅,是推动体育教学整体发展的动力,师生之间的协调和适应会使教学过程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而且,师生沟通,情感融洽,有助于形成师生的亲密感,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师生情感上的沟通,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本着人格平等的原则,事事尊重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用真诚的情感打动学生,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发挥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情感导向作用。 教师良好的情感素质不仅是推动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而且对学生起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影响着教育和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有热爱学生的情感,还要有善于控制、支配和调动自己的情感,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环境和学生状况决定情感表现的倾向、方式、分寸,以便有效地感染教育学生。善于控制支配自己情感,抑制无益的情感,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体育教师论文:体育教师教育智慧的意蕴 【论文关键词】反思性学习 教育智慧 人文情怀 哲学境界 【论文摘要】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对教学实践不断地追问审视,因此反思性学习就成为体育教师追求教育智慧的学问。这要求教师应具有人文情怀,经过反思训练,进入哲学境界,在实践的反思中升华体育教师的教育智慧。 一、前言 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不断地提出要求,不仅要拥有专业特质,更应该具备一些其他素养,其中包括反思能力,反思能力能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只有“亲其师”,才可能“信其道”,教师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模式等人格特征在教育过程中是具有很大的力量的,它通过教师的性格、气质、品德、能力等特征表现出来。教师的反思性学习是个人生存意义的自我确证,是提高人生修养、人生境界的必须途径,体育学科在不断地反思中使体育科学渗透着人文精神智慧的灵性,在教育活动中始终渗透着人的价值取向和主体性的品格。教师要做真我,不要刻意隐藏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态度,要让学生感受到独一无二的你,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㈣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若干尖子生,而是帮助所有学生成为一个人,一个具备鲜明个性、有创造力并能融于社会的成功的人。虽然我们教师作为人的现实存在都是有限的,但我们总在试图从有限的存在中去追求无限的精神境界,因为那是我们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二、反思性学习是体育教师追问教育智慧的意境 反思性学习是指体育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及他人经验的基础上,以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并能以独立及合作的方式,采用多种方法积极主动地对自己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解释、分析和改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学习过程。反思(relfection)是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原指光的反射,作为哲学概念是借光的反射的间接意义,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反思性行为是一种比解决问题更为复杂的逻辑理性过程._20教师智慧既是知识又是能力,体现在对教育的认知、评价和操控活动中。体育教师只要能真正走人反思性学习,将被领入探究、追问的境界,才能使教师真正能体会到人心灵内部那种理性智慧所带来的无限乐趣,这比物质带给人的快乐更深刻、更持久体育教师是反思性学习的主体。作为主体的实践者,教师身处在体育教学实践环境中,比其他外部研究者更了解教学的复杂性,将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哲学之“思”运用于实践,更能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系统地解决教育活动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过程,完成教育任务。体育教师的反思性学习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与他人的经验为基础,反思是一种意识活动,教师的实践从某种程度讲是受观念意识的支配,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与他人的经验为基础,在教师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剖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和实践,从先进教育理论和他人的实践经验中吸取营养,摆脱传统的束缚,在不断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体育教师的反思性学习是个人独立和群体合作的结合,是个性化或社会化的统一,反思对教师个人来讲是个性化的意识活动,但是这并不排斥与其他主体间的协作与交流,在合作中促进主体间相互理解,通过共同探讨,提高认识水平。体育教师的反思性学习最终将落脚于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活动由于受自身教育观念的指导,是一种人性化较强的认识,它在信念中导向性地影响实践,突出体现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理解。因此,反思性学习将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对行动、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从教学实践中探寻教学理论本质,从而改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 然反思性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阶段,是教师自我学习逐渐提升的过程,是教师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反思可促进教师不断地质疑、提炼、更新自己的知识,在反复实践和理论指导下提高能力与技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实践与社会要求。人的精神品位是对人的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开掘,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不断地探究的过程中从传统的惯例行为中解放出来,用审慎的方式提高自身专业洞察水平,改进教学实践,使其更有效,更富于创见,从本质上追求更合乎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正是反思性学习,使这一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可能。 三、反思性学习是以体育教师的人文情怀为条件 (一)爱和关心。作为体育教师的情怀就是一种以人为本,对学生负责的人文情怀,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信任学生,对所有学生都能一视同仁。正如我国教育家夏尊先生所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他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类个体。这些个体起先都是柔弱的,教师要维护每一个弱小生命的独特价值,引领他们实现源于精神内部的、具有个性色彩的社会化过程,激励他们不断地追求比当前更高、更完善、更美好的自我、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肯定和欣赏,这种肯定和欣赏能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励他们成为更加优秀出色的人,而这样的关注必定是将学生平等看待为前提的。其实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护学生,教育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尊重学生。当教师站在学生眼前,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抹嘴角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叹,将蕴藏在心底的情感抒发出来,能使本已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当然爱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严而有格,严而有度,才能真正打动学生心灵深处。作为体育教师更应用发展的眼光评价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学生、保护学生受教育权和安全,人们对体育专业的学生以及体育教育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见,认为体育专业层次低、水平低、就业难,进入体育专业学生会情绪低落、态度消极、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深切地热爱学生,体育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没能考取其他专业,退而求其次选择体育专业的,是学生和家长无奈的选择,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自律性弱、学习积极性低。当教师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看见学生都在NJL,教育者的眼神,拥抱了所有的人,并把他们看在眼里,这个眼神包含了使命感,包含了教育者伟大的爱,从感情上贴近学生,从人格上尊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教师积极探求教学模式,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生活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爱护;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就像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一样,是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以学生成长和发展变化的价值为前提;教师能看到学生人格和个性自我成长,不断出现新的成熟迹象. (二)希望和信任。教师给予学生的希望是指对学生各种发展可能性给予教育者所拥有的耐心和耐性、信念和信任..一般情况,对一个教育者来说,我们只对自己真正热爱的学生怀有希望希望有时说起来就是一个词儿而已,但在充满爱的教育的情境下,对一个学生寄予希望就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而且是一种面对学生的方式,尊重和信任学生是教师崇高的人格体现。教师应懂得用优势视角去看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学会有效利用学生的“缺点”,有人曾经说缺点实际上是一个还未成熟的优点。缺点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呈现不同的色彩,教师可以换一个视角,让学生的缺点在某种角色下闪光,善于发现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将体育专业学生的争强好胜、竞争意识引导到学习中,给予机会让他们发挥特长,让他们感受被欣赏、被认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宽容、允许犯错、允许质疑。有些事情他们是有潜力完成的,也许他们做得有些慢,或者会出一些差错,这时教师需要用克制和耐心来代替急躁,用平静的等待来代替干预。师生之间相互弓l导,臻于成熟,相互贡献各自的才干,而不能预先设定一个“永久”的结构。要善待每一个学生,无论学习好坏,家庭背景的优越与否,能容得下性格、脾气、爱好、兴趣不同的学生。对学生充满信心,用真诚和热情赢得学生信任。我们能够感受和体验到学生由教师给予希望所产生的激励和自信,学生也会在希望和信任的情况下不断努力,不管这种努力会经受多少次失望的考验。教师要使希望和信任的伟大意义得以显现。 (三)责任感和使命感。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信奉之、遵循之、笃行之,在此基础上升华为爱岗敬业的高尚精神、教书育人的高超水平、为人师表的高洁品行。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中心情舒畅、精力充沛,教师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开发,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这样的教师才能思维敏捷、富于想象,充满理性而不乏激情,严谨而不乏幽默,执著而不乏灵性。 我们从一个伟大的老师那里所得到的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体育科学知识体系或一组成熟技术技巧,还不如说是这位老师体现和代表知识的行为方式——生活热情、严于律己、献身精神、人格力量、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会从教师那里得到许多知识之外的观念,形成自己的信仰和人生哲学,并能将这些付诸实施于他们的将来。教育的关系并不是将来利益的手段,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关系不但有学科之间的,而且有人与人之间的,以一种教师个人的方式体现所教授的知识,它的意义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尊重、热爱和相互间体验的快乐情感,这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地位必须通过从学生的给予中赢得,这要求教师必须投入热情、激情和感情,所以教师出错在所难免,教育者有时也会感到缺乏某种教育的品质,会表现出心情郁闷、生气、失望,但这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深深的责任和使命。 四、反思性学习是体育教师获得教育智慧的途径 (一)问题意识。人在这个世界中会产生许多问题,问题的存在是教师产生反思的先决条件..没有问题的提出,就不会有思考,更不会有对思考的再思考——反思的存在。教师的问题意识表现在,必须时刻从学生发展的更高层面反思教育实践活动,自觉关注学生和自身的逐步完善,从深层次确立人活动的意义根据。教师积极的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反思能力,一个富有思想的人比一个缺乏思想的人更能显现出对他人在一个具体环境中的理解,教师教育的敏锐力则是典型的教育理解、聆听和感知学生知识、道德发展状况的能力。体育教师关注更多的则是在体育教育特定的关系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也许起初只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矛盾,在不断的追问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教师的问题不会随着问题的解决而消失,在“这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的不断追问中提炼普遍的教育规律,在对规律与实践的反思中升华体育教师的教育智慧。 (二)观察能力。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情境一般不允许教师停顿下来进行反思,分析情况,仔细考虑各种情况的可能性,决定最佳的行动方案,然后付诸行动。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要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不断地采取行动,必须当机立断。当教师走进教室,对学生的活力和气氛有些敏感,教师需要某种方式把大家联结起来。不论教师的准备有多充分,可教学的情境使教师时刻意识到学生的感受。这种意识是一种智慧,不是一种仔细计算和缜密的反思,是一种自然的体验,不是在反思的基础之上的描述把握教育时机,从学生的声音、眼神、动作中领悟学生间的细微差别。 (三)思考能力。体育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断地寻求与思考,不断地追问与批判,这需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力,因为这个过程难免承受精神的痛苦和心灵的孤寂;教师应拥有博大的胸襟与高远的气度,开阔视野,并包容这一切;教师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心专且心静,任自己思想遨游驰骋,反思的过程随着思考已被融入到另一种隐含或直觉的能力中去了,处理不足的教学资源、对待特定的学生,对教育的情境或时机中的相互作用的现实予以特别关注,最终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利用正确的知识,采取有效的步骤、技术或方法,得到满意的结果。 五、反思性学习的哲学境界是体育教师教育智慧的旨趣 (一)哲学境界。体育教师的反思性学习以哲学境界为旨趣能体现和提升教师的内在精神世界,使认识、思考、解决问题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哲学具有一定的超越性,运用最一般的原理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达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哲学境界是对人本性的“表达”,这意味着哲学境界的指向是同人的超越本性指向是一致的;哲学境界是对人的境界的“凝练”,这意味着哲学境界表达着人追求“境界”的客观要求;哲学境界是对人的“境界”的“体认”,这印证着哲学境界汇聚了人追求“境界”的理想和价值。 体育教师运用哲学知识和哲学思维方法反思,审视和处理教育问题,蕴涵着教师的精神价值的追求指向。在这里哲学作为教师的自我意识的理论,给教师提供的不仅是关于人的知}只、人的规范、人的模型之类,它给予教师的足促进自我不断超越自身,升华自我的人生境界.崇高而积极的时代精神,对真实的渴望,对真诚的憧憬对理念的追求哲学之思无处不在,它渗透我们思想所及的一·切领域,蕴涵不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使教师不断认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矛盾,把握其内部发展规律,预示发展态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哲学始于追问,终于解答,但在看问题时候所产生的既涵盖问题本身又超越问题的意义。也是教师从未来角度设计时候给自己活动提供的“意义”设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意义就是不断对旧的设计的批判,从这个角度说“意义”总是被超越的哲学境界就是形而上学。长久以来,对教师而言,提及学生,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接受,而是如何改造,都是按自己的意愿去改造学生。因为要改造学生我们必然会预先设定一个“结构”,它诠释了我们对学生未来成长的设计和期望。但对哲学终极意义作为人的类本性的追求,更应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将主体间性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统一起来,主体与主体的联结和统一是实现的生活世界的意义体现前提,存在的空问维度的主体间性使生活意义的沟通、交流、理解成为可能。从本质上来说,哲学是强调境界的,是对教师精神境地的某种追求,体现人的追求、人的价值。 (二)培养反思批判精神。反思批判精神是一种哲学精神,它蕴涵教师自我主体意识,批判精神从根本上来说根源于教师的实践活动,从实践着手有着对实践肯定和理解的方面,但主要是对现存相对立的,因而更多指向对事物否定的理解。哲学的批判过程就是人的自身否定过程,对教师来说也就是教师对自身否定和不断超越的过程。这种批判精神不仅仅是方法,更体现哲学式的人生态度。哲学反对盲目保守传统和在生存关键问题上退缩。人的行为和目的绝非是盲目的必然产物,当然这种哲学反思批判所担负的任务是“不愉快”的,但又是人的活动所采取的必不可少的理论方式,哲学已经担负起这样的不愉快任务,把意识的光芒普照到人际关系和行为模式上,而这些东西已根深蒂固,似乎已成为“自然的、不变的、永恒的”。人类思想就是在哲学批判的肯定性与否定性的辩证统一中展开,它推动人类不断反省和超越自身,不断确立自身活动的意义根据,不断地在历史中对设立的理论前提进行反思批判,我们教师在批判中否定世界,生成为真正的人,升华人性,寻求着教育者的意义。 体育教师论文:浅析“体育社会化”形势下高师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化;体育教师;素质结构;教育模式 论文摘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综合分析新时期体育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体育教师的知识及素质结构:旨在为适应21世纪“体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要求,探索体育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及其改革途径,重新树立21世纪体育教师新形象。 社会化(socialization)既是一个学习的积极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人们彼此互动、熟悉其所生活的社会的时候,当他们形成“我是谁”的观念、对他们的目标和行为做出决定的时候,社会化就进行着。所以,社会化指的不是一个社会塑造人的单向过程,而是一个人们积极和其他人接触,并做出塑造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生活世界的决定的互动过程。体育运动作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作为社会化的一种形式,正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体育带给人们的健康与快乐是其他项目所不能比拟的,因而,体育的社会化也就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体育教师为适应当今体育社会化的新形势,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也就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 1、体育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为适应体育社会化新形势,体育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递者,而是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作为教师,仅有知识并不能胜任教师工作,一定要有职业道德、相关知识、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等构成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从被动的“教书匠”转变为拥有先进的体育教育思想和观念,懂得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课程管理、并具有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者。 1 .1各项体育课程的策划设计者 体育教师首先是一个和专家、学生乃至家长共同构建新课程的设计者。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也不再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而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才。是一个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培养具有健康体魄、渊博知识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1.2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行者 体育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推行者。未来的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为目标的,教师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形成自己的健康观,实现自己的健康目标,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1.3体育教学设计和任务的执行者 体育教师的直接任务就是要培养对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既然未来社会需要健康体魄的、高素质的、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帮助学生向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不但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体育人才,还要培养社会需要的拥有专业知识且健康体魄的各级各类人才。 1.4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 体育教师要在课堂传授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基本技术、技能、方式、方法,同时更应该让学生理解那些离开课堂后有利于健康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从而使他们走向社会后能自主地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并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教育目的。 1.5学生成长、社会化过程的引导者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求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阶段。教师是这一过程的主要引导者,他们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掌握各种知识,培养各种能力,并逐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个体意义上的主动发展。 1.6全民健身的服务者 教师是社会的一部分,服务于社会,为社会作贡献是教师的职责。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人开展,人们更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特别是退休在家的老龄人,特别想通过文化娱乐、身体锻炼来消磨时光,这正是体育教师大显身手的时候。通过业余时间的理论指导和业务辅导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同时社会体育活动内容也不断涌人校园,加之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心态,使一些如登山、越野等探险刺激类运动项目,郊游、体育舞蹈等交往类运动项目,贻拳道、武术等健体防卫类项目,在校园内外具有广泛的群体影响力。教师应在顺应这种大趋势的前提下,确定自己的角色方向,加强对此类运动的知识学习研究,为人们的身体锻炼与健身提供理论指导,将自己的专业与人们的需求相结合,达到观念与行动上的转变。 1.7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技术的创新者 社会环境的外在压力与体育教师内部的动力相结合,就决定了体育教师进行相关学科拓展的必然性。现代体育教师在精通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改变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科的相容性以及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体育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师要学会并能适时、适度、适量、合理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代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熟悉和掌握多媒体等先进仪器设备,这是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效益必不可少的能力;开展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它不仅需要体育理论工作者不断探索新教育模式下的实践方案,更加急迫地要求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有机地灵活地处理和掌握、探求新教育模式下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2、体育教师需要的职业素质 一名体育教育必须具有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高尚师德等良好职业素质。具体说来,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有3类8种素质(如表1)。 3、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 为适应不同社会角色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就要有所改变,就要适时调整体育教师人才培养目标。按人才培养目标来分,可以培养体育与健康教育人才、社会体育指导人才、体育管理与经营人才、体育保健与康复人才和业务训练教练人才;按人才培养的多元性来分,可以培养体育教育人才、体育教育通才和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按人才培养的规格来分,可以培养体育教育小学类人才、体育教育中学类人才、体育教育大学类人才、体育教育科研类人才、体育教育信息类人才。社会在飞速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不同人才。就体育领域来说,不仅需要体育专才,还需要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等领域的通才。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要随着社会的不同需要而随时改变。 4、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 体育教师工作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理论和能力不是单纯某一个学科所能够覆盖的,需要的是跨学科、多层次、综合的知识体系。所以,体育教师培养必须跳出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要建立以社会需求为总培养目标,专业基础深厚、专业口径宽广的以培养一种职能为主又具有多能化的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从培养内容上应主要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去实施(如图1)。 5、体育教师的培养对策 5.1明确体育教师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的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对于整个教育工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体育教师应当加厚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培养以一种职能为主又具有多能化的新型人才。 5.2改革体育教师课程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改变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改变过去基础理论窄,自然科学类薄弱,政治思想课程偏重的现状,使课程内容非专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统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同时,加大“专修课”深度,拓展“选修课”广度。 5.3改革体育教师培训政策,创造宽松的培训环境 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强高层次、多级别的人才互访。任何大学即使是国内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都不能直接去当教师,必须去师范院校或有关培训机构学习一到两年并获得教师资格证后,方可走上教师岗位。因此,加强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的再培训力度,使体育教师教育知识多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化,科研能力创新化。 5.4转变主管体育领导的思想观念 体育教师的培养离不开领导的大力支持。要想使体育教师的社会角色多样化,就要彻底改变主管领导认为学校体育工作是“小三门”的错误思想,加大改革力度,使学校体育工作沿着健康的轨道快速发展。 体育教师论文:浅谈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专业化取向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师 专业化 体育教育专业 课程改革 取向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教师教育专业化为背景,分析专业、专业化、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及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专业化取向及支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认为:构建并完善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化取向的发展策略。 课程发展的历史表明,课程总是基于一定理论基础之上并受一定价值取向制约,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往往是课程变革的先导。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的历史也表明,其课程的改革都受到一定时期教育观、体育观的影响。因而,确定明确的价值取向,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前提。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强调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背景下,以培养体育教师为本位目标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也理应与时俱进、深化改革,确立明确的改革取向。由于按一定方向构建的课程体系是专业的存在实体,因此,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取向的确立就决定着体育教师教育的方向,因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取向在体育教师教育实践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先导作用,而且这一影响并不会因为以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忽视而销声匿迹。那么,现今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确立怎样的取向呢?在教师(包括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国际师范教育专业化取向的现时背景下,以专业化为取向无疑应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导向。本文首先从专业及专业化、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概念的分析来认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专业化取向和策略,以期为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1 教师教育的专业化问题 1.1专业及其评判标准 明确专业的概念是理解专业化的前提。专业的概念常在教育学和社会学范畴论及。专业是指高等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由专门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广义也可指专门的职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就其内容而言也可称为“专业教育”,可以说“专业”就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可见,在教育学范畴,专业常指高校为培养专门人才设置的各种专业,是培养专门性人才的基本单位,由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组成。在社会学范畴,专业指专门性的职业,指必须经过专门化的高等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杂职业。在汉语中,专业也有“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专业和专门的学问”两层意思。从专业的两种取义来看,教育学范畴的专业与社会学范畴的专业虽有视角的差异,但二者的联系是密切的。 虽然,近年“宽口径、厚基础、淡化专业”的提法常见于高等教育的文献,但伴随高等教育重心的下移,多数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要考虑专业的培养方向即职业指向,并以专门性职业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技能为自己专业课程体系的资源;而社会分工导致的专门性职业的从业者又通过专门性的高等教育培养。即社会分工造成的职业种类很多,但并非每一个职业都被称为专门性的职业,即专业性职业或专业。而非专业性的职业人员也不必在高等教育设置专业来培养,尤其在高等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况下。那么,怎样的职业才能称为专业,或者说专业或专门性职业以什么标准来判别?显然,这关涉到怎样理解专业的标准问题。 由于国情及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对专门性职业即专业的认识界说不一,对专业所下的定义及特征的描述也不尽相同。由于职业分化由社会分工所致,对社会职业的专业性研究也多从社会学角度进行。国外有学者认为,“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这种职业需要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社会服务”。也有学者把专业理解为:“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了业经证实的认识(科学或高深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特殊技能,从而按照来自非特定的大多数公民自发表达出来的每个委托者的具体要求,从事具体的服务工作,借以为全体社会利益效力的职业”。近年来,我国的学者认为,所谓专业,是指对社会的进步具有较大的贡献,地位较高,具有不可替代的职业特点。在专业的标准或特征方面,我国学者对专业的标准也提出了概括性的论述,认为:一种职业能否被称为专业不仅仅以学历或业务要求为标准,而是由与职业性质相关的综合性要求决定的。因而提出公认的专业至少有3个方面的规定。首先,作为专业的职业实践必须有专业理论知识作依据,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因此,从事专业工作的人任职前必须接受过规定的专业教育,同时,每一个专业还必须具有与其它专业有区别的专业要求,方能具有独立专业的资格。其次,作为专业的职业,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把社会利益、服务对象的利益放在首位,即对从业人员应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最后,作为专业的职业在本行业内具有专业自主权。 总体来看,学者们对专业特征的描述及标准的确立,往往以比较成熟的专门性职业(如医生、律师等)的特征为参照,因而所提的特征或指标体系往往是一种理想化的专业模式。但同时也认为,这些专业模式也的确为职业的专门化提供了理想目标,使“半专业”或“准专业”的职业有了专业化的方向。而专业化就是这些“半专业”或“准专业”迈向专业的一个持续不断的、并有阶段特征的过程。 1.2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与理想的专业标准相比,教师职业是否是一种专业性职业呢?从国际组织方面看,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已对教师职业的性质作了明确说明:“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性职业,这种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显然,这一表述实际上更多地是关于教师应该成为专门职业的一种强调,反映的是一种理念,并不能反映教师职业的实际专业地位。实际上,长期以来,教师职业并不被西方社会视为一种专业,半专业或准专业地位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由于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专业的尊重,专业工作享有崇高的社会声誉和优厚的经济待遇,非专业工作者的社会声誉和经济地位较低。这种社会现实反过来形成了一种社会意识:尊重专业工作者,并认为优厚的经济待遇是专业工作的一个主要指标。而恰恰因为这方面,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低下。这反过来又造成了另一个现实的存在,真正有才华的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的子弟不喜欢进入教师队伍。西方国家教师们不满足于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在为争取自己的专业地位而努力。以致于20世纪60年代,还造成了教师与官方的对立。 以较成熟的专业标准来衡量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及专业属性。日本学者认为,如果以专业标准来衡量教师职业,它还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实践中包含的知识、技能缺乏作为一门专业的那种独特性,不能维持有别于其他专业的严密性;第二,教育工作的内容和程序都事先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教师的自由时间和工作独立性都比其他专业少;第三,教师的修业年限远比其他专业短;第四,教育许可资格容易获得;第五,教师多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第六,教师经济待遇低下。教师仅在非赢利性服务这一点上符合专业标准,在专业技术和长期训练及特殊才能和素质上尚逊色于其他专业。因而,教师只能达到“准专业”的水平。 美国学者较一致的看法是:“依照目前的表现诊断,教育只能算是半专业。不过,就其贡献及社会功能而言,在本质上,教育应该是一项专业。平心而论,教师一职并未充分发挥其潜能。我国学者多从教师的特性及教师培养的角度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进行分析。基本的观点有:“教师是一种不同于其他任何职业,具有其固有特性的专门职业。教师劳动产品是活产品,某个教师的某种直接作用的效用是较难确定的,也不易看到即现的成败效应。与医生、律师等专业相比,是有一定替代性的专门职业”;“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还只处在初级阶段”;“我国的师范教育还只是一种‘职业’定向,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使教师走向专业化道路的所谓‘教师专业’,以及适应这个专业特点的课程结构体系”。在科教兴国的今天,“教师的社会待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教师的地位尚具有明显的伦理性质”。 从国内外情况看,对于教师专业的现状并非实质上的“有”或“无”的问题,而是专业化程度上的高低问题。从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看,它确实具有其它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就专业现状来讲,与其它较成熟的专业如医生、律师等相比,还不得不承认由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足,使其处于“半专业”或“准专业”的状态。即“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还不高,还有一定的可替代性,这种可替代性源于教师教育缺乏较强的专业性”。也正因为如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也才有了必要,而如何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并最终提高教育的质量,也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1.3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取向 职业并不等于专业,专业代表着一类特殊的职业,这类特殊的职业之所以被称为专业,在于该职业及从业人员必须达到公认的一系列“专业”标准,专业化就是这类职业及从业人员迈向这一公认的“专业”标准进而成为专业的不断努力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半专业”或“准专业”不断提高其专业化程度的过程,即其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职业从性质上看已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专业,但其专业化程度不高也是公认的,因而还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而这一提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或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既然把教师职业看作是专业性职业(专业),而其专业化程度尚不高,那么其专业的发展就应具备专业性职业发展的一般特征。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就是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业工作,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专业发展强调两点:首先强调教师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要经过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这样一个专业人员所必须经过的发展历程。因为,新教师虽然经历了职前的教育训练并获得了合格的教师资格证书,但并不意味他就是一个成熟的教学专业人员,即成熟只是相对的,而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其次,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人员,其发展的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了态度的转变、情意的发展。 既然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多阶段、多内涵的持续发展过程,那么教师教育就应该提供相应的全程支持。因此,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概念就随之而出。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概念,是指教师教育的方案要根据教学工作的性质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进行规划和实施。既然以专业化为取向,那么教师教育就得具备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科基础。但由于教师教育的学科基础——教育科学的地位尚不如教师教育制度那样稳固,发展与完善教育科学体系就成为教师教育专业化所面临的问题。因此,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取向,就成为教师教育的理念。而重视教师教育的教育科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构建职前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师教育制度,是教师教育专业化取向所强调的。 2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化取向的必然性 不言而喻,教师教育专业化取向这一理念具有普适性,并且要通过各具体的师范专业体现和落实。即教师教育专业化取向的理念涵盖了各具体师范专业教育的取向,各师范专业教育的改革取向也应顺应这一专业化理念。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师范专业教育的一种,自然不能例外。这是因为,培养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本位目标,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要通过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化体现。那么,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化取向所指什么呢? 既然,教师专业的发展把教学工作及教师当作专业性工作和专业人员,教师教育专业化取向是指教师教育的方案要按教学工作的性质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进行规划实施;而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又属于“教学”和“教师”的范畴,那么,作为师范专业教育的一种,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化取向即指该专业的教育方案要按体育教学的性质和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规划、实施。 由于专业是按特定方向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换言之,按一定方向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就是专业的实体。因而,从教育内容的视角看,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化取向从根本上说还要通过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来体现和落实,即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最终要靠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化来落实。因此,以通过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来促进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为目的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必然要求其课程改革以专业化为取向。所以,以体育教师是专业人员为前提,以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直接目标,以专业化为取向进行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根据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核心思想,可以认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专业化取向是:以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统整,尤其注重能体现其专业性的课程构建,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课程支持和支撑。这是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3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化取向的学科基础 3.1早期体育专业教育的学科基础 教师教育史研究已表明,教师教育的产生、发展与教育科学的发展、完善相伴,教师教育制度的确立巩固也是教育学科不断完善的结果。虽然教育科学的地位还没有教师教育制度那样稳固,但教育科学的发展的确为教师教育提供了学科支持。体育专业教育发展史研究也表明,满足社会对体育教师的需求是体育专业教育发生、发展的动因,因而体育专业教育制度也基本依附于教师教育制度,其学科基础也多依赖于教育学、心理学。由于对学校体育功能早期的追求更多地趋向于强身健体,因而与生物学和医学相关的学科也是体育专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学科基础。例如,美国早期的体育专业教育课程中就多由生物学和医学学科组成,生理学、解剖学、卫生学是其传统课程,且多由医学专家执教,这一传统对今天的体育专业仍有重要影响。可以说,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是早期体育专业教育的学科基础。 我国体育专业教育的历史发展也表明,体育专业教育的最初社会动因也是为社会提供体育(体操)师资,因而其专业制度也与教师教育制度相伴。由于我国近代教师教育制度模仿日本而来,尤其是早期体育专业教育多由日本人或留日归国学者执教,因而体育专业教育带有明显的“日化”痕迹,其专业教育的课程也多以兵操和普通体操为主,虽有教育学、心理学及医学、生理学类课程但并不太受重视。20世纪20—30年代,随教师教育模式的“美式化”以及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传人,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类学科课程开始大量出现在体育教师培养的课程计划中。之后,这些学科课程继续受到重视,体育理论、体育学科教学法、卫生教材及教法等能针对体育教育、教学特点的课程也开始广泛出现并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体育专业教育的“苏化”以及学校体育受技术传授为中心倾向的影响,体育专业教育的课程结构重心发生了变化,运动项目成为课程的中心,但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生理学及解剖学仍是主要课程,体育教育学科类课程则集中于“体育理论”。至改革开放前期,这一状况尚无实质变化。改革开放以后的1988年,为突出体育教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以及更加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国家教委颁发的体育类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来的“体育”专业更名为“体育教育”专业,并提出该专业的主要学科基础有教育科学、人体科学、体育教育学,所列的主要学科课程也相应以此3方面为主构成,最能体现体育教育学类学科的课程被命名为“学校体育学”。 3.2现今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 从上述体育专业发生发展的概述中可以看出,早期体育专业教育更多地依赖于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现统称人体科学)学科,这些学科也成为体育专业教育的学科基础。随后体育教学法、体育理论、学校体育学等体现体育教育、教学特点的课程开始出现并逐渐受到重视。可以说,以培养体育师资为本的体育(教育)专业是建基于教育科学、人体科学和体育教育学之上的,这不仅反映在专业的课程中,也反映在国家的有关文件中。但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发展中也可以发现,在以上3类学科中,对体育教育学类课程的开发与开设曾度重视不够,相当时期内能体现此类学科知识的课程往往是“体育理论”或“学校体育学”,也反映出对这一学科的研究有所忽视。而被我们所忽视的这个体育教育学类学科(课程),却恰恰是最能体现体育教育专业特征的支撑学科(课程),尤其在当今体育专业教育已广泛分化、非师范类体育专业相继出现的背景下,更能彰显这一点。 专业性的职业不仅应有相应的基础学科(组)支持,也更应有能突出体现该专业独特性的支撑学科来支撑;同样,专业教育不仅要有相应的基础课程,也应有能体现该专业教育之所以存在的支撑课程,否则这一专业教育就无存在的理由。这个支撑课程也就是所谓的专业课。所谓专业课,一般是指高校各专业为教授学生该专业的专门知识、专门理论、专门技能所设置的课程。显然,强调专业性是专业课的特征。就体育教育专业来说,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在于“体育教育”。因而,这个支撑学科(课程)理应是体育教育学(课程)。 4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化取向的策略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化取向的根本要求,就在于必须明确并构建专业化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要有宽厚的专业基础课,还应有体现并反映体育教育、教学特性的专业课。因此,明确专业的支撑学科及课程并按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对其合理构建,是以专业化为取向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以专业化为取向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以把体育教育、教学及体育教师当作专业工作和专业性职业来看待为前提,这就要求专业教育不仅要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专业基础课,更要求提供能体现并支撑其专业发展特殊性的专业课。而体育教育学类课程则是其专业课的集中体现。 由于学科是课程的资源,且由于长期对体育教育学学科研究的重视不够,构建体育教育学类课程首先要从该学科的建设人手。因而,构建并完善体育教育学学科,是专业化取向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前提工作。 概括地说,体育教育学是研究体育教育现象、本质及发展规律的学科领域。虽然对其的研究范围尚难作定论,但体育教育的目的、体育教育的内容、体育课程编制、体育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体育教育的手段、体育教育的评价等,应是其研究的主要问题。虽然体育教育学学科与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体育教材教法密切相关,但并非它们的简单相加。影响体育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以往常将它们等同,或视为几者的相加。事实上,它们应有所区别。学校体育学主要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一门总括性学科,它虽涵盖了体育教育学的内容。但由于其“总括性”而难以对体育教育有关问题深入探索。而体育教育学是学校体育学的局部,同时也是该部分的扩展和延伸。体育教学论则注重体育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和特点的探索以及教学法则的理论研究。而体育教材教法则着重各具体运动项目的教法分析。 从以往的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体育教材教法学科内容来看,已难以适应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的需要。因为在现今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对体育教育的本质、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体育课程的改革等问题进行重新审视,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与解决已非传统的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体育教材教法所能单独胜任。因而,需要一个统整的学科(组)来对此做出解释、预测和指导,体育教育学即是这样的学科(组)。 体育教育学的构建至少应包括3个层面或领域:一是从哲学意义和原理意义上探讨体育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讨体育教育目的任务、内容及原则方法的关联性;二要探讨体育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和评价问题,即体育课程的编制问题;三是体育教育方法与体育学习方法的统一问题,以及各自的特殊性问题。这样构建的体育教育学将会是一个学科体系,它可能会有体育教育史、体育教育目的论、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研究、体育(运动)学习论、体育方法论、体育教育评价论等多个分支领域。 需要指出的是,对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来说,不必以课程的形式与之一一对应。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并非是只针对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而言的。这是因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长期发展过程,本科教育阶段只是其专业发展的预备或初期阶段,可以说只是预备性教育。据此来看,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应是针对“为体育教师专业全程发展提供支撑课程”而言的。 5 结语 社会学研究者认为,任何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3方面的因素:一是该职业对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功能的重要性;二是该职业的从业要求高低;三是该职业的社会位置数量的多少。社会职业也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对社会的作用。体育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获得亦然。尤其是现今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使得体育教师的职业地位与专业发展将更受人们的重视。因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给学校教育及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体育教师的神圣职责,而专业化的体育教师则是履行这一职责的主体。以往体育教师这一职业地位的提升不足及其职业功能的发挥不够,与其教育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关。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即是提高其教育的专业化程度,而以专业化为取向进行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则是其基本的途径。 体育教师论文:江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论文关键词:江西省高校 体育教师 工作满意感 调查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法、1"3-卷调查等方法。对影响江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公体)工作满意度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管理与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工作满意度口ob Satisfaction)是职业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的心理指标,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罗宾斯将工作满意度定义为“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并且认为一个人的工作满意度水平高,对工作就可能持积极的态度;工作满意度水平低,对工作就可能持消极的态度。 大学教师职业是一个高知识密度、高压力的职业,承受着较高的社会期望,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我国巨大的社会变化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赋予了体育教师职业以新的内涵,使得大学教师的职业满意感问题日益凸现。体育教师是学校培养具有健康体魄的高素质人才的核心支柱,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影响着其工作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服务学生的质量。因此,定期地对体育教师工作满意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存在的问题,对稳定教师队伍和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挑选我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师40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05年10月至2006年5月,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回收率100%,在有效样本中,男教师26人,女教师14人,初级职称18.8%,中级职称52.3%,高级职称27.3%,其他1.6%0 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1.3问卷设计: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设计可效度的检验,本问卷设计出了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常见的几大因素:工作负荷、自身工作的适应性、继续教育、人际关系、报酬待遇、学校行政运作、学生行为、教师压力方面等,在每个大的因素下面又分设了几个小问题。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体育教师工作负荷现状的调查 在2005年度,每周授课次数为5次以下的教师占16.8%,6次课以上的占37.3% , 9次课以上的占45.9%。有45.1%的教师反映自己的工作在上班时间内无法完成。有30%的人反映每天都要带训练队,负担很重。有25%的人反映目前的课程让他们感到很生疏,自觉教学比以前吃力。有58.9%的教师反映他们在课后要花很多的时间来准备教案。有40%的教师反映新课程的改革让他们觉得有压力。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体育教师的教学和训练工作量都很大。在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下的大学体育,不仅要求教师在操场上身体力行地为学生做示范动作,而且还要求教师掌握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对体育教师的工作负荷提出了新的要求。 2.2对自身工作适应性的调查 有75%的教师反映自己是很适合做教育工作的。有51.3%的教师反映在教学工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49.5%的教师反映他们能从工作中找到成就感。55.3%的教师反映教师的工作能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与能力。调查结果表明,从主观愿望上来讲,我们的教师是很乐意从事教师这个行业的,很多教师都能从中找到工作的乐趣。但当扮演的角色期望和需求不一致的时候,即造成角色冲突。 2.3对继续教育方面的调查 有60.8%的教师反映希望能够继续进修,但是没有适当的时间。有48%的教师反映自己无法获取足够的信息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有55.5%的教师反映对教师进修渠道感到不满意。有31.6%的教师反映对教师工作晋升的机会感到不满意。有25.7%的教师反映学校并不是很鼓励教师进修而且非常配合教师的进修工作。在知识经济的年代里,信息变化日新月异,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及时地获取信息,不断充实自己,就将会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有些教师也反映从教快十年了,还从未参加过相关专业的进修和培训。所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也成了当前教师队伍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2.4对报酬待遇方面的调查 有44%的教师反映对目前的薪水制度感到不合理。有26.2%的教师反映对学校给自己的奖励和鼓励感到不满意。37.4%的教师反映对教师的各项福利和利益感到不满意。有30.5%的教师反映自己的工作付出和得到的回报并不相称。有38.8%的人反映学校的人事考核及奖励不公平。访谈中,教师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工作付出与工作收入不相称,同时教师还反映对晋升认可的不满意,有些学校内部对体育教师的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这表明在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5对学校行政运作方面的调查 有35.3%的教师不满意学校行政部门对教学工作的配合。有31.9%的教师不满意学校行政人员的工作态度。有35%的教师不满意学校的各项制度。有38.3%的教师不满意校长协助教师解决问题的状况。有32%的教师反映对学校的各种通知方式不是很明确清楚。有39%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环境和自己的期望不符合。行政是手段、服务,需要以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来结合组织内的人、事、财、物等有限资源,以达成既定教育目标。教师对行政运作的满意度也会影响教学效率,因此,总体看来对学校行政运作管理的力度和幅度还有待加强。 2.6对人际关系的调查 有30.5%的教师反映学校同仁缺少沟通,思想无法适当交流。有24.6%的教师反映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学校同事不会主动来帮助自己。有19.8%的人反映无法获得学校和同事给自己的支持。有73.1%的教师反映学校的同事之间有很多小团体,常各自为政。有19.6%的人反映学校各教研室之间缺乏协调,往往因此而妨碍教学工作。有38.6%的教师反映对教研室主任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状况感到不满意。群体对组织中成员的行为是有很大影响力的,个人必须与同事、教研室和上司之间有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和互动是组织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处理不得当,也会造成体育教师对工作的不满意。 2.7对学生行为的调查 有20%的教师觉得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对自己的教学不感兴趣。有59.2%的教师反映在教学时无法兼顾每位学生的需求。有18.9%的教师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一般。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兼顾每位学生的需求,这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教学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学校学生的扩招,学校的教师和器材设备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就会违背我们教育中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8对教师压力的调查 93.4%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是有压力的。排在对自己工作压力影响最大的前五位因素分别是:科研论文、学历和职称、教学工作量、个人的发展前景、学校的期望值太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是体力与智力相融合的,老师们既要教学(训练),又要科研,创造性强,工作要求高,压力大。一般而言,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提升挑战力与成就感,但是太大的压力则可能引发生理疾病与心力交瘁的困境。尤其是学校教师工作上所承受的压力,若无法有效地调适,将影响工作表现与身心健康,也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3.对策研究 3.1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在工作中,要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调整,展开积极的预防性心理疏导。提高教师自我修养的水准,关注、分析体育教师群体中的“特殊者”,从找根源入手,多途径展开心理调整,让教师保持一颗平常心。 3.2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进行管理的变革和创新 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学校的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进行管理上的变革和创新。如:领导充分信任教师、关心教师,激励教师做好工作,让他们民主参与学校的管理,行政部门加强服务意识等。只有一切工作都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依靠人并发展人,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活力。学校的管理不仅要服务于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与自由选择,还应充分尊重教师的需求,关注教师的利益、情感和价值追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3.3营造一个良好的集体氛围 亲密关系与友谊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工作当中的相互接触和影响。当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于健康状态而且令人偷快时,教师对工作就会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满足感。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会提高教师对集体的满意度。如:为了增加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学校可多组织一些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如座谈会、讨论会、报告会、演讲会等。体育教师帮助多开展一些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体育娱乐活动等等。 3.4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继续教育和培训已成为提高体育教师工作效率、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成为他们衡量自己职业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了。因此,学校要不断强化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坚持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业余为主、自学为主、短期培训为主”的原则;立足岗位,注重实践,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如:让教师参加全国性体育论文会议和其他体育培训工作,聘请校内、外专家和体育界知名人士到教研组做专题报告,指导体育教学、科研、业余训练等工作。 3.5建立一个合理的、公平的报酬和奖励机制 公平感取决于两个比较,一是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自己过去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进行纵向的、历史的比较;二是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同他人付出的劳动进行横向的、社会的比较。公平的报酬取决于学校的绩效评估是否合理。而解决分配是否公平的关键在于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不同教师的工作量是否建立了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评价。因此,一方面对体育教师目前的考核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应加强考核的规范操作,特别是保证年度考核中的公平、公正、公开和严肃性。 体育教师论文:简析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风格;形成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学风格的形成进行了研究,指出文化与心理基础是构成教学风格的基础因素,主观能动性是构成教学风格的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对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制约和促进作用,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教学风格的整体。 体育教学风格,就剥本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通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观点、方式、方法、手段、技巧及作风等方面稳定地、综合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教学个目三与审美风貌。几乎所有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河聋受学生翻里和喜爱的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特点。他们有的讲解简明精炼,重点突出,有的示范动作优美,潇洒大方;有的授课稳健、豪放、有的幽默,有的流畅,别具匠心,互不雷同。这种各具特色的体育教学风格,之所以受到学生的称赞,既与教师善于选择优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关,又与教师的教学风柏有关。可以说体育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体育教师教学成熟的标志。体育教学过程既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理沦知识,又要向学生传授实际的运动技术与技能,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就决定了体育教学风格构成因素的复石别三、多样性。体育教师的文化知识,专业素养,心理特征,教学经验,教学个性,对教学艺术的主劝酝亘求,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都会对体育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这其中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人的因素,又有物的因素。下面分三个部乡朽左行阐述。 1文化与心理基础是构成体育教学风格的基础因素 所谓文化基础是指体育教师的社会文化素养和体育专业修养水平。心理基础是指体育教师的一般认知椒正、意向日:特征和个性特征。 教师职业是‘项复杂的脑力劳动,而体育教师同时还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劳动。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过程。要想胜任教学,就需要有较高的社会文化素养和体育专业修养。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知识结构状况,教育教学能力构成了一个教师能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形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其中,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如对教育、体育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对学生的挚爱与关心,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与责任心等,就构成了教学风格的精神动力复茹出。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状况,如各种知识的储备量,体育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教育、生理、心理、等理论知识的多寡,以及各种知识间复杂而独特的联系等,就构成了教学风格的文化知识基础。而一个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强弱和风格恃氛,如组织管理能力、认知能力、设计能力、表达能力等,就构成了教学风格的一般能力涅茹出。 由于每一个教师的先天素质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经历也不同,每一个教师的认知品性、意向品性和个性就各不相同,这就构成教学风格的一般心理基础。其中,一个教师的认知品性,如感知觉的能力与特点,思维的为式,是偏向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是习惯于求同思维还是求逆思维;还有思维的灵活性,反应的速度,观察力的敏锐程度,记忆的特点,注意力的分配能力,语言的表达方式与能力等,都与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有密切的关系。一个教师的意向性品质,如意志力的强弱、持久性,情感的丰富程度,晴绪的控制能力,激情的特点等,也是构成教学乒漪的因素。一个教师的个性特征,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类型等方面的差异,也会使他们的教学风格显示出差异。 综上所述,教学厉沸的一般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共同构成教学风格的基础因素,成为教学风格的“根基”。如果把教学风格比作独具特色的“建筑物”,而央定一栋建筑所能达到的高度则取决于“根基”的深度和稳固程度。同样,体育教师教学“根基”的深度和稳固程度也制约着其教学艺术,乃至于教学风格所能达到的境界。如果“根基”不稳就很难胜任体育教学工作,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当然更谈不上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由此可见,教学风格的基础因素——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作为教学风格的“根基”,其“稳固程度和建构方式”,对以后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相当的制约作用和影响。 2主观能动性是构成体育教学风格的内部因素 主观能动性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个胜、对教学艺术的主观追求等几个方面。它是构成体育教学万游的内部因素。 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个性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必要前提。教学经验泛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关教与学的感性认识与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如一个体育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探索而形成的对诸如怎样维护教学秩序与组织教学,如何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如何针对课堂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的认识和教学行为方式。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的教学年限。一般来说,教学年限长的教师就比教学年限短的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些。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成形成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但反过来说,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不一定都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原因就在于教学风格作为教学艺术达到成熟的标志,虽离不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仅靠教学经验还不行,还需要教师在科学性教学的同时,通过对教育艺术的不断追求与探索,在教学中体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并最终使这些教学个性达到成熟的、稳定的状态。 教学个性是指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才能汽质等诸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教师个性与教学个谁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个性是其教学个性形成的心理基础,而教学个性的形成是教师个性及其教学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具有什么样个性品质的教师,在教学中总能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与其类似的教学特征。但是,并不是所有具有某种个性特征的教师都能形成某种教学个N}特征。因为只有具备号起教学艺术水平的教师,才能形成某种教学个性。教师的教学个性是教学风格的体现,但教学个性并不等于教学风格。只有当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与追求中,教师主体浦日性在教学方式、方法、风格等的结合体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来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这个教师的教学达到稳定的个性化即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对教学艺术的主观追求与探索是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构成教学风格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首先是要求教师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对自己的整体素质有~个实事求是的评价,对自己教学个性优势与劣势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教学作风能够不断地进行反馈调整,从而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其次是要求教师要有勤奋、顽强的教学科研精神,在教学艺术的追求中,要大胆改革实验,并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方式,把教育教学科研作为推动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乒储。 3外部环境对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教学风格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社会传统,时代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及教学对象等。在现代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发展,以及现代教学理论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的新认识,教学中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的广泛运用,从而促进了各种教学风格的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充足的场地器材,能促进教师形成多种多样的教学风格,反之,则会抑制教学风格的形成。 构成教学风格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上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统一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三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相互制约,彼此促进。 结语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复杂的、多样的,匕主所论只是从尸个视角,一.个角度对它的阐述。只有在对教学艺术的不断追求与探索,实现创造性的结合,才能形成教学个性,拜巨呈稳定状态的表现与结果,这种创造性的结晶就是教学风格。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学风格的追求要适应改革的需要,也要适合教学的发展。对于教师群体来说,应提倡教学风格的多样化,对教师个体来说,要积极学习他人的教学特长,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成功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体育教师论文: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 情感就是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恐惧、爱慕、厌恶、悲伤、忧郁等。行为科学认为:人的一切认知活动均是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缺少其一都是不完全的。任何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特别是青少年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以他们的情感和情绪为转移,常常表现出不是用理智去支配情感,而是情感支配理智。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鲍良克所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漠、不满足、散漫、压抑。”可见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尤其是体育教学,由专业特点决定教师经常要手把手教授学生动作,与学生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具体。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暗示、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位学生。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教学气氛活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一、热爱之情 爱是对人或事物的最深的情感,可表现为一种倾向,形成一种动力。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溏之不能没有水。”爱的情感是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它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对体育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体育教学是一项艰辛的劳动,教师在付出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同时还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执着的追求,才能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克服重重困难,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对学生真挚的热爱。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它最能激起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最能激励教师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好学生。这种情感驱使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对学生诲人不倦。使教师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挖掘出自身最大潜能,创造最好的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有了这种爱,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亲人、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人们总是趋向于模仿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他所嫌弃的人。”可见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渴望获得知识,主动模仿教师所教授的动作,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创伤,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乌申斯基说得好:“如果你厌恶学生,那么,教育工作刚刚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教师的教育只有溶解在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需要,引起学生积极反应。 二、期待之情 教师对学生深切的期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学生最信赖老师的判断力,对自己学习情况、能力水平的认识往往依赖于教师的看法,这样教师的期待之情对学生便尤为重要。它是对学生心灵上的支持,学生从中看到希望,获得自信、勇气和力量。体育教学活动多变,动作复杂,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动作时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学生心中往往产生消极情绪、退缩心理。对原本有能力完成的动作丧失信心,自认为做不下来,而不愿继续努力。此时,教师若能用期待的目光来鼓励学生:“一定能成功!你大有实力完成这个动作!来,再来一次!”学生会被这种深切真挚的期待之情所感染,认为自己真的能行,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消除退缩心理,重新充满希望,鼓足勇气,克服困难,最终完成动作。若教师首先失去信心,流露出无望、厌烦的感觉,学生得到老师这样的情感信号,自然彻底绝望,认为自己果真不行,而放弃对动作的继续尝试。可见教师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饱含期待之情,学生不能没有教师的支持、鼓励和期望,他们常常是按照老师给设定的模式来认识自己、要求自己的。这种期待情感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增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三、愉悦之情 教师带着愉悦情感走进课堂并自始至终保持愉悦心情,能将学生带进一个和谐、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对课堂气氛、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 要持之以恒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再优秀的教师也是平凡普通的人,也会经常遇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冲击和干扰,时常出现忧愁、烦恼、悲伤、激动等情绪。若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博大胸怀包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养成走进课堂之前迅速排遣心理干扰的能力,带着愉悦之情来面对学生。 教师在愉悦情感的支配下进行教学工作,思维敏捷,语言丰富有情感,动作优美自如,面部表情自然丰富。从而创设出轻松、欢快、无忧无虑的教学情境,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增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由于体育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加之体育教学本身特点,能够触发激情的刺激源较多,如学生在投掷教学中不注意安全,违纪现象屡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愉悦的心境会使之平静理智地来处理问题,使突发事件转化为新的契机,不至于因发怒而影响原有的良好的教学气氛。反之,教师本来心情烦燥、压抑,遇到这种情况便怒火中烧,失去理智,向学生发泄出来。结果往往是,说话走火,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整个教学情境随之变得沉闷、压抑起来。这样,会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应注意培养稳定的愉悦情感品质,要带着欢笑走进课堂,以愉悦之情唤起学生愉悦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环境中接受教育。 四、宽容之情 宽容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隔阂的良药。体育教学活动复杂多变,学生又活泼好动,比较难于组织,学生经常违犯纪律,要求体育教师要豁达大度,对学生有宽容之情,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宽容之情能卸去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其有勇气纠正错误,教育效果明显。对待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冷静的态度,不应横加指责,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想一想,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这种豁达大度的宽容之情使学生感到教师富有人情味,对教师产生一种既崇敬又敢于接近,友好相处的心理相容的亲近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行为,唤起学习激情。 对学生有宽容之情,不但能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还能使教师本身从严要求自己,在教学中根据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 教师充分体谅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对学生怀有宽容之情能驱使自身探索出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实践证明,教师的情感因素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体育教师应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情感品质。在教学中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使学生在最佳的情感环境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接受教育。 体育教师论文: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它制订了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和评价范围。 《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标准》与现行体育教学大纲有着七大主要不同之处: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学习领域、学段、内容标准、教学时数规定、评价方法等。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对当前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面临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改变,并尽快地适应、接受这种改变,保持体育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保证体育教学的高质量,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迫切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方法是迅速帮助广大体育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争取大面积地改善他们对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困惑与焦虑,端正他们对《标准》的正确认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标准》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与实验,向“研究”要“教学质量”。 怎样有效地帮助广大体育教师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他们对《标准》的研究信心,使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实验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教师的职业观,要从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 在传统观念中,体育教师职业仅仅是各个行业当中的一份职业,体育教师只要上好体育课、搞好群体活动、抓好课余训练与竞赛,就可以把这份工作完成好,这是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的固有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示各国教育界:“使教师们从一心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 承担教育家的使命与做一个“教书匠”有本质上的不同。作为教育家,他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了解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他必须深刻理解和认真实践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未来意识和未来眼光,以造就全面发展的、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为己任;他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地思考、探索、创造,在造就一代新人的创造性活动中,体现他的职业价值;他应该是一位塑造学生灵魂的艺术家,能从学生的眼神里看出困惑和希望,给学生以力量和启迪,与学生的精神脉搏一起跳动,他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能得到开发,他所培养的不是只会读书应试的“书呆子”,而是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体育教师都成为“教育家”,但每一个体育教师都应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 (2)教师的成才观和发展观,要从当一辈子教师转变成当一个好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任何一个人一次性从学校拿到毕业证书,还远远不能适应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他必须终身学习,从为获取某种任职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教师也同样如此。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老师”必须“一辈子学做老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时代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德才等各方面的素质。从“德”来说,教师应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特别要加强人文科学的学习,增强人文底蕴,培养人文精神。传统文化中既有做人的道理,又有做学问的道理。要培养“大气”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大气”的人格素养。无论是文科教师还是理科教师,都应该在这方面下一番大功夫,而不能急功近利。从“才”来说,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文科教师要学习理科知识,理科教师也要学习文科知识。特别是要努力学习外语和电脑。中小学的非语言课如果用英语或其他外语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师还必须学会从网上获取资料,学会自制课件。这样才能使教师不只有一桶水,而是有常流常新的活水。此外,教师如能写一手好宇,做一手好文章,琴棋书画都懂一点,才更能使学生“服”。 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大量特殊案例,要善于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来反思特殊案例,从而掌握教育好不同学生的策略。学生学不好,往往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通过对特殊案例的反思,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为此,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体育教育科研。每个体育教师都应该是研究者。教师职业愈来愈与科研人员趋向一致。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从凭借经验转变为凭借科学。参加科研会促使体育教师不断学习体育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把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从而把握体育教育教学的规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3)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现代社会的本质首先是民主化。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主的脸是对立的,感情不能对立。”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例如:有的学生描写他们的体育老师是:“冰冷的心,冰棍的脸,古板的眼”;有些体育老师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的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酿成种种悲剧。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体育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体育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体育教师眼中的一些差生往往只是某方面智力因素较差,而在其他智能方面,在意志品质、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则可能是好学生。体育教师要变看不到学生的优点、讨厌学生为努力发现学生多方面的优点,欣赏学生的长处和每一点进步。要相信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有一位校长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在信息时代,体育教师很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可能逊于他的学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既是师生关系,又是互相学习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同时也要真诚地向学生学习,包括学习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知识能力,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4)教师的教育主体观,要从以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 课程基本理念三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曾经有一位专家把传统教育概括为“师本教育”,即以教师为本,其核心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只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扮演的往往就是这一类角色。由于过度强调和看重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低估学生的能动性和潜能,或者只习惯于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方式,昧于启发式教育操作,因而导致体育教育上普遍的非人格化专制和文化霸权态度。在专制态度和控管方式构成的体育教育环境下,学生失去判断和选择的自由,没有自觉自由的权利,没有自觉责任行为的机会。独立思考的剥夺必然导致主体性的丧失,自觉活动的抑制必然导致能动性的消蚀,自由选择的取消必然导致责任感的淡漠。 根据《标准》的要求,这种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即“生本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从体育教育角度来说,最起码是必须摒弃专制、强制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使体育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说,要树立以建构学生主体为目标的主体教育观,即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体育教育环境,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提供学生自我发展和表现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自觉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独立思考、富于批判、敢于负责、勇于创造的主体精神,以及自尊自立、自信自律、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主体人格。 (5)教师的教学观,要从“为教而教”转变成“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但不能为教书而教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首先要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习最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这种习惯包括按时作息、善于利用时间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喜爱钻研问题、寻根究底的习惯,以及良好的饮食、起居、健身、生活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是使人成功的无穷力量。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在当今这个“变化的旋风愈转愈快”的时代,“学会学习”比“学到什么”重要得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习得的价值远远大于知识的习得。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掌握了方法,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传统教育着眼于知识;现代教育则应着眼于智慧。智慧与方法应是同步的。教师要变传统的声音形态的说教,为启迪学生智慧的领悟。疲于做题和应付考试,能得到高分,却难以避免低能。满堂灌的教学以及与之相应的考试制度,往往只是训练学生成为解决考卷问题的“熟练技工”,从而戕害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敢于和善于给学生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学生的思维就像一张白纸,当你在这张白纸上画上过多的东西时,这张白纸的空白处就变小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就被挤掉了。只有有了充分的空闲时间,才能产生辽阔无边的奇思妙想,只有在独立思考时,才能让创新意识有萌芽的机会。 (6)教师的责任观,要从为学生的学习负责转变成为学生的一生负责。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责任仅仅是为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质,比较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健康维度。体育教育活动如果只是为学生的学业和体质考虑,那就只能培养受到身体训练,但在生活和交往方面低能的人,这些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就有可能出现“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现象。如果学生在中小学期间没有受到心理方面良好训练,学到一生做人、做事的基础知识,体育教师要负责任。所以,作为一个体育教师,承担着比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责任,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在中小学期间为一生的做人和发展奠定基础。体育教师除了教知识、技术、技能之外,应更多地教育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会待人处事,学会与人合作共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代能够承担改造社会重任的人。如果我们培养的人只有身体健康,而缺乏道德,缺乏感情,人际关系就会不断摩擦,这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悲道而驰的。 总之,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不断地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与理解《标准》提出的健康概念和内容,深入地学习《标准》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清晰《标准》的课程目标与学习领域目标,把握好《标准》的内容标准,从思想到行动上自觉地按照《标准》的要求开展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体育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体育教师论文:浅论高校体育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 信息能力 培养提高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高校体育教师应培养和提高自身处理信息的能力。本文探讨了在信息时代中,体育教师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更好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也为体育教师完善自身能力和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计算机的产生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也越来越凸显出了信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信息化也成为了当今世界在高速发展过程的又一关键词。那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总体形势,高校体育教师不仅仅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专项能力,更应该提高自身对信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高校教师的信息能力也已经成为高校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是体育教师在自我完善过程的当务之急。 一、高校体育教师信息能力的现状 因为体育学科的性质就注定了体育课的基本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体育一词,其英文本是physical education,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为体育。所以体育课是以身体教学为主的课程,而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教授的课程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能力呈现出以下几种特点: (一)主动获取信息意识不强 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发一系列的变革,而人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迥然不同,在教育领域中,不同学科的教师表现出了不同层次的主观接受意识。有的表现出了主动接受的态度,有的表现出的是被动的接受态度,体育教师对于现代信息表现出来的态度不容乐观,不是十分想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库,达到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 (二)利用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们所具备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越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科研成果也就越多。但是从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师总体上对信息的获取和提取、存贮、分析、加工能力十分有限,有待提高,而且在传递和交流过程中,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获取信息数量不足 获取信息的数量也高校体育教师信息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获取信息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信息获取的能力,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获取能力差,而且使用先进的搜索引擎的娴熟程度不高,对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认识不足,同时,缺乏准确的获取信息的方法,也不能使用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使用的获取信息的方法也比较陈旧,以上的诸多问题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师在获取信息时表现出获取总量不足的状况。 二、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的当务之急 (一)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有助于开发自身潜力 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在培养和提高自身对信息的提取和存储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地开发了自身的潜力。而信息在传递、交流的过程中,必然具有再生的能力。这里的再生能力就体现在自我内化信息之后,会对自身现有的知识结构产生一定的冲击,使自己能够充实原有的知识库,改变陈旧的信息观念。 (二)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应尽的责任 提高自身对信息的提取、存贮、分析、加工的能力是体育教师应尽的责任。因为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将来的体育思想和体育能力的塑造者,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缺乏充分的信息来源,就不能及把握当今体育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体育教学的最新方法,这将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产生极大影响,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正确的体育意识。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合理的内化和吸收有用、重要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是可以产生一些平时不能预知的、积极的体会,对自身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 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的另一主要作用还体现在提高教学。因为教师在加紧苦练内功的同时,如果具备了一定的、甚至比较高的信息能力,必然使自己对教学大纲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能对教学的方法有所创新,体育教师甚至可以将自己对书本中某个概念的理解,和实践过程中的技术动作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前提是必须使体育教师掌握比较娴熟的信息处理技术和比较高的信息驾驭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 三、结论 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发一系列的变革,而现代社会要求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拥有及时掌握前沿科技和相关信息的能力,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合格的体育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傲视群雄,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而对于信息能力的掌握很容易被体育教师忽视,但是现代社会考察人才的标准已经颠覆了以往传统的评价准则,不再是单一的评价标准,而是有了一个庞大完整的评价体系。信息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所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等能力即信息能力成为新世纪的人才规格标准。因此,培养和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于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来说意义重大。对体育教师这个岗位来说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体育教师论文: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 情感就是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恐惧、爱慕、厌恶、悲伤、忧郁等。行为科学认为:人的一切认知活动均是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缺少其一都是不完全的。任何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特别是青少年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以他们的情感和情绪为转移,常常表现出不是用理智去支配情感,而是情感支配理智。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鲍良克所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漠、不满足、散漫、压抑。”可见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尤其是体育教学,由专业特点决定教师经常要手把手教授学生动作,与学生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具体。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暗示、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位学生。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教学气氛活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一、热爱之情 爱是对人或事物的最深的情感,可表现为一种倾向,形成一种动力。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溏之不能没有水。”爱的情感是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它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对体育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体育教学是一项艰辛的劳动,教师在付出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同时还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执着的追求,才能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克服重重困难,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对学生真挚的热爱。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它最能激起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最能激励教师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好学生。这种情感驱使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对学生诲人不倦。使教师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挖掘出自身最大潜能,创造最好的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有了这种爱,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亲人、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人们总是趋向于模仿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他所嫌弃的人。”可见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渴望获得知识,主动模仿教师所教授的动作,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创伤,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乌申斯基说得好:“如果你厌恶学生,那么,教育工作刚刚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教师的教育只有溶解在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需要,引起学生积极反应。 二、期待之情 教师对学生深切的期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学生最信赖老师的判断力,对自己学习情况、能力水平的认识往往依赖于教师的看法,这样教师的期待之情对学生便尤为重要。它是对学生心灵上的支持,学生从中看到希望,获得自信、勇气和力量。体育教学活动多变,动作复杂,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动作时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学生心中往往产生消极情绪、退缩心理。对原本有能力完成的动作丧失信心,自认为做不下来,而不愿继续努力。此时,教师若能用期待的目光来鼓励学生:“一定能成功!你大有实力完成这个动作!来,再来一次!”学生会被这种深切真挚的期待之情所感染,认为自己真的能行,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消除退缩心理,重新充满希望,鼓足勇气,克服困难,最终完成动作。若教师首先失去信心,流露出无望、厌烦的感觉,学生得到老师这样的情感信号,自然彻底绝望,认为自己果真不行,而放弃对动作的继续尝试。可见教师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饱含期待之情,学生不能没有教师的支持、鼓励和期望,他们常常是按照老师给设定的模式来认识自己、要求自己的。这种期待情感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增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三、愉悦之情 教师带着愉悦情感走进课堂并自始至终保持愉悦心情,能将学生带进一个和谐、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对课堂气氛、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 要持之以恒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再优秀的教师也是平凡普通的人,也会经常遇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冲击和干扰,时常出现忧愁、烦恼、悲伤、激动等情绪。若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博大胸怀包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养成走进课堂之前迅速排遣心理干扰的能力,带着愉悦之情来面对学生。 教师在愉悦情感的支配下进行教学工作,思维敏捷,语言丰富有情感,动作优美自如,面部表情自然丰富。从而创设出轻松、欢快、无忧无虑的教学情境,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增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由于体育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加之体育教学本身特点,能够触发激情的刺激源较多,如学生在投掷教学中不注意安全,违纪现象屡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愉悦的心境会使之平静理智地来处理问题,使突发事件转化为新的契机,不至于因发怒而影响原有的良好的教学气氛。反之,教师本来心情烦燥、压抑,遇到这种情况便怒火中烧,失去理智,向学生发泄出来。结果往往是,说话走火,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整个教学情境随之变得沉闷、压抑起来。这样,会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应注意培养稳定的愉悦情感品质,要带着欢笑走进课堂,以愉悦之情唤起学生愉悦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环境中接受教育。 四、宽容之情 宽容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隔阂的良药。体育教学活动复杂多变,学生又活泼好动,比较难于组织,学生经常违犯纪律,要求体育教师要豁达大度,对学生有宽容之情,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宽容之情能卸去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其有勇气纠正错误,教育效果明显。对待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冷静的态度,不应横加指责,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想一想,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这种豁达大度的宽容之情使学生感到教师富有人情味,对教师产生一种既崇敬又敢于接近,友好相处的心理相容的亲近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行为,唤起学习激情。 对学生有宽容之情,不但能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还能使教师本身从严要求自己,在教学中根据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 教师充分体谅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对学生怀有宽容之情能驱使自身探索出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实践证明,教师的情感因素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体育教师应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情感品质。在教学中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使学生在最佳的情感环境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接受教育。
家长教育论文:试析在牧区小学教育中发挥家长的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教育质量 家庭教育 共性教育 个性教育 论文摘要:教育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共举才能成功的大事。小学是人生习惯、心态等养成的关键阶段,但学校主要实施的是共性教育,所以家庭个性教育是叶它有效而又必不可少的补充,因此家长必须学会正确处理孩子从学校带回的细节问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孩子的健康人生塑造才有保障。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既是孩子长知识的阶段,又是孩子长身体的阶段,还是奠定孩子人生品性根基的阶段。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孩子收获如何,将直接影响他的终生。因而家长要善于配合、支持学校教育,以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具有奠基性,学校有责任对家长进行培训。 本来无忧无虑的孩子,随着父母充满希望的视线走进学校,背着沉重的书包,在倾尽心血的父母的期待中,小学阶段很快就过去了。可是在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育方式下,为什么结出不同样的果实。几年以后,孩子们之间渐渐有了差距。有的孩子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个子长高了,身体结实了,更加充满自信;而有的孩子学到了知识,却面色苍白,身体变得赢弱;还有的孩子没有了笑声,失去了自信,对读书感到厌倦,甚至沾染上了不良习气…… 作为从事小学教育多年的我,对这个过程耳闻目睹许多,同时也思考和实践许多。最终从常理中寻求到了答案,即教小学教育必须有家长的精心主动配合。现今,牧区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导致教育质量一直上不去,针对这些情况,我谈谈教育中家长作用的重要性。 牧区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我区各地牧区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学前教育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地方仍处于“起步阶段”,个别地方甚至处于“死角”。这种情况制约着与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前影响我区牧区学前教育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机制上的原因,也有牧民自身素质和认识上的问题。家长没有意识到学生上学的重要性,往往把四五岁的儿童谎报年龄,往学校一塞就完事,儿童在没有任何学前教育的前提下就开始小学课程,由而教学质量很难提高。 其次,现在在牧区小学中,家长不支持教育,到学校不问学生学习的好坏,而是看孩子是否吃饱,是否受到欺负而已。由而教师的负担很重,从生活到学习上都得操心,加上一般班级的人数都比较多,老师无法在方方面面,都让每一个学生和家长佩服满意。同时,学生由于年龄的缘故,也无法完全理解老师的某些做法,因此误解便油然而生。误解如果不解除,如骨鳗在喉,做什么事情可能都没有心情,儿童虽没有成人反应那么激烈,但是影响亦非浅,同时小学教育是共性教育,关注每一个是不太可能的,孩子总有被忽略的时候。这种情况处理的好坏,可能影响孩子对老师以及一项活动本身的态度,厌恶某个老师,抵触某项活动。虽然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祝福别人万事如意,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却是不如意十之八九。教书育人,教书的同时,更重要的可能是育人。但是育人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而且还有家庭和社会,尤其是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待的时间最多的地方,所以家长的育人角色非常重要,甚至比老师还要重要,因为那是面对面、一对一的直接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 再次,学生的厌学情绪往往反映了家长对教育缺乏兴趣。部分家长送子女上学并非因为他们有这种需求,而是由于受到政府、行政措施的限制。在问及学生家长为什么送孩子上学的问题时,我们屡次听到这样的回答:孩子不上学家庭要挨罚,所以都上学。这个回答也许不能完整反映牧民的想法,但其中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对一些人而言,子女上学并非出于“我要上学”的意愿,而出于“要我上学”的无奈。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子女的学习态度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尤其在他们处于需要家长为之做决定的年龄段的时候。子女年龄渐大,学习兴趣是增加还是减少,无疑受更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家长的态度依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厌学、逃学在小学阶段发生率较低,在小学生中比较严重。由于部分牧民不支持年龄较大的子女继续上学。我县教育部门面临着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虽然我县2010年两基,验收进入国检,但问题是,现在还是有辍学生,很多农牧民不愿子女上学。” 最后,不少家长认为:“养子过学堂,养女各爹娘”,把青少年的教育责任全推脱到学校身上,分裂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面联合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作用,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家庭是孩子最早踏入的“课堂”,家长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造就。因此,家长必须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把握有效的教育时机,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塑造孩子的优良人格。 在小学里的很小的偏差,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就可能因为当时的“差之毫厘”,而造成孩子成年以后的“失之千里”。教育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共举才能成功的大事。小学是人生习惯、心态等养成的关键阶段,但学校主要实施的是共性教育,所以家庭个性教育是对它有效而又必不可少的补充,因此家长必须学会正确处理孩子从学校带回的细节问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孩子的健康人生塑造才有保障。在此,我呼吁,小学教育中,家长应充分而正确的发挥自己的协助作用,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将来。 家长教育论文:优秀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说起孩子,每个父母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我们太多的心血与爱,当然孩子也带给了我们数不清的欢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优秀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1】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与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多是凭感情、凭经验,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方法不当,子女普遍存在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这种状况怎么解决呢?笔者认为要让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应采取以下方法: 一、消除家长对子女造成的恐惧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有专家说道:“孩子避免失败的愿望比争取成功的愿望更强烈。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败,宁愿降低努力的水平。”这就是家长造成的恐惧使孩子失去主动进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长不要一看到成绩考差了,就来一顿“审讯”,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长应对孩子的学习从过程去要求,这样比从结果去要求更科学,效果更理想。 二、为子女建立自信心 发明家爱迪生,幼年求知欲很强,喜欢追根寻源。他向老师提出“2+2为什么等于4”的问题,因此闯下大祸。刚进校3个月的他,被勒令退学。他的母亲十分悲愤,下决心亲自教育儿子成长,为儿子建立自信心,给他讲文学、物理和化学,培养他爱学习,爱科学的习惯。爱迪生的求知欲因此进一步被激发起来。“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最终成为举世闻明的发明家。可见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树立,来自于周围的人们的常识。做父亲的都不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爱迪生的母亲不赏识自己的儿子,就没有今天的发明家爱迪生,对目前发展比较差的孩子,家长要用放大镜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子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子女需要帮助时,家长的帮助要掌握一个度,绝不可越佾越疱,要留有余地。如:孩子问某字怎么写,有的家长会随口报出来,这样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孩子问某字怎么写,倒不如鼓励孩子“你不是会查字典吗?先查查看,再来告诉爸爸(妈妈)。”(这样的引导,孩子会欣然去查字典)。()这样不仅省却了家长的许多时间,更重要的培养了孩子的自已动手攫取知识的。而这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三、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其次要经与子女沟通,努力缩短与子女心灵的距离,原意听子女淡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长。 在教育子女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气,来冷嘲热讽子女,冷漠子女,这样会抹杀子女的自信心,给子女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子女的成长和进步。 “让子女有出息”是家长永恒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种多样,子女的个体情况,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达到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当爱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时,对孩子的爱就成为极端的爱,这往往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心灵发生扭曲,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对孩子的爱的极端表现有: 1、认为只要无限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是爱孩子,其实这是一种无知的爱。孩子对爱的需要不仅是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长只注意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品,却忽视了对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许多书籍或买了电脑,却没有正确地引导孩子去读书或正确地使用电脑,也不明白对孩子的精神鼓励、赞扬、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持都是爱,然而,这种精神上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更加重要。 2、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为孩子做了许多本应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这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降低了他们的自立精神与自信心。这种爱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对孩子将来独立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3、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常常批评,甚至体罚孩子。有的家长的确非常爱孩子,但是,在观念上错误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每当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想象不一样时,就通过打骂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往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这种爱给孩子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这种望子成龙的爱往往会形成相反的情绪或情感――恨,对家长、对他人、对社会、甚至对自己的恨。家长应该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培养其自信心,而不是发现问题就批评、指责或惩罚,才有可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我记得有一位外国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的确,父母的教育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将来,所以说家庭教育尤为重要,是个必不可少的课题,“望子成龙“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将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在这方面付出努力。 对于“怎样教育好子女?“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家长们共同探讨的话题,一边是社会,学校所关注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对于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法并非千般一律,应因人而异,这其中就大有学问,教育孩子应根据他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采取相应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到好的效果。 教育孩子应先从“德、智、体、美、善”五个方面抓起,即素质教育,首先,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须从小就要做一个品德良好的好孩子,可以举一些实例或者通过看电视,漫画等引导孩子告诉他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像其中的人物一样。 二、家长平时应多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使他感觉到大人很在乎他的学习,不要不闻不问,这样他会感觉到学得没劲,另外,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出一个目标,实行奖罚分明,当达到该目标时,家长应遵守“合同”给予相应的奖励,若没达标时,家长也不应责怪,打骂孩子,应鼓励帮助指导他,这样才能重新树立起他的信心。家长应教孩子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难题等良好读书习惯,教他学东西时应灵活掌握,不要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法不管用,时间花不少,效果却一般,比如有的孩子抄写生字,写了一排,过段时间他还是写不出来,这种方法太“死”,家长应多教一些好的方法结子女。 三、“健康是财富”,家长应教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早起早睡,平时打打篮球,跑跑步等对身体很好。 四、家长应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对人有礼貌,教他们怎样待人接物。 另外,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影响非常大,这一点应引起家长的重视,说话要得体,办事要认真,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告诉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平时在家里给他们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当天的事当天完成,给孩子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许多,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平时应做到有一颗爱心,还要细心、用心、耐心。我相信只要我们家长能做到这几点,再加上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心,我们的孩子未来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优秀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2】 孩子,是每一位父母心中的宝贝,我们都盼望着她们茁壮地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老师之外,父母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女儿今年6周岁半,刚上小学一年级,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是: 一、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 家是孩子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绝不能经常在孩子面前拌舌头吵嘴,那样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自卑甚至厌恶的心理。不仅会疏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在同伴之间还可能会出现偏激行为现象。给孩子一个安全、舒适、温暖的家,是教子的第一步,家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在这方面,我们是以实际行动让女儿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二、逐步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很重要 女儿从3周岁起上幼儿园,步入正规的教育系统,我们要为她的人生的第一步打好基础,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她一些优良品德,借此也可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代独生子女的通病。比如:给她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让她知道尊敬长辈的道理;告诉她帮助别人是件很开心的事,让她知道应该助人为乐;在和小伙伴之间嬉戏时要相互谦让等等。闲暇时,常和女儿做连句的游戏,我说上句:“妹妹摔倒了。”女儿连下句:“我马上把她扶起来。”……乐此不疲。 三、让孩子“自己来”,培养孩子的动手和自理能力 成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孩子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我认为孩子爱劳动良好习惯尤为重要。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勤劳的品德,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良好素质和各种能力。因此,在我女儿很小时,我就开始让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收拾玩具、穿衣、洗手绢、洗袜子、整理床铺等,当然,孩子干活常常不一定能够干不好,就此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只要孩子作出了努力,家长就要充分肯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需要孩子付出很大努力。 四、让孩子少一点压力,多一份轻松。在学习之余要注意让孩子适当放松,每晚抽出半小时进行散步、慢跑,并利用这一时间,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并经常和孩子谈心,随时观察其身心的变化,善于利用生活小事,敞开心扉,学会用欣赏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善于捕捉她身上的闪光点,不要将子女与别人的孩子相比,将子女的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纵向看进步,及时发现和肯定自己孩子所获得的任何一点成绩,使孩子感受到我们的赞美和鼓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的心田是敏感的,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果,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因此,我真诚地希望家长们撒下的是美丽、善良、友爱的种子。让美丽、善良、友爱的花开满孩子的心田。不要让“望子成龙”的心理变成孩子的压力,顺其自然,因材施教,让孩子轻轻松松学习,要相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家长教育论文:家长制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是重要的习惯养成阶段,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发展方向。教育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对学生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近年家庭教育的缺失已对学校教育构成了严重的挑战,本文探讨了学校引领下的家长制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如何发挥家长制在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方特殊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教育;家长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很多任课老师都将精力放在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做法。但是近年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大量的小学生,存在不做或则少做家庭作业、上课不听讲、不服从老师管理等不良行为,给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更加令人不安的是这些不正常现象并没有减少,那么刚刚进入校园学习的知识的一年级学生,为什么就不想要好好学习呢?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分析 小学低年级违纪主要表现在不做作业、上课不听讲、不服从管理等方面。小学生出现以上常见违纪,主要有:1.平常习惯差,作业速度慢,基本不能按时完成,经常出现少做或者不做作业的情况。2.有个别小学生惰性在作祟,天玩,管不住自己,注意力不够集中。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很好的管住自己,经常不做作业,不服从教师管理。3.任课老师有时不能及时批改作业,或者批改时没有检查作业是否收齐,让有些学生放松了要求,认为投机取巧老师也不会发现。养成不做作业或则少做作业的坏习惯。4.有的小学生不做作业是因为不会作业,主要由于智力等原因造成的学习障碍。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原因分析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些学生不良的习惯呢?根据不同资料总结主要有以下原因。1.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最有效的催化剂。有的孩子刚刚进入学校,还没有适应学校的生活,可能仅仅因为刚开学几堂课没有学好,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缺乏有效的引导。2.学习基础不牢固。每个班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同学,由于一次或则几次课没有学好,导致每次都落后,而显得在学习方面比较困惑、“落后”。他们并不是不完成作业,而是他们不会做。3.学习习惯比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是孩子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有些孩子的学习习惯很差,上课不集中精力听讲,作业应付了事,自控能力很差。特别是回到家里,小学生还需要家长的督促和引导。 三、小学教育阶段家庭教育的变化趋势及其带来的挑战 现阶段教育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家长和学校站在各自立场,所变现出来的立场差异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很多家长认为学校作为教育主题应该承担起教育的重任,学校不应当将教育的责任都推给家长;另一方面,学校感觉自己的力量很有限,教育过程中很多需要家长的配合,但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千差万别,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愿意关心孩子教育。很多学生的不良行为来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比如单亲妈妈(爸爸)忙于工作养起这个家庭,无力关心孩子的成长,孩子的错误得不到纠正,逐渐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离异家庭孩子的成长已经埋下了阴影,稍微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孩子的自暴自弃。而留守儿童更是缺少父母的关爱。 四、学校引领下的家长制是化解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办法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的缺失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家长制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在施行家长制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学校的引领作用。2.发挥党员教师带头作用,使这些先进分子能够起到带头模范作用。3.多方参与共同担起家长的重任。 五、认清家长的特殊地位,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1.家长要和学生交朋友。我遇到过一个女孩,她爸妈总是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才会回来。我知道这个孩子的问题不是仅靠关注就能解决的,我必须帮助她想办法,帮她解决这个难题。就在我们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成了朋友,她变得非常相信我,开始主动找我聊天。渐渐地,我变成了她的朋友她的“妈妈”。2.多与家长联系,了解家庭的实际情况。只有了解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好计划,如何帮助这些学生,比如很多孩子很想和父母聊天,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经常视频,并且约定帮助他们与爸爸妈妈定期通信。3.通过多项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家长”的爱。与学校协商,组织联谊活动,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将他们看成自己真正的子女,将家长“爱”的味道做出来。4.认清家长的含义。有的老师因为一时热血,当了一段时间的家长就感觉可以了,慢慢的流于形式。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很多学生的转变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既然将自己定位于家长,那么没有家长会仅仅关心自己“孩子”几天或则几个星期,我们需要真正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这些需要关系的孩子们。 六、结束语 对于学校而言,幸福的家庭其实不需要学校过多的关心,而破损的家庭缺是学校应该关注的要点。很多“不良学生”都来源于破损的家庭,这些家庭和孩子往往比较脆弱,如果没有学校教育的引领而只是简单的抛弃,很多时候孩子最终走上了真正“不良少年”的道路。在学校的引领下如果能够在小学阶段开始就注重弥补这些孩子的家庭缺憾,这些家庭缺失孩子就能够健康成长,对学校是一种成功,同时也造福了社会,捧起了一个个幸福的家庭。 家长教育论文:幼儿园家长教育需求 摘要: 我国民办幼儿园的数量不断增加,与公办幼儿园一起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进步带来了很大帮助。本文就将针对民办园与公办园中,家长教育需求的差异与共同点进行简要分析与阐述,以期探究出民办园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学前教育办学的整体水准。 关键词: 民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家长教育;需求比较 实则民办园与公办园,都是当前家长为孩子选择学前教育的重要形式,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在一些家长心中,普遍认为民办园收费较高且环境不如公办园好。实际上,二者之间的差距并不算大,只要客观分析出家长内心的需求并且按照家长需求进行改进,必然可以有效开展对家长的开导工作,同时也可以提升民办园和公办园的教育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位适龄儿童都可以享受到健康且良好的学前教育。 1幼儿园发展情况和家长教育需求的概述 1.1幼儿园发展情况: 幼儿园在近些年来的发展速度相当快,且在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办学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无论是民办园还是公办园,其办学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学生,使得适龄儿童可以接受到相应的良好学前教育。可是在两类幼儿园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确实有许多家长认为民办园与公办园之间有着很大差别,许多家长都原意费大功夫将孩子送入公办园当中。因此在公办园的办学质量、入学门槛、入学费用、入学手续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公办园近些年来不断提高招收幼儿的门槛,且将门槛费设置极高。有些地区还必须凭借所谓的关系才能将孩子送入公办园学习,这种种现象都已表明,家长对公办园的期待更高,对民办园的重视程度则相对较弱。 1.2幼儿园家长教育需求的概述: 幼儿园家长对教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该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及整体环境两个方面。由于幼儿园承载着对一个孩童的基础教育工作要求,所以往往家长都会严格看待幼儿园的办学实力。而大多时候,家长的教育需求可以从对教师队伍的需求、对幼儿园课程设置的需求、对幼儿园教育支持的需求以及对幼儿园入园相关要求的需求几个方面入手。这些需求方面都是当前家长比较看重的内容,更是决定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办学差异的主要表现。 2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家长教育需求的差异分析 2.1对教师队伍需求的差异分析: 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家长在教师队伍需求差异方面的表现也是相当明显的。公办幼儿园的家长比较看重教师的责任心与爱心,其次还更关注教师的年龄。但是民办园家长则更加看重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位居第二的才是教师的责任心与爱心。这就足以说明,民办园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科学文化水平是否有所提升,而公办园的家长则更加注重对孩子的综合教育与管理。 2.2对课程设置需求的差异分析: 按照传统幼儿课程来看,在课程内容需求方面,公办园的家长相对比较传统,更加注重传统拼音、珠心算这类基础课程的安排与基础能力的训练,其目的就是为了孩子可以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效与未来的课程相联系。而民办园的家长则更加注重对孩子综合素养的提升,比如希望孩子可以学习唱歌、舞蹈、绘画、手工这类提升个性水平的特色课程。所以,这就足以看出民办园的家长注重课程的差异性与多元化,而公办园的家长则更加注重对孩子的传统教育。 2.3对教育支持需求的差异分析: 相比较前两项需求而言,家长对教育支持的需求则普遍趋于一致。家长普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产生了共鸣与担忧。许多家长在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时,表示不知道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做孩子的朋友。因此,无论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家长都希望可以获得更多的育儿经验,也希望可以经常与其他家长进行交流,从而有效开展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活动。 2.4对入园需求的差异分析: 从入园需求角度分析,民办园与公办园家长产生了较大差别。大多数民办园的家长都认为民办园收费较高,因为民办园不同于公办园有着规定且统一的收费标准,所以费用差别不大。此外,因为民办园的办学方向与公办园相比还有所差别,除了传统的入园费以及相应的餐食费之外,还有许多特色课程都需要另外收费。所以,许多民办园家长格外看重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也更希望民办园可以适当规范以及降低收费标准,从而减轻自身的工作压力。民办园家长看重孩子的生活环境范围大小,而民办园家长则更加注重安全性、卫生性等细节性问题。究其原因,二者产生不同的关注点主要是因为两类幼儿园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别而出现的。公办园经常出现一个班中,人员数量较多的现象。所以家长不免会担心孩子的自由活动场所是否足够,是否可以满足孩子的日常活动要求。而民办园家长之所以关注卫生、安全问题,是因为许多民办园为孩子的提供的食物、住宿条件等,都不符合安全卫生要求,质量问题令人堪忧。 3需求的共同点分析 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家长在教育需求方面还是有所相似的,其目的都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更为良好、健康、和谐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从而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首先,两类幼儿园家长都希望在入园门槛、入园费用等方面严格把控,给每一位入托儿童一个公平公正的机会,使得幼儿都可以享受到公平、良好的教育。其次,无论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家长都希望孩子可以在宽敞、安全、卫生的环境中成长。幼儿园要确保给孩子提供的食物安全且营养,同时还要保障孩子的生活与学习空间得到保障。给孩子更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再次,民办园与公办园的课程设置应该相互结合,除了要满足拼音、汉字、珠心算这类基础课程教学之外,还应该注重对幼儿的能力训练。引导更多家长对孩子进行特色训练与教育,进而适度开发出适合幼儿特点,突出学生个性的课程,打造更有特色的幼儿教育。最后,完善与更新教师的队伍结构,不仅需要有年老的教师传授教学经验,更需要不断引进年轻教师,这样才能使得教育教学更加具有活力,从而使得幼儿更加向往幼儿园生活。 结束语: 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的家长在教育需求方面存在差别,但是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无论是民办园还是公办园都应该着眼于未来发展,不断提高教师水准,提升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满足家长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进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少年儿童。 作者:尹琳媛 单位:青岛大学 家长教育论文:论少儿课外音乐教育中家长的作用 论少儿课外音乐教育中家长的作用 校外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课程以外的面向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是校内音乐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发展,是连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纽带和桥梁。校外音乐教育不仅传导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少儿知美、爱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活动也最能体现少儿的兴趣和个性。由于校外音乐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与学校音乐教育相比,除了打破有关教学的束缚,体现教育者的个性化教学,使其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完整性之外,最显著的特点是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家长直接、主动地参与“学”与“教”的全过程。所以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在加强音乐教师整体素养和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注意到校外音乐的这一“独特风景”,家长对于教育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直接影响到校外音乐教育的效果、教学的质量和少儿学习音乐的延续。充分重视与发挥这一优势特点(即家长的主动参与),对进一步促进音乐教学、发挥音乐育人的功能,具有积极而显著的价值。因此我们对家长的情况和作用做了一系列调查、分析研究和实践。 一、家长情况分析 我们在器乐学员家长中发放了《家长在少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调查》表格,采用随机调查法,抽取了100份样本,确认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并对其提供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表1可见,目前重视校外教育的家长学历相对较高。然而,他们的学习期正好是中国教育环境的低潮及上升初期,知识不平衡。尽管有68%的人喜欢音乐,但他们对音乐、审美知识的了解很少。改革开放,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家长工作环境中竞争带来的压力促使他们把更高的理想或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倾注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渴望孩子能有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渴望孩子前程似锦,渴望末来家庭环境的改变……这也许是时下大都市校外教育热门,音乐教育与其他艺术教育形成热潮的原因之一。家长这种强烈的渴望是培养下一代的无穷动力,然而又常与孩子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心态发生严重的冲突,有时反而成了阻碍力量。 二、家长的作用 调查显示,有97%的教师认为家长在少儿音乐学习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有98%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进步与自己的关注有关,家长在校外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对于低幼龄孩子尤为重要。 家长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增强课堂辅导力量。校外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家庭直接、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在向学生授课的同时,家长同儿童一起接受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也在课堂上适当地提醒、督促儿童。加深了儿童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少儿的认知水平,增加了课堂辅导力量,使儿童及时领会课堂教学的要点,在校外音乐教育中学到更完整的知识。 2.保证家庭作业质量。校外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音乐作业的完成。学生主要是通过作业获得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对于自主能力差的少儿特别是低幼龄儿童,家长坚持在少儿完成家庭作业时督促、启发、鼓励他们按时、认真完成家庭作业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从表2看,家长关注孩子学习音乐的占98%,其中60分钟以下的占55%,60分钟至120分钟的占35%,120分钟以上的占8%。可见,这样日积月累,能使少儿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为少儿在校外音乐教育活动中养成有条理、学习严谨、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3.奠定学习的物质基础。从调查来看,有些家长经济并不宽裕,但为了孩子的学习,尽其所能,交学费、买材料、搞活动、订杂志。家长全心全意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是孩子校外音乐教育的有力后盾。 4.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长的审美情趣、知识范畴、品德意志,直接影响着少儿学习音乐的心态、状况及人格。家长能以身作则,用律己正己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少儿,成为少儿的良师益友。鼓励少儿在校外参与音乐教育活动,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循循善诱,讲究方式方法,能提高少儿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少儿对音乐从“兴趣”发展到“志趣”。通过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能促使少儿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对美与丑有较高的鉴赏力和识别能力,从而造就较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这正是校外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 5.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正确的教育方式,如恰当地鼓励、适时地批评,和孩子共同弹奏等亲子教育,或探寻名山大川、走访人文景观,引导少儿用心尽情体会,用音乐尽情描绘。从调查来看,大部分的家长只要有时间都会陪孩子练习和进行辅导,大部分的少儿愿意接受或部分接受家长的指点。可见,这不仅辅助了校外音乐教育,更使少儿养成良好习惯,确定美好理想,对音乐兴致盎然,并引向更广泛的学习。教师的教育也由于家长的作用而具有持久性、完整性。 6.形成科学的评估标准。以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对少儿音乐的发展规律做出相对科学的评估。不以对不对、像不像、准不准为准,着重发掘孩子的想象创造潜能。 三、家长的副作用 家长如果对孩子学习音乐过多地参与,会使得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越来越少。同时由于家长自身的素质、对校外教育理解的差异等原因,给孩子学习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1.盲目型 不根据少儿的自身素质和爱好,便自作主张替孩子选择学习音乐,使孩子学习开端就有心理障碍。有的让孩子在校外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又学其他科目,导致孩子不堪重负,始终处于疲劳应付的状态,影响了接受音乐教育的欲望与激情。有的家长见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能立竿见影便放弃。这样无法培养少儿的坚强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2.高压型 此类家长不顾孩子成长规律和学音乐循序渐进的特点,望子成龙心切,强求孩子出类拔萃,期望值过高,逼迫孩子按照其旨意达到“满意”“正确”的效果。这样往往造成孩子的畏惧心理和逆反心理,对音乐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扼杀了少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半途而废。 3.应考型 此类家长,有的希望孩子在各类音乐比赛中能多获奖,考级中能获得高级别,有利于今后的升学;有的因为孩子在学校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索性让孩子纯粹以考音乐学院为最终目的。过于功利的针对性、强化性训练,造成孩子学习面狭窄,精神疲惫,感觉麻木。这种有着“明确”目标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孩子音乐学习的片面性和注重一时的虚荣。 四、家长作用调查分析,确立教育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首先我们对家长参与促进校外教育的情形表示乐观,对由此引发的问题做了分析思考,其中首要的是帮助家长和教师一起确立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就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根据教育学的原理,音乐教育有三个层面:1.培养音乐一技之长,将来当作择业的手段;2.培养综合音乐素养,扩大择业的范围;3.培养天资优秀、尖子人才,提高综合素质,使其具有开创精神和竞争能力。并将此目标分析告知家长,使家长把自己的期望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统一起来。未来社会充满了竞争,有许多复杂的因素,显然把目标定位在第一项有些偏颇狭隘,主要的目标应定在第二项,至于第三项是少数人,应从第二项中脱颖而出。 根据第二项目标即素质教育的确立,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不应该仅仅是单纯的音乐演奏、演唱,而要和大音乐教育观结合起来,开设音乐欣赏、音乐基础理论、合奏、表演、影视媒介等诸多的新课程,以完成目标所要求的任务。 五、提高家长能力,发挥家长作用 在校外音乐教育中,教师通过启发孩子的观察力、听辨力、感知力、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已渐渐有意或无意地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了家长的素质,同时又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对探讨教学的偏差与失误起了积极的作用。 校外音乐教育的根本是倡导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教育的长期效应,应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教学目标。校外的一切音乐教育活动,包括课程、教材、教法、评估等,均以是否能保证和促进学生身心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为标准。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调查显示(表3),有48%的少儿学习音乐是兴趣爱好;有39%的少儿是为了自己有一技之长并能参加比赛获得好成绩;有11%的少儿是想长大后从事音乐工作。应该说孩子们的想法都不错,孩子们对学习的信心也很大。但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只要与其他学习有冲突便会放弃音乐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全面思考,引导、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消除家长对少儿学习的不利影响,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重视家长对少儿教育的积极作用并加以发挥,创造一种有助于少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大环境,更好地促进校外音乐教育。 2.创设演奏交流的机会,提高家长的感知能力 少儿的每一次演奏交流,都是经过精心准备、有感而发的,都有其“美”的一部分。创造美是一种快乐,感受美也是一种快乐,欣赏美更是一种快乐,这种“美”是少儿、教师、家长一起分享的,通过演奏交流,不仅陶冶少儿的心灵,更加净化家长的心灵。教师的音乐教学思想,孩子的成长状况与家长的听觉、视觉得以充分交流,使家长熟悉孩子的演奏风格、舞台形象、表现能力等,从而不会过于主观地评判孩子作业的优与劣。从表4可见,有100%的家长认为创设演奏交流的机会,不仅能提高少儿的演奏技巧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也能提高家长的感知能力。 3.举办少儿音乐教育讲座,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 请音乐教育专家和音乐教师举办专题讲座,与家长进行交流问答,解决多方面的疑问,对于少儿各个时期的音乐能力与特长,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从理论上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教育水平。 4.建立少儿个体资料档案,研究其共同性与差异性 从少儿幼年初学音乐起到长成少年,少儿学习音乐的过程,也是认识、记忆、想象、技能、创造力、智慧等成长的过程。如果请家长把少儿各时期的“代表性”表现保存,将各时期的“状态”予以记录,使少儿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可以增加少儿学习音乐的自信心,也便于教师与家长更深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同时也利于教师进行教育群体的比较,研究其共同性与差异性。 社会的发展重构新型的代际关系,当今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保护与尊重。少儿是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同时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价值。传统的代际关系正发生根本变化,家长的“绝对权威”正在受到挑战。家长不可能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庸,少儿教育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让他们从家庭走向社会,在未来的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今天,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使两代人共同经受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变迁的挑战。知识的存在与传播形式,也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校外音乐教育经历着不断变革、探索的漫长过程,如何发挥家长的作用,共同提高校外音乐教育质量,是我们永恒的探究课题。 家长教育论文:家长学校建设与家庭教育优化探析 一、家长心目中的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的兴起与发展是良好的社会现象。中国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素为有识之士所认识。从古到今,许多学者撰写家庭教育著作,比如《颜氏家训》对家庭教育的作用、原则和内容做了精辟论述,陈鹤琴《家庭教育》、傅雷《傅雷家书》等也都是卓有见地的家庭教育论著。现代家庭教育应在批判和继承传统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获取更为进一步的探索与发展。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和专门人才需求的增长,以及学校教育的普及,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家庭教育的研究著述也日益增多。同时,国家通过教育、妇联、工会、卫生、文化、新闻等部门,日益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特别是家长学校方兴未艾,满足了广大家长科学开展家庭教育的迫切要求。家长学校应该发挥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作用。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以及全部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孩子成人和成才的必备条件。目前,无论是家庭教育理论研究,还是家庭教育实践,都依然较为薄弱。因此,家长学校应大力宣传和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提升家长教育子女的素质。比如,应面向广大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使家长和孩子在活动中共同进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升家长教育和培养子女的能力与水平;增进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构筑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家长学校应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目前,存在很多家庭教育的研究问题,比如,全面关心孩子,科学施教;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从小具备适应社会和生活的一定能力;陶冶爱的情感,学会待人接物;塑造美的心灵,注意孩子个性发展、塑造;促使孩子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勿把孩子的金色童年变成“苦难岁月”等方面,都应不断地进行经验总结,加强理论研究,从而增强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感,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结合”教育的发展。 二、家长学校教学内容的创新 帮助家长明确“第一任教师”的重任,明晰所肩负教育和保育的双重任务。“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儿童在这里生活着、成长着”。一个人从降生到世界的那一刻开始,就进入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在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便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从上述意义上来讲,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而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需要肩负教育和保育的双重任务。帮助家长处理好“教”与“爱”之间的关系。“爱孩子,是母鸡也有的事”。俗话也说,“虎毒不伤子”,何况人类。况且,母鸡爱小鸡,是纯粹的亲子本能,而父母爱孩子,却远远超越亲子本能,并且含意更为丰富,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和强大的教育力量,包含“望子成才”的强烈愿望。父母对子女的爱,不仅仅是吃好、喝好、管好和护好,还表现在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子女思想、品德、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全面关心。促使家长摒弃对孩子的溺爱与严而无度。溺爱与严而无度是家庭教育欠正确做法的“孪生姐妹”,特别是年轻的父母,爱起孩子来,恨不得把孩子吸进肚里;“恨”起孩子来,恨不得一脚、一巴掌,把孩子搧死、踢死。虽然是“恨铁不成钢”的“恨”,同样充满无限的爱和期望,但这样无度的严格却常常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影响孩子健康成长。溺爱与严而无度常常造成孩子心灵的病态,甚至成为孩子畸形发展的病根。如何做到爱而不溺、严而有度?应做到如下方面:一是对子女应当亲近,但也应保持一定距离,对孩子的要求,切忌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二是不包庇,不护短,切忌基于唯恐孩子被欺、吃亏,以及受委屈的心理,总是以“保镖”和“保护伞”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三是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缺点。对孩子的优点,家长应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进行积极强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提出比过去更高的要求,并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不要超越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关注、研究和探索家庭教育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目前,存在很多家庭教育所需要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诸如独生子女;不健全(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玩电子产品,打游戏、玩手机(“网虫”);饮食卫生、传染病;超常、调皮捣蛋儿童;警钟长鸣的安全等问题。独生子女是目前谈论较多的话题。一些报刊,或关心教育的同志,提起独生子女,就冠以“小太阳”或“小皇帝”的称谓,不仅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唯我独尊”的不良印痕,而且容易使人忽视独生子女的优势。独生子女除了是其父母在最佳生育年龄生育,具备“优生”特点之外,在“优育”方面也存在诸多特点:一是受到较好学前教育;二是受到早期智力开发;三是讲文明、懂礼貌,不讲脏话;四是讲卫生。但独生子女身上的不足也是明显的,比如容易养成自我为中心、任性胡闹、蛮不讲理、骄傲神气、自私、缺乏自理能力的习性。针对孩子自身的特点,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同龄孩子具有共性特点,但更具有个性特点。家长学校应引导家长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使家长懂得,教育孩子,不能事先绘好蓝图,应针对孩子自身的特点,通过观察—思考—学习—分析论证—提出目标—制定措施—狠抓落实的路子,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应告诉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必须做到:有布置,要检查;有承诺,应兑现;许了愿,须还愿。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必须带头做到。“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对“双亲”来讲,首先要做好自我教育。家长素质高,才可能形成家庭教育的良好环境。因此,家长应力求做到教育方法得当;做到文明礼貌、不说脏话、不打骂或变相体罚孩子;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做到衣着得体,使自己的形象趋于“完美”,能成为孩子的楷模与榜样。同时,以身作则胜于苦口婆心,家长要充分认识“上梁”对“下梁”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与意义。引导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儿童在学习、生活上的智力因素之外的个性与心理品质,诸如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性格、习惯、毅力、自信心、自制力、抗挫折能力、勤奋程度等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涉及较多内容,比如评价问题。孩子年龄虽小,但对家长、老师和客人的评价却很敏感。当对其表示亲切、赞许时,便会受到激励、鼓舞;当对其不公正时,便会产生对立情绪;当发现对其粗暴、厌恶时,常会因受冷遇而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当孩子取得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予以充分肯定,用恰当的评价激发其积极性。同时,家长对孩子所提出学习上的要求和目标,必须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否则欲速则不达。 三、达成家园(校)合一的社会成效 促使家长把家园(校)合作和共同教育孩子列入重要日程。幼儿园和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儿童和少年进行教育的场所,对儿童和少年的发展、成长起到主导的作用。幼儿园和学校存在严格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保证教学目标与教育计划的实施。若家长仅仅根据孩子在家时的表现进行教育,往往不够全面,甚至南辕北辙,导致产生相互抵消的教育效果。家长学校应通过开家长会、举办幼儿园和学校开放日、加强个别走访等形式,将幼儿园和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计划,以及阶段性教育安排,适时地告知家长。促使家长增强家园(校)合作的主动性,从而形成合力教育“网络”,把共同教育孩子列入重要日程,促使学前教育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从而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做到家长与幼儿园或学校对孩子的要求相统一。首先,家长应主动地与幼儿园或学校,特别是班主任,经常保持必要的联系;积极参与家长学校的活动;及时填写家园(校)联系簿,堵塞互不通气而出现的教育漏洞。其次,家长与幼儿园或学校要保持对孩子要求的一致性。切忌幼儿园或学校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却带着工具代替孩子劳动,甚至代替孩子当值日生。学校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而家长却认为是浪费时间,影响孩子学习,视为“不务正业”。第三,家长要注意维护老师的威信。切忌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老师的歧视与不满,甚至在教师的教育手段出现偏差时,带领孩子到学校大吵大闹,由此会导致孩子对老师和学校的要求产生怀疑,或自以为有家长作后盾,而公开地与老师闹对立,人为地给学校教育带来困难。家长对教师的要求,或教育方法和手段,存在不同看法或分歧意见,应心平气和地与幼儿园或学校和老师,进行个别交谈、沟通,而不宜把矛盾赤裸裸地暴露在孩子面前。鼓励教师采取多途径和多渠道,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能认为,学生在幼儿园或学校,由“我”来教育,出了校门有社会,回到家里有父母。这样,就把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分工变成了分离,只能导致产生相互抵消的教育效果,幼儿园或学校教育的成效也会事倍功半。当家长对幼儿园或学校教育发生抵触时,教师应当以积极和热情的态度,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地与家长取得一致意见。老师和家长都应明确一条:幼儿园或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要求不协调,教师和家长闹成见,都会破坏教师或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导致孩子不尊重教师或家长,甚至扭曲孩子的性格,从而降低教育的整体成效。扭转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的状况。“望子成龙”是中国家长的传统思想。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一种美好愿望,望子“成才”实在无可厚非。但多年以来,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期望值过高、家庭教育超常化的倾向,应当引起重视。特别是在前些年,存在颇多“神童”报道,媒体更多地跟风,这里幼儿会背百首唐诗,那里五岁幼儿会解微积分,极易给家长这样的印象:只要提早定向培养、开发智力、教给知识,孩子就能成为神童,就能成名成家、荣宗耀祖,甚至一些家长不顾孩子是否有兴趣,是否智力超常,硬把早日成才的目标强加给孩子,对子女采取管制的措施,强迫孩子每天完成预定的课目,这样的状况应当改变。家长应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适度地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不要处处都与他人攀比、“望子成龙”心切,从而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适当培养孩子的兴趣,充分发挥孩子的个性,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帮助家长在望子成才的同时,不忽视孩子成人的教育与培养。家长学校应帮助家长不断地教给孩子做人的起码知识与道德要求,比如在“如何做人”方面,起点要低,从细微处做起: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说脏话;会自己吃饭,吃饭时不发出令人不快的咀嚼声;在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不乱扔果皮纸屑;会把衣裳穿整齐。同时,要让孩子学会辨别美丑、是非,促使孩子逐步地成为讲文明、懂礼貌,具有自理和自立能力、遵纪守法的优秀公民。引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多一分理智的思考,少一分感情的瞎撞。首先,引导家长坚持用儿童心理看孩子的原则,切忌以成人的言行和准则提要求。譬如说,有一截圆木头,让祖孙三个人看这截木头,评论是截然不同的:爷爷看了木头,会说“是一截好木料,可以解一副好方板,做一副好棺材”;父亲看了木头,会说“是块好料,能解出一些好板,打几件好家具”;孩子看了木头,会说“呀!这么粗的木头,给中间挖个洞,我白天在里面玩,晚上在里面睡觉才美呢!”其次,引导家长坚持及早施教的原则,孩子的不良习惯养成之后再教育,是相当困难和痛苦的事情。再次,引导家长坚持一贯性和一致性的原则,坚持进行持之以恒地培养与训练,并针对孩子各年龄段的特点,处理好近期要求和长远目标的关系,同时对孩子不提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做出的决定、提出的要求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最后,引导家长坚持灵活性的原则,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说“丧气话”,以及要注意和防止出现想起来抓一抓、平时放任自流的状况。 作者:冯文宇 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科研部 家长教育论文:家长幼儿感恩教育论文 一、幼儿感恩教育问题分析 首先,部分家长对幼儿的感恩教育不够重视,没有较强的感恩教育意识,认为不是教育孩子的重点内容,所以对孩子进行的感恩教育活动较少;其次,部分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时,没有把握好恰当的教育良机,虽然对孩子进行了感恩教育,但是效果不明显,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最后,很多幼儿本身缺乏感恩意识,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认为是理所当然,更家不会主动去感恩别人,特别不会对家人主动感恩。 二、幼儿感恩教育问题对策 1.提升家长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意识 家长是幼儿家庭感恩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家长对感恩意识的重要性决定了他们对幼儿进行感恩意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幼儿的感恩教育起着决定性因素,所以,帮助家长提高感恩意识十分重要。首先,幼儿园可以组织家长接受家庭感恩教育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幼儿心理特点、感恩教育的作用及意义、实施家庭教育的基本技巧,容易使家长接受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帮助其具体执行,从而在思想方面认为家庭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作用。其次,幼儿园指导家长学习有关感恩教育书籍或影视作品,加深感恩教育的认识,从而提升家庭感恩教育水平和作用。最后,家长可以与幼儿园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共同学习感恩教育方法与经验,在交流中共同提升感恩教育水平,提升幼儿的感恩素质。 2.强化幼儿的感恩意识 提升家长对感恩教育认识的重要性之后,幼儿是接受感恩教育的主体,他们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和意识相当关键。所以,幼儿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幼儿的感恩意识,帮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加到感恩体验与实践中去。幼儿园在给家长推荐相关感恩教育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后,家长可以带领幼儿一起观看,并且总结作品里面的感恩情节,感受到感恩的伟大与意义。幼儿园可以给幼儿安排感恩作业,并且需要在家长帮助或配合下完成,例如,孩子放学回家之后,帮助父母做一些小型的家庭劳动,帮忙打扫卫生,父母下班回家之后,给父母倒水,帮父母换拖鞋等,这些感恩作业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完成,一起培养幼儿的感恩修养。 3.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感恩素质培养 家长要想使幼儿感恩教育培养取得预期效果,应该在生活实践方面花费功夫,积极培养幼儿感恩素质,并且通过实际生活拓展幼儿的感恩视野,从而使感恩教育更有效,更全面。首先,家长可以采用特殊节日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例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和重阳节等,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给孩子讲解节日的来源,让孩子学会感恩别人。其次,家长利用特殊主题纪念日指导幼儿感恩社会,例如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和国庆节等,让孩子对祖国和社会产生感恩情结。再次,家长使用特殊的主题日帮助孩子对大自然产生感恩,例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动物日等,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对人类的帮助,懂得感谢大自然,从而能够保护大自然。最后,在幼儿的整个生活中,游戏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不同,在游戏中,幼儿其实是在学习如何与人、与物相处。特别是在和同龄人的游戏中,家长可以帮助和指导幼儿进行游戏,并且在游戏中制定相应的目标任务,让幼儿之间进行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相互激励的完成任务目标,让幼儿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协作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感恩,这样,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领略到感恩,并且家长对幼儿的感恩教育能够起到良好效果。 三、总结 综上所述,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和幼儿园进行配合,毕竟幼儿时期的主要生活环境就是幼儿园和家庭。幼儿园可以提升家长对幼儿感恩教育的重视,并且向家长传授科学有效的幼儿感恩教育方法、技巧及策略,提升家长对幼儿感恩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不过在幼儿感恩教育培养中,家长占据主导作用,应该积极主动的培养幼儿感情素质,对其以后人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徐欣欣 单位:江苏省涟水县郑梁梅幼儿园 家长教育论文:家长开放日视域下的幼儿教育论文 一、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筹划工作 1、目的不够全面 根据调查发现,现在的教师、园长、其他岗位的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目的认识不够全面,其主要表现为: (1)教师的认识 教师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主要是因为幼儿园领导的要求,并且把家长开放日活动作为自己班级工作的一部分来安排,也有的是并注意考虑家长的需要,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依法治教的今天,只有少数教师认识到实行家长开放日也是为了贯彻落实幼儿教育法规和政策。而且,多数教师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是想“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了解我们老师”,“了解教师的工作”,“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方面的情况”,“听听家长的要求”,“给家长一些指导”……可见,教师基本上都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待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认为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能给家长带来各种各样的益处。 (2)园长的认识 大多数幼儿园园长认为: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密切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向家长和社区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育儿知识,争取家长和社区支持幼儿园工作”,“领导和组织行政工作,包括工作人员的考核、任免和奖惩[1]”。可见,在幼儿园园长看来,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完成工作计划,满足家长的要求。 (3)其他岗位幼教工作者的认识 多数幼教工作者认为,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使家长能够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第一是为了让不同类型的家长能够了解孩子;第二是为了让双职工的家长能够了解孩子;第三是为了维护家长的知情权。可见,多数幼儿教育工作者都是从家长的视野来看待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益处的。总的来说教师、园长、其他岗位的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目的认识不够全面表现为: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园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也是为了依法治教,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教育法规政策;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园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不仅是为了使家长受益,而且也是为了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 2、准备热情度低 (1)教师的准备工作 通过对教师的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准备工作调查,我们发现,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材料;通知每位家长;告诉全班幼儿。 (2)园长的准备工作 通过对园长的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准备工作调查,我们发现,园长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定开放内容;审查活动安排;满足物质需求;提前通知家长;预先实地检查。综合上述,我们发现,教师和园长虽然都为家长开放日活动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但却都是“通知”家长来观看,而不是“邀请”家长来参与,因而显得不够热情、友好。 3、计划不够开放 (1)计划的制定 幼儿园在制定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计划的制定上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自上而下制定:先是园长或副园长带着制定,然后是年级(组)制定,最后是班级教师讨论。上层园部制定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大计划,中层年级组制定小计划,下层班级制定更详细的计划。另一种是由下而上制定:一方面,计划的制定是从教师上传到年级组;另一方面,计划的制定是从教师上传到园领导。由下而上制定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计划,对班级活动的计划实行的是二级管理。还有一种是上下循环制定:任课教师把计划给分管家长工作的教研组长看看,他们都认可了以后,再给园长看,园长再整合一下,能提建议的,园长就提提建议,园长认为可以了,教师就按计划操作了。任可教师开始分工,把开课任务分给各个年级教研组长;各个年级教研组长负责把每个班级教师的教案和资料收上来,预审一下,再给任课教师。 (2)计划的改变 大多数教师认为,计划制定好了以后基本上不会改变,因为“预设的活动是比较稳定的”;但计划可能会有一点微调,一是因为教研活动需要你调整。“一般不会改变,教学活动计划要在年级组里商量,不是很好的教学活动计划才会改变”。二是因为特殊事件迫使你调整。“一般不会改变,除了特殊情况”,如“根据天气情况,作些调整”。三是因为幼儿发展促使你调整。“计划基本上都不会改变,一般来讲整个园的计划都不会改变,但具体的活动方案里面会有点小改变。现在是主题式的活动,我们有可能要根据孩子的发展在走、在变动,我们老师要根据孩子发展到什么程度,来调整计划,但活动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完成的目标是不会改变的”。四是因为领导审查帮助你调整。“大的计划都不会改变,只是有一点小小的地方会改变,像你写的计划、制定的目标有哪一点不符要求,园长或副园长会加上几个字,帮你改一下,让目标切实可行”。大多数园长认为,计划制定好了以后基本上是不会改变的,如果说有变化的话,“变的只是时间问题,内容、形式都不会变”,或者是在其他方面进行“小的调整,比如,园长看了计划以后,发现不稳妥的地方,园长就会变化的。在正式活动开展之前,会不断完善计划”。制定好的计划“改变的比较少,因为教师对幼儿比较了解,对家长也比较了解,况且计划又是通过‘家委会’制定”的。 有上述可见:在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活动举行之前,家长很少参与计划的制订工作。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计划制定好了以后,基本上不会改变,只是偶尔地会随着“试教”或“幼儿”、“天气”、“活动”、“家长”、“领导”等因素的变化而做一点微调。 4、安排轻视家长 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本意是要让家长、学生、学校互动,但是,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家长基本上处于观众的角色,学校在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安排上,大多以家长工作较忙,没有时间为由,没有让家长参与活动中,在各种活动中难以找到家长的影子。可见幼儿园在安排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时候,现行幼儿园没能像重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那样,来重视家长的角色和作用。 5、方案比较片面 当前的家长活动日方案比较片面,特别表现在,方案中的准备阶段和活动当天的规划。在准备阶段,准备工作是比较细致的,既包括了班级的活动设计和环境布置,又包括了向家长发放通知单和问卷、做好欢迎家长的黑板,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足之处在于:没能吸纳家长参与到集体备课和环境布置中去。活动当天的规划中,整体的布局是比较规范的,要求各班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环节的安排是比较全面的,要求各班做好家长的签到工作,摆放好家长的座位,向家长介绍学习活动的目标,记录好家长的反馈,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足之处在于:把家长置于旁观静坐的“死角”,只能“在各走廊、底楼”来“观摩”孩子的一些活动,这样,家长就会处在完全被动的服从地位,而难以萌发主人翁的意识。 可见教师在设计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方案的时候,较为忽视家长这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6、环境不够丰富 当前,在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环境布置上,内容显得单薄,大多数教师还没有成为班级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组织者,还没有能“通过在墙上和教室走道做些布置”、“对教室里的课桌、椅子和其他的设施的摆设”、“对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侧面进行精心地策划”来创造“一种气氛”,以激发家长参与开放日活动的热情和激情。因此,当家长来到班级的时候,他们既看不到任何欢迎他们的标语,也看不到教师对活动的具体说明。这些都体现出来,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太成熟,在环境设置方面考略还不够周全。 (二)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实施过程 1、时间不太适宜 幼儿园向家长开放活动的时间未能满足家长的需求。幼儿园基本上是每学期向家长开放1次活动,每次开放的时间主要为上午半天。然而现行幼儿园的一些做法和家长的需要还不完全相吻合,这一方面表现在家长开放日活动的频率上:教师和园长的做法虽然比较相似,主要是“每学期”向家长开放1次活动,但是这与家长的期待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为家长希望幼儿园“每月”向他们开放1次活动。可见,家长对幼儿园开放日活动的频率不够满意,期望能增加开放日活动的频率。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持续时间上:教师和园长的做法虽然几乎完全相同,把“上午半天”的时间都用于开放活动,但这与家长的需要还存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家长期望开放日活动持续的时间为“2小时”。可见,家长对开放日活动持续的时间也不满意,希望能缩短开放日活动的持续时间。 2、场所较为局限 幼儿园向家长开放活动的空间,从园内场地来讲,较多地利用了本班的教室,较少地利用了班外场所;从园内外场地来讲,较多地利用了园内场所,较少地利用了园外场所。可见,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空间还局限在幼儿园内部、班级内部而没有充分利用园外的各种场所(如家长工作场所、社区场所)。 3、组织比较单调 研究教师、研究园长和研究现场都证明,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是班级教师,大多数学校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组织只存在于教育者内部的研究,而以“家长工作忙”为由,没有邀请家长参与到活动的组织中来。但是,家长却认为开放日活动应该由“教师和家长”来共同组织。可见,现行幼儿园的做法和家长的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 4、结构自由度小 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结构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动态活动和静态活动相互结合 园时的区角活动、桌面游戏属于静态活动,接下来的早操、早锻炼、户外游戏、体育活动属于动态活动,随后的两个教学活动之间有入厕、点心等静态活动;就两个教学活动来讲,第一个教学活动偏重于静态活动,第二个活动偏重于动态活动;此后是午餐午睡等静态活动。 (2)主班教师和配班教师相互配合 这些教师基本上都能做到:主班时(如教学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配班时,和主班教师密切合作,辅助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合班时(如来园活动、户外活动),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体现了教师具有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3)没有向家长表示欢迎和致谢 几乎所有教师都没有在活动前向家长表示欢迎,在活动后向家长表示感谢,因而未能强化家长来访的意识、参教的行为,错失了与家长紧密合作的许多良机。这些都说明了:我国幼儿园能较为科学地、合理地组织幼儿的日常生活,并适当地考虑到家长的需要,做到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这是值得称道的。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国幼儿园还存在着教师间接指导的活动较少、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较少、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较少等多种问题。 5、重点失之偏颇 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大多数学校是把其当做是另类的教学活动来开展,这就使得,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们见到的大多数都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重点放在了,如何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做法却忽视了幼儿园学生的特点,幼儿园学生在学校中,并不仅仅是死板的学习知识,他更多的是通过参加各种游戏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而家长活动日将教学活动作为主要形式,忽视游戏活动的做法也使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无法全面了解。 6、媒体不够充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媒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发挥实物和教具的作用。 教师都能注意通过创造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2)开始尝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个别教师已把电脑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但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技能尚不够熟练,还有待提高。 (3)注意发挥家庭和家长的作用。 教师较能注意调动家长为班级提供普通的教学资源和特殊的教学资源的积极性,这样,既弥补了幼儿园教学资源的不足,又实现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育。可见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幼儿园没有充分运用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致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幼儿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和幼儿、教师和家长的互动方式都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 7、难题认识偏差 教师对祖辈家长的作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只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不利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面,而没有发现其有利的一面,有助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面。这也表现出教师对家庭系统理论认识不够,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包括着相互联系的成员,每个成员都会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其他家庭成员;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具有“边界”、“角色”、“规则”、“等级”、“气氛”、“平衡”等几个特征。 8、参与不够均衡 (1)在开放日活动中,父亲的出席率不高,远低于母亲。 研究者在统计158位幼儿园家长在选择“您的孩子怎么称呼您”这一问题的答案时,发现:53%的家长(83位)为幼儿的“妈妈”,19%的家长(30位)为幼儿的“爸爸”,12%的家长(19位)为幼儿的“奶奶”,7%的家长(11位)为幼儿的“外婆”,4%的家长(6位)分别为幼儿的“外公”、“其他人”,2%的家长(3位)为幼儿的“爷爷”。可见,家长集体中以父母辈家长为主,祖父母辈家长为辅:父辈家长与祖辈家长相比而言,父辈家长参与的更多;父亲与母亲相比而言,母亲参与的更多;男性家长与女性家长相比而言,女性家长参与的更多。 (2)在开放日活动中,家长的自主权不大,基本上是听从教师的指挥 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绝大多数家长多是听从教师安排,跟随着幼儿从一个活动环节转换到另一个活动环节;观看幼儿的各种活动。缺乏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3)在开放日活动中,经常给幼儿园义务帮忙的家长不多 研究者在统计158位幼儿园家长在回答“您在孩子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中义务帮过忙做过事吗”这一问题的答案时,发现:50%的家长(79位)选择了“有时”,19%的家长(30位)选择了“没有”,18%的家长(29位)选择了“经常”,13%的家长(20位)选择了“总是”。可见,只有不足1/3的家长能常在孩子班级的开放日活动中义务帮忙做事。 9、指导焦点欠准 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园长指导焦点欠准主要体现在: (1)园长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对教师的指导少于对教师的观察。 (2)园长在指导家长开放日活动时,把重点放在了教师和活动上,忽视了对儿童应有的关注。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园园长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一半以上的园长都会对教师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进行多次、多角度的观察,但是,很少有园长对教师活动中的行为进行指导。而且,园长对教师的指导,重点是在教师与家长的交往上、活动的设计上和实施上,而儿童的年龄特点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三)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绩效评价 1、主体自评不足 大多数教师没有对自己组织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进行评价,自评力度不够。教师这个传统的被评价者现在已发展成为一名评价者,这是幼儿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但在开放日活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中,教师只居第二位,仍有较多的教师处于消极地被评价的地位,这些教师难于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学行为及效果进行分析与反思。 2、指标比较单一 评价是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开放日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在评价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时候,家长这个评价主体是使用幼儿园事先制定好的评价表,按照评价表上的具体指标来对“教师”或“幼儿”、“活动”进行评价。这就表现出了当前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评价指标的两点问题: (1)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评价指标都是由幼儿园单方面制定的,家长没有参与其中。 (2)家长开放日活动评价指标的使用者只是家长一方,园长、教师、幼儿、其他岗位的幼教工作者都没有加以运用。 3、策略重点偏移 教师是家长开放日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园长不仅注意从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活动计划、环境创设等方面来评价教师,而且还能从活动中的教师与幼儿的互动、特别是教师与家长的互动等方面来评价教师;园长不仅能采用观察法,来对教师在活动中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而且还能通过谈话法、作品分析法,来对教师在活动前、活动后的各种教育教学计划、反思资料进行评价。但是,园长在评价家长开放日活动时,把重点放在了教师身上而不是幼儿身上,轻视从幼儿的学来看教师的教。同时,园长在对家长的评价有失偏颇,多数园长认为对家长开放活动和对同行开放活动是不同的,一因家长重结果,同行重过程;二因家长不是专家,同行是专家。 4、结果问题较多 其他岗位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认为,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还存在着机械性(开放日活动的时间主要是放在学期初,重点是向新生家长开放;或者是放学期末多,重在向家长汇报)、表演性(把家长开放日活动看作是向家长展示幼儿园的风采,汇报幼儿的学习成果,导致了某些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出现)、指令性(开放日活动主要是幼儿园的行政命令,教师自愿开放、自主决定的比较少)、单向性(开放活动往往是由幼儿园、教师单方面设计、组织、开展的,还没有让家长参与到这些环节中来)、统一性(因为是向全园或全班家长开放,园长或教师同时要面对几百个或几十个家长,所以既难以考虑到来访家长的群体特征,也难以与到场家长进行个别交流)、片面性(向家长开放的内容不够全面,主要是让家长看上课这种教学活动,因而忽视了让家长看孩子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等)等问题,需要加以矫正。 (四)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价值取向 1、地位比较低下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不论是在教研活动中还是在科研活动中的地位都比较低下,还没有得到幼儿教育教研员和科研员的应有的重视。 (1)家长开放日活动还没有成为幼教教研员组织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 教育教研员都认为家长开放日活动不是自己组织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是因为幼教教研活动主要是研究如何使用幼儿园教材,如何向家长传递第二期课程改革的精神;二是因为只在特定情景下,才强调家长工作的重要性。 (2)家长开放日活动也还没有成为幼教科研员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 教育科研员都说明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不是自己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是因为科研活动的面很广,研究的课题很多;二是因为开放日活动的研究课题题目太小,难以深入研究;三是因为开放日活动是面向家长群体的活动,难以解决个别家长的具体问题。 2、特征重表演性 不论是教师、园长的观点,还是其他岗位幼教工作者的观点,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观点既相互印证,也深化了家长开放日活动与其它形式家长工作相比的强势所在:把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直观地呈现在家长的面前,让家长有多种机会观察孩子的表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实现教师、幼儿、家长之间的多向沟通和互动。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和平时活动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竭力向家长展示其优异的一面,隐藏其不良的一面,而没有真实地向家长呈现其全貌。 3、伙伴观念陈旧 幼儿园、班级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没有得到幼教工作者的拥护和赞成,幼教工作者的观点滞后于家长的观点。 (1)大多数教师不赞成“班级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 具调查,虽然有九成以上的教师不仅赞成“家长是教师的合作伙伴”的观点(98%),而且还赞成“教师应该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教育中来”的观点(92%),但却只有不到四成的教师赞成“班级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39%)。可见,教师对“家长是教师的合作伙伴”、“教师应该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教育中来”、“班级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这三种观点的赞成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2)大多数园长也不赞成“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 具调查,虽然有八成以上的园长不仅拥护“幼儿园和家庭是合作伙伴关系”的观点(94%),而且还拥护“幼儿园应该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中来”的观点(87%),但却只有三成的园长赞成“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30%)。可见,园长对“幼儿园和家庭是合作伙伴关系”、“幼儿园应该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中来”、“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这三种观点的赞成率也在逐渐减少。 4、失败轻视幼儿 教师、园长和其他岗位的幼儿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决定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成功因素首先是家长,如家长是否满意;其次是教师,如活动是否顺利;最后是幼儿,如幼儿是否开心。这证明了我国幼儿园教师、园长特别是其他岗位的幼教工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对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成功与否的制约作用。 5、设想不够合理 一些园长认为未来的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一方面要满足家长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防止家长的干扰。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如了解孩子、了解幼儿园的需要),可通过丰富开放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改变开放日活动的时间(如放在双休日)、培训与利用家长等手段来实现。为了防止家长的干扰(如干扰孩子、干扰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如在班级安装摄像设备)、规范家长的言行来达到。 6、改革困难较多 幼教工作者大都不赞成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认为这既没必要也没可能,因为它会使幼儿园受到家长等多种负面因素的不良影响。 (1)班级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一方面被许多教师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会妨碍教师的教学,增加教师的负担,影响幼儿的情绪,降低家长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被许多教师认为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幼儿园物质条件较差,班级幼儿人数较多,教学秩序也会受到影响。 (2)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一方面被众多园长强烈地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会给幼儿园的管理带来困难,况且家长还没有提出这种要求,再者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还没有达成一致;另一方面还被众多园长强烈地认为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家长还没有这种需要,家长也会影响幼儿园的工作,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还不高。 (3)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一方面被其他岗位幼教工作者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会影响幼儿园工作的正常运行,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降低活动的效果,使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变得更难;另一方面还被这些幼教工作者认为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师资水平、家长素质都有局限性。 二、造成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和家长对管理的理解不同 家长作为当代世界的中国人,伴随着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和自由、公平竞争的意识的增强,了解教育、参与教育的要求也变得日益强烈,他们已不满足于在家庭教育中按照自己的理想方式来教养孩子,所以还期望在幼儿园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对幼儿园的教育问题享有发言权、建议权和决定权,要求幼儿园天天向他们开放就是一真实写照;而幼儿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既难以摆脱“师道尊严”的长久影响,又难以打破“独自为政”的管理模式,所以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满足于现在的封闭式的管理状态,不希望幼儿园天天向家长开放。 (二)教师和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不同 教师和家长对教育各方面的认识都还存在着分歧,这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目标的认识上,在教师看来,幼儿园教育是要为幼儿进入小学打好基础的,要为幼儿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家长则认为教育孩子不是“为国教子”,而是“为子教子”、“为家教子”,所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次表现在对教育内容的认识上,在教师看来,必须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而家长则认为智育、美育更重要,且在智育中,又看重教会孩子数数、识字。再次表现在对教育途径的认识上,在教师看来,幼儿喜欢游戏,应该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而家长则认为,游戏就是玩耍,白白浪费了孩子的大好时光。最后表现在对教育方法的认识上,在教师看来,对幼儿要正面引导、表扬鼓励为主,而家长则认为对孩子要严格要求、严加管教。正是由于教师和家长在教育的诸多问题上还没有形成共识,所以不赞成幼儿园天天向家长开放,以免家长影响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教师和家长与幼儿的交往不同 开放日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在与幼儿交往时,存在着差别,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往的对象不同。家长主要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围着自己的孩子转,而教师则要和平常一样,注意关心全班的每一个幼儿,不让任何一个幼儿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并尽力为每个幼儿提供最好的条件。二是交往的方式不同。由于家长和幼儿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所以,他们在和幼儿相互交往时,主要是以冲动的、情感的方式进行的,而教师和儿童则没有这种先天的关系,所以,他们在和幼儿相互作用时,主要是以冷静的、理性的方式进行的。由此可知,开放日活动使教师感受到他们与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行为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就不拥护天天向家长开放活动。 (四)教师和家长所承受的压力不同 由于家长开放日活动都是教师唱主角,家长当配角,所以教师和家长所承受的身心压力就截然不同,相比来讲,教师承受的压力要远远多于、大于家长。在开放日活动前,教师是设计者,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来准备活动,还要迎合家长的需要,否则就可能是出力不讨好;而家长则是被通知者,接受教师的通知,按时来参加就可以了。在开放日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活动中去,还生怕哪个环节出现了差错;而家长则是旁观者,像个普通的观众,倾听、观看活动就可以了。在开放日活动后,家长是评价者,他们对活动进行评价;而教师则是被评价者,要接受家长的评价,尽管家长的评价结果不一定正确。由此可见,开放日活动的实践使教师深深地体会到他们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因而就不赞成天天向家长开放活动。 三、改善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相关建议 (一)对管理机构的建议 1、完善幼儿教育法规 1996年,国家教委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八章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中的“第四十九条”里,明确指出:“应建立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制度。……幼儿园可实行对家长开放日的制度”[1]。这一法规的出台,勿庸置疑对我国幼儿园家长开放日制度的建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在14年后的今天,伴随着幼儿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就很有必要通过不同的形式,组织不同岗位的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读这一法规,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然后集思广益,把大家的建议归纳起来,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使这一法规能得到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以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育。 2、贯彻幼儿教育法规 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通过不同的渠道,促使广大的幼教工作者认识到: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资源,对幼儿进行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教育,并注意寓教于游戏活动之中,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要全面调动家长支持教育、参与教育、评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与幼儿园协调一致地教育幼儿,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3、落实课程改革法规 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幼儿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这一法规,全面认识变革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的必要性,深刻领会吸引家长参与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运作的可行性,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4、执行儿童教育法规 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通过不同的传媒,大力宣传“儿童优先”的原则,使幼儿园能够更加重视家长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保育观和教育观,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以优化儿童成长的环境。 (二)对评估机构的建议 1、反思我国评估幼儿教育机构的标准 地幼儿教育评估机构或评估专家小组,应当反思自己的评审标准,并对评审标准进行修改,适当增加一些“家庭”的条目,补充一些“家庭”的内容,并使之更加具体化,更具有操作性,真正发挥对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杠杆作用,以适应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借鉴国外评估幼儿教育机构的标准 2006年9月,美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开始运用新的《幼儿教育机构标准和认证指标》,具分析美国评估幼儿教育机构的标准具有:体系比较完整,定性评价明显;指标比较细化,操作较为简便;家庭指标较多,联系较为紧密;家庭地位较高,突显家庭重要等特点。因此:我国幼儿教育评估机构或评估专家小组可以借鉴美国评价早期教育机构的标准,来完善对示范幼儿园评审标准、托幼园所办学等级标准的构建,以引导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逐步走向经常化和日常化。 3、建立科学评估幼儿教育机构的标准 幼儿教育评估机构应该从评价的目的和功能、目标和体系、方式和方法等方面来制定科学地评估幼儿教育机构的标准,以实现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最优化。具体要做到:重视发展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多元性评价;重视互动性评价;重视自主性评价。 (三)对科研机构的建议 1、加强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 (1)广泛研究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不仅要研究后现代课程论、社会互动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对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价值,而且还要研究家庭系统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层次需要理论对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意义,以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为家长开放日活动搭建广阔的理论平台。 (2)深入研究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基本问题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不仅要研究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而且还要研究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途径、形式和方法,以指导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2、关注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实证研究 (1)开展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调查研究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要深入实际,与不同岗位的幼教工作者密切配合,就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工作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展开调查研究,了解家长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为家长开放日活动质量的提升提供感性的研究经验。 (2)开展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实验研究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要进入幼儿园,与园长、教师、家长一起进行实验研究,例如,对教师的教育经验或教育能力与家长的参与水平或参与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对家长的参与水平或参与策略与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研究,以探索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特点、规律和效益,为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质量的提高提供系统的研究经验。 3、重视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交流活动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举办各种类型的国内、国际学术研讨活动,为幼教工作者搭建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强化幼教工作者研究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意识和行为,为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幼儿教育研究机构即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对家长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各种参与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又可以通过中文图书期刊、互联网、外文图书期刊、国内年会、国际论坛、专题研讨会等不同的形式,把我国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促使国内、国际同行进行分享和交流,以共同探索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完善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 (四)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1、调整课程设置 我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其他承担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该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不同学历、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师资培养和培训课程的结构,增设“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课程,并定为必修课,以保证落到实处,或在相关的必修课程中加大“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内容的比重,并增加课时量,使幼教工作者在步入工作岗位时,就具备了与家长进行交往和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通过在职培训而不断提高与家长交流和分享的各种技能技巧。 2、改革教学方法 要保证所设置的课程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改进教师培养(培训)的方法。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类别的师资培养(培训)工作中,不能片面强调通过集中讲授的“讲师团”方式,向学生(学员)传递系统的理论知识,过于重视学生(学员)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而应提倡通过小组研讨、录像分析、现场观摩、亲身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学员)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学员)的综合素质。具体可以采用:反思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对话式教学。 3、改革考核方式 (1)完善学生(学员)评价教师的内容和形式 幼教师资培养机构应该树立“以学生(学员)为本”的教育观念,不断对学生(学员)评教的量表加以修改,重视对教师特殊能力的评价,关注对学生(学员)学习过程的评价,并使评教结果更加透明化,以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为学生(学员)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 (2)优化教师评价学生(学员)的内容和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教师对学生和学员(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学员)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是由平时学习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这两个部分构成的;平时学习成绩的考查,主要是依据学生(学员)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情况来决定的,约占40%,期末考试成绩主要是依据学生(学员)完成教师设计的闭卷试题情况来决定的,约占60%。可见,对学生(学员)的考核主要是通过闭卷的形式来进行的,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学员)的书面表达能力、记忆能力,这种现象应该加以改变,以提高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具体来说需要:重视考查口语能力;倡导实行开卷考试;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五)对幼儿园的建议 1、发展和家庭的伙伴关系 (1)正确认识伙伴关系 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和家长的不同优势,承认家长的教育地位和教育权利,理解家长的教育需要,尊重家长的教育决定;不把家长看成敌对者、局外人,而把家长看成同盟者、合伙人。这样,当“教师把家长看作是保育和教育儿童的真正伙伴”时,“家长就会经常来观看和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幼儿园和班级就会在任何时候都对家长开放,鼓励家长无论何时有空都可以来访参观[1]”。 (2)发展巩固伙伴关系 要使伙伴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幼儿园就必须为了儿童的利益而坚持不懈地与家庭合作。 幼儿园可以把儿童的学习活动、班级的课程改革活动、年级的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与家庭开展合作活动的重要内容,以吸引家长的广泛参与,使伙伴关系从普通的公共关系活动转变为独特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要鼓励教师经常与家长交往,并为教师创造实践这些行为的机会,使伙伴关系从幼稚、不完善走向成熟、理想化。 2、完善向家庭开放的政策 (1)提高幼教工作者的认识 园长、教师应该打消“家长随时来访参观,会干扰幼儿园的正常工作”、“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等顾虑和担忧,以开放的思想和积极的心态,来对待面向家长开放的政策,相信这一政策的实施,必然会促进幼儿园和家庭友好关系的发展,增加与家长交往的时机,帮助家长理解幼儿园课程的特征和游戏活动的重要性。 (2)增强家长的主人翁意识 园长、教师可以通过“家长讲座”、“家长会”、“家园小报”、“家长园地”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开放政策,使家长认识到:他们也是幼儿园的主人,幼儿园也是他们的家;幼儿园和班级的大门始终向他们敞开,他们任何时候来访和参观都是受欢迎的;他们的感受和见解对园长、对教师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幼儿园就是在剥夺家长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关闭与家长合作的重要通道,失去与家长互动的许多大好时机。 3、提高园本教研活动质量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深入改革,需要优质的园本教研活动来支撑。为了提高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的质量,幼儿园可从:形成崇尚教研的氛围;打造热爱教研的团队;开展独特的教研活动;支持教师的教学探索几个方面入手。 4、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 “‘志愿者’指的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支持学校教育目的和儿童学习或发展的任何人”[1],他们是不拿报酬的。“‘志愿社会服务’在美国有着悠久的历史[2]”,家长志愿服务是美国幼儿教育发展的优良传统,今天仍被众多的幼儿教育机构所采用保教工作者鼓励并欢迎家长来到班级帮忙或参加特别的活动,家长们也都乐于利用业余时间来到孩子们中间,为班级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情感。美国幼儿教育机构的这些做法值得我们效仿。 四、总结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是是幼儿园应该在特定的时间里向家长开放园内外的各种教育活动。对其的研究,有利于教育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助于幼儿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有益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有助于幼儿教育改革深化与发展。本文的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发展潜力巨大,它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 幼儿教育中家长参与的重要性 一、家长参与的作用 1.家长参与有利于增强幼儿园教育的针对性与合理性 幼儿园教育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综合性的教育。这一特点符合我国长期以来幼儿众多、幼儿教育资源紧张的国情。但是,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既包括身体、智力方面的差异,亦包括兴趣、性格、心理方面的不同。随着我国教育条件的进步和幼儿个体发展的多样化,上述教育模式已然渐渐变得僵硬。现阶段的幼儿教育应当愈发切合不同幼儿的发展特点,设计符合整体但有差别的幼儿教育活动。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发展特点的把握只是一般的、普遍的厂而家长对自己幼儿发展特点的认识是具体的、特殊的。通过家长参与,幼儿教育机构可以充分了解这些信息,使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具理性、更具针对性。 2.家长参与有助于家长相互交流和印证家庭教育信息,调整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参与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幼儿园之间交流教育信息的过程。一方面,家长可以与其他家长、教师就其现有教育手段进行沟通,决定是否对其现行教育方法进行调整厂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新的、更加专业的教育手段,改进现有教育方法。 二、家长参与的途径 1.直接参与幼儿园组织的相关教育活动 这是家长参与的最直接、最普遍、最有效的方式。具体方式包括:建立网络信息互动平台,在网站上公布教育活动,以吸引家长参与讨论、反馈信息厂将家长邀请到幼儿园与幼儿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等。这种形式的家长参与应当注重幼儿园、幼儿、家长之间互动的充分性,最大限度地使三方相互交流、相得益彰。 2.以适当形式参与幼儿园的相关决策与管理 从决策和管理层面引入家长参与是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的根本措施。这一做法为家长参与提供了体制保障。通过该体制制定出的具体制度与规则,成为家长参与的依据。这一做法已被多数发达国家所采用。具体来讲,幼儿园应当成立家长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家长代表组成的,参与幼儿园与教育活动有关的决策与管理活动,支持和监督教育工作的组织,是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桥梁。家长委员会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就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教学规划、环境设置、活动安排等事项进行研究。