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鉴赏论文:试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式的新变化 根据教育部“面向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战略规划,美术教育当然也应该加入到这个教育改革的行列之中。将中国当代教育新的理念运用到美术教育中,可以说为美术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以往美术教育更强调对具体美术作品的理解和学习,它的好处是可以对某一件或几件作品有深入的理解,但也使学生只会欣赏学过的美术作品,而对新接触的作品无法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和鉴赏。这种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其创造能力也受到局限,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设置了“美术鉴赏”内容系列,与以前课程设置虽存在一定差异,但只要把握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活动有其共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涵的探究这一过程,就能在美术鉴赏课中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眼、动口、心悟、述情、探究的鉴赏习惯,让学生‘动”起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帮助学生发现、理解作品深遂而复杂的内涵,促使学生鉴别与评价美术作 品能力的生成,逐步提高鉴赏能力是有可能的。 新教育改革后的美术教育突出了鉴赏基本原则的重要性,以及鉴赏原则与鉴赏实践的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构建交流式的课堂教学。就是说要让学生在进行鉴赏活动时,和老师交流、和作品交流、和同学交流。老师不是学生学习信息的唯一知识来源,可以通过不同渠道,采取不同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的。如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去网上搜索信息,去外面做调研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研究式的学习,进而完善素质教育。 多样性和选择性是这次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 5个系列、 9个模块。美术鉴赏的教学内容更多的关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间不但获得必要的美术知识而且通过一些作品的个案分析与专题实践活动使其鉴赏能力能够提高。另外,还注重帮助学生从哪些方面获取信息,怎么去获取信息?在教材的呈现上面运用一些提示性的句子和图形、图表来展开,这也是美术鉴赏中间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强调图文结合,此外比较多的使用一些图表和图形,这就使得知识要点能够一目了然。 美术鉴赏课,第一次把美术作品按艺术语言分为: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在课程编排上增加了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从而加大了写生的感性认识。这样在于具体作品的联系下,更好的理解了鉴赏的原则;在逐渐掌握鉴赏原则的情况下,更好的理解艺术作品。 具象艺术是人类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流传着许多关于画家如何真实的表现客观现实的故事。《清明上河图》第一个版本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著名画家,宋徽宗时宫廷画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所以被称为《清明上河图》故宫藏本。《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和自然风光。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汴京郊外春光;第二段是汴河场景,第三段是城内街市。作者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艺术表现能力这幅作品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 美术鉴赏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种综合的审美活动。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所以说,美术鉴赏是一个综合的学习过程,是知识与审美的结合,能力和实践的结合。当学生拿到一副美术作品时,通过学生的直观感受、内心体会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然后,因为美术作品的产生涉及到方方面面,当学生根据作品查阅资料的同时,就在无形中吸收了更广、更综合的知识。最后,学生综合自己的理解运用到作品的理解、阐述中去。 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摒弃单纯重技法的枯操训练,在不抛弃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将传统的文化、审美教育融于美术鉴赏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应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有效创设课堂情境,潜移默化地将知识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自我实现学习目标。下列两种教学方式是美术鉴赏教学的新方式。 1.将影视、动漫文化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知识 新课标要求翻门能更深入地开发人文内涵,学生除了文化知识的积累外,教师可采用各种媒介,分析、讲解作品是鉴赏的主要途径。由于个人知识的积累总是有限的,单纯语言的描述又相当贫乏,在这时将影视、动漫文化引入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影像、动漫文化更广泛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的美术文化,都能在影视、动漫片中得到直观的了解 。 2.将音乐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艺术是相通的,音乐则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应,在美术鉴赏课中适当地引入音乐欣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美术作品有很大的作用。如:在鉴赏《韩熙载夜宴图》时,用多媒体展示图中的三个片断:(1) 听乐中配以优雅的琵琶曲,让同学们体会东方艺术含蓄内敛的韵味中体悟人物的神情和动态;(2) 观舞选配以狂燕栩击鼓声让学生的鉴赏情绪高涨;(3)清吹则在配以悠扬的笛箫合奏中陶冶;在鉴赏《清明上河图》时以低沉幽雅的洞箫曲引发学生回归到遥远的北宋时代,教师要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们的思绪在优美和谐的氛围中自由地驰骋。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论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摘 要】新课改的实行,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德、智、体、美都不能落下。因此,美术成为高中教学中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术鉴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获得身心的放松,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美得享受,陶冶情操,培养学生优秀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新能力等。针对我国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本文重点论述了在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一些高效的教学方法,仅以最诚挚的心拿来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法 相比专业的美术生而言,普通高中生几乎都没有什么美术的底子,基础几乎为零,对于这些学生,美术教师不能像专业美术生那样要求,也不能不做要求,因此这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21世纪的今天,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技术性人才,所以高中美术也成为高中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那么,怎样才能让美术鉴赏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呢?怎样才能让教学效率更多的提高呢?怎样才能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分析。 一、调整课堂氛围,增加师生互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学习会更有动力。教师教学质量也会更高,从此良性循环,教学效率就会显著提高。例如学习人物速写时,首先学生要了解这个人物的整体特征,需要两个人共同磨合去进行。因此教师不仅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合作,自己也要加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进行速写,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进师生感情,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与速写能力。 二、改善教学方法,引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代教学的潮流,大部分教师都在引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将知识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直接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复习,进行知识竞赛等活动。比如美术课程分为绘画课、手工课和欣赏课,绘画课和手工课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而欣赏课如果只是靠课本上一些图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多媒体了,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图画作品制作成ppt,播放给学生们,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欣赏到美术作品,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也是百利无一害的。 三、建立健全制度,合理安排课时 在学校方面,可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科学合理的安排课时,避免其他学科教师占用美术课的时间,也不要让美术老师偷懒让学生上自习。另外,最好的安排是每周两节美术课,虽然不是专业美术生,但是要配备专业的美术教师,提供专业的美术工具,像画板、画笔、颜料等必备工具,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四、引导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辅助工具,起着重要的辅导作用,所以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要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去探索美术里边的奥秘,去发现它的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循序渐进,增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生们画画的时候,不能一气呵成,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都说“万事开头难”,所以在最初启蒙阶段要教给学生最简单最基础的内容。就拿“画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来说,学生们开始接触画画,没有系统的步骤,对事物也没有那么深刻的观察与印象,因此在讲课时我告诉他们不用画出生活中动物的样子,只需要用简单几笔勾勒出轮廓就可以。比如画小狗,我告诉学生们想象小狗有哪些形象比较突出的部位,哪些是它的特征,学生们回答耳朵是小小的,尾巴长长的,还有小胡子,通过这些,我将小狗用一个圆形当做头,然后画出身体,尾巴,胡子等,一直活灵活现的小狗就出现了,学生们见到画小狗如此简单有趣,就纷纷动手画了起来,有的画的小猫,有的画的小鸡,各种各样的动物,虽然有的好有的坏,但是成功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帮助他们发现了美术的乐趣,使他们学习更有动力,课堂效率越来越高。 六、因材施教,正确指导 不同的学生家庭背景不一样,个人性格不一样,对美术的感受也不一样,有的学生从小生活在美术世家,对美术有着一定的天赋也有一定的功底,而有的学生从小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教育,缺乏对美术的认知,还有的学生天生调皮爱玩,对美术的艺术气息不太感兴趣,面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针对每个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以此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到美术的学习中来。 七、举办活动,开展第二课堂 所谓的第二课堂就是举办的各种知识竞赛活动,平时,班级里可以举办一些美术知识竞赛、剪纸大赛、绘画比赛等与美术相关的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加,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 综上,是我对美术教学的一些看法,其实想要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只要学生用心学习,教师用心教导,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而学生用不用心,就要看教师有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研究 摘 要:“翻转课堂”是近几年来现代教学体系中一个颇为流行的概念,将“翻转课堂”引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从翻转课堂与高中美术鉴赏课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当前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运用“翻转课堂”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翻转课堂;美术鉴赏课;教学现状 一、“翻转课堂”概念阐述及价值分析 “翻转课堂”是一种由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讲解自主学习,然后再回到课堂上与教师或同学进行分享、交流的教学形态,它以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在信息化技术的辅助下,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教学视频的录制、传播和学生的利用中开展自主学习,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 具体来说,“翻转课堂”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局限。在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最大的局限就在于“教”与“学”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和场所内完成。而“翻转课堂”却能让学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开展自主学习。尤其是对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而言,通过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学生能够自己掌握内容。(2)它重构了以往的教学结构。它可以实现“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整个学习过程,由学生学完教学视频后再向教师反馈学习问题,以提高整个教学环节的效率。 二、“翻转课堂”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较多优点,但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美术鉴赏课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艺术性。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并不能完整地使用自己的语言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描述出来,加上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问题意识,很难发挥“翻转课堂”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高中美术鉴赏课在高中教学体系中并不算一个特别重要的主修课程,因而在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的配备方面依然存在不够完善的问题,这也容易导致翻转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三、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翻转课堂”的改进措施 1.完善提问鼓励机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主动地完善提问机制,针对学生提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讨论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提问的兴趣。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积极提问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营造生动活跃的答疑解惑氛围。例如,在讲解“古代花鸟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朝代的花鸟画分析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问题。如“工笔花鸟画与写意花鸟在画法上和风格上有何不同?”“花鸟画的画法和时代的文化背景有何关系?”当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之后,教师还可以适当分享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比对两者答案的共同之处与不同的地方,并对学生积极提问的行为给予赞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其艺术鉴赏水平。 2.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变 针对“翻转课堂”模式下美术教师的师资队伍不健全和教师专业素质较低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强美术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翻转课堂”下以学生发问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对本校的在职美术教师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提高专业素养。其次,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一部分教师去美术院校进修和深造,以提高整体的师资力量,保障“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 当然,“翻转课堂”下的美术鉴赏课堂除了强调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之外,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地转变自身的角色,以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而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主动走进学生,时常与学生保持必要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表述个人观点,让学生在无形中适应学习主体的身份。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壁画的欣赏课程”时,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壁画”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并通过提问“什么是壁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正式学习新课内容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的古代壁画进行自主欣赏,仔细揣摩这些壁画中所蕴含的精湛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而不是采用“满堂灌”的主讲方式,让学生如观众般欣赏课件内容以及教师的长篇大论。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模式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程,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依然存在不少教学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教师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需要学生尽快转变身份,适应这种新的培养模式。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课有效教学的探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现代美术鉴赏课程的分析,找出了目前学校在美术鉴赏课程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美术鉴赏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美术鉴赏,即结合视觉观察和大脑的记忆对所看到或接触的艺术作品进行观察,并且根据日常积累的实际经验对作品产生鉴别和感悟,从而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增长相关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能使人的情操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的缺失也逐渐引起重视。美术鉴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高中学校开设美术鉴赏课程十分必要。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鉴赏课程的不足不断浮现出来,本文就美术鉴赏课有效教学进行探究。 一、美术鉴赏课程现今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美术鉴赏课程内容方面 目前美术鉴赏课程的内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美术鉴赏课程由于任课老师知识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多元化的问题,这个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对于任课老师来说,美术鉴赏要求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也应当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知识,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音乐哲学都应当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比较常见的中外文化知识更应该有所掌握,因为美术鉴赏教学课上引用一些相关的文化或历史等知识会增加其趣味性,学生感兴趣了,课堂效果就会更好。但是,需要教学人员注意的是,美术鉴赏课并不是美术史,不能在课上针对某个艺术作品进行大量的史论分析,因为过于强调史论会对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产生弱化,应当有所侧重,在课上分轻重,不能将课堂性质扭曲。 (二)关于美术鉴赏课程周期安排方面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正进行着大范围的改革,也因此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一些课程安排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多年来,学校在对学生的考核上仅仅是注重考试成绩,并且考核的结果也是以考试的最终成绩作为参考依据。美术鉴赏等课程在学校得不到重视,以致于学生在美术鉴赏课程上无法得到全面、专业的教育。实际上,美术鉴赏课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开发和拓展。但美术鉴赏等课程的考核更不能依据考试成绩来确定,因为如果只依靠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那么将很难得到准确的考核结果。正是由于学校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学生和家长也对成绩过于重视而忽视了对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这样很难达到美术鉴赏的真正要求,也无法让学生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三)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方法上的缺陷 美术鉴赏作为一种具有综合性目的的鉴赏活动,其具有较多层次的鉴赏内容,也可以称为鉴赏内容的多元化,因此,也就要求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方法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鉴赏内容的多元化。然而,目前的教学方法却呈现出单一化的特征。现存的教学方式只有比较鉴赏和分类鉴赏两种鉴赏方式,比较鉴赏是把中西方的美术作品或不同族群、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鉴赏的方式;分类鉴赏则是将作品按照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不同的美术类型进行分类,然后单独门类进行单独的分析鉴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和解读作品,而且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对于美术文化丧失兴趣,对于美术鉴赏课程失去积极性,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美术鉴赏这门课程的效果。 二、对美术鉴赏课有效教学的建议 (一)美术鉴赏课程内容方面的改进 许多学者和专家认为美术鉴赏具有层次性,美术鉴赏的内容也应当可以划分为多个部分,目前随着美术鉴赏多元化特征的提出,学校的美术鉴赏课程的改革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美术鉴赏课程内容的多元化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高中也应当加快美术鉴赏课程多元化改革的速度,重视起美术鉴赏内容的多元化。在上课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因为多媒体可以将上课要讲的内容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来,图片和视频讲解的使用以及实物展示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加全方位、多角度地鉴赏美术作品,有画面、声音、图片和文字以及引入的大量实例,学生会更加积极地融入到课程的讲解和学习中。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老师的正确引导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一个活泼有趣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对课程的内容记忆深刻,具有更加透彻的理解。 2.可以适当安排户外课程,走到大自然中去,只有真正欣赏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才能切实感悟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真谛,大自然是许多美术作品的灵感来源,走到自然中去能够更加真实地体会到作者的感受,而且适当的户外课程也能增加美术鉴赏的趣味性。 3.美术鉴赏课程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课程的教学可以联系到一起,并且结为互动链,不仅可以使课程的教学更加方便、有趣,还有利于更加多元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 4.美术鉴赏也可以与本校的校园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一个校园的环境是校园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优美的环境不仅能够净化心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可以通过定期进行一定的雕塑、美术作品展览或广播播放优美的旋律来丰富校园文化,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美术鉴赏课程周期安排方面的改进 首先,在美术鉴赏等课程上,学校应当加大重视程度和关注度,应当积极推动美术鉴赏课程的顺利开展,并且要保证课程的准时进行,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专业全面的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美术鉴赏课程的老师素质对于课程效率的高低也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培养一个专业的、有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保证美术鉴赏课程的质量。此外,学校也应当充分准备教学资料,比如图书馆或者网络需提供足够的丰富的教学资料,以满足教师的备课需求或者课堂使用。 其次,所有的课程时间都是有限的,对于课时安排较少的美术鉴赏课程来说,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也成为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让学生掌握更加专业的鉴赏方法、形成成熟的鉴赏思维、获得足够的鉴赏能力是美术鉴赏课程的出发点,因此应当重视鉴赏思维和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具有了鉴赏思维,掌握了鉴赏方法,能够进行独立的品鉴才能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才能使学生成为能够进行独立的艺术感知的个体。 (三)有关教学方法方面的改进 美术鉴赏内容的多元化不仅仅要求课程内容的多元化,还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具有多元化,这样有利于不同层次水平的鉴赏内容教学。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可以让学生对于美术鉴赏从各种感官角度和层次上产生刺激,并且保证了课程的效果,有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 三、结论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关注文化课的学习,还应该同时兼顾其他方面的健康成长,因此美术鉴赏等相关课程的改革显得十分重要。教育的改革需要时间,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和体会,只有设身处地地关心和了解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学会充分利用更加现代化的方法和设备,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逐步完善美术鉴赏等课程教学,通过对美术的学习与鉴赏,使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如何有效进行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 摘 要:高中美术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基础课程之一。新课改背景下,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高中美术学习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再加上学校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学习很被动,导致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经常陷入困境。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提升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美术鉴赏;美育意识;审美能力 美术鉴赏课是当前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美术鉴赏,学生审美能力能得到提升。美术鉴赏课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效进行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 一、明确教学目标,增强美育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掌握美术鉴赏方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为教学目标。美育是一种培养和塑造完美人生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美术老师应充分利用美术鉴赏课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备好课是美术教学进行的基础。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注重趣味性的加入,避免枯燥乏味,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应放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各种美术作品,接受艺术的熏陶。针对不同的美术作品,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结合自身经验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比如,在教学“中国绘画欣赏”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可针对每一小节的内容,如“古代人物画”,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大量的人物画作品,再根据学生的喜欢选取学生喜欢的作品,比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李白行吟图》《簪花仕女图》等,做成多媒体课件,附上简介,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观看,并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中的故事,让学生在视听交融中感悟艺术作品的美妙。在讲完最后一节“现代山水画、花鸟画”后,可对本章内容做一个小节,从各种类别的作品中选取一张具有代表性的画作,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发现各类作品的特点。 三、引导观察想象,培养审美能力 美术作品的鉴赏,离不开对其细致入微的观察,没有观察,便没有视觉感知,也就谈不上对美的感悟。在观察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想象作品当时的心情,逐步体会作品的美妙之处。高中美术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艺术作品供学生鉴赏,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在教学中,美术老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不要一味地说教,而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观察,充分发挥想象,自己去理解作品所表示出来的艺术效果,并在课堂上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例如,在进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先介绍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垂死的奴隶》这一雕塑,观察奴隶的形态和肢体动作,特别是其头、颈、胸、背和四肢等,感悟其不屈的生命张力和倔强的抗争精神,体会其对自由的渴望和希冀,真正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得到了培养。 四、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化 高中生的知识积累虽然达到一定的高度,但由于缺乏生活阅历、知识修养和审美经验,学生很少主动地去鉴赏美术作品。美术鉴赏课不单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应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例如,在一堂美国人为中国学生上的美术课上,有位学生很喜欢一幅名为《罗马武士》的浮雕照片,老师就问他:“你为什么喜欢这幅照片?”学生回答:“照片上的武士很像我们中国的兵马俑,我感到亲切,所以我喜欢这幅画。”在听完学生的回答后,这位美国老师鼓掌说:“你真了不起,那么热爱自己的国家!”充分表扬了其爱国主义精神,也让学生备受鼓舞,明白了爱国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 五、抵制课堂教学庸俗化 由于受社会庸俗化现象的影响,某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关注艺术作品的商业价值,忽视其内在的艺术价值,甚至有些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讲述一些艺术家的秘闻轶事,本末倒置,严重偏离了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目标。比如,有的美术老师为了说明一幅作品的“价值”,常常是以金钱来衡量的,例如:毕加索的《手拿烟斗的男孩》拍卖价格为一亿四百万美金,是世界最贵的油画。这样评价方式容易误导学生,让他们认为艺术价值和金钱是等同的,以艺术作品价格来说明艺术品的价值,显然是价值取向的误区,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实效。高中美术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有创造性的、合乎教学规律的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探析 摘 要: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程。在高中开展美术鉴赏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基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对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重点探讨,以期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美术;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方法 当前新课改对高中美术课程所提出的课程理念是“拓展美术视野”“满足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讲究学习方法和过程,以培养学习能力”等。而基于这一教学理念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该怎样实现新的发展与创新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现现行的美术鉴赏课程大多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而且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大多占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听讲,以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也大打折扣。因为,笔者认为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该从培养学生自主欣赏的能力出发,有效拓展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发掘美术鉴赏课的真正价值。 一、精选教学内容,从中西方文化经典中汲取教学精华 为了保障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上所教的内容能够充分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结合教材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学设备以及教具等,向学生展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能够符合当代文化环境下青少年的审美标准,能够彰显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文化就给当代青少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开展美术鉴赏课时,教师完全可以从中国的美术作品入手,引导学生结合书法的艺术来领悟中国画中关于线条的力度、美感和格调等的鉴赏。教师也可以结合诗歌中的“意境”来引导学生体验传统绘画作品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艺术特征。通过实施多样化的鉴赏手段,能够给学生带来生动形象的审美体验。 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西方文化中的经典艺术作品。鉴于西方美术本身是一个较为庞大、复杂的艺术体系,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西方艺术作品时,不必过分贪求数量的广而杂,也不必过度追求形式的花哨和视觉效果的强烈冲击;而是应该精选富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向学生提供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者的基本信息,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对这些作品进行鉴赏。以人美版高一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可以出示罗丹的《欧米艾尔》和《行走的人》等作品,让学生阐述各自对这些作品的心灵体验和审美震撼,并用自己的话总结这些作品代表着一种怎样的美感?由此引入教学课题,漂亮、好看一定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这种区别于传统审美艺术的教学内容,必定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对审美标准的看法。 二、创新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平台推动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不断普及,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教学方式也从传统的黑板板书改为课件展示,而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网络空间更是给师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交流平台,让师生之间能够自由分享美术鉴赏方面的观点和看法等。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学生平时难以接触和欣赏的艺术作品,对课本中有限的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和拓展等。教师也可以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中的音频和视频功能,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艺术情境,让学生在更快地步入艺术世界中,并且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欣赏艺术作品。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学校建立的网络交流平台上,和学生一起分享美术鉴赏的相关文章、视频资料等,让学生离开课堂之后也能和教师保持鉴赏学习上的密切交流。 以人美版高一全册第8课《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为例,本课是一堂美术鉴赏的理论概说课程,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以及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不同角度等。在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出示中国古代画家马远和夏圭的作品,让学生充当临时的艺术评论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艺术判断,并且将明代皇帝的观点和学生的看法进行对比,以此说明美术鉴赏的角度存在差异性。 又如,在讲到“美术作品的时代性和地域性”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正身处七八十年代,进而深入理解罗中立的《父亲》所创作的意蕴内涵,明白这幅油画的真正艺术价值。在课程结束之前,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开放性的探究作业,让学生选取一幅比较具有年代感的艺术作品,从不同角度对作品展开鉴赏,并且将自己的鉴赏语言发表在师生交流的平台上,和大家共同分享。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程要想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就应该从教师的角度精选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中西方文化中的经典艺术作品,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要求教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在鉴赏课堂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艺术鉴赏的观点和看法等。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融入 [摘 要]近几年,随着教学改革越来越深入,课堂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拓展性教育。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高中美术课程的设立,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有效载体。主要对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融入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情感教育 美术鉴赏教学 高中美术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对高中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相应地得到了一定的更新,有效促进了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美学素养的提升。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提高美术鉴赏教学质量,高中美术教师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中,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时融入自身的情感,提升美术绘画与鉴赏的针对性,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艺术的熏陶,促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个性。 一、以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美术鉴赏的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增强美术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通过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引导,真正发现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从而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想象,让学生自己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悟、比较、思考和分析,来强化对美术的见解与认识,并产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例如,当我们面对绘画大师达・芬奇的世界名作《蒙娜丽莎》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面对这幅画,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蒙娜丽莎微妙的笑容,因为那是整个画面的中心。随着进一步的观察,可以看到蒙娜丽莎那优美的双手和背景中静谧的山水都是同她的微笑相呼应的。教师此时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讨论思考之后,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讲解,渐渐能感悟到大师描绘的是集端庄、善良和温柔于一身的女性,蒙娜丽莎所代表的是仁爱和尊严。整个画面流露出自然、亲切、优美、高雅的艺术气息。 二、以情感教育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但在传统的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教育来进行和谐教学,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不能一人从头讲到尾,即便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学生还是会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情感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其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的前提。所以,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由想象,大胆发挥,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地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做好师生互动。 还是以欣赏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为例,学生在欣赏蒙娜丽莎的美时会产生不同的意见。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他们积极参与问题讨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提高教学效果。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教师不能打断学生的评论,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与想法。不同意见反映出学生审美的差异性、环境等对其产生的影响等问题。 三、以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这需要美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在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感受美。学生通过对美的东西进行观察、体验,能增强自己对美的感知,以此来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感受美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从感官上直接感受到美的冲击,从而激发起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情感,进而提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审美能力。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对鉴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绘画创作者的创作故事以及当时的创作背景,进而引导学生融入创作情境中,感受画家当时的创作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要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学生之间进行自主交流。这样可以在提升学生绘画艺术理解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随着人们精神生活追求的逐渐提高,美术教育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因此,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应加强对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视,将情感教育融入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艺术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怎样上好美术鉴赏课 作为文化教育及审美教育的美术鉴赏课,是对学生进行认识美和评价美教育的专设课程。因此,上好美术鉴赏课不但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 、激发兴趣 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我在讲课之前,把临摹的一幅高两米的油画《蒙娜丽莎》及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挂在教室。虽然学生们以前也在很多印刷品中看过这两幅画,但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大而且如此美的画,许多同学走在画前认真观察,津津乐道,甚是惊奇,在学生们止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之际,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此时我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油画与国面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介绍油画与国画的技法。介绍《蒙娜丽莎》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感情等,以及作品给观赏者带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在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有趣内容。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外出参观 为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实地考察是很有必要的。如讲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这一章时,带同学们参观博物馆。馆内有许多学生从未见过的工艺品一一彩陶、瓷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要求同学们留意这些工艺品的名称、 出土时间和出产年代,分析工艺品榈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如彩陶:半坡类型彩陶造型朴实厚重,彩绘纹样除几何图案外,以人面、鱼、自等形象最为人注目;庙底沟类型彩阳彩绘纹样以几何图案为主,变化更为多样,除少数兼用红彩外,多为黑彩,有时彩陶上有红白色陶衣,加强了 色彩的对比效果;马家类型彩陶则满身装饰;半山型造型更加优美,最有特色的是长颈和短颈或无颈而有折沿的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壶,形象丰满浑厚,稳重大方。在对比中分析彩陶的异同,另外还邀请博物馆管理人员给学生做了一次有关古代工艺美术知识的讲座。管理人员把水倒进有舞蹈人物的彩陶盆里,舞蹈者的身姿便倒映在水中,巧妙地构成了一个池畔欢舞的场面。动一下盆内的水就发生晃动,倒映在水中的舞蹈者和身姿,产生一种婆婆起舞、婀娜多姿的艺术效果。同学们被祖国有如此悠久的历 及人类如此灿烂的文化所吸引。增强了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逐步树立起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理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创造精神,为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努力学习,扎实奋进。 3 、举办展览 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画的分类及其装裱艺术形式,我举办了一次中国书画展览。展览的作品都是临本,内容包括山水、人 物、花鸟,装裱形式有立轴、横披、镜肝、手卷、册页等,直观教学的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轻松愉快,同时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豪感。 4 、搜集整理 在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教学中要求同学们到农村、街道去搜集旧的年画、剪 纸、民间玩具、草编、竹编等,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并按类别、作者、创作年代、风格等整理出来,加以文字说明。同学们在搜集过程中亲眼见到民间艺人熟练的剪纸工夫,不用草稿,一幅生动活泼的《老鼠嫁女》就出来了,又一幅代表喜庆气氛的《五谷丰登》跃然纸上;还有质朴自然的草编的虫、鱼等玩具。这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学生获得甘醇美酒般的民间艺术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劳动群众质朴热情和醇厚的情感,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这是无穷的影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是上好鉴赏课的基础。外出参观或实地考察,使学生的课本知识与现实得到联系,在亲身体验美中去领略文化的内涵,并潜移默化为内在的人文素养。搜集整理是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整理收集回来的纷繁复杂的资料过程中,形成一种有条不紊的工作习惯及一种有始有终的工作毅力,并形成一种鉴别美丑的能力。举办展览是直观的教学手法,是鉴赏课中很理想的手法,又有类似实习的功能。这几种教学手法的过程本身就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建构主义美术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研究 【摘要】教学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使教学理论与学科教学之间的互动与融合逐渐成为教学发展的大趋势。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新的教学要求下,有必要尝试引入一些教育理论,本文针对建构主义美术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进行研究。实践表明,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时融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审美体验,也可使学生的整体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高中 美术鉴赏 新课改内容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行调动等都是建构理论教学的具体体现。高中美术鉴赏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建构知识能力的要求更为注重。以下针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建构教学模式的指导作用进行了讨论。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建构教学的模式与实际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达到对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完善,使美术鉴赏教学中达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提高,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提升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提升。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有两个根源,其一为心理学中的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发展观以及心理发展相关理论;其二是哲学方面的体现,为古德曼以及杜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假设,认为学习者在进行理解经验的基础之上建构出来知识,学生不是进行知识填充的容器,而是主动去寻找和总结知识经验的有机体。建构主义理论一经提出,就因其独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而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应用和积极推广,在教育中同样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了逐渐的运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引导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价值意义 (一)对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了激发 高中美术鉴赏内容教学主要是图片教学形式,建构教学模式的运用就是指对以往传统的教学为主体进行信息知识灌输的方式进行改变,使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知识,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体,在不断的自我探索中去思考和总结,并且由此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方法和模式。例如,在进行鉴赏教学中,选取一组和教学相关的图片,向学生进行展示,在此之前并不需要对学生进行图片信息的介绍和说明,让学生进行自由的思考和阐述,使学生针对图片抒发自己的见解,对课堂的主动性和活力进行激发,无标准统一的答案,进行放松性的教学,完成个人知识的建构。 (二)对美术鉴赏课的整体教学评价进行改变 美术教学中教师将主动权进行转移,交付于学生,对标准答案教学的模式进行改变,使学生各抒己见,对图片进行自主的学习和认知,使答案更加的多元化。与标准答案式教学不同,建构主义模式教学在高中鉴赏课程中的应用,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抒发自己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积极的进行思考并且得出自己的答案,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图片解读的评价标准不在是统一和静态的,而是学生的动态思维培养和评价。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模式对高中鉴赏教学的指导体现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主要的任务为实现学生对基本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挥培养关注较少。在进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模式的引入后,基本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改变,在教学中将学生团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个性发展的培养放在了主要的位置,对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在保证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的同时,对学生的视野进行了开拓。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引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总体的教学设计。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建构理论模式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经验构建,即实现一种由知识传授,到知识学习,由以知识的学习为中心,到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提高。新时期教学的发展,需要将美术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放在中心位置,从整体的教学目标出发,对教学的方法模式以及媒体应用进行明确,将教学变成有机系统,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单方面传送。在这个有机的系统中,做到学生、科任教师、课程学习内容以及相关因素之间动态结合,从而达到教学效率的提升。 其二,教案的具体设计。教学的重心、核心为教案的设计,是对教师教学理念实现的支撑。在建构主义的引导下,对于教案的设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课堂主导性进行体现,而学生为知识学习的主导,也就是知识建构的中心,主要的任务是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针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师可以对多媒体工具和情景创设方法进行运用,从而对学生的参与度进行提高,并将这些内容在教案设计中进行体现,以此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进行促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美术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仍在初始阶段,实现构建教学模式对高中美术鉴赏内容的指导和融入是一种新的尝试,但是从目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形式来看,理论与教学之间的促进和融合是一种大的发展趋势,虽然目前我国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的模式仍然未得到普及和发展,但是相信在建构主义理论的积极指导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将会得到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浅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影响因素和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提升与改进,美术鉴赏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进入必修课程名单之中,但在实际的高中教学之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距离的差距。本文就影响当前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现状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对策探讨。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因素与对策 在高中教育中开设美术鉴赏课程的目的是希望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通过对国内外不同时期的艺术佳作进行欣赏分析与评价,领悟艺术品的美好精神内涵,感受艺术家的创作感受,认识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的特点,从而提高自身艺术素质,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加强学生的素质教养,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平衡综合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完善与推进,美术鉴赏课程在高中教育中不再是选修课程,美术鉴赏课程被重视起来,美术鉴赏课程也加入了高中教育的基础课程的名单之中。但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美术鉴赏课程的重视程度仍未达到预期,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许多的不足。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察觉这些缺陷的存在,并且积极反思,积极探索解决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高中教育中美术鉴赏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高中美术鉴赏教育工作者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现今高中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较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这决定着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及心理品质。美术鉴赏课程教学质量不尽人意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有这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传统的教学经验对新课改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有着深厚的影响,因受到传统教学中美术学科的地位影响,关于美术教育的进修和研讨的机会极少;第二个方面: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对新课程、新内容的响应程度不高;第三个方面: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完善,这严重影响了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质量,美术鉴赏的实际内容十分丰富,但仅靠课本所罗列的极少数的的作品,甚至不能窥其全貌,这对美术鉴赏教育工作是极大的阻碍。 (2)学生关于美术鉴赏的基础较差。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各不相同,使得学生每个个体对于艺术所掌握的知识程度差别巨大,各种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些原因都影响着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3)学校对于美术鉴赏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传统教育中对美术鉴赏课程的不重视的积累下,严重影响着学校对于美术鉴赏课程的安排,繁重的考试课占据了绝大多的教育时间,并且受到高考的影响,学生的考试课负担极重,挤占了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时间。学校、教师对美术鉴赏课程的不重视同时也影响到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的认识,在绝大多数学生看来,每周一节四十五分钟的美术鉴赏课是自由活动课,是自习课,但不认为这节课也是在培养他们的能力。 二、针对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对策探析对策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作为高中美术鉴赏教育工作者,已深深感受到对高中美术鉴赏教育工作的反思与探索的迫切性。因此,提出以下对策以用探讨。 (1)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春期的高中学生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诱导学生对美术鉴赏产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的学习。对艺术的鉴赏主要是通过视觉上的色彩、线条等传达给人们信息,艺术是有机融合了抽象性和具体性的产物,比起更为抽象的数学等学科,它更直观,更加形象化,这更容易激起学习的兴趣。通过增加对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对艺术家生平的了解,吸引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兴趣,主动了解这个艺术家的其他作品,这个时代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了解艺术流派特点等等。 (2)增加鉴赏内容,完善教材。高中美术鉴赏的主要内容是色彩与线条,鉴赏的来源主要是鉴赏教材。教材是教育者进行教育工作的帮手,两者相辅相成会有更好的效果,一本好的教材甚至可以抵得上半个老师。所以教材的丰富程度、完善程度对于教育工作的影响十分巨大。但面对现在市场上各式各样的鉴赏教材,教师就需要精挑细选,为学生挑选更有优质的教材以供学生学习,但教材的内容终究是有局限性的,一本书完成不了美术教育工作,这就需要美术鉴赏教育工作者的补充,可以根据学生上课的反应适当挑选更多的内容,促进学生对于美术鉴赏某个模块更加深度的了解,形成有特色的教育模式。 (3)将艺术鉴赏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将艺术鉴赏和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领悟,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书本和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让学生发现艺术其实并不遥远,拉近艺术与现实生活中的距离,感受到艺术其实就在身边。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感受的能力,交流获得对一件艺术品的不同感受,丰富内容,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将艺术鉴赏所带来的经验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 三、结语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不仅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在教育的同时还希望美术鉴赏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学生们的文化艺术眼界,激发学生对艺术品、对美的敏感触觉,鼓励学生们对个性思维的表达,促进个人发现自我兴趣、爱好,甚至发掘自我艺术天赋等等,美术鉴赏课程在高中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例谈比较鉴赏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的有效应用 摘 要: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通过视觉对作品形成直观感受,再拓展成为情感和艺术的过程。鉴赏教学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因此,比较鉴赏方法教学势必促进美术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 关键词:初中美术;比较鉴赏;应用 比较是人们思维的一种基本方式,它对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各自的特点和形象,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和提炼,同时进行正确的判断与评价,促进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拓展。 一、比较鉴赏法的涵义 比较鉴赏法是对内容相关的不同作品的相互联系所进行的比较,主要表现在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思维过程。比较鉴赏法的对象选取可以是不同作家的相关作品,也可以是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的比较。比较鉴赏,主要表现在比较相同题材的作品、同一年代的作品、某位艺术家的不同作品的比较。 二、比较鉴赏教学方法的意义 美术鉴赏是初中美术欣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哲学、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对美术作品进行价值判断,鉴赏其思想内容、艺术技巧、表现性以及文化价值等。比较鉴赏法作为美术鉴赏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一评价的行之有效方法,美术课堂中比较鉴赏方法的应用不仅富有新意,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形成直观、鲜明的对比,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进一步理解和鉴赏,提高其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美术课堂中的艺术作品欣赏,往往比较孤立或抽象,不利于学生对作品内涵和艺术特色的认识与理解。所以,通过比较鉴赏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学生发现作品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特点,清晰而深刻地进行审美的体验。 三、比较鉴赏法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科学运用比较鉴赏法,要注意作品之间的可比性,即进行比较的作品要有一个主共同点,同时与相比的不同点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和鉴赏,比如图表比较鉴赏法,能够将不同流派或不同艺术家的难以用语言或文字等表现的异同点,更加直观地通过图表这一形式进行展现,形成更鲜明的对比,更明确的对举,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 (一)灵活应用比较鉴赏教学方法 比较鉴赏方法是美术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基本方法,其灵活应用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开展多种多样的艺术鉴赏活动,帮助学生发掘更多方面的潜能,不断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健康发展。例如: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各自小象的绘画,然后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投影仪展现于大家面前,分别从色彩的应用、画面的质感、绘画的内容、造型以及情感表现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和鉴赏,引导学生进行踊跃的发言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相比较下哪个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线上价值。最后,教师进行总结,阐述每一个作品都有值得赞扬的一面,每一个作品也都有需要进步的一面,尽可能地将每个作品的闪光点进行挖掘,鼓励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提高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从中西方角度进行美术作品的比较与鉴赏 中西方的文化底蕴、审美方式、哲学背景以及世界观、宇宙观等等的差异形成了中西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及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中西方的社会背景、艺术表现形式及主要艺术成就与特点等,进行比较,从形象的感受入手,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义,形成良好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比较有代表性的中西方雕塑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比较和赏析,同时将相关问题导入并贯穿于整个课堂:“什么是雕塑?怎样的作品可称得上是雕塑?你对中西方的雕塑作品有多少了解?”带着这样的问题,着重介绍中国古代的秦始皇兵马俑、六朝陵墓雕塑、敦煌石窟等,展现典型区域和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艺术特点;同时例举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孟卡尔王和王后立像》、《维伦多夫的裸女像》等图片,引导学生对西方雕塑作品进行赏析,小组讨论和交流。对中西方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和鉴赏,引导学生立足于风景、人物等的不同表现形式,同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观摩、讨论与交流,总结并了解中西方不同的艺术形式特点以及表现形式,促进对中西方审美观点等的认知,引导其体会本民族文化的艺术精髓,最后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精神,激发其民族自豪感。 总而言之,鉴赏教学是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对美术作品或现象的体验,是对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提高的一种教学实践。而比较鉴赏法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鉴赏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关注,同时有利于学生其他能力,如创作、表演、阅读等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理智、道德与审美情感的发展。比较鉴赏法值得引起广大教育工作的关注与重视。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影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因素与对策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提升与改进,美术鉴赏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进入必修课程名单之中,但在实际的高中教学之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距离的差距。本文就影响当前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现状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对策探讨。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因素与对策 在高中教育中开设美术鉴赏课程的目的是希望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通过对国内外不同时期的艺术佳作进行欣赏分析与评价,领悟艺术品的美好精神内涵,感受艺术家的创作感受,认识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的特点,从而提高自身艺术素质,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加强学生的素质教养,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平衡综合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完善与推进,美术鉴赏课程在高中教育中不再是选修课程,美术鉴赏课程被重视起来,美术鉴赏课程也加入了高中教育的基础课程的名单之中。但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美术鉴赏课程的重视程度仍未达到预期,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许多的不足。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察觉这些缺陷的存在,并且积极反思,积极探索解决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高中教育中美术鉴赏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高中美术鉴赏教育工作者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现今高中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较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这决定着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及心理品质。 美术鉴赏课程教学质量不尽人意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有这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传统的教学经验对新课改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有着深厚的影响,因受到传统教学中美术学科的地位影响,关于美术教育的进修和研讨的机会极少; 第二个方面: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对新课程、新内容的响应程度不高; 第三个方面: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完善,这严重影响了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质量,美术鉴赏的实际内容十分丰富,但仅靠课本所罗列的极少数的的作品,甚至不能窥其全貌,这对美术鉴赏教育工作是极大的阻碍。 2.学生关于美术鉴赏的基础较差 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各不相同,使得学生每个个体对于艺术所掌握的知识程度差别巨大,各种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些原因都影响着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3.学校对于美术鉴赏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传统教育中对美术鉴赏课程的不重视的积累下,严重影响着学校对于美术鉴赏课程的安排,繁重的考试课占据了绝大多的教育时间,并且受到高考的影响,学生的考试课负担极重,挤占了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时间。 学校、教师对美术鉴赏课程的不重视同时也影响到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的认识,在绝大多数学生看来,每周一节四十五分钟的美术鉴赏课是自由活动课,是自习课,但不认为这节课也是在培养他们的能力。 二、针对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对策探析对策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作为高中美术鉴赏教育工作者,已深深感受到对高中美术鉴赏教育工作的反思与探索的迫切性。因此,提出以下对策以用探讨。 1.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春期的高中学生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诱导学生对美术鉴赏产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的学习。 对艺术的鉴赏主要是通过视觉上的色彩、线条等传达给人们信息,艺术是有机融合了抽象性和具体性的产物,比起更为抽象的数学等学科,它更直观,更加形象化,这更容易激起学习的兴趣。 通过增加对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对艺术家生平的了解,吸引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兴趣,主动了解这个艺术家的其他作品,这个时代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了解艺术流派特点等等。 2.增加鉴赏内容,完善教材 高中美术鉴赏的主要内容是色彩与线条,鉴赏的来源主要是鉴赏教材。教材是教育者进行教育工作的帮手,两者相辅相成会有更好的效果,一本好的教材甚至可以抵得上半个老师。所以教材的丰富程度、完善程度对于教育工作的影响十分巨大。 但面对现在市场上各式各样的鉴赏教材,教师就需要精挑细选,为学生挑选更有优质的教材以供学生学习,但教材的内容终究是有局限性的,一本书完成不了美术教育工作,这就需要美术鉴赏教育工作者的补充,可以根据学生上课的反应适当挑选更多的内容,促进学生对于美术鉴赏某个模块更加深度的了解,形成有特色的教育模式。 3.将艺术鉴赏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将艺术鉴赏和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领悟,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书本和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让学生发现艺术其实并不遥远,拉近艺术与现实生活中的距离,感受到艺术其实就在身边。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感受的能力,交流获得对一件艺术品的不同感受,丰富内容,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将艺术鉴赏所带来的经验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 三、结语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不仅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在教育的同时还希望美术鉴赏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学生们的文化艺术眼界,激发学生对艺术品、对美的敏感触觉,鼓励学生们对个性思维的表达,促进个人发现自我兴趣、爱好,甚至发掘自我艺术天赋等等,美术鉴赏课程在高中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新课改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初步的分析、理解、甄别、评价的能力。在分析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对策,以供高中美术教学参考。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审美能力 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初步的分析、理解、甄别、评价的能力。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教学课程前途是光明的,然而道路是曲折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并未达到预期的成果。 一、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中美术教学作为一个艺术类学科,目前的发展还不是很全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首先,受升学率的影响,许多高中学校虽然设立了美术鉴赏课程,但是却缺乏对该课的重视。许多高中学校本来美术鉴赏课的课时就非常少,却还经常出现了美术鉴赏课让课给其他学科的现象,导致了美术鉴赏课名存实亡。其次,虽然现在应新课改的要求,许多的高中学校都设立了美术鉴赏课程,但是这些高中普遍缺乏真正专业素质过硬的美术教师,甚至有些是其他科的教师转过来的,导致美术鉴赏课程教师专业素质偏低。高中美术鉴赏作为一门新兴的教学课程,缺乏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单一,教师课堂上不注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审美能力,学习流于表面,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美术作品的分析、鉴赏中,导致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不高。 二、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建议 1.提高学校的重视程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中学校应该增加对美术鉴赏课程的重视程度,首先,学校方面要认识到美术鉴赏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其次,在合理的范围内增加美术鉴赏课的课时,并且保证不能将美术课让给其他科目;最后,学校尽最大能力保证美术鉴赏课程的师资充足,提高教师待遇。 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美术鉴赏课程的引导者,他们的专业素质对美术鉴赏课堂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第一,美术教师的选拔必须出自专业院校,杜绝将其他科目的教师直接转过来教美术的现象。因为只有专业的美术教师才能将美术知识系统、有序地教给学生,才能通过自己长期培养的美术气质感染学生进而提升高中生的审美能力。第二,作为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师不仅应该充分了解艺术作品,能从艺术层面对作品进行解析,还要对艺术家和作品的创作背景有着充分的了解,能让学生从艺术家的艺术经历中学到做人处事的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广泛阅读书籍,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多了解关于作品的故事、传说。第三,作为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教师这个职业最基本的要求。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使美术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准确、丰富地传达给学生。 2.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高中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于以教师为主体,以黑板、粉笔为工具的枯燥、单一的形式,时间长了难免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新课改对高中生美术鉴赏能力的要求也提醒我们广大教师要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年来流行的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多方面的综合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项感官,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的印象。 例如,当讲到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时,教师课前应准备好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先播放一段悦耳轻柔的轻音乐,然后设置效果将这幅作品缓缓展开,再配上教师用轻柔的声音将画中描述的意境用诗一般的语言娓娓道来:拂晓时分,一轮暖暖的太阳渐渐升起了,划破了淡淡的晨雾。两三艘小船,慢慢地淡入到前景来,静悄悄的,宁静而悠远。朝阳,渲染了这天光水色,也把莫奈的画布染成了一首朦胧的诗……此时,优美的画作,诗意的语言,轻柔的音乐便将学生带入艺术的殿堂。这种新颖的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极大地激发学生们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3.让学生走出教室,增加教学的感染力 教室里单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讲是枯燥乏味的,仅仅让学生们鉴赏课本上那些因为印刷而失去灵气的艺术作品很难真正培养出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们去美术馆或博物馆进行参观,让学生可以近距离的接触那些让人沉醉的美术作品,去对作品进行感受、联想、评价,真正体会艺术的魅力。其实,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美,美术鉴赏也不一定局限于美术馆,大街上的城市雕塑、形形色色的广告美术设计、城市的经典建筑等都可以用来作为艺术鉴赏的对象,都能够提升高中生的审美能力。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三种策略 【摘 要】从三个方面探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教学 审美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已不能满足日常需要,人们逐渐开始追求深层次的生活即精神生活。而美术鉴赏是一种精神食粮,它不仅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而且还能帮助人们形成高尚的人格,成为一个有内涵有教养的文化人。由此可见高中生学习美术鉴赏的重要性与必然性。高中开设美术鉴赏这一门课程,不仅能提高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丰富他们的课堂生活,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使他们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综合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大批适合市场的技术性人才。然而,由于我国在美术鉴赏教学这一课程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较晚,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须解决,如师资力量匮乏、教师专业素养低、学生不重视,导致美术鉴赏停滞不前,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等。对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传授鉴赏方法,培养审美能力 古人有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引导学生欣赏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不如直接传授学生鉴赏作品的方法。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在鉴赏过程中应善于将具体的鉴赏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灵活掌握并加以运用,这才是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方法,进而提升审美能力: 第一,在每部作品的实践鉴赏中培养学生的鉴赏方法。教学内容往往因其过于理论化而使课堂教学枯燥与乏味,因此,空泛的传授方法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鉴赏实践教学中,只有具体地结合作品特征与具体形象进行讲解,才能让学生在理解与掌握这一作品的基础上,理解这类作品,并形成自己独有的审美认识,在今后的作品鉴赏中学会举一反三。 第二,在实践鉴赏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理论素养。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学生的理论素养得不到提升,他们在鉴赏作品时,虽然有自己的想法却没有合适的语言加以表达,那么其对作品的领悟只能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上。 二、紧扣学科特点,强调审美知识 就美术鉴赏而言,紧扣学科的特点似乎容易引起歧义。有的教师容易理解成在课堂上使用大量的学科专业名词与专业术语,将一堂本应以鉴赏为主要形式、以陶冶情操为最终目的的美术教学课活生生地上成了一堂艰涩深奥的美术专业课,从而造成学生失去对美术鉴赏课学习的兴趣。也有一部分的教师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休闲娱乐性,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口味,把高雅的鉴赏课当成一种休闲娱乐,对美术作品中的逸闻轶事做过多地阐述。这些都是由于教师没有抓住美术学科的特点而作的偏颇之举,从而使美术鉴赏远离了审美教育的目的。其中,审美教育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想要提升审美能力,就需要具备基础的审美知识技能。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雄厚的理论技能与知识储备,具有资深的专业素养。换而言之,在教学美术鉴赏活动过程中,教师就需不断地完善与充实自己,储备专业知识,并能把教材的知识系统与结构完全消化,授课时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与深入浅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做好与本节课相关内容的准备,这种准备具体到道具方面上,例如,在授课《蒙娜丽莎的微笑》时,教师可以课前临摹一幅达芬奇的肖像画和一幅类似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油漆画挂在黑板上,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平时生活中,学生很难看到如此大、如此清晰的画,并且还与达芬奇有关,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在课前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上,教师可以从达芬奇的肖像画讲起,讲他的生平,讲他的逸闻轶事以及他对科学与艺术的不懈追求。最终回归到他在艺术方面取得的不朽成就,以及他严谨写实独有的绘画风格。经过一番铺垫,教师把本节课待讲的内容已经作了粗略的背景介绍。紧接着在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一代表作进行鉴赏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进行深入探讨,并启发学生去感悟作品和理解达芬奇在作品中所蕴涵的潜在内容。这样,学生美术鉴赏学习的兴趣才能被激发出来,进而为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审美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转第123页) (上接第121页) 三、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想象力 众所周知,创作来源于想象力,没有想象力也不会出现艺术欣赏。可见,想象力与审美能力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对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善于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激起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愉悦活跃的课堂氛围,以便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与达标。现如今,传统的单一与枯燥的美术鉴赏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学生的需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对此,教师首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做到谈吐文雅、平易近人以及幽默风趣,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给学生带来亲切感,让他们觉得老师和蔼可亲,从而在和学生互动中营造一种和睦的课堂氛围,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整体成绩水平,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此外,在鉴赏中还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放大图片,再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这样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鉴赏《现代山水画花鸟画》时,教师课前可以收集一些齐白石的作品,如《牡丹》《牵牛花》,或者吴昌硕的作品,如《天竹花卉》《杏花图》《紫藤图》等,在课上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再配以中国古典音乐《高山流水》,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到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力都得到了激发与发展,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审美能力。同时,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形式与内容上去指引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最好在作品展示过程中配以合适的音乐,便于学生感悟与体会,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对作品内容与艺术风格的表现形式进行鉴赏,在自我探究与发现中提升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美术鉴赏课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应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设计,抓住本学科的特点,强调最基本的审美知识,与此同时,还应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美术课堂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学习的兴趣。这样,将会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有效实施 摘 要:体验是学生提高自身对知识理解力的有效方法,如果没有体验,就不能知道自己的判断标准是否正确,就不能合理理解知识,更不能合理应用知识。而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上,如果缺乏体验,则无法从老师的教学言语中理解作品内涵,无法提升自己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体验式教学为中心,浅谈其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上的有效实施办法。 关键词:体验式;高中美术;鉴赏课;开放性 体验式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艺术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只有从实际中去体验不一样的作品,和作品面对面,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如果仅仅是靠老师对作品的讲解,或者是从书本上对作品的认识,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还会让学生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一、先介绍后鉴赏 在鉴赏之前,我一般会要求学生先对作品的时期和作者的一些基本信息先做查阅和了解,知道作品背景之后,才能了解作者的创作心境,这对理解作品是很有帮助的。在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进行查阅和介绍之后,我会以幻灯片的形式再做进一步的补充和说明,让全体学生能有一个基本相似的“起点”。先对作品进行了解是体验的步骤之一,这样的教学方法能给学生良好的体验模式,进行高效的体验式学习。 二、先鉴赏后讲解 鉴赏时,主要是先让学生去欣赏这些作品,然后再将作品的介绍做详细的说明。因为每个人对作品的感悟程度不一样,加之对艺术语言的理解层次不同,如果老师在一开始就定下了一个“基调”,那么学生就很难有自己的想法。先欣赏,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先去体验,虽然是对教材中的作品做体验,但是也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扩大体验式教学范围 美术的鉴赏能力是在不断的素材积累上才能得到提高的,也就是说学生鉴赏的美术素材越多,种类越复杂,其鉴赏的能力也会越高。这样学生只能从画中去感悟心境,鉴赏其意义,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而且在美术展览中,具有比较浓厚的艺术氛围,学生还可以从其他人的评价中收获一些关于鉴赏的知识,扩大学生的体验平台,丰富他们的体验内容,让体验式教学更加多彩。 总之,体验式教学对于美术鉴赏来说是最高效、高质的教学方法,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美感,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能力,对高中美术教学的成绩提升来说,具有很大好处。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 审美教育是一个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审美教育对于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人格形成、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对美的创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美术专业学生的人格形成;决定着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决定着美术专业学生对美的创造。美术专业学生自觉接受审美教育,刻苦学习,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追求人生价值的最好实现。 关键词 审美教育;审美能力;人格;创造美 审美教育亦即美育,是一个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著名的前苏联教育理论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们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审美教育对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人格形成、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对美的创造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很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它决定着美术专业学生的人格形成 从审美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不难看出,它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从对美的发现领悟到做人的真谛,陶冶情操。对人格,中外心理学家往往主要指人的个性,而伦理学家又往往主要指人的品行,人们通常讲人格,也往往指的是后者。我们新中国的几代领袖对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而且主要也是指人的品行。我们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灵魂、我们各级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也就是让受教育者懂得怎样做人,有一个高尚的人格。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能对这个事关立身处世的大问题能不予注意吗? 中国历来有画品即人品的说法,外国也有风格即人格之论。那些在艺术史上巍然屹立的大师们在人格上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徐悲鸿一生以“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作为座右铭。齐白石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淫威,在大门上张贴拒宫或停止卖画告白,他们彪炳千古的高尚人格令世人赞叹和仰慕。在从历史上看,一个人虽有某一方面的专长,但人格卑劣,其专长也为人所不齿。宋代的秦桧,是杀害爱国抗敌将领岳飞的元凶,其生前为相,权势威赫,死后世人唾骂,遗臭万年。但这个奸相的书法还是有点造诣的,但因其人格卑劣,残害忠良,他的书法作品已为人所遗弃,流传下来的不多。而岳飞,人格高尚,书法作品大气典雅,因此人与字均受世人推崇,百世流芳。从大师们的人格,从历史正反两方面的昭示,不能不令人深思。 审美教育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识别美与丑。美,存在于大自然、艺术和人们的关系之中与美并存的还有丑。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需要特别意识到的是,美不仅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其范围之广,涵盖着整个客观世界和人类生活诸领域。因此,绝不能只注意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赏识,还需要有开阔的眼界,通过对大自然界、艺术美、社会美之所在,悟出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识别卑劣、丑恶、虚伪,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此基础上来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确立和铸造自身的美。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审美教育是从客观现象的感知、领悟出发,落实到人格的形成上。美育与德育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在本质上和终极目的上是一致的。美育长期包括在德育里边是有其原因的,大文豪高尔基甚至预言美学是未来社会的伦理学。 在对美术专业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中,需要指出的事,这些学生,与所有年轻人一样,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渐成熟、定型,但可塑性依然很强。审美观是上述三关的集中体现,自然也属如此。他们向正在校的同龄学生一样,出生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年代,现在又正处于我国社会具体制度大变革的转轨时期,社会在迅猛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令人反感的污浊和丑恶问题,这对于与改革开放同时成长而又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来说,难免费解与迷惘,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不利,对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进而形成高尚的人格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是美术专业学生和他们的教师需要共同起注意并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它决定着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要提高受教育者辨别美与丑、优与劣的审美能力。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识别能力,从一定意义说,它对人的素质的形成与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人们也通常认为,作为一个人,应该是“德识才学,德居其首”;但当代著名的大史学家蔡尚思以其饱学明察的眼光认为“识”应居首。审美能力是由审美观念、审美感受力和审美领悟能力组成的一种能力。所谓审美观念就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个人懂得什么叫美,对这一问题在思想上有总的看法、总的概念。它是连结美与美感的中介,是美感赖以发生的思想认识基础,审美感受力,就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美的感知接受能力,亦即美感能力,它具有主观的感情因素,表现为喜欢或反感。审美领悟力,是主体对客体美的认识、理解能力,它是在感知基础上的分析判断能力,它与审美感受力相比,带有更多的理智因素。这三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一脉相承,融为一体,成为我们所说的审美能力。从中外古今的历史看,凡是有大作为、对历史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无一不是有独到见识的人。从中外美术史的发展看,凡是有影响的画家也无一不是有独到见识、取创新的人。因循守旧,无独见无独创,带来的必然是平庸无奇。我国清代初期,不少画家抄袭古人作品,不敢有所创新,结果作品平平,成为我国美术史上失败的例证。而同是清代画家石涛,就不入俗流,主张画中有我、自成一家,因此,做起画来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具有同样艺术境界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对石涛有很中肯的评价,他说:“石涛画法,千变万化,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石涛以及郑板桥等人之所以能在中国画史上有所建树、名垂千古,首先取决于他们审美能力即见识不凡。试想,一个在美丑面前若是不变的人,将会成为怎样的人?他将以怎样的标准立身处世?他会为社会增添什么,是财富还是亏损,是美还是丑?这对包括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内的任何一个人,都应该说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当然,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像任何人一样,不是先天而来的,也不因其学了美术专业就会自然提高,它必须经过长期的教育、培养、陶冶。尽管这可以追溯到他的孩提时代,但直到他步入高校之后,面对美丑并存、善恶难辨的客观世界,面对外部扑进、内部滋生的歪风邪气,面对流派纷繁、良莠混杂的艺术界,依然需要教育者的精心浇灌,重要学生个人的潜心努力,需要对审美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专门或非专门、系统或非系统的学习,以期在审美观念、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力上均有所提高。 三、它决定着美术专业学生对美的创造 审美教育对任何一个受教育者来说,都是为了美的创造。因为如前所述,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不外两条,一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发现美,二是使其学会创造美。在这两个任务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条件,后者则是前者的结果、目的。一个人,一旦来到世界上,他就开始享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客观存在的美,这种美,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有自然形成的、更有别人创造的。这种享受是毕其一生的事情。但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绝不仅是为了享受美,更主要的是为了客观世界增添美、创造美,这才是他人生价值的实现。这应该与他的享受美同在,从他稍懂人意开始,也是毕其一生的事情。特别是当他基本完成学校教育进入职业岗位之后,更需要自觉地担当起创造美的任务。这种美,有精神的、内在的,有物质的、外在的。他的创造,犹如大厦添砖、为巨轮加固、为花园添色,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美术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目标是它通过对美术专业的学习,学会发现艺术作品中的美,进而学会自己通过创造艺术作品来创造美。优美的作品是作者心血的流淌、记忆的外化,是审美教育的结晶。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在为社会创造的美中将体现他的人格和审美能力。 从中外美术发展是看,凡是大师以至所有有作为的美术家,无不以其内涵深厚、形式优美的作品奉献给他生活的时代,然后千古流传。从新中国50多年的美术发展史看,有影响的美术家和他们奉献给我们时代的作品也无不如此。从这里美术专业的学生,能够悟出一个道理来,这就是我们既然在学生时期有兴趣于这个专业,踏上工作岗位之后又有志于这个专业,那么,我们就应该以美术史上的大师们为最高的典范,创作出高标准、高质量的作品,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 从对上述三方面的阐述,不难看出,审美教育对美术专业学生是何等的重要;同时,也不难看出,人格即为德,审美能力即为识,而创造美则为才。德、识、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则又是学,德、识、才、学缺一不可、熔铸一体,成为美术专业学生基本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美术专业学生应该意识到接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努力学习,以追求人生价值的最好实现。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再谈民族地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 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具体到我校)美术专业学生存在着两个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进校前专业基础很差,学习目的不明确;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贫困,无法交纳学费及相关费用,学习中担负着很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如何对他们进行培养,如何使他们成才是每个民族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和探索的问题。本文拟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对民族地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有所帮助和启迪。 一、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专业学生的认同感 美术专业的学生,由于受专业特点的限制,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显得比较“自由”、“散漫”,加上服装穿着及日常行为所体现出的“与众不同”,不少人,甚至部分领导老师对他们都有一种看法,认为他们“自由”、“散漫”,没有集体观,没有荣誉感;对政治漠不关心,对前途不感兴趣;是一群难以“管教”的不可救药的学生。于是,看到他们出了“错”,不想管。平日里学校有什么“光荣”的任务也不交给他们去做,老师们赞美与鼓励的话语更是让他们沾不上边。 其实,这是对专业学生的不了解,或是一种偏见,更是一种错误的做法。美术专业的学生,不关心政治,不热心集体,不好“管教”,除了受专业特点的影响外,更多的还是我们的教育工作没做到位,思想工作没做到家。根据我与学生多年的接触,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的品质是好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只是没有被我们发现,或是被我们看偏罢了。 在我院多起的大型活动中,尤其是在向四川汶川灾区献爱心的活动中,没有太多的宣传,没有谁的监督,同学们三五成群,默默地走向捐款箱,3元、5元、10元、20元――,甚至200、300元,纷纷投入装满爱心的箱子,投向四川灾区人民。(这次捐款活动,美术系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捐款总额却是我院最高的。)他们中有不少是靠国家高额贷款或国家助学金和社会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的同学,有不少是平日里“吊儿郎当”不太听话的学生;有的连一件象样的衣服都没有,有的长期吃着与之身体需要不相匹配的饭菜。但是,当看到灾区人民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所表现出的这份爱心,这份真诚,是值得我们感动的,也是需要我们去宣传、鼓舞的,更是值得我们去改变对他们的看法,尤其是对他们有偏见的老师。 他们的爱心,他们对集体活动的关心和参与意识,参与行为,不仅仅表现在一些重大活动中,平日里,小事中,同样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听到他们的“歌声”,只是我们没有注意看,没有用心去听罢了。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给学生“定位”、“把脉”的各级领导和老师,一定要在思想观念、思想意识上摆正对他们的看法,端正对他们的态度,多参与他们的活动,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多看到他们的长处;把他们看成学院的一份子,把他们看成大家庭中的一员,那么一切工作就好做了,一切工作也愿意做了。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责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是解决好“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基于民族地区高校的特殊情况,更应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目前我院开设的政治理论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贵州省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主要是从宏观理论上对学生进行目标的培养和方向的把握。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三、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促进学生健康、良性地发展 1、定期对学生进行思想调查活动,包括家庭经济状况、专业学习成绩、思想政治表现、日常行为方式等,使思想工作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 2、把思想工作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思想动态、行为方式,及时有效地进行总结,使思想工作在有形的活动中,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3、降低老师“身份”,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老师在学生面前是有一定“身份”的,学生与你交往,肯定心存顾虑,不会坦诚相见。如果我们的老师在平时工作中板着一副面孔,在对待学生出现的差错时,不问缘由,就是责骂,就更会增加学生畏惧、害怕心理,从此有什么话也不跟你说了,有什么心思也不跟你谈了,你就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无法预知将会出现和未出现的事情。如果老师降下了自己的“身份”,走进学生,去关心、了解、帮助他们,与之交起了朋友,那么还有什么工作做不了,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呢? 4、少用“权力”,多做工作。对于“不听话”“不服管教”的学生,不能总是用成绩,用考核等老师的“权力”威胁学生,这样做只会增加学生对你的反感与不满,使事情走向另一端。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换种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地开展工作,如态度更和蔼些,语言更巧妙些,或许能“化干戈为玉帛”,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以身作则,感染学生。在学校,老师就是学生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其一言一行总是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我们的老师在学生面前一定要以身作则,从严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这样做比讲什么道理都管用。 6、换位思考,替学生着想。对于学生在日常行为中所表现出一些违反常规的想法、做法,老师大可不必大惊小怪。时代不同了,生活环境改变了,所反映出的思想状况及行为方式自然就不一样了。我们认为是非常合理,非常正确的,在他们眼里不定如此。所以,当我们在工作中有看不惯的情况出现时,最好变个角色,换个位置去思考问题,才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7、处理问题人性化。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成熟得早,在对待他们所犯错误时,应尽量人性化。比如,同样是迟到,旷课,对于贫困生来说,可能是因为外出打工而来不及到校上课,我们的老师除了向其讲明打工与学习之间的得失,可能还要“网开一面”;对于逃课的学生,老师除了进行严厉的批评之外,也还要对其进行利弊分析,讲明要害,使之知晓明理;对于贪睡、懒散而迟到、旷课的学生,除了进行必要的批评之外,老师最好给其一个好的建议方法,使其以后少犯同样的错误。 8、涉及学生利益要公平。在评定学生最敏感的奖学金、助学金、社会资助等有关学生利益时,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尤其是在涉及到班干部时,更应谨慎,不要让同学心存疑虑和不满,更不要因此造成学生思想的波动。多进行调查研究,多征求同学意见。让得到资助的同学高高兴兴,得不到资助的同学心服口服。 9、预防在先,惩治在后。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都是平时不管不问,等问题变成了“问题”时,就按章办事,结果,给学生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前几届,我系有几位即将毕业的学生,就因旷课太多而被劝其退学,真是令人可惜,令人遗憾。为了减少这种损失,为了给学生多一个机会,针对大学生最易犯错的旷课等违规违纪现象,我院前任党委书记曾推行过“预警制”,即“用建立预警制的方式提醒大家约束自己的行为”,……凡学生的行为已有触犯校规校纪倾向并有可能向被处分的方向发展,应进行预先警示,……某一类型的违纪违规行为在达到每一级的处分之前,在程度还比较轻的阶段进行预先警示。(吴军《 注重大学生不良行为的预警和矫正》,贵州日报,2007年6月14日。) 此管理办法的实施,在对学生违纪现象的管理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果我们面对每一个问题,做每一项工作都能预先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必然会给我们的思想工作打开一个新局面。 10、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家庭普遍比较困难的情况,我院除按国家政策进行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助学金奖励外,还广泛利用社会资助扩大对学生的资助面,尽量避免因贫困而失学的现象出现。但是,国家和社会的奖励资助毕竟有限,更重要的还是要帮助其树立自尊自强的信心,培养其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精神。 总之,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本着教书育人的目的,把教育工作做到位,把思想工作做到家,加上他们自身的努力,一定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的可靠的接班人。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 本文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08年度院级一般课题。立项编号:2008y24 )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美术专业色彩写生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美术专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象十分普遍。针对当前学生色彩写生基础的现状,提出强调科学训练的重要性,注重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以科学的知识作引导,加强对色彩知识的理解和色彩观察能力的训练,重视教学的示范性和直观性,重视教学的程序与方法的教学原则。 关键词:美术专业 色彩写生 教学方法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美术院校招生比例逐年扩大,学生色彩基础差且程度参差不齐的现象正不断困扰着美术院校的基础教学。色彩写生是美术专业的重要课程,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的一个有效手段。由于学生在入学前很少受过色彩写生的专业训练,加上艺术鉴赏能力不高,色彩知识欠缺,观察方法不正确,因此,在色彩写生教学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地改进与提高。 一、通过美术鉴赏来加强学生的直观感 美术鉴赏具有艺术再创造的性质,作为艺术鉴赏对象的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认识生活的成果,也是鉴赏者再认识的对象。在鉴赏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聚精会神地反复观赏、品味,有的作品细节生动,有的作品整体和谐,有的作品技艺精湛,因此,要通过鉴赏别人的表现手法,汲取画面中的精华部分。通过对作品线条、色彩、形体、构成的琢磨,体验和谐、平衡、对称带给我们的美感因素,以此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鉴赏过程要有针对性,例如:针对学生写生时出现的色彩单一、色彩冷暖意识模糊、片面强调固有色的通病,可以着重欣赏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印象派在观察方法和表现技巧上的大胆创新,在画面光与色上的大胆突破,对学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色彩写生时他们不再只盯着对象的固有色,而是在光线、环境和固有色中去寻找色彩变化。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地掌握色彩规律 自然界的色彩虽然变幻莫测,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与实践相结合,就能正确地掌握色彩规律。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光与色的关系。没有光就看不到色彩,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同是阳光,在不同的时辰也会有不同的变化。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莫奈,面对同一景物,每隔一段时间画一张画,生动地表现了不同时辰、不同光线下同一景物所产生的微妙变化。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印证了一般情况下,早晨和傍晚的阳光、火光为暖光;中午的阳光、天光、月光为冷光;光源的冷暖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同为暖光,傍晚的阳光就比早晨的阳光要暖;同为冷光,月光就比天光要冷。理解了光与色的关系,学生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环境色与固有色的相互关系,画色彩时不再一味从固有色出发,而是充分考虑了光源色和环境色对物体的影响。例如:画绿树不再只用纯绿色去表现,而是用不同的颜料调和成不同冷暖、深浅的绿色,使它跟特定的光线、环境相协调。 其次,色彩的三要素也是理论学习的重点,它包括色相、明度、纯度。写生中学生们对原色、间色、复色的相貌较容易识别,而对混合次数增多产生的色相就难以识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去加以识别。色彩往往由于其明度和纯度的变化产生了无穷的魅力。教师在上理论课时,要特意布置相应的练习,让学生用画色表的方法掌握色彩的明度、纯度变化规律。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行之有效。在写生中,学生们大都能用单纯的颜色,经过调配、组合,产生丰富的色彩效果,色彩写生中的一些难题在理论学习中得到了化解。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能力 人的眼睛都能观察物体,但并不是人人都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画好色彩的重要前提。在训练色彩的观察能力时,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先天条件、接受能力各异,所以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生对色彩感受较敏锐,一旦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而有的学生对色彩的感觉能力较弱,又没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尽管付出很大的努力,仍然进步不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统一的要求,也要考虑个体的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要让学生明白,在对色彩的辨别上,既有先天性,也有后天性,先天不足的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获得较好的色彩辨别力。有的人虽然对色彩的感觉更具有天赋,但不进行科学的训练,只会局部地辨别色彩,一旦从整体的角度来辨别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色彩的微妙差别时就感到束手无策了。 四、熟练掌握色彩写生技能 色彩写生技巧的训练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必须全面熟悉这门课的教学,掌握该课程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只把课前画好的范画、作画步骤图展示给学生,而应该在课堂上加以演示,从构图、落幅,到铺大色块,深入刻画,调整完成,都要边示范,边讲解,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些常见的技法,如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画法、刀画法,以及如何用笔、如何用色,也应该进行示范。教师的直接演示,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学生通过观看教师作画,对写生的方法步骤和表现技法一目了然,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激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具体示范时,范围要大,要让全体学生都能看到,对重点、难点问题要反复强调。当写生过程遇到障碍时,要及时演示。 通过技能训练的诸因素,使用写生手段再现对象,从而使画者懂得在绘画实践中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表现特定审美感受的需要。使其发挥最大潜能,向着艺术的凌空不断前进。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职高美术专业学生质量培养问题的探讨 摘 要:职高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是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其教育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职高美术教育改革的步伐,面对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今天,职高美术专业培养学生的质量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已显得尤为紧迫。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参考相关职高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美术专业学生为目标,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了如何对职高美术专业学生教学进行改革,对现今的职高美术教育有一定的推动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职高美术;质量;专业 新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代的主旋律。特别是现在的艺术美术类专业,高层次、高素质、有创造力的人才成为教育培养的目标,然而学生质量保证的关键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任何结果都是通过过程来实现的,只有保证过程质量才能保证最终质量。因此,职高美术教师要突破旧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制订符合客观实际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科学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等,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职高美术专业学生质量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培养优秀和高质量的美术专业人才是职高美术教育的根本。人才来源于教育,美术专业人才只能通过专业教育的途径培养。然而现今职高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一直是该专业发展进程的“瓶颈”。 (一)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和误区 职高美术专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教育,而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对职高美术专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定位,甚至部分专业老师对其教育本质理解狭隘化。因此,影响职高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专业学科的建设等一系列环节,阻碍了教育质量提高的步伐。特别是在现今综合性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在美术专业教育领域的运用,职高美术教学工作强调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一些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贯穿教学过程,从而使得培养的学生质量大打折扣。 (二)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只是静止储存形态的知识体系,教师教和学生学固然有知识的成分,但不是全部,还须有技能、能力训练和品德的培养等内容,这些是教材内容所不能直接体现的。因此,教学内容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传递的信息的总合,教学内容的丰富,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由于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不能灵活运用现代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质量与预期相差甚远。 (三)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教学方法的设计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一定程度上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现今职高美术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注重实际能力的操作性,大部分美术专业教师主要还是采用讲授法,以课本的理论知识为重点,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挫,兴趣不高,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在一些需要探究性问题上,不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此,笔者做了个试验,在两个班级分别上同一节基础色彩原理课,前一个班级采用的是讲授色彩理论知识和观看色彩原理图片的方式进行,学生得云里雾里,渐渐地没了兴趣。而后一个班级采用教师和学生互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当堂示范并个别指导,并且现场展示作品,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教学氛围良好。所以,如果教学方法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偏低。 总之,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渗透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职高美术专业课教学质量在逐步提高,但与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实践中存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评价不科学等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也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 二、职高美术专业学生质量培养的可行性途径 职高美术专业要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人才,因此,职高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突破陈旧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制订符合客观实际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因此,以培养适应社会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确保学生质量。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形式,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以高质量和高素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职高美术专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及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同时是加强职高美术专业教育特色的关键所在。因此,职高美术教育者要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形式,革新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强化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使专业学生具有从事多种技能的专项能力和通用能力、一个职业群或相关职业群的转型能力、继续学习的深造能力等。 (二)树立市场经济观点,注重教材内容的选择 树立职高美术教育正确的指导思想,面向市场,就要熟悉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有经营意识、广告意识、公关意识与公益意识,掌握最新的发展动向,学习先进知识。因而在传统的教材基础上,必须筛选、增添新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专业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安排了图案基础、图案形式美、图案构成和应用、美术字、版面设计、广告创意设计、包装装潢等内容。为此,首先精选典型的范画、作品广告创意、商品造型设计等优秀作品,供学生鉴赏,增加他们的“阅读量”,积累形象信息,增强审美能力。在赏析这些作品时,教师力求言简意赅,生动有趣,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好表现等心理,使他们对实用美术产生强烈的兴趣。兴趣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形象信息的积累,对学生而言,是他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提高的生动表征。对于单位课时增效,提高职业高中美术课质量,是极为有利的,也为将来他们服务市场经济,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三)革新教学方法 职高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技能的强化训练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此,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观,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更多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诸如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使之在提高职高美术整体教学水平方面发挥作用。比如在计算机多媒体方面,用在素描和水粉的专业教学中,可以借用网络多媒体播放一些名家作画的现场视频,让学生们更能直观的看到一张好的素描或水粉作品是怎样从头至尾地完成的。因此,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职高美术教育是艺术天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毋庸置疑的。如何在美术专业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有个步骤需要构建: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其次是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适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情感既是创造性想象的动力,又是创造性想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思维的独创性与新颖性是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重组头脑中的信息,产生与众不同的新设想、新发现的思维特征,它是创造成功的基础与保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突破常规,提出大胆的设想,表达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还可通过主体的创造性组合,产生富有新意的作品这种探求具有创造意义且又简捷妙法,培养了主体思维的独创性与新颖性,并成为主体在未来创业过程中摆脱常规,同中求异,善于看到别人未注意的可能性,勇于尝试,努力实现,从而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职高美术教学中,通过对学习主体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主体创新能力得到自我实现,为实施创业教育提供了基础,为形成主体创业素质提供了保障。 2.重视美术常识,适当开设欣赏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职业高中美术专业课特点,课堂中教师讲得较少,在教学中和欣赏课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常识与欣赏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要对美术常识的了解和作品欣赏,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赏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提高职高美术专业教师素质,构建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 提高职高美术专业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素质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美术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前提,美术教师只有在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必须要提高自身学养,不断更新观念,创新课堂教学,全面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和发现,从中体验成功的喜。其次,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在内容上也更加符合学生的审美趣味;新课程的内容强调了知识、社会、科学实践之间的联系和与其他更多学科的融合;新课程更加具有课程的选择性,让学生能更多样化的发展等等,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了解和掌握与美术相关的其他学科的新型理念和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艺术人才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数字化科技知识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己经不是从前的只看专业技能表现了,己随着时代的变化对于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会专业知识和操作的是工匠型人才,只会抱着书本做学问的是学究型人才,这样的学生步入社会是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当今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全面的素质,并具有很强的自我再学习能力,有创造性精神的开拓型进取型等全面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 总之,职高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同时它是一项艰巨而需要宏观意识的、与整体教学计划一并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广大美术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职高美术专业教学不仅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意识,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创造性地教学,在不断的探索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美术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培养高质量的美术专业人才。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基于高职美术专业素描基础课教学的研究 摘 要: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人才的摇篮,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根据地。在进行美术专业素描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其结合教学目的,对其教学措施予以深入研究,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基于此,本文就高职美术专业素描基础课教学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素描基础;课程教学 美术教学的开展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以夯实,能够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来认识世界。而素描作为美术教学中的基础课程更加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基础课程的高效开展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而这也是学生学习实用知识的重要路径。 1 高职高专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现状分析 素描是高职高专美术专业的基础课,在学生的美术学习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依照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其在教学中的重视程度还没有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加之这门学科教学时间比较长,知识内容比较多,教学过程比较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腻烦情绪,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由此可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高职美术专业素描基础课程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相关人员探索更好地教学方式来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促使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使学生真正重视起素描这门课程的学习来。 2 高职美术专业素描基础课教学策略 2.1 学会整体观察 在高职美术专业素描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第一个解决的问题,就是关于观察方法的教授。对于物像的观察,要从整体入手,先对其主体面貌进行观察,然后,再观察其主要的部分,最后再对部分的细节内容进行观察。整体观察就是从事物的整体形态开始,对形体形状有个系统的了解。整体观察的过程中,要从整体上都去观察,不能只观察某一具体部分,细节观察在这里是可以忽视的。包括在构图过程中的明暗中强弱的比较,布局的上下左右结构,通过整体的观察,将繁琐的内容变成一个有机体,通过画面体现出来。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程序,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工作,使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化。前期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了解写实的基本规律,利用一些静止的物体,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开始绘画之前,一定对物体的形象特征进行仔细观察,这样才能了然于心,通过多观察、分析,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加深自己的理解深度。 2.2 培养整体美感 培养学生的整体美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素描教学更注重的是艺术思维和观察方法的培养。整体感是针对画面的整体效果而言的,绘画过程中,要依据轮廓与形体结构、大体明暗、深度刻画、进行调整这四个阶段依次进行。素描就是一个比较的过程,只有不断的比较,才能反映出客观对象的真实。在绘画的过程中,一定把握好规律与顺序,抓住其众多特征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否则,就是使其整体感受到破坏,影响整体美感。针对绘画过程中的细部刻画,只有经过不断的观察与对比,才能刻画好每一个细节,使作品整体更加形象、具体。由此可见,素描课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感的塑造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塑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整体思维方式和整体意识的培养与强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素描水平得到提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促进他们对美术专业的学习。 2.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注重对自己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多样化、合理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比如,在素描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物体的摆放位置、写实的角度以及光源的方向等进行变化,使学生打破原来的思维,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对物体全方位的观察与理解能力。素描教学方法新的突破,就是组合教学法和物体移位的教学法的使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对物体进行变换,这个过程是对自己兴趣和思想的传达,代表着个人的情感,极具个人色彩,通过这种艺术情趣极为丰富的体验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发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构建学生逻辑性 利用对设计素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组织形体的归纳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意识。在写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对素描基本技能的学习,又要提高他们对视觉造型精神内涵的领悟能力,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他们视觉语言的理解以及表现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感受能力,促进他们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创新,将创意的培养与素描的构建结合到一起,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绘画的思维习惯,传统的思维习惯是单一的模式,一定要打破这种思维习惯,注重新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使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l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加强对逆向性思维的提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高素描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美术专业有个大致、系统的认识,在学习到相关知识内容的同时,能将自己观点用视觉形象表达出来。 3 结语 高职院校要注重做好素描课程教学的开展,让学生通过素描基础课程的学习达到基础知识的夯实,让学生能够通过最基本的绘画手法的应用奠定未来重要知识学习的基础,为学生更好地运用美术知识做好铺垫。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中职美术专业素描实践性教学探究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美术专业的素描专业也得到了了很大的发展,素描是中职美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专业的表达能力,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升学生素描学习的专业性,而在当前的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能力,本文围绕“中职美术专业素描实践性教学探究”为主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职美术专业 素描教学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职美术专业的素描学科的教学方式依旧比较落后,教学手法太过单一,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在素描教学中虽然进行了不少的教学改革,但是效果依旧不理想,所以为了有效的提高素描课程的教育质量,提升艺术类专业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必须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素描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和发展的道路上有方法,有目的,有效率。 1 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确立系统完整的教学目标对于提高素描课程的教学质量非常关键。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现代教学中,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成为教师们所追求的目标,而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如果教师不能够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那么课堂教学就会陷入混沌的状态,学生得不到明确的教学信息,自然对于课堂也就会失去兴趣。教师要从自身的观念开始转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探究,在定制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水平以及社会的广泛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首先,可以通过风景写生或者短期的静物素描训练学生的再现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的对视觉信息进行表达,逐步提高学生再现物象以及在写生过程中抓形的能力,形成对于事物特征的认识与理解,再者可以通过培养学生默写生活中一些较为常见的物象来训练学生的表现能力,在提高学生观察力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记忆力有所帮助,提升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一定的创作练习来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养成扩展思维的习惯,为后续的课程学习的时间奠定基础,而不是一味的照抄前人的作品,而是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有特色的表达。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并且运用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完成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2 丰富课堂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先进的教学理念需要一定的模式进行实现,新型的教学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专业所需要的个性化教育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让素描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是提高素描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首先,教师在展示一些任务或者进行一些提问时,要在言语中给出一些信息,并且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进行回答,那么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学生有了自己的看法,那么教师就要找寻学生答案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在进行思考时,为了避免重复就会另辟蹊径,这能够在另一个方面让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提高,启发之后学生的思路就会变得更开阔,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得以培养,让学生不再是学习的奴隶,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在提出具体的问题后,要调动大家发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一个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要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肯定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自信,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且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探讨。课上的教育固然重要,学生在课下的知识吸收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的告诉学生在课下应注意哪些方便的知识,与所学习的内容有关的直接的、间接的知识都应有所了解,增强学生课后学习的主动性。 3 运用教学评价,提高学习主动性 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提供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让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应该根据培养目标课程的特点,进行多方面的考核,使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化,首先,以学生的课业为主,不能够只看结果的好坏,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学生所获取的能力,对其能力进行综合性考量。其次,以课业为主,多种形式并用,让每位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带到讲台上进行讲评,让学生在讲评中得到锻炼,了解自身和别人的差距,最后,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自身的意见和建议,传统的教学是由教师出题,遵循分数决定一切的原则,但是忽视了W生的意见,而只是由教师的评判为主,这会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打击,所以教师应该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这样有利于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思维。 不仅是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也十分重要,能够帮助教师及时的更正自己教学中的错误,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4 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在素描学习中有更大的长进,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让教学变得有目的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丰富课堂教学模式,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额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和研究,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运用有效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也让教师能够及时的调整教学方式,用更正确的方式教导学生。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对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探讨 【摘 要】本文结合多年美术教育与管理经验,调研美术专业教学现状,探讨如何建立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从而为进一步完善、规范相关体系发挥促进性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学;监控;教学评价;体系 随着高校艺术类招生数量逐年增加,美术专业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学在2011年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更是对我国高校美术专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在美术专业领域显现,折射出高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明显差距,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如何提高高校美术专业教育质量成为高校以及社会有关人士关注的热点。 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对于保障教育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观点已经是共识。艺术教育本身具有特殊性,教育双方主体即教师与学生都具有明显个性,美术专业教学具有不固定性、动态性等特征。建立适合艺术教育特性的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突出问题 1、教学缺乏规范化意识,随意性较强 实践性强、注重W生个人培养是美术专业教学的主要特点,教师按照学校教学要求,制定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和教学教案,组织教学活动,在实际授课中却没有严格按照教学文件要求,更多是根据教师的喜好,随意变更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这种不规范、随意的教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本身对教学的理解程度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是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未得到实施。 2、课程成绩评定标准不明确,个人意识较强 大部分美术院校专业课程成绩评定基本是由任课教师设定评定标准,实行小组评分方式,这种方法已经受到不少师生的质疑。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通过课程学习,课程作品是学生本人倾尽全力而为之,学生会很自然地认为自己的作品是优秀的,并且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如果教师的评价与学生期望距离过大,会让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产生怀疑,或对教师评价标准和教学水平质疑,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等。从教师的角度,除授课教师外,其余评分小组成员,仅仅是对学生最后作品进行评价,对作品创作过程缺乏掌握和了解,成绩更多体现的是教师对作品的个人感知,这不免存在个人色彩,教师之间对成绩评定必然存在差异化。所以,最后成绩难免不够客观、全面,让学生难以信服。 二、对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的几点设想 解决目前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的问题,建立适合美术专业特性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显然是重要手段,为此,有以下几点设想: 1、以制度为基础,开展师德教育与教学能力培养 教师是高校教育的根本,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能力关系到高校整体教育质量。所以,高等美术院校应高度重视教师师德教育与教学能力培养工作,建立完善的美术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学习、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帮助教师认识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提高教学的严肃性,真正意义上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以评估为手段,开展多维度教学监控 美术院校应按照学院领导、专业、教研室、督导组、学生信息员等人员特点分别建立多梯队教学监控组织,开展多维度教学监控。其中,尤其应发挥专业、教研室以及学生信息员的力量。因为,学院领导或督导组采取自上而下的监控方式,对专业授课情况并不十分了解,监控结果或许过于片面,但是专业、教研室则不然,他们负责专业教学的组织工作,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另外,学生信息员直接面对授课教师,对教学质量的感受更加直观,他们所反映的问题是真实的,可信度高。为此,应将专业、教研室以及学生信息员作为教学监控工作中的核心,充分发挥作用。 3、以成绩为核心,完善课程评分方式方法 美术专业课程成绩基本是以出勤成绩、平时表现成绩、平时作业成绩、期末作品成绩等多个部分组成。其中,期末作品成绩是最核心的。为了保证期末作品成绩的公平性。专业应建立至少3人的命题小组,命题小组负责对该课程期末作品成绩的整体把握。此外,作品评选工作中应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模式。最后由教师评分小组根据学生自评和互评情况,进行评价并给出意见,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方面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作品分数。这样的课程评价方式将更符合美术专业的教学特点。 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这就要求美术专业教学管理者,要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从而建立符合美术专业特点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浅议我国高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当代内涵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 摘 要:工艺美术已经融入当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工艺美术门类广泛、历史永久,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在当今社会环境中的价值与内涵,以及其教学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工艺美术; 当代内涵;教学创新 在我国,工艺美术从其专业内涵上讲,完全可以概括成一个大的专业门类,从其承载的实际内容上看,定位为一个专业也并不是十分的贴切,由此可见,工艺美术的知识涵盖面和专业属性是非常丰富和繁杂的,工艺美术门类的发展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轨迹,它强调材料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体现造型特点的同时还要有与对象有一定的距离,形成独特的艺术趣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同时期的文化影响、地域特色、时代演进和技术更新,散落于民间的各项传统技艺不断的发展传承着,形成了各自相对完善的工艺流程,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已经流传久远的各项传统手工艺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渐渐开始褪去往日的光彩,有些手工技艺甚至开始逐步走向衰亡。在当下文化状态里,传统文化遗产被“快餐文化、实用主义”包围其中,随着现代化科技手段的演进与通用,逐渐替代和弱化了对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视,工艺美术领域面临着传统工艺的断代、失传的严峻现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本着挽救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宗旨,整合工艺美术门类的专业内涵,于2013年在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成立工艺美术专业。旨在通过高校教育的创新继承与发展处于濒危境况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技艺,一方面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则在于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达到工艺美术专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基于工艺美术专业的属性,为了避免空洞的、陈旧的、缺乏指向性的教学计划,高校在开设工艺美术专业时,专业对位性的思考和课程设置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点也变成了各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发展兴衰的重中之重。 为了更好地体现工艺美术专业的内涵能力培养和创新发展,对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就变得尤为重要,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新更加势在必行。 首先,国内多数新近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院校中,其开设的课程与工艺美术专业应具备的内涵与定位相去甚远,亦或可说现有的教学资源与课程体系不具有承载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要求的条件积累,如果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条件,完成教学,则需对现行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与实践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造。首先应该依据原有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的调研、开发利用民间、地域的资源特点,深化有价值的工艺品种类资源及民间艺人、传统技艺、工艺材料资源等,将其引入到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逐步完成真正意义的工艺美术教学。 其次,工艺美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定位调整,需要综合地域文化特点、原材料特点等,以及现有的优势条件和专业历史积累,改革内容的制定要与学校现有资源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和现有资源。优化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形式,明确对位性的分类教学课程体系,强调在夯实工艺美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造型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对课程的模块化建设和能力架构体系进行重点建设。具体应该将工艺美术专业课程划分为基础能力模块、材料技法模块和创意制作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其明确的方向和开展思路,模块内的课程设置紧贴对应能力培养要求。基础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造型基础能力和工艺美术相关理论知识,通过本阶段的课程教学,使学生形成基本的专业能力,为材料技法、创意制作环节提供了根基;材料技法课程模块强化学生的材料应用能力和形式表现的有机结合,强调“因材施艺”的教学宗旨。 再次,有了较为完备、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环节的推进方式同样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开展对位性的分类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进民间的工艺美术专家和学者进入课堂,为专业学生进行直观的、对位的、专业的知识传授,可以让学生掌握第一手的专业感受,带来“原滋原味”的地道专业印象;与此同时,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在可以利用的地域资源条件里,积极拓展专业外延和技术支持,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可以走出去,到第一线去实践和感受专业的内涵,在校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和切身感受,学生们将获得第一手的认知经验,为日后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自选与集中、引进与外放相结合的多元教学形式,教学改革制定的整体思路和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总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有效的教学形式,合理有效地利用地域优势服务于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是解决当前工艺美术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与专业内涵不对位问题的两大重点内容。我们的创新尝试只有紧密依托地域资源的优势存在,专业分类妥当,合理利用我校现有办学条件,高效、环保地开展和实施改革计划,将创新过程做扎实,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教学方式的创新。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高中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分析 [摘 要]:高中美术专业的教学不同于普通的美术课程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美术兴趣班教学。美术专业教学是应用型的专业课程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上都要有独立的体系,才能保证专业教学的独特性和专门性,培养专业人才。本着这一目标,在高中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对美术专业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等进行一体化的、科学化的建设。 [关键词]:高中美术专业 教学体系 构建分析 高中美术专业的教学既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独立的具有专业特点的特色教学。所以对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要认清美术专业教学的定位与教学的目标。在学社的课程设计中既要体现出其基础性和整体性,还要适应美术专业的独特性、超前性和适应性。美术专业教学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美术专业是一个感性的专业,教学活动室感性教育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程式化的教学和最终的教学评价方式,而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最大程度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教学活动,并能再此过程中提高专业水平。 一、高中美术专业教学的指导思想 高中美术专业教学的重点在于其“专业”二字,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向在于专业水平的提高。美术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受到这一阶段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其对美术专业的知识结构的掌握,艺术规律的探索与驾驭,对美术作品的认识深度等都要在高中美术专业教学打下基础。 在职业高中,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美术教育方向,选择这个方向的学生在教学中的首要目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个美术方向,这个方向的学生是将美术作为一种未来的职业技能,会应用于工作的各个方面,这样的学生教育的重点则在于专业技能的提升。 一般,美术专业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开始接收美术绘画方面的训练和教学,事实上,这个阶段的学习多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关,那么,高中阶段美术专业的教学则是对美术精神如理解和美术专业技法的提高。 所以,高中阶段美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指导方向应该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长。 二、高中美术专业教学的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培养 (一)专业技能培养目标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高中美术专业教学体系,首先要明确美术教育教学循序发展的过程。 在美术专业教学中,素描是基础;色彩的应用是美术专业教学的关键;艺术综合素养的提高是目标。 素描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了解美术相关基本理论,还能在学习中获得基本的美术构图与造型能力。因为学生在素描学习中,能对物体、光线的构图绘画工程中培养观察能力,还能在不断的描摹与实践过程中对影响绘图整体性与画面协调性的因素得到有效的认识。通常认为,素描是最能体现绘画水平的画种,所以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保持好心态,踏实练习。 色彩的应用是教学的关键主要体现在色彩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画作表现力的提升。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习作习惯。对于美术基础不太扎实或者初学的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重点在于色彩绘画的一般程序的讲授,更重要的是画作示范与临摹的体验性教学过程,多帮学生修改画作,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力与绘画的个性。 提升艺术综合素养的总目标表现在美术专业的感性认识过程中。美术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践与鉴赏都是对作品的感性体会。要对不同层次的作品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画作的意境与深刻的情感内涵。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与结构中蕴含的不同意义。所以要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画、多改,教师对学生的画作多看、多评,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开动思维,投入感情。艺术之间是相通的,提高综合艺术素养的目标实现还可以借助其他艺术形式的表达来完成,如音乐、书法艺术等的介入,让学生在音乐中理解情感的变化,在画作中进行表达。 (二)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对美术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总结,可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做到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素描》和《色彩》两门课程就是教学的基础,要打好基础,同时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工艺美术》课程的设置就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 所以在实践教学中,要构建以专业发展为重点的必修课与以提高艺术感悟能力的选修实习课程、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要做到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学校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方面,多组织一些专家名人的教学讲座,或者多举办一些美术作品的展览,提高学校的艺术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多收集学生中的优秀画作进行展示盒点评,让学生提高竞争意识,既能不定期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改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学校应对其美术专业的水平进行整体的评估,以便于学习课程的安排和学习进度的合理设置。课程开展之后,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局限于最终的考试成绩或者一些硬性的评价指标。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阶段,对学生课堂内外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过程性评价。给学生设置合理的目标,多肯定学生画作中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鼓励学生大胆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 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学生的发展目标为中心,以学生的美术功底为基础,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建立合适的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因材施教。打好理论基础,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综合艺术素养。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浅谈设计色彩在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中的创新改革 【摘 要】当今社会创新成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要为学生讲授更多的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当前设计色彩在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基于此,本文就提出了五点设计色彩在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中的创新改革策略,希望能够使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在学习设计色彩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关键词】设计色彩;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创新改革 前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当前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设计色彩教学还相对落后,学生无法及时掌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设计色彩标准,由于设计色彩是美术艺术中最基础的语言,学生只有掌握色彩才能在美术专业中创造更大的成就,因此在当前设计色彩教学状态下,高校美术专业教师就应该积极进行创新,实现有效的教学改革。 一、设计色彩在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中的教学现状 美术不仅是一门讲求个性的艺术,而且要求学生具有高水平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鉴别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由此可见,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应该做好设计色彩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只有做好色彩这一基础课教学,学生才能更好的感受到美术专业的艺术语言。然而当前在高校美术专业的设计色彩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淡薄[1]。同时也缺少对该课的理解重视,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性学习该方面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二是设计色彩教学脱离学生生活。设计色彩教学也应该以生活为基础,在该种状态下,学生无法以生活为基础展开美术创作。 二、设计色彩在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中的创新改革策略 在上文的分析后,我们能够全面了解到设计色彩在当前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基于此,高校美术教师就应该积极实现设计色彩基础课教学的创新改革。 (一)改进单一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虽然在传统高校美术课程中设计色彩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观察色彩的客观能力,但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存在着一些不足,为了使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到设计色彩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在该色彩学习中发挥出自身主体作用,教师在实践该课程创新改革时,就应该改进单一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以引导学生实现举一反三为教学目的,积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2]。同时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班级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的有效学习手段,寻找到更多与设计色彩有关的美术知识,使学生能够真正自主的投入到设计色彩学习中。 (二)更新美术专业教学理念,创新设计色彩教学思路 造成当前高校美术专业设计色彩基础课程教学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基于此,在新改革设计色彩教学时,就应该全面分析当前教学不足、社会发展对美术专业学生的要求,从而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使教学理念能够更好地支持设计色彩教学工作,让美术专业学生能够真正在设计色彩学习中培养出良好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主要环节,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美术教师就应该积极让学生融入到设计色彩学习中,这就要求高校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并合理将色彩运用于创作中,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色彩教学课堂活跃程度,让学生产生形成的创新思维。 (三)重视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创新 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对色彩的分析、理解以及运用也是不同的。高校美术专业教师在进行设计色彩教学时,就应该重视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创新[3]。这就要求高校美术教师应该改变自己长期以来固定的教学思维模式,并引导学生突破自己对色彩的认识,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发挥自身对色彩的想象能力,从而思考色彩在自己思想中的真正内涵,鼓励学生实现对色彩理解进行创新,使学生能够形成属于自己的美术风格。 (四)创新设计色彩教学内容,实现色彩教学生活化 虽然美术课程对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是色彩本身就源于生活,因此要想实现设计色彩在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中的创新,美术教师就应该积极创新设计色彩的教学内容,使设计色彩能够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让学生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了解色彩的美感,使学生不仅能够从教材中学习到有关于色彩的知识,也能够从生活中获取到更多生动、灵活、真实的色彩知识,通过实现色彩教学的生活化,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色彩,而且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美术教学效果[4]。 (五)采用创作加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创作中学习 通过对高校美术专业的分析发现,美术教学会先为学生讲授设计色彩知识、基础素描知识,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虽然该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打好基础,但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因此为了使学生更灵活的运用设计色彩知识,在创新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教学时,美术教师就应该积极采用创作加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创作中进行设计色彩知识的学习[5]。 三、总结 总而言之,设计色彩是高校美术教学专业中基础知识,在美术专业基础课进行创新改革时,教师就应该积极改进单一的设计色彩教学方法、更新美术专业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创新、将美术贴近生活、完善教学模式,使每一名美术专业学生都能够将自己的精力更好地投放于设计色彩学习中,在学习到基础色彩知识后,为后期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浅析中职学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方法 [摘 要]素描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作为中职学校美术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美术专业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和想象思维的发散。因此,中职美术专业教师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素描教学,要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不能一味向学生灌输素描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教师要根据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应用信息、引导、项目教学法,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理解、创造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学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职学校美术专业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素描训练是美术专业学生必不可缺的学习环节,美术教师要积极完善素描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对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的掌握,不断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中职美术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拓宽教学思路,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入课堂中,从而构建出现代化的素描教学模式。 一、应用信息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中职学校美术素描教师要认识到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其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素描学习中,教师要利用好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资源。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培养他们良好的艺术综合素质。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事先在网络平台上下载好优秀作品,然后在课堂上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组织学生展开激烈的交流和讨论,分析各幅作品中的巧妙之处,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思考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从自身角度去把握和理解素描作品。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利用点化教具,比如常用的录像、幻灯等,这样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作品的实际笔触、色调等效果。在教师有趣的讲解下,让学生融入自身情感,去体验和领悟不同作品的精髓之处。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素描教学视频,能够让学生全面直观地了解和学习素描基础知识及技能,为自身描绘作品的表现手法和类型提供借鉴依据。 二、应用引导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理解能力 构图是美术专业静物素描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静物素描教学过程中要合理选择静物,其直接关系到课堂主题,同时教师要关注到静物的实际摆放形式。静物的构图原则和方法是较为抽象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全面控制好整个素描作品的描绘过程,避免依葫芦画瓢现象的发生,教师必须有效发挥出引导教学方法的作用,帮助学生清晰认识静物的构图基础原则。例如,在静物素描教学课堂上,教可以组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动手摆放静物,然后结合学生之间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等不同方式,让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中,让静态教学转为动态教学,由抽象变为具象。引导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能够最大化地提高素描教学课堂的游戏趣味性,也符合现代个性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理解消化。引导教学能够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框架中,学生不再进行机械化的模仿练习,能够自主体验感悟整个学习过程,从而保障了素描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应用项目教学方法,开拓学生创造能力 在传统素描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运用固定的基础素描教学模式,过于看重学生写实技能的强化训练,一味督促学生去“依样画葫芦”,学生缺乏一定的艺术创造能力,自身感情无法有效融入作品创作当中,学生所创作的素描作品更像复制品。因此,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可以将项目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发展情况合理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并一一制定出对应的素描项目,让学生按照一副素描作品的完成步骤,科学地进行作品构思、构图、起稿以及刻画。这样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素描的造型能力,不断提高对素描作品的创造能力。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向学生提倡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要科学指导学生融入自身的生活情感,将各种想法与素描表现方法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素描作品,学生在这种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体验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素描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美术专业教师要全面认识素描教学的重要性,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合理使用素描教学方法,将素描教学目标建立在为专业设计服务之上,这样才能够提高素描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美术人才。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探析 摘 要:随着高校美术专业的创设,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美术专业,这对美术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会和动力,同时也对美术专业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尤为重要。美术专业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色,在提高美术专业教学质量时,应该遵循美术专业的发展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有利与提高美术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 一、引言 中传统教育在于教书育人,其重点就是育人。传统的艺术教育对比文化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只有培育了学生的德育,才能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为了让高校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内容得到优化,我们应该将传统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理念相互结合对美术教学做出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完善美术教学。 二、开展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 (一)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不足,提高教师水平 开展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是直接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方式。对美术教师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师专业知识的技能考察,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能力分化。通过美术教学质量的评价,可以让教师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内容的缺陷,有助于完善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教学中,高校美术教师大多会过多注重实践,而忘了理论知识的结合。可以针对这一现象,对美术教师的教学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做出完善,继而更好的提高学生教学水平。 (二)有助于诊断美术专业学生培养现状,为社会提供人才 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诊断和评判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的重要途径。因此,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能够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还能够有助于了解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情况,包括美术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绘画功底等,而这些内容的了解,也是评价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的重大要素。通过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一方面可以对其教学做出总结,为今后的美术教学做出参考经验。[1]另一方面,还能够清楚的指出目前美术专业教学存在的误区,有助于教学问题的改善,并为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提供了保障。 三、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评价的实施 (一)多样化的美术教学评价 由于艺术教育的特点以及重要性,对美术专业教学进行多样化的评价不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学生的教学中,也要善于运用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也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评价。艺术教学的评价,应该从生活中的评价进行开始,最后在进行总结评价,这样才能够使评价对于学生更具有可信度。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对学生采取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所谓静态评价就是指评价学生目前现实的动态,而动态评价则指的是评价学生过于和现在的情况进行比较。教师灵活的运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对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中,也可以采取动静结合的评价方法,既可以很好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可以激发教师的主动性。除此之外,对于教学评价中还可以灵活的运用互相评价、自我评价的评价方法,这可以很好的体现新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根据美术特点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如今的美术教育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进行教学,并且教学中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些都是美术教育对于教师教学的要求。[2]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全面以美术教学内容环节为重点, 对教师教学的每一方面都要进行评价,然后将其总结。同时,还应该注重教师对学生心理素养的培养。为了使教学质量能够提高,还应该对美术教学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环节不进行调整,完善,让其属于评判合理的状态。同时,在评价后,还应该时刻关注,让教师和学生关注自己存在的问题,做到评价一目了然。 (三)及时深入分析评价结果 美术教学结果的及时和深入评价的程度会直接影响评价功能的发挥。多数学校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中,都是分阶段进行的。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也不例外。由于评价时间之间都隔得比较长,这就造成了分析结果不够深入,容易遗忘。因此,在美术教学评价中,高校美术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评价的监管。并对教学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让教师清楚的了解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刻的分析问题的存在。学校还可以定期对教师教学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讲座,让教师能够更高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结语 总之,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将直接决定教学质量工作是否进行到位。这关系到了美术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以及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美术专业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因此,应该多进行美术教育质量评价,并多完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美术教学质量评价的最大用处。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西藏职业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摘 要:根据教育部《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要求,项目组对西藏的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开办该专业院校数量、专业设置、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西藏的地域和资源特色,要促进西藏职业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发展,应积极兴办工艺美术专业,挖掘利用民间资源充实师资力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共建共享核心课程,深化专业特色,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西藏;职业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发展现状 一、研究背景 为进一步加强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建设,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这一工程要求每个项目须建立一套普遍适应全国各地的标准。这对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工艺美术》(项目编号:VTNE088)提出了很高要求。中国工艺美术类目繁多,分十几大类,数百小类,品种数以万计。各地的工艺产品又各具地域特色,形成丰富类别。国内东部和南部主要为丝织纤维类、漆艺、陶瓷工艺类,西部多为石雕泥塑类,金属类,北部多为金属类、漆艺类。同一工艺美术品类在不同地域也各有不同。如北京雕漆和雕填漆器为主,江苏扬州以螺钿漆器和百宝嵌漆器称著,四川漆器以雕填和研磨彩绘见长,而江西、福建主要以脱胎漆器为主。 西藏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特殊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出唐卡、藏毯、藏香、珠宝首饰等独特的工艺美术品类。但西藏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外界对西藏的工艺美术职教情况知之甚少。为了使《工艺美术》项目建立的专业培养标准、制定的培养方案、设置的核心课程及开发的特色教材也能满足培养西藏工艺美术专业中等职教师资的需要,避免出现“水土不服”问题。本项目组对西藏职业院校工艺美术教育现状做了实地调研。 二、调查对象、方法与结果 (一)调查对象 调查范围涉及西藏拉萨市、日喀则市、林芝市3个地级市和阿里地区的13所职业院校。调查对象主要为开设工艺美术类专业的职业院校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 450 份(含网络问卷),回收 431 份,回收率 95.7%,有效问卷407份,有效率 90.4 %。调研以拉萨市的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拉萨中等职业学校(217人,占调研对象的48.2%)和林芝地区职业技术学校(131人,占调研对象的29.1%)为主;兼有其他地区的职业技术学校(102人,占调研对象的22.6%)。调研虽没覆盖全区,但仍可“管窥一斑”。 (二)调查方法 课题组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分析,对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研,对管理人员以访谈为主。编写《西藏工艺美术专业职业院校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调研内容。根据地域特点设置了相关问题,旨在对西藏职业院校工艺美术专业设置、师资情况、课程设置安排、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就业情况有所了解。 三、调研结果 (一)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职业院校数量少 近年来,西藏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不断增强。目前,全区中职在校生数达2.2万多人,高职高专在校生数近1.2万人。全区共有高职高专院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86所。开设工艺美术类专业(方向)的高职高专院校有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和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在艺术设计专业下设“民族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方向(3+2学制),每年招收专科层次学生30人,且定向招收山南职校生源。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办了“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非师范专业)专业。开办工艺美术专业的中职学校有7所(如表1所示)。 另外,西藏还有部分学校开设了与工艺美术专业相关的课程。如西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开设了手工制作课程,在达孜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藏族绘画班,山南扎囊县中学开设了绘画、卡垫、缝纫班等,昌都地区的部分学校也开设了一些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班。总体而言,与国内其他经济发达省市相比,西藏工美术类职业院校不仅数量少,而且专业方向也较单一。 (二)专业方向设置上偏重传统工艺 工艺美术发展到当代,其内涵与范畴都有极大拓展,目前工艺美术专业主要包括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动漫动画设计)两部分内容。由表1调研数据可看出,仅拉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室内装潢与设计”、“服装设计与生产管理”专业。其他地区职业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办学方向还是以传统工艺为主,涉及现代设计的内容很少。如,林芝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的设置有三个方向,分别是传统绘画专业、藏饰家具制作和旅游产品设计。(1)传统绘画专业主要内容为唐卡与藏饰图案设计制作。在西藏,唐卡绘画是佛教传统,绝大部分民众又都信奉佛教,因此开设的专业课程均与传统工艺相关。(2)藏饰家具制作专业主要是木器打造,课程多为木雕、木刻等。(3)旅游产品设计专业主要利用绿松石、乌木、香樟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原材料进行牧饰与绿松石饰件设计制作。另外,西藏的编织、藏毯、花边、花饰的制作也独具特色,少数职业学校也开设了相应的选修课程。 (三)专业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在师资方面,调研发现:全区中职学校艺术类的教师比重偏低,工艺美术专业(方向)的教师则少之又少。2010年西藏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师生比为1∶26,高等职业院校师生比为 1∶20。2015年西藏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师生比为1∶22,高等职业院校师生比为1∶18。五年来,师资数量提升不多,中职学校还未达到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师生比1∶20。 目前西藏职业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师资主要来自西藏大学。一方面,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美术创作与研究人才和普教师资,而不是职教师资。另一方面,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也非常有限。 西藏工艺美术专业教师除数量较少外,教师还缺乏相应的专业教育背景。据了解,林芝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只有2个专业对口的教师,其他均是“转型教师”。西藏林芝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管理者在访谈中表示:“唐卡、藏饰均需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艺术修养的教师教学,转型教师在专业上大多很难精通”。缺乏工艺美术专业教育背景意味着教师实践能力欠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不容乐观。 目前我们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存在一些误区,一些学校把持有“双证”教师定位为“双师型教师”。我们认为持有职业资格证且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和能力的老师才属于“双师型”教师,或称为“双师”素质教师。在调研中,我们把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持有职业教师资格、有研究成果被社会应用三项指标纳入调研,发现工艺美术职教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并不高,三项合计比例仅达到40.25%。而同期山东、黑龙江省“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分别达到67.3%和67.1%。 “双师”素质教师缺乏,专业教师缺少行业从业经验,对前沿技术与市场需求、企业实际了解不够,对实践教学的影响巨大,导致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跟不上行业发展步伐,影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严重地影响到教学质量。 目前,在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下,有一小部分技术过硬、艺术表现能力强的工艺美术技师走上教师岗位。但由于大多数行业企业工艺美术人才学历较低,教师的学历门槛、准入制和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阻碍了民间手工艺人转化为专业师资。如表2所示,西藏地区工艺美术大师平均从业时间长,但绝大多数没有学历,很难转化为职业院校的师资。 (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课程实践部分比例低 西藏的职业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仍以校内学习为主,实行的是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半的专业学习与半年的专业实习。如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设计系艺术设计专业开设有“民族工艺品设与制作”方向,该专业方向目前的学制是三年,第1、2学期主修设计基础课程,第3、4、5学期主修专题设计课程,第6学期实习。 西藏工艺品开发与设计课程讲授和实训课程均为108课时,西藏民族图案设计课程讲授课程和实训课程分别为28课时和6课时,设计实训课程则以实训为主,课程设置为100学时,讲授课程为26学时。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专业课实践教学比例一般为50%,我们可以看出西藏的职业技术学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实践比例明显不足(除专门实训课程外)。 在课程设置方面,部分职业院校也开展了相关改革。访谈了解到,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已邀请了深圳大学的数字媒体专家进行指导规划;学校与云南民族大学合作交流,开设了一些地方性特色的专业课程。 (五)专业教学条件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工艺美术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教学条件与设备的投入不同于普通专业。由于工艺美术类教学条件弹性较大,项目组在调研时主要采取被调研对象中认为当地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感受为数据进行分析,各学校教学条件满足教学需要程度并不高,仅占35%,认为将就凑合及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比例达28%,另有37%的被调研对象未置可否。可见目前西藏工艺美术职教类专业的教学条件及设备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地方经济落后地区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令人担忧,无论在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本科办学经验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设备损坏不能及时维修,现代技术软件无法升级换代,专任教师队伍缺乏高层次人才和学科技术骨干。 (六)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高 目前西藏工艺美术专业职教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包括了工艺美术类企业(工艺美术技工、装饰公司、唐卡画师、彩画工)、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升学(中职毕业生)等,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了和本专业不相关的其他领域(如图1所示)。 西藏本地学生、家长受传统偏见影响,对从事手工艺职业并不认可,许多学生都热衷于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部分中职学生选择升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文凭,以便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已经毕业改行的占了大部分。对口就业率低的另外两个原因:一是生源基础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差等原因导致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低差,用人单位宁愿选择社会人员再培训。二是西藏社会经济欠发达,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程度不高造成的就业环境不成熟。 三、西藏职业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积极开展工艺美术专业职业教育 教育事业中以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符合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对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十五”时期西藏就确定了大力发展旅游、藏医药、高原特色生物、绿色食品、农畜产品及民族手工业、矿业、建筑建材业等6大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民族手工业重要内容的工艺美术人才,将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对传承西藏文化,推动地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旧西藏,工艺美术艺人无偿为“三大领主”服务,工艺美术职业没有社会地位。西藏解放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的普查和整理工作,工艺美术艺人也可凭借自己的手艺发家致富,工艺美术行业和教育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落后观念的影响,西藏工艺美术专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相比较仍较落后。 西藏各级地方政府应从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角度看待职业教育工艺美术专业发展。要把推动全区中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与传承西藏的民族宗教文化结合起来;要把发展工艺美术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工艺美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关键,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适应市场、打造特色、创造精品为目标,要把职业教育发展与促进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引导职业院校积极兴办工艺美术专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西藏。 (二)充分挖掘利用民g资源,充实专业师资力量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教师资特色,也是职教师资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如何有效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提高职教师资水平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求学校完善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制度,形成专业教学与产品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鼓励教师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或到企业顶岗实习,到生产第一线提高专业技能,接受必要的培训,增强实践教育能力。探索建立将行业、企业和一线岗位专门技术人才引进职业学校的人才输入渠道;定期选派教师到师资水平较高的院校学习,提高教学、科研与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利用民间资源,充实师资力量。在西藏,民间艺人在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支潜在师资来源。西藏民间艺人精湛的技艺是一般职业学校教师所不能比及的,充分利用民间师资,把民间艺人引进学校,使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与职业教育理论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将有利于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但编制问题容易限制学校引进民间艺人作为实践专业教师,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在具体措施方面,可以参考贵州省做法:贵州省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进行试点,对黔东南州502名民间艺人进行评审,给民间艺人评定职称。具有了职称之后极大地方便了民间艺人到职业院校进行兼职教学。当地政府下发的《贵州省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实施办法》鼓励绣娘、银匠、木匠等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聘请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担任职业院校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顾问。从普通的民间艺人到拥有证书的传承人,这对提升工艺美术地位,加快民族工艺美术专业发展,促进民间资源为职业院校所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访谈了解,目前西藏有部分职校曾自行筹措经费,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昌都地区职业技术学校为保障民间技艺后继有人,采取以学校和家庭相结合的传承方式。这种做法充分考虑到西藏工艺美术现状,结合西藏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及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民间资源,提升师资水平,进而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艺美术专业教师不仅要了解工艺美术发展相关的时代特征、民族风俗等知识,也要了解工艺美术与生产的关系,工艺美术品与市场营销对接的关系,时刻关注市场动向,将专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联系,丰富教学内容,建立形成“市场需求――产品生产――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产品生产――市场需求”循环产学体系。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工艺美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突出技术、技能培养。制订教学计划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课程体系要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要不断加大实践训练,因为实践才是获得技能的重要途径。 产学研一体化是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产学研一体化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技艺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大力鼓励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创建一批工艺美术实训基地,支持与企业建立教学和实习的场所,企业将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要鼓励企业与院校发挥各自优势,联合研发工艺美术新品,开展工艺美术研究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技巧和工艺,也要结合当地的市场情况和导向,在学生进入市场前就应设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市场实践活动。 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积极推进“双元制”和“工学结合”等办学模式改革,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 关于课程设置,宁波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是国内开展得较为成功的案例,其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值得参考借鉴。我们可以结合西藏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定。如开设《唐卡》课程,由于唐卡使用矿物质颜料制作,不宜长时间接受阳光照射,且该唐卡的“程式化”特色决定了学习周期应较短,可设为36学时;林芝地区水源、植被充足。木雕艺术成为林芝地区的一项独具魅力的民间工艺,所以可以开设木雕课程。 (四)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实现共建共享核心课程 工艺美术专业除需具有一般专业所需的设备设施外,特别需要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室、工艺室和项目教学工作室。另外,配备网络远程同步教学设施设备也是信息化社会的必须,它将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保证。 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西藏职业院校工艺美术师资力量普遍薄弱、教学经费和资源有限,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的质量不高,影响到了人才培养质量。建议围绕本地工艺美术发展目标确定的四门共同必修课程(即《工艺美术导论》、《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法》、《工艺绘画》、《工艺雕塑》),在教育部门的统筹下,学习和借鉴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方式,探索共建共享机制。西藏地区的专业基础较好、资源较为丰富、师资力量强、社会影响力较大的职业院校也可以承担相应任务。 (五)深化专业特色,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整体而言,西藏的工艺美术专业是有特色的,但西藏职业院校教育起步晚,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着专业设置单调、重复、不灵活,对于立足当代社会需要,打造优势专业、深化特色专业认识不清。西藏的工艺美术职业教育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要根据现有条件确定专业发展的方向,形成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特色。例如,近年来西藏旅游市场日趋火爆,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人文风光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它为当地旅游工艺品市场带来契机。它要求教育部门及时回应市场需求,开设工艺美术专业尽快培养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人才。避免了与其他普通高校工艺美术教育趋同问题,也进一步深化西藏的职教工艺美术专业特色。 当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国内大多职业院校都开设的专业,其毕业生供大于求。而少数社会有需求的人才,却未纳入职业院校教育。如在西藏山南地区盛产的羊毛和天然植物染料。羊毛色泽好、拉力强,植物染料种类多、分布广,以这些原料编制的藏毯、藏被,既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又有不可仿制的独特性。把这些地域资源建构到工艺美术专业教育教学中,将及时回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而推动当地民族工艺文化传承与发展,最终实现工艺美术专业的良性发展。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西藏工艺美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工艺美术职业院校在传承发展上的推动作用。随着国家对西藏建设大力扶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以现代职业教育为主的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将成为藏区新常态。科学地开展工艺美术专业建设,将对培养西藏地区工艺美术人才、繁荣工艺美术市场,促进西藏地区的文化、经济、政治的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基于词汇的美术专业大学英语教材评估 摘要:本文以ESP大学英语教材《新世纪美术英语阅读教程》为例,结合美术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运用文本编辑软件word的可读性分析功能和词汇分析软件Range的词表对比功能从词汇角度对教材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得出相对客观的评估结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就今后美术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教材评估;EsP教学;美术专业;词汇 一、引言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输入手段和课堂教学的工具,对教学和学生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98%的课堂指导来自教材而非教师,90%的学生课后作业也是由教材来指导的(Suarz,2001)。Tomlinson(1998)也指出,教师通过教材评价,可以增加对使用教材的认识,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可以得到提高。 词汇是外语学习、大纲和教材编写等的重要内容。Michael Lewis(1993)认为,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对于任何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大纲而言,词汇必须是其中心组织原则之一。我国曾于1982~1983年和1996~1997年先后两次对全国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词汇量进行了大规模调查。1995年和1999年的《大学英语词汇要求》就是以此为依据出版的。而《大学英语词汇要求》是“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黄建滨等,2004)。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教材的需求不尽相同。针对不同专业,一些高校选择了适合其英语水平和专业特点的教材。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一些学校使用了专门针σ帐趵嘌生的教材,如:《艺术设计专业英语》(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多媒体及艺术设计和专业英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大学艺术英语》(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艺术设计专业英语》(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美术英语》(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等。然而,绝大部分高校的艺术专业学生并未使用专门的英语教材,而是和其他非艺术专业学生使用同样的教材,如:江西地区的艺术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新视野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上海音乐学院使用的是《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中国美院使用的是《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等。美术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不佳,其中词汇量少是重要原因。词汇量不够导致学生无法进行英语阅读,使其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合适的词汇量和词汇难度在美术专业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中十分重要。 本文将以《新世纪美术英语阅读教程》(以下简称《教程》)为例,结合美术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运用文本编辑软件Word的可读性分析功能和词汇分析软件Range的词表对比功能对教材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得出相对客观的评估结果。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等问题,就今后美术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二、当前教材分析与评估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外语教材的分析和评估有较长的历史。Franzen和Knight早在1922年就提出教材分析五大要素,包括兴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学习方法、内容的价值和结构。 20世纪80年代,英语教材的评估就引起了国外许多学者的关注。1982年,Seaton列出了一份教材评估清单,包括:页数、编排方式、内容的页数、词表、有关其他书籍、材料和磁带的出版情况、课文和对话的语言是否地道、练习、话题和故事是否有趣、插图情况、录音磁带等共20项。1984年,Cunning.sworth提出了教材评估的一些重要准则,如教材的语言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者的需求等,但他的评估标准主要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无法适应不同专业的学习环境。Hutchinson Waters(1987)提出了一个英语教材评估的模型,该模型的提出与当时流行的情景教学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实质就是教材评估与需求分析相匹配的过程,这里的需求包括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Breen和Candlin(1987)对教材的评估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针对教材的用途,第二阶段更为细致和具体,主要集中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学习方法、课堂教学等方面,但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法可能会偏离教材评估的初衷。Mc.Donough和Shaw(1993)的教材评估也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阶段,强调教材的交际性,却忽视了学习者对教材评估的作用。 相对于国外来说,目前国内对英语教材评价的理论体系较少,大多是介绍、引用或评价国外学者的观点(王蔷,2000;徐锦芬、肖蝉,2001;黄雪英,2002;夏纪梅,2003)。国内也有个别专家提出了相对适合国内情况的有效评估标准,如周雪林(1996)提出了一套英语教材评估标准,包括教材与语言教学理论的关系、教材与教学大纲的关系、教材与学习者的关系、教材的选材、教材练习的设计及配套材料这六个方面。高凌飙(2002)认为教材评价至少应该包括教材和编制的分析和评价、教师使用教材的分析和评价、学生行为模式和学业成绩的分析和评价等三个方面,这一关于教材评价的论述对各学科具有普遍适用性。 尽管对大学英语教材的分析和评估研究层出不穷,但对美术专业学生这一群体所使用教材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英语学习对于美术专业学生来说是个较为单调的过程,该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配套教材建设相对落后是主要原因之一。教材是实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美术专业英语教材的建设应本着外语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不仅要突出语言内在的知识性,更要结合美术专业学生的特点,使得美术英语教材不断完善,更好地服务于美术专业的英语教学。 三、《新世纪美术英语阅读教程》的分析与评估 (一)简介 《新世纪美术英语阅读教程》是根据新世纪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为美术与设计专业学生度身编写的大学英语提高阶段专业英语系列教材。它由全国11所美术学院熟悉美术知识的资深英语教师通力合作编写完成,适用于已完成基础阶段学习的相关专业学生。《教程》分上、下两册,每册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四个部分:阅读技巧指导与训练、阅读实践、实用阅读和专业术语拓展。 国外的教材评估体系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基于评估对照表或问卷进行的教材评估信度和效度不高;标准太过繁琐复杂,无法真正得以实施;外部评估者无法做出完全客观的评价。国内的评估体系也大多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客观性无法得到完全保证。定量研究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提供了新的视角。笔者利用文本编辑软件Word的可读性分析功能以及词汇分析软件RANGE的词表对比功能对《教程》进行定量分析,得出词汇的一些具体量化性数据,以期增加评估的客观性。 (二)基于词汇的教材分析与评估 文本编辑软件Word功能强大,界面直观,容易操作。笔者运用其可读性分析功能对教材课文组成的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的具体数据包括:单词数、语句平均长度和单词平均长度三项统计信息。然而,Word软件只能提供单词数量方面的信息,并不能完整测试到词汇难度。词汇分析软件Range是由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教授Paul Nation和AverilCoxhead于2002年研发的软件。其基本原理为:将某一个文本中的词汇与某一个词汇表相比较,通过观察哪些词出现或没有出现在该词表中以及出现在该词表中词汇的比率,来判断该文本的用词情况。笔者利用Range软件对单词难度进行测试,对词汇分析进行补充。 Range内置了三个基础词表:第一个词表包含英语中最常用的1000个词族(词族是指单词的不同语法形式的集合);第二个词汇表包含1000个次常用词族。这两个词表来自West(1953)制定的“英语词汇通用词表”,所列词汇是英语中的核心词汇。第三个词表为Coxhead(2000)制定的“学术词汇表”,其中包括除上述两个词表外最常用的学术词汇,有570个词族。笔者将教材课文与三个词表进行比较,查看教材用词难易度。此外,Range还可以将研究文本与自建的词汇表进行比较。 本文将教材课后的单词表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表(2013年版)进行比较,查看教材要求掌握单词难度与四级词汇要求的差别。 针对美术专业学生的《教程》是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专业英语系列教材之一,与面向非艺术专业的《全新版大学英语》(以下简称《全新版》)都出自同一家出版社。而美术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一般需要达到大学英语三级水平,相当于学完《全新版》三册书。因此,《教程》的上下两册应该与《全新版》四五两册的难度相一致,笔者利用Word软件和Range软件对这四册书中共56篇课文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单词数量信息 课文的长度以800-1200个单词为宜,应该随着学习开展的阶段而相应增加。表1是对《教程》上下两册与《全新版》四五两册中单词数量的统计: 从统计结果来看,与《全新版》相比,《教程》上下册的课文篇幅虽然略短,但对于美术专业学生的需求来说,文章短小精练反而是其长处之一。相反,冗长的《全新版》课文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减弱了学生的兴趣。相同地,两套教材的平均长度从前到后呈现递增的趋势,符合教材编写中循序渐进的原则。两套教材在句子和单词长度上是基本一致的,每个句子大约20个单词,每个单词平均3-5个字母。这说明两套教材在设计上是符合语言记忆的规律的,有利于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2.词汇难度 将《教程》上下两册与《全新版》四五两册课文与Range内置的三个词表进行对比。表2是四册教材与三个词表比较得出的类符(Type,类符是指不重复计算的形符数。换言之,在一个文本中,重复出现的形符只能算作一个类符)及比例的统计结果。此外,将《教程》上下两册与《全新版》四五两册课后单词表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表进行比较,得出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以上统计信息来看,《教程》与《全新版》词汇难度都是从前至后呈递增趋势。但是,相比《全新版》课文,《教程》有较多学术词汇(即词表3的词汇),体现了其专业性。此外,《教程》不在三个词表的词汇也较多,难度较《全新版》偏大。 从表3来看,《教程》与《全新版》课后词汇表的词汇与四级重合率不相上下,都有37%左右的词汇是四级词汇表中的单词。然而,从词族的角度来看,《教程》所涵盖的词族比《全新版》更为广泛。词族越多,词汇越丰富。可见《教程》用词较为丰富多样,同时难度也较《全新版》更大一些。 四、总结 美术英语教材建设应遵循通用英语为专业服务的原则,使学生在美术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不断提高用英语对专业话题进行交流和阅读的能力。在教材使用与课堂教学设计方面,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把语言知识和美术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这些知识通过教材完好地体现出来。此外,教师要善于挖掘专业词汇和专业词汇模式(1exical patterns),帮助学生扫除常见专业~汇这一主要学习障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的优势,密切联系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美术专业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中,词汇搭配的典型性和课文新词密度的合理性应给予更多关注。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高校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教学的思考探究 摘 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其中高校美术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绘画基础作为高校美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美术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绘画基础教学在现行的美术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美术;绘画基础;教学 1 绘画基础教学的涵义 画家创作时表现出来的细腻的技法,深入的画面效果以及无微不至的描画能力,这是谈论绘画基础给人们脑海中留下的首要印象。也就是因为这种意识不容易被发现和察觉,给人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控制着学习绘画基础这门功课人们的思维与学习动力。更有甚者,它导致很多人的绘画基础陷入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不清楚为什么学习,也不知道学习的是什么。绘画基础,其实并不能仅仅定义成为一种特定的绘画表现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它就是绘画的一部分,和绘画融合在一起,不是作品外观效果的表现,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简单。绘画基础是创作作品的保障和前提,厚重的绘画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制约着绘画本身的艺术生命力,所有未来的绘画规模都来自于绘画基础。详细地来说,长时间的学习绘画理论,并且结合理论不断实践,转换为艺术尝试,这种属于自己的主观认识和艺术手法称之为绘画基础。人们脑海中认为的细腻的艺术手法,只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没有全面的分析和理解它。另外,因为作品创作的是否理性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表现有关,所以绘画基础在美术领域,我们也不能忽视画家本身所拥有的独特个性、个人修养以及文化素质。 素描和色彩是我国高校绘画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绘画基础是美术专业教育要求必须重复学习的课程,尽管他们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已经接受过相关的绘画能力、绘画基础的培养,但是在进入高校之后还要进行更加系统的学习。大多数高校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要求重新认识素描和色彩,以培养他们的绘画基础。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强他们的专业水平,还可以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在传授学习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S去认识和感知周围世界,并将之具体生动的表现出来,传递出去。 2 高校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美术专业相关教育也不断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也是不断的开拓创新。大部分高校在美术专业教学上针对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以及现有条件设施,来进行相关的调整。在这一背景下,美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被革新,教学结构、教学体系也逐渐优化。绘画基础教学在过去的时间里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2.1 高校扩招,生源素质不高 随着高校扩招,有一部分并不具备绘画基础的美术专业学生进入高校,但是一些高校录取学生的时候往往是按照分数的高低,对学生的绘画基础能力并不是十分的了解。由于文化课考试的压力非常大,很多文化课基础好,但是美术基础不好的学生,为了确保能进入大学,家长会让孩子报考美术专业,通过艺考来上大学。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绘画基础薄弱,高校对生源质量不够重视,忽视了学生绘画基础的重要性,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学生为了快速提高美术专业课成绩,放松了对绘画基础的学习,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2.2 教学理念没有创新,不能和时展同步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适用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学习美术专业的过程中,不但要有良好的绘画基础,而且还要有创新精神。目前,我国高校的绘画基础教学理念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还比较落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不太强烈。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这远远达不到培养美术人才的要求,学生对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没有深刻的认识,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就能在以后的创作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殊不知,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是极其不利的,限制了学生更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方向。 2.3 理论教学水平和学生实际需求不符 一些高校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美术专业基础绘画教学中只重视绘画的技术,不能对绘画基础教学有系统、清晰的认识。虽然学生在学习绘画技术的同时,绘画基础能力也能得到锻炼,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进步来说相对缓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围绕绘画技术,开展相关教学。,而不是原有技术和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影响了美术专业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生基础理论欠缺。学校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的了解,绘画基础教学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没有和学生需求同步,致使绘画基础教学出现事倍功半的局面,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学习兴趣也会随之降低。 2.4 教学过程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无论从事哪一项工作或者是学习哪一样事物,都必须要培养他的兴趣,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只有对美术有着无比的热爱,才能持久的坚持下去,才能在美术领域和以后的事业中有所成就。可是现实情况并不如此,一方面,有一部分学生当初是为了进入高校才选择美术专业,他们自身从心底来说对美术专业没有太多的热爱,只把它当成进入高校学习机会的工具,当然美术方面基础能力也不高。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感觉比较枯燥,在学习中没有动力和创新精神。 3 美术专业基础绘画教学需要采取的措施 3.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虽然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来说还处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普及阶段。美术专业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创新思维还比较缺乏,这样就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为了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在讲解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还可以安排学生到现实环境中绘画,在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和启发,利用环境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提高。 3.2 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美术专业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整体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绘画基础的重复学习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作风格,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创作个性。 3.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美术专业的人才,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扎实专业基础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这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在平常的学习中开设相应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学校也可以采用宣传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人文素养对于自身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成为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3.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绘画技术练习。不仅要练习绘画技术,也要练习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在技术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对在绘画基础中学到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形成自己独特地绘画技巧,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有更好、更大的发展。 4 结语 新时代给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高校美术教育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基于此,我们一定要采取相应措施来提升和优化高校美术专业绘画基础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良好兴趣,通过进一步优化美术教育资源配置更好的促进美术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使我国的美术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继续前行。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浅论大学生素质拓展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 是一种面向全体、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文章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入手,并在大学生教育实践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目的、意义, 阐述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涉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各种素质涵养、基本技能、敬业精神以及综合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等等。其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以及意志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现代拓展训练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利用自然环境,通过专家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挖掘个人潜力、提升管理水平”的训练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 目前全国学联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主要内容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着眼点,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现代型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精心创设的特殊情境中的系列活动,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力求使受训者达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的状态。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可以将目前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一些项目移植过来,如信任摔、电网、空中漫步、空中单杠、胜利逃亡、合作过桥、巨人梯等等,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新的项目。基本素质训练的时间一般安排3天-5天,适宜设在新生进校军训之后进行。如果有条件的话,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时间一般为3天-5天。对野外和水上项目,应该预先踩点,选择最佳的地点和训练内容。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模仿管理、领导、协调、沟通的实战题目,分组在室内群体讨论,然后野外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目的。综合素质训练适宜安排在大二或大三,时间安排7天左右。综合训练中,应注意培养每个人的综合能力,让每个人都有当主角的机会,不要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益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无法或不能很好完成的素质教育内容。由于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一些方面又是无法替代的,因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将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素质教育形式上的独特性,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重要特征是非强制性,学生多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出发,自觉自愿选择参与各类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较好地调动和强化了学生求和与自律的自觉性;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在素质教育效益上的低成本性,有助于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素质拓展训练是在共青团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其成本量来看无需一切从头开始投入,而且还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同时,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低成本性将可以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是核心所在。在此情况下,为了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整合和深化教学渠道之外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模式,真正把培养人才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与自觉教育意识结合起来,把人文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在知识、结构、观念、做法上均有一个质的飞跃。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浅谈大学生素质与素质教育 论文关键词:素质 知识 能力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阐述了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指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引言 素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素质的内涵与内容 1.素质的内涵。素是表示本来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素质用在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给予的基因状态,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内在品格。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并通过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 2.素质的内容。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素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其总体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三、素质教育 针对大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内容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观,勤奋的劳动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应明确: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做怎样人的问题。即行为准则——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恶是非、开朗大方、热爱集体、吃苦耐劳、尊师重友、遵守纪律、爱护公物、注重公德、保护自然、行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即思想准则——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远大抱负等。 3.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导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及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4.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构成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是多渠道、多方面综合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两课”、各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等专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二是学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知识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学科施教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之外的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校园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贯彻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在建设的方针;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通过创建示范工程建设等办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四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业务(专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业务(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点。业务(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有所不同。 1.专业知识的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科学认知和经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积累和存贮。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业余时间的各种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传授并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也就是学科理论及实践知识。 2.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已有知识,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品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能力。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发生变化。人的活动领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强。技能,存在于能力之中,但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能力,它是指人体各器官产生运动后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样是从课堂、实践等各教学环节来实现的。从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忠实工作者。 (三)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专业素质而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这是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方面给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计划去实施,更要通过个人爱好和自我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影响去熏陶,通过哲学、语言、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历史、哲学、法学、论理学等学科领域受教育,受感染,获得人格的塑造和教养的提高。 (四)身体素质的教育 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完美要求。身体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体质——完美的构成和健康的质地;体魄——健康和强壮;技能——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卫生知识——人体解剖学常识、防治病常识等。只有在体质、体魄、技能、卫生常识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完美要求。 (五)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否则,将产生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思维混乱,行事盲目,做不好应做的事,甚至做了坏事。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分析与探索得出:(1)确立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概念;(2)确立了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五项内容;(3)提出了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并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予以论述;(4)对研究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探析杭商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启示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和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属于探索阶段,较多借鉴国外的模式,多采用活动方式培养实际技能,而对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较少,在培养过程中也很少和当地区域文化特色结合,拟从对杭商及杭商精神特征分析入手,探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启示。主要从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上进行探索。 关键词:杭商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分析 1.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要求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取得飞速的发展,同时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经济正处在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创新创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另外,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了新的就业危机,政府对此也提出了“以创业促就业”的方针。大学生既是新就业大军,也是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他们将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当中很重要的部分。 2.中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素质培养。不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都还属起步阶段,在具体内容上比较重视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较少涉及。国际上,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三个方面的培养。根据对影响创业因素的调查研究发现,创新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是很重要的影响因子。因此,我们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应当落在赋予学生一种创新创业的精神上,应当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 3.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需充分挖掘当地企业家精神文化资源。杭州具有“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之称,杭州企业家即杭商资源非常丰富。探索和分析杭商及杭商文化精神的形成和特征,可以使我们明晰企业家成长的路径、具体化企业家精神,并且探索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之路。对杭商的研究,从胡雪岩到马云,对个体的研究很多,但我们的研究不仅仅是针对个体的,而是试图从全体杭商的角度去提炼一种精神。因为个别人的成功具有不可复制性,我们希望通过一群人——杭商的成长轨迹,寻找普遍的规律,可以借鉴的东西,并且把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当中。 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杭州老字号发展现状、传承常青的秘密,对比当代杭州企业家,从而解析杭商精神的精髓和内涵;并通过挖掘杭商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探究创新创业需要怎样的文化精神?并找出创新创业教育素质培养的关键点。 二、文化伦理、精神文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史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经济活动是人类利用资源改造世界的一种高级活动,在活动中,人们结成了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也形成了很多维护这种关系的规则、制度,这些制度有正式的,如法律、法规等,也有非正式的,如植根于人们理念之中的行为规范、道德理念、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等,从大的层面讲就是各种文化。文化对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都有明显的影响,也进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学界对此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一)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决定因素 传统经济学家主要以亚当·斯密、萨谬尔森为代表,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归于生产要素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20世纪初,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率先从文化伦理角度研究经济发展,提出了文化伦理、精神文化等内在因素影响说。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分析了基督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的关系。他认为,资本主义兴起基本上是一种植根于宗教信仰的文化现象。宗教改革孕育了“‘资本主义精神”,进而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文化伦理、精神文化等内在因素如何影响经济发展 1.宏观上:不同文化背景催生不同经济制度。新经济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阿夫纳·格雷夫,在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研究10—14世纪地中海地区马格里布商人和热那亚商人的交易方式时,认为造成同一地区两群不同的商人,会发展出两套完全不同的经济制度选择,是因为:经济制度必然与文化信仰相连,商人们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内生出不同的经济制度。 文化作为非正式制度通过影响正式制度推进经济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林毅夫在进一步研究了由历史文化环境熏陶形成的人的基本素质潜能,如价值取向、行为范式、道德准则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他们把道德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旨趣、行为习惯等因素归为非正式制度范畴。这些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演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相关变量。在旧制度消亡、新制度确立的过程中,需要社会中人们的共识及相应的行为来支撑。制度的维系也需要人们的共识和行为支撑。能达成这种共识的背后的因素就是文化。 2.微观上:文化通过影响经济主体——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推动经济发展。20世纪初期,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以“创新” 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发展理论。他指出,文化通过影响经济主体——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推动经济发展。因为经济发展的真谛是资源使用方式的进步——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之所以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企业家具备一种不同于常人的品质,即“创新精神”,亦叫做“企业家精神”。 文化通过影响经济主体——劳动者人力资本要素推动经济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期,经济学家舒尔兹研究发现:曾经起重要作用的土地和资本等物质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下降,而曾经依附和被支配于土地与资本的人的技术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对生产过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把人力资本对应文化的内容归结为知识人力资本和素质人力资本。知识人力资本由一个人所具有的系统或局部的知识所构成,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来获得与传承,也能够通过文字和图形来外化、传递、保存。素质人力资本由一个人的信仰、习惯、价值观等非知识性的因素所构成,是在特定文化环境和知识传统长期培养和熏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正是通过对人们一生都会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和习俗,来秉承不同区域人群以不同特性,进而通过这些经济主体的不同行为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 (三)内在因素文化影响经济发展的具体途径 文化精神对经济过程的影响,是通过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导向、规约、激励三种途径发生的。 导向:文化精神为经济行为主体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参照系,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把人们引向有价值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因此,不同文化精神背景下的人群会出现不同的社会经济活动取向。 规约:特定的文化精神构成经济行为主体的潜在的行为规范,告诉人们不应该做什么,使不同文化精神背景下的人群的社会经济活动维持不同的秩序风格。 激励:文化精神往往构成社会行为主体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的内在动源,为他们提供克服困难、解决疑难、忍受劳苦的心理暗示与信念支撑。 综上,本文将从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文化精神因素入手,建立文化精神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模型,并在这个理论模型基础上,分析作为经济主体之一的杭商及其蕴涵的杭商文化精神的形成及特征。 三、杭商及杭商文化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杭商的概念 关于“杭商”有两种概念:一种解释是按经营者原籍划分,原籍是杭州的经营者,称作“杭商”;另一种是按经营地划分,即不管经营者原籍是何处,只要他在杭州经营,他就是“杭商”。也就是,只要是杭州户籍的商人或者商人集团以及来杭州发展创业的外籍工商人士都可称为“杭商”。杭商是以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悠久的历史传统为依托,有一种前瞻性的眼光独辟蹊径,能传承杭商精神,不断创新,勇于开拓。 (二)杭商及杭商文化精神的形成 1.杭商及杭商文化正式制度成因。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正式制度上一直是“重农轻商”,而在非正式制度上,重伦理而缺乏契约传统,所以,中国的商业经济一直不发达。最初只是在一些自然条件允许的地方有商业活动,比如港口城市,一些交通便利的集散地。杭州作为隋朝京杭运河的一个端点,较早孕育了商业活动;到了北宋,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南宋又成为王朝的建都地,人口的增多带来了商业的繁荣。据《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南宋时的杭州商业有440行,各种交易甚盛,万物所聚,应有尽有。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有日本、高丽、波斯、大食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之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朝廷专设“市舶司”以主其事。那个时期的杭州,已经是全国的商业中心了,杭商也随之迎来一个活跃期。到明清两代,以清河坊为中心辐射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商业街区。从这个角度说,杭商的历史非常久远。 而当代杭商的曜然而出,是受改革开放制度影响。杭州城市的优势以及投资环境成为了杭州经济和杭商发展的肥沃土壤。杭州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的企业家来杭州发展经济,同时杭州周边县市区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经济规模和企业影响力在全国都走在前列。杭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一股重要力量。 2.杭商及杭商文化的文化成因。杭商及杭商文化也有着非正式制度文化伦理的成因。正如催生传统商帮的是明清正式经济制度的变化,而让晋商、徽商等商帮从众多商帮中脱颖而出的是文化伦理等非正式制度一样。不论是传统的杭商文化还是现在的杭商文化,都是杭商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杭商文化并不能等同于商业文化,它是杭州区域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综合。 从区域文化讲,杭州地属长三角区域,其文化归属于吴越文化,据学者研究,吴越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有:内在自觉的开放心态;超越自我的突破意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简约朴素的平民风度;个体本位的经济理性;顺应环境、随机应变的柔性心理;勤俭刻苦、劳作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谐中庸、隐忍自谦的处世态度;自然无为、绵绵似水、柔弱胜刚的商战伎俩;不尚意气、工于算计、谋定而后动的行为范式。 这种文化富含工商文化的特征,成为滋生杭商和杭商精神的精神土壤。尤其是这种传统文化蕴涵的自主创新精神与现代经济具有内在的兼容性,它对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具有内源性的影响。正是这些潜藏在意识深处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新的经济制度条件下的复苏,造就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民间企业家,从而为民营工业的发展做好了人力资本方面的准备。 (三)杭商文化精神的特征分析 1.老杭商文化精神的特征。传统的杭商文化属于商帮文化,正如大多数中国传统商帮文化一样,杭商文化也是以儒家文化为依据,主张用儒意通商,诚信是传统杭商最基本经商原则。这从他们的核心价值经商理念可以看出:传统杭商信守“义利并重”的价值观念,以义为利,义中取利,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因而在生意场上处处受益。 正如前文所述,杭州商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至今,仍有很多有着几百年经营历史的老字号,这些老字号便是杭州传统商业的代表。杭州老字号独特的商业文化便是他们经久不衰的立身之本。本课题组对现存的老字号进行走访,发现大多杭州老字号经营内容各不相同,有炒茶叶、龙须糖、定胜糕、弹棉花等等,但他们都秉承“戒欺”的经营理念,并且一直践行着这一理念,因此在业内社会上有着很好的口碑。 最早的杭州老字号人物代表——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杭商的典型代表和杭商精神的最佳诠释。从胡雪岩的成长足迹看,他从一个钱庄跑堂的小伙计到一品红顶商人,从白手起家到富可敌国,与其母亲对他传统的教育息息相关。这从他的办实业以兴国、办药店以济民可见一斑。而胡庆余堂的堂训“戒欺”二字,成为这家老店百年不衰的秘诀,也成了杭商精神的最早诠释。 杭商精神除了体现在老字号的经营理念上外,作为一种观念也应该体现人们对他的认知、认可上,据此,我们特别在市民及老字号商家中作了专项调查。根据调查显示,与史料整理对比可知,两者关于杭商的诠释完全吻合,杭商精神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戒欺,也就是诚信。老杭商对于杭州的贡献不仅在于其对杭州经济的贡献,更在于其特殊的历史人文底蕴和文化传承。 2.新杭商文化精神特征基本分析。通过走访调查,在人们的观念中对新杭商的特点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务实、脚踏实地。而对于杭商精神的分析,企业家们都认为杭商精神的精髓就是诚信、务实。这也是一百三十多年前的杭州商人胡雪岩讲的“戒欺”,是杭商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这种传统在新杭商身上得到了传承。另外,作为“浙商”中的一分子,浙商精神同样也体现在杭商身上,如: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奋发图强的自强精神,不图虚名的务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吐故纳新的包容精神。此外,杭州城市人文精神也体现在杭商身上。“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城市人文精神,“宁静致远、淡泊名利、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的杭州人精神,即“杭铁头精神”,是杭州发展的精神内核,构成了杭州生活品质的个性特征。这也是杭商精神的基本特征。 如今,杭州提出创业在杭州,其中杭州文化人创业的楷模,杭州“和谐创业”的典范,当代杭商的杰出代表新杭商马云,在总结自己成功秘诀时提到“有梦想、有激情、有社会责任感”经营理念。“有梦想、有激情、有责任感”不仅是“马云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杭商精神”的具体体现。从马云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老杭商“诚信和务实”精神的传承,也看到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城市人文精神的体现,更看到了“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争一流、宽容失败”的杭州特色创业创新文化精神的发展。