其应及时充分地向幼儿园表达家长的意愿,同时,听取并转达学校对家长的希望和要求,促进幼儿园与家庭的相互理解,形成理性沟通、良性互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家长参与对于幼儿、家长以及幼儿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有助于增强幼儿的归属感和自信心、有利于改善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家长调整家庭教育方式。 作者:贺建华 单位:江苏省赣榆县教育局 家长教育论文:探索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一、问题提出 随着家长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也不断加深,而现在大多数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着依旧是纯学前班式的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就出现了现有的幼儿教育水平是否符合新时期家长的需求、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新的需要又是什么样的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另外由于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幼儿家长对高质量幼儿教育的要求也愈来愈迫切,本文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调查与论述。 二、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笔者对某农村幼儿家长进行问题调查,发放问卷和回收都经过精确计算以确保问卷的有效性。 2、访谈法在本研究中,笔者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是在先行调查以及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访谈的内容围绕着农村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访谈对象为农村幼儿家长及本人实习所在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全部采用提前预约的形式进行访谈。此外,笔者还使用了文献法,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文献。 三、关于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需求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家长态度现状 1.对环境资源配置的态度 从调查问卷的信息反馈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认为本村幼儿园的玩具数量种类都过少,他们希望能增添一些,使每个孩子都玩得更充分。另一方面,家长也看到幼儿园的儿童读物只有区区几本,而且年代久远,他们盼望图书的种类和数量能和孩子的人数相适应,而且图书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及时更新,以使儿童知识的发展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至于因为生长在农村就输在起跑线上。在此案例村,幼儿都是半日托,即早晨在家吃过饭大概上午8点左右到幼儿园里上课,中午11:30左右回家吃饭,下午2:00左右来到幼儿园,下午5点被家长接回家。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都不希望幼儿在幼儿园里吃饭,只有个别家长希望幼儿在幼儿园吃饭,由此可以看出该村半日托的设置还是符合绝大部分家长的意愿。在幼儿园的物质条件方面,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条件太差,如本村唯一的幼儿园的大中小三个班是一间大房子,中间有木板隔开,分成三个小格子房。与县城幼儿园宽敞明亮的大活动室相比,资源配置不合理也不公平。他们迫切希望农村幼儿能和城市幼儿享受相同的教育资源,能在更好的条件下成长。在改善幼儿园的设施环境上,家长希望政府能加大投资,而幼儿的入托费用不要有大幅度的提高。 2.对师资配置的态度 在案例村庄的幼儿园内,三个班只有两个老师,没有保育员。平时上课时老师在这个班讲完课留下作业后就匆匆忙忙去另一个班讲课,总会出现有一个班没有老师看护的情况。对此家长很是担忧,他们希望每个班至少要有一个老师能全天在教室里面看护,因为教师不够的话且不说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就连最基本的安全问题都保证不了,这些年来虽说没出现大的安全事故,但是像幼儿被抓被挠这样的小事总也避免不了,安全隐患是存在的,如果有老师在的话,有些安全隐患是可以消除的。关于教师的学历方面,大部分家长认为教师的学历水平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对孩子的责任心强。他们希望老师在幼儿园说普通话,使幼儿从小在良好的语言氛围中成长。 3.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态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幼儿在幼儿园学习语文、数学之类的课程,他们更愿意看见幼儿受到的是学前班式的教育,更关心的是幼儿在幼儿园里每天学会写几个字,会算几道算术题。他们的希望是像舞蹈绘画之类的课程可开可不开,如果不开更好,即使是小班的家长想法也是如此。对于游戏,家长特别不喜欢,他们认为游戏就是纯粹的玩,对于幼儿的学习没有任何好处,带领幼儿做游戏完全没有必要。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只要在幼儿园设置语文和数学这两门课程就最好了。 4.在私立幼儿园的设置方面的态度 在案例村中,幼儿的入园率可达98%,其中有3%的幼儿在外村或镇上的私立幼儿园,在私立幼儿园就读的幼儿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要好一些,家长几乎是做生意的农民个体户。绝大部分家长对私立幼儿园抱着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的态度,通过调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私立幼儿园硬件设施比本村的公立幼儿园要好,但是收费高的话也不会送幼儿去就读。 (二)家长态度现状的原因分析 1.对物质资源配置态度的原因 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信息传媒工具也在农村普及起来。许多家长与以前相比,学历水平也有所提高,加上外出务工的原因知识面也开始变得宽广。对于农村幼儿教育方面他们有许多新的想法,比如他们希望幼儿园玩具图书的数量和种类能够增多,希望这些资源的配置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的智力和知识的发展。在幼儿园的托管制度方面,绝大部分家长则不希望有根本的改动,因为在农村他们都是和老人一起吃住,家离幼儿园也很近,最远的步行最多20分钟也能到,所以老人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给孩子做饭和接送幼儿,家长认为没有必要再多交一份伙食费再幼儿园吃饭。在幼儿园教室用房方面,95%的家长对现在的教室用房不满意,因为教室在下雨天的时候漏雨,下雨的时候就会被迫放假,本文作者在走访时听到有位家长这样说:“无法理解为什么城里的十几个孩子的在一间特别大的教室里学习,而在这里上百个孩子却要挤在一间相对还要小的漏雨的教室里学习,政府总在说要教育公平,可是公平的教育到底体现在哪儿啊?”其实案例村庄本身并不贫困,由村委会或镇政府出资修建幼儿园教室并不会在经济上有太大的问题,可是据幼儿园老师说每次打了修建教室的报告后,政府和教育局总是相互推托,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好几年至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教室能得到有效的修理。95%的家长认为幼儿园物质资源的投资应该由政府负责,他们认为政府有责任和能力做好这件事,如果由家长来负担的话,按照他们的收入水平是不可能完成的。 2.对师资配置态度的原因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幼儿家长现在对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幼儿园老师数量方面,家长希望老师的数量能相对增加,因为单从安全方面考虑他们的担忧就有许多。笔者在幼儿园走访时发现案例村的幼儿园内有96个孩子,分成大中小三个班后只有两个老师在任教,安全隐患较多,他们认为如果老师能时时都在关注幼儿的话就能放心许多。在教师的学历方面,家长认为只要老师能严厉一些,使幼儿在幼儿园里能多识字多做作业就行,学历水平不重要,教会幼儿学习最重要。 3.在课程设置方面态度的原因 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使不少农民感觉到只有好大学高学历才能有一份好的职业,而且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就是好的生活。所以他们特别希望下一代能够走出这一亩三分地,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学习考大学。从幼儿的幼儿园生活开始他们就重视幼儿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很少考虑素质的培养,几乎是高考考什么,幼儿园就应该为高考打下什么样的基础,幼儿每天回到家家长问得最多的是今天学了几个字,会做几道数学题这样的问题。所以在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方面,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这样的课程就好,别的课程就是在浪费时间,最好不要学。本文作者认为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在社会压力太大和农民本身的素质水平造成的。 4.对私立幼儿园态度的原因 在案例农村中,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不想把幼儿送到私立幼儿园去,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私立幼儿园收费太高。在笔者走访的过程中发现私立幼儿园收费是每个月300元左右,像农村本村公立幼儿园每学期五个月才收费300元,相差太多,而且学习的知识也差不多,按照他们的收入水平,把幼儿送到私立幼儿园去是一个很大负担,何况一般家庭都有两个孩子。综上所述,为了能更好地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农村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需求的合理要求,不合理、不科学的观念和想法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 作者:牛付秀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家长教育论文:家长家庭教育论文 一、掌握分寸,量力而行 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把握一个“度”,把握分寸。把孩子每日每时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报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孩子没有一点娱乐、休息、体育活动的时间,不给喘息的机会,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神童”,这种做法是不科学不正确的。应当适当给孩子减压,劳逸结合,不要让孩子有所负担。 二、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牙牙学语起,家长就担负起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责任。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连站立的姿势、说话时的声调和表情都会为孩子所效仿,因此作为父母应当做好表率。假如一个嗜赌成性的母亲经常在家里玩牌,那么他的孩子在这种环境中生活,耳濡目染也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家长可以经常在家里看看书、一起下棋、利用周末去做义工等。身教胜于言教,家长应该用行动去感染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三、多鼓励、少批评 表扬奖励的具体方式共有三种:赞许、表扬、奖赏。可能一般的家长会认为这种教育方法很简单,但是事实其实不然。表扬奖励也有学问,要想收到积极的效果,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且要注意要以精神奖赏为主,物质奖赏为辅。作为家长千万不要用“你怎么那么笨”“你看看人家某某某都考100分,你怎么考不了”等这样的语言说孩子,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家长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点,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作比较,家长应当积极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长处还有孩子每天一点点的进步。孩子的成长应该是收获型的,每天都是新的开始,每天都有提高,每天都有收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家长应当学会赏识孩子,端正自身的教育思想,积极促进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四、总结 总之,做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创建好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接受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未来的成长之路做好铺垫。 作者:于泽洋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铁岭教学区 家长教育论文:教育误区论文:谈家长的教育误区与纠正 作者:邓惠明单位:宁德师范学院教育系 家庭教育期望值过高,结果适得其反随着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孩子个体身上承受着更大的家庭重托和期望。不少家长对孩子提出的期待和要求定位太高,出现了很多“高期待”家庭。家长们在给孩子定立“成长标杆”的时候,不是面对自己孩子的实际状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者是盲目地把孩子与其他的人相比较来提要求,甚至认为别的孩子能做到的自己的孩子也能做到而且必须做到。在大多数“高期待”的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在不断增加,很大程度上存在“教育过度”的现象。家长和家庭为孩子付出的很多,而孩子的快乐没有增加,反而是亲子冲突在增加。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的同时,还会表现出“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普遍容易出现“无情”、(不知道感恩)、“无能”、“无责任感”的不良后果[1],这与家长原先期望的结果正好相反。孩子在这些无望实现的目标面前绝望,甚至抵触、逆反。结果不仅家长沮丧、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且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中“家长的期望值越高,孩子却越让家长失望”的现象,成为很多家庭不可调和的矛盾。 家庭教育目标过于功利,舍本逐末家庭教育目标是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出发点和归宿。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家长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家庭教育的要素。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目标过于“功利化”。他们不是根据家庭教育的特点,把培养孩子的伦理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不是基于孩子的潜能、孩子的兴趣提出教育要求。而是根据社会的“热点”盲目追风,社会上什么专业“吃香”,就让孩子学习什么,教育目标常常是“见异思迁”。“有一些父母根本不重视对子女个性、兴趣发展的培养,单一地崇拜时尚、盲目地跟风追求热潮,甚至有的家长不顾孩子是否承受得了,让孩子同时参加多种特长培训,使孩子每天疲于奔命,结果却扼杀了孩子原本的天性,使孩子原本存有的兴趣也变成了反感和讨厌。”[2]有的家长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孩子提出教育要求,比如考虑到自己的面子问题。有的家长求成心切,替孩子做了很多的选择和主张,包括参加什么兴趣小组,怎么安排作息时间,甚至能和什么样的孩子交朋友等。有的孩子顺从了这样的安排,养成了服从的习惯,家长会觉得这孩子没主见;有的孩子拒绝了家长的安排,却又被家长认为是“叛逆”,结果也只能是教育失效。许多家长督促孩子学习的动机在于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立足于孩子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孩子受到非常狭隘的价值观影响,容易形成自私的品质、短视的观念和单向的思维方式,出现较为严重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过于功利化的家庭教育目标,掩盖了亲情的温馨,亲子之间似乎进行一种交易:我给你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你给我满意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伦理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不惜对孩子施压,这些都无异于在舍本逐末。 家庭教育评价的负性导向,削弱了孩子内在发展动机很多父母都已经意识到了溺爱孩子的弊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会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但是,对于如何规范孩子的行为,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很多父母还是做不到位的,对孩子缺乏具体的指导,却常常过多使用批评、指责等负性导向的评价方式来对待孩子的过失。这种做法充其量只能让孩子不做什么,却不能让孩子学会应该怎么做。如果家长是基于对孩子“高期望”而导致的失望而实施负性导向评价还易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增。父母没有针对孩子某一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规范要求,缺乏积极具体的正面指导,孩子就无法在教育过程中真正掌握行为规范,还会出现父母所不愿看见的“屡教不改”。家长家长的负性评价导向会使孩子内在的发展和进步动机减弱,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消极暗示”,导致孩子出现“消极适应”的结果,即最终孩子的行为容易朝向家长暗示的负面发展,真的成为家长不愿意看到的“不爱学习”、“淘气捣蛋”、“经常撒谎”的孩子。 家庭教育问题归因不全面,问题解决的效果不佳对家庭教育成败进行合理归因,是家长积累家庭教育经验的有效方法。家庭教育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况,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失误与问题。家长们急于解决问题,却缺乏对家庭教育出现的失误和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就会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比如,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平常对他们比较忽略,他们就有可能通过淘气、捣蛋的方式来引起成人的关注;有的孩子可能对学校生活不太适应等因素的影响,学业成绩不良……家长不问青红皂白的训斥和怒骂,很可能对孩子改错无益,还会影响到亲子关系,阻碍家庭教育的实施。家长如果对家庭教育问题和原因之间的关系不能作出合理解释,就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家庭教育容易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即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有可能又出现新的问题。有的家长还习惯于把家庭教育问题归因于家长和家庭以外的原因,归因于无法回溯的过去经验,使得家长出现“无力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调整家长的教育心理,提升家庭教育成效的对策 高尔基曾说,“爱孩子那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但当前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心态,甚至影响到了对孩子的“爱”,很多孩子感觉到“不幸福”。给孩子一个情感温馨、体验丰富的成长环境,提供安全的心理氛围,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是家长应尽的职责。 (一)变革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缘于社会现实之变革。与现实社会相应的家庭教育观念包含有许多现代的、民主的、改革的先进成分,诸如注重子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支持子女的个性发展的民主教育观、适应时代潮流的投资子女智力发展观等。家长们要改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天下无不是父母”等陈旧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心理健康的维护,注重孩子坚强的意志力、强烈的责任感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减少家庭教育中过于“功利”的成分,努力增强真情、亲情、温情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使孩子具有积极情感,增强孩子成长的自觉性。家长学会尊重孩子,学会“蹲下来看孩子”,即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问题,避免“以己之心度孩子之腹”。信任孩子,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以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想法。如此,就有可能增进亲子之间的亲密度,激发孩子内在的发展动机。 (二)把握家庭中民主平等的内涵 提倡家庭教育中的“民主平等”,要求亲子之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彼此要互相尊重。但家长与孩子是处在不同层次上的主体,家长是相对成熟的主体,而孩子是一个成长中的学习主体。一方面,家长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充分调动孩子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孩子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家长也要适当帮助孩子控制欲望,克制情绪,减少破坏性的主体因素。家长在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时,还要“把孩子当成孩子看”,而不是当成“小大人”看,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特征,尤其是孩子的不足和过失,要有更多的宽容和帮助。家长尤其不能把孩子看成是成人的附属,更不能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 (三)保持积极的教育心态 家长保持积极的教育心态,对孩子有合理的、积极的期待,能给孩子更多的激励。家长要全面地评价孩子,不仅看到孩子的学业成绩,还要看到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等社会性特征的发展,重视孩子的心理发育和道德成长。家长要多从孩子的纵向看孩子发展变化情况,而不是总看孩子是否发展得比别的孩子好。每个孩子的基础不同,发展速率、优势领域、活动方式各不相同,往往不具可比性。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一定要“慎比孩子”,尤其不能用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反之亦然。孩子成长中出现了问题,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和解决,使问题的性质转化为孩子成长的积极经验。给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学会理性地看待孩子的长处和短处,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 (四)提升家长的教育素质 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且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家长们最大的心愿。科学地养育孩子,是保障孩子健康幸福的前提。每一位家长在关注孩子的同时,也需要反观自我,关注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长。事实证明,家长的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不是家教成败的决定因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父母自身的教育素质。因此,“育人者必须先育己”,要提高孩子的素质必先提高父母的素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中明确指出十年里的发展目标之一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体制,增加各类家长学校的数量。提高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的知晓率。”家长们可以通过自学、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或者是参加家长学校等途径,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进而摆脱“试误”的家庭教育方式,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孩子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主体,有多种成长的可能性,需要有家长去教育或指引。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果能在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合乎当代孩子成长需要尤其是丰富精神需要的正确方法和手段施教,从而使家庭教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家长教育论文:婴儿家长健康教育的效果评析 1临床资料 2007年~2008年对368名新生儿家长进行了有预见、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其中新生儿肺炎6O例、黄疸106例、早产儿4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34例、脐炎8例、其他12例。 2方法 2.1对实施健康教育人员的要求责任心强、态度和蔼、有同情心、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多学科理论知识,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并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表达能力好。 2.2健康教育方式 2.2.1语言教育语言教育可采取个别交谈,也可同病种的新生儿家长组织起来集体讲解,谈话内容根据家长的文化程度及接受能力并应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教育,善于发现家长最关心的问题重点讲解。讲解时态度诚恳、形象生动、语言通俗易懂,举例说明问题,使家长易于理解和接受;鼓励家长提出问题进行回答。另外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每周给家长集中讲课1次,使家长从多种渠道获得健康教育知识。 2.2.2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如发放图文并茂的育儿知识,防病治病知识小手册,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比较实用。在病房的走廊墙壁上制作宣传板报,内容如母乳喂养方法、新生儿的一般护理、各种常见病的病因、预防处理、治疗护理知识和康复过程等。家长可以随时阅读获得所需知识,且不受时间限制。 2.2.3示范教育向家长进行新生儿家庭护理和营养知识宣教,如指导母亲进行合理的母乳喂养并示范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母乳不足时添加奶粉的方法、新生儿抚触、脐部护理方法、早期教育,在示范过程中随时回答家长的问题,使家长更直观、具体地受到教育。 2.3健康教育的内容 2.3.1入院宣教入院时热情接待陪伴家长,对患儿病情进行初步了解,安置好患儿后向家长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探视时间及注意事项、病区设施,向其了解疾病发生过程,与其感到关心,消除其对医院这个环境的陌生感,拉近护士和患儿家长之间的距离,在短时间内建立护士和患儿家长间的初步信任。了解新生儿的各方面情况,通过收集家长的需求资料,掌握家长关注的内容,发现家长的学习需要,及时为家长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孩子生病,初为父母的家长异常紧张,护士应主动到床前安慰家长,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再灵活地选择适当时机针对新生儿所患的疾病讲解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治疗护理程序。使其对所患疾病有一个大概了解,减轻恐惧心理,配合治疗。 2.3.2住院期间家长探视时或治疗护理过程中遇到家长询问病情时要耐心回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多种形式讲解,充分说明该治疗、护理措施的重要性,并列举多种不同措施产生后果各异的例子,使家长更好的理解、接受和配合。反复进行健康教育让家长在新生儿未出现问题之前就有心理准备,减轻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家长的应对能力。 2.3.3出院指导新生儿多数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年轻的父母没有照顾新生儿的经验,缺乏幼儿喂养和营养发育的知识。针对这种情况,对家长进行育婴知识、医学知识教育、讲解婴儿的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如常见病的防治、幼儿辅食的添加、营养的合理搭配等;对其进行各方面家庭护理指导、疾病康复知识和预防知识指导,向家长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指导她们在喂养、沐浴、眼部、臀部、脐部等方面的护理,介绍咨询电话,对于带药出院者做好用药指导,必要时电话咨询、随诊。 2.4问卷调查 在出院前一天采用不记名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教育、收费是否满意及对医院的整体评价等。 3结果 发放问卷368份,收回问卷366份,认为我科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好,对健康教育满意的350份,占95.1;认为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交流技巧欠缺的9份,占2.45%;认为收费高的7份,占1.9O;其他的2份,占0.05。 4讨论 新生儿家长健康教育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为父母缺乏育儿经验,对患儿健康教育需求更为迫切。因此,做好新生儿家长的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健康教育工作不但增进了护士与家长的相互了解,得到了家长的信任和理解,还保证了治疗护理质量,使家长们获得了许多相关的医学知识及育儿知识,提高了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目前,很多医疗纠纷是由于医生、护士与家长缺乏沟通造成的,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其对医务人员的敌视心理,就可以避免一些纠纷的发生。此外,护士对新生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增进了自身的学习,拓宽了知识面,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提升了护士的职业价值。健康教育的广泛开展,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树立了良好的医院形象,为医院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 家长教育论文:幼儿家长教育模式分析 一、父母与儿童交往特征 父母教育方式指家长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父母教育方式是家庭内外众多因素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中介,父母通过具体的教养行为,传达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态度体系、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第一课堂。因此,研究父母与儿童交往的特点、内容和规律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极为关注的课题。从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类型性的研究一直占据着对父母教育方式研究的主体,这种研究模式大多以因素分析法为依据,首先建立评估父母教育方式的维度体系,再由各维度的高低组合,形成不同的教育方式类型,如Beeker的三维度八类型,Baumrind的四维度四类型等等。在实际生活中,父母教育方式作为对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使用这种维度组合的方法,尽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却难免有其片面之处。其一,父母在与儿童的交往中,既会有温情爱意的表达,也会有严厉的约束和控制,所有的家长在评价维度上的差别可能仅在于量上的不同,而且这种变化可能是一种连续的量,以简单的高低难以明确划分;也正因为如此,其二,这种维度建构法难以对所有的父母做出恰当的评价,对父母行为特点的描述也显得较为笼统。此外,在我国的研究中,采用国外的模式和经验性的总结较多,以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特点为背景研究父母教育方式特点及其分布特征的实证性研究还有所欠缺。因此,本研究力图从具体的教养行为人手,更全面地考察幼儿家长的教育方式,并对各类型的特点及分布情况加以探讨。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来源于北京市六个城区共20所幼儿园的儿童及其母亲,在选取被试的过程中依据儿童性别基本匹配的原则,分别选取了2至6岁儿童共900名,有效被试为849名。儿童各年龄组的取样情况。 (二)方法和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评价法,使用的工具为自编的母亲教育方式量表。问卷由45个项目构成,分为溺爱性、专制性、放任性、期望性、不一致、拒绝性和民主性7个维度,量表采用六分制评价方法,从‘完全不象,到‘完全象,分为六个等级。量表的同质性信度(Cronbaehalpha)为0.88,具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量表各维度得分与总分的相关都达到显著性水平,相关系数的平均值为0.60,说明从内容效度上说,本量表也是可以接受的。 (三)研究程序 1.确定研究变量和编制问卷。在此过程中,首先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检索,参考国内外有关的研究资料,依据对部分家长和教师的访谈结果,确定了研究变量,完成问卷的初步编制,经预试和修改,形成正式的问卷。2.被试取样。(具体情况见前)3.数据收集。(1)培训主试。主试由研究生、大学本科生担任。在正式施测前,对所有主试进行集体培训,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统一指导语,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详细的解释。(2)施测。由幼儿园组织被试的母亲,在各幼儿园分别进行集体施测。(3)数据采集和管理。采用Fobxbase(VZ.O)软件和SPSS/PCDEI(V4.o)进行数据的采集和管理。(4)数据分析。采用SPSS/PC(V4.0)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工作,统计过程全部在计算机上完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母亲教育方式的类型及总体分布 为了划分出不同的教育方式类型,我们采用T快速聚类方法(Quiek一Cluster),聚类结果表明可划分出5类教育方式,对量表各维度的方差分析表明,各维度在5类教育方式之间的变化是十分显著的(P 0.001),表明快速聚类分析的结果是合理的,由此,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各类教育方式在量表各评价维度上的得分情况,结果见图1。各维度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在此维度上的不良倾向越强,如在“溺爱性”上得分越高表明母亲对孩子的溺爱倾向越强,而在“民主性”上的得分越高,则表明母亲对孩子的民主表现越少。根据图1中显示的得分情况,我们给快速聚类分析划分出的五种教育方式进行了命名,依次为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积极型。依据上述结果,在被测的849名母亲中,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各类型的总体分布情况具体如下。在2~6岁幼儿群体当中,其母亲的教育方式已有了一定分化,明确出现了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积极型等五种类型。各类型母亲在总体中的分布比例为:积极型为39.81%,为三分之一强,明显高于其它四种类型;严厉型和成就压力型在总体中的比例基本相同,分别有61%和20.38%;极端型占总体的7.74%,溺爱型则占总体的13.4%。 (二)各类教育方式的主要特征 对于各类教育方式的主要特征,我们分别计算了各类母亲在教育方式量表各维度上的得分,并进行了总体差异和多重组间差异的检验。表2即列出了各类母亲在量表7个评价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总体差异考验结果和多重组间差异考验结果。表2中的数据表明,各类母亲在量表的溺爱性、专制性、放任性、期望性、不一致、拒绝性、民主性等各方面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0.01),结合多重组间比较的差异考验的结果,各类教育方式的主要特征如下: (1)极端型母亲:这类母亲在教育方式评价7个方面的平均得分除在民主性上位居第五,在期望性上位居第二以外,其余5项均为第一。在所有的评价维度上与严厉型、溺爱型、积极型的母亲具有显著差异(P 0.01),与成就压力型母亲相比,仅在期望性上没有差异。这说明,极端型的母亲在教育活动中具有整体性的不良倾向,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她们既有迁就、过分保护的一面,同时又有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一面;对孩子有较多的体罚和训斥,指责和不满;她们要求孩子必须绝对服从自己,很少考虑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在处理与孩子有关的问题时,经常因时间、地点、自己心情的好坏来决定自己的具体方法。 (2)严厉型母亲:其上述7项教育方式特征方面的得分,在专制性、放任性和拒绝性上位居第二,在溺爱性、不一致以及民主性上位居第四。除溺爱性外,其余6项的得分与积极型母亲存在显著的差异(P 0.01),在专制性、放任性、拒绝性上的得分也显著地高于溺爱型的母亲(P 0.01),和成就压力型母亲相比,这类母亲在放任性上的得分显著地高出一个等级(P 0.01)。这说明,严厉型的母亲对孩子表现出较少的迁就和过分保护,对孩子的方式方法具有较高的前后事件一致性;但这类母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要求孩子对自己绝对服从,以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威严,而且对孩子缺乏积极的情感,较多地采用体罚、指责或不管不问的消极做法,在处理有关事件时很少跟孩子讲述道理,也不太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 (3)溺爱型的母亲:这类母亲在溺爱性方面的得分显著地高于严厉型、成就压力型、积极型的母亲(P 0.01),在民主性上的得分位居第一,其余各项上的得分居于第三或第四。和积极型母亲相比,除放任性、民主性之外,其它5项上的得分均显著地高于后者(P 0.01)。这说明,溺爱型的母亲偏于迁就孩子,有过分保护的倾向;对孩子富于情感,接纳程度极高,较少表现出冷漠、训斥、体罚等消极行为;在具体做法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其他母亲相比属于中等。 (4)成就压力型母亲:在上述7项教育方式评价维度上的得分中,其期望性得分高居第一,不一致上的得分位居第二,其余各项的得分均为第三。在所有的评价项目中的得分均显著地高于积极型母亲的得分(P 0.01),在专制性、放任性、不一致、拒绝性和民主性上的得分,都显著地高于溺爱型的母亲,在溺爱性、不一致上的得分显著地高于严历型的母亲。这说明,成就压力型的母亲,对孩子表现出过高的期望,有较大的成就压力;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母亲经常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缺乏应有的一致性;但这类母亲并不十分要求孩子的绝对服从,还能接受孩子的一些意见,对孩子的惩罚、不满、指责等消极行为也属于中等水平。 (5)积极型的母亲:其7项平均得分在民主性上高居第二,其余各项上的得分均为最末一位。根据多重组间比较的结果,除民主性以外,其余各项得分均显著地低于前四类母亲,在民主性上仅与溺爱型母亲的差异不显著。这说明,积极型的母亲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能合理接纳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性,不强求孩子对自己的绝对服从,对孩子有积极的情感,经常采用说理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对孩子少有训斥和打骂,在具体的做法上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四、讨论 在问题提出中,已就现有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模式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其中对父母教育方式的定型通常是根据父母在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高低来进行的,这种做法往往不适宜对所有的父母的教育方式做出评价,因为,如果固守着单一的评价角度,很难对父母教育方式的特点有全面的把握,从而很难对父母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有透彻的理解,这影响到我们了解在儿童早期经验乃至个体终生发展中家庭这一重要生活场所的作用,对发展心理学的完善是不利的。另一方面,在实践工作中,因对现实情况缺乏深透的了解,对家庭教育的指导通常仅停留在笼统的水平上,缺乏具体的培养策略和实施步骤,实际收效并不显著。因此,本研究选取了父母教育方式的多个侧面,进行了多维度的评价,在教育方式类型的确定上,综合了各个侧面的情况,以快速聚类法对所有参加本研究的母亲进行了分类、定型、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我国当前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其结果也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在父母教育方式的评价中,采用了母亲自我报告的方法,结果表明,如果评价的内容得到了适当的具体化,可以有效地控制社会赞许性的出现,母亲的自我报告仍具有可信性,而且在实际的操作中有简便易行的特点。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本研究着重探讨了外部因素对母亲教育方式的影响,包括母亲的职业和受教育水平,这些因素与儿童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但它们影响母亲的教育方式,从而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作用;本研究还以我国当前的经济变革为背景,探讨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和计划生育政策给母亲教育方式带来的可能影响。从家庭交互作用的理论出发,本研究遵循家庭互动的原则,不仅讨论了父母、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就儿童自身的年龄、性别等特征对母亲教育方式的作用进行了考察。本研究从母亲在与子女交往中表现的具体行为出发,对父母教育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评价,并采用快速聚类法,归纳出5种学前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与已有的研究相比,在结果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本研究所涉及的维度和方面较为全面,在对教育方式的分类上,考虑了父母教育行为的各个方面,避免了以单一维度得分来划分的做法,从而也避免了划分上的绝对性。此外,由研究的结果可以认为,观察法并不是唯一奏效的方法,如果能将评价的内容具体化,母亲的自我报告仍具有可信性,而且在实际的实施中,有简便易行的特点。 由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即便是对2~6岁的学前儿童,其母亲的教育方式也已有了一定的分化,母亲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有着不同的态度、情感投人和方式方法。积极型的母亲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性;经常采用说理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严厉型的母亲要求孩子对自己绝对服从,缺乏积极情感,与积极型母亲一样也很少迁就和过分保护孩子;溺爱型的母亲则对孩子高度接纳,偏于迁就,很少有惩罚、训斥等表现;成就压力型母亲的最大特点在于对孩子有过高的成就期望,自身的行为缺乏一致性;极端型的母亲在所有评价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良倾向,具有多重的矛盾行为。从不同教育方式的内涵来说,他们在具体的行为表现中并没有绝对的性质差异,它们的差异来源于在不同评价维度上的表现频率不同,也就是说母亲在与儿童的交往中都会有相同的行为表现,但行为出现的多少却各不相同。由本研究的结果可知,从总体上看在学前儿童的母亲中,积极型的教育方式约占40%,在5种教育方式中占较大比例,说明我国当前幼儿的心理发展环境主流是好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其它4种类型的母亲在各自的教育方式中都有所偏颇,或过多的溺爱、保护孩子,或对孩子的控制过于严厉、或是对孩子的方式方法自我矛盾,或是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而这四种类型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的发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利的影响,而它们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合为60.19%,比总体的一半还多。它提示我们,应当加强对母亲教育方式的研究、教育和干预,而且从儿童早期就应着手这项工作,使孩子从小就有一个健康、积极的身心发展环境。
德育工作论文:对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探析 启蒙教育的先驱龚自珍为“人才”定了个标准,作为人才,首先要有高尚的德性;其次,要有丰富而有用的知识。在人才培养中,龚自珍把品德教化放在了首位。他指出,国家的振兴在于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首要的任务是“以教之耻为先”,对于人才而言,如果寡廉鲜耻,哪谈得上为社会作贡献呢?“爱满天下”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直是教育工作所奉行的圭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环境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小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了多元的态势,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如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新人?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者一直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难题。下面就中学德育工作谈谈笔者的一点体验和感受。 一、加强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将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与一定社会的行为准则作比较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专长的一定准则的道德性需要相联系的,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的社会准则的需要时,就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会感到悔恨和不满。”中学阶段是道德情感逐步稳定和成熟的时期,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劳动情感、社会公德情感、义务感和责任心等等,都要在中学阶段形成,并为中学生的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可以通过外界刺激产生,人到一定的年龄,直觉的情绪化体验在减少,但在强烈的外界刺激下,还会迅速地引起激情,例如,在网络上被称为“犀利收碗哥”的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陈文原勤工俭学的事迹可以激起学生战胜困难、奋发向上的情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我们选择榜样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榜样的可亲近性和生活化,如每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形象,还有我们身边的榜样,他们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有些形象还是中学生的同龄或与中学生年龄较接近的人物,这就拉近了中学生与榜样的距离,也拉近了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这些人物形象就具有强烈的情感激励作用。 开放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学校德育工作,音像、网络、舞厅、电子游戏等不良娱乐形式侵蚀着中学生的灵魂,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更需强烈地反复地刺激,我们通过榜样的作用及不良道德行为的警示作用可以达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目的。但不管是正面的榜样还是反面的典型,在选择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受教育对象原有道德的伦理基础及选择对象的典型化、生活化。正面的榜样或是反面典型,选得不好,是不能激起同情心或起到警示作用,反而被学生当作笑料,例如,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及民族的劣根性,以激起爱国热情,放映《阿Q正传》给学生看,学生看了,对阿Q到尼姑庵偷萝卜的情节、对阿Q摸小尼姑秃头的情节以及对阿Q给吴妈下跪的情节倒是很感兴趣,逗得学生哄堂大笑,笑声可说是经久不息,这就很难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阿Q这一形象既不是正面形象,也不是反面形象,这位老师在选取这一内容确定主题时就有偏差,没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就很难激发现代中学生爱国主义道德情感。因此,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题确定后,德育材料的选择要慎重,不能只让学生笑笑,让学生娱乐娱乐而已。我们要选择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道德情感的材料,例如《焦裕禄》、《张思德》这些电影是很好的材料。 道德情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要善于思考,要常抓不懈。 二、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多年来,我们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单独的专门的教育工作来抓,学校政教处孤军奋战,忽略了德育工作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我们开了许多德育工作讨论会,开了很多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却很少召集各学科老师共同探讨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德育工作不只是几个专题讨论会或是主题班会能够凑效的,它必须依附于学科教学,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才能够完成。如果德育工作离开了学科渗透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收效是甚微的。我们必须加强德育工作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特别是加强德育与文科的联系。例如,语文这一学科中就很多文章涉及到传统的美德,如朱自清的《背影》是对美好亲情的歌颂,李密《陈情表》涉及到传统的“孝道”、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顽强的意志以及孔孟之道的“仁义”,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现代道德所奉行标准,仍然是现代道德的内容,甚至可以说是永恒不变的道德力量。我们不应该抛弃或淡化这些传统美德,特别是人心不古的现代社会,更应坚守这一方道德阵地。 加强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减轻学校政教处的负担,也可使学科教学从只重知识转化为知识与道德并重的培养方向。 三、加强校园文化中的德育渗透 校园文化是通过校园建设和各种形式的活动而营造的一种能陶冶学生性情的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它已作为一种思想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近年来,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花了一定的功夫,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说,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棵树木都可“交流”,每一片花草都能“传情”。充分利用好了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墙壁显眼之处有名言警句和学习园地,花草树木都挂有“小草美丽,小草可爱”、“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等温馨的警示 标语,实验室悬挂了“量筒量杯可量你的学习态度,试管试剂可试你的道德品质”的标语,食堂悬挂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标语,整个校园弥漫着一种浓重的文化气息。这些名言警句及文化标语浸润着学生的心灵,对陶冶学生情操、励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艺术节、校园网站更是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节。例如,有些普通高中,每年都举办艺术节,艺术节中有诗文朗诵比赛,有卡拉OK比赛,有书法比赛,有情景剧、小品表演比赛。艺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展示个性的舞台,在节目的排练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可接受的品德行为体验,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强了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除举办艺术节外,许多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校园网中的师生对话专栏,给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师生可以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交流,这种交流更近人性化,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在网站中,还有留言栏,学生可以把对教师的看法留在网站中,通过网站的师生交流和学生的留言,可以探索学生的心理动向,也可观察学生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四、德育工作要走出校园 多年来,德育工作总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中开展,说教过多,实践体验较少,有一位教授指出“青少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道德品质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个方面,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知、情、意、行是要通过多途径的培养才能完成的。特别是现代中学生的民主意识、自立意识甚至反叛意识比较强的情况下,用单一说教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无能为力的。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走出校园。例如,深圳市的高中新生开学前都要到国防训练基地接受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国防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加强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亲身的体验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深刻的,这是很好的德育践行方法。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到敬老院接受尊老的教育,也可带学生去看望就近的无生活能力的残疾人,充分利用现有的区域德育资源,让学生接受爱国、爱心、公德等方面的教育。总之,道德品质中的道德行为是很关键的因素,要改变现阶段德育工作低效的局面,必须推行开放的德育模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让德育工作走出校园。 总的说来,现有的德育模式是值得我们反思。我们要开辟多种多样的德育途径,建立一种多元的、立体的、开放的德育模式,使学校德育工作既丰富多彩,又有实际的效果。把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作为一项与知识传授并重的工作来抓,使中学生道德品质呈良性的发展。 德育工作论文: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低效的原因浅析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教育工作者对“应试教育”的反思愈来愈深刻,其中大家批判得 最多的是其价值取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因为它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获取高分和高升 学率,教师主动成为不辞辛劳的知识“发生器”与“转换器”,学生则被动成了不知疲倦的“考试机器”和永 不溅溢的“知识容器”。在令教师家长欣慰陶醉的高分、高升学率的表象之下,却掩藏着学生能力羼弱、思想 贫瘠、人格幼稚等真相。人们虽能从思想观念上认清这一弊端,但因未能彻底根除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再加上 人们对这一传统模式的习惯惰性,目前应试教育仍是我国普通教育的主流。受其影响我国中小学存在下述一些 导致德育工作低效的弊端。 一、表现为德育指导思想上的“唯智倾向” 现代社会特别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发展经济所急需的各种人才,且评判和选拔这些 人才时多侧重于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才能的考核。在此社会背景下生长起来的应试教育,具有严重的唯智倾向 ,集中体现为普通教育中的“分数至上”与“片面追求升学率”——评估某个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师 业绩等的唯一指标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于是学校中的“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现象盛行 :“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是软指标,智育是硬指标,体育是实指标,美育没 指标,劳动教育是附加指标”。(注:严仪:《机遇与挑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页。)据报载 某省1989年的中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教育学》考试中有一道题为“教学的任务是什么?”的简答题,大多数 (80%以上)的中学教师答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凡此种种,这些轻视乃至抛弃德育的指导思想和实 际行为必然会导致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疲软和低效。 二、表现为德育对象上的“靶子观念” 30年代在西方曾流行一种传播理论——“靶子理论”:宣传教育者手持枪弹(宣传教育内容)向“靶子” (受教育者)射击,只要射中靶子,他就会应声倒地。在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我国中小学德育奉行“靶子观 念”,把学生当成是被动挨打的“靶子”,消极接受道德说教的“录音机”,没有自主、独立思想的教育对象 ,采取封闭式、灌输型单向训导的德育模式。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鲍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不良后果:“靶 子是‘顽固的’,它对枪弹试图‘排斥抵抗’”。我们的许多教育者也都尝过这种苦果:“你说的我不一定听 ,你想感化而我却不想被感动”。一位中学政治老师很无奈地讲了这样一席话:“五六十年代,老师讲什么, 学生听什么,信什么,做什么;现在大不一样了,我讲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学生指出焦裕禄不是市场经 济时代的好领导;讲《松树的风格》,学生又指出松树四季不变是个大缺点;讲愚公移山,学生竟想到要保护 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不能随意移山,况且搬家要比移山容易得多……”。(注:严仪:《机遇与挑战》,教 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当今社会信息量愈来愈大,学生的知识面愈来愈广,主体意识愈来愈强, 对教育者的道德说教,他们自然会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排斥抵抗”。教育者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规,照搬五六 十年代那个封闭时期的做法,把学生当作毫无灵性的“靶子”和“录音机”,进行灌输训导,还期望着学生能 积极响应,其结果则鲜有不失败的。 三、表现为德育目标上的“标杆过高” 所谓“标杆过高”是指教育者没有考虑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体国民 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等现实情况,制定出高不可攀的政治和道德标准,如在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课 中,统一开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并提出“热爱社会主义”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要 求,甚至按无产阶级政党先进分子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言行举止,使学生对此丧失了实践的信心、兴趣和动机 ,甚至养成言不由衷地说假话和空话的习惯。这些高“标杆”有些共产党员也未必能达标,学生们尽管能把它 们背得滚瓜烂熟,并在品德课的考试中得高分甚至满分,却难以内化成其自身的行为动机和道德素质。我们的 教育者明知如此却仍非常关心并满足于学生的考试分数,这种重形式(分数成绩的提高)轻实质(行为品德的 养成)的德育又怎会不低效呢? 四、还表现为德育范围和内容中的“传统型”和“运动式” “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 ,履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 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 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注: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 63页。)相应的德育内容则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 与纪律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注: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 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第二版,第333,334页。)这是教育理论权威对建国以来我国学校德育范围和内容的概括 。这种“传统型”德育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即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开拓进取、 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自主精神和个性心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其审美能力,进行心理健 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全面深入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当今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在个性心理 品质上却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不善协调人际关系,不善克服学习焦虑,缺乏经受挫折、保持进取的意志力和 克制自己欲望的自制力,环境适应不良,无法自我消解心理紧张和障碍……这些问题并非都属政治、思想、道 德的范畴,而是缺乏良好心理品质的表现。“传统型”德育因忽视并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而造成学校整体德育的 偏失与低效。所谓德育内容的“运动式”是指学校德育总是跟随着社会政治形势转,一会儿抓这项教育,一会 儿抓那项教育,社会有什么热点问题学校就开展某方面教育,违背了德育工作长期性、系统性的规律,这必然 使德育要求片面化,德育效果短期化,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和失败。 五、表现为德育方法和途径上的“强制性”和“分力式” 所谓“强制性”是指学校德育工作中只重社会要求,忽视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只重教育要求的正确性而忽 视其可接受性;只重共性要求,忽视个性指导等不良倾向。“讲一面理”和“警察模式”是其典型表现。为确 保教育要求的正确性,我们的教育者只向学生宣讲正面的道理和形象,如,社会主义制度如何的优越,资本主 义制度如何的腐朽黑暗等。我们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充当着“警察角色”:警察只对违法乱纪 行为进行监督和惩处,老师对学生遵纪守规的优良行为却视而不见(觉得是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只是拿着 个放大镜,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小题大做严厉批评训斥。有的老师还把那些经常犯错的“捣乱”学生,安排在 紧挨着讲台的“特座”上,就近严密控制,对他们非常吝啬使用微笑和赞扬。这些做法缺乏令学生心悦诚服的 说服力,也不能因材施教地使学生们都能从优良行为的奖励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和动力,教育要求很难内化成学 生自身道德的需求,甚至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其低效与失败应在情理之中。 所谓“分力式”是指在德育途径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 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冲突,形成教育上的分力与反作用力,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与失败。社会 主义教育目的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自觉承担既教书又育人的职责,发挥教师的集体教育作用。但在应试教育模式 影响下,“思想品德教育是‘三支队伍’(政治老师、班主任、团队组织)的事”、“专任老师只要专心教好 自己的课程,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就行了”等旧观念,极大地削弱了学校德育自身的合力;而家庭教育和社会 现实中市侩庸俗没落腐朽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更是无情地冲垮了学校德育为学生们苦心构筑的道德之堤,“课 堂思想教育一个钟头,不如家里父母一个指头,也不如公众场所和影视中的一个镜头。” 德育工作论文:新时期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工作的思考 现如今,高职教育受到教育部门、社会的强烈关注,职业教育对于未来职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重视技能培养而忽略素质提升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已成为社会所需。高职院校共青团担负着学生管理和德育的重要工作内容,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模式,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综合性人才。 1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工作现状 当前,我国已然形成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分天下的局面,职业院校的数量已达上千所,高职院校在培养新时期高级技能型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内容一方面是管理学生,一方面就是进行德育工作。由于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相对放松,很多高职院校的共青团组织建设并不完善,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工作也未受到很大重视,共青团展开德育工作的成效较差。然而,德育对于高职院校这些学习成绩差,平常生活、学习都相对松懈的学生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对他们未来的工作成长都有很大帮助。 2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从经济全球化角度来看,创新高职德育工作模式能够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经济的发展,也让整个社会的思想变得复杂化,一些西方的腐朽思想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中国,社会上很多人为了利益丧失了道德。这些负面的思想也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加上高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原来学校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纪律性不强的学生,在思想方面似乎更容易受到一些来自外界的负面影响。尽管并不是所有的高职学生都会受到影响,但这毕竟会给高职共青团的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全都认可教师的权威,对于教师所进行的德育教育有或多或少的质疑。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产生,高职院校共青团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需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从更深入的层次来帮助高职学生抵制腐朽思想,促进德智体的全面发展[1]。从素质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高职德育模式让学生更加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素质教育的提出不仅是要求高校对学习模式进行改革,对于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来说实际上也是给出新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以品德为先,成绩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对学生整体认识的变革,也是对学生公平教育、公平评价的变革。这也就要求现代高职德育要摆脱传统的德育模式,将原来的灌输式教育变为引导式教育。现如今的教育形势和社会要求下,只有跟随时代的发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才能让学生认识到道德品质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指导意义,让学生自觉注意对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从高职德育工作的角度来看,创新高职德育模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涉及学生、家庭、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需要协调好各方关系,德育工作在这些关系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在社会发展中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诚信、感恩、尊敬他人等方面的教育对于学生走上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3如何对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工作模式实现创新 高职院校共青团是高职院校的重要部门,要对共青团工作给予支持,重视建立健全共青团工作制度,加强开展共青团德育工作。共青团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也要坚持创新、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实现学生道德素养、综合素质的提升。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工作要结合职业教育进行高职院校是以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院校,职业技能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内容,高职院校的学生最终是要走上一些专业技能较强的岗位,他们同样是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才。对于这些人才的培养,依然要走德才兼备的教育路线,这样对于高职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是大有裨益的。在进行德育工作前,共青团要先分析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特点,从而发挥相应的引导作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在职业道德养成方面,高职院校共青团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是职业技能比赛来进行,在这些实践性强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抓典型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典型案例中可以包含正面案例和负面案例。关于正面案例,学校还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道德模范来学校举办讲座,用这些正面案例来为高职学生指明正确的行为方向,也鼓励学生向这些正面积极的案例进行学习[2]。 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工作要深挖特色校园活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毕竟是年轻有活力的大学生,单纯的道德宣讲只能是德育工作的一种形式,并不能完全通过这一种形式来达到百分百的作用。针对大学生来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特色活动,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正面的德育教育。在开展校园活动方面,高职院校共青团要注意寻找和院校、专业能够相结合的特色文化活动,比如开展关于道德方面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问答比赛等,其中主题就设置为有关道德品质、道德素养的一些新问题,如“老人倒了到底扶不扶”。还可以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宣扬正能量,倡导“校园文明行”之类的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技能创新比赛……总之,生动活泼的共青团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让学生的思想和学习 都走入正轨,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鼓励学生争优创优[3]。另外,共青团还可以组织一些能够提升学生凝聚力的道德实践活动,比如开展一些优秀书籍阅读活动、传统道德文化学习活动、红色故事主题活动等,通过这些文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以提高学生综合的道德素养。 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工作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一般在大二或者大三年级时就开始进行社会实践,学校各专业一般都有固定的合作单位,这些单位会给学生提供带薪实习岗位。学校共青团的德育工作不能因为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就中断,只要学生还在校,就应该时刻将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心头。在德育教育方面,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单位也应有一定的教育监督责任,学校应该和企业达成相应的协议,企业要配合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比如在企业内展开德育宣讲、评比道德标兵,建立起以学生德育工作为核心的校企合作德育模式[4]。总之,高职院校共青团在学生德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高职学生的道德素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高职院校共青团应以积极的姿态加入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避免只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而是寻找更多创新的手段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养。 德育工作论文:浅谈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 一、坚持永恒性,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 永恒性是指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的那些永不过时永远“年轻”的德育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德育思想的永恒性。这在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教材自始至终贯彻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二是与此有关的高尚的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的永恒性。它的坚持与否取决于政治教师下功夫钻研课本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例如:在讲授第三课“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陶冶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时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我就想:岳飞在抗金前线写成的《满江红》一词不就是千百年来陶冶一代又一代人们心灵的好教材吗?于是,我将该词全文抄给学生们,并让他们齐声朗诵。激昂的情绪、高尚的内容、优美的诗句,加上铿锵有力的朗诵节 ! 初一《思想政治》(上册)第138页讲“集体主义是高尚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时,引用了雷锋同志1958年6月7日日记的前半部分。四个“如果”,排比跟进,对于增强集体主义思想的文学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意义重大。但雷锋同志在日记的后半部分又是怎样讲的,教材没有引用,可同学们想知道。于是,我就“满足”他们这种求知欲望,将雷锋日记全文抄写在黑板上。和前两次一样,当学生们以其深含感情齐声朗诵时,对集体主义这一高尚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见,此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们在倍受鼓舞、情绪饱满中受到一次次神圣而壮严的德育熏陶和德育洗礼。这需要两方面的积极性,即“教师”课下有益的“实”和“学生”课上激昂的“诵”的高度统一。 二、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 趣味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为其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展、符合初一学生思想实际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例如:在讲授第六课“爱护公物要落实在行动上,就要从爱护桌椅这样的小事做起”时,我举反例:“前几天,在初二(1)班教室举行1996年度国家会计资格考试。我是监考老师。考试前,一名考生告诉我:‘老师,我的桌面上有个大洞,不好在上面答题。’我一看(伸长脖子,向某张桌子张望,同时,用手围成一个圆圈状),情况属实,不得已,只好给她调换了一张桌子。当时我就想(作眉头紧锁、满脸愤慨样):那位凿洞之人,为了便于偷看而留下的‘杰作’,真是后患无穷啊!”同学们听了看了,就能心领神会:看来,爱护桌椅事情虽小,意义却重大!讲到勤劳、俭朴与幸福的关系时,我非常形象地举起左手:“勤劳是幸福的左手”;又举起右手:“俭朴是幸福的右手”。这样一来,直观感增强了,同学们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懂得了幸福来自于“双手”——勤劳和俭朴的深刻内涵。 在讲授第一课最后一节“小小年纪也可以与犯罪作斗争”时,我把同学们带入这样的模拟情境中:假如,我们的教室是一辆行驶在荒山野岭中的长途客车。这时,冷不丁冲进来一名手持凶器欲行劫持的犯罪分子(我站在教室门口,装出一脸凶像,大喝一声:“交钱!”)。此情此景,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一学生当然没有见过,我就因势利导,结合课本内容,字正腔圆、正气凛然地宣布:团结起来,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令人感动的是,不久发生在该年级的一次被劫持事件中,唯独这个班的学生,在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勇于斗争,硬是用桌椅将门死死抵住,把三名学生模样的犯罪分子挡在门外,从而避免了一场劫难。 可见,此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学生们在愉快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引导,其结果是,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材有关德育思想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三、坚持图解式,以真实感人的事迹教育人 图解式是指为增强一定的基本德育思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借助于一些相关的能产生极具德育效果的图片来解释、说明的一种方式方法。图解式德育方法在社会上被广泛地运用。人们常见的报刊、杂志和企事业单位宣传专栏上的图片及其说明,就是进行基本德育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正因为此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能见度高的“活材料”,又由一定的权威部门,因而它产生的德育效果就很有说服力,也很能扣人心弦。 我尝试着将此法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在讲授第一课“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时,我出示了一张从《半月谈》(1995年第14期)上裁剪的图片。先将它在学生间互相传阅,然后我讲解:图片上,一个巴掌大的岛礁孤零零且顽强地耸立于大海之上。有两名年轻的背上挂着救生衣的解放军战士,手握钢枪,神色庄重地分别站在半米来高的中国主权碑两侧。看着学生们惊奇、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加以说明:“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两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做到了……”;又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齐声响亮地回答:“向他们学习!”在讲授第七课“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时,我指着一张图片(《人民日报》,1995年8月30日)介绍说:图片上,四个农民正用三根长长的竹竿,支撑濒临倒塌的土房子。房子的外壁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教育”14个大字。学生们对此理解比较肤浅,我则进一步启发他们:“别的地方教育现状‘如此’,难道我们不应该……”还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异口同声地接上:“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在讲授第三课“为人民服务,就要维护人民利益,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时,我选取一张带有说明文章的图片,文题为“青春化作永恒”(《半月谈》,1995年第16期),介绍了年仅25岁的邵述衡同志,为避免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毫不犹豫地抱走被犯罪分子扔在本厂车间里正滋滋冒烟的炸药包而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这回不是由我来讲解,而是请班上一位普通话讲的好的同学来念此图片上的说明文章。那位念文章的同学音调低沉、伤感,俨然是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使全班同学为之动容,为之心颤。 可见,教师借助于这些富有德育效果的图片及其说明文章,经过适当的讲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基本德育思想与现实生活中活灵活现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和德育说服力,有着很大的补益。四、坚持示范性,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示范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一定的德育思想积极能动地影响、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显示出与之相关的榜样的一种德育特点。它分为无声和有声两种。前者,注重身教,以“润物细无声”的静止形态,体现在教师上课时的情态、言行及衣着等上;后者,则注重言传,将课本中的德育思想人格化。我的做法是: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 例如:在讲授第六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和锻炼起来的”这一内容时,我就将自己去年五月份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南京一日游”活动的经历讲给学生们听。令他们佩服的是,我此行随身只带了10元钱。中午吃饭、门票等项开支花得仅剩下2元钱。但在教师自由活动期间,我还是坚持去参观了中华门和南京长江大桥。最后,余下0.3元,连乘返回的公交车费都不够。这时,我断然决定:走!从南京长江大桥桥南开始,东问问、西问问,硬是穿“城”而过,把脚都走麻了。终于提前一小时赶到了我校指定的候车地点——汉府街。学生们听得入迷,我乘机“解惑”,用了八个字:“不要依赖,磨练意志”,并将此经历命题为:意志的胜利。事后,据一名叫丁维维的同学反馈回来的信息,他的父母非常支持我的这种教育方法。 在讲第四课“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时,我结合课本上有关“良好的集体能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向学生们讲述了我在上大学期间于本班(1991年全国先进集体)开展的一次打雪仗活动中的“光荣史”。我们班总人数100人,为开展此项活动,分成两方。由于某种原因,我方在活动中被打得“一蹶不振”。可我不服,就径自采用了偷袭战法,将对方两名同学打个措手不及。还没等我高兴起来,对方立刻集合了三四十名同学呈半月形向我猛冲猛打过来,一如战场气势,我吓得撒腿就跑。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瞪大眼睛、专心致志、唯恐漏听的样子,我故意停顿一会儿。待学生们的心思从故事情节中回到课堂上来,我才若有所思,惋惜地说:“当时,我是多么盼望着我方其他成员能给予我有力的支援啊!”然后再把马克思那句“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的名言往黑板上一抄,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就会在学生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见,此教学方法对于拉近、缩小师生间在心理、知识等方面的差距,使教师已经内化了的德育思想,以心与心交流的途径,为初一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有着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总之,在对初一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有益探索中,我始终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坚持《思想政治》教材基本德育思想是根,坚持无声的示范性教育教学是土壤,坚持趣味性德育教学是干,其他类“坚持”是枝。这棵德育之树开出的朵朵鲜花则是正在或已经造就成为“四有”新一代的学生们。 德育工作论文:小学德育工作总结范文 本学期小学从学校和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以德育人。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总结如下; 一、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得到加强。 本学期,我校抓住有利时机,紧密结合形势,挖掘德育教育内涵,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在3月1日组织学生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我们一起走”的学雷锋活动,与城管队各班也结合了实际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各种活动,增强了学生爱师、爱生、爱班、爱校、爱国情谊,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责任心。我们现在从是的教育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项事业。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教育艺术。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因为教师良好的形象是一点一滴形成的,他靠平时对自己一言一行的严格要求,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对着这些镜子学习做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此,教师无论是在备课、讲话、辅导、作业、批改和成绩考核等教学环节上、还是在做学生工作、家访以及校内外教育活动中,都要遵守教师道德规范,特别青年教师要在长期的实践中锻炼自己,在教书育人生涯中锻炼自己,使自己网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一、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 品德不良的学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人有戒心,有敌意,他们往往会认为教师有偏心,厌弃自己。由此,他会对教师抱着沉默、躲避、怨恨等态度,不肯接受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注意情感的培养,亲近他们,真诚地关心他们,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入情入理才能入心,使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 二、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动力。教师如果无视他们的自尊心,一味批评,指责。他们就容易表现出“破罐破摔”的态度和对立的情感,因此,矫正学生不良品德,一定要重视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在活动中启发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集体的荣誉,促使他们珍惜集体的荣誉,鞭策他们管住自己,抑制自己不良品德行为。 三、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他们的一般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能一锅煮,一刀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为了因材施教,教师必须经常接近这些学生,和他们交朋友,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家庭和个人一贯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细致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选择有效地教育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促使其品德向好的方面转化。 四、强调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他所提到,都属于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范畴,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情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同学宣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规范。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联系实际逐一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可使学生指导、熟悉校纪班规。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发展为“自律”。 五、运用激励机制,深化养成教育。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制定评价制度,落实养成教育。 制定评价制度对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在对学生进行了常规 宣传之后,我制定了“自评——生评——师评”的评价制度,开展夺“七彩龙珠”的活动。每日进行常规检查,评出当天遵守常规做得好的学生,奖励一颗龙珠。每周进行综合评价,评出一周的“学习之星”、“卫生之星”、“礼仪之星”“热情之星”、“发言之星”等。每个学生不能连续两周评上同一种星。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价督导,学生在学校里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许多的家长反映小孩在家的行为习惯不如意,于是我把“自评——生评——师评”延伸到“家长评”,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得到落实。这种多元化评价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是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学习成绩会相继提高,班级的风气也会随之好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会是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良好班集体。 德育工作论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小学德育工作汇报材料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发下简称《意见》,云南省教育厅印发了云教德[20__]7号文件。屏边县教育局印发了屏教发[20__]23号文件,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这是新时期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纲要性文件,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我校根据校情,制定措施,群策群力,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将开展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的主体,学校是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学校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承担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事关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性任务。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此项任务,我校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工作的方案,结合学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教职工学习《意见》精神,切实提高教师对《意见》精神的认识、领会、真正理解、掌握《意见》精神。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有效措施,组织和领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二、具体做法和工作成效 (一)开展调研,摸清底细。 了解和掌握学生当前思想道德状况,是我们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为了掌握情况,我校在各年级进行了一次认真全面的调查摸底。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还有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如:1、在孝亲敬长方面,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父母、长辈、老师不够尊敬,不听从教导、任性,做事不考虑后果。2、在团结友爱方面,有的学生存在不顾本班级的荣誉,做出一些有损班级荣誉的事来。集体意识淡薄,缺乏主人翁精神;心中无他人。同学之间的友爱、谦让做得不够,在学习生活中,只顾自己想不到别人,自私自利。3、文明礼貌方面,对一些礼貌用语,没有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基本礼节掌握不够,爱说脏话、粗话。4、遵守纪律方面,部分学生不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5、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会自主学习,不能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6、勤劳节俭方面,不爱劳动,不会省吃俭用,花钱大手大脚,不体谅父母的艰辛。7、遵守公德、诚实勇敢方面,有少部分学生不爱护公共财物,不爱护花草树木,不爱护环境卫生。8、诚信方面,有的学生对父母、老师说谎话,做错了事不敢承认并改正,诚信意识淡薄。 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形成不良行为的原因,大多是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造成的,社会上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是造成学生不良行为的罪魁祸首。 (二)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道德状况,结合校情,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利用课堂学科进行教育。 思想品德课本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编写的适合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门教材,内容浅易,通俗易懂。我们充分利用这门教材内容,结合身边实例,生动形象、直观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结合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利用各种图画文字,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家乡,热爱革命领袖爱集体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公德,教会他们弃污取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2、利用少先队对学生进行教育。 少先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充分利用少先队组织为载体,是我们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其组织作用,运用其特有的教育手段,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教育,例如:通过开展“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广泛开展读书,用书活动,开展各种书画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展“建立文明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有礼貌的行为习惯;开展“手拉手”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优良品质;开展“我帮妈妈干一份活”的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珍惜劳动果实的优良品质;开展“比学习,不比吃穿”的活动教育学生勤俭节约,努力学习的好习惯;开展“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主题签名活动,向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求他们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利用各种节庆日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国庆节期间开展“歌唱祖国”歌咏比赛,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家乡的教育;在教师节开展“我为教师献一份礼”活动,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尊敬师长的教育;在“六一”节期间开展少先队简史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少先队的发展历程,了解少年英雄事迹,从而激发向少年英模学习的欲望,树立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 作贡献的远大理望。 3、开展“爱校、爱班、爱老师、爱同子、爱他人”的主题队会,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 利用班队会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各种法律法规,强化学生道德规范和提高学生法规意识。在学生中创建少先队员维权岗,设立意见箱,维护学生自身的基本权利。成立纪律检查小组、卫生检查小组,开展文明班集体、文明宿舍的评比活动,促进学生的基本文明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利用少队报,黑板报,国旗下讲话,周末小结等形式表扬和倡导“好人好事”和良好的道德规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是从家中带来的。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各班教师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掌握和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教水平,并倡导家长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和言行举止要成为子女的楷模,主动向家长宣传教育子女的方法、典型,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达到教育的目的。 5、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省教育厅印发了云教德[20__]20号文件关于印发《云南省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并下发了《云南省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的教材。我校根据文件精神,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以《实施意见》为依托,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从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开展分层次教育和因材施教,结合小学生生活常识和社会常识,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收到很好的效果。 6、为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每年请法制副校长到校给我校师生上法制课,提高法律意识,使教师能依法治教,让学生知法守法,做一个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好少年。 (三)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我校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组织学习,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基[20__]2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的通知》)(教人[20__]9号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云教德[20__]1号)的精神。组织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其次,制定各种教师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大力表彰师德高尚和教学成绩卓著的教师,严肃处理品行不良、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玩忽职守、影响恶劣,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再次,树立典范,采取帮教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教育,进一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把“身教、严教、乐教、爱教”作为学校教风,切实把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为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各教师都应看着是自己应尽的神圣义务和崇高责任。 总之,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件艰巨而长期的工作“百年树人”就说明了思想教育的持久性,也说明了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只有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才能端正学习态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遵纪守法的创新人才。 德育工作论文:关于处理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几个关系的建议 (1)要处理好行政管理与科学研究的关系。新时期德育是一门科学。改革和管理中小学德育的决策要科学化、民主化,必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特点是复杂性。因此,行政出题目,科研找答案,决策作指导,将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新方式。自觉地发挥科研力量,是开创中小学德育新格局的长远之计。是否重视教育科研,是衡量教育行政干部由经验型向科学决策型转变的重要尺度。 (2)要处理好科学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德育的科学性,指德育的内容和方法符合客观要求、教育规律;德育的针对性,指德育的内容与方法又要与具体环境中具体对象的具体特点相结合。这两者的关系,主要是要解决德育内容落后于现实,既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又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这就要求德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针对性,二者相结合,便能增强实效性。 (3)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德育的特点是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辨析和自我塑造,把新的时代的要求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其成为优良品德形成的内驱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同时,教师也应大胆地坚持正确导向,这样才会处理好二 者的关系。 (4)要处理好学校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革开放成就显著,这些对青少年学生是活生生的正面教育。同时,社会上的某些消极因素也在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德育工作者,不要怨天尤人,要相信教育的力量,绝不能因为社会上存在腐败现象就放弃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要立足学校小环境,引导学生善于历史地分析,全面的比较,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作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优化学校小环境,也会对社会大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关于当代道德教育问题的讨论:本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道德教育的复兴”。80年代末以来,道德教育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共中央、国家教委先后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善大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纲要和实施办法,委托有关学术机构编辑出版了以弘扬传统美德为主题的丛书,社会上出现了诸如《新三字经》一类的道德读物,《中国公民手册》已经问世。教育理论界对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也正在深化。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继续深化对道德教育问题的理解,推进道德教育的改革,寻找提高现代和未来社会道德水平的适宜途径,由北京师范大学孙喜亭教授和成有信教授主持的“教育学博士论坛”日前就我国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总体评价问题 对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总体评价,是把握当代社会道德发展的根本方向,反思和改革整个道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在对当代社会道德水平进行评价之前,与会者讨论了评价的标准或者说评价的参照系的问题。有人指出,目前哲学界或社会舆论中对当前社会道德水平的评价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看法,如“爬坡论”、“滑坡论”、“代价论”等,主要就是由于不同的人在评价过程中所使用的标准或参照系不同。如果从传统的道德立尝道德观念出发来评价当前人们的道德生活,自然会认为是“紊乱”、“无序”和“滑坡”,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如果把道德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评价的话,更多地看到的则是道德的进步,或者说,是新道德的诞生。与会者一致认为,在对当前我国道德水平的总体评价上,我们应该采取后一种标准,即社会的、历史的标准。凡是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有助于社会全面进步的道德,就是进步的道德。这种道德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代表着现状的变革,代表着未来的”、“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的道德。相反的,就是过时的、丧失了合理性的、应该淘汰的道德。这种标准也就是道德评价问题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标准。 遵循这样一个评价标准,与会者一致认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水平总的来说是进步的、上升的、“爬坡”的。由不平等走向平等,由人身依附走向人格独立,由重义轻利走向义利结合,由非主体性走向主体性,是道德进步的主旋律。这种进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当代的学者们构想出来的,而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经济生活中孕育出来的。也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尝试,必然要求并孕育生成一些新的道德准则、道德精神。 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必然呼唤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在此基础上,独立人格、公正、平等、自由才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道德法则,表现在人们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人生观、幸福观、荣辱观、义利观、自然观、家庭观、职业观等等,调节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这些道德法则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有助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因而在总体上,体现为一种历史的进步性。在看到道德发展总的历史趋势进步性的同时,与会者也强调指出,当前我国的某些道德状况确实使人忧虑,所谓道德“滑坡”现象也不是空穴来风。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道德生活的某种程度上的“混乱”。该是不容回避的,但人们指出,对于种种不如意的地方,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不能把帐都记在市场经济的头上,认为搞市场经济和提高道德水平是一个“悖论”。当前社会道德生活中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并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市场的必然。每一种经济活动背后都有自己的道德原则,市场经济也是一样。应该说,像平等、公正、义利结合这些道德原则并不会必然地导致社会道德生活的无序,而只会使之更加有序。问题在于,由于道德本身的继承性以及道德观念生成的历史性,目前的社会主体道德还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活动内在的道德需求。与经济发展阶段相比,社会主体道德或是滞后或是超前了。这种或滞后或超前的道德体系、道德观念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结合是造成目前种种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此外,西方资产阶级的一 些腐朽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也是造成普遍的道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目前的一些社会道德问题应该被看作是“前进中的问题”,它们需要给以严肃的关注,并予以有效的克服、校正,但它们决不表征社会道德发展的历史方向,更不应该将它们归咎于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道德和德育总的来说是在前进着,在“爬坡”,是在从古代文明社会的道德和德育向现代社会的道德和德育前进。但在局部是在作战略退却,即作为主体的道德和德育在从超越社会经济基础的完全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德育,甚至共产主义的道德和德育退却到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道德和现代教育。之所以作战略退却,是因为我们在一段时期内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冒进了,冒进到完全的社会主义阶段了,现在已退却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我们的道德和德育也离开自己存在的基础冒进了。只有退却到和自己存在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方位上,退却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方位上,才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前进。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才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有前进到完全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德育。这是因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道德和德育不是先验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现实的相应的经济基础的反映。道德是调节反映相应的经济基础的人际关系的规范,这种规范是维护实实在在的利益关系的。就是说,我们现实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现代所有制并存和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方式的多种现代分配方式并存。它不是未来的、单一的、完全的公有制,更不是古代的人身依附关系条件下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因之,现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育就应该是反映这一经济基础的道德和德育,即以等量劳动交换为基础的、以平等为核心的现代道德和德育。这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育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并以完全的社会主义为方向,但它还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德育。它和古代道德和德育从本质上是矛盾和对立的,它坚决反对、批判和抵制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维护人身依附和特权关系等等的古代道德和德育。我们正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的建立而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育。目前道德和德育中存在的某些混乱、无序、倒退,正是这种变革过程中的回流、支流、逆流,都是局部性问题。我们的道德和德育正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前进而建立、发展和前进!这是主流。 二 、道德教育的本质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当前教育学界有种观点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超越的。这种观点认为,作为现代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自身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和创造来达到与环境统一的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超越的,是人自身对其所处环境的超越。教育,从而包括道德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也必然是超越性的。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在当前有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超越现实。道德教育不是对现实行为、现实关系的肯定、复制和重现,而是从可能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出发,对现实行为、现实关系的否定、提升和启蒙。二是超越物质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使人的精神、人的生活从物的束缚下,从自私自利中解放出来。总之,如果没有超越性,就没有道德教育,道德的历史进步也就无法解释。 还有一种观点,从道德教育和智育、体育的划界出发,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超越性”。这种观点认为,所谓本质,就是一种区别性的东西,是标明某一 事物独特性的东西。道德教育的本质,只有在与智育、体育的区别中才能显现出来。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基础上,智育和体育是从现实出发,是对现实的一种适应,主要涉及到人类和个体活动的手段和条件问题,是讲“实然”的,在逻辑上,是一种归纳性的;而道德教育则是从未来出发,是一种道德命令,人们必须服从,主要涉及到人类和个体活动的目标和规范问题,属于“应然”的,在逻辑上是一 种演绎性的。所以智育、体育和道德教育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基础上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不同就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更多地是从“应然”、从“理想”出发,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超越性的,要用一种批判性话语引导学生超越现实,追求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当前孩子们受到社会的各种影响,太现实了,所缺乏的就是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教育当由此努力。 对于道德教育的超越性,与会的多数人在特定含义下予以肯定,认为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确有或者说应该有其超越的一面,把应然的、可能的、理想的甚至高尚的道德生活展现在青少年的面前,引导他们走向这种生活,或者更准确地说,创造这种生活,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个体而言,道德教育要不断地提高他的道德境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这种不断提高的过程就表现为一种超越。就整个社会来说,由于社会道德规则系统是极其复杂的、多种多样的,道德教育不是也不应该是原原本本地把复杂多样的道德规范搬到学校中来,向学生进行灌输,或依此对学生进行训练。道德教育对于它的内容,是有选择的。它要选择那些最能符合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进行教育。在一定的意义上,这种选择性也就体现了道德教育的超越性,即超越那些陈旧的、落后的乃至反动的道德规范。比如说,在当前,道德教育就应该超越人身依附,强调独立人格;超越不平等,强调平等;超越对物质主义的崇拜,强调精神生活等等。此外,道德教育的超越性还体现在摆脱人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束缚上。长期以来,道德和道德教育都局限在人类自身的事务中,局限在某一特殊的文化背景中。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一种道德关系,认识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的道德规范是很不相同的。当代道德教育应致力于这种新的道德关系的阐释,致力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规范的理解。这种超越体现了随着时代的进步道德教育题材的拓展。 在肯定道德教育的有一定的超越性的同时,大多数与会者对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提出质疑:第一,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否准确?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主体在自己所建构的实践活动中究竟是越来越“超越”客观呢,还是越来越“逼近”客观?即便实践的本质是超越的,能否从这 种一般的、抽象的类本质推论出道德教育甚或教育的本质也是超越的?诚如此,智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不是超越的?科学活动作为一类实践活动是不是超越的?艺术活动作为一类实践活动是不是超越的?这样一来人类的所有活动的本质都是超越的,那么又何言超越性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呢?第二,从“应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本位出发推论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是否普遍妥当?“应然”是否在价值方向上必然地指向“未来”,指向“理想”、指向“更高的境界”?父母对孩子说:“你应该听话!”;老子说,人类社会“应该”回到“小国寡民”的初民时代;朋友对你说,“(就是)亲兄弟,(也应该)明算帐”。这些道德话语并不是,“超越”的,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第三,认为道德教育的逻辑是演绎的而非归纳的,那么,演绎的大前提是从哪儿来的呢?高尚纯洁的道德律令又是从何而生呢?其结果,很可能得出先验道德的结论。第四,如果认为教育或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超越的,超越现实、超越世俗,是从理想生活、可能世界出发的,是要对现实进行“否定”的,那么承担教育或道德教育的教育者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就必然导致在“芸芸众生”中划出、推出甚或造出一部分品德纯洁、高尚的人,是这部分高踞社会之上的纯洁、高尚的人用自己的纯洁、高尚的言行培育了新一代的纯洁和高尚。对于我们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道德教育新发现,因为一部中国道德教育史就是这样的。难道我们以前的道德教育还不够“超越”吗?难道我们以前的纯洁、高尚的道德偶像还少吗?难道我们以前对现实生活、实然世界“否定”的还不够吗?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的道德教育中,我们不是不“超越”、不“否定”现实,而是太超越、太否定现实了,形成了强大的道德压力,以至于所谓理想的生活不是提升了现实生活,而是根本遗忘、摈弃和歪曲了现实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甚至出现“以理杀人”的情况。总之,大多数与会者认为,说道德教育具有某种程度上或某种意义上的超越性是可以的,但说道德教育的本质就是超越性,在逻辑上很难成立,也没能很好地反思我们道德教育的历史经验。不能把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提到本质的高度,理解为超越时代,超越现实,甚至也不能在一般的意义上将它理解为超越功利、超越物质、超越个人。从哲学的角度看,道德的生成过程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是一种道德智识或经验的归纳过程,我们所要求的道德哪怕是最理想的道德,如诚实、正义,都不是先验地给定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道德教育无非就是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个体内化,就是要教会学生过现实的道德生活,而现实的道德生活就是世俗的生活,它由一些历史传承下来的、时代所认可或修正或补充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社会习俗、伦理禁忌等构成。正是这些东西奠定了我们道德生活和整个人生的基矗因此,不能否认和否定道德教育的现实性。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道德和道德教育应该是最现实的,比智育还现实。讲对现实的否定或超越,应该严格地局限在那些丧失了现实合理性的方面,而不能把整个现实作为否定或超越的对象。讲对功利、物质和个人的超越也应在肯定功利、物质、个人需要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在回到传统上重义轻利、重精神轻物质、重集体轻个体的老路上去。当前的许多道德混乱可以说就是对传统的过于超越的道德生活方式的“反动”,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再提倡回到老路上去,又走向一个新的极端。至于理想的、可能的道德生活,则是人们所应追求的目标。但道德教育不能把目标当成基础,把目的地当成出发点,那就会发生本末倒置的问题。 有人还提出道德教育或整个教育的“保存性”的一面,即传承优良文化传统,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面。对于教育或道德教育只讲超越不讲或少讲继承,只讲理想不讲或少讲历史,只讲促进改革发展不讲或少讲维护社会稳定都是不行的。两个方面应该得到统一。统一在哪儿?统一在现实性上。现实道德和道德教育问题的考察有两把钥匙:一是马克思人的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理论,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与人的自由个性阶段。二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的“三种道德”(封建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理论。 现在我们正处于第二个阶段,而且三种道德关系都有,哪一种也不完善。现实的道德状况是丰富的、多类型、多层次、多样式的。不能也不可能只要求一种类型、一个层次、一种样式。这种“多”是统一的,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统一在现实性上,在今天即统一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上。也就是说,今天讲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适应,是要适应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而不是去适应人的依赖关系。讲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超越,主要的也不是超越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而是指超越人的依赖阶段。如果要说超越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也只能是局部超越,而不能是全局超越,只能是个别超越,不能是全体超越。 三 、道德教育的功能问题有人认为,道德教育的功能可以划分为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或者说是内在功能和外在功能。在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关系中,本体功能是基矗没有本体功能的充分实现,就谈不上社会功能的实现。本体功能是学校道德教育所应主要追求的,也是学校道德教育在其有限的时间中所能够追求的。我们过去德育工作中的失误和失效,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没能看到学校道德教育的这种时间和效果的有限性,很好地重视德育的本体功能,总是想培养从社会某一角度看来在思想品德已经完善的、完美的人,喜欢用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德育活动及学生的道德面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苛求,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实现的。说政治是灵魂,也未尝不可,但更应强调道德品质和人生观是基矗政治要求不能代替道德规范。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没有人格,一个人在政治上要么投机,要么装糊涂,要么甘做政客。所以,就道德教育的本体功能来看,德育就是育德,就是建构一种道德境界。具体到学校道德教育来说,就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养成他们的道德习惯,树立他们的道德信仰。育德之中,核心的东西是发展学生的“悟性”。“悟”就是觉悟、醒悟、领悟,就是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该怎么做,怎样做才更有价值。没有这种悟性,一个人就不会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就会成为道德的奴隶,而道德也就会成为奴隶的道德,成为束缚人、压制人的手段,而不是形成人、解放人和提升人的手段。道德的起点是他律,终点是“自律”,最高境界就是“自由”。所谓自由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那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达到了一种审美状态。从他律走向自律再升华到自由,都有赖于人的道德悟性的提高。如果没有悟性,学生既不会有真正的道德自律,更不会有真正的道德自由。 有人认为,道德教育具有一种“感召”、“净化”和“社会制衡”的功能。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生活不同于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其特点就是不计成本,只讲义务,不讲权利,是以目标的高尚与否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尺度的。正如古人所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为了救落水老农可以不惜自己的生命,这就是道德的。如果在该履行道德义务的时候讲究条件,甚至开口要价,就不再是一种道德行为,而蜕化变质为一种政治、经济或其它什么的交易,属于一种市场行为、剧场行为。所以道德之行和道德之教有而且应该有一种召唤、净化的功能,使学生具有一种与世俗相抗衡的力量,使他们的心灵有所寄托,作为人的价值得到实现。对于人类生活来说,这种召唤、净化直指他们的内心深处,是不同于外在约束力量的内在约束力量,以一种不同于外在约束的方式实现对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的社会制衡。在当前社会道德生活许多方面失范,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甚嚣尘上的情况下,学校的道德教育更应该发挥它的这种感召、净化与社会制衡的功能。这是中国社会改革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有人从道德的二元结构出发,阐述道德教育的功能。所谓道德的二元结构,是指社会道德包括基础文明和德性修养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方面。基础文明就是健康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有的人都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必须接受,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必须身体力行的东西。比如,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等。而德性修养则主要是反映了一种道德境界,一般地说,它是高于基础文明之上的,既包括了内心状态,更反映了外在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有德性修养的人道德责任往往超越了基础文明的要求,比如说,在社会生活中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革命事业中抛头颅、洒热血等。就两者的区别来说,前者是基本的、他律的、功利的、世俗的、统一的、适应的,后者是高尚的、自律的、理想的、神圣的、多样的、超越的。就两者的联系来说,犹如一座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德性修养是水面以上的部分,基础文明是水面以下的部分。没有水面以下的部分,水面以上的部分就不会凸现出来。道德教育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其着眼点应放在学生基础文明习惯的培养上,从而提高社会的一 般道德水平,而不应是放在提高学生的德性修养,造就道德圣人上。再者,一个人的德性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解决一系列的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也即是说,主要是在学校道德教育之外形成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基础文明是可教的,德性修养是不可教的。学校道德教育主要不应在不可教处努力,而应在可教处努力。学校道德教育的 ,!四、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问题讨论到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有的人认为是低效的,有的人认为是无效的乃至负效的。究其原因,不同的人强调不同的方面。总的来看,涉及到学校道德教育内部和外部的方方面面。 第一,就目标而言,过去我们的目标定的太高、太大,甚至有不科学的东西,习惯于制造学校道德教育的“神话”,认为其无所不能。只讲理想,不讲功利;只讲超越,不讲现实;只讲方向性,不研究可能性。目标太高、太大,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就根本不可能达到。达不到的东西又必须去做,就出现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虚”的现象。等到出了问题,又反过头来批评学校德育没搞好,而不愿意静下心来科学地分析目标上的原因。对于学校德育工作者来说,这样做似乎也有些不公正。实际上,为了尽可能地接近这样的目标,他们工作非常辛苦,心理压力也很大。有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德育之累”。 第二,在内容上,存在着“道德教育政治化,政治教育道德化”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把这两者区分开来。经常的情况是,用政治教育来代替道德教育,只讲政治立场,不讲道德修养,只讲道德的阶级性,不讲道德的共同性。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经常性地跟着社会形势变,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东西。有人打了个比喻,把整个学校德育比成一棵大树,那么道德教育就是这树的根和干,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这树上的花和果。德育之树的根若不深、干若不强壮,那么它的花必不鲜艳,果必不丰硕。例如,“”期间,许多人政治上跟着走,道德上却是两面派,伪君子。有人还指出,在内容上;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社会主义,到了大学才讲怎样做人,把内容的序列给颠倒了。在这方面,应该很好地汲取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一些宝贵经验,如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循序渐进,推己及人等。 第三,在方法上,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很好地区分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道德学习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区分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知识学习强调接受、理解和创造,技能学习强调训练、熟练和应用,道德学习强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和生活践履。与之相适应,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我们的道德教育方法上的问题就出在按科学教育,技术教育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把道德与生活割裂开来,作为一种知识来教,作为一种技术来训练。其结果就是学生有道德之知,而少道德之行、道德之情和道德之信。在这方面,与会者还特别强调教育者自身道德素养以及道德教育的道德性的问题,认为只有有德之人和有德之教才能建构起真正的德育活动。如果讲马列的不马列,教道德的不过德,马列之教不马列,道德之教不道德,就必然导致整个德育的危机。 第四,在教育者方面,有人提出;由于现代社会变化加速,代沟扩大,教育者的道德立场和道德观念受到他们的生活时空的限制,在许多方面确实不适合或不能帮助今天的学生顺利地解决他们的道德难题。因此教育者在进行道德教育之前,应对自己的道德立场进行批判,不能作为一个绝对正确的出发点,强制灌输。 当前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普遍的师生关系的对立(包括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对立,青少年群体的一些反主流社会情绪)恐怕与此有关。有些道德难题对于教育者来说也是新问题,不能依赖于过去的观念和经验,而应和学生们一道去学习,来尝试解决。在新道德的建设方面,师生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在受教育者方面,有人认为,当前学生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变到注重道德尊严的确立,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得到重视。现代道德教育应关注这种受教育者的地位和需要的变化,灵活地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否则就会导致道德教育价值的失落。 第五,在外部环境上,当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高,势必影响到学校本体德育功能的实现,即所谓“5+2=0”(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教育,其效果等于零)。有人指出,由于当前现实生活中社会主群体(指中年人,是孩子们的榜样群体)的特殊历史经验,目前大都有一种利益追逐和物质补偿心理,对精神理想持一种冷漠或嘲弄的态度,从而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消极影响。有人认为,当前的一些影视作品的不正确价值导向,大众传媒的低级趣味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产生消解作用。还有人追随18世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强调指出一个健全的完善的社会制度具有强大的道德教育力量,而一个不健全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对普遍社会道德的进步,特别是对学校道德教育起到消极的作用。 可以认为,比起学校道德教育的力量来说,社会制度的道德教化力量更为强大。 要想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不仅要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更应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方面建立健全社会制度。 德育工作论文:国内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时至今日,我们面对的学生和过去的孩子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想从自己班级的学生谈起。就拿学习成绩来说,我班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对待自己的成绩不在意,对他人的事情更是置之不理,成绩的好坏似乎和自己无关。还记得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火灾与抗震自救逃生演练,很多学生不能严肃对待这一问题。学校规定学生在逃生过程中要有序抱头、蹲下行走,可是他们随意奔跑,而且还把这件事当成一件很有趣的游戏。每当我们老师在一起交流时,都觉得这种现象是当今学生的共性。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这和学生生存的幸福时代,他们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遇密切相关。而种种原因下成长的孩子也就形成了他们独有的特点。因为他们已经不是80,90后,而是00后。这样一来对教育者的要求也就增加了更多的课题。我的学校处于城市的郊区,学校就座落在家属区内,这里的学生不多,学生从家到学校的步行时间多则10分钟,少则1~2分钟。家长大部分是矿区工人和待业在家人员,他们的表现是对学生的学业并不热心,相反把更多关注放在孩子的吃喝和外在形象上。综合以上事件:我就在反思,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对待所有的事情都不入耳?是什么让学生如此这般的漫不经心?是“压力”吗?孩子现在所承受的压力确实很多,学习成绩、特长训练、各种考级……,以至于相对于压力的苦闷,孩子们选择了放弃,相反学会了享受,这和家长的教育环境息息相关,所以老师单单利用身教影响学生远远不能达到目的,个人认为骨子里的问题还得从“根”做起,先学会爱父母,再学会爱他人,最后学会大爱,爱国爱人民。这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先入为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高度一致。面对这样的现象,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就承担了明显重要的角色。要想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起到作用,使孩子发生转变。个人认为德育工作的手段、形式和内容就显得格外有份量。 一、德育工作的组织手段 现在的孩子虽然见得多,听得多,对事物的新鲜感还是很在意的。小孩子和成年人的区别就是缺少自控能力,但是格外愿意玩。因此在玩中教育孩子就是一种难得的能力。所以工作形式一定要富有创意,能调动兴趣。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则是需要潜移默化的形式推进,我们现在德育手段也是很多种类可选,比如互联网,它将呈现你需要的各种资料,由其是异地的资讯全面而且便捷;还有电视这种媒体,开设了专为少年儿童准备的频道;红色旅游也是教育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作为学校完全可以利用家庭作业这一项将任务布置给孩子,在作业中渗透德育教育。据了解很多学校都把给父母洗脚的事情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写一篇作文。实际这种教育方式都非常值得提倡,要注意的是方案的可操作性,而且一定要有总结,抓住一切时机对此行为进行德育汇总,这个汇总主要是学生自身总结,最好是日记体形式,便于操作,利于改正。 二、德育工作的形式 在形式上建议学生观看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即使有些孩子已经看过了,也要集体重看。主要是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撼,这种集体观看再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碰撞火花,让正义和真诚在孩子们的内心生根发芽。慢慢树立一种理想,明朗一种精神。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把握住类似的机会,比如利用好班会课和节日去设置主题。还有就是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感恩教育,挫折教育,每参加一次活动对孩子都是一种成长、成熟。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找到联谊校,无论是贫穷的还是富贵的都会让学生看到不同的同龄人的生活。我的一个学生韩明在一次习作中写了这样一篇文章:讲他坐车的事情,因为第一次做无人售票公交车,所以孩子故意把一角钱狠狠地投进了投币箱,使其发出的声音更像一元的。他心里暗暗自喜,赚了九角钱。回到家后他总觉得自己的行为很丢人,于是利用一次出门的机会他把上次欠的钱补了回去。我看到这篇作文后,在全班进行讨论,如果小韩下次还投一角钱会是什么结果?即使很多次后也没被车长发现,他的内心会是什么感觉?如果你是车长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小韩做错了事情敢于将其写成文章,你收到什么样的启示?所以一个人最宝贵的是什么? 三、德育工作内容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就传承了我们很多值得一个人一辈子受用的品质。能掌握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就会使人完美起来。特别推荐老师们以《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内容开展活动。记得参加吉林省大队辅导员培训时曾观摩东北师大附属小学的少先队活动课,他们用了孩子们耳熟能详的语言编纂出歌谣,排练出小品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我觉得这些内容我们依据学校自身情况都可以进行学习和应用。我们教育的孩子在未来的路上可能并不是什么研究家或学者,这就要求经过我们教育后的孩子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对得起养育他的父母和土地。而当今社会对老师的所有行为要求得很高,甚至有的老师都很难给自己定位,到底怎么做才能达到既不伤害到学生还能教育好孩子的目的?无耐和迷茫时常冲击着老师的头脑。在德育工作中我们是应该以引导和教育为主,但是必要的严厉措施有时也需要做,这就要求社会和家庭的配合,一己之力不可能解决一个孩子的成长问题,当面对难以管教,无从下手的孩子时,作为老师内心真的很痛苦,也很着急,教师的肩上承担的不仅仅是一代人的成长,还有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希望。老师这个职业任重而道远,社会各届在面对教育问题时,一定要相信老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优秀的人。而老师也一定会尽自己最大能力去教育好每一个孩子! 德育工作论文:市场经济下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广阔的开放市场,这种大环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想,使其看到自己未来事业的前景。但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会在学生的价值取向上发生作用,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方法上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定位,以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形势的需要。 一、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对德育的负面影响 首先表现在外向型经济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外向型的“三资”企业,中西方文化混融,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开始悄悄侵蚀学生的灵魂。涉外企业中的外方管理方法、手段及思想意识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择业的热点目标,国营企业即使有正式录用名额也不受他们青睐,祖国意识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其次是市场经济与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由于部分学生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足,界线划不清,不能全面理解其共性、特性和作用,以及积极主流与消极支流的关系,致使认识上出现误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原则,一些学生错误地将其视为思想行为的准则,导致了做事讲价钱,付出要索取,把自己的行为用“等价交换”来衡量。在为社会付出的价值观上具有浓厚的“务实性”,在利他的同时首先要利己,更有甚者表现出只顾自己的方便和利益,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公德,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享受。无私奉献已不再成为人的价值范畴,造成理想境界的空虚。第三是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制度的变化,提出了新的人才质量要求。 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为企业输送人才的院校在培养人才上向质量要效益,应培养出觉悟高、能力强、懂理论、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为适应商战竞争,还突出表现在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上的变化,强调制度的执行与制裁要奖罚分明。培养人才与工厂生产的产品一样,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培养的人才类型、规格、特点、素质及管理手段,必须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管理制度相吻合;否则,我们的毕业生将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失去竞争力,甚至失去人才市常第四是市场经济给思想品德教育带来的困难。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社会观念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信息的接受,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几乎是同步的。 就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在校门内的教师要广、要快得多。因此,教育者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当学生身上已反映出一定的思想问题时,教师才被动地去进行教育,这给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使教师的说教显得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了,造成对在校生思想品德教育滞后的局面。 二、对在校生进行德育的思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德育工作的思路应是: (一)突出爱国主义的教育主线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院校德育要坚定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其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在接触开放的文化环境时,自觉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由爱父母———爱师长———爱他人———爱集体,最后上升到爱祖国。 (二)加强对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引导德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悟”性,使其认识到如何做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然而学校的德育必须坚持一元化的导向,使学生明白社会所容纳的并不都是时代所提倡的。价值的真谛在于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都要通过自身劳动来实现。说到底,人的价值就是更多地为社会创造和奉献。进行人生观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人活着为什么,怎样生活和做什么。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理想教育,从学生生活的最贴切处入手,诱发他们的生活理想,从而激发出强烈的职业理想,把社会理想、为祖国做贡献的理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职业理想上。理想是动力,也是激励,在理想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树立新时期人才质量的德育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根本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才资源,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做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在德育上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建立新时期的人才质量标准。新时期人才质量标准,已不再单纯是过去那种踏实加肯干、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类型,而是思想和能力是复合型、适应型、开拓型的人才。因此,在德育上要给学生全方位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公关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总之,新时期的院校德育应培养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现代的人和国际型的人。 (四)德育管理制度和手段要与企业管理相衔接学校的德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德育必须把参照系由封闭的院校教育转向人才市场和企业要求上来,这一转变要求学校在德育管理制度和教育方法上都随之进行相应的转变,使之与企业的要求相衔接。如若不然,学生在校接受的是一套管理方法,到企业后是另一套,这将增加学生的不适应性,减低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为此,必须做到: 1、在日常行为规范上要与相应的企业要求衔接,把企业要求职工的行为规范,作为学校培养学 生日常行为的部分规范要求,同时要设置专业环境,在环境中训练学生的日常行为。 2、德育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要与企业管理相适应。一位饭店的总经理说:“你们学生不及格还有补考机会,而在企业做错了一件事就难以挽回”。因此,在校的德育管理要与企业要求吻合。首先,应突出制度化管理,将规章制度熟知熟记,严格按制度办事,奖罚分明;其次,是在制度的执行上不能沿用“事不过三”、“下不为例”等旧的教育方法,制度不容违犯,否则就要受到处罚;第三,要适当减少耐心说服的思想教育过程,加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培养学生自律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否则就不能适应企业化管理的环境。 3、使学生进入人才市场参与竞争。创造条件使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供需见面会。在平时的学习、社会工作及各项评比和比赛中为他们设计竞争舞台,创造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达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共同的目标导向下,进行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4、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市场经济活跃,人才竞争激烈,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们能否承受竞争机制冲击的淘汰和排挤?能否经受挫折的考验?实践证明,学习好的学生不一定能在社会中经受住挫折和胜利的考验,这就要求德育应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放到首位。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包括:道德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保健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培养新时期人才的着眼点,使学生增进心理环境的内稳性和肌体对环境的有效适应性,以积极主动、平衡灵活、正确理智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协调社会环境,成为竞争中的强者。这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竞争的心理适应力。在校期间应为学生设计竞争的舞台和竞争的环境,训练学生对竞争的适应力。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诱导,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优势,积极参与竞争。其次是培养学生的预见性。做好上岗前的心理准备,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了解人才市场情况,理论联系实际,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塑造出身体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的人,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成长。 5、加强信息反馈和教师的理论培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能否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应注意以下两点:(1)加强社会信息反溃经常了解社会思想动态,推断哪些社会事务可对学生产生影响,使教育走在学生思想意识形成之前。经常了解企业管理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扩充学生的应变能力。(2)要经常对教师进行社会主义德育理论的培训。加强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建设一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政治思想工作队伍,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需求。尤其是在社会变革的每次微小变化前,首先对教师进行理论指导,使教师具备指导学生的理论准备,注意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更新观念,紧握教育的主动权,使教育具有超前性。 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是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力保障。综上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重在实践的探索和理论上的总结。北京旅游学院管理系在德育上推出的“三自教育”、“学生行为守则”及参与各项活动的“严、细、活、竞、创”的五字要求和“教师形象”的讨论,正是在市场经济下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思考、探索和实践,相信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德育工作论文: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 一、从细小处入手,创设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模式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开始,要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确实,优秀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让学生从幼年开始,就在优秀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中成长。从目前的教育实际来看,德育工作要立足于学校教育,延长教育半径,努力做到三个最佳结合。 1.学校教育结合主流文化 学校教育应永远处于德育工作的中坚地位,在德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逐年提高,时时处处要体现主流文化的脉动。要求学校在进行德育时,着眼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个教育活动都能从教育实践中把握时代特点,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我校自2009年开展“日行一善,诚信一生”教育活动以来,从“善在校园”“善在家庭”“善在社会”三个方面,引导师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由日行一善到日日行善,将抽象的德育融入师生的日常活动中,让善的理念植根于师生的心田,收到良好的成效。 2.社会教育结合社会实践 德育工作仅靠学校远远不够,德育工作离开了社会大舞台,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在日常的社会教育中,只有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让德育工作产生最大效能。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寻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在于德育的社区化和基地化。为开好德育社会实践课,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建立固定的活动课程基地,使德育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我们与荣成市消防大队、武警中队等单位建立联谊关系,将消防中队、荣鹰橡胶有限公司、道南于家村果园、花园社区居委会、市园林局苗圃基地、武警守备处看守所、孔家垃圾处理厂等九家单位,定为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单位开展活动,共同担负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责任。活动基地的选定,为每一个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实践活动搭建了广阔的社会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陆续开展了绿色军训、逃生演练、社会小调查、社区服务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德育工作校内有场所,社区有环境,校外有基地,社会全帮扶,从社会的热点入手,化大为小,将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分解、落实,逐一加以解决,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教育,特别是支持青少年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让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点和着力点。 3.家庭教育结合传统美德 德育工作离开了家庭,就会沦为空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最佳结合,是做好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最佳选择,离开了家庭的德育就会形成短板效应。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先后开展了“世纪小孝星”“感恩母亲节”等系列活动,表达对父母、师长的尊敬和挚爱;利用假期开展“小鬼当家”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以“朝霞情系夕阳红”活动为契机,开展了“爱老敬老,孝心感恩”活动。各班成立了“爱心服务小分队”,与周围社区和附近村庄的孤寡老人结成爱心帮扶对子,每周定期上门服务,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重阳节带领孩子们走进敬老院、老年公寓,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懂得尊老和爱老。这些活动尊重和激励家庭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从传统美德教育入手,鼓励家长的创造精神,积极主动地探讨亲子教育、亲情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受到广大家长的好评,达到家长配合、学生自愿、全社会受益的目的。 二、从细节处落实,锻造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特色 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德育工作更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创树品牌,只有创新才能形成特色,而品牌和特色正是源于细节的积累和褒扬。要尊重一线教师的首创精神,鼓励在德育工作中根据校际实际,创新活动方式和内容,紧贴学习和生活实际,编排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不求整齐划一,更不搞一刀切。 1.创新促发展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模式,在尊重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不雷同,不抄袭,可以大胆引进先进经验,让德育工作紧跟时展步伐,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不上纲上线,但形式新、方法活,既喜闻乐见,又注重实际,这需要一线教师付出大量的劳动,要求教育管理者尊重并且激励德育工作者的劳动,多创造和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让创新成为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 2.开放办教育 德育工作不仅要实现“三个面向”,更要融通古今,博采众长,最大限度地实现德育的社会化,广泛争取社会上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德育工作提供一切可能。要将德育工作引入社会中长期发展 规划,从不同层面加大对德育的重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向德育倾斜。要细化德育的考核工作,在加大德育工作在现代教育中的比重的基础上,适当细化考核细则,淡化条条框框,灵活验收要求,对一线教育工作者加大尊重和激励力度,激励基层多出经验,多出精品。我校在德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家长助教进课堂”等活动。充分发挥每位家长的特长,聘请不同行业的家长为校外辅导员,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开放的讲台,搭建了全新的教学实践平台,进一步拓展教育的渠道,让孩子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实现开放办教育。 3.品牌促推广 教育品牌是特色的集大成者。德育工作没有品牌就失去了特色。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活动不怕小,再小也可以在全国推广,经验不怕多,再多也可以成为大家的共识。有必要以学区和校际为单位,开展交流和互动,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努力缩小城乡和区域差异,努力形成一校一品、一地一风格的百花齐放的德育教育新格局。德育工作无小事,要真正抓好并落到实处,需要教育工作者立足长远,脚踏实地,从细节入手,加快改革创新。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突破。 德育工作论文:构建和谐社会与职校德育工作的时代使命 摘要: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校德育承担着培养“最重要素质”的任务。本文在分析构建和谐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要求基础上,对职校德育工作存在的诸如教育功能上的不对称、教育观念上的不适应、教育内容上的不同步、教育机制上的不协调等“不和谐”音符进行了现实反思,并对如何让和谐意蕴充盈职校德育工作的全程内外作了积极思考。 关键词:和谐社会;德育工作;职校;使命 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总理就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了深刻阐述。“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①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和谐社会建设措施、目标的题中之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职校德育工作如何顺承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培养广大职校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摆在职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 一、构建和谐社会对职校德育工作的创新要求 1.构建和谐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职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它必然对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重要手段的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它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仅靠经济的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向往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实现包括职业教育及职校德育工作在内的社会方方面面的和谐发展。“今后20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步由传统粗放型方式转变为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这种转变必然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资源的开发。”②而中等职业教育正是担负着这样一个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使命而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各行各业对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里的“质量”就包含了社会对职校德育成效的期望:所培养的毕业生要有健全的人格,要具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有与职业相匹配的良好职业道德习惯和科学文化技能,要有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强烈意识和创造能力等等。 2.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和伟大实践触动并更新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反映在职校德育工作上,必然要求在德育内容、目标及工作的思维前提(即德育观)和环境等方面做出新的改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在契合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愿望的同时,也在通过舆论传媒和实践探索深化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进一步认识与追求。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总结了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建设这样一个社会,缺乏对包括职校生在内的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今天的职校生两三年后就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在校期间必须接受、内化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及道德观,并使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成长和成熟。因而,德育内容上,除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的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遵纪守法、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包括和谐文明教育。从根本上看,和谐社会是指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矛盾全面和谐的社会,而人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职校德育工作,就是要结合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的实际,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并与社会整体发展达成统一,从而造就出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准社会成员。这就要 求职校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德育观,即主体性德育观,并努力为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3.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符合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本质,但在这个过程中,职校德育工作难免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矛盾,必然对职校德育工作者实施“和谐德育”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中等职业教育更是如此。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已经成为“整个教育中的薄弱环节”。③正是鉴于对其不能很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需要这个“不和谐”的正确认识,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确定为今后一个阶段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在教育部文件和周济部长的讲话中,都多次提到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要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通过服务“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紧密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合科学技术进步的有机协调。”④以就业为导向,是因为职业教育对扩大就业具有支持作用、服务功能的优势,而就业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因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符合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本质。但在这个过程中职校难免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职校在新形势面前定位清不清,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有没有很快转到以就业为导向上来,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是否具有活力,有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职校发展的社会环境等。在这些矛盾面前,德育工作如何发挥“首位”作用、如何增强职校的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是对职校德育工作者实施“和谐德育”的素质和能力的考验。 二、职校德育工作“不和谐”音符的现实反思 以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德育生态为立足点,审视当前的职校德育工作状况,可以帮助我们在坚持职校德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性的同时,全面认识构建和谐社会对职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进入20__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也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这些文件已经成为指导和促进职校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纲领。同时也昭示着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职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为当前的职校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与人才培养目标与和谐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教育功能上的不对称。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高素质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它具有教育本质的所有属性,目标是育人,所培养的人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较高水平的包括道德素质在内的过硬的综合素质。然而,在一些职业学校,迫于竞争与生存的压力,虽然把“德育为先”喊在嘴上,其主导意识和行动上却偏重于单纯的技能培养。职校德育的价值何在?是保证这些掌握了技能的劳动者真正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越高,社会才能越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让学做人和学技能成为职校生得以全面发展的“两翼”。实践已经证明,德育工作搞得好的学校其市场竞争力也更强。 2.教育观念上的不适应。基层职校德育工作者由于缺少各种培训进修的机会,其德育理念往往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受传统的德育观影响,对职校生个体成长缺乏关照,往往用一个目标规格模式进行要求;对德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不清,方式方法僵化生硬,习惯于我训你听,把发生在校园的各种矛盾简单判定为对抗性质,看见心中就“憋着一团火”,要么不理,一理就激化,造成师生人际关系紧张;沿袭旧的教育模式,时代感不强,脱离德育实际,实效性差。这些表现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去甚远。职校生的主体意识正在增强,“管”和“灌”都已不适合变化了的教育对象,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主体性德育要求职校德育工作者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 3.教育内容上的不同步。德育内容只有贴近时代、与职校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才会为学生关心和接受。对我的发展与成长有利没利,能不能帮助我解决现实问题,是很多职校生在对事物取舍前首先要想到的。因此,职校德育工作内容体系的构建也要围绕这两点进行,一是围绕职校生的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二要凸显时代特色和社会要求,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职校德育实现服务人和社会的和谐。职校德育要依据构建和谐社会对职校生素质的新变化相应及时拓展教育内容,如实践、创新精神的教育,生态伦理观念的教育,团结、协作意识的教育等等。只有德育内容与时代要求同步,职校德育才会以其有效、有形的现实价值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不断加强。 4.教育机制上的不协调。在职校内部,各方面教育不协调的现象普遍存在,德育工作者、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职业指导人员在接触和教育学生时要求的标准有高有低、倡导的价值观迥异,有时甚至形成对立,让学生无所适从,制约和弱化了德育效果。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项踏踏实实的工作,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只能强化“恨铁不成钢”的浮躁心态,影响德育质量。在职校外部,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在拓宽职校德育视野的同时,也给职校德育工作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带来挑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才能使党政群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关心真正转化为支持职校德育工作的强大合力,仍需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三、让和谐意蕴充盈职校德育工作的全程内外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⑤让和谐意蕴充盈职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为职校生成就和谐人生打下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造就一大批建设主力军,成为职校德育工作光荣而艰巨的时代使命。要履行好这个使命,“和谐德育”必须成为职校德育工作不懈的创新目标与追求。笔者以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职校德育工作应该是充满生机性、体现时代感、富于创造力的一项条理、融洽、透射出和谐美的育人实践活动,其本质是实践的,其运作是和谐的。 1.人际和谐:实现德育目标的首要前提 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⑥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职校德育恰恰是突出了对“人”的 教育,承担着唤醒职校生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自我完善意识的任务。完成这个过程,师生人际关系状况对德育接受效果有着决定影响,必须调整好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的态度,使二者关系处于和谐状态。一是德育工作者要研究学生心理需求,客观地分析职校生职校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做到“知己知彼”;二是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消除隔膜,使学生产生“自己人”的感觉;三是要学会把德育内容“活化”,从解决学生生活、学习、择业等实际问题入手,促进道德对象的道德社会化;四是引导学生自觉修德,大胆放手,指导学生自发开展有利于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充分发挥的育德活动。2.管理和谐:确保德育成效的切实保证 职校内部管理涉及招生、就业、教学、实训、德育诸环节,管理系统的和谐与否决定着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而德育管理的和谐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在制约着职校整体管理的质量。管理与和谐是相互促进的一对范畴,没有管理,和谐就缺乏基础,没有和谐,管理就缺乏方向。职校德育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形成一个全员德育的工作局面。一是要更新德育观念,通过引导、教育,使职校教师摒弃思想上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专利”的思维局限,秉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优良传统,主动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实习实训与就业指导等各项工作与德育工作间的联系、渗透和融合;二是健全管理机制,保证落实好德育工作的校长负责制,加强职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德育投入;三是在管理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分层施教,使德育运行在和谐状态下进行。 3.环境和谐:学生德性成长的肥沃土壤 职校生德性的成长、发育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这些有机情境。让学生学会判断并吸纳这些情境中“情”的有益养分,使其在品德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是职校德育工作的职责。必须努力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肥沃的成长土壤。首先,校外环境与校内环境要和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这是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职业学校要抓住这个机遇,积极争取社会各行各业和广大家长的支持,塑造适应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其次,校园内部诸子环境要和谐。设施功能环境(如校园网建设)、校园文化环境、专业建设环境、师生人际环境等子环境构成职校的校园生态环境,这些子环境中德育氛围形成与否、程度厚薄及子环境间德育目标与方式的整体协调性,在促进学生加强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和对其本身和谐、全面发展的深入理解上至为关键。 德育工作论文:开展中学德育工作探究 摘 要:以计算机、通讯、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的网络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的传播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和我们传统的控制能力。良莠不齐的外部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中学生选择和接受外部信息的自由度在扩展。因而,中学德育工作变得更为艰巨复杂。中学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好德育工作已成为1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分析在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因势利导,做到趋利避害。 关键词:网络 德育工作 方法途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应用与普及,对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1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传授平等、交流直接、预警及时等优势,大大地提高德育教育的涵盖面和时效性;另1方面,网络的信息混乱、理性缺乏、管理困难和语言自由等问题,也为各种负面、不良信息的生存提供了便利,不少学生沉湎于网络聊天、游戏、网恋等不能自拔,这都给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压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需要更新理念、转变方法,积极驾驭网络,使之服务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为本,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观念,把网络德育摆在学校德育工作的突出位置 信息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网络德育工作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高在网络环境下搞好德育工作的艺术性,树立新的网络德育观和人才观,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校,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这主要指在承认理想目标、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存在着多样化、多层次的前提下,既要坚持主导性,也要提倡兼容性;在理想方面,既要坚持社会最高理想、全民族共同理想的教育,也要进行个人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的引导;在道德教育的层次上,既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也要加强以诚实、守信、尊师重教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传统道德教育,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 网络德育教育还要注意坚持现实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即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特色、文化底蕴和管理方面的优势等,从而形成有个性的学校德育。科学性原则即要充分遵循中学生的德育心理发展规律,制订与年龄特征相适应的道德目标。在循序渐进和螺旋式提升中,实现网络德育目标。 2、中学应建立和健全校园网络道德机制,努力抢占网络中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牢牢控制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开创出1片德育工作的新天地 第1,学校要构建比较完整的校园信息化网络体系,为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设施为学生创造在校上网的条件,把1些上网成瘾的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在校园网里,学生可在老师正确指导和有效监控下自由上网,获取科学的知识、信息。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开设校园网站和教师、学生个人主页以及校园论坛等,通过正面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同时学校要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组织正面信息上网,及时清除包括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1些封建流毒;境外反动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反动渗透直接危及到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利益的“逆流渗透”;有害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黄色暗流;制造社会德育经济混乱的计算机病毒、黑客等等在内的不良信息。以纯净网络空间,确保网络信息准确全面、安全可靠。 在进行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的同时,要注意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并行之有效的方式,如动画和多媒体等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1体,体现鲜活的生机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还要以重大节日或重要事件等为契机,及时开展富有冲击力的网上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如54运动、抗日战争以及国庆、长征等政治性强的主题和“8荣8耻”、教育、消防安全、环境保护以及教师节和母亲节等社会责任意识强的主题,在网上1些相关背景资料、图片和视频剪辑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如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身边的同学及其先进事迹上网,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先进带动作用。 第2,培养和锻造1批既精通基本的德育理论、思想素质过硬又具有良好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的网络工作者队伍。 我们现时的德育工作者本身存在着与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工作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陈旧;形式主义严重,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落后于时代,甚至落后于学生,对掌握运用新的科技手段缺乏积极性和认同感。 通过培训,可以使之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熟悉微机操作、网络技术和各类软件的应用知识,树立依靠科技增强德育工作生命力的新观念,自觉地把网络技术应用于德育工作实践;同时使其工作方法由单1为 综合,变机械为灵活,刚柔并济,并将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种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使德育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电子信箱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时,要重视师生的平等对话,遵循理解、尊重和信任原则,把正面疏导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启发他们的道德思维,自主建构正确的道德理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还可以利用校园论坛和网络聊天室等环境的开放性、匿名性的特点,就1些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生活中重大时事和其他1些热点问题等,组织网上讨论和辩论,指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的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增进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和交锋,并及时给予正确的舆论引导,从而辨明真伪、区分善恶,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水平和德育鉴别能力,增强对非主流意识的免疫力。 第3,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平等性、交互性、便捷性、即时性、开放性、广泛性等特点的积极1面,进1步做好德育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 1.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辨别教育、自我防范教育、信息伦理、道德、纪律、法制教育,以及向学生推荐有益内容和开展丰富的网上活动,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网络观。 对学生进行网络不良信息的鉴别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判断分析选择甄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其用好网络信息资源。德育工作者既要培养他们比较分析信息真伪和信息价值的能力,又要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自主自律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网上能够自觉选择、吸收美好的正确的东西,摒弃丑恶的错误的东西,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自己的网上行为。 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并制订实施相关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网上行为,使其在网络世界的言行更加规范合理。德育工作者可以在网上转贴国家关于国际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学校方面也可借鉴国家计算机网络文件立法精神和其他1些非正式条例,再结合本校网络论坛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等方面出现的1些情况,制订出1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道德准则,其中可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暂行条例》、《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违纪处分规定》、《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实施细则》之类种种,并严格贯彻执行之。使学生网上行为自觉化,使网络管理日趋科学化、规范化。 2.开展网上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及时解决学生现实和网上生活的疑难问题,关注和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网络的隐蔽性、互动性为心理辅导和咨询提供了天然的好途径。在学校主页里专门开设了“心理课堂”,就“上网可能导致的心理障碍及如何预防和消除”、“怎样调节情绪”、“如何消除考试焦虑”等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利用校园网开设心理论坛和网上心理咨询活动;还可以运用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心理管理档案系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逐步建立起学生心理档案。 3.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设计德育教育主题活动,独立或参与研制开发各类别的德育教育的课件或软件,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完全改变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被动受教地位,实现德育效果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当前的网络德育过程仍然是教师(教育主体)有效发挥主导作用,进而调动学生(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最终实现学生道德自律能力和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指导学生自我设计或者参与开发各类德育教育软件,可以鼓励学生在对纷纭繁复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和摘录时,融入自己的1些想法和思考成果,同时将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又会增加了趣味性和交互性,这样做成的德育课件,必然带有很高的可观赏性和易接受性。从而在德育教育中引导学生由被动走向自觉。 3、要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区3方的合力,积极构建3位1体的教育新格局,共同推进学校网络德育工作 学校虽然是学生德育的主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学校要以大德育观的工作思路,使家庭、社区等各种教育力量都能明确各自在网络德育工作中的职责,以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各种力量齐心协力、协调1致的教育网络系统。3位1体的德育教育格局可以使3者的教育在功能上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产生整体效应,为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构建起1个和谐的平台。 在网上,学校可以建设网络家长学校和网络社区。互联网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平等性、自由性,为开办家长学校和网络社区提供了可能。 在网下,学校要加强对家长的科学引导,以提高家校互动的效益和家庭教育的水平。由于大多数家长对网络知之甚少,大部分家庭没有承担起对青少年指导和监督的责任。因此学校首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家庭教育,对家长进行培训,条件允许,要使家长懂网络知识,提高家长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监护和指导作用,把好学生在家上网这1关。建立家、校电子联系信箱,学生和教师都可以进入网上交流,家庭和学校可以互通情况,共同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 同时,学校还要争取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顿,查封违规经营的不良网吧,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好的环境;对社区文化环境、社会风气进行综合治理,进1步优化社区育人环境,充分挖掘德育资源。最终使学生有1个适宜成长的“土壤”和“空气”,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对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1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期望1蹴而就。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网络特点、功能,大胆探索实践,利用有利形势,克服不利因素和条件,稳打稳扎,方能收到实效。 德育工作论文: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做好学校德育工作 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对全社会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概括,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在本质上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相统一的。 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明确了任务和要求,又鞭策我们要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二、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强调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鲜明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既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二是强调特别要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当前治理社会风气的要害,抓住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也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让广大青少年掌握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也要让他们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校长、每一位教师在这方面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机融合并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一是要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要首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强化有关荣辱观教育的内容,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深入浅出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育部将在今后修订课程标准、审查教材内容时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 二是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抵制低级趣味。要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个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要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把帮助教师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示范。特别是班主任教师更是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要求纳入到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之中。学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考核班主任和教师的重要指标。 四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和联合有关部门,努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做好学校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论文:班主任怎样做好学生德育工作 当前社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了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可塑性很强,如果在学生时代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必将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班主任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先行者,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那么,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呢? 1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我国着名德育专家詹万生主任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现在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为学校以后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我对我校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的爱心、关心、同情心、孝心、自信心等方面主流尚好。但少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自卑、胆怯、嫉妒、厌学等心理问题。这有社会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学校的原因,监护人的原因和学生自身的原因。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德育教育对策提供了有益帮助。对此,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摆在学生良好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带着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爱心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 要管理好班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班主任如没有“爱”字当头,就难以把这项工作坚持下去,而且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有魔力的教育力量。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待每一位学生要有耐心、爱心,与学生贴心,关心他们每天在校学/!/习生活,关心他们成长,如学生饮食卫生,生活学习的困难……学生有病有事老师在场,及时帮助解决,情暖人心,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浓浓爱意。遇到学生有心理压力或思想包袱,班主任找学生对症下药,给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做通思想工作,解除学生的思想症结,使他们愉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 3抓好养成教育 日常行为规范虽然是小事,但它对人的成长、成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尤其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教会学生礼貌待人、明理诚信、助人为乐,教师要以身作则,迁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件细小的事情,及时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常学习《小学生守则》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教育中突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突出德育工作的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逐步完善量化管理制度,就学生品行方面进行加减分量化,坚持做到学生品行每周评一次,每天真实记录学生在校的表现,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两者紧密结合,把规章制度的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做好德育工作提供机制和制度上的保证。 4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开展德育教育 班级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都是通过班级开展落实。以班级为单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从而以生动真实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枯燥空洞的讲道理更能让学生接受。 4.1开好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寓教于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艺术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学期我根据农村学生的情况策划了许多主题班队活动,如《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地球》,通过本次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意识,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 4.2组织各类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组织学生外出参加公益活动、文体比赛、外出游玩,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校内组织学生参加卫生扫除、宿舍内务整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俗话说:“一屋不 扫,何以扫天下”。如:以“我读书为了什么”为主题,让学生展开探讨、发言,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思想有所提高。 4.3定期召开家长会 在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我定期召开家长会,积极开展家访工作,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情况,保持教育学生的一致性,共同培养学生成才。总之,班主任要善于多渠道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解除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育人是一项重要的、长期性的工作。班主任肩负着育人、塑造人灵魂的重任,应义不容辞地做好德育工作,教好书育好人。 德育工作论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思考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强,在这一阶段若教师和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便能促使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且,在这一阶段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对于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所以,身为小学班主任的我们,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更是责无旁贷。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历和实践心得,对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谈两点个人看法。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给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班主任是与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人,小学生的很多性格和品质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所以,班主任每天的言行和举动在无形之中给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若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班主任就得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即起到带头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从而给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比如,我们要求学生谦虚有礼貌,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待人和善,和蔼可亲,不大声说话;我们要求学生干净整洁,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穿戴整齐,不能邋里邋遢;我们要求学生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和同事互相尊敬,和睦团结……这样,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什么,我们自己首先做到,就会在无形之中给学生树立一种良好的榜样形象,学生会在无意之中对我们的行为进行模仿,对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性格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意识 只是运用口头语言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理论说教,对于某些行动力较差的学生而言,有时并不能将其真正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所以,身为小学班主任,我们除了向学生讲授一些道德表面知识,还应积极开展一些道德实践活动,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意识。比如,我们可在周末,带领孩子们到本地的养老院,为孤寡老人带去温暖和问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和老人聊聊天,为他们唱个歌跳个舞,或者是端一杯热水,打扫打扫卫生,等等。这样,我们便能使我国的传统美德尊老敬贤得到弘扬,使学生养成尊敬老人、敬爱老人、帮助老人的良好习惯。又如,在一些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或者是父母亲的生日,要求学生给父母写一张卡片,卡片上写上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和对父母的祝愿,以此使学生产生感恩父母、报答父母的决心。另外,在清明节,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并借这一时机向学生讲述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胜利而浴血奋战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体会革命烈士在国家有难时挺身而出,勇于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这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使道德教学变得多姿多彩,实现了知与行的统一,增强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意识。综上所述,作为小学班主任,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各种德育的途径和办法,使学生在获取各种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德育工作论文:创新性思维对德育工作的应用 1.创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高职院校德育课内容的创新,最重要的是围绕育“四有”新人这个根本目标,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努力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下上功夫,在“实”字上见成效。为此,第一,要加强教材建设,编写出既能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能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既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丰富知识含量,又能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具有可读性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第二,要加强教学研究,准确定位教学中的关键“点”,力求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热点、解析疑点、找准切入点、着眼教育点。第三,要在教学中融入大量具有生活气息的典型案例,通过学习理论来分析案例,通过运用案例来掌握理论。总之,要通过德育课教学内容的传授,帮助大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进而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德育课要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运用新手段、探索新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找准理论学习活动与大学生成长的结合点,把我们要说的同大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鲜明的语言结合起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为此,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依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第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文字、图像、声音等集结在一起,古今中外的有关内容都可以形象地表现出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第二,要运用专题式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难点和基本内容讲清楚,并依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第三,要运用讨论、辩论式教学,就一些学生比较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课堂讨论或分组辩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对疑点问题有明确认识,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第四,要运用案例式教学,把现实中学生关心、关注的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作为案例,作为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引进课堂,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思考、研究,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解决当前德育课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问题。本文来自于《经济师》杂志。经济师杂志简介详见 3.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要有明确的领导机制和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高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德育课的领导,将德育课教学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宣传、教务、德育课教学单位等部门应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创造条件,提供支持,组织德育课教师大力开展德育课教学改革。第二,要有严格的准入机制,严格教师准入标准,制定教师岗位职责,防止不合格的教师走上讲台。严格教学纪律,制定讲台规范,明确要求教师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严格教材管理,制定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管理流程,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编写和使用教材。严格教学督导,制定教学质量检查细则和办法,严肃处理督察不合格的教师。第三,要有快捷准确的反馈机制和合理的奖惩机制,要及时将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以汇集,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反馈给德育课教师。德育课教师也应主动深入到大学生之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学校在德育课教师中应树名师、奖名课,对教学成效显着的教师加以褒奖和宣传。第四,要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师资培养离不开资金保障,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也离不开资金投入保障,学校要合理制定德育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 4.创新教学途径,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德育课教学要提高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课堂教学有效地延伸到课外,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结合起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运用真理的力量武装人,通过良好的环境熏陶人,通过亲身社会实践教育人。第一,要充分利用校园各种教育阵地,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把职高院校德育课教学与文化科学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和讲座,并与德育课统筹规划,分工合作。要按照不同学科与课程的特点,促进它们同德育的科学结合,有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高质量、高品位、高辐射的高校德育课网站,让教师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状况,回答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上网对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有更深的了解与理解。第二,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引入课程教育,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只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 合起来,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才能实现学习和掌握理论的价值。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国情,开阔眼界,进一步锤炼思想、提高认识,这是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一种极好形式。具体做法: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考察,帮助他们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大力开展为社会献爱心活动,把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加强基地建设,把德育课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利用德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广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教育中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吸收。 5.结语 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实现德育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教学途径、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以保持稳定高职大学生就业,高职院校稳步发展。 德育工作论文:对现代德育工作模式的初步探讨 王立(1960~),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系党总支书记、副研究员。 代性、开放性、竞争性、整体性、实践性等特征。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对现代德育特征的认识,新时期 的德育教育工作要尽快实现运行模式的转变,即由单一型、封闭型、平面型向多元型、开放型、立体型转变, 实现德育工作的时代化、社会化、综合化。 以推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 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素质教育向德育工作提出更高 、更严格的要求,也为德育工作的根本好转提供了契机。现代德育要适应新的时代,尽快走出误区和困境,走 改革与创新之路。现代德育的改革创新是宏大的系统工程。本文仅就新的工作模式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素质教育时代德育特性分析 确立和构建新的德育工作模式,要基于对德育工作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现时代德育特性的正确把握。现代 德育的特性则是指有别于传统德育特别是应试教育时代德育的显著特点。这些特征、特性或特点,是我们在实 现德育工作模式转变过程中不能忽略的。 1.时代性。现代德育是时代精神和时展对教育内在的需求。把握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最大限度地满足 社会发展和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德育时代性的鲜明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从现时代教育的最大实际 ,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出发,来设计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工作模式。 2.开放性。自身的相对封闭性造成传统德育工作效果的脆弱,使其对来自系统外部的冲击显得力不从心。 如学校内部关系上智育与德育长期以来形成一硬一软的格局,重业务轻政治、重智轻德的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 解决。学校德育在外部关系上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面对复杂、多样、生动形象的社会影响缺乏有力积极的 反馈能力。青少年易于接受新观念,教育者惯于坚持传统观念,固而学生对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 ,跟教育者有一定的差距。走出封闭,向系统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的新模式,将赋予德育工作鲜活的生命力。 3.竞争性。传统的德育在应试教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之前,也曾创造过辉煌。那是因为计划经济时代, 我们的德育就好比在温室中养花。我们所倡导的观念在社会一直占有绝对的优势,其它什么别的观念意识可谓 不堪一击。所以,我们所宣扬的东西在人们的心目中生长得很顺利,根本不用担心风暴的袭击。然而,在市场 经济环境下,各种观念、思潮,包括积极有益的和消极有害的互相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整个社会。在这种情况 下开展德育,就好比在野草丛中种植鲜花,时时刻刻都在同不良观念作斗争,只有依靠真理的力量去战胜它们 ,才能使好的观念在学生心目中生根成长。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来自多方面的冲击是现实难以回避的, 增强德育自身的素质,提高德育的竞争力和实效性,在各种观念的相互激荡角逐中,破立相辅相成,批判坏的 观念,扶植好的观念,可以说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突出特征。 4.整体性。德育工作不是孤立存在和独立运行的,社会大系统、学校母系统和德育自身系统的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制约着德育的功效。学生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受到社会广泛影响。学校德 育应当从影响学生思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提供给学生思想发展的客观条件,设计自身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 法。在提高学生品德素质过程中,使学生能正确辨析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观念,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 从而提高德育自身对社会环境的积极反馈作用。同时,德育作为学校教育这一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德育目 标的实现既要寄托于学校整体的教育机制的发挥,又要促进学校各项教育要求的实现,激励学生全面接受学校 教育。因此,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加强必须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整体机制,并促进其整体机制的发挥,而不是 凌驾于学校整体机制之上。脱离学校整体机制而孤立地抓德育,往往是徒劳无功的。另外,德育作为全面发展 教育的一个子系统,有自身的整体性。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 、相互衔接,形成德育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整体的观点也可以说是系统的大德育观。 5.实践性。传统德育包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德育也重视实践教育,但大多停留在理论上和实验上。实践 的领域比较窄,时间不足,对学生的覆盖面也不大。实践不足,造成德育的说教化和学生对正面灌输形式的逆 反心理。理论高于实际,道德认识难以向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转化,又导致德育的空泛、实效性不强,这是我 们德育工作事倍功半的又一重要原因。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以养成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将给德育实践创造更宽松的氛围和广阔的时空领域。发 挥学生主动精神、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实践教育,将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又一显著特征,也是相对于传统德 育的最为重要的方面。 二、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构造德育新模式 面对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我们要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将学校德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德育教育要依纲靠本,不断提高学生 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凡超越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内容要坚决压缩。德育工作者要有广、 博、专、深的知识储备,要善于捕捉时代信息,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智能素质,如时 间、效率、竞争、开放、信息、法制观念以及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重视和发展学生不同的爱好、特长;注重 学生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的修养、心理健康和人 格教育;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次要求,加强 德育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使其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按照素质教育的 目标要求和新的德育观,新时期德育教育工作模式要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1.变单一型为多元型,实现德育模式的时代化。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着眼于21世纪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 要求,着力于德育内容的扩充和开发,在继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充实公民教育和心理 健康教育的内容。基本的政治立场教育如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祖国优 秀文化传统教育、近现代史教育等不能放松和削弱,但要力求简明、浅显、通俗,采用现代教育手段,注重质 的收获,而不是量的增加。在此基础上,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的现代人。学校还应从养成教育、个性特 长教育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的行为习惯;培 养学生勇于竞争、不怕挫折以及自信、坚韧、果断、机敏、谨慎、热情等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学有专长”的 素质,增强学生在技能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逐步达到自强、自主、自立、自育,以迎接竞争时代的挑战。 2.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实现德育模式的社会化。首先要建立健全德育基地,强化德育实践。学校要充分利 用本地的德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外德育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 、军事训练基地、劳动锻练基地等。学校可采取组织学生调查、参观、讲座、报告、劳动等多种形式,充分利 用这些基地开展活动,走出德育单纯依靠灌输的狭窄天地。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负面因素,通过社 会热点问题讲座和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免疫”能力。其次,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立 体教育网络。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重视、关 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弘扬社会正气、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学校德育营造一 个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学校在抓好自身德育网络建设的同时,要主动联络社会、家庭的力量,找出学校与社 会的联结点,确立学校、社会联系的实体。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社会德育委员会 ”,举办“家长学校”以及通过“信息通报”、“家长咨询日”、“家长教师互访”等活动,有效地推进德育 的社会化进程。 3.变平面型为立体型,实现德育模式的综合化。市场经济时代社会文化对学生影响是全方位的,学校德育 也应由单一、静态、平面教育向多样、动态、立体教育转变。一要在具体形式上变单一的灌输型为多样的渗透 型,使保持德育方法向着个性化、民主化、多样化、综合化的趋势发展。如当前比较成功的情景陶冶法、榜样 示范法、行为训练法等。二要着力创造课程化模式,把德育教学、德育研究、德育活动课程化,成立专门的德 育教研机构,定时定量地组织德育活动,增强德育的学术性、实践性、权威性,使德育真正具有首位的地位。 三要探讨课堂德育渗透教学,研究摸索德育的渗透方法,挖掘德育渗透的潜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 一环。四要活化德育主体,注重寓德育于教师的表率之中。采取更为严格的规范、更为有效的管理和更加可行 的运行机制,调动和激发教职工育人的主动积极性和持久热情,使广大教职工时时处处发挥师表作用,以良好 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德育工作模式的转变依赖于人们德育观念的更新和对德育首位的由衷认同,当然也依赖于德育本身的作为 。在教育目标确定的条件下,究竟运用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抑 制和消除负面影响,是德育工作的艰巨课题。这方面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本文仅是初步的探讨。