将这些综合起来,便是杭商精神的最新体现。 四、杭商文化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启示 (一)启示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重点应放在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上 从杭商形成和成功看,文化精神的作用不容忽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会有创新创业的实际行动并取得成功。我们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在技能层面,更多的是一种模拟活动,而在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上很少有涉及。 这种创新创业精神也就是前面总结的新老杭商文化精神,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新老杭商创新创业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老杭商在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情感意志、知识能力、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共性:在价值观念上,以人的基本需要为基础,以创造财富、发展事业、实现个人发展和追求成就的社会性需要为主要内容,以创业企业家个人自我实现的动机为主导和灵魂;在思想观念上,以市场观念为基础,以功利效率和优胜劣汰观念为主要内容,以勇于开拓、敢冒风险为主导;情感意志上,以一般人的情感态度为基础,以积极热情、稳定执著为主要内容,以坚韧、敏锐、理智为主导;在知识能力上,以知识面宽广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专、精为特色;在行为方式上,以创造性思维为基础,以创新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竞争为主导,等等。二是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创新创业精神元素:奋发向上、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自力更生、有所作为的自强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等等。 (二)启示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方式上应注重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一个人的信仰、习惯、价值观等非知识性的因素,是在特定文化环境和知识传统长期培养和熏陶下形成的。因此,要塑造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必定要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同时,校园文化作为开放的文化系统,必然对古往今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知识体系、道德标准、行为模式、文化传统进行吸取和继承,从而形成有特色的文化体系。 一是宣传氛围,即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广泛的创新创业宣传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进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创业意识。具体可以组织大学生看与创业相关的影视资料,或者到企业实地去看,让他们认识了解创业过程,激发创业热情与冲动。也可以请创业者讲创业历程、组织大学生召开创业座谈会,请创业成功者或者学生中的创业实践者与大学生交流;与创业人士面对面沟通,感受创业者的人格、信念、精神和情怀;组织大学生写创业计划。 二是文化氛围。首先,提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2年第78号建议中指出:“文化作为能动的过程,以相互尊重和宽容的精神,通过适当的手段促进广泛的参与和创造性”。其次,在大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创业活动,如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者学术讲座、创业者培训班,建立创业教育网站等,形成一种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高校团委、学生会可成立创业者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组织,通过社团沙龙的组织管理、公共活动的设计组织、报刊杂志的创意策划、学术研究的立项申请、法律或金融实践的模拟等相关活动来渲染创业氛围。我们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决不仅仅在于培养一些企业家,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观念和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以创业为荣、主动创业,在创业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简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摘 要]如何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其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社会的挑战,这是高校教育和理论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心理素质;独立思考;自我价值 1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环境适应问题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他们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一些大学生内心深处便产生了恐慌和恋家情绪。对新环境的不接受,自理能力的不足,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反差,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感到茫然无措,并由此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其中一年级新生表现得最为突出。 1.2 人际关系障碍 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由于各自的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不同,同班及同寝室同学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个性特征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气氛紧张,导致心理压力。大学生希望社交、渴望友谊,然而由于害羞、自卑、不善言辞、缺乏社交基本技能等原因,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害怕交际,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这种矛盾心理很容易导致压抑、孤独,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 1.3 自我认知失调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大学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但到了人才荟萃的大学,失去了原来的领先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突。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大学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的学生无所适从,表现出困惑的心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缺乏学习兴趣,因而情绪低落,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1.4 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负担 随着择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择业,他们既向往又担忧,既对自己有很高的期盼,又怕自己失败受挫。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一方面,他们渴望竞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理想的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竞争的激烈又不免使他们犹豫担心,害怕竞争中的失败,担心选择带来的风险,畏惧探索中的困难,自卑、恐惧、焦虑、急躁的心态不时出现。这些悲观情绪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心绪抑郁,对前途失去希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2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1 校园物质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设施,以其独特的校园风格和文化内涵,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所言,校园的“长廊连同他们的华贵的圆柱,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必定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校园环境建设应着眼于文化氛围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要千方百计地让草木“说话”,让石头灵动。这就要求我们以传承和创新的理念指导校区的建设规划,通过对建筑物的造型装饰,对办公室、教室的布置,对树木花草的种植培育,对校园雕塑的摆放,对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校园环境的点缀,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之中陶冶情操。置身于美丽的校园环境中,在这样的文化的影响下,能对大学生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进取精神、调节心理状态等重要作用,做到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 2.2 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保障机制 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等各种规章制度,是学校科学管理、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管理机制。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制度文化一经形成,能凝结为一种无须强制即可在代代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因此,高校必须建立起富有人文情怀与创新活力的制度文化体系,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育人功能。这种教育氛围,必然会发挥约束、激励、保障、导向的功效,使大学生在观念上、情感上、心理上、行为上按照这样的价值准则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 2.3 校园行为文化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 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等,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从内容上看,不同的行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如学术科技文化,以科学性和严谨性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培养产生巨大的作用;艺术文化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特征,并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获得休息和娱乐,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情地展示天赋与才华,获取奋进的信心。 2.4 校园精神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供精神支撑 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其主要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可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风包括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在学术探索中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它既是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在校风建设中一定要从当代大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各种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可利用讲座、报告、心理沙龙、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广播、校园网络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而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校园文化中养成独立自主、具有个性和创新性的人格特点,铸就经得起考验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总之,随着当代新形势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将面临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切实增强学生管理工作是所有老师和管理人员应共同探索和奋斗的使命。 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实行开放、民主的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努力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造就21世纪的合格人才。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浅谈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连续性 信息素质被公认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形成个人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是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基石。大学生是未来国际化人才的后备军,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本文从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原因人手,探索改进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连续性措施。 1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信息素质是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综合。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与国际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不得不承认的客观事实。我国不少大学生大学期间极少利用图书馆,甚至不办借书证;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不懂得信息的概念和含义,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不知道本专业的主要信息源;大学生收集、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普遍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滞后、不到位和不连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中学教育的相关基础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模式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续不间断的教育。1985年,美国政府在《2061计划》中,规定中小学生应获得的12大类基本科学知识中就涉及到了信息教育的内容,1994年制定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要求学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及信息检索、收集、组织、处理都要达到相当的水准。法国于1985年就在高中一、二年级开设管理和信息课程。日本在初中开设情报基础必修课,高中设置必修课“情报”。而在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几乎是空白,接受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不足20%。中小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的空白使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基础就与发达国家拉开了差距,也可以说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 1.2利用图书馆教育不到位利用图书馆教育是大学生人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关键性人门课程。但由于人学教育安排的时间有限,绝大多数高校只能进行1到2学时的“怎样利用图书馆”的讲座。在讲座中,无法就利用图书馆的必要性、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重要性展开讲,只能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主要介绍本馆的馆藏情况、目录体系、目录查阅方法和图书借阅规则。而且只有这一次利用图书馆的讲座,无相关的后续讲座,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不大。 1.3文献检索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原国家教委1984年下发文件,要求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目前,高校已普遍开设了文献检索课,但课程地位较低,多数是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有的还是讲座,很少列为必修课,学时也比较少。如遇到精简课程和压缩学时,文献检索课常常首当其冲。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比较落后,目前有的高校还不能安排计算机检索内容和上机实习,仍以手工检索工具为主。文献检索课的开课时间也不尽合理,有的在基础课阶段开设,学生没有专业信息方面的需要,达不到教学效果。这样的课程地位和教学内容,无法使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1.4专业课授课时缺乏信息素质的相关引导和渗透绝大多数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只讲授专业知识,而不介绍本学科相关信息的来源以及获取途径。这样的专业教学使大学生无法形成通过相关信息途径获取专业信息的意识,阻碍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1.5缺乏课外活动的支持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课外活动以文艺、体育活动为主,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普遍开展较少。大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几乎得不到收集、获取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锻炼和熏陶,也就难以形成信息素质。 客观地分析,目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还单纯依靠一门文献检索课,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而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效果又不理想,这使得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问题越来越突出。产生以上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1)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没有得到社会和高校的足够重视。当前社会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评价的指标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组织能力及特长等方面,很少有用人单位把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作为一项评价指标。在这种社会评价指标的作用下,高校把主要精力用在加强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外语、计算机能力培养上,是合情合理的,也是适应社会就业形势需要的。(2)对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的概念理解上有严重偏差。在教育界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认为信息素质教育就是有关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育,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就等于进行了信息素质的教育。实际上,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是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必要的技术手段,是信息素质的一部分,而远不是全部。信息素质包括对信息的敏感性和信息的收集、获取、鉴别、处理、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绝不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替代的。(3)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较弱。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多数高校教师自身的信息素质就比较弱,缺乏主动关注和收集、获取专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甚至不了解本学科的主要信息来源,在专业课教学中无法进行信息素质方面的引导和渗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连续性措施 鉴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只有建立连续的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体系,通过由浅入深的教育、引导和渗透,才能使学生在毕业时形成稳定而内在的信息素质,令其终身受益。 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任务责无旁贷地应由主要高校图书馆来承担。2002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五项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连续性措施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2. 1加大“利用图书馆”教育的力度要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利用图书馆”教育。在入学教育中,要突出利用图书馆的必要性、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利用图书馆文献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教师和知名专家、学者的事例,以及不利用图书馆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反面事例,激发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并进而阐述利用图书馆与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自觉性。在基础课阶段,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图书馆分类目录、书名目录、著者目录检索方法的讲座,并向学生介绍基础课阶段的推荐书目,引导学生阅读。在专业课阶段,要向学生介绍主要的专业信息源、专业文献检索工具和专业课推荐书目,引导学生阅读专业书籍和利用专业检索工具,提高学习文献检索课的兴趣。 2. 2改进文献检索课教学文献检索课要力争在学生专业课阶段或临近实习阶段开设并保证必要的学时数。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及时更新,在检索工具使用方法上,以计算机检索内容为主,手工检索内容为辅,保证学生有一定的上机检索实习时间,同时增加信息鉴别、信息调研与分析、信息利用、信息道德、信息安全等内容。特别要讲好第一堂课,通过利用信息取得成功和忽视信息或信息失误导致损失的生动事例,阐述信息对社会和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文献检索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全面推进文献检索课的多媒体教学,增加授课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在文献检索课实习中,要安排专业综述写作,并要求参考文献数量。还可以引人团队合作方式,让学生分组完成作业。使学生在写综述的过程中,体验掌握信息获取和利用技能的重要意义,同时锻炼了合作能力。 2. 3加强专业课的信息引导和渗透要作为一种教学规范,要求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必须向学生比较详细地介绍本专业权威著作、核心期刊、主要数据库和网站等信息源以及权威专家、学者,国内外主要研究基地,本专业前沿课题、发展趋势等内容,增进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引导学生利用本专业的高质量信息。为此,还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以适应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需要。 2. 4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专业,开展科技创新以及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教学工作,参加有关的科技发明和挑战赛。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必须要利用本专业相关的文献信息,从而锻炼了知识应用的能力,巩固和提高了信息素质。 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要取得高校领导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还要取得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以及专业可教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才能有好的效果。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综合大学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综合大学面临的首要教育任务就是强化教育的本体,不断完善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所以,高校教育不仅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品质、人格和修养,还要使学生成为专业人才,以适应当前时代的需要。其中,艺术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自身还具有一定的社会综合功能,这一特殊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一、综合大学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从当前的社会环境来看,国际上,伴随着近年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过高追求,在调动了人们潜力的同时,也导致精神文明环节的薄弱现象;在国内,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社会文明日益发达,我们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当前,精神文明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提高全体公民的艺术修养。如今,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缺失重要的诗意精神,忽视了艺术教育。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化的烙印在其身上暴露无遗,大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多数的高校学生艺术教育和艺术修养极为缺失。艺术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与情感,同时还能够抚慰他们的心灵,提升素质。因此,在综合大学的教育课程中,将艺术教育引入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项重要的决定,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艺术教育的功能 (一)认识功能 艺术教育的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自然科学;另一个是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艺术与自然科学是紧密相连的,自然科学得到发展的同时,艺术也得到了丰富。学生可以在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当中领略和感受自然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索的欲望。其次,艺术教育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右大脑分工明确,左脑负责机械性功能的工作,如读写、语言、记忆和计算等;右脑执行的是非机械性的功能,如意志、情感和想象等。艺术教育借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投入的情感体验来达到开发和改造人脑的目的。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右脑功能包含的非智力因素正好相同。因此,艺术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艺术作品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艺术作品多是描写祖国山河秀丽风光,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激情。艺术教育以自身的独特方式,教育和感染着每一位学生。二是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学校的思想工作起到配合的作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部分组成了科学。求真的自然科学,是集知识体系和认识体系于一体的,本身没有善恶之分;人文科学则大不相同,其不仅仅是一种伦理体系和价值体系,同时还具备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和认识体系,要求真、善、美。艺术教育避免了刻板的说教,通过在审美中所发生的情感体验,弥补了学校开展政治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三)审美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不仅仅提升了人格品质,同时还原艺术主体以超脱、自由。自远古时期开始,游牧民族用原始的歌舞祭祀祖先、猎手留在石窟中的壁画以及当下的新型艺术,都是艺术对人类经验的描述、深化和界定。艺术是承载人性渊源的一条长河。在人生的追求中,新生代们总是在前辈流传下来的艺术中找寻答案,换句话说,艺术深深地根植在人们的生活中,激发其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给记忆留下希望,接受生活中暂时的悲伤和困苦,让人们获得愉快的源泉。 三、艺术教育在综合大学素质教育中的实践 (一)深入挖掘艺术内涵 当前,在综合大学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授课重点往往是关注作品的艺术性,重点讲解的是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上的技巧,对于作品的思想内涵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没有做到艺术性和表现性并重发展,使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全面目标不能发挥出来。 (二)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一般来讲,艺术概念包含音乐、美术、建筑、舞蹈、戏剧、文学、电影等。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并不会顾及每一种艺术形式,但是在重点的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专项的基础之上,开展戏剧、视觉艺术等一系列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锻炼学生把握作品的内在能力。同时,促进了多种艺术学科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利于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点上来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艺术作品本身包含的内在精神。 (三)教师的再教育 从历史发展历程来看,我国艺术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来自于西方的教育思想占据高校的领地,而对于不同艺术在教育思想上的综合改造和采纳认同,还需要一个严格的分析和甄别的过程。在属于自己的专业学科中,教师要具备广阔的视野,要熟悉自己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以及其发展和演变的进程,对于艺术的发展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盲目。作为综合大学艺术专业的教师,要养成一种自我 教育和激励的行为模式,不断将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站在方法论的高度上来运用自身的主动性,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不是一个概念,优秀的教学需要的是教师的思想文化修养、个人专业的水平以及完整体现的人格素质。 结语 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新时期,综合大学日益规模化,加强其大学生群体的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的一大重点。综合大学对学生的艺术培养和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意义。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审美素质与艺术教育公共课设置探讨 1美育的发展与内涵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从狭义上说,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培养和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养成人的创新求异能力,使其成为一个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的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课题。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提出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理论。毕达哥拉斯晚年定居在克罗托内,并要求其门徒在晚上和早晨听取所规定的音乐,以驱除灵魂在白天受到骚扰和在梦中受到麻痹。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毕达哥拉斯的“美德”思想,提出了“公正、智慧、坚强、克制”的希腊四美德。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模仿,然而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而是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他还说,“美是一种善”,从而把美和善、美育和德育统一起来。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第一次在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哲学历史里严格地系统地为“审美”划出独自的领域,即人类心意里的一个特殊的状态,即情绪。黑格尔认为艺术应通过美的感性形象去显现理性的真理,从而使人受到形象的吸引和感化,领悟到其中的深刻意蕴,达到改善人类的目的。“只有改善人类才是艺术的用处,才是艺术的最高的目的”。 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席勒,第一次系统提出了要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并把审美教育作为一门理论加以研究。他的《美育书简》一书中明确使用了“美育”概念,同时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的概念。而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也十分重视艺术的思想内容和教化功能。《论语》有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强调了审美与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的密切关系。 我国近现代文学家、考古学家、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吸收康德和席勒的美学思想后,首次肯定了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审美直觉主义的教育家,并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了美育对人本主义教育、美育对社会改造的重要性。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任务是培养广大人民的审美能力,内容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手段给人民以情感的熏陶,目的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们的美好心灵。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是同一个层次上的三种教育形式,是人格完善的四个必要方面。 2高校美育的现状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及时实施美育的作用和意义显而易见,美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任务和职能是无法被替代的。但是,面对社会转型、市场转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以及国家对高素质创新人才需求的提高,我们看到高校审美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美育的轻视。我们今天的中小学生的整个校园生活缺乏美感,原因是学生学习的功利化追求过于明显,学生们的课业负担过重。语数外等主科课程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美术,音乐除了被冠以副科之名外,安排节次少,还经常被其他“主科”所占用。而到了高中时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仍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上,美术,音乐课程几乎停开,有些学校甚至将美育搞成了特长教育、技术教育,变成了只针对少数学生的特殊教育。 到了大学,有关审美教育的课程开设情况也不尽人意。在课程体系方面,由于美育课未被教育部确立为普通高等院校课程指标体系中的公共必修课,导致不少高校美育方面的课程开设以选修课为主,而选修课在很多在校生眼中仅仅只是“混学分”,“好过”,“休闲娱乐”,“睡觉休息”的代名词而已,授课效果可想而知。 笔者认为,导致美育受到轻视,学生审美素质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客观国情。 国情一,人口众多。虽然众多的人口提供的丰富的劳动力,但是劳动力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而选择劳动力的标准无外乎两种:能力,学历。而提高学历的唯一途径就是参加各种考试。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目就单纯为了考试。而这种以考试为目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形式,采用“填鸭式”教学,大搞题海战术,加班加点,死记硬背,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 国情二,生产力水平不高。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2010年gdp达到5,878,000百万美元,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欧盟,美国的世界第3大经济体。日本人口约一亿两千万,却创造了5,459,000百万美元的经济价值。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而这有限的教育经费只能优先投入到基础教育上,美育方面的经费紧缺也就不奇怪了。大学生审美素质不高也就成为必然结果。 3艺术教育公共课的设置探索 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继续改革和完善外部配套环境,另一方面,高校作为美育的实践主体,更要积极作为。而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校美育课程的主要实践者,在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除完成对专业学生的培养任务外,还应该把重点放在非艺术专业学生审美理论的学习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上。这个任务主要通过全校公共选修课来完成。 面向全校开设的艺术教育公共课首先要明确课程定位,认清教育对象。学校艺术教育公共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艺术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课程设置的普遍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 其次,课程的开设应该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开设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等鉴赏类课程外,还应该开设类似《美学概论》的美育基础知识普及类课程,因为掌握美学基础理论知识是形成审美观的前提,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美学知识,了解了什么是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自觉地开展审美自我教育。 第三,如何把抽象的美学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实践性知识是一个难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授课教师多数有两部分人构成,一部分为文学哲学及相关专业教师。这部分教师在文学造诣,美学理论,文字功底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准。另一部分则由艺术专业教师构成,这部分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创作能力和鉴赏能力。中国的现代美学体系、美学理论、一些重要的美学概念与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代文艺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因此可以由文学,哲学专业的教师开设一些诸如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艺类的课程,这有助于学生对美学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和领悟。与此同时,艺术专业的教师可以发挥其特长,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入手,开设诸如国画、书法、色彩、摄影、音乐、设计类的课程,通过学生对“技”的学习,实践与体验,加深对美学理论的理解,掌握与体会。 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除了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实现外,高校作为文化艺术的园地,应该最大限度的开发美育资源。高校可以系统的举办各种书画比赛,歌舞晚会,电影观摩,竞技表演,文学创作大赛等各类艺术活动,让学生在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情感功能的综合作用下,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境界。其根本就是要使学生在教育的情境中感受美所带来的心灵的愉悦与舒展,培养学生高雅的趣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关注美育,加强美育,高等教育要尽职尽责,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体系的研究 内容 摘要:大学 音乐 教育 专业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与 社会 要求存在明显差距。为此,要采取重新构架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利用 现代 化教学资源等措施,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 科学 素质、 自然 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同时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未来基础教育工作者。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大学生 科学素质 培养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今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日基础教育战线上的 艺术 教育主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将直接 影响 到音乐基础教育的质量。而 目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具有较为完善的人格的与时俱进的音乐人才。 一、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旨在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气质修养、处世 哲学 。因此,在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一是注重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 学习 方法 和思维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创造。因此,我们在大学音乐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师范性特点,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开专业选修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 的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 二、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 音乐专业的学生从上高中起就远离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而现代音乐人才不能不具备一 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音乐教师更不能是科盲,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科学技术教育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现学校开设了音乐声学、 计算 机音乐、电脑动画与音乐课件制作、电脑音乐创作与制作、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 应用 等课程,对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要着力培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学生具备了艺术创新能力,就能够在艺术实践、艺术活动中,将创新意识贯穿到理解、 分析 、处理艺术作品和表现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能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未知到已知的艺术探索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并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情况,提出新 问题 ,产生新的艺术观点和见解。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列入到教学内容中,结合音乐教育学科的特点,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将 理论 知识与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 考试 与检测检查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建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架构 课程架构,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对大学 音乐 教育 专业课程架构的设置,要与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相协调、相一致,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当代人文 艺术 、音乐艺术 发展 的大趋势。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包括教育专业学生所应有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水平以及教师职业素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 内容 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思路来设置。一是设置 哲学 、外语、 计算 机 应用 、大学语文、 体育 等公共必修课;二在保证学科体系 科学 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规划、发展和建设四个系列的课程群,即音乐 理论 与技能基础课程群、作曲技术与指挥课系列课程群、声乐表演与教学课系列课程群、钢琴演奏与器乐课系列课程群;三是将教育科学课程,如音乐教学法、音乐心 理学 、音乐教育学、学科教育论作为必修课;四是设置比较宽泛的选修课程,如美术、写作、教师语言艺术、电化教育、意大利语、德语、音乐美学、童声合唱训练、东西方音乐文化史、音乐学概论、midi技术与制作、 现代 录音与录音技术、舞台艺术、教师口语、中学音乐课程设计、音乐教育管理等。 2.改革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是因材施教。我们采取讨论式、诱导式、 问题 式、参与式的教学 方法 ,激发学生对艺术的 学习 热情和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二是科学施教。我们改变那种一讲到底的单一课堂结构,采用心灵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启发讨论式、反复讨论式等方法,使课堂教学出现和声立体美的效果,使学生保持持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三是注重学生的艺术教育实践。我们重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计划,在第一学年就安排一周见习,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年安排二到四周时间到各学段实习,使之了解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教育教学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尽早明确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器乐、声乐考级活动,把考级作为原动力,以提高专业技能。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要充分运用音乐现代化教学设备、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师多媒体制作能力和教学能力,编制适合专业特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视听教材、计算机辅助软件,运用现代化音响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加快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计算机 网络 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步伐。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论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及教育策略 [摘要]隐性职业素质是人的一种潜在的职业能力,也是职业素质结构中的根本部分。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方面来看,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当前,应当从培养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提升其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出发,全面提升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 [关键词]隐性职业素质 大学生 职业发展 影响 教育策略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需求的因素,也有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规格越来越高,还有大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问题。大学生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关系到其在步入社会后是否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能否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问题。因此,高校在育人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职业素质培养,尤其是其中的大学生隐形职业素质培养,常常被人们忽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隐形职业素质是一种潜在的职业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对人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更大的影响。 一、隐形职业素质是人的一种潜在职业能力,它是职业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 人的职业素质结构可以形象地用“素质冰山理论”来描述,职业素质就如漂浮在水中的冰山,有水上直观、可见部分和水下非直观、不可见的部分。水上部分是容易被看到和评价的人的知识、技能等,而水下部分则是不容易被看到和评价的人的思想、观念、动机、态度、责任等。水上部分一般代表了人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属于表层知识;水下部分则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作风等,属于深层知识。在不同人之间,水上部分的素质差异容易被区分、鉴别,可用考试成绩或用一些学历证书和专业证书来证明,是人的显性职业素质;水下部分则不容易被区分、判断和评价,属于人的隐性职业素质。一般认为,漂浮于水面之上的显性职业素质仅占素养整体的1/8,而藏于水下的隐性职业素质要占到素质整体的7/8。因此人的隐含的、不可见的素质是素质结构中的主体。 从显性职业素质与隐性职业素质的关系和所在的地位来看,人的素质就如一棵大树,地上部分显露的茎、枝、叶、花果是显性职业素质,地下部分的根系部分是隐性职业素质。地上部分的显性职业素质是地下部分隐性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而地下部分的隐性职业素质是地上部分显性职业素质的基础和支撑,没有地下部分隐性职业“根系”的发展,地上部分的职业素质就会“枝少而叶稀”。要使大学生地上部分的职业素质“枝繁叶茂”,应当重点培养其地下部分的隐性职业素质,促进其“根系发达”。由此可见,显性职业素质只是人的职业素质的表面素质、浅层素质、可考量素质;而隐性职业素质则是职业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它属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要求,涉及人的职业道德的意识层面、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等,它影响着显性职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决定人的职业发展能力的基础内容。 二、大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为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部分的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对其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表现: 1.从宏观方面看。第一,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显性职业素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训练来获得。然而,若想要专业技能转化为职业技能,进而职业技能转化为生产的效益、社会的效益和工作的成果,就需要有诸如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务实态度、创新思维和协调配合等隐性职业素质的支持,都需要依靠隐性职业素质来促进人的职业发展。在当前社会时期,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对职业发展固然重要,但这些只是工作的一种工具,他们的隐性职业素质对他们的职业发展的成败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显性职业素质,可以依靠隐性职业素质去慢慢地习得、弥补,而没有了隐性职业素质,再好的专业技能都只是劳动中的工具,人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隐 性职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持续性。实践证明,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并且很可能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因此,一朝一时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可能让大学生终身受益。但是,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发展意识、永恒追求等隐性职业素质,却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持续性、发展性的影响,具有强劲的、不竭的推动作用。隐性职业素质可以应对未来社会职业变化的需要,可以使大学生勇敢面对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并不断地进行自我知识的更新,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最终推进大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隐性职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在未来多变职业环境中的拓展能力。大学生走上社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或许都要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与失败,面临各种艰难与困苦、竞争与压力,而这些都需要大学生们有坚强不屈的品质,不怕吃苦的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应对挑战、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积极竞争的精神;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职业岗位不太可能是终生不变的,人们需要适应工作环境、适应岗位变迁、不断拓展工作的新领域、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这些都是对未走上职业岗位大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大学生,其工作技能可能很高,但若没有谦虚谨慎的态度,没有包容、密切合作的精神,没有勇敢、敢于担当的品格,没有友善、无私助人的品质,就不会有大的职业成就。所有这些,都是在未来复杂的社会中,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隐性职业素质。 2.从微观方面看。第一,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当前金钱至上、功利充斥的社会环境中,具有良好隐性职业素质的大学生,能够肩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与使命,有利于他们在职业选择中响应党的号召,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艰苦岗位,树立科学的择业就业观,实现有社会价值的人生追求。第二,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充满着情趣与快乐。一个只有职业技能的人,只能作为一个劳动者、生产者来生存,为了谋生而工作。而一个具有隐性职业素养的大学生,其情趣追求是丰富的,他们往往将职业的发展看作自己的精神追求,当作提升自我价值的平台。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开阔的,职业生活是快乐的,职业发展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他们事业的追求,人生价值的体现。第三,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体处于人类社会环境,要与人接触,与人交往,并通过人际关系,构筑起自己良好的职业发展氛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具有良好隐性职业素质的大学生,其在人际交往方面应当是和谐的,在对待人、接触人中应当是包容的、理解对方的,应当是友好的、善待对方的,应当是协调的,顾全大局的。深厚的隐性职业素质,奠定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实现了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今后社会生活的精神满足。三、积极加强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教育,推进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当前,应当从大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出发,重视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以此推动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1.全方位加强隐性职业素质教育,积极构建高校隐性职业教育体系。隐性职业素质主要涉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当前,高校应当结合社会对大学生隐性素质的要求,从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出发,将隐性素质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多方位参与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构建党政工团全方位育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密切结合,互动发展育人的体系;应从发挥德育课题主渠道的作用,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社会职业的体验,使他们在职业认知、职业操守、职业精神、职业行为方面,提高认知,增加实践机会。 2.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隐性职业素质发展环境。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构成隐性职业素质的基本构成部分。高校应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培养学生情趣、净化学生心灵出发,倾力打造学校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社区公寓文化,加强教育教学设施投入,推进文体场所建设,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将物质层面的信息,向大学生传递大学文化,辐射大学精神,诠释大学理念,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提高他们的隐性职业道德素质。 3.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 作为隐性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要方面。在隐性职业素质中,人文素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在做好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大力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不但理工类学生要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即使文科类学生也要针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精神、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人格品质、敬业精神、集体观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隐性职业素质的教育。 4.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对学生隐性职业素质的影响作用。在高校育人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术水平,对大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教师的个人修养、行为风范、道德礼仪、人生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一个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崇高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教风学风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将“润物细无声”地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思想道德、价值追求、科学精神等产生着重要影响,这对于他们的隐性职业素质的提升都具有巨大作用。 5.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提升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大学生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过程。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引导和组织他们多参与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认知社会,在社会认知中体验人生,并从中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对当前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对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提高他们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从而有利于他们自觉、自愿、自主地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内涵 摘要:本文从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入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德育内涵缺失的问题。作者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了几个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强化德育内涵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德育;强化 大学生将来是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只有视野开阔、清醒独立、胸怀天下、品德高尚的人,才当得起改良社会、建设国家、复兴民族的重任。由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既决定着他们自身的成长与成才,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且“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党在新时期对我国教育工作提出的重要理念,所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是素质教育中的的重要内涵。 1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 笔者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触了不少在校大学生,并对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的现实表现进行了一定范围的追踪调查。通过调查,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络和进行了归纳整理,发现了一些问题,梳理如下。问题一,在校学生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各学校对专业知识之外的其它方面的教育逐渐重视起来,大学生活多姿多彩,各级各类学生活动、竞赛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的参与热情也很高,这些活动和竞赛对大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从上学那天起就一直强调的德育教育在这些活动中有意无意地被冷落了。大学辅导员和班主任更多地忙于事务性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思想状况难以深入了解,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就缺乏了针对性。所以,大学生所接受的缺少了德育内容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善的素质教育。问题二,大学德育教育存在难以深入的问题。大学一直都有哲学课、德育课,但这些课程的有效性这些年来备受质疑。大学教改中,德育教育的改革一直为人所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这些年看来总体还是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脉络把握不够准确,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定位不够清晰。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修哲学和政治课都是出于应付心理,对自己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并没有、也不愿去真正理解并掌握。我们一直在倡导思想政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前两者应该是基本都做到了,但在最关键的“进头脑”一环还有很多工作去做。问题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放大。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道德水平产生了下滑趋势。社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易偏激,对这些不良现象缺乏冷静的判断能力,导致部分学生不但不能在一定高度上去批判这些现象,反而引起了他们的羡慕和效仿,这在他们形成健康人格的过程中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问题四,对时事政治不够关心,获取信息的娱乐化倾向比较严重。大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信息来源多种多样,但学生对所获取信息的吸收却比较单一。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大事缺乏了解的兴趣,对自己的国家和世界发生了什么和正在发生什么都持漠视态度。在笔者所做的学生上网行为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上网行为的发生多数出于娱乐目的,如玩游戏、聊天、看视频等等,即便是浏览网页,其关注点多数是体育娱乐新闻,对影响更大的国内外政治经济事件缺乏了解的意愿。 2树立“人本德育”新理念,实时更新高校德育内容 在当代,高校德育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应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树立“人本德育”新理念,实时更新德育内容。 2.1树立“人本德育”新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人本德育”即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体现的是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观念。坚持人本德育,调动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对象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改正,以提高自己的品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行为。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经得起时间及社会复杂环境的考验,才能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① 2.2实时更新德育内容,提高德育现实针对性 高校德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新的形势要求,适时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的主题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高校德育不应回避现实社会问题,应该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靠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大学生所认可的德育知识应该是活生生的,而不是脱离社会实际的、枯燥无味的道德规范知识。 3开辟德育新渠道,强化高校德育内涵 在大学所施行的林林总总的素质教育方式中,德育教育应该贯穿始终,并对德育教育形式加以适度包装,使大学生喜闻乐见,愿意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收获成长。为此,笔者就多年来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积累的经验进行了简单总结,简述如下: 3.1加强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加强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让辅导员实现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者到心灵引导者的身份转变。大学辅导员这一个群体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其他专业课专任教师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能否在大学里实现道德完善,能否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辅导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大学教育的成败,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辅导员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心灵导师,除了做好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之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1)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人格不断完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自身具有良好修养,才会在学生中以自身良好形象形成感召力;(2)提高演讲与说理水平,让学生听起来言之有物。只有能够说服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3)重视了解学生,使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学生的个人情况千差万别,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点、智力水平、家庭背景及情感境界,辅导员应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以期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3.2打造隐形的“育德场” 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软环境,是学生育德育智的隐形课堂。它包含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科技文化、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重在育德,高校的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隐形的“育德场”,对于强化高校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校园内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中汲取营养,使大学生能够在这些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大学生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精英群体,承担着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历史责任,他们中的一部分将会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所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经典文本的阅读与学习训练应该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3建设网络德育新阵地 网络的发展即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渠道,也为德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把握网络德育的主动权,成为高校德育的一大重要任务。网络德育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进行的德育,是新形态、新领域的一种德育形式。高校可以建设迎合学生特点的兼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使该网成为大学生获得健康信息的来源,可以在网上引导学生多关注现实,多关心时事,让他们在对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例的解读与讨论中提高自身的判断力,做到清醒、理性、不盲从、不偏激,同时,引导学生从更高角度出发去理解和研判国内外政治经济大势,让他们有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明了自己对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4开展形式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今天的许多大学生生活条件较好,对苦难缺乏足够的认知与体验,长期在学校学习、生活,对社会缺乏了解,对实际生活缺少体验。因此特别需要社会实践活动去弥补这部分的教育,组织大学生参加实践教学、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思想、独立自主和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方式,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社会活动设计应更具有针对性,并适当增加一些挑战性,让大学生在付出辛劳与汗水的过程中体验成长的喜悦与满足,在活动中明白责任和使命的意义。 作者:王甜甜 任路伟 张洪振 张喜梅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 【摘要】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都是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但是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良好品格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有效地利用体育教学的功能,积极渗透和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体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并对如何促进体育有效地发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和干预功能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教育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是由于年轻、激情、敏感等性格特点,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来自学业、就业、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都会让大学生产生迷茫、低落等不良心态,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了日趋严重的发展态势,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学生参加体育课堂学习和各类体育比赛活动,进而系统地学习体育专业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在这一过程中还能通过体育锻炼、竞技比赛等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体育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大学生体质,为心理素质教育提供有效基础 运动是体育教学最大的特征,通过身体器官的运动可以带动大学生整个身体机能快速进入活跃的状态,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以及运动器官的兴奋,将身体中安静状态下关闭着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激活,为各个器官及时输送丰富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因此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但锻炼了身体机能,还活跃了神经系统,而这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也是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的基本保障。 2.提升大学生认知能力,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认知能力,进一步减少认知障碍,从而有效地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缺乏对社会足够的认知,而体育精神可以看成社会精神的缩影,通过体育运动,特别是一些体育游戏、体育竞赛等都可以让大学生体验到成功、失败、汗水等多种酸甜苦辣的体验,这对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知世界具有很大帮助,同时还能促进大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大学生身心的统一 体育还可以磨练大学生的品格,从而帮助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思想品德是指导大学生行为表现的根本,只有积极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引导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优异的行为。例如在长跑比赛中可以培养大学生对自身的挑战,努力克服困难,勇于坚持的精神,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可以促进大学生以顽强的意志积极克服更多更大的困难。体育教学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人格的培养、良好品行的塑造都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4.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信 如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人际关系不佳,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必须要注重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大学生经常被要求自己或者以小组的形式参加体育游戏、比赛等,人与人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以及合作、竞争关系,这也是对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考验和锻炼。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通过游戏活动、小组合作等团体教育活动形式可以起到潜移默化地心理素质教育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明显改善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处理不当等不良心理。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活动有力地增强了大学生彼此之间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积极融入到集体中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加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与干预作用的几点建议 1.树立科学明确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是高校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有计划、系统地开展教学活动,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指明了方向。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体育教学只强调了大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掌握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以及心理健康维护、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这都与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难以相符。因此,要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中,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并在教学活动中逐步落实心理素质教育内容。 2.重视高校体育与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建设 如今的教学中体育课程和心理课程还属于不同的分支,因此要想加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与干预作用,还要重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高校体育与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对现行的体育教材进行调整,将心理素质教育内容融入到体育教学大纲中,并将相关理论知识编写到高校的体育教材中,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心理卫生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生理、心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对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有着明确的认识,进而了解并分析自己的心理状态,对于不良的心理问题可以做到自己诊断和及时纠正,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及时预防心理疾病,做到防患于未然,双管齐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3.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教育能力 如今高校的体育教师大多是体育专业科班出身,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教育,缺少专业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基础。因此,还要注重对体育教师心理素质教育能力的培养,打造一支既熟练掌握体育专业技能,又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从而更加高效地为大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第一,要对体育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的专业理论以及心理咨询的开展方式和操作技巧等等,此外教师还要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积累经验,积极探索和创新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第二,体育教师也要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直接引导者,思想和行为都将对大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发现并及时改正自身的心理品质中的不良因素,以更加自信乐观的心理品质去感染大学生。第三,体育教师要认识到体育学科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中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4.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要想通过体育明显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必须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这是由于只有通过长期系统性的体育锻炼,才能引起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行为习惯发生变化,一旦没有坚持体育运动的习惯,人体器官的机能也会相应减弱。此外,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可以转化为大学生坚持体育运动的内在动力,将体育运动内化为一种主动性自主性的运动,心理素质也在这一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得以磨练和提升。因此,体育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并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鼓励和监督,例如坚持体育锻炼30分钟,进而形成运动心理定势,这是运动习惯养成的重要保证。 5.积极改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建设好校园体育文化,优化体育育人环境,是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有效载体。具体来说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校、院、系各级体育组织、各种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学等宣传途径及手段,大力宣传我国的体育思想和体育成就,普及体育知识,表彰体育先进等,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接受健康体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四、结束语 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重点关注,高校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科学教育。体育作为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通过体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和干预已成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式之一。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进一步加强体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重视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渗透和干预,积极探索和创新新形势下体育教学方式,提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心理素质。 作者:王智欲 单位: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广告设计类论文:平面广告设计中隐喻的分类探究 一、广告隐喻的解读 平面广告中的隐喻亦可称为视觉隐喻,属于一种二重结构,是指设计师利用隐喻的认知功能在抽象的信息形式和形象的视觉形式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并通过这两种形式之间的这种相互转化来实现广告作品主题的传达,一般包含喻体(源域)、本体(目标域)、映射和经验基础与语境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广告隐喻是把已知的意象以及事物的属性映射到广告本体的过程,是以设计者的意象嵌入或是置换的方式来表现广告主题和意义的。在平面广告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将各种素材和经验感受(即本体)进行解构、加工和重组,以构建一种新的意象和形象(即喻体)。这一创作过程是以设计师的个人经验和具体语境为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实现本体向喻体的映射,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互动,以有效传达广告的主题和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对隐喻的理解是建立在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以及生活习俗等都会对广告隐喻图形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广告设计的时候要对此予以特别的重视,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传递的目标。 二、平面广告设计中隐喻的分类 1.替换式隐喻 替换式隐喻是用一个事物A来占据另一个事物B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创作的过程中,作为喻体的源域没有出现,而是用作为本体的目标域对其进行替换。虽然作品中缺少喻体的存在,但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以及受众已有的经验基础,受众很容易根据本体猜到喻体,能依循目标域的轨迹快速找到源域。且在一般情况下,广告作品中所出现的图像(即目标域)也就是该广告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例如,在一幅以“拒绝偷井盖”为主题的公益广告中,画面中本应设计的轮椅车轮却被一口没有井盖的井所替代,依据推断得知,这里的车轮是源域(喻体),没有井盖的井是目标域(本体)。在这幅公益广告作品中,设计师是想通过目标域和源域之间的一种替代式隐喻来向大家宣扬一种公益理念,即在马路上没有井盖的井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要坚决杜绝偷井盖的不法行为,以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再如,某保险公司的广告就是用生活中常用的创可贴进行替代的,并以此来巧妙地向受众传达保险安全、方便等现实优点。 2.对比式隐喻 对比式隐喻是指源域(喻体)和目标域(本体)都以图像的方式完整、独立地出现在平面广告作品中。其中的本体和喻体都属于同一类物体,但是两者却在某一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而这个不同之处便是对比隐喻的关键所在,也是设计师匠心独运的地方。在当今平面广告的市场上,对比式隐喻是广告设计师最为青睐的表现手法之一,其能一目了然地将目标域和源域的不同之处呈现在受众面前,以引发受众对此不同之处的思考,从而引导受众快速了解到该广告所要传递的主题思想。在对比式隐喻的广告作品中,为了降低受众判断的难度,源域和目标域在同时出现的时候还经常会伴有一些文字或是图形的说明。以某某牌酱油的广告为例,画面中的源域和目标域表现的是同一条鱼,但不同的是上边表现的是前一刻刚出锅时的完整无缺的鱼,下边则表现的是后一刻只剩下一副鱼骨头的鱼,这种前后鲜明的对比会让受众思考其中的原因。而在画面的右下角则画有某某酱油瓶子,看到这里,受众会明白是因为烹调时用了该品牌酱油才使得这条鱼如此美味。这种对比式的隐喻有效传达了商品的属性和优势,并促使受众对此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平面广告的同一对比式隐喻中可能会存在多组隐喻关系,如“禁止酒驾”的公益广告,这幅公益广告的主体由两个酒瓶的盖子构成,左边的酒瓶盖子是没有缺损的,上边印有一辆完整的小汽车,而右边的酒瓶盖子是扭曲有凹陷的,上边画有一辆翻了的小汽车。其中就有两组对比隐喻关系,一组为喝酒与不喝酒的关系,另一组隐喻关系为没有喝酒时正常的开车状态与喝酒之后开车导致翻车的状态的关系。该公益广告就是借助这两组对比隐喻关系向我们传达了“为了安全,请勿酒后驾车”以及“开车不喝酒、酒后不开车”的交通理念。 3.嫁接式隐喻 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嫁接式隐喻凭借其形象性和趣味性得到了广大设计师的喜爱。在嫁接式隐喻中,作为本体的目标域和作为喻体的源域都会出现在画面中,但是二者都不是以完整的形态出现的,而是各自出现一部分,然后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再组合成一个“既非A又非B”的新的个体,受众可以根据部分来还原整体原型,以进一步了解到新图像的实质。事实上,嫁接式隐喻是以转喻为基础的,它是隐喻中的一种特例。以金特•凯泽的公益广告《为什么和平还未实现》为例,画面中的图像是一个头上长了一只白鸽的骷髅头,骷髅本身是用来指代灭亡、不安、残酷的,白鸽是用来比喻和平的,两者嫁接在一起便产生了新的隐喻意义,即痛恨战争,期盼和平。再如,某某牌海鲜酱油的广告中的产品是一个四不像,说它是酱油,它却有鱼的尾巴和鳍,说它是一条鱼,它却又有一个酱油瓶子的身体,设计师将瓶子与鱼尾、鱼鳍嫁接在一起,从而设计出了一种新的物象,并传递出了该广告作品的主题思想“某某海鲜酱油,海鲜品活色生鲜的秘密”。 4.关系式隐喻 相对于其他的隐喻方式而言,关系式隐喻是一种稍微抽象一点的设计方式。在平面广告的关系式隐喻中,目标域和源域往往都不是具体可见的具象事物,而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在进行关系式隐喻解读的过程中,很多受众会错误地将其理解为替换式隐喻或是嫁接式隐喻。关系式隐喻的关键就在于广告作品中的目标域和源域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而不是指代事物本身。例如,在一则“禁止吸烟”的公益广告中,画面中食指的大部分都被燃烧的烟所替代,旁边的中指和无名指也存有不同程度的被烟熏的状况。这则公益广告从表面上看貌似是嫁接式或是替换式的隐喻,但是这样所形成的“吸烟就会烧到手指头”的寓意显然是行不通的。实质上,这则公益广告是关系式隐喻的典型代表,其中的源域是手指与手指之间的亲密度关系,目标域则是吸烟者与周围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广告设计者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抽象的关系用手指这种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手指之间的关系映射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式隐喻,该公益广告作品向受众传递出了“吸烟不仅有害自己健康,还会伤害到周围其他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越是亲近的人所受的伤害就越大”的理念。 三、结语 总之,隐喻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尤其是在平面广告作品的设计过程中,隐喻更是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隐喻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两者的结合度,以不断促进当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创新发展。 作者:赵明良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广告设计类论文:广告设计类毕业生就业方向研究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一直是仅仅针对广告设计的方向来设置的课程,并且主要以美编人员作为主要就业方向,由于招生的人数在逐年增长,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试图寻找化解这种矛盾的方法,开拓新的就业方向,针对于艺术类相关的专业岗位,对中国的艺术交流中心城市——上海,对上海的市内最具代表性的11家画廊及博物馆,艺术中心,做了以走访为主要形式的调研,以此为契机进项研究如何拓展广告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一、相关社会形势背景:艺术品市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公认的三大投资市场,再加上中国即将2010上海世博会,大量的资金将会涌入到这个市场中来。投资者们主要通过艺术基金、画廊、拍卖行、艺博会等几个主要渠道来进行投资。 艺术基金在西方是一种成熟的艺术品运作模式,他有着很完善和很专业的管理、投资计划。在中国,艺术基金刚刚起步,大部分都属于私募基金,已经开始形成规模经营的模式,这些投资会根据经营者的定位不同产生分流,一部分流向高端艺术品,另一部分流向了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画廊是投资者们最常见的投资渠道,是艺术品市场的一级市场,画廊通过举办主题性的展览形成自己的定位风格,画廊通过签约艺术家,收藏了很大一部分作品。拍卖行是当今艺术市场中最与画廊相得益彰的投资方式,也是国际艺术品市场的一种常见现象。拍卖行吸引的藏家都是具有相当一定经济实力的高级投资者和收藏家。 二、相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画廊类 上海顶层画廊(地点南京东路479号先施大厦12层)香格纳画廊(SHANGHART)地址上海皋兰路2号视平线画廊地址虹桥开发区紫云西路24号凹凸艺术地址泰康路210弄12号德加画廊(DEGASGALLERY)地址上海大木桥路37号1204室上海大戏院画廊(SHANGHAIGRANDTHEATREGALLERY)地址上海黄陂北路286号朵云轩(朵云画廊、飞虹画廊)地址上海南京东路422号国友画廊(GUOUOUGALLERY)地址上海虹桥路农工里100号在这对画廊的询访过程中,先后走访6家具有代表性知名画廊,4间主要以经营现代绘画艺术品为主,另外2间主要经营传统艺术品及国外艺术家作品为主,画廊目前反映所急需的人才是对中外美术史,各知名画家以及画家的技术特点,手段有深入的了解的员工,能够熟悉当前的绘画艺术品行情,投资的趋向以及市场的走向,除了对工作人员有比较高的知识水平要求外还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营销经验,能够为部分投资者提供绘画艺术品的增值趋势或收藏价值。美术馆类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上海美术馆南京西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多伦路27号刘海粟美术馆虹桥路1660号美术馆类所走访的大型艺术品美术馆共计4家,都是上海市内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与美术馆,此类主要以事业单位为主,同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了对所需求的工作人员有较高的中外美术史相关知识的熟知还要对一定的书画收藏保养知识有相关的了解,如:对古画收藏的光线、湿度、温度要求,为参观人员做简单介绍,还要对绘画作品的不同种类,不同的运输方式都要有详细的了解,同时还要对参观人群所会出现的对艺术品不利的行为有一定预见性。上海苏州河艺术仓库登琨艳是台北著名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界"怪才",师从知名建筑文化学者汉宝德。他是在苏州河畔老仓库建工作室的第一人。继登琨艳之后,仅仅两年多时间,据不完全统计,苏州河岸边,艺术家仓库有30多栋。加上星星点点散落在苏州河两岸的艺术家仓库,苏州河沿岸有画家、建筑师、设计师、广告人、影像艺术家等艺术家的工作室100多个,这些旧仓库里聚集着大约1000多位艺术工作者。苏州河艺术仓库是上海的前卫艺术家以及一些知名画廊的聚集地,在这里做为一名工作者既容易也不容易,如果说容易,那么这个职位应该只是为画家们跑腿的伙计,如果说不容易,那么你就的深入到这个群体当中,一定要具备全身心热爱这个行业环境,抱着和这些前卫的艺术家学习的态度,积极地投入到认知的学习工作中,同时这里还是一个时尚的前沿,上海每年有百分之四十左右针对时尚新品的会会在这里举行,所以说这里是一个学习型的工作岗位。 三、拓展广告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一)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可以增设一个岗位群的定位,不仅能够环节就业的压力也能够拓展就业的方向,以发展的时代感去看待分析就业的前景。可以在本专业进行必要的课程设置改革,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可以以增设一个岗位群为切合点,带动课程的调动,增设一两门左右的新课程,如中外美术史,艺术品投资、书画装裱等能相关内容的课程,在讲授的课程中不仅讲授固有的知识内容,并能够即使引进当今的艺术品投资趋势,当代画家的作品估值,用最快捷的最具时代感的知识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对于整个社会对艺术品投资的重视程度可以预见与艺术品投资相关的行业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早期就能够对这种动向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就能够走在学校教育发展的前沿,能够起到示范的标尺作用。解决学校培养学生跟上市场变化问题,对于整个社会对艺术品投资相关的行业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拓展专业建设、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就是要走创新的路子,要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更能具有前瞻性,所以这一发展方向更具有深刻的意义。 (三)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将知识内容更深化,理论基础应该学得更透彻扎实,范围更加广泛。艺术理论知识是能够扩大认知者内涵的重要砝码,也是求职的秘密武器。提倡学校相关部门专业能够组织专业教师、学生和学术界的互动,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鼓励学校邀请艺术品投资界知名人士,相关领域专家及业内人士在学校讲学,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带动相关专业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学生的产业界与学术界的碰撞交融势在必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已经发展起来很多年了,学校在培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上在理论指导上多于实践,而且保守多创新少,但是社会发展现状是企业所需的工作人员有了更广泛和具体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有责任为自己的学生摸清相关行业专业的发展趋势,动态,不仅在学校做好课堂的讲授工作还要对学生的未来就业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要保证学生的就业知识对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长远的规划,开发新的就业方向就是必行的手段之一,只有跟上社会,时代的发展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作者:王海礁 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广告设计类论文:艺术类广告设计学研产一体化实践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广告设计产业的不断完善,现代广告设计行业对于广告设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进一步提升。在这一严峻形势下高等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活动纷纷向实践性和综合性法相发展,学研产模式成为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实现的主要形式。本文将立足于现代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的实际,结合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学研产一体化模式实例,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学研产一体化;实践教学;实践平台;广告设计 0前言 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是将高等院校广告设计教学实践、广告设计创新研究实践和现代广告设计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教学实践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高等院校的广告设计教学与科研创新活动、实践生产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创新为形式,以实践生产为目的的综合教学模式。是现代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创新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就业指导性教学的主要实现形式。因此,对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探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践行现状 (1)师资队伍素质问题。广告设计专业是一个囊括了美学、经济学、人文科学、市场学等多种学科在内的综合性专业,同时广告设计活动也是一个与社会经济、文化息息相关的活动形式,所以教学实践活动中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老化现象严重,教师常年从事理论教学活动,广告设计思维和理念落后于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设计实践教学与现代广告设计实践不符等现象严重,形成了高校广告设计与广告设计企业之间的无形隔阂,阻碍了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落实、践行。[1] (2)实践性的提升途径问题。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最重要的三个主体分别是学生、高校和企业,而实现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是高校主体与企业主体之间的有机结合,但是当前高校与广告设计企业之间的合作十分有限。以高校主体为主的校企合作数量稀少、规模较小,很难组织学生大规模的、长期性的到广告设计企业实践学习、与广告设计实践活动接触。这种实践性提升途径的稀缺和狭窄已经成为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瓶颈。[2] (3)社会经济主体的投资矛盾问题。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广告设计主体的规模较小,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以获得经济利益为核心目标,对于短期内投入较多的科研活动兴趣不大,这就造成了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现实困难。广告设计创新科研活动很难获得外部企业主体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4)学研产机制问题。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是一种高度集成教学、创新科研和生产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对企业主体和高校主体之间的合作要求极高。但是当前我国高校需要企业主体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和实践岗位,企业主体需要高校提供优秀广告设计人才。这种处于浅层的“合作”从本质上讲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研产一体化教学。[3] 2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的践行对策 (1)专项资金的支持。德国“双元”制教育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优秀学研产一体化教育模式,其与其他教育模式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专项教育资金的充分支持,这种“双元”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主体参与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投资成本问题,吸引更多的社会经济主体参与到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活动中来,与高等院校深度合作,为高等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教学提供实习基地、科研经费支持共同研究创新技术。[4] (2)校企联合的刺激机制。在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贯彻落实活动中,高校与企业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是重要基础,相应的政府管理主体应该认识到促进校企合作对学研产一体化教学、对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刺激企业主体对校企合作的兴趣,强化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刺激机制落实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企业方资质的审查,严格落实合作承诺,签订公正协议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校企合作中高校一方能够切实借助企业主体的力量提升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水平,以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为例,建立省内外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吉林省老韩头食品有限公司、吉林省城邦集团、吉林省吉广集团等省内外20余家企业共建合作机制。[5] (3)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教师综合素质提升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一体化教学的实际需求,选派优秀教师到广告设计一体化教学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学习,了解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以及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实现方式。第二,鼓励教师到广告设计企业的设计一线近距离学习、实习甚至工作,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广告设计形式和设计潮流的变化实际。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非常重视教师的实践学习经历,多次选派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入到国内一线城市的国际4A广告公司进行实践学习。例如,香港麦肯光明、上海BBDO、北京杰尔思行广告公司等,及时掌握新鲜的广告操作手段及广告案例,传递给学生最有效的实战经验。第三,改革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以最优惠的条件、最宽松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去引进人才。[6] (4)参与学研产活动的激励机制。校企合作不仅要改善经济政策环境对企业主体的合作需求和合作广度、深度进行激励,同时对高校内部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激励机制也是极为必要的。首先,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奖励项目奖励为推进学研产一体化教学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其次,高校应该建立一套与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水平相应的职称评价配套政策,切实提高教师主体对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积极性,推动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水平的贯彻、落实、提高。第三,充分借助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师自己组织的广告工作室在学研产一体化教学中的作用,对教师组织的工作室进行规范,在明确的管理制度下发挥个人工作室对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性提升作用。[7]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有效地推进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了学产对接实践教学平台工作室3个,产业平台工作室2个,实践培训基地3个,切实提升了广告设计专业学产对接水平。 (5)学研产氛围的营造。学生作为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身参与一体化教学的积极性将会对一体化教学的贯彻落实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广告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高度重视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氛围的营造。广告设计竞赛是营造这一氛围的重要途径,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对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理解。例如,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与中国传媒大学共同承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便是较为成功的典型代表之一,大型广告赛事的举办不仅为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广告设计理念和作品的交流平台,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为广告专业的学研产一体化教学营造了适宜的氛围,让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研产一体化教学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得到更多社会经济主体和行业协会的支持。如上图所示是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参与这一赛事的获奖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成果。 3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一体化实践模式探究 (1)学研产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订单”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以企业主体的订单为依据,确定教育的目标,在具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以广告设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借助企业主体的实践教学资源,推动学生广告设计技能和广告设计理念的发展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以广告设计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推动力,以企业主体在广告设计活动中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为指向,切实体会企业主体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并将这种对实践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量化融入广告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对现代广告设计企业、广告设计行业的适应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合作企业主体提供的实践操作平台也为学生广告设计综合素质提升和创新科研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8] (2)“校企直通车”教育模式。校企直通车是现代校企合作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实现形式,其突出特点是高校与企业主体的深度合作,在学生的整个教育阶段高校可以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实际,组织学生多次到相应的企业主体进行实习,提高学生对广告设计实践活动的熟悉程度,拓展学生广告设计的实践能力,整个直通车育人过程高校和企业主体全程参与,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学生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能力上都能够适应当前广告设计的环境。此种教育模式极大拓展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实效性知识的获取空间,让学生能够在教学阶段就熟悉广告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实践操作要求,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融入企业的生产活动中。 (3)科研人才库。人才库是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技术支撑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将一定范围内包括教师、学生和广告设计一线工作人员在内的专业设计人才集中在一起,建立其一个广告设计信息的互通互联网络,在这一网络环境下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能够与优秀专业教师就广告设计问题直接互动,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主体也能够与广告设计的一线骨干人员进行广告设计理念可信性的交流。并为广告设计作品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一个寻找合作伙伴的途径,缩短原始设计到产品成型再到市场推广的过程。[9] (4)“一体化”合作培养模式。合作培养模式是高校优秀课程和企业主体完善实训设备的整合,通常情况下以项目开发或者技术服务等科技服务等活动为媒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人才培养活动以校企合作协议为基本架构,由企业主体和高校主体共同主导,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双方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全过程,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和生产实践,优秀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合作企业实现就业。[10] 4结论 在信息化时代广告设计产业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广告设计产业自身的高速发展也对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是现代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提升学生广告设计实践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探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践行现状、应对策略和践行模式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应用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借鉴。 作者:于剑昀 单位:吉林动画学院 广告设计类论文:广告设计的分类解读 一、广告隐喻的解读 具体而言,广告隐喻是把已知的意象以及事物的属性映射到广告本体的过程,是以设计者的意象嵌入或是置换的方式来表现广告主题和意义的。在平面广告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将各种素材和经验感受(即本体)进行解构、加工和重组,以构建一种新的意象和形象(即喻体)。这一创作过程是以设计师的个人经验和具体语境为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实现本体向喻体的映射,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互动,以有效传达广告的主题和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对隐喻的理解是建立在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以及生活习俗等都会对广告隐喻图形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广告设计的时候要对此予以特别的重视,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传递的目标。 二、平面广告设计中隐喻的分类 1.替换式隐喻替换式隐喻是用一个事物A来占据另一个事物B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创作的过程中,作为喻体的源域没有出现,而是用作为本体的目标域对其进行替换。虽然作品中缺少喻体的存在,但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以及受众已有的经验基础,受众很容易根据本体猜到喻体,能依循目标域的轨迹快速找到源域。且在一般情况下,广告作品中所出现的图像(即目标域)也就是该广告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例如,在一幅以“拒绝偷井盖”为主题的公益广告中,画面中本应设计的轮椅车轮却被一口没有井盖的井所替代,依据推断得知,这里的车轮是源域(喻体),没有井盖的井是目标域(本体)。在这幅公益广告作品中,设计师是想通过目标域和源域之间的一种替代式隐喻来向大家宣扬一种公益理念,即在马路上没有井盖的井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要坚决杜绝偷井盖的不法行为,以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再如,某保险公司的广告就是用生活中常用的创可贴进行替代的,并以此来巧妙地向受众传达保险安全、方便等现实优点。2.对比式隐喻对比式隐喻是指源域(喻体)和目标域(本体)都以图像的方式完整、独立地出现在平面广告作品中。其中的本体和喻体都属于同一类物体,但是两者却在某一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而这个不同之处便是对比隐喻的关键所在,也是设计师匠心独运的地方。在当今平面广告的市场上,对比式隐喻是广告设计师最为青睐的表现手法之一,其能一目了然地将目标域和源域的不同之处呈现在受众面前,以引发受众对此不同之处的思考,从而引导受众快速了解到该广告所要传递的主题思想。在对比式隐喻的广告作品中,为了降低受众判断的难度,源域和目标域在同时出现的时候还经常会伴有一些文字或是图形的说明。以某某牌酱油的广告为例,画面中的源域和目标域表现的是同一条鱼,但不同的是上边表现的是前一刻刚出锅时的完整无缺的鱼,下边则表现的是后一刻只剩下一副鱼骨头的鱼,这种前后鲜明的对比会让受众思考其中的原因。而在画面的右下角则画有某某酱油瓶子,看到这里,受众会明白是因为烹调时用了该品牌酱油才使得这条鱼如此美味。这种对比式的隐喻有效传达了商品的属性和优势,并促使受众对此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平面广告的同一对比式隐喻中可能会存在多组隐喻关系,如“禁止酒驾”的公益广告,这幅公益广告的主体由两个酒瓶的盖子构成,左边的酒瓶盖子是没有缺损的,上边印有一辆完整的小汽车,而右边的酒瓶盖子是扭曲有凹陷的,上边画有一辆翻了的小汽车。其中就有两组对比隐喻关系,一组为喝酒与不喝酒的关系,另一组隐喻关系为没有喝酒时正常的开车状态与喝酒之后开车导致翻车的状态的关系。该公益广告就是借助这两组对比隐喻关系向我们传达了“为了安全,请勿酒后驾车”以及“开车不喝酒、酒后不开车”的交通理念。3.嫁接式隐喻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嫁接式隐喻凭借其形象性和趣味性得到了广大设计师的喜爱。在嫁接式隐喻中,作为本体的目标域和作为喻体的源域都会出现在画面中,但是二者都不是以完整的形态出现的,而是各自出现一部分,然后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再组合成一个“既非A又非B”的新的个体,受众可以根据部分来还原整体原型,以进一步了解到新图像的实质。事实上,嫁接式隐喻是以转喻为基础的,它是隐喻中的一种特例。以金特·凯泽的公益广告《为什么和平还未实现》为例,画面中的图像是一个头上长了一只白鸽的骷髅头,骷髅本身是用来指代灭亡、不安、残酷的,白鸽是用来比喻和平的,两者嫁接在一起便产生了新的隐喻意义,即痛恨战争,期盼和平。再如,某某牌海鲜酱油的广告中的产品是一个四不像,说它是酱油,它却有鱼的尾巴和鳍,说它是一条鱼,它却又有一个酱油瓶子的身体,设计师将瓶子与鱼尾、鱼鳍嫁接在一起,从而设计出了一种新的物象,并传递出了该广告作品的主题思想“某某海鲜酱油,海鲜品活色生鲜的秘密”。4.关系式隐喻相对于其他的隐喻方式而言,关系式隐喻是一种稍微抽象一点的设计方式。在平面广告的关系式隐喻中,目标域和源域往往都不是具体可见的具象事物,而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在进行关系式隐喻解读的过程中,很多受众会错误地将其理解为替换式隐喻或是嫁接式隐喻。关系式隐喻的关键就在于广告作品中的目标域和源域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而不是指代事物本身。例如,在一则“禁止吸烟”的公益广告中,画面中食指的大部分都被燃烧的烟所替代,旁边的中指和无名指也存有不同程度的被烟熏的状况。这则公益广告从表面上看貌似是嫁接式或是替换式的隐喻,但是这样所形成的“吸烟就会烧到手指头”的寓意显然是行不通的。实质上,这则公益广告是关系式隐喻的典型代表,其中的源域是手指与手指之间的亲密度关系,目标域则是吸烟者与周围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广告设计者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抽象的关系用手指这种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手指之间的关系映射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式隐喻,该公益广告作品向受众传递出了“吸烟不仅有害自己健康,还会伤害到周围其他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越是亲近的人所受的伤害就越大”的理念。 三、结语 总之,隐喻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尤其是在平面广告作品的设计过程中,隐喻更是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隐喻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两者的结合度,以不断促进当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创新发展。 作者:赵明良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讲师 广告设计类论文:校园广告设计的类型及特征 一、校园广告的类型 校园广告的分类方法很多,如果以空间存在形态来划分校园广告类别的话,那么目前校园广告存在形态总的来看可分为校园平面广告、校园电波广告、校园网络广告这三大主要类别。 (一)校园平面广告 1.校园传单校园广告中同学们最经常接触的广告类型就是传单,它是校园广告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广告形式,走在大学校园里,随时都有可能接到业主派发的各类传单。2.校园海报招贴校园招贴广告是指张贴于校园公共场所的印刷品广告,也称校园海报,可分为校园商业海报和校园公益海报两大类。(1)校园商业海报在高校中常见的商业广告有企业招聘广告、产品促销广告、职业技能培训广告等。从广告经营方面来看,校园商业广告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广告类型。在校园商业广告中,中国移动在高校校园业务的市场推广广告是最为常见的的。动感地带以“我的地盘听我的”这句极具个性、活力、时尚的品牌宣言,以及“时尚、好玩、探索”的品牌内涵,成功地进入了年轻人的消费领域,成为高校手机通讯业务的首选。(2)校园公益海报校园公益海报一般以校园公益现象为题材,如倡导戒烟、鼓励环境与资源保护、呼吁和平,重视教育等。同校园的传单相比,校园内的海报招贴作为平面广告的一种,它的广告视觉效果更加强烈,可创作发挥的也余地更大。优秀的海报招贴设计往往引人注目,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3.校园横幅走在大学校园里大家抬起头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横幅广告:“天翼杯”校园足球赛、感谢“动感地带”对校园十大歌手比赛的支持等。这些横幅广告,不仅仅提升了广告主的知名度,也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成本低廉,也颇受广告主的青睐。4.校园POP广告校园POP广告的目的是将活动策划者的意图准确无误的传递给学生,在活动现场激发学生们即时参加的冲动。由于POP广告符合现代消费的理念和消费习惯,并且成本低廉、简单快捷,具有其他促销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备受商家的青睐,在校园产品销售中,担任重要的角色。5.校园户外平面广告校园户外广告可分为非电子类和电子类两种基本形态。非电子类有道路指示牌、商店招牌、招贴等。电子类有霓虹灯、电子显示屏、LED电脑显示板、电视墙等。校园户外平面广告利于培养和维护品牌知名度并且提升产品好感度的广告。因此在设计时应该适当的考虑对周围环境的美化作用,注意广告的艺术品位和格调。好的校园户外平面广告会用一些新颖的造型、醒目的图形和色彩、巧妙的广告语来唤起受众的关注度和好感。 (二)校园电波广告 1.校园电视广告(也称影视广告)在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宿舍里面都会有一台电视机,同学们平时会有意或无意的看到电视里面各种类型的广告。在校园广告中,电视广告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播媒介。2.校园广播广告校园广播广告是借助听觉形象作为诉求手段,来传达讯息的一种传播方式。校园广播也是校园文化生活的一大亮点,每天早上都会听到喇叭里传来各种讯息,包括新闻、歌曲、散文等等。 (三)校园网络广告 校园网络广告的特点是和网络媒体的传播性息息相关的,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校园网络广告的触角和表现形式也必然随之变化。网络广告是利用网站上的广告横幅、文本链接、多媒体的方法,在互联网刊登或广告,通过网络传递到互联网用户的一种高科技广告运作方式。高校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电脑,接触的网络广告和网络信息不亚于其他的校园广告形式。(四)异军突起的校园手机媒体校园手机媒体是一种以手机为载体的媒体形式,校园手机媒体打破了地域、时间和计算机终端设备的限制,具有很好的便携性,可随时随地接受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受众与信息的同步。校园手机媒体,拓展了沟通能力,延伸了互动的意义,手机媒体在校园广告中的前途无可限量。 二、校园广告的特点 (一)校园广告设计的封闭性 大学校园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校大学生获得信息方式大多是通过广播或者互联网,而信息的普及也主要是依靠相互间的口头的传播。这样的环境下,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但又不失活跃的消费市场。 (二)庞大的受众群体 对商家和企业来说,高校是一个巨大的,高素质的新型消费市场。目前为止,企业在校园的竞争不是十分激烈,要比在市场上竞争容易的多,并且开发成本也相对较低。 (三)校园广告设计的集中性 校园广告的消费市场集中,商家和企业能够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进行快捷并且有效地宣传。高校的学生必将走向社会,致使校园市场具有未来的导向性,和信息传达的连续性。这就用最低的成本占领了最有潜力的未来消费市场。 (四)广告文化的独特性 高校的文化既有校园文化,又蕴含着部分的社会文化,因此具有大众性和独特性的双重特征。校园广告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必然具有相同的属性。 三、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对校园广告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一)加强校园广告的管理 大学校园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受到商家和企业的关注,各类广告不断出现在各大高校的校园里面。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的广告信息也随之蔓延到了校园内,严重影响了校园的文化建设,破坏了校园的良好风气。因此要加强对校园广告的管理,建立校园广告准入制度,杜绝不良广告的侵袭。⒈加强不良广告监察力度对校园不良广告要加大监察力度,严厉打击不良广告,从源头制止不良广告的入侵。 ⒉监督各类广告传播校园广告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要对各种类型的广告的传播过程进行监督,一旦发现不良广告,应及时进行制止和清除。⒊开展校园广告欣赏教育加大校园优良广告的宣传力度,让同学们明白不良广告的危害,让大家学会自觉抵制不良广告,共同建立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 (二)对校园广告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 校园广告是校园与社会间的桥梁,合理的利用校园广告,不仅仅会带给商家利益,也会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建议如下:1.校园广播与广告校园广播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校园广播可以合理的利用广告,不仅仅带给商家利益,也能丰富学生的视听,活跃校园生活。2.校园活动与广告大学生的校园活动十分丰富,各种运动会、迎新晚会、征文比赛等等,这些活动就可以与广告主协商,一方面解决活动经费,另一方面,也让大家在活动中收获了各类的知识,娱乐身心。3.校园平面媒体与广告常见的校园平面媒体有校报,各院系宣传栏等,这类校园平面媒体也可加以利用,与广告主一起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⒋校园设施与广告校园的很多设施都是广告的载体,比如:校园的灯箱可让商家做一些符合校园文化的广告等。 四、结论 高校校园作为一个庞大的广告市场,越来越受广告主的重视,校园广告发展迅速。有效地掌握校园广告的类型和特点,不仅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有利于规范校园广告的准入制度,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提供借鉴。因此针对校园广告类型和特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陈秋华 单位: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广告设计类论文:中职装潢设计类广告设计教学 我所任教的是装潢设计专业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广告设计课程,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构成基础、图形设计、广告基础等课程,因而有一定的设计基础,也基本掌握了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但也存在大量遗留问题,如学生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或是根基薄弱;长期在学习上养成的惰性对自己创意意识缺少信心等。经过系统的分析,教师基本掌握了中职学生的专业情况及心理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对症下药.避免出现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在今后的实习实践中动摇学生的信心。中职学校装潢设计专业的广告设计教学,既要强调对广告设计理念的理解,更要强调对各种技能能力的熟练掌握,因而在教学上必须采取一些有别于传统高等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教学形式,下面就我校装潢设计专业的广告设计教学谈一些心得与体会,与同道商榷,以期抛砖引玉,探索一条能够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设计专业的特色教学之路。 一、教学方法一:转换角色,共同参与 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讲完广告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精彩案例(要有老师自己的实际案例)分析之后,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进行创作和相互交流讨论为主,老师的角色主要是对每一个同学的创作思路进行交流、引导,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教师更多的是做一个提问者,不断的对学生的创意进行考验,让学生在不断的提问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自己的创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对授课内容与进度作相应调整,打破以前按教案模板教学的形式,因为如果只是按照事先已经备好的教学内容来上课,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有太多因素会导致学生无法与教师形成共鸣,因此适时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真正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课题的布置,在授课过程中不断与学生交流,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教学方法的讨论与课题设置中来。 二、教学方法二:因材施教,逐一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强调“以学生为本”,对每一个同学都会进行单独的辅导、交流,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创作主题和思路都不一样,教学的方式就必须跟着改变,对于基础好、思想敏捷的学生,主要以大方向大思路的引导为主,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资料的搜集与分析,独立进行思考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多欣赏一些国内外较为前沿的广告设计作品,并要求其能略为评点一二。通过这种方式,能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也能引起大家的共同兴趣。也使得“以学生为本”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主要进行软件的熟练操作和进行更多的广告技法讲解,帮助其能尽量的表达出创意。在课程结束之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在讲台上讲解自己的创意作品和学习心得,让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让同学们之间能相互加深了解。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在工作之后能更好的向设计主管或是客户表达出自己的创意构思。 三、教学方法三: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在备课和作业布置上,要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多做一些他们立即能感兴趣或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的练习,这样学生就干劲十足,发挥的余地也大,也能把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表达出来,并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在广告设计作业的布置中,要求学生为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做一些海报设计,以学生自身最感兴趣的产品,如“饮料、运动品牌、数码品牌、游戏”等产品为主题进行海报创作。这样的主题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热情,因为这些产品都是他们最感兴趣且日常能接触到、使用到的,同学之间会有很多的心得可以交流。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一些与创作主题相关联的精彩广告作品,并教会学生怎样以专业的眼光去分析作品。 四、教学方法四:项目教学,以赛促教 将实际的设计项目引进课堂,是对中职教学强有力的促进手段。项目教学的特点在于对设计结果的评判是来自于实际的市场,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去倾听来自市场的声音,接受市场的考验。所以我会利用身边的各种条件为学生创造接触实际项目的机会,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感受到毕业之后才能接触到的设计经验。在为潮州的一个印刷企业设计圣诞节的宣传手袋的项目中,我班学生经过内部挑选共提供了16个设计方案全部被企业采用,并制作出成品作为圣诞节礼物送给企业的客户,企业奖励的奖金也悉数发给学生。除了利用身边的实际项目之外,我还常常将一些设计比赛也引进到课堂中来。我组织装潢专业的老师带领08装潢设计的同学共同参与了《2010年广东省“小手拉大手,禁毒建和谐”主题禁毒宣传海报创作竞赛》,分别获得了优秀组织奖、一个D组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的良好成绩。这样的项目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增强了对自身的信心。项目教学的引进对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一种严格的考验,也是中职学校提高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结语 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较强实操能力一线技术人员,我们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所以中职学校应该建立与专业相对应的实训场地。要加快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把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让学生能学到实实在在的专业技能。 广告设计类论文:艺术类广告设计教改思索 1引言 广告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核心课程。广告设计教学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注重广告作品的艺术性、轻视广告信息的传播性等。广告是通过语言向消费者传播商品信息并引导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媒介,是广告主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所谓符号学,按一般理解,就是研究符号的一般理论的学科。它研究事物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以及符号与人类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如能指与所指、编码与解码,以符号学为切人点,在广告设计教学中结合符号学理论,使教师和学生更深入地把握广告的本质和要求。 2当前艺术类广告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对广告的本质理解不透 教师对广告的本质理解不透,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广告的艺术性和表现性,没有把握广告的本质特征——准确地传播商品信息,使教学陷入偏差,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1过分注重广告图形创意,忽略广告的策略创新图形创意不等于广告设计,图形只是广告作品中的一种设计元素。在当今艺术类高校的广告设计教学中,一般表现为在没有广告策略创新的前提下,强调利用各种图形语言手法,如同构、异影等进行广告设计,其结果是导致广告的表面化。广告策略指导图形创意,没有好的策略,最好的图形创意也是徒劳;但好图形能够为广告加分,但其前提是必须有好的广告策略。 2.1.2注重表现,缺少对广告诉求的诠释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和学生都学习过绘画,在广告设计过程中更注重广告作品的漂亮与否,导致广告设计的信息传达不准确,广告作品的后期表现需要服从于前期的策略诉求等,是对其的执行与完善。 2.2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施与改革不足 扩招以来,一方面艺术类专业学生明显增多,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课时越来越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平铺直叙,没有更多的时问进行教学研究和试验,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没有创新;另一方面艺术类的专业教师学历化,缺少实战经验,在批评和修改学生作品上存在不足,间接影响学生广告设计作品的好坏。 2.3学生难于消化教学内容 广告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涉及的知识门类相对较多,如广告学、文学、符号学、传播学等,而当今世界的广告话语权(如评判标准、设计思维、审美潮流等)一般被西方把持,广告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因此对一个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教学课时内消化教学知识并设计出好作品存在一定的难度。 2.4教学大纲和教材普遍化 课程授课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纲领,授课内容、教材的选用以及作业的布置都须按照教学大纲来实施,广告设计也是如此,导致教学呆板、缺少灵活性。很多高校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大同小异.教材也是如此,内容、知识点基本近似,而且几十年来都是一样,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 3符号学与广告设计 3.1符号学与广告信息传播 符号学是研究有关符号性质和规律的学科,如符号、修辞和意义等,代表人物有法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巴特、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等。罗兰•巴特提出“视觉修辞”的概念,索绪尔认为符号由能指与所指构成,皮尔斯则把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理论更接近现代信息传播,图像符号和指示符号是信息传播的中介和载体,人类信息传播是对符号的一种组构、转换、再生的过程。广告设计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其是在一定广告策略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图形,并加以设计表现,以传播特定的意义或广告信息为中心,刺激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过程。广告设计在选择图形时需考虑图形的能指与所指,能指即图形,所指是广告所要传播的信息或意义,能指与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和关联性,广告作品中的能指能否形象地表现所指、能否合二为一是广告信息传播的关键之一。 3.2修辞与广告创意 修辞是指运用语言的技巧与方法,用来加强传播的效果,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其中部分修辞可运用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即视觉修辞——在平面广告设计等视觉领域中寻找与语言学修辞手段的对等性图形,用以启发广告创意和设计,常见的视觉修辞有视觉隐喻、视觉换喻和视觉类比等。 4符号学原理融入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 如前所述,符号学是研究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即图形与意义,这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带来新的变革,如,笔者以符号学为切入点,对艺术类专业的广告设计课程采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4.1符号学原理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教改尝试 符号学中哪些原理可以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中?何时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巾更符合大众传播的特征?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特征?笔者认为符号学原理中的代表性理论,可以按照一定的教学进度融入到广告设计的教学内容中,如能指与所指、.视觉修辞、符号的传播过程等,并将其在广告设计中的对应概念和元素向学生讲授清楚,能指对应广告设计的图形或表现形式,所指对应广告设计中的主题或诉求,能指与所指是符号的双面体,一种能指具备多种所指,也就是一个图形具备多重意义,在使用时需明确其语境。广告设计需要精确地传递商品信息,对能指与所指就需要有深刻的选择和表现。但讲授过程中不能涉及过深和复杂的符号学理论,做到浅入浅出。笔者认为符号学原理应在文案和视觉元素之后融人符号学原理,符号学原理中的“修辞”可以运用到文案创作和广告创意中,“能指与所指”可以运用到广告视觉元素的表现中去,使学生对广告的主题诉求和商品信息更明确。如教学内容可以调整如下:广告概述广告市场调查广告策略与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广告视觉传达的形式与要素符号学原理与广告设计关于符号学原理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与结合双轴关系(横组合、纵聚合)与广告创意方法视觉修辞与广告创意方法符号学原理与商业、公益招贴广告与系列广告符号学原理与报纸与杂志广告设计 4.2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是落实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仅把符号学原理融入广告设计教学大纲中是永远不够的,怎么教?怎样使符号学教学内容通俗易懂? 4.2.1强调语言符号与图形符号的转换与结合 符号包括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指口头文字语言,图形是非语言符号,语言与非语言都是用以传播信息的工具或方式,具有同等的功能。教学的前提之一是学生需要明确符号学原理中的重要概念及其与广告中的对应设计元素。笔者认为在进行广告设计教学时,需以广告的传播特性为主,坚持“广告的诉求和文案(语言符号)先行,后再将概念转换为图形、色彩等非语言符号”这一广告设计过程,且这点需对学生重点强调,并落实到学生的广告练习中去,即采用“以大量不同的图形来说明同一广告创意概念(文字语言)的方式”布置课堂练习,创意概念文字由单义到多义,图形由一般到特殊,做到图形与文字意义之间的多样性和准确性表现,即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之问的转换与结合,并联系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与相似性进行讲解。如对加加酱油的“新鲜”诉求的广告设计练习,“新鲜”可以从不同的言语角度去表现,即用不同的能指表现同一所指,扩展学生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案的多样性,最后再将其转换为广告视觉表现。教师在此过程中可结合案例教学法,注重广告文案与广告图形符号之间的关系,图形符号一般用来说明文案,文案对视觉图形有着指导性的作用。符号学原理在“广告的诉求和文案确定”期间同样可以运用,广告文案就是文字语言。索绪尔认为语言则是约定俗成的社会性的东西,在进行广告创意策略和文案时同样需要提醒学生将“一般个体语言”上升到“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上来。 4.2.2双轴关系(横组合、纵聚合)原理与广告创意原理 索绪尔认为双轴关系是两个范畴的链接关系,即句段和联想,双轴关系可以运用到广告创意方法当中去,广告设计也是一种图形和意义的组合关系,广告中的横组合是广告创意本身的组合,纵组合是广告表现之外的联想、象征等因素,也就是要求广告作品除了表现的图形元素之外,还需有更深层次的感染力。在进行广告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双轴关系”进行广告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横组合:不同的广告主题语言之间的组合,要求学生组合不同的主题词语,在广告策略上合乎逻辑,并有所创新;二为纵聚合:在选用非语言符号组合表现时,广告需要有深层次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不能只是简单的“直白”式广告。 4.2.3视觉修辞与广告创意方法 视觉修辞是文学修辞在广告表现中的一种“移用”。“修辞出现作为一种说服的艺术与设计艺术有关”在广告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先讲解视觉修辞的类型和用法,并要求学生加以运用,尤其是某些难于直接表现的广告主题概念或敏感性的题材时,可以运用比喻、象征、借用等修辞手法,以图形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广告主题。教师则可以进行一些专题练习,如践踏人权、战争等主题的政治性公益广告。 4.2.4课堂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①教师对符号学原理的讲解需图示化,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②采用案例教学,着重分析广告作品中蕴含的“符号学原理”。③反复要求学生遵循“广告的诉求和文案(语言符号)先行,后再将概念转换为图形、色彩等非语言符号”的过程。 5结语 把符号学的相关原理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有利于改善学生对广告设计的认知,扩展其设计思维。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反复地进行教学磨合。 广告设计类论文: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思路初探 摘 要:S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进步。培养全面的、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成为目前教育事业的主要方向。当前我国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并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提出来的。艺术类广告设计作为最需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专业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要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该文首先阐述了理实一体化,从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探究了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主要途径,并总结了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点。 关键词:艺术类 广告设计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 途径 1 阐述理实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的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有3种方法,分别为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老师的应用能力,还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还提高了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 近几年虽然教学在不断也改革和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的专业型人才越来越多。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提升教学的水平从教学模式入手提高课堂的质量。就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理实一体化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理实教学没有贯彻到底,尽管现在许多学校都开始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但是还没有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目前的教学仍然以理论为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不够完善,目前的实践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的设备数量较少且质量不好。尤其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要求时间、空间和课程一致,学校要加大对建设实验室工程的投入,并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所需的设备和技术。此外,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差,在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之前大多数老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自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导致自身的实践能力较差,而且学生也缺少实践的机会。 3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途径 3.1 改革课程设置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是一个将科学、艺术、技术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它强调实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但是目前教学还没有深入贯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所以在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广告设计专业的老师要首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置,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3.2 建设实训基地 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就是学校要为此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学校要结合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的特点为学生建设实训基地。同时还要配备一流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基础。此外,学校还可以开放基地让各地广告企业和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有效地提高和完善教学建设。甚至可以引入一些专业的广告设计人员对学生和老师进行专业培训,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动手共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和老师和专业能力,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增进老师和学生的情感。 3.3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广告设计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更新的专业,它需要学生要有足够的实践能力。因此专业老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许多老师保留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理论教学作为课程的重点,这违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初衷。而且有的艺术设计专业老师在进入教学岗位之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学校要给艺术设计专业老师提供广告设计专业实践培训的机会,比如让老师参加基地培训或者聘请一些专业人士对老师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只有老师接受新观念,不断地完善专业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水平和效率。 3.4 调整专业教材 随着课改的新潮,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教材也在不断地提高知识的全面和系统性,但是目前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广告设计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更新的领域,所以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的教材要与时俱进追随潮流。教材的内容也要根据当前社会所需人才能力来改进,而且在发挥老师主导性的同时要强调学生与老师共同学习的理念。 4 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不仅提高了专业老师的能力和水平还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老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课程,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知识逻辑体系以此将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这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其次,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广告设计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以此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点 一方面,老师要善于引导加大指导的力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升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学生实践时老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让学生的设计更加科学和规范。只有老师重视学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学习;另一方面,老师要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可以针对学习内容引入竞争机制启发学生的潜能,比如老师可以将设计任务分配下去之后,根据学生们的设计成果展示优秀的作品并对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在竞争中激发自己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学习其他学生的可取之处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6 结语 综上所述,理实一体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因此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要坚持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而提升教学的水平。只有老师们更新自己的观念和认识然后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广告设计类论文:网络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摘 要 目前高职广告设计类传统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网络环境下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手段为:基于网络平台,从设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方法、变革组织形式、重构学习内容、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从设计任务网站中选择真实任务,模拟企业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 网络背景 广告设计 教学改革 0 引言 目前我国高职教学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然而广告行业存在特殊性和多变性,尤其中国入世以来,广告行业对于设计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要求不但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具备职业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根据课题组调查,目前我国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所面临问题是:(1)广告课程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陈旧,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企业项目来源不稳定,时间进程与教学不同步。(3)学生学习被动,自主学习能力差,团队协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陈旧教学模式,注重培养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等共享资源来辅助学习,完成网络招标任务。通过基于网络背景的教学改革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广告设计类课程主要知识,具备广告设计的综合职业能力。 1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概念 传统项目选择最主要的困难是企业合适项目的时间往往和学校的教学时间不符,项目来源不能保障,渠道过于狭窄。 而网络项目资源十分丰富,不仅获得及时而且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即可使用。最中重要的是通过网络招标项目,师生可以直接和客户沟通并建立联系,直接掌握客户的需求,可以锻炼学生的洽谈能力,并为今后的自主创业提供帮助。 在众多的网络资源中,例如设计在线等网站,其中有提供各类广告教程资源、设计素材网站、印刷工艺流程等资源都可作为广告设计类课程学习有益补充。尤其是如中国威客网等以网络招标为手段,提供工作任务的设计交易平台。这类平台作为服务中介,公布有设计需求客户的任务信息,以悬赏的方式招标,有很高的诚信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阶段来筛选项目作为训练内容。 2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高职广告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1 教学目标的设定 现代广告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必须懂美术、会电脑制作、懂营销、并具备有心理学知识和广告学市场调查能力、有创意和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熟悉整个广告设计流程和相关法规,能够使用计算机设计软件,并最终能制作出有创意的广告作品。因此,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就要求学生掌握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 因此广告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要具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位一体。不但使学生具备广告类的理论知识、工作程序和方法,而且能够应用网络查找广告资源和素材,并能熟练运用软件来设计和制作典型广告产品。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创意等多方面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等。 2.2 学习内容的重构 课题组将广告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遵循行业职业能力培养发展规律,以广告企业项目为平台,根据平面广告设计的工作流程,以网络项目驱动为主线,以工作岗位为依据,由单一到综合,根据不同课程设置标志设计、包装装潢、书籍设计等项目。 例如在平面广告课程中可选择以猪八戒网这类的创意服务交易平台作为学生学习广告设计类课程的项目载体,在相关课程中安排真实项目,以真课题来强化设计的实践性。真课题往往能够极大地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内涵,其针对性也更强。学习内容的重构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参与整个项目流程:委托方的设计任务与要求、市场调查、策划创意、制订实施方案、设计表现与制作、效果评估与信息反馈等。①这种全过程的参与,使学生所得到的锻炼、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将是全方位的。 2.3 教学方法的实施 课题组将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对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模拟企业工作流程,在教学实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一个工作任务为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应用, 进行自主和团队协作的学习,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同时完成工作任务。 在广告类课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模拟广告公司、工作室现实情况或者情境相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创设情境的要求,一是主题要求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二是情境模拟要求真实、直观、简便。(2)确定任务:基于前面的虚拟情境,设计一个中心内容,将学习内容改造为某一事件或任务,让学生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例如在版面设计课程中笔者将某公司的旧版宣传画册给学生,要求进行改良,首先让学生提出旧版画册中的不足和不合理之处;然后再进行新的改良。这一任务的解决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应用到现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解决企业的当前问题。 2.4 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师在高等教育中应当是“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对广告设计类课程要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专业实践。采用团队式,教师把握好大的方向和步骤,学生分组构建“创意团队”,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某些途径、可能需要参考文献的来源。②针对青少年爱上网的特点,利用专业网站等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间不同创意策划观点的讨论,集思广益,团队协作解决当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合策划及团队精神。 2.5 教学评价机制 在教学改革中同样要注意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形成性评价和中介性评价相结合,要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效果评价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解决工作任务的过程和结果,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尤其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结合真实项目,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3 结语 基于网络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从网络平台中获取项目资源,应用于广告设计类课程从而直接服务于企业,促使学生在课程中与客户直接利用QQ等网络方式进行交流,真实接触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倡导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创造欲望,较好地锻炼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河北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网络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1240081)的研究成果之一 广告设计类论文:重庆广告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研究 【摘 要】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广告设计类专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明显上升,了解和认真分析重庆高校广告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现状对于促进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重庆高校2000余名广告设计类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创业意识进行问卷调查,从兴趣、要素、心理和方向四个维度,分析他们的创业意识现状,为高校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以使广告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效地转化为创业行动提供依据。 【关键词】创业意识;广告设计类专业;重庆高校;问卷调查 1.引言 又是一年毕业季。随着高校毕业季的到来,广大毕业生心中除了充满对过去的留恋与不舍,更多的是开始为今后如何走出个性、走出自我的人生做出思考。自从1999年我国开始高校扩招,迅速提高的入学率也直接带来了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很多学生尚未毕业,既已“失业”,由此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社会问题。俗话说“选择决定命运”。在如今市场配置资源时期,很难有谁能发给你“铁饭碗”[1],为此,大学生需要未雨绸缪,除了自主择业外,还可以有自主创业的观念,尤其对于广告设计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言,更是如此。 自主创业指的是主要依靠自身学识、智慧与发明开创自己的事业,而非完全依靠传统就业渠道。从宏观角度而言,自主创业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以缓解国家就业压力,为社会创造新就业机会,从微观角度而言,自主创业也有利于个人寻找机会,发挥才干,发掘潜能,促进自我完善。从自主创业到自主择业,需要跨越的第一道鸿沟就是“观念”,即创业意识[2]。正所谓“观念更新,万两黄金”。成功创业需要以广阔的视野观察社会环境变化,用应变、善变的精神去打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因此,创业教育自然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全新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创业意识内涵 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创业意识包括创业动机、意向或愿望,是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所引发的,是创业思维与行为的前提和动力,激励着个人以某种方式活动,向着目标前进。对于大学生而言,则更多表现为起推动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需求、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信念等关键要素[4]。当然,创业道路是艰难的,不同的人对机会和资源的发现与把握能力是不同的。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但是没有人是一定不能自主创业的,只是受到传统思想定势影响,不愿走,也不敢走自主创业之路。实践证明,创业意识是可以强化的,创业意识的早期强化对创造力开发及创业能力增强均有良好催化作用。具体的强化手段包括组织参加创业设计竞赛、自主创业成功人士专题报告、具有创业理论与实践经验人士的专题讲座、举办校内创业实践市场等。 图1 创业意识的维度 总之,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直接关系到他们创业的成败,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创业率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因为创业意识支配着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接下来就通过在重庆多所高校中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广告设计类专业学生中[5]发放问卷,对创业兴趣、创业要素、创业心理和创业方向等创业意识维度展开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所持创业观点,客观反映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高校广告设计类学生创业指导和帮助[6],并在政策、资金、技术和管理培训方面提供支持。 3.问卷调查 在开始正式的、大范围的问卷调查之前,先在一定范围内做了试调查,发放了100份问卷,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问卷,形成了最终问卷,然后到重庆十所高校(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四川外语学院、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中有本科学生,也有专科学生。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2635份,回收问卷2169份,其中有效问卷1952份,有效率90%。图1所示的是调查维度,从创业兴趣、创业要素、创业心理和创业方向四个维度对创业意识维度展开调查,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及相应建议。 4.结论及建议 4.1 创业兴趣 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大部分都表示考虑过创业,平均比例达到了60%以上,其中男生所占比例普遍高于女生,除此就是正在创业和已经成功创业的,平均比例5%不到,剩下的就是完全没有创业打算,比例占到了35%左右,并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有创业打算的人数也在持续增长;创业目的大多倾向于挣钱和提升自我,所占比例达到70%以上,而由兴趣爱好引发的人数较少,大多为男生,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受社会思潮的影响比较明显,功利性较强,需要适当引导;创业想法多来源于自身,其次是社会影响以及朋友或名人效应,家庭所占比例最小,平均不到10%,女生则更低,这说明当前大学生的创业兴趣更多表现出自发性,家庭的影响相对较小,父母长辈更多地还是希望孩子能够走“毕业—择业—就业”的传统发展道路,与大学生内心的发展诉求之间存在明显的距离;年轻有活力、敢拼搏被普遍被认为是大学生的创业优势,而学习能力强反倒占的比例最低,平均只有13%,这说明本科学生中的创业兴趣过于注重精神层面,带有较明显的冲动性,缺乏足够的理性思考,同时,创业兴趣中男女差别明显,高年级相比低年级学生的创业兴趣有明显增加。为此,建议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应采取有效措施来适当鼓励并正确引导大学生创业,促进大学生运用自身独具的优势来创业[8],而非一时的冲动与盲目;大学生自身也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地将创业想法付诸实践,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4.2 创业要素 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中70%的人认为创业团队组织能力、广泛的人际关系和敏锐地商机捕捉力是创业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9],这说明大学生对各个方面的能力均比较重视,这与现今社会强调全面性人才的价值取向是相匹配的;而创业资金的来源中,60%的人一般会通过长辈、银行和政府三种渠道获取创业资金,其中,男生还看重从兼职和创业比赛中获取资金,这体现出男女性格的差异,男生具有更高的独立性与开拓性,而朋友同学的帮助才是最后的选择;社会经验不足被认为是创业中的最大障碍,占比近50%,毕竟对于一直脱产读书的大学生而言,社会经验的欠缺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很多人特别强调在毕业后通过各种方式积累经验和见识,为创业做准备,其次才是资金不足;对于创业支持,本科学生80%以上普遍希望能有更加宽泛的资金来源,开设创业基地和以企业为主题的创业教育课程等方面支持。为此,建议政府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无息贷款或免费补贴,举办大规模的创业比赛,刺激创业欲望;开设创业课程,正确引导学生创业;请校外创业成功人士开展讲座;开设创业基地提供经验积累平台[10];学生自己也需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创业相关课程与活动,培养团队组织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商业捕捉力;资金方面,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或参加创业比赛获得一定奖金和赞助,还可以适当运用银行金融服务。 4.3 创业心理 对于创业的合理定位,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中30%以上的人首先会考虑到市场需要,然后才是兴趣爱好和自己熟悉的领域,而所学专业的影响不大,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市场的概念,知道市场的需求对于创业的重要性,也知道要适当考虑兴趣爱好和熟悉领域,但是不好的现象是忽视了所学专业,其实专业知识很多是非常有用的,只是这种作用在一时半会无法发挥出来,学生也无法很好地体会到;作为创业发起人,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中60%以上的人认为需要善于交流与沟通及敢于行动与担当,当然,坚持不懈的品质也很重要,占比20%,在此基础上,不可忽视独立思考与自我调节,越是在关键的时刻,独立思考和自我调节的作用体现得更加明显。为此,建议根据创业需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资源,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市场动态,合理定位自己的创业[11];可以通过在学校参与一些社团组织来培养自身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12];以便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 4.4 创业方向 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55%以上都认为创业与方向专业关系不大,这虽然体现出当前的本科学生创业领域比较广泛,思路和想法比较丰富,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也体现出我们当前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一定问题,这个问题简单而言,主要包涵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与社会脱节,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二是课程设置中存在缺漏,某些方面的内容比较欠缺,需要对专业培养方案等进行深入审视,查漏补缺、弃旧更新,以便专业学习给予创业方向提供更好的支撑;在创业方式上,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中,85%的人会选择合伙创业或自主创业的方式,而非家族创业和加盟连锁,这说明大学生希望在创业中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能够施展自己的想法,而不愿意受到家族和加盟连锁的约束,他们希望走出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能够体现个性和想法的创业道路。为此,建议立足于所学专业,但也不要受专业思想束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环境状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与方式,尤其在创业初期,可以利用自己获得的信息正确把握创业方向,毕竟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旦开始,就要坚持不懈地前进下去。 广告设计类论文:论文化创意产业下的户外媒体类广告设计教学 【摘要】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户外媒体广告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颇具艺术色彩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现代文明,它贯穿于人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户外媒体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广告艺术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户外媒体广告的实训课程和相关市场课程,使学生正确理解广告创意在整个广告活动中的位置和应具备的团队精神。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户外媒体广告 特点与优势 教学目的 技术人才和设计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具体主要包括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 借鉴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分类,可以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五大类,即: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户外媒体广告设计专业的很多课程之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譬如,标志设计、CI设计等也是设计中的一套实效设计体系,因此在高等院校的课程设计中安排了户外媒体广告设计的一系列扶助课程,它们把平面设计、品牌设计、包装设计等统一起来,塑造了整个广告的整体个性形象。 户外媒体广告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颇具艺术色彩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现代文明,它贯穿于人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人类的社会生活、道德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政治领域生活,遍布于人的衣、食、住、用,行之中,它不是单一的具象形式,而是经济学、市场学、心理学、信息学、电子学、语言学、美学、传播学等诸要素的综合。一般把设置在户外的媒体广告叫做户外媒体广告。常见的户外媒体广告有:路边广告牌、高立柱广告牌、灯箱、霓虹灯广告牌、看板等。现代户外媒体广告是繁华都市的时装,是令人心醉的现代化梦境。户外媒体广告才是真正的大众传媒。不是所有的人都看电视、读报纸或上网冲浪,但是任何人只要他离开家,就会看到户外媒体广告。常见的户外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如下: 一、灯箱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 灯箱广告的应用场所分布于道路、街道两旁,以及影剧院、展览会、商业闹市区、车站、机场、码头、公园等公共场所。灯箱的制作技术及材料、工艺不仅可以制成覆盖整个墙面的巨型灯箱与建筑物溶于一体,还可做成实物模型,应用广泛。尤其在夜间更是醒目,既可以起到宣传商品、店铺的作用,还能美化城市的夜景。首先灯箱媒体广告画面大:众多的平面广告媒体都供室内或小范围传达,幅面较小。而户外灯箱广告通过门头、宣传栏、立杆灯箱画的形式展示广告内容。比其他平面广告插图大、字体也大,十分引人注目。其次灯箱媒体广告远视强:户外灯箱媒体广告的功能,是白天通过自然光、夜晚通过辅助光两种形式,向户外的人们、远距离的人们传达信息。广告作品的远视效果强烈,极利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来去匆忙的人们在远距离刻意关注。再次户外媒体广告内容广:在公共类的交通、运输、安全、福利、储蓄、保险、纳税等方面;在商业类的产品、企业、旅游、服务等方面;在文教内的文化、教育、艺术等方面,均能广泛地发挥作用。 二、霓虹灯户外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 霓虹灯是户外广告中灯光类广告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媒体特点是利用新科技、新手段、新材料,在表现形式上以光、色彩、动态等特点来吸引观众的注意,从而提高信息的接受率。霓虹灯广告一般都设置在城市的至高点、大楼屋顶和商店门面等醒目的位置上。它不仅白天起到路牌广告、招牌广告的作用,夜间更以其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到点缀城市夜景的作用。 三、路牌的户外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 它的特点是设立在闹市地段,地段越好,行人也就越多,因而广告所产生的效应也越强,路牌画面多以图文的形式出现,画面醒目,文字精炼,使人一看就懂,具有印象捕捉快的视觉效应。现在路牌广告的发展趋势是逐渐采用电脑设计打印(或电脑直接印刷、或写真和喷绘),其画面醒目逼真,立体感强,再现了商品的魅力,对树立商品都市形象最具功效,且张贴调换方便。所用材料也有防雨、防晒功能。路牌广告相对较大的优势就是时间长,收益大,成本却相对的低,是物有所值的大众媒体了。 四、招贴户外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 1.传播信息广泛:招贴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特点就是传播信息。招贴宣传的范围广,它可用于公益类招贴等方面,也可用于商业产品、企业方面,能广泛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商业招贴,其传播信息的功能首先表现在对商品的性能、规格、质量、质地、成分、技术、特点、使用方法、养护和维修情况等进行说明,画幅相对其它平面广告面积大,十分引人注目;有利于竞争。 户外媒体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广告艺术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所以户外媒体广告艺术设计教学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工学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培养,以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采用“学———用”的实践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可成为户外媒体广告艺术设计方面的技术人才和设计人才。 在户外媒体广告设计创意教学中,我们也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和尴尬:学院内广告设计学科的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对广告相关教学的知识和课程,有一定的研究和探索,但毕竟不在一线工作,难免对广告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缺乏必要的敏感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我们户外媒体广告设计的教学结构完整,但缺乏时效,不能真正的和市场相接轨,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为了能使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效对接,应该调整教学师资结构,建立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外一线广告从业教师为辅的教师团队,弥补因教师资源的缺憾所带来的知识结构的欠缺。与此同时,我们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户外媒体广告的实训课程和相关市场课程,使学生正确理解广告创意在整个广告活动中的位置和应具备的团队精神。 广告设计类论文:从广告设计类比赛看课程的改革方向 内容摘要:近年与企业社会接轨的广告设计类比赛的影响力在逐渐的扩大,与之联系紧密的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也随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与不足。本文就如何更好地让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与设计实战结合进行探索。 关键词:广告设计 课程改革 交叉融合 近些年各种各样的广告设计类比赛层出不穷,国家级的、地方级的、一些企业机构举办的,这些比赛在给广大在校的艺术类学生带来广阔的展示自我才华空间的同时,也给一些项目单位和企业带来了不少好的广告创意和一定的经济收益,使得这类比赛不管在高校还是在社会都有不小的影响力。广告设计,作为和这些设计比赛可以直接挂钩的专业课程,如何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既了解广告的基本知识、设计技法,同时又具有适应社会上专业广告设计实战要求的能力,无疑成为现在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指导的焦点。 广告设计课程是各个具有艺术院系的高校教学大纲中都设置的一门设计类专业课程。在笔者所在的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与设计学院中,该课程设在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中,同时也出现在动画设计专业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技能展示的专业课程,它被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的上学期进行,在此之前学生们经过了基础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图形创意、版面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一些先修课程的学习,其教学总时间为64学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从创造性思维,广告概念创意,表现创意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同时使学生认识、理解广告设计的基本理论、设计原理和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都是以基础理论讲解和优秀广告范例赏析为主,学生课堂和课下练习为辅。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学生们会对什么是商业广告,什么是公益广告会有了解;对广告组成的基本元素也有了概念;对于课堂上赏析的优秀广告范例也有所认识,但是这毕竟不是一个真实的,完整的从选题到创意策划,再到制作实施的过程。也正因为此,在每次的广告设计课程设计的大作业中,我们总会发现不是广告要素不够,就是文字选择不符合广告产品等等诸多我们教师看来认为不应该是问题的问题。并且3周的课程设计,时间安排有市场调研,草图绘制等过程,大部分学生却几乎在两三天就完全搞定,原因很简单:闭门造车。简单的网络素材搜集,简单的软件抠图、拼凑,极少数的同学可以做出像样的广告作品出来。 到了每年春季一些广告设计类比赛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广告设计课程早已结束许久,很多同学都已经把知识又交还给老师了。面对确实的广告主,广告策略单,想参加比赛却又无从下手,自己就打了退堂鼓,使得学生们一直以来参赛的欲望都不强烈,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毕业后到广告公司里工作还是困难重重。 面对以上的种种,教师们想了许多的办法去改变它。比如,课堂上的优秀广告作品赏析不再是教师讲解,而是要求学生课下搜集认为优秀的广告作品,将其带到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分享,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使得他不得不思考,不动手。再比如,分组去完成一个拟定的广告设计题目,大家齐心协力,创意碰撞,不仅能够互相督促学习,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诸如此类的方法在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学效果有一定改观,但并不可喜。 因此在此次修订新的教学大纲和计划的时候,大家认为应该根据这些切实的广告设计比赛的时间来调整我们教学时间,让有密切联系的二者能协调统一起来。就像一些工科或者研究生的专业教学一样,将真实完整的项目工程引入课堂,教师学生共同承担,分工合作完成,这样不仅很好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更好的与社会接轨打下一定基础。 调查发现,每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一年一次的时报金犊奖、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和河南省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金帆奖等的时间大都安排在每年的春季,各种比赛时间穿插在一块,前后有近半年的时间。如果将广告设计课程安排在每学年的春季学期,学生们就可以在学习的同时进行实战训练,比赛得奖固然是很好的,但是参与比赛、选择真实命题、创意构思、实践制作的整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才是最可贵的。 调整后,广告设计课程从春季学期一开学开始,先进行广告基本理论知识和创意技法的讲解学习,并进行适当的模仿练习。紧接着各种广告设计比赛的宣讲拉开帷幕,会上学生们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广告主们对广告命题的解读,掌握更多的企业信息和广告主的真实目的;同时也可以听到一些广告行业专家的建议与启迪,利于后面的广告创意制作。但是全国性的广告设计赛事的宣讲会我们很难切实的参加到,面对这种情况,计划组织学院相关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每个策略单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找切入点。这种形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不是单枪匹马,老师可以随时为他们进行指导,对比赛就不会再畏惧了。 在确定参赛选题后,每次广告设计的课堂就会变成讨论会场和欣赏会场。在这里老师和学生频繁的互动,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同学们有切实有用的收获。并且大学生的好胜心理也会促使他们不断改进,做得更好。这个过程不仅是广告设计的实践学习,之前的先修课程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得以实践运用和检验。最终广告设计比赛的作品设计完成,师生一起点评、欣赏,并将作品寄送大赛组委会,广告设计课程的学习也就此结束。 在此种教学改革方法的指导下,整个广告设计课程的学习变成了一个真实的完整的广告案例制作过程,这也是现在新编的一些广告设计类教材的内容趋势,一切以实践为主。最终获不获奖不重要,最最关键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与实践过程当中不仅了解掌握了广告设计的基本知识,同时还真切体会和参与了广告制作的过程,不再是纸上谈兵,不再是闭门造车。 当然,广告设计课程单纯的依靠这些比赛来作为单一的教学手段还是不全面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学生的一些手绘技能,摄影技巧,创意方法来辅助完成广告设计作品。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如何欣赏辨别好广告作品的技能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像学习写生绘画之前大家都要经历临摹绘画的过程一样,在优秀的大师作品中学习好的绘画技能和一些绘画问题的处理方法。对于广告设计来说,要让学生能够分辨出什么广告作品好,什么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逐步提高个人的鉴赏能力。这种能力的训练除了课堂上教师分享的优秀广告案例外,还要求学生在课余的生活当中善于用眼睛去观察,留心生活中的事物,比如报纸广告、站牌广告、电视广告、DM广告单等等这些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广告形式。只有把学习带离课堂,带到日常生活中去,才能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所学的知识也才会变得有用。 总结近几年来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参加不同广告设计类比赛的效果来看,笔者认为广告设计课程的改革方向就是:将与课程相关又与社会接轨的广告设计比赛尽可能多的和广告设计课堂教学的时间相交叉,内容相融合。当然这中间也会有一些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时间与广告设计比赛的总赛程时间相比是很少的,如何更好地协调这个时间关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再探索,争取早日将广告设计课程的改革做得更加完整和细致。 尤曌颖,女,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景观设计专业论文:浅析景观设计专业透视课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摘要:透视课程作为景观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对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调整必然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景观设计专业的特点出发,结合透视教学已有的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2个角度讨论高校景观设计专业透视课程的教改问题,力图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加科学、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透视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字:景观设计;透视;教学体系改革 1 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和特点 景观设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型学科。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大地的生态规划、流域规划到区域景观规划;从国家的生态保护到国家公园建设;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到城市广场、步行街规划;从城市公园建设到私家花园建设;从局部环境建设到街头城市小品、雕塑设计等都纳入景观设计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思想的推动下,以其在人与自然和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景观设计有了更大的发展。中国城市发展进程的加速,带动了中国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也为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的开设提供了条件。 景观设计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相比较其他专业,更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环境。实践性强是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的最主要的特点。本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实际的设计训练才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设计的基本技能。 2 透视在景观设计学习中的地位及特殊性 透视是绘画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在二维平面上再现三维物体的基本方法。主要作用是为艺术创作奠定基础。在建筑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景观设计等领域中,通过透视图将设计者的构思传达给使用者,通过透视图来进行交流。透视图不仅有助于形成真实的想象,并能真实地再现设计师的预想,而且设计师在做设计工程时借助透视图推敲方案,进行设计意图的表达,以协助专业设计的顺利表达。 透视是建立在数学和几何学基础上的一门数理性极强的学科,在景观设计学科领域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对透视基本原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将物体多个方向的正投影图综合成为一个符合视觉习惯的立体图形,训练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图形、形体和空间的表达与设计构成的能力。所以说每个学生必须掌握和熟练运用的基本技能。在整个景观设计教学体系中体现出重要的地位。 在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中,不能把透视图画法当做是纯粹的理科制图或是单独形态的绘制,而是要将透视原理和制图技巧与景观专业的设计方案紧密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以致用。把透视原理的学习应用到景观设计的专业实践中去,表达设计者的构思,并能真实地再现设计师的预想。透视课程不仅是理论课,同时更加注重实践性的应用,体现了在景观设计专业领域中透视课程教学特殊性。 3 传统的透视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透视教学过程中,多是教师在黑板上作图,学生在下边跟着画。讲授内容强调对透视原理的掌握、阴影透视和透视基本几何画法的练习。结果考试的内容也是考课堂上讲过的透视图。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课程的教学内容虽然是透视学的范畴,但忽略了与景观设计专业之间的联系,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把透视课看作是一门理论课,缺乏对景观设计专业透视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意义的了解,必然会影响透视教学的效果;从教学模式的运用上,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单一,缺少对教学环节的设置,缺少课堂上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影响学习效果。仅限于理论内容的死记硬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制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4 景观设计专业透视课程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探索 4.1 在教学内容上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与之相对应的教学体系 例如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西方的焦点透视是主要讲解的课程重点,理论与实践并重;对于绘画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教授西方的焦点透视,对于中国的散点透视也要做详细的介绍,并通过增加相关的绘画艺术作品赏析,使学生们增进对绘画透视艺术更深入的了解,增加艺术底蕴提高艺术素养,为艺术创作打下基础。 4.2 细化教学环节 针对不同的环节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授课方式及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理论讲授环节以教师讲授为主,注意讲授与学生的练习相结合。在课堂练习的环节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几人为一个单位组成讨论小组,各小组通过讨论完成课堂练习。在交互性较强的教学模式下,启发学生探讨透视图的不同画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力,同时互相讨论的方式,也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3 为了适应景观设计专业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景观设计透视规律等新的内容 从专业角度出发,为了能使透视课程的知识更好地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做好铺垫,适当增加景观设计透视规律的内容。不断充实透视学习的内容,增加课堂上内容的实用性,才能保证后续学习的良好效果。从景观设计专业出发,针对专业的特殊性,对透视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做出适当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使这门学科符合时代的需要,才能真正地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收益。 景观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实践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当前强化理论教育的大环境下,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专业的教育表现出很多不乐观的方面,学不能用成为学生最现实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本文将通过实践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性能力。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实践教学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有了大量的需求,这也使得使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在国内各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地位日渐突出。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不但要对学生创新性思维方面的培养强化,还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以此达到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学历专业特色人才。这也使得国内高等教育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更加强调以培养服务区域、地方经济人才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建立一套和应用型办学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由此地方性大学的办学模式与体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职能转变主要是为向社会输出大量的高级职业专业人才。而作为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知识结构综合性比较强多种学科的专业,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教育更需要有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作为支撑。对于当前该专业的教学,应该是急需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应用型人才,达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目标。当前探索实践教学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优化与专业相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 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实践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技术操作能力、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才能有效地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根据当前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面的职业岗位要求,制定实践技能培训课程标准,要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对技术技能的培养,强化对园林景观规划、园林植物配置和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等职业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在校内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如校园内创设工作室,在校外,还可以建设实习、实训平台,加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础,加大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如在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方面,以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平台,引入企业课程模块,将实践教学比重制定在60%以上。让学生直接走出校园就能对接社会企业工作,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达到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参与企业项目、各类设计大赛,进行市场调查、设计论证、提出设计方案。 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得学生在毕业以后,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完善,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工作,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普遍较弱,及时上岗后发现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无法很好的融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所以说为了使学生拥有较大的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职业后续发展潜力,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有一个自学意识和终生学习观念。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教学中灌输要想在景观设计的专业道路上走得更远,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依此制定合理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二是加强学生对景观设计学科体系的教育认识。为使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得到更好地运用,必须让学生了解到景观行业所需的整体知识结构,并清楚地知道该如何进行职后学习。对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教师而言,可以各类资料进行灵活有效的处理和使用。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结合课内外教学活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景观设计教学,灵活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强化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设计者没有创新,那么他的作品就没有灵魂。创新来源于生活,并不是空泛的设想,是靠勤奋的发现及不断努力,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失败经验总结和归纳出来的。教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培养就需要注意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改变长期以来“填鸭式”的授课模式,按照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调整教学计划。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每学期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来校举办讲座,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设计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其次是深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企业教师引进学校进行授课,制定企业课程教学大纲,还将学校教师选派至企业进行挂职,双方互办讲座。通过此种交流方式,提高双方师资的教学水平。为后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教育打下基础。如将学生派送至企业直接进行项目实习方式,让企业有机会更加直接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师可以把企业课程嵌入日常课程教学之里,真题真做,从实践中出真知,以这种方式可以全面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企业项目课程化。 景观设计专业论文:景观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摘 要: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下,按部就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行业发展。通过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竞争力,为企业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的景观专业人才。 关键词:综合授课;创意能力;校企合作 一、景观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概况 开设景观设计专业的本科院校主要集中在艺术类、农林类、建筑类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等四大主要类型高校。从开设该专业院校的类型即可看出,景观设计专业具有艺、文、农、工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需注重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四大类型的院校在景观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置上均有着自身的特色。目前,艺术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大多数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上建立的,根据艺术院校学科背景特色,大多开设了以设计软件为主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且主要集中在二年级进行教学。 二、改革的措施 1.将原来单独分开授课的设计软件课程改为系列设计软件综合授课课程 现有的针对景观设计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 AutoCAD、SketchUP、3ds Max大多为分课程单独设置。但实践证明,以往花费大量时间完整讲授某一软件的授课方法并不可取,这不仅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量,还浪费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学习一些极少用甚至以后从来都不会用到的功能,而且有的功能命令会让学生感到相当枯燥以及难理解。 通过系列软件课程的整体教学,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景观设计专业的过程,并能从微观上熟练掌握各设计阶段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能达到的设计成果,使学生能在以后的实际工程项目设计中做到合理安排,提高工作效率和设计水平。 2.注重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创意能力的培养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将为学生在平面构成、基础造型、色彩搭配等能力的培养上提供更丰富、更快捷的创意方案。再结合三维制图等软件,逐步培养学生在景观设计中的平面布局、硬景的空间造型及材质搭配、软景的植物选型及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得设计软件不仅仅是纯粹的设计工具,更是触发无限创意思维的源泉,让学生的创意更加完善、合理、快速地表达出来,实现人机合一的最佳工作状态。 3.通过引入实际景观工程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融入专业主干课程教学 在对系列设计软件进行综合授课的基础上,尤其是在二、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中,应通过引入社会的实际景观项目,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融入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二、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大致包括诸如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住宅区景观设计、景观设施设计等整体或专项的景观空间课程,这有利于学生在之前对设计软件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际的设计实践操作。通过实际的项目工程,让学生深入项目基地考察,更直观地理解如何将实际情况通过设计软件转换表达出来。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关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学习兴趣,并能避免“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将虚拟空间与现实场地互动结合,通过这两者之间信息的不断反馈和整合,达到最优化的设计效果。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可以逐渐熟悉不同设计阶段计算机辅助设计介入的深度,以及在实际的工程问题中如何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解决设计问题。 4.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保持与市场需求同步,关注业界新动态 针对设计市场的需求,与设计企业及社会发展进行互动,积极探索与设计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培养的思路。设计企业处于设计生产的第一线,为了提高设计的效率,随时保持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最新动态的紧密联系。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可让学生深入基地进行更多的实践训练,更直接地与项目接触,这样能更快速直观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辅助学习效率。 此外,授课教师及相关人员需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行业动态,及时更新。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高效率、最优化的设计软件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最好的设计助手。 总之,通过这些改革措施,积极探索并促进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景观设计专业的基础应用中的课程改革研究,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及较好的艺术修养、较为扎实的手绘表达技能的前提下,同时具备较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能力,促使学生从前期方案的理念构思到项目的设计成果表达均有着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为将来从事设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保障,充分发挥学生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贡献能力。 作者简介:李春,1979年出生,男,就职学校: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学历: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建筑。 景观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工作过程导向开发与实践 摘 要: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课程,但在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各类院校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本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转换学习领域、创设学习情境、建立评价体系的程序进行景观设计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践,取得一定成果。工作过程导向的景观设计课程具有系统化的教学内容、突出实践和开放持续的教学过程、启发互动的教学方式,是提高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和成效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 课程开发 环艺专业 景观设计 工作导向 一、引言 景观设计课程作为支撑环境设计专业的“双翼”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系统性、操作性,知识覆盖面广,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对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所占比重和具体教学内容尚未达成共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随意等问题。德国不来梅大学的费利克斯・劳耐尔教授上世纪80年代首创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构建,将一项工作的完整流程作为一个学习内容,使学习与专业实践直接对接,学生学习过程更符合或接近企业的工作过程。本文借鉴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与方法,对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研究和实践,为完善环境设计学科体系和教育方法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工作过程导向的景观设计课程开发方案 1.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通过到多家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对不同规模的景观设计公司进行整体、全面的景观设计职业分析,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以理论知识讲解为基础,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景观的概念和涵义,以培养学生基本景观设计能力为目标。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以下三种能力培养:设计思维能力、场地空间意识和设计表达能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具体来说,就是在理解景观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景观设计的一般规律、方法和操作流程,能够绘制设计方案图纸,编写设计方案文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中小尺度景观项目的设计任务。 2.选取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1]。现代景观设计涵盖了从中小尺度的庭院、广场、公园与休闲景观设计到大尺度的旅游风景区规划、生态恢复建设等海量内容。学生在景观设计课程开始前通过一系列室内空间的学习和相应的设计实践,已形成比较强烈的室内空间感和微观细致的思维方式,并养成了利用透视图直观表达设计思想的习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上,应根据学生能力、课程性质、社会实际需求综合考虑。选题首先要偏重于新颖、趣味性、可变性较高的设计任务,力图培养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兴趣和创新精神,拓展思维,体会内涵;其次,尽量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场景锻炼学生对空间氛围和尺度的把握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结合前述因素并确保在有限时间内接触综合性设计内容,最终确定居住小区的规划与景观设计为典型工作任务。 3.转换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依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来确定[1]。景观设计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接受任务、方案设计、扩充设计、施工图设计与概预算等,按照工作过程整合、教学内容序化的方法,将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领域设置为任务书解读、设计准备、初步设计、深化设计、方案展示、总结评价等若干主题教学单元。 4.创设学习情境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非常重视教学中对类似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根据工作分析和能力要求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活动内容,使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学习,切实掌握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表1)。 表1 居住小区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学习情境设计 5.建立评价体系 成绩评定是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在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成果的同时看成对课程教学的间接反馈。以往设计类课程大多是根据学生上交的设计作业进行考核,评分标准以设计的图面效果为主导,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和随意性。景观设计课程的评价体系对课程考核项目进行了细化,包括资料搜集情况或调研报告、设计理念、设计创意、设计说明、设计方案草稿、CAD设计图表达、模型、效果图表达、整体效果等多个内容,实现对过程和结果的兼顾。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设计作业成绩按一定比例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设计作业成绩占60%。这样在最终成绩判定中,不仅考虑学生的设计能力,还对学生其他一些方面的能力有所反映。 三、教学成果小结 1.系统化的教学内容 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应有别于景观学科的专业课程。在让学生了解景观设计专业范畴及相关知识的前提下,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应以微观意义上的、中小尺度的景观设计内容为教学实践对象,如庭院、广场、街道、居住小区、城市公园等,以人的平视和步行为度量标准,以人的感官体验特别是视觉感官体验为主要依据进行设计,即“视觉景观设计”[3]。通过强调设计中的创造性和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既发挥了环境设计学生的优势,又与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和期望相一致。 在课程案例设计阶段,将综合性大课题分解成若干小课题,各小课题之间保持相互关联,考虑系统性、层次性和阶段性,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由浅入深、举一反三。根据课程整体课时安排和内容结构,控制每一个任务的尺度和难度,将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分解为中心绿地(含集散广场)、宅间绿地和步行商业街等三个阶段性的设计任务。对每个任务安排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小专题,例如宅间绿地景观设计的任务包括场地认知、空间结构与分析、景观要素分析三个专题;集散广场景观设计任务包括基地环境认知、空间结构、场所精神和细部营造等四个小专题。虽然各个任务包含的小专题比较接近,但具体内容和深度是不一样的。通过反复练习,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景观设计内容和程序,锻炼构思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习惯,提高设计实践能力。 2.突出实践、开放持续的教学过程 景观设计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开发过程中应始终注意保持“系统化、过程性、 开放式”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激活学生创新能力[4]。具体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尝试:首先是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对设计过程的关注和引导,而淡化设计结果。如在学生针对居住区景观设计不合理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采用现场勘测、调查问卷和类比研究等多种方式展开调查,培养学生调查和分析能力;其次是利用多媒体定期在课堂上汇报和展示阶段性设计成果,师生共同针对设计课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汇报者针对教师和同学的疑问与点评及时做出解答和回应。通过设置“居住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这样一个较大的课题为课程考核作业,在讲课之初就制订好详细的任务书和工作计划,并明确各阶段可供考察的设计成果要求,既对设计过程进行考察、展示和评价,又锻炼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讲解的能力。 3.启发互动的教学方式 传统“讲、练、评结合”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般来说,在动手实践之前先讲解有关课题设计的知识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课题设计的目的,更好地开展设计。但就艺术类学生而言,纯理论学习既难以理解又不会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合到设计案例中,通过案例讲解和评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形象思维大有裨益[3]。教师可以借助一系列设计分析图和设计草图,以及对设计过程的细致描述,引导学生从功能、结构和艺术形态等方面深入、理性地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了解设计究竟好在哪里,哪些地方还有遗憾之处,如何理解、学师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手法,培养学生研究设计意识。 讨论式教学法在加强教学互动上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组织、启发、引导、串联的作用。学生不再被动等待老师来改图,而是主动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容易发现学生在学习和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二来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锻炼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应注意与学生适时换位,引导学生问教师答,督促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并通过多种讨论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 此外,还可以广泛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利用网络系统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包括校园网、FTP站点等)建立网上教学平台,将课件、图片、视频、评述等融为一体,并链接专业网站、论坛、设计大师的博客等,使课内教学向基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课外学习延伸,拓展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强化教学互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景观设计专业论文:项目式教学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文章分析了景观设计课程的现状,论述了项目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实施的必要性,结合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市场行情,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项目式教学的过程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项目式教学 景观设计, 教学模式 *本文系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HLZ041305)成果之一 项目教学法就是把具体的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整个项目的全过程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包括方案的信息踏勘,方案构想,方案绘制,现场施工以及后期成果检验和评价等的全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一般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最后还包括分析总结。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是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景观方案设计的基本技能,具备从方案的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以及效果图绘制,立体模型设计的全套核心技能。但是建筑设计专业的此课程除了具有这些基本技能之外还应熟练掌握景观与建筑设计知识融合渗透对接的能力。所以把建筑设计技术的学生培养成为通识景观和建筑设计的通才也是此门专业课的任务之一。 一.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国内的景观设计课程常采用重理论轻实践,大多以理论为主的模式。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出来工作后短时间很难融入到用人单位的岗位中去,与企业要求脱节的情况很严重。不能短时间内适应企业角色,实践能力不强。这种情况下我们倡导在建筑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及其相关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 项目制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依托、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特点:1.缩短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时间。2.形式灵活,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3.有利于检验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漏洞,能做到查漏补缺。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二.项目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紧跟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信息,加强实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既能从事真实的项目工作,比如亲自接触来自一些设计公司的方案项目,也能接受到来自企业的指导,有助于学生提早适应职业,大大提高了学生职业能。 (二)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精神,扩大知识面提高师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加入到具体的项目当中去,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指出,无形中也提高了教师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三.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精心选择合适的项目任务。 一般教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知识模块提出与之相关的几个项目任务,经过与学生的研究讨论,最终确定较合适的一个来实施。所选项目要尽量涵盖多项知识点; 其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项目的难易度 [5]。对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来说可以选择项目的内容既包含建筑设计又包含景观设计的项目来让大家实践。这样可以起到建筑和景观知识的交融。例如:可以选择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方案让大家来实施。建筑和景观相关的知识都得到了实践。 (二).现场踏勘考察,制定项目计划 在项目实训的前期阶段,教师应该多次引导学生到项目现场仔细踏勘了解设计场地概况,通过项目调研满足学生对现场设计所需要的信息的要求。随着设计阶段不断地反复都到现场观摩,加深学生对场地设计的理解,以学生为主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工作步骤和流程,并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 (三).组织项目实施,检查考核评估 学生按照计划任务和步骤开始动工,分工合作的过程终遇到问题及时和指导老师以及同学讨论,以最佳的方案解决问题。此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适当的时候给与提示。 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以及成果,指导教师应注意检查考核和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分的办法,原则和形式,可以采用互评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接受公众投票的形式评比,结果按一定比例进入总分。 (四).做好总结 项目实训完成后要进行必要的总结,包括总结设计构思,设计步骤,设计方法等。选出完成该项目的最佳思考方法,步骤,以及学生容易忽视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在总结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设计技巧,方法,使建筑和景观知识达到良好的交融和互通,从而达到很好的实践效果[5]。 四.结语 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设计实训项目,关注项目实训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建筑设计知识和景观设计知识的合理搭配。让学生成为项目参与的主体。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高水平设计人才。 景观设计专业论文: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策略浅析 摘 要:主要论述了高职在景观设计实践教学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良措施,确定专业方向,重视专业实践,从多个方面建立专业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学;实践 高职的景观设计专业是一门现代的艺术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生课程学习内容包括绿化的景观植物学习,工程建造,规划,计算机软件学习,加强艺术修养、绘画能力等各方面技巧性的锻炼,本学科学习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开拓的精神。由此可看出,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一、高职景观设计实践性教学现状 现代的景观设计专业是结合传统景观设计,并注入了新的学科理念,如建筑学、植物学及工程学等,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教学特色的新层次学科。而任何的设计也还是要落实到生活,真正地将艺术融于生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及艺术性。而实践教学一开始是西方倡导的教学模式,现在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类学科中。理论联系实践,让知识变得有用。景观艺术设计是立足于现实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社会性及现实性的锻炼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高职景观设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重视理论知识 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的干扰严重,教师对理论教学比较重视而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对知识的讲授过于细致、全面,致使考试的压力过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想要系统地掌握理论就得下功夫学习。而对于一些技巧性的问题,也只注重理论性的指导,可以说是纸上谈兵,在一些实际的操作技能上,如,绘画能力的提高、真实植物的辨别及计算机设计软件的运用等,学生表现效果不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性思维都得不到很好的提升,那么高职开授这门学科的学习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根本不能实现本来的培养目标。高职培养人才是高级技术型人才,比较注重的是它的实用跟应用价值,以后工作的重点就是将理论性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来,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为生产实践服务。生产是第一现场,仅仅靠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不可能实现的。 2.缺少创新意识 所谓的高级技术人才要具备较高的创新意识,能够在创新性上取胜。从学生的作业和平时的表现来看,大家习惯套用典型的设计或者用一成不变的想法来完成自己的设计作业,不肯多动脑,极度缺乏创新的主动性。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下,每个人的思路都是差不多的,没有任何创新的空间。 3.教学设施不完善 很多外界条件也阻碍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随着过去几年园林景观事业的热门带来了景观设计专业的大热,各个学校争先恐后地增设这个专业,从教师的配备到教学设施来说,都不一定能满足教学的要求,院方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提高学生能力的实践课程不能顺利地进行,绘图电脑设备短缺,植物园实习经费欠缺,这样在落后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不能很好地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专业技能得不到充分的学习,也没有锻炼的机会。 三、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优化策略 1.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印象,也能了解到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并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不懂的能主动地再回去查资料,更能有效地记忆理论知识。以此形成良好的习惯,用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地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以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起来,动手能力强在高职教育实践中是必不可少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加强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增设专业的竞技项目,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设立奖励制度,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创新意识 可以说景观设计者没有创新,那么他的作品就没有灵魂。而创新并不是空泛的设想,也是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和归纳出来的。创新是靠勤奋的发现及不断努力,不断总结失败经验得来的。创新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创新意识可以说是一种态度,养成好的习惯之后就会用这种习惯来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本质区别。 3.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1)要有科学的教课结构,提前做好下学期的教学安排。主要是为了解用人单位对技术型人才提出的就业要求,对以前陈旧的计划进行改善、更新,并有机会学习其他教学单位的教学方法,好的可以借鉴。(2)重视教学过程,广泛听取老师对教学的意见,适当地调节上课时间,科学合理安排课堂训练,以便学生发现问题能够及时与老师沟通。最后一点就是增加实践的趣味性,学期学习快结束的时候能够到相关行业中进行实际的锻炼,或者让除了老师以外的专业人士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点评,到不同风格景观中去感受学习,在观赏与体验中学习,增强自己的专业修为。 景观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设计专业广场景观设计课程的多元化教学实践 【内容摘要】针对目前课程教学现状与不足,文章介绍了广场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改革与实践,即授课方式的多元化、作业形式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旨在采用“多元化”教学实践的研究,寻求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方式。 【关键词】广场景观设计 课程 多元化 实践 环境设计专业广场景观设计课程是景观设计类的初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广场景观设计的基本知识,掌握城市广场景观的设计方法,理解广场景观在城市中的意义,了解广场的设计风格、手法以及材料应用,掌握完整的设计图纸表现方式,为学生在未来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由于广场景观设计是在室内设计课程后开设,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室内空间感和思维方式,进入景观设计课程后空间尺度扩大、形态改变,学生难以适应,容易造成空间感差、尺度掌握不准和思维被禁锢等不良影响。再加上课时短、内容广泛、缺乏专业实践,导致现阶段授课的不足。由此,我们提出了广场景观设计课程的多元化教学实践,从授课方式、作业形式和评价体系三方面对本课程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改革。 一、授课方式多元化 授课方式的多元化体现在理论讲授、考察调研、实地测量、资料整合、分组设计、方案宣讲6个部分。这是根据设计的流程进行的划分,贯穿整个设计的始终,从多个角度阐释设计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空间与尺度,切实掌握设计内容。 (一)理论讲授 在多元化实践教学的理论讲授过程中,教师主要以多媒体授课方式为主,比如电子课件,其包括了全部的理论知识内容,并且辅以大量能够直观地解释说明理论知识点的实景照片、设计图片、视频、电子书等。这样图文并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地进行下一步学习。[1]在上课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课堂笔记,查阅资料,一是能够加深其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二是能够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设计技巧。 (二)考察调研 选取周边设计完整的广场场地进行考察调研。事先将学生进行分组,2至4人为一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统领整个组员的工作,并进行分析汇总。出发前下达课题任务书,其中包括广场的地理位置、面积尺度、地形地貌、历史文化背景、风土人情、文脉传承、周边环境、自然气候、场地设施、小品景观、铺装材料使用、绿化植被配置、功能流线分析、行人采访、整体优缺点等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分析,[2]以拍照和手绘草图形式表现,并且完成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这样以小组形式进行实地调研,不仅能够使学生全面考察广场的现场情况,而且能够提高其文案策划能力,锻炼团结协作能力。 (三)实地测量 实践设计项目选取真实的场地,学生按小组进行实地测量,记录完整数据,再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调研数据及所收集的资料,提取出符合场地条件的设计理念,围绕设计理念分解设计元素,一步步深入设计。注意将测量数据分类保存,进行整合,为完成整个设计做积累,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资料整合 收集经典广场景观设计图片并进行分析,分类整合,选取相关设计理念的图片分类,提取设计元素。在完成过程中掌握设计元素的提炼,学会设计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资料收集与整合能力,设计元素的提取与完善能力。 (五)分组设计 由每个设计小组完成一套设计图纸表现,组内成员可根据本人擅长分工合作进行,如设计文案策划、手绘草图创意表现、设计场景效果图制作、后期处理表现、版式设计与制作、设计方案宣讲与答辩等。模仿实际运行项目制作流程,使学生熟悉实际项目操作过程,强化职业技能,锻炼与人合作及协作能力。 (六)方案宣讲 召开设计方案宣讲及答辩会,邀请本专业其他教师参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宣讲答辩,教师可根据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其他小组可以从别组汇报中博采众家之长,完善自我,在交流中提高。宣讲及答辩成绩计入最终成绩。这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临场应变能力,树立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作业形式多元化 作业成果包括调研报告、设计文本和ppt汇报各一份。调研报告是通过调研实际情况,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能够锻炼学生的资料组织分析能力。文本部分包括设计理念说明、草图设计、总平面图、功能分析图、流线分析图、景观轴线图、植物分析图、景观效果图、竖向分析图、材料使用说明等等,排版设计后进行打印。最终设计成果包括展板部分和图册部分。宣讲部分以小组为单位,推选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进行登台讲解,其他成员进行补充。通过设计成果的展示模拟实际项目,让学生从中得到锻炼。 这种形式多元的作业成果展示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有效地杜绝了抄袭行为。结课后举办学生优秀设计作品展览,班级之间做成果交流,让学生充满成就感与荣誉感。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评价方式包括学习过程考核、实践过程考核和综合应用能力考核三方面。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强化学习过程中的沟通,提高最终作品质量。 1.学习过程考核20%,由教师根据平时记录给出,包括学生平时出勤表现,以及学习过程中与授课教师的沟通情况,学习状态是否积极,这是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和努力程度的检验。 2.实践过程考核30%,考核学生在实际调研参观过程中是否积极,调研结果是否全面合理,调研报告、平时课堂笔记和随堂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否良好,这是平时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学生学习态度的考查。 3.综合应用能力考核50%,由最终提交的设计成果评定给出,其中设计资料选择的质与量、理念元素的提取新颖与切合程度、图纸制作的精与劣、宣讲汇报答辩的程度等都将作为考核的内容,综合评定出总成绩。 结语 广场景观设计课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投入并参与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克服了学生抄袭的坏习惯,避免了以一张卷纸定终身的片面性。授课方式的多元化、作业形式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顺应了学院“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景观设计专业论文:新时期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强、应用广的专业,并且设计理念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很多高校都进行了景观设计专业教学课程的改革,希望能提高教学的质量,适应时展的需要。该文章通过分析新时期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促进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 随着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发展,传统的古典园林设计理念已经不符合时展的需要,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并且随着近几年各种景观设计的兴起,市场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景观设计专业成了热门专业,高校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开始对景观教育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以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性人才。 新事情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传统教学模式针对性差,与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不符 景观设计专业中最重要的课程就是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该课程的教学主要以类型化教学模式为主,即每学期安排3~4个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课题,让学生一起讨论研究,例如公园、广场等,一般老师会按照课题设计规模的大小和难易程度进行设计,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实际经验。但是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针对性不强,没有体现出具体需要解决的课题,因此在课题的设置上比较零散,缺乏连贯性和针对性。学生在设计的时候没有明确的目标,在设计中经常会不知所措,出现了很多模仿的现象。 2.起步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我们国家的景观设计专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在景观专业的教学上没有太多的经验,而且很多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师大多数学的都是美术专业,有关园林规划等专业的教师少之又少,即使高校想要引进一些专业性强的老师都无从下手,再加上现在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师数量与学生人数比例相差甚远,因此加大了教师的教学负担,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学校教学的专业性不强,学生基础不扎实 我国很多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都是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环境设计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室内设计为主,所以就导致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另外,由于高校扩招的原因,很多美术功底不扎实学生也进入了景观设计专业学习景观设计,这些学生艺术表现力较差,例如在让学生进行园林绿化设计的时候,这些基本功底较差的学生可能连设计的对象都搞不清楚。 新时期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1.创新教学方法 新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运用高新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景观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图片资料,单纯的依靠课本中的几张插图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在网上下载一些图片,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不仅节省了老师讲课的时间,还能方便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另外对于一些三维的立体设计图,多媒体一样可以展现出来,还能给学生一种立体的空间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能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国内外最先进的设计,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利用模块课题讨论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在选择课题之前教师要提前为学生讲解一些有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再选择课题,课题选择完成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去查阅相关的资料,然后有学生找出整个课题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有小组成员之间进行问题的交流讨论,完成景观设计图,最后再由教师对设计图做出评价,指导学生改进设计中的错误。通过这种模块课题讨论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创新的意识。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因为我国景观设计专业成立时间较短,教学经验相对缺乏,很容易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景观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师队伍的专业应该相对均衡,不能只有美术专业的老师,还应该涉及到园林园艺、教育规划、建筑施工等各个专业的老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对于景观设计专业现有的教师,高校应该组织他们参加培训,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开展一些专题讲座或者是让教师进入设计单位锻炼,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抓住实践教学的重点,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的内容 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真很大的作用,教学内容合理得当有利于提高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为课程改革的关系,景观设计专业的教材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动,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对于新版教材中的一些相对落后的或者是理论性太强的知识可以简单的讲解,对旧版教材中有用的知识也可以放在教学内容当中,特别是一些景观设计中出现的新工艺、新材料,这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总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结束语 总的来说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应该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并能够根据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及时吸收和采纳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成果,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样才能为社会培育出一批高精尖的专业人才。 景观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中景观建设的要求也是在不断的提高,社会上对于从事园林景观建设人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严格,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一些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园林景观专业,但这些课程在开设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应该采用一些有效的措施,完善园林景观设计,使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更加的美丽、健康。 [关键词] 环境艺术;园林景观设计;教学改革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上对园林景观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扩大,同时,带来了园林景观设计的学科的蓬勃发展。现在,很多高校开设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课程。园林景观设计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在自然景观之中彰显人文艺术的魅力。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专业又是不相同的,它从环境艺术的角度包含了城市规划设计、生态设计等等设计,它是对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扩展。随着环境艺术景观的不断发展,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已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应该寻找到更加合适的教学课程安排。 一、园林景观设计和教学课程的现状 城市发展中,园林景观设计成为城市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生物科技手段中的引种驯化、杂交栽培等技术的不断进步,给园林景观设计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艺术创作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以及地方文化底蕴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但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景观设计的地域性问题,使得不同的地域风格,拥有同样的园林景观设计,使园林景观设计与当地的建设格格不入,降低园林景观设计的美感度。 二、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众多高校中都开设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其中农林院校占有大多数,专业中主要偏重学生对植物的认知与栽培知识,建筑学院开设景观设计的课程,艺术类的院校开设美学与艺术创造方向的学科,所以,从专业的综合度来看,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还是比较齐全,但是,从每个学生的自身学习知识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学校设置的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专业设置的比较混乱。 1、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设置混乱 艺术类环境艺术专业中园林景观设计只开设有建筑景观设计和园林设计两门课程,这样的话,学生对那些植物学、生态学里面的知识不了解,因为他们拥有的知识有限,让学生在学习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产生很大的障碍,不能很好的开阔学生的智力。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安排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的学生的长远发展,增加园林设计的基础课程,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 2、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师资建设不完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眼光越来越高,园林景观设计的也是不断的发展,这样就需要老师的不断学习,只有老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头脑,才会教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 3、学生实践缺乏、教学方法陈旧 在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中,学生的实践时间很少,园林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动手能力的课程,但是,我们的学生只是在教室里学习知识,很少出去观察园林实景,很多学生对于一些植物的种类分不清楚。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课程中,教学方法上还是比较的传统,仍然是以教师单个人作为教学的主导,老师向学生灌输着理论知识,师生互动极少,这样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很难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就不会达到老师所期待的的教学质量。 三、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措施 1、健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针对我们课程设置的不足点,我们在开设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时候,增添相关的配套课程。例如:生态学的引入,将生态学的一些知识引用到园林景观设计的课程之中,园林本身就是为城市的景观服务,学生只有掌握了生态学的相关知识,才能根据符合环境的园林景观。同时,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要多接触西方的设计观念,使中西方结合,设计出利于保护环境的园林景观。 2、加强师资建设 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及他们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鼓励老师到外校进修,让老师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鼓励老师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了解最新领域的发展动态,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学校也是可以引进高学历人才,包括一些外教,外教可以将他们国家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理念带到我国,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中西结合,学习到更多知识,有利于他们在未来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产生新的想法。 3、丰富学生实践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本身就是从环境之中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的一门课程。学校在开设这门课程的时候,要更多的加入实践的课程,让学生不仅仅学习到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结合实际,更加的了解社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结束语: 目前的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点,我们在设立课程的时候,通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师资方面的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基础知识都会有一定的帮助,这样有利于培养高技术、高能力的人才。 景观设计专业论文:浅析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 [摘要]文章阐述了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的意义,以及转型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现状分析,如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对创业认识不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心理、能力、性格等主观因素不够等。从创业教育目标、开展内容、开展思路、实施方法四方面分析了高职艺术设计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并指出了其特色之处,如从传统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教学模式中突围,探索以就业与创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等。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 景观专业 创业教育 一、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美国创业教育先驱Jeffery A.Timmons也把社会面临着人类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在全世界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场深刻革命比作“一场无声的革命”。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必须转变观念,积极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自觉改革课程体系,探索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新模式,推动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逐步实现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就业型教育向创业型教育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也得到大步发展,但同时多元素的影响造成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较低,因此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必须要调整办学思路,全面开展创业教育,才能解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用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就业质量,达到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目标,对推动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深入发展,具有高瞻性的意义。 二、转型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现状分析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速度惊人,到目前为止在校学生达80万人,导致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需要就业,但是由于中国高校持续扩招、经济体制的转轨、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引发的高职艺术院校的就业压力十分严峻,就业形势很不乐观。根据广州媒体报道,近年来广州美术学院高校就业率连续两年排名倒数第三。而通过分析这两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发现,部分景观设计类毕业生主动创业,让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燃眉之急的有效途径。据统计,美国20%~30%的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但是国内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状况仍处于整体比例较低、急需突破发展的阶段。 1.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对创业认识不够。Schumpeter认为,创业指对企业组织实行新组合、新产品、新服务、新原材料来源、新生产方法、新市场和新的组织形式的措施。而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生通常的短暂性的接单、培训、家庭作坊式等不能算真正的创业。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又能帮助其他人就业。并且创业要基于创新的基础上才能释放出潜力。 2.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心理、能力、性格等主观因素不够。主要体现在:缺乏创业心理准备,对创业的艰难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欠缺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与创业相关的注册、管理、营销、融资等各方面知识不足;艺术类学生的性格比如与团队协调合作能力,以及缺乏资金、缺乏市场经验等因素也制约着创业的成功。 3.政府和高校的支持工作没有做到位。创业方面,政府的政策还不到位,没有特别完善的政策系统做支撑,比如提供相应的资金或者免税政策等措施;同时市场环境也不是很充分。而且高校的引导教育不足,创业教育的实施目前还停留在文件层面,很少有学校鼓励且帮助毕业生进行创业。学校的创业也只是停留在口号方面。尽管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已有一段时间,但发展速度之慢,对经济的提高没有什么作用。 三、开展高职艺术设计学生创业教育 在越来越多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问题的时候,必须改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传统的就业理念,从加强创业教育开始,引导和扶持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在教育中转变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践探索构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率,通过培养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1.创业教育目标。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以如何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目的,将当今社会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对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基本素养进行分析,对毕业生就业指导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采取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方式,对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创业进行引导和扶持。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式教学、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等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最终达到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目标。 2.创业教育开展的内容。首先,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规律,发现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专业的创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为线索,在分析、比较、总结国内外职业艺术景观设计创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经验后,获得具有中国特色、本土化的就业与创业教育教改成果。其次,在教学中重点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进行培养,建立具有促进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以及提升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努力使学生具有适应不同工作环境与岗位要求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3.创业教育开展的思路。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如培养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能;营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真实职业的环境与平台,掌握学生的职业能力;指导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创业的计划与行为,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等。要不断开拓与优化创业教育的开展思路,全方位地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使学生具备多项创业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4.创业教育实施方法。在教学中开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提升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教育的实践模式。以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对专业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创新。加强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建设策略的研究,包括校园精神、物质层面的职业素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条件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建设的探讨。如在教学中可开设系列类似创业心理学、企业管理、公司运作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提升创业素质与能力的需要。以企业真实设计项目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市场、企业、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场,“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实训室”三位一体的教学链的有效途径,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课赛结合、以赛促教、课程对接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以全面提升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创新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四、特色与创新 1.从传统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教学模式中突围,探索以就业与创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变“传统模拟设计课题”为“真实的企业设计项目”,提高学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创新技能;变“传统毕业设计实习”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提高高职景观设计学生的职业技能;变“传统学校教学场所”为“行业、企业、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场,引导学生进入未来的职业场;变“传统教学环节”为“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实训室”三位一体的教学链,通过教、学、做形成职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2.校企双师指导,以企业项目设计为载体的“项目参与式”创业教学方法的探索。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几乎都存在工作过程中技能不过关、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的情况。为了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与企业应进行实际项目及工学结合市场化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学校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共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突出教学成果,提升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这样,学生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同时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在工作过程中一定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3.确立以就业与创业为导向和核心的设计师职业素能,提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以提高设计师职业素能为目标,将其内化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类学生职业素能教育过程中,找到职业素能教育教学和社会相结合的切入点,为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范本。 4.形成一个全面强化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毕业设计,整合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业融入学生的毕业设计之中,实现两者的结合,从而创新基于就业与创业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以期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五、结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具有面向未来的创业能力。在社会转型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该把提高就业质量和促进创业教育当作重要的价值取向,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将渗透、融合创业教育理念,帮助当代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创业精神,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进一步地深化创业教育内涵和加强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景观设计专业论文: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研究探索 摘 要:近年来,景观艺术设计伴随着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对城市景观艺术形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已发展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设计门类,但其学科发展与理论建构显得相对滞后,正因为这一缘故,景观艺术设计面临着许多课题,从学科观念、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主体,都有待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毕竟它已经成为当今设定该专业方向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景观设计专业;生态;实践主体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是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词,从学科分类及组合结构来看是景观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它有别于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广义上讲景观艺术设计同样属于艺术设计学科的范畴。艺术设计是由多个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学科所组成的学科群,它涵盖了当今所有与艺术有关的设计活动,其中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染织服装设计等等。景观艺术设计就艺术本体而言与其它艺术设计门类一样,是按照艺术设计学科规律而运行的。但从某些方面讲景观艺术设计也可以称为生态景观的艺术设计。 把生态价值取向做为一种崭新的艺术设计目标是景观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它不是单纯的学术思潮的流变,而是源于人类对生存状况的担忧,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矛盾所激发的环境形态的演变结果。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在帮助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拓宽研究范畴的同时,也使景观艺术设计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和丰富,在生态为先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重新确定健康的生存观,逐渐认识到生命与美相互依存性,健康的生命是美的形式。良好的的生态环境是景观艺术的必要支持系统。逐渐确立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为目标的生态景观艺术之美,为景观艺术设计带来景观视觉空间形式之外崭新的美学标准。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主要指规模尺度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地形、水体、植被、建筑、构筑物以及公众艺术品等等。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商业街区、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在满足景观环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景观的艺术品质,已此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要求。设计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在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研究上是一个多层次相融的关系体,从宏观到微观不可能截然分开,尤其是中观和微观景观有着交叉联系,直接作用于景观艺术空间内容的生成。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认识景观空间不同层面的渐进关系,较清楚的说明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范围。 景观设计专业论文:景观设计专业与基础教学研究 摘要:近来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对现有生活环境及景观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思考。景观设计也成为艺术设计专业里重要课题之一。深刻理解景观与地质、人文、生态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将更加有利于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综上观点本文诠释景观的概念、基础内容及其相关专业的交叉关系。探讨了景观设计师的方向培养,教育与设计思维引入了基础教学的研究中,并为景观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景观、景观设计、景观教育学、基础教学 景观设计是一个体系,景观设计教育学是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景观专业的起源和发展是基于现代化高度工业发展与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世界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城市爆炸,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发展不平衡性。即使城市不断像摊大饼一样不断向农村和城镇扩张,依然满足不了交通、居住和工业的发展。而环境的破坏更为景观设计专业的诞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人类必须与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谐相处,即使开发也要与大地景观相融合、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人类社会的未来,由于人口迅猛增长和对自然资不断增长的威胁。那就铸要有一种与自然系统、演变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协调的特殊的专业方向。我们现在已经在实际工作中找到了,它就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L. A.)。环境景观设计专业 这个专业在18世纪以前,是从欧洲13世纪的造园术发展而来的。到了19世纪,这种新的专业(L.A)的名称.是由美国Landscape Architects之父,F. L. Olmsted(奥尔姆斯特德)在1858年提出来的,专业的核心应是“城市环境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和“园林艺术”。 一.景观基本的含义和相关概念 学科的含义:“这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并正不断发展年轻学科。其涉及领域关系到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农业地区的发展与变迁、大地生态、城镇和大都会的景观。” 景观:景观指生态、技术和文化进程在某一点上的反映,其内容包含以下含义:例如荒原是自然景观,城郊是郊区景观,内城是城市景观。 景观设计师:从事土地使用和室外设计的行业,项目类型和规模如下:全球景观管理、场地设计、区域景观规划、开放规划、生态规划与设计、设计的社会和行为特性、景观施工和设施运营。 景观行业:在管理、规划和设计自然和文化景观时结合艺术学科的行业。 景观设计:创造有回应式、有意义、可持续和可再生的景观。 景观生态:这门科学认为景观学中最重要核心内容。各个要素相互交织形成了复杂的交互式整体,整体极其部分在功能和表现上有机结合,所有的部分和整体都在变化,实现动态平衡没人只是其中一部分。概念综述,探讨以景观设计师决策的视角以及对完美看待、管理和设计景观构成影响的种种问题。景观的含义介绍了多种认识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观察和归纳出景观的内涵。 二.景观设计教育 当前一些人仍认为景观设计学专业就是艺术设计,本文诠释了其概念的不同,贯穿一个主题,即L.A.是一个交叉学科。任何广义艺术学,甚至筑学是不能把L.A.包含在内的。建筑专业是用无生命的材料来进行设计的艺术和科学的综合学科。景观学专业是用有生命的植物群落、地质景观原貌有关的材料进行设计的艺术和科学的综合学科,显然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正如一位城市园林规划师,如果不掌握3 000种以上植物,是难以胜任主持总体规划这项工作的。相当于一位景观专业培训出来的设计师,如果不懂空间管理,不能从规划的角度、区域生态的出发点去思考解决问题,是不能胜任景观规划专业的。如果请一位没有学过植物学的建筑师、规划师或美术师来主持这项工作。那么,除了在平面上勾勒出铺装和绿化也别无工作可设计了。 景观园林师主持、承担总体性工作。这就为培养景观设计专业性人才提供了依据。教育学的理论及继续教育上的转型,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未来的设计者,向着可持续和可再生方向发展。景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创造性的整体反映。 “受到真正的教育意味着悟性的深化,而不是信息的累加;意味着对人类极其问题理解清晰、透彻,并寄予同情。”――诺曼・文参特・皮尔 为深化悟性,并促进“对景观设计专业的透彻、清晰的理解,高等教育必须教育学生,使其思维不局限与科学“范围”,更要帮助他们打开视野,成为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将所学知识和相关其他信息串联起来,系统分析。其他专业学生必须跨越本专业界限,超越狭隘和片段思维,系统、联系、再生的眼光理解本专业。 三.景观设计的前景 二战以后,这景观学科迅速发展,工作领域也越来越大,包括城镇的规划、扩建、改建,国家天然公园、森林、绿地、广场和工业区等建设工作。德国,20世纪30年代,这次行业从事全国高速公路绿地系统的规划。荷兰还从事围海造园林绿地的工作,现在还从事城市,建设工作。就现在景观设计行业发展状况来分析,美国依然是目前国际化景观发展最发达的地区。中国、英国等其他国家也都有各自的偏重点。但景观设计总体前景使我们经过严密思考又回到了科学体系阐释的起点。社会需求是全球体系渐趋发展和人类需要的最终依赖的决定力量。设计生态性质号召景观管理、规划和设计行业紧密联系设计的生态环境,再造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相应的景观高科技的研究、引进,数字化景观,人与自然的对话呼吁相关行业应用新兴的设计方法、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四.结论 当代的城市景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人们的审美观念泛化的情况下,现代景观的核心是创新与求变,景观教育产业也要符合辩证法的发展观点的。这一学科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例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质学、自然地理、气象等自然科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园艺学、林学等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相综合的系统工程学科。它包括从古典的小面积的庭园、花园、公园等地形地貌设计,道路一直到现代整个大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大地生态的保护、城镇和大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同时运用现代尖端科学技术,如航测遥感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内容。 景观行业教育发展应尽可能地从其它学科的引入分析和研究中,特别是符合时展需要的艺术中汲取新的表达语言以充实自身,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思考。巨匠的脚步使城市景观向前发展,接着却是长时间的倒退。(环境的严重破坏)作为新型行业的发展,以一种具有更符合时代的发展的一面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现代工业建设、城市建设、能源工程、文通工程、矿山工程及军事工程等都应满足景观固有的发展规律和依据。 景观设计专业论文:“工作室制”的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针对高职景观设计专业综合知识要求高、实践型强等的教育特点,并且明确教育为了学生,教学改革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这一目标,我们积极引入和探索了“工作室制”项目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在坚持走景观设计专业的市场化道路的基础上,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实际实践为宗旨,以案例教学为方式,打造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赢得在未来设计市场上的优势地位。 关键词:条件;过程;工作室 1 实施“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法应该具备的条件 “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法是以教师、学生共同组建工作室为依托,其中的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里针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项目主要是指针对专业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能由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任务。因此,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围绕 “真实项目”的引入至关重要。引入项目时应努力做到: 1.1 坚持“校企结合”,努力实现校企“双赢” 坚持校企联合,以一种合作的方式将企业中的实际的项目引入课程,同时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教学队伍中,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对高职学院来说,引入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技术能手组建稳定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不仅能有效地改善现有教师队伍实践技能不足的现状,同时能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员工互派,相互促进。 1.2 以“适合课程、以人为本”为宗旨,进行项目遴选 在传统认识中,“项目”是指有经济关系的,我们在这里延伸为“真实”的项目,所谓的“真实”包括三个方面:即企业真正要做的项目、企业真正想做的项目和企业潜在的项目以及老师和学生真正开发的项目。 因此要把握住“项目”教学法的本质,应该以项目要适合课程教学为宗旨,以课程负责人和行业专家意见为指导,认真分析和评审项目的特点和性质,对拥有的项目资源进行遴选,组织“项目”与课程教学“融合”的可操作性评估。同时,仍然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合适项目的遴选:(1)该项目过程是否可以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2)是否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符合学生目前的素质能力;(3)项目完成过程比教师讲解实例要难些,项目应尽量结合其他学科,有一定的综合性;(4)是否能弥补学生现有的技能和知识缺陷等。 1.3 以“项目”为主线,优化课程的组织与设计 针对被采用项目的内容和性质进行课程优化设计,组织与“项目”课程相适应的专业结构的教学团队。组成教学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教学程序,评分标准。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锻炼以及学习、实践能力的提高;每一个“项目”课程的实施,都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 2 “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过程 实践中,我们以工作室为单位,引入企业资源,模拟真实项目工作环境,教师科学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更新授课方法,优化课程的结构,严格按照院系质量管理体系把握课程内容设计,控制教学进程,分阶段进行专业考核和能力测评,实施校企联合考核和课程终端评估,确保教学质量。教学大致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确定项目任务:由工作室教师一起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还是培养其他能力或是复习以往知识)来遴选好具有主题内容的项目任务,以天为单位,进行详细的课程组合设计;(2)制定工作计划:由学生进行项目前期的资料搜集和分析,并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3)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及小组成员合作形式,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教师跟踪控制,并适时穿插各单元课程内容教学;(4)分阶段检查和综合汇报: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阐述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并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5)总结或结果应用:项目工作结果应该进行总结或应用到企业、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项目实施过程要完整有序 学生在完成项目前,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主要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论讲解和对项目具体实施操作过程的解释。 (1)新知识的讲解要精炼。应该只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最好通过简单的例子用实际操作的方法进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2)教师要解释清楚项目实施的步骤,及时给出相关资料。教师除了要告诉学生即将完成的项目是什么,还应该适当地提醒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2.2 项目活动团体的确立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安排 项目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分组完成,还是师生共同完成,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立。笔者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得出: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项目,以学生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则要分组合作完成,以学生能力达不到项目要求的需要教师参与一起共同完成,因为学生们各有所长,能力有限,知识的互补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2.3 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应有所不同。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 2.4 项目总结必不可少,并要把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 项目完成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钻研的过程,项目完成后的总结也很重要。它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技巧总结中,主要针对设计技巧技能的经验总结,每一种设计方法或技能,不管难易都应该展示给学生。 3 “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质量控制 这里,针对“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法的质量控制我们建议建立了院系、两级质量管理机构,校企联合制定质量标准,以教学要求+校企标准来提升质量,对教学质量进行“全天候”不定期的教学过程全监控,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同步渐进,专业发展与质量建设齐头并进。 (1)课程设计审核:由教师遴选项目任务,进行集体备课,讨论该项目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点、切入点和可操作性,以天为单位进行详细的课程组合设计,确定作业的阶段目标、过程和质量要求;(2)制定阶段性质量控制方法,分阶段检查听课,述课,说课和阶段性评课;(3)课程结束时有一个全面总结,成立由多名教师共同组成的评审小组,对教学效果进行终期评审,同时举办学生作业展览。(4)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施动态的质量控制,由院系两级质量监控部门不定期的组织听课,参加述课和说课的活动,确保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完全的掌控。 实践证明,以工作室为依托,模拟真实工作情境,以“整体项目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面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时,不能遵循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还必须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合理地组织教学,灵活地采用各种新的课堂组织管理方法,优化教学要素,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景观设计专业论文:基于网络平台下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现代化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景观设计专业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教学景观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这也就决定了实践教学模式在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以网络平台为切入点,从景观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针对实践性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进一步探讨了其在景观设计专业的实际运用。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 笔者立足于网络发展,从我国高校中景观设计专业中运用实践教学模式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我国市场的时代需求,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分析,针对性提出了几点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对策,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从我国现行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就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实施科学、必要的技术调整,通过实际、研究性设计课题的适当增加,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所需材料以及工艺流程等渗透到设计实践中,以充分体现景观设计专业中教学内容的运用性及实用性。 第二,在景观设计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教学内容出发,灵活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以进一步优化设计课程,立足于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发展需要,通过设计工作室、教学基地等的设立,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运用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推动景观设计专业中实践教学的有序展开,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效率的提高。 第三,根据高校科学研究中实践建设要求,以拓展、延伸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为目的,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促进设计专项研究室的建立,从而使理论知识充分融入到实践运用中。相较于设计工作室的设立,设计研究室层次更高,其主要任务在于在教育教学、专业设计及科学研究这三者结合基础上,所展开的综合性研究。 第四,以实践研究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为切入点,针对景观设计专业,创建一套实用性、可行性的网络化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延伸教学模式,不管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场所,就教学场所而言,可以通过实践场地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在大学期间,应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教学目标等进行明确规定,综合性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实践教学模式的运用 1.从课堂教学角度出发 针对景观设计专业,课堂教学这种单一化、简单化的授课模式较为传统和保守,既会使学生产生无聊、沉闷等不良情绪,还不利于教学效果、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调整教学方法十分有必要。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合理化、信息化教学方法及设计课题,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例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设计课程结束之后,通过实践项目这一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及研究,这种训练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化的纯理论讲授,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通过实践项目的研究过程,不但让学生对项目的商业性价值及实际客户需求进行了提前、充分地了解,还促使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形成了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2.从实践课程角度出发 一方面,创建设计工作室。在相应设备设施完善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实践项目研究中,在完成从实地勘测、方案设计以及具体施工等一系列过程,促进学生创造能力、运用能力的有效提高。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增加学校的经济收入,还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开设实习课程。对于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实习课程是一项较为关键、集中的实践学习部分,主要由业务实践及毕业实习等构成。其中业务实践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通过专业设计师的专门指导,针对学生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实习课程,基于实习课程,最后在针对性考核学生的实习成果及答辩,以充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综合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设计综合知识,还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实际运用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迅速发展,其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化,为了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高校景观设计专业应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应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创造能力为目的,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开设设计工作室及研究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项目研究,从而提高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效果、质量以及学生的实际适应能力。基于网络平台下的景观设计专业,在实施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但是笔者相信,通过学校、老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中,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必会得到有效改进和完善。 景观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系列课程改革思考 【摘 要】环境设计专业与景观设计专业在研究人类居住环境方面是两个相邻的学科,在实质内容上,环境设计与景观设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对环境设计专业与景观设计专业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与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思路,旨在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环境设计;景观设计;课程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专业设置都存在着重复、混乱的现象,2012年国家教育部对本科专业代码进行了重新制定,改变了这一现象,使得教学资源更加集中、整合,促进了国内教育体系的合理化发展,也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设计专业方面,环境设计与景观设计在研究人类居住环境方面是两个相邻的学科,这两个专业在工作对象上不仅存在着联系与区别,还有非常深厚的学科历史渊源。在近代教育中,学科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使得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明确。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将此作为依据与基础,对课程教学结构进行更深一步的细化,对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协调。 一、对课程教学机构进行细化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装饰与装潢、室内外装饰设计、环艺小品(场景雕塑)等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有时,对土地上的构筑物与塑造构筑物之间的空间艺术设计进行安排也是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这方面的尺度范围,可以是对小庭院进行设计,也可以是对某一区域进行规划,但在建筑方面的自然环境或者设计宏观方面的东西涉及到的还是比较少的。 根据相关的教育教学以及工作经验,一个环境设计师不能只会设计建筑内外的装饰,景观设计师也不能只会设计外部空间,其工作范围亟待扩大。因此,这就给教育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的地面环境都可以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服务对象,总体设计层面也都可以是景观设计专业服务的对象,因此教育体系覆盖的内容范围就必须扩大,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外美术史、琉璃艺术、陶艺雕塑、摄影艺术等课程是艺术类专业的优势,在学生捕捉艺术感上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二、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系列课程改革的思路 1.对人居环境进行设计 对人居环境进行设计要求学生要将整体的环境要素有意识地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考量,绝非对室外环境、建筑室内外装饰进行简单、孤立、单一的设计。与之相反的是,在设计建筑及其室内时,环艺专业的学生却能很好的掌握。所以对教学进行改革的一大重要内容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居环境设计的思路。 2.注重中国园林文化历史知识的教学 在实际项目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传统的园林设计文化精髓融入到教学之中,在设计具有可以代表本土文化园林的时候,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对其进行创作训练,从而对环境设计专业暴露出来的重视效果而忽视内涵的缺陷进行弥补。因此,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将本土历史文化融入到设计之中,并通过抽象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达到写实与写意并存的效果,可以与观众产生共鸣。 3.培养学生建筑空间的思维 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可以把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各种体现形式美的元素、装饰艺术的方法与技巧、建筑空间的理解与设计以及动静态五中感觉渗透到设计之中,使得包含景观建筑在内的整个环境下的园林艺术效果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园林景观课程的时候应该对环艺专业与建筑学专业中的室内设计教学思路进行借鉴,从而对学生的建筑空间思维能力进行强化,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也要更具有针对性,在学生的设计能力方面达到全面提升的目的。 4.对系统的课题进行设计 当前,许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计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城市规划原理与城市陆地系统规划等课程教学时环艺专业所缺少的,使得在规划规范与方法上学生没有足够的了解,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专业水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对课题进行设计的时候,有必要对环艺专业的学生增加这方面的知识点。 5.对系列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 环境设计专业与景观设计专业有许多课程是重复的,因此对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系列课程进行改革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专业课程的重复。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可以对环境设计的专业课程进行考量,对表现出来的针对性不足的课程予以删除。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设计专业与景观设计专业在研究人类居住环境方面是两个相邻的学科,这两个专业在工作对象上不仅存在着联系与区别,还有非常深厚的学科历史渊源。因此对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系列课程进行改革的时候要认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课程进行细化、整合与优化等,意在让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市场中走得更宽。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在艺术教育中前景分析 1在音乐活动中激发幼儿的自主性 活动前,教师与幼儿一起参观了“小舞台”的布置,幼儿惊叹不已,哇!好美呀!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跃跃欲试。这时,教师以主持人“毕福剑”的身份出现:欢迎步入小小舞台,你将为我们带来什么节目呢,幼儿兴奋不已,有的结伴准备,有的自己忙碌,有的请求教师帮助,所有的孩子都沉浸在参加活动的兴奋之中。化妆、换衣服、选节目、找搭档,忙碌不已,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达到极致,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幼儿在活动中能独立地、自主地选择活动方式,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来的活动中。幼儿在没有教师左右,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大胆地展示自己,体验到自主活动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自主参与活动的欲望。 1.1寓音乐活动于游戏之中,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幼儿自主性的培养离不开游戏活动,游戏因其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能激发幼儿内在的活动时机,使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过程,并与其他幼儿发生相互联系,所以能促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能恰当好处地把音乐融于游戏之中,不仅能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还能使孩子们在自主活动中很快地掌握音乐的技能和内容。如:在实施《舞动的小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而是用准备的拼图教具和幼儿一起玩拼板游戏“会变的小鸟”,幼儿在“小鸟飞”的音乐中,愉快拼出各种不同姿态的小鸟,幼儿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自主地进行活动,不自觉的感受了“小鸟舞动”的各种姿态,这时,教师和幼儿一起随歌起舞,幼儿在音乐声中会情不自禁地演绎自己所拼出的不同形态的小鸟,由于每个幼儿感受各异,所表现出来的舞蹈动作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幼儿这一自主表现环节非常丰富,每个幼儿的自主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幼儿在教师恰当的启迪下,非常容易地就掌握了“舞动的小鸟”的舞蹈基本技巧,同时还能进行自主创新,教师真正成为了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由此可见,音乐活动的游戏化不仅可以让教师教得轻松点,也增强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孩子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感觉自己成了活动的主人。 1.2音乐活动中留给幼儿自主思维和表现空间,是培养幼儿自主性的重要环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留给幼儿自主思维的空间,还要激励幼儿把想到的东西表现出来,使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更为持久,主动参与的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在音乐欣赏《蜗牛与黄鹂鸟》的活动中,在和幼儿一起分析了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后,教师没有把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固定在一个情节上,而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创编故事情节,表现音乐的内涵,孩子们各抒己见,教师不时给予肯定、赞赏,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意见供幼儿参与,欣赏活动的气氛异常热烈,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还能把他们创设的情节改编成歌词,幼儿在这样一种自主氛围中,欣赏水平提高了,对音乐的理解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最后,教师把音乐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告诉幼儿,并对照情节进一步分析了音乐的特点。幼儿的自主思维和积极参与、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活动把音乐欣赏活动推向了高潮。又如在打击乐教学中,教师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需要自主地选择乐器,根据自己的意愿打出各种节奏,教师帮助幼儿把所表现的节奏记下来,并让全班幼儿尝试合奏,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成果被采纳,兴致颇高,主动参与意识更强了,由此可见,孩子们在音乐活动中任何有创造意味的表现都是他们自主参与活动的结果,教师不仅要为幼儿留出适当的“自主”空间,还要为他们创造的一些自主活动的条件,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 2在美术活动中激发幼儿的自主性 2.1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权利美术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全面性和层次性的特点,能为幼儿进行自主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能力发展需要,提供表现同一主题的多种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如:在美术活动“有趣的汽车”中,教师准备的可供幼儿粘、画、手工制作等材料和工具,幼儿在选择表现方式的时候会“量体裁衣”。这种根据幼儿兴趣爱好、发展类型提供难易积极程度不同的材料,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进行自主活动的需要。 2.2美术活动中的“对话”活动使幼儿能获得自主发展“对话”即师幼、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它是美术活动的灵魂。当选择了同一活动材料进行活动的幼儿一般是有共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幼儿在与同伴的沟通中,学会共同生活、相互合作。在交往中幼儿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取自己所需的相关知识、经验。每一个孩子为了能够与同伴合作或是寻求同伴帮助,必须主动学习与同伴交流的技巧,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个性、情感、行为习惯、交往能力以及相互适应性都逐步得到培养锻炼、提高。同时,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面对全体幼儿进行倾泻知识的人,而成为幼儿活动中的合作者、支持者,教师和幼儿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需求,并适时提供帮助,这种美术活动中的对话方式,促进了幼儿独立、自主的发展。 2.3引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主探索和创新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最初的创造意识,是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为此,提供给幼儿可持续探索的环境和材料以及进行个别辅导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初步的创新是在操作实物的活动中萌芽的,也是在不断操作实物的活动中发展的。持续的操作活动是幼儿初步创造活动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美术活动可为幼儿自主探索和创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如:在进行“美丽的房子”这个活动时,教师与幼儿及其家长一起首先对房子的种类、样式、结构、风格等通过上网查阅、看“VCD”、图片等已有了一个很全面的了解。然后,再让幼儿利用丰富的操作材料;废旧纸盒、易拉罐、烟盒、矿泉水瓶等让幼儿搭建自己最喜爱的房子,并记录下来。幼儿兴趣盎然,在自主性的操作活动中,大胆地进行探索与创新,所画的内容丰富,形态各异,活动效果出乎想象。可见让幼儿能自主地进行活动,就是给予了幼儿探索创新的机会,就会激活他们潜在的“生命潜力”。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动接受学习,而是一种自主的、积极的、愉快地体验。 作者:杨庶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幼儿园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研究 但在培养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现实中,具有专业学科出身背景的音乐教师却更多关注的是学生音唱的准确性、音拍节奏的到位性;临摹范画、模仿制作手工是否精巧完美、像不像成为了美术教师评价作品的标准;“修长的身体线条,精湛的技术技巧,综合的舞蹈表现力”这是舞蹈教师的教学计划中所设定的几个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这种艺术教育培养出来的准幼师或许在艺术技法方面得到了提高,但却以幼儿教师审美体验的丧失为代价。“审美体验包含了人对生活、对艺术的各种感官,包含了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包含了人对艺术的通感,所以它不是靠单纯的技法训练所能获得的”。现今教师将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价值重点,放在了对艺术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上,而不注重审美体验的培养,就是抛弃了内在的艺术情感与人文性,忽略幼儿教师的实际感受与各种经验。很难想象没有审美体验的幼儿教师能教出具有创造能力和艺术想象的幼儿。这种技艺化为主的幼儿教师艺术技能价值目标给幼儿教师太多的框框和限制,也必将导致幼儿教师成为缺乏个性、程序化的幼儿教师。 一、从学习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学习。有效的幼儿教师艺术教育不是日常层面的上课或教学,而是以激发幼儿教师学习愿望、促进学习能力、唤醒学习潜能为目标的并对其艺术实践、反思、变革能力的有效培养。当强调平面或立体的形象用点、线、面三要素进行概括;视觉形象用线条、固定的形式的搭配进行表达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时,完全忽略“师法自然、气韵生动、立意中得心源”,如此“简单”的美,如此有程式规律的审美,使人不得不相信只要跟从一定的方法规则,美的真谛就可以被洞悉、被体悟。因而对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要求不再是通过色彩、线条等反映幼儿教师自身的情感和感想,不再是让幼儿教师通过内省感悟美的意义及价值后的艺术体验,而是一味地灌输单一技能技巧、使其传承一脉香火。这就造成艺术教育对幼儿教师来讲,不再是艺术观、语言形式和视觉思维方式的形成方式,而只是一个机体反应的习性。例如,简笔画中的鱼就是那几种固定形态的鱼,而熊也就永远是憨态可掬的咧嘴大笑的熊。其实,每个幼儿教师都是以一种个体的方式积累学习经验、实践学习方法,吸收价值观、形成习惯和进行批判反思,都有其自身生活实践印记下形成的特有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有效的艺术教育学习可以使幼儿教师在对艺术经验和自身理解的方式基础上加以个性化的塑造。若一名幼儿教师的画法、唱法、跳法固定成一种模式,其动作技能的反应也会成为习惯,一提笔、一运气都与之前的套路相同、方式一致,一旦想进行个性化的改变就需花掉一定或相当长的时间、精力。但若此单一方法再传授于幼儿时,艺术教育对幼儿来讲就不是培养具有批判意识、创造能力主体的有效途径,而是使其进行归顺和驯服的过程。 二、从幼儿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对于幼儿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艺术教育,我们往往总是认为这是幼儿教师成长的必需。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在学校里往往被以高傲的术语谈论,而很多人完全无视它在幼儿的现实世界是如何被呈现的。这与对幼儿的生活知识缺乏关注是紧密联系的。在幼儿的地方艺术意味着什么?怎样通过艺术表达可能对于他人的痛苦艰辛或是快乐愉悦?这些问题的答案超出了培养幼儿教师技能,却是特别需要幼儿教师去探索的过程。实质上,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完善与自我成长,它是促进幼儿艺术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教师职业存在的价值与依据。然而,在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教学场域中,示范、讲解、反复纠正、先学谱后唱词,均是艺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成为了幼儿教师今后教授幼儿的方法。幼儿教师艺术教育被局限于教幼儿唱唱、画画、跳跳,至于艺术的历史、评论、哲学、民族文化等内容几乎都被剔除在幼儿教师的艺术学习之外,教育内容设置的表浅与窄化,必将剥夺幼儿教师多维度学习艺术的机会。例如,民族文化内容的空缺,导致部分幼儿教师跳了无数的民族舞蹈后却不知为什么蒙古族会有耸肩,壮族会有凤凰掌、蚂拐舞等基本的艺术问题。不接触人类历史上优秀艺术作品的幼儿教师,是难以教幼儿感受艺术作品中丰富的人类思想感情的,也难以教幼儿学习和欣赏名师的优美形式及娴熟技巧。又如,在幼儿的手工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通常是先临摹后点评,然而一幅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仅有造型、图案的有机组合所呈现出的特殊结构,还有作者蕴涵其中的独特意境。肢解地学习各部分结构不但造成幼儿对艺术作品整体感觉的把握,而且孤立部分也难以体现其原有的艺术价值。这种照搬科学教育、忽略艺术独特性的方式是用“肢解艺术的方式进行教学,把知识技能从它赖以生存的艺术情境中剥离出来,把艺术从它产生的各种文化环境中分离出来……这种脱离艺术整体情境所获得的技法上的掌握也只能是暂时的和肤浅的”。幼儿教师艺术教育对于幼儿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幼儿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各种原理、方法促进幼儿的艺术学习而获得自我成长与完善,而且指向了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方向。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幼儿教师的帮助,使幼儿自己建造或构建他们的艺术世界,让他们通过自己与人、事、物及观念的直接经验进行探索,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在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中如果不倾听幼儿真实的声音,不考虑幼儿的逻辑特性与学习需求,不管怎样的艺术教育,都不能使幼儿真正地受益。 三、从综合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作为幼儿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幼儿教师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因而现行的幼儿教师艺术教育都开设有专们肩负着“涵养美感、陶冶心身、养成人格”之重任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科目。然而,艺术自身的特点及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表明:“要想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得实验的成功,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学科观念和教学方式,拆除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屏障,站在课程的高度,以音乐、美术等艺术性较强的学科为龙头,将各学科中与艺术有关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的特点”,让幼儿教师在综合艺术中学习艺术。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综合性体现在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设计等各个层面,绝不是艺术教育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量的简单叠加。它蕴涵的愉悦性、人文性、游戏性是分科艺术教学所不可比拟的。如《寻找七星瓢虫》是从美工角度切入,用创意手工的方式将小动物的形态特征展现出来。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幼儿教师可用低沉、悲哀的音乐表现树妈妈被虫咬的痛苦与无奈;用绘画将生动可爱的瓢虫宝宝“真实”展现,以便幼儿目测与点数瓢虫宝宝背上的斑点;用欢乐明快的舞蹈表现树妈妈身上的蚜虫被七星瓢虫全部吃掉后开心愉悦的情景。又如,有的幼儿教师面对幼儿的乱写乱画表现得“惊慌失措”,他们会对幼儿的画进行更正、指责和劝导,甚至会亲自示范什么是“正确”的画。因为单纯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没有时间和机会倾听幼儿内心的声音。但在综合化的艺术实践教学中,艺术教育已与幼儿园其他领域的学习融为一体,我们不仅容许幼儿自由发展艺术,而且关注其艺术作品背后所呈现的与幼儿身心发展紧密相关的健康、生命力、强健、柔软、快乐、生动等意义。因而,在综合化的幼儿教师艺术实践教学中,美术、戏剧、音乐、舞蹈、媒体艺术之间的有意识强化及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之间的融合,通过主题式或网络式或综合式或单元式的艺术活动设计,将艺术过程中的感知欣赏、体验创新、反思积累各环节与幼儿教师的其他能力沟通,使幼儿教师人文素养得以提高的同时发展其艺术能力。 作者:赵海燕 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园艺术教育状况及措施 作者:蔡兆梅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一、甘肃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现状 近年来,甘肃省幼儿园艺术教育在大城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甘肃省保育院为代表的幼儿园在幼儿艺术教育方面为地方幼儿园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树立了榜样。但是,甘肃省地处西北边陲,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就整体而言学前教育比较滞后,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发展就更加滞后,尤其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幼儿园办学条件很差,幼儿入园率极低,幼儿园艺术教育举步维艰。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学前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而甘肃省幼儿园艺术教育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幼儿园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形式令人堪忧。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儿园艺术教育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从幼儿园教师的年龄、学历层次,对艺术知识的了解程度切入,分析探究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并提出改善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措施和实施策略。甘南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南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全国3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西藏之外的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东连秦陇,西接雪域,南邻天府,北与宁夏接壤。历史上是中原地区通往青、藏及川北的交通要道。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甘南州在内地与藏区之间起着承接过渡的作用,是“藏族现代化的跳板”[2]。甘南州成立于1953年,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现辖7县1市。全州有藏、汉、回、蒙、土、撒拉、保安、东乡等24个民族,总人口68.01万人,其中藏族36.7万人,占总人口的54%。这里高寒缺氧,境内海拔多在3 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4℃,其中夏季平均气温8-14℃[3]。 甘南州共9所公办幼儿园,分别为夏河拉卜楞幼儿园、玛曲县中心幼儿园、碌曲县中心幼儿园、卓尼县幼儿园、迭部县幼儿园、临潭县幼儿园、舟曲县幼儿园、甘南州中心幼儿园和甘南州军分区八一幼儿园。在编在岗专任教师或带班教师(不包括保育员和勤杂人员)共116名,其中:艺术类教师8名,仅占教师总数的7%。调查数据显示:1.民族地区幼儿园师资构成还是以汉族居多,少数民族师资特征不明显。如在甘南州9所公办幼儿园中,幼儿教师主要由汉族、藏族等民族构成,其中汉族占51%,藏族占41%,其他少数民族教师所占比例均不足10%。2.懂汉语和本民族语言的双语教师人数较少。如在甘南州9所公办幼儿园116名教师中,懂双语的教师仅25人,占教师总数的22%。3.幼儿园艺术教师奇缺。例如在甘南州9所公办幼儿园中对艺术类知识(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手工)非常了解的幼儿教师只有14人仅占12%,60%的教师对艺术类知识很不了解。调查中有81%的教师认为,幼儿教师最基本的专业素质应该是掌握一门艺术类知识,但是由于条件所限民族地区幼儿园缺少的正是这方面的幼儿艺术教师。 二、甘肃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我省是典型的多民族居住地区,随着各民族频繁的交流和融合,民族艺术的单一性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多样化本应是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强项,但交通的不便和经济基础欠发达,造成了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1.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体制不规范。在我国学前教育也是基础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政府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政策,政府的保障机制与幼儿教育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学前教育既然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办好幼儿教育应该也是政府的职责之一。据调查了解: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大都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的保障体系。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学前教育没有专项投入,对学前艺术教育的投入几乎没有,只能做到保障教师的工资和适当改善硬件这两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忙于“普九”,把主要的时间、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义务教育,对学前教育做得不够,广大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学前艺术教育没有得到重视,政府主管部门对学前艺术教育没有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与经费上的支持。 2.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师资匮乏、人才难留。我省少数民族居住地一般为山大沟深、地形复杂、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偏远山区,交通的不便和艰苦的居住环境,使幼儿园艺术教师难以引进或留住。如甘南州9所公办幼儿园116名教师中,学前和中师艺术专业毕业教师只有8人,仅占教师总数的6.9%。 3.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1]。根据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儿园在艺术教育活动过程的调查(《甘南州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状况的调研》),甘南州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观摩活动为主[5]。观摩活动具有能够结合本地幼儿园实际的特点,同时便于实践操作,但观摩在一定程度上毕竟只是一种简单的临摹,对提高幼儿艺术素质、开发幼儿音乐潜能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是十分明显。 4.幼儿园艺术教育设施简陋、场地奇缺。调查发现,幼儿园艺术教育基础设施简陋、缺乏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场地在民族地区幼儿园已成普遍现象,甘南州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只有5.5平米,远小于13平米的国家最低标准,有些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仅有2.3平米,普遍缺乏室外活动场所和活动设备,园舍的空间结构、防震、采光和通风条件也不符合要求。9所公办幼儿园中只有一所幼儿园有专门的音乐房、舞蹈室和多功能活动室。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帮助每个幼儿建造一个美好精神家园、和谐的精神境界,让幼儿在获得精神满足和审美愉悦的同时促进其完整的人格形成,因此,只有完备的艺术教育设施,才是提升幼儿的审美敏感性和审美情趣的前提。 5.幼儿园艺术教育质量不高,缺乏民族特色。首先,幼儿园艺术教育小学化倾向明显。大部分幼儿园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一架脚踏琴、一本教科书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课堂上是简单的你问我答,我教你唱,教育方法大都是传统的灌输式,忽略了音乐艺术对幼儿审美情趣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能力相对较弱。幼儿园的环境也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对幼儿审美情趣的教育任务。而民族地区大部分幼儿园只是把环境创设当成了幼儿园简单的区别小学的一个标志,在墙上画一些画、贴一些图片、写一些彩色的字,从此就不会更换,没有将幼儿园的环境与幼儿艺术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将环境利用起来。最后,幼儿园艺术教育缺乏民族性。少数民族地区本身具有文化优势,有丰富的本民族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可是幼儿园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很少涉及到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和特色,对于乡土知识以及乡土的材料的利用性较低。#p#分页标题#e# 三、改善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措施和实施策略 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10条意见,要求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其中第三条意见强调要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6]。因此,民族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要以此为契机,加快幼儿园艺术教育教师建设步伐,尽快建设一支业务精良、作风过硬、安心从事幼儿艺术教育的教师队伍。 1.建立学前艺术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建立学前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逐年加大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列入各级财政的年度预算,保证公办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正常运转及教职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要从地方财政自筹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支持学前艺术教育。学前艺术教育的经费要随事业发展和教育经费的增长而逐步增长,做到专款专用,任何部门不得沉淀、截留和挪用。 2.结合本地民族特色的实际,确定合理的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大幅提高该区幼儿教师,尤其是幼儿艺术教师的福利待遇,着力解决当前高素质幼儿艺术教师“招不来、留不住”的难题。 3.教育主管部门要信任幼儿园的管理能力,放手让幼儿园管理者到有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招聘具备条件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针对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初始学历低、专业不对口、艺术素养质差的特点,制定措施,安排教师到相关大专院校培训或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及艺术理论知识,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水平。 4.因地制宜,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的方式,大力培养本地区热爱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年轻人。本地区热爱幼儿艺术教育事业的年青人熟悉当地自然条件、熟知当地学前教育现状,渴求学前艺术教育理论知识,毕业后回到家乡能安心从事学前教育事业。 5.鼓励幼儿园积极开展对外交流研讨。聘请幼儿园艺术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讲学,开展不同层次的研讨交流活动,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幼儿艺术教育应以引进和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为出发点,以深化师资管理制度改革为动力,坚持优化结构、强化激励、提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方针,尽早建立起一支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的幼儿艺术师资队伍。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发展艺术教育论文 一、幼儿艺术教育现状 (一)重知识技能,忽视幼儿潜能开发 幼儿艺术教育的实质是借助艺术手法的表现形式,实现精神世界自由发展,让幼儿的创造潜能走向现实,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习惯了“教师教,幼儿学”的教学模式,习惯了惯有的规范标准,导致画画教学成为了临摹练习的课堂,音乐活动演变成了重复的发音训练,舞蹈教学则整天压腿、劈叉,成了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在幼儿教师权威至上的引导下,幼儿逐渐丧失了自己探索、感知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只能被动的记忆和训练老师分派的各种任务,整个艺术教学成为了固定的套路,机械、规范、模仿,成为了幼儿艺术教育的主题。幼儿的灵性和创造性渐渐消失。 (二)重艺术教育结果,轻视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贯穿幼儿艺术教育的始终,它对人格的培养、境界的提升以及生活质量的打造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这个漫长的培养过程中,许多幼儿教师日常教学中,轻视日积月累的积淀,而是改为片面的追求艺术教育结果,把主要精力放在幼儿学了哪些歌曲?绘画线条是否横平竖直?舞蹈步伐是否优美等,为了突出自己的教学效果,一些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汇演比赛中,不惜搞突击战术,让幼儿在翻来覆去的训练同一个舞蹈,幼儿在舞台上机械地唱着、跳着,脸上挂着成人设计的“笑容”,虽然比赛后幼儿得了一些奖赏,但这种作法完全与艺术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幼儿从中体会到的不是美感的享受,而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厌倦,造成了艺术技能训练和艺术情感的培养之间彼此冲突。 二、幼儿艺术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幼儿艺术教育存在功利化 幼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导致了艺术教育的功利心太浓,从而扭曲了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取向,为了迎合家长或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他们往往将自然愉悦、温馨情感和非功利化的审美活动异化,用漂亮的艺术外衣将幼儿进行包装,甚至借此进行大赚钱财的商业行为,至于幼儿的艺术引导、艺术教育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各种功利化的目的,掩盖了艺术教育的正确原则。 (二)幼儿教师艺术教育观念落后 有些幼儿教师固守着陈旧的艺术教育观念,不能正确地引导幼儿艺术的审美教育观,也缺乏主动发展幼儿个性的积极性,部分教师看来,幼儿艺术教育只是简单的学几首歌,画几张画,跳几个民族舞等,至于艺术教育能环节生存压力、增强对美的发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发展等作用,教师往往认识不到,结果耽误了幼儿的艺术发展之路。 三、幼儿艺术教育发展思路 (一)正视幼儿发展,赏识幼儿创造 幼儿天生就有艺术天赋,比如听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拿着画笔画出正在做饭的妈妈。可以说,他们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艺术活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需要能保持一颗完整的童心,去赏识幼儿的行为,理解幼儿的表现方式,鼓励幼儿用手中的画笔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分享他们自由发挥、自由创造时地快乐,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走出艺术教育的困惑,以正视幼儿个体发展为基础,引领幼儿走上真正的艺术之路。 (二)明确个体差异,给与适当的引导 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幼儿,让他们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对于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开发他们的潜能,避免单纯重视知识技能或艺术教育的结果,而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摒弃那种不分有无艺术天赋,而强迫所有幼儿都要接受同一项艺术技能的训练的盲目做法,激发幼儿从艺术教育中,主动感受美、表现美的情感发展,丰富幼儿的审美情趣,让他们真正体会艺术教育的真实魅力。 (三)培养艺术感知,创设审美空间 “人须具备音乐的耳朵,艺术的眼睛”。马克思这句名言充分说明了艺术感知力的重要性,审美感知力是艺术欣赏、艺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需要在生活实践的土壤中慢慢积淀培养。因此,幼儿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平等,自由愉快的精神环境,大胆发挥幼儿的个性,引导幼儿参与三位空间环境的创设,有意识地提升幼儿视觉感知能力,另外要加强不同风格的中外名曲、不同内容的童话故事播放,刺激幼儿的听力感知能力,只有将幼儿长期置身于这种艺术气氛浓厚的空间,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才会水涨船高,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行动上,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敢于尝试,努力创新的意识,也可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感受大自然和真实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亲眼看、亲耳听、亲自说的活动中,有效发展审美感知能力,体验社会实践能力。 四、小结 总之,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幼教工作者应该摒弃传统落后的艺术教育模式,坚持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幼儿融入生活,感受艺术教育的魅力,同时还要注意借鉴现代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使幼儿教育呈现多元化的教育功能,实现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形成健全人格的美育功能。 作者:赵丽芳单位:辽宁省喀左县幼儿园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园民间艺术教育的实践 一、精选教材,建构课程 首先以新的教育理念对这些教材和已有研究成果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价值分析和筛选。二是以民俗、节日活动为线索,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将节日来历故事、民俗娱乐活动等引入教育教学,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三是通过对民间艺术用品商店、南通民间艺术馆等的实地调查、参观,开发了一系列民间工艺、社会文化的教学内容,如“蓝印花布”“音响风筝”和美丽的“刺绣”等。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构本园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民间美术类,像剪纸、扎染、刺绣、编织、花灯等;民间音乐类,像海门山歌、民间歌谣及音乐游戏、民间乐器等;民间文学类,像海门童谣、民间故事等。 二、大胆探索,形式多样 1.设置民间艺术特色的区域活动。 手工坊、编织坊、剪纸坊、扎染坊、泥塑坊等系列区域,为幼儿提供了活动和表现艺术才能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在与材料的积极互动中,用不同的方式演绎了自己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与认识,表达了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感受。 (1)手工创意坊:刺绣、扎花灯、扎风筝、纳鞋垫、扎扫帚、压帘子等。陶行知先生曾说“: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幼儿园请来扎花灯艺人,扎扫帚、压帘子的师傅,问这些老艺人学习扎、剪、编等各种技能。一只只生动形象的花灯、一把把淳朴的扫帚、一卷卷精美的帘子、一双双喜人的鞋垫作品现身了。 (2)编织坊:编织蛋袋、渔网、草鞋、芭蕉扇、麦秸粘贴、稻草创意造型等。在欣赏具有农家特色画面的基础上,让幼儿用麦秸等自然物进行粘贴,如挑谷子、插秧,农家小屋;用剪、折、捆、扎等多种技能编织出造型各异的小动物,在实践中发现和感受民族游戏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真正验证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句话———“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3)有趣的陶艺坊:漂亮的小茶壶、简洁的笔筒、瓶子、瓦片画等。用颜料在瓶子上作画,用鲜艳的色彩在瓦片上装饰,更是孩子们百玩不厌的创意游戏。孩子们在尽情“玩耍”中领悟了传统艺术的魅力。 (4)剪纸坊:剪窗花、剪雪花、剪小动物等。剪纸是一种实用性强、表现力丰富、流行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各种剪法:镂空法、二方连续法、重叠累加法等。利用这种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流行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变得“心灵手巧”。 2.专门性教育活动与渗透性教育活动相结合。 专门的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组织的集体的全班或小组的学习活动,是幼儿园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幼儿园以主题教学和区域活动相结合,园内教学和园外实践相结合,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相结合,幼儿园活动和亲子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环境资源,注重发挥环境对幼儿情感和认知上的熏陶作用,将民间艺术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晨间接待时,播放朗朗上口的民间童谣,写春联,剪窗花,猜灯谜;自由活动时间,在活动区开展民间艺术创造活动,如民间服饰秀、种子粘贴、编织渔网、纳鞋垫、挑花棒等;餐后散步时,带幼儿欣赏园内壁画和民间艺术手工作品;午睡起床时,讲述民间故事;离园活动时,欣赏民间音乐、海门山歌等。 作者:张红梅单位:海门市实验幼儿园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民间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可以使孩子们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主义教育的熏陶,比如通过欣赏皮影戏,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还可以让他们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通过欣赏地方民歌,可以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传统的礼仪习俗,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精神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儿童在能够满足自身生理及安全需求后,他们就会转而希望获得归属感,希望能够融入到团队中去,并且能和团队中的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因此,在幼儿艺术教育中融入民间艺术资源,可以逐渐培养起孩子们的民族归属感,对儿童进行民间艺术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就会把这种民族精神不断地内化于儿童的血液中,这恰恰满足了他们渴望归属的需求。在艺术教育中,幼儿教育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游戏和情景表演,通过这些方式,幼儿就能很自然地与他人建立起伙伴关系,并逐渐养成谦让、合作、遵规守纪等良好的社会行为。 民间艺术资源应用于幼儿艺术教育的策略 虽然我国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还存在诸如从事民间艺术资源运用的教师自身民间艺术素养缺乏,缺乏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学选取的内容较为狭窄贫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不能与其他领域的活动有机融合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措施,以促进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更有效的应用。 (一)加强师资培训幼儿教师不单是挖掘民间艺术资源的践行者,还需要从浩瀚的艺术海洋中选择恰当的内容来进行幼儿艺术教育,并最终实施这一活动,所以,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民间艺术素养,这也是幼儿艺术教育中应用民间艺术能否达致高效的关键所在。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是提高幼儿教师民间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其专业培训包括两个方面:园外培训与园本培训。园外培训,应组织教师立足本土,深入调研,参加民间艺术专家讲座和教育交流活动,使其能对本土民间艺术有充分的了解,以提高其认知水平,拓展其视野。园本培训,可聘请专家来园指导,然后组织本园的幼儿教师参加民间艺术创作观摩,也可以组织科研活动等,以提高全体幼儿教师的艺术素质。通过这种专业化的培训,幼儿教师的民间艺术修养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也就可以提高他们运用民间艺术资源的能力。 (二)科学选取民间艺术素材努力挖掘民间艺术资源,是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有效应用民间艺术的基础,可是并非所有的民间艺术都适合幼儿艺术教育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对民间艺术有所择取,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需要等进行必要的加工,使之符合幼儿的审美观和兴趣爱好。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尽可能地贴近幼儿的生活,健康积极向上,应既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价值,还能够陶冶幼儿的情操。 (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对幼儿多角度地感受民间艺术是十分不利的,这样他们就很难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民间艺术,所以,丰富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之一。丰富幼儿本土民间艺术教育主题性活动。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指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围绕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而组织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这种活动可以突破学科的界限,以固定的主题,把所有的学习内容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并展开活动。这一活动首先考虑的就是幼儿的爱好需求,活动要紧密地与生活中各种新鲜的内容结合起来,目的是让幼儿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主动地进行探索与学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体验。在组织主题式活动时,选择的内容和方法都必须以预定的主题为中心,活动的每一个部分都要为主题服务,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把民间艺术应用于幼儿艺术教育中时,民间艺术就是基础,因此,可以把有关联的同一个类型或者内容的民间艺术划分为若干主题来组织活动。每一个类型就是一个主题,在教学中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活动。主题活动还可以划分为周主题和月主题,教师可以按照具体情况来建立活动网络。随着活动的进行,这个主题网络就像一棵成长中的树一样,会越来越茂盛。当然,随着主题活动的越来越丰富,这个主题也要不断地进行修正,这样活动才会越来越深入,学生从中得到的关于民间艺术的体验也才会越来越丰富。陶冶渗透式活动。陶冶渗透式活动指的是,在除了幼儿园专门设置的教学活动之余的其他活动中渗透民间艺术。也就是说,除了正常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外,还要在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民间艺术,比如幼儿生活学习的环境、平常的游戏乃至吃饭、睡觉等等。具体而言,陶冶渗透式活动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在幼儿园的物质文化环境中渗透民间艺术。幼儿园的物质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室内活动场所,室外活动场所,活动需要的设备以及材料,室内外布置等,这些物质文化环境能够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通过幼儿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渗透民间艺术,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在幼儿园的公共场所渗透民间艺术,如室外活动场所、墙面、走廊、宣传窗等;在幼儿园的班级物质文化环境中渗透民间艺术,如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墙报,有艺术特色的班级活动角等。另外,教师还可以设定一个特定的民间艺术主题,发动幼儿共同营造班级文化,这样不但可以引起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浓厚兴趣,还可以促使幼儿积极地去了解民间艺术。第二,在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渗透民间艺术。可以在幼儿每天的生活中渗透民间艺术,比如说在幼儿入园的时间段内播放民间童谣,让幼儿欣赏民间音乐,如《吉祥三宝》、《茉莉花》等;在做早操的时间段内播放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欢快活泼的舞蹈音乐,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增强幼儿的节奏感;在就餐之前播放一些民间故事或者儿歌,不但可以增加幼儿对民间文学的了解,还能逐渐改善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第三,在幼儿游戏中渗透民间艺术。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现代幼儿教育中,游戏是幼儿最有兴致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教育常用的教学方式。通过游戏,不但能够使幼儿愉悦心情,同时还能丰富幼儿的情感,并对幼儿进行教育,所以,幼儿教师一定要重视游戏的功能,并在幼儿游戏中渗透民间艺术的因素。在幼儿游戏中渗透民间艺术,不但能够让幼儿在轻松的游戏中获得民间艺术知识,体验民间艺术的丰富内容,还可以借助民间艺术增加幼儿游戏的内容,比如,可以组织小朋友参与当地的特色游戏活动,诸如摔跤、当地舞蹈、戏曲等,从而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民间艺术的影响。 幼儿教育机构运用民间艺术的建议 (一)构建适合当地需求的教学体系幼儿教育机构应根据国家《纲要》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整合当地的艺术资源,构建有特色的,适合幼儿发展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实际,整合当地民间艺术资源。要对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调研,努力争取当地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支持,组建一支民间艺术展演的队伍,并充分利用当地文化站等文化物质资源,建立可供幼儿展演的艺术基地。与此同时,还应尽量争取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支持,使其对幼儿教育机构的艺术教育采取支持态度,比如可以在表演期间邀请家长前来观看,这既能使幼儿的艺术成长得到家长的支持,同时也间接弘扬了民间艺术在当地的影响力。构建适合幼儿发展的民间艺术教育课程。第一,构建课程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3]教育目标不仅要包括艺术趣味、审美、创造等技能目标,还要包涵道德、知识个性等发展目标。第二,构建适应的内容体系。在结合当地民间艺术资源和幼儿身心素质发展的基础上,应设定一定的课程内容,以涵盖民间文学、美术、音乐、游戏以及民俗节假日等,使幼儿的民间艺术教育课程既切合当地和本教育机构的实际,又能贴近幼儿的生活,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蒙古族的幼儿教育机构,可以组织小朋友参加每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的民间节日的气氛,并在参加之后,结合课程内容,加深幼儿对此的理解。第三,构建民间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体系。不同的幼儿教育结构应该结合自身机构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活动内容,包括活动可行性的评估、内容、目标(系列、单个目标)、资源信息的收集、活动的具体设计、具体的组织步骤等。 (二)加强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具体而言,就是园本课程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幼儿机构可以采取与幼儿教育专家合作的方式,共同制定一份园本课程开发计划,及时对教师进行指导。首先就是动员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因地制宜地从事教学研究。可以对教师先进行一定的培训,比如思想认识、本地民间艺术知识、科学科研的方法等等,使他们对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主动参与到园本课程的开发中来,并主动参与本土民间艺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其次就是开展实践活动,建立家庭、社会、幼儿园之间的合作关系,邀请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参与课程研究过程,比如可建立多方合作监督机制,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民间艺术演出和表演,邀请当地民间艺人来学校表演讲解等等;再次,建立对外合作机制,和其他本地以及外地优秀的幼儿教育机构联合建立资源数据库,循环共享幼儿艺术教育成果,可以采取定期和本地幼儿园进行合作交流的方式,比如共同汇报演出等。民间艺术博大精深,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宝藏。面对当前素质教育日益高涨的呼声以及传统文化复兴的趋势,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提升自己的民间艺术素养,变革创新教学方法,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邹荣华单位:衢州学院艺术系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艺术教育问题讨论 一、幼儿艺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儿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越来越受到社会、家庭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而幼教改革是这一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6月7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推出不仅是我国幼教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给当前幼儿艺术教育指明了科学的发展方向[1]。《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精神是向传统的艺术教育挑战,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并要求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新型的、科学型的艺术教育[2]。 《纲要》实施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幼儿艺术教育已成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其社会地位也不断上升。然而,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孩子们真的从幼儿园艺术活动和所参加的艺术兴趣班中感受到了艺术之美?据调查,儿童艺术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诸如,儿童艺术教育非艺术化、专业化、成人化、时装化、尖子化和庸俗化等[3]。 随着《纲要》的颁布与落实,我们应对照《纲要》精神反思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的种种弊端,寻求更合理、更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艺术教育途径,让孩子真正从艺术活动中受益。 二、《纲要》艺术领域的主要精神解读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则要求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如下: (一)以培养幼儿审美愉悦为艺术教育目标 人类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是通过艺术最集中、最典型、最强烈地表现出来[4]。《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审美愉悦,目标层次依次为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 感受美:艺术能启迪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感受是美感的基础,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幼儿的美感多处于直观感受水平,具有形象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应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特点相应适。他们喜欢贴近自己生活、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生动活泼的艺术品。 发现美:通过艺术活动帮助幼儿发现美。美是艺术的特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一种喜好美好事物的欲望。大千世界处处皆美,当我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面对社会中真、善、美的事物,面对优美的艺术作品,一种愉悦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美感。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多半依赖于客观事物本身的鲜明特征,缺乏自觉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通过探索和学习自觉发现美的能力。如发现春天之美、发现蚂蚁搬家之趣味、发现一叶知秋之神奇等。创造性的表现美:通过艺术活动表现心灵美、自然美,创造美的形象。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图画、咏唱、各种形体表演都充溢着童真之美。他们不拘一格的绘画、自编的歌词、兴高采烈的手舞足蹈都是富有个性的新创意。这些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需要教师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更需要引导他们不断的创新[5]。 总之,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萌发美的情感,并使幼儿的美感和认识得到深化和发展,能使幼儿通过艺术活动具体感知和认识美的形态,并通过艺术活动具有初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思想品质和性格,陶冶幼儿的情操,激发幼儿积极向上和善良美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为幼儿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贴近幼儿生活走进自然为艺术教育内容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幼儿艺术教育是自然的艺术教育,《纲要》中多处指出,教师要引导孩子去接触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人、事、物。 孩子的感知来源于生活,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源于生活。艺术教育活动把日常生活和幼儿真实的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通过日常生活和艺术的连接,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在不断提高艺术能力的情况下反过来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6]。 自然是艺术的源泉。儿童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幼儿的心灵很少受世俗的熏染,他们更容易与大自然的生灵沟通融合,充分感受大自然中一切鲜活的生命。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色彩的鲜明;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如树林的里小鸟鸣叫声,小河边哗哗的流水声.大自然的声音就这样不知不觉在幼儿心中回响,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感受自然的节奏、韵律[7]。因此,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发现美。 (三)以幼儿喜欢的方式作为艺术教育组织方式 《纲要》的要求中指出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乐趣。”“幼儿的创作过程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幼儿在喜欢参加艺术活动的前提下能够大胆且不受拘束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需要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具有宽容性,能够接纳各种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发挥所能的均等机会,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接纳不同水平,不要横向比较,对所有儿童都提供一视同仁的爱心,不歧视,也不限制,让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有自由表达机会的情景中进行艺术活动。 (四)以促进幼儿发展的评价为艺术教育评价目的 《纲要》明确指出评价是“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此我们能看到一个根本的变化,即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幼儿艺术教育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教育而评价,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诊断和改进教育,促进教育活动参与者(包括教师、幼儿、家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8]。也就是说,幼儿园评价绝非用于筛选、排队,更不是用于给幼儿贴标签,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给他们的成长蒙上阴影。幼儿艺术教育评价要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幼儿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幼儿的知识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的发展;幼儿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幼儿目前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分析过去,预期未来,注重发现和挖掘幼儿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幼儿发展中的需要。 三、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 教育改革,观念先行。很大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家长的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属于“学艺术就是要成名成家”“学艺术就是要让孩子画出最好看的画,唱出最好听的歌”“让孩子现在多学一点以后就会轻松一些”之类。其实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应以幼儿为本,强调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幼儿自身的影响作用以及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其功能并非单纯的技能训练和表演。这是都是教育者必须深入领会并在实施中深入贯彻的基本理念。如果不能树立这种新观念就谈不上真正的改革。 “别的孩子都上了艺术班,我的孩子也要上,不能落后于别人。”“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多学一点技能性的东西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这些家长或者由于盲目跟风,或者望子成龙心切,或者出于现实的压力而让孩子选择了艺术学习,然而这些错误的观念将导致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孩子在艺术学习中的审美情感和体验的获得。“我现在已经有4家连锁幼儿园了,我的目标是把幼儿园办成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的连锁管理的企业,这样的规范管理,赢利肯定没问题。”“我不管教师通过什么途径(来开展艺术活动),只要教师排的节目在能在汇报演出上得奖。”这是一个规模较大的连锁幼儿园的董事长在谈到办园理念及对艺术教育活动的看法时提到的。 通过以上几例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人们在幼儿艺术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滞后于《纲要》中艺术教育新观念。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围的幼儿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些老板、投资者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成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途径。更有甚者,一家省级示范幼儿园竟然引进了国外企业管理体系ISO90001国际质量认证,且引以为荣,老师的一切行为被高科技摄像头监控。我们的幼儿园成了企业流水线管理的工厂,幼儿在这样的工厂中就成了流水线中生产出来的产品。 (二)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确立与实现存在的问题 教育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构成教育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它决定着教学发展的方向[9]。在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教育目标在确立与实现时存在缺失审美体验、凸显功利性等方面的问题。 1、缺失审美体验。幼儿艺术教育应该是“审美”的,幼儿艺术教育还应是“快乐”的,应让幼儿与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一同游戏,大胆创造,获得应有的自我愉悦与审美享受。过于刻板和理性的艺术知识学习是很不足取的[10]。有一部分教师意识到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应该重视审美体验。然而,教师处在幼教的传统观念与现念的矛盾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审美目标的实现。在教师的观念中依然认为孩子必须要学习关于艺术的知识,为了知识甚至可以忽略了孩子在活动中的审美体验与感受,让幼儿掌握复杂的乐理知识。随着《纲要》的实施幼儿园教师的观念上有所转变,行动上却放不开,目标的确立与实现之间存在偏差,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依然注重知识传授,对艺术审美目标的把握不够。 2、凸显功利性。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所在[10]。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应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依托各种艺术活动和活动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然而许多幼儿园在实现目标时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偏离了《纲要》中提出的价值取向,不是为了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而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为了幼儿园自身的利益。离六·一儿童节越来越近的同时,教师和幼儿不是沉浸在节日即将到来的喜悦中,而是越来越忙了,几乎每个幼儿园都将这个节日视为展示幼儿园艺术教育“成果”的机会。他们以汇报演出这样的方式来庆祝儿童节。为了这台演出,幼儿园一般都提前一个月甚至更久开始排练,在最后一周里几乎是全天停课来进行节目排练,为的是能够让家长、让社会各界人士看到幼儿园的孩子多才多艺,看到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成功。似乎有了这种最好的广告,生源也就随之而来。尽管教师非常清楚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素养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技能技巧,但是没有办法,必须达成后者。因为竞争太激烈,生源很重要。教师在家长们的要求下只好“努力教学”让孩子们能在汇报演出时有让家长满意的表现。在他们看来,只要家长满意,生源就会稳定。 儿童发展的自主性,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质,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用成人的要求来约束儿童,是对儿童的最大犯罪,是对人性的犯罪。在这方面18世纪的教育家卢梭早给我们以启蒙:“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11]。” (三)幼儿艺术教育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内容是实现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的一个核心问题,这是由幼儿艺术教育内容在实施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地位所决定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最终通过内容来实现。所以如何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来实现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前许多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在选择内容时存在着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缺少各领域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 1、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纲要》中艺术领域的目标要求与内容都体现了使幼儿体验到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艺术欣赏活动是体现审美目标贯穿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始终的主要内容,幼儿艺术教育要大力加强艺术欣赏教育。在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中,艺术欣赏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此现象,边霞曾经作过这样的论述:“目前我们的艺术教育就等同于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把儿童对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儿童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和唯一任务,儿童缺少参入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10]艺术欣赏教育无疑在整个艺术教育中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一块。实际上艺术欣赏是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直截了当地把儿童艺术教育理解为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对于技能技巧训练与艺术欣赏的关系,他认为“解决整个技巧问题的正确方法就是以欣赏为动机并以欣赏为目的”[11]。随着《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一部分幼儿园已意识到需要加强幼儿艺术欣赏教育,但即使一些教师认识到了艺术欣赏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也往往因为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没有欣赏指导经验等主客观原因而无法开展有效的艺术欣赏活动。 2、幼儿艺术教育内容专业化。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该是一种普遍的、普及的、基本的艺术素养教育[3]。《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当前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存在专业化的倾向,表现在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以及各种兴趣班的教学中,不顾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追求整齐划一的效果。活动要求幼儿掌握娴熟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忽视幼儿现有的水平和接受能力,把对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直接目标。这种以艺术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的专业化的艺术教育即不符合幼儿艺术教育的审美育人宗旨,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据调查所知,一般幼儿园的舞蹈艺术班都要练难度较大除了要下腰、劈腿还要练习各种基本功。除了艺术兴趣班,幼儿园的艺术活动同样存在专业化的倾向,表现在要求幼儿掌握专业的乐理知识,如某幼儿园中班幼儿被要求学会前后附点音符的唱法与写法。高难度、专业化的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可能表面上在一段时间内看到有一些成绩,但事实上,却因此削弱甚至磨灭幼儿对艺术所具有的敏感和乐趣。这样的艺术学习与《纲要》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 3、缺乏艺术活动之间及各领域的有机整合。综合艺术教育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发展壮大起来,到90年代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流[12]。当今艺术教育整合化、综合化成为各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的新趋势。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综合艺术教育认为各艺术门类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雕塑是静止的舞蹈,舞蹈是活动的雕塑,生动的表明了各艺术门类之间是相通的。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艺术教育内容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的幼儿艺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参与接受艺术教育的幼儿数量还是质量较以前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这成绩的背后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育内容上表现为艺术教育内容选择过于单一,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缺少融合沟通,远离幼儿的生活,游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来源挖掘得远远不够。本文通过对艺术与游戏,艺术与艺术教育及“游戏精神”内涵的分析认为,在“游戏精神”的观照下来改革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会使艺术教育内容能丰富更完善,会使艺术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和发展。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关键词:游戏;游戏精神;幼儿艺术教育;教育内容 一、游戏与游戏精神 1、游戏与艺术,游戏与幼儿艺术教育 当我们在考察艺术的起源的时候,发现游戏与艺术有着深刻的渊源,“儿童艺术:游戏的孪生姐妹。”①他们之间有着异质同构的关系。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是艺术的雏形,艺术是游戏的高级形式,当游戏发展到高级形态时,不再称之为游戏而是艺术了。鉴于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游戏与艺术也是常常交织在一起,“幼儿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或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可以是艺术”②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内容。 2、游戏精神的内涵 对于游戏的定义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因为游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我们很难用一种判断性的方式给他下一个定义。当笔者进一步考察游戏时发现所有不同种类的游戏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也只有具有这些特质的活动,才能称之为游戏,这些所谓的特质即从游戏活动中提炼出来最能反映游戏活动最本质的,核心特点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游戏精神”。关于“游戏精神”有人从儿童文学创作,文艺学,教育学上进行过相关研究,综合前人的论述,本人认为“游戏精神”具有如下特点:“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愉悦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平等的精神。详见本作者论文《试论“游戏精神”的内涵-----从幼儿教育的视角》发表在《科教文汇2009年9期》。 二、以“以游戏精神”改革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它们是根据各种社会为学校规定的目的和目标而设计的……是构成一个具体过程的学习对象。”②总之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开放、创造的精神。因此在这种精神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在组织幼儿艺术教育内容时不仅是单个艺术门类,还可以是多个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融合,所采择的内容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的来源不仅可以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事先预设的,也可以是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生活和兴趣中突发性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调整教学内容,生发出新的更适宜的活动主题,使活动主题呈现动态、灵活的特性。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艺术教育的主要方法,把游戏作为艺术教育的内容吸纳进来,能更好地丰富艺术教育内容。为此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有以下特点: 1、内容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 “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愉悦、创造的精神,是幼儿生活状态的本真的精神反映。幼儿的生活是自由、偷悦的,进行艺术活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需要。因此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是贴近幼儿的生活的,以幼儿生活中的素材作为艺术教育内容,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创造。同时,幼儿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的生活的,艺术教育是幼儿真实生活体验的反映。因此艺术教育内容应该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多采择那些充满幼儿生活气息的题材为教育内容,选择容易让幼儿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年个十时毫作为教育内容。这样一方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能够照顾到幼儿的兴趣及满足幼儿从事艺术活动的自由,愉悦的情感需要。众所周知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把陌生于人的外在世界转换成人的生活世界,建构起人与世界的活泼、生动、富于教育意义的关系,改善人的生活品质,充实人的生活与人生,把教育与人的生活统一起来,在教育与人的生活的整合中建构人的各种素质。培养人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将满足幼儿的基本学习需要以及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 以《孔雀的生日》为例:活动的设计是围绕为庆祝孔雀的生日展开的,幼儿动手制作蛋糕、装饰孔雀漂亮的羽毛、给孔雀唱生日歌,然后大家一起围着孔雀翩翩起舞。就这样在幼儿熟知的活动情节中,展现他们许多平时隐藏着的艺术潜力,将幼儿学到的成果学以致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因为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联,幼儿容易获得成功感,愉悦感,从而拥有学习艺术的信心,就这样在生活的情景中幼儿从中既学到了艺术的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2、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走向综合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自由的精神,因此在它的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是各艺术门类自由往来,自由创造,相互交融的。艺术教育的内容不再是定位于单科艺术知识的灌输和某一种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富有创造性地将不同的艺术门类相互交叉,选择融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整合为一体的教育内容。同一教学内容中幼儿自由地,创造性地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这样就使得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好。其实“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声音、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各自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的要素,艺术地加以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③由此可见各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就象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多种感官通道融合为一体,为幼儿艺术综合能力以及整合性艺术感觉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等的直接体验,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都会得到发展。因此综合式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能够为幼儿艺术才能的表现创造良好的环境,艺术学习不再局限于音乐就是纯粹的音符、旋律,舞蹈就是单纯的动作练习,综合式的艺术教育内容就是融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幼儿在其中能够自由的载歌载舞,吹拉弹唱,是“游戏精神”的充分彰现。 3、教育内容既可以是教师预设的,也可以根据活动发展需要随机生成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平等的精神,因此在这样一种精神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是动态的富于变化的和创造性的。能够平等关注到不同幼儿需要,教育内容既可预设也可随机生成。但是传统的教育内容是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就已经预设好了,只是等到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的进行表演,毫无创造性可言。若教师根据本班本园的特色,生成指向每一位幼儿的艺术内容,就能够更好地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尊重其独特的智力特征。比如,教师原本预设以唱歌、跳舞的内容方式为活动主题来庆祝“六一”,表达幼儿的快乐感情。大部分幼儿按照幼儿预设的内容载歌载舞的,煞是高兴,但是教师注意到少部分幼儿并不很积极主动的参与歌舞活动,一问为什么,幼儿说:“我喜欢画画,不想唱歌、跳舞。”这时教师就可以灵机一动随机要求幼儿以画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快乐之情,这样很自然的就生成了的新的教学内容。当然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生成教育内容也并不等于教师被幼儿牵着鼻子走,教育内容毕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目的性是教育内容永远抹杀不了的特征,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时机,因势利导,不露声色地随时把幼儿拉回到“正轨”上来,从而使师生生成内容与教师预设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这种教师预设与随机生成的艺术教育内容就是“游戏精神”的高度体现 4、将游戏本身进一步纳入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游戏是“游戏精神”的物质载体,特别是对于幼儿,游戏就是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游戏的生活,是一种富有“游戏精神”的生活。在幼儿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艺术,处处存在着游戏,处处闪烁着“游戏精神”的光芒。“早期的艺术活动,就是人类闲暇之余的游戏。”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与艺术总是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对于早期幼儿来说,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游戏与艺术是融合一体的。比如一些民间游戏本身就是民间艺术,幼儿经常玩的一些表演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等都富有浓厚的艺术气息。特别是一些歌舞类表演游戏,皮影戏等就更是纯粹的艺术了。就是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幼儿体会到了艺术的元素,体会到了艺术的美感。在这样一种张扬充分张扬着“游戏精神”的游戏与艺术糅合的过程中,幼儿对艺术的把握,对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得到了提高。因此,幼儿艺术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把游戏本身作为艺术教育内容纳入到里面来。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艺术教育 一、探究的艺术和艺术的探究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但在教学中切不可把探究的艺术与艺术的探究等同起来。探究的艺术是更多地从探究式学习理念贯彻的方式和手段上进行研究,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艺术的探究实际上是要求幼儿用以获取知识、领悟艺术家的思想观念、领悟艺术家研究艺术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更注重幼儿对艺术内涵、教育价值的体验和实践,以寻求艺术教育在孩子身心发展方面发挥更为有效的促进作用。那么作为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工作,我们的工作重心应是什么呢?我想应是后者,即艺术的探究。这与纲要中提出的教育目标应该是统一的,都注重了孩子对艺术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但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我们教师去研究和探求实施艺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这是我们开展艺术教育中渗透探究式学习理念的重点。这两点概念的阐析不仅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理念在教育工作中的双边效能,也有助于我们明确幼儿园艺术教育研究的重心不仅是教师教育手段的研究,而且是注重艺术教育价值的研究。 二、艺术教育中贯彻探究式学习理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语文网中网文秘频道) 1、艺术的探究式学习应注重突出艺术在幼儿情感体验、情感抒发方面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艺术领域是这样描述的: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在指导要点中也明确指出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一些都反映出,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中,我们更多地是将艺术教育作为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手段,而非艺术内涵的本身。就拿音乐教育来说,提到音乐的定义,总不外乎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音強等要素,通常我们可以将一首音乐作品从这些立足点上來剖析。但是我們常忽略的一点是:把上列这些要素随便拼凑起來,却不能算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应该是某些特定的旋律加上特定的节奏、再加入特定的音色而形成一個浑然的、不可取代的整体。而这个時候,所谓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音強已不单独存在,它們分別將自己注入,而共同汇集成一道声音的洪流,听着音乐的時候,我們是被这个无比美妙的整体所震撼、所驱动。达芬奇和凡高都是伟大的画家,但是他們的伟大也都是在当我们的心被他们的作品感动的時候,他們的伟大才显现出來。幼儿艺术教育也是如此,我们教育所探求的应是如何让孩子在艺术氛围中去感受艺术所带来的愉悦性、感官冲击、美感体验和对人格的升华作用,从而使孩子喜欢艺术、乐于表现。例如,在孩子的舞蹈教学中,我们不应强调这个舞蹈的基本动作是什么,怎么做,应引导孩子理解这段音乐所表现的什么情感,从而可以用什么动作去体现。在绘画教学中,我们不应强调这片树林应画成秋天的金黄色,而应引导孩子去探索秋天可以用什么颜色来表现收获的喜悦。(语文网中网文秘频道) 2、艺术的探究不能离开必要的艺术表现技能的培养。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是一种感官艺术,幼儿对艺术的感悟和体验更多地是通过自身的积极参与得以表现出来,而艺术的表现不可避免涉及到艺术表现的技能和水平。在幼教届,曾对艺术教育需不需要传授技能技巧进行过争论,而且当前在许多艺术教育活动中,也已越来越不重视艺术表现技能的传授,但我认为不强调技能技巧的传授,并不是摈弃技能技巧,试想一个连颜色都分辨不清的孩子,如何去表现艺术作品蕴含的色彩美?,一个不知道节奏、不会听辨旋律变化的人,靠什么来感悟和体验音乐的美?著名的画家达芬奇的最初的艺术创作也是从鸡蛋的写生画开始的,巴赫、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生涯也是从最初的钢琴弹奏开始的。为此,幼儿的艺术教育不应抛弃艺术基本技能的传授,只不过我们应改变以往受人以鱼的传统教学方法,积极探究受人以渔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3、幼儿艺术教育的探究应植根于幼儿已有的生活和兴趣。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将幼儿园教育活动建立在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这是新《纲要》的主导精神,作为教师要关注这些真正来自儿童和属于儿童的问题,联系幼儿生活和社会实际,艺术教育也然。艺术题材的生活性使孩子有艺术创作的潜能,容易使孩子产生创作的欲望,而选取幼儿感兴趣的题材则是保证幼儿艺术创作活动获得成功的关键。幼儿艺术创作开始阶段的动机呼唤鼓动起艺术创作的积极性和自信性,在进行过程中的兴趣能激活幼儿的思路,启迪智慧,而结束阶段的兴趣则是幼儿获得自我的满足和对自己的欣赏,从而把兴趣延展到对新的艺术创作活动同的需求和期待。例如在手工窗花设计中,由于孩子对各种各样美丽的窗花有感性经验,因此有很高的艺术创作的欲望,而已有的重叠剪的技能又为幼儿的窗花制作提供的必要的技能准备,因此幼儿能积极地投入与窗花设计创作活动中,并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成功,积极地向同伴学习新的剪折的方法,从而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自主性的获取了新的技能和经验。 幼儿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幼儿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幼儿的探究活动为主,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让幼儿根据自己现有的经验和相关信息,积极的从活动中去寻找问题、发现意义与探求答案的一种活动。它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更加突出了以幼儿为中心,给幼儿的学习以最大的自主性,更加注重于幼儿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活动的结果。近年来,随着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幼儿教育界的广泛运用和深化,其实际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原有的教学模式的范围,上升为一种师生互为主体的,共同学习的的教学理念,在探究式学习理念的指引下,不仅更加倡导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现学习的主动探索性、发现性,而且将教师对新知识、新教学手段的探究和学习融汇与其中,倡导师生的共同成长。 但在实践探索中,由于教师对探究式学习内涵的理解不深入,在贯彻实施探究式学习理念时出现了各种偏差,一是对探究的泛化,就是随意地将探究的标签贴在各种教学活动中,而不考虑其价值性、科学性。如一个从目的到内容再到方法、步骤,甚至连表格都画好了的活动设计,仅为幼儿提供了一次自由讨论或者是操作的机会,就被冠以探究而且是自由探究的名称;在艺术教育中完全抛弃应有的知识技能的传授等。另一是对探究的神化,既过分注重探究的概念化、科学性,把问题的提出、资料收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到结论的得出等等都让幼儿自主发现、由幼儿独立完成,而无视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无视探究活动的阶段性。此外,许多教师还将探究式学习与创造性思维活动混为一谈,在两者之间划起了等号,特别是在艺术教育领域中。本学期,凭借我园作为区艺术领域纲要试点园的东风,我们着重针对艺术领域中如何渗透和贯彻探究式学习理念进行的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为此谈谈个人的认识和想法。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园民间艺术教育 摘要:中国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幼儿学习民间艺术能充分体验到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愉悦。本文通过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的创造力、审美能力、民族意识以及智慧潜能的开发进行了阐述,为民间艺术教育在幼儿园的实施提出具体方法与策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民间艺术教育;幼儿;作用;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更多的人开始崇尚外来的、现代的文化和艺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通过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来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幼儿民间艺术教育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意思是说,民间艺术是植根于劳动和劳动者的。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是在民间艺术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如:民间文学(童谣与童话、神话、寓言故事、谚语与谜语等),民间音乐(歌曲、舞蹈、乐曲等);民间美术(绘画、年画、手工、刺绣、剪纸、泥塑等),都可以用在幼儿各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启蒙教育。 二、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间艺术作为其间一支瑰丽奇异,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它产于自然,内容丰富多彩。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是为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情感和审美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 1.提高幼儿的民族意识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他是反映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爱憎,他以丰富的内容对人们进行道德文化的教育。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文学,它记载着中国历史上很多英雄人物,例如:“郑成功、屈原、岳飞”等民间文学绚丽多姿的内容像一股股甘泉滋润着幼儿的心田。在幼儿园里进行民间文学欣赏教学活动中,不但让幼儿了解了“屈原、岳飞”等一个个民族英雄的故事,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2.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 民间艺术教育不仅让幼儿了解了民间艺术初步的风格形式,扩大了艺术修养的视野,而且在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对音乐、剪纸、画画等知识技能有所提高,更萌发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初步的感受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 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应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经典音乐作品,例如《小兔子乖乖》《我的好妈妈》等。幼儿的审美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他们只对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事物产生兴趣、萌生美感。在水墨画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审美活动,掌握美的规律,表现美的艺术。 3.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不去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因此老师要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去大胆地做,大胆地想,创新的潜能才能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民间陶艺活动时,孩子们用泥巴创造性地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还把它编成故事来讲,想像力非常丰富;在美工区角活动中,他们用玉米皮编出许多“小鞋垫”、“小花”、“小鱼”等自己喜欢的作品。由此可见,民间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造空间。 三、民间艺术教育在幼儿园的应用 民间艺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在我们身边有不少可供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虽然民间艺术形式资源丰富,但是可以在幼儿园使用的民间艺术活动内容较少,而且比较零散。许多幼儿园也有一些涉及民间艺术的活动,但都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供幼儿园借鉴的资料也少之又少,更使人忧心的是,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用于发展幼儿健全人格方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就这些问题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民间艺术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民间艺术教育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的活动,是班级集体或小组性的学习活动。例如我在实习看到的一节课《陶瓷艺术》,以“美丽的陶艺”为主题活动,通过收集各种各样的陶艺品、交流与讨论有关陶艺的知识、参观并调查陶艺品的制作过程、尝试动手制作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幼儿对陶艺的兴趣和热爱,使幼儿对中国陶艺有较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2.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现在的许多幼儿园都开有区角活动区,区角是一个没有局限的地方,幼儿可以在里面尽情的活动。现在幼儿园里的区角活动有很多种,如游戏区、美工区、表演区、图书区等一些活动区域。 在游戏区,可以运用家长、教师收集大量的民间玩具放进游戏区,并且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安全因素等进行整理。例如陀螺、沙袋、风车、木板、降落伞、冰棒棍等适合游戏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塑性强,可以千变万化,来源于一代又一代有的生活,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一物多玩,充分发挥了孩子的创造力。在美术区可以放进橡皮泥、彩色纸、彩带、碎布头和大量的农村自然材料,让幼儿通过画、剪、贴等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在这里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让孩子渐渐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迷恋,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 3.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当中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园的生活环节也是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老师应该把民间艺术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在每天的幼儿园生活活动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教育更加生活化。例如在幼儿入园时,播放一些琅琅上口的民间艺术童谣以及婉转流利的民间艺术儿歌等给幼儿欣赏,让幼儿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幼儿园;饭后散步时给幼儿讲述民间故事;午睡后,民间音乐伴随着幼儿起床、穿衣……课间操时让幼儿在民乐、民歌的伴奏下做韵律操、武术操等。让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情景化、生活化。 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中国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娱乐性强,内容丰富,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等,深受幼儿喜爱,且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因此让幼儿学习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以及智慧潜能,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良好个性品格的形成,增长了幼儿对祖国家乡及周围人的积极情感,让幼儿的心灵得到和谐地发展。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艺术教育管理 [论文关键词]接受关学幼儿艺术教育美术欣赏启示 [论文摘要]通过解析一次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可以解释这次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读者第一性”理论启示教师要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期待视野”理论启示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读者参与作品”理论则启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创造性表现的机会。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他们以解释学和现象学美学为理论基础,从研究文学史人手。打破传统的文学理论,将美学实践中读者、作者和文本的地位和功能重新定位,提出了“读者中心”的思想。姚斯认为,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作品的价值由读者的理解而定,作者在创作时应考虑读者。接受美学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美学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入,它又给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美术欣赏是幼儿园目前较为常见和十分重要的一种艺术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即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文学接受一样,幼儿美术欣赏也是一个艺术接受的过程,其中“读者”即幼儿,“作者”即美术作品创作者,“文本”即美术作品。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读者”身心尚未发展完善,他们的接受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那么,如果将接受理论的主要思想纳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能否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让幼儿更好地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呢?以下案例呈现的是某幼儿园大班的一次美术欣赏活动,它将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凡·高的油画《向日葵》 活动背景介绍:此次活动之前,该班幼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探索“用油画棒表现不同质感的物体”。长期的单一探索使幼儿创作兴趣逐渐降低,他们只求用油画棒表现物体奇特的质感,不求造型、配色和构图上的整体美感,画面也严重脱离现实。 活动过程:第一部分是欣赏与讨论,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谈谈对该油画的整体感受。接着由整体到局部分别讨论油画的颜色、造型、构图和质感。第二部分是临摹与创作,教师鼓励锄儿用油画棒临摹或者创作一幅《向日葵》。整个活动持续了50分钟,教师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激情,幼儿始终保持着兴趣盎然的专注状态。 这次活动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各个环节的衔接自然紧凑,教师、幼儿和作品间的顺利互动成就了幼儿专注而愉悦的审美体验,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教育活动。究其成功的原因,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的运用也许就是关键。 一、运用“读者第一性”理论。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 接受美学的倡导者强调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地位,即读者是第一性的,他们承认读者的能动创造,提出“一干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反对文学文本具有决定性的观点,倡导文学史应该成为读者的历史。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也是能动的,他们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审美经验,可以对同样的艺术作品作个性化的诠释和创造性的想象。正是因为这种能动性所导致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欣赏者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因此,欣赏者之于创作者和美术作品也应该处于中心位置,而只有具有欣赏者的解读和参与的艺术欣赏才算是真正的欣赏。 在这次以凡·高的油画《向日葵》为对象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并不像以往那样只是灌输给幼儿有关油画创作者的背景知识,然后告诉幼儿别人怎样评价这幅作品。教9币已经意识到“审美活动对于儿童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儿童在审美过程中的体验”,因此留给幼儿比较多的自由感知、解读和想象的空间,从而确立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在活动第一部分,教师首先让幼儿仔细看看这幅画,然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幼儿进入认真欣赏的状态。由于问题简单而感性,幼儿回答起来没有压力。可以畅所欲言。有人说:“这是一盆花,感觉很温柔,很好看,比我们画得好。”也有人说:“是一盆菊花,我看着心里很高兴、很快乐。他画得很漂亮。”还有人说:“是向日葵吧,看着心里很舒服,一点也不乱七八糟的。”……教师仔细倾听,频频点头,幼儿的答案越来越丰富多彩,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表达而感到自豪,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所见和感受。在活动一开始安排这种开放式的话题讨论,幼儿迅速体验到了自由欣赏和表达的乐趣,很快对活动产生了兴趣并专注于欣赏和表达,这使得整个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整体欣赏之后,教师很自然地将幼儿引向对作品的局部欣赏。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几个追问又一次让幼儿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美的解读和体验。在讨论画面颜色时,幼儿发现了一对“好朋友颜色”——深绿色和淡青色(“好朋友颜色”是该班幼儿对近似色的生动的称谓,这是他们先前就掌握的概念),他们非常兴奋。教师捕捉到这一契机,紧接着提出几个问题:“看看还有哪里用了好朋友颜色?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画家为什么要用好朋友颜色?”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对幼儿提出视觉、想象和情感上的挑战,激发幼儿主动地思考,因此换来了幼儿下面精彩的解读。在回答“为什么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绿色显得很有生命力,所以我先看到了它”。还有幼儿说“绿色很清爽,让我很高兴”,等等。而在回答“画家为什么要在这里用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花瓣和花蕊是好朋友,所以要用近似色”。也有幼儿说“这样显得颜色更漂亮了”,还有幼儿说“它们像家人一样,显得很舒服”。由此,幼儿加深了对近似色的审美体验,不仅仅停留于对近似色进行辨识。同样,在欣赏画面的造型时,教师也将理解和感受的空间留给了幼儿。以下是他们的部分对话: 教师:你们看,这朵花是正面的,那朵是侧面的。还有什么样子的啊? 幼儿A: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是靠在一起的,所以有地方挡住了,看不到。 幼儿B:有的花瓣看得很清楚,毛毛的;还有的花瓣是向上长的。 教师:为什么会向上长呢? 幼儿C:花是活的,长得很好。 幼儿D:它们长得很有劲,很快乐。 幼儿E:花茎有长有短,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曲的。 教师:直的花茎和弯的花茎给你什么感觉? 幼儿F:弯的花茎上的花也是活的。 幼儿G:直的茎显得很高,弯的显得很有力气。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关注到作品在造型上的多样性,而且体验了由造型多样性所产生的各种美感。尤其是对这幅画中生命力的感知,有些成人尚且很难把握,幼儿却能领会,我们不得不感叹,艺术欣赏活动的确不该剥夺幼儿体验与表达的机会。 幼儿是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一切事物的感知、理解和想象未必会因为年龄小而绝对受到限制。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艺术欣赏时应该撇开成人对作品固定的解释,运用教育机智给幼儿自由体验和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处于艺术欣赏的中心。 二、运用“期待视野”理论。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又一个重要理论。在姚斯的理论里,“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由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集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期待视野”一方面影响了阅读者的接受效果,即能否接受,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阅读者的提升,即能否创造性地接受。 对于幼儿来说,期待视野是指“由原先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等综合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审美尺度”。而这里的审美经验表现为“他从以往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以及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和对艺术史、艺术类型、艺术语言、主体、形式等方面的熟悉、领悟与认识等等”。 在这次欣赏活动中,首先是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幼儿的“期待视野”,调动了他们的已有经验。从前文介绍的活动背景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幼儿厌倦了对油画棒技能的单一探索和重复表现,教师才认识到,幼儿当前需要的是更丰富、更高级的刺激:一方面要拓宽幼儿的视野,让他们认识到油画棒技能的可迁移性,另一方面要使幼儿认识到油画棒可以表现出充满美感的画面。在这样的思考下,凡·高的油画《向日葵》很快进入教师的视野。《向日葵》这幅作品色彩对比强烈,笔触粗重,作品中的向日葵造型各异,花朵沉甸甸而富有质感,整个画面鲜亮明快而简洁。如果把这样一幅艺术作品拿来欣赏,正好可以满足幼儿当前的实际需要,即迁移已有的油画棒技能经验,获得更丰富的视觉感受,切实体验作品中的美感。 在活动过程中,尤其是在欣赏和讨论画面质感时,幼儿的表现验证了教师对幼儿“期待视野”的分析。教师先提问:“不同的花朵摸上去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有的说“毛毛的”,有的说“硬硬的”,还有的说“可能蛮重的”,这让幼儿对质感有了最初的感受。接着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画出这样的感觉来?”由于有了先前的关于油画棒技能的经验。幼儿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画法,有的说“用笔的侧面用力擦,画出花蕊,再滚一圈”,有的说“可以用一提一提的方法画出毛毛的感觉来”,有的说“可以用重重的点画出黑黑的瓜子来”,也有的说“用短的油画棒一圈一圈地滚,多滚几次,就会是重重的了”,还有的幼儿甚至跃跃欲试,想要到黑板上画给大家看。正是这一提问,充分调动了幼儿已有的技能经验,使他们表现出对油画棒技能从未有过的激情和创新,他们不仅更好地体验了质感,而且创造性地迁移了已有的绘画经验,。即产生了新的“期待视野”。 此外,幼儿从欣喜地发现近似色到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近似色的审美感受,同样也是因为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切合了幼儿的“期待视野”。教师考虑到在幼儿已有的审美经验里已经有了近似色的概念,而且幼儿还亲切地称它们为“好朋友颜色”,因此才在幼儿发现了一组近似色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寻找其他近似色,甚至去体验和想象为什么要使用近似色。这既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也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近似色的认识,同时还使幼儿获得了新经验,即对近似色的美感体验。 “期待视野”可以有效参与到幼儿获得更高层次经验的过程中,因此熟悉幼儿、了解幼儿已有的各种经验以及他们当前的兴趣和需要,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策略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这将帮助幼儿形成更高层次上的“期待视野”。 三、运用“读者参与作品”理论。让幼儿进行创造性表现 接受美学提出让读者参与到作品中来。姚斯认为,“只有通过接受者的媒介,作品才会进入变化着、体现某种连续性的期待视野,而在这样的连续性中,简单的接受将转化为批判的理解,被动的接受会转变为积极的接受,被认可的审美标准将转化为新的、超越这种标准的文学生产”。㈣参与有多种形式,既可以是读者单纯的解读和欣赏,是读者思想上的、不需要通过任何其他媒介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也可以是读者在解读和欣赏的基础上,通过其他媒介来表现自己的接受,比如模仿、辩论、再创造等。特别是幼儿,由于他们思想更易于外显,他们更乐于通过后一种形式的参与来表现自己对作品的接受,这是一种积极的接受。同样,我们也更易于通过幼儿外显的表现了解幼儿已经发展了的“期待视野”。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两个环节让幼儿进行创造性表现。一是让幼儿想象作品中不同质感的绘画表现方式,并让他们在黑板上进行演示;二是让幼儿临摹或创作一幅新的《向日葵》,其中主要还是鼓励幼儿画出一幅不一样的《向日葵》。这两个环节都是在幼儿积极地想要尝试表现的时机下开展的,满足了幼儿创造性表现的需要。且不论他们画得像不像、美不美,最重要的是幼儿通过这种表达表现体验了一下艺术家的创作,同时感受到了创作的兴奋和愉悦。而事实上,我们确实也从画面的细节处看到了他们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和进步。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者应该启发幼儿的想象,激励幼儿的创新,为幼儿的创造性表现提供及时而充足的机会,让幼儿的创造性表现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健康发展艺术教育 【摘要】在孩子的成长中,他们的绘画也以各种形式和特征体现出来。孩子心理上的变化、他对世界的看法、对环境的情绪体验都在他的画中。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关键词】幼儿;绘画;艺术教育;全面发展 正文: 绘画,是孩子们创造天性的显露。我们也许只看到了美妙的幼儿画外在的形、色、图案,却不知这里面蕴含着的重要意义。孩子们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寻找一切可以涂画的工具和材料,在墙上、地上进行涂鸦。为什么他们有如此强烈的内在表现需求呢?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画?为了游戏?为了成长?为了艺术?拟或是发自生活本身的一种自然展示? 毫无疑问,艺术对幼儿是有价值的,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他们成长和自娱的重要实践活动。那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将为幼儿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艺术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在?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艺术这个媒介,帮助孩子的心智成长,让孩子从绘画过程中体会到艺术的快感和美感。艺术也是一种个性的表达。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以一种玩的心态来尝试和体会自我表达的快乐。 我们在开展美术活动时,应注重发挥每个幼儿的能力和创造热情,引导孩子去发现美,并形成对这个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1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幼儿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性,引导幼儿审美观的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孩子的心。如: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幼儿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并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因而变得更富有人性。并通过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使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幼儿来说是很快乐的。 2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幼儿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利用现有的课程,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在尊重幼儿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幼儿的这一权利,并给予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增进自我了解,自我肯定从而促进其自我成长。将来的社会是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所有独具个性的美的艺术和文化将在这里获得展示,达到融合。因此,美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幼儿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正如罗恩菲尔德所倡导的:“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 3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 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职业艺术家,而在于利用这一手段启迪幼儿成为他人艺术的欣赏者和自己艺术的创造者。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创造,21世纪更需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促进科技的日益进步,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为美好。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搓弄着泥巴,堆砌着沙堆,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他们总是忘我地投入。发展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是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创造性逐渐丰富。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幼儿。急于让幼儿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能是不可取的,而应顺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美术活动对 他们来说,是一种感兴趣的快乐的游戏,一切教育的概念都应立足于这个现实基础之上。 因此,无论孩子的天赋差异有多大,如何利用不拘一格的教育,使所有幼儿从中受益并获得发展,这是我们教育的宗旨。 4完善幼儿的人格 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是世界教育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教育应面向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幼儿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艺术活动为幼儿真正人格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某中意义上来说,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质就是人格化的过程。在美术活动创造的实践过程中,包含了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领悟,以及把这一体验赋于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加以描绘,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使真、善、美的熏陶得以人格化。幼儿绘画时,决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写,而是表现一个整体的世界。绘画是幼儿的一种内部语言,幼儿经常借助这一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美好的愿望,泻泄愤怒,流露忧伤。幼儿的绘画就像一面镜子,明明白白地映照出他们的思想和心态以及对我们这个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看法。 艺术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正确把握和利用这一手段。假定我们今天的教育,不过只是对幼儿灌输以技能训练,或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不加以任何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将很难保证幼儿是否能获得一个健康全面的发展。美术教育面临的任务是:教会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主人。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艺术教育改革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为基础和先导,同时又赋予教育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构建和谐社会必然会对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幼儿艺术教育提出新的时代要求。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我国幼儿艺术教育必须思考从其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评价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和谐社会;幼儿艺术教育;改革;新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是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升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关键时期应对各种社会矛盾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蕴含着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没有和谐的教育,就没有和谐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为基础和先导,同时又赋予教育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构建和谐社会必然会对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幼儿艺术教育提出新的时代要求。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求“天人合一”的国家,所谓“天人合一”即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祈求“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望。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是历代执政者的共同目标,中国古代出现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是形容那时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一片祥和的和谐社会。对当今的中国而言,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更具有时代的意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长久以往的心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它主要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方面的基本内涵。 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社会的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无限制地掠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使得地球不再适合人类生存,和谐社会也无从谈起。自然和则美,生命和则康,社会和则安。和谐社会需众人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构建和谐社会要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增进和谐成分,才能够营造“贵和”的环境,建设理想的“和谐”社会。社会结构之间的协调统一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根本。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法律与道德,兼顾理性与情感,平等与仁爱,建立“合情合理”的良性社会结构,真正使得社会和谐、人际融洽。 人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在自然界中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人服从因果律,在这个意义上的人具有动物性,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必然会产生冲突、战争。在人类社会中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追求道德和自由,在这个意义上的人又具有神性,生活在理想化的精神世界里。怎样才能同时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呢?在这两者的冲突中,人怎么决定自己的行为?康德对此揭示了人还有一种独特的需求,在情感世界中对美的追求。康德提出把美作为沟通真与善的桥梁,从人性和教育的广阔视野证实了美育的价值与功能。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最直接的途径,艺术教育以其审美的本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构建和谐社会对幼儿艺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社会发展历程,它包括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精神文化、资源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但是归根结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构建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是人去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所以人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只有人发展了、完善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才会真正获得内在的推动力。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支撑点,离开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空中楼阁。此外,教育的和谐发展本来就是社会和谐发展有机的组成部分,要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就必须有与之相呼应的体现公平公正、均衡发展、和合一致、改革创新以及和谐育人,即以人为本,整体育人、全面育人、长远育人,而不是“分数式育人”、片面育人、急功近利育人等基本特征的和谐教育。 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幼儿教育中一个领域的艺术教育,在微观上的确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教育目标,但在宏观上有着与整个幼儿教育完全一致的教育目标——促进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把幼儿的发展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各个方面都要和谐发展。目前,儿童艺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诸多的不和谐,它不是面向全体幼儿的教育,不是全面的教育,不是指向未来的教育,不是创新的教育,不是主体性的教育,不是愉快的教育,不是开放的教育,不是为了孩子终身发展的教育,是缺失审美素质,缺少真、善、美、爱、民主和心灵关注的、过分强化了艺术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功利价值的不利于幼儿和谐发展的教育,这一切折射出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和谐发展的教育相差甚远,我们不仅有必要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发展的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规范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更有必要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的实际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进行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幼儿艺术教育改革。 三、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幼儿艺术教育改革的思考 1、确立和谐发展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综合确定的产品质量规格与要求,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的各种活动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导向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应该拥有完善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就要通过审美理想,培养幼儿健全、完善的人格,和谐的灵魂。“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维系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共同的文化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共同的审美理想则是营造艺术生态和谐环境的思想灵魂。”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与创美的,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美好、和谐的情感,丰富的创造力,使个体在充满诱惑的世界中能够保持宁静的心态、人性的纯洁。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教授简单的艺术知识与技能,而应该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帮助每个幼儿建造一个精神家园,提升美好、和谐的精神境界。越来越多的对幼儿艺术素质的关注和对幼儿审美情操的投入,是人们对异化的社会和教育的批判,是对和谐美好、充满创造活力的未来社会的呼唤,从而达到美化个体、美化社会、美化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2、采择贴近生活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或者具体地说课程教学内容是学校或幼儿园向儿童所传递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教育内容的取向和选择,体现了教育决策者、学科编制者和教学执行者共同的知识观和质量观,对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应该懂生活、会生活、在生活中升华自己,在提升自己全面素质的同时享受美好的生活。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要与幼儿的艺术生活和谐,贴近幼儿的艺术生活,包括幼儿自身、幼儿与自然环境、幼儿与社会环境、幼儿与身边的人群等。将幼儿的生活当成一个整体,不要人为地割裂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自然和谐地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发掘艺术教育资源,整合协调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各方面,用爱和美的教育联通艺术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在艺术生活中,幼儿能够自觉地将一般生活经验与艺术性的生活经验相互沟通、相互融合,从而达到更高的具有普遍自我指导意义的经验。幼儿能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能够用丰富的艺术活动及其产品美化自己的生活。 3、运用灵活多样的幼儿艺术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指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方式和办法。教育方法是沟通教与学共同活动的中介,对实现教育目标来讲,它起着“桥”与“船”的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应该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个性张扬的,敢于自我承担的,面向未来的新生势力。幼儿艺术教育方法应该以幼儿为主体,运用灵活多样的幼儿艺术教育方法,以充分调动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保护幼儿的创新意识,满足幼儿的创新需要,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以往的幼儿艺术教育,人们总是关注教师如何教,设计一系列课程,幼儿始终处于被动,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中心地位的权利。在单向的灌输中,幼儿学会了缺乏生命气息的模仿,被动地完成教师既定的教学程序,教师也把原本应是十分活跃的“生命运动”引向了死气沉沉的“荒漠”。幼儿艺术教育方法应该本着个性化,民主性,开放性的原则,创造宽松、和谐的艺术教育氛围,让幼儿在其中自主地探索、体验和感受,让幼儿在其中自由地想像、创作、发表见解,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素质。 4、选择多样化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活动的结构,是教学活动的结构特征,它规定了以什么样的外部形式使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条件下展开运行。幼儿艺术教育活动除了选择在幼儿园进行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和分组教学这些教学组织形式外,还应让幼儿走向家庭和社区,利用家庭和社区环境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应该与周围的人、事、物相处融洽,和谐的社区环境就是一个和谐的小社会环境,社区教育也应成为一种幼儿艺术教育的组织形式。社区教育是实现“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民大教育的具体形式,在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谐社会构建的提出也对社区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良好的大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幼儿艺术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在幼儿园中进行了,与社区的合作成了幼儿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通过家园社区合作共育,扩大幼儿艺术教育范围,实行开放式的幼儿艺术教育,让和谐社会的大教育观早日深入人心。社区为幼儿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大舞台,社区的资源和幼儿园的资源互通有无,形成家——园——社区一条和谐的流型线条。 5、进行“以人为本”的幼儿艺术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的情况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教育改革提供依据的过程。教育评价对参与教育活动的每一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赋予了一种新的人文精神,需要全社会把眼光重新聚焦到“人”的身上,关注人,重视人,正视人作为人的存在。幼儿艺术教育评价也应该全面地关注幼儿的和谐发展。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越来越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也不断增加着教育活动中的高科技含量,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也开始急促地追求着效率和功利,幼儿艺术教育功利化和专业化的现象也越演越厉,严重背离了艺术与教育的初衷。幼儿艺术教育评价贯穿在整个幼儿艺术教育过程中,是教育理念的最终体现。幼儿艺术教育评价和之前三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是不容忽视环节。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是在更高的境界中领略自然、找回心灵本应拥有的宁静,创造出心灵、自然、社会三者之间更真、更善、更美的和谐。幼儿艺术教育评价也应该与这种和谐的思想相呼应,克服工业文明给艺术和教育带来的共同异化,恢复艺术和教育的魅力,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幼儿艺术教育评价标准应该以人为本,以幼儿为基础,真正了解幼儿的艺术表达方式,真正尊重幼儿的艺术作品。评价内容应该更重视幼儿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和艺术欣赏过程中的情感与情绪体验。评价方法应该多元化,协调各方面因素多样性地进行综合评价。为幼儿和谐的生命打下基础。 艺术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和审美娱乐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艺术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其他学科教育难以企及的独特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与之相应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构建和谐发展的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作为和谐社会构建基础的幼儿艺术教育,其自身的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理应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责任!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解析 【内容摘要】幼儿艺术教育是提升幼儿艺术素养、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亟待优化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提升幼儿艺术教育成效为出发点,对幼儿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育;艺术教育;幼儿发展 幼儿艺术教育成效的提升,不仅要求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考虑幼儿特殊性、尊重幼儿的特点、重视幼儿的成长,而且需要找准有效的艺术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此过程中,针对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作出研究与探讨,对于丰富幼儿艺术教育理论、优化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推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体现出应有的教育价值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中,挖掘幼儿艺术教育中的问题,探索幼儿艺术教育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兴趣的关联 幼儿群体在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方面与其他年龄阶段的群体具有明显差异,在尊重幼儿群体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开展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不仅有利于幼儿对艺术教育内容的接受以及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而且能够在推动幼儿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基础上,让幼儿所具有的个性和创造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忽略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兴趣关联性的现象客观存在,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对教材体现出过度依赖以及主观意愿对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行为产生明显影响两个方面,继而造成了艺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出现了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两种倾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没有被作为艺术教育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从而导致了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幼儿兴趣爱好相脱离。 (二)忽略人文精神的传达 幼儿艺术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审美教育与生命教育,而非艺术技能教育,这要求幼儿艺术教育应当以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文化传承意识、强调幼儿审美素质的提升以及情感世界的丰富化,从而促使幼儿保持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然而,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重视艺术技能教育而忽略人文精神传达的现象客观存在,特别是单一的艺术教育内容和灌输式的艺术教育形式,更是限制了幼儿艺术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彰显以及对幼儿成长的关照,这种幼儿艺术教育目标错位的现象,不仅导致了幼儿艺术教育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导致了幼儿艺术教育难以体现出相应的教育价值。 (三)忽略儿童对艺术的体验与表达 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重视幼儿对艺术教育内容的体验以及表达,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艺术教育内容、感受艺术教育内容所具有的内涵和魅力,而且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促使幼儿产生对艺术进行学习和探索的欲望。但是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引导幼儿对艺术教育内容作出细微的观察和体验,与此同时,对艺术知识和技能传递的重视以及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也导致了幼儿在艺术表达过程中出现了固定化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幼儿虽然掌握了艺术知识和技能,但是却失去了主动挖掘美、感受美和表达美的能力。诚然,艺术理论教育与技能教育对于推动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同样重要,但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养成主动探索和感受美的能力,艺术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只能为幼儿感受艺术魅力和开展艺术表达提供服务,这是推动幼儿艺术素养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幼儿艺术教育工作优化对策 (一)尊重幼儿生活与兴趣 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有必要针对幼儿熟悉的内容或者感兴趣的内容来确定艺术教育内容,只有如此,幼儿才能够对艺术教育内容进行更好的接受与理解。具体而言,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确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尝试:一是幼儿在生活中喜欢的人物可以成为艺术教育内容中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成为对幼儿开展艺术教育的突破口。如在母亲节,教师设置以“最美妈妈”为主题的艺术活动,引导幼儿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对自己的妈妈进行装扮。这既是艺术教育活动,又是亲子活动,对于深化幼儿与家人的感情、引导幼儿对自身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进行重组与再现具有着重要意义;二是幼儿在生活中喜欢的事物可以开发为艺术教育内容中的组成部分。如教师可以将幼儿领到厨房,和幼儿一起利用厨房中的锅碗瓢盆创作“厨房序曲”,这种艺术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而且也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教育的积极性以及有效提升幼儿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发现更多生活中的艺术,从而体现出艺术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对幼儿生活经验以及兴趣爱好的尊重。 (二)重视人文精神的体现 幼儿艺术教育并非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教育,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幼儿对艺术知识的获取,而且需要重视对人文精神的彰显,在此过程中,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艺术教育工作作出优化:一是幼儿艺术教育中艺术形式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具备人文气息。幼儿艺术教育需要关注幼儿整体发展,特别是需要关注幼儿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并非是幼儿艺术教育中选择艺术形式的唯一标准,而是应当重视在艺术形式中凸显人文关怀,从而体现出幼儿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如围绕“爱”这一人文主题,幼儿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用笔或者歌声歌唱幼儿园、歌唱大自然,围绕“团结”这一主题,幼儿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选取与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和艺术形式等;二是围绕人文主题对艺术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尝试围绕特定的主题,将音乐、美术、舞蹈等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整合进一个课堂当中,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幼儿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内涵,而且也能够让幼儿对教学中的人文主题有更为深刻的认知。 (三)强调幼儿对艺术的体验与表达 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要推动幼儿对艺术进行更好的体验和表达,一是要求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能够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幼儿教师需要与幼儿构建起平等对话关系,与幼儿共同参与到艺术教育内容及其魅力的探索以及艺术创造当中,确保幼儿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发挥空间和创造空间,从而确保幼儿能够具备更多体验艺术的机会以及表达自身看法、开展艺术创造的勇气;二是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幼儿个体的表现与表达。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每个幼儿都具有表达自身体验和情感的需求和权利,而作为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则需要尊重幼儿的这些需求与权利,通过引导幼儿进行自主表达、自主创造,推动幼儿艺术素养及其个性的发展;三是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引导幼儿与同伴开展积极的交流与分享。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是幼儿在同辈之间开展表达的重要路径,并且这种表达更容易让学生表现出自身真实的想法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需要重视为幼儿开展交流与分享,对他们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行为进行肯定,从而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创造自信,促使幼儿对艺术保持较高的兴趣。 作者:孙媛 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对策: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发展。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反作用于人,环境艺术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该学习“环境”了解“环境”;明白艺术运用于环境设计中的必要性;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意义;最终培养学生具有环境艺术设计的能力。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 在人类还没有诞生之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环境――自然环境。万物生灵都在这同一个环境下生存繁衍,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的选择。从人类的产生一直到人类的今天,无时无刻不进行着创造,努力的求索,宇宙的神秘面纱被人一步步的揭开,基因也已向人类敞开了它的大门。无论人类文明如何的发达,人所处的环境与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始终密切相连。 追求更加适宜生活和居住的环境是人的基本需要。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难以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致使当前人类生存环境前景不容乐观。人类已经深深意识到改造环境和美化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人类在创造生存空间环境的同时,也被自己创造的环境深深地影响着。由于人所能及的地方必将有环境与其相依相伴,环境影响着人的心情、人的审美、人的意识活动等。对公众进行普及性教育,创造和谐的生存环境空间,培养具有环境艺术设计能力的人才迫在眉睫。 雨果曾说道:“没有艺术,人类生活便会黯然失色。”那么人类赖以生活的环境,如果没有了艺术,人类就如同生活在地狱。在人间创造天堂,正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魅力所在。环境艺术涉及的范围十分之广泛,从建筑、城市空间、公共空间、室内设计、园林艺术到人的生活的所有空间,无所不包。可以说凡是人所在之处,皆为环境艺术所涵盖的范围。将艺术融入环境,使环境适宜人类生活,培养具有环境艺术设计能力的人才相当重要。对于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人员,以及大众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就显的尤其重要。 环境艺术教育是指以环境艺术为媒介对公众所进行的教育或施加的影响。因此,教育是以环境的形成,环境的价值以及特定环境对人所形成的影响诸方面展开的。环境是当时的时代风貌的体现,它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科技进步水平。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罗马的斗兽场以及北京的紫禁城都是当时那个时代最高的物质和精神的结晶。环境艺术教育不同于纯艺术的教育,环境艺术的美与不美是不以我们主观感受为转移的,它带有某种程度的强迫性,它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们。从民众的角度来说,一件优秀的环境设计作品,无疑是一项公益事业,这些也就是当前普及环境艺术教育之根本所在。 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仅仅靠市场的带动和自然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加强专业教学的规范性,提高教职人员专业文化素质,势在必行。提高环境设计水平,首先是“源头”的治理。如艺术高校及一些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加强对自身的建设,中国传统美育的一个观点“蒙以养正,圣功也”从环境艺术教育的意义上来说,要达到“养正”的目的,应遵循以下几点: 1.独立思考与群体交流相结合:通过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使个人设计能力全面协调而自由的发展,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学习,交流共同促进环境艺术设计能力的提高。 2.感性与理性结合:通过对环境艺术范畴基础知识的了解,重点培养设计意识,世界上不是缺少美,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意识到环境中的不美之处,才能有意识的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做到由“饱参”到“顿悟”。有了这种对知识的把握,才能在直觉的“瞬间”把握对象的精髓,运用自己所学得的理性知识进行环境设计创造。 3.艺术与科技结合:艺术的表现永远脱离不了技术的支持,对设计相关软件的熟练操作是基础,它就是设计人员的画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开拓了新天地,当今建筑材料,雕塑艺术的造型材料都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造型材料的变化决定了加工工艺和造型的变化,要想设计跟的上时代的要求,这些知识和技能,需要我们深入到生活、工作中去学习,去体会。 4.审美与非审美结合:审美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审美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验、感受和创构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象的能力。只有意识到什么是美,才能发现环境中的不美。而非审美涉及人生的诸多方面,如情感、理论、科学等,主要给予人们认知和教化,在人的心灵中发生影响和作用。环境沉默无声,却洋溢着热烈的情感,它感染人们让人产生美的感悟,激发人们再创造。 5.危机意识:不乏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做的好的国家,环境设计好的国家也有,我国要迎着风浪勇往直前,感受危机,产生危机意识,有压力,将压力和危机转换为动力。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近年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以发展的眼光进入当代的环境设计领域,从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来讲,环境设计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认识也是不一致的。如何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必将随着教育方式、方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有待于我们坚持不懈的去努力探索。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对策:创新“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环境艺术设计高端设计人才 【内容摘要】面对当今快速发展的建筑装饰行业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培养适合本地区就业市场实际情况的技能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的一种新尝试。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 学工融合工作室 1994年原国家教委启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计划,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逐渐浮出水面。200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在全国各高职院校基本完成初期量的扩张,全面转入内涵建设的形势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骨干专业建设的省级重点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立足于黑龙江地区经济发展,依靠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以建筑装饰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以适应黑龙江地区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和高职教育发展需要,培养环境艺术设计高端设计人才。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教育部在1998 年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二、“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作室为主要教学场所,围绕装饰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以项目为引领,以工作室为教学空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构建“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三、打造“行企校”三方合作的人才培养合作平台 合作机构。成立“行企校”三方合作理事会,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形成行业、企业和学校为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专业建设体系,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体制机制。推进“行企校” 三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学校各自优势,合力培养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合作模式。创新“行业指导、校企联动、分工实施”的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多形式合作。在黑龙江省艺术设计协会、哈尔滨市室内装饰协会的指导下,与省内建筑装饰企业合作,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发挥各自的长处,通力合作,互利共赢。 合作形式。进行订单培养、职业资格证培养、建立项目工作室等人才培养形式。与黑龙江国光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黑龙江惠业集团分别建立订单班;与行业协会合作,对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装饰企业合作,成立项目工作室,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带动学生进行项目实践。 合作目标。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培养室内设计师、商业展示设计师、园林景观设计师,拓展软装设计师、建筑模型设计师等。 四、构建“项目导向式”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以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为平台,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将项目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导、学工融合紧密、职业能力突出、岗位特色鲜明的“项目导向式”课程体系。 (二)项目内容。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以真题再做、真题真做、项目合作等形式进行项目实践训练。 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普通学生进行真题再做,用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行实训;优秀学生进行真题真做,与企业正在实施的项目同步进行,所做方案作为企业备用推荐方案;项目合作是校企合作实施的项目,如“数字北京”项目,由实习学生按照企业规定的标准来完成项目任务,由企业验收合格后支付劳务费。 (三)实施过程。按照企业岗位工作形式和工作程序,将项目分成若干任务,教师以项目负责人、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在工作室中实施项目。教师下达项目任务书,组织班级学生以小组团队合作形式,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自主完成项目。 (四)考核与项目验收。采用综合考核评价方式,每个项目都由阶段性考核与综合性考核相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企业评价、大师名师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 (五)教材建设。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和工作程序,编写出版了《办公空间设计》和《餐饮空间设计》项目导向式课程教材,作为项目实训指导教材。 五、学工融合实训环境建设 教学项目工作室。由室内设计工作室、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实训室、虚拟漫游实训室等组成,主要进行设计软件教学、项目式实训教学。 企业项目工作室。与黑龙江国光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以企业命名的项目工作室,与企业共同实施订单培养、项目合作。 自主创业工作室。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外承接社会和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工作室由学生自主管理,自负盈亏,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创业精神。 生产性实训工厂。与黑龙江中侨模型制作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模型制作工厂、商业展示设计与制作工作室等生产性工厂,成为学生实习实训、企业生产经营的“校中厂”。 大师名师工作室。成立由特聘技能大师杨力加和省级名师黄耀成共同主持的大师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主要进行室内装饰设计学术交流,传授国内外先进的设计教育理念和设计技术;进行室内装饰项目设计和设计理论研究;带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培养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工作室进行真实项目的学习与训练。 六、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应用能力提升。通过引进社会服务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结合企业群力尚志幼儿园装饰工程、帽儿山别墅设计施工等真实项目实训,社会服务项目实践,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 大赛成绩提升。通过项目实践训练,学生在设计创意、设计表现方面进步较快,同时也提升了参加专业竞赛水平和质量,在各项专业大赛中,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30多项。 就业质量提升。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从80%提升到97%,工资待遇从数百元提升到数千元。多名毕业生自主创业,成为企业总经理和设计总监。 社会效益提升。在技能大师和省级名师的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工作室项目实践,环艺师生完成了伊春社会福利院、秋林公司节日装点、十周年校庆等社会和校内技术服务项目,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依据建筑装饰企业的岗位需求构建“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这场改革中,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建设多种形式的项目实践工作室,才能更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作者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对策:基于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摘 要】本文以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为出发点,通过对社会企业岗位需求的调查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依据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从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三方面内容,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合理化建设作出全面的分析及评价。 【关键词】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本文从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出发,主要从公共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三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新时期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做了一些探讨研究。 一、公共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必修课程模块:包括政治理论、形式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体育、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读书活动。该模块对实现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性的能力和专业发展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教育、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该模块培养学生要具有宽阔的视野、积极乐观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设计素描、专业透视、建筑速写、数字图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专业制图、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人体工程学、设计概论、建筑概论、室内设计原理、建筑外立面设计、CAD制图、MAX建模基础、渲染技法、效果图表现技法。该模块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素养、基本的造型技能以及基本的专业设计技能,为创新设计奠定基础。 (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预算与报价、陈设设计、家具设计、家居设计、别墅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该模块是让学生认识行业发展特点,掌握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引导和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培养应用型的设计人才,为学生就业指引方向。 (三)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包括摄影基础、装饰画、民间美术、广场景观设计、小区景观设计、植物景观设计、城市环境景观雕塑、快题设计、模型制作。该模块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拓宽专业层面,丰富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设计模块:计算辅助设计与核心设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例如,在办公空间设计课程中,将课程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理论基础课程;一部分设计课程,并使用设计软件完成最终作品,题目应来源于实际工程,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工程实践。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并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活动。该模块是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像真正的设计师一样独立完成整套设计方案,为更早的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坚实基础。 (二)社会实践模块: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学习,学有所用的同时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再学习再实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自我完善。该模块是使学生考察市场,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三)专业考察模块:此课程为外出考察课程,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考察线路,考察前要做好外出准备工作,合理安排出行计划,并指导学生学会有效考察以及如何完成考察报告。该模块是让学生尽可能接触更多的事物,使学生学会收集专业信息,加强对专业的理解,开拓眼界,并亲身感受专业与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正确审视自己的前途。 (四)毕业设计模块:该模块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应用的考察和全面总结,结合专业特色,其内容包含设计作品和设计说明两部分,并强调其设计的创新性。实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毕业展览制度。该模块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做好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大课程设置的分析与评价,是构建合理化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基础,是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将不断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我院的教育特色,对课程体系建设作出调整并加以改进,使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的设置更加科学、更加完整。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对策: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优化 [摘要]部分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无法跟上时展步伐,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课题。下面在进一步认识和明确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及其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提出若干优化措施,希望对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措施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是新世纪研究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热门话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具备自身的特征及规律,不仅要强调科学化、结构化、综合化的课程体系,还要求具备专业精深度。因此,高校在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时应充分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结合实践训练与综合知识等特征合理定位其人才培养,以适应专业的客观要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 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 环境艺术具备自身内涵,它依托环境而存在,是一种通过作品来强调和环境的融合、依存关系的一种艺术形式,重视表达作者的艺术观念,通过空间体型、材质肌理、比例尺度以及光影色彩等表现出作品在环境氛围里的融合。现代教育迅猛发展,它不仅受到各个学科自身发展的推动,还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专业的教育,并对各学科产生反作用,使各学科更加完善,在持续的推陈出新中划分新的学科门类。从当下国内各个高校的招生情况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已经是一门最热门的专业,学生录取数量逐年攀升。高校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大量本科毕业生投向社会市场,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大大刺激了其他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学科的发展。 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数量取决于社会发展要求,社会需求是优化培养专业人才的直接动力、必要条件。尽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还很年轻,但发展态势是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环境艺术设计当下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倾心的行业,该专业也被戏称为有前途、有钱图。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迎来了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最佳机遇。当下,社会所需求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主要包括三部分,即从建筑学专业转去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美术专业转去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由具备接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会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职业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且这同时也是社会判断该专业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重视培养和提升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优化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质量非常有效,而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也取决于社会需求。 三、优化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注重学科整合,优化专业教学内容 在社会需求的导向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重视培养人才的复合型思维,而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前提。因此,教师要用联系的理念来看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结合,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拿艺术设计的理论课来说,传统教学内容有显著优势,对学生掌握中西方发展艺术设计的历史、设计创造思维及设计风格变迁、掌握艺术设计史料等至关重要。但教师不能受到传统教学内容的局限,要注意更新和优化专业教学内容,用现代知识来补充,以适应市场经济时代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保留基础性的传统教学内容,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术动态信息,将新的研究成果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学术性。 (二)坚持因材施教,分组分层培养人才 基于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按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教师可在同一个年级采取课堂互动以及独立快题练习的方式了解每一名学生的专业水平及爱好、志向,并以此为依据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为学生分组并合理设计课题。在分组时,教师从自己所了解的学生情况出发,把处于各个水平段的学生平均分配到每一组,实现以优带差,并在结束课题设计之后采取模拟招标答辩的手段让每一组选出代表,准确表达各小组真实的设计意图、实施手段,然后让各个小组相互评价,最后教师进行点评,选出小组最成功的表达、最突出的设计作品。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分课题的形式,按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题要求的不同、学生能力的差异及设计理念、设计风格的区别,分派几类空间类型不同、难度不同的快题设计训练,让各个小组自由选择主题,并鼓励小组的每一名学生都要展示各自的长项,且教师要加以辅导,最终进行模拟招标答辩。 (三)参与教师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同时承载着教育和科研职能,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而言,他们不仅要严格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还要自觉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参加项目设计工作,这是教师自身发展需要、是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在科学研究和设计创作中,教师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应鼓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们主动参与自己的科学研究和设计创作项目。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做项目,这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并不常见,原因主要包括两点:第一,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过于繁重,确实无法在科学研究及设计创作中投入太多精力;第二,高校学生的专业水平较低,无法在教师的项目中发挥应有作用。但随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的不断优化,教师将会慢慢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抽身,调整更多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而高校对教师科学研究及设计创作的重视也会促使更多教师主动投身各种实践项目,并带动学生参与。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仅能提高高校整体的科学研究水平,还能整体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优化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离不开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的创新,即借助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等坚持创新和优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校研的合作来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主要有4种:第一,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即高校和企业签订合作教育的相关协议,约定当学生学习完3年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之后,企业就到高校招聘,和学生签订协议,约定学生最后1年的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均在企业里完成,企业按月将补贴发给学生,学生在毕业之后直接到企业工作。第二,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基于科研课题和同行的科研单位、企业等研究多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前沿学科的综合性理论及应用课题,通过科研成果使校企实现双赢。第三,高校举办专业讲座,鉴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多名教师被企业、设计院等聘任为兼职的设计师,高校可邀请企业、科研院所等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定期到学校讲学,做一做学术报告,在学校及专业教学中引入企业的先进设计理念及现代管理经营理念、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成果。第四,校企合作开办培训班,即高校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及企业高级设计师针对学生、企业员工开办培训班,按实际需要合理设置课程的学时及内容,主要应针对学员的薄弱处来设置。这四种优化培养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模式有机结合了教学、生产与科研三个方面,最大限度发挥出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的资源优势,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优化,成功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五)创新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优化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但很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都较薄弱,甚至很是欠缺。部分教师没有从业经验,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就走上专业的教师岗位,尽管理论水平过硬,但缺乏实践经验,影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约高校塑造学生的职业能力,造成学生在毕业后很难直接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师资队伍亟待创新。但创新师资队伍并非否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有师资力量,而应针对问题将新鲜活力注入师资队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不但要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储备人才素质,还离不开高水平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验经验。高校具体可从两方面创新师资队伍:第一,聘任一线设计师到学校兼职当教师,在解决现有师资缺乏实践经验这一问题的同时补强师资力量,从而时刻把握好社会需求,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引入最新的设计潮流、理念及工艺等,使学生获得了解设计岗位实际需求的新渠道,帮助学生灵活应对市场发展趋势的改变。第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理念,自觉到一线企业兼职或调研,把握一切机会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准确把握市场趋势,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在改革开放的推进下产生的艺术设计类学科,与市场经济体制息息相关,社会需求是其根本出发点。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目的就在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专才、全才,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就须对该专业的内涵及人才培养定位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采取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措施优化人才培养,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探索。 作者:蔡汝庄 单位: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对策: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我们对于培养模式自身进行改革和创新,“工作室”模式既注重理论结构,又注重其实践感悟,提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重构人才的培养模式,既获得结果性知识,也获得过程性知识,去体验专业知识发生展开的过程,形成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科学态度,从根本上完善人才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 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培养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所研究和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可操作的界面——环境,在乡村和城市环境重构的重要历史时期,物质主义、城市化以及全球化需要环境艺术设计学直面三大挑战:文化身份认同的挑战、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带来的可持续挑战、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战,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处于对环境这一媒介设计和调控的特殊地位。在环境界面上,社会和精神过程、历史和文化过程、以及各种自然和生物过程发生并相互影响和推动,而环境艺术设计本质上就是协调这些过程的科学艺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上呈现出整体水平不高,模仿主义、拿来主义、拼贴主义盛行,缺乏特色和创意,环境设计碎片化严重,其根源在于僵化的脱离实践的流水线化工业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一)“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怎样体现以能力为主导,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结合起来;怎样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将教学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向。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运行程序来看,一套完整的流程应该包括:立项、设计、施工、视觉传达。因此也就意味着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不能仅是一个绘图员,而是能够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做出人文和自然相融合的设计作品,同时具有对设计作品个性化的表达与美学呈现的设计水准,而且其设计意图是可以通过现阶段的工程控制、施工技术和物资条件得以充分的呈现,并且这种呈现能够为业主和大众所认知。因此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狭义的设计的要求,如果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导致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缺乏创意的一大原因,同样也是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相应创造思维教学的缺位。“工作室”模式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单位、社会其他力量等各种渠道的教育资源,将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与学校的优势进行互补,将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放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竞争力。“工作室”模式既是在学生完成基础课程后,在专业基础课及初级的专业设计课内容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把实际的设计项目引入“工作室”,采取“工作室”内项目跟单式教学,由专业导师指导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的各项岗位工作,针对工作完成过程中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及时补充人居环境理论,环境生态学、园艺理论,施工与管理理论,规划与设计理论等等知识。学生在各个学科的相互交叉互动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设计理论的理解和拓展。“工作室”模式即注重艺术设计的成果,结果是一个长远的目标,而不是短期得到的;更重视的是艺术设计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积累,注重成长的过程,而非结果,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学到方法和思想,才能达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 (二)“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特征 1.“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将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改变学校只重视理论教育的缺点,将学生带到现场进行实践操作。通过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让学生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达到设计艺术教育的目的,培养适应当前形势的既有专业水平,也有实践经验的人才。2.“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将学生的视角从微观环境艺术设计的层面延伸开去——主要设计对象是视觉感受,因此追求造型艺术的应用,追求材料的肌理对比,追求色彩的运用,追求空间的变换,追求美的视觉呈现等成为的设计目标。“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帮助学生理解设计方案完美与现实的结合,理解设计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的困难与制约因素,理解设计方案个性化表达与人文和环境的融合。3.“工作室”模式下将学生定位于工作者的地位,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积极性、能动性和压力感,根据项目要求按照现实规范来完成项目的制作,“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一次变革,实际的项目的设计命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地根据社会的需求,提高学习的效果,锻炼自身各方面的综合能力。4.学生在“工作室”通过资料整理、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手绘图、材料的选用、风格的定位)、初步设计(效果图制作)、施工图、现场服务、总结(验证、社会评判)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并熟悉各个岗位环节的工作职责和流程衔接。直接参与实际操作项目过程中,学生即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其在未来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也加强了个人的管理和操作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及创造能力,可成为能够担负起一系列环境艺术设计相关工作(效果图制作、投标报价等)的专业人才。“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式,不仅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多样化上,还在专业理论的涵盖面广上,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它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是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孵化器,一方面为在校学生提供最清晰的专业发展动态,有助于把握环境艺术设计的时代脉动,紧跟信息潮流;一方面还可以为校企合作提供一个较高层面的平台,并争取尽可能多的社会横向项目纵向交流;为社会开展设计与技术服务,使专业教师和学生与企业能面对面的交流,一起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一起进步,也使学生能符合社会要求。体现了学科教育的要求,也可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并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三)“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展望 环境艺术设计与创造力息息相关,它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体,是一项需要摒弃传统的思维在自觉性创新意识下创造性思维的活动。通过“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将书本上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的体会抽象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他们设计出来的作品更加生动、更加有活力。每个学生的想法基础都是不一样的,教育的关键就是因材施教,学校不仅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术,也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工作,教师应该去努力了解学生的想法,对其提出意见和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进步和变化。 作者:李莉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美术 教育教学 改革与创新 论文摘要:绘画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兴趣盎然、体味美感、激发想象、创新作品,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是每一位美术老师面临的严峻课题。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它同素质教育中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提高审美教育会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动地达到心灵境界的转化,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美的感知能力,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的目的。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小学阶段是每个孩子美感启蒙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美术教学必须承担这一启蒙重任。与以往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相比,现今的美术教育抛弃了“填鸭式”的僵硬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均衡发展。在带领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之余,更加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次,小学美术教育通过营造一个开放性的大课堂,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并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最后,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契合了时展的新要求,是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现阶段,小学美术教育必须紧密贴合素质教育的背景,充分彰显其在教育进程中的显著作用。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1.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适当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情境,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遨游太空》一课中,笔者先作这样的引导:你们喜欢动画片中的外星人吗?然后找几名同学戴着动画片中外星人的头饰出场,把自己想象成在太空中,乘着自己喜欢的飞船在飞来飞去。学生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展开了生动的想象,仿佛已经置身于太空的游乐之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或做或画,把自己心里所想表现出来,效果很不错。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想象的天性,要用儿童特有的语言,毫无保留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同,但只要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的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我手画我心。 正是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使小学生的作品多姿多样。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在通过观察、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大量观察、记忆的积累,就谈不上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学生对原有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的产物。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象力,尊重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能力。他们的想象画是不求科学的“真”只求感受的“真”,并不以“像”为标准。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它是在观察与想象之后的灵感状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牵动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动作思维、灵感思维的自由发展,引导小学生进行某些相似的改进、相似的综合而后创造,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引领小学生走进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 培养创造力的土壤是深入生活。生活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联想。创造力的来源是心灵,学会运用自己那颗美妙智慧的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培养孩子灵活机动而不死板,善于联想而不僵化。例如,提供给学生手套的形状,让他们根据手套的外形,用填添的方式,在手套上增加一些东西,使它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如树、楼房,表现出孩子想象的求异和创造的新意。美术课教学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根本出发点,鼓励他们敞开理想的心扉,展开理想的翅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 3.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下就形成的,需要我们去培养。绘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凭借教材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绘画基础,知识技能与陶冶美好心灵同步发展呢?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去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艺术文明,用审美的眼光去感受和欣赏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为我们的祖先骄傲和自豪。教育德为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质量,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笔者在教学中曾做一番尝试,就是把美术课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在描绘祖国美丽的河山,家乡的名胜古迹……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育。 4.运用鼓励性的评价,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还是面对学生的美术作品,都应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感到获得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更富有创作勇气和热情。即使学生的创作与现实不符,也不要急于批评,要耐心地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在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时,要站在学生的观点上去认识、了解他们的作品,让他们更好地进行创造。另外,及时给学生鼓励性评价,可以巩固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使学生的美术兴趣在情感中凝聚起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要给予及时而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和鼓舞,建立自信心。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去教学,让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讲解、示范、提示,并且要加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多方位、多侧面接受艺术熏陶,得到艺术享受,提高艺术水平。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美术 教育教学 改革与创新 论文摘要:绘画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兴趣盎然、体味美感、激发想象、创新作品,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是每一位美术老师面临的严峻课题。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它同素质教育中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提高审美教育会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动地达到心灵境界的转化,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美的感知能力,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的目的。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小学阶段是每个孩子美感启蒙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美术教学必须承担这一启蒙重任。与以往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相比,现今的美术教育抛弃了“填鸭式”的僵硬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均衡发展。在带领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之余,更加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次,小学美术教育通过营造一个开放性的大课堂,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并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最后,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契合了时展的新要求,是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现阶段,小学美术教育必须紧密贴合素质教育的背景,充分彰显其在教育进程中的显著作用。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1.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适当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情境,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遨游太空》一课中,笔者先作这样的引导:你们喜欢动画片中的外星人吗?然后找几名同学戴着动画片中外星人的头饰出场,把自己想象成在太空中,乘着自己喜欢的飞船在飞来飞去。学生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展开了生动的想象,仿佛已经置身于太空的游乐之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或做或画,把自己心里所想表现出来,效果很不错。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想象的天性,要用儿童特有的语言,毫无保留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同,但只要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的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我手画我心。 正是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使小学生的作品多姿多样。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在通过观察、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大量观察、记忆的积累,就谈不上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学生对原有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的产物。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象力,尊重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能力。他们的想象画是不求科学的“真”只求感受的“真”,并不以“像”为标准。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它是在观察与想象之后的灵感状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牵动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动作思维、灵感思维的自由发展,引导小学生进行某些相似的改进、相似的综合而后创造,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引领小学生走进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 培养创造力的土壤是深入生活。生活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联想。创造力的来源是心灵,学会运用自己那颗美妙智慧的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培养孩子灵活机动而不死板,善于联想而不僵化。例如,提供给学生手套的形状,让他们根据手套的外形,用填添的方式,在手套上增加一些东西,使它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如树、楼房,表现出孩子想象的求异和创造的新意。美术课教学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根本出发点,鼓励他们敞开理想的心扉,展开理想的翅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 3.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下就形成的,需要我们去培养。绘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凭借教材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绘画基础,知识技能与陶冶美好心灵同步发展呢?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去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艺术文明,用审美的眼光去感受和欣赏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为我们的祖先骄傲和自豪。教育德为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质量,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笔者在教学中曾做一番尝试,就是把美术课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在描绘祖国美丽的河山,家乡的名胜古迹……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育。 4.运用鼓励性的评价,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还是面对学生的美术作品,都应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感到获得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更富有创作勇气和热情。即使学生的创作与现实不符,也不要急于批评,要耐心地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在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时,要站在学生的观点上去认识、了解他们的作品,让他们更好地进行创造。另外,及时给学生鼓励性评价,可以巩固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使学生的美术兴趣在情感中凝聚起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要给予及时而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和鼓舞,建立自信心。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去教学,让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讲解、示范、提示,并且要加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多方位、多侧面接受艺术熏陶,得到艺术享受,提高艺术水平。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要: 以审美、绘画为主要内容的小学美术课程在丰富课程种类、提高小学教育水准以及丰富学生生活方面逐步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从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三个方面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1引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各学科教育水平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以审美、绘画为主要内容的小学美术课程在丰富课程种类、提高小学教育水准以及丰富学生生活方面逐步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美术教育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尤其在新课程理念或标准下,如何充分有效发挥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作用与功能值得我们思考。基于此,文章首先从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三个方面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2.1塑造审美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塑造学生审美意识方面。进一步的,审美意识是指学生在初次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以美学的思考方式把握其内涵、意义与精髓,而并非运用单一的感性认知或理性思考。因此,加强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也就是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塑造与提升,学生只有首先掌握好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的培养与提高才能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塑造学生审美意识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重要性的首要体现,是决定其他审美环节与审美过程的决定性因素。 2.2培养审美理念 除了塑造审美意识,培养审美理念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重要性的体现。具体而言,审美理念是指学生在具备审美意识的基础上,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认知以及审美态度,并且能够将以上两者体系化、思想化与理念化。如果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不以培养学生审美理念作为课程设置与实际教学的目标之一,那么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教育意义以及教育功能都无从谈起。也就是说,培养审美理念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重要性的另一体现,是决定小学美术课程设置与教学意义的关键因素。 2.3提高审美水平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塑造审美意识与培养审美理念方面,提高审美水平的重要作用同样值得我们重视。从根本上来说,塑造审美意识与培养审美理念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然而,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理论,还需要有丰富的审美实践经验。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水平还需要从两个方面下足功夫,即美术作品赏析水平与美术作品实践水平,两者缺一不可。 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3.1以塑造审美理念为改革与创新的灵魂 通过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功能为审美意识、理念与水平三个方面,因此相应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需要以塑造审美理念为改革与创新的灵魂。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将审美理念融入小学美术课程体系中,尤其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过程制定、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选取、教学质量控制以及教学成果评估等方面都需要以塑造学生审美理念为核心。尤其注重美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检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合理性、科学性与有效性,为提高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3.2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改革与创新的手段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还需要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改革与创新的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美术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与丰富,包括美术德育教学法、鼓励性评价教学法以及任务教学法等方法的应用与实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没有任何一种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是一成不变的,同样也不是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思路,并设置配套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引领小学生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带其进入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 3.3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 此外,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还需要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课堂参与率、学习主动性、教学过程性以及美术创新性等方面进行努力。并且还需要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与理念,即放弃以学生美术成绩作为考核主要依据的做法,坚持以学生审美水平作为美术课程掌握程度的主要标准。因此,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还要求教师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并且因材施教,既要提高学生的美术作品赏析水平又要提高学生的美术作品实践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具备丰富的绘画经验。同时,教师还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的审美动力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4结语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学生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的培养与提高,充分发挥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尤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教师更加需要把握以上三个方面的关系,既不能孤立、片面地发展某一种小学美术教学功能,也不能追求“大而全”式的小学美术教育体系。最为根本的是,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确定最优的教育发展对策,因时制宜与因地制宜“双管齐下”,为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国章 单位: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中心小学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现状及措施 一、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1.小学美术课开课情况 据统计,我国目前县级以上小学教育中美术课开课率可以达到100%,而在一些乡镇地区,美术课开课率则为73%,而在一些农村地区则仅仅不到70%。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的艺术课程的开课率还不能满足国家的规定。目前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县城,艺术课程的开课率要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学校的开课率,而小学的艺术课程很大程度上开课率也要大大高于其他年级的艺术课程开课率。根据调查,可以了解在我国的初中一般是每周一课时,而在小学安排的艺术课程的学时则为每周两课时,但是在实际教学之中往往都是一课时。进一步的了解可以发现,在某些小学和中学都会出现课表上安排的课程和实际上的课程不一样,课表上的美术课往往都是被其他主课占用,现在的小学美术教育情况不容乐观。 2.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现在小学生对于美术普遍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很多的小学生对于学习美术都是十分积极的,但是在农村地区,很多的小学生没有学习美术的条件,美术课程十分有限,在课堂之外几乎没有时间学习美术。在城市,由于其发展水平较高,小学生学习美术的空间比较大,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有很多机会接触到美术教学,在课下也会由学校组织很多兴趣班帮助学习美术,课后美术活动很丰富。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现在很多的家长以及老师都是希望搞好主课的学习,往往都会忽略其在美术上的学习,因此学生往往会在文化课程上花费很多的时间,美术爱好等由于长时间的不接触会慢慢退步,最后甚至对美术失去了热情。 二、改善小学美术教育的措施和策略 1.重视美术教育,转变教育观念 我国的高考制度从小学教育到高中教育单纯关注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成绩,忽略包括美术在内的其他课程的学习。希望学校领导、老师以及学生家长改变这种单纯关注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的观念,重视美术课程的教学与学习。 2.优化教育效果,提高教师素质 对于当前我国小学美术教师人数不够,以及职称和学历偏低的问题一定要解决,教师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美术教育的开展情况。对小学美术教师,学校一定要重视培养,积极组织美术教师参加培训活动以及教科研活动。 3.整合教育资源,创造教育条件 小学的美术教育要开展必须有相应的活动场地,为创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一定要积极将社会中的美术教育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并通过访问和参观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学习美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4.培养创新精神、提倡学用结合 美术在很多人眼中是一门比较高雅的艺术形式,但是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将其改变为一门兼顾生活实用性的学科,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美术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利用。加强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合理整合教育资源,有效利用有利的条件,小学美术教育就一定能够稳步、有序、健康发展下去。 作者:林子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龙林中心小学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浅析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寓教于乐”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要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体验、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作为小学美术教师,除了教学生学习知识以外,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乐观的品质,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寓教于乐;审美意识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要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体验、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而乐观使人充满朝气、生机勃勃,是人不可缺少的健康心态。作为小学美术教师,除了教学生学习知识以外,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乐观的品质,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为了使所有学生能充分领悟小学美术的无穷魅力,在美术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全体学生积极的、自信的、快乐的参与各项美术活动。 一、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觉感知来完成,要感受美术的美,就必须投入到美术中去。随着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积极参与、快乐的学。比如说我在《穿花衣的热带鱼》这一课时,运用FLASH动画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创设了蔚蓝的大海、各种各样美丽的热带鱼以及会说话的小鸭子,还有美妙的旋律等一系列有趣的情境,然后课件中的热带鱼通过媒体展现在学生跟前,并且邀请学生参与游戏,并到大海里来一起游泳等等,这样以来,学生全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来。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儿童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按照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有趣的电脑课件、精美的范画的情境的设置等),诱发丰富的形象思维,从而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二、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中优美的旋律,跳动的音符,轻快的节奏都会撞击、触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随着音乐波动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如创作《我们的校园》时,先听一段欢快的音乐,再听各种读书声、嬉笑声、玩闹声、叫好声……学生边听边沉醉,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室里同学们认真上课,书声琅琅,操场上做游戏,踢足球,花园里彩蝶翩翩,小鸟歌唱,这样运用音乐在儿童美术中的教学,一次次地积累美感经验,促使儿童的感官直觉发展到比较精微、比较敏锐的程度。他们―听到音乐就会感觉到某种色彩、线条、形状等,大脑里就会出现斑斓色彩和画面,像一连串银幕镜头。 三、激起创作提高兴趣 小学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上好每一节课,和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d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层面。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涂鸦和想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五年级的《画脸谱》,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的化装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学生平时只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体上色),个个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象片段,再展开讨论,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人物的代表色彩等介绍给学生。等到亲自动手时,他们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是像模像样的化装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里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部分了解了传统艺术的一些简单常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愉悦。 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起过渡的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三年级的《风景写生》,四年级的《用色彩画风景》等,如果教师只在教室里讲,该画哪些、那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了解树木、房屋的形态,感受一下小巷两边的商店、理发店、小饭店、电线杆、行人。尽管是往日熟悉的地方,然而,现在要学生用画家的眼光去感受它,感觉生活一下子就变成一幅完整的画。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也提高了。 四、把握灵感激趣乐画 在我的眼里,爱画画的小学生都是聪明的学生,你看,五彩的笔下流淌出多少可爱的画面。那是小学生们眼中的世界,那么纯洁,那么美丽,充满了灵性。我一直认为,教小学生画画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他们画得如何像,而是激发他们内在的灵性,即对世界的感悟。空气流动起来,才会清新。同样,让小学生们的眼光和思想“流动”起来,才会激发出智慧和灵光。 例如,在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中,我让学生画《我的向日葵》,一开始,我并没有向学生讲解向日葵的形状、颜色等等,而是试着用平等的语言和他们探讨一下画向日葵方面的问题:画向日葵有意思吗?为什么?你愿意用什么样的纸和笔来画向日葵呢?听听这段音乐好不好?这音乐的节奏像不像一些小圆圈?想不想带老师去参观一下你的向日葵?这时,我再鼓励他们将所想的向日葵画下来。由于没有了我给他们的框框,他们的个性便在作品中表现了出来,很有意思:有的向日葵是一如群可爱的小胖子,太阳一出来,它们就大声地唱歌,脸儿涨得红红的,好快乐;有的向日葵像在做早操,一二三,伸伸腿,四五六弯弯腰,连花瓶都想跟着它们做运动啦;有的向日葵很害羞,躲在静静的角落里说悄悄话…… 这样通过欣赏、试画、讨论,学生的眼光和思想“流动”起来,从而得出:干脆利落的折线――表示果断;轻松柔软的曲线――联系着温和;形如喷发的色块――象征暴烈……由于课题新奇,又组织学生进行了思想的交流,学生产生了灵感,进而有了绘画的乐趣,达到了乐画的效果。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目前,我国 美术教育事业对于美术创造教育一直未形成统一认识,更无体系可言。伴随着现代社会飞速进展的需要与文化知识结构的改变,我们应针对于当前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美术教育之现状,努力使仅仅重视技能、审美及品德的培养,转化为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与自我表现能力为基础出发点,同时加强自我意识教育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那将对我国教育中人的潜力开发、人才的质量与人的发展上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创造力 学生 一、美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美术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性,培养出合作精神,减少自私自利,最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发展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何谓创造能力?“创”就是打破常规,不断探索与求新;“造”就是在一个不重复的基础上建立出新的东西。培养创造能力是美术学科最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功能,它没有唯一固定的标准,具有不同风格,鼓励运用多种灵活多变的手段去表现。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随时随刻在欣赏着美,而且还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创造着一个新的美的可视世界。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它也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和应有的地位。在日益强调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同时,美术教育界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美术教育的目的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创造才能。 二、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多种途径实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采用比较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于主动性。教学内容主要力求构思新颖,感染力强,充分调动以及于吸引学生,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美术,激发起他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以及于创作的;所以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及于手段应是比较丰富的、生动的、多样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充分采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以适应新时展的要求。 2.构建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鼓励、扶持、促进创新 要摒弃传统单一的评分模式,评价要鼓励探索和创新,杜绝平淡和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作为美术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的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 3.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因势利导,促进创新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创新是美术的灵魂,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我们不断挖掘,促进生长发展。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就需要及时地大力扶植,促其开花结果。同一内容的作业,几十张作业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的面孔和特点的画面,其中很有可能正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三、美术创造性活动受多种条件制约 1.学生生理特点 人类通过对自身生理特点,特别是脑功能的大量实践研究表明:人脑左右半球具有两个相对独立的意识活动。左脑倾向于用词语进行思维,右脑则倾向于以感觉形象直接思维。创造活动是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协同进行的,其中形象思维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开发右脑功能,发展形象思维相当重要。这对绘画、文学、音乐、舞蹈方面的创造活动、形象思维起着决定的作用。而美术创造教育活动中,这个因素更显现出它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美术教育正是运用它的形象特点结合少年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通过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达到“视觉和行动的配合”,以促成他们的生理成长与创造思维的创造力的形成。 2.环境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环境是相对于主体并与主体相互作用的周围外界,它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环境通常能提高创造力,也能够抑制创造力。创造力产生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现象,它需有外部世界的信号输入才能进行,适宜的环境能极大地促进创造。美术教育创造力的培养也离不开一种良好的环境条件。不同的环境背景给予少年儿童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被一定的环境所规定;同时,他们的思想、思维方式与创造力等形成也受到他们所身处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学校与家庭环境、教育制度以及政治制度的制约。 3.教师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认为: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那些关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教师的创造力教育论、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 创新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摘要】小学美术课教学活动的安排是为了对学生感知美、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审美观进行积极的引育导教育。美育的主旨是为了陶冶、激发学生求美、追美、创美的能力,是完全跟随素质教的脚步逐步实施的,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注重学生画不考虑审美观的培养和美育的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学改革气氛了。而美术课的教学活动应该使美育成为教育目标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变化,突出美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美术 教学 学生 审美 现实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且客现存在的,文学艺术之美、社会生活之美、大自然之美给小学美术教学审美教育提供了很多的教学素材,因此审美鉴赏可以使用的素材就非常多,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灵活选择以便实现艺术审美观能寓学于美。 一、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让小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很多美好和丑恶的事物,但小学生特殊的年龄特征辨别能力比较弱,可塑性很强,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小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发展中都能受益。因此,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小学生健康成长非常关键,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美,感受美 小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美丑界限和概念等的区分还不明确,特别容易在丑恶方面误入歧途。对于生活中的美,很多小学生因为不能正确认识,所以忽略而过。而对于丑恶的事物,他们模仿之后就使得自己的行为等也发生了变化。以此需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和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美的健康积极的认识,引导小学生感受美。 (二)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精神、文化世界 当前提倡素质教育的理念影响着小学美术教学,学生的能力、情感等成为比成绩更重要的评价标准,学生精神层面的收获才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使得小学生更成熟。当学生能从优秀的美术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体会到美术绘画容纳的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情感态度,则说明学生审美能力已经提高很多。进而促进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二、对策分析 小学美术教育中对于学生审美观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在教育中用美术绘画等形式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审美情趣,以此帮助小学生在品德和智力等方面取得进步。加强审美观的培养需要做好的措施是: (1)有计划有步骤的地用美术作品促进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欣赏美术作品是小学美术课上进常进行的教学活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就是审美观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用传统的教师讲解的方法,因为教师的讲解只是反映的是教师鉴赏作品时的审美观念,而在学生看来可能美术作品反映的却是不同的情况。与之对应的是教师应该采取的是鼓励学生们主动分享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看法和感受,从学生们的回答中分析出学生在审美方面的问题和不足,然后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属于自己的审美观。因此在选择作品的方面也就有了一些限制条件,需要做好相应的计划和实施步骤的详细课堂结构设计。美术作品的选择也就应该选择较高审美价值又和学生能够紧密相关的欣赏作品。这样就能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方面起作用,同时在学生美术鉴赏过程中色彩性的作品能激发学生的更多兴趣。针对这个情况笔者选择的是色彩明亮的《向日葵》,通过和学生针对色彩构图的互动,我不仅讲解了美术中色彩构图知识,还给学生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该作品是梵高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如何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的相关情况。学生们在发言中大部分都发现这幅图不仅仅是画的向日葵,而是想表达出作者的审美价值观,表达他对生命的理解。这个例子说明学生的兴趣被美术作品激发后进行感悟和欣赏美的审美观培养能有很好的效果。不仅有利于教师知识讲解,还有利于教师进行美育教育。 (三)用生活中的情境培养学生感悟美的能力 美术作品很多来自日常生活实际,是作者通过变化文化情境和生活情境的部分情况,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艺术手法创造出来的反映生活的事物。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审美观的促进教育,也就必须积极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提高小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多给学生例举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事物,引导学生从自然和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提高其感悟美的能力。 当学生对于生活和自然美有一定的认识后,教师积极进引导能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从而潜移默化的促进小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例如:秋天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落叶、夏天的时候感受急风暴雨和绿树常青、春天的时候则让学生感悟万物复苏等,学生观察生活实际中的这些对象,观察大自然的美好的景物,能从自然万物色彩和色调的变化中感悟美的存在。此外,生活中的老房子、旧石阶、传统民族服饰等也是学生感受美的有效材料。由此,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大千世界的自然美,还大大提高了其在生活中事物中的美,审美观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审美观的发展不能只有看和感悟,还应该有实践活动 小学美术可以进行很多的课外美术活动,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带着学生在玩耍中进行艺术的创造,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创造美。小学的课外活动时间相对较多,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应该有意义的利用起来,让小学生参与美术活动,提高小学生实践创造能力。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就很喜欢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一起玩绘画比赛,没有要求,没有限制,只是大家都要动手创造,最后选择其中比较形象、有特色的画作,邀请学生主动介绍自己的作品,达到发展学生创造美的教学目的,同时鼓励学生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色彩的搭配,意境的创造等知识,以便在未来的创作中加入自己对美的见解,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小学生的审美观发展。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促进学生审美观发展的教学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美,也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提高学生感知能力的必要措施。小学美术教学促进学生美学相关能力的发展是教师的职责之一,所以需要在小学生审美的方向上加以正确引导,提高他们的审美观念的层次,保障小学生的身心能快速健康的向上发展。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甘肃西部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初探 摘 要: 在甘肃西部基础教育中,美术教育严重缺失,河西地区学校美术学科还没引起真正的重视,甘肃西部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厚,佛像、壁画、岩画等美术资源在全国首屈一指;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充分利用本地教育教学资源,如多媒体的运用、情境的创设、游戏的贯穿、材质的变化,使学生有更多精力参与美术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美术学习兴趣。 关键词: 因地制宜 激发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 河西地区中小学校美术教育现令人担忧,尤其是在乡村基础教育中,美术教育严重缺失。我发现美术教育在河西中小学是十分薄弱的,农村学校美术学科还没引起真正重视,可以这么说,在农村,艺术学科的教育严重滞后。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些都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密不可分,它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 一、甘肃西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优势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又叫甘肃走廊,因为位置在黄河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经过近几年教改的发展,河西地区的广大中小学虽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但是其中河西的教育背景、环境、人文等有东部城市学校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历史沉淀 河西地区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家王文芳先生多次在艺术创作中,描绘大西北的广袤大地和莽莽群山。河西地区又是传统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和发源地之一,有回、藏、东乡、裕固、哈萨克、满等少数民族,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是一种普遍和有影响的信仰,宇宙建筑宏大壮丽,位置显要,是善良而虔诚的信徒们心灵的依归,在严峻的大自然和历史形成的生存重压的背景下,这是可以理解的。河西五市中有敦煌的莫高窟,瓜洲的榆林窟,嘉峪关的黑山岩画,张掖的马蹄寺等一大批宗教文化遗产,为此,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充分利用本土地域性的摄影作品与计算机教育教学资源,如:多媒体的运用、情境的创设、游戏的贯穿、材质的变化,使学生有更多精力参与美术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美术学习兴趣。 (二)新课程在编排上选用了较多的民间艺术 新课程在编排上选用了较多的民间艺术,就地取材的内容多了。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间艺术,新课程鼓励各地开发地方教材,强调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甘肃西部地区有丰富多彩的美术课程资源可以为我们所选择。如:各种树皮、奇石等。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民间艺术:雕刻、剪纸、编扎、蜡染等;民风民俗:独特的节日、各式各样的民间习俗……据了解,甘肃民乐县一批民间艺术家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发挥聪明才智,借鉴古人传统技法,创意于现代生活,形成了刺绣、木塑画、麦秆画、根雕奇石等一系列艺术珍品,还创造了相应的经济效益,形成了当地新兴的文化产业。这些题材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掌握。 二、河西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问题 目前农村、山区的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突出表现为师资短缺,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不能适应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 (一)传统美术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有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是“美盲”,他们并不了解美术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工作的密切关系,也不了解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美术是新世纪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不可缺少的艺术素养;没有认识到美术教育是美育和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形式和有效途径;没有认识到美术教育是对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由于实际认识不足,一些学校的领导甚至认为美术课是“调剂课”,美术课在实际工作中被随便缩减,初三、高三基本不开设美术课,课程随时会被其他基础学科挤占。在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美术课只是副科的观念根深蒂固。 (二)美术师资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忽略了美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大部分学校安排课务时,将美术课作为搭配课,美术课的安排主要采取“填”的办法,哪位老师的周课时量不足,就搭给他。由于对于美术学科的偏见,或者学校管理者抱着“实用主义”的立场,让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美术教师教其他“英语”、“数学”等重要科目,而美术课则随便拉个人充数。 三、河西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策略初探 (一)转变美术教育的观念 如何转变家长和学生思想观念呢?首先,提高认识。为了调动家长与学生的积极性,可建议家长与学生多看典型案例,极大地激发家长正确教子的责任感、紧迫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其次,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美展活动。以开放性原则为主,让家长看到学生的作品,这主要是让家长了解美术教育教学的综合规律性,让家长明白现行的美术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门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合作、互动的学科,从而提高对美术课的认识。再次,约见教育方法不良的家长。家访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共同商讨如何教育学生最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虽然处于信息时代,电话、手机、电子邮件、传真为传递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是作为学校教育的代表,任科老师登门家访,面对面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商对孩子的教育大计,具有极强的人情味,深受家长欢迎。 (二)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骨干教师 齐心合力帮助教师从课堂教学中找到成功的乐趣,积极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借此缓解重竞赛轻课堂的现象,切实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引导教师广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形成“人人研究课堂教学”的氛围。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肤浅体会,主要是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试着分析出现的原因,尝试着想了一些相应的解决之道。为此,在课堂上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使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美术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方式是多元化、多样化的,美术教育者不再“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在“用”教材之余,应走出课堂、跨出教材,因地制宜,结合本土实际特色,挖掘乡土文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美术教学。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边远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探讨 【摘要】美术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新课改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极大的提高了美术教育质量,但在广大边远农村学校地区在这方面的发展却受到不少制约。本美术职称论文就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及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的探索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 美术 教育 一、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德国著名教授卡尔.威特曾说“绘画可以使孩子一生更加富于色彩,使孩子更能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并使孩子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它强调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认识、情感、思想得到升华,感受美术的魅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使农村青少年得到全面健康成长。 二、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新课改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但目前很多农村小学却因种种原因,新课改的理念未能完全的渗透到具体教学中去,学校美术教育仍然是整个基础教育中薄弱的环节,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进。现就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做以下分析: (1)农村小学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相当部分的学校领导对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际工作中的美术课被随意缩减,被其他基础学科挤占,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副”科。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对美术学科的忽视。学生往往只能接触到简单方式的美术活动,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及价值观,极大地束缚音乐教育的良性发展。 (2)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严重匮乏。很多学校缺少专职的美术教师,而是让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缺少美术方面的教学理念,使美术课流于形式。同时,现有不少优秀的师资也在向经济发达城市学校流动。 美术教师的职业品质与文化素养也待提高。在农村,很多教师只重视单纯的技能与技巧的训练,轻视学生自主探索,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自然也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导致学生对美术不能够产生持久的兴趣。 (3)美术教学设施的严重匮乏。在农村小学,大部分学校美术教学设备短缺,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施不够完善,难以支撑美术常规教学。教室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教材是唯一的教学内容,不能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多数农村学生家长因观念或经济状况限制,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关美术用具也有限。由于缺少必要的用具,学生感到学习美术单调枯燥,无法产生浓厚兴趣,都将严重影响美术教学的质量。 (4)学校美术教育评价标准与模式过于陈旧。盲目效仿经济发达的城市美术教育模式,不能立足本地实际,教学方法方式不够创新,未充分开掘本地的美术教育资源。多过度注重一些标准化、规范化的技能训练,轻视了学生个性化与人文素养的有效养成,让学生感到茫然失去兴趣。评价方式是单一的。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 三、新课改以来,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探索建议 为适应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需求,探索适合其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新途径,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农村学校的实际,对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探索建议如下: (1)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转变农村地区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是推动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关键。通过举办相关的学习和培训,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消除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使有关美术教育的决策、引导和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化。 加强美术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是小学的最基础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校教育必须进行积极探索,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加大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农村教学设施薄弱,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扶持力度,完善各项美术教学设施,让农村地区的学生也能够跟城市的孩子一样,通过互联网浏览任何国家任何名画,增广见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美术学科的学科特点,现时条件下的农村美术教育有着许多城市学校所没有的天然资源。只要把这些资源引入美术教学中来,把学生从教室引向室外、从校园引向校外,这既是对课堂美术教学活动的补充,也是拓展学生眼界,体验生活,获得更多艺术创作的源泉。 (3)加强建设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解决好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紧缺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资源加强对教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鼓励教师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区的乡土资源,挖掘乡土文化,自编乡土教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教学。建立健全美术教师的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提高教师的积极性。组织教师到美术教育发达的地区或学校进行参观交流学习。 (4)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探索。群力决策,组织当地学校的师资力量来共同探索适合农村学校美术教学的新途径。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把分散的资源力量形成合力,并把任务分散到各个学校进行其试点研究,要充分发掘优势资源,走以研促学,以研促教之路进行积极探索,促进农村学校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强调既尊重学生对美术作品发表的个人意见,又鼓励学生进行独立个性化的创作。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关注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建立健全教育评价机制。完善教育评价标准,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评价。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评价机制也应有所改变,要发展中不断充实,完善、提高,以达到“新课程”规定的“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开展美术的多元化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根据学习内容,任务的性质、学生特点等不同,制订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断完善教师教学以及推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指标。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倡导美术教育的新观念,适应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教育竞争的时代,希望更多的同仁来关注、探究、开拓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推动农村整体教育的健康发展。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之我见 摘 要:美术教育是发展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途径之一,加强美术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乐学、能学、会学,促使学生向高层次、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健康、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能力,达到小学美术教育之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差异化;美育;多媒体;生活化;反思 美术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美术教育可以净化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灵魂,建立学生绚丽多彩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国家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肩负着精神文明建设、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完美人格塑造的重任。因此,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加强美术教育教学责无旁贷。如何优化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积极探究美术课堂教学策略成了小学美术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美术教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注重美术差异化教学的实施 由于小学生的性格、年龄、家庭影响及社会因素的不同,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就会不同,思维和想象力也会不同。为此,我一直遵循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对爱好不同的同学,我采取鼓励发展长处,精益求精的方法;对思维和想象力强的同学,以启发诱导为主,因人而异地教他们把不会的部分画出来,并帮助他们不断深化主题,创作出有新意的作品。对那些想象力差,喜欢画现成东西的同学,我以直观教学为主,让他们按我示范的方法和步骤去练习作画和制作,同时有意识地让他们观摩一些有新意的作品,并做适当的点评,使他们受到一定的启发,提高想象的能力,引导他们创作出有新意的作品。 二、强化美育与素质教育接轨 美术教学是完成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培养儿童综合素质的基础工程之一,这就需要对美术教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美术教育已开始抛弃培养少数画家为目地的教育方针,它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更不是过去大家一般意义上认为的“有点兴趣,学点特长,丰富课外生活”,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开发大脑的形象思维、活化人的灵感、想象,使大脑的创造思维得以正常发展。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健康心态和他们的审美能力、创造意识以及从整体到局部、从长远到眼前的思维方式。美术教育,使人在精神上获得愉悦、宽适,有一个宽大的胸怀和广阔的眼界,从而来完善自身高品位的人格。 三、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为了更好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需要美术教师把好关、选好题,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作用,优化教学结构,将文档、图片、视频、音频等手段有效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有方向、有目的地利用网络开阔视野。同时,教师要不断通过学习提高运用多媒体手段的技能,增加理论和创新的能力,及时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学习,选择适合学生观看、容易理解的视频和图片,制作出能够使课堂效率达到最大化的课件。积极加大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之间的联系,互相交流,共享优秀课件作品。同时也要注意合理运用多媒体,不能让多媒体的形式化代替了进行美术教学的真正目的。例如,学习不同国家的美术流派,可以播放与之相符的背景音乐,将图片、视频和教师的旁白相结合,让学生在不同的流派间徜徉。欣赏艺术的宝藏,形成高效、自助的学习氛围。 四、把美术植根于学生生活 长期以来,小学美术教学常用的教学模式就是临摹,让学生模仿着画画,看谁画得最像,画得仔细就是合格的作品。这是对学生模式化的教学,脱离理论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机械的训练中,丧失了自己的创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个性被抹杀,创造力被压制。我们要让学生走近生活去感受作品,通过生活实践,创造出有个性的作品。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是创作的起点。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让美术回到生活中,体现生活情境,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要求。在现代社会中,美术不仅存在于艺术殿堂和博物馆中,也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美术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学生在生活中认知的面积扩展,体验到生活中的美术美,感受到美术无处不在,体会到美术的情趣。比如,让学生用生活中的材料创作,如易拉罐、饮料瓶、盆景、衣服等,学生们选取自己喜欢的东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 五、重视美术教育教学的反思 要想使每个学生都学好美术这门课程,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美术教学活动要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起来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小画家,而是在于培养其生活技能、生活的创造力,以良好的心态、灵活的思维、健康的人格来面对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观念,要以愉快的心情、引人人胜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美术活动中唤起孩子对美术的追求、大胆的想象和勇敢的创造意识。 总之,做好小学美术教学工作,需要依靠我们长期实践与探索,在教学中不断对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进行总结、分析、实践与反思,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率,结推动小学美术教学的新局面。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浅析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评价原则 摘要:《美术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第三条指出:“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我们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对教学评价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最常应用的一种是针对一堂美术课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另一种则是针对学生美术素质形成的发展性、开放性进行评价。通过教育实践,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教师要多听。二、教师要多赞扬。三、教师要多思。 关键词:小学美术综合评价评价原则 小学美术教育是一门动脑兼动手的课程,是帮助小学生认识和感知事物、提高艺术表达能力和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美术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第三条指出:“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我们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对教学评价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最常应用的一种是针对一堂美术课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另一种则是针对学生美术素质形成的发展性、开放性进行评价。教学中不管利用哪种评价,评价的方式方法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技巧,那么什么样的评价方式能辅助完成美术教育目标、实现美术教育价值中发挥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呢?通过教育实践,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一、教师要多听 一幅好的儿童画应该充分体现儿童的年龄特点,具有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学生学习美术过程中年龄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着巨大变化,认识不断提高,思维不断发展,自然地形成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年龄阶段又制约着孩子们的心理发展。根据这些特征我们把孩子2~17岁分为三个阶段;2~4岁以前为涂鸦期阶段、4~9岁为图示期阶段、9~17岁为写实期阶段。从这三个阶段我们不难看出,有些老师总是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审美儿童画,用“像不像”“美不美”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是错误的评价方式。 有些儿童作品充满儿童特有的气息,他们表现的就是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们不一定能看懂理解。有一次在《童话中的城堡》课堂教学中,在被抽中的小组展示组员各自的作品时,大部分组员都用优美的线条或图案把城堡装饰的梦幻、别致,而有一位学生的城堡却让全班同学大吃一惊,连我也不免有些意外,他的城堡被一大片荆棘掩埋的只剩下可怜的城堡顶,而这可怜的屋顶也是灰突突没有一丝生机,接下来我让这位同学说说他的城堡为什么和大家的完全不一样,说出自己的创作思想,让全班同学和老师都能够理解。当听完他的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画的是睡美人被囚禁的城堡,由于被施展了魔法,所以城堡的周围布满了大面积的荆棘,我们只能远远的看到城堡的屋顶。为什么会画这样的城堡呢,这位学生回忆到,《睡美人》是妈妈给他讲的第一个童话故事,所以记忆犹新,正好借这个机会把回忆展现在画纸上,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他还想画一幅睡美人被解救后美丽的城堡呢! 面对这个问题教师并没有主观认为这位同学没有积极上进的态度,与课题相距甚远,而武断的批评他,而是给他充分的空间时间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解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师要多赞扬 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对传统美术没有太大兴趣,对这些学生,教师更不该吝啬我们的赞扬。 去年创新杯赛讲课时的一个情节让我记忆犹新,在《画汽车》一课中有一个环节是这样设置的,在黑板上展示用基本形组成常见的几种汽车,着重对“甲壳虫”汽车进行细致的刻画,这时我拿起一张白纸,在实物投影下,边说边用点线面的方法一笔一笔的把简单的“甲壳虫”装饰的饱满漂亮,进行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让孩子们了解整个绘画过程并给予参考。让我意外的是,当我抬笔完成后,在孩子们中间突然响起热烈的掌声,并伴有“好漂亮”“老师好厉害啊”“色彩真鲜艳”这样的话语,得到全班同学的赞扬让我一下子不知所措,随之我紧张的情绪仿佛全部都消失了,脸上也洋溢起坚定的笑容,接下来的课程也非常顺利地完成! 课后,这个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回放,是什么让我紧张的情绪消失?是什么让我有信心把后面的课程上好?不正是他们赞扬的掌声和语言么?孩子们的赞扬对我这样一个成人来说都是催人奋进的力量,那我们的赞扬对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当他们在未知的道路上坚定的探索时,不要说赞扬,就是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也许都能让他们心中涌起一阵暖流,留下一段美好回忆。试想,一个学生听惯了老师的批评和指责,必然会产生无所畏的想法;而此时,老师的一番赞扬,也定会像阳光照亮他的内心。为了珍惜这一缕阳光,他们会努力去做得更好,在此过程中,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会被潜移默化地改变。 三、教师要准确评价 我们面临的学生从兴趣方面可分为:美术专业兴趣类学生和非专业兴趣类学生两大类。在这两类学生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评价艺术的恰当运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或许大部分教师更喜欢专业兴趣类学生,因为他们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或者有更好的美术学习天赋,教起来更轻松更得心应手。但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的学生属于非专业兴趣类学生,他们对教师的评价更是极为在乎甚至深信不疑,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非专业兴趣类学生,教师更要注意评价语言和方向,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并把这个闪光点放的足够大,让学生有信心继续画。有的同学画的不好,但是想法总是很独特;有的同学动手能力很强,擅长手工制作;有的同学态度认真,虽然画工一般但是总会坚持一遍一遍修改直到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我们老师就该具备发现这些闪光点的眼睛和赞扬这些方面的语言,及时予以肯定性的评价,并给予正确指导,从而起到激励的评价作用。 美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用知识来充实学生的头脑,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教学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人的高尚品德的形成。 新的教育理念的育人观更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学生素质评价观,恰当的评价会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对生活、学习起到辅助作用。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对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浅析 摘 要:美术课是一种通过绘画形式,以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审美活动。小学美术教育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表现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创新性不高。本文从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两方面对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进行浅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实践;创新 前言 小学的美术教育是基础的美术教育,也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美术的乐趣的课程,通过美术教育,可以让学生增加对美术的兴趣,也为他们日后的美术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现阶段我国的教育还是以文化课程的教育为主,小学的美术教育往往得不到尊重。美术作为一门能够提升孩子形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课程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现阶段的美术课程,还是以传统的美术课教育方式为主,效率相对低下。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小学美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标下,小学的美术教育模式遭受到了冲击,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与时俱进,教师应该对新课标进行深入的了解,认识到美术教育的意义,以学生为主的方式建立起新的美术教学模式,改进美术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提升美术教育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 基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小学美术教育应以学生为主,建立起学生参与性高,能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在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需要了解美术的基本要求、孩子们的生活习惯以及认知习惯,从而使学生们能够接受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学方法,需要提升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造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探究习惯 美术是观察的艺术,一幅好的美术作品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注重观察,除了让学生们观察身边的事物之外,还需要就观察的事物进行处理,以获得良好的教育结果。比如在有情况的条件下,笔者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写生。在大自然中,学生们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观察他们的动态静态,能开阔视野,保持良好的心情。通过这样的培养方式,孩子们能用心来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观察能力得到提升,养成勤于观察、保持探究的习惯,对于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2、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像力 在小学美术的教育上,除了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写实能力外,想象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想象力的培养是通过创造一个独特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自己的想象用画笔进行描绘的过程。 比如笔者曾经教导学生以“未来的生活”为题来进行创作,想象他们在未来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吃什么、穿什么、或者是未来的课堂会怎么样……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们的想象力被激发出来,有的以未来的交通工具作画、有的画了未来的房子、有的画了未来的人类……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想象力是最强的,在美术课上,积极创造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场景,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对画画的兴趣和创造能力都得到提升。 3,注重调动学生综合学习的积极性 在小学美术的课堂上,需要就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让学生们学习美术更加积极主动,需要在课堂上创造各种情景,打造有利于学生们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学时,教师除了掌握良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外,还需对学生的个性有所了解,从而采取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进行《下雨》的教学时,笔者发觉外面正好下起了小雨,因此要求学生出教室观察雨的形态,这样能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使学生获得真实体验。 二、小学美术课堂师生关系的思考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通过教材传导知识。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主要起着引导作用。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得美术的技能,还要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正如教育学家罗杰斯所说:“教师是必须促进学生资助学习的促进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摒弃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和手把手的教学方式,而应该在学生学习的时候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引导学生自主自动的学习。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式的设定都必须以学生能够接受、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为目标而展开。在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色、生活习惯以及美术水平进行教学。比如在笔者的小学美术班上,有些学生从小学习绘画,美术的功底很好。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将这几个学生与其他的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当小老师的职责,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笔者对这几个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以保持学生的竞争性,在课堂上发挥出最好的水平,获得自我的满足感。 3、促进师生间的平等交流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平等的交流。小学美术并不是考试课程,因此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保持平等、融洽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接受自己,才能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笔者与学生保持沟通的方式主要是与学生平等对话,在每堂课程结束的时候,让学生们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正面的评价,这种方式使学生有获得重视的感觉,如果教师能够采纳意见,其自信心会得到加强。在课下,笔者也与学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通过平常的交流,可以知道学生们的兴趣点,从而更好的制定教学策略。 三、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建议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主要是以临摹为主要内容的,而美术新课标将小学美术分为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4个学习过程,对小学课程的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应对新课标的安排,达到目标要求,教师应该以新课标的要求进行课程设计,改变以教师和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方法,生成以学生为核心的新模式。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1)以加强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为目标,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 (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增强学生的表现力以及想象力; (3)以现实生活为导入点展开课堂学习,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4)系统性的点评学生的作品,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不足; 小学美术教育,要改变传统教育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重心逐渐朝过程倾斜,创造更加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才能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论 美术课堂的教学方式不一而足,但是在新课标下,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兴趣点作为教学内容的导入点,创造容易为学生接受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下,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为课堂策略服务;通过有效的评价活动,能够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水平,从而获得提升;将美术教学与其他的学科相互结合起来,加强学科的互相渗透,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服务。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并且获得对美术的兴趣,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打好基础,为我国的美术领域输送人才。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涵盖了各学科教学工作的普遍性,任何一门课的教学目的与同期教育的理想效果相接近,就是教育改革的成功。小学美术教育离不开大胆的想象,没有自由的广阔的想象天地,美术教育就难以找到自己的灵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重点发掘学生的想象力,是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把美术教学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培养美术方面的实用人才,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课堂之一。 关键词:小学美术;想象能力;素质教育 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是自然产生的,它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经验的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想象总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从而想象出自己从未感知过的实际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构成这些形象的感知材料归根结底是来源于客观现实。在美术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学生要细致观察,并通过体验生活等方式来丰富他们的直观感受,让学生不断积累有关写实方面的知识,获取清晰和富有记忆的表象,以增加想象的储备。巧设问题,促进学生进行联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巧”就是题材要新颖、有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关美术的知识。我们知道: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精细的描写》是一节绘画课,要求学生涌现惊醒精细的描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欣赏画家门采尔的作品《两个中国香炉》时,我是这样设置问题的:“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你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能看得这么仔细?”在这种激发下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画出了他们心中玩具的特点,线条流畅,画出了平时很多没注意的细节,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的积累,只不过是给想象提供了原始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激趣展开想象。 把音乐带进美术课堂。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没有一种艺术能像音乐那样迅速地激起人的情感,并使人随着优美旋律进入浩渺的想象空间。音乐中优美的旋律、跳动的音符、轻快的节奏都会撞击和触动人们的心灵,音乐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在美术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教育,可以辅助教学。具体到美术教学中,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相应的音乐资料,比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我们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古典名画,如痴如醉的乐曲无形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画境,带领我们体会画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抽象绘画大师康定斯基曾说过:“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的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应。”艺术的发展需要创新,各类艺术之间从来就密切联系,彼此影响。我们恰好可以利用这点敲开学生脑中的想象之门。如《春天的色彩》一课,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欣赏表现春天的欢快的乐曲,再配上各种鸟欢快的叫声的录音带,同时放幻灯,出示春天的各种花草、树木、动物,让学生逐个认识,并要求学生说出每种花草树木及动物的名字、颜色、形状等。当然,还会有许多种花草树木及动物是幻灯片里没有的,它们是什么样的?它们的形状什么样?启发学生根据以上的想象,自己组织画面,画出自己喜欢的表现春天的图画,并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看谁画的内容多,画面丰富、颜色漂亮。结果学生想象力特别丰富,并能较好地用图画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手工制作课主要是通过具体设计、制作,锻炼学生手的灵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威武的盾牌》一课是工艺制作课,充分利用孩子们玩玩做做这种天性,让学生在玩中制作,通过制作盾牌,培养学生的制作兴趣,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在本课中是这样安排的,每个同学都当一名设计师,小组合作,根据组内各人的能力所长,具体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最后看看那一组设计的造型最新颖独特,颜色搭配最漂亮。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盾牌,其中有不少别出心裁的创作。 孩子们喜欢听故事,故事能使他们增长知识,陶冶心灵,并能激起对故事情节的想象,进而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如教学《可爱的动物》一课,我是这样导课的,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动物世界里要开联欢会了,小动物们都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参加舞会,瞧那满身花纹的小斑马、摇摇晃晃的小企鹅、脖子长长的长颈鹿、威风凛凛的小老虎……都是那样有趣可爱。同学们有兴趣把这些小动物画出来吗?下面我们就来画这些小动物。通过这段小故事,把小动物的形象艺术化地添进了学生的脑海,学生不仅从故事中感受到生动的形象,而且可以想象出成人无法想象的画面,构思新颖、有趣,构图饱满,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较高的审美情趣,想象力特别丰富。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图像资料有助学生想象,我们利用多媒体的立体声像效果,可以为学生们营造一种充满故事情节、身临其境的氛围,以激起学生们对所学的内容的强烈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表现《海底世界》一课的时候,运用电脑制作的动态的各式各样的海底动物在水里遨游,自由嬉戏,同时配上活泼欢快的音乐,学生们感受到大海就似乎在他们身边。使学生在再次感受美中能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结束语: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美术教学不能构想空中楼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善于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想象是以观察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能力。根据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采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去培养、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教师在美术教学工作中,只有彻底抛开应试教育的传统理念,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实践能力为宗旨,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探究 摘 要: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美育的重点应放在培 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上,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教学 小学美术的教育,是学习的启蒙。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的制约,学生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也比较低,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来看待教育,弄清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我通过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总结出以下几点,与同仁探讨。 一、丰富学生的绘画想象力 进入想象氛围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知识面的局限,想象范围受到很大限制,但只要通过恰当的方法去启发、引导和点拨,就不难使学生的想象展开翅膀自由飞翔。 直观引导,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很强,根据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创造的心理过程,直观引伸是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一种有效方法。《小鸟齐飞》一课中新授小乌画法时,我先用课前绘制的挂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各种鸟的形体特征,再看教材上介绍的照片《小鸟齐飞时的不同姿态》,接着运用课前制作的活动幻灯片演示飞鸟的不同姿态,一边演示一边板书:1、当头、身子不动时,变动翅膀的位置,看乌的姿态发生了什么变化;2、当翅膀、身子不动时,变动头的位置,看乌的姿态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告诉小朋友在画飞乌时,根据这些道理想象出飞乌的不同姿态。懂得了这些,小朋友们进行画飞乌想象时,就不那么困难了。只要教师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绘画想象能力 二、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 我们并不否定儿童在学绘画时,要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知识技法是美术课的主要内容。但是,学习笔墨技巧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教师如果只教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 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二流教师,算不上儿童美术教育。既然叫儿童美术教育。“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首先,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儿童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 具体来讲,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这是基于儿童美术教育是美 育、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让他们 从小学会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 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使他们的心身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现代素质教育,应该以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 的个性。艺术更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所谓艺术。教师应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方法等,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切不可强求一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审美个性的独特性 ,越有个性的艺术就越美,越能发现独特的美的人就越有审美能力,越有创造力。所以,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 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得到全面的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并教给他们具体的创 造性思维方式,让他们得以自由地运用。 三、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儿童绘画创作,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育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审美的奥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如“用画笔美化我们的校园”活动,号召学生在教室外的瓷砖墙壁上绘出美妙的图画,美化我们的环境。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都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大家有了施展才能的天地了!一到课间,走廊里就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手挥画笔,尽情的用画笔创造者美、展现着美,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豪情,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施展了他们的美术才能,而且乐此不疲。我们还经常搞一些画展:“我能行”、“我画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等美术活动。这些活动给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让学生始终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美育的重点应放在培 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上,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教育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用非常重要。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美育是以“审美”、“美感”为培养目的的情感教育,美育是一种境界,是按照美的规律培养人塑造人的立美教育。立美教育是当代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旋律,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深知教孩子美术技能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要多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做到尊重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作画特点。 儿童画画往往不是完全想好了再画,他们心情来了,想画就画,往往是随意的组织画面,一边画一边想,这种随机自然的画出自己的心灵世界,是幼稚心灵的正常表现。随着教学中的引导,又引入了一些理性的规律和方法,使儿童从初级走向高级,所以教学中的启发、讨论、引导很重要。 儿童学画不仅要学会用手去画,更要学会用心去画,我们不能满足于看着物体画画,离开物体就不会画画,我们要培养儿童随心所欲的画出好作品,必须做好两手准备,第一是心理准备,第二是能力准备。从用手去画,到用“心”去画,这是一个层次的问题,也是一个境界的问题,更是一个是否能开发智力的问题。只有全神贯注,精力集中,静观手下线条的变化,才会开发心灵的潜能。至今,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教师讲授多,学生活动少。在调查中,我们有感于在今年改革实践中,广大教师创造出来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技巧,诸如:“搭桥铺路”,激活思维;教者“巧置悬念”,学习者“喜摘果子”,情思并茂,开启心扉等等,还未能普遍的为各学校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而“一言堂”一讲到底,不管学生听得懂听不懂,愿意听不愿意听,一概全盘“托出”,气氛沉闷的课堂教学却不鲜见。 教师“施教之功,贵在引导”。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正真本领,主要不在于会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体教育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满足学生主动发展的要求。因此,就理所当然的成为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方法体系。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又是一个新的教育实践过程,新的教育需要有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新的教育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过程、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等的改变来实现,这是一个相辅相成,不断发展的体系,因此结合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侧重的启发引导。 一、创设欢快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无可估量的内在动力,我们遵循学生好动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动中进行思维,从动中激发兴趣,从动中悟出科学道理。如:一种悠扬的音乐,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熟悉的人物,都可以融入美术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教材《头饰》一课中,我找几名同学戴着动画片中的人物头饰出场,并邀请同学们参加游戏活动,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展开了生动的想象,仿佛已经置身于充满笑声的游戏之中。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绘画艺术。 二、通过作品欣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欣赏美术作品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在欣赏课上,教师可以结合作品分析,创设情景,建立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意象,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常给学生一些想象力方面的训练。比如,给出一些简单的符号,一条线,一个半圆,一个圆圈,让学生根据这些来组合故事及画面,并鼓励学生发问,比较,猜测画下来,发表不同的想法,想象力的培养就能事半功倍。 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的设备,培养学生兴趣。 三、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把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实物、图片、投影、录音、范画以及多媒体直观表演等形象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技术以它全新的视觉、听觉综合的立体感受,让学生的感情随着生动有趣的画面和节奏优美的旋律跌宕起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低年级教学中,如:一些色彩教学,我们可以播放一些儿童喜欢的动画画面,增强色感,指导配色学习。在想象画教学中,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想象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播放一些动画片来引导。如:《吹泡泡》一课中,可以播放动画片《小飞象》片段,儿童既高兴又启发了想象。还如:《邮票设计》、《贺卡设计》这两节课我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的优势,使之成为学生美术欣赏、获得视觉资料的得力工具。由于学生占有资料充分,吸收了大量的崭新信息,拓展了艺术视野,学生的设计思路开阔,思维活跃。 四、以新奇多变的形式刺激儿童获得新鲜的感受 例如:改变作画环境,从室内转到室外,走出校园,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经常带学生到校外的大自然中去发现美,感受美,让学生听一听小鸟的叫声,闻一闻泥土的气味,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气息,去观察一下天空的颜色、树林的颜色、花朵的色彩,养成敏锐观察事物的习惯。在教学中,我还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改变不同的授课地点。如:雨后,带学生到室外做泥塑。雪后,带学生到外面堆雪人,比一比哪一组堆得好,并引导学生谈谈创作感想,学生们在玩儿中提高了造型能力。 五、给儿童提供集体作画的空间 让他们集体作画,这样可以突出儿童的主体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退居次要地位。让他们共同讨论,商量素材的取舍、构图、配色等,选择、综合好的建议和方法,分工合作。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举办年级之间或班与班之间的绘画比赛。在集体作画中,儿童积极商量,合作,互助,彼此协调,每个孩子都得到主动的发展,让画面更完美,这就是集体作画的魅力。 六、创设第二课堂,成立兴趣小组 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广泛的,有的爱好画画,有的喜欢剪纸,有的擅长布贴,有的好雕刻……在每学期我即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校的条件、设备,成立绘画书法兴趣小组。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特长选择相应的项目,有的放矢地参与活动,从而使自己的一技之长得以充分施展。 七、及时收集作品,定期举办画展 在教学和兴趣小组活动中,及时收集学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按组结合第二课堂活动进行交流观摩,以利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时利用学生作品,借助教学中作业讲评展示介绍给全体同学,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作业交流观摩和书画展览,即使是不大爱好美术的学生也几乎沉醉于“画海”之中,跃跃欲试。 八、加强横向联系,拓宽学生眼界 参加每学期由学校和教育局举办的小学生书画大赛。同时还要参加区内外的一些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近年来有多名学生获奖。这对学生萌发作画兴致,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同时也是对学校美术教学的一次大检阅。通过这些活动,既促进了学校的美术教学,又使大多数学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儿童画画本来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游戏,只要明白游戏的规则,你想怎么画就可以怎么画。这样没有心理负担,没有思想障碍,让学生真正在“做做”、“学学”、“玩玩”中体验“学”的乐趣,体会“玩”的艺术。为了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得益彰,使学生总是处于积极的求知状态下,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不断通过及时的表扬或适时的激发,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学生个性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总之,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美术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在研究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努力探索课外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和开展,凭借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促进美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幼儿园民间音乐教学篇1 民间音乐是亿万中国人在长期的劳作、生产过程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凝聚了普罗大众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民间音乐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从幼儿阶段开始了解和学习民间音乐教育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将文化自信的种子深埋在幼小的心田里。 一、幼儿园建立民间音乐教育体系的价值 (一)民间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间音乐囊括了56个民族的民谣、民歌、民间乐器和民间舞蹈等,是亿万中国人不断探索、实践和发展,口耳相传发展起来的普罗大众音乐。它反映了本民族的生活气息与精神面貌,也是研究各民族(特别是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民族)文化生活的活化石。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如今留存下来的民间音乐已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加速发展,传统的音乐和乐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中国优秀的民间音乐正在渐渐消失,传承和发展是当前紧要的任务;而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幼儿园阶段让孩子接触优秀的民间音乐,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也可以让中国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幼儿园建立民间音乐教育体系可以促进音乐课程改革,探寻新的幼儿音乐教学模式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设置大多分为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音乐欣赏等,而具体的内容大多是中外著名儿歌、近现代创作儿歌和童谣等组成,很少涉及民间音乐。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人们似乎意识到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发展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民间音乐许多优秀的歌舞对幼儿的审美及身心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如:四川的川江号子、打盐号子等节奏律动性强,幼儿可跟着节奏律动,模范劳动人民劳动时的场景,除了能强健体魄,还能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珍惜美好生活;《蛤蟆歌》的旋律朗朗上口,而且可以通过改编和二度创作,将数字进行不断的变化,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音乐和数学知识,一举两得。江苏民歌《茉莉花》旋律优美动听,增强孩子的审美意识。 二、建立以民间音乐为主体的幼儿音乐教育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选取各民族适合幼儿音乐教育的优秀民间音乐,建立音乐教学资源库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少数民族的大家庭,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一个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民族音乐文化:手持白色哈达,围着圈跳锅庄的藏族;身着长裙,手持长鼓的朝鲜族;性格豪爽,具有“马背民族”之称的蒙古族;头戴花帽,身着艳丽服饰,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不同的地域和生活方式造就了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少数民族音乐大体分为五类: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剧音乐、歌舞音乐、乐器和器乐曲,民间音乐种类繁多,不胜枚举,但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合幼儿园的音乐教学,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幼儿发展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各民族优秀的民间音乐。如藏族的锅庄,其速度较快,节奏粗犷有力,旋律豪放,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律动,还能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傣族的孔雀舞,时而缓慢舒展,时而灵动跳跃,通过音乐欣赏课和幼儿学习简单的孔雀舞姿势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多粗犷豪放,但其乐器马头琴拉出的旋律却韵味悠长;维吾尔族的音乐和舞蹈轻盈灵活,热情大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伴奏乐器手鼓更是深受小朋友的喜欢;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具感染力。 (二)整理收集本地优秀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来源于生活,幼儿的生活体验是学习民间音乐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寻找合适的机会,依托社会,学校和家庭在生活中渗透本土民间音乐知识,让幼儿对于传统民间音乐产生的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充分的了解。通过资料收集、分析与整理,建立以地域与音乐资源类型划分为基础的本土民间音乐教育资料库。例如从大的方向可划分为南北两个音乐体系,在这个体系下可细分到每个省市,如南方的采茶舞曲,花灯和花鼓戏,各类山歌和号子,四川的“川剧”等民间音乐;北方的秧歌音乐,山东的曲艺和快板,国粹京剧等民间音乐。教师要注意本地区民间音乐素材的选择,通过本地区民间音乐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培养幼儿地区认同感进而培养幼儿民族归属感。比如,在端午节的时候,幼儿园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赛龙舟比赛,感受激烈的比赛氛围,引导他们对比赛中的民间音乐进行欣赏和学习。还可以让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参与包粽子、唱民歌等传统活动,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加深对民间音乐的理解。 (三)根据各年龄阶段的幼儿开发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音乐教学资源库 幼儿民间音乐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一定要遵循两个原则:教育性和趣味性。民间音乐是集音乐、诗词、歌曲、曲艺和戏曲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很多作品都有立德树人、陶冶高尚情操的教育功能。例如布依族民歌《迎客歌》《送客歌》等,幼儿不仅能体会民族音乐的魅力,还能从中学到待人接物的礼节。歌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描写的是龙梅和玉蓉两姐妹为了保护国家的羊群同暴风雪抗战的英雄事迹,这样的作品可以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另外一个原则是趣味性,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变得游戏化。为了满足幼儿的需求,在建立幼儿民间音乐教学资源库时一定要遵循趣味性这一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音乐作品时要选择艺术形象鲜明、生动的作品。作品内容应是幼儿生活中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这样更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川剧变脸就很接近幼儿的生活,生活中人有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幼儿通过认识不同脸谱了解其代表的情绪和性格,从而提高孩子通过观察表情活动学会察言观色,提高对别人情绪的敏锐程度。 (四)从民间音乐与幼儿音乐的共性点出发去融合创新 民间音乐大多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作的过程中,为了解除疲劳,组织劳动,用自由、高亢的歌声直抒胸臆,为劳动者提神解闷,提高劳动效率;还有部分民间音乐是在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演唱,如逢年过节,婚丧喜事,酒楼茶馆或消遣娱乐时演唱。而幼儿的音乐教学要求趣味性和创造性歌唱教学,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大多是教师示范,幼儿模仿,而怎样去提高音乐教学的趣味性一直是幼儿教师关注的问题。民间音乐中很多有趣的元素和歌曲可以为幼儿教师提供很好的借鉴。除此之外,民间音乐具有变异性、广泛适应性等特点,因为其在创作过程中为了适应不用地区,不同人群的喜爱,在创作时会有不同的形态,经过改编和加工又会形成新的歌曲。而幼儿音乐教学需要顺应幼儿自由探索、创造音乐的能力。通过观察发现:儿童会自发地重复某些歌曲中他们感兴趣的部分;或心血来潮地将某个突然萌发出来的古怪想法代替原有的歌词,唱到歌曲中去;或将歌曲填上新词,配上自己发明的身体动作以相互交流,相互取笑,甚至会反复玩弄这些自己的“发明创造”而自得其乐。[2]因此,民间音乐的许多题材都可以为幼儿音乐教育提供改变和创作的基础。例如《什么节子高又高》《川江号子》《猜调》《对花》等。 作者:张晓燕 幼儿园民间音乐教学篇2 随着社会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民间音乐艺术正逐步丧失其原生态的生活、习惯与文化语境。当代儿童大多已经无法像祖辈那样,从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活动中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学习民间音乐,更多需要依赖学校进行专门的民间音乐文化教育。然而口耳相传、习惯渗透等最适宜于民间音乐学习的形式在学校教育中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保存与发展,片面重视知识技能已成为学校民间音乐教育中世界性的共同问题。正如文化人类学家保罗•鲍哈楠所言:“在习惯中,人类学会了他们不将其当作具体学习技能的文化方面。而在教育中,他们在接受传授……具体而言,被传授的是技能。”[1]随着整个中国社会对民间文化以及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幼儿教师的民间文化保护意识与文化责任感也越来越强[2],沉淀已久的民间音乐文化逐步走进幼儿园的教育视域。但由于文化生态的变化以及教育过程中对知识技能的片面重视,幼儿园的民间音乐教育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与困境。 一、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活动中的问题与困境 “本能的缪斯”是指人类每一成员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3],这种力量在学前儿童身上体现的最为充分。但是,以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传承为主的民间音乐教育导致了儿童本能缪斯的衰微。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的问题与困境从下列一组真实的教学镜头中可见一斑。镜头1:填鸭式的紧张学习在某园大班开展的闽南民间舞蹈《拍胸舞》活动中,教师首先播放了当地节日民俗踩街中《拍胸舞》的现场录像,让幼儿初步感受该舞蹈动作的粗犷、欢快与热情,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该舞蹈的基本动作及其顺序。接着,教师开始示范表演,然后边示范边讲解边带领幼儿学习该舞蹈中的拍手、拍胸、拍肋、拍腿等动作,在图谱的支持与教师的示范带领下,幼儿终于基本掌握了该舞蹈的基本动作。最后,教师要求幼儿自己边听音乐边有节奏地表演拍胸舞。短短30分钟,幼儿既要反复观看录像、听教师的讲解以感受该舞蹈所表现的民俗风情与文化,还要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学习基本动作、配乐有节奏表演,最后还要独立听音乐完整表演整个舞蹈、玩踩街游戏等……整个活动一环赶一环,每一环节都匆匆带过,儿童最初的兴趣也在匆匆而紧张的学习中逐渐消逝,更多时候只是机械地跟着教师与音乐、看着图谱紧张地学习、记忆动作,对整个舞蹈丧失了应有的学习欲望与热情。镜头2:照相机式的简单复制端午节将至,教师在组织幼儿学唱福州童谣《扒龙船》活动中,采取了引导幼儿观看划龙舟录像、听福州方言演唱录音、教师边范唱边出示图谱、幼儿跟念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感受、理解与学习歌曲及其方言。之后,教师带领幼儿随乐曲反复演唱,最后引导他们边演唱边伴随音乐节奏表演划龙舟。此次音乐活动内容较简单,前半部分幼儿还饶有兴趣,但到了一句一句跟念方言的环节时,幼儿的兴趣逐步下降,最后的演唱与表演也在被动应付。镜头3:立竿见影式的创造性表现在一次开展闽南高甲戏《老鼠嫁女》音乐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高甲戏表演VCD、了解闽南婚俗习惯、倾听感受音乐之后,开始教幼儿反复学说“迎新娘喽”、“送新娘上轿”、“新郎迎亲来喽”、“兄弟姐妹,快走!”等几句与剧情关系密切的闽南语。之后,邀请当地的梨园艺人来现场表演,让幼儿真切感受到高甲戏丑角的表演美与服饰美,幼儿分组向民间艺人学艺后,教师带领幼儿扮演唢呐手、女伴娘、小乐队、新娘、轿夫等角色,在民间艺人的带领下进行“老鼠嫁女”的表演。最后,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现,把自己的动作、表情夸张地表现出来,并要求幼儿自由想象大胆创编结束部分“快走”的造型动作与表情。绝大多数儿童很难完成教师的要求,教师只好在前面边启发边带领,幼儿则手忙脚乱地跟随。在上述教师精心组织的民间音乐活动中,儿童真正获得了什么?这样的民间音乐教育是否适合儿童、对儿童的成长是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毕生发展观的视角出发,发展不仅意味着功能的增加,生命历程中任何时候的发展都是获得与丧失、成长与衰退的整合[4]。回顾过去,不少成年人被幼年时“填鸭”式的教育弄伤了胃口,早期的不适当教育不仅未让他们获得应有的陶冶与发展,反而造成了心灵上的伤痕甚至残缺。当前,在许多民间音乐教育活动中(其他活动也有类似现象),儿童学习的动力常非源于内在的需求,他们的审美期待、审美经验都未得到合理的积淀。在教师为幼儿精心准备的“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盛宴”中,由于缺乏对幼儿生命存在与学习天性的关注与尊重,幼儿并未得到预期的教育影响。不适宜的民间音乐教育不仅对幼儿的审美能力的发展不利,还有可能压抑他们的缪斯天性,致使儿童对本土民间音乐及其文化产生不适应、不接受甚至逆反态度,从而丧失对本土音乐及其文化的自觉性。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少幼儿教师认为民间音乐文化是一种“神圣的历史文化遗产”,只能学习与传承,是不能随便改变的;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某次教学活动的完美结果,安排了大量的学习内容与过于丰富的教学形式;有的教师事先没有对幼儿进行必要的经验铺垫,导致幼儿对活动中的背景知识一无所知,只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紧张的学习与单调的重复练习;还有不少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自己就对民间音乐及其文化缺乏了解,教学中只能依样画葫芦,教授一些自己刚刚学会的内容,难以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自如发挥。 二、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活动的突围 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民间音乐教育教学方式?怎样的教育才能真正激发儿童的缪斯本能,让幼儿在喜欢参与、乐于表达的民间音乐艺术教育活动中获得应有的发展,使得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种子能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播种、生根、成长?关注与尊重儿童的生命存在与学习天性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的着眼点。只有以儿童为本,以发展、开放的思想对待民间音乐,克服教育过程中的功利化取向,合理把握幼儿园民间音乐活动的价值追求,才能真正激发儿童的缪斯天性,实现民间音乐与儿童间的“缪斯性对话”。 (一)为儿童亲近原生态民间音乐文化创设机会 民间音乐大多具有淳朴、生动、清新、率真、通俗易懂、活泼有趣等特点,是最直接的来自生活、反映生活的艺术,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热爱,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很高的艺术美感与很强的愉悦功能,能给予儿童丰富的艺术营养,带给儿童快乐、智慧与灵感。儿童对民间音乐的感知不是被动的、照相机式的复制,而是积极主动的反映。在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中,教师不仅是民间音乐文化的载负者与传递者,更应成为儿童感受与体验民间音乐文化的引路人,引领儿童走进民间音乐、走进民间艺术的文化圣殿。儿童的生活经验是民间音乐文化教育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各种场合,对儿童进行本土音乐及其文化的渗透与经验积累,引导儿童走进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及其文化滋生的生活土壤。如在端午节,孩子们观看了龙舟竞渡、奋勇争先的情景,感受到锣鼓铿锵、节奏有力的韵律,之后,又在父母的陪伴下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划龙舟竞技游戏、包粽子比赛、制作端午香囊、观看社区书画爱好者挥毫“午时书”等。在丰富而生动的生活、文化与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品尝了传统乡土浓厚的文化意蕴。 (二)引导儿童与民间音乐进行缪斯性的对话 现代音乐学认为,民间音乐艺术也具有开放性。民间音乐艺术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应是多元的。同一民间音乐艺术内容,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不同欣赏者的心中,都可以显现出新的意义。故而民间音乐教育也应提倡对话式的教学方式。与民间音乐进行缪斯性的对话是指让儿童直接面对优秀的本土民间音乐及其文化,打开感官与心灵,真切感受和体验其中传递出的多元信息,并尝试用各种方式进行表达。对话的过程应是儿童运用自己的感官、经验、思维积极探究的过程,而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接受学习。实践表明,幼儿对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有极大的兴趣与非凡的感悟能力,他们在面对民间音乐作品与表演中常常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独特感觉,好奇的大脑里充满着问号,他们想知道、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幼儿在观看闽南高甲戏表演《群丑献艺》中,在跟着哈哈大笑时许多幼儿脸上表现出困惑与不解,教师及时捕捉这一信息,问:“你为什么皱眉头,有什么想不明白的?快跟大家说说。”结果,孩子们的问题匣子一下打开了,大家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问题:“他的脸长得好奇怪呀?”“为什么那个阿姨要把黑点贴在自己的脸上?”“他们为什么走路时脚是半蹲着走?”“他们为什么动作这么可笑?”在激烈的争论与探究后,孩子们到处找资料、向教师、民间艺人以及周围的人学习,在不断的探究中初步明白了高甲戏这一民间艺术以丑为美、夸张搞笑、幽默风趣等各种艺术表现特点,之后又产生了更多的问题,形成了更多的探究兴奋点。 (三)以游戏与逗乐等方式焕发儿童的缪斯本性 1.善于发掘儿童的兴趣点。对学前儿童而言,审美冲动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高级需要,更需要依赖初级的生理上的愉快感受。我们看到,当学前儿童初步接触到福建本土民间音乐时,会不假思索地对其中怪异的服饰打扮、乐音的音色、幽默的动作、可笑的逗乐等个别因素获得某种愉快的感受,这些愉悦感会驱动他们进一步了解、学习与探索,玛克思•德索称之为“审美反射”。教师应适时把握民间音乐教育内容中的这些要素,积极营造激发儿童审美冲动的环境氛围,引发儿童自主学习与探索的愿望。如,针对儿童对高甲戏《群丑献艺》、《老鼠嫁女》等男女丑角的服饰特点与装饰打扮的审美冲动,组织儿童收集各种戏曲的服饰与脸谱的图片并布置在相应的墙角,对比了解闽南高甲戏服饰打扮方面的独特之处;教师还提供了高甲戏以及京剧等戏曲的装扮道具放置在表演角,供儿童自由观赏、化妆、表演,自主体验高甲戏艺术的幽默、逗趣。 2.在“好玩”的逗乐中实现民间文化与儿童文化的有机融合。“我们玩音乐,是因为它好玩!”[5],这是人类更是儿童追求音乐给他们带来幸福生活的共同心声。的确,“只有儿童从中获得欢乐和愉快的体验时,艺术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的需要,并且被儿童所接纳”[6]。在幼儿感兴趣的民间音乐活动中,幼儿不是在单纯地对民间音乐进行模仿与复制,他们穿着有趣可爱的民间服饰,相互逗乐、游戏、学习与创造,到处都洋溢着儿童的活力,这就是儿童文化的真正内涵。民间音乐文化塑造影响着儿童,儿童也改造与创造着民间音乐文化,二者构成动态的生态系统。在儿童与民间音乐共同玩乐中显示了他们关于游戏规则的秘密语码,看到了儿童在其中的“缪斯本能”。在一次以福州民间歌谣为题材开展的“双簧”游戏中,一幼儿扮演“后脸”,躲在屏风后面唱《扒龙船》等福州童谣,另一幼儿扮演“前脸”,在前面用口型、动作配合“后脸”的歌声进行大胆表现。两幼儿不断地反复练习与磨合,尽可能使“前脸”的动作、表情、口型、节奏和“后脸”的语言、语音、语调、节奏合二为一,不露破绽。在表演结束前,教师允许幼儿自己设计一个高潮:“后脸”给“前脸”出难题,让“前脸”露出破绽,找笑料抓包袱。儿童不是故作夸张、强作认真地完成教师的任务,而是通过“本能的缪斯”种种富有韵律、节奏和运动的外化形式自然而然地从事这一切的。这种相互配合游戏与相互逗乐,特别使幼儿感到好玩、有趣,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与表演民间音乐的欲望。此外,儿童还特别喜欢模仿大的儿童,所以,在以大带小的民间音乐游戏中,大的儿童带动小的儿童一起玩,小年龄的儿童总是不断地观察并试图模仿大一些的孩子,在观察与模仿中被自觉带入民间音乐文化的迷宫。 (四)倡导并支持儿童对民间音乐多样化的艺术表现与游戏性的即兴创造 民间音乐是十分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的艺术,最为原生态的音乐常常是通过大量的重复构成的,允许表演者个性化地进行改造与创编,从而达到表演者的自娱自乐。因此,在帮助幼儿感受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后,宜引导幼儿依据审美原理与自己的个性喜好,对民间音乐进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这是符合儿童创造天性与表现欲望的可行方式。如依据“变调”这一审美原理,进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变调”是一音乐俗语,但在视知觉中也可明显见到,“变调”现象大都发生在审美知觉中,是艺术再现时依据的主要原理。因此,艺术再现并不需要照搬现实,只要摸清知觉活动的规律,将现实中的存在的各种知觉梯度加以“变调”处理,就能产生出满意且生动多样的艺术再现效果。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与“游戏者”,他们对民间音乐艺术的表现绝非满足于简单复制,只要基本理解了民间音乐的主要特征,就可以进行多样化的“变调”处理。所以儿童在民间音乐活动中的艺术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将生活经验稍加整理的原始艺术表现,有以游戏为主的快乐表现,有直抒自我之瞬间感情体验的自我表现,有通过模仿再现进行的学习与表现,还有以抽象的线条、色彩与形式等达到的表现,等等,它们各自都为儿童对民间音乐文化的某种内在情感找到了自认为合适的表现形式。所有儿童都喜欢游戏式的学习与表现,“游戏是点燃儿童求知欲和钻研精神的火种”[7]。他们与生俱来的游戏与创造天性在接受、模仿与学习中又产生了新的需要来打破旧的一套,来更改传统的内容、形式与规则,在“缪斯式反叛”中实现了新的突破,而儿童这种“缪斯式突破”就典型地发生在游戏中。如在闽南民间舞蹈《车鼓弄》中,幼儿在了解车鼓公、车鼓婆的主要特征后,喜欢相互扮演角色游戏性地表现车鼓公逗乐车鼓婆的动作与神态,沉醉在“缪斯式”即兴表现的快感中。幼儿在民间音乐游戏《偶趣》中学习木偶动作、与木偶一起游戏的开心笑声中表达他们本能的快乐,自由遨游在游戏性的创造性表达中,超越了理性的技术与传统的藩篱。 作者:程英 单位: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幼儿园民间音乐教学篇3 民间音乐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几千年来,那些勤劳、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创造并形成了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说唱、戏曲音乐、民间器乐及综合性乐种等大量的形式各异、体裁纷呈的民间音乐作品。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这里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欣赏是美育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础,早在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学者詹姆斯.姆塞尔,就在其音乐教育心理学名著《学校音乐教学的心理学》一书中反复强调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视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在这里,欣赏即为: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事件过程。音乐欣赏可以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丰富幼儿的欣赏经验,发展音乐才能,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幼儿音乐欣赏活动只有从感受、体会音乐本身的审美特征入手,遵循审美教育的规律,才能使幼儿在艺术之美的感染、熏陶中成长和发展.组织幼儿音乐欣赏活动,要注重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感知力;注重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注重在发展幼儿的审美感知和记忆的基础上,凭借表象经过加工重新组合出的一种新的形象.通过音乐欣赏,能扩大幼儿的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想象力,使幼儿在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中潜移默化受到美的教育。欣赏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和难点部分。因此,如何培养幼儿对民间音乐的探究热情,让民间音乐继续传承下去;如何培养幼儿感受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言,并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具有表现音乐内涵的能力,已成为当前音乐教学急待探讨的重要课题。因此在班级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开展了民间音乐的欣赏活动,在平时教学中,我不断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和积累,以下谈谈我在幼儿民间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采用的一些策略: 一、丰富生活经验,了解民族特色、民间文化 我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自己音乐文化,有着自己本民族独特的音乐风格。各民族的音乐都有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民间说唱艺术、民间戏曲音乐。民间音乐大多来源于生活,因此,我们要想真正的去理解各民族的音乐内涵,就必须走近这个民族,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民族特色。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会引导幼儿去发现我们周围的民族,观察、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收集一些各民族的图片、音像资料带到幼儿园和同伴共同交流分享。并利用假日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去了解一些云南的少数民族。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认识了傣族、彝族、佤族、藏族、白族等生活在我们云南的少数民族,并了解了他们生活的环境、他们的生活习俗以及特有的民族特色。并初步了解了一些具有云南民间特色的小调、山歌、花灯歌舞等。为我们开展民间音乐欣赏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经验。 二、借助故事、直观视觉,利用多媒体,创设音乐情景,感受音乐形象 心理学的感知觉研究指出:人在感知一个特定事物时,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理解、记忆)就越全面、越精确、越丰富、越深刻。另外,近百年来,音乐感知心理、音乐教学心理的研究也反复证明:音乐感知活动不仅是一种听觉感知的活动,而且是一种多感知通道协同工作的感知活动。因此,教学应到努力尽一切可能来帮助幼儿,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感知通道来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探究,而不是机械的受制于倾听欣赏。根据幼儿的身心与思维发展特征,把语言和直观视觉有机结合起来,是帮助幼儿运用联想来创设情景达到欣赏音乐的较好方法。(1)借助故事,创设情景音乐欣赏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儿童化、形象化的语言,能激发起幼儿欣赏乐曲的欲望,并打好与乐曲情绪产生共鸣的感情基础,讲故事就是其中的一种,将歌曲的题材内容编成形象的,具有感染力的故事形式导入,揭示歌曲的形象和思想内容,既创设了情景,又可大大增强欣赏的愿望。(2)采用提问,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加深对乐曲的理解音乐语言,是一整套表达情感的音乐体系。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对幼儿来讲要从音乐形象入手,借助音乐形象,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在欣赏中,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提问,引导他们进入作品描绘的意境之中,启发他们在听的过程中产生各自的想象与感受,引起情绪上的共鸣。例如:在欣赏《森吉德玛》时,幼儿充分的感知了音乐之后,我提问:你从音乐中听到草原上都发生了什么事?一曲终了,幼儿纷纷举手谈联想,个个表达了对作品的理解,大大加深了对乐曲内涵的理解和对作品的情感体验。(3)借助幻灯片、动画课件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理解音乐语言幼儿善于形象思维。因此,在欣赏课中对于音乐语言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常离不开直观视觉的辅助。在欣赏教学中,要使儿童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得到音乐艺术的感染,这种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能力是提高欣赏水平的关键。要培养这种体验和交流能力仅仅靠听觉的感知是不够的,在欣赏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理解乐曲的含义。幻灯片、动画课件等表现手段生动、形象、感染力恰强,能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从而唤起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欣赏音乐《梁祝》,我剪切了动画、配以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制作了画面精美的课件,幼儿对课件动画非常感兴趣,运用视听有机结合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幼儿从中自发感知音乐,初步获得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受。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一段音乐幼儿往往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尤其是一些民族音乐,幼儿平时生活接触较少,对于这样的音乐,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其内容形象生动展示在幼儿面前,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将会容易得多。例如:例如:在一次音乐欣赏活动中,我播放了乐曲《森吉德玛》,幼儿很快地进入乐曲意境,为了帮助幼儿理解音乐,我为幼儿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分别用不同的图片表现了放牧时草原上安静的场景和赛马时草原上热闹的场面。两段不同情绪的图片我用了不懂颜色得字体来描述,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和表演,幼儿感受到了两段音乐的明显不同,并在后面的环节中积极地参与表现,幼儿情绪激动,气氛较好,特别是在赛马时,幼儿显得非常兴奋,学习兴趣很高。创设了良好的音乐氛围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内容。又如:在欣赏歌曲《青藏高原》时,我加入了一段描述青藏高原美丽景色的录像片,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了歌曲所描述的青藏高原的雄伟高大,并对歌曲广阔、高亢的风格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三、设计参与性较强的活动,表现音乐内涵 近代音乐认知心理学的动机理论认为:成人,特别是音乐修养水平比较高的人,在欣赏音乐时,可以通过无外显行为的内部操作来设置期待和追求期待的满足。而缺少音乐经验的幼小,只能通过外部可见的操作来产生期待和追求期待的满足。欣赏主题从音乐中获得某种体验的期待,是欣赏热情产生的最原始的动力。在欣赏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幼儿对乐曲情感的体验,从而产生欣赏热情,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感受能力,我积极设计和组织幼儿开展参与性活动,指导幼儿把听音乐想象出来的东西,用形象生动的动作表现出来。可以结合律动或即兴表演,表现音乐内涵,加深对乐曲内涵的理解。活泼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利用这个特点,我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分段赏析和熟悉主题后,组织幼儿开展音乐游戏和音乐表演。如欣赏《细说脸谱》这段京剧表演时,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脸谱进行京剧表演,一方面让幼儿的表现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另一方面幼儿通过京剧表演,对京剧这种国粹艺术有了更深的情感体验。又如:在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活动中,请幼儿在完整欣赏乐曲之后,让幼儿根据音乐的要求,变换各种骑马动作,时而快,时而慢,时而轻,时而重,时而如你追我赶的比赛或像得了冠军似的欢呼雀跃,一会儿又随着音乐跳起摔跤舞,实践证明:设计优美而又能确切表达歌曲的舞蹈动作,可大大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乐曲内涵的理解。总之,我们在民间音乐欣赏教学中,要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多应用形象化、直观化、生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运用听、想、看、说、动、等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幼儿欣赏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我们的欣赏活动就能开展得既“活”又“实”,让幼儿玩在其中,乐在其中,享受参与音乐进行过程的快乐,培养幼儿对民间音乐的探究热情。让民间音乐继续传承下去,让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这块瑰宝永远璀璨绚丽。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丛书——欣赏活动》.许卓娅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3.《幼儿音乐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教育室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4.《中国传统音乐赏析》.姚艺君编著.吉林音像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5.《ART音乐艺术教育》齐易、张文川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6.《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王耀华,杜亚雄编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2版. 作者:杨玲
环境艺术毕业论文: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探析 本篇文章以笔者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课程为研究方向,剖析毕业设计课程水平降低的缘由,归纳了毕业设计教育实施阶段的履历,对课程范围的制定、评估方式和监管体系的创建等部分展开了讨论。本文结合对提升毕业设计水平的探索,研究适合于技能型高校人才培育目的的办法,力求找到符合现实需要的毕业设计教育理念及管理方式。为加深执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每所大学把提升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摆在了首要位置。毕业设计是大学整个教育阶段中最后一个关键的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的教育阶段,对于看重实践的技能型高校显得特别关键。毕业设计是对同学们所学到的理论常识与技术的查验与综合应用过程,是提升学生革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学生迈入社会的必经之路,在专业人才培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大连艺术学院是一所以艺术文化为主的多种学科协同发展的艺术类大学,通过长时间以来的教育实践,不停的研究怎样提升毕业设计教育水平、为创建毕业设计管理活动等方面进行了主动的钻研和分析,获得了很好的成效。本人也依据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诸多年的教导履历归纳出怎样提升毕业设计水平的肤浅意见。 1.毕业设计水平降低的缘由 最近几年技能型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走势,缘由通常情况下有四个方面:首先,伴随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教师水平程度单薄。一些刚步入教师行业的老师没有充足的履历辅导毕业设计。其次,一些学生不看重毕业设计,受应聘、考研等的影响,不能够全身心的渗透到毕业设计当中去,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再次,毕业设计流程监管不够苛刻。因为毕业设计时间长,很难监管毕业设计流程;最后,毕业设计条件,评估方式标准有待提高。一些大学没有制定一个具体的条件、评估方式和毕业设计样板。这样就造成学生们没有可以依照的标准,毕业设计格式五花八门。 2.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水平举措 (1)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 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增强传播毕业设计的关键性,使教师与学生的认识得到提升。依靠开会和专门技术人才报告方式进行毕业设计课程的初期动员。着重提出毕业设计的关键性,使学生弄清毕业设计的宗旨和道理。让学生在开展毕业设计之前明确弄清毕业设计时间计划、详细工作、格式、标准。联系到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缺乏,企业需求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的特征,动员学生的主动性和关心程度。大连艺术学院毕业设计和学生是否可以顺顺当当的完成学业密切相关,是提高学生毕业设计水平的有效路径。增强毕业设计辅导老师的队伍创建,提升导师专业技能。大连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向就特别看重辅导老师的构成,经过对辅导老师的业务水平的和自觉性的提高来使毕业设计水平提升。遵守准则为以聘请外面大学的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为主,经过对年青老师的培育、勉励年青老师到外校去学习深造、去工厂实习、主动参加研发项目等方式培育自己的辅导老师团队。2015年应届毕业生共有70人,参加辅导的老师有11人,不算本校的2名讲师外,别的全部具有副高级以上称号。 (2)创建管理体制,看重流程监管 确定选题界限,拟定选题联合比赛和实际活动进行,彻底制止学生无目的的选题,严格控制选题范围。学生决定的选题要通过学校毕业设计辅导小组的严苛审阅,通过后才能接着进行。中间阶段查验需要学生必须都回到学校,严苛审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度状况,展开中间阶段的评判。需要学生完结毕业设计日志,仔细记载每天的完成状况。学生找辅导老师教导的次数、看待毕业设计的看重程度和仔细程度等当做学生日常成绩的主要指标。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答辩关。在答辩前要求学生遵照有关资料准备文字资料、设计成就和展板内容。答辩是评定毕业设计水平与学生培育水平的主要路径。设立答辩小组,遵循学校拟定的相关文件精神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展开评价。对学生苛刻的流程监管是提升毕业设计水平的条件。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的辅导关。对老师辅导流程的管理是提升毕业设计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辅导老师的选用上,挑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老师,对年青老师进行培养训练后在辅导。依靠限制每名老师辅导数量保障辅导老师有充沛的精力来辅导学生。规定导师每星期必须和学生见面辅导毕业设计一回。指引学校环境艺术专业对学生进行全程监管。注重学生选题记载是不是用心、辅导成效好坏将当做导师是不是可以接着承担下届毕业设计辅导老师的根据。创建管理体制,设立毕业设计监管领导小组,拟定进度表和量化表,拟定各类监管体系,固定时间对毕业设计完成状况实施检查,实施管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制定标准的毕业设计文件 拟定适合于艺术类并且科学可行的毕业设计管理规章体系及教学资料。大连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拟定了多种相关文件来规范毕业设计,从选题、辅导、答辩到写作要求等实施标准化,毕业设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大连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最近几年着重毕业设计教育流程控制与质量关联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有效的成果。依靠严格标准化的监管与管理体制的创建,毕业设计水平显著得到了提升。 作者:赵亮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毕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论文 经过科学家的分析宇宙里存在的大约有1900万种颜色,一个正常人可以辨别大约680种的色彩,能感受到的主要是环境色彩和固有色。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是第一个发现太阳的七色光谱,从而是人类科学的认识地认识了色彩。在室内装饰中每一个地方和物体都是有他的色彩的,主要包括吊顶,墙地面,家具,织物色彩等。随着时间,文化,区域,制度,科技等等的发展和变化使人们对建筑的功能和要求也有不同的追求,从而出现了很多的流派和风格。 在我看来色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离不开的,色彩是对我们今天的社会非常重要的。对于建筑室内装饰也是一样,从人类认识色彩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对每一种色彩的认识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随时间的发展和各个区域对人类对每种色彩的不同爱好,在加上每个民族区域的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是每一个区域的建筑也有很大的区别,从而使每一个不同的建筑风格有他相对统一的色彩。 室内的色彩包括吊顶,墙地面,家具织物色彩的设计和选择。科学的用色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除了视觉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的情趣和心理,要充分利用色彩的多种变化,既符合功能要求又要能获得更美的效果,室内空间不论的吊顶的处理还是家具的款式,大小,形状和色彩等,都不能脱离它所处的实体空间环境,色彩和形态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有时候甚至色彩比形态更重要。 室内装饰风格流派的色彩体现 1.色彩的搭配的价值和重要性 (1)论述色彩的属性 谈到色彩我们都知道它有三大属性:明度、色相、饱和度 所谓明度就是表示色所具有的亮度和暗度被称为明度。色彩可以分为有彩色和无彩色,但后者仍然存在着明度。 作为色相,指的是这些不同波长的色的情况。在色相环上排列的色是纯度高的色,被称为纯色。在色相环上,与环中心对称,并在180度的位置两端的色被称为互补色。 用数值表示色的鲜艳或鲜明的程度称之为彩度。 有彩色的各种色都具有彩度值,无彩色的色的彩度值为0,对于有彩色的色的彩度(纯度)的高低,区别方法是根据这种色中含灰色的程度来计算的。彩度由于色相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即使是相同的色相,因为明度的不同,彩度也会随之变化的。 (2)论述如何更好的搭配色彩 在室内的装修中色彩的搭配是有很重要的讲究的,如何能利用色彩的合理搭配创造出更好的居住空间,要从自己对色彩的喜爱程度,色彩对个人的心理属性以及自己对空间的心理需求来确定的。不同的颜色进入人的视野,刺激了大脑,使人产生冷,热,深,浅,明,暗的感觉,也产生了安静,兴奋,紧张,轻松的情绪效应。一般小型化结构的住宅以单色为宜,采用较明亮的色彩,如浅黄、奶黄,以增加住宅的开阔感,利用住宅色彩衬托您的家具使住宅或显朴素大方或显庄重高雅。一般来说每种风格居住空间的色彩搭配都有他自己的原则。具有‘阳光味’的黄色调会给人的心灵带来暖意;如果不想要统一的色调在整体中带点新的变化,采用活泼的色彩组成,粉红色配玫瑰白,搭配同样色系组成的沙发,窗帘,靠垫委婉而多情;冷灰色常给人粗糙,生硬的印象。但在宽敞的明亮的空间,大胆选用淡灰色,反而使你的白色床具和窗棱更为肃静高雅。不过也要穿插一些讨自己喜欢的鲜艳色彩;蓝色有镇定情绪的作用,非常适合有理智感的选择。 2.各种装饰风格的色彩搭配体现和分析 (1)古典欧式风格 欧式风格的底色大多采用白色、淡色为主,家具则是白色或深色都可以,但是要成系列,风格统一为上。在古典欧式风格只能中主要分为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等类型。起主要构成手法有三种,第一类的室内构件要素,如柱式和楼梯等;第二类是家具要素,如床,桌椅和几柜等,常以兽腿,花及螺钿雕刻来装饰;第三类是装饰要素,如墙纸,窗帘,地毯,灯具和壁画等 巴洛克式,产生于公元17世纪,它的主要特点是在造型上以椭圆形,曲线和曲面为主要形式,强调变化和动感;将建筑空间设计与绘画和雕塑结合营造出富丽堂皇的室内效果;室内色彩以红,黄等纯色为主,并大量饰以金箔,宝石和青铜等材料进行装饰,表现奢华的效果。室内和家具的豪华,富丽的特点,充满了强烈的动感效果。 洛可可式产生与公元17-18世纪,他在设计上追求华丽,精致和繁复的艺术效果,主要特点是室内装饰呈平面化,注重曲线的使用,室内色彩以鲜艳的颜色为主,比较明快,如靛蓝,嫩绿和玫瑰红等;线脚多用金色,还采用大量中国式装饰和陈设,喜欢闪烁的光泽,大量镶嵌镜子,悬挂晶体玻璃的吊灯,墙面多用磨光大大理石,喜欢在镜前安装烛台,造成摇摆的迷离的效果。 (2)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它是比较流行的风格,追求时尚和潮流,以造型简洁新颖,实用为目的,注重室内空间的布局合理与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没有过多的复杂造型和装饰,也不追求豪华,高档和绝对的个性,重视家居的选用及色彩的搭配,追求‘少就是多’的观点。现代设计派大师赖特提倡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协调一致,不仅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而且强调艺术性,具有当今时代感的建筑形象和室内环境。如一间现代风格的居室,利用不规则墙面形成壁面家具,同时这一墙面也起到美化居室的作用。地面、天花板均朴素、淡雅,无一多余饰物,显得简洁、舒适、大方,令人赏心悦目。 (3)后现代风格 它是由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而出现的一种设计风格,反对现代主义‘少就是多’的观点,强调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室内设计繁多复杂。 ①强调室内设计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崇尚隐喻与象征手法,提倡多样化与多元化。它通过传统建筑原件以新的手法加以组合来实现。 ②多用夸张,变形,断裂,折叠,二元并列等装饰主义的设计手法,在表现上具有刺激性,使人有舞台美术的视觉感受,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目的。 (4)混合形式风格 混合形式风格是指把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统一时代不同风格和不同民族,各不相同的东西糅合在一起,把同一民族和新旧各不相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把不同国家,不同风格元素结合在一个室内空间里,呈现多元化的风格特征。 用非传统的元素结合传统构件,给人以现代传统室内装饰的种种联想。但并不是将各种形式任意拼凑,互不协调,缺乏整体感,而是把传统文化脉络与现代设计观念和方法相结合,是多样丰富的设计语言。例如贝聿铭先生在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中,以中国的影壁,牌楼,粉墙,灰砖,天井,方圆母题,民间磨砖对缝的工艺,以及云南的石头,东北和山东的卵石作为传统的设计元素。 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反映时代性,民族性与地方性。在室内设计中,采用传统,民族,地域或自然等元素并加以简化,提炼,在用新的手法组织这些简练了形式,构成具有新意义的形式。既趋于现代实用,又吸收传统的象征,融古今中西与一体。 (5)简约风格 简约风格现代主义建筑和室内的主流风格之一,是一种符合审美规律的艺术简化,追求的是由发杂趋于简单的视觉效果。装饰要素有金属灯罩、玻璃灯,高纯度色彩,线条简洁的家具。它主张设计中突出功能,强调自然,形式简洁,在设计时奉行删繁就简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装饰,色彩的凝练和造型的力度也是“少就是多”更高层的体现。简洁要克服现代主义的单调乏味,缺少人情味的缺点,追求丰富,多层次和多方位的表现,但丰富的表现并不是无意义的堆砌,而是经过提炼后符合时代精神的简洁形象。简洁与丰富是并存的,简洁的设计形式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向,具有丰富的包含性,丰富的词汇融合在简洁之中。在简约室内设计中空间简约了色彩就要跳跃出来。苹果绿、深蓝、大红、纯黄等高纯度色彩要大量运用,大胆而灵活,不单是对简约风格的遵循,也是个性的展示。(6)中式风格 中式风格中国室内设计的传统风格比较讲究端庄气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家具的陈列到陈列品的布置,常采用对称的手法来达到稳健,庄重的效果。装饰要素有红木灯、羊皮灯+咖啡色、适当的金色+中式家具,在色彩方面很多人都感觉中式的室内色彩略显呆板,其实只要是搭配好都很漂亮,中式家具或配饰一般颜色较深,而适当的金色则会让中式更有味道。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色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金色的小面积点缀和运用,可以与深色家具形成鲜明对比,使色彩变化更丰富。主要用色有红,黄,紫色,金色等,装饰品及黑、红为主的装饰色彩上。室内多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方式,格调高雅,造型简朴优美,色彩浓重而成熟。新中式家具偏重暖色调,表面大都作亚光处理。避免繁复的“雕梁画栋”造型,简简单单更能体现典雅大方。 (7)地中海风格 地中海风格地中海周边国家众多,民风也各有不同,但独特的气候特征还是让他们出现了一些相同的特点,他们的设计元素主要是白灰泥墙,连续的拱廊与拱门,陶砖,海蓝色的屋瓦和门窗。这种风格的灵魂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蔚蓝色的浪漫情怀,海天一色,艳阳高照的纯美自然’。他的主要色彩搭配有蓝与白,这是比较典型的地中海颜色搭配,希腊的白色村庄与沙滩和碧海,蓝天连成一片,甚至门框,窗户,椅面都是蓝与白的配色,加上混着贝壳,细沙的墙面,小鹅卵石石地,拼贴马赛克,将蓝与白不同程度的对比与组合发挥到机制。 黄,蓝紫和绿,南意大利的向日葵,南法的薰衣草花田,金黄与蓝紫的花卉与绿叶相映,形成一种别有情调的色彩组合,十分具有自然的美感。 土黄及红褐,这是北非特有的沙漠,岩石,泥,沙等天然景观颜色,再辅以北非土生植物的深红,靛蓝,在加上黄铜,带来一种大地般的浩瀚感觉。 3.案例分析 案例来自成都一个普通白领阶层的装修方案,由于是年轻人,不喜欢太过复杂的装饰,采用了现代的装饰风格。住宅是一个100平方左右的住房,主人暂时没有孩子,把原有的老人房改为书房。 主人在色彩方面喜欢大面积的暖色,特别是乳黄色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客厅和餐厅的背景墙上实用了大面积的淡淡乳黄色,看上去比白色稍黄一点,即达到了主人的意思,也更好的使空间不完全被同一种色所包括。电视墙是用黄色的硅藻泥材料做成,使主人刚刚进门的感觉给人一种温馨家庭的感觉,同时在家居方面特别是沙发点缀了一点是冷颜色,因为如果在大面积的黄色背景下没有一点冷色,会使人的心情变的急躁,长时间会有抑郁的趋向,所以在家居的选用上我们选用的了冷一点色彩。在地面的色彩选用上,地砖还是采用了淡黄色的地砖,但是在客厅的中沙发的地毯我们选用了黑色的地毯,一方面是考虑在整个空间里没有重颜色的沉稳,还有就是搭配一点黑色能使空间看着更加的舒服。再在空间配置一点绿色的植物,使主人进门的感觉即温暖又清新。 总结 我对室内装饰风格色彩体现的主要认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精神,物质等诸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室内装修色彩的方面也同样如此,很多的现代人把原来固定风格的装饰色彩给打破,注入新的血液。在我看来不管是原来某种风格内的主要传统用色还是现在的新色彩都能接受,因为色彩搭配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或者是底线就是色彩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只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区别。所以在室内装饰色彩的搭配上,利用每种风格的传统用色和客户自己的喜爱色彩,最后在根据设计师的统一调和处理。总之不管怎么搭配都是为了室内色彩的效果更好的体现出来。 环境艺术毕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 一、毕业设计选题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选题必须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只有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关的课题才能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同时课题要满足运用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的综合训练。选题应尽可能地结合生产、科研、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力求通过毕业设计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也可以选用符合教学要求的模拟题目。选题要难度适中,任务量要饱满,以保证学生经过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为宜。从2003年开始,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自主选题,以学生选题为主导。即由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专业特长和兴趣提出选题,或者学生结合自己所在的实习单位中正在运行的项目,把该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等,最终学生需要与导师沟通、探讨,在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开题。第二阶段,学生自主选题,以辅导教师选题为主导。这个阶段除了沿用第一阶段的方式以外,还增加了来自指导教师的选题。即根据指导教师主攻的科研课题或科研方向,由指导教师列出选题,然后向学生公布,再由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题目,最终得到指导教师的同意后方可开题。第三阶段,辅导教师命题为主导。在经过第一、二阶段的实践后,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的确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设计创作,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并且他们的潜能没有被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设计作品也不能显示出其三年来的最高设计水平。同时出现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即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家装类型的选题,而不愿意选择工装类型的选题。另外,部分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往往选题趋于简单,抱着能毕业就行的心态,对自己要求不高。所以在第三阶段,我们又一次进行了改革。选题全部来自校企合作的单位和企业,由指导教师小组共同探讨研究,根据本届学生的整体情况,在其中选择几个适合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项目。同时,又可保证选题涵盖的合理性。再由指导教师将选题分派给每位学生,即指定选题。当然,前提是基于指导教师对于每位学生的能力都了如指掌,能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对应的选题指定。事实证明,经过第三阶段的改革,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水平有了很明显的改善。经过以上三个阶段后,毕业设计指导小组达成共识,选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体现选题的多样性,避免出现选题分化的现象;第二,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应能让学生发挥出良好的设计水平,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强化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尽量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第四,做到因材施教,能根据学生水平制订合理的选题与要求。 二、毕业设计辅导 毕业设计辅导过程是整个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毕业设计管理的关键步骤。一直以来,我们主要采用当面辅导和网络的形式进行辅导。定期组织学生当面进行探讨,在面谈过程中,更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在组织管理上,每次的面谈辅导中,学生所提交的阶段成品的质量都会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教师主要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辅导:第一,设计构思的生成以及表达;第二,设计理念的提炼;第三,如何利用草图进行设计理念的表达;第四,设计效果的表达;第五,施工图的规范绘制;第六,作品手册与展板的版面设计;第七,陈述ppt的制作与答辩思路的设计。同时,以网络的形式加以辅助。从2010届开始,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OA系统开始启用毕业设计系统,该系统有效纪录每次的毕业设计辅导,从开始开题报告的撰写到中期的检查,再到最后答辩记录以及作品的提交,都能够通过该系统记录,并且是双向的: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填写问题,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审阅与回复。此外,指导教师也由以前的校内导师改革为当前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相结合。 三、毕业设计答辩 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一项庄重而严肃的教学活动。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述和理解能力,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学生知识面的宽窄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均可从中了解。毕业答辩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方案陈述过程、评委点评与提问、学生回答中获得学习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展示设计师风采的好机会。当然有些学生也会因为紧张、没有把握而胆怯、缺乏自信。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机会不断学习,我们也一直不断改革答辩的组织形式。在2010届之前,我们采用的是各小组同步答辩的形式,每个小组的评委分别是来自企业的客座教授和校内指导教师。采用这种答辩的形式,因为各小组的整体水平有高低之分,即有某些小组里学生的设计作品水平较高,但有些小组里学生的设计作品水平相对较弱,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示范性的效果不太明显。故从2010届开始,我们又进行了改革,采用优秀答辩的形式,在各小组中按一定比例选择水平较高的作品进行答辩,形成具有良好示范性的公开答辩形式。答辩评委来自企业的客座教授、兄弟院校的教师以及指导教师,评委的阵容扩大了,在优秀答辩的会场上,学术气氛非常浓厚。而其余学生则按小组进行答辩。经过这两年的实践,此种方式的确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往往会更加努力,学生之间形成无形的竞争,最终学生都可以较高的水平完成自己的选题。不过同时也衍生出另外一种负面现象,个别学生只求在小组里进行答辩,所以在毕业设计中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也在寻求更好的答辩形式。 四、成果与展望 经过师生的不断努力,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获得了一些收获,每年我们都在每届的设计作品中选送10件作品参赛,先后获得了喜人的成绩。我们要在循序渐进的改革中继续前行,进一步实现服务社会的目标,让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实实在在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 作者:陈婕娴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环境艺术毕业论文: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目的 前些年专家们把设计分成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和空间设计,或叫二次元、三次元和四次元的设计。也有将设计分成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和商业设计三大类。还有将设计归纳为视觉、产品、空间、时间和时装设计等五个领域,把建筑、城市规划、室内装饰、工业设计、工艺美术、服装、电影电视、包装、陈列展示、室外装潢等许多设计领域系统地划分在不同的五个领域之中。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倾向于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自然-人-社会”作为设计类型划分的坐标点,按设计目的之不同,将设计大致划分成:为了传达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为了使用的设计--产业设计和为了居住的设计--环境设计三大类型。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区别于产品设计的是:环境设计创造的是人类的生存空间,而产品设计创造的是空间中的要素。协调“人-建筑-环境”(“人-建筑-环境”是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四届会议主题。这里指的建筑与环境可以分别理解为人造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使其和谐统一,形成完整、美好、舒适宜人的人类活动空间,是环境设计的中心课题。环境设计的类型分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室外设计和公共艺术设计等。“安全、健康、便利、舒适”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城市环境的四个评价标准。环境艺术设计不是阳春白雪、茶余饭后享受的东西,而是一种社会生活需求,所以毕业设计教育不能光是上课听课,学生必须亲自从事设计,在实践课题中训练自己,通过四年时间学会扩展运用知识的能力。环境艺术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教学是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全面的、综合的检验,是对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设计思想,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毕业前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训练。在毕业设计工作中,要认真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教育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二、目前艺术设计类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4年以来作者所在学校启动了“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多样化改革”,根据艺术类专业特征,制定了凡事学生在市级以上展出独立完成的优秀作品;被企业、政府、机构等采用、收藏的艺术(设计、绘画)作品,并取得相关采用、收藏证明可以进行艺术毕业设计的多样化改革,根据作者长年的环艺毕业设计教学经验归纳仍有如下问题: (一)毕业设计中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够,学生迫于就业、考研、公务员考试或其它就业考试花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不够; (二)环艺毕业设计的选题面窄,设计类型单一,很多选择室内设计中的家装设计,毕业生选择意愿不强; (三)对设计市场的调查研究依赖于网络,缺乏真实市场的考察研究,指导教师则缺乏“双师型”教师; (四)因缺乏对市场的熟悉所做施工图没有市场实用性与规范性,理论与实践脱离,大部分设计作品都是“虚拟”设计; (五)毕业设计的检查、评分制度走形式、不客观、不规范,因有毕业设计没过的学生跳楼自杀(如2015年5月18日中南大学学生跳楼事件)而降低毕业设计严肃性,出现有的学生放松毕业设计要求依赖别人或网络代做毕业设计。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举措 (一)以指导教师为第一责任人,加强管理,规范流程制度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组织与管理工作直接在主管院长领导下,一般为校、系、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校系对毕业设计的管理主要为宏观组织与管理,如制订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组织毕业设计检查、评估、考核和经验交流活动。毕业设计主要工作为系部有关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制度和工作部署,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特点,拟订毕业设计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细则,安排毕业设计教学任务,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直接管理与教学者为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确定毕业设计任务书时要结合自身专业特征进行毕业设计课题公布,检查和督促毕业设计质量和工作进度。 (二)完善毕业设计课程指导体系 环艺专业的毕业设计课程体系内容涵盖了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与所有基础与专业课程。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指导教师更有职责带领学生走进市场,结合实践完善课程教学模式,在市场调查研究中开题,避免学生毕业设计开题的盲目性、随意性,在阅览丰富后充分设计撰写好开题报告,参考优秀经典设计作品去分析观察挖掘环艺设计的特性,在开题报告中可以自定题目,也可以参考优秀经典作品题目,更可以根据市场考察后自己确定开题。指导教师审核学生的开题是否有市场前景、创新性,选题是否切入性强,初步设计思路是否明晰,设计方案是否可行,施工图、效果图能否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方案的构思是关键环节,根据方案最后效果的表达是否优化了空间结构与外部形态,在材质、色调、尺度方面搭配是否合理、材质运用是否得当,施工图的图层、线型、界面、节点等等是否规范标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一对一的辅导,有条件的采取“双师型”辅导,在成绩评定中客观、真实公平。我们采取了指导教师评、阅卷教师、答辩教师、教研室集体这几个步骤平分。科学严谨实用的毕业设计教学指导体系是教学保障,如毕业设计的图纸规范化,设计方案系统完整、艺术表达效果、设计的原创真实、设计元素、设计文化内涵都需要有一整套的体系。 (三)环境艺术毕业设计的应用型发挥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在就业竞争压力膨胀的年代,人们都希望学技找工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应用技术型高校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型高校的毕业设计是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展示与总结,是探求科学研究的基本实践,是将艺术、技术融入实践中,培养人才的创业、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毕业设计开题之际指导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研,收集开题需要的详细现状信息,按照环境艺术设计的国家与地方标准进行设计,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与工艺,开题报告要对选题进行详细的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包括应用前景)、国内外现状及水平进行阐述,要根据自己现有的专业基础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工程技术方案和准备采取的措施做好规划。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开题报告的可行性、程序计划做全面的审查评价。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利用电脑辅助手段绘制施工图(不少于二十张)、效果图不少于六张并进行设计说明的撰写,设计方案在指导教师指导下不断完善包括设计的功能区的平面布置图设计、设计元素的利用、设计审美造型效果、材料色彩搭配等等细节做深入工作。 四、环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实效 通过近几年的毕业设计教改,面向市场改掉了缺陷,规范了毕业设计程序,探索了一系列可行措施,不少同学的毕业设计具有创新性与市场性,如我校艺术设计专业08届毕业的三十多名学生毕业,在北京就业的有十名学生,许多学生在装饰公司任设计总监,年薪突破十万元。还有些学生自主创业,成立至今的装饰公司。08届学生参加邵阳市室内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各一名。不少学生的设计作品获得参加全国规模最大、最专业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资格;2011届学生赵树凯参加第八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获得专业组铜奖。2013年7月学生参加大广赛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三等奖、优秀奖有二十多人,因成绩突出,湖南省教育厅决定2015年全省大学生大广赛在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举行。2011届环艺毕业学生杨鸿丽现为中国建筑装饰(ICDA)高级室内设计师,她的室内设计作品在中央电视台2015年5月30日的《交换空间》栏目播出。我们在环境艺术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紧随时代,坚持把知识与能力融入社会实用之中,探索富有创新特色的毕业设计模式,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全新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艺术设计创造能力,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能凭自己的技能素质找到专业对口工作,通过教改,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大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和独立判断能力增强,艺术设计的自立创新与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训练也懂得了设计的多元化行业特征,以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关怀现实,注重社会伦理道德,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中更多的人。做“无害”设计,考虑长远的利益,平衡人、环境、社会、企业之间的关系,倡导持续创新、合作无间的团队创造好作品,理解和实现有社会价值的设计,实现“为人类的利益设计”,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而设计。 作者:聂世忠 单位:邵阳学院 环境艺术毕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 1环境艺术设计毕业创作的课室需求 普通课程的课室需求相对简单,可集中授课,而环境艺术设计毕业创作大部分需要用到电脑,而且是配置高的电脑,同时每个学生创作方向不同,很难像普通课程那样统一教学。设计创作所需的设计软件也比较特殊,如常用的3DMAX效果图绘制软件,不同版本之间存在兼容问题,每个学生所用版本也会不同,而学校机房则为一体化软件版本,由此便给统一教学带来难度。它的运行数据比较复杂,工作时所产生的数据会保留电脑的各个路径,如果统一到指定课室授课,学生则需要把未完成的创作文件归档拷贝过去再重新打开,这样经常会造成丢失数据或损坏文件,导致前功尽弃。综合以上问题,普通课室的安排无法满足授课需求。 2自由化工作室制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指导模式 就毕业设计课程教学目的而言,学生是主体,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老师扮演引导辅助的角色,整个课程周期长,将思维转化为设计图纸,需学生不间断地分析、归纳、完善方案。我校环境艺术设计班级约40人/班,定时定量的教学方式无法最大限度地兼顾到每位同学,因此,可借鉴工作室将上课学生分组教学,以办公类空间、家居别墅空间、商业酒店空间等为主干,将学生细分组别,有针对性地辅导,并且可加强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与竞争意识,达到市场分工细致的结果。设计类公司招商投标模式的浅层次尝试,使得毕业设计深层次地引导学生创新竞争意识。其次,以工作室制指导形式带动学生外出考察景点设计实例,从中搜寻设计元素与设计手法,正视学生对毕业设计与市场化需求的对接,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可使设计落到实处,这便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所在。 3毕业设计成果答辩与展示 3.1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成果答辩 由于高职院校教学特点,毕业设计课程学分的修读可借助校内毕业设计与校外毕业实选一的模式开展,实习期间设计案例作为毕业设计成果记入该门课程学分修读部分,由于大部分学生提前进入社会,致使毕业设计课程修读后期对毕业设计答辩流程不够重视,使得部分学校缺失该过程。而校外实习学生工作情况记录方面,由于从事设计类工作职位多为制图类岗位,接触客户机会有限,缺乏对自我设计作品的表述机会,就高职院校设计类学生毕业设计答辩形式而言,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已逐步重视市场对设计类学生口才表述能力的要求,销售自我设计产品转变为设计师自我修养的一种能力,例如对于尚品宅配这样的驻店设计师而言,直接面对客户谈单成为设计师的主要业务收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自我表达沟通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发展时间短,经验不足,对毕业设计成果答辩的重视程度还需加强。其中学校部分可通过答辩内容、答辩场地、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设定,加强对该过程的重视,以此给予答辩学生一定的压力,从而锻炼其表达能力。 3.2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成果展示 观察广东地区各大高校艺术类毕业设计的展示模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借助学校自身的展厅等硬件设施,以校内展示为主,借助于校企合作等平台,邀请兄弟院校领导与校企合作企业领导到校内观摩毕业生作品成果,其中美术学院的此种展示成果最为有效,借助院校自身能力发展壮大。第二,以校内展示与校外展示相结合,选定校外一公共场地,由老师带队,学生干部负责的形式将学生优秀毕业设计作品送出,以此锻炼学生策划、布展、宣传能力,向社会公开化地展示学生作品,也可起到宣传学校教学成果的目的。第三,借助互联网平台,以网络展示的形式展出学生优秀作品。将学生作品展示出来,经历市场人群的检验,以便搜集意见,提高设计能力。 4结语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成果的一场集中展示,既是学生专业学习成果的总结,亦是师资能力的集中体现,它的特殊性赋予了它市场化宣传的天然条件,由此,对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要求教师不断着眼于市场,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以接轨市场需求为己任。 作者:周泽文 环境艺术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教学的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毕业设计选题不当目前来看,在毕业设计的选题过程中,学生对该如何选题把握不够,并且存在一定的跟风意识,盲目并缺乏主见,不从自己擅长的项目入手或者不善于挑战自己最弱的项目,往往跟随大流,从根本上说,其实也是对毕业设计不重视的一种体现。这些跟风意识又造成在后续的内容确定中对风格把握的不确定性。 1.2缺乏实地(市场)调研及收集资料综合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情况来说,缺乏实地(市场)调研是目前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学生所提供的实地调研资料很多都只有零星的几张现场照片,无细节,无分析,甚至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内容。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对网络的依赖性过大,书籍资料不查阅。所以,在后续的设计中,对内容及设计的理解偏差颇大,以致经常会有无法进一步深入设计的情况出现。 1.3设计内容或风格的不确定选题确定后,对设计内容及风格的不确定又耗去了较长的时间。通常常见的情况包括:对自己所选风格的认知程度不够,一知半解,左右为难。通俗地讲,就是以好看不好看来判断一个项目的风格设计。设计的内容大多是以常规的必需的来进行,极度缺乏创新意识。 1.4设计过程及设计草图表现不够一个项目的设计是需要反复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设计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草图表现,其实它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优化完善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有:照搬照抄,依样画葫芦。正是因为前面几个问题的累积,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无法支撑项目的实际内容,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最后呈现的设计效果往往也是不尽人意的。 1.5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缺陷从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来讲,大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个环节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有很多不明确的因素,前期设计任务下达的不明确,中期与学生缺乏沟通与交流,后期对毕业设计质量的把关不严等等。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思路 2.1正确引导,提出重视专业及教师对毕业设计的严肃态度决定了学生是否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首先,本专业应该制定严肃的考核制度,由指导教师对学生每个阶段的毕业汇报进行考核打分。再者,指导教师要做到严格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组织学生进行每一阶段的指导。 2.2以市场为导向,设定选题范围,先做后选所谓先做后选,是指在设定了选题范围后,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命题,做出预案设计,再由指导教师根据预先分配的大体范围挑选学生。这样的改变带来的一个好处是,令学生具有竞争意识,增强学习的积极能动性。 2.3重视市场(实地)调研强调市场(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及其步骤,要求学生做好采集,记录,摄像,摄影,采访等一系列调研工作,提前做好调研计划。在与指导教师沟通时,要形成一定的电子资料结合口述完成汇报。 2.4增加教学成本投入,完善专业用书的采购及电子书库的建设图书杂志,专业期刊,电子书籍及网络课程等对学生的知识量的填充都起到较大的作用。硬件配置在专业建设中已属标准配置,在互联网发达的年代,电子书籍的购买应用也非常方便快捷,只需要适当的管理,就能为专业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查阅,运用先进的理念来完善专业建设也不乏是一个好的想法。 2.5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一般时间跨度较长,但应该适当控制这个时间跨度。历时较长,往往指导教师及学生都觉得疲惫生厌;历时较短,又不足以完成整个项目设计,所呈现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因由专业组织研讨调整确定毕业设计的合理用时,确保毕业设计顺利进行。成立毕业设计领导督查小组,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定时定期的检查,规范毕业设计前中后三个时期的进度安排,明确指导教师及学生各自的责任。在毕业答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毕业答辩总结、示范、交流的作用,严肃答辩会场的气氛,在答辩教师小组中加入企业兼职教师,并进行组别与组别,指导教师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错调整,从而杜绝学生松懈的态度及能轻松过关的想法。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需要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通过该环节的不断实践和研究,做出更深一步的调整。毕业设计的环节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使环境艺术设计的毕业设计环节更加符合课程需求的同时,更要与市场人才的需求相结合。通过新一轮的改革与组织,才能进一步构建起符合市场及社会需求的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一直将培养该类型的人才作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环境艺术设计的毕业设计环境的探讨研究还将一直继续。 作者:程燕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毕业论文: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性研究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脱胎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最初设定的工艺美术范畴的室内装饰专业,伴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和市场化的进程,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各方面日趋发展,室内装饰专业逐渐融入了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人机工学及文化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成为一门内涵深广边缘综合的新型学科。目前,国内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艺术类招生的热门专业,就业形势也随着人才市场的逐渐扩大而显得异常火热,但是在这种大的背景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局面,归根结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够深入和缺乏实践训练,这最终导致毕业生在进入行业后,面临真实的设计项目时缺乏经验,而不知所措。据了解,目前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中,大多数的实践平台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都只能使项目设计停留在方案阶段,使其不能客观地指导设计工作。而概念创意设计教学着重强化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通过概念创意的创新设计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设计思维与工作方法,其结果未必能够实现,但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性思考和理性策划的能力,为其留有进入专业领域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立足当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内涵深广边缘综合、实践性强”的专业特性,来寻求学科发展的方向与需求。 二、结合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教学课题研究 (一)课题概述。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专业训练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以往所学知识和技能并针对性地补充和学习实际项目所涉及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了解项目设计的过程和要求。湖北文理学院作为保康县歇马镇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的援助单位,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接受了歇马镇政府的邀请,承担了所在镇的21个村庄进行规划设计,课题组团队成员由带2011届毕业班的专业辅导教师组成,团队结合本次课题纳入了毕业设计的实践性课程,结合学生毕业考察和毕业设计进行展开,学生通过这一毕业课题的学习和训练,了解和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运作,并对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原则、现行政策法规以及新农村规划设计相关政策和方法规范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树立对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价值观,有利于今后参与同类项目实践,提高专业设计素养和实战水平。 (二)课题的目标与要求。每年毕业设计课题都因项目而有所不同,往年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大都以虚拟训练课题为主,设计目标和对象比较模糊,设计要求也不太明确,本次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真实项目进行开展,目标明确,并要负担责任,因此对课题设计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对较高。 1.课题项目背景分析。本课题名称为“保康县歇马镇新农村规划设计”,歇马镇地处保康南部,驻足沮水河畔,背依荆山腹地,大小山头418个,其中标名大山头37座,山峦重迭,沟河纵横。东与两峪乡的大岭交界,南与兴山榛子乡的黄家垭接壤,西与马桥镇的高桥河相连,北与后坪镇大石脑毗邻。属山区热带季风气候,因地势高低不同,气温差异较大,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歇马镇地域较广,地形条件复杂,海拔较高,其旅游资源丰富,产业目前以烟叶为主,以后着力发展以九路寨为中心的旅游产业,但是21个村庄的规划各有特色。 2.设计内容和要求如下。第一,以设计村庄的自身产业特色和村庄形态特色为入手点,对所在村庄的地块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对地质地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条件、民居建筑的历史、形制、风格、使用状况及周边环境作进一步现场调查和资料查证,并参考国内外相关实例的成功经验,完成调研报告。第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保康县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年)等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歇马镇提供的规划资料及有关建设意见,提出对所规划村庄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如下内容:村庄产业、基础设施、居民点等规划设计方案;居民点详细规划设计方案;风景区沿线的景点规划设计;近期环境改造方案(包括环境和旧建筑的改造);新建居民点的户型和效果图方案;规划编制说明。第三,以本课题为基础,挖掘和整理农村民居建筑的历史人文价值和风格特点,以探索如何通过改造使新旧结合,重新彰显出其历史风采和地域特色为命题,完成毕业论文的创作,并结题。 三、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法的创新与特色 毕业设计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或继续深造前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因此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及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是把握这门课程的两个关键要素,也是毕业设计教学实践的特色所在。 (一)创新特色一: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解决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选题常常困扰着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选题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自2003年课题组申报了鄂西北新农村民居建筑模块设计的省级科研课题,课题组成员一直关注新农村建设和规划设计,自2007年开始课题组就将每年的毕业设计选题与新农村建设进行结合,课题逐步由虚拟性转向真实性,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2009年课题组参与第一个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针对保康县城关镇的9个村庄进行设计实践,并关注农村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与再生话题,与湖北襄阳所处的鄂西北大环境发展的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2007~2010年历年毕业设计选题都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确保课题的时效性和挑战性。一是教学的介入必须在项目进行前,使学生能了解村庄现状的真实情况:课题组成员的教师带领毕业班学生进入保康项目所在地,并驻扎在所在村庄,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进行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现状、村居建筑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并形成调研报告;二是选择历史价值深厚或有突破性利用的区域和乡镇为课题对象,对所在项目区域的地域特色、民俗民风、民居特色等作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有所重点地进行研究,特别是景区村庄形成的历史风貌,人文特点等作了更为详实的考证,使课题的深度和高度有所加强。三是村庄及其环境规模宜小巧适中,以便学生能集中精力深化设计,在实践过程中,选择难度较小、特色相对不明显的村庄让学生全程参与并完成规划方案的设计实践,鼓励学生组成课题小团队独立完成项目。 (二)创新特色二: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项目进行前或早期是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的最好时机,这样学生可以针对村庄的基本现状做实地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到现场了解许多真实的村庄现状以及实施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并且联系县镇的政府代表、规划局、旅游局和相关技术负责人等在现场或其他同类项目带领参观和技术讲解,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印象深刻,对他们日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以上谨慎的选题和现场的指导,使学生在乡镇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建筑保护利用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批判性视野,启发他们去思考新旧对话与共生问题。通过产学研的互动,不断建立一个将历史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三)毕业设计实践性课题研究的体会。一是通过对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性教学实践的比较分析,围绕教学中针对设计创意、设计逻辑等问题展开研究,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二是利用专题性、实践性较强的环境艺术教学课题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以跨学科为启发点、依托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提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密切的综合课题,引导学生作出基于对建筑造型艺术、技术、文化、生活经验等多维因素综合思考的创新设计结果。四是通过本项目,组建一批观念活泼、创造力旺盛的教研团队,以教师为表率迸发出设计原创爆发力来影响学生。利用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针对同一课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取长补短,全面系统地满足专业教学。 四、结语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实践性教学展开创新型教学研究,通过开放型的合作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应该是一种开放型的、师生平等的、讨论式的互动过程。注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释放和开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突出跨学科(专业)的课题设计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多角度、系统化、开放型的训练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设计能力。比如,采用工作室“主题讲授+公开讨论+设计研究+成果展示”的教学与实践模式,为师生提供一个开放型的教学环境,从而能更广泛地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及评判能力。真正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执行者。一个良好的教研团队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参与到设计实践的第一线,不断积累第一手资料以拓展视阈、更新知识,从而丰富专业教学,为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打下基础。 作者:尚晓明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环境艺术毕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一、毕业设计选题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选题必须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只有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关的课题才能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同时课题要满足运用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的综合训练。选题应尽可能地结合生产、科研、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力求通过毕业设计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也可以选用符合教学要求的模拟题目。选题要难度适中,任务量要饱满,以保证学生经过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为宜。从2003年开始,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自主选题,以学生选题为主导。即由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专业特长和兴趣提出选题,或者学生结合自己所在的实习单位中正在运行的项目,把该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等,最终学生需要与导师沟通、探讨,在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开题。第二阶段,学生自主选题,以辅导教师选题为主导。这个阶段除了沿用第一阶段的方式以外,还增加了来自指导教师的选题。即根据指导教师主攻的科研课题或科研方向,由指导教师列出选题,然后向学生公布,再由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题目,最终得到指导教师的同意后方可开题。第三阶段,辅导教师命题为主导。在经过第一、二阶段的实践后,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的确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设计创作,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并且他们的潜能没有被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设计作品也不能显示出其三年来的最高设计水平。同时出现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即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家装类型的选题,而不愿意选择工装类型的选题。另外,部分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往往选题趋于简单,抱着能毕业就行的心态,对自己要求不高。所以在第三阶段,我们又一次进行了改革。选题全部来自校企合作的单位和企业,由指导教师小组共同探讨研究,根据本届学生的整体情况,在其中选择几个适合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项目。同时,又可保证选题涵盖的合理性。再由指导教师将选题分派给每位学生,即指定选题。当然,前提是基于指导教师对于每位学生的能力都了如指掌,能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对应的选题指定。事实证明,经过第三阶段的改革,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水平有了很明显的改善。经过以上三个阶段后,毕业设计指导小组达成共识,选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体现选题的多样性,避免出现选题分化的现象;第二,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应能让学生发挥出良好的设计水平,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强化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尽量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第四,做到因材施教,能根据学生水平制订合理的选题与要求。 二、毕业设计辅导 毕业设计辅导过程是整个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毕业设计管理的关键步骤。一直以来,我们主要采用当面辅导和网络的形式进行辅导。定期组织学生当面进行探讨,在面谈过程中,更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在组织管理上,每次的面谈辅导中,学生所提交的阶段成品的质量都会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教师主要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辅导:第一,设计构思的生成以及表达;第二,设计理念的提炼;第三,如何利用草图进行设计理念的表达;第四,设计效果的表达;第五,施工图的规范绘制;第六,作品手册与展板的版面设计;第七,陈述ppt的制作与答辩思路的设计。同时,以网络的形式加以辅助。从2010届开始,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OA系统开始启用毕业设计系统,该系统有效纪录每次的毕业设计辅导,从开始开题报告的撰写到中期的检查,再到最后答辩记录以及作品的提交,都能够通过该系统记录,并且是双向的: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填写问题,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审阅与回复。此外,指导教师也由以前的校内导师改革为当前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相结合。 三、毕业设计答辩 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一项庄重而严肃的教学活动。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述和理解能力,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学生知识面的宽窄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均可从中了解。毕业答辩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方案陈述过程、评委点评与提问、学生回答中获得学习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展示设计师风采的好机会。当然有些学生也会因为紧张、没有把握而胆怯、缺乏自信。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机会不断学习,我们也一直不断改革答辩的组织形式。在2010届之前,我们采用的是各小组同步答辩的形式,每个小组的评委分别是来自企业的客座教授和校内指导教师。采用这种答辩的形式,因为各小组的整体水平有高低之分,即有某些小组里学生的设计作品水平较高,但有些小组里学生的设计作品水平相对较弱,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示范性的效果不太明显。故从2010届开始,我们又进行了改革,采用优秀答辩的形式,在各小组中按一定比例选择水平较高的作品进行答辩,形成具有良好示范性的公开答辩形式。答辩评委来自企业的客座教授、兄弟院校的教师以及指导教师,评委的阵容扩大了,在优秀答辩的会场上,学术气氛非常浓厚。而其余学生则按小组进行答辩。经过这两年的实践,此种方式的确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往往会更加努力,学生之间形成无形的竞争,最终学生都可以较高的水平完成自己的选题。不过同时也衍生出另外一种负面现象,个别学生只求在小组里进行答辩,所以在毕业设计中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也在寻求更好的答辩形式。 四、成果与展望 经过师生的不断努力,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获得了一些收获,每年我们都在每届的设计作品中选送10件作品参赛,先后获得了喜人的成绩。我们要在循序渐进的改革中继续前行,进一步实现服务社会的目标,让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实实在在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 作者:陈婕娴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环境艺术毕业论文:跨专业角度下环境艺术设计毕业布展实践课程中作品选题和展示的探讨 摘要:以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专业中毕业设计布展和选题的发展为依托,探讨毕业设计作品的选题跨专业结合的可能性。分别从室内设计家装设计、景观设计、雕塑、室内设计空间搭建几方面阐述与平面和产品、美学结合的可能与可实施性。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毕业设计 毕业选题 毕业设计展 一、石河子大学的毕业设计展出课程发展介绍 石河子大学地处我国西部,而除石河子大学外,在新疆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的院校有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昌吉学院。石河子大学美术系还和重庆大学、江南大学建立对口关系,所招收的学生分别来自山东、河北、甘肃、新疆,早在五年前还招过湖南地区的学生。几年来,石河子大学建有文学艺术学院人文基地非遗基地,依托非遗平台做了很多民间美术和民俗方面的课题与田野调查,在和当地企业谈落地项目的时候,发现一个项目最终的完成需要不同专业的支持。 现在企业招收毕业生时,也对复合型人才有较大需求。从环境艺术方面的就业来看,发展了很多软装的,还有展览空间,都是复合人才和跨专业的体现。这样就要求石河子大学美术系对毕业设计作品的选题进行细化,并对展出方式作出新的调整。 石河子大学近五年的毕业设计都是对外公开展出。2008-2012年,在对外公开展出的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和平面设计专业分别展出。而在2012年,石河子大学对毕业设计进行了调整,提出新的方案,出现了毕业设计的个人展,意味着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专心地只做毕业设计,不必写论文。在经历了三年的毕业设计实践课程改革后,学生们有一部分作品留在了学校,还有很多作品陈设和家具类直接进行了出售。而在2015年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石河子大学美术系开设了毕业设计布展这样一门课。这门课的执教人员要求最好是班主任和一位教师合作担任,其中一位教师相当于策展人的身份,毕业设计的主题设定、宣传、展出方式都由两位教师商定。 二、毕业设计布展课程环节及内容 毕业设计布展的调度一向是一个较难开展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执教的两位教师会要求各专业教师集中进行评估。虽然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的开题,但是参与审查的教师来自各个专业,有理论方向的教师,有平面方向的教师,还有校外请来的专家。 在这样一个跨专业的教师合作评审下,保证了作品的跨专业的整合性。这样有成组的学生可和平面专业的学生一起做毕业设计,当然也不排除和美术学方向专业的学生一起做一个主题的毕业设计作品展。 进行了第一轮的定稿后,两位专业教师会在中期再进行一轮检查,对进度落后或进行不下去的设计进行调整。这就是新开的毕业设计布展课程的主要内容。 三、石河子大学环境艺术毕业设计选题 (一)室内设计方案方向 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课程多为CAD、3D、室内设计基础、商业环境、办公环境,学生在四年学习中经历了设计方案的统合设计和设计思维的确立。而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展示学生对方案完整性的一个把控,也可以从各种角度考查学生四年所学的文化知识与技能知识。 1.选题方向 不可为室内设计家装方案,可为室内设计中商业环境空间、办公空间、展示空间。设计立意方向从中国元素出发,或从地域性文化出发,或室内设计如何与当下的设计热点问题相结合。在做方案设计时,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为概念化设计,也可以对现实中已有方案进行的再设计与改造。 2.设计过程要求 (1)资料收集:每个室内设计的方案都有设计背景、设计说明、区位分析与设计的相关立意材料,学生在做方案时做好前期方案成立与设计立意相关的图文资料。 (2)前期立意O计主题资料收集:相关室内方案资料图,阐述清楚项目位置、设计立意。 (3)前期立意设计元素草图:设计元素1张,设计元素提取2张,设计元素运用1张。设计方案整体表述草图2张。 方案初期阶段:室内设计方案平面图1张,室内设计方案效果图3张。方案中期阶段:室内设计方案效果图与施工图表达图与建筑视频动画制作初稿。方案终期阶段:室内设计方案展板排版与部分施工图表达,建筑模型与建筑动画。 详细要求:将室内设计方案制作展板,数量不少于3件;尺寸要求单幅1.2M×2M;设计最终以实物展示为主,展板要有形式感,可用木框石材进行形式结合,不可只为;模型体现主题性与制作性,做工精美,最小尺寸为40MM×50MM;建筑动画设计必须原创,展示内容为空间内外和设计过程说明,视频5分钟;展板展示包括设计说明文字、设计分析过程图,各层功能流线图、精彩空间节点效果图。 (二)雕塑及壁画方向 雕塑专业方向的学生本科四年学习了装饰画、设计素描等课程。雕塑专业在大多高校都放在美学方向,也有放在环境艺术专业下,所以在毕业设计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雕塑及壁画都可以做这个方向的作品。 1.雕塑选题方向 雕塑设计,真材雕塑,玻璃钢及名人像雕塑。学生在题材上三选二,雕塑设计必选,真材雕塑,玻璃钢名人像雕塑二选一。 详细要求:将雕塑设计方案过程与场景图制作展板,数量为2张;尺寸要求单副0.6 M ×0.4M;设计雕塑可以为各种材质,可写实,可抽象,可为一个场景;一组尺寸最少为3个,体积根据设计稿由指导导师定,不低于80MM,如低于80MM,数量最少为5个;真材雕塑包括装置等,一组尺寸最少为3个,体积根据设计稿由指导导师定,不低于80MM。如低于80MM,数量最少为5个;玻璃钢名人像雕塑,数量为1个,尺寸为1.8M×2M。 2.壁画选题方向: 壁画制作与壁画设计。两个方向都为必选。 详细要求:壁画设计为小尺寸,壁画制作为大尺寸;壁画制作尺寸单幅尺寸最少为2M×2.4M最少为两幅;壁画设计最少为两幅;尺寸由指导教师自定。 (三)家具陈设类 家具陈设是最新加入环艺专业的核心课程,虽然没有形成一个专业,大多倾向将其归为产品设计,但在本文中我们更多地认为它可以是环境艺术的一个内容,这个作品的完成也需要人体工程学、材料与工艺相关知识。选题方向包括组合家具设计,家居空间实体搭建。 1.组合家具设计 可做各种空间所需要的家具。 详细要求:将设计方案过程与场景图制作展板,数量为2张;尺寸要求单副0.6M×0.4M;家具设计的要求必须功能与形式给合,不能实用功能不强;家具设计的个数最少为4个,尺寸由正常家具尺寸为基础。 2.家居空间实体搭建 实体搭建建筑与家居内部空间,可包括各种功能空间的空间墙体与家具。 详细要求:将设计方案过程与场景图制作展板,数量为2张; 尺寸要求单副0.6M×0.4M;空间实体搭建设计的要求必须功能与形式给合,不能实用功能不强;家具设计的个数最少为5平方米,尺寸以正常家具尺寸为基础。 (四)景观设计方案方向 景观选题的学生四年系统学习了植物配置、城市规划、建筑形态空间、公共空间等课程,景观设计从改变人类居住方式,推行绿色城镇化建设方面出发提出专业的方案。 1.选题方向 不可为小区规划方案,可为城市公共空间、展示空间。在设计立意方向从中国元素出发,或从地域性文化出发,或设计如何与当下的设计热点问题相结合。在做方案设计时,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为概念化设计,也可以对现实中已有方案进行再设计与改造。 2.设计要求及详细要求 (1)资料收集:每个景观设计的方案都有设计背景、设计说明、区位分析与设计的相关立意材料,学生在做方案时做好前期方案成立与设计立意相关的图文资料。 (2)前期立意设计主题资料收集:相关方案资料图资料,做到阐述清楚项目位置,设计立意。 (3)前期立意设计元素草图:设计元素1张,设计元素提取2张,设计元素运用1张。设计方案整体表述草图2张。 方案初期阶段:景观设计方案平面图1张,景观设计方案效果图3张。方案中期阶段:景观设计方案效果图与施工图表达图与景观视频动画制作初稿。方案终期阶段:景观设计方案展板排版与部分施工图表达,景观模型与景观动画。 详细要求:将景观设计方案制作展板,数量不少于3件;尺寸要求单副1.2M×2M;设计最终以实物展示为主,展板要有形式感,可用木框石材进行形式结合,不可只为;模型体现出主题性与制作性 ,做工精美,最小尺寸为40MM×50MM;景观动画设计必须原创,展示内容为空间内外和设计过程说明,视频5分钟;展板展示包括设计说明文字、设计分析过程图、精彩空间节点效果图。 四、毕业设计选题和过程中的问题 从毕业设计的形式上来看,有视频和模型,而展板的形式也是由二维走到三维,与多种装置给合。这和我们跨专业的视域和多种技能是分不开的。教师应在不同的形式和学科发展背景下提出更多毕业设计的可能性。 毕业设计就像是一个深化设计的过程。毕业设计是毕业生最后一次的专业展示。我们的陈设设计和平面设计做的LOGO及VI设计形成一体,做成一整套的毕业设计。这是一个陈设设计和平面设计作品整合的案例。 在家装设计中,毕业设计作品可以和平面设计中的版式设计与家居中的图册进行平面的接合。在家装设计中最后的展示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网页中的360°旋转的全景页面。 而在雕塑设计中,不仅要展示作品,更要让作品周围的环境与雕作品有机融合。有时,一个雕塑作品需要与大量的背景板和软装进行结合,有时需要对产品设计进行创新。 而景观设计中的展板,有时一个展板可能是一堵砖墙,有时可能是很多不规则盒子的组合。 五、结语 石河子大学环境艺术设计这T课程虽然还是一门新课,学时也较少,但是从毕业设计抽离出来,还有一定的程序。而学生的选题和学生毕业作品跨专业的结合,能更好地展示学生的作品,体现作品的连续性,能够从形式和内容上让学生的作品更加完整和符合市场的需要。 环境艺术毕业论文:浅析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摘要】在专业教学计划当中,毕业设计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是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性环节,同时还是评定学校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文章将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措施对毕业设计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环境艺术专业 毕业设计 改革 一、前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最后一门学习课程就是毕业设计课程,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中包含选取课题、课题调研、资料查找、构思草图、设计制作以及统一展览等,整个过程需要历时10周以上,由此可见,毕业设计课程的重要性,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或学习环境艺术设计,各项信息资源获得了较好的利用,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从毕业设计质量来讲却不是很好,学生的设计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情况与教学过程、学生本身有关系。因此,必须加强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 二、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设计中的问题 1.教学模式开放性与灵活性不足 当前,大部分学校所使用的毕业设计教学体系依然延续传统的方式,在人才培养的计划中,通常是将毕业实习、设计以及答辩等环节安排在同一个学期,教学模式相对而言较为封闭。很多学校将这些环节与教学课时相联系,尤其是毕业实习期,一些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单位实习,一些学生在找实习单位时花了过多的时间,进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行,所以,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人性化设计[1]。 2.毕业设计选题存在较大的局限 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上,一些题目延续使用了很多年,与实际情况相脱离,没有实用的价值,而创新性与个性化就更加无从谈起。在选题的难易程度方面,一些题目较为简单,与平日的实训与课程设计的水平差不多,工作量较少,还有一些题目较难,远远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设计方法上来讲,采取老旧的方式,过于看重验证,极少使用一些较为新颖的技术与方法。由于毕业设计与实际相脱离,最终将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并且出现抄袭、雷同等现象。 3.毕业展示缺乏新意 完成毕业设计之后,必须对毕业设计进行最后的展览。而当前,大多数学校的毕业设计展示所采取的方式是传统的展示方式,即打印展板的方式,这种方式极为刻板,无法将毕业设计的闪光点充分展现出来,进而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革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加强认识 毕业设计是学校教学计划中的一部分,是开展设计科学教育、加强工程思想意识、强化实践水平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渠道。另外,毕业设计的成果将服务于社会经济,具有社会功能,因此,有关教育部门、教师以及学生等人,应当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加强对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从而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 2.与其他的学科相结合,优化课题的选择 众所周知,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完成,必须融合诸多方面的知识,同时联合其他学科的成员,其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2]。所以,在展开环境艺术设计时,应当与其他的学科相结合,融合与交叉。跨专业、跨学科展开联合毕业设计教学,这是我们未来毕业设计教学的发展方向。比如,在毕业设计中,将展示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和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型室内空间展示设计对位,通过这种方式,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生就可以了解到如何将三维形体空间的美学表现出来,怎样才能打造出优秀的美学空间。而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同时也可以对会展和商务营销、展示和信息传播以及展示和策划等知识,有一个系统地、全面的认识与了解。采取这种方式来进行毕业设计,有助于实现不同知识的融合与交叉运用,使毕业生的就业面得到有效的拓展。此外,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同样可以作为环境艺术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的主题,通过不断地努力得到企业的设计项目,从而实现企业设计项目和毕业设计课程教学的接轨,同步实行,最终达到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相匹配的,促使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获得本质上的提升。 3.强化毕业设计的展示 毕业设计不仅要注重选题、构思、设计、制作等程序,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展览也是极为关键的[3]。毕业设计展示的好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毕业设计展示不好,那么设计作品中的亮点就难以被发现。因此,学校在展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设计作品时,应当打破传统的展示方式,选择多样化的展示方式,例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另外,还可以融入装置艺术、装潢设计、现代艺术等展览方式,以便有效提升毕业设计展示的效果。 四、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对教学效果的概括与总结,同时也是对专业课程学习成果的一种检查,必须教师与学生一同努力,并且要联合校内外的各项要素,积极参与其中。因此,学校不断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进行创新与变革,采取各种有效促使,以便有效的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 环境艺术毕业论文:考察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的学习与实践,分析了其中的考察法的定义及内容,以及考察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总结了考察法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中的应用过程及成果,对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提出笔者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考察法;德国;职业教育;毕业设计 1背景资料 2012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笔者参加了由珠海市教育局主办,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协办的“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师资培训班。本次培训班共有3名资深德国专家授课,其中舒尔茨教授主要讲授微观教学法和引导文教学法;史侯德先生讲授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劳伦斯先生讲授考察法和媒体辅助教学法。 笔者所在的班级第一位教师是劳伦斯先生,他讲授的考察法使笔者受益良多,对笔者正在同步进行教学的环艺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现将笔者本人的学习经验以及应用的成果总结如下,期待与同行进行交流。 2考察法的定义及内容 考察法是指在实践中对事实、经验及行为方式等进行有计划地现场考察的方法。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织,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的。考察法在执行过程中一般分六个步骤:准备――计划――实施――评估――展示――反馈。 在准备阶段,教师应首先注意如何用考察法来实现本专业教学目标;其次是确定考察地点与主题;第三是与考察地负责人确定考察时间、安全问题、活动安排等。第四是考虑如何到达考察地点、往返要多长时间、必要的设备和工具等问题;第五是要明确哪些知识必须在考察临行前教给学生;第六是注意考勤信息。 学生方面,在准备阶段要落实考察中需要弄明白教学内容、激发考察兴趣;其次是思考考察对象、内容及预期结果;第三是与考察地负责人确定考察时间、安全问题、活动安排等。这个阶段学生独立自主的完成,教师只提供引导和建议;第四是准备考察时的提问技巧、采访技巧、书写技巧、结构化技巧。 在制定考察计划时应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是全班共同讨论并确立考察任务,学生制定考察任务及标准,教师应确保考察目标与培训目标一致;第二是构建不同任务的工作组,也可以安排多个工作组相同的考察任务,通常3至5人为一个工作组。第三是获得考察地点的第一手资料,从企业官方网站或企业宣传册或询问相关人员。 在实施考察计划时,要确定考察组内各成员的工作任务,如询问、记录、观察、评估、测量、拍照等。工作组准备必要的考察材料,如采访清单、调查问卷、考察记录等。其次是确定由谁来购置考察中所需要的辅助技术设备(相机、摄像机、麦克风)。在计划阶段结束时,各小组须在班内展示考察方案,并在讨论中对原方案进行优化。 最后就是考察反馈,包括评估、展示和反馈三个步骤。评估可以由教师做出标准,如按百分制打分,或者给予一段比较中肯的评语,也可以由各小组之间互相评估。展示方面,可以采用作品展、成果汇报展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制作ppt.或者视频等方式给予展示。反馈阶段主要是针对本次考察的结果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以方便教师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下次教学中吸取经验教训。 3考察法在高职环艺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考察法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是非常适合使用的,如在环境艺术设计的《餐饮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毕业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都适合使用考察法。 笔者在培训期间恰好正在上2010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课程,该课程安排了2个选题:一是中山菌香园的主题餐厅设计,二是珠海金湾区三灶镇富都小区景观设计。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并结合本次培训的学习心得,笔者安排学生首先进行设计选题的确定,然后再根据选题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调研(考察),并要求一周内以ppt.的形式提交考察报告。 学生大多数选择主题餐厅设计课题,从最后提交的ppt.情况来看,各小组均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目标,也能够较好地理解并应用“考察法”。其中有一个小组所做的调研报告ppt.内容详实,也比较完整,成为本次毕业设计的典型案例,现摘录如下: 该小组以“咖啡时间”西餐厅及康师傅私房牛肉面馆两个典型的主题餐厅为考察对象,从餐厅的设计定位及立意、空间布局、风格形式,以及在色彩、材质、灯光等方面的设计进行分析,进而从流线组织、功能分布、室内装饰(包括设计定位、空间组织、风格形式、色彩、材质、灯光、陈设)等方面比较两个主题餐厅室内设计的优劣,最后对本组毕业设计方案的初步构想。 首先,他们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到“咖啡时间”西餐厅的设计定位是以“咖啡文化”为主要设计理念。整个空间以怀旧色彩为基调,通过木质的餐桌,藤编的座椅,木质的隔断窗格等等,这些装饰元素来营造“咖啡文化”的主题。整个餐厅给人一种悠闲舒适的感觉。其次,餐厅的空间布局多以半封闭的形式进行分布,通过屏风隔断对空间进行分割。整体呈现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色彩方面,整个空间在色彩上运用了大量的黑白色的对比,空间以重色为主调;材质方面,运用上用了大量的木材和藤编等自然生态的材质;灯光运用了柔和的暖光,整个空间灯光以暖色调为主,使得空间显得温馨惬意。最后,通过绘制简单的功能泡泡图,分析了该餐厅的交通流线组织和功能组织。 第二个考察对象为康师傅牛肉面馆,因为康师傅私房牛肉面馆的主要菜色以中国传统的“面食”为主要菜系,因此在设计上应用了一些“中国元素”。 餐厅的整体设计以中式餐厅的形式进行设计。空间布局以中轴对称的形式进行分布,通过屏风隔断对空间进行分割。整体呈现中式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色彩方面,运用了红黑色的对比,空间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木制“花”形图案的设计元素是整个餐厅设计的亮点,它贯穿着整个餐厅的主体空间;灯光方面运用了柔和的暖光,整个空间灯光以暖色调为主。 通过以上两次考察并对比分析后,该小组决定综合两个考察对象的优点,立足本土文化,创作简约、温馨的主题餐厅设计方案。他们的毕业设计选题最终确定为“潮州菜馆”主题餐厅设计,并拟将潮州方言、潮剧、潮州工艺、潮汕民居建筑、潮州木雕、潮绣、潮州大锣鼓等潮州文化融入设计方案。 “考察法”帮助该小组迅速、顺利地确定了毕业设计的选题及设计方向,可见,考察法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中具有非常切合实际的用途。 4结语 考察法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之一,其由来已久,在以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也已有使用,只不过以往称为设计调研,而且其内容比不上德国专家讲授的考察法这么具体,在执行过程中也缺乏贯彻的力度,有时甚至只是象征性地提交一份调研报告而已。此次劳伦斯先生所讲授的考察法给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整个“考察法”从概念到执行过程都相当完备,理论详实而具体。劳伦斯先生在介绍主要理论内容时不厌其烦,哪怕是看似人皆共知的常识内容也逐一详细讲解,展示了德国专家特有的严谨、细致的工作精神。 二是对实践过程的严格掌控。在理论讲授结束之后,劳伦斯先生便提供了六个选题让各小组成员选择,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察法”的实践训练。这些实践过程都有规定的时间限定,并在他的课件中以读秒的方式计时,时间一到便要求提交(当然这也与德国专家来校讲学的行程时间有关)。比如小组讨论确定选题和小组成员分工,给定的时间是三十分钟,时间一到便提交确认。这种方法虽然给各小组成员造成一定的紧迫感,而且由于没有过多的时间考虑,后期制作上也难免仓促,但却有效地避免推托、重复劳动和做无用功,反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这点恰是以往我们在教学中的弱点――学生经常拖延时间,影响设计进程。比如这次笔者布置给学生的调研任务,完成时间是一周,而劳伦斯先生给定的时间只是一个下午。最后的成果证明,这一个下午和一周时间做出来的东西其实差不多,虽然一个下午做出的报告内容难免粗糙,但由于不假思索,执行力度强,反而容易迸发思维的火花。 第三是考核讲评,劳伦斯先生让各小组学员之间互相提问题并评分,充分调动了学员的课堂积极性,并且在互相讲评中产生新的收获,这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四,劳伦斯先生在上课过程中不仅展示了德国人严谨、严肃的一面,也展示了他风趣幽默的一面,比如对迟到的学员处罚唱歌,或是黄牌警告。在他讲课过程中会忽然对不专心听讲的学员提问,这些提问的问题相当简单,有时只是让人猜猜他的课件中下一个笑脸图案是什么颜色的,对于答对者给予一块巧克力等小奖赏,答错者也没什么处罚。只不过即便没有惩罚,也足以有效的制止学员不专心听讲的行为,并且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氛围,使课堂变得不那么枯燥。这些方法看似无关紧要,其实都值得我们中国教师学习。 短短一周的学习时间虽然很快过去了,但德国专家的治学精神和教学态度却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所讲授的教学方法,笔者也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逐一实践,这或许会给我校乃至全省的职业教育带来全新的面貌。 环境艺术毕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是该专业学生毕业之前最重要的课程,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检阅和展示,毕业设计的效果直接反映着高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本文从近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探讨了该课程在教学改革上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课程是该专业学生毕业之前的最后一门必修实践课程,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从课题选择、调研、资料搜集、草图构思、设计制作、集中展览历经时间超过十周,很少有专业课程可以达到这么长的时间,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从事环境艺术设计这一专业的师生不断增加,网络、图书、期刊等信息资源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迅速。但是从毕业设计的质量上来说形式却不容乐观,在学生作品中出现了许多错误的倾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学过程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一、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设计的重要性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是该专业学生毕业之前的重要实践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毕业设计是学生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阅。毕业设计中会综合运用课题选择、市场调研、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造价与预算、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制作、建筑制图、建筑构造、印刷工艺、中外设计史、设计学概论、三大构成、外语等各学科知识。 (二)毕业设计是学生实践能力的集中体现。毕业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最重要的实践课程之一,对于项目调研、个人科研、项目实施等各方面实践能力的锻炼具有重要作用。 (三)毕业设计是学生独立科研及创造性培养的关键课程。 毕业设计中学生对课题的选择和分析和制作过程都需要亲身实践与创新,都是对自身科研能力的锻炼,对于以后的工作和继续深造作用巨大。 二、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不够重视。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降低,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教师要求不够严格,毕业设计成绩是由教师主观打分,几乎是全部都能通过,而毕业设计成绩的高低与评优评奖的关系又不大,这就给了学生应付了事的借口;其次,学生在毕业之前已经找好工作,没有将全部的精力放到毕业设计中;再次,不重视与实际项目的结合,学生的毕业设计往往与实际项目的结合度过低,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二)选题不当。根据近两年的毕业设计来看,学生对于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上还有很大的盲目性与跟风性。盲目性主要体现在学生选题的随意,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要么就是高谈阔论的要设计一个“城市”,要么就是缺乏新意的要再造一座“拙政园”。跟风性主要体现在选题的相似性,缺乏设计的独特性与新颖性,往往涉及的层面较窄,要么是清一色的商业空间,要么是清一色的居住空间。 (三)缺乏调研。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调研持有无皆可的态度,课题调研流于形式。仅仅依靠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料。对于课题的调研不够全面深入,导致对设计课题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误解,表现深度不够,随后的设计效果可想而知。 (四)草图潦草制作粗糙。草图阶段是毕业设计过程中调研完成后学生根据调研情况和个人思维的第一个阶段,一个准确、完整、有意味形式的草图对于毕业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这个阶段往往出现两个问题:第一,设计方案的创新性有待提高。学生群体相对视野狭窄,缺乏深厚的理论支撑,容易受到现有设计的限制而难以完全发散自己的设计思维,往往是“照猫画虎”;第二,方案缺乏文化性,学生做的方案90%以上为“方盒子式”的现代主义的空间设计样式,从中很难找到文化内涵的融入,这对于新世纪文化竞争下的设计发展是不利的;再次,在草图阶段,往往草草了之,没有对方案进行深入的分析,甚至具体的尺度、比例、造型、色彩、材质、灯光等没有细致推敲就开始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在最后阶段的设计制作上,模型制作技术、软件操作、手绘表现等熟练程度和制作水平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设计思路与设计制作上出现脱节,因表现手法或表现方式的不完善而没有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革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以上问题,提出如下改革措施供各高校和业内人士探讨: (一)转变观念,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首先教师做到严格要求,积极进行毕业设计指导前的学习,挖掘教师自身的潜力。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聘请校外设计院或企业的一线高级设计师或策划师担任导师,对毕业设计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对于毕业设计明显应付了事的学生一律不能给与相应的学分,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其次针对学生已经工作的情况,可以要求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设计或利用下班时间主动找导师交流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毕业设计导师要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每个过程。 (二)毕业设计课题选择阶段。首先,提前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宣传动员,让学生提前将毕业设计选题落实到某一点上,而不是某个面上,同时结合毕业论文会更增加毕业设计的分量,让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不会仓促和盲目;其次,学生在课题选择的时候参考导师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主动的与导师沟通交流,同时尽量避免和同学之间出现雷同选题的情况,以“独一无二”为选题标准,;再次,课题的选择可与各类环境艺术设计大赛接轨,既可以作为毕业设计来做,又可以作为作品参赛,或者选题结合实际项目也是很好的选择。 (三)毕业设计调研阶段。让学生主动进行课题调研,详细讲授调研的程序,特别强调对课题调研过程要进行人员分配、数据收集、采访、抄录、录音、拍摄等详细程序,提前规划好调研的线路及时间,准备好采访、抄录、拍摄的内容,如果多人合作一个课题可细化调研人员调研分工,具体到某个人担负什么调研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成员调研完毕后需将不同的调研内容撰写调研日志并统一归档。待全部人员调研工作完成以后,结合调研日志撰写课题调研报告,从所选课题的背景、课题现状、可行性、课题拟解决的实际问题、设计重难点、初步设计思路等多方面阐述所选课题。 (四)草图阶段和设计制作阶段。前期草图阶段要让学生从课题的空间造型、色彩、材质、灯光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详细的画出该课题的平、立、剖面图,并着重推敲空间造型的比例、尺度及创新性与文化性。让学生主动联系老师指导草图,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加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形式的创新和文化元素的导入。 (五)增加教学投入。首先图书、期刊杂志、网络课程、电子图书、计算机等硬件设施对于拓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视野尤其重要。特别是在毕业设计阶段,增加图书、期刊杂志、网络课程、电子图书、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多方面设计资源及材料的搜集整理及参考对于设计创意的形成阶段、制作阶段具有关键作用。其次是拓宽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投入,针对学生毕业设计与实际项目结合度低的情况,健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所在学院或教研室要与实际项目做好调研、实习等的沟通并与项目实施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条件的学院或教研室可成立专门的实训基地或工作室,让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更好的结合实际项目,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做到课题的设计与施工一体,从项目实践中获得准确的数据,从实践中获得设计经验和心得体会,将所见所学应用到毕业设计中去,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专业基础。 (六)实现规范的过程管理,严格毕业设计评审。要制定好毕业设计的初期选题、中期检查、进度计划等一系列教学计划。严格要求教师和学生分别制定毕业设计的进度计划,按期检查,实现进度汇总,并严格按教学计划组织毕业设计进程。定期走访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出弹性的调整,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设计。制定规范的毕业设计评审标准,从选题、草图、调研、设计制作等多方面综合评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内外专家、教授和具有丰富项目经验或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设计师等参加毕业设计的评审,实现对学生的设计思维、创新能力、设计成果的综合评价。同时对教师创新意识、指导方法、科研水平进行集中检阅。对于不能达到毕业设计要求的学生,责令限期重新制作,或成绩评定为不合格,不给于学生毕业设计相应的学分。对于在毕业设计中不尽职尽责或其所指导的学生整体毕业设计较差的指导教师,在教师年度或学期考核中给与不合格并取消其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资格。 环境艺术毕业论文: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创新与实践 摘 要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毕业设计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根据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从项目设计流程构建基于环艺项目设计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并从合作企业引进真实完整的项目,学生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完整的环境艺术设计项目,效果良好。 关键词 高职教育 项目课程 环境艺术设计 毕业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新兴专业,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跳出了本科“压缩饼干”的模式,构建了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究竟应如何进行改革,这始终是一个困扰着我们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发展,探讨和研究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既是毕业设计现状的急迫要求,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课题。 1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理念 1.1 高职教育毕业设计的重要意义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教育部针对目前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出现了滑坡现象,重申毕业设计的重要意义。①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的毕业设计是本科模式的缩水版还是按照高职教育特征进行教学改革等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整体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因为培养方案、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③许多高职院校的设计类专业,在毕业设计方面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纸上谈兵、脱离实践的“图纸设计方案”或“模拟设计项目”的状态之中,不利于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学制较短、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也显著不同,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相对有限,如何保证并提高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是我们苦苦思索并寻求突围的课题。 1.2 德国职业教育真实完整的项目工作的启示 近年来,我们一直学习和分享世界职业教育的经验。其中,德国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常常给我们以启示。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百废待兴。德国人以“双元制”的教育模式培养大批各种职业专门人才, 它是战后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德国职业教育中有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在形式上类似我们的毕业设计,即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以一项真实完整的项目工作来系统训练学生,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的工作情境中,训练完成整个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德国职业教育真实完整的项目工作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3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理念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可以采取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等形式,由学校教师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选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 因此,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时,应解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以绿色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建构适和高职特征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即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从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出发,从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际出发, 选择具体的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在具体的设计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具体而言,高职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成果不是论文形式而应当是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即实现毕业设计的项目化。高职学生毕业设计的要求也不同于本科生,轻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要求,注重对设计作品的技能性和实用性的考察。 2 基于项目课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所谓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 。 项目课程起源于职业教育,却并不是职业教育的专利,而成为一种有着深厚理论基础的课程模式,并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各种类型的教育中,如职业教育、幼儿教育、高等教育。当然,在不同类型教育中,其具体表现形态是一样的,如职业教育中体现为产品制作或服务提供,而幼儿教育中体现为主题活动,高等教育中体现为课题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包括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我们以项目课程来选择、组织毕业设计的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具体而言,即以环境艺术设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毕业设计课程内容,并以完成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工作任务。 2.1 依据项目设计流程构建基于环艺项目设计课程模块,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 环境艺术设计一般需要经过“立项资讯决策实作研究完成规范化方案自我评估交付检验”等工作流程,在这个工作流程中需要完成以下工作任务(见表1):即概念方案计划、模型方案设计、方案线图绘制、效果图制作、文本制作、施工工艺流程与预算。依据项目设计流程和工作任务,环艺专业的毕业设计项目课程选择组织的课程内容如下:即《项目方案设计与汇报》、《模型设计与制作》、《CAD完整施工图制作》、《3DMAX效果图制作》、《图文呈现方式后期制作》、《施工工艺流程与投标报价》等。 图1 环艺毕业设计项目课程模块图 按职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环艺专业设定了“景观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家居空间设计”三个职业方向,并根据这三个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学习领域,并集合为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学习领域,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如图1所示)主要体现在:其一,项目课程开发以环境艺术设计设计的工作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工作任务模块的转换,从而建立了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这是“重构”意义上的模块化。其二,课程内容以具体化的设计工作项目(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为载体,每一个项目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且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系统。这是“综合”意义上的模块化。其三,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设置上,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定向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景观设计” 、“家居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这即是“自主”意义上的模块化。 2.2 以真实的设计项目为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载体,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项目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实现“综合”的关键是课程载体的具体化。课程载体来自于职业岗位的具体设计工作内容。我们坚持实用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原则,从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中,选取市场需要的、适合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的真实设计项目,如“松潘古城景观规划”、“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合川校区校园景观设计”、“画家之家――废旧工厂改建工程”,根据设计项目的难度和工作量大小,学生一组一题,少数家居空间设计项目为一人一题。所有的学生都承担了真实的设计项目,这就使课程载体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设计工作任务,并且融理论、实践一体,融技能、态度和情感一体。因此,这样的载体不仅是课程内容的载体,还是教学实施的载体。学生在真实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学习以设计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训练完成整个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以完整的项目工作过程贯穿整个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完成具体的设计工作任务。这就综合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对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有积极的作用。 2.3 融“教、学、做”为一体,项目课程实施一体化 在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实施中,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发生变化。 就教学实施主体而言,我们组成了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团队中专职教师是融教师、“设计师”(或工程师)为一体双师型教师,还有来自企业的设计师、工程师。毕业设计项目课程若干模块,由相关专业特长的教师带领完成。每个“子模块”设置一位老师担任负责人,由该负责教师召集相关老师,具体研究教学内容、教学办法;教师团队的带头人统一考虑课程安排、实施、保证课程连续性、完整性。 就教学过程而言,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与设计工作过程的结合,学生经历了惶惑、焦虑,认知,知觉、感觉、想象,知识转换成能力;视知觉整体性,任务的整合及能力迁移,注意与设计,认同感等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与最初方向选择、方案设计到设计的最后完成的行动过程融为一体,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 就教学场所而言,传统教室、专业实训室、工作室、企业工场的三者结合。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教学场所除了传统教室外,更多地在专业的实训室、工作室、企业工场开展教学。 2.4 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上,践行多元开放的评价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后盾和手段,为此,毕业设计项目课程践行多元开放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三方面:第一,评价标准立足社会需求,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第二,评价主体不仅是学校和教师,还有学生、企业、行业协会。第三,评价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要着重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 首先,根据评价指标由教师、学生、企业共同评定小组成绩;以小组成绩为基础,经过学生自评和互评,确定个人成绩。此外,还要接受社会的评价。采用“作品展示、企业招聘、行业评价、作品参赛”的评价方法。每年组织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年展、并将毕业设计作品展与人才招聘会有机结合,邀请企业领导、行业协会专家共同参与毕业设计展。这些社会评价是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重要的考核和检验。 3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 从2005年到2011年,我们连续进行七届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了社会、企业、学生各方面的认同和赞扬。同时还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上走出了一条有创新之路,较好的解决“纸上谈兵”式毕业设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学生的设计由过去的“从资料中来,到资料中去”变成了“从企业中来,到设计中去”,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1 总体情况 毕业设计项目课程体系紧贴岗位要求,从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出发,按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实现学校、企业“零距离”培养,课程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得到强化训练。 3.2 学生就业、创业情况 实现了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三年来,我校环艺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8.3%,签约率93.82%,专业对口率从原来的56%上升到84%。 3.3 培育了学生创新成果 产生了一批学生创新成果,如重钢旧址公园改造方案、重庆永川松溉古镇景观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设计作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在参加各种全国性(本专科)作品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5年来在全国的各大赛事中共取得了金奖8个,银奖11个,铜奖8 个,优秀奖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其中包括在全国有影响力毕业设计作品竞赛: 2008-2011年,连续四届获得“全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金、银、铜奖;2009-2011年,连续两届获得“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两个金奖和三个银奖。得到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在全国取得良好的声誉。
园林艺术论文:传统造景手法在园林艺术中的运用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一项一直值得考究的话题,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教授和莘莘学子们在传统文化的考量上不断给出思考与研究的方向,而在传统艺术的探讨中,不仅仅是分析了传统艺术的演变规律,而更是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进行融合交汇,让我们从固有的传统中看出有利于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这就是自然与文化的再次的碰撞,然而也正因为在传统艺术史上,自然性与生态性的研究占的比重较大,所以当我们在分析任何一项传统艺术的手法时,都可以说是为了完善现代的艺术观。 关键词:传统艺术;自然与现代;生态景物的传承手法 1园林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1多层面看待造景手法中表现的文化价值 古典的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为现代艺术界中不仅带来极高的美学价值,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文化价值,更对后世的园林艺术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2传统造景手法对现代园林艺术发展的影响 在后世的艺术表现中,我们有许多的假山,微景观雕塑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深受传统造景手法的影响。造景即是运用人工的手段将自然中的地形地势,山林水体,水流山石等自然条件构成的所有要素相结合塑造出景观设计师所想要表现的微小版的建筑设计。主要的表现有:地形再造和湖泊的挖凿;植物的养育;假山奇峰与洞壑危崖的砌叠;山谷溪涧与卵石溪流的布置;浅水小池与石山喷泉的修筑;雕塑的重设与建置等一系列的手法在现代园林艺术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不仅如此,这些造景手法的产生也给我们带来了视觉艺术盛宴,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现代社会的良好的发展[1]。其次,在造景手法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主景手法与次景手法的相结合,就像是小区的设计中对休闲区域的打造,一般会设计湖水与假山的结合,这就属于园林艺术运用在生活中的实践之一,湖水作为假山的陪衬设计,给人视觉上的协调感,同时山与水给人一种静谧舒适的感觉,这样的设计可以很好的让每个住户满意,当然虽然湖水是作为辅助景观出现,但是,湖水的比例同样是设计师要考量的重点,这时就可以参考传统的造景手法了,假山作为主景的构图中心,湖水的比例就是为了突出主景的表现力,这也是主景与次景的功用合作关系,这样不仅可以使园林艺术更具特色,还可以充分突出其艺术感染力,这样的设计正和福州五一广场有异曲同工之处,设计师将主景雕塑喷泉安装在广场的中心位置,这既突出了设计主题,又满足和平衡了游客的视觉感受,实在是值得众多设计师借鉴与参考[2]。 1.3造景艺术对于现代园林设计中产生的作用 一般来说,古代的文人画家都常常喜欢把梅、兰、竹看作是花中的“至清”之物,把松柏看作是木中之“幽韵气清”者,它们一旦入诗入画,那么产生的韵味就可谓是自然天成,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当然这也可以引申出我们的造景艺术,造景艺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是要将画中美景转换为形象立体的实物,这样才可以被人们所感知,所认可。而这几年的园林设计也的确是在稳步中逐步有了发展和创新,这样也就使得园林设计师的设计感在稳步的提升,而这也正是当下社会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2园林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 2.1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想有发展就一定不能摒弃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价值,因此如何传承精华所在的部分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2怎样真正实现 在园林艺术中,不光要求对景物的构思还包括应如何创造的问题。我们想要创造出崭新的东西,那么前期一定会进行一定的模仿,这就相当于造景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借景,借景能够很有效的突破空间的限制,为我们设计的园林增添美感,借景有时正如编导拍摄画面时对于构图的要求一样,远,全,中,近,特,在借景设计中,也同样的有近观,远瞻,仰视,俯瞰,等不同视角对于呈现在眼前效果的展示,所以这就更加要求在造景中要极其细致,传统的造景手法极其严格,所以当它运用于现代的园林中,我们也将应该在借景中充分的展示园林自身的优点,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优质的融合发展。 结束语 中国传统的造景手法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共同交汇孕育下的宝贵成果,将这样的一项成果运用到现代园林艺术的设计中毋庸置疑是最好的选择,这很大程度提升了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并且也更加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作为当代艺术工作者,要更加发扬优质造园理念,设计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 作者:杨学忠 单位: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转导乡人民政府 园林艺术论文:漫步中外园林艺术美术课堂的文化内涵 [摘要]当前世界美术教育呈现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关注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主张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和世界多元化。这也充分反映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现行中职“美术”教材中的苏州园林,如果把这堂课设计成一堂高质量的美术鉴赏课,又如何能上出新意,特别是如何“挖”出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意义,这是颇费思量的。现就该课的教学设计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希望得到指正。 [关键词]挖掘;文化内涵;美术 一、该课的定位 一堂课谈苏州园林的景点、布局,这样内容是否显得单调,学生是否会感兴趣?我觉得:中小学美术的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以及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二、该课的设计思路和实践验证 (一)创设和谐、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导入) 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德国一位学者就教学情境的概念做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如果让你直接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将这15克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新课改后最大的特点,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在开课伊始,教师设置了一个情景展示:随着杜丽娘的一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浸润在那婉转优雅的曲调中,就像空谷幽兰一般,美到极致的艺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园林的情境中来。 (二)剖析中国园林特点 1.诗情画意,寄情山水的人文美(环节1)自然地进入到山静泉流,水静鱼游,花静蝶飞,粉墙黛瓦,栗柱灰砖,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东山静……分别从园林的构成因素:水、山(石)、花草树木、建筑,以及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换、阴晴雨雪的气候变化品味苏州园林的自然美。领略园林艺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天成、淡泊含蓄的意韵,恬静清新、淡雅超脱的情调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2.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美(环节2)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达到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从苏州园林最具特色的花窗和漏窗入手,介绍四种园林艺术造景方法:框景、借景、分景、障景,烘托出或含蓄或深远或无限的意境。如拙政园的怡虹亭把园外千米之遥的北寺塔借入园中,创造出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远山近水皆有情”等意味悠长的意境。领略古人在造园时通过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等各种造园技巧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艺术意境。3.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自然美(环节3)中国古典园林是“形象的诗、立体的画”,是有无限意境的美的空间,对自然美加以艺术化,巧运匠心而创造出的园林艺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欣赏寄情山水,如诗如画的人文美:“引经据典、意境深远”“植物寓意、以物寄情”“景点题名、格调高雅”以此体会园林景物表达出的园主人的思想感情,唤起共鸣,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领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学习,初步领悟了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三环节中,我积累了很多的诗词歌赋,为的是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人文之美。园林艺术表面上看来五光十色,而形形色色的风格其实都是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形式的背后有更深层的自然、社会、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等原因。这种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是我们在学习艺术史中应当特别注意的。 三、文化内涵是美术课堂的命脉 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应清醒地认识到,在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等一些领域,确实有着鱼龙混杂的情况,尤其是艺术领域,现今的艺术作品有相当部分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必要。欣赏一件绘画作品或者艺术,也存在着讲些什么、从哪个角度去讲、用什么样的方法解读等诸多问题。美术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对美术课程而言,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包含感知、表现、创造、反思等能力。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和素质的提高。要将课程改革的精神进一步引向深入,稳步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水平和效益,我们就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否则美术课堂教学的优质无从谈起。 作者:吴丹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 园林艺术论文:茶树在园林艺术中应用研究 摘要:茶文化和园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国的园林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茶树具有园林植物的特点,在园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茶树在园林艺术中地位价值的论述及茶树在园林艺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为研究茶树在绿篱、观赏植物、盆景、行道树中的具体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茶树;园林艺术;应用研究 1茶树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及价值 从古至今,人们都很重视茶树在园林中的价值,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经济价值,更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茶树可以美化街道,是街道最适宜种植的树种,人们可以停下脚步,静心观赏也。茶树经济价值很高,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农作物,较其他名贵的树种更为便宜,方便就地取材,可以节省城市和乡镇绿化的成本开支;茶树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园林绿化和造景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可以起到传播茶文化的作用。 2茶树在园林艺术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2.1品种丰富,形态多样 茶树种类繁多,可分为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型,为制作大型的盆景、中型的盆景和小型的盆景提供了大量素材。茶树叶的叶片形状颜色以及类型各不相同,有椭圆形和长椭圆形之分,极少数一部分呈卵形和披针形,叶片颜色众多,有淡绿色、绿色、浓绿色、黄绿色和紫绿色之分,叶面也有隆起、微隆起、平滑之分,这些都是布局园林的素材;按分枝又可分为直立型、半披张型和披张型,枝条的弯曲程度也不相同,有的枝条细软如藤,枝条弯曲有序,整个枝条也具有很大的可观性,这些为制作茶树景观提供了可能。 2.2花期长、抗性强 茶树发芽一般是在每年的6月份开始,次年的1月份结束。盛花期在9—10月左右,10—11月盛花,11月下旬——12月中旬终花,这个时期开花的植物已经很少,将茶树作为园林植物进行栽培,可以弥补这一时期花少的不足,让人们在这一时期观赏到植物的开花。茶树花期和果实的生长期比较长,成熟慢,因此在同一茶树上,常常可以看到茶花和茶果并存,这一情况在其他植物上并不多见。抗性是指植株在发育中为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一种生理特性,茶树的抗性就十分强,它喜温而又耐寒,喜肥而又耐瘠,喜阴而又耐阳,喜湿而又耐旱,恶劣的环境并不会影响到茶树的生长。 3茶树在园林艺术中的应用 3.1茶树在绿篱中的应用 由灌木或小乔木进行密植,栽成单行或双行紧密结合的称为绿篱。绿篱是园林绿化常用的手法之一,栽培方式简单又可修剪成各种造型,符合种植价值和艺术价值,绿篱具有遮盖不良视点、防尘防噪等美化环境以及引导路线的作用。茶树是常绿的植物,生长良好,除非特别恶劣的环境否则很容易栽培;茶树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在园林设计中常常作为首要选择,是做绿篱的好材料,茶树作为绿篱既可与其他植物混栽,也可单独成行,但须注意栽茶的土壤必须是酸性,具有一定深度。 3.2茶树在盆景中的应用 盆景植物在某些能力上比其他形态的植物更强,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再生能力,就好比仙人掌——典型的盆景植物。在众多的盆景植物中,茶树显得独树一帜,正好具有再生能力强的特点。在园林造景中,可以选用一些小茶苗或者茶树的老桩作为盆景。老桩可以快速成型,进行精心栽培修剪后,可以成为一盆漂亮的盆景。修剪下来的枝叶可以用来制作茶叶。 3.3茶树在行道树中的应用 茶树是行道树的主要树种之一。它的植株高大、枝干比较粗、主根发达、分枝部位高、树叶一年四季常绿,非常适合作为行道树。茶树一般都是在春季秋季发芽,秋冬季开花,花期较长,人们可以每个月都见证茶树的生长,看到的是一片绿葱葱的现象。此外,茶树还可以为人们遮阳,阻挡一丝夏日的炎热,还可以起到美化绿化街道的效果。 4结论 茶树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对于生活水平有了更高的追求,并且对传统文化也开始逐渐变的重视了起来,人们变得懂茶,也学会了品茶。茶树园林艺术把人们带进了古韵的茶的世界,熟悉了茶树,了解它的各种特性,对茶文化也进行了推广。茶树作为园林所进行栽培的植物之一,不仅方便园林栽培以及增加植物的类别供人们观赏,而且还增加了园林的文化底蕴,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园林艺术论文:北方园林艺术景观设计植物应用思考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也越来越重视,园林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园林设计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植物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呈现园林特色的基础,植物的净化作用是提高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文章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介绍了北方园林常见的植物,具体分析了北方园林设计中对于植物设计的原则以及园林植物工程中的矛盾与解决措施,最后总结出北方园林中植物的应用与意义。 关键词:北方园林;绿地环境设计;景观设计;主题性;生态化;美学意义 一、北方园林 我国的园林造景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别,即各具特色的南、北方园林。园林的研究成为我们为重建周围栖息环境而做出的重大跨越。地理位置的差异、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历史的遗迹、以及气候的影响等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南北方园林的差异。正因差距的存在,我们总结了南方园林建设中可吸收的精华之处、北方园林中最博大精深的民俗特色以及北方园林的荡气回肠的历史底蕴。我们北方园林的建设是可以借鉴前辈的经验,南方的经验以及外国的经验。只要是合理的、适用的就可以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将各种文化融汇贯通,形成新的北方园林的文化形式。 二、植物 我国园林植物造景艺术已有千年历史,这千年历史的开篇便是北方的皇家园林。以帝王宫苑为代表,大多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园林植物是园林五大要素之一,也是季节特色的传承载体,蕴含着丰厚的自然语言。不光是古代帝王对园林植物造景相当的重视,作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传承者,植物景观的研究与发展也应当引起当代人的持续关注。 (一)植物及种植方式 根据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要遵循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生存法则,在不断地进化过程中,遵循物种多样化。据不完全统计,园林中绿化面积一般占整个园林面积的30%-80%,这使植物在园林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 1.乔木。乔木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高达五米以上,且明显主干内有木质层和木质部,乔木又可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常绿乔木一般分布在公园、陵墓以及山上等,如云杉、白皮松、迎客松等。由于乔木高大,枝叶茂密,在园林设计中可以起到消除噪音,净化空气、引领以及遮阴作用;在艺术领域还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做出不同的造型,如公园中植物盆景艺术(人工造型)、迎客松(自然造型)。 2.灌木。灌木也有木质层和木质部,它和乔木的区别在灌木是主干不明显、植株矮小且丛生的植物,在园林设计中一般起到装饰作用。园林中的观花、观果、观枝类植物一般为灌木,常见灌木有石榴、茶树、沙柳、茉莉、牡丹等。 3.草本植物。草本植物一般分布在园林植物中的最低层,其茎具有不发达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但没有形成层。与木本植物相反,其木质包围在韧皮部的外侧,其茎称为草质茎。 (二)北方园林中植物设计原则 在北方园林空间设计中合理搭配各种植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植物的生态和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园林中的功能和观赏特性.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把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元素融入到园林景观中,塑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然后,我们还要按照园林的整体性原则以及植物特性把周围环境与植物特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园林空间统一协调。最后,远期工程与近期工程相结合,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三)北方园林植物搭配原则 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及园林意境园林设计中植物之间的搭配我们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1.局部与整体的搭配。在植物搭配的过程中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统一很重要,不一样的植物搭配,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过程,要是景观得到较好的保持,不仅要考虑植物之间的搭配,还必须掌握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草灌乔之间的结合,这样才可以使园林的整体美学得到发挥,增强植物之间的错落感; 2.色彩与环境搭配。在园林景观之中植物虽然不一定是主体,但是植物的色彩却影响着整个空间的气氛,色彩与环境的搭配不同会使园林风格不同,因此各种情况下都要考虑到颜色搭配的主次关系。要处理园林整体色彩时,我们应该多考虑以绿色为主色调,为之加以补色以及辅色,我国北方夏季以及冬季占据的时间比较长,应多考虑这两个季节的植物色彩搭配。 3.植物与建筑小品。实际上一组优秀的建筑小品作品一定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它离不开植物的衬托。建筑小品和植物同为园林建设的重要因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营造景观氛围。 三、植物在北方园林中的应用 修建山水、改造地形、辟筑道路、铺装场地、营造建筑、绿化栽植等多个方面都为园林工程所涵盖。建造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致力于营造更加赏心悦目的景观效果。然而由于部分工程的特殊性,而导致的植物反季栽植的现象屡见不鲜。本着为生物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原则,为了树木的高成活率为前提,在植物栽植的运用中就需要对应问题采取相对的措施。除去植物在绿化工程中的应用,植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及其广泛,可净化空气、吸附尘土、减弱噪声等,其中最重要的应用就是防止尘土飞扬和水土流失。 (一)原有绿植的保存 在工程期间,绿植一经确认被保存,在施工前就要开始防护。机械施工对植物带来的损伤,属于物理损伤也即轻度损伤,可以用草织物保护起来。而在施工过程中,危害性最大的因素要数石灰和水泥,其危害程度可造成土壤碱化,严重危害树木生长,这种对土地和树木都有危害的因素,在必要时可作垫层保护树穴。 (二)反季节栽培 通常北方地区落叶树栽培时间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常绿树栽培时间为3月上旬至4月下旬;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常会受工期等因素影响,而不得不反季种植。若要确保反季节栽植的成活率,可使用生物培育途径。其中涉及与生物学科的交叉,需要各工程之间相互配合。 四、北方园林中植物的应用意义 北方气候等制约因素很长时期以来限制着北方地区植物景观建设。建设好北方园林植物景观,无论从人们的观赏角度还是对社会的贡献意义来讲,都具有非凡的价值,因此,以下将北方园林植物应用的意义作为一个重要部分。 (一)全球经济已经步入高速前进的轨道。商业和旅游业都是当下迅速发展起来的行业,园林的绿化应用越来越受人们关注。优秀的园林设计可以作为人们向往感受自然生活的新动力,与此同时生态、自然的园林自然而然的吸引旅游业及其周边产业带动北方经济快速发展。 (二)减小南北方园林的差距。尽管最早出现的园林是北方园林,但较于南方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北方园林的发展不得不令业内人士担忧。通过研究北方园林中植物的应用与意义,能逐步减小南北方园林的差距,缩短南北方园林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大江南北能够相互借鉴、缩小差距、共同发展。 (三)千年造景文化的传承。树木千差万别的姿态造型决定了中国具有千年历史的园林造景艺术,植物与植物之间的搭配更是经过历朝历代能工巧匠的精研细琢才成就了园林造景艺术。通过写北方园林,除却给人呈现一种地域感,更为重要的是为呈现一种文化感,这种文化是千年流传的文化,是造景艺术的文化,是在我们中华儿女间流传的文化。 (四)全民绿色行动。在城市绿化匮乏的今天,说起植物并不能为城市中麻木的意识流带来什么冲撞,但若是一座园林,一片植物,不仅能唤起人们心中潜在的绿色向往,也能唤起人们绿色家园意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今天,园林的建设也代表着时代的进程。 (五)利于缓解土地资源问题。在土地资源极度紧缺、土壤功能衰退的今天,土地俨然已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即合理利用,努力做到不损害、不浪费,避免土地富营养化。 五、结语 北方的冬季,并不只在现代人的眼中是孤寂的,在千年前诗人的诗中就流露着北方冬季的萧条,甚至是惨淡。作为园林,其意义是提供人们陶冶情操的艺术价值,带来丰厚的精神洗礼,如沐春风一样的享受。气候的影响,环境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限制都在为北方冬季园林建设带来不断的新挑战的同时带来了新的机遇。所以,在北方万物萧条的冬季不仅要配以耐寒常绿的植物,更要适当配以可供观枝型的植物,使土地资源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使冬季既有冬味,且实现有景可观。这些对于我国北方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工程都具有不可小觑的非凡意义和深远影响。 作者:周磊 刘娜 刘乐 薛莉莉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园林艺术论文:成都武侯祠园林艺术与结构布局 摘要:成都武侯祠是我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意涵,而且从园林艺术的角度来说,成都武侯祠也是我国园林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其结构布局对川西园林与祀庙特色较好地实现了融合。 关键词:成都武侯祠;园林艺术;结构布局 三国时期能够保留至今的园林并不多,成都武侯祠因而在我国古典园林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成都武侯祠是为了纪念蜀国丞相诸葛亮而建造的一座祀庙,由于诸葛亮这一人物独特的历史地位和广为人知的影响,因而成都武侯祠背后的文化意涵一直以来都掩盖住了其本身的园林艺术特色。事实上,成都武侯祠的园林艺术特别是结构布局方面的特色也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武侯祠本身的建造目的是为了纪念蜀国丞相诸葛亮以及蜀国皇帝刘备等蜀国英雄的,属于祀庙园林的范畴,但是在后来的改建变迁中,也不断融合了新的园林艺术形式,吸纳了祀庙园林的特色和川西园林的一些艺术形式,成为一座包容性很强的综合性园林。 一、成都武侯祠概述 成都武侯祠始建于223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期间多有损毁,经过几次较大的变迁和修缮保留至今。成都武侯祠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诸葛亮而修建的,诸葛亮身为蜀国丞相,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历史影响深远,而且成都武侯祠君臣合祀的形式在我国历史上也十分罕见。诸葛亮病逝于234年,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由于诸葛亮在我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成都武侯祠因而也是成都的一个重要景点,自古以来便有许多人参观游览。据《三国志》记载,223年刘备病故后葬于惠陵,并且修建了汉昭烈庙,而成都武侯祠最早便与汉昭烈庙相邻,后在南北朝时期被合并在一起,目前成都武侯祠的主体建筑修建于1672年,现为我国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我国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在一千多年的变迁中,其结构布局和园林艺术风格也多经改变,因而从园林艺术的角度来分析,成都武侯祠的园林艺术风格是在历朝历代修缮变迁中不断融合而成的园林艺术[1]22。同时成都武侯祠作为川西园林的一个重要代表,在其修缮变迁中,川西园林风格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当前成都武侯祠的面貌中也可以看到许多川西园林的影子。并且在1672年的修缮中,将刘备与诸葛亮合祀的格局打破,分为了汉昭烈殿和武侯祠殿,这一格局保留至今。因而我们当前所看到的成都武侯祠面貌,其主体沿承主要是修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其园林艺术特色和结构布局也受到当时园林建造的一些影响。 二、园林艺术与结构布局鉴赏 1.古朴典雅的园林风格。从整体的园林艺术风格上来看,成都武侯祠的园林艺术风格是古朴和典雅的,园林文化以“三国文化”为主要脉络,这也是将之称为“三国圣地”的一个重要原因。成都武侯祠在园林艺术中有着浓厚的古朴和典雅气息,追求诗情画意般的意境,既有规则布局又有自然布局,以静远堂后的荷塘为分界线,荷塘西北有船舫和桂荷楼,桂荷楼是水景区域的最高点,也是欣赏全部水景的最佳地点。从桂荷楼上放眼望去,整个荷塘景色尽收眼底,而船舫则采用悬山样式建造,与荷塘交相辉映,十分自然地融为一体。荷塘的水景部分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并有着浓厚的文人底蕴。唐代杜甫曾居住于成都,多次游览成都武侯祠,并留下许多传世佳作,杜甫诗作中对于武侯祠的描绘在后来的修缮改建中也起到了很大影响。因而成都武侯祠园林艺术风格中古朴典雅的气息与杜甫诗作文化的影响也不无关系。在武侯祠的密林中修建有三座独立庭院,分别是听鹂馆、听鹂苑与和畅园,这三座独立庭院中有着浓厚的川西园林特色,建筑形式古朴简约,隐藏在密林中,由小路连通,正可谓“曲径通幽”。从我国的传统园林文化中可以看出,这种建筑形式背后的文化意涵也有“藏而不漏”、“君子守拙”之意。这三座独立的小院在建筑风格上也别具一格,将自然元素有效地利用了起来,建筑布局也并非完全对称,而是以融合外界自然事物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对称,并不追究繁琐和奢华,以简约、古朴、自然为主基调[2]3。 2.具有人文气息的植物景观。成都武侯祠的植物景观也是其艺术风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杜甫诗中所言“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柏树便是武侯祠中主要的植物景观。柏树在我国园林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柏树常被种植于纪念性园林中,在我国现代的一些烈士陵园中也多有种植柏树,以示对先人的怀念和祭奠。同时,柏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着其他的含义,柏树被看做君子的象征,而武侯祠中柏树景观的形成一方面源自杜甫诗作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柏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成都武侯祠中种植的植物景观非常多,以柏树为主,辅以榕树、松树、喜树、香樟等常绿乔木,并且还种植有大量的灌木,如丁香、宝珠香、六月雪等等,地被则以麦冬为主。在此之外,武侯祠中另一个重要的植物景观便是竹,竹同柏树一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是君子形象的代表,武侯祠中种植的竹种类很多,有棕竹、毛竹、文竹、紫竹等等,数量超过一万根,分布在溪畔、江岸等各个地方,形成了一种古朴典雅的独特景色[3]37。正如诸葛亮所说“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竹这一意象不仅符合诸葛亮的形象和品质,也符合我国文人雅士的一种文化价值取向。从中也可以看出,成都武侯祠在植物种植选择方面并非是无意的,而是通过自觉的人为选择,多年来形成的一种具有深厚人文气息的植物景观。这种植物景观与武侯祠本身的建筑文化风格也十分协调,充分烘托出了建筑古朴典雅的风格,并且也给人以更多的文化意涵。 3.富有层次的空间处理。武侯祠的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开敞式、封闭式、楼停式等各种建筑形式错落其间,园中的建筑风格也并不统一,祭祀殿以庄严肃穆为主,而其他景致院落部分则以古朴典雅为主。在刘备殿西侧的碧草园中有一个水池,水池中心处建有鸳鸯亭,通过廊桥连接,构成“品”字形,这种庭院格局就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空间结构,并且其他院落也呈散落式分布,这些院落又与武侯祠的整体布局形成了空间层次结构。各个院落独自构成一个封闭的小区域,各自之间又相互连通,没有破坏武侯祠的整体格局,而又将院落建筑风格与整体建筑风格相融合。如荷花池、香叶轩、爱树山房、三顾园等等,在层次结构上十分丰富,巧妙地进行了空间处理,形成了立体感很强的空间结构。因而整体上而言,院落之间的封闭与开放在空间处理上就形成了统一,并且辅以树木和亭宇,保持了空间结构的完整性。各自封闭院落之间也有着一些重叠之处,走廊和花墙成为院落间相互渗透的关键点,通过这种渗透,使得独立封闭的小园相互融合,空间上的处理与层次丰富更加有机地统一在一起[4]28。这也使得游客在游览武侯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空间视觉上的错觉,形成一种独有的美感,置身其中能够领略到各个小园中曲折蜿蜒的独特景致。刘备殿较为宽敞,大气庄严,十分肃穆,而其他独立院落的风格就与刘备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同的建筑风格在武侯祠中实现了统一。在这之中,空间上的巧妙处理与丰富的层次结构,就是融合这两种建筑风格的重要部分,正是在这种过渡效应下,二者的融合才更加协调和自然。 4.中轴线对称的整体布局。以中轴线为分界,两端对称的布局结构是我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布局方式,在成都武侯祠的整体结构布局中也是如此,武侯祠中的主体建筑分布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分别为诸葛亮殿、过厅、刘备殿、二门、大门,其中大门是武侯祠的入口处。在中轴线上的建筑中,刘备殿和诸葛亮殿是主体,这两座建筑以中轴线为基准,分布在整个武侯祠的中心处,两座大殿建筑风格十分庄严肃穆,刘备殿更加宽敞、大气,诸葛亮殿则更为紧凑。从大门处一直到最后的诸葛亮殿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中轴线,中轴线两端散布着众多独立的小院落。这种布局方式是我国古典建筑中常用的方式,在川西园林中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在康熙年间对成都武侯祠的修缮中,将原本合祀一殿的诸葛亮与刘备分开,并且刻意将刘备殿修得更加宽敞,放在诸葛亮殿前,以此体现君尊臣卑的思想。但是事实上,从诸葛亮殿的结构形式和其他院落的分布来看,诸葛亮殿依然是武侯祠中的主体建筑,依照我国传统古典园林建筑中的思想,中轴线上位置最后的大殿并不是主体建筑,主体建筑应当在前或者在中间部分。武侯祠中的刘备殿位于中轴线最中间部位,大门、二门在前,过厅、诸葛亮殿在后。但是事实上,诸葛亮的名望和影响很大,并且武侯祠的建造目的也是为了纪念诸葛亮,因而虽然在清朝康熙年间被人为地进行调整过,但是依然无法改变诸葛亮殿的主体建筑位置,这一影响并不仅仅是文化因素造成的,从其建筑的后续修缮中,也能够看到这一点。 作者:罗嘉 单位: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园林艺术论文:风景园林艺术化发展思路 摘要:我国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承载了重要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是风景园林体系中可以借鉴的优秀素材,恰的运用可以充实和提升园林内涵和造园水平,蕴含着深厚艺术形式的风景园林景观更能贴切民意,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因此,风景园林艺术化将会是是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风景园林;艺术化;发展 1风景园林的艺术意境 所谓意境,是一种由“意”和“境”相结合的美学范畴,是指由艺术形式表现的感情和描绘的图景糅合而成的一种美的境界。园林艺术意境则包含了群众游览园林时情感的主动感受——意、园林艺术表现形式的客观实体反映——境,这两方面的情景交融、共同作用就形成风景园林的艺术意境。“情景者,境界也”,正确的指出了意境构成的两个基本因素:情与景。情在人,是主观的;景在物,是客观的[1]。当风景园林中的二者交融之后,便意中有境,境中有意,难以分离,自古以来,我国的风景园林范畴非常重视园林艺术意境的营造。中国园林经过3000多年的发展,园林艺术意境的内容一直随着历史进程而逐步丰富和完美。 2风景园林艺术化的创造手法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个方面”。园林艺术意境的表现方式包括:其一,广泛运用文学修辞手法,如状写、寄情、言态、比喻、象征、寓意、点题等,创造园景意向。如古典园林中的:荷风四面亭,网师小筑、雪香云蔚,真趣亭等等。其二,借助文学诗词等多种形象语言,使园景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如“留得残荷听雨声”、“小楼一夜听春雨”、“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等[44]。其三,采用建筑、乐器、文学、诗画、雕塑等多种艺术手法,糅合在一起,使园林艺术意境深邃悠远,让游览者从空间上、时间上对风景园林产生一种艺术的享受和富有哲理的思维启迪。风景园林运用艺术化创作理论,巧妙的将花木、石雕、山水等物质形态综合布置,进而表现画卷般的意境,创造出“风景美如画”的园林艺术化境界,可以说,园林即是是立体的画,更是凝固的诗,美丽婉转。由此而来,中国风景园林的美,不仅表现在园林景物的形态、神态上,更深的表现在与游赏者主观的情感相交融的意境中。 3风景园林向艺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3.1古典园林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一直以来,艺术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的重要因素。艺术创作描述记载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使后来人能够目睹前人遗留下来的这些历史文化。无论在上海、北京、巴黎等各个古文明都市中的建筑物和园林景观构筑物等艺术作品都在诉说着各自的历史。一直以来,景观规划师往往集艺术家于一身,各门类的艺术对园林建设的影响总是不能回避的;中国古典园林以诗画作为素材,造园者往往具备较高层次的文学艺术修养。我们对田野景观中那自然恬静的美、对古典园林中那经过设计饱含诗画的美,有着人类天性的和文化艺术历史传承的触动。古今中外,从鲁本斯的油画到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到帕拉迪奥的建筑再到勒•诺特式的古典园林,这些艺术形态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曾得到如此完美如一而不分彼此的融合。就连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出现的英国自然式风景园,也摆脱不了同时期盛行的风景画和浪漫主义田园诗歌的影响[2]。以此来看,古典园林总是和艺术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在艺术创作中发掘营养元素。 3.2现代艺术与风景园林的关系 从古典园林与古典绘画、雕刻的形影相伴,到由现代艺术影响下出现的多种风格的风景园林,艺术一直在风景园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初期,在西方国家产生了一系列的艺术改革,这些艺术改革从艺术创作手段、思想表现形式、表达媒体介质等方面上对人类的传统艺术进行了全面彻底性的变革,完全改变了视觉艺术的内涵和外延,这巨大的改革浪潮即称为现代艺术。为现代艺术的崛起提供了丰富的源泉,继而也影响到风景园林艺术化的改革。如今风景园林设计者也从现代艺术作品尤其是视觉领域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3]。提供了风景园林审美上的某种指向性,进而为风景园林理论研究及其实践提供了多彩多样并具备思考意义的艺术模式和艺术氛围。 3.3风景园林艺术化发展的思考 钢筋水泥的快速筑城导致着人与生态环境、艺术传承的渐行渐远。人类在之所以需要艺术,就在与它可以有助于我们逃离尘嚣,超越世俗,升华灵魂,获得本真。当我们在艺术的天国徜徉流连之后,我们的灵魂已经得到了净化,艺术,正像一缕天光,照彻了碌碌尘世,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园林作品,同样会带给人类似的感受,这是园林艺术化的根本目的。风景园林艺术化是文明的象征,人与环境的关系根本上反映着人与文明的关系[4]。风景园林不仅要表现为舒适美好的外部空间环境,更要满足人民群众亟需的艺术文化需求,在园林环境中沐浴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艺术是风景园林发展的理想状态。人类发展进程不应以文明失落为代价,在艺术文化精神追求的前提下做到与自身外部环境和谐共存。与传统园林绿化仅仅注重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功能性相比,积极寻求风景园林外貌审美下的空间艺术、文化、人文精神的交流,关注风景园林与公众的对话,将各类艺术形态巧妙的介入风景园林中,使风景园林中具备更多的人文艺术景观,因而就能超越了可触摸、传统的、限于空间的“自然环境装饰”的园林范畴,注重和推进多样化艺术模式建设风景园林。风景园林艺术化将会是是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杨林1 聂文鑫2 徐晓芳2 单位:1.衡水市建筑市场管理处 2.承德医学院 园林艺术论文:高职园林艺术课程教学对策 摘要:本文全面的分析了《园林艺术》课程在高职园林类专业中的地位以及该课程目前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实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园林艺术;教学;对策 《园林艺术》课程是高职园林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也是充满艺术性和想象性思维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对景观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让学生掌握园林基本理论和解决一般园林场地设计问题的能力。随着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园林行业人才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的《园林艺术》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行业的要求,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理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 1园林艺术课程在高职园林类专业中的地位 《园林艺术》课程是园林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前导课程有《素描》、《园林制图》、《园林花卉》、《园林树木》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为《园林艺术》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园林艺术》课程同时衔接了后续课程《园林规划设计》、《植物造景》、《园林工程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也为考取园林设计员奠定基础。确切地说《园林艺术》课程在整个园林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园林艺术》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园林风格形式、园林空间造型艺术手法、园林设计基本要素的合理运用和园林造景技巧等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分析能力,并能综合运用于实际的园林方案设计和园林工作中。园林艺术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园林艺术特征分析、园林构图艺术分析、园林风景艺术分析、园林色彩艺术分析、园林山水地形艺术分析、园林建筑小品艺术分析、园林植物种植艺术分析、园路广场艺术分析。内容涉及学科范围较广,是一门相对综合性的课程。 3《园林艺术》课程教学方面的问题 3.1课程本身涉及内容面广、知识点杂,实践操作难度大 园林艺术是融入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是融文学、绘画、书法、建筑、工艺美术、雕塑等艺术门类于一体,涉及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小品、地形、水景等多方面的知识点,内容较为庞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好把握,同时也不便学生们的理解与记忆。再者,该门课程内容本身就偏理论,开设的学期相对较早,在具体的实习操作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单纯的参观欣赏典型园林形式显得太流于形式,让学生绘图设计又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要真正的达到想要实习目的也不简单。 3.2学生艺术修养欠缺,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园林类专业要求学生有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审美意识,然后再有意识的培养其对园林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园林岗位实际工作中游刃有余。而对于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艺术修养,对于园林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先得有发现美的眼睛,然后去欣赏美,进而创造美。设计师是一个辛苦的职业,作为一名初学者应该要不断的练习、思考并不断的查阅资料充实自己,而对于现在的部分高职的学生相对来说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待培养与提高。 3.3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间内容重叠多 由于园林艺术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和园林类专业的好几门课程的内容有着紧密的关联和交叉,如果在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未能及时沟通的情况下,极容易出现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相似或重复的情况,比如园林植物种植艺术分析与后续课程《植物造景》中的内容有相似处;园林山水地形艺术分析与后续课程《园林工程技术》的内容有重复之处;而园林建筑小品艺术分析与后续课程《园林建筑设计》有类似内容出现。如果沟通不好就会重复讲授,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3.4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 一是部分教师教学理念相对陈旧,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由于园林行业发展迅速,艺术设计类课程一直没有较完善的与时俱进的教材,部分教师仍以相对比较陈旧的教材为主授课,会影响教学效果;二是部分高职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师都是年轻教师,他们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于园林企业对人才业务素质需求以及整个设计项目的实际流程不是很熟悉,势必影响到教学效果;再者,高职学生生源多样化,学生素质层次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判断分析能力的同时,还要能结合实际情况分层次因材施教,这个也容易被不少教师所忽略。 3.5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应用问题 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选择依旧是全程授课采用“黑板粉笔”形式,或者是有投影,也只是普通的幻灯片的形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也仅仅局限于课堂。对于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较少。 3.6考核形式单一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园林艺术》课程的考核一般分为理论试卷考核和图纸作品考核,此考核方式相对单一,理论考试通常是应付型的考试,临考前死记硬背;图纸形式的作品考核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往往都是套用其他的一些优秀设计作品,或没有章法的随意“填充”,缺乏创新,学生的潜能没有完全发掘,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很难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不利于学生对于《园林艺术》课程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 4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对策 4.1整合、协调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积极与园林类专业别的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适当调整园林艺术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区分不同课程中这些内容的侧重点,作好与专业课程间的衔接,制定好课程标准尽量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与遗漏。通过整合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教学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完善了教学体系。 4.2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平时要增强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的了解和参与度,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国内的园林类博览会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着共性,找到兴趣点,会有助于艺术修养的提高,只有广泛通晓各种艺术流派,才可能采各家之长,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趣。平时要给学生课余安排、引导和督促,慢慢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4.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传授现代园林规划知识的教师,都应该不断充实、更新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双师型”教师指的是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的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程度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质量,园林艺术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利用分批去园林公司锻炼、老带新等措施提高在校老师的素质;同时,也可以外聘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专家兼职园林艺术实践课程教学。 4.4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 要通过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可以包含有大量园林设计图片、动画、实验实训演示录像等,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其次可以结合一些软件进行教学,实现教学辅助管理、教师操作演示、文件资料发放、学生操作监控、学生作业提交等功能,对课程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再者就是课程网站的建设和使用,课程网站提供了大量教学文件、学习资料、相关网站链接等,学生通过互联网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在线测试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课程论坛、博客等则建立了师生间超越时空的联系,方便师生课下随时的沟通交流,使得该课程学习变得更加方便。 4.5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和考核中贯彻能力本位的理念。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采用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过程评价50%+期末作品评价50%。 5结束语 在十来年的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具体情况,不断的进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在协调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及时更新课程内容,采用先进、多样的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和提高职园林类专业学生们的园林鉴赏能力,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吴昊 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园林艺术论文:药洲遗址园林艺术启示思考 摘要:九曜园是五代十国南汉国的宮苑遗址,是古代岭南园林的千年遗迹,也是广州作为古代皇城的见证,因此药洲园林具有皇家园林的属性。探究药洲遗址的园林艺术,能丰富岭南园林的文化内容,拓展岭南园林的时间跨度,同时深铸广州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药洲遗址;皇家园林;岭南园林 “药洲遗址”又称九曜园,是五代十国南汉国的宮苑遗址,是古代岭南园林“药洲”的千年遗迹。它位于广州市教育路与西湖路交界之处,东依北京路,西连教育路,南面西湖街,北靠葱郁的越秀山公园。九曜园因其石碑文化而令文人所向往,在古代广州起到了荟萃人才、酬唱诗文、雅集翰墨的作用。 1药洲的历史渊源 药洲是岭南地区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名胜遗迹,其典故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据有关文献记载,当年的南汉宫苑,湖光山色,窈窕宫室,歌台舞榭而笙歌终日不绝,可见当时宫苑气势之恢弘。南汉王朝于公元971年被宋所灭,历经刘龑、刘玢、刘晟、刘鋹四主,共存55年[1]。 2药洲的园林艺术 南汉宫城苑御中,最著名的是南宫区的药洲。《南汉春秋》记载有:“凿山城以通舟楫,开兰湖,辟药洲。”药洲的园林艺术可概括为理水、置石、种药(用植物观赏)三个部分。 2.1理水艺术 当时广州的西湖路以西有天然的水道流经此域,药洲原为天然湖沼,泉水从湖底流出。南汉王刘龑命罪民开凿并扩大湖区面积达10公顷,其湖水北接文溪,东连沙溪后流人珠江,周围500余丈,湖面呈现南北狭长的形态。药洲的北面修筑有玉液池;湖畔栽满柳树,湖边筑有含珠亭、紫霞阁、明月峡、黄鹏港等建筑景物,红墙绿瓦掩映绿茵丛中。湖中水清如碧玉,沙岛上红药紫草倒映水中,如镶嵌于碧玉中的彩云。放眼望去,药洲可谓柳绿莺啼,水波荡漾,绿潮红雾,其风景绝佳。 2.2置石艺术 药洲之石以九曜石而闻名,南宋方信儒在《南海百咏》中说他当时所见的药洲积石如林,可见南宋时药洲石景仍相当可观。因药洲以石景胜,又有人称之为“石洲”。 2.2.1堤岸桥石 药洲两岸均用石垒叠成峡谷,形状有如明月,峡谷堤岸石旁栽植杨柳,洲岛间以石架桥,《南海百咏续编》记:“采砺山石,跨湖为桥”,题咏家称之为“宝石桥”。据传宝石桥的桥石光洁如玉,每块长丈有六,横三尺,厚二尺,平列如砒。药洲的石桥之美观由此可见一斑。 2.2.2洲岛置石 药洲池中设岛,岛上构石成山,园中奇石林立,元代吴莱有记载药洲“列石嵌奇,突出者九”。九曜石得名于天上的星宿,九曜指梵历中的九星(宿),亦称“九执”[2]。史记九曜石为刘龑命带罪之富人从江苏太湖周边运回来的太湖、灵壁石,但也有专家经考证后认为五代时期太湖属吴越和南唐两国,距离南汉国比较远,从太湖运石回南汉的可能性较小,并且现存遗石不是太湖石或灵璧石,而是属于“石灰石”,很可能取自西江的封州(封开),用船运载到广州。 2.2.3置石诗词艺术 一千多年来,千百文人墨客慕名前来游览药洲,并在此立碑刻石,留题赋诗,使之成为富有历史、书法艺术价值的园林古迹。书法家米芾在“笏石”(因该石的形状非常像朝廷大臣叩见皇帝所用的朝笏而被称为笏石)所题的“药洲”二字最为有名,石中上书“药洲”,下款“米黻元章题”,被历代赏石之人视为瑰宝,可惜“笏石”上的字样已经模糊不清,所幸有真迹复制品刻于碑廊的碑石上。该“笏石”历史上曾被多次移动,先被放置于“广东布政使署”后堂的东院,后又被张之洞放置在两广总督署,1934年又移回“广东布政使署”东院,新中国成立以后“笏石”才被移返药洲九曜园。另外,米芾还曾题诗:“碧海蜃阁,青空起夏云。瑰奇怪石,错落动乾文。”于九曜石中的“掌迹”石上,但该石已不存在,今仅存摹刻碑石(清道光年间叶志诜摹刻)一块,放置于九曜园池畔。 2.3花药艺术 药洲不但湖秀石奇,同时也注重栽植奇花异草。药洲因其在湖中设置沙洲,岛上栽植花药,因而称为药洲。花药是可供观赏的药用花卉植物,一方面可以装饰药洲西湖的风景,远可观其色块之美,近可赏其婀娜之态,另一方面可以供炼丹者用于炼制“长生不老”之药。刘龑设置药洲以象征神山,集中炼丹术士在西湖洲岛上修炼丹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刘龑最终虽没达到其目地,但客观上造就了药洲之美,《宋•九耀石刻》有诗句描述“花药氤氲海上洲,水中云影带沙流。”可见当时的药洲西湖上炼丹者众,炼丹之气雾缭绕,西湖因而形成一片水雾蒸腾,云雾缭绕的气象,加之堤岸垂柳飞絮随雾飘荡,沙洲花红草绿镶嵌于湖光雾影中,时隐时现,仿佛一片人间仙境一般。药洲之名实至名归,充分体现南汉国都高超的花卉培育技术,及古人对药用植物与观赏植物的运用技术。 3药洲园林的发展与衰落 南汉王朝灭亡后,宋、元、明、清期间虽然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但很快得以修复,药洲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方文人墨客,为士大夫觞咏泛舟、游览避暑之胜地,数代均有名人雅士(如苏轼、米莆等)到此泛舟,留题赋诗。南宋嘉定元年(1208)略使陈岘加以整治,在湖面种上白莲,称之为白莲池,建爱莲亭。到明代,西湖仍具有数百丈,景点留有宝石桥、黄鹏港等,高大的九曜石傲立湖中,时以“药洲春晓”列为羊城八景之一。到了明朝后,由于溪水变道,断绝了西湖的水源,湖面不断淤塞缩小,同时,由于广州商业的繁荣,城市街道的规划,西湖水面渐渐消失。沧海桑田,宽阔的西湖在清代后大部分变成了陆地,只留下现今“九曜园”这片小块园地,以及九曜坊、西湖路、仙湖街等名街名巷。 4结束语 药洲遗址是一座千年历史的名胜遗址,它饱含了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与人文景观,是广州货真价实的皇家园林杰作,是广州作为千年古都的历史见证。它填补了岭南园林空缺的区域性代表绝作,是丰富岭南园林文化的绝好内容,是深镌广州文化内涵的重要篇章。我们期待药洲遗址这座璀璨的皇家园林古迹,能受到广州政府与人民更多的关注,在未来的日子里绽放光芒。 作者:周罗军 王江锐 单位: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园林艺术论文:北方园林艺术精神思考 摘要:中国园林艺术历史悠久,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法则,集建筑、文学、书画、雕刻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享誉世界。因地域广阔,中国各民族、各地区对园林艺术的理解和偏爱各不相同,于是出现了风格迥异、极具特色的园林。在这之中以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北方园林最广为人知。南方园林自其风格形成之始便对北方园林产生影响,并成为北方园林学习的对象。而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北方园林,因受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其硬朗率直、雄壮厚重的风格又不同于江南的柔美婉约和岭南的轻盈自在,具有一种独特的诗意和气质。 关键词:北方;园林艺术;精神 中国是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国语•周语》中说:“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囿为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园林形式。《说文》释义:“囿,苑有垣也。”垣就是矮墙,被矮墙所围合的苑就是囿,是中国园林最初的雏形。陈从周先生曾作《园林分南北,景物各千秋》一文,他以散文家而非建筑家的姿态总结了北方园林的华丽和南方园林的雅秀。北方高亢而南方婉约,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文化、经济、地域、气候等因素兼而有之,其中气候的影响可能是最为显著的原因之一。南北园林各有千秋,从时间上说,中国园林最早时起源于北方,发展于南方,最终南方又对北方形成深刻影响。 一、南北园林的差异 中国地域广阔,论及园林艺术,受多种因素影响因而各地各具特色,其中以江南园林、岭南园林以及北方园林最为典型,广为人知。清华大学周维权教授在其所著《中国古典园林史》一书中曾有论述:江南、北方园林风格早在元、明时期就已经形成,入清以后,岭南风格异军突起,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覆盖两广、福建、台湾等地。就全国范围内的造园活动而言,除了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之外,几乎都受到这三个地方风格的影响或者作为它们的辐射波而呈现为许多“亚风格”。这许许多多的地方风格,都能够结合各地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呈现出浓郁的乡土色彩,形成百花争艳之大观。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这个终结阶段,私家园林长期发展的结果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 (一)北方园林 因气候的差异,北方园林的人造景观较南方园林少,更强调与自然的结合。相较于南方,北方水资源匮乏,园林供水较为困难,所以常见两个极端:皇家园林气魄非凡常伴大山大水,私家园林需凿井取水甚至旱地水作,更少见南方园林小桥流水之景,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北方园林善借自然之河湖山川为景,大气开阔,气势令人震撼。元、明以来,北方园林艺术受皇家园林设计理念的影响,多为规模宏大、气势恢弘之作,其景致端庄大气,包罗万象,不拘一格。总地来说,北方园林多为帝王贵胄所建,规模较南方更大,强调自然山水,凸显历史的厚重感;院落与景观融分有度,气度沉稳。而在这种大开大合的雄壮粗犷之下,秀丽媚美也就显得有所不足了。 (二)江南园林 “吴才大贤,尽出江南”。江南地区风物清嘉,人文荟萃,名士辈出,长期以来就是中华文苑艺林的渊薮之地。自南宋政府迁都临安(今杭州),江南逐渐经济繁荣,百工兴旺,至明清达到顶峰,贾而好儒者不乏其人。文人雅士好结社,而结社多在园林。有了文人的参与,江南园林自然比北方更显清新淡雅,与众不同。江南园林以私家园林为多,整体规模较北方要小,且景观以人造为主,因水量充沛,园内多设亭台水榭。总地来说,江南园林依水而建,布局紧凑巧妙,繁复而细腻,园内景观精致细腻,淡雅朴素,粉墙黛瓦,曲折幽深,犹如江南女子一般婉约。当然,受地势所限,园内面积普遍较小,难免略显局促。 (三)岭南园林 岭南有临海之利,其海外通商的历史由来已久,因此形成了“多元共存,商文合流”的独特文化,也造就了岭南人理性、务实、达观的个性。和岭南人一样,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是岭南园林最大的特点。岭南园林面积通常比江南园林更小,宅居通常与庭院融为一体,使得岭南园林直接反映出了岭南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情趣。岭南园林不追求大而全,而在于实用,庭院布局以适应主人的生活起居为主,一切水石花木只为营造更为自然的氛围。总地来说,岭南园林受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双重冲击,将西方古典雕塑手法与中国自然山水园林布局相结合,园内尤以雕刻见长,精细素雅,玲珑可品,形象上的通透开敞更胜于江南。不同于北方园林的壮丽和江南园林的秀雅,岭南园林更加轻盈自在。但因园林面积小且气候炎热,建筑为满足通风要求多体量偏大,使园林显得深邃有余而开朗不足。 二、南园北鉴 南方园林虽然历史不及北方久远,但发展迅速,对北方园林影响深刻。我国“南园北鉴”的历史由来已久,大概可以追溯到宋徽宗时期。宋徽宗曾将荔枝树北移栽于皇宫内的宣和殿前,甚至当年还开了一次花,结了果实,因此有了“蜜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的诗句。虽然徽宗皇帝的初衷是为了方便写生,而并非建园造林,但自徽宗开始,历代都有前赴后继者不辞艰辛地尝试“南景北移”。这种风气在清代达到顶峰,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乾隆皇帝。周维权教授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有一段描述:乾隆皇帝作为盛世之君,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平生附庸风雅,喜好游山玩水。他自诩“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对造园艺术很感兴趣也颇有一些见解。乾隆曾先后六次到江南巡视,足迹遍及江南园林精华荟萃的江宁、扬州、苏州、无锡、杭州、海宁等地。凡他所喜爱的园林,均命随行的画师摹绘为粉本“携图以归”,作为北方建园的参考。康熙以来,皇家造园在实践经验上已承明代传统并汲取江南技艺而逐渐积累,乾隆又在此基础上将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组织工作进一步加以提高。由此不难看出,北方园林在清代已深受南方园林影响,不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宅园林,都能看到南方园林的影子。“南园北鉴”既非始于今日,也不会自今日而止,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古人的态度比今天更理性。周维权教授的《中国古典园林史》中有例:狮子林是苏州的名园,元代画家倪云林曾绘《狮子林图》。乾隆南巡时三次游览此园,并且展图对照观赏。倪图中所表现的狮子林重点在突出叠石假山和参天古树的配合成景,而乾隆咏该园诗则谓:“一树一峰入画意,几弯几曲远尘心。”实际上也是对倪图意境的赞赏。因而先后在北京的长春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和静寄山庄内,分别建置小园林亦名“狮子林”。它们并不完全一样,也都不同于苏州的狮子林,但在以假山叠石结合高树茂林作为造景主题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所以说,长春园、避暑山庄、静寄山庄的狮子林乃是再现苏州狮子林造景主题的变体。追求神似而非形似,不单纯模仿,这是古人创新创造之所在,也是今人应学习之处。 三、北方园林的精神 中国园林因气候和地形等条件限制,各有其特色。江南园林典雅,岭南园林俊秀,北方园林显得雄奇浑厚。直到今天,谈及北方园林,人们总会以“北方自然环境恶劣,地理环境单一”为评价之基础。如此看来,似乎北方从根本上并不具备产生优秀园林艺术的条件。不可否认,南方相对温暖的气候使得南方园林——尤其是岭南园林四季如春,艳丽多姿;江南地区水资源丰富,亭台水榭灵活运用于庭院之内,水流动静相交,更是让人拍案叫绝。相比之下,北方气候寒冷,植物生长期短,水资源又相对匮乏,以至于在北方除皇家园林能够享有大面积水域外,其余各种类型的园林中水体所占比例都很小,甚至旱地造园,“旱地水作”。但“四季如春”的气候就是绝对的好吗?南方园林的温婉灵动是否就是绝对的美?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北方寒冷的气候成就了北方的四季分明,不同于岭南园林的轻盈通透与江南园林的灵动清秀,北方园林的四季分明所凸显的是一种更加硬朗且率直的气质。想来在北方的景致之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并非大山大水的壮丽,而是四季不同的景色和不断变换的色彩。一般认为,北方园林在景观植物的选择上常用松树、柳树、槐树等,但事实上北方园林中常见的植被远不止于此,如元宝枫、樟树、银杏、黄栌、稠李等在不同生长阶段会呈现出不同色彩与形态的景观植物也是极为常见的。在设计者的精心搭配之下,北方园林植被层次鲜明丰富,四季不断变换,园内的色彩与形态也不断变换,不同景色排列于眼前,更显得朦胧有致,意韵悠长。所谓“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四季分明的硬朗而直率的气质与历史的厚重感,这正是属于北方的独特诗意。想来气候其实无所谓好坏,四季不变的气候难免有些单调,而北方正因四季分明才有了四季不断变化的景色。四季更替,因而人的创造力也是无限的,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北方的园林艺术中,四季分明的气候恰恰就是最独特、最宝贵的创作资源。若说北方园林艺术的精神,区别于江南柔美婉约的硬朗率直,不同于岭南轻盈自在的雄壮厚重,这才是北方园林所拥有的独特气质。 四、结语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园林艺术大概也是如此,正如江南自古多文人雅士,江南园林就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间的情趣;岭南沿海而富庶,岭南园林便显得精致华丽,中西兼容;而北方的园林也如同北方人的性格一样,硬朗而非柔弱,率直而少晦涩气,这是北方园林艺术的精神气质。既然北方园林艺术比南方园林艺术的历史更为久远,那么北方园林也必定有其独特的历史厚重感。因此,作为园林设计者,作为北方园林艺术的继承者,我们该有一种自信,即创造属于北方诗意的自信,这来自于北方园林厚重的历史积累,也来自于我们自身的精神。 作者:赵辰飞 单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园林艺术论文:日本茶庭园林艺术特色探讨 摘要: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经民族生活习性、民族性格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日本茶庭作为茶文化中特色组成部分,也是在借鉴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布局、色彩的前提下经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改造下形成的,对日本茶庭以及茶庭中园林艺术的研究是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差异性比较的重要举措,对研究日本民族性格、精神文化特征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日本茶庭文化内涵做简要概述,其次着重分析茶庭的建造布局、艺术风格、色彩搭配以及具体用途,在此基础上分析日本茶庭的园林艺术中所体现出的宗教色彩、美学原则以及茶文化内涵,从而为进一步解读日本茶道文化提出思考。 关键词:日本茶庭;园林艺术;精神内涵;艺术特色 1日本茶庭文化内涵概述 在日本,茶庭文化、茶室文化和饮茶文化是茶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自中国茶文化引入日本之后,由于日本民族性格喜爱饮茶和追求清新自然的田园生活,所以在中国传统饮茶习惯基础上不仅创新饮茶方式、发明饮茶工具,而且在逐步发展中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茶道。在日本茶道文化中,茶庭和茶室在建筑风格上保持一致、两个部分相通相连,互为补充。茶室建筑是包括有茶室、水屋、走廊、外景组成。和茶室相对的是茶庭,茶庭种类较多,功能性也不同。常见的有供读书休闲的疏远茶庭、修禅静心的修禅茶庭、露天观赏茶庭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草庵茶庭,该类型茶庭在日本最为常见,又可被称为露地,根据建造规模和周围环境不同,其露地级别还不同,比如三重露地式样的建筑结构其露地从外到内又可以分为三区庭园。日本茶庭的建筑风格和建造方式别具一格、十分精致讲究,这些都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思想和传统文化内涵。 2茶庭的建筑构造和艺术风格 2.1内部景观 日本茶庭内部景观都是按照一定的园林建造思想进行设计,日本茶庭园林不仅是饮茶修身养性的场所,更是修禅的圣地,所以日本茶庭的建造都有很强的禅宗意境。在茶庭的构造中,道路往往设计成弯曲状,铺设高低起伏,常常在道路两旁放置山石,用此来代指茶庭身处深山。在道路两旁和石块处种植低矮植物,来代指山林。在茶庭设置假山、水塘、小涧,流水潺潺的意境营造山泉流动的情境,并协助石灯笼的色彩点缀来总体烘托出茶室所处环境的清幽、宁静和和谐。在日本这样一个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茶庭的设计面积一般较小,内部景观设计大多精巧玲珑,但是营造的禅境氛围十分浓厚。将日本人所追求的大自然景观和自然感觉都融入到茶庭的园林构造中。这不仅和茶庭的观赏、修身养息功能相关,而且营造出的宁静致远氛围能平复人焦躁心情,在进入茶室之后能以平和的心态饮茶,真正体会到茶道。 2.2色彩搭配 茶庭的主要作用是营造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为进入茶室饮茶的客人提供心灵的洗礼,所以在色彩的搭配方面一般是以绿、灰为主,来达到融入自然的感觉。比如内部景观山石、假山、道路以灰色为主,植被、水景以绿色为主。常见的草庵式样茶庭一般在道路两侧还会设置白色沙石作为分界标志,这样不仅给茶庭增添纯净感觉,而且和总体颜色形成对照,起到很好视觉效果。此外,景观的颜色以自然色调为主,不加入人工修饰,茶庭布景对原始自然美的追求也是民族性格和日本茶道文化的体现。在日本茶庭的园林布景中,一般很少设置色彩斑斓的花株,但是深山中常见的品种可以常见到,比如梅花,总的来说,茶庭色调追求朴素,也正是营造幽静深远饮茶环境和心境的重要体现。 2.3趣味性 日本茶庭的建造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幽静深远的禅宗意境,而且在具体布景中能体现出的是日本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风格。总的特征是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从布景小样的建造规模来看,大多小巧精致,形状不一、色调搭配和谐、布局合理有据,既不会造成视觉冲突,也不会显得突兀。比如假山流水布景处的洗手钵(主要代指山间小涧的洗手功能),在茶庭内的形态各异,有的是水盆形状、有的是山间石块原貌、有的是经人工雕琢,别具一格。路边石块的设置也独具特色,有的随意堆放,有的成双成对,有的孤零一个,总体看来则乱中有序,却又不失观赏审美功能。从布景的规模来看,运用象征手法和思维想象的理念将一系列物景用来代指大自然景观,体现出日本茶道文化中独具民族特色的智慧情趣。茶室的建设地点一般远离喧嚣集市,环境优美,清净悠远的场地,用茅草、石块、木头等原始材料进行人工改造,建造茶室。泥墙、茅草屋顶、纸糊窗户构建的茶室周围设置一个很小,却别有洞天的茶庭,在此饮茶、参悟人生,这也是远离闹市,追求亲近自然,修身养性的禅宗精神。 3日本茶庭园林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3.1宗教色彩 无论从茶庭的布局还是建造风格,其中主要体现的文化内涵就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理念和格调。这和日本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宗教信仰息息相关。首先,茶庭就建造结构和设置理念来看,其主要目的是给茶室营造一种众星拱月的意境,茶庭的建造目的不是饮茶,也不是单纯的欣赏,不仅具有引导饮茶者进入茶室,安抚其心境的作用,还起到烘托整个饮茶环境的效果。在日本,饮茶具有严格的饮茶规定,除了饮茶者必须着衣得体、正式、整洁,言语、动作神态必须得体优雅,茶具和泡茶流程也都要求十分严格。其次在饮茶过程中,饮茶者之间只能谈论哲学、宗教等话题,日常俗事、庸俗化话题严明禁止。对茶会的组织者和茶庭所有者来说,对茶庭的视觉、心灵体验效果要着重注意,不仅要做到各个布景之间的完美衔接,保证其整体性的和谐,而且要对每一处布景的单项作用进行考究,通过茶庭的过程中心灵能得到感受,从而达到一种禅宗的境界。早在日本封建社会时期,武士阶级在进行征战之前会在茶室进行坐禅,以此来达到心境平和的状态,以此可看出,茶庭中的园林艺术中承载的茶道文化对日本人来说还具有精神安抚的功能,这也是宗教理念的体现。其次,日本茶道中的清净、自然、朴素的理念也正是佛教思想的体现。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之后,对日本主流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日本茶道的发展和演变始终体现出佛教所宣扬的清、寂、静思想。茶庭无论从构造、布景、建造材料还是内涵意义上都体现出佛教思想,在佛经中有这样记载:“菩萨冲过三界火宅到达露地。”说明露地的本身就是修行圆满之处,也是佛家修行的圣地。 3.2美学思想 日本茶道界普遍认为,日本茶道文化内涵深厚,涉及到的社会各方面因素复杂。其中主要的是艺术因素、美学因素、社交礼仪和宗教思想,这几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贯通,但艺术因素处于主导和统领其它三个因素的地位。日本茶道文化除了品茶禅悟思想,其艺术特色中的美学思想独树一帜,成为日本茶道文化中重要思想内涵。茶庭的设计布景理念中,除了朴素、和谐、宁静之外,错综复杂,缺陷美也在茶庭的设计中有显著表现。追求整体美,不过分追求对称,也不忽略单个布景的意境。在茶室中枯槁之感的美学特征尤为突出,暗黄木头制成的茶桌、枯叶色调的茶具以及墨迹和破旧不堪却不失古朴色香的茶盒都是茶室中美学思想的体现。日本民族不过分追逐过分人为雕琢的艺术品,唯独对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艺术品情有独钟,这也是一种对美的执着和艺术品经时光雕琢的本质美的体现和喜爱,体现出日本人对内心和真实的追求。所以在茶庭的设计和建设中,这种美学思想被完美运用和诠释。比如茶庭建造的选址,选择远离尘嚣的僻静处、设计理念的自然象征性、茶室建造使用材料取于自然原态。整体呈现出清新自然、简单朴素、宁静致远、禅意深远的意境。 3.3茶文化和园林文化的融合 日本茶文化和园林文化在发展中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经过长期发展,日本茶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和意境在园林文化中都体现了出来。首先是禅宗思想在园林艺术中的融合。在茶庭的构建中,以清幽、宁静、禅意、和谐等佛教思想理念为指导,在具体布景中讲究还原自然状态,运用象征性手法将自然物象巧妙缩小,还原在茶庭。通过乱石的和谐、低矮绿树的衬托,再加上假山流水的声音,整个茶庭被营造出一种潺潺流水、层峦叠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乱中有序的自然景象,再加上空旷的草坪和色调的和谐搭配与自然材料搭建而成的园林建筑,无论在视觉、听觉还是心灵感受中,都能达到日本茶文化中所宣扬的清、幽、静的体验。