家庭教育研究论文: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流动儿童这个群体逐渐被更多的公办学校的教师所了解和认识。在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就有了对流动儿童的评价。有些评价是积极的,如流动儿童比城市儿童更能吃苦、更懂事,更体贴父母,更会干家务等等。但更多的评价是消极的,如流动儿童的性格比较内向,课堂上不敢发言;流动儿童有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也不太科学;流动儿童的知识面狭窄,学习基础较差,跟不上城市学生的学习步伐。非常有意思的是,公办学校的教师几乎一致性地认为,以上种种“反常”或“落后”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或者说,流动儿童的这些“反常”或“落后”均是由于流动儿童不良的家庭教育导致的。 同时,关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种种劣势,学界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1-4],研究结果一致性地表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种种不足和缺陷。这似乎表明,不管是教师的主观评价,还是学界客观的评估,均指明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种种劣势和清一色的不足。 本研究思考的是,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特征是否真的是清一色“不足”或“缺陷”?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是否也存在某些优势?为此,本研究选取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与流动儿童的学业学习有关的方面,探索流动儿童家庭在促进子女学业方面拥有怎样的资源,怀有什么样的观念,又表现出怎样的行为特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某所中学作为案例,采用多途径的方法收集资料。其中,访谈共涉及16位流动儿童的家长,背景性资料的问卷调查涉及全校120名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家庭教育的问卷调查涉及45位初一和初二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工作总结涉及10位班主任老师。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家庭教育资源匮乏 家庭教育资源主要指的是,家长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监督和指导孩子的学习,家长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在多大程度上能为子女提供必要的学业指导,家庭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条件来满足孩子基本的学习要求,等等。这些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说,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资源比较匮乏,主要表现在流动儿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家庭收入偏少和职业类型特殊三个方面。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偏低。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文化层次较低:54.4%的流动儿童的父亲其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就更低,64.5%的母亲其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是,当流动儿童需要父母提供学业支持时,虽然有些流动儿童的家长休息在家,但由于学识水平有限,他们没办法为子女提供基本的学业支持。试想,家长自己才小学毕业或初中未念完,怎么可能指望他(她)能为子女提供学业支持? 当然,家长并不一定要为孩子提供“直接的”学业支持,也可以为孩子提供“间接的”学业支持(如,为孩子请家庭教师),但较低的家庭收入可能使这一途径无法通畅地运行。 家庭收入偏少。此次调查显示,2%的流动儿童家庭其月收入在500元以下,9%的家庭月收入在500—1000元,22.5%的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25%的家庭月收入在2000—3000元,18%的家庭月收入在3000—4000元,23.5%的家庭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可见,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庭月收入大约只能维持一个家庭在上海这样一个大城市的基本运转,实现家庭的基本功能。家庭收入偏少可能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钱的重要性凌驾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之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首先要以家长“降低生活成本”这一目的为中心。比如说,由于家庭收入偏少,很多流动儿童家长在选择租房的面积、子女的教育投入方面要精打细算,很多时候论文更是捉襟见肘,这在客观上使流动儿童在家里很难有一个舒适和安静的学习环境。本次调查的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家庭大多是在一些比较老的旧小区,住房条件相对较差: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基本上租借老式的“一室户”,父母和孩子是共处一室的;如果家里孩子较多,有两个或三个,或者还有其他成员,一般租借一套“两室户”的房子。也就是说,这些流动儿童基本上没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只有少部分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还有数量更多的流动儿童,由于他们的父母是小企业主或小作坊主,因此,他们往往就在父母的店铺或作坊间伴随机器或城市马路、集市的喧嚣复习功课。 职业类型的特殊性。本研究中的流动儿童父母大多从事的是个体经营业(如批发水产、蔬菜、水果,经营理发店),少数家长进入工厂务工。这些职业的特点主要是工作时间长,基本没有(固定的)休息日,这就使得家长试图监督孩子的学业成为事实上的不可能: “孩子做作业时,我们在楼下干活,只是抽空上去看一看,督促一下,也不是时刻看着。一般是没有(监督)的,还是比较自觉的。” “没有人监督孩子做家庭作业,一般孩子做作业时,我们都不在家。” “孩子做作业时,我们做饭或看电视,有时也可能还没有到家,基本上没有人监督,孩子比较自觉。”“我们一般很晚才能到家,没有人监督(孩子做作业)。” “(孩子做家庭作业时,我们)还没有下班,没有监督,靠孩子自己。” 但本研究也获得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在45份家庭教育问卷调查中,有近20%的家长已成为孩子学业直接支持的重要来源。一般来说,这些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中专或高中”①,其所从事的工作类型又恰恰使他们的休息时间与孩子的休息时间较 为一致。显然,由本人来给孩子提供直接的学业支持减少了流动儿童家庭的“生活成本”。我们认为,这可能是某些流动儿童家长选择由自己来辅导孩子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因。 “(我可以)辅导孩子的作业,减少她的心理压力。”(父亲,高中毕业) “他数学(做对了还是做错了)我可以看出来。如果他有不会做的,我可以教他。语文他查查字典什么的就可以了。”(母亲,高中毕业) “爸爸学业稍高,可以帮助我。”(爸爸,高中毕业)本次调查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虽然大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未能给子女提供直接的学业指导或帮助,但许多(甚至是大多数)流动儿童并不缺乏直接的学业支持或指导,这种学业支持或来自哥哥姐姐,或来自隔壁邻居家的孩子②,这是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 “有他哥哥教他。”“找姐姐帮助。”“我会去问姐姐。还会去问楼上的同学。” (二)教育期望的两极分化 由于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长自身的文化层次不高,掌握的技术又很有限,因此,他们只能从事脏、苦、累且报酬低的工作,这使他们体验到都市生活的艰辛。他们很希望能改变这一现状,却又感到力不从心,于是转而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不要像自己那样辛苦,要像城市的“体面人”那样轻松地生活。同时,他们也清晰看到,在当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格局和户籍制度下,接受更高的教育,拿到更高的文凭,是向上层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长对子女都抱有很高的教育期望,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上大学”“,读得越高越好”: “没有大学文凭就不行了。这个社会没有个大学文凭就不行了。像你们(访谈者)一样多好。”“只要她考得上,就尽量让她上。我们对她说,只要你考得上大学,我们砸锅卖铁也供你。”“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当然希望他读的程度越高越好。” 但是,我们的研究也显示,在流动儿童的家长中也存在着另一个群体。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较低,对孩子的教育怀有理性的或实用的期望。这些家长大多是比较成功的商人,或者他们的孩子学习成绩相当地差,家长对孩子上大学已经彻底地失去了希望。班主任老师也向我们反映,这些家长的观念大体是,“你看我,不也没读到书嘛,但照样混得很好。”下文的受访者靠着自己在上海的十几年打拼,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房屋转租的大老板。 受访者:“我估计她上高中也不行。她成绩中等偏下。我估摸着让她在上海(读完初三)继续念学院。访谈者:什么学院?受访者:就是学技术的。或者让她参军。访谈者:但参军转业后怎么办呢?能找到工作吗?受访者:我们河南不像上海,参了军回来非常好找工作。孩子她舅舅在法院工作,我爸爸妈妈也是干部,她转业后可以很轻易地进入公检法部门工作。”我们认为,教育期望两极分化的背后隐含的是流动儿童的家长对教育的工具性价值的判断所存在的巨大分野:一些家长认为,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和最为重要的途径,他们本人就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才导致目前不体面的生活;另一些家长则认为,不受很高的教育也行,通过其他的途径(如做生意)也能过上美好生活。所以,我们认为,不管流动儿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如何,其背后隐含的思想都是非常质朴的、个人化的和功利的,他们很少将接受大学教育与提高素质联系在一起,这其实是将教育的价值或功能狭隘地工具化了。 (三)教育能力不足 虽然绝大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读大学,但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帮助孩子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当被问到:“家长能为孩子的学习做些什么”时,只有少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指出“督促孩子做作业”、“校外补课”和“买学习资料”等支持性的行为:“我会经常督促她学习、看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需要时请家教。”“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长认为自己文化水平较低,给不了孩子帮助,主要“靠孩子自觉”和“靠他(她)自己”,自己能够做到的就是给钱,只要孩子能读,就一直支持到底。“我们文化水平有限,加上在外打工,我们没有时间帮助孩子什么,完全靠孩子们自己努力。”“这个我们不清楚。”“家长在其中无事可做,孩子的学习只能靠他自己,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出钱。”“我们做得很少。但是教育怎样做人还是经常教育的。不知道成绩不好时,该如何教育了。打也不是,说也没用。哎!” 当孩子出现学习问题时,家长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方法还是积极寻找补救的办法,这是反映家长教育能力高低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当被问到“如果孩子不喜欢学习或者学习成绩差时,你们怎么办”时,虽然大多数家长的回答是:“会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和“教育他(她)”,但我们从流动儿童那里得到的信息却完全不同。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回答是:如果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很多时候会很生气并骂自己,甚至打自己。这似乎表明,在流动儿童的经验和记忆中,打骂已经成为父母应对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一种常用手段。 “会打我,骂我。”“如果考得不好,有时会打我。”“老爸会骂我几顿,老妈也会骂我。”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长无法给孩子的学业提供任何直接的帮助,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这是流动儿童家长教育能力低下的第三个表现。当流动儿童碰到不会做的家庭作业时,家长一般会鼓励他们问哥哥姐姐,或者到邻居家孩子那里寻求帮助。如果没有以上两种资源,家长一般会鼓励孩子“打电话”问同学,或者干脆让孩子空着不做。 “如果真不会做只好不做。”“第二天问老师。”“第二天上学问同学。”“自己靠手边的资料,再不行上网查找。没有人提供帮助。” (四)家校沟通不够积极主动 良好的家校沟通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学习。虽然大多数流动儿童家长认为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是必要的。比如,当问到家长会是否有必要时,几乎所有的流动儿童家长都给予了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和老师联系。”“这样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会)有必要开。因为能了解这一段孩子的学习情况。”“我觉得家长会一定要开,因为学校和学生家庭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以便更好地使老师与家长之间产生沟通的平台。” 另据班主任老师反映,绝大多数(接近90%)家长也能够参加每月一次的家长会。但是,流动儿童的家长在家校沟通上的表现总体上可以用“消极和被动”来概括。用一位班主任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流动儿童的家长很少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和了解孩子的情况,但如果是班主任老师主动与流动儿童家长联系,他们还是很希望从班主任老师那里了解孩子的情况或得到如何教育孩子的建议的。” 流动儿童的家长为什么不愿主动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呢?这或许与他们的观念有内在的联系。本次调查发现,有些家长认为,主动联系老师就是麻烦老师,没什么事就不麻烦老师了,孩子读书不好是自己的事,找老师也没有用,也没有必要麻烦老师。访谈者:会主动跟班主任老师联系吗?受访者:不太会。访谈者:为什么不主动联系?受访者:怕麻烦。访谈者:怕麻烦?受访者:没什么事就不麻烦老师了。访谈者:主动跟班主任老师联系过吗?受访者:没有。访谈者:如果小孩成绩不好了,或者你觉得小孩跟以前不太对劲了,会主动联系老师吗?受访者:小孩读不好书,找老师也没用。访谈者:自己解决?受访者:对。访谈者:那万一自己解决不了呢?受访者:(小孩)自己学,学得下去就!学,学不下去我们也没办法。 四、研究结论及研究结果对社会工作的启示意 义 从总体上来说,流动儿童的家长在促进子女学业方面所拥有的资源,所具有的观念和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之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不足和缺陷,与其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流动儿童父母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也主要源于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流动儿童的父母,他们在家庭教育资源、教育期望、教育能力和家校沟通上的表现都要好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流动儿童的父母。本研究最有趣的一个发现是,在多子女的流动儿童家庭或生活在流动人口聚居地的流动儿童家庭中,大多数流动儿童并不缺乏直接的学业支持来源,流动儿童的哥哥姐姐或邻居家的同学可以为他们提供学业帮助。 本研究的结果对社会工作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启示意义: 其一,亟需开展流动儿童父母家庭教育的干预。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部分流动儿童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偏低,几乎所有的流动儿童家长都将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狭隘地工具化,大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教育能力不足,家校沟通不积极,甚至错误地认为主动地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就是麻烦老师,等等。这些主题都可以成为家庭教育干预的焦点。除此之外,采用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来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干预也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根据优势视角的基本原则,“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而“优势视角就是要甄别且尊重这些有可能用于扭转不幸、对抗疾病、消除痛苦、达到目标的力量和资源”[5](P20)。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较高且作息时间与孩子的学习时间有重叠的家长可以为子女提供直接的学业支持,相当部分流动儿童的哥哥姐姐和邻居家孩子可以为他们提供重要的学业支持,这些在实际的干预中都是可以善加利用的。当然,从外部引入常态性或项目性的支持系统也不失为一个选择。以上活动均可在个案、小组和社区多个层面上开展。 其二,改善流动儿童父母的生存状况。由于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掌握的技术又很有限,所以大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只能从事“脏、重、累”且报酬低的职业,这种生存状况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们并不期望流动儿童的父母都能从事“轻体力”的工作,这不现实。但我们必须思考的是,流动儿童父母目前的这种生存状况是否符合社会公平的原则。我们认为,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格局和户籍制度部分地导致了流动儿童父母的受排斥地位,使他们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很难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当然,城市社会保障对农民工的封闭也是一个问题[6](P291-394)。所有这些都必将使流动儿童的父母处于严峻的生存状况之中,致使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因此,我们必须思考,为流动儿童的父母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的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是否是一个可能的选择。当前,在西方社会工作领域兴起的结构社会工作运动或许为我们开展社会和政治倡导提供了某些启示。为什么具体、直接的社会工作有时候很难从根本上导致服务对象的改变?因为很多服务对象问题的根源其实存在于刚性的社会制度和结构之中。因此,我们认为,通过社会倡导和政治倡导可以使大众反思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格局和户籍制度,推动社会的变革,这或许可以更为根本性地改变流动儿童父母严峻的生存状况。当前,社会工作的各实务领域已经发展出的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模型(如为残疾人争取权利的社会和政治运动模型)[7](P266-276)也许可以作为借鉴 家庭教育研究论文:家庭教育对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的思考 农村儿童、青少年特指农村在校的中小学生(不含幼儿园、学前班阶段),也包括辍学者。接受基础教育的农村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其个体社会化的基础期和关键期。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内容包括社会技能的养成、社会规范的内化、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发展、社会角色的学习、确立生活目标和观念,这五大内容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关注的要素。基于一定家庭因素的农村家庭教育对农村儿童、青少年在社会规范、劳动观念、自主能力、个性及智能方面的社会化产生重大的影响。无疑,这种影响既有正向性的,又有负向性的。 良好农村家庭教育环境对农村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他们社会化过程的顺利完成。概括说来,这种正面影响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良好农村家庭教育内容的正面影响,良好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的正面影响和良好农村家庭氛围的影响。 1、良好农村家庭教育内容的影响 良好农村家庭教育内容及其传递是教会农村孩子做人、成材的可靠保证。它应是完整而科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农村儿童、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正如蔡元培先生曾经所指出的那样:“家庭者,人生之最初学校也。”“一个人的思想的发展,知识的丰富,品德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这里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遵纪守法、勤劳节俭、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爱护公物、立志成材等方面的教育,也就是教孩子学会怎样做人的教育,这种教育靠言教,更靠农民家长的身教。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即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良好生活、卫生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等的教育,即所谓日常生活中的“养成教育”。此外,良好农村家庭教育的内容在当今还应包括农民家长正确对待和指导农村孩子看电视、使用电脑和阅读课外文化读物的行为。这些良好农村家庭教育内容的灌输与内化有助于农村儿童、青少年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对他们的社会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2、良好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如果说,良好农村家庭教育内容及其传递在农村家庭教育中是基础性的要素,且具有根本性教育功能的话,那么,良好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则起着“四两拔千斤”的杠杆性要素的教育功能。良好农村家庭教育方式能促进农村儿童、青少年形成良好个性。 良好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就是理智型的家庭教育,或称之为民主式家庭教育。施行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的农民家长通常具有良好自身素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勤劳致富,孝敬长辈,热心助人,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染孩子,并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常加以正确教育和引导。他们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能自觉履行家长的教育职责,按照国家的要求来塑造子女的人格,并创造良好家庭环境,促使子女良好人格的发展。民主宽松的家庭教育会给农村孩子心理和人格的良好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可使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确定学习成长的方向,实现个体正常社会化。以这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的农民家长,通常能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不任意干涉孩子的活动。他们既严格要求子女,又不苛求子女;既有丰富的爱心,又不盲目溺爱。这样的家庭充满着温暖和睦的气氛。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容易形成独立、坦率、积极、亲切、自信、热情、合作、善于思考等一系列良好品质。 3、良好农村家庭氛围的正面影响 西方社会学有一种观点认为,家庭是以血姻缘为纽带的“人性的养育所”这种观点在一定的意义上,可将其视为家庭气氛比任何社会组织气氛都易于和谐。农村家庭教育氛围亦可作此推理。一般说来,家庭氛围就是家庭成员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给人以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面貌。如果每个农村家庭成员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亲情温暖、民主平等、互敬互爱、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那么农村儿童、青少年就会始终沐浴在一派平等、和谐、文明、宽松的家庭氛围中快乐学习,健康生活。这样就能培养他们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他们良好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树立平等宽容、共生共存、创新发展的现代意识。可见,农村家庭氛围是否和谐,也是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个结论己被大量的农村家庭教育调查所证明。 虽然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还受同辈群体、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农村社区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但作为个体最初的社会化因素一一家庭教育,其地位是任何其他社会化因素所不能取代的。农民家长有效利用各种家庭因素进行适当的家庭教育和影响,是农村儿童、青少年得以顺利实现其社会化的重要基础,其影响力将持续人的一生。 1、不良农村家庭教育内环境的负面影响 (1)片面的家庭教育内容的负面影响。这种教育内容的片面性主要是由农村中小学所推行的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所导致的。为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未来社会,农民家长重视子女学知识、长身体,尤其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考试成绩,但忽视对子女独立能力的培养和勤俭品质的养成,忽略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的锻炼,导致子女畸形发展,在社会化进程中受阻。而且,有的农民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与自身行为示范背反。他们往往对子女正面引导,要求较高较严,而自身行为榜样与教育内容不一致,甚至相反,使初步具有评判能力的青少年子女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或者对教育产生怀疑、厌倦、逆反心理,或者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直接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心态的形成,甚至导致人格缺陷。 (2)不良教育方式的负面影响。不良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导致农村儿童、青少年养成不良个性,它通常有三种类型::溺爱娇惯型、粗暴型、放任型。 在不良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儿童、青少年很难养成自立自强、自尊自重、关心他人、善于合作的品质,即很难建立健全的人格,从而阻碍或延缓了他们正常社会化的进程。 (3)不良家庭氛围的负面影响。农村家庭氛围是否和谐,也是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当今农村,有以下四种特殊的家庭因其不良氛围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村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主要是残缺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家庭、流动家庭带来的一些负面 影响。2、不良农村家庭教育外环境的负面影响 所谓农村家庭教育外环境是指与农村家庭教育内环境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它主要包括电视文化、农村集镇文化市场和农村社会风气。内外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而不良农村家庭教育外环境会对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随着电视机、影碟机在农村的普及,电视对闲暇时间的占有日渐增加,农村儿童、青少年的收视行为和电视经验的获得己经成了影响他们身心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电视的形象性和收视的随意性比起严格的学校教育来说更容易被儿童、青少年所接受;同时,电视比学校较早进入农村儿童、青少年的生活,其吸引力不言而喻。当今一些电视节目令许多农民家长担忧:第一,电视动画片过多,儿童节目过长。第二,武打爱情内容过多。第三,充满凶杀打斗,渲染血腥暴力和魔鬼神怪的外国卡通片过多。第四,有些电视内容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热衷于为“老板”、“大款”、“明星”们歌功颂德等,宣扬物质主义。笔者在农村的家庭教育调查中发现,由于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的过于单调使绝大多数农村孩子,尤其是小学生与初中生沉腼于电视节目,他们中有的人日平均看电视时间为3小时左右。如果农民家长不正确对待自己孩子的收视行为,不加以悉心指导,每天3小时左右不加选择和干预地任凭儿童、青少年收看电视,就必然会对其身体、心理的发展构成负面影响。 如前所述,当今,伴随我国社会的转型和改革开放的拓展、深入,在我国农村家庭教育中影响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家庭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氛围。由于我国社会转型引发社会价值多元化向农村的渗透,以及高科技文化产品向农村的传入,所有这些都客观地对农村家庭教育观念产生冲击。这种冲击,一方面使得农村家庭教育超越传统,有了新的气象,另一方面又使得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教化功能产生失调。主要表现,一是教育内容的片面性,二是教育方式上的偏差,三是家庭教育氛围不佳。 总之,无论我们从农村家庭教育对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正面影响,即对传统教育的超越,还是从其负面影响,及其所引发的农村家庭教育教化功能的失调,我们都可以从中把握到农村家庭教育在对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条规律。这就是:伴随社会的转型和新农村的变迁,作为农村家庭教育主体的农民家长,在与作为客体的农村儿童、青少年之间,在围绕一代人的“社会化”问题上,传统与现代既融合又冲突,上一代与下一代即所谓“代际”关系既对立又同一,即农村家庭教育之主客体双方总是在交互的冲突作用过程中实现融合的。所以,如何解决农村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是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的事情。 家庭教育研究论文:浅谈家庭教育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当前社会上由于各种原因,青少年犯罪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出现了犯罪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性质严重化的趋势。因此,党和政府对此十分重视,花大力气搞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所谓综合治理,就是指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配合和广大群众的参与支持,综合运用思想的、政治的、经济的、行政和法律的等多种措施和方法,努力提高人们的道德和法律意识,抵制和消除各种诱发犯罪的因素,缓解可能危及治安的社会矛盾,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而家庭教育在综合治理这个社会系统工程中,具有其他层面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为此,笔者浅谈如下点滴意见。 首先,家庭教育是法制教育第一所学校。 家庭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课堂,人的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是非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家庭教育影响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子女良好习惯的养成,法律意识的形成都具有其他方面无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环境是人生社会化过程的母体。子女的异常举动,不良言行会在家长面前流露出来,家长只要能抓住苗头,掌握青少年可能犯罪的言行,施以正确的引导,是不难预防犯罪的。如某男孩子在家扬言非要给某某男同学利害看,家长听后,顺藤摸瓜,到学校走访老师。当了解到其于以为某女生与他恋上了,而某某男生又经常与那个女生在一起时,就扬言杀那个男生,并准备了利器。家长在调查的基础上回家告知孩子,某女生并没有恋他恋你之意,你的想法纯屑臆念,给人以“利害”是犯罪的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一番话,说得儿子心服口服,使一起可能发生的恶性治安案件化解了。反过来,有的父母白天在外工作,晚上进舞厅、上赌桌,对孩子不管不教,甚至孩子几天不回家都不问不找。这种家庭教育最终只能是酿造出苦涩的酒,“儿子坐班房,父母恨断肠。” 家庭教育对转化青少年,特别是有劣迹的青少年,预防他们再次犯罪,这对促进社会治安的完全好转,是其他层面所无法取代的作用,以家庭教育特有的血缘关系、情感功能帮助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劳教释放的青少年,让这些人改变过去,走向未来,不至于“二进宫”。方法上,一要热情耐心地帮助。二要督促他们进步,使他们振奋精神重新做人,成为社会治安稳定的力量。这是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十分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如一位家长在儿子进高墙,缺乏生活的勇气之后,经常探望他,写信帮助他,扬起他生活的风帆。儿子刑满回家后,一面积极地为儿子找单位落实工作,一面要求他正视人生,不再同一块青石上摔跤,结果这个孩子在释放的第二年结了婚,还拿到工厂的奖状。但另一位家长,孩子入牢房不闻不问,回家后家长经常发脾气、谩骂,结果这孩子第二次入高墙,在被抓走时,儿子发狠回来就先杀妈妈。足见家庭转化工作做得好,社会就多一份安定;转化得不好,社会就会多一个犯罪。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既教人又育人。家庭教育可贵之处也是最难办到的事,就是家长对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要处处关心,事事留心,使家庭教育持之以恒。 如某市一小孩,因家长教育过严而盗窃他人钱财,其因是家长怕孩子乱花钱,分文零花钱不给,小孩因饥饿而偷了巷口卖鸡蛋的老五叔的四千元钱,小孩子慌慌张张地回家,其父随即追问,孩子将钱全数拿出,嘴里只是说,我饿了,我要吃。他父亲给他吃饭后,弄清了事情的原因,带着孩子到派出所报案。并向孩子保证,今后爸爸不乱打你了,孩子也发誓:今后也不干这种事了。这件事说明,每个家长切实负起责任,那么每个家庭就如同一座社会治安堡垒。反之,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后果就难以预料。如某市一孩子盗窃工厂的电解铜,家长看见孩子床下有不明物品,未当回事,当儿子和床下的赃物一起被警车带走时,才如梦初醒,悔恨莫及。这些事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确实是基础的治保单位。 最后,家长要发挥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监护作用,搞好综合治理。 预防犯罪达到减少犯罪,是一件重要工作。要搞好犯罪预防,首先是搞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础。因此,家庭教育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其他层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尤其是父母是法定的监护人,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孩子思想意识的熏陶、生活习惯的培养、经济来源的掌握、人际关系的状况,家长都应当加以监护,使孩子有一个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 人的意识来源主要是社会文化的积淀,家庭文化的积淀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如果青少年头脑积淀的全是恐怖凶杀,那么有可能成为杀人凶手;如果青少年头脑里积淀的是床上戏等淫乱污秽的东西,那么有可能成为性犯罪分子;如果青少年头脑里积淀的是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那么就可能成为资产阶级利己分子。家庭是孩子意识反映的来源之一,直接影响孩子世界观的确立,思想意识的形成,所以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素养,努力建设好家庭文化,使自己成为孩子思想意识的监护人。做到黄色书刊不进门,淫秽录像不进门,污言秽语不出口。这是正确的做法,也有一些家长自己看了不健康的东西,还使孩子有意无意的受到毒害。当这些孩子从高墙内仟悔的家书中悔恨当初,要不是爹妈看的那些,不致落到今天这样,父母才从良知中感叹:“是我失责,是我混帐。” 常言道:“学好千件事,学坏一件头。”家庭环境离不开社会环境而孤立地存在,社会环境必然会影响家庭环境,反过来,家庭环境建设好,又会影响社会环境。 青少年犯罪中盗窃犯罪突出。主要是个别青少年消费早熟,大把大把地花钱,加之赌博等社会公害,沉渣泛起。做家长的定要留心观察孩子的经济动向,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温州个体户张某,只消极控制孩子经济数额,不注意孩子消费趋向,结果每天十元的零钱,把这个孩子送进赌场,进了牢房。家有资产数十万,儿子成为盗窃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当前青少年犯罪团伙化,集团化的趋势较快,其主要原因很多,但是家长监护不到位,不及时拆帮 解伙,致使小孩子过早地染上江湖侠客的所谓义气,由义气变为犯罪。例如,某市发生的抢劫致人死亡一案,最大的16岁,最小的8岁,这些孩子聚在一起,立帮规、排座次,最后杀人越货,进牢房,但这些孩子最初时结义,最初的动因不能说家长一点不知,而糊涂的家长认为独生子易被人欺,多几个哥儿们就不怕了。这事从反面告诉我们,家长负起监护的责任,履行监护义务,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对子女都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对一些恶性案件的预防和减少有着特定的制约作用。问题在于家长要当有心人,留心观察,仔细分析,不断捉住孩子的思想脉搏,监护好孩子。 综上所述,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家庭教育能树立孩子良好的道德和法律意识,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基础的治保单位。家长是法定的监护人,对孩子思想行为的控制具有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说,家庭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家庭综合治理搞好了,社会综合治理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家庭教育研究论文:关于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的全国“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城乡广泛开展,这是贯彻中央20__年8号文件,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有力举措;也是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的良好平台,这次实践活动成为家庭教育工作的新亮点,有力地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的提高和发展。 一、“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现实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坚持“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学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体现了育人工程的基本途径,反映了家庭教育育人工程的主体性,突出了对广大家长的素质要求;同时也把家庭,特别是家长的教育作为育人工程的前提。从而营造了学习型家庭的良好氛围,达到两代人学习,两代人提高,两代人双赢的效果。 (三)社会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主题鲜明、要求明确。这项活动不是一般的创先达标活动,标准不是高不可攀,它是以家庭和做人基本准则为依据,普通家长和孩子都能做得到的要求制定活动计划,从而促进社会群体的进步,这一活动抓住宣传、教育、实践三个环节,能够得到广大家庭的积极参与。 (四)创新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又一创新。这一活动与“六个一”工程、“五小”活动结合在一起,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还为家长学校增添了活力,使家长学校不再流于形式。同时,拓宽了企业家长学校、新市民家长学校、流动人口家庭学校的空间。 (五)指导性。家庭教育工作经过20多年努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知识健全、理念更新、宣传普及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引起关注:社会的炒作、商业化的运作、家庭教育误区也还困扰着家庭教育。“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是一个适合广大家长教育实践的良好平台,对指导家长科学教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差距 “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的地区、城乡、职业等诸多生存状况不同,也造成了明显的差异,制约着这项活动的发展,表现出这项活动的不平衡性和间断性。 (一)认识差距。“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缺乏广泛宣传。不少群众、不少家长还不甚或不了解“双合格”的活动要求。有些地方这项实践活动还仅限于妇联组织实施落实。党委、政府部门还没有将这项活动与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学习型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缺乏应有的重视。 (二)城乡差距。“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城市开展较为广泛,在农村却不尽人意。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约有六成家长外出打工,这些为父母者,迫于生计基本上或完成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而祖父母大都受文化局限,只能给儿童衣食上照顾。一些农村除贫困外,受到重男轻女和读书无用论影响,使儿童、特别是女童辍学,家庭教育出现弱化或虚化现象。由于农村基层干部的压缩,有些农村村一级妇联组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成了空中楼阁。 (三)实践差距。“教无定法”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因人因家庭而异,它只能有普遍的认知规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近来,由于媒体的炒作,家庭教育有简单化、教条化的趋势。如媒体炒作“哈佛女孩”、“高考状元”,把成才和家庭教育成功局限于升名牌大学。我们不能用特定教育方法去指导所有的家庭,成为教育儿童一成不变的模式。 (四)理论差距。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教育理论呈多元化态势,也不乏商业运作,有意作秀,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状况,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理论“瞎教育不如不教育”、天津“郝氏协议书”等等。这里在有的仅仅是自我感知,家庭教育理论目前还存在着“老方法不灵,新方法不明”的特征,要让家长有普遍的认同感就要建立科学的理论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断章取义,使家长处于难辩真伪,无所适从的境地。 (五)家长差距。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出现了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流动人口儿童家庭、特困儿童家庭等,这些家庭在一些地区约占儿童家庭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些家庭比一般家庭的儿童更需要关爱,一些单亲家庭缺少父爱或母爱,一些特困家庭忙于生计,儿童缺少基本的教育条件。一些失去双亲的家庭,有的与祖父母生活,生活拮据;有的与叔叔等亲戚生活,受到歧视等等,更谈不上家庭教育。 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特点缺乏足够重视,这些捧出来的儿童往往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 (六)两种教育差距。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应对,始终对家庭教育的形成新的挑战。应该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是对立的两种教育,素质教育更侧重人的德与才的培养,而应试教育注重识记、理解力的培养、缺乏一定的创新性。目前,儿童学习没有彻底减负,过重的升学负担使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显得苍白 无力。 三、开展“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点尝试 我们运用科学的“双合格”教育实践活动家长、儿童测试表,提高两代人素质。《测试表》中内容以自评为主。在检测中,找出不足,接受评比。测试表中的要求覆盖了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提出了“双合格”的基本要求,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是家长、儿童能够做到的,因此,它不是一般的评优创先条件,而是做合格家长、合格小公民的基本条件。我们通过在广大家庭中运用推广,使这项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 家庭教育研究论文:谈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 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大板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看到有些孩子不懂礼貌或是不遵守交通规则或是言行不雅时,人们常常会随口说到:“这孩子,老师是怎么教的!”人们把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缺点归咎为学校教育的失败,归咎为学校教育的责任。在素质教育、义务教育的大环境下,人们常常有意或是无意的过度强调了学校教育的作用,而弱化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和犯罪率的不断增长,自杀事件越来越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学生的人身安全和道德底线受到冲击。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真思考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重新准确定位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家庭教育是摇篮教育,是终生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成败的关键所在。2004年10月颁布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与方法,针对子女年龄、个性特征实施教育,与子女互动互学,共同提高”。但还有一部分家长总是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教师的事,教师拿着国家的工资,就应该教育好孩子,责任全是老师的。”这些都是偏见。因此,现代社会要求父母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尽可能的避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失误,与孩子一起健康的成长。 我认为,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多一点给孩子的时间,多关注孩子的成长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忙于赚钱,有的外出经商、打工,有的在自己家门口承包土地搞种植、养殖等。家长的注意力放在赚钱养家上,顾不得和孩子交流沟通,更谈不上关心孩子的学习。 有的只是在平日里偶尔的问一下:考试考得怎么样?做完作业了吗?从不会认认真真的帮助孩子检查一下作业。孩子说做完了,家长也不会去证实是否真的做完作业了或是作业的质量如何。家长的督促和检查对于孩子的学习是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的。当孩子结束了一天的学校生活回到家中,家长应该监督孩子尽快把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做好,使孩子养成回家后马上复习当天功课的习惯。这样容易巩固已学知识,使孩子会产生一种学习有收获的喜悦心情。 还有些家长应为忙于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得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年迈的老人对于孩子的教育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孩子接受教育的滞后。作为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多点的时间。这样才能与孩子有了沟通和交流的基础,没有时间一切都是空谈。 一年级的旭辉是个性格倔强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在外打工,只有过年过节回家一趟。平日里只有爷爷照顾他。有段时间,旭辉出现了厌学的情绪。每次一到学校门口,就哭闹着不进校门,把书包扔掉,在地上打滚。任凭老师怎样劝哄都无济于事。没办法只好让他停课在家。老师怕耽误孩子学习,建议他的父母回来陪陪孩子。结果,旭辉是真的想爸爸妈妈了,他们一回来,孩子的情绪就好了很多。每天拉着妈妈的手来上学,高高兴兴地进教室,上课的时候也积极了很多。孩子的愿望多简单,只要爸爸妈妈陪在身边就行了,经济条件的优越也不能换来孩子的真正幸福。 俗话说:50岁之前看自己,50岁之后看孩子!但并不是说50岁以后才开始管教孩子,而是从孩子娃娃时就开始教育他。有的家长忙于赚钱,却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在错综复杂的多元化信息时代,孩子的成长太需要父母在身边给与及时的引导和关怀,避免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误入歧途或因意外失去宝贵的生命。有的家长给孩子的多是物质的满足,与孩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导致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叛逆。家长说一句,孩子顶十句。这就是长期疏远的结果,不仅是空间的距离,更是心的距离。家长“赢”得了钱,却“赢”不了自己的孩子。要是这样就快快倾斜一下自己的天平吧!50岁之前你“赢”在了事业上,50岁以后可别“输”在了孩子身上! 二、“润物细无声”,注重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事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阅孩子也算不少,真切的体会到“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但是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会反映出家长的一些生活习惯。借用那句话: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的确很贴切。 班上的振邦家长是做羊肉生意的,孩子经常在班上做出一副宰羊的架势,把整个过程说的头头是道,在关键时候怎样擦擦汗,怎样磨磨刀表演的是惟妙惟肖。这完全源于他经常看家长这样干活的。长期以往,对于这样的血腥场面,他就习与为常视而不见了。 学校幼儿园的景宏小朋友,上课或是下课的时候,觉得热了,就旁若无人的把衣服从头上一撸就光起了膀子。经过老师多次的教育才慢慢的改变了这一不雅的习惯。问起来,他还自豪地说:“夏天热了,在家里,爷爷和爸爸都是不穿上衣的。”可见,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有多大的影响。 家庭作为孩子生活的基地,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我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孩子不染上市侩气,成为一个有学识渊博的读书人,不厌其烦,多次搬家择邻,为孩子创造合适的环境。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他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孩子。孩子的模仿性很强,悄悄的观察着世界。这个环境发生的一切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良好的家庭环境需要父母的自身来创造,父母应远离一些不良嗜好,如酗酒、赌博、搓麻将等。做到“百事孝为先”为孩子做好榜样。团结邻里,为人善良厚道。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自然会拥有正义善良、知耻上进的好品德。 三、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孩子从礼貌待人开始做起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会给他一些评价:“这个人真有教养。”“这个人素质真差,连一点礼貌也没有。”一个有素质有教养的人才会被尊重,受人欢迎。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家长应注重孩子的可发展资源,使孩子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 尴尬镜头一:有家长带儿子去赴宴,行前生怕孩子不知礼节而使场面尴尬,便嘱咐孩子一定要懂礼貌。可是在家就无法无天惯坏了的儿子哪能说改就一下子改好了呢。几个菜刚刚端上来,儿子就急不可耐的伸出筷子吃了个遍,将自己最爱吃的菜几乎全夹到了自己的面前,旁若无人的吃起来。大家饭还没有吃完,他就趴在妈妈的怀里又吵又闹的要回家。此时,家长满脸的尴尬,无地自容极了。 尴尬镜头二:周末,预约好便到某朋友家拜访。一进门,看到他的孩子只穿内衣,光着脚丫侧躺在沙发上看电视。面前的茶几上堆着一些零食,虽旁边有垃圾箱,但果壳还是落了一地。看到客人来,只是瞟了一眼,便继续看电视,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当家长训斥的时候才摇头晃脑不情愿的回到自己的房间里。 文明礼貌从小就要培养,形成良好的习惯。有些家长认识片面,对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不够重视,认为学好习就行了。还有的认为孩子天真无邪,越坏越调皮说明孩子越聪明越有胆识,长大了自然就好了。这都是误解!所谓的播种一种行为收获的是一种习惯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孩子从小不播种好行为培养好的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形成了,就很难再改。 仔细想想,现在有些孩子说话没大没小,家里来客人没有礼貌,饭桌上挑挑拣拣旁若无人,满口脏话,随地丢垃圾,吐痰.....。这样的孩子如果不教育、不纠正,会在某一天突然变个样子吗?越是懂礼貌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开阔天地,因为他是受大家欢迎的人,这也就是孩子走向成功所必需的“人脉”,有了人脉,机缘就更多,走向成功的步伐就更快! “凡是可以给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注重以身作则 ,发现孩子有不讲文明礼貌的行为,及时指出并予以改正,逐步培养起孩子讲文明礼貌的习惯。当孩子忘了说“谢谢”时不要粗鲁的训斥,正确的引导;和孩子再见时,自己别忘了道别。家长用恰当的方式、恰当的语言、恰当的场合教育引导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孩子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四、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品德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大部分家长害怕孩子吃苦,也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不让他们做家务。实质上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要想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必须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光是学习要努力,还要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而不是一个高分低能的人。勤劳节俭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勤劳的人是没出息的,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勤劳节俭,相辅相成,不勤劳的人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的人往往更勤劳。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而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若要真正的贯彻好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就要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家庭教育研究论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论文 摘要: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科学的、合理的引导和开导,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均衡发展,本文主要从爱心感化孩子,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学习兴趣的形成,关注留守儿童等方面来对农村家庭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 家庭; 教育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关键阶段,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可在家庭教育方面又表现得不均衡,城市家庭教育的水平要比农村高得多,而我国又是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多,农村孩子的基数也比较大,可以说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不仅关乎着农村教育,同时也关乎着整个中国的教育,所以,如何做好家庭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则显得尤为重要,家长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国家的教育及时代的发展的需要。针对农村孩子家长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留守儿童偏多、家庭教育条件相对薄弱这些现状,要让家长弄清家庭教育的目的,使他们更快地提高自身素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家庭教育。为了改变农村家庭教育后进的局面,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及所了解到的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中觉得,要提高农村的家庭教育质量,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个孩子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想当好这个老师,就必须记住古人的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家长的爱一旦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他们同样会对家长充满爱,也就会心甘情愿地听家长的话,接受家长的教育、引导。假如有一天,你听到一声“妈妈,您辛苦了!”、“爸爸,您歇会儿吧!”时,你定会感到幸福无比。 然而,家长的爱都是无私的、全面的,不仅要爱乖巧、聪明的孩子,更要疼爱顽皮的孩子。当然,家长对学生的爱,决不是溺爱、迁就和放纵,而应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之愈深,教之愈严。去年我教二年级时,碰到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孩子家长跟我说:“你班上有一个学生看中了我孩子的玩具汽车,就偷偷藏了起来,我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他家长。”我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说?”他说:“老师啊,你不知道,这孩子的家长脾气暴躁,我怕他打孩子。”我知道这一情况后就找到那个孩子的家长,向他了解平时教育孩子的情况,对他那种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并告诉他只有向孩子、讲清楚道理后,再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孩子才能接受,并告诉他今后要做一个诚实、品优、阳光、爱学习的好孩子。那位家长按照我说的做了,效果果然很好。这件事使那个犯错的孩子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所提高。面对一群天真、活泼、聪明、可爱又调皮的孩子,遇上这样的事做家长的又能怎样呢?只好利用休息的时间尽可能地和孩子聊聊天、做做亲子游戏,消除孩子对家长的畏惧感,努力使他们尽快地把家长当作自己的保护伞和可以信赖的朋友……我在家里常常这样想:八九岁的孩子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家长对孩子应该有一种宽容之心、疼爱之心。我相信:只要家长经常和孩子谈谈心,孩子就会与家长拉近距离。试想一下,家长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怕自己呢?保持和谐融洽的亲情关系不是更好吗?说句实在话,只要家长的内心里把孩子真正看作是个孩子,教育起孩子来就会轻松多了,而且效果可能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就要留意孩子平时的一言一行,针对孩子的年龄、心理、生理等特点,对孩子进行婉转、科学、正确心理疏导,以孩子生活中的事、身边的事为抓手,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样,孩子的进步会很大,家长做起工作来也会得心应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成教育重在培养,贵在坚持。平时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要把孩子的养成教育与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等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空闲时间和孩子一起做些公益活动,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逐渐潜移默化,形成良好的习惯。作为班主任及家长的我,深知对孩子平时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次午间,我发现班上一个孩子在从食堂回教室的途中主动拾起地上的废纸,我回到教室就对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主动捡起地上的废纸,真是个懂事的孩子。”还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用肢体语言鼓励学生。通过这次表扬后,课间擦黑板、打扫包干区、倒垃圾等活大家都抢着干,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服务。结果,教室里越来越整洁,孩子们也越来越懂事理。那么我们做家长的在家里也可以这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如:孩子拿笤帚扫地,尽管扫得不是很干净,但是家长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这时要去表扬孩子爱劳动的行为,鼓励孩子积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且一定会越做越好。此外,随着天气渐渐转暖,家长应经常提醒孩子洗头、洗澡。如果孩子怕洗,家长不是去批评孩子,而是应该跟孩子讲清讲究卫生的好处那些埋着头的孩子,而且自己带头去做。这样,我相信今后孩子一定会很勤快地洗头、洗澡。平时家长也可以不定期地检查孩子的手、书包及房间卫生,在检查的过程中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既要讲究人卫生教育、又要注意环境卫生,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庭面貌整洁一新,看着孩子充满童真的笑脸,家长的内心定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幸福之感。渐渐地,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养成了;那么在学习、劳动等到方面孩子也会有突出的表现,使孩子在温馨快乐的家庭中健康成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作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人,既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应肩负起教师的职责,要清楚孩子有着较强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随时会向父母提出这样 那样的问题。因此,父母同样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这就要求父母必须阅读大量的优秀书籍、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书本知识,对孩子所提的任何问题要有处变不惊,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样的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才会有分量,才会让孩子尊重,才会让孩子感到骄傲,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才能将知识的甘露洒向孩子的心田,才能轻而易举地去开启孩子心灵的闸门,才能用渊博的知识去拨动孩子的心弦,才能激励孩子向着科学的高峰不断登攀。孩子的求知欲是十分可贵的,但又是十分稚嫩的。作为家长,千万不能不能因为孩子的问题幼稚或工作繁忙挫伤孩子猎奇的心理、好问的习惯和求知的积极性,而应该积极引导和开导,全心呵护和精心照顾。孩子有爱听好话、争强好胜的特点,为激励孩子的学习热情,我常用比赛的形式,树立他的竞争意识。如在家里开展家长和孩子进行猜谜、朗读、讲故事等有趣且有意义的活动,使孩子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习热情。 小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不长,有点风吹草动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所以在家时,家长也可应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有意识地去训练集中注意力学习、做事。如孩子完成了家长所布置的任务,家长可给孩子一定的承诺,如陪孩子去玩,给孩子买他喜欢的书籍等激励性措施,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主动去学、乐于去学。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则需要有耐心、细致爱心和宽容之心,用“我的孩子准行”、“我的孩子真棒”、“我的孩子最聪明”等话语勉励孩子,使他对学习充满自信、全面发展。 由于农村人口多、企业相对较少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进城务工的越来越多。家庭的隔代教育现象较为严重,爷爷、奶奶对孩子过溺爱,具体表现在老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生怕孩子不听话、发脾气、惹是生非。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在家里难管理,在学校难教育的尴尬局面。面队这些现象,我经常于接送孩子的老年家长交流谈心,及时告诉他们孩子平时在学校的表现和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不利于孩子成材的事例,使他们知道对孩子的教育要严爱有度。孩子的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觉得对孩子教育的责任重大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不管有何种理由都不能影响孩子的成长。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有机结合,使孩子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只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结合、共同努力,共同分析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并对家庭教育适时的指导,就一定能保证农村教育的成功。然而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相信每个家长都有各自的酸甜苦辣,教育孩子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可孩子对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家庭教育,要家长对孩子加以耐心教育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早日健康成长。家长要用爱心,信心和决心去爱护孩子,并严格地要求他们,鼓励他们,教育他们,做事细致入微,不辞辛劳,就一定能使祖国的花朵开得更艳丽,早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家庭教育研究论文:剖析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摘要:近年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很多的问题。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一般地说,人都出生和生活在一个家庭中,都是首先通过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基层组织,再进入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的,儿童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础。因此,对大多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与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如在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上,我国家长大多处于统治地位,而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平等相处,他们很尊重自己子女的看法;在育儿观上,中国家长大都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而美国家长更看重提高孩子的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育方式上,中国家长喜欢包办替代,而美国家长更愿意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这些差异导致了两国儿童成人后在生存适应能力上的明显差距。从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上可以看到我国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不足。因此,正确认识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对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提高未来人才的素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引言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的成员关系,育儿观,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结果上存在的差异。因而,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可以看到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吸取美国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下文就对此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本文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讲的是中美两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差异.作者分别从家庭成员关系、育儿观、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结果这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第二大部分讲的是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的现状,与美国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中国的家长所存在的悲观思维方式造成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家长重养轻教,重物质轻思想,导致了中国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失调和品德问题等.由此也不难看出,美国的家庭教育有着一些我们所应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如: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第三大部分是作者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作者认为我国只有变“传统”、“片面”、“封闭”的家庭教育方式为“民主”、“全面”、“开放”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在于: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强调命令与服从,而美国家庭则注重公正和自由。中国家长大都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意愿来干涉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因此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美国家庭则更重视孩子们的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 在我国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父母总觉得孩子永远长不大,对孩子的教导会持续到孩子长大以后许多年。另外,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长者恒为师”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家庭中,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中形成了一种不平等,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慢慢习惯了在多重规则下生活。然而近年来,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成了中心。家长总是对孩子千依百顺,这种溺爱的行为,造成了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在中国,孩子在家里很少有发言权,参与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懂规矩。 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自由平等的相处。在孩子小时候就尊重他,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把孩子看做独立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尊重和理解。让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有独立的合理思想;美国孩子有选择权,美国父母在孩子的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时,就很重视让孩子自己去进行选择,作出决定,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图书,游戏,长大以后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等等。美国父母大多不会替孩子选择,他们主要是引导孩子怎样进行选择,或者站在孩子的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所以,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中国家庭很重视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工作。很多家长认为,父母责任就是尽力让孩子生活得更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美国家庭的育儿观非常不同,他们注重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美国家长注重培养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中美两国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方面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生活上包办代替。中国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代替,这种包办横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纵向延伸到孩子长大成人。对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 2.社交上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于是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其他孩子的办法。 3.经济上任意放纵。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不少小学生都拥有手机、数码相机、MP5等高档消费品,这无形中助长了他们奢华浪费的习惯。 4.学习上过于严厉。应试教育一直深深桎梏着中国家长们的思想,导致家长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惟一标准,对孩子成绩要求非常苛刻严格。 而美国家长重视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从孩子出生,父母就设法给他们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第一,宁苦而不骄,美国家长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欧美的儿童少年,从小就打工,这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练。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纸了。第二,家富而不奢。美国的家庭平均收入比中国多几十倍,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第三,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 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另外,美国家长大都不会对孩子的学习施加太多压力。他们认为孩子感兴趣的知识自然会努力去学,强制他们去做本不愿做的事情,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让他们自己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成功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 (四)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两国育儿观和教育方式不同,教育结果也明显不同。美国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这体现在:(1)性格倾向积极,遇事镇定沉着,能与人和谐相处,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具有创新精神。(2)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领。 与此相反,中国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中国孩子的这些个性和特点,恐怕是与我国倾向于“学历教育”有很大关联,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 二、对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 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哪一种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呢?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创造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全面的人。显然,美国家庭教育更能培养个性张扬、有创造力、生存力的“人”,而中国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守规矩”、“会读书”的所谓的“才”。这是中国家庭与学校“合作”进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这教育的结果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素质。那么,美国的家庭教育有哪些优点呢?与美国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哪些不足?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有哪些呢? (一)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平等意识 在美国大人跟孩子谈话永远是蹲下来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孩子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父母负责引导,帮助分析,但最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提供孩子参加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么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充满自信。 2、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在国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创造能力,他们会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环境和条件进行劳动训练,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美国父母认为劳动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劳动能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3、注重培养独立能力 在美国,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是靠自己挣钱来读书。美国的家长普遍都支持自己的孩子通过打工、做兼职等来锻炼其独立生活的能力。美国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一间,从没听说过孩子与父母睡在一起。 4、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美国人不会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应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他们认为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二)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1、悲观的思维方式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态 从如今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无所谓;盲目攀比造成心理失落,失落导致恨铁不成钢,家长的心态变了,孩子的自信也失去了。 2、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 现在不少父母仅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会忽略孩子内心世界,这样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家长的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陷。剥夺了孩子对人生的正常体验,孩子失去了生存能力;而家长对孩子学习上过高的期望又造成他们过重的精神压力,这种教育十分的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3、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中国家长爱孩子,更爱面子,家长喜欢拿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满足虚荣心,给自己挣面子。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是他们的,他们就有权利支配孩子的行为,而当孩子违背他们的命令时,有的家长就会使用“威严”的家庭暴力,却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他们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 4、缺乏学习和家庭教育的氛围 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过于陈旧,,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既不学习教育知识,也不借签他人经验,教育结果一定不好,只会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结果造成家庭教育气氛紧张,缺少亲情。家长与孩子交流非常重要,其实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更多的是非语言的,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育儿观和教育方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孰优孰劣非常清楚。要提高未来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质量和素质,这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做起。因为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我国的家庭教育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中某些传统观念、手段及方法已无法适应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吸取西方国家的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努力改善教育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熔铸古今,汇通中西,我们才能造就出非凡的下一代。 家庭教育研究论文: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 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二)"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一、"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 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现状之二: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钱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特别是"下暴"现象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怪圈"之二:浪费钱物 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 (1)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2)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 (3)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 (4)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 (5)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学校门口的地摊,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市场。学校拾到的各种衣物,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 "怪圈"之三:流行享乐 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驱车、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发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棒棒"背书包;有的学生懒得 走路,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怪圈"之四:唯我独尊 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许,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许他(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怪圈",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己的选择。 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会干的,他就越想干,会了就不干了。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同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对策之二: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 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教师完全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春节期间开展"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实践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的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策之三: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学校,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家庭教育研究论文:浅谈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 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大板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看到有些孩子不懂礼貌或是不遵守交通规则或是言行不雅时,人们常常会随口说到:“这孩子,老师是怎么教的!”人们把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缺点归咎为学校教育的失败,归咎为学校教育的责任。在素质教育、义务教育的大环境下,人们常常有意或是无意的过度强调了学校教育的作用,而弱化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和犯罪率的不断增长,自杀事件越来越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学生的人身安全和道德底线受到冲击。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真思考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重新准确定位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家庭教育是摇篮教育,是终生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成败的关键所在。2004年10月颁布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与方法,针对子女年龄、个性特征实施教育,与子女互动互学,共同提高”。但还有一部分家长总是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教师的事,教师拿着国家的工资,就应该教育好孩子,责任全是老师的。”这些都是偏见。因此,现代社会要求父母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尽可能的避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失误,与孩子一起健康的成长。 我认为,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多一点给孩子的时间,多关注孩子的成长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忙于赚钱,有的外出经商、打工,有的在自己家门口承包土地搞种植、养殖等。家长的注意力放在赚钱养家上,顾不得和孩子交流沟通,更谈不上关心孩子的学习。 有的只是在平日里偶尔的问一下:考试考得怎么样?做完作业了吗?从不会认认真真的帮助孩子检查一下作业。孩子说做完了,家长也不会去证实是否真的做完作业了或是作业的质量如何。家长的督促和检查对于孩子的学习是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的。当孩子结束了一天的学校生活回到家中,家长应该监督孩子尽快把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做好,使孩子养成回家后马上复习当天功课的习惯。这样容易巩固已学知识,使孩子会产生一种学习有收获的喜悦心情。 还有些家长应为忙于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得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年迈的老人对于孩子的教育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孩子接受教育的滞后。作为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多点的时间。这样才能与孩子有了沟通和交流的基础,没有时间一切都是空谈。 一年级的旭辉是个性格倔强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在外打工,只有过年过节回家一趟。平日里只有爷爷照顾他。有段时间,旭辉出现了厌学的情绪。每次一到学校门口,就哭闹着不进校门,把书包扔掉,在地上打滚。任凭老师怎样劝哄都无济于事。没办法只好让他停课在家。老师怕耽误孩子学习,建议他的父母回来陪陪孩子。结果,旭辉是真的想爸爸妈妈了,他们一回来,孩子的情绪就好了很多。每天拉着妈妈的手来上学,高高兴兴地进教室,上课的时候也积极了很多。孩子的愿望多简单,只要爸爸妈妈陪在身边就行了,经济条件的优越也不能换来孩子的真正幸福。 俗话说:50岁之前看自己,50岁之后看孩子!但并不是说50岁以后才开始管教孩子,而是从孩子娃娃时就开始教育他。有的家长忙于赚钱,却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在错综复杂的多元化信息时代,孩子的成长太需要父母在身边给与及时的引导和关怀,避免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误入歧途或因意外失去宝贵的生命。有的家长给孩子的多是物质的满足,与孩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导致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叛逆。家长说一句,孩子顶十句。这就是长期疏远的结果,不仅是空间的距离,更是心的距离。家长“赢”得了钱,却“赢”不了自己的孩子。要是这样就快快倾斜一下自己的天平吧!50岁之前你“赢”在了事业上,50岁以后可别“输”在了孩子身上! 二、“润物细无声”,注重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事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阅孩子也算不少,真切的体会到“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但是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会反映出家长的一些生活习惯。借用那句话: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的确很贴切。 班上的振邦家长是做羊肉生意的,孩子经常在班上做出一副宰羊的架势,把整个过程说的头头是道,在关键时候怎样擦擦汗,怎样磨磨刀表演的是惟妙惟肖。这完全源于他经常看家长这样干活的。长期以往,对于这样的血腥场面,他就习与为常视而不见了。 学校幼儿园的景宏小朋友,上课或是下课的时候,觉得热了,就旁若无人的把衣服从头上一撸就光起了膀子。经过老师多次的教育才慢慢的改变了这一不雅的习惯。问起来,他还自豪地说:“夏天热了,在家里,爷爷和爸爸都是不穿上衣的。”可见,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有多大的影响。 家庭作为孩子生活的基地,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我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孩子不染上市侩气,成为一个有学识渊博的读书人,不厌其烦,多次搬家择邻,为孩子创造合适的环境。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他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孩子。孩子的模仿性很强,悄悄的观察着世界。这个环境发生的一切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良好的家庭环境需要父母的自身来创造,父母应远离一些不良嗜好,如酗酒、赌博、搓麻将等。做到“百事孝为先”为孩子做好榜样。团结邻里,为人善良厚道。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自然会拥有正义善良、知耻上进的好品德。 三、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孩子从礼貌待人开始做起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会给他一些评价:“这个人真有教养。”“这个人素质真差,连一点礼貌也没有。”一个有素质有教养的人才会被尊重,受人欢迎。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家长应注重孩子的可发展资源,使孩子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 尴尬镜头一:有家长带儿子去赴宴,行前生怕孩子不知礼节而使场面尴尬,便嘱咐孩子一定要懂礼貌。可是在家就无法无天惯坏了的儿子哪能说改就一下子改好了呢。几个菜刚刚端上来,儿子就急不可耐的伸出筷子吃了个遍,将自己最爱吃的菜几乎全夹到了自己的面前,旁若无人的吃起来。大家饭还没有吃完,他就趴在妈妈的怀里又吵又闹的要回家。此时,家长满脸的尴尬,无地自容极了。 尴尬镜头二:周末,预约好便到某朋友家拜访。一进门,看到他的孩子只穿内衣,光着脚丫侧躺在沙发上看电视。面前的茶几上堆着一些零食,虽旁边有垃圾箱,但果壳还是落了一地。看到客人来,只是瞟了一眼,便继续看电视,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当家长训斥的时候才摇头晃脑不情愿的回到自己的房间里。 文明礼貌从小就要培养,形成良好的习惯。有些家长认识片面,对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不够重视,认为学好习就行了。还有的认为孩子天真无邪,越坏越调皮说明孩子越聪明越有胆识,长大了自然就好了。这都是误解!所谓的播种一种行为收获的是一种习惯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孩子从小不播种好行为培养好的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形成了,就很难再改。 仔细想想,现在有些孩子说话没大没小,家里来客人没有礼貌,饭桌上挑挑拣拣旁若无人,满口脏话,随地丢垃圾,吐痰.....。这样的孩子如果不教育、不纠正,会在某一天突然变个样子吗?越是懂礼貌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开阔天地,因为他是受大家欢迎的人,这也就是孩子走向成功所必需的“人脉”,有了人脉,机缘就更多,走向成功的步伐就更快! “凡是可以给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注重以身作则 ,发现孩子有不讲文明礼貌的行为,及时指出并予以改正,逐步培养起孩子讲文明礼貌的习惯。当孩子忘了说“谢谢”时不要粗鲁的训斥,正确的引导;和孩子再见时,自己别忘了道别。家长用恰当的方式、恰当的语言、恰当的场合教育引导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孩子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四、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品德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大部分家长害怕孩子吃苦,也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不让他们做家务。实质上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要想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必须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光是学习要努力,还要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而不是一个高分低能的人。勤劳节俭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勤劳的人是没出息的,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勤劳节俭,相辅相成,不勤劳的人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的人往往更勤劳。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而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若要真正的贯彻好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就要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家庭教育研究论文:新时期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如何进行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教机构,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家教指导的职责,与家长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真正做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机结合。 最近网络上速传一首小诗《幼儿园,当我把孩子交给你》,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魂牵梦萦的牵挂,对幼儿园教师真情的期盼!其中一句“我的孩子,妈妈像选择爱人一样地选择幼儿园。不奢望她像我一样地爱你,但希望你像恋我一般地恋她。”更是将妈妈的心声发挥得淋漓尽致。面对这一实例,留给我们幼儿园的更多是的担忧、更多的是思考。 作为幼儿园有责任有义务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参与幼儿的活动,倾听家长的心声和建议。从有效的教育实践可以看出,只有老师和父母配合好,才能教育出具有美好的心灵,具有创造力、有信心、有责任心、有责任感而且乐观向上的孩子。幼儿园要充分发挥好在家教指导上的作用,通过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架构起幼儿园与家庭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家长的认同感和合作心,达到家园一致的理想教育境界。同时,也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各种相关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幼儿园服务和回馈社会、帮助家长成长的途径。让幼儿在爱的教育中茁壮成长,成为健康、和谐、快乐、积极的现代儿童。 那当前新时期我们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应如何进行有机结合?我园进行下列一些工作: 1.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如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家园联系栏、家访、观看音像资料等形式,让家长明白幼儿园教育离不开家长参与、支持、配合,激发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的热情,鼓励家长支持幼儿园教育的行为。如每年新生幼儿入园前,我园都会对新生幼儿家长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办园理念,解决新生幼儿入园时遇到的问题,请家长谈谈自己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对家庭教育的理解,请家长观看历年来园内家园共育的图文资料和展示家园共育的成果,让家长了解作为21世纪的合格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然要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寓教于家庭的生活之中,又是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亲密伙伴,与教师互动合作,协调一致地教育孩子。 2. 开展多项活动,达到家园教育结合的目的。在日常活动中经常采取多样活动:如家访、问卷调查、培训班、举办讲座,开展有趣味性的亲子运动会、亲子游戏、家园知识竞赛、家园主题活动、文艺演出等等,让家长深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模式,理解教师的工作性质,能够更加准确客观的评价自己孩子的成长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家庭教育,大大提高教育效率,提升教育效果。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所以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我园领导要求每一个教师积极主动注意研究每个幼儿的家庭经济情况、社会地位、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素养等因素对幼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①有的家长赞成让孩子与同伴游戏的做法,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却宁愿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他出去与小朋友接触,有的家长是怕孩子与同伴产生纠纷,怕自己的孩子吃亏;②在对幼儿的评价上,一种家长对幼儿的评价高于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在有些家长的眼里,自己的孩子的优点总在闪闪发光,缺点则看不见或看见了不愿承认,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能干的;③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期望,会造成培养目标、教育实施上与幼儿园有分歧;④有些家长对幼儿的关怀照顾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个体指向性;二是细致入微;⑤幼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遇到困难,不能取得令家长满意的效果时,有的家长就可能会指责、埋怨教师工作做得不好;⑥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有的家长对孩子管理严格,有的则放纵溺爱,有的重能力发展、智力开发,有的要求识字写字,多长知识;⑦有的家长则强行对幼儿进行正规的学习训练……了解到这些家长的不同想法和做法后,教师便可以有目的地与他们进行心理沟通。然后根据不同的经历、素质等循序渐进获得家长的理解、支持 。幼儿教育,虽是家长和教师共同配合的教育,但孩子在园的学习教育主要靠教师来完成,教师不能一味的依赖家长,将本应该是教师承担的责任全部推给家长,占用家长的时间,造成家长的负担。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家园共育的质量。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学前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的变化,教师与家长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要及时武装新的幼教理念,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如:今年10月份,教育部正式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方面给学前孩子设定了一个“阶梯”状标准,并确定幼儿各阶段的学习内容及园方的教学要求。我园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了《指南》的精神实质,在转变教育理念的同时,时刻以《指南》为标尺来规范、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又及时向家长们宣传《指南》教育理念,使家长对《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帮助家长了解了3-6岁各年龄阶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使之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提升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真正做到科学引领、家园共育。如让家长明白3、 4岁的孩子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4、5岁的孩子能知道家庭地址;5、6岁的孩子能通过实物操作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除此以外,我园还经常要向家长宣传教育法律、法规,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科学和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更好地对孩子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阳光小孩和监督幼儿园工作。我们为家长解读《指南》和向家长宣传教育法律、法规时,为了使家长能够迅速理解,常常通过讲故事,举例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如何培养孩子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如何做好孩子的榜样等方面一一进行详细地讲述,让家长能掌握到指导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了解幼儿教育必须面向未来。要注意可持续发展教育,切忌拔苗助长。 在家园共育中,由于采取措施及时,方法得当。近年我园的亲子游戏、亲子绘画、亲子表演、区域游戏等都获得专家和社会的好评,有的甚至参加县、区、市的比赛获得较高的殊荣,同时我园也荣获了十多项殊荣:“模范家长学校”、“模范学校”、“巾帼文明示范岗”、“特色项目学校”、“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早期教育基地”、“省示范学前教育示范区”等等,这所有一切的取得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所以良好的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一句话点明了学前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让我们与家长共同携手,一起为培养好下一代而共同努力。 家庭教育研究论文: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 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主要通过亲子之情的感化激励,家庭生活的渗透熏陶及家长的言传身教而起作用。指导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几年来,徐州市教育局依据《江苏省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江苏省家长学校规程》以及《徐州市家长学校规程》的要求,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指导家庭教育列入议事日程,有计划地开办家长学校,并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方式,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配合学校教育,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教育质量。 一、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曾两次提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起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要“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中央8号文件再次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省、市有关文件都把家庭育人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通过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由教育部门单打一的局面。教育部门除了要管理好自己的事情,更要积极协调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将家庭教育作为德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教育议事日程,与市妇联、关工委密切合作,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开办了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庭教育研讨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多次召开家庭教育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研讨会,成立了由社会各界专家和教子有方的家长组成的讲师团,宣传家教理论,指导家教实践。德育研究室还多次以市教育局名义下发文件指导全市家庭教育工作,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方式,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教育,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目前,全市创办家长学校20__多所,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省级先进典型。 二、切实办好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帮助家长学习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素质的有效手段。几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把指导家庭教育列入议事日程,列为评估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各校把家长学校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定期研究,由学校领导兼任家长学校校长,下设办公室,有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并悬挂家长学校牌或家长学校办公室牌子。还聘请了有经验的校内外兼职教师授课。 1、健全制度,规范办学 坚持办好家长学校的重要条件是把群众性业余教育纳入正规性的办学轨道。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使家长学校上规范,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从严治校。我们根据家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考核制度、备课制度、评比表彰制度、档案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等,并要求上墙,使学员一目了然。 2、系统授课,保证质量。几年来,我们着力在授课上下功夫,做到统一教材。以省编、市编教材为主,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规定课时。每期授课时间不少于10课时,并安排开学和结业典礼。规范讲课。讲课内容力求理论联系实际,语言通俗易懂,说理由浅入深,富有趣味性和针对性,一课一得。 3、交流指导,互教互学。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实践活动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充分发掘、总结、交流运用这些经验,是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共同办好家长学校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家长学校除由兼职教师系统授课外,并举办专题 报告会、提问质疑讨论会、家长现身说法交流会、咨询、参观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把讲座和家长座谈结合起来,交叉进行,让家长们畅所欲言,谈经验教训、谈体会、谈认识、相互磋商、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使家长学得主动、生动、活泼向上。4、严格考核,提高实效。学习班结束时,都出卷考试,并将成绩记入成绩册,作为颁发结业证的依据。由于试卷内容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形式灵活多样,富于启发性和思考性,学生家长不但不把考试作为一种负担,反而成了再学习的一种动力。每期学员考试平均成绩都保持在85分左右。 我们还实行“开放日”、“开放课”。届时,校内设立咨询站,班内陈列学生作业和作品,请学生家长参观;老师认真上好接待课,学生家长踊跃参加评教会,使学生家长直接考察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了解子女在学校、在课堂上的表现,增强了学生家长与教师的互相理解和支持,协调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步调。 三、扩大宣传,加强交流 近年来,为进一步深化家庭教育,德育研究室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先后邀请了中国青少年教育中心孙云晓主任、上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张志刚教授、中央教科所德育中心闵乐夫、米裕庆教授来徐为家长作报告、开讲座,深受家长欢迎。同时,德育研究室还从全市选拔了十个教子有方的家庭,组织家长和学生前往对流单位---无锡教育局进行交流,旨在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的规律,新形势下家教的新途径,并将这些家长的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宣传推广,以帮助更多的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 从扩大教育面出发,德育研究室开通了热线电话咨询,热情解答家教难点问题。协助教育学会办好并发行《家庭教育咨询报》,做全面推广家庭教育经验,宣传新理念,指导家长行为,收到良好效果。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保障,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举措。在新的世纪,我们将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找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着眼于未来,不断探索家庭教育的规律,不断的总结经验,切实落实徐州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48件实事,发挥“学校育人”、“家庭育人”工程的功效,不断的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真正加强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家庭教育研究论文:关于道德内化与家庭教育 论文摘要:人类社会是一种以类主体为核心的道德存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必然要进行各种复杂的社会交互作用,这就需要人们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但是,规定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并不是天生自存的,而是在交互作用中,根据交往的需要,经过人们的协商和讨论,通过对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的多视角考虑,才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而且,道德规范和人们的价值观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尽管这种发展和变化是比较缓慢的。在这个社会道德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中,人类个体的道德也从家庭开始,经过不同社会群体活动的强化,通过个体经验的重新建构,发展成为一种支配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道德价值原则,成为个体内化的行为驱动力。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 道德内化 人类社会 道德规范 交互作用 道德存在 社会生活 人类行为 显然,道德内化是个体道德发展问题的核心机制,从个体道德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讲,道德最初是一种外在于个体的精神存在。广义地说,个体接受了这种外在的道德并将之变为自己的一部分时,就可以称之为道德内化。进一步讲,当把外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自我的良心时,就可以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这里所谓良心,是指“遵从社会的要求;在违反了这些要求之后的内疚感、忏悔和试图补偿;在没有社会化机构监管时仍遵从规则。”但是,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对道德内化是怎样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怎样发展成为道德良知,有哪些因素影响家庭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们作了大量研究,许多理论观点从各自的研究视角提出了非常丰富的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证据。在这里,我着重分析近几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西方道德发展心理学家针对家庭教育展开的一系列研究。通过对这些理论观点的系统评述,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同时希望能够借此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深入研究。 一、道德是怎样内化的:家庭教育的理论追溯 1.精神分析的家庭内化观 在心理学领域中对道德内化的研究始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他从其性本能理论出发,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是从4、5岁左右开始的,男孩子形成了恋母情结,女孩子形成了恋父情结。概括地说,男孩子把父亲视为与自己争夺母亲的爱的竞争对手,但因为害怕被父亲阉割而产生了恐惧的焦虑,于是便以与父亲的认同为手段,采纳父亲的道德价值观,他们的超我或良心便通过对父亲的标准和父亲关于服从的要求进行内化或结合而得以发展起来。而女孩则把母亲视为与父亲争夺爱的竞争对手,但女孩不害怕阉割,她希望通过模仿母亲,在情感上提供食物和安全依恋,从而获得父亲的爱。 当然,这些乱伦的观点已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质疑,实证研究也基本不支持这种精神分析的本能观点。但有些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和观察,证明弗洛伊德的某些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例如,儿童在家庭中可能会受到某些挫折,这些挫折常常是由父母的控制引起的,有时可能是因为儿童感到身体不舒服或疾病引起的。这些挫折会使儿童对父母产生某种敌意,但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不得不把这种敌意压抑下去。在家庭教育中,这种惩罚常常是以“爱的撤出”为标志的。例如,父母经常会说,“别哭了,再哭我就不喜欢你了。”儿童担心父母不再爱他或抛弃他,而模仿父母或采纳父母的纪律要求。这样,对父母的敌意就转向了内部,以认同、内疚、投射等形式表现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内化的道德良心或超我。 2.道德内化的社会学习理论 由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依据,因而受到了崇尚唯科学主义的西方心理学家的强烈批评。20世纪30、40年代,随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深化,社会学习理论运用他们的观点对弗洛伊德的道德内化观进行了重新解释。其中,罗伯特·西尔斯的贡献最大。我们知道,在家庭生活中,几乎每个儿童都曾表现出一定的攻击行为,例如,哭闹、摔打东西,和其他小朋友打架等。和弗洛伊德一样,西尔斯也认为,攻击是一种内驱力,是由于儿童受到挫折引起的,受挫折越多,儿童的攻击性就越强。但是,西尔斯通过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学习,帮助儿童提高解决挫折问题的能力来减少攻击性。在一份对生活在波士顿地区的379个家庭的调研中,他们对大量的与儿童抚养和社会化有关的变量进行了评价,包括当儿童做出错误行为时母亲所使用的纪律手段,以及儿童的良心发展(包括内疚、忏悔和补偿)的指标。在这里良心是以某种方式可以操作的,包括对偏差行为的情绪反应以及诸如抵制诱惑和接受父母的角色(例如,对禁忌行为的自学)这类行为特征。西尔斯等人把纪律手段的特征描述为两大类:以爱为定向的(love-oriented),包括表扬、隔离、推理、爱的撤出,和以物质为定向的(material-oriented),包括实际的奖励、剥夺和体罚。结果发现,和使用以物质为定向手段的母亲相比,使用以爱为定向手段的母亲,她们的孩子具有更高的良心发展水平。这是因为,受到爱的撤销惩罚的儿童必须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为,以便使自己重新获得母亲已经撤出的爱。同样的,和那些有相对比较冷漠的母亲或者虽然很温情但很少使用或从不使用爱的撤出的母亲相比,在那些其母亲相对比较温情而且使用爱的撤出的儿童身上,其良心发展更高。显然,这类儿童会通过复述其母亲的这些行为、标准和价值观而获得更多的次级强化,从而促进了道德发展。 但是,西尔斯的观点由于大量使用精神分析的术语,在解释由次级强化引起的次级驱力的发展时,受到了其他学者的强烈批评。例如,同为社会学习理论家的班杜拉和沃尔特斯,在60年代提出了一种社会行为主义的思想。他们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即便没有做出匹配性反应因而不可能受到强化时,导致模仿的观察性学习也会发生。所以,他们认为,观察性学习是习得新反应的主要方式,而且它确实是学习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形式。例如,他们让年龄在5-11岁的男孩子观察一个榜样,这个榜样因为对道德判断的说明而受到强化(使用意图或后果作为对为什么某种行为应该受到谴责的解释),这些道德判断或多或少地要比这些男孩子的高级些。他们发现,这些男孩子最后都改变了他们的判断,要么沿着榜样的方向向前改变,要么向后改变。在班杜拉看来,良心或道德内化主要依赖于自我调节。尽管情境发生了变化,但人们的道德观念仍保持不变(就是说,他们把价值观内化了),因为他们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判断,而这些判断是通过观察他人或直接教学而习得的。那些与内在标准相一致的行为受到积极的评价,而与这些标准不一致的行为则受到消极的评价。换句话说,父母对孩子的各种行为做出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又被儿童所模仿。而且,儿童观察和采纳的自我评价标准是他们在看到别人自行采纳时的那些标准,并且因为致力于自我调节而受到他人的奖励。于是,有了这些不同体验的经历,儿童开始形成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儿童就是通过观察、榜样和模仿等社会学习而导致道德内化的。 但是,榜样的作用是否就一定能够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呢?一些学者认为,直接观察不正常的榜样对观察者有一种去抑制的效应(disinhibiting effect),就是说,一个错误的榜样因其行为受到惩罚而使观察者在心理上产生这种行为抑制。用我们常用的话语来说,就是可以收到“杀鸡给猴看”的作用。但是,很多实证研究发现,对榜样的惩罚并没有提高儿童的控制力。霍夫曼认为,榜样的作用主要是外部的道德,其中的动机在本质上是享乐主义的。在他看来,儿童道德的内化最初是由父母导致的。父母并没有对儿童进行过分的监管,在提出要求时伴随着能够被儿童所理解的说理。父母鼓励儿童自己作出行为决策,就会在儿童身上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它有助于内化父母的行为标准:当父母把爱的撤销作为对其子女反社会行为的反应时,儿童就会产生焦虑和内疚,而且会产生一种更积极的内疚反应,包括认识到反社会行为所具有的对他人的伤害作用。这种内疚是由父母的说理引起的,因为父母的说理教育把焦点集中在儿童的消极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上。因此,简单的惩罚而不进行道德推理的家庭教育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说理教育提供了与道德有关的认知结构,用最适宜的唤醒,儿童就能受到认知材料的最恰当的影响,包括注意到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并且把这一点与他们的移情能力和认识,即他们的行为是怎样影响他人的整合起来。 二、影响道德内化的因素,对家庭教养方式的挑战 道德内化是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是实现人的终极价值的必经之路。由于道德内化最初是在家庭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和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内化和良心发展的影响便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近20年来,西方学术界从归因理论入手,阐述了影响个体道德内化的有关家庭因素,其中很多观点对我国的家庭教育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1.纪律教育效能的相对性 自从霍夫曼提出家庭教育的纪律技巧和策略以来,学术界的很多研究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这些技巧和策略对儿童道德内化的影响。一些最新的研究发现,说理教育、爱的撤出和权利维护式的家庭教养方式并非无条件地普遍有效。这些具体的教养方式能否发挥作用,要依赖于各种复杂的主客体环境。例如,以他人为定向的推理可能依赖于儿童采纳他人观点的能力,而对规范行为的说明则不依赖于此。儿童可能相信,某些原理的阐述比另一些原理有更大的“真实价值”,因而会受到那些原理的不同影响。某些推理与儿童看待这个世界的独特方式有更多的相关,因而更容易把它同化到现存的认知结构中。 还有些研究发现,在原则上讲,诸如体罚之类的权利维护式的家庭教育是必须抛弃的,但是,没有惩罚的家庭教育也是不完满的教育。惩罚不是专指用武力手段体罚儿童,还包括对利益或物质资源的撤销,对愤怒、命令、不赞成、羞怯和羞辱的表达。使用惩罚时要考虑到,它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下表达的?是被一个受爱戴的还是拒斥的父亲或母亲实施的,是被一个控制型的或采取教师姿态的父母实施的,还是被一个失控的或变得不可预测的父母实施的?惩罚会使儿童的自主性丧失吗?此外,爱的撤销包括与父母分离这种可怕的威胁,以及由于不能使自己所爱戴的父母感到高兴而引起的愧疚,这些特征可能会对儿童产生相对不同的后果。因此,关于声称说理教育比权利维护更优越的研究发现并不占绝对优势。例如,这种关系似乎是母亲所拥有而非父亲所拥有,是中产阶级儿童所拥有而非下等阶层所拥有。当母亲使用诱导的纪律时,有恐惧气质的儿童更有可能表现出显著水平的良心发展,而没有恐惧气质的儿童则不受母亲纪律技巧的差别性影响。 2.信息表达方式的作用 信息加工的家庭教育观点认为,在父母(或任何社会化人)和孩子所采纳的价值观(道德的和不道德的)中之所以会出现更多的相似性,主要取决于家庭教育的两个步骤:儿童对父母信息的确切看法和儿童对该信息的接受而不是拒绝。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父母之间对某些价值观之重要性的一致看法很可能是使这些价值观更加突显出来、成为促进他们对这些价值观产生确切看法的一个条件。奥卡加基(Okagaki)和贝维斯(Bevis,1999)报告说,家庭对价值观的讨论增加了儿童准确感知父母价值观的程度。在对以色列中学生所做的一项研究中,纳弗(Knafo)和施瓦茨(2003)发现,有许多变量都和学生对其父母价值观的确切看法呈正相关,包括他们的父母表现温情和反应的程度,他们的父母相互之间对某种价值观之重要性的一致性程度。父母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以及冷淡和独断专行的教养方式与确切看法呈负相关,但在父子之间例外,爱的撤销和父母对价值信息的一致性与儿童对价值观的确切看法呈正相关。卡弗和施瓦茨认为,充满情感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增加儿童的动机,使他们更认真地倾听父母所采纳的价值观,一致性使信息可以更多地得到理解。 3.儿童的气质因素 气质是以素质为基础的、在人格的情绪、动力、注意的反应性和自我调节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在家庭教育中,儿童的气质已成为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心理指标。 证明在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的最早研究之一是由考钱斯卡(Kochanska,1997)报告的。她注意到,胆怯的儿童(那些在年龄很小时就表现出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不舒服、总是呆在母亲身边,不愿意探索的儿童)表现出,在母亲使用不强调权力的轻微的纪律和良心发展之间通常存在着积极的关联。但是,那些在素质上就胆怯的儿童却并不如此:他们的良心发展水平可通过母亲方面的相互合作、反应及积极倾向而得到更好的预测。考钱斯卡认为,对胆怯的儿童来说,轻微的纪律并不会唤起最适宜内化的某种水平的不舒服,但较高水平的(可能更接近于最适宜水平的)权利维护也会唤起反抗和敌意,从而对内化造成阻碍。(还不太清楚的是,为什么相互合作关系不能在胆怯的儿童身上对良心进行预测。)科尔德(Colder)、洛克曼(Lochman)和韦尔斯(Wells,1997)也证实了类似的研究发现,他们发现,根据他们老师的评定,和那些在气质上不太胆怯并且父母很严厉的儿童相比,或者和高度胆怯但父母很温柔的儿童相比,那些在气质上胆怯而且其父母使用严厉纪律的儿童有更多的攻击性。 此外,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阶层。儿童不同的年龄和性别、不同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性别等方面也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相关。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存在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有效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要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家庭和社会的文化、教育、经济等环境因素,从不同的视角积极灵活地采用多种方式,才能使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通过不同的心理机制发挥其作用,促进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道德内化和良心的发展。当然,家庭教育也要注意防止道德相对主义的倾向,毕竟在某些具体情境中,某种家庭教养方式还是占优势的。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我们的家庭教育也要顺势而动,在多元、多样、多变的当今时代,寻求永恒的教育规律也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所应深入探讨和研究的。 家庭教育研究论文:关于孔子的仁学思想对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论文摘要: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仁学思想。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儒学论坛”上,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价值。孔子的仁学思想为世界文明尤其是亚洲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论文关键词:孔子思想 仁学思想 家庭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世界文明 “仁学” 儒家思想 人类社会 孔子的仁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礼记》和《孔子家语》等文本之中。仅《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就达109次之多。如果我们把孔子对仁的各种界说加以分析与综合,就不难发现,“仁”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针对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是不完全一样的。本文无意全面解读与阐释孔子的仁学理论,只是认为深刻领会并汲取孔子仁学思想的精华,对于指导和改进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深化家庭仁爱、孝悌与克己教育,解决爱心缺失、亲情淡漠及自私任性等实际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一、“仁者爱人”与仁爱教育 《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者爱人,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第一要义,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孔子把“爱人”视为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高准则,就是希望人们能以“仁爱之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种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的理念,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最基本特征。 孔子不仅以“仁爱”思想要求民众,还要求执政者率先垂范,以“仁爱”治国安邦。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他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只有执政者带头施爱,且人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一个和合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并非不讲原则。孔子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当子贡问他“乡人皆好之”或“乡人皆恶之”时,他的回答是:“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孔子还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把“乡愿”那种模棱两可的“好好先生”称为“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由此可见,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是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理性之爱,是爱憎分明、爱善者与憎恶者相统一的一种美德。 深刻领会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内涵,反观当前我国独生子女群体中较普遍存在的“爱心缺失”的问题,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启示:“仁爱教育”,迫在眉睫。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的青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祖辈、父辈的爱都倾注在他们身上,好吃、好用、好玩的多由他们独享,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再加上商品经济社会,物欲横流,过分追逐享乐与金钱至上的理念,充斥其间。在这种环境熏陶下长大的青少年儿童,极易形成自私、懒惰、依赖与任性等心理弱点。他们从小生活在以我为中心的环境中,缺少关爱他人的内在意识。这种“爱心缺失”的问题往往是产生人际冲突乃至造成社会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问题的严重性并不仅仅在于此,而是在于长期以来被人们忽略了的家庭“仁爱教育”。 须知,仁爱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传统优势,在家庭教育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当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成为有博爱之心的仁人志士。然而,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却有赖于家庭仁爱教育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家长要想使子女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就必须通过实施仁爱教育,使子女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协商共事;学会分享与换位思考,凡是自己不愿意的,决不可强加于别人。实施仁爱教育,家长要身体力行,为子女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将仁爱教育落到实处。 二、“孝第为本”与孝悌教育 孔子一贯主张“爱人”应从“孝第”开始,然后再由近及远,把对亲人的爱推广到社会上。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在《论语》中,子有是这样阐释孔子“孝第”思想的,他说:“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不难看出,孔子的仁爱思想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爱人”应以“孝悌为本”,只有以孝为先,以爱齐家,方能爱他人、爱国家。“孝第为本”,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它不仅是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作用。 在“孝第”中间,孔子更为重视的是孝道。他认为,一个人要尽孝道,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以礼相待。“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二是关心牵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三是恭敬真诚。“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的根本不在于赡养父母的形式,而在于是否心存真诚。对父母的真诚是最难能可贵的。如果没有孝敬之诚心,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又有何异? 深刻领会孔子“孝第为本”的思想,对于加强孝悌教育,解决当今社会较普遍存在的“亲情淡漠”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君不见,在我国众多的“四二一”式家庭中,“孝老”已被“亲小”所替代,“啃老”则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虽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孝悌”,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正在被人们所淡忘;亲情,作为人类相生相息的一种自然情感和维系社会伦理道德制度的基础,正在被金钱和利欲所替代。由此而产生的亲情关系破裂乃至家庭暴力事件,正在危及社会的安定。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顺,都不感恩,怎么可能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加强孝悌教育,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一种美德,我国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孝道。宪法中就有“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等条款规定。孝悌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教育的一大优势,应当成为当今时代我国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家长的有责任把孝悌作为教育子女的一门必修课,做到常抓不懈。在道德观念上,要让子女懂得父母有养育之恩,孝敬父母责无旁贷,无上光荣;在道德情感上,要让子女知道父母的生日、爱好、身体和工作情况,学会关心、体贴与理解父母;在道德行为上,要让子女对父母恭敬真诚,自觉接受父母的教诲,但又不过分依赖父母,主动与父母分担辛劳和忧虑。在孝悌教育中,家长的以身作则至关重要。家长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影响子女,引导他们从爱父母、爱自己身边的人做起,进而升华到爱集体、爱国家、爱人民。 三、“克己复礼”与克己教育 克己复礼,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第三个要义。《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在这里,“仁”有两层含义:一是克已,二是复礼。所谓克己,就是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所谓复礼,原本是指回复周礼,即西周维护社会秩序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我们今天理解其内涵,不必苛求其原义,可以把它理解成必要的伦理制度与行为规范即可。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克制和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才算是仁人。“克己复礼”,不仅体现了孔子仁学思想的本质内涵,同时又指明了践行仁学思想的正确路径。 首先,“爱人”需要“克己”,“克己”要有目标。孔子为此提出了“为仁”的“三项要求”、“近仁”的“四种品德”和“行仁”的“五个标准”。其中,“三项要求”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四种品德”是:“刚、毅、木、纳。”(《论语·子路》)意即“刚强不屈、坚毅果敢、质朴无华、言语谨慎”的品德。“五个标准”是:“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 其次,“克己”要有措施保证。孔子提出了以下几条措施:一是“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二是“省”。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三是“戒”。他认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四是“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即杜绝“不凭空猜测,不主观武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的毛病。五是“学”。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修行“仁、知、信、直、勇、刚”等六种德行,才会克服愚、荡、贼、绞、乱、狂等六种弊端。 第三,“克己”是条件,“复礼”是目的。孔子认为,“礼”是衡量人的行为和道德是否规范的标准。“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只有“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所以,他一再要求他的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意在使其弟子知礼守礼,立身于世。“礼”还是维护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的核心。理政治国,需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礼作为一种形式载体,不仅可以约束与规范人们的道德意识,还具有促进国家安全与稳定的功效。 总之,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是基于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今天,我们领会并汲取其思想精华,对于加强家庭克己教育,解决我国独生子女中较普遍存在的“自私任性”的问题,极具有现实意义。 克己是一种品德。人的忍耐、谦让、恒心与毅力,都是由克己而生。只有克己,才会奉公;只有克己,方能临危不惧,尽忠报国。从我国古代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苏秦的“悬梁刺股”,到当今时代焦裕禄、孔繁森等英模人物克己奉公的先进事迹,我们不难看出,凡成就大业者,皆具备克己的品质。眼下,许多人都在抱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的问题,却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岂不知,这正是长期以来疏于对子女“克己教育”的结果。许多家长对子女关爱有过、赏识有加,缺少对他们的约束、批评与引导,久而久之,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断增长,私欲和任性也在随之膨胀,他们甚至听不进一点反面意见,经不起任何困难与挫折的考验。须知,一个人的克己品质,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长期教育与修养的结果。孩子年纪小,克制能力差,更需要家庭克己教育。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克制自己,对孩子自私、懒惰、说谎、任性等弱点,不可姑息迁就;要让他们从小学会明辨是非、抑恶扬善、克己奉公,做到个人服从集体、服从国家、服从时代、服从社会。 在家庭克己教育中,家长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家长是否克己自律,决定着家庭克己教育的成败。实施克己教育,家长必须首先克己,以实际行动为孩子作出表率。即便是碰到障碍或出现反复的时候,也要克制自己,不可动辄发火,采取打骂等粗暴手段,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而且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实施克己教育,还需建立必要的家规。家长可采取民主协商的方法,与子女共同制定家庭守则。从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入手,约束与规范孩子乃至每个家庭成员的言行,以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家庭生活方式。 家庭教育研究论文:简析“量子理论”对我国家庭教育的若干启发 论文摘要:德国著名科学家、“测不准原理”提出者维纳·海森伯曾经这样说: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最富成果的发展,几乎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思维方法的交汇点上。我们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牛顿世界观与量子理论在20世纪的“交会”所引起的思想大碰撞,才有今天我们对21世纪中国家庭教育观念的一系列反思与收获。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观念 量子理论 测不准原理 思维方法 科学家 发展史 海森伯 交汇点 近代科学开始于16世纪,到17世纪由牛顿集其大成,形成了全新的“世界体系”的图景。这个世界体系的思想核心,是绝对化、纯客观、精确、机械的数学方法。它逐渐泛化为一种统治西方思想的哲学世界观,我们可以称之为“牛顿世界观”。最后终结牛顿世界观独占鳌头地位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由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共同提出、创建的量子理论。特别是量子理论,它作为在经典物理学城堡中产生的“科学爆破”,石破天惊般地带来了一场科学的革命,并进而引发人们关于世界图景的崭新理解。 由于量子理论所涵盖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远远超出了物理学一门学科的范围,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带有世界观性质的更普遍的理论和思维方式。 我们认为,量子理论是信息文明的科学基础。在21世纪“以人为本”的信息文明时代,人类思维方式要发生一次根本的变化,要从牛顿世界观转为量子思维方式,才能从根本上适应新时代。 量子理论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发是根本性的、多方面的。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采取简单对应的方式,摘其要者作一阐述。 一、“波粒二像性”的启发:我们看待孩子的眼光决定了孩子的成长 物理学家们在20世纪20年现了第一个“量子悖论”,即基本粒子有一种二像性,它同时具有粒子和波的特性。以前这一点被认为是不可能的。著名的“狭缝实验”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光波中的单个光子在一种实验中表现出粒子的特性,而在另外一种实验中则表现出波的特性。换句话说,正是科学家的预期和测量光子的方法,决定了光子是一个粒子还是波。 这就是说,粒子以一个观察者所期望的方式显现。这样,我们再也不是宇宙的客观观察者了。观察的行动改变了被观察的对象。我们是宇宙之舞中的积极参与者。 基于“波粒二象性”,量子理论给予了我们第一个启发: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自发自在的过程,我们看待孩子的眼光决定了孩子的成长状态。 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是“白板论”,还是“种子论”?作为教育前提的关于人性的假设,一直争论不休。用量子理论的“互补”观念来看,这样一种关于人性的“悖论假设”其实是不冲突的,是可以并存的。量子理论认为,在同时存在的可能性中,究竟何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关键要看主体主观的倾向性,看主体究竟要什么。如果把这个原理运用在家庭教育上,那么可以说,家长对孩子的看法、态度,决定了孩子发展的方向性。这其实是“皮克马利翁效应”早已说明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教育中需要正向的东西,需要更多的鼓励和积极思维。 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采取的是消极思维,对孩子以批评为主。他们认为“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改不了”,信奉“给好心,不给好脸”的教育原则。其实,家庭教育也像波粒二象性的“量子选择”一样,积极思维导致积极的可能性,消极思维导致消极的可能性。以批评为主的做法,正好是在孩子发展的若干可能性中选择了最坏的可能性,它将使得孩子越来越失去自信,缺点越来越多。这已经被无数的家教案例所证实。 二、“测不准原理”的启发:我们对孩子的世界。总有认识不到的“未知地带” 波粒二象性不仅仅提出了一个悖论,更造成了一个甚至让许多物理学家无法接受的结论:我们不可能完全知道在量子事件中所发生的事情。在牛顿力学中,对于一个运动的物体,我们能够同时准确地测定它的动量和位置。但是在量子世界中,这是不可能的!对于微观粒子,它的动量和位置我们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量到。我们可以知道一个粒子在哪里,但是无法知道它运动有多快;或者知道它运动有多快,而不知道它的位置。这就是维纳·海森伯格1927年提出的“测不准原理”。 从本质上讲,海森伯格的测不准原理已经断言了科学再不可能是确定的和绝对的;我们只能在一个特定的、相对的意义上掌握自然的奥秘。 基于测不准原理,量子理论给予了我们第二个启发:我们对孩子的世界总有认识不到的“未知地带”,换言之,我们永远不可能把孩子完全详尽地弄清楚!脑科学也罢,心理科学也罢,任何其它科学也罢,都不可能完全了解教育对象的思维与心理的秘密。这里有一个永远不可尽知的“暗箱”。由此,我们还可以引申出另一个结论,即我们也永远不可能完全操控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 其实,教育万能论和像程序教学那样的机械因果论的破产,只是提醒我们摆脱对教育绝对性的迷妄,但并不导致悲观的结论。对于孩子,我们只需要在他最优秀的方面做最适当的引导工作即可,而不要想在所有的方面都能穷尽我们的努力,不要想把教育的作用百分百地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在耕耘和收获之间,应当允许存在一条并不完全明朗的未知地带。 三、“几率波”的启发:对于孩子发展状态的判断,更适合采取“趋势模型” 在量子理论中,微观粒子的状态,只能用一个波动的函数来表示;这个波,是按几率变化的。进言之,对一切量子事件所能肯定的,只是它以什么几率出现。通俗点讲,我们只能说明事物的“存在趋势”是怎样的。这种趋势,科学家们称为“几率波”(或者“波函数”)。几率波的一个特性是,它们直到被测量时才存在。观察它们的动作本身才使得它们显现出来。在被测量之前,所有的几率都仍然存在。但是,就在它们被测量(观察)的那一刻,一个结果显现了,而其他的可能的几率波“崩塌”了。 欧文·薛定锷用他著名的假想实验——“薛定锷的猫”来解释这个问题。一个猫放在一个封闭的盒子中。盒子里有一套机械,它将基于随机的事件设定来控制毒气体的释放与否——谁也无法提前知道是否释放气体。这一刻过去了,猫是死是活呢,命运是未知的。按照量子物理学,两个结果的几率波同时存在。猫既死了也活了。直到一个观察者打开盒子时,这些可能性才显现。波函数中的一个形成了,另一个“崩塌”了。 基于“薛定锷的猫”,量子理论给予了我们第三个启发:对于孩子的发展状态和方向的判断,更适合采取“趋势模型”、“几率模型”,而不是“定量模型”、“确定模型”。 人的状态不像机械那样确定,也存在一个几率波的问题。变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好孩子突然变成坏学生,“差生”又突然变成优等生,这都是完全可能的。我们要做的工作,是让更多的有问题的儿童、差生、后进生,实现量子跃迁,变成好孩子。 四、“超因果联系”的启发:教育的作用,总是有限和不完全的 我们以往所理解的因果联系都是很直观的,因果直接对应,甚至一一对应。但量子理论揭示出了基本粒子间的因果联系可以是超系统、超时空的。用物理学家的术语,叫“非局部的”。所谓非局部的,是指一个几率波能够和宇宙中的任何其他部分联系而发生。这也被称作“远距离作用”、“超因果联系”。 1964年,物理学家约翰·贝尔给出了这些非局部相关联系的一个数学的证明,这就是贝尔定理。接着,在1982年,由法国物理学家设计完成了一个实验,证明了基本粒子确实受空间和时间中存在的不可见联系的影响。通过这个结论,已经被侵蚀的牛顿——笛卡尔的确定因果论最终崩塌了。 基于“贝尔定理”——非局部的超因果联系,量子理论给予了我们第四个启发:教育的作用,总有自己的限度,总是不完全的。孩子所受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而孩子的发展所涉及的因果联系也是复杂到无法测定。因此,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永远是不完全的。换句话说,孩子并不是完全可以按照家长的意愿被教育成某种预定结果的,总有教育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 五、“能量场”的启发:应该用“场”的视角来理解家庭教育 从量子理论中涌现出的最激动人心的概念之一,就是“能量场”。 按照量子场理论,在原子尺度上场无处不在。这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可视的“实体”,它们是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这正像磁铁的场不可见,但它能使铁屑产生图案。基本粒子跳着永恒之舞。它们互相碰撞,吸收能量,并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粒子同时发出和重新吸收这些光子,也吸收其他粒子的光子。这些相互作用让粒子或者相互吸引,或者互相排斥,构筑起一张统一的原子关系的网,连接着整个宇宙。如果说经典物理学的核心隐喻是一台机械钟的话,那么量子物理学的核心隐喻就是这无所不在的蛛网。 基于能量场的概念,量子爆破给予了我们第五个启发:应该用“场”的视角来理解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场的作用,在家庭教育能量场中,孩子通过潜意识所得到的、所感受到,往往比经由说教而意识到的更多、更有效。 对于孩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也应建立“场”的概念。心理结构、认知结构,都不是实体,而是一个“场”,一个随时生成、运动、变化的场,一个包含内在次序和空白的场。从心理场、认知场的量子跃迁角度看,有价值的问题比起确定的知识反而是更有利、更需要的。 六、“全息场”的启发:对孩子心灵“内在秩序”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 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戴维·玻姆把场看作宇宙之海中的漩涡。他提出了“全息场”来解释量子事件的非局部关联。他把不可见的隐藏的现实称作内含或者“折叠”的秩序,而把外部实在称为引申或者“伸展”的秩序。在他看来,正是我们的“感知透镜”在不断地变化,才有折叠的秩序中不同的侧面不断地在我们面前伸展开。 全息图是使用激光在一个全息盘上创建干涉图式而产生的。盘本身并没有可分辨的图像,只是“好像在池塘中扔了一把小石子时”出现的一串同心圆圈罢了。全息图只有当一束激光穿过它时才形成。就像我们的“感知透镜”所到之处,才生成了折叠秩序的某一个伸展的片段。全息盘有一个重要的属性,如果破成两片,每一片都仍然能复现整个原始图像!不仅如此,不管一个碎片有多小,盘的每一部分都包含这个图像。片子的每一个小碎片都包含了所有的完整信息,唯一的区别是小一些的碎片更模糊和不那么明确。 基于全息场理论,量子理论给予了我们第六个启发:对孩子心灵“内在秩序”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就像“盲人摸象”这个古老的成语所揭示的那样,面对外部世界和人的内在世界那“折叠”的内涵的秩序,我们在根本上是“盲”的——无法知道大象的完全的实在,而只能有关于它们的直觉的有限的经验。我们通过思想这个“透镜”使得宇宙的某些侧面显现出来,但它并不自动伸展开来,也永远不会完全伸展开来。这是一种宿命,却是积极的、我们乐于接受的“宿命”。否则,世界和人,就太无趣了,生活就到头了。对于世界和人的认识是如此,对于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实践性极强的家庭教育,我们也应作如是观。 家庭教育研究论文:浅析传统家庭伦理思想与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兼论《弟子规》与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 论文关键词:家庭伦理 家庭教育 弟子规 青少年 论文摘要:传统家庭教育中德育职能至上,重视个体自我教育和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家庭教育的德育职能则逐弱化,出现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导致个体人格的缺失。因此,建立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成为必然。以《弟子规》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在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和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伦理道德教育居于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有着无可取代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有其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因此,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完成其现代化转化,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而且对构建现代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传统的中国家庭指在中国封建宗法制和小农自然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家庭。古代中国,家庭教育中德育职能至上,视家庭为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重视个体自我教育。《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家天下的中国古代社会,齐家既是修身的目标,又是治国的基础。因此,如何“齐家”便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 传统家庭教育把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作为其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恭与贤妻良母的观念至为深入。“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因此,从儿童本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感,最为自然最为贴切。因先天的血缘关系和后天的养育关系,儿童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对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家庭群体感的认同和对家长养育之恩的孝敬情感。这种天然的情感是维系家庭的重要力量。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也是家庭教育获得细雨润物效应的基本因素。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存在,通过家庭教育可以有效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塑造家庭成员的人格,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遵从社会意愿,成为社会的同质因子。但现有家庭教育的实然状况限制其应有职能的有效发挥,甚至出现负效和职能错位现象。表现在:1、在家庭教育观念上,一方面沿袭了传统家庭教育中的“光宗耀祖”、“望子成龙”等价值观念,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一方面又受现代社会主文化、各种亚文化甚至有意无意受某些反文化影响,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注意到家庭成员的多方面发展,但又忽视家庭成员人格主导方面—道德品质的培养,出现重智轻德甚至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致使家庭成员人格畸形发展。2、在家庭教育职能方面,忽视大众传媒在家庭中的有效利用,使其传递了大量不必要甚至有害的信息;社会还缺乏一套强有力的道德规范体系,使家庭教育中道德观念的培养处于茫然无措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中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牢固基础的德育职能的发挥;现存人才选拔制度引发了学校教育职能的偏颇,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生错位,弱化了家庭教育应有的职能,增加了家庭成员利用消极的亚文化甚至反文化中的价值观塑造自我、设计自我的可能性,使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异质因子。 由此可以看出,现存家庭教育模式无论价值观念层面、教育职能层面还是具体的教育手段、方法层面都存在着不少局限性。转轨期的社会孕育着新型的家庭,需要全新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实践角度看,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构建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需要,也是对现有家庭教育反思的结果。同传统家庭教育相比,现存家庭教育的德育职能逐渐被弱化,逐渐被智育和其他一些功利性较强的教育职能所代替,出现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导致个体人格的缺失。现代家庭教育应强化其德育职能,尤其是摆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位置。古人主张“养正于蒙”、“教子婴孩”,就是要从小注意家庭成员道德品质的培养,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使品德的不断提高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统一起来。笔者仅以当前在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最被国学教育者看好的古代蒙学教材《弟子规》为例,进一步剖析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在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和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弟子规》从宋朝开始推行,流传在中国有近千年的历史。由于它通俗、易懂、易行,包含了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生活礼规等做人的基本准则,特别讲究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曾经盛行一时,被誉为“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用的”“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在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时,其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童蒙养成的教育思想,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并进行深人研究,使之为今天的青少年教育实践服务。 (一)蒙以养正,德教为先的家庭启蒙教育 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必须抓家庭教育,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虽重视但不得其法,都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家庭伦理。儿童的第一学校是家庭,儿童在这里接受做人和做事的最初教育,打下一生立身成才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亲切的,随时随地的,启蒙重于知识,模拟重于传授,而父母是无法选择的首任教师。在对待父母和长辈的关系方面,《弟子规》特别强调儿童要听从父母的教导,养成听话、孝顺的习惯。儿童在幼年时期,尚未在经验和思维方面形成个人的主见,道德观念也不具备,需要父母的正确教育和引导。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人的最初道德观念、是非标准、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从家庭中得到的。所以强调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强调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特别是要强调家长根据社会生活准则,对孩子的行为活动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并注意其表现,随时对之作出评价,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等是非善恶标准。 (二)勤奋严谨、生活有序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它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和处事之中。在自身的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方面,《弟了规》认为,应使儿童养成生活有序、讲究卫生、珍惜时间的习惯。珍惜时间。学生时期是人生之基础,“少不学,老何为”。因此要“朝起早,晚眠迟;老易至,惜此时”。2、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晨必盟,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育定位;莫乱顿,致污秽”。3、正确的衣食标准。教育孩子从小应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念,主张“衣贵洁,不责华;对饮食,勿拣择”。4、良好的步履情态。“步从容,立端正”。5,稳健明哲的处事心理。“事匆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以上规范要求青少年抓住今日时光,讲究个人生活卫生。而现实中的青少年,衣帽不整者有之,奇装异服,生日宴请,攀比奢华,追求奢侈生活方式者有之。这也说明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提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事先做人,学智先学人,育才先育德,德才兼备,既要有才,更要有德。 (三)诚信克己、慎言向善,重视人际交往的道德修养教育 《弟子规》认为,道德目标一旦确定,就要重视个体道德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使道德规范转化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需求,并最终形成为一种制约一个人行动方式的习惯化的行为。在儿童教育中,它主要倡导儿童在诚实守信、见贤思齐、对人仁慈等方面进行道德行为习惯修养。1、诚实处好与他人关系。人别人房室应声音响亮地打招呼,“将人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借物须及时归还,“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2、言而有信,说话文明。“凡出言,信为先;市井气,切戒之”。3、语言谨慎,言必有据。说话吐字,要重而舒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4、正确认识和对待过错。明确“错,,和“恶”的根本界限,“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这对改正当前在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大有裨益。 (四)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情感追求教育 《弟子规》中反复阐释的“人则孝”、“出则佛”、“泛爱众”等规则体现出来的主要是情感追求。其中“人则孝”是感恩教育,“出则梯”是尊重教育,“泛爱众”是关心教育。 孝不仅是德之本,也是一切教化之根本与起点。因而,古代众多童蒙教育中都强调孝的内容,提倡“百行孝为先”,认为这是行为处事的基本和道德实践的起点。让孩子感父母之恩,报父母之恩,决不仅仅是培养一种家庭的美德,更是培养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人格意识。当代家庭,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过多关爱,往往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主义的性格,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不考虑家里的困难。很多大学生虽然知道靠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上学,却大把挥霍而对父母没有一丝感激;明明是贫困生,接受了热心人的帮助后,却想把受助记录抹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是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产生的主动寻求回报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性高贵之所在。因此,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体验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并把报答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 尊重教育是满足别人被尊重的心理需要的教育,这种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教育,每个个体才能获得被别人尊重的情感满足。尊重他人,是一种爱心的付出,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对于儿童来说,培养他们尊重别人的情感尤为重要。在《弟子规》“出则佛”条中,我们看到的就是如何尊重人的教育。 提倡关爱社会每个成员,见善思齐,仁德日进的社会公德。关心每个社会成员,要象爱护自己、关爱自己的父母那样去关爱所有人,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让孩子学会关心,其实也是对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未来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会关心别人的人,才能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也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当前,大多数独生子女往往受到家人过多的呵护,可是关心别人的机会实在太少,长此以往将难以形成照顾别人甚至照顾自己的能力,对未来的人际交往、心理发育、甚至事业发展都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今天教孩子学会关心就成了父母最大的责任。“泛爱众”表达的就是一种非常广泛的关心意识,这种关心意识与现代教育中“学会关心”的理念是相通的。 总之,《弟子规》中的家庭伦理教育思想丰富独特,特别是一系列独到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发扬光大。但是也必须注意到,在探究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现代转化的同时,还应当剔除其中的糟粕,不可生搬硬套,要取其精华,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生态论文: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造成的影响 (1)对地表地质的破坏。 在建设中,必须对地表进行挖掘,让水利设备牢固地安置。因此地表植被破坏,蓄水能力降低,如果在风沙大的地区则会导致水土流失。另外,地表植被破坏,土壤碎石裸露于外,如果在雨量充沛的季节里还会引起泥石流。而水利水电的建设,对地表的破坏是最初的,而后紧接着的是对地质造成的影响。大坝的修建最体现着地质破坏,大坝需要在险峻狭小的山口修建,此过程中会对山体进行挖掘建基,如果遇到断层或者岩性松软的山体时,对其进行开凿则是致命性的。而顺利开凿成功的山体随着时间的推逝,加上风沙等外力因素的压力,岩体会逐渐磨损,到一定时期后出现崩塌、滑体等现象是很有可能的。在建设前期,对地质的勘探和对建材特征的把握一定得是专业严谨的。 (2)对湖泊河流水位的影响。 水利设施中的水坝建设,具有拦截泥沙的功能。在进行泥沙拦截时,河道内泥沙减少,流速增快,对大坝的发电具有一定利处。而另一方面,水库的修建,原本流动的水因为水库的围栏,水流变缓,水温上升,水质变差,引起水库内水污染现象,甚至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并且水库修建后,由于流速减缓,区域内的水面起伏小,水面扩大,蒸发量增加,致使水蒸气聚集,空气内湿气增大,降雨量增大,河流水量增大,容易引起水库内的泛洪。 (3)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以江河内的淡水洄游鱼类为例。每到秋末,它们要到江河中下游度过季冬,而次年的春天它们再原路返回,到中上游产卵。而水利工程的建设阻碍了洄游生物的正常运动,它们的生命活动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更对鱼类繁殖造成迫害,这就是生物物种越来越少的原因,以致生物的灭绝。 (4)对降雨量的影响。 降雨量的增加,是由于水库修建后,库区大面积的蓄水,蒸发量会增加迅速。降雨在地区分布上的变化,水库蓄水后会对库区和周边地区的降水量有着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库区和近库区的降雨量会有所减少,在库区外围的地区降水量增加。在地势高的地区,且是迎风,降水量会增加。相反的情况,降水量则减小。 (5)对气温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让下垫面有所变化,使原本的陆地变为水面。而之前陆地比水的比热容小,再将陆地变为水面后,比热容上升,所以气温总体上来说是升高的。 (6)对湖泊的影响。 湖泊对生态的调节起着非常有利的作用:净化空气、防沙除尘、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氧气等,在生态系统中如一个净化器,对周围的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湖泊也有着两面性的影响。一方面,在湖泊区建水库,能够加大对湖泊内泥沙的拦截,为湖泊周围的农业生态发展提供着大量的肥料来源,间接促进着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湖泊内本身流动性较差,水电设备在此建设,继续减少了湖泊水流动性,泥沙沉淀后也为湖内有机生物的繁衍提供饵料,如果不及时清理这些生物,久而久之会对水体造成富营养化现象。 (7)对人群生活的影响。 人群的居住地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实施地点时,大量的人群移民状况也是十分严峻的挑战。人类长期的居住,用时间和生态系统构成了一个较为和谐稳定的体系。而水电设施取而代之,人类不再成为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消费者,这些设备也对生态系统的发展构成了新的威胁。而人类作为生物中的一类,对环境的依耐性也是靠时间来磨合的,人类迁移也对迁入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两者的融合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2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的建设过程是一个耗时长,任务重,范围广,参与人员多,参与设备种类繁的庞大工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各个细节都会制造出污染。在施工过程中,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都是亟待注意的问题。除此之外,机械占地、土料占地、废物堆积、建设营地等活动再次对地表进行了破坏。这种形式的地表破坏也是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加上其施工时间之久,对地表的损害程度远远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程度,所以尽管在搬除机械设备、恢复好植被、清理掉垃圾后,环境的承载力也会大大降低,对整个生态系统仍然会造成巨大损失。施工中,废水渗漏、油污的产生、生活废水的排放,加上生产中烟尘、灰沙的侵蚀力度进一步扩大,也大大加重了整个施工区域的土地、空气、水质的污染。废料在堆砌时,随着时间的长远,有些金属、碱性物质和空气产生的化学反应制造出的一系列有害气体,不仅给大气造成染污,也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基于这些,施工过程造成的不利影响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水利工程工程量巨大,且施工时间长,施工人员也较多,对整个施工系统,不管是操作还是人员生活,都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考验。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严格把关,不论是施工还是施工滞泄物,都得做到生态环保。在施工人员的管理方面,也要做到以人为本,人员的专业素质不仅要提高,生活质量也要有所改善,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再考虑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实践。 3结束语 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方面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而在水电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生态环境的发展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因此在水利水电的建设过程中,就应该本着生态发展观来设置好每一个施工环节,包括选材和保护措施。而在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的过程中,也应该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小其对生态造成的损害,例如河道的清淤、植被种植、大坝所接触的岩体考察等,施工人员的参与也不仅仅限于工程修建中,要充分运用专业技术水平高操的人才,对工程进行预测和检查,避免不必要灾害的发生。 作者:王俐 单位:石家庄市水利通讯站 生态论文:毛腿鸡原生态养殖技术论文 1不断加强良种选育工作,坚持自繁自养原则 广德毛腿鸡是一个长期自然环境选择和人工选择培育的优良品种,在外型上它具有毛黄、皮黄、腿黄“三黄”特点,另毛腿是它的主要特征,它具有体型小,体格紧促,均匀、毛色光亮,善飞翔,喜上树梢,林中觅食等特性,成年公鸡体重在2kg成年母鸡体重在1.5kg,120日龄开产蛋,年产蛋150枚左右,蛋呈桃花红色,每枚蛋50g左右,仔鸡肉质鲜、脆、香中带甜,口感极佳,老母鸡汤油而不腻,香气四溢,长期以来是我县百姓招待客人之上品,在百姓中流传“到我家来玩玩,杀个毛腿鸡给你尝尝”。因此,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品种,长期坚持本品种选育工作,杜绝乱交乱配,坚持自繁自养原则。 2选择良好的养殖场地 养殖场地的选择要求,以林地、山场养殖为先,要求森林覆盖率高,以济林、毛竹林较好,要求有一定的坡度,水源充足,最好有山中矿泉水,种蛋鸡要求每羽鸡活动面积在50m2以上,仔鸡在10m2以上,养殖场饲养群不宜过大,一般一个养殖场饲养不宜超过5000羽,每个养殖场均要有围栏,围栏可根据养殖场状况和经济情况自行设计,建议最好使用生物围栏。 3鸡舍建设 鸡舍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毛腿鸡喜登枝,善飞翔的特点,可采用高架繁殖,即在离地面50cm左右,架一根根树木,供鸡休息,也可采用发酵床养殖,但40日龄内小鸡还应采用地面平养,鸡舍建设一定要注意通风,因为毛腿鸡在通风不好的情况下,宁可在室外淋雨水,也不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休息,很容易导致疾病发生。40日龄以上鸡按15~20羽鸡/m2计算鸡舍建筑面积。 4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4.1养好雏鸡 毛腿鸡初生很小,体质较弱,因此育雏非常关键,目前,我县合作社均采取雏鸡共育,然后发放给农户饲养,在21日龄内全部使用全价配合饲料,21~40日龄由全价料过渡到原料饲养,40日龄以后全部过渡到原料饲养,养好雏鸡的关键是温度、湿度的控制以解决保温和通风的矛盾 4.2制定免疫程序 一日龄鸡马立克氏病,7日龄新城疫传支,14日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20~25日龄禽流感,40日龄禽霍乱,70日龄禽流感,100~120日龄,鸡减蛋综合症,150日龄补免禽流感。 4.3补饲育肥 毛腿鸡的养殖在我县均以原生态养殖为主,但野外放养的食物还是及其有限的,补饲育肥户蛋仍然是主要的,补饲育肥的关键是定时定点定量饲喂优质原料粮,以玉米、稻谷、小麦为主,每天按每羽鸡补给50cm饲料,保证长期供应充足清洁饮水,饮水最好引用山中矿泉水,即省工省力,又清洁卫生,还能供应优质微量元素,通过这种固定条件反射,即防止粮食浪费,又能检查出鸡状况。 4.4疾病防治 通过免疫接种精心饲养管理,“毛腿鸡”的抗病能力是很强的,但疾病防控还是要放在重要的位置,我县合作社的社员们总结出一套利用中草药防治技术,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不定期的投喂青蒿,半边莲,鱼腥草,水花生,辣廖子等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既防止了抗菌素的污染残留,又能保证鸡只得正常生长,使用高架和发酵床养殖也很大程度地降低疾病感染,另外,寄生虫病,农药中毒、鼠害、天敌等危害鸡群安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4.5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 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看似小问题,但可引进大事故,笔者见过这样一个鸡场,因夏天围网中缠死了一条蛇,腐败生蛆,被鸡群采食后,造成鸡群大量死亡和眼瞎,损失极其惨重。因此,我们要求,所有放养的山场饲养员每天必须巡山,发现病死鸡只,立即回收焚烧,消毒,做无害化处理。 4.6轮养 林下养鸡,林牧结合,相得益彰,但如果长期在一处饲养,鸡不但易发病,还造成环节污染,影响林业生长,因此,轮养也是养好“毛腿鸡”的重要环节,一般我们要求种蛋鸡养2年休养一年,仔鸡养半年,休养半年,使鸡场自然净化,鸡粪被林植物自然吸收,即利林又利牧。 4.7信息化管理 产出=“遗传+环境+营养”×管理,这是养殖行业颠覆不破的定理,管理永远是“毛腿鸡”养殖效益的成败首要因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管理可大大提高养殖效益,在我县“皖南竹乡”、“老竹翁”、“凤鸣歌”、“凤达”等合作社“毛腿鸡”的原生态养殖场均实行全监控,场主随时可查看自己养殖场的鸡群饲养情况,网上销售也成为现实,加上县农委的“物联网”建设平台,我县“毛腿鸡”的养殖、销售将得到更大一步的发展。 作者:汪任农 敖明华 单位:安徽省广德县畜牧兽医水产局 生态论文:旅游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论文 一、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问题 纵观我国各个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基本上都是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来进行发展,虽然这是一个发展的基本路径,然而通过“圈地”等方式强占农田进行不合理开发,加上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就会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对于环境的破坏性大,二是项目自身的竞争力有限,生存期限有限。按照国际惯例,农业旅游区半径大于9.5公里的区域(面积)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而我国多个生态农业旅游是小于这个规模的,项目鳞次栉比、林林总总,不仅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效益低下,更是导致单位面积内环境的过载。除了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本身对于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之外,一个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开展之后,纷至沓来的游客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是目前项目所难以承担的。国人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加上旅游期间疲劳等问题,导致每逢节假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中都会留下诸多生活垃圾、餐厨垃圾,这些垃圾的存在本身就加大了地域的环境压力。我国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多数都是由农民转化而成,在兴办起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时,他们自身对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问题根本不甚了解,造成在建设时期就缺失环保措施。而在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开展起来之后,又往往更加重视盈利而忽略环境保护,不注重保护环境,甚至为了满足游客需求盲目引进外地物种,这种思想与行为造成了诸多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外部物种入侵等环境问题。 二、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归因与对策分析 (一)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归因分析 生态农业旅游导致环境问题,直接原因在于政府对于生态农业项目的监管不到位。目前我国诸多生态农业旅游项目,都缺乏合理的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通常是在政府的提议下,在市场的催生中,由当地的农民自发的发展起来的。这种规划、建设通常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也没有进行环境评估,地方政府和农民本着“先搞起来再慢慢发展”的理念,先从资源下手,进行野蛮的开发,全然不顾环境承载力。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关键还是在于生态农业旅游的从业人员本身环保意识不足,以及其对于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诚然,我国近年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发展使得部分农民转业从业人员赚得盆满钵满,然而这种经济利益并没有转变其思想,向环境要效益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而没有取得很好经济效益的项目管理者就更缺乏环保意识,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是能够主动牺牲环境的。归根结底,还是从业人员自身眼界与素质的问题,从业人员准入机制、环境评价体系的缺失也纵容了这些思想的蔓延。而我国游客本身的综合素质问题,也是导致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在特定时间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的导火索。节假日比较集中、游客行程紧张放松对于自己的要求都是使得这一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游客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仅仅是游客单方面的事情,同样需要多方面来综合考量与处置。 (二)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对策分析 要解决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必须针对问题的原因来对症下药的解决。生态农业旅游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其牵涉到社会公德问题、政府管理问题、行业准入制度问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等,需要各个击破。 1.我国政府需要切实的对于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问题负起责任来。 在前期规划上,一方面,要加强对于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前期规划,保证其在建设初期能够考虑到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要将生态农业旅游划在环境保护区的红线之外,形成对于环境的有力保护。另一方面,要剪辑健全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准入机制,出台对于生态旅游项目的环境保护标准,隔绝一批不达到标准的企业,拒绝其进入本行业,同时要在准入机制的基础上加强追则,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相关项目不符合准入机制标准的,要一家家查并关停。如此,从事前和事后进行规范,则能够使得政府的调控功能发挥完全,形成有效的环保屏障。除此之外,为了给予从业人员提升环境保护硬件设施的空间,政府还应当在别的层面给予具有环保思想的项目以一定的政策、资金上的支撑。如日本制定了《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政府在硬件配套设施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大大解决了休闲农业建园的资金成本;意大利对给予开展农业旅游的单位开辟通路,使其享受政府的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我国政府可以政策和支撑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环保建设,帮助从业人员解决切实的困难。 2.针对生态农业旅游的从业人员本身环保意识不足的问题。 政府需要负起责任,对于从业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在意识上对于其进行指导。而最为关键的是,从业人员需要从自身的角度来扭转思想,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要意识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不是靠消耗环境来进行的,而是要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谐发展才能够实现的。台湾休闲农业充分利用占全台面积50%以上的森林资源,融合当地自然、文史资源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等,在亲和自然的同时实现了很好的盈利。这一案例对于生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启事是,相关从业人员还需要开拓眼界,要将具体的发展策略作更为细致、科学的判断,要主动降低自身项目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要逐步实现靠农产品和旅游服务实现效益,靠独特的旅游文化分为和旅游体验项目来实现效益,要真正将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向服务业转化,拜托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收”的思想理念。实现以上两点,最为重要的还是相关从业人员要加强学习和思考,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提升环保意识和发展意识,对于自身企业的发展也会有很有效的提升。 3.从目前造成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直接原因———游客旅游导致的环境污染这一问题来看,解决需要的也是多方面的支撑。 一方面,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在规划时,就需要在硬件设施上考虑到普通消费者的需求,要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合适的地点放置足够的垃圾收纳器具,使得游客能够轻松的完成垃圾的分类、丢弃,不会因为客观原因导致对于环境的勿扰。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以及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本身,都要注重对于旅游文明、生态文明的宣传工作,例如,在环境周期间集中宣传旅游文明,或者在景区的导视系统、大屏幕上进行旅游文明、生态文明的宣传,要使得游客在出行的时候能够有一盏保护环境的明灯在于心中,在不断的提醒中加强对于自身的自律。在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数十年的当下,主动去污染环境的游客数量还是少的,只要景区服务到位,应当能够有效的环节游客旅游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结论 生态农业旅游本身就有“生态”二字,这种旅游项目本身来源于环境,同时也需进一步亲和环境,才能够实现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初期,出现一定的环境问题也是正常的,目前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为生态农业旅游本身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论文认为,生态农业旅游的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府管理问题,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政府、从业人员乃至大众媒体、社会大众的共同参与,方能够使得生态农业旅游环境问题逐步减少,使得生态农业旅游真正回归“生态”本源。 作者:刘传营 马丽卿 单位:浙江海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生态论文:生态旅游创新模式下农业科技论文 1以创新为突破口,提升农业科技生态发展新价值 1.1以科技为先导,探索农业科技生态新领域 农业科技园体现的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并不仅仅体现于表面,更重要的是其应用价值不断增强。通过对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有效应用,对科技园区内生态环境构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为农业科技与生态之间形成有效的融合,这样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才会有效拓宽,从而使农业科技生态新领域成为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点,成为我国农业经济面对时展潮流所产生的全新发展理念。 1.2以艺术创新为理念,提升农业科技园生态发展 从艺术层面出发,农业科技园的创新发展关键在于将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运用,使园区内生态环境由此得到更为理想的创建,这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形成有效的推动作用,为其带来较大的旅游经济。这是我国生态科技园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创新理念,使得农业科技园自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以及生态价值不断提升,而农业科技园的科技创新能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促使农业科技园生态发展具有较强的艺术色彩。 1.3追求服务新观念,增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价值 从发展角度出发,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相应的服务作用,而生态旅游是将农业科技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对科技园生态效果进行更为有效的完善,提升农业发展所具备的旅游经济增加值。这是对传统农业科技园发展所进行的必要补充,也是农业经济发展“全面性”的重要体现。为此,应推动农业科技生态旅游,发展其内在价值,为农业科技园发展成生态一体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满足新时期我国农业创新发展的要求。 1.4以品牌效应为基础,带动农业科技与生态一体化发展 品牌效应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国企业经济不断实现突破的重要手段。农业科技园品牌效应的形成主要在于大力发展其相关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是基本途径之一,为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做出巨大贡献。坚持农业科技园所具有的特色,使其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在农业科技园的规划与发展中得到有效应用,促使农业生态化发展新思路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使其农业科技园品牌效应就此形成。这样对于传统农业科技发展思想而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促使农业科技园与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发展价值达到最大化。 2我国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 2.1以区域农业特征为基础,体现生态发展新模式 区域特征是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的有效切入点,是使生态旅游自身特点能够得到有效体现的关键因素。结合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将农业科技与之相融合,并对其农业科技园区内的科学技术进行价值最大化挖掘,使其生态环境由此得到有效的优化,进而为生态旅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遵循农业科技园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也是将农业科技园经济价值最大化挖掘的充分体现。实现农业科技与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加快农业经济整体发展脚步,使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全面性”由此增强。 2.2提升农业科技新价值,展现生态发展新目标 科技创新是为了带动经济增长,对传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促进作用。而农业科技园则应对科技创新思想给予有效的应用,使其为相关产业发展链条的形成提供有效的支持,为农业科技与生态发展之间形成良好的纽带作用。而生态旅游则是将这一方面更好地融合,以生态旅游模式对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进行有效检验,同时带动农业科技发展领域实现道路拓宽,使科技与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更为紧密,对其所具有的价值与内涵进行最大化挖掘,使得农业科技生态化发展目标由此形成。 2.3立足生态旅游新潮流,打造生态农业科技园区 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经济已经成为支柱产业,这也证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新潮流的出现。因此,农业科技园的构建与发展总体思想应与之相吻合,对生态旅游思想进行全面树立,发挥农业科技园所具有的优势,为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对传统农业科技园发展思路进行有效改进,使其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发展有机统一,从而打造出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体现出农业科技园总体发展思想所具有的时代“先进性”。 2.4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思想,强化农业科技生态化发展新思路 传统农业科技园总体发展思路放在了农业科技研究成果方面,而忽视了时展的新思路,这与时展步调并不能统一,最终的结果则是逐步脱离市场经济发展主体模式。而生态化农业科技园打造的是将生态环境与农业科技之间紧密融合,对农业科技的推广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产生推动作用,这样才能与我国社会发展方向保持高度统一。这样的发展思路无疑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同时能够有效应对时展所带来的全新挑战。从时代进步角度而言,农业科技园发展模式应逐步形成创新。而生态旅游与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之间具有较强的紧密联系,因此要结合各区域农业特征,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思想,立足生态旅游新潮流,结合农业科技园发展与生态旅游之间所存在的“创新性”进行具体研究,使其农业科技园发展道路与生态旅游之间有机融合,探索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新模式,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全面性”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常国辉 单位: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生态论文: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化发展论文 1巫溪县人口与城镇化的发展特征 巫溪县位于秦岭褶皱系北大巴山褶皱带之南,县内地形以山地为主,绝对高差2657.4m,属典型的中深切割中山地形;东部神农架原始森林山脉主峰阴条岭海拔2796.8m,是重庆最好的风电开发地区;县内有红池坝森林公园、白果林场、关山林场、朝阳坪林场、猫儿背林场等多处经济开发区和国有农林场地。目前生态环境存在土地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受胁严重,经济总量小与综合经济实力不强等问题,在人口与城镇化发展方面受生态环境限制,呈现以下特征。 1.1本地就业吸纳能力弱,人口呈外流趋势 根据国家层面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要求,巫溪县内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县内产业不发达,现状工业园创办于2007年,建成规模仅1km2。受地域及交通条件制约,企业生产运营成本高,不少实力强的意向企业不愿来园投资,截止2012年仅有二十多家中小企业入驻园区。入驻企业生产项目以资源密集性产业为主导,如煤矿开采、石材加工、木材加工等。企业对本地就业吸纳能力太弱,不能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更难以对农民增收起到支撑作用。在此发展条件下,每年逾10×104人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但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仅1×104人左右,人口呈外流趋势。 1.2人口梯度转移,县城首位度高 为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敏感区的环境破坏,改善人居质量,巫溪县近年来实施了“扶贫移民、高山移民、生态移民”等一系列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县域人口的迁变呈高山区人口向集镇转移,集镇人口向县城转移的梯度发展态势。县域北部高山区内的小城镇在逐渐地萎缩甚至凋零。县城人口增长速度远大于其他各乡镇的人口增长速度,首位度远高于其他中心镇。 1.3城镇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2012年,巫溪县城镇化率为28.65%,根据诺瑟姆曲线,巫溪尚处于城镇化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均不高。县城城镇化率为69.64%,中心镇与一般镇城镇化率仅10%~30%,特别在设施建设方面,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均集中在县城,城镇建设严重滞后,呈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主要原因是北部高山地区生存条件较差,场镇规模小,导致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程度低,对周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难以发挥带动农村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有效作用。 2巫溪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的策略 基于以上人口与城镇化特征分析,现提出几点发展策略。 2.1极核发展 县城是巫溪县的经济主要载体及重心,对城市经济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人口总量少、经济总量低的巫溪县,很难形成比较完整的“金字塔”形的城镇体系结构的情况下,县城的发展则显得至关重要。巫溪今后城镇化道路应选择以极化县城为主要方向,积极鼓励县域腹地人口向县城聚集,以增强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发挥核心带动作用。同时应积极培育重点城镇,调整、合并弱小集镇,充分发挥资源集约效应,大力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并根据重点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与中心城市形成链式联结,形成二次辐射,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整体带动县域城镇化发展。 2.2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镇化道路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转型为路径,以城带乡、共同繁荣的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之路。城镇化的发展应强调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产业结构的转型为路径,以城乡一体化为最终目标。 2.3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核心,城镇化发展需要强大的产业做支撑,从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有利于拓展就业空间,促进农业人口转移,有助于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作为生态敏感区,巫溪的产业发展的重点应是旅游业及生态工业的发展。 2.4精明增长 精明增长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控制城市无限扩张、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转变人口转移及产业发展过程中粗放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要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二是城镇建设中应以“基础设施先行”为指导目标,区域统筹考虑,避免资金投入的浪费。 2.5制度创新 多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调控手段。首先,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与劳动就业制度,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加快住房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其次,深化农地流转制度改革;再次,建立城乡建设投资多元化机制,采取多种模式,吸引民间投资进入城乡公共产品生产领域。 3结论 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一个区域中生态环境敏感且重要的地区,不仅制约着城市发展规模及空间形态,还对城镇体系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城镇应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及环境承载力,采用分类控制的原则进行建设,即现状发育程度低,且用地条件、交通条件受限,生态环境敏感的城镇,应限制其发展,并逐步迁出人口,以保护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好、环境承载力高,且现状发育程度较好的城镇,应鼓励适度发展,以承接周边农村地区人口转移;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应极核发展,保持中心城市在区域中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生态功能区内还应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开发,鼓励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的发展,必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只有正确认识人口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保证生态敏感区内城镇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 作者:张晓梅 单位: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生态论文: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论文 一、生态文明概述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农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文明型态,生态文明产生的重要现实背景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工业文明虽然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但同时也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在这种背景之下,人们开始反思工业文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人与环境要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是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循环经济、低碳发展,从而减少各类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 (二)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依赖的关系,而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经济的发展壮大,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已经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行不通,没有生态文明,经济发展必然会严重受阻。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二者并不存在所谓的冲突,这是实现二者和谐发展的基础所在。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问题颇多,这些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之间存在冲突与相悖,对于未来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巨大威胁。 (一)发展理念落后 我国县域经济在发展理念方面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在政绩考核重心为GDP的情况下,各县级政府都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提升,忽视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质量,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举例而言,一些县级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往往不顾本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一味引进三高一低的产业,给地区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 (二)生态经济滞缓 生态经济发展滞缓是很多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态经济本身属于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广义层面的生态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经济。县域经济在生态经济发展方面重视不足、基础薄弱,生态农业、生态观光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县域经济发展缺少新的增长极。 (三)发展模式粗放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粗放,只重视经济总量,忽视经济质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相悖,容易导致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不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粗放还表现在低水平重复性建设、传统产业占比过高、科技水平整体偏低、生产设备落后等方面,这些经济问题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消耗、更多的环境污染,会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更大的阻力。 (四)人力资本不足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力资本不足,尤其是一些新兴的高科技行业发展更是严重依赖于人力资本。当前我国县域在人力资本方面储备不足,不仅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的流入,同时本地区一些优秀的人才资源也不断流失,给地区经济发展转型、产业升级、生态产业发展等带来危害,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重点从多个方面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更新发展理念 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大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要更新发展理念,树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理念,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仅要“金山银行”,更要“绿水青山”。在政绩考核模式方面,政府要将绿色GDP纳入到政绩考核中去,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坚决不能突破的底线,在生态保护方面进一步发力,力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 (二)发展生态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要将生态经济作为一个重点,将生态经济打造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高科技新兴产业等,壮大生态经济规模,发展生态经济的带动及辐射作用。在生态经济发展中,政府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经济发展环境,从财税、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生态经济更好地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三)转变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摒弃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推进集约经济模式。经济模式的转变要从产业布局、技术创新、设备更新等方面着手,从产业布局方面来看,要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引入高附加值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要依托技术创新来提升生产效益,减少污染;在设备更新方面,要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实现发展模式转变。 (四)加强人才引进 县域经济发展要高度重视人才引进,意识到人才在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构筑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更多的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在人才引进方面,政府要在公共产品服务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不仅要依靠薪酬待遇来吸引人才,还要给人才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等,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社会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才的工作满意度。在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不断彰显的时代背景之下,县域经济必须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和谐并进,推动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李旭霞 单位:山西省长治县委党校 生态论文:生态文明背景下经济法论文 一、经济法理念的现状 (一)经济法理念的含义 “理念”实际上代表一种形象,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中的专业用词。法律理念是指法律的含义和现实化。经济法理念则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对经济法发展规律的掌握、对经济法本意上的认识,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理性建设。经济法理念表现的是经济法规划和实施的最高准则,它与经济法领域的其他含义不同,它的社会地位高于法律意识、法律表象、法律观念。 (二)经济法理念的作用 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来源于实际的参与,同时认识又会对实际的参与起到指导作用。经济法理念来自经济法律的实践,是经济法的理性认识,它对于经济法的计划和实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经济理念能够给经济法法律的制定确定了一个大致方向,有利于实现经济法的价值,同时可以帮助工作者整理归纳各项经济规章制度的概念和内容,营造一个合理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经济法理念可以对经济法的效果有一定预测作用,它能在经济法制定时贴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具有超前性。经济法理念能从整体法律的角度分析经济法的计划和实行,指引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法的发展方向。经济法理念还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由于几千年的历史封建社会,我国传统封建的思想影响着很多人,使得部分群众的法律意识弱,法制观念低。经济法理念具备一定的合理性、真实性,它能够消灭传统落后的思想文化,增加人们群众的法律素质,营造一个科学的法制社会,最终将创造出一个进步与文明的社会。 (三)经济法理念遇到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经济法在我国逐渐兴起,直至90年代我国提倡经济行政法后把经济法纳入了行政法的范围内。当时大多数学者因计划经济思想的干扰,普遍的以为经济法是国家干扰经济的产物,所以将经济管理关系作为行政管理的一小部分。这样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经济法自身的独立性和实践性,妨碍了行政法与经济法的分开管理,使得经济市场中常常发生行政垄断的状况。由于我国行政法的法律权利在经济法之上,部分地方政府和经济管理机构就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利来影响经济,导致了市场经济的不公平竞争。经济法最初兴起时在学术界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甚至有部分学者以为法律机构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现代经济法根本毫无作用。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对经济法理念意识的薄弱所引发的。 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经济法理念的调整及重构 良好的思想是行动的指导,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调整及重建经济法理念,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传统思想的解放。传统观念的创新、国民思想的解放是促进经济法建设的基础。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后,在社会形成了思想解放的热潮,邓小平同志先后在武昌、深圳、上海等地的讲话更是进一步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加快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热潮。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生态、社会、资源和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将这些问题彻底解决还应从思想根源入手。思想的解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措施,经济法理念的调整和重建离不开观念和思想的创新。 (一)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经济法理念的调整 首先,要改变我国经济法理念的落后思想。经济法理念近几年来已经开始完善化,逐渐成为了具备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经济法理念。经济法理念包括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五个大类:经济安全理念、公正公平理念、经济效益理念、整体发展理念、注重效益理念。五种理念与我国的政策目标、经济规律相适应,有着一定的法律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有很多新的理念、要求,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这五种理念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我们要改变我国经济法从前的旧思想、旧观念,不断促进生态建设和经济法理念的发展。其次,要注重经济法中的效益理念。我国经济发展中,获取利益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目的。经济利益会使得部分经营者过分的注重眼前的局部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所以我们应该把环境成本计算于经济效益理念中,拟定经济法时应该将经济行为对自然环境的耗损也考虑其中。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 (二)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经济法理念的重建 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群众的积极参与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生态文明背景下重新构建经济法理念时,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准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强调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它是经济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支撑点。在传统封建时期,以人为主体的意识不强,造成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不低。因此,我们在生态文明背景下重建经济法理念,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人们在提高经济的同时也能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同时以法律的方式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作者:张颖 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生态论文:塌陷区生态景观设计论文 1矿区塌陷地带的情况 在对资源型城市边缘地带进行景观恢复与设计时,首先要对当地的生态情况、地理条件以及具体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设计出合理方案。如,邢台煤矿位于邢台市的南三环两侧,南北部分地势较高而东西部分较低,属于一般的平原地势。而邢台煤矿的两大塌陷区位于的李村乡年降水量丰富,约为533毫米,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当地土壤结构复杂,由种植层、粘土层、砂石层和卵石层组成。全市及周边地带总居住人口为2911人,耕地面积不到8平方千米,人均占有量较低。 2塌陷区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与分析 2.1塌陷区生产适宜性分析 2.1.1发展绿地系统以及耕地系统 因矿区塌陷地带地质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并且具备一定不稳定因素,故并不适合房屋和道路的建设,所以在进行生态景观的恢复与再造时,就要着眼于当地自然环境的特色,因地制宜的开展治理措施。首先就是根据市区的风格有规划的进行当地植物的种植与培养,这样既美化了矿区环境也呼应了城市主设计主题;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塌陷区进行土地人工改造,恢复其耕种的功能,发展当地特有的农作物,既为边缘带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来源,又提高了人均耕地面积;最后,适当的开展养殖业,拓宽发展平台。 2.1.2进行产业景观的规划 资源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为了完成生产目标、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要求员工加班。长期的高负荷工作,使工人身心受到影响,不但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在作业过程中会埋下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生命财产安全。而在塌陷区进行适当的景观设计,可以为紧张工作的工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有助于他们缓解疲劳。 2.2塌陷区景观再造地质条件分析 研究资源城市边缘地带地质真实情况,以邢台煤矿为例:地矿邢台地质工程勘察院研究和评测了研究区的地质,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该地区拥有70~105m的标高和4%以下的平均坡度,基本上都属于比较平坦的地形;开采活动大部分都集中在该地区的西部,频繁的开采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东部地区只拥有少量开采工程,所以地质环境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但是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状况较好,也就是说采空塌陷区的地质灾害在西部地区比较严重,在东部地区相对轻微一些。通过1996年和2004年这两年的该区域地形图分析,可以得出塌陷前后的地形数据,发现地面塌陷最为严重的地方已达到了7.4m的深度。我们根据开采年限将塌陷区划分为了三个区域进行系统、整体的研究分析,将开采年限在5年以下的区域定义为Ⅰ区,由于开采年限较短,具有继续塌陷可能性最大,可能会出现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不适合建设项目的开展;我们将开采年限在5年以上的区域定义为Ⅱ区,但是如果该地区开采年限不足10年,则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塌陷可能,也不适合建设项目的开展,而开采年限在10年以上的区域,虽然也存在塌陷的可能,但是几率较小,一般情况下能够满足物流和市场等项目的建设要求;我们将下组煤不再进行开采的区域视为Ⅲ区,这部分区域几乎没有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通常情况下可以开发多种工程项目。 3邢台市边缘带塌陷区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3.1进行仓储物流和市场用地设计 根据设计规划,将此地区开发成为了龙岗钢材城、建材城和物流园。其中在邢煤电场路的北面以铁路为轴线,东西两侧分别为建材城和钢材城,钢材城以南是邢煤路,以北是南三环,用来储存钢材和运输钢材,该园区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满足钢材存储和交易的销售区,第二部分是商务中心,第三部分则是中心公园。建材城的南面是邢煤电场路,北面也与南三环相邻,用来各式各样的建材的存储和交易,该园区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经营区,第二部分是展示区,第三部分是物流仓储区,最后一部分是商务中心。除此之外,还设计构建了龙岗物流园,其西面与西北留村接壤,东面是邢台煤矿,北面临南三环,主要作用是促进当地物流产业和工业的发展,由四部分组成:物流园区、商品集散区、物流加工区以及服务于物流产业的配套区。 3.2规划绿地景观———“四园两带” 对于规划绿地景观,不仅要考虑景观和生态因素,还要做到以人为本,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整体提升。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建筑规划在塌陷情况趋于稳定的区域,而建筑周边不稳定的地方则用来建造公园绿地,也就是所谓的“四园”,然后根据现有道路规划,沿南三环和钢铁路两侧建造绿地景观,即常说的“两带”。以形成“斑块”和“廊道”相结合的生态景观。 3.3保护农业生态景观 在塌陷区,一般情况下都存在着拥有塌陷隐患的区域及划拨到开采范围的区域,在这些区域我们会构建农业生态景观。以邢台矿区的塌陷区为例,它被大片的园林和耕地环绕,这些资源均能够修复其农业生态系统,如果政府给与资金支持,则生态恢复的程度和速度将会大大提高。 3.4进行塌陷区边缘住房建设 滨江路以西基本上属于塌陷稳定区,通过南水北调管理机构的认可和批准,我们以南水北调干渠为轴线,于其东西两侧建设居民住宅,即东西两个金牛集团阳光苑小区,再加上李村居民区,这个区域形成了较具规模的居住区,妥善安置了因为土地塌陷而需要搬迁的居民。 4结论 因为矿区长时间无节制的开采导致的地面塌陷问题解决起来十分复杂。其不但涉及地质结构的改变,而且对地表生态环境更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损坏。所以在进行生态景观设计与改造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的问题,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解决:首先,改造第一步就是充分了解当前塌陷区的地质情况,对已经形成的灾害进行权威性的评估;其次,从距离城市最近的边缘地带进行规划设计;然后,选择环境、设施较为敏感的地段进行一一突破,尤其是电厂等重要部门;最后,尽量从耕地面积较少的区域开始,解决他们用地紧张的问题。 作者:祁焱华 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生态论文:建造生态建筑设计论文 1生态建筑的内涵 以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为基础,协调建筑与环境之间关系,。以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建筑、自然、人类和社会四方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建造最适宜人类生活和发展的生态建筑。把建筑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生态建筑是在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提出的科学的战略思想,生态建筑的最终目标是减小人们主观愿望与客观行为对环境所形成的影响之间的距离,努力促进生态环境朝良好的趋势可持续发展。采集和使用自然资源,减少建筑建设和运行的能源消耗,科学处理废弃物是研究生态建筑的主要内容。 2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理 2.1生态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有效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方法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保护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维护建筑物体周围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充分开发利用新能源,例如太阳能、水能和风能。在设计建筑物时应该结合考虑建筑周围的环境光、热、水,以及建筑视野、建筑风和建筑阴影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设计建筑绿化规划要与建筑附近的绿化体统一起来,成为系统网洛。建筑物通过窗户进行自然采光;通过在适当位置开口,用来通风,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绿化配置,减弱人工化的建筑环境:通过建设喷泉或是观赏水池等亲水设施来降低环境温度,调节气候。 2.2节约能源 建造建筑物必须以建筑物的功能性为出发点,努力减少使用能源物质,尽量不超量使用能源物质,不造成能源浪费,更加不要建造对于建筑整体结构或是使用功能没用的东西。不要过分地崇尚奢华、贵气、宏伟、奇特,等建筑风格理念。建造感性空间需要使用的材料与非结构的部分,则应该有效大力控制能源物质的损耗与消耗不能大于必要非消耗的能量物质的标准。并且大力推行通过使用自然材料或是人工制品来展示建筑的艺术性和人文情怀。尽可能建设生态建筑应该遵循的价值观是坚持使用用材料与能源的合理设计、建造的价值。 2.3广泛利用新技术 在生态建筑中,为了达到降低能源消耗的目标,使用环境保护型的材料以及无污染洁净的施工措施,提高对对能源的使用效率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建设中使用安全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的材料,采用施工措施应是能够最大化的减弱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生态建筑的设计法则是以日照的强弱程度为依据,自动调节室内的蓄热和照明系统;强化对二次能源的使用;使用节约水资源系统,根据恰当的水温,水压进行水资源回收,建筑材料要选取耐久性能强、易于分类回收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在建造中多使用经过安全加工处理的再生材料,以不损害自然再生系统为基础来最大化的使用自然材料,倡导工厂化作业生产,尽量减少现场作业量,以防造成环境污染,提高建筑工人的施工效率与材料的使用效率,尽量不造成浪费,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对于建筑的维修保养的便捷性。 2.4倡导健康舒适的理念 生态建筑要能体现建筑物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这就是建筑师对于使用者的人文关怀,通过建筑物加强使用者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交流沟通,让人们能够建筑物中生活和工作都能享受到健康,感觉到舒服在健康、舒适。主要体现在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生态建筑一定要确保创造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保证建筑物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系统的健全,创造良好的的视觉、声音环境以及心理感受。 3生态建筑设计方法 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即是最大化的存留建筑物中具有价值的生态元素,保持生态的完整性不受人为破坏,建筑物体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人类的建造行为杨改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与破坏,并且通过生态建筑中的人为生态方式对已经被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有两种,一是整体设计,二是单体设计。 3.1整体设计 在生态建筑设计时,就必须把需要建造的建筑物融入到整体的城市中,任何建筑物都是城市大建筑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建筑物作为城市整体建筑的一部分,在其设计规划时,就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在需要建造的建筑物所在的周围区域为设计目标,考察建筑场地的地貌地形,地质河流,天气气候等一系列基本自然条件,的基本条件、通过对这些自然因素做综合分析之后再设计切实可行的经济高效的设计方案,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建筑的整体设计。首先,生态建筑必须继承城市与地域的传统的景观特色,建造出能代表城市新面貌的新景观。生态建筑设计在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布局模式、重新划分的区域、完善资源配置的同时生态建筑设计还要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城市的自然地理。其次,正确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到生态建筑工程项目如何能创造出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生态建筑中怎样才能这些相互关联或是相互矛盾的元素综合在一起,进行系统的,高效的,全局的来考量,整体设计在生态建筑中的地位特别重要。 3.2单体设计 生态建筑物从构建成建筑的各具体要素来分类,可以把建筑物体划分为地面,屋顶,内墙,外墙,门窗,楼梯等等,基础、从建筑物的设计元素来看,可以把建筑分类为次要空间、主要空间、结构、秩序、交通等等:从建筑设计图纸所要表现的内容来看,则可以划分为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从建筑所要实现的实用功能和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角度来看则需要考虑的是建筑物的牢固程度、承重程度,采光、保温、隔热等等。这些因素都在设计生态建筑必须要涉及的单体问题,由单体构成整体,只用把每一个单体设计好,才能建造出一个优质的生态建筑。 作者:李伟 单位: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生态论文:民间工艺品生态包装设计论文 一、生态包装设计的内涵与特征 传统包装设计属于一种开环设计,主要是为了实现包装的最初功能,它的运作模式是包装材料→包装产品生产→包装产品使用→包装废料弃入环境。很明显,这种包装设计几乎不考虑包装的环境属性,往往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与资源,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与传统包装设计明显不同,生态包装设计主要强调以系统集成观点凸显包装的环境属性,其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核心,在考虑包装基本功能要求的同时也注重生态系统安全的生态设计,因此,生态包装设计属于一种闭环设计,其运作模式是包装材料开采→包装材料生产→包装产品生产→包装产品使用→包装废料回收→二次材料循环再利用。 二、在民间工艺品中应用生态包装设计的意义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重视民间工艺品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民间工艺品,往往会使人回想起那些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因而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和追捧。在以前,民间工艺品基本没有特定包装,只是简单的一块布或者一张油墨纸而已。在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的有力支持,民间工艺品市场日益繁荣,直接带动了民间工艺品包装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逐渐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毋庸置疑,成功的包装可以在无形中提升商品的魅力,产品包装虽然没有声音,却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一方面,包装可以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成为地域文化的解说员,将当地文化大力弘扬出去;另一方面,包装还能提升产品的艺术欣赏价值,使商品更容易地被大家所接受。所以民间工艺品要重视包装设计,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当然,民间工艺品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仅仅依靠自身特质是远远不够的。“地方特色”是民间工艺品的不二特色,除了在内容、题材等方面苦下功夫,民间工艺品在包装方面还要与时俱进,不能囿于传统的藩篱,要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包装风格。生态包装设计在21世纪已经成为主流设计趋向,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新兴价值观已被逐渐接受。民间工艺品是民间艺人创造的智慧结晶,在响应生态包装设计理念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而积极应用生态包装设计理念,与民间工艺品的内在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在民间工艺品中应用生态包装设计,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民间工艺品凸显产品价值,焕发生命力的要求。 三、在民间工艺品中应用生态包装设计的策略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每一次社会变革、每一项科技发明,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生活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包装的形态和性质产生巨大的影响。纵观包装设计的发展演变过程,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毫无疑问,包装设计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文明中的一种文化印记。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于生态包装设计这一本原艺术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民间工艺品中积极应用生态包装设计,已经成为业界的普遍呼声。具体而言,在民间工艺品中应用生态包装设计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 民间工艺品在选择包装材料时不仅要考虑包装材料必须实现其保护功能,还要强调包装材料的生态影响,只有使用生态包装材料,才能体现出生态包装设计理念。鉴于包装材料生产会对自然资源产生消耗,在包装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废料,所以民间工艺品在选择和使用包装材料时,要充分了解包装材料的性能,尽量选择可以回收再生、能够重复使用或者能够自行降解的包装材料。同时,要选用单一包装材料,这样可以减少包装材料种类,节约资源。实在要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包装材料时,要使包装材料易于识别,不能喧宾夺主,减弱了民间工艺品的自身价值,甚至可能产生“买椟还珠”的尴尬现象。另外,尽量不使用原材料短缺的包装材料以及废弃后需要特殊处理的包装材料,否则会违背生态理念。其实,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生态包装材料随处可见,比如棉、麻、丝绸等,这些材料具有浓浓的民族气息,将其应用于民间工艺品包装,可以产生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 2、设计合理的包装结构 民间工艺品在设计包装结构时,要在确保产品在运输、销售和消费过程中不会因为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变形、损坏的基础上,以减少包装材料消耗为目标,坚持“简而美”的设计原则。一方面,民间工艺品要实现包装结构组合和拆卸化设计,即包装的不同材料以及各个零部件之间要容易拆卸、组合和维修,这样才能尽量延长民间工艺品的生命周期,也有利于包装材料的循环利用,减少新包装材料的消耗,体现生态设计理念。另一方面,民间工艺品要实现包装模式化结构设计,即提高包装结构零部件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促使各个零部件容易快捷更换,或者在同类产品中可以重复使用,以此延长生命周期。另外,民间工艺品还要重视包装结构零部件的环保设计,尽量减少零部件的数量与类型,即实现整体化设计。在我国,诸多材料可以实现合理的包装结构,比如饱满的葫芦有着流动的线条,坚挺的竹节有着笔直的线条,这是任何人工雕琢所无法实现的。民间工艺品可以从自然形态的材料中寻找设计灵感,运用天然的包装结构提升民间工艺品的独特魅力。比如葫芦外壳坚硬、保护性佳,不仅外形美观,而且便于携带,可以积极应用于民间工艺品的包装设计中。 3、采取适宜的包装装潢 产品的包装装潢设计即指用文字、图形和色彩等视觉元素美化产品表面,以此吸引人们的眼光。在生态包装设计理念的指引下,民间工艺品的包装装潢设计不仅要考虑画面装饰以及产品信息的审美传递,还要注重包装装潢需要的原料、废料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种种影响。鉴于民间工艺品的本质特征是“本真”,所以在包装民间工艺品时要避免过度装潢,在色彩、薄膜、电镀材料等方面要加以一定的限制。一方面要避免使用含有重金属的油漆、染料等有毒物质包装民间工艺品,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可以使用不含有毒成分的、分离时易于分解的粘合剂,提高工艺品的使用寿命。在色彩方面,可以运用与工艺品本身相近的色彩,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在文字方面,要选择能够凸显工艺品本土地域特色的字体,比如楷体、篆体、隶书等;在图形方面,要将民间艺术的元素提炼出来,并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既体现地域特色又凸显时代色彩。 四、结束语 在世界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民间工艺品如何创造出既有本土特色又符合生态设计理念的包装,是业内人士必须不断探索的问题。随着回归传统、保护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民间工艺品生态包装设计将成为主流发展趋势。 作者:洪婵 冯正未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生态论文:环境伦理视角下生态旅游文化论文 一、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构建之意义 (一)生态旅游文化是对图瓦民族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喀纳斯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被纳入国家“人与生物圈”网络,同时还是我国图瓦人的主要聚居区。图瓦人是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被外界关注的族群,是蒙古族的一部分,被称为蒙古图瓦人。图瓦人历来有着保护牧场的强烈意识,形成了环境伦理观中的选择牧场的观点——即把畜牧业的发展限制在自然界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种传统观念控制了牲畜不断扩张给有限的草场带来压力的状况,也维护了整个喀纳斯生态圈的整体平衡,有利于草场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的背景下,图瓦民族得以顺利开展自己的畜牧业并长久的发展下去。图瓦民族的传统环境伦理思想是现代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基础,对保护喀纳斯生态资源,构建喀纳斯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二)构建喀纳斯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具有急迫性 据课题组调查:诸多影响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现象反映出喀纳斯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旅游文化教育之间存在现实反差;反映出生态旅游教育普及度和教育深度与喀纳斯生态旅游发展的不相适应,具体反映在旅游开发、管理和宣传等各个方面。据课题组调查:喀纳斯村、禾木村和白哈巴的村居民普遍表达了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态度,分别有86.4%、85.7%和86.5%的居民表示支持旅游业发展,并对旅游培训和就业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意愿。但不支持者在原因上毫无例外地集中在对旅游开发“会”或者“可能会”毁坏他们既有的生态环境的顾虑上。现实说明构建喀纳斯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的急迫性。 二、环境伦理的演进与现代环境伦理内容的重塑 (一)传统环境伦理概述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观中“天人合一”思想与作为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理论基础的机械自然观相比,它主张世界的有机生成性而非机械组合性,它强调人与自然的血肉相依与和谐统一,而非为了人类的一己之私肆无忌惮地血腥屠戮其他生命物种甚至毁灭生命栖息的生存环境。“天人合一”思想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灵感源泉,它与人文主义精神及后现代生态思想中的科学精神相互补充,给现今的我们在面对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这些问题上给出了很好的启示作用。西方环境伦理学开始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取得巨大成功,人们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酿成了灾难。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失衡,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施韦泽在1915年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是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本质。保尔•泰勒在《尊重大自然》(1986)一书中表达了自然生物都有自己的权益,他提出的不伤害原则,不干涉原则,忠诚原则和补偿正义原则成为捍卫西方环境伦理规范的典范。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攫取型经济”的生活方式,对自然地依赖性大。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观念看,受信仰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地崇敬,敬畏之情尤为显著。例如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生态伦理观念,其内容可概括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与我们当今贯彻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可持续发展观下环境伦理的内容重塑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注重社会综合发展的新型发展观。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西方的“敬畏生命”伦理以及西北少数民族崇拜自然并强调自然生态平衡的观念对于环境伦理内涵的重塑具有重要价值,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支撑。课题组认为:可持续发展观下环境伦理的内容至少包括两方面内涵——其一,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关注眼前的利益,更要关注长久的利益,要将生态利益,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提到同样的高度;其二,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中遭到破坏,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生态资源的修复与再生利用,维护生物多样性,这时候生态利益高于社会利益,更高于经济利益。 三、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的构建 1.生态环境法制教育。 一方面,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保障是公平执法。对景区从业人员开展生态环境法制教育,目的是使其在执法过程中能正确制止不规范的行为或破坏景区自然资源的行为,维护景区的旅游资源,使他们的环境执法的效率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监测制度不断完善,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在喀纳斯旅游景区中,在限制游客数量的同时应该规范游客的旅游行为,加大自然资源保护法和环境保护法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游客以及潜在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具有环保意识的游客们能自觉自愿的维护环境的整洁,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又使环保意识较差的游客能规范自身旅游行为举止。 2.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的标志是实现经济利益,生态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喀纳斯从一个无人问津的游牧山区到现在的景区人数过剩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发展速度之快是始料未及的。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景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这种现状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文明的教育普及显得尤为重要。 3.环境科学知识教育。 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利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景区动植物的精心呵护都是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环境科学知识作支撑,教育先行是保障。 四、完善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的运行路径 生态旅游文化教育具有明显的素质教育、文化教育、普遍教育的特征。通过生态旅游文化教育可以建立起一个尊重自然、各方和谐发展的旅游新环境,进而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就喀纳斯景区的旅游发展来讲,旅游伦理教育、保护生态环境教育要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有序而超前地进行。 1.师资力量建设。 首先,打造一支固定的高素质的讲师队伍,学科背景应涵盖环境科学、生态伦理、环境法治等方面,应当足够了解和熟悉喀纳斯人文历史和喀纳斯自然风貌。其次,开展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项目之一是宣传环保知识。而环保知识的宣传必须要有较庞大的讲解员,培训中应把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志愿者看成是培训的首要对象。 2.教育资金上政府应给予支持。 政府对环保事业的态度决定了环保事业发展的效果。政府应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环保事业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把环保教育的发展认真落到实处。开展环保宣传活动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招募专业的教师和组织宣传活动的工作人员,以及置办基础的环保设施和印发环保教育的材料。这些准备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政府应给予资金支持以确保环保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丰富教育内容与手段。 环境教育内容上分为环境科学知识教育,环境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和环境道德原理知识教育,手段上可以利用各种大众媒体展开。通过具体的环保活动,在不破坏景区环境和谐的情况下,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公益广告宣传,使讲旅游伦理、讲生态保护成为深入人心的理念,习以为常的行动。开展环保教育的宣传活动,通过印发材料对居民进行专业系统的环境知识普及,提高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促进了环保教育活动的多元化。 4.构建定期进行教育效果评价的机制。 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的成效评价应有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定期进行教育效果评价,既对教育活动起到了监督作用,也可根据评估的结果对今后的教育活动给予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教育内容也要及时更新,以确保教育实效性并能顺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生态旅游文化蕴含着生态文明理论和环境伦理思想。随着环境伦理的演进,以传统环境伦理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支撑。喀纳斯生态保护区构建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的关键在于,通过长效教育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环境伦理植入每一个生态旅游参与者的内心,以内心自觉指引旅游行为自觉,最终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性。 作者:杨晓萍 杨勇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法学系 生态论文:生态旅游茶文化论文 一、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基本理论 1.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内涵 从目前学者们对生态旅游、茶文化旅游以及对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各种论断中,可以初步归纳总结出关于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即一是旅游目的地一定是名山,或正在形成的名山,而且必须产茶、经营茶,并有茶农社区和经营主体茶农;二是旅游内容一定要有将茶叶生产、加工、消费的全过程并化解为种茶、采茶、制茶、观光茶、品茶、购买茶以及欣赏茶艺、体验茶道等旅游者可参与可体验的旅游活动,而且形成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茶叶生产社区与茶文化旅游者双赢的协调和谐局面;三是既强调对名山自然生态环境和茶文化景观的保护,又要保证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茶文化环境中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享受中国博大精深茶文化的美;四是旅游者一定要有强烈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对中国政府关于建设“两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有深刻认识,是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 2.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的意义 中国的名山尤其是南方名山,一般都具山美、水美、林秀的特点。按照传统的审美观,一般都具有雄、奇、险、秀、幽、旷等美的形象特征,而且具有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故而“自古名山僧占多”;也是学者盘桓、文人墨客登山和游山抒发胸怀的重要对象,也就有孔子的“仁者乐山”之说,以及“陶渊明性本爱丘山”、“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徐霞客一生与山结生死盟”之举,旅游业也就成为了现代名山开发建设的主导产业。茶文化生态旅游所提供的是农旅结合、“禅茶一味”而最富生机和活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从而丰富了名山旅游活动的内容。中国的名山旅游特别是中纬度地区的名山都具有淡季、旺季之分的弊端,而茶为多年生常绿作物,即使冬季,仍可形成“冬雪初雾吐白花满川谷,弥望新粲,异香拂人,寒蝶冻余,迎距宛转如春日”(清王船山《莲峰志》)的活力,亦可充分利用其景区旅游淡季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名山景区多有发达的前山和相对落后的后山之分,茶产多集中于后山,一般保持着原始天然的自然生态环境,扶持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就成为了缩小名山景区区域差异、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南岳衡山景区茶文化生态建设的特点 1.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一直受到珍重 五岳之制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五岳独秀”是对南岳衡山生态环境建设的总结和概括。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72峰间终年云雾缭绕,清泉涌流,瀑布跌水棋布,河水四季丰盈。并有烟云异彩、雾松冰雪、日出奇观、海市蜃楼等特色天景现象。南岳之秀关键在于其林,有林则山青水秀。南岳衡山的森林植被率高达94%,构成特有的“林海”、“竹海”、“花海”奇观,还保持着十多处寺庙周境的次生原始森林,并有金钱松、绒毛皂荚、银杏、红花油茶、云锦杜娟、白玉兰等稀有珍稀品种,而其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在于其多方面的关注重视和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地大山深的南岳衡山,历史时期多为无主公山,其山林容易受到人为破坏,但其保护和建设历来受到地方政府以及社会贤达,仙道名僧的呼吁保护和积极倡导。如在那“襄劝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旧唐书•地理志》的唐代中后期,南岳衡山就曾受到畲瑶先民的斩伐烧畲,其时居住于南岳衡山的玄泰禅师特作《畲山谣》呼吁保护山林;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担任潭州刺史时,为南岳衡山禁止毁林垦荒而了《约束榜文》。在名山建置上,最早五岳各设岳牧,宋代诏五岳各置庙令,明代设永寿司,清代设僧纲司、道会司,乃至民国初年到建国前夕,官方先后在南岳衡山设立了“小林区管理局”、“林垦局”、“管理局”等林管机构;建国后山林一律收为国家所有,并先后设计了南岳林场、南岳园艺场、南岳树木园等管理机构,对其山林进行了统一管理和开发,有力推动了南岳衡山的生态环境建设。 2.茶叶生产的种植历史悠久 南岳衡山七十二峰连绵,又正好处于世界“绿茶黄金纬度”(北纬25-31度)地带,其茶叶生产的历史始于汉代,但识茶、用茶的历史更为久远。据清代黄本骥《湖南方物志》载:“湘中产茶不一其地,佳者有衡山之钻林,盖极高岸磴所产,日色不到之处,往遣捷健樵者缘木采之”,实际上这是一种生长于悬崖峭壁之上的野生茶种,至今尚遗留有20多个品种。茶叶最早称为“萘”,湖南的茶陵(包括现今的炎陵县)古称“萘乡”(景阳山)、萘水(繲水),《汉书•地理志》的萘陵即“茶陵”。唐陆羽引《茶陵图经》云:“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可见茶陵一带西汉或更早就种植茶叶了。而茶陵古代曾一度属衡州府管辖。繲水中下游即流经衡州府,并于衡山县境注入湘江;在南岳衡山一带至今留有众多的炎帝及其弟子的遗存遗迹。“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传说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还有陆羽茶经也有关于“衡州茶,生衡山山谷”的记载等,由此可以认定南岳衡山识茶、用茶、种茶的历史不晚于汉代。但其大规模种植和加工始于唐代中期,而且是其时重要产茶区,也是著名贡茶之一,《茶经》还将衡州列为全国产茶四十三州之一;在宋代的南岳衡山仍然是全国重要产茶区,而且其茶叶大量销往北方,乃至明清仍然是“沿山皆茶……,满川谷”(王船山《莲峰志》),足见其古代茶叶生产长盛不衰的历史。 3.名山茶文化积淀深厚 南岳衡山茶文化根基深厚,茶诗、茶文、茶歌、茶楹联文化得天独厚。“客有衡岳隐,遗余石廪茶,自云凌烟硝露,采摘春山芽”(唐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小园茶树数千章,走寄萌芽初得尝。虽无山顶烟岚润,亦有灵源一派香”(朱熹《夜得岳后庵僧家园新芽》);“浮瓯雪色喜初尝,中有祝融风露香。径欲与君同晤赏,短檠清夜正相望”(宋张磘《上封新茶》;“荆楚腊将残,江湖苍莽间。孤舟载高兴,千里问名山。雪浪来无定,风帆去是闲。石桥僧问我,应寄岳茶还”(唐齐己僧《送人游衡岳》;“深山三月雪花飞,折笋禁桃乳雀饥。昨日刚传过谷雨,紫茸的的赛春肥”(清王夫之《摘茶词》);“破门破屋破沙锅,住在溪边煮月多。挑担柴米来一捆,拾象橡粟老烟波”(清破门僧《摘岳茶•志之以诗》)等咏茶名章佳句炙烩人口。唐代杜荀鹤、杜甫,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等诗文大师也都有咏颂南岳衡山茶的诗篇不少。仅朱熹、张磘的《南岳唱酬》一书中就有咏茶诗7首,明未清初著明哲学家王夫之竟达10首。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南岳衡山日记中也有关于“中立(僧)以芽茶馈”的记载。现代,咏南岳衡山景的新作仍然不少,如“路陡山高险,心愉步缓松。茶叶层绿绿,树树傲冬隆“(陈兴琰《重登南岳》),“大寨精神辟地才,银锄挥地岳云开。新茶叶展春仍驻,华盖峰高客数来”;烟霞峰下夏禅鸣,雨过茶山满眼青。昔日诗僧留妙句,三杯淡绿醉心灵“(谢洪治《烟霞峰品茶》)”。还有湘潭大学杨春秋教授的南天门茶联:“到南天门歇歇脚,喝杯茶去;到祝融峰看看山,携朵云来”,以及著名歌唱家何纪光的“挑担茶叶上北京”等,都极为传神,共同形成了南岳衡山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宝库,为其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厚的精神食粮。 三、南岳衡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构想 1.强化南岳衡山有机茶的品牌建设 品牌,是信誉的保证和对消费者的承诺。美国著名广告专家茉利莱特曾说:“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第一核心要素应该是优质的品牌有机茶。众所周知,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食品。有机食品是中国一般绿色农产品的最高层次,是一类真正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位的环保安全食品。有机茶就属于有机食品之列,而且我国第一个有机食品产品就是由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浙江省进出口公司于1990年联合开发的有机茶。。因此有机茶本身就是品牌。南岳衡山的“南岳云雾茶”即属于一个有机茶品牌产品,并以其“香高、色绿、味爽、形秀”等特征,而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优质名茶和中国优质名茶,其茶多酚、氨基酸氮水浸出物、儿芽数总量等方面的指标值与“龙井”、“碧螺春”等国内名茶相比均不相上下。其龙池茶场就是获得湖南首家有机茶认证的生产基地,2005年至2007年获得欧盟和美国颁发的有机茶证书。就是这么一个产品,种植规模不上万亩,产量不上万斤,单位面积产量与产值都相对很低,没有形成真正的品牌产品优势。为此,必须强化品牌意识,加大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内部整合,外部联合,做大做强南岳云雾茶这一品牌,不仅要有质高量大的南岳云雾茶保证市场供应,而且要在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中,让旅游者看到的是茶园,闻到的是茶香,听到的是茶歌茶调,吃到的是放心茶饮料,欣赏的是茶文化,带走的是品牌南岳有机云雾茶。 2.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无论是发展生态旅游,还是进行生态有机茶的生产,都有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及“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生态环境的本底极有利于优质的机茶的生产。经国家环保局有机茶发展中心对其茶园的大气、水体、土壤等10项环境指标进行严格监测和检验,被认定为一切均符合发展有机茶生产条件。另据有关资料显示,其茶园1979年以来就禁止使用化学农药,保护和利用其天敌,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使茶园天敌与无害虫种类比例至1996年便接衡水平,从而大大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品质和效益。据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鉴定认定,其有害物质理化检测明显低于国家现行水平,但其大环境不容乐观。首先,所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超常增长,且季节分配的极不平衡。如1980年所接待的国内外游客为25万,至1985年近100万,5年增长4倍;进入21世纪增数仍然不减,2010年为420万人次,至2012年达608万人次,而又一直集中分布于南岳衡山约80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的8月至10月,使得前山南岳古镇至祝融峰一线每当旅游旺季更是人满为患。目前南岳衡山的主要茶园又多分布此线的两侧,给茶园环境无疑带来一定影响。其次,在南岳衡山景区周边原有京广铁路“107”国道公路基础上,已是高铁客运线、高速公路线纵横交错,不仅促进了其景区人流物流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景区周边古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样会给景区及其茶园带来影响,其环境保护和建设就显得到十分必要和紧迫。唯有办法,一是精确测算出其环境承载量,限额接待年进山游客数量;二是调整优化茶园布局,在“南岳云雾茶”品牌建设前提条件下,将新建茶园尽量布局于后山及其周边适宜地带;三是进一步加速其生态环境建设。 3.重点发展养生长寿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 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力增到2020年建立基本覆盖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这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立小康社会的具体落实,也反映了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行为意识普遍由“小康型”向“生态型”升华时代,对健康长寿渴望和追求的心声。特别是当代城市居居向往清新雅静自然生态环境,吸取绿色有机精华,以调节生理机能,这就催生了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业的发展。而南岳衡山山峦叠嶂,云起峰流。林深竹茂,瀑布跌水遍布,清泉涌流,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空气负氧离子的浓度最高可达2.6万个/cm2,植物精气也极为丰富。深入其境,可春看百花争艳,夏观烟云异彩,秋望红日东升,冬赏雾松冰雪,一年四季令人赏心悦目。尤其是在林海里游戈,可听林海松涛清迈,观岩影溪声清越,五里不同景,十里不重天,景色清幽雅静,正是怡情养性的最佳旅游胜地,更令人向往的是南岳衡山还是皇帝钦定的“寿山”、“寿岳”,也是民间祈福祈寿心中的“圣山”。唐玄宗曾派朝廷要员及道士专程到南岳朱陵洞投放祈福求寿的《金龙玉简》;宋徽宗赵佶在南岳金简峰皇帝岩顶御笔大书目“寿岳”摩崖;清代康熙帝在《重修南岳大庙碑记》中说:“南岳上应北斗于衡,亦名寿岳”;雍正帝上渝“南岳皇上主寿之山”,每年数百万向南岳衡山祈福求寿所唱“十愿歌”的第一愿就是“一愿父母登寿城,寿比彭祖八百春”。当代辞源亦明释:“寿岳即为南岳,上承天象,下承地脉,聚精结气,护国佑民,延年益寿,吉祥无限。”遍观南岳衡山有“寿”字石刻数千处,寿文化建筑景观如延寿亭、寿佛殿、寿宁宫、寿间桥等数百处,还新建有万寿鼎、万寿广场以及寿文化主题公园。南岳衡山还是一个名至实归的长寿之乡,10万人口中的百岁长寿人比例符合“世界长寿之乡”的标准;地处后山的岳林乡杉湾村还被湖南科协命名为“百岁健康村”,这些都与“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日本高僧荣西《吃茶养生记》相契合,因此重点发展养生长寿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为其最佳选择。概括起来,南岳衡山所产“南岳云雾”名茶、只有依托其“五岳独秀”、“中华泰岳”的品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优先发展其养生茶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应是其最佳选择,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这也是一般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共同课题。但各有其特色和优势,也很值得研究。 作者:刘秋菊 杨载田 单位: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与衡阳师范学院 生态论文:生态化策略作文教学论文 一、生态化作文教学内涵 (一)基于生态视角的作文教学 生态系统(ecosystem)最早由英国泰勒于1935年提出,是指由生命有机体(或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典型的生态系统由生命有机体和非生物环境组成,而根据生物有机体在物质与能量运动中的作用,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将教学置于生态系统之中,即教学生态系统,其生命有机体是从事指导活动的教师和从事学习活动的学生,教师与学生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向系统输入能量,同时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也为能量的输入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是教室及其与教学有关的环境,在生态教学系统中,非生物环境为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教学的本质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教学生态系统中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作文的活动即为作文教学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教师的指导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共同构成了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活力,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构成了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而由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一同组成了恢复力。激发师生活力,优化系统组织结构,提高系统恢复力,是维持作文教学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三大要素。 (二)生态化作文教学解析 生态化作文教学,就是基于作文教学生态系统中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作文的教学活动。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学会指导学生作文,学生按照教师的作文指导在作文实践中学会作文,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写作效能是激发系统活力的有效途径。教师指导作文的过程与学生学习作文过程的适合度,学生与学生学习作文过程的适合度,集中体现了师生、生生关系的融洽度,而提高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融洽度正是优化系统组织结构的有效策略。由系统活力和系统组织结构组成的系统恢复力承担着系统协调功能,教师与学生活力的激发度和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融洽度决定着作文教学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强弱或大小。生态化作文教学要求在舒适的物理环境和愉悦、和谐的心理环境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学科特点及作文教学规律,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现有教育价值观为指导,通过研究教师、学生、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文本以及生活世界等因素构成的作文教学生态系统诸要素及其关系与功能,探索序列化、跨学科的作文教学有效途径与方法,解决当前作文教学难题。生态化作文旨在激发和唤醒学生展示对生活、自然、社会和自我生命的感受与思考,指导学生用作文去表达自我、剖析自己、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学生的审美力、领悟力、思考力和探究力,提升包括语文学科在内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效率、效果与效益,构建共同写作体,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学生健康生态人格的形成。生态化、整体化、开放化与发展化是生态化作文教学的重要特征,而真实性、生命性、自主性、主动性、体验性、自然性、多样性与生活性是生态化作文的基本特点。 二、生态化作文教学策略 (一)系统活力激发策略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活力要素,发挥着动力功能,是生态化作文教学的关键因素。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作文水平,而教师只能在自己的作文实践和指导学生作文的实践中学会指导,提高指导能力。因此,教师作为作文指导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加强文学底蕴和知识素养;同时,更要认识到自己的写作行为会持久地为学生作文起着示范作用,对学生作文发挥着有效的指导功能,并向学生传递着人人都能写好作文的讯息,从而向作文教学机体大系统不断输送正能量。可以说,学生作文立意平庸、内容空洞、文体单一、构思平淡等不良现象大都是与教师的指导不力有关。生态化作文教学与传统作文教学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具有生态化特征,确立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并“适时改变学生的生态位”,使作文教学活动“符合每个不同生态位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从而调动“学生释放能量和创造力的热情”。同时,还要驱动学生的内部写作机制,了解学生的需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表达真实情感,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我,敢于彰显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这一活力要素的主体性作用,为学生提供体验作文成功的机会,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为每个学生寻找最合适的资源去促进他们发展的最大化”,“最大化地拓展心理发展空间,丰富人生体验”。作文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自我能量的释放,也是对自己内在热情与感受的承诺,而表达对自然、社会、自我生命的体验与感悟的文章,作文主体一定不会缺失,语言一定不会乏味,情感也一定不会虚伪。 (二)组织结构优化策略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师生与环境的关系,构成了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要素,发挥着协作功能。在作文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体间的指导者与学习者的关系,其本质上是协商性共生合作关系。教师是指导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做好指导学习工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要竭尽全力地去履行自己的学习权利。生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协作学习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个体的关系以及师生关系,直接决定着学生个体在学校生活的软环境。应当指出的是,师生与环境的关系,本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群体共同营造的文化环境、精神环境与心理环境。基于对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组织结构要素的分析,优化组织结构才能保证系统诸要素和谐动态平衡发展。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打通师生写作能量输送渠道,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疏通能量信息的渠道,引导学生为作文打开吸取材料的仓库,这个仓库就是自然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以学生的角色身份去感受所见所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宽感受源。另外,师生本身就是珍贵的写作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自己和学生已有经验,并善于设置调动已有经验的触动点,引领学生自主作文,培植学生的自我话语,倡导个性化写作。团结友好的生生关系有利于发挥生态系统“群聚效应”,构建学习共同体。学生与学生个体、学生与学生群体的交往与互动,使学生在同龄人那里汲取能量,刺激创作欲望,在群体中建立自己的坐标系,并在与同伴的作品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和谐的作文环境有利于师生活力的激发,营造民主、和谐的作文情景和温馨、舒畅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教师要注重作文情景的创设,指导学生走进内心,走进生活,走进历史,加强语言组织与表达训练,掌握作文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促使学生能够以读者的身份去审视自己的作品,从而能够采取适当的方式围绕着主题去表达自我。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作文主体缺失、内容空洞和情感虚伪等问题。 (三)机制恢复增强策略 恢复力的作用是维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常运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其师生与环境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恢复力要素,起着协调作用。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主要体现在备课、课堂教学和教师帮助三个方面,而影响教师输入系统能量的主要因素是时间量、自主性、主动性、专注度和关注面;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表现在课堂学习、求助教师和同伴互助,影响学生输入系统能量的主要因素是时间量、主动性和专注度。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分别体现为教与学的关系、学与学的关系,而适合度是有效发挥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促进系统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适合度主要包括目的适合度、内容适合度、方式适合度、态度适合度。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铸就了课堂生态系统的文化环境、精神环境和心理环境,而师生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资源环境。生态化作文教学要提高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首先,教师要强化备课意识,优化教学流程,寻求其他教师的协作,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并肯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思考与设计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程序,积极主动地去指导学生作文;其次,要明确告诉学生写作目的和写作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认真审题,选材组材,并作为组织者和表达者的身份明确写作内容、确定最佳立意,构思文章架构;第三,师生与生生之间要适时交流讨论,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去展示作品、研究范文,为学生提供写作借鉴;第四,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构建读写生态链,掌握作文基本知识,并能够按照写作主题及时有效地提取生活经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脑去思考,倡导个性化写作,力求作文具有时代气息和生命特征,有效解决学生主体缺失、立意平庸、情感虚伪等问题;第五,要给学生积极反馈,提倡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时间和机会;第六,为学生创设作文情景,激发学生现有资源,使作文既定场景触动学生的感受点,使物质环境对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明示教学,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思路,让学生知道专家们常用的成果的写作策略,减少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 三、生态化作文教学保障机制 (一)建构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 协作化作文教学建构机制是指建构并推行跨学科写作教学体系,加强各学科教师的联系与协作,将写作教学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造实效课堂。研究发现,写作并不仅仅在母语教学中运用,在数学、科学、社会、应用学习等学科也同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写作可以有效促进各学科的学习。兰格和爱朴里碧(Ap⁃plebee)也强调写作与学习的关系,研究支持写作促进学习的观点,写作形式、写作目的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并描述了对写作功能的理解:强化学习新内容;为新学习活动勾画出相关知识经验,强化和回顾想法和经验,形成和扩展知识;评价知识和技能。美国的“跨学科写作”推行了多年,各学科教师都可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情景进行写作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美国有一支庞大的作文教师队伍,致力于传播作文教学思想,推广作文教学事业,协助学科教师进行跨学科写作教学。而我国的作文教学只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的一部分,其他学科教师还没有认识到写作对促进本学科学习的重要作用,没有应用写作来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更没有专业的作文教师队伍去推动作文教学事业的发展。借鉴国外先进的作文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有利于改变我国作文教学的窘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教师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对学科教师的培训,让学科教师认识到写作对促进本学科教学效果的功能与作用,是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作用,协调学科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强学科教师间的团结协作,是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的重要因素;提高学科教师运用写作来促进本学科知识内化的能力,掌握在本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写作来实现高效课堂的方法,是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的关键因素;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调动学生写作兴趣,明确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是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的中心工作;使写作成为学科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学科教学内容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并成为一种常态,是构建协 作化作文教学机制的重要任务。 (二)建构规范化作文教学机制 规范化作文教学建构机制是指构建合理有序的作文教学环节,为教师提供作文教学的一般步骤,为学生搭建作文的支架,以提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能力和学生的写作水平。国外有人对此进行过系统研究,如美国作文专家安东尼•海恩斯(AnthonyHaynes)研究发现,写作是一个重叠交替的过程,包括酝酿、计划和准备、起草、修改草稿、表达和修改、展示和发表等6个环节,“当然,并不是每个作品的完成都必须经历这样完整的过程”,关键是要考虑以下两点:“在课程的哪个阶段应该清晰地讲解每一个写作步骤”;“对于不同的题目,什么样的步骤最合适”。[9]另外,美国“RAFT”母语写作程式,以角色(role)、读者(audience)、方式(format)和主题(topic)为作文要素,为教师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以遵循的框架,也为学生学习写作搭建了一个值得依托的支点,旨在帮助学生对写作者的角色、作品的阅读对象、不同的写作方式以及所期望的写作内容予以理解和把握。我国明清时期的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等8部分组成,为士人写作提供了一个框架,给予士人一个写作的“文本结构”,同时,八股文之训练的苛刻,使士人练就了一身写作硬功夫,在当今作文教学中依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同时,要研制开发学生写作能力表现标准,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依据。结合国内外作文教学研究,构建规范化作文教学机制,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以下10个环节:(1)明确写作目的,了解写作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更是为了运用和巩固学科知识;(2)命题并提出相关要求,命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学科教学需要,写作要求要明确具体并提出相关活动示例;(3)提供例文并做相应说明,提供的例文应该具有代表性,切忌提供同一命题的相关例文;(4)小组讨论例文,重点讨论例文的组织结构和表达形式,把握例文的重要特点,掌握例文的行文思路;(5)个人撰写提纲,根据命题结合例文由个人撰写出写作框架,明确文中的自我角色、读者对象、文体选择和主题表达;(6)小组交流提纲并进行修整,揣摩写作提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重点讨论文章立意、结构安排、材料选择、语言组织等,个人再根据小组讨论修改个人写作提纲;(7)独立写作,根据提纲作文,按照选定的文体围绕主题构思、选材,尤其注意结尾的写法,突出个人主体地位,抒发个人真情;(8)展示并修改作品,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之间相互批阅作文,并且根据同伴建议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9)教师协调学生批阅作文,重点从知识运用、立意选材、结构安排、构思谋篇和语言组织等5个方面审阅,突出文章中的自我意识;(10)个人根据教师和同伴的审阅意见,对文章再次修改,将修改之后的文章交付教师进行评估,教师根据写作能力表现标准判定等级,并将文章发表在相应的网站或自办期刊,使学生作品接受更多人的评阅以期进一步完善。 (三)建构序列化作文教学机制 序列化作文教学建构机制,首先是指按照作文教学规律以“听”“读”“说”“写”“修”循序学习作文。“听”“读”“说”“写”“修”是学习作文的一般步骤:(1)学会“听”话,准确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明确作文命题和要求;(2)学会“读”文,读出作者的写作主旨和写作方式,明确作者作为组织者和表达者的双重身份;(3)学会“说”话,“说”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感受,“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某件事的当事人、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4)学会“写”文,重点是运用想象和思想把自己的口头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并且做到行文规范;(5)“修”改文章,根据教师和同伴的建议,结合文章选定的文体、读者对象和主题“修”改文章,做到立意准确,结构合理,构思合情,选材合适,语言合口。“修”改完文章之后,就到了文章的发表阶段,将文章公之于众,既是对自我风采的展示,也是接受更多人批阅的方式。序列化作文教学建构机制,还可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层加强作文训练要求,使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阶段的作文训练衔接有序,与“听”“读”“说”“写”“修”的循序学习作文相结合,构建双线交叉性的序列化作文教学体制。除了学前阶段主要是“听”“说”训练之外,其他学习阶段都要首先贯彻“听”“读”“说”“写”“修”的作文循序策略。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分别对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写作训练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如小学5—6年级的写作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美国K12教育,从小学到高中12年的各科课程教学已经形成一个序列化的体系,我国各学段的要求尚欠具体,各学段的衔接有待加强。构建我国课程教学序列化机制体系,成为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四)建构现代信息化作文教学机制 构建现代信息化作文教学机制,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作文教学是今后作文教学革新的一大趋势,也是平衡教师、学生、文本以及生活世界诸因素及其关系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势必对生态化作文教学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计算机辅助技术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多功能工具,信息处理工具和合作工具”等三方面,“将有效的教学策略、计算机辅助技术和写作过程结合起来”以实现“计算机辅助技术和写作策略”的有效结合。为此,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需要学习什么?计算机辅助技术如Kidspiration儿童教育软件和KidPix启蒙学习软件可以帮助学生注意到比较对象的相似点和不同点;(2)学生如何学习和组织知识?灵感公司的Rapidfire程序、微软文字处理系统、Notestar等软件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和过滤信息,方便学生对所需信息进行总结和记录;(3)学生如何练习、使用和复习所学知识?只有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如教育集团高原地区科技(HPR•TEC)公司研制的在线工具能为学生提供课后练习,便于扩展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或进行独立研究;(4)教师如何知道学生学习了什么?教师指导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想象学生已知知识和所需知识,并给提供有效反馈,帮助学生理解自己与目标的差距。同时,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激发学生思考,触发学生灵感,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起草文章、指导修改,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电脑软件编辑文章,充分利用QQ空间、博客、BBS、微博、微信等工具发表自己的文章及思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内驱力。 四、结语 生态化作文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生态系统,其复杂性决定了构建生态化作文教学机制的艰难性与长期性,需要聚集诸多因素形成合力,使作文教学成为提高各学科课堂教学效率、效果和效益的重要形式与手段,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有效机制;借鉴国内外有效作文教学思想和策略,研制开发作文教学的有效程序,为教师与学生提供适用性较强的写作环节,使师生在迷茫中有一个抓手,构建规范化作文教学机制;重新定位听说读写的功能,打造“听——读——说——写——修”写作链,实现各学段作文教学的系统化和有机衔接,构建序列化作文教学机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实现计算机辅助技术与写作策略、写作过程的有效结合,构建现代化作文教学机制。生态化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作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理论,树立“人在情景中”和“情景塑造人”的观念,关注作文教学情景的创设,重视以家庭为主的微系统、以学校为主的中系统、以社区为主的外系统、以社会为主的宏系统的生态化建设,激发系统活力,优化系统结构,提高系统恢复力,增强系统抗挫力,实现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发展,从而促进生态化作文教学的革新,革除传统作文教学弊病,促进各学科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作文指导能力,实现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作者:尹达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生态论文: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生态系统论文 1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知识生态系统特征 1.1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知识生态系统内涵 自然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结合,环境是生态群落的物质基础,其条件优劣影响生态群落的物种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生物系统是有限时间和空间中散落于环境中某一生态位的各种生态种群的集合,既是环境的适应者,也是环境的改造者。知识生态系统中的员工、团队和组织等知识载体是知识生态系统的基本骨架,系统中的各种知识库、信息库、数据库构成了知识流动的物质基础。知识生态系统存在着由不同层次(员工、团队、组织)与不同性质(技术、经验、流程)的知识群落,这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存在相似的地方。知识在这些知识群落中的转移流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转化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1.2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构成 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与此类似,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也可以划分为知识成分和非知识成分两种类型。包含知识的成分可以概括为知识本身及知识主体,非知识的成分可以概括为知识生态环境。 1)知识。 从知识资源的角度来看,转型企业的知识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面临淘汰的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部分知识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已经过时或者不再涉及;另一方面是这部分知识与新进入的知识领域相冲突或者不符合转型发展目标。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及时摒弃这类知识,有助于避免企业知识冗余,提高转型效率。②可重用知识:这类知识是适应新进入领域,在新进入领域可以被重新挖掘再利用的知识。这类知识的再开发再利用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转型成本。③关联知识:这类知识是可以直接应用于转型新领域的知识,是企业为转型实施所做的知识储备。④已学习的新知识:这类知识是在转型新领域中出现的知识,与企业已有知识相近,企业较快掌握的知识。这类知识是关联知识在新知识领域的延伸。⑤待学习的新知识:这类知识是新进入领域的全新知识,是企业转型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一般来说,能否顺利掌握这类知识是企业转型成败的关键,也是决定企业形成新核心能力的基础。 2)知识主体。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按照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个体、种群、群落3个层级,个体组成种群,种群构成群落。知识生态系统按照知识载体的层级可以划分为知识个体、知识种群和知识群落。知识个体是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构成的基本单位,是指企业内拥有特定知识能力的员工。员工的智力水平、工作态度、学习能力等指标是影响知识能力的重要因素。知识个体要最大化发挥自身作用往往需要依附于一定的群体,即知识种群。知识种群是企业中具有相似目标或关联知识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而知识生态群落是由多种知识种群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种群集合,是企业中完成某类功能的生态功能单位。知识群落嵌入于组织制度与组织运行机制中,具有路径依赖性和高转移障碍的特点。任何一个知识种群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知识种群一起形成知识群落。 3)知识环境。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环境是指为生物群落提供生存条件的外在非生物成分(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对于知识生态系统而言,知识环境是企业 为知识个体、知识种群、知识群落提供支撑的软硬件平台。知识生态环境可以分为内部生态环境与外部生态环境。内部生态环境包括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硬件环境和技术环境。外部环境包括直接环境(客户、同业对手、供应商)和间接环境(社会经济水平、国家政策条件、科学技术水平)。在知识环境的支持下,企业中各层级的知识主体形成完整、复杂的知识生态链和生态网络。在生态网络中,不同层级的知识主体进行知识转移的内容和目标不尽相同。知识个体的知识转移侧重于知识交换,依据自身工作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交换;知识种群的知识转移则侧重于知识整合与知识分布,保证了完成特定目标时所需知识的完整性;知识群落的知识转移则体现为知识部署与知识巩固,协调不同知识种群完成企业战略层面任务。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主体与知识环境不断进行信息、知识、人员的交换。一方面知识环境向知识主体提供了成长、成熟与创新所需的各项资源;另一方面知识主体通过知识创造活动反向影响知识环境。企业知识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企业转型是企业改变原有的知识生态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在此环境中的生物群落需要将自身的知识水平与外部市场需求进行衡量,找出存在的知识差距,通过建立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等活动,寻找新的适合自身生存的生态位。 2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生态系统特征 在自然界中,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稳定运行在于能量在系统不同层级间的循环更迭。生态系统不断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旧物质转化为新物质。企业知识系统也存在着新陈代谢规律,企业转型的实质是新知识代替老化知识的动态演变过程。与企业其他时期的状态不同,处于转型期的企业内部知识生态系统存在着以下一些特征。 2.1知识多元 物种多样性是环境选择和物种进化的前提。企业知识的多元性是企业转型的结果又是企业转型的前提。当企业进行转型时,企业知识的多元化是其应对转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必要条件。知识多元性对企业转型成功的保障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为企业提供与转型中不确定性因素相对匹配的缓冲区;二是增加了企业对转型不确定性因素的适应程度,提升了企业完成转型的能力。当转型过程中出现预期外的情况,企业的储备知识如果仅与不确定性因素相当,显然存在巨大风险。企业储备的知识需要涵盖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才能使企业转型顺利实施。因此企业知识的多元性对于企业成功实施转型是非常重要的。 2.2知识冲突 在自然界中,环境变化及资源的有限性迫使物种之间不断竞争与优胜劣汰。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得以保留,不适应变化的则被淘汰。通过这样的机制,生态系统实现更迭演化。对于转型企业来说,不同类别、不同特征知识间的竞争与优胜劣汰是企业知识创新的进化机制。就如能量需要某种物质作为载体一样,企业中的知识也是嵌入或依附在不同知识主体上的。因而,知识的竞争与优胜劣汰表现为个体知识的差异,即知识个体的异质性。在基于还原论方法构建理论体系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所有个体都是同质的,个体之间不存在互相影响、相互交流的基础。而经济演化研究认为,个体是具有异质性的。而异质性正是来源于个体的知识和能力积累的特征,表现在个体认知、惯例、互动模式、规则、文化差异。正是由于个体间异质性的存在,使得知识的演化、个体间的互动以及耦合至企业层面的演化具有了发生作用的基础。 2.3知识价值流转 在自然界中,植物利用太阳能获得能量,草食动物通过食用植物获得能量,肉食动物则需要通过捕获草食动物获取能量。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物种间进行流转交换。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个体、知识种群和知识群落之间通过知识联结为一个有效运作的整体,不同层级的知识载体通过知识链实现知识价值的流转交换以及知识的更迭演化。对知识优势方而言,这种流动是一种选择性“推”的过程,而针对知识需求者,则是“拉”的过程。当二者达到平衡状态时,知识转移以“流”的形式持续稳定地运行下去。从静态视角看,知识流包括了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取得、知识的存储及知识的应用4个主要的活动环节。在实践中,无论知识是在企业个体成员间的有效交流与转移,或是在不同部门、不同团队间的流动,都是知识流的一种展现与拓展,可以视为分布在企业各个层面的知识节点、知识源、知识库与知识平台之间的知识流动。通过不同的知识节点,知识源、知识库、知识平台被连接在一起,企业的知识就可以跨层级进行有效的流动和运转。从动态视角看,当知识载体间形成较高程度的互动、沟通与信任时,知识载体间的知识交流能形成有效的运转与流动,加速各个层级的知识在企业内部流动,完成新旧知识的交替更迭,实现企业转型。 2.4知识重组 在自然界中,生物间的竞争是为了占领更多资源和占据更好的生态位。竞争的结果是物种间在新的稳定系统中获得各自新的生态位,完成了新的物种组合,形成了新的互利共生关系。企业转型是企业改变原有的知识生态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在此环境中的生物群落需要将自身的知识水平与外部市场需求进行衡量,找出存在的知识差距,通过建立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等活动,寻找新的适合自身生存的生态位。在这个过程中,转型企业一方面完成了知识的重新组合,另一方面完成了知识的累积与创新。企业知识的重新组合并不是企业中个体知识或团队知识的简单、机械相加与组合,而是按照完成特定功能形成的有机整体。企业知识的累积受到企业已有知识存量的影响,同时受到知识路径依赖特性的影响。企业原有知识的存量越大,吸收新知识的能力越强;反之,则吸收新知识的能力越弱。企业知识存量增加是组织学习和知识转移的结果,当企业通过对知识进行选择的同时,更多知识也在产生着变异,知识在转移过程中达到组织和个人共同进化。 3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生态系统演化 3.1企业转型中知识生态系统选择机制 物种进化理论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存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物种多样性有可能产生繁殖过剩的现象,所有的生物都必须为生存而战斗,只有能够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存活下来,这就是环境的选择机制。为适应环境变化,物种通过变异机制来追求适应环境的新的生存能力,并且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通过遗传机制在种群中得到复制。同样,在转型的过程中,企业也通过物种进化的选择机制、变异机制和遗传机制对内部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知识种类进行优胜劣汰。 1)选择机制。 在企业转型初期,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如国家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等)的影响,企业在生态位受到挤压。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状体被打破。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此时会有大量的知识被引入,同时也会有大量的知识因没有正确选择而盲目进入,造成与环境的不适应而死亡。此时企业的知识选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知识的发展和演化在外部环境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共同作用下,以“新生”—“淘汰”—“新生”—“淘汰”的形式交替出现。经过一定时期的“磨合”(这个时期的长短由企业知识缺口的大小决定,如果“知识需求”大,知识缺口大,则企业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等一般较大,此时“磨合期”也就较长,反之“磨合期”则较短),知识的发展和演化趋于稳定。 2)复制机制。 在企业转型中期,转型企业必须根据转型目标对企业知识进行合理选择,推动新一轮的知识进化,为最终产生新的知识成果如企业开发的新产品、专利发明等服务。这一时期是新知识生根发芽的核心阶段,新知识并不是立即就能被转型企业消化吸收,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其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企业知识生态环境的优劣。在健康的知识生态环境中,企业学习文化浓厚、制度完善、员工交流频繁、关系融洽,相关的配套设施能够满足新知识生根发芽的需要,新知识就能迅速地为企业所消化吸收,实现知识复制。反之,新知识不能尽快落地生根,并且还要消耗转型企业的有限资源,造成不吸收—再消耗—再吸收—再消耗的恶性循环。此时企业的知识选择处于一种由“被动”状态向“主动”状态转变的过程。 3)变异机制。 在企业转型后期,企业知识完成新一轮的进化,新的知识种群逐渐占据企业中的优势位置,主导性的知识渐趋形成,而那些已经过时或者不适应企业转型需要的知识将被逐渐摒弃。企业的知识生态系统由原有的状态“阶跃”到一个更高水平的理想状态,实现知识的变异。此时企业的知识选择处于一种“主动”探索待开发知识领域的状态。 3.2企业转型中知识生态系统演化过程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以及社交网络平台等新兴通信渠道的涌现,企业内部关系网络不断得到强化,知识环境、内容、载体及渠道逐渐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呈现出类生态学特征。这在企业转型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知识生态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转型过程是企业协调内外部资源进行知识搜寻及组织学习,寻找到新的适合自身生存的生态位,达到动态适应环境的目的的过程。通过对国内外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转移成功案例的分析,本文认为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知识演化始于企业原有的知识生态位受到挤压,即新知识的入侵,最终结果是企业内部知识生态系统回到新的稳定。本文将这个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 1)入侵阶段。 入侵阶段是转型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演化的初始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知识缺口的发现、知识的比较和筛选以及确定知识源等活动。环境变化是企业转型的开端。突变和不连续的环境变化导致企业在原有的生态位已不能获得足够的生产空间,环境的压力降低使得企业认识到改变的必要。此时,企业将启动组织学习过程去辨认需要做出何种类型的改变。通过与外部市场需求的比较,企业发现自身的知识缺口并开始搜寻目标知识源,完成相应的知识比较和筛选之后引入新知识。 2)竞争阶段。 在这个阶段,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在转型企业生态系统中共存,转型企业需要完成对原有知识的转移实施,即对原有知识的再利用,还需要完成对新知识的转移实施。在企业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知识载体中,由于新知识的引入,与已有知识的生态位重叠不可避免。在竞争排斥法则的支配下,生态位重叠的结果只有两个,即生态位的分离或其中一方的灭亡。 3)稳定阶段。 知识进化阶段是转型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演化的核心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包括转移知识的整理与摒弃以及知识的整合与创新。首先,转型企业通过知识转移引入新知识,激活并挖掘原有知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整合,促进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知识存量是企业在某个时期内不同知识载体承载的知识资源总和。丰富的知识存量对企业形成核心技术能力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是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基础。其次,新旧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相互作用为企业知识基因变异、知识进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4)进化阶段。 企业外部的组织学习过程、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过程,以及在这两个过程的复杂作用下所导致的创新增加了企业知识存量,更新了企业知识。知识存量的调整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当企业主导性知识发生改变时,对企业转型的推动就持续升温,并将被逐渐加强。随着知识调整过程的深入进行而到达一个临界点时,由企业的历史累积和路径依赖所形成的主导性知识将被更加适合环境变化的知识所取代,企业完成知识资源的转型。通过以上的分析,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过程归纳为5个关键阶段:①知识识别。企业需要辨别出潜在的、具有不易交易、难以模仿的新知识,这类知识将构成企业持久竞争优势基础。②知识搜寻。企业转型所需要的知识不会自动送上门来,需要通过一段探索和搜索的过程。③知识转移。企业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利用和对新知识进行快速扩散。④知识整合。企业淘汰陈旧知识,整合可用知识。⑤知识创新。企业运用知识创造新规则、新技术、新产品,构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4结论 1)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系统构成、内部结构、演化机理等方面存在相似性 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理论能够有效解释转型企业内部知识系统的演化规律。知识个体、知识种群和知识群落是构成知识生态系统的3个不同层次,知识个体是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构成的基本单位,知识种群是具有关联知识能力的知识个体的集合,而知识群落则是完成某类目标的生态功能单位。 2)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通过选择机制、变异机制和遗传机制实现对知识的筛选。 从知识生态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源的有效性和知识承载能力的约束,当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无法达到环境的要求时,其所能够获得的生存空间将被逐渐压缩,最终的结果是企业知识生态系统重新达到环境的要求或者企业被环境淘汰。如果某种知识能够为企业获得新的生态位,那么这种知识将被选择进行转移,如果相反,则这种知识将会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被摒弃。 3)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知识演化与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当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知识演化的状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其状态演化类似于自然界新物种入侵时本地生物物种的改变适应过程,即由入侵阶段的系统不稳定,到竞争阶段的系统混乱,到稳定阶段的系统新平衡,最终达到物种进化。 作者:陈佑成 郭东强 单位: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 农业在国民经济里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农业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另外,我国农村人口占据较大比重,农业收入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这些因素都确保了农业在我国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经济也不断发展,但是也呈现出各种问题。当前,我国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农业经济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如何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各界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 农业经济増长;农业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农业收入,这种现象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另外,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也多是粗放式发展,经济增长的方式没有达到最优。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必然是走可持续与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本文重点针对农业技术来研究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的概述 (一)农业发展中的相关概念 在我国农业是指依托土地资源进行动植物生产的产业。农业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狭义的农业主要指依托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农作物的种植业。广义上的农业还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及相关的副产业。所谓的农业技术是在农业活动的生产活动中,农业从业者为实现增产与增收,对从事的农业活动进行的技术改造与优化活动。在农业领域内,农业技术的进度对农业发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外在表现有:落后技术的淘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产值的增长、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虽然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在农业的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有:农村耕地种植面积的大幅减少,人地矛盾日恶化;农业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较弱;农业技术发展缓慢;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农业经济整体呈现不出规模效益;农产品供过于求,竞争力弱;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等。 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 农业技术进步可以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以此可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技术进歩的作用首先通过生产要素的改变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主要是农作物、鱼类、林木及牲畜。通过改良农作物、鱼类、林木及牲畜的品种可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农业中生产要素的品种提升,需要现代的农业种植与遗传学的文化知识,更需要对所依托的土地资源进行改造与优化;需要改造生产工具与器械,提升生产效率;另外,还要提升生产所依托土地资历的利用率,以此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二)优化农业生产环节 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要素的优化中,更通过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来。整个农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可以优化土地的基础建设,改善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的状况;还可以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的发展。在农业延伸产业上,农业加工业发展可以通过技术发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其产能与品种。在流通环节,通过农业技术的进步,依托先进交通工具与便利的交通设施,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快速交换。此外,企业可以建立起功能齐全,渠道多样的信息网,加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以此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 (三)改良农业的产业结构 农业不仅仅是指农业种植业,它包含了多个产业统。通过改良与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的可以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提升农业的增长质量,农业的产业结构也会得以优化与改良。举例来说,畜牧业与渔业可以通过改进农业技术以此优化其产业内部的结构,甚至优化两部门产业间的结构,从整体上使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得以优化,最终是农业得以发展。 三、农业技术进步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要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着手。首先。国家农业管理部门,特别是科研部门应该改变其技术研究方向。当期,我国地方的农业科研部门的关注重点是农业生产,科研重点几乎全部在农业生产上。农业科研部门应将科研重点放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上,发展可持续的循环农业。除此之外,科研部门应该关注农业的品种改良、信息技术提升等。其次,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不应该忽视政府的监督作用。在农业科研领域中,所有的科研项目经费往往是由政府部门来提供。政府在农业技术提升中,充当了投资人的角色。在整个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中,政府部门更应该发挥其宏观管理的角色与监督者的角色。再者,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的产业化。农业科技的产业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种产业化是指上市农业发展与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高新技术园区开发与拖入,通过政策、地域及农产业优势吸引农业科技企业与单位入园,实现农业科技的产业化。 (二)加强农业产业的教育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要不断的加强农业产业的教育。加强对农业从业者的职业教育,使其成为农产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开展实用农业技术的培训,增强农民的科学生产意识;积极引导与强化农民及相关从业者的市场观念。农业技术提升的关键是农业从业者对新技术的运用。因此,农业从业者应该积极接受农业产业教育,增强其科学文化素质,并在农业生产中将农业技术及相关知识运用起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推动农业的市场环境改革 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依赖于农业产业本身。通过对农业产业进行改革,为农业技术发展创造良性的市场环境。农业技术的发展本就随着农业市场环境变动而变化,市场对农产品与生产机械需求增加,市场上众多参与者会更多的关注于通过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以获取更多农产品。因此,通过对农业产业进行改革,增强市场对农业产业的需求,改善农业产业的市场环境,最终,创造有利于农业技术发展的市场环境,以此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 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传播有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做到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给农业从业者。最终,能够帮助农业从业者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研究体系。技术推广与研究体系要坚持以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对农业技术进行多元化的技术推广与研究。要避免单纯依靠政府主导,要充分发挥农业、农民及相关从业者、农业经济组织、农业技术研究企业的力量,要做到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五)提升农业技术队伍素质 农业技术的提升离不开专业的农技研发人员,提升农业技术研发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才是关键。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核实对农业技术团队的培训工作。因此,农业技术研发团队要加强对其从业人员的培训;在进行人员招聘时,要对研发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不仅要求研发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知识,还要求研发人员具有大量的农业经验;对农业技术研发团队而言,还应该完善对其考核评价制度。团队及研发人员素质的提高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制度的作用。通过对相应人员进行考核与评价,以此激烈其专业能力的提升。 作者:李玉红 单位:开封市农村水利技术推广站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农业技术进步战略选择 摘要:传统农业技术概念在市场经济中的不适应状况,导致农业生产和经营环节的分离,制约着农业技术价值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技术体系应该包括处于不同层次并相互关联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技术、农业组织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创新技术。在农业技术进步由政府供给主导型向农户需求主导转变的过程中,农业科技人员应成为农业技术市场运行的主体。 1.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概念的不适应 在人们的普遍概念中,农业技术仅仅局限在农业生产这个环节,相当于英语中的technique。因此,尽管人们将其扩展到产前和产后,但最终仍然没有脱离一个“产”字。显然,这一格局依然是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并与传统农业较低的生产力相关联。虽然我们运用了一系列先进的“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物理技术”和“机械技术”,尤其是近来不断发展中的所谓农业高科技,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以及“电脑农业”、“精细农业”等,但归要结底无不是以增加农业生产的产量为目标导向的。因而,这些技术在小规模的示范阶段,因其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并且在这种农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使农业增产和增收的双重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然而,一旦将这些技术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推广应用时,便会出现农民应用先进技术后“增产而不增收”的普遍现象。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在选择应用新技术时,缺乏对市场最基本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则与人们使用了这种单一性的、不完整的农业技术概念有关。在传统的农业技术概念中,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始终处于分离的状态。 严格意义上的农业技术应该是英文中的tech-nology,是指一系列工具、手段、方法、工艺、程序等的总称,它不仅作用于生产过程,同时也涉及到生产的组织和管理过程;既作用于物,同时亦作用于人,而根本的则在于对人的能力的提升,提高其在变化的、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和能动性。因此,农业技术不仅要作用于自然,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自然风险,更重要的是要作用于人与人所关联的社会,以减少农业生产的社会风险,并在同市场的关联中,控制市场风险。 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农业技术被限定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关系的产物,而忽视了农业技术同样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结果。人们在选择农业技术时,往往对农业技术应用的社会性因素考虑不够。在农业技术由政府供给主导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在制定农业政策和在推广农业技术时,往往运用静态的决策方法,即只是根据当前市场状态,而缺乏对未来市场变化的基本预测,有时是按当前外地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的价格来组织当地的农业生产,决策时存在着严重的时空错位现象。而在当地农产品市场容量极为有限时,农民缺乏有效组织的情况下,造成了农民间的无序竞争,各种农产品收购大战中,最终受损失的是农民的利益。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地方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时,均出现过大起大落的局面,尤其是像果品生产,从决策到见成效,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这种决策的延滞效应,使农民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一次次地随着政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而且更重要的是导致了政府权威性的逐步衰减,农民们甚至发现了“逆政府号召而动”的规律。在用市场行为标准处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时,农民行为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冲突呈日益加大的趋势。 2.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的价值 面对这种当地市场空间狭小,而政府调动资源能力超强的情况,各地农业技术部门扮演着一个十分尴尬的角色,在增加农民收入的良好愿望的激励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仍然沿用传统的推广模式: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在解决农民对技术某方面需求的过程中,往往产生农民所不期望的负效应。大规模推广的各种新技术,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起到了干扰、破坏市场平稳运行的反作用。 严格来讲,农业技术部门缺乏真正有效的技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技术有效性的评价再也不是以前以产量的增加幅度为唯一的标准了,衡量技术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其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对技术经济效益的评价只能是通过市场,较之计划经济下的专家评估体系更加客观。显然,在许多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农业技术部门是同市场脱节的,即所推广的新技术缺乏市场检验的过程。因此,当问到技术人员自己敢不敢首先应用所推广的新技术时,回答一般是否定的,或至少在考虑市场因素时,回答往往是不肯定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求农民采用新技术,岂不有自欺欺人之嫌?当然,这里涉及到对技术的评价问题,即如何认识技术效益的两面性。当人们追求技术的正效益的时候,往往会缺乏对技术可能的负效益的应有认识,缺乏对技术应用风险性的正确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的经济效益同市场风险呈正相关,即效益愈高,其存在的市场风险亦愈大。而且,任何技术的经济效益是同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关联在一起的,受到市场供求均衡基本规律的制约。 农民在满足自身对农产品消费的传统自给自足的生产目标时,农业生产技术以其极大提高产量的优势,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农业技术进步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民粮食自给问题。然而,在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农业的经济效益目标的商品化生产时,农业便不是一种简单的生产过程,更多的则取决于同生产相关联的经营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经营策略决定了对技术选择的效益。一旦经营策略失误,技术愈先进,产量愈高,则带来的损失愈大 由于对技术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增加,传统农业生产的弊端便显露无遗。农民尚没有改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自然人状态,其对技术的选择应用仍然受到下列因素的严重制约。 (1)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限制了其在市场中的有效参与。 (2)农户处于市场信息不完全条件的多主体决策状态,所形成的决策趋同性,经常导致农副产品生产的供大于求。 (3)农户间的无序竞争格局,尤其是在有限的本地市场,导致农户有限资源的内部消耗。 4)由于缺乏相应的资本市场,农户调动资源的能力十分有限,很难充分地利用新技术的优势把握市场机会。 (5)政府技术部门在向农民提供技术时,处于严重的部门分割,学科分离的状态。 所有这些反映出农村地区农业技术进步的落后状况,并与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技术市场发育的滞后,使农民在被动地接受政府部门供给的农业生产技术外,缺乏根据市场机会和其自身特点选择农业技术的可能性。 3.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进步的体系特征 面对市场,农民不仅需要农业生产技术,同时更需要与农业经营相关的技术。市场经济体系为农民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机会,因而也促进了农村社区原来基本上处于同质状态的农户间的不断分化。在同一社区农户自然资源禀赋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掌握和应用农业技术的差异,导致并加速农户间分化的根本性动因。因此,当我们比较同一农村社区农户间的差异时,会毫无例外地发现,那些社区中的“能人”(专业大户),较一般农户,尤其是较贫困户的优势,并非仅仅表现在农业生产这类“硬”的技术上,更多的是在“软”的经营技术上,包括更强的经营能力和组织能力,具有更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即他们在对其“智能”的应用上,呈现出高于一般农户的明显倾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不仅仅是一个生产者,更重要的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农业的经营者,即根据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和自身的资源特点,组织进行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农业经营活动。在传统农业中,种什么、养什么以及怎样种、怎样养的技术对于农民生存条件的获得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市场条件下,生产技术必须在同市场关联的情况下才能意义。所谓的经营技术,首先是要会进行最基本的成本-效益分析,知道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提高销售利润,从而制定针对不同市场状态的经营策略,尤其是如何避免市场价格风险的措施。显然,绝大多数农村“专业户”,通过长期实践的摸索和总结,基本上具备了这方面的技术能力,使之能更主动和更有效地参与市场,以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而一般农户的技术水平尚没有进入到这一层次,使其提高农业效益十分艰难。 当然,即使那些成功的“专业户”,在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经济技术,农业生产和经营仍然停留在较小的规模上,导致其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尤其是不能参与到更远、更大的市场中去。本地农产品市场空间的狭小以及农户间的无序竞争格局,成为农业提高效益的瓶颈之一。因此,农业组织技术所针对的是如何有效解决农户小生产对大市场的适应,通过组织的形式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促进农户间需求和农户自身特点的分工与合作。目前各地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强调并扶持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建立,其实质便是农业组织技术的具体推广和应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格局,相对于自给自足传统农业的封闭性,其有效运行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之上的。农业商品化程度越高,生产经营的规模越大,对有关信息的需求量则越大,对信息的质量要求越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益与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呈正相关。农村中的“小贩”在关联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活跃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效益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业流通领域中信息的价值。农业信息技术是涉及到如何更有效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等的手段和途径,使信息最终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显然,相对于分散的农户生产经营格局,有组织有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更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有效性。 同传统农业的保守性相对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生产经营是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机制的。国内外实践充分表明,没有创新便不会有农业的发展。当然,这里所讨论的创新并不仅仅是前述各技术层面上一般意义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强调战略层面的创新,包括观念上、意识上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运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径,适应不断变化中社会、市场环境的要求,从而使农业生产经营能更好地为全社会的发展服务,并更广泛地调动全社会在农业中的参与。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国应该将农业技术理解为一个体系,即除了农业生产技术外,还包括与农业经营相关的各种技术,包括农业经营技术、农业组织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创新技术等,其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处于不同的层次。处于下部的技术是基础,是高层次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使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在处于低层次的技术得到基本配置的情况下,则取决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是否得到配置以及配置的数量和质量。严格来讲,较高层次技术的发展是农业效益提高的源泉,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五个层次的技术中,除了生产技术是以物为载体外,其他四个层次的技术均是以人为载体的。显然,掌握和运用这些技术,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愈往上则愈高。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不仅涉及到对人的技能的开发,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智能的开发。 4.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进步的战略 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农业技术进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制度环境,并带来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使建立在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农业技术体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原有的技术体系同市场经济体系的不适应,尤其是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仍然在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在市场中的行为方式。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摘要: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由于一些技术的革新,已经对农民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这些农民的收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为立国的根本的,农业技术水平的进步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业;技术;收入;人力资源 1农民过去的收入 1.1买卖农作物 农作物作为一种商品,它的价值是比较低的。古代就有诗句写过“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诗句。虽然农作物的重视过程非常艰辛,但是它的价格一直不高。第一个方面,它作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必需品,如果定价过高,会引起进一步的矛盾。还有一方面农耕的技术要求较低,人人都能做到,并没有市场准入,因此农耕的门槛较低,而且在中国,农民的基数较大,所以价格并不能太过向上。 1.2政府相关政策的补贴 由于工业的发展,等一系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转身成为了一个工人,工人的数量增多,农民的数量减少,但是相应的农作物的需求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一方面是对农民的收入较少进行补助,一方面是保证农产品的产出。 2农民的现状和农业技术的现状 2.1农民的现状 在近两年的生产作业中,农业的技术革新带来了,农产品的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生产节省了相当一部分的人力,物力,这些节约下来的人力物力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安置。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对农业生长的方式进行了变革,许多的原本的人工劳力工作被机械化所替代,大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工作内容,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提升意味着农民收入的提高。 2.2农业技术的现状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越来越迅捷,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种植活动。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工具被应用了起来。在播种,种子的处理,收割方面都有相对应的技术手段,减轻劳力工作量,提高了劳动效率。 3农业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农民收入 3.1提高生产率,影响农民收入 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原来一个农民只能负责一块田,在机械化的帮助下,农民可以负责多块田,而且工作的强度减小了,工作的效率提高了。产出的农产品越多,自然收入就越高。但是过多的产出农产品,会造成买方市场,市场上的货物供大于求,货物的价格被迫降低。一味地生产过多的农产品可以不仅不能得到利益的提升,还会使农产品的价格暴跌,降低农民的收入。技术进步固然会对农产品的生产起到促进的作用,但是农产品的增加有可能农产品的贬值,从而使农民的收入变少。作为某些必须的农作物,比如大米等等,受到农产品增加产生的变动可能不是很明显,但是其他的一些非必须的农作物,大家会降低对他的需求,达到让农作物降价的目的。所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技术进步对农民的收入是有促进作用的,而且促进的效果较大。 3.2通过产品优质化,影响农民收入 同类商品的价格往往取决于商品的质量。质量好的商品会受到大多数人的追捧。在拥有购买能力的情况下,人们大多数都会选择优质的商品。没有购买能力的人可能只能被迫买较差质量的商品。同样的道理,在购买能力之内,人们会优先选择购买优质的农产品,除非受到了购买力的限制,只能选择购买质量较差的商品。优质的商品,是商家投入大量的精力产出的,自然拥有更高的价格,只要质量较好,需求较高,自然可以促进农民的增收。 3.3促使品种多样化,影响农民收入 随着生物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品种被创造了出来,传统的方法是嫁接等等。但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我们可以在某些植物中植入相应的基因,从而选择植物的性状。这种情况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对产品进行选择,或者从培育的角度来对基因进行选择。更利益市场,能获得较高的利益,自然可能提高农民的收入。 3.4促进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民收入 由于一开始的农业的技术水平较低,所以需要更多的农民进行耕作,但是随着技术的革新,大块的田地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耕作了,这样就节约了很多的劳力资源。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操作工现在处于急缺的状态的,只要这人人力资源投入这个缺口中,就能很大程度上加快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作者:潘珍胜 单位:阿荣旗复兴镇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国外农业技术进步启发 一、美国、日本农业技术进步的经验 技术进步是指一样多的投入能有更多的产出,或者产出不变而投入减少。农业的投入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和土地,因此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是对这两种要素的替代。 (一)美国的农业技术进步 美国耕地面积约为1.97亿hm2,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3%;人均耕地0.7hm2,是世界人均耕地(0.23hm2)的2.9倍。人均耕地面积远高于世界水平,决定了美国农业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人少地多”。美国工业化之初的19世纪40年代,90%以上的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增加,农业劳动力在工业部门高工资和都市生活的吸引下逐步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使美国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生产方式逐步以畜力代替人力。到1860年,美国农业劳动力比重约为63%,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以畜力为主的半机械化。南北战争后,美国工业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迫切需要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这一时期,以蒸汽机和内燃机为代表的工业技术革命成果应用到农业,推动了农业劳动效率的大幅提高(刘清民和黄娟,2008)。1850年,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供养4.7个人,而到1910年,供养人数达到了8.1个。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工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加速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农用机械的进一步应用。1950年以后,随着电气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逐步应用,农业生产率又获得一次较大提高,农业劳动力得到了更多的释放,形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又一次高潮。资料显示,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劳动力比重为2.1%,创造的增加值比重为2%,劳动生产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大量耕地转为工业用地。为弥补耕地减少给农业产出带来的影响,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以及相关产业的原料需求,农业技术进步逐步转向以化学化和生物化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为重点。1950—1970年,美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化学品投入增加3.2倍,并且建立起完整的农作物种子、家禽畜种的培育、繁殖、加工和销售体系,农业生产率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日本的农业技术进步 日本耕地面积为551.47万hm2,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0.4%,人均耕地0.05hm2,呈现“人多地少”的特点,土地供给弹性低。1950年,日本的城市化率约为37%,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日本土地资源缺乏决定了其农业的经营规模较小,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1950年以前的日本,工业基础薄弱,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不十分迫切,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没有像美国一样以机械化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而是采用了以化肥、农药为主的化学技术,以及以农作物品种改良为主的生物技术的应用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以此来突破土地规模对农业产出增加的制约。到1985年,日本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已达430.4kg,而同期美国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仅为93.7kg(张西华,2004)。同时,日本还加强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引入保温育苗技术,使土地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逐步调整了工业化、城市化战略,在不断扩大原有城市规模的基础上,于1955年颁布《町村合并促进法》,采取合并村镇建立新城市,同时一些工业也不断向小城镇延伸转移,提高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经过20年的发展,日本的町村数量由1950年的10411个,减少到1975年的3257个;城市数量则由214个增加到641个(掲新华,2002)。随着劳动力逐步转移出农业,劳动力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日本开始农业小型机具的应用,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并逐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日本的农户数由1960年的605万户减少至2000年的324万户。 从两国的农业技术进步经验可以看出,美国在农业现代化的初期,由于“人少地多”和工业部门扩张对劳动力需求增加的现实,劳动力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所以采取了以机械化为主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后期,由于工业发展带动土地价格上升,土地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所以采取了以化学化、生物化为主的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日本则根据本国“人多地少”和工业部门不发达导致对农业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的现实,首先采取了以化学、生物技术和精耕细作为主的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随后,由于工业部门对农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不断增强导致农业劳动力出现短缺,逐步采取了小型机械化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由此可见,两国的农业技术进步类型分为劳动节约型和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路线则表现为对每个发展阶段主导类型的选择。按照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的诱导性技术创新理论,资源禀赋是决定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当一种生产要素相对短缺时,其边际生产率提高,价格上升,因此,生产者会寻求采用节约该要素的技术以实现其利润的最大化。诱导性技术创新理论概括和阐明了农业技术进步的本质,但是在现实中,技术进步类型是要通过相应的原因来诱导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是在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过程中发生的。二元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并存,工业部门劳动力的实际工资高于农业部门,形成对农业劳动力的吸引,使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就业,从而完成向一元经济的转变。如果没有工业部门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对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增加,农业劳动力就不会大幅度减少,也就不会诱导农业部门产生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是破解土地规模对农业产出的制约,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的需要。而农业产出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食品结构升级和国家粮食安全等原因。因此,影响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的主要现实原因是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稳产、增产的需要,两者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的突出程度会有不同,从而决定了该发展阶段农业技术进步的主导类型。 二、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的影响因素 与美国和日本相同,中国的农业技术进步必然会遵循诱导性技术创新理论,但是当前中国正处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关键时期,农业技术进步不只是农业发展本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要在深入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中国当前发展需要的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22亿hm2,比1997年的1.30亿hm2减少了800万hm2,并且每年新增建设用地使耕地至少减少26.67万hm2。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0.11hm2减少到现在的0.09h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2009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38%(刘辉,2009),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比发达国家要低20个百分点,农业技术进步还有充足空间。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也更为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的市场制约 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而大部分工业品是人们在满足温饱后为提高生活质量所需的产品。相对于工业品来说,农产品的需求具有较低的收入弹性,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食品类商品的相对需求在不断减少(赵伟,2008)。因此,农业作为一个生产部门,其产品在商品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生产者特别是普通农户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量的积极性先天不足,妨碍了农业技术进步。 2.工业部门吸纳就业能力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首先实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并且为保证战略的实施,还配套实行了农产品统购统销、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制度。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工业部门的发展,但由于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致使工业部门的迅速扩张并没有使太多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就业,导致中国的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工业部门吸纳就业能力的不足,制约了以机械化为主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实施。 3.农业具有稳定就业作用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很多国家的工人大量失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在中国,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停产或倒闭,但并没有造成大量失业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是在这些企业就业的工人绝大部分是农民工,在失去工作后,他们没有滞留在城市,而是回到了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农民工的回流虽然增加了农业的隐性失业数量,但化解了城市的就业矛盾。因此,在中国,农业本身还具有“就业稳定器”的作用,节约劳动型的技术进步会使农业的这项功能弱化,增加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4.面临食品结构升级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不再仅满足于对谷物类热能食品的消费,而逐步转向肉、蛋、奶等类产品的消费。但是生产1kg牛肉要消耗8kg的粮食,生产1kg猪肉要消耗3~5kg粮食,对粮食生产形成了新的压力。因此,食品结构的升级对粮食的稳产、增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大力实施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能有效地促进食品结构升级。 5.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因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不同,农业发展的差异也很大。东部地区工业发达,农业劳动力转出比例较高,农业技术发展较为充分;中部地区总体上呈现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特点,农业劳动力转出比例低,劳动生产率低,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水平低;西部尤其是西北、西南等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转出比例十分低,基本上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各地农业发展水平以及在经济中作用的不同,要求农业技术进步要因地制宜,在劳动节约型和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的类型选择上有所侧重。 6.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 中国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造成耕地分散经营、规模化程度低,不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目前,中国农村户均耕地面积约0.46hm2,距离能有效使用现代农业投入和实现企业化管理最小规模的10hm2还有相当差距。而且,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限制了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给农业劳动节约型和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实施造成一定障碍。 三、政策建议 综合考虑以上影响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的因素,提出4点政策建议: 第一,将农业技术作为公共品,加大国家对基础性农业技术的投入力度,以此弥补私人农业生产者技术创新动力的不足。同时,建立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使农业技术尽快走向应用。 第二,在农业技术进步类型选择上,当前总体上应以推广化学、生物技术为主,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以此缓解人口增长、食品结构升级对粮食产量的压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慎重、稳妥推进机械化技术,延缓农业劳动力的解放速度,保持农业劳动力释放数量与工业新增就业岗位的基本平衡,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东部地区同步推行劳动节约型和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中部地区侧重推行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适度推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西部地区着重推行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暂缓推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第四,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创造适合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培育具有企业性质的农业生产市场主体,以市场机制和现代管理加快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农业技术进步与农地流转探讨 摘要 农地流转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迫切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基于农业资源禀赋视角,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农户资源禀赋变化对其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随着农户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农地流转意愿会增强;农业技术进步则会降低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运用Logistic模型对河南省永城市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针对分析结论提出政策建议:(1)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2)逐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3)继续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建设。(4)增加农业机械补贴,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 关键词 农地流转;农业资源;农业技术进步;教育水平;Logistic模型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进一步制度改进,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土地资源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之必需。陈锡文等(2002)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农民就已经开始自发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1]。到2013年底,全国农村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273万hm2,占家庭经营耕地面积的26%,比2012年底增长22.5%[2]。土地流转的增长速度呈逐年递增的态势。针对农地流转及动因的研究文献众多,钱忠好等(2008)认为农村教育投入与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而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有助于加快农地流转[3]。江淑斌等(2012)认为农民的非农就业增加会推动流转[4]。何京蓉等(2011)[5]、易小燕(2010)等[6]综合考量了多种因素对农地流转的影响,诸多因素包括: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农地流转市场发育情况、宏观政策因素、农户年龄、耕种土地面积、流转租金、流转年限、区域因素等。更多的学者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农地流转问题进行研究,比如冀县卿等(2010)[7]、王家庭等(2011)[8]、周海灯(2010)[9]、刘洋等(2011)等[10]。但是目前从农业技术进步角度研究农地流转问题的仍然较少,因此,本文运用经济学原理,从农业资源禀赋出发,以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民受教育程度角度对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理论分析市场经济中,经营农地需要投入多种要素,在此我们考虑两种最主要投入:劳动和资本。农地经营规模取决于农业劳动者素质和农业资本投入量,其中农业劳动者素质以其受教育水平(包含学历教育和其他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等)体现,农业资本投入量主要考虑农业技术水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劳动者素质和农业资本投入普遍较低,即农业资源禀赋处于低水平,此时分田到户,实行小规模经营符合当时农业生产特点,实践也证明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地效果明显,整个80年代,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迅速。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资源禀赋发生变化:农民受教育水平提高,国家对农业投资增加,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等。如此均要求农地经营规模与之适应,由家庭为单位小规模散碎经营向专业农民为主的农场化规模经营模式转变,即农地经营权需要由农民家庭所有向专业农民过渡,农地经营权发生流转。 1.1.1农民受教育水平与农地流转农户是否愿意转让农地,取决于农业生产收益和非农收益的大小比较。如果其非农收益高,农业生产收益低,他会转出农地,成为农地供给者;反之,则保留原有农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农户的非农收益包含两部分:非农就业收益和农地租金收益。非农就业收益取决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农地租金收益保持不变。如果把农地生产收益作为农户非农收益的机会成本,则可以推出,在农地生产收益和农地租金既定条件下,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转出土地,从而成为土地流转市场中的供给方。图1中的坐标系横轴表示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纵轴表示农户的收益水平。农户拥有的农地面积一定,单位面积农地收益不变,则农户的农业生产收益既定,在图中表现为一条水平线。而非农收益随着农户受教育水平而增加,因而在图中表现为向右上方倾斜的斜线(即非农收益1),非农收益线1与农业生产收益线相交于E1点,E1点对应农民的受教育水平C1,即对拥有既定面积农地的农民而言,其所受教育水平超过C1,他的非农收益将大于农业生产收益,那么他将选择外出务工,从而转出农地。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理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将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相同教育水平的农民工资水平会越来越高,从而外出务工收益开始增加,如图1,非农收益线1将以农地租金收益点为圆点发生逆时针旋转至非农收益线2,即在农民受教育水平和农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向城市转移,更多的农民成为农地的供给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逐渐减少。非农收益线2与农业生产收益线相交于E2点,即做出外出务工的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由原来的C1降低至C2,也即农村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从事非农生产,成为农地的供给者。考虑到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产量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农业生产收益增加;另外,随着农地供给者转出其农地,农业生产者将会耕种更多农地,如此都将会导致农业生产收益线平行向上移动,只要农业生产收益增加的幅度低于C1与非农收益线2相交的点E3,农户仍然会转出其承包农地,从事非农生产。所以,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户转出农地,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数量将会减少。 1.1.2农业技术进步与农地流转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实行化的集体主义,以全体社员(农民)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为特征,社员劳动没有激励,加之当时集体对农业资本投入较少,所以在很长的时期内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均严重不足,农业生产都处于极低的水平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人分地,责任到人,在“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的政策指引下,广大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鉴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技术水平非常低,同时受户籍政策所限,农民只能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此时农民的劳动相对于稀缺的农业技术投入来说,价格更为低廉。为增加农业生产收益,农户在生产中减少对农业技术投入(或不投入),代之以大量的劳动投入。单位面积农地上劳动投入量的迅速增加,使得农户的农业生产收益迅速增加。故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很快解决温饱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农民收入水平的平均增速是快于城市的。但是进入9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发展开始增速,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弃农从商、弃农从工,以获取更高收益;而对于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则希望通过耕种更多农地来增加收益,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也为农民能够耕种更多土地提供保障。于是,该部分农民对农地的租入需求开始变得越来越强烈。可见,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劳动力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如图2(农业技术水平与农地面积、劳动力的关系)所示,在农户耕种土地面积给定的情况下,为保证农业生产收益不变,在农业技术水平较低时,农业技术的价格相比农业劳动力的价格是高的,在农民耕种的土地面积既定时,农民会投入较多的劳动(N1),而投入较少的农业技术(T1);但是,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持续转移,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同时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农业技术改革的投入力度加大,农业技术的价格相对农业劳动力价格变的相对便宜,农民为获得相同收益,投入的劳动量相对减少至N2,取而代之的是增加农业机械投入至T2,即以农业技术替代劳动,增加的农业技术投入量T(T=T2-T1)替代的劳动投入量为N(N=N2-N1)。农户如不进行非农就业转移,家庭将出现N的剩余劳动。农户为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收益,在农业技术投入量既定为T2时,他们将增加农地耕种面积(农地面积L2曲线),其中L=L2-L1即为农业技术进步以后,农民对农地的需求增加量。综合,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政府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增大以及农业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农村中更多具有相对较低受教育水平的农民选择进入城市从事非农生产同时转出农地;而越来越多受教育水平更低的农民则留在了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并耕种更多的农地。 1.2研究假设为进一步分析,我们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农民的非农就业收益与其所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其非农就业收益也越高,其更倾向于转出农地。假设2:农业技术与农业劳动力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农业技术越发展,农户可以耕种更多农地,也更可能在农地流转中成为农地转入者。 2农业资源禀赋对农地流转影响的实证分析 2.1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自课题组2014年对河南省永城市3镇15个自然村的随机调研所获,调研对象为河南省永城市的顺和镇(轩村、赵营村、朱庄村、西街村、朱庄村),芒山乡(郑楼村、山城村、刘厂村、柿园村、后尧村),演集乡(时庄村、李楼村、柒坊村、武庄村、陈楼村);通过在农地随机选取调研对象,每村发放问卷40份,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15份。在这515户中,有448户参与土地流转,其中,转出土地农户335户、转入土地农户113户;没有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有67户。从参与流转的土地面积看,转出土地面积为1787.9hm2,转入土地面积为810.5hm2,参与土地流转总面积为2598.4hm2,占样本农户土地面积的62.65%,在所有受访农户中,有203户农民参与农民合作组织。 2.2变量设定在借鉴现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笔者运用调研数据,从微观农户的角度出发,建立影响农地流转选择行为的多元回归模型,来进一步验证资源禀赋变动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根据理论分析结论,我们重点论证农户的受教育情况与农业技术进步对其农地流转影响,在实证分析中,农户的受教育情况用农户接受教育年限来反映,农业技术进步指标主要用农户的农业机械投入量来反映。具体分析变量选择有:农户基本信息(包括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参与合作组织等),农户非农收益信息(是否有非农就业经验、非农收益、自营收益等),农户自有资源禀赋信息(人均土地面积、可否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农业机械作业面积、农业劳动人数等)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区域农地流转价格和农民的农地流转意愿)等四部分共计12个变量信息。表1中详细描述了各变量的赋值及统计情况。 2.3模型选择模型选择农户农地转入行为和农地转出行为为因变量,即2个变量均为虚拟变量,不符合一般线性回归分析对于因变量的连续性要求,故选用BinaryLogistic定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为便于分析,将模型进行对数转换,得到关于因变量的发生概率函数和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 2.4农户受教育程度对农地转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2.4.1模型分析以农户的农地转出与否为因变量,以所选择的上述12个因素为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本文利用Eviews计量经济软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由于模型结果中的常数项不显著,故将其去掉,建立不含常数项的模型式,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2.4.2模型估计结果分析从结果分析得出,农户基本信息中有2项与因变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分别是户主受教育程度(10%显著性水平)和农户是否参与合作组织(5%显著性水平)。农户受教育程度对农户的农地转出影响系数为正,说明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越倾向于转出农地,与上述理论分析结论及假设一致。农户是否参与合作组织对农地转出影响系数也为正,说明参加农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更倾向于转出农地。另外,农户自有资源禀赋中有3项与因变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分别是人均土地面积(10%显著性水平)、是否可以进行机械作业(5%显著性水平)和使用农业机械作业面积(5%显著性水平)。人均土地面积对农户的土地转出影响系数为负,说明农户的人均土地面积越多,其转出农地的意愿越低。可能的原因是农地的规模经济效应,在农地单位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农户经营农地数量越多,其收益也将越大,其转出农地的机会成本也就越高,故其转出意愿越低。其次,是否可以进行机械作业和使用农业机械作业面积两指标对农户的农地转出行为的系数均呈负,说明农户在农业耕作中机械化程度越高、机械作业面积越多,农户的农地转出意愿越弱。这与我们在实际调研中所获情况基本相符,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对便于机械作业的地块,农户则更多的自己耕作,而不转出土地使用权,即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不愿放弃耕种农地,而是选择在农忙时请假回家耕种,以增加自己总收益。 2.5农户机械投入对农地转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2.5.1模型分析我们仍然使用上述12个自变量来分析农户的机械投入量对其农地转入行为的影响。因变量代表农户是否转入农地,2表示转入农地,0表示没有参与农地流转;自变量为影响农户农地流转的12个自变量,通过运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对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将回归分析中对不显著的变量和常数项剔除以后,其分析结果如表3. 2.5.2模型估计结果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所有影响因素中仅有1项(农户是否有非农就业经验)在10%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且回归系数为负,即农户是否有非农就业经验与农户的农地转入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农户的非农就业经验越少,农户越倾向于转入农地,反之,非农就业经验丰富的农户则越不倾向于转入农地。是否可以进行机械作业和使用农业机械作业面积两变量在统计水平上均不显著,但从其回归系数的正负判断,两变量均与农户的农地转入行为成正相关关系,即可以进行机械作业的农户更倾向于转入农地,农业机械作业面积越大的农户也越倾向于转入农地。 3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通过上述对农户转出和转入行为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出,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对农地的转出影响比较明显,并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与理论分析部分及假设1保持一致,表明提高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农地流转。但是,农户是否可以进行机械作业与农地流转并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关系,也即农业技术进步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不显著,与理论部分的假设不符。其原因可能有二: (1)农地转入的相关数据量有限,仅有113户; (2)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对气候的依赖程度还很高,而普通农民个人的抗风险能力又很差,耕种越多风险越大,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考虑,个人转入农地进行经营者就少,绝大部分农地都转入农业合作组织内,故农户个人的农地流转行为受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有限。根据以上理论和实证研究,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快农地流转。 (1)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加快农地流转,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形成;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量的增长。 (2)逐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业是高风险行业,整个生产过程持续时间长,受到自然、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虽然目前我国出台有《农业保险条例》,但仍然很不完善,需要财政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健全相关制度措施,以使农户的耕种风险降低,农户才愿意耕种更多农地。 (3)继续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推动农地向合作组织内部流转,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并通过规模化生产规避农业产品销售中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加快农业先进生产技术推广,有效规避农业技术风险。 (4)增加农业机械补贴,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虽然从分析的结论看,农业机械化提高无助于农地流转,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作者:高峰 单位:商丘学院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农业技术进步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框架和生产率模型 基于生产函数理论,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表示生产率,即投入生产要素增长率不能解释的产出增长率,包括知识增长或技术进步在内的效应。假定农业生产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变量是农业研发投入,其他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等为控制变量,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模型为:其中,R表示农业领域的研发投入总量;ST为农业规模、农业生产、贸易等结构变化;D为其他哑变量。被解释变量TFP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下:农业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了农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存量,促进了农业知识应用和新技术产生,因而,研发投入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率。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有利于技术应用和产品商业化,产品多样化和质量提升有利于实现产品价值,对外贸易结构优化有利于在更大范围里配置生产要素和销售产品,实现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衔接,有效地配置资源,促进农业生产率进步。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计算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收集农业资本投入、劳动力和农业种植土地等1991~2011年的数据,构造农业产出函数计算我国农业TFP。这里,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对应计量模型具体如下:对式(2)取对数得到:lnYt=lnA0+αTt+αklnKt+αLBlnLabort+μt,或者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对数生产函数还是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其中,Y,K,Labor分别表示历年农业产值、农业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数,t为时间。农业资本存量通过核算历年农业固定资本投资并取折旧率6%进行核算历年资本存量,基期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参见有关文献[。通过回归分析估算产出弹性系数,确定各要素的产出弹性,下面,运用上述公式核算的被解释变量TFPt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借助农林牧渔生产总值、历年农业固定资本投资、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耕地面积,利用消费者、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对农业产值和投资进行折算实现不同时期的产出、投资的可比性。通过检验函数是否满足规模收益不变性和选择函数的最佳对数式,发现生产函数满足规模收益不变,回归得到的生产函数模型方程:根据式(4)、(5),可计算得到TFP增长率。设1990年的指数为1,可计算历年的TFP指数(如图1),tfpgrowth、tfpindex分别为TFP增长率和TFP的指数,其中有:tfpindext=tfpindext-1(1+tfpgrowtht)(6)对tfpindex和tfpgrowth进行相关分析,其相关系数接近于1。因此,在分析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时,只需选取其中一个指标设置回归方程。收集解释变量数据为:历年农业研发投入、农业耕种面积、贸易产品结构等数据。根据式(1),可引入计量模型分析农业生产率的研发投入影响,对于其他因素则作为控制变量进入模型。RRD为农业研发投入与农业产出的比值,lnland为农业耕种面积的对数值,在进行回归分析前,分别将被解释变量与潜在解释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和Granger因果分析,发现TFPt分别与RRD,REXt-2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5和0.52,但TFPt与lnland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5,且RRDt-1,lnlandt,REXt-2分别对TFPt存在因果关系,由于RRD、REX与lnland同时作为解释变量回归方程不理想,运用Eviews5.0对TFPt和解释变量RRD、REX与lnland进行协整检验,发现各变量呈一阶协整关系,经过多次回归分别得到如下方程:件不变时,农业研发投入比例越高,对后期的农业生产率提高具有较强的正向效应。第二,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农产品出口比例越高,对滞后两期的农业生产率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第三,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农业耕种面积扩大,反而对同期的农业生产率带来负向效应。农业领域的研发投入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对外出口可以拉动农业生产率提高,但农业耕种面积扩大却导致农业生产率降低,其原因在于耕种面积扩大,农产品产量增大,引起市场农产品供给扩大,供求渠道流通不畅,导致农产品滞销和价格大大下降,反而引起农业收益降低,最终导致农业生产率下降。 三、结论及政策 通过核算1990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指数并分析农业研发投入对其产生的影响,得到的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农业生产率增长出现明显的波动。在1990~1995年间,农业生产率出现正增长,在1996~2003年间,我国农业生产率出现连续负向增长,在2004~2010年间,农业生产率出现正向增长两年后出现一年负向增长的波动。这个结果基本上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农业生产仍具有较大改革制度能量激励,农业生产率表现为连续增长,但在90年代中期至2003年,我国农业生产环境逐渐恶化,农业承担的税费负担重,城乡差距拉大,农业资源大量外流,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以致出现农业生产率连续降低。自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税费减免,农业生产环境逐渐改善,但是,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和调节缓慢性,市场机制对农业产生明显的作用,致使农业生产率出现两年正一年负的周期性波动,市场波动已明显地影响农业生产率了。第二,我国农业领域研发投入对其后的农业生产率具有正向效应,农产品出口对滞后两期的农业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农业耕种面积的增加,反而导致农业生产收益略有下降,对农业生产率具有负向效应。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提高和促进农业劳动力素质提升,这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作用下,农业生产应对市场机制的能力比较微弱。但是,基于农业产业正外部性,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结合上文实证分析,为了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业研发投入:一是加大对农业研发投入,促进农业技术研究和试验,依靠技术进步弥补农业资源的不足。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深,农村优质劳动力在不断外流,农业生产剩余积累的资本也转移到其他产业,一部分农业土地流转为非农用途,农业土地肥力下降且遭受污染,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相对于工商业,农业经营环境相对恶化。为克服农业资源转移和抑制农业生态不断恶化,要逐渐转向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率。二是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我国农业产品对外贸易,拉动农业技术进步。我国农业虽说地少人多,但劳动力密集型农业以及园艺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促进这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发挥劳动力优势,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三是加强对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培养农民的市场经营技能,积极应用科研成果于农业生产,提升农业生产率。农业技术的应用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现有农业劳动力,无论是流出到城镇工商业就业,还是留在农业内部就业,都需要通过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劳动力。整体上,农民市场意识较弱,不熟悉市场运作。因此,各级政府和市场管理部门应承担农业生产、产品流通渠道的信息收集和,引导农业经营者的生产和经营行为,提高农业经营者的市场驾驭能力,克服市场机制盲目性致使农业产品供求过度波动对农业生产造成的负面冲击。加强市场建设和信息传播,引导农业经营者利用市场规律进行生产和销售产品,提高农业经营收益率。 作者:余子鹏赵玮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农业技术进步主体行为分析 一、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概述 农业技术是由多种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单项技术所构成的技术体系。农业技术进步既表现在单项技术的创新上,也表现在单项技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上,还表现为建立在这二者基础上的整个技术体系的换代升级上。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 (一)单项农业技术的创新过程 单项农业技术的创新过程,是指该项技术从研究到应用再到淘汰的全部历程。这一过程可粗略分为技术问题的提出、研究项目的选择、研究目标的确定、技术成果的研究、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技术成果的更新换代等六个阶段。创新过程随时间先后递次推进的关联关系,表示前一阶段工作的结束是后一阶段工作开始的条件;而向左的箭线则反映了新过程的反馈关系,表示后续阶段工作可以发现前面各阶段工作的缺陷,并要求返回原阶段加以修正。该图描述了某项具体农业技术的完整生命周期。 (二)单项农业技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过程 单项农业技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过程,是指用高一层次的技术创新去取代低一层次的同类技术技术创新(如用生物工程育种取代杂交育种)。这一过程由多个不同层次的单项技术创新过程组合而成,整个过程可用框图2示意。图中描绘了同类的单项农业技术由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发展的全过程。这一全过程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差异显著的单项农业技术创新过程(如虚线框所示)通过嵌合而成。即高一层次的技术创新起始于低一层次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且要同低一层次的技术更新换代相衔接。 (三)农业技术体系的换代升级过程 农业技术体系的进步主要在换代升级上。这种换代升级主要依靠农业技术体系中各单项技术的创新和层次发展来完成,特别是依靠关键和核心的单项技术的创新和层次提高来推动。因此,农业技术体系的进步过程实际上是众多单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的综合。 (1)农业技术体系中,各种单项技术进步的快慢不同,在技术进步过程中所处的阶段也不一致,这种速度和阶段的差异使各单项技术进步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合力最终决定整个农业技术体系的进程; (2)农业技术体系中,各种单项技术进步的层次不同,其中关键和核心的单项技术的发展层次决定整个技术体系的层次,关键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对其它单项技术的进步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3)农业技术体系中,密切相关的各单项技术(如品种技术与栽培技术)进步在阶段上和层次上的协调推进,对农业技术体系进步的有效性和总体推进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必须指出,上述分析仅说明农业技术进步的工作过程。这一过程能否顺利完成,还要看是否具备必要的制度保证、人才条件、资金和物资保证、信息支持。 二、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主体的识别 农业技术进步过程的主体,是指直接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或直接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提供条件保障、并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作出实际贡献的机构和人员。按照这一界定,可以从参与农业技术进步活动和提供条件保障两方面对其主体加以识别。 (一)参与农业技术进步活动的主体 在农业技术进步的各个阶段,直接参与技术进步活动的机构和人员是不相同的。在同一阶段,直接参与技术进步活动的机构和人员也有多个。表现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主体的多元性。在技术问题的提出阶段,某些问题是由农业生产者在实践中遇到技术疑难而提出的,某些问题是政府机构在农业管理工作中发现技术障碍而提出的,某些问题则是由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在科技实践中发现原有技术的缺陷而提出的,并通过不同的渠道反映给决策者。在研究项目选择阶段,项目的选择可能由政府机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作出决定,也可能由技术成果使用者根据生产发展需要作出决定,亦可能由农业技术研究机构根据技术发展需要作出决定,还可能由民间团体(如各类基金会)依据其宗旨作出决定。在研究目标确定阶段,具体的研究目标可以由政府机构(如科技管理机构)提出,也可以由农业技术研究机构提出,还可以由农业生产者提出。在技术成果的研究阶段,承担项目研究任务的既可能是公共的专门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中的研究机构及人员,也可能是民间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阶段,从事推广工作主要是公共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及人员,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也承担部分推广工作。直接应用农业技术成果的是众多的农业生产者。在技术成果更新换代阶段,既涉及到旧技术的淘汰,又涉及到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这一阶段的直接参与者,几乎包括前五个阶段的所有参与机构和人员。 (二)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提供条件保障的主体 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为其提供条件保障的机构和人员也同样具有多元性。政府为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会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法规,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实施管理与调控。教育部门通过培养各种专门农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人才支撑。政府为推动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者为获取更高收益,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为获取技术地位或经济利益,一些民间机构和人员为了特定社会目标,会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提供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支持。图书情报设施、通讯设施、各种信息网络则以有偿或无偿的方式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提供服务。 (三)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主体的功能定位 在农业技术进步的全过程中,尽管直接参与各阶段工作或为其提供条件保障的机构和人员众多,具有典型的多元性,但发挥关键作用和起主要推动功能的,则是政府(或政府机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农业生产者,他们是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最重要的主体。上述四大主体由其自身特点所决定,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政府主要行使管理决策和提供有力的资金、物资支持,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主要是创造和提供农业技术新成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主要是宣传、传授并组织生产者应用农业新技术,而农业生产者则主要接受和实际应用农业新技术。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四大主体的功能格局,是由农业技术自身特点及我国具体国情所决定的。农业技术研究周期长、投资大、风险程度高,农业技术成果中的相当大一部分可局部化(被少数人占有)、可商品化程度低,具有明显的公共和准公共性。我国地域辽阔、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性极大,加之人平农业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众多人口对农产品需求形成的压力,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更为迫切也更加严格。我国农业生产经营高度分散,农户生产经营规模超小型化,农民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不高,农民主动获取或靠自己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薄弱,靠农户投资开发新技术或完全有偿使用新技术较为困难。这便在客观上要求政府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充当管理决策者和资金、物资主要提供者的角色,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制度保障和基本条件保障;要求拥有全国性和区域性公共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及一支学科门类齐全、攻关能力强的精干农业技术研究队伍,为技术成果的创造提供组织和人才的保证;要求拥有全国性和区域性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一大批既掌握先进技术、又具有实际生产经验和组织能力的农技推广队伍,为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充当“二传手”;也要求广大农业生产者提高掌握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及自觉性,以扩大农业技术需求,并为先进适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提供保障。 三、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主体行为 在分析主体行为时,有三条基本假定:其一,各主体相对独立,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行为选择自主决定;其二,各主体具有理性,在行为选择时遵从社会所认可的价值标准;其三,在分析的过程中,以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 (一)主体的行为动机分析 主体的行为动机,是指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或为其提供条件保障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主体的行为动机由自身属性所决定,并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者,参与和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实现农民的小康与富裕;促进农产品的稳定增长,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基本保证;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促进农业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很显然,政府的行为动机带有很强的宏观性、长期性和公益性。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的类型不同,其行为动机存在较大差异。公共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专院校中的研究所室)和人员,从事技术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履行政府赋予的工作职责,通过创造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去实现政府的行为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攻克技术难关,占领农业技术制高点,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赢得政府和社会的更多支持,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再一方面通过新技术成果的创造,为自己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其行为动机既带有公益性,也具有功利性。民间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研究农业技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具有典型的趋利性。而大型农业企业中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研究农业技术问题则主要是为了解决本企业的技术问题,促进本企业生产发展,具有明显的内部服务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也存在不同类型,各自的行为动机亦有较大差别。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从事技术推广的目的:一是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去实现政府的行为目标;二是通过有成效的工作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同和更多的扶持,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三是利用技术推广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其行为动机既有公益性,也具功利性。民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则主要是通过技术推广服务获取经济利益,趋利性特征明显。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有时也参与推广工作,其目的有时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成果以扩大社会影响,有时则是为了实现政府目标或为了谋求经济利益。 (二)主体的行为准则分析 主体的行为准则,是指有关机构和人员对某项具体农业技术的进步过程决定是否参与或以何种方式参与时,所依据的价值标准。主体的行为准则由其行为动机所决定,并体现行为动机的要求。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政府的行为准则主要表现为:对全国或大型区域农业发展所急需的技术、对先进适用和覆盖面大及推广应用条件容易满足且需追加投资少的技术、对大范围农业生产中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发挥重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技术,在技术成果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上给以优先支持;对全国或大型区域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对重要农业部门发展和重点农产品生产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关键技术,在研究和推广应用上给以重点支持;对农业发展带来突破性变革的技术,对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和充分合理利用具有重大作用的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在研究和推广应用上给以连续的支持;对其它类型的农业技术,则在研究和推广应用上有选择的支持。公共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及其人员,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政府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还要加进一些体现自身利益的标准。这些标准为:对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有明显作用的技术、对增强自身技术实力及增加发展机会具有明显效果的技术、对获取经济利益有较大保证的技术,主动积极参与研究和推广;对自身功利不带来好处的技术研究和推广,一般加以拒绝或逃避参与;对其它技术的研究推广,则选择性参与。民间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及其人员,主要以自身利益为准则。具体表现为:对市场需求量大(用户多)且可商品化程度高的技术、对研究推广风险小且周期短及盈利高的技术、对树立自身社会形象和提高技术地位具有显著效果的技术,主动积极参与研究和推广;对其它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以拒绝。农业生产者在技术进步中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对农业技术成果的接受和应用上。其行为准则一般体现为:对先进适用、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应用条件易于满足,所需追加投资少、风险小、获利高的技术成果主动接受,积极采用;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农业企业,对高投入、高产出、高盈利的高新技术成果,也有应用的积极性;但对投资大或见效缓慢的技术成果,增产不增收或盈利低微的技术成果,应用风险大的技术成果,一般不予接受,更不会采用。 (三)主体的行为方式 主体的行为方式,是指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的方法和形式。行为方式由主体的行为动机,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它自身特点所决定。 政府在社会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通常以下列四种方式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1)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制度,将农业技术进步纳入为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服务的轨道,使农业技术进步的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利用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力量,规范其他主体的行为,调动他们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的积极性;(2)通过组建一批公共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建设一支精干的农业科研队伍,以及组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网和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农技推广队伍,使全国农业技术研究有稳定的基地和人才保证,也使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能迅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3)通过农业技术发展规划的引导,以及对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有选择、有重点的经费资助,使农业发展中急需的关键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能得到优先研究和应用,并使农业技术保持一定的储备;(4)通过对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项目承担者的招标选择,以及对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的择优扶持,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在活力,并使农业技术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政府组建的公共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及其人员,目前是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的骨干力量,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1)通过向政府提出农业技术发展的决策建议、咨询意见,使政府农业技术发展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完善,更有利于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总体进程;(2)通过竞争性投标,承担政府资助的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项目,为农业发展提供先进适用的常规技术成果和高新技术成果,促进农业技术成果的普及应用;(3)接受生产经营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集团)的委托,有偿为其研究农业技术成果,或为先进技术成果在企业的应用提供有偿服务;(4)以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经营手段,自主研究和推广技术成果,并以此获取经济利益,在农业技术成果的经营中,实现农业技术的创新;(5)通过内部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增强内部活力,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进取精神与创新精神,使农业技术人才资源的潜能充分发挥,在微观基础上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源动力。 民间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及其人员目前尚少,在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中仅起辅助和补充作用,他们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1)以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经营手段,自主研究和推广技术成果,并以此谋取经济利益,在农业技术成果的经营中,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进程;(2)接受生产经营企业的委托,有偿为其研究农业技术成果,或为先进农业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提供有偿服务;(3)在能谋取一定利益的条件下,通过竞争性投标,承担由政府资助的农业技术研究或推广项目,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成果和推进技术成果的应用。农业生产者在技术成果转化中起决定性作用,他们以技术成果使用者所特有的方式参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主要表现为:(1)通过农业生产实践发展并提出技术问题,反映技术需求,为农业技术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农业技术成果的研究和推广提出具体要求,使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2)通过对农业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扩大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反过来又刺激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在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应用之间形成良性循环;(3)某些大型农业企业或产业化集团,在企业内部建立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对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成果进行研究和推广,或资助公共和民间的研究及推广机构,对某些农业技术成果进行研究和推广。 四、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主体行为协同 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多主体参与,既使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有机会得到充分发挥,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增添多重推进动力;又使各主体可以按不同的结构和方式进行组合,形成多种类型的农业技术进步主体集团,使农业技术进步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和通过多种渠道加以推进。但多元主体在行为动机及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以及行为选择的自主性,又容易带来他们在行为方向上的歧异性、工作衔接和配合上的困难性,使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受阻。鉴于此,对各主体行为加以协同,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应当发挥的功能组合到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同步轨道上,实现多主体对农业技术进程的协同推进,便显得十分必要。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各主体行为的协同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使多个主体在行为上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某项具体农业技术的进步;二是使多个主体集团在分别参与不同单项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中,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农业技术体系的进步。 (一)单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主体行为的协同 在单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主体行为的协同包括四个方面。首先,各个参与主体对该项农业技术进步要有高度的认同,各主体间要有相互合作、共同推动该项农业技术进步的意愿。只有如此,不同的主体才有可能组织在一个集团中,并承担一定的工作,完成相应的任务。其次,各主体在工作程度上要相互衔接,递次推进。当有关主体提出农业技术问题后,决策主体就要根据技术问题及时作出研究项目的选择和确定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主体便要按目标要求随之进行研究并提供技术成果,推广主体便应适时对成果进行宣传、示范、对使用者进行培训,而应用主体则应主动接受和积极采用技术成果。各主体在工作程序上的相互衔接,使单项技术进步过程得以连续和有序的推进。再次,各主体在工作质量上要对应匹配。即在某一层次上的单项技术进步,各主体的工作都应按该层次的质量要求来完成。这就要求决策主体科学的选择研究项目,研究主体创造出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推广主体准确有效的宣传和示范技术成果,使用主体正确应用技术成果,以保证该项技术进步过程每一阶段工作的有效性。最后,各主体在功能上要配套发挥。即某一主体功能的发挥,要充分考虑和满足其他主体功能发挥的需要。如资金、物资提供主体要满足技术成果研究和推广主体对资金、物资的需要,而技术成果研究主体又要充分满足使用主体对技术成果的具体要求,以实现对该项技术进步过程的整体推进。 (二)农业技术体系进步中各主体行为的协同 农业技术体系的进步,既表现为众多单项农业技术的进步,也表现为各单项技术进步关联关系的发展变化。所以,农业技术体系进步过程中主体行为的协同,除包含单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主体行为协同的全部内容外,还应当包含体现单项技术进步关联要求的内容。这些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参与不同单项技术进步过程的同类主体(如承担不同研究项目的多个研究机构和人员)之间,要加强横向联系、联合、相互提供信息、相互提供发展思路和技术手段,有时甚至需要相互提供推进条件,共同促进多个单项技术的进步;二是参与推动相关的单项技术进步的各主体集团,应在各单项技术发展的层次和发展速度上保持协调,以保证这些相关的单项技术成果同步发展,并在生产上组合应用;三是不同的主体集团应有适当的分工协作,应按各自的特点和能力的大小,选择相宜的参与项目,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实现不同类型的主体集团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优化组合。 (三)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协同主体行为的手段 对参与主体的行为加以协同,将他们分散的力量组成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合力,既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协调者,又需要有相应的协同手段。在目前情况下,能对各主体行为加以协同的只有政府,而政府协同各主体行为的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政策调控。政府通过制定农业技术政策、法规、制度和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对各参与主体行为加以指导和规范。通过政策的鼓励或约束,使相关主体在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因彼此协同、有效推进技术进步进程而受益,或因各行其事而受到限制和遭损。从而使各主体在政策的框架内,自愿地或被迫地协同行为,共同推进农业技术进步。 第二,资助诱导。目前有相当大一部分农业技术进步项目是由政府财政资助的,政府可以利用项目资助这一强有力的手段,要求相关主体协同行动,推进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的进步。并通过严格的项目管理,使相关主体相互协同配合去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同时,各相关主体为求得自身发展,亦会组成“利益共同体”,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和联合,去争取更多的政府资助项目和更好地完成这些项目。 第三,分工协作。政府可以通过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对不同类型的主体进行指导性分工,让他们在不同的农业技术进步领域发挥作用。例如,对公共性和准公共性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主要由政府资助并重点依靠公共研究和推广机构及其人员去完成;而对可商品化程度高的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主要由民间研究和推广机构完成,或由公共研究和推广机构自主开发及推广。使不同的主体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各得其所,并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共同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进程。 除了上面政府采用的协同手段外,市场也是一种有力的协同手段。随技术需求的扩大、农业技术成果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可以促进众多主体联合起来进行农业技术投资、研究和推广,并形成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主体多样化协同的新格局。 五、简要的结语 将上述分析归纳为以下结论,作为本文简单的结语。 1.农业技术进步是一个由多阶段构成、多层次发展、多门类综合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的各阶段、层次、各门类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任何一个部分和环节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只有不间断地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才能实现。 2.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有众多相对独立而功能又各异的主体参与,正是通过不同主体特定功能的发挥,才使农业技术进步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工作得以完成。也正是多个主体或主体集团的相互配合,才使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得到全面推进。各主体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各主体的配合推进,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 3.参与农业技术进步的主体虽然众多,但政府、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农业生产者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主体,他们的行为决定农业技术进步的进程。由农业技术自身特点和我国具体国情所决定,政府在农业技术进步中充当管理决策者、资金物资主要提供者、其他主体行为协调者等重要角色,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和关键因素。 4.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的各主体,因其自身属性和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具有不同的行为动机和行为准则,并按自己的价值判断作出行为选择。这一方面为多途径、多方式引导主体参与农业技术进步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又带来将众多主体和主体集团分散的抉择行为引导到协同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艰巨任务。 5.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政府可以利用政策调控、资助诱导、管理约束、指导性分工等手段,既调动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潜能;又规范他们的行为,使各主体之间有效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浅论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问题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水平和生a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我国的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发展农业科技,进行农业科技创新,走科技兴农道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为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农业科技;水平;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优化了我国的整体产业结构,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同时造福了广大人民群众,解决了人民食不饱腹的想象。然而我国农业距离现代化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就目前农业的发展状态而言,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弊端,分析问题的发生的原因,并作出相应的提高是农业科技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起点发展较为困难 农业技术进步的水平绝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农业技术基础的水平的,因为技术是对具体形式与途径的改良,农业上的技术更是要在经济良好、政治环境合理、文化和谐、自然资源丰富以及其他一些条件的前提下得到发展,并且由于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技术进步对一体化的要求是必然的,然而我国的现状就是这些基本的条件是不能够完全满足的,他们会不同程度的受到技术种类以及过程等因素的限制。此外,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具有高度多元化的特点,在开发新的品种时会受到技术的制约,在改良已有的品种时也会受到技术水平的影响,因此,可以知道科学合理的技术对农业种植方面来说是多么重要,好的技术水平可以让制度创新进行的游刃有余,更可以让化肥等农药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与价值。之所以说基础薄弱是因为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诠释要从啷个方面考虑,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对生产者自身条件的考虑,主要的考察方向是文化水平以及以往的种植经验,因为经验是直接影响使用先进技术的顺利程度,丰富的经验可以让技术的推广工作顺利的完成。另一个方面就是生产者在使用农用的机械时的生产效率与水平,因为这是影响技术实施的最直接因素,生产者不仅要符合对生产效率的要求上,更要对其自身有一个良好的规划,以此来建立一个技术 二、农业技术科研和推广体制存在障碍 我国农业技术的科研和推广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难以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求,其问题主要表现资源配备不合理和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资源配置中,我国在机构重复设置、人力财力分配失调等方面的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并不能合理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我国的科研体制衍生出大量分属于不同部门、不同系统的同类科学单位,造成了科研机制的大量重叠设置,并且这些科研机构没有一个统一的规模和体系,各自为政,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科研的进展,且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农业科研与推广的有效供给不足,一些农业科研项目的成立主要有一些政府官员和少数专家说了算,而政府官员和专家大多是缺乏实际经验,只处于理论知识,而那些真正有效的科研项目却得不到帮助,致使科研成果质量和实质性不加佳,应变能力变得十分的薄弱。 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水平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农业技术应用和农业市场的主体。农业技术的推广都应该建立在农民的基础上,尤其是需要建立在农民的高素质基础上。因此,在整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应该将农民素质的提升作为首要工作。首先,应该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让农民成为农业科技应用的内行人,结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采取有效的培训措施提高农民对技术应用的层次性。例如,可以通过让农民参与培训讲座给他们传授农业推广技术的应用,还可以通过广播或者是电视的形式实施技术教学,使用多种改革发展方式实现技术推广。其次,应该做好科学技术示范工作,农民在任何工作中都注重实际性,对于看得见成效的技术比较信任,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应该彻底打破他们长时期观望的态度,让他们相信科技的力量,尝试实践创新,通过科技示范经营促进农村脱贫致富。 四、职位、责任分配不明确 某个机构或者组织能否发挥其在体系中的具体作用,必须能够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有效的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才能推广体系制度的改革。目前,县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该认识到自己的4项责任,即行政执法、中介服务、营利管理、技术推广思想基本职责。然而由于基础农业技术管理部门的监督体系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导致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着职能分配不明确、职责重复等严重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职责混乱问题。有些职责分配到许多部门综合执法,但是这些部门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导致在执法过程中的摩擦与矛盾不断,因此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又例如有些职责分配没有落实到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地负责对象没有明确规定,则会导致该项职责的缺失。 五、农业科技创新的物质不足 技术创新资金不足是各公司都有目共睹的,而在农业上资金不足已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其中,国家的科研经费不足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最近经济发达国家也是出现资金不足等现象。出现农业资金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人们对农业创新的希望不够,都在看重大城市,而忽略了农业的巨大利益。这也是现在有很多人不看好农业的原因。据不完全统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农业方面的资金补贴严重不足。用在农业方面的每年有很多的财政负收入,但是后来都是以亏损而结算,渐渐的也不再重视农业的创新投入了。投入的资金不但不会创造出效应而且把投入的资金还都损失了,久而久之,就没有了对农业的大力投入了,从而使得农业进步的十分缓慢,要想在农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有一定的投资政策,以便使得农业创新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稳定至关重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促进农业发展是我国的重大使命。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技兴农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然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虽有进步还十分不足,文章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对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文章的研究具有社会意义。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有关问题解析 摘要:在新的经济形势的促进下,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这种进步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收入。但在农业技术进步很大的今天,我们不能忽略着其中存在的问题,毕竟发展的过程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各种阻碍,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农业技术基础的缺憾上、农村与城镇差别巨大以及农民的收入并不客观等内容上,这些已经成为了阻碍我国农业发展最大的难题。解决了农业技术的问题就可以让农业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且可以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可以实现农业布局与发展的合理化与高级化。 关键词:农业技术;农民增收;改善办法 就农业技术来说,其所具有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为从狭义上来说,技术的进步可以发现与解决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实现对生产技能方面的改进,并把先进的技术与手段合理的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从而实现最终的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提高,进而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而就广义来说,农业技术不仅可以带动生产力,更能够让农民的劳动效率得到根本性地提高,不仅让其在原有的技术水平上得到发展,更能够让其得到潜在的农业种植能力,提高自身的农业管理水平,最终可以实现采用合理的策略去管理农业发展的目的,为其无形资产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1.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所面临的阻碍 1.1起点低发展较为困难 农业技术进步的水平绝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农业技术基础的水平的,因为技术是对具体形式与途径的改良,农业上的技术更是要在经济良好、政治环境合理、文化和谐、自然资源丰富以及其他一些条件的前提下得到发展,并且由于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技术进步对一体化的要求是必然的,然而我国的现状就是这些基本的条件是不能够完全满足的,他们会不同程度的受到技术种类以及过程等因素的限制。此外,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具有高度多元化的特点,在开发新的品种时会受到技术的制约,在改良已有的品种时也会受到技术水平的影响,因此,可以知道科学合理的技术对农业种植方面来说是多么重要,好的技术水平可以让制度创新进行的游刃有余,更可以让化肥等农药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与价值。之所以说基础薄弱是因为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诠释要从啷个方面考虑,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对生产者自身条件的考虑,主要的考察方向是文化水平以及以往的种植经验,因为经验是直接影响使用先进技术的顺利程度,丰富的经验可以让技术的推广工作顺利的完成。另一个方面就是生产者在使用农用的机械时的生产效率与水平,因为这是影响技术实施的最直接因素,生产者不仅要符合对生产效率的要求上,更要对其自身有一个良好的规划,以此来建立一个技术发展与使用的合理基础平台。 1.2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式选择较为困难 由于每一个地区都具有自身的特性,因此在技术研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因为地域差异引起的问题,且进步的方式是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与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现今的典型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农业资源的稀缺成为了阻碍农业技术进步的最大难题,进而对技术进步的方式造成影响。 2.提高农业技术进步效率的主要方法 2.1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设备 美国是一个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其在农业方面的造诣也是不可超越的,因此,我国的农业技术目前还是有待提高的,且在技术水平提高之前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是比较低廉的,改变这样的情况就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科学带来的优越感。此外,引进设备是对土地的一种解脱,因为我国的土地条件可能并不如从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购买先进的农业设备。此外,引进设备的最终目的其实是要实现对劳动力的尊重,而且能够在增产增收的前提下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改善我国的农业情况,为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2.2为农作物施用合适的肥料 由于技术进步可以实现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所以要把握好种植技术这一关键环节。科技进步所能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对生产要素的根本性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并较少对土地的破坏程度,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在种植过程中施用合适的肥料可以更好的让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合理的肥料施用可以为节约劳动力做出保障,这种方式的原理就是利用机械去代替人类的劳动,让资源不被浪费,并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农作物在生长过程对人类劳动的依赖程度,并通过对劳动时间的缩减去提高效率。对施用的肥料的要求不仅表现在质量上,更表现在重量上,因为它是一种代替人工去管理农作物的方式,要在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对农作物质量的提高,进而为农民的收入做一定的保障。所以,我国的农业技术进步还是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去选择。只要技术进步工作做得好就可以改变我国人多地少的情况,进而为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小结: 综上所述,在对农业技术研究的同时要保证对资源的合理运用,要从最基本的条件出发找出有利于技术进步的条件,在使用新技术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就应该积极的参考其他国家的做法,但在此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对我国基本情况的了解,所有在我国的农业技术都是在生物化学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对机械的研究与创造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我国对农业技术研究的最终要求就是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以及提高农民的种植意识三方面。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要素相对价格变动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替代落后的农业技术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要素价格变动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并根据理论和实践模型的结论提出建议,在发展生物化学技术的基础上,联系各地区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发展农业机械技术。 关键词:要素相对价格;农业技术进步;资源禀赋 一、引言 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农业生产的各生产要素丰裕度和价格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在劳动力方面,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劳动的机会成本上升,同时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导致人口红利消失,据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同时,蔡P、王美艳运用反设事实法对农村劳动力剩余程度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农村已不存在大规模和高比例的剩余劳动力,相应地,农业技术变迁也越来越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倾向。要素市场上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会诱导产生不同类型的技术,以相对价格较低、相对丰富的要素来替代相对稀缺、价格高昂的要素,高峰,王学真提出,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应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状况和经济发展阶段,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类型。张树军基于生产要素价格变动的视角,从经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创新模式选择主要取决于农业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使得农业发展起步时期依靠压低劳动要素价格、以低廉劳动成本优势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粗放式生产不再适合当下的经济现状,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尽快完成农业机械生产对人力生产的替代,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 二、要素稀缺性和相对价格变动趋势 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工业和农业的收入差距扩大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2000年我国农村人口约为80837万人,占总人口的63.78%,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持续下降,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人口平均每年约减少1千万,2008年农村人口约为70399万人,占总人口的53.01%,到了2012年,农村人口下降至64222万人,占总人口的47.43%。同时我国人口结构等原因导致老龄化问题,使得人口红利消失。 在土地要素方面,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耕地为0.101公顷,不到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一半,其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耕地面积约7837.3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8%,东部和中部地区耕地面积约5701.2万公顷,占42%左右。如图1所示,东北、西北、西南这些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耕地面积约占我国总耕地面积的38%,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仅占25%左右;而京津沪和东南沿海地区耕地面积占比约为5.7%,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占比约为21%。 在资本要素方面,为应对产能过剩等问题,银行相继出台实行旨在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宽松货币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自2014年11月以来,央行连续降息,2015年8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75%。自2007年以来贷款基准利率变化,可以看出,除了2010年至2011年贷款利率有所回升之外,2007年到2010年以及2011年到现在贷款基准利率基本呈下降的趋势。 劳动要素供给减少和资本要素供给增加在要素市场上的表现为劳动力相对价格的上升。鉴于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流通上不能有效反应价格的变动趋势,以及生产函数中一般将劳动和资本作为两个相互替代的变量,因此下面的理论分析将重点放在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价格变动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三、要素相对价格变动对农业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 为了对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相对价格变动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根据本文理论分析中的结论建立模型: 在方程(1)中,下标i和t(t=2005,...,2012)分别表示第i个省份和第t年,μ是代表个体异质性的截距项。Y是代表农业生产中机械和劳动投入比重的指标,即每亩作物生产中机械投入和雇工数量的比值,该变量的值越大,表示农业生产中机械相对劳动的投入比重越大,机械对劳动的替代程度越高。X1是代表劳动对资本的相对价格的指标,即工资与利率的比值,该变量表示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趋势。X2是代表农民人均收入的指标,该变量表示经济发展水平。X3是代表人均耕地面积的指标。X4是代表农业生产中良种投入的指标,X5是代表农业生产中化肥等化学药品投入的指标。 本文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3年)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2006~2013年)。 (二)实证结果分析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对方程(1)进行固定效应(FE)分析,由于对变量均取了自然对数,因此变量前的估计系数可看作是弹性系数。利用stata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参数评估得到表1。 根据表2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将与y相关性较弱的变量C3、X5剔除,本文认为这两个变量对机械劳动比重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我国耕地质量较差且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和京津沪等地区粮食单产较高而人均耕地相对较少,而且随着这些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耕地状况更为恶劣;人均耕地分布相对较多的西北、西南等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农作物产量较低,因此虽然从理论上机械化水平应与人均耕地面积呈正相关变化,但我国的耕地现状决定了我国农业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的机械生产,而是应该着力发展小规模、实用型的机械技术。化肥施用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但过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酸度变化、土壤板结,因此不能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然后对方程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 表3数据显示,在FE估计中,拟合优度R2=0.7341,表示固定效应模型能够解释农业生产中机械劳动投入比重变动的73.41%,针对参数进行联合检验的F值表示参数总体上非常显著。劳动力对资本的相对价格对农业生产机械劳动比重有显著影响,这说明随着劳动力相对价格的提高,农户为了获得最大利益,在农业生产中逐渐使用机械投入来替代劳动投入;农民人均收入和良种投入水平与农业生产机械劳动比重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模型分析结果证实了上一章的结论,随着劳动力相对价格的提高,农业生产中机械劳动比重也在提高,这表明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在农业生产中人们逐渐使用机械投入来替代劳动投入。 四、政策建议 根据实证结论本文建议,在发展生物技术的基础上,应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在经济比较发达、城镇化水平和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比重较大、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的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着重发展一定规模的多门类、多功能型农业机械技术;在经济较为落后、自然条件较差的西北、西南地区,以发展保护生态平衡的生物化学技术和有机农业为主,以发展配合生物技术的小型化、实用化机械技术为辅,和当地的经济建设、生态保护等工作协调发展;而在东北、华北等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大力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尽快实现规模化经营。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采用VAR模型并结合定性分析,研究了湖北省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农业机械动力、人均化肥施用量都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其中,人均农业机械动力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非常显著,这是由政府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农业机械化利好政策决定的;而人均化肥施用量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不可忽视。 关键词:农业;技术进步;农民收入 “三农”问题的根本就在于要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必将影响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的进程可以看出,农业发展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依靠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科技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还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本课题研究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收入间的关系,通过探讨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对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民生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有关技术进步的研究相对较早,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1]提出“技术进步起源于对传统农业的改造”。熊彼特[2]认为技术进步包括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三个过程。海韦尔G ・琼斯[3]指出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只有技术进步才是推动生产函数移动的惟一动力,经济产出是由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 国内研究的重点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农业技术进步的研究、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生产组织关系的研究、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劳动力转移关系的研究和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研究。张东辉等[4]认为要提高农民收入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需要提高农民的教育培训和农业技术普及力度。林毅夫[5]指出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的就是技术进步导致的单产提高, 196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增产也同样如此。黄祖辉等[6]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分析农民收入水平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从而能更有效地解决中国农民的收入问题。杨新铭等[7]认为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技术进步水平的差距成为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发展技术进步,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从而能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黄先海等[8]得出为了稳定劳动收入比重,在资本深化长期效果有限的情况下,也应同时关注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作用的结论。刘进宝等[9]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四个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 技术进步与提高劳动者农业收入之间存在着弱相关性。张莉等[10]得出的结论充实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偏向和要素收入的研究,并且对中国的技术进步来源和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国外的研究重点是有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研究已经有较长时间并且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这些理论对于中国运用农业技术进步来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借鉴意义,但是中国的农业环境与国外有所不同,现有研究理论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国情。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某一方面的影响,如对农业生产组织、农业发展、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其中针对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相对较少,也缺少对某一省份的研究。本研究拟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VAR模型, 选取湖北省为代表,定量分析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并着重考察人均农业机械动力、人均化肥施用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2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2.1指标选择 本研究主要采用VAR模型,以湖北省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农业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型:物理技术进步和生物化学技术进步。 1)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衡量物理技术进步的标准,农业机械总动力原始数据来源于1986~2012年的《湖北省统计年鉴》,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去除,转化为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 2)人均化肥施用量作为衡量生物化学技术进步的标准,化肥施用量原始数据来源于1986~2012年的《湖北省统计年鉴》,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去除,转化为人均化肥施用量。 3)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农民收入的标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和农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数据均来源于1986~2012年《湖北省统计年鉴》,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去除农民消费价格指数。 2.2数据说明 由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研究选取了分布于湖北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时间跨度为1986-2012年。模型如下: SR=α+βNJ+γHS+θ 式中,SR为农民人均纯收入,NJ为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HS为人均化肥施用量。由于对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后不改变原序列的协整关系,并能消除可能的异方差,故对SR、NJ和HS三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得出新的变量序列,分别记做LSR、LNJ和LHS。 3实证分析 3.1单位根检验 为了消除异方差,运用ADF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其3组序列是否为平稳的时间序列。表1显示,LSR、LNJ和LHS的ADF检验统计量大于显著性水平1%、5%、10%时的临界值,所以接受原假设,即序列LSR、LNJ和LHS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序列,因此对序列LSR、LNJ和LHS进行一阶差分,LHS和LSR一阶差分均平稳,LNJ一阶差分不平稳;从二阶差分来看, LHS和LSR是平稳的。 3.2Johansen协整检验 为确定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采用Johansen检验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表2的迹统计量结果显示,无协整关系、至多1个协整关系时迹统计量大于5%时的显著性水平,继续观察至多2个协整关系的假设,此时检验值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因此拒绝该假设,说明利用迹统计量检验序列LSR、LNJ和LHS存在协整方程。表2中显示的极大特征根检验结果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3个变量之间存在着2个协整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证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农业机械动力、人均化肥使用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根据各种确定滞后阶数的准则,确定VAR滞后阶数为5。 协整方程如下: LSR=0.615 390×LNJ+0.773 830×LHS s.e.0.016 960.027 73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长期看,人均农业机械动力每增加1%,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长1.696%;人均化肥使用量每增加1%,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2.773%。 3.3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以后,对变量LSR、LNJ和LHS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表3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对于LNJ和LSR,二者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则表现为LNJ到LSR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LHS和LSR是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则表现为LSR到LHS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得出结论:1985~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农业机械动力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化肥施用量也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 3.4脉冲响应分析 经过检验和调整后,通过AIC准则与SC准则的反复验证,可以建立最佳滞后期为1的VAR模型,并通过滞后结构检验,发现所有的单位根都落于单位圆内,因此调整后的VAR模型是稳定的。 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见图1~2。 累积脉冲响应函数见图3~4。 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图1显示, 人均农业机械动力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是正向的,这种正向影响在第六年时达到最大,呈由小到大、逐步稳定的形态过程,这说明人均农业机械动力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比较稳定,可能是由于受到当时的政策影响所致;图2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样受到人均化肥施用量变动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一直都是正向的,这也较符合人均化肥施用量的实际情况;图3显示,人均农业机械动力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累积脉冲响应的影响是正向的,并且趋势是一直趋于上升,是逐步趋于稳定的正向响应状态,这说明人均农业机械动力的增加对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需要一个过程;图4显示,人均化肥施用量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累积脉冲响应也是正向的并且一直趋于上升的趋势,是较平稳的正向响应过程,这说明人均化肥施用量的提高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正向响应。 4结论与建议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结果表明:目前湖北省人均农业机械动力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非常显著,这主要是由于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政策决定的;人均化肥施用量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不容忽视。 4.1增加对农业技术科研的资金投入 面对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的状况,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依靠农业技术进步。要解决农业技术的资金问题,政府需要减轻农民购买设备的经济负担,对所购买的设备给予补贴、减免等各种优惠,保证农业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4.2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 重点突出农业技术进步,广泛开展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等活动,大力培育农机服务组织,全面提高农机化生产水平,从而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大对大型农机具的推广和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应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4.3加强对农民生产技能的培训 要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农民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使农民通过掌握先进的知识,利用先进的技术优势,真正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受益者。成立技能培训基地,组织专业人员管理,健全技能培训制度。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技术进步探讨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出现了选择性的特点,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力的非农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度来推动农业资源结构的合理转换,从而从根本上优化农 业投入,促进农业技术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农业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措施探讨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断的呈上升趋势,并且多以男性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优质劳动力为主,造成了农村农业从业人员质量的下降趋势明显,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就从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农业技术带来的影响出发,对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技术进步做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技术进步表现 (1)提高非农转移率。在我国,非农部门不管是工资量还是平均人力资本量都要高于农业部门,同时,对从业者的个人人力资本水平要求的都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就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它一方面有着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另一方面也让在那些非农部门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与其他的农业劳动力相比较可以得知,合理科学的转移劳动力可以让许多人在非农部门获得比较高的非农就业收入,同时,让非农就业表现的更加稳定和高效。(2)增加物质资本积累量。实际上,当劳动力选择性转移进行的某一阶段后,就会造成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出现短缺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增加物质资本的积累量可以有效地激发农民的需求,改善农业物质资本的供给度。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形成的非农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为农业部门的物质资本积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为非农部门积极提供了一些高素质的人才,使非农业化的生产达到了一种饱和状态,从而满足了工业化的发展需求,提高了工业化的发展质量。(3)加速人力资本的交接性。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在一定上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不均,导致了人力资本水平的降低。如果农业部门的物质资本技术是技能偏态型,那么这种转移势必会影响农业的发展。通过选择性转移会对农村人力资本的需求量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让农村劳动力逐渐意识到通过自身的人力资本可以获取更高的收入。随着现代劳动力市场的充分开放,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实际上是一个让人力资本实现最优配置的过程。当农村劳动力意识到选择性转移带来的好处后,会积极的加大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并且也会更加把这种人力资本投资转移给下一代,实现人力资本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二、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技术进步思路 (1)积极调整劳动力供求的阶段性变化。我们要认识到在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一代农民工对进城就业的追求,选择性转移的劳动力不单单是以苦力挣钱,省吃俭用为主,他们更关注的是个人发展机会、除了看重工资待遇以外,还对就业的环境、就业的条件以及就业的稳定性都有一定的要求,他们的选择性和流动性会随着供求的变化而提高。如果地方政府不推进就业环境的改善,不调整劳动力供求的阶段性变化,就会对投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2)保障劳动力稳定与长久性。在农村,随着男劳动力和素质较高的优质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中年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占有绝大多数。如果企业只重视农民工的年轻时段,把其中中年阶段的就业和养老问题抛诸脑后,就会出现用工荒的现象。在工业化发展阶段,要重视劳动力的稳定就业程度,让农民工没有后顾之忧,劳动力向城镇的彻底转移也有利于农村人的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为新从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基础。(3)加大农业投入,推进农业技术变革。随着劳动力选择性转移的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到一个有限供给阶段,这时,加大农业投入,推进农业技术改革会使劳动力得到有效的转移。在农村的劳动力当中,他们的流出不会影响农业的发展,在农村劳动力进入到有限的供给阶段时,劳动力的转移就会影响农业的发展。因此,要使工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结构转变顺利、健康的推进,就要对农业、农村施行技术化、资本化、管理化来代替单纯的劳动力形式。(4)摒弃过分依靠廉价劳动力现象。目前,我国仍然处于人口总抚养率低的人口黄金期,需要积极发挥劳动力转移的资源优势。随着我国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农村农业技术的发展不能仅靠廉价劳动力,而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良好的营销管理来进行积极的改善,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农业技术进步有关问题解析 摘要:本文从我国农业技术在不断地进步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简述了农业技术进步的相关问题并分析问题的引发原因以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业技术进步 相关问题 引发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也不断的进步,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农业技术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内在需求,是科技发展推动下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农业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优化了我国的整体产业结构,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同时造福了广大人民群众,解决了人民食不饱腹的想象。然而我国农业距离现代化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就目前农业的发展状态而言,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弊端,分析问题的发生的原因,并作出相应的提高是农业科技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 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征 评价技术的进步与否,需要观察技术的投入与产出的对应关系,产出较投入大则技术进步,反之则技术落后。进步的技术取代落后的技术是发展的要求,同时也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农业技术进步的表现是在利用同等的农业资源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农业产物或是获得同等产物的同时节约资源。农业技术的进步是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发展漏洞,通过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等环节发展技术,改善农业发展中的漏洞的过程。农业技术的进步提升了农业的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技术的发展是在原本农业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的改革,不断的创新的。它的进步离不开原油的农业基础,只有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够发现不足,改善不足。 2农业技术进步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技术进步的整体水平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不断地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帮助。相对于工业领域等的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而言,农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与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相比,更加能够突出我国的农业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除此以外,我国对农业科研的重视力度较其他领域而言略弱,缺乏相应资金、人力等的投入,技术的研究也出现相应的不平衡现象,导致技术研究发展存在片面的高、精、尖现象。总之,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整体水平偏低,应当加大农业技术研发的同时,改善技术发展的不平衡。 2.2农业技术进步存在不平衡性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农业发展的某些领域例如农业化学等,表现为突出的优势,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提高了农业的产量。然而在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化等方向又表现为极其的落后。农业机械化发展落后使得我国农业的发展出现了地域性的发展不平衡,对于南方地形复杂的地区,由于机械化水平低严重的影响农业的发展。农田水利化的发展落后,同样也带来了农业地域性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农民依然还是需要靠天吃饭。总之,我国的农业技术农业化学技术发展较成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化的发展较为落后,难以实现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的生产,农田灌溉技术也表现为落后的现象。农业的发展出现地域性的不均衡、农业技术的片面以及不平衡现象。 2.3农业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农村正是出于高效率低水平的发展状态下,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因素是因为农业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农业技术的应用不够,农民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另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于农业的认识有了改变,他们逐渐将目光投入到了其他的方向,对于农业缺乏了重视,对于技术进步的缓慢有着极大的影响。 3提升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途径 3.1优化农业技术进步的路线 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存在着不均衡性,对于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形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发展路线,例如南方地区河湖交错、多山区和丘陵使得地块更加零碎崎岖,因而可以借鉴日本的先水利化、化学化,后机械化的技术发展路线。对于农业技术的不均衡,要加大落后技术的投入,优化先进技术改善先进技术的不足。需要研究国外的先进技术,改善其技术中的不足,并以“结合实际”借鉴国外的的发展路线同时,因地制宜,自主创新。 3.2改善农业发展格局,为农业技术发展提供基础 为了加快农业技术的发展,我国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奖励政策鼓励农民耕田,耕好田,利用科学的农业技术措施创造更多的农产品。同时对农业金融、保险等体制进行改革,加大商业金融的投资力度,重拾农民对农业发展的信心。总之,改善农业发展格局需要国家、社会给与相应的重视力度。 3.3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业技术需要在大力推广下,才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向农民群众推广农业技术提供平台。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社会及不同阶层人员的配合,需要组织人员、宣传人员、农民等的合理配合才能够将农业技术更好推广,实现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4结语 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强烈需求,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农业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的结构调整,为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平台。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飞跃性的发展。 (作者单位:155900集贤县农业局蚕业站)