其次是人文思想和宗教元素在园林艺术中的融合。日本园林自从中国引入后,前期是以观赏为主,在发展和演变中其作用逐渐由观赏性变成传递人文思想性。在茶庭的设计中,运用物象的合理安排和人为设置来传达出内心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性格的价值取向。用假山、水景、植被、乱石等来营造自然意境,运用阳光直射和水体反射以及物象的倒影来体现光的美感。用最原始的木材、茅草、石头构建房屋主体,来和茶文化内涵融为一体,来体现精神上和饮茶这种物质行为上都是在追求一种自然、朴素和宁静致远的心灵感受,这不仅是日本民族人文情怀的体现,这也是佛教思想在茶文化形成以及园林建造中的明显标识。 4结语 综上所述,茶庭和茶庭中的园林艺术作为日本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将日本茶道文化无处不在融入其中。从茶庭的自然性回归建造,自然意象景观的设计,到茶室主体建筑的朴素、简约建造和原始性回归。从中不仅可以洞察到日本茶道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日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向往,而且可以从中解读到茶庭不仅仅扮演着营造禅境氛围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承载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向往,人们通过物镜来表达自己内心向往和精神追求。日本茶庭虽然没有气势恢弘的建筑体也没有色彩绚丽的色调,但是它所体现的朴素自然、优雅别致、宁静致远理念不仅仅对我们当代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向往起到一定的熏陶和影响,对今天园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罗琪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 园林艺术论文:休闲农业中园林艺术研究 摘要:发展休闲农业有助于旅游空间拓展,实现农业高效,并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而要让休闲工业得到良好的发展,就需要让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这就需要园林艺术的支持。文章主要就“相地合宜,因地制宜”、立体种植、文景相依等3种园林艺术设计方法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休闲农业;园林艺术;自然环境 休闲农业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并将旅游业与农业结合到一起进行发展。这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其发展势头非常强劲。休闲农业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而是将新颖的人性化的休闲服务融入了其中,这样不仅仅是可以对农业资源的潜力进行深度开发,有效地改善农业环境,促进农业价值增加,同时还能够让农民获得更高的收益。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园林艺术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如果将园林艺术设计应用到休闲农业中去,将能够让休闲农业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挥。 1“相地合宜,因地制宜”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 在中国传统的园艺理论中提出“相地合宜,因地制宜”,在对休闲农业进行规划时也应该应用园艺理论。在对休闲农业进行规划之前,需要对现场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势等各种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也就是要做到“相地合宜”,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如遇山则应顺其势,这样将能够在休闲农业规划上获得良好的效果。在对休闲农业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从现有的项目区域基址的地形地貌与原来的道路水系情况出发,本着因地制宜、相地合宜、合理利用投资的原则,将现有的区内的道路以及基本水系作为规划的基准点,发展农业项目时要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做到土地规模化的利用。在确立了具体的休闲农业开发思路的前提之下,需要对项目选择、土地利用现状、区位特点、周边交通以及社会基础配套设施等各种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做到因地制宜、系统考虑、科学规划,对不同项目的用地位置与规模进行统筹安排,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大拆大建的情况。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休闲农业更好地发挥出作用。 2立体种植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 所谓立体种植就是对空间、时间等各种种植条件进行充分的利用,实现优质、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种养模式。在开展立体种植的过程中运用园林设计的方法,将人们眼中单调的农作物变成了可以真实接触到的园艺作品,让人民可以享受到更加高品质的休闲农业。在园林艺术中立体种植主要包括了空间、色彩与形状这3个方面。空间上的立体指的是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因为不同的生长特性,在时空上得到合理的搭配[1]。例如那些高大的农作物之下可以种植那些低矮形对光照要求不高的作物,在向阳的地方可以种植上喜光的农作物,在背面则可以种植耐阴的作物。从农作物的特性出发,对休闲农业土地利用率进行改善,形成一种具有空间层次的种植结构。色彩上的立体,在园林艺术上的表现就是冷色系与乱色系之间的调和与对比。运用到休闲农业中,就是充分的利用农作物各个生长期的颜色。例如在桃树下可以播种油菜花的种子,因为两者之间的开花时间较近,两者开花之后,粉白想捡桃花加上其底部的柠檬黄与绿色的点缀,会让色彩更加的丰富饱满,并具备良好的层次感。所谓形状上的立体,在园林艺术上指的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形态来对主题进行表现。为此,在休闲农业中可以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之下,对农作物进行一定的整形修剪。通过不同的造型,形成一种似曾相识却又迥然不同的氛围,让人们可以置身到造型精致的作物之中,感受到移步“换景”的乐趣。 3文景相依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 在园林艺术中,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这是园林艺术设计中的“文景相依”的具体体现。在休闲农业中,文景相依的应用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世界范围内,文化旅游的思想已经逐步地成为了旅游的主流。而文化旅游就是指得在旅游的过程中,通过对特定文化群体区域的民俗文化的了解与熟悉,在欣赏风景的同时又能够增长知识、陶冶个人情操。如今的游客,在观光旅游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看风景,对于景区背后的文化内涵所产生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2]。在规划设计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需要与文化进行紧密的集合,做到文景相依,使得休闲农业园区做到“诗情画意”,并成为城市居民回归田园、拥抱大自然的精神寄托所在。为此,在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从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出发,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有机结合,将文化融入到自然之中,让游客在欣赏休闲农业园区风景的同时,还能够品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而能够产生共鸣。为此,需要挖掘当地的特殊文化项目,例如剪纸、糖人、织网、牧羊、挤牛奶、手工艺品加工等等。都可以作为特色文化内容,融入到休闲农业规划中。 4结语 在休闲农业上,园林艺术的运用相当广泛,这不仅仅是可以有效挖掘农业生产潜力,还可以推动自然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积极的就园林艺术与休闲农业两者的结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 作者:宋红卫 宋晓波 单位: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园林艺术论文:城市绿化中园林艺术意义及作用 摘要:我国积极建设园林化城市,以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园林绿化逐步将系统结构与关键技术相融合,与经济建设相互作用(园林艺术在城市的发展乃至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园林艺术;城市绿化;意义;作用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令园林绿化苗木的产业及花卉产业发展迅猛(但因当前种植面积巨增,有些品种出现过剩的情况,因此,不可盲目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对于建设现代化城市而言尤为关键,因此,园林艺术在城市绿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作用( 1园林艺术在城市绿化中的意义 1.1城市果树的绿化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令其对城市绿化的美化标准也逐步提升,不但注重树种的观赏价值,还注重树种的经济价值(城市果树绿化不但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够净化空气’抑制污染,通过其优美的姿态’芬芳的香气’各种硕果’成荫的绿叶,为人们提供优美的景色。 1.2生态的建设 园林绿化生态建设尤为关键,其不仅能够净化空气’降低污染’吸收CO2及有毒气体,还能够吸附粉尘,具有防风固沙’保护水土’降低沙尘暴发生率以及阻碍荒漠化,降低雾霾’风速的能力(园林绿化通过树木的形态’搭配’颜色,为城市进行!上妆",提高环境的艺术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增加了城市居住的幸福感。 1.3庭院的绿化 小区’庭院是人们生活与居住之所,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品质,在庭院中种植观赏苗木,能够为人们营造健康的氛围,而适宜种植的果树包含了月季’桂花’红梅’黑松等。 1.4改良城市小气候 在炎热的夏季,城市绿化的枝叶构成了浓密的绿荫,将太阳的辐射阻隔在外,降低了地面’墙面乃至其它相邻物的反射热度(城市绿化地段具有较强的蒸腾效果,能够耗费掉60%)70%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此,可以令城市温度明显下降。 2园林艺术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 2.1烘托城市的文化氛围 通过当地景观特色,有效解决生态自然景观的关联性,因地制宜,打造出具备地方特点’人文性与历史性的景观(将自然环境置于城市景观设计当中,与当地的气候’地形’生活习惯紧密相连,不但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城市文化,还可以向外国游客展现出更加具备城市特点及历史文化的内容[1](在植物景观园林艺术中,通常使用大量的本地树种(这是由于本地树种不仅适应性强,有利于生存,而且还由于其较低的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2有利于加快生物多样化的发展,抑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园林艺术城市绿化透过种植与管理大量植被,实现生物多样化的发展(自然植被的生长,加快了自然环境的构成,人们通过有意识的种植及造型管理,改善了所有植被的生存环境,加快植物’生物’动物的多样性循环发展(由于城市园林绿化引进了不同物种,依据其生长特征’根系发育情况有效改良了土壤结构及微生物循环,令空气’水’土壤实现了更新氧化,控制了水土流失与环境污染的恶性状况,抑制了自然灾害的产生。 2.3调节温湿度 城市里随处可见高楼大厦,人口尤为密集,令空气流动迟缓,总体温度提高,而绿色植物恰恰可以调节气候的温湿度,为人们带来冬暖夏凉的感受(园林植被透过树枝与树叶蒸发的水分及庞大树根吸收的水分,构成大量水分气流,降低了四周的环境温度(在气温变低时,由于园林植被树荫的覆盖,降低了风速,阻隔冷空气流动,温度提高(由于植被的覆盖,调节了气候的湿度,令植被周围区域的气流湿度显著提升,可以看出园林艺术在城市绿化中的效果尤为明显[2]。 2.4净化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 园林艺术在城市绿化中经由其浓密枝叶的覆盖,错落有序的排列,过滤掉空气中的悬浮物及灰尘,有效净化了城市的空气质量(另外,园林绿化还可以将大气内的有毒气体进行吸收,有效阻隔噪音,通过规划设计,令园林绿化的配置能够更加科学,以此降低城市的噪音污染。 3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园林艺术中的绿色植被而言,不仅需要考量到其外观,还需因地制宜,选择一些符合当地的植物,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为人们打造一个健康’绿色的生活环境。 作者:石日祥 单位:桂林市阳朔县杨堤乡林业站 园林艺术论文:园林艺术中的画境研究 摘要:画境是中国园林创作的第2层艺术境界,它把从自然生活中发现和体验到的美,通过概括’取舍’提炼与提高使之成为一个有主体’有烘托’有呼应的多样统一的完整布局,把生境美的素材通过艺术加工,融入中国山水画的笔意,从而上升到艺术美的境界(让景观与画境相通,从而让人们得到视觉与心理的双重陶冶( 关键词:园林艺术;画境 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问,它囊括了艺术’文学’哲学’建筑等多方领域的知识(一个好的园林设计作品带给人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盛宴,更是精神上的享受(中国的园林艺术分为3个层次,一是生境,即是对来自自然’来自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反映;一是画境,是一种艺术美的境界;一是意境,即创造一种!触景生情",产生浪漫主义的激情和理想主义的追求(本文所探讨的是园林艺术的第2个层次 画境( 1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绘画’诗文’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她是中国人生活环境中最美的部分,作为整个国家文明和品质的象征,是具有生命的文化遗产(谈到中国古典园林,首先印入脑海的就是非常具有书卷气息的文人园林(士大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躲避嚣烦,既见之于行动,又出之以诗文,以诗画表达对自然界鬼斧神工的由衷赞赏,而且在自然界中再现这种自然美,并应目会心’借景抒怀(随着人们对自然山水风景的认识逐步深化,多数文人开始将画意融入造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画境是中国园林创作的第2层艺术境界,它把从自然生活中发现和体验到的美,通过概括’取舍’提炼与提高使之成为一个有主体’有烘托’有呼应的多样统一的完整布局,把生境美的素材通过艺术加工,融入中国山水画的笔意,从而上升到艺术美的境界( 1.1王维与辋川别业 一代诗画宗师王维开创了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先河,他的写意山水画在总结自然山水构成的客观基础上,追求笔墨神韵,直抒情怀,表现了理想的自然山水美景(他的代表作是位于陕西西安的辋川别业,这是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园林,不仅是因为王维曾著文赋诗咏赞园景,更重要的是他用画意和诗意造园(现时虽然无迹可考,但是从流传下来的文字当中可以窥见一斑(他在$辋川集序%中明确地告诉读者这座建于蓝田县城外的园林风貌: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沂’官槐陌’临湖亭’南坨’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坨’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99王维在$山居秋瞑%和$终南别业%里都反映了辋川别业的胜景,园中建草堂’精舍,堂前屋后有竹林果园,园内园外都是一派自然的色彩(依托山水构筑,凭借湖光山色之胜,创造出既有山川自然之美,而又有人工诗情画意的园林,完全是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同时也表达了一种闲适隐逸的避世思想,人身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感觉(宋代画家郭熙也曾经说过:!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见世之初学,遽把笔下去,率尔立意,触情涂抹满幅,看之填塞人目,已令人意不快,那得取赏于潇洒,见情于高大哉?"他所论述的是作画的布局与裁剪(作画如此,造园亦如此( 1.2明代绘画与造园 文人画在进入明代之后,已经完全成熟,并且占据着画坛的主要地位(文人作画一般都要在画幅上署名’钤印’题诗’题跋,甚至以书法的笔力入画,真正把诗’书’画融为一体,因而人们赞誉一个画家就常用!诗’书’画三绝"一类的字眼(人文画的!三绝"再结合它的清淡隽永的韵味,就能呈现出一般所谓的!书卷气"和!雅逸" 即包含着隐逸情调的雅趣,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民间造园活动的趋向(在造园过程中除了运用古代山水画的画理来达到一种入画的境界,在各种景观要素的组织上也充分运用了绘画中的构图原理(例如用特置的洞门或空窗,将远处的景物引入,宛若嵌在框中的构图完整的画面(又或者是在一块雪白的墙壁前植上修竹红梅,以粉墙为纸,以窈窕之态’苍劲之姿作画,将自然纳入园中,赏心悦目(园林设计与绘画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是不一样的,但是意境和画理是相通的,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在谈到他所构筑的庭院时,也说用到了五代画家荆浩’关仝的山水画意,画家李昭道的小副景物,还有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半壁山水( 2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绘画艺术 中国的古典园林可以说是意境与画境结合的典范,值得后人借鉴与学习(在西方,景观设计中也有画境的融入,早在18世纪英国风景式造园也有绘画派(PicturesqueSchool),被誉为!诗心画眼"(ThePoet:sFeelingandPainter:sEye),不仅是在字面上,更是在蕴含上也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画境遥相呼应( 2.1杰弗里#杰里科与克利的绘画 英国的景观设计师杰里科是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一代先驱,他一生设计作品无数,为大家所熟知的有肯尼迪总统纪念花园’莎顿庄园’穆迪历史花园等(场所精神是其设计的核心,杰里科从广泛的学科中汲取营养,文学’哲学’欧洲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都是他灵感的来源(当然,要深刻了解杰里科的作品,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20世纪最富有诗意与改革精神的一个艺术家 保罗#克利(他以讽刺性和幽默感的表达手法,极富感性的诗意线条,结合梦幻意象与多样技法,致力于抽象与非具象表现的研究,由观念转入视觉,从人物转入大自然与历史,乃至于纯艺术的追求,借由象征来传达艺术理念(!从乱画开始,带着线条去散步",是他大部分作品弥漫的诙谐’幽默的写照(杰里科的许多设计思想’创作手法包括表现形式都来自于克利的启迪,因此,他的设计作品同样有着超现实主义的特点,梦幻而神秘的鱼形的水面和小岛’弯曲的水道等,借鉴克利的绘画,杰里科还将规则的花坛转化为不规则的曲线花坛,构成梦幻的神秘场景( 2.2布雷#马克斯与抽象绘画艺术 布雷#马克斯作品体现了巴西的文化传统与发源于欧洲的现代艺术思想的结合,创造了适合巴西气候特点和植物材料的崭新风格,并与巴西的现代建筑运动相呼应(他认为,艺术是相通的,景观设计与绘画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只是作画工具的不同而已(他用艺术的手法来设计园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布雷#马克斯擅长使用流动的’有机的’自由的形式来设计园林,通过大面积同种植物种植形成大的色彩区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他曾说:!我画我的园林(Ipaintmygardens)"这一句话正道出了他所信奉的设计手法(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的设计作品大多平面形式强烈,铺装’植物种植’水体形式等各个元素的组合就是一幅饱含激情的画(这幅!画"不仅是二维的’平面的,更是空间的’立体的,草地’砾石和水面提供了一个平坦的连绵不断的大空间,乔木和灌木分割或限定了竖向上的空间(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为科帕卡巴纳海滩所进行的景观设计(布雷#马克斯将街道当成一块画布,用流动抽象的图案丰富平面构图,铺装材质为具有巴西民族特色的马赛克,颜色来自于本地天然的白’黑和可可棕(红)(从高空看来,是一系列连续而又抽象的图案,自然而流畅,并且没有哪两个图案是完全一样的,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引人入胜,减轻了司机长时间开车的单调感(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孙筱祥,在1次国际会议报告中曾说:作为一个园林大师,必须要:5条腿才能站起来,首先,必须是一名充满爱心的诗人;其次,是一名画家(他曾师事孙多慈’徐悲鸿学习西画);第三,是一名懂栽培种植的园艺家;第四,生态学家;最后,才能是一名景观设计师(因此,在致力于园林艺术专业学习的我们,更应该提高自己的艺术涵养,让景观与画境相通,从而让人们得到视觉与心理的双重陶冶。 作者:周雯文 单位: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园林艺术论文: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魅力 摘要:院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对人们的感觉器官影响,为园林景观的发展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对园林艺术设计和创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提供启迪借鉴和推动。 关键词:院感官体验;中国传统园林;魅力;审美价值 中国传统园林以其天人合一、自成一体的风格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要求风景园林的设计与创造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发展。园林是一门艺术,但它又不同于绘画、雕塑等纯粹的视觉艺术形式,它是一门与人们生活空间和环境紧密相关的综合性艺术。它不仅作用于人的视觉,同时作用于人的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调动人的所有感觉器官全方位地感受和体验它所营造的意境和美。 1总论 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意境之美是指能带给欣赏者意韵悠长、回味无穷、含蓄隽永、情景交融的审美体验。而体验必须以人们的感觉器官的感知为基础。山河、寺庙、云霞、植物、虫鸣、鸟语、花香,这些风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时刻作用于人的感官,形成多维协作、交叉聚合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园林艺术具有五官协同的多感觉的美学特征,通过刺激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甚至融入到意境之美的深刻而独特的审美体验中去。 2视觉 视觉是人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据科学家研究,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是经视觉获得。通过视觉,人能够辨别外界物体的形状、色彩、明暗等属性及物品所处的空间状态等各种信息。 2.1形状 形状效果当中最容易受到关注的是轮廓。建筑、植物、水和山石的轮廓都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寺庙园林,一般都建在人迹罕至的密林或险峻的山上,云遮雾绕,使人感觉到神秘莫测。皇家园林,宽广而开阔的湖面展现的是皇族特有的大气磅礴、辉煌宏壮。而苏州众多的私家园林,空间轮廓就自由多了,绝不会出现一线开阔的空旷和寂寥,或假山湖石,或栈桥铺道,婉转自由、灵活多变。 2.2色彩 在影响视觉的所有因素中,色彩是最鲜明、最直观的元素。中国传统园林在色彩效果中最富代表性的当属皇家宫殿。紫禁城中三大殿均采用金色的瓦顶黄屋,红色的柱和墙,白色的大理石台基,整体色彩形成了蓝天、白云、黄瓦、红墙、白基的色彩关系;内部装饰雕梁画栋,鲜明悦目。整个建筑颜色简洁明朗而又辉煌灿烂,极为壮观。行走其间,你能感觉到古代皇帝的浩荡之威,不由自主鼎礼膜拜、心生畏惧。 2.3明暗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对明暗的应用,广泛表现在对物体对象空间属性及状态把握的效果巧妙设计。例如利用植物的叶色深浅及落叶和针叶的季相规律来安排近景、中景、远景的层次变化;利用深水来表现深邃、厚重、磅礴,利用浅水来表现欢欣、灵动、轻松的情绪;利用粉墙、黑瓦、幽竹的明暗对比来制造多变的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利用明暗的规律来影响并创造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意境体验。 3听觉 感官体验当中,听觉的重要性仅次于视觉。而且更容易与视觉产生联系形成感觉联动的效果。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意境的创造往往最重视这两者的关系,当代园林艺术设计把听觉感受的园林设计内容归纳为“声景”,并通过传统园林的各种成功的范例不断发掘和创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声音的产生一般分为自然发声和人工发声2种,自然的声音如风声、雨声、鸟兽虫鱼等,人工发出的声音有晨钟暮鼓、管弦琴瑟、梵音禅唱、吟诗诵读等。个圆的“风音洞”,在东山后的岩石间开了24个空洞,风吹入孔洞呼呼作响;“雨打芭蕉”的场景在很多私家园林中有相表现,雨随屋檐跌落打在墙角的石板或者特意放置的水缸里,发出滴答或者叮咚的声音也颇能映衬惋惜惆怅、寂寥落寞的情绪。至于植桐种柳、培花护土、理水载荷、杂草竹石,自然是蝉鸣蛙叫、虫啁鸟啼的好去处了。 4嗅觉 凭借自然界中具有幽香叶脉腺体的植物和应季相开花引蜂闹蝶的花卉,与园林景观中意境韵致联系起来创造独特的效果,这在现代园林艺术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即“香景”的设计范畴。三秋桂子、荷叶芭蕉、冬日腊梅、空谷幽兰、八月桂花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惯用的香味来源。北京著名景点香山之名就源自于杏花之香,其中香雾窟、雨香馆、香岩室、香山寺等景点都因香而设。尤其是位于半山腰的香雾窟,乾隆根据其景周围绿树环绕、花香扑鼻的特点,把香味和朦朦胧胧的雾景联系起来而命名为香雾窟。 5总结 作为人造艺术领域,园林也是有感情的,欣赏者身处其间,在利用眼耳口鼻等感觉器官与园林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获得情感。艺术审美的过程就是设计者、欣赏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设计者的意、园林的境、欣赏者的情,三者的高度融合,就是园林艺术审美意境价值的完美呈现。 作者:周静毅 单位:重庆萱颜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园林艺术论文: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音乐美探讨 摘要:基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之美以及园林美与音乐美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音乐凝固之韵和律动之美进行了简单介绍和探讨,以期增进人们对古典园林艺术的认识。 关键词:古典园林;艺术美;园林美;音乐美 就审美原理角度来看,园林和音乐虽属于2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二者之间却存在很大的关联性和共通性,这在结构、创作法则、处理手法上都有所体现,从音乐艺术角度来理解和品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更能够为人们所接受,而且对现代园林设计也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1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音乐凝固之韵 1.1园林艺术和音乐艺术有着相同的节奏和韵律 园林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与音乐艺术的节奏和韵律有共通之处,二者都集点、线、色彩、质感等效果于某一特定空间,继而营造出或是表达出特定的思想情绪、格调氛围,景观配置和音乐韵律的高与低、曲与直、完整或零散、严肃或活泼,都带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配置,具体细化为各要素的布局,都是通过对局部的建构来达到整体的平衡,其中运用到的结合、对比等创作法则和艺术处理方法,都是通过形象思维产生的艺术效果,符合音乐艺术传递出的节奏和韵律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二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1.2古典园林音乐化的艺术处理和乐律性的景观编排 音乐艺术中有强弱、缓急、重复、高低、曲折、停顿等创作手法,这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也有所体现,如景观的高低配置能够在空间上产生层次感,内外配置能够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楼台亭榭便是园林艺术的停顿,这些都与音乐化的艺术处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走进中国古典园林,领会园林艺术巧妙的布局,仿佛间是在聆听一首让人赏心悦目的乐曲,换言之,游人是在音乐化的空间里行进。以苏州留园为例,该园虽小,却将时空化的艺术处理方式体现得淋漓尽致,别开生面,错落有致的空间体系赋予了整个园林丰富的色彩感和节奏感,仿佛是一首轻音乐,收放自如的艺术处理手法,让人叹为观止。中国古典园林在景观编排上更具乐律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时空的连续和变化上,都与音乐的节奏感不谋而合[1]。 2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音乐律动之美 2.1古典园林的布局章法 古典园林的布局章法可以分为动静交织、虚实相济、旷奥有度、曲直对比、大小相宜、开合聚散等6种表现方式,这些艺术处理手法的应用,赋予了古典园林一种音乐律动之美。动静交织是中国古典园林整体布局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体现为动静区域的划分,如可供游戏游赏的山水就属于动的区域,可供休憩坐赏的亭榭就属于静的区域,动静区域的划分根据园林规模的大小,各有侧重,通常规模较大的园林,游览路线比较长,且有回旋的余地,主要以动观为主,静观相辅,规模较小的园林正好相反。从整体布局来看,园林有动、静两大区域,这两大区域又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各种景象混合交替,动与静也处于交替变换之中,使得园林的艺术结构就有了向音乐一样的动静对比和转换的律动之美。至于虚实相济,主要体现在近景和远景、景处和留空处的对比布局的关系上;曲直对比,讲究一个“藏”字,曲径通幽,方显其中韵味,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下,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更能够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2]。 2.2古典园林的结构韵律 古典园林的结构布置都围绕一个“韵”字展开,“园韵”是园林的“魂”,也就是园林艺术的风度和气质,这主要体现在“独奏”和“协奏”2个方面:园林景观的“独奏”有3种表现形式,一是重复、变化和齐一,这种节奏形式是音乐节奏的基本形式,但也常出现在古典园林艺术中,其中,游廊就是最有节奏的景观;二是层递,这种形式是由重复衍生而来,音乐节奏比例的层递与园林空间造型的层递极为相似,在艺术上是相通的,都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三是循环和回旋,园林结构也具有曲式结构中起、承、转、合的特点,这属于音乐性的循环和回旋,其作用于立体结构中,更富有音乐抒情的乐感。园林景观的“协奏”体现在“动”上,移步换景取得的观赏效果与音乐的流动性特点极为相似,游人在感受到各种景致之美的同时,仿佛是在聆听一部大型的协奏曲,具有浓郁的乐韵[3]。 3结论 艺术是共通的,具体体现为结构、创作法则、处理手法上的共通,园林艺术和音乐艺术是紧密相连的,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具有音乐凝固之韵,也具有音乐律动之美,虽然实现路径不同,但都遵循着美的法则,在艺术上都以实现美为目标。 作者:谢洁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美术课教学论文:如何做好小学美术课教学 摘 要:小学美术课,由于应试教育和专业教师的短缺。依旧停留在相对滞后的阶段,没有很好地发挥出美术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因此需要广大一线美术教师探究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精神;个性化教学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的作用和地位日渐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我们一线美术教师及时的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本人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美术课堂教学的策略,和大家分享,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批评和指正。 一、设计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份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学设计必需关照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个性认知的充分结合。这样的个性化设计在教学目标上必须明确想象力培养要求,如在空间想象力上的要求、形象思维上的要求,并加以机制干预以期达到较好的“创造”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一般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以获得更为感性的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儿童的表象;(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充分给予时空关照,尊重个体感知,以打开个体想象的大门;(3)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材料丰富认识,以发展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4)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合作、充分体验生活、积极实践不断丰富生活经验,为发展良好的想象力创设条件;(5)不刻意追求图画的完整与美观,重点关注孩子的创造力发展。 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感受色彩 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是他们乐于参与的天堂,美术教学中利用美术教学游戏融于教学中,可以发挥兴趣的魔力,可以是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全身心的投入、提高学习效率。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游戏运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创设出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因此,将各种颜色的图片穿插出现在儿童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捕捉色彩、感受色彩,是儿童更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越大。”小学生们喜欢使用鲜艳的颜色涂涂画画,是他们想感知这个世界的表现方式,游戏中的乐趣可以使小学生的美术天性一触即发,瞬间得到释放,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形与色》一课中,在认识常用的色彩学习内容中,如:红、黄、蓝、绿等色彩可以收集各种颜色系列的水果、动物、植物等卡片,红色系列收集红苹果、红枣、西红柿、红石榴、红枫叶等形状;绿色系列收集猕猴桃、绿甘蓝蔬菜、绿色树叶、绿色葡萄、西瓜等形状;黄色系列收集橙子、木瓜、柿子、芒果、柠檬、杏、梨等形状;蓝色系列收集蓝莓、蓝色大闪蝶、浅蓝色的天空、深蓝色的大海、马兰花、蓝色金龟子等等卡片。根据收集的卡片数量混合后平均分配给全班学生。小朋友,我们今天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看谁找的快又准!接下来老师每讲完一种颜色,看看谁手中的卡片和老师手中的卡片是朋友的就举手,到讲台上来在老师的卡片周围放好。于是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认真听完老师讲课后,都争先恐后的将自己手中的卡片放到台上准确的位置。学生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学习中充满了乐趣。 三、引入语文元素,凸显诗情画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用来表述美术与文学艺术的相得益彰再好不过。如诗如画用来形容山水的美,彰显了美术与语文元素的相互促进和融合之美。语文是文字的传承,美术是造型视觉艺术,将语言文字的诗情画意融入到美术的流畅线条中,能彰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实施诗歌配画、日记和作文配画,或者将美术的点、线、形、色彩、明暗与空间等视觉艺术,以优美的文字语言进行表述,显示出艺术的美。如版面设计相关知识的学习,结合语文中的艺术字体、文字搭配等知识,引导学生结合小组学习模式,展开黑板报或电子版小报的设计,使得小报布局合理、颜色协调、搭配得当。在小学美术学习中融入语文艺术,彰显文字中的图案美,激发学生创新思考。 四、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想象是创作的源泉”很多发明都是从创造开始的。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来通过艺术的方式和手段来进行表达,让学生在乐趣探索的过程中去寻求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可以运用实物演示教学法: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对实物进行展示,学生在这个时候就能够明白任务,老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创作。如上《画一顶帽子》这课学习的时候,老师最好能够出示几个不同颜色和不同外形的帽子,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不同的材料能够让帽子有不同形状和质地,学生可以用自己挑选的材料来制作帽子,学生不但自己做出漂亮的帽子,还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想象力来制作出雨伞帽、魔法帽等“新品种”,学生用的材料也各种各样,有的学生用塑料瓶子来制作帽子,根据材料的硬度和形状能够学生制作出很多有新意的帽子。学生还可以介绍自己帽子的功能,比如,塑料帽子能够防止淋湿。老师要灵活的运用语言,通过语言情景使知识更加形象和生动,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不断的大胆想象,如在彩塑课《青蛙》这课中,老师有声有色的讲述一些青蛙的童话故事,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会越来越宽,学生在想象中进入到青蛙王国中。学生喜欢模仿,有时候学生就会运用面部表情模仿青蛙的有趣动作,在形神兼备的动作表演的过程会增强对青蛙的认识。 美术课教学论文:在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摘 要:针对学生和教师不容乐观的心理现态提出在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采用的方法。 关键词:美术;心理健康;渗透 目前,很多中学开设了心理健康课,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制作了心理咨询网站,开展了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形成了一个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网络,如果能将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在教学中相结合,将会使校园网络的功能更加强大有效。 一、在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美术教育活动是人类发现和运用得最早的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手段,这早已被历史学、心理学和医学研究所证实。 心理学家认为:各种绘画、图案、标志和色彩等造型艺术品,都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联想。如,三角形有安定感、二方连续图案有节奏感、红色有膨胀感等。这些感受传递到人体后,自然会引起某种意识和情绪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在人的生理上就会产生奇妙的效应,如,通过一些特殊的事物(如美丽的环境、图画、照片等)能帮助人们克服心理上的紧张、忧虑、多疑、郁闷、悲伤等精神上的压抑,进而使人变得乐观、放松,达到自我调节和转化、治疗的效果。 二、在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在美术欣赏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入侵洞开门户。”在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思想情感,排除各种心理障碍。 例如,通过欣赏凡・高的绘画作品《向日葵》,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进入画中情景与作品产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对绘画艺术的疯狂执着。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使学生自觉产生一种坚定、奋进的心境,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欣赏他们自己的作品,每一次“心情绘画”比赛(我校为宣传和推广心理健康而开展的每年一届的绘画比赛)的参赛作品,我都拍照后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欣赏。当学生看到某些作品,如,学习压力大、家长不理解等题材时,自然会产生共鸣,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让自己的压力通过这种方式得以缓解,达到自我调节和教育的目的。 2.在美术创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在美术创作时,不论是绘画还是泥塑、手工、设计等形式,都是尽情宣泄、释放压力,表达情绪情感的心理反应,学生借助抒发内心情感和表达爱憎的同时求得心理平衡。同时美术作业也是一种自主、轻松、愉快的群体活动,它对排除学生孤独、烦躁和紧张心理,调节疲劳,充实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对学习和艺术活动的兴趣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帮助。 3.在作业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多赞扬鼓励学生。例如,面对学生的绘画作业时,可以从多角度评价:有的学生构思大胆,想象奇特;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一丝不苟;有的学生画面整洁,态度认真;有的学生思想活跃,有独特创造;有的学生遇到难题时锲而不舍;有的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是个人的情感、理想,比如,对环保的关注、与同学的团结协作、对父母的感恩等。以此来丰富对学生评价标准,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赞赏,让自卑的学生获得自信。 4.在校本教材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开发校本教材,纳入潮流化、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丰富的人生乐趣,用积极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例如,我在教学中增加了电影欣赏、心情绘画、动漫欣赏、行为艺术、嘻哈文化等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完全是我结合当代艺术的发展为学生准备的,既融合了当下最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又能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作为艺术教师不仅要关注艺术教育的信息,也要多留心收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作为美术教师,发现心理辅导活动中采用的活动方式对现在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以活动为中心开展教学的目标有促进作用。 在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现代中学美术教学的有益补充。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和积极发挥美术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当中,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能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21世纪新型人才。 美术课教学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幼教专业美术课教学优化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中职幼教专业的美术教学需要引起重视,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实现审美与鉴赏能力的增强,使得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成为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幼教人才。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幼教专业;美术课教学 优化 前言:目前,整个社会对幼儿教师的数量增加,中职幼教专业迎来了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但是,对幼教师资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缺乏基本幼教技能,很难在这一行业立足。而美术教学在整个幼教专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直接关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对其引起高度重视,系统分析当前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优化和改革。 1全面分析当前中职院校幼教专业美术课教学存在的不足 1、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对于中职院校的学前美术课程,其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实现技能的提升。但是,教学模式和手段呈现单一化的特点。主要采取的是灌输的方式,尤其是示例讲解和单一灌输的并用。例如,在进行绘画课程讲解的时候,主要依靠教师的示范实现知识的讲授,手工课程也是一样的模式,使得整个课堂气氛过于严肃,互动性不大,学生的参与性不强,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为了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善,改变知识的单向传授模式,要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观察欣赏、讨论交流等,运用局部示范的方式。在本质上说,对于美术教学,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十分关键,不容忽视。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避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扼杀,要激发潜能,否则,再精细的绘画技巧也意义不大。为此,对于教学模式的优化就是推动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多元化,可以积极借助辅助教学手段,如多媒体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等,实现美术教学水平的提升。 2、缺乏对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在中职院校的幼儿教育专业,其美术课程主要是由绘画和手工两部分组成,二者相互影响和渗透,尤其是一些细节上的知识和应用。在传统的幼教美术教学中,只是对美术范畴内的教学资源进行了共享,彰显片面性,需要与相关学科的技能进行全面融合,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效果。例如,对于儿童画的创作教学,需要结合多种活动模式,以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实现绘画与音乐、诗歌等形式的结合,在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只有学生的思维能力被调动,才能凸显其强大的表现力,为创作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创造的内容更加丰富. 3、教学内容缺乏与职位需求的有效契合。在中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其主要方向是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服务,但是,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对专业性和实用性缺乏明确的界定,将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相混淆,将主要的目标定位对美术技巧的培养。在课程设计上,更加关注技能,忽视美学真谛的传达,这种情况很难适应幼教的实际需要。对于幼教美术课程,需要传授学生去感受美,运用美和创造美,将美的本质传授给孩子,因此,对于美术教学的优化,要满足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2如何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幼教专业美术课教学优化 1、重视对课程的不断优化。(1)保证授课设置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对于中职院校的幼教美术课程,不同的学习在课程设计和时间方面的安排具有差异性,但是,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结合。在新的教学模式下,重视对授课学时设计的合理性,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的时间,达到相关支持和渗透的作用。 (2)促进授课内容的多多元化与丰富化。在学前美术教学中,内容十分丰富,需要进行细化,实现对授课内容的巧妙设计,达到对表现形式和技能的综合应用。 (3)将授课模式与职场需要进行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职场需要作为目标,培养职场意识。针对课堂实践,需要模拟幼教为了的职场环境,使得学生的职场观念增强。可以采取团队的模式,进行作品的创作,增强学生的团队观念,在集体中学会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 (4)拓宽考核方式。在传统的学前美术教学中,考核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以作品的作为衡量标准,因此,要对这种模式进行改革,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多元考核模式的应用。 2、重视教师素养的增强。(1)强化教师的专业基本素质。对于美术教师而言,基本功是重要的职业技能,借助这些基本能力,才能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另外,还要正确认识幼儿美术的特点,多接触幼儿,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在幼儿的社会生活中,发现美,实现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丰富。要重视教学案例的准备,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2)重视教师道德素养的提升。对于教师而言,师德至关重要,需要具有人格魅力。对于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道德情操水平十分关键,只有保证师德的高尚性,才能实现对学生的良好影响。教师的道德水准直接决定学生的道德水平。为此,教师要重视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传授学生正确的道德观。 (3)重视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教育也不例外,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因此,对于幼教专业的美术教学,教师需要关注国内外美术教学发展的实际,关注最新动态和咨询,结合发展实际,进行授课内容的合理调整,同时,美术教师需要正视美术的涵义,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实例,使得学生能够学习美、懂得美和创作美,为此,要重视对教学模式的创新。 结束语:综上,针对中职学校幼教美术课程,在整个教育改革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要重视对学生美术技能的培养,促进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力求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幼教行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促进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美术课教学论文:中学美术课教学评价的方法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美术课评价的意义和美术课评价的方法两大块内容,其中对美术课评价的方法分别从“对美术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展开详细分析。 【关键词】评价 意义 方法 一、美术课评价的意义 评价的实质就是通过特定的程序对完成或正在从事的工作或学习进行检测,对质量或成果的水平做出合理的判断。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术教学活动中对教师能力和学生学习进行指导、反馈、再指导、再反馈的一种评定方法,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相关对象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评价可以促进美术教学工作的圆满完成。好的评价方法能增强教师的人格修养和专业素养,促成教师能够轻松、熟练地驾驭美术课的教学工作,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正确的评价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态度、浓厚的美术兴趣、培养顽强的学习毅力、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评价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好的评价需要不断的实践再实践。美术课正确的评价将引领美术教学步入正确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学生美术技能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美术课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对美术教师的评价 美术教师是美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主导者。美术教师的工作情感、工作方法、专业素养是美术课取得成效的前提。“名师出高徒”、“要想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这都是对一名优秀教师的期盼和要求。为了实现这个期盼和要求,我们每一个立志于学校美术教育的教师都要成研究型的教师、终身学习型的教师、时刻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教师。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要有献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和服务于学生的崇高品行,要有一颗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工作态度,要以认真的态度上好每一节课。对教师的评价是教育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教师的正确评价一方面可以夯实教师的师德师能,更好地立足于教学第一线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督促教师的专业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对教师的评价应做到学校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不能偏废,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知识技能魅力在学生中闪光。 1.教师师德师能的评价。教师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师能是教育长足发展的动力。教师不但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的品德影响一茬又一茬的学生。美术教师要把民族精神、优良传统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情趣。学校可以通过观摩、教研欣赏课等的活动,采用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完善美术教师的品行和德能。 2.教师基本功的评价。教师的基本功包含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的基本功反映在课前准备、编写教案、讲授课程、作业指导、课后反馈、课外辅导上。教师综合素质表现在其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比如古文字学功底,书法、绘画、剪纸等其他技能的掌握上。对美术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学校可针对各课型的教研、兴趣课的调研、美术教师技能大比拼、学生学习效果、社会的反响等方面来进行,让封闭的学校成开放的教室。美术教师专业能力的高低关系着学生美术能力的高低,美术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美术文化氛围的形成。 3.教师授课的评价。课堂效果直接反映教师的授课效果,一节成功的美术课是教师各种能力的表现,教师浅显易懂的授课、教授方法的创新性、教学方法灵活性、评价学生的多样性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成效的高低可以在课堂效果和学生作业中表现出来。一节成功的美术课能使学生在轻松地、充满情趣地、自主地学习;一节成功的美术课能使学生的学习节奏和教师的授课行动产生共鸣,学生的作业是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完成的,美术知识是在自觉的形态下接受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自觉的情况下形成的。正确的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动的肯定和学习方向的引导。 1.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量化评价 (1)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发现学生美术课的闪光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学生的课前准备(是美术课成功的前提)。 (3)专心听课积极回答问题,配合教师的教授工作。 (4)作业时抓住要领,遇到困难时向同学老师寻求帮助。 (5)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下转第159页) (上接第157页) 2.对学生作业的评价 (1)学生自评。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作业情况。 (2)学生的互评。学生互相评价,发表对被评价学生的作业作品的见解。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美术兴趣和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的认知、技能、参与、创造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的知识容量划分成许多知识点让学生完成,教师尽可能找出学生的发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不挖苦,使学生发扬优点弥补缺失和不足,找到努力和改进的方向,树立战胜不足的勇气,培养永久的学习兴趣。 (4)展示是评价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有较强的好胜心,强烈的求知欲和顽强的探索精神。抓住这个特点,才能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业才能走向成功。教师可以在精心准备之下进行美术作业和美术作品的展示活动,使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造就他们的成功感和成就感,巩固和激励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热爱。 综合上述对学生的评价内容,按学生的实际,可以从“学习兴趣”“基础知识”“造型表现”“想象创新”“欣赏评述”五个方面来评价学生。学习成绩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测试各半计算,按学习兴趣(10%)、基础知识(10%)、造型表现(20%)、想象创新(30%)、欣赏评述(10%)、平时成绩(20%)的累计积分综合评价整体美术素质是合理的。 总之,不管是对教师的评价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必须要以尊重教师和学生为前提,最终以达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学业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要重视教师的发展,更要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学生人格的完善。对学生的评价要本着保护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及综合能力为目的,在评价过程中运用一切能用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画、敢做,把中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作用真正落实到位。正确有效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能发挥积极的评价作用,使教师和学生发现工作和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帮助教师成长,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的质量。 美术课教学论文:小学美术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美术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课教学是学生认识美的启蒙,通过学习美术,学生得以陶冶情操,增长见识。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在教学中美术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及相应的教学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小学美术课 教学现状 对策研究 小学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启蒙作用,小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等,较之以往更加重视这些科目的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挖掘美术教学的深层潜力,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一、小学美术课教学现状 1.学校及教师教学观念陈腐 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得美术教育取得相应的发展,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教师,更重视的依然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尽管小学生的升学压力不像初高中生那样大,但这些学生依然要为自己以后进入中学做准备,所以在不少学校里,教师并不重视美术教育,在教学时并没有意识到美术学习对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教学观念陈腐,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此外,有些学校条件差,美术教师较少,有时甚至让其他科任教师兼任美术教师,这种做法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 2.学生对美术学习缺乏积极性。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对美术的不重视,对小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陈腐,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感受不到美术学习的乐趣,不能通过学习美术,发现美、感受美,小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所以,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始终未能意识到美术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感受不到美术学习的意义,缺乏学习积极性。 二、小学美术课教学的对策研究 1.更新美术教学的观念,以学生为本。 在传统教学观念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只需要负责听教师讲解知识就可以,这种“填鸭式”教学,能够让教师最大限度地输出知识,但是也有较大的弊端,它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被动学习,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美术教学与普通的文化课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它重在感受,重在理解美,小学生学习的过程如果过于被动,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极不利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课堂上更积极,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和欣赏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皮影戏”之后,教师可以鼓励班级里的学生自己动手,编一出简单的皮影戏,这样既能令学生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又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瑰丽。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形态各异,美术作品也极有趣。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及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虽然对美术课程有极大的兴趣,但是在课堂上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美术的趣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学习美术的兴趣不大。 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改革美术教学的现状,就必须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课外实践教学等教学模式,使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到学习美术的趣味性所在。 如在学习充满异域风情的“非洲雕刻艺术”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班上的学生去当地的博物馆参观,实地感受非洲雕刻艺术的绚丽多彩,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其他美术素材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新鲜事物的方式变得多样化,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就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他们选择。美术教学离不开各式各样的美术作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已有的一些先进技术将丰富的资源进行整合,进行美术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比如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的时候,教师无法将凡・高、莫奈、毕加索等伟大画家举世闻名的画作,真实地放到学生面前让他们学习和欣赏,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画作展现出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班上的学生利用美术教学资源,自己动手,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美术创作,拓展自己的思维。 总之,小学美术课是学生认识美、感知美、欣赏美的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学会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征,挖掘美术教学的深层内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他们的思维,为这些学生以后接触和学习更深层次的美术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美术课教学论文:基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高校美术课教学改革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美术专业在招生方面因为属于艺术类专业,使其成为许多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或者存在严重偏科的学生的首选,因此传统高校美术教学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但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美术;电脑技术;创新意识 一、高校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美术教学的传统教育,主要是通过不断地练习,将模型画到逼真的程度。这样的反复临摹,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教学内容变得枯燥,学生变得不感兴趣。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在教学中,很多学校还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反复示范,枯燥地讲解,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发挥,也只能被动地跟着模仿。另一个原因则是我国很多美术专业在招收学生时要求不高。有部分美术专业学生并不是因为喜欢美术才来就读,而是因为自己文化课基础薄弱,于是在高中时期匆匆找一个培训班,学一点美术基础知识,然后报考美术专业。这样的学生内心不喜欢美术,因此在学习中积极性难于提高。 而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我国素质教育没有从小学抓起。目前我国很多小学中都没有认真开设美术课,有的开设了,也没有认真教学生美术基础理论知识。一些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是在校外培训班学来的,而美术培训班大多不是正规教学。 二、多媒体对高校美术教学的影响 而电脑技术的发展也对传统教学的手绘方式带来了冲击。而多媒体对于高校美术教学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改善传统的枯燥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声音、图像等多重感官刺激,能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美术知识和一些美术大家的作品,拓展他们的想象能力。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最主要的就是要具备丰富的想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 美术教学涉及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有些立体图形因传统的方式很难表现出来,也难于用语言表达。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点、形、色、线上给人生动的视觉感,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艺术氛围,体现美术作品要表达的意境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教师讲解需要费很大时间去演示,在多媒体上,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将要掌握的步骤表现出来,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种方式。尤其是工艺制作,这是美术专业必须要掌握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能详细而又多方位地进行演示,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就能掌握。多媒体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还在于对软件的运用,可以大大减少手工绘制的时间。 三、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要从四个方面抓起,学生、教师、学校和教学方式。 学生方面要提高入学门槛,不能为了招到生源而降低学生素质要求。美术是一种艺术,要具备一定的天赋,更要有一种为艺术而献身的品德。那些为了逃避文化课要求而仓促补习的学生由于缺少学习动力,是无法学好美术这门艺术性强的课程的。因此在招受学生时,要将兴趣放在第一位。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美术人才。 教师方面,除了要加强个人修养之外,还要学会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同时,在教学观念上也要改变,要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他们的想象力才是学习美术的最终目标。纵观世界,无论是成功的画家,还是各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设计工作者,他们成功的前提就是想象力丰富,因而才有所创新。 学校方面,要紧跟时代步伐,将培养创新人才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在教学设备上要给予资金支持,对于教师的培养也要加强投入。在教学方式方面,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水平,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要让学生通过画面来学习国内外大家的优秀作品,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 教育都是为生活服务的,和社会脱节的教育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更要走进生活中,在生活中发现美。因此美术专业的学生外出写生,也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外出写生关键是要让学生能真正了解生活,不能流于形式,让外出写生成为变相旅游,这样不仅影响教学进度,也浪费时间和金钱。 美术教育也不能光顾着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反而忽视了民族文化,我国的美术种类繁多,民间工艺丰富,应当在教学中多学习民族文化,这样在创新中才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对于美术教学尤为重要。 四、结语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要建立在创新和保持民族特色这个基础上,结合世界的先进教学理念,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需要高校和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目标。 美术课教学论文:通过美术课教学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 1 激发兴趣,融注情感,主动创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 儿童对美术很容易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但这种自发的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层面上。这种兴趣容易转移也容易波动。美术教学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叫做“动机呼唤”。动机呼唤就是把儿童原有的兴趣导向内化,将表面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激发兴趣需要贯穿美术活动的始终,不断地激励儿童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美术创造过程中,兴趣激励要着眼于激活思路、启迪智慧、触发创新活动,在结束时要把儿童的兴趣引向自我欣赏和获得满足感上,从而把兴趣延展到对新的美术活动的需求和期待中。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注意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强烈的兴趣和学习知识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执教《怪兽》一课时,我设计了“学生画动物”和“教师变魔术”环节变出了各种有趣的怪兽导入教学,巧妙地揭示了课题,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仅让学生带着非常好奇和充满探究的心情进入新课的学习,并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了怪兽的基本造型:以各种不同动物形象组合成的形态。然后我在与学生共同探究其表现方式,变化规律,启发儿童抓住动物特点进行想像创造,让儿童在此过程中创造出有表现技巧、有审美效果、有象征意义的怪兽形象。从了解怪兽到引出“中国人的象征――龙”的学习,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主题深化,充满情感,学生学习兴趣很高,作品形象生动又具感染力。 2 启发思维,营造氛围,生动创造 儿童美术教学的真谛是创造性自我表现。创造性自我表现的主轴是积极主动的表达欲望和求新求异的能力表现的动态结合。儿童美术教学的主体是孩子,教师只是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要让孩子在宽松、自由、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习。在一定的主题或题材范围下,让儿童自己去进行构思、设计、选材、创作,教师在此过程中加强指导,用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帮助儿童克服美术中的困难。 人美版第十册《拼贴添画》一课为我们介绍了一种非常吸引学生的环保又新颖的艺术创作形式,通过把收集到的废旧画报、杂志等图片进行一定的撕、剪、拼贴再添画创作成完整的作品。此过程中充满着一系列的创意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但本课教学存在着课堂创作时间紧、小组合作难度高的挑战。 于是在教学中,我从“世博会”、“北京奥运”等热门话题切入,运用生动形象的启发性语言,引导学生自由快乐地感受拼贴添画独特的审美价值,体验拼贴添画的创作乐趣。其间巧妙设计了“师生合作创作”这一教学环节,把本课诸多创作要素有机整合,化繁为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了本课的亮点。如对纸材的图案、花纹和色彩的选择,主题的构思、立意,剪、撕的方法、拼贴的构图原则,添画的表现方法,色彩的对比统一,通过运用这一环节,既使学生生动完整地感受、了解了拼贴添画的创作方法,又较为轻松便捷地掌握了拼贴添画的合作创作方法。这次教学中,教师既没有规定具体的主题,更没有繁琐灌输,而是运用“不教而教”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启发思维,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增强创作的自信,发掘出儿童美术创作的潜能,提高儿童的想像创造能力,使儿童从想不到、画不出到想得多、画得好,从而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创作出了“兔年大观园”、“卡通乐园”、“春游”、“秋游”、“海宝运动会”等等主题积极、创意独特、形式丰富、多姿多彩的作品。 3 培养技能,拓展视野,灵动创造 1.注重培养智力技能 所谓智力技能是指认识能力与操作性知识和能力结合在一起的技能。美术离不开感知、观察和想像等认知活动,也离不开图形、色彩等符号媒介,把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为智力技能,这也是把美术技能与智力结合的指导方法。 在美术活动课教学中,我也以创造力培养为中心,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技能的指导与训练。图画主要是通过图形和色彩来表现的,我常常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教孩子多认识色彩和图形,充分鼓励孩子们自主、自由地去发散思维、创造性想像,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运用自己掌握的工具材料,调动全部技能去表达自己的美感和塑造自己喜爱的形象。因为只有让孩子们深刻地体验感受美术欣赏、创作过程中自主创造的乐趣和收获,美术技能的指导和训练才能真正产生效果。 2.充分拓展创作视野 儿童美术具有综合性,融合德、智、美等多元素质的培养,需要多领域交叉,自我表达与创造性表现更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这些基本功,主要来自于“科学”、“社会”、“语言”等领域,来自于各领域的融合以及日常生活,所以我精心组织课外学习以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让孩子积累创造内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鼓励孩子多多接触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领略田野风光,以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在引导观察过程中,适时提些难度适中而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认真倾听、仔细观察,尽量多运用各种感官去认识辨别事物的特征。引导孩子们在观察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逐渐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为顺利进行创造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如《吃虫草》一课学习中,我一方面训练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从书本、网络、生活中欣赏、了解吃虫草,拓展视野。另一方面通过视频、图片的欣赏、观察以及辨析、表演、讨论等环节,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神奇植物――吃虫草。了解吃虫草的种类、特点,如“猪笼草”、“瓶子草”、“毛膏菜”、“捕蝇草”、“毛毡苔”,以及吃虫草是怎样吸引虫子、捕捉虫子的,吃虫草为什么吃虫等等话题。并以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赏析拓宽思路,充分地启发引导学生的想像创造力,使学生积极地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和多种表现方法,生动地创作了各种色彩鲜艳、造型有趣的吃虫草作品,还创新表现了神奇的“捕虫器”。 创造着的课堂是最精彩的,创造着的儿童是最生动的,创造着的世界是最美丽的!而儿童的创造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运用科学的头脑、保持严谨的态度、制定精心的计划、用心地开展美术学习活动,才能得到最全面的培养、发展。我深信,当我真正全身心地致力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时,儿童们也就拥有了最快乐的成长体验! 美术课教学论文: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摘 要:从促形成――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巧激发――让学生具有学习美术兴趣、会思考――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重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会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等方面探讨美术课教学方法。 关键词:美术课;教学方法;审美能力;反思 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通过美术教学,促使学生逐步感受生活中的美,认识生活中的美,理解生活中的美,自发地表现、创造理想中的美。文章从五个方面探讨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 一、促形成――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美术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行为。即不必再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内容赶教学进度,而忽视或完全抛弃“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可把美术课程内容分成几个不同层次,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使具有不同潜质的学生在美术教学中都获得相应的发展。要引导学生在美术课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能够主动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美术是以视觉为中心、以追求美为特征的学科”,这种特殊的性质决定美术课程本身必须包含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脑力因素与体力因素,即通过自身建立视觉意识和增加视觉文化的含量来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要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要使这个理念得以落实,美术教师就必须在美术教学中付诸行动,实施有意义的教学行为。比如,在美术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列举生活中存在的真善美和假丑恶现象,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二、巧激发――让学生具有学习美术的兴趣 很多教师都认为,“小三科”课程中学生不缺乏学习兴趣,因为“小三科”既不像枯燥的语数外,又不像难懂的理化生,更不像难记的政史地,其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这种趣味性是很短暂的。一旦这种短暂的趣味性消失,引来的便是闲散无聊。美术课不统考,不决定升学率,因而有些师生也不重视,更使一些美术课堂失去活力。若不想这种结果发生,那么美术教师就要在教学形式和方式上下功夫。其实,带学生走出教室发现生活中的美,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因此,要给学生提供“让他们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能够通过热爱生活中的美去主动表现生活中的美”的园地。作为美术教师,一是在充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带学生去野外或城市公园写生、采风,让学生带着兴趣和任务出去,带着收获和作业回来;二是带学生去看画展,看名师现场作画,让学生身临其境。甘肃省通渭县有“书画之乡”之美称,榜罗镇是红色旅游胜地,常有书画名家来这里交流,有着得天独厚的美术资源。伴随着这些学习行为和学习实践,学生主动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接触生活中的美,触碰他们的“兴趣点”。 三、会思考――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先于文化而存在。在《美术概论》中,范梦老师曾说:“艺术,属于文化的范畴。人类是因为有了艺术,才有了文明,进而有了文化。”美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不仅与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更与人类文明和文化有密切的联系。由此应该知道,美术学习绝不仅是“术”的学习,它更是一种特殊的对文化的学习。通过这种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的情感和价值观存在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这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所具有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对民族优秀美术作品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欣赏名画,让学生在了解绘画作品的特点、了解创作的社会背景的同时,试着通过与作品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体会作者对祖国、对人民、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 四、重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不是某一个人独有的灵感,它是通过后天培养得来的。在美术课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个体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独特性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在美术学习与实践中,要重视让学生体验创新思维的成果所带来的喜悦,引导学生在具体学习和探究中寻找美术与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其个人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五、会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美术课程本身具有的审美特殊性,决定着它不能像语文、外语一样用掌握词语量去衡量,也不像体育课用距离、速度、高度去进行衡量,更没有数学评价的标准答案。因此,在评价时要淡化评价的甄别作用,把握好学科特点,突出其鼓励、改善和促进功能。多样化多层面的评价,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美术。平时要注意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态度,对身边美术现象的态度和对自己作品的态度。通过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把个性化教育融入美术教学,提高学生欣赏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 美术课教学论文:提升小学美术课教学效率浅议 摘 要: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巧的训练,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与思维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益。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情境;想象;创造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巧的训练,同时也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笔者结合多年美术教学实践谈三点做法。 一、注重设计课堂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一门艺术,它能创设积极情境,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快速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中。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学中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心理、兴趣等要素进行新课引入,可采用讲故事、放视频、做游戏等方式,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有效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热烈探求。在教学《梦幻中的城堡》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让学生观看《小王子》动画片,然后让学生扮演片中的角色,分别夸张地描述自己城堡的外形,同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城堡的理解与想象,教师随机评价,激励学生打破常规,自由创作和表现。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激发了其想象和创造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 美术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创造。为了让学生身心得到发展,想象力得以开发,教学活动中尽量为其创造自由、轻松、快乐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发现和想象的世界,最大限度地放开学生的手、脑、眼。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社区,让学生在广袤的自然中去观察、去捕捉美好的题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其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从自身的角度去捕捉和表达周围的世界并了解周围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使其展开想象,大胆创作。 三、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主阵地。教师要立根课堂,不断更新观念,挖掘教材,找准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凸显学生个性,多给学生提供上台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对作品进行大胆描绘和评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及认识及时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强化绘画的欲望。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美术课教学论文:高中美术课教学方法探究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研究:要建立以自由为原则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美的氛围;要开发乡土教材,拓宽美的欣赏渠道,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方法;创新 从事普通美术教育的教师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画画,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也不多。因此,在升学率还盛行的当前,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美术欣赏课感兴趣,使课堂轻松、活泼且有秩序,这是摆在每一位美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为普通中学的美术教师,要解决所面对的这一问题,除有待于教育大环境的改善外,还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把美术欣赏教学落到实处,使追求艺术素质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创新进行了初浅的研究,以求教于大方。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自由为原则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忽略了让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在美术欣赏中,有的教师往往在上课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支配下,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和课本,主体意识淡薄,缺乏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对美术欣赏课普遍不感兴趣。而以“自由” 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安排学习活动时只提供学习的范围,让学生自由选择决定他们的方向,去探索、发现结果。学生自动自发的学习,不仅可以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而且可以启发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做适当引导,即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 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基于这点,每一堂课,笔者很少一开始就滔滔不绝地讲一大堆的理论,而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走下“神圣的讲台”,参与同学们的讨论。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 直观教学是美术欣赏的重要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何使艺术和科技互相渗透是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的一个绝好的契机,多媒体教学以其绚烂多彩的表现形式,融欣赏、讲授、示范为一体,声画同步,图文并茂、生动直观,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突出了主导地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则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的引导,加上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教与学双方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发挥。 美术欣赏课中,多媒体教学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适时地加进德育内容,这比一般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在上《中国古典园林》这课时,我着重介绍世界园林史上的明珠――圆明园。首先介绍圆明园的成因、发展和规模,然后用实物投影的方式让学生欣赏圆明园全景及局部图画;接着让学生观看优秀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当影片中出现了圆明园那如诗如画般的景色时,同学们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当看到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时,同学们无不为之愤慨。最后,画面定格在了圆明园的遗址上,带着深深的思索结束了这节课。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从以上事例说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深浅程度与课堂教学手段息息相关,教学手段越丰富,学生的认识就越容易深入,从而促进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开发乡土教材,拓宽美术作品欣赏渠道 中国教育改革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包括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美术欣赏课具有得天独厚的艺术功能。但由于各地区在美术教学基础、美术师资水平以及美术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然使美术教材具有较大的选择弹性,才能保证其广泛的适用性。我国历史悠久,长期中形成许多乡土特色的文化,其中美术也很具有乡土性。为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振兴家乡、造福家乡的情感,笔者根据教材的基础内容和要求,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以适应本地区特殊教学的需要。实践证明:在美术教学中,适当补充乡土内容,既能充实教材,又能使同学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了爱乡之情。 四、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激活美术欣赏课的载体 传统艺术课程内容的组织通常按某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纵向结构安排,忽视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学科内容过于分化,综合式艺术教育立足于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既考虑每门学科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又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将原有的分科课程统整为包容性更强的综合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本学科教学为重心,致力于领域内各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确立启发、引导的教学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提出丰富问题所需的和谐、宽松、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技术在学科上的广泛应用,因此形成跨学科的综合欣赏,已成为可能亦是必然趋势。特别是美术、音乐课的综合,两学科互相渗透、互相演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众所周知,美术形象和音乐形象都具有感情化、性格化的审美特点,并能互相演绎和渗透,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功能,具有再创造性,也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鉴于目前高中美术课和音乐课内容都是以欣赏、审美为主。就是根据不同的美术欣赏课内容,选择相适合的音乐曲目。例如,讲授中国古建筑――《故宫》时,由教师演唱歌曲《北京颂歌》,然后再引入本课主题。利用图音并茂、视听结合方法,在一节课内实施美、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交叉欣赏,使美术这一凝固的音乐――空间艺术与音乐这一流动的画面――时间艺术融为一体。 艺术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它对艺术教师提出了“全才”的要求,因此,本来担任音乐教学或美术教学的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这不仅要求掌握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知识技能,也要求对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学、历史、地理等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知识的了解,更要求学会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并在实际运用中运用自如,只有这样才拥有了独立担任艺术教学的素质。可以说综合艺术课程的实施,使现有的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处于“逆水行舟”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艺术教师应尽早从单科教学中转变出来,超越自己,与艺术课程一路同行成长。 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和体会的,其根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从 “要我学”到“我要学”,要做到这一点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就能更好地发挥美术欣赏这一学科的优势,力争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美术课教学论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教学的教学情况并不乐观,在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美术课教学 实践 一、引言 美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高校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究。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是该专业的重点课程,画画、美术鉴赏、手工以及图案,这四类都是属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范畴之内,这四大类是相辅相成的。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要使学生们掌握好绘画、手工、美术鉴赏以及图案四个模块,就必须要让学生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来获得这些技巧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才能够适应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变化,成为合格的学前教育者。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专业性能太强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在专业中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是专业课程的核心部分,因此美术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显得特别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美术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美术课程课时又相对较少,师资力量不够,这些都是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普遍的存在问题,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对美术课程学习倦怠、学习质量降低、学习效果不明显甚至偏差等现象。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死板 国内现行的教育制度重视应试教育,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压迫式或半强迫式的教学,导致美术教育发挥不了它的有作用,丧失了它的本性――创造性。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还比较墨守成规,还在遵循以前的教学定律,以为只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就能够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的知识,所以通常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导致了重理论、轻实际的现象。美术教学的特点就是要重操作、轻理论,只有在不断地绘画过程中,才能够锻炼自身的画技,提高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很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很少让学生动手绘画,花大精力教学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降低了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课教材实践性能低 当前很多高校学前专业美术课程的教材还比较陈旧,教材中有关实践操作的内容相对较少,而理论性的知识偏多。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材的形式太过于单一。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离不开教材,因此教材的内容对于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教材理论性东西太多,就会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而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就会减退,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的授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甚至让学生根本无法独自完成美术作业,动手能力和技巧更是不可能达到精益求精。 三、解决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问题的针对性措施 (一)要有完善的美术课的教学体系 新课程改革后,很多美术课程的教学模式都迈向了新的领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美术课的教学,可适当地对其进行调整。学前教育专业并不是美术专业,专业性能太强,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还会导致很多学生讨厌美术课程。因此,在美术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尽量联系实际生活,多让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如此一来,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越来越强,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二)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场景来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对于个别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去探索、去创新,让学生之间能够互动、交流。教师还可以利用单向性的教学方式来引入更多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上美术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一些精美的图画和资料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鉴赏,并发表自身的观点。在谈论交流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来制作,该过程可以是模仿也可以是创新。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增加美术课程教材的实践性 学校在安排美术课程之前,一定要制订完善的课程教学计划。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每个星期再多加几节美术课程,让学生有更宽裕的时间来完成美术作业,有了充足的时间,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充分地指导。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上布置美术手工作业,如装饰画、折纸、泥塑等都可以在课堂上操作,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不仅有足够的时间,遇到问题时还能够及时询问老师。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够突出美术课程的实践性,进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者,一定要专业,更要了解幼儿的心理。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去进修,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特别是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和观念。除此之外,高校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方式和手法,除了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动手能力,要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只有将课堂教学充分地利用起来,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学前教育者。 美术课教学论文:如何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摘 要: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中,小学美术教师要科学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造用多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从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美、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美、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美这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美术教师要科学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造用多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未谙世事、天真纯朴,教学中有意识的审美导向,可以使他们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引导他们多听、多想、多看、多做,促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能力的发展。逐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使美术教学更充分地发挥其审美效能。 一、美术老师要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美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生活。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是的,美是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美不美就在于能不能调动人的情感、感受其中的美。只有在生活中,学生才可以真切地体验到方方面面不同的美。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把美术创造活动与学生日常活动紧密相连,在学校范围内不定期开展主题性绘画创作比赛活动,如:创办“年俗文化展”、“感恩母亲”绘画比赛、“安全在我心中”手抄报比赛、“文明就在我身边”连环画比赛、“我为生命添色彩”剪纸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贺卡、小手工等礼物送给亲朋好友,真切体会自己的爱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带来的喜悦和温暖。同时,还教他们利用这些小饰品来装点生活,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用双手创造美。 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教学 学习是相互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相同的道理。我和其他学科联手举办绘画创作比赛,诸如:和语文组联合举办 “感悟经典 诗情画意”古诗配画比赛,“经典诵读”课本剧表演”;与英语组共同举行迎奥运庆六一”英语剪贴报比赛,指导学生自己绘制单词卡等等。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你撰文,我配画”漫画比赛。作品中幽默诙谐的故事情节和夸张变形的人物肖像让学生大开眼界。更让人没有料到的是自从经历这次难忘的“漫画”比赛后,学生中掀起了一股“漫画热”,诞生出一批“漫画大师”。平时,他们除了根据自己的日记创作漫画以外,还义务为同学作文配漫画。学生们把这些配有插图的习作装订成册,并亲手设计出富有个性的封面,互相传阅。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水平,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对促使学生留心观察并记录身边的人和事起到了很大作用。往往是今天发生的事情,第二天就被写进作文,第三天就又变成了漫画。这一独特的学习方式,引起《威海晚报》记者的关注,《教育时空》栏目也对其进行报道。可见学生对美的创造离不开社会活动,因此,我在教学中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适时与时事相结合进行美的创造活动。众所周知,今年是奥运年。举国上下齐心协力,以各种形式积极筹备奥运会。7月23日,奥运火炬将在我们威海进行传递。为此,我们在美术课上开展题为“传递奥运,我能做什么?”的主题讨论活动。有的说:利用周末到社区进行卫生义务大扫除,让威海变得更整洁;有的说:抓紧时间学好英语,和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对话;有的说:以绘画、剪纸等形式表现威海美丽的风光,送给火炬手,让世界了解威海。目前,学生们都正为“奥运火炬来我家”积极准备着。 三、美术老师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美,通过感受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课程主要包括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美术教学中,美术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很直观的形式之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美术课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美。 四、老师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美,通过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感知训练,即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美”的眼光去认识和观察周围的世界。记得刚教一年级时,班上有个单亲小女孩性格内向,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几节美术课下来,我发现这个孤僻的小姑娘很有想象力,就想:何不通过绘画来改变她的性格呢?于是就破格录取她为校绘画小组成员,她成了组内年龄最小的孩子。当时正赶上国画写意创作练习。考虑到她之前没有这方面的训练,我打算让她从基础的墨色开始练习,可她坚持要画国画,我答应了她。不一会,她就画完了。看着她那期待的眼神,我不忍心批评她,只从画的颜色上给她提出了一些建议,接着说:“这么美丽的花儿不但要给你和老师看,还应该让每一个爱花的人看,你说对吗?”她听了我的话,使劲地点了点头。我想:孩子能够将观察到的大自然、生活中的美真实、生动地画出来是最可贵的。通过一段时间的绘画训练,这个小女孩的性格开朗了许多,她的绘画中有了快乐的场景,线条变得灵动了,色彩也绚丽起来。我把她的作品展示给班级同学看,于是,同学对她刮目相看。她对绘画表现出更高的热情。现在,她已经有了自己的绘画天地,创作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这与我平时对她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总之,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途径,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将生活中那些美好的记忆以艺术手法呈现出来,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观,从而以艺术美熏陶他们日常的思想言行;并培养他们利用丰富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去热爱祖国传统美术文化,去热爱世界的多元文化。我们学生只要能用心欣赏美,以美感召人,真善美就会在孩子的内心深处萌芽,艺术之花和人文之花就会争奇斗艳、美丽芬芳! 美术课教学论文:在美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创作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目标 研究内容:我们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使学生明白学习美术的目标不是为了成为一名“小画家”而是通过参与美术的学习个性创作活动过程,体验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和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多智能的发展,更好的生存。 我们准备从三个维度进行研究: 1.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在评价美术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时要求准确把握:“实践―发现”的过程;“讨论―创作”的过程;“自学―交流”的过程;“在创作―论证”的过程;“争论―统一或不一定统一”的过程……从而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索――内化”的学习方式;引导教师在准备活动的时候,就能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只有解放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才能自觉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学生的学习效果 原先评价美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改成评价“学习效果”,决不仅仅改变了评价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赋予它一个全新的内涵。 3、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已异化为“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学生学习的指令者”。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把握研究动向,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2)认真开展课题实践,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个性创作能力。 (3)开展美术兴趣小组,积极进行展示。 (4)加强管理,注重记实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5)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实施以行动研究法边执行课题的研究、边进行活动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边对研究策略进行修改。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 ⑴选择科研思路,确定课题切入点,成立个人课题。⑵收集、整理、学习有关学生个性化创作中出现的问题、美术个性教学理论、个性创作教育理论等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向上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目标及具体措施:全面实施研究方案,边实践边总结,边总结边提高。 收集、总结我校在培养学生个性创作能力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及相关资料,初步总结出培养学生个性创作意识和个性创作能力的基本策略; 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注重研究的理论性和反思。 第三阶段:目标及具体措施:实践、反复深入研究阶段。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步的研究、反复总结、层层深入。注重资料和积累,不断完善课题研究,善于总结、反思。注意理论的积累,并撰写阶段性的论文。 第四阶段: 课负责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论文,进行解题报告整理。邀请上级教育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进行课题总结论证,完成结题工作。 四、研究成果 从课题立项以来,我积极准备,认真研究与开发课程资源,结合当地的优势和教学特色,以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创作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利用不同材料,进行创作。 五、课题研究中注意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是由于美术课的特点课时有限,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开展次数和时间没有得到更好的保障;二是由于农村经济等条件所限,学生在创作中精力与资金投入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三总结经验及反思还不够极时、到位,在实践活动中,有许多好经验,好方法,应该认真总结形成文字材料,更好的运用到实际教育活动中;四是在学生实践活动中辅导及评价还不够及时、准确,值得沉思与改时。今后,我们会将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进行积极的推广,继续扎实有效的开展科研工作,为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总之,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教师要让一切教学活动变得更活泼、更自主、更和谐。激发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个性创作性。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诸城市第二中学) 美术课教学论文:谈在美术课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摘 要:在美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运用美术中丰富的知识和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以达到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审美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实践提示,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内驱力,由此推动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素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在美术课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美术课;教学;素质教育 大家知道,良好的素质要通过科学的教育过程来实现,没有科学的过程就没有科学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内驱力,由此推动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素质。我担任美术教师多年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谈在美术课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 美术课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是教给学生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使其学会一些绘画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课教学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上好美术课,提高学生对绘画知识的兴趣,寓素质教育于美术教学之中,是美术课教师时刻注意的大问题。 首先,要更新视美术课为副课的观念,克服可上可不上,甚至被挤占的现象,按教育部规定开足课时,坚持学期始终,并对挤占美术课的现象据理力争。 其次是认真备课,争取上好每一节课。 在基本图形绘画和装饰画教学中,从方、圆、三角形及各种形体的组合中使学生领悟到美感,感受到生活中的实物处处呈现着美,引导学生大胆绘画图形进行装饰、点缀,发挥其想象力,开发智力,力求有所创新。对新颖别致的美术作品,推荐给同学们欣赏,培养审美能力,使学生树立创造美的自觉性。 在人物画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人是社会的中心。一幅有思想内容的美术作品,主要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特别是初中学生,他们非常喜欢通过画人物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绘画时一方面要注意人体的造型结构和比例特征,要用实、虚线来表示人体结构的准确性和衣带飘动的规律,显现人体美、姿态美和服饰美。另一方面对学生讲述具体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画鲁迅肖像时,给学生讲述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爱憎分明的革命精神。画白求恩肖像时,给学生讲述这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动人故事,启发学生对革命前辈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使其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志向。画“父亲”肖像时,引导学生从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庞上看到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艰难,启发学生尊重和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品质。 从画舞姿优美、轻盈的维吾尔少女到彪悍的哈萨克族青年等新疆少数民族人物画中,给学生讲述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风情习俗,使其了解在新疆这块神秘的大地上劳动、生息、繁衍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都为新疆的发展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使学生树立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的思想。 在人物画背景、动物画环境上,少不了花草树木、房屋建筑以及车船山水等等,这些由大自然的内容构成的整体就是一幅极其美丽的风景画。为了画好这道风景画,经常带学生到野外写生,画春天的鸟语花香,夏天的天山垂直带、秋天的丰收景象,冬天的白雪皑皑,通过这些绘画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其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在装饰画教学中,从装饰画讲究整齐、规则、有规律性入手,辅导、帮助学生涂色、放样和重复描绘,提高其点缀、美化生活的审美情趣,培养其独立设计创新能力。 在中国画教学中,讲中国画是我国民族形式传统的绘画,其历史悠久,不但符合我国人民的习俗爱好,而且在国际画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从中国画的简单明了、笔法干练、拙中见巧、憨处传神中增强画好中国画的信心,还从画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这些名贯中外的新疆特产中了解新疆的特产业和特产文化,激发对新疆、对祖国热爱的思想感情。 在记忆画和想象画教学中,主要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思维、绘画技能,开发学生智力为目的。作画前首先让学生观察事物,使其对事物的整体形状、比例特征有个明确的认识。最后凭记忆或凭想象、联想的方式形成学生自己的空间概念,再现实物原型,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提高。 再次,教师要做促进学生智力和才能的发展。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借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然后是速写、默写、记忆画、想像画的练习,这些都是培养形象记忆的好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形象的记忆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让学生联系实际引起联想,充分发挥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出想像中的形象,培养儿童的创造才能。 最后,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能力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要了解学生,给成绩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目标,给差的学生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培养学生获得成功的能力,给学生成功的信心和希望,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总之,在美术课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从不同内容、不同侧面的绘画上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对每一节美术课的兴趣,注重一点一滴的积累,使其从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启迪,从而形成稳定的内在素质。现在,无论是命题画还是自由画,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画得认真,创新作品不少。学校美术展评,我所带班级获奖人数最多。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关于高职院校音乐基础教学必要性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必要性 论文摘要: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不同的课程所要求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同。在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必须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特点确定适用的教材,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和情操的最终目的。 让高校学生接受音乐素质教育是很有益的,这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课程,而是丰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的课程,音乐是最贴近最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歌曲,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虽然事实上他们对这个伙伴却又并不真正了解,但只要稍加指引,他们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够理解一定层次的音乐知识,能够体会、理解一定范畴的音乐作品,并且有可能被这些作品所打动,从而使音乐在他们的身上产生良好的作用。 一、许多大学生误认为音乐就是唱歌,而事实上,唱歌只是音乐的一个内容,音乐并不只是唱歌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音乐就是唱歌。除非家长、社会为他们创造条件,特意让他们接触音乐的其他内容,否则他们无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而家长、社会能够让他们接触些什么呢?去交响音乐会听现场演奏吗?去看芭蕾舞剧吗?(而目前社会上这样的机会却又是极少的,即使有也是极少数人拥有的),或者在家中经常播放各种体裁的音乐CD. DVD吗?而很多家长自己都对这些音乐知之甚少,或者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音乐,更不用说为孩子播放这些音乐,引导他们欣赏了,如果家庭或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音乐环境,他们就有可能对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否则他们都只能对音乐产生偏见,一方面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从音乐对人的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说,流行歌曲也不可能代替音乐的其他形式。 二、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上好音乐素质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基本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通常包括《音乐赏析》、《合唱与指挥》、《电脑音乐作曲》、《歌曲写作基础》等等,无论哪一门课程,都离不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所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专门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程度较深,而其他课程所要求的程度较浅。以下从上述课程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首先,《音乐赏析》课程,是以欣赏音乐作品为核心,其教学目的不应该仅限于欣赏音乐作品,而是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欣赏音乐作品。在真正进入欣赏音乐作品的课程内容之前,若能用几次课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能使这一课程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高为杰教授在他编写的教材《音乐名作赏析》中提到,在音乐审美系统中,音乐审美效应的实现质量,取决于作品质量、表演质量与欣赏质量这三个因素的配合关系。可以用公式E=C·P·A来表示,E指音乐审美效应的质量,C指作品质量,P指表演质量,A指欣赏质量。如果假设作品、表演和欣赏的完善质量指标为1,那么:E=1×1×1=1。审美效应也达到完善的质量。如果C, P, A三项中有一项的质量较差,审美效应的质量也将降低。举例来说,如果听众欣赏水平较差,质量指标只达到0.5,那么,E= I×1 ×0.5=0.5。也就是说,即使音乐作品和表演都达到完善的质量,审美效应也不可能达到完善的质量。换句话说,在审美系统中,音乐欣赏者一学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曲家将心中的情感通过音符等要素表现出来,如果欣赏者一点都不了解这些音乐语言,就很有可能出现“对牛弹琴”的尴尬境地。 可以肯定的是,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需要靠听觉才能欣赏,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译本1979年版,第79页)那么,如何才能有能辩音律的耳朵呢?首先,欣赏者要能够对音乐中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经过组织而形成的调性、调式、曲调、和声、复调、配器、曲式等音乐表现形式有较高的辨识力。 而这种辨识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得以实现。例如,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乐音、节奏、旋律、和声以及音色。欣赏者应该了解乐音的音级,音程,调式理论体系中的大、小调音阶,半音和全音等相关的知识;了解节奏的不同类型的强弱规律,以及在音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如三拍子的节奏具有舞蹈性,因此三拍子是舞曲较常采用的节奏型,而二拍子的节奏具有进行性,因而二拍子是进行曲较常采用的节奏型:了解和声的形成,协和音程、不协和音程、协和和弦、不协和和弦、正三和弦等各种和声类型的不同音响效果,不同色彩效果以及在音乐中所起的不同的作用等等。其他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如乐谱(五线谱和简谱)是如何记录音乐的,乐谱上所使用的音符的音高符号和一长短符号、调性和节拍记号,表情、速度、力度和反复、省略记号、装饰音记号等各有什么样的含义和作用等等。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才有可能粗略地看懂音乐作品的的谱例,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水平让他们视唱一些谱例,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在美和内在精神。如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时,可以视唱表现姑娘们欢快舞蹈的主题和表现小伙子加入舞蹈中时热情奔放的主题,在视唱姑娘主题时,可加上打瑶族长鼓特有的节拍:X XX,边打节拍边视唱,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韵味,同时要求学生要唱得轻柔,连贯,使他们感受这部作品的音乐所表达的意境。从而更易于理解这部作品,也就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这部作品了. 第二,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合唱与指挥))、《电脑歌曲写作基础》、《歌曲写作基础》等课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虽然并不是主要的,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合唱与指挥》这门课程是以掌握一定的声乐歌唱技巧、培养学生的集体美感为主要目的,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声乐歌唱技巧以外,还必须看得懂五线谱和简谱,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稍深一些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不但要能够看得懂五线谱和简谱,而且还要能够自己根据歌曲的拍号打着拍子视唱,并_且能够富有表情地按照谱上的速度、力度等各种记号进行变化。 第三、教学中不应存在认为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可教可不教的观念。忽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的问题常常会发生在欣赏课和合唱课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教材选用不恰当,教师本身没有意识到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等等,首先从欣赏课来看,从教材这一方面来说,有的教材除了对乐曲的分析外,并不包含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介绍这一部分的内容.不同的教材是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设计的,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交响音乐赏析新编》,虽然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但是其欣赏的范围限于交响乐,并且内容的起点相对而较高,同时不包含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介绍。就说明这一教材比较不适用于音乐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而更适合于用作教师的参考教材。而从教师这一个方面来说,有的教师本身就没有意识到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作用,认为只要按照教材上的内容,一个个音乐作品放给学生听就行了,至于学生是否听得懂那么多的音乐术语则不太关心。这样的教学只能是表面的、效率很低的教学。其次从合唱课来看,有的教师简单地根据合唱教材上课,认为一个学期里按照教材教唱了几首合唱歌曲,教会了指挥手势就是完成任务了。这也是非常不全面的。无论是欣赏课还是合唱课,这样的教学都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的不理解,令他们觉得听不懂这些音乐,或者产生“音乐就只是如此”的想法,认为音乐课本来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没什么内容好学的。学唱歌的时候也只是跟着老师依葫芦画瓢,渐渐地就对音乐失去兴趣了。结果,不但不能达到让学生真正感受音乐的美,从而受到美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的最终目的,反而使学生将他们所不了解的音乐拒之于千里之外了。如果能在课程中接触到能够接受得了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他们就有可能明白,音乐的很多东西都是他们所不了解的,并非只是唱唱歌而己。而他们所学到的一点点知识足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更多的好奇,即使他们不可能成为音乐家,但他们也有可能更加认真地、热情地上音乐课,也就能够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水平不够的情况下给学生上欣赏、合唱甚至歌曲写作等课程无异于让一个文盲欣赏小说、写诗歌。也就是说,只有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特点确定适用的教材,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和情操的最终目的。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通过音乐教学提高职校的德育管理水平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 职业教育 音乐作品 论文摘要: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最大特点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推动并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关注的问题。 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而音乐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中的音乐教学,我感觉要求更是相对高一些。对于促进这些处于青少年阶段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情感的陶冶、智商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推动并发展职业教育,己经成为我们社会关注的问题。对我们来说怎样更好的利用职业教育中的音乐欣赏课,艺术实践课对学生进行更大程度的品德教育。下面就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就此提出如何在职业教育的音乐课中渗透德育,所应作出几方面的努力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一、职业教育中德育的必要性,上好每一节音乐课的必要性 首先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德育建设首当其冲。职业教育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错误。一直以来,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只有普通教育才是“正式”教育,才是孩子真正的出路。而职业教育只不过是一些成绩差,考中学大学无望的孩子的不得己行为。而没认识到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必要补充,担负着培养社会上大多数一线劳动者和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的重任。这时一个人的品质已成为单位用人的首选条件。例如在大多数招聘会上用人单位首先以各种方式考察应聘者是否孝敬,是否有责任感,是否节俭、以岗为家等等。也对,试想一个人如果不能对自己、对自己的父母负责那么他还会对谁对哪个岗位负责?而我们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恰恰大多数是各种素质都有待于提高、可塑性很大的孩子,他们涉世未深却自认为很了解社会,看待问题很肤浅遇事莽撞易冲动……基于种种意识和实际问题的存在,职业教育自身的教育质量和德育方向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和改变的,音乐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是利用各种音乐元素的协调组合,从而达到与听者产生听觉和心灵上的共鸣。音乐知识越丰富,修养就越高,认识美的视野就更广阔,识别美的能力就越强,就不会被那些庸俗、低劣的东西所迷惑。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自觉抵制那些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 二、抓住上好每节音乐课使学生的人格指数得到升华 想给职校学生上好一节音乐课不同于给中小学的孩子上音乐课,它除了包含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元素外,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性质并融入相关的企业文化和此阶段学生特殊的心理特征,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我们要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净化他们的心灵。上好职校的音乐课对学校和教师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说来音乐课包括音乐欣赏课和歌唱课两部分。通常音乐欣赏课是学生通过听觉来接受知识信息的,我们首先要把传统的民族音乐放在重要的地位,但也决不能排斥健康的流行音乐,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地域风格音乐作品的欣赏、对比,既领略到典雅的民族音乐之美,也能感受到情感强烈、节奏变化对比大的现代音乐之美。通过多听、对比,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由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著名作品《黄河大合唱》便是一部表现革命内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中国作风又有中国气派,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大型音乐作品。他的八个乐章反映了抗战的不同时期中国人民遭受的无比灾难,最后团结反抗联合全世界革命人民,向法斯侵略者发起总攻,号声震天、激流澎湃、不可阻挡的最高潮。以此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爱国热情。另外一些现代的流行音乐中也不乏德育的较好作品,如由蒙古歌手腾格尔创作并演唱的具有浓郁的蒙古风情的《天堂》,它悠长舒缓的音调、起伏跳跃的音程,加上特有的装饰音,极富抒情性色彩。给听者展示了辽阔的草原景色,让学生仿佛看到一副蒙古草原的美好图景和勤劳彪悍的牧民形象,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优秀的音乐作品本身就具有一种人们自愿接受的“教化”因素。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教化”作用从歌曲教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品质教育。我们随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流行歌曲的体会和感受,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简单的说:我在教唱《国歌》时,先向学生介绍词曲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和演唱,掌握歌曲雄壮、有力的情绪,深入理解、体会、表现。唱后讨论感受时,有的同学说通过学唱《国歌》,想到了我国运动健儿在我们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冠军时,运动场上每次伴着《国歌》响起,升起五星红旗时庄严而激动人心的时刻。并决心刻苦学习,勤奋锻炼,也要为祖国争光;还有的同学说听到国歌声,仿佛看到五星红旗在 《国歌》声中冉冉升起,进而想到我们伟大祖国60岁华诞庆典时的宏伟壮观场面,想到我们的国家也正以无比坚定的步伐阔步前进。通过一堂音乐课,学生们不仅受到了音乐的熏陶,而且也受到了二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所以利用好每一节音乐课,让学生在兴趣中接受德育教育进而提升他们的全面素质。 三、适当组织音乐课外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有力补充 课外活动是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孩子的学,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组织一些联欢汇演、大合唱、卡啦ok比赛等。当学生高兴时,就会在活动中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以表达轻松、愉悦的心情。我相信每个孩子都爱唱歌,但到歌唱活动时,学生们的表现就有些被动,歌唱活动需要的是一种氛围,把个人的表演行为融入到集体活动中,每个学生都作为演员参与,这样就能更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国热情,让歌唱成为学生们的乐事。在”吸引力”上下功夫,把课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采,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达到审美导向的目的。 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加强教师的影响力 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发展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强列的事业心。职业教育办得好坏教育质量的高低,师资同样也是关键。一个音乐教师同样也应做到教书育人,要想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对我们来说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正确的歌唱常识和技巧(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自然圆润的发声和清晰咬字、吐字);掌握音乐理论的基础知识键盘的演奏技巧。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要以身作则,随时都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带动学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 总之,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对我们来说加强学生的德育建设应该是永恒不变的任务。这就不断要求我们勇于打破程式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不断的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这也是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对学校实体提出的新要求。更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工作。为了我们能更多的培养出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圆满的完成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让我们群策群力,利用我们的音乐艺术课大力加强德育建设,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振兴我国的职教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试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音乐理论课教学浅谈 论文关键词:音乐理论教学 音乐才能 基础知识 墓本技能 论文摘要:本文对中等职业中专学前教育音乐理论课应如何教学,怎样提高学生逻挥思维能力发展音乐潜力,开发智力,培养审美情超,上好一节音乐理论课进行了阐述。 近几十年来,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球。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正在积极地进行着。音乐教育应如何改?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加以考虑的问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课程的设置,大纲的制定到教材教法都应有所体现。 音乐基本理论是整个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中,第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其中许多内容是其他音乐课程所没有的,也是无法代替的。它是音乐专业各学科的共同基础课。从专业的音乐院校,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中师、幼师,到普遍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要讲授有关基本乐理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因此,作为一门音乐共同基础课,它不仅是学好其它音乐理论的基础,也是学习 “演奏、演唱”的基础,对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有着直接的影响,无数事实证明,音乐学习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所以说基本乐理课是搞好音乐教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怎样才能搞好基本乐理教学,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和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法,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而是包括该课程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许多重要的内容。特别是一些课堂教学的各种具体例证,对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重大作用。 1基本乐理裸的任务 要了解基本乐理教学的目的任务,首先要对基本乐理课的性质,及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有个初步了解。基本乐理是整个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中第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音乐共同基础课,这时所说的基础课,是音乐专业基础课。音乐专业包括作曲、指挥、音乐学、声乐、器乐等许多学科各学科又都有着各自的专业基础课。而基本乐理则是音乐专业各学科的共同专业基础课。即便是业余学习音乐,也必须认真学习基本乐理,由此可见,基本乐理课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所处的地位。那么基本乐理课的任务就从三方面着手。 (1)系统地理解并掌握音乐表现各要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进行正规的基本乐理教学之前,学生一般都或多或少的掌握了一些零星的基本乐理方面的知识,基本乐理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己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系统,使其到一个新高度。 (2)为学习其它音乐课程打下巩固的理论基础。中等职业专业学校各种音乐课程的设置,相互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作为音乐共同基础课的基本乐理与其它音乐课程的关系。可分为并列课程与后续课程两种,前者如视唱练习课,后者如钢琴,声乐,初级和声课,它们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并列课程中,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合有时会出现脱节现象。这是由于各种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独立体系而造成的,然而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使课程之间的配合相得益彰,在可能的条件下,也可以改变某些教学程序。在后续课程中,虽不存在相互问题,但对未能牢固地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的学生,教师也难以使其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进行得顺利。如:一个学生对调,调试,音级,拍子,和旋等知识全都没有掌握,又怎么可能学好和声等其它课程呢?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音乐才能,开发智力,并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这是音乐理论课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而,对某些概念的理解难以深入,语言表达也缺乏逻辑。 音乐才能包括许多方面,如表演才能,作曲才能,理论才能等,在基本乐理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对象努力促进其音乐才能更好地发展。在音乐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系统地理解和掌握音乐表现各要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则是通过教学开发智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素质。 2上好一堂音乐理论裸的描施 上课是基本乐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关键环节,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如领会大纲的目的要求,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制定授课计划,编写教案,都是为了把课上好。上课一定要按教案进行。发现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不应为教案所束缚,衡量上课的好坏,不只是看教案写的如何,而是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的如何。上课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作。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案上写和课堂上做的虽是一回事,但却有着质的不同。就像音乐作品的“乐谱”和现场演出的效果不一定等同一样。教师在上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教书育人,不可偏废。上课,是教师接触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教书育人的大好时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也包括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要把思想教育仅限于政治思想,作为一个音乐教师,树立正确的文艺思想也是午分重的。作为学生还有个学习思想的问题,这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教育。 (2)组织教学,贯彻始终。组织教学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和基本条件,教学不应理解成仅仅是搞好课常秩序,更重要的还是用精彩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使教与学都处于一种积极的协调的最佳状态。组织教学,也要注意方法方式,根据情况灵活应用。讲课时,内容充实,富有感情,有声有色,学生就可能听得津津有味,精神集中。各种教学形式交替进行,学生就可能学的比较放松。 (3)明确目的,掌握规律。教学目的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方法、步骤、内容,都要围绕着教学目的来进行。详略,深浅、快慢,都要根据教学现场的情况随时调整。 如在讲节奏,节拍时,用列队行进中的整齐步伐来比喻节拍,用千变万化的鼓点来比喻节奏,突出了强弱和时间的概念。在拍子的分类中,根据“单”、“复”、“混合”、“交错”这些词的含义,来说明各种拍子的不同特点,学生就比较容易记住。这就是明确目的,掌握规律的好处。 (4)精讲多练,解难释疑。上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讲清楚,讲正确。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决不能含糊其词,模凌两可,给学生留下一个似是而非的印象。对一些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难点,疑点,则要讲仔细,讲透彻,如讲大小调中的音程及和弦时,对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就可以讲得深透些。对于旋律大小调就可以讲简单些。在自然大小调中,又要突出自然大调,因为自然大调是关键,是基础的基础,把自然大调中的音程,和弦讲透彻,自然小调就可以根据关系大小调的理论而讲明白了。关于和声小调的音程及和弦,则要抓住由于导音的变化所产生的和声调式的特性音程、抓住关键和重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图示板书,精心设计。上课,运用最多的是语言,其次的就是板书。精心设计的图示板书,可使教材的重点,关键,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记忆。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如讲和弦的结构时,把音程结构标出,这样四种原位三和弦,四种常用的七和弦,从名称到结构,就一目了然。②合理布局,疏密得体。③字迹工整,色彩鲜明等。这样通过自己的精心安排就能把一节课上的有滋有味,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综合以上所述是本人工作以后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音乐理论课的一点见解,望同行多提出宝贵意见。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教材的应用与开发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专业 传统舞蹈 舞蹈教育 论文内容摘要: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应从打破传统观念,大幅度提高中国传统舞蹈的学习,使之系统化;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意识;传统舞蹈在音乐专业舞蹈课中的应用与开发等方面进行教材的开发与应用。优秀的舞蹈教材应体现在舞蹈的艺术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形体训练功能等。因此,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在民族舞蹈文化中选用和发掘舞蹈教材,使民族舞蹈在教学中逐步系统化。 舞蹈课作为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主干课程,承担着培养高级实用型音乐人才的重任。自1999年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招生以来,舞蹈教材体系一直受专业音乐院校教材的影响。训练内容太难、太深,它们是否适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的教学,这一点值得研究。 一、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教材的研发与教材在教学中的错误趋向 自教育部1981年印发舞蹈教学大纲以来,我国已相继出版了以下舞蹈教材:1.《舞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2.《舞蹈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3.《舞蹈编导知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4.《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出版。 翻开这些教材,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多年来被舞蹈界所认同的选材结构,即教材被分为两部分: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存在的问题是教材的使用是由教师各自为政任选的。由于教师受个人修养及品位等因素的制约,教师对教材的选用范围和进度上的差异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舞蹈组合的掌握情况大相径庭,由此可以设想在全国范围内教材选用的随意性就更大了。这种教材的选用结构和取向的随意性,不可避免地出现由舞蹈教材选择随意性所带来的弊病。 教材取向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各自追求的不同,例如在舞蹈教学中,一些教师热衷于让学生接触一些舞蹈技巧,不切实际地向专业院校看齐,导致的结果是教材的选用面狭窄、教材类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出现两个极端的学生类型。从教育层面上说,这种现象与高职院校舞蹈培养目标是相悖的,这种教材选择两极化的误区造成的突出问题就是对传统舞蹈掌握知之不多。 二、合理评价高职音乐专业舞蹈课启蒙教学中中国教材的作用 从上个世纪芭蕾基训传入我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论从训练方法上还是从动作的创作上,越来越多地与我国本民族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舞基训。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学习芭蕾基训的目的是要学习其文化的精华,洋为中用,使之与音乐表演的实际、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学习处于打基础阶段的特点相一致。纵观全国音乐专业的舞蹈教学,选用芭蕾基训教材模式进行形体训练的突出问题是初学者适应慢,困惑点多,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其原因是芭蕾基训的正规性、持久性、文化底蕴与中国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起点(包括:年龄、身体条件、学习目的、舞蹈感悟力等)差距较大,这点尤其受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制约。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一方面使学生的上肢、下肢与躯干在初步规范的基础上,掌握身体运动的规律,并在一定的音乐节奏与旋律中能协调自如地运动;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掌握中国舞蹈艺术所特有的韵味,增强民族自豪感。①因此,形体训练教学,中国古典舞基训应占主导地位。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在全国音乐专业舞蹈教学模式中已经占重要板块。通过各个民族舞蹈的学习,初步了解和把握各种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加强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增强其艺术表现力。②民族民间舞在教学中已经显示了其艺术价值及地位。 将古典舞基训和民族民间舞选入教材,不仅可以理出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脉络,还将对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系统的中国教材在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开发 作为教师,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作为学者,承担着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责任。因此,在中华文化的舞蹈教育的前提下,承认西方舞蹈渗透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从教材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开发上来继承、发展中华文化是切实可行的。落实到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这个问题上,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材的开发与应用: (一)打破传统观念,大幅度提高中国古典舞基训在形体训练中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度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李正一教授在诠释“中国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③以上事例充分证明了继承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文化是不抵触的,只有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才能使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得以创新,才能将中国优秀的舞蹈成果运用到高职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 (二)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意识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应立足民族文化这个根,树立甘为人梯的思想,把舞蹈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而不仅仅看作是技能表演课程。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技巧水平很高,但总给人在舞蹈感觉上有欠缺的感觉,就是因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修养,对舞蹈作品掌握的程度和系统性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建立“教学—研究—舞蹈表演—进修” 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这将有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并使教材的使用达到应有的规格和质量。 (三)传统舞蹈在高职院校舞蹈课中的应用与开发 优秀的舞蹈教材应体现在舞蹈的艺术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形体训练功能等。因此,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在民族舞蹈文化中选用和发掘舞蹈教材,使民族舞蹈在教学中逐步系统化。舞蹈课教材的选用应包括:形体训练、中外舞蹈、舞蹈欣赏。按照民族舞蹈的发展顺序,教材可由三部分组成:1.形体训练(芭蕾基训、古典基训、身韵,可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良好的姿态,有助于音乐表演能力的提高);2.中外舞蹈(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主,以外国代表性民间舞和流行舞为辅,既可了解西方舞蹈的特点,又可提高民族文化修养,还可掌握舞蹈发展的趋势);3.介绍和欣赏优秀中国舞蹈作品(体现并继承了民族文化,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的特点运用在教学上)。 综上所述,编写教材是高职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教学与研究中耐心细致、脚踏实地积累经验,切忌简单盲目。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童话在音乐教学中的导入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情绪有点随意性,上课时有意注意的时间不能持久,最多也只能保持10分钟左右。因此,要让他们在唱游课上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就要寻找一种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我发现,有一次上课时用童话导入欣赏乐曲,学生的兴趣特别高,欣赏的教学效果特别好。于是,我又想:既然用童话导入欣赏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果用童话导入唱游课里的发声练习、听音训练、乐理学习、歌曲教学、歌表演、以及综合活动,是否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不久以后的实践证明:用童话导入唱游教学,确实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小学一、二年级中用童话引发学生的唱游兴趣这一课题谈一些本人的体会。 最后,再启发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还碰到什么东西声音长,什么东西声音短?你会模仿一下吗?这样一来,学生在童话的引导下,通过听辩和模仿,很轻松地掌握了分辩长音和短音乐理知识。 五、 童话导入歌曲教学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识字量少,让他们一本正经地看书朗读歌词,或者反复地跟老师朗读歌词,是一件很乏味、很头疼的事。因此我常常根据歌词的内容编成童话,在学习歌曲之前,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有声有色地进行演讲,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内容,唱好歌曲。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唱游第一册第八课歌曲《小小的船》时,我编了这样一个童话: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坐在庭院里的椅子上,一边乘凉,一边看着夜空中那一轮弯弯的月亮。忽然,我感到自己飘了起来,飘到了月亮上。弯弯的月亮成了一只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尖的,我就在这小小的船里坐着,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呼——”突然,一阵风吹来,我浑身一抖,惊醒了。原来,这是我在做梦。可是这梦太美了,我真想什么时候真的能到月亮上去看一看。 这时,我趁热打铁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坐着月亮小船,在星星之间穿行的感受?”学生马上回答:“我们想。”我又问:“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歌曲的音乐演唱起来好吗?”学生齐答:“好的。”这样一来,我演讲的童话,既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理解了歌词内容,还启发了学生上天揽月的?蒲е鞠颍?媸且痪俣嗟谩?BR 六、 用童话导入歌表演 在一、二年级中,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歌表演,而且一般的学生都能当堂学会。这是因为,他们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我常用童话先行导入,使学生明确自己所表演的角色、应做的动作和表演的顺序,从而使歌表演更加生动活泼。例如:在学年级唱游第三册第四课《大鹿》的歌表演时,我编了下面一段童话:在一个美丽的清晨,森林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小鸟、蝴蝶等许多动物、植物都醒来了,它们都在早锻练呢!瞧,大鹿站在门后边也在做健美操。突然,小兔蹦蹦跳跳地出场了,它跳到门口,慌慌张张地向大鹿求救。门开了,大鹿把小兔拉进“房”里,又把门关上。不一会儿,另一只小兔又慌慌张张地跑来敲门,也被大鹿拉进房里,大鹿手拉两只小兔的手,高举过头,表示从猎人手中脱险了,它们在跳跃欢呼,庆祝胜利。 讲完童话以后,我问:“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把刚才的情景 表演一下呢?”学生们齐声叫道:“想表演!”于是,学生们戴着头饰兴奋地边唱歌曲边表演起来,兴趣特别高。 七、用童话导入综合活动 唱游课,唱游课,有唱歌,有玩耍,玩中学,更轻松。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兴趣,我也把童话介入其中。例如:在二年级唱游第三册第六课玩玩《草原之声》时,我根据玩的内容编了童话:我是一片云,飞呀飞呀,我飞到了大草原上。听,小鸟在“叽叽、叽叽”欢快地叫着;风在“呼——呼——”柔和地吹着;鸟声中还有小河水在“哗——哗——”地流动声;水声中夹着牛和羊的叫声:“哞——”“咩——”;鸟声、水声中夹着马蹄声:“的的答答、的的答答”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直至消失在天边。哎呀,草原的风光真是美丽极了! 说到这儿,我就问:“小朋友们,你们会不会用你的嘴和打击乐器来模仿一下刚才的《草原之声》呢?”学生都说:“我们会。”于是,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学风在吹;有的学鸟叫、牛羊叫;还有的用双响筒学马在跑,配合老师的琴声,尽情地表现草原上的美妙声音,那种表演欲和兴奋状态一直保持到了下课。 总的来说,在小学一、二年级唱游教学中,采取童话导入的方法,用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口头和肢体语言,有声有色地进行演讲,可以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体验音乐美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农村音乐教学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对农村的音乐教学更是不容忽视,如何提高农村音乐教学,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农村音乐教师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与挑战。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音乐教育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音乐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对于农村学生来说,音乐教学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完成。 1 农村音乐教学首先要在课堂设计上下功夫 一是形式要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要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要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在欣赏《十送红军》这首乐曲时,我让10~12名学生为一组,通过表演性的动作来表现可取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来丰富乐曲的时间、场景、人物、事件;在扮演角色中,我又鼓励学生可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于是,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段舞蹈;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首诗;有一小组还创设了多个场景。在表演中,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表现出了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乐的魅力,课堂设计的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创作能力。 2 农村音乐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唱歌” 唱歌教学是农村音乐教师的重点工作。“唱”和其他的不同,不需要童子功,只需要自己的努力。因此,“唱”在农村学校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音乐教学中怎么样训练学生的唱呢?我认为:从音准入手,鼓励学生想唱。“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标准的综合。”意思是说音乐课要突出它的学科特点,任何的综合必须要以音乐为载体,充分运用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和声等)并贯穿于教学始终。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从只能随着磁带唱到随着钢琴唱,这需要一定的过程来适应。对于音准感觉好的孩子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可是对于条件一般的学生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认为音乐教师要意识到音准问题的重要性,在自己的课堂上,在保证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不打破自己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加上一些音准的练习,会为你的音乐教学增加艺术魅力。音乐学习是一项长久的工作,要不断地练习,量变的同时质也在变。音阶训练,要反复唱。学生在反复体验中,不仅依靠歌词去理解音乐,而且从歌曲的音乐旋律、速度、力度等诸多表情手段去体验、表现音乐,并能感受歌曲在内容上、形式上、情感上的美感,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学生通过粗唱、细唱、精唱,使情感进一步抒发,审美情感的进一步调动、激发,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深刻的审美体验。 3 农村的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音乐教学活动是音乐活动的教学,而音乐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现代的音乐教学观念,是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例如:在欣赏《邮递马车》这首乐曲时,我让10~12名学生为一组,通过表演性的动作来表现可取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来丰富乐曲的时间、场景、人物、事件;在扮演角色中,我又鼓励学生可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于是,有一小组在 演中创作了一段舞蹈;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首诗;有一小组还创设了多个场景:马车、大草原、田野、农庄、森林等等。在表演中,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表现出了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乐的魅力,让我不得不赞叹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创作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加深自身的艺术修养,一定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建设,这修养包括音乐、人文修养,自身建设,主要就是专业技能的建设,像键盘、声乐、舞蹈、乐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要不断学习和强化,这些也是作为音乐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这些专业魅力更为有效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当今的课程改革中,加强农村音乐教育,提高农村音乐教育的质量,是每个农村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音乐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显得尤为重要,音乐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结合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发挥利用音乐对于德育教育的功能,对揭示音乐教育的规律,确立学校课程体系中音乐的地位,培养学生认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内容 中学德育是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的教育、劳动品德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五个方面的教育。它的核心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把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二、音乐在德育中的作用 优美和谐、感人深沉的音乐留给人的影响是终生的。音乐教育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教师可通过教材内容,如歌词、标题等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结合学生自己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演唱与演奏来激起他们爱祖国、爱自然、爱社会、爱故乡、爱人民、爱自由、爱正义的精神追求。正是这样的美,成为推动人们从事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的活动的内在正能量。音乐以声音来表情达意,无论演唱、演奏、创作,无不要求一个“诚”字。敞开心扉,任真情随乐声而流泻。优秀的音乐如清纯的甘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渗入心灵深处。学校通过合唱、合奏的训练使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和谐”之美,感悟“合作”的力量,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培养他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使学生体会“和”的重要性,一个班级的荣誉要“和”,一个学校的兴旺要“和”,一个家庭的幸福要“和”,一个国家的富强更要“和”。透过音乐的“和谐”之美去体悟音乐对人生的自我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着独特的教育激励功能。 三、利用音乐实现德育功能的途径 1.歌唱的教学,激发学生情感。歌曲以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达情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歌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演唱中提高演唱水平,还要让他们在演唱中去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如:在教学《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首先用铿锵有力、充满激情的语调朗诵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让学生在感知中领悟作品内容,感受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斗争精神。其次,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以强烈的情感,生动地表达歌曲感情和意境,特别是“起来!起来!起来!”这一连串的递进,运用渐强的力度,把旋律推向高潮,一种民族责任感、紧迫感便会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再次,在教唱歌曲时,引导学生唱出力度的变化、速度的对比、旋律的起伏等,把歌曲情感的理解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 2.作品欣赏。欣赏作品不单是放音乐让学生听听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如歌曲《游击队歌》,以鲜明的节奏,轻快流畅的曲调刻画出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游击战士乐观的情绪、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自豪感,通过欣赏,激起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怀念,从而领悟到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努力成才。 3.歌唱、演奏过程,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音乐能满足学生好动、求乐、爱美的要求,他们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愿望。如乐队、合唱队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去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与凝聚力,认识到自己是整体中的一员,必须服从整体。 器乐演奏则更严格地要求学生听从指挥,顾全大局,照顾整体,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4.声乐、器乐训练培养学生勤奋坚毅的人格品性。音乐训练由于形式多样,生动形象,深爱学生的喜爱,但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音乐教师要十分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变换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激励学生以坚强毅力学习音乐,同时在演唱、演奏中严格要求学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使学生知道,美的歌声、乐声是通过不懈努力换来 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对调皮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差的学生也要时时善于发现他们良好的嗓音条件,让他欣喜若狂,他除了认真上好每堂课外,还在声乐上刻苦学习,得到了好发展,成为一名很有特色的校园小歌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因此,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格、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总是与改造世界的实践相联系的。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让学生懂得音乐知识,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通过学习音乐,受到美的熏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作为音乐学科,音乐教学更应充分利用教材,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艺术性与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音乐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初中音乐教学 【摘 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 【关键词】音乐;能力;培养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的能力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任何艺术都能更快更直接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情感,它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的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 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不同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歌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为纯粹学唱歌而残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是学生能够主动持久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例如:歌曲《念故乡》表现了一种孤独、悲哀和思念家乡的情绪。在教学中我并不过多的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而是直接让学生听赏歌曲,在欣赏中体会和感受歌曲情感和内涵,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作品的处理方法和表现手段。通过这种思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 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或者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视谱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和夸奖的话语对学生来说都是鼓励和欣赏,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我们要抓住每个契机,及时给予表扬。不管唱的标准如何,只要学生大胆参与,老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评价语言要自然、真诚,用我们亲切的评价语言去感染学生,去鼓励学生。 三、积极培养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能力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同学们要做到能正确的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首先要了解发声原理。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和口以及鼻腔和头腔的共鸣来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以及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来的结果。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只要是能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就是好方法,切忌乱模仿,压着嗓子唱歌,唱出一身的毛病。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像,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我在音乐课上创设舞台,展示自我,在设计“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在教唱《青春舞曲》时,我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跳起了新疆舞。再如,七年级新教材中的《游击队歌》,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用肢体语言把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五、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风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如教师可以采用合唱与表演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音乐故事。这种练习充满音乐情趣,适合学生口味,学生倍加喜欢,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并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更应该有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即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既要掌握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教育教学的方法,又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感知,想像思维,科学的发声法,情感教育、互动合作以及欣赏这几方面不断的提高并能有机联系在一起,这不断的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力、技能、思维、和兴趣,使他们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巧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动人心扉的。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一端是成功的一半”。赞可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牛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精心设计好的“一场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情感的交流,燃起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渴望。可见,对于一堂好课,精彩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律动参与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律动参与法,即给学生创造一种参与音乐活动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某种音乐情境下,通过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缩短与新课内容之问的距离,使学生在音乐与肢体相溶的气氛渲染下和教师产生共鸣,引发兴趣,体验情感。 对于低年级音乐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创设一些情趣适度,动作难度不大的律动。如在教《同唱一首歌》时,教师准备一些不同民族的头饰及自制打击乐器作为教学道具,然后让同学们随着老师喊出的节奏作不同民族的简单代表性动作。最初让学生自由做,随后老师稍作一个小总结,把动作简单统一,带领学生一同由慢到快、边一起喊节奏边一起跳。最后,放音乐载歌载舞。学生们听到好听的音乐,跳着喜欢的动作,脸上立刻绽放出笑容,学习热情也高涨起来,最后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首歌曲,并且还初步体验了解了各民族的风情,懂得了祖国大家庭的道理。 通过律动参与法,不但调动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直接感受体验了音乐情绪。 二、形象设疑,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马文学艺术相比,音乐可称之为非语言艺术,但她又是语言的尽头艺术。音乐是通过节奏、旋律和声色彩来表现,他虽不能表现“十二个半音阶”这种量化词却能让人看见活泼的孩子在跳 动。特别是对小学生,在形象设疑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比如:《狮王进行曲》威风凛凛的狮王形象;又如《魔法师》中魔法师念咒的样子,都很生动具体,让学生通过乐曲的形象去想去构思意境,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提高学习效率,以先声夺人的效果,使课堂的教学有个好的开头,设疑是为了解疑,当谜底揭开时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就成了发展的过程,因此音乐课上通过音乐形象去设疑,给孩子一个具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三、情境诱趣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诱趣法,即是可借用让人产生无限联想的道具,如画面、音乐、舞蹈、大自然风景等,或是通过大家都很熟悉的某个相关联的作品为纽带,对另一个陌生的作品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国旗国旗真美丽》时。教师让学生回忆升国旗时的情境、国旗的形状、颜色及所代表的意义。学生们立刻对国旗充满了敬意,并立志要努力学习,热爱祖国国旗。用情境进行导入,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联想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在音乐课中获得更多美的感受,爱的教育。 四、故事导入法,提高学生领悟能力 小学牛天真幼稚,他们接受故事比老师上来就直接讲授新课要容易和喜欢。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用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音乐的欲望。如在教授歌曲《拉勾勾》时,教师讲述在一桌小朋友下课在一起玩耍时发生了小矛盾,在上课时,其中的一位小同学忘记带橡皮了,恰巧另一位小同学带了 两块,他毫不吝啬地取出一块借给同桌,同桌不好意思地说声“谢谢!”就这样,两位小同学在下课时手拉着手又成为了好朋友,并拉勾勾约 好不忘记带橡皮了。故事讲完,我发现同学们都同桌之间相对微笑着。接着,我不失时机地说:下面就让我们听《拉勾勾》,由此把学生们引入到本课教学当中。 通过故事导入法,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们还说出了今后如何与同学相处,这样,不但调动了学习积极件,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歌曲内容的领悟能力。 五、悬念的设疑,引导学生探索的欲望 悬念的设疑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需要,创设悬念,并以此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进行新课的一种形式,一般来说,音乐欣赏课用来设计悬念的问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知识储备较薄弱的学生,设疑必须由浅入深,另一种是针对知识储备丰富的学生,设疑问题要加大难度,发展其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欣赏《红河水》之前教师先不说曲名,但事实在教室黑板有目的给学生设置一个启发性的悬念提问,你听到之后情绪如何?这首乐曲的主题是什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才能进行专注的思考,第二次复听音乐,再次提出问题:“请问分几段,每段表现了什么内容,描写什么意境?” 通过设置这种程度不一的悬念问题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并对这首作品进行思索分析,判断总结,使思维得到积极的、主动的发展,提高并吸引学生的听辩能力,获得良好的欣赏效果。 音乐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教材内容、教学设施等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巧妙设计,灵活运用,选择最合适的导入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强化,学习热情不断提高,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愉悦,真正的喜欢上音乐课。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学科综合技巧 一、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音乐和美术学科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线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我觉得美术是流动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两者应紧密相连。尤其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美术的创作,会让学生把音乐美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在聆听《飞来的花瓣》,让学生感受美好的师生情谊,学生对老师的真挚谢意及无比崇敬的心情,用花瓣一样的信件表达对老师的无比热爱,我的学生们边听边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自己的感想画了出来,边听边用自己的动作把旋律表现了出来,有几个同学还为自己的作品作了首小诗,歌颂自己的老师平凡而伟大,无私的奉献。一时间,我的音乐课成了欣赏课,成了文学课,美术课,诗歌朗诵课等。我非常感谢我的学生们和我一起陶醉在美妙的情景中。我们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刻,最后全班轻轻的哼唱起这首旋律,他们说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音乐离不开听,更离不开思考和投入,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一定的意境。这就注重了音乐与更多艺术的联系,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带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 二、音乐与语文的结合 中国的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少的文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令无数中华儿女惊叹羡慕。自古以来,文学和艺术两者息息相关,文学用音乐去演绎,去升华。音乐让文学更耀眼,许多歌曲本来就是一首诗,如我们课本中的《春晓》、《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当欣赏这些乐曲时,我让学生们先朗诵歌词,领会歌词的含义,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再让学生聆听并哼唱旋律,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受益匪浅,收获很多。我给学生讲时代背景,讲歌曲产生的年代的特点,以及作者当时创作的时代环境,讲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因此,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在这样一个类型的学科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课堂内的教学效果的优化起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聆听欣赏时,我总是利用时间制作精美的教学 课件,让学生很直观的理解作品,并能很快的投入到我的欣赏课堂中。 三、音乐与现代教育信息的结合 在我的音乐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了欣赏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更多的音乐知识。我利用很多的休息时间,制作了许多适合儿童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精美动画和flash等,不仅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让学生很快的进入乐曲所创设的情景中。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过:“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创设这样的意境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我在我的教学中经常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制作课件,运用录象投影等使声像结合,来创设教学意境。对我的学生进行熏陶。其实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要运用语言、实物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我们的教学中应该大胆的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很快的进入作品的意境。这样就能逐步的让学生去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内涵,从而更好的去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我们要和新课标紧密结合,大胆实践,更新观念,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为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 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应以什么为核心?这是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至今未能搞清的问题。目前有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学,仍注重在演唱技巧、乐谱知识、演奏技能的训练上,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因此,构建以审美为核心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是实施新课标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措施。 一、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情景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孩子的心声,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呈现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同时,好的歌曲教材还应具备“动听”、“好唱”的特点,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唱不烦。 音乐教师要善于发扬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溶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二、音乐教法的审美原则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概括地说,它遵循着下面一些原则: 1.情感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更能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力的动力。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之中享受美感、得到快乐。 2.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以美引真,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在识谱教学中,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践性原则 音乐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对音乐做出积极的反映。例如:在教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一课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多重感官,使之投入。首先,我设计了诗一般的语言描绘美丽而辽阔的草原景色。学生边看着我精心编辑的录像资料,边听着画外音:“银色的帐篷装点着绿色的原野,蓝天、白云、马儿跑,这景色多么优美,气象多么祥和,这如诗如画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草原美景。”学生的思维被教学语言调动起来了,视觉和听觉被全面调动起来了,使之达到了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时,学生的学唱欲望已被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带着歌词的意境和画面引起的联想,表情投入地开始学唱了 三、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描述 一节出色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而充满新颖的教学设计,那些精彩的铺垫部分与诱人的连接环节,则会不断地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其产生新的审美渴望。比如:许多音乐教师十分注意对新课学习的导入,会采取各种形式诱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新歌的学习。 音乐教学的结束阶段,既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又是一种新的音乐审美遐想。我在结束歌曲《童年》的教学后,课堂小结是这样写的:“我们通过歌声同音乐家共同回忆了美好的童年,这样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童年。童年就是一道诗,童年就是一首歌,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这美好的童年的歌!”学生们在钢琴音乐《童年的回忆》声中,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显然,这种情境和气氛的感染力与熏陶作用 巨大的,在学生们走出音乐教室的瞬间,仍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余音,当他们以美好的心情回味着音乐课时,他们已经产生了对音乐课的新的期待、对音乐审美新的渴望。 四、音乐欣赏教学的审美作用 审美的能力不光是通过大量的唱,也是通过大量的听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光唱歌教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小学生的嗓音条件有限,他们所能唱的歌曲范围也比较狭窄。开展欣赏教学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丰富音乐知识及音乐技能,发展音乐听觉和音乐记忆力与想象力。通过音乐欣赏教学,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美的教育。音乐形象不像图画那样直观、具体,它是通过听觉激起听者在情绪上的共鸣而使人产生各种联想的,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对人有强大的感染力。教材中如能增加一些好的、短小的国内外民族音乐名曲欣赏,选择得当,就能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美化,也能使学生增加对民族音乐语言的了解,更加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同时,通过欣赏国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开扩学生的艺术视野……这样,既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欣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之,中小学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要把艺术的完整性教给学生,使学生既能通过艺术作品体会到艺术的美,又能随时随地发现生活中的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的、新型的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上的历史重任。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音乐教学的艺术思维训练和艺术文化渗透 论文关键词:音乐 艺术思维 训练 艺术文化 渗透 论文摘 要: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艺术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思维能力。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促进艺术文化与音乐教学之间的有效渗透。 音乐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曾一度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被大多学校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在课程安排上,虽然也象征性地安排了几节课,也往往是被其他学科把时间挪用了。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渗入,特别是新课程理念和标准的推行,音乐教学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音乐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学科,逐步走上了正规的教学轨道。但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音乐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融入艺术元素,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一、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的重要性 1、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是学科本身特点的要求。 就音乐这门学科来说。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在向学生展示音乐这门学科的艺术魅力。比如说,音乐中的五线谱,从表面看错落有致,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跳跃感,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与多个领域,作为艺术造型的创作原型。如果,我们在音乐课堂上,不从艺术的角度组织课堂,传授有关知识,就会失去音乐本身的艺术魅力,让人感觉音乐枯燥、干扁。 2、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是新时期教育的要求。 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艺术修养也是体现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方面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我们如何将音乐和艺术结合,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已经成为目前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音乐能够培莽学生的艺术思维 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的方法很多,但是,尤为重要的是要抓好学生艺术思维训练这一环节。只有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了,他们才能够从艺术的角度认识音乐,学习音乐,演绎音乐。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非一日之功,要求教师采取合适的途径,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科学引导。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思维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科学创设课堂环境 好的课堂环境是诱导学生进行艺术思维的环境基础,教师经过精心的准备后,在课堂上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教材有关内容,从探究教学的角度设置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艺术的思维进行深入思考。这个环境包括多个方面,包括教师本身的着装、板书、教学器材等,除此以外,还有课堂氛围这样的软环境。在课堂软环境创设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我们引入电脑等多媒体设备以后,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声光电等多媒体展示手段,为学生创造视觉、听觉等综合感官参与的环境,刺激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和引导进行艺术思维。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理念下,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已经不能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让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要让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需求欲望。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就会主动地思考问题,不再被动地等待老师告知思考的结果,在思考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学习的过程美,享受独立思考后得到答案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一旦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后,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就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然,音乐课堂上更多的问题是艺术的,因此,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音乐教学要与艺术文化渗透 在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方面,仅仅提高他们的艺术思维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具有一定的艺术文化基础。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音乐本身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不可忽视音乐本身的艺术特性。因此,音乐教学离不开艺术文化,艺术文化是促进音乐教学的重要文化基础。我们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促进音乐教学中艺术文化的渗透: 1、找准教材内容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点 我们说要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也不是不分轻重、主次的盲目引入,要在充分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与教材内容体现相对集中的术文化元素。这就要求我们广大音乐教师要在熟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找准教材内容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点,有计划、有侧重地引入艺术文化元素。使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的同时,不断丰富艺术文化底蕴。 2、多策并举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 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的方法是非常多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也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我们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可以给学生留一些课后思考题,这些问题可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尽量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引导学生对艺术文化的学习和思考。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组织一些体现不同艺术文化主题的文体活动。总之,要多策并举,加强音乐教育和艺术文化的融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认识音乐这门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加强音乐与艺术的融合,提高学生艺术思维能力,不断丰沛学生艺术文化的基础,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综合素质。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的中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多,接受能力较强,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得比较熟练,音乐教师应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心理特征,与学生一起在音乐课堂中正确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音乐潜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同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也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听视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势来为教学服务。 一、多媒体资源共享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的优势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共享,如各类教育教学所需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图表资料,各种动画、声音、视频、课件和影视录像等等。教师还可以直接在网上多媒体资料库中查找所需的各类素材,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制成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教室的大屏幕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用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来上课。甚至还可以通过链接直接进入全国各地的网站,得到所需的素材,向学生讲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后可以进入“搜狐”、“新浪”、“网易”等等网站,查找相关网站和网页。这样,教师就可以方便、快捷的得到所需的多媒体素材,可以最大限度地资源共享,在制作课件、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避开了技术方面的困难,教师可以专注于专业课程的钻研和教学策略的研究。音乐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学能力,用优美的琴声、动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适当使用,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音乐学习的主人。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欣赏音乐是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在各种歌曲或器乐曲的欣赏教学内容中,其作品的创作、流传过程,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音乐风格的演变,都有许多翔实的资料和传说故事。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只用乐谱、乐器、书本、黑板、挂图等教学媒体,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比较单调枯燥,如今多媒体、midi制作等现代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音乐的基本思想内涵,选取能够体现其音乐段落主题的画面和适当的文字介绍,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声像俱佳,形象逼真,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基本内涵的理解,倍受学生欢迎。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课堂音乐欣赏是学生音乐鉴赏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音乐欣赏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如在介绍作品《伏尔加船夫曲》的背景时,播放一些纤夫们拉纤的视频片段,以增进学生的理解。在赏听时,学生便会随着“拉纤”的动作理解音乐的节奏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介绍欣赏《十面埋伏》时,播放一些有关楚汉战争或内容接近的战争视频片段或图片,再配合文字介绍,整个战争从开始到结束、以及中间的转换变化便一目了然地出现在学生的意海中,随之,音乐的结构和表达意义也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体验和作者“相同”的心境,既达到了课堂音乐欣赏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这种音画一体,尽管在某些方面来说有 一定的局限性,但针对全体学生及教学内容的客观存在,为了达到教学内容的要求,这种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内容,演绎、创造情景,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达到艺术的升华。 四、提高创造能力 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尤其是音乐欣赏课堂中的应用,更大可能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大地激发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譬如我在给学生欣赏了管子独奏曲《江河水》时,通过“实际观察”,有一名学生在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这样写到:“作为在辽南广为流传的鼓吹乐曲,《江河水》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全曲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就像一篇优美的韵文诗,只要闭上眼睛用心去领会,我不认为该曲表现某一特定人物的感情和遭遇,一首民歌在流传许久之后已然融入了哪个地区所有人的悲苦和沉思。社会的黑暗使身世无依的东北人需要渲泄、需要呐喊,而《江河水》正表现着这一主题。深沉而悲亢的音调、反复的吟说展现了被压迫民族的心情与呼声,悲凉的曲调中不时透出一阵阵衰微的疾呼。”?曾经,我们的一位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播放了一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幅画,学生非常兴奋,当堂作画,很快都做出了自己满意的答案。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视听联觉,有助于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的提高。各种音乐教学软件、音乐制作软件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增强了音乐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享用音乐奠定了基础。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 高一新生开学已经两个月了。好多次,在上课时我问学生,对传统音乐持什么态度,他们几乎都会用三个字回答——“不喜欢”。对此,我心里暗暗有了压力,一直想着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又能把课上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思考,我觉得我们的学生音乐知识缺失得太多,有些学生甚至缺乏对音乐知识的基本了解。因此音乐教学只能仍然在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传统音乐仍然没有走到学生的心里。欣赏传统音乐的难度高,学生还不能像成人那样认识到知识的构成性、组织性以及知识学习的过程性。因为文化课的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组织性多是由教师掌握的,学生自己不需要了解太多知识的系统组成部分,学习过程基本是由教师安排好的,因此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下意识地把知识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看不到学习的过程性。一旦当他们置身于一个自主性学习比较强的环境中,内心期望一种一蹴而就的学习方法的状态时,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看不到希望,情感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我想,这就是学生对传统音乐产生“不喜欢”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音乐可以表示心理的紧张和安静,但是它不可能告诉我们关于日常的挫折、失望,或生活的机遇等。它可能是欢快和活泼的,但是它不会告诉我们是什么东西在我们和其他人的生活中引起欢乐和兴奋。音乐是一种意合性的特殊语言,呈现的是一种以音乐示意的文化形态,以声音为基础且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必须遵循音乐的学习规律,突出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突出音乐的情感性、愉悦性、渗透性,突出音乐的实践性、操作性,突出音乐的艺术性、思想性,突出音乐的文化性、人文性,让学生在对音乐的感悟、体验、表达和积累中,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那么,中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第一,感悟音乐形象。音乐的“意合性”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不能靠条分缕析来掌握,而是要用心去感悟,要穿透音乐领会音乐背后之形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文化意蕴。歌咏歌咏,这“咏”,就是涵咏,就是“悟”。“悟”不同于“理解”,是意会式的直觉思维,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不循序渐进、严格推理,而是跳跃式的和整体式的。“悟”,就必须在反复聆听、想象、歌咏甚至演奏等音乐实践中,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蕴,从而在音乐形象的感染与熏陶中激发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修养。 第二,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中培养文化美感。音乐特具情感性,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音乐的情感表达,让自己的情感也丰富起来;随之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以美育己,以美示人,培养审美情趣,让美的甘泉真正滋润心灵。这样,就在音乐情感的体验和对音乐美感的感悟中使人变得高尚。 第三,在音乐的意蕴的表达中领悟文化内涵。音乐的本质是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声音外化。我们可以把音乐意蕴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畅通思路,放飞想象,激发自主创新意识和激活生命力。如听赏了《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这首歌,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自主设计动作,伴着优美的旋律,把歌曲所表达的对生活的希望、热爱尽情地抒发出来。这样,也就深化了对音乐文化内涵的领悟。 第四,在音乐知识的渗透中学习。音乐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在音乐课上掌握相关的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是必要的。如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特点、风格、时代背景(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和音乐家的故事(如聂耳、冼星海的故事)等知识。 第五,在音乐作品的积累中丰富文化底蕴。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音乐方面了解的知识实在太少了。如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知识积累几乎没有,甚至就连课本上的歌曲会唱的也非常少。这样,就常常陷入音乐课教学无法正常实施的局面。因此,我们要在今后的音乐文化学习中学会积累,如背唱一定数量的中外歌曲、训练比较感兴趣的乐器、多参加文艺活动等。 总之,在音乐学习中,我们要重视我们的传统音乐,我们的观念要解放一点,办法要多一点,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弘扬个性、完善人格,树立文化意识,扩大文化视野,增长智慧,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修养,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品位的人。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音乐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方式和研究 摘 要: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应是: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提问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课堂提问设计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文中的几种方式等。 关键词:音乐课堂 提问 方式研究 中学音乐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合作伙伴式的交往。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这样,问题——回答——问题——回答,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对话。师生问答使整堂课形成不断地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 一、善于把握提问时机 音乐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手段,它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问必须抓住时机,相机诱发,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1.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 2.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 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旧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开始,以故引新,以旧启新,新旧相连,不断拓宽知识的内容。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当学生遇到困难、发生矛盾时,思维就开始了。课堂提问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把新知识放在整个旧知识的背景中去思考,在新知识讲授之前,教师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铺设好“认知的桥梁”,促使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逐步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动力,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 二、精心设计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是学问,自然有探索不完的奥秘;是艺术,自然是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问什么”的问题,还有“怎么问”的问题。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要精心设计提问的方式与技巧。事实上,课堂提问没有标准的模式,提问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提问、精于提问。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开窍、问得“美”,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确实渗透着教师艰辛的劳动和创造性的才华。这里笔者仅仅概述几种常见的提问方式。 1.“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也有巧问与笨问之分。有的教师析疑解难时总是不精心设计提问的方式,或提问过于简单,或提问不分轻重主次,或提问过于空泛,或提问模糊不清,或提问缺乏新意,其结果没有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而是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致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最低层。提问必须有的放矢,箭中“课眼”,让学生学会思考,准确理解课文。 2.揭疑式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于无疑中设疑,以利于激 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就是要不放过教材中看似平常处、易懂处,注意深层思考,提出层层深入的问题。 3.曲径通幽式 教师不正面揭示问题的实质,而是迂回地指向问题,即问在此而意在彼,也就是常说的“曲问”或迂回问。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4.由此及彼式 这种方法又可称为联想性提问,即从学生的已知出发,通过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让学生自己类比出新的问题,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也可直接提示学生展开相似、相近、相对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职高美术教育素质探析 摘要: 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能够显著挖掘美术学生的潜能与智力,升华学生的内在情感,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最终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创造力与欣赏力。美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着许多共同点,美术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美术作为一种教育媒介,在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美术教育过程中所富有个性的教学技巧以及教育方式等是其他学科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笔者将从美术教育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角度出发,证明美术教育是其他学科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与此同时探究出职高美术教育的素质培养作用。 关键词: 职高美术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相关作用 美术是艺术中的重要门类,美术是人类智慧的重要体现[1]。随着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美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笔色彩,生活中到处可以发现美术的美。美术一方面美化人的生活,另外一方面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思想,提升人类的精神美。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美术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综合性的人才。职高教育相对来说就是要面向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此目标的完成不仅仅需要专业基础过硬的美术人才,还需要综合素质过硬。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问题的能力;(2)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职业道德素质;(4)实践能力;(5)创新精神[2]。上述综合素质的几个方面均是人文素质培养与科学素质培养的主要方面,在美术教育中采取审美的教育教学手法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简而言之,美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够造就技术过硬、能力超强以及职业道德高的美术人才。 一、美术教育在培养职高学生审美情趣上培养人文素质 学生对于生活以及自然等均具有感受美、认识美的基本能力,著名学者阿恩海斯曾说过:“生活的最大意义就是生活本身具有无限的美,艺术是人们创造美过程中的一项有利工具,如果人们没有好好的利用这项工具,势必对生活本身造成亵渎”。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接受教育的能力不同,感受生活的艺术自然会不同,所以不同的学生对美的看法会不一致。但是,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不管是何种学生都能够在欣赏美术的过程中被熏陶、被感染,整个精神与心境都会变得完全不同。从根本上来看,就是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富含内在美,此种美能够唤起人们的美感。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能够培养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教育最初则是通过训练学生的感官开始的,所以应该先培养好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在现阶段倡导素质美术教育中,对职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美术教育对思维素质的培养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与创造力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推动着世界的发展与进步”。想象也被分为以下2种:(1)形象思维;(2)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者往往构成了为的统一体,相辅相成,形象思维具有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逻辑思维则是从感知到认识的推理深化过程。美术教育的特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美术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突破逻辑思维的怪圈,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想象力的作用,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来提高思维素质。那么,要怎么样教育学生充分开启自己的思维能力是职高美术教师所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20世纪20年代超现实主义美术家、哲学家马格利特所创造的美术作品《自由决定》作品中描述一个迷路的女子,此女子所骑的马被树木砍成几段,在展出此作品时受到广泛责难,马怎么会会树给砍断,此次创作违法了客观规律,普通人一般是从逻辑思维的审美角度出发,认为该作品太过于荒诞,不适合展出。但是,从真实空间与虚幻空间的角度出发,不难发现有些矛盾是永远无法调和的,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矛盾张力正体现除了内部与外部的辩证主题。正是由于马格利特突破了传统的逻辑思维,才使得自己的形象思维达到最高点,让画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感,最终被世人所接受,在美术历史中获得前所未有的赞誉。职高美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多以此类作品为主,让学生明白打破常规成为一个具有个性的人是可以的,其才能能够被广泛地激发出来,让学生的大脑思维产生新的创新感受。 三、职高美术教育在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激发中培养人文素质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们对美的追求。美术教育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是静默的、无声无息的,相关教育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根据相关资料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对情感的认知具有组织影响力和瓦解影响力,一些较为痛苦的情绪能够发挥出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一些高兴的情绪同样能够有利于发挥出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3]。美术教育更为重视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认知这个世界。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的东西,而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所以美术教师应该提高学生认知美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以形象思维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美的感受。学生的求知欲一旦被激发,能够强化学生的大脑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因此,从上述角度不难看出,美术教育为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情绪状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美术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渐变大。美术学生只有拥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的技术能力扥个,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成为栋梁之才。 作者:羊黎 单位:四川省崇州市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古代文人美术教育探微 摘要: 考察中国古代致力于提升文人修养的美术教育,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术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选择魏晋、宋元文人为主要考察对象,认为古代文人普遍学习的内容是书法和绘画(文人画)。其中,书法的历史更为悠久,其作用与意义尤其突出。书法的主要学习方法有师父的言传身教、临师经典以及以笔会的形式讨论、交流。 关键词: 文人;书法;文人画;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专业发展的美术教育;二是作为素养提升的美术教育。文章对古代文人美术教育的考察,仅限定在致力于提升文人修养的美术教育范畴。首先,在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上,笔者追随这样的观点:任何历史人物或事件,只有将之还原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研究,才能称得上是历史学的研究。基于这样的观点,探究古代文人的美术教育,第一步必须了解古代文人所说的“美术”指的是什么,第二步则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了解古代文人对不同美术种类的态度和学习情况。 一、中国古代文人眼中的美术 对于古代文人眼中的美术,学术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在方法上也有多种选择,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古代文人对哪些事物给予了较高的审美评价;也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创作者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等。德国学者雷德侯是一位态度严谨的中国美术研究者,他对中国美术的研究更为审慎,他的文章让中国学者读起来常常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这位德国学者通过考察中国18世纪的一部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以及历代皇家、贵族的艺术收藏,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将中国古人的审美活动与其他功利活动相区别,解读“中国古人以什么为艺术”这一命题。雷德侯回答这一命题的角度与考察方式恰恰是笔者所需要的,笔者非常庆幸能及时看到他的相关论述。在对《古今图书集成》各部类进行梳理之后,雷德侯得出这样的结论:“18世纪中国的大百科全书内没有相应于现代艺术的概念。今日所称的中国艺术,在当时或列于价值较低的‘考工’‘神异’类,或划归地位较高的‘字学’‘艺术’类。书法居于最高的地位,是因为其与文献的联系,而绘画有着紧随其次的地位,是因为其与书法的联系:两种媒介最接近于艺术的现代定义。制造业的成品只有具备‘文献’价值,才能获得进入更高级别的资格,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即是一个最好不过的例证。”在考证了与美术现代定义相近的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文人画)的地位后,雷德侯又对中国古代帝王、贵族的艺术收藏进行了考察。这一工作帮助他进一步求证,书法与绘画(文人画)不仅与文献相关,而且在类书典籍中拥有一定的地位,同时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书法最早作为艺术品被收藏始于4世纪,紧随其后的是绘画作品,而绘画作品直到清代被人们收藏的主要是“具有长篇题跋的宗教画、水墨画、名家之作——简而言之,有文学意味的画作”,很明显,历史上作为艺术品收藏的绘画作品基本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文人画。青铜器在这里再次被提及,排在绘画之后。不过,青铜器被纳入收藏品的时间是宋代,与前者相隔久远,而且明显与文人修身养性联系不够紧密,因而这里不作议论。书法和文人画是受古代文人推崇的两种美术形式,其中书法尤甚。这一结论对于中国学者来说算不得新鲜,但雷德侯教授的严谨论证使之更为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二、书法和文人画在文人修养教化中的意义 这一部分要考察的内容是,古代文人以为的艺术——书法和文人画,在文人修养教化中的意义,主要选择了中国古代的三个时期:魏晋、唐、宋元。之所以选择这三个时期,是因为这三个时期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还是在中国传统美术发展的历程中,都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魏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名士群体,穿越数千年的沧海桑田而光芒不减。我们能明晰地感受到魏晋之风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在那时建构的文人心态、核心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意趣,经历千年而不曾更改。中国美术在魏晋时期也呈现出多彩的面貌,独立的美术作品、专业画家、专门的画论都出现在这个时期,书法最早作为艺术品被人们收藏也是在这个时期。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美术发展的盛世。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形成了强有力的士大夫文人阶层。唐代之后,五代宋元艺术格外繁荣。文人画在宋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产生了文同、苏轼、黄公望、倪瓒等一大批文人画家。文章探讨中国古代文人美术教育,希望通过论述更好地明晰美术与文化传统的关系。笔者相信这有助于开发出更优秀的课程,从而在学校美术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 作者:曾瑜 单位:湖南美术出版社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中职院校美术教育改革 摘要: 中职院校美术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技术培训,假设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只是走“纯艺术”的路线,仅仅拥有扎实的美术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是没法适应社会需求的,这样完全谈不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以学生为本,服务于社会,让学生在美术教育中认识美、学习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最终掌握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 中职院校;美术教育;改革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部队当前的中职院校的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引了一个新的方向,综合性专业人才代表当今社会的整体需求,既要有专业的美术基础知识又要具有全面的职业技能素养。怎样才能提高中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教学成果,培养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人才,这就是中职院校美术教育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中职院校美术教育现状 在人类文化的组成中美术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具备人文教育的功能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并没有具备这样的功能。中职院校的生源组成结构,大部分学生成绩较差,生源背景复杂,而选择美术专业的学生往往都没有什么美术的相关基础,有些学生有点兴趣,有些学生一点兴趣都没有。一个学生如果对所学习的内筒没有兴趣,由于年龄原因,对自身发展还没有树立明确的目标,这样很难讲美术学好,另外,应试教育仍然是当前教育的主导,并影响着中职院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中职院校的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遭遇了很多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美术这个学科仍然是附属品。 二、素质教育下中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变革 1、明确中职院校美术教育的目的 中职院校美术教育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劳动技能方面的技能,假如在美术教育中纯粹的将学生指引到纯艺术的发展道路上,是行不通的,仅仅依靠扎实的美术功底这样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明确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目标,以学生为本,以服务社会为根本目标,才能使我们的中职学生在美术教育活动中了解到美,认识到美,通过不断的技巧训练增强美术认知,提升美术功底,掌握到更多的技能创造更多的美。 2、改良中职院校美术教育的课程 中职院校学生整体年龄较小,受教育程度较低,只有两年的在校学习时间和一年的顶岗实习,就要达到学到知识,顺利就业的目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在第一学年的学习中着重美术的基础模块的教学,了解一些企业及相关就业信息。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后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奠定夯实的基础,从素描、色彩、速写、图案、美术构成基础、肩上、电脑基础美术等各方面全面进行学习。在美术教育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初步认识美术在职业中的作用。在第二学年的学习中则以职业技能教学为主,基础模块教学为辅,将基础模块的教育和职业技能相联系,从设计构图、造型、色彩搭配等进行优势互补,用最短的周期让学生学的更多,整体教学的基础是明确了教学方向,集中教学资源,极大的提高了教育质量,进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成果。 3、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中,即使教师的综合素养再高,但是没有学生的话就没有了教学的对象。要想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学到知识,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学生有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兴趣、配合学习的态度、愿意与老师交流。我们的美术教育要在内容上源于生活,贴近于生活,教学题材、表现形式上要多种多样,让学生有好奇之心,还要让美术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将生活变成美术教育的大课堂,只有源于生活的美术才是真正的美术,否则都是没有灵魂的美术。美术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艺术,只有真正认识到美术的含义,才能体会到美术的精神。 4、从学生着手促变革 在科技不断进步,知识爆棚的今天,没有哪一所学生能够提供给学生所需的全部,中职院校更是如此。美术教育不在同于过去,学生不再停留于过去的被倾注式教育,而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美术、学习美术。如绘画欣赏、制作装饰画、手工画等等,这些知识含有较高的概括性、实用性、实用型、共同性,学生在生活领悟美术,在学习的时候就能用理论联系实际,与此同时,还要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中职院校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发扬创新精神,中职院校的学生因自身文化基础较差,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就已经很有压力了,基本上谈不上对教学等方面的质疑,我们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告知学生教材、教师观点都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需要同学们多思考、多质疑。在这个基础上的思索,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 5、从教师角度的变革来看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重视教而不重视学,师生间往往缺乏必要的。活动、互动、交流,教与学这一双向的活动就变成了单向的活动,在美术教育中则着重要增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关心学生,在学习中的体会,把情感、价值观、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到教学中,并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学生互换立场,让学生成为主角,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在教学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找到打开美术大门的钥匙。 总而言之:美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最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要想做到均衡,需要中职院校在实际教育中增强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增加师生相互交流、模拟职场教学、学生的团队协作都成为新时期教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中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改革需要的就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好不同类型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不断总结,不断变革,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作者:李月 单位:辽南技师学院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美术教育色彩教学研究 五彩缤纷的色彩组成了大千世界,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必定热爱这五彩的世界。而色彩对于绘画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色彩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它是学生初步认识绘画的基础。在现今中小学生中,色彩的视觉效应相对于枯燥的造型艺术,往往会更加吸引他们的注意。色彩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色彩给人的印象也是最直观的。正是这种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现象给了学生最初的也是最永恒的印象,因为它更有创造力和感染力。色彩教学更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有着决定性的地位。它的大致内容可分为色彩常识、色彩感受,色彩造型、装饰色彩、色彩应用和表现等几个重要部分。这些都是贯穿于认识、欣赏、感悟、造型、表现、创造等各个教学环节的。那么我们如何进行色彩的教学呢? 一、感受生活,进入色彩的世界 伟大的哲人马克思说过一句话“:色彩的感受是美感最普及的形式。”孩子们刚步入这个世界,看到的就是万千的色彩,并且被它的绚烂所吸引。色彩在学生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无需过多的思维分析,只要放眼望去,无论是红的花、绿的草、还是蓝的天,都是直观的、印象的。作为教师希望学生可以感受到身边的色彩,发现它的美,找到它的美在哪。其实,感受色彩的途径很多。①可以通过欣赏画作来感受。②可以借助高科技计算机手段,直观的演示色彩的千变万化来感受。③可以通过大自然的美景来感受色彩。④可以通过文字的描述,让学生感受文字中的色彩。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通过对专业美术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知道和认识三原色、同类色、近似色、对比色、固有色、互补色、环境色及色纯度、透明度等一系列的色彩关系。通过科学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光源与色彩冷暖的变化。真正正确的认识和观察才是学习色彩入门的主旨。 二、借鉴与学习的统一 艺术不是单一化的,艺术本身的活动正在于它的多元化。所以,学生要借鉴什么,如何借鉴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类本能的学习方式来源于模仿,借鉴与学习本来就是一个整体,长久的学习都与借鉴分不开。而我们绘画的基础也是从模仿借鉴开始的。借鉴与欣赏能力是感性认识的基础。学生可以通过鉴赏感受不同作品的魅力所在。它可以是名家著作,感受名家的用色之精彩,也可以是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其实这种借鉴式学习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掌握一些绘画技巧,艺术语言样式,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这更能让学生保持一种谦和的学习态度。这样学生能从作品中汲取更多艺术营养,从更独特、更自我的视角来感受色彩。 三、运用色彩,创作创新 对于色彩的认识,目的在于掌握它和运用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作完成一幅作品。“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孩子们的想象是无限丰富的,它只是碍于无法用画笔来描绘。因此,要循序渐进。首先要让学生动笔、动脑、更要动眼。即便是涂鸦也可以,不需要过多的要求,在逐步提高后,学生会有自己的经验,自我的思考认识,能够独立的完成画作。色彩只是源于美术基础知识的范畴,其中对比与协调是较专业性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色彩,可以尝试综合美术、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门类,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 四、教师的教学作用 作为教师要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把美术新课标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贯彻在美术课程的各个阶段,并因人而异的呈现出来。教师在总体教学中要注意对色彩的认识、色彩感受、色彩造型、色彩应用和色彩表现几方面,充分开发学生的色彩感悟能力、色彩应用能力、色彩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教学初期,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色彩的关系,掌握色彩的规律。不把过多精力放在细节上,着重要求学生全面了解色彩基础,掌握基本技能。教学中期,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色彩规律的基础,明白色彩组合的复杂、色彩组合的对比性、与周围色彩的对比关系、什么是色彩环境。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我们所画的是色彩的对比关系,环境变了,色彩的面貌也就跟随着变了。教学后期,目的是让学生具有全面的绘画修养和创造能力,表现能力。教师要让学生能够用不同形式来表现学生对于色彩技能的掌握和对于色彩的独立理解。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解放双手,解放思想。自由地表现自己对于色彩的理解。美术新课程正在不断的推进改革,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实施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而美术教育又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对美术人才的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要对学生进行美术理论的培养以及艺术气质的熏陶。美术课一直是学生们很喜欢的课程,是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自由动手、自由表现、自由想象的一种媒介。在色彩的教学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中循序渐进的认识色彩、感受色彩、独立思考色彩、综合运用色彩。 总之,色彩是自然的,又是理念的。它可以用于再现,用于装饰,更能传达我们的情感。虽然现在色彩教学没有独立的教学大纲。但它在美术教育目标中有着具体的要求。因此美术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大纲要求,根据各阶段学生特征,切实落实色彩教育,让色彩教学取得最佳成效,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为世界创作出多姿多彩的画卷。 作者:李晔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网络信息传播美术教育教研 摘要: 网络信息的发展,尤其是群体信息交流方式的发展,为美术教研提供了平台。分析美术教育群在美术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可以促进美术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关键词: 网络信息传播;美术教研;侃点美术教育群 为推进美术教研,构建美术教育群,教育者之间、教研员主导下的研究团体、师生之间都建立起各种网络群体,这些网络群体以美术教研为主旨联系在一起,集中起来,为推进美术教研、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提供了渠道。 一、基本理论概述 1.网络信息传播 网络信息传播借助现代通信网络,开展各种信息传送、互通和运作,从而实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一种高效的社会运作平台。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让信息传递变得便捷。人们在相互交流中实现新的社会价值,由个体发展引向群体活动,代入信息时代,人们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网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不断地引领社会发展。 2.美术教研 借助网络信息传播,美术教研是以美术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性活动,对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美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美术教研,教师引领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快乐学习提供支撑。 二、侃点美术教育群教研分析 1.美术教研活动的系统性、组织性有待提高 在侃点美术教育群中,有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几个人对某个艺术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发表文章和作品,大都是在线随机进行,有问题随时可研讨,这就充分发挥了灵活性的特点,时效性很强,在线人员可以及时解决问题。但是,有些问题并不简单,需要系统研究,一些具有全面性的问题要组织全员参与讨论,在这样的情况下,侃点美术教育群缺乏必要的组织。同时,不好监控在线人员的研究行为,教研的实际效果和落实的状况如何难以确定。因此,要提升美术教研的效果,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美术教研群的组织工作。 2.美术教研不够深入 侃点美术教育群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超越时空的联系,有效提高了教研的效率。但是,教育群中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后,在线人员多数是提出一些见解后便不再过问,或者就这个问题简单讨论,不求问题是否能够解决,下线后也不再谈及这些问题。这就使问题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且教育群中的人员联系并不是很频繁,有些人相互不认识,深入交流的可能性较小,下线后也没有其他的联系方式,导致联系中断,交流研讨受到时空限制而不能更加深入地进行。另外,教育群中的人员缺乏相应的情感基础,为对方承担责任的意识不强,谈到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可能随时中断,随意性较强,准备不充分,后续研讨可有可无,约束性不大。 三、提高侃点美术教育群教研实效性的对策 1.构建组织系统,规范群教研活动 美术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加强教研活动的时效性,要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充实教研活动的内容,利用侃点美术教育群为开展教研活动提供有效载体和便捷平台,充分发挥教育群的积极作用。同时,要解决教育群存在的系统性和组织性不足的问题,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教育群在美术教研中的作用。另外,在教研群中选出大家认可的人员作为教育群的管理人员和群内教研的联系者,有什么活动由管理人员联系,教育群中每位成员的联系方式也由管理人员统一管理,这样可保证开展教研活动时,能够及时通知所有人员及时在线参加教研活动。如,要求学校教师参与教研,联系学校主管领导加以监督,保证参与的人员及时、完整、有效地参与教研活动。为教育群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可有效保证教研活动的时效性。 2.合理安排主题活动 美术教研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有效提高教研效率,为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信息渠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网络教研。利用侃点美术教育群进行教研更获得了丰富的教研资源,提高了教研的时效性,教研形式灵活多变,教研人员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但是对于一些系统性较强、主题明确的问题探讨相对不足。要增强教研的实效性,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在美术教育群中设置主题研讨,由教研员或者教师发起,管理员做好宣传工作,及时通知,设定时间段,制订教研计划,每人都要围绕主题积极准备,到规定时间按照计划展开集中研讨,之后可以随时相互交流。 3.构建深入交流的环境 美术教研活动的开展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支撑。利用网络平台能够随时进行教研活动,但是不够深入的问题也很明显。除了采取以上措施以外,美术教育群可以进一步加强群内人员的联系,群内人员可以互相加为联系人,保留联系方式,或利用微信群等,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结语 侃点美术教育群是推进美术教研的有效形式,但仍需要不断改善,使美术网络教研更加具有实效性。 作者:李兆宇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小学美术教育问题及方法 摘要: 小学美术作为小学课程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我国培养小学生艺术修养、挖掘学生艺术潜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美术不仅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目的,也是对学生的心理、思想、性格、价值观的教育。美术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在近几年的教育中,小学美术的教育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态,一些学校开始不重视学生美术的培养,本文将深入探讨小学美术教学的不足与缺陷,并提出一些与时俱进的应对方法,希望能够对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小学美术;局限;对策 小学美术作为一门小学生必修课,虽然学生在学校中知道有一门课程叫做美术,但是在学生、教师、家长的眼中,这门课程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并且大多数授课的老师,对于美术教育过程也显得不够专业教学方法也有些局限性,并且传授的美术知识也太过单一性。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内心对于世界的认知是较为单纯的,他们对自己脑海中意识到的、看到的、听到的事物,都可以用绘画,手工,泥塑等形式,用他们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所以,美术课教学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性,积极性,自主性以及发展他们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既动手又动脑,能培养他们手、眼、脑的协调运作能力。相反,家长和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性格、爱好,看到他们的真实情感。 二、目前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的安排实践过短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现在小学美术课程的安排学时时间过短,甚至有的学校临近期中期末考试时,将美术课临时改换为其他主科课程,这样影响了美术课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大多数学生认为美术课可上可不上,也没有考试,最终也会变成其他课程的自习课。 (二)课程的教学用具过于简单 学校安排美术学生用具,有的材料、用具是学校统一定制,有的则是教师安排学生课下自己准备,无论哪种方式,这些用具都太过简单,单一,质量较差,这样本身就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太重视。 (三)教师的授课形式较为单调 有些美术教师只是简单地通过自己的口述,理论的讲解,有时候可能直接展示自己的作品来讲授课程,忽视了美术这门课程本身就是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而且授课的局限性体现在直接禁锢了学生的开发力,局限在某一单一领域,这样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压制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四)个别教师与学生沟通不畅 有的时候,教师在上课的十分钟内做好了本节课程的安排,剩下的时间里,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那么教师比较难理解学生作品要表达的含义,学生也可能对一开始的课程安排产生一定的误解。 三、对于小学美术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学校家长统一重视美术教育 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统一重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开发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学校增加美术课程课时,多安排有关美术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美术活动,培养他们的美术意识和创新热情。家长也要多配合学校的安排,带孩子参加美术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轻松的创造环境。 (二)正确引导小学生对美术的合理认知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时代的美术教育应主动强调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正确引导小学生对美术的合理认知,让他们了解美术对生活的重要的作用,美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四、在美术课程方面的调整 1.增加美术课程学时,不允许其他课程挤占美术课时间。 2.美术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尽量地增强课程的乐趣,保障美术课的教学效果。 3.课程引入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不同的课程引入,将他们的兴趣激发最大化。例如,可以在课前,给同学们播出一小段幽默的动漫,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在此之后引出今天课程的主题,问学生可以从动漫里看出我们的今天的主题吗?或者通过教师的安排表演一个简短的话剧,来引出今天的任务。这些都可以在带给学生欢乐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课堂的轻松氛围,甚至也可以成为教师的招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相信美术课堂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欢乐。 4.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理解的局限,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也尽量把美术领域中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象化。例如,在介绍冷色暖色区别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们的视觉,触觉。准备几个不用冷暖色的杯子,冷色的杯子中准备冷水,暖色的杯子中准备热水,中间色准备温水,请同学们分别观察以及触碰,并且感受这些颜色的不同。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对颜色区分的认知,更加印象深刻,使学生们容易理解,也激发了学生们听课的兴趣。 5.增加美术课堂讨论由于孩子们的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也比较丰富,这就要求老师们应尽力帮助孩子发散思维,给他们的创造力一个可以释放的点。也可以让同学们结组协商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增添彼此间的交流互动,发挥各自的长处。 6.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当中。多媒体技术的生动形象,方便,易操作,都是美术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所以,综上所述,小学美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面对小学美术目前问题,我也做了列举了简单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我的认知局限,对此研究仍需要不断完善,也希望有更多的同仁参与到创新我们工作的队伍中来。 作者:邵建君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肖营子总校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少儿美术教育个性发展 摘要: 在幼儿教育阶段,美术绘画不仅能够释放少儿的天性,还能促进智力开发。对于少儿美术教育来说,要充分结合少儿身体和心理上的特点,通过最基本的绘画技巧,让少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少儿的个性化发展。作为少儿美术老师来说,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需要将培养少儿个性发展作为美术教学重点,从全方位、多角度上激发少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关键词: 少儿;美术教育;个性发展;创造力 少儿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少儿的绘画兴趣,并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绘画技巧,激发少儿学习绘画的潜力和热情,开发少儿智力,让他们在学习绘画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少儿美术教育阶段,个性化的培养有利于塑造少儿的性格、能力以及气质等,因此,在美术教学课堂中,幼儿教师要注重少儿的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少儿的内在潜能,做到因材施教,在提升少儿对美术兴趣的同时,实现少儿个性化发展的根本目的。 一、少儿美术教育中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由于人与人之间多多少少存在差异和不同,个性化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才需求。因此,少儿教师要坚持以少儿个性发展为教学目标,开发少儿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能力,以此来实现幼儿个性全面发展。在我国少儿教育开展过程中,个性化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美术这门艺术本身具有较强的创作性,加上个性发展的理念,能够有效实现美术教学目标。在美术教学课堂上,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加上个性化发展的融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少儿的身心成长。 二、实现少儿美术教育个性发展的途径 (一)美术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 艺术,本身就是源于生活的,贴近生活的美术教学内容能从根本上激发少儿对绘画的兴趣。因此,少儿美术教师要掌握不同阶段少儿的身心特征,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将少儿的身心特点进行充分考虑,教学内容要体现少儿喜闻乐见的题材,通过美术绘画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拓宽孩子的眼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对美术的热爱。举例来说,在美术课外写生活动中,孩子们对大自然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理,喜欢颜色鲜艳的花朵,因此,美术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以特色鲜明的梅花作为题材,让学生去自由发挥。在对梅花进行欣赏的同时,并进行提问,“为什么梅花开在树枝上呢?”少儿美术教师还可以利用梅花,引导学生体会腊月寒梅的意境,赋予梅花一定的思想,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绘画创作的热情。作为少儿美术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不能限制学生绘画的角度。因此,在少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少儿身心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在不断思考、观察以及欣赏的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实现学生的绘画理想。 (二)创新少儿美术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少儿教育现状,作为少儿美术教师,要创新美术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游戏优势,将其融入美术教学活动中,让少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在体验学习绘画的乐趣中,实现个性化发展。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少儿美术教师要积极引导少儿借助自己的肢体动作,以此来提高少儿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发散式的思维模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本的内容,利用模型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全面仔细的观察,在欣赏其他优秀绘画作品的同时,感受绘画的魅力。比如,在学习《乌龟宝宝》这一堂课时,少儿美术教师在展示完小乌龟后,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对小乌龟进行观察,通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对小动物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引导他们画出不一样的乌龟宝宝。此外,少儿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美术活动,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能力的同时,敢于表现自己,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并予以奖励,以此来提升少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在少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利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有机统一,在学习绘画技巧的基础上,培养少儿的个性化发展。 (三)提高少儿美术教师的职业素养 在少儿教育阶段,兴趣是其最重要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少儿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才能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愿意学习绘画知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的美术活动。作为少儿美术教师来说,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模式,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少儿学习绘画的兴趣和热情,从根本上提升美术课堂的吸引力。少儿美术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美术功底,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开心快乐的情绪下学习绘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少儿美术教师要对学生保持微笑,教学态度要足够的和蔼可亲,并对学生表现出极大地耐心,和少儿成为学习生活中的好朋友,在教学中坚持以少儿为中心,对少儿的想法予以尊重,建立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互动。其中,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对少儿想法的尊重,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轻松状态,不能将教师自己的固定思维强加于少儿的身上,在课堂中尽量营造出丰富多彩的绘画氛围,提升美术教学效果,进一步实现少儿个性化发展的社会需求。 结语 在幼儿教育阶段,少儿美术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少儿教育理念,以少儿身心发展为基础,通过挖掘少儿内在潜力,规划和组织不同的美术学习活动,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给予少儿充分的自由,培养少儿积极创造的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少儿个性化发展。 作者:黄志雪 单位:福建省邵武市文化馆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探究 摘要: 幼儿美术教育的生活化能够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挖掘幼儿的创造能力。但在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存在统一示范化、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环境受限等问题。本文对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探究 教育的生活化是将教育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种创新的思想。幼儿时期,幼儿的思维还未成型,好奇心和观察力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抓住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以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幼儿的生活为起点的幼儿美术教育可以为幼儿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手脑结合的能力,让幼儿快乐地成长。 