药物制剂论文:药物制剂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师资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实训教师师资力量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实训师资平台存在实训教师师资数量不足、实训质量不高、实训教师培训深造机会少、激励措施不到位、实训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本文就我校实训基地师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药物制剂实训基地 师资建设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药物制剂专业技能实训主要是为医药企业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提高药物制剂专业实训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增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具有良好运作机制的实训基地是这一环节的重要保障,而实训基地的建设又与实训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息息相关。本文就我校在药物制剂专业实训基地师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简要阐述,并针对我校实训师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实训教师数量资源不足 高职药物制剂专业实训师资数量在某种程度上明显不足,一方面专门从事实训课程的教师数量少,另一方面药物制剂技术实训内容烦琐复杂,一些实训技能需要一对一指导,然而在实际实训教学过程中一名实训教师要指导几十名学生,实训教师顾此失彼,学生技能实训演变成放养式自主实习,教师的指导作用无从谈起,这就出现由于实训教师数量资源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尴尬局面。 为此,学校必须拓宽实训师资来源渠道,选择既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充实到实训教师队伍中。同时也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按需设岗从企业中选聘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此外,返聘退休教师也是扩充实训教师队伍的有利举措,退休教师本身就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从教经验,这对指导学生实训和辅导年轻实训教师都是有益而无害的。 二、“双师”教师缺乏,实训质量不高 药物制剂专业实训课程由于自身的专业特点,对实训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较高,实训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然而,这种“双师型”教师相对缺乏,由于种种原因实训教师难以深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在担任实践教学任务时显得实践经验不足,指导方法简单化,在设计实训项目时容易脱离生产实际,操作性不强,创新性不够[1]。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合理的实训教师职业技能素养培训制度。对新进实训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进岗带教,对于已经进岗带教的实训教师要定期考核,考察实训教师的技能掌握情况,督促实训教师加强自身的技能提升。二是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让更多的实训教师有机会接触更高层次的培训及实践锻炼,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等级证书,以此提升教师的技能素养。三是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性的技能大赛,有利于教师掌握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最新动向,同时通过竞赛了解企业对职业岗位的最新需求。实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教学方案,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也提高教学质量。 三、激励措施不到位,教师积极性不高 在实训教师的激励机制上,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由于激励措施的缺乏,实训教师仅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在教学上“重验证、轻创新”的观念比较普遍。他们对课本知识的验证性实验偏多,新技术、新工艺不能及时充实到实验内容中。强调实训的量,而不追求实训的质,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为了使实训师资队伍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必须制定一套合适的激励机制。采取教师岗位轮训制度,优胜劣汰,把教师的实际工作效果作为晋升的重要条件;支持实训教师从事实训室建设、技术创新研究,给予有科研立项的实训教师一定的奖励和资助;对继续再教育的实训教师在时间上、经济上予以支持。 四、实训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不够 目前针对学校实训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不够,即使派遣实训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也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安排实训教师校外正规培训较少,即使有机会学习,针对性也不强,培训效果不佳甚至无效。这就导致实训教师与实际生产脱节,与当代专业发展潮流脱轨。 学校应该建立校内培训导师队伍[2],充分发挥高学历、深资历、高水平、强技能人才的作用,逐步建立起一支高质量的培训导师队伍,调动导师队伍定期对新近实训教师进行培训,强化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同时组织实训教师深入企业,通过参与生产和技术改造了解新工艺,学习新技术,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训指导水平;其次,鼓励教师继续再教育,进一步提升教师自身的学历和技能水平。 五、缺乏设备维护维修专业管理人才 药物制剂实训基地为适应职业岗位需求,配置大型药物生产设备,这就需要配备相应的维护维修管理人才。但大部分实训教师都是专业理论型为主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在设备维修与维护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导致大部分实训室的设备管理和维护处于混乱状态,设备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由于实训设备未得到及时修理与维护,使得教学进度慢,教学效果差。 实训教师队伍中应该融入设备维修技术人员,通过技术人员充分开发和利用设备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学校要与设备生产厂家达成协议,要求定期派送学校技术维护人员到设备厂家进行专业性的设备维护与保养方面的培训。同时,设备维护技术人员也要适当带教,在带教过程中及时掌控设备使用情况,了解学生在操作设备容易出现的操作失误,及时避免机毁人伤的教学事故。这样不仅扩充了实训教师的师资队伍,而且对实训基地设备的良性运作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药物制剂论文: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职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非常重要教学环节,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完成实践环节教学任务的物质条件。依托地方产业优势构建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保障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是高职专业特别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对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药物制剂技术;实践教学;地方产业 0 引言 对于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来说,教育人才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从事药品检验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不仅要重视对理论知识掌握,同时一定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意义重大。 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教育部在意见中明确规定,“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具体的实施时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利用上。 1 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专业大多数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实训基地。高职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的形式都比较较单一,校内实验课程是实践教学的第一步,学生把初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实验的验证,但是校内实验室规模比较小,实验设备仪器有限,不能购买大型的生产型设备,只能用来开展基础课实验和药品检验分析等课程的实验,总体上来说,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1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少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主要是以实验动手能力为主,需要大量的与地方产业相适应的仪器设备,但是投入的经费不足,导致很多实验课程不能正常开设,制约了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的质量。 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很多实践教学设施比较落后,功能也比较单一,有的只能是教师演示,学生不能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过程。因此,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设备设施必须不断更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培养与地方产业接轨的专业人才的需要。 1.2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比较滞后 目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主要是学校选择合适的制药企业,校企双方通过合作的形式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多数只是短期的接收学生进行学习,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并没有真正在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作用,学生短期的实习后并不能真正成为企业的员工,所以他们并不愿意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体现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简单地进入企业实习,所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对比较滞后。 1.3 师资结构不平衡,缺少“双师型”教师 高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理论水平较高,并没有到药厂等相关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实践教学工作的经验,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比较弱。因此,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师比较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一定要有一批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确保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与实习能够顺利开展。 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 一是企业没有接受学生实习的义务。学生到企业实习次数多、时间短,企业一次提供的岗位有限。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或实训,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行,也会给管理人员带来不便,学生到企业实习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大多数企业不太愿意承受学生顶岗实习。二是学校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自身投入不足。学校实习实训的师资力量不足,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有些力不从心。在课程设置上,理论学时比较多,实践学时比较少,学校安排的实践学时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企业实际需求与学生能力素质存在差异,平时参与社会活动比较少,实践动手能力弱,不能充分胜任岗位的要求。四是专业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的比较少,缺乏沟通与协调,不能把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适当调整,很少参与企业实践活动。 3 改进和提高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议 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是长期性的,实践教学基地一定要具有稳定性,保持常态化,才能保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1 建立多样化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定要以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建立实用型的实践教学环境。加入投资,建立一批与行业相吻合的设施,如药品检验室等。积极探索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可利用人才资源优势,为药厂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比如为一些小的企业进行药品检验工作,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 3.2 构建“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目前,大多数教师缺少药厂相关工作经验,学校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加强药物制剂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采用校企互聘互派的方式来提高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素质。更新教师队伍建设理念,坚持“走出去” 、“请进来”, 也就是专业教师和学生一起到企业去进行实习,从而可以让教师了解企业,并能提高老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聘请实践教学基地企业的优秀员工到校内进行实践教学指导,这样也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双导师制”培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作用。积极鼓励教师在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 鼓励老师到药厂等相关企业做兼职,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鼓励教师考取“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努力将其培养成“双师型”教师。 3.3 建设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广泛建立稳固的、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与企业合作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的计划,在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时可以邀请企业骨干参与修订工作,从而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要定期接收学生到生产车间进行实践实习,学校随时接收企业的部分员工到学校进行学习,从而更新知识。学校要充分发挥优势,从制药行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协助解决制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以企业为主导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企业会把实习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同工一样对待,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双方共赢。建设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 3.4 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 进行校企合作时,一定要制订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细则。在实习过程中,一定要有一套完整的文件,用来把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个环节。建立的制度规范,也可以保护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在具体实习实践过程中,对实践教学也要积累资料、分析数据、反馈结果,形成严格要求自我、检测自我、修正自我、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局面。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促进地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可以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一定要适应企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我校地处中国医药城,药厂比较多,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办学优势,与行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好, 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使教学和生产融为一体,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药物制剂论文:通过巡回指导提高技校药物制剂技术及生产实训教学质量 摘 要:在技工院校的实训教学中,巡回指导是将理论教学内容转化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加强、规范课堂管理和明确安全、文明生产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教师发挥巡回指导作用的方法和策略,以期更好地提高药物制剂专业的实训教学质量。 关键词:技工院校 药物制剂技术 生产实训 教学质量 巡回指导是教师在对实训项目按模块化进行系统讲解与相应的技能进行标准示范后开始的,教师对学生的生产操作过程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分析、判断,按操作要求做出全面的检查和指导,这一过程是学生掌握、形成技能的最好时机。笔者学院开设的药物制剂技术及生产实训是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岗前培训的一门综合实训课程,实训项目分为四个环节:组织教学、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其中,巡回指导是实训过程中占用课时最多、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在实现实训课堂化教学的同时,突出巡回指导环节,发挥巡回指导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一、熟知学生,让教学事半功倍 教师教学指导的对象是学生,技校学生好奇心较强,对枯燥乏味的练习缺乏兴趣,甚至将其视作负担。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前,需全面、仔细地了解学生和他们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在巡回指导中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全面了解学生的专业思想 多数学生在综合实训阶段都有了明确的专业定位,教师在巡回中要重点指导他们掌握各制药工序的基本操作技能、制药设备标准操作规程,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达到零距离上岗。 2.多视角观察学生行为,多角度了解学生性格特征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遗传、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性格各异。例如,有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卑感,缺乏自信心,有的学生自主性强,但做事急躁。无论学生性格如何,教师在巡回指导中必须全面熟知学生的性格特征,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例如,要求做事急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沉着冷静,踏踏实实,做到活而不浮;帮助有自卑感或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战胜自卑心理,在操作过程中多鼓励、多肯定他们,让学生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其他学生同步发展。 3.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好有差,接受能力也是有高有低,教师在巡回指导中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对思维活跃、反应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适当增加操作难度。例如,在操作中设置一些设备故障,或者进行限时练习;对接受能力较慢、动作协调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要放慢进度,可手把手教学,重复操作较难的步骤,使其尽快掌握技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教师才能确定教学深度,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理论与实训的衔接,提高实训课教学质量 从新时期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药物制剂技术及生产实训教学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的实训,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在巡回指导中,要充分体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反对理论脱离实际、实际偏离理论的错误行为。 在巡回指导中发现问题时,例如,产品不合格或安全存在隐患,教师应让学生详细记录问题,并相互探讨产生不合格品或发生安全问题的原因。教师根据巡回指导,及时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合格品或安全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指导,以便在下次练习中降低不合格产品率,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使学生自觉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例如,针对压片过程中出现的裂片、松片等现象,从物品、机器、方法中总结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实习指导教师在巡回指导中尤其要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结合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学生才会把理论课上所学的内容巧妙、灵活地应用在实训中,并通过实训巩固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针对不同环节,巡回指导要到位 技能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从入门到熟练、再到精湛,教师应根据学生在不同操作阶段的表现,调整巡回指导的重点。在初练阶段,学生操作时的动作要领、操作姿势等会出现各种问题,教师要及时把握学生的实训进度,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保证实训教学质量。在熟练阶段的操作中,学生的操作能力有所加强,动作更加规范,教师此时要多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无主动参与的意识,确保最终达到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例如,学习制粒模块时,检查学生是否在课前准备了记录表格。在以精湛训练为主的阶段,教师在巡回中不要一味地指导学生如何做,而是要多启发、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知识的迁移、拓展能力。例如,提出问题:在胶囊剂的生产中,囊体、囊帽正向排列应用的是什么原理? 在此环节中,教师的观察位置、辅导方法、巡回指导路线要力求合理,既不妨碍学生操作,又有利于保护、帮助学生,并能有效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表现,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有充分的动眼、动脑、动手的机会,突出其主体地位,让学生会学、乐学,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1.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教师在巡回指导中的评价要及时,评价内容要丰富多元,从学生的行为品德、资源搜集、作业完成、语言表达、动手操作到创新思维、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任务的承担和完成等方面,广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采取口头评价、档案记录、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等多样的评价形式,使学生的成功得到肯定,同时也指出学生的努力方向,让学生愉快地、充满信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鼓励学生敢于抛出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成为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益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更让学生拥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思维。 总之,巡回指导是生产实训教学中所需教学时间最长、教师所用精力最多、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最强的环节。因此,实习指导教师不能把巡回指导当成简单的纪律管理,任由学生盲目练习,而应使巡回指导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练习。在巡回指导时,应做到“五忌”:一忌没有标准的示范操作。教师要边讲、边练、边指导,避免学生只理解了字面意思而未掌握技术要领。二忌应付了事、走过场,要有准备、有针对性地巡回辅导,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理解消化,辅导时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忌分析问题太片面,或只有结果而忽略了过程,要看准问题所在,做到透彻分析问题,有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四忌不分场所或过多地批评,更不能言语过激。确实由于学生不认真而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回避大部分学生,再单独对其进行教育;学生已经努力了,但还是出现了问题,教师可善意地指出问题并纠正错误。但无论怎样,教师都要多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五忌静止地指导,如果教师只在讲台前站站讲讲,那么学生也不会重视练习,只有动态的巡回指导,教师才能综合学生的操作表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教师在巡回指导中还应做到“五勤”,即脑勤、眼勤、嘴勤、手勤、腿勤。 (作者单位:杭州第一技师学院) 药物制剂论文:药物制剂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探讨 关键词:物理化学;讲授法;计算机辅助教学 物理化学是药物制剂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应用物理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借助于数学作为工具来研究化学变化的规律及一般理论问题的学科。物理化学的理论性较强,公式推导以及概念比较多,众多的公式推导、严密的逻辑推论和严格的应用条件,使教与学都枯燥无味,加上某些药物制剂的同学错误地认为这些抽象的内容与生产实际结合不上,学了也没有用,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培养药物制剂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物理化学的教与学变得轻松、有趣,概念与公式变得易懂、易学和易记,这是从事物理化学教学的教师追求的目标。 1讲述名人伟大成就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因此,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针对物理化学的特点,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只要努力学习、认真思考、用心体会,就能把物理化学学好。物理化学的多数理论基本上由国外的化学家创立,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增加一些人文素质教育,比如说介绍一些成功的中国科学家的范例,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如著名的物理化学家黄子卿先生不仅测得了水的三相点温度,成为1948年国际实用温标(IPTS-1948)选择基准点一水的三相点的参照数据之一,而且在溶液化学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是我国的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亲手创办福州大学和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卢嘉锡教授,也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他在结构化学研究工作中有突出的贡献,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并对原子簇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还有屠呦呦、唐敖庆、徐光宪等化学家的伟大成就。通过介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在教学中,还向学生展现当代化学令人振奋的前景:化学研究不断向宏观和微观扩展。在实验室中,空间分辨率已可达10-10m(原子大小);时间分辨率已可达10-15s,这就意味可跟踪电子运动;分析试样的量可少至10-13g;体积小至10-12ml;还有计算机科学在化学中的应用,使得化学高速发展,化学理论期待着突破。这样无疑能激励起学生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旺盛的求知欲,并进而转化为强劲的学习动力。 2适当删除重复章节 理论联系科学研究 由于教学改革,我校药物制剂专业无机化学教材(主编:徐春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而现在用的物理化学教材(主编:濮良忠)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两本教材内容不统一,有许多章节内容重复,因此,适当删除与无机化学重复的内容,选择讲授,突出物理化学的重点,用较少的学时完成物理化学的教学任务是可行的。在教学实践中,在不影响知识系统性的情况下,将无机化学已讲授的部分内容略讲或不讲,必要时让学生自学,再用较少的课时加以总结,如气体的P、T、V性质、体系与环境、反应速率与反应级数等概念,以及标准平衡常数与浓度的计算、能斯特方程的应用等计算。两门课程基本相同,因此本课程的讲授应注重以上知识的理论依据,而不是理论的应用,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教学,又使学生明确了学习重点,在较少的课时内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节省出一部分教学课时,可以用于新知识介绍及教学方法改革。 另外,教学要与实际的科学研究相结合。在学习化学动力学时,讲到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内容时,联系当时正在进行的科研,利用阿累尼乌斯方程的定量关系,解决了某些药品在常规保存时的保质期及半衰期,既解决了实际问题,也使学生意识到,物理化学在药物制剂专业上的重要性。 3注重多种教学方法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讲授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概念的讲解与公式的推导课程中更是一般教师首选的教学方法。但如果教师仅照本宣科地满堂灌,往往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而若是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则会启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正确理解,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习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结合G-H公式,让同学们既在感性上增强了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理解,也在理性上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课堂讲授时要合理地进行举例。往往有些学生上课似乎听懂了,课后却不会做作业,这是由于对概念还没有真正理解,对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还不太明白。教师可以通过随堂习题或者课后作业了解到,并在教学后记中做记录,然后通过录制微课的形式,把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视频的形式录制下来,并通过网络平台。这些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自我控制视频。从而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关键概念与相关公式。 在注意充分利用讲授法及课后补充教学难点视频的同时,要与其他教学法有机结合。 翻转课堂是现在一些课程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一种由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家或其他地方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通过师生面对面交流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部分章节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教法,要求学生课前先在线学习课程,了解主要内容,而课堂上主要解决不懂的关键问题,学生是将学习的主体。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让学生真正参与进去。这样,才有利于其真正理解书本知识和掌握技能。 习题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习题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归纳总结这一部分所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小结作业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做一定量难度较大具有综合性的习题等几个方面。好的例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掌握公式,例题的巧解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错例的讲解也可以解除学生的疑虑。 实验课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同学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与掌握实验所对应的知识,理论联系实践,还可以掌握对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跟误差分析能力。另外,还在课时外开设设计性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利用电脑辅助教学 争取进行双语教学 物理化学是药物制剂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普遍认为抽象难学,采用单一的传统讲授法教学,教学内容展示效果差,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率低。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是目前高校教育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CAI是信息时代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最具代表性的产物,它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自适应性等特点,教学效果好。虽然,现在有关物理化学的CAI课件很多,但是有些内容文字叙述过多,体现不出CAI课件的优势。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有些授课内容在展示的时候,就需要自己动手,搜集素材,做成flash动画。比如完全不互溶双液体系这段内容,在讲知识应用的时候,把水蒸气蒸馏做成flash动画,从仪器组装、热源提供、样品收集等步骤进行展示,使学生更明了实验室里进行水蒸气蒸馏的操作步骤,对水蒸气蒸馏的原理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CAI教学讲课速度较快,来不及做课堂笔记;闪烁的画面容易使眼睛疲劳;CAI教学导致人一机教学,教师对着麦克风讲课,使得教师的手语、眼神等形体语言得不到很好的体现,教学互动性有所降低。所以,在物理化学教学中,也不能满堂都用多媒体教学。只有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才既能充分应用教师的手语、眼神等形体语言,又能发挥多媒体的有益之处。这在教学当中已经充分显示,学生上课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回答问题踊跃,学习成绩提高了将近十分。现代教育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外语特别是英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进行授课的同时,适当应用一些英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已不是单一的知识人才,而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如何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是教育者经常在考虑的问题。对于物理化学来说,如何让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知识,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这是必须关注的。一些学者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五步教学法、诊断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课题探索式教学法㈣等教学方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也是针对个别情况所做的研究,至于适用于大多数学生的教学方法还不见报道,这还需要教育工作者继续潜心研究。 药物制剂论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药物制剂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为调动学生药物制剂技术实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于药物制剂技术实验课程,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以“阿司匹林片的制备”一节为例,详细阐述采用该教学法在实验课程的实施过程及体会,以期为进一步深化药物制剂技术实验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高专 以学生为中心 药物制剂技术 高职高专药物制剂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主要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是高职高专药学类学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对学生药物制剂职业能力培养和药学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1]。传统的实验教学目标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且基于我校药学专业学生大多以文科生为主,基础理论薄弱,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并借鉴同行教学经验,应用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于药物制剂技术实验课程,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习热情,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以“阿司匹林片的制备”一节为例,谈谈自己采用该教学法在实验课程的实施过程及体会,以期提高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深化药物制剂技术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强调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而展开,学生是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与课堂的主导者[2]。该教学法更加注重教师对学生药物制剂操作能力和技巧的指导,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技能操作习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模式上,该教学法将药物制剂技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提高实验实施效率,并将学生的参与度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该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实践者、参与者及主要评价者,教师充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2.“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阿司匹林片的制备实验中的实施过程 2.1实验设计思路 片剂是指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通过制剂技术制成的片状制剂[3],其制备是制药企业生产当中最为典型工作任务之一。笔者通过分析学校周边相关制药企业真实工作过程,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科学设计实验任务。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与岗位工作任务相结合,使实验教学与企业相关岗位工作职责零距离接轨。实验设计过程中针对学生在思维上的片面性与局限性,采用小组团队合作形式,在鼓励学生勇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2.2实验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做好学生课前分组,根据我校教学班实际情况,每班分为10组,每组4-5人。实验实施前两天,设置好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制备阿司匹林片,如何避免乙酰水杨酸的水解,其原理是什么?滑石粉在该处方中起什么作用?在片剂制备中滑石粉为什么不能代替硬脂酸镁使用?阿司匹林片制备流程?制备过程需要使用哪些工具? (2)实验实施阶段:①教师讲解演示:教师讲解实验准备阶段设置的问题以及本次实验的教学任务和知识、能力目标,演示本次实验的关键步骤,包括软材的制备和压片机的操作。②开展头脑风暴:根据刚才的讲解和演示,大家认为 “阿司匹林片”制备需要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制备过程中存在哪些难点?如何克服这些难点?各小组经讨论后,将答案汇总,由本组学生代表进行陈述,所有小组陈述完毕,再由教师点评,达成共识。③组内合作开展实验:组内成员自主协调,合理分工,按照自主设计的片剂制备方法及流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阿司匹林片制备。④成果展示:每组选取自认为最好的6片阿司匹林,由学生代表向大家讲解本组的操作方法、具体步骤及每一步骤的操作意图、难点和注意事项。⑤成果评价:待各组成果展示完毕后,进行评估。小组互评(占60%),教师评估(40%),评价内容包括小组陈述情况以及片剂的外观、硬度、溶解度情况。具体的评价标准如下:小组陈述情况(20 分)、片剂的外观(20 分)、片剂的硬度(25分)、片剂的溶解度(25),最后由各组代表汇总结果,评选出排名前三的小组进行相应奖励。整个实验实施阶段,尽量保证本组成员均有当面陈述的机会。 (3)实验结束阶段:学生对自己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参与度、学习效果、掌握技能的情况、对合作团队所做贡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反思,和教师进一步讨论并完善本次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以期下次实验达到更好的效果。 3.体会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如学生通过团结互助完成实验,由此产生成就感。 同时,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设计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融实验课程于快乐的活动氛围之中,很好地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团队形式合作一起分析问题、实践操作、解决问题来达到实验目的。教师从单纯地传授知识技能过渡到设计、组织、指导教学活动。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应当大胆探索与创新,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笔者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药物制剂论文:关于药物制剂设备课程教学的探索 摘 要:药物制剂设备是药物制剂技术、药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小组合作等方式,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药物制剂设备;课程;教学改革 药物制剂设备是我校为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药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生毕业后从事与药品生产直接相关的工作,药物制剂设备的知识就必不可少。但本校学生的专业课程大多属于化学类课程,对工程类学科的理解显得有些吃力,而且学生尚未进行药物制剂的生产实践,对于设备的结构及其操作没有直观认识。学生普遍反映课程较为抽象、难懂,学习起来有较大难度。受教学资源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充分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基于课程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与生产紧密联系 本门课程涉及制水设备、固体制剂、液体制剂、药品包装等设备的介绍,帮助学生熟悉生产各环节,与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联系紧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剂型,讲述其生产过程中所用设备;剂型内按生产工艺流程,介绍各工序可选用的主要生产设备,及其结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范围。在具体介绍设备时,教师要多根据生产中的案例进行介绍及分析,通过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不同设备的适应范围。如干燥设备中,常将厢式干燥器、真空厢式干燥器、耙式干燥器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学生在对比中掌握异同,学习效果较好。制剂设备处于不断的发展中,教师为扩宽学生的眼界,会适当补充新出现的制剂设备,使学生所学内容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 二、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药物制剂设备教材中增加了一些设备图片,但是原理、操作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仅靠教师讲述一两张图片,不仅枯燥,且提供给学生的信息较为单薄,导致内容很难理解,不能加深学生记忆。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原理用三维立体仿真动画具体化,能把学生感到陌生的设备、结构用实物图片展示出来,以直观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视觉和听觉等多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到V型混合机工作原理时,用Flansh动画演示,配乐有强烈的节奏感,学生主动要求重复演示,对该设备的记忆也更加牢固;在讲解空胶囊定向装置时,书上的简单示意图,学生感觉复杂,而采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后,其均能直观理解该过程。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多展示整个生产过程的资料,能使学生直观了解生产过程,也对设备有一定认识,了解未来将面对的工作环境,提高学习兴趣。 三、小组合作,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完成一些章节的课程内容学习之后,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选择部分章节内容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并演示讲解。在课件制作、讲解方法等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寻求创新,不拘泥于已有形式;结束后,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收集资料,并进行资源共享、互相协作、讨论交流,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与成就感,同时也加深了对设备的了解与认识。 综上所述,经过教学方法的改革,药物制剂设备课堂更加灵活生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有明显改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将继续探索培养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将课堂教学改革推上一个新台阶。 药物制剂论文:药物制剂实训基地信息化资源库建设探究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药物制剂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本文顺应信息化发展的大潮流,借鉴他人在药物制剂实训中使用的信息化手段和方法,将成效显著的信息化手段进行整合,以弥补传统药物制剂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不足,为药物制剂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药物制剂;实训基地;信息化 一、药物制剂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现状 药物制剂实训基地主要是面向药物制剂课程的实训部分组建的模拟药品生产的学生实训场地,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学生熟练掌握制药设备操作技能,较快适应生产第一线岗位的需要。通过检索大量文献,笔者发现,大部分院校对药物制剂实训课的改革研究大多数都是为学生提供校内校外实训场地,教师为学生提供岗位操作指导。这种实训模式存在很多弊端:①实训基地受资金和教师资源的限制,建设规模较小,空间相对不足;②由于制药机械程序复杂,学生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机损人伤的事故,存在安全隐患;③医药行业准入制度严格,校内实训基地不可能完全模仿实际生产企业的运作模式,学生不能真切体会药品生产的实情实景;④校内实训项目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呈现单一单薄化,教师只能针对某一制药设备对学生进行教学实训。然而药品生产的整个环节需要多台设备、由多种岗位人员共同完成,因此,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对药品生产中不同岗位之间的协作与衔接就显得无所适从。进入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也只是观摩式学习,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制药设备的生产操作要领和精髓[1]。 二、药物制剂实训基地信息化资源建设措施 受到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影响,教学资源已从传统的纸质资源逐渐转变为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共享资源,因此,为顺应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大潮流,做好实训基地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至关重要。 1.建设网络多媒体课件资源库 将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应用于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案已屡见不鲜,最常见且学生最为受益的就是多媒体课件。林琳[2] 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形象、直观、生动的优势,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药物制剂技术实训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灌输变为动态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冯丽珍[3]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各种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都非常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多媒体课件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为了体现药物制剂实训课程的专业特点,资源库构建要更多地体现以下几项内容:在多媒体课件内加入药物制剂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动画,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引入机械操作真人视频,让实践教学更直观;使用集图、文、声于一体的电子教科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搭建三维仿真技术平台 刘烨[4]在药物制剂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引入了制药设备仿真技术,GMP仿真软件提供了与真实制药设备几乎相同的操作界面,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三维仿真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于实现了生产情景的真实再现,学生人手一台电脑,便可以随意模拟任一操作岗位,达到了有限资源无限利用的学习目的。周云[5]也提到,三维仿真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实践教学中的实训设备和空间不足、所需经费高、实际操作危险性大、实际操作时间长等问题,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有力补充。 3.组建在线考核系统题库 药物制剂工技能等级考核是检验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对药物制剂技术相关技能操作的一种考核方式。由于学生较多,设备数量与考核场地相对不足,加之考核教师主观评价不一,容易存在不公平现象,这样的考核方式无法真实反映每位学生对生产过程中各个岗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夏晓静[6]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药物制剂综合技能训练实训课程的在线考核系统设计,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实训效果。在线考核系统的组建,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还包括制药设备技能操作考核,学生通过鼠标操作完成药品生产的模拟操作,考核系统全程跟踪学生的操作生产过程并对操作结果做出客观评价,给出操作失误报告,学生可以根据结果及时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正确调整,教师也可将结果作为技能考核的参考指标。 4.其他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微课,突破了传统教学观念,符合信息时代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和当下“微”时代的要求。它内容短小,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在学习上更灵活,更便捷,提高了认知效率,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短、平、快”的需求[7]。制作制药设备生产操作的微视频,放入资源库共享平台,学生下载后,可在课前或课后及时预习和复习,简化教师授课繁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此外,方便快捷的交流软件(如QQ、微信、易信等)走进校园,这方便了教学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学习资料的共享互用,并且专门为信息化教学和管理而开发的APP软件更以丰富的内容、专业的应用方式,为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另一种可能[8]。因此,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移动交流软件的优势,为学生创造各种有利途径和手段。例如,将实训设备相关资料放入网络共享平台,针对实训基地现有的每一台制药设备制作资料链接二维码,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随时扫描二维码下载设备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同时,成立药物制剂实训基地QQ群,培训优秀的实训教师作为群内成员,在线解答学生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建立药物制剂实训微信订阅号,随时与制药设备相关的前沿科技信息,学生关注微信订阅号后,便可以随时了解制药设备发展的最新动态,紧跟技术发展的新步伐。 三、小结 应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融入专业化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构建立体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为药物制剂实训教学提供强大的资源保障[9]。所以,药物制剂实训基地的信息化资源库建设势在必行。 药物制剂论文:高职药物制剂专业实训设计与实践 摘要:阐明了药物制剂专业实践性教学中专业实训环节设计的目的、内容、组织实施的方式和体会。以某类制剂设计为典型工作任务,模拟新制剂开发过程进行现场教学。通过设定不同的学习情景,集中训练和提升了学生科学运用专业知识、设计制剂处方、设计工艺、制订质量标准、进行产品生产、质量与安全评价的技能,具备了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应有的职业素质。所以系统的专业实训设计和完善的组织实施措施,对凝练专业的核心能力有着切实可行的实用性。 关键词:制剂工艺;实训设计;典型工作任务 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工艺生产与质量控制技术是药物制剂专业的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能力,其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技能训练都是围绕这个专业核心能力进行设计和展开的。该专业核心能力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理论紧密结合实践,灵活性大,具有持续的创新潜力。在教学计划中可安排两周左右的专业实训教学环节,通过现场教学,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系统整合,一般安排在大部分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这是在专业建设中,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以后,药物制剂专业在设计实践教学过程时,推动以项目来驱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药物制剂生产为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的一种实践教学环节和情景式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 一、药物制剂专业实训的目的 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可设计为课堂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实训、生产实习四个环节,每个实践环节技能训练的内容不同。实训是将相关专业课程的所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进行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教学环节,也是一种综合性过程教学课程,其过程需要多位教师协作完成。设计实训环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着力实现:①巩固、深化、扩充和运用已学过的各种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②具备进行制剂处方与工艺设计的能力;③能够运用制剂工艺技术,解决一般性工艺问题的能力;④学会使用制剂工艺设计所必需的药物辅料、技术资料;⑤学会撰写及编制工艺技术文件;⑥能熟练操作工艺加工设备;⑦熟悉各工艺环节的质量管控措施;⑧能借助标准、规范制订质量标准和操作检验仪器;⑨熟悉新制剂的安全评价试验规范及过程。 二、药物制剂专业实训环节的设计 可以采取的方式是以某类制剂设计为典型工作任务,将任务分解为若干工作情景,前后顺序进行,相互联系,各指导教师分工合作实施完成。挑选一个制剂形式来模拟新制剂研制过程,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如不稳定的某种药物的注射剂模拟开发与安全性评价,或功能性的复杂片剂的模拟开发与有效性评价等综合性实操项目,以最终生产出合格制剂为项目导向完成工作任务。着力实现:①能够阶段性操作,便于集中搜集材料、开展讨论、设计过程;②能够在短时间内对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③预知用来模拟的药物制剂的各技术关键环节,能把握可能出现的错误,能及时指导和启发修正;④具备现场教学的一套程序和规范的操作指导书及参考资料;⑤参与者集中分析评价本项目完成的情况,给出考核结果。 三、药物制剂专业实训环节的实践过程 我们设计了以安乃近注射液的开发为典型工作任务,设定了若干阶段性过程为现场学习情境,每个情境承上启下,环环相扣,难易适中,内涵丰富,任务饱满,学习时限共两周。 1.情境一:接受工作任务、调研与准备。学生可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各自分析给出的安乃近药物的化学结构,运用物理、化学、药物化学知识,分析此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特别是水溶性以及可能出现的不稳定性现象和影响稳定性的因素,查找资料,写出影响处方设计的各种因素,以及制剂处方的设计思路,开展讨论并咨询,拿出安乃近注射液的处方设计方案。以此了解各种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并加以提高;学会对技术资料的合理运用;以及学会撰写及编制工艺技术文件。学习时限为1天。 2.情境二:确定制剂处方与生产工艺路线。将各学习小组初步写出的处方进行归纳、整合,通过初步试验优化出科学合理的处方设计,选择稳定性好、成本低、便于生产的处方组成。进一步讨论生成可控的注射液生产工艺方案。特别是在优化处方组成时,要综合考量各种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利用优选法设计好各种影响因素的组合,合作完成处方的筛选,确定优化的处方组成。强化对药物制剂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基本要求的认识。学习时限为2天。 3.情境三:模拟生产。制剂生产实训室有整套的注射剂生产设备,按工艺流程逐步实施。进一步熟练各种注射剂生产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调试和使用。通过仿真实践,熟知质量管控的关键点以及出现质量问题时的解决措施,学会撰写及编制工艺技术文件。特别是配置、过滤设备的选用和使用前的处理。安瓿灌装封口也是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各种不合格现象会陆续出现,要及时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训练技能。还有注射用水的制备以及质量监测方法的练习。学习时限为2天。 4.情境四:模拟制定质量标准。将生产的合格产品进行质量评价,借助药典、规范模拟制订质量标准,熟练检验仪器的操作、维护等。安乃近的含量测定是滴定法,这是一个基本的化学测定的技能,涉及到了许多职业素养是否有了充分的积累,是否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加专业。学习时限为2~3天。 5.情境五: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按照药理学试验规范,进行安乃近的解热镇痛实验,得出制剂的有效性评价。另外进行安全性试验,这些实验都要用到实验动物,要学会如何筛选实验动物以及给实验动物分组,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明白热原的危害、污染的途径以及各个工艺环节中是如何除去热源的。学习时限为2~3天。 6.情境六:集中考评。实训操作结束后,所有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指导教师汇集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以讲解。学生要按照任务的要求,以及实训的目的,将每一个环节或阶段设计的方案、实施过程、现象、结果等记录整理,形成实训报告,得出评价结果。还要写出一份有分量的总结体会,要针对实训全程进行全方位的讨论和总结体会。集中考评时限为1天,可给予学生一周时间写出报告和总结。 四、实训教学的总结与讨论 1.专业实训调动的人员、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资源多,且相对集中。要做到有条不紊,就要提前准备、安排、布置各项工作的开展,专业负责人要事先将设计好的实训环节及实施过程通过会议进行沟通,制定出实训规划,明确各节点责任,清楚各学习单元的衔接点和时间,从而做到有序推进。 2.专业实训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性总结的过程。它涉及到之前所学过的许多课程知识和技能,还要将这些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和熟练。事先做好准备非常必要,让学生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如物理、化学、药物化学、小动物解剖、生理、病理、药理、仪器分析等专业应用基础课程方面的资料,以及制剂工艺、药物检验、设备运行维护、药物制剂新技术等骨干专业课程方面的资料。在制剂处方与制备工艺设计阶段,就要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这时候指导教师的悉心辅导尤为重要,启发和帮助学生学会总结和运用知识与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衔接,能按照任务要求形成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3.专业实训是专业核心能力的集中展示和凝练的过程。实训是基于制剂专业以后的工作过程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要将本专业的核心能力通过实训设计的实施过程,逐步显现出来并能够强化。药物制剂专业的核心能力体现在处方设计、工艺生产、质量控制技术以及保证安全有效四个方面,实训过程要围绕这四个专业核心能力进行设计和实施。设计一个综合性强的目标任务是关键点,需要反复讨论并结合实际条件来确定,合适的实训场景或实训基地是重要保障。通过分阶段的情景式推进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可以实现前后情景的有序衔接,有利于人员、资源的调动和有效利用。 4.专业实训是强化学生专业素养的有利时机。实训中涉及到专业资料运用、方案设计、物品及辅料选用、实验室基本操作、仪器设备操作等技能会集中表现,每个环节都彰显着极强的专业能力。能主动或自觉地按照规范进行实操,能将在课程中学到的专业技能正确而规范的示范,包括言语与书写都能运用规范的专业词汇等,我们将此归纳上升为专业素养,其体现着职业的明显特征。指导教师此时的耐心和教导是不可或缺的,只要是与专业能力有关联的都要给予提醒和总结,如关于液体物质取用中的精确量取、准确量取、量取的描述所表达的取用量具是什么;关于固体物质取用中的精确称取、准确称取、称取的描述所表达的取用量器是什么等,越是易被忽略或轻视的越是需要不断地发现和矫正。 5.专业实训最后的集中考评是具有提升特性的辅导、总结与考核。可分为三部分来进行:首先,由所有指导教师进行全方位点评,包括各个学习情境的方方面面,学生对照检查自己,分清楚正确的和不足的,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客观评判,按照指导教师的指点,更高层次地规范专业技能。其次,学生要提交完整的实训报告,按照注射剂开发的要求规范内容,得出最终评价。再次,要写出深刻的实训体会,感悟实训的收获与不足,为自己即将开始的生产实习活动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必要的准备。 6.开展专业实训教学的难点,也可以说是必备条件。首先要有一个专业的指导教师团队,包括承担专业课程的所有教师,为此要有专业负责人牵头组成一个实训教学团队,研究、规划、设计、实施实训过程,能够分工协作,不断总结探索,形成一套实训教学体系,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其次要有适宜的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好多年来实践教学的投入,建设一个完整而规范的情境式实践教学场地,显示出学生上岗即能干的职业教育特色。 药物制剂论文:劳动技师学院药物制剂专业“五位一体”GMP管理方向教学模式课程改革与实验研究 摘 要:职业教育,要与时俱进,根据企业用人单位的需要不断的变化教学模式,去适应企业的需求。针对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验应用“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即“教师队伍一体化”、“教材编写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组织一体化”、“教学评价一体化”。 关键词:GMP;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 在国家大力发展教学改革的号召下,在学院领导对教育改革的重点关注下,在结合我专业进行的教改实践下,以及调研时了解到的兄弟院校在本专业的教改情况下。该如何对我专业进行应用“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即“教师队伍一体化”、“教材编写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组织一体化”、“教学评价一体化”),本人一直在不断的探索着。 1 药物制剂专业的现状 1.1 教师队伍 药物制剂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1名,其中高级讲师5人,讲师12人,助理讲师4人。专业教师全部为一体化教师,中级药物制剂工11人,高级药物制剂工10人。学历方面,教师中制药工程类硕士学位5人,生物制药硕士3人,制药工程类在读硕士6人,药学相关专业本科6人,医学本科1人。本专业师资力量强,教改经验丰富,一体化教师众多,这为实现“五位一体”教学模式课改研究奠定了教师队伍的基础。在GMP教学方向上,专业教师有6人,高级讲师2人,讲师4人,六人均能够独立完成GMP一体化教学课程,具备“五位一体”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1.2 实训条件 我院药物制剂专业现有实训场地为1号实训楼的3、4两层,其中3层为GMP仿真实训车间,能够真实模拟片剂、胶囊剂、水针剂、颗粒剂等剂型药品的生产。4层有分析检验室、一体化实训室、药品营销实训室、微生物检验室等实训场地,能够满足对药品检验及营销的实训。由于GMP学科涉及范围都在三楼的GMP仿真实训车间。因此此实训场地可为“五位一体”GMP实训课改提供场所,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GMP管理基本知识的掌握。 1.3 教学资源 药物制剂专业为14级学生准备了五间教室,每间教室能容纳35-40人教学,黑板、讲台、课桌椅齐备,每间教室均安置了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能够满足对“五位一体”课改的硬件要求。 1.4 药物制剂专业学生情况 我院2014级药物制剂学生共招生170人,大多数学生来自黑龙江省,其中76%为城镇户口学生,24%为城市户口学生;初中毕业学生占总数的81%,高中毕业占总数的16%,初中毕业证待发者占2%。为了确保“五位一体”课改实验数据真实有效,将170名学生按个人情况随机分布于五个班级中,但基本保证各班级初高中毕业生比例均等。 1.5 就业岗位技术 药物制剂学生毕业之前均需要参加哈尔滨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主办的技能鉴定考试。鉴定相关工种有药物制剂工、中药检验工、中药调剂员、化学检验工等等。GMP课程作为一门关于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是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1.6 教材情况 一共选用了3个版本的教材。最开始用的教材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随着国家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进一步提升,换成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教程),应用良好,单考虑到这套教材是高等职业药学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不太适用中职学生学习。后来选用的是《实用药品GMP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突出了案例的引入,以任务领引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效果。 2 主要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2.1 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旨在研究通过五个方面的一体化,对药物制剂教学进行课改研究,并研讨在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问题、解决方法、调整方式方法,最终建立适合职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教学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 2.2 实验方案 2.2.1 实验研究法 本次“五位一体”课改研究方法应用经典的实验研究法。所谓实验研究法,是针对某一问题,根据一定的理论或假设进行有计划的实践,从而得出一定的科学结论的方法。为了验证“五位一体”教改对中等职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教学的推动作用,我们将在教学中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课改。(1)教师队伍一体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训双师型一体化教师;(2)教材编写一体化,针对就业岗位实际要求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3)教学内容一体化,突破以往书本理论的限制,将更多与就业相关的实训内容进行填充;(4)教学组织一体化,对学生实行企业化管理,以学分代替工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5)教学评价一体化,根据平时学分、阶段考核、技能大赛、实训操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2.2.2 建立实验班与对比班 学院14级药物制剂专业共有五个平行班级,为了确保实验数据真实有效,将170名学生随机分布于五个班级中。14药1班35人,14药2班35人,14药3班35人,14药4班35人,14药5班30人。其中,将14药1班作为实验班级,对此班学生进行“五位一体”药事法规课程的课改教学,其他四个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2.2.3 创建优化校本教材 针对学生就业岗位实际要求,对学生应用教材进行整改优化形成自己的校本教材。GMP学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以项目教学的形式进行“五位一体” 课改。将原有内容进行分解,划分为以下大项目。项目一:认识理解GMP(其中包括4个任务);项目二:物料的管理(其中包括5个任务);项目三:药品生产前准备的管理(其中包括7个任务);项目四:药品生产过程的管理(其中包括10个任务);项目五:药品生产结束的管理(其中包括7个任务);项目六:药品质量检验的管理(其中包括4个任务);项目七:药品质量管理与质量风险的控制(其中包括3个任务)。在校本教材中,每一个项目又被分为若干个子项目,每一个子项目均有理论部分与实训部分,每一个理论部分都有相应的案例,方便学生学习讨论。 2.2.4 理论教学改革方法 本次教学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题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将学生引导为教学的主体,根据职业类元宵的特点,研究出一套如何利用“五位一体”理论将GMP学科进行课改教学的方法是十分重要而且迫在眉睫的。在理论教学中将一体化课改贯穿于教学始终,将相应的理论知识点转换成案例分析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 2.2.5 实训教学改革方法 在一体化实训课改教学中,设置了与理论相对应的实训内容。如:物料的接收与储存。原来的教学就是将知识通过讲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但是这样传统的教学不如设计一次一体化实训来的更加好,让学生情景模拟,假设一个药厂的车间购进了物料,应该怎样分配,怎样记录,物料储存在哪里,物料进入车间由谁来审核,去哪些相关部门申报等等一系列内容均在模拟实训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加深了记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有的放矢。 2.2.6 教学考核制度 GMP课程教学评估采用以赛代考结合学分制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平时出勤学分(2)课堂参与学分(3)团队合作学分(4)模拟实训学分(5)技能大赛奖励学分(6)综合能力奖励学分。学分采用每次课一小结,每周一更新,每月一公示,每学期期末结算,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效果的指标。 根据对14级药物制剂班级“五位一体”GMP课程的教学改革具体实施,对比分析“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是否适用于中等职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教学,该模式对学习GMP课程是否具有促进作用,能否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适应岗位需求。并研讨在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分析,解决,调整,最终建立适合中等职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教学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 药物制剂论文:药物制剂专业《药事管理学》“五位一体”教学模式课改研究 摘 要:针对中等职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在教学及实习就业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通过五个一体化,对药物制剂教学进行课改研究,并研讨在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调整方式方法,最终建立适合中等职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教学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 关键词:药事管理;五位一体;教学改革 我院药物制剂专业是国家级示范性院校重点专业,多年来为黑龙江省多家制药企业培养了大批技能人才。同时,也需要我们在教学模式上有大的突破,“五位一体”课改尽可能的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与企业接轨,企业化管理,平稳过渡由学生向员工角色转化的过程。 1 走访企业查找发现问题 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将直接进入企业投入工作之中,我们走访了哈尔滨三精制药、江氏药业、天一药业、康龙药业等学生实习企业,深入了解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出现的情况,总结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由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变缓慢。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不能够很快的进入角色,还存在着侥幸心理。面对上级的管理与批评,觉得很不适应,甚至感觉到很苛刻。因此,每逢新员工(学生)入职,企业要花费大量精力与时间进行培训,反复讲解企业规章制度及违反处罚,还要协调安抚新入职学生的各种情绪,这对制药企业无疑是一种人力物力上的浪费。 1.2 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走访企业中发现,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现象明显。药企对药事管理课程的需求主要是针对药品生产企业的,而且比教材中要求更为详细,我们现在应用的教材并不能够满足企业对学生要求掌握的教学内容。 1.3 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动手能力差。我们在企业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药事管理知识的了解还仅存于理论上,有的学生甚至相关理论也了解不多。 1.4 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差。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底子薄弱,素质不高是公认的缺点,经过几家药企反映,学生比较凸显的短板是不会沟通,有困难,有想法,有意见不会用好的方法语言将这些表达出来。在团队合作中也缺乏与工作伙伴和睦相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能力,工作情商有待提高。 1.5 自信心薄弱,不适应企业环境,常打“退堂鼓”。在推荐就业后部分学生适应能力差,对自己,对工作能力不自信,辞职现象较多。据调查总结,学生有大概三次打“退堂鼓”的时间点,一次是分配大概一周左右;第二次是分配第一个月结束;第三次是三个月左右。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生自信心、意志力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 2 五位一体课改实施方法 针对问题,我们确立了五位一体课改实施方法,并进行试点。 2.1 建立实验班与对比班。学院14级药物制剂专业共有五个平行班级,为了确保实验数据真实有效,将170名学生随机分布于五个班级中。14药1班35人,14药2班35人,14药3班35人,14药4班35人,14药5班30人。其中,将14药1班作为实验班级,对此班学生进行“五位一体”药事法规课程的课改教学,其他四个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在学期末,采用理论试卷考试、技能实践操作考试结合药事管理技能大赛及实习期企业考核来最终评价实验班与对比班的教学效果。 2.2 创建优化校本教材。针对学生就业岗位实际要求,对学生应用教材进行整改优化形成自己的校本教材。药事管理学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以项目教学的形式进行“五位一体”课改。将原有药事法规与管理内容进行分解,在校本教材中,每一个项目又被分为若干个子项目,每一个子项目均有理论部分与实训部分,每一个理论部分都有相应的案例,方便学生学习讨论。 2.3 理论教学改革方法。药事管理课程与药物制剂专业就业岗位均有密切的联系,在理论教学中将一体化课改贯穿于教学始终,将相应的理论知识点要么转换成案例分析与讨论;要么转换成角色扮演;要么转化成情景模拟等等学生乐于参与的,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模式。再配合学生组织一体化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将奖励学分给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 2.4 实训教学改革方法。以往的药事管理学科没有实训安排,因为教学内容多为理论,能够实际操作的很少。在一体化实训课改教学中,设置了与理论相对应的实训内容。如:设计一次实训,让学生情景模拟,假设要开办一个药厂,应该怎样分配任务,怎样收集整理资料,收集哪些资料,资料由谁来审核,去哪些相关部门申报等等一系列内容均在模拟实训中体现出来,以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更好的与今后工作衔接。 2.5 企业化管理模式 在班级管理及课堂管理上,14药1班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如学生入校报道后,以入职形式进入班级。从统一着装、寝室军事化管理、班级卫生管理轮班轮岗制、工分与学分相结合等方式来管理学生。学生在校期间虽不能够挣工资,但可以赚学分,学分获得高的学生在推荐就业实习分配的时候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6 教学考核制度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评估采用以赛代考结合学分制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平时出勤学分;(2)课堂参与学分;(3)团队合作学分;(4)模拟实训学分;(5)技能大赛奖励学分;(6)综合能力奖励学分。学分采用每次课一小结,每周一更新,每月一公示,每个项目一结算,学期期末总计学分,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效果的指标。 3 课改实施结果与反思 3.1 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一个教学循环的《药事管理学》“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实验研究。针对对比班与实验班的综合考评,初步认为课改是有效的方式。在企业回访中也发现实验班级在工作中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人际交往均有明显的优势,具体情况总结表格如下。 3.1.1 期末考试。采用统考方式,统一出题,流动判卷。分为理论与实操两个方面结果是实验班优秀率明显大于对比班。 3.1.2 技能大赛。在学期下旬,我们采用技能大赛,药事法规竞赛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了考核。实验班的学生在竞赛中的优势也比较突出。 3.1.3 企业回访。学校教学结束后,学生们分别被分配到企业进行实习工作,在实习期一个月后,我们在对比班与实验班中分别找出20名,到他们的实习企业进行回访。得到的结果是从工作表现及稳定程度等方面,实验班较优秀。 3.2 课改反思与讨论 3.2.1 在五位一体课改内容设计之初,我们的教师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掌握了一些资料,根据调研情况进行了课改内容设计。但在课改实施之前,发现我们的教师还是没有真正的企业经历,在管理上达不到对学生的企业化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训设计脱节。于是在课改进行准备阶段,安排了3位教师在药品生产企业顶岗实习40天,真正深入企业,感受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让教师的角色与药企的师傅角色首先进行转变,真正培训出双师型一体化教师。 3.2.2 中等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具有年龄偏低、普遍存在素质不高、坐不住板凳、不愿意学习理论课等缺点。在教学中发现,尽管教师想方设法的设计教学环节,还是有部分学生没有融入学习氛围之中。尤其是面对《药品管理学》这样偏理论的学科,少数学生对学分的重要性没有认识。探讨: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能否大动一下,实行末位淘汰,让学分在末位的学生进行整改甚至重修。对学习优秀,学分获得高的学生在推荐就业实习分配的时候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药物制剂论文:“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在药物制剂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阐述了“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在药物制剂课程中的应用,对比分析了“五位一体”教学模式与传统实验教学在内容上、教学过程上、考核方式上的区别。结果显示,“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明显高于传统教学。 关键词:药物制剂;“五位一体”;教学模式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我省社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1 “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在制剂教学中的实践 1.1 建设GMP仿真车间实训教学平台 高起点、多功能的实训基地硬件建设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在教室,更多的应该是在实验室、实训基地等“真实”或“仿真”的实践性教学场所中完成,其中“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只有在模拟或真正车间中才能完成,而药品生产GMP的内在要求,使得医药企业无法满足药学类专业人才GMP实训教学的需要。因而,符合GMP标准的、与现代制药工业同步的药学类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也就成为相关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 1.2 组织与实施药物制剂“五位一体”课程 教学组织一体化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首先在班级内部建立了QA小组,它是以一种管理人员的身份出现的,是提高整个产品生产过程的重要手段。QA小组实行轮岗制,所以要求每次实训课承担QA工作的学生首先要掌握本次实训的整个内容,包括生产流程、设备调试与使用、质量控制的关键工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因此在实训课程之前教师应该帮助QA制定与项目相关的一系列工作程序和工作质量标准,并在课程中贯彻实施。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QA要及时反馈并记录,在项目结束后加以总结,并对每组的表现、成品质量加以评价。其次,其他学生按岗分工,各负其责,按生产工人进行管理,完全按照SOP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在实训过程中QA小组将对每个制剂小组进行检查和监督。完成实训后进行成果展示与评价,QA对本次实训过程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教师进行补充评价与总结,为下一项目的学习提供宝贵经验,以此达到共同学习和提高的目的。 1.3 教学结果评价方法 2 成效分析 2.1 对比分析传统教学与五位一体课改教学的区别(表2) 2.2 教学质量对比分析 通过药剂学实训教学,我们发现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动手能力、对岗位了解程度以及责任意识都有显著的提高,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评价,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具体情况总结表格如表3。 (1)期末考试。采用统考方式,统一出题,流动判卷。分为理论与实操两个方面结果是实验班优秀率明显大于对比班。 (2)技能大赛。在学期下旬,我们采用技能大赛,药事法规竞赛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了考核。实验班的学生在竞赛中的优势也比较突出。 (3)企业回访。学校教学结束后,学生们分别被分配到企业进行实习工作,在实习期一个月后,我们在对比班与实验班中分别找出20名,到他们的实习企业进行回访。得到的结果是从工作表现及稳定程度等方面,实验班较优秀。 3 “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实践成果及影响 学院以哈药总厂药学专家团队为依托,以GMP仿真实训车间为硬件条件,制定了适合药物制剂专业的教学方案,编写了细化到每个车间、每个岗位、每个工作项目的单元化、模块化教学讲义、教学教案,初步构建了“五位一体”的教学体系。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建设校内GMP实训基地,探索教学改革,从2014年开始,已为本校学生开设了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的课程,实现了校内、校外实习的有机衔接和融通,毕业生就业率持续攀高。建立起校内外合作格局,其他院校教师、学生提供GMP教学服务,实现深层次、多方位的实质性资源共享。加强与企业合作,为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战略开辟了道路。同时,本校教学体系构建和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也为国内其他院校的教学起到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和指导作用。 药物制剂论文:药物制剂制备中冻干问题的分析 [摘 要]冷冻干燥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本文对冷冻干燥技术过程和原理进行了介绍,同时也对冻干过程中出现的萎缩,喷瓶和冻干保护剂选择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加强对冻干技术的理解并对问题加以解决,获得更好的产品。 [关键词]药物制剂 冷冻干燥 萎缩 喷瓶 冻干保护剂 1.前言 冷冻真空干燥是药物制剂常用的一种干燥方法,简称冻干。相比其他干燥方法,药物制剂的冻干过程是在产品冻结状态下进行的(0℃以下)。当药物制剂中的游离水分升华干燥后,为进一步降低产品的残余结合水分,会将产品的温度调节至0℃以上进行二次解析干燥,从而实现充分干燥水分目的,但通常不超过40℃。本文对冻干技术进行介绍和对其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2.冻干技术过程和影响因素 真空冷冻干燥包括预冻、升华干燥和解析干燥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技术因素对冻干过程和产品质量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第一,预冻阶段的影响因素有配方,冻结速率,冻结方式和冻结时间等。以配方为例,固体含量较少时,成品机械性能较差,容易出现成品塌陷,外观成型不合格。固体含量较多时,除会影响药液配制过程外,也同样会对成品的外观产生影响,如萎缩。第二,升华干燥阶段的影响因素有升华温度,升华速率和加热方式。以升华温度为例,要求其接近共熔点温度,但又不能超过共熔点温度。如果低于共熔点温度,则升华的速率降低,升华阶段的时间会延长。如果升华温度高于共熔点温度,则成品就会发生萎缩,颜色加深和溶解困难等现象。第三,解析干燥阶段涉及干燥程度的判断和后续处理。一般情况下,约有10%的结合水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升华,但是与升华干燥过程不同,结合水的解析需要足够高的能量,因此需要足够高且在崩解温度以下和使物料内外具有大蒸汽压差的高真空。当关闭冻干箱和冷凝器之间的真空阀,箱内压力在1 min内上升小于1 Kpa,表明冻干可以结束了(此时残留水分约在1-2%之间)。冻干结束后,应在出箱前将干燥的氮气或惰性气体充入箱内,再迅速封口或加塞,避免吸潮。 3.药物制剂冻干常见问题分析 3.1 药物制剂萎缩 制剂冻干过程中,有时残留水分过多(往往超过了4%),会造成成品萎缩。这些残留水分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分别是自身残留和外界的水分,一般以前者居多。因此,在药物制剂冻干过程中,务必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大程度地降低残留水分,避免成品萎缩现象的产生。 药液浓度的影响。在升华干燥过程中,水分升华干燥的速度不仅与温度、真空度有关,同时也受到药液浓度的影响。药液浓度大,冻结后形成的密度就大,这就会阻碍升华的进行,水分不易升华挥发,为药品成型后的萎缩留下了隐患。因此应尽可能降低支撑剂(即辅料)浓度和盐分含量。 真空度和温度的影响。干燥箱内的真空度是影响产品残留水分的重要因素。当进行解析干燥时,必须尽可能提高真空度,这样有利于残留水分的逸出。如果高真空干燥时间短或真空泵抽气效率低,都可能致使药品残留水分过多和萎缩。在系统达到最佳真空度的条件下,搁板和药品的最终温度就成为影响残留水分去除的关键因素。实际操作中,应该在保证药品活性的条件下,选择能允许的最高温度进行冷冻干燥。 干燥持续时间的影响。解析干燥的持续时间越长,越有利于产品干燥。常规冷冻干燥时这一过程一般要进行2-6 h,在系统真空度比较高,选择的温度也比较高的情况下,可以缩短时间,但不能少于2 h,反之需要延长。 干燥后处理的影响。干燥好的药品出箱后要及时密封或充入保护气体,否则与空气接触后容易吸潮萎缩。目前随着冷冻干燥机的改进,多采用箱内真空密封或充氮气密封。 总之,解决药品潮解萎缩问题的关键是有效而彻底地对药品进行干燥。调整药品支撑剂的浓度,提高干燥箱的温度,以及在较高的真空度下尽可能的延长解析干燥时间,同时在出箱密封的过程中避免药品与潮湿的空气接触等措施,可以改善药物制剂的萎缩现象,保证成品质量。 3.2 药物制剂喷瓶 喷瓶,是药物制剂冻干过程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此现象表现为制品附着于瓶壁上,甚至外逸于瓶外。出现这种情况,一般会导致药物制剂作废。这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下列出几点造成喷瓶的原因,供分析参考。 1、灌装加液速度的影响。制品在分装过程中,当灌装机将溶液分注入瓶时,液体流速较快,会导致在瓶内液体中形成一定量的气泡。此时应将装瓶液体静置一定时间让气泡充分逸出,否则气泡被冻结在制品内部,当升华过程抽真空减压时,气体逸出带有部分制品粘附于瓶壁上。 2、冻结程度的影响。不同物质溶液的井晶点为物质的特性常数。冻结后的制品温度必须低于共晶点。但是溶液的过冷现象经常发生,即溶液温度降至共晶点以下时,溶质和溶剂仍不结晶。一般须将制品冻结至共晶点以下15℃左右,再维持1-2 h,以保证制品冻结完全。否则如果溶液未全部固化就进行抽真空减压,溶质随水分逸出,形成喷瓶。 3、加热过程的影响。加热过快,造成制品上下部温差过大,下部制品的结晶不是从固体到气体升华,而是从固体、液体到气体蒸发,形成喷瓶。这还造成制品的上下部位出现不同的外观,上部均匀、疏松,呈海绵状的理想外观,而下部则呈现硬结和不规则的空穴,时常造成产品报废。 3.3 冻干保护剂的选择 冷冻干燥过程具有低温低压和水分含量低的特性,使其在生物制药等许多领域被广泛使用。但是,整个冷冻干燥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应力会造成细胞的损伤甚至死亡。因此如何保持生物类制剂冻干前后的活性和稳定性,已成为该类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冷冻干燥对细胞的损伤机制,主要有冰晶的机械损伤,电解质含量变化导致细胞皱缩的损伤和脱水导致细胞膜通透性以及蛋白质活性改变的损伤等。目前常用的冻干保护剂,根据保护剂的化学性质可将其分为糖类,醇类,无机盐,聚合物等。其中就有我们熟悉常用的蔗糖,甘露醇,葡萄糖和乳糖等。 在冻干保护剂的选择方面,需要考虑以下几个点:1、单一保护剂成分的保护效果有限,不能对生物类制剂起到应有的保护,因此需要将几种保护作用不同的保护剂按照一定比例配制成复合配方;2、为了使冻干后的产品能具有较理想的外形,复合配方中应含有一定量的赋形剂,如蔗糖;出于长期运输储存的考虑,应添加适量抗氧化剂。对于pH变化较为敏感性的细菌,还需要添加磷酸二氢钾、磷酸氢钠等pH调节剂,使制品的pH保持在该菌最适合的范围内;3、保护剂复合配方中的总固体含量会影响冻冷冻干燥过程。如果固体质量分数低于2%,由于缺少骨架支撑,会造成冻干药品结构的机械性能不稳定;当配方中固体质量分数超过10%时,干燥过程中去除水分的阻力增大,增加了制品冻干的难度。因此,保护剂含量要与产品外观萎缩与否相互协调;4、应当尽量选择具有较高崩解温度的成分,以利于冻干。崩解温度过低将会延长制品干燥的时间,增加生产成本;5、面对一些细菌类的药物制剂,应根据不同细菌的生长特性要求,添加某些特定的营养因子。 4.总结 冷冻干燥技术已经在药物制剂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其中的过程和原理解释起来相对简单,但是其涉及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类问题。同时由于实际应用过程中,其中条件的调节是相互制约的,因此需要操作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从而获得更好的产品。 药物制剂论文:药物制剂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摘要:针对药物制剂专业的物理化学改革,应该提倡教学内容的“少而精”;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对专业的指导作用;采用数据处理软件,优化物理化学实验;考核方式上适当增加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的比例,强调课堂的知识积累。改革后的物理化学课程使原本单调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具有吸引力,可以更好为药物制剂的专业服务。 关键词:物理化学 药物制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物理化学是学生在具备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理论课后,一门必修的理论基础课,是药学院药物制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理论课程。现代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体系的化学行为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科,物理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块:(1)化学的反应方向和限度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问题,(3)物质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有关相平衡、化学动力学、胶体化学以及表面化学的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如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和药物动力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因此物理化学在药物制剂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一、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在学习物理化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吉林医药学院(我校)自2004年药物制剂专业招生以来,经过了十多年的物理化学教学工作,我们的实践经验表明在药物制剂专业的课堂上,针对物理化学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弊端。首先,教学内容上强调面面俱到,没有注重精华素材的重点讲解,忽视了物理化学与药物制剂专业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其次,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从而导致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不够深入。再次,实验数据处理过于复杂繁琐,理论教学与实验内容存在脱节现象。最后,在考核方式上侧重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弱化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实验操作成绩。这些缺点,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脱离了高校对药物制剂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限制了本学科的发展,因此,对于物理化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1.提倡知识的“少而精”、注重与专业课的联系 正确的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减少与专业课程联系不大的知识的讲解,而应该侧重构建物理化学与药剂学相关的理论框架。物理化学所包括的公式较多而且公式推导繁琐,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内容进行删减;无机化学中讲过的知识点也可以略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例如,针对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的这一章节,在无机化学中已经对稀溶液的四个依数性(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和渗透压)做了比较详细的讲解,只要安排几道习题巩固相关的知识,就能够使同学们比较容易地掌握这部分内容;而应该把剩余的时间分配给新的知识-化学势,因为它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对药物的配伍、新材料和纳米药物机理的研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采用少而精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师更加灵活地合理分配学时,对于与药物制剂专业结合密切的重点内容如果讲授得越深入,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越透彻,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才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比如,化学动力学这一章节一共包含二十多项教学内容,讲授者应选择与药物制剂专业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点进行详细地讲解。其中涉及反应级数的知识点很多,但只有对简单级数反应掌握的比较熟练,同学们在解决其他复杂反应的时候才会更有信心。而且一级反应是必须重点讲解的知识点,许多热分解反应、分子重排反应、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常常被看作一级反应或者准一级反应来处理。表面现象是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现象,特别是从药物的合成、提取、分析、制剂的准备、制剂的性质、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和代谢均与表面现象有关。而表面活性剂及其重要作用是药剂专业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它们对药物制剂的生产工艺及药剂的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物理化学的原理枯燥难懂,单单讲授物理化学中书本的知识,而缺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或者授课者忽视了物理化学与专业知识的联系,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就不大。然而针对晦涩难懂的理论要点既要讲清楚又要讲透彻,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务必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物理化学知识的学习来解决本专业或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比如,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学好热力学的基础,讲授者可以通过解释人体能量的新陈代谢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内能与热量和功之间的关系;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入熵的概念,对于孤立体系可以利用熵增加原理来判断自发过程,实际上如果一个健康的生物体应该保持deS0的条件,才能够维持生命的延续。表面上看这与熵增加原理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但实际上生物体属于一个热力学开放体系,处于非平衡态,以摄取食物并加以分解为代价而成长,使生物体从无序进入有序的耗散状态,这与热力学学第二定律理论并不冲突。对于分歧较大的问题和较难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教师的最终讲解,确定正确的理论观点,使同学们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研室也尝试着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帮助学生建立科研小组,让他们在了解科学前沿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学习与科研课题相关的知识来增加对物理化学的兴趣。例如我们科研小组通过测定不同复合材料对废水中的染料或者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对材料的最大吸附量、吸附等温线和热力学曲线等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和处理。要想对实验结果做出比较合理地解释,这就要求科研小组成员有主动学习的能力,能够较好地掌握吸附等温线以及热力学函数的相关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入计算机软件处理技术,优化物理化学实验 物理化学实验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实验数据,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通过计算器处理非常复杂的实验数据,然后将处理过的数据用坐标纸作图,通过描点法确定线性或非线性关系。这种简单的处理数据的方法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重现性很差、浪费时间、获得的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存在很大的偏差。采用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使同学们产生很大的挫败感,容易使学生失去对物理化学的学习热情,因此在物理化学实验课中引入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显得尤为重要。相对Excel、Powerpoint和Matlab等数据处理软件,Origin具有功能强大、快速、灵活、使用方便等特点,在学术科研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物理化学实验中的B-Z振荡反应中求算振荡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实验:首先测定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反应所用的振荡时间t振,再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ln(1/t)=-(E/RT)+lnA(式中E为表观活化能,R=8.314J/Kmol,T为热力学温度,A为经验常数),分别以1/T为横坐标和ln(1/t振)为纵坐标,最后将获得的具体数值输入到Origin软件里,选中数据在Plot菜单中选scatter选项得到散点图,点击Analysis菜单选择FitLinear,就会得到经过计算机拟合后的直线。软件会给出拟合直线的斜率、截距及相关系数,然后从已知直线的斜率求算出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振=52.92kJ/mol,相关系数为R=0.9993。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也要注意与药剂专业知识的联系,例如将蔗糖水解速率常数测定的实验改为同样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的硫酸链霉素水解速率常数的测定,利用相似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完成对硫酸链霉素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以ln(αt-α∞])对时间t作图,可得一条拟合的直线,通过计算机直接得出的斜率求算药物的半衰期。以上实例说明:将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引入物理化学实验课堂,简化了数据处理过程,得出的实验结果更具有科学性,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今后从事论文的书写和科研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4.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良好的课程考核方式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知识记忆性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加之物理化学的公式较多,计算题的难度较大,学生往往会具有畏难情绪和挫败感。因此,单纯以终结性考试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质量,只有对考核方式进行革新,才能让教育评价真正发挥导向功能。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理论成绩三部分组成,针对药物制剂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应紧密围绕该专业特点,针对与专业知识有重要联系的章节进行平时成绩的考核,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把成绩计入总分,其比例可占总成绩10%-20%。物理化学实验成绩主要由出勤率、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的书写和实验台面的整洁程度来全面评定,每次实验结束后都要进行综合评价,直接给出本次实验分数。实验分数的透明化使他们不仅对每次成绩具有知情权,也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督促他们在后续的实验中继续改进和提高,物理化学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40%。期末采取闭卷考试形式,命题时应尽量减少套用公式的题目,避免与专业知识的脱节,适当增加一些与药物制剂相关的知识点,这样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搞临时突击学习而不注重知识积累现象的发生。 三、结语 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重理论、轻实践”和“重结果、轻过程”的单一而陈旧的教学模式。药物制剂专业的物理化学课程建设只有从培养目标出发,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根本,结合药物制剂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够培养出适应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为此需要加强物理化学教学与药物制剂专业相关知识点的联系,提倡“少而精”的教授方法;在实践中强调科学技能与先进技术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核方式上采用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建立物理化学课程与药物制剂专业融合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需要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坚持、改进和不断完善。 药物制剂论文:药物制剂生产中微粉硅胶的应用 【摘要】微粉硅胶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的无机化工产品属精细化工类高技术产品可以促崩解、助悬、促吸收常用来取代传统的抗结剂和助流剂河以有效的提高制剂的生产质量。微粉硅胶已经在药物制剂中运用了很长的时间,目前只局限于药物在动物细胞中的传递。 【关键词】药物制剂 微粉硅胶 新用途 一、引言 所谓药物制剂,从狭义上来讲,就是具体的按照一定形式制备的药物成品,如阿莫西林胶囊等,从广义上来讲是药物制剂学,是一门学科。在药物制剂的制作流程中辅料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辅料的质量对于药物制剂生产的最终质量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可以说药物制剂的发展离不开辅料的应用辅料的发展是药物制剂发展的基础辅料的发展也推动了药物制剂的发展。微粉硅胶在药物辅料中的应用可以借助自己的特性在药物制剂的生产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微粉硅胶是轻质的白色粉末、不溶于水和酸段有味道。化学性质相对较为稳定,与大部分的药物都不会发生反应。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和吸湿性基于它的这些特性人们常把它用作片剂的助流剂。 微粉硅胶的粉末结构是无定型的结构呈絮状或网状其粒径很小在一次粒子时,微粉硅胶的比表面积很大因此在表面产生了比较多的静电负荷形成很大的活性为粒子相互聚拢形成二次粒子提供了条件。微粉硅胶的粉体学性质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物理和化学的两种制备方法其表面改性、干燥工艺都会对微粉硅胶的粉体性质产生影响。 二、促进药物的流动性 在药物制剂的生产过程中助流剂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颗粒的流动性使之顺利地通过加料斗进入冲模。助流剂用于直接压片时还可防止粉末的分层现象。因此助流剂对于药物制剂的生产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常用的助流剂有很多种滑石粉、磷酸盐、金属硬脂酸盐以及微粉硅胶人们通过反复的实验和实践后发现,微粉硅胶可以达到较好的助流效果。这取决于微粉硅胶的特性,微粉硅胶的粒径很小可以得到均匀的分布粒径小的优势可以让它附着在即便是很小的微粒上混合条件的决定着这些微粒的粒径和分布进而影响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的流动性。经研究发现亲水性的微粉硅胶虽然可以减低微晶纤维素的休止角但是需要一定的混合的条件。而非亲水性的微粉硅胶不仅可以将微晶纤维素的休止角降到更低而且不会受到混合环境的影响从分布情况来看非亲水性微粉硅胶可以在没有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均匀的附着在微晶纤维素表面并且降低了其粘附力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流动性。将微粉硅胶加入任何流动性差的物料中进行混合可以明显的改善其流动性。 三、改善中药提取物的粘性肩助于崩解和溶出 中药提取物的成分很复杂具有很大的粘性水分很难浸透其中无法在其中分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分散片的崩解。恰当的应用微粉硅胶的特性可以改善重要提取物的粘性。中药提取物的比表面积和空隙都很小,微粉硅胶相对来说比较大利用微风硅胶对中药提取物进行研磨改变其物理性质将中药提取物细化其比表面积和空隙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变大,亲水性也得到增加。此时微粉硅胶已经均匀的分布在中药提取物颗粒的表面上,在其周围筑成了一个隔水层从而达到了降低粘性的效果。粒径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药物的溶出度粒径越小那么药物的溶出速度就越快。在药物制剂的过程中加入微粉硅胶不仅是解决了流动性的问题而且基于微粉硅胶的亲水性肩助于水分渗入到片剂中从而加快了片剂的崩解和药物的溶出。 四、助悬 微粉硅胶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助流剂来使用的主要用于改善颗粒的填充状态通过依附在颗粒的表面增加颗粒与颗粒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填补粒子上的孔隙增加其流动性。另外微粉硅胶还可以作为助悬剂依旧是因为其可以均匀的依附在颗粒的表面,形成颗粒之间的隔阂胆碍颗粒的聚集,由此降低了与之混合的颗粒的沉降速度。 五、增加硬度 虽然说微粉硅胶不容易粘连,似乎与增加硬度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如果将用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个别的品种中的特殊应用,微粉硅胶还是可以做到增加硬度的效果的。有实验表明,微粉硅胶可以有效的提高植曲平胃片的硬度。片剂硬度的实验比较如下图: 由此可见,利用内加微粉硅胶可以较好的为片剂增加硬度。这一性质可以在一些浓缩物的全粉压片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微粉硅胶能够增加硬度的原因是因为这些药材粉和浓缩物蓬松多孔,与粒径较小的微粉硅胶混合之后微粉硅胶对于这些孔隙进行了填充减少了材料缝隙的存在从而加强了其本身的硬度。 六、结语 许多国家都对微粉硅胶的生产和利用制定了相关的规定保障了微粉硅胶使用的安全性相信将来微粉硅胶的利用会越来越广泛所以除了已经指定的质量控制规定外还应该建立科学的行业标准建立相关的参数指标为微粉硅胶在实际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指标。目前的微粉硅胶研究只局限于动物细胞中的传递而微粉硅胶肯定还有更多的用途没有被研究开发出来在其应用上我们还要进行更多的实验与实践。
室内设计范文:室内设计师基本素养概述 一、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储备 1.专业知识的储备 在进入大学后每个准室内设计们首先要明白的是:室内设计是一个涉及了空间环境、心理学、房屋建筑学等多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对它的学习就要遵循一个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过程。其次要了解自己在校期间所学习的课程与专业知识的关系。室内设计专业开设的课程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安排课程有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主要目的是提高准设计师的绘画能力和调整他们构图、色彩和空间创造能力;第二阶段为接触阶段,安排课程为房屋建筑学、室内装饰材料与构造等。主要目的是让准设计师们了解建筑的规范,学会识图,了解室内设计的方法材料等;第三阶段为深入阶段,安排的课程为家居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等,主要目的是让准设计师们针对各个不同的空间进行设计的练习;第四个阶段为实践阶段,安排课程为毕业设计、顶岗实践等,主要目的是让准设计师们进行真实性的实践。除了在校期间室内设计专业知识体系外,准设计师们还需要了解获得专业知识的其他途径——书籍、杂志、媒体、网络等。如《InteriorDesign》、《时尚家居》等,网站如室内中国网、设计在线等。只有做好课程内与课程外的双重准备,调整好了长期储备的心态,才能让专业知识的储备丰富起来。 2.相关知识的储备 奈斯比特说:“如果一个人的知识过于专业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可能发现自己的专业已经过时,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知识面很宽,很广泛,在终身教育的配合下,他的专业可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室内设计是一个涉及领域非常广的专业,而且新工艺、新材料的更新变化也特别的快。作为准室内设计师将来面对的客户的职业、喜好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何进行交流与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都要求准室内设计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相关的素养。作为准室内设计师还要熟悉一些生活的基本常识、了解不同场合的着装要求、熟知各种植物的特性、了解当前国家的政策和社会上的大事等。这些知识都需要准室内设计师在学习生活中细心的收集与持续的积累。 二、设计能力的准备 许多准室内设计师在大学生涯里一直孜孜不倦做着知识的储备,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后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室内设计师的准备,等到真正进行设计实践时才发现根本无法完成设计任务。这是因为除了专业知识的储备外,在校期间设计能力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准室内设计师应该在学习期间,不断的去训练自身的设计思维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 1.设计思维能力 (1)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要成为每个准室内设计师提高自身能力的必由之路,作为未来的室内设计师,作为美好空间的缔造者。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去创造美。观察能力的训练大部分需要准室内设计师自己完成。要学会去观察自然界,去观察我们生活的周边所有的事物如建筑的样式、家具的形状并试着将它们融入到我们的设计当中。历史上许多设计师都非常善于运用自己的观察能力。 (2)想象能力 具备了观察的能力后,准室内设计师就需要不断的练习自己的想象能力。大家可以尝试着把事物之间的共通点运用想象将它们联系起来,可能就会产生非常特别的效果。电影《爱丽丝游记》中爱丽丝一会变大一会变小,观影者衡量她的尺度是周围的我们熟知事物的大小。在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的一个酒店设计中就运用了这个原理,设计师帮助我们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将我们熟悉的花盆扩大了几十倍的大小,里面种植了藤蔓植物组成了个花园,把就餐的座椅摆放在了这个花园中,让人产生了自己变小的美好错觉。 2.设计创新能力 设计创新能力是每个室内设计师所具备的非常重要的能力,但创新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大家要在学习期间,认真对待每次的设计,进行不断地自我训练。而要做到创新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以下两点:(1)打破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方式、程序、模式。特别是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设计创新的最大阻力。(2)打破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认定原有的行为就不会再去考虑其他方面的作用。功能固着的产生原因包括心理因素和行为习惯。 3.设计表达能力 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后,很多学生都非常苦恼该怎样把自己脑中的想法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大家要在校期间学习一定的表达方法,将自己的设计从脑海中变到图纸上。设计的表达方法有许多种:设计速写、设计制图、模型制作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在校期间的3DMAX、AUTOCAD、手绘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课下也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够熟练的掌握。 三、总结 对于每个高校的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室内设计是一件具有艺术性与创造性的工作,但专业的学习并不是无规律可寻的。想成为一个具备敏感性、智慧、好奇心和创造力等素质准室内设计师,一定要通过各方面培养和训练。这些培养和训练可以来自在校期间的课程、作业、实践也可以来自自身的阅读、整理与改进。究其本源是要从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储备和设计能力的准备两个方面入手。室内设计师成长之路非常漫长。只有同学们在在校期间做足了准备,毕业后在实践中才能更快的成长成一名合格的室内设计师。 作者:高珊珊 吴思萍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室内设计范文:灰空间室内设计价值研究 一、灰空间的存在价值 传统的室内设计中,人们着重注意的是各职能空间的布置和摆设,为了凸显其职能性,会根据作用而进行设计。举例来说:一个拥有孩子的三口之家居住于一间三室一厅的房间。为了体现父母亲的沉稳与气质修养,卧房采用整洁大气的设计形式;对于孩子的房间,为了展现孩子的天真浪漫,室内整体的设计较为天马行空,并且采用了靓丽的色彩。这样的设计虽然在各自的效果上达到了客户的需求,然而在房屋的整体布置中却充满了违和感。这正是人们只注重职能性空间而产生的弊端,虽然从眼前来看是符合个人需求的,但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却又显得设计非常突兀。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审美眼光的不断改变,只注重局部的室内设计方案已经无法满足时下人们的要求。与此同时,灰空间理念的提出,将整个室内设计引领至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灰空间作为连接两个职能空间的过渡空间,将两个原本独立的空间联系为一个整体,使人们不再局限于某个视角,而是可以通过对整体的印象,将其与客户的要求统合成一体,对整体空间进行设计与布置。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两个独立职能空间的界限,从而统合了一个整体,为室内设计更加统合全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灰空间的存在意义 灰空间在整个房屋设计中主要是指房门到客厅间的过渡地带、房间与房间相连的走廊区域、室内设置的休息区域以及外接阳台、主人因特殊需求或个人喜好而架设的陈列空间等。这些空间虽然在房屋的整体当中并不占主要地位,但其的存在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其一,这类过渡空间增加了空间之间的转化,使空间更具有层次感,便于人们居住。虽然其不如职能性空间解决了人们生活与居住的要求,却可以将原本单调的居住环境划分得更加合理,并有力地阻隔了各职能性空间,方便于人们在不同的职能性空间里进行不同的活动。其二,这类过渡空间调节了室内的气氛,突显了居住者的个性,陶冶了居住者心灵。人处于相应的职能性空间内,其心境会跟随环境而变化。比如书房作为学习与工作的场所,人们在进入书房之后就会感受到其中的庄重与压迫感;进入舒适的卧房,人们则会感受到舒适与睡意。在不同的职能性空间内,人们会根据其布置与设施而自然而然地进入相应的状态。但每个人不可能总是保持着某种状态,偶尔对于心灵的放松也是其内心所追求的,这个时候,灰空间这种非职能性空间的存在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可以调节人们的心理,放松人们的心情,使他们得到身体与心灵的释放。 三、如何设计灰空间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灰空间在室内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其设计理念和方法越来越受到各地室内设计师的重视。现笔者从以下几点来说明室内设计对于灰空间设计所采用的具体方法。 (一)灰空间的设计理念 首先,赋予灰空间特有的意义。灰空间作为连接两个职能性空间的过渡空间,虽然在设计上处于配角的地位,却可以通过对整体设计的要求,成为传达设计理念的主要场所。通过对灰空间这一过渡空间的修饰,可以将整体设计理念完美的衔接与过渡,从而更好地传达设计者的所思所想。举例来说,房屋整体的构成需要中国风的大气恢弘,就可以在入口处增添中国结、剪纸艺术等中国元素,在走廊上布置古风地桌与陶瓷花瓶,在休息区的墙壁上悬挂水墨山水画。另外,为了体现居住者的自身修养,在客厅与饭厅或走廊之间也可设置木质摆设架,并且在其上添加富有中国气息的文玩盆栽。这种布置与摆设,可以将室内的各个职能性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室内空间看起来完整、统一。其次,模糊职能性空间与灰空间界限。这类设计理念是通过将职能性空间的空间区域模糊化,从而在不破坏职能性空间的整体构想的同时,柔化职能性空间与非智能性空间的界限。这需先从整体出发,将灰空间引入职能性空间之中,以模糊边界,使职能性空间在视觉上得到延伸,在空间感上具有层次。灰空间在此起到了过渡与序章的作用。最后,设计基调的选择。目前对于灰空间的基调选择有三种方式。一是调和性基调。这种基调主要侧重于对设计元素的调和,通过灰空间自身的过渡性来引领人们逐渐适应职能性空间。这种诱导性的基调选择可以使人们在未进入职能性空间之前就调整好自身状态,从而可以更好地面对接下来的职能性空间。二是冲突性基调的选择。此类基调的选择注重由于冲突与矛盾而引发的新鲜感,所以在过渡的灰空间内的设计与职能性空间内的设计完全不同,能让人在通过过渡后进入到完全预想之外的空间,从而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三是中性化的基调。这种基调主要的特征是求稳,没有特定的指向性或者反差感,注重整体的气氛,进行稳步的过渡。总的来说,这三种基调的选择可以根据适用人群的不同而进行选择,以达到灰空间的有效利用。 (二)灰空间的设计手法 在对于灰空间理念有足够的认知后,接下来我们将对灰空间的具体操作手法进行相应的简述。根据上文描述可知,灰空间主要是房门到客厅间的过渡空间、房间与房间相连的走廊空间、室内设置的休息空间以及外接阳台、主人因特殊需求或个人喜好而架设的陈列空间等各个过渡性空间的总称。对于这些不同的灰空间,其主要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根据不同的房屋构造,可以采用不同的家具来使原有的灰空间增加更多的功能与效用。比如说单身公寓比较流行的壁柜式床铺,可以通过床铺的收纳与放出来改变房间的职能,从而使原本的灰空间变成了可以利用的职能性空间。另外,可以利用室外的自然条件,将原本灰空间的阳台等地建造成空中花园或者菜园。不但可以陶冶使用者因工作忙碌而疲惫的心灵,也可以将灰空间有效利用起来,为整体居家设计带来了活力与自然气息。此外,在走廊或者餐厅与客厅的过渡区域摆设盆栽或者鱼缸金鱼,也可以很好地调节居住者的心情,有利于疏导居住者的压力,并且根据整体的设计效果,达到自然与设计结合,增加房间的舒适度。相较于利用摆设道具、家具等物体,颜色的搭配与材料的质地则是在感官上为灰空间添加了亮点与活力。其实家居摆设等诸多的元素,都可以对颜色的搭配起到作用,根据不同的室内设计需求,采用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家具,可以很好地调节人们的心情与感观享受。毕竟对于颜色的感觉,众多人群都是大同小异的,暖色调带来的舒心与安逸,冷色调带来的幽静而安定,都可以很好地舒缓都市人的压力。所以,合理地将颜色与质地运用在灰空间的布置上很有必要。灰空间的设计通过理念的疏导与手法的完善,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其使用率与存在意义。可以说,理念塑造了灰空间设计的发展方向,手法完善了灰空间的存在价值,无论是起到了过渡作用,还是装饰作用,灰空间都在整体上联系了整个房间的布局,成为了室内设计的纽带。 四、总结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发现灰空间对于室内设计来说是意义重大的考量因素。合理地运用灰空间,将它作为串联整体室内设计的纽带,并切实地发挥其过渡的作用,可以提高居住者居家生活的舒适度。室内设计的从业人员应该认知到这一点,深刻了解灰空间在整个室内设计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并且积极探索,合理运用灰空间,以为居住者打造更加舒适、惬意的居住环境。 作者:白朝勤 袁友胜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室内设计范文:室内设计中技术美学的应用 一、室内设计与技术美学概述 1.室内设计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室内设计只有一二十年的历史,但是人们对自己的起居场所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布置,让其达到功能的实用性和环境的美感,却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开始时期。室内设计指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室内空间使用功能和视觉感受的需求的特殊目的,而对室内空间进行加工、布置的一种活动,是对建筑物内部环境的一种再创造。室内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要实现装修设计材料的最大化应用,突出经济性的同时,注重实用性和艺术美感。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装饰部分演变的结果,它可以分为居家空间和公共建筑空间两大类,它泛指能够在室内建立的所有物件,例如:墙体、门窗等原有部分,还有灯光、视听设备空调等后期添加的部分。室内设计所涉及的专业术语有空间、照明、功能、色彩等等。 2.技术美学 技术美学是以研究技术美及其应用规律的一门现代美学应用学科。它最早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后来得以在设计领域广泛应用。技术美学是一种综合性很强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还涉及符号学、文化学、建筑美学、工业美学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3.室内设计与技术美学关系 自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一些新材料和新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建筑建构之中,并在逐步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现在建筑特别是室内设计能否达到既定效果,越来越取决于技术水平。 二、室内设计中技术美学的特征 室内设计是通过对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的应用,创造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综合艺术。成功的室内设计作品,其基础是技术性,同时在设计风格和式样中展现出美感。在室内设计中,技术美学所包含的功能美和技术美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技术美学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功能性是设计的基础和根本目的。二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 1.技术美中的功能美 功能性是设计的本质要求,是设计的目的和基础,没有功能性的设计就不具备设计的本质特征。功能美能否实现是衡量一项设计成败的最基本要素。没有使用功能的室内设计作品,是没有使用价值的设计。因此,具备功能美是设计成功的基本要求。在室内设计中,功能美是体现技术美学的主要内容,同样,功能美是人类设计目标的现实化。现代室内设计注重使用者的体验和对使用者的关怀,突出人性化,这是历史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功能性的必然要求。 2.技术美中的艺术美 在技术发展的初始阶段,技术往往不够成熟,相应地产品也与人们的希望相左,其使用功能大打折扣。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美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设计中,与之相伴的是许多设计作品中开始呈现出艺术美的特征。功能性是功能美是设计的本质要求,但是在几个具有相同功能的设计产品中进行选择的话,人们往往愿意选择那些具有艺术美感的设计。可以说,艺术美是在功能美上的另一个更高层次。 3.技术美中的形式美 形式是表现技术美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在满足了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设计产品的外形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形式美在产品审美构成中,有着重大的作用。 三、现代室内设计中技术美学的表现形式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技术美被广泛地应用于室内设计之中,室内设计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技术美学。 1.结构中体现的技术美 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风格,对玻璃和钢结构运用较多,设计风格也注重简洁、精密。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室内设计的美学手法融合了结构形式、光影塑造、材料质感等内容,其中,室内设计以有机结合结构为重点,让技术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在90年代以来,室内设计师着意通过对构造进行精致的设计,力求在视觉上达到轻盈、精致的美感。同时,注重对金属材料结构和构造的设计,大量的金属网状结构被运用到室内装饰中,很好地展现了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技术美感。 2.材料和工艺中体现的技术美 材料是室内设计的物质基础,没有材料,就会不可能有设计。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材料的更新,新的材质在表现设计作品的技术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装饰材料的增加,运用适当的工艺来展现材料的性能和特点并表现美感是现代室内设计的表现手法之一。现代室内设计,材料和工艺越来越成为设计的精髓。设计师通过因材施法和因质施材,将装饰材料通过相关工艺加工,呈现出技术美感。 3.形式美中体现的技术美 室内设计中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适度美、均衡美和韵律美。适度美要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均衡美要求室内设计不单一、僵化,讲求丰富和变化,韵律美则是说设计要体现出一定的规律重复,不能显得杂乱无章,要“变中求稳”。韵律美是室内设计的高级需求,是对室内设计心理和生理的综合感观。 作者:刘红春 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工程学院 室内设计范文:设计程序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一、设计程序 (1)立意(了解业主的基本愿望与要求) 立意,也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构思,这在设计中是极为重要的步骤。没有了立意,设计方案往往就就失去了“生命力”。一般情况下只有先明确了主题与构思,才能进一步的深入工作。但是,要产生一个绝妙的构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去寻找相关的信息资料,需要设计人员反复的思考与对比,因此,设计人员一般会给出几套设计方案,以供业主选择。所以,前期要和业主进行深入的交流,充分了解业主的家庭基本情况和职业,更要了解每一位家庭成员对各个室内空间的具体使用要求和喜好习惯。根据业主的心理需求结合必要的设计参考资料,确定设计主题,准备进入设计方案阶段。 (2)明确预算额度 在设计准备阶段应该先确定业主的预算额度,预算对于室内空间的整体装修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前期图纸出示初步的预算方案,并和业主进行交流和引导,促使业主接受预算方案。 (3)拟定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书的主要内容要包括设计思想与主题,设计的内容、条件、标准、预算和相关的设施配套情况等。拟定任务书之后要和业主及时沟通,不断的完善和修改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内容,拟定可行性的合理方案任务书。 2.方案设计阶段 (1)草图设计 通过对项目的前期调研和深入研究,进入到草图设计阶段。草图设计是在前期准备阶段的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性的工作过程。在这个阶段,设计师要根据之前收集的资料、相关案例等各种数据和因素整合在一起,提取设计元素与设计灵感绘制草图。从功能分区入手进行空间分配,利用抬升或下沉的设计手法进行空间划分,建议使用泡泡分区法进行空间划分。空间分配合理后,要对色彩设计进行比较,尤其是冷暖色调的搭配,同时也要注意材料的运用,包括材料的品牌、质量、规格等方面。对装饰造型与装饰细节要反复推敲,并且要和设计主题相切合。草图的绘制过程其实是设计师全面思考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反复修改,使此方案开始饱满,最后形成一个从概念转化为具象的设计方案。 (2)方案的扩充与细化 方案的扩充与细化主要是与业主沟通并深化设计草图,设计师应当详细的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意图,充分的对设计草图进行讲解,得到业主的认可后进行开始具体的方案设计。这部分主要包括设计说明、设计目录、平面图、天花平面图、各空间的立面图、3D效果图等个图纸的细化。除设计图纸之外,还要具体落实到家具的风格、灯具的式样,陈设的布置,甚至连软装都要设计到位。方案的扩充与细化是对方案的进一步完善,这个过程要解决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包括造价的控制。 3.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的设计是对设计内容的规范、标准进行细化。草图和方案设计并不能代替施工图的设计。施工图的图纸是技术性的图纸,要符合国家制定的制图规范要求,除此之外还要包括具体的节点和大样图、设备管线图、剖面图等。需要注意的是,施工图的设计还要考虑电力系统、给排水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等线路和设备的设计。所以施工图图纸要尽量的规范、详细。 4.施工 施工阶段,也就是进入后期实际项目的设计实施阶段后,设计人员还要扮演监理的角色,继续对项目进行跟踪,否则也难以达到设计方案的完美效果。设计人员首先要与施工人员进行沟通,对图纸的细节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与确认,确认施工人员已经完全掌握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在施工过程中,要不定时的密切注意水工、电工等工种的交叉技术,以免影响水路、电路之间的关系,给后期业主的使用带来问题;现场要根据施工情况进行灵活改动或补充,尽量在材料的装饰施工上保证施工质量;配合业主选择装饰材料、灯具、卫具、家电等设施,以便更符合设计师的设计理想状态。 5.验收与后期维护 当施工项目结束时,相关的质检部门和业主会来验收。当后期业主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某些质量上的问题时,设计公司还要对此项目进行后期的维护与保养。 二、总结 总之,为了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设计人员必须与客户、施工的工作人员、材料经销商等相关人员密切合作,才能确保项目不出问题,并按时、保质保量的交工,给客户一个满意的理想室内空间。 作者:刘雯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室内设计范文:木雕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一、木雕装饰艺术探源 我国木雕工艺发展几千年之久,形成了几大派别,各有特色,最著名的是:浙江东阳木雕、广东金漆木雕、温州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唐宋时期,木雕工艺在室内装饰方面创造了新的艺术天地,出现了高型桌、椅和落地屏风等家具,垂足而坐的习惯,在唐宋以后形成。随着家具的加高,各类木作摆件,于是木雕行业在此形成了进一步的细分。直至明清时期,木雕艺术在室内设计的发展达到顶峰时期,尤其表现在家具和建筑装饰上,其雕刻内容均以人物故事、山水、花鸟、走兽四大部分为主题,把中国传统故事雕刻的栩栩如生。因此,明清时期的木雕艺术也是我国木雕装饰艺术的代表作品。民国初期,木雕作坊还很昌盛,抗战期间,大批作坊倒闭,北京的木雕文化陷入绝境。直至建国后,人们对室内的审美逐渐有了要求,大搞中式装修,于是木雕文化又再一次盛行起来。 二、木雕艺术在传统设计中的体现 1.建筑构件中的木雕艺术 在传统木雕中,寄情于动物花卉的题材是最为常见的,另外还有故事和典故被雕刻于各类木头之上,每件木头被能工巧匠赋予重大意义,成为流传于世的经典作品。我们常见的有建筑构件的藻井、天花、撑拱、雀替、隔扇窗等,雕刻手法又分为浮雕、圆雕、嵌雕、透雕、贴雕、阴阳雕、浅雕等。这些作品反映出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也使中国建筑的装饰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2.家具中的木雕装饰艺术 家具中使用木雕装饰,不仅仅是为了起到装饰作用,也能与建筑中的装饰构件相应承,烘托建筑中的主体,并丰富整体,增加建筑的艺术欣赏价值。家具中常见的木雕装饰有屏风、佛龛、镜架、笔筒、家具雕饰等。这些装饰品直至今日仍被人们广泛使用,几处的木雕装饰分布在家具中,让人耳目一新。 三、木雕艺术在现代室内中的应用 1.室内设计中木雕艺术的表现手法 根据现代室内设计的趋势发展,很多设计师把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木雕工艺,诠释出与现代家装风格相适应的多种表现形式和内容。用木雕对室内设计进行装饰点缀,为传统木雕艺术的发扬起到了很大作用。传统木雕文化走进现代室内设计,以“借景”,“小中见大”等方式灵活组织空间,将恬静古典的气息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做到推陈出新,古今结合,使装饰艺术更具文化内涵。现代中式风格的家具多以木雕艺术的表现形态展现出来,这样的家具凭借形式感强,感官厚重等优点为消费者青睐。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这些木雕装饰的点缀也为室内空间增添了几分韵味。木雕工艺品的存在,既是空间层次的点缀,也是一种美得享受。将木雕文化契合的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手法:高度概括简化,抽象变形,引用现代图案等,使木雕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的表达不致突兀。把现代元素融入到传统木雕艺术,呈现出与现代室内风格多元素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2.木雕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意义 木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本身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可以增加室内空间的文化内涵,体现人与自然的相融关系,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木雕装饰艺术广受人们青睐,作为设计师应该把传统木雕工艺与现代家居环境紧密结合,使审美、空间、风格协调统一,使传统木雕工艺与现代室内相接。既是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也推进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审美,室内设计因为木雕艺术的引入,而更具观赏性和增值价值,其艺术性更加耐人寻味。 作者:李红叶 韩永红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室内设计范文:植物景观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一、植物景观在室内设计中的影响 1.植物景观可以净化室内空气 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持续吸入二氧化碳的同时,也持续呼出氧气,令室内空气可以更加洁净,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健康。并且,室内存在一些植物景观,还能够提高室内湿度,如此可以预防室内因过于干燥而为人们造成的伤害,特别对于北方而言,室内大多会安置暖气或地暖,随着冬季室内温度的提高,通常会十分干燥,假如不适当进行加湿,人们从室内到室外则容易感冒,从而影响健康。 2.美化室内,让室内更加柔和 植物景观本身就具备一些美感,并且,还可以当做室内环境的植物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其他一般植物对比,更具有观赏性。而且,由于植物景观通常可以散发清香,可以为室内空间更为柔和,为居住的人带来更多的舒适感。植物本身能够打造一个独立的景观,也可以透过其他效应结合成一定的景观,假如可以将其和室内物质相结合,效果将更加明显。室内环境原本十分刻板,可是透过融入植物景观的形式,则会更为柔和,十分适宜人们居住。 3.可以让居住的人修养身心,不但可以提升鉴赏能力,还可以陶冶情操 我国本就具有隐居山林的情怀,可是由于现代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而设计人员将植入景观融入室内环境当中,为人们提供更多接触自然的机会,通过为植物浇水、施肥,来陶冶情操。 二、植物景观基本研究现状 1.要重视基本需求,并经济适用 现代化的植物设计主要为适用,也就要通过具体实际状况进行景观设计,对室内空间的差别对植物景观进行选择。比如客厅,主要作用为招待宾客,可以摆放盆景,从而烘托出气氛;书房可以摆放绿色植物,提供学习的氛围。而在选择植物的过程中,还需提高基本适用经济原则。对不同植物景观的摆设方面,需要相互适应,令室内空间更为协调。 2.合理布置植物 关于室内总体设计,需持续对空间进行协调和布局。对植物布置而言,不可摆放在角落让人们观察不到,也不可占据较大的空间。关于植物景观的布置过程,需持续展现出自身的美化意义。在美化空间环境的过程里,不可以对人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造成影响,因此,需合理的对植物景观进行布置,以免与不同装饰之间产生问题。在实际布置方面要按照基本艺术原则展现艺术之美。 3.协调亮度,色彩适应 对于室内设计而言,人们主要关注的是关于色彩的感受。持续对景观立体感以及重要性进行突出。针对一些较暖的环境空间而言,要用比较偏冷的植物进行搭配。对于冷色调空间而言,需要通过暖色植物进行搭配。比如客厅背景为亮色调,可以选择冷色系植物进行搭配,而卧室和卫生间由于光线不够充分,可以选择暖色调植物进行搭配。如此搭配与布置才可以展现出相对理想的效果。 三、植物景观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入口 入口作为人们步入室内的必经之地,应透过植物把入口的台阶、门、乃至门厅三者从空间进行衔接,构成一种从外至内的空间流动感觉。这些位置的植物景观应当具备明显的欢迎氛围,应当挑选一些姿态挺拔、叶片朝上的盆栽植物,也可以选择一些颜色鲜艳的盆花。假如室内入口光线较暗或场地较小,则挑选一些修长耐阴的植物。 2.客厅 客厅作为接待客人的主要地点,从配置植物方面则要展现出充分的待客氛围,需体现出大方得体,不可以过于繁琐,可以挑选欣赏价值较高、颜色鲜明的盆栽。可以在客厅的角落或沙发旁摆放一些观赏植物,为了让客厅更加具有生机,可以摆放一些垂钓。 3.卧室 卧室作为休息区域,可以挑选令人放松的植物,缓和紧张的心情,还需同地面、墙壁、家具的颜色相符。植物应当挑选盆花或吊盆,颜色不可过于鲜艳,以冷色调为主,如此将有利于睡眠。需要注意不要在卧室摆放香味较为浓郁的植物,以免产生中毒现象。儿童卧室的植物配置需加强安全性,由于儿童好奇心较强,可以选择一些趣味性植物,如此可以建立儿童的思维能力。 4.书房 书房的主要功能为学习,应当营造一个清净的环境。室内布置应当简单大方,挑选一些颜色与形状均柔和的植物,如此可以展现出高雅的风格,可以挑选观叶类植物。 5.楼梯 楼梯是构成死角的地方,配置植物能够遮挡这些死角,并令环境得到美化。如果楼梯较宽,可以摆放盆花或观叶植物。转角平台宽阔时,可以摆放较为大型的植物,扶手的栏杆处也可以通过常春藤等植物进行缠绕,提高室内的自然氛围。 6.餐厅 若令餐厅具备一种清新的氛围,可以摆放一些颜色鲜艳的盆栽或插花,比如常春藤、仙客来等,可是尽可能不要放置味道较浓的植物。 四、结束语 植物景观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会超脱人们对原本绿色的所需,室内空间作为人们十分主要的生活方式所在,只有将其打造的更为人性化,才可以让人们更加舒适、安心。 作者:李映潼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室内设计范文:室内设计教学中色彩设计的应用 一、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色彩设计的不足 (一)教学形式、内容过于模式化 当前的色彩设计的教学过程当中,大部分都只是对于色彩设计的理论以及色彩设计类型的讲解和教学,模式化的内容虽然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色彩把握和认识,但是过于重视对色彩设计的理论教学,只会造成学生的在实际色彩设计上不能发挥自主创造性,同时也会降低学生在学习色彩设计上的积极性,从而就会使得学生对于色彩设计课程内容不再感兴趣,不利于学生色彩设计能力的提升。 (二)色彩设计教学手段陈旧 目前国内室内设计的色彩设计教学长期运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使得在很大的程度上让学生在色彩设计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制约。色彩设计的教学理念和思维对于教学实践中的内容和手段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色彩设计课程上,国内在教学实践中过于依赖对国外教学手段的使用,缺乏符合自身的色彩设计教学内容与理念,这也就造成我国在室内设计中的色彩设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普遍偏低。 二、室内设计中色彩设计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从色彩探究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市场对于室内设计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升。这也就要求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要注重色彩探究的引导,从而对学生在创新能力进行激发和培养。在室内设计的色彩设计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色彩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练习,进而能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色彩应用的思维上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由此来让色彩设计的效果上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以此来为以后的色彩设计教学以及学生在进行色彩设计实践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在创造思维的有力引导,不仅拓展了学生在色彩认识以及运用合理色彩能力上都提升了一个新的水平。 (二)将课程内容融入课题研究,突出课堂教学的开放特点 随着当今室内设计的理念的不断变化,因此在室内设计的色彩设计的教学实践当中,设置合理的问题来作为教学思路,同时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所得出的问题答案,更加有利于色彩设计教学的实践性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可以在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且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样的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得色彩设计教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不仅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维,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色彩设计的兴趣,从而有助于学生在色彩设计实践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增强基础与专业色彩的关联 室内设计中的色彩设计是色彩设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对基础色彩掌握以后,可以将基础色彩融入到学生的专业中去,从而使得学生在色彩的运用上能够更具有全面性、专业性,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基础色彩与学生的专业色彩紧密相连而又可以区分开来,并且也是能够为学生在专业室内设计的实践中能够灵活的运用色彩设计。 (四)注重地域色彩特点学习,传承民族艺术 运用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信息搜索手段,对我国民间的艺术形式和工艺进行搜集和梳理,以此来对室内设计中的色彩设计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也有助于地域色彩特点的扩展。不同地域文化与审美上的差异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的色彩搭配,从而能够体现出地域性色彩的可识别特点。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以及教学手段上可以采取实地考察、教师引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的地域色彩文化,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利于我国民族艺术的传承。 三、结语 室内设计中的色彩设计教学,要从实际的教学情况为基础,顺应当今色彩设计教学的潮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从而为色彩设计教学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作者:周霏 单位: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室内设计范文:室内设计中起居室设计论文 一、起居室的功能分析 起居室中的活动是多样的,其功能是综合性的。起居室中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家庭聚会、视听、会客接待等,同时兼具用餐、睡眠和学习等功能,几乎涵盖了家庭中80%的生活内容,同时,它的存在使家庭和外界沟通有了一个良好的过渡。起居室作为家装设计的核心空间,是家居空间的主要的基调,影响着整个空间环境的气质、风格与品位,设计者除了要考虑其休闲、聚会、会客以及娱乐等实用功能之外,还要考虑家人的社会背景、爱好、兴趣、舒适度和视觉效果等多方面因素,并结合空间特点全面分析考虑。 二、起居室的家具布局形式 起居室平面的布局往往影响其使用的方便程度,尺寸要根据建筑实际情况、家庭成员、来客数量以及视听设备要求等进行综合考虑。现代住宅功能空间中起居室的布置通常有以下布置形式:其一,L形平面布局。即两个成L形的实体墙面,这种布局形式是比较开敞的布局方式,沙发根据墙的转角进行布置,通过天花板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限定起居室的空间范围。这是一种在有限空间中放置多个座位的较为方便的形式,在空间具有流动性的同时对空间有所限定。其二,U形布局。U形布局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沙局形式,将沙发或椅子布置在茶几的两侧,开口对着电视背景墙、壁炉或者最吸引人的装饰物,从而营造出庄重气派、亲密温馨的氛围,使人能够轻松自在地交流。其三,相对式布局。相对式布局是三人或者双人与单人沙发放置在茶几两边,形成面对面交流的状态。这种布局形式具有良好的会客氛围,适合于较为宽敞的空间。其四,分散式布局。分散式布局是一种浪漫、随意性较大的布局方式,可根据主人在起居室中的日常生活方式进行最为舒适、最便捷的区域流线划分。这种布局十分适合喜好休闲、个性化生活的年轻人。其五,“一”字形布局。“一”字形布局是沙发以“一”字形的方式靠墙布置。这种布局所占空间面积较小,适合面积不大的客厅空间。 三、起居室的装饰手段 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不仅对居室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注重展示个人的风格,从而体现主人的品位以及家庭氛围,在空间处理上趋于简洁化、自由化。 其一,墙面。 设计师应从不同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出发,设计出独具特征、多姿多彩的起居室空间。应注重墙面与整个室内装饰、家具布置的背景融合为一个整体,以简洁为主,色调最好选择较为明亮的颜色,使空间明亮开阔。同时,应对一个主要墙面进行重点装饰,以集中视线,表现出家庭的个性以及主人的爱好。 其二,天花。 起居室的天花造型风格,可分为现代简约、欧式、新中式以及ARTDECO风格几种。由于受住宅建筑层高低的限制,不宜做过多的造型,以简洁的形式为主。 其三,地面。 起居室地面多采用地砖、天然石材、人造石材、木地板等多种材料。设计师应对材料的肌理、色彩进行选择。地面的造型也可以用不同材质的对比以取得变化。南方的气候潮湿,应避免大面积采用地毯或者木地板作为铺装;而北方住宅如需铺设地暖,地面材料的选择应避免使用较厚的实木地板。 其四,艺术品陈设。 装修构造是围合组成空间的界面结构,即空间界面的包装。装饰陈设是对已装修完毕的界面空间进行附着于其上的布置,以及空间中的活动物品的点缀与布置。艺术陈设的风格应该与整个居室的风格一致。陈设是装修后进一步的升华,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是陈设艺术品的种类。 在欧式风格中,陈设应以欧式的雕塑、灯具、烛台、油画等为主;在中式风格中,陈设应以瓷器、字画、扇、盆景等为主。古典风格的陈设艺术品大多制作精美,比例典雅,形态沉稳;而现代风格的起居室中的陈设艺术品则色彩鲜艳,讲求反差、夸张。当面临诸多选择时,设计师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陈设用品的选择要与室内设计整体风格协调一致,否则会使起居室产生凌乱的感觉。室内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是各种室内物体的形、色、质、光的组合,这个组合应是和谐统一的整体。 二是艺术品的陈设位置。 陈设品的陈设位置应从视觉需要出发,结合空间形态设置,同时也必须遵循对立统一的原则合理配置。主要的陈设往往位于起居室空间中的醒目位置,起到视觉中心的作用,而次要和从属性的陈设则摆放比较随意,主要依据其造型表达与区域空间配套。现代住宅装饰中,起居室可以用壁画、艺术品等加以美化,也可以利用材质的对比取得丰富的视觉效果。 四、总结 起居室是家庭装饰装修的重点,而起居室的墙面装饰设计又是重中之重,设计师应从每户家居的特殊性及主人的兴趣爱好出发,发挥创造性,从而获得良好的装饰效果。 作者:王彤云 单位:菏泽学院 室内设计范文:现代室内设计的风格及趋势 一、现代室内设计的概述及发展现状 现代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发展仅十几年的新兴的学科,常存于人们的意识,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自人类文明时期开始就存在装饰和美化室内居所。从建筑发展的初期,室内设计就相伴而生,所以对室内设计史的研究也是研究建筑史。室内设计是基于建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建筑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美观,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空间环境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由于室内设计的目的是随着不同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由此产生不同的设计风格,这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自身室内环境不同的追求功能。室内设计不仅是功能设计,也是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需求性设计,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专业门类,设计作品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室内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近十几年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壮大,迅速发展的中国建筑业引领室内设计行业也呈现出快速增长发展的趋势,在这种形式下室内设计所面临的既是机遇也要接受挑战。同时,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现代室内设计的设计风格也不同于以往。设计者必须进行室内空间的充分了解在其风格的设计,根据空间分布、大小、位置等具体情况,依靠科学合理的方法去制定一个详尽完善的室内设计方案。设计师应遵循基本设计原则,给出这些独特的生命力,它的设计作品应该是一个舒适、温馨和优雅的生活环境。因人们的个性使然,价值观和审美观均有所差别。 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态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喜欢时尚性的现代化设计,有的人喜欢古典风格,有的追求华丽,有些人喜欢亲近自然,现代室内设计风格呈现多样化、人性化。室内设计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双重需求为主要目的,从而对人所处的生产环境、生活学习环境、工作环境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改造,达到使用功能的必需条件和视觉环境的美好享受。室内设计可以提高空间的生理、心理上预期的生活环境质量。从狭义上讲,由于空间条件的不同、业主要求的不同、室内设计的目的也随着客观条件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产生不同的设计风格,反映人们对功能和艺术的不同追求,以有限的物质条件创造出无限的精神价值。 二、现代室内设计的特点 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同时也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建筑设计是室内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它跟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是建筑单体设计的前提是一样的。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有很多相似性,既要考虑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要求,同时也必须遵循建筑美学原理,也都受到材料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等。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相对独立的,具有以下特点: 1.室内设计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密切 由于很大部分的时间一个人的生活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室内环境质量的好坏,必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安全,健康,效率和舒适,室内空间的大小和形状,室内装饰图案的美观与否,都会给人一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同感受,甚至可以伸手触摸到室内的家具,设备和墙面,地面接口,使室内设计更深入,更小心,这是自然的,必须从更加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舒适的角度来想问题,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角度考虑。 2.对室内环境的构成因素考虑更为周密 室内设计对构成室内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采光与照明、色调和色彩配置、材料质地和纹理,对室内热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和气流,对室内声环境中的隔声、吸声和噪声背景等的考虑,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这些构成因素的大部分都要有定量的标准。 3.现代室内设计较为集中、深入、细致 深刻地反映了设计美学中的空间形体美、功能技术美、装饰工艺美。如果说,建筑设计主要以外部形体和内部空间给人们以建筑艺术美感的感受,室内设计则以室内空间、界面线形以及室内家具、灯具、设备等内含物的综合,给人们以室内环境艺术的感受,因此室内设计与装饰艺术和工业设计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4.室内功能的变化、材料与设备的老化与更新更为突出比之建筑设计 室内设计与时间因素的关联更为紧密,更新周期趋短,更新节奏趋快。在室内设计领域里,可能更需要引入“动态设计”、“潜伏设计”等新的设计观念,认真考虑因时间因素引起的对平面布局、界面构造与装饰以至施工方法、选用材料等一系列相应的问题。相应的室内设计风格变化更活跃,由于生活方式变化引起的室内空间设计需求的变化,设计思维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再就是,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现代室内设计所创造的新型室内环境,往往在电脑控制、自动化等方面具有新的要求,从而使室内设施设备、电器通讯等等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此外,现代室内设计及其产品整体的附加值也随着科技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后,具有明显的设计个性。室内设计能比较全面细致地体现使用者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态度。使用者的个性需求由于其设计手段多样,层次丰富,为使用者参与设计全过程提供了彰显的发展空间。 三、现代室内设计未来发展趋势 设计是连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人类希望改变世界,通过设计来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室内设计的核心问题是解决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矛盾,或两者的协调。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态度的变化,室内设计一直在不断发展的状态,并提出了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向于多层次、多风格;现代室内设计在室内空间对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内涵的环境更强调。对不同艺术风格的追求,样式频繁的变化,室内设计中出现的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五彩缤纷,不断探索创新的局面。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现代室内设计具有以下发展趋势:现代室内设计的风格特征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材料的选择 传统的室内设计过于注重装饰效果,只考虑设计材料的价格、款式、质量以及能否达到自己满意的设计风格等问题,很少去关注室内设计中所使用材料的材质如何,是否环保,是否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影响等问题。不过,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居住环境的质量以及自身的身体健康。所以,现代室内设计中,人们开始注重环保型材料的选择。 2.追求自然与环保 随着绿色环保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人们在装修风格上开始注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越来越多的绿色植物与环保材料开始运用到室内设计中。这几年以来,国际上工艺先进国家的室内设计正在向高技术、人性化方向发展,国内的室内设计重视了科技也更加强调人性化设计。我国室内设计开始回归自然化,在住宅中创造舒适的田园气氛,采用许多民间艺术手法和风格。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与我们每个人紧密相连的,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节能环保的重要性。所以,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开始追求自然与环保的设计风格,尽量减少对生态与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方面,室内设计的起源是人类创造适于生活和居住的人工环境;另一方面,人类也具有亲近大自然的生物性;二者的平衡结果便是在人工环境中适度引入自然环境因素。例如,随着环保意识日渐深入人心,人们向往自然的室内环境乐于创造舒适的田园气氛,强调色彩的自然属性和天然材料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设计师们不断努力的回归自然,创建一个新的纹理效果,具体的和抽象的设计手法使人想到利用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舒适和温暖,身心的舒适。另外,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要求出发,室内设计将更注重低碳环保设计,考虑节能与节省室内空间,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室内环境。 3.技术进步与地域文化相协调 社会的进步导致了室内环境的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使得社会化大生产方式预制安装优先考虑在施工技术和工艺设计,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不仅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室内设计中,匹配效果达到最佳声光,使设计的颜色、形状、实现高速度、高效率、高功能,创造出理想的值得人们赞叹的空间环境。同时,在越来越明显的空间特征的区域文化的表达,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不仅重视科学技术,并强调区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复杂的室内设计风格,室内设计的历史发展过程。 作者:杨明明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室内设计范文:体验式教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一、体验式教学实施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型人才 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全程参与到设计中去,在体验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老师主要负责引导、讲解,辅助学生完成课题。学生们的好奇心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资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开发他们的设计潜力,拓展认知领域,推动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师生互动,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思维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灵活,提升教学效果 体验式教学提倡用各种有效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多视角地感知空间、认识结构,触碰材料,了解施工,使他们对设计的认知更加直观。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能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具体的设计联系起来,让他们对室内设计专业的认识更全面和深刻。体验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感官、情感、思维、行动的体验,更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是更为合理的教学方式,也是提升教学水平和办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提升学生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通过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公司会比较重视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体验式教学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整个设计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缩小了学校和社会的差距,同时也推进了室内设计教学的良性发展,提高了学生自主择业的能力。 二、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室内设计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美术、建筑、装饰、设计等领域,对学生的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根据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新思维意识,能清晰地表达设计思想,熟悉室内环境设计的程序与方法,能在综合把握环境的功能、空间、材料、结构、外观、尺度、施工工艺和市场需求诸要素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合理的改进性设计和创新性设计。从毕业学生反馈回的信息来看,很多学生在工作初期很难直接进行实际项目的操作,究其原因,会发现我们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知识缺乏连贯性 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大多都是分段式的,由浅入深,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引导学生逐渐了解整个专业。分段式的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生更系统、完整地掌握课程内容,但是各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几乎没有任何关联,致使学生很难将他们所学的知识系统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行而有效的知识网。此外还有一些基础课程,每个专业所讲授的内容差不多,缺少跟本专业的联系,学生上完课完全不了解这门课程的意义以及对他们专业的影响,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这种知识连贯性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后期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知行分离 现在大部分院校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前期以理论讲授为主,后期是学生的设计实践训练。设计实践训练的课题大多是虚拟的,学生在进行调研时随意性很大,有人甚至直接从网络上去搜罗信息,这样很难接触到真正的市场,也失去了调研的意义。而在选择设计所用的材料与施工方法时,他们所知道的也仅仅是课堂上老师讲过的,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尤其是在设计一些高档场所,如星级酒店、高级会所、特色酒吧等时,很多学生因为缺少相应的生活经验、设计积累,都一筹莫展、无从下手。这种以理论知识为中心,学习是被动接受的模式,造就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的严重分离,使学校的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致使毕业生不能快速地适应工作环境、融入社会。 (三)实践场所的缺乏 实践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真正能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的学校却少之又少。一般院校只会在大四时给学生提供一两个月去公司实习的机会,而在这短暂的时间中,他们只能熟悉一下工作环境,很难对室内设计有一个系统认识。室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的一个专业,学生们不仅要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为了不让专业知识沦为纸上谈兵,学校也有责任为学生提供一个能深入了解本专业,能参与到设计过程中,能自己动手实践的场所或体验中心。 三、体验式教学在室内设计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室内设计专业实施体验式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缺少实践经验的办法。而效果如何,就取决于体验式教学实施的策略和学生们体验的深度。 (一)课程设置的改革 改变现有课程阶段式的设置,以不同的课题为平台开设各专业课程,课题的设置可以由易向难逐层开展。课题主讲教师负责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组建教学团队。如某住宅空间的设计,课题可以分为实地考察阶段、资料收集阶段、调研阶段、方案草图阶段、方案完成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都有不同的任务要完成,而其中可能涉及的课程有:空间构成、建筑制图与透视、效果图表现、装饰材料与构造、室内设计、预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随着课题的深入,学生需要哪方面知识,就开设相应的课程,会有专业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将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有目的的学习。在整个课题的进行中,学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各种问题又会随着各门课程的开设而逐步解决,使学生能够把各种知识整合在一起,自然地融会贯通。通过一整套的设计,也能使学生对室内设计的流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体验式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讲教师要全程跟进学生的设计过程,随时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了解市场需求,掌握最前沿的设计理论和最新的设计资讯,才有可能与学生分享体验,保证体验式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体验式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体验中获得知识,教师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让知识变成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图像、短片、动画等,同时可能还需要设计一些实践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 1.案例式教学。 室内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凭教师讲述或展示一些零散的图片,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教师应该想办法还原实践现场,让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参与进来。例如在讲设计施工的步骤时,教师可以引入几个典型案例,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图片和现场短片再现设计施工的各个阶段,教师可以适时地穿插讲解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也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获得了真实的工作经验。 2.考察调研。 考察和调研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定考察和调研的题目和要求,给学生发放任务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观察完成教学任务。例如:作为一个室内设计师要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特点、宗教信仰、装修要求、特殊嗜好等,这些问题仅凭想象或去书上、网上找答案是不准确的。教师可以协助学生制作一个调查问卷,将这些琐碎的问题编辑整理,让学生亲自去调研。学生通过实际的与人交流、互动,了解不同人们的真正想法和需求,这些需求就变成了他们后续设计的依据和目标,这样才能接触到设计的真谛,做出更人性化的设计。 3.名师讲座。 学校可以定期地邀请一些知名的设计师为学生作实际项目的讲座,为学生讲解最新的行业政策标准、设计规范、营销策划、客户沟通、成本分析及具体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使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设计信息和设计思维。同时还可以聘请几名有实力的设计师定期为学生进行课外指导、审核,让学生在掌握室内设计的一般规律、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能撰写设计方案文本,能绘制设计方案、施工方案的正规图纸,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套方案设计。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室内设计实践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际工作环境模拟。 建立教师工作室,整合学校设备、技术与资源。在工作室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近距离地认识材料、了解施工、使用设备;学生可以在这里查阅资料、构思方案、小组讨论、画设计图,有问题老师可以随时解答,共同讨论;还可以聘请几个熟练的师傅进行现场施工演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各种材料的用途,通过裸露的结构了解各种材料、造型的施工方法,并指导学生将自己设计的一些简单的作品直接加工出来。这种方式要远比老师对着结构图讲解强得多,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同时还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设计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就业意识。 (三)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 一般的室内设计教学都是分为理论知识、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而学校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造成学校教育和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就是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学内容和市场接轨。 1.实践教学的多方渗透。 实践教学不一定都放在课程的最后,在进行室内设计理论的讲授之前,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小的考察任务,例如观察自己家的环境,列举你对自己家的不满意的地方、不舒适的地方;或观察一个小超市、小饰品店、小餐饮店、专卖店等,列举不合理的布局、家具、摆设、色彩配置等……有了这些前期考察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更有参与感,在听课的时候他们还会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讲,与老师积极互动。课程中间的时候也可以安排外出考察,例如讲到室内家具或建筑材料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分组,每一组分配一个考察任务,教师把考察的内容、细节、要求详细地列举出来。每组学生考察完了之后做PPT,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图片整理、讲解出来,最后教师做总结,把学生讲的内容总结提炼,学生忽略掉的地方再讲一讲,将知识升华、加深理解。这样不仅使学生参与到了教学环节中,还使他们更有成就感和学习动力。 2.真实课题的引入。 可以承接公司和社会上的项目,以真实项目为媒介,以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严格要求学生,将整套设计程序融入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职业修养和设计能力,明确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也可以和一些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供学生去公司实习的机会,和设计师们一起工作,参与到实际项目当中去。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会以职员的身份亲身体验设计的流程和方法,按照行业标准去要求自己的设计方案,以设计师们为榜样学习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方式。使学生能够了解怎么与客户沟通、怎么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早日具备独立进行室内设计和组织施工的能力,提前找到自己的就业方向,积累工作经验。在评定学生成绩时,要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评定标准,实现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设计大赛或专业竞赛,以竞赛的题目作为设计课题,有目的地进行设计。学生们可以分组进行,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所长,设计时的讨论能激发他们的灵感,增进对课程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提高设计表达能力很有帮助。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室内设计专业中引入体验式教学,学生能在考察、调研、分析、反思、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理想的方案和现实的施工结合起来,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掌握、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从设计的旁观者转变为方案的实施者。这能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他们快速融入社会的能力,为室内设计行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宋可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室内设计范文:实践性教学模式下室内设计论文 1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现状分析 1.1课堂实践性教学项目多以虚拟性项目设计为主,与社会实践分离 以一套家庭装修项目为例。如果在练习过程中始终是以虚拟性项目进行练习,学生就不会认真的考虑该套户型的使用者、装修成本、施工工艺等要求。在最后的设计成品中,学生也许更多的考虑是整套方案的审美性,忽略或者很少考虑到实用性、经济性等因素。 1.2学生缺乏实践训练的场所和机会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是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最突出的特点。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不仅要掌握社会和企业所需的最新潮流动态,而且整个教学环节要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这就要求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各不相同,授课的时间和教学方法亦不相同。例如,在学习《装饰材料与工程预算》课程时,不仅要注意让学生深入到一线装饰材料进行调查而且最好可以到企业具体施工项目中进行参观学习。大部分职业院校室内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仍旧停留在课堂,直至大三临近毕业时,才有机会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这就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同步进行,知识结构没有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 2多元化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现状以及对该专业特点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实习考察、课程实训、专业竞赛、企业项目实践等多个维度着手设计教学模式,分别渗透到高职三年的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还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市场紧密联系起来。 2.1创新顶岗实习形式,立足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模式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本保证,它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和环境,在这样环境下可以培养学生专业设计技能和职业素质。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训,与企业员工交流、合作,可以了解设计与市场的关系,了解如何做一个好的设计师。有了稳定的实训教学基地,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或者在大二专业学习过程中以“顶岗实习”的形式到企业参与设计,在参与企业设计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实践经验并发现自身不足,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由此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也使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化设计教育模式得以真正实现。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学生参与实际设计项目,这样就可以接触到装修项目全过程。如联系客户、与客户进行设计方案沟通、了解装饰所需材料、前期预算方案、设计方案确定、现场施工工艺以及施工组织管理等。室内装饰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学生要在顶岗实习阶段接触到一到两个项目后,才可以对专业有一个系统的、进一步的认识。整个装修过程,如果不通过实践是无法真正体会到的。通过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学生可以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工作中的常用社交礼仪以及和客户的沟通技巧等,进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2.2以工作室形式,通过真实设计项目促进教学的模式 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的实践性教学课堂模式也可称之为“目的式教学”模式,一般是按照课堂授课——作业布置——学生制作——提交作业——评定成绩的程序进行。这种模式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做”之间缺少互动性,学生只会“埋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整个过程显得单调、乏味。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师与设计实践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封闭的教学变为面向设计实践的开放式教学。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中,是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将设计实践与教学紧密结合。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合作、参与完成企业真实的设计项目,真正做到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做”。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师资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借助设计公司的优势资源,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外聘教师或者兼职教师,在工作室教学过程中真实模拟企业的设计工作模式。在项目来源方面,因为外聘教师本身就是企业一线的优秀员工,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带到课堂中来。教师根据项目制定项目任务书,把学生进行分组并下达任务书,这样不仅更好的完成了课堂教学而且让学生有了接触真实项目的机会,有效的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创新的完美融合。学生设计方案基本完成以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修改、深化设计。方案完成以后,教师将根据项目任务书的标准以及方案的实际情况采纳最适合的方案。此外,在引入企业实际项目的同时,为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奖励机制。根据学生的作品,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分别根据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市场需求的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评审,优秀的作品由企业提供奖励。 2.3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是指围绕参与设计竞赛而开展一系列艺术设计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与立足企业的实训教学模式和项目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一样,均为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训提供了机会。设计行业协会以及由企业发起的艺术设计竞赛,既能培养学生设计方面的创新能力及协作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些年,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亚太室内设计大赛等各种极具影响力的艺术设计类大赛在高校中的影响十分显著。室内设计专业“以赛促学”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收集赛事信息,确定竞赛项目。由教师们进行信息筛选,选择符合课程进度且具有合理主题的设计比赛项目。(2)研讨阶段。指导教师集中研讨、解读比赛相关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或者让学生自由搭配,确定指导老师。(3)制定教学计划。指导老师根据比赛时间要求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比赛重点和难点。(4)强化阶段。在指导参赛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开展具有突破性教学活动,同时要加强对具有较高设计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选手强化指导。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大量的、长期的反复修改与,让设计作品吻合竞赛的主题和要求。(5)赛后总结。比赛完成以后,由教师对参与比赛的过程进行复结,总结参赛经验。同时,学生也要审视自己参赛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使个人设计实践能力和设计思维在参赛中得到提高与完善。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室内设计专业培养室内设计专业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此外,该教学模式形成了设计行业和教育部门的参与意识、整合意识,这种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设计教育以及设计行业的科学发展。 3结语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多元化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强调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优化了知识到专业技能转化的过程,实现了知识到专业技能的转化,突出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工作后的适应能力,真正体现了产学相结合的教育目标。 作者:宋国栋 尹云霞 郭峰君 单位:北海职业学院 室内设计范文:大美术背景下室内设计论文 一、“大美术”背景下室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无法明确把握学科属性 室内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们往往对其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学科实质的考量,没有从专业角度理性认识其特殊性并为其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致使其与美术教学间的关系变得模糊。所以,当前的室内设计教学都是在“美术”教育思维的惯性作用下展开的,教师往往将室内设计的学科基础与美术基础画上了等号,更有甚者将室内设计的基础训练规划为绘画基础练习,这根本是对室内设计学科本质的一种偏离,将其教学定格在了视觉审美的表现层面之上。室内设计源起于室内装饰(工艺美术),经过漫长的演化才被列入现代“艺术设计”,可以说其发展过程也是其经历工艺美术教化的过程。因此,形成了一种延续至今的教学模式。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中,教师仍然将艺术设计归纳为一种视觉艺术,致使学生无法明确把握其学科属性。事实上,传统美术教学只为室内设计教学提供了基于视觉方面的基础支持,两者间的关系表现得十分模糊。如色彩展现与空间构成的界限不明。目前所使用的“三大构成”教学法主要引导学习者以美学对比原理去分割存在于空间中的平面与立体,其要求必须具有和谐的构成比例关系以合乎视觉审美对色彩应用的要求。这一教学思想令平面的色彩展现与立体的空间构成界限变得十分模糊。存在于传统教学体系中的各种目标的实现,可以充分体现出室内设计教学的视觉审美价值,这也是美术学惯性教学体系为其提供的支持,但同时也将这门学科的教学定格在了表达技巧和设计表面的层次之上,以至于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模糊了学科基础应用与美术教学间的关系。 (二)缺乏正确的学科体系构建基础 以美术教育平台为基础的室内设计教学体系将审美教学定为中心,这种概念性的偏离令室内设计教学片面地定格在了纯视觉的表象上。但组成室内设计学科的所有基础性学科的创造都不可能是纯视觉上的,相反,设计类的学科往往更加倾向于科学研究。换言之,只有依靠科学研究的理性结论才更适合室内设计教学,这也是这门学科的功能本质所决定的。与之相对的“美术”教学中心论则恰好相反,其将理性学科与视觉创作不合理地分离了,这种做法在无意间令室内设计的理性学科基础“边缘化”了,致使这门学科的教学中充斥着虚假的“装饰主义”和空洞的“形式主义”。从本质上分析,室内设计完全不同于工艺饰品、绘画、雕塑等传统美术形式,其属于静态和动态的结合。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需求,室内设计常采用静态的方式进行表达;而为了体现其在人们生活空间中的形式存在,其又会采用动态的方式加以参与。室内设计,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建筑的内部空间展开的艺术设计。设计师应该从空间的使用性质和实际情况入手,通过艺术处理与物质技术等手段,在保证功能科学合理、外形美观、居住舒适的前提下,尽可能切合使用者心理和生理需求来进行室内环境设计。以上种种无一不在说明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缺乏一个正确的学科构建基础。 (三)基于室内设计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健全 通过访问一批批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室内设计毕业生,得到了这样的反馈:在室内设计教学内容上根本无法正确地将学科体系的基础定性为设计应用,而是过分强调了美术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以至于出现了严重的缺失。所以,在进行实际项目设计时,我们发现现实情况与校园中学习的一些知识相距甚远,即便是自己觉得非常不错的设计作品,也会在投标竞争中惨败。换言之,在我们看来极富创意与美感的设计,却可能会给施工工艺造成非常大的麻烦。这就说明,在目前的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缺乏一个健全的评价体系,以至于教学者和学习者都无法及时发现教学方法中的问题。大致可总结为以下三方面:首先,基于“大美术”背景下的室内设计教学思想模糊了理性学科基础应用和美术教学间的关系,不但令其无法准确把握自己的学科属性,而且缺乏正确的科学构建基础,进而陷入了发展瓶颈而不知。长此以往,会令室内设计教学与施工工艺产生“分离”,实用性变得极差。其次,教学目标与既定目标发生分离,各个学科间的联系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再次,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室内设计产生了更多的要求,如节能、环保材料的使用等,这些都没能及时地反馈给设计教学。所以,室内设计教学发展到今天却没有一个科学正规并且完善的评价体系绝对是这门学科的一大缺陷,也是教学界需要深刻反思的一个问题。 二、针对“大美术”背景下室内设计教学思考及建议 判断室内设计教学真伪的关键在于能否正确把握这门学科的本质,能否明确教学的培养目标,能否通过理性的思维方式构建起更符合学科特质的教学体系。鉴于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及建议。 (一)应正确分辨理性学科基础应用与美术教学间的关系,明确把握学科属性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室内设计发展速度极快,且在不断地吸纳不同的新专业。在这种趋势下,艺术设计将会以现有的专业为基础进行新的重组或者演化。然而,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和复合性也令艺术设计开始困惑于自己的学科属性。目前,对于设计专业学科属性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有限,甚至可以说是空白,这恰恰正好说明学科是动态发展的。那么,为了在理性辨认的基础上明确室内设计的学科基础,就应该从本质上否定功能性与视觉审美的必然因果关系,然后以功能性为核心,合理地确定其学科基础,捋顺其与美术教学间的联系。所以,需要对室内设计教学进行改革,并重新界定美术教学对于其的意义,调整相应的课程安排和内容,让理性学科基础成为教学的核心框架。 (二)应以正确的学科基础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改经验教学为学理教学 在“大美术”教育格局当中,应该将理性学科基础的教学课程建设定为核心环节,因为其直接决定着室内设计教学实施的正确与否。鉴于此,就应该将水电基础、设计物理基础、设计伦理、建筑学基础、建筑美学、环境科学、工程管理、环境心理学、创造学、合同法、建筑法、技术美学和材料学等20余种相关学科纳入课程规划当中。同时,以设计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学科的新颖性、边缘性和交叉为依据,立足于培养目标,构建起坚实而明确的学科基础,设计出符合学科特质的教学体系和方法。 (三)应以设计应用为学科基础,建立室内设计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室内设计教学习惯于纯视觉表现,并把重点放在了画面的质量和效果之上,过分强调了美术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应用。这种教学体系使学生产生了误解,令他们将重点放在了对设计的解释之上而不是设计本身。所以,必须以理性学科基础在设计中的合理应用为基础构建出一个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从根本上纠正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将室内设计真正归入设计学的本体内。另外,评价体系还可将教学直接导入既定的目标当中,拉近各个课程间的联系,避免教学体系中出现相关课程脱节的情况。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更加关注节能、环保和节约型材料的使用,所以基于室内设计教学的评价体系更应该关注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在遵循设计道德的基础之上,将各行业信息反馈给室内设计教学,使其向着更科学的方向前进。 作者:李田 肖学健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 室内设计范文:纤维艺术现代室内设计论文 一、纤维艺术的特点 纤维艺术作为生活中的一分子,具备了坚硬、柔软、鲜艳、暗淡、宁静、活力、平直、曲折的一些不同的质感、色泽感、形态乃至肌理感等。纤维艺术在和现代人们的生存条件共处时,在符合相应的物质使用功能以及艺术审美装饰功能以外,在内容上更为丰富,风格方面更加别致,可以展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气氛,可以体现出视觉美与触觉美的力量,还可以激发出人们对大自然浓厚的深情,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当前人们使用硬质材料所造成的生硬与冷漠,再次让人们感受到人间的真情,通过总结获得以下特点: (一)审美特点 现代纤维艺术通过其自身独有的材料质地以及富有个性的表现特征,形成了其他艺术所无法具有的审美特点。这样的审美特点也就是通过纤维艺术的材质、色泽、形态、机理等因素在空间构成的完善性,透过视觉表达,通过人的审美标准来完成。 1.材料美 物体外形是通过其基本特点结合而成,先要取决于运用材料的差别,其次为表现形式的差别。纤维艺术的材料大多是通过动植物纤维材料、人造纤维以及实物材料所构成。所有材料都具备了各自的物理属性,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变成各自的心理感应,材质之间的物理特性的差别通过艺术家的处理后可以发生不同的美感体现,金属材质形成的空间环境让人感受到纯净感;木石材质为人们提供质朴的亲近感;织物为人们打造温馨随和感;人造纤维由于具备了弹性光亮之美,不仅可以具有柔韧的共性美,还具有不同质感的个性美。材料自然属性的不同,令艺术家在创作中变为视觉方面美的心理感应,透过适当的艺术表现,为材料的审美价值赋予特殊的意义,进而引发了及其丰富的心理效应。 2.形态美 形态美是由于物体形态在外表上给人以和谐的视觉体会。形态包含了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外部形态指的是空间特点,通常泛指形态的外表,也就是人们所观察到的外部状态。内部形态体现出形态里各部分相互间界限的形态,也就是结构形态。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属于局部和总体、背景和前景的关系,两者相互衬托,其之间的张力在相互作用里实现平衡。外部形态的轮廓能够体现出内部形态的结构轮廓。材料质地的不同,可以转变外部及内部结构轮廓线的质感,进而丰富形态在视觉方面的美,例如竹、藤等纤维类,其一同具备的弹性张力由于外形和馁形的结构结合,构成相对鲜明的结构轮廓,从而产生了挺拔利落的形态美。质地柔和的麻、棉、毛等纤维,每个人的柔软属性对于编织不同的交织里构成了任意张力结构轮廓,以此体现出柔美和谐的形态美。对于软硬兼施的材料来讲,它对比的张力对于其他部分形态之间的表现属于曲直刚柔的形态美。 3.肌理美 纤维材料由于质感的差别,才可以进行人为加工处理,引发了一些具有历史性的美的视觉体会———肌理。这也是此类肌理美缔造的纤维艺术碰触空间。其一,肌理美属于视觉形态。其具备的物质倾向性张力在各自组织结构里的穿行延展属于打造肌理美的表现方式,而且还会对人们在心理方面有所影响,视觉形态在肌理方面的体会以及材料构成的富有内涵的心里体会。其二,肌理美的不同质量感。其与颜色、光影、形式以及关联方面和人们的心理体会融为一体的美感,一类有别于屋里定义方面的质量。色泽暗淡、反光、表面皮肤粗糙,构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4.色彩美 色彩美的缔造应当是通过美感体会为根本,将创造总体空间色泽的审美内心需求以及和谐色调空间为己任。现代艺术在色彩美方面,是透过纤维艺术本身的色泽体现以及纤维艺术体现来完成不同层面的和谐。 5.空间美 纤维艺术作品不论是二维还是三维空间状态,其状态、色泽、肌理等都与周遭空间的因素产生联系,艺术家一定对此进行平衡,且令人们在视觉的心理方面引发审美联想,如此才可以最终完成总体空间美。 6.表层审美 其特点为对形式美伊苏的结合体会,包含了人们对纤维艺术作品的视觉形态在形、光、肌理、色泽等视觉因素方面的初步判断与基本体会。现代纤维艺术则通过自身的材质肌理以及特有的个性所体现的形式,结合成为艺术的审美特性。 7.深层审美 不论是现代室内设计还是纤维艺术,都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影响,这样文化系统包含了人们对文脉的认同感,以及城市环境的连续性以及渗透性,或者将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特征展现出来。 (二)空间媒介特点 相关人士层为现代室内设计给予了一个定义,建筑空间属于一个穿越了经济过程,也就是四处走动且改变位置,在相继的空间发展里的作用,透过感受运动的顺序逐步获得激烈的感受其通过纤维材料为媒介,构造的物质体现以及精神体现。 二、纤维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纤维艺术身为室内设计的主要构成内容,在室内环境里具有非常关键的地位,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令空间更为丰富,还可以和建筑内部空间的照明、颜色、材质构成一个琐碎的,并且可以同建筑内部空间的材质、色彩以及照明相结合,让人们的艺术氛围与建筑设计里相结合,进而令建筑内部环境更为温暖,并缔造出较为丰富的人性空间。由于审美情趣的持续提高,纤维艺术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纤维艺术品多余空间环境的束缚有着较大的作用。纤维艺术品由于材质丰富、色泽鲜艳,且建筑用材大部分构成了明显的对比。不论是平面还是例题,都能够更加人性化,打造出丰富多彩的人生。纤维艺术品通过软性材料进行硬性控制,再次打造建筑空间里的人文形象,且不忘填补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形象且活泼的色泽,令温暖的人性化艺术氛围与室内空间有效结合。 三、结束语 不论是纤维艺术还是现代室内设计,都出自于人类历史的长河,通过人类文明的遗产以及本身特有的装饰方式,为世人展现出丰富的文化以及特有的艺术内涵。因为现代纤维艺术的内容十分丰富,样式以及材质多样,能够有效结合到不同的环境空间当中,合为一体。并且,因为大部分纤维材料在质感上较为柔和,所以能够和环境空间相结合。在未来的实践道路中,则需持续开拓和进取,令这项古老而温暖的艺术能够更加良好的结合到现代装饰当中,融入更多的活力与生机,以此与人们的内心达成共鸣。 作者:孙海波 刘婷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室内设计范文:植物景观室内设计论文 一、植物景观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一)净化空气,增强湿气 植物景观可以运用光合作用帮助增加室内空气的氧含量,还能有效调节室内温度,且此作用在冬天发挥得尤为明显。因为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会对周边环境中所含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处理,将其分解为二氧化碳、水,以此达到有效改善整体空气质量的目的。 (二)美化环境 植物景观存在于室内环境中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及自然美。在室内设计中,大部分设计师会选用一些极具观赏性的植物,在表现生命力的同时,体现不同植物的形态、色彩。他们还将植物景观与室内装饰有机结合,抚平空间设计过硬的棱角,为其增加一些柔和度。 (三)缓解压力 植物景观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可有效激发人们对于生活、自然的热爱之情。植物景观的生长会带给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引导性力量,促使人们精神焕发。室内环境也会对人的心情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人们的心情或舒畅或低落。因此,在室内设计中科学应用植物景观会给予人们一种生机活力感,有效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 二、植物景观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条件 (一)温度、湿度条件 通常用于室内设计的植物景观都来自于热带及亚热带,其基本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8~24℃,在夜间的最低温度也需达到10℃。如果温度过低,则会致使植物遭受不必要的损伤;而温度过高或遭遇温度突变的状况,则会造成植物缺水。为此,为了确保室内温度的适宜稳定,可在室内使用恒温调节器,也可通过开窗通风的方式促进空气流通,以此达到调节温度的目的。在室内设计中,植物景观的应用湿度条件需维持在40%~60%范围内。对于室内湿度的调节,可采用安装水池、喷泉的方式。如果不具备这些设备,则可运用喷雾或是在植物周边洒水的方式进行。 (二)光照条件 对室内植物景观生长会造成限制的一大因素为光照。如果出现光照不足的状况,则很可能会造成植物的死亡。自然光中具有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各类营养成分,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季节、建筑物朝向等因素,自然光无法保持稳定。针对这一问题,室内设计人员可依照植物实际的生长环境,将其放置于室内的不同位置。如南窗所接收的直射光最多,且持续的时间较长,因此可将一些需光量较大的植物放置在此处;而东、西窗所接收到的漫射光线较多,在夏季需进行遮挡处理。如果自然光无法满足植物的基本生长所需,则需考虑借助人工光照。 三、植物景观在室内设计中的科学应用 (一)植物景观在室内设计中的配置方式 1.悬垂方式 在室内设计中,不同的植物形态、色彩、生存条件及不同空间区域的光线、大小会对植物的应用造成直接的影响。不同的植物景观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形式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于一些较大的室内空间而言,在设计时需要有机结合天花板、灯具等的实际情况,在窗前、墙角处吊放一些悬垂植物。这些植物能有效改善建筑空间线条过硬的状况,创设出一种较为生动、充满活力的立体美感。 2.陈列式 在室内植物景观布置中,陈列式是极为常见的一种方式,通常分为点、线、片三种方式。其中点式最为常见,主要指将植物放置于桌面、柜角、窗台等处,最终形成一个绿色视点;线式主要是指将植物景观摆放在一条线上;片式是将其组成为自由式、规则式的片状图形,以此达到更好的组织室内空间的目的。运用陈列式对植物景观进行设计,需着重考量器具的运用能否达到相关的装饰要求。当前,室内设计中植物景观所用的种植器主要为素烧盆、陶质釉盆等,而像一些仿铜金属容器、颜色各异的玻璃缸套盆的应用则可与一些较为奢华的欧式装饰相协调。总而言之,种植器具的选择需充分考虑到室内环境色彩及整个室内装饰的风格。 3.栽植式 栽植式的植物景观设计主要出现在一些具有采光天棚的中庭空间建筑或是大空间建筑中,应用目的是为打造一个室内小型园林。在对植物进行栽植时,通常会选用自然化的方式,即各植物聚散相依、疏密有致,使乔灌木、草本植物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和谐的结构。在栽植时,需注意植物的形态及色彩的协调,尽可能地模拟出大自然景观,给予人们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受。 4.壁挂式 常见的壁挂式植物配置方式为挂壁悬垂、嵌壁法、开窗法等,或是前期在墙上做一些凹凸不平的壁洞设置,将其作为盆栽放置的位置,也可在靠墙的地面上放置一些花盆、攀附植物,促使其一直沿着墙面的轨迹生长,最终形成一个自然化的局部绿色空间。 (二)植物景观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办公场所 现代社会人们日常工作的主要室内环境为办公室。在办公室中放置一些花草植物,能够在帮助有效调节空气的同时,缓解人们的情绪,减轻办公人员的精神压力。如芦荟、吊兰等植物属于自然的清道夫,对于空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能够迅速清除,芦荟可将室内环境中因装修残留的甲醇强力吸附掉;铁树、菊花等植物则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乙烯等有害物质迅速清除;兰花、腊梅等植物被称为天然的吸尘器,其自身所具备的纤毛能够将空气中含有的烟尘、漂浮物等迅速拦截并吸附;而玫瑰、薄荷等物的放置则可给予办公人员一种放松心绪、愉悦精神的感受,对于促进睡眠极为有利,且能够帮助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2.酒店中庭、大堂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酒店或是写字楼希望凭借室内设计来创设一种热烈的气氛。针对此种需求,可在酒店的中庭或是大堂处放置一些较为大气的植物,如绿萝、马拉巴尼等。而在酒店大堂的办公桌或是休息区域则可摆放一些粉掌、一品红等植物。另外,不同植物的摆放需依照大堂位置的不同需求进行,如正对大门的地方可摆放一些较为气派且具有美好寓意的植物,如发财树、苏铁;在大堂柱子或是楼梯的护栏处,可布置一些下垂、攀援形态的藤蔓植物,以此增添活力感。 3.家居植物的科学选取 除去日常工作需面对的办公场所外,家庭环境也是现代都市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区域。针对家庭环境设计的植物景观应用,需针对家居空间的不同而选取一些较为适宜的植物景观。 1)客厅主要是用来接纳客人及进行家庭活动的,因此此处应放置美观、朴素的植物,如印度橡皮树、兰花等。 与此同时,若再能够配一些字画,则会更好。 2)卧室属于主要的休息场所,具有一定的隐蔽私密性。 植物景观在卧室中的摆放主要起到的是点缀、缓解情绪的作用,此外可选取一些小型花卉,如海棠。在植物的放置方面,应着重注意其与墙面、家具之间的协调度,切记植物景观的选取不可采用一些颜色过于鲜艳的植物,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冷色调的植物,以帮助促进睡眠。还应注意的是,不可在卧室摆放一些浓香型的植物,以避免引发中毒。针对儿童卧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尤其要注意其安全性,可依照儿童好奇心较强的特点,在卧室中放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植物,以此帮助开发儿童的能力。 3)书房主要用于阅读、学习,因此需尽可能地创设出一种较为清净的气氛。 书房的布置需简洁大方,选用一些颜色、形状均较为柔和的植物,以突出整个书房的高雅风格,如一些观叶类植物。第四,入口是人们进入室内的必经之路,此处的植物景观设置需做到将入口台阶、门及门厅三者的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以形成一种空间的流动感。此处的植物景观应尽可能地选用一些生长姿态较为挺拔、叶片往上的植物或是色彩鲜艳的盆花。如果整个室内的入口光线较为阴暗,植物景观的选取则需着重注意其叶片的修长及耐阴性。现今的室内设计中,植物景观的应用较为广泛。在室内设计中,科学地融入植物景观元素,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使得人们融入自然、回归自然,帮助人们有效缓解学习、工作压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水平。 作者:王琢 单位:滨州职业学院 室内设计范文:装饰材料艺术特征室内设计论文 一、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 (一)装饰材料的视觉特征 室内设计中所有的感觉都是通过装饰材料来传播的,而室内设计中的色彩是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人们对整个空间的最直观感受。不同颜色可以反馈出不同的情感特征。从艺术特征来讲,装饰材料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物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比如,黑色给人以神秘感具有想象特征,白色给人一种纯净和视觉的扩张感,黄色给人一种柔和感,红色让人充满激情,生活充满能量。这些装饰材料特有的特征赋予了空间生命力,色彩的搭配可以说对整个室内的影响作用是很重要的,在色彩的使用上要注重这个空间的具体结构,同时也要把握整个室内的装饰风格来进行色彩搭配,以充分实现渲染空间气氛和情感内涵的特点。 (二)装饰材料的触觉特征 装饰材料根据材料本身所表现的结构和组织特征,是材料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属性就是我们通常在材料选择上对材料的触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质感。这种给人们表现出的质感感受可以引发人们不同的触觉感受。主要表现有粗糙或者光滑,透明度,这种视觉结果同人们的触觉感受是相联系的,给人们一种真实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一种艺术特征,这也是装饰材料重要的艺术特征。例如毛绒给人舒适感、皮质表现大气典雅、木材表现的事亲切和安全等等。 (三)装饰材料的肌理特征 装饰材料的肌理特征就是物体表面所表现的一切现象。这种材料在室内设计应用的时候可以给整个室内环境营造一种特定的表面艺术品位。由此可见装饰材料的肌理特征是进行室内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肌理特征和人的视觉表现是分不开的,人们对环境的细节感受都是来源于材料的肌理特征。这种肌理特征大致分为两种人为创造的肌理和自然形成的物质肌理。这些肌理特征赋予了室内空间一种节奏的美感,同样为室内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材料。 (四)装饰材料的规格特征 装饰材料都是以自身或者特定情况相爱经过设计或者雕琢的形态出现的,这种形态被统称为材料的规格。这些规格具有大小之分,而在室内设计中对规格的运用也是表现规格特征的重要表现。在进行材料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整个空间和材料本身的尺寸进行设计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整个空间的协调感,充分体现不同材料表现的艺术风格,这种规格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空间在形式上的美感。 二、装饰材料艺术特征在室内设计中创新 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要针对装饰材料所表现的艺术特征进行不断地创新,充分体现整个空间的艺术形态,空间感觉。利用更新和创造为室内增添魅力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 (一)在装饰材料的色彩上进行创新 在进行室内设计上要对色彩进行大胆的尝试,色彩的尝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生活的疲劳,使人们生活充满激情。采用创新设计的原理,利用更新创造改变的法则使装饰材料遵循设计的要求,打破常规使用方法,为室内空间注入无限的趣味与魅力,满足个性化的审美需求。 (二)在装饰材料的形状组合上进行创新 运用材料所表现出的固有的肌理特征,在室内设计中对图形组合进行创新和探索,可以营造出材料的图形艺术,可以通过夸张对比的组合方式体现图形的结构特定变化,形成新的结构组合。打破图形固有的形状进行全新的组合可以打破材料本身固有的形状特征,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再造感受。利用装饰材料不同肌理形成的表面进行图形变化,针对需要的比例进行大小的变化可以改变呆板的艺术形状,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空间活力,同时一定的形状可以给人强烈的线条感和运动感。 (三)装饰材料的质感转换创新设计 装饰材料固有的质感特征给人一种真实的触觉感受。在室内设计上需要把握其固有的质感特征进行创新设计,可以突破事物的固有质感特征从本质上进行反差性的干煸,这样可以打破常规的视觉框架,构造出全新的质感,从根本上激发出固有的审美价值。质感上的变化可以有力的提升材料的艺术表现力,还可以从改变材料本身属性的角度进行实践创新,赋予材料一定的感情,在视觉上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竹子我们可以改变常规的固有属性。利用塑料或者金属进行创新制造,在保留原有的形态和色彩特征基础上,改变质感和属性。这种创新后不但给人一种时尚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一种视觉冲击,使人们在艺术欣赏上产生了一定的张力。 (四)废旧材料的再生利用与创新设计 在进行室内材料创新上,人们往往会忽略原有的旧的材料,而往往这些材料是创新灵感的来源。旧的材料带有时间的痕迹,可以体现出另外一种感觉。对废旧材料的创新和改造,可以给旧的材料一种新的生命。如对收纳筐进行创新,可以将这种柳条的材质设计成台灯或者装饰花瓶等等,同一材料在空间上进行再造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利用价值,也会赋予该材料一个不同的意义。如交换空间节目中对废旧材料的改造,就是对废旧材料最好的处理方式,不仅一定程度上降低资源和金钱方面的浪费,同时给空间一种改头换面的感觉。由此可见,废旧材料的再造创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体现出再造人的情感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材料的空间趣味特征。这种废旧材料创新再造是当前室内设计中广为应用的创新方法,值得大家广泛应用。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充分掌握装饰材料所固有的艺术特征,才能更好地运用于室内设计中。但是随着人们对艺术和精神世界享受的强大要求,需要设计者们根据室内设计需求特征进行大胆的装饰材料创新再造,以此来满足人们的身心享受。只有不断地对室内设计材料进行创新,才能更有利于设计事业的发展。只有充分掌握艺术特征及其材料的表现手法并加以创新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材料的艺术特征,才能设计出更加舒适,别具特色的空间。 作者:甄慧霞 甄伟肖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音乐方面论文: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非常活跃的因素,教师要选择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多渠道、多内容、多形式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兴趣。 音乐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社会生活总是伴随着大量的音乐,如用于节日庆典的礼仪音乐;用于广告、舞蹈的实用音乐;用于休闲、影视的背景音乐等,都与生活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音乐不仅能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还能点缀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它已走出供人们娱乐、欣赏的圈子而体现出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性。有专家曾做过实验,给母鸡放音乐能提高产蛋量,给奶牛听音乐也能增加产奶量。再看音乐用于医疗的菜单:《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军港之夜》能治疗心情不安症;《匈牙利狂想曲》、《喜洋洋》能能治疗精神抑郁症;《月光奏鸣曲》、《步步高》治疗烦躁、易怒症,等等。结合生活中的这些音乐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主动探究、思考音乐对人生的意义,激发音乐兴趣,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具体的、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2.丰富教学手段,巩固兴趣。 随着中学学科的增加和分化,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会出现不稳定性,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富有激情,讲授生动、唱奏优美,学生的兴趣就会逐渐浓厚并得以巩固。如有位教师在讲授“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时,将音乐作品与学生熟知的历史事件相联系:“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松花江上》;“一·二九运动”华北危机——《毕业歌》;“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太行山上》等,这样将音乐、历史相互融合,学生不仅掌握了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而且理解了音乐的时代风格,这种教学方法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性。 3.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培养音乐学习情感。 与小学年龄段相比,初中学生对音乐认知水平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在音乐教学中,应当力求达到简单的技术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最大限度地简化技能,注意美感。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巧妙创设情境,合理激发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地爱上音乐,并积极主动地探索音乐。当然,在教材的安排和使用上,学校和教师应当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灵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安排,在正确处理好艺术与技能关系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因素,譬如可以结合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对音乐教材适当进行增补和替换。这样,可使学生对地方本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加强对家乡的热爱,培养良好的思想感情。 4.音乐教学方式多元化。 随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化,音乐教学手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更生动多彩。以歌唱和音乐欣赏两个模块为例。 演唱教学的多元化。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有不同性质、风格、特点的歌曲,如歌曲《江河万古流》可以引导学生将声音“竖”起来些,寻找美声演唱的感觉;《青春舞曲》等民歌就可以要求学生将声音靠前,用偏向民族化的唱法演唱;《茉莉花》等用自然的、有表情的声音演唱即可。初中演唱教学提倡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根据歌曲的特点和风格对三种唱法进行有机结合的多元化教学。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三种唱法的共同点以外,也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它们的不同点,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各自特点,对三种唱法因材施教。从面向全体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习并掌握歌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声乐水平和表现力。同时,在注意三种唱法的基础上,音乐教学也应重视培养学生对歌曲风格上的理解和音乐特征的把握能力。 5.运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对比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两件事物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区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音乐的对比教学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教授学生从各种对比因素中分析音乐。不同音乐在音乐家的创作、演奏和相关技巧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运用音乐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首先,可以将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进行对比。尤其是经典作品常常会被后人改编或者运用不同的乐器予以演绎。然而,为什么要这样改编,改编之后的作品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优点与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在演奏过程中的要求必然存在不同。一些炫技性的作品与注重情感宣泄的作品在表面看来是极为不一样的,但是实质相同,而这些需要学生经过实际对比、思考才会真正总结出来。 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体验美的能力。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效率。我认为,最好利用录音、录像、图片等现代教学媒体。因为通过录像,学生不但能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利用录音、录像的暂停、重放、快放功能,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辩、鉴赏活动,还可以达到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在上《雪绒花》一课时,我运用信息技手段,以欣赏电影片段为手段,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重对歌曲的表现形式、演唱形式、歌曲风格方面进行对比。我先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声》的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过渡到听影片中的一首歌曲《哆来咪》,用图片引出雪绒花,待学生学会《雪绒花》后,再看电影片段,欣赏其中的《孤独的牧羊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这三首优美歌曲,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了作品的意境,领略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音乐带来的美,更好地陶冶情操。 音乐方面论文:音乐教育在人的道德情感审美及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摘 要】优雅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教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音乐教育对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感、提高审美力及创造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道德修养;高尚情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音乐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以音响为表现手段,触动人的情感,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作用于人的心灵,给人以多方面的影响与熏陶,促进人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得好:人的培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形成了“礼乐并重”的教育观。音乐教育是对心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也就是说,音乐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欢愉,从而给人以积极的影响和教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可以说是对音乐教育作用的最基本的概括。 一、音乐教育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作用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高尚的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纯净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人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而且能使人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培养人们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磅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 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使人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同时,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境界中,人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完善、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乐教育在培养高尚情感方面的作用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时,人就会产生一种高尚的、灵魂升华的情感,充满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奋斗的自信和力量。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演奏、歌曲演唱中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在情景中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音乐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不仅是因感而发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给欣赏者以极大的心灵触动和感奋,进而产生感动人、教化人的作用。 任何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们总是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歌唱伟大的祖国、美丽的家乡、真挚的情感、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而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则是听众与艺术家们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和强化欣赏者同样的美好的感情。所以说,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多欣赏好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热爱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三、音乐教育在提高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 音乐的形式是美的, “美”是音乐的灵魂。音乐通过刺激人类的审美感观,能迅速影响人类情绪、调节情感,引起听者共鸣。情绪感官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而发生变化,这种情感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然阶段。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欣赏,都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音乐家在自然、社会、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发现美的东西,便进行审美创造和表现,欣赏者则对音乐家的审美创造进行欣赏、理解、感悟,美的心灵、美的情趣、审美的能力就在这种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并发展起来。正像柏拉图所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贝多芬说:“音乐尽管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弃;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良好的音乐教育,自然可以使人从中获得真善美的理解和认识能力,也一定可以激发人创造美的能力可以说,音乐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四、音乐教育在发展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 优雅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教育对人的情感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处处是创作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力是人的天赋,人类智慧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造力。 而音乐教育是创造力发展的一大沃土,心动、多思,情感体验。音乐教育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释放心境、畅想空间的思维、迸发灵感。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较高,因而他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他在高度抽象的理论物理领域中取得令人瞩目的创造性科学成果,经常是借助于形象思维获得的。他的思维活动往往不是借助于语言来进行,而是借助于图形来进行,可以说形象思维是他的创造力的最初源泉。 总之,音乐在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所具备的功能是十分重要和多方面的,让我们共同努力投入到音乐教育工作中去,为提高国民素质而努力。 音乐方面论文:从四方面着手,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 摘要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进而提升人的艺术修养。普通高中设置的各门学科中,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全身心地沉浸在音乐中,是一种美好的心理行为! 关键词音乐;心理行为;艺术 托尔斯泰“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黑格尔更将音乐推到崇高地位:“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 一、情感体验,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前提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我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在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普通高中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和抒发,进而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目前,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时少、内容多,情感教学就更为重要了,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 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和思考的范围广阔,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音乐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包容万千,是其它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音乐有着丰富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二者不谋而合,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广,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 二、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情感的体验的途径 调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如贝多芬、莫扎特等作品,让他们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打破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在反复欣赏时,还会听出不同的乐器,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的风格等,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通过音乐要素进行情感的体验。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音乐的变化。 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情感世界。在中学生们青春期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就是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 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情感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也可体现在通俗和流行音乐之中。学生平日所接触的大多是通俗音乐。如在课堂上禁止,会在抵触中事倍功半,如果在课上找一点时间,听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的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已自由的发挥,课前教师要进行筛选。 三、课内外相结合,提升素养 要学好音乐欣赏,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 课外,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资料,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相关音乐专题片断。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课内,首先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的;也可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的;还可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接下来,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其神秘面纱,让学生领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再下一步,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研究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 四、音乐欣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引导个性的健康发展,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过去的音乐欣赏活动,语言几乎是表达、交流音乐感受的唯一工具。这种欣赏教学方式,仅能满足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的需要,却往往让另一部分更善于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的学生明显地处于“技不如人”的窘境。久之,一部分学生将对参与音乐体验的表达活动缺少兴趣,丧失信心。在音乐欣赏活动设计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途径,如:表演、绘画、歌唱、朗诵等方式,这其中也包括语文表达。并引导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鼓励他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教师肩负着培育心灵在使命,音乐教师的音乐欣赏课,应该是一块任由翱翔的一片蓝天! 音乐方面论文:论中国传统音乐在教育发展方面的开发利用 摘要:传统音乐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音乐教育最宝贵的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使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与学校音乐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音乐教育发展服务,是学校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让传统音乐通过民间系统的自发式传承与专业院校的灌输式传承,双向并重,双管齐下,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与发展。 关键词:传统音乐;教育;发展;开发利用 中国传统音乐在教育发展方面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指把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育中的课程资源,纳入到我国大、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体系中去。这既是对音乐课程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补充,又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教育部2004年12月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必修课程学科化,选修课程类型化,地方和学校课程特色化。全国各高校可根据各自的资源和特长开设相应类别的选修课,以充分发挥本校优势和地域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与此同时,按照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自主管理的体制。除国家课程以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的比例。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占教材总量的15%-20%。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曲艺音乐课程资源。 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中国传统音乐资源的策略上,各级学校应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将当地的民间音乐资源纳入学校音乐教育体系,聘请传统音乐乐师来学校讲课,传授民间音乐的演奏、演唱技法,通过学校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来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这一绚丽的宝贵文化遗产。 一、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 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包括了民间歌曲资源、戏曲音乐资源、曲艺音乐资源、民间器乐资源、民间舞蹈音乐资源等。它的开发与利用是音乐课程建设的新课题,是对音乐课程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补充,是弘扬、传承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和保护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的一个有效措施,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应将之纳入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建立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社会实践基地,加强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传承意识的培养。 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音乐教育最宝贵的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发挥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作用,使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与学校音乐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音乐教育发展服务,是学校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民间音乐的传承分两类:一是民间自发性的世代传承,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二是在学府借助外力的传承。对濒危的民间音乐品种后者尤为必要。以前人们总把音乐院校与传统音乐的传承对立起来,现在这种认识有了极大的改观。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院校是传统音乐传承的主渠道之一。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对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同时也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又陆续聘请民间艺人进校演出、讲座,恢复了20世纪50年代的优良传统。这让民族音乐文化跳出课本,活生生地走到学生面前,树立了年轻一代保护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蒙古族原生态艺术长调、马头琴、呼麦、四胡、乌力格尔(说唱艺术)、安代舞等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长调和马头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蒙古族原生态艺术中,最先走进学校的是长调。目前,马头琴、四胡、呼麦等传统音乐艺术形式相继登上了内蒙古各大专院校的讲堂。 有的地区不但把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艺人请进了大学课堂,还把原生态音乐纳入了高校音乐课程体系,进而办起了原生态音乐专业。如,200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长调演唱与理论研究”、“马头琴演奏与理论研究”硕士点,在中国首次招收长调和马头琴专业硕士生,呼麦、四胡专业的硕士点建设工作也在筹备当中。福建泉州师范学院音乐系前几年就把南音办成了一个本科专业,使得南音这一古老的音乐艺术受到很好的传承与保护,台湾南音社团“汉唐乐府”每年都要到泉州挑选优秀毕业生来充实他们的音乐社团。 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这几年在开发利用传统音乐作为课程资源方面也采取了一些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与廊坊市文化局一道举办《古乐新声》音乐会,举办廊坊市传统音乐研讨会,相继把廊坊境内的屈家营音乐会、军芦村音乐会、南响口音乐会等的老艺人请到大学讲堂讲授、演奏,让学生亲耳聆听这古老而优美的音乐,感受它的无穷魅力。下一步计划把屈家营音乐会等传统音乐纳入到高师音乐课程体系中来,力争办出自己的特色。 有人可能会担心,走进高校的原生态艺术是否会失去它的原生态?随着时代变迁和各民族生活环境的变化,原生态艺术包括原生态音乐自然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我们认为,学院里传授的传统音乐艺术都来自于民间,只要定期到民间去采风,经历了千年传承的原生态音乐艺术的基本元素是不会改变的,反而会发展得更好。传统音乐通过民间系统的自发式传承与专业院校的灌输式传承,双向并重,双管齐下,一定会发扬光大。 二、开发利用民族民间音乐的建议 1.充分挖掘民间音乐、戏曲、曲艺音乐资源 民间音乐资源是我国无形的宝贵财富和艺术遗产,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各民族的民间音乐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当代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戏曲、曲艺是音乐资源的一部分。一直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与戏曲、曲艺是相分离的,戏曲、曲艺这一资源在音乐教育领域里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目前,我国戏曲和曲艺的一些品种和表演形式面临危机,如果不采取一些保护措施,这一文化遗产就会被人们遗忘、消失。为了能使我国的戏曲、曲艺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们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戏曲、曲艺音乐资源时,思想意识要转变,要充分重视戏曲、曲艺资源的开发,把地方剧种纳入音乐教育体系,真正体现音乐教育的民族性,弘扬我国的民族各种形式的音乐文化。 2.建立民族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 民族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是学校音乐课程的基石,是音乐教育质量、特色的保证。目前,各地学校民族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还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也严重地影响了校外音乐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为此,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大音乐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有效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音乐的功能上开发。建立的民族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音乐的社会功能,提高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广泛的社会效应,为音乐课程教学服务。二是从基地的地域上开发。既要建好校内民族民间音乐实践教学基地,又要开发校外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和民族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实现校内、校外音乐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基地有机结合,形成校内校外连锁互动、资源互补。 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对音乐课程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补充,是对现有音乐课程的充实与改革,只有从学校教育入手,不断地完善、不断地调整现有音乐课程,把必要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才能适应社会进程不断发展的需求,使音乐课程更符合我国现有各类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最有效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音乐教育更具有民族性,才能使我国的音乐文化走向世界。 音乐方面论文:试论琵琶演奏时音乐表现上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名优秀的琵琶演奏员应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娴熟的技巧、丰富的舞台演奏经验等。这些基本条件都服务于音乐表现,这是演奏者从事演奏艺术的最终目的。 一、追求优美的音色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追求优美的音色是音乐表现的最基本的要求。琵琶演奏艺术的核心内容是音乐情感表现,而乐曲的演奏音色变化则是音乐情感表现的重要手段。琵琶演奏艺术是演奏者通过演奏音响的变化和情感表现达到完美统一的艺术创作过程。琵琶在音色上,曾有“尖”“堂”“松”“脆”“爆”5种音色效果的名称。“尖”是指在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是指低音区的发音特别洪亮;“松”是指在按弹发音时反应很灵敏,弹弦后的余音强而长;“脆”是指发音很清脆;“爆”是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①笔者在指导学生演奏琵琶时,经常会听到频率不对的杂音、弹奏不当造成的噪音,使得弹出来的声音缺乏和谐之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怎样才能奏出优美的声音呢?笔者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触弦部位的准确 音色的变化源自触弦位置的不同。触弦位置的差异,引发琴弦振动频率的不同,表现出来的音色也就自然不一样。这是因为指甲触弦的部位不同、指甲触弦的深度不一造成的。在复手上方5厘米至8厘米处的弦身上弹弦时,音色较清脆而饱满,这是通常弹奏的部位,乐谱上不记符号;在第十一品位附近的弦身上弹弦时,音色较柔和,在乐谱的曲调左上方注写“上”字;在第二十三品位附近的弦身上弹弦时,音色较清柔,在乐谱的曲调左上方注写“中”字;在靠近复手一两公分处的弦身上弹弦时,音色较坚实,如靠在复手上弹弦时,音色较尖细,音量也较弱,在乐谱的曲调左上方注写“下”字。指甲尖端在与弦身接触时的深度,称作“入弦度”。入弦度一般宜控制在指甲长度的三分之一以内。入弦度越深,音量就越大,噪音也越大;反之,入弦度越浅,音量越小,噪音也越小。 (二)注意触弦时用力与放松的配合 演奏琵琶时所谓的紧张与放松,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紧张与放松,是要训练提高肌肉的紧张速度和放松速度,这样才能做出生动而有力的演奏,才能做好松弛而灵活的动作,也才能做到较为持久的演奏。弹弦时要注意力度的强弱、动作的松紧,双手各部位有机地配合,各负其责。这个过程的规律应该是放松―紧张―放松―再紧张―再放松,循环往复至演奏完毕为止。紧张是有节奏、收放自如的用力,而非怯场的紧张;放松是可控性地放松,而非无力地、心不在焉的放松。只有放松与紧张循环地作用,用力与节奏协调地运行,琵琶之音色才能清晰、饱满和具有穿透力,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三)注意发挥各音区的功能 琵琶的4条弦音色有各自的特点,子弦的音色较明亮、清脆,中弦的音色较柔和、优美,老弦的音色较粗亢、紧张,缠弦的音色较低沉、粗厚。音色在把位的情况是,相把位的音色较浓柔、优美,第一把位的音色较明亮、松快,第二把位的音色较响亮、怡美,第三把位的音色较清脆、紧张,第四、五把位的音色较尖锐、紧张。各音区声音功能明确,演奏中如弹奏不当,就会产生各音区声音功能紊乱、杂音频现的现象。演奏时要根据乐曲的需要,注意发挥和控制各音区的功能及特点。演奏者一是要注意长期训练,保持手指的灵活性;二是注意手指的用力点在指尖上;三是发挥左右手的功能,重视左手的独立性,除了右手弹要求质量高外,左手按的音一样要清晰和定位。 总而言之,准确的弹弦部位、正确的力度、各音区音色功能的和谐统一是琵琶美妙音乐表现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琵琶学习之重点。因此琵琶演奏者必须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二、强化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技术代表了艺术中物质的一个方面。技巧是工具,它为艺术表现服务。熟能生巧,巧中有妙。只有达到了妙的程度,才进入了自由王国的领域,具备了艺术表现的条件,也只有达到这个层次,才能产生艺术。就艺术而言,技术的发展是为了使艺术上升到一个更高阶段,技术在艺术提升的反作用下不断创新,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一名优秀的琵琶演奏者应该重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一名演奏者技术上过不了关,精神上就会有压力,演奏时就放不开,心有余而力不足,自然就不会有好的音乐表现。如果演奏者技术不错,但缺乏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其演奏作品也就呆板无趣,失去音乐的感染力,演奏因失去艺术性而失败。笔者认为技术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是:没有技术的音乐,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技术没有了丰富的音乐内涵,也就失去了光彩,没有了灵魂。因此,在演奏中,要注意因技术不佳而造成演奏的失败,还要防止随心所欲、玩弄技巧不注重音乐美的演奏。 三、理解和掌握作品结构 成功的文学作品,字里行间散发出感情。音乐作品里的旋律通过音符的流动同样可以表达感情,这是旋律最擅长的功能。旋律是横向的,音符一个接着一个,而结构是附加在这个音符线上的。因此演奏者为了准确地诠释作品,必须熟悉、研究作品的整体结构。分析乐句的走向、段与段的连接等。音乐的结构或模式可以是严谨的,也可以是自由的。作品采用严谨的曲式并不说明作曲家缺乏想象力或独创性,中国的古诗词讲究起、承、转、合,这是对主旨艺术性的延展深化,是思想情感的表现。民族音乐也讲究起、承、转、合。例如琵琶曲《阳春白雪》共有7段,分为四个部分,“起”部是全曲的“合头”,标题为“独占鳌头”;“承”部有两个段落――“风摆荷花”“一轮明月”;“转”部有3段――“玉版参禅”“铁策板声”“道院琴声”;“合”部是“东皋鹤鸣”。分析和研究作品的结构对演奏者出色地完成音乐作品非常重要。 琵琶有许多的代表曲目,每首乐曲的结构都不一样,表达的情感内涵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乐句走向的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及演奏者的再创作都在处理乐句走向中得到体现。乐句走向的处理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无论如何处理,乐句的走向处理都要顺应时代的特征,符合逻辑的发展,服从作品的原质,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因此这就要求演奏者不断地去学习,去追求,去提炼。 四、把握好作品的风格 音乐作品的风格,由其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及题材、体裁等诸因素决定,作品的风格的差异又决定了演奏风格的不同,正因如此,对自己不熟悉的音乐风格的准确把握对一名优秀琵琶演奏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琵琶作品风格多样,且不断发展,风格的各异决定了不同的演奏方法。比如在演奏《春江花月夜》和《十面埋伏》时,虽然两首乐曲都属古典乐曲风格,但《春江花月夜》属于大型琵琶古典文曲的代表作,优美宁静的旋律展示了江南水乡的迷人景色,就像一幅笔画细腻、清丽淡雅的山水画卷,引人入胜。演奏时要求注意音色的纯净、细腻的表情和高度的控制能力。《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它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结构完整,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相争的宏大战争场面,着力体现古代将士粗犷豪迈的精神风貌。② 又如广东音乐和江南丝竹音乐,虽然它们在旋律上有共同的特点即优美、细腻,极富情趣,但在风格上有极大的不同。江南丝竹音乐流行于江浙地区,其音乐犹如那里的山水,清澈、秀丽。其风格委婉、含蓄,格调清新、流畅。广东音乐流行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其风格较江南丝竹音乐明快、飘逸、委婉之中更具喜气与质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以上例子,只是说明作品的风格决定演奏的风格,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演奏方法。作品风格掌握不准,就不可能准确地塑造音乐形象。 综上所述,琵琶演奏时音乐表现上需注意追求优美的音色,强化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理解和掌握作品结构,把握好作品的风格。这是一个琵琶演奏者应注意的最基本的方面。同时,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演奏者,只有高超的技术是不够的。如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优秀的演奏是演奏员艺术素质、文学素质、思想素质等相加后整体素质的体现。因此要做一个杰出的演奏家,必须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音乐方面论文:文化部六方面助推网络音乐发展 本报讯 随着我国网民和移动通信用户规模的不断增加,我国网络音乐行业在整体市场调整中,也获得了平稳发展。根据文化部日前的《2011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网络音乐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了452家,同比增长28.7%,网络音乐总体市场规模已达27.8亿元,同比增长20.8%,市场信心明显提升。 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政府的监督引导下,中国网络音乐市场正在走向成熟,市场正沿着行业自律加强、版权合作逐步规范、原创内容增加、多种技术进一步融合探索等方向发展。而网络音乐的健康发展,也将对国内音乐产业的发展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不过,我国网络音乐市场目前仍受困于盗版和侵权两大顽疾。除此之外,行业标准的缺失、核心商业模式未能突破和以流量换广告的媒体模式等问题依然困扰着行业的发展。 针对目前的形势,文化部2012年将从6个方面开展助推网络音乐的工作:一是按照部门职责,管理和服务并重,面向行业开展网络音乐政策评估,健全内容审查和备案机制,改进和完善网络音乐市场管理政策;二是创新管理手段,引入技术手段进行日常监管;三是鼓励创新,重点保护和扶持原创和民族音乐作品;四是加强对网络音乐行业发展联盟指导,促进行业对话平台和机制建设;五是开展网络音乐行业标准化制定工作;六是继续加大力度整治非法网络音乐网站,维护网络音乐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依法经营的网络音乐单位和国产原创网络音乐产品提供健康、有序、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萧遥) 音乐方面论文:高校音乐教师在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方面的作用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深入,从国家到地方都十分重视传统音乐文化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在这一背景下,地方高校的音乐教师是否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职责,在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方面尽一己微薄之力?本文将在阐述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的意义的基础上,着重探讨高校音乐教师在其中的作用。 一、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的意义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的结晶。[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价值探讨和保护工作,颁布了一系列公约、条例、宣言以及建议案。其中,2003年9月29日一10月17日在巴黎召开的第32届世界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强调从地方、国家、国际不同级别去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各地的传统音乐则属于保护、研究的一部分。 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从小处看,能够记录、保存与保护地方音乐,促进地方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大处看,能够延续历史、增加民族的凝聚力、增强国家的软实力1。学者田青认为,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国所有的传统艺术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而地域化、个性化是传统艺术赖以生存的基础。[2] 二、高校音乐教师如何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 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播平台,应该把挖掘、研究、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文化当成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高校音乐教师,同样应该成为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的参与者。 如何发挥音乐教师的作用,该从哪些方面进行传承与保护呢? 1、保存地方传统音乐 对于地方传统音乐的保护,首要的是原样记录与保存。高文厚、施聂姐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不是要“保存”而是要“延续”》一文中建议:第一要详细地记录实地收集到的资料并将之小心保存;第二要出版实地录音和录像;第三要帮助文化政策制定者更加理解和尊敬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具体地建议他们,该如何去支持某些地方传统――或让其自行发展。2 2、传承地方传统音乐 文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只有传承,才能保证地方音乐的延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民间自发性传承,即呼吁当地年轻人主动学习与运用;二,借助地方政府、专家学者和国家相关部门等外力的支持,组织人员进行学习;三,将其纳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或校园活动中,[3]让学生看看与泥土距离最近的那些地方的音乐是怎样表演和沿袭她的生命的。当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日益失落,甚至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生存的位置时,将乡土味极浓的民间音乐引到校园里来,这是别有一番意义的。[4] 3、发展地方传统音乐 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建立博物馆、文化旅游点来开发当地资源,地方特色音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去换取相应的经济效益就是发展。[5]该如何使其保持自然状态的发展,是高校音乐教师和地方音乐工作者以及地方政府与文化部门需要共同探讨的课题。 由此看来,高校音乐教师在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艺术系主任R・加非亚斯教授曾倡议的:“所有未来的音乐教师首先都应该具有文化人类学观念――放眼世界,立足地方。”而地方高校的相关部门和领导应该支持和鼓励音乐教师积极、主动地了解和研究地方传统音乐,并据其研究成果调整课程体系,协助音乐教师做好传承工作;同时,提请地方政府与文化部门重视地方传统音乐的研究、传承与保护工作,加强多方的通力合作。 音乐方面论文:关于在音乐教学评价中策略方面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音乐课程评价必须遵循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标准性原则,并且对音乐课程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方法都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评价;策略 如何全面合理的评价学生的音乐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改革与尝试,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 一、音乐的评价形式 音乐评价过程中,我注重将学生的日常评价和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力图更客观、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1.日常课堂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即时性评语的尝试,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即时回应,作出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点滴变化。 2.音乐考试评价。 教师评分的依据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上平时表现及个性特长,以等级制进行评价: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D为不合格。在考试过程上,教师应采取激励性的评价,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智力、活力去衡量,从是否会学习、会思考、会创新来评价。 3.特长评价 特长评价。初期确定一些项目:唱歌、演奏、舞蹈、作曲、表述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告诉学生到期末以组织音乐会或演唱会的形式进行测试,这种多元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艺的展示,也促进学生平时的努力,争取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使不同爱好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学生也乐于接受。 4.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自主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以“快乐参与”为主线,以“班级音乐会”为载体,学生的吹、拉、弹、唱等形式不限,一改往日紧张严肃的考试局面,给学生充分展示才艺的平台,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评价的语言 音乐和语言都是一种艺术。在音乐课堂中如能很好的掌握运用语言的艺术性,便能使音乐课堂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评价语言具体丰富,有助于提高孩子学习情绪。不断重复简单的“很好!”“对了!”“正确!”等评价是表面化的,无法打动人心的。而将评价具体化之后,一些具体词汇放入其中就会大不一样,如“你的声音太动听了!”“你的吐字比以前清晰多了,有进步!”……每一次评价都有具体内容,这能让孩子们看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因而倍感自豪,学习更努力。教师还可以尝试多采用体态语言评价的方式,给孩子无声的评价。 三、音乐的评价角色 新课改提出,师生间应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作为教师要有合作者的意识,尊重、接受、理解学生。教师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应有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朋友,成为意见的倾听者、善意的提醒者、资料的提供者或整理者和学生的帮助者。在音乐考试评价过程中,我注意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引导他们学会评价,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交出表现权 学生在音乐的喜怒哀乐中获得丰富的情感,通过情感的体验,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使自己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在评价过程中,我不是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而是启发学生“可以怎样”,要求自己只做一名课堂的启发者、引导者,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大胆运用唱歌、舞蹈、乐器等各种形式进行乐曲的体验、创作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不足,找出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方案,教给他们表现音乐的能力,把表现权真正交到他们手上。 2.让出考试权 传统的音乐考试要么“一歌定分数”,要么“一卷定分数”,枯燥的考试内容让学生索然无味,也让部分学生头疼不已,更有甚者到考试那天来个“三十六计走为上”。音乐学科是有它的特性的,并不是每个学生演唱、吹奏、乐理、音乐常识样样精通,绝大多数学生可能专其中一项,唱得很好,未必识谱;吹得很好,未必能唱全五个音。针对这种情况,我把“老师说考什么就考什么”转变为“歌唱、表演、才艺”等多种形式,学生可选择的范围大了,可表现的空间大了,更有利于学生自信心和持续能力的发展。 3.授给评价权 在音乐考试中,对于学生的表现,我不急于点评和评分,而是采取“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再教师点评”的形式,引导他们学会评价,授给学生评价的权利。学生拥有了评价的权利和能力,往往会更加注重对他人表现的关注,也对考试过程给予更大的热情和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评价效果。实践证明,这种重视了过程的评价,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受学生的欢迎。 《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现代音乐教学评价要体现这种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评价要尊重学生个体的趋向价值,关注学生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评价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增加了他们爱好音乐的情趣,培养了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打破狭隘的封闭的评价形式,拓宽了学习音乐的渠道,既激活了课堂教学又落实了“双基”,既以学生需要为本,也为学生发展为本,从而有效促进了音乐教学的效果。这些尝试,无不体现了课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较之于传统的应试考试,更科学,也更合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音乐方面论文:全国七所音乐学院院报古筝方面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是对《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音乐探索》《黄钟》《乐府新声》《交响》《星海音乐学院院报》全国七所音乐院校校刊自创刊起至2003年有关古筝方面的文章进行综述。对这些文章研究的主要领域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古筝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古筝;《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音乐探索》;《黄钟》;《乐府新声》;《交响》;《艺苑》;《星海音乐学院院报》 全国七所音乐院校的校刊创刊起至2003年中共发表了古筝方面的文章79篇,按其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古筝传统流派风格及演奏技法16篇 对于各个传统流派的论述主要从右手的特色技法,和左手的揉、按、滑作韵来论述。不同的流派有着其不同的右手技法,如山东筝派的小关节摇、河南筝派的大关节摇。但是传统流派风格韵味的所在是集中体现在左手的揉、按、滑技法上,潮州、浙江、客家三家南方筝派音乐细腻、委婉,揉弦、花音相对较缓慢、柔和。河南、山东北方筝派音乐豪放,左手多为颤音,上滑音速度快。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的是潮州筝派,不仅仅从演奏技法、总体风格上叙述,更具体的从它的乐曲加花、变奏手法、调行变化、乐谱、演奏形式等来叙述。其次是山东筝派代表人物赵玉斋先生及杨娜妮对山东筝派的研究成果也比较详细。 二、关于古筝某一演奏技法概述11篇 对于某一技法得论述中,发展最快得是摇指技术。古筝作为弹拨乐器,其发音是以点状的音为基础的。而遥指则是由密集、连贯的点状音组成的线条状的音,用来表现悠长的、歌唱性的旋律,是古筝这一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作手法的不断创新,在近现代筝曲中必不可少的表现技法。在搜集的文章中分别从以下几方面给摇指进行了分类: 1.按照弹奏摇指的手指来分,可以分为:大指摇、食指摇、中指摇等,双摇、三摇、四摇; 2.按照弹奏摇指时用力的主要部位来分,可以分为:臂摇、小手臂摇、腕摇、小或大关节摇(大关节快速托劈); 3.还可以分为:扎桩摇和悬摇; 4.从左右手分,可以分为右手摇指、左手摇指: 5.还有摇指与其他指法的结合:扫摇、弹摇; 其中左手摇指是借鉴右手摇指在最近十年出现的新指法,它使得线性的旋律也可以出现在了左手声部。弹摇是拇指摇弦其他食指、中指、四指同时弹奏其他音,这种指法和双摇、三摇、四摇一样能使得一个手上的拇指在弹奏一条线性旋律的同时其他手指奏出第二甚至第三个声部来,如果加上另一只手的弹奏就可以同时出现三个甚至四个声部,极大地丰富了古筝声部的表现力。 出摇指之外就是对于左手颤音的论述,“吟”的颤弦速度和幅度都慢,稍快一点的“揉弦”,然后是“小颤”“大颤”。 三、关于古筝历史、技法发展13篇 从最早记载古筝的文献推算古筝最早的产生年代,并从古筝的流传、演奏技法的发展来叙述古筝的发展情况。目前具史料记载古筝最早是由秦国逐渐向中原地及东南沿海流传的,并在这些地区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目前所见的河南、山东、浙江、潮州、客家等流派,闽南筝也自成一派,陕西筝在近30年中发展迅速,也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特色。建国以来,借鉴西方音乐传作手法,诞生了一大批以个人创作为主的新曲目,从原来注重左手作韵的传统筝曲,发展到了注重双手弹奏的近代创作曲目,之后又涌现出大量的打破常规五声音阶排列的现代筝曲.并且技巧难度大大增加,古筝的表现手法得到了更大空间的开发,表现力在不断地丰富。 四、关于筝曲的分析12篇 乐曲分析有助于我们在演奏中更准确地把握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和作曲者的原本创作意图。目前所见的文章中,对以下乐曲做了分析:传统筝曲《寒鸦戏水》《平沙落雁》《诸宫调・粉红莲》《渔舟唱晚》;传作筝曲《剑令》,王建民乐曲成因分析。 五、关于古筝演奏中音色、用力等问题的探讨9篇 音色是音乐的审美要素之一,演奏中的音色取决于多方面,就古筝来说使用的义甲的长短、宽窄和厚薄,还有演奏者触弦角度,触弦的快慢、力度的轻重等等。在所搜集的论文中从指法和力度上对音色的变化做过论述,对于其他因素还没有见到有研究成果。 演奏从生理上来说是身体有机协调的运动过程,对于古筝演奏过程中生理运动的合理性,目前的研究成果中有从外在的演奏姿势来谈,有从演奏技术的紧张与放松来谈,也有从某个部位的具体运用来如,王中山的《论古筝演奏中手心的运用》。 还有对于古筝指法符号的讨论。由于古筝在长期的流传中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几大派别并且在乐曲的记录上不是使用的详细的乐谱,在新创作的乐曲中出现的新指法没有统一的规定,所以在很多指法符号上,各地出现了一些差异。有时候会出现同一个演奏技法又不同的符号表示,或者是相同的符号在不同的乐曲中会表示不同的意思。 还有为数不多的两篇论文对从不同的方面来讨论古筝的审美问题。 六、关于古筝定弦等理论的探讨8篇 古筝由于其形制上的特点使得它在的音准在经过演奏之后会有一些改变,这就使得我们要经常检查古筝的音准,那么在调音的时候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律制来校音呢?是十二平均律、纯律还是五度相生律?这些经过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结果表明使用泛音来调整古筝的音准是比较可行得方法。 还有在现代筝曲中,人们在演奏技法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探索古筝调性上的突破即在同一首乐曲当中尽可能的突破单一的调性,因此在演奏一首乐曲的时候怎样转调又成为了一个新的话题。 七、关于古筝教学4篇 古筝教学早些时候更多的采用中国“口传心授”的传统传承方式,看的乐谱是只记录乐曲骨干音和节奏的基本谱,乐谱只是一个参照,学习者在最初就演奏简单的基本谱,之后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学习各种各样的加花、变奏手法,艺术造诣越深,其加花、变奏手法就越丰富多彩。因此在早期教授传统乐曲时,会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即使是现在使用的详细谱“简谱”也不能从谱面上反映出各个筝派的风格来,老师的“口传心授”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比如潮州活五调的就使不熟悉潮州音乐的学习者在风格把握上无从下手。在谱面上反应不出“五”字的具体音高,究竟活到什么程度,还有很多具体的揉弦、按音都是谱面子无能为力的。这都是传统乐曲教学中遇到的大家正在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古筝教学在教材上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从基础的到高级的,从传统的到现代创作的,我们应该把这些曲目系统地、有序地整理出来,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八、关于流派传人的介绍6篇 传人是一个流派的旗帜,他们引导着一个流派的发展方向,是一个流派风格的最好体现。建国后各个流派涌现出了其各自的领军式人物,河南的曹东扶、山东的赵玉斋、客家的罗九香、潮州的林毛根、浙江的王之、闽南筝的陈茂锦,在此之后各个流派在全国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出现了更多优秀的演奏者,他们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使得古筝的事业蒸蒸日上。但是也有很多优秀的流派传人没有得到很好的介绍,没有为人们所广泛的认知。在李萌老师出版的《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就是搜集了古筝各大流派不同传人演奏的乐谱,想以此来使人们在古筝学习中不仅仅是掌握一个传人的传谱,更应该在此基础上关注更多传人的传谱。“因为一个流派是整体的、多面的、流动的,同时也是变化着的,如果把它固定化、单调化,就会使它失去生命力。”所以,关于各流派更多传人的研究也是有待我们去发掘的。 音乐方面论文:中医联合音乐疗法对降压、抗焦虑方面的影响研究 [摘 要] 目的:观察中医联合音乐疗法对临床所有需要降压和抗焦虑治疗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除常规护理外加以中医联合音乐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压情况。结果:观察组血压、HAMA总分、精神性和躯体性焦虑因子分在干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联合音乐疗法能有效降低血压、抗焦虑的作用。 [关键词] 中医疗法;音乐疗法;降压;抗焦虑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选择在我院内科住院出现血压持续升高和焦虑的患者70例。入选标准①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②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总分 14分;③有独立行为能力;④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因精神或躯体功能障碍不能完成调查者;对胶布过敏者。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7例,对照组33例。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内科住院患者常规降压治疗和一般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的基础上接受针灸、音乐治疗,取穴:神门、心穴、肝穴、三焦、肾穴、耳廓常规消毒用GY-I型音乐探测仪寻找敏感点,然后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0.5cm×0.5cm胶布贴在选定的音乐上,操作者以拇指和示指置于耳廓的正面和背面进行对压,手法由轻到重,至患者出现酸、麻、胀、痛或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每次每穴按压约20s,3~4次/d,3d更换1次,两耳交替使用。音乐疗法是在各种治疗的同时播放病人自己喜欢的抒情曲,时间为一天两个小时。对照组仅接受内科住院患者常规降压治疗和一般护理。干预时间14~28d。 1.2.2评价指标 降血压疗效判定标准如下。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如收缩压高则同时降至正常;有效:舒张压下降虽 1.2.3资料收集方法 患者入组后24h内和患者出院当天各评定1次,由指定的两名经过培训的研究者进行,一名负责询问,另一名负责观察,分别独立完成量表评分;由于患者受教育程度高低不齐,研究者对患者不理解的地方做详细的解释,量表检查无漏填后由医院档案室封存。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HAMA总分、因子分以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成组t检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血压下降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中医联合音乐疗法不仅能抗焦虑,还有降低血压的功效,尤其适合于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焦虑的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音乐方面论文: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方面的重要性研究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更新越来越重视对幼儿的教育,幼儿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人们重视对幼儿智力的开发,想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开拓幼儿广泛的知识面。在幼儿教育中音乐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幼儿音乐素养的关键途径,幼儿在学习音乐过程中不断开发自身的智力因素,使幼儿可以更健康的成长。本文针对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表明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音乐教育;幼儿教育;重要性;研究 目前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环节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孩子成长阶段的启蒙教育,这就需要在进行幼儿教育时要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好的启蒙教育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健康的生长环境,使孩子从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是音乐教学的关键,在幼儿教育阶段孩子不具有成熟的对事物的辨别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孩子去学习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所以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对于幼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幼儿兴趣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是经过长时间对音乐的感知而形成的。要想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就必须使幼儿对音乐感兴趣,这样教师的音乐教学也就不会显得枯燥乏味,既增加了老师的教学信心,也加强了幼儿对音乐的学习能力。要想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教师就应该改变教学模式来引导幼儿学习音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幼儿教育是非常灵活的,不需要受教材的拘束,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身心特征,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这就使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对幼儿进行全面的培养。幼儿的智力有限又非常好动,但是模仿能力比较强,老师应该针对这些特点在选取音乐内容时应该选用有表现力有活力的音乐,这样有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加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老师应该多设置一些音乐情境,通过情境教学使幼儿了解音乐中的感情。也可以组织幼儿通过音乐情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把音乐中的感情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了解音乐中的情境。把抽象的音乐情境通过动作表现出来,有助于调动幼儿对音乐情境教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更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教师还应该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把被动教学转换为幼儿主动学习,释放幼儿的真实感情,把课堂交给幼儿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老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在音乐教学中不应该只是把传授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而忽略了幼儿的真实感受,应该针对幼儿的自身特征,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激发了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推进了幼儿的智力开发。 二、幼儿情感的释放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要想理解音乐就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知理解,去体会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让幼儿释放自己的情感来感知音乐是非常重要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语言、肢体动作表达音乐中的情感,使幼儿明白音乐中的情感内涵。虽然幼儿的智力有限,但是幼儿的情感是丰富的,老师应该引导幼儿对音乐中的情感进行感知理解,培养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长期下去幼儿就会理解音乐中的情感,通过对节奏的感悟把自己的感情很好地运用到音乐中去,用自己的真实感情去诠释音乐的美妙。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教师和幼儿的感情交流。教师应该多关心幼儿,让他们喜欢上音乐课堂喜欢上老师,幼儿一旦对音乐感兴趣,那对音乐的学习也就比较容易了。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幼儿可以放松心情,消除幼儿的害怕心理。教师和幼儿说话应该尽量轻柔,防止由于大声说话而吓着幼儿。幼儿需要长辈的呵护,老师应该多注意幼儿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幼儿有反常的地方应该及时了解情况,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让幼儿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这样就能加深老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老师也应该根据音乐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和幼儿一起互动,带动幼儿融入到音乐情境中去,也给老师和幼儿创造了感情交流的机会。在角色扮演时也有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提升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三、音乐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新时期的幼儿音乐教学中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音乐课堂的单一乏味,应该采用独特先进的教学方法,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在现代音乐教学中经常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对节奏的掌握。 奥尔夫教学法的原理就是通过多种使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激发幼儿的个性特征。奥尔夫教学法把音乐的生命力与音乐技巧有效结合,既培养了幼儿的音乐技巧,又使幼儿感受到了音乐的生命力,使幼儿的情感可以很好地释放。奥尔夫教学法创造了很多教学新思想,通过音乐游戏、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的音乐学习方式,使幼儿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去,也提高了他们的智力水平,不断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对音乐情感的感知能力。由于幼儿模仿力比较强,所以教师作为幼儿的榜样,应该加强自身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引导幼儿正确地学习音乐,运用新颖的教学理念来提升幼儿的智力水平,不断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奥尔夫教学法具有很大的教学价值,所以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种方法对幼儿进行合理的引导,利用奥尔夫多种多样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使幼儿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对开发幼儿的智力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幼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幼儿可以发挥自己的真情实感,加强与老师的感情交流。最重要的是幼儿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提升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开发。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该重视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全方位的发展。 音乐方面论文:多方面再现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摘要:音乐与舞蹈是同一个艺术门类中两个不同的艺术品质。在其近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都是人类生命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在分析音乐与舞蹈同一性的基础上,阐述了两者在多个方面的关系,为音乐与舞蹈的有效结合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音乐与舞蹈 同一性 关系 结合 从古至今,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中,音乐与舞蹈一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着。音乐是舞蹈的精神内涵,而舞蹈又是音乐的外在表现,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两者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地迸发出艺术的魅力,展现音乐与舞蹈的独特风采。因此,本文在分析音乐与舞蹈同一性的基础上,阐述两者在多个方面的关系,为音乐与舞蹈的充分有效结合,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一、音乐与舞蹈的同一性 (一)节奏是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共同点 音乐与舞蹈最根本的联系就在于节奏。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但并不是所有的人体动作都能够被看作是舞蹈,只有经过美化,并加以节奏化的动作才能够被看作是真正的艺术。同样地,节奏在音乐表现中也非常重要,是其音乐表现的基础与前提。 (二)音乐与舞蹈都是情感的表现 情感不仅是音乐与舞蹈的灵魂,其还是整个艺术表现的关键与基础。没有情感的音乐与舞蹈是没有生命力量的,其也不存在具有感染力量的艺术魅力。音乐对于情感的表现是直接的,并且与其他的艺术种类相比,音乐更善于抒发感情与情绪。而舞蹈对于情感的表现则是强烈的,其通过人体动作来充分地表现个人的情绪与情感。 二、音乐与舞蹈多方面的关系解析 (一)历史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音乐与舞蹈都是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早期的音乐与舞蹈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在其两者的后期发展中,两者逐渐分离,并开始了各自地独立发展。同时,在其两者的各自发展中,音乐与舞蹈这两者独特的艺术特点也逐渐形成了。尽管,音乐发展为听觉艺术,而舞蹈则成为视觉艺术,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却从未真正地断裂。 (二)结构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艺术结构是音乐与舞蹈艺术表现魅力的基础与关键。舞蹈的艺术结构常常来源于音乐的艺术结构,因为,音乐艺术结构能够为舞蹈艺术结构提供有效、完整的设计基底。同时,舞蹈的艺术结构对于音乐艺术结构的变化与调整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三)节奏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节奏是音乐与舞蹈的基础,是两者均不可缺失的基本艺术要素,同时,节奏在音乐与舞蹈中还发挥着一定的衔接作用。舞蹈是音乐节奏的具体化、艺术化的表现,其能够通过对变化节奏以及舞蹈角色来进行情感的宣泄以及事物的表现,从而将音乐具象化。 总的来说,音乐对于舞蹈的精神内涵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同时,舞蹈又能够将音乐精神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是最佳的艺术搭档。 (四)旋律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旋律是音乐艺术形象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音乐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从舞蹈方面来说,舞蹈动作的贯穿、感情情绪的组织等都要依靠旋律来引导。如果将音乐与舞蹈两者之间的旋律结合起来,舞蹈就成为了音乐艺术中感情情绪的具体、形象化的表现。 (五)抒情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音乐与舞蹈共同的美学特征,就是两者的抒情性,其仅仅是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而已。如果能够将音乐与舞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能够迸发出更具魅力的艺术表现,使两者的情感艺术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仅从欣赏的角度来说,如果只是欣赏音乐,听众的想象则格外自由,而如果让音乐与舞蹈相结合,那么,观众的想象则更为具体、形象。舞蹈艺术更加利用观众对音乐的深入理解,从而将音乐的艺术内涵表现的更为鲜活。同样地,在音乐艺术的烘托下,舞蹈也更具感染力与表现力。 (六)思维逻辑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音乐与舞蹈都是非语言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利用带有比喻性质、象征意义、抒情化、虚拟化等的方式来共同演绎艺术的情感世界。交响编舞法、舞蹈交响化等就是利用交响曲创造的方式与经验来进行舞蹈的编排,其通过交响乐的思维逻辑来创造舞蹈,并在突出舞蹈独特规律的基础上,寻求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结合。从舞蹈艺术的发展与进步角度来说,舞蹈交响化对于舞蹈表现领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科学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现代舞蹈艺术,之所以能够将音乐与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在于音乐与舞蹈有着共同的科学依据。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平面上的艺术,并且其从某些角度来看,也是时间上的视觉艺术。 音乐与舞蹈的表现都需要有一个表达过程。音乐艺术的内容与情绪表达是依靠音乐的连续性,而舞蹈对内容与情感的表达是依靠人体动作的连续性。以舞蹈艺术的表达为例,单单一个孤立的舞蹈动作只能够构成一幅画面,因为它是静止的,几乎没有任何情感的表达。而一旦舞蹈艺术利用节奏、姿势动作等组织起来,对整体的情感进行连续的表达,且不受停止的进行所约束,舞蹈的艺术表现就形成了。音乐也是如此,节奏与节拍是音乐艺术的基本,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连续性地情感表现,就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三、结语 对于现代舞蹈艺术来说,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结合更利于艺术魅力的迸发。而为了为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结合提供有效地理论基础,我们要对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音乐与舞蹈自古以来,就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尽管在后期发展中,其分离,并独立发展,但两者之间仍紧密相连。现今,我们在分析音乐与舞蹈同一性的基础上,探究音乐与舞蹈在多个方面上的关系,以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将音乐与舞蹈进行有机融合,促进音乐与舞蹈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音乐方面论文: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哪些方面 在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必须真正树立音乐学科教育的新理念,与时俱进,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一、音乐教学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音乐也不例外,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应该是音乐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音域艺术特有的魅力,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以歌唱、律动、欣赏、表演、歌舞、情景表演、创作练习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音乐教学中应注意音乐文化的多元化。我曾经在我的音乐课上对学生讲过音乐文化的多元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歌手都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从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多元文化但是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所以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样能扩大视野,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我在教学中不时的补充一些优美的教材之外的歌曲、器乐曲,这些曲子不仅优美,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没有什么难度(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对各种不同风格的歌曲有所涉及)。 三、音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随着音乐手舞之、足蹈之,应为这就是创造,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抒发自己的感情呀!我对学生说,你们可以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边唱边做,只要你认为能够表现音乐就行。 四、音乐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离开了审美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将是无源之水。美的感染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因此,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要完整的体现在教科书中,体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更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体现在活动的全过程。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各种表现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五、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音乐教育是普及性的教育,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这种教育。但要知道学生在音乐的基础和能力方面是有差异的,这一点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千万不要因为某些学生不能完成任务而耿耿于怀,要知道他已经在认真的学了,不要象语文、数学那样给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音乐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音乐家。 音乐方面论文:音乐教育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探微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下需要的人才是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通过音乐教育,能充分挖掘青少年的身心潜能、能有效开发智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使青少年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育人作用 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情感的乳汁,是启迪智慧的钥匙。音乐对人心灵的滋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还是自然科学家,他们对于艺术、对于音乐都是非常的热爱。爱因斯坦把童年时代的音乐教育看成是他一生事业成就的基础。人的素质包括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音乐对于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重要。当前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一、音乐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智力开发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文字、数字和音符。”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创造才能主要通过右脑完成,音乐教育能开发右脑,提高人的聪慧程度。音乐特有的直觉功能是在右脑中完成的,开发右脑离不开音乐,音乐教育在开发智力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音乐对发展智力的巨大作用也显而易见。因此,音乐教学要把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多方面能力与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比如在音乐欣赏课或者在教唱歌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去认真体会、欣赏这绚丽多彩的音乐世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而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使他们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合唱队、乐队、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器乐演奏,这样可以使学生手、脑、眼、耳协调应用,在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同时,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智慧,增强他们在音乐歌唱、表演、演奏方面的技能,同时学生们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创造潜力也得到激发。 二、音乐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渗透品德教育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对人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发了当年多少仁人志士的抗日热情;一首《妈妈的吻》唱出了人们心底对于母亲的那份热爱;一首《父亲》又让多少人们感受到父亲那份深沉而强烈的爱;一支《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们奉献爱心,让人们体会到了大爱无疆、大道无垠;一曲《从头再来》不知鼓舞了多少民众坚强面对灾难的信心;一首《阳光路上》唱出了多少人们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雄心与壮志。这许许多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带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可以这样说,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像音乐一样深入人们心灵的最深处,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 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的德育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用社会公德教育学生,品德教育渗透在音乐教育中,效果极佳。我国的学校音乐教材选用了大量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从多方面、多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文化馆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认真的分析、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因素,最好能做到每堂课都有德育内容的渗透。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见缝插针紧密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特点、生活实际,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除在了音乐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外,还应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课外生活空间,使德育、美育教育渗透到各个层面。 三、音乐教育中能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学习音乐是一件愉快的事,学生参与其中能有良好的精神体验。无论是学习歌唱、演奏、还是排练、演出、比赛,都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积极调动全身各种器官参与,这无疑让学生的身心在有意、无意中得到锻炼发展。经常练习歌唱的人,其耐力、灵敏性、协调性等素质可以得到较好的开发和提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活动,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离不开音乐。 音乐不但能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有时还可以医治人们的疾病。音乐可以治疗疾病这一新兴的的领域,正逐渐的被世界医学界所认可。众所周知,音乐可以使人放松心情,减少压力,从而起到药物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甚至有人说,美好愉悦的心情,甚至比一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四、音乐教育能促进青少年劳动技能的提高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特别是器乐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认识、练习、操作的过程中培养演奏技能。在器乐演奏过程中,不但可以促进青少年耐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青少年坚忍不拔的意志。音乐课外活动中的乐器小制作,也是充分发挥学生动脑动手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制简易乐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在劳作过程中得以锻炼,提高劳动技能素质。音乐与体育完美的结合,诸如舞蹈、体操等等活动,在美化形体、增强气质、强健体魄的同时也提高了身体的柔韧性和整体协调能力。 总之,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强的,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音乐教育的主旨是经过长期的音乐熏陶,使青少年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发生变化,使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音乐教学,促进青少年智力的开发、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促进青少年劳动技能的提高,使之成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音乐方面论文:多方面入手实现音乐教育目标 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所以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 1.创设情境,培养音乐情感 音乐教学的情感化需要情境的历练,一个人音乐情感是在社会实践、生活积累中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提高的。这其实就是一个大情境的磨炼。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需要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根据环境调整音乐教学的过程。比如,在郊游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环境心情把音乐教学融入进去,还可以根据各种学习活动或者各种节日等去适应音乐教学的过程,最终使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师生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师生思维同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力。这样就与所学音乐作品紧密连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动机。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升华。审美能力、审美意识的发展,让学生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音乐教育在审美功能中应掌握情感性原则,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活动。教学情境在音乐教学中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的作用,能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还会产生感化人的审美效应。让人产生自信和力量,得到一种情感的升华,充满对人生目标的追求。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正是在这种互动中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起到综合的促进作用。 2.正确认识中学生与流行音乐 传媒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流行音乐进入校园也是必然的趋势。中学生对于新事物有着非常强的接受能力,对于像流行音乐这样简单易懂的音乐形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信息的飞速发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中学生对待流行音乐有其自身的独特见解,不同的音乐带给他们不同的情感体验,但也不乏一些盲目“追星族”的出现,所以教师要正确认识中学生与流行音乐的关系。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面对流行音乐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冲击,我们不能一味地排斥,而把流行音乐拒之门外,这样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流行音乐有利有弊,我们不能只看到流行音乐消极的一面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应看到流行音乐中积极的一面所带给学生的正面影响。以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他们还没有具备完善的鉴赏能力,不能区分出它的优劣,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必须转换,要成为利用音乐资源的指导者和学生音乐生活的引路人。 3.用流行音乐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体验 中学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依托感性经验的支持。他们欣赏音乐还属于一种感性的外在欣赏。在中学生音乐欣赏过程中,流行音乐占有很大的比重,流行音乐的丰富素材与音乐形象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情感空间,比如可米小子的《青春纪念册》、汪峰的《飞得更高》、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等。这些歌曲可使学生倍感亲切,能够与他们的心灵产生共鸣,可以释放他们的情绪。学生可以不识谱就能把音唱得很准,他们通过模仿、练习来把握音乐的整体感觉,这些都是因为流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提供了丰富、形象的素材。 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能正确地对待流行音乐的积极元素,更能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让音乐课堂不再是单一的授课模式,而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必须结合教材有选择地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而不是一味地回避流行音乐,甚至会造成学生逆反的学习心理。流行音乐的恰当引入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音乐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正确认识。 4.淡化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明确要求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和背景知识等,教师可以自己拟定教学目标。音乐课堂教学在发生变化,不再是沉闷的、单调的,固定在教室内,以教师传授的单一模式,变得更加活跃、宽松。对学生来说,音乐首先是生活而不是学科,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愿望,还是我们所有人的美好愿望。这恰恰是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因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终身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最好体现。当然,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不是指一般性的接触,而是通过正确的音乐教育逐步建立起对高雅、健康的兴趣和爱好,这其中必然包含着表现技能和欣赏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教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给人自信,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少不了外界的评价。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教师应该适时地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以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还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如在我的音乐课上我非常重视给每一个学生表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尤其是那些不太爱学习的学生在课上多叫他回答几次问题,学了新歌让他第一个上讲台给同学们演唱并且给他简单的鼓励的话语:“你学的真快!我很喜欢你!真高兴你有如此表现!”等。一些看似平淡的话语用在这类同学的身上也许就已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信心,让他们觉得不是老师遗弃了他们,而是自己没有把握机会,没有去很好地展现自己,并且班里的同学也会一视同仁地对待这些同学了。
地下建筑工程论文: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问题及策略 一、地下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地下建筑工程传统施工方法缺陷 现阶段地下建筑工程主要是采用传统施工方法为主。由于地下建筑结构具有结构复杂、空间面积以及空间深度比较大等特点,因此,传统的地下建筑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缺陷,主要表现为当建筑工程的钻孔桩施工出现变化时,对深基坑的维护和养护工作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了加强对建筑施工环境的保护,各大建筑施工单位还需要对深基坑施工结构中的支撑加以稳固。总之,传统施工方法在对地下建筑工程进行施工时,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地下施工空间。由于地下空间的施工受环境、地质构造以及场地等条件的影响较大,因此地下建筑工程施工需要努力克服传统施工方法的缺陷。 2.地下建筑工程施工渗漏 地下建筑工程作为城市建筑发展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大多数地下建筑结构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渗漏现象。渗漏不仅会严重影响到地下建筑工程的性能和质量,而且还会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根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我国每年都有大部分底线建筑工程出现渗漏问题,从而影响了建筑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以及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做好地下建筑工程施工的防渗漏工作成为了各大建筑施工单位共同关心的问题。 3.地下建筑工程施工的材料问题 建筑施工材料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性能。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的不断出现,给我国地下建筑工程施工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当建筑施工单位在对建筑场地进行开挖时,土方会因为开挖设备以及开挖环境的因素,导致人工开挖效率极其低下。同时,由于地下建筑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特点,因此对墙梁和墙板之间的连接提出非常严格的要求。如果这些地方没有做好相关的预留预埋工作,那么就会给建筑施工单位的施工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伴随着逆作法施工的推行,各大建筑施工单位需要对施工材料进行妥善处理。比如对施工材料的运输、储备以及使用等,都会严重地影响地下建筑工程的质量。 二、地下建筑工程安全施工的相关对策研究 地下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对我国城市建筑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新时期,伴随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地下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也需要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我国地下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提高施工单位的安全施工意识 在现代地下建筑工程施工中,许多施工单位对地下建筑工程的安全意识有待提高,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和进度。因此,各大施工单位需要不断地提高安全施工意识。每一个建筑施工单位都应该坚持预防为主,安全施工的原则,对地下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分析和预测。同时,各大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还应该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地安全施工培训。通过对相关施工技术的培训,提高各大建筑施工单位的整体能力。只有不断地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做好地下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 地下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是地下建筑工程施工的基础,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地下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质量。因此,各大建筑施工单位在进行正式施工之前,要充分地做好施工组织和设计工作。比如,对地下建筑工程施工中所需要运用到的安全检查技术进行严格地把关,对各种新型的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的施工标准进行检测,从而保障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此外,地下建筑工程的设计包括的环节非常复杂,需要各大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对各个部分进行严格地把关。尤其是施工图纸的设计,各建筑工程施工单位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只有进行层层把关和有效监督,才能够从源头上减少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隐患。 3.落实地下建筑工程安全施工责任制度 安全施工责任制度的落实对地下建筑工程安全施工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随着地下建筑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多,对其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落实地下建筑工程安全施工责任制度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施工前期、施工中期以及施工后期。1)施工前期在地下建筑工程施工前期,各建筑施工单位要根据相关管理规定,办理地下建筑工程开工进驻手续。同时,在正式施工时,建筑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负责人员以及工程监测情况进行现场交接,将具体的施工方案落到实处。此外,相关工作人员还应该确保各种施工材料进行配送完毕,从而保证施工人员的正常施工。2)施工中期在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相关施工人员要对具有很高防水要求的工程区域做好闭水测验,以确保地下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负责人还要对地下建筑工程中的各个工种进行及时地监督并加强管理。同时,建筑施工单位还要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定期对地下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监督,方便企业了解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进程。此外,建筑施工单位还应该指派质检员对建筑工地的施工组织、施工质量以及施工管理等,及时的做好记录。3)施工后期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竣工后,建筑单位应该对整体工程进行一次性检测,确保工程顺利完成并无质量问题。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地对其进行处理。 4.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和思想素质也会对地下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产生影响。由于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具有复杂结构的特点,因此,各大建筑施工单位要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和思想素质。建筑施工单位需要根据施工人员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对象,定期举行相关技术培训。例如对民工进行岗前培训,尤其是对民工的施工技能要做好相关的培训,才能够保证地下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同时,建筑施工单位还应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劳务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比如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架设作业、对汽车的驾驶等。相关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获得相关合格证书之后,才能够正式上岗。施工人员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才能够提高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关系着我国建筑行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大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该积极地正式自身的不足,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施工经验,从而减少施工事故的发生和有效降低经济损失。 作者:金芳华 单位: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地下建筑工程论文:地下建筑工程刚柔结合的防水施工 摘要:结合某地下室工程实际,对地下建筑工程应用刚柔结合的防水施工工艺进行简介。 关键词:地下室;刚柔结合;防水 0引言 某地下室工程,地下1层地上3层,地下室面积5500m2,桩基础,基坑底标高-8.35m。地下水丰富。该工程地下室防水等级为I级,防水设计为刚柔结合的防水体系:底板和外墙砼采用结构自防水,砼抗渗等级为S8;柔性防水为2m+2m三元乙丙防水卷材。地下室底板长度达97.2m,砼采用间歇式无缝施工,即在后浇膨胀加强带两侧砼浇筑完毕后立即浇筑后浇膨胀加强带部位砼。后浇膨胀加强带设在底板中间部位。后浇膨胀加强带及外墙与底板交接处施工缝的防水处理采用钢板止水带和BW止水条。 1刚性防水施工 1.1 防水砼施工 1.1.1 配合比确定。 ①原材料:某牌42.5普硅水泥;中砂,细度模数2.4;碎石:粒径1~3cm;膨胀剂:UEA-H型低碱高效膨胀剂;泵送剂:LNC-51;粉煤灰:I级粉煤灰。 ②配合比:经试配、调整,确定底板,外墙砼配合比。 1.1.2 浇筑工艺。 底板砼采用“斜面分层,自然流淌,连续推进,一次到顶”的施工方法。在后浇膨胀带划分的分块区域内集中浇筑,每个分块区域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砼斜向分层厚度为0.4~0.6m,按1.5~6的坡度斜向推展。振捣时下层砼垂直于浇筑方向自下而上。上层砼振捣自上而下,严格控制振捣的间距和时间。墙体砼分层浇筑,分层厚度为0.50m。后浇膨胀带砼浇筑前清除垃圾、水泥浮浆,剔除松动的石子,用水冲洗充分湿润。砼要细致捣实,使新旧砼紧密结合。 1.2 刚性防水细部构造 1.2.1 地下室外墙模板对拉螺栓采用止水螺栓。 1.2.2 各种穿墙管均采用防水套管。 1.2.3 后浇膨胀加强带和施工缝防水节点。 ①底板、外墙后浇膨胀加强带两侧各设1道400宽钢板止水带。 ②地下室外墙均生根于底板周边的上返梁,外墙与底板上返梁交界处水平施缝设在梁顶标高上200m处,在浇筑墙砼前剔除浮浆,并在墙截面中间设BW止水条用钢钉固定。 1.2.4 桩头防水节点。 桩头的防水处理是地下防水中一个较难处理的问题,该工程采用刚柔结合延长渗水路线的办法确保防水质量。作法为:沿承台周边扩大300mm,承台底标高下返400mm范围内浇筑C30S8抗渗砼,其顶面铺设三元乙丙卷材并上返桩头50mm。桩头处涂刷赛柏斯(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防水材料。 2三元乙丙防水卷材施工 2.1 施工程序 基层检查清扫、修理涂刷基层处理剂铺贴附加层粘贴底层三元乙丙粘贴面层三元乙丙防水卷材搭接处涂刷聚氨酯封边检查、修理验收铺贴油毡纸保护层施工砼保护层 2.2 防水层施工 2.2.1施工要点。 ①该工程底板模板采用砖模,在砖模所有转角处及砖模与底板垫层交界处均用砂浆抹出圆角。施工前将基层清理干净,铲除异物。 ②基层应充分干燥,含水率不大于9%,现场简易方法为:将1m2卷材平坦地铺在基层上,静置3~4小时,掀开检查,找平层覆盖部位与卷材上未见水印即可。 ③基层含水率符合要求后,对特殊部位做防水附加层,如阴阳角、后浇膨胀带、施工缝等部位铺贴宽600mm卷材附加层。 ④底层与面层三元乙丙卷材均采用满铺法施工。先把卷材退卷在基层上,按铺贴位置要求试铺,裁剪度量好尺寸后将卷材的一端对折于另一端,将搅拌均匀的基层粘接剂同时均匀地涂刷于卷材和基层表面,约10分钟,待粘接剂基本上不粘手时,将卷材平整地贴合在基层上,并再将卷材另一端对折于铺贴好的一端,以同样的方法进行铺贴。铺贴卷材时,要自然铺贴,不可将拉力施于任何方向上。 ⑤防水卷材搭接部位,用配套溶剂(甲苯、二甲苯、醋酸乙酯等)擦洗,涂搭接胶,晾干后(手摸略粘但不拉丝,一般在10分钟左右),将搭接部位粘牢、压平,并用橡皮锤仔细砸一遍。 ⑥在面层三元乙丙铺贴完后,清理并擦干净卷材的搭接部位,涂刷聚氨酯防水涂料封边,宽度150mm,进一步保证防水效果。 2.2.2 卷材搭接要求。 ①卷材长边接宽100mm,短边搭接宽150mm。 ②同一层相邻2幅卷材铺贴时,短边搭接错开1500mm以上。 ③上下两层卷材禁止垂直铺贴,且搭接缝错开1/3幅宽。 ④地下室外墙铺贴双层卷材接长时,采用交叉接法接缝,上层卷材接缝位置盖过下层 150mm。 2.2.3 重点部位细部做法。 ①穿墙套管部位。卷材铺到距预埋管根部20mm处地方,保证该部位周边的卷材与外墙面贴紧无空鼓、翘边,涂刷聚氨酯封边。再在管根和管根周围向外延伸200mm范围内满涂2mm厚聚氨酯,管根到伸出管根250mm长的管壁上也满涂2mm厚聚氨酯。 ②底板砖模顶部卷材临时保护。铺贴于底板砖模上的卷材,要待外墙砼完毕并干燥后,方可继续向上铺贴,这段时间卷材的防护对于保证卷材防水质量相当重要。具体做法为:将卷材搭接部位平铺于砖模顶部。在平铺于砖模顶部的卷材上用石灰砂浆砌3皮实心砖。 2.3 保护层施工 防水卷材验收合格后,在底板平面卷材上用条铺法铺贴一层油毡,粘结剂用三元乙丙配套粘结剂,防止砼保护层施工时破坏卷材。然后浇筑50mm厚C20细石砼。贴于砖模的立面卷材上满涂一层粘结剂,然后均匀撒上一层干燥的粗砂,抹20mm厚水泥砂浆保护层。 3结束语 该工程地下防水已施工完3年,历经了两个丰水期的考验。地下室内墙面干燥无任何湿渍现象,完全满足使用要求,防水效果良好。 地下建筑工程论文:地下建筑工程产业化发展研究 摘 要 文章介绍了地下建筑工程建设的行业特点,指出我国地下建筑工程建设事业的产业化发展方向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地下建筑工程的产业化发展方向和前景辉煌。同时建议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给以适当的扶持。 关键词 地下建筑工程 产业化 发展研究 1地下建筑工程的行业特点 与同属土木建筑工程的桥梁、道路、土石方、房屋建筑等地面设施相比,地下建筑工程建设有其独特的方面。 1.1地下建筑工程的建设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的组织管理模式 地下建筑工程位于地层中或江、河、湖、海,由于所处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的多样性,使用一般手段很难调查明白。通常用于描述围岩物理力学性质的各项重要指标和参数在延续的介质中却往往是不连续的,有时会是非常离散的状态。加之地层的原始状态和由于工程实施而引起的动态变化十分复杂,难以建立起准确的符合实际情况的物理数学模型,因此结构的受力、变形和位移等解析计算结果只能起到定性的指导作用或参考比较。大量的不确定因素给工程设计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运营和满足工程设施的使用功能,在工程建设的实际操作中,则要根据客观情况,及时地修正原来的设计。而且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勘测手段的使用和依照工程经验的判断显得尤其重要。 1.2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生产劳动组织具有高度专业化水平 地下建筑工程施工具有作业场面小、环境条件差、地质影响大、工序流程多等特点。尤其在工期非常紧迫、对工程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施工组织的难点颇多。施工现场围绕着开挖、支护、构筑三大基本作业和人、机、碴、料、水、电、风、气八个要素,组成了多个作业循环,多条物流线。因此施工组织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要求科学配置,统一指挥,优化组合,动态管理,使之达到时间和空间的高度协调,人和物的有机结合,进而才能实现安全、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最优化。现代化的施工管理手段如统筹学、概率论、优选法和电脑技术等在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中都会有比较大的作用。再就是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对机械设备和物资材料特殊的要求。它需要能够适应特定的空间和环境又能够满足效率要求的机械和工具;它需要能够达到防水、防潮、抗腐、耐蚀而又不会造成地下环境污染的工程材料。 2地下建筑工程建设产业化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 地下建筑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土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在形成我国交通网络,改变我国水利资源条件及油气能源储备等方面地下建筑工程具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它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安排较多人员就业。国家在交通和能源建设方面对地下建筑工程有着巨大的需求,具有特别广阔的市场前景。发展和繁荣这个产业是国家振兴和富强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必然。 如国内并没有形成规模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专用设备的生产厂家,在组织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时往往要搞所谓的“机械选型配套”,其实就是把用于一般矿山开采和路基土石方挖运的设备拿来塞进隧道,要不就是以高价从国外买进施工生产线。这种残缺不全的现状已经持续很多年了,应该尽快改变以促进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大量的专用的机械设备和专用的工程材料需要我们自己去组织开发。不然会严重阻碍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把隧道及地下工程从单一的施工建筑领域带到产业化的路子上来。那种闭门造车式的“技术研究”是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的,更代表不了这个产业发展的方向,而只会走入“死胡同”。 3地下建筑工程的产业化发展方向及其辉煌的前景 国家快速发展的计划和目前发展形势对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的巨大需求。我国已有和正在修筑轨道交通的大城市近十五个,正在规划和设计轨道交通的大城市有七个,在未来15年内有修建城轨交通的愿望和打算的城市则更多,初步估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将会达到2500公里~3000公里,其中半数以上为地铁。正在不断推进和已部分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会开创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史上的新篇章,规划中的西线方案可能会有多条数十公里长的输水隧洞以及出现单座上百公里长的输水隧洞。加上其它水利电力开发、输送和储存油气、煤炭和矿山开采及市政工程,地下建筑工程的规模非常可观,堪称世界第一。由此可知,我国快速持久的经济发展将会给地下建筑工程建设事业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地下建筑工程虽是个老的建筑行业,但从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来看,它却是个有光辉前景的新兴产业。我国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和设计方面要做的事情很多,只有少数大城市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头,而大多数城市还没有起步。国内在这方面只有为数不多的可以称得上有专业水平的设计咨询企业,覆盖能力远远不够,所以地下建筑工程的研究、设计和咨询业是大有可为的。 国家及政府应对地下建筑工程产业化发展给以适当的扶持。国家应将地下建筑工程作为一个相当规模的、综合性的产业来发展,制订有利于这个产业发展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地下建筑工程建设中所使用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产品国产化。国家还应出台政策对相关行业、企业和单位进行改组整合,以有利于形成若干大的建设产业集团,实施专业化管理,避免恶性的无序竞争。地下建筑工程事业的前途虽然光明远大,但它毕竟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很难留住人,尤其是高级人才。国家教育部门和机构应高度重视各个土木院校地下建筑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使其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基本建设事业输送新的力量。 总而言之,机会空前,时不待我,作为建设者应当抓住目前的良好机遇,为加快实现隧道及地下工程产业化而努力。 地下建筑工程论文:浅谈地下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质量控制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和实践工作经验,详细阐述了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工艺,并对施工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地下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措施 1、后浇带的主要功能作用 1.1解决沉降差 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 1.2减小温度收缩影响 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会膨胀,受冷则收缩。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提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2、后浇带留设方案 某工程地上十六层,地下一层为人防工程,框剪结构。地下工程为筏板基础,厚1000mm外墙壁厚350mm,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底板为55.3m x 19.25m,长方形平面,属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由于长度较长,设计图中在建筑物中部20-22轴设置了一道横向施工后浇带,板带宽1.2m,从筏基至主体顶层层层设置,而且在同一个垂直平面上。 3、地下室基础底板后浇带的施工措施 3.1模板支设 后浇带堵头模板支设因钢筋较密,若采用木模几何尺寸难易确定,支模困难,固定不牢,跑模,漏浆现象比较普遍,造成后浇带断面不准,支、拆模板困难。浆液流入后浇带内难以清理。根据以上情况分析,决定采用钢丝网堵头模板支设方法,根据后浇带的位置在垫层上弹出后浇带位置线。钢筋绑扎后确定出钢丝网模板的宽度,制作成型钢焊接骨架,外包2层钢丝网网片模板。将网片安装在后浇带预定的墨线位置上与混凝土内钢筋焊牢,解决了以往木工支模、拆模困难,又不牢固的现象,而且防止了混凝土漏浆缺陷。 3.2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应严格按规范和施工方案进行,以免因浇筑厚度较大钢丝网模板侧压力增大而向外凸出,造成尺寸偏差。 (2)采用钢丝网模板的垂直施工缝,在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分层浇筑厚度和振捣器距钢丝网模板的距离。为防止混凝土振捣中水泥砂浆流失严重,应限制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采用¢50振捣器时不小于40cm)。 (3)为保证混凝土密实垂直施工缝处应采用钢钎捣实。 3.3为保证混凝土后浇带内的处理措施 当混凝土达到初凝后终凝前,用压力水(水呈雾状),清除后浇带内浮浆、碎片及基础钢筋,冲洗干,以免日后水泥砂浆凝固难以清除。 3.4施工缝的处理 对于后浇带两侧,可以使用钢筋支架进行隔离,这样可以避免在灌注过程中出现跑浆。混凝土的比例要保持在0.42左右。在灌注的过程中,要有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对在灌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理。在灌注完成后,需要添加塑料薄膜进行保护,并及时的清理周围的杂物,保持灌注环境的清洁整齐。在进行后浇带灌注前,及时的清理周边的建筑垃圾,并用水清洗混凝土表面以及钢丝网中的生锈,变形等部分。在浇筑前,必须做好相关的处理工作。 3.5预防外界水侵人底板后浇带的措施 (1)为防止外界水(施工养护水、雨水、基坑外地下水)从侧面及两端流入带内,在后浇带两端底板以外,各增设两个60× 60CM集水井,用砖墙围成挡土墙,砌筑高度与基坑外回填土高度相同,墙外侧面抹水泥砂浆,并在井内各设一台潜水泵随时排除带内积水。 (2)为防止地下水渗入带内,底板钢筋绑扎前后浇带位置在垫层上附加二层高分子卷材,宽度每边加40cm,这种方法既防地下水渗入,又便于板带内水泥浆、垃圾的清理工作。 3.6后浇带浇筑 (1)不同类型的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间不同,沉降后浇带宜在建筑物基本完成沉降后进行,本工程为伸缩施工后浇带,设计固定视先浇部分混凝土施工后60d才能进行后浇带混凝土浇筑。 (2)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清理带内水泥浆及垃圾,底板钢筋应调整,除锈,保证板下口钢筋有足够的保护层厚度,然后用清水冲洗施工缝,保持湿润24h,并排除积水。 (3)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在施工缝处铺一层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4)混凝土浇筑应精心振捣,采取二次振捣二次压实抹光的方法,使混凝土内实外光,不出现裂缝。 (6)后浇带浇筑后应及时覆盖草包,蓄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4、地下工程外墙壁垂直后浇带施工措施 (1)墙壁垂直后浇带位置的设置与板底后浇带位置在同一个垂直面上,宽度相同。 (2)堵头模板在墙壁内外钢筋之间用定制的双层钢筋网片模板封头,钢筋外侧按保护层厚度的要求用木条封边,待模板固定牢固位置尺寸准确后方可浇筑混凝土。每层浇筑厚度与振捣方法均与底板浇筑方法相同,在这不一一阐述。 5、施工注意事项 (1)浇筑混凝土前须检查钢丝网模的加固和支撑是否能承受混凝土侧压力的要求。 (2)后浇带内的清理和施工缝冲毛处理应在混凝土浇筑后,应派专人掌握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一般白昼初凝时间3-4h,夜间5-6h)以便选择最佳时间进行冲洗。 (3)冲洗水应及时排出集水井,用水泵将其排出室外排水系统。 (4)若施工缝冲毛局部不理想,可采用人工凿毛,但要掌握时间(一般为浇筑混凝土后的第二天)。 (5)后浇带应使用补偿收缩的混凝土灌实,采用二次振捣,二次压实抹光的方法,以免新旧混凝土接缝处因收缩而开裂。 6、几点体会 (1)钢丝网模板封堵竖缝,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允许有少量水泥浆外漏,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用压力水冲洗施工缝及清除浮浆、碎片后,能保持施工缝表面粗糙、干净。使新旧混凝土粘结力加强,有效地保证了混凝土的整体性。 (2)解决了用木模板堵头方法支模拆模困难、人工凿毛费工费时的现象,故后浇带及施工缝的处理宜采用钢丝网模板堵头的方法。 (3)后浇带的施工缝处理后宜采用临时保护措施,防止杂物、污水等进入后浇带内,给后续施工带来困难。 (4)在后浇带施工中,各工序应严格把关,按设计、规范、规程进行操作,只要措施得当,后浇带的施工质量就能得到保证。 (5)本工程竣工至今,经过了室外和地下水位的考验,未发现后浇带处有渗漏、开裂现象,说明上述措施是可行的。 7、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则制度进行施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保障施工人员的按照。通过设置按照后浇带来实行模块化施工,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施工进度,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工程质量。 地下建筑工程论文: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问题及措施探讨 【摘要】考虑到房屋需求的发展和提高单位面积的利用率,除了向上层发展外,向下发展也是方法之一。我国当前的地下建筑施工技术还有很多缺陷,需要进一步改进。本文阐述了地下建筑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地下施工技术的不足并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地下建筑工程;施工问题;措施 引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建设规模日益增大。然而,我国的城市面积却是有限制的,因此在竖直方向上发展建筑规模是现代城市发展无法扭转的趋势。目前在世界上,向天空发展的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已经有了一定成就,继续往上发展出现了难以逾越的瓶颈。因而我们可以着眼于建筑空间向下发展,这为城市未来的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不仅使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还给城市的交通、绿化建设省出了许多空间。 1、地下建筑工程的概述 1.1 地下建筑工程的概念 所谓的地下建筑工程,通常指的是建造在地下或者水体以下的建筑物的统称。在我国,地下建筑工程主要包括市政建设地下工程、地下交通运输工程等。比如: 地下管道、地下隧道等。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存在不同类型的地下建筑工程,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地下建筑分类 按地下建筑的使用功能分类可分为:①工业建筑。包括仓库、油库、粮库、冷库、各种地下工厂(车间),以及火电站、核电站的地下厂房等。②民用建筑。包括各种民防(人防)工程(人员掩蔽部、指挥所和通信枢纽、救护站和地下医院等),一些平战结合的地下公共建筑,如地下街、车库、影剧院、餐厅、招待所和物资贮存仓库,以及地下住宅等。③交通运输建筑。包括铁路和道路隧道、城市地下铁道、运河隧道和水底隧道等。④水工建筑。包括水电站地下厂房和附属洞室,以及引水、尾水等水工隧洞、电缆洞和调压井等。⑤矿山建筑。包括各种矿井(竖井和斜井)、水平巷道和作业坑道等。⑥军事建筑。包括各种永备的和野战工事(筑城)、屯兵和作战坑道、指挥所、通信枢纽部、人员和武器掩蔽所、飞机和舰艇洞库、军用油库、导弹发射井,以及军火、炸药和各种军用物资仓库等。⑦公用和服务性建筑。包括给排水管道、热力和电力管道、输油和煤气管道、通信电缆道,以及一些综合性的市政隧道等。 1.3 地下建筑工程的特点 城市地下建筑工程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施工特点主要有:(1)建设周期长,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大,比如:地铁的建设一般在3到5年,甚至更长,施工的队伍多为农民工,流动性大;(2)建筑工程环境对安全影响大,地下建筑工程受到岩土环境和地面环境影响很大;(3)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差,地下建筑工程大多是在空气差、供气不足、粉尘大及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施工的,环境较为恶劣。 1.4地下防水建设 防水工程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而在地下建筑的建设中更是尤为重要。从小看这个工程关系到建筑的使用环境和卫生条件,大的看来这是决定整个地下建筑使用寿命和使用功能的关键元素。地下建筑一旦出现渗水现象,就会对整个地下建筑的使用功能造成破坏,如果无法及时阻止渗水,很有可能造成整个地下建筑的报废。 2、地下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 地下结构出现裂缝 建造地下建筑对混凝土强度的要求极高,如果混凝土的强度和抗压性达不到要求,就很可能因为内部结构失衡和无法承受敷在压力而出现各种各样的裂缝。而在施工中,一些外部因素如温度、地形、施工方法、气候都会对混凝土的强度造成影响,在施工中要格外注意。 2.2 传统施工方式不足 当前地下建筑工程大多是采用传统施工方式。因地下建筑结构复杂、空间面积及空间深度较大等特点,应用传统施工方式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当建筑工程的钻孔桩施工发生变化时,对深基坑的维护和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护好建筑施工的环境,必须强化深基坑施工结构的加固工作。即传统施工易收到环境、施工空间、地质等方面影响。 2.3 地下发生渗漏 地下建筑工程是城市规范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大幅度的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但地下建筑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地下水渗漏的问题。如果渗漏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拖累施工进度,使工程无法按期完成,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地下建筑日后的使用,给居民的生活带来麻烦。因此,施工单位必须要做好地下渗漏的防范和处理。 3、地下建筑安全施工的相关措施 3.1 提高施工单位的安全意识 当今市场上存在大大小小的建筑施工单位,而大部分单位并不重视地下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许多施工人员安全知识匮乏,安全意识淡薄,一旦发生事故,无法良好的应对。因此施工单位要进行施工安全教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施工原则,提前分析和发现施工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做好应对方案。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施工技术,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从根本上保证地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3.2 积极做好工程设计工作 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是建立在工程设计基础上的,但也是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施工之前必须做好施工组织和设计的准备工作,比如: 相应的安全检查技术、施工材料和设备的检查。 3.3 建立并落实各项安全责任制度 安全制度对地下建筑施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点:(1)施工前期,在动工之前要先取得相关的资格证,落实管理和施工的交接制度,做好责任负责制。(2)施工中,要随时对施工第一线的现场进行闭水测验,以免发生渗漏。其他的工程质量检验工作也要随时跟进。(3)施工后期,要对工程进行整体的检查,查看各部位是否协调运行良好。 4、地下建筑的防水施工方法 4.1 外防外贴法 外防外贴防水法,即在底板垫层上铺设卷材防水层,并在围护结构墙体施工完成后,再将立面卷材(防水层)直接铺贴在围护结构的外墙面,然后采取保护措施的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法。这款防水施工方案其优点是随时间的推移,围护结构墙体的混凝土将会逐渐干燥,能有效防止室内潮湿,但当基坑采取大开挖和板桩支护时,则需采取措施,以解决水平支撑部位影响地下室堵漏的问题。 4.2 外防内贴法施工 外防内贴法是在底板垫层上先将永久性保护墙全部砌完,再将卷材(防水层)铺贴在永久性保护墙和底板垫层上,待防水层全部做完,最后浇筑围护结构混凝土。这款防水施工方案是在施工环境条件受到限制,难以实施外防外贴法而不得不采用的一种地下建筑堵漏施工方法。 4.3离壁式衬砌防水施工 防水施工方案除在围护结构的混凝土墙体及其内表面采取防水措施外,为达到地下建筑堵漏施工要求,再在主墙内侧增设1道离壁式内墙。该地下建筑防水设计方案虽属多道设防并有利于排水,但存在造价高,围护结构墙体不易得到充分干燥,以及较难确保柱、墙混凝土接缝部位的水密性等问题。 5、结语 地下建筑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着非常又要的意义,其作用无可替代。积极有效的改进地下建筑施工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国民生活质量的有力手段。地下建筑工程在施工中要时刻遵循“以人为本,安全施工”的施工原则,在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切实的提高安全意识和水平,有针对性的在施工中布置安全设备,定期对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思想素质,让地下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发挥到最大,为城市的和谐、健康、安全作出贡献。 地下建筑工程论文:地下建筑工程防水质量的控制措施 【摘要】在防水措施各个环节中,防水混凝土在施行过程中容易发生一些细节的疏漏,也正是这些疏漏才轻易导致工程渗漏水的出现,为了控制工程质量,应从源头抓起。 【关键词】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设计;施工质量;控制 前言 地下防水工程是建筑工程防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地下防水工程施工的质量,对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本文就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工程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一、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 高层建筑地下室的平面尺寸一般比较大, 目前在设计中一般都不设置沉降缝和伸缩缝, 而是采用设置后浇带的方法来解决混凝土的早期干缩和结构不同部位的沉降差问题。 1、后浇带的设计 (1) 后浇带设计原则。后浇带的设计中, 计算时应将总的温差和收缩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温差和收缩期间, 把结构分成长度尽量小的若干段, 使之能有效地减小温度和收缩应力; 在施工后期, 将这些段浇筑成整体, 再继续承受第二部分温差和收缩。这两部分温差和收缩应力叠加后应小于混凝土的设计抗拉强度, 这就是利用后浇带控制裂缝开展并达到不设永久伸缩缝的目的。 (2)后浇带的分类及保留时间。后浇带设计可分为沉降后浇带与伸缩后浇带。沉降后浇带主要是为防止基础沉降时结构产生不良影响而设置的, 它应保留至主体结构完成后1 个月后再进行施工; 伸缩后浇带主要是为防止混凝土后期的各类收缩以及温度变形而设置的, 其间距可为30~40m, 它应保留到两边混凝土浇筑完2 个月后再进行施工。 (3)后浇带的形式及宽度。后浇带的宽度设计应考虑方便施工, 避免应力集中, 使其在混凝土浇筑后承受的第二部分温差及收缩应力分布得较均匀, 故其宽度可取800~ 1000 mm。在后浇带的各种形式中, 我们应考虑:T 字缝支模简单, 但抗渗线路较短; 企口缝、V 型缝施工复杂, 但抗渗线路延长, 界面结合较好。 (4)后浇带的钢筋处理及支模。对于伸缩后浇带处钢筋, 可采用搭接接头, 也可采用直通加弯的形式, 以消除混凝土因温度胀缩、干缩等引起的变形影响。对于沉降后浇带, 一般采用先搭接留出焊接位置, 待结构沉降基本稳定后, 进行后浇带施工时再焊接的方法。多数后浇带往往兼有伸缩缝和沉降缝作用, 考虑这两种变化, 后浇带中的钢筋以采用搭接贯通或先断开, 后期再焊接贯通的方法为佳, 另外还应附加长度为500 mm的钢筋。后浇带的支模可用插板留出缺口以通过钢筋, 较简便的可用细铁丝网片或快易收口网进行封堵, 以适应各种后浇带形式。 (5)后浇带的防水处理。后浇带的设置应选择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 并应尽量避开地下水较多的地方。后浇带处需增设卷材防水附加层, 提高抗渗能力。 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高层建筑地下室的底板混凝土通常是大体积混凝土。为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 施工应注意下列问题: (1)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 减少混凝土中水泥用量, 降低水化热。 (2)掺外加剂, 改善混凝土坍落度和粘塑性。可掺2. 5%BC- 1 型高效缓凝型减水剂, 其减水率为15 %~ 20 %,缓凝时间6~ 8 h。 (3)严密组织施工, 防止混凝土浇筑“冷缝”。 (4)分层振捣, 一次浇筑厚度小于500 mm。浇筑混凝土前, 对混凝土操作工进行培训和技术交底, 明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操作要点。浇筑时, 定区分段循序渐进, 一次到顶。 (5) 二次抹压, 闭合混凝土初期出现的裂缝。浇筑后2~3 h, 开始进行表面处理, 先按标高用刮尺刮平, 初凝前用木抹子打磨, 待混凝土收水后, 再用木抹子施以二次抹压搓平, 然后覆盖塑料薄膜和草袋养护。 三、地下室外墙施工 地下室的外墙是混凝土墙。混凝土墙支模定位时要使用对拉螺栓, 对拉螺栓的止水片处理不当, 也会形成渗漏通道, 造成地下室外壁渗漏。为保证质量, 施工程序如下。 (1)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搅拌混凝土。 (2)按操作规程认真进行振捣。 (3)防水混凝土底板应连续浇筑, 不得留施工缝。底板与墙体间必须留施工缝时, 应留在墙体上且高于底板300mm 以上处, 同时采用止水钢板、橡胶止水带等防水措施。 (4)认真做好施工缝的处理。施工缝内的杂物一定要清理干净; 施工缝表面的浮石、浮浆要去掉并凿毛, 用水冲洗干净; 施工缝处先浇筑1 层30~ 50 mm 厚的、与混凝土同标号的水泥砂浆或半石混凝土, 然后再浇灌上层混凝土; 加强施工缝止水带及预埋套管等处的振捣, 确保混凝土密实。 (5)对防水套管及对拉螺栓上的防水圈的焊接质量要严格检查, 焊接药皮应全部除掉, 并做渗油试验, 不符合要求的要重新施焊。 (6)确保止水带的位置要准确并固定牢靠, 不得位移。 (7)模板拆除以后, 要在对拉螺栓周围的混凝土上凿出一个直径50 mm、深20 mm 的小坑, 然后沿混凝土根部割掉对拉螺栓, 最后用1s2 水泥砂浆把小坑修补平整, 外刷1道防水沥青, 再抹1 道水泥砂浆。 (8)施工组织设计要按钢筋的配置和截面大小, 采取有效振捣措施, 对钢筋密、截面小的结构应优先考虑细石混凝土, 保证施工质量。 四、地下室防水施工的质量控制 1、在防水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 必须进行严格而有力的监控, 才能保证地下室的防水质量。(1)在做柔性防水层施工时, 必须使混凝土基层表面平整、清洁、干燥, 基层表面不得起砂、起皮或有其它突起物; 柔性防水层表面不得有翘边、开口、开裂、空鼓等现象。(2)外墙模板的对拉螺栓一定要焊上止水片。为了有效堵塞可能形成的渗水通道, 除了在对拉螺栓中部焊上止水片外, 在两端也同时焊上止水片, 则防水效果更好。(3)对于穿墙的管道, 一定要在其进入墙体的中部位置焊上止水钢板。为了有效地保护钢筋, 防止锈蚀,迎水面防水混凝土的钢筋保护层厚度, 一定要得到有效地保护。(4)为了阻止钢筋的引水作用, 底板所有钢筋均不能接触混凝土垫层, 外墙中为固定墙内钢筋骨架而设置的支撑筋不能直接顶住模板。 2、在防水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经过计算后确定的方案进行浇捣, 避免产生“冷缝”而形成渗水通道。(1)为保证防水混凝土的密实度, 浇筑时必须使用机器振捣, 并注意不能漏振、欠振, 以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2)防水混凝土的抗渗强度发展较慢, 其养护时间要比普通混凝土更长。在常温下, 混凝土初凝以后, 就应浇水养护, 并使其表面保持湿润状态, 持续时间不少于14 d。(3)地下室混凝土结构模板不宜过早地拆除,否则, 极容易造成混凝土结构内伤, 形成意想不到的渗水通道, 影响抗渗能力。 结束语 地下室防水混凝土工程质量的优劣,除取决于优良的设计、材料的性质及配合成分以外,还取决于施工人员的理论知识、工作经验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因此对施工中的各主要环节(如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注、振捣、养护等)均应严格遵循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规定。施工人员应树立保证工程质量的责任心,对施工质量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思想重视、组织严密、措施落实、施工精细,健全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及工序检查制度,并充分发挥业主、监理、政府监督机构的质量管理职能和责任。只有这样层层把关做好施工质量的控制,才能不断提高整体工程质量。 地下建筑工程论文:地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变得愈发重要。文章重点分析了我国当前地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现状,揭示了未来我国的地下建筑工程的发展前景,并展望了未来我国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发展趋势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建筑用地紧张、生存空间拥挤以及交通阻塞等,这些均给人们的居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由此,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变得愈发重要。 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作为施工的前期环节和主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城市地下建筑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其进行系统的总结分析和评价,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地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现状 施工技术包含两方面内容:施工方法及具体的施工手段。我国地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由开挖技术、支护技术以及施工辅助技术共同组成。 (一)开挖技术 我国地下建筑工程先后采用了明挖法、暗挖法、盖挖法、盾构法等施工技术,这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些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1.明挖法 明挖法是从地表开挖基坑或堑壕,修筑衬砌后,用土石进行回填的浅埋隧道、管道或其他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方法的总称。其主要施工技术有地下连续墙、盖挖法以及沉管法等。 (1)地下连续墙:是在基础中沿轴线开挖深槽,放入钢筋笼,再用混凝土浇筑筑成墙壁的一种施工工艺,在软弱的冲积层、密实的砂砾层及岩石的地基中均可施工。 (2)盖挖法:是指由地面向下开挖至一定深度后,将顶部封闭,其余的下部工程在封闭的顶盖下进行施工。主体结构分顺做和逆做两种,其中逆做施工较难。由于施工安全,占地少,且对居民生活干扰少,盖挖法在城市地下工程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沉管法:是预制管段沉放法的简称,在水下隧道施工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体施工是将预制的钢筋混凝土管沉入水下设计位置修筑水下工程。 2.暗挖法 在我国,大量的线性地下空间均是以暗挖法作业的。其中在隧道设计施工技术中有两项关键技术:一是适合于软土(岩)地区的盾构法;二是适合于硬土(岩)地区的矿山法(及TBM法)。 (1)矿山法:矿山法是一种传统的施工方法,主要用钻眼爆破方法开挖断面二修筑隧道及地下工程。 (2)TBM法:随着施工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矿山法逐渐被TBM法取代。TBM法即掘进机法,它主要应用于挖掘隧道、巷道及其它地下建筑,它相比于矿山法,具有施工更加安全,掘进效率高以及施工质量好等优点。 (3)盾构法:是暗挖法施工中的一种全机械化施工方法,主要用于城市地铁施工,它具有快速、安全的特点,并且施工中不影响地面交通及地下管线等设施,无噪音污染。但新型盾构的设备昂贵,而且盾构施工对断面尺寸多变区段适应能力差。 (二)支护技术 支护技术主要是指在特殊地质条件和建筑环境下采用的用以加固围岩和地基的技术措施。它与开挖技术通常是相辅的,目前,在地下建筑工程中,应用较广泛的支护技术有:管棚支护技术、锚喷联合支护技术及托换技术。 (三)施工辅助技术 1.岩土加固技术 (1)冻结法:是在不稳定含水地层中修建地下工程时,借助人工制冷手段加固地层和隔断地下水的特殊施工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城市地铁施工。 (2)SMW技术:即新型水泥搅拌桩墙,具有对周围地层影响小、施工噪音小、无振动、工期短以及经济性好等优点。 2.防水技术 防水技术在城市地下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及关键技术之一,我国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防水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构造防水盒材料防水,从形式上可分为:水密性防水、泄水型防水和混合型防水。 3.环保技术 城市建设不可避免的会对环境(自然、社会两方面)带来影响,这些影响会给产能过剩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因此,环保技术愈发重要。地下建筑工程环保技术分为计算分析技术、试验监测技术、施工控制技术及污染防治技术。前两者是环保技术的基础,后者是其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它们四者是相辅相成和辩证统一的。 三、我国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我国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1.重视TBM和盾构机的引进、消化、应用和开发。 2.大力发展浅埋暗挖技术、沉管技术以及一些施工辅助技术,使得施工更加自动化、省力化、高速化和经济化。 3.逐渐将各种来挖技术结合起来,使得施工更加迅速。 4.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及施工环境,开发新的施工工艺及环保新材料。 5.牢固树立和坚持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环境友好的理念和原则,综合、灵活地运用各种可能技术手段,适应于地下工程未来的大型化、深层化、综合化、复杂化等发展趋势。 地下建筑工程论文:论地下建筑工程与消防安全设计 【摘要】: 更多还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城市土地的利用是越来越紧张,城市建筑现在的特点是向高空和地下开发,而地下建筑火灾是仍然是世界上面临的困难之一,地下建筑火灾已经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越来越多的地下建筑,面积不断扩大,如出现了大量的地下旅馆,餐厅,商场,集贸市场,网吧等地,各种功能也越来越复杂。由于造成群死群伤的高概率是由于地下结构和环境因素的不容易撤离导致的,又有烟囱效应等火灾危险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源,切实做好地下建筑工程的消防设计。 【关键词】: 地下建筑 消防设计 耐火性能防火分区防烟分区 地面建筑 自动喷水系统疏散出口 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和利用地下建筑的势头是非常繁忙的,地下建筑火灾已经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越来越多的地下建筑,面积不断扩大,如出现了大量的地下旅馆,餐厅,商场,集贸市场,网吧等地犹如雨后春笋,各种功能也越来越复杂。地下建筑已开发利用三种类型: 第一,原来的地下战备建设的防空洞,隧道。 第二,原有的地下建筑。 第三,在新的高层建筑的地下室。 地下建筑比地面建筑的消防安全,存在更大的火灾危险性。相同的地面建筑,内部可燃物多材料,而且用火,用电频繁,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火灾。如在1992年,浙江省人防工程安全检查不完全统计,该省已开发利用的地下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其中杭州市投入使用的七十多个,居浙江省发展之首。尤其是像宝石大型地下工程施工,这整个大面积在国家都是是数一数二的。与地面建设有区别的是地下建筑只存在内部空间,没有外部空间。所以在发生火灾时,大量的热量不能够透过窗户和别的空隙排出建筑并且吸收进新的空气以降低温度。因而,地下建筑火灾扑救难度大,比在地面上的建筑火灾疏散更困难,扑救难度更大,时间更长了,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从国内外多次火灾案例,也说明了这一点。如1987年11月18日,英国伦敦“皇十字”地铁车站火灾,死30人,伤10人;1988年9月巧日,南昌市福山地下贺易中心发生特大火灾,扑救了17个小时,直接经济损失148万余元;1987年4月14日,湖州市城南人防工程因违章存放电石而发生爆炸,死3人,伤4人,损失30万元。我国人防工程消防安全检查情况表明,目前国家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令人担忧,符合国家有关消防规范要求的仅占少数。存在的主要消防安全问题有:一是内部装饰使用了大量的可燃材料。大部分地下公共活动场所,尤其是对外营业的餐厅、歌舞厅、商城都采用大量的可燃材料进行装修,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杂,大大增加了地下建筑的火灾因素。二是安全疏散出口少、距离长,且无应急疏散的指示。一些地下公共娱乐场所只有一个安全出日。如某市一个地下歌舞厅,花了近二百万元作了装修,室内吊顶、墙壁采用木料装饰,地面铺设晴纶地毯,舞池周围均用了三夹板分隔包厢,占地2田多平方米,只有一个安全出口,且通向室外的长达100多米的走道上也没有设置安全疏散指示灯.三是没有防火分区。一些地下建筑不仅延伸距离长于1《X助米,且面积大于80以)平方米,加上内部又是由一个个小空间相连、没有防火分区;有的虽名义上作了一些防火分隔,但分隔物的耐火性能差,一旦着火,也很难控制火势的蔓延。四是电力线路敷设不规范,消防电源没有可靠保证。一些地下建筑的照明电源不落实,电线乱接乱拉,部份潮湿场所选用的电线及敷设方法不符合防火要求,极易发生电器火灾。五是防排烟设施不配套,自救能力十分薄弱。现使用的地下建筑大都仅有空气调节的通气系统,防排烟的功能.基本上没有。一些新开发的地下建筑,使用大量的塑料泡沫墙纸、墙布和晴纶、羊毛等装饰面料,火灾时的发烟量及毒性会明显增加,加之多数地下建筑没有设置和固定灭火系统,一且发生火灾很难扑救处理。 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地下建筑在设计、改造、施工中没有按照《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执行,没有严格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对此,对地下建筑进行消防安全设计十分有必要。 1、控制可燃装饰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耐火性能。地下建筑从本身结构而言,具有较好的耐火性能,一般能够满足不低于二级耐火等级的要求,但人为的大量可燃物装饰直接影响了建筑物整体的耐火性能。 2、有阻火措施的,也应视为一个防火分区。 3、合理设置安全疏散出口及路线。首先要保证安全出口的数量、宽度.经常有人的场所,每个防火分区应有两个以上的安全出口.一些地下电影院虽有多个疏散门,但疏散出来的人员只有从一个走道通向室外,这是不妥的.其次,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要保证,并禁止在通道上设置镜子玻璃等,以免受热破裂伤人。三是要提高疏散路线的安全系数。路线应尽量短捷,设置避难通道的位置、避难引导系统以及事故的照明、疏散指示。 4、设置有效的防排烟设施。烟具有使人中毒、缺氧、高温灼伤、降低视线等危害,是火灾中致人死亡的主要因素,试验表明,木材在3的度时,其发烟量为较高。地下建筑中可燃物平均重量多达2(X)千克/平方米以上,而本身的排烟能力又很差,因此防排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在限制可燃材料数量的同时,严禁采用燃烧时发烟量大、毒性大、氧指数低的材料;二是要根据使用面积,设置独立的机械排烟系统或利用工程通风及空调系统进行排烟;三是要提高建筑筑的消防安全由此可见,内部可燃材料装修增多,合理设置安全疏散出口及路线。首先要保证安全出口的数量、宽度.经常有人的场所,每个防火分区应有两个以上的安全出口.一些地下电影院虽有多个疏散门,但疏散出来的人员只有从一个走道通向室外,这是不妥的.其次,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要保证,并禁止在通道上设置镜子玻璃等,以免受热破裂伤人。三是要提高疏散路线的安全系数。路线应尽量短捷,设置避难通道的位置、避难引导系统以及事故的照明、疏散指示。时. 5、严格防火防烟分区。除影剧院、丙类以下的库房其防火分区有特殊规定外,一般地下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使用面积不应超过中以)平方米,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可扩大一倍。一些地下建筑内大空间连通几个小空间的,应视为一个防火分区.防火分区之间,分隔物耐火极限达不到要求或穿越防火分区的通风系统没结构、构造及设施的防排烟效果,准确计算排烟量。 6、提高地下建筑的自救能力。根据规范要求,使用面积大于3的平方米的商场、旅馆、医院等场所应设置室内消火栓,使用面积超过1平方米的应分别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一般城区中的地下建筑消防给水可直接利用市政给水管网,但水压应满足建筑中最不利点,消火栓充实水柱不少于10米,否则要增设临时加压设备。室内消防用水流量计算应为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系统及水幕系统的流量之和.按每个10一15升/秒流量设置消防水泵接合器,火灾自动报替系统的选型应适应不同的场所,尤其要注意地下防潮的要求,一般宜选用离子感烟或光电感烟探测器。与此同时,还应根据地下建筑的使用性质和可嫩的类别,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规范》在不同部位配置轻便灭火器,以满足扑灭初起火灾的需要。 在二十一世纪的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过程中,随着土地资源的越来越少,城市建设者已经把目光转向地下空间开发,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大特色。但是一旦发生火灾,复杂的地下公共建筑,通风不畅,疏散困难,火灾扑救难度大,决定了火灾发生时很容易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消防安全系统并且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建筑火灾事故的发生,对地下建筑火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在地下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应用和制定方面发展的比较缓慢,现行规范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各类地下建筑的迅速发展。在目前形势下,我们的文献记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地下建筑实际需要的许多功能,地下建筑消防安全设计技术的发展和建立我们系统的性能化建筑消防安全设计规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建筑设计人员会采取更科学合理,并符合成本效益的消防安全战略,更有利的保证了地下工程施工和消防安全,从而更加有力的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自己的工作要求,作为建筑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建筑消防设计上的困难,研究更好的防火设计,因为地下建筑火灾的安全设计是最重要的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党的思想,而对人员的安全的漠视。吸取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努力的基础上的规范,良好的设计,设计人性化。 地下建筑工程论文:探讨地下建筑工程防水技术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各个大城市的建设中。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城市正在向着高空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地下空间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所以在这方面受到了普遍重视和发展。对于地下建筑的建设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怎样解决地下建筑工程的防水技术。虽然在各类地下建筑工程的使用方向不同,因而建造的方式也各异,但是都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运用有效的技术和措施处理好防水的问题。只有做到不漏水才能发挥其正常的使用功能以及使用的寿命,若是处理不好就会带来许多麻烦。因此,地下防水技术是建筑工程的核心工作,关系到建筑能否安全使用。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地下防水技术更为重要。所以做好防水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就防水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做了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地下建筑工程;防水技术 前言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行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对于建筑物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防水技术更是经受着考验。所谓地下建筑是指全部或部分埋在地下的建筑物,其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受到地下水条件的影响,如果地下工程防水技术不当,那么地下水有可能深入到建筑结构的内部,进而使钢筋生锈或地基下沉,更严重的会导致构建物被淹没,危害建筑物的安全。所以,要确保地下建筑物的稳定与使用安全就一定要重视防水技术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的地下防水技术的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1.地下建筑工程防水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结构自防水的问题 从工程结构的需要来看,我国地下建筑工程的修建大多使用钢筋混凝土将周边围护起来,形成一个保护结构。因此在设计以及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其结构自防水的环节,尤其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要求混凝土的抗渗等级。 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这一环节很难达标,分析原因主要是有几个方面:一方面,虽然确保了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但是忽略了混凝土会产生裂缝的情况,更没有解决的措施。所以主要的缺陷表现在随着抗渗性能越好以及混凝土的强度越高,则单位所需要的水泥就越多,导致水化热升高,进而混凝土的收缩量加大,由此混凝土产生了裂缝,也就破坏了混凝土的结构自防水功能。另一方面,混凝土的质量不过关,以致墙体和底板不够密实,逐渐形成了渗漏的水孔道。而混凝土的质量不达标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混凝土的配合比、加热的温度、控制的时间等其他条件要求不严格,或是混凝土一次性放入的原料过多,没有进行分层分段的浇筑,振捣力度不够或振捣配合的不好,进而漏振导致混凝土不密实。 1.2混凝土结构变形缝处理不当 地下建筑工程的混凝土结构需要适应变形,所以根据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需要设置变形缝,而且针对变形缝的处理方式大都采用附贴式的橡胶止水带或者埋入式的橡胶止水带。从大量的建筑施工实践来看,只是通过设置橡胶止水带来处理变形缝,不易实现密封防水和适应变形的相关要求,因此经常在变形缝时有漏水现象。尤其在埋入式的橡胶止水带固定之后,浇筑混凝土时会“走形”这样一来根本就起不到止水的作用。而且混凝土与止水带的结合不够密实,容易出现缝隙,进而导致漏水现象的发生。另外,橡胶止水带接头一般在施工现场使用冷粘结的处理方法,导致接头的强度非常低,易变行张开。虽然有些工程,对变形缝处采取了多道防水措施,但是由于施工过程要求不严谨,质量不保证,最终还是有漏水的现象发生。 1.3 其他施工过程不当 在含水和松软的地层中和建筑物密集的区域,构建地下建筑工程或是高层建筑的深层基础建设工程经常使用地下的连续墙作为围护的基础或是围护结构。然而,由于墙面较粗糙,所以对于要求较高的建筑工程需要作二次的堆砌工作,即在紧贴的内壁再建一定的混凝土墙,然而在地下的连续墙施工过程中,因为措施不到位,管理不严格,也会导致漏水。可能的原因有:在挖掘的过程中精度不够,渗水的通道较短,或街头的处理不好,新老的混凝土没有接合好,进而造成渗漏,还有可能是浇筑连续墙的混凝土时,如果有土体的坍塌,埋在混凝土中,就会在墙体上形成孔洞,进而导致渗漏。 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研究 2.1提高混凝土结构自防水技术 提高混凝土结构自防水技术是防水技术的重要一步,结构自防水技术的的关键是在施工的过程中确保混凝土的密实以及浇筑时控制技术,保证混凝土不产生裂缝。由于普通的防水混凝土在使用的过程中收缩开裂现象严重。所以,研究开发了新型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其原理是在普通水泥中加入一定量的膨胀剂或直接使用膨胀性能的水泥直接拌制形成的。目前,已有许多地区的地下建筑工程的混凝土结构自防水技术采用了这一新型材料,大量实践证明,补偿收缩混凝土能够达到非常理想的防渗、抗裂的效果。同时,以加强带取代温度伸缩缝,可以实现连续浇筑百米以上的地下建筑工程结构混凝土,从而减少了混凝土接缝,有利于防渗漏。 2.2附加防水层 地下建筑工程大多在迎水的方向上设置附加防水层,主要有卷材防水层、涂料防水层或者是水泥沙防水层,它的作用就是补偿、增强结构的自防水功能,是一道非常重要的防水线。 2.3变形缝的处理 混凝土浇筑过程出现的变形缝会影响建筑质量,所以应该使其具有密封防水、适应变形和方便施工等性质。变形缝的形式通常有:粘贴式、附贴式橡胶止水带以及埋入式橡胶止水带。从实践证明,以上的几种变形缝都不十分理想。对于防水技术,最重要的就是以防为主、多道防线并并存的策略。同时为了实现变形缝的功能要求以及密封防水,可以采用复合式的止水带来处理变形缝,即首先在变形缝部位、现浇凝土中间部位埋入橡胶止水带,然后再在缝端部应用双组份聚硫橡胶嵌缝,能收到较好效果。 2.4施工缝的处理 地下建筑工程采用围护结构,在现浇混凝土时很可能会留下施工缝。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缝是防水技术最薄弱的环节,若是处理的不得当,很容易出现渗漏水的情况。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注意将施工缝留在便于施工处理而且结构受力较小的部分。通常所说的施工缝有阶梯缝、平直缝、凹缝、凸缝这四种,可以在施工缝中预先填埋一些膨润土橡胶止水条或橡胶止水条等。还可以加入一些复合型的材料,如遇水会发生膨胀作用的物质,即复合型橡胶止水条或抓丁橡胶,遇水会膨胀橡胶复合在一起,抓丁橡胶的强度较高、弹性较好而能起到支承作用,遇水膨胀橡胶遇水产生膨胀,从而起到止水作用。 2.5穿墙管的防水处理 地下构建物的穿墙管较多,如果处理不当会很容易将水引到构建物内部,所以在防水技术上不能忽略穿墙管的处理。此处用到的防水技术主要有两种:其一,在穿墙管中间缠绕一圈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并在管根部嵌填双组份聚硫橡胶。其二,在穿墙管与墙之间的间隙喷射发泡填料,该发泡填料在使用前是液态,喷射于间隙后便发泡,膨胀度极大。实践证明,适合应用该方法处理穿墙管,防水效果好而且操作简便。 3.结语 地下建筑防水技术涉及面较广,有方方面面的应用,这就对设计和施工人员在工程建设中有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按照相关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施工建设,确保地下构建物的施工质量,这也是保证整个建筑的防水质量,更是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建筑防水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国外防水的优点相结合,取长补短,设多道防水,以达到防水的目的。 地下建筑工程论文:地下建筑工程中的绿色照明技术问题探析 [摘要]绿色照明是由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的国家环保局提出来的,此后便传播到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绿色照明是指以提高照明效果、节约用电和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的照明设计与控制方法。地下建筑同地面建筑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不能天然采光,主要依靠人工照明。长久以来的地下照明都是沿用地面照明的技术标准,导致照明效能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较好的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照明技术越来越好,照明效能逐渐得到有效利用。 [关键字] 地下建筑;绿色照明;现状;技术 1、地下建筑工程中绿色照明的现状 1.1和地面建筑相比较,地下建筑的最大特点是无法天然采光,而是主要依赖人工的照明设施。地下建筑的照明具有使用时间长、照明度高、可靠性高的特征,但是地下的潮湿性往往会对照明设施和线路等产生较大的影响。长久以来的地下照明设计都是沿用地面照明设计,不能很好地利用照明效能,地下工作人员长期工作在这种环境中,不但对工作效率有影响,更会影响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会产生视觉疲劳、头昏眼花、神经衰弱等不良徵状,严重阻碍了地下建筑发挥自身的经济效益。所以,推广绿色照明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节约电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还能够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2照明质量在地下照明设施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涉及诸多因素,具有复杂性。长期以来,照明设计都是以照明度、均匀度、显色性、立体感等物理量作为实际标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照明设计不再单单只对数量指标有要求,更得考虑人对于舒适度的要求。不同的色彩和亮度可以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不同大小和不同形式的灯具,在不同的方向和层次上的利用,可以产生渲染地下建筑功能、烘托环境氛围的功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所,甚至是在不同的情绪条件下,都会对照明体现出各不相同的感受。所以,提高照明设施的舒适度是至关重要的。 2、地下建筑工程中绿色照明技术措施 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都要求我们要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不能因循守旧,只是照抄照搬前人的成果或者是只做表面上的修改,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的知识水平就会裹足不前,永远都停留在现有的程度上。从事地下照明研究和设计的人要到实践中去,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了解地下建筑的规模、性质、特点以及要求,了解用户的真实感受,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切身的体会,设计出与以往不同的照明设计,实现绿色照明。 2.1选择采用高光效的光源 在近几十年来,照明产业在光源产品上有了比较显著的改进,正朝着高显性、高光效、长寿命、低价格的方向发展。改进产品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最主要的代表之一就是气体放电发光产品,这种气体放电发光产品有高压与低压之分,高压型的气体放电发光产品称为高气压放电灯,主要有荧光高压汞灯、高压汞灯、金属卤化物灯和高压钠灯几种,而低压型的气体放电发光产品则称之为低气压放电灯,主要有低压钠灯和荧光灯两种,以荧光灯为其主要代表。近些年来,由于金属卤化物灯具有寿命长、光效高等突出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荧光灯也因为在其寿命、光效、显色性等方面的不断改进,荧光灯的品种得到不断发展,近乎每十年就会有一个新的荧光灯产品诞生。这一系列的发展和改进,使得荧光灯提高了寿命,由原来的1000小时增加到了24000小时;光效也得到了突破性的提升,从28Lm/W提升到104Lm/W;显色性的指数提高到了85以上,用于高显色性场所的专用荧光灯的显色性指数已经达到了95至98,光效是651Lm/W。例如我们在地下商场的照明设计中,当空间高度比较低的时候,主要光源就来自于荧光灯,在荧光灯的基础上再配以功率较小的金属卤化物灯作为次光源;当空间高度足够高的时候,就只需要使用250W以上的金属卤化物灯作为主要的光源即可。 2.2选择使用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所谓无功功率,就是指在有电容或者电感的电路中,每半个周期之内,把电源能量变为电场能量或磁场能量存贮起来,然后,再释放,之后又把贮存起来的电场能量或磁场能量再次返还给电源,如此反复,就只是发生能量间的转换,而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能量消耗。进行无功功率补偿是为了改善电网电压的质量,降低线路和功率的损耗,减小设备的容量等。无功功率补偿装置是农村电网以及城市电网的改造建设中进行低压无功补偿的首选装置,在工矿、煤矿等地下建筑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近些年来,有不少的厂家都研制开发出了各种无功功率补偿装置,这些装置也适用于地下建筑,是地下建筑工程中绿色照明的一种新兴产品。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具有配电盒补偿双重功能,可以有效节约初投资。大型地下建筑工程中的绿色照明就可以通过无功功率补偿装置来改善供电系统的功率因数,充分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 2.3选用高性能、低功耗的照明电器 照明电器主要包括镇流器、触发器、灯座、电容和保护装置。其中,镇流器的选用是地下建筑工程中绿色照明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措施,镇流器又有电感镇流器和电子镇流器之分。当地下建筑以荧光灯作为主要光源的时候,电子镇流器相较于电感镇流器来说有其自身的优点:①节能。电子镇流器一般情况下多使用20到60khz的频率来供给灯管,让灯管的光效比工频提高大约10%左右,并且电子镇流器自身的功能消耗低,使灯输入的总功率下降了大约20%,具有更好地节能效果。②输出光通量和输入功率稳定。高品质的电子镇流器的稳压性能很好,当遇到电压、电源的偏差很大的时候,仍然可以保持功率恒定的光源,稳定逛的照明度,有助于节能性的提高。③噪音低。高质量的电子镇流器的噪音可以低至35db以下,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感觉不到这种噪音的存在。④功率因数高。25W以上的、符合国家标准的荧光灯,它的功率因数在0.95以上。⑤没有频闪。电子镇流器是等发光更加的稳定,消除了频闪,这样便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视觉分辨率,降低由于长时间工作所带来的的视觉疲劳,有助于视力的有效保护。⑥灯管的寿命得以延长。高品质的产品对灯管的影响不大,损害小,使灯管更加耐用,延长其寿命。⑦起点可靠。灯管预热后,一次起点就能成功,避免多次起点。⑧可以调光。高效荧光灯搭配上可调光的电子镇流器,能够实现2%至100%的大范围调光。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个电子镇流器都有以上所诉的各种优点,只有设计优良的高品质产品才会有这些优点。 3、总结 当前,建筑照明的工程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建筑设计与建筑设备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早已不光是作为人工光源为地下工程建筑提供助力,同时还是改善地下工地生活、工作环境以及节约成本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当前地下建筑工程中的绿色照明技术在适用过程中仍旧有许多问题存在,例如:缺乏考虑照明工程全生命周期内的技术经济评价体系,不利于对照明方案的评价分析;照明设计对方案的经济性和技术合理性考虑不足,影响设计效率和照明工程正常发挥作用,并且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等。还需要相关人员和部门引起相当的重视,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实践操作为准绳,努力将该项技术的使用进行推广和升华。 地下建筑工程论文:某地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摘 要】 大型地下建筑施工由于其施工环境的复杂,其施工技术难度也比较大。本文通过对大型地下建筑基本施工技术进行了介绍,分别从工程的前期勘察,地下工程土方开挖及维护,工程后期的控制参数的测量和监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且通过某市大型地下活动中心工程施工实例分析,对大型地下建筑施工技术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地下建筑施工技术开挖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土地资源的短缺,许多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地下建筑越来越多的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由于地下环境的复杂,因此其施工技术类型与施工难度较地上建筑都有很大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对于地下大型建筑的安全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大型地下建筑基本施工技术介绍 2.1 工程前期的勘察 对于地下大型建筑的施工而言,施工前的地质、地形以及位置勘察都是非常重要的。地质勘察主要是对地下地质构造进行探测,通过地质勘察的结果来设计工程的具体施工方案。地形以及工程位置的勘察对于过程的施工方案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地形以及过程位置的勘察,可以计算地下工程施工对地面及地面建筑的影响值,设置合理的施工参数。在大型地下建筑施工开始前,地质勘察和地形位置的勘察都是必须的,地质勘察的范围一般都要超过要进行范围的三倍以上,最终的勘察结果都要得到《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并且在工程正式开始前都要有《工程设计方案说明》。 2.2 地下工程的土方开挖及维护 土方开挖及其工程围护是地下过程的主要实施阶段,这一过程的实施要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方案说明》来进行。对于不同的地下工程,其土方开挖的过程以及围护的方式都不一样,这是由于其地质构造以及施工位置等决定的。但是,一般来说,地下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边开挖边围护,并且必须设计合理的开挖步骤。一般地下十几二十米深的地下工程大约要分五到六步进行土方开挖。地下工程围护对于工程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除了要考虑结构的整体性之外,还一定要考虑建筑在地下的隔水,保证基坑安全。 3、某市大型地下活动中心工程施工实例分析 为方便居民生活,某市决定在市中心路附近拟建一大型地下活动中心。活动中心分为三层,一层为大型地下商场,二层、三层为地下停车场。拟建基坑南北向长约120m,东西向宽约50m,开挖面积约为6000m2,周长约为340m,开挖深度为17.5m。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3.1 地下活动中心位置及其地质勘察情况 本工程与闹市区紧邻,南侧为两栋五层酒店、北侧为广场,活动人员多,周边环境较复杂。建设单位委托市勘察研究院对工程地质情况进行勘察,形成了具体的勘察报告。施工单位根据勘察报告及周边环境设计了施工方案和支护方案。 3.2 具体施工要求 (1)灌筑桩施工要求及注意事项 桩位测量放线:根据现场坐标基准点及高程基准点测出桩位中心,打入定位桩。锅锥钻机就位:移动钻机,使转盘中心与桩位中心重合,再找平垫实,使机座周正水平。使桩位偏差 钢筋笼制作与安放: 钢筋笼制作:钢筋笼在现场分节制作,主筋与加强筋全部焊接,螺旋筋与主筋采用点焊加固,钢筋笼制作符合设计要求外。制作好的钢筋笼,即进行逐节验收,合格后挂牌存放。钢筋笼孔内安放:钢筋笼在孔口焊接,两段笼子应保持顺直,同截面接头不得超过配筋的50%,间距错开不少于35d。钢筋笼焊接完好后,应缓慢下放至孔内,严禁猛提猛墩,隔4米在钢筋笼四周均匀设立3个水泥保护块,钢筋笼下放至预定位置后,应在孔口固定,以防其上窜或下沉。 下导管: 1)导管的选择:采用螺纹接头连接的导管,其内径Φ250,底管长度为4m,中间节长度一般为2.5m,导管管身应无破损,接头丝扣保持良好。 2)导管下放:导管在孔口连接应牢固,设置密封圈,吊放时,应使位置居中,轴线顺直,稳定沉放,避免卡挂钢筋笼和刮撞孔壁,灌注前应保证导管底端距孔底0.5m距离。 砼灌注: 原材料试验:原材料主要有钢筋、商品砼。进场的钢筋须有质保单,并按规范规定分批做抗拉、冷弯等性能试验,商品砼须有相应的质保书,合格后方可使用。 水下砼灌注:灌注前,计算出砼灌注初灌量。施工中要保证灌注初灌量,灌注时导管埋深控制在2-6m,拆管前专人测量孔内砼面,并做好砼灌注记录,灌注砼接近桩顶标高时,应控制最后一次浇灌量,确保桩顶标高符合设计要求。 试块制作:标准养护按一桩一组,同条件养护共3组;为便于给土方开挖时判定砼的强度提供依据。 起拔护筒:砼灌注结束后,即起拔护筒,并将灌注设备机具清洗干净,堆放整齐。 (2) 锚杆及土钉墙施工要求及注意事项 钻孔和锚杆制作: 钻孔前先放线定位,保证土钉位置正确,防止高低参差不齐和相互交错。钻孔深度要比设计深度多100mm~200mm,以防止孔深不够。锚杆应由专人制作,接长应采用帮条焊,为使锚杆置于钻孔的中心,应在锚杆上每隔2000mm设置定位托架一个;钻孔完毕后应立即安插锚杆以防塌孔,为保证非锚固段可以自由伸长,可在锚固段和自由段之间设置堵浆器,并用PVC管套住自由段。 注浆: 孔内注浆用M15水泥砂浆,采用压力注浆,掺入水泥用量7%的膨胀剂。注浆管在使用前应检查有无破裂和堵塞,接口处要牢固,防止注浆压力加大时开裂跑浆;注浆管应随锚杆同时插入,采用干成孔作业,灌浆前封闭孔口。注浆前要用水引路润湿输浆管道;灌浆后要及时清洗输浆管、灌浆设备;灌浆后自然养护不少于7d,待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方可进行张拉工艺;在灌浆体硬化之前,不能承受外力或由外力引起的锚杆移动。 喷射混凝土: 钢筋网应在喷射第一层混凝土后铺设,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20mm。钢筋网片用插入土中的钢筋固定,在混凝土喷射时应不出现移动。钢筋网片采用φ6@200×200绑扎而成,网格允许偏差为10mm,钢筋网铺设时每边的搭接长度为200mm。喷射混凝土为细石混凝土,厚度为100±20mm,强度等级为C20;为加强支护效果,在喷射时掺入3%的速凝剂。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按设计要求通过实验确定,骨料粒径不宜大于12mm;喷射混凝土作业,应事先对操作手进行培训,以保证喷射混凝土的水灰比和质量能达到要求;喷射混凝土前,应对机械设备、风、水和电路进行全面检查及试运转;喷射混凝土的喷射顺序应自上而下,喷头与受喷面之间的距离宜控制在0.8m~1.5m范围内,射流方向垂直指向喷射面,但在钢筋部位应先喷填钢筋一方后再侧向喷填钢筋的另一方,防止钢筋背面出现空隙;为保证喷射混凝土厚度达到规定值,可在边坡上垂直插入短的钢筋段作为标志。在喷射混凝土初凝2h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此后应连续喷水养护5~7d。喷射混凝土强度可用100mm×100mm×100mm试块进行测定,制作试块时应将试模底面紧贴边壁,从侧向喷射混凝土,每批至少留取3组试件。 3.3 地下活动中心监测要求 根据设计文件以及建筑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在地下活动中心施工过程中,对于具体的工程变形提出如下要求:地面建筑绝对沉降量及水平位移量≤20mm;活动中心土方开挖及回筑阶段,导致的地面及地面设施绝对沉降量及水平位移量≤10mm;活动中心墙体变形曲线的曲率半径R≥15000m;相对变曲≤1/2500;由于建筑物垂直荷载(包括基础地下室)及降水、注浆等施工因素而引起的活动中心前提外壁附加荷载≤20kPa;由于打桩振动、爆炸产生的震动引起的地面变形峰值速度≤2.5cm/s。 3.4 地下活动中心施工成果 根据具体的设计方案对活动中心土方开挖及围护工程进行了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任何的安全问题,并且对地下活动中心工程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实时的监测,在过程施工最终结束后,进行了最终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所有变形以及工程要求指标全部合格,工程质量良好。 地下建筑工程论文:地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防水措施的探究 摘要:随着人们对地下空间需求的不断增长,地下工程在整个建设项目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地下工程施工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中越来越重要。本文分析了防水工程应遵循的原则主要针对实例中的地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防水措施作出了相关的阐述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关键词:地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防水措施 1地下防水工程的重要性 地下防水工程在实际的应用中是为了解决地下室防水和基础渗水而采取防水性设计和施工。建筑的地下室防水施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防水的软性材料,即卷材进行施工,如App、SBS等防水卷材;一种是结构性的防水设计,即采用防水的混凝土进行施工。为了保证建筑的地下部分正常使用在建筑施工中必须对地下部分采用防水工程来做好预防工作;否则下部分一旦出现渗水一则会影响地下室的正常使用,一则会影响整个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对其进行处理还需要耗费后期维护的费用。 同时防水工程是建设工程项目必须具备的一个应有的功能,此功能从小处看是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环境和卫生条件,从大处看还会影响整个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无论是那种建筑形式其地下室和地下部分都不能出现渗水现象,因此地下防水工程对建筑工程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程。 2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法 地下室防水施工的工序为基坑开挖—基层混凝土施工—保护墙施工—铺设防水卷材—铺设油毡层—浇筑混凝土—侧墙施工—外墙防水卷材铺设—外墙卷材保护墙—回填。通常来说当前实际工程中采用的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法主要有3种: 2.1外防内帖施工法。外防内帖施工法是先在底板垫层砌筑完毕保护墙,而后在保护墙及垫层上粘贴防水卷材,待防水层完全做好后即可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此种方法适合用于施工环境条件不利,不利于外贴法施工时的最常用方法。 2.2外防外贴施工法。此种施工方法是在底板垫层上直接铺设防水卷材,然后对保护墙进行施工,施工完毕后在保护墙的外面铺贴防水卷材,与外防内贴施工法相比,此种方法可长久的保持室内的干燥,这是因为保护墙因时间推移而逐渐变得干燥,进行对室内有一定的吸湿性。此种施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在进行基坑开挖时,须采取较多的支撑措施来保证防水工程的顺利完成,加大了防水工程的工作量。 3地下室防水混凝土施工 3.1混凝土配合比 (1)本工程采用425MPa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用量388k~m3。 (2)砂采用细度模数为2.3,含泥量小于3%,泥土含量小于2%的中砂。 (3)石子采用5-35mm粒径,含泥量为0.5%,拟块含量为0.4%的碎石。 (4)外加剂采用EC一1高效防水剂,掺量为水泥用量的的3%。 (5)为减少水泥水化热,掺入适当的粉煤灰,级别不低于二级,本工程粉煤灰掺量为水泥用量的的12%。 3.2混凝土施工工艺 (1)基础底板混凝土。基础底板混凝土属于大体积大面积混凝土施工,本工程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底”的施工方法。该方法能较好适应泵送工艺,避免经常拆卸输送混凝土管道,提高泵送效率,简化混凝土的泌水处理,并保证了上下层混凝土不超过初凝时间。 (2)墙体混凝土。浇筑时要严格控制分层厚度,每次浇筑厚度应控制在0.5m左右,每次浇筑墙体长度不大于30m,浇筑时应保证连续性,振捣密实,养护到位。 3.3质量保证措施 (1)配合比控制。本工程底板和外墙混凝土强度设计为C35,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强度为42.5MPa;本工程石子量大粒径控制为35ram,吸水率不大于15%;砂采用中砂,砂率控制为38%;为减少水泥水化热,水灰比控制为0.45。 (2)混凝土坍落度。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和易性,在搅拌站设专人管理,测定坍落度,每工作班至少测两次,以解决坍落度过大或多小问题。并且采用低坍落度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现场实测值控制在(120+20)him;当混凝土运到现场后出现离析,必须退还搅拌站进行二次搅拌;当混凝土坍落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加入原水灰比的水泥浆或二次掺加减水剂进行搅拌,严禁直接加水。因为底板是在夏季高温施工,在泵车上覆盖湿草袋并及时浇水,以防止坍落度损失过大。 (3)防止出现冷缝。混凝土浇筑时要保证合理的分段分层施工,分层厚度为O.3m,分层的接头时间间隔不超过2h,施工中交接的临时结合的竖向缝,要互相错开。 (4)混凝土振捣。根据泵送浇筑时自然形成一个坡度的实际情况,在每条浇筑带前、后布置二道振动器。前道振动器布置在底排钢筋处和混凝土的坡脚处,确保混凝土下部的密实;后道振动器布置在混凝土卸料点,解决上部混凝土的捣实。 (5)防水混凝土施工必须采用高频机械振捣,严格控制振捣的间距和时间。每一振点的振捣时间,应将混凝土捣实至表面呈现浮浆、不冒气泡和不再沉落为准,振捣时间为10:30s,避免漏振、少振和超振。 (6)混凝土的泌水处理。大体积大流动性混凝土在浇筑和振捣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浆会跟着混凝土坡面流到坑底,并随混凝土向前推进。在支模时,应在混凝土浇筑前进方向两侧模底部留孔排出泌水和浮浆。当混凝土坡脚接近端模板时,要立即改变混凝土浇筑方向,由尺端往回浇,另外加强二侧混凝土的浇筑,使最后混凝土的浇筑形成四面会合,这样泌水和浮浆可以集中排除。 (7)混凝土养护。由于夏季天气炎热,采用覆盖浇水养护,并且应在混凝土浇捣完毕12h内完成,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养护期间应密切关注内外温差,混凝土中心温度和表面温度的差值不应大于25~C,混凝土表面的温度和大气的温度的差值不应大于25~C 4地下防水工程施工中应遵循的原则 4.1自防为主的原则 砼结构自防水,是以工程结构本身的密实度实现防水功能的一种防水做法。这类工程,工序简单,工期较短,造价较低,且能改善工人劳动条件。高层建筑地下防水,基本采用三道设防,即砼结构防水(自防)+外包柔性防水层+灰土辅助防水层。而结构自防水是抗渗漏的关键。工程自防水结构通常采用C30防水砼,在外加剂方面一般选用PNC砼早强膨胀剂。PNC属于硫铝酸钙砼膨胀剂,除具有膨胀功能外,对砼还有显著的早强、增强、低温硬化、抗渗、防冻害、抗硫酸盐等性能。砼配合比的设计与普通砼相同,水泥用量应不小于300Kg/m3,要优先选用不低于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盐水泥。加料程序与普通砼相同。PNC的掺量要制作专用工具,专人负责,误差要小于0.5%,搅拌时间,用强制式搅拌机时比普通水泥砼延长30秒钟以上;用自落式搅拌机时,要延长1分钟以上,搅拌时间的长短,以搅拌均匀为准。砼的运输、震捣与普通砼施工一样。但是对于自防水砼更要注意震捣密实,不能漏震。浇注完后应加以养护,及时用草帘覆盖。砼硬化后,要有专人负责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如出现蜂窝孔洞,可把松散地方剔除,精心处理后,再用掺PNC的砂浆或细石砼修补好。 4.2多道设防、刚柔相济的原则 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在工程围护结构的迎水面上粘贴防水卷材或涂刷涂料防水层,然后做保护层,再做好回填土和地面防水,达到多道设防,刚柔相济的原则。施工中我们主要把握以下两个关键点: (1)严把材料关,俗话说“材料是基础”,对材料要保证:材料的品种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材料的质量抽检必须合格而且有出厂合格证和准用证。 (2)精心施工,施工包括管理和操作两个方面。施工管理主面应做好交底,跟踪检查要旁站监督及时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返工。操作方面军要按交底的要求和施工顺序进行,注意找平层要清刷干净,基层处理剂应涂刷均匀,使用的防水卷材道数、厚度应符合标准,铺贴卷材应平整、顺直,搭接尺寸不应小于100mm相邻两幅应错开1/3幅宽,不得有扭曲和褶皱。收口和细部处理应符合要求,完工后检查合格应及时做保护层和回填土。 5结语 地下室防水技术已经是建筑地下室施工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本工程在采用该项技术时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规定进行,对建筑的一些细节部分进行了重点的处理,在工程结束后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本工程地下室无一处透水现象,防水效果较好,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的效果。因此,要想保证地下室防水工程的质量,就必须要加强防水混凝土施工,同时对建筑的特殊部位进行着重处理。 地下建筑工程论文:浅析地下建筑工程防水技术 【摘 要】近年来,带地下室、地下车库的建筑工程已经屡见不鲜,但这些地下建筑工程也面临着不少施工难题,尤其是对防水技术的高要求。本文结合地下建筑工程防水技术的特点,对地下建筑工程关键部分的防水技术进行了介绍,以确保地下建筑防水的可靠性。 【关键词】地下建筑;关键部位;底板;外墙;防水技术 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越来越短缺,城市建设用地相对紧张。因此,地下建筑的建设也就越来越多。地下建筑的开发和利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资源短缺的难题,但是地下建筑的防水问题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施工难题。地下建筑一旦防水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将会影响建筑主体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因此,地下建筑建设方应对地下建筑工程的防水施工予以高度重视,必须制定周密的设计方案和采取切实可行有效的防水技术。 1、地下建筑防水特点 地下建筑的类型分掘开式和掘进式两种。两者的防水技术基本相同,只是在技术细节上略有差异。本文以掘进式地下建筑的防水技术为研究对象。 掘开式地下建筑多见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如人防地下室、地下库房、地下商场等。掘开式地下建筑又分为单建式和复建式两种,单建式地面不建其他建筑,复建式则有建筑。 单建式地下建筑防水比复建式地下建筑多一个顶板防水界面。复建式是建在地面建筑下面的,故顶板防水比较简单,其他五个面防水做法两者没有区别。 在地下水丰富的南方地区,单建式建筑还必须考虑抗浮问题。 地下建筑的防水技术措施一般采用混凝土自防水和附加材料防水两者相结合的形式。混凝土自防水的做法,是指利用混凝土自身的防水特点作为第一道防水层,也是最为保险的防水措施。附加防水材料有卷材和涂料,附加材料要做在迎水面才能起到好的防水效果。 2、地下建筑关键部位防水技术 2.1 地下建筑底板防水技术 地下建筑的底板,在掘开式地下建筑中是结构受力的重要部分,对人防地下室更是如此。一方面,要承受一部分建筑的部分结构荷载;另一方面地下水的反作用力,在战时遭炸弹攻击时还要承受爆炸的冲击力,故一般地下建筑的地板都比较厚,钢筋混凝土板厚都250mm以上。底板比较厚对防水比较有利。底板的防水一般构造做法:在浇注底板混凝土之前先要把附加防水材料这道工序做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混凝土底板施工。 对面积大的地下建筑,底板在施工时需要设施工缝或变形缝。施工缝是底板防水的重要部位,通常的做法是在设施工缝处放置钢板止水带,并辅以聚合物防水砂浆,能够达到很好的防水效果(见图1) 图1 施工缝(变形缝)大样图 2.2 地下建筑侧墙防水技术 掘开式地下建筑侧墙的防水与底板方法类似,地下建筑侧墙施工场景。由此可以看到侧墙的防水采用了防水卷材,使用粘合剂贴于墙外侧,为了保护防水卷材不被破坏,卷材敷设完成后又做砖砌护墙。 2.3 地下建筑顶板防水技术 顶板防水技术与底板类似,所不同的是工序与底板正相反,先做好混凝土结构层,然后再做防水层。防水层上部用细石混凝土按1%找坡,其作用是避免土壤中的水在顶底上部积存滞留,保证顶板的防水效果。 在实际工程中经常会遇到地下建筑的上部做水景的情况,此时不能只靠地下建筑的顶板承受上部水池的防水,而应该在做水池时做好自身的防水(见图2)。 2.4 管道穿过外墙的防水技术 掘开式地下建筑管道穿过墙壁、顶板、底板的节点处,是防水的重点部位。 图3给排水管道穿过墙壁时的施工场景。在所有地下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中,都必须严格遵守管道(水管、电管、风管)穿过墙壁及顶板、底板时要预埋套管的规范。严格禁止事后在壁板上凿孔洞,其原因是事后凿孔洞一则破坏建筑的结构,二则不利于防水。套管的大小取决于管道的大小,套管在中间部位焊有止水钢板,钢板呈圆形状。套管以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墙体钢筋上。 图3中看出,管道穿墙节点有一套比较完整的防水系统,除了穿墙处需要做套管外,还要在建筑外部设置检修窖井,窖井内设集水井,及时排除窖井内的积水。套管穿墙在安装管道时,要在套管与管道之间填充防水材料,可以使用油膏麻丝或防水泡沫膨胀剂填充,以避免外部水的渗入。
园林规划论文:案例教学法的园林规划设计探索 1园林规划设计案例的选择原则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所选择的案例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所选用的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 1.1真实性案例应取材于真实的设计项目,而不能杜撰。最好是已建成的作品,使学生能够通过设计图纸、实景照片或实地考察体会设计的构思过程、最终效果和具体使用情况,并可掌握从设计草图、设计成图到实际建成效果的逻辑过程。尽量避免仅限于设计图纸和效果图的“看图说话”。 1.2完整性案例应内容完整,例如基址概况、设计构思、设计图纸,图文并茂,如能配有设计者对设计过程的阐述、施工图纸、建成后的使用情况等内容,效果会更好。 1.3典型性针对居住区、公园、广场、道路等不同设计类型整理经典案例,案例中所体现的经验或者教训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进行拓展和延伸。 1.4启发性案例应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启发设计思路,进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1.5时空性每一个案例均处于“彼时彼地”的特有环境之中,所选案例不应只是“就事论事”,而应具有诸如周边环境、文化因素、气候条件等较为详细和丰富的背景资料,这样有利于深入地理解设计的初衷和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案例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虽已有广泛的应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的进步,应对案例教学的方法与形式不断进行拓展和延伸,丰富其内涵。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互动交流多个层次进行了创新教学的探索,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2.1教师案例讲解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加强针对性案例的讲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在这一层次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强调方法的传授。“就事论事”的案例教学无疑收效甚微,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通过典型的案例较好地掌握某一类型园林设计项目的设计方法和独立分析研究的科学方法。在讲解案例时,可采用“W-W-H”分析方法:即wha(t该案例的具体设计内容),why(设计师的设计依据),how(设计师是如何实现和表达设计构思的)。二是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案例时,学生近乎是从对案例一无所知到综合分析得出自己的想法而参与讨论或提出见解,加之课上时间有限,不可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全面了解案例的详情。学生仓促地参与,使得交流和探讨的效果可想而知。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用预告的方式,在本次课结束时预告下次课会涉及的主要案例,布置学生课下准备,课上讨论时学生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和思考,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学生的参与会更加积极,也将大幅提高教学效率。 2.2学生案例解读布置学生完成经典案例解读的课下作业,解读的案例可以是教师指定范围(如选择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每年评选的获奖作品),或者学生自拟(如学生自己喜欢的设计师及其作品),并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最后阶段,由学生作为主角,在讲台上结合ppt进行成果汇报,全班进行学习和讨论,由于学生已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有较好地掌握,并且根据自己的喜好有较大的选择主动权,往往体现出很强的学习主动性和持续的兴趣。教师则在台下充当引导者和听众,倾听学生的独立见解,此时教师不应轻易地做出对与错的评判,使学生产生顾虑,束缚手脚,而侧重引导学生参与,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注重“方法”的传授。 2.3学生设计作业交流提倡学生在做设计作业的同时,完成“设计日记”,真实地记录自己在接到设计任务书,到提交设计成果图纸这一过程中自己的所思所想,如对基址的分析、构思的过程、草图的修改想法、查阅的相关资料、灵感的来源、总结的经验教训等等,最好是图文并茂的表达,其他则不作任何要求,以求真实完整。当作业完成之后,对设计日记进行梳理,并将优秀作品和日记作为案例进行课堂交流。 2.4改革考核方式园林规划设计作业的传统评分方式是以最终的设计成果(图纸)为主要依据的,这一方式的弊端是使学生轻过程而重结果、轻方法而重表现,平时的评图实验课积极性不高,并且容易造成“抄袭”和“赶图”的现象,可将评分依据分为设计过程与设计结果2部分,各占50%,设计草图的批改、设计日记、学生案例解读作业等均列入设计过程成绩,强化设计过程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进行改革和探索,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以促进园林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立科单位: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 园林规划论文:风景园林规划建设的对策浅析 城市风景园林的管理者也大多没有深厚的专业素质,多为他处调动,不懂得怎么有效地管理风景园林,监督力度不够,导致风景园林管理体制中问题百出。功能单一,实用价值不够。城市风景园林的实用价值不够,功能单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真正的园林应该具有生产、保健、休闲、文化和防洪等功能,但是大多数的城市园林都只注重表面,弄一些气势恢宏的建筑,虽然看起来不过,但是不能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甚至连供人休息的板凳都很欠缺。规划不科学、不合理。我国风景园林的规划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情况。比如为了提高观赏性而引进很多名贵的植物,但是却不考虑园林的环境和当地气候是否适合植物的生长,这样的行为只会增加风景园林规划的成本,加大管理的难度。 1提高重视程度,完善管理体制 做好城市风景园林规划,对于城市形象的提升和长远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家提倡低碳社会,风景园林规划正是符合这一宗旨的工作。政府部门应该首先加大对风景园林规划建设的投入,有了资金的投入才能推动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并将其建设成果纳入政府考核目录中。然后就是通过媒体宣传风景园林的优点,让社会民众和企业加深对风景园林的认识,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将风景园林建设的理念深深印在民众和企业的心中。多征求意见,争取群众的支持和建议,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合理规划,科学管理 合理的规划才能带来更好的建设,在规划之前,应该首先收集风景园林所在地的环境、地质地貌和人文经济情况,根据具体需要和城市的整体布局来规划风景园林,尽可能就地取材,减少成本,提高风景园林建设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管理人才是做好风景园林后期运营的关键,很多城市园林的规划较为合理,也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生态性,但是因为管理人员没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往往弱化了园林的实用性。应该大量引进生态学和园林园艺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多举办培训活动,与时俱进,提高城市风景园林管理的科学性。 3结合城市特点,体现特色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政府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应该利用这些元素,拉近风景园林和民众的距离。可以通过植被和建筑特点来体现城市内涵,因地制宜,让人在城市风景园林中真正体会到轻松惬意的享受。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风景园林的规划和建设对于城市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目前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立足现在,目光长远,以人为本,制定科学合理的风景园林规划建设规范,实现城市风景园林规划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姚志南陈丽萍单位:浙江凌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规划论文:园林规划教学改革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它是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的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别或类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1]。对于应用型人才,国内学术界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大多数人认为应用型人才应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后劲,同时还要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能够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2-5]。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应用型园林设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有四点:一是应用能力,即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能够识别各种设计图纸并熟悉设计过程中的所有环节。二是实践创新能力,这是因为园林设计师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工作,如果没有创新能力是完成不了设计工作的。三是协调能力,能够适应园林设计团队式管理与工作模式。四是表达能力,这里的表达能力既包含口头表达能力,也包含设计图纸表达能力。安徽科技学院园林专业开设较晚,最开始设在生命科学院园艺园林系下面。园林专业本身就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课程培养体系还是沿用传统农学院校的培养模式,因此,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还是偏向园艺与农学的,不但课程内容庞杂,而且专业核心课程不够突出,专业实践实习环节不够连贯,这些都是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不符的。自安徽科技学院以优异成绩获批为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以来,针对于园林专业的应用型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越来越迫切。而作为该专业核心课程园林规划设计也有必要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做适当的调整,才能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下面仅就该门课程所存在问题及改革的几点措施谈一点想法,旨在合理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应用型园林设计人才的培养。 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 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从事各类园林景观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风景名胜区规划、园林绿化施工与管理的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作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整个园林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以及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国内外园林发展简史、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构造要素、公园规划设计、广场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及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等内容。通过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形条件下各不同类型绿地的综合分析、解决场地存在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功能、技术、形式、环境诸方面综合考虑问题,并能正确表达和表现设计内容,提高绘图技能、技巧。 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学时偏少,教学深度难以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园林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的专业,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而以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时为72,按照这个教学计划的要求,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每个部分的内容都讲到,势必会造成每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浅尝辄止,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不容易把握该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往往是对某一章节内容刚刚入了门,又开始了其他部分的练习。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因要考虑课程内容的覆盖面,所以很难将课程内容细化到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设计深度,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深度难与市场需求接轨。 (二)缺少设计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动力源于兴趣,良好的学习兴趣会增加学习动力,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园林设计专业更需要有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设计氛围。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美术基础,对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解与接受能力较弱,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更难以形成良好的设计氛围,这对于学生设计能力与表现能力的提高均产生不利影响。 (三)互动较难,难以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虽然在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环节,但由于师生比较低,所以在课堂上难以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另外,学生学习还缺乏主观能动性,学生总是感觉上课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学生也必须要融入课堂,只有融入课堂才能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四)课程考核以试卷为主,考核形式单一这门课程一直是采用试卷考试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因试卷考试都是以理论内容为主,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是对书本内容进行短暂的记忆,考试过后内容很快就忘记了。通过课程考核很难让学生掌握一些设计原理与方法,更难以真正考查到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及表现能力,这也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考核多样化是不相符的。 三、具体的改革方法与措施 (一)调整教学大纲,满足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鉴于该课程的重要地位以及学时偏少的问题,在2011年5月份我们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要求与特点,重新编排了园林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根据新的培养计划,我们又于2011年的6月-9月重新调整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与实验大纲。修改后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共108学时,共分为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理论课占48学时,实验课占60学时,分别在大二下学期(理论:30学时,实验:24学时)和大三上学期(理论:18学时,实验:36学时)完成。调整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时得到补充,课程内容也更趋于合理,与其他课程衔接更加紧密。通过到设计院所进行调研以及在设计实践中的总结与探索,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园林专业的培养要求,我们参照课程内容选择了实际工作中接触类型最多的几种城市绿地类型,在对原有教学大纲进行调整的同时,将原有园林史及城市规划部分删除,保留园林规划设计核心部分,并将其整合为八个课程设计模块,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也便于教师授课及学生课程设计的进行。这八个设计模块分别是:组合花坛设计、城市街旁绿地规划设计、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城市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城市工厂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新的大纲更加强调实践锻炼的重要性,通过课程作业的实际训练使学生最终能够达到用人单位对园林设计人才的需求标准。从最近几年园林设计毕业生都有到大型设计院和外企工作的情况可以看出,园林专业学生的设计水平有所提高。 (二)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设计基础 1.通过网络的形式,让学生尽快熟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课前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要求、考核方式以及教学参考书,让学生提前收集参考书及设计资料。在平时的课程中向学生强调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积累大量的专业知识,并为其提供景观设计类网站及大型论坛,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浏览与专业相关的网站与论坛,多积累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不断增强对本专业的深入了解,强化专业定位,培养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2.利用课程教学实习,增强学生知识面及专业自豪感该门课程有为期两周共40学时的教学实习,因苏州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上具有非常高的技术水平,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故安排一周时间参观苏州古典园林,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园林专业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古典园林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古典园林常用的设计方法。在实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完成钢笔速写10幅,并安排测绘任务让其体会园林空间布局与划分的技巧。另外一周则安排在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际项目的方案与祥图设计,学生最后上交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图纸。最后实习的总成绩由方案图纸(40%)、钢笔速写(30%)、实习报告(20%)、平时表现(10%)构成。实习结束后,将实习作品进行汇报展览。通过连续几届展览的举办,扩大了园林专业的知名度,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豪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组织设计团队,鼓励学生参加实际建设项目及创新课题从2009年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成若干个设计团队,每个团队设组长一名,团队成员3-5人,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规划项目及创新课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学生设计团队已参加并完成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课题10余项,参与完成的规划设计项目20余项。这一模式是参照规划设计院的团队管理工作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方案设计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均很有帮助。 (三)加强交流互动,锻炼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协调能力协调能力对于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学生来说异常重要,特别是进入到工作单位后,无论是在前期的方案设计阶段、还是后期施工图设计阶段或是施工现场指导阶段等,都需要毕业生拥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这一能力也是招聘单位特别看重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除了正常的课堂提问及课程作业讲解,我们还做了一些师生互动方面的尝试。 1.汇报课程设计作业,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师而言,良好的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表达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图纸的表达,即通过图纸将设计理念展示出来。二是指语言的表达,即通过优美的讲述对设计图纸进行阐述。在园林规划设计实验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每做一个景观设计方案都要自己上台进行汇报、讲解整个方案的内容,把自已的设计想法与设计理念表达出来,由任课教师根据其设计方案、图纸表现以及语言表达等情况对设计图纸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模式能够突破以往的实践教学模式单调、呆板的情况,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掌握学生的设计习惯,鼓励其尝试新的设计形式要求学生每一次课程设计作业都要在课程教师指导下经过2-3遍的修改,最后才能绘成正式的图纸交上来,这样做一是能够保证设计作品的质量,二是在设计方案的反复修改中对学生的设计思维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与提高。在设计方案的探讨中,逐步了解并掌握其思想动态、设计习惯及表现方法。引导学生突破固有思维,鼓励其尝试新的设计思想及表现形式。在图纸的每一次修改与讨论中都伴随着师生的相互探讨、交流意见、发表看法等互动形式。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比在大课堂上的互动效果要好,且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很快。 3.适当激励,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动现在的学生个性与自尊心都很强,如果对其设计作品一味地否定或挑毛病的话会使其对专业课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设计作品时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带有教师个人的喜好。对其设计作品的风格应予以肯定,这样做也便于学生培养不同的设计风格;同时应对其设计作品中的闪光点进行适当的激励和表扬,以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自信心。具体方式除了口头激励,还可以将优秀的设计作品通过展览定期进行展示,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的交流与互动,通过优秀的带动不足的,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浓厚的设计氛围。 (四)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设计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种综合应用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工程项目所要求的全部设计内容,这是应用型园林设计人才所必须达到的能力。 1.采用快速设计+图纸的方式进行考核根据应用型园林设计人才的特点,我们改变了课程考核方式,不再通过试卷对其进行考核,而是通过快速设计与课程设计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快速设计成绩占50%,课程图纸作业成绩占35%,平时成绩占15%。具体内容及所占分值见表1。快速设计成绩主要是由授课教师给出设计题目,让学生在规定的4个小时内快速绘制出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并达到设计要求,最后,由授课教师根据其所提交的设计图纸给出成绩;课程图纸作业是指每个学期所规定完成的4个大的实验项目设计图纸,由授课教师根据其所交图纸给出成绩;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回答问题以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其中课后作业是在每个学期开学初布置的,这个作业是一个综合公园景观设计作业,且是属于课外的,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由课程教师组织协调,于每周三下午将各个小组的设计方案拿到一起讨论,授课教师要对每一组的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指导。经过8周的时间,将每个小组的设计成果组织到一起,做成一个PPT文件进行汇报。具体办法就是每一组选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将他们组的设计方案进行汇报,每个组的汇报时间约十分钟,课程教师和其他学生做评委,对每个小组所做的景观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意见或建议。 2.调整课程设计的考核数量与质量课程设计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课程设计一直是该门课程的重点内容。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实际项目的了解、分析、设计、绘图,锻炼其分析场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于这一情况,我们调整了课程设计的质量要求,同时增加图纸的数量,由原来的一个课程设计一张A2图纸,增加到2张以上A2图纸,设计内容也由原来只要求一个平面规划图、两个透视图,到要求增加场地功能分区图、交通分析图、视线分析图、竖向设计图、断面图以及局部景点祥图,通过质与量两个方面的严格要求,学生们的设计能力及图纸表现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结语 通过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的工作精神,更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对提高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很大。虽然在课程教学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只是开始,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我们更深入的专研,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接下来我们会不断调整、完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实验大纲,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提炼与整合,创建一套更加适合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模块体系,为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园林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帮助。 园林规划论文:试析园林规划设计 摘要:园林规划设计就是要运用地貌、植物、硬质材料、建筑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自然、经济、工程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综合功能,因地制宜地规划和设计各类园林绿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工程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步骤;建议 1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 (1)接受设计任务书、现场实地踏勘,同时收集相关基础资料;(2)提交初步规划文本,提出总体构思及规划目标;以供业主认可(3)编制详细规划并召开评审会。由业主组织的专家评审组,集中时间,进行评审(论证)会,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落实调整和修改工作。(4)进行扩初设计并提交工程概算书;(5)基地的再次踏勘施工图的设计;(6)施工图预算编制和施工图的交底;(7)设计师的施工配合。 2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论证的内容 (1)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游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及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是象世博园等大型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2)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园林造景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4)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5)树种选择的论证。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6)科学估算园林工程的建设成本及管理维护费用。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工程,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应正确把握建筑,铺装,水体,绿地等要素的比例,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3我国园林的发展方向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3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3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3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4建议 (1)园林设计上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这几年,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于是许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2)完善园林设计法规。首先是对于《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2000)有关条文的修改,如第二章资质资格的管理等等。 其次是一系列园林设计法规的建立,如注册园林师签字制度、注册园林师条例、设计收费标准、工作量范围标准、后期跟踪服务标准、园林设计标准合同、园林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等等。 (3)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者。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3个层次:①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的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②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③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 (4)规划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有待完善。 现有的规划设计人才有来自城市规划专业院系的;也有艺术院系的;有建筑院系的,还有农林院系,来自不同院系的人才都各有各的特长,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不足,由此,根据目前的专业状况,应该有一个合作互补的专业团队。新晨: 园林规划论文:园林规划设计 摘要:园林规划设计就是要运用地貌、植物、硬质材料、建筑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自然、经济、工程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综合功能,因地制宜地规划和设计各类园林绿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工程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步骤;建议 1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 (1)接受设计任务书、现场实地踏勘,同时收集相关基础资料;(2)提交初步规划文本,提出总体构思及规划目标;以供业主认可(3)编制详细规划并召开评审会。由业主组织的专家评审组,集中时间,进行评审(论证)会,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落实调整和修改工作。(4)进行扩初设计并提交工程概算书;(5)基地的再次踏勘施工图的设计;(6)施工图预算编制和施工图的交底;(7)设计师的施工配合。 2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论证的内容 (1)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游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及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是象世博园等大型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2)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园林造景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4)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5)树种选择的论证。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6)科学估算园林工程的建设成本及管理维护费用。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工程,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应正确把握建筑,铺装,水体,绿地等要素的比例,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3我国园林的发展方向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3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3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3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4建议 (1)园林设计上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这几年,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于是许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2)完善园林设计法规。首先是对于《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2000)有关条文的修改,如第二章资质资格的管理等等。 其次是一系列园林设计法规的建立,如注册园林师签字制度、注册园林师条例、设计收费标准、工作量范围标准、后期跟踪服务标准、园林设计标准合同、园林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等等。 (3)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者。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3个层次:①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的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②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③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 (4)规划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有待完善。 现有的规划设计人才有来自城市规划专业院系的;也有艺术院系的;有建筑院系的,还有农林院系,来自不同院系的人才都各有各的特长,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不足,由此,根据目前的专业状况,应该有一个合作互补的专业团队。 园林规划论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人们步入了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很多原本无法解决的难题都能够应用新的技术进行解决或优化,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亦是如此。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学科,综合性强,传统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文章将结合珠海横琴新区的市政道路工程,分析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采取的数字策略,讨论其意义及具体内容。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数字策略;横琴新区 信息化和数字化是很多问题的辅助性手段,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这门学问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如仿真技术、计算机建模技术等数字策略。这些策略一方面能够优化规划方案,使分析和设计更加科学、客观,提高工作效率,丰富表达形式,另一方面还能突破原有的限制,辅助相关从业人员提出新的设计理念[1]。本文将主要结合珠海横琴新区的市政道路工程,讨论数字策略对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意义,并介绍具体的应用方案。 1风景园林设计采用数字策略的意义 首先,数字策略可以使得规划设计过程变得更加便捷与高效[2]。采用数字策略的最大优势就是省时省力,大部分设计工作都可以在计算机中完成,免去了原先一些不必要的手绘、书写等耗时操作,减少了书籍与纸笔的使用,降低了工作量,使风景园林的规划与设计方便且快捷了许多,而且与传统的方案相比,计算机中的设计可以快速地完成修改过程,只需要花费较少的时间且不会破坏原始文件。此外,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涉及了大量学科领域,综合性极强,因此,设计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文献、学习各科知识,信息的查询与搜集对于设计过程非常关键,数字策略保证了可以随时随地找到相关的参考资料。其次,数字策略使得规划设计更加精准且便于优化。数字策略可以实现定量分析,通过建模和量化数据,精准地分析各类影响因素以及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等问题,这些是设计的主要依据。数字策略与传统设计方案相比,使得规划更加严谨、准确、合理,且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同时,数字策略也可以用于校验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实际,从而进行修改和调整,校验的过程可以在设计初期进行,及时发现问题能够避免方向性的错误,避免浪费时间。再次,数字策略使得规划设计数据便于保存和查阅。在珠海横琴新区的市政道路项目中,合理使用了存储以及数据库技术,比如绿化项目中保存的数字信息涵括了地理信息数据、园林绿化设计、城市绿化现况等内容,从而便于管理者随时查看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便于管理。除文字信息外,各种CAD技术和3DMax软件的发展使得各类设计图纸也脱离了纸张,可以使用新的方法进行存储[3]。此外,保存的设计数据也可以实时共享,不同工作人员即使不在同一地区,也可以共同协作,完成设计任务。 2数字策略在风景园林中的具体应用 2.1设计过程中的数字策略 参数化的设计方案是一种园林规划经常使用的数字策略,使用先进的软件和新型算法可以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起到逻辑设计的功能,建模和综合分析整体形势和主要功能,通过结合各个不同的参数配置,建立相应的内在联系模型和约束关系,并使用编程手段得出整体最优化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方案在各类实际规划问题中都适用,也是一种趋势,取代原有的经验主义,更加客观和精确。在珠海横琴新区的市政道路项目中,根据各处不同的状况设计的道路系统不一样。道路系统整个城市的传送带,合理的设计有利于城市的交通和美感。为了同时满足道路的通达性、美观和稳定性,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考虑了各种实际情况,包括地形、植被、文化等,这就需要借助数字手段来设计并完成优化,数字策略既使得交通系统网络设计和线形设计都符合实际,且能够提高效率。举例来看,道路系统中的绿化工程是重要的一项环节,使用数字策略可以通过综合分析环境因素、自然条件得出合理化设计,包括绿化带的选线设计、植被选择、景观格局等,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和数字策略能够有效地辅助设计者规划和设计整个绿化工程,大大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及质量,合理的绿化设计方案不仅因地制宜,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标志,体现当地的文化。 2.2项目管理中的数字策略 以珠海横琴新区绿化项目为例,随着现有的计算机办公技术的发展,各类软件越来越智能便捷,这样园林绿化的管理就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把控和监管整个项目,现有的很多管理软件不仅功能完善,使用便捷,且界面友好,运行流畅。这类管理系统用户体验佳,能够有效地辅助施工高效顺利的实施,减少了冗杂的工作量,优化整个施工和监管流程,进一步合理化人、物的投入,发挥最佳的用处,提高相关部门宏观掌控的能力。同时,管理者能够使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打破空间限制,在一个地点对各个区域开展指导和管理工作,且可以实时监测各类静态、动态数据,对整个项目的推进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现有的各类绘图软件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高保真、高精度地复现风景园林的设计,方便了管理者调取具体模型信息,提高了时效性。另一方面,不同的责任单位间的沟通方式也更加多样化:首先,设计文档或实施成果可以通过办公软件演示,更加直观生动,便于理解并提出反馈意见,节省了很多报告者不断描述和解释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其次,各个责任方间的会议形式也并不局限于线下,而是可以在网络线上完成,便于邀请更多的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进来,大有裨益。 2.3数据与信息的数字策略 风景园林的数字策略之一是汇编、整理和保存所有规划设计的数据和结果。这些内容包含城市的园林建设、绿化工程、各类标志性建筑、雕塑等,也包含当地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前期调研、需求分析、设计主题等。将各种原有、新设计的图纸和成果统一进行数字化并统一存储,建立数据库,这样就可以长久保存各种设计模型、参数配置、平面图、俯视图、效果图等,便于调用和查阅。在横琴新区环岛北片主、次干路(C#、E#、G#)景观工程中,负责人把项目中相应文字形式的基本信息都进行了数字化,包括该项目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设计方案、实施情况、责任机制等。同时,项目方整理了电子版的绿化种植工程主要工程量表,分门别类地汇总各类需要种植的植物类型及数量,全部数据内容条目上百种,不仅直观清晰,而查阅便捷、便于保存。随着旅游业的壮大和发展,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也越来越重要。风景园林或城市的规划也要把城市文化作为主要内容,比如用数字手段记录并在现场展示当地的历史事件、名人故居、纪念意义等,各类文字、数据、图像、影像是历史名人、悠久建筑、民俗风情、文化特色、名胜古迹的载体,一方面可以有助提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发掘旅游价值,另一方面也具有教育意义,在人们观赏的同时宣传普及中华文化。风景园林相关的旅游信息与资源记载着当地的历史与文化,具有当地特色,具有积极作用,应当引起重视,也值得大家尊重。 3结语 本文讨论了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采取数字策略的意义以及具体实施方案,数字化的方案使得设计工作更加便捷。日后,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设计者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自己的设计,那时数字技术在园林设计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长杰 单位:珠海琴建园林有限公司 园林规划论文:“园林规划设计”授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文章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学生学习意识和能力、理论知识程度及课堂反馈情况分析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问题;对策 “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园艺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园艺园林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和手段应始终突出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1]。然而,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仍十分严重。本研究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例,分析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课程设置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共90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践50学时。课程采用高等教育社出版,董晓华、赵建民主编的《园林规划设计》,共分为以下6个模块。(1)模块1是园林规划设计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园林规划设计的意义、国内外园林规划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学习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模块1占6学时,以多媒体为教学工具,要求学生能区别中西方园林规划的内涵;对我国园林规划设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应用开发建议;同时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制订下一步的学习计划。(2)模块2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园林艺术的形式和特征、园林布局方法、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等。模块2占22学时,采用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手段,要求学生掌握作图技巧。(3)模块3是园林绿地组成要素:主要内容包括园林地形设计、园林水体设计、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园林建筑和小品设计、园路的设计。模块3占22学时,以多媒体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各种形式的单项元素进行绘图表示,且自主设计方案。(4)模块4是城市道路广场绿地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城市道路绿地规划、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等。模块4占10学时,采用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绘图工具进行规划设计。(5)模块5是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知识、原则要求、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园林建筑和小品设计、园路的设计及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模块5占20学时,采用多媒体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用绘图工具进行设计。(6)模块6是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工厂绿地规划设计、医疗机构绿地规划设计、机关单位绿地规划设计。模块6占10学时,采用多媒体与现场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 2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课程设置不难看出,除模块1外,其余模块均要求结合现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从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可发现,该课程设置模式总体上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2.1主动学习意识较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它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略了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主体的事实。高中阶段缺乏创造力和学习兴趣等问题被悄然带至大学课堂。在“园林规划设计”授课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弱、自主学习能力差,老师布置设计任务时无从下手,通过适当引导开始设计时又存在设计思维局限性大、解决困难能力不足等问题,少数学生的设计作业几乎完全照搬案例。2.2课堂汇报总结归纳能力有待加强规划设计说明的编写是规划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完善的规划设计说明能充分展示汇报者的设计工作,相反,不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则无法表达设计者的中心思想,因而使整个设计效果大打折扣。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设计工作做得很好,但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弱,部分学生会紧张、语无伦次,反映出在公共场合自我展现的能力未得到有效锻炼。2.3设计工具掌握不够熟练“园林规划设计”需要掌握基本的电子绘图工具,目前较常用的为CAD软件。然而,从学生规划设计情况来看,电子绘图工具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对于快捷键的操作仍十分陌生,直接导致作图效率低、出图时间长,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 3解决对策 针对“园林规划设计”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3.1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是在学生有求知动机时,通过启发的形式促使其获得知识。启发式教学被认为是一种科学可靠的教学方式[2]。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取代填鸭式教学模式,可更好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解放学生被压抑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责任心[3]。还可考虑加强大学高中合作的教学模式,改变大学与高中2个重要教育阶段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将大学老师自身对科研的兴趣、认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坚毅品质传送到高中课堂,潜移默化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其在大学阶段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3.2优化相关课程设置,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表述能力较差,课堂汇报易紧张等问题,可考虑采用优化课程设置的方法,多增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同时,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增设评审组点评的环节。评审组由教师和多名学生组成,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在点评他人设计方案不足的同时,强化了自身的学习效果。该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参与度,更有助于实现互帮互助、互相促进的学习氛围。而教师在此过程中的宏观把控和合理引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3强化工具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用“工具”的能力工具学科是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阶段,工具学科的学习都应得到高度重视。针对学生CAD掌握情况不理想的问题,可通过延长学时、提高考核频率等方式来强化教学质量。 作者:杨倩 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园林规划论文: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探讨 摘要:首先简单介绍了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重点阐述了设计观念、人才培养、设计规划等方面,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现代景观园林规划工作如何开展:大地景观、视觉景观和精神景观。简单描述了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趋势,希望对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广大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趋势 我国现代景观园林是由古典景观园林演变而来的,在古典园林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融入多种元素,使现代景观园林变得更加注重时尚、环保、舒适,把景观欣赏与休闲娱乐紧密结合到一起,更加完善景观园林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现代城市建设中,纵观我国现代景观园林现状,未来现代景观园林发展趋势,也成为学术界正在研究的课题。 1我国现代景观园林的发展现状 1.1设计观念相对落后 近年来,虽然我国现代景观园林发展速度比较快,但主要是通过学习其他国家比较成功的景观园林设计案例,更有甚至直接拿来引用,没有体现出中国特有的风俗文化,其作品缺乏独立的设计理念,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在创作时没有吸取古典景观园林的养分,只是一味追求新元素的运用,导致其作品缺乏特色。设计师通常把焦点放在建筑物等一些硬件上,而忽略了同样相对重要的软件,如草坪、花卉、山水等的设计,设计师的这种偏好往往会导致景观园林与自然环境相分离。当下,设计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使其作品更加成熟,设计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大众喜爱的作品。 1.2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学科需要新鲜血液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在国内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属于探索性的前进状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水平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其设计理念也在不断进步与发展,规划设计出的作品不断呈现出新的风貌。任何一个行业欲不断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人才的引入,国内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同样也少不了专业的人才供给,因此,若想促使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水平和理念进行创新,必须培养专业的景观园林设计型人才,从高校的教育抓起,积极促进现代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和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相融合,积极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格局的形成。 1.3规划设计理论结合实践,共同发展 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在积极促进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水平进步的同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的总结与研究,并将总结和研究的成果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应用的过程中,正确的理论研究能够得到很好的印证,若是存在缺陷的理论成果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及时被发现并改正,从而更好地促进现代景观园林的进步与发展。 2创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现阶段的国内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积极促进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之间的融合,在此基础之上,完美结合我国不同的地域特色,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风格。这是一项长期又艰苦的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2.1大地景观方面的创新所谓的大地景观就是指景观园林场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土地、地形地貌、本土动植物、气候和光线等,在大地景观方面的创新指的是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此外在进行景观园林设计尤其是在植被的选择方面上,要充分考虑植被随气候变化而呈现的不同的景致,切实做到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具有较好的层次感并凸显出地域特色,提高景观园林的观赏价值。2.2视觉景观方面的创新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必须重视观赏价值,给进入其中的人们以视觉上的享受。在进行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从观赏者的角度周密考虑,包括传统文化氛围对中国人思维模式、价值观、认知模式等方面的影响,还要充分考虑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对于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等。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考虑观赏者视觉感触这项工作具有相当的难度,需要对人群做充分的调研,方能做到景观园林与自然之间、景观园林与地狱人文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除了对大地景观和视觉景观方面的创新外,在精神景观方面、使用功能方面还要进行创新规划设计,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3中国现代景观园林未来发展趋势 3.1求新 所有新鲜事物的产生都是先从理念上进行创新,不断的试验改善之后方能实现新事物的诞生,所以,现代景观园林的“求新”之路首先进行的就是思想观念上的创新,如何将传统的景观园林设计理念与现代景观园林的设计理念完美融合是首要问题。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历史资源和自然景观,是在进行创新设计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现代人们的加之趋向偏于低碳环保,在“求新”路上,还要充分考虑这个因素,保证在低碳环保的基础上进行“求新”。 3.2求变 “求变”不仅是设计规划理念上的变化,还要求广大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对目前景观园林的现状有充分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现状,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出新的、更适应时代需求的变化。在“求变”的过程中,不能对外界的尤其是国外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模式生搬硬套,要经过全面的分析考虑,“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将适合国内环境需求的景观园林模式积极引入,与本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最后,就是以前人们的思维主要是停留在旧的观念里面,要把建筑融入人的感情,不能只停留在物质层面,要更深地挖掘它的精神层面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4结语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关注的重点开始倾向周边的生活环境,因此,加快现代景观园林的理论和实践进程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且迫在眉睫,在如此的大格局之下,作为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应积极钻研景观园林理论研究,并积极将先进的理论概念引入实践中,进一步指导实践工作,争取早日形成据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新局面。 作者:柴荣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园林规划论文: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状况与对策 现代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在了解当地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开展,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受到传统陈旧观念、设计人员植被搭配的失误、创新元素的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效果始终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以上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并进行处理。 (一)现代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状况 1.观念相对陈旧 在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我国虽然大胆的引进了许多国外元素,为国内该行业的发展注入了血液,但是相关作品缺乏创新性,多数都是在抄袭,大多缺乏中国元素。环境绿化设计中从属不清。大多数设计者,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观。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除此之外,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很多对都缺乏场地意识。 2.只会模仿,不会创新 当前我国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大多是抄袭、模仿出来的,这种方式缺乏创新元素,同时也影响了当地文化、本土民俗的有效融入。在现实的设计中,虽然设计者具备一定的园林规划设计功底,但是却缺乏创新精神,最终导致其只会模仿,从而影响了下现代景观园林的良好发展前景。 3.未能对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予以重视 受到技术与经验的影响,设计人员在园林设计中会出现重美观轻生态的问题,最终使得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将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另外,在设计中其也会过多重视景观的视觉感受,最终使得景观园林具备了“美与艺术”,却丧失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 4.在进行植物的选取与搭配中存在问题 一是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建园的土壤、气候等,且过分重视植被的名贵性,最终出现植被“水土不服,大量死亡”的状况;二是设计人员对本地植物没有重视,并过分依赖外来植物,最终使得园内物种特色丧失;三是设计人员未能做好乔灌木的搭配,使得园内景观植物单调乏味,丧失了美观性。 (二)城市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问题的相关对策 1.重新树立规划理念 基于当前国内城市建设发展要求,可大致划分三种设计理念。首先是游憩型设计理念:该理念要求在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设计中找到平衡点,通过两种景观的合理搭配,设计可以满足旅游、休憩的园林场地;其次是景观型设计理念:其要求设计人员充分运用各种建筑景观,有效彰显当地风俗习惯、文化底蕴等,同时要融入新时代特征,从而迎合现代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是生态保护型设计理念:该理念要求设计者应全方位了解所有生态保护区的自然状况,然后使用合理的监控措施及设计方式降低景观园林设计产生的危害,进而让景观园林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成为现实。 2.放弃照搬照抄,积极开拓创新 首先,基于视觉景观角度分析:设计者应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思想认识角度出发,融合现代及传统园林设计手段,打造视觉特色突出的景观园林。比如,在色彩上就应该大胆的使用橘红、分红等颜色,打破植被单一颜色效果的格局,创新园林布局;在比如在空间布局中,要敢于使用不同新创的空间,利用假山、水波等形成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空间,打造玄幻之美,提高园林景观效果。其次,基于精神景观角度分析:一是要借助植被寓意传达景观园林的思想文化,比如玉兰花、海棠花等表示“金玉满堂”,梧桐树表示“始终不渝”,梅花则表示“坚忍不拔”,竹子表示“清风亮堂”等;二是设计者要通过自然的设计方式,将山水景色的灵性表达出来,为园林营造意境与氛围;三是要结合传统与现代铺砖方式打造园林特色,将历史遗留砖块与现代时尚砖头搭配铺设,通过对比效果,提高景观园林观赏价值;四是做好本土风俗、文化的彰显,通过将在景观园林设计中融入当地民俗风情、文化等方式,提高景观园林的文化内涵与吸引力。例如,在大雁塔四周园林规划设计时,将陕西八怪做成景观雕塑,展示当地文化特色,提高景观园林人文气息。 3.做好与当地生态环境的融合 在景观园林的设计中,设计者要做好现代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观念的统一,实现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思想的推广与使用,在确保城市发展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进行尽管园林的规划设计。另外,还要大胆应用国外成熟经验及技术,让景观园林的鉴赏与生态保护价值得以提升,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4.做好园林植物的选择与搭配 首先要遵守植被多样性原则:设计者应科学选择、搭配乔灌木植物,提高植被群落的稳定性、做好空间的利用、完善光照效果,从而提高生态效益。其次要完善植被的整体规划和协调统一:在园林规划时,要实现乔灌木、花草等植被的层次设计,做好结构调整,并应重视当地特色植被的引入,要突出景观园林的本地植物特点。然后要合理引入植物:在外类植物的引入中,应基于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根据外来植物的生长习性等,做好植物的引入,切忌为了美而引入无法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园林的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最后要密切观察植被的全年生长状况:为实现园林的“四季皆景”效果,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观叶观花植被,改善园林景观状况。结束语:受到城市化快速推进、人们生活品味不断升高等因素的影响,在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必须大胆的引入创新思想与理念,在基于本土风俗、文化与现代新技术、成熟经验的借鉴融合下,实现现代景观园林的设计,突出其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传承效果的发挥。 作者:余琳琳 单位: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规划论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风景园林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的风景园林设计,更多的是以自身地域特征为主,致力打造更具自身特色的风景园林。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现代风景园林的地域性特征,探讨地域特征下的风景园林设计,希冀为以后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带来参考。 关键词:地域特征;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单纯的物质生活已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在这样的基础上,风景园林设计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能够开拓人们的视野,让人们更加贴近大自然,更极大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 1地域性内涵 1.1地域性概念 相关研究此类问题的学者认为,地域性,是指跟一个地区的本性或跟其它地区相比较的特性,或者也可以说,地域性是将一个的地区的自然中的景观和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内涵等综合起来的特性。也有学者认为,对某个特定的地域来讲,地域性是综合了一切的社会文化因素和自然景观,将他们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综合体,这个综合体所具备的特性,这也是划分地域的标准。在我看来,地域性是在地域划分中,能够将这个地域和其它地域区分开来的特殊属性,这是划分地域很重要的一个标准,通常情况下,这种标准是用文化的形态呈现出来的,但它的呈现形态不仅仅拘泥于文化形态。 1.2地域性的属性 第一点属性是动态变化性。通过对地域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要素的影响,简介作用在城市、景观和建筑上;不属于本土形式,或外来风格的直接殖民。以上两种是体现动态变化性的两个方面。地域性的第二点属性,是系统性。地域性的第三点属性,是外在的多元化差异性。这种属性,是从宏观层面的角度来展现的,是对多个不同的地域风格的景观进行比较。地域性的第四点属性,是内在趋同性。在地域的空间范围内,地域划分的主要因素,有着其普遍性和代表性。 2现代风景园林的地域特征 2.1地域自然特征 2.1.1地质地貌 人类的一切活动们都是在土地上进行的。土壤的表层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这就导致了土壤类型的多样化,岩石更是不断在不断风化。园林景观有着其独特的地域色彩,跟土质情况不同,土壤类型多样有着极大的关系,基于此,才有了独特的地域色彩。地球内部不断运动,形成了不同状态,从而出现多种地貌特色。同时,地球受到地壳运用的影响,也会产生如地震之类的地质活动。地质活动多,地貌类型也不断增多。 2.1.2气候气象 大气层处在地球最外部,与地球其它部分相比,大气成活跃程度最高。大气层与人类接触最多,人类在进行活动时,需要大气层的保护,大气层更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础。大气层变化具有周期性,随着大气层的不断变化,地域上也出现了气候,或其它不同的气象。 2.1.3水文条件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进行活动后的必须品。古往今来,水是人们生活和选择居住地区的首要条件。人类近水而居,可见水有多重要。因此,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带肯定是临近水的位置。 2.2地域人文特征 设计流派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形式,虽然他们的风格多样,在风貌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实际上,这些不同的风貌,都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经历过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变迁而形成的,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需求,也造就了不同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展现出了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规划中,地域人文特征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谓的历史遗迹,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历史遗留下来的,后人记载下来的能够展现人类历史活动的发展状况的记录,这是地域特征赋予人类的十分重要的财富,为后人研究历史带来了理论指导,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也是记载和传承历史的关键。因此,这告诉我们,在规划园林风景的时候,一定要充分正确利用历史遗迹,从而创造出更具有地域性作品。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更是加入了人文特征,例如在位置地形复杂、地址陡峭的位置,且离湖面非常近,因此在建造建筑的时候,要注意水面涨水对建筑的影响。在比如,在修建别墅的园林景观石,既要保持整体效果,又要展现特殊性,因为别墅里会经常举办各种聚会,要保证实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园林景观别墅的时候,要注意布局,保证布局开合有度。同时,在设计中,要保证园林有抑扬顿挫之感,这样景观别墅才能够被当做旅游景点使用。先要在景观园林的设计中,体现出人文精神来,就要将具地域性的人文色彩,加入到园林设计中来,这样不仅能够体现人文性,也能体现地域性。 3地域特征的视角设计园林景观 (1)气候是影响地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气候的影响下,地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当然,水文、生物等条件,都是受到了气候的影响。受到大气等一些自然因素的影响,气候是随着季节地域等不断变化的,因此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环境下生活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园林景观设计的风格。(2)植物在园林中最重要,同时也是建造园林景观的重要条件。气候的不同,带来了不同的风景,也导致植物的品种多种多样。因而,在园林中,类似的植物都不会单个出现,设计师会尽量将他们放在一起,组成一个群落。优秀的园林设计师,会善于在自然景观中,发展美的植物,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将这些美丽的植物移植到自己的园林设计中来,即使不能真的将植物移植过来,他们也会尽量将这些颜色加入到自己的设计中。(3)在进行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地质和地貌,这是由于不同的地质和地貌,会对园林的设计规划起到不同的影响,为了保证设计的合理性,要充分重视地质和地貌。不同的地质和地貌会表现在不同的园林设计上,地域不同,地质地貌特征就会有明显不同。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地质地貌问题,北方的园林和江南的园林风景的不同可以很好的体现出这一点。(4)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应当保留当地是历史文化及传统文化遗迹,这是由于历史是十分有价值的记录,记载着当地人在不同时代的生活状况,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记录看到当地人的生活,并且将这些生活状况与地域联系起来,看到其中的重要作用,历史遗迹是地域中宝贵的财富。虽然,我们当下是现代社会,但在建造新的园林,或改造园林时也不可忘记历史,要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特色相结合,赋予园林新的内容和意义,不可将带历史元素的因素抹杀掉。(5)中国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有着浓厚文明历史的国家。在历史的不断发展变迁过程中,不同的地域及人类不同的生活习惯,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情。有些民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延续的。因此,在开发建造新的园林景观时,要保留民俗原有的特点,设计师要将这些独特的民俗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这样,在游客观赏景观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 4结束语 当前,园林景观已逐渐成为地域的代表。随着景观园林设计的不断发展,这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景观已不能仅满足于被欣赏,更应该寻求科学、功能等各方面的发展。并且,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园林景观的设计也需进一步完善。 作者:赵立娟 园林规划论文: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与适应性原则 摘要:本文就是根据当前时展的需要具体讲述了城市园林规划的相关理念,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能对提高城市园林规划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市园林建设;设计理念;建设水平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房环境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城市园林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在园林设计中愈发重视艺术设计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因为它同时折射出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发展水平。目前城市园林建设中最为流行的就是风景园林,这种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之美,将青山绿水融入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之中来。本文就是详细讨论了不同园林的建设风格,并针对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粗略的讨论。 一、有关城市园林建设的基础问题研究 提到园林设计就不得不说一说视觉艺术效果了,正常人视觉的产生是由于光作用在人的视网膜上使人的视觉神经细胞产生兴奋,神经细胞再将信息传递到大脑从而产生兴奋。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看到了有视觉冲击的景物以后都会产生兴奋,在心灵上有一种愉悦的体验,进而在脑海中留下印象。人们获取信息的过程恰似一部分辨率极高的摄像机,双眼就是获取信息对焦位置。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物体都会反色不同的光线,绿色光的波长在人眼的分辨范围之内。在接受了光线的信息之后,经过大脑的分析人们能够分辨出不同的颜色,人们就是凭借这些原理不断的认识了解世界的,同时也产生了源源不断创造力。 二、园林设计美化城市景观 在园林设计中最关键的因素有三点,事物的形状、颜色以及光线的明暗。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基础的就是形状,在认清事物具体轮廓的同时人们就随之接受了光线和颜色的信息,通过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变化产生视觉的冲突。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设计的好坏主要受画面的气质以及艺术性质所决定,只要色彩、明暗和线条搭配得当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2.1园林设计中的线条设计 这里首先要说的就是线条了,几何学中我们都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理论知识,在进行园林设计时线条的运用十分关键,由线条的变换形成不同的形状产生不同的视觉冲突。例如垂直的线条给人一种平稳整齐的感觉,而曲线则给人一种优雅舒适的感觉,总之线条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是十分关键的。在一些比较小巧精致的园林景观中,线条的运用更时能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线条就是轮廓,是全景的基础。 2.2园林设计中的形状设计 一提到形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物体的几何形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物体的基本形态。园林设计中是物体抽象形态例如树、山、水池的形态,他们都是具体的艺术形态,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自然界中的形状往往都不是中规中矩的,而是有棱有角亦或是弯弯曲曲给人一种意象美,总之形状是景物最基础的形态。 2.3园林设计中的明暗设计 一提到明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光线,光线明暗相间的对比则给人十足的立体感。在园林设计中则是通过深浅不同的色彩来体现明暗的变化。阳光能够带给人们温暖,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明亮导致愉悦心情,而暗淡则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在园林设计中设计者们利用明暗色彩带给人的不同体验和感觉,交替变换打造色彩丰富,明暗相间,有感情的园林艺术。 三、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建筑理念和特征 中华民族受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上都极力追求自然和谐为主,满足人类娱乐享受要求。设计中充分考虑山水景观、植物特色、亭台楼阁的依势而造,不去特意雕琢,最终建造出和谐、自然、宜人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对空间构造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追求天地自然尽在园林之中的目标。 1.由点及面,实现空间视觉效果的最大化。中国古典建筑中,园林设计师往往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段,通过各个景物之间的联合,让观赏者尽可能的感受到天地之意,延伸观赏者的感受意识,充分体会到自然山水之意。 2.巧妙搭配景物,实现景观外延的空间效果。古代园林建筑设计中采用延伸风景自然性、连续性的手法,不拘泥于一院方庭,采用借景、引进的手段,实现视觉边界与自然景色效果的扩延。通过加强庭院景观与外界景观的呼应和联系,以实现园林景观对人们追求自然化回归思想。 3.景观多变,不拘一格。中国古代园林景观往往有着步移景异,动静结合的效果特征,步入园林都会让人有着虚虚实实、渐入佳境的观赏效果,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流连忘返。许多古典园林中都有园中园的设计,不同的景观地点设计不同的园林特征、形状特性,通过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局部空间交错、整体景观统一的布局,让人在有限的空间里看到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效果。 4.完善的景观体系。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古典园林设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景观体系。依据在园林景观中运用障景、借景、引景等不同的造景手段使同一景观在整体景观中发挥着不同效用。此外,在景物变化、色彩、格调方面,古典景观园林也有着不同的运用效果,各景区间透过渗透、穿插的艺术手法,实现景点的相互串联。四、城市传统与现代园林景观的适应性提升手法 4.1对景 对景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对景可分为正对和互对两种,这种对于对景的使用,其实对于设计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使用对景必须要严格的控制,最主要是选择最为恰当的位置。 4.2借景 借景也是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会经常使用到,我们看到了一个亭子的水中倒影,即使亭子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线,我们依然还是会知道,在这个景观中是有亭子。目前借景的方式也较多,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错都是比较常用的形式,借景的设计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4.3框景与夹景 在框景的运用当中,一般是选择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比如在山洞中我们是可以看到山外的情景,从窗户中我们是可以看到窗外的情景,因此对于画面的渲染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框景的设计是有讲究的,其中先后的顺序是非常重要的,先开窗还是后开窗的景色是截然不一样的。五、结束语园林景观是城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当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讲究的是一种实用和经济性,设计当中无处不有传统的园林设计元素,传统园林艺术对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优秀的运用可以创造出一个美丽的城市园林环境。 作者:孙树勇 单位:泰安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 园林规划论文: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居住环境以及居住的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城市居住园林规划不仅要满足人们基本的居住需求,更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也是目前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本文首先对当前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有效的设计策略,供相关行业人员参考。 一、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园林规划作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走进人们的生活,在现代城市居住区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传统的城市居住区设计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需求,而居住区园林规划则更多体现了生态性与舒适性,是对传统城市居住区设计的突破。然而在当前的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大部分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单纯为了绿化而进行绿化设计,一些草坪、花坛等尽管能够美化环境,然而周围都有栅栏围挡,人们的活动场地十分有限,这些园林设计难以发挥实用价值。其次,当前的居住区园林规划缺乏创新性,降低了其审美价值,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另外,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存在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不协调的现象,难以给人舒适感以及美的享受。这些都是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亟待改进的问题。 二、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1.注重景观环境共享 当前,人们对居住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居住区园林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园林景观效果,能够为人们营造一种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区域环境条件,将现代人工景观设计理念渗入其中,使小区内的各个住户都能够享受到舒心的生活环境。另外,小区的空间范围比较广,要对这些空间进行科学设计,对各个领域进行有效划分,提升层次感,为人们创建能够活动、交流、沟通的场所,使居民能够在享受美好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增进联系,满足人们的审美与社会交往需求。 2.渗入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在城市居住区的园林设计中也有着广泛地应用,因此,在园林规划中,可以深入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增强园林设计的艺术性。尤其要注重与城市历史文化的结合,当地涌现的一些历史名人或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可以运用到园林设计中,这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而且能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播优秀的历史文化。另外,也可以在小区园林建设中设计假山、水景以及凉亭等,在假山上刻古代文人的名作,增强艺术气息,而且凉亭等设计不仅可以作为观赏的艺术建筑,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为人们提供了休息、娱乐的场所,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提升了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3.体现园林设计功能性 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不仅要具有观赏性,更要体现一定的实用价值,能够为人们提供便利,在亲近自然、文明生态的基础上,增强园林设计的实用性。这在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城市居住区的范围往往比较广泛,在对道路进行规划设计时,一方面要能够满足人们出行、车辆出行的需求,而且要规划合理,根据居住区的设计情况进行道路规划,车辆行驶道与人行道要明确划分。可以利用线性分割对道路功能区进行区分,不仅具有线条美,而且便于人们出行。在居住区园林道路的周围,可以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吸收噪音,不仅能够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而且体现了一定的功能价值。 三、结束语 新时期,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增添了更多的内涵与时代意义,因此,在对园林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与时俱进,将生态理念、绿化理念充分融入到园林设计中,并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广大居民创建一个优美又具艺术气息的居住环境,这也是新时期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的一个方向。 作者:陈竞 单位:北京麦田国际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 园林规划论文:海绵城市与园林规划建设论文 摘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加快,海绵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多,不仅有力的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而且对于调节地表径流量、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为了建成“美丽中国”,海绵城市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城市园林规划建设是海绵城市建成的重要载体和象征。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规划;建设;分析 1规划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园林绿地层次 保证足够的绿地量,是园林规划中的重要任务,同时绿地建设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根本所在。“渗、滞、蓄、净、用、排”六个建设项目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六大重头戏,它们实质上都是需要园林绿地来完成的。在对园林绿地的规划中,主要任务是确定绿地的用量,一般而言,绿地面积越多,海绵城市的功能就显现的愈加明显。再者,确定了绿地量以后,方能提升绿地的质量,使其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中占据着较大的空间,在功能上发挥着蓄水调节的作用。绿地的多少是衡量园林绿地质量的重要标准,绿地滞留雨水的层次自上而下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冠层滞留,滞留雨水较多的绿地一般符合以下特征:树木高、树冠密、层次多、叶片细等。因此,乔木以及多层植物是园林人经常种植的树种。轻冠幅、低层次是目前园林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这种现象与我国园林行业的育苗方式和工程用苗标准有紧密相连的关系。二是,表土疏渗,表土性状、植被层次、根系状况以及雨水状况是影响雨水疏渗量的关键因素,一般含沙量适中以及表土不板结的沙壤土截留雨水的性能较好,植被覆盖率较高并且根系发达,对雨水的疏渗能力较高。三是,根基滞留,除了冠层以及表土等因素,根系也是影响雨水疏漏的关系因素,根系的拓展能力需要通过树穴和土壤来保证。 2园林绿地的建设 在对园林规划建设中,要从绿地地形、绿地水体以及下沉式地形等三个方面来建设。第一,绿地地形,首先在园林绿地建设中,要尊重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种类,在此基础上,在一些地势较低洼的地方,人工改造成为水塘、旱溪以及拦水坝等,增强该地标的截留雨水的能力,而在过于平坦的地势可以建设公园或者是开凿人工湖,增加水体面积,园道两边的平台均要高于中间的绿地,方便雨水的疏渗。第二,绿地水体,适当增加低洼处的水体面积,可以通过建造景观蓄水小坝、蓄水池等来蓄留雨水,在起伏较大的公园建造山塘、洼地以及湿地,增加蓄水的功能。第三,下沉式绿地,无论是广义上的下沉式绿地,还是狭义上的下沉绿地,其实质是能够截留住雨水的低洼绿地,能够成为下沉式绿地的绿地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土壤较疏松,且透气性较好,土质较黏,植物选择以乔木为主,耐涝性强。 3园林的生态铺装 园林的生态铺装是让园林具备海绵体的特性,能够吸纳雨水,调节地表径流,比如对园林中绿地以及河湖水体等的铺装都属于生态铺装,举例进一步说明园林的生态铺装如何进行的:首先针对道路与平台的铺装,透水透气以及不污染土壤是生态铺装的目的所在,目前来讲,在众多的铺装方式中,透水铺装的效果比较比较好,但是尚且还存在着孔隙堵塞问题以及透水性不佳等问题;其次,是对水体与堤岸的覆盖,在城市中不少自然河流的、水体都因为建设而进行了人工覆盖,将天然河流变成不见天日的下水道,这种做法无疑是顾此失彼,笔者建议我们在园林建设中尽量少改造那些天然的河流和水体,恢复城市的自然循环系统。 4屋顶的绿化设计 绿地、生态铺装进行完了,紧接着就要针对屋顶进行绿化设计,降峰减流是屋顶绿化设计的主要手段,通常采用以下四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对植被层进行截水,通常10厘米高的地被层可以截留2到5厘米的雨水;土壤层截水,土壤基质和孔隙均可以截留雨水;利用蓄水层截水;蓄水系统截水。以上这几种方法,要根据具体的屋顶形态来做出具体的选择,从而让其符合实际需要,也能够达到美观的效果。 5结语 海绵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途径,海绵城市与园林建设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科学合理的园林规划有助于早日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相关人员要注重园林建设质量的提升和发展,让园林建设为我们的家园发挥出更大的功效和作用,让“海绵城市”范围逐渐扩展,带给人们更为“绿色的”享受。 作者:于焕龙 单位:沈阳市园林规划设计院 园林规划论文:CAD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CAD软件是一种新的园林设计软件。设计人员借助计算机CAD的力量,不仅可以降低设计人员劳动强度、制图损耗,还能更好地校对图纸方案以及方便修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CAD技术;园林规划设计;应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不仅科技在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在园林规划中,CAD技术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园林设计的主流方式。CAD技术相比之前的手工绘图,不仅节省了员工的很多时间,而且还具有可更改性。比如,设计者要设计一个园林建筑面积较小的图纸,不仅地形复杂,并且平面变化多样,如此一来,CAD技术就显得十分便捷,无需担心画错重新改正以及图纸刮烂的情况。 1CAD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现在在设计行业中,CAD技术已经成为设计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不仅因为CAD技术方便快捷,而且CAD技术还可以将图纸设计、图形绘制以及工程预算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设计人员借助计算机CAD的力量,不仅可以降低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制图损耗,还能更好地校对图纸的方案,而且方便修改。设计人员在完成一项工程时,可以将其中对自己设计有用的图样以块的形式存入图库中,当自己需要时,便可以从图库中直接采用,加快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设计人员在绘图时有计算机进行辅助就可以随时与建筑师以及相应的结构工程师进行沟通,相互配合,不断协调。设计人员在使用CAD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模拟生成地面的模型以及建筑的框架,然后在三维动画的软件中进行材质、光源的供应,最后通过照相机对人的正常视点进行模拟,形成一连串的轨迹,达到一种全方位观察的效果,使人如身临其境。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及时改正,完善自己的设计效果,让自己的设计变得更加完美。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乏有其他的信息技术的产物,比如Photoshop、CAD以及3DSMAX等。在传统的园林设计中,手工制图不仅浪费设计人员的大量时间,并且时间一久,还会发生褶皱、霉变等不可预测估的灾难。但是计算机设计并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它可以很科学地对设计图纸进行保存,不仅方便观看,而且还可以进行多次备份,安全性很高。网络上关于园林设计的资源十分丰富,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城市绿化、园林绿化以及市场上关于这些设计的动态等。因此,设计人员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根据CAD的上网功能得到大量丰富的资源,而且最好的一点便是,设计人员还可以将自己所整理出来或者搜集到的共享到网络上。由此可以看出,CAD的网上功能对于园林设计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第一时间内接收到关于园林设计的信息已经成为了可能,与国外设计人员交流也正在逐步完善。 2CAD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我国大多数的园林都具有一种古典美,它不仅是一门关于空间的艺术,并且还是一门关于时间的艺术。我国园林的特点也就造就了曲直蜿蜒的道路要求。但是CAD技术中的线条无论是曲直还是粗细都太过于整齐,没有人工作图的韵美,这也就让设计人员利用CAD设计的图纸缺乏生动性。在我国,设计人员大多设计的是平面的园林设计,然后利用其他的软件转化为三维模型,该模式不仅浪费了设计人员的时间,并且还大大浪费了设计人员的精力、财力,更有甚者是不同软件之间对于两维以及三维之间的转换性较差,真实的效果与实际的场景相差较大。 3制约CAD技术在园林规划应用原因及解决办法 CAD技术在园林规划中相对其他技术的发展可谓是十分缓慢,主要原因就是园林艺术的复杂性。因为我国的园林大多数植物都是群植、丛植以及孤植相互交叉,以此来丰富空间。前面已经提到CAD处理曲线的能力比较薄弱,但是根据一些设计人员的工作经验,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利用CAD中的栅格控制命令,然后利用PLINE绘出类似曲线的折线,最后再利用PEDIT将折线变成曲线;利用SKETCH时,设计人员在进行绘画之前将记录增量保持为1,这样就可以做出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不仅有面积方面的问题,并且还有信息量较大,因此对于设备的要求就比较高。根据一些设计人员的实际经验,在进行园林规划时,最好选用配制比较高、内存比较大的主机,工作起来比较得心应手。选用比较低或者比较高的配置,不仅使得工作效率变低,而且还会让设计者承受比较高的费用。同时,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经常需要对一些资料进行扫描,因此扫描仪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比较简单的地形,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各控制点的相对坐标来生成。但是对于比较复杂的地形,设计人员先要用扫描仪输入,然后进行矢量化处理,转成CAD相应的文件格式之后再在CAD中打开。设计人员在对效果图进行绘制的时候,一般分为建模、渲染以及后期处理3个阶段。在园林的效果图中会有很多的植物图像,但是关于植物的建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设计人员在建模阶段,只需确定所要绘制植物的位置以及高度即可,至于植物的一些细节留在后面的阶段处理就可以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园林设计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设计人员为了更加准确地表现出设计园林的意图,园林规划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当前,园林规划利用CAD技术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园林的设计人员应该大胆地去尝试、应用,并且将CAD的功能特点掌握熟悉,将这门技术变成具有自己特征的东西。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相应的软件也层出不穷,并且这些软件都会有大量的快捷命令,如果设计人员能够将这些命令熟悉掌握,便可以快速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人员使用CAD作图,并不代表将手工绘图完全放弃掉。因为手工绘图不仅考验的是设计人员的空间观念,并且还有设计人员自己的设计思想,这些东西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坚决不可以放弃。大量的事实证明,只有具有坚实手工绘图的设计人员,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而不是软件表现出来的无感情、生硬的味道。另外,现在的园林设计所需的软硬件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设计人员开发一些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十分符合我国国情以及最重要的是能够对植物图片进行三维处理的软件,这些软件对于今后我国园林设计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4结语 CAD技术的出现以及发展,不仅给园林设计带来许多的便利,并且也减轻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设计人员在使用CAD的过程中,应当熟悉掌握CAD中各种命令以及应用技巧,同时,设计人员若要提高自身的绘画速度,则需要注意平时多积累经验以及增加练习次数。