一、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本质和意义 以往的幼儿美术教育着重锻炼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操作技能,而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更注重幼儿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幼儿的生活为起点,把生活中的切身体会与美术教育融合起来,引导幼儿认识人、事、物,发挥幼儿的个性,挖掘幼儿的潜能。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时,要结合生活的常识和现象满足幼儿的生活心态、游戏心态以及探索心态。生活心态是幼儿迫切想要感知生活、对生活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状态。教师在美术教育中融入生活元素,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游戏心态是幼儿喜欢玩的天性,教师寓教于乐,把游戏和学习相结合,幼儿会在其中受到启迪。探索心态是幼儿对生活中的所见、所听、所感都充满好奇,想要探索其中究竟的心理状态,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和思考,有助于幼儿的成长。 二、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1.统一示范化,忽略幼儿的个性 以美术为例,绘画不仅要求幼儿画出形象生动的画,而且要注重幼儿通过这幅画所表达的思想、传达的感情。但是,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容易出现统一示范、忽略幼儿个性和思想表达的现象。例如,在幼儿园,教师会把优秀的绘画作品张贴到黑板上,这在鼓励幼儿绘画上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那些作品没有上榜的幼儿,有的就会怀疑自己的绘画能力,他原本对自己的绘画很有信心,但却因技巧稍有欠缺而不被看好,导致质疑自己;幼儿也可能对“优秀”作品进行模仿,抹杀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其实,幼儿美术教育仅是对幼儿美术能力的培养,是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教会幼儿表达自己的思想,张扬个性,学会审美、观察和创造。 2.教学过程太过随意,不予重视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但是有些幼儿园和相关教育部门还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实际上,幼儿园和相关教育部门并没有加大对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投入,也没有真正要求美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推行生活化教育。此外,师资力量投入不够。很多幼儿园缺乏具有美术教育生活化理念和相关经验的教师,多数教师打着生活化的旗帜而又遵循着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 3.教学环境受限,生活化教育无法开展 环境是影响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因素。目前,不少幼儿美术教育不能达到生活化的要求,原因有两点。其一,缺乏生活元素。幼儿园大多是由益智类玩具构成的世界,而很多玩具都是虚拟的动画角色,脱离了实际生活。其二,美术教学缺乏生活题材。部分美术教师仅依靠固定的教材照本宣科地教学,没有寓教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化的本质。 三、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对策 1.挖掘生活化材料,启发创作热情 生活即教育,艺术源于生活,美术教育的生活化需要来源于生活的材料,例如天然材料、大自然静物、生活静物以及动植物等。获得这些材料并不难,这些材料容易让孩子感到熟悉又新奇,能激发起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这个过程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幼儿在生活中主动发现美的意识,让他们热爱生活。 2.贴近生活教学,发现美术元素 教师可以通过特色文化和民间故事提升幼儿对学习美术的热情。同时,教师应该从生活的不同角度将美术元素融入幼儿自然化的创作状态中,让幼儿在创作中相互交流。教师还可以带领孩子到户外,感受四季的变化,获得创作的灵感,引导幼儿去观察、去探索、去创造。 3.增强针对性,因材施教 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大多在课堂上照版画样,这样统一化、缺乏针对性的方式,容易导致幼儿逐渐丧失个性。然而,个性的差别是幼儿的天性,如果在幼儿时期对他们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会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总之,在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还存在阻碍其发展的因素,需要幼儿教师和相关教育部门增强对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的认识,增加资金和师资力量的投入,真正全面实现幼儿美术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推动幼儿美术教育朝着生活化的目标不断发展。 作者:孙响占 单位:南阳幼儿师范学校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中学美术教育观现状研究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美术新课改的实施,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弊端越来越突出,而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造成这些弊端的因素加以分析,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学美术;重要作用;素质教育 一、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现状 素质教育己经提倡了多年,但应试教育使素质教育形同虚设,它使评价方式对中学美术教育产生弊端。各个学校的教育都是围绕着高考来进行的,学校对非中考科目都有不同程度的轻视。科学和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学科的发展,但教育的现实实施状况却与目标严重脱节,现行的中学美术教育评价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真实需求,教学理念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越来越与其背道而驰,仍然是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没有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忽视了学科间相互的横向联系,对中学美术教育延用简单的量化标准,限制学生思维的拓展,学生对这门课程也比较轻视,无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从中学美术教育的师资状况来看,地域差异使中学美术的师资配置不均衡,上造成了我国艺术院校的生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工资额度造成了县乡一级中学美术教师的流失,应试教使,中学美术教师地位微乎其微;从目前中学美术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来看,教师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教学质量;从学生的状况来看,传统文化教育惯性使中学生审美倾向产生偏差,由于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多元的文化使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中学生每天都要面临繁重的课业压力使教育者所面临的学生状况愈加复杂。审美教育是宏扬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但当前美术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且社会上各类美术辅导班林立,使中学美术教育成为谋利的工具。从教育投入状况上来看,有限的教育投入大多偏重于应试科目,中学阶段的学校多年以来一直经费紧张,对美术学科的投入少的可怜,:教育投入不均衡,教育投入上的歧视性作法使学生不能得到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另外,学校的教育投入以应试科目为中心的作法,造成了有美术天赋学生的流失,影响了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 二、提高中学美术教育观的策略 改进评价方式、课程整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整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方法之一,没有哪一个学科和专业是孤立的存在的,素质教育要求从人自身个性、兴趣和天赋等出发,美术学科也同其它学科一样,应该充分考虑这种个体的差异因素,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的开发。但美术学科又不同于其它学科,注重教育结果的评价方式一定不合适。科学的评价方式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进中学美术教育良好实施和发展,因此,其教育评价系统必须是灵活的,要提倡与被评价者的与动与交流。学校必须要提高教师素质,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调配中学美术教师资源。建立高素质的中学美术教师队伍,通过考核招收合格的美术从教人员,使中学美术教育的实施得到保障。美术学科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要求美术教师即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能够面对快速的知识更新,群策群力,对具体的问题不回避。弘扬民族文化,以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为核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传承、发扬和光大优秀的民族美术,这是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美术是最早的文明传承手段之一,现代美术教育取代了古老的艺术传承方式,美术老师的任务要明确中学美术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学美术教育面临的群体是青少年,它要求美术教师善于采众家之长,保持自己本色,探索出符合本民族特色的美术教学体系,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要对外来文化敢于包容,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最终都要以其母体文化为核心。中学美术教育不能,过分的强调技巧与方法的教授,要让中学生形成良好审美观,促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形成,不能让流行文化的强势造成学生的盲从,这也是我们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急需解决的。中学美术教育对社会需求的满足是多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定也是中止精英美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不要使教育资源处于闲置状态,避免使社会上的以盈利为目的的辅导班成为强势。合理的投入是发展中学美术教育的前提,面对目前我国城乡教育投入的差异,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解决目前中学美术教育不良现状,使全民都受到均等教育;现在中学美术教育还在面临窘迫的境地,但合理投入能改善美术教学环境,能解决在学校内部的学科歧视问题,以促进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对于中学美术教育来说,要使素质教育能得到真正的实施,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制订相关的政策、步骤,实现中学美术教育良性发展的前提。要深化美术课改方针政策,对美术教师综合素质给予培训与提高,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组织提高教师各种素质的培训活动,引进美术教育人才,注入新鲜血液,并不断加强美术教师师德行为培训,进一步加强美术教师业务能力培训。要提高美术教师地位,重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以此正确评价美术教师的工作价值。加大投入,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创造良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环境。做到保障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实施科学的教育评价,注重网络资源的应用、交流和共享,充分肯定和正确评价美术教师的工作价值。加大素质教育宣传力度,根据美术学科独特的学科特点,使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三、未来发展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实施美术新课程改革,进行美术课例开发研究,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了解,补充和辅助国家美术教材,通过艺术实践,更好的服务于美术教学工作。要继续开发自然景观,接近生活、深入生活,引导学生调、搜集、研究地域文化资源,必须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和自主探究精神,充分利用不断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使中学美术教育进入良性发展,使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材。 作者:刘杨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三中学校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小学美术教育色彩教学思考 摘要: 在新的时期,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而美术教学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之一,而色彩又是美术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提升小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则显的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进行探析,希望能够为提高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的质量发挥作用。 关键词: 色彩教学;美术教育;小学生 小学教育是孩子教育中重要的时期,因为现在小学时期的教育为孩子以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对小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而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则可以提升孩子对美感的认识,还可以促进孩子性格的完善和发展,从而为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基础。 1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的现状分析 色彩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美术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对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育进行分析也显得至关重要。 1.1学生自己喜欢的色彩 在现在的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孩子美术教育的指导往往注重学生对描绘对象的形体和线条的绘画,而不注重孩子对自己喜欢色彩的使用。比如在绘画的过程中,如果孩子按照自己喜欢的色彩和想法进行绘画,而不是按照物体原来本身的色彩进行描绘时,老师就会认为学生没认真绘画而是在随便涂鸦。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忽视色彩的感情、知觉和理解等,这样就会把学生内心的感受、自己的个性和绘画的天赋抹杀掉。因此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而且还要明确自己的教学要求,明白对学生进行美术色彩教学不是让学生在各种色彩堆中,按照物体原来的彩色绘画,而是要使学生对生活和绘画中的各种色彩有较多的理解和接触,并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同时让学生在自然的色彩环境中进行熏陶,进而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培育学生的审美心理。 1.2现在儿童的色彩再生思维 现代儿童对色彩的再生思维即是一般小孩在选择玩具还是食物时,他们都趋向于选择颜色比较鲜艳的,因此孩子对颜色的感知在他们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但在国内一家著名的商场举行的健康宝宝爬行赛的比赛结果却出人意料。在比赛的进行过程中,许多的年轻的父母为了使自己的孩子爬行的快一些,便拿出了各种色彩鲜艳的玩具或者事物来激励自己的孩子,但是结果和大家想像的很不一样,爬的最快的宝宝是他们的父母手中拿着手机,宝宝的妈妈解释说:“即使是色彩鲜艳的食物或玩具,已经不能很好的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了,而宝宝们对手机发出的声音则更感兴趣,同时还有手机上生动活泼的卡通形象。”从这个案例可以得出,比起形象生动的音响和影视等科技产品,现在鲜艳的色彩已经不能很好的激发儿童的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了,因此色彩对孩子影响较之科技产品减弱了。 2色彩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发挥的功能 色彩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发挥着很大的功能,它可以帮助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知能力,下面就从这两方面展开论述。 2.1帮助学生对色彩的理解 在对小学生进行色彩教学,当学生理解了色彩就能够很好的运用色彩搭配,同时也可使学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运用色彩的想象力。伴随着学生对色彩的理解,他们运用色彩的数量程度也会增加。除学生自身之外,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让学生们在自然中感悟色彩的美妙,增加对色彩的理解。 2.2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知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还小,因此对美术教育中色彩的理解依旧处在认知阶段,小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则是他们学好美术的这一课程的基础,提升小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兴趣,就需要他们对色彩有一定的认知,如果学生对色彩没有很好的认知,色彩教学也就发挥不出它原来的作用。教师在教导孩子进行色彩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美术工具上,培养他们对色彩的感知,并在绘画的过程中让孩子运用生活色彩,从而逐步建立学生对色彩的认知。 3提升小学美术教育中对色彩的教学质量的建议 为提高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育的质量,提出了以下三个建议,希望对小学色彩教育有所帮助。 3.1启发学生注重对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生活是有多种色彩构成的,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的色彩,学会观察和运用生活中的色彩。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色彩,因为从不同的方面观察色彩,学生就会发现色彩的不同的方面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其次,不同的光源会使色彩的明暗度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环境所表达的色彩情感也会不同。 3.2激励学生活用色彩 在色彩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会怎样观察色彩,同时还要使学生逐步学会怎样运用已经观察到的色彩,能否运用色彩不仅是检验学生色彩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与色彩沟通的重要表现;学会运用色彩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除此之外,学生只有活用生中的色彩,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创造出更好地美术作品。 3.3进行教学理念创新 为提高小学美术教育的色彩教学的质量,我们还应该进行色彩教学理念的创新,不能仅仅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并进行心理教育。色彩教育不同于其它方式的教学的之处就是它的环境很重要,因为环境的变化涉及到教学氛围,不同的氛围取得的教学成果也是不同的。 4总结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中色彩,色彩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元素,因为色彩生活才变的有声有色。因而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中,色彩则显得更加重要,色彩不仅是一个美术作品的灵魂,同时也使一部作品更具有吸引力。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色彩,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作者:李志辉 单位:吉林省镇赉县五棵树镇中心小学校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初中美术教育走进社区浅析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更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合作意识培养的教学组织模式。对于美术这样一门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的学科,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学校美术教学的综合实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 一、丰富的社区美术资源 社区是孩子们生活、学习、成长的场所,社区里到处都是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景,趣味无穷。把社区教育资源运用到美术课堂中,已成为现行教材的有益补充。社区美术教育资源与中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的整合,会给社区、学校、教师、学生及美术课程改革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自我校开办以来,社区内自愿为孩子进行美术辅导的专业画家、高校教师和其他艺术工作者有很多。社区内有美术兴趣的孩子也有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愿望。社区成了学校挖掘教育资源的一大宝库,是建立中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的有力保障。县文化馆的C老师、赣南师范学院的研究生W老师,作为志愿者自愿帮助社区的孩子们组织了一个中学美术学习共同体。 二、美术教育走进社区的操作模式 1.拥有共同目标,增强学习凝聚力 通过学习共同体的运作,每位学生都能尝试不同的角色,最终每个学习共同体的成员都参与并很好地完成了相应的工作,全面发展了自己。学习共同体设计的美术活动,符合青少年天真、浪漫的天性,反映了少年的本质,旨在通过美术活动锻炼青少年表现客观事物的能力,促进青少年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美术学习共同体通过开展开放式美术活动,着眼于童心的释放和好奇心的张扬。学习共同体中的合作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促进成员间相互了解,形成一定的默契,增强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学习共同体只有在其成员拥有共同的美术爱好兴趣、愿意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目标时,才得以形成。 2.科学合理分工,增加自学能力 依托社区建立的中学美术学习共同体,可以是家长、学生的组合,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组合,也可以是社区志愿者与美术爱好者之间的组合,不一定要有学校美术教师的参与。每个成员的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不同的目标与任务进行临时调换。以2014年度美术学习共同体为例:2014年度美术学习共同体共有成员16人。其中组织者(导学者)2人,由县文化馆的C老师、赣南师范学院的研究生W老师担任。两位老师作为志愿者参与美术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共同负责相关工作,主持学习共同体的活动。活动记录者4人,考虑到文字能力以及年龄因素,由四名八年级的同学担任,负责记录每次活动情况、学习心得以及老师对活动的反思等相关信息。联系员4人,负责记录学习共同体内每个成员的联系方式,并做好活动联系工作。汇报员(分组组长)4人,一般由学习共同体中的分组组长担任。负责向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和其他成员汇报交流见解与活动成果。监督员2人,负责监督成员的资料、工具及其他材料的准备情况,并做出记录与提醒。 3.强化制度保障,提供有力支持 由社区内的美术方面的专家或是具有一定教育能力和资质的人担任组织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美术学习共同体必要的学科支持。美术学习共同体还要寻求上一级业务主管单位和儿童美术领域的专家提供专业指导,共同协作研究,以增进思想交流和碰撞,提高美术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效率。美术学习共同体要具备一定的活动空间和场地,拥有一定的设备和画具。定期组织学习共同体内的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对学生作品的辅导,促进学生绘画技能的提升,引导学生感受美术学科的美。我校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社区配备的相关场地、场所和社区自身、周边的自然风景,给美术学习共同体提供了物质保障。 4.开放的活动,闪光的舞台 美术学习共同体的活动,采取了开放式教学的方法,组织者经常带领孩子们走出家庭,到校园、社区中去寻找美、发现美。 (1)每月安排一次郊游活动 孩子们居住于同一社区,所以安排活动较为容易。组织者、学习者还有家长共同参与,让学习成员通过玩一玩、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评一评等多种形式参与美术活动。孩子们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画画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虽然没有学校里教师的范画,但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画出的画面更富有童趣。 ﹙2﹚与美术学科特色相关的特色活动 经常安排一些亲近美术、了解美术的活动。如参观画室、组织小型的讲座或是参观美术展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习共同体内的学生在社区内开展小型展示,增加交流机会。 ﹙3﹚节日特色作业 学习共同体内多是同一社区的家长与孩子,互相之间距离很近,活动安排比较频繁。组织者会结合各种热点活动或是节日安排一些特色作业,定期组织学习共同体内的学生开展小型知识竞赛和展示活动。依托社区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物质资源,丰富青少年学习美术的形式,或将成为未来美术课程学习的有益补充。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结合中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的模式对孩子进行美的熏陶,可以让孩子们在艺术教育中获得发展。 作者:刘晓春 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三中学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初中美术教育功能定位和思路创新论文 在初中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对于教学过程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对于美术教育的功能定位要更加明确,并且要在此基础上有合适的教学思路创新。这样才能够打造更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对于学生各种能力的锻炼。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促进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有更多成长与收获,这也是美术课程教学价值的一种直观体现。 一、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很多教师对于美术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定位的认识都过于狭隘,会简单认为美术课程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对于相应的美术作品形成一定认知,能够借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审美品位。这些确实都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教学目标,然而,美术课程的教学功能定位绝不仅仅局限于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艺术审美品位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逐渐形成,要让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相应的理解及判断。这才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感受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美术课程的深层次教学意义的体现。教师要对初中美术教育的功能有全新定位,对课程教学的效用展开更深入的挖掘,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积极正面的影响,并且让学生从美术课堂上得到更多有益的收获。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而美术作品中的各种形、色、质,其本身就含有这种轻松愉悦感,其实质是人类感情的载体。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直观感觉来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可以说,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情感释放的过程,同时它又是一个心理完善和健全的过程。培养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是当前的义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充分体现美术课程在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上所能够发挥的辅助功效,并且对于美术教育的功能定位有更深入的挖掘,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且具备健全人格的优秀学生。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为了更好地体现美术课程的教学意义,并且实现美术课程教育新的功能定位,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思路上有积极的革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就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这也能够极大地提升美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在很多知识的讲授上教师可以用现代化工具作为辅助,这不仅能够让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也能够降低知识点理解上的难度与障碍。同时,现代化工具在欣赏课的教学中也能够发挥极大的效用,通过多媒体能够将很多精美的艺术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无论是图片还是视频的展示,都能够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这些作品,并且让学生对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有更深入的体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比传统的口口传授的方法更加形象生动,省时省力,而且它所传递的信息量很大。比如,在给学生讲授“近低远高”这个概念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用多媒体动画,立体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而不再是用文字单纯抽象地表述这个概念。教科书中虽然有图片,或者是教师找来课外书中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但图片的大小是十分有限的,很难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底什么是“近低远高”。多媒体工具的使用则极大地化解了这个教学难题,能够让学生清晰直观地看到这个概念以及它的体现。这便是教学效率的一种提升,也充分体现了教学思路的积极转变所能够带来的教学变化。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非常重要,很多教师也能够清晰意识到这一点。然而,在过往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虽然明白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对于这一点的落实却并不透彻。在全新的美术教育功能定位的引导下,教师应当在这一点上有更为深入的改善与革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设计中要更明确地体现这一点,要不断深化对于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营造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并且能够真正实现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也能够更好地体现美术课程的教学价值,并且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时,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创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如,在学习《线的魅力》这节课时,教师应该不要拘泥于课本上所讲授的内容,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各种各样的线条来画出自己心目中所想象的图形,并且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图形所具体代表的含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也感受到了独立创造的乐趣。随着这样的教学过程的不断积累,学生的独立思维会一点点加强,不仅想象力与创造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自身的美术创作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与构建。 四、总结 在初中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对于美术教育的功能有新的定位,并且要借助教学思路的不断创新来实践各种教学目标。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要充分体现美术课程积极正面的教学价值。教师也要善于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这不仅能够带来教学效率的提升,这也能够充分体现教学思路的积极转变所能够带来的教学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同样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这一点上有更为深入的改善与革新,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周海洋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中学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素描教学探讨 摘要: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艺术专业的扩招,而高职院校招生逐年紧缩,学生美术基础比较薄弱而且程度参差不齐,甚至没有什么基础和基本功底,他们并不是通过正式的艺术培训,只有对自己有点兴趣和兴趣,在选择这一专业的艺术,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的素描教学,有很多问题。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高职学生的基础、理解程度和认知水平等,围绕如何提高职学生的美术教育的素描基本技能,进而要求教师要适应学生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 基础素描;思维;理解;技能提高 1前言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素描基础训练,是造型艺术学习的基础。在我们的高职美术教学的开始阶段,学生在素描训练时都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他们很着急老师也会感到困惑。这就是高职生在素描基础训练开始阶段会产生一些俗称的“瓶颈”问题,原因是由于个人的基础、观察和理解的差异,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度过这段“瓶颈”时光,并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学生尽快地解决困难至关重要。下面从高职学生的基础素描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一些科学的行这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更快地掌握素描造型基础和专业基本技能。 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正确的认识方法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观察的是,人们认识世界,了解的窗口,是获得所有的知识的门户网站,只有通过敏锐,细致,准确,深入观察,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学生的观察能力愈强,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就愈强。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提高造型的“观察与比较”方法能力。 2.1观察任务要明确 高职学生由于缺乏关注,然后观察目的的事情时的目的是不明确的,往往只在细节和忽略的整体,不能把握主次,这是初始学生学习绘画的一个普遍问题。因此,在美术课上,笔者要明确提出任务的观察,使学生的视力盲目选择成为一种有目的的选择。 2.2观察方法要正确 不管什么事情,在观察中不能盲目地去看,它应该是正确的观察的目的。如在教画《正方体》时,笔者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让他们看一看真实生活的立方体,并且什么对象都是从肯定的形式,最后展现出这些种类,让学生观察到的效果会有明显的改善,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而且提高了他们观察到的能力。阅读后,学生对绘画感兴趣很强,由于加强了艺术活动的学习目的,学生对美术绘画的兴趣也随之产生,能力得到了提高。 2.3学会比较地观察 在美术绘画中,提高造型的“观察与比较”方法能力是基础。首先要求我们不但要学会整体地观察造型,还要学会分析比较造型的比例特征,这是学习素描写生的关键的第一步,只有在准确的观察和分析比较基础上才能得到充分认识和提高,同时要求学生在素描写生绘画中的方法也要正确。对实物写生时,看一眼画一笔观察得不整体。绘画当中的认识的提高是随着自己的鉴赏能力的提高而提高的。因此在我们学习素描的过程中经常要看看优秀的素描范例或大师作品。这样才能使我们成熟得更快,进步的更快些。平时在我们的观察学习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先整体、后局部”做到“四多”多分析、多比较、多研究、多体会,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作品的“精髓”之处,时间长了看得多了,我们的眼界就会高了。因此说提高“观察与比较”的造型能力是美术教育中素描写生教学的首要方法。,在素描写生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反复地进步观察与比较,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能不断地解决它,进而不断完善,这个只有做到越细致、越深入,得出的画面就会越完美。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正确的“判断与理解”造型的方法能力 在传统的素描理论学习中,学习素描绘画写生关键的第二步就是判断与理解造型的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当中,不是所有的理论和规则都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研究对象的比例与眼睛和判断对象,除了直观和判断的对象的测量,但也可以用在其他方式,是一个铅笔测量线和线段之间的距离来区分。用铅笔测量距离的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测量草图的草图。这是一个比较对象的各个部分的长度的方法。由于手动测量的精度,使线的长度可以判断不可能实现准确的比例。因此,学生使用这种方法在图像中显示物体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在形象思维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些差距只能在平时的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有能力观察和理解的提高会不断提高。 4培养学生绘画的整体意识,提高学生绘画的基本技能 第一,一个良好的整体意识的建立是学生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整体是相对于局部的,局部的是依赖于整体的,局部服从于整体,而整个的局部只能通过局部的充分体现。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方面是加强对整体意识的认识,另一方面是把重点放在整体关系上的观察与表现,来克服和避免在一个点上注意坏习惯。培养全意识可以从观察事物,更从整体的观察和部分比较,从而明确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保持整体的团结与协调,才能更好地把握整体。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这个过程必须贯穿于绘画,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对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有良好的整体意识第二,建立形体的体积意识和表现体积感和空间感的能力,是基础素描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不但要明确物体的形状、比例、大小,同时还要对形体透视关系的要有理解和掌握。没有体积空间意识,更不能表现好空间关系。对空间的表现是绘画的基本能力。建立了整体意识和体积空间意识,要实现这些还需要具有充分表现的能力。素描是表现或再现对象的最基本的绘画形式。因此素描作为学习绘画的方法和手段,必须掌握形体构成因素和结构,理解光影色调。用理性指导观察,用观察丰富理性,用理性指导实践。以上就素描教学中的一些较为突出的要点进行分析理解。绘画是一门技巧课,必须从实践中获得飞跃。所以动手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量的积累,才能得到质的飞跃。打好坚实的素描基础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作者:朱晓华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大学信息化环境下美术教育研究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发展,大学美术教育的改革也被提上议程,现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大学美学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社会发展因素和时代变化因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不但表现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服务上,也渗透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在大学美术教育的改革和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信息化大环境,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推动大学美术教学的信息化改革。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大学美术;教学特点;价值;措施 本文探究分析了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的教学特点,并提出了几点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方法和措施,希望给有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中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性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学教育也受到了影响,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显露信息化特征。本文归纳总结了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的突出特点,详情如下。 1.多元化 多元化是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学的突出特征之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区域甚至是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学美术教学工作者足不出户,就能够利用互联网收集和筛选先进有益的教学资源,使学生们接触到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资源的丰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扩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实现百花齐放,从而促进了大学美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2.自主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自主性更强。上文提到,受到网络资源共享的影响,大学美术的教学资源会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发展方向也更加多元。除了能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习,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促进了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培养。 3.交流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交流性增强。伴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地的交流联系变得更加便捷,交流活动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师生间交流、校际交流以及国内外学校的交流。交流的主要方式有网上教研、教学资料共享、网络课程等。 二、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的价值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美术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网络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学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也促进了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利用多种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离不开信息技术。对此,有关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和先进经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大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刺激了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的衍生和发展,也丰富了现阶段大学美术的教学方法。此外,大学美术的信息化教学,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贡献条件,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发展,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三、探究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的有效措施 1.完善信息化设施 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美术信息化教学措施。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对美术课程的教学设施进行信息化调整,主要的实施方法有兴建多媒体网络教室、规划区域教学网络等。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不同的教室联系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除此之外,授课教师也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及时、了解每一位听课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和不解,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学习。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让学生收获到了更多的知识;也缓解美术教师上大课的压力,减轻了教师的实际工作强度。本文认为,学校建立的多媒体授课教室应该具备以下功能,分别是广播功能、转播功能、监视功能、私信功能等。广播功能是指授课教师可以将屏幕上的内容呈现到每一位学生的屏幕上,避免大屏幕授课的简单杂乱;转播功能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某一位学生的屏幕内容呈现在其他学生的屏幕上,这一功能主要是适用于示范教学、提问等;监视功能是指教师的主机能够监控所有学生的电脑运行情况,防止学生用电脑做与教学无关的事;私信功能是指教师能够接收到从学生电脑中发出的私信,主要适用于答疑环节、或者是学生向老师提出建议等。 2.收集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各种积极有益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应该建立校内的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将收集到的资源存储在专门的数据库内。在授课过程中,教学可以随时访问资源数据库,调取信息资源,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利用数据库来查询自己所需的资料,用于学习研究、写论文等。 3.实践能力 大学美术教学的信息化发展,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信息技术为媒介。联系美术教学和其他学科,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如美术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绘画,为将来从事艺术设计的学生丰富实践能力。 四、结语 大学美术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突破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在大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参与度;充分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大学美术的教学水平,促进我国美学教育的整体发展。 作者:杨梦玲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美术教育转型与价值趋向 摘要: 伴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转型,艺术导向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性路径,美术教育也经历着旧模式的没落、解体和新范式的建立,折射出现实之于艺术的制约与价值维度的重叠和分离.简要考察近代以来美术教育在西方乃至中国的基本存在状况,在把握其历史形态和现实动向的基础上,分析其思想和实践所经历的范式转变,重估美术教育之于现代社会生活和教育版图上的价值趋向,透视美术教育的模式之争和价值的分化. 关键词: 美术教育;历史传统;现代转型;价值趋向 在科技文明的发展和资本的推动下,现代社会呈现出高速发展和高度专业化的状况,不断的革旧迎新使社会生活日益分化成隔膜的集团,彼此的沟通变得愈加艰难.另一方面,得益于自动化生产的普及,城市人群也享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人们显然亟待寻找一种恰切的形式和沟通渠道来克服现代生活带来的焦灼和困扰.在此时,人文教育就格外凸显其重要性了.而作为人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也自然获得其应有的地位.美术教育虽古已有之,但有实无名,只有当“美术教育”被命名和被指称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活动时,围绕美术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才跨入我们的视野,显现其历史的脉络和现代的趋向.本文意在简要考察美术教育近代以来在西方乃至中国的基本存在状况,在把握其历史形态和现实动向的基础上,分析其思想和实践所经历的范式转变,重估美术教育之于现代社会生活和教育版图上的价值趋向,透视美术教育在社会政治和文化艺术环境的变化所催生的模式之争和价值的分化. 1美术教育的历史传统 严格说来,美术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原始时期的涂绘和石、陶器制作工艺活动,在图案和器型的风格特征和稳定性上的考古发现足以证明存在着早期技艺的传承.无论在东西方,美术教育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才形成后来体系化的特征和规模有序的活动.1563年,瓦萨里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建立“迪塞诺学院”,这是西方公认的第一所美术学院,它不仅标志着学院美术教育在西方的正式开始,同时也意味着中世纪行会和作坊技术传承形式的陈旧教育形态式微.虽然在学院外师徒相承的美术教育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比如作坊制直到200年后才缓慢消失,而且很多大艺术家也陆续出自学院之外乃至于名不见经传的师门.但是,学院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体系构建和整合力,影响并主导了西方近数百年的美术教育.而学院外从作坊、俱乐部到画室的教育在此后仅作为社会需求的必要补充,其教学内容也逐渐围绕学院所建立并加以规范的体系、方法以及对经典的传承路线上进行各自的调整和侧重,总体上已不能存在于学院的影响之外了.作坊里的旧式美术教育并非单纯的绘画或雕塑的造型训练,在漫长的学艺期里,学徒要学习、掌握大量手工艺技术的实际操作,有更强的社会职业需求的针对性,并不在意科学体系的建设和理论升华.美术学院的培养目标则不再是普通的手艺人,而是在人文主义的精神指引下,培养具有深厚学养的高雅艺术家和社会精英,所以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都遵循人文教育的体系规范,既注重科学的实践训练,又通过文化、理论的开设来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美术学院在西方各国渐次普及,教学模式虽有因地制宜的变化,但总体趋同,也逐渐固化.直到现代艺术的兴起及魏玛包豪斯学校建立之前,西方美术教育长期处于由传统美术学院建立起的标准规范之下,固然在教育中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热情,但其基本特征都在于奉行一种尊崇权威、保守稳健的方针,将经典技艺的传承和古典理论的教授结合在一起,从而在事实上推进了一种“厚古薄今”的学习氛围的形成,以致于产生了“学院派”这样包含着贬抑意味的称谓.不过,这种学院主义的标准一贯可以在统治者和贵族那里获得坚定的支持,而官方加持的荣耀使其建立的规范拥有更强的慑服力并得以更好地普及.在我国,虽然严格意义上的学校美术教育并没有在20世纪之前出现,但这不表明我国传统美术教育活动的匮乏.从春秋、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即已看出,公元数百年前的文明发展已经把生产工艺推至很高的水平,“百工”工艺的传承已经有成文的规范和教授方法.秦汉以后,美术教育在民间的师徒传承和官方的百工教育机构延续,至北宋徽宗时,中国古代美术教育达到了一个高峰,短暂出现了国立的学校性质的国子监画学.国子监画学已有周到而系统的专业分类和明确的绘画语言和品格方面的学习要求.及至清末民初学校美术教育正式出现,我国民间与官方的美术教育在漫长历史中累积了丰厚的业绩和遗产,其中以师古(人)重法(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影响最为深远,所谓“以古训为法则,以经典为仪轨”也正体现了儒文化传统中的“信而好古”的特色[1].东西方文化差异固然巨大,但仅从“以古为师”这一倾向上,西方学院美术教育和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发展到特定的历史阶段,在思想和实践的层面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有其缘由,因为在历史的车轮进入现代之前,尽管东、西方的美术教育内容有极大的不同,然其宗旨都是技艺的传承相袭.既然艺术在当时的“本质”尚未成为问题,既没有现代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观念,更没有当今艺术观念和实践的多元路径,而作为艺术从业者的个人在当时的社会机制中也更依附于贵族和统治权威,那么,美术教育的突出任务正是培养技艺精湛的画家和工匠以委身于特定阶层和权力的需要. 2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 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在西方的展开并逐步波及世界各地,以王权和贵族利益为核心的旧社会结构面临冲击、瓦解,文化艺术及其教育不再为少数阶层所垄断,转而与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相适应.由此,学院内外的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也从造就传统手艺人与文化精英转变为对现代职业人才的规模化培养,从对古典美学观念和传统技艺的守护转向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个体解放和社会革命的结合,并且进一步出现了为适应现代民众素养提高的需要而进行的“美育”意义上的美术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美术教育发生的现代化转型: 2.1学校成为美术教育的绝对主体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基于自然教育的观念,提出自己对于儿童发展的身心条件和进程的理解,认为绘画活动能训练儿童观察的敏锐性和触觉的真实性.在诸如此类的先进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早在18世纪初,欧洲的一些新式学校已开始将美术列入基础教育课程.但是直到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期以后,随着学校在全社会、各地域更普遍地设立,美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才明显出现了向各级学校的高度集中,进而得到更大范围普及.而在此之前,整个欧洲仅有为数不多的美术学院承担着专业的学校美术教育,这些学院建立了完备的古典美术和工艺的教育体系,形成鲜明而严谨的标准和规范,持续对学院外的其他教育方式产生理念、方法的影响.但从普及程度和受教育人群的性质和数量方面,行会、作坊和私人画室承担了社会美术人才需求的很大一部分.所以,美术学院长期主导了西方美术教育的方向,而从实际的普及程度来看,尚没有成为提供美术教育的绝对主体,这种情形最后是随着20世纪以后新型的艺术学校、综合性大学美术系、专业及大众普及性教育中美术部分的增加而得到根本改变的.我国的情形更是如此,学校美术教育在20世纪之前仅有过北宋宣和画院和国子监画学的昙花一现,而且这种直接服务于皇家的绘画学习机构并非如欧洲传统美术学院的形成那样来自社会的合力,更多缘于皇族喜好的偶然性推动.真正的学校美术教育直到清末民初国门大开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大批在欧洲、日本等国学习西方艺术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学院美术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也被带到中国并运用于办学实践.当时,在西方文化的积极影响下,各种新式的学堂、学校相继在各地建立.从1902年的南京两江师范首设图画手工科,设有西洋画、中国画以及用器画等课程.中国画进入西方化学堂教育的体制之中,现代美术专业教育掀开序幕.辛亥革命后,各地相继出现了更多私立和公立美术学校[2].到1918年在蔡元培的建议下成立的专门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我国学校美术教育从此真正面向国民而展开.由此,学校便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主体,这在民国及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所推行的普通国民教育中,美术课被倡导和设立后更加成为绝对的事实. 2.2大众美术教育的普及 在进行专业美术人才的培养之外,让普通国民接受美术教育可以完善身心,提高人格素养,进而促进社会文明整体的教化,这在西方社会很早就被意识、倡导和推行了.尽管这种面向大众的美术教育在开始时的完善和普及程度并不高,但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加上教育法案的修订和颁布,到了20世纪以后,接受非专业性的美术教育已经成为普通大众成长中的必要一环.起源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的理念便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在西方教育传统中的影响力绵延不绝,并在中世纪以后的大学中得以贯彻实践,只是这样的精英教育受众面不能波及普通大众.而就美术教育来说,中世纪直至西方近代的社会条件更不足以支撑美术教育在大众层面的展开.在西方进入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之后受到了进步主义教育的冲击,高度专业化的、工具性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加强,尤其在教育的高级阶段更加强调专业方向的实用性和科学的严谨性.然而,美术教育所包含对认知思维和想象力的拓展与训练、对心理和情感世界的疏导和培育、对性格和精神力量的塑造和提升,所有这些都超越了其专业学科的实用性范畴,可以促进国民整体素质乃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所以,西方诸国在学校教育面向整体国民普及之际,这种注重全面的才智、素养的教育并没有得到忽视和偏废,而是将其贯彻在基础教育阶段.英国设计家理查德•卡特认为美术(狭义)以心灵为中心,工艺以手为中心,设计以脑为中心,专业美术教育多侧重其中一个类别展开,而基础美术教育则应当三者兼顾,这会促进儿童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实际上,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自由生动、兼容并包的美术教育于将来要接受的高等专业性教育大有裨益.波随西方学校教育在中国的推行,西方教育的理念也得到广泛的传播,比如席勒的“美育”思想激起广泛的讨论和共鸣.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强调审美的非功利性和美育的完善心灵的作用[3].特别是蔡元培于1917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这一思想固然引起诸多争议,但在事实上促进了国人对教育的全面思考,也历史性地抬升了美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中的实际地位.美育最重要的实践形式便是美术教育,而狭义的美育几乎等同于美术教育,所以,美育思想的在我国深入普及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大众美术教育的发展.先是各种私立、公立的专门的美术学校(美专)的渐次建立,其中甚至出现了专门培养各级美术师资的艺术师范,其后就是在国民政府不断颁布的教育法令中规定设立的中、小学美术课(图画),这些普及美育的积极变化虽然不断遭到战乱的阻碍和终止,实际达到的普及程度和教育成果远低于预期,但至少在法规和制度形式上证实了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在大众层面的推行.民国时期共产党占领区的延安鲁艺的教育主要响应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的号召,把美术教育和社会革命紧密联系,强调以专业、高效、便于传播的“现实主义”方式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斗争,这种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在49年以后获得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和巩固,并长期主宰了专业美术教育的发展.随着中共建政后局势的稳定和学校教育的恢复和发展,美术也成为基础教育的常设课程,在美育的向度上出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总体而言,20世纪以来,无论东西方,都在专业美术教育之外全面出现了面向大众的“美育”意义上的美术教育,这是美术教育在现代世界的进一步普及、发展和深化,其思想和实践得到不同方向的推进,价值层次愈加多元. 2.3专业美术教育的变革与分歧 工业文明的发展、日常生活的改变、艺术受众的扩容和群体身份的变化等各种合力推动了艺术的存在形态以及和社会的关系,西方学院美术教育在19世纪就已遭遇各种危机和挑战.崭新的社会现实使新一代的艺术家与他们的拥趸不再慑服于学院的艺术标准,背离了皇家艺术沙龙的刻板的经典艺术趣味,转而创作与现实和自然有更加密切关联的、更富于个性的作品,这种倾向首先在浪漫主义那里获得突破的出口,随后便是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印象主义直至20世纪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流派的轮番登场,艺术家个人不仅取得了在作品中的真实在场,还成为艺术的立法者和诠释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这种汹涌的现代潮流也与现代复制技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关系.摄影术的发明使艺术对自然物象的再现能力相形见绌,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力量便释放出来,通过肆意地表现,使艺术手段和材料的重要性逐步放大,形式成为艺术家追求真实的途径.现代艺术的巨大冲击使学院美术教育黯然失色,面对学院围墙外现实和艺术变革,不对教育理念和模式进行根本的调整意味着与整个时代的脱节,美术教育的变革因而势在必行.而真正全面地创立现代艺术教学体系并辐射出强大示范效应的是20世纪初的新型应用设计学校的陆续创立,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法则的主张便得到了响应和支持.英国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与拉斐尔前派艺术家威廉•莫里斯是最早在这方面提倡变革的人.他们反对将美术当作贵族的奢侈品,主张把美的观念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要求美术教育与生产重新结合起来[4].查尔斯•阿什比于1888年创建一所“手工艺行会与学校”,主张将美术教育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相联系,这成为一个鲜明的导向.1919年创立的德国魏玛包豪斯学校在现代艺术史和现代艺术教育史形成了划时代的变化.新的教育观念完全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和工业生产而展开,学生在此接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美学趣味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形成遵从自由的个性化实验和想象力的拓展.张扬时代精神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获得了广泛响应,欧美各国相继出现了美术教育的变革.在经历了希特勒德国的倒退和阻断之后,现代艺术渐成战后西方艺术的主流,与之相适应的是美术教育人才在学院内的轮替以及新的教学体系的建立.然而,在前苏联、中国等共产主义运动获得胜利并建立政权的绝大多数国家,专业美术教育虽然也一样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这种变革形成了迥异于欧美美术教育的完备体系.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多受前苏联的影响,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方针.所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5],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按照恩格斯的观点,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传统写实绘画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所谓“批判性继承”,提取了最能为之所用的“再现”技能并加以规范化.这种专业美术教育虽然如传统学院一样强调技能而非创新、突出权威而非个体,但是其思想根基和展开机制则完全体现了现代性的特征,即发展的意识形态和集体的规训和遵从.从我国来看,1949年后移植于前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经过磨合、调整和全国的推广、完善,忽略时期学校教育的废弛,可以说基本上主导了此后数十年的美术教育.在改革开放后,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潮波及我国,美术教育也几乎未受冲击,直到90年代末和新世纪初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美术教育才开始产生新的变化,以应对当代艺术现实的变化.得益于社会生活的宽松和自由市场的形成,具有独立意识的现、当代艺术实践和形式获得了生存的土壤,其蓬勃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形态不可避免地对学校美术教育形成冲击.例如,北京近10年来作为世界性的艺术中心所激荡起来的自由艺术氛围,对中央美院的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已经有目共睹. 3美术教育价值的多元趋向 与美术教育在现代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模式变革和路径分歧相适应,美术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也在不断发生着裂变与分离,这既是现代性在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也表明了美术教育置身于现代世界中所构成的复杂面向.无论是专业美术教育还是大众美术教育,其内在的价值构成总是相似的,但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价值序列也会有明显的不同.总体来看,经历了现代转型的美术教育的价值有如下几个相互交错的维度: 3.1政治教化和意识形态的导向 美术教育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一部分紧密嵌合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里,其活动内容和形式必须适应总体的社会运行框架.冯晓阳在《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本源与传统》一文中认为,美术教育的“教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借助于某种特定内容、形式、风格的美术作品展示与欣赏,或是通过某种特定美术文化环境、背景的创设,来达至对一定政治规范、宗教信仰、道德意识的宣扬和维护;二是在技艺的传承中通过对特定的艺术趣味、创造意识、创作样式的规定来实现“共性”的培养.西方现代美术教育在这两方面都逐渐走向自由和开放,肯定并促进了教学中的个体选择和表达权利,不设自上而下的限制,这种对个体自由表达的尊重与现代政治的民主化和经济的市场化是高度协调的.思想表现的开放性和表达形式的自主性无疑可以促进现代政治文明的教化,这与现代之前的宗教、王权社会及与现代进程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美术教育价值取向有着根本的不同.对比看来,在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里,一方面,美术教育的形式相对单一,其重心放在工具性技艺的传授上,而技艺的垄断势必造成等级秩序和对既定体制结构的维稳;另一方面,写实性技能也被用于对权威形象和特定意识形态导向的宣传,从内容上便执行着社会政治的教化之功.我国美术教育的困境即体现出开放的市场和网络催化的个体自由表达的需要与教育内容、形式的单一和非自主化之间的矛盾,从这一点上来说,美术教育在此时此地的教化功能是混乱和失效的. 3.2文化传承和民族性的塑造 在现代民族国家和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之后,美术教育所负载的文化传承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多数现代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认同,在美术教育中得到延续的民族文化图腾可以进一步发挥其凝聚力.同时,在美术教育对传统艺术语言、工具的继承、改造和使用过程中,仍然可以形塑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审美,这种对文化差异的保存和发展在现代世界的文化竞争格局中意义非凡.时至今日,对全球化的反思使文化的多元化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美术教育对地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推进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联系美术教育的“教化”功能来看,西方美术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因为对教育内容的主题、形式和技艺的不设限导致各国教育的均质化,丧失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我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传统美术占有着特定的地位,在民族谋求复兴的背景下,如何于现代文明世界中发展美术教育,发挥其文化传承的功能和形塑中华民族形象和精神性的价值,这不应被忽视.在专业美术院校,传统艺术的教学经历了早期以西式的科学标准和写实主义强行“改造中国画”等误区,其后更注重自身的历史文脉,在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坚守文化的主体性,既注意保存和发掘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核心资源,又不致于固步自封,逃避艺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相互交流和自身更化,这显然需要上升到国家文化实力竞争的格局中慎重对待. 3.3审美认知和个体生活的完善 应该说,现代美术教育的发端不仅源于工业文明的发展,也同时肇始于西方现代文明的个人解放.个体生活的完善成为现代人努力追求的目标,在“上帝已死”的时代,每个人意欲寻求心绪的排解和心灵的安顿,美术教育可以通过对审美能力的培养铺就一条小径,实现人们与自然和世界的沟通,促成对个体生活的完善.审美教育的特殊价值在于,它能增进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省察,在于它是个人加入人类生活的最高形式,是使个人社会化的最高形式[6].美术教育是最主要、最直接的“美育”途径,受教育者以此进行更加复杂、完善的视觉、形式的差异化认知能力的训练,也同时可以在欣赏、交流中实现情感的传递和价值观的培养,使个体得以与群体和谐共存.二战后欧美众多发达国家的大众美术教育发展得非常完善,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会存在像我国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给“文、理科”学习让位的现象.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将美术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结果是带来学生整体素质的倒退和人格成长上的缺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3.4艺术实践和创造力的培育 美术教育最显性、最被重视的价值就是对艺术实践人才的培养,美术学校直接担负了这项任务.需要注意的是,西方现代专业美术教育强调对个体表达自由和创作意志的尊重,着力培养独立自主的艺术创作者,他们致力于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艺术思想和实践方式,表现出对创新能力的绝对重视.以文化、艺术非常繁荣的德国为例,学生具有很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柏林艺术学校,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和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自主性和创造热情,而分门别类的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因此,学生不再局限于艺术门类的限制和技术的孤立掌握,而更注重个体的观念和创作逻辑的建立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工具和语言方式的选择,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在这样的教育机制中获得了最大程度地激发和培养[7].不可否认,我国部分专业美术院校已开始面对当代生活和艺术现实,努力修正美术教育的观念,展开新媒体、实验艺术等新专业的教学,资源投入比例和教学影响力也在逐渐提高.如中央美院新近成立了实验艺术学院,聘请了各个艺术领域内的专家进行教学,在课程开设上也十分自由、多元.央美的美术馆也经历了大幅改革,以专业美术馆的标准规范化运转,不断举办大型的、国际水准的当代艺术展,积极发挥美术馆的前瞻性的展示和教育功能.这些措施卓有成效地改变了央美办学的理念和模式,促发了一种崇尚创新的教学氛围.再如中国美院也成立了跨媒体艺术学院,其积极的态度和实践层面上的投入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影响.不过,就我国美术院校总体状况而言,新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依旧没有得到足够程度的重视,很多学校里开设的新专业更像一个崭新的部件被镶嵌在旧的框架上,以示“与时俱进”,并没有获得全面的课程支持和其他资源的配合,而更多的学校则仍然沿袭旧制,抱残守缺.在当今文化、艺术等软实力高度竞争的世界格局中,如何避免使文化、艺术的生产和实践不陷入低水平重复或是对西方亦步亦趋的“山寨化”窘境,美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有责任不断反思美术教育的现行主流体系,敢于破旧立新,大力倡导面向未来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作者:杨思杰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
艺术类本科论文:艺术类本科生英语词汇象似性教学探索 摘 要:词汇学习是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本文通过分析象似性理论在语言的词汇和句法层面的体现,将象似性导入英语词汇教学模式中,以提高学生语言学习效率。 关键词:象似性;词汇教学;英语学习 1 象似性的建构 象似性(iconicity)涉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即语言结构直接映照经验结构,主要讨论形式与语义之间的理据化关系,强调语言作为整体的符号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象似性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20世纪40年代,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家皮尔斯(C.S. Pierce)在“符号三分法”中指出三类符号:图像符号(icon)、指示符号(index)和抽象符号(symbol)。图像符号(icon)反映符号与其对象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图像就是一种象似符号。比如tick-tock代表了时钟的声音,因为它在听觉上类似于钟表的声音;还有汉字的象形字“山”、“水”等。皮尔斯把图像符号(icon)按复杂程度进一步细分为三个“次图像”(hypoicon):“意象”(image),符号与对象在一些特征上相似;“图表”(diagram),符号组成部分与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似;“隐喻”(metaphor),符号与对象之间的类似关系。 认知语言学家通过考察皮尔斯理论中有关图像符号(icon)特征的论述,论证并发展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原理。语言符号象似性理论是对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任意性原则的挑战和补充,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2 象似性的分类 笔者根据皮尔斯对图像符号的划分,将象似分为意象象似(imagic iconicity)、图表象似(diagrammatic iconicity)和隐喻象似(metaphoric iconicity)。 意象象似(Haiman, 1980)指的单个符号在某些特征上与其所指物相似。在语言中主要表现为语言符号音与音、音与义相联时声音与其所指事物的相似。典型的语音象似是拟声词和感叹词。拟声词(onomatopoeia)是通过声音的模仿构成的。如buzz, crack, coo, mew, hum, pop, roar等。感叹词 (interjection) 是模拟人感叹的声音而形成的词,如英语的oh,oops,汉语的“啊”等。虽然在各种语言中拟声词和感叹词的数量很少,甚至是次要的,但不能否认这些词是有理据的。 还有一种语音象似称为象征象似。不同音素的组合在发音上和所指之间也会存在着近似的模仿,让人产生某种特定含义的联想。这种联系方式有多种,可以从音到音,也可以是从音到体积、光线、运动和距离等的联系。例如:/gr-/,常表示“沉闷而令人不快的声音”,如groan, growl, grunt, grouse, grumble; /-ump/, 表示圆形体,如plump, chump, rump, hump, stump, dump; /fl-/, 往往与闪烁或移动的光线有关,如flare, flicker, flame, flash; /sl-/, 常与滑、滑动有关,如slide, slick, sleek, slip, slope, slither; /sk-/, 指与表面的接触,如skate, skim, skin, skid, skimp等。 图表象似即句法象似。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句法规则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有理据的。句法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受人类认知的支配,具有比词汇层面更明显的象似性。语言学家们总结了三条主要的句法象似性原则:距离象似原则(iconic distance)、顺序象似原则(iconic order)、数量象似原则(iconic quantity)。 隐喻象似主要体现在语义上,通过特殊的概念结构和语言结构来达到特殊的语言表达效果。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修辞的用法。隐喻象似反映了人类的认知和思维表达方式。 3 象似性理论对语言教学的意义 象似性理论使语言学习者认识到语言并非杂乱无章,也并非绝对任意,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词平面的音形义到句法篇章层面都具有象似性,认识各层面的象似性有助于英语教学活动。对于艺术类本科生,本身英语基础较为薄弱,教师若能将认知语言学中的理论引入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总结出英语语言学习的方法,必能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以英语词汇学习为例,在语音层面,学习者通过掌握英语中不同音素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体会不同音质给人的不同感受和联想,理解含有这种音素的词语的意义。短元音发音短快,要表示急促或短暂或匆忙的动作,可用含短元音的词汇,如hustle and bustle;长元音或双元音因为发音舒缓所以适合表示缓慢的动作,如calm down。边音/ l /和鼻音/ m /、/ n /、/η/以及摩擦音/ s /、/ θ /等听起来比较柔软、低沉而含浑不清,常被用来象征低沉、缓慢、含混不清的声音、状态或性质,如low, slow, soft, rumble, muffle, dumb, muddy, muddle, nerd, murmur, mutter, dim, muzzy。 再如,发音素/ b / 时,首先需要双唇堵住气流,然后突然打开,释放出一股爆发性的气流。许多包含音素的单词都含有膨胀、阻挡、迅速发展、爆炸等含义,如big, blast, bulge, bounce, block, boom, break, brake, burst等。由于爆破音/p/、 /b/、/t/、 /d/、 /k/、 /g/的发音方式使得它们的发音较为短促,显得干脆、刚硬,比其他的音素更能体现各种声响,如bang, boom, rumble, ping, pound, ticktock, clink, clank, clang, grumble, growl等。 这种语音象似现象不仅可以创造出新的意境,而且可以产生出特殊的视听效果,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例如: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 (Samuel T. Coleridge) 在英国诗人科勒律治创作的名诗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中,清浊辅音的交替使用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摩擦音/f/和爆破音/b/给人深刻的视听影象,让人联想到微风拂过海面,浪花轻拍海滩,白色泡沫随波逐流的景象。摩擦音/s/给人海面平静幽深的感觉。 在结构语义层面,学习者通过总结某些词根/缀的含义,记忆含有这些词根/缀的单词词义。例如,词根gam- 表示“婚姻”,所以这些词语monogamy, bigamy, polygamy都与婚姻制度有关;再加上前缀mono-“单”,bi-“二”,poly-“多”,我们不难猜出这些词语的意义。至于词义的派生,这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如nation,可以派生出national, nationalize, nationalization, nationality, nationalism, nationalist, nationalistic, international等词语。同样,由自由词根组成的复合词如daybreak, blackboard, shoemaker 等是不计其数的,而复合词的可论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然,这种象似性是就语言符号内部的关系而言,与外部世界无关。 4 结语 在外语教学方面,应用是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象似性理论对英语语言学习各层面都具有指导作用。就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而言,让学习者在一堆抽象的语言符号中寻找到某些认知规律,把象似性作为对任意性的有利补充,对理解、记忆和应用词汇有很大的意义,也为词汇的深度习得打下坚实的基础。 艺术类本科论文: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实践教学是现代艺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文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并结合经验就实践教学的模式与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式、平台建设和管理机制进行了具体探讨。 [关键词]艺术类本科专业 实践教学 多元互动 实践能力 进入新世纪后,教育部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明确提出“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各高校重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工作。2012年,教育部再次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要求在高等教育中“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方法途径”“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动实践教学工作取得新进展。本文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出发,针对如何发挥艺术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和优势,结合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经验,提出了艺术类本科专业多元互动实践教学的理念和目标化解决方案。 一、现代实践教学模式及其理论支撑 现代实践教学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首位,注重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配置,注重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通过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训项目和实践课题等方式,以探索性实验、学科竞赛、科研课题、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为途径,全方位引导学生发挥个性、提高能力。这种模式既尊重了学科和专业规律,又增进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做到了实践平台灵活、实践内容丰富、实践方式多样和实践层次的循序渐进。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现代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是否科学,首先在于它是否尊重专业规律,有无专业理论支撑,与人才培养要素和目标的相关度如何;其次是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是否体现了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设计是否合理,与理论教学体系是否配套,能力的培养有无科学的评价指标。因此,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际上是建立在专业体系之上,按照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设置。 这种教学模式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标,以实践课题为中心,注重教学体系、实践环节、实践平台、教学基地和管理机制的多元互动,问题意识浓厚,针对性、操作性强,主要采取研究式和集体协作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和参与者的身份同学生一起参加课题攻关,集体讨论、分工负责和协同创新成为完成课题的主要方式。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交流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便于学生在学科活动、课外专业拓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是由其专业特性决定的。艺术具有强烈的表现性、体验性和操作性特征,而这些特征都要归结为技艺的展示。因此,艺术专业教学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技能、技艺及其表现上。由于技能性、技艺性、表现性课程较多,而且课程的安排多为单元式授课,时间相对集中,并非几节理论课所能承担,有的课程甚至对场景有特殊要求,需要在户外进行,或者直接进入企业生产环节,这种专业特点决定了艺术教学中需要设置大量的操作演练环节和实习实训内容。这种“实践”正是连接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桥梁,是精神理念和艺术观念物化的有效途径,是由艺术的专业和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艺术可以解释为人类艺术化掌握世界的方式,它关注的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活本体的“物化”和符号化,凡与人和人的生活相关的学科、时空和领域,它无所不涉。尽管艺术学从学科领域赋予其审美和创新的指向,但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学所能穷尽的。因此,艺术类专业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还要在科学方面使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艺术类本科专业的培养要素就不仅仅包括艺术史论、艺术思维、艺术感觉、艺术创作、艺术批评等理念和知识体系的建构,还有物化和表征贯通了人类生活和相应知识领域的表现技巧和生产工艺,而后者尤其应该成为艺术类本科专业教学的主体部分。所以,创设连接学校与生活、生产的实习实训平台,在实践中拓展思维和提高技艺对艺术类本科专业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从文化哲学的层面上看,艺术作为人类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追求,是人类精神的物化。物化虽然以“物”的方式显现,但它绝不仅限于“物”本身,还是精神引领和价值尺度,正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性使艺术有了无限丰富的意义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专业人才作为艺术的生产者就不仅仅是一个“物”的生产者,而应该还是未来生活的创造者和引领者。艺术专业人才若要担此大任,唯有在实践中不断磨炼,不断获得体悟、认知、洞察表现世界的方法和能力,使自己的所有创意和理念植根于生产、生活实际,如此才能高于生活并引领生活。因此,与其他专业人才相比,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实践,更需要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磨砺自己、塑造自己。 长期以来,由于艺术教育理念的偏颇,艺术类专业的本科教育偏执坐而论道、审美表现、技巧训练于一隅,很多艺术生虽然读完了四年本科,但仍习惯于纸上谈兵,作业或作品更多地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因其实用性不强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或因工艺流程有障碍而无法走向社会。至于与客户应对的经验、技术统筹管理的能力也因实践环节和实践平台的缺乏而无从谈起。有鉴于此,当下艺术类本科专业的教学改革正在向着社会生活和生产领域渗透,很多高校都将实践教学放在重要而突出的位置上,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资源配置,建立起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些高校的艺术课堂实践性很强,课堂模式呈现为多元取向。有的课堂堪称是集各种工艺于一体的大作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某一理念而分工合作,场面愉快而生活化;有的课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生能直接参与实际项目和实战课题,感受到了从创意设计到工艺流程、生产环节再到产品流向的全过程。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原理、艺术创作和艺术技能,更有与材料、与客户、与市场、与社会打交道的道理和能力。 因此,围绕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多元互动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创设实践教学体系,是当下艺术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教会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课堂知识和技能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并加以灵活运用,从而达到深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基于多元互动理论的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三峡大学艺术专业从2000年开始,从多元互动理论出发,就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艺术专业依托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和地方良好的产业环境,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学科构架上,以艺术学为主体,以文学、工学为两翼,形成“一体两翼”的学科格局;在实践层次上,按认知规律,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践、综合实践、课题实践三个层次,形成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全面开展校企、校地合作,建成“3+1”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全面推行“课题制”“工作室制”“课外专业拓展课堂”“双导师制”,实现实践项目覆盖专业学习的全过程。这些探索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1.以校企、校地合作的“3+1”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艺术类本科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一般采用“1+3”(1年基础+3年专业学习)或“2+2”(2年专业基础+2年专业方向学习)模式,这两种模式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校内传授,而校外实践教学时间不足,实际上弱化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广泛调研,我们大胆创设“3+1”模式,即学生前3年在校内集中学习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后一年在实践基地实习、实训。这种校企、校地协同模式强化了主动实践和实践育人的观念,将优质的实践教学条件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职业培训的引入,确保了学生进入行业有充足的实习期,有效解决了专业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缩短了专业学习与行业就业之间的距离,造就了学生就业前的“零适应期”,为学生顺利就业扫清了障碍。 2.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目标重建教学体系。传统艺术教育教与学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这也是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在新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强化了实践教学的递进层次和课时。实践课程全部纳入教学计划,学生在低年级以基础实践为主,主要开展专业写生、采风、考察和相关学科活动,强化基础训练和对专业的认知;综合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拓展项目,每生每学期至少承担次专业拓展项目,假期自主社会实践一个月以上;高年级以课题实践为主,在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课题攻关,完成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强化了“专业群”概念,加大了跨专业选课力度,增加了人文和理论修养课程的比重。在此基础上,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服务文化创意产业,重视并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区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以此彰显人才培养特色。 3.以专业拓展为目标创设“课外专业拓展课堂”。传统艺术教育比较注重校内教育和课堂教学,而对课外专业拓展重视不够。如何让学生利用课外理解、消化课堂内容,提高能力,我们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学生专业社团,开设了“课外专业拓展课堂”。鼓励各专业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艺术展演和学科竞赛,并将项目纳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或展演项目,在实践中提高能力;鼓励并指导学生开展自主项目训练和“假期社会实践”;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开展专业技能比赛;在毕业设计环节中以“五月艺术节”形式集中展示毕业设计成果;大力开展“三下乡”活动,以艺术方式参与社会服务。此外,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体,以各类专业展演、竞赛为契机,鼓励并支持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成立了兰亭书画协会、艺术设计沙龙、新视觉工作室、学生管弦乐队、民族乐队、九歌合唱团,为学生的个性展示提供阵地和舞台。 4.以协同创新为方向,大胆引入行业实训和职业培训。针对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矛盾的问题,我们采取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等方式,将行业实训和职业培训引入专业教学,为学生提供深入生产实际、接受实践锻炼的机会。行业实训和职业培训的引入,将传统意义上讲授、辅导的平面课堂教学形式立体化,打破了以往以艺术表现为主体的单一模式,更加注重实习、实训环节,成为基础教学、理论教学课堂的有益协调和补充。校企、校地协同培养人才,这一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训机会,同时对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避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使艺术服务生活的价值理念得到了积极践行。 5.以多元互动为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针对传统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我们大力推行课题制、工作室制、双导师制等教学方式。调整传统的责任班制教学为专业工作室制教学,要求各专业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自主开设特色课程,按不同风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教学。以知识应用和专业的社会适应性的提升为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大量引入社会项目、实战课题和学科竞赛项目,鼓励学生“学中干,干中学”,在现实情景与实战课题中提高能力;鼓励学生集体攻关,将教学内容各个环节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专业教师、校外专家、实验技术人员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实现了院内教学与院外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会贯通。院内导师定期带学生深入基地,在院内外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工作。这些改革让学生发展了自己,也了解专业、行业和社会。 6.以合作共建为模式,创建了校内外实践平台和管理机制。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施,在校内,我们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集成功能”的原则,创建了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分专业方向建设了美术类、乐舞类、设计类工作室,建成了网络化、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在校外,广泛加强与中小学校、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文化公司、演出团体、媒体、景区的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实践基地50多个,形成了辐射全省全国的实践教学基地网络。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先后出台了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如《艺术学院艺术实践管理办法》《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制度》《艺术学院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制度》《艺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项目资助办法》,对实践教学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还以随机抽查和现场考核(验收、观摩、展演)相结合的办法对实践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形成了保障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长效机制。 四、结语 艺术类本科专业多元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为艺术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这一模式紧扣社会生产和行业发展的脉搏,充分整合和利用了学校、政府、社会和行业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教与学、理论与实践、课堂内与课堂外、学院与合作单位“四结合”目标,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其育人途径和教学方法多元互动,极大地突破了传统单一的课堂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局限,特别是教学方法上情景教学和项目教学的引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相关技能,提升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大都能最大程度地融入生产实践的全过程,师范专业的学生在一学期的教育实习中大都能熟练掌握教师教育的相关技能,师范能力迅速提高;设计专业的学生能独立进行市场调查、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项目管理;乐舞表演专业学生在情景教学中亲历编创导排演全过程,编创和表演能力得到系统训练和提高。实践表明,校企、校地协同的多元互动育人模式符合时代感潮流,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学院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地方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艺术类本科论文:高校艺术类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模式探索 【摘 要】 本文针对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特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应该从师资培训、教学大纲修订等方面入手,实施“3+1”的课堂改革模式,将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按照比例进行适度糅合,以期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校;艺术类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模式 一、引言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三个类别:普通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ESP)和通识教育类英语(EGE)。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自2001年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点已经从突出听说能力的培养、基于计算机和网络转变为通识教育类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上。然而,艺术类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并不能在达到“一般要求”的基础上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和专门用途课程,改革进程遭受阻止。寻找可行的改革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二、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大学生入校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许多高校大学英语学分压缩,如北大、清华、复旦从12个学分被消减到6-8个学分,不少学校如北京交大,上海同济规定学生在通过四级、六级或校内考试可以免修或部分免修大学英语课程。但这并不代表大学英语即将消亡,而是在原有的基础英语教育的基础上另外开设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 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基础英语+通识教育”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2010年5月在中山大学召开“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暨外语同时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会议提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重点就是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推广同时教育”,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已采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二、“基础英语+ESP”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秦秀白认为,“从长远角度来看,我国高校的英语教育的主流应该是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路俭明认为,中小学教学阶段应该打基础大学和研究生的教学,则应定位在偏重于学术或特殊目的需要的教学上。杨惠中则称,“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就是专门用途英语”。 然而,以上两种课程设置模式都是基于学生入学英语成绩较高的基础上,对于高校中的艺术类专业很难实施。以河南省2011年高考录取分数线为例,一本文科、理科录取分数线分别为562、582,而体育类为372,美术类334,音乐类只有309。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目前并没有有效可行的实施模式,因此,基于该部分学生的学习现状及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课程设置模式迫在眉睫。笔者在河南省的两所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进行需求分析,同时结合“GEP+ESP”的课程设置模式建立适用于该层次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模式。 三、问卷调查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随机抽取平顶山学院、洛阳理工学院5个专业13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涉及体育、音乐、艺术设计、戏剧影视文学和汉语播音与主持5个专业,考虑到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熟悉程度,选取的调查对象皆为二年级学生;二是随机访问承担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20名教师,年龄26至45岁,职称涵盖副教授、讲师及助教。 2、实验方法:访谈 (1)对学生的访谈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a.你对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满意吗? b.你认为你的英语水平在大学期间提高了吗? c.你学习英语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d.你希望英语课堂上加入专业英语的相关知识吗? (2)对教师的访谈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a.你对目前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现状满意吗? b.你在英语课堂上涉及过专业英语的知识吗? c.你可以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吗? d.你开过选修课程吗?如果有,是什么? 3、调查结果 (1)对学生访谈的调查结果。当问及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否满意时,37.1%的学生选择不满意,,对于英语水平是否在大学期间提高这个问题,31.6%的学生选择了“不仅没提高,反而下降了”,34.5%的学生选择了“短暂性提高,但很快又回到起点”,只有少数的同学认为有所提高。关于学习目的,93.7%的学生选择“期末考试”、“四、六级考试”,12%的学生选择“考研”,这与学校的相关要求密不可分。被调查的学校都属于新升本的二本院校,为有效提高在校生的整体学业层次,会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对学生有不同的分数规定。艺术类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学习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在回答“你希望课堂上加入专业英语的相关知识吗”时,89.5%的学生希望加入跟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学生表示,加入部分专业英语的内容会提高知识趣味性,对以后的工作、研究都有帮助,但同时又害怕过于专业难易理解。 (2)对教师访谈的调查结果。调查发现,参加访谈的20名教师中23%的教师对大学英语目前的课程设置现状不满意,13%基本满意。他们认为,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氛围不浓。当问及是否认为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加入专业英语的部分内容时,仅有62%的老师认为有必要,13%的老师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专业英语应该由专门教师负责任课,两者应区别开来。当问及是否在课堂上涉及专业英语的知识时,20位教师中只有2名。82%的教师认为自己短期内没有能力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由此可见,平顶山学院及洛阳理工学院承担艺术本科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学现状应该得到改变,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也迫在眉睫,但没有意识到普通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相互融合的重要性,也没有清晰的目标和教改思路,对自己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信心不足。 四、课程改革模式 1、师资培训 从以上的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可见,在艺术类本科中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师资尚且不十分完备。因此,有效实施以“普通英语+专业英语”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前提条件是建立完备的师资队伍。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在教学对象范围内确定感兴趣的专业,认真学习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其次,学校教学管理者应该坚持“教师自学与互助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加强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互助。 需要强调的是,鉴于艺术类本科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的特性,在针对该部分学生实施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时要平衡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以基础英语为主、专业英语为辅的教学体系。因此,师资培训的内容也应仅局限于某个专业的浅层知识上,过度深入会给任课教师造成沉重的负担,同时也会使大学英语课堂的重心偏离,不利于学生整体英语基础的夯实和英语水平的提高。 2、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在为艺术类专业本科生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时,应充分考虑到该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作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应定位为一般要求。针对该部分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要基于这个特点制定教学大纲。平顶山学院作为新生本的二本院校考虑到普通本科与艺术本科生的英语成绩差异与学习特点的不同,在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时已经做了区分,但是如果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将教学大纲进一步修订和细化,将整体的教学目标打入每个学期的具体教学计划中,进一步明确、统一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学大纲的指挥棒作用。 3、“3+1”课程改革模式 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艺术类本科生的英语学习特点,针对该部分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重点应该是建立“3+1”的课程设置模式。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合理的课时比例是3:1。利用大学英语四分之三的时间开展基础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巩固学生高中所学英语知识,夯实语言基础,进而学学英语的相关内容,不断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此外四分之一的时间用来进行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积累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同时提高学生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在艺术类本科生中实施“3+1”的课程改革方案时要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进行适度糅合,在基础英语课堂上融入专业英语的内容,而不是生硬地用三个学期教授基础英语,一个学期教授专业英语,这样不利于在这部分学生中有效开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五、结语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正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近年来,虽然艺术类本科的学生人数在不断攀升,但是大学英语教改的中心仍然是普通本科,而针对高校中占有相当大比重的艺术类本科生的研究尚处初级阶段。在艺术类本科中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模式的改革,应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进度,师资配置等方面入手开展。 在艺术类本科生中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同时丰富教学发的内容。 艺术类本科论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艺术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 随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体育、艺术类学生的招生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体育、艺术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普遍存在着英语基础差、学习自主性程度和水平不高、学习策略水平不高等特点。文章旨在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为体育、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个课内外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 大学英语;体育、艺术类学生;自主学习;“课前自主-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模式 1 概述 1.1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7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全国各本科院校积极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实施教学改革中,对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工作,而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自我学习负责的观点成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概念。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自主学习研究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自主学习思想的提出阶段(20世纪以前),自主学习的初步实验阶段(20世纪~20世纪60年代)和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当今西方学者对自主学习研究比较活跃,且成果颇丰,例如:Holec(1981);Brooks Grundy(1988);Little(1991);Benson Voller(1997);Cotterall Crabe(1999)等,而且各自主学习理论学派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都对自主学习作出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学习不是发生在学生身上,而是由学生发生的;他们在提出自己的自主学习理论和思想的同时,都注重开发相应的教学技术和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纵观中国的自主学习研究,也可以根据研究特点把它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主学习思想的提出阶段(1920年以前),二是自主学习的初步实验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三是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在英语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如学者束定芳(2004)在综合分析国内外自主学习概念的有关研究后指出:自主学习在外语学习上主要包括态度、能力和环境三个部分;庞维国(2003)著有《自主学习:学与教的理论和策略》;曹火群(2006)、顾世民(2007)、彭金定(2002)、王笃勤(2002)、林莉兰(2006)等学者对大学英语自主学习问题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立体化教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理念。可见,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已出现了理论和实践、教育学和心理学双管齐下的局面,进入了令人欣喜的繁荣时代。 1.3 研究意义 1.3.1 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顺应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大趋势的需要。而在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中体育、艺术类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是英语学习的弱势群体,容易受到忽视。因此,对体育、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与体育、艺术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和研究,意义重大。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把形成性评价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结合起来,利用评价的机能,培养艺体类学生英语学习情感,发展学生智能,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最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外语教学的一个最终目标——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并为其他学科的自主学习提供新的借鉴和思路。 1.3.2 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当今的社会对所用人才的英语能力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使得他们在没有英语课堂的环境下,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不断扩充英语知识和技能。 2 研究设计 2.1 课题研究内容 ①通过对“课前自主-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如何利用现有有限的教学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合理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通过运用形成性评价,培养学生大学英语课堂自主学习能力。 ②通过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既主动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监控作用,又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能学以致用,探索培养学生大学英语课外自主学习能力途径。 2.2 研究目标 ①通过建构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多元互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英语学习素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并为其他学科的自主学习提供新的借鉴和思路。 ②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一种具有针对性、时效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精神,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艺体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③通过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提升地方新生本科院校教师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同时为其他地方新生本科院校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借鉴。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针对地方新生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体育、艺术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低这一现状,通过促进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逐步培养促进学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2.4 课题研究方法 ①调查研究法。调查教艺体学生大学英语学习方式的现状;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改进课堂教学方面拓展的新思路、运用的新方法、形成的新思想、取得的新经验。 ②行动研究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做为理论基础,结合大学英语班级课堂教学实际,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符合课堂教学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证研究,在课堂实践中检验、发展和完善理论与教学模式。 2.5 研究步骤 本研究周期为两年,具体实施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成立研究小组,进行分工安排,完成课题的申报,开展地方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调查,收集相关资料;第二阶段是完成对体育、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情况数据及高考英语成绩的统计与分析,实施大学英语体育、艺术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模式培养方案及课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案研究,并对体育、艺术类学生课堂自主学习及课外自主学习进行评价;第三阶段是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完成课题论文。 3 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3.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化情况分析 本部分旨在调查体育、艺术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前后自主学习能力变化产生差异的情况比较。 问卷调查。①前测情况:发出的209份问卷全部回收,回收率为100%。有67.4%(141人)的学生认为需要他人的督促才能获得英语学习的积极性,93.6%(196)的学生平均每天在课余时间自主英语学习时间不到1小时,31.6%的学生(66人)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一直坚持做英语课堂笔记的学生有11.5%(24),只有0.9%的学生(19人)课后经常主动联系老师,85.2%的学生(178人)不关注老师推荐的书和学习网站。这些说明大多数学生在前测的时候学习目的不明确,外在依赖较强,问题意识不够,自主性及独立学习思考能力差,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②后测情况:发出的212份问卷全部回收,回收率为100%。结果表明学生在平时学习习惯及时间活动处理能力方面都有改进。如,一个学期中去过图书馆借阅英语类图书的学生占到86.3%(183人),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占42.9%(91人),52.8%(112人)在与他人讨论或借鉴他人后完成作业,抄袭作业下降到3.8%(8人),自己主动查找英语课程参考书和重温书本的人上升到55.2%(117人),有68.9%的学生(146人)平均每天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英语1小时以上。这些说明学生在后测的时候对老师的依赖性逐渐减弱,问题意识有所提高,自主性和独立学习能力逐渐变强。 3.2 对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艺术类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反思 3.2.1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条件没有完全达到基于计算机与课堂的新教学模式要求时,课前自主学习如何到达预计的目标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基于计算机与课堂的新教学模式。但是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有少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能以网络技术和校园模拟语言环境为手段,将课前网络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网络环境与课堂面授的优势互补的。在“课前自主-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课前自主学习”环节往往由于缺乏网络自主学习教室,没有教学软件系统,学生的学习信息缺乏途径反馈给教师,教师的课前辅导手段也比较单一,主要通过老师个人教学博客、学院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电子邮箱、qq群等平台,给学生提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但是缺乏人机互动,很难实现操练和自我检测,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 3.2.2 如何整合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环节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掌握任务的情况,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教学策略。在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从以单纯讲解为主变为组织学生操练,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提供英语学习策略等。教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形成技能,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基于大学英语是大班教学这一特点,在这样的拓展、应用阶段中,很难实现更多的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多种互动,教师也很难对每位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估。 3.2.3 英语基础薄弱的体育、艺术类学生如何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环节是利用网络、外语实验中心和社会资源拓宽学生课外语言实践的渠道,通过外语课堂社会化平台的搭建丰富学生自主语言学习的路径与方法,属于高级学习阶段,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对“课堂教学”环节的提升。然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体育、艺术类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普遍不是很高,不少学生认为学习的价值在于等级考试而非享受“学以致用”的乐趣,这很不利于教学实践的实施。要创设什么样的语言实践环境和机会来鼓励英语基础薄弱的体育、艺术类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课外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语言实践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是摆在大学英语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毕竟,体育、艺术类学生由于英语语言能力有限,很少去参与英语角、各类英语竞赛、英语晚会等活动,英语讲座、英语协会、英语小报编写等活动更鲜有艺体学生参加。 4 结语 通过两年的实证研究,笔者认为“课前自主-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模式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既主动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监控作用,又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有效地培养体育、艺术类学生自主学习和英语应用能力。随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逐步深入,有关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体育、艺术类学生这样的英语学习弱势群体的英语自主学习研究会取得更大、更有实质性的进展。 艺术类本科论文:艺术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刍议 艺术类学生写论文一直是难点,学生如此,教师亦然。 写论文的目的是大学生对自己4年的高等艺术专业本科学习进行一番梳理与总结,将艺术感性经验,以理性论证的方式写出来,供人供己以鉴真确,以存参考。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类学生写论文,常出现不是学生发愁,就是教师头疼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能力较差,教师经验不足。故而,形成今日高等艺术教育中艺术论文写作的怪相。 笔者通过几年来的毕业论文辅导,以及与其他院校教师的交流,剖析艺术类本科学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许慎《说文解字》说:论,思也、叙也、议也。文,错画也。其意是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反复论证、交错描述,以求正解。因之,论文是一种特殊文体,是运用理性和逻辑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文体。17世纪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提出理性主义,把如何有效地获取知识变为可能。笛卡尔强调人要正确地运用才智。他所说的才智就是判别真假是非的理性。自笛卡尔的方法论问世后,世界各大学均采用这种文体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目前,大学论文目的是检验学生通过4年本科的专业学习后,是否能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论文并非要求学生有什么重大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而是通过论文写作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一种比较思考、分析范式、逻辑推理、辨析结论的科学认知方法,为一生的人生实践打好基础。 然而,艺术类本科学生在论文最基本的选题、结构、内容、用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如下。 首先是选题。很多学生写论文论题很大,论文喜欢冠以“中国”“社会”“西方”等大而不当的标题。以学生20多岁年龄,尚未步入社会的学识和经历而言,如此大的论题是难以驾驭的。由于论题过大,学生在写作时,常常出现跨出和超越专业知识边界的情况,降低其专业性。针对以上问题,探究原因,不外乎三方面: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三是社会。从教师的层面来分析,可能是论文指导教师受知识结构所限,不能深入指导,未达到庄子所谓“尽精微,致广大”的治学境界,反而出现指导粗疏的情况。学生“跨出和超越专业知识边界”写作的现象,实质上是对自己专业内涵和定位认识是否清楚的问题。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知识体系,如果说学生借用其他专业的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尚可,但如果是专门研究一个新的专业领域就是严重的“跑题”。教师至少要起到“把关人”的作用,让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深入下去。也可能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没有把知识有效传达给学生,讲述方法不得当,学生未听明白;也有可能是“教不严,师之惰”,教师自身教学、科研、管理等诸事繁多,无暇顾及等。从学生方面来说,这和自身对论文写作的认识态度有关,有些学生写论文只是毕业需要和求职需要,并非兴趣所在,也并非要试着去研究一个问题。当然,也不乏有学生想认真写篇好论文,但苦于不知如何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即使有教师的指导,但时间有限,对学生从头开始的论文写作训练也非短时间内能明显奏效。解决此问题,应从整个课程设置上全盘考虑,要提前安排与未来的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提前训练,至少要先掌握写论文的方法。从学校环境小社会来讲,由于受到时下浮夸、躁动风气的浸染,与《大学》中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要求,多少已出现了背离。 其次是结构。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结构宏大,章节繁复。一般格式是绪论概述、案例分析、未来展望、结论教条的新八股论文模式。一篇几千字的论文可以拼装成5—10章10—20节的庞大结构。造成论文论题还未展开、论点还未摆出就草草结论,因而出现论证不够、字数拼凑的问题,形成章节与文字、章节与章节、章节与题目之间的脱节。 分析其原因,此类书籍章节似的论文写作,与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有关。学生习惯往现成的框架里填材料,根据框架结构去找资料,不是从收集材料到发现问题或有兴趣点的有感而发,很多学生是想当然地开始写论文,常有学生还没收集多少资料,题目和大纲已经完成,写到后面的结果只能是削足适履。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问题,则反映出艺术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薄弱的问题,对此问题,就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按科学和理性的方法进行讲授,这早在上个世纪的德国包豪斯大学就已经进行了探索。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在教学上不妨好好研究和利用国外成功的培养模式以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此外,艺术类本科生论文写作依然要遵循文科生论文写作的要求,体系规范,逻辑严谨,非艺术感想和散文写作。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也可有意去选修一些人文课程,比如哲学和理工科课程,完善知识结构,丰富认知。 再次是内容。由于毕业论文题目太大和结构繁杂,论文内容自然不实,论述时凑字数,论证自然也无以构成有说服力的逻辑链,因为所有论据不是来源于生活和实践,甚至有学生从网上拷贝、剪贴、拼凑论文。出现论点与论述不符、行文论述不平衡、论证无力等问题。 论文写作要有感而发,发现问题,又有兴趣之后,就要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去研究和分析,不能停留在现象表面,要努力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无感而发或为论文而论文的写作,只能是凑字数,论证无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学习艺术的学生来说同样重要。社会生活是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手中之竹”是建立在“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的基础上的。北京高校的艺术类学生有着地方院校无法比拟的资源和信息优势,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高校内部艺术馆等艺术类展览集中的地方,都是学生课本学习之外丰富学识、获取灵感的地方。虽不要求学生有一鸣惊人的创新研究,但至少要有感而发,通过论文写作学会和掌握一种理性分析和思考问题的科学认知方法。 最后是用词。论文语言表述要求准确无误。这里涉及语文的词汇运用问题。论文写作一般从解词入手,特别是关键词理解和使用尤为重要,而学生毕业论文中忽略对基本词义的准确理解,常常望文生义,似是而非,结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一个语文基础问题。主要是缘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以至于对遣词造句和语法没有很好地掌握。针对此类问题,主要是大量阅读经典范文,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兴趣和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阅读一些治学严谨的大家、学者的专著或论文,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书中流畅、规范的用词造句自然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如何有效、科学地解决以上问题,以提高国内艺术类本科生论文写作水平,笔者有以下三点认识。 一、转变认识 师生要对毕业论文写作有正确认识,不能只肤浅地认为毕业论文只是写一篇文章而已,关键是要认识到通过论文写作,使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即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所谓“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二、论文课程设置 艺术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简单地讲,就是上什么课、怎么上的问题。比如,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对经典名著的赏析上,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文体写作的规范模式,这对从高中到大学从未经过正规论文写作训练的学生来说很重要,这门课至少要做好这种衔接。艺术类专业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就不能局限在艺术现象的解读上,更要透过现象发掘本质,而这个学习过程就是理性分析和研究的过程。艺术院系可以开设论文指导课程,提前了解和掌握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的要求和方法,为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三、论文指导应由理论教师负责 很多学生为了自己方便,论文和毕业设计都选择了一位教师指导。专业老师既指导艺术创作,又指导论文写作。但论文写作毕竟是一个理论研究的过程,不管从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还是论点论证的把握,理论老师比专业教师经验可能更丰富些。因此,建议理论和专业教师各负其责,分别指导论文和毕业设计,这样责权明确,使每位教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更专业、更有效。 总之,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合理设置课程,然后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来提高艺术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真正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艺术类本科论文:浅谈民办高校艺术类本科英语教学 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对外交流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因而,作为对外交流工具的英语语言的地位也不容忽视。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也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可是,还要增强和提高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重视程度。通过对我校音乐学院大一本科新生英语教学与学习情况作一初步调查和分析,并根据我国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改革的要求以及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我国英语教学尤其是艺术类本科英语教学改革尽一份力量。 关键词:民办高校;艺术类;本科英语教学 一、音乐学院大一本科新生英语教学与学习情况调查 1.调查对象、目的及方式。本文对音乐学院2011级音乐及舞蹈专业的75名本科生就入学英语水平、英语学习的态度、课堂英语教学模式以及英语自主学习侧重点四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调查了解他们英语实际水平,对于英语学习的态度,对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满意程度,进而归纳分析总结出相应的英语教学与学习的一些实际情况,能够对英语教学补充有益的参考意见。 2.调查结果与分析。入学英语水平统计数据显示出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26%的同学认识到自己英语水平比较低,需要大幅提高,60%的同学觉得自己英文水平很一般,有待进一步提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同学们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英语基础知识薄弱,水平有限,这为英语水平的提高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求也是促进进步不可小视的因素。 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数据显示,对于学习好英语的重要性,大多数(66%)学生能够认识到,而且非常愿意学好英语,希望能真正把英语当成一门交流的工具。另外,37%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还能在课外安排一定的时间预习和复习功课,87%的学生一周在英语学习方面花费的时间不足八小时,没有人一周能在英语方面(包括听英文歌曲和看影问电影等)花十小时以上。 对课堂英语教学模式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60%)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持否定态度。学生们认为老师在课堂上以自己为中心,自言自语,只管自己讲课进度,基本不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自然不会有好的效果,而且学习兴趣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减退。 英语自主学习侧重点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62%)有学好英语各项技能的要求,38%的学生不重视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全面培养,认为只要通过期末考试就可以了,而且“六十分万岁”。有了这样的想法,同学们自然会偏离英语学习的重心,不重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如听说能力等的培养和提高,反过来重视答题技巧的培养和考试有关内容的学习。 二、基于调查结果的民办高校艺术类本科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学校要从学生生源抓起。在我校,相当一部分学生来源于艺校,有的同学入学时英文水平还不及初中毕业生水平,有部分同学连基本的单词都不会拼读,更不用谈写作了。同学们这样的英文水平不仅给教师授课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和压力,影响教学进,而且使同学自己也难以顺利完成大学本科的英语学习。因此,艺术类院校,尤其是民办高校中的艺术类院校,在录取新生的时候不仅要看艺术专业成绩,也要看文化成绩尤其是英语单科成绩,需要再三考虑英语成绩太差的学生是否能够跟得上大学的英语学习。。 2.学校、教师及同学都需要改进对英语教学的态度。影响英语学习的因素:“才能占33%,智力占20%,动机占33%,其他因素占14%”,这是Jakobovis之前提出的几个主要因素和它们所占的比重。对应看这4方面的因素,智力因素是比较稳定的因素,不会因环境而改变;而非智力因素则是可控因素,可以由学习者控制而改变。在非智力因素中,动机处于核心地位,占33%。可见,动机是影响学习第二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最近几年,心理学学科及相关学科对此进行研究并发现,学习者主体的学习兴趣、态度、动机等情感因素对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学习动机成为影响学生外语学习的主要变量之一。 作为师长的任课教师、大学辅导员、学校领导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为人师表,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英语的态度和刻苦学习英语的精神。学习者本身也要注意分析自己的原因,要认识到自己基础知识的不牢固和技能水平低,还应该知道“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天才出于勤奋”,“熟能生巧”,没有人能每星期上4小时英语课就能全面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水平。所以,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课外还应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英语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听说技能的培养。 3.教师改变课堂英语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对文章逐词逐句精讲,几乎占用了65%~90%的课堂时间。学生则被动地学习,主要是在听老师讲解英语语言知识本身,并记住大量语法规则。然而英语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使用英语进行交际交际技能的能力。在这样的“填鸭式”的形式教学方式下,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语言学家认为,“双向交际”比“单向交际”更有利于语言习得。因为,在“双向交际”中,双方要分享各自拥有的信息来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其间,他们频繁地“协商”以解决语言理解上的困难和交际中的障碍。这将促使双方进行意义协商和交互调整,从而提高了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帮助学习者更有效的利用他们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因此,教师授课应该施展交叉的、互动的、开放式的外语教学,自己作为引导者、参与者、监督者和帮助者,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和主体,。教师要采取交际实践教学方法相结合诸如此类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并且才能在参与过程中发展英语的交际互动能力和综合素质。对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尽快适应,进而胜任这一角色的变化。 4.加强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古人云,学以致用。我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也在于使用英语这门语言进行交际。语言使用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听、说、读、写、译,尤其是“听、说”能力。要培养大学生听说能力,不仅需要教师调整课内教学重心也需要学生在课内外进行切实有效的配合,尤其要充分重视课内外英语听说练习,比如多参加课堂活动和课外英语角,多听新闻,英文歌曲,多看英文电影等。此外,还需要学校给予大力支持配合,尤其是硬件设施方面。还有,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国外艺术团队来本校交流,或组织一些优秀学生出国参观、访问,经历过真实的英语语言交流,学生自然会产生更强烈的英语学习的愿望、兴趣和动机。 三、结束语 总之,我们需要足够重视艺术类学生尤其是民办高校艺术类英语教学。学校要注意生源的文化成绩尤其是英语基础,老师要改进英语教学模式,同学们要端正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和改进学习方法。相信,经过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民办高校艺术类本科生一定能够在英语知识的学习及英语运用能力提高方面取得应有的进步。 艺术类本科论文: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艺术类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摘 要]应用本科艺术类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改革是目前艺术类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要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措施使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适应就业岗位,为社会缩短人才的培养时间和节约人才培养费用,最终实现学院教学与企业需求间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产教融合;项目教学;定制培养 一、研究前景与意义 艺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2年至2013年间,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从597所增加到1679所,艺术类考生人数从3.2万增加到近100万。因为招生和办学规模的盲目扩大和教学质量的下滑成为艺术类专业的典型现象。高校教育的发展最终是面对社会的实际需求,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成为目前高校教育的突出矛盾。 文章从目前艺术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教学制度,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针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总结,以适应艺术类专业的“新”课程体系-产教融合方式为突破点,将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师资力量;完善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优化方案支撑研究。对一些人才培养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例如:学生专业能力不足、专业知识结构零散、学生就业率低等提供解决方法和参考依据。 二、研究内容 1、培养目标 以行业用人标准为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品德、知识、技能、素质四方面能力结构的专业人才。 2、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环就是课程的整合与重组。既要注意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动脑能力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发展的空间,建立服装设计岗位能力与服装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映射关系。要用系统的观念和方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中深化素质的高度,重新审视原有课程体系问题,进行综合重组。 3、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艺术类专业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从设计到制作的应用能力,所以对于专业知识的能力的提升是未来学生工作的必要条件,针对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采取课程重点不同学期保留的原则,课程开设遵循设计到制作一系列,有浅入深的循序渐进。将该学期的几门专业课程按照项目设计进行整合,辅助课程围绕核心课程展开教学,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课程搭配。使学习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做到与市场接轨。避免学生在毕业的同时面临专业课遗忘的问题。 4、定制培养 “定制培养班级”,将学生培养成通用人才的重要意义不仅是在素质教育,也是能力和价值的体现,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班级类型,结合所学专业和校外知名企业进行联合教学,成立联合教学班级,从素质和能力两方面同时进行提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即双向选择。企业为定制班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这样定制班级学生可以充分将所学发挥到现实工作中去。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工作提供保障,同时最重要的是能够减少两者之间的脱节,达到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双赢。 5、实践能力 以行业用人标准和产业要求为契入点,以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平台为依托,以学生专业能力(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将技术知识、专业案例以及职业兴趣有机地联系起来,在通识、专业、互联网与大数据等不同类型课程中,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做到相互衔接,由低到高、由单一到综合、由弱到强。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结合,或融合、或交替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中采取“教―学―做”实践教学模式,着眼与提高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利用校企合作特殊的教学环境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6、师资队伍 “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为主,采用专兼职教师相结合,人才引进与自我培养的建设形式,其中兼职教师包括学院教师与企业人员。加大聘请“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保证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学生不会出现毕业后对企业先进资源盲目和无法适应,过于落后的现象。 7、评价体系 在以往的主要评价体系方式每次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即课堂内容和期末作业或者期末的考试成绩来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加入企业和学校所学知识的结合评价和各自比例的对比评价,真正完成作品与商品的转化率。 三、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的创新 现在高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完全依据传统的知识体系构架,理论与实践所占比例不合理,理论课课时较多,实践课课时安排较少,且在时间安排上偏后,基本临近毕业才接触实践课;其次,授课内容的选取上没有做到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时,到岗后从零开始学习的现象。最后,评价与考核系统不够完善,对于学生四年的学业成绩仅仅通过毕业设计来进行检验,而大部分院校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独立完成从设计到的制作过程,以上问题导致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方向没有完全适应当下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 2、教学方法的转变与提升 由原来单一的校内教学方法转变为引进企业设备、产品和技术,并借鉴企业的管理方法,从而实现车间与课堂、员工与学生以及师傅与教师相互融合的“产训合一,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同时提高了专业教师教学与研究水平。 3、培养模式的创新 定制培养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专业指向性为依据,寻找一个适合学生专业的承载主体,在此必须满足专业对接率100%,并且有选择的可行性,只有基本条件满足后才解决出现的附属问题。 以班级为单位形成该企业的专业授课班级,形成专业的“定制班级”企业和学校在合作的初期制定和完成一个教学计划,企业教学和学校教学两大模块。通过这两大模块的相互知识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企业,也让企业对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有所了解。在企业和日常的教学工作比例分配也要明确指出,并且有相应的制度来进行考核和评价。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企业及岗位就行分组学习,使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为以后工作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每个企业的文化背景都不一样,所以通过定制班级的学习,让企业将文化带到课堂,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企业文化,找到属于自己定为,为未来做好一份职业规划。 四、总结 通过对艺术类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专业教学计划与企业岗位、课程目标与岗位标准、实训项目与企业工作任务的“三个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适应就业岗位。使艺术类人才培养定位于面向社会市场需求,兼顾设计能力与制作能力,拓宽学生就业面;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最终达到艺术类应用本科教育适合人才市场的需求。 艺术类本科论文:山东省艺术类院校本科英语教学现状的研究 1 学校概况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始建于1973年,建有千佛山校区和长清校区两个校区,是目前全国31所独立设置的公办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工艺美术学院。现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附中教育等多层次办学格局,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高等设计艺术院校。学校坚持“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入选山东省首批名校建设工程院校。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26个专业、50余个专业方向,涉及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四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14个教学单位,英语教学是由隶属于公共课教学部的外语教研室完成的。做为本科生必修课的大学英语课程是艺术院校公共课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 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2.1 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和性质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2.2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加强听、说、写、译等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注重口头和书面实用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重视传授目的语以及本族语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将来个人成长、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2.3 课程安排和分班情况 大学英语课程是分为四学期完成,分别是大一上学期的大学英语1,下学期的大学英语2,大二上学期的大学英语3,下学期大学英语4,每个学期都是两个学分。大学英语1包含56个学时,大学英语2是64个学时,每周完成四个学时,每周一和周二在学校合堂教室上课;大学英语3和4都是72个学时,每周完成四个学时,每周三和四在学校合堂教室上课。 大学英语实行的是大班授课,每个大班由3-5个自然班组成,一般人数在75-125左右。至于大班由哪些自然班组成是由教务处决定的,一般遵循随机分班的原则,但根据笔者多年的考察,教务处在分班时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学生隶属于一个专业或一个系的尽量分到一个大班;大班的人数控制在75-125人之间,平行班级人数尽量相差不多(这大概是考虑到教师工作量的要求);与公共课教学的其他科目如马列,计算机或体育课等能错开(所有大一公共课都安排在周一二,而大二的公共课都安排在周三四)。 2.4 师资情况 所有的英语老师都热爱英语教学,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常常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多种途径讨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具体的师资情况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年龄情况;方面30-40岁之间的有5人,40-50之间的有6人,50-60之间的有2人;学历方面;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10人,具有本科学历的有10人,其他学历1人;职称情况;具有副高职称的有9人,中级职称4人;性别:男教师4人,女教师9人。 2.5 教材及教学内容 选用的教材是《新通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一至三册,《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一至三册,《大学体验英语快速阅读教程》第一至三册和《艺术英语阅读课程》。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 大学英语1:《新通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至第十单元,每单元包含四大部分:交际技能、主题听说、主题看说和课后活动;《大学体验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至第五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听说、阅读和写作;《大学体验英语快速阅读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至第九单元。 大学英语 2:《新通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第一单元至第十单元,每单元包含四大部分:交际技能、主题听说、主题看说和课后活动;《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六单元至第八单元及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听说、阅读和写作;《艺术英语阅读课程》 第一单元至第六单元;《大学体验英语快速阅读教程》第一册第十单元至第十八单元。 大学英语3:《新通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册第一单元至第六单元,每单元包含四大部分:交际技能、主题听说、主题看说和课后活动;《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至第八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听说、阅读和写作;《艺术英语阅读课程》 第七单元至第十三单元;《大学体验英语快速阅读教程》第二册第一单元至第十八单元。 大学英语4:《新通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册第七单元至第十单元,每单元包含四大部分:交际技能、主题听说、主题看说和课后活动;《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一单元至第八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听说、阅读和写作;《艺术英语阅读课程》 第十四单元至第二十单元;《大学体验英语快速阅读教程》第三册第一单元至第十八单元。 2.6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主要来自于学生平时成绩,这部分成绩占最后总评成绩的30%。平时成绩的高低取决于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作业(口头和笔头)的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的情况。终结性评价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这部分成绩占最后总评成绩的70%。期末考试的形式分为上机考试和笔答考试两场,这两场考试安排在学期最后一周即公共课考试周,分别安排在两天进行。上机考试的地点选在学校机房,是对客观题的考察,采用题库随机抽题的形式,保证学生前后左右的试题都不一样,防止学生作弊。上机考试的试题由四部分组成,包含三篇阅读理解、一到二篇完形填空、词汇一和词汇二。除了阅读理解是四选一的选择题,其他均为三选一的选择题。上机考试的卷面成绩满分为六十分。笔答考试的试题由三部分组成,包含对听力、翻译和作文的考察。听力试题由十个三选一的选择题和五个听写填空题组成。翻译题是五个汉翻英的句子。作文是给题目和提纲的命题作文,作文的题目多数和本学期《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每个单元的主题相关。 学校对学生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六级没有要求,但对大学英语四级等级考试做出了一定的要求,该规定于2014年9月,规定的具体内容如下: 1)综合考量,按史论类专业、艺术理科专业、普通文科专业、普通理科专业招生的学生,自2014级开始大学英语四级等级考试,合格线定为320分;以上四类专业2010、2011、2012、2013级学生大学英语四级等级考试,合格线仍然为220分。 2)除以上四类专业外,自2015届毕业生开始其他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四级等级考试成绩不再作为学士学位授予的条件。 3 反思和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学是文化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对四六级考试的要求等方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都充分的考虑到艺术类院校的实际情况。然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比较特殊,大多数艺术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但有些专业(如艺术史论专业)的学生英语较好。同时由于扩招和师资不足等原因,艺术类院校普遍采用大班教学的形式,这解决了现实问题,但也暴露出很多弊端。如果切实可行,可以采取分级教学的形式,即在参考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和入学考试英语成绩的情况下,打乱学生的自然班,重新对学生组班,英语成绩相对好些的同学放在一起,差的放在一起分别组建班级,不同水平的班级采用难度不同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 艺术类本科论文:民办艺术类本科高校学籍管理现状的研究 [摘 要]民办艺术院校的崛起,为我国文化强国提供了有力保障。民办艺术本科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是对教学管理水平的检验,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重要体现,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本文主要对民办艺术本科高校的学籍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办;艺术本科;学籍管理 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和控制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它关系到学生的学历资格、学习状态及结果认定,是控制和把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 学籍管理是每一所高校对学生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相比,学生的学籍管理更为繁杂。从新生入学之初的学籍注册,到在校期间的成绩管理,特别是学生休学、退学、参军、转专业、留降级等学籍异动,乃至学生毕业时的毕业证、学位证及学历注册,都和学籍管理息息相关。教育部于2005年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高校转专业与转学、休学、复学等学籍管理方法上升为制度。从形式上重视了依法管理和学生权利。 1 民办艺术类本科高校学籍管理现状 1.1 学生对学籍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民办学校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相比,在自觉性、学习动力等方面有较大差距。民办艺术类高校学生和普通民办本科学校学生相比更崇尚自由,较难管理。学生对学籍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够。很多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完全不清楚,并不了解课程设置,对所有考试抱着60分及格的侥幸心理。只有受到处分、学分未修满,影响了学籍内容时才明白学籍的重要性,才懂得日常在校期间的表现、考试成绩都可能会影响到自身学籍的记录情况。 1.2 教师对学籍管理重视度不足 民办艺术类本科高校自有教师年轻人居多,特别是从事行政工作的多为年轻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学籍管理岗位上更是以年轻人为主。这是民办高校教师的特点。民办艺术高校情况更是如此。队伍年轻化导致教师自身对学籍管理重视度不高,不能深刻领会国家政策、学校制度等基本制度。学校对行政工作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也远不如专业教师,导致学籍管理难以走向专业化。 1.3 信息化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 民办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学校并未实质性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信息的飞速发展,落后的学籍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学籍管理的需要。目前,有些高校仍采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不仅存在工作量大、效率低、精确度不高等问题,而且不利于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不利于学校的全面转型。 2 民办艺术类本科高校学籍管理对策 2.1 加大教育力度 学校应加大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加强对学生、教师的教育。学校要把各类学籍管理规定作为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重视自身学籍,履行大学生权利。学校领导要重视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培养,选拔有责任心、耐心、细心的管理人员从事学籍管理工作,通过技能培训、制度学习等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2.2 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 正确认识和理解学籍管理工作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学籍管理各部门职责,建立和完善校内各部门对学籍管理的协作体系,优化学籍管理模式,明确分工,统一协调管理,建立符合自身学校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学籍管理队伍的高效性。增加学籍管理队伍的培训、进修等机会,通过定期参加讲座、研讨会、培训班等,开阔视野、开拓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2.3 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 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统筹规划,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构建合适自身学校信息化管理教学管理流程,做好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籍管理提供更为便捷的平台。 艺术类本科论文: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下的本科艺术类应用型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项目市场化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一般方式,结合艺术类应用型本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良决策。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艺术类应用型创新教育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学和社会之间互动的加强,艺术类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对人才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这一实际,艺术类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也必须做出积极的改进,要以项目市场化为导向,优化教学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艺术应用型人才―――创新教育。 一、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本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作用 1、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本科创新教学模式的特点 第一,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各要素的市场化。在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中,市场要求了学生具备的能力,市场为学校提供了课程,同时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完成学习;同时,在学校和企业认定中,完成了教学成果的转化。这一系列的过程都体现了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市场化,体现了艺术院校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职能,充分运用大数据时代的的“顺风车”。 第二,创新教育教学成果转化率高。高校与社会的积极合作紧密地联系了高校和社会的关系,在双方的互动交流中既能够加深了解。学校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创新教育教学项目,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制定规范化的管理,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项目的完成,同时也能够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能够对学校的项目提出要求和建议,利用自身的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为学校提供有利地支持,同时企业也能够在与学校的互动中掌握人才的培养情况,招募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更好的彰显创新教育的的意义与内涵。 2、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本科创新教学模式的作用 第一,能够促进艺术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项目市场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中的“工厂化”运作能够集中较多的相关的艺术类专业,能让较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让教学工作者对专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发其创新性研究,从而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能够促进艺术类应用型本科创新教育教学的改革。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整合了多方的资源和力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尝试,能够推动教学的时代化创新、市场化创新、科学化改革。 第三,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中,按照市场标准要求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在大数据市场化的运作中,一切要求都是高标准的,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第四,能够提高教师的创新教育教学水平。在大数据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是参与者、指导者,更是学习者,能够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中提高对专业的认识,促进教师在创新教育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艺术类本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大数据时代中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从市场的要求中实施教学工作;从职业岗位的要求制定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和工作的紧密结合;立足合作企业,实施工学交替,实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工作的结合;在教学评价方面,要实施校企互认制度,提高教学评价的水准;在教学成果市场化方面,积极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商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制定市场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不能成为“象牙塔”,不能闭门造车。在社会与大学互动频繁的情况下,高校应该走出高校,走向社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以市场的要求为标准。艺术院校的创新教育教学更不能把学生“圈”在学校,要与行业的专家和人才共同商定人才培养目标,让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标准,促进艺术院校调整教学目标,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等艺术人才,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2、有效实施项目课程 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整合艺术类应用型专业的创新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从专业的特点出发,采取灵活的创新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情况下,一般在“教学工厂”中开展教学,即在学校的实训基地中实施教学,积极与合作企业互动,努力实现项目市场化。学校内的实训基地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场地,模仿市场中的企业,包括岗位、项目等都能够体现工厂的市场化。因此,艺术院校也要积极利用学校内的实训基地,努力实现教学和生产的有机结合。例如,在影视广告业的教学中,要积极利用实训基地,设置导演、灯光、纸片等设置具体的岗位,让学生投入到这些岗位中,进而让学生学习到更加贴近实际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在创新教育制度化的管理中,也能够保证项目的“日常化”,提高工作的真实性。通过对“教学工厂”功能的拓展,能够促进艺术院校的改革,加强创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避免了单一的、被动地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应;使教环境与行业标准接轨,让学生在与行业零距离地接触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真正的体现创新教育的实用性。 3、项目课程的评价市场化 课程的考核标准要通过学校和行业共同制定,在项目完成后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给予总结评估。一般的考核的重点要放在学生在项目中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情况,将考核的最终标准放在行业的要求上。这种考核方式虽然比较苛刻,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就是这种苛刻能够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改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能够有力地推动学生就业。 4、教学成果商品化 艺术院校在与企业、公司的合作中,能够建立有效的大数据交流平台,学校能够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以求得社会的认可,企业或公司也能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情况,两者的交流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教学成果的市场化。另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一般都要签订“项目使用协议”,一方面,能够提高学校对项目的重视程度,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项目的商品化,促进企业的利用。教学成果市场化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启动阶段,即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以市场为导向确定项目的前景,重点做好同类产品的统计、产品的定位和合作企业的生产条件和技术制约,以充分的准备提高项目的市场竞争力;第二,设计阶段,要努力创新,以创新赢得市场,以特色赢得客户,以科技提升质量。第三,实施阶段,要做好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做好定价、市场推广等工作,进而实现教学成果的市场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市场与高校的联系十分紧密,高校的人才培养创新教育需要积极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艺术类应用型本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将连接市场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创新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能够实现创新教育教学成果的转化,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在艺术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广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在与市场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将创新教育的内涵得到升华与进一步发展。 艺术类本科论文:面向艺术类本科生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 摘要:《网页设计》是我校为艺术类本科生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本文总结了多年来《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实践教学,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建设等方面,全面地阐述了《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和体系,为今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提高艺术类本科生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网页设计;艺术类本科生;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从2010年开始,我校为艺术类本科生开设了《网页设计》课程作为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的主选课程。作为新开设的课程,教学内容单一,无法覆盖课程的全部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以知识点堆砌为主,缺乏在设计方法上的提炼和升华,无法满足艺术类本科生计算机创意能力培养的需要;除了一些配合知识点的小型课堂练习外,没有为学生提供以创意为核心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无法为学生的未来专业学习和职业成长提供帮助;没有对学习效果和能力做出全面和客观评价的有效方式[1]。这些问题亟待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加以解决。 为此,本课程以“面向艺术类学科,面向艺术类本科生”为理念,以“引导创意,面向应用,促进融合”为教改原则[2],利用综合技术和手段,引导艺术类学生进行计算机艺术创意;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面向应用的理念;加强对艺术类学生的工程概念和流程的传授,使学生感受到工程与艺术融合的魅力。 一、课程内容与实践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实践环节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做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教学内容。教学以课堂案例为载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软件操作完成。课程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每个案例对应重要的知识点。在案例讲解后,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课堂案例导入与讲解阶段。首先,教师展示案例最终结果,并进行简单分析,指出案例所用的知识点。然后,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逐步展开,推演出案例最终结果。教师可根据案例难易程度和知识点重要性,在案例推演过程中,对相应部分进行深入剖析和阐述。第二,知识点的深入和扩展分析阶段。针对案例中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小型辅助案例进行分析和扩展。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学习中,根据各自的想象去拓展该案例,为后续自主命题设计与实践打下良好基础。第三,课堂练习实施阶段。教师给出实现练习案例的具体要求,让学生结合课堂案例的实现方式,独立完成一个或几个课堂练习。针对本章节所涉及的案例和课堂练习,以及相关知识点,设计与制作方法,创意效果进行总结,完成教学任务。第四,目标设定及发展阶段。在课程的最后阶段,也是教学实践阶段,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网站的设计与制作。教师为网站设定技术框架和规模,学生自主选题,收集与整理素材,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从创意、设计和制作的全部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设定自己的目标,支配自己的时间,主导自己的创作过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技术问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对内容设定,创意设计给予点评,引导学生达到最终目标。 2.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教学内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一,案例驱动教学。在教学中,将案例与教学主题紧密结合,穿插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教学主题和案例特点,将案例分成了课堂精讲型、课堂演示型和课后练习型等,三种类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了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和良好教学效果。第二,目标驱动教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目标驱动教学采用学生自主选题、独立设计制作来实现。教师设定技术框架,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根据选题,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教师担当技术支持和评价任务,学生是主导者和实践者。学生完成了从知识学习者向作品创意者、设计者和制作者的转变。第三,多媒体教学。丰富的多媒体素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持。课件中内容全面准确、教学素材丰富;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系统操作,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第四,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案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案例素材和效果等资料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们下载和浏览。通过网络提供更多的课外资源,扩充了学生学习空间和互动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活动旨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自由创作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发掘学生的创意潜能。本课程教学实践由“设定要求,自主选题,自由创意,开发制作”四个部分组成。第一,设定要求。设定要求包括创意要求和技术框架。创意要求主要体现在创意原则上,作品必须是原创设计。技术框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本课程知识体系,提出设计制作网站的技术方法,给出可替代的技术方法,给学生提供多项选择。二是规定网站的规模。对于学习过更多相关知识的学生,可以不局限于这个技术框架,鼓励学生积极尝试新方法和手段。第二,自主选题。在自主选择网站主题时,提倡学生面向学科应用,面向实际需要进行选题。如服装服饰类,或者艺术设计类、媒体传播类等为网站主题。选题时,要考虑对网站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对相关文本、图形图像和媒体信息的收集、归纳和整理的水平。第三,自由创意。艺术类本科生具有自主创意的优势,要发掘学生的专业潜能,利用所学计算机技术把创意效果展现出来。做到主题鲜明,内容完整,色彩搭配美观,页面构图简洁合理等。同时,考虑要创意与网站主题的密切关系,将创意和内容统一起来。第四,开发制作。按照网站工程设计制作的流程开展工作。首先,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确定网站栏目和网页的数量。其次,进行网站页面创意,把创意通过计算机网页设计技术表现出来。最后,通过技术方法和手段,完成网站的设计和制作。通过开展教学实践环节,学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课程内容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焕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计算机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归纳为主观与客观的结合,过程与结果综合。对课堂教学评价更多依赖于过程评价和客观评价,如通过查阅日常作业,可以了解对案例中知识的理解;通过结业考试客观试题的评价,确定学生知识和技巧的掌握。对教学实践环节评价由教师主观判断实现,考查学生的创意和实践应用水平。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制定了“网页设计与制作―实操要求及评分标准”,规范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保证真实性和客观性。每个学生一个选题,一个网站,一个评价考核结果,避免出现学生“搭便车”现象。 二、课程资源建设 1.教材。为贯彻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原则,确定“完善知识体系,引导艺术创意,面向实际应用,促进艺工融合”为写作原则[3],体现集创意、应用和工程为一体,技能、知识与平台相融合的教学和实践模式。在教材案例选取上,案例都具有良好的创意和应用背景,创意风格多样化,色彩、图案和布局的多种组合;案例取材于多种行业和领域,覆盖面广。在讲解知识点时,着重提炼页面艺术创意方法和技巧,做到方法多样,手段实用,效果良好。在教材内容选取上,向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最新技术看齐,全面引入CSS技术和CSS+Div布局技术,归纳出“上中下”和“左中右”两种基本方式,并提供一个CSS+Div布局的商业网站设计和制作过程。在教材内容表现上,采用新颖、直观和多样化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入“布局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页面布局,将表格布局、CSS+Div布局、框架布局和AP Div布局等多种方式反复向学生讲授,实现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布局技术的教学目标。在教材框架安排上,以知识演进为目标,以应用案例为载体,采用可视化操作为主导,代码实现为从属的方式,既形象直观,又深入剖析技术原理。以网站客户端技术为主体,以网站服务器技术为辅助,为学生全面理解网站设计与制作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2.多媒体资源与网站。为配合教师课堂授课,提供了每个章节的电子教案,全部教学案例素材和效果,练习案例素材和效果;为满足学生课下学习需要,录制了全部课堂教学案例的教学视频,形成了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本课程还开发了网页设计精品课网站,向学生提供全天候的互动式学习平台。网站提供了全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资源,如技术专栏、参考资料、在线测试、在线问答、电子书下载、优秀网站赏析和软件下载等;搭建了学生网站作品的展示栏目,将综合教学实践环节中学生制作的全优作品进行实景演示。 三、结论 本课程采用全新的理念和切实可行的教改原则,在教学模式与实践环节中,在教材写作、多媒体和网站建设中加以贯彻和落实,突破了《网页设计》课程建设的固有模式,取得了全方位的教学成果。 经过多年教学与实践,形成了完善和系统的网页设计教学体系和模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创意技能和技巧;借助于综合性教学实践环节,极大提高了艺术类本科生的计算机创意和应用能力;以良好的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在教材编写中,进一步完善和固化教学和模式,教材不仅知识体系完整、内容翔实,而且创意技能实用、面向实战,与多媒体素材和精品课网站构成了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 艺术类本科论文: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现状研究 摘 要:尽管英语教师进行了多种尝试,但目前艺术类本科生的英语写作现状并不乐观。为了解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现状,笔者针对安徽铜陵学院艺术类专业班级的83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写作兴趣、写作重要性、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写作自信心和影响写作水平的因素。并就调查结果分析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提出运用词块教学法的优势,改善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教学的设想。 关键词: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调查 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写作教学长期困扰着广大英语教师。本文根据描述性统计说明艺术类本科生英语水平、依照问卷调查的结果论述其英语写作现状。 一、英语水平 笔者通过统计安徽铜陵学院2013年刚入学的两个艺术类专业83名本科生高考成绩、入学测试成绩及限时写作成绩的数据,阐述艺术类本科生英语水平的概况(见表1)。 83名艺术类本科生的高考成绩最高分110分,最低分20分,平均分仅65.51分,不及格率高达81%。入学英语测试(总分为100分),最高分仅75分,最低分17分,平均仅49.15分,不及格率高达73%。总分30分的限时写作最高分与最低分差距高达19分,及格率仅为23%。可见,艺术类本科生的英语基础十分薄弱,个体分数总体离散性很大,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从表1还可以看出,限时写作成绩不理想。 二、写作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的现状,笔者对83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当前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现状分析如下: (一)英语写作兴趣 调查显示63%的学生英语写作没有兴趣;23%的感兴趣学生中,很感兴趣的11%,感兴趣的12%,有点兴趣的14%。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兴趣而被动进行英语学习,会扼杀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会缺乏持之以恒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记忆效果,无疑是写作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对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当被问及对写作重要性的认识时,88%的同学不同程度认为写作重要,其中认为很重要的31%,认为重要的占29,比较重要的为28;仅有12%的同学认为写作不重要。可见,尽管写作成绩不太理想,大多数学生仍然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他们迫切需要好的训练途径来提高写作能力。以上结果与黄艺平(2006)针对广西艺术学院2005级78名艺术类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基本吻合。之所以被调查者认为英语写作重要,是因为:首先,英语写作的用途越来越广泛。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通用语,国际交流必须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次,经常进行写作练习,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英语写作可以促进听、说、读、翻译水平的全面提高。可见,写作在英语学习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广大英语教师来说,无论是写作教学的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都迫切需要提高,要调整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可行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对传统写作课堂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多数高校英语写作课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调查结果显示,71%的学生对于目前英语课堂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持否定的态度;认可的只有29%,说明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说明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不适合艺术类本科生,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很难调动起艺术类学生英语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果当然是收效甚微。从王建慧(2011)所做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类似的结果。她针对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2009艺术设计本科一班和2009艺术设计本科三班总共7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8%学生的认为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适合他们。另外,学生希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采用适合他们特点的写作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艺术类学生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运用新颖的写作教学方法,打破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努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英语写作自信心 根据调查,75%的同学表示对英语写作没有信心,有信心的仅占25%,因此,要想提高艺术类本科生的写作水平,必须提高他们的写作自信心。不少研究也显示,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教材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因素。提高自信心要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结合艺术生的心理特点,大胆尝试灵活、生动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其次,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教学活动以赏识教育为主。蒙岚通过实验数据及访谈表明,赏识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艺术学生的学习信心,消除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恐惧。再次,挖掘不同个体的长处和潜力,找到他们缺乏自信心的根源,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最后,教师可以借鉴韦纳的归因理论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归因倾向,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积极的归因,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写作自信心。 (五)影响写作水平的因素 为了找到困扰学生英语写作的症结,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笔者围绕影响写作水平的四个因素――词汇、语法、写作技巧、母语迁移展开调查(见图1)。 调查显示,75%的艺术类本科生写作时词汇存在问题,可见词汇是造成大学生英语写作不佳的主要原因。他们普遍反映写作时词汇贫乏,不得不放弃许多有一定深度内容的写作,转而用单调枯燥的英语词汇表达简单的想法,有的甚至简单思想都无法表达。毫无疑问,词汇的丰富性与写作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点已被相关研究证实。54%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足够的语法知识,写作时受困于语法基本功不扎实,造成低级错误俯拾随处可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特别注重语法条条框框的灌输,以讲解语法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形式,学生完全为学语法而学语法,整个教学活动也紧紧围绕应试而进行,学生很难学到语用技能。51%的同学认为写作技巧是自己弱项,主要表现在谋篇布局的能力较弱,句子之间、段落之间语义不连贯,不能完整表达思想。张在新等人经过统计分析,指出,非英语专业学生因为写作技能和写作知识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导致作文成绩差距十分突出。调查还显示,母语思维模式对英语写作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30%的同学认为母语迁移干扰了英语写作。表现为:一是不能使用英语思维。学生在英语词汇量和表达手段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依靠母语。二是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东西方语言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螺旋形是操汉语者的思维方式,而操英语者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形。国内学者蔡基刚也提出,语篇组织规律与特定的思维模式密切相关,语篇组织结构是个体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因此,如果学习者对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缺乏了解,必然导致英语写作中词汇、句法结构和语篇组织表达不符合英语习惯。 通过对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现状的调查及分析可知,造成艺术类本科生写作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复杂、多方面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心理、语言和写作技能方面,通常情况下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随着二语习得理论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一个崭新的教学理论――词块理论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为英语写作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语言学界已注意到了词块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许多研究已证实词块是理想的语言学习单位,因此,教学中应该建立以词块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发现,自然话语主要由固定的或半固定的词块组合而成,只有少数句子属于创新的,即便是内部结构有一些变化的句型框架,其中的变化幅度也是非常有限的,学习者运用词块比完全由自己造句所需的努力小很多。鉴于此,外语教师应尝试运用词块教学法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写作水平。研究表明:“词块是整体习得并储存在记忆中,它有助于增加写作的流利性,提高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生动性以及培养语篇组织能力。”但词块教学法能否对艺术类本科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效应呢?这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比较文学研究论文: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一、“超文学研究”的性质及与“跨学科研究”的区别 我们所说的“超文学”研究方法,是指在文学研究中,超越文学自身的范畴,以文学与相关知识领域的交叉处为切入点,来研究某种文学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它与比较文学的其它方法的区别,在于其它形式的比较文学是在文学范畴内进行,而“超文学研究”是文学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的研究 这里所说的“超文学研究”与已有的大量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著作中所说的“跨学科研究”,并不是一回事。 什么是“跨学科研究”呢?我国现有各种比较文学学科著作对“跨学科研究”的解说,大都全盘接受了美国学派所倡导的“跨学科研究”的主张,认为“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组成部分。通常的解释是:“跨学科研究包括文学与其它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研究,文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及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不过,我们在认可“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之前,首先必须解答这样的问题:第一,“跨学科研究”是所有科学研究中的共通的研究方法,抑或只是文学研究中的研究方法?第二,“跨学科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普遍方法,还是文学研究中的特殊方法(只是比较文学研究才使用的方法)? 对于第一个问题,众所周知,“跨学科研究”是当今各门学科中通用的研究方法,并不是文学研究的专属。科学的本意就是“分科之学”,分科就是一种分析,然而光分析还不行,还要“综合”,而“跨学科”就是一种综合。自然科学中的数、理、化、生物、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往往必须“跨学科”,以至产生了“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新的跨学科的交叉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中,也有“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历史哲学”、“宗教心理学”这样的跨学科的交叉学科。在许多情况下,需要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才能解决一个问题。如我国最近完成的“夏商周断代研究”的课题,就是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文艺学等跨学科的专家学者联合攻关的结果。 对于第二个问题,回答也是肯定的:“跨学科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普遍方法,而不是只有比较文学研究才使用的方法。“文学是人学”,一切由人所创造的学问,都与文学有密切的关联,这是不言而喻的。而研究文学势必要“跨进”这些学科。例如,我国读者最熟悉的恩格斯对巴尔扎克创作的评价。恩格斯从经济学、统计学看问题,这就使文学与经济发生了关系;从阶级分析的角度谈到了巴尔扎克与传统贵族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态度,这就使文学与社会学发生了关系;又谈到巴尔扎克对法国风俗史的描绘,这就使文学与历史学发生了关系。可见,文学评论与文学研究,势必会不断地涉及到纯文学之外的各种学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然而,虽然恩格斯评论巴尔扎克的时候跨了学科,我们也决不能把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论视为“比较文学”。再如,我国研究《红楼梦》的“红学”,王国维的研究角度是叔本华的悲剧哲学,俞平伯等“索隐派”用的是历史考据学的角度与方法,等人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现在更有很多人从宗教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与佛教、道教的关系,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之“梦”及人物的变态心理,从性学角度研究男女两性关系,从医学角度研究林黛玉等人的病情和药方,从政治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与宫廷政治,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中的经济问题,从语言学角度使用计算机统计《红楼梦》中的用字用词规律。《红楼梦》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是“跨学科”的。然而,我们可以因为红学研究都跨了学科,就把“红学”划归到比较文学学科中来吗?当然不能!凡有一些文学研究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提笔写文章,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跨学科”,“一不小心”就“跨了学科”。对文学研究来说,最容易“跨”的,是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哲学、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等。有很多文学研究的文章,仔细分析起来,就跨了许多的学科。前些年文学研究和评论界提倡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观照作品,其实质就是提倡用“跨学科”的广阔视野来研究文学现象,而不能一味胶着于某一学科的视角。可见,如果我们单从“跨学科”来看问题,则大部分文学评论、文学研究的论著和文章,特别是有一定深度的论著和文章,都是“跨学科”的,然而,我们能把这些文章都视为“比较文学”的成果吗?都视为比较文学研究吗?当然不能!文学研究,除了纯形式的文本研究(像当代英美有些“新批评”理论家所做的那 样,尽管纯粹的形式的、纯文本的研究极难做到“纯粹”)之外,即使纯粹的字句分析那也是跨学科的——从文学“跨”到了语言学,更不必说字句和形式之外的研究了。可见,“跨学科”是文学评论的文学研究中的共同途径和方法。文学与其它学科的这种“跨学科研究”,甚至形成了若干新的交叉学科,如“文艺心理学”、“文艺社会学”、“文艺美学”、“文学史料学”等。但是,恐怕很少有人赞成把“文艺心理学”、“文艺社会学”或“文艺美学”等看成是“比较文学”,尽管它们是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因此,我们在学科理论上必须明确: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必须是同时又是跨语言、跨文化、跨民族的研究,那才是比较文学,才是我们所说的“超文学”的研究;单单“跨学科”不是比较文学。例如,在宗教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中,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学、基督教与中国文学、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是比较文学的研究,因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对于中国来说,是外来的宗教,这样的跨学科研究同时也是跨文化的研究,属于比较文学研究;而关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的研究,还有某一国家的政治与该国家的文学的关系研究,某一国家的内部战争与文学的关系研究等,都不是我们所说的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这种研究没有跨文化、跨国界、跨民族,这只是一般的跨学科研究,而不属于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在这里,“跨语言、跨文化、跨民族、跨国界”应该是比较文学学科成立的必要的前提。换言之,有些“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属于比较文学——当这种研究是“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的时候;而另一些“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则不一定是比较文学——当这种研究没有“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的时候。总之,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是将某些国际性、世界性的社会事件、历史现象、文化思潮,如政治、经济、军事(战争)、宗教哲学思想等,作为研究文学的角度、切入点或参照系,来研究某一民族、某一国家的文学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这里应该特别强调的是与文学相关的有关社会文化现象或学科领域的“国际性”。 可见,我们不使用“跨学科”或“科际整合”这样的概念,而是使用“超文学”这一新的概念,是表示不能苟同美国学派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尽管这种看法已经为不少人所接受。使用“超文学”这一概念,有助于对漫无边际的“跨学科”而导致的比较文学学科无所不包的膨胀和边界失控加以约束。它可以提醒人们:“跨学科研究”是所有科学研究中的共通的研究方法,也是文学研究的普遍方法,因此,我们不能把“跨学科”研究等同于“比较文学”。 二、“超文学研究”的方法及适用范围 现有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教材和专著,绝大部分都在“跨学科研究”的专章中,列专节分别论述文学与其它艺术、文学与哲学、与历史学、与心理学、与宗教、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诚然,搞清这些学科之间的关系对于跨学科研究是必要的。但是,这些只是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研究,是一般的跨学科研究的原理层面上的东西,还不是我们所指的“超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方法,不是总体地描述文学与其它学科的一般关系,而是要在一定的范围内,从具体的问题出发,研究有关国际性、全球性、或世界性的政治事件和政治运动、经济形势、军事与战争、哲学与宗教思想等,与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某一时代的文学、甚或全球文学的关系。“超文学”的研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在这个前提下建立自己的方法,确定自己的适用范围的。 同“跨学科”的研究相比,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方法的范围是有限定的,有条件的。与文学相对的被比较的另一方,必须是“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或“国际性的事件”。这是比较文学“超文学研究”得以成立的前提和基础。什么是“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或“国际性的事件”呢?“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或“国际性的事件”不同于所谓“学科”。“学科”本身是抽象的、人为划分的东西,“学科”是科学研究的范围与对象的圈定,而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与课题本身。而“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或“国际性的事件”可以被划到某一学科内,但它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东西。例如,对文学影响甚大的弗洛伊德主义,可以划归“心理学”或“哲学”学科,但弗洛伊德主义作为“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又不等于“心理学学科”或“哲学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我们所说的与文学关系密切的“国际性事件”之一,可以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划到“军事”学科,但它显然不等于“军事”学科。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所涉及到的正是这种具体的“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或“国际性的事件”。它们不是被圈定的学科,而是在一定的时空内有传播力、有影响力的国际性的思潮与事件。这些思潮和事件大体包括政治思潮、经济形势、跨国战争、宗教信仰、哲学美学思潮等。在这样的界定中,自然科学作为一个学科与文学学科的关系,不在“超文学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之内。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具有传播力的国际性思潮,如唯科学主义思潮与文学的关系等,则属于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的范围。 例如,在政治与文学的关系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研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所谓“红色三十年代”的共产主义政治思想对欧美文学、对亚洲文学乃至整个世界文学的影响。那时,以共产主义为理想的左翼政治思潮,极大地改变了那个时代世纪文学的面貌,而且,左翼政治思潮从欧洲、俄苏发源,迅速地波及了包括日本、朝鲜、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在内的亚洲国家,并影响到文学,形成了文学史上所说的颇具声势的“无产阶级文学”。同样的,六十至七十年代中国的“”运动,不仅对国际政治本身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于不少国家的文学也产生了影响。在美国、在英法等欧洲国家,在日本,甚至在黑人非洲的一些国家,都出现了呼应中国的“”的“文学作品”,出现了规模不等的青年人的“造反文学”,出现了歌颂的诗歌;相反地,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出现了反对中国“”的文学作品。另外,虽然有些政治事件并没有国际性的影响,但对比较文学而言也有价值。如,二十世纪后半期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歌功颂德的文学,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深刻的相似性,很值得进行超文学的比较研究;在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的所谓“冷战”时期,在某些敌对国家出现了具有强烈冷战色彩的文学,如中国、朝鲜、越南、古巴等国家的“反美”文学,中国的七十年代大量出现的“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的文学,作为政治与文学的“超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都相当具有研究价值。但是,上述提到的这些课题,目前的研究均非常薄弱。在我国,艾晓明博士的博士论文《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1]是研究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文学与国际共产主义政治及国际左翼文学的不可多得的力作。而上述其它方面的研究,则基本是空白。 在国际经济形势与文学的“超文学”比较文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许多诱人的研究课题。例如,历史上的经济活动、商业活动对文学的影响,商人在文学的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如古代的“丝绸之路”是闻名的连接东西方重要的国际商业、经济通道,“丝绸之路”的经济活动对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对中东地区乃至古罗马帝国文学有何影响?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而描述“丝绸之路”的各国文学作品,也非常值得加以收集整理和系统研究。在古代文学中,反映经济活动的作品有不少,如阿拉伯的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大部分故事以商人为主角,以商业活动为题材,我国阿拉伯文学专家郅溥浩先生在其专著《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2]中,有一专节,从国际商贸的角度,对《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做了独到的分析,并把它与中国的“三言二拍”中的有关作品做了比较,是经济与文学的“超文学研究”的成功的例子。日本 十七世纪的作家井原西鹤的作品中,有一类小说称为“町人物”,即经济小说,笔者曾在《井原西鹤市井文学初论》[3]中,以当时的东西方经济状况为大背景,对他的经济小说作了分析。到了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学的“联姻”现象越来越突出,例如法国十九世纪大作家巴尔扎克,被英国作家毛姆称为“认识日常生活中经济重要性的第一个作家”(毛姆《巴尔扎克及其〈高老头〉》);马克思也认为巴尔扎克在其作品中所提供的经济材料,比那些职业的经济学家?统计学家还要多。在现代世界中,经济的全球化对各国文学的影响,越来越成为全球化的文化现象。如1929年的那场世界经济危机就在中国文学中留下了印记,茅盾、叶圣陶、叶紫等在三十年代初写作的反映农村凋敝商人破产的作品,都以当时的世界经济危机作为大背景。九十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各国、对我国的港台地区的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七十年代以来,在日本文学中产生了“经济小说”、企业商战文学这种类型,并影响到了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的文学。看来,商品经济与文学活动、文学作品的商品化等问题,已经成为比较文学“超学科”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文学与战争、与军事的关系,历来密不可分。古代世界文学的史诗,是以描写部族之间、民族之间的血腥战争为基本特征的。可以说,没有战争,就没有史诗,而这些战争往往是“跨民族”的、没有国界的战争。到了现代,除了一个国家的内战之外,所有大规模的战争都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或国际集团与国际集团之间的战争,因此,战争本身往往就是“跨国界”的人类行为,战争对文学的影响也往往是跨越国界的影响。从战争、军事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现象,很多情况下就是揭示战争与文学关系的“超文学研究”。特别是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两次空前规模的世界大战,对作家的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刺激是空前的。可以说,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二十世纪“战争文学”的繁荣。要深入研究以世界大战为背景、为题材、为主题的“战争文学”,就必须立足于战争与文学的关系,在“战争”与“文学”之间,在不同的交战国之间,找到独特的契合点、交叉点和问题点。一方面,研究战争及战争史的学者,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战争文学”这一不可替代的材料,重视战争文学所特有的对战争的形象、细致的描写,以补充战争史文献的缺欠和不足;另一方面,研究文学的学者,面对战争文学作品,不能只逗留在作家作品的审美分析、人物性格的分析、作品形式与技巧的分析等纯文学层面,而必须研究战争与作家的立场与观点,例如作家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人道主义思想,抑或是作家的法西斯主义思想,作家的好战态度与反战态度;必须研究战争与作品的人物形象,战争与作品中的人性、战争与审美、战争与文学的价值判断等问题。但是,在目前的文学研究中乃至比较文学研究中,关于战争文学的“超文学”的研究,还很少见,还没有被展开。笔者的《“笔部队”与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4]一书,是战争与文学的“超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尝试;倪乐雄的专题论文集《战争与文化传统——对历史的另一种观察》[5]中的有关论文,如《武亦载道——兼谈儒文化与战争文学》?〈诗经〉与〈伊利亚特〉战争审美背景与特征之比较》等,从中外文化比较的开阔视野,成功地展开了中外战争文学的比较研究。但是,迄今为止的大多数研究战争文学的论文和著作,还都局限于“战争题材”本身,局限在国别文学内部。这种研究也有战争与文学的“跨学科”意识,但是,却往往没有把视野进一步扩大为跨国界的、跨文化的广度,因而它还只是一般的“跨学科”的研究,还不是真正的“超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另一方面,将反法西斯主义文学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进行总体的比较的研究,就很切合战争与文学的“超文学”研究的途径;同样,对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法西斯主义文学的研究,也必须具有跨国界的世界文学的总体眼光。对中国的抗日文学的研究,仅仅站在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内部还不够,还必须有自觉的中日文化的比较意识,必须将中国的抗日文学与日本侵华文学置于一个特定的范围,进行必要的对比,研究才可能深入。 宗教是最具有国际传播性的一种文化现象。文学与国际性的宗教的“超文学”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揭示宗教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共生的关系。这种研究有两个基本的立足点。其一,是在宗教中看文学,所谓“在宗教中看文学”,就是立足于宗教,去寻找和发现宗教如何借助文学,如何通过文学来宣道布教。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宗教性的文学作品,亦简称“宗教文学”。如起源于印度、流传于亚洲广大地区的佛教文学,包括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等;起源于犹太民族,而流传于全世界的圣经故事、圣经诗歌等。其二,是在文学中看宗教。所谓“在文学中看宗教”,就是立足于文学,看作家如何受到宗教的影响,作家如何借助宗教意象、宗教观念、宗教思维方式来构思作品、描写人物、表达情感和思想。这两种不同立足点的研究,目的都在于揭示外来的宗教文化如何影响和作用于文学。在以往的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学与外来宗教的比较研究受到了重视,涌现出了大批的成果。在我国,关于印度传来的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的研究,已经相当广泛和深入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就陆续有梁启超、鲁迅、胡适、陈寅恪、许地山、季羡林、赵国华、孙昌武、谭桂林等重要的研究家。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佛教及佛教文学对于激发中国作家的想象力,对于志怪小说、神魔小说的形成,对于汉语声韵的发现及诗歌韵律的完善与定型,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佛经的翻译,对于大量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对于引进和丰富中国语言中的词汇、语法,对于文言文体的通俗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关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学‘特别是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光这个课题的博士论文,就出版了五六种。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特别是与我国的回族和维吾尔族等西北部少数民族文学,也有深刻的联系。近来面世的马丽蓉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6]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具有开拓性。 哲学与文学的关系也特别的紧密。外来哲学思想对某一本土文学的影响和渗透,可以改变本土作家的世界观,可以影响作家对世界、对人生及文艺的认识角度与方法,从而使作家的创作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在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的研究中,外来哲学思想与某一本土文学的关系,有大量的课题需要研究。如,在东亚文化区域中,中国的哲学思想曾影响到了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中国的老庄哲学的自然、无为的观念和儒家哲学中的忠孝观念等,对日本历代文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晚明时期的“实学派”的哲学思想影响到了朝鲜,使朝鲜产生了“实学派”文学。对阿拉伯文学造成很大影响的“苏菲主义”神秘哲学,受到了印度的吠檀多派哲学和欧洲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影响。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思潮对东方文学的影响特别明显。如尼采的“权力意志”及“超人哲学”,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哲学等,在东方文学中,或引发了相关的文学思潮,或出现了相关的文学流派,或出现了表现相关哲学思想的作品,或促进了文学批评观念与方法的变革。应该说,二十世纪东方各国的先锋派的文学,无一不同西方的哲学思潮有关,换言之,外来哲学思潮是东方现代文学发展嬗变的重要的外部推动力之一。 看来,作为比较文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超文学研究”在谨慎规定自身的同时,也可以在许多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比较文学研究论文:中韩近期比较文学研究 在东方比较文学领域中,中韩近代文学研究部分是一片“净土”,尤其是中韩近代新小说研究领域受到了长期的冷遇。虽然中韩新小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比较系统的研究着作。韩国文学专家赵杨的《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以下简称《中韩新小说》)一书的问世,意味着填补了中韩近代文学研究方面的空缺。尤其对于中韩近代新小说研究而言,具有开垦意义。作者先从整体上把握了中韩新小说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两国的具体的作品———勾勒出中韩两国新小说的发展轨迹,这是本书中的亮点。《中韩新小说》无疑为中韩近代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中韩近代时期的小说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如康有为说:“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1](P288)随着人们意识的开化,具有了“从乡下人到国人到世界人”[2](P1217)的眼光,逐渐形成了“世界”及“世界文学”意识。 中韩近代新小说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我们清楚地看到中韩的小说观念、文体、叙事方式及新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关系等方面都受了外国小说的影响,不仅如此,中韩两国近代新小说发展也有影响关系,又有各自新小说的特点,因此,本题具有一定可比性。全书有“中韩新小说的萌芽”、“中韩新小说的历程”、“中韩新小说观念和形成的变化”、“中韩新小说个性与共性的内外因素”、“承前启后的中韩新小说”共5章,着者借鉴了中韩两国文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角度,书中指出:“中国学者惯于在新小说中寻找现代小说的源头,而韩国学者喜欢挖掘新小说从传统中承继了什么,一个向前看,一个回头看,似乎在打通整个小说史的研究中都没能做到两者兼顾,这也是双方需要相互借鉴之处”。与此同时,着者还利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结合宏观比较文学的视角,揭示出了中韩两国的近代新小说的形成、发展及其思想上的特点、艺术上的特色等诸多问题。为我们清晰地整理、概括、分析出了中韩近代新小说历程足迹。《中韩新小说》对于新小说类型方面有新颖的见解,着者主要论述了政治小说、社会小说、言情小说共三个方面。 《中韩新小说》的研究对象新小说这一小说形式大致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着者认为:“中国新小说开始于1902年《新小说》杂志创刊、止于五四小说兴起;韩国新小说起于1906年李人稙《血之泪》的发表、止于1917年李光洙的《无情》,时间上大体相当”。从上述时间来看,中韩两国的新小说“出现盛行退潮”只不过用了11年(韩国)、17年(中国)的时间,可以说,中韩新小说在近代文坛上是“昙花一现”式的。在这短短十几年间之所以出现新小说这一小说形式,是与中韩两国的近代小说观念变化有关,而其观念的变化来缘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外部因素的“冲击”,一个是小说自身发展的规律。外部因素中,以梁启超对韩国近代文学家的影响为甚。着者在第二、三章的部分章节做了详细的论述。例如:梁氏的《译印政治小说序》(1897年)、《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年)等一系列主张“小说界革命”的文章影响了韩国近代文人申采浩的《近今国文小说着者之注意》(1908年)、《小说家的趋势》(1907年)的小说观,和李海朝的《自由钟》(1908年)等作品———分别产生以下的小说观:“小说之国民之魂”、“小说是先导国民的精神”和“批判旧小说”等等。 他们都受到了梁氏的“小说界革命”的影响,注重和强调小说对民众的教化作用。虽然这些功利主义的文学观忽视了文学作品该具有的“审美感”,但是,从近代小说观念变化的角度来看,这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这与此后产生种种的“新小说”有着重要的联系。由此可见,带启蒙意识的政治小说,如:中国的《新中国未来记》《狮子吼》等对于韩国的《自由钟》《禽兽回忆录》等开了中韩新小说的先河作品具有一定的启迪,梁氏《新中国未来记》倒叙的手法对韩国新小说的影响也非常深远的,可见,中韩近代新文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接着,着者在《中韩新小说》第二章第二、三节中,对中韩社会小说和言情小说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政治小说这一小说形式慢慢退出中韩近代文坛之后,新小说中的社会小说逐渐占了上风。众所周知,中韩两国的社会小说之所以有不同之处,是因为受到各自传统文学的影响。着者认为:“韩国的社会小说《鬼之声》《雉岳山》《鬓上雪》等也都反映了新教育、反迷信、两班贵族的没落等(社会现实),可以说融入了一些近代化的元素,洋溢着对旧道德、旧制度的批判,但仍然沿袭了一些惯用的传统小说主题,如妻妾争端、继母虐子等,围绕着家庭问题展开社会批判。 而中国以清末四大小说为代表的社会小说对《儒林外史》的借鉴则是非常明显的,都自觉、不自觉地把揭示某种社会弊端作为小说的创作中心,由种种社会问题直接构成情节矛盾,引领读者进一步认清面对的黑暗和无奈”。同样的,在中韩近代文坛上,稍晚出现在中韩的作为新小说的言情小说也具有了各自的特点。中韩两国的言情小说都对“婚姻爱情”自由恋爱等进行了新的探讨。但是,中国的言情小说常常是“郎才女貌”式的恋爱观的模式,而韩国的言情小说结局也没能摆脱“大团圆”的俗套。如上所述,通过两国的社会小说和言情小说澄清了各自的特点。如果将政治小说和社会小说、言情小说做比较的话,不难发现,后者大大强调了其“娱乐性”和“商业性”。鉴于此,着者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此时的小说观念价值取向是政治思想的启蒙宣传和社会问题的揭露,小说的审美需要和人物情节等的安排都是次要的。当制约小说观念的政治因素消弱之后,小说又回到它的本色中来,消遣娱乐功能得到了强调。这一时期的中韩新小说不再是单纯的政治附属品,小说家们开始注意小说自身独特的价值和艺术特征,追求形式的创新,两国小说从注重政治性转向注重艺术性。” 可想而知,新小说经历的种种历程,亦遵循着社会的发展规律,政治小说、社会小说、言情小说粉墨登场。在强调真实历史地写作的时期,政治小说应韵而生,而在随后的发展中,社会及读者对于其观赏性、艺术性、生活性的作品呼声日涨,对于新小说的进步,言情小说的出现可谓是众望所归。从此,中韩新小说的主题慢慢与通俗性、娱乐性靠拢,这虽与有近代出版媒体商业性操作分不开,但不可否认,到了近代末期中韩新小说的“虚构性”、“娱乐性”、“商业性”都加快了他们的普及,随之越来越受广泛民众的青睐。新小说的这种发展趋势,无疑对“纯小说”发展有积极影响的。着者在解释了新小说的观念渐变之后,又谈论了新小说的文体渐变问题,着者通过中韩两国重要历史事件与其主旨相对的思想来比较晚清的“白话运动”和韩国近代的“彦文一致”运动。从而发现了其主旨的一致性:通过“革新的文体”让更多的平民百姓接受“新思想”,借用小说这一工具来启蒙思想乃至改良社会。中国的“半白半文”的文体和韩国的“韩汉混用体”都是“文体革新运动”的结果,虽然它们都不是在现在意义上的“白话文”和“纯韩文”,但是,废除科举考试后出现的“过渡期”文体可以看作是一种突破。《中韩新小说》另一个独特和新颖的分析是在“承前其后的中韩新小说”章节上。在本书的末尾处作者从整体上研究了中韩新小说的“旧”与“新”问题。中韩两国的新小说不约而同的重要作用是承前启后、衔接古今。[3]所谓的“旧”是在中韩两国新小说中的“传统的继承”部分,所谓的“新”意味着新小说开始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小说”的道路。 如上所述,从文学观念上看,中韩两国的新小说虽从批判“旧小说”开始,但仍然沿用传统文学观念中的“文以载道”思想,只不过所载道由“忠孝节义”改为“爱国之思”罢了。[4](P7)从文体方面看,在中国,林纾用“文言文”翻译外国小说,后来也流行“旧文体”骈文,而韩国新文学也由于受到传统文学的影响,往往在小说重要的起转关尽文辞铺排之能 事,韵文的色彩仍然比较浓厚。[3]在具体的创作方面,中国的新小说注入了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但是“作者长期浸其中的传统写法还是在不经意间流露了出来”[3]与中国新小说相比,韩国新小说的审美更趋于传统。当中国新小说、特别是言情小说已表现出自觉的悲剧意识时,韩国新小说仍保持了对‘大团圆’的偏爱。[3]另一方面,着者认为新小说的“新”(文学成就)成了后世文学的“养料”。对此,陈平原也认为:新小说是“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的起点”。中韩现代文学的大家鲁迅、李光洙等人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他们正因为汲取了新小说的“养料”才能创作出了一系列不朽之作。当然,用现代的审美观点评价中韩现代小说,恐怕不能打高分。但是,它(新小说)尽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型期”文学的责任,中韩近代新小说无疑推动了中韩各方面的小说的发展。虽然真正踏入“现代文学”时期之后,中韩小说开始“分道扬镳”,各自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中韩近代新小说共同发展的足迹。 纵观全书,逻辑严谨,在宏观把握整体面貌的基础上,再微观细致地分析———中韩新小说重点观念、文体、新文学中的“旧文学”传统等问题。着者在新小说的核心问题上深刻而系统地揭示中韩两国新小说的“蕴涵”,理论概括性非常强,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必将对中韩比较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是,相对而言,文中涉及到的当时的文学评论、批评文的小说理论比较少———尤其是韩国新小说的序、跋。虽然着者重点论述了李海朝和李人稙二人的“小说观”(韩国新小说的代表观点),不过,除了这两位作家的小说观之外,还有着名近代作家崔瓒植之父崔永年写的《序》(1907年),《后记》(1912年),《后记》(1912年),《后记》(1912年),《后记》(1913年),《后记》(1914年),《后记》(1915年)等文章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也是我们日后在中韩新小说这一领域继续要做的功课。 比较文学研究论文: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 内容摘要:谢天振的《译介学导论》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为研究本体,以文化意象传递、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翻译文学史与文学翻译史为研究客体,标志着一门新型学科译介学的诞生。译介学以不对文本作价值判断为理论恪守,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学术视野,增加了翻译研究的对象,丰富了翻译研究的方法,成为学术创新与学科开拓的典范。 关键词:译介学 新型学科 谢天振 作者简介:贺爱军,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苏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翻译学研究。方汉文,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化研究。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英美海洋文学与人类核心价值观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9YJC751076]成果。 1993年,苏珊·巴斯内特又提出了“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这一论断。她认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气数已尽,女性研究、后殖民理论和文化研究已经从整体上改变了文学研究的面貌。从现在起,我们应当把翻译学视为一门主导学科,比较文学只不过是它下面的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而已”(Bassnett 161)。他们最早倡导“翻译学的文化转向”和“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然而怎么转,转向后这一学科与传统的翻译研究区别何在?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研究的客体、研究方法是什么? 《译介学导论》是北京大学推出的“21世纪比较文学系列教材”中的一部,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译介学的本体研究方面,作者是从译介学的定义以及译介学与传统翻译理论的区别性特征切入的。自从英国比较文学家苏珊·巴斯内特提出比较文学应该成为翻译学下面的一个子学科以后,在比较文学界和翻译界中引起了学科概念之间的混淆,造成了学术理路的混乱。基于此种考虑,作者论述了译介学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区别,以及译介学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新视野和新领域。“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的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其实质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不参与评论其翻译质量的优劣,它关心的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展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谢天振10)。它与传统的翻译研究在研究角度、研究重点、研究目的方面不尽相同。它是一门以创造性叛逆为理论基础,以文化意象和翻译文学为其研究对象,吸收了解释学、结构主义、多元系统论等文化理论的比较文学研究。 “创造性叛逆”构成了译介学本体研究的第二个维度。埃斯皮卡指出:“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137)。创造性叛逆是译介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本体,“翻译文学不同于外国文学”“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译作具有独立价值”等命题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该书作者认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性质“使一件作品在一个新的语言、民族、社会、历史环境里获得了新的生命”。而“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在多数情况下就是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谢天振72)。 在译介学的客体研究方面,作者首先探究了“文化意象的传递与文学翻译中的误译”。“文化意象的传递,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民族文化在翻译中如何碰撞、转换、交流、接受的问题”(谢天振96)。“误译可以分为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种”(谢天振111),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尤其是误译,“因为在有意误译里译语文化与原语文化表现出一种更为紧张的对峙,而译者则把他的翻译活动推向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为了迎合本民族的文化心态,大幅度地改变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形象、文学意境等等;要么为了强行引入异族文化模式,置本民族的审美趣味的接受可能性于不顾,从而故意用不等值的语言手段进行翻译”(谢天振117)。 译介学客体研究的第二个维度是翻译文学史。长期以来,学界对翻译文学的性质和归属聚讼不已,争论不下。有些学者认为翻译文学属于外国文学,对相反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难道英国的戏剧、法国的小说、希腊的拟曲、日本的俳句,一经中国人(或外国人)之手译成汉文,就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了‘中国文学’”(王树荣12)?“没有一部文学史会把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说成是本国文学作品”(施志元28)。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与原作相比,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存在形式的译作,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它可以介绍、传播和普及原作;它可以帮助作者认识原作的价值;也可以帮助源语国的读者重新发现被忽略作品的价值。翻译文学不能等同于外国文学,其原因在于:第一,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决定了原文与译文之间必然存在差距,从而决定了译作不可能等同于原作。翻译文学是民族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翻译家和作家一样,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深入认识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时代、环境和文化背景,也要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然后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把这一切表现出来。第二,从写作的语言和作品的接受者来看,译者使用语言翻译与民族文学家使用的语言创作面临大致相同的问题,译作和原作一样,都要面临读者的检验。第三,翻译文学不仅与民族文学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和影响,有时候它的作用和影响甚至还大大超过了民族文学的作品。对翻译文学性质和归属的厘清,意义重大,它为翻译文学这个“弃儿”找到了家园,也为文学翻译研究开拓了一片巨大而又相对独立的研究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国别文学史的书写。 该书是作者在大量调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智慧结晶。全书纲目清晰、新意迭出、语言畅达淋漓、论述通透可见。学科学认为凡是一种系统的知识所研究的对象与其它知识系统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任务并能据此产生与完成任务相适应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这样的知识体系就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译介学以“文化意象”、“文学翻译史”、和“翻译文学史”为研究对象,以探究不同文化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为研究任务,并且以“创造性叛逆”为理论基础,对译本不作价值判断为理论恪守,具备了独立学科初步形态。全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丰富的实例,把翻译文学作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对象进行分析和评述,从而揭开了从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角度研究翻译的一个窗口,开拓了国内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也为探究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该书把翻译文学定位于民族文学的范畴,这种合理定位刷新了民族文学史的书写,为民族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比较文学研究论文:王元化比较文学研究 一、“饱含着东方人的智慧卓见” 学者王元化也被推重为“时代的思者”①。虽然作为学者或思想者,王元化都难以完全纳入“比较文学”论域,后者却可能是感触前者独特风貌的一个有效视角,而前者也可能为后者提示“中国气派”的启示。就王元化学术方面而言,一位前辈文艺学者将之梳理概括为八个方面后写道:“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了不少学术大师,如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鲁迅、胡适、郭沫若等”。而及至21世纪,“王元化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的意义和价值,似乎还不曾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揭示”②。在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比较文学”学科领域中,着名法国文学研究者钱林森《缅怀远去的智者———王元化先生与〈跨文化对话〉二三事》中写道:“国际双语论丛《跨文化对话》自1998年创刊至今,已迈过10年历程了。……不久前离世的王元化先生,他为《跨文化对话》留下的思考和文字,更值得我们珍惜、怀念”③。王元化被推重为“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开拓者的代表作是1979年出版的《文心雕龙创作论》。该书在全国首届(1979~1989)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中获“荣誉奖”④。学者赵毅衡当年评论:“一九七九年或许是我国比较文学研究进入‘自觉期’的一年:钱钟书《旧文四篇》、《管锥篇》前四卷、杨绛《春泥集》、范存忠《英国文学语言论文集》、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这些解放后出版物中中西比较文学内容最集中的书籍,都出现于一九七九年。”①季羡林先生在更早的1981年写道:“应该把中国文艺理论同欧洲的文艺理论比较一下,进行深入的探讨,一定能把中国文艺理论的许多术语用明确的科学语言表达出来。 做到这一点真是功德无量。你在这方面着了先鞭。”②王元化另一部代表作《思辨随笔》于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国家图书奖。着名翻译家萧乾先生在《〈思辨随笔〉不可不读》中写道:“这里论述的真是从中至外,从古至今:从孔子、刘勰到鲁迅、胡适,从莎士比亚到普希金,没有冗长引句,更不见老生常谈,全是作者的思绪和心得。他对莎剧有些评论如译出来传到国外,估计必会赢得西方莎学家们的赞赏,因为其中饱含着东方人的智慧卓见。”③如果说萧乾评语中对“东方人智慧”的强调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界是先着一鞭,那么其所思所见与王元化本人同时期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的主导思想之强调是不谋而合:研究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需要以西学作为比较的参照系,但又不可以西学为主体,用中国文化去比附。恕我再一次借用正在受人指摘的余英时的直率说法:“今天的文化危机特别表现在知识分子的浮躁心理上,仰慕西方而不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恨传统文化又不知传统文化为何物。”④并非偶然的是,十年后日本学者将《思辨随笔》作为《王元化着作集》之一而完整译介⑤。《思辨随笔》于2004年增补修订为《思辨录》⑥。有的高校教师开始将之作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入学时必读的教科书”⑦。最近一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年轻学者在《王元化〈思辨录〉的方法论意义》专题论文中提出:“《思辨录》体大思精虑全、圆融中外古今,对其展开全面研究是一门大学问。”⑧笔者初步考察统计,《思辨录》全书出现的外国作家与文学人物姓名不下三百之数。如果以外国文学作为“比较文学”参照系,则该书内涵之丰富也可见一斑。 王元化学术中的“比较文学”因素还可追溯到其历年乃至早期着述中。例如文艺评论集《向着真实》初版于1952年,其中所及的外国文学家不仅有契诃夫、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罗曼?罗兰、果戈理、卓别林,还包括法国作家左拉、美国作家考德威尔、捷克作家伏契克,以及委内瑞拉诗人等。该书再版后记回顾道:“我写下了对自己所喜爱的某些作家的一些感受。其中有些看法现在虽然已有所变化,但对于这些引导我认识生活和怎样对待文学事业的先驱,我始终怀着青年时代的崇敬心情。今天重读这些文字,我的心中仍激起当年的感情波澜。”⑨一位年长学者回忆八十年代末读到《向着真实》与《文心雕龙创作论》二书时的心情:“那时,我在一些前辈鼓励下,正起步于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并开始招收比较文学方向的研究生。相遇王先生这两部着作,对我而言,真是不期而遇的‘机缘’。《向着真实》这部处处充满真知灼见的评论文集中,最引起我注意和兴趣、且对我产生影响的,是他评论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两篇文章,先生对罗兰作品认识独到,见解高远,我不仅在自己的论作中加以征引,也在对研究生授课中多次介绍过。”①王元化青年时代最初论文是1939年发表的《鲁迅与尼采》。他晚年自述该文“受到了由日文转译过来的苏联文艺理论影响”,其中有“机械论的痕迹”②。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史叙事中,迄今它依然不失为“三十年代关于鲁迅的最有分量的论文之一”③。《鲁迅与尼采》的标题与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通常模式相契。该文作为王元化最初发表而产生影响的论文,意味着其学术生涯中的某种潜在基质。如果说这种基质与后来引进的“比较文学”研究视阈和方法不谋而合,那么王元化自1939年迄至去世的2008年,在近七十年中先后出版的四十余种着述中,都可能包含“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独特因素和资源。 二、“比较文学方法”与“综合研究法” 原初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基于两个要素:一为文学对象,二为外文研译。前者是比较文学的特定对象,后者是赖以成立的前提。就此而言,王元化学术至少包含若干原初意义的“比较文学”因素。例如他的莎士比亚研究包括对西方莎剧论文的译介。他的《文心雕龙》研究,前期成果之一是对西方“文学风格”代表性论文的译介,后者成书为《文学风格论》④。此外,王元化还与父亲王维周教授合译过《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⑤。然而在中国语境中,比较文学研究通常也以中译本为对象。即便在这一场合,研究者是否自觉意识到外文原文与中文译文之间可能存在意味差异乃至歧义,这无疑会影响到他所作判断和所下结论是否中肯合理。这种差异乃至歧义尤其表现在一些专门术语上。因此,至少就中外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而言,对中外术语意味之差异的清醒认识,以及基于 这种认识的追溯考辨斟酌等,理应是研究者的必要条件和基本素质。王元化学术中的“比较文学”因素也蕴含于他对汉译西方着作的研读和阐释中。这方面他所提供的启示之一是,对于西方着作中的一些关键性理论术语,必须结合外文语源和语境而尽可能充分辨析、追溯和考量。例如他的《读黑格尔》中多处研讨了黑格尔术语的中译问题。诸如:“情志”、“情致”、“情欲”三者相对于黑格尔原着中古希腊词“”何者更为恰当;“知性”较之于旧译“悟性”或“理解力”为什么更能妥切传达德文原着“Verstand”之旨;“总念”、“概念”之于德文“Begriff”的孰所优劣;中国古典美学“气韵生动”、“生气灌注”与黑格尔美学“beseelt”的汉译关系;被英译为“sense”(感觉)的德文“sinn”是否可以译为“艺术敏感”;为什么应该用“宁静”来替代中文旧译的“静穆”,等等⑥。这里我们以《读黑格尔》用“情志”翻译“”的一例观之。 后者在黑格尔德文原着中就是一个源于古希腊的外来词,并且黑格尔本人认为它在德文中很难找到确切译词。而据《读黑格尔》对“”词的考察:它在英文中译作“Pathos”(意为悲哀,哀愁,动情力,悲怆性等),在拉丁语中译作“Qual”(意指本原的痛苦),在恩格斯着作中被解释为“苦闷”,在中文旧译中转成“情致绵绵”。这些译词相互歧异,究竟如何汉译为恰?王元化考辨的结论是:“”这个词不仅涉及情感方面,也潜在“志”的意蕴,它指谓的是一种“合理的情绪方面的力量”;中文旧译“情致绵绵”未能传达该词的“志”意,英译“Pathos”(悲怆情感)也遗漏了该词的伦理意味①。这个例子至少表明,王元化对黑格尔术语的把握是经过多方考究和反复斟酌的。一方面,其结合黑格尔理论体系背景而辨析的方法是超出了一般语言翻译家的关注所及;另一方面,其对该词语源的尽可能追根溯源,亦足为重思想而轻学术的年轻后辈有所借鉴。就外来的“比较文学”方法而言,通常认为主要有“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两种。而这两种方法在王元化着述中多处可见。这里仅就平行研究方面管窥一斑:在我读过的剧作中,我把具有这种特点的剧本称作是“散文性戏剧”,将它与“传奇性戏剧”相区别。……我对散文性戏剧和传奇性戏剧所作的比较说明,在我过去所写的文字中曾留下了痕迹。②王元化以“散文性戏剧”与“传奇性戏剧”来概括契诃夫与莎士比亚作品的不同特点,这显然可纳入“平行比较”。据考察,我国建国初戏剧界关于戏剧结构的分类,有开放式、闭锁式、人物展览式的三类型说;至上世纪80年代有纯戏剧式、史诗式、散文式、诗式、电影式的五类型说,其中将莎士比亚戏剧作为史诗式结构的典型,契诃夫戏剧作为散文式结构的典型;同期又有论者以“非戏剧化倾向”来指谓契诃夫戏剧的特征。 由此回瞻,王元化五十年代对契诃夫戏剧与莎士比亚戏剧之异同的概括至少可谓先着一鞭③。比较文学界通常所谓“平行研究”主要限于将A与B两个不同国别的文学对象加以比较(例如阿Q与唐?吉诃德之比较)。这一方法无疑来自国外。相对于此,王元化的方法另有其独特之处:即比较的对象常常不限于A与B,而是A、B、C乃至更多。例如在被评赞为中国比较文学“开拓”之着的《文心雕龙创作论》中,比较所及的外国文论包括马克思、黑格尔、歌德、威克纳格、契诃夫、别林斯基等;其所涉国别则包括德国、英国、法国与俄罗斯等。这种比较显然超出了通常以两个国别文学为对象的“平行比较”模式。这种不拘常套的“平行研究”在王元化着述中多处可见,下面是另一例:《雷雨》充满浓重的传奇色彩,《北京人》只是生活的散文:平凡、朴素,好比一幅水墨画,……我不想判断传奇的悲剧好,还是散文的悲剧好。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我喜欢,契诃夫式的悲剧我也喜欢。不过,传奇的悲剧容易渲染过分,以致往往有失真之弊。雨果的《钟楼怪人》是伟大的作品,可是我个人的口味更喜欢史坦培克在《人鼠之间》中所写的莱尼。这是一个力大、粗鲁、丑陋的壮汉,在粗糙的灵魂中同样充满了人性和柔情。他更平凡,也更使我觉得亲切。以上这些就是我当时的看法,其中许多观点,我至今未变。但是任何一种正确观点,如果固执地推到极端,作为审美标准的极致,就会产生片面化,从而使自己的眼界狭窄起来。……前人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话,确实是有道理的。④其中比较所及对象除了莎士比亚与契诃夫外,还包括曹禺的《雷雨》、《北京人》,雨果的《钟楼怪人》、史坦培克的《人鼠之间》。 英文中,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与三个以上对象之间的比较,在语言表述上需要分别使用不同的介词,即“between”与“among”。其差异表述如下:(1)totelldeferencebetweenAandB.(比较A与B两个对象的差异)toshowsimilaritybetweenAandB.(比较A与B两个对象的相通)(2)totelldeferenceamongA,B,C.(比较A、B、C三个对象的差异)toshowsimilarityamongA,B,C.(比较A、B、C三个的对象相通)如果将上述两种比较分别称为“between型”与“among型”,则王元化着述中的“平行比较”方法,如上所见是两者皆有,而构成其独特之处的则是“among型”①。这种独特的“平行比较”并非出于纯方法的创意,而是与王元化探究的问题有着潜在逻辑关联。就上举《文心雕龙创作论》而言,其目标是要探寻文艺创作规律;而“规律”是普遍的,因而必需尽可能广泛地比照中外文论而分析概括揭示之。该书所及诸多对象和国别的中外文论正是缘此而被纳入比较视阈。至于王元化当年之所以要探究“文艺规律”,不仅因为“在文艺领域内,长期忽视艺术性的探讨,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也是由于“那时候人们似乎丧失了理智,以为单单依靠意志,就可以排山倒海”②。值得注意的还在于,八十年代中国背景中的“比较文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显学,然而当《文心雕龙创作论》在八十年代末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荣誉奖”后,王元化却公开承认:“老实说,我对比较文学没有研究。在撰写本书时,我也没有想到采取比较文学的方法(例如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等)”。他回顾当初首先想到并尝试的是“综合研究法”,其具体途径则是“三个结合”:即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文史哲结合。他还特别强调其中“古今结合”一端尤其受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方法论的“极大启发”③。由此约略可见,王元化“比较文学”方法之独特的原因,不仅与其所研究问题是有逻辑关联,也不仅是基于中国特定时代和语境中的重大问题,而且在方法论本身的思想资源方面,也包含着其独立思考探索的结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王元化“比较文学”方法之独特,同时也表征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某种“中国特色”。 三、独特风貌与思想关怀 王元化“比较文学”研究的另一显着特色在于贯穿始终的思想关怀。仅以他本人所说生涯中“三次反思”为焦点稍作考察可见,其思想轨迹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谓是进入和不断深入“比较文学”研究的历程。第一次反思发生在抗战时期的一九四年前后:那时我入党不久,受到了由日文转译过来的苏联文艺理论影响。……在四十年代读名着的诱发下,很快就识别了自己身上那种为了要显得激进所形成的左的教条倾向。还要补充说,当时一些朋友,特别是满涛,对我这次反思起过很大作用。④这次“反思”对象包括苏联文艺理论、日共藏原惟人艺术观等。这意味着反思主要涉及当时新进的外来文艺思想之偏颇。而据以反思的资源包括“读名着”(主要是读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与满涛(《别林斯基论文学》翻译者)的影响。这又表明他的反思是以某种外来文学来比照另一种外来文学。换言之,贯穿这次反思之思路的是将两种不同类型的外国文艺思想进行比较。该时期王元化读得最多的是契诃夫文学:“一九三八年我认识了满涛。他从俄文译出了契诃夫《樱桃园》,……读了《樱桃园》,我马上再去找契诃夫的其他剧本。”契诃夫吸引王元化的首先是“情节上都平淡无奇”,“但是契诃夫把这些平凡的生括写得像抒情诗一样美丽”;王元化从中领悟到的是“柔和的、含蓄的,更富于人性和人道意蕴的”魅力①。这种魅力与他原先所接受的由日文转译过来的苏联文艺理论影响,即“为了要显得激进所形成的左的教条倾向”是迥然别趣。 这次反思的标志性成果是数年后发表的小说《舅爷爷》。据王元化当年一位学生后来回忆,《舅爷爷》发表后,时任上海地下党文委委员的作者曾遭到老文委 书记的指责:“为什么写童年时代的东西?为什么不为政治服务?”②可见该小说与当时另一种文艺观有所抵牾。而当年另一位地下党文委长者却赞扬作者“真的脱胎换骨了”;王元化从此也成为“满涛所喜爱的契诃夫作品的爱好者”③。《舅爷爷》的主人公有种种缺陷,例如喜欢赌钱喝酒,被大人们看不起,受小孩们嘲笑,妻子谩骂也不敢回嘴。但是惟独他,在涨大水时不顾危险跳入急流去救溺水小狗;惟独他,在童年“我”发烧昏睡时整夜不合眼看护;惟独他,在赌博赢钱后高兴得带“我”去看戏。小说叙事主人公说:“舅爷爷使我觉得这个世界是这样温暖、光明和可爱!”这个“舅爷爷”既不是英雄人物,也难以用善恶分明的阶级论方法归类,但是该形象蕴涵着对契诃夫文学“富于人性和人道意蕴”之魅力的认同却是显然④。就该小说在当时所触及和反思的问题而言,也是当年中国历史语境中的文艺观焦点所在。第二次反思发生于一九五五年因受胡风案牵连而被隔离审查的时期。其间王元化所读书目首先是、列宁、斯大林、苏联哲学、马恩着作等,几乎囊括了当时“马克思”系列的所有着作家:当这一切进行完毕,我把我的全部攻读集中在三位大家身上: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黑格尔《小逻辑》、《莎士比亚戏剧集》。有关前两种,我写了数十本笔记。其中《资本论》是马克思最主要经典,黑格尔是马克思思想主要来源之一,莎士比亚戏剧则是马克思着作中引用文学典故最多的对象。 因此可以说,读这三位大家的过程,某种程度也是“比较研究”的过程。这里我们仅观其读莎士比亚方面。中国最早翻译莎士比亚者梁实秋的《丹麦王子汉姆莱脱之悲剧》于193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王元化在1938年读过该书;至六十年代初,他先后写过论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佩斯的四篇论文,编集为近十万字的《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手稿(“”中迫于情势而烧毁了)。然而当时王元化对莎剧的魅力并不十分推重。他自述原因之一是受“五四”流行观念的影响。当年文学思想多重功用,更关注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如胡适),以及弱小民族的文学等(如鲁迅)。另一原因是“对于三四百年前的古老艺术觉得有些格格不入”。因此,当年偏爱契诃夫的王元化与夫人张可(莎剧汉译者之一孙大雨先生的学生)之间,在艺术观念上形成有趣比照:那时我常和张可谈论这个问题。她并不赞同我的意见。她不善于言谈,也不喜欢争辩,只是微笑着摇摇头,说莎士比亚不比契诃夫逊色。当时我们谁也没有说服谁。⑤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真正产生爱好是在五十年代下半叶的隔离时期。其时“无论在价值观念或伦理观念方面,我都需要重新去认识,有一些更需要完全翻转过来”。在这样的困厄中,王元化重读奥瑟罗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奥瑟罗的绝望这样震撼人心;因为他由于理想的幻灭而失去了灵魂的归宿。伟大人文学者笔下的这个摩尔人,他的激情像浩瀚的海洋般壮阔,一下子把我吞没。我再也不去计较莎剧的古老的表达方式……如果说西方莎学研究中鲜有把奥塞罗悲剧原因解读为“失去理想”,那么王元化的所感所悟可谓中国新论。 这个新论缘何产生?王元化自我分析道:我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是理想主义。尽管不少人后来宣称向理想主义告别,但毕竟不能超越从小就已渗透在血液中,成为生存命脉的思想根源。……这种对于奥瑟罗失去理想的共鸣,终于改变我对莎剧的看法,引导我重新进入他的艺术世界。仅此可见,王元化读莎士比亚的新认识,不仅缘起于他所遭遇的中国语境中的政治磨难,而且相当程度上表征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这样的莎士比亚观,意味的应该不仅是艺术趣味方面的新见解。第三次反思主要见于《九十年代反思录》,作者称之为自己“最好的思想劳作”①。然而以现在“学科”观念视之则该书大都超乎“文学”范围,下面且举数段与文学关系比较直接者(标题为笔者所加)。1、汉译西方名着的“奇迹”(五十年代末)我在书店看到北京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不少汉译西方名着,这些书的质量远远驾凌在过去商务印书馆出的同类书的水平之上,只要将同一原着的前后不同译本作一比较,就可以立判高下。解放后形成了一支优良的翻译队伍,他们工作认真负责,在掌握母语和外语的能力上,在专业知识的修养上,都属上乘,不仅超迈前人,而且(恕我遗憾地说)也是现今许多译者不可企及的。……这些译着的出版似乎是个奇迹。(第286页)2、“至今仍在沿袭那套陈词滥调”情志既非思想又非感情,同时既有思想的某种性质又有感情的某种性质。一般文学教程从来没有像这样来探讨问题。黑格尔的情志说不仅发人所未发,而且将艺术作品中表现思想感情的问题置于更深入更合理的地位上加以解决。遗憾的是在黑格尔提出情志说后,很少有人重视这一说法。我们的文学教科书至今仍在沿袭那套文学既表现感情又表现思想的陈词滥调。(第231页)3、“一些写法国大革命的小说”我要和朋友们一起讨论的不仅是理论,还有一些写法国大革命的小说;特别是狄更斯的《双城记》、罗曼?罗兰的法国革命悲剧系列:《七月十四日》、《丹东之死》、《群狼》、《爱与死的搏斗》等等。这些书我在青少年时期读过,但近来它们给予了我过去未曾领受到的一些新意蕴。(第108页)王元化(1920-2008)生涯中的“三次反思”先后发生于中国现代史以来的三个三十年。依次为:1、“五四”初期至新中国成立(1920-1949),反思“左的教条倾向”;2、建国至改革开放(1949-1978),反思“极左思潮”;3、改革开放至新世纪初期(1978-2008),反思的是范围更广的“激进主义”与世界蔓延的“物质主义”②。在这个意义上,王元化的思想历程具有持久的连续性、现实的针对性和时代的标志性。从而,王元化“比较文学”独特风貌的底蕴,与中国现代思想史并非无关。 四、推重“王国维读《资本论》”的启示 二十多年前获首届中国比较文学“荣誉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迄今依然有一个鲜为学界注意的特点。这就是同时推重王国维学术与马克思《资本论》。该书对王国维学术的推重至少有四方面表征:(1)引鉴王国维的文字考证成果,并称颂其“义据甚明,可为胜解”;(2)评赞其文艺美学观点,并结合古典美学而阐发其文论史上的现代新意;(3)运用其首倡的地下文物与地上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并率先得出相关新结论;(4)称颂其为在近现代学术方法史上“开拓新境界”的首要代表,并循此方向而继续努力①。就推重《资本论》方面而言,《文心雕龙创作论》初版后记写道:“从我开始写作本书的那天起,我就以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的最后一段话作为鞭策自己的良箴”。据笔者对该书各章考察所见,其中直接引鉴后者之处计数16条。《文心雕龙》与《资本论》两部经典,年代上有古今之隔,文字上有中外之别,内容上更有文艺学与政治经济学的截然异域之归类。缘此之故,虽然二书传播历史长久,研究文献积厚,而迄今罕见相互关联而切实研讨的文字。王元化的《文心雕龙》研究是唯一特例②。王国维曾长期被视为顽固反动,或落后守旧、冬烘迂腐的代表;王国维与《资本论》之关系通常还被认为风马牛无涉乃至对立。然而以今日中国学界通识观之,王国维已然堪称中国传统学术价值的守护人和维新者;《资本论》的作者则已被西方知识界推为“千年第一伟人”。由此可见,早在六十年代《文心雕龙创作论》手稿中就同时推重王国维与《资本论》的王元化,在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可谓先着一鞭。 2007年王元化在新编《王国维全集》序言中③,引录了王国维写于上世纪初的如下一段话: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谓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国学丛刊序》)这段话的意义在今天无疑不限于比较文学界。马克思《资本论》研究目标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隐蔽规律”,以打破资本主义永世长存的幻想;王元化研究《文心雕龙》的最初目标是揭示“文艺规律”,以破除教条主义文艺观的迷妄。《资本论》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文心雕龙创作论》最初是深切感应中国语境中 文艺与政治的时代性问题。《资本论》在当时欧洲政治经济学领域属于异端;《文心雕龙创作论》与当初中国文艺潮流迥异。马克思是在类似“下地狱”和“坟墓边徘徊”的艰难条件下从事研究;王元化最初撰写该书是在沦为“政治贱民”的六十年代。马克思以毕生精力从事《资本论》研究;王元化研究《文心雕龙》经历了三十年以上的“漫长历程”④。如果说马克思学说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标志性特征之一,那么王元化在研究《文心雕龙》的同时借鉴《资本论》,当亦可谓是“中国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之开拓者。王元化晚年写有《王国维读〈资本论〉》专文。笔者循此考查发现,王国维读《资本论》时间是在1902-1907年之间,比通常认为中国最早读《资本论》的学者早了近十年(是在1914年留学日本后开始研读《资本论》)。因而前者可能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早接触《资本论》的学者之一①。 然而《王国维全集》始终未见谈论《资本论》的文字。这意味着王国维与《资本论》之间存在隔阂。就此而言,王元化率先同时推重王国维与《资本论》,倡导的是一种打通隔阂,继往开来的新思路。王元化在《王国维读〈资本论〉》中感叹:“那时的学人阅读面极广,反而是后来的学人,各有所专,阅读也就偏于一隅,知今者多不知古,知中者多不知外。于是由‘通才’一变而为鲁迅所谓的‘专家者多悖’了。”②如果说这番感慨连同王元化“比较文学”的独特风貌,启示了一种“思通博雅”的人文境界③,那么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文学”具有走近这一境界的相对优越性,而后者也可能为前者提示并丰富“中国气派”的内涵 比较文学研究论文: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技巧 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相遇并存。多元共生、相互对话、相互交融的文化多元主义时代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需要一个更为广阔与充满活力的、跨文化的“世界文学”视野。同时,许多语文教材不同程度所体现出的比较文学的思维框架和思维特质存在着某种内在的需求,有着较大的比较空间。再者,就是教学对象的自发需求。通过培养比较文学意识,引导学生用比较思维去观照世界,用更宏大的人文情怀去创造和感悟生活。尽管现有体制下的语文课程一定程度融会了比较思维,如有的版本教材在单元的组合上已经显示出学科整合的倾向,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提升和更大范畴的比较文学视野。鉴于此,将语文教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有机结合,在语文课程中开拓比较文学视野,对于改进语文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及其主要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是一门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独立学科,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文明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以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一)影响研究法 影响研究法是比较文学研究传统的研究方法之一,由法国学派所提倡。其目的在于考察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之间互相接触、渗透和影响的“实际联系”。注重材料,讲求考据,实证法是其核心操作手段。它综合运用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方法,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影响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题材、主题、文类、形象、风格、技巧等文学因素。影响的类型分为正影响、负影响、反影响、回返影响、虚假影响、超越影响。 (二)平行研究法 由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法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的比较研究,主要包括对作家、文体、主题、题材、情节、人物、风格、艺术手法、思潮流派的类比或对比研究。求同变异,经由对于精神契合的探寻和对于异质元素的离析,总结出文学发展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为沟通寻找平台,达到互证、互识。 (三)跨学科研究法 跨学科研究法又称“科际整合”(interdisciplinary)或“超文学学科研究”(extraliterary study),是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相互关系的研究,旨在揭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同知识形态的共通性,彰显文学之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它包括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文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及其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主要研究方法是:(1)移植理论,即运用其他学科理论或艺术理论来阐释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2)平行比较,即研究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在结构因素、创作规律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异同;(3)追溯影响,考证事实,探讨文学与科学、文学与艺术间的孕育、融合、影响等关系。 (四)跨文明研究法 跨文明研究法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运用生成于一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另一文明中的文学作品;也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文明之间。其核心是跨越文明界限的文学理解,包括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等。主要表现为两个向度:(1)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阐发;(2)运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对西方作品进行阐发、解读。事实上以西释中常多于以中释西。 二、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价值 (一)拓展思维,培养自觉的比较意识和批判鉴别能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法“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跨国或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1]这种“比较”并非表面的类比和比附,而是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联系起来做跨文化的比较,是开放、开阔、开拓的比较,避免了传统语文教学仅限于同类文体、相同主题、相似情节等的狭隘、封闭、保守的比较。 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借鉴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法,抓住一些典型的篇目或单元适当开展比较式教学,改变对作家、作品封闭、孤立的一元解析,认识文学异中之同,辨别其同中之异,以把握文学创作的共同规律和不同民族作家的创作个性,引导学生思维走向科学性,提供给他们新的视角和开放的意识,培养自觉比较的思维能力和世界文学眼光,从而更深刻地去认识作品的特点与价值。 在讲解初中语文的《威尼斯商人》和高中语文的《守财奴》两篇课文时,可将中西文学史上的五大“吝啬鬼”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一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某些规律性和一定普遍性的文学形象——“被金钱扭曲的奴隶”。但同时,又因时代、民族和作家创作个性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夏洛克的凶狠,葛朗台的狡黠,阿巴贡的多疑,泼留希金的迂腐,严监生的薄情,构成了他们各自最显着的气质与性格。相似的人物形象体现着作家们各自不同的匠心,各吝啬鬼身上体现的不同时代特色又折射出作家对所处时代的敏锐把握。这种打破民族、地域的界限,重新组合起来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起一个横向比较的知识平台。同时,将外国文学中类似人物置于跨文化的语境下去进行对比阐释和理解,也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社会学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既发现人物的普遍共性,又看到他们的个性差异。 比较文学研究不只局限于文学文本比较,还强调通过比较,从文化层面来理解和阐释文学现象,探讨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譬如,将《愚公移山》与《老人与海》进行比较,《愚公移山》讲“挖山”,是关于山的文学;《老人与海》讲“闯海”,是关于海的文学。两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作品体现了各自鲜明的文化特性。中国古代文化属于内陆文化,思维相对保守,精神乐观,讲求安稳,崇尚力量;而西方文化属于典型的海洋文化,思想开放,追求冒险,充满激进,崇尚智慧。不 同的地理生存环境导致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这些差异也不可避免地在作品中得到体现。比较学习让学生学会思索,将自己融入到多样性的文化当中,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充分体验文学的乐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准确把握作品所蕴涵的深意。这种跨文化的研究无疑会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们从更广阔的比较视域来看待中外文学、文化现象。通过文学比较学文化,这既加深了他们对外国文化特质的认识,又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了解。 平行研究法打破了时间、空间、质量、强度方面的限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同地位和影响的作家和作品都可以在可比性的前提下进行比较研究。透过现象,深入辨析同异。这样的比较学习既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的思辨方法和鉴别能力,还丰富和充实了知识系统。当然,对任何文学实体、文学现象的科学对比与分析都必须是从相互联系的观点出发,切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顾中西文学特质的迥异的为比较而比较的硬性比附。譬如,李白因有几首写饮酒之乐的诗,而“常常被称为浪漫诗人”,杜甫可能由于博学,而“总是被贴上古典诗人的标签”。[2] (二)置换视角,打开文本多重解读的审美空间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除其人文特性外兼有工具作用。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其他学科知识呈现的载体及进行学科性思维的必备工具,这就使语文的跨学科教学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在语文教学的跨学科研究中要特别注意文学系统的开放性,关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纵向的融合与沟通,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表达工具的作用,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强化思维训练,通过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鼓励学生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作品,不断尝试换一种角度去解读作品,建立起文学审美的多元视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新的方向是语文课改所倡导的。譬如,最为传统的课文《项链》一文的教学往往是从阶级论等出发的冷峻的道德评判:所谓尖锐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这种对主题理解的偏颇及过于简单化难以让学生对作品产生认同,无法与文本产生心灵的共鸣。但若转换视角,采用比较文学跨学科和跨文明研究法,从接受美学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人格结构理论角度出发,关于《项链》的许多新见解得以生成:玛蒂尔德的幻想不乏自身的审美诉求;尽管她无法超越她的阶级,但她超越了自己,实现了一种生命价值的嬗变,成为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玛蒂尔德的这一形象塑造,体现了作者的广博而深厚的人文情怀,为爱慕虚荣的妇女指明了一条拯救自身的道路;作者在小说中借玛蒂尔德的经历不仅展现了人性欲望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格三重结构在现实环境中的矛盾冲突,同时也证实了“道德在拯救人性危机时的力量”。在跨学科研究的范围内,以别的学科理论对文学做出阐发,从非文学的角度解读作品,让作品获得多元化的诠释,展现另一种形式的生命价值,更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如,沪教版以“爱情如歌”命名单元的选文有: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普希金的《致凯恩》、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节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舒婷的《致橡树》、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以及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这种既跨学科又跨文化,以主题为主、突破文体的限制来结构的单元,要求教学设计要综合考虑爱情与心理学、爱情与教育学、爱情与青春期教育、爱情与人生观教育、爱情与生命教育等。跨越文学内外之分的障碍,构建穿越文学内外的桥梁,使学生沉浸在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等多门类艺术之中,以达成对文学的整体把握。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既还原了阅读的真正本质,又注重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由于受到僵化思维模式的禁锢,语文教学常常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文学作品的讲解缺乏对其文学特性的真正把握,往往是强调作品的现实批判价值及其阶级和时代局限。这种功利性讲解,无法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作品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更无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譬如,着名汉学家奚密就曾专门针对何其芳《秋天》中的隐喻在现代诗歌中的某些独特表现展开过论述,“这首诗表达了对主题的意象性模仿。就像F.奥康纳,她说她的故事的意义就是故事本身,在何其芳那里,诗的意义就是诗本身。”[3]国内大多学者却认为,“这首勾勒秋天景象的诗,把农、牧、渔都描绘得诗意盎然,显然是美化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中国农村”。[4]同样的《秋天》,中西学者不同的解读反映出二者在评价取向上的差异,前者更符合作品本身的艺术特色。西方学者在讨论文学作品时,角度多而新颖,有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展开的,有的甚至将作品视为研究社会历史的一部分。但总体来看,他们更关注作品的艺术性。 