设计人员每次完成设计工作的时候,可以将里面对自己有用的图样存入自己的图库中,比如,树木的立体图以及园林小品等做成图块,在需要的时候,便可以随时去用,方便快捷,且可提高效率。相信在信息发展更加迅速的时候,CAD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并逐渐取代手工绘图,成为新一代园林设计的工具。 作者:白丽霞 单位: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林业处 园林规划论文: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的教学探索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当今园林规划设计的课堂中难以发挥其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作用,反而逐渐成为阻碍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后专业领域进步的一大障碍。本文由“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思路出发,联系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堂衔接中的的现状矛盾,创新提出“海绵课堂”的建设理念,通过一定的教学探索和总结,重新审视了当前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期对中高职衔接中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园林;中高职衔接;规划设计;海绵课堂 “海绵城市”这是2015年最为热门的一个词汇,它是城市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产物,同样的道理,随着新课程改革与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在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的教学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矛盾关系———不断变化的教学状况与越发陈旧教学方法的矛盾,为此,笔者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建设“海绵课堂”的尝试性探索,以期达到职业教育“理论够用,技能够硬”的人才要求。 1“海绵课堂”的建设内涵 1.1中高职衔接中园林规划设计“传统课堂”的现状 1.1.1课堂定位的僵硬化。中职阶段,传统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常常把完成一定量的设计图纸抄绘练习作为课堂合格的“理想状态”,用重复的机械练习切断了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中强调的深度思考和主动创新的思维纽带,从而逐渐消减了中职学生对于园林专业继续探索的兴趣,导致大量的优秀课程设计资源因学生内心抗拒性的“饱和状态”而流失,过于“饱和”的内心也同时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进一步发挥,使其作品缺乏新意而呈现出明显的抄袭痕迹。如此僵硬化的课堂,使得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时明显不适应高职课堂更为自由灵活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于专业前途的迷茫。 1.1.2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先理论后实践”这一存在时间间断性的教学方法几乎成为了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堂存活的唯一命脉,理论知识的“倾盆而下”造成了学生在真正实践时不知所措的局面。例如,在公园规划设计练习中提到“园林公共厕所应设计在地区主要风向的下风方向”这一理论要点,这一知识点在听讲时极易理解,但是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仍然有85%的同学忽略了这一关键点,从而大大影响了作品的合理性。 1.2中高职衔接中园林规划设计“海绵课堂”的本质 海绵课堂的本质就是比喻学生在课堂中如同海绵一样,将如雨水一样的知识点迅速吸收、存蓄、灵活运用,以此拓宽自己的设计思路,并在实践过程中将蓄存的知识释放出来,从而让本身死板的理论知识在不断应用中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对于这样的课堂定位,笔者认为应该重新提炼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教学过程、师生情感交流过程三者的内在联系性,并以之为基础来重组园林规划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前课后探索的形式,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作为教师更应主动优先地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优先制定符合他们个性发展的教学策略,充分挖掘中职院校学生在创造性方面的潜力,让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包袱”转变为实践的“解渴”财富,为学生轻松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海绵课堂”的建设途径 “海绵课堂”的建设强调学生知识综合运用目标的实现,注重通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机调整,课堂教学方法的大胆创新,课堂教学资源的全面开发,以完善“海绵体”———学生个体为突破口,达到“以人为本”的教学效果,从而推动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的高效发展。 2.1“海绵课堂”的建设应可采用优先调研和自主探究相结合的低干扰途径 中职院校的园林专业学生多积极外向,内心富有想法,虽对学习缺乏耐心,但本身的探索欲望依然较为强烈。因此,在中职阶段的园林规划设计的课程中,教师建议避免灌输式的教授方式,尤其在设计思路和风格上,应更为关注学生内心想法的表达,并做积极引导,旁征博引来达到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深化创意的目的,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会自我价值得到肯定的满足感。机器工厂式的园林设计人员早已不是现代社会的需求,对于年龄和认识层次相对较低的中职学生来说,优先布置实地调研性质的任务将更为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例如,在“城市街头绿地设计”一节中,可以本市富有特色的街头绿地小组调研为优先教学内容,组织实地调研并形成报告,教师在其中尽量减少知识点或者规范条例的干扰,以监控学生安全为主,将观察的角度彻底还给学生。如此一来,学生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在高职阶段的园林规划设计课堂中,主动探索和自主独立思考的习惯将得以延续。 2.2“海绵课堂”的建设可采用图文资源和城市资源 相结合的全方位途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独特性决定了这是一门需要大量辅助参考资料支撑的课程,因此课堂大量的图文资料成为了一柄“双刃剑”。一味的图文讲解将使得课堂中的“海绵体”———学生很快被“榨干”,即使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极尽所能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中职园林的学生也是无法真正感受园林空间的尺度感、空间感、意境感。笔者尝试将课堂置于城市现有园林中,让学生走出去充分吸收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用自己的直观感受和记录去发现问题,去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讲解“户外广场台阶设计”中,对于台阶踏步高度、宽度等规范,通过城市中几个不合理的案例来提醒学生关注设计尺度的概念。而高职园林的学生在图文资源和城市资源相结合的“海绵课堂”中将理性和感性的思维方式有机结合,以扩大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得渠道。 2.3“海绵课堂”的建设可采用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相结合的可持续途径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循环进步的过程,同一学生在中职和高职不同阶段的专业认识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时刻揣摩和反思个人或小组作品这一思维过程显得尤为宝贵。课程任务中涉及一定量的个人任务,同时结合了园林专业实际工作中的合作特点,加入了适当量的小组任务,这样的驱动方式更要求学生不断反思自己在课程进度中所需要做出的改进之处,以此来提升整个学习过程的效率。另外,在小组合作中“海绵体”之间可以形成相互渗透、相互积存的机制,让知识的流动性和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从而有利于“海绵课堂”后期的可持续性建设。因此,在“海绵课堂”中,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的项目任务应具有可持续性,中高职院校主动构建一体化的学习机制,使得“海绵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的吸收———释放———再吸收———再释放的循环。 3“海绵课堂”的建设展望 3.1引入“海绵课堂”的弹性评价机制 “海绵课堂”的灵活性授课必然与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格格不入,纯粹停留在死记硬背层面的设计课是病态的,是没有生命意义的,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看来,弹性评价机制应兼顾考试与考查,闭卷与实践,更强调“海绵体”在知识吸收环节和知识应用环节的重要性,弱化结果表现,促进“海绵体”进一步的二次知识吸收,避免“一棒打死、一榨即干”的现象发生。 3.2引入“海绵课堂”的经费预算体系 多样的教学方法无形中会增加课程的成本,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面临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自我提升的成本和课堂教学的成本成为了新的挑战,学校层面应考虑加强专业教师的进修培训,中高职院校教师定期交流学习活动以及校外实训场地的长期合作开发,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应充分利用中高职院校创造的课堂、图书馆、实训室等资源,减少课后的学习成本,将更多的精力和物力财力投入更高层次的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中去。因此,详细而不断完善的经费预算体系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绵课堂”的发展速度。 3.3引入“海绵课堂”的网络互动模式 “海绵课堂”这一创新型的课堂从现代信息化教学的角度来看,必然少不了智慧化的网络构架。作为一门专业设计类课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中高职衔接从本质上要求中高职学生更应该主动增加与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群体内部的沟通交流频率,无论是中职学生与高职教师沟通,还是高职学生与中职学生互动讨论,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对于设计作品的探讨和深化始终贯穿于整个中高职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课上一对一指导之外,借助现代化的沟通渠道,通过挖掘网络平台的资源,建立“微博互动”、“微信答疑”、“群聊分享”、“美图共赏”等新型互动学习模式,从而依靠广大师生的力量共同智慧地提高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海绵课堂”的蓄水量。 4结束语 “海绵课堂”是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的创新探索,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海绵课堂”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实践只是一个起点,是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延伸发展打下基础的一次尝试。总而言之,在中高职衔接模式下的园林专业教学中应更多地去思考和探索“海绵课堂”的建设方式,形成中高职园林教学衔接的创新特色化发展道路,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职业院校园林专业整体的健康发展,也将使得中高职合作院校的关系更为紧密。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浅谈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自主权与日常教学管理的平衡性 【摘要】在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被赋予了较多的专业自主权,但日常教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仍旧沿袭了传统的方法,这就使得教师专业自主权与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之间无法维持平衡,分析产生不平衡性的原因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日常教学管理 专业自主权 平衡性 教师专业自主权指教师在遵守专业伦理的规范内,依其专业知能,对其教学、学校或组织的决策与任务,享有专业判断及自由执行,不受外界干预的权利。简单一些,教师专业自主权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拥有的自由、自主的权利。目前,教师专业自主权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既有从法律、文化等不同的方面来解读教师专业自主权,也有的从教师专业自主权缺失的现状以及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实现等问题方面来着手从事此问题的研究。 虽然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教师专业自主权,但大多是着眼于理论层面的研究,就单某一类型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研究,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自主权研究目前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自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开始,大部分高职院校通过调研,都逐渐明确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但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存在缺陷,这就使得大部分高职院校着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所谓基于工作过程,是指在日常授课中,引入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案例甚至将实际的工作项目带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知识,强化技能。基于工作过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再拘泥于课本,而是将自身的经验、技能甚至实际的工作项目带入课堂。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项目,这一改革,既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技能,也给予了教师极大的专业自主权。 本文将探讨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与日常教学管理的平衡性问题。 1 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自主权平衡性现状分析 就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方式而言,日常教学管理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教务处的日常教学检查,二是学校组织督导进行听课,三是每学期集中检查教师的教案等相关内容。这些常规的教学管理方式对课程形式方面的监督检查,日常教学秩序的稳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将实际的项目引入课堂,允许教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相对而言,给予了教师较大的专业自主权,但在也与常规的日常教学管理产生了矛盾,具体表现在: (1)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将课程项目引入课堂,而完成每一项目所需要的时间不同,这与日常教学管理中要求按规定的课表时间上课产生了冲突。 (2)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要求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这就使得教师同一次课程可能变化两个甚至以上的上课地点,这也与日常教学管理中的要求相矛盾。 矛盾的出现使得两方的平衡性无法维持,分析矛盾出现的原因,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得双方达成新的平衡,既有利于叫师专业自主权的提升,也为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探索新的途径。 2 造成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自主权相矛盾的原因 造成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自主权相矛盾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包括: (1)日常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不够彻底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模式一直以来都有一些定式,例如一天几节课,一节课多长时间,学生上课要求都是统一规定的。但是,专业不同,项目的内容,完成项目的时间会有所差距,传统的课程统一安排,相同的授课形式无法同时满足所有专业的需求。 (2)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突出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被更多的应用,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大力推行,新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参与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是传统的日常教学管理模式,一方面是日益变革的教育教学方法,传统与变革的碰撞,势必要激起进步的火花。 即使日常教学管理与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矛盾,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是符合高职教育发展潮流的,有利于培养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故而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势在必行,给予教师一定的专业自主权,有利于教师更加灵活的设计教学项目,进一步向“基于工作过程”这一目标靠近,所以进步以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这一改革的方向不能改变。 “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味的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放任自流,不加任何限制的话,则势必会使一部分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忽视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出现。 基于上述各种理由,要保证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适当的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达成双方新的平衡,就必须两者都要兼顾。 3 平衡日常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建议 要在保证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适当的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使得教师能够真正做到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具体做法,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给予教师适度的专业自主权,例如日常教学管理中可以尝试打破传统的一节课有固定时长的做法,在课堂时间的把握方面允许教师自己定义时间长度,既能保证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最大限度的考虑如何以实际的工作过程作为出发点,又能保证日常教学管理的延续性。 (2)日常教学管理方面,适当调整日常教学管理方式,引入弹性课表,要求教师提前数周制定好相应授课计划,想教学管理部门备案,由相关管理方根据授课计划安排上课时间、地点,这样就能保证教学管理部门对与日常教学秩序的监控。使得日常教学管理的方向向保证教师真正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堂教学转变。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教学秘书在高职教学管理与实施中的作用探究 1前言 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职业性人才为主,是我国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职院校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任务,要想保证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都能适应市场需求,就必须做好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途径。教学秘书是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基层岗位,是教务部门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随着高职院校全面建设教学管理高质量之际,教学管理重心正向基层岗位转移,我们必须要做好教学秘书工作,为高职院校有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2教学秘书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2.1教学秘书协调全部教学任务顺利进行 教学任务中包含很多环节,并不是看似那么简单,任何教学环节出现遗漏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而教学秘书的任务就是协调好所有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同时教学秘书应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及时向上一级领导反映,并给出自己的想法,主动为领导解决问题出谋划策,还要将领导的决策逐级传递给各个部门,如果教师或同学有意见还要及时呈报给上级领导,确保教学管理部门能详细掌握教学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进而将问题圆满解决。 2.2教学秘书帮助主管领导做出科学决策 教学秘书工作在高职教学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学秘书要根据教学规范,严格制定学校关于教学程序的规章制度,落实学校教务部门的各项教学任务,并要在其中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此外,要善于根据本院校的实际情况,为教学主管领导制定出各项教学任务、教学规范、教学措施等,还要辅助领导将所有的教学任务落实,确保领导在做某个决策时能有据可依。 2.3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的推动者 教学质量是院校得以长远发展的基础保障,被认为是学校的生命。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日常的细节工作密切相关,而教学秘书主要的职责就是做好日常工作,例如统计报表、数据整理、材料编写、资料存档、教学计划、科研立项等。同时定期检查教学情况,组织教学培训,传播最新的教学理念,帮助主管领导做好教学质量评估,从而实现高质量教学的目标。 2.4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服务作用 教学秘书主要任务就是对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日常管理,它在教学管理中扮演着服务者的角色,要将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做好师生之间的沟通工作,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将情况如实的反映给相关部门,真正将服务落实到教学管理中,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加强教学秘书在高职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策略 3.1学校应该给予教学秘书工作高度重视 首先,学校应该更新教育理念,确定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关键地位,赋予教学秘书更大的权利,保证教学秘书工作不受干涉。其次,教学秘书要通过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确保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办公设备使用技能,具备独立的处理问题能力,能协调好各部门关系的能力。最后,学校应该从学生中发现有秘书工作能力的学生,让他们辅助学校教学秘书开展工作,这样不但有利于减轻教学秘书工作压力,还能全面掌握学生内部情况。 3.2强化教学秘书思想素质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应该对教学秘书人员展开定期的思想素质教育培训,让他们清晰的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使他们在平时教学中不会懒散,能够将全部的经历都投入到高职教育管理中,出色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3.3调动教学秘书工作热情 教学秘书所做的工作是教学管理中基础的工作,所以各级领导要关心教学秘书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给他们足够的关怀,并对其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可适当的进行物质奖励与精奖励,充分调动教学秘书的工作热情,让教学秘书工作者都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4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重视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教学秘书工作质量决定了整个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因其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基础性,所以要按照高职院校管理的规范做好教学秘书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高职院校资源合理配置,保证高职院校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逐年加快,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很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已超过万人以上。从各高校外部来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办学更注重质量、效益和内涵的发展;从高校内部来看,办学模式正在向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转变,二级学院数量不断增加,学校的教学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校级教学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新的办学模式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占有重要位置,是高校管理的核心任务,教学管理任务是以日常教学工作为对象而实施管理职能的工作过程[l]。在现代大学管理体制下, 高校的二级学院是学校直属基层行政和教学组织机构,是校级教学管理的主体和学校发展的依托,在履行高校社会职能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多年来,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一直在进行改革探索,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学院制教学管理模式被国内许多高校选择采用。其实质是将校级高度集中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向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转变,赋予二级学院更多的教学管理自主权,由二级学院来决策制定目标和具体组织实施,将原来属于校级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一部分权力下移,如决策权、管理权和财务权等,将校院二级不同的教学管理职能进行划分,减少校级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跨度、幅度和难度,明显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高校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有利于设立科学合理的二级办学目标,形成二级学院机构内部资源协调、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协调发展的局面,能够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多元化的要求,有利于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有利于竞争和激发内部活力,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使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使集体和个人发展能够有机联系的机制,这是我国高校在多年的不断改革探索发展中,进行结构优化,提高管理效率的现实选择,对不断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高校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体制尚在探索实践之中,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二级学院一直处于听从校级管理部门的被动指令状态,积极性和内部活力大受影响,其职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对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校领导教育教学观念陈旧,认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只需要被动听取校级教学计划安排,起上传下达作用;二级学院只需要简单做好教学安排、考试安排、成绩管理等等事务性工作即可。因此,造成高校的校级教学管理任务越来越繁重,机构逐渐臃肿,压力增大,效率越来越低的现象。同时,二级学院承担的教学任务加重,管理力量却越来越薄弱,可支配的各种权力与其所承担的任务极不相称,如在办学自主权、人事权、分配权等方面毫无决策权,也无心探索研究如何去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2]。 (二)校级教学大一统式集权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校级教学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从规划目标、制定政策、落实行动到资源调配、评估监督和全校教学软硬件条件的建设,甚至小到日常教学过程的管理。这种大一统式的集权管理模式既使校级教学管理部门工作繁重琐碎,只顾及忙于应付事务,无心真正教学管理和思考研究管理新方法,又让二级学院疲于应付教学指令,无法实行自主管理和自我调节,职能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工作刻板教条,效率低下。 (三)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稳定性差 虽然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工作任务异常繁重,但很多高校对二级教学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人员配备标准,工作人员多由辅助岗位转调而来,专业不对口,整体素质不高,没有明确的工作量标准、待遇保障、升职制度,缺少教学管理激励机制,因此导致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纷纷转岗转部门,岗位变换频繁,工作的连贯性、熟练性差,工作积极性无法调动,极大地影响了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三、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 (一)理顺学校和二级教学管理的职责 理顺校级和二级教学管理的职责是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的基础。学校推行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即应将更多的权力下放给学院。作为顶层的校级教学管理,更应注重管理的宏观性和目标性,以计划、监督调控和服务为主,主要职责是指明学校的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和发展规模、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筹措办学经费、教学资源保障、组织学科建设、统筹计划财务管理和分配、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教学考核评估和协调监督、提供信息服务,以及学校公共资源的建设和管理[3]。二级学院应转变角色,在履行自身职能方面充分体现教学中心工作的主体地位,积极制定学院发展计划和目标,推行院长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制度等,利用学校赋予的权力,创造性地开展本院系的日常教学、教学管理、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工作。 (二)赋予二级学院充分的自主权 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本质是体现学院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由校级集权管理逐步转向校院分权管理,把管理权力下放给二级学院,使他们拥有学科、专业、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对外合作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充分体现二级学院的主体地位和教学管理的中心地位,使责、权、利协调一致。 1.二级学院决策权。把原来属于校级职能部门管理的大部分决策权下放给二级学院,让二级学院拥有教学管理权、学科和专业建设管理权、科研管理权、物资管理权、学生管理权和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较大程度的决策权。 2.二级学院人事权。校级人事管理部门实行总编制控制的原则,根据二级学院的学生数和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由二级学院自主选拔聘任学科带头人、教研室负责人、行政管理人员并制定分配标准和考核标准等,使师资配备合理,结构优化,自主评聘,分配合理。 3.二级学院财务权。学校根据二级学院的师生人 数、发展计划和目标,以及学科和专业特点进行预算划拨,将资金划归二级学院自主规范管理,有计划地控制使用,让二级学院教育成本的忧患意识增强,开源节流,并将现有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如将设备、师资、图书资料等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和使用。自主的财务权会使二级学院有更迫切的发展意识,会积极利用学院人才、设备和学术上的无形资产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如开展横向科研合作和开拓产学研合作项目,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获得社会对学院学术水平的认可和经济效益回报。 (三)健全教学管理评估体系 在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中权力下放、重心下移的前提是能够确保教学质量和管理高效率,有利于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体现资源节约和资源共享的原则。改革的效果如何,能否达到目的,需要有一套具有导向性、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以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水平和效果评价为重点的教学状态评估体系。教育活动与企业经济利益活动不同,没有快速直观的效果体现,因此,无法评定教育活动的效果与预期目标实现的程度,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将动态的、定性的、全面的测评方法与静态的、定量的、重点的测评方法相结合,制定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有利于二级学院自我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教学评估体系,这是搞好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保障[4]。科学的评估体系可以对二级学院的教学活动、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状态实行制度化的科学评估[5],同时,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也应成为校级管理部门实施制度化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和有效手段。 (四)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教学管理是高校的核心工作和日常教学的基本活动,二级学院作为教学组织机构的主体,承担着大量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在一些教育较为先进的国家,校院两级都有专职的、能力强的教学管理人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教学工作效率和质量、服务效果、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等方面都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应改变过去那种只片面重视干部队伍和教学队伍建设,轻视普通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问题,重视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强化他们的管理专业知识培训和更新知识结构,使思想观点和知识水平都能紧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用现代教育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教学管理工作,在实践中研究和探寻现代教学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为了保持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稳定,学校应优先支持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各种配套政策和措施支持,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院发展与个人发展协调一致,成为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执行者,促进高校二级学院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充分实现。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学分制下的农林专业教学管理研究 学分制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的目的是为适应不同学生呈现出个性化的弹性教学计划,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进程和成效的单位,选课制是实施学分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分制的灵魂所在,离开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选修课,学分制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学分制在中国几经变迁,如今已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点。然而,学分制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校内校外的方方面面。本文以我校农林专业学分制管理为例,探讨农林专业学分制目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管理难点 (一)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不健全。 学分制对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分制要求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管理,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林专业在校学生人数直线上升,而我校在学籍管理制度、选课管理制度、考试管理配套制度不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不完备,目前缺乏一套完全学分制的管理系统来对其日常教学秩序和规范进行管理,这些问题导致我校学分制管理系统混乱。 (二)观念阻滞。 由于我院长期实行学年制,上至决策层、教学管理层,下至教师、学生,在人才培养、教育价值、效益竞争等诸多观念上,都已形成了学年制的思维定式,无论是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实践抑或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均习惯于学年制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教学上目前还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只是一味地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发展的需要,学生被动上课被动接受,没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这样使教育对人才的要求相脱节,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同学生能力、自身的需求、社会的需要还缺少有机的联系。 (三)学生数量增多与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 学分制的实施是以充足的教学资源为前提条件的,目前我校由于教学资源的相对短缺,如课程体系不完善、课源不足、选修课质量不高、师资水平偏低、教学计划弹性不够等,根本没有能力实施真正意义上的选课制。一是课程资源少,二是选课的自由度不大。只是将原来某一专业的部分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再开设有限数量的任选课供学生去选择,因而学分制往往给人一种仅仅是“对学年制进行修补”的感觉。 (四)教学计划的安排与学分制弹性学制的矛盾。 学分制的核心就是弹性学制,我校农林专业受原有的学年制影响,目前使用固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安排,对行政班级进行统一的教学,学生无法自主学习,使弹性学制的整体优势发挥不出来。体现不出学分制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精神。 (五)学生选课盲目,选课不符合自己的兴趣。 学生在系限选和校任选范围内自由选择课程。通常情况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积极合理地选择课程。由于很多学生对专业课程缺乏了解,所在学科教师指导、宣传不够,导致部分学生面对众多的选修课程不知所措,不知如何选择,盲目随众。 二、完善改进农林专业学分制的措施 推行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许多院校学分制起步晚,其全面实施势必会引起教学管理体制、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着重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加强宣传,树立正确的学分制观念。 推行学分制的首要前提是破旧立新和转变观念,现阶段做好学分制宣传教育,使广大教师、学生、管理者树立学分制的观念,为全面推行学分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加大基金投入,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实施学分制管理,完备的教学基础设施是保障。首先,设立充足硬件条件满足多专业、公共性、流动性的选课制需要;其次,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软件系统,保证学生选课、成绩查询、成绩录入、评教等网上交流平台的畅通及运行管理的高效率。 (三)构筑学分制动态教学计划体系,完善选课制。 教学计划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文件,体现办学思想、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系(院)的教学计划制订要围绕学分制运行模式制定。首先,要千方百计多开设选修课;其次,要科学地设计必修课和选修课;最后,要完善选课方式。 (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分制的施行,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高校师资短缺,教师教学任务加重,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和博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重偏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队伍存在不稳定现象。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要求每位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理论和知识,而且还要熟悉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从而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需要。 (五)加大教务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教务管理水平。 学分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工作队伍既要懂得教育和管理科学,又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因此,在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明确管理职责的同时,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促进教学管理人员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六)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管理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学分制对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完善课堂管理制度是顺利推行学分制的基础。为此首先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加强课堂考勤制度,提高督导监察力度,杜绝学分制学生旷课时有发生现象,从教师、学生和督导三方面加强管理,互相监督。 (七)完善配套政策和支撑条件。 随着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全面实施,必须制定和完善与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相配套的有关实施办法、选修课管理办法、本科生导师制暂行条例等规章制度。实行学分制后,由于选修课的大量增加,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和缴费模式等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它需要全校各部门如后勤服务、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及图书馆等的通力协作,这势必引起学校管理体制一系列的变革。因此,学校要加大投入,加强学分制实施的各项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平稳运行。 三、结语 实施学分制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要确保农林专业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首先要认识到实现学分制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林专业技术人才。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英国职业院校农业类专业教学管理的特点及思考 一、课程体系层次分明,注重工作经历和科学研究 英国农业职业教育实行的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农业职业资格证书有两种资格证书体系,一种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这种类型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针对没有进入过综合性大学的年轻人及部分成年人,为提高他们的素质而设置的。这类证书分为不同的等级,完成一个等级的学习,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找相应的工作,如:园艺技术专业从低到高分为4个等级,学生获得一个等级的证书才能进行下一等级的学习: 1级(level 1)证书: 学习时间:全日制1年,一周开设3天课; 开设课程:基本的花园技术;基本的乡村技能;基本的植物种植 2级(level 2)证书: 学习时间:全日制1年,一周开设3天课; 开设课程:植物和土壤科学;园艺产业和有机食品;观赏园艺;园艺机械;基本的园林结构;相关工作经历 3级(level 3)证书: 学习时间:全日制1年,一周开设3天课; 开设课程:承担以土地为基础的研究项目;植物和土壤原则;机械操作;观赏植物的认识、选择和使用;园林和花园设计的原理和实践;植物繁殖;相关工经历 高级证书: 学习时间:全日制2年,一周开设3天课; 开设课程:承担基于土地的研究项目;理解植物和土壤科学的原则;机械操作;观赏植物的分类和使用;植物繁殖的管理;以土地为基础的商业管理;花园设计;相应的工作经历 所有的学生不学习外语、计算机、政治、体育等基础课程,一进校就开始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另一种证书是皇家园艺协会(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颁发的证书:这种证书主要针对想从事与园艺相关工作的成年人及一些想更新知识的园艺师设置的,即满足社会上在职人员的进修及培训的需求。在英国很多成年人自己交学费参与这样学习的人很多,因为他们要想获得与园艺相关的工作,必须要获得相应的证书。获得这种证书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花园中使用的观赏植物的种类,花园的初步设计,果树、蔬菜的种植技术,土壤知识,常见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及怎么培育新品种。实行半工半读,学习时间一年,一周上一次课 开设的课程有:植物分类;植物繁殖;土壤和植物营养;植物保护;花园植物和草坪;果树和蔬菜生产 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课程,只要完成相应等级课程的学习,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既可获得相应的证书。 二、课程教学注重实践 (一)专业基础课程 英国农业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比较简单,强调适用性,很多专业基础课程融合在一起,如把土壤、农业气象、植物融合为一门植物和土壤科学,将遗传与育种融合为育种,分别讲授一学期。 (二)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中的理论教学部分一般采用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一门课程由不同的技能组成,每个技能需写一个小的计划,许多小计划组成大的计划,每个小计划由许多问题构成,理论教学非常注重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课程普遍具有趣味性。学生完成计划后即开始实践,实践部分一般采用分组实验,每一个同学负责一个技能的不同部分,协调合作,分工完成。学生每获得一个证书需完成相应技能的学习并熟练操作,一个技能一般要重复3- 5次,甚至更多。老师刚开始指导,到后来只需要监督就可以了。学生学习非常轻松,理论知识所占比重小,主要强调实践操作及动手能力。 (三)课程安排 部分学生是半工半读的,大部分学生每天都要回家,为了方便学生,一般一门课程一周只上一次课,一次课即上半天。早上9:30上课,到了10:30- 11点是早茶时间,学生老师都去喝茶或咖啡,中午1点左右下课,吃中午饭,2点开始上课,4:30放学。一个班只有8- 12个人,学生上课参与性很强,大部分的知识和实践都由学生参与讨论和操作,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很高。由于选修的课程不同,有些学生一周上一天课程,有些学生一周上2- 3天课程,不上课的时间学生基本都到企业工作,大部分学生都是开车回家,基本没有没有学生管理这个机构,每天只有一个老师住在学校里,负责几个留校的学生的吃饭,睡觉和安全。 三、教师实践经验丰富,考核严格 老师一般采用聘任制度,大部分老师是在行业、企业干了5- 10年,已是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后,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后才应聘到学校当老师。教师有些是全职的,有些是兼职的,全职老师一部分时间为学生上课,其余时间在学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同时带学生参与生产,全职教师既是教师也是技术骨干;兼职老师通常是某些领域的能手或园艺学科的专家,一般上一门课程或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一周只上一次课。教师主动学习的能力很强,他们会主动参与社会培训或进修以更新知识和技能,如教园林规划的老师,为了使自己的设计能适应社会需求,经常自费参加各类设计活动。教师每年都要进行考核,采用自评,同行评,学生评,系主任评等方式,考核结果作为晋升、续聘或解聘的依据[3]。 四、实训场是农场 (一)实训场类型 实训场即是农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学生在实训场学习,相当于在企业工作,课程外在实训场工作可以获得相应的工资,实训场生产的产品绝大部分都用于销售,包括学生的实践产品,销售所得用于学生实践教学的开支。 (二)实训场管理 实训场属于学校,学校董事会聘请的一位资深老师或行业专家担任经理,负责实训场管理及人员安排,经理有权从学校或社会公开聘请工作人员负责实训场日常的生产管理、销售及给学生准备实训材料,工作人员接受经理的考核。经理即是老师也是专家,一边上课,一边生产,经理获得老师及经理两份工资。学校负责监督实训场的教学及生产管理,每年对经理考核一次,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是否聘任的依据。 五、教学做一体化的实验室 实验室即是教室,教室也是实验室,一边上理论课,理论完了做实验,然后分析结果。这样安排即满足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的需要,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如:他们做的种子发芽的实验,给学生提供不同的种子,不同的发芽条件,让学生自己选择种子和发芽条件,下次上课的时候学生自己先分析结果,然后老师总结。 六、学生构成多样 英国农业类专业的学生组成比较复杂,有16- 20几岁左右的年轻人,也有40- 50岁的中年人。年轻人中,有些是初中生,有些是高中生,他们通过相应考试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中年人中有些是失业者,为了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到职业院校学习,以获得相应资格证书;有些是某一行业、企业的能手,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园艺技术的学习;有些是残疾人,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到学校学习,国家承担他们所有的学费和生活费。19岁以下的学生学习农业类专业,国家全部承担学费。 七、对我国农业类专业职业教育的建议 (一)政府重视,加大投入 2012年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我国农业要破解发展难题、突破瓶颈约束、参与国际竞争,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广大农村和农业产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从业者科技素质低等因素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培养大量高技能,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类高职院校在培养新型农业技能型人才中承担重要责任,因此,政府应重视农业职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加大投入以改进农业类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降低甚至免除农业类学生的学费。 (二)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高职农业类专业的很多基础课程都延续了本科教学的教学内容,以知识理论为主,淡化了技能的培养。如化学、植物生理、遗传学等课程中的某些内容理论性太强,是本科甚至研究生学习研究的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应在调研工作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后,加强种植类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的筛选及专业基础课教材的研究及编写工作。 农业类专业的部分学生对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不清楚,毕业时面对企业,面对社会比较迷茫,知识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应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课程体系中必须要有学生到企业实习锻炼的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行业,了解企业,确定自己的兴趣爱好,以便在将来的学习中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三)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将教室与实验室的功能合二为一,建立教学做一体的教室,将课堂搬到生产现场、搬到田间地头,在田间设置课堂,老师布置任务,学生一边做,老师一边指导,学生再独立完成任务,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 (四)建立生产型实训场 政府加大投入,学校积极参与,建立生产型实训场,实训场的管理完全按照公司的运行模式进行,实训场的负责人负责实训场的生产管理及学生的实验实训,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参与生产,实训场提供物质及场地,课后老师作为技术员参与实训场的生产,学生可作为员工,在老师安排的安排下实践,并获得一定的酬劳。 (五)加大师资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提高教师从业的门槛,教师必须有参与相关企业管理或在相关机构培训学习的经历,具备较高的业务知识及能力,且考核合格后才能从事教学工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参与学校实训场的生产管理工作。对于新进教师,必须要在行业、企业从事相关工作2- 3年后,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从事教学工作。 (六)重视科学研究 高职院校的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之一,学校应较强科学研究的投入和管理,在全校选择科研水平较强的老师成立科研管理部门,负责课题的立项,课题实施的监督和管理,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等,立项的课题应与企业或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共同申报,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目的。同时让学生参与项目的实施,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浅探普通高校教学管理若干问题 摘要:在分析高校教学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强调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为指导,并针对普通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善普通高校教学管理的对策,以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使一切教学活动得以高效有序的进行。 关键词:普通高校 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人才培养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先进教学管理制度,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迫切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摒弃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和实践活动提供更多、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就目前情况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扩招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高校连续几年的扩大招生,高校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矛盾是质的发展跟不上量的扩张,致使本科教学管理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管理手段上都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表现为: 1.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近年来在教学改革中一直强调的问题。但是,在短时期内扭转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是不现实的。长期以来,高校在本科教学管理上,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直比较注重统一,而不是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显然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在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过于追求学科或专业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倾向,此种倾向不仅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陈旧,同时不利于学生尽快地接触到科学前沿,结果导致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新的理论内容却又未能得到充分的阐述。上述问题,应当说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与更新依然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2.教学管理的目的和任务不明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这个新形势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任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许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还停留在过去的思想上,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任务没有深刻的理解,这将影响和制约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想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和成效,必须充分了解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并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目的与基本方法有深刻理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与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级人才,教学管理必须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进行。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高效管理,围绕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科学制定教学规章制度,加强各项教学工作规范建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相当一部分教学管理干部,特别是基层教学单位专职教学管理者只是起到一个执行、传达、归纳、整理的作用。其实,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教书是育人,管理同样也是育人。 3.教学管理中重教轻学 随着高校的扩招,为了满足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和扩大办学规模的需求,各高校也努力多方筹措经费投入基础建设和教学硬件设备的建设,积极增添实验设备、网络系统、图书资料等。但多数学校只注重了数量上的增加,而用于质量方面的经费投入有限,其具体表现在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机会少。另外,许多学校尚未建立网络化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因而不能及时掌握教学各环节所提供的实时信息。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只重视对“教”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强调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能够经常性组织教师去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并鼓励教师搞科研;然而,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则一直比较注重统一,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教”的主导作用,忽视作为主体的“学”的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造成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从而直接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很多学校忽略对“学”的管理。在大学里,学生迟到、缺课、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低,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不能正确的约束自己 。这些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针对上述种种问题,以提高教学管理为根本宗旨,笔者建议如下: 1.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高校领导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也是教学管理体系高效运转的基础。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具备责任感、紧迫感,不断进行研究,提高对教学质量保障理论的认识,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逐步提高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需要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把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2.改进教学管理的方法,明确目的 高校教学管理包含的内容多,涉及面广,责任重大。为了保证高校教学管理系统能科学、有序、规范、高效地运行,制定和改善教学管理制度应遵循规范性与科学性、系统性与一致性、可行性与可测性以及可持续性与创造性等原则。其中包括完善的激励机制与执行机制、教学信息监测与反馈制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管理环节与过程控制系统等。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校教学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才能树立高质量服务意识,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资源进行积极地和优化和整合。所以,首先应经常性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定期开展教学管理的交流活动,研讨教学管理改革趋势,不失时机地开展教学改革;其次,应通过适当的竞争。激发教学管理工作的活力。要健全竞争上岗机制,为教学管理人员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舞台和发展机会,通过竞争体现优胜劣汰,提高整体素质;另外,建立一个符合校情的完善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使学校管理层利用该系统实施宏观调控和微观处理,使统计、评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可以辅助决策。 3.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倡教学并重 目前高等教育模式多限于传授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的教育模式远不能适应新世纪高科技、多元文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更多的关注其社会性、先进性、发展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并以此为指导,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教学改革中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改革不是简单追求形式、手段的翻新,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个性和主体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教育教学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差异和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和优势培养和养成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开拓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实践、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另外,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必要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参与教改方案的修订,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只有创新观念,才能跨越教学管理创新上的障碍,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形成教学思想活跃、教学对象主动、管理方式灵活的新的教学管理机制。 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教学管理能建立新的管理平台,为各种时空、不同模式教学量化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的网络化、全球化,必然引起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和课程内容的更新,从而影响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的过程,对学科知识结构以及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必须紧跟现代化进程,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总之,高校人才培养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高校必须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改革教育管理,加快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知识经济的成败取决于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又需要教学管理的创新来保障,高校教学管理决定着能否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实践证明,只有狠抓教学管理创新,才能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探析目标管理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学管理 目标管理 论文摘要: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改革中,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常规又重要的工作。目前,各高校已形成了规范且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更好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注重实效,本文提出在教学管理中使用目标管理方法,建立可修改的目标体系,使教学质量有一个更科学的量化方法对其进行管理与提高,达到强化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目的。 目前,高等学校正处于重要的变革时期,《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改革的方向。为适应这一改革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改变原有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改善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各种有效途径,其中实现目标管理是极为有效的一个环节。 1目标管理的特点 目标管理大多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特别是在宏观管理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其应用于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较少,我们有必要去探讨。 所谓目标管理,就是将一个部门的目的和任务转化为目标,并以此为中心,建立目标系统。目标是由部门员工共同参与制定的具体、可行且能够客观衡量效果的目标。它把总目标层层分解,在实现各层次目标时,控制行为过程并进行自我控制,同时激发有关人员的责任心和创造性,最终实现工作目标。目标管理是评价效果的一种管理方法,其应用到教学管理工作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教学成果为重点,自上而下地建立目标体系。目标体系中的目标,都是要经过垂直的沟通,横向的协调,做到整和一致,且围绕总体目标。 (2)对管理的过程倾斜于宏观管理,宏观管理的核心是不断的研究和调整政策,以及及时进行检查监督,以便更充分的激发部门中个人的作用。 (3)制定考核目标管理成果的准则。有了准则才能鉴定管理目标实施的过程,也就是说应使管理目标为可鉴定的目标。 (4)目标管理中明确制定了达到目标的时间和目的。这就要求每个管理者要围绕着目标,集中精力去实现目标。 2目标管理的过程 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即目标的确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和成果的鉴定。 2.1目标的确定 (1)制定目标的原则。 目标的制定是目标管理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它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 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形成各个管理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下层目标是实行上层目标的手段,上层目标是下层目标的成果。 ② 可行性的目标。制定目标是为了实现目标,目标如果目标不可行就无法实现目标。 ③ 可鉴定的目标。目标是否达到要有鉴定的标准。这就要求有定量的方法,对于难以量化的问题,可用间接量化方法。 (2)建立目标体系。 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专业人才。必须建立教学工作的目标体系。教学工作的目标体系,可按纵向、横向和整体划分,均可建立不同的目标体系。 2.2 实现目标的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优化地实施目标,因此必须激发各级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实现目标而献计献策。最重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政策政策的实施与目标的实现应是一致的,二者不能分离。一旦出现不可预知的新问题就要紧跟时代的变化,随时调整。而且政策应是开放的,有奖有惩,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2)检查监督检查监督的目的是进一步使管理工作向目标方向推进,因此一个明确的可鉴定的目标,就是我们进行检查监督的最终目的。 (3)完善机构目标管理要求机构是封闭式的,有独立的监督、反馈机构,既报喜也报优,保证目标管理的顺利实施。, 2.3 成果的鉴定 根据预先拟订的鉴定目标成果的标准,对所要达到的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1)确定目标标准的原则。 教学工作是培养人才的工作,与物质生产不同,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不确定的一面;但一所学校的教学工作是客观存在的,总可以逐步的探索出比较科学的目标标准。只要我们思想方法正确,不去过分地追求目标标准的完美性,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确定目标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 推动性原则。确定教学工作的目标标准,一般来说,既要着重考虑目标的最后成果,又要注意监督工作的全过程,可以有所侧重。无论侧重哪一方,其目的都有一个,就是推动教学工作的进程。 ② 可行性原则。确定目标标准不是越精越细越好,只是追求它的完美性,反而会弄巧成拙,给评价工作带来不利的因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关注主要工作,忽略次要工作的评价,这对激活教学工作和形成自己的特色是有益的,同时简单明了,便于实施,受到实现目标管理者的认可。 ③ 可比性原则。有比较才有鉴别,确定目标标准也要遵循这条原则。主要是善于从繁杂的事物中抽出共性的一部分, 以便在时间、横向、纵向上都能加以比较。 ④ 量化性原则。确定目标标准要有可量化性,即对能量化的工作一定要量化,对不能量化的工作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两种方法,先定性,后定量。 (2)评价成果的分析。 对教学成果的分析,既要认真,又要灵活。同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 达到满意程度即可。对成果的评价,当然是希望达到目标标准的理想效果,但这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因为确定目标和实施目标必定要受到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工作的过程中,完全做到一点不偏离目标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对达到目标标准程度的要求要符合实际情况,达到目标标准的满意程度即可。 ② 多进行综合分析。如果是单一的目标,对其成果的评价比较容易,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如果是两个以上的目标,那么评价其成果就困难了。因此,既要对每个目标达到的目标标准程度做出逐一的分析,又要做全面的综合分析,后者更为重要,并以此结果作出最后的评价。 3 结束语 总之,实现目标管理并非一般常规的管理方法,它是一般管理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新形势下的教学管理工作 摘要:本校作为省级标准化高中,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抓制度,促管理;抓常规,促提高;抓活动,促教研;抓素质,促发展”的“四抓四促”工作,走出了一条“管理兴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的办学之路。本文就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所做的实践与探索予以总结,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教师素质 一、抓制度、促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 教学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过程,各种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能否和谐顺利进行,就集中表现在是否建立起正常的稳定、协调、有活力和系统的教学秩序。为了保证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我们按照教学规律,结合学校特点,依据可行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上、适应性原则、明确性原则、技术性原则制定了《常规教学管理条例》《教学质量检测考试管理条例》《学生作业批阅、单元检测情况检查实施方案》《教科研奖励条例》《集体备课实施方案》《教师职员聘任方案》《课堂教学常规管理规定》《高中新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各种教学质量奖励方案,以及教务处主要职责和教务工作岗位职责以及30余种部室管理制度。这些常规管理制度的建立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检查有尺度,评比有标准,为学校教学管理步入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抓常规、促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常规教学工作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主要环节,常规教学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学校兴衰的大问题。我们认为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必须抓严、抓实、抓细、抓精,坚持始终。为此,我们建设立了“四大教学管理体系” 1.教学常规管理体系 教学常规主要有“教”的常规,“学”的常规和“管”的常规三大部分组成。我们依据“教”与“学”两者的主要过程环节和相辅相成的关系,依据《教学常规管理条例》和《学生学习常规》明确提出了教师教学常规的“九认真”和学生学习常规的“八认真”。为了保证“教”与“学”这两个“九认真”“八认真”落在实处,收到实效,我们又提出了常规督导评估,即“管”的“五认真”,把三者结合起来,我们称之为“985认真”。教师教学的“九认真”中的“八认真”大致对应学生学习的八认真,一方面教师直接对学生施教,学生直接受教,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又通过“管”这一中介对学生的学施加影响。而学生学习的结果乃至过程同样要反馈给教师。作为“管”,一方面是既教又管学,另一方面又在教与学两者之间增加了一个新的反馈调节的环节和渠道,能保证教与学的良好实施,更能保证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的良性循环。 教学常规管理我们注重了一个“实”字,“实”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落实”,这是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另一方面就是“实效”。制度再多、再全,不落实等于零,只有把健全的规章制度,扎扎实实落实到每个环节中,通过抓严、抓细、抓精、抓实,坚持始终,才能收到最后的实效。终结管理是目标,过程管理是保证。我们在注重终结管理是目标首先强调的是过程管理,在制度的具体落实和抓教师计划的制定、备课环节、自习辅导、作业布置收缴与评阅、复习检测以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环节上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 2.课堂教学评估体系 建立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学校成立评估小组,对全校所有教师的教案、课堂教学进行不打招呼的评估量化,对于哪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反映问题较多,满意率不高的教师,评估小组多次进入课堂进行评估,评估量化的结果纳入绩效工资考核和年度教师职务考核,并作为教师评优评模和教师聘用、任用的重要依据。同时,我们每学期还召开两次各班学生代表座谈会,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每学期进行一次全校学生参加的评教调查,将评教情况通报给全体教师,并将学生评教满意率与绩效工资、年度考核挂钩,促进教师积极改进教学。 3.教学评价体系 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热情,我们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制定了《石泉中学高考奖励方案》、《石泉中学非毕业班教学质量奖励办法》。全校营造出这样一种氛围:在学校最辛苦的是教师,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是最光荣的,地位最高的是教师,收入高的是教师(相对于行管人员),职称高的是教师,荣誉高的是教师。 4.教师全员聘任管理体系 为进一步强化我校教师队伍的管理,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行了校内教师全员聘任制。聘任程序为:领导小组聘任年级主任;年级主任在政教处的指导下提出班主任选聘建议;班主任在教务处指导下选聘任课教师;在分管校长的指导下,处室主任提出所负责部门的教学辅导人员和行政人员选聘方案,报聘任领导小组决定。制定了严格的教师的聘任办法和落聘人员安置办法。 通过近几年内部全员聘任制的实施,教师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各班形成了班主任为中心,全体科任教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抓活动、促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管理兴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的根本措施。为此我们制定了《关于强化科研管理的有关措施》,建立了科研管理机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全面开展教育科研,使教育科研成为我校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推动课程改革的催化剂。 1.坚持求实、求新原则,立足校本研究。所谓“实”,一是研究课题务实;二是研究过程务实。所谓“新”,一是课题应有时代感;二是针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因素,研究总结,反映出新时期的经验;三是研究的角度新,思路有新意,能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来解决本学科中的研究课题。 2.大力开展高中新课改革专题的研究。各教研组把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广泛开展各种教学研讨活动,真正把教研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了起来。 3.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不定期邀请一些省、市专家和我校教有所长的教师作高考复习、课程改革、课改与教师成长、《论语》解读等方面的讲座。每学期都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培训、高考复习研讨会,派教师到兄弟学校参观考察学习。 4.开展教育科研论文评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研教改论文,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教育科研论文评比活动,将优秀论文续集出版《石泉中学教师教研教改经验论文集》,并将优秀论文推荐给省市报刊杂志发表。目前已有100余篇优秀论文在省、市、县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在专业杂志上发表。 四、抓素质,促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近年来,我们围绕优化教师管理,着重抓了教师队伍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1.实施内功锤炼工程。教师专业素质,专业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着重从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学科专业素质,综合文化修养等方面促进教师业务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对教师基本功的训练,抓好五项校本培训,即:教师理论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培训。实现“教师与课改同发展,教师与学生同成才”的目标 2.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实施了“四抓工作”。即抓老教师优势和潜能的发挥;抓中年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抓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抓优秀教师的招聘培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师素质不断增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被授予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陕西省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安康市实验电教先进学校;安康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学校连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高中教育先进单位”。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探讨普通高校教学管理若干问题 摘要:在分析高校教学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强调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为指导,并针对普通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善普通高校教学管理的对策,以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使一切教学活动得以高效有序的进行。 关键词:普通高校 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人才培养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先进教学管理制度,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迫切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摒弃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和实践活动提供更多、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就目前情况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扩招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高校连续几年的扩大招生,高校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矛盾是质的发展跟不上量的扩张,致使本科教学管理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管理手段上都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表现为: 1.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近年来在教学改革中一直强调的问题。但是,在短时期内扭转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是不现实的。长期以来,高校在本科教学管理上,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直比较注重统一,而不是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显然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在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过于追求学科或专业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倾向,此种倾向不仅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陈旧,同时不利于学生尽快地接触到科学前沿,结果导致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新的理论内容却又未能得到充分的阐述。上述问题,应当说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与更新依然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2.教学管理的目的和任务不明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这个新形势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任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许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还停留在过去的思想上,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任务没有深刻的理解,这将影响和制约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想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和成效,必须充分了解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并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目的与基本方法有深刻理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与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级人才,教学管理必须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进行。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高效管理,围绕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科学制定教学规章制度,加强各项教学工作规范建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相当一部分教学管理干部,特别是基层教学单位专职教学管理者只是起到一个执行、传达、归纳、整理的作用。其实,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教书是育人,管理同样也是育人。 3.教学管理中重教轻学 随着高校的扩招,为了满足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和扩大办学规模的需求,各高校也努力多方筹措经费投入基础建设和教学硬件设备的建设,积极增添实验设备、网络系统、图书资料等。但多数学校只注重了数量上的增加,而用于质量方面的经费投入有限,其具体表现在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机会少。另外,许多学校尚未建立网络化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因而不能及时掌握教学各环节所提供的实时信息。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只重视对“教”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强调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能够经常性组织教师去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并鼓励教师搞科研;然而,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则一直比较注重统一,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教”的主导作用,忽视作为主体的“学”的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造成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从而直接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很多学校忽略对“学”的管理。在大学里,学生迟到、缺课、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低,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不能正确的约束自己。这些都是影响教学 质量的关键因素。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针对上述种种问题,以提高教学管理为根本宗旨,笔者建议如下: 1.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高校领导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也是教学管理体系高效运转的基础。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具备责任感、紧迫感,不断进行研究,提高对教学质量保障理论的认识,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逐步提高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需要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把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2.改进教学管理的方法,明确目的 高校教学管理包含的内容多,涉及面广,责任重大。为了保证高校教学管理系统能科学、有序、规范、高效地运行,制定和改善教学管理制度应遵循规范性与科学性、系统性与一致性、可行性与可测性以及可持续性与创造性等原则。其中包括完善的激励机制与执行机制、教学信息监测与反馈制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管理环节与过程控制系统等。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校教学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才能树立高质量服务意识,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资源进行积极地和优化和整合。所以,首先应经常性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定期开展教学管理的交流活动,研讨教学管理改革趋势,不失时机地开展教学改革;其次,应通过适当的竞争。激发教学管理工作的活力。要健全竞争上岗机制,为教学管理人员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舞台和发展机会,通过竞争体现优胜劣汰,提高整体素质;另外,建立一个符合校情的完善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使学校管理层利用该系统实施宏观调控和微观处理,使统计、评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可以辅助决策。 3.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倡教学并重 目前高等教育模式多限于传授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的教育模式远不能适应新世纪高科技、多元文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更多的关注其社会性、先进性、发展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并以此为指导,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教学改革中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改革不是简单追求形式、手段的翻新,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个性和主体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教育教学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差异和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和优势培养和养成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开拓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实践、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另外,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必要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参与教改方案的修订,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只有创新观念,才能跨越教学管理创新上的障碍,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形成教学思想活跃、教学对象主动、管理方式灵活的新的教学管理机制。 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教学管理能建立新的管理平台,为各种时空、不同模式教学量化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的网络化、全球化,必然引起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和课程内容的更新,从而影响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的过程,对学科知识结构以及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必须紧跟现代化进程,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总之,高校人才培养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高校必须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改革教育管理,加快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知识经济的成败取决于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又需要教学管理的创新来保障,高校教学管理决定着能否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实践证明,只有狠抓教学管理创新,才能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浅析实现税务系统培训教学管理专业化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税务系统 人才培养 教学管理专业化 论文摘要:推进税务系统教育培训工作,是落实人才强国计谋、实现人才兴税的主要内容。全力培养高素质的税务队伍,必须把教育培训作为税收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必须提高税务系统培训教学管理专业化。 专业化的教学管理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税务系统而言,专业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培训教学管理,是指按照一定的培训教学目标,在相应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机构,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使用,对教学活动进行规范安排,以保证良好的培训教学质量的系列活动。 如何优化教学管理工作,在税务系统培训中实现教学管理的专业化?笔者认为,可从强化常规教务管理、优化教学过程管理以及加强教学质量管理这三方面入手。 一、强化常规教务管理 教务常规管理是税务系统培训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稳定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税务系统培训工作有专业化、常态化的特点,因此教务常规管理应由专业的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对于税务系统的培训管理来说,常规教务管理主要包括日常教务管理、教学秩序管理以及教材和教学档案管理。 在进行常规教务管理时,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首先,应加强计算机系统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即教学管理专业化的信息化建设。税务系统培训是一项学员人数多、范围广,且培训工作常态化的工作,这就更需要计算机的辅助以提高常规教务管理的科学化。其次,应完善教育事故处理。教育事故是任何培训中都可能面对的突发情况,能否正确处理好教育事故是考验教学管理是否专业化的重要环节。教学事故包括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方面的事故,一般分三个级别:一般教学事故、重大教学事故、严重教学事故。出现教学事故后,应弄清情况,分清责任,及时处理。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区别情节轻重并进行教学事故登记,提出处理意见报教务管理部门。如果教学事故由于培训学校的失误而引发,则应及时向培训学员致歉。 二、优化教学过程管理 税务系统培训与一般的培训不同,它的培训目的是提高税务干部的业务能力,因此应更注重理论和实际结合。因此税务系统培训教学过程管理中应坚持学员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税务系统培训是职业培训的一种,主要分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业务培训等,因此应体现职业教育特点,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必须从编制培训项目授课计划、编写教案、上课等细节实现专业化。 优化教学过程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注重能力,这是税务系统培训的主要指导方针。培训项目的设置要使学员获得全方位成长的理念,以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素质,从而学员可以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投入到各项税收工作中去。因此要将税务干部的能力培育贯串到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实现教育培训由知识教授向能力培养的改变。 其次,要联系具体实践,学以至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税收工作现实,围绕推进依法治税及税收工作重点,更好地为税收事业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性地确定培训内容,选择典型培训案例,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要把税务培训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学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上,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最后,是完善机制。要税务系统培训教学管理的工作机制,使培训工作更科学规范和富有成效。应发扬税务系统培训的有益经验,借鉴国内外教育培训的先进做法,使税务系统培训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专业化培训设置的培养目标,实施教学质量的控制即教学计划的编制过程、教学计划与课程实施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控制。教学质量管理的措施是要健全各项教学质量管理的工作规范和对教学质量检查、评价的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收集、处理和反馈教学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教学质量管理分为教学质量管理和课程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是税务系统培训教学管理的核心,它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培训的目标和要求,根据教学客观规律把好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关,以达到培训的质量要求。课程质量管理是根据培训班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教学的客观规律,统筹安排好课程讲授、习题、实验、实习、调查、考试等教学环节,以达到全面提高质量的目的。 提高教学质量,应特别注重教学评估工作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教学评估工作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宏观调控教学工作,促进教学管理规范,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应把教学评估工作作为税务系统培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要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开展教学评估工作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体系,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要求,与教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还应依靠现代科技,提高培训的科技含量,在培训的思惟性、实用性上下功夫,在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上做文章;通过情景模拟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行动学习法、研讨法等现代教育培训方式,实现培训教学的形象化。 四、强化职业道德培养 税务系统教学管理还必须紧密联系税务系统的实际及税收工作重点,通过提高培训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知识过硬、培训教学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强化职业道德培养,可从增强培训教师的全局观、强化教学中的使命感、责任感,在教学中增强对学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考核等手段,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税务系统教育培训的方方面面。 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经济的高度发展给税收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税务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税务干部熟练掌握税收业务技能,是应对经济迅猛发展的必然要求。税务系统干部培训院校应从培养高素质税收专业化队伍的高度出发,明确人才培育方针,确定培训内容,为我国税收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浅谈教学管理系统在高职院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教学管理系统 教学管理 运行流程改造 论文摘 要:数据库技术中数据集中管理,任务分散处理的方法符合科学管理的理念。教务管理系统改造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逐渐推进了高职院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实践中发现,教学管理工作与系统的对接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预期的管理目标。因此,如何解决好这类问题是当前各类职业院校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教学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的主要应用 教学管理系统以教学管理的实体模式为设计依据,管理学校日常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教务管理系统的构成,狭定义为计算机软件按照学校实体模式虚拟构建,实现对教学环节的运行管理;教学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1.1基础资源管理。学校资源管理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硬件设施:校区信息,楼房信息,教学场地信息;第二部分是组织机构:院系、教研室等教学承担单位,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等教学管理组织;第三部分是教学过程相关要素:如专业信息,课程信息库,教师教辅人员信息;这三部分,形成教学管理的基本数据结构和逻辑关系,构成学校组织的基本框架。资源管理模块是教务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负责动态监控资源利用的状态,评价资源使用效率。 1.2学生与学籍管理。学籍管理系统负责建立和管理学生学籍信息和异动情况。学生学籍数据是教学管理其它模块的基本数据源之一,也是高基报表、高校教育数据平台的数据来源。学籍管理的工作流程是: (1)入学报到和学生学藉建立。把高校招生录取系统的新生数据,直接导入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库,形成预报到学生信息库。管理系统以录取专业进行预分专业、安排宿舍等工作,形成新生报到的各类表格(包括录取通知书);各系通过管理系统终端进行新生报到注册工作,高效准确地建立起报到新生的学藉信息。 (2)学生档案管理。学生学籍系统动态维护学生基础信息、上传照片、打印学籍卡、考试证、学生证和毕业档案(带照片);统计分析在校在籍学生的情况,上报包括高基报表在内的各类学籍数据。 (3)学籍异动管理。记录学生在学籍有效期内的所有学习活动变动情况,包括专业分流、休学/复学、奖惩、参军、转学、延长学习年限等的具体处理和信息记录。 (4)毕业审核。对照毕业标准设定模版对系统内学生的毕业资格进行审查和确认。 1.3专业与培养方案的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的学习项目,作为教学管理的指导性文件,系统对此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系统首先形成课程资源库然后构建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自动生成各专业学期教学任务,形成课务安排、考务管理和教材管理等的基础信息。 1.4课务管理。课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下达准确完整的开课任务、提供便利的选课机制和形成灵活多样的课表编排是课务管理的主要目标。 (1)开课管理。管理系统读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生成各专业的学期教学任务。管理人员在构建课程资源库和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进行反复审核,确保课程信息准确无误,达到准确完整下达课程任务的目标;管理系统在课务环节,提供了便利的选课机制,保障了学分制教育制度的实施。 (2)排课管理。管理系统智能排课功能遵循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则(如根据课时隔天错节,一周内均匀安排课时、1、2节避免体育课)进行智能排课,提供辅助停课/调课方案的选择。完美解决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难题;系统网站提供查询班级课表,个人课表,周日次节课表、总课表和停课/调课等信息的功能,通过短信方式及时通知到相关人员。 课表系统具备多角度信息查询和分析功能:第一,查看空闲教室、无课学生,提供临时活动的场地和学生信息;第二,分析课表编排质量,如课表均衡性、场地利用率等;第三,统计任课教师情况和工作量的统计;第四,系统输出课表、成绩登记表等各类教学用表。显示出手工作业不能比较的效率和准确率。 (3)实习实训环节的管理。以项目的形式对实习(实训)任务和毕业设计(实习)环节进行管理。系统提供了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竞赛等的管理,加强了校企业合作项目的过程管理,对学分制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1.5成绩管理(重修)管理。对学生在校期间各学习项目考核结果的记录与管理。这块工作包括了课程免修、重修处理,等级考试报名及成绩管理。 任课教师通过校园网录入承担课程的学生成绩;系统向学生和教师提供多种成绩查询方式和成绩统计图表,生成各类成绩报表,为评定奖学金、三好学生、重修、补考和学分清理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1.6考务管理。考务活动为教学运行的重要环节。管理系统根据课务信息进行考务安排,完成考试和试卷两项管理任务。第一,排考。根据课程结束时间决定班级和考试课程、安排监考教师、考试场地时间;自动编排考试安排表,生成各类报表通知到相关人员;考试管理人员能在考试过程中进行考场情况登记和考试情况通报。第二,试卷管理。清楚地记录试题库和试卷库信息,通过智能和辅助方式为课程选择试卷或试题;能按照考试安排按课程生成相应的试卷速印单(自动计算试卷速印份数),按考场打印试卷袋标签、考场学生名册(含照片)、考场记录表等。 1.7教师工作量统计和教学质量评估。第一,根据课程任务和排课记录,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均如实地记录在数据库中,可以按不同的范围和要求进行查询和呈现,准确方便地进行年终教师工作量的统计和结算。其二,通过批量选课功能,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与每位学生的信息关联,实现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绩效评价;系统提供了学生、同行、督导、领导等网上评教功能,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 1.8教材管理。教务系统中的教材管理模块,相当于一个小型的进销存系统。对教材信息、教材计划、教材采购、教材发放和教材评价的管理,达到教材和款额结算到学生的细化程度。可实现向每个学生提供应领教材、已领教材和对应款额的明细结算单,具有校园网查询功能。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管理系统的功能十分完备,其流程具有优质高效的基本品质。存在的问题是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实践中没有高效地发挥,主要原因有四点:其一,教务管理系统软件对高等教育管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没有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殊需要;第二,使用部门没有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功能开发、技术维护、版本升级和应用培训等足够的保障机制,导致系统功能更新缓慢跟不上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需求;第三,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运行流程与教学管理系统不匹配的地方,没有及时进行对接,导致系统作业程序与实际业务流程的背离;第四,教学管理人员不稳定,业务生疏不能充分应用系统功能到实际工作。所以,建立一套基于信息化的教学管理运行制度,促进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提高高职院教学质量,是当前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针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2.1充分重视管理信息化工作,对管理系统本身要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开发。管理软件是针对教学管理的业务流程开发设计,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完善改进,与实体流程相互磨合,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才能适应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多层次需要。所以,管理人员要参与系统的开发、扩展和模块设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向软件开发公司提出应用需求,经常性的完善功能,升级版本,使管理系统和实际教学管理工作充分配合。 2.2稳定教学管理队伍,加强人员培训。认真做好学校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管理部门必须制订出详细的培训计划;经常性地组织各类人员认真学习软件的操作方法,功能应用范围,如何应用系统完成本职工作等一系列培训并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核;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以确保应用系统的熟练程度。 2.3改进教学管理的作业流程,适应信息系统自动化作业的要求。管理系统作用于教学管理工作,在客观上具有改善优化管理流程和管理组织的作用。管理系统的权限收放自如,依实际需要,可把教学管理工作下放到各二级部门,也能方便地把二级部门的某些功能收摄到一级部门加强统一管理,以适应职业学院管理创新的需要!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之我见 小学管理在教育教学的全部管理中,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教育改革中,如何与时俱进、全方位的实施对学校的管理,也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今,在一些人的脑海里,“管理”一词既熟悉又神秘,虽然知其含义,却难抓住本质。有人说:管理是一门神奇的综合艺术,管理就是生产力,就是效益。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也有人说:管理就是预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沟通,就是激励,就是服务。还有人说:管理就是不断改进工作,发挥大家的能力和思想,创造价值等等。那么,如何落实学校的管理?小学是否需要管理?怎样进行管理?对于广大学校管理者来说,似乎还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或理解存在于简单的话题。本文就这一内容提出几点思考与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 一提到教学质量,有些人往往认为这只是校长或教导主任或教研组长的事,与其他的教学人员毫无关系。其实,从现代教学管理来看,教师不仅是教授者,又是一个管理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管理学生、教学设备等管理工作,直接参与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每一位教师在讲课、检查学生作业、测验等教学活动中,也要真正意识到自己不只是教授者,而且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者,这对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二、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要使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国外现代教学管理的成功经验,必须动员、组织学校的全体成员直至家长及社会其它有关成员参与教学管理。外国一些国家,不仅在校内建立师生员工及家长参加的管理、监督机构,而且在校外还设有教师、家长及社会有关成员的联合组织,共同为学生的教育教学负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的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校内的教学管理只是校长领导下的教导主任主管各科教研组管理系统,很少甚至没有师生及家长对教学施以监督的组织。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士也很少有机会过问学校的教学工作、影响了教学管理,从而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要使教学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动员有关方面人员参与教学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做好这方面工作,要注意如下两点: 第一,学校领导必须对此给以充分重视,调动校内的方方面面参与管理,同时要力争与家长及校外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吸收他们参与学校教学的管理工作。 第二,建立健全各方面的教学监督组织,对学校的教学施以必要的监督,为教学改革提供改进意见与建议。 三、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美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环境包括教师的工作条件、教学设备、班级风貌等因素。要使上述各因素都处于良好状态,根据现代外国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针对我国的实际,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集中精力,吸收多方面的力量,争取资金,为教学人员整建一个舒适的环境,使从教人员不致受外界的干扰而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其次,教学设备是增强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条件,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科的教学需要,增设教学设施,改善设备条件,充分发挥其教学的辅助作用;第三,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学校领导、教师应注意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保持、班级优良风气的形成等方面的管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四、搞好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是教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分为若干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对质量的产生和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抓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也就是抓教学质量形成每一环节。传统的经验主义的质量管理只注意质量检查(考试)的管理,而忽视创造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的管理。既然教学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全过程教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应当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上转移到对教学全过程整个环节的管理上来。也就是要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知识环节的管理。目前,在我国学校教学管理中,对学生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管理不够。学生家庭作业时间没有统一规定,各科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缺乏协调,学生家庭作业负担沉重,一些学校的课外活动开展不起来,或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实行宏观控制,协调各科家庭作业,帮助教师提高布置家庭作业的质量。还要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与检查,使课外活动落到实处。 五、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学校的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因此,教学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教师的管理。而对教师的培训、进修与评价又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在对教师的培训与进修的管理方面,我们应注意把教师的长期脱产校外进修与校内进修提高结合起来。国家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多种多样的培训、进修机构,并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在目前,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对一些学校的一些教师来说,脱产校外进修存在着不少困难,因此,我们应加强校内进修。学校要有专人负责教师培训、进修、提高,并要形成制度。要充分利用校内在职进修的多种形式,如新任教师进修、以老带新、个别指导、举办讲座、观摩教学、组织教学研究会等等。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要建立评价的组织机构,包括校外的教师评价机构和校内的教师评价机构;要制定各种评价标准,使教师评价科学化;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使评价真正起到发现问题和提高教师水平的作用。教学管理要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办好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因此,教学管理要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学校管理应树立管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思想,根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从事教学管理,特别是从事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就更要注意这一点。 六、结 语 成功的管理,除了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之外,更需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法。我们的管理在追求“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同时、更追求“工作创新有效,和谐共处”的境界,以给我们工作的环境空间营造一种舒缓、宽松、和谐的氛围。在管理中,我们积极营造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关心教师的生活,尽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学校领导给予教师充分信任,放手让教师发挥创新才能,让教师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了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领导的信任感,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更高管理境界。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对小学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 要】小学教育是重要的基础性教育,管理好小学教育对发展教育事业尤为重要。怎样管理好小学教育呢?这就涉及到小学管理的定位问题。抓好定位是管理的前提,有什么样的管理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作为小学教育的管理者,应该有正确的管理思想。本文着重论述对小学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 理性创新 革新理念 一、教学管理必须重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现在教育的主旋律。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是培养人的场所。学生的素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人,即学生有完善的人格,是社会的可用之人,对社会起推动作用;二是成器,即学生有一技之长或多才多艺,是社会的有用之人,在社会中找得到位置,派得上用场,能用自己或大或小的“技艺”推动社会进步。这应是学生是否“成才”的客观标准,也应是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学校要达到育人目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确立素质教育的大方向。 要让素质教育有成效,还得有先进的管理办法,只有先进的管理办法,才可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先进的教学管理是适应社会要求,是教育培养多规格人才的需要。社会是多姿多彩的群体,它需要各种类型、多样规格、各个层次、各具特色的人才。社会越进步、越发达,这种需求就越具多样性。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教育既是全面教育,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培养的统一,实现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的协调,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与周围世界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而且要求教育具有创造性、多样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的特征。知识经济要求教育者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上,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能提高;要求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多种层次、多种规格、高素质的人才。 良好的教学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有了良好的教学管理,是创办特色小学校的需要。学校特色,就是在办学主体刻意追求下,学校工作的某一方面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品质。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着眼于21世纪,深入分析学校所处的环境,所拥有资源,正确评估自己所处的水平,作出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勾画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具有生命力的发展策略和基本目标,使教育行为完成理性的飞跃,形成正确的教学管理思想,为素质教育走上更高台阶奠定基础。 二、教学管理必须注重理性创新 理性是智慧的结晶,是理性体现。教学管理必须注重理性的创新。管理要善于主动学习,带领出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群体。管理在不断学习经验中掌握先进的理念,在学习中改变教育理念,在借鉴各级各类学校的经验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与教师一起的培训、教研、教学活动中获取鲜活的教学观。管理只有坚持在长期的学习中才能把实践的经验和理论的智慧精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新鲜办法、新鲜语言、新鲜思想和新鲜经验。 管理要梳理学校的工作思路,理通学校出现的难题,理透教师的思想情绪。管理应该思想进步,处事科学。需要经过总体的论证,方能使管理准确无误。把管理放在教育改革的理论的大背景下去论证,看教学管理是否符合时代的潮流,科学的规律;把教学管理溶于学校工作的具体情况中去论证,看教学管理是否符合学校的客观实际;把教学管理置到工作中去验证,看教学管理是否切实可行。教学管理要有情感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与情的巧妙结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常规谈心是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经常性找各岗位各类型教工谈心,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谈心的面要广,尽可能每年每人谈一次。谈心的内容面要广,这样能让教师敞开心扉。谈心的过程中,应与对方置于同等的位置,双方平等交流。谈心的方式要灵活,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变通语言表达方式,多从对方的利益出发,作深入交谈。常规谈心是一种情感投资,得到的将是情感与智慧双重回报。 注重学校和社会紧密联系,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管理需要创新,需要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坚持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遵守法律法规两项原则。正确处理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要摆正上下级关系,学会换位思考方式,学会善于表达意见的形式,获得上级领导的帮助和下级同事的支持。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三、教学管理必须执行革新理念 校本管理是当代学校管理改革的潮流。由于受“外控型”学校管理体制的长期制约,小学校普遍缺乏校本管理的传统与实践经验,校本管理制度化运作仍需一个渐进的实现过程。随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校的主体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这又为校本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应立足我国学校的现实基础,借鉴西方的校本管理,促进我国小学管理的革新与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小学校管理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不仅表现为教育宏观体制走向“多级权责共享”,且表现为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变革。中共中央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学校要“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1999年全国第三次全教会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校长负责制是一个以“校长责权”为核心内容的结构概念,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因此,校长负责制的提出与实施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校本管理的推行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校本课程的推行,不仅提出了校本管理的制度要求,而且为校本管理累积了许多实践经验。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的办学体制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不仅涌现出一些民办学校,而且民办学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办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民办学校不仅拥有办学自主权,可以自主聘任校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自主决定学校财产的使用,而且能够充分考虑和满足学生、家长和社区的需要,能够根据社会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办学形式较灵活。随着民办学校办学经验的丰富及其优势的凸显,我国出现了介于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国有民办”或“公办民助”学校。可见,多年来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和成功经验,也为校本管理在我国的成长提供了广阔天地。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长对子女教育越来越关注,不仅要求学校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和呼声逐渐高涨。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一些企业也产生了参与教育的愿望,逐步形成了诸如投资取向、风险意识、利润导向、契约原则的企业教育理念,这无疑为改革官僚化的学校管理体制注入了新鲜血液。随着社区教育的开展,学校管理者逐渐意识到学校与社区休戚相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立足和服务于社区。所有这些不仅锻炼了学校管理者的校本管理能力,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各界参与校本管理的主体意识。教学管理革新理念将给教育事业带来新的生机。 教学管理方面论文:论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破窗效应 摘 要:结合破窗效应对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破窗效应导致的问题,并给出了应对破窗效应的措施。 关键词: 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破窗效应 1 破窗效应的概念及应用 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的一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kerin)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效应又叫趋同效应,也可以近似的理解为制度制定者与制度执行者之间的博弈,该理论被提出以后,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发现,该理论曾被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应用到降低犯罪率上,针对纽约地铁犯罪率飙升的情况,布拉顿以“破窗效应”理论为依据,全力打击套票现象,结果显示,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携带凶器。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转。他的做法显示出,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温床。因为针对这些看似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违章行为大力整顿,却大大减少了刑事犯罪。 而后破窗效应逐渐被应用于经济及管理等领域,警示管理者要正确对待出现的小漏洞,避免因漏洞不及时修补而造成不能挽回的后果,当然该理论也同样适用于现阶段独立学院教学工作。 2 破窗效应对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影响 由于独立学院在管理体制、监控体系的不够健全及人员配备的有限性,导致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破窗”的现象屡见不鲜,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而造成的执行力缺失。由于独立学院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等客观原因,使得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对自身制度建设重视不够,仍存在照搬母体院校管理模式造成教学管理制度混乱,使得教学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无统一标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形同虚设,进而造成执行力的缺失。 (2)教学监控体系不健全而造成的管理无序。独立学院是一件新生事物,由于其产生时间较短,现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仍然处在逐渐规范的阶段,很多独立学院不仅无相关制度以保证教学管理的有效实施,也未配备相应的人员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适时的监控,使得教学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不存在管理风险,也不存在因无效的管理措施承担相应的管理缺失责任,造成了教学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的有恃无恐,扩大了教学管理的漏洞,降低了管理效率。 (3)独立学院人员配备的不合理性,扩大了其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破窗效应”。独立学院的产生及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摸索性,其教学管理人员则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或无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使得独立学院教学管理队伍质量普遍不高,且由于独立学院经费的独立核算,使得办学过程中更重视成本的控制,因此很多独立学院在岗位设置过程都存在一人多岗的情况,这种岗位职责的不明确性使得教学管理人员不能很好的履行其主要管理的责任,进一步扩大了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破窗”。 3 破窗效应对提高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效率的启示 规范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将是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采取何种措施引导教学管理走出破窗效应的误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管理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项拙见供相关单位参考: (1)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并完善闭合的实施计划及监控体系,从制度上及人员配备上保证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及其可持续发展。教学管理制度能否有效的建立和实施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将影响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及质量监控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应明晰教学相关部门的管理权责,建立有效的监察机制,保障各制度的有效落实。 (2)营造积极向上公平公正的校园文化,确保教学管理制度实施的有效环境。根据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对破窗效应的定义,之所以出现破窗现象一方面在于“破窗”本身,另一方面则在于“破窗事件时间发生后无人阻止”,为“破窗”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环境支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同样如此,教学管理人员在违背相关制度以后未能被及时制止进行修补,让其它未违背制度者得出即是违反了游戏规则也不会得到任何惩罚的共识,使得学院各项制度最终形同虚设,在这样管理文化中,人们很难得有主动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反而对违反制度不以为然,因此,要确保教学管理各项制度的有效实施,必须营造有效环境确保教学管理人员积极遵守各项规章。 (3)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建立目标责任制,组建交互式的教学管理监督网络。为确保教学管理制度有效的落实,在明确权责的前提下,应建立包括教学主管部门在内的交叉考核的机制,同时由监察部门进行有力督促,结合目标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头的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制度的有效实施,为实现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降低“破窗效应”对教学管理的负面影响。
高中物理论文:高中物理课堂设计需注意问题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相关方式与内容得以实施的关键与根本。现阶段,物理学科已成为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难点所在。其专业性与综合性使得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相关知识的理解与知识技能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制约,集中反映在“学不好”与“不想学”这两个方面。要想打破这一格局,参照新课程背景,针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是极为关键与必要的,其更能够推动物理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那么,在针对高中物理课堂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关注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呢?笔者现做如下阐述与说明。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学生化”分析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完全参照教师的相关知识的教授方式进行“教条式”的学科学习。而新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则完全不同。它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在整个高中物理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简单来说,学生习惯于怎样学习,适应于怎样学习,教师就应当怎样去教。从这一角度上来说,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化”特性为前提。从学生发展角度上来说,学生在物理学科学习过程当中的发展水平可以分为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这两大类型。处于这两种发展类型之间的差距即为我们所说的发展区。换句话来会说,要想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学生化”,教师就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障碍进行详细分析,充分遵循学生的个性化知识认知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最终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高中物理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也能够得到有效激发。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学科化”分析 在学生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之上,教师还应当将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规律与整个知识结构有机融合。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对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学科教学知识与教学结构有一个思路完整且结构清晰的认识,基于新课程标准明确高中阶段物理学科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所在。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做到基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物理概念及规律对物理思想及物理方法进行研究,并辅助学生明确以上概念、规律在整个高中阶段物理体系中的价值与地位。以复习课教授威力,教师应当明确哪部份知识应当有所联系,哪部份知识应当有所区别,同时尽可能的以物理实验的方式对物理原理及物理规律进行阐述,使学生能够在思维意识当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物理学习框架。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化”分析 基于以上两部分的设计优化,在确定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思维与结构之后,需要针对教学方法进行极富策略性的组织与安排。简单来说,教师需要依照教学内容对教学架构进行构建,进而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方式,逐个击破高中阶段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例如,在新课内容引入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从该部分物理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入手,结合生活化情景的创设实现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的激发。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教师在进行新课内容进行教授之前必须明确此部分内容适应于采取独立学习或是合作学习,适应于学生自主学习还是教师指导学习,适宜于采取探究式学习还是采取传授式学习。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学设计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更需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及情感的升华。进而在课堂结尾中针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延伸,留有一定的悬念,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 四、结束语 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从这一角度上来说,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既需要体现物理学科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此基础之上针对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合理选择,不断探求最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这才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必然选择与发展方向所在。 高中物理论文: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方向分析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物理课程新标准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既然物理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物理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点,引导学生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也成为教育界和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1 将生活事例引入新课 讲授“气体的性质”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发现生活中一些食物在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体积却发生巨大变化的案例.在教师的积极动员与学生的不懈发现之后,学生举出了许多事例,譬如儿时我们喜欢吃的爆米花,它们的体积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譬如蛋糕、馒头等食品,它们在经过特殊处理后,在原来的粮食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体积发生了较大的增大,改善了口感,扩大了体积等,所有这些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的前置与保障.还有,在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除去教材上安排的演示实验外,我还援引了曾看到的一则笑话,说公交车上人满为患,乘客心情烦躁,偏偏此刻司机来了一个急刹车,让一个小伙子顺势撞上了一个姑娘,姑娘没好气地骂一句:“德行!”小伙子灵机一动:“惯性!”这一笑话不仅形象地解释了惯性的表现,而且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很有好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努力寻找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可谓一举多得,效果颇佳.紧接着,教师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安排了诸如“蹦琉璃珠”等生活中的小游戏,让学生对物体惯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较好地处理了教材的重点难点. 2 实现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2.1 加强新课的导入,开展生活化教学 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首先就应当从课堂导入开始,结合学生的兴趣,并且将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现象作为课堂导入的出发点,有效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拓展思维,在兴趣的带动下展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例如在讲授《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时,教师不要直接切入自由落体运动这一主题,而是问:“假使遇见地震,同学们能够拥有足够快的反应速度离开学校吗?而且你知道自己的反应速度是多少吗?”据此,可以要求一名学生到台上来进行实验,即教师把直尺抛下,观察其能否接住.利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知道自己的反应速度如何,同时也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在这种课堂环境下,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2.2 通过课堂提问,创设生活情景 物理知识学习的基本材料就是实际生活.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准确掌握时机,设计问题,营造一个生活化的场景,进而对学生加以有效引导,使学生在提出疑问、分析问题及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现实生活,并运用于现实生活.比如,教师给学生讲解《圆周运动》一节,在给出“离心运动”时,学生会觉得十分的陌生.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即家中使用的洗衣机是根据何种原理,最终达到衣服脱水的效果的?同学们可能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其中可能有的同学会提到离心运动.之后,教师再向学生说明洗衣机脱水功能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即衣服受到的向心力也就是脱水桶对衣服的支持力,和脱水桶的表面相垂直,依据力的平衡可以了解:竖直方向上的重力与摩擦力是相同的,支持力与摩擦力之间又有一定的关系,支持力提供了向心力.洗衣机在启动时,其中的水进行圆周运动必须有向心力,当洗衣机转速相对比较慢时,其向心力是由衣服对水的附着力所提供的,一旦转速加快,向心力也随之加大,而衣服对其的附着力相对较小,进而使衣服中的水被甩出来.这种生活中极为普遍的现象,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这一物理知识. 2.3 通过课外实践,加强生活化教学 实现物理生活化教学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开展课外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动手操作,主观能动性更强.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实践方面的作业给学生,例如在学习完有关重力的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宇航员在月球上行动的视频,然后要求学生将其与地球上人类的行动相对比,并且给出解释.通过这种课外活动,不但能够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同时还能加强学生的感受与体验,长期坚持,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 3 课堂教学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得从课本知识理论和教学方式两大方面着手.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范围比较广泛,难度相对较大,但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挖掘出物理课本上所能体现出的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利用自己的教学能力将略微枯燥乏味的课本内容转换为学生们日常熟悉的现象和原理传授给学生们.这样不但使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迅速了解并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还能让他们从书本理论上理解到各种生活现象的本质,从而将物理理论应用于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讲授电阻,电路布局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向学生们提及一个家庭内比较常见的现象:房间内同一盏灯在门口用一个开关打开了之后,然后可以床头边的一个开关把那盏灯关掉或打开,这就是生活中常用的单联双控开关.提出这一现象后,学生们一下子注意到这个生活中的小细节,非常有兴致的讨论着这个单联双控开关的线路布局,并尝试画出这个线路布局,学习的积极性比平常高出许多.经过讨论后,笔者画出了如下基本的单联双控开关线路布局: 面对这样的布局,学生们豁然开朗,眼前顿时一亮.为了让他们了解零线火线的作用,笔者让学生们确定线路中所有线的性质(电源到第一个开关为1条火线1条零线,第一个开关到第二个开关为2条开关联络线1条零线,第二个开关到灯头1条受控的火线1条零线).通过对这单联双控开关的线路布局 的研究,学生们首先明白了学习电路这部分内容的巨大用处,大大加强了他们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并很快就掌握住了电阻、功率等基本知识点和原理,有的同学甚至买了相关器材亲手给家 里安装了这种方便的控制电路,真正做到了利用所学知识为现实生活服务.因此物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笔者积极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也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亦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欢快轻松的生活氛围.面对略微沉闷的高中物理课堂,凭借自身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能将教学过程生活化的一个比较有用的工具就是多媒体信息设备.多媒体设备以其像、声、画三者综合一体的特点能从各个方面刺激学生们的感官,让学生们即使在课堂的学习上也能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乐趣,从而让学生们在一个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愉快的学习,真正做到高中物理教学的生活化.例如在讲授摩擦,摩擦力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段搞笑视频.这段视频中两个分别是3岁左右和8岁左右的外国小男孩给观众表演他们的小魔术,8岁左右的小男孩拿着气球在另一个小男孩头上擦了擦,然后把气球放在依附有毛绒的墙壁上,这时气球竟然黏在了墙壁上了,不到半分钟时间,那8岁左右的小男孩竟然粘了好几个气球.看着非常可爱的两位小男孩的表演,同学们自然在笑声中明白了魔术的原理,那就摩擦生电.一段简单的小视频一下子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学习效率提高了不少.这从中可以知道利用多媒体使教学方式生活化中能极大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总之,书本理论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学习并不是对立的,恰恰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理论联系实际,从书本的学习走向生活的学习并不是说要完全回到“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老路上去.我们重视书本理论的学习,同时强调书本理论的学习只有服务于生活实际时,这样的学习才是有出息的,才是值得肯定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充分肯定了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中物理论文:高中物理实验论文 一、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提问和勤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不能为实验而实验,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对出现的各种现象,应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在组织学生观察时应精心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教师可提出问题:(1)把铁球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圆盘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两种测力计示数变化的关系如何?(2)两个测力计示数的变化说明什么?这样设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二、把部分演示实验改变为师生协同实验. 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将物理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协同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边提出问题,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得出的结论有可能与应得的结论不吻合,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反复实验,直到实验成功,让学生在主动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三、重视探究实验.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运用实验启示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收集相关信息,得出相应结论,对实验进行评价,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这里一定要注意有意识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尽可能做到一个物理规律可用多个实验方案来探究.例如,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实验中,经过学生思考,分组讨论设计出多个方案:(1)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反映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的一系列点迹来进行探究;(2)用光电门计时的自由落体实验仪进行探究(获得多组速度v与时间t数据,描绘v-t图象进行探究);(3)利用直尺、停表记录物体下落高度和所用的时间进行探究;(4)用滴水法进行探究(找一敞口输液瓶,在其下方放一个金属盘);(5)利用在本地拍摄的频闪照片进行探究;(6)利用单摆进行探究.通过多个实验探究同一个物理规律,不仅让学生感到通过探究所获得结论是可靠的,更让他们感到课本上的实验不是唯一的,而且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欲望,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得到培养的目标.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将同一套器材尽可能地应用于不同实验之中,凸显尽可能多的实验现象,发掘实验器材的新用途,从而实现创新. 四、拓宽实验方法. 物理方法既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常见的物理方法,如模型法(即将抽象的物理现象用简单易懂的具体模型表示)、叠加法(物理学中常常把微小的、不易测量的同一物理量叠加起来,测量后求平均值的方法)、控制变量法(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等.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殓技能,还要能根据典型的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归纳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 高中物理论文: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建设概述 1物理学史渗透式教育 要学好物理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翻开物理学史,物理知识体系的完善是科学家不断积累努力的结果.在追求物理真理的道路上,正是因为他们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的优秀个人品质,造就了伟大的物理定律的诞生.我们在教学中,不要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而单刀直入进行规律灌输和教学,有时从多方面向学生展示这些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视科学为生命的故事,让学生从中领会科学家们伟大人格,能够从情感目标上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从中习得好的实验探究方法.例如,选修3-2的第一课《划时代的发现》,我们不应该将其成是可有可无的选学内容,可以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和学生一起回顾科学发展历程,让同学们通过几个故事了解到科学探究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需要小组合作,共同协助完成的. 2注重问题串的设计,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构成物理学大厦的基石,概念又往往较为枯燥和抽象,概念的理解要求除了介绍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外,还要对同类型概念或易混淆概念进行比较,扫除学生的思维干扰,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此,必须设置为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例如,高一刚刚开始,学生对于加速度概念理解难以全面,关于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概念辨析常常容易错,为此,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来发现式地构建知识.情境:某款小汽车经过10s速度增加到30m/s;某型号战斗机经过10s速度增加到60m/s;高铁加速到60m/s用了300s.(1)计算出中小汽车、战斗机、高铁列车的加速度,并通过数据分析三者加速性能有什么不同?(2)试分析中最终哪个“速度大”?哪个“速度变化大”?哪个“加速度大”.(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准确,请说出判断依据.①物体加速度大就是说物体运动得快.()②加速度为零的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③物体加速度为3m/s2,即该物体速度变化为3m/s.()④加速度大的物体相同时间内速度变化大.()小结:“速度”、“速度的变化”、“加速度”各自描述的是什么运动状态或哪个运动过程?而对于规律新授课,通常要在导学案中采用“发现建构式”的问题设置策略.规律形成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由感性变成理性的过程.这期间除了对物理的过程的本质进行理解,还要对实际问题进行解释和应用. 3教学过程注重开放学生的思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手段,能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生活与物理的紧密联系,能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利用物理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方法、原理、思维模式能培养学生用全面周密的逻辑、客观探究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处理问题的情感态度.本文来自于《中学物理》杂志。中学物理杂志简介详见 3.1鼓励学生猜想 猜想可是使学生发散思维变得活跃,还可以使学生具有创造冲动,培养丰富的直觉和想象力.例如,在和学生一起探究《电阻定律》时,应该鼓励学生猜想影响电阻的因素,并猜想定量的关系.对于电阻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在前面欧姆定律中也涉及到过,所以不陌生,由电容的定义式和决定式出发,学生很自然地迁移到电阻的阻值应该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继而猜想与长短、粗细、材料、温度、质量、形状等因素有关.这里面有些猜想是符合规律的,有些猜想是不符合规律的,但是学生在初次猜想时是不预知的,所以都是合理的,都是重要的探究素材. 3.2注重探究过程的完整性 探究过程要有始有终,这是对科学研究所提的基本要求.善始善终的科学探究过程能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精神,对以后学习工作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4科学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体验知识总结过程,交流、巩固是学生情感与思想交流的最佳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结束后,适当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反思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探究方法上有哪些亮点和欠缺之处,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方法等等.这符合元认知理论,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次质变.对待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结果,我们不能仅仅使用“结果性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要关注学生的作业过程,从学生的心灵出发、激励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评价方式而言,也应该从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转变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学生互评,能达到学生间互相交流学习体会的目的,还可以让好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前进.同时在对其它学生点评和帮助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学生互评的过程,可以避免差生存在心理差距,因为学生间朝夕相处,年龄距离较近,思维方式更近,指导学习更加能从认识角度出发.除此之外,教师在每一篇活动单要基本做到点评到位,感情激励,语言亲切. 高中物理论文:高中物理知识揭秘医疗中的滴液现象 静脉滴注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与护理操作,患者通常情况下都是“跟着感觉走”,自始至终不太在意滴速的快慢。实际情况是,随着输液瓶内液面的降低,滴速也越来越慢,这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又该如何控制达到“匀速滴液”的良好效果呢? 一、静脉滴注的医疗常识 1.输液器的滴系数 输液器的滴系数是指每毫升药液的滴数,目前常用一次性输液器的滴系数有10、15、20共3种型号。在临床输液治疗中,经常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输液量、药物性质等情况计划输液时间,并通过调整滴管上的流量调节阀调整每分钟输液滴数。 2.滴斗内液体高度 输液器滴斗内液面高度等于或小于液滴自然长度时,由于滴管内液面干扰液滴的自然形成、破坏液滴表面张力从而使液滴变形、变小而过早下落;输液滴数增快,表面上给人造成了输液速度增快的假象,同时也无法再根据输液滴数来正确计算出输液速度。因此,一般将滴斗内的液面调整在滴斗高度的1/2至1/3范围内。 3.静脉滴注 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的物理原理,将液体输入体内,即靠药液水柱压与静脉压的压力差,将瓶内液体输入静脉。当药液水柱压力一定时,由于静脉压的降低,使压力差加大,输液速度则相对较快,随着血容量的增加静脉压升高,压力差缩小,输液速度则有所减慢。静脉压和测量的位置有关,坐姿下肘前静脉压约为10cm水柱,也就是通常我们看到的“回血”状态下输液管内血液的高度。 二、物理现象分析 通常,输液过程开始以后,吊瓶的高度和调节阀的开度就保持不变。在t1时刻瓶内液柱液面最高、压强最大;随着时间的增加,液面逐渐下降、压强逐渐减小,显然滴速会越来越慢。如果希望在整个过程中滴速不变,则可以通过提升输液瓶高度来达到提升液面、保持液柱压强不变,从而达到预期的“匀速滴液”的目的。 (1)t1至t2时间段:该区域内,可以将液柱看作均匀变化的圆柱体,液面的变化呈线性,同时很容易得出: (2)t2至t3时间段:该区域内,可以将液柱看作非均匀变化的圆椎体,液面的高度变化呈非线性。设R为瓶体圆柱部分的半径、L为椎体的高度,同时忽略瓶塞部分不规则形状的影响,则有: 由推导的公式1、公式2可知,通过合理控制电机卷轮的线速度来实现“匀速滴液”的目的是可行的,也是非常简单可靠的。 三、检测与控制方案设计 (1)滴速的检测。在本设计中滴液速度信号的采集使用红外线光电传感器进行检测,该装置安装在滴斗上(如图)。 正常状态下,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出平行的红外光束,穿过滴斗对射到另一侧的红外光敏二极管上。当有液滴滴下时,由于液滴对红外光线有吸收和散射的作用,红外线光敏二极管只能接收部分的红外线,使接收光敏二极管接收到的光通量不足,红外接收管的导通能力不同程度地下降,外围电路的状态也随之发生跳变。主控器件CPU就是依此信号来判断液滴的有无并记录液滴的数量、计算滴速与实时检测元件安装示意图体积的,并依此来控制液面高度、实现匀速滴液。 (2)控制电机的选择。由于在滴速控制过程中,要求输液瓶随着时间的变化非常缓慢的提升,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点。之所以选择步进电机作为执行装置,是因为步进电动机是一种将电脉冲信号转换成角位移或线位移的机电元件。步进电动机的输入量是脉冲序列,输出量则为相应的增量位移或步进运动。正常运动情况下,它每转一周具有固定的步数;做连续步进运动时,其旋转转速与输入脉冲的频率保持严格的对应关系,不受电压波动和负载变化的影响。同时,目前的步进电机驱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只要做好程序设计工作,就能方便的控制电机,使其按照设计要求完成预期的动作。 四、结束语 由于我们的知识结构的局限性,致使本次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和待完善的地方,我们有兴趣、有信心继续探索,设计出更好的产品来造福人类。 高中物理论文:论函数图像法在高中物理中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来了解作用在挡板和作用在斜面上的力是如何变化的。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三力必构成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这一规律来做出动态分析图。通过对动态分析图的深入分析便可最终得出作用在挡板上的力将会先减小后变大,而在斜面上的力则一直是在增大的。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教师通过函数图像法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方便地掌握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今后应该加强对函数图像法的研究。 一、应用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实验教学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做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验教学中尤其是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合理应用函数图像法可以有效准确得出结论。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单凭数据是很难得出准确结论的,而通过描点做出图像就可以形象地展示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再对函数图像进行深入分析便可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函数图像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除了以上优点之外,还可以有效减少误差。这一点在测量电源电动势以及内阻的实验中表现的最为典型。在该试验中学生首先可以根据所测数据画出路段电压以及电流的图像,而后为了减小误差可以求出图像斜率。此时斜率就是电源内阻,图线与纵坐标之间的截矩就是电动势。通过这样图像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实验中数据误差问题。函数图像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函数图像法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函数图像法是一种专业的方法,这种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必须要注意一些可能影响教学质量的事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搞明白纵轴和横轴分别所代表的物理量。只有首先明确纵横轴所代表的的含义才能谈得上对物理量关系的把握。这是做好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前提。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好这项工作。二是要明白图线与物理量的变化是有一定区别的。图形只是表达物理量之间的一种形式。图形与物理量的变化之间仍然是有一定差别的。在研究物理量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不可忽视两者的区别。例如表达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斜向上的直线,可是在实际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轨迹却有可能是水平的。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的一个重要内容。三是要着重从物理意义上来了解图像。通过观察图像我们就能够掌握物理过程的特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视交点、截矩以及斜率等关键性环节。掌握这些特征并与物理解析式进行对比,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以上三点。函数图像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今后教学中广大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函数图像法教学的重要意义。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函数图像法的学习,通过学习函数图像法来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物理论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是新技术新科学和新思维的原动力,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高中物理学有着知识量大,理论性强,对学生的运算,分析,理解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存在大量弊端。比如搞题海战术,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过于重视学业成绩和分数等级,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以应试的观念,考试的方式,分数和升学率为尺度去评价学校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察。同时还过多强调共性,忽略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存在着评价功能甄别化,评价标准,方法以及主体单一化,评价内容知识化,忽视了自我评价的价值,使被评价者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这种教育评价观念缺乏目的性和个性,使学生的“棱角”在教师权威的抹拭下逐渐消失,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完全有悖于素质教育精神,严重偏离了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该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的不断进步。”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优势,以国际视野追求发展,新教材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时代性;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体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体现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注意激发和引 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总量上进行了精简,克服了以往深、重、难的 弊病;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努力提升学生生活质量 ,克服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和“偏”的弊病;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 习也受到重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克服 了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倾向。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结合我多年时间经验,我有一下几点看法: 一 课堂环境人性化,注重学生个性差异,调动学生积极性 心理学表明,课堂环境的好坏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紧张的课堂气氛则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发展性评价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课程标准的实施,使课堂教学在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提出了变革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和过程,灵活地采取各种新的方式方法,使之蕴涵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同时,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处理教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创造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作出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安排上,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发表不同意见,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极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课堂上,有些学生的智能表现的非常突出,而有些同学的潜能则有待于我们去挖掘和开发,发展性学业评价充分注意到课堂中学生个体化的智能特点。只有为学生创设提供多元化发展的课堂学习环境,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智能特长,才有可能使他们的多元智能,特别是潜在的智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 二 模块教学,探究性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接受学习、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往往是交错融通组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在接受学习中可能有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成分,在体验学习中也会融入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因素,而探究学习中同样会有接受学习与体验学习的成分。由于各自比例不同,侧重不同,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学习模式。但是,实际教学中大量存在某类学习任务适宜以某种学习方式为主的情况,因此,根据学习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模块教学、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在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改变学生只是单纯从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探究物理奥妙的兴趣,改变学校教学始终围着考试转的局面,真正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让学生养成爱观察、爱实验的习惯。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阶段的物理课,要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 三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正是这样一种评价方式,它在重视施教过程中静态常态因素的同时,更加关注施教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把考试和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做法,而要对考试结果作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评价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教学评价更加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个性的发展。具体到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建立学生、 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比如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提高他们对科学学习状况的自我反思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 日常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或小组合作时,让其他同学或小组给予评价;在学期结束前,教师设计科学学习评价表,由学生自己和小组成员进行的自评和互评;在平时教学中,定期让同学和家长在成长记录上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期末,家长在学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评价表》上发表意见。这样,有利于家长更好地了解科学学科特点和要求,并给予学生科学学习的有力帮助和支持。 2. 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发展性评价过程中,除了传统的书面测试之外,还应有访谈、现场观察、专题作业、记录、答辩、轶事记录、学生自评与互评结果等多种方法。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这些方法并不是单独或孤立地进行的。一次优秀的评价活动往往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并加以综合。所有这些手段的运用,一方面可以作为对学生的平时评价,另一方面可以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其结果可以是显性的分数,也可以是等级评定。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以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水平,而不是强调科学探究的结果与结论。只有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方法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才能真正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也只有这样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评价,才能从多方面收集信息加以分析,才能收集到真正的信息,达到科学评价的教学功能。 3 评价注重过程性和动态性。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考试作为评估学生的最终手段,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中,考试只是评价的方法之一,科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更为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除了考试以外,还借助其他评价方法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状况。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结合起来,注重评价的过程性,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重视每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转变,并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高中物理论文:对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研究 1.做创新型老师,营造创新型课堂 教师能否有序引导,决定整个课堂内能否形成自治、创新的学习氛围,因此,要想教育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价值观,在物理课堂中展现创新风采.在教学中,当讲到对人类历史具有重大意义的物理知识或定律时,可以结合其对工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将创造价值和文化观念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深刻理解到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繁衍是不断通过创新来实现的.此外,创新型教师还应善于控制课堂氛围,营造自由活泼、井然有序的课堂环境,能够充分调动起班级内各个层次学生的参与度.对于物理课堂氛围的把控,教师可以利用以下几点技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沟通,经常与学生谈谈学业中的困难与瓶颈,同时对于其遇到的难题采用启发式点拨的方法;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对表现出怀疑精神和实证精神的学生加以鼓励,提倡学生保留自己的个性. 2.通过科学探究过程传递物理知识 物理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其实,科学探究过程与学生创新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创新过程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实验的形式,如牛顿定律、重力、欧姆定律,这些都非常适合作为实验课程,通过科学探究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意义在于过程中对学生的点拨与思维素养的建立.因此,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在物理创新教学过程中不能被忽略.教师一定能体会到,物理学教材中许多规律和公式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层次递进推理而出. 3.思维方法训练 创新是一种改造旧知识的思维过程,而缜密、辩证的思维方法则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关键.在物理教学中,以教材中的概念和定义为基础,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辩证思考是培养创新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创新教学模式下,对待同一物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思考习惯,思考导致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影响结果的变量、实验某环节的是否可以被替代、不同样本的选取是否影响变量的作用效果等.掌握知识只是教育的结果,而具备思考能力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也是创新教育模式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最本质特征.通过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系统思考能力是影响创新教育成果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推行创新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升课堂整体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广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对于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而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活动. 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摘 要】初中升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式,新的学习方式,还有高中生特有的学习心理在我们面前摆下一道道难关,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初高中衔接 探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反映了有志者追求真理的态度和决心。人生的求学何不如此。进入高中,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式,新的学习方式,还有高中生特有的学习心理在我们面前摆下一道道难关。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进行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一、初高中教学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较初中来讲知识容量大,难度增大,系统性增强,综合性增强,能力要求提高。初高中教学物理教学的衔接存在的问题有二: 1.初中所学知识不系统。由于初中“课改生”学习科学课后,所学知识不系统,知识储备不足,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较差,升入高中后,定量研究的多,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常要运用函数、图像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使学生感到抽象难学,甚至望而生畏。 2.初中难度降幅大,高中要求未降低。近几年,科学课中物理部分的难度降幅较大,高中教材虽有调整,但由于高考物理内容及要求并未降低,这使课改生进入高中学习时遇到极大困难。 二、如何应对初升高物理衔接 1.高一物理放慢进度。高中物理最重要、最困难、最基础的部分在高一的力学部分,高一物理基础没打好,就会直接影响到高二、高三物理学习。因此,要学好高中物理,高一须放慢进度,适当降低要求,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2.学物理多联想实例。初进高中学习的学生,感到学起来会很困难,不容易想象。因此,学生要善用直观法,多做一些实验,多联系一些实例,便于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掌握物理概念,建立物理模型。 3.强化逻辑推理能力。刚升入高中,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不强,不善于运用代数法解题,往往只会死记公式,对公式应用的条件、范围不太注意,在学习时应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4.调整学习方法。升入高中后,常出现学生课堂上听得懂,课本也看得明白,但一解题就出错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不深不透,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较弱。所以,学生在强化物理概念、规律的同时,对每一道习题都要认真完成,实在解不出来,可以相互讨论,讨论未果再找教师请教。 三、如何顺利初升高物理衔接 1.立志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说过:“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走向成功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一个成功在等待,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作为一个高中学生,应该学会把握时代的脉博,面向未来,立自我成才之志,还要逐步培养和树立自己的专业方面的志向和理想。有了远大的志向抱负,就有力争上游、奋斗成才的强大动力,刻苦学习,努力争取优异的成绩。 2.跨越好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台阶。初、高中之间,在知识上有它的连续性。初中所学过的知识,都是高中学习的知识基础。但是,跟初中比较起来,高中各学科在知识广度、内容深度上有明显的提高。因此,认识高、初中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做好思想准备,并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尽快适应各科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从初中阶段进入到高中阶段,在学习上要跨上一个较高的台阶。为了顺利地跨越这一台阶,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以新的、不同于初中的学习方法,学好高中的课程。 3.寻找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同学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下面提出一些高中阶段一般较为适合的学习方法,供同学们参考。(1)努力做到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特长相结合。中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学科学习来说,也要全面发展。语文、英语作为语言文字的基本工具,数学作为运算的基本工具,首先必须学好;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作为现代科技的基础,也要努力学好;政治课的学习,能使我们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地理知识以及音乐、美术等艺术科目,对于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以及培养对高雅艺术的欣赏鉴别能力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2)学会读书。成功的学问家,都有着迷的读书的特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中学生,读书,首先要读好课本,然后还要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一)正确使用课本。课本,是教与学的根据。要学习好各个学科,必须重视并学会阅读课本。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中,都要阅读课本,但有不同的要求。 (二)广泛的课外阅读。除了精读课本外,为了开拓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学能力,还应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特别是科普书籍和报刊。 (3)认真做好实验。实验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时,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巩固有关知识。因此,必须学会实验。在高中,我们怎样会科学实验呢? (一)要认真学好历史上的着名实验。学习这些历史上着名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可以启发我们自己的思路,使我们在自己进行实验时可以进行借鉴,汲取其精华,并认识到对现象的认真观察和科学归纳的重要性。 (二)正确观察演示实验。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操作,引导我们正确观察、从实验中分析总结得出规律的实验。这时我们虽然没有机会动手,但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看和听,还可以充分地思考。 (三)认真动手做好实验。教学中安排的学生实验,是极为宝贵的学习机会。百闻不如一见,更不如一做,要真正掌握实验技能,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 (4) 养成做练习的良好习惯和规范。做练习是高中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历来为同学们所重视,它对透彻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起很大的作用。要做好练习,必须有良好的习惯。如果只追求解题的答案和数量,陷入题海中,必然收效甚微。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是正确完成练习的前提条件。基本概念、规律是解题的依据。不会解题或解题错误,常常是因为基本概念和规律没有理解好的缘故。 (5)掌握记忆的方法。学习中,有大量的知识都要求我们记忆,以便随时可以拿出来加以应用。怎样才能迅速、完整、准确地记住它们呢?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进入了高中阶段,更要强调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理解和记忆结合上有更高的要求。理科的概念和规律有些似乎简单,有些则很抽象、复杂,不论如何,在学习时都应加以分析,弄清来龙去脉,突出要素,抓住关键,这样就能加深印象,可以在达到理解的同时记忆下来,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灵活运用了。 四、把学知识和学方法结合起来,发展能力 学习中,不但要掌握各科的基础知识,而且要与学习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培养有效地从事学习、工作和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有了这些能力,就可以学得快而好,长大后就有更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 高中物理论文: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人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又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3.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作好准备。 4.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利用电影《刘三姐》里"抛绣球"的故事,并准备好"绣球"进行实验,一定会引人人胜、妙趣横生。抛"绣球"时,只有"绣球"和接球人的连线是"绣球"在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才能够接到"绣球",这个方向就是"绣球"在该时刻的线速度方向。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直到几年后,有些学生还说这个实验很有趣,印象深刻。 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例如,在讲"核外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时,向学生打比方:"这好比你们小时候还是婴儿时,你爸爸将你抱在怀里;你学会走路了,你爸爸将你牵在手上;你再大一点,你爸爸则说:'走,外面玩'。"又如在讲楞次定律时,可以这样比喻:在被太阳晒过的烂泥塘里,当人踩上去时,稍硬的表面会阻碍你下沉;当下沉后,你想拔出腿来,烂泥又会阻碍你拔出腿来。再如,在讲理想气体等温变化的微观解释时.可这样比喻:你们班五十人,在教室里显得很挤,容易产生碰撞;而当把你们放在大礼堂时.碰撞的机会就减小了。 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讲评试题时,先不说答案,而是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说,"是这个",学生当然会明白这表示第二个答案正确,同时还明白这还表示"胜利"的意思,然后接着说:我们班永远是"这个",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在授课时,如果在适当的时机故意讲错,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记得牢。例如,在讲到绝对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时,故意说成"就是那个发现进化论的开尔文",讲完后,学生们先是一楞,然后几乎全班同学齐声回答"那个是达尔文",这样整个课堂气氛就都活跃起来了。 2.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 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3.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例如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当讲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叫赫曼,为了验证天电(闪电)与他电是否是同种电,竟被雷电击死在实验台上时,课堂一片寂静。当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时,课堂上又是一片活跃气氛。 4.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 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有一位学生问过我,在他家附近的抽水站,当通电抽水的瞬间,会发现几根通电导线抖动起来,为什么呢?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思索,最后使他恍然大悟。 5.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差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班甚至不惜"漏题",使他们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课堂上适当地为实例配上板画,可以使许多难以说清的物理现象在黑板上一目了然。例如:两人追赶问题,通过几笔就可以把两个火柴人画得惟妙惟肖,使学生忍俊不禁。这样,通过"助之以成",帮助学生牵线搭桥,克服困难,获得成功;通过"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解颐笑语,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能;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高中物理论文:谈学习兴趣和高中物理教学 一、引言 对于刚学物理的学生,大都对物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是直接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是不稳定的,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发现物理内容大多很抽象。再加上如果成绩不够理想,兴趣就会迅速下降,以至影响对物理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本文首先阐述了兴趣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针对目前高中生对物理学习兴趣匮乏的现状,对教师平时教学过程中在提高学生兴趣方面给出相关建议,并对高中生自身也提出了一点意见。 二、兴趣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兴趣在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健康而广泛的兴趣使人能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和乐趣,深入而巩固的兴趣能成为事业成功的动力。在平时学习与生活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 三、如何培养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兴趣的培养,直接改变了学生对学习价值取向的认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在兴趣中学习,在兴趣中提高物理成绩。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1,2]。因此,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 3.1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过程中占主导作用 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其知识面以及教学深度其实相差不会太大,可是就是因为不同的教学方式导致有的老师上课学生很爱听,可有的老师上课学生会觉的是一种煎熬,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应该注重以下: 1、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学会与学生沟通,学会鼓励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就会喜欢他所教的课程。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与学生沟通。应鼓励每一位学生大胆发言、勤于发散型思考[3],与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信任和尊重教师,就会喜欢上物理课,并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向学生透露出对他们的肯定,鼓励对一个人的意义是重大的。对于平时的考试成绩,要鼓励为主,鼓励之后再让学生看到自身的问题,不要一味的批评。老师要以相同态度对待班级每一位成绩好或相对不好的同学。 2、教师要对物理知识的讲解要循循渐入 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物理知识的讲解,不要操之过急,要采用趣味导入的方式先让学生不害怕这个知识点。在学生们了解基本原理之后,再慢慢的通过实例、习题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知识点。有时候一味的赶时间而忽略课本上最基本的原理往往会让学生后续学习中更难掌握这个知识点。 3、通过实验、视频以及电教设备激发学习兴趣 老师应设法让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学懂。首先,实验是一个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原理的途径。它可以重现物理原理,让抽象的原理可视化,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同时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觉得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是有用的。再者,多向学生播放一些物理学家的视频。视频也是讲故事的一种,每个学生对听故事的兴趣还是比较浓的,通过播放他们的视频让学生对于视频中提到的知识有一种想要了解欲望。最后,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较为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的动画、音像特点来展示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化。 3.2学生在培养学习兴趣过程要积极主动 物理学习的主体最后还是学生自己,即使有一个良师可是自身不注重培养的话也是于事无补的。从学生角度来说,兴趣可以让其有对知识的渴望。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以下来慢慢培养自己的兴趣。 1、学习过程中要积极乐观 学生首先要从心里面战胜物理学习,要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会掌握它。要想象物理很有意思,想像中的“兴趣”会推动我们认真学习该学科,从而导致对此学科真正感兴趣。平时没事多去图书馆看看课外知识,看看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进而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2、学习过程中要保持一个自信的心理 不要总是觉得自己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要克服这种消极心态。要坚信,通过努力,你一定都能掌握。在自己取得一点成就后,可以适当的鼓励自己、表扬自己。通过渐次奖励来巩固自己的行为,有助于产生自我成功感,不知不觉就会建立起学习物理的直接兴趣。 3、刻苦学习是培养兴趣的坚实基础 刻苦学习是培养兴趣的坚实基础,只有刻苦学习,你才能熟练驾驭物理。刻苦和自信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刻苦学习你才有自信的资本,只有有了自信你才能更好的去学习。保持自身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 四、结论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让学生学号物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作为学生,要克服心理障碍,在保持一个阳光的学习心态同时要努力学习,让自己的兴趣不断升温。 高中物理论文:重视物理课本中章节导语的教学 如果把物理课本中各章节的知识点比作闪光的珍珠,那么,章节导语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精线。高中物理必修本和选修本均明显地加强了这方面内容,这些精心撰写的导语,对学生来说如同指点迷津的钥匙。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重视章节 导语的教学,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教材。 课本里讲的是前人长期探索积累下来的知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重要概念的产生、发展及应用往往分散在不同章节里,教师往往不可能在一节课里把这些文章交待得很清楚,这样就把本来是整体的内容分散开了,这对学生透彻理解概念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章节导语使学生透彻理解教材的功能,加强指导。例如:很多自以为力学学得很好的学生,往往对“什么是力学?”这一问题答非所问。必修课本教材第一章的导语中明确地写着:“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力学知识,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章学习有关力的知识,下一章学习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有了这两章 的知识准备,到第三章就可以学习力和物体运动的关条了。这段话使学生有了学习和思考的线索,一些爱动脑筋的学生在学了前三章后会想:第二章中既讲了直线运动,又讲了曲线运动,那么,第三章中的牛顿定律对曲线运动也一样正确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为今后在选修本中学习第二、?三两章的内容留下良好的“契机”。当力学部分全部学完后再让学生重温这段导语,学生就会悟出,《动能》、《机械能》等章不过是从别的角度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 二、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培养是中学物理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能力培养应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注意对物理学研究问题方法的教学,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教材为了体现这一思想,安排了很多精彩的导语,注意这些,在教学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匀速直线运动》这节的导语是这样的:“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就是要掌握它的运动规律……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就从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开始,将来你能体会到从简单现象着手是一种十分有益的研究方法。重视这段导语的教学,无疑对今后学习热学、电子、光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由此会逐步地,自然地认识到选择理想模型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学发展历史和物理学家探索物理问题时的成功和失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素材,而这些在正文中不可能说得太多,注意这类章节导语会使学生兴趣盎然。 “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说,光的电磁说使光的波动理论发展到相当完美的地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这个学说并不能完美地解释所有的光现象,还在赫兹用实验证实光的电磁说的时候,就发现了后来叫做光电效应的现象,这个现象使光的电磁说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学生的心情定会迭宕起伏,由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学习的过程也是积累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 积累,不是机械的堆砌,而是要使知识系统化,学得的知识越系统,就越便于掌握它们,越有利于深化和提高。因此,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要注意及时总结、归纳提高、巩固和深化知识,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的导语指出:“前一章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知识,属于力学中的运动学,运动学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管它为什么那样运动,对于从峭壁上落下的石块,运动学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掌握石块下落的高度s和下落的时间t是什么关系,可以求出石块下落的加速度或某一 时刻的速度,但是运动学回答不了石块为什么是匀加速运动而不是匀速运动。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在力学中,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动力学。”让高三学生重温这段导语,有利于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对力学知识系统化,从整体上掌握力学知识。 总之,有意识地从物理课本的章节导语中寻找教与学的关节点,对于教师教活,学生学活是很有效的。 高中物理论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问题和策略 人们通常认为教学成功的条件有三:一是优秀的教师;二是优质的生源;三是增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许多学者认为教学设计的观点是:教师与学生的天赋才能、理想的条件是可遇不可求的。要依靠教师在备课、上课、指导学生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遵循相对明确的操作程序和基本规范来取得可靠稳定的教学成效,即可靠稳定的教学成效取决于教师系统设计教学的能力。那么,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与教师的日常工作备课有什么关系?教学设计方案撰写的规范和生成如何?基于认知体验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又有哪些创新的内容?本文试图结合实践对以上4个问题作出回答。 一、教学设计的定义 关于教学设计,国内外学者有很精辟的定义。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学科(赖格卢特,1983);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技术(梅里尔,1996);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方法(肯普,1998);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计划(史密斯和雷根,2001);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过程(加涅,1988)。着名学者何克抗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1] 综观国内外学者精辟的教学设计定义,其共同观点是:教学设计是以系统化、理论性、学习分析为前提,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最终目的。这些定义对所有学科的教学设计极具策略层面的指导意义,但对具体指导某一学科(比如,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的实际操作还是太笼统,操作性不够强,教师驾驭起来有相当的困难。 从教师实践的角度,我们认为教学设计既要体现系统性、理论性、规范性,更要体现操作性和创新性。这五个性必须在教学设计的定义内涵上予以体现,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提出学科教学设计的操作性定义为: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依据学与教的规律,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撰写教学设计方案,并通过教学实施和形成性测试对设计方案进行反思修改的整体性过程。 二、教学设计与备课 备课的实质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和计划,即对上课的内容、方法、组织、教具等所采取的准备性的筹划过程。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设计,是方法论性质的综合性应用。从根源上说,教师的备课行为在教学设计这门学科诞生之前就有了;备课程序并不来自于教育技术领域的教学设计,而是来自于教师个人及集体的经验积累,是一种经验性的行为。但观察目前教师的备课现状,人为割裂教学设计与备课的关系并无现实意义。无论是教学设计的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环境设计、教学目标撰写等与备课的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备组织策略、备教具、备重难点等还是有相当大的相关性,就是说,通过教师培训、教师的继续教育等途径,目前相当部分教师已对教学设计有一定的了解,也在有意无意地将教学设计的理念用于日常备课。但大部分教师对这种应用是不自觉的,缺乏规范,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为了让教学设计技术能被教师掌握,我们倡导教师用教学设计来备课。理由如下。 1.变传统备课为整体教学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入,传统备课已不适应教学手段的优化更新组合、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系统化达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需要优化学习环境才能达到;反馈评价要贯穿教学设计的整过程,这一切高效课堂的要素组合需要整体性的教学设计才能实现,所以变传统备课为整体教学设计是时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 2.教学设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备课是教师工作的核心任务,倡导教师用教学设计来备课,有利于新教师的快速成长。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教学的成功归结于优秀的教师和优质的生源。教学设计主张将教学的成功归结于备课的科学化、规范化、技术性、灵活性和艺术性,教学设计把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统一起来了,“使以前天才才能达到的水平,一般人也能达到。”[2]这是教学设计的实践性意义之一。 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内容就有教学设计一条。具体见表1。 可见,教学设计也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所以倡议用教学设计替代备课,或者说教学设计是专业层面的备课。从教师操作层面,可以认为:专业备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方案撰写的一般规范 教学设计要解决三个问题:教和学什么?如何教与学?教和学得怎样?所以教学设计有其自身的一般规范。 从一线教师提供的案例样本不难看出,教师对教学设计方案包含的内容一般有如下几项:教学基本信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前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环境创设、教学过程设计、主板书设计、课堂形成性测试及评价反馈、作业布置、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流程等。从平时常规教学的教学设计来讲,可以不面面俱到,体现一定的生成性。但有几项是必不可少的。这几项的是否缺失决定了教学设计的规范与否,当然就会影响到学术交流和教学效果。这几项内容如下。 1.教学基本信息 包括课题(教材版本名称、章、节)(不可省略)和作者及工作单位(平时可省略)。 2.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Front-End Analysis)是美国学者哈里斯(J. Harless)于1968年提出的一项技术,旨在教学设计过程的开端就分析清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避免后续工作无的放矢。 可着重分析课标要求,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的逻辑关系、内容的功能、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认知障碍等。 案例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期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物理·必修1》第三章的第1节,它开拓了运动与力关系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且提出了惯性、力、惯性质量、惯性系的概念。它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教材地位和主要学习内容交待);课标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牛顿第一定律”有6条基本要求和2条发展要求(可具体罗列课标及教学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展现了历史上围绕力与运动关系问题探究的思维历程,展现了对原始问题进行探究的艰难历程,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均是一种很好的熏陶(分析学习任务类型或特点)。 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在初中已熟悉,但对惯性的概念存在着严重的前概念错误,比如,速度越大,惯性越大等,不清楚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科学家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具体贡献,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初中学生的学习风格偏向于记忆和表面化。对理想斜面实验的研究方法初中没有涉及,但在初中做过在相同的斜面且同一高度下滑到摩擦因 数越小的水平面上滑行距离越远的演示实验。从学习风格、学习基础、认知障碍分析等方面考虑,所以确定以下的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客观评价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牛顿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贡献以及理想斜面实验的思想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克服惯性的前概念错误是教学难点。 教学系统作为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依赖性。为此,要想设计弹性灵活的教学过程,科学的前期分析是关键。我们应以复杂性视角看待和分析前期的各部分内容。但实际操作却必须简易,这就需要教师智慧地参与。 3.三维教学目标的阐明 教学目标阐明,是指根据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将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结果性或过程性目标加以明确化和具体化的过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借鉴国外各种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理论,并划分为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表现性目标两大类。其中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明确阐明学生的学习结果,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体验性/表现性目标是描述学习者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习者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 教学目标的阐明依据是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即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主要的认知障碍以及课程标准及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基础上,对本节课提出的可操作、可测量的学生预期变化,其要点如下: (1)主体是学生 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阐明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能达到的标准。 (2)尽可能用明确的可操作可测量的行为动词 一般建议新教师用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要尽量用可测量的明确行为动词来描述,过程性目标的阐述尽可能写出学生体验的途径和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阐述可以用描述性。 案例二:“向心力”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般由合力、某个力或某个力的分力提供向心力。 ②在具体情境中能根据物体的受力分析,找出向心力的来源。 ③在圆锥摆实验中验证向心力公式。过程与方法: ①体验小实验,感受向心力及相关因素。 ②圆锥摆分组实验,感受高度和周期的测量。 ③把数据输入计算机,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体验实验或活动中养成理论指导实践的思考习惯。 ②在圆锥摆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处理过程中感受技术的魅力。 ③在验证活动中感受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4.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核心认知目标的达成;教学难点则应该是学生主要认知障碍的突破。 5.教学环境创设 指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例如,如何分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实验器材、创新的小实验等做个简单介绍。 6.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一般要把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活动和预设的学生体验性行为以及设计意图说明白。形式可以根据教师的偏好多样化选择。如表格式、流程图、对话文本式等。 7.课堂评价设计 设计评价方案和形成性测试,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以上七项,其中前四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其后两项主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最后一项解决教得怎样的问题。 强调教学设计的规范,并非忽视教学设计的内涵,教学设计应该重内涵,但基于目前教师对教学设计操作的现状(忽视前期分析,使教学缺乏针对性;忽视目标阐明,使教学任务不明确;忽视教学评价,使教学缺乏生成等),应该提倡一定的规范,等教师达成一定的规范之后,才能去创新。即教师教学设计的技能形成应该遵循“无范有范无范”的实践历程。 四、教学设计的创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范式要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由“灌输”转为“体验”、由“确定性思维”转向“生成性思维”,课堂管理方式由“控制”转为“交流与互动”,课堂评价由“惩罚”走向“激励”。所以,教学设计要在规范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规范的转型实现创新。 从教学设计的创新角度,利于学生体验的学习环境设计是当前教学设计的主要创新环节,这是其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以及结合学科特点,基于知识分类思想的体验性认知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创新,这是其二;教学设计的创新之三是教学设计方案的形式可以多样灵活。 1.创新1——学习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是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包括各种资源、工具、人、活动、师生关系等)的统合。它一般包括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是由活动、情境、资源、工具、支架、学习共同体和评价组成的。具体因素罗列出来有教室的座位安排、资源创造与利用、教材常规实验、数字实验、自制小实验、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新闻报道等)、社区资源、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学生同伴、学生自己等。 根据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连同方法论对其他学科有极大的迁移价值,这是本学科特点。本文提出了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图片和视频、动画)+实验(包括常规实验、数字实验、创新小实验、学生活动项目)+小组合作组织方式+学案”来创设利于学生体验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环境的观点。并认为这是目前及将来物理学科教学设计发展方向之一。这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对教学设计创新的关键之处。 案例三:“向心力”教学过程片段 (1)创设情境,提出向心力 师:我们来看两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例子,思考问题:物体的受力情况如何?这些物体为什么没有飞出去? ①绳的一端系一小球,使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如图1(a)所示。 ②地球绕太阳运动,如图1(b)所示。 学生活动:分别对图1(a)中的小球和图1(b)中的地球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得出要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向心力。向心力是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可以由合力提供,也可以由某一个力提供,也可以由某一个力的分力提供。 (2)设计活动与实验,体验向心力 师:你想亲身感受向心力的存在吗,能不能在现场设计一个活动,感受向心力的存在? 生:两个人手拉手,一个人绕另一个人转,或者相互转。 体验性活动:学生两人1组体验向心力。 师:根据你的感受,你认为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同学们可利用桌上的装置设计一些方案,进一步感受向心力的存在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分组设计性小实验:学生分组设计活动方案(大部分组设计方案,如图2),活动之后,汇报其体验的结果,归纳得出向心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3)联系旧知,寻求解释,获取新知 师:通过以上的活动与实验,大家切实感受到了向心力的存在,并且对影响向心力的大小因素也达成了共识。那我们能不能从理论上去进行解释呢? (4)实验验证,深化新知 师:由于上一节的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本身也是从理论上推导得出的,这些理论正确与否,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 演示实验:展示向心力演示仪(图3),结合PPT给学生介绍其构造和工作原理,引导学生说出验证采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然后确定具体的方案。 教师演示给全班同学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共同归纳出结论: 半径r和角速度ω一定,向心力与质量m成正比; 质量m和角速度ω一定,向心力与半径r成正比; 质量m和半径 r一定,向心力与角速度ω的平方成正比; 师: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想。下面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检验向心力表达式的正确性。 改进的演示实验:展示改进的圆锥摆——用电动机制作的一个电动的圆锥摆,可以改变摆长、转速以及小球的质量,可以做到转速稳定、半径不变、摆角不变(如右图4)。 师: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分别如何测量?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对需要验证的等式进行化简 所以我们只需要测量周期跟高度就可以了。 请两位学生协助完成实验数据录入计算机表格的工作,并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引导全体同学结合以上的数据对实验的可靠性进行评价。 (5)联系实际,巩固反馈,活化新知 学案呈现问题: ①将乒乓球倒扣在高脚玻璃杯内,快速在桌面上旋转杯子,使乒乓球在杯内快速转动,让学生分析乒乓球的向心力是由什么力提供的。 ②实验演示物体随圆盘转动,首先让学生分析物体向心力是由什么力提供的,然后给出物体的质量m=100 g,距离圆盘中心0.2 m的位置,圆盘转动的角速度大约是4 rad/s,求物体所受向心力的大小。 以上过程较好地展现了“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图片和视频、动画)+实验(包括常规实验、数字实验、创新小实验、学生活动项目)+小组合作组织方式+学案”来创没学习环境的具体做法。 2.创新2—基于学生学习体验的认知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形成的关于教学的理想意图及其实施方案。从静态上看,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理论结构,揭示了某种教学活动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从动态上看,它是一种教学活动结构或教学程序,揭示了某种教学活动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教学方法系统,揭示了与某种教学活动相适应的基本教学策略或方法[3]。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模式的分类通常是根据教学内容分类,如概念教学模式、规律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习题教学模式、复习课教学模式和典型问题教学模式;或根据学习方式分类,如探究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操作的时候一定是在特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指导下,集内容形式和学习方式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基于以上的想法,我们提出,基于学生体验的认知学习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知识是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中通过体验、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教师点评提高等方式自主建构而成。基于学生体验的认知学习模式比较重视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重视学生的体验(包括实践性活动、随堂小实验、观察、阅读、自主练习、反馈评价等),它是一种集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于一炉,适用于所有物理知识分类的课型,如概念课、规律课、问题解决、实验课等,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教学结构,强调生本、生生、师生的对话沟通。符合新课程理念。其基本流程如下。 3.创新3—教学设计方案的形式灵活多样 按一定规范编写的教学设计方案有助于提供共同的学术交流语言,同时也有利于体现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制应遵循规范性与创造性并存、理论指导与实际操作结合、要素分析与整体综合统一、静态设计与动态教学兼顾等原则;较为常用的教学设计方案编制方法有文字表述法、图表法、流程图法和混合式等,教师要根据个人的习惯、学习内容特点等要素综合考虑方案呈现的详略,灵活选择,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 教学设计对教师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教学设计这个词,陌生的是对教学设计的本质内涵的理解。新出版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已经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指标,教学设计走进教师的专业生活是时代的必然,所以我们有理由走进它,研究它 高中物理论文:课堂教育对高中物理的可行性 一、教师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兴趣,有兴趣听的课堂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如何使学生有兴趣听,除了教师在讲解物理知识的时候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于教师能够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能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物理,达到最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在如何营造课堂氛围中,师生关系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其一,教师应该做的是改变传统的师生模式,而转变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角色互换,物理教学过程变成了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当彼此交流,交换感受和体验。所以教师角色转变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教师成了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其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寻找资料,在物理实验上和学生同享数据,使学生感受到开放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气氛的影响下,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兴奋的状态。在面对物理抽象的思维逻辑时,有着更强的探讨精神。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价值的探讨和讨论,建立师生平等友爱的关系。所以创设一个开放轻松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能使学生在环境的作用下受到激发和启示。 二、创造开放和鼓励学生并行的课堂环境 高中物理教学需要教师结合教科书材料,使学生提出一些感兴趣的、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知识。高中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实际处处相关的科目,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前景,让学生能够置身于实际问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教师在结合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应鼓励学生能够设计探究性实验。例如对物理的“超重和失重”问题的分析,鼓励学生在演示人在体重计上起立和下蹲时示数的变化,并将数据记录下。又比如“弹簧连接小球实验”,让学生从数据中体会到问题,在此基础上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进步。 三、总结 在高中物理世界中,通过一个新颖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深奥的知识时,更自然的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趣味化、形象化,把深刻的道理浅显化,使学生掌握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是很必要的。使学生的高中物理达到最全面的知识掌握和应用,学生不断挖掘物理课程的实质,并在其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高中物理论文:谈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和技能 【摘 要】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的实现,落实到具体内容上,必然与学生的思维习惯、智力水平、解题方法相关联,再从目前高考的角度,考查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创新能力成为重点。所以为提高学生智力水平、创新能力,总结一些解题方法,体会一些解题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高中物理 解题方法 技能 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他们都反映物理难学。平时上课都听得懂,公式也记得很清楚, 但是一遇到稍难的题目就不会做,非常苦恼。 经过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 我觉得要学好高中物理,首先要能将题目抽象成物理模型, 其次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最后必须有巧妙的解题方法。 一、常用的解题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学习物理最基本的方法, 是科学归纳的必要条件。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外部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 能够为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规律的探究提供信息和依据。 常用观察方法有: (1)观察重点, 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2)前后对比观察, 抓住因果关系。(3)正、反对比观察, 深化认识。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多采用一些正反对比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知识,拓宽思路。 2.解析法 解析法是综合法的逆过程, 它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推理思维方法,是从局部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优点在于把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进行分析, 便于从中找出最主要的,起决定性的物理要素和规律。具体是从待求量的分析入手, 从相关的物理概念或公式中去追求到已知量的一种方法。要求这个量, 必须知道哪些量,逐步寻求直至全部找出相联系的物理过程和已知的关系, 尔后再由已知量求出未知量。 3.综合法 综合法是通过题设条件, 按顺序对已知条件的物理各过程和各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推出未知的思维方法。即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的一种思维过程。此法要求从读题开始,注意题中能划分多少个不同过程或不同状态, 然后对各个过程、状态的已知量进行分析,追踪寻求与已知量的关系, 从而求出未知量。一般适用于存在多个物理过程的问题。 4.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关, 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 分别加以研究, 最后综合解决。 二、高中物理解题技能的培养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其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理论性、独立性以及综合性有着明显的质的变化,有相当多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和整理知识。许多学生认为,物理知识一听就会,就是不会解题。那么,这个问题解决的关键就在于培养解题技能。 1.认真审题 很多学生对审题有障碍,读题时囫囵吞枣,读完后不知所云,不能从题中得到有用的题设条件,不能把有效的信息与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相联系,从而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与物理模型,导致做题时,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要么无所适从,要么就胡乱套用公式。所以,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通过认真阅读题设条件,弄清该题考察什么,又给了什么条件,从中找到有效的信息,去除冗杂,理清思路,弄清来龙去脉,然后结合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灵活运用公式就可解决。这些都是说着容易做着难,要做到这些,就要求学生把工夫用在平时。 2.积极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而真正的脑力劳动是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可见,学习不能只注重结论,不深究其形成过程,仅仅动耳、不愿动手动脑是不行的,学习需要主动。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依赖心理严重,死记硬背,被动学习,课前不预习,课中忙于做笔记,课后不巩固,这是不可取的。没有学习计划的学习态度是在高中学习物理的大忌。 3.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对问题只求一知半解,导致遇到基础概念题模糊不清,遇到新题一筹莫展,陷入题海,最终物理成绩总是不理想。对物理概念理解不能只流于形式,死记硬背,而要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对物理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意义要把握准,不生搬硬套,而应灵活运用。 4.独立做题 常做些必要的练习,独立地完成一些题目才能促使自己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会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另外,对于完成作业有如下要求:书写工整;作图规范;表达清楚;推理严密;计算准确。此外,作业批改完发下来以后,有错的要认真订正并装订保存好,留待以后复习时用。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要随手拿专门的本子记下,然后通过再思考琢磨或请教老师和同学来解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理解题方法及技能的培养,是实现高中物理教学任务和目的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以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物理成绩。 高中物理论文: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巧妙设问,引导启发,加强课堂交流 通过设计巧妙的提问,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中的设问一方面能够启发学生去思考,另一方面更是探讨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巧妙的设问,加以引导,加强课堂交流的教学策略,从而避免答问过程中单一的思维过程,而是达到一种伴随着互动和体验式的认知过程,作为教师,要做到以上所述,需把握以下几点:1.巧妙设问题,控制发问时机2.营造愉快情境,激发课堂交流热情3.留出合适的等待时间,让学生有思考空间4.针对实际情况,给予有效的评价反馈所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流、设置合理的评价反馈机制,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的实现物理教学. 二、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1.将解题思路简单化,程序化.怎样做到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关键在于老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策略,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展示给学生问题的关键点在哪?突破点在哪?以及解决物问题的思路,把思考的过程程序化,简单化.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止明白了如何解决这一个问题,而且还明白了怎样类似的问题. 2.运用策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领会学习策略,需要让学生有练习的机会.通过练习,学生就可以体会到学习策略的运用技巧,并能够加深印象,熟练掌握.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选择,设置能够尝试不同学习策略的问题情境,应从学习材料的多样性,不同角度去进行搜集,让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于物理学习中. 3.引导学生形成新的策略创造性是学习策略教学的最大的特点.学生在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策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之后,会明确的意识到策略在其他不同的领域所呈现的作用.从而形成自己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新策略,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好的策略就是适合个人特点,有效的策略,这就是学习策略的目的. 三、有效教学反思性评价 1.自我反思评价的意义自我反思性评价是提高专业技能一个重要方式.某位注明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经验加上反思等于成长.要想获得持续的提高,成长,进步,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曾经有人做过专项的研究: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师,他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自我的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调节.通过不断的总结,反思,修正,主动的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个过程,就能够使得自身处于一个不断完善,进步的良性循环中. 2.反思评价的内容在物理教学的实施阶段,教师对于自身反思性评价包括:教学理念的反思性评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结合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的结合,这要求教师要转变陈旧的理念,从一个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为了能够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精神,并加以利用,教师需要经历从学习,实践再到自我反思评价再到学习实践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教学理念的升华.2)教学内容的反思评价教学内容的反思性评价,包含教学内容的有序性,科学性,以及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匹配度.是否是以教学目标为统筹的讲解物理概念.教学的重难点,选题的代表性是否利于学生的理解运用,是否能够体现解决方法的关键点,作业的布置是否准确,能够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观察能力的实验方案等等.3)教学对象的反思评价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和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学生个体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差异会更明显.所以,对学生的理解就显得尤其重要,作为物理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共性和差异,考虑教学的进度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否把精力偏向优等生而遗忘所谓的差生.是否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作出及时调整.反思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习惯等,只有这样,物理教师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本文基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结合新课程要求的特点,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利于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水平,探究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高中物理论文:高中物理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1.创造促进自主性学习的课堂环境 自主学习应该建立在一个开放、主动、动态的环境之中,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环境的开放主要是指课堂和课外结合,校内和校外呼应,小组内和小组外互补等,重点在创造一种开放性的思考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开放性的指导下,逐渐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使自主性学习模式得以推广。此外,教师要积极提供物理知识探索的素材,支撑创新。学生的猜测、联想、直觉等都需要通过实践来证实,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材料支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校或者其他方面的资源,尽量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帮助,这样学生才能踊跃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学习气氛高涨,自主学习的效率便有所提高。 2.开展主题研究,促进学习创新 在物理课题的实验中,教师可以按照学校的实际与课程学习的具体内容,开展一些具备一定深度和难度的主题研究活动,既可以丰富课堂学习形式,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操作过程为:首先划分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然后开始分工,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最后创建答案,评价,课堂展示作品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将主题探究活动的成果公开展示,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极强的成就感,反过来更促进学生探索精神的成长。 3.教师和学生要加强交流 加强交流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多进行思想上、语言上的沟通。无论是关于哪一个主题的交流,都会让教师和学生感受到自我提高。尤其是在这个信息丰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不交流就代表着封闭,无法摄取新的知识和养分,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学生只要热爱生活、关心时事,交流的欲望强烈,那么他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上,积极性就会非常高的。所以,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一方面以自身的好学感染学生爱上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想法,对其遇到的难题及时给予指导解决,解除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 4.改变信息呈现方式,丰富感知,促进自主学习 现代科技信息日益发展,将其应用到现代教育中,能够极有效地改变信息呈现方式,丰富学生的感知,更有利于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如,现代教育技术中,文本、图形、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能够把静态的物理知识、物理规律迅速转变为动态的学习资源,呈现出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画面,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视觉,使其更快速记住多样化的表象,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及掌握物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物理学的发展,培养其科学研究的素质。 5.进行自主学习的策略辅导 虽然倡导自主学习,但是教师仍然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物理的策略。这有利于缩短学生探索、总结学习方法的过程,同时也能缓解其挫折感。根据笔者的经验,进行自主学习的策略辅导,可以为学生提供如下方法:物理知识机构化策略;学会划分重点;学习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以及进行反思;学习如何进行自我评价;解题过程中的思维策略等。并且,随着课程的变化,教师还可以对学习策略进行及时调整、归纳和总结。总之,要提升高中物理的教学质量,不仅仅是通过提高考试成绩以及增加作业量来体现的,更科学的是体现在学生学习素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物理也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敢于质疑以及主动探索的精神,这非常有利于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同时培养了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生,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做出贡献。
建筑管理论文:建筑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从而使得建筑管理更加的重要,建筑管理有利于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效率,同时对工程造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得资源有效的进行配置,建筑管理涉及很多的方面,主要有,设计过程中的管理、施工中的质量管理等,本文对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更好的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发展。 关键词: 建筑设计;管理;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发展迅速,建筑的管理是非常的重要的,能够提高建筑的质量,提高建筑的整体水平,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在进行对建筑进行管理时要应用综合的方法,重视建筑工程的设计以及施工阶段的管理,建立企业的管理文化,使得企业的建筑工程管理在控制计划当中,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让建筑行业满足市场的竞争要求,使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1建筑管理中设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优化设计,很多的建筑都是在施工环节更加的注重,没有重视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在建筑的设计阶段没有设计意识,在进行工程的招标过程当中,通常只是注重工程造价,从而忽视了对工程设计的优化也能够降低一定的成本,设计师通常也只是注重主要的设计对后期的优化设计也没有重视,从而限制建筑工程的发展。运行机制上也不够完善,目前,建筑设计市场缺乏健康的竞争,各地的建筑设计管理部门一般都是保护建筑设计企业,通常都不会公开的招标,这样的情况下就没有竞争机制,不能调动设计单位的积极性,从而一些优秀的设计企业就无法的获得机会,同时建筑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从而导致建筑设计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政府的监督不够到位,我国建筑设计方面虽然有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落实的情况还不是很到位,对很多的建筑设计质量缺乏考核,考核的工作人员主管因素太过于强烈,从而对评价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通常的进行考核的过程当中都是比较关注建筑的质量,没有对建筑的成本以及造价进行综合的考虑,同时,在建筑设计现状管理的还不够规范,一些单位甚至没有相应的设计资格,从而影响建筑设计的质量。 2建筑施工方面的问题 2.1建筑工程招标方面的问题 随着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激烈,建筑企业在进行投标时为了提高投标率,会采用多种竞争的手段进行投标,从而给投标市场带来很大的威胁,在后续的施工上由于投标的过程当中出现的恶性竞争导致施工不够规范,带来更大的风险,从而建筑施工的质量带来风险。 2.2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不全,监督不够到位 目前,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当中,许多的企业没有完善管理的制度,存在无章可循的情况,从而使得管理不能实现标准化以及制度化,同时监督体系还是不够健全,对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监督不够,这样在施工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遵守规则的情况,从而阻碍了建筑工程的发展。 3建筑管理主要的对策 3.1完善设计运行机制,政府加强监督 建筑管理中要完善运行机制,在进行投标的过程当中要重视设计方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最优方案,把握好设计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建筑设计人员也要强化意识,优化设计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深入的分析,提高设计方案的有用性,要树立整体意识,从而更好的达到设计的目标,政府也要加强监督,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政府更好的发挥对建筑设计的监督工作,还要将监督具体化,规范市场的竞争管理。 3.2严格审核投标单位,健全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建筑施工企业规模大小存在很大的差异,施工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要严格对投标的企业进行审查,分析单位的综合能力,增加考核的内容,注重投标的公平性,让投标的企业良性竞争,还要健全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建筑工程施工具有复杂性,施工质量的管理也会涉及很多的内容,要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度,加强管理员之间的沟通,从而提高管理的水平,更好的保证建筑的质量。 3.3加强管理监督力度 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就要确保建筑管理实施下去,质量管理的监督是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的内容,能够提高施工质量的整体水平,首先,要明确质量管理的具体内容,加大对管理内容的监督力度,要建立完善的监理机制,出现问题时要有严格的惩罚措施,要在施工的开始以致结束时刻监督,从而更好的保证监督的工作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在城市化的推动下高速的发展,建筑工程在经济当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筑管理是建筑工程的重要方面,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以及效率。对建设工程进行管理时要保证系统、合理、有效的进行对建筑进行管理和控制,对建设工程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建筑管理任务是企业必须要做的工作,要提高设计管理的质量,对工程造价进行调控,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提高服务意识,使得建筑企业适应时代的发展,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同时,建筑企业还要建立自己的管理团队,发挥出管理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李兴吉 单位:塘厦镇住房规划建设局 建筑管理论文:建筑管理如何加强工程质量监督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市场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工程建设质量问题也越发突出,这在社会之中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建筑管理时,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就显得越发重要,对此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以下四个方面提升工程质量监督的方法,希望为我国建筑行业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建筑管理;工程质量;监督 1前言 质量监督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很明显现下的工程监管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很多施工单位对于质量控制也没有清晰的认知,这些工程质量问题加剧了社会发展矛盾,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加强建筑管理中的工程质量监督研究就显得越发必要。 2加强监督机构内部管理,提升监督质量 在进行建筑管理中,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是具有技术性和政策性的双重工作,这就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因此对于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而言,除了要对各方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还要不断的对实体过程进行勘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将国家相关政策更好的落实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之中,因此监督机构工作的好与坏,对整体工程质量具有绝对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监督机构内部管理入手,这样才能实现监督质量的提升[1]。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是监督部门作为一个执行部门,必须要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在进行监督管理工作中,要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进行。其次是在监督机构内部打造一支技术过硬、严格遵守法纪的管理队伍,这样才能在进行工程质量监督过程中,用技术以及强有力的数据说明问题,从而减少工程质量监督过程中的主观性与盲目性,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监督管理人员应该不断的学习新技术,熟悉相关法律知识,这样才能树立权威形象。最后在进行监督审查过程中,要依法办事,当发现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时,要形成自身的威慑作用,从而对工程质量进行更好的监管。 3加强建筑各方主体行为的监督,提升工程质量 工程质量直接关乎着民生,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建筑各方主体行为的监督,这样才能对工程质量进行强有力的控制。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是从宏观以及微观两个角度进行控制监督,宏观指的主要是政府方面所出台的一些法律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对建筑市场进行控制,从而更好的约束建设单位主体[2]。而微观主要是施工许可证方面的检查,以及建筑工程中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一些施工关键部位检查,从而确保施工质量。其次是要更加全面的实施质量监督管理,从而加快工程质量水平提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不只是建筑实体工程质量监督,还应该包括施工过程以及施工方的主体控制。最后要加强质量行为监督,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而言,应该以预防为主,因此在进行监督管理时,应该将监督工作重心从事中、事后向事前转移,并且在这个过程严格的遵循市场准入制度,不断的完善建筑法规,这样才能保障整个建筑市场的规范运作,从而为建筑工程质量负责。 4创新技术监管手段,改善监督方式方法 在知识时代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在进行建筑管理以及工程质量监督时,也应该是在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下进行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工业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对于工程质量的检验是采用眼看、手摸、锤砸的方式,而当下时代进行工程质量检验则是采用一些科学仪器进行专业化的测量,通过数据量化评价,能够更好的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就必须要注重创新技术手段的研发与应用。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建筑管理监督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提升质量监督管理的精准性[3]。为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网上系统建设,从而实现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和监督标准。工程质量监督作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监督工作包括建材管理、资质资格管理、投标管理等多个环节,但是由于这些环节被分散、打乱由不同部门执行,这就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若是能够建立一个互联网一体化管理平台,运用网上数据库对管理职能进行无缝贴合,那么就可以实现监督信息的资源共享,而这无疑可以为质量监督管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通过监督管理方式的改善,提升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 5加强资料档案管理,提升工程质量监督水平 资料档案管理也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通过档案资料的有效监督,可以对施工质量进行更好的评定,同时当后期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时,也可以通过档案资料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整修,因此必须要加强资料档案管理[4]。为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首先是在施工过程中,由监理单位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施工档案资料进行抽查、评定,具体而言包括检测报告以及工程验收资料等,通过档案资料的监督管理开发与利用,将工程质量监督提到日常工作重心之中。其次是要加强档案资料现代化管理建设,从而不断的提升档案索引效率。在建筑工程之中,所涉及到的档案资料众多,因此易出现丢失以及查找困难等现象,这是不利于工程质量监督的。为此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要编制相关的档案目录、档案案卷目录等,还应该利用网络以及计算机进行档案资料自动化系统建设,这样才能更好进行资料查询与质量监督管理工作[5]。 6总结 工程质量建设关乎民生发展,因此在进行建筑管理时必须要加强工程质量监督,而工程质量监督要与时俱进,并且要强化工程质量监督力度,这样才能发挥出监督管理实效,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稳健发展。 作者:周慧 张凯 单位:济源市工程建设监理所 建筑管理论文:论建筑管理施工合同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在此发展背景下,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在是实际的建筑行业发展中,不仅要强化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同时也要确保建筑施工的落实手段可以满足实际的施工合同的需求,保证建筑行业的发展速率。 关键词:建筑管理;施工合同;作用 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中,一定要参照施工合同的实际需求和内容,实现对建筑工程的落实,施工合同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工程建筑管理的保障性作用,要想更好地满足建筑施工的质量,并保证施工效率,就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建筑工程落实效率,强化建筑工程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最大程度上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效率,切实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效益,现阶段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在实际的合同管理中,极易出现各类的问题,因此,有关的施工管理人员则要将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发挥出来,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中,促使建筑工程施工的落实手段更具高效性和科学性。 1对于施工合同的概念分析 施工合同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发挥了保障作用,由施工双方依照发包人对于建筑工程的实际计划,引用较为可靠的信息内容,将其转变为具体的施工合同内容,而后将其作为有效的说明文件形式,而后双方还要根据实际的利益以及权力等对具体的施工内容进行划分,保证双方的权力。而在此过程中,施工合同将会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保障性质的条款,发包人必须依照合同条款中的实际内容,对所规定的工程款进行支付,同时施工单位也要履行自身的责任,在相应的期限之内,实施建筑工程施工中,并完全参照合同中的内容履行自身的权益[1]。 2对于建筑管理中的施工合同的作用分析 2.1施工合同可以保证工程建筑的质量在实际的工程建筑施工中,一定要具备施工合同的保障,有关人员在实际的施工之前,即应当参照具体的合同说明以及内容规定等,实习工程建设,同时还要确保结构以及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并且保证施工手段严格依照合同中的内容来落实,而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之前,也要对工程项目的有关建设环节的资料等予以整理和记录,而后再对资料进行归档处理,最终参照实际的工程建造需要,对具体的资料和数据等进行编制,此外,还要对条款签订人的身份进行核对,实现积极地审核,最终实现对施工项目的合理、全面以及科学的评价。 2.2施工合同可以为建筑管理提供依据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施工阶段可对于工程建筑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有关的施工人员则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预算,在施工合同中,对施工资金以及施工措施予以规范,还要切合实际的对资金进行把控,笔者对施工合同的施工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具体的涵盖着以下几点。(1)实现人员的合理分配。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有关的施工管理人员一定要将自身的优势体现出来,还要对工程造价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控制,还要确保工程程序的规划科学性和合理性,满足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需求[2]。(2)还要确保资金流动的合理控制。要想切实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高效性和科学性,要对其实际的资金流动进行管理和控制,还要参照施工合同中的具体条款,来实现进一步的整理和规划,并对资金流动情况进行审核和结算,促使资金的应用更具合理性。(3)对技术操作环节进行控制的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还要结合自身的专业性,参照具体的施工环境以及经济条件等,对技术操作予以变更和校对,发现技术操作无法满足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的问题,并参考施工合同的内容进行整改,促使技术操作更具科学性,更能符合整体性的施工需求。2.3施工合同可以对双方的义务和权力予以规定施工合同中涵盖着诸多的条款以及施工标准,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中,招标人的工作就是要切实参照施工合同中的内容予以落实,还要结合招标人的义务来实现施工工程款结算、确定施工工期等等,而承包人的工作是参考建筑施工工程的实际需求,保证施工合同中规定的施工进度,同时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2.4施工合同可以间接地节约用地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单位要想切实更好地提升建筑施工效率,并保证施工质量,有关的施工管理人员,则要根据实际的施工合同的条件,强化自身的监督管理力度,还要提升施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素质,提升工作员工的知识培训力度,切实的参照施工合同的实施顺序,使施工手段更为合理和科学,这样将会极大的减少对于原来建筑面积的损坏,最终达到节约用地的效果[3]。 3对于施工合同在建筑管理中的应用方式分析 3.1强化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将合同内容落实到实处施工过程中的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将会极大地影响施工的进度,同时他们是否可以按照合同中的内容落实施工措施,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就要针对性的强化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还要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进而促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可以切实满足施工管理的需求,间接地提高施工质量,保证施工进度可以正常进行。3.2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随着社会的发生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环保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很多合同中的内容都会标明要确保施工中的环保型,因此,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中,有关的施工人员也要强化自身的环保意识,但是大多施工人员无法意切实体会到环保的重要作用,因此,有关的领导人员则要将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环保理念渗透给他们,督促他们对施工污染问题自行处理,逐渐改善施工建设中的污染问题,使建筑施工的落实更为绿色化。3.3构建完善的法律规范现阶段的建筑施工中,诸多法律条文仍旧处于不完善的状态,因此,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则要将施工管理的优势体现出来,参照法律条文中的规定内容,实现施工管理,逐渐提高视功能管理效率,促使施工人员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依照规定的标准落实施工手段,最终制定一个完善的施工方案。 4结束语 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过程中极易遇到各类的问题,因此,要充分体现施工合同的重要性,进而确保建筑双方的义务可以正常落实,同时为双方的利益提供切实的保障,而参照施工合同的内容还可以切实提升施工效率,并确保施工建设的进度可以正常进行,而实际的施工管理措施也会参照施工合同的标准来进行,使施工管理措施更具规范性。在实际的建筑过程中,出现矛盾问题时,则要对这些问题按照合同的规定内容,实现高效的管理,此外,还要将环保理念渗透施工人员,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建筑工程的落实效率和工程质量提供切实的保障,而笔者则针对建筑工程中的施工合同对于建筑管理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分别从施工合同的概念层面进行了分析,又对施工合同在建筑管理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探究,希望笔者的分析会给有关的建筑施工单位以一定的借鉴和启迪,间接地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黎宁 单位:江苏苏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管理论文:建筑管理存在的不足及应对方法分析 摘要:毫无疑问,建筑业是一个与民众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行业,同时伴随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国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建筑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建筑业在飞速前进的过程中,其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慢慢暴露了出来。所以,如何解决建筑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便成了当前建筑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自当下建筑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着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希望可以为建筑业的有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建筑管理;管理体制;不足;应对方法 近些年来,由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建筑业亦获得了特别大的发展,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有效地促进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但是,伴随建筑市场的进一步拓宽,建筑单位数量的日渐增多,各单位所需面对的竞争压力亦日益加大,各建筑单位为了可以在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它们理应时刻警醒。无论是哪一个行业,其发展均需有优秀的管理作支撑,建筑行业也是如此,且恰当的管理也是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保障。因此,各建筑单位理应以自身发展现状为立足点,针对建筑业及自身所存在的不足,选用恰当的策略,力求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建筑管理中存在的 不足探析(一)缺少完备的建筑管理体系缺少完备的建筑管理体系是当下中国建筑管理中最严重的问题,而建筑管理体系则属于建筑单位实施工程监管的前提。若单位的建筑管理体系不健全,那么其于建筑施工时便很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进而造成建筑质量、施工进度无法得到较好地提升,单位经济目标无法顺利完成的局面出现。就目前来看,中国绝大多数建筑单位所选用的管理体系均为传统的管理体系,缩减开销、节约成本等理念在其管理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此种现象的存在对于工人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及建筑施工的有序开展是特别不利的。(二)竞争能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逐年增加,各类工程项目众多,这为建筑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业务市场,但竞争也日益激烈。通过参与招投标已成为不少建筑企业获得业务的重要方式和渠道,而招投标的重要特点就是公平竞争和择优。所以,在招投标中,最能体现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也可以说,在招投标中的竞争其实是各建筑企业的综合实力的竞争。为了扩展自身的业务市场,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建筑企业应努力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在招投标实践中展现自己的实力和优势。(三)安全意识薄弱毋庸置疑,建筑业属于当下安全事故出现频率相当高的行业之一。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管理人员及生产人员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众所周知,利润始终是企业追求的一大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许多建筑单位往往自觉或者不自觉会做出缩短工期、以劣质原料充当优质原料使用,将施工安全排于收益之后的事情,诸如此类的现象均属于企业、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的典型表现。(四)施工人员综合素质低下大家都知道,大多数建筑施工的实施主体均为农民工,且因为其鲜少参加专业培训及教育,所以其综合素质低下是很明显的问题。而导致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下的原因则有如下几方面:其一,企业为了缩减开销,不愿聘请综合素质高、薪资要求高的管理人员,而选择聘用综合素质一般,薪资要求偏低的人员展开建筑管理;其二,管理人员进入企业后,企业没有为他们提供晋升、发展的平台,盲目地闭门造车,最终导致管理人员无法跟上时展步伐的局面出现。 二、解决建筑管理存在不足的方法 (一)创建完备的建筑管理体系,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由于完备的建筑管理体系可以敦促建筑单位严格依据建筑规范实施操作,有利于单位竞争力的提升,所以各建筑单位理应创建一整套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完备建筑管理体系。具体而言,我们可自如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强化施工管理者的制度意识,创建、优化建筑管理工作者安全生产责任制及相关的奖惩制度,将制度落到实处。第二,在保障施工质量提升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施工进度,掌握各阶段的安全情况且将其拟定成相关的制度,要求施工人员严格以有关工程规范及制度为依据行事。(二)强化安全意识,崇尚安全施工伴随中国建筑规模的进一步拓宽,建筑安全事故也接二连三的出现。由于绝大部分建筑施工都是在露天高空的环境下展开的,所以我们理应给予建筑安全管理应有的关注,特别是那些危险性特别大的工种,鉴于此种工种事故出现率特别高,故相关人员更应引起高度重视,尽可能地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一般情况下,各建筑单位可选用的有利于员工安全意识强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制定施工安全管理制度,要求施工人员在制度的引领下施工;其二,定期举办安全知识讲座,让每个建筑工作者都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同时,建筑单位还可以通过对施工人员展开不定期考核的方式,了解施工人员对安全施工的认知,并以此为依据组织施工安全培训。(三)选用多样化措施,强化人才团队创建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及民众对建筑的质量及美观的要求日益严苛,加之施工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前进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各建筑单位在实际操作中理应选用多样化措施,以切实提高自身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建筑单位不能为了节省开销,而盲目地聘用素质低下的施工管理者,而应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立场上,聘用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优秀管理者,并让他们在管理团队中起到“以点带面”的效用。其次,企业应定期组织针对所有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有效地提高其专业水平;最后,以自身现实情况为依据,适当地增加管理人员的数量,同时以不同分级为依据,指定每一岗位的管理领导,明晰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人,以尽可能地避免出问题后,部门、人员间互相扯皮的现象出现。 三、结语 总而言之,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较好地推动了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建筑单位数量的增多,各建筑单位所需承受的竞争压力也日趋增大,加之建筑业属于一个兼具复杂性及多样性的行业,其管理也必然会牵涉诸多因素,进而引发各类问题的出现,最终阻碍建筑业的进一步有序发展。所以,为了让自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里站稳脚跟,各建筑单位理应找出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科学地分析引发此类不足的原因,进而选用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法,以切实推动中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 廖 红 建筑管理论文:建筑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建筑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并且有极大的难度,一方面要将各种外部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另一方面要保证管理者的工作稳定有序开展,抓好各个环节,将各项事宜落实到位。当前施工单位和相关工程管理人员必须以项目的基本情况和施工管理理论为基础,优化配置和整合建筑工程的人、财、物,进而合理科学控制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问题,并从根本上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本文深入研究和分析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探讨了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场施工管理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1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管理体制的问题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是建筑工程管理的基础。管理体制由以下三方面组成:第一,深入贯彻落实、健全当前的管理标准、准则、程序以及技术文件,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充分掌握和熟悉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计划的制定,进而提高团队专业水平,公平科学的分配责任,各司其职,落实责任。至于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和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创新精神。第二,复核和交接好管理技术档案,同时完成技术交底,尤其是要对图纸充分了解,掌握施工的设计方案,在经过审批后再施工。第三,对质量技术交底工作给予高度关注,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减少施工工序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分级处理,为施工质量提供保障,减少盲目施工行为。 1.2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质量把控有时仍不够严格 必须按照严格的程序审查接受的材料,并且验收员在接受材料之前就要仔细严格检查规格和质量,一旦存在违规材料,不管是甲方提供还是自己采购的,都必须禁止进场。由于机械设备在施工中经常被使用,所以机械设备是建筑施工当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确定其型号、规格、材质和性能,还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准备机械设备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现代建筑体系管理难度逐渐增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因为越来越新材料在建筑材料中出现,但是尚未更新之前的登记材料报表,因此,会造成分配建筑材料给建筑设备时有不合理的现象,同时正确界定材料的规格和型号,由此可见,如果不能科学分配和管理材料,则会产生严重的浪费现象,并且减慢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并且难以正常开展造价管理。所以,亟待进一步完善建筑材料管理体系,科学合理地管理建筑,促进施工高效进行,并且尽可能高效使用各种材料。 2.提高针对管理效益的对策 2.1认真细致地做好图纸会审和施工方案优化工作 实施建筑建设施工,必须对工程项目图纸仔细核查,并且要严格检查和审核相关专业图纸,以便为顺利实施工程提供保障。在此期间,一旦发现图纸中存在问题,必须立即进行处理。若设计的图纸和最佳图纸存在较大的出入,则必须立即调整图纸,同时要对现实中相应的施工空间进行修改。实施建筑,必须科学有效的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由于必须创造良好的基础,以保证建筑质量,因此混凝土要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所以,要利用科学的管理技术和施工技术处理混凝土,以提高其质量。建筑施工进度快慢直接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施工方案,所以,必须规划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以保证建筑顺利实施。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并且优化建筑周期,进一步提升建筑质量。此外,确定建筑的方案还必须将建筑工程施工结构和施工工艺等充分考虑在内。 2.2注重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及其施工协调控制 有效监督施工原材料、人员、方法、环、机械等各个环节,并且充分保证较高的建筑质量和较高水平的技术。只有满足上述各个方面的条件,才能保证较高的施工质量。在检查建筑工地过程中,必须全面分析检查结果,对施工质量预期的要求进行规划,同时根据检查结果不断对后续的管理计划进行相应调整。进而确保较高质量完成项目施工,并且实现预期的目标。 2.3不能忽视季节施工技术措施 在雨季进行施工,必须将建立排水、集水和排污系统于施工现场中,确保不会有雨水集中在施工场地中。浇捣混凝土时,要时刻关注天气动态,不在雨天进行施工,除非特殊情况下,但应该积极进行防雨,提前准备好充足的油布、塑料薄膜等防雨遮盖措施材料,同时对混凝土塌落度进行调整,对计量测试工作进行强化,将定砂、石含水量等进行正确测量,确定合适的施工配合比,进一步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改进技术。在冬天进行施工,必须确保混凝土在未受冻之前达到临界强度,并且在更长时间内进行养护,使混凝土具有一定强度之后进行拆模。要确保超过5℃的温度混凝土才能入模。搅拌砂浆材料中避免由冰冻块物的存在,一旦出现冰冻,则必须使用塑料薄膜和草包覆盖于材料之上。在浇注混凝土之前,必须将模板和钢筋上的冰雪清理干净。积极构建冬季施工测温制度。 3.专业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提升的探索 在实施建设建筑工程过程中,必须确保较高的施工质量,由于工程建设和经济、行政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建筑队伍能否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和较高素质水平直接取决于能否良好控制建筑质量,并且将团队能力展现出来。尽管国内建筑质量不断提升,然而由于当前建筑质量和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建筑作业人员质量意识也较为缺乏,因此不少人依然怀疑我国建筑质量。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具备较高的质量观念,不仅仅要保证表面上的工程质量,而是要严格控制整个建筑控制体系的质量。当前,若要促进建筑水平继续发展,必须增强建筑人员对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并且积极构建科学规范的内部选拔制度,组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建筑人员队伍。 4.结论 总之,上述种种因素都会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产生影响,并且地质状况、气候条件、运输情况、资金情况、政策处理和施工难以程度等外部因素也会影响建筑工程,由此可见,该项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并且有极大的难度,一方面要将各种外部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另一方面要保证管理者的工作稳定有序开展,抓好各个环节,要将各项事宜落实到位。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严格把关,并重视和有效控制技术问题,将控制管理整个工程项目实施落实到位。我国现如今普遍开展了控制和管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问题的工作,然而在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依然存在问题。因此,进一步科学有效控制工程施工中技术及其现场管理问题是现如今建筑工程施工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作者:段晓卿 单位:陕西省兴平市建筑集团总公司 建筑管理论文:建筑管理中项目管理的应用 摘要:结合实践经验,论述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规章制度、施工计划、材料选择三方面,探讨了项目管理的优化措施,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水平。 关键词:项目管理,施工质量,进度控制,规章制度 0引言 建筑管理中的项目管理主要是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实行全面协调、控制、计划以及组织,促使整个建筑工程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质量要求完成施工项目,促使整个建筑工程能够按时、按量完成施工,从而给施工建设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会有大量的露天、高空作业项目,并且整个施工的时间比较长,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很多意外情况,影响整个建筑项目的管理质量。对此,建筑管理中有效的项目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建筑管理中项目管理的重要意义 1.1施工项目管理意义 1)进度控制的意义。项目管理能够促使施工单位根据施工合同的内容以及实际的施工现场条件制定相应的施工计划以及施工流程,并将总体的计划划分为每周、每个月的施工计划,计划的内容囊括整个施工过程。也就是施工前的准备、施工中的方案工艺、作业方式以及各个工种之间的协调性安排、劳动力供应等等。通过项目管理能够显著地保障施工进度得到有效控制,明确各个施工项目的施工目标以及工程整体的施工时间及组织,必要时通过项目管理对进度进行调整。因为建筑工程中施工项目管理的项目非常多,如果无法确保进度的控制,其必然也会导致项目施工本身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总而言之,项目管理能够保障整个建筑施工按期、按量完成。 2)施工质量控制意义。按照施工质量标准,编制施工的整体控制内容和施工方案,并根据设计图纸以及我国管理部门所出台的相关规定严格制定相应的施工规范标准。通过项目管理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的自检、互检以及交接检等检验效果,保障材料验收检测制度的有效实施,确保施工材料质量以及工程整体质量,保障整个建筑工程符合施工标准。 3)施工安全控制意义。任何建筑的施工管理都是以安全为第一前提,这也是我国相关部门对建筑施工的主要要求,同样也是保障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的主要途径。建立相应完整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以及安全保护措施,制定纸质的明文规定是项目管理的根本保障。借助项目管理,提升所有施工参与人员的安全意识、施工安全性等,确保所有人员的合理分配,对施工过程中所有的人、物等非安全情况进行严格的管理,从根本上杜绝所有安全事故的发生。 4)施工成本控制意义。通过项目控制制定建筑工程以项目为核心的成本控制制度,实行项目成本的预测,并制定施工成本的控制计划以及实施方案[2]。实行成本的核算以及分析,并编制各类施工项目的成本投入情况,详细记录各类收入、支出项目,降低施工成本,提升建筑企业施工利润。 1.2与施工项目相关的工作管理意义 除了以上几项施工项目的管理以外,现场管理、合同管理以及信息管理也是项目管理的实施重点。现场管理的含义:建筑管理项目的施工现场是体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质量以及企业形象的一个主要方面,其管理必须以“不扰民”“整洁卫生”“安全有序”以及“文明施工”为主,在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按照施工现场实行标准化的统一性管理,并对涉及到施工人员进出的地方安置“七牌两图”,也就是工程概况牌、文明施工牌、安全无事故计时牌、安全纪律牌、防火告知牌及安全生产牌、环境卫生牌以及项目组织结构图、施工总体平面图,并公布施工现场责任人名单。在施工过程中,根据项目管理要求,保障场地容貌的整洁性,确保施工位置不积水和泥浆,确保场地的容貌整洁度,完成各类型标志及标识的安装。 通过项目管理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各项管理标准,实行“物流有序、设备完好、纪律严明、环境整洁”等标准;合同管理的含义:合同是项目管理的根本依据和重要管理指标,严格遵守施工合同进行施工和管理是体现施工企业诚信的主要方式。施工项目部应当重视对合同的管理,认真履行合同当中所制定的各项内容,认真完成施工过程中合同当中所出现的变更、增减、改变等工作。通过项目管理,强化对合同的履行、订立、管理等内容,从而提升以合同为核心的管理质量;信息管理的含义:施工项目管理部门应当构建相对的项目管理体系,并不断优化、完善当前的管理体系和结构,以更加高效、准确、落实的信息管理结构进行管理,实现真正的信息化项目管理,从而提升项目管理整体质量。 2建筑管理中项目管理的优化措施 2.1优化各个项目的施工规章制度 施工规章制度是确保质量管理控制的根本依据,同样也是保障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资源管理以及整个程序的实施过程。建筑管理中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在施工开展之前就必须进行的活动,需要在施工之前就制定一个符合当前施工实际情况的管理规章制度,并在施工开始时,针对实际的施工情况对管理制度进行及时的调整、优化。在施工准备的阶段,需要完成细致、全面的质量管理规划,对一些细节性的容易发生质量性问题或安全问题的项目做好问题防控操作,真正杜绝各类质量隐患、安全问题的出现。 2.2优化项目施工整体计划 建筑管理项目管理中的施工设计是确保整个建筑工程各个项目质量的主要方式。施工设计主要包含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方式等内容。同时,在施工开展之前,需要保障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均能够充分了解并熟悉施工图纸的意思以及实际施工的计划,并保障自身具备施工图纸所要求的施工工艺,确保后续的施工能够满足施工图纸的要求。会审施工图纸是确保施工图纸质量的主要工作,会审过程中,需要及时发现设计当中的差错以及不合理的地方,对施工设计当中不明确、模棱两可的施工内容进行多方协商之后进行修改。在图纸会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内容: 1)施工图纸的设计是确保施工质量的重点,这也就决定图纸设计必须满足施工条件和技术,如果在会审过程中,发生任何的问题,都必须进行整改,如果因为施工的特殊性会使用特殊的施工道具或施工工艺,则必须分析这些工艺或道具是否能够应用在项目当中; 2)施工图纸的施工是否满足安全施工的要求; 3)施工图纸当中的管道线路的品种、规格是否符合相应项目的实际状况,建筑、设备以及结构等方面是否有冲突。 在会审过程中发现的所有问题,都需要由建筑、施工以及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协商,并在协商后由设计部门对图纸进行修改,保障所有的施工设计均符合高效施工、安全施工的根本条件。 2.3优化施工材料质量 施工材料是保障建筑管理中项目管理的物质层面的主要条件,施工材料的项目管理是保障工程不会发生质量问题的主要条件。施工材料项目管理中,必须要保障施工材料符合建筑施工的规定,杜绝事后返工的现象。施工材料的采购是施工材料方面项目管理的重点工作,采购人员需要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务必保障所有材料的采购渠道均属于正规的采购渠道,并且必须选择具备资金保障、技术标准以及国家认证许可的材料制造商。在采购之前,需要对所有符合规定的供应商所提供的材料价格、质量等实行对比,选择最为实惠、经济的材料供应商。在采购过程中,必须保障材料的生产标识等内容清晰可见,在发生材料问题时,需要由施工材料采购者负责。除此之外,必须确保施工材料的合格性,坚决杜绝各类型假冒伪劣产品出现在施工现场中,确保建筑管理的整体质量,保障建筑质量。 3结语 建筑管理中项目管理非常重要,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特殊工作,对于施工单位而言,项目管理的真正落实是确保建筑管理有效实施的根本,能够真正强化项目的管理,提升工程投资的效益,保障企业综合经济利益得到稳步提升。同时,建筑管理中项目管理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断完善,从而确保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 作者:杨正清 单位: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管理论文:现代建筑管理工作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业的竞争趋势在市场竞争中也愈来愈激烈,在竞争逐渐呈现白热化的今天,建筑若想提升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对于现代工业的管理,提升管理质量以及管理水平。接下来,本文将结合目前建筑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现代建筑管理的方法以及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城市规划以及房地产行业发展越来越火热。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所占比例愈来愈重,所承担的责任年工作和压力也越来越大。施工单位不仅要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更要尽可能地缩短工期。然而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很多工程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倘若这些问题不能够被很好地解决,将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以及工程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探讨加强建筑管理工作的方法以及措施势在必行。 1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施工准备阶段 1.1.1人员的管理问题 对于建筑的管理以及建筑质量的控制不仅仅是要在施工过程中实现,更应该是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从施工准备阶段开始,到施工结束,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严格把关。而对于施工准备阶段来说,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对于人员的管理问题。很多管理人员在招聘进来员工以后,不对其进行培训就直接安排其进行工作。我们都知道,工地的员工大都是农民工,他们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是大不相同,在没有对其进行培训的情况下就直接安排他们工作,无论是对于工程的质量来说还是对于员工自身的安全性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 1.1.2材料的问题 除了员工以外,材料也是施工准备阶段应该注重的一项重要内容,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倘若材料出现问题,哪怕施工人员的技术再高明,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再高,都无法保证工程的质量。目前,有很多施工单位都会选择雇用自己的亲属或者是自认为值得信任的人作为工程的材料采购员,然而这些所谓的“自己人”会把主要的经历放在材料的价格上,其采购的主要目的在于节省多少开支,却忽略了对于质量的把关,进而导致很多材料的质量都是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另外,还有一些采购员存在受贿、勾结经销商的行为,进而导致一些低质量的产品流入到工地中,影响最终的施工质量。且我们都知道,很多材料必须是在施工开始之前进入到工地的,由于有的施工单位缺乏对于材料的保管意识,进而使得材料的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由于天气等不确定因素的影比比皆是。 1.2施工阶段 1.2.1人员问题 员工是工程施工的核心,无论是施工准备阶段还是施工阶段,还是最终的验收阶段,都离不开“人”,然而,除了施工准备以外,在施工阶段,我们也发现有很多的人员管理问题。例如,由于管理的疏忽,导致很多员工在施工的过程中不按照设计方案的要求进行施工,尤其是对于施工技术方面,更是存在随意降低施工技术的现象,进而导致工程的施工技术达不到标准;更有甚至,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减少施工成本,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的行为,进而导致工程的质量不过关,给最终的建筑埋下安全隐患。 1.2.2机械的管理问题 除了对于人员的管理问题以外,对于机械的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的建筑施工大部分都是依靠专业的机械来辅助完成的,这就意味着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引入大量的机械,这些机械的引进和员工的引进一样也是有费用的,然而从现场的施工来看,我们发现很多工地对于机械的管理存在很严重地问题。一个是管理比较混乱,不同的施工团队需要引进不同的施工机械,倘若这些机械的管理不得当,则会导致施工的现场比较混乱,施工现场混乱无论是对于员工的安全还是对于施工的进出货都是具有一定影响的;另外就是对于机械的保存以及使用存在问题,例如,我们知道,很多工程都是在春季开始的,春天雨水比较多,在雨水多的天气里,施工队应该想办法将机械尽量停放在雨水淋不到的地方,或者采用遮盖物进行遮盖,然而在施工现场我们却发现很多机械都是直接暴露在雨天中,进而导致机械很容易产生生锈或者是损坏的现象,由此可见,对于机械的管理也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2加强建筑管理的方法以及措施 2.1施工准备阶段 2.1.1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教育 为了提升对于人员的管理,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在相关的工作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以后,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开展对于员工的培训,这培训既包含工程的基本信息的介绍、工程的重难点的说明,也包括专业的技术培训以及安全培训,并且在培训结束以后要对员工进行考核,只有考核通过标准的员工才可以被雇用,虽然这样会花费一笔培训费用,但是对于以后的施工质量却是有足够保证的,且通过这些安全培训也能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避免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产生安全问题。 2.1.2强化用人机制、保证施工材料质量 虽然企业一向倡导用人唯贤,但在家族企业和中小企业中,用人唯亲的现象颇为严重。而很多所谓的亲人或者是自己人都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对于材料的采购来说,材料采购是整个工程中最基础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专业的采购人员不仅要做到全面控制采购的价格,还要在保证价格的同时保证材料的质量,这是很多非专业的人员所无法做到的,因此,对于工程的采购人员一定要进行严格地监督以及管理,要尽量雇用专业的采购人员,进而保证材料的质量鉴定一个建筑工程是否成功完成的决定性因素是工程的质量。如果工程材料的质量以及工程的成本的双平衡。 2.2加强对于施工过程的控制 2.2.1加强对于施工人员的管理 除了在施工准备阶段要加强对于员工的管理以外,在施工过程中,也要随时监督员工的工作。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保证员工的施工秩序一定是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计划的顺序进行的;其次,在施工过程中,所有的员工不得随意改变施工设计本身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遇见特殊情况,一定要与管理人员进行商量,只有在管理人员核实以后确认确实可以改变的情况下才可以改变技术要求;最后,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施工的进度,所有的工作人员不得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一旦发现,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惩罚。对于员工的管理,要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对于表现比较优异的员工,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对于各方面表现比较差,且出现偷工减料、不满足设计要求等行为的员工,要给予一定的惩罚,严重者可以直接开除,进而提升对于员工的管理。 2.2.2加强对于机械的管理 除了要加强对于员工的管理以外,还应该加强对于现场的机械的管理,要严格控制机械的进入时间,不要提前进入,也不要延迟退出,以免产生成本的浪费,同时,对于进入工地的机械,不仅要考虑到现场的秩序性,更要充分考虑到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对于天气的影响,进而保证机械的完好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在目前的建筑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希望在与之对应的一系列的解决对策的帮助下,这些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进而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提升建筑质量,保证建筑自身的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作者:张国胤 单位:太原市建工兴达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管理论文:房屋建筑管理问题及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进步,同时,我国人口密度也在不断地增大。所以,人们的住房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进而促使我国的建筑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繁荣。也正是因为房屋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一部分施工单位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不足。本文着重分析了房屋建筑管理的相关措施以及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问题;措施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使得我国的社会经济获得了飞速地发展,在内需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因此,我国政府在国家基础工程建设上逐步加大了投入的力度。而随着我国政府在住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促使我国的房地产建筑行业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施工建筑队伍也逐步壮大起来。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 1.房屋建筑施工准备阶段的相关质量管理措施分析 1.1房屋建筑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措施分析 对于房屋建筑的整个施工过程来说,建筑设计阶段是其重要的基础与前提。但是,在实际的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施工单位不够重视工程设计阶段的工作,与此同时,施工单位与施工设计单位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与合作,最终使得施工设计单位所设计出来的很多施工组织方案,不能得到有效地应用。除此之外,由于一部分施工组织设计单位的相关设计人员自身的施工经验十分匮乏,进而在设计施工方案的时候,不能针对一些细节性的问题,提出一些有效地解决措施。另外,所设计出来的分工计划也不够明确,最终导致整个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混乱的问题。另外,由于工程监理单位在检测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时,总是敷衍了事,使得工程监理单位实质上是形同虚设的,不能将自身的义务有效履行。 1.2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质量严格控制 对于材料采购人员来说,应该见自身的相关义务积极履行,要对施工材料的质量精挑细选,使得所采购的施工材料尽可能地满足相应的要求与标准。除此之外,还要在采购相关资质单位的产品以及施工材料的时候,对其加以严格地验收与检查,最终使得进厂的建筑施工材料质量得到可靠地保证。严厉打击因节约成本以及人际关系而将不合格的施工材料加以采购的行为。与此同时,要严格监督和管理采购建筑施工材料、运输建筑材料、储存建筑材料以及使用材料整个过程,并且将材料的规格、材料的数量以及材料的价格等相关信息及时记录,最终对某些人员从中谋取私利的行为有效防止。 1.3对施工项目的周边环境以及所处地区的基本情况及时了解与掌握 由于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本身属于一个十分复杂和漫长的施工过程,而施工进度对整个建筑项目的施工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为了能够将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能够顺利地进行和完成得以保障,需要我们在建筑工程正式施工之前,对工程项目所在的位置环境、地质条件以及基础设施等情况仔细加以了解,接着再从实际考察的情况出发,将更加合理的施工图纸设计出来,最终促使施工进度得以保障。尤其是要仔细地核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基础形式、节点构造布置以及电器通信系统等情况。 2.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相关管理措施分析 2.1整体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来说,最基本,同时难度最高的管理环节就是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工作。正是因为施工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不够高,加上他们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够规范地操作行为,都会使得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对施工人员的素质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在技术人员的选用过程中,择优选择一些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并且要求每位施工人员持证上岗。除此之外,还需要严厉打击施工过程中的违规乱纪以及玩忽职守的问题,在检验和控制工程施工质量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施工质量控制点来进行。另外,还需要将严格的奖惩制度逐步建立健全,进而很大程度上提升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2.2严厉打击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偷工减料行为 一部分的施工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比较缺乏,因此,他们常常会为了自身利益的实现,做出一些弄虚作假以及偷工减料的行为。因此,对于房屋建筑施工单位来说,应该将施工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逐步提高,并且将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的奖惩力度逐步加强,严厉打击那些偷工减料行为,同时,将施工人员的施工技能与思想培训活动不断加强。 2.3有效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房屋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应该将严格的建筑垃圾以及废料处理流程制定出来,能够做到各尽其职,与此同时,还要对奖惩措施进一步加以明确,及时处理施工垃圾,特别是要合理处理施工现场的建筑残渣,从而保证环境不受污染。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仔细地整理和分类建筑残渣,将水泥块用来铺设路面基层,回收再利用钢筋。为了能够将粉尘的传播有效防止,需要我们文明施工的同时,在施工现场要合理设置相应的网幕。另外,如果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大风天气,则应该在施工现场及时喷洒一些水,从而避免大风将粉尘带入空气当中,对空气造成一定的污染。 2.4落实做好房屋建筑的施工后期管理工作 对于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来说,后期施工环节也十分重要和关键。为了能够将安装过程、土建过程以及装饰过程中的冲突有效地避免,需要施工单位将施工主次问题进一步加以协调与明确。与此同时,还应该仔细验收每一个施工细节,如果验收施工质量合格,则应该对已完成的施工部分加以封闭保护。等到房屋建筑的主体部分完成以后,需要施工单位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单位的质量检查工作积极配合,同时,要认真做好不合格施工部门的标记工作,等到所有的检查工作结束以后,再次有效处理不合格部分的施工问题。除此之外,施工单位还应该将建筑设计单位、建筑使用者以及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单位及时召集起来,合理、有效地评定质量检测的标准以及相关资料,进而促使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查与验收工作能够更加严肃、细致地进行。只有对建筑工程加以严格的检查与验收之后,确保其质量合格的基础上,才能交付给建设单位加以使用。除此之外,施工企业还应该为交付使用的建筑工程制定相应的质量保修制度,并给予严格地实行。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进步,我国政府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逐步加大了投入力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房屋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一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能够获得更多利益,会出现一些偷工减料的不法行为,从而使得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出现了问题。所以,对房屋建筑工程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保证其质量是合格的,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得以保障,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杨斌 单位:贵州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管理论文:建筑管理工程质量监督强化探索 [摘要]建筑工程的质量事关整个建筑企业的声誉和发展前景,其会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而一旦建筑工程质量出现问题,不仅会给建筑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给人民群众带来重大生命危险。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建筑管理中影响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化工程质量监督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建筑管理;强化;工程质量;监督 随着社会经济和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越来越重视,因此,建筑企业在建筑管理过程当中加强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但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还存在着国家相关部门管理力度欠缺,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工程质量等主要问题。 1影响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因素 1.1国家相关部门管理力度欠缺 由于国家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的管理技术和认真负责的管理意识,以及管理观念的不科学,严格管理意识薄弱,管理力度不够,导致建筑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当中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当中,相关施工单位在没有取得施工证书的情况下就私自动工,导致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同时,某些施工单位将整合建筑工程分包给承接资格不够的小型施工单位,导致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得不到安全保障。其次,许多建筑单位在进行工程施工之前,没有对施工环境、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导致建筑工程在还没有施工之前就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影响管理人员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 1.2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迅速发展,早先的相关法律法规已满足不了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而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导致建筑行业在招标和投标阶段许多操作行为极为不规范,相关企业刻意压低中标价格,却在实际过程当中为谋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采取偷工减料的行为,从而导致建筑工程质量下降。而施工企业趁机钻法律漏洞,采用非法手段谋取利益;施工企业给施工人员购买的医保经多次转保包难以保障;或者整个工程经由多个施工企业分包之后,缺少统一化的规范管理,从而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1.3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工程质量 工程的质量需要各方面工作人员的统一配合,因为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个连续的,密不可分的过程,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而在实际施工过程当中,由于施工人员过分追求工程进度,从而忽略施工过程当中的规范化操作,导致各施工工种混乱,各工种施工顺序颠倒;由于工程质量管理人员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不高,以及管理人员本身不具备专业的质量监督管理水平,导致整个工程得不到质量保障,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 2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具体措施 2.1提高工作人员质量意识,全面提升人员专业素质 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因此,要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力度,就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全面提升人员专业素质。这要求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工作人员质量意识的培养,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训练,提高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入职门槛,统一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建立专业的,高效的质量管理队伍,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专业水平。与此同时,工程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注重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树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切实抓好工程施工当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从而减少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进而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全面提升人员专业素质。 2.2严格审查相关单位资质,确保建筑产品质量 参与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相关企业的资质应当经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严格的定期、逐级的审查,从而规范建筑市场环境。在工程分包过程当中,应当对分包单位的承接能力和承接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核,凡是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的企业一律不能进行参加分包工程招投标,对不符合国家安全法规定的施工企业,安全部门一律不颁发相关施工资格证。同时,相关部门应当将施工质量认证机制全面推行,由国家的质量监督部门对设计部门,施工部门,建设单为,监理单位,以及建筑工程设计、施工材料、施工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从而确保相关施工企业符合国家的质量要求,进而确保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到安全保障。 2.3严格规范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行为 国家行政管部门应当对施工单位的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杜绝各种不规范管理行为的出现,从而确保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当中,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严格规范监督管理人员的行为,加强对质量监督企业的监管,充分发挥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作用。同时,制定完善的项目审批制度,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项目审批,相关审批人员不得因个人利益而徇私枉法,忽视对质量监督管理单位的审查。 3结语 总而言之,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离不开建筑单位,施工单位,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要想强化,就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质量意识,全面提升人员专业素质,严格审查相关单位资质,确保建筑产品质量,严格规范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行为,从而不断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单位的质量监督水平,进而为整个建筑工程提供质量安全保障,减少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产生。 作者:任春晓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管理论文:建筑管理中协同管理运用 在经济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建筑行业也在飞速地转型发展,传统的建筑业企业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所以,创新企业管理方式成为了建筑业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走协同管理之路。当代企业必须把协同发展上升到企业发展战略层面,让“协同”成为企业理念、企业共识和企业文化,让“协同”贯穿于企业改革转型发展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协调组织力、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什么是协同管理 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协调两种及以上的不同的部门和资源就是协同管理,依靠它们可以共同地实现既定项目目标任务,在强化企业中员工之间的相互协同的同时,也涉及到企业中相关的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的协作。协调好不同项目资源之间,不同工程设备之间,不同技术人员之间的配合即是成功的协同管理,它的中心是以项目管理为基础的统一协调,其中主要涵盖了技术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项目过程中工程工序的协调,项目管理中信息的及时传递等等。将协同管理贯穿于项目施工过程的始终,通过在项目管理中的明确岗位分工和角色的分配,全面整合工程设计等资源的过程来达到项目各个部门工种的统一协调,通过立足项目管理将整个工程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让一切工程资源和人力资源在系统中高效运转。只有把技术人员和工程资源在完成项目既定进度的基础上相互协调,紧密联动才能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建筑工程管理要求精密复杂,不同于其他一般性的管理工作,它涉及到诸多方面和人员,而将这些不同的团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在协同一致的步调上完成项目过程中复杂的程序,将协同管理的理念运用到建筑项目管理中,能有效地将业务协同升级为战略协同,为建筑业企业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二、建筑管理的协同管理工作现状 1.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过硬 协同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筑项目经理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及相关技术,必须做到对整个工程项目施工全局进行有效掌控,如果出现项目经理经验不足、技术不过硬,会导致许多矛盾的产生,进而影响整个项目的协同管理,使各岗位不能完全充分发挥各自的工作职责,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置,协调和沟通不到位,导致整个工程项目陷入管理和施工的混乱局面,形成较大的障碍和困难。 2.信息传递不畅通 不论建筑项目工程规模的大小,让信息能够及时,并且准确有效传递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许多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信息的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容易做到,具体表现为:一线施工员向上一级反映施工进度和问题时,得不到有效反馈和指导,问题无法得到第一时间的解决,造成工期的延误。同理,指挥部门向一线施工现场指令时,如果信息渠道不通畅,就会形成信息不对等,轻则对项目施工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的会导致管理混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三、协同管理在建筑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每一个项目、每一单位资源都有紧密的关联,这些元素的紧密配合、协调运转才能使效益得到最大的发挥;企业是由内部众多业务单元所组合而成的,例如经营、管理、采购和生产等,如果把各个独立的资源协同起来,就能产生大于各独立部分总和的企业价值,使企业真正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公司的“窗口”是项目,也是管理和生产的基点。通过立足项目管理,提高项目运作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变的主题,而协同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转型的必由之路。 1.项目招投标的协同管理 将协同管理运用到项目施工招投标中,会对施工招标带来许多好处。具体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施工招投标的工作流程中应用协同管理,主要是对关键路径法的应用,作为一项科学的数学分析手段,它的原理是分析项目之间的互相联系,通过计算时间等要素,并根据计算成果获取关键路线和轨迹,从而调整路径和轨迹,最终计算出科学准确的最短工期。同时,为确招投标流程的顺利运转,必须协调各部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后续工作更为顺畅,最终促使达到整个工作流程协同工作的状态。施工招投标的协同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作,在运行好其进行界面的同时,在全过程中,达成目标的最核心的能力就是组织执行力。因此,为了保障招投标的顺利进行,还有必要建立起科学的执行体系。再者,组织协同管理机制势在必行。项目招投标的组织协同管理,涉及到项目方和业主方等利益,为各方搭建一个信息的交互共享平台十分重要,将收集的重要信息进行反馈和处理,作为决策依据,统筹协调各利益相关方,促使他们在组织协同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互动和配合,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最后,招投标的信息协同管理信息主要由全公开信息、限制公开信息、内部信息和共享信息四种,就分享信息而言,考虑到沟通流程长,涉及单位多,信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协调,其严重的后果就是招投标失败。所以,协同管理信息化平台应当在项目筹备阶段开始建立,提前发挥作用。 2.项目中咨询服务的协同管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企业鱼龙混杂、水平良莠不齐,各种项目纠纷出现增多的趋势,并且建筑项目涉及的广泛的利益相关方面,建立咨询服务的协同管理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减少纠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建筑业企业需要和业主方保持紧密的沟通,在项目建设筹备过程中要着重听取业主方的建议,以避免开工后出现意见不统一导致工期延误。笔者长期从事建筑管理实践工作,发现当事人因项目管理意识缺乏,导致对相关方责任方管理缺失,最终耽误施工进度和效率的事件时有发生。所以,协助业主方开发符合自身组织结构的业务流程十分必要,以此来推动项目的有序进行,协同管理是施工企业为业主方项目管理提供帮助和咨询服务的一种全新的形式,把咨询服务融入建筑管理中,与业主方搭建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既有利于项目管理的实施,也是未来协同管理发展的新方向。 四、结语 协同管理是推动现代建筑业企业新时期跨越发展的新思维、新战略和新路径。为此,建筑业从业者必须深刻了解协同发展的内涵,牢固树立协同发展的新思维,努力推动企业将“大协同”打造成发展新阶段的核心竞争力,确立企业在新常态下的竞争新优势,以大协同成就大发展! 作者:鲁斌 单位:湖北省工业建筑总承包集团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建筑管理论文:精益建造体系建筑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精益建造的建筑管理模式的基础就是TFV理论,目前在精益建造的理论和应用方面国外目前已经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在我国国内尚没有充分地认识到精益建造的重要作用,因此使得精益建造体系的建筑管理模式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基于此,本文对精益建造体系的建筑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对我国建筑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精益建造体系;建筑管理模式;建筑工程 引言 在现阶段传统的卖方市场的建筑市场正在逐渐地朝着买方市场转变,因此人们对建筑企业的建造能力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的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无法使当前的项目管理的需要得到满足,再加上建筑工程的质量、成本、工期等各方面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如何能够全面地强化项目管理的水平,从而与市场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使客户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成为了目前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基于此,有必要在建筑工程中借鉴精益生产的原理和方法,从而建立精益建造体系,最终全面地推动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 1精益建造概述 精益生产思想是精益建造的来源,最早是在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出现了精益生产的思想。作为一种生产管理技术,精益生产能够使不合格的绩效、产品开发设计周期、不合格的供应商、低劣品质、库存、作业切换时间、闲置时间等得以大幅度减少,其极大地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类社会。相对于传统的思想而言,精益思想强调要通过最少缺陷的产品、最低限度消耗的时间、资金和人力资源等使客户的需要得到充分地满足。某澳大利亚的建筑公司在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在日常的建设中贯彻精益思想,通过这种先进的精益管理模式,该公司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精益建造模式的基础就是生产管理理论,其指导思想就是精益思想原则,重新设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确保在消耗最少资源、最短的工期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移交项目的建设工作完成[1]。 2精益建造体系的原则 建筑产品本身具有一次性、唯一性的特点,然而建筑施工企业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却存在着循环性和重复性的特点,作为固定的产品建筑工程是由流动的人员来生产的,再加上建筑项目本身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此精益建造并非是在建造中简单的应用精益思想的概念,而是有机地结合建筑工程建造的特点和精益思想改造建筑建造的过程。在使多元化的建筑市场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通过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方法,从而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对精益组织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对企业所能够支配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合理的使用,从而确保实现科学合理的现场管理组织,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这就是精益建造的指导思想。对工程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进行不断改善,对组织结构进行强化和精简,这是精益建造的核心思想。精益建造的基本原则就是严格地控制浪费,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将一切无用和多余的东西剔除掉;对价值流进行准确识别,积极地寻找价值流中的冗余,并且将这些冗余消灭掉,确保创造价值的活动具有不间断、高度的流动性。严格地以客户的需求为根据将价值流拉动起来[2]。 3精益建造的建筑管理模式分析 立足于TFV理论,精益建造体系通过价值、流程和转换等三个方面对建筑的生产进行全面地考虑,积极地利用价值管理、流程管理和任务管理实现最小化的浪费和最大化的利润,并且紧紧地围绕着客户,使顾客的需求得到充分地满足。总之,有机地结合精益建造的特点和TFV理论,就要能够将精益建造体系的管理模式构筑出来。建筑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不断地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循环过程,其具体的生产过程为:①价值生产;②生产转换;③生产流程;④价值生产。随着生产过程的转变,该循环中的管理中心也相应地出现变化,价值管理、任务管理和流程管理等不仅互相独立,还能够互相协调,从而对建筑生产过程进行共同管理,确保能够完美的交付项目。建筑项目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唯一性的特点,因此建筑业必须要通过这三种方式来指导实际的生产过程,任务管理将一个确定的生产过程提供给了出来,这样一旦现场发生任何变化就可以利用价值管理和流程管理将任务受到的变化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而项目的唯一性能够在价值管理中充分体现出来;价值管理就是要以客户为中心,确保客户实现最大化价值[3]。 3.1精益建造的任务管理 精益建造的任务管理就是立足于转化的角度对生产进行管理,硬性管理就是任务管理的本质,其主要是以顾客的需求为根据对生产系统进行设计,并且利用合同的方式对其完成进行约束。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因为建筑项目本身具有唯一性的特点,所以其任务管理更加重要。合同管理一般包括处罚和索赔,同时还包括对各种奖金和报酬的管理,确保任务管理成功的关键就是无竣工核查清单、低成本和准时交付,这是由于只有在延误工期的时候才会出现相应的竣工核查清单。 3.2精益建造的流程管理 所谓的流程管理主要是立足于流程的角度对生产环节进行管理,软性管理是流程管理的本质。流程管理的目标除了要具备一套可预测生产和高效率的流程之外,同时还要将现场工作人员和建设项目相关单位之间的相互协调工作做好。通OWCARBONWORLDLOWCARBONWORLD2016/3常都是在施工现场进行流程管理,如果管理人员在室内工作,就很难清楚地掌握现场的实际情况,从而进一步导致出现工作瓶颈,无法确保实现流程管理目标。总之,达到最好并不是精益建造流程管理的目的,而使全部的环节实现均衡才是流程管理的目的。 3.3精益建造的价值管理 所谓的价值管理主要是立足于价值的角度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其能够通过一种柔性的方式对顾客价值进行创造,并且通过硬性的方式将设计生产体系的工作完成。作为一种从市场和服务出发的管理模式,价值管理的管理者必须要对顾客所默许和表达的各种价值参数进行充分地理解,并且要使这些参数在项目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就这样才能够确保最终的建造成果实现顾客需要的价值。对于整个项目团队来说价值管理并非是最优的,然而其对于顾客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价值管理成功的关键就是顾客的满意。与顾客的需求相适应。精益建造管理模式通常会同时运用这三种管理模式,然而在不同的情况下这三种管理模式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如果在生产系统中出现了不确定和复杂的流程,这时候就需要着重地考虑流程管理,如果工程师没有很好地理解顾客的需求,这时候必须要侧重于价值管理。 4结语 精益建造体系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开始重视精益建造体系的作用。尽管我国现阶段在研究精益建造理论方面获得较多的成果,然而在精益建造体系实践方面却比较缺乏。为此,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应用精益建造体系的时候必须要对我国的国情进行充分考虑,确保精益建造体系在我国的顺利实施。 作者:汪茂胜 单位:怀宁县金拱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建筑管理论文:突发事件下智能建筑管理系统集成研究 【摘要】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智能化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高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智能化建筑崛起的基础,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在各个城市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不管是普通建筑还是智能化建筑都有可能遇到各种时间不确定的突发事件,为此,本文针对面向突发事件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统集成进行了研究,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突发事件;智能建筑;管理系统 引言 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智能化建筑的发展。现在人们对智能化建筑进行研究和关注的一个焦点就是其中的面向突发事件的管理系统。一旦智能建筑和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发生突发事件,就会导致人们和建筑物面临各种各样的灾难,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在智能建筑管理系统中对楼宇自控网络数据通信协议进行了应用,这种数据通信协议除了能够确保智能化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之外,还不会影响到智能建筑的高舒适性、高效率、节能、安全性,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1建筑突发事件概述 所谓的建筑突发事件主要是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建筑物的舒适性、安全性高效性和节能性的过程和活动,这些突发事件与智能建筑本身的运营、服务、系统和结构等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建筑突发事件作为一个概念本身具有较大的抽象性,其包括各种外来人员的非法侵入、智能管理系统受到的外界的非法侵入、设备信号超限报警、建筑内机器故障、水灾、火灾和地震等。以突发事件的性质为根据,可以将建筑突发事件划分为3种,也就是综合性突发事件、社会性突发事件和自然性突发事件,以突发事件的特殊状态为根据,可以将其划分为3种状态,也就是“故障或失效”、“异常”、“正常”。“异常”或“正常”的智能建筑事件通常不会使建筑的正常使用受到影响。而处于“故障或失效”状态的建筑事件基本上都会导致智能建筑的结构和特性出现根本性的改变,而智能建筑的管理系统和监控系统的重要任务就是确保智能建筑本身处于非“故障或失效状态”。智能建筑的突发事件具有显著、剧烈、损失集中、频率较高等一系列的特点,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有效地应对智能建筑的突发事件[1]。 2面向突发事件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统的特点 面向突发事件的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统一性:为了能够对紧急事件予以有效地应对,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必须要集成弱电系统,从而使不同产品和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并且进一步地实现数据共享。②可拓展性:在发生突发事件之后,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的可扩展性能够使外界利用数据共享的方式实时地监控建筑物[2]。③先进性:为了使最终用户的使用效率在一定的时间内得到保证,在建设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的时候必须要确保其先进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④可靠性: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智能化建筑的管理系统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可靠性,也就是说在集成管理系统的时候需要选择核心相对稳定的系统。⑤实时性: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要能够实时交换和显示数据,并且对系统发出的命令予以实时执行,所以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必须要具备有效的逻辑执行、快速的数据驱动转换和数据交换等能力,这样在紧急情况下就可以实现实时的数据共享、应急方案联动、报警和监控。 3面向突发事件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统集成案例分析 各种楼宇自控设备在智能建筑中被分别安装在不同的位置,为了能够对智能建筑内的各种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地监控和管理,就必须要在各种楼宇设备之间将通信网络建立起来。而智能建筑管理系统互连和互操作现场层和自控层的基础就是楼宇自控网络数据通信协议[3]。 3.1楼宇自控网络数据通信协议中的BACnet体系结构 目前在楼宇自控网络数据通信协议中BACnet标准属于一个唯一的国际标准,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先进的技术和完全的开放性;②楼宇自控网络属于其专门的应用对象,具有很高的效率;③该标准被数量众多的标准组织接受为标准,因此其权威性比较高。④不会对现有的网络技术产生较大的依赖作用,其互联优势比较显著;⑤其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和伸缩性。以具体的互操作功能为根据,BACnet标准将服务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别;也就是虚拟终端、网络安全、事件与报警、远程设备、管理对象访问、文件访问等。 3.2楼宇自控网络数据通信协议的BACnet设备描述模型 因为由数量众多的设备和系统共同组成了智能建筑,而这些设备和系统通常具有不同的生产厂家、控制协议、功能和型号等,比如空调设备和监控设备必然会在功能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就算是相同的监控设备也会由于不同的生产厂家而在通信协议和控制方法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此,集成管理系统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准确地描述智能建筑中重要的设备,而描述设备的过程也就是楼宇设备模型化和形式化的这样一个过程[4]。在控制功能方面,楼宇设备能够被划分成以下几个单元:①字符串:比如显示报警信息;②文件,比如历史文件、程序文件及文件等;③软件二进制或模拟值,比如初始化的控制参数等;④硬件模拟量的输出值或输入值,比如相关设备的压力测量值;⑤硬件二进制的输出值或者输入值。 3.3楼宇自控网络数据通信协议的BACnet系统集成方式 系统集成工程项目在实际的运行中必须要具备与之相适用的技术规范,由于很多技术人员并不太熟悉BACNET标准,所以该标准共计对6个标准设备进行了定义,也就是智能执行器、智能传感器、高级应用控制器、专用控制器、楼宇控制器、操作员工作站等。因为这六个标准设备的互操作功能是预先定义好的,因此其具有直观的标准设备概念,可以使普通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很好的应用。比如,如果智能建筑管理系统中要配备一个传感器,这时候只需要选择使用标准BACnet设备类型中的“智能传感器”就可以完成这项工作[5]。 3.4在某建筑中的管理系统集成实例 在某建筑中共计安装了集中式空调调节系统、安全防范设备、空调调节设备、消防系统等,采用BACnet标准的自控产品作为监控设备,在一楼的门卫值班室中安装报警控制器。①事件优先权分配。在该系统中火灾自动探测器事件和消防系统手动按钮事件具有“生命安全”事件的性质,具有最高的优先权。而人工操作、临时性事件、最小切换控制、最高权限操作、自动安全防范、手动安全防范等事件则具有相对较低的优先权。②数据传输:在该建筑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统中,事件接收者与事件源之间在传输的时候应用的是“推”方式,如果事件源有事件产生,这时候其首先会对事件接收者列表进行查询,随后以事件接收者列表为根据向接收者主动的发送事件,最后由事件接收者对其进行处理。 4结语 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所,建筑的安全性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了非常多的建筑突发事件,所以,对建筑突发事件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并且采取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措施,对于确保建筑安全性而言具有重要作用。面向突发事件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统集成能够很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并且有效地降低损失,因此未来必然会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汪锋 单位:怀宁县金拱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建筑管理论文:生态城市理念下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公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建筑行业呈现出了喜人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国内能源危机不断加重,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了负面影响。现阶段城市化进程愈来愈快,大量建筑物拔地而起,应当看到,建筑行业是一个能源高消耗产业,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关对策控制建筑行业的能耗。结合工作经验,在本文中研究了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生态城市;低碳;管理体系 引言 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是城市基本的设施基础。随着现代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建筑物数量愈来愈多,这样就意味着城市碳排放量在显著增加。目前,由二氧化碳排放过量引发的全球变暖现象正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以,城市管理部门必须要具有生态观念,重视建设发展绿色型城市,而实现城市生态化的主要手段之一便是实行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如此能够有效地控制城市建筑群的碳排放量,从而实现缓解气候变暖现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发展的目的。 1低碳建筑与生态城市的融合 顾名思义,低碳建筑指的是在建造以及后续使用过程中碳排放量极低,符合环保部门要求的建筑物。低碳建筑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先进理念。进入21世纪后,人类科技事业发展迅速,各种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在此情形下,有人认为人类已具备控制自然的能力,这是一种肤浅的看法。自然界与人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人类一切活动都是基于自然规律条件下进行的。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生物与非生物,也包括社会经济成分和人类,从而构成一个内在的统一整体。为了发展科技与提升生活质量,人类开始疯狂地采掘煤炭、石油等矿产燃料,而这些燃料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不仅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还会大幅度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南极臭氧层空洞以及近年来愈来愈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警示着人们,碳排放过量已是一个全球性的严峻问题[1]。所谓的生态城市便是各类基础设施的建造与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一类城市,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正实行全面绿化计划,这是体现城市生态化特征的良法,辽宁大连便是典型的生态城市。这些年来,“低碳”成立许多城市管理部门的“口头禅”,人们期望城市的运转具有低碳排放的特征,在此背景下,低碳建筑应运而生。碳排放量过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因此城市控制碳排放量的工作是明智且必要的。当前,愈来愈多的城市开始兴建低碳建筑,研究低碳建筑管理体系,这就为低碳建筑与生态城市概念的融合创造了优良的现实环境。 2低碳建筑管理体系 2.1管理目标 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目标便是借助政策的帮助或者运用生态学概念来引领低碳建筑的发展。寻找低碳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共通处是低碳建筑管理体系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最终目的是实现建筑行业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便是所谓的“共赢”。因此,低碳建筑管理体系设计者的工作是繁重的、任务是艰巨的,设计者不仅要力求低碳建筑管理体系下的城市建设事业风生水起,经济发展不会停滞,同时还需要最大程度地控制建筑物碳排放量,实现生态建筑的目的。鉴于以上情况,政府应当确保低碳管理体系设计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对城市发展规划有一定的了解与独到的见解。 2.2管理对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低碳建筑并不属于私人产品范畴,因此低碳建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可与普通建筑同日而语。经验表明,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必须兼顾多方利益,主要需要考虑政府与市场的融合,一个成功有效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必须要考虑到市场发展的需求,同时在政府相应的政策框架下开展相关工作。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对象实质上包括低碳建筑、企业以及部分社会组织等[2]。 2.3管理方式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探索低碳建筑管理体系,每个城市应用低碳管理对策的效果各异。技术是影响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各种管理方法都是需要强大的技术提供支持的,包括生态技术、绿化技术等。利用协同理论与各类先进技术展开低碳建筑管理工作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成效。 3促进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发展的对策 3.1做好税收优惠工作 为了最大程度地促进低碳建筑行业的发展,政府必须做好针对低碳建筑材料制造、低碳建筑技术开发等企业的税收优惠工作。就目前状况而言,国内专攻低碳建筑技术开发或者材料制造的企业数量较少,无法满足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其中主要原因便是低碳材料、前期技术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一些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无力承担巨额的研发资金。所以,政府应当在合理范围内下调低碳企业所得税税率,从而实现消除低碳企业顾虑,激励企业前行的目的。除此之外,政府可以适当减免公众购买低碳建筑产品时的土地增值税以及房产税,如此能够有效地刺激低碳消费,盘活低碳建筑市场[3]。 3.2做好财政补贴工作 政府应当主动承担起补贴低碳企业的职责。事实上国内许多低碳技术研发企业经营状况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这是因为技术的研发总是缓慢的,加之市场对低碳技术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低碳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政府财政部门是补贴机制的主体,负责对低碳企业的重大项目进行财政补贴,为了确保补贴工作顺利进行、效果可观,建议政府制定合理可行的补贴保障制度,约束部门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到低碳企业账上。与此同时,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部门的反腐力度,防止财务人员移用补贴资金的情况出现。政府在补贴低碳企业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低碳建筑项目中,为了促使愈来愈多的人了解并投资低碳建筑领域,政府可以制定针对投资者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以提供投资担保以及企业债券。 3.3做好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 无论是何种工作,在其中发挥最关键作用的因素是“人才”,为了确保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顺利实施与长远发展,低碳企业必须要做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如此能够收获更多的专业对口,具备较强专业能力的人才。低碳企业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行业专家讲座以及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活动等形式来切实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其更加适应新时期低碳建筑技术的开发工作。建议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以及科学的薪资分层制度。设立奖罚制度的目的是及时表彰对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进步作出积极贡献的职员,处分在工作中不认真、阻滞低碳技术研发工作进展的工作人员。企业将技术人员的工作强度、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态度等因素纳入薪资分层制度考核体系中能有效提升职员的工作积极性[4]。 3.4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客观上看,国内社会对低碳建筑事业的了解依旧不够,许多人对低碳型房产不感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低碳建筑事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当加强低碳宣传工作,让民众明白低碳技术的各种益处,了解每一个人都是低碳建筑管理体系中的组成成分,如此方能有效提升社会对低碳建筑技术的了解程度与接纳度。政府与企业还可以定期举办低碳建筑知识竞赛,设立一定数额的奖金,号召群众踊跃参加。 4结语 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政府财政、低碳技术以及公众的支持,因此政府应当做好针对低碳企业的财政补贴工作,企业要用心进行技术研发,公众要积极了解低碳建筑知识。笔者相信,只有有关方面做好该做的工作,我国低碳建筑事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陈金贵 单位:怀宁县金拱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建筑管理论文:质量安全建筑管理论文 1我国建筑管理的现状 1.1建筑成本和信息管理出现的问题 建筑业在成本的管理的思想上比较落后,建筑业在控制产品的成本上的范围有所狭窄,它只是将生产消耗的费用算到了成本管理方面,而忽略了企业内部的其他的非生产的部门所花费的成本问题,比如在设计产品过程中的费用消耗……因此,建筑业在成本管理上过于局限,认为成本的管理也只是是一些专职人员,但是全员却没有参与到其中,因此,导致许多资金都浪费了。这样的成本管理会大大浪费建筑企业的成本,对企业的利益有极大的损害。另外,对于建筑业的成本信息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我国的建筑业发展的很快,但是目前还是处于学习阶段,因此,在一些信息管理方面存在很多漏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一些企业也不例外,但是建筑业对于信息的管理的技术水平不够,关于信息管理的软件的开发远远跟不上现在企业发展的进度,因此,在信息的管理方面会有很大的难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1.2建筑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出现的问题 对于人们来说,建筑就是为人们服务的,因此,质量安全管理的问题也是关键所在。建筑单位在建设工程质量起的是主要作用,当然在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上就有一定的责任。建筑的原材料的质量差也会导致建筑的质量问题。由于建设工程企业为了保持利益的最大化,它也会对原材料的质量监督管理方面的要求有所下降,从而导致在施工的时候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只是重视最后的成品的质量,但是却忽略了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从而使建设工程看不到它本身的缺点,因此,不能进步更快。而且建筑企业的管理力度不够,会导致在施工的方面不会达到理想的状态,还会影响工作进度,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还拉低了整个工程的质量。其实除了施工单位和建筑部门本身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问题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上,我国的相关法律尚不完善,其实现在我国的相关法律并不是统一完善的,大多是地方政府的一些条例,但是它只是适合局部地区,还有就是我国建设工程发展的极为迅速,工程建设方面的变化也十分迅速,因此,现在的法律更新的速度很慢,远远不足以满足这样变化迅速的市场。 2对建筑管理的思考与探究 2.1完善企业自身的管理机制 现在的建筑管理管理机制跟不上发展迅速的建筑业的脚步。因此,建筑业也需要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企业要加强成本管理和建筑的质量管理,使成本更加全面化,除了生产成本还应该将非生产成本也加入当中,以减少出现成本的浪费的事情发生。还有就是质量问题的管理,要想在建筑的质量上他有明显的提高,企业自身就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实行建筑管理责任制,虽然不同的分工的工作重心不同,但是在管理方面的核心其实是一样的。建筑企业要明确建筑管理责任人与各施工生产单位的管理责任,规范建筑管理行为,制定建筑管理考核办法及奖惩制度,因此来加强责任制的可实行性。除此之外,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建筑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的工作氛围,从而加快建筑企业的发展和完善建筑的内部管理。当然在建筑企业内部一定的规章制度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严厉的管理中有不乏人性化的一面,要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2.2对建筑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管理 另外,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建设企业应该多引进一些技术人员,多培养一些技术人员,在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的养成的同时,要树立执规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除此之外,企业可以设立一些经验交流会,邀请一些建设工程监督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演讲和培训,使工作人员对建筑监督管理的概念更加清晰,还可以在施工单位的内部进行工作人员的经验交流,加强工作人员的联系,是他们的工作更加协调,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让他们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改善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高素质、高专业的人才团队来使建筑工程更加完善。企业还可以做一些策划,建立一些制度,来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也就会间接提高了建设工程。在监督管理的方面,还可以多创新出新的管理技术,在现在的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支持建设工程中的质量监督。因此,加强对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2.3加强政府对建筑质量的管理 光靠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不够的,政府也需要帮助和监督这些企业完成管理。当然,一些建筑的质量监督管理也不例外。政府的大力监督会促进施工建设的管理更加完善。首先就是要完善我国的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问题上的法律法规。多借鉴一些国外的法律和制度,对我国的建筑管理方面进行改革改善,加强立法监督制度,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根据我国的建设工程的实情来进行法律的改革和完善,保证建设工程的有序进行。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力度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监督执法,应改变现有的监督方法,建立集体监督机制。还有要对建设部门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准确把握该建筑部门的质量安全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负起责任,加强监督的力度,对一些不能达到国家标准的建设工程部门不给予工作许可证,防止这些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偷工减料,严格把握变施工的质量和品质。虽然现在的国内的建筑管理模式没有非常完善,还存在着许多的漏洞和缺憾,但是,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建筑的管理问题上一定会得到改善。 作者:杨义庭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建筑管理论文:建筑工程与建筑管理论文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作用 1.1促进人员专业化 对于建筑工程,人们的需求逐步多样化,建筑基地建设也日趋复杂和特殊,存在较多困难的同时所需的专业工作人员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此时,项目管理的有效控制、管理、协调分配十分必要。一方面,实施项目管理即需要通过安排、分配专业管理人员作为项目管理小组,进而对项目施工现场进行重点负责、协调指挥和统筹管理,以保证施工建设的安全和有序进行,同时,管理人员的丰富经验也必然会增进彼此的默契与配合,优化项目管理过程。另一方面,专业的项目管理人员还可促进建筑工程计划、施工、监管等过程的人员分配与调动,进而优化项目人力资源配置,增进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1.2控制建筑工程成本 一般,建筑工程正式开展之前会包含严格的招标过程,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细致的规划,然而,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工作量庞大、复杂,且持续时间久,涉及的未知因素众多,因此,对于项目建设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与把握必不可少,且应贯穿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首先,项目管理的负责人员应充分掌握合同内外相关的投资与成本内容,并对市场状况、行业标准及质量要求等全面了解。其次,若工程施工费用或成本出现变更,项目管理者应及时赶赴现场对其分析并确认,若不合理应及时指出,必要时还可邀请原招标负责人和预算工作者共同参与商讨,以促进双方达成共识,促进投资—成本最优化。 1.3控制工程进度与质量建筑工程投入使用 其质量好坏不仅关系着人们的财产与效益,更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工程质量是工程施工与管理过程中的最关键问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即项目进度与质量管理,一方面,项目管理者不仅具有专业的现场管理经验,还具有良好的建筑设计能力,会对建筑工程的重大施工环节或存在困难之处进行事先的详细规划与设计,以促进其具体实施的顺利进行,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同时,项目管理者还会对工程施工的过程进行检查监督,评估其实际建设与策划方案的不同,一旦发现问题立刻召开协商会议,现场取证,分析偏差原因,并针对性的进行修正,以促使工程建设最大程度的达到原策划标准。另一方面,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管理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 1.4增进工程的安全与预防建筑 工程建设作为具有一定风险的行业,其安全问题的预防与控制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也成为项目管理的工作重点之一。一般,项目管理设置的工程管理体系会包含施工安全规范及防范措施这一基本内容,项目管理队伍还可针对特定的工程项目进行适当修改,并引入必要的操作设备,以保证工作人员的施工质量的同时保证人员安全;其次,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会对其具体工作和进程进行监督、控制和管理,可及时发现其中的安全隐患,采取有效的针对性防范措施,并查找根源,以从根本上修正施工工作,最大程度的保证施工项目与施工人员安全。 2强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 根据上诉分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保证建筑行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社会和建筑企业却并未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因此增进企业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认识的同时强化其应用应成为建筑行业共同努力的重点工作之一。首先,强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的基础与前提即为增强建筑企业的项目工程管理理念,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榜样作用等促进人们对其的认识、理解,认可项目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其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应用依赖于全面而科学的项目管理机制,这里主要强调用人规范和项目管理责任制。建筑工程的施工工作复杂多样,且持续时间长,因此,为促使其和谐有序进行,严格合理的用人制度必不可少,物尽其用的同时也可不断促进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同时,企业还应推行管理责任制,明确不同生产岗位的任务和目标,并通过制定与之相对的绩效考核制度以促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后,为满足人们的多样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还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其管理行为与过程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发展。 3结语 实践证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于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与效益等都展示出至关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我国建筑行业应不断加强其重视程度,并不断强化其实际应用,促进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的同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建筑企业和行业长期、稳定和积极地发展。 作者:张修成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高校美术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只有中、小学的初级美术教育发展得比较可观,高效美术教育比较落后。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越厚,其民族的实力就越强。随着文化逐渐的与经济政治融合,文化建设对民族建设有着非凡的重要意义。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高校教育界的工作者应该意识到,高等艺术的教育对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等艺术教育不单单是传播美术知识和技能,更深层的意义是培养具有艺术修养的人。 一、高校美术教育宗旨 高校美术教育应传授先进的艺术文化,培养优秀的美术学者,创造发掘具有天分的艺术人才,充当我国文化建设的先驱者,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奉献力量。然而,一些高校美术教育没有发挥这样的作用,越来越趋向于产业化和市场化。美术高校凭着高等的硬件设施和昂贵的学费,成为报考学生认为的“优质”出路。中国的美术高校面临着重重利益矛盾,违背了教育宗旨。 二、教育缺乏全面性,师资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师范类院校的教师部分是从美院毕业的学生,对学生做教育的时候,过于强调“专业性”,不考虑师范类学生的现实情况。这种教学模式偏离了高校美术教育的主体。 三、教学模式单一、落后 我国一些高等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住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创作能力的发展。 四、缺乏对理论研究的探索精神 部分美术高校的学生缺乏对世界美术史,尤其是我国传统优秀美术文化的认知,部分学生的专业素质仅停留在掌握一般简单的操作技能的水平。这使他们将来作为美术的教育者或实践者,会是一个艰难挑战。部分学生不做研究探索,个别教师对于这种现象无动于衷。 五、综合素质较低,缺乏全面培养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规律模式,其步骤即为学生基础临摹,然后是教师对画法步骤的阶段性的师范,接着是教师对学生传授关于美术教育的专业性常规知识,最后是教师针对性的辅导。在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没有机会表达出自身对美术的认知和理解,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作潜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培养。 六、艺术教育观念不准确,审美标准模糊 一些西方文化宣扬他们的艺术教育观念和审美标准,使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领域受到了影响。在我国,部分高等美术院校急功求成,为了能与国际文化接轨,不经过深思熟虑就直接引进一些西方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潮流,将其视为新艺术文化的标准,忽略了我国原本自身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的步伐,使高校美术教育陷入艰难的境况。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化解这个难题呢?美术教育过程就是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高层的审美心理,恢复艺术教育本该有的活力和魅力。美术教育在本质上不同于其他学科文化教育。其中很明显的差异是,学生在学习美术时,要求超脱现有的知识范围,进行创作型思考。美术教育因其独有的特性,前提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有创作能力的人的基本权力,对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持以认可的端正态度,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作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从基本稳定的教学内容出发,以储备知识和应用知识为最终目的,但教师不能一味地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框架,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地将学生培养成才,使其能够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做出杰出贡献。 七、结束语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也说明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着乐观的前景。要想高校美术教育有所成就,高校教师必须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多重意义,端正艺术态度,改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优化美术课程的内容,要注重艺术氛围的环境建设。所以,高校适当地对美术教育进行改革,是我国艺术文化实力更上一个台阶的必经之路。 作者:郑跃丽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美术教育中的水彩画教学 摘要:水彩画已经成为高校美术教育常设教学内容之一。但是,当前高校水彩画美术教育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相关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手段过于传统化等。本文围绕当前高校水彩画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深入分析各种问题及原因,提出应当引领当代高校水彩画美术教学与时俱进发展,制定更加前瞻性的美术教学策略。高校水彩画美术教育应当深入研究当代美术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美术教学新策略。当代高校要改变以往艺术教学观念的束缚,创新水彩画教学理念,让水彩画教学成为高校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美术水彩画教学要不断吸收借鉴其他美术教学的优点,不断创新高校美术水彩教学的全新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只有不断推进高校美术水彩画教学的发展,才能够为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开展提供巨大助力。 一、高校美术中教学水彩画教学的现状 水彩画起源于西方绘画技巧,是介于传统国画于西方油画之间的全新的绘画方式。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水彩画曾经非常流行,各种水彩画的题材更加多元化、画幅也越来越大,绘画技艺也不断提升。当时我国水彩画创作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当前随着水彩画逐渐不流行,水彩画创作呈现日益低迷的现状。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水彩画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长期得不到改进,导致水彩画教学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如有的教师教学手段还是沿用传统方式,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最终造成当前高校美术水彩画教学内容程式化、单一化明显,很多学生的作品大同小异,缺乏足够的美术创新思维。重视对学生水彩画绘画技巧的传授,而对学生自身水彩画艺术素养、艺术特质的培养普遍不到位。高校美术水彩画教学氛围不热烈,部分学生对各种水彩画学习流于形式。现阶段高校美术水彩画教学必须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这样才能真正彰显学生艺术个性,培养学生艺术情感,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继而推进高校美术水彩画教学重新成为学生热衷的专业课程之一。 二、当前高校水彩画教学的任务 水彩画教学在高校美术专业课程中,一般被当做选修课程对待。但是,水彩画教学作为学生色彩基础教学课程,对学生整体学习美术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通过水彩画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细致的把握色彩基础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审美素质、艺术感悟能力、艺术认知能力和写实能力等得到全面的提升。通过水彩画教学的灵动性、严谨性和应变性,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创作和专业学习提供有益的帮助。从水彩画创作看,本身也属于一门重要的美术艺术呈现形式。因此,当前高校水彩画美术教学不但能够做好整体美术教育教学的奠基作用,同时也可以让水彩画教学在今天换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中水彩画教学的不足 我国当前高校美术教学主要依据国家制定的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大纲开展。但是,我国当前执行的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大纲,自身过于侧重课程内容的设置,对各种美术教育的类型划分过于简单笼统。水彩画在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课程中,仅是被定为为传统的写生练习,甚至有的高校不设立专门的水彩画课程,只是把它纳入一般色彩课程之中。因此,我国当前高校美术教学中水彩画教学一直得不到重视,水彩画教学出现明显边缘化的现象。加上当前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手段的传统化特点,导致很多水彩画教学还是采用以往教学方式,片面追求“透明、轻快、滋润、流畅“的水彩画绘画特色。不能够根据当前国内外水彩画绘画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造成很多学生把水彩画课程简单理解为一般意义上单额色彩课程,而未能把这一课程也当做绘画专业课程之一对待。总之,当前高校水彩画教学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简单等弊端。如果不对当前高校水彩画教学边缘化的现象引起充分的重视,改变以往对水彩画教学的观念,我国高校水彩画教学不可能真正获得全新的发展,更无论实现水彩画教学的创新。 四、对当代高校水彩画教学的要求 要想改变当前高校水彩画教学的现状,解决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最根本的做法是要树立水彩画教学创新意识,不断改进水彩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让水彩画教学成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必须要重视的基础学科之一。同时,还要重视从学生角度强化水彩画教学,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严格进行水彩画基本功焦旭。水彩基本功是学生进行水彩画创作的关键。要想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和创作技能,必须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基本功。其次,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让学生能够创新性地完成各种水彩画创作。这要求学生要具有创造力,较高的艺术创作眼界和熟练的水彩画技巧。要想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必须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突破口,只有让他们能够了解水彩画独有的艺术创作特点、艺术效果、艺术感染力等,才能够让他们真正学会构思、调色、用笔。再次,还要重视对学生水彩画理论的教学。通过系统的水彩画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当前水彩画理论教学的最新学术成果,尤其是色彩理论教学,要提升学生创新性色彩技巧运用能力。要改变我国当前高校美术教育重技巧、轻理论的做法,不断创新完善色彩基础教学理论体系,提升色彩理论教学实效性。再次,要培养学学生高品位的艺术鉴赏能力。让学生真正从内心认识到水彩画教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水彩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水彩画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最后,水彩画教学与个人人生阅历、文化素养和艺术技巧等紧密相连。因此,还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尽快让他们通过自身体验,掌握水彩画创作的精髓,达到水彩画学习的忘我境界。 五、结论 高校水彩画美术教学应当深入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水彩画教学要改变以往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要制定具有一定时代前瞻性的水彩画教学策略。对待传统教学方式等,高校美术水彩画教学人员要进行批判的继承,借鉴以往成功的经验,对待一些已经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手段等要进行大胆的抛弃。同时,要在高校水彩画教学中不断添加全新的教学内容,让高校水彩画艺术教学更加具有时展意义,能够做到与时俱进的创新与改革。总之,高校水彩画教学必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在继承发展传统水彩画教学中,不断增添全新的时代元素,促进水彩画教学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全新的发展。 作者:刘颖鑫 单位:陕西省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园的美术教育 摘要:幼儿时期是美术启蒙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儿童艺术只是表达,成人不能以自己的“哲学”对儿童作品进行评判,而更应该以欣赏的方式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幼儿作画时,成人需要给孩子的是自由的空间,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培养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关键词:美术创作;教学引导;理解欣赏 美术的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学的重要内容。美术也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虽然受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作画能力、技能技巧都处在待开发阶段,但孩子在画面上的表达,确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给予幼儿良好的开端,是非常必要的。 1.有效利用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美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的环境能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形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兴趣。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就是实际的教育。第一,环境布置要美,这是一种美的熏陶;第二,鼓励幼儿发现身边可利用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培养幼儿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第三,环境布置中,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激发幼儿对美的表现欲望。 2.教师的正确引导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幼儿的学习兴趣很大因素是源于老师的正确引导。美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美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教师的言行举止,要有助于对孩子的教育。日常生活中,教师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维果茨基提出,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评价更合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幼儿从评价中看到自己的特点、努力的方向和进步与发展的希望,帮助幼儿建立自信,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尽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实践证明,教师能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实际程度进行合适的引导,可以使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 3.对幼儿作品的理解与解读 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尚在积累当中,对艺术的表达不代表要符合成人对他们的期望。教师要站在幼儿角度理解幼儿的作品,倾听幼儿对作品的描述,理解幼儿表达的用意。根据幼儿年龄和生活经验,理解幼儿的情感,分析所表达感受和体验艺术形式。教师更需要学会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 4.探索材料的运用 材料是否吸引幼儿?选材合不合适?是否是幼儿能够独立操作的?能否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活动之前,教师要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比如,小班孩子对物体的美感和形象思维还处于启蒙阶段,缺乏表现能力。有的孩子可能看到一张白纸,会无从下手。为了激发孩子的作画兴趣,我除了提供蜡笔、水粉颜料、油画棒、粉笔等,还尝试用手指印画的形式在班上自由作画区作画。另外,我尝试用印刷衣服的方法,让幼儿动手印画服装,这种方法简单,作品效果却很好。还可以利用“半成品”让幼儿通过加工变成一件完整的“成品”,创造性地完成一幅有情节、有动感的作品。到了中班,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有一定发展,可以给幼儿提供更多名画欣赏,培养幼儿欣赏能力。并提供一些如“油水分离”“碘酒喷画”“棉签淀粉”等多种易于幼儿发挥想象和创造的绘画材料。还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身边的废旧物品的用处,启发幼儿大胆设计创作。通过幼儿自选材料、自由表达、自由张贴,给予向全班幼儿讲述自己想法的时空,使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悟、想象。 大班的孩子对周围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虽然生活经验不足,经过幼儿园几年的学习,在绘画技能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想象力丰富,喜欢天马行空的猜想,并在美术作品中得到体现。我在教学中,挖掘日常中的资源,让这些资源进入课堂。另外,孩子作画时,可以大脑先构思画面,再进行作画。在作画方式灵活自由的情况下,幼儿的自主性会更强,更能让幼儿宣泄情感,张扬自己的个性。 总之,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表现美的能力的启蒙教育,是教师最需花时间和精力的教学内容,也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作者:吴湘苹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幼儿园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美术教育改革的创新性思维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观念的更新,新的文化意识形态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改革中必须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和特征,并融入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体验,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主体活动,把对艺术的感受和创造结合起来,寻找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个人的创作风格。追求个性化,强调视觉张力,使学生自觉的参与到艺术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中,以创造性思维为主体活动,体现画面创造性思维的审美陈述,使艺术创作呈现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流畅;灵活;独特 一、创造性思维的提出 对于什么是创造,著名教育家吴全愈认为:“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独特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是提高本科美术学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课题。但从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师讲绘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听绘画的基础知识;老师板书绘画的技能要点,学生抄写绘画的技能要点;老师示范作画步骤,学生观看作画步骤;老师示范画结束,静物一摆,学生便开始操作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又是最需要学生主动发挥其创造性的,现代美术教学应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教学莫过于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互动和提高,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在视觉中感受,而且全身心的融入教学的创新思维活动中。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快速进人全新创新思维活动中,教学也就进入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就是一条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的有效途径。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从事创作活动的根本动力。创造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因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活动主体,把学生对艺术本身的语言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创造的时代潮流和艺术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从而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一)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将创造力分解为边界推移、边界突破、发明与美学组织。边界推移就是扩充材料与工具的固有特性,创造性的运用造型因素。边界突破就是在传统观念与传统技法中发现缺陷,提出新观点、创立新技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价值取向的变化。美术教育开始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生动灵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在思维中打破界限,打破工具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拓。为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创造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二)以特色课程为创造平台,训练学生随机应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拓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拘一格,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造打好坚定的基础;德国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教学体制创始者格罗皮乌斯是创新教育的先驱,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基础美术教学的训练,只给学生题目,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不少有创造意识的课题设计。如图形创意中形象的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的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要我们在每块教学领域上广泛而深入地拓展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 (三)打造良好的创造环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思维的独特性 创造性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它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的基础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将技能技巧的掌握看成是创造的理念,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公务员之家 技能是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应在文化教育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创造力是不能教的。但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良好的创造环境,所以美术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环境,开启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是创造性思维最高层次的境界。 为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作出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善于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新关系,从中敏感的提出见地性的看法,不人云亦云,不随声附和,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性。丰富的想象力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要营造适合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环境,教师应该按照课程要求进行创造性教学,把培养有创造力的人作为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无论以怎样的手段和方法教学,都必须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以人为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艺术专业基础美术教学中长效而有机的融入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这一课题,为美术教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宽阔的灵活空间。使学生能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和造型语言,以创造性思维作为艺术发展的主体活动,激发主体人有知觉、感觉、精神、意志、冲动的进行艺术创作。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基础美术教学必须贯穿一致的核心。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象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这种特点,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平遥双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罗汉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见到。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四、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在漫长的几千年间,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线刻和平面性浮雕——画刻高度结合的中国式造型方法特别发达与持久的主要原因。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写实地再现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象西洋画那样精确地写生刻画对象,而是主要依据观察体验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经过主观加工美化而成艺术形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中国画不画光影(这是表现主体感真实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现固有色(所以写实性有限),造形与画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强。背景一般为纸、绢的空白,不求空间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因此,若按西洋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等准确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便会觉得一无是处。但若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欢品味中国画的美感。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国画观念是一致的,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表现出高于其他时代的写实性,但那也仅仅集中在俑的头部刻划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为几种类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体部分则无一例外是十分写意的。就是比较写实的头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语,它只是象中国画有工笔一样,比较深入细微而已,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无不显示意象性特点。它们和中国画一样,追求神韵,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标准来看待它们,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够准确,质感塑造不够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赏上的障碍。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样,当我们从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塑像上体会到“栩栩如生”这一句成语的含义时,就不是象欣赏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赏教材常会介绍的掷铁饼者、拉奥孔群像和奥古斯都像等等那样,是个从形到神都准确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五、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中国古代雕塑始终没有发明西方雕塑的造型术(modelling)来精确地塑造物象,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象中国画一般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夸张乃至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是普遍运用的手法,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只是服从作者对物象的感觉和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说唱者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马、牛、野猪等动物的不同习性和旺盛活力。这样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这一点和西方近现代雕塑有相似之处。西方近现代雕塑一反传统的写实为变形,追求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不被客观物象所役,使艺术创造更纯粹。中国古代雕塑实际上也是达到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这种艺术境界的。霍去病墓石兽采取“因势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的令人联想接近某种动物的形状,只进行最低限度的艺术加工,使石兽的造形显出空间的自由而不斤斤计较于形似。加工的语言有圆雕、有浮雕、也有线刻,是根据岩石形状与动物形象的双重需要加以多变性运用的。这种圆、浮、线雕并施的语言,在汉唐陶俑、历代石兽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见到。它们使中国雕塑在精练中块面更整体,因而有时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例如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和龙门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杰出代表。 六、中国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写神”,必然也象中国绘画一样,注重头部的刻划。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黄帝素问》)“头者,神所居,上圆象天。”(《春秋元命苞》)从原始时代起,人面或人头,在工艺装饰中就受到特别重视,这应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发展为特别重视传神的原因之一。这种重视贯穿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间雕塑和农民画中,头部仍是艺术家首要表现的部分。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便被看作是从属的,较为次要的。这样,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头大身小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造型,一旦头身关系处理不好,在视觉上便难免造成不舒服的特点,这是不必为古人护短的。然而优秀的作品常常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缺点中吸引转移集中到刻划精彩的头部来。这些头部看似没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结构十分严谨。搞过雕塑的人都有体会,临摹西方雕塑易,临摹中国古代雕塑的头部却相当困难。它们不如西方雕塑结构准确分明,却另有一种完美性,神完气足,很不易临摹到那种境界。在头部以外,又用充满韵律的身体衣纹线条来发挥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结构的准确本事,而是传神美化的功夫。龙门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萨与天主力士像都严重头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说明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这一特点。 七、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这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另的艺术也如此追求,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雕塑亦然,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武威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强猛厉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有这种效果。比较一下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和拉奥孔群象情绪的激烈发泄,就能够领会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它是与其他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与绘画的审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样。欣赏中国雕塑时也许会觉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顺溜,这就象喝酽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样,不能相题并论。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谙茶道,便永远进不了茶的境界。 八、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画和雕塑都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一般具备前一系统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它是唐代武则天出资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必然强调崇高、庄严、重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一系统的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风格比较接近前一系统,却少有后一系统的风格特征。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拙是艺术技巧幼稚阶段的自然产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中国画和雕塑却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一般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有障碍。这就需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从根本上来认识中国艺术,否则欣赏也好,创作也好,都很难进入堂奥。 九、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形成自己的特点。佛教美术源于古代印度,中国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罗、马土腊和芨多等地区与时代的佛教雕塑。中国艺术家在学习摹仿过程中,逐步将它们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产地的样式,又更多地体现出中国特色。而印度犍陀罗佛像受到希腊化时期的古典雕刻影响,它们也有个雕塑本土化的演变过程。因此,在欣赏中国古代佛像时,适当对照希腊、印度的古代雕刻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认识和理解各自的美感区别。同时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经规仪轨。上文提到的佛像两耳垂肩,手长过膝,就出自经规仪轨。佛像有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征,两耳垂肩、手长过膝而外,又如螺发绀青相、顶上肉髻相(不是普通发髻)、眉间的毫相等等可以通过造型艺术加以表现的相好,在雕塑时都必须严格符合要求。佛和菩萨的肢体动作,特别是手势(称作“手印”或“印相”)各有含义。各种佛经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如有的三头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饰标识(如佛和罗汉著朴素的袈裟,菩萨则衣饰华丽)、不同的姿势(如接引佛才站着,其他佛皆取坐姿)等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很容易觉得佛教造像怪诞和雷同。 上述各种特点,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关连。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需要综合各个特点来认识,才可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承认它们确实还有不少好处。特点不一定就是优点。但有了特点,一种艺术就有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中国艺术,包括中国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独秀地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全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许多特点。这些特点是世界所承认和尊重的。当许多中国人奔赴西方学习雕塑时,西方雕塑家也来中国借鉴中国古代雕塑。有位美国雕塑家曾对中国美术学院的雕塑系学生说过:“你们不要捧着金饭碗要饭。”这句话是我当雕塑史研究生时亲耳听到的,我把它当作一颗定心丸摆在本文的结尾,送给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好在哪里”尚有怀疑,不敢在欣赏课中理直气壮教学的同行,但愿有点用处。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摘 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意义,接着提出了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近年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开展可谓如火如荼。随着改革大潮的推进,越来越多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不屑一顾”,“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于美术学习十分反感。长此以往,原本应该生机勃勃兴趣盎然的小学美术教学一下子变了“味道”。在新形势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了每个业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意义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全面提升美术教学的整体成效。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课堂之上,教师应该有效合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全面推广自己的教学思维。在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的美术作品“插上”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翅膀”,美术教学的效果自然比传统的美术教学要提升几个维度。 第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有的放矢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也能对美术课程的教学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的学生其实对于美术是有一定天赋的,但是由于教学方式的陈旧老套,隐藏在“体内”的天赋被渐渐埋没。但是在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方式的“刺激”之下,潜藏在学生体内的潜能被重新激发出来,一些原先看上去资质平平的学生一下子有了新的闪光点,教与学的沟通互动变得更加良性且可持续。 第三,帮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良好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可谓意义重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全面贯彻创新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全面且可持续的道路上茁壮成长。同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了创新思维能力的模式之后,学生的“思维之门”被完全打开,小学生能够在积极融洽的氛围中逐渐成长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二、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突破常规,在教学中采取创新性教育方法 首先,在教学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措施和手段。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进行绘画创造的动机往往都十分的单纯,常常是喜欢什么就选择去画什么。而且在他们的绘画过程中,“依葫芦画瓢”的模式十分常见。这种缺乏独立性的绘画方式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针对于此,教师应该改变原先的一板一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采取“一个命题多个表现”的方式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刮大风》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如果按照以往的模式进行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风”这种自然现象看上去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但是要想用笔绘制出来就显得有限差强人意了。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刮大风的时候,院里的花花草草具有怎样的动态表现”。通过教师这种形象的引导,学生一下子觉得茅塞顿开,“风”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现象一下子变得十分的形象具体。就算是小学生也能提起自己的画笔将自己心中对于“风”的所感所想绘制出来。其次,巧妙利用多媒体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便利的条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美术教学中不少兴趣盎然的内容由于受到简陋教学手段的限制最终变得味同嚼蜡。而有了多媒体的引入之后,原本那些抽象且不易描述的知识点一下子变得生动活波,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变得顺其自然。 (二)为学生构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情境 在为学生构建创新思维能力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美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营造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相应的问题情境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禁锢且没有发言权的课堂氛围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可谓是“天方夜谭”。因此,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创建十分必要。在自由无阻的氛围中,学生身心放松,心情舒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四处迸发”,学生始终处于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之下,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达到预期效果。 例如,教师在进行《奇特的热带动物》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各种简单的小道具、小摆件为学生营造一个热带丛林的环境。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小学生的绘画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纷纷,心中关于“热带动物”各种想法层出不穷,创新思维的“大门”被成功开启,后续教学任务的开展变得简单且易操作。 (三)在科学规范的评价体制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评价机制必须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对于他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激发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源泉之一。鉴于此,评价机制必须摒弃以往单一的标准,而是应该体现全面性和科学性。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不拘一格,不管是从创作灵感上、创作意图上、绘画技能上等都应该有所涉及。 第二,在评价体系中还应该积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小学生的好胜心极强,也十分喜欢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积极良性的竞争氛围中你追我赶,形成良好的竞争互动意识。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专门的时间重点讲评体现创新思维能力的画作,并对创作者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榜样的树立对于小学生的教学而言往往具有奇效。 三、结束语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任重而道远。小学美术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创新性教育变成常态化教育。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幼师生美术教育的创新 【摘要】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应从娃娃抓起,这就要求幼儿教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为此,幼师生美术教育教学的关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戈特里德・海纳特说:“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的教师”。美术教师应该创造性地进行美术教育。 【关键词】幼师生 美术教育 创新 一、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理念 “以活动促发展”的主张是幼师生美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是幼师生美术活动教学的灵魂。它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发展是在主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相互作用的中介便是主体的活动,正是主体积极主动的活动推动着主体发展的进程。对幼师生的发展来讲,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惟有活动,才能提供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惟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的美术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参与美术活动,在美术活动中完成W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动发展。 二、突出以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为特征的方法论体系 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注重学习者“学”的活动。幼师生美术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为此,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美术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这种主动学习方式主要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学习问题为特点,包括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探索、加工、改造和创造等实践性美术活动来实现和完成。总之,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强调动脑思考,而且强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如,手工教学废物利用《服装设计》一课,笔者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编、自导、自演戏剧小品的教学方案,围绕小品内容完成教学计划:服装设计课。课前先把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各组选出组长;上课时,教师提出任务―每小组穿戴着自制的服装,自编、自导、自演戏剧小品。各组由组长统筹安排组员的工作,基本准备工作由学生自己解决,难度比较大的找老师帮忙,像在脸上画妆、配乐等等。在整个活动中,几乎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被调动了起来。同一小组的同学会因为剧本中的一句台词或为剧中人物的脸部造型而争论地脸红耳赤。但最终还是会为了小组利益――集体的荣誉,采用对剧情发展有利的意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各扬其长,擅长做服装的做服装,擅长画脸妆的画脸妆,擅长表演的表演,擅长导演的导演…….大家同心协力排好小品,所以到表演比赛的时候,几乎是一组比一组精彩。至于那服装设计更是五花八门。表演结束,每小组打分互评,评出前三名,教师再做总结,整堂课几乎是在笑声和掌声中度过,并增强了环保意识。 三、构筑以美术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活动教学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主动。能动特点的思想,将实践观点引入教学过程,从而必然地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认识和实践进程相统一的过程,必然认为美术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认识成果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首先,美术教学的对象、美术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处在身心两方面不断变化、构建的过程中;其次,美术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的因素会不断生成,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幼师生美术活动教学重视教育情境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园文化、班级氛围等“活”的因素对教育意义的生成,重视学习过程诸多因素的改变对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幼师生美术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 这种动态性使得教学过程同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美术活动过程上。基本上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对学习可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教师较少干预;活动氛围上,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同时创设自主、宽松、愉悦的学校环境,实现学校生活和管理的民主化;美术活动时空上,不局限在课堂内。如,在《简笔画―画器物》一课中,学校领导没打招呼突然来听课,笔者按课前设计好的步骤正导入新课,准备讲授新课时,突然手机响了,按学校要求上课手机得关机,怎么办?急中生智,改变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改为“画手机”,于是,接着导入“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校领导来听我的课,连我的手机也激动起来,唱起了欢迎的歌,既然它不甘寂寞,那就让它出来和大家见见面,认识认识。”说完拿出手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然后画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出和它不一样的手机来,并请多个同学到黑板上比赛画出不同的手机,有的是现实生活中学生见过的,有的是学生自己想像着画出的,形状各异,造型新颖。课堂气氛活跃,掌声笑声不断,教学效果得到校领导和学生的一直好评。从这堂课中笔者感悟到: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到美术教学全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共同探讨、研究、互补、交流,才能共享生命成长的快乐。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吹塑版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实践与效果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所改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得不断推进与落实,传统的教育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小学生综合素质全民发展的要求了。就以小学阶段的美术科目为例。小学的美术教育是学生夯实美术基础,塑造美术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然而,小学的美术课程现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绘画,至于手工、剪纸之类的都很少有涉及。因此,为了使学生的美术教育更加丰富,并且对于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小学美术课程就引入了吹塑版画的课程。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又出现了种种问题,使小学美术的吹塑版画无法得到有效实行。 【关键词】小学美术 吹塑版画 教育实践 教育效果 一、版画的定义以及类型 在艺术领域当中,有一种重要的画种,即版画。所谓版画指的就是用版动作基础以及联系物质进行绘画的一种绘画方式。在版画当中也有着许多的分类,根据绘画者们以不同材质当制作绘画板材所绘制出的不同地作品,可以分为吹塑版画、石版画、木版版画、丝网版画以及金属版画。其中,吹塑版画就是以吹塑纸当做绘画素材进行的版画创作。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影响吹塑版画教学的因素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美术教材当中,就有这版画的教学内容,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是其不能有效的展开教学活动,对于相关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首先,那就是学校对于美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要求,学校一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语文数学以及英语等主课上面,对于音乐、体育以及美术等副科都不太关注。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非常大的总用,因此学校教师都将学生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德育与智育上,美育与体育就相对关注的少,随着体育的教育要求不断地提高,教学地位也就超过了美术,使美术成为了真正的副科;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对于美术课程没有一个正确认识,由于在语数英等科目的高强度学习下,美术课程在学生们的心理就成为了一种放松的游戏课程,随着学生的学习任务不断增重,这一现象也是越来越明显。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美术课程在教学系统当中的地位十分尴尬。 其次,学校得精神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在高效快捷的发展中,文化成为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创造力以及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成为了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多种文化碰撞交融,出现了许多值得考虑和深思文化现象。这样以来,就需要每一个人身心清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择性的进行接纳与吸收,在意我孤傲的转同文化为基础的前提下,对于外来文化进行选择性吸收,创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度民族文化体系,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发展与创新。 最后一点也是根本的要素,那就是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文化涵养还需要不断的进步与提升。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绘画形式,版画却一直被当做是西方的绘画艺术。事实上,在我国的历史当中传统的版画艺术已经存在了许多年,比如苏州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再到天津的杨柳青木刻版画,这都是我国艺术历史上的不朽丰碑。然而现阶段有许多教师对于版画艺术还是存在着许多的误解,并且认为美术课程就是简单的绘画教学,这从另一层面也体现了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缺乏。所以,美术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整体美术素质,不仅仅包括画好画,写好字,更需要更多的去理解与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专业面的宽度与广度。不断地学习识美术教师对于自身各方面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 三、关于吹塑版画课程的操作与实践以及效果呈现 在小学的美术教育中,关于版画课程的教学相对来说简单得多,相较于其他的美术专业课程来f,吹塑版画更完全与简单便捷,在课堂上的实际美术教育过程中操作性以及实践性比较强。除此之外,吹塑版画是一种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简单回话进行有机结合的课程类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需要将平时绘画所用的白纸用吹塑纸进行替换,这样以阿里不仅保留着学生对于绘画课程的熟悉感,还保留着对于吹塑版画的好奇心。学生对于全新的绘画方式以及学习,一般都有比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将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科学准确的利用起来,使得吹塑板胡的教学活动会事半功倍。 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基本上能够有效的开展吹塑版画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进行吹塑版画的制作中还会出现几个小问题。首先在绘制过程中,设计好的画面内容会显得有些窄小,学生的想法和思维往往都是天马行空的,但是受到画画篇幅的影响,以至于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显得有些畏首畏尾,进而就可能出现画面堆积,作品不够生动;其次,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工具使用方面的问题,比如毛笔以及颜料的水分控制等,水多水少都会影响到作品的整体效果,这时就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美术教师来进行引导和指点,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最后,在绘画完成后的印制过程中,对于受不利读的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成品之后的吹塑版画,画面质朴、颜色冲突明显、鲜艳醒目。再配合上其他相关的美术素材的使用与配合,使得作品更加灵动,完美。 四、结束语 吹塑版画是一种能够将作品效果进行直接显现的版画种类,它有着操作简便、物美价廉以及材料和获取方便等众多优势与特点。对于美术专业的初学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将吹塑版画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有利于改变小学教学内容中缺乏手工内容的劣势,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与锻炼。现阶段,将吹塑版画化纳入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已是势在必行,有许多出版社的美术教材当中已经采取了相应的举措。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当今美术教育模式的改变带来的影响 摘要:多年以来高等院校中的美术教育普遍呈现一种按部就班的现象,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因循守旧,不变的教学内容。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自己想,自己看,自己画”然后就进入放养的状态,是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却忽略了传统绘画基础的学习。对于刚进大一的学生来说既是新奇的也是茫然的,不禁会发出疑问,我这么画可以吗?这样的想法会得到认可吗?会不会被否定?老师会不会说我?都在想着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有新意,往往却忽视了对传统绘画基础的训练。在大学的美术基础教育中我们到底在学什么?我们的确是提倡引导学生质疑,启发他们探索新思路,W会独立思考,但是我们常说物极必反,一件事发展到了极致,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大家都去想怎么创新,怎么有新意,却没有了造型基础这块基石。在达到新颖的效果的同时却也丢失了造型基础。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基石;传统艺术;创新;结合 一、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学模式的确立对学科教学来说是必要的,毕竟在大学专业学习的阶段还是要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来上课的,大一的学生在进大学的第一年都要经过学校制定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其目的是给接下来三年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渐渐的乏了,静物台上摆着的静物几乎没有人画,请来的模特也是被无限夸张变形,完全说不上还有什么造型基础在里面,一味的想着新颖独特,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带动下成为了这个模式的传承者,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渐渐地忘记了要坚持传统绘画,甚至少量的坚持传统绘画的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会对自己的画产生怀疑,是不是太过于传统了。久而久之也慢慢的加入了没有基础的行列中。我们也就惯性的忘记了注重基础教育,一直在不断的想如何创新,如何变化。使传统绘画渐渐地没落,就像传统民间手工艺一样渐渐地失传或被遗忘。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都要在人物造型的举止动作方面就追求稳健、简单和自然的动作,在每一件作品中,人物都被赋予了更强的气势和活力,追求人物的整体感和结构感摈弃了鲜艳的色彩和琐碎的细节装饰,他们强调古代艺术的单纯性,同时尽力克服自己对装饰的放纵欲望。然而在现在的美术基础教学中,学生为了创新,使自己的画面新颖独特而不断的在画面上做加法,反而使画面显得浮夸和繁琐找不到主体,没有了传统绘画的影子。 是的,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发展,艺术也要发展,美术的基础教学和其它的基础教育一样,也要跟紧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不断的发展变化。可是坚持传统绘画的基础训练不是循规蹈矩而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它就像做房子时要打的地基,只有地基牢固才能放心把楼层做高一点。教学内容其实也有涉及到绘画基础的训练,然而教学目的仅仅是达到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条,那么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却没兼顾到。现在很多高校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并没有重视教材的使用,光凭想象力,偏向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导致了很多学生的作品偏向于平面化,体积空间的概念很匮乏,画面效果缺少厚实感。高校确实需要重视培养学生人格、文化、创新以及审美等方面的培养,还应该重视学生绘画技巧以及美术知识方面的教学。 二、教学模式的改变对传统美术的认知带来的阻力 由于近几年反映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教学过于传统化,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美术专业理论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此番见解呼声很高,并且反响极大,引起了很多高等院校的极度重视,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随着这种教学制度的进行越来越普遍,学生们的思维也越来越活跃,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作画方式越来越新颖,绘画材料也越来越丰富,不仅仅局限在铅笔,油画 水彩 水粉等材料,但是正是由于现在的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兴盛,反而把传统的美术教育抛到了脑后,学生一味的找寻突破,想着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画面不同于其他同学的,题材和作画方式更加的新颖独特,可是在整张画面中却找不到传统绘画的影子,对于作画技巧,对于形体的点、线、面,结构与构成,透视与空间,明暗与调子的概念越来越不重视,这对于中国美术教育是不是也是一种损失呢?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凡事都有两面性,因此当我们在进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意义与作用的时候,不妨也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来看。 1.积极方面的影响 我国的近现代美术教育,自上个世纪初至今日已经整整走过了一个世纪的旅程,它给我们现今的高等学校里的美术教育教学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为本世纪的美术教育教学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这 21世纪的初期,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信息更新尤为快速,网络的宣传力度也在上升,人们接收新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了,所以美术教育的教学制度在在更新,新的教学制度的实施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范围能力,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当中进行思想再创造,老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国内外艺术大师的作品,讲解艺术大师的艺术精神,使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欣赏和感悟大师的艺术作品感知自然、感知生活、感知大师的艺术精神世界,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了良好的思想观念,这对于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 2.消极方面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美术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渐渐地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是改变并不是完全的放弃,从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它的优势所在,否则也不会延续这么多年,然而现在出现的状态是重视创新和创造大大的超过了以绘画基础为基础的创作,传统绘画技能远远的消失在脑海里,找不到传统绘画的影子。学生们的思想已经慢慢地将传统画法遗忘,这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美术教育 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以来,我们农村学校也开始转变观念,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美术教育也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努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是我们的责任,那么如何来实施美术教育呢? 一、巧用教材,让学生均衡发展 在我们农村学校,没有美术教具,怎么办呢?我们有其他各科教材,那么我们就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来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数学等教材里都有很多与美术有关的内容,精美的教材设计和每一课都有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每一课都有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是为了通过直观感受来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的,我们正好利用这些插图学习美术知识,这无疑也是一个提高美术学习兴趣的好机会。当然在美术教学中,更需要人文学科的理论基础、语言修养和广泛的社会知识。美术课主要以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两者存在着互补性。这正好体现了美术新课标中学科之间的整合,而且在上课时,利用课文插图结合课文文字内容进行讲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语文课本中的《桃花源记》这一课,配备的插图非常美。书中有一整张纸画了一幅桃花图,几棵正在盛开桃花的桃树,背景云雾缭绕……我首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然后又引导他们感受了图画的美。这样我就增加了美术的内容,在这幅画面中为什么把桃花画得这么美呢?画面中树和云是怎么画的?运用了哪些色彩?这样用有什么好处?如果要你画桃花树你会怎么画?等等。这样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灵活地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探究性的美术活动,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图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二、农村教育,就地取材 在教学工具缺乏的情况下,通常因为没有美术器材而很难开展美术教学,觉得这样上美术课根本没办法上。但是我还是从实际出发,在绘画教学中主要以铅笔、圆珠笔为工具,适当增加线描画的内容。 例如,在上手工课时要用到的一些材料,有些学生买不起,我就倡导学生收集一些香烟壳或一次性水杯等废弃物,有的时候学生没有,我就拿报纸、矿泉水瓶、果奶瓶等充当,通过引导教学,简单地示范,拓展学生思维,学生就有的卷、有的折……作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手工作品,而且效果非常好。这样既让孩子爱上美术课,也为环保做了贡献。谁说农村的孩子不聪明,只是我们没有正确引导而已。 三、改变学生的角色,变被动为主动 每一位老师都会这样说,在新课标理念下要改变学生的角色,变被动为主动,但是真正要做到是不容易的。以前在我们的教学中,我就发现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他们认为学习只要每天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行了,不管懂不懂。美术课就更不用说了。如何改变这样的习惯,让学生爱上美术课、主动学习呢? 1、创设教学情境 当然老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对美术内容尽快了解,产生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鸟语花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我先让他们参观整个校园。再设置一个活跃的游戏,上课前让他们绕着校园走一圈,边走边观察校园,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使学生明白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动静结合,丰富学生的感官,增强兴趣,为画出丰富的画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 2、让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钻研知识的过程,农村的学生一般不懂自主学习,更不要说钻研了。因此,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思维由浅入深,最终解决问题,并有新的发现和启示,提高学生独立取得知识的本领。 3、引导学生表现发挥 @一环节既是学生主体性实践和认识活动阶段,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我们在指导时,一方面要让每个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又要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状况,有针对性地辅导,使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特别强调进行合理的夸张,使他们的作品更具有欣赏性。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无时无刻都能享受到美、感受到美的魅力,这样学生对美术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在美术课中不再是“我没东西可画、我没有材料无法做……”在农村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把学习策略让给学生自己掌握,能促进学生独创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综合训练,使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进一步升华,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美术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个性培养 摘 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社会需求的人才,不仅仅是带着毕业证书从学校出来的毕业生,而是具备专业技术修养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和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这类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科专业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个性的美术教育所带给他们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所以美术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个性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育;个性;应用型人才 1 美术教育对应用型人才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从一般意义上讲,“应用型人才”通常是指与一般人相比,有较高学识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并且具有更好思想道德品格,能通过其工作和劳动提高组织效率的人。“个性”往往强调的是个人的性格特征。从心理学角度解释, “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表现,也称本性,由气质、性格、兴趣、才能等组成,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个性在美术领域中表现得尤为重要,而每个人的个性发展都需要有利的引导和培养,使个性的正面因素得以扬长和发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个性特征,因而美术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个性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德国美学家席勒于1795年发表了《美育书简》,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明确提出“美育”这一概念,被人们视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在《美育书简》里席勒提出了这样一个主题思想:自由不是政治经济权利的自由行使和享受,而是精神上的解放和完美性格的形成,因此达到自由的路径不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是审美的教育,至少是先有审美教育,才有政治经济改革的条件。 作为审美与教育的融合,美育是在一定的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美的事物为材料和工具,通过审美活动来激发和强化人们的情感体验,使主体在审美实践中,受美体的熏陶感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进而建构起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和形成创造美的意识,并最终使人格得以完善的过程。美育自身的理论定位,从理论上讲,从属于美学;从实践上讲,从属于教育,美育是个体审美心理建构的教育,是实践美学对美育的看法,但是审美教育终究不能包括美育,相反,它被美育包含着。审美心理的建构,人性的完整与自由的实现,这就是审美教育的实质,亦即终极目的。 2 美术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方式 2.1 个性化培养 美术学科人才的个性发展能提高人的身体心理素质,加强人文艺术修养,激发艺术审美情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其行为特点来进行教学活动,达到其表现个性特点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很重要的一点是观察分析人的个性特点,对他们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不同色彩个性特征的人区别对待,根据其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认识自己的风格特点,促使他们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运用在学科专业的研究中去,这便是教育常说的“因材施教”的问题。教育的发展在实践中改革,在“因材施教”中发展,这便延伸出来了现代教学内涵的“因性格施教”的教育方式。人的个性包括兴趣、习惯、智能、气质和性格五个方面,其中性格是个性的核心。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和社会经历不同,所受的教育和兴趣爱好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所以,个性发展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学依据,要做到因个性施教须研究和掌握每个人的个性。 人的个性表现出来的倾向性往往给人以直观的感觉。不同性格的人对于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的敏感度也不一样。在美术实践课堂教学中,每个人对绘画的理解和表达是不一样的,性格豪爽的人善抓大感觉,用笔大胆洒脱;性格文静的人则表现出工整细腻,一丝不苟的状态;性格严谨的人喜欢追求客观的真实;性格偏执的人则偏爱主观的表现。 “倔强”、“执着”、“固执”等鲜明的个性带入到美术学科中,显现出对艺术追求更加执着的状态,这样就促使人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往往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文雅”、“平和”、“柔弱”的个性特征温和的人,往往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有时这样的人反而性格更洒脱,古今中外艺术家留下的经典作品,往往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留下了许多名作。 所以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便是社会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的原因。美术教育必须尊重它,发扬它,包容它。个性发展是美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美术而言,失去个性,即意味着失去了生命,而失去个性化的美术教育同样是没有生命的。 2.2 创新意识培养 创造力并非少数人所特有,创造性是人所普遍具有的潜能,美术教育的个性发展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现代社会需要知识能力全面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个性的美术教育能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个性的美术教育能培养人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符合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要求,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美术教育的特征是很明显的,个性的美术教育恰是培养人才发散思维的最好途径。美术教育训练人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教育的个性发展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提升自我修养,开拓眼界,发散思维,激发人们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因此不管是何种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这正是美术学科为培养个性的应用型人才奠定的良好基石。 当今社会需求的人才并不缺少技术型人才,缺少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培养出来的创新人才能够进行各种创新活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激情,积极进取与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敢于质疑与向权威挑战的大无谓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与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应用型应用领域中的各种项目,应用型人才良好的的个性能引领产品的开发研究,设计制作,工艺技术生产技术改造与创新,应用型人才人才良好的的个性能支配其进行良好的的个性能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与艺术创作。同时个性的应用型人才也能充分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发展变化的需要,满足社会各种需求与心理需求的发展需要。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方法 摘 要: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它的改革与发展关乎全体国民素质的培养与民族的进步!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且取材于现实生活,因此,美术教学“生活化模式”是有效开展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回归生活 “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是指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美术的紧密结合,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注重幼儿的自由创造与想象,使幼儿美术教育体现生活化特征,实现生活化价值,让美术真正融入幼儿的生活。生活化美术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把生活中常见的、幼儿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材料充实到美术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使其体验美感。生活化的活动材料、活动形式,有助于幼儿的自我表达,体验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助于幼儿个性化的发展。笔者结合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谈谈对生活化美术教育活动的一些体会。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1.幼儿现实生活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础。 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应该是生活的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3]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幼儿必须通过自己的操作、尝试和体验,积累经验,建构新知。源于幼儿经验生活的美术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他们满怀热情和智慧去探索、发现和尝试。因此,幼儿园一方面应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旅游、劳动、游戏等,给幼儿以亲身体验,帮助其丰富直接经验;另一方面应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幼儿扩展经验,广泛收集照片、图片、录像、书籍等,让孩子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当孩子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断互补,感受越来越丰富时,就为他们的美术表现和创造作好了铺垫。 2.幼儿的精神生活需要借助美术教育得以升华。 “儿童具有生动的精神世界,儿童的精神世界包括真、善、美。”在孩子的视野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关注儿童的生活,我们更应关注儿童的精神生活。这种生活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而是一种想像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儿童美术是儿童心理世界的真实流露,是他们内在精神生活的外部显露。孩子们可以通过绘画等形式将内在流动着的思想以及感受一一表现出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技巧训练,而是以美术为手段,解放幼儿的那种活泼、自由、纯真的天性。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应追寻幼儿的精神生活,选取与幼儿的生命律动合拍的对象,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灵感受,帮助幼儿丰富和扩展精神生活。 二、创设生活情境,美术教育形式生活化 皮亚杰说过:“儿童学习的途径应具有生活性,更多的是在生活或类似生活的情境中学习,而不是在美术情景中学习。”生活本身为美术教育提供了很多的资源,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包含大量学习美术的机会。凡是幼儿每天经历的衣、食、住、行、学、玩以及与人交往等实践活动,都是可被利用而且应该恰当被利用的美术教育契机。因此,美术教育不能游离于生活情境而抽象说教或机械操作,教师应精心设现实的生活化情境,丰富幼儿美术教育形式,让幼儿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中获得美的熏陶。 1.利用环境熏陶开展生活化美术教育。 环境熏陶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若能为幼儿创设富有美感的环境,就会给予幼儿启发,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激发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欲望。教师应该重视美术氛围的营造,通过实物、图片的收集、展示,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等各种途径,创设富有情趣性的生活化的美的情境,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如,在“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活动中,教师通过环境布置、作品展示渲染喜庆、热闹的氛围,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如剪纸、蜡染、年画布置活动室、走廊,让幼儿感受生活中美的元素,体会人们过新年时互相祝福的美好情感,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还有助于幼儿形成热爱生活的态度。 2.利用主题活动开展生活华美术教育。 主题活动中的生活话题对幼儿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可成为幼儿美术生活化教育重要形式之一。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亲身感受生活,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大胆地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自我表达,激发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如主题活动“我骄傲――我是上杭人”,幼儿通过实地参观与观看图片、录像欣赏家乡的名胜古迹,再用写生画、拓印画、装饰画等美术活动形式表现出这些秀丽的风景。这次活动不仅使幼儿获得了相关的美术知识与创作技能,还激起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3.引导幼儿根据材料特质创作能反映生活内容的作品。 生活中很多材料可以为我们所用,但要怎样用才能让每种材料的特质得到发挥,让幼儿作品更“独特”,从而更好地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呢?这就要教师多动脑、多动手,不断尝试与探索。例如,在一幅画中,满天的星星是幼儿用涂改液点出来的,一捏一点的操作过程,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小手肌肉,还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兴趣,也让画面更有立体感。又如,在中班开展主题活动“农家乐”时,教师让幼儿用自制的“面粉橡皮泥”制作大蒜,面粉团柔韧有劲道,幼儿兴趣极佳,做出来的大蒜形象逼真。再如,班里一个幼儿家里装修,购买了许多大型电器,家长便把废弃的大纸箱送给了幼儿园。教师由此想到:使用这些大纸箱于自然景物的创作,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于是教师就结合主题活动开展了美术创作活动“万里长城”,引导幼儿在纸板上用线条进行装饰,之后再利用刻刀、一次性筷子等工具进行加工,使它们展现出一种凹凸的立体效果,再配上瓦楞纸原本的横、竖条纹,最终展现的作品自然美观,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幼儿美术教育的可教性与不可教性 针对于目前就我们所调查的问题和对美术教育的优势分析,幼儿美术的教育中90%是不可教的,只有10%是可教育的。玛利亚・蒙特梭利最早在1907年提出了“环境教育法”,她认为“环境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其实,现行的环境教育法在我们幼儿的美术教育中是最具可行性教育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孩子的个性发展,而且还培养了美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创造美的技法训练。 1 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不可教性 我们的家长拿着孩子满篇“乱画”的作品让专家点评时,一般专家会说出这样一句话,“有灵气”。而有时家长把自认为很“整齐、很干净”画得很好的画拿去让专家点评时,专家却说“很匠气”。什么是“灵气”?”什么是“匠气”?其实“灵气”是孩子个性的显露,孩子激情的碰撞,孩子认知的表达,是心中的力量在纸上得到了张扬。而孩子的“匠气”是指孩子注重了技法的表达,内容的再现,是一种匠人的“手艺”显露。这种“匠气”,正是孩子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大杀手。不管孩子有多大,他都有自已的见解和意识。这种见解和意识是别人教不了的,只能在教学活中去有意识地去保护这种“见解与意识”,让其扩大化。这就是“灵气”。这种“灵气”在世界上只有自已具有,独一无二的。 孩子的造力不可教:创造力,不等于模仿力。对于孩子来说,创造力的培养,就是对未来的负责。美术中创造力的培养主要是养成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良好的思维方式的养成,主要是靠美术工作者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训练方式。比如:一节美术课,老师让孩子们在河滩上捡自已喜欢的卵石,最后把你捡的卵石进行描述“它像什么”。这样以卵石为切入口,提供孩子更宽广的创作空间,让孩子的想象力飞得更远。假如反过来,让孩子们在河滩上捡像鱼一样的卵石,看似未变的课题,却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后者对孩子的创造力的培养给予了定势,让思维只能在一个点上而没有散发。所以,孩子的创造力的培养是受老师对孩子思维方式训练的结果。 孩子的审美不可教:如果有一天,孩子把天空染成了血红,把太阳画成了深绿,或许你会大惊,孩子们为什么违背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其实,你犯了一种错误,儿童画的美丽是在于孩子心灵的反映而并不是自然的写实。所以,好的儿童画创作者他所亲身感受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的生活体验是那样的纯朴无暇的。孩子的审美,是对生活的体验,成人的审美是对生活的经验。关在教室中的孩子是画不出感动天地的佳作,进入生活中的孩子会完成泣鬼神的好画。所以,孩子审美的培养全在生活的感知力和发现力,是不可当技法传授的。 2 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可教性 说到“不可教”,好像认为幼儿美术教育是“自我行为”的一种游戏,其实不然,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还是有很多是可教的,只不过在“教学”的比重中占的比较少。这种可教性是很依附建立在孩子共性的基础上的。也可这样说,幼儿美术教育中共性的东西可以引导进行传授,个性的东西需要进行保护,扩大并予以张扬,是不可传授的。 孩子的协作构建可以教:在很多美术活动中,有些时候需要的是协作。幼儿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个体劳动”,有时也需要 “集体劳动”, 因为这种集体活动更好的让孩子在协作中达到思想交流,能彼此得到借鉴,所以在这种协作中老师可以因人而宜进行有利的引导,达到协作高效的目的。同时在“个体”任务的完成中,老师也可以在尊重孩子思维的情况下给予引导和建议。孩子的协作构建主要培养孩子利用集体的智慧达到自己思维训练的目的。 孩子的后期技法可以教:根据孩子在前期美术操练活动中的“个体”任务完成情况,可以帮助他在后期作品效果上适当的进行技法传授,但不得改变孩子作画的初衷。 由此,根据现行的“生本”教学理念,结合我们目前的教学分析和调查的现状,得出以下结论: (1)专业教师不等于专业教学,好教师要观念先行,用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方法。遵循幼儿美术培养的是社会型人才,是孩子思维训练的一种手段,是孩子能力培养的一种途径的规律。不是单一的技法传授。只注重技法,不尊重孩子认知是不可取的。 (2)幼儿美术是孩子内心世界的反应和对事物认知的表达,因此,美术课只不过是孩子生活体验和认知结果的展现。要上好美术课就得需要关注孩子的生活和认知。 (3)教师与家长欣赏儿童画,不应戴着成人有色眼镜去欣赏,应学会用儿童的心态,在尊重儿童的情况下,去认知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的参与度、表现力和思维形成,而不应只看到结果和单纯的“像与不像”。 (4)好的儿童画书籍是帮助儿童提高审美力和鉴赏力的,而不是帮助他们去掌握各种技法。幼儿美术中,“无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教无定法,其实幼儿美术表现也无定法。只要孩子们把美术当成了一种“好玩”的游戏,尽情发挥,不需要其他的约束就可以了。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少儿美术教育 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与课改的逐步深入,如何充分挖掘少儿美术教育资源,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它是中、小学美术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少年儿童基本美术素养,陶冶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形成和发展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少儿美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长期以来不受人们重视而涉及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一个缺欠,其对孩子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这里浅谈几点: 一、少儿美术的激趣功能 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也认为教学效果如何,主要看它“是否在学生中间造成一种愉快的兴奋”。在相声、小品被众多人所喜爱的同时,与其有相似之处的卡通、美术也迅速得到了广大青少年儿童的青睐,当日本等的卡通、美术涌进我国时,也带动了我国卡通、美术的发展。现在少儿每天看的动画片,几岁小孩、甚至十几岁的青少年如饥似渴地翻看的卡通、美术书籍,均成为青少年儿童的主要精神食粮之一。究其原因是:一方面由于少儿的生理、心理条件,造成少儿观察事物时只注意观察他感兴趣的或者他所观察感觉到的部分、这一部分信息被夸大的存入大脑,而另一部分不被感知的则被简化或忽略,所以少儿在再现物体时(绘画过程中),画出了具有夸张变形的物象。少儿在观看动画片、卡通中通过夸张变形的形象时,与自己头脑中存取的形象或者和自己所描绘的夸张变形物象正好“不谋而合”,于是产生出一种无意识的“亲和力”、“亲切感”和“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倍受少儿喜爱。另一方面这种被夸张了的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往往有很多反常和出人意料的结局而有激趣的功能,这就更一步受到少儿的偏爱。所以少儿在电视机前搜索一个又一个的动画片频道不愿意关上,独自拿着一本又一本卡通美术书翻阅不愿意放下,在上美术欣赏课时对一幅又一幅美术作品仔细品味而不愿意下课,并且少儿边看、边笑、边议论……。在小学美术课引入少儿美术,有“增进食欲”的作用,其如让学生在吃白米饭的同时,有滋有味地品尝着各种香甜可口的、原滋原味的纯天然的蔬菜、水果一样,其色、香、味、形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位少年儿童。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美术课,通过美术教学,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局面,达到了使全体学生的素质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目标。 二、少儿美术的双基素质功能 少儿美术的“双基”指:有关少儿美术的初步含义、基本语言、特性、作用等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选材、立意、构思、趣味构成与表现手法、造型绘图等操作技能。通过少儿美术的教学,学生获得了有关少儿美术的基础知识,形成了有关的技能。 三、少儿美术的陶情、育人功能 (1)美术中的艺术形象对学生的陶冶 一方面少儿美术中的艺术形象虽然大多数用笔练,但决不是草率乱涂画而成的,而是通过作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再经过夸张变形并反复修改而得到的形象,该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并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在辨析美术中人物的高兴与悲哀,憨厚与奸诈时,除了能更直观、形象地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思外,还感觉到作为人的多样性、复杂性,同时也被有这样优美的艺术形式而陶醉。 (2)美术内容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的影响 另一方面,少儿美术的育人功能表现在,少儿美术的内容所反映的主题有很多是表现少儿身边的人和事,反应了人们优良的或不良的行为习惯的,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使少儿在感受这些艺术形象的同时,心灵受到净化。例如:《小大人和大小人》(见图1)中小女孩的幼稚行为,暗示了爷爷以前对孙子的“爱心”,表现了现在孙子对爷爷的“孝心”,以及从这幅画中反映了小作者纯真的“童心”,少儿在欣赏这幅画时,无一不被小女孩幼稚的语言逗笑,在开怀大笑的同时又无一不被小女孩浓浓的“孝心”所感动,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小作者作画的目的是赞美小女孩尊敬长辈的好品质,并不自觉地从中受到了教育。 (3)美术教学能让学生笑对人生,再者,这些幽默的表达形式能使人愉快,陶冶人们的情操,并让人们学会笑对人生。美术是一种具有强烈幽默性的绘画,什么是幽默呢?“幽默带来快乐,使人从痛苦的经历和情绪当中挣脱出来”。我认为:幽默是人的一种能力,幽默是人积极向上的一种力量,幽默是人的一种素质。没有幽默,我们的生活就如每天喝白开水一样乏味,而有了幽默,就好比有了牛奶和各种果汁、饮料一样有滋有味而充满阳光。特诺?赫伯在其所著《幽默术》中写到“为了应付人生大大小小的挑战,你需要力量──不论你是为人父母或为人子女,是老师或学生,是台上讲道的或台下听道的,是售货员或消费者,是老板或职员,是上司或属下。这正是我在本书要特别强调的──需要幽默的力量!”,接着又写到幽默能“增进你与他人的关系,并改善你对自己真诚的评价”,幽默还能“解除人生压力,提高生活的品质”,“它不是轻视,它的精义是爱”。当幽默与你同行时,“你也会得到向上的力量──这是必然导致成功的途径”。著名美术家方成也认为:“幽默最直接的好处是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一个具有幽默品格的人能迅速吸引他人亲近你并与你相处、与你共事、更进一步与你合作。而合作能力是当代人素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能很好与他人合作的人是一个容易获得成功的人,通过成功能使人产生自信心,有自信心的人能在困难面前“笑傲江湖”、并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因此,幽默也是人迈入成功殿堂的“助产术”,而美术则是幽默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实践表明,通过少儿美术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这样,绝大多数少儿能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健康成长。 四、少儿美术的创新素质功能 传统教育中培养出的学生在老师的导演策划下“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机械地重复着一个又一个标准答案的练习,他们“墨守成规”、“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一步”,培养出的是思维僵化的一台又一台“复印机”式的“人才”。“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激发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实践表明:少儿美术教学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因为少儿美术的构思要求我们“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地想别人之没有想的、画与别人构思不一样的画,例如:在少儿美术的创作中,如果50人中有45人用同一种构思完成了作品,只有5人用其他的构思,大家会一致认为这次创作是失败的,实际上这50人应该有50种不同的构思或者更多。总之,通过一幅美术续画的构思与创作,同一主题的不同构思与创作等的练习,对学生进行纵向、横向、逆向、发散思维等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所以,“少儿美术让孩子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启迪他们的智慧”,这一学习过程是更具创造性的学习。 美术教育是少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少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能激发少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因此美术教育是少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不断地探索少儿园美术教育的方法,也就成为了少儿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下面,我根自身从事美术教育的经验,浅谈少儿美术教育的一些方法。 1.培养少儿的观察力,引导少儿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我们首先应该教会少儿观察,不教会少儿观察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就无法进行审美教育,也只有少儿亲自观察事物,掌握对象的主要特征,才能对它们有一个较完整、生动、形象的了解。在少儿生活中,教师通过观察他们的交流,找出其兴趣点。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少儿的观察能力,从少儿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提高注意力,引导其亲身体验,感受现实世界的运动感、力度感、节奏感以及和谐感等,形成少儿对这些特征的敏锐的选择能力,防止少儿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或者走马观花,使少儿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少儿生活经验的积累,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教师应为少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在少儿的美术教育实践中,教师应为少儿提供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美术活动环境的创设应加强游戏性,以培养少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兴趣,减少绘画过程中的枯燥感和挫败感,让绘画真正成为一种少儿喜爱的游戏,让游戏成为少儿不可缺少的生活。例如,布置一些少儿喜欢的游戏情境,放一些少儿感兴趣的玩具,多种美工材料,以及少儿喜爱的美术作品和布置少儿作品展示墙等等。著名的少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生性好动,游戏为生命。”“爱游戏”是少儿最重要的天性,游戏是少儿的基本活动。少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工作,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充分的、健康的发展。少儿只有在愉快的游戏环境中才能充分感受美、表现美,并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 3.适当地教少儿掌握美术表现所必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少儿的作画能力 美术教育中曾有一些讨论,就是既要培养少儿的创造性,那么老师要不要教孩子?老师不教干什么?众所周知,在绘画活动中,常会出现这样几种现象:有的少儿有很强的创作欲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能,少儿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能用简单的色块、符号来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少儿的表现欲望。所以我认为,虽然少儿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是少儿顺利进行美术表现的工具。所以我们将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整合在一起,没有过分强调技巧,而是让少儿通过探索来主动学习和掌握技能。 采用多种形式,如涂色、粘贴、印画、泥塑、折纸、雕刻、编织等加强少儿的兴趣感,不断地提高少儿的作画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除了组织孩子根据自己的画编小故事,教师还可以结合各学科教育活动开展美术活动,注意引导少儿灵活运用在不同学科中获得的知识。如:在讲故事以后,引导少儿用美术(绘画、泥塑、小制作)来表现故事内容;又如外出参观回来,让少儿用绘画来表现参观时的情景。少儿园还可以在课室走廊开辟美术作品展示栏;开展少儿美术兴趣班,允许少儿在创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纳孩子不同的创作结果,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每一期美术兴趣班举办画展,通过展示、比较,让美术成为少儿表达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体验作画的快乐,激发作画的兴趣。 4.绘画活动中,采用积极强化的办法,激发少儿自信心 (1)语言强化,如“你真聪明。”“画得真有趣。”等。 (2)动作强化如微笑点头等。 (3)实物强化如奖励少儿一支画笔等。 (4)欣赏强化如让某个少儿在全班少儿面前展示他的作品等。通过这些强化创造行为的方法,并与适当的技能练习有效结合会使少儿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确立自信心。 5.做好家长工作,使他们和教师一起,运用少儿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作品 绘画是一种表现创作活动,有着很多的想象创作空间。少儿的绘画作品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艺术价值,但绘画本身却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以少儿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画,每个孩子的画都是与众不同,想象都是很丰富的,画中都有着天真活泼、生动稚拙的美。 但是,在工作中我常常听到家长这样评价自己孩子的作品:“你画的是什么呀?你看人家画得多好?”因此,我感觉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家长提高对少儿美术的认识,如家长会、少儿画展等。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合作,以鼓励的方式加强少儿对绘画的热爱。做好家长工作,任重道远,它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总之,美术教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美术教育这个工具,使美术成为有效促进少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手段,促进少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少儿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使他们将来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