跨学科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决策的思维方式,它从另一角度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打破原有的学科教学习惯和教学思维方式,在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教学中,建立各学科知识、能力之问的横向联系与整合,培养起学生的学科共通能力,从而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整体发展。同时,也鼓励学生站在世界文学高度,以多维视角去进一步挖掘作品内涵,感受作品的情感美,而不应以实用性、功利性的眼光来审视作品内容。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体会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才会获得一种高屋建瓴、融会贯通的全新感觉。 (三)扩展和延伸文化视野,认识中外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及其意义 文学的传承和交流是保证其生命力的前提。比较文学在本质上就是其跨越性,主要体现在跨文化、跨语言。它强调联系、关系、交叉与汇通,寻求世界文学构成的基本规则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任何文学实体、文学现象要做到科学的分析,都必须从相互联系的观点出发。不同国家及民族的文学虽无直接联系,但也可能包含着某种“一般通行的原理原则”,世界文学正是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中共同向前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法。在讲解作品时,穿插介绍对该作家产生一定影响的外国作家及作品,使学生的认识从单一走向多维,在“求同辨异”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众所周知,“五四”以来的中国许多着名作家,如鲁迅、巴金、郁达夫、沈从文等,都是沐浴着“西风欧雨”成长起来的。可以说,“西方文学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一种‘形成性影响’”。[5]鲁迅的小说创作就是最好的影响研究的范例。他曾公开承认,“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6]他的《拿来主义》蕴含着比较文学的精神,他的《狂人日记》有着俄国小说家果戈理和德国诗人与哲学家尼采的影子。他的短篇小说《药》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外国文学的例证。受西方小说的叙述手法的影响,《药》采用了第三人称的限知叙事视角;小说的思想内容、主题意义、行文安排则主要是受俄国作家安特莱夫及其作品《谩》《默》《齿痛》的影响;小说的结尾,也分明留着“安特莱夫似的阴冷”。[7]当然,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往往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国文学既可能播入他国而产生影响,又可能受他国文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追溯这些文学间的因缘关系,自然要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法。中国文学和文化自古以来就播入了邻国,其影响既久且深,近数百年也影响到了西方国家,如莱布尼茨、伏尔泰、威廉·琼斯爵士 (Sir William Jones)、歌德、艾兹拉·庞德、艾米·洛厄尔、布莱希特等。美国诗人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在地铁站》就有着日本俳句的痕迹,其间更多的是对中国古典画作的借鉴,庞德成功地将中国古典画作的美学思想融进其诗歌创作技巧、审美理论和主题中。中国古典画作讲究意境及对意境的渲染,以典型的意象和巧妙的构图为背景来烘托主体。诗的两行相互依存,诗人将在车站上看到的过往人群的一张张脸与湿润黑色枝条上的花瓣并置,前者逐渐变成一片片彩色印花色底,后者成为前者要烘托的意象。花瓣随意四散,悠然落于地铁车站,花瓣传递了美的信息。这一信息由于有深色而又带湿气的树枝的反衬而变得突出鲜明。模糊重叠的意境之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较文学不仅要研究各民族文学的相互融通,也要研究异质文化碰撞所产生的变异。文学作品与作家之意义与价值,往往就体现在这种“变”与“异”里。例如,“最初读到二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还好像一见如故”[8]的卞之琳就有所选择并创造性地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与民族审美传统进行了有机融合。他的《断章》摈弃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晦涩的特征及其“出世”的超验色彩,表现的对主客体相对关系的探究有着中国道家哲学的思考。他将审美的触角伸入现实生活的情趣中,从最常见的行为和关系发掘复杂精微的意义,呈现“人世”的风貌和含蓄的审美特质。“他在选择和营造智性诗美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象征主义等西方现代诗学的创造性转化”,[9]为中国新诗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通过阅读比较,让学生明白文学创作中传统继承与借鉴他山之石的辩证关系,以及各国文学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道理,以使学生逐渐养成从世界文学的高度来阅读、审视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从多元文化角度分析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现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人类文明发展的无数事实已经表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互补与互渗会使各民族的文化更加丰富和完善 比较文学研究论文: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 【摘 要】本文探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种类型: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历史类型学研究。文章探讨前三种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试图在学术论文写作范围内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有所指导、帮助。 【关键词】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研究 运用 就大多数情况而言,文学研究就是文学评论,文学研究方法就是文学评论方法。各个学科有着共同的基本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而针对具体学科,又都有专业性的研究方法。下面我就简略谈一下在当代文学研究中众多专业方法中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及其运用。 二十世纪,是整个世界在各民族及其文化的急剧碰撞、交流中走向对话和交流的重要历史阶段,而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尤其经济全球化更促使各民族文化跨出国门,世界文化交流更是频繁。在这种情况下,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在文学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社会,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强烈关注。在当代文学研究中,不少学者在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中,还运用心理学、文化学、形式分析等多种方法,使文学比较研究深入全面。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具有四种类型:最早的源于法国的“影响研究”,继而又有美国首倡的“平行研究”,苏联创造的“历史类型学研究”,中国提出的“阐发研究”。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主要运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阐发研究”这三种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注重国别影响,也就是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影响,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来印证有关“影响”的假设,凸显作家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某个作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对外国作家及其作品有所了解,并且自己在写作中可能受到他们的影响,如鲁迅的有些小说就是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出了和传统小说不同之处。这种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寻找作家作品跨文化相互影响的规律,研究作家接受外来影响与个性创造的辨证关系,影响发生的原因、条件以及变化过程。“比较学者们对影响所作的界说大都强调它的外来性和隐含性。”在当代文学研究中,题材处理、主题原型、艺术风格、技巧等艺术创造的范围内都可以运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展开研究和比较。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很多作家受西方文学的影响,王蒙是比较突出的一位。我们都知道,王蒙作品中的幽默是一种“中西合璧”式的幽默,他从西方的“黑色幽默”里吸取了“浓缩的荒诞性”和“黑色的”戏剧性。并且我们知道,王蒙在十七年的创作中,在作品的结构方面独树一帜地采用意识流动结构法,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他的这种写法与西方的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有着深刻的联系,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研究西方文化对王蒙创作的影响。这方面论著如《论王蒙小说的文学空间》李珠鲁(韩国仁济大学中文系)就重点考察了王蒙小说所展现的文学空间形态及其性质,探讨王蒙在艺术创作中如何运用现代主义的意识流交错手法来结构作品,强调了西方意识流手法对王蒙小说创作的影响。再如许子东《当代小说探索与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就探讨了西方文学流派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沈从文与精神分析学说》注重研究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的影响。当然,影响都是相互的,在看到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学影响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影响,要找到文化影响对作家作品影响的普遍规律。在当代文学中这样的影响俯首皆是,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更深入研究当代文学。 美国学派提倡的平行比较方法研究,提倡文学跨国界“共时性”研究,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也就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比较方法。是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和影响的文学现象进行跨文化的对比研究,将不同的文学现象贯穿起来,揭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和理论联系,以探索世界文学创作的共通规律。平行比较方法包括两种类别的研究,一是探讨作品的类同,一是探讨作品的对比。它并不是将两种文学简单地相比,而是在主题、题材、类型诸方面建立比较关系:以文学作品的主题为中心,考察同一主题在不同国家的文学里表现的异同点;以题材为中心,分析同一题材在不同国家文学中的不同处理;按照文学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比较,如风格比较、情节技巧比较、人物形象比较等等。如《〈天龙八部〉的原型分析(从〈俄狄浦斯王〉谈起)》,这两个作品乍看上去毫不相干,但作者通过深入研究从作品表层的巨大差异中找出了它们之间深刻的内在一致性。《不同国土上的荒野:中西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不同语境》、《廖辉英〈盲点〉与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母亲角色》等,都为我们的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对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也可以采用这种比较分析的方法。 在运用平行比较方法时,对比研究注重在某类现象的比较中寻找差异时,较多采用演绎思维方式,如对中西文学中吝啬鬼形象的比较研究;类同研究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时,则更多使用归纳思维方式,从个别中见一般,分析文学的社会、历史土壤和文化条件的研究,如《〈莫须有先生传〉与〈堂吉坷德〉之比较研究》。平行比较研究方法拓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在更广大的空间中来研究文学,是大有裨益的。 中国提出的阐发研究,也就是用西方的理论阐发中国文学。这种研究方法在近十几年受到学者相当的重视,并作出了相当的成绩。比如用精神分析法来分析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可以更加透彻地看到狂人的无意识行为中隐藏的心理动机,能够更好地理解狂人形象,进而为理解作品找到突破口。《艺术心理与政治心理的冲突——矛盾小说理性化倾斜的心理学阐释》运用荣格的心理学理论分析矛盾的小说创作,可以说是另辟蹊径,从非传统研究方法中挖掘出作品更多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了作品内容的更多层次。二十世纪西方在文学理论方面大有收获,文学的各个环节,不管是作家、作品、读者还是文学创作过程,都有一系列的理论,这些理论传到中国,对当代文学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结构主义理论,新批评理论、存在主义理论、女权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我们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可以运用这些理论来寻找与当代文学的契合点,用它们的理论来分析文学作品,可以融会贯通,更加细致地解剖作品。《中韩当代女性小说的对比研究》就是运用女权主义的理论来分析中韩当代女性小说的异同。《须一瓜小说中的荒诞性》则是从存在主义的理论出发,看到须一瓜作品中的荒诞的性质。当然,不管我们运用什么理论去阐述文学作品,研究之前都要对一种理论模式做分析和选择。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寻找文学创作与历史、宗教的联系中,加深对文学的认识,如当代作家的宗教信仰对创作的影响,当代作家创作与佛教、道教文化的关系等。如贾平凹、孙犁等作家作品中传递出浓重的道家文化,就可以研究他们的创作与道家文化影响的关系等。 我们对中外的文学作品、作家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我们也不要忽略了在历史纵向范围内的对比研究,可以探讨中国古代、近代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可以将不同时期的作家的创作行为及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如《张爱玲、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市民意识比较》《异中有同的两种中国味:观照赵树理和汪曾祺》等,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加深对文学的认识。 总的说来,新时期文学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容易出新的批评领域。借鉴新观念、新方法,剖析比较研究对象,作出新颖而深入的发现、体现出鲜明的当代性特征。 比较文学研究论文: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一、现代文学作家、社群与思潮 (一)战后以至1950、1960年代的作家与文艺社群 1945年以后,大陆学者文人随国民政府来台者众,当时进入台大任教的几位师长,带来了“五四”文学的精神,也开启往后的现代文学之路。最具代表性的,在中文系有台静农,他是鲁迅的学生,来台后虽然转向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但他的小说集《建塔者》、《地之子》,后来也出版了,使读者一窥“五四”遗风。在外文系则以夏济安为代表,他创办《文学杂志》,带动写作风气,影响了当时仍是学生的白先勇等人,也缔造了学院派文学杂志的成果。当时的青年学生辈,有来自大陆的学生,也有台湾本地出生的青年,他们因为进入台大就读,受到这些老师前辈的启发,以及同侪间的鼓舞,纷纷崭露创作的才华,终于成为台湾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这些学生包括中文系的林文月、叶庆炳、张健、吴宏一、柯庆明,外文系的余光中、白先勇、陈若曦、王文兴、欧阳子、王祯和、杜国清、叶维廉等,各自在诗、散文、小说创作方面留下可贵的成果。林文月、叶庆炳以散文著名,余光中参与蓝星诗社的创立,张健亦为蓝星主要成员,杜国清、叶维廉则是笠诗社、创世纪诗社的重要成员。而以白先勇为主的《现代文学》杂志在1960年代创办,陈若曦、王文兴、欧阳子、王祯和等人,都是创始社员,共同推动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 (二)文学杂志对现代思潮的译介 由夏济安主导的《文学杂志》创办于1956年9月,而在1960年8月结束。但这份刊物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代表台湾战后初期的文学潮流中,一群学院里的师生对于文学的喜好和坚持,并开辟另一个有别于“战斗文艺”的园地。他们刊登的文稿,除一般创作,文学理论的译介、中西文学的相关论述也相当多,这个现象可以说开创了一种风气,也就是将现代文学的创作和文学理论、西方文艺思潮连结,提供给创作者和读者新颖的观念。以白先勇为主导的《现代文学》深受其师长辈创办的《文学杂志》之启发,该刊在1960年3月到1973年9月共发行51期,由白先勇负责筹措资金,而外文系的几位同学一同写稿、译稿和拉稿。比起《文学杂志》,《现代文学》更强调创新的精神,他们努力介绍各种西方的思潮、创作观念,以便所写的作品可以表达属于现代人的艺术情感;对于西方文学与理论的介绍,《现代文学》更以“专号”的形式推出,除作品翻译外,往往也包括作者生平介绍,并附带加以评论。除创刊号推出“卡夫卡专号”,也曾刊出多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专号,对于艾略特的诗作与诗学,更前后刊出多期。《现代文学》编辑群对文学充满热情与执着,而这些译介,为创作者与读者带来不同的视野,开拓更多元的文学品味。 二、比较文学的学科成立与研究扎根 如上所述,《文学杂志》、《现代文学》以译介外国文学与理论为宗旨,进而启发作家的创作以及解读作品的角度,其实已略具比较文学的雏形。进入1970年代,台大文学院更以三轨并进的方式———成立比较文学博士班、成立比较文学会以及结合《中外文学》,促进了比较文学在台大扎根与茁壮。1970年,台大外文系成立比较文学博士班,推动者是当时文学院院长朱立民与外文系主任颜元叔。但这个博士班不打算走英美文学博士班的路线,反而希望结合外文系与中文系的学术资源,使学生可以同时接触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而可以建立具有中国/外国文学双重视野的比较文学研究。纪秋郎、单德兴、李有成、高大鹏、陈昭瑛、古佳艳等,都获得此博士学位,成为外文、中文学界的优秀学者。近年台大外文系虽已将比较文学博士班并入一般博士班,但比较文学仍是其修业与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1973年7月,朱立民等八位外文系学者与叶庆炳等四位中文系学者发起成立“中华民国比较文学会”,并藉此在《中外文学》开始介绍比较文学的观念和发展;譬如《中外文学》创刊号(1972年6月)即刊登李达三著、周树华与张汉良译的《比较的思维习惯》,仿佛已经有所预告,2卷9期则有Al-dridge,A.O.著、胡耀恒译的《比较文学的目的与远景》(1974年2月);其后则陆续有袁鹤翔《中西比较文学定义的探讨》,李达三著、许文宏与冯明惠译的《东西比较文学史的检讨》等文章,一路推进,颜元叔、胡耀恒、朱炎、叶维廉、张汉良、陈慧桦、古添洪等,都是比较文学的旗手。古添洪与陈慧桦编著的《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6年)、李达三的《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78年)二书,可说是最早结集的相关著作。而叶维廉、古添洪与陈慧桦在东大图书公司主编的“比较文学”丛书,更可说是具体的成果。此外,结合外文、中文两系教授的“中华民国比较文学会”,自1974年8月起对外扩大征求会员,凡大专院校教师和研究生有志于比较文学者,皆可申请入会。而学会也每年度主办国际或全国比较文学会议,开放对外征稿,相关的征稿主题、研究论文也都以专号的形式收录在当期的《中外文学》或另一英文的比较文学刊物《淡江评论》(淡江大学外语学院出版);譬如第4届国际比较文学会议主题为“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1983年8月),第5届主题为“现代主义与中西比较文学”(1987年5月);第25届全国比较文学会议主题为“灾难、创伤与记忆”(2001年9月)、第30届主题为“认同的变向:全球化时代的主体生成与转化”(2006年5月);无论其主题是企图与中国文学对话,或是呼应世界文学脉动,或是跨领域研究、文化研究,都在带动台湾学界的研究潮流,累积丰富的学术资源。外文系主导的比较文学博士班、比较文学会,再加上《中外文学》,形成了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铁三角。我们也可以发现,就在《现代文学》即将衰退之际,1972年6月,外文系与中文系多位教授共同发起创办一份新的刊物《中外文学》。这些学者包括外文系朱立民、侯健、齐邦媛、颜元叔、胡耀恒与中文系郑骞、叶庆炳等人;而该刊自创刊以来,迄今一直稳定出刊,在台湾学术界已占有关键性的位置。《中外文学》创刊初期,系以颜元叔为主导人物,他引进新批评,在第一期至第四期,藉由《细读洛夫的两首诗》,掀起一串现代诗论战;而后又连续登载王文兴小说《家变》,并举行座谈会,引起各方注目、论辩,具体呈现学界与读者大众对这篇小说褒与贬的两极化情形,也为现代主义小说的读者反应留下珍贵的纪录。《中外文学》也曾连载林文月翻译的日本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枕草子》等书,引起很大的回响。该刊既命名为“中外”文学,除了对外国文学以及理论的译介,当然也兼纳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论文。除现代文学研究外,也有对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属于中国文学本身的研究模式,例如作家传记考述、作品流派、文学史研究,另外更为突出的则是以西方文学理论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例如张汉良的《“杨林”故事系列的原型结构》(1975年4月),系以荣格的神话原型理论研究古典小说“杨林”、“枕中记”系列故事,这种研究视角深深地影响了此后台湾学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具体实践。综览《中外文学》的文章,可知其编辑和登稿的方向,和“比较文学”在台大外文系的扎根与开展着实有密切的关联。《中外文学》在1980年代以后,逐渐聚焦在对当代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介绍,例如精神分析、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后殖民等理论,透过专题邀知名学者撰稿,无论是就理论观念加以译介,或是以文学作品为例实际操作,都成为后来者追摹的范例,也大大助长了现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风气。 三、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作家的培育,本不限于任何科系,但因为小说家白先勇、王文兴等人的光环,“作家都是出自外文系”的说法也流传一时。然而随着中文系现代文学课程的增加与写作风气渐盛,出身中文系的作家,以及投入现代文学研究的中文系学者,也日渐增多,“现代文学”遂形成中文系学术传统的脉络之一;这方面,曾任系主任的叶庆炳教授实有开创性的贡献。而当代年轻一辈的作家譬如散文家陈幸蕙、简,小说家郝誉翔、黄锦树,诗人陈大为等,都是台大中文系毕业。在外文系方面,虽以外国文学课程为主,但中文、外文两系常有合作开课的例子,如外文系王文兴所授的现代小说、王建元所授的文学批评、齐邦媛所授的高级英文(讲授英美小说与诗)等,系为中文系而开;中文系也长期为外文系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因此除了在文学杂志上的通力合作,在课程、师资的援引上,中文与外文两系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担负文学教育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8月,台大成立台湾文学研究所(简称台文所),因为课程设计与发展方向的关系,进入台文所的学生,不乏已经有现代文学作品集出版,或是已在文学界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加上各教授的专业取向,台文所加入了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的阵容。按,台湾文学的发展,于史可考者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除1930、1960年代是现代主义兴盛时期外,台湾文学的多元性,以及与日本文学、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关联,都可以从中发掘比较文学的议题。是故,台大教授对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除了前文所介绍外,近年可以看到的是,中文系何寄澎的现代散文研究、陈翠英的现代小说研究、外文系廖炳惠的后现代研究、廖咸浩的文艺/社会思潮研究、张小虹的性别/同志文学研究、流行文化研究,刘亮雅的台湾后殖民小说研究、朱伟诚的同志文学研究等,都是很好的例子。而台文所教授对于现代文学研究可说更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柯庆明的现代主义文学研究,郭玉雯的张爱玲小说研究,王文兴小说研究,梅家玲的现代小说研究、眷村小说研究,以及洪淑苓的现代诗、女性文学研究,都已出版相关的学术论著。另外,黄美娥的日治时期台湾通俗文学研究、张文薰的日治时期台湾新文学研究以及苏硕斌的台湾都市文化与文学研究,也都为现代文学研究扩充了领域与视角。 四、结语 展望历年来的台大师生藉由现代文学创作、译介与发行文学刊物的成果,和台湾文坛产生密切的互动,在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上更有开创性、主导性与关键性的位置。现今,为了促进现代文学研究,总图书馆也积极展开作家手稿资料的典藏工作;目前已有王祯和、王文兴、林文月与叶维廉等作家的手稿典藏。而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也已成为学术研究的常模,相信台大教授与研究生将秉此深厚的人文传统,在新世纪共同勾勒出台大、现代文学、比较文学以及文学史的复杂网络。 作者:洪淑苓 单位:台湾大学 比较文学研究论文: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翻译与误读 [摘要]在比较文学的研究当中,由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因此翻译不再单纯地是两种不同文化间文字符号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误读现象。本文侧重了解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误读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阐述了翻译误读对跨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学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为了促进跨文化交际和世界文学的发展,我们应该慎重对待误读。 [关键词]翻译;误读;文学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比较文学翻译的研究出现了由原来单纯的语言层面的翻译向了解文化的转变。而伴着全世界经济的迅猛增长,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也随之增加。两种不同的文化间的沟通也就是用一种语言去认识和解释另外一种语言。但是由于生活在一种文化里的人们在认识和理解另外一种文化的时候,常常会依照者自己原有文化的思维形式去对其他文化进行理解,这种情况或多或少就会产生一些文化误读。而在文化理解的过程中翻译是一种最直接、最普遍的文化交流形式,尤其是在研究两种文化的文学作品的时候,翻译也会存在一些误读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误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读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对翻译起着怎么样的作用呢?笔者将在本文中逐一探讨。 一、误读定义及内涵 误读是产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现象。它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原有内容本身的含义和内容曲解,进行了错误性的阅读。读者对于阅读内容通常可以分为“正读”和“误读”。“正读”是读者能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艺术价值和作者的创作目的;而“误读”则是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乐黛云教授曾经给对误读进行过这样的解释,那就是误读是读者按照自己原有文化的思维形式,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去了解另外一种文化的理解方式。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就曾经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文学理论--即“影响即误读”理论,并且用此理论给“误读”定下一个新的含义。布鲁姆提出在弗洛伊德尼和采之后,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不可能完全按照原文的含义进行理解,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修改和创造。实际上很多人认为跨文化之间的文学阅读是一种“重新创造”,是另外一种创造性的阅读,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一些“误读”现象。 二、翻译活动中的误读 翻译是我们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文化沟通中所使用的一个非常重要手段。但在某种方面来说,它所进行的过程里会不断出现由原来一种文化对另外一种或多种文化的误读。在我们进行翻译时出现的文化误读实际是指翻译者因为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近而错误地对原文进行加工改造,并把这些经过加工改造的错误文化信息展示到译文中。如果从主观性的角度上看,翻译者在进行文学比较时所出现的翻译误读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蓄意误读,另外一种是无意误读。蓄意文化误读是翻译者由于受本身主观动机的制约从而造成的误读,是一种有意识地加工改造或者曲解。无意文化误读一般是指翻译者的语言底蕴不够或者存在一些非常不负责任的态度,错误地把不正确的文化信息译到译文当中,从而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误译或错译。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体现着它所代表的时代和环境,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为了了解另外一种文化,进行跨文化间的交流,翻译是我们常常使用的一种媒介手段。所以当翻译工作者对某一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他也就在进行一种跨文化间的交流,从一种文化进入另外一种文化。对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对照、比较、研究,最后创作出他的译文。但是由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充分地评估自己的译文,不能出现过大或过多的误译或错译。翻译者要充分思考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光从表面上来看,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的误读没有传达出翻译的“信”,没有体现出对原文的忠实性。但是,我们不能仅从表面来看,只是重视讨论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度,没有从文化的层面上去看这个问题,这里涉及到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有些译者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够对作品有深刻的印象,在翻译一些国外的作品时按照自身文化习惯把外国的主人公的姓名翻译过来。这也说明,翻译仅用“信”即忠实原文这样的标准定位为唯一的标准的话,是非常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它脱离了实际社会和环境,没有体现出该部作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翻译过程必须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目标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的。 三、翻译中产生误读的原因 众所周知,在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当中,因为文化背景的不相同,翻译者是不可能避免翻译误读现象的发生的,而且这种现象出现的频率还很高。每一本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都会有它自己独特的性质,例如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特质,并且这些不容易在另外一种语言文化中体现出来。并且翻译活动还存在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翻译,或多或少体现翻译者所在的时代和文化的环境。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由于风俗习惯、知识框架和思维模式上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同,所以,这样的读者就会有着不同的“期待视野”。这种读者所独有的“期待视野”事实上在他阅读另外一种文化的文学作品前就已经有了的观点、立场和思想方法等。这也造成了翻译者对原文文本内容的理解含有一部分自己的主观想法,而这种新创造出来的主观想法就会对原文化中的文学作品造成一定的误读。这样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一些创造性的翻译就不可避免地。尤其在翻译跨文化的文学作品时,因为翻译者不同的“期待视野”,创作出来的译文也会有不同的解读。为了不断地满足读者所持有的期待视野,有些翻译者就会对原有作品不断地进行加工修改,以便于译文可以在译文的文化和环境中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正如我们所了解的翻译家林纾,他翻译了很多的外文作品,但他的译文中有很多不符合原文意图的曲解和添加,这就扩大了读者的文化视野。他在翻译外文作品的时候,同时兼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用能够让中国读者理解的中国文化诠释或误读西方的作品。在这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翻译者文学翻译过程中先是一位读者,其次才是一名翻译工作者。 四、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作用 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中,文学作品会被重新理解并产生一些新的含义,所以它会体现当时的时代和环境的情况,甚至会超越那个时代和环境。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影响下,翻译存在着误读。也是这样在翻译中出现的误读让译文有了它不同于原文学作品的审美含义。这样在历史的角度上看,这种主体文化被翻译中出现的误读体现得更为丰富了,这也对历史文化发展和文化沟通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推进意义。而且还能从不同的角度地完全扩展译文文化的解读。例如,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性,尼采提出向往权利是人类生活中最强的意志。按照德国人文化意识的解释,那就是“我愿成为其他民族的主宰者”。有权利的人持有一种“像对待蚊虫一样,无任何良心的悲悯击毙它。”的态度来对待那些等级比较低并没有任何权利的人们;而当年茅盾对于尼采作品就有了误读。茅盾的解读是:“唯其人类有这‘向权力的意志’,所以不愿做奴隶来苟活,要不怕强权去奋斗。要求解放,要求自决都是从这里出发。倘然只是求生,则猪和狗的生活一样也是求生的生活。”从上述解释中可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在特定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的语境下,会产生出非常丰富的译文文化的艺术表达,这样可以不断启发翻译者文学意识,让文学创作和翻译过程形成一种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关系。同时,因为译文中出现的文化误读不能正确地表达外来文化的内容,会造成错误的信息,不利于正常的跨文化沟通。而研究这种文化误读现象也会帮助了解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消化。这在客观上非常利于译文文化文学的发展。反之,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翻译误读也对文学的发展有一些不好的影响。众所周知,翻译误读实际上就是对原文化文学作品的错误认识,修改了原文的真实含义,这样就会造成文学作品在交流和传承的过程中有所流失和误译。译文的读者不能够正确全面认识和了解原文文化的真实含义和精神本质,真正的文化交流效果体现的就会不充分。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者还要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误读。 五、结语 文化误读常常会出现在文学翻译,这种现象显而易见的。由于受到时代、环境、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鲜明地突出了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曲解与修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一种文化的文学作品在另外一种新的文化和环境里获得了新的诠释。也就是说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文学的创造性行为,是翻译者根据自己处于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影响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文学创作。但是这种创造性文学创作是受到一定限制的,也就是说原有的文学作品所体现的内容和创作出来的译文同时都要限制翻译者。翻译者只能在读者能够接受的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性。同时,翻译者还要考虑读者和译文的接受语境。所以,翻译不是单一的创作性活动,它是不同的两种语言文化体系的相互制约。翻译者既是表达原文内容的人,还是原著内容的重新解读的人。从文学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翻译工作者的任务不应该单纯复原和传达原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全部含义,还应该在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原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并且对跨文化交际之间的文学交流有益的作品。 作者:姜旭 单位:黑龙江工业学院 比较文学研究论文:语文课本中比较文学研究 笔者所从教的中学语文课本选有一定数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初中计14篇,高中计10篇,其中不乏脍炙人口、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据一定的地位。编者基于“文道统一”的原则,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学习能领会作品的艺术特色,另一方面于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深意给学生以启迪。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教师,怎样才能教好这些外国文学作品,并通过这个“窗口”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对庞杂的世界增加感知和了解,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比较文学定义 比较文学是一门独立学科,最早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比较文学既不是“比较”,也不是“文学”,它是一门开放性、多方位的动态学科,其定义为:研究两种语言、两种民族关系之间,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学习这门学科,掌握比较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既可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学习作品来了解世界,并把课内讲授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培养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其具有全球意识。这种隐性作用,一旦发挥出来,这些经过培养的21世纪人才,不论在专业还是在建设上都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落实了教育的目的。 二、比较文学研究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主题相同的作品加以归类分析,进行平行研究:第一,将杨沫的《坚强的战士》与伏契克的《二六七号牢房》进行比较,两文都是以反抗殖民者和法西斯的压迫而在狱中斗争为主题,通过详细而具体的狱中人不屈不挠的斗争历程,赞扬了革命者的顽强意志和勇于献身的精神。两者不同的是,伏契克的作品属于报告文学,真实动人;杨沫的《青春之歌》则是长篇小说。结合历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当时风起云涌的斗争情况以及法西斯必然灭亡的规律。第二,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它们反映的都是外族入侵使本国语言禁教的故事,叙述了在沦陷区上最后一堂国语课的感人情景。作者细腻刻画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斗争,充满着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以及对侵略者的切齿仇恨。文章在生动处,催人泪下。学习这样的作品,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三,在入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不少篇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本质,批判了它腐朽的金钱制度。如《最好的顾客》《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勒》《警察与赞美诗》等文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冷漠的人际关系和堕落腐败的制度作了曝光。作者虽然不属一国,他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却是一致的。通过这些文章,学生对所谓“先进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就能有正确的认识。平行研究的题材学是研究同一题材在不同国家中的发展变异,运用这种方法,讲授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时可联系各国形形色色的同类人物,像果戈里的《死魂灵》的泼留希金,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等,分析作品便可以发现特殊时代背景造就特殊的守财奴,有资本主义初期的,有封建社会末期的,有封建社会中期的,他们都具有贪婪、吝啬的本质,但他们也各不相同,如泼留希金呆板地守财,以致所有的家产都毁掉;葛朗台视金钱甚于生命,毫无夫妻、父女之情;严监生吝啬到令人发噱的地步。经过类比分析,学生对“守财奴”形象系列就会具有全面的认识,并于理论的高度加以批判。再如高尔基的《母亲》叙述了二十世纪初一个由逆来顺受,备受压迫的普通劳动妇女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英雄的过程。母亲叶尼夫娜就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作为同种题材的叶圣陶的《夜》塑造了一个由悲痛到愤怒、由怯弱到勇敢的母亲形象。反对派的疯狂屠杀,普通家庭的悲惨遭遇,人民群众经受的深重灾难是母亲转变的原因。两文都热情讴歌了母性宽广伟大的心胸,反映了正义的革命必胜,同时也阐发出斗争使人坚强的真理。用影响研究的方法,从渊源学的角度,我们发现鲁迅的《狂人日记》是受了果戈里作品的影响。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在主题、人物、情节、风格和语言诸方面成了鲁迅作品的渊源。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说过:“但《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都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就是说两篇同名作品分别塑造了两个时代的狂人,而鲁迅笔下的狂人要比果戈里笔下的狂人“忧愤深广”,也可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救救孩子”作结,喊出了时代的呼吁,令人不由猛然警醒。让学生了解两篇作品的内容,理解其中的渊源并着重分析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对于认识鲁迅的短篇创作是大有裨益的。 三、结束语 经过课外的阅读就会发现世界各国的文学,无论在主题还是风格上都有相同或者同中有异的特点,这是世界文学的规律。运用比较文学,可以系统的把外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文学作品加以比较,这就以理性的角度使学生对世界有了更深一步的感知。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学好课本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仅仅满足于课本是不够的,除了要读一些辅导书、参考书之外,还要尽可能地多读些外国文学作品。时代需求更多的人才,因此掌握科学的方法,通过作品来了解外国,对于中学生不啻为一条捷径。 作者:周琳 单位:宁夏石嘴山市光明中学 比较文学研究论文:全球化背景下的比较文学研究 一、比较文学对于文学研究的意义 比较文学的产生及发展对于文学研究有不可取代的贡献和意义 1.拓宽视野,扩展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是一门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跨民族的包容性极强的学科,它跨越和打破了民族,语言,文化的障碍,双边及多边的事业取代了单一的文学视角,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更能广泛地理解各文学及文化之间的差异及联系,大大扩宽了研究视野。比较文学的研究体系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历史类型学研究,阐发学研究,跨学科研究等。影响研究的范围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平行研究的范围包括主题学,形象学,文类学,比较诗学等;文类学是对于文学种类,文学体裁的比较研究;主题学是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表现形态及其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包括题材,人物,母题等的比较研究;比较诗学是对各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形象学专门研究一个民族文学中其他民族(异国)的形象,研究在不同文化体系中,文学作品如何构建它种文化的现象。这样,比较文学涉及及涵盖了许多领域,角度,跨越了多种联系,大大扩宽了研究领域和视角。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涉及广泛的领域,但仍然以文学为中心,但文学与众多学科都有联系,也可以跨越众多学科,与艺术的其他门类紧密相连,如音乐、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等;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互渗透,如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等;与自然科学也彼此关联。 2.百家争鸣,促进多元文化并存 比较文学是一门跨越国家的学科,它研究各种文化形态下的文学现象,仔细研究各种文化形态下的特征和规律。不管作家作品的水平高低与名声多响,不受国际,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各种文学形式,文化形式相互了解,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比较文学这一跨越与包容的学科,使百家争鸣,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现象得以实现。它曾突破了法,美学派的二元对立,改变了欧洲中心论的文化僵局,将对历史与金泰的多种国家与民族间交流的认识及思维模式打开,使各种文化平等交流得以实现,使百家争鸣的局面得以实现,促进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局面的实现。 3.文化交流,推动文学发展 比较文学是在各国家,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各种文化相互交流之上发展起来的。反过来,比较文学也将会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学发展。比较文学的跨越性,跨越了文化,民族,学科,语言,是一个开放性的宽领域,大视野的研究学科。在其研究过程中必然会对不同的文化,文学及其它文学,文化现象加以比较进行研究,这样就会使两个不同的文化群体对对方有一些清晰深入的认识,这种认识和理解就是一种文化交流,并在某种成都市反映到文学上,不知不觉中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二、比较文学易陷入的误区比较文学有两个易陷入的误区需要注意一下 1. 认识的误区 有的学者认为“比较文学”就是比较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作家作品,或者不同文学文化现象之间的异同。他们认为只要找到了两者或多者的异同,并挖掘出原因,他们的研究就成功了。但有些学者认为真正的比较研究一定要有一个特定的文化和学术背景,说明为什么要选择做这样的研究课题的原因及做了这样的研究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所以说要想做好比较文学的研究,就一定要对着一门学科有个正确的认识,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个深入的认识和挖掘。 2.比较的误区 有些学者认为,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文学现象只要存在相似性就可以进行比较研究。有些论文只要找到了一些相似点就匆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得不出什么结论,或者得出的结论没有说服力和意义。这样的比较研究只能说是浅层次的研究,因为没有得出有价值性的结论。对于文学或文化的研究是通过对作品及文化有深入地了解并精读,品味才得出的可比性,而不是在表面上看有相似性或差异性就进行对比研究的,要注意差异性不等于可比性。对精细品味之后对可比性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才是比较文学的真谛了。 三、结语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比较文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比较文学对于文学研究的意义也愈加显现,不仅开拓了比较的视野,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共存,还加强了各民族各种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在进行研究的同时要注意两个误区,深入认识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及研究方法,并作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作者:王文静 单位: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 比较文学研究论文:大学语文比较文学研究 一、影响研究在教学中的应用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首创。所谓影响,并不是在一个民族内部文学或者作家的相互影响,而是一个民族内部所不具有的外来因素。影响研究就是要运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阐明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形成性的影响。《大学语文》中有许多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名篇,可以采用影响研究的方法来分析。比如用影响研究的方法分析教材中涉及的张爱玲的《我的天才梦》、王蒙的《语言的功能和陷阱》、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和冯至的诗歌《为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等,主要探讨西方文学的艺术特点或者文化思想对我国现代文学造成的影响。 (一)分析外国文学艺术上的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许多文体均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包括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诗歌和散文。通过分析这种影响,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特点的认识。以《语言的功能和陷阱》为例。这是王蒙在2004年受聘南开大学兼职教授时发表的演讲,可以看成是一篇论述语言功用的论文。笔者在分析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的时候,有意引导学生将这篇文章的论说方式与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话、词话的形式进行了对比。王蒙的文章是以逻辑分析为主,而传统文论中的诗话、词话则是主要采用感悟的方式。王蒙采取的这种言说方式,其实就是西方文论的言说方式,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诗论》已经采用了这种言说方式。许多同学认为,这样的讲解方式加深了他们对中西方文论的认识,也使他们认识到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文论言说方式的不同。 (二)探讨外国文学思想上的影响 汉语不仅是文学形式的载体,在更深层次上它是思想的载体。西方文学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特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它给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新的思想。通过分析现代文学中某些篇章的思想渊源,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明白作者或者作品的深刻思想。笔者在讲授张爱玲、钱钟书和冯至等名家作品的时候,分析了西方文艺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在张爱玲一讲中,以《倾城之恋》为例,与学生共同探讨了西方个人主义对张爱玲的影响。张爱玲在其小说名篇《倾城之恋》中现身评论说:“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总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队平凡的夫妻”。我们就以这句话为由头,讨论白流苏和范柳原是不是个人主义者。大部分同学认为白流苏和范柳原是个人主义者,因为两个人都是自私的人,在恋爱的过程中机关算尽。在学生发表完意见之后,我给学生分析了个人主义的渊源以及个人主义的本质。通过我的分析和讲述,学生明白了张爱玲在某种程度上误读了西方的个人主义。真正的个人主义,不仅是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自我支配的个人或自我,而且是建立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的。通过影响分析,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中国作家作品的认识,而且认识到了各种思想来到中国之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 二、平行研究在教学中的应用 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理论基石。平行研究是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相对于影响研究而言,平行研究摆脱了“事实联系”的限制,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将文中的某些内容拿来进行平行比较,也可以将整部作品与其他民族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 (一)课文局部内容的平行分析 大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篇章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所创作。在这些文章中,学者站在中西文化交汇的立场上,将中西文化进行了对比。其中一些言论是这些学者多年思考和深入体味中西文化的结果,因此是振聋发聩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论者没有将一些观点进行进一步论述。在教学中可将一些观点作进一步解释,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序二篇》是季羡林和陈省身为范曾所作诗剧《庄子显灵记》写的序。季羡林在序文中说,中西方在处理人和大自然关系的时候采用了不同的态度,西方主张“征服自然”,而中国则主张“天人合一”。这个论点无疑是非常深刻的。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观点,我们在分析这两种态度时,将爱琴海的地理特点、黄河中下游的地理特点与中西文明的产生联系起来。爱琴海的地理特点导致了西方商业社会的发达,而黄河中下游一马平川、适合耕作的特点,则导致了中国农业社会的发达。西方商业社会的发达使人们倾向于“征服自然”,而中国农业社会使人们更倾向于“天人合一”。接下来还分析了这两种态度在文学上的表现。深入分析季羡林、傅雷等学术大师对中外文学、文化的看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大师们的思想,也可以进一步引发他们对大学语文的兴趣。 (二)作品的平行比较 作品的平行比较是一个较为自由的研究范围,它既可以把不同民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也可以将它们的艺术思想进行比较。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作品平行比较,将大大增加教学的信息量。许多学生觉得《诗经》里面的许多诗歌已经耳熟能详,《诗经》的艺术特点已经烂熟于心,因此对学习教材中所选《蒹葭》不怎么感兴趣。为此,笔者尝试了一种新的方法。在讲述这篇诗歌的时候,将它与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严重的时刻》进行对比。我将两首诗歌诵读之后,许多学生凭直觉发现这两首诗歌具有不同的美学特色,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篇诗歌风格的迥异。当学生急切想知道原因的时候,我展开了层层分析。最终学生认识到,《严重的时刻》表现了生命的真实存在状态———人生的荒谬,而《蒹葭》则体现了一种虚无缥缈的审美意境。《严重的时刻》表现的是生活的“真”,而《蒹葭》反映的是生活的“审美”。教学中运用平行比较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提高他们对大学语文的兴趣;同时也可使学生加深对具体作品的理解,深化对不同民族文学特性的认识。 三、跨学科研究在教学中的应用 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中后起的一种研究类型,它以文学研究为中心,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20世纪后半叶,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如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人类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其他艺术等,已有长足的进步。中国语言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或隐或显、或大或小的关系。从这种关系入手,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认知。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可从语文与艺术学科之间的关系、语文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入手。 (一)语文与艺术学科之间的打通 在中国古代,诗、乐、舞三者是紧密结合的。音乐、舞蹈、美术的变迁往往也影响着语言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许多大学语文老师在讲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只是考虑到了文学的艺术特点与思想主旨,而淡化或者忽略了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应当将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联系起来。比如讲解《诗经》,就可以适当分析《诗经》文本与音乐之间的关系;讲授《春江花月夜》,可以将诗歌与音乐、绘画、舞蹈联系起来。笔者在讲授《春江花月夜》的过程中,先朗诵诗歌文本,接着让学生初步分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然后让他们听同名的民族管弦乐曲、欣赏同名的舞蹈、观看同名的绘画。同学们发现《春江花月夜》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下,呈现出形态各异却又大致相似的艺术特点。于是,引导大家共同寻找它们的相似点。最后,同学们终于发现各种形态的《春江花月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意境美。这样,通过学习《春江花月夜》,同学们不但深化了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特点的了解,而且明白了意境美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特点。 (二)语文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打通 大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打通语文与艺术科学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打通语文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仅仅局限在文学作品本身,认识的境界就不大宽广。将文学与哲学、历史等学科联系起来,大学语文的讲授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使学生觉得既生动又深刻。讲解教材中的许多古代文学名篇,都可以从历史、哲学和社会科学等角度去挖掘它们所蕴含的社科内容。比如讲授《庄子•秋水》,不仅分析它艺术特点和思想主旨,而且还应该进一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庄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使学生看到道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总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将文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的认识。四、结语在当今信息空前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大学语文的教学不能局限在文学作品的字词知识、段落大意、艺术特点等方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需要与时俱进。比较文学是一门以跨越与打通为宗旨的学科,将它的一些研究方法运用于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大学语文的课堂产生更多会意的微笑和深沉的思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跨越学科、民族之间的界限,做到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比较文学研究论文: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学与哲学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基于人类文化各子系统的互渗及各学科门类的混生而提出的,它应和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历程及知识系统的发展规律,是对比较文学“跨越性”的新阐释。正式的跨学科研究概念是1961年,由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提出的,他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ComparativeLitera-ture,ItsDefinitionandFunction)一文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1]文学与哲学同属社会科学,在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诸多领域中尤其重要。哲学探索的是关于知识、真理、理性、现实、意义、精神和价值的问题,文学也以此为中心,两者关系密切。正如王国维所说:“诗人之所悲歌,哲学者之所瞑想,与夫古代诸国民之传说若出一揆。”[2]16“哲学”一词,在西方意谓“爱智慧”,在中国也与智慧相关,“哲,智也”(《尔雅》),“哲夫成城,哲妇倾城”(《诗经•大雅•瞻卬》)。西方传统中的譬喻“镜”与中国古代的“文以载道”都说明了文学与世界及对世界之反思的关系,当然也包括与反思之抽象结晶———哲学的关系。因此,对文学与哲学展开跨学科研究既有学理依据,也有重要意义。 一、文学与哲学跨学科研究的可能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学科分类不明晰的古代,文学与哲学都是混生互渗的关系,表现为哲学的文学化或文学的哲学化。远在古希腊时期,学者们就从与哲学的混生互渗中研究文学。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为“数”,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量比例关系角度探寻文学艺术,提出“美是和谐统一”。赫拉克利特用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文学艺术,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艺术与自然都在对立排斥中追求和谐,“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美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像一只猴子”。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原子流放射出来造成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与心灵,形成人对事物的认识。根据这一朴素的唯物认识论,德谟克利特建立了自己的文艺观,认为“文艺模仿自然”,“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而追求和创造美“是一个神圣的心灵的标志”[4]4。苏格拉底哲学的中心是神学目的论,认为宇宙、自然、人和艺术都是由神创造的,神创造自然和艺术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从这种神学目的论出发,他认为判断美的标准应是对人是否有用,有用即美,无用即丑。柏拉图的文艺理论是其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把理式设定为宇宙的本体,认为理式世界是真实的,现象世界是对理式世界的模仿,文学艺术又是对现象世界的模仿,“他们的产品和真实体隔着三层”,“在我看,他如果对于所模仿的事物有真知识,他就不愿模仿它们,宁愿制造它们,留下许多丰功伟绩,供后世人纪念。他会宁愿做诗人所歌颂的英雄,不愿做歌颂英雄的诗人”。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哲学家是最高等级的人,是理智的化身,而诗人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摧残人的理性,投合人性中低劣的“无理性部分”,应该被逐出理想国。“我们现在理应抓住诗人,把他和画家摆在一个队伍里,因为他有两点类似画家,头一点是他的作品对于真理没有多大价值;其次,他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这就是第一个理由,我们要拒绝他进到一个政治修明的国家里来,因为他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一个国家的权柄落到一批坏人手里,好人就被残害。模仿诗人对于人心也是如此,他种下恶因,逢迎人心的无理性的部分(这是不能判别大小,以为同一事物时而大,时而小的那一部分),并且制造出一些和真理相隔甚远的影象”。留在理想国中的诗人只许描写公民的诚实、勇敢、节制等美好品行,歌颂神灵和英雄的美好性格,“除掉颂神的和赞美好人的诗歌以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国境。如果你让步,准许甘言蜜语的抒情诗或史诗进来,你的国家的皇帝就是快感和痛感,而不是法律和古今公认的最好的道理了”。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文艺模仿自然”的思想,但反对柏拉图对现象世界和文学艺术的贬低。他认为现象世界是“第一实体”,文学艺术反映现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不仅是真实的,而且富有哲学意味:“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希罗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写为‘韵文’,但仍是一种历史,有没有韵律都是一样;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因为诗所描写的事带有普遍性,而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古希腊这种哲学与文学的混生状态被维柯称为“诗性智慧”,他说:“最初的哲人们都是些神学诗人,任何产生或制造出来的事物都露出起源时的那种粗糙情况。我们只应该根据这种粗糙情况来考虑诗性智慧的各种起源。至于流传到我们的诗性智慧起源所享有的那种巨大而崇高的尊敬,则起源于两种虚骄讹见,一种是民族的,另一种是学者们的,更多的是第二种。因为正象埃及高级司祭曼涅陀(Manetho)把埃及的神话故事性的历史都翻译成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神学,希腊哲学家们也把希腊的神话故事性的历史都译成哲学。”[6]中国古代文史哲也是一体的,如《论语》《庄子》等先秦典籍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或深刻平实、含蓄隽永,或说理明晰、词约义丰,既是哲学文本,也是文学文本,“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先秦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7]。《论语》从文学角度讲是纯语录体散文。它的语言或者简练而用意深远,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或者诙谐风趣、和平愉悦,如“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有的浅显易懂、接近口语,如“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论语》还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孔子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论语》还是一部深刻的哲学著作,以形象的语言表现对天、天命等的思考。如孔子将王孙贾所问“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解释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孔子对自己的表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同时代之人更是认为孔子受命于天,“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此外,《老子》韵散结合,采用排比、对偶、比喻等手法,以诗意的语言探讨玄妙的形而上问题,犹如辞意洗炼的哲理诗;《孟子》巧用逻辑推理方法迂回曲折地表达哲学思想,长于譬喻、排比、叠句,文气磅礴,是对话式论辩文;《庄子》“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天下》),通过虚构的世界表达深邃的哲学思想,想象奇崛,是哲理抒情散文的瑰宝。在古代哲人看来,文学艺术陶冶性情的审美功能与哲学伦理功能可以一起实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可见,从根源上哲学与文学就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文学与哲学跨学科研究的学理分析 文学和哲学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都表达了人们对人的存在、世界的本质的认识,都要借助语词,并且依据语境进行阐释才能被接受。因此,在对世界、语言、语境、阐释的依赖上,文学与哲学是一致的。不过,从对世界的把握方式来说,哲学是对整个世界抽象化和理性化的认识,希望透过现象见到本质,而文学是对世界或人生具体问题的审美把握。从表现方法上看,哲学强调通过概括与判断等对世界进行理性的考察、逻辑的论证,文学则强调通过想象、比喻和象征等对世界进行审美表现,不要求作出逻辑判断,而主要与读者形成共鸣。从内容上看,哲学探究思想或事物的本质,如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质等,是对思想的思想,即黑格尔所谓“反思”,它力求客观、理智,“不过具有为思维所决定所浸透的情绪和表象是一回事,而具有关于这些情绪和表象的思想又是一回事。由于对这些意识的方式加以‘后思’所产生的思想,就包含在反思、推理等之内,也就包含在哲学之内”[8],而文学关心的是思想的具体化,是用审美的方式表现思想,带有浓厚的现实性、形象性和情感性,“对诗人来说,文字不主要是‘符号’或一望而知的筹码,而是一种‘象征’;它本身和它的表现力都具有价值,一文字甚至可以是一‘物’或一‘事’,贵在有声音和有色彩”[9]94。从文学的内部研究看,文学尽管是对生活的感性表现,却包含着理性认识,有些甚至达到了哲学的高度,是在审美的感性形式中追问抽象的哲理。而在文学的外缘研究中我们又会发现,哲学作为独立的思想体系也会影响文学,有些文学作品就是对某种哲学思想的反映、反思或反驳。如康德哲学对唯美主义文学的影响,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克罗齐的直觉主义、海德格尔和萨特等的存在主义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正如韦勒克及沃伦所说:“文学可以看作是思想史和哲学史的一种记录,因为文学史与人类的理智史是平行的,并反映了理智史。不论是清晰的陈述,还是间接的暗喻,都往往表明一个诗人忠于某种哲学,或者表明他对某种著名的哲学有直接的认识,至少说明他了解该哲学的一般观点。”[9]123文学批评也会受到哲学的影响,尽管韦勒克和沃伦对某些特殊情况有所不满:“那些认为社会因素是文学产生的决定因素的人往往是最激进的决定论者。这种激进主义的根源在于他们与19世纪的实证主义和科学有着哲学上的亲缘关系;但是,我们一定不要忘记那些坚持思想史研究法(Geistesgeschichte)的唯心论者,在哲学上与黑格尔体系或其他形式的浪漫主义思想有亲缘关系,这些人士也是极端的决定论者,甚至是宿命论者。”[9]74文学与哲学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哲学启发作家按照一定的价值观表现世界,赋予了文学深刻的思想;文学对哲学也产生了影响,有些哲学思想的提出就源于对文学现象的考察;帕斯卡尔、施莱格尔、克尔凯郭尔、伏尔泰、叔本华、尼采、瓦雷里、海德格尔、萨特、加缪、马尔库塞等都既是哲学家,又是文学家。这一课题的研究如周国平的《诗人哲学家》、刘小枫的《诗化哲学》等。 三、文学与哲学跨学科研究的实践 在对文学与哲学进行具体的跨学科研究时,必须以文学为中心,或至少以文学与哲学两者同为中心进行研究。可以对两种学科的规律进行相似性与差异性的比较研究,也可以以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为中心,研究其中的哲学影响,或者以哲学理论为工具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应该注意的是,虽然文学也会影响到哲学,但文学对哲学的影响研究不应被视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只应被视为两学科跨越性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文学对哲学的影响立足哲学为中心,应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 (一)文学与哲学的学科“间性”研究文学不是把哲学转换一下形式,塞进意象和诗行,而是要表达一种对生活的认识。对命运与自由、偶然与必然、精神与物质、生命与死亡等问题的思考贯穿于文学和哲学之中。如古希腊的克列安提斯(Cleanthes)所说,诗是传达哲理的有效工具,“韵律、歌词和节奏唯有在默想神圣的哲理时,最接近真理”[10]。薄伽丘认为文学的本质即哲理:“为了使真理因难得而显得更可爱,因而记得更牢固,诗人们往往把真理隐藏在表面看来好像与真理相反的事物之下。因此,他们就用寓言而不用别的方法隐藏真理,因为寓言之美能吸引哲学家论证或雄辩之词所不能吸引的人们。”[11]锡德尼(PhilipSidney,1554—1586)在《诗的辩护》中也说:“凡是哲学家说应该做的事,诗人就假定某一个人做了这事,给这过程画了一幅完美的图画来,因而把一般概念和个别范例结合到一起。我说一幅完美的图画,因为诗人给人心的各种能力提供一个具体形象,因而哲学家为着说明这形象的内容,却只提供了冗长的描写,这种描写决比不上形象那样能打动、深入并且占领读者的洞察力。”[12]比较研究文学与哲学这两种学科在思维方式、表达手法、思考主题等方面的同与异,以及它们发展道路的互渗影响、相合与分离,也是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文学作品中“包裹”的哲学思想研究“哲学是文学的思想背景。哲学乃理性的思考,它所建立的完整的思考体系可满足人类知识上的好奇心,同时哲学可使人与人之间、人与宇宙之间,亦即人的大环境、小环境有所配合。……文学家在致力于反映人生,描摹人生,提出人生的理想,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显然都会受到哲学影响。事实上,文学家就是一个哲学家,而其表现方式则是多面的而更具体的,与生活及现实更为接近。”[13]文学作品中的哲学可能是作家本人的思想———有的作家本身就是思辨哲学家,他们写的诗可以称作哲理诗;也可能是作家接受影响而表现于作品中的哲学思想———这种影响可以是同一国家、民族、文化体系内的,也可以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体系之间的。前者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一般被看作既是文学家又是哲学家、宗教思想家,其作品中包含着对人性、罪恶、拯救、正义等哲学命题的思考:《罪与罚》就是以拉斯柯尔尼科夫哲学思想的形成、实践、失败为线索构筑而成,作者借以反思青年人中流行的哲学思想及其危害,并表达其宗教拯救思想;《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兄弟四个是不同思想意识冲突的象征,同时也含有个人内在的冲突。此外,爱默生、梭罗、霍桑等作品中的超验主义思想,麦尔维尔作品中的神秘思想,斯宾塞《仙后》中的“无常”与“自然”的争执,马洛作品中的无神论与怀疑论,萨特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加缪作品中的荒诞哲学等都属此类。后者如中国哲学对东西方文学的影响,如托尔斯泰曾说:“我曾竭力要理解我所读到的一切,尤其是中国人的宗教的智慧的宝藏:孔子、老子、孟子的著作,以及关于他们的评注。我也曾探究过中国佛教状况,并且读过欧洲人写的关于中国的著作。”[14]卫礼贤(RichardWilhelm,1873—1930)、荣格(CarlGustavJung,1875—1961)、德布林(AlfredDoblin,1878—1957)等人先后译介过庄子的著作,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以拥有一部《南华真经》而自豪,因为道家思想对德国文学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在表现主义运动中。[15]在东南亚,“中国古代典籍和各种著述大量输入越南”[16],最突出的是贯彻整个越南文学创作进程的思想一直是从中国传入的儒道并重的精神,“为士大夫者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张汉超《北江关严寺碑文》),儒家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成为衡量社会道德的标准,文学中的正面形象都是节义兼全、忠君孝亲的典型人物。同时,老庄思想也较为普遍地被吸收,在知识分子中间则表现为遗世绝俗,消极退避。[17]这样的跨学科影响还有西方存在主义和荒诞哲学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经院哲学对邓恩的影响,东方思想、柏拉图主义对弥尔顿的影响,普罗提诺、斯宾诺莎哲学对歌德的影响,康德、谢林哲学对湖畔派的影响,费希特、谢林哲学对施莱格尔、诺瓦利斯的影响,斯宾诺莎、柏拉图思想对雪莱的影响,悲观主义和无神论对哈代的影响,费尔巴哈和施特劳斯哲学对乔治•艾略特的影响,勃特勒、尼采哲学对萧伯纳的影响,维科哲学对詹姆斯•乔伊斯的影响,神秘主义对叶芝的影响,唯灵论对波德莱尔的影响、克尔凯郭尔对卡夫卡的影响等。同一位哲学家对不同作家可能产生不同影响。如杰克•伦敦受尼采影响长于描写在弱肉强食的险恶环境中个人奋斗者的形象,卡夫卡最爱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对《悲剧的起源》一生推崇备至,中国现代作家对尼采哲学又有不同的变异。乐黛云的《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对尼采哲学在中国的接受作了翔实的分析。乐黛云首先介绍了尼采哲学及其在西方的评价,然后分四个阶段分析其在中国的接受:“五四”前有王国维、鲁迅、陈独秀,“五四”后有傅斯年、田汉、沈雁冰、郭沫若,1925年以后有以高长虹、向培良为首的狂飙社和郁达夫,40年代有战国策派。四个阶段侧重不同:“辛亥革命前,人们从尼采找到的是具有伟大意志和智力的‘才士’,希冀雄杰的个人可以拯救中国的危亡。‘五四’前后,人们心目中的尼采是一个摧毁一切旧传统的光辉的偶像破坏者,他帮助人们向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挑战,激励弱者自强不息(虽然这并非尼采本意)。1927年后,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进步思想界已经很少提到尼采。到了四十年代,为适应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政治需要,尼采又在国统区一部分知识分子中广为传播,这时对于尼采思想的介绍无论是目的、方法,还是社会效果都与‘五四’时期截然不同。”最后总结出文学影响的规律:“一种外来思潮要发生影响决不是偶然的、盲目的,它必然按照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被检验和选择。……任何外来思潮发生影响的过程都是一个选择、鉴别、消化、吸收、批判、扬弃的过程。”可以说,这是基于影响关系而做的哲学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三)以哲学为文学批评的工具对于没有事实联系的哲学与文学,有时也可以进行研究,因为它们可能对同一命题有相近的表现,即通过第三方产生迂回的联系。例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即是运用叔本华哲学来研究《红楼梦》的成果,其中兼及《老子》《庄子》《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浮士德》《神曲》《创世记》《佛国记》《诗学》等中外哲学、宗教、文学、文论名作,可说是在跨学科研究中糅合平行研究、阐释研究的典范。全书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以《老子》“人之大患在我有身”与《庄子》“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开启,重点介绍了叔本华哲学。“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既偿一欲,则此欲以终。然欲之被偿者一,而不偿者什佰。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故究竟之慰藉,终不可得也。即使吾人之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于是吾人自己之生活,若负之而不胜其重。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怎么解除痛苦呢?王国维转述了艺术的路径:“兹有一物焉,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与我之关系,此时也,吾人之心无希望,无恐怖,非复欲之我,而但知之我也。”王国维还引用中国古籍辅助说明叔本华哲学:“濠上之鱼,庄惠之所乐也,而渔父袭之以网罟;舞雩之木,孔曾之所憩也,而樵者继之以斤斧。若物非有形,心无所住,则虽殉财之夫、贵私之子,宁有对曹霸、韩干之马而计驰骋之乐,见毕宏、韦偃之松而观思栋梁之用,求好逑于雅典之偶,思税驾于金字之塔者哉!故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第二章“《红楼梦》之精神”以叔本华哲学对《红楼梦》进行了演绎式的分析,解释其中的“欲”与痛苦,“《红楼梦》一书,实示此生活此痛苦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提出解脱之道是“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而非自杀:“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故金钏之堕井也,司棋之触墙也,尤三姐、潘又安之自刎也,非解脱也,求偿其欲而不得者也。彼等之所不欲者其特别之生活,而对生活之为物则固欲之而不疑也。故此书中真正之解脱仅贾宝玉、惜春、紫鹃三人耳。”何以这样区分?乃是因为他们的解脱又有不同,一种如叔本华所谓“断念”,一种为文学艺术。“前者之解脱,如惜春、紫鹃,后者之解脱如宝玉。前者之解脱,超自然的也,神明的也;后者之解脱,自然的也,人类的也;前者之解脱宗教的也,后者美术的也;前者平和的也,后者悲感的也,壮美的也,故文学的也,诗歌的也,小说的也。此《红楼梦》之主人公所以非惜春、紫鹃而为贾宝玉者也。”《红楼梦》正是描写宝玉由“欲”所产生的痛苦及解脱,宝玉与浮士德相比,“且法斯德之苦痛,天才之苦痛;宝玉之苦痛,人人所有之苦痛也。其存于人之根柢者为独深,而其希救济也为尤切”。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提出,与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相比,《红楼梦》是“彻头彻尾之悲剧也”,且为“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的人生悲剧。第四章“《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论说拒绝“生活之欲”而达到“解脱”乃是伦理学的终极目的。第五章“余论”批评了清代考证学影响下对《红楼梦》的索隐派研究,认为贾宝玉指向的是一种普遍的生存状态。 四、余论 毫无疑问,跨学科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和理论视野,而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研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具体研究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跨科学研究应以文学为出发点和归宿,追溯文学与哲学间的关系,特别是哲学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以哲学为理论工具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综合研究,而非以哲学为中心进行研究。在这方面,我国学者做出了许多颇有建树的努力,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绩,如乐黛云、王宁主编的《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高旭东的《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郭延礼的《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等。其次,相对于丰富的研究实践来说,对文学与哲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建构稍显不足,这点已经引起学界的重视。如对于同一文化系统中文学与哲学概念进行认真梳理,才能更准确地界定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及哲学对文学的影响。在中国语境中,文学与哲学不仅互相影响,而且与宗教、艺术等其他学科门类也有交叉关系,因此概念的梳理就更显重要,何云波先生就说:“在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中,首先便需要清理其概念范畴,有哪些是共通的,哪些是各自独特的。以中国文学艺术理论为例,由于它们的研究对象分别是诗文和琴棋书画,研究对象的差异,便构成了各自的一套概念体系。而它们同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很多话语又是相通的,如道、气、形、象、意、阴阳、机、玄、妙、神、仁义、动静、虚实、奇正、理数、心数、象数、体用……问题是,同一范畴,在不同的艺术门类,其具体内容又是有差异的。就像中国艺术中的‘虚实’之‘虚’,在画论中可能是指‘空白’,在乐论中可能是‘此时无声’,在棋论中是‘空虚’、‘虚势’甚至就是一种空间的存在,在诗论中是‘意在言外’,但它们又都与中国哲学的‘无’有着亲缘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在跨学科中寻求话语的沟通时,先作一番细致的辨析。” 最后,在运用某种哲学思想研究具体的文学现象时,要认真考察其学理依据的适用性,避免做无限度的阐释。虽然文学与哲学都是对人类生存的思考和表现,但不是所有的哲学理论都可以运用于文学分析。那些有影响关系的哲学与文学,如尼采哲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关系,克尔凯郭尔哲学对卡夫卡创作的影响等,可以进行具体的事实分析。而那些没有明确的影响关系,或者根本不可能有影响关系的哲学与文学虽然也可以进行研究,但是,在进行这类研究时要注意联系历史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寻找其学理依据的适用性,并做出有理有据的分析界定。其实,早在跨学科研究提出的时候,对于其研究领域是否应限定在影响关系上,就引发了诸多争议。韦斯坦因在《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中探讨了法、美、德等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普遍争议后,提出跨学科研究可能成为一种“包罗万象”的研究,主张用影响研究中注重事实联系的“规范”来限定它,认为这种研究最好首先从“事实联系”开始。虽然关于跨学科研究的界定尚不清楚,但学者的研究实践已经表明,没有影响事实也可以进行跨学科研究,不过要注意其可比性及得出恰当可信的结论。 作者:孙彩霞 单位:河南大学 文学院 比较文学研究论文:浅析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翻译与误读 [摘要]在比较文学的研究当中,由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因此翻译不再单纯地是两种不同文化间文字符号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误读现象。本文侧重了解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误读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阐述了翻译误读对跨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学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为了促进跨文化交际和世界文学的发展,我们应该慎重对待误读。 [关键词]翻译;误读;文学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比较文学翻译的研究出现了由原来单纯的语言层面的翻译向了解文化的转变。而伴着全世界经济的迅猛增长,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也随之增加。两种不同的文化间的沟通也就是用一种语言去认识和解释另外一种语言。但是由于生活在一种文化里的人们在认识和理解另外一种文化的时候,常常会依照者自己原有文化的思维形式去对其他文化进行理解,这种情况或多或少就会产生一些文化误读。而在文化理解的过程中翻译是一种最直接、最普遍的文化交流形式,尤其是在研究两种文化的文学作品的时候,翻译也会存在一些误读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误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读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对翻译起着怎么样的作用呢?笔者将在本文中逐一探讨。 一、误读定义及内涵 误读是产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现象。它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原有内容本身的含义和内容曲解,进行了错误性的阅读。读者对于阅读内容通常可以分为“正读”和“误读”。“正读”是读者能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艺术价值和作者的创作目的;而“误读”则是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乐黛云教授曾经给对误读进行过这样的解释,那就是误读是读者按照自己原有文化的思维形式,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去了解另外一种文化的理解方式。 20世o60年代后期,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就曾经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文学理论--即“影响即误读”理论,并且用此理论给“误读”定下一个新的含义。布鲁姆提出在弗洛伊德尼和采之后,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不可能完全按照原文的含义进行理解,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修改和创造。实际上很多人认为跨文化之间的文学阅读是一种“重新创造”,是另外一种创造性的阅读,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一些“误读”现象。 二、翻译活动中的误读 翻译是我们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文化沟通中所使用的一个非常重要手段。但在某种方面来说,它所进行的过程里会不断出现由原来一种文化对另外一种或多种文化的误读。在我们进行翻译时出现的文化误读实际是指翻译者因为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近而错误地对原文进行加工改造,并把这些经过加工改造的错误文化信息展示到译文中。 如果从主观性的角度上看,翻译者在进行文学比较时所出现的翻译误读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蓄意误读,另外一种是无意误读。蓄意文化误读是翻译者由于受本身主观动机的制约从而造成的误读,是一种有意识地加工改造或者曲解。无意文化误读一般是指翻译者的语言底蕴不够或者存在一些非常不负责任的态度,错误地把不正确的文化信息译到译文当中,从而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误译或错译。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体现着它所代表的时代和环境,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为了了解另外一种文化,进行跨文化间的交流,翻译是我们常常使用的一种媒介手段。所以当翻译工作者对某一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他也就在进行一种跨文化间的交流,从一种文化进入另外一种文化。对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对照、比较、研究,最后创作出他的译文。但是由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充分地评估自己的译文,不能出现过大或过多的误译或错译。翻译者要充分思考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 光从表面上来看,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的误读没有传达出翻译的“信”,没有体现出对原文的忠实性。但是,我们不能仅从表面来看,只是重视讨论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度,没有从文化的层面上去看这个问题,这里涉及到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有些译者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够对作品有深刻的印象,在翻译一些国外的作品时按照自身文化习惯把外国的主人公的姓名翻译过来。这也说明,翻译仅用“信”即忠实原文这样的标准定位为唯一的标准的话,是非常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它脱离了实际社会和环境,没有体现出该部作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翻译过程必须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目标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的。 三、翻译中产生误读的原因 众所周知,在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当中,因为文化背景的不相同,翻译者是不可能避免翻译误读现象的发生的,而且这种现象出现的频率还很高。每一本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都会有它自己独特的性质,例如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特质,并且这些不容易在另外一种语言文化中体现出来。并且翻译活动还存在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翻译,或多或少体现翻译者所在的时代和文化的环境。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由于风俗习惯、知识框架和思维模式上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同,所以,这样的读者就会有着不同的“期待视野”。这种读者所独有的“期待视野”事实上在他阅读另外一种文化的文学作品前就已经有了的观点、立场和思想方法等。这也造成了翻译者对原文文本内容的理解含有一部分自己的主观想法,而这种新创造出来的主观想法就会对原文化中的文学作品造成一定的误读。这样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一些创造性的翻译就不可避免地。尤其在翻译跨文化的文学作品时,因为翻译者不同的“期待视野”,创作出来的译文也会有不同的解读。 为了不断地满足读者所持有的期待视野,有些翻译者就会对原有作品不断地进行加工修改,以便于译文可以在译文的文化和环境中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正如我们所了解的翻译家林纾,他翻译了很多的外文作品,但他的译文中有很多不符合原文意图的曲解和添加,这就扩大了读者的文化视野。他在翻译外文作品的时候,同时兼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用能够让中国读者理解的中国文化诠释或误读西方的作品。在这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翻译者文学翻译过程中先是一位读者,其次才是一名翻译工作者。 四、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作用 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中,文学作品会被重新理解并产生一些新的含义,所以它会体现当时的时代和环境的情况,甚至会超越那个时代和环境。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影响下,翻译存在着误读。也是这样在翻译中出现的误读让译文有了它不同于原文学作品的审美含义。这样在历史的角度上看,这种主体文化被翻译中出现的误读体现得更为丰富了,这也对历史文化发展和文化沟通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推进意义。而且还能从不同的角度地完全扩展译文文化的解读。例如,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性,尼采提出向往权利是人类生活中最强的意志。按照德国人文化意识的解释,那就是“我愿成为其他民族的主宰者”。有权利的人持有一种“像对待蚊虫一样,无任何良心的悲悯击毙它。”的态度来对待那些等级比较低并没有任何权利的人们;而当年茅盾对于尼采作品就有了误读。茅盾的解读是:“唯其人类有这‘向权力的意志’,所以不愿做奴隶来苟活,要不怕强权去奋斗。要求解放,要求自决都是从这里出发。倘然只是求生,则猪和狗的生活一样也是求生的生活。” 从上述解释中可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在特定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的语境下,会产生出非常丰富的译文文化的艺术表达,这样可以不断启发翻译者文学意识,让文学创作和翻译过程形成一种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关系。同时,因为译文中出现的文化误读不能正确地表达外来文化的内容,会造成错误的信息,不利于正常的跨文化沟通。而研究这种文化误读现象也会帮助了解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消化。这在客观上非常利于译文文化文学的发展。反之,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翻译误读也对文学的发展有一些不好的影响。众所周知,翻译误读实际上就是对原文化文学作品的错误认识,修改了原文的真实含义,这样就会造成文学作品在交流和传承的过程中有所流失和误译。译文的读者不能够正确全面认识和了解原文文化的真实含义和精神本质,真正的文化交流效果体现的就会不充分。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者还要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误读。 五、结语 文化误读常常会出现在文学翻译,这种现象显而易见的。由于受到时代、环境、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鲜明地突出了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曲解与修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一种文化的文学作品在另外一种新的文化和环境里获得了新的诠释。也就是说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文学的创造性行为,是翻译者根据自己处于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影响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文学创作。但是这种创造性文学创作是受到一定限制的,也就是说原有的文学作品所体现的内容和创作出来的译文同时都要限制翻译者。翻译者只能在读者能够接受的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性。同时,翻译者还要考虑读者和译文的接受语境。所以,翻译不是单一的创作性活动,它是不同的两种语言文化体系的相互制约。翻译者既是表达原文内容的人,还是原著内容的重新解读的人。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翻译工作者的任务不应该单纯复原和传达原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全部含义,还应该在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原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并且对跨文化交际之间的文学交流有益的作品。 比较文学研究论文: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韩国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韩国文学作品是中国高等院校韩国语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是学生理解韩国历史和文化的最佳途径。但韩国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时代特殊性、以及作品中出现的各种修辞手法和复杂的句式结构使得韩国语专业学生无法走出韩国文学作品这一困境。若只是一味地阅读并讲解韩国作品,会造成课堂内容枯燥,学生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有效并有趣地讲解韩国文学作品成为高校韩国语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将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运用到讲解韩国文学作品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趋势。运用其中的平行研究方法去解读不同作家的作品,对改善课堂氛围、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将有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平行研究;历史在流淌;教学 G633.3 一、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与韩国文学作品 韩国文学作品是高校韩国语专业的专业课程,它有助于学生理解韩国文化内涵、提高鉴赏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课程的改革,单纯地阅读并讲解韩国文学作品的传统方法已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因此寻找一个恰当的方法去进行韩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中韩两国相似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文化传统,使得教师将中国的作品纳入韩国文学作品的比较对象范畴。随着中韩交流的快速发展,将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运用到韩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成为一种趋势。比较文学是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正的尊重和宽容。其方法主要有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影响研究注重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而平行研究则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进行研究,准确地指出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解释其原因。因国内韩国语专业学生是从零基础阶段开始学习韩国语,到高年级学习文学作品时,接触韩国语也不过几年光景,考虑到现阶段国内韩国语专业学生的能力,比起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方法更加适合也更加有效。将韩国作品和学生所熟悉的中国作品相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寻找作品中的异同点及其原因来消除国界的隔膜,达到理解和鉴赏的目的,增进文学知识。同时通过比较中韩两国文学作品,可发掘出两国相似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而通过发现的不同点,对于学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学习待人接物的礼仪也有积极的作用。 二、平行研究方法在作品《历史在流淌》教学中的运用 韩戊淑的小说《历史在流淌》是一部历经朝鲜时代到光复时期的历史长篇小说,勾画出朝鲜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过程。根据小说和戏剧的近邻关系及处在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时代背景下的典型的女性形象繁漪和朴玉莲,挑选出具有可比性的中国作品就是曹禺的《雷雨》。在教学过程中,女性形象、不同人生结局之主客观因素和作家视角是比较的重点。 1.叛逆的女性形象:曹禺曾说过:“繁漪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繁漪以恶魔般的形象和毁灭性的杀伤力造成了同归于尽的悲剧。朴玉莲则是主人与仆人的私生女,但却在坚强勇敢的性格下,做出了勇敢的反抗,跑出家门求学,最终成为人人尊敬的女校长。两者虽都生活在父权制时代,但与生俱来的叛逆的性格下做出的反抗,使两者都成为迥异于传统道德规范的女性。 2.不同结局之客观因素:繁漪和朴玉莲都生活在男人掌权的时代,男权制的压迫使得两者都做出了反抗,成为不同结局的客观因素。繁漪的反抗结局是在傀儡婚姻中挣扎、在周氏父子的打击下爆发、面对儿子和惨死和爱人的自尽最终发疯;朴玉莲的结局则是在赵氏家庭为了生存挣扎、成功逃离赵家、求学成功最终成为女校长,为祖国光复做出贡献。两者都做出了相应的反抗,但结局却截然不同,这一切归根于主观因素。 3.不同结局之主观因素:繁漪尽管受过西方教育,接受先进的思想,但中国式封建思想已在她骨子里根深蒂固,因此她的反抗处处显露出她的懦弱与卑微。例如她顶撞周朴园却不曾与周公馆决裂、卑微地爱着周萍,视他为全部,同时她缺乏自我意识,无法独立生活,将自我的幸福从周朴园转移到周萍身上,等矍橥嗜セ丽的外衣露出狰狞的面目时,她的世界也随之倒塌,带来了毁灭性的杀伤力。朴玉莲作为大家庭中的下人,受尽侮辱与蔑视,但她却做到了自尊和自爱。打破只有男人才能读书的社会制度,接受了新教育,用新思想武装自己,明白幸福要靠自己争取,成为开创性的人物。 4.不同性别作家视角的影响:性别视角就是作家在创造作品的时候,以作家的性别为基础,对文学作品进行审视和评价的一种观念和方法。由于作家性别不同,曹禺和韩戊淑直接影响了两位女性人物的结局。男性视角是建立在男权制的基础之上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审视和评价的一种观念和方法,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形成的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批评观念和方法。 曹禺毕竟不是站在女性的角度去看待女性,他终究逃不过性别的束缚与限制,在潜藏意识的影响下,繁漪只能变成男权社会不能容纳的悲剧形象。女性视角指的是从性别入手来审视人类文化遗产和文化创造的一种批评观念和批评角度。 因韩戊淑是女性,了解当时女性艰难的困境,在她的女性意识下,作家将自己的梦想融入到作品中,创造出了父权社会的颠覆者,实现自己追求获得新生的女性形象。 三、结语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是帮助学生读懂韩国文学作品、理解韩国历史文化的最佳途径,也是有效适当的教学方法。其中平行研究方法对于学生找出作品异同点、理解作品内容来说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通过平行研究方法,从熟悉的母语作品出发,根据母语作品的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找出具有可比性的韩国作品,并找出可比项。在比较分析可比项时,归纳存在的异同点及其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将两国文学知识融会贯通,开阔视野,提升思考能力和学术能力。 比较文学研究论文: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研究 摘要:20世纪的比较文学出现了重重危机,法国的影响研究注重事实考据而否定美学评论,美国的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关注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学科联系而忽视社会历史和学科独立性。随着21世纪的到来,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应运而生。本篇文章将以韦勒克的《比较文学的危机》为出发点,研究网络新媒体时代下比较文学面临的新的危机与机遇。 关键词:比较文学;网络时代;危机与机遇 一、20世纪比较文学的危机 20世纪的比较文学经历了一系列危机。1958年,雷内・韦勒克发表了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中国学者黄源深把韦勒克文中的观点归纳为三点:第一、没有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第二、机械地把比较文学局限于研究渊源和影响,以至于比较文学降到了附属学科的地位。第三、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化民族主义动机,使研究本身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而成为本民族“争夺文化声誉的舌战”。 1993年,苏珊・巴斯奈特提出:“20世纪末的比较文学进入了灾难性阶段,这种研究在西方已经在危机之中, 这是无可置疑的了。”这可以看作是比较文学第二次危机的宣言书。对一门学科有不同的认识是正常的,但如果一门学科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后再次出现危机,确实值得警惕。 二、21世纪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研究 (一)网络时代带来的研究危机 半个世纪以来,互联网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革命。对于比较文学研究者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挑战是全面而深刻的,不仅许多新问题不断浮现。而且传统问题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又面临新的追问。 网络时代为比较文学研究带来了一系列危机,首先表现为文学的经典性被日益弱化。网络的持续发展使得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变得越来越自由随意,也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中地位越来越轻。对于许多的年轻学者而言,传统的纸质小说、散文、诗歌已经不再是他们研究的重点,大数据时代下的传媒研究、女性研究、后殖民研究早已经占据了历史舞台。更多的人习惯于通过网络搜集资料,通过电影研究情节。 网络给受众带来话语权实现的场所和空间,促进公众话语权实现的同时也导致任何个体都可以成为网络空间里的自由话语者,所以,信息错误流传c资源荒诞存在便成了不容质疑的事实。此外,网络也为学术抄袭提供了工具。网络的普及使得一部分学者从宁静的书斋中转移到了喧闹的网络空间,并由此失掉了研究活动的独立性,而妄图以速成的形象来成就自我。 (二)网络时代提供的研究机遇 网络时代为比较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机遇。首先,网络可以为比较文学研究实现资源共享。乐黛云说:“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之后,高速信息网络、电子邮件等媒介使快速的跨文化传递成为现实,全世界各种文化的地区和人民,都可以在同一时间接受到同一信息,以至于任何自我封闭、固守自隅、逃避交往的企图都可以受到成功的抵制。”网络作为一个中介,能够使得比较文学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西方文化体系内部,而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异质文化的对比和共存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研究者们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使自我的研究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为研究活动的进一步提供保障。 网络运用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开发有力地促动了文学翻译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翻译的空间。翻译文学作为中外文学交流的主要媒介,是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译者而言,一方面文学传播的渠道得以拓展,不同国度的作家由此获得一种世界文学在场感,有利于共时性的世界文学语境的形成;另一方面网络翻译软件的改进增强了机器翻译的效能,令翻译变得更加迅捷高效。对于读者而言,网络负载的世界文学资源远远大于纸媒传播的文学信息,读者在网上既可以阅读译作,也可以借助翻译软件和电子词典来直接阅读原著。按照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文学翻译的发展必将出现新的景观。 三、总结 网络时代的各民族文学正走向整体文学意义上的比较文学,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1世纪的人们更加渴望美与自由,比较文学将逐渐走向一条重情感体验的新批评之路。人们将发现跨越时空、语言、文化的界限后,人类情感世界的更多相通点。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开发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另一方面也隐藏了意料之中的危机。只有当比较文学研究者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仔细甄别,网络才能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繁荣提供更好的平台。 比较文学研究论文: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 【摘要】朱光潜先生以其敏锐的艺术审美眼光,加之诗歌、绘画、音乐方面的良好修养,在中西比较诗学研究领域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本文拟以他的一篇文章《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为案例,综述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分析朱先生对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三大方面的平行比较,分辨出中西比较诗学的联系与异质性,更进一步理解朱光潜先生对中国诗的学理研究,从而寻找中西诗学的价值联系。 【关键词】中西诗 情趣 比较诗学 平行研究 朱光潜的诗歌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诗论》中,《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是朱光潜先生研究诗学里一主题论文,主要针对中西诗题材中关于“情趣”的平行比较,平行研究是比较诗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朱先生通过严谨的分析和逻辑的归纳,鞭辟入里地论述,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文章以中西诗中最普遍存在的三大题材即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为主体架构,具体深入到诗中的情理上,阐明中西两大不同文化领域的诗学同点和异点,直观简洁,层次分明,具有启发性意义。本文将以这篇主题论文为案例,综述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分析朱先生对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三大方面的平行比较,分辨出中西比较诗学的联系与异质性,更进一步理解朱光潜先生对中国诗的学理研究,从而寻找中西诗学的价值联系。 一、审美比较的特点 总的来说,朱光潜先生对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主要运用了平行研究的方法,文章的阐述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主次分明,可比性突出,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准确地支出不同体系下诗作的联系和区别。平行研究里有三种基本的功能模式:一、连类比物、相类相从的类同研究;二、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互衬式的平行研究;三、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研究。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里可以清晰看到:以“题材”的连类类同为框架,具体的内容里则以对比式的分析归纳,突出中西诗的异质性。 第二,朱光潜先生列举了许多中西诗的具体诗学例子与现象,并用多种实例详细陈述中西文学现象的同或异,很少用孤证说明问题。但他并没有只停留于表面的现象,而是进一步深入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社会原因、历史原因伦理和道德原因等等,在纷繁芜杂的事实中寻求异同之根源。例如,对比中西的人伦叙事诗朱先生就用了许多例子说明中西的交谊观,如诗人苏李,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成德与顾贞观诸人,在西方诗人列举了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等。又例如,如何说明中国诗有‘怨’的特点?他例举:“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卷耳》《柏舟》《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梁玄帝的《荡妇秋思赋》以及李白的《长相思》《怨情》《春思》诸作是“怨”的胜境”。这些都是用大量实例来说明诗歌现象,在双方的多方面对照中既加强了相互的认识,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 在实例现象后,他更进一步深化现象探索成因:如在第一部分“人伦”的探讨,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朱光潜先生认为原因有三:一,西方侧重个人主义,中国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强调群体意识。二,中西女子受教育的程度不同造就与男子的契合度不同。三,东西恋爱观相差也甚远。这些分析简洁,准确,到位。除了对自身民族充分了解,还需要一个宏观、非常开阔的全球文化视野和现代方法论的自觉意识,这体现了朱先生学术研究的基本立场。明确基本立场,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他的主题论文,分析其中如何进行的平行研究。 二、比较的价值和意义 平行研究的基础在于文化、文学的普适性与差异性。完全相同,甲等于乙,没有比较的必要;甲与乙不相干,没有比较的可能。正是文化和文学的这种普适性与差异性使平行研究具有了可行性。根据比较文学的理论原则:“事物在比较之中,才能显示出它的特性与价值”,②朱先生表现的态度也与之相符:“一切价值都从比较得来,不比较无由见长短优劣。现在西方诗作品与诗理论开始流传到中国来,我们的比较材料比从前丰富得多,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研究我们以往在诗创作与理论两方面的长短究竟何在,西方人的成就究竟可否借鉴”。③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里经过这样的比较,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差距,从而促使人们在诗歌创作时超越现实因素的羁绊,赋予诗歌深沉而永久的生命,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当时中国正在兴起的“纯诗”实践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此外,平行研究打破了影响研究局限于放送源与接受者的关系限制,从而扩大了比较文学的范围,开辟了比较文学新的研究领域,使其不再受时间、空间以及地位、水平等各种条件的束缚。它以文学性、审美性作为其自身规范的基础,虽然平行研究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但它又强调,可研究的平行关系必须出自或围绕文学的审美特征。在这种条件下,朱光潜先生作为一个对中西哲学、文学、美学等学科具有渊博学识的学者,虽然不是专门从事比较文学,但是他又不自觉地运用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意识和方法,聚焦中西共同诗现象,严谨地对中西诗歌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从而在现代文化的语境下重新诠释它们的价值,思维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 但是,不可否认,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仍然存在它的局限性,在朱光潜先生生活的年代比较文学在中国更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待蓬勃生机,故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里,我认为有以下的几点不足: 一,可比性的范围受较大约束。文章以三大题材为中心展开的论述显示出比较强的针对性,但是中西的人伦诗和自然诗不同的深究原因还是以哲学和宗教的为主要根源,可以说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以“哲学和宗教”这个影响因素为主,因此比较的范围放在哲学和宗教里即显范围之窄,中西诗歌的可比与参照也局限于此。 二,相似性分析略显不足。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西诗歌在不同文化体系中是如何滋养出不同类别的花朵,但由于民族文学缺乏共同的基础,相似和交集的范围相对较为狭窄,朱光潜先生在此文对这方面的分析也相对缺乏。相似性其实是平行研究里的一个重点,有利于对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和规律做更深入的了解。 比较文学研究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文明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许多语文教材不同程度所体现出的比较文学的思维框架和思维特质,有着较大的比较空间。通过培养比较文学意识,引导学生用比较思维去观照世界,用更宏大的人文情怀去创造和感悟生活。鉴于此,将语文教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有机结合,对于改进语文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拓展思维,培养自觉的比较意识和批判鉴别能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法“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跨国或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借鉴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法,抓住一些典型的篇目或单元适当开展比较式教学,改变对作家、作品封闭、孤立的一元解析,认识文学异中之同,辨别其同中之异,以把握文学创作的共同规律和不同民族作家的创作个性,引导学生思维走向科学性,提供给他们新的视角和开放的意识,培养自觉比较的思维能力和世界文学眼光,从而更深刻地去认识作品的特点与价值。 二、置换视角,打开文本多重解读的审美空间 跨学科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决策的思维方式,它从另一角度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打破原有的学科教学习惯和教学思维方式,在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教学中,建立各学科知识、能力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整合,培养起学生的学科共通能力,从而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整体发展。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语文教学的跨学科研究中要特别注意文学系统的开放性,关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纵向的融合与沟通,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表达工具的作用,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强化思维训练,通过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鼓励学生站在世界文学高度,以多维视角去进一步挖掘作品内涵,感受作品的情感美,而不应以实用性、功利性的眼光来审视作品内容。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体会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才会获得一种高屋建瓴、融会贯通的全新感觉。 三、扩展和延伸文化视野,认识中外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 文学的传承和交流是保证其生命力的前提。比较文学在本质上就是其跨越性,主要体现在跨文化、跨语言。它强调联系、关系、交叉与汇通,寻求世界文学构成的基本规则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法。在讲解作品时,穿插介绍对该作家产生一定影响的外国作家及作品,使学生的认识从单一走向多维,在“求同辨异”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比较,让学生明白文学创作中传统继承与借鉴他山之石的辩证关系,以及各国文学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道理,以使学生逐渐养成从世界文学的高度来阅读、审视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从多元文化角度分析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现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比较文学研究论文: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英语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摘要] 比较文学的性质及其研究方法为英美文学研究带来了勃勃生机,为英美文学的教学提供了借鉴。尤其是英美文学这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比较文学方法;英美文学教学;教学与研究 “对文学研究者来说,比较文学首先是一种胸怀和视野,是一种对文学的思考和把握方式”[1]。其研究方法主要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和科际研究等。就英语人才培养来说,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一、夯实学理基础,发展和谐主题 比较文学研究强调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文学,从国际的角度俯视各种文学现象,具有开放性、宏观性和理论性的特征。各国文学,尤其是欧美文学,是相通的,互相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比较文学原则,可以勾勒出英美文学、尤其是世界文学发展的线索及其文化动因。在此情况下,单单学习某一个外国文学史显然是不够的。如果一个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只知道“贝尔武甫”而不知道法国的著名民间史诗《罗兰之歌》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那他将来如何能愉快地担任文学教师这一职务呢?我们知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欧洲18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和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以及后来的现代派等文学运动,这些不同的文学潮流都席卷了当时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学领域,有的甚至还跨越了洲际,成为了全世界的文学潮流,影响了当时的许多国家。如果一个外语系学生只了解自己专业国家的文学史,而没有更加广阔的整个欧洲和世界文学的视野,那么他的文学知识就是不完整的。如果我们在英美文学中讲到《圣经》时,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它一经传入西方后,对西方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还要介绍它在东方文学史上的地位,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学与宗教关系的认识。再如英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尽管它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产生于近代,但也必须把它放到古代、近代乃至现当代的世界文学中去分析,只有这样方可能全面、准确地认识它的实质与内涵、进步与局限。否则,离开了宏观的角度,离开了整体的观照,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就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国外传统大学教育,强调“通才教育”,让学生首先具有各种综合的文化背景,然后再进一步求“深”求“专”。实际上人类文明的发展一直有相互影响交流的特征,如我国古代文化对日本、朝、韩社会发展建设的影响。因此时代要求现代文明下的学者应有全人类的眼光与视野、胸襟与气魄,只有了解了全局,从整体出发,夯实了学理基础,才能更好地把握全球化和多元化背景下英美文学教学的和谐发展规律。 二、拓展知识领域,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大都局限在文学课本范围内,就文学讲文学,就思潮讲思潮,就作家讲作家,就作品讲作品,教学方法都比较程式、固定,学生接受的知识面相对窄,学的知识也比较死。而在英美文学教学中适当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则大大地克服了这一局限。由于比较文学的研究不受时间、空间和学科的限制,也不受著名作家与普通作家、经典作品与通俗读物的限制,只要通过比较研究能够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即可。“一个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往往都是以他从语言和文化上能够较为深入把握的少数国家文学和理论为研究基础和出发点,进而去展开成功研究的。”[2]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启用平行研究的方法,通过比较讲授,就既能概括出它们公有的本质特征,又能清楚地揭示出其区别之点。如教师在讲英国文学时,就可以把《威尼斯商人》的夏洛克这一“吝啬鬼”的形象和阿巴公、葛朗台、泼留希金以及严监生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点以及产生的原因就会显得十分清楚,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像这样类似的文学形象在中外文学中比比皆是,诸如中外文学中的“个人奋斗者”形象、“父爱”形象、“仆人”形象、“僧侣”形象、“多余人”形象、“淑女”形象等。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一定的标准,恰当地进行比较分析,在有限的课时内,给听者勾画出世界文学间的相互影响与接收,都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和科际研究方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也是有用的。本来世界各民族的文学由于各国之间的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其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必然会产生,因此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就不可能忽视这种影响的作用。如在介绍16世纪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时,就必然要谈到他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巨大影响。在介绍美国作家惠特曼时,也会论及到他对中国现代作家尤其像郭沫若之类的大作家的影响。至于科际研究用于英美文学教学也是很有必要和行之有效的。因为文学和历史、哲学、心理学、宗教、艺术乃至自然科学等其他学科之间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单就文学与哲学而言,可以说在整个欧洲文学发展的长河中,每一时期一种文学思潮的形成都与那一时期某种哲学思潮或者某种哲学思想紧密相关。除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外,在英美文学中还涉及到跨学科的问题。如中世纪的文学与宗教、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启蒙运动与启蒙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与佛洛依德的心理学理论,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对音乐上的四重奏在结构技巧上的借鉴等,所有这些比较研究,无疑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了英美文学教学内容。诚如托多洛夫所言:“文学既是小说,也是宣传手册,既是历史,也是哲学,既是科学,也是诗。”[3] 三、增强学术意识,激发主动思维 文学是人类心灵的产物,关乎于人的情感,“是民族的表征,是一切社会活动留在纸上的影子”。[4]将文学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对于以推进人类思想进步为己任的大学教育来说,必将是重中之重。一般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在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上,除了以强化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以外,现都已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了与英美文学研究入门相关的若干选修课,基本涵盖了小说、戏剧与诗歌三个文学体裁,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点时也提高了对文学语言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英语国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认知,这对增强学生的学术意识和激发他们的主动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 过去,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停留在对一般知识的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上,对学术理论问题不感兴趣,因而缺乏主动思维,人云亦云。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样记;教材上说什么,学生就信什么;少有独立钻研和怀疑精神。因此在学习中难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既不利于教师的提高,也无益于学生成才。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纳入比较文学方法之后,由于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宽了他们的思维空间,从而也就增强了他们的学术意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自觉性。如在讲授艾米莉的《呼啸山庄》时,就可把它的结局和亚力山大・大仲马的抗鼎之作《基督山恩仇记》的结局进行比较,完全否定了传统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即基督山伯爵正直、勇于反抗,足谋多智,是一个资产阶级个人反抗的英雄。而希斯克厉夫性格倔强、善良正直,更像一个英雄,一个类似于拜伦式的英雄。然而无论是邓蒂思还是希斯克厉夫,他们都是所生活的那个文明社会的受害者。他们的爱和恨、复仇和死亡,无不渗透出斑斑血泪,无不铭刻着资本主义社会残酷的标记。这种比较研究使学术很有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对学术上的很多问题,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大胆探讨问题。更何况英美文学这门学科在过去由于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对其中的不少问题的认识和评价难免存在一些偏颇之处。基于这样的认识,不少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认真读书和深入研究,对教材的一些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主动与老师商谈,在课堂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如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爱情描写”问题、“个人奋斗者形象”问题,李尔王的“父爱”问题,以及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等人物形象的评价问题。其中不少都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表现出较强的学术意识。这种科研意识的增强,无疑能为学生将来从事英美文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比较文学研究论文:近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概述 摘要: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的发展模式。学者们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探索集中于梳理比较文学学科史、开创比较文学理论范式。以跨文明和变异学为核心的比较文学新理论,直接推动比较文学科学理论建设。中西比较诗学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独树一帜。面对中国文论“失语”困境,学者们提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中西文论平等对话、跨文明研究等出路。比较文学实践研究渐渐摆脱传统“X+Y”式的肤浅比较,走上跨学科、跨文明、变异学研究。对前人学术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比较文学学科史和比较文学学术史意义重大。 关键词:比较文学学科史;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西比较诗学;跨文明研究;变异学 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迅猛,已经渐渐成为人文和社会科学中最引人注目的学科之一。一大批杰出学者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卓有成绩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前赴后继,优秀教材、理论著作、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面对如此红火的研究现状,及时有效的阶段性总结意义重大。本文根据近年出版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著作,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方面,概述近年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状况。 一、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探索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离不开理论探索。理论研究作为风向标,决定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走向和历史进程。 1.对比较文学学科史的梳理 中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的重点首先体现在对“中国比较文学史”及“比较文学学科史”的梳理。 1996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徐志啸的专著《中国比较文学简史》。贾植芳先生在序言中说道:“他对比较文学在我国的历史渊源、发展流变以致蔚然成为我国一门有独立的学术地位与价值的学科,做了一个全景式的叙述和描绘。……为我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增加了新的学术积累。”①全书将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分为史前期、发轫期、初兴期、发展期、滞缓期、复兴期等,各时期内以富有代表性的个人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为论述对象。 乐黛云、王向远所著的《比较文学研究》虽然没有以“史”命名,但对“比较文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详细论述。“中国的比较文学并非欧美比较文学的分支,也不像欧美比较文学发端于大学讲坛。它是中国文学发展本身的要求,是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②全书有意区分“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学学科”两个概念。前者是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要求,后者是在西方比较文学学科影响下建立的一门学科。学科化促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更加系统,人才培养呈阶梯式发展,效率提高,成绩斐然。不过,《比较文学研究》对此问题的探讨尚局限于理论层面。2007年,严绍璗、陈思和主编的《跨文化研究:什么是比较文学》则以“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为依托,立足于比较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重点讨论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问题。首届论坛以“关于比较文学学科的范畴、观念和方法论的理解问题”为讨论核心,第二届论坛则以“比较文学的学科界限和学科身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者的关系”为议题。全书所呈现的对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和建言,特别是学生培养、教师教学以及学位论文规范等方面的讨论,启发性很大。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必须以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史为根基。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关键期,曹顺庆主编的《比较文学学科史》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书第一编“欧洲的曙光”,以法国学派影响研究为中心,兼及英国、德国及北欧,意大利及南欧,俄国及东欧比较文学学科史,分别阐明其基本理论、学科发展史及学科史地位。第二编“欧洲北美的崛起”,以“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为中心,论及加拿大比较文学学科史以及当代欧洲(法国、苏俄、英国、德国等)比较文学学科史。第三编“东方的回应”,以“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为核心回应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同时,梳理了港台、印度、日韩和阿拉伯、南非的比较文学研究情况。比较文学研究须有世界眼光,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是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洞悉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史才能够明白:继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之后,跨文明研究将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主流。中西文化的异质性决定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阶段所肩负的重任。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2.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范式的探索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进入承前启后的关键期。对比较文学学科史的梳理是“承前”,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范式的探索则是“启后”。一直以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秉持着以学派理论为框架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此体系造成学派与研究领域隔阂,容易产生误解,认为法国学派只有影响研究而没有平行研究,美国学派只有平行研究而没有影响研究。为了打消隔阂,消除误解,曹顺庆在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中果断打破学派理论体系,概括出一个全新的学科理论范式。该书明确提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四大研究领域:一个基本特征即“跨越性”,包括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即“实证性影响研究”、“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特别是“变异研究”的提出,拓展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一举解决了比较文学研究中不少令人困惑的难题。“比较文学的变异学将变异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学科支点,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文学交流的变异状态,来探索文学变异的内在规律。”③比较文学理应蕴含“跨越性”和“文学性”,在跨越过程中,受到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等影响和制约,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变异。文学变异学主要从五个层面进行:语言层面变异学研究、跨国与跨文明形象的变异学研究、文学文本的变异学研究、文化的变异学研究以及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其中包括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文学的他国化研究等。 曹顺庆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将“译介学”从“媒介学”中抽离,置于“变异研究”名下,亦属首创。在《比较文学教程》中,曹顺庆指出:传统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只注重文学传播和交流过程中的实证性影响关系,故将译介学划为媒介学。这种观点忽视了接受者主观选择的能动性和心理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文学在传播和交流过程中发生变异,因此,译介学关注的是文学在被翻译过程中的变异关系,理应被归入“变异学”。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科学或一门学科,不能沉溺于学派隔阂。中国比较文学想要创新,首先要打破法国学派平行研究、美国学派影响研究、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派构成论。曹顺庆的《比较文学教程》以四大研究领域划分比较文学新学科理论体系,将比较文学研究按研究领域分门别类,领域有交叉,方法可通用,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比较文学第三阶段“中国学派”的建立,迫切需要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作支撑。《比较文学教程》适时而出,“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教材的一个新体系”④。 3.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张宏的《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就理论与实践结合做出了积极尝试。全书先总论比较文学的学科形态,肯定比较文学的超越性,得出“从根本上说,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学科”⑤。比较文学不是专讲理论的学问,具有很强实践性。作者在第二编分论比较文学的方法体系。在第三编中,作者将学科理论融入实践研究,用“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和中国”阐释形象学实践研究,用“《白鹿原》和《静静的顿河》的比较”明晰主题学实践研究,用“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剧作的比较”讲述历史类型学实践研究,用“20世纪文学观念的演化”考察跨学科研究。当然,书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第五章论述“接受过程的选择与阐释”时,作者持传统观点,认为译介学是影响研究的重要分支。 张隆溪的《比较文学研究入门》利用国际视野审视中国比较文学,力图在国际比较文学发展历程中为中国比较文学找到准确定位。全书先论述中西比较文学所面临的挑战,如民族主义造成的东西方对立、文学和文学研究政治化等,然后对中西比较的可能性给予肯定回答。在作者看来,只要能正视、迎接并战胜这些挑战,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将成为“国际比较文学一个无可置疑的重要部分”⑥。根据个人经验,作者在书中开出“重视语言和文学阐释”的“药方”。从语言出发可以看出中西方在哲学思想和文学批评中怎样讨论语言、表达、意义、理解和解释等问题。注重阐释就不会将西方理论机械套用于东方文本,也可以避免把中西作品随意拼凑,做牵强附会的肤浅比较。第三章讨论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中有影响的著作。第四章专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成功范例。全书虽秉持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立场,对中国学派不置可否,但从理论与实践结合角度上看,依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二、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比较诗学在我国萌芽较早。王国维1904年发表《〈红楼梦〉评论》,运用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分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认为是中西比较诗学的起点。此后,裘廷梁、蔡元培、鲁迅、梁宗岱、宗白华、朱光潜、钱钟书、王元化等人,为开拓现代性诗学的中国视野做出了重要贡献。1988年,北京出版社出版曹顺庆的专著《中西比较诗学》,标志着“中西比较诗学”这门学科在大陆正式确立。全书从艺术本质论、起源论、思维论、风格论、鉴赏论五个方面对中西文论中的具体概念和术语进行梳理和比较,互证互释,双向阐发,求同存异,确认中西文论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理论特色。从学科史的角度上看,《中西比较诗学》无疑“为学科史上纲领明确的奠基之作”⑦。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再版《中西比较诗学》,可见此书的影响经久不衰。 2000年,王晓路的《中西诗学对话——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出版。由于中西诗学交流过程中“以西释中”为主流,不对等关系造成中国文论的全面“失语”。王晓路试图打破不对等,与西方文论展开平等对话。首先,作者从中国古代文论输入英语世界的历史轨迹和接受语境两个方面概述英语世界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状况。随后,用“他者的眼光”、“迁移的变异”、“诗学的对话”三章,阐释中国古代文论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理解,明确语言作为中介在交流过程中的“牢笼作用”。全书在翔实材料的支撑下,洞悉中国古代文论在英语世界中的生存困境,如理解与阐释不成体系、散点式研究多于全面思考等。由于语言障碍,英语世界对于中国古代文论术语的译介和接受存在困惑。因此,王晓路认为,应该“将中国古代文论中富有生命力的术语加以整理和翻译,不断地,有系统地推出,使西方世界对此有所了解并逐步熟悉”⑧。中西文论间的对话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对话。消极的对话只会停留在大原则的反复讨论中,结果只能是一厢情愿。我们只有做好具体工作,将中国古代文论加以梳理、转型、译介和推出,与西方文论展开积极对话,才能逐渐改变中西诗学对话的不平等局面。 饶芃子的《比较诗学》是一本论文集,共25篇,融汇作者20年潜心研究比较诗学的主要成果。其中,不仅涉及理论探索,还关注中西戏剧、海外华文文学等问题。赖干坚的专著《二十世纪中西比较诗学》旨在探讨20世纪“中西诗学的融汇如何推动中国诗学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揭示某些文艺思潮和理论流派的渊源流变”⑨。全书将中国比较诗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文论的创始、转型及嬗变与西方文论的传入、接受过程紧密结合,侧重于外国诗学对中国诗学的影响和渗透。作者发现中国现当代诗学的建立、成长、繁荣与西方文论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紧密相连,但没有意识到中国诗学已经全面落入西方“窠臼”。西学传入既为中国诗学带来繁荣,也造成中国文论的“失语”。 面对中国文论的“失语”,刘介民在《中国比较诗学》一书中提出“重建中国比较诗学”,直言根本动力是“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自身要求”⑩。他认为:要想重建中国比较诗学,必须从西方文学理论所造成的压抑和羁绊中解脱出来,与西方文论展开跨文化对话。全书从比较诗学本体论、发生论、方法论、本质论、起源论、思维论、风格论、鉴赏论、实践论、概念论等方面,概述从古至今中西方重要诗学家和理论著作的主要观点,厘清中国比较诗学的发展历程。尤其是第十章“概念论”,列举了50个比较诗学术语,深层剖析诗学内涵,明白晓畅,意义非凡。 杨乃乔的专著《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从对中西诗学“本体”的考察入手,将“经学中心主义”(如第三章第四节“儒家诗学的内在批评精神:经学中心主义”)作为中国诗学的“本体”,将儒家作为中国诗学的中心,利用“解构”和“建构”理论解释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互补”现象。受德里达影响,作者进一步将中国诗学传统定义为“书写中心主义”(第八章第三节“东方诗学的书写中心主义与一个颠倒的形而上学等级序列”),认为中国诗学传统书写优于说话。从语言学角度,作者又将中西诗学语境分别概括为“写意”和“写音”。整体看来,《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一书站在本体论高度,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打破传统中西比较诗学范畴式研究方式,探讨诗学本源,对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全书共23章,32万字,纷繁复杂,一些定义和结论未免主观。但这些问题不能抹杀《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作为中西比较诗学本体论研究优秀著作的事实。 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走过二十余年风雨历程,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进入了研究瓶颈期。面对全球化冲击,面对中国文论的“失语”,中西比较诗学领域急需一部总结性与指导性兼备的著作。在此背景下,曹顺庆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史》应运而生。全书不仅从学科史层面梳理了中西比较诗学的萌芽期、前学科期、学科创立以及港台和海外汉学界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概况,还为文论失语、中西文明交流与碰撞、全球化语境等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困境指明出路。《中西比较诗学史》不是一部浅尝辄止的学科史著作,它对中西比较诗学现状和未来的论断鞭辟入里。如第六章“诗学话语的论争与中西比较诗学的拓展”,经过缜密分析,指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中西文论平等对话”、“跨文明研究”才是中西比较诗学的真正出路。面对全球化带来的交流与碰撞,中西比较诗学必须明确文明之间的异质性,以本土文化为本位,寻求与西学的沟通,通过跨文明研究,主动置身于全球化语境。只有展开积极对话,中西比较诗学才能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中“适者生存”。 三、比较文学实践研究 理论与实践研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斯蒂芬·托托西的《文化研究的合法化——一种新实用主义:整体化和经验主义文学与文化研究方法》一书讲述了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整体化和经验主义。整体化认为文学是一个拥有开放、多元系统的综合体,文学研究由于作家、文本、读者均起作用,因此随时代变化而变化。这一观点为比较文学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经验主义将文学研究作为一个包括写作、出版、发行、阅读、翻译等在内的社会活动系统来考察,其研究步骤是提出假设、投放实践、测试和评价,其使用的观点多从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中吸取,力图使文学研究更科学化,更联系社会。斯蒂芬·托托西坦诚地指出,目前人文学科特别是文学研究正在被边缘化,正在越来越远离社会主流。要想使文学合法化,文学学术界必须建立起自身的学术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多学科整合。 斯蒂芬·托托西的理论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对文学与文学研究整体化和经验主义的认识,促使研究者打破传统“X+Y”式的研究模式,逐步走向跨文明和跨学科的全新视角。 1.跨文明视野下的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走过30年风雨历程,曹顺庆教授关于比较文学第三阶段“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的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2005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吴格非的专著《当代文化视域下的比较文学研究》。该书有两大特点:一是从中西文化视角研究比较文学,二是整体论述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前者站在不同文化立场,重新审视外国文学、翻译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与界限问题,并进行有关中外文学的比较研究:实证—影响研究,平行—对话研究,跨文化阐发研究和文化渊源研究。后者先整体论述一个研究领域,再提供两个专题研究作为示范,理论与方法兼备。全书旨在讨论西方作家、理论家及作品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和影响,借此论述当代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比较文学。跨文明必须以异质性基础进行双向交流和平等对话,否则,永远摆脱不了“X+Y”式的浮泛研究。杜进的《跨文化视野中的比较文学》根植于理论研究。承袭传统“三派一体”结构,重点论述媒介与译介、翻译研究、跨文化形象学研究、跨文化文类学研究和中西叙述文类的比较。作者试图利用跨文化视野打破比较文学“三派”三分天下的局面,但这种尝试因为自身定位不清而显得淆乱无章。跨文化是一种明确文化异质性特征基础上的综合比较,不是简单的中西对比。 姜智芹的《当东方与西方相遇——比较文学专题研究》以理论为先导,主要叙述他者视角、学科边界(跨学科)、经典阐释、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变异学)等。实践研究涉及两方面:一是外国作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作者从卡夫卡的中国情结谈起,论及其作品对中国现当代作家如宗璞、残雪、余华、刘震云等的影响。这次跨文明对话是积极的对话,中国作家在卡夫卡作品中找到了灵感和共鸣。余华、刘震云等将卡夫卡的创造性叛逆、精神的真实追求、文本的哲学意义、跨越时空的精神聚合等吸收、改造并运用到叙述中国文化和社会现状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二是中国形象、作家及作品在外国的研究状况。中国文学不能关起门来研究,借助“他者的眼光”可以拓宽视域。研究外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首先,有助于从文化层面上寻找中外表面冲突的深层原因。……其次,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其他国家的民族性格、社会发展及其文化潜意识中的某种心理结构”B11。跨文明对话是“迎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互动过程,对中国新时期作家及作品在国外传播与研究状况的考察,为中国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东西方碰撞与交融,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文学思想上,还发生在文学理论领域。作者以跨文明视角探讨比较文学,却对比较诗学三缄其口,为全书留下了遗憾。不过,这点瑕疵不足以影响《当东方与西方相遇——比较文学专题研究》成为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2.比较文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文学 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结缘已久。随着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逐步成熟,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联姻展现出新活力。周发祥、魏崇新在《碰撞与融会: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一书中共选编20世纪国内外有关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论文20余篇,分为“文海汇流”、“殊质映照”、“出位之思”、“诗学互鉴”和“西论中用”5个部分。由此书可以看出20世纪从比较文学视角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状况。编者试图按照文章内容分门别类,但由于这些文章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彼此间关联性不强。2009年,魏崇新出版专著《比较文学视阈中的中国古典文学》。该书主要是个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分为“原型与母题”、“性别批评”、“叙事研究”、“比照与借镜”四编。前三编运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如主题学、形象学、叙事学等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第四编关注中西比较,如“三言”、“二拍”与《十日谈》文学精神的比较等。该书论述最精彩的部分是“性别批评”。面对以男性话语为主宰的古典小说,作者精确地分析了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失语性”,为她们翻案。不过,该书虽命名为《比较文学视阈中的中国古典文学》,但全书只论及了明清小说、戏剧、话本等,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诗文”避而不谈,颇有舍本逐末之嫌。全书采用西方理论重新阐释中国古典文学,新意有余,但深度不足。作者如果能在现有基础上,总结出中西文学发展规律的异同,兼及中国古典文学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一定会为全书增色不少。 3.中西戏剧比较研究 蓝凡的《中西戏剧比较论》是中西戏剧文体比较研究的扛鼎之作。此书由其1992年出版的专著《中西戏剧比较论稿》扩充所得,共12章,68万余字。第一、二章为总论,从本体角度论述中西戏剧的异同。如第二章,作者指出中国戏曲艺术在形式美上遵循“以一求多”,由共性见个性,在统一中求变化的规律。西方戏剧则“以多见一”,由个性见共性,在变化中求统一。这便是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最根本的内在差异。第三章以下是分论,从美学和哲学层面对中西戏剧的舞台时空、表演体系、导演风格、结构观念、语言性格及悲喜剧等进行比较。如第四章“戏剧舞台的时空观”中,作者指出,任何西方戏剧,其舞台时空都是可见的、纯粹物质的。中国戏曲的舞台时空有时却与演员的唱念做打共存,非独立存在。不同文化背景决定戏剧在中西不同文明体系内的发展道路、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均不同。纵观全书,作者从“比较”入手,熔戏剧美学、观众心理学、史学、社会学以及音乐、舞蹈、绘画等于一炉,将中西戏剧艺术放在人类文化的大背景内,寻找中西戏剧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如西方戏剧重再现、写实,中国戏曲重表现、表意。蓝凡先生凭借丰富的学识、广阔的知识面、严谨的治学精神,冷静观察西方戏剧,认真思考中国戏曲,理性比较二者的异同,最终推出这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著作。《中西戏剧比较论》虽为新作,多为旧谈。蓝凡先生关于中西戏剧比较研究的成果一版再版,充分说明20余年来,在中西戏剧比较领域尚没有其他著作与之比肩。 4.中国比较文学实践研究的其他表现 中国比较文学实践研究还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对西方理论的形成、传播及其在中国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如西惠玲的《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作家批评》对女性主义的研究。全书充分运用影响研究、变异研究、平行研究、跨文明研究等,打破学派与方法的隔阂,是运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益尝试。第一、二章为总论,具体介绍女性主义的形成、发展和在中国大陆的传播。第三、四章分论女性主义对中国女作家创作的影响。最后一章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立足于异质文化背景,作者认为:“女性主义文学在诞生时起,并不属于世界”B12,它在人性较为自由的西方产生,最终成为极富个性的“时代文学景观”。西方女性主义思想是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空前活跃的动因,“我们的女性文学研究者选择‘开放和吸纳’不仅没有造成女性文学的发展的困境,而且提高了中国女性创作的主体意识”B13。随着创作和批评实践的发生,女性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逐渐产生新变化,中国的女性主义研究和批评,作为世界女性主义研究的一部分,必然与西方女性主义走上全面对话的道路。全书基于此总结出一条“吸引——影响——融合——发展”,最终走向对话的理论研究道路。 二是将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王虹的《中日比较文学研究》是其中的典范。作为国别文学比较研究,中日文学比较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与中日两国文化与文学的历史关联密不可分。王虹此作以多年来个人研究的部分成果为基础,共分八篇,采用中日双语形式,运用历史考证、作家论、作品论等多种研究方法,针对日本近代的文学作品和中国近代著名作家的作品进行较为详尽的比较分析,如《蜜柑》与《一件小事》的比较、芥川龙之介与郁达夫的比较等。该书虽然是一部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著作,但既适用于对外汉语研究教学,也适用于中国日语专业学生研读,是一部文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优秀作品。 四、传承与发展——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 学术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大批学者为此付出的努力。他们用尽一生心血,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动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留下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旧学”还是“新知”,都是前人筚路蓝缕的足迹。今人在重估和评价前人学术成果的同时,更应该从前辈学人勤勉的学术实践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中汲取丰富的学术营养。对于前人著述的整理再版,无论对于比较文学学科史,还是比较文学学术史,都意义重大。 2009年,《宗白华中西美学论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与一些著作等身的大家相比,宗白华先生的著述少得可怜。该书虽不是鸿篇巨制,但却是宗白华先生数十年学术生涯的缩影。他从“艺术人生观”立场出发,以“审美”精神和“唯美”眼光,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审美智慧及生命体悟与德国生命哲学的浪漫精神相结合,进而孕育出独特的生命本体论。以此为基础,以审美为内核,宗白华先生进一步生发出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解读。宗白华先生中西比较美学之路以两点为根基:一是他对中西美学的冷静态度;二是他的文化主义视野。前者表现为对中西两种文化的同样尊崇,这使他可以用超功利眼光客观看待两种文化各自的优劣之处。后者主要以文化的视角切入,探索出贯穿于中西文化的精神内核,并在现代及本土视野的关照下对两者加以超越。从这部“论集”中,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宗白华先生的“艺术人生观”,还可以明晰青年时代先生的一腔热血和社会责任感,更可以体悟他对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深刻见解。全书散篇居多,有很多讲稿和随笔,虽不成体系,但字字珠玑。即使时过境迁,宗白华先生对于中西美学和中西文化比较的相关观点依旧不落陈套。 2005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王佐良的《文学间的契合:王佐良比较文学论集》,该书由王佐良先生1985年出版的《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英文)》一书扩充而得。王佐良先生是著名学者,在多个研究领域成绩卓著。本论集精选王先生有关比较文学的论文15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契合”共8篇文章,主要研究20世纪中西方文学间的关系,特别是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第二部分收录王先生讨论翻译的7篇文章,其中有对翻译家的比较和评价,有对近代翻译理论的回顾和分析,也有对翻译中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解剖。王佐良先生著述颇丰,精品尤多。他善于思考,立足于教学和翻译实践,很多学问即由此而来。他巧用“契合”,列举不同文化之间多种相互渗透现象,如中西文学之间的关系、前人对后人的影响(例如查尔斯·兰姆对詹姆斯一世时期英国诗剧的兴趣)及作家之间的关系(例如美国现代诗人詹姆斯·赖特与中国古代诗人白居易)。在《Two Early Translators》(《两位早期翻译家》)中,王佐良先生对严复和林纾的翻译实践做出品评。在《严复的用心》一文中,王先生用翻译实践检验严复“信达雅”理论,认为“信”是指准确传达原作的内容,“达”是指尽量运用习见的表达方式,“雅”是指通过艺术地再现和加强原作的风格特色来吸引读者。为此,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辩证地看——尽可能顺译,必要时直译,任何好的译文总是顺译与直译的结合;二是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同样作为翻译家,王佐良先生以自己的翻译实践和心得预见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的互动发展,并丰富“信达雅”观。翻译的作品既要可靠,又要可读。王先生的论文既高屋建瓴,又明白晓畅,堪称比较文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五、小结 近年,对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史、学科史的梳理证明: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世界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和理论特色。比较文学第三阶段“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是顺应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的必然结果。学派与方法间的隔阂已经严重影响比较文学的进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打破传统“三位一体”的学派理论体系,创造一个在比较文学跨越性基础上,综合运用实证性影响研究、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全新理论体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跨文明研究和变异学在中西文化、文学交流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西比较诗学面对中国文论的“失语”,只有立足自身,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与西方文论展开积极、平等对话才是真正出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每个历史节点,面对每一次挑战,唯有认真思考、仔细梳理、勇于开拓、努力实践才能保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旺盛生命力。 比较文学研究论文: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收获 杨玉珍同志在高校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已有多年,是一位很有成绩的青年学者,看到她的这部《东方神韵――东方文学与文化视野下的沈从文研究》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我为沈从文研究领域和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收获,感到非常高兴。 熟悉比较文学的人都知道,这个学科自19世纪下半叶诞生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以影响研究为基本理论特征、以法国学派为主要代表的欧洲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研究范围局限于欧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欧洲中心论”;二是以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为基本理论特征、以美国学派为主要代表的北美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研究突破了欧洲的范围,但它仍然局限在欧洲和北美之间,只不过“欧洲中心论”变成“欧美中心论”罢了。目前是以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或文明为基本理论特征的新阶段。这种基本理论是中国学者乐黛云先生提出来的。杨玉珍同志的《东方神韵――东方文学与文化视野下的沈从文研究》就是比较文学发展第三阶段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实绩。它突破了“欧洲中心论”和“欧美中心论”的框框,这是书稿的一个重要价值。 书稿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是在沈从文研究中开辟了一个新的层面。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沈从文研究的开展,世界语境中的沈从文研究也搞得有声有色。这种比较视野下的研究涉及的外国作家有福克纳、哈代、梅里美、乔治・桑、兰盖、卡拉姆津、屠格涅夫等。令人遗憾的是,在比较研究的文章中,除个别文章涉及川端康成等作家外,沈从文与东方作家的比较研究则显得比较薄弱。作为沈从文重要研究基地――吉首大学的一名教师,杨玉珍同志向读者奉献出《东方神韵――东方文学与文化视野下的沈从文研究》一书,正好弥补了上述缺陷。正如作者在书稿的《前言》中所说:“笔者拟将沈从文置于‘东方’视域中,审视其创作个性、创作风格与文学成就,用文化学、美学、比较文学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解读,看这个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风格卓异、个性突出、被论者称为‘中国现代罕有其匹的艺术家’,在文学的历史链接上所具有的东方特性和世界意义;并通过将他与东方其他几位著名作家如泰戈尔、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的比较研究”,“审视他与‘东方审美文化’、‘东方乡土文化’、‘东方宗教文化’的关联互动,在共时与历时的层面凸显东方文学的现代意义和世界性。”应该说,书稿的主旨是非常明确、很有创意的。 书稿分上、中、下三编。上编着重从与民族传统的关系、理想主义倾向、女性形象与作家自我、“死亡的东方之美”等方面对沈从文与泰戈尔、川端康成进行比较;中编主要从立足乡土的边缘文化立场和原乡追寻的美学建构对沈从文与大江健三郎进行比较;下编则主要探讨沈从文与佛教和《圣经》的关系。可以看出,书稿主要是对东方国家同质文化的比较研究,但同时也指出了沈氏在各个问题上与三位东方作家的差异,以及沈氏和三位东方作家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既揭示了沈从文文学的独特风貌,也展示了20世纪东方文学对人类的特异贡献,这是很有价值的。 如果说,过去“发现东方”的主角是西方,那么现在,这种角色正在逐渐转换,即“发现东方”的主角正在由西方变为东方。杨玉珍同志的这本著作正是在东方人自己“发现东方”和中国比较文学“又有新的开拓与创获”这一大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成果。它不仅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而且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比较文学研究论文:跨越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障碍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障碍的分析,并结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提出了解决比较文学研究中障碍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比较文学 障碍 对话理论 一、引言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Habermas)为了研究关于交往的一般理论,对于交往的媒介与条件──语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在1976年发表的《什么是普遍语用学》一文中指出:“普遍语用学的任务是确定并重建关于可能理解的普遍条件。”即确立“交往行为的一般假设前提,以促成主体间的相互理解”。①他认为,言语行为是以理解为目的的,相互理解以取得共识,达到认同为旨归。为了确立可能理解的普遍条件,他提出了凡是参与言语交往行为的人所必须遵循的四项基本要求,即对于言语的可理解性、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的要求。这四种有效性要求缺一不可。 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障碍 只有参与言语行为的人才能够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互相认同,才能形成主体之间的认同和协调。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西文学对话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偏颇与失误,都是由于忽视了上述某种有效性要求而造成的。概括地说,当前主要有以下三种障碍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 (一)文化客观主义 持这种主张的人自认为能够对西方文化作出全面和准确地领会,他们也期望西方人同等地对待中国文化。对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任何误解和误读,他们都横加指责。他们主张有一个客观现实的世界的存在,这个世界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并且具有我们能够洞悉的确定的本质和属性。“外在”(客体)的东西被假定为独立于“我们”(主体),知识是在主体正确地反映并呈现了客观实在时所得到的。因此,在文化客观主义的认识论中,我们得到的是一种主─客体的认知模式,换言之,自我与他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目的论的主─客体关系。这样一种关系无疑与交往理论所追求的主体之间的双向的交流和选择的关系背道而驰。 (二)文化中心论 如果说在文化客观主义中作祟的是主体性,那么,左右文化中心主义的则是人类(自我)中心论。这在现代西方社会具体表现为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对于这种“主义”的揭露和批判由来已久,至尼采为一大转折。到了当代,德里达(Derrida)在《人的终结》一文中将其看成是已消逝的神话。但是目前学术界仍有两种倾向值得提防,一种是自愿地接受西方文化话语的控制;另一种则认为西方中心已成为历史,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也该让我们尝尝“中心”的滋味。然而,这两种倾向都有损于中西文化之间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因为,就语用学而言,任何一方持有中心论的观点,他都无法真诚地表达其意向,让对方欣然地接受他。 (三)文化相对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化相对主义思潮在英国兴起,其主要观点是认为土著地区有其独特的文化特性。该理论的核心人物美国人类学家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Melville Herskovits)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表面上看,文化相对主义颇具说服力,但实际并非如此。文化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式,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在实际过程中我们不应该走极端,把对话双方完全隔离开来,导致绝对意义上的文化相对主义或极端文化相对主义。 总而言之,以上三种主义的表达不具备可领会性,使对话双方不是落于主―客体的关系中,就是处于游离状态,无法真正达到相互理解和达成共识的目的。 三、对话理论 对话理论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概念是由前苏联文学批评家巴赫金(Bakhtin)提出的。从1920年的《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1935年的《小说话语》,到1961年的《论陀斯妥耶夫斯基一书的改写》,经过逐步的补充、深化和拓展,他建立起了自己的对话理论体系,这是他哲学思想在文论中的具体体现。他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②换言之,相对与包容是对话主义的基本立场,他性与差异是对话主义的基本条件,互补与创新是对话主义的最终目的。 在比较文学研究的语境下,对话理论的意义在于: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操作方法,它是一种话语形式,即用“非我的”和“他者的”眼光来看待所研究的对象,把不同民族的文学视为各自独立的、各具特色的、相互平等的、能够展开对话的双方,破除一切形式的中心主义,促进当今世界的文化发展,最终实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友好交流。 四、文化对话――跨越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障碍 那么,我们该运用何种理论才能跨越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障碍呢?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对话理论是绝对必要的。巴赫金(Bakhtin)认为,一般说来,文化在定型的时期,基本上由统一的“独白话语”所支配,而转型时期的标志就是“独白话语”的中心地位的解体和语言杂多局面的鼎盛。也就是说,各类语言和文化在转型时期只有通过互相对话与交流,才能同时共存。虽然对话不能完全消除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不能彻底地取缔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但是,对话能够帮助我们采用商谈的形式,来对待这种差异或冲突,从而克服民族的片面性和时代的局限性,最终通过对话达成相互了解。 具体而言,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只有进行跨时代、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才能冲破一切人为的界限,在各种边缘的重叠交合之中,在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视野融合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突破口,创造出新的未来。 五、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正在从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逐步走向一个相互理解、平等交往和对话的时代。比较文学的未来发展需要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我们要克服以上三种障碍的影响,就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各种不同的语言与文化,主动地把他者作为主体来看待,并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另一个自我,然后在“我们”这个集合中寻求共同的生存。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探析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中小学都开设了美术课,这门教学很具有艺术性,在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性,养成良好的审美观,美术课也是有一定的教学地位的。中小学的美术课培养了中小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把中小学生塑造成国家有用的人才,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在不断更新着,所以教学效果在显著增高。对于美术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谨慎思考原因,做出改变,对于做的好的地方继续发扬。 【关键字】中小学生美术课程;有效性;教学方法 虽然中小学生的美术教学已经发展的相当不错,但是在农村美术课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有的地方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的教学方法也有不适当的地方,这都需要大力去打击这种现象,让中小学生美术课程成为重要的一门学科,美术课程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观,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应该把这门课程做好。国家需要做出一定的中小学生美术教学的政策,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能产生很大的作用。 一、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课堂政策 1. 课堂中要有好的教学方案 美术教学本来是个丰富多彩课堂,在课堂上学生需要把一些事物用笔画出来,图上色彩,还要了解一些作品的内涵,课堂上需要有活跃的气氛,在课本上的,要让学生充分的理解,然后用自己的了解画出来,然后对作品要进行讲说和评价,让作品的内涵、历史背景充分的展现出来。教师还要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辅导性的指导,对于一些不易于理解的知识点要重点进行讲解,对于难画的一些线条,老师先要进行示范性的勾勒,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描画,这样还可以加深印象。在授课中要多用一些先进的设备,比如多媒体,可以更加明了的把授课内容展现出来,有顺序的播放。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发挥,把自己的课堂想法讲述出来或者描画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那种艺术感,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的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2. 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创作 学生不只是要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一些绘画,还要有艺术灵感,并且能把艺术灵感表达出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作力,不仅要欣赏一些艺术品,还能够自己创作出艺术品,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并且发挥出来,要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创作。还要对学生实行鼓励制度,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指导,表扬学生做的非常棒,使学生有自信心,能够积极的去创作一些作品,能更好地去学习。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每个人的见解多事不一样的,老师不要只依靠标准答案,要综合性的看待学生的回答,把学生的答案分析一下,答案总是多样式的,教师要以欣赏的心去看待学生的答案,对于一些学生比较夸张的作品不要给予批评,这是学生自己的独特风格,要鼓励学生,老师授课时要态度和善,增强与学生的关系,师生能够和谐的互动。 3. 美术教学重点是要去感受生活 学习美术重点就是去感受大自然和生活,只有自己亲自去实践、体会了,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大自然和世间万物,这就可以创作出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感想的作品,教师要组织学生多多出去游玩,去感受生活,对周围的事物细致的进行观察,学生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万物的形状等能够勾勒出来,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开发学生的潜力,把自己的真实个性表现出来,这也是一种艺术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美术要具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和睿智的双眼,学生要有一颗积极的心去对待生活和美术教学。 4.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学习美术教学要设立准确的教学目标,只有有了目标才能有动力去开拓,冲着这个目标设立相对的教学方案,并且要积极的去实施,争取完成这个目标。这个目标要有针对性,要包含很多的教学活动,要有相对的价值观,要把教学目标写出来,教学目标的设立还要符合实际,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充分的利用好课堂时间,提前做好安排和计划,课堂尽量要按着计划来,有顺序的进行。每堂课还要有相对应的重点,重点一定要是课本的精华,要简单明了,让学生易于理解。重点还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心。 5. 课堂结束时要有课堂评价 每堂课快要结束时要有课堂评价,对这堂课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对课堂的气氛和效果进行评价,总结本堂课的优点和缺点,优点继续发扬,缺点要加以改正。把学生的回答也要进行评价,总结一下学生的回答是否合理,把课堂内容回忆一遍,还要把本堂客不足的知识点以作业的形式留下来,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探究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是否还能补充,多多的学习到一些课外的知识点。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总结 本文对一些美术教学进行了研究,发表了相关的政策,对于一些教学方式要不断的改革,起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充分的把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出来,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并且了解了知识。美术这门教学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美术课要充分的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和审美观,让学生能够拥有好的素质,能够充分的了解了这门学科,并且能够积极的去学习美术教学。要为好的课堂效果做努力,不断的分析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想出好的政策,使这门学科的发展越来越顺利,美术教学要受到重视,成为一门义务教育的学科。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甘肃西部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初探 摘 要: 在甘肃西部基础教育中,美术教育严重缺失,河西地区学校美术学科还没引起真正的重视,甘肃西部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厚,佛像、壁画、岩画等美术资源在全国首屈一指;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充分利用本地教育教学资源,如多媒体的运用、情境的创设、游戏的贯穿、材质的变化,使学生有更多精力参与美术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美术学习兴趣。 关键词: 因地制宜 激发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 河西地区中小学校美术教育现令人担忧,尤其是在乡村基础教育中,美术教育严重缺失。我发现美术教育在河西中小学是十分薄弱的,农村学校美术学科还没引起真正重视,可以这么说,在农村,艺术学科的教育严重滞后。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些都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密不可分,它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 一、甘肃西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优势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又叫甘肃走廊,因为位置在黄河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经过近几年教改的发展,河西地区的广大中小学虽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但是其中河西的教育背景、环境、人文等有东部城市学校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历史沉淀 河西地区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家王文芳先生多次在艺术创作中,描绘大西北的广袤大地和莽莽群山。河西地区又是传统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和发源地之一,有回、藏、东乡、裕固、哈萨克、满等少数民族,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是一种普遍和有影响的信仰,宇宙建筑宏大壮丽,位置显要,是善良而虔诚的信徒们心灵的依归,在严峻的大自然和历史形成的生存重压的背景下,这是可以理解的。河西五市中有敦煌的莫高窟,瓜洲的榆林窟,嘉峪关的黑山岩画,张掖的马蹄寺等一大批宗教文化遗产,为此,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充分利用本土地域性的摄影作品与计算机教育教学资源,如:多媒体的运用、情境的创设、游戏的贯穿、材质的变化,使学生有更多精力参与美术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美术学习兴趣。 (二)新课程在编排上选用了较多的民间艺术 新课程在编排上选用了较多的民间艺术,就地取材的内容多了。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间艺术,新课程鼓励各地开发地方教材,强调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甘肃西部地区有丰富多彩的美术课程资源可以为我们所选择。如:各种树皮、奇石等。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民间艺术:雕刻、剪纸、编扎、蜡染等;民风民俗:独特的节日、各式各样的民间习俗……据了解,甘肃民乐县一批民间艺术家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发挥聪明才智,借鉴古人传统技法,创意于现代生活,形成了刺绣、木塑画、麦秆画、根雕奇石等一系列艺术珍品,还创造了相应的经济效益,形成了当地新兴的文化产业。这些题材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掌握。 二、河西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问题 目前农村、山区的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突出表现为师资短缺,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不能适应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 (一)传统美术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有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是“美盲”,他们并不了解美术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工作的密切关系,也不了解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美术是新世纪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不可缺少的艺术素养;没有认识到美术教育是美育和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形式和有效途径;没有认识到美术教育是对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由于实际认识不足,一些学校的领导甚至认为美术课是“调剂课”,美术课在实际工作中被随便缩减,初三、高三基本不开设美术课,课程随时会被其他基础学科挤占。在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美术课只是副科的观念根深蒂固。 (二)美术师资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忽略了美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大部分学校安排课务时,将美术课作为搭配课,美术课的安排主要采取“填”的办法,哪位老师的周课时量不足,就搭给他。由于对于美术学科的偏见,或者学校管理者抱着“实用主义”的立场,让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美术教师教其他“英语”、“数学”等重要科目,而美术课则随便拉个人充数。 三、河西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策略初探 (一)转变美术教育的观念 如何转变家长和学生思想观念呢?首先,提高认识。为了调动家长与学生的积极性,可建议家长与学生多看典型案例,极大地激发家长正确教子的责任感、紧迫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其次,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美展活动。以开放性原则为主,让家长看到学生的作品,这主要是让家长了解美术教育教学的综合规律性,让家长明白现行的美术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门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合作、互动的学科,从而提高对美术课的认识。再次,约见教育方法不良的家长。家访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共同商讨如何教育学生最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虽然处于信息时代,电话、手机、电子邮件、传真为传递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是作为学校教育的代表,任科老师登门家访,面对面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商对孩子的教育大计,具有极强的人情味,深受家长欢迎。 (二)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骨干教师 齐心合力帮助教师从课堂教学中找到成功的乐趣,积极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借此缓解重竞赛轻课堂的现象,切实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引导教师广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形成“人人研究课堂教学”的氛围。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肤浅体会,主要是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试着分析出现的原因,尝试着想了一些相应的解决之道。为此,在课堂上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使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美术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方式是多元化、多样化的,美术教育者不再“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在“用”教材之余,应走出课堂、跨出教材,因地制宜,结合本土实际特色,挖掘乡土文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美术教学。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新型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美术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要求不断提高,如何为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向和标准,是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于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对于如何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美术教师,如何提高美术教师的美术教育能力,具有系统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师;美术教师学;教师学 一、学习和研究美术教育学 无论是作为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还是在未来将要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学生而言,对于美术教育学的深入学习和研究都应该是永不止步的,在对于美术教育学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大体的思路,首先是通过对美术教育学相关书籍的学习,对于美术教育学有一个全面的学习和认知,了解到美术教育学是美术教育中的美术学科性专业,是一种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力,获取一般教育学意义的功效。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水平整体的不断进步,由此背景下产生的新的、发展性的美术教育理念,美术教育方法,进行不断地吸收学习,不断地去在原有的美术教育学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美术教育素养,不断地丰富自己美术教育经验,与时俱进。 随着我国美术教育与世界美术教育的逐步接轨,越来越多的外来美术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在面对这些外来的美术教育思想时,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外来的各式各样的美术教育思想,并且深入研究其思想内涵,兼收并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美术教育发展历史,在这个不断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地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美术教育观,并提出自己的美术教育主张和美术教育思想,为将来进一步从事美术教学工作或美术教育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美术教育理论基础。 二、形成自己的美术教育观 在经历了深入的美术教育学学习和思考过后,结合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美术教育学的内涵不断感悟,并逐步地形成自己的美术教育观,在这里我提出我个人的美术教育观――“三品”美术教育观。 “三品”指的是“人品、学品、画品”,在这里我所强调的“三品”的主要内涵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品质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教师自身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三品”中的人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和创作时要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精神,也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上也要具备对于美术教学不断创新和研究的精神,这就是“三品”中的学品;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注重自己的艺术素养和美术创作作品的品位,创作出真正有品位有思考的美术作品,不去创作那些没有思想性只是展示花哨技法的作品,也不去创作那些充满内心阴暗的,哗众取宠的作品,这就是“三品”中的画品。在这“三品”中,最为重要的是人品一项,没有一个好的个人品行,也就没有资格学习美术这门高雅的艺术,就更不要谈美术研究,创作美术作品了,没有好的品行的人,所谈的美术研究也只会是目光狭隘,所创作的美术作品也只会是俗不可耐。人品之后,便是学品,人品再好,没有好的学品,缺乏创新意识,研究意识,没有专注于美术学习研究的定力和毅力,一切仍旧是枉然,只有好的学品,才能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所思考,有所创新。最后就是画品,画品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一个人的人品的,好的个人品行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也是浩然正气,不卑不亢,所以“要修画品,先修人品”,这古人的话说得是十分有道理的。 三、提出自己的美术教育主张 在具备了自己的美术教育观后,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要有具有自己的美术主张,既然作为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或是想要成为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我们的目标便是要做一名真正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首先就是要有自己的美术主张。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美术教育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初步的提出了自己的美术教育主张,大体可以概括为――“取长补短,因材施教,注重画品,更重人品”的美术教育主张。因材施教,是主张在美术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的天赋秉性来对学生进行教化和指导,鼓励中小学学生发挥自己在学习美术学习过程中的长处,对于学生的不足想办法去训练弥补,而不是一味的责怪。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注重自己艺术作品的品味与思考性,更要去注重学生人格品行的磨砺,美术教育不单单是一门教会人们了解什么是视觉上的美的学问,更是一门扪心自问自己身心美丑的学问,只有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行的正,坐的端,才能在艺术创作上和艺术的学习上更进一步。在当代社会,鱼龙混杂,甚至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作品,没有底蕴,没有依托,更是谈不上美,充斥着血腥暴力,无度荒淫的俗不可耐,这些都是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缺少画品,更是缺少人品的体现。因此我主张“取长补短,因材施教,注重画品,更重人品”的美术教育主张。 四、努力构建自己的美术教育流派 在形成了自己的美术教育主张后,中小学美术教师还应去探寻自己的美术教育思想,并努力形成自己的美术教育流派,之所以要努力去形成自己的美术教育流派,是因为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形成美术教育流派,为的自然不会不是名头和利益,为的是作为一名美术教育者的追求和抱负。形成了自己的美术教育流派,就意味着可以扩大自己的美术教育观,用自己的美术教育思想去影响更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让自己的美术教育观被更多人所认可和接受,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壮大,影响更多的美术教师的美术教育思想,让更多更好的美术教育主张得到宣扬,也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到更好的美术教育,真正的实现自己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初衷。 五、具备自己的美术教育方法 在具备了自己的美术教育观,提出自己的美术教育主张后,中小学美术教师还应要有自己的美术教育方法。美术教育方法是对于美术教育观,美术教育主张理论的外化,就如哲学中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美术教育方法是对于美术教育主张的具体阐述,是我们实施自己的美术教育观的方式。在制定我们自己的美术教育方法的时候,要注意方法的合理性和适应性,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师而言,在制定美术教育方法时要考虑到,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美术教学上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价值的正确引导,向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党的怀抱靠拢。因此我们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具有自己的美术教育方法,并依据自己的美术教育方法去付诸实践。 六、训练自己的美术教育实践能力 在具备了自己的美术教育观,美术教育主张,美术教育方法,中小学美术教师仍旧需要结合真正的美术教育实践,通过美术教育实践,真真正正地站在三尺讲台上,不单单是对于我们的美术教育思想的考验,也是对我们的沟通能力、引领能力、表达能力的考验。再好的美术教育思想,如果在课堂上不能完整地表达出来,不能付诸于实践也只能是空谈。所以我们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美术教育实践能力的训练,至少要能够从容地讲述授课内容,引领学生们的思考,才能够算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这种美术教育实践能力是训练而来,也更是实践而来,只有不断的美术教育实践,才能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美术教育思想,逐步精进自己的美术教育方法,系统审视自己的美术教育观和美术教育主张。 七、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型中小学美术教师,在我看来需要不断的对美术教育学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和研究,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美术教育观,提出自己的美术教育主张,努力形成自己的美术教育流派,注重自己的美术教育方法,不断训练自己的美术教育实践能力,才能成为一名正真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这里的合格指的是可以不断发展的,具有自己思想的美术教师,这就是新时代下的新型中小学美术教师,也是作为未来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方向和基本要求。 作者简介:王威崴,男,河北唐山人,汉族,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油画创作。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中小学美术教学初探 【摘 要】本文对中小学美术教育进行探究分析,阐述了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促进美术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美术;中小学;教育 美术是象征着人类的文明艺术,是千百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开展好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非常有必要;传统的初中美术教育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忽视了学生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改革势在必行,人们必须改变以前的老思想,旧观念,要加大改革的力度,促使中小学美术更好发展。 一、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里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美术教育实质上是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让学生能够使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鉴别真伪、分辨善恶、判断美丑,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它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进其身心健康、形式个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注重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切实加强了审美教育和艺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塑造完美人格。 (二)美术教育中的知识有利于其他方面的学习。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不孤立。美术教育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包括创造美和发现美两个基本方面。而美术教育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有一个很好的观察力不仅对美术学习有益,对其他学科如语文、地理、物理等的学科都有非常好的帮助,美术教育是锻炼观察力的最好方法,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美术形成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能技法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 (一)导入方法新鲜多变。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猜谜之中,自然导入新课,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将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还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产生美的向住,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水到渠成,同时、还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而兴趣被激发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似难而易”,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最后,使学生感到:“噢,我也会”的心灵感应。 (二)示范指导力求浅显易懂。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其方法很多,如播放些动画片,多适应于低年级某些技法难以掌握的中国画等,教师可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一边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这样学生自练就不难了。 (三)媒体语言形象具体。媒体语言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描述等一些“辅助工具”。教学中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利用演变教具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思维,进入其境,接受美的教育。 三、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 (一)注重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中小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建筑四大门类,每一门类的创作都必然是审美创造,都离不开技能、技巧。技能是创造力的主要行为能力要素,技巧是对材料进行艺术形式的加工时的技能和巧思.其本身就带有美的属性和特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技能、技巧训练,培养学生双手的灵敏性、准确性和协调性。学生只有动手能力提高了,才能增加创作实践的机会。例如,中学美术教学欣赏应该容入技能、技巧训练。学生如果有了技能、技巧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 (二)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小学生具有的普遍特点便是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符合这种心理趋势发展的情感教育才是好的情感教育。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美好丰富的实践活动,来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在了解中学习,在学习中情感得到升华。例如,在学习绘画建筑物时,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观看各类建筑物,让他们能够深切体会到每种建筑物的特色和蕴含的人文价值,课后,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观后感受来想象自己心目中的建筑物,然后绘制出来或者是做出模型,文字表达的方式也是提倡的。 (三)对不同的学生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是以门类、画种作为教学脉络,比较注重以教师为中心,是老师教学生怎么画,而现代美术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师帮助学生将他们想要展现的事物画得更好,是老师教学生应该怎么去画。美术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各自的审美表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育的认识也在提高,教师应该全面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注重教学创新,科学准确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施行美育工作,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助手,成为启迪心智、培养爱心的园地,这是今后美术教学的教育方向,才能促进美术教学走向更高的水平,不断地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同时,只有认真抓好美术教育建设,才有保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改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状况,最重要的是真正做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新课改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式误区探析 [摘 要]新课程改革紧密锣鼓的进行了十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没有哪一位教师没有投入课改之中。教改取得的成绩无人否定。但也难免存在一些误区。我们不能盲目地乐观。本文就新可课改中小学美术教学方式存在的误区作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美术课堂 教学方式 存在误区 近年来,一线教师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到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小学美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学生多元思考、自由表现方式来参与美术学习,由此产生了不少的新课程环境下的美术教育人本主义的急切回归和学习方式的拓宽。但有些教师盲目赶时髦,偏离了课改理念,某些教学方式走入了误区。下面仅举三例试作探讨。 一、小组交流没有体现自主、合作 老师布置小组交流:“看了这些作品你想到什么了呢?一起来小组交流一下吧!” 学生相应现象:教师话音刚落,学生齐刷刷地举手或四人小组,你一言我一语,人声鼎沸,学生交流场面极为热闹,然后是小组汇报,一番热情洋溢的教师点评,听课者也觉得学生开展交流与合作,合作意识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样的合作交流真的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体现了合作的理念了吗?合作交流在这里体现了多大的价值呢?事实上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合作法上的偏失。 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对培养独立与倡导合作两个观念怎样把握是合适的? 独立精神与合作精神都是良好的人际品质,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的良好途径,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既有“独立”,又有“合作”,“独立”中有“合作”,“合作”中体现“独立”,在时间和空间的分配上做出正确的分配,一个对学生没有什么挑战性可言、能独立达成的教学目标,还有“合作交流”的必要吗? 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把握关注学生整体和个体的关系是恰当的? 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机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但小学生由于受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合作交流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真合作,学困生大多成为听众,参与美术活动机会少,长此以往更令部分学困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而教师在评价时也更注重对小组整体表现的评价,容易忽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评价。那么,这种流于形式又忽视个体关注的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价值又何在呢? 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教学活动时,既要对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更要加强合作技能技巧指导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对学生实行异质分组,并确定有价值的合作内容,引导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在具体实施时更要加强监督引导,建立良好的教学反馈机制,唯有如此,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会有积极的反映,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对美术活动的促进作用。 二、课堂动态生成不能随机指导 教师设置问题:“看完这幅作品,你还能有更奇妙的想法吗?” 学生相应现象:教师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各种奇思妙想如泉而涌,教师连声夸奖,对学生的设想不深究,听之任之。 学生的回答精彩而丰富,教师能不能多一些点睛之笔呢? 仔细品评,不难发现,这一问题的提出,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回答呈现了不同层次、角度的思维水平,为美术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教师往往缺乏有针对性的语言表达对学生的思维点拨,缺乏点睛之笔,给人的感觉如蜻蜓点水,抓不住挖掘和进一步引导的切入点。 学生想象力稍加激发,美术表现活动立即开展合适吗? 这种提问虽然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成为挖掘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并没有紧跟而上,往往思维引导戛然而止,教师急切地让学生进行美术表现活动,完成学生从语言到美术作品的转化,教学环节之间缺乏自然和合理的衔接过渡。 对此,教师应当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处理,并抓住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深入激发,使学生的形象能力既具有发散性又能体现出完整性和集中性,从而形成更为鲜明的思维图像,促进学生的美术表现欲望达到一定高度,从而有力地避免学生“奇思妙想一箩筐,动起手来全丢光”的局面,同时,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有机地结合,节奏有快有慢、有收有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活动中释放自己的情感,避免不必要的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课堂活动安排不当 教师布置活动“你想用什么材料表现就用什么材料表现,你想用什么方法表现就用什么方法表现。” 学生相应现象:教师在美术课堂设置了“学习超市”,学生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为了实现统一教学目标,或用绘画方式,或用剪贴方式,或用撕纸方式等等,最后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实施教学。 这种“学习超市”式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美术教材中可以随意采用吗? 表面上看,教师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和媒材参与美术活动,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却违背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原则。新教材中对美术活动按照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各有侧重点,形式和内容形成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过分放手实施“学习超市”式教学,势必造成学生在美术知识结构体系形成上时间和空间的错位于重复。 因此,要体现自主性,重要的不是形式上的主体性,而是教师观念、内心深处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凡事都有适用性,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和设想,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进行筛选。 总之,课改大潮纷繁复杂,教学方式精彩纷呈。如果教师盲目追求时尚,好大喜功,难免走入误区。一线美术教师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唯有吸取精髓,努力实践,才能真正实施新课程,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刍议小学美术教学中小学生动手能力的自我探析 摘 要: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关系重大,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及效率都有相应的影响。在美术教学中,锻炼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的创新及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全面提升他们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及美术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动手能力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致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进行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致。教师应该结合手中的美术课本,认真钻研,深入探究轻松愉悦教学所需的美术教学因素,在语言方面又具有启发性质的语言,由启发性的语言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挥与锻炼。另外,在美术学习中所呈现出来的优秀作品应该给学生进行展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美术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可以依据学生自己的创意对美术主题进行合理地创造,教师认真进行指导,让学生增加感性上的认识,全面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能力。 二、培养小学美术教学中小学生动手能力的两条途径 1.美术教学技法的训练指导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学技法的要求比较高,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求对绘画的对象必须有准确的描述,而后才能进行绘画创作。这里面富有很多丰富的技能,例如蜡笔水彩画的使用、边际的勾线方式、手工折纸的方法、裁剪方法等相关的技法,开展进行的相关训练必须要求符合美术教学的规律,教师要掌控好课堂教学程序,做到每个方面都有结合,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状况,发现个人美术能力有优异表现,教师应该激励表扬运用具体的辅导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在绘画上的相应问题。学生都会因为美术课堂的活动促进整体的思维发展,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 2.拓展学生美术想象的空间 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去探寻知识,全面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教学《画一顶帽子》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不同色彩不同形状的帽子,让学生通过自己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不同的材质就能做出不同品质的帽子,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选择,用材料来制作帽子。学生选择的材料各有不同,但是根据他们自己想象与发挥,既可以制作出漂亮的帽子,更有学生能够超能发挥,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为数不少的美术新品种来,什么动画片帽、司机帽、魔法帽等。学生选用的材料不一样,制作出来的帽子也不尽相同,制作之后,让学生自己为帽子做个介绍,将帽子的特点、功能说给大家听,通过语言情境就会使课堂知识更为形象,更为生动。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探索 摘 要:对于如何教好中小学美术课,进行了多年的摸索,也找到了一些适用的方法,让学生对美术课产生了兴趣,作品欣赏水平和艺术创造能力明显提高。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学探索;兴趣 一、正确认识,培养兴趣 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课一直被当成无关紧要的副课,学生多数也认为美术课就是单纯的画画。对此,我耐心地告诉学生,美术包括绘画、工艺美术、广告装潢等范畴,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涉及商业、建筑等重要领域,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中美术无处不在。慢慢地,学生对美术课产生了兴趣。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组,每组轮流负责更新班里的竞赛栏、学习园地、楼梯画廊,大家群策群力,互相较劲,大家集体评比,看哪个组的美术作品更好。此外,学生还积极参加校园举办的各类美术活动,几个美术功底较好的学生还踊跃投稿参加全国各地的书画比赛,并时不时获奖。 二、勤练多画,提升能力 创造、想象能力在中小学生美术教育中至关重要。美术课不能只是单纯的技能传授,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亲近生活,在大自然、社会大环境中感受美、发现美,激发创作欲望,形成绘画创造想象能力。平时,我要求学生随身带一本速写本,把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值得画的东西随时画下来,整洁美观的校园,车棚下整齐的车辆,学生课间轻松一下的状态,老师伏案办公的姿态,领导开会讲话的姿势……平时司空见惯的人和事,通过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场景跃然纸上,比教材上的画更生动,更有说服力。通过勤练多画,在丰富的想象中创作,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 三、走出课堂,实地写生 农牧区学校没有专业的画室,教学中,我一般是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关课件来辅助写生教学。透视技法学生较难掌握,与其在课堂上讲多次学生仍弄不懂,不如带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天然的大画室。我们学校地处乌伦古河南岸,216国道旁边,我带学生站在恰库尔图大桥头观察:远处和近处的车辆看着大小怎么不一样?远处的路面怎么比近处的窄?远处的路灯怎么比近处低?引导学生观察并自己得出结论,透视知识很快就弄懂了。春夏秋冬,我带领学生到校外画不同的景物。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美,去练就一双会审美的慧眼,不断提高绘画水平和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从而增强自我表现的信心和主动绘画的积极性。 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热爱本职工作,一定能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把美术课教得更好。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农村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初探 摘 要: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就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乃至中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中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 欣赏课 教学方法 广大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仍没有足够认识,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仍大量存在。多数学校领导只顾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美术师资不足、教师素质低、教学设施不完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教学目标很难实现。而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则大大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培养多向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此,我就偏远农村地区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做如下探析。 一、中小学生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发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茵茵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等常常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则儿童对彩色图片反映会强烈一些。 2.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他。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也有类似的现象,组织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做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很可能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不会很深刻。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中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树画在半空等,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教学内容。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建筑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 三、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教学方法 1.欣赏的要点要突出。看某一作品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如风景画、静物画等;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如《血衣》、《南昌起义》等。欣赏时在作品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名作品的印象。欣赏时还要理清思路,找到切入点,抓住线索,思维要强调逻辑性,最后要找到落脚点,要收得住。 2.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要避免教师空洞枯燥地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地听的现象,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3.欣赏的角度要独特,注重美术欣赏趣味性。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认识。为了增强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学美术欣赏不仅仅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如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的分析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等等。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观念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学校教育不应当仅仅是关注学生的智力、能力的发展,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等,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内容之一,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中小学美术教育有着其独特的课程特点,为了更好的发挥出美术教学的教育作用,教师需要对美术教学的方法进行巧妙的设计和运用。笔者在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此推出了几点简要的认识,望给广大的教育工作组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运用 美术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中的必修课,其目标在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鉴赏力、创作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小学美术教育就需要关注全体学生的需要,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然而,由于中小学生处于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无论是在思维能力、智力水平、审美能力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即使是相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审美能力上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就应当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同时,教师应当尽可能的让学生正确的认识美术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美术教学中享受美术学习的乐趣。 一、尊重和热爱学生,以自然的教态亲近学生 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在教学中往往将学生看成是教师的附属品,强调师道尊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方教育理念的传入,教师开始转变对传统师生关系的认识,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来看待。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当关心和热爱学生,亲切自然的亲近学生,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喜爱美术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美术教学中文化情境的创设 新课程要求,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除了要教授学生基本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外,还需要利用美术学科涉及面广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应当注重创设文化情境,利用美术与人文、自然学科的关系,将美术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或是与政治、历史相联系,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注重良好美术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 新课程强调中小学美术教学不仅是直接教授学生美术创作和欣赏的知识与技巧,更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并通过个人和集体学习的方式来学会运用美术工具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增强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出美术课堂所独有的特色和作用。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可以积极的利用现代多样的科学技术和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注重情景教学。以小学阶段的《熊猫的彩色照片》课程为例,教师就可以大胆的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用iPad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首先,教师可以以熊猫要去照相馆拍摄彩色照片的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的转移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之后,教师可以设计给熊猫穿衣服的游戏,让学生充分利用iPad中的相关设计软件来学习衣服的颜色搭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调动课堂的学习范围,创造了比较真实的教学情境。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作品的交流和展示,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就感。通过这样独特的教学模式,展现出了美术教学独特的艺术魅力,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四、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传统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往往局限在教室的方寸之地,教授的内容也只是围绕着美术教材,学习的作品也是书本中的图片,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相脱离,不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只是机械、被动的模仿教材中的作品,不能够认识到作品所体现的本质内涵,学生创造出的作品也因此缺乏应有的生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需要超越教材的限制,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取美术教学和创作的素材,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例如,在进行素描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自己作为临摹的对象让学生临摹,而不是简单的临摹课本中没有生气的图片。通过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作品,也才能够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五、拓展美术教学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为此,教师应当积极的扩展美术教学的空间,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对学生自我创作的限制和规定,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掌握学习和创作上的主动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例如可以采用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作为培养中小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发挥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当灵活的设计和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中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及教学思考 摘要:美术教育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美术课设置与否和课程内容的优劣决定着其一生的文化追求和专业理想。美术教育教学作为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从而来完善自身的人格,完成从想象美到创造美的发展里程,真正肩负起民族发展的重任。 关键词:美术教育 教育价值 艺术理念 教学评价 作为一名老师,在我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认为美术就是教会同学们学会欣赏美,学会画出脑海里浮现的漂亮的图案,我觉得美术课上课时老师应该注重的是教会学生课程要求的技能,应该安排大量课时教并且让学生去临摹作品。可是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旅途中,我获得了巨大的启示和观念的改变,我发现了很多低年级的孩子们总能想到大人想不到的想法,抑或是根本没勇气想的一些事情,他们不按所谓的常规给出的思路和见解,总能摩擦出意想不到的聪慧的火花。显而易见小学美术教育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学校极其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中小学面临升学的年级,并且会以此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值得培养的重要标准。这种情况就使得学生很重视会考试的主科,极尽全力学习要求的备考知识,而忽略了对自身艺术文化素质的提高。很多学校虽然都开设有美术、音乐、舞蹈等有关艺术的课程,但大多数这些科目是以副课的形式列在同学们的课表里。美术课大多是每周安排一次,而且在这仅有的一节的课时里,美术老师也只是简略地照着课本念内容,去教照着书上的图画一种动物、植物,一栋建筑,一个人物。这种美术课的教学模式促使同学们感受不到艺术的美感,缺少了艺术熏陶的氛围,不能建立对美术的喜爱,最重要的是同学们缺失了教育的本质所在,即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与素质培养的方法。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好学生的定义里只有文化课成绩优秀,缺少了对人文气息,艺术才能的评判。我们应该用优美精致的事物触动同学们的心,引导他们用心灵体悟身边的美丽,用科学有热情的方法教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具有艺术特色的东西,然后用艺术的表现手法表达这种美,而不是简单、直接并且粗暴地给学生传达出美或不美、好或不好的价值观。美术老师给学生们的答案固然重要,但是只可以作为同学们对的一种参考不能代替同学没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更重要的是老师应培养学生们自己去判断,去寻找答案的习惯。 虽然我国很早就已经开始提倡从应试教育的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型,但在高考这个举足轻重富有中国特色的指挥棒的领导作用下,中小学教学目标仍然是放在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理念上,美术教育教学在中小学中的地位,直至今日,仍是一个“争而未决”的遗留问题。尽管教育大纲中有关中小学美术教育有明确规定的一项内容:“中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大家观察都可以发现,实际执行的部分是不那么尽如人意的。长期以来,对于美术的教育处于学校教育的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相对于语文数学等等主课来说,它是副课;与小升初,中考和高考这些升学的硬任务比较,它是与文化软实力类似的软任务。正因为人们,主要是教育工作者对美术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全面,所以形成了中小学美术课课程小学凑合着上,初中节约着上,高中逐步取消上课的局面。许多学校美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中小学担任美术老师,但却遵从学校的安排去改教了其他课程。 中小学过于重视围绕升学考试的教育教学,由此导致了各种问题,例如老师们的教育观念不与时俱进,教学手段呆板而单一,教学方式简单又没趣味等等。中小学几乎全都把素质教育放到可有可无的位置上,甚至有的大学里也有重视理科轻文科、重视技能轻视艺术的情形。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类课程也是没有作为基本的素质培养课程来让同学们必须学习。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把学生从“考试型”转变为“实践型”。素质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中心,所以,我们需要把艺术教育放到整个教育环境里来思考,对现在教育制度的改革和丰富势在必行。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按照传统艺术语言来审读任何一件艺术品,已经无法给出精准的答案。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用新的艺术理念去审视艺术作品。可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教材,甚至大学的艺术教育书本都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改革传统的教育考试制度,提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重,这应该是教育革新系统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应清醒地认识到现状,并且切实可行地为学生们获得更好的教育培养贡献意见与力量。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中小学美术线条教学分阶段递进式研究 摘 要:本课题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依据中小学生美术能力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按照分阶段递进式的模式,整合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与线条相关的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环节。同时将各阶段课程相互联系,构建出一套学科本体与教育功能并重的环环相扣的美术线条教学课程构架。 关键词:美术;线条教学;分阶段递进式 一、新课改浪潮下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出现的两个问题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美术教学改变了过去与实用性和功利主义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重构了一个人文的、愉悦的、综合的和开放的美术教育新体系。这个以“素质教育”与“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新体系,掀起了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新一轮探索与创新。然而,课程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新的困惑和问题。 问题一:学生对美术基本技术技能掌握程度低,无法自如的运用美术语言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情感,也就是俗话说的“手上功夫差”。 问题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课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 二、注重线条教学研究的意义 针对学生对美术基本技术技能掌握程度低的现象,我们应该将注意力回归到美术学科本体。可以把线条教学作为提升中小学生美术基础技能水平的切入点。因为线条是美术作品最基本的艺术语言之一,也是运用最广、表现力最强的一种语言要素,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塑、书法、篆刻、工艺、设计、现代媒体等各个美术门类。 线条教学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多种美术形式的教学。线条教学并非单一的线条绘画的教学,而是囊括了所有与线条表现方式相关的书法、篆刻、工艺、雕塑等等各种美术门类。本课题以整合线条绘画的教学资源为主,同时也包含了工艺、书法等其表现线条的艺术形式。 三、分阶段递进式的研究模式 “分阶段递进式”是本课题的研究方式。“分阶段”从宏观上是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龄阶段。中观上是指课程标准细化的五个学龄段,义务教育阶段包括(第一阶段:1-2年级;第二阶段:3-4年级;第三阶段:5-6年级;第四阶段:7-9年级)和普通高中教学阶段。微观上具体到每学期的教学阶段,每节课的课程教学乃至每个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依据中小学生身心特征、美术能力和美术学习态度在各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方针下,有针对性、有的放矢的设计美术线条教学的相关课程。 四、中小学线条教学课程体系构架 (一)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让中小学生了解“线条”这一基本的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于表达情感思想,美化生活环境等方面。 2.阶段目标 小学阶段: (1)小学1~2年级认识各种线条,体会不同线所传达的感觉,初步掌握各种线条的绘制方法,浅显认识线条的疏密和虚实变化。 (2)小学3~4年级学会运用各种线条进行游戏、装饰,体会不同线所表达的情感,初步理解线条的多样性、准确性以及风格化。 (3)小学5~6年级学习线条绘画形式美法则,能运用线的粗细、长短、聚散、曲直等表现方法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通过装饰画、中国画中线条语言的学习,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初中阶段: (1)了解线条的作用和组织规律,能够在画面上较为完整清晰的表达出来。 (2)学习线条绘画的构图规律和透视法则,运用线条构建出物象的空间关系。 (3)通过速写、素描、国画等美术门类的学习,让学生在造型上能做到基本准确,在线条的表现力上有一定的掌握并能进行艺术表现。 高中阶段: 响应大纲要求,采用模块式教学模式。在美术鉴赏模块中,回顾和拓展小学初中已知的有关“线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由广到专,选取包含线条因素的一样或多样美术门类进行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线条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二)各阶段课程内容 1.小学1-4年级阶段 围绕认识线条、线条的组织规律、线条的运用和创造三个教学目标开展设以下课程: (1)“认识线条”分为两个阶段的课程,第一阶段让小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感受线条,第二阶段学习线条的几种基本类型。 (2)小学阶段学习的“线条的基本组织规律”以平面空间为主,1-4年级阶段学习线条在平面中的组合变化规律,不涉及透视和立体空间的表现。 (3)“线条的表达和运用”部分的课程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倾向于“线条的表达”的教学,主要包括“线条与情感的表达”和“线条的装饰美”;后一阶段倾向于“线条的运用”的教学,主要包括“线条写生”的相关课程。 2.小学5-6年级阶段 小学5-6年级的课程主要围绕线条的组织规律、线条的表达和运用这两个教学目标开设课程,两个教学目标相互结合,递进展开。线条的组织规律的学习,从平面空间逐渐向立体空间的表现过渡。线条的运用和表达的相关课程则主要围绕线描绘画的学习来组织安排。 3.初中阶段 依然围绕认识线条、线条的组织规律、线条的表达和运用三个教学目标开展设课程,难度上比小学阶段有所提升。 4.高中年级阶段 高中阶段实行模块化教学,按照课题研究的需要选择鉴赏模块和工艺模块,将认识线条、线条的组织规律、线条的表达和运用这三个教学目标融合在一起,贯穿于模块教学的始终。 鉴赏模块美术史部分的学习中,着重书法、中国画、壁画、剪纸这四种能够体现线条美的美术门类的教学。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对线条教学的实践操作进行理论铺垫。 ①书法教学中的线条美。②中国画中的线条美。③壁画中的线条美。④剪纸中的线条美。 五、课题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形成一套中小学美术线条教学课程体系构架 依据新课标对各个学龄阶段课程内容的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的指导性建议,围绕线条教学中基础知识与技能、情感与表现、创造力的培养这三个层面,运用分阶段递进式的方式对线条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课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方面梳理和整合,形成一套由指令性知识到教学导向性建议的课程构架。 2.实践成果,中小学美术线条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中小学同时开展线条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修改和调整教学设计,形成整理出一系列优秀的线条教学设计和课件;开展课堂教学实验,开放美术教学理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通过个案研究对典型课例进行探索,创作出许多有代表性的教师和学生作品,同时也推动美术线条教学的连贯性与多元化发展。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中小学美术线条教学分阶段递进式研究课题编号:JCJYC141505015。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新形势下的中小学美术教学 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与进一步深化,美术教学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绘画教学替代美术教育的现象,本文结合结合当代中小学生个性发展特征,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使中小学美术教育更加符合当前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学 一、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地位 说起美术教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那就是单纯画画。而且,美术多被作为小科、副科、参考科来开设,在提倡素质教又后,虽有所改观,但是只要你稍微留心,就会发现,很多学校依然因为各种因素不重视美术课程。甚至,在传统概念中的小三门(美术、鹄帧⑻逵)中,体育山于与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关,得到的宵睐都要比关术多。而小学美术课,在以前的眼光中,多被认为只是教孩子们画简笔画。根据我在实践期问的观察与了解,有很多小学生的家长在周末或者假期,都会给孩子报名在校外培训机构学习美术,据我统计,大部分原因是,孩子比较喜欢画画,或者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全面发展,而学校的美术课上,班里孩子较多,老师不能顾及到每个孩子,自己的孩子学到的、会画的东西不多。这说明,现在的家长对美术的认识有所提高,即使多数只是想要孩子多学会一门才艺,不落后于其他孩子。但同时也说明,我们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仍存在很多不足。 二、美术教学的功能 “一谈到艺术教育我们总谈到技巧,我们不应忘记通过艺术还要学习人类的博爱、情感、知识、道德等,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艺术是一种预兆的语言,它把人类的未来展示给我门,艺术将我们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艺术也是一把钥匙,它能打开一个混沌世界以外的大门”。这是美国教育家马丁・杰史逊在其《创造性》一书中对艺术教育的精辟论述。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与进一步深化,同时基础教育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和实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功能已由单纯重视传授知识转向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当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丰富的世界美术优秀作品,从中提高自身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人格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因此美术教学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绘画教学替代美术教育的现象,结合当代中学生个性发展特征,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使中小学美术教育更加符合当前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新形势下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特点 (一)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颁布实施的《美术课程标准》中,美术教学特别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由于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思想、意识、情感和需求的个体,因此在受教育过程中他们是平等的参与者、合作者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这就要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当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人格。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授式”方法,摆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扮演模仿者的角色。要注重“教”和“悟”的关系,提倡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改变错误的评价观念,真诚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二)美术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多为被动的、肤浅的,且流于形式。美术教学里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或亲自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鉴于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在这种探究过程里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体验”这一心理过程,尤其是情感的体验和积累,其目地在于改变学生不良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由于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它可以跨越学科的逻辑体系而不受学科内容所限制;综合性―在学习过程中它是通过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分析去解决问题;实践性―包括问题本身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等特点,因此通过深入细致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美术学习从按部就班式的被动学习走向富于创新精神的主动学习。 (三)美术教学要体现课程的人文性质。《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的学习范畴分成“设计应用”、“造型表现”、“综合探索”和“欣赏评述”四个学习范畴,尤其是在“评述和欣赏”这一学习范畴中是最能表现出美术的人文特性。新课标还将人文性理解为:“让学生感受良好的艺术氛围,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精神,摆脱物质利益的阻碍,使其具有历史感和文明感,这应当是我们坚持追求的人文精神”。美国的费德门教授提出了美术欣赏的过程,这在世界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认为美术欣赏的程序依次是: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这个程序能够指引学生逐渐地解析美术作品,给学生制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目前,很多中小学生的感受力下降,对大自然的美感受不到,缺少对事物的兴趣和探究欲,缺少对成就感的体验,缺少对人性的体验。然而美术在这些方面却具有引导、教育作用。因此在进行“欣赏.评述”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美术课程具有的丰富的内涵,在分析美术作品时不仅要讲方式、方法,更要从美术文化上进行剖析,将作品放到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去学习,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和身边的美术现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美术作品的讨论和评述,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性体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美”的熏陶。 高效的课堂美术教学对于开发中小学学生的智力有很大的帮助,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独创能力,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改变美术教学现状,尤其是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现状对美术教育事业的兴旺有很大的改变。总之,我们要在高效课堂下大力发挥出艺术生的特长,能挖掘出他们的最大潜力也是我们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浅谈多媒体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所不同,在课程学习中,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艺术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技术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对中小学美术教师提出了挑战。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应用较普遍,也是未来授课的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展示方式,将授课内容进行动态化的展示,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等优势。本文主要介绍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分析多媒体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美术教学;应用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及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在传授内容的时候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好的向学生展现教学形式,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一般是指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利用计算机可以将声音、文字、图片、视频等,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得以显示。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运用多种形式将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的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具有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大容量性等特点,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与动态呈现,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力,主动积极的进入艺术的殿堂。 二、多媒体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主要应用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只有对美术课程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美术。中小学生思想并不成熟,在课程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的引导为主。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以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为主,并不是强迫式的教学。只有将学生的兴趣贯穿于整个课程中,才能使学生深入学习与创作。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只能完全用语言来讲解,美术属于艺术,对于艺术的理解是抽象的,完全用语言来阐述,学生并不是完全能理解。在现代化教学课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将所要表达的内容以直观、动态、形象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将美术中的线条、色彩、创作得以很好的表现,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使学生们在课程中,通过多媒体的画面去感受、想象艺术的魅力,从而将兴趣转换成持久的爱好,跨入艺术的大门。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是一门很抽象且极富想象力的课程。美术课的重要目的就是激发中小学生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想象力进行画作。如:在课堂上,可以播放学生们经常看的动画人物形象,然后让学生们指出他们喜欢的人物。运用多媒体播放的画面,就能迅速的吸引学生,提升他们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再让他们参与其中,当他们指出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时,再进行引导,动画形象都是现实中的人或物改变而成的,它是由原型的。这种引导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进行美术创作,可以大胆的进行想象。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还要运用学习的知识进行创作。多媒体教学中提供的直观形象的展示,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升创造力,从而绘画出优秀的作品。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多媒体提升教学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全面快速呈现教学内容。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美术课的欣赏教学中,在多媒体技术出现之前,由于教科书中的局限性,一篇美术作品只能部分展现给学生,其他的只能依靠老师的讲解。这导致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力差。多媒体技术出现之后,老师可以在网络中下载该作品,再导入到课件中,通过投影仪呈现,让学生欣赏到作品的全部内容,再针对部分细节的绘画技法等进行详细解说。第二,教学的重难点有效解决。针对教学难点,将一篇作品利用计算机绘图程序,从草图、涂色到调整、色彩转换制作成程序,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一边播放一边讲解,课程生动形象,很容易加深学生的印象。第三,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 (四)运用多媒体开拓学生的视野 欣赏课是美术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在多媒体技术出现之前,老师需要花很长时间来准备欣赏课,先要收集各种挂图在课堂上展示,然后在课堂上用语言进行讲解,这对老师来说,工作量很大。关键是欣赏课的作品是涉及古今中外的,学生们也不喜欢纯粹语言讲解的课程。运用多媒体教学,在作品下方显示作者与相关作品信息,形式多样,如:文字、图片、视频剪辑等,向学生展示那个时代的民俗、自然景观等,这种感觉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可以驰骋在艺术的长廊里,学习美术课程,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媒体展现形式,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的进行课程学习。 三、结语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大容量性等特点,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动态化呈现给学生。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使美术教学在高效率、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本文主要分析了多媒体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主要应用: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提高教学效率、开拓学生的视野。多媒体教学使美术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会有更大的提升。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中小学美术课堂素描教学的基本功训练 【摘 要】在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素描成为学生学习绘画的必修课。因此,在学习中要正确掌握素描的观察方法和写实能力,还要明确素描教学的基本要求,并在素描能力提高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进而整体提升美术基本功。 【关 键 词】中小学;美术教学;素描;基本功 素描是美术教学的基础,是中小学生学习绘画的必修课。虽然小学阶段教材中的素描课程比例并不大,但也要注重造型能力的培养;而中学阶段,更应当加强素描基本功的训练,否则难免在教学其他课程内容时捉襟见肘。而且在美术课程中最适合中小学生的绘画形式也正是素描。其它的画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简单技法即可,不必作为主要习作训练。像国画、水彩、油画、版画等等,它们的工具材料都比较具有特殊性,价格又不菲、不方便购买,若让学生都具备这些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学生的经济条件有限,个人兴趣又千差万别,学习环境不够理想,教学时间还得不到保障。所以,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应该偏重于素描教学,多增加一些素描训练的内容。学生如果有兴趣学习其他画种,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适当进行选择,由教师予以课外辅导。关于中小学美术课中素描教学的问题,与同行探讨,以期共同提高。 一、素描练习与“苦练”态度 美术教学中,素描主要训练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写实能力。学会画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和演示,自己不去阅读技法书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去刻苦地坚持写生锻炼,再简单的物象也难以表现。初学者总有一个“懒”字,只是喜欢欣赏别人的作品,也爱看别人作画,就是不爱自己动手,总觉得自己太“笨”,画得太“丑”,或害怕别人讥笑而不敢提笔。 事实上,从古至今,许多有成就的画家,在初学阶段都有过踉跄趔趄的经历。这里就存在着一个“苦练”的问题,技法虽然弄懂了,并且背得滚瓜烂熟,提起笔来也未必画得了画,这就必须要刻苦地坚持素描写生练习。 二、基础训练与基本要求 西洋素描比我国传统技巧更加完备和先进,是具有科学性的,它能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但是我们学习他们的素描教学千万不能生搬硬套。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素描教学法,我们都要遵循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提出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未足者增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 素描的基础,主要是在培养学生正确地观察、分析、综合对象和生动地表现对象的能力。素描与色彩要求结合得完美,首先要抓住素描造型。譬如中国的人物画,是以线描为主要造型手段,加强白描的基本功训练,准确掌握人体比例、透视及运动规律,这就要认真分析和认识对象,打好素描基础。 在素描教学中,必须注意简练、准确、生动的特点。对于初学者,应从循序渐进入手,先画石膏和静物,但死的模型也不必画得太多。人体造型的难度是大的,随着人体的运动,当中细微变化更难掌握,因此我们要求对人体结构要有所研究,重视解剖基础训练。 素描的练习,起初可用硬笔(铅笔、碳铅或钢笔等)勾画,时间不用长,画面不用大,用小幅纸张素描,扼要地把对象的大关系概括出来即可,成为初步形体动态的印象。头脑中有了这个印象之后,即可进行第二次素描,更能准确地调整好对象的位置、比例、明暗、轻重、动态、传神等等造型因素,有程序地由浅入深地加以表现。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第三次素描训练时,要求同学们在课外时间进行,背离对象用心默记着去画。记忆素描结束后,还要去对着物体和画面仔细检查一番,把默记错误的地方和不准确的地方纠正过来。如果觉得不满意或有多余的时间,最好再默记一幅,或变换角度再画几张。这样的素描教学法,一定会使学生学得活、记得深、收效大。 三、提高素质与鉴赏能力 学生在素描教学中建立了一定的基础,作业就能层层深入地进行。达到这个阶段,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整体关系,不忘取舍,削弱次要部分,强化主要部分,在深入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提炼,以适时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这就需要在素描教学中经常开展名作欣赏、习作评比活动,与学生自己的作业相互对照,找出较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并找到不足的原因。最后,教师可集中针对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分析解决,并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要作出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剖析,牢记作画要领。素描习作可以灵活多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快速捕捉有生命形象的造型能力,能将写生、记忆、默写、夸张有机地融为一体。 素描教学是绘画课程的基础,课堂作业只是基础训练的一个方面。若要表现鲜活的对象,仅凭课堂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走出教室,深入生活,到校园里、到大自然中去探寻更加丰富的形象,这是基础训练的第二个方面。只要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生活中到处都有可发现的题材,皆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并且赋予各自鲜明的个性,甚至可以“不施粉黛而光彩动人”。只需自觉地运用相关的造型规律,学生的造型基本功完全可以在课外得到长足的发展。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图像时代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趣味性”探析 【摘要】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非常突出,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文就图像时代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趣味性”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图像时代 美术教学 趣味性 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绘画方面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图像时代要重视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一、图像时代下中小学美术教学“趣味性”的作用 图像时代主要是指以图像文化为主导的形态,也就是利用光、电、网络等新兴媒体为媒介所构成的读图时代。在图像时代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提高学生美术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图像,把美术图像通过光、声、影等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图文并茂的向学生展示美术教学内容的时候,这些学生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兴趣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配合老师学习美术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中感受到美术这门课程的魅力所在,也进一步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此外,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程,其教学的任务不但是为了传授美术方面的知识,还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属于培养创造性的教育。因此,在图像时代背景下美术教学以活泼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把这种兴趣逐渐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二、图像时代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趣味性”策略 (一)营造趣味性的教学氛围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非常有利。这种氛围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是良好的艺术氛围。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说,可以引用多媒体图像技术作为课堂引导,当学生处在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就会感觉到自由和放松,也能够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焦虑与紧张,积极引导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分为中完成学习任务。当学习绘画一个事物的时候,假如老师在课前导入的时候就把要求罗列出来,并且让学生必须按照这个要求来进行绘画,这时候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个框架中,阻碍学生的自由发挥。事实上,可以不对学生作要求,让学生自由讨论,让思维的火花碰撞,让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创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比如,在美术鉴赏课上了解《开国大典》的创作背景,就可以利用影像资料《建国大业》部门片段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观看那个年代的光辉历史,从资料中看到天安门热闹的情景和人们激动的表情。这样教师再进行美术作品《开国大典》赏析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能够对作品理解的更加深刻。 (二)优化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在图像时代下,美术的趣味性教学要结合具体的学生年龄特点,积极优化美术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具体状况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美术教学活动能有所收获。比如,在美术设计课中的服装设计环节,教师就要以教材为基础,借助图像或者视频等手段进行精美的教学内容设计,引导学生去感知美的存在。可以把内容定位在民族风情商,让学生观看一些具备民族特色的图片,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民族风俗的节目,让学生了解在各个民族中的服装特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进行美术设计知识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教学中感知美和创造美。 (三)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 在图像时代下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实现教学目的就需要完善的教学方法。要想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也要不断丰富教学方法。美术课程具备很强的知识性,也具备很强的趣味性,假如我们采用的是相对单一的示范、讲解、练习的教学方式,就会让学生刚到枯燥、单调和乏味,因而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注重图像时代的特殊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比如,当学习工艺美术方面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取信息收集的方式,让学生私下里收集一些相关信息,可以是一个实物挂件,也可以是查找到的一段图像资料,还可以是学生自己拍摄的图片等,把学生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很好的结合,进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感官方面的体验也非常重要,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官来体会事物、分析事物,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优美的音乐旋律,让学生在和谐的音乐声中欣赏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兴趣。 结论 综上所述,在图像时代下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重视学生美术兴趣的激发,重视美术教学的“趣味性”,明确各个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态,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 摘 要: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适合儿童赏析的作品。通过孩子们解读文学作品,感悟到好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情,对社会有一个积极的认知态度,会让孩子有一颗同情弱者的同情心,有一颗善良之心,更能准确使孩子们形成一定的社会道德感,会有一个积极的社会心态。另一面良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会在培养儿童文学兴趣方面、语言发展方面,想象力和创造里方面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孩子们再童话中感受哲理,在童诗中感受其内涵,感受其意境,带给孩子一种美。 关键词: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作品 社会情感 作品内涵 教育价值 在现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人们有了更多娱乐场所和项目,比如,电脑网络的开展,给我们的青少年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心灵的浮躁,沉迷于网络的游戏中这些让孩子走上了犯罪之路。所以我们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懂得为人处事,一个有着善、美、爱的心灵空间。所以我们就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幼儿时期就接受这种文学的熏陶,为此我们开展了幼儿园文学作品的阅读活动。 一、好的儿童文学作品陶冶孩子们的性情、促使孩子对社会有一个积极的认识 在幼儿时期的阅读及欣赏的过程当中,这些小读者会根据作品的内容获得某种认知,进而会在认知的基础上引起情感、情绪的变化。在孩子阅读的过程当中,孩子不知不觉中就会性格得到陶冶,在他们小小的意识里就会形成一定的规范意识。比如《花格子大象》这个系列故事中,孩子就被刚刚展现的花格子的大象所吸引,也感受到了花格子大象艾玛和韦伯之间的幽默的对话。 二、儿童文学作品对孩子的文学兴趣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 幼儿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好奇心与兴趣诱发的。只要是适合幼儿的文学作品,他们肯定会兴趣盎然、聚精会神地去欣赏,从而使其形象思维与创造性联想得到充分的调动。儿童文学作品有生动的形象、曲折的情节、不断变化的故事背景,是儿童最喜欢又百听(看)不厌的东西。尤其是作品的情节性,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时空的转换,场景的变化,具有较强的动感和表演性,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儿童文学作品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很多的文学作品的语言都是通俗易懂的,并且语言是轻松活泼的,甚至有的是朗朗上口的,并富有幽默感,例如在 当我们把一个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呈现给孩子们的时候,我们要在一定的阅读方法上让孩子们更多的理解,阅读到精彩的地方停下来,和孩子们讨论比如: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你是xx你会怎么做、如果我们表演这个故事,你想扮演谁,为什么想扮演她……等。这些提问会让孩子们自由的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不但能够把故事中的精华之处理解了,而且能够让孩子的语言表达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四、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扩展儿童的想象力 像童话这种儿童作品形式,通过夸张,象征,对比等来反应不同的人物性格,这些小的主人公,往往在孩子们解读故事的时候会情不自禁的进入到情景,进入角色。把自己的喜好表现在某个角色上。 当我们在给小朋友讲述《小羊和狼》的童话时很小的孩子也能理解故事的道理。在他们那个小世界里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等。存在着一定的是非观念了。强烈的爱曾情感就表现出来了。 五、从童话作品中感受情绪、情感,感悟哲理 (一)什么是童话作品 在儿童文学里,童话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形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童话和孩子们的童心离的最近。一般都将童话定义为一种奇特的,美妙的,虚幻的虚构故事,它将本来真实的事物幻想为美丽的超现实的境界,这样就会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惊喜和愉悦,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因此富于这样思想内涵的作品我们都统称之为童话作品。 (二)童话能够将孩子们的情绪、情感释放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童年时期的孩子有好奇心,有创造性,同时乐观好动、喜悦、富于同情心,诚实和信任并善于模仿等。孩子能够从这些童话中把自己的同情心释放出来。 六、从儿歌、诗歌中感受其爱与美的内涵 诗歌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当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幼儿园的孩子们当中,诗歌也是开启他们语言发展的一扇门,也是认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在儿童时期朗读儿歌,诗歌也是孩子们最好的语言游戏,因为这些儿歌、诗歌都是郎朗上口,大部分都是押韵的。比如我们常见的: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孙悟空,跑的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一个沙和尚 沙和尚,跳着箩,后面跟着个老妖婆 …… 当孩子熟悉这些儿歌、诗歌之后,在自由的时间里,他们三五一群,就会不自觉的念读出这些东西。这就是他们早期接触到的最精炼的语言艺术。也是他们提高语言素养和文艺欣赏能力的先前的基础体现。这些美好的东西会深刻的记在脑海里,也许再10年20年之后他们都有印象。 七、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文学熏陶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潜意识的积淀。开展日常生活中的文学活动,是幼儿经常处在有意无意的与作品的相互作用中,比如在墙饰布置中有故事和儿歌,在听觉背景中出现故事或诗歌,虽不是主要给予孩子强迫记忆的,但是却是无意识的渗进了孩子的大脑中。 (二)对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当我们在引领小班的孩子走平横木的时候,老师边领着小朋友走的时候,边说“小朋友,排排号,你不吵,我不闹,一个一个过小桥”。在给小朋友说的时候,这些儿歌可以放松孩子的心情,有效的调节孩子的行为。 (三)对组织活动学过的文学作品要进行巩固,重复解读。这样加深孩子们的感受,理解、记忆、有助于积累文学经验。在复述,朗读、表演中培养孩子的操作能力,表现能力、交往能力、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提高自信心。 浅谈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育价值 小学语文教育价值里面包含了文学教育的理念,也可以引申为儿童文学的潜在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满足和实现学生的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得到不同的教学收益,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上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依存文学的依托,基于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体系和儿童文学的特色,满足儿童的需要,使得小学语文教育价值的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的显现,起到提升学生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良好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价值体系的整个体系而言,儿童文学是基础体系,是与其他部分相互依存且密不可分的。在儿童的小学时期的教育培养方面,对于智力和各方面的能力,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儿童心理的成长与完善,都是充满了童趣和对于文学的萌芽。在对于后期的文学的理解与认知,在理论体系和教育价值上有了前期的启蒙,对于身心的发展和思维的认知过程,都是一个质的突破。近年来,随着儿童文学的阅读热潮,中国语文教育界新课标的推行,让大家意识到儿童时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特殊需要。儿童期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和机械的阅读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儿童文学在儿童心目当中的印象,充斥在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儿童文学突破了传统的模式,步入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二、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价值 从儿童本位出发探讨问题,“教育”并不是狭隘的教育,在儿童文学的思辨基础上,给了小学语文教育在价值体系上一个很大的突破。儿童文学家在这个激情迸发的时代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使得中国儿童文学生长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小学语文教育是孕育于儿童文学体内的一分子,在这片土地上迅速的发芽生长。儿童文学的生长环境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发展了小学语文教育,尤其是在教育价值的体现上显得更为突出,对于两者之间的本质关系研究,有其相悖又有着紧密联系的地方。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的文学艺术,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奠基石。培养儿童最重要的便是进行文学熏陶与教育,儿童教育是需要贴近儿童生长变化的文学,小学语文教育是要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目标是要随着儿童的成长变化而转变的,是一种真性情的情感的的自然价值。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往往难以得到统一平衡,尤其是在教学法上的不同,使得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具体实践往往呈现多样性。中国的当代儿童文学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对于儿童文学的评判和对于儿童文学转向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认识,在基本性质上是落在了儿童的本身,具有现实意义的。 三、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具体实施方法 1、阅读指导法 与儿童文学不同,诗人马克•范多伦曾经说过:“在诗与戏剧中,叙述是让人更模糊的一种媒介。”文学需要一种模糊阅读。对于把握文学的本质,促使感觉具有了无比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丰富、深化学生对人生的体验和认识,培养健全的精神品质。儿童文学是与儿童精神联系最密切的文化资源,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与中小学生基本相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认知也最为直接。儿童是未来的缔造者,是祖国的栋梁,儿童的发展方向的决定,源自本身的品性和纯洁。儿童教育正如一弯明月,清澈的照耀着整个教育体制,对于儿童文学的撰写和引导,都在小学语文教育的阅读里起着重要作用。正确的阅读方式和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教育价值的体现是含义深远的。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多样化的阅读模式的产生,给了儿童文学注入的新的活力,但是这种快餐式的文化带来的反思也是巨大的,正确的阅读方式,和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引导是显得尤为重要。 2、欣赏指导法 童年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最为丰富的阶段。对于童话世界的幻想和对于新事物的欣赏与认知都在这个阶段完成,对于儿童文学的欣赏也是在一个逐步影响的阶段下过渡。儿童文学是以语言为表象构成的艺术世界,在童话、寓言的世界里孩子们自由的驰骋着想象的翅膀,对于文学的欣赏和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价值的理解,则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学会欣赏童话世界里的文学性和教育性,在教育教学体系里传承和指导好儿童的生理心理发育,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基础。通过小学语文教育的各种欣赏指导,润泽和美化儿童的心灵,对儿童的成长成才是必不可缺的。 3、情感熏陶法 如果一堂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就要顺着学生心灵的走势而行,这样才能抵达学生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一旦教师要强扭到自己备课时的教学思路上来,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心灵沟通就会被打断,这就需要另一个契机的重新唤醒,教育是师生心心相印的活动,是心灵唤醒心灵,生命唤醒生命的过程。对于情感的理解源自苏珊的解释,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而言,儿童是情感最好的表现。儿童的心灵清澈透明,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正是一个心灵启蒙的过程,对于养成学生对语言丰富性的感受力和深入的理解力是需要情感的熏陶。文学是艺术的基石,任何情感的表现都离不开文学的熏陶。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研究,只能是建立在对于儿童文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之上,以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为基石,小学语文的教育价值是儿童文学的延伸与拓展,在新的领域上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认知与批判。学校社会的功利性带来的思想僵化、保守,儿童文学正是对立的与其存在,而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途径。叶圣陶谈教师“自己不明白人生的究竟,也就不明白儿童的究竟。”儿童文学便是源自儿童的心理,追寻文学的本源,与小学语文教育紧密结合,实现语文教育人文性和儿童心理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起航。 作者:马佳娜 浅谈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儿童文学的价值 摘要:儿童文学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因此,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文学素养、教育理念以及思想认识等方面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目前儿童文学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本篇论文中,笔者主要分析了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同时,提出了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儿童文学;幼儿园;教育活动;价值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但是,由于其阅读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儿童文学的语言也要同时具备类似于戏剧的“情节”、绘画的“色彩”、舞蹈的“形象”以及音乐的“节奏”[1]。对于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来说,应同时具备明快的节奏、响亮的语言以及优美的意境,才能愉悦幼儿的情感、开阔幼儿的眼界、发展幼儿的思维与现象。 1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儿童文学的价值 1.1儿童文学是一种教育方法:儿童文学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有效教育方法,这所体现的是儿童文学的隐性的、间接的价值。在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时候,教师应正确认识幼儿的学习特点、良好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幼儿在教育活动中主动的学习、生动的学习、活泼的学习。首先,可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儿歌教学法。儿歌是一种由听觉感知的语言艺术,是幼儿喜爱的、通俗易懂、顺口悦耳的短小诗歌。基于此,教师在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时候,可以创编儿歌、仿编儿歌,通常可以得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其次,可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故事教学法。例如,为了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品格,树立坚持不懈、不放弃、谦虚的品格,就可以应用故事教学法,给幼儿讲解“龟兔赛跑”的故事,让幼儿学习小乌龟坚持、不放弃的品格,不要学习小兔子骄傲、轻视别人的缺点。同时,由于故事中有人物、有情景、有悬念、且生动形象,因此,也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兴趣,从而有利于实现教育效果的提高。1.2儿童文学是一种教育资源:儿童文学,就其本质而言,其是一种面向儿童,以促进儿童愉快、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实现儿童审美情趣的再现为重要美学特征,以表现儿童心中的幻想世界、眼中的客观世界为主要内容的文学[2]。基于这样的原因,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内容,包括知识、审美、游戏、态度以及情感等,均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资源。例如,《跳绳歌》、《刷牙歌》等,为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孔融让梨》、《小猫钓鱼》、《三只小猪》、《老虎拔牙》等,为幼儿园社会教育与科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类似于《小手》“小手小手,你有我有,握在一起,交个朋友”等形象鲜活逼真、语言音韵和谐的儿歌,为幼儿园语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资源。 2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2.1正确认识并充分重视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儿童文学在幼儿园阶段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基于此,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只有教师正确认识并充分重视到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及重要性后,其才能在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时候运用儿童文学作品。但是,幼儿园教师自身素质便参差不齐,因此,让所有幼儿园教师都认识到这一点基本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的问题,幼儿园应从教育理念、指导思想等层面上,鼓励、倡导教师加强对儿童文学的正确认识,以从思想层面上为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2.2加强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幼儿园教师在正确认识并充分重视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及教育价值的基础上,还应致力于提升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现阶段,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没有对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进行充分的学习;第二,缺乏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理解能力;第三,缺乏儿童文学技能。儿童文学技能指的是,对诵、讲、编、演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是幼儿园教师的一项基本教育教学技能[3]。面对这样的问题,幼儿园教师应主动学习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阅读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意识地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赏析、评鉴,与此同时,还应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接受规范的、系统的儿童文学技能培训与理论学习,实现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2.3积极倡导文学教育活动,丰富文学教育资源:首先,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将教师、幼儿的集体学习、个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交流阅读心得、编写作品赏析、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等,来积极倡导儿童文学教育活动。其次,幼儿园应针对儿童文学教育活动,专门订购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杂志、儿童文学读物,例如《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宝库》、《儿童文学》等,来丰富儿童文学教育资源,增加教师及幼儿的学习资源、阅读资源,为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提供良好的前提。 3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还是一种良好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美感、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也有利于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品格与行为习惯。 作者:陈旭 单位:建三江管理局农垦中心幼儿园
美术类论文:职校美术类专业历史教学方法革新 【摘要】职中美术类专业历史课程由于是一门文化辅导科目,不纳入期末考试范畴,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面对稀缺的课时和浩繁的书本知识,许多老师只能照本宣科,师生难以形成课堂共鸣,革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职业中学;美术专业;历史教学;方法革新 职中美术类专业历史课程由于是一门文化辅导科目,不纳入期末考试范畴,难以引起学生重视,面对稀缺的课时和浩繁的书本知识,许多老师只能照本宣科,师生难以形成课堂共鸣,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程都没有兴趣。因此教师要起—个引导者的作用,改革传统的填鸭式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历史的殿堂.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 一、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和专业特色 美术专业职中生大多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性格外向、想象力丰富。特别渴望展现自己的长处以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欣赏和称赞,对感性和形象的东西尤其感兴趣,但虚荣心强、情绪波动较大、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注意力难以持久,对理性和抽象的知识往往会敬而远之。所以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的利用教学内容,结合职中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美术专业特长,让他们能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展现自我的能力和特长,品味成就感,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在给学生讲授《祖国的统一大业》一课时,安排了一个课前预习的教学活动:请学生临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并设计今后台湾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区旗。所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该活动自觉设计了未来的台湾区旗,而且在活动中这些学生都主动了解已有的香港、澳门区旗的设计特色和理念,查找能体现台湾地域特征的标志性物体,设计出的区旗有的还十分优秀,我立即将该活动升级为一次竞赛活动,对优胜者进行一定奖励,该次活动一方面转变了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观念,另一方面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历史不仅是客观存在过的事实。也指人们对客观存在过的史实有意识有选择地记录,故而历史内容生动具体丰富多样,故事性强,趣味性足,知识面广,容易激发学生感情,激励意志,又因其内容都是真人真事,有血有肉,富哲理于史实,寄智慧于真理,有利于激思明理,获取人生启示。”但在教学中过程,教师往往因为教材的制约,突出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意识等内容的讲述,使历史失去了生动性,变得枯燥、艰涩,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要积极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增强课程趣味性,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 (一)补充与美术专业有关的课外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教师要注意学生美术专业的学习热情极大高于文化课程的学习,尽量补充与专业有关的内容以迁移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授《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一课时,讲授到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时,挂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的挂图,讲授完他们的基本状况后,让学生寻找与其他两者具有不同风格的青铜器,当学生找出是三星堆青铜礼器时,就向他们讲解三星堆青铜礼器的设计风格来源于印度,从而再引入现在史学研究领域从三星堆青铜礼器的设计风格探索出远早于西汉张骞的丝绸之路的由四川蜀道到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样来丰富课程内容,能通过专业内容(设计风格)学习热情的迁移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同时也增强了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历史课程的学习有利于自己美术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从而强化历史课程的自觉性。 (二)增加社会生活史的内容,提高学生人为素养 历史上,古代居民的衣、食、住、行方面的知识,一方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与美术设计有较大的联系,是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予以丰富、加强的内容。例如:在讲述民族融合史的时候,我们可向学生补充胡、汉服饰比较的历史知识: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优点,对汉族的衣服进行改进,现在汉族仍然使用的马靴、马甲等物品最初来源于少数民族。这样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既能增强历史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增强历史知识的可读性,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也能促使他们掌握更多的与美术专业技能相关的历史知识,至少在他们今后进行影视剧务服务和舞美设计时,再也不会出现让曹操大军踩踏玉米地的谬误了。 三、革新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落后,是职中美术类专业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教师要积极革新课堂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强他们的认知途径。 (一)改变教师一言堂局面,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师要做的就是精心设计好课堂活动方式、认真选择学生容易上手的活动内容,做好活动后的反馈。笔者曾经在学校组织的面向苏南地区公开教学活动课中展示过一节“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发展之我见”的历史活动课,要求学生先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定位自己观点和写好维护自我观点的辩论稿,在课堂上先设立三个投票箱,分别标上“促进说”、“阻碍说”、“促进、阻碍并存说”,然后由学生进行投票,将自己归入三个阵营中的一个,然后唇枪舌辩进行论战,活动效果十分明显,学生感到自己成为了课堂主人,而且通过活动使分析问题和阐述观点的能力获得较大提高,学生在课后的反馈中希望老师多组织类似活动,可见,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是一种成功的方法。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历史感性认识 美术类职中学生由于其专业学习内容的特殊性,对声音、动作、色彩等形象的东西具有特别的敏感度,采用具有声、形、色等立体感受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更能调动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如讲授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就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呈现历代的瓷器精品图片,用表格展示近年各大拍卖行进行的公开拍卖的古代瓷器的价格,这样就可以通过感性认识使学生对中国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精妙绝伦形成认同感和自豪感。近年逐渐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现代化教育手段无疑是历史课程教师帮助学生构建真实的历史情境,吸引学生入境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强职中美术类专业历史课程建设的有力助手。 总之,“当前课改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的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中职美术类专业的历史课堂教学并无定法,贵在有效,只要我们认真钻研,肯定能够找到激发中职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 美术类论文:美术类院校图书馆期刊管理现状 1美术类院校图书馆期刊管理现状 1.1期刊的种类不够丰富在期刊发展多样化的形势下,电子期刊将在所藏期刊数目上占去越来越大的比例。目前国内美术类院校中有名的八大美院图书馆期刊服务工作仍大多以纸质期刊为核心开展。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八大美院对综合性电子期刊资源购买重复率较高,几乎都购买了CNKI中国学术期刊,部分购买了大成老旧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报刊数据库。而艺术类电子期刊由于价格较为昂贵,订购数量很少,种类较为单一。 1.2期刊的服务方式单一相比国内3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院校图书馆,八大美院图书馆期刊服务发展落后,由表2可以发现大多数美术院校图书馆期刊服务仅为陈列、整理、阅览、复印等传统方式,仅中国美术学院可外借馆内期刊;嵌入式学科服务环节薄弱,仅提供留言板、QQ咨询、联系邮箱等一些基础的方式来解决日常简单的读者咨询,学科服务没有开展,少有微信图书馆、馆际互借、原文传递等服务,服务层次不够深化、不够与时俱进,不适应日益发展的读者需求。就服务方式而言,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走在八大美院的前列,目前已开展了原文传递、馆际互借等服务,读者反映良好。以本馆为例,纸质期刊服务多以展示、提供阅览为主,缺乏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电子期刊则死板地陈列在图书馆主页上,缺乏宣传与指导,利用率不高;学科服务还尚未开展。 1.3馆员的服务效率低由于历史的原因,美术类院校图书馆员中工勤类人员比例较大。以本馆为例,图书馆学专业人员仅为4人,专业结构极不合理,馆员整体素质不高,信息能力薄弱,缺乏复合型的馆员,因而直接影响期刊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同时,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影响了期刊网络服务的有效开展。 1.4读者的文化信息素养亟待加强国家重视文化的发展,艺术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美术人才不仅需要一定的艺术素质,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美术类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的训练而忽略文化知识的积累,造成学生综合文化信息素养偏低;同时,美术类师生多半从事创造性活动,对文献需求较小,阅读需求少,获取灵感的途径多样化,对图书馆的利用率较低。 2美术类院校图书馆期刊管理的措施 美术类院校图书馆期刊管理正经受着新时代的考验,面对期刊类型多样化、期刊管理自动化、期刊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读者需求深化的挑战,笔者提出如下提高期刊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建议。 2.1改革期刊管理体制,实现期刊管理综合化期刊从签收、上架、整架、打捆装订到再次上架,离不开整个图书馆各部门馆员的协同合作。期刊管理一条龙体制在手工检索、印刷型文献作为载体和自给自足的保障体系占统治地位的环境中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优点。但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读者需求的深化,其已经影响采访、编目、网络技术、参考咨询工作的整体性、科学性、连续性,已经不能适应期刊工作的需要,为了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为重点,提高“采、编、阅”的工作质量,精简机构,节约经费开支,减少重复劳动,便于开展图书馆学科服务,应该实行综合性期刊管理模式。例如:采编部门负责导入、套录MARC数据、采购期刊;阅览部负责整理、验收、登到期刊;网络技术部负责电子期刊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及其他技术型问题;参考咨询部则负责面对读者,及时答疑,引导读者,方便解决他们对期刊信息的各种需求。如果期刊实行外借服务,流通部也应参与期刊管理工作。 2.2简化期刊工作流程,加快期刊管理数字化计算机取代传统手工方式对期刊资源进行管理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期刊的加工、MARC数据采集、装订属于重复性、机械性工作,应外包给期刊供应商,减轻馆员工作负担,从而更多地投入到期刊“采、编、藏”等业务的现代化管理,整合期刊信息资源、建立特色期刊数据库、提供嵌入式学科服务等。 2.3丰富期刊服务方式,加快学科服务进程网络时代,我们需要转变观念,采取新的服务方式,强化期刊特色服务。应从方便读者利用和最大限度发挥期刊馆藏资源作用的角度出发,实行部分期刊外借服务,拓宽读者服务领域。在原有的信息参考咨询部基础上,馆员应针对读者需求在社会网络大平台上,深度挖掘期刊文献信息,对信息资源及时进行二三次加工整合,形成知识单元,通过微信、微博、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推送最新的期刊信息;开展文艺类文献查新服务、定题跟踪服务、专题期刊文献展览、专题读书会等服务或活动。图书馆还可以与各院系合作,利用图书馆硬件设施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补充扩展,将图书馆服务主动融入到师生的研究、学习过程中,方便读者,提高效率,实现艺术文献的学科特色服务。 2.4科学组织期刊信息资源,加快特色资源建设期刊信息的组织由期刊征订、特色数据库建设、期刊分类排架3方面组成。美术类院校有别于普通文史理工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更偏重于戏剧、美术、文史、设计等门类,所涵盖的内容与其他院校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图书馆在购置期刊资源时,应以本校专业设置和科研特点为前提,根据师生信息需求有重点地购置期刊文献,并合理配置中外文电子期刊,减少冗余,避免资源重复与浪费,与纸质期刊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电子期刊采购可通过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联合区域美术院校或者全国八大美院图书馆联合的方式,采购美术类的电子期刊资源,特别是针对价格很高的国外电子期刊资源;还可通过网络补充学校电子资源,比如ELF⁃WOOD、麻省理工学院的开发网站等。在此基础之上,加快本院校特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完成对图书馆美术类专业期刊文献资源的补充,为资源共享打下基础。分类排架方面,针对本馆读者及馆员的信息素质特性选择合适的方法设置期刊排架号。例如:使用分类号+著者号为索书号,对每一类现刊进行分编,并按索书号排架,并将索书号所代表意义及排列次序以简图的方式展现给读者,过刊则可采取年代+分类排架号排架。 2.5实施期刊评估,科学续订期刊目前,这一流程被国内许多图书馆忽视。在实践上,期刊的选择和订购需要采访人员、专业学科馆员、学科专家的参与,针对期刊的学术性特点、价格变化、期刊影响因子的研究分析,结合读者满意度调查,定性和定量地使用统计数据来续订期刊。其中,读者参与评估计划及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研究分析由信息咨询部门承担。 2.6提高期刊管理人员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美术类院校图书馆普遍缺乏专业人员。期刊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期刊信息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期刊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期刊文献类型的多样化、期刊文献信息服务的深层次化要求期刊管理人员必须加强自身以美术类为主的多学科文化素质,并能够对网络美术类期刊信息进行有效重组、浓缩和深层次加工,进一步开发新的信息产品,使用户获得信息精品。图书馆应按照期刊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适合图书馆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7建立二级分馆,加强与读者的联系以本馆为例,二级学院资料室虽然在隶属关系、经费划拨以及职能上已经成为图书馆的二级分馆,但在管理上仍为传统的资料室服务模式。应打破传统,充分利用其教学科研人员集中、专业期刊使用频繁的特点,将专业性较强、读者面专一的学术期刊提供给二级分馆,并号召成立相应的学科专家小组,选派富有学科背景的馆员或者培养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或者研究生至二级分馆进行嵌入式学科服务,同时也利于搜集读者反馈及建议等,不断改善期刊服务。 2.8加快全国美术类院校图书馆联盟的建立据笔者了解,目前尚未成立以美术类院校为主的图书馆联盟,目前国内更多地建立了一些以片区为主的高校图书馆联盟,比如首都图书馆联盟、重庆图书馆联盟、陕西公共图书馆联盟等。美术类资源价格较为昂贵,由于图书馆购书经费的限制,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应该建立国内美术类院校图书馆联盟。联盟成员受协议和合同制约,相互提供定题服务、馆际互借、原文传递、通借通还、代查代检等服务,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9培养读者的“主人翁”意识,成立图书管理委员会合格的美术类专业学生不仅应包含专业技能,自身文化信息素养也相当重要,他们更需要文化知识的沉淀,并在此基础上获取灵感进行高质量的艺术创作。图书馆是美术院校学生的主要信息源。美术院校学生除了使用图书馆内的艺术书籍外,还使用了期刊、视听资源、报纸、儿童图书、参考资料以及其他特藏。图书馆还应借助丰富的馆藏资源结合读者的专业特性,组织开展信息素质培养教育、美术类信息资源开发等主题相关的活动;利用美术类院校专业优势,征集师生创意,建设更为舒适的、适合读者阅读的图书馆环境,并从软硬件设施上不断完善。除此以外,鉴于师生的信息素质参差不齐,图书馆应选拔出信息素质较高的读者成立图书管理委员会,作为普通师生和图书馆之间的联系纽带,激发师生建立与图书馆的深厚感情,方便读者的管理与图书馆业务的顺利开展。 3结语 美术类院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期刊管理人员与多方合作,与时俱进,不断开创新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以有效地提高美术类院校图书馆期刊服务质量。 作者:马毓 单位: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 美术类论文: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 一、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 秽貂系中各民族在陶瓷、金银、绘画和建筑等方面成就较高。高句丽的建筑既有本民族特色,又有中原的建筑风格,从某种程度来讲,高句丽的建筑艺术成就能和敦煌相媲美,具有很高的价值。到了近代,在各民族互相影响、沟通交流的情况下,不管是建筑、交通,还是服饰、美术,都有很大的发展。以上所举的只是众多历史文化中的少数例子,这些艺术文化遗产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历时代的冲击,使得传承人越来越少,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就当前形势来看,民间的传统艺术的发展阻碍重重,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大保护力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有效融合,为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东北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立 自从我国政府开始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后,各级部门深入调查分析,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为国家、省、市和县级。在分类上可以分为文学、美术、音乐、医药等几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的情况下,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相继采取措施,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且拟定了各种方案和相关保护措施,以确保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三、东北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省级文化部门相继成立了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中心和机构,各种非遗机构的成立为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相关部门的督促下,东北地区的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但就保护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人员不足的问题,专业的收藏人员缺少,研究专家稀缺,这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很难高效展开,不能引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这与遗产的丰富内容不相匹配。其次是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较少,虽然有些建设项目提上了工作日程,但却没有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专业且系统的研究、宣传与保护。虽然有些分散在各个博物馆,但是数量很少,且并没有被大量展出,而是保存在仓库内,如果没有较好的保存条件,还会使其遭到破坏。 四、结语 东北地区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之一,是劳动人民生生不息的智慧结晶。面对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消失的情况,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变成全民参与的事业。社会要加大投资力度,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研究工作有效进行。其他行业人员应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艺术的特性,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加以创新,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宫丽慧 王思儒 单位:渤海大学 美术类论文: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 一、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代要求 创新群体中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最具创新和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针对美术类专业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高等教育系统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服务于现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文化战略举措;这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有效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方面。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使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人文科学修养等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灵活就业;通过创业教育的开展,培养出一批敢于创业、能够创业、成功创业的高素质自主创业者,通过他们的努力,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当下,校内外美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情况显示,培养高素质知识型创业人才,以创业带就业,具有很强的时代重要性和紧迫性。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培养创业人才对社会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从本质上培养学生内在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此过程中,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学生从不同角度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只有统筹各方力量,才能培养更多知识型高素质创业人才。开放办学(创业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导学生拓展创业视野,了解美术类专业在社会中的行业发展趋势。走出校门,组织学生进行企业考察、实践等,如学生可到艺术设计公司,通过考察和学习了解艺术类企业运营方面的知识,以深化课堂专业教学的课程学习。依托高校所在地区人才资源(美术系毕业生创业成功者),聘请艺术设计相关领域企业家、高端设计人才来创业实践基地讲学,讲授创业规则、就业趋势等实践专题内容,加深学生对专业相关领域的社会化认识和了解。这就需要我们建设: 1.能够培训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和自我评估的指导教育。 2.在学生进行探索创业的过程中,积极为学生提供能够进行创业认知的机会,为其提供相适应的实训基地、艺术产业实践机会。 3.为学生提供具有个性化的创业培训和指导,将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学习实践平台环境和创业氛围融合在一起。 二、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模式体系的依据原则 面对创业,美术类大学毕业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重点。要切实提高道德文化、业务素质、心理身体等素质,培养社会交际能力、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生活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和开拓创新等一系列现代社会需要的能力素质,在社会竞争中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身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美术类合格人才。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模式(多种模式)的建立,拓展了学生专项创业技能,提高了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这是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现实支撑,创业教育模式的建立将成为文化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源之一。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建立需要有以下的条件支撑: 1.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模式的教学机制建设,坚持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互为体现、互相促进。 2.进行美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培养学生内在的创业素质。 3.创业教育模式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高度契合。 4.探索创业教育实施的规范性与保障性,在现有素质教育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业实效评价规范建设。 三、美术类专业创业在当前市场体系下的解析 美术类专业的核心本原就是创造创新,不但在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动漫设计等设计专业中体现,而且在油画、国画、版画等纯艺术专业更需要原创性,甚至艺术产业管理、创意文化等美术边缘学科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而创造创新观念。大学生的艺术创作、设计能力是其就业的首要条件。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们在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更要全面系统地思考,这就需要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培养以及现代社会需求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中。让美术类大学生了解现代社会艺术需要的变化和专业的最新发展,在创业教育体系的教学要求下,及时调整自己的创新创业的方向及目标,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充实、拓展拓宽自己的能力素质,为将来步入社会创业做到有的放矢。创业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接轨就是时代的要求,研究当下美术类专业市场以及市场需求,对于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是必须的、不容逃避的时代教育课题。 (一)美术类专业市场和美术类边缘专业市场的种类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美术类专业市场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业教育要适时转变自身发展模式。研究市场就是研究创业教育发展的市场和内容。下面罗列一些美术专业可以涉足的行业(或未来的发展行业):美术类专业:职业艺术家、绘画装饰、美术教育、美术培训、平面设计,家装,环艺、城市雕塑;美术类边缘专业:墙画、插画师、色彩咨询师、艺术咨询、艺术资讯、画廊经营、美术用品营销、艺术品营销、美术写生基地、民间工艺品传承以及营销。在这些专业发展的同时就形成相应的产业,创业教育模式就要跟相应的产业对应才有最优的社会、教育资源配套,才能将教学和市场天然地联系在一起。 (二)美术类专业创业模式相对应的产业发展方向 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动漫艺术创意产业社会专职画家产业艺术教育培训产业艺术设计咨询服务时尚潮流咨询培训艺术文化志愿活动传统艺术文化继承环境艺术工程设计市政文化志愿活动民间美术资源传承新兴艺术门类探索艺术文化产业管理非遗申请研究保护地方文物管理保护艺术收藏拍卖产业美术类专业应根据当前社会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毕业生创就业形式的转变,积极适时地调整课程培养体系。不但要加强对美术类大学生的专业基础教学和训练,也要根据当前社会美术类行业不断出现的新兴产业以及文化时尚元素的发展,开展针对性教学和培训是完全有必要的。在创业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更要加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美术类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创业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不能做狭义的求职技巧指导的理解。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成才乃至人生的事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业教育在美术类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中的教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更不能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尤其要避免全程化的创业教育变成毕业前的应急指导。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学生所得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求职技巧层面,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就业,使创业教育的实效落到空处。创业教育的开设有着以下作用和价值: 1.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有效沟通。产学研一体化理论研究成果具有推广借鉴的价值,可改进高校所在地区美术类大学生创业就业现状。 2.大学生内在精神即终身研究性学习精神培育的教育教学机制的建设,是当代大学精神培植的有机组成部分。 3.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融入美术类专业教学体系,构建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开拓美术类专业教育新内容。 4.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互为体现、互相促进,以创业带动和促进就业,解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5.美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天然有机的联系,创业教育不是美术类专业教育之外的教育,是现代教育所要求的创新性教学、研究型教学,也正是创业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内容之一。 6.创业教育是开拓性的研究领域,应用性强,参研人员具备美术学、教育学以及社会活动、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能力,需要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全面发展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创业教育和模式创新的生成机制 全球化语境的当下,实用性的诉求更为迫切。艺术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凸显出艺术教育的价值。美术类专业大学生也渴望把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社会生活中,运用于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中。当代大学生富有创意,团队合作中能够用富有创意的方式,将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当前国际艺术教育主张提高艺术实践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艺术学习以创新为核心,创新要以实际应用为基础。 1.创业模式创新和实践以及和就业创业政策之间的关系是模式创新的现实重要依托条件。 2.研究现有创业模式,进行产学研一体化途径的探索,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参与研究创新、创业实践,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3.深化以创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的理论建设。 4.创业教育与模式创新要同步,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与社会和谐融合。 5.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的前瞻性和现实诉求的系统化建设。 六、创业教育模式的现有形式种类 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看,当代高等教育要提供更为广泛、系统、全面的创业教育,帮助美术类大学生做好创业乃至人生发展规划,从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之路,获得自主进行创业的技能,能够具备应对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对人的压力的能力,帮助美术类大学生建立创业的心理自我调试机制。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提供有效的理念框架、前景预设和教育规划。 1.依托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以学校为主,面向市场的创业教育模式。 2.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进行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教育模式。 3.学校—市场,或者本校—外校、国内—国外分段学习(实践)创业教育模式。 4.学校对口企业委托学校培养创业教育模式。 5.大学生毕业后市场(企业)在自我需求的现实诉求下进行的岗前培训。在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研究中,可以展开各校外和校内各系之间不同层次的合作,发挥各自学校优势,提高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综合竞争能力。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下,市场导向和政府调控并重、学校推荐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逐渐形成。全国各高等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和渠道,进行行业发展预测的信息化建设,深刻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就业问题中带有根本性、长远性的教育规划。 作者:徐亮董怀晶高一帆单位:唐山师范学院美术系 美术类论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将学前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落实,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社会对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呼吁声音也越来越高。搞好学前专业美术课程建设,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目标,面对如今社会呼吁高素质学前师资的形势,找准定位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具有幼师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适应新形势下对幼师美术能力的要求,对原有的传统授课模式进行创新,丰富教学形式、加强课内外活动,适应新形式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师需要寻找创新的路径,扩展美术内涵,强化实践环节。美术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表达方式,需要我们科学的去引导,确保每一个社会个体从幼儿时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对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根据美术类课程的特殊性受到了启示,提出了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特殊性;启示 美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美术类课程在学前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就用简单粗糙的线描图形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个人的发展与幼儿时期对想象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被推上了日程,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和投入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使美术课成为培养学生美感、美德、美术技能的阵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美学素养、美术技能的教师队伍是目前的重要任务。发现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成为新形势下合格的幼儿教师。 1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开始重视对婴幼儿的教育,其中早期的启蒙教育深受重视,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也逐渐从教育专业中凸显出来。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综合的发展,确保幼师不但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对艺术课程进行吸收和运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面对的人群,为社会更好的服务。学前教育面对的群体具有特殊性,主要为0~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包括婴幼儿教育和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学前教育是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早期经验影响大脑结构,人的终身发展受学前教育的影响,合理的学前教育可以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带来一个良好的开始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开始,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力资源水平做基础性贡献。美术类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性。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取向,确定了美术类学科的重要性,通过美术教育架起传统与现代相互连接的桥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学习美术类课程,掌握课程的基本要领,促进学生们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一些基础的课程,通过基础的艺术课程来对幼师进行综合的培养,学前教育基本的艺术课程包括声乐、钢琴、舞蹈、美术。其中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中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美术课程作为学前教育基础课程的一门专业,贯穿学前教育美专业始终的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美术类课程即是技能训练,又是审美素养的培养,美术类基础知识与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各种视觉形象的特殊特性。激发学生们的个性思维,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后续的工作奠定基础。确保其视觉形象的表达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使幼师学生掌握美的规律,正确的认识美、欣赏美、翻译美、理解美、并有能力创造美,为今后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视觉图像文化成为了社会文化大背景,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掌握丰富的美术类课程的特征,熟练运用这些特征,去完成将来的儿童美术基础教育重任。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将孩子引进艺术殿堂的起点,美术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的知识,使学生的修养和内涵得到提高,还能够使学生通过美术教育成为一个更完美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懂得爱美之心,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更好的教育学生。 2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现状 2.1缺乏专业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多是从综合大学的艺术院系毕业的学生,没有进行系统专业的幼儿美术心理知识的学习,缺少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实践,只能从“专业美术”角度来对学生做要求和指引,为其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后果很严重。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所学的美术课没有培养幼儿教师所需要的美术能力,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到高考的特殊训练,一般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美术的基本功,只传授专业美术技能,会严重打击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学生们没有接触到幼儿心理与生理的相关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没有掌握适应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课程设置上来讲,专业的艺术院校分科比较细,可是学前教育美术类的基础课程一般只是素描和色彩,一般情况下专业院校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手工、美术欣赏、绘画、图案等在以后的工作中经常应用得到,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并没有专门开设这四门课程。有很多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是通过自学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是在自学的过程中很难完全掌握其中的教学技巧,很难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学生来说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2.2教育理念落后,缺乏适应新形势的专业实践型美术教材无论任何一学科都是依据教材来实现教学的,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学科还沿用传统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师范学校美术教材,这套教材内容之间联系比较密切,系统性强。过于强调美术造型技能、技巧的教学与训练,但是这套教材据今年已经快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里我们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本无法与当下人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同步。这套教材的内容,美术鉴赏的内容单一,把技能训练作为美术课程的首要任务。理论知识的介绍占了教材的绝大部分,根本没有与现代媒体结合,教师只是着重讲述造型的基本方法,同时还缺乏对优秀幼儿美术作品的介绍,忽视了学生对于绘画造型美感的认知体验。内容较多,难度偏高,课时安排不够科学,学生仅仅局限于教师所引导的写生造型上,学前专业的普通学生,没有接受过高考美术训练,根本没有专业的能力去完成。在美术类基础课的教学上,没有针对绘画造型的形式美感做出深入鉴赏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感受美、翻译美的基本审美体验,教学偏重技能,学生使用的基本教材严重不足。 2.3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课程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上所传授的都是传统的内容,单一的素描课程教学内容,很难满足文化社会大背景下美术基础训练课程的需求。虽然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专业性强,但是学生们在枯燥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中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很难适应丰富多彩的文化大背景下形式多样的需求。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层次不同,学生们的年龄不一样、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一样,教材和评价标准却不存在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达到同一水平的理论能力是很难的,无差异的评价标准也是不科学的,让学生头痛更让老师们难以适从。有一些学校对专业美术课的认识不足,评价局限于保持课堂高度的纪律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作品的鼓励,美术有了开阔性,才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过分的强调保持卫生清洁,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限制学生的创作能力。 3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特殊性中得到的启示,并提出了有效的措施 3.1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目标,建设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师资队伍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包含绘画、图案、手工、美术鉴赏等四方面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教学思想。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引导孩子进行艺术活动,感染幼儿的心灵,开发幼儿的心智,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加快对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美术教师进行专业的幼儿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扎扎实实的与幼儿美术教学有关的知识。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美术素养,将幼儿心理与生理特点有效地融入到学前专业的美术课中来,实地参观和学习一线幼儿园的美术课堂,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领和指导下,要积极主动的去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这一角色。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幼儿教师要牢固的掌握,当幼儿园开展活动、环境布置还是玩教具制作的过程中,都需要幼儿园教师具备美术技能。增强幼儿审美情感,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一定要发现自己所处的状态,掌握幼儿园需要的美术技能技巧,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幼师美术教学必须立足于幼儿园的需要,创新美术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实现美术专业中的业余、业余中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学更贴近实践。 3.2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体系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为三年,制定新的课程结构,可以尝试将专业基础训练与幼儿园教学需求相结合,为将来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打下基础。增加美术欣赏课的比重,将欣赏内容融入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美术素养。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应强调结构素描,减弱明暗关系,加强线描写生,可以将各种生活用品作为描绘的对象。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的色彩美汲取灵感,减弱写生色彩教学。精美的图册、可爱的玩具、时尚的装饰品,都可以作为学生鉴赏色彩搭配的对象。应结合幼师的专业特点融入可爱的卡通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素描的热情,使其自信心得到增强。还可以绘制童话故事,促进实现素描教学的活学活用,还能实现学生延伸相关的美术技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设计制作,将体现个性化美术设计与幼儿园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还可以使用环保材料加工成玩教具范本,提供给幼儿园。在实践中,学生在锻炼了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满足了幼儿园的教育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们在手工教学中不断挖掘新材质,使无价值的东西重新焕发光彩,在幼师手工课教学中,应不断学习,将好的资源、好的创意纳人到课程中来,在手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幼师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作出调整。调整各个阶段学生的评价标准,将评价标准分成不同的层次,理解能力强,对理论类知识的掌握更容易的,应该提高课程设计类的美术作业。起点低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好的,对实践性强的技能知识更易把握,可以先提高技能方面。幼师美术教学评价要体现能力为目标的价值观,不应该是单一的标准,应该进行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进行多元评价。更不应该仅限在常规期末考试,绘画比赛、画展、基本功过关等各种形式的测试手段都可以采纳,通过有效的手段促进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发展。根据幼儿园所必需的美术基本功,增设一些卡通简笔画、折纸等技能方面的小测试。通过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掌握美术技能技巧,不但保证学生利用美术知识完成课堂教学,还能够凭借自己好的技能完成教学。学校建立更加合理的美术课程评价系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程,艺术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造型美感解析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的增加,学前教育也更加的趋于科学合理,绘画造型美感解析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研究和探讨,随着当下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感知美、翻译美、欣赏美等全方面的审美能力,制定出适合专业的美术课程,更全面地在绘画造型美感解析研究的基础上来完成技能训练。进一步促进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的综合素质,同时相关的教师要在造型美的认知中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掌握审美经验,制定出适合该专业学习的艺术课程,提高对艺术审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为社会培养专业素质高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李莎 单位: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 美术类论文:师范类美术教育的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 美术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人类发展的要求,来满足社会对不同人群的美术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美术教育适用于社会各领域,如地域、民族、经济、时代等,同时它的发展又能促进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提高公民的自身艺术素质,利于发展社会审美意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和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师范类高校美术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学校的教育方式,使教学途径增多,教师的角色也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改变,他们改善了以前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不断地创新和进步,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信息的发展促进了艺术在各方面的进步,如创作、传播方面,使艺术家的创作思维有了更大源泉。艺术家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图像功能进行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创作,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拓展艺术创作形式。人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出有兴趣的艺术作品进行艺术体验和传播。现代艺术和声像艺术的发展都依靠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价值观。因为,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传递形式多样,好的和不良的视觉现象渐渐影响着人们在价值观上出现偏差。美术教育如何在信息社会下更好的发展,受教育者如何拥有健康的审美观和较高的审美能力,对信息有正确的处理能力,是信息社会下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多元文化认同观念与美术教育 伴随国际间各领域交流的日益密切,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渗透日益明显,优势文化形态侵蚀弱势文化形态的现象日益明显,便会出现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文化并存。西方文化作为当前的一种强势文化,对其他文化体系的发展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造成影响。世界的各个地方都进行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促进原文化的发展,还能发展新文化。人类文化的进步离不开多种文化并存发展,每种文化都有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我们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避免文化和经济一样,形成一体化现象。 (三)我国现行基础艺术课程改革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影响 师范类高校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输入美术教育人才和基础教育师资。因此,基础艺术课程改革影响着美术教育师资的知识结构,这样,势必引起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师资培养方面的改变。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为基准,通过分析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兴趣来划分绘画领域,各阶段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充分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情感认知,更加注重民族、民间美术传承,使美术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现状。基础美术教育思想的改革满足了新时代的文化需要,新标准不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培养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新标准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不仅要传授给受教者美术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和艺术修养,让学生能自己构建美术知识和文化。加强师范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明确师资的培养目标,使教育体制更适合时代的需求。高师美术教育正处于新的变革期,要明确时代因素对高师美术教育变革的影响,以此为方向进行改革,使其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师范类高校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与途径 (一)树立正确美术专业艺术观 要明确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认清师资队伍的培养目标,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把握培养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本质和特点,要清楚的知道美术教育的终极培养目标是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艺术人才。要改变以往的育人轨道,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在美术文化素质和美术教育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发挥培养社会所需的发展型人才的功能。 (二)改变现有不合理的教学模式 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有很多弊端,它没有多余的空间可供学生创造和创新,学生永远被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只会成为传统美术教学的牺牲品。因此,高校的美术教师要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给学生美术知识和技巧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己构建美术知识的能力。采用多种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去创作,让学生的创作灵感更敏锐,从而进行美术创新。 (三)构建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 我们要改变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结构,不能只是单纯的讲解知识,要将教育理论、学科专业课、学科教学法和教学实践完美结合起来。高师美术课程要明确培养学生的目标,以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美术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以美术教学课程论为纽带,构建包括美术专业技能、艺术基本理论、艺术心理学、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实习、美术教育研究以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课程在内的课程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角色转换和定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以后更好的融入到基础美术教育工作做了坚实的铺垫。只有这样,才能将高师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统一起来,共建美术教育的美好未来。 (四)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与创新 我们要明白美术的学习是陶冶人们情操的过程,不只是简单的动手绘画,只有将人最真实的感情注入到美术学习中去,才能体现美术真正意义上的美。美术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和熟练绘画技巧,还要让受教者的感情注入到美术学习中去,真正体会美术教育的美,才能更合理的掌握和应用美术知识,也能更透彻的理解艺术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反之,我们只注重感情,而不注重艺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不能真正改善美术教育,所以要将“技”与“道”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和补充,两者缺一不可。此外,还应注重教育理念以及作品创作技能的改革与创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术风格也不同。创新是美术教育的核心,也是美术的一个重要属性,在以后的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作者:罗小博 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术类论文:美术类学科新教学理念以及实施 摘要:近期,南京晓庄学院发展规划处组织安排了研修课程,建立了一个开放式的、启发式的平台。本次课程学习过程中多位教授、博导的精彩讲座和学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拓展了教师的教学思路,这也将是未来各类具体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变通的起点。对于高校美术专业教师来说,不断思考与更新美术类学科教学理念,接纳并吸收新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是本职所在。笔者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也将更多地关注美术类学科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需求制订教学方面的系列培养方案,进行教学相关变革,使得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齐头并进,继续努力博学善教,平衡精英教育、拔尖教育与普及教育、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美术学学科;教学理念;具体实施 2015年10月份,南京晓庄学院发展规划处陆续精心安排组织了“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修班”和系列讲座形式的课程。通过对此阶段系列讲座课程内容的学习,笔者获益匪浅。通过听取各位教授与教学相关的各类体悟与经验,笔者加深了对于如何做一名优质高校教师的思考,了解了大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和生师互动的重要意义,亦更深入地理解了信息时代对于教学新技术运用的大趋势及其具体操作方式、方法,使得自身原来较为狭隘的教学思路得到拓展,眼界亦得以提升。如何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是每一位高校教师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有着将近十年教学经历的美术专业教师,通过本次课程内容宏观与微观方面的引领(宏观方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启亮教授从师德、学科专业、教师专业三个方面提出对大学教师发展与成长问题的理解;东南大学教授、博导李霄翔对于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职业发展的挑战与思考。微观方面:南京大学教授王自强对于将技术与教育的相结合具体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经验分享与再思考),结合日常教学,反思了以往的美术类学科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其中,笔者思考最多的便是如何在提升自身美术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的同时,融入信息时代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将笔者在本次研修班中的学到的知识最大化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 一、师生关系的优化 1.密切关注新时期学生的学习心态 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美术专业的动机(如就业、兴趣爱好等),在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发掘其未来可以持续发展的动力。可通过网络问卷调研,或设立类似美国特拉华大学的观察辅导员岗位,师生面对面进行课后交流,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端正学生的学习心态。 2.教师对于新教学方式的理解与师德传承 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将来的校外工作、生活的思路与方式,这种影响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完善人格与良好师德的教师对于学生具有人文感召力,教师的恰当鼓励与润物细无声的精神熏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教师应具有正确的美术教学理念,应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单单包括美术专业能力、学术科研能力,还包括将其他跨学科知识运用于美术课程教学的能力,以及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将美术认知融入现代教育新技术的能力。这些正确的美术教育教学基本理念有利于教师传承传统的艺术教育学识,以开拓性的思维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迎接新时期教学所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及时获得美术教学的相关信息,并将其迅速转化为相关教学改革的新动力。 3.师生主客体的变换 教师应做好课堂内外主次关系和师生主客体关系的转换,将以往美术课程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教师解答为主,将课堂教学时间扩展到课后,并以课后的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相关的绘画实践练习也以学生课后大量练习,教师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绘画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为主。学生课后根据教师提供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搜索所需的学习资料与知识,其间所积累的问题留在课堂上提出并作相应的探讨,这就将学生的学习重心移至课后,而非课堂上的几十分钟。 二、对新教学方式的接纳与创新式运用 教师应充分结合传统美术学识与互联网时代教学方面的高科技。如,教师可了解新技术和学生的具体需求,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好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等。在现代电子信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美术类学科应该进行改进与革新,以打破固有的授课模式,教师应以更加包容、开放、积极的心态融入互联网技术时代。教师应将优良的艺术传统与高科技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师生互相促进与共同发展。另外,教师还应将教学与科研高度统一起来。要做到以上几点,一方面,教师在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基础教学时,应时刻提醒学生在市场的大环境下依旧可以冷静思考,并力争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优秀美术作品的本质是艺术,市场价值是附加在艺术之上的。市场价值与艺术水准并不完全等值,美术类课程教学应立足于创作高艺术水准、高品位的艺术作品,而非随市场的高低涌动,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改变作品的格调。另外,在美术学科建设以及美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应兼顾社会需求与就业需求,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美术从业人员的文化、技术等基本素质的要求,以及美术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特殊素质要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还要关注美术专业学生将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重视专业与职业相对接的部分,关注行业发展趋势。 在人才辈出的今天,教师应当依旧遵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在重视精英教育、拔尖教育的同时,顾及多数学生的普及教育、通识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我,完善教与学,与学生共同成长。 作者:周晔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 美术类论文: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改思路 一、当前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被边缘化 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就业观,认识自己,了解职场信息,掌握求职面试技巧,积极参与社会竞争,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尽快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引导部分有能力的同学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目前,多数美术类高校或美术院系对就业指导课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充分认识到课程在促进美术类学生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方面的积极意义,一些美术类高校或美术院系并未将其纳入教学计划,或者虽然纳入教学计划,但是在国家强制性制度安排下一种非自觉的行为,并未成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教研室,也未设置系统的教学大纲,课程定位不清楚,缺乏相应的师资选聘和培训制度,未设立与课程配套的就业指导咨询制度,鲜有高质量的教学教改研究,课程随意性很大,缺乏必要的规范,有些高校仅将其设为选修课,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课堂出勤率不高,很多的美术类大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只是应聘前的包装课,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大部分美术类学生在校只重视专业课学习,对就业指导课程不感兴趣,不重视,不认可,学生去上课只是为了赚学分,课程没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就业指导课强调实用性,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专业就业特点和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直面和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有针对性设置课程内容,才能实现课程的独特价值。美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突出问题表现在,“综合素质不高,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技能较强,求职技能生疏;自我期望值较高,心理抗挫能力不强”。【1】目前,美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多限于传统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多是对就业政策的一般性介绍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在企业招聘过程中笔试、面试能取得成功,学校开设这门课程,主要目的仅是提高就业率,完成上级行政部门下达的就业指标,缺乏系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缺乏个体针对性和专业针对性,忽略了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突出问题和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忽视求职心理调适和求职过程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此外,美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比较强烈,选择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的毕业生的比例比较大,但目前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没有针对这一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和指导,个别高校或学院即使开设,也仅体现在创业理论的传授,缺乏创业成功人士的经验传授和指导,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浓,创业能力和水平缺乏。 (三)教学形式缺乏吸引力 教学形式是联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专业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强调学生参与课堂,强调互动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相比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授课方式,该课程更需要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模拟现场、参观企业、专题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目前,美术类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形式多数还是课堂“填鸭式”授课形式,课堂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缺乏针对性的典型案例分析,缺乏紧密结合学生个体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及美术类学生目标行业特点的职业选择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讨、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形式理论化,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导致课堂教学和实际需要“两张皮”现象,学生很少有机会能走进招聘会,亲自体验求职过程,或走进企业,切身感受职场氛围,课堂上,学生也很少有机会能听到企业管理人员、人事工作人员或校友的现身说法,因此教学过程缺乏吸引力,学生对枯燥的课堂教学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乏味,课程内容陈旧,有效信息量小,学生仅能从课程中获取关于求职礼仪、就业形势与政策等理论性知识。 (四)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低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涉及心理、法律、求职技巧、礼仪、创业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有多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要求授课教师既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又要熟悉就业政策,了解用人单位情况,掌握人才需求信息”。【2】该课程是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素质教育类课程,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师资团队。然而目前美术类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缺乏专职、稳定的师资团队,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多是由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或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组成的,他们曾直接从事过毕业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就业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相关理论基础和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对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用人标准等很难有透彻全面的理解,整体素质与课程发展的需求相差甚远,同时,这些现有师资经常忙于事务性工作,很少能投入时间和精力认真从事就业指导课程的备课和相关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就业指导课程多为实践性教学,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比较模糊,授课教师评职称困难,直接影响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畅,学科归属不明确等问题,就业指导任课教师也很少有机会接受专门的、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战培训,这些因素导致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师资专业化水平低,课程尚处于低水平重复的经验教学阶段。 (五)课程体系不健全 学生大学四年学涯都是在为求职做心理准备,知识铺垫和能力积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等特点,与此对应,就业教育也应是一项长期、复杂和系统的工作,应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阶段,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抓起,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内容应涵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知识,形成长效教育机制。目前,多数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并未被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贯穿于大学期间,课程体系不完善。就课程开设时间而言,就业指导课程只在大四开设,课时数偏少,学生在大一接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缺乏大二大三阶段学生职业规划的跟踪调研和阶段性就业指导,课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实际需要;就内容设置来看,课程一般仅涉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就业技巧培训等方面,就业指导课程重求职技巧培训,轻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属于学生求职前的“突击课程”、“包装课程”和“应试课程”,属于“季节性快餐”,仅能在学生毕业前对其提供就业信息、政策讲解、组织校园招聘会、就业技巧讲座等服务,“没有触及学生正确职业观的树立和职业素质准备等深层次问题”,【3】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对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一)课程设置个性化 学生毕业去向不同,对自身和职业世界的认知水平有异,现行就业指导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应朝个性化方向发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模式是就业指导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不断调适课程设置,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迎合求职市场,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个性是艺术的生命线,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美术类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开放,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自我意识,他们不喜欢按部就班,人云亦云,崇尚个性和独立,因此,就业指导教学改革中,任课教师要充分研究美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就业实际情况,分析他们的生涯发展要求和发展水平,实施灵活的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采取就业意向分组讨论、实习工作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就业讲座等灵活多变且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形式,针对学生的个性需要,尽量小班教学,开设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个性化需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为巩固和促进教学效果,课程还可以辅以就业指导咨询和职业生涯团体辅导,解决学生个体的疑惑;任课教师还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生涯档案,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督促学生适时调整求职目标和就业去向,并为求职目标做出实际行动。 (二)加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搭建创业平台 大学生创业不但能解决自己的毕业出路问题,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且能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吸纳其余毕业生就业,即便学生毕业后不走创业之路,包含首创精神、冒险精神、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创业精神对美术类学生岗位成才也十分重要。崇尚自由的美术类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之路。但目前美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存在着领导重视不够、课程设置缺席、创业平台狭小等问题,应高度重视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强化创业辅导,增强美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一方面,加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将创业教育内容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通过系统知识传授、典型案例分析、美术类专业创业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创业知识,在工商注册、企业管理、营销策略、融资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给予指导,培养学生创业理念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和院系要主动搭建创业平台,鼓励有意向、有能力的学生进行创业尝试,美术类大学生创业形式一般为提供美术培训、销售美术用品、宣传资料设计印制、开办个人工作室,提供个性化产品如手工漆艺作品、个性化婚纱摄影等,这些创业形式需要有经营场地,学校应根据美术类学生专业特点,开创创业基地,搭建创业平台,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为学生创业提供实际支持,并努力将校内相关业务交给创业学生做,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锻炼学生创业能力。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 就业指导课强调实践性、可操作性,教学方式应多样化,将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体验相结合、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教师启发与学生探讨相结合,形成立体就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美术类高校可以通过开拓市场资源,促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一是可以邀请有实力的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知名招聘网站人事经理或往届校友给学生做讲座或开展“就业沙龙”“毕业展演”等活动,融学术交流与就业指导于一体,借助相关校外人士的现身说法正面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扎实专业技能,提升综合实力,更有可能通过他们推荐或引荐一些就业单位,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二是建立稳定的就业指导课程实习基地,畅通参观用人单位的渠道,经常带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夯实美术类大学生专业应用与实践技能,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当前专业的技术要求,积累实践经验,实现美术类院系与美术市场的对接;三是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增强师生互动,通过图片解说、精彩视频、名人名言、统计数据、权威调查、故事分享等教学手段,采取职业测评、案例教学、模拟面试、体验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体验,主动分享,促进学生及早了解就业形势和求职择业状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 师资队伍素质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美术类就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仅限于院系从事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和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等,师资来源单一,且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就业指导专题培训,缺乏与课程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一方面,要多形式、多渠道地选聘师资。美术类院系应尝试在校内教师中选择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且关心学生事务的教师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可以吸收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制定和实施就业导师聘用制度,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等形式,扩大师资来源。聘请对美术行业用人有深刻体验的人力资源专家、优秀的校友作为特聘就业指导导师,定期为美术类大学生授课或开展专题讲座,解决师资问题的同时还能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将企业发展前沿动态带进学校,促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要强化现有师资培训。美术类院系要加大培训经费支持力度,改进就业指导课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供机会让任课教师到相关企业和社会机构参观、交流和访问,以了解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分批选拔优秀教师参加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类专题培训,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强化培训效果,扩展培训规模,拓宽培训内容,建设好保障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水准的长效机制。 (五)课程体系全程化 “全程就业教育”,是指“将大学生顺利就业并立业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理念与能力形成全面、系统的一门学科,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自我设计、自我学习、自主就业的意识,以及不断发展的立业能力的专门教育”。【4】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研究美术类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水平现状,分析总结美术类专业特点、美术类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职业特点,在此基础上分专业、分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大一时要引导学生觉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唤起他们自主自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指导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认知自我,认知职业世界,初步确立职业理想和毕业去向,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大二大三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多参加专业相关赛事,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全国文科计算机大赛等,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创设各种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为顺利求职和求职后的职业适应打好基础;大四阶段,为学生讲解就业形势与政策,传授求职技巧,包括简历制作技巧、笔试面试技巧以及就业心理辅导等,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就业事关国计民生,党的十八大关于就业的报告论及,国家要“推动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5】这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协调各方,全面加强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学科研究等方面的建设。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就业指导课教师应提高认识,深入研究美术类学生特点和美术专业就业特点,为提高美术类大学生就业率,改善就业质量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作者:叶扶荣工作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美术类论文:美术类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问题浅析 摘要 美术类职校学生的年龄、个性、经历都有其特殊性,如果在教学之前不先解决好这些问题,教学活动几乎无法开展。如何找到一条能够解决这些艺术类职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本末不能颠倒 艺术兴趣可以培养 社会的介入 就业问题 这是摘自《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综述: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中的一段话:“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家发展已经进入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继续加强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被列入国家重要议事日程。 国家发展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人民需要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就更需要加强职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初步具备了大规模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获得了可喜的发展,10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毕业生近1300万人,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① 然而,我在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期间,教学过程中,所看到的不仅是这些孩子的就业希望。种种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使我感触良多,我默默地思考着,如何找到一条能够解决这些职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路子。国家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曾多次向各种各类学校提出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之所以觉得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如此重要,是因为艺术职校学生的年龄、个性、经历都有其特殊性。如果在教学之前不先解决好这些问题,教学活动几乎无法开展。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了解到有几个重要的心理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这些问题像一个无形阴影笼罩着他们,使他们几乎透不过气来。现在,把其中最主要的几个问题拿出来分析。 误区一:都忙着要打工挣钱。挣钱第一,学习第二。本末颠倒。 对于第一个误区,下面有一个案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在一次上时间管理的课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教授把石块放完後问他的学生道:“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後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细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的倒进罐子里。倒完后,於是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孺子可教也”的学生们。称赞完了后,教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问他班上的同学:“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得到什么重要的启示?” “我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② 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工作中林林总总的事件可以按重要性和紧急性的不同组合确定处理的先后顺序。做到鹅卵石、碎石子、沙子、水都能放到罐子里去。对于人生旅途中出现的事件也应如此处理。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处在哪一年龄段要完成哪一年龄段应完成的事,否则,时过境迁,到了下一年龄段就很难有机会补救。例如一个美术专业的学生如果在学习阶段没能掌握好技能科学知识。如各种应用软件的运用,如摄影基础、造型训练等,到社会上工作你能完成好各种设计任务吗?就算有就业机会,能把握住吗? 误区二:对上学不感兴趣,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对于第二个误区,其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我在一所美术类职业学校调查中发现,几乎每十个美术类职业学校学生中都有四个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每个班级都有两个以上的学生希望转专业。这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爱好选择比较模糊。学校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需要多想些办法。(1)改善学校环境,在这一方面,艺术类学校的学生老师都是强项,但真正能去实行的却很少,例如在学校征集CI策划,在学校的整体视角传达方面尽量做到庄严整体。如学校标识、教室识别牌、学校动线牌、各科室识别牌、学校雕塑、对外开放学校作品展示厅等。这既有利于学校的整体形象,又能促进学校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一举两得,这方面也可以参考中国美术学院。有了这些,学校才能有一个浓厚的艺术氛围,而这种氛围是感染学生使其产生艺术兴趣的重要途径。(2)增加户外艺术实践活动,如环境设计类的实地考察、摄影类和写生类的外景练习等。通过户外实战练习,既可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的凝聚力,建立良好的教育秩序。在古代的中国,许多的教育都是在室外进行的。现代西方国家的户外教育发展水平也较高,许多课程经常在户外进行,夏令营一类的户外教育活动也较多,有的国家还有专门的户外教育学校。相对而言,我国现代的户外教育发展水平偏低,近年来比前些年更甚。有专家为此呼吁,为了民族的未来,中国学校教育也该改革进步,增加户外教育活动。对于孩子的户外教育,也许我们也应在观念、制度、经费乃至执行细节上下点工夫了。 误区三:来自家庭的问题,信心危机。 目前我国的单亲家庭正在不断增多,家庭结构的改变,家庭成员的远离等现象。给这些家庭中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使孩子的心理、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制约,这些成长于特殊家庭的孩子在学校心理教育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点。对于这些家庭有实际困难的孩子,教师的正面鼓励很重要,但仅仅是教师和学校的关怀实在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介入,如民政局或者希望工程等。要让孩子们学会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去克服困难。在这些困难家庭中还有些家庭因为特殊的原因,处于非常艰难、温饱都几乎无法解决的境地,有的还住在几乎就要倒塌的危房里,有些家庭父母亲人有疾病。虽然这些家庭的孩子读书都不用交钱,但影响他们学习的主要因素还有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对自己生活的担心。对于这些家庭来说,短期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现实是不可能的,他们需要外界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居住或生活条件,让这些孩子能够吃饱饭、穿暖衣、安心去上学。 误区四:就业难,认为所学知识与将来的就业问题关系不大。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有着许多暴发户,富二代,以至于学生有一个错觉,知识解决不了将来的经济问题,职校毕业后就是去打工,用不了许多技能。事实上,在目前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步入就业市场的今天,就业毫无疑问是一个社会难题。在这种大背景下,学校和培训机构都不是万能的,学员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以为交了学费,就会分配一个工作,这个思维方式显然行不通。正确的做法还是要与时俱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通过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就业的优胜劣汰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目前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性难题。但一些大学生没有选择消极等待,或者转嫁矛盾,而是选择了就业不错的职业教育进行短训,从而顺利就业,起薪也不错。这种积极的方式不仅有效,也值得鼓励和提倡。相反,一些职校生在就业面前,或仅仅寄希望于学校,或者父母的关系,或对就业信心不足,或是要求过高,最终的结果真是很令人担忧。对此要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埋怨别人,埋怨社会。③ 我们不禁要问,把握命运航向的是什么呢?贝多芬耳朵聋了,他说:“我听到我的心在演奏”;霍金要不是一肚子的学识,没准会在哪个疗养院终此一生呢?答案找到了,是知识,是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一个有知识的人确实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有知识的人就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国家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曾多次向各种各类学校提出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去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当然,我们所希望培养出的是身心健康的孩子,但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从小不停的被迫读书考试,不良的竞争造成诸如“实感冷漠”④等等的心理因素已经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了。希望在全社会的努力下,这些孩子们的身心能像正常人一样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有知识有理想的人,使他们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生力军、接班人。综上所述,解决艺术职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刻不容缓,他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注。 美术类论文:20世纪西方美术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 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做自然的仆从”、“为艺术而艺术”、“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等观念,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所以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这位在作品中追求绘画语言的几何结构和形体美感的画家,被人们称作“现代绘画之父”。较为明显的现代主义绘画风格首先是在法国野兽主义画家们的作品中出现的。以马蒂斯为代表的一群年轻画家,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展出了一批风格狂野、艺术语言夸张、变形而颇有表现力的作品,被人们称作“野兽群”,由此“野兽主义”得名。 1908年,另一群年轻画家以毕加索、布拉克为代表,在法国推出立体主义绘画。立体主义的原则最初出现在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中。这幅画被认为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立体主义用块面的结构关系来分析物体,从单纯绘画到画面立体分割法,表现体面的重叠、交错的美感,是立体主义追求的目标。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都从非洲雕塑中吸收了养料,它们的艺术语言与传统法则相去甚远,标志着20世纪西方美术已进入自我确立的阶段。与此同时,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如果说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那么在意大利兴起的未来主义则在现代工业科技的刺激下,用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的场面和动的感觉。他们还热衷于用线和色彩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与组合,并且试图用线来描绘光和声音。 上述思潮和运动,特别是未来主义,在雕塑领域内均有所反映。未来主义的画家和雕塑家博乔尼于1912年4月签署关于雕塑艺术的宣言,并把未来主义的原则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代表作有巴拉的《被拴住的狗的动态》,表现在运动中的物体。反对一切,作为社团它必然要走到自我否定的境地。达达的虚无主义和反传统的精神,贯穿在整个西方现代文艺的进程之中。在平面绘画中采用拼贴手法,把偶然性、机遇性运用在美术创作中,是达达对现代美术的贡献。超现实主义的社团是从达达内部分化出来的。它用建设性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以取代达达主义的破坏和挑战。它直接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中汲取思想养料,并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这一艺术运动的指导思想。 超现实主义的美术家们从儿童、精神病患者、梦境中汲取灵感,致力于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试图突破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把梦境与现实想结合,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幻想、希望等人的主观思维来表现画面,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境界。超现实主义者常常采用出其不意的偶然结合、无意识的发现、现成物的拼集等手法。写实与抽象的语言在他们的作品兼而有之。从1924年以后到30年代末,是超现实主义美术的活跃期。30年代以后,作为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逐渐冷寂,但许多重要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仍然活跃于欧洲和美国画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在美国产生的抽象表现主义,是集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成的流派,也是重视个性、重视风格的现代派绘画顶峰。抽象表现主义强调创作者行动的自由性、自动性和无目的性,把创作行为本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已经孕育着以创作者的行动作为艺术传播媒介的因素。继抽象表现主义之后产生的硬边抽象、后绘画性的抽象是几何抽象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变化和发展,也说明艺术从强调主观感情到侧重于客观表现的转变。这种转变在与抽象表现主义完全相悖的波普艺术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波普艺术的兴起,说明西方的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 但是,历史本身似乎在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发展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艺术的本身进程犹如社会本身的进程一样,本身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力量,它要在上述列举的种种两极之间寻求平衡。当然,平衡是短暂的、临时的,不平衡则是绝对的、永久的。唯其不平衡和充满着矛盾,艺术才不断向前发展。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曲折,整个趋势则是向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主义艺术应该被认为是对现实主义的一个有力补充。或者说现代主义是一个新的艺术表现体系,它有别于现实主义,更与现代工业社会的时代节奏相吻合。至少它已经获得了与现实主义共存的力量。这样,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正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这些特征,使它们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历史的和审美的价值。因为它们正是西方现代社会和现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 很多作品创造了荒诞、怪异的新境界。现代主义多流派标榜自己是反传统的,实际上它可能完全抛弃传统。它竭力否定和排斥的是19世纪中期以来的含有学院派特征的写实主义传统。在对待历史遗产方面,它们更重视对原始社会艺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美术、希腊古风时期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的研究。自印象主义之后,西方美术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绘画、工艺品的表现语言上,探索写意的表现手法。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的美术家们直接受益于非洲雕塑。同时,中东的伊斯兰教美术和大洋洲的艺术遗产,也是现代主义艺术家们研究的对象。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美术类论文:2D卡牌类手机游戏的美术设计 摘要:近年来随着手机性能的提升,手机游戏也开始从轻量化的休闲游戏向着大型游戏转变。手机游戏在整个游戏市场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已经开始形成游戏市场的新一个发展点。2D卡牌类手机游戏也在不断的成熟发展中。比较成熟的有三国杀和我叫MT等。 游戏的成功离不开成功的美术设定,而随着游戏技术研发的深入,手机游戏的设计也不越发精致。2D卡牌类手机游戏好的美术设定是整个游戏的精华,所以需要在前期设计时进行充分的考虑与表现。好的前期美术设定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而2D卡牌类手机游戏的亮点就在于人物设计的精美与道具场景的演绎。 关键词:2D卡牌类手机游戏;美术设计 2D卡牌类手机游戏,玩家可以通过收集不同的角色卡,强化自身实力寻找出适合自身的卡牌组合。每个角色都有一套独特的法术和技能。2D卡牌类手机游戏希望通过丰富多样的游戏设定、充满色彩的故事情节、与玩家之间不同阵容的相互较量的新鲜感来吸引玩家。 在2D卡牌类手机游戏中美术设计,可以从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搜集大量各类图集资料与服饰发饰资料。力求将游戏的主题和氛围充分体现出来。一个好的游戏角色不只是需要设计精美吸引玩家,而且还需要能够贯通整个游戏脉络,甚至是带给游戏本身一种升华。作为整个游戏的精髓与灵魂,整部作品中的美术设计直接影响着整部作品的优劣,好的人设既可以满足玩家的愿望和幻想,还能丰富游戏情节,给予游戏玩家更加愉快的游戏体验。 一、人物角色设计 根据故事时代背景和剧情发展。角色造型需要符合时代特点,在创作中也要适当融入现代元素,兼顾到故事设定与美感。美术风格多以半写实的画风为主,其中的人物需要基于写实的基础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漫画化处理。即弱化物体表面的文理及细节。对角色造型适度的进行变形和夸张。设计主要运用重造型而轻细节的扁平化风格。会有大面积的纯色作为角色主体色。通过加入较少的补色来让整体观感得以均衡。并通过将毛发等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绘制,进而突出角色整体的体块感。通过对肩部、四肢、手部及脚部等部分进行夸张变形,以求能够突显出角色的轮廓。务求让玩家在最短的时间接受并记住游戏中的角色。 角色的造型在进行单独角色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设计的合理性,每个角色因其自身的定位与作用不同,如果不能将设计考虑严谨的话,很有可能会让玩家产生对角色甚至于是对游戏整体的质疑。 二、武器装备设计 武器装备是指可以装备在角色身上的道具。需要根据不同的游戏角色不同的职业以及种族特点,来设计出符合角色自身特点的装备类道具来。就如同男女服饰不同一样。当然,这其中也可以有一部分各种族通用的,如披、风戒指等。根据2D卡牌类手机游戏的剧情的发展,游戏中的各色人物均有自己的武器道具,在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角色的身份以及种族甚至是性格特点。2D卡牌类手机游戏中各个角色的武器要有可辨识度。名字易记为宜。道具设计要有自己的特点。 道具设计要依据游戏风格和故事背景。道具的造型、大小以及武器装备需要和谐统一。根据角色的造型和服装统一设计。才能够很好的展现整体的美术风格。道具在不同阶段的造型要有所关联。在丰富玩法的同时兼具视觉美感。在进行单独道具设计的时候,也需要考虑设计的合理性,每个道具因其自身的定位与作用不同,如果不能将道具设计考虑严谨的话,会让玩家产生对角色甚至于是对游戏整体的质疑。 三、场景设计 2D卡牌类手机游戏场景设计是指游戏中的背景。根据美术风格和时代背景,设计主要场景和小场景。场景设计要对应好正确的时空关系,营造艺术氛围。在整个游戏的美术设计中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2D卡牌类手机游戏由于2D的平面属性,并没有更好的空间营造体验,使玩家有更好的代入感。这就更需要我们在简化真实场景的同时加入更多的美术设计。把平面的场景通过光线、虚实等手段进行艺术化处理,更好的带来视觉体验。 在色彩的设计中,不要颜色过于饱和。在能够衬托卡牌的同r,保证视觉导向的统一性。 美术类论文:美术类特色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广州市美术中学 美术生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基于美术特色高中这个特殊的环境及其学生的特殊学情。特别是文言文作为记载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宗教、教育、文化、伦理道德等社会学科知识的语言载体,容纳的是先哲们对世界探索与认知的智慧结晶,从美术生的职业发展来说,如果他们学会从文言文中寻找文化之根,有助于他们提高其美术作品的文化底蕴。 一、从哲学文化分析古代诗文 美术生整体的特征是自我意识比较强,较强调自我的感受,比如经常更改校服、佩戴特别发饰、不守规则等等。“自由”“自我”是他们所推崇的,再加上青春期的身心特点,所以他们时常挣扎在因自由被约束而产生的愤懑中,觉得老师、家长的认识短浅。但是如果引导他们走进历史长河,在一些能引起共鸣的问题上探讨,那么学生收获的不只是古代哲人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思考和观点,更会在其思想和行为上有所改变。 比如自由的问题,庄子的《逍遥游》即论及“绝对自由”“相对自由”,这个话题就是哲学上“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命题。结合文言文中对大鹏鸟与四种人的描述,学生明白了自由是有条件的;同时也明白美术生想特立独行,想突破现实的条条框框,追求“绝对自由”,这是“形而上”的。但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有所凭借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就必须做些不情愿的事,来获得“相对自由”,这也是一种“形为心役”。而绝对自由是根本不可能得到的,《逍遥游》中的借助风力才能起飞的大鹏鸟得不到,现代生活中“有待”于各种便利条件的我们,更得不到。所以,“形”与“心”是人生中的哲学矛盾。 二、从民俗文化分析古代诗文 从职业发展来看,美术生以后就业大概是设计、绘画、动画等方向。无论是环境设计还是服装设计,都离不开对本土环境的了解。对民俗文化了解越多,文化底蕴越厚,其作品就可能更有r值。中国的民俗文化,折射了古代人民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上古时代人们尊神祭鬼,所以有大量关于祭祀的词语,例如“社”“祖”“年”等。针对美术生擅长画画的特长,按照文言文中所提及的内容,让学生去调查、研究茶、酒、建筑、戏曲、对联、谜语、服饰等民俗文化,再以绘画的的形式将民俗文化表现出来。例如笔者在讲授《离骚》前,让美术生去研究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然后以“民俗文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理解。手抄报中的屈原或峨冠博带,或香草裙带,或神情悲愤,通过画作的方式,学生对《离骚》的作者已经有了较好的了解,课堂上再以香草美人为切入点讲服饰、谈寓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与文本所传承的文化就缩短了不少。 1. 饮食文化。比如李白《行路难》的“停杯投箸不能食”。“箸”,课文解释为“筷子”,那为何李白不说“停筷”?这就牵涉饮食文化。《说文解字》:“箸,饭欹也。从竹,者声。”可见,最初的筷子是用竹子做成的。而“箸”与“住”同音,寓意与愉快进餐的氛围不太切合,到了宋代改成了“筷”,寓意快乐。李白在《行路难》中用“箸”,取义其谐音意:停止不前。饮食文化中的筷子文化在今天也时有看到,比如餐桌的公筷文化与礼仪,女孩出嫁时携带筷子的习俗等。 2. 服饰文化。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青衫”在文中解释为低级官员,衣服与官职有何关系?这就涉及古代官员服饰问题,古代官员的品级与其服装的颜色、质地、配饰是一一对应的。比如三品以上穿紫色,八品、九品穿青色。 3. 器皿文化。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符”。现在常说的“符合”即从古代的“合符”这一军事术语发展来。 4. 礼仪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义之邦。比如《鸿门宴》中的座次安排的礼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他们的座次体现了与会人物身份的尊卑,宴会中东向最尊,其次是南向、北向、西向。还有“南面而事之”“虚左以待”“箕踞以骂”等都包含了古代礼仪文化。
视觉传达论文:视觉传达专业素描教学的优化 一、视觉传达专业的内涵分析 如何使信息更为直接、准确、有效、积极的传播就是图形创意的目的。具体到商业性设计中,设计师设计出具有信息承载功能的创意图形,把它具体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即与产品结合,加载信息,然后通过物质传播媒体传播,最后到消费受众主动或被动接受图形信息,消费产品或消费图形信息,就完成了一次图形设计到应用消费的基本过程。图形创意教育是培养学生图形创意能力的主要途径。它承担着将学生已具备的造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向专业所需的方向与方法的重任,可以减少进入专业设计课程以后的阻力,是每一个平面设计师必经的教育阶段。在学习中形成的图形创意能力的大小甚至决定了一个平面设计师设计能力的大小,是其最终设计潜力的基本标志。在我国目前视觉传达专业的图形创意任务主要由设计素描课程承担完成,但是从课程的名称、课程设置、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等都存在着理解和操作的不足和误区,我们应该把视觉传达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从传统的造型能力的培养转到以图形的认知、研究、创意、训练中来,突出设计素描和专业学科的结合,从而充分发挥设计素描的作用,为学生的后期设计实践提供动力。 二、视觉传达专业设计素描教学问题的原因与现状阐释 (一)教学思想偏离 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设计教育相对滞后。现在在岗的教师主要是造型类专业毕业后“改行的”,即通过自学、进修等方式而转专业进入设计教育领域的。他们容易把造型艺术中个性的、主观的、独立的、纯精神的思维方式也带到图形创意的教学中,把素描的教学看作是纯艺术的表达与表现,使其脱离了设计艺术应该具有的共性的、市场的、理性的、产业化的特点而异化。还有个别学校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盲目扩招,造成师生比严重失调,有的甚至达到1:50,这都不符合艺术教育的规律,同时也对图形创意课程的教学造成了影响。 (二)课程定位不准 在整个视觉传达专业课程结构中,首先,据估计有40%左右的院校实际上没有把素描教学的重心转到图形创意中来;其次,不能准确定位三大构成与图形创意的关系,课程体系混乱。比如:有的用图形创意取代平面构成和设计素描,有的把图形创意和三大构成合成一门课程教学,有的用平面构成取代图形创意课程等,这些做法都是没有明了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各有的作用、目标地位造成的。三大构成解决的是在二维平面领域、三维立体领域、色彩设计领域内形式美的构成规律的问题;设计素描是解决设计思维拓展和设计的表现能力问题,解决的是如何处理图形与信息传输、信息承载与图形设计的问题。他们概念不同、任务不同、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层次也不同,其作用也不能相互替代,并且都是不可缺少的。 (三)理论体系缺乏 因为图形创意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要结合市场、结合学生、结合生产、结合教学目标变化,知识更新快,稳定性弱。很多院校感到可控性差、教育成本高、评价机制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等原因,没有结合自己学校实际培养目标,结合市场需求建起自己的课程理论体系和训练、实践体系。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认为可有可无;一种是随便搬套其他学校教材和教学方法。 (四)项目教学缺乏 大多数院校图形创意课程都处在理论化的基本训练中。大多数以抽象的、个别的、说教的理论进行图形创意练习。缺乏大量结合市场的具体的项目、具体的案例的分析研究,缺乏对图形创意后期阶段的研究,比如在消费领域所涉及的工艺、材料、市场、经济、技术、售后反馈等方面的研究。从侧面限制了学生对图形消费或图形创意设计的全面的、全程性的、整体性的把握,缺乏对应用、对市场、对研发、对消费受众的关注,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单一 在图形创意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以教师讲授基本理论、举例分析、布置作业、讲评作业几个阶段为主,教法较单一。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指导,学生被动接受,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不太喜欢讨论。创意来自于灵感,灵感来自于反复的比较思考和多种思想的碰撞。交流使思想多样化,是产生灵感的最有效方法和途径。争论使多种见解并置,并衔接衍生新的思维。养成思考交流的习惯和培养一个平等讨论、互相交流学习的良性氛围与环境对图形创意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综合素养不足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生在文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等社会学科方面的基本素养,使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才能根本提高学生处理图形和信息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设计出有品味的作品。 三、视觉传达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理论架构 (一)提高课程认知层次 教师素质是多方面的,在此我们只是针对视觉传达专业图形创意教学的问题而言。首先,教师要提高认识,从图形创意的地位作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上对图形创意课程有个高度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其次,提高自己的综合修养,加快自身的知识更新速度和更新能力;再次,加强实践增强与市场的联系,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发展,鼓励教师加入各种专业学术团体、参加各种设计项目招标和各种设计大赛。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学校要结合自身培养目标、生源素质、市场需求建立和完善图形创意课的教学体系。包括课程理论体系、训练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等。从课程理论依据、目标定位、教师教材、教学大纲、监督测评等各个方面对课程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管理。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 就图形创意的教学而言,要在原有的课时比例中加大应用性课程的比例,具体地说就是要加强图形创意与具体设计项目的结合性研究训练。多围绕项目以方案研究来进行教学。学生在应用图形中就能扩展认知范围,提高分析应用图形信息的能力,加强图形应用后期阶段的学习,增强整体的、综合的把握视觉传达图形设计的能力。 (四)多样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要和学生平等交流,鼓励学生用讨论合作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完成项目。鼓励学生用多种快速的思维突破法群体思考;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挖掘分析;鼓励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原创性;培养学生的设计师素养。其次,教学手段可以多样化,并且应该灵活多样。图形创意课是一种思维和设计表现结合的课程,应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不必要受传授式教学的限制。课堂可以非常活跃,甚至无主题、无任务授课;还可以到公司、工厂、大街上去上课,效果才是教学的唯一标准。 (五)提高思维创意能力 鼓励并组织学生对诸如舞蹈、绘画、音乐、戏剧、戏曲、电影、文学、哲学等相关艺术门类的知识进行学习。并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不同学科的联系,适当提高教学深度,以刺激学生学习兴趣;扩大课堂教授知识量,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加强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尤其是手绘草图的表达能力。 四、结论 图形创意能力的培养是整个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是其他专题设计的基础;作为原来素描(设计素描)教学转向和教学改革的的替代,图形创意的教学始终应该是动态的、多元的、灵活的、开放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提高其图形思维能力、图形表达能力,使学生具有开拓和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更自然的应用到专业设计中去,为我国设计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张俊奎 单位:泰州学院美术学院 视觉传达论文:论地铁站城市文化视觉传达 作者:姜春媛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在我们推崇的主体哲学中,理性与感性作为二元结构的对立面而存在,感性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忽视。而在消费文化下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充斥的当代视觉艺术就成为视觉感性快感发生的合理性契地铁导向标识设计按照各站色彩统领整个伦敦地铁,导向图设计通过和谐、简洁、实用的色彩,以易懂、美观为原则体现了较强的视觉传达功能。伦敦地铁有自己的企业形象设计系统。伦敦地铁从建造营运之日起就导入企业形象设计,包括基础要素部分之企业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包括应用要素之工作人员服装设计、交通工具视觉设计、纪念品设计等。 莫斯科城市地铁站视觉艺术设计现状莫斯科地铁站以富丽堂皇著称,堪称世界上最华丽漂亮的地铁站。在建造初期就采用巴洛克式奢华艺术风格的地铁站,俨然是一座“地下的艺术宫殿”。整个地铁站地下人行过街棚顶都是拱形造型,内墙附精美的大理石或浮雕或镶嵌画。建筑造型各有千秋,形态各异。照明的灯具造型典雅别致,灯光也独具特色,除了顶灯外,还设计了便于休息或等车人闲读的局部光源。整个地铁站在特意处理的灯光照射下更显豪华。每个地铁站均以民族特色、名人、历史事迹、政治事件为题材而建造或是雕塑或是油画,形成了富丽堂皇的历史画卷。五颜六色的花岗岩、陶瓷、大理石等的广泛采用,将地铁站装饰成美妙绝伦的艺术长廊。莫斯科地铁站入口均采用矩形拱门式通道,使得莫斯科地铁的艺术性气氛更浓。地铁标志设计图形采用红色字母“M”,简洁明了。标志周边环绕霓虹灯线。夜晚时分,霓虹灯亮,使得地铁标志视觉更清晰。 东京城市地铁站视觉艺术设计现状日本东京非常重视地下空间的视觉艺术设计。站内视觉设计犹如日本地面的设计一样,设计与建筑环境和谐,整体性强;功能明确、使用方便、功能明确。图形搭配纯净自然;色彩明朗,高明度高纯度;空间处理实用性强,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别具一格。东京地铁的入口处都市意趣极浓。大部分地铁站入口上方都是各种商店,进入地铁恍若去逛商场或是进餐。屋顶使用金属网架和采光玻璃材料,两端开敞,基本保证地铁站入口大厅内的自然采光量。走在大厅内犹如逛在东京大街上,身心舒畅。地铁站视觉艺术设计完全符合日本以“理念精细、视觉简练”著称的设计风格。地铁站标识设计也不例外,标志采用白色的变形“M”坐落于蓝底方形上,变形的“M”就像地下铁通道,白色给人感觉空间明朗,蓝色稳重自然。地铁线路图用不同颜色区分各条线路,线路图标注详细。地铁站标识均采用幽默的简笔画形式告诫乘客“Pleasedoitathome”,警示立场鲜明却又显得幽默风趣。地铁标识系统在“易视易识”方面非常独到。通过图形文字的大小、色彩的对比度严格控制着标识与人之间容易看到容易识别的距离。对于非常近的距离还采用贴附式导向标识补充说明。所以,走进东京地铁站,感觉到的就是导向性标识直接自然,一目了然,尽善尽美。 国内地铁站视觉艺术设计的现状调查 (一)北京城市地铁站视觉艺术设计现状北京地铁站视觉艺术设计上的总体设计理念为“记忆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文化,突出地域标志”。其地铁站通过色彩将各条线路作以区分:1号线为红、2号线为蓝等;北京地铁站出入口标识牌最具特色的为北土城地铁站出入口标识,标识载体建筑采用柱式造型,有顶天立地之气势。其他地铁站出入口的标识都非常醒目。在广告设计方面突出了公益广告主题。画面由专业摄影师采用统一的风格拍摄纪实影像,数量达到200幅。国庆60年之时,北京地铁一场旨在以全国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纪实人物影像为主的地铁广告,通过表达最朴实的“祖国你好”心声,向国庆60周年献礼和祝福。画面以其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在北京地铁中展现开来。“祖国你好”通过统一的创意设计和多元化的视觉传达,让观者过目不忘。地铁站内装饰大量的艺术壁画和浮雕。这些壁画和浮雕的总体设计理念“记忆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文化,突出地域标志”均体现了北京古城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如北京地铁入口楼梯对面的装饰画,以北京老四合院为主题,色彩鲜艳,形式独特;北京地铁圆明园站站厅内墙面上装饰大片灰色浮雕;4号线站内通道整面墙色彩鲜明的壁画。 (二)上海城市地铁站视觉艺术设计现状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之一,是金融中心。整个地铁站视觉艺术设计风格完美的展现了现代大都市文化“密、眩、合”的特色。22条轨道密集交错于上海的各个区域。每条地铁线都有代表色彩,线路之多代表色彩之多,站内广告等视觉元素之多,上海地铁站“密”的特点体现的尤为明显。地铁站隧道内部通过高科技手段营造的各种奇异的色彩变幻、各异的图形变化和各种生机勃勃的地球生物,结合现代化材料,营造出极“眩”的视觉效果。“无装修”车站使用原始的清水混凝土创造一种没有任何人为刻意因素的设计效果,原生态的艺术感,使得上海地铁站视觉艺术设计别具一格。这种简洁、原始的设计体现了与自然“合”,与生态“合”的视觉艺术感。上海地铁站在形象设计宣传与应用上也尽善尽美,整个地铁站从出入口到地下人行空间,从地铁标志、标准色彩到服饰、吉祥物都有统一完整的形象设计系统。 国际国内各大城市地铁站视觉艺术设计案例分析 通过对国际国内五个极具代表性的城市地铁站视觉艺术设计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五市地铁站视觉艺术设计有共性,具体表现在: (一)和谐性强伦敦、莫斯科、东京、北京、上海五大城市均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每个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五大城市的地铁站在视觉艺术设计方面动与静集合、传统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工合一,都充分体现了城市极强的天人和谐、城市发展的和谐等特色。 (二)艺术性强地下通道不仅仅是一个交通空间,更是一个传播文化,展示历史,融合艺术的空间。五市的地铁站在视觉艺术设计方面不仅注重功能也注重艺术性。如:伦敦地铁艺术殿堂般设计风格、莫斯科地铁站灯光色彩和各种艺术手段的点缀、东京地铁站内的标识设计诙谐自然、北京地铁站内公益广告节奏式排列以及上海地铁站内极眩的灯光处理等等。#p#分页标题#e# (三)人本性强地铁是供人使用的,因此在设计上必须以人为本。五市的地铁站视觉艺术设计始终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主要表现为:出入口识别性强,交通标志鲜明,引导性好,便于通行;光线柔和自然,视觉效果好。 (四)地区文化传承性强地铁是代表城市文明的新生产物,从调查结果看,几个代表城市在文化传承方面贡献卓著。伦敦、莫斯科、北京设计风格沿袭传统,古老风情感浓郁。东京、上海在设计上现代风情充分彰显,时尚、前沿的风格呼应着现代的民声。每一个城市铁站视觉艺术设计在遵循大的方向和美学观点的同时,又极具个性。根据城市地域特点、人口密度、民族文化、地理位置、人群文化层次的不同,设计风格有所区别。例如,英国首都伦敦,是整个欧洲最大的城市,是英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人口密度不大,但人群的文化层次高。所以,在地铁站视觉艺术设计上注重设计品位,讲究对城市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伦敦地铁站艺术氛围浓厚,北京地铁站以历史文化为主题进行宣传,上海地铁站在现代新材料和新科技的运用上独具特色。 结语 本文对伦敦、莫斯科、东京、北京、上海五个极具代表性城市地铁站视觉艺术设计进行了实际案例分析,互相进行了比较,总结出五市在视觉艺术设计上有共性即和谐性强、艺术性强、人本性强和地区文化传承性强。它们在视觉艺术设计上又个性十足即依据城市文化的不同,各有设计。 视觉传达论文:文化创意产业下视觉传达高端人才培养对策 摘要: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注重对于视觉传达人才的培养,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时首先要对学院的文化和教育模式进行革新。视觉传达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学院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教学模式,保证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够保持一致。同时,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机制双向类型的培训平台。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视觉传达人才;创意产业发展;培养策略 在当今的数字信息媒体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文化创意产业一跃成为众多生产企业中十分有前景的企业,它提倡创新能力的培养,个人创造力的发展,希望能够通过文化艺术来使我国的经济能够又好又快发展。然而,面对文化创意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困扰产业发展的瓶颈出现了,那就是文化创意人才的极度紧缺,这个困扰已成为企业、政府、大学十分关注且亟待解决的热门话题。 1.高校视觉传达人才培养现状 1.1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差距 视觉传达培养目标学院教育方向过于模糊,程序太多,相关行业的竞争力也很大,但缺乏专业化的具体的有目标的强化训练。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传统的方法,或略有改善,但仍然不能反映高校学生所具有的创新和全球设计能力的实际情况。广泛的计划可以让学生对于具体的工作要求一无所知,学生就业后也不一定会从事相关的工作,及时去应聘了相关的工作,仍不能达到行业对专业人士所规定的条件。 1.2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视觉传达教育的中国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熏陶太深,从而导致故步自封,不能立足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很多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兼职上课,如《素描设计》《色彩设计》等,有些高校视觉传达专业课程的大学所配备的相应的师资力量过于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已经被传统的素描和色彩的教学方式所禁锢,导致学生思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1.3实践环节力度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时间都只是进行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环节严重脱节,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薄弱,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关注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实践操作和行业实际严重不符,很多学生学到最后了都不指导自己学的是什么,设计工作更无法顺利进行,学生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发展特点和趋势一无所知。同时也有很多的学生忽视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实习的时候选了别的行业,这些情况都导致视觉传达类的高校学生在毕业后就业成为一大难题。 2.文化创意产业下高校视觉传达人才培养策略 2.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视觉传达教育理念 艺术本身是一个个人的内心,感受的充分直观的表达,个人和个性化在艺术上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因此,在对视觉传达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帮助其树立市场意识十分关键。同时,要及时对市场进行评估,更新教育理念,梳理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使教育系统的艺术课程设计能够得到全面的革新和重建,保证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2.2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实训教学为主线的创新型视觉传达教育体系 视觉传达教育中的文化创意产业要注意从更深层面进行革新,树立对市场的正确认识,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培训的力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身技能。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教育是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学习中求发展,它对学生所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也需要较强的自学能力,同时必须具有独立分析的能力。创新教育体系的设计更强调创新系统设计专业的学生充分掌握学习方法和设计思路,锻炼学生立足于宏观经济,进行系统的整体设计,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提升其创造能力。要立足于当前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行培训,使学生的能力与教育系统的设计目标紧密契合,保证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2.3探索机制创新,建立以工作室制为依托的教学模式 目前,教学系统的方法已经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主流趋向,建立教学工作室制,为主线,以张贴要求的能力在理论工作建立在标准的程序模块的内容,让学生同时能够接受教师培训和专业培训,使得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学生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上在低年级就已经完成,和普通教育的视觉传达不一样,所涉及的方面更广;在选择设计模块、平面、环境、产品等时,学生可以选择运行机制的发展,教学模式十分灵活多变的,每个专业方向在专业教学与转向特性都有着明确的风格,工作室负责对专业导师的技能培训,学生可以独立进行思考和设计,自主选择是否加入到工作室的学习中来,即“术业有专攻”。 2.4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配以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对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评价要立足于当前行业环境和明确的思想的基础上,能够有效保证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对视觉传达类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时,必须要考虑到发展评价对于视觉传达的重要意义,对具体情况以及概念都要有一个全面充分的了解,结合视觉传达行业的标准进行评价,以确定学生评估计划,使个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总体而言,大学的设计教育应特别注意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保证学生在步入社会时能够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 作者:童玲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视觉传达论文:网络广告中视觉传达设计艺术浅谈 摘要:近年来,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广告随之兴起。一些网络广告极具欣赏性和艺术性,对传统广告形成了冲击。文章通过分析现代网络广告的视觉传达和艺术设计,研究现代广告的发展趋势和大众的审美要求。 关键词:网络广告视觉传达艺术特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具有独特艺术性和欣赏性的网络广告出现在公众的视野。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不同,它在页面布局、色彩、文字、版式设计和视觉传达方面体现了现代广告的发展趋势。文章基于互联网的时效性和快速性特点,从艺术角度分析网络广告,以期使之更加适应网络这个新的传播方式。 一、视觉传达设计与网络广告的概念 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可视形式传播特定事物的主动行为,主要依赖视觉,通过标志、排版、插画、色彩等形式进行二维空间的影像表达,从而将信息传达给受众。网络广告是在网络平台上投放的广告,是一种通过新媒体传播的广告新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传播迅速兴起,如网络报纸、电子杂志、网络广告等。其中,网络广告不同于前几类,它依附于其他页面之上,以页面的一部分加以呈现。网络广告起源于美国,1994年10月27日,《热线》杂志以电子杂志为基础推出了网络广告。此后,各大主流杂志纷纷效仿。这充分说明网络广告是符合大众的消费需求的。同时,在页面设计方面运用视觉传达设计,使网络广告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二、网络广告的基本构成要素 1.图形 网络广告的视觉语言是由图形元素构成的。图形最大的优点就是直观,它可以形象地将所要表达的内容呈现在受众面前。同时,图形具有突破语言和民族限制的能力,具有很强的识别性。与传统广告相比,网络广告的图形更加小巧、精致。以一则公益广告为例,一个可回收垃圾桶旁边有一个废纸团,当把纸团放进桶内时,就跳出来一只绵羊。前后两张图片的对比,清楚地揭示了环保的主题。所以,图形也是一种语言,它可以使广告更加鲜明、具体、生动。 2.文字 图形虽然能直观地传递出广告所要表达的内容,但是受众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文字表达也十分重要。由于网络广告的面积有限,因而在文字的嵌入方面就要精简,要能够与图片相互呼应。设计者通过设计文字形态、空间布局、字体色彩搭配表现设计内涵。如,央视的公益广告《家,有爱就有责任》随着人在不同阶段的成长,将“family”一词的字母进行拆解变换,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主题思想。因此,运用一定的设计手段包装、变换和重组文字,可以传递出更丰富的信息。 3.色彩 色彩是构成广告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图片内容表达的手段之一。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表明,色彩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如,鲜艳、和谐、明快的颜色组合对受众有较强的吸引力,而低沉、昏暗的颜色组合会给人压抑之感。网络广告利用色彩突出所要表达的内容,色彩组合更加多变。网络广告多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进行搭配,力求使受众获得视觉上的冲击。 4.版面设计 优秀的广告具有清晰的主次关系。网络广告的版面设计应遵循人的视觉浏览习惯。人们看一则广告通常从中间看起,然后向四周扩散,有时也习惯性地遵循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浏览原则。所以,设计者要注意这些原则,把握布局比例,这样才能获得协调的效果,使版面和谐、统一。 三、网络广告的视觉设计原则 1.审美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由静态审美转向动态审美,这就要求网络广告将动态美表现出来。一些网络广告中运用图形和文字的变化、组合,以及透视和夸张的手法增加作品的美感和穿透力,使色彩美感充分体现出来。通过合理安排版式,将结构美感体现出来,这样才能符合大众的审美观。 2.创新原则 网络广告设计者应突破固有的广告模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只有合理组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如,广告风格可以更加新颖独特,并结合图形、色彩和文字,不断增强广告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需要注意将各部分元素有机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从而提升广告的品质。 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广告与视觉传达设计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分析网络广告的要素和表现原则,对新形势下网络广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韦超现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视觉传达论文: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创新性探索 摘要: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毕业设计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本文从毕业设计的选题模式和选题阶段的教学管理二方面探索了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的创新性与社会性。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以双师团队的协同指导,分阶段多层次的考核体系为具体方案,从源头上提升了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升了毕业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能力。 关键词:视觉传达;毕业设计;创新性;社会性 毕业设计是本科四年教学成果的总结,是学生大学阶段最重要的实践课程,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走向市场的第一步。信息技术和媒介传播的创新与变化,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教学上,结合市场和社会实际,结合新观念和新媒介,体现创新性与社会性。好的选题是毕业设计好的开始,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往往从选题开始就是优秀的。清代大艺术家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言简意赅地道出了选题在整个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选题,能驱动学生从市场和社会角度出发,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毕业设计成果。 一、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存在眼界和思维的局限性,在整个毕业设计阶段,学生通常首先将着眼点放在设计表现技法和毕业设计展的最终呈现形式上,习惯以某一门专业课程出发,虚拟课题占大部分比重,忽略选题阶段的市场调研、创意思维对毕业设计中期进展和毕业设计后期呈现的影响。而在设计中后期阶段也没有在表现形式上深入挖掘提炼出创新点,解决具体问题,导致毕业设计空有躯壳,言之无物,作品俗套而雷同。学生在选题过程中,首先切入的不是创意性的概念,而是单一的课程方向,如先确定是做包装设计还是VI设计,然后再随意虚拟出一个主题名称,套用市面上已经存在的设计形式,最后完成一系列的包装或是VI设计。这种选题只是单纯的设计形式重复,既没有结合市场的调研与分析,也没有考虑到后期能否实际应用,使最终的设计成果并没有实际的市场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针对此情况,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整体教学改革过程中,认为毕业设计质量控制应从源头上抓起,对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的教学进行了选题模式和教学管理的探索。 二、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 1.概念先导,融会贯通。 毕业设计选题要以概念先导,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中好的设计项目的策划、设计、媒介表现方式,通过观念的碰撞,产生新的创意点和核心概念,再依据概念来进一步确定选题,鼓励学生做出能融会贯通四年所学的设计课程甚至跨学科方向的毕业设计。如果毕业设计的目的就是研究与探索某一具体设计方向,这类选题也应该是以概念为先导,探索具有创新性的视觉表现形式和媒介应用形式,在观念上注重多维交叉融合和跨界思维,以市场的角度看问题。 2.问题主导,结合实际。 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要关注社会动态,结合实际,以问题为主导来思考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在于,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思考在自己生活中和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以设计的介入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某个问题,完成一项完整的毕业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一是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自己的生活着眼,思考身边的事物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小处入手,让毕业设计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是引起他人和社会的关注和思索。二是做来源于校企合作的真题项目,真实的项目是植根于解决企业和品牌存在的问题的,必须考虑到企业、市场、消费者和媒介,实践性强,是最具现实意义的选题。三是结合大型的设计竞赛。设计竞赛中的选题一般都是具有研究探索性的选题,关注于目前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件,或者近期设计行业中的焦点问题。以设计竞赛为切入点的选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使学生更能结合市场和社会现实进行设计创作,会不知不觉地驱动学生去关注市场,重视毕业设计的调研与策划,规划毕业设计的设计内容,使毕业设计有一个良好的有意义的开端。在近年毕业设计中,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运用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毕业设计。例如毕业设计作品“怡瑞嘉园———家庭式养老房地产项目”,学生对于传统的VI设计项目中作了创新设计,联合文理专业背景的广告学专业学生进行跨专业毕业创作,完成了一套具有扁平化视觉风格的完整房地产策划项目,例如关于梦现象探索与研究的“十万个梦什么”,融合了统计学、医学、文学等知识,以信息可视化设计形式进行表现。也出现了很多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和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毕业设计和校企合作项目,例如针对公共场所母婴室设置情况的“爱宝母婴室整体形象设计”,针对武汉本土企业的改良设计“武汉动物园的导视系统设计”、“soda二厂汽水包装改良设计”、“成都华贝兴废旧物资回收有限公司VI设计”等。设计效果出色,得到学校和企业专家的一致好评,优秀毕业作品多次得到本土媒体报道。 三、多层次与分阶段的教学管理 1.循序渐进的选题过程。 很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乃至整个大学期间,都只重视设计本身,不能用系统和整体的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完成选题的可实施性分析、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等内容,循序渐进地选题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1)选题的可实施性分析。 选题的可实施性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学生自身的水平;二是选题的创新性;三是选题在毕业设计展中的呈现方式。如果学生的水平与选题的难度不能匹配,就应该缩小选题内容,减小难度,或是直接放弃选题,重新选择。除了新的选题外,毕业设计中也有很多老题新做的选题,这一类选题要注意选题的创新性,如果在老题新做中没有创新点可以挖掘,那就是重复的、没有意义的毕业设计。如果选题涉及到新的视觉表现方式和媒介应用形式,就要考虑设计内容能不能在最终的毕业设计展中完美呈现。 (2)重视前期调研和资料的收集。 确定了选题的可实施性,就要对主题进行调研和资料收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平时设计实践较多,容易孤立地看待设计问题,不能整体系统地对待整个设计,对前期调研和资料的收集不够重视。设计的根基和创新点,来源于前期的调研和资料的收集,只有实实在在地了解同类选题的设计和研究现状之后,才能确定选题的目的和定位,才能在创新点上有所呈现。 (3)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 选题的可实施性和选题调研完成后,要确定具体设计内容,并制定好时间规划,对于毕业设计过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包括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毕业设计小组成员的工作分配、与指导教师沟通的时间安排、毕业展览呈现的效果规划等内容,只有确定好具体的内容和时间规划,毕业设计的中期阶段、答辩阶段、成果展示阶段才能循序渐进地进行。 2.双师团队分阶段协同指导。 从毕业设计选题到毕业设计成果展示阶段,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促使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由擅长各自领域的教师和企业导师进行协同指导。学生会依据选题和分组确定具体的指导教师,在涉及到跨专业合作的毕业设计小组中,指导教师团队由相关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协同指导,在涉及到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中,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毕业设计的协同指导。指导教师在选题之前,就必须引导学生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进行选题,并积极引入企业真题和竞赛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在选题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讨论选题的可操作性,并敦促学生进行完善的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制定设计内容规划和时间规划,并将选题阶段整体完成情况以开题报告、任务书的形式完成存档。 3.分阶段多层次的考核体系。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分为设计选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和成果四个阶段,并依据四个阶段制定分阶段的考核体系,掌控整个项目化设计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考核重点。设计选题阶段,选题是否来源于真题,选题的社会性和创新性是重要观测点;中期检查阶段,设计项目的计划进度、完成的方案质量是重要观测点;答辩阶段,设计项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论文的创新点是重要观测点;成果展示阶段,设计细节显示出的专业性和创意性,设计项目能否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重要观测点。而在选题阶段,也要依据选题的过程制定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学生在选题阶段有没有进行可实施性分析,资料收集与市场调查情况,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是否合理,共同组成选题阶段的分值。同时,提高选题阶段和中期检查阶段的分值比重,重视过程考核成绩,从源头上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结语 总之,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来说,优秀的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就应该是优秀的,作为学生大学生涯的最后一步和进入职场的准备之步,毕业设计选题应该注重创新性与社会性的结合,通过概念先导,问题主导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式、严谨的选题论证与调研,整体系统的设计,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质量,以培养应用型的艺术设计类高素质人才,反映出学以致用的意义。 作者:张慧娟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视觉传达论文:视觉传达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探究 摘要:网页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十分重要的专业课程,本文以当下新媒体技术为依托,分析高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变革,针对网页设计的课程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提出方法改善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探讨如何利用本专业学生的优势,丰富网页的视觉效果,提升设计的原创力,引导学生在新媒体语境下顺利实现艺术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培养新型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关键词:视觉传达;网页设计;课程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也相应的发生转变,人们工作和学习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这个信息平台的支持,视觉传达专业作为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的设计类专业来讲,首当其冲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专业类课程的设置也必须是紧紧的围绕着符合当代审美需求,顺应时下技术实现的趋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前身是上个世纪从欧洲传入中国的平面设计,科技的高度发展及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各种新型媒介的出现,使得原来处于二维平面的信息元素向着动态的、三维甚至是多维空间发展,专业本身的复杂性、包容性都决定了它是一个多元素融合、多领域交叉的学科。 一、视觉传达专业网页课程现状分析 网页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长期以来艺术院校的网页设计有两个误区,一是着重教授网页的色彩搭配,版面的设计,各个块面的分割等原来平面设计中关注的知识点,忽视了网页本身的功能;二是注重独立元素的制作或者单个网页的设计,缺乏对整体案例的分析、策划,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可以很好的完成单独页面的设计,但分级页面之间的关系往往混乱不堪,网站的导航功能基本失控,网站失去了原有的完整性和条理性,教师无法真正落实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体系。原有的网页设计在教学中更多注重的就是网页界面上的平面元素的信息阅读,然而在这样一个新媒介当道的语境下,网络媒体的普及和深入为网页设计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舞台,也对网页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求也必须跟上时展的节奏,从静态的用photoshop就能完成的网页界面设计向着有一定交互功能和新信息传播形式转变,设计者不但要学习如何做界面,还要掌握基本的HTML计算机语言,学习简单的代码,学习以Flash和Dreamweaver为主的设计软件使基本的网页功能实现,同时,网页设计不能单独的割裂的讲诉单个的页面,各个分级页面的逻辑条理,恰恰是最为核心的内容,技术的更高要求使得教学成为了提升学生设计技能的关键,在此,结合当前各个设计类院校视觉传达专业现状,笔者提出关于教学新形式的几点思考: 二、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视觉传达专业具备很强的学科兼容性和交叉性,因此要求学生具有行业综合能力。所有的教学行为的开展都必须结合更多的实践,明确以实用为目的的教学方向,方能符合当前国家所倡导的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模式要求。 1)从网页设计所涵盖的市场需求来看,学生需要注重行业能力的要求。比如,视觉传达这个概念其实包含着“视觉元素”和“传达信息”两个方面,视觉元素的设计从大一开始,形式基础、设计色彩、版式设计、图形符号构建等基础课就重视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对“传达信息”的理解就离不开品牌管理、市场策略、营销传媒等相关学科知识。网页中尤其要注意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可视化设计,设计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用户接受信息的效率和体验。教师在讲授网页知识的同时,一定不要孤立的片面的传授知识,要建构各个课程之间可结合的网点,为这个庞大的综合性课程服务。 2)从网页设计的实现方式上可以知道,网页设计具有明显的技术性特征和团队协作的工作特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设计实践环节却十分薄弱,这就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失去了检查和锻炼的机会。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本课程特点,针对的案例主要以项目制为主,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按公司岗位设置任务,应加大市场调研分析的力度,对网页设计的对象进行真实客观的市场调研,按照公司制作网页的流程,分组进行市场调研、讨论,分析资料与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将设计构思以条理性的文字表达出来,形成设计策划,完成整体网站策划书的撰写,制作网页原型,并最终完成网站的建设。在课程最后的考核评价阶段进行设计提案,模拟公司设计流程,避免盲目的,假设性质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了解了网页制作的全部流程,与实际项目进行对接,增强了实践性,缩短了学生进入公司的磨合期。 3)教师可以从学生初步完成的作业中筛选出较为优秀的稿件雏形,组织学习小组深化设计,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可以高效的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国内外的专业竞赛,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增加学生作品获奖的可能性,并将有潜在经济价值的设计作品产品化,推向市场,这样不仅能丰富本门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方面,有不少学校已经做出了尝试,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可以为更广大的师生借鉴。因此,与时俱进,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且能创造价值的教与学,更具有竞争优势,更能“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教学方法方面的尝试 1、稳定的资源库建设 高校的专业课程学时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将网页设计的所有内容全部仔细讲解,笔者的经验是课堂上宝贵的有效时间用来讲解最为重要的思路引导和工具操作,因此,增设课前环节尤其重要,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扩充知识面,这需要教师事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创建课程辅助网站,将课件、教案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拷贝链接入网站中,链接优秀网站的网址并随时进行更新,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将微课视频、慕课等新型课堂形式融入其中,学生不再接受填鸭式教学的折磨,做到按需教学,分类教学。 2、灵活的分组协同模式 由于高年级的专业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面十分宽泛,一个综合课程项目的完成往往包含大量的辅助调查、统计、测评等工作,实施分组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既可节约设计主体在额外任务中的时间,加强竞争意识,还能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提案表述的能力都能获得很大的提升。 3、必要的跨学科交流 目前的高校网页设计类课程,有两类主要的学生人群,以计算机专业为主的工科院校和以视觉传达专业为主的艺术院校,我们可以利用工科强大的后台技术优势,为艺术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授课过程中,可以聘请计算机专业的老师进行相关技术的讲解,并将其网页设计课程的作业进行展示与交流,充分发挥艺术生的特长优势,虚心弥补工科生的技术专长,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四、结语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涌现,市场需求不断变换,人们的审美方式和倾向也发生着变化,陈旧的专业培养方式和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渴望,很多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滞后问题,如果没有时刻把握前沿的触手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将严重落伍,这要求我们从视觉传达专业客观实际出发,顺应互联网时代步伐,加强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培养,突破常规,善于利用新兴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支持,开发新型教学模式,以适应市场变化带来的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新要求。 作者:白雪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设与设计学院 视觉传达论文:包装设计艺术通感视觉传达探析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商家对包装设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以期通过有效的包装设计使目标受众和产品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甚至达到情感的对接,在心理学的作用下,设计者尝试将艺术通感应用于包装设计视觉传达之中,使包装设计的宣传效果得到提升。本文为对包装设计中艺术通感的视觉传达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推动我国包装设计水平的提升,在对包装设计中艺术通感形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包装设计中艺术通感的视觉传达的实现展开研究。 关键词:包装设计;艺术通感;视觉传达 通感是各种感觉在感知、表象、意向形成过程中发生的转化、渗透、互通、挪移等心理变化,所以艺术通感是艺术家在对艺术设计专业规律全面掌握,并对相关事物有意无意注意,使其他事物与设计事物,心理活动与不同感受相结合进行创作的过程,其对设计的专业性和创造性均有较高的要求。 一、包装设计中艺术通感形成 包装设计中的艺术通感要建立在环境与目标受众的充分深入沟通的基础上,是在观察包装设计、直观感受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其他感官功能和想象的合格,达到艺术通感效果的过程,艺术通感的形成,可以使人们对包装设计的“美”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可见包装设计中艺术通感的形成要建立在人们直观视觉的基础上,但要发挥人们想象和其他感官功能[1]。例如罐装可口可乐包装设计,利用红白两色的视觉冲突,强化人们的数据额感官,利用银白色边框,使设计的感官氛围更加活跃,有利于人们想象到欢乐、愉悦的场景,使包装设计中艺术通感形成的典型案例。 二、包装设计中艺术通感的视觉传达的实现 1、利用图形实现艺术通感的视觉传达 包装设计中产品标识、实物形象、装饰图形等都是常见的图形类型,其作为信息的主要传递形式,在视觉传达种地位突出,包装设计中图形既可抽象又可具体,既可为摄影实物图片也可为手绘图形,图形艺术通感的形成对向受众传递产品功能、特性,甚至企业的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2]。例如黑人牙膏针对受众类型进行了不同系列的包装设计,其中茶倍健和冰霜盐白系列分别设计了茶叶和结晶盐,使人通过图形联想牙膏的味道、色泽等,使牙膏的特性得到有效的传递。包装设计中图形艺术通感的形成甚至对产品抽象性格的传递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河北梅花味精集团生产产品均在较显著位置设计统一的梅花图案,这不仅使人们对产品的生产厂家产生直接的印象,而且会联想到梅花清新淡雅、君子作风,实现文化、情感的传递。强化图形的表达性和象征性,是包装设计图形艺术通感视觉传达效果突出的有效途径。 2、利用色彩实现艺术通感的视觉传达 色彩对视觉的冲击力较强,所以其通常被视为包装设计最直接的设计对象,有效的色彩运用不仅可以强化宣传氛围,而且对突出企业的文化、树立企业形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苹果品牌会使人联想到白色、银色;乐视品牌会想到红色、黑色;西门子品牌会想到银色、浅灰色等,利用代表性的皮拍颜色会提升产品包装的视觉感染力[3]。在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的环境中,利用色彩吸引消费者注意,是托大市场占有份额的有效途径,当人们视觉接触某色彩后,其听觉、嗅觉、味觉等也会随着形成相应的通感,最终形成随产品包装的整体印象,例如在寒冷的冬季,暖色包装的床上三件套的销量明显更高,这与色彩给人的冷暖感受差异直接相关,所以在产品包装设计时,要结合产品特性,消费者心理等进行色彩艺术通感设计,在食品包装设计中更为重要。色彩在暗示消费者某种情感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口可口乐普遍应用中国红颜色,以强调幸福、活力,会使人在情感上将其与中国红、节日之间建立情感联系,有利于消费者形成较稳定的购买意愿。 3、利用文字实现艺术通感的视觉传达 文字是信息的主要载体,使文化传递的主要渠道,在情感建立过程中,文字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字具有形、音、译等不同的形式,所以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可结合实际需要对文字的具体形式进行应用,促进产品受众与产品之间达成情感共鸣,推动消费者形成购买行为。文字的应用,首先可以使产品的文化内涵较全面的向目标受众传递,例如四君子茶叶的包装中将毛笔文字与四君子图像相结合,目标受众通过文字可以联想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古朴而感觉会使受众对茶叶产品的文化内涵感受更加深刻,有利于调动目标受众的购买欲望。在利用文字实现艺术通感视觉传达时要结合目标受众群体的爱好和产品特性进行文字类型、内容等方面的传达,在实践中发现、卡通体、简体、繁体在艺术通感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存在差异,所以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4、利用材料实现艺术通感的视觉传达 产品包装材质的差异会直接影响目标受众对产品的综合认知,例如相关数据显示,认为牛皮纸包装书籍的品质高于塑料包装材质的16-35岁读者达到93.5%以上,不同材料的包装设计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不同的感受,而且在其他感官上也会使目标受众产生不同的感知,因为目标受众在选择产品的过程中不仅依赖视觉,而且要进行进一步的触碰,甚至在特殊产品购买前要进行气味识别,可见产品包装设计的材质,对艺术通感视觉传达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利用包装材料实现艺术通感视觉传达之前要全面分析目标受众的特征,例如,目标受众是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的群体,其在选用材料的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普通塑料包装等相对较低廉的材料;而目标受众为高端消费者,则在包装材料设计的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木质材料等,使目标受众在艺术通感视觉传达中既感受到高档消费,又获取美的感受,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产品特性进行。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艺术通感在包装设计视觉传达中的重要性,并在色彩、文字、材料、图形等方面有意识的实现艺术通感的视觉传达作用,这是现代设计理念提升的具体体现,应有效推广。 作者单位:郑州财经学院 视觉传达论文: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教育观念与专业观念的不断更新,为视觉传导设计专业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挑战。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今人们对于它的需求,因此除了要保持传统的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特色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性,将其他艺术学科的特色引入视觉传达设计当中。本文拟将叙述视觉传达设计与信息设计意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信息设计意识,使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合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意识;艺术感知;认知逻辑;视觉思维 视觉传达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是依靠视觉传达设计来完成的,好的设计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加深人们对事物的了解,可以说视觉传达设计是将人们的审美融入到生活当中去,从而使得人们的审美需求与精神需求获得提高。 一、信息设计意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跨越式的发展,使视觉传达设计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这一时期,信息设计的理念被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当中,其主要的实现方式是通过数字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将信息设计融入到视觉设计传达当中,使得视觉传达设计变得更为贴近生活,更加符合当今时代商业的信息传达要求,也更为人性化。具体来说,就是将信息设计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的领域,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受,确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此,培养学生们的信息设计意识,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将信息以更好的形态呈现给受众,让学生意识到,设计在传递给受众的过程中,超高的审美感知力和良好的用户体验更有助于信息的良好的传递与沟通。 二、当前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信息设计意识培养的缺失带来的问题 从目前的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来看,几乎所有的专业课程都是需要艺术感知的,其目的是更为注重设计,这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育中是无可争议的,但是,作为受众,除了对设计上艺术感知的追求之外,还有对于认知需求的内在逻辑,除了要带来艺术上的完美观感之外,还应该保证作品本身功能的顺利实施。视觉传达设计要始终坚持艺术上的形式服从于功能的原则,其目标是引导受众找寻自己所需要的目标与需求的方式。当前,艺术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往往追求和实现各种视觉效果,把学生的创作作为培养的唯一的方针,无可置喙的是,这样的培养方案无疑更为接近艺术课程。但是,设计的本身的宗旨就是为了大众服务的,因此,信息设计意识的培养是建立在其本身的罗辑思维的基础之上的,和传统的艺术教育思想所不同的,视觉传达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在视觉上的一种表现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信息的逻辑化的引导以及视觉的可视化展示。视觉传达设计的对象本身就是作为信息载体的,无论是其图形、文字、颜色、形状。平面设计的对象不再拘泥于设计与性能,文字的设计与安排,而是对于更大信息量的设计整合与展示。高速的经济发展乃至于进入信息爆炸的社会后,人们所面临的需求不再是传输何种信息,而是在信息爆炸的情势下,受众的需求被有序高效的利用,这不单只包括图形图标,多层文本,图标,颜色和其它视觉对象,也包含所呈现信息顺序以及其他隐形设计的表现逻辑。由于人们对于理论直观的了解,人在完成某一心理需求所需要的视觉活动能够帮助人们组织信息。 三、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信息设计意识培养的策略 1、视觉传达设计与信息设计之间的关系 相较之于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视觉传达设计之中的信息是作为参考被提供的,也就是说,核心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在于,视觉传达不仅仅是作为视觉领域来传达艺术设计的,也是一种商业应用的美学原则。此前,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感知的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本质上,视觉传达的目的主要是传达信息,信息传递给视觉设计,视觉设计到产品对象的受众。有目的的传达信息,使之变成视觉作品传递给受众,在这一过程中,引入信息设计意识可以提高信息的传输质量。在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视觉传达的过程中,在视觉设计领域有意识的将信息有序的显示,是提高整个设计作品信息的有力效用。 2、罗辑思维能力的养成 艺术设计是基于创新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实践结果,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艺术创作是一个重要的受众认知方式的设计顺序。设计行业本身的特点是艺术,艺术观念是每个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培养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典型的艺术交叉学科,与传统的艺术相比,视觉传达设计术是一种应用艺术设计,这不可避免的与社会生产、制造等传统产业密切相关,这是艺术渗透人们的生活的表现。在传统视觉传达设计在教学专业课程,往往过于强调艺术感知,在设计信息量小的行业中这不影响受众,但给视觉设计的表现,教育等等如此大的信息对象的设计,往往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逻辑设计中认知规则,是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停留排版,插图,风格设计这些方面,应该是对主体对象做专门的研究,对对象本身的显示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 3、交互分析行为对视觉传达设计的介入 如何在新的视觉传达设计载体上的视觉信息更好的展示和传递是作为交互设计的视觉传达设计在扩展到新媒体后所面临的新问题。互动新媒体的魅力在于受众的单向接受信息已经不适应传统的媒体平台,但也可以作为信息的一部分。相邻学科专业知识,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研究如何应用到视觉交互设计方面的设计,它是由交叉的特色专业的艺术学科所决定的。信息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它加强了视觉传达设计的目标的理论指导作用和目标决策过程。设计艺术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艺术设计的信息是其认知逻辑的基础上,基于人类视觉信息组织的认知和培养艺术设计的展示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满足观众的审美体验的需求的双重功能。 作者:尚冬华 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视觉传达论文:网络广告中视觉传达设计浅谈 一、视觉传达设计概念和特点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依据一定的视觉媒介为人们传达特定的信息,不仅包括包装、书籍、海报等平面设计的内容,还包含了电影、电视等影像设计,并且视觉传达设计和网络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字面来看,视觉传达设计要使广告具有可视性、可读性。可视性是指广告要通过视觉元素来传达产品信息,包括图像、文字、色彩和板式等,这些要素相互融合形成视觉冲击,以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可读性是指在视觉设计中包含了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存在于图像、文字等元素中,并且易于观众读取。广告具有信息可视性和可读性的特点,但是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传统的广告设计已经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新型网络广告设计由此而生。与传统设计相比,网络广告设计有着以下几个新的特点,第一:视觉竞争。现代通信设施发展相当迅速,信息的传播速度也由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信息量也随之加大。人们要在繁复的广告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十分不易,所以网络广告要充分吸引人们的眼球,其设计必须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第二:信息互动。网络是一个信息集散地和交换中心,网络广告也不可避免参与到信息交换、反馈、索取之中。第三:传达形式全球化。在世界范围之中,全球化进程虽然一直加大,但是差异总是存在的,网络广告的视觉传达设计必须考虑到不同地区人们在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具有普遍适用性。 二、视觉传达设计原则 1)审美原则。满足大众审美需求是广告设计的基础要求,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广告的审美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网络广告的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者需要通过图形的变化,采用透射和夸张等专业手法来增强作品的美感,增加作品穿透力。同时,在理解广告传达的内容的基础上还应该对广告样式进行进一步优化设计,使广告整体呈现出色彩之美,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广告的观赏性,最终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2)人性化原则。 网络广告最终目标是让观众能接受广告传播理念,同时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而视觉传达设计就是为能更好地完成广告的传播,而广告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为观众服务。因此,在网络广告设计中必须秉持人性化原则,将观众的需求置于首位,尽可能满足观众的要求。另外,在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个体,满足不同年龄、文化背景受众的需要,充分体现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 3)创新性原则。 现代社会中,创新一词已经融入到各行各业。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者必须要有冲破传统设计模式的勇气,坚持创新性原则,打破桎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有所突破,赋予作品不俗的色彩,使其具有独特的创意和风格,这样才更容易赢得观众青睐。同时,广告中的色彩搭配也应该贴近广告的宗旨,让作品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4)综合性原则。 在视觉传达的设计中,设计者需要采用多种实现方式来设计作品,要能够考虑各个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科学地扑捉视觉元素,最终展现出更有魅力的广告。同时,设计者要能够灵活地运用多种设计方法,切实提升作品设计品质和显示效果。 三、正确运用视觉传达在广告中的作用 1)网络广告设计构成要素。 与传统广告设计不同的是,网络广告设计增添了创新型构成要素,其中的信息要通过各种构成要素合理配置才能实现有效传达。构成网络广告的要素包括文字、图形和色彩等传统广告设计基本要素,除此之外,它还包括了声音、视频、交互信息等新的要素。也就是说,网络广告设计的构成要素更加丰富,它不仅具有传统广告的优势,同时也适应了时展,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网络广告的色彩搭配和配置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去实现的,进而使其摆脱了传统摄影技术的种种限制。网络广告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随时更换色彩搭配,同时不影响广告的画面品质,设计者还能够比较不同的色彩搭配效果,进而选择更为满足要求的一种色彩组成,通过多重视觉传达设计,网络广告能够达到吸引受众目光,实现预期视觉表现力的效果。视觉传达设计搭配主流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得广告设计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通过视觉获取信息是人类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而动态的情景设计比静态设计更能吸引人,因此网络广告设计通常会采用动态的、有趣的具备吸引力的视觉表达设计。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广告视觉传达设计运用到了设计中所有存在的要素,实现了传统设计方式不能完成的表达,增强了视觉表现力。 2)网络广告设计视觉流程。 人类所有的感官系统中,视觉是最直观的感受之一。网络广告设计的视觉流程决定了最终呈现出的视觉效果,设计者通过靓丽的视觉元素去吸引观众去关注广告想要传递给人的信息,从而完成信息的传达。而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广告的设计就需要综合各方面的问题,全方位考虑,达到大众审美的要求。设计人员要先确定各个视觉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基本秩序,解决好各元素之间距离、位置和流线问题。人类的生理基础决定了人的眼睛只能有一个视觉焦点,人们在浏览网页时,会自然而然地进行视觉的流动。研究成果表明,绝大多数人的左脑的发达程度要高于右脑,因此人们更习惯关注与平面左上边和上部的信息,所以这个区域便是广告设计中的重点。当重点区域确定后,就要合理安排该区域的内容,从图形设计到搭配都要遵循最实用原则,使浏览者可以在感受广告带来的视觉冲击的同时获取到有效信息,实现信息的有效且快速传递。 四、总结 总的来说,作为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网络广告的设计包含了太多的要求,我们要熟练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原则,注意在设计中的问题,对网络广告设计中视觉传达实现最佳效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这样才能完成复合要求的作品。 作者:霍艺璇 褚兴彪 单位:广西省广西大学 视觉传达论文:海报设计中视觉传达艺术浅谈 一海报设计中艺术元素的诠释 海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它是一种相当普遍也相当有力度的视觉艺术传达形式。海报将所要传达的信息以最精简的形式融合在有限的空间内,同时又以最简单的方式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海报发展至今已有了质的飞跃,其不再是单一广告的载体,它通过文字、图形与颜色的有机配合传达了设计者的思想,同时带给了受众一种视觉享受。海报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其内在各种元素的有机配合,使得海报所传递的信息能广泛为人理解,进而拓宽了海报的辐射力度。海报设计始终围绕多种设计元素展开,其中最基本的有色彩、文字与图形。色彩对海报设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海报的色彩是给受众的第一视觉印象,而第一印象对受众理解海报所传递的内容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报传递内容是高兴的还是悲伤的,是朝气蓬勃的还是死气沉沉的,这些都与海报的色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设计师在海报设计中往往率先考虑色彩,比如,海报所传递信息是高兴的,那设计师色彩的选择往往偏向于暖色系,反之,则偏向于选择冷色系。比如,可口可乐的海报设计总体定为红色基调,配合以跳跃的黄色和橙色,令受众在瞬间感受到一种温暖,有一种想喝一口可口可乐的欲望;而戒烟海报设计则多定为黑色基调,在黑色中辅以灰白色的肺,瞬间给受众一种恐怖的感觉,令人对吸烟充满抵触心理。色彩对海报设计有重要的影响,色彩的选择与海报宣传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好的色彩搭配能让受众在瞬间了解海报传递信息的大致内容。图形对海报设计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设计中,海报设计师要根据海报内容认真选择和处理图形,通过不断的完善使得图形契合海报宣传信息,力争实现宣传效果的最佳化。海报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字,其中包括对文字的编排和处理,设计师要根据海报的宣传内容对文字进行特殊化的处理,使之在保持本身信息传达作用的基础上兼具设计的美感。影片《卑鄙的我》的海报,以动画人物小黄人为主,它以香蕉为原型,黄皮肤,黑白服饰。为与动画人物造型和谐,海报的文字在字体、造型、色彩等多方面都与其契合,黄色系,线条粗壮结实。光是海报就让人非常喜爱这个小黄人。 二海报设计创新中的视觉传达 海报的设计要注重艺术感染力和一定的号召力,要充分调动文字、色彩、图形等因素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海报设计的画面要求应用新颖、单纯以及较强的视觉中心,独特的设计特点和艺术风格也是必不可少的。 1海报设计视觉传达中的文字艺术 文字在海报信息传播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文字的有效利用是海报视觉传达成功的重要保障。在海报信息传递中,文字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将原本没有意义的信息形象化、具体化,以亲民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提升受众对海报信息的认知程度,进而达到海报信息传播的目的。一个没有文字的海报是失败的。优秀的平面设计师高度重视海报文字的选择,他们对文字的选择和使用有自身独到的见解,不同主题的海报选择不同类型字体的选择,同一主题海报不同情况字体的选择都需要进行仔细的论证。比如,电影《花木兰》的题材、人物和故事都来源于古代文学,那么其海报的文字则以古朴的篆书为主。《蝙蝠侠》恐怖惊悚,其海报上的文字是玻璃上用红色鲜血涂抹的字母,与蓝色的鬼魅影像共同测试着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海报设计中在对字体进行有针对性策划的同时,还需要借助设计师对字体的整体造型进行塑造,使得海报中的字体能够统一、整洁,这样受众在获取海报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能获得深层次的审美的体验。许多海报并没有绚烂的色彩和形状奇特的图形,有的只是单调的黄黑两色,但依然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原因是这些海报将重心放在了文字的设计上。第二届中国风创意大赛的获奖设计“永不言败”即是这样一种风格的作品。设计师对文字做足了功夫,“永”字是由双臂张开的正面直立人体和浓墨重彩的墨笔共同组成,其它三个字大小、粗细都有所变化。我国海报设计中不乏这样的优秀之作品,设计师通过对文字的特殊处理使之呈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图形。在这种中国风的基调中,受众很容易把握海报的宣传信息。 2海报设计视觉传达艺术中的色彩艺术 人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色彩,然后才是形状、文字等其他因素,可见,色彩在人的视觉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海报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要高度重视色彩艺术。色彩世界艳丽缤纷,人们对色彩的感受相对丰富,对色彩的了解也较为深刻。按照不同的划分维度,色彩可以分为不同种类,以系别为标准,可以将色彩划分为彩色系和无彩色系两种;以色相为标准,可以将色彩分为原色、间色以及复色。色彩艺术是海报设计视觉传达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仔细分析海报的观看效果不难发现,在实际设计中,平面设计师往往更加偏重于纯色的使用,这是因为简单明了的纯色相较于混色更具有冲击力。在海报设计中,设计师往往秉承着能少则少的原则,即,在能够清楚表达海报思想的基础上尽可能少地使用色彩,这是因为纯色的冲击力度远远大于混色,冲击力度大的海报能令受众印象深刻,同时也能使受众更加深刻理解设计者所要传达的思想。电影《动物也疯狂》的系列海报的背景都是同一种绿色,单纯而不单调,将环保主题表达得很充分。海报的色彩设计反映着设计师的审美水平,也关乎海报的视觉传达效果。 3海报设计视觉传达艺术中的图形设计 图形设计是海报设计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设计师对图形的设计都格外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绘图逐渐从手工趋向于电子,这对图形设计而言无疑是质的飞跃,在科技的推动下,海报图形设计水平越来越高,画面也越来越精致,其对海报整体质量提升的帮助也越来越大。海报设计需要艺术造型的衬托,但无论哪种衬托追根究底都是要对海报中的图形进行精细的加工与处理,以达到其在视觉传达艺术中的最佳效果,海报设计活动中,设计者往往推陈出新地使用多种手法来表现自身思想,在海报的视觉传达艺术中,平面设计师要从整体领域把握文字、色彩与图形,实现三者内部的有机统一,全面提升海报的宣传效果。在一次广告创意大赛中,有一幅农贸市场的宣传海报广受赞誉。这幅海报纵横比例为1:0.618,背景全是蔚蓝色;中间是一枚椭圆形的红褐色鸡蛋,鸡蛋上有白色刻度;海报下部是白色英文字母:REALFRESH。海报构图简单,色彩明净,给人一种自然、清澈、透明的视觉效果,让受众感受到农贸市场商品的新鲜。 三在海报设计中提升视觉传达艺术的途径 现代社会根据海报传达内容将其分为公益海报、商业海报以及文化宣传海报三种类型。尽管这三种类型的海报的传递内容与作用有所不同,但是广而告之的宣传效果是其共同的追求。创新海报的形式,丰富海报的内涵,提高海报的吸引力,提升海报视觉传达艺术效果,即使海报设计的本身的追求,也是时展的必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商业海报。商业海报是广告的载体,广告就难以避免掺杂大量的夸大信息,因而,这类信息是最难为受众所接受的,这类海报的视觉宣传艺术难度也就相应提升。综合各种因素来看,要想对海报设计的视觉艺术效果进行有效的提升,需要对平面设计行业的各个领域进行有效调整和完善,本文认为海报设计理念的改变至关重要。平面设计师要大胆采用逆向思维,积极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当代美国电影《大鱼》(BigFish)的海报设计非常成功,它能给设计者一些有益的启示。整张海报由明亮的夕阳、蔚蓝的天空、灰色的树木、行走的男人、弯曲的道路、五彩的大地六大元素组成,营造出一种“夕阳无限好,何惧已黄昏”的人生情怀。画面层次清晰而丰富,一个男人,独立行走于天地之间、路的中心,尽管脚下的道路是曲折的,身边的树林是弯曲的,但广袤的大地是五彩的。海报把这部充满魔幻、隐喻意味的讲述父子亲情的电影的主题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出来,同时又给人无限遐想与回味。显然,《大鱼》海报的成功,与设计者突破表现事物表象和思维惯性的设计理念有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思维定式去观察和理解生活中的人与事,并在自己固有经验的基础上对人和事做出主观判断,这种思维方式对于设计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其扼杀了设计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思维模式下设计的海报只能是平庸的失败之作。设想,如果《大鱼》的海报采用人们很容易想象到的鱼和水的形象以及蓝、绿色彩作为主体元素,那么它对于电影的诠释和视觉表现会多么苍白!对于没有阅读过小说原著的观众是怎样一种误导!设计师如果大胆运用逆向思维,就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点滴,如果将这种不平凡巧妙地运用于海报的设计中,那么海报的视觉传达必然取得极佳的效果。电影《沉默的羔羊》的海报,将女主人公的嘴唇贴上了一只头部是骷髅图案、翅膀艳丽的蝴蝶,将影片的悬疑色彩和惊悚风格别具匠心地传达出来。此外,海报设计师还要保持换位思考的方式,时刻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作品,了解大众的审美倾向和审美需求,实现视觉传达艺术效果的最大化,让受众在理解海报传递思想的同时获得美的体验。 四结语 平面设计师借助平面设计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受众通过平面作品感知和理解设计师的精神世界。海报传递信息与受众人群差异性决定了平面设计师视觉传达艺术理念的不同,因而,在具体海报的设计中,设计师要重视受众人群的心理以及审美水平,同时将色彩、文字与图像有机地统一于海报作品中,只有这样的海报设计才能获得最佳的效。 作者:李一平 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视觉传达论文:视觉传达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关系 随着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追求不再只是单一物质上的需求,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文化便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精神需求之一。而传统的文化渐渐不能再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视觉传达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 一、视觉传达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一)视觉传达的概念和特点 视觉传达是指通过视觉符号传递各种信息,其内容与形式多样。主要是通过视觉语言进行表达的传递,是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通过视觉和媒介进行信息的传达、情感的沟通、文化的交流。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众。数字化多媒体的出现要求视觉传达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从刚开始传统工艺美术、装修等发展到现在复杂的传递声音、图像、影像、动画等,其主要的视觉传播方式有网络广告、多媒体电子显示屏、多媒体互动广告等,其运用的方式也愈加的多样化和人性化。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而文化产业很重要。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其主要包括动漫、音像、传媒、视觉文化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文化存在形式、结构以及格局的变化,也导致文化商品化和消费化,从传统、抽象的文化观念,变成了一种具体的、形象的文化观念。 二、视觉传达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 视觉传达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都同属于文化产业,两者对人类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深远而持久的。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视觉传达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并且,这种文化也渐渐深入人们的心中并被认可。视觉传达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与发展,使得人们对文化的认识有了一个全新的观念。 (一)视觉传达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组成部分 视觉传达是从文化创意产业中分离出来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视觉传达艺术的发展。在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的时候,视觉传达的内涵和性质也在迅速的变化着,由传统的工艺美术、装修发展成可以传递声音、图像、影像、动画等形式的一种文化。从传统领域到一个新兴领域,可以说它是依赖于现代的先进技术和传播媒介的一种文化实践方式,并且,视觉传达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传达是从文化创意产业中分离出来的,视觉传达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当代社会,文化的市场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繁荣,这就要求文化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健康性,只有发展好的文化,才能使我国经济、政治发展快速,也只有经济、政治发展好了,才能更好更快捷的发展视觉传达艺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视觉传达与文化创意产业是相辅相成的。 (二)视觉传达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增长点 视觉传达理念的提出与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与商业经济、传播媒介的发展,以及社会学、传播学等是密不可分的。视觉传达的发展可以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现代的市场营销中,人们的选择观念不再是产品观念,而是喜欢多功能、有特色的产品。通过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运用现代数字化多媒体的方式,提升产品的内涵,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视觉冲刺,丰富人们的日常选择,从而提高其价值。 (三)文化创意产业是视觉传达艺术创新的重要媒介 视觉传达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同属于文化产业,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视觉传达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规模和产业。虽然视觉传达艺术的成长期很短,但是它却是一个具有多种细分专业和综合性的一门学科,它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着现代艺术设计形式,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现代艺术的进步、成长与发展,扩大了现代艺术的领域和范畴,尤其是传播媒介方面。而且文化创意产业也为视觉传达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视觉传达艺术也随之进入人心,即使视觉传达从文化创意产业中分离出来了,但人们对它却也不会感到陌生。并且,因为视觉传达艺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对文化的认识有了一个全新的观念。这对视觉传达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三、如何通过发展视觉传达艺术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视觉传达艺术的发展,因而,要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就必须要通过视觉传达艺术的发展。发展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创意产品的支撑是科技,现代先进科技使得这一产业发展并成长,因此,发展视觉传达艺术,必须要通过科技的力量。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视觉传达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摄影、电影的发明,再到多媒体电脑的出现,这些都是伴随着科技的出现与创新后才使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不断扩大。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者只有正确的认识到了科技对视觉传达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更好的使视觉传达进步与发展,最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创意产品的灵魂是文化。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激励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不竭力量之源,所以发展视觉传达艺术必须依靠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将中华文化与其相结合,才能使视觉传达艺术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发展文化产业,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生活需求,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因而,发展好文化文化很重要,而视觉传达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两者都同属于文化产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视觉传达与文化创意产业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是不会独立存在的,这也就更需要视觉传达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作者:王婷 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论文:视觉传达技术计算机网络广告论文 一、概念阐述 (一)网络广告 网络广告从字面来看就是在网络上推广的广告信息。网络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视频广告、音频广告等各种广告类型。网络广告的点到点传播效率比传统媒体广告的传播效率要高很多。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网络公司可以分析出用户使用习惯,进而进行有效的网络广告推广。目前网络广告的和传播已经成为各大企业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较低的广告成本投入下,网络广告为企业带来了较为丰厚的市场回报。与传统媒体广告一样,网络广告也需要经过前期策划、制作和后期推广等几个必要环节,相对于向传统媒体投放广告而言,互联网渠道对广告投放的限制更少,对广告者来讲,无疑使广告的价值与作用更加突出,进而实现其商业诉求。 (二)视觉传达设计原则 1.审美原则视觉传达设计需要通过图形的变化,采取透视、夸张等方式有效增强设计的创意之美,通过对广告内部文字的合理编排,同时对广告构图形式进行优化,使整个广告呈现出色彩之美,提升广告的可观赏性,使其符合大众的审美观。 2.人性化原则广告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广告受众接受广告传播的理念和内容,视觉传达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广告的传播目的。所以应该坚持人性化原则,进而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使广告的色彩和构图都能满足人们的普遍认可。同时还需要尊重个体,尽可能满足不同年龄、文化背景受众的感知需要。 3.创新原则视觉传达设计要坚持创新,设计者要敢于突破固有的传统设计模式,赋予作品新意和创造性,使广告作品具有独特风格,标新立异,图形、色彩的选择要贴近广告主旨,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强,同时强化作品的表现力。 4.综合原则视觉传达设计要采取综合性方式去实现设计目标,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各个设计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善于捕捉视觉元素之间的关联,掌握基本的设计法则,并灵活运用各类设计方法,使设计方法融合在一起,发挥其综合性作用,提升设计的品质和效果。 (三)网络广告设计的审美需要 满足于受众的审美需要是广告作品基本目标之一,随着网络广告的兴起,网络广告设计的审美正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作为一门新兴设计艺术,网络广告设计与信息技术交叉起来,进而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可以更为高效地展现广告的动态美感,广告的内在信息能够快捷地传达给大众。如何才能设计出具有动态美感的广告作品呢,首先就要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通过构筑新图像、创新色彩搭配引发受众的思考,带动人们去关注广告传递的信息。网络广告审美要实现在审美层面上的共鸣,构筑动态视觉美,发挥一种新的作用,可以通过互动参与的方式,升华广告的价值作用。一般情况下好的视觉形象永远都不是机械地重复复制,而是充分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创造性地实现创新,使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穿透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阶层的人们,其审美观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就网络广告设计而言,要充分考虑不同审美观念所造成的差异化选择问题。一部网络广告作品,蕴含着丰富的色彩和图形,设计者要通过自身对广告内容的分析和了解,去定位受众人群,结合受众人群的审美观念去设计作品,进而使作品传递出的视觉和感觉信息,能够更为有效地被广泛传播,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二、网络广告视觉传达设计 (一)网络广告设计构成要素与传统广告设计 相比,网络广告设计有一些创新型构成要素在里面。网络广告信息的有效传达是通过各种构成要素合理配置才能实现的。网络广告的构成要素不仅仅包括文字、图形和色彩等传统广告基本要素,还包括了声音、视频、交互信息等要素。可以说网络广告设计构成要素更加丰富多彩,其具备了传统广告要素的优势,同时也有自身独特的特点。网络广告的色彩搭配和配置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去实现的,进而使其摆脱了传统摄影技术的种种限制。网络广告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随时更换色彩搭配,同时不影响广告的画面品质,设计者还能够比较不同的色彩搭配效果,进而选择更为满足要求的一种色彩组成,通过多重视觉传达设计,网络广告能够达到吸引受众目光,实现预期视觉表现力的效果。视觉传达设计搭配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使得广告设计走向高速发展道路,作为人类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视觉获取的信息占据了主导地位,动态设计比静态设计更引人入胜,网络广告更多选择动态的方式呈现图形和图像内容,网络广告能够创造出有趣而且具备吸引力的视觉效果,发挥设计者的想象力,可以说网络广告视觉传达设计运用了所有的设计要素,实现了交互传递,增强了视觉的表现力。 (二)网络广告设计视觉流程 视觉是直观的感受,网络广告的设计视觉流程决定了最终的网络广告视觉效果。网络广告通过视觉元素吸引受众去关注信息内容,实现信息内容的传达。为了能够达到广告的传播目的,网络广告需要获得最为优化的视觉传达设计,进而达到受众审美要求。设计者需要确定各种视觉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基本秩序,解决好各种视觉元素之间的距离、位置和流线问题。人类的视觉特性决定了人的眼睛只能有一个视觉焦点,浏览者在浏览网页时,将自然而然地进行视觉的流动。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对平面的左半边和上部的关注度更高,因此这个区域是网络广告设计的重点。确定了网络广告重点区域后,就要结合网络广告信息量大的特点,有效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不论是图形还是色彩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使受众可以第一时间感受到广告带来的视觉享受,进而产生思想共鸣。 作者:刘雅婷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视觉传达论文: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论文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情况 (一)招生盲目扩大,就业困难。由于高校的无目的扩招,导致了恶性的情况,很多毕业生都被移出了艺术的工作领域,没有办法找到与自己对口的工作。就算找到了对口的工作,很多人却因为待遇低、工作量大的问题而被迫转行。例如,广州XX广告公司所招聘的刚从学校毕业的广告设计师,基本工资只有每有2800元,而现在一些流水线工厂上的工人,一个月工资水平至少与有3500左右,低水平的工资极大程度上打消了艺术专业毕业生投入艺术工作的热情。 (二)教师素质不足。最近几年,很多高校所关注的是提升教师的学历,造成许多教师将精力都集中在学历的提升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教学的质量。而且,部分高校分配制度上有着官本位的观念,也是造成很多优秀教师从教学岗位转成行政岗位的原因。再加上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和社会需求不同步,教师本身的知识落后,对新兴技术和手法无助,让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落后于社会发展。 (三)学生不具有实践能力。我们国家艺术设计教育从计算机成为了基本的工具之后,因其实验课程、设施手段的不足,学生实践能力大大下降,只简单对着计算机画图,忽视了艺术创作的启发过程。与国外相比,国外的学生更重视思维生成的过程。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对基础课程教学要有针对性。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专业,具有完整的专业基础课程,例如色彩、字体设计、设计心理、设计理论等等。而这些基础课占的份量还不轻。只是,在教师讲授或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未能引导足够的重视,或是方法落后等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多数学生对这些基础课程提不起兴趣。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中没有打好基础。所以,一定要优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方法。第一,优化教学内容。有目性的对专业方向进行授课,方便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中找准定位。例如,在对技巧的基础课程设计进行学习的时候,环境艺术专业所偏重的是空间感的训练,而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生则要偏向有机造物及平面意象的训练。第二,与审美结合。教师除了要用丰富的材料知识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要和专业方向有机结合,选择一些吸收了传统审美的因素以及优秀的作品来供学生欣赏。并且帮助学生在艺术美术的历史过程中把握住行业发展的情况。实现专业课程、应用课程的结合。 (二)对专业应用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优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性课程包括了标志设计、书籍设计、插画等等。通常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会循规蹈矩的把各个课程的知识教给学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形式。而这种固定的教学方式往往让学生感到厌烦。此时,教师应该要充实自己的知识并拓展视野,多与外界交流,关注设计教学的形势,吸收先进的教学方式。 (三)与生活有机结合。设计来自于生活,同时也是为生活服务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也是不能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生活有机融合。一方面,教师要启发学生,观察生活范围当中的设计样式,从生活中去体会到设计的风格。在生活中,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因素到处都是。比如,在超市里,多留一个心眼去观察各种物品的包装设计,由色彩、文字等对其进行欣赏、分析,多积累设计的相关经验。 三、结束语 综上,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及方法都要与时代同步,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做出一定的调整。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要有优化教学形式,融入多样性的设计元素,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设计。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创新专业的应用课程教学方式,与生活有机结合,优化视觉设计教学,让专业的课堂可以更高效,加快专业知识以及技术转变成为社会的生产力的速度,达到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一同发展。 作者:刘佳琦徐咏阳单位:长春大学 视觉传达论文: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论文 一、研究背景 (一)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身状况。在我国高校园但凡学习艺术的学生或多或少都自律意识较差,管理较难,自身往往带有自由性,纪律松弛,我行我素,好像艺术学生就是天马行空的感觉,这种特性一方面源于艺术本该受束缚,灵感需要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发挥的观念影响。 (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方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专业课包括CI设计、广告设计、摄影、标志设计、字体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教学上着重强调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常规学生管理表现死板,没有深入到该专业学生的内心需要,不深刻了解该专业的学生,一刀切的实行普通学生的普通管理,这与专业教学脱节,管理不深入。 (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工作室导师制”应运而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课包括设计设计素描、设计色彩、CorelDraw、三大构成、装饰画。培养良好的视觉传达专业设计人才的第一步就必须具备和接受良好的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这样就必须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逐步建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各方向设计工作室、实验室,拓宽教师和学生交流的途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自由选择,优化专业内合作。这样即体现了老师教,学生学做一体化的紧密结合,导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进行学生管理,效果较好。也构建了以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在教学上全面推行教学新技术应用,增强教学互动性。将多媒体教学与专业课相结合,将相关设计软件应用作为学生实训课,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二、改革实践 (一)改变传统的单纯“严管”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以及自觉探索和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严管”,利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与依赖,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环节,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特殊作用,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以及自觉探索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者应该探讨的问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课包括设计设计素描、设计色彩、CorelDraw、三大构成、装饰画。培养良好的视觉传达专业设计人才的第一步就必须具备和接受良好的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这样就必须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如改素描为设计素描;改色彩为设计色彩,并加大室外写生训练。以造型创造能力和主题创作表现力为训练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设计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课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以及自觉探索和创新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与“育”脱节现象,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针对高校艺术设计学生的特点,疏导和治理相结合是有效的管理方式。我国设计艺术起步较晚且长期处于一种模仿和经验型状态,人才积淀薄弱,课程设置的目的性不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缺乏提示与提炼。针对这种状况,必须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需要相结合,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着重强调针对性原则,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将专业课程和实践项目紧密结合。如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效结合;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作业展览常规化;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常规化。这样既提升了学生专业基础课的实践动手能力,又为将来的工作提供了经验积累,最大限度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改变传统的“一刀切”管理方式,实现有针对性管理。逐步建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各方向设计工作室、实验室,拓宽教师和学生交流的途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自由选择,优化专业内合作。这样即体现了老师教,学生学做一体化的紧密结合,也构建了以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在教学上全面推行教学新技术应用,增强教学互动性。将多媒体教学与专业课相结合,将相关设计软件应用作为学生实训课,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特别是“导师制”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成长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思想教育与引导,让学生能够信服。 三、模式成效 (一)“工作室制”实现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解决“教与育”脱节。由于视觉传达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要要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相互的结合,采取多种教学的形式,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弥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能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培养促进,实施多维度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导师制”可以实行有针对性的成长方案,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导师制”可把课堂教学与地方经济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二元一体”的“导师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由地方组织的各种比赛,如大道墙体彩绘比赛等。这是社会实践与课堂理论的完美结合。这种把课堂教学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扬学生不怕苦和累,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既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又服务了地方经济。 对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改革是一项比较复杂长远的道路,在当前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对这一领域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要能够对这些新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推动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改革步伐,促进其发展,从而才能够开创出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新的发展模式,只有如此才能够培养出真正能够为社会所服务的人才,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进步。 作者:童玲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 “儿童文学”是高等师范类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能够充分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课程。为了使课程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价值,“儿童文学”应当面向它的培养对象,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改革。 一、准确定位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立,必须基于课程所隶属专业对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的考虑。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课程,“儿童文学”的课程目标,应当与小学教育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方向与目标保持一致,即立足小学教育,培养学生未来的职业素养。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不仅表现为它们的接受对象都是儿童,还表现为新课标颁布及实施以来,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进入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多由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而引起。例如,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朱自强教授认为,语文难教、语文难学的最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育不是顺应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文化并以此为资源,而是与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文化发生了激烈的、根本性冲突”。他认为,“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就是从优秀、经典的儿童文学那里开发真正的资源,探讨新的语文教材编写理念和儿童文学的文学教育方法”。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密切关系,“儿童文学”的课程目标应当定位于对本专业学生小学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培育,具体说,它又可以分为“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三个层面。 “儿童文学”课程的情感目标,是指通过“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成的对“儿童文学”的正确认识和情感态度的目标。“很多没有真正认真、广泛接触过儿童文学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初始学习儿童文学课程都会把儿童文学视为低级、幼稚只会哄骗无知儿童的‘小儿科’,对儿童文学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加之“我国的儿童文学研究,长期以来偏重文学的研究,很少从教育的角度进行研究”,也是造成学生对“儿童文学”课程认识不足的一个原因。对“儿童文学”的看法影响着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态度,也影响着儿童文学课程作用的发挥。因此,树立学生正确的“儿童文学”课程观,使学生对“儿童文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应当是“儿童文学”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 “儿童文学”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指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具体说,“儿童文学”课程,应当使学生了解儿童文学与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关系、儿童文学鉴赏与阅读指导的标准、儿童文学的一般原理、儿童文学常见文体的特征及其类型等基础理论知识。 “儿童文学”课程的能力目标,指学生应当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鉴赏;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儿童文学常见文体进行简单的创作;能够结合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对儿童文学进行朗诵、故事讲述及剧本的改编和表演等。 二、科学确定课程内容 1.从学生知识与能力构成的视角,确定课程的内容 一是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板块。这部分涉及的内容应该包括:儿童文学的特征、范围等一般原理;常见文体的艺术特征、表现手法、代表作家或作品等;儿童文学鉴赏与批评的标准;儿童文学阅读指导与编创原则等。 二是儿童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板块。这部分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批评鉴赏能力以及简单创作的能力。相对于前一板块的理论学习,这部分在学习方式上,更强调儿童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实际能力。 三是儿童文学艺术形式组织与表演的板块。在儿童文学课程内,有许多的文学式样可以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来表现,比如儿童文学的朗诵、儿童故事的讲述、儿童剧本的改编和表演等。通过这些艺术表演,一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二是能够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提供职业演练。在该部分的学习中,强调学生对儿童文学艺术表演的参与及实际技能的提高。 在这三大板块结构中,为了突出“儿童文学”课程的应用价值以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儿童文学理论知识板块的内容宜少而精;儿童文学阅读与写作板块、儿童文学 摘要:“儿童文学”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的必修课程之一;该学科的教学,要面向专业培养的对象,在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考评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小学教育;儿童文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35-02 艺术形式组织与表演板块的内容宜占较大比例。 2.按照儿童文学的功能和作用,确立文选内容 (1)注意作品的趣味性 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是富有儿童情趣。因此,作品的选择,要突出儿童的视角及浓郁的儿童情趣。比如,童话诗《绿色的和灰色的》用比拟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狡猾的狐狸想伤害可爱的小兔,结果绿色翠鸟帮助了小白兔,小白兔利用绿色的棕榈脱离了危险,使狐狸一无所获的故事。情节新奇、曲折,语言浅显,韵律鲜明,非常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和心理。 (2)注意作品的知识性 儿童文学以其广阔的题材,表现古今人事、社会和自然风貌,帮助儿童扩大眼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小蝌蚪找妈妈》通过一个经典的童话故事,告诉了孩子们青蛙的成长历程;《丽的大兴安岭》、《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等大量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具有各种各样的认识作用。 (3)注意作品的教育性 儿童时期是儿童学习道德规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也是确定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初始阶段。在儿童文学中,大量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教师精选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供学生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和认识儿童文学的这一特点和功能。比如,经典儿童剧《马兰花》对勤劳、质朴、善良的热情歌颂,对懒惰、虚荣与丑恶的无情鞭挞;《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给孩子们传递的是知恩图报以及不可太过贪婪的做人的道理。 (4)注意作品的审美性 在选文上,教材编写者以及教师都应注意作品的审美功能。比如,民间故事《九色鹿》中美好的情感、《桂林山水》中美丽的自然、郑振铎《燕子》中优美的语言等。儿童文学通过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意境,使它的阅读对象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教育。 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儿童文学的教学必须遵循理论讲授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灵活选用各种适宜的教学方法。 1.组织朗诵会 儿童文学的许多文体,例如儿歌、儿童诗歌、儿童小说、儿童散文等,都适合运用朗诵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朗诵会,不仅会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为他们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和教学活动,提供技能锻炼的机会和提升的空间。 2.组织故事会 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儿童故事、童话、寓言、儿童科学文艺等的教学。学生对故事的绘声绘色的讲述,一方面促进了他们对作品的阅读,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口头表达这一职业能力的提高。 3.儿童戏剧的编排演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经典的儿童戏剧文学进行编排和演出;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或独立编写儿童剧本,或对现有的其他文体进行适合舞台表演的剧本改编。学生可以自由结组,编写和排练剧本,再在课上进行表演。这种教学方式,无疑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以及创造能力,更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储备了能力和经验。 4.多媒体及互联网可以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重要资源 儿童文学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它的“情趣”和“美质”,而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则可以充分地帮助体现儿童文学的情趣及美质的特点。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或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选择与作品内容谐和一致的背景音乐和画面,进行阅读鉴赏或诵读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文字阅读中生发新的学习兴趣,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其所传递的思想、情感也会借助视觉和听觉的作用,更加生动或深刻地展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效果,相比单纯地文字阅读,将是事半而功倍。 写作是儿童文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学生的写作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帮助或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创建博客或写作空间。学生在这样的博客或空间里,发表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赏,交流写作心得,共赏写作佳文。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的空间,并且既能看到别人的作品,做到取长避短,也能看到大家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做到扬长避短。 四、建立健全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 儿童文学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标准,应当从课程的培养目标出发,基于学生未来职业素养培育的角度建立。 在评价内容上,能否熟悉并掌握儿童文学的一般理论知识、能否对儿童文学常见文体进行阅读鉴赏以及简单创作、能否很好地对儿童文学进行艺术形式的组织或表演,应该成为该课程评价的主要与核心内容。 在评价方式上,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及态度,同时,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环节。做到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期考试与平时考察相结合,书面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从而对学生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使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目标改革刍议 摘 要:全国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存在不确定、不统一、不全面的问题,缺乏与小学文学教育目标的对接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符合小学教育需求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学、读、讲、写四种能力,并呼吁儿童文学课程亟待教材的修订、师资的优化和课时的保证。 关键词:小学教育;儿童文学;课程目标;改革 一、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目标的实施现状 全国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儿童文学课程虽然已有十年左右的历程,但各个学校的任课教师使用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大多是参照互联网或自己编撰的,并没有统一的版本。课程目标大多围绕以下几点:使学生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儿童文学不同文体的特点,扩大儿童文学的阅读量,提高儿童文学修养,具备分析和鉴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初步学会撰写儿童文学评论和创编简单的儿童文学作品。概括来说就是:理论、文体知识、阅读、鉴赏、评论、创编。有的教师因为课时有限没有设置“评论、创编”的目标,也有教师设置了“通过课程学习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文学接受特点,有较强课外阅读指导能力和文学活动组织能力”这样较高层次的目标。整体来说,儿童文学的课程目标设置多而杂,也没有目标的先后阶段和权重之分,更没有具体的教学方法指导与每一条目标相对应,这让任课教师拥有极大主动权的同时也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任课教师又极少是专业出身,多由相近专业教师兼任,基本采取以教材为纲的“一言堂”式纯理论授课,没有从课程目标出发去研究教学环节,更是忽视了阅读指导、评论、创编这些实践环节,再加上课时量不足,极易造成授课简单化,让本该生动多彩的课堂变得沉闷乏味,学生也很难真正领略儿童文学的魅力。 培利・诺德曼认为:“文学教育的目标就是提供儿童阅读文学的乐趣。”[1]小学教育专业(文)是要培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为小学生最重要的文学资源,其课程目标和教学环节设计一定要和小学阶段的文学教育目标相对接。小学的文学教育目标是“关注学生情感和价值观要素的培养,关注学生自身的经验世界的成长和丰富,也包括持续的文学阅读的习惯和兴趣的培养”[2],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完整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应该锻炼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 二、符合小学教育需求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 (一)学:提升专业的理论素养 和任何一门专业学科一样,儿童文学首先是一门具有独立学术体系的文学门类,并不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或读者对它的低幼而羸弱,恰恰相反,儿童文学的学科起点很高,理论研究长期处于先导地位,融合着儿童文学兼文学与教育的双重特性。学生在接触本门课程之前,所有关于儿童文学的了解几乎都是童年印象式的、片段式的,很有可能是似是而非的,要想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对儿童文学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光有遥远而粗浅的阅读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与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相联系的新的儿童文学观”[3]。 教师要从儿童文学的基本问题出发,讲清楚几个最本质的问题。例如“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美学特质,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儿童文学的不同文体特点,以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关系等。理论的讲授要佐以生动鲜明的故事来举例(要求教师的阅读量、理论联系作品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理论的讲授不宜过深,学界尚无定论地探讨论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观念混淆,可留给他们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时再做分辨;理论部分安排不宜太过紧凑,可按专题讲授,穿插一些实践课程。 (二)读:大量作品的阅读鉴赏 扎实的儿童文学基础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是最直观的原始积累过程,也应对重要作家作品的了解而初步形成文学史印象。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单纯体会情节带来的快乐或感动,继而深思故事背后的深意和真善美的主题,再进一步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从不同层次纵深体会儿童文学,必然带来与童年阅读完全不同的情感和审美体验,也将成为他们日后从事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科研、阅读推广或创作的最大资源库。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的童年文学阅读状况并不可观,尤其对20世纪以来中外丰富的儿童创作闻所未闻,这是他们童年的缺失,需要通过大学来补课。 鉴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应提供具有经典性和代表性的阅读书目,应涵盖各种文体,跨越各年龄层次甚至民族。书目不宜过多。之后要检验阅读成果,分享阅读体验,可以通过课上交流、课下布置读后感、作品鉴赏等方式辅助实现。作品鉴赏是一个人文学功底和文学综合能力的体现,如文学感悟能力、文本细读能力等,刚开始不宜要求过高,毕竟小学教育专业不同于中文专业的训练,建议从读后感写起,写出真情实感、对细节、主题或人物的分析有自我见解即是值得赞赏和鼓励的。 (三)讲:教学设计与模拟课堂 “讲课”能力包括两部分:儿童文学课堂授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正在逐步实现“儿童文学化”,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趋势,现行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80%的内容选自儿童文学作品,可见儿童文学教学是未来语文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的学习训练,则难以胜任,或者说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方式止步不前。因此,大学里的儿童文学课程不能缺少这关键的环节。教师可以分年级分文体选取一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篇目,布置全班同学写教学设计,点评优缺点逐步完善教学设计,然后选拔两名同学进行“同课异构”的模拟课堂教学,再次对比研磨,直到让每个同学都能掌握儿童文学不同文体的授课方法。 在提倡全民阅读、尤其注重儿童阅读的今天,我们的毕业生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后,势必还要担任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等工作,因而务必学会怎么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学会根据学生年龄推荐书单(分级阅读),学会设置课前、课中、课后问题,学会引导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验阅读乐趣,而不是将作为整体的阅读切割成零散的碎片。教师可选取几部经典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实验,教学方法则有别于儿童文学课堂授课。 (四)写: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 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是儿童文学课程最容易忽视和省略的环节,因为难度较大、费时较长、对文学的天赋、素养、理论基础要求较高,现行的大部分儿童文学教材都没有“创编和研究”,大多数教师的实际教学也未实行,大家认为“创编”是作家的事,“研究”是研究生和学者的事,总之不是未来小学教师的事。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从语文教学上来说,创编不止包括创作,还包括对优秀作品的仿写、改写、续写等形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和语言文字能力;从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需求上来说,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儿童文学创编能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文体特点,形成不同文体的教学特色,创编能激发他们对孩子的关注和观察,更有利于教师组织指导儿童文学创作大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儿童文学社团、编排儿童剧等多项校园或班级文化活动;从长远来讲,世界各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是小学教师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学教师最熟悉儿童的成长与喜好,他们是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生力军,鼓励他们创作,是对我国未来儿童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支持。儿童文学研究亦是如此,学会初步的研究方法,例如童话教学研究、中外对比研究、文学主题研究、文学语言研究等,有研究才有理论水平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为教师之路的长足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支持。 三、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变革的难题与挑战 (一)教材的修订 现行多个版本的《儿童文学》教材显示着国内儿童文学领域的渐趋繁荣和多家争鸣,是业内专家学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果,但是理论、实践、阅读、创编几大环节严重失衡。王泉根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是学科体系完整、极富创见的教材,点出了多个儿童文学本质性的问题,但是没有儿童文学选文和阅读指导、创编的内容,对本科生而言较难;朱自强教授的《儿童文学概论》是创造性的理论专著,也没有涉及选文、阅读指导、创编;方卫平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较为传统,适合本科生的接受水平,有儿童文学选文和简评,代表作家简介,在第二版中又加入了“儿童文学阅读指导与创编”一章,但实践方面还是用力不足;陈晖教授的《儿童的文学世界》是难得的重视实践环节的教材,专门针对小学各年级设置阅读教学设计和阅读教学方案,但缺乏创编环节。如果要培养四种能力,各版本教材须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 (二)师资的优化 这里所指的师资是高等师范院校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的专职教师。如果要通过儿童文学课程培养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教师自身应首先具备这些能力。然而事实上儿童文学的任课教师极少是专业出身,或者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不够,不能引导学生把握整体框架或本质特征以及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或者儿童文学阅读与关注不够,不能在讲课举例时信手拈来,无法推荐阅读书目和介绍当下动态;或者不熟悉小学语文教材或课堂,对实践环节的儿童文学课程设计经验不足;或者自身没有尝试过儿童文学创作或评论,更加无法指导学生的创作和评论。对儿童文学课程提出更高更全面的目标改革,也意味着本行高校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与挑战,他们需要静下心来进入并钻研这门课程,同时也需要进修与提升。 (三)课时的保证 纵观全国各地师范院校初等教育学院(或初教系)的儿童文学课程,开设的学年、学期和总课时量大相径庭,多则72课时,少则20课时。鉴于儿童文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建议将课程开设一学年,72课时~108课时,分两学期进行,周二或周三学时,并将此固定在小学教育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中,以此实现课时的保证。上学期理论与作品相结合学习,下学期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课文进行设计、讲课、学会创编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学会初步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善于发现问题,参与课题研究,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科研型教师。 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儿童文学课程小学教育论文 一、确定阅读文本,关注经典作品 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三种类型的文本,作为儿童文学课程建设赖以参照的内在基础和价值基准,作为儿童文学课程教与学的主要媒介对象。一是著名儿童文学大师创作的古代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二是最新获得各类儿童文学奖项的现代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三是关于儿童文学的最新研究经典学术著作或论文。关注这三类文本,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儿童文学特殊的敏感性和热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儿童文学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儿童文学学习能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具备四个要素:爱、美、快乐、苦难。爱是儿童文学的基本母题,也是儿童文学存在的基础;儿童文学原本就是爱的产物,是成人对儿童爱的产物。美是儿童文学的核心,也是儿童文学的首要价值;儿童文学就是要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丰富儿童的审美意蕴。快乐是儿童文学的引力,即能够给儿童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让他们沉浸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之中。苦难不仅是成人所要面临的话题,也是儿童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儿童文学中主人公的困难经历会为儿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提供一种经验,有助于他们在苦难面前更健康的成长。无论是哪一个要素,儿童文学集中表达的就是两个主题:一是积极的“阳光”主题,二是积极的“雷雨”主题。所谓的“阳光”主题就是童心、童真、童趣等愉快的享受,而“雷雨”主题就是离别、死亡、人性、存在等生命的教育。无论是“阳光”主题还是“雷雨”主题,对儿童的成长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关于儿童文学最新研究的研究的成果,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儿童文学教育教学和从事儿童文学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借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研究能力,有利于卓越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 二、分享阅读感受,培养文学素养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认为,“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儿童文学作品,也就是说,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主要是由儿童文学作品来完成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他们的文学素养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文学素养。那么,培养职前小学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什么呢?当然是阅读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教师要借助儿童文学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来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品味,加强学生的文学语言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学语言品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应该培养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习惯,在阅读中,汲取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精华,使学生形成儿童文学视野,为未来的儿童文学教学储蓄必要的资源,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能够承担起未来小学语文教学领航人的重任。美国著名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说过,“你读得越多,你就知道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聪明;你越聪明,你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就越长;你学习的时间越长,你获得的文凭就越多、越高;你获得的文凭越多、越高,你工作的时间就越长;你工作的时间越长,你赚的钱就越多。”人类80%的知识是通过阅读获得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大学期间阅读大量中外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教师在精选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由阅读,进而组织学生分享阅读感受,促发学生多元解读,激发学生儿童文学思维,培养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分享阅读只是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一种手段,“分享”是途径,核心是“阅读”。“分享”是为了“阅读”,“分享”服务于“阅读”,“分享”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阅读”。所谓学会阅读,就是对阅读产生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具备独立阅读能力,能够进行阅读实践。在经典作品的分享阅读中,使学生学会阅读是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分享阅读重视的是学生思维的自由飞跃与驰骋,重视的是学生的自愿与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分享中感受儿童文学的爱与美,体悟生命的自由、尊重与理解,体会阅读的快乐是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精神目标。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4]。不同的读者由于性别、年龄、爱好等等的不同对同一部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即便是同一个读者在不同时期阅读同一文本时,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作家毕淑敏在谈到安徒生的童话《美人鱼》的时候说,它给她一种常读常新的感觉:8岁时,读到美丽和可爱的人鱼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泡沫,感到倒霉和伤感;18岁时,读出了爱情,感受到了美人鱼无私和高尚却不求回报的爱情;28岁时,读出美人鱼早逝的母亲对美人鱼深深的牵挂;48岁时,读出这是一篇美人鱼寻找灵魂的悲壮而凄美的故事……如此看来,个性解读和多元化解读是一种必然。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分享时,要保护学生的个性解读和多元解读。在进行分享阅读活动时,应该减少对学生阅读结果的评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阅读结果,并指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阅读感受。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文本只有一个作者,这个文本也就只能有一个主体解读,围绕这个主体解读,开展个性解读和多元化解读,既围绕一个核心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个性化思维。 三、组织问题讨论(或专题研究),尊重个性解读 在组织学生自由分享阅读感受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感受进行适当的记录,在关键处点拨,引发学生问题的讨论,讨论结束后,由抽签方式选取三个小组进行汇报(一个学生汇报一个学生黑板记录),师生按照汇报情况进行共同解读和不同解读,最后由教师进行整体点评,提出具有深度的个性解读。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就文本进行专题研究。问题讨论(或专题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讨论思维,形成独立讨论行动,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在该环节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就经典作品的阅读发现问题,有人曾说,“问题就是课题”,有发现问题的眼光,才有科学研究的行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就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在研究讨论中,调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本讨论(或专题研究)的题目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教师设计的题目,二是学生设计的题目。教师可以根据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作品内容、学生已有水平设计文本讨论(或专题研究)问题。关于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具体来说,主要就是围绕写作背景、作者观点、体裁特点、作品主题、艺术特色、文本价值等展开。在这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进行分享阅读感受时,组织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从中筛选设计讨论(或专题研究)问题。在问题讨论或专题研究中,同学们个性解读的碰撞会更加激烈,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解读结果。在整个研讨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指导调控研讨和评价的角色。教师是整个研讨开展和进行下去的调控者和引导者,同时也是实施研讨评价的主角。在研讨评价中,可以开展教师评价学生、生生互评、学生自评三种评价方式。在教师评价学生中,开展具有“全人教育”特质的发展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一是知识与技能,如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等;二是过程与方法,如研讨中学生的言语表达情况等;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学生研讨的态度等。教师对学生的研讨评价,既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又要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生生互评”重在文本体味和感悟评价,以“学生学会保持自己观点,尊重他人见解”为精神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鉴赏能力”为发展宗旨。“学生自评”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评价学生和生生互评。这两种评价是学生自评的参照与模板,它们会让学生找到自评的角度和切入点,对发展学生自我评价具有奠基性作用。 四、提升文本价值,加强生命奠基 古人云:“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可见,儿童时期是孩子们的记忆黄金期,这个时期阅读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更有利于为儿童的成长,为儿童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儿童的生命成长奠基,帮助儿童打造精致人生。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对每一位儿童的人生与生命成长都具有积极的重大意义,她能提升儿童人生与生命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以“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最新研究的经典学术著作或学术论文”为教学媒介,以“学生学会挖掘和提升文本价值,引导儿童生命成长”为教学目标。在文本讨论(或专题研究)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走出经典,提升对文本的认识,结合儿童的生活和成长特点,挖掘文本价值,发挥经典为儿童精彩成长和儿童生命奠基的价值。儿童文学是从儿童视角出发,站在儿童的立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它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心灵,体现儿童的思维,与儿童的精神需要相吻合。挖掘和提升文本价值的基点是“儿童本位”,关键点是找准文本切入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以一个或两个切入点为准,不要面面俱到。这个切入点的出发点是文本的特点,服务对象是“儿童”,关注的是儿童的生命成长。由于儿童文学多元化价值和作品多元化解读的存在,一个文本的切入点有时很多,这时要结合文本特点,根据儿童心灵的成长、性情的涵养、人格的完善、文化的建构和能力发展的需要,找到最好的切入点。所谓最好的切入点就是最适合儿童理解文本的切入点,就是最符合儿童个性特点的切入点,就是最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切入点,就是能够为儿童生命成长提供最多价值的切入点,能够展现童真、童趣、让童心飞扬,为儿童生命奠基的切入点。 五、开展多元活动,促进综合发展 随着现代儿童教育理念的逐渐形成,我国教育界已经普遍认为,儿童文学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综合素养,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更适合开展多元活动,更有利于促进儿童能力的综合发展。儿童文学作品体裁类型丰富,在阅读和学习不同的体裁类型中,可以开展不同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在儿童诗歌学习中,可以侧重读一读、写一写;在儿童故事学习中,可以开展复述故事、讲故事、画人物像、做拼贴图、写人物或故事概要活动;在儿童小说学习中,可以开展评一评、画一画、改编小说为戏剧;在童话学习中,可以开展学生编、导、演童话活动;在儿童戏剧文学学习中,可以开展把小学课文改编成戏剧剧本的活动,并深入小学指导学生表演;在儿童科学文艺学习中,可以开展相声表演活动等等。儿童文学课程的多元活动应该由教师的设计与参与逐渐过渡到学生自我的设计与参与,让学生就自己每一次阅读的作品,设计实践活动,或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活动。 六、形成学习成果,构建就业能力 儿童文学是儿童重要的精神给养,它可以培养儿童的读写能力、表演能力等显性能力,还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隐性能力。这些能力都是职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就业能力。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与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儿童文学学习成果,并组织汇报和展示学习成果活动,构建就业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铺垫。儿童文学学习成果可以是作品创作,学习论坛,朗诵、讲故事、辩论、创作、表演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学术报告和学术论文,儿童文学活动社团等。这些学习成果既是对学生儿童文学课程学习结果的考核,也是对构建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锻炼与培养。它们要充分体现鲜明的儿童文学课程特点、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和学生个性特质,还要与学生的未来就业紧密相连。 作者:韩庆艳 邱发荣 韩庆龙 单位: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山市小榄广源学校 中山市小榄丰华学校 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 一、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目标的实施现状 培利•诺德曼认为:“文学教育的目标就是提供儿童阅读文学的乐趣。”小学教育专业(文)是要培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为小学生最重要的文学资源,其课程目标和教学环节设计一定要和小学阶段的文学教育目标相对接。小学的文学教育目标是“关注学生情感和价值观要素的培养,关注学生自身的经验世界的成长和丰富,也包括持续的文学阅读的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完整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应该锻炼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 二、符合小学教育需求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 (一)学:提升专业的理论素养和任何一门专业学科一样,儿童文学首先是一门具有独立学术体系的文学门类,并不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或读者对它的低幼而羸弱,恰恰相反,儿童文学的学科起点很高,理论研究长期处于先导地位,融合着儿童文学兼文学与教育的双重特性。学生在接触本门课程之前,所有关于儿童文学的了解几乎都是童年印象式的、片段式的,很有可能是似是而非的,要想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对儿童文学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光有遥远而粗浅的阅读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与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相联系的新的儿童文学观”。教师要从儿童文学的基本问题出发,讲清楚几个最本质的问题。例如“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美学特质,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儿童文学的不同文体特点,以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关系等。理论的讲授要佐以生动鲜明的故事来举例(要求教师的阅读量、理论联系作品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理论的讲授不宜过深,学界尚无定论地探讨论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观念混淆,可留给他们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时再做分辨;理论部分安排不宜太过紧凑,可按专题讲授,穿插一些实践课程。 (二)读:大量作品的阅读鉴赏扎实的儿童文学基础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是最直观的原始积累过程,也应对重要作家作品的了解而初步形成文学史印象。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单纯体会情节带来的快乐或感动,继而深思故事背后的深意和真善美的主题,再进一步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从不同层次纵深体会儿童文学,必然带来与童年阅读完全不同的情感和审美体验,也将成为他们日后从事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科研、阅读推广或创作的最大资源库。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的童年文学阅读状况并不可观,尤其对20世纪以来中外丰富的儿童创作闻所未闻,这是他们童年的缺失,需要通过大学来补课。鉴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应提供具有经典性和代表性的阅读书目,应涵盖各种文体,跨越各年龄层次甚至民族。书目不宜过多。之后要检验阅读成果,分享阅读体验,可以通过课上交流、课下布置读后感、作品鉴赏等方式辅助实现。作品鉴赏是一个人文学功底和文学综合能力的体现,如文学感悟能力、文本细读能力等,刚开始不宜要求过高,毕竟小学教育专业不同于中文专业的训练,建议从读后感写起,写出真情实感、对细节、主题或人物的分析有自我见解即是值得赞赏和鼓励的。 (三)讲:教学设计与模拟课堂 “讲课”能力包括两部分:儿童文学课堂授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正在逐步实现“儿童文学化”,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趋势,现行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80%的内容选自儿童文学作品,可见儿童文学教学是未来语文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的学习训练,则难以胜任,或者说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方式止步不前。因此,大学里的儿童文学课程不能缺少这关键的环节。教师可以分年级分文体选取一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篇目,布置全班同学写教学设计,点评优缺点逐步完善教学设计,然后选拔两名同学进行“同课异构”的模拟课堂教学,再次对比研磨,直到让每个同学都能掌握儿童文学不同文体的授课方法。在提倡全民阅读、尤其注重儿童阅读的今天,我们的毕业生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后,势必还要担任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等工作,因而务必学会怎么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学会根据学生年龄推荐书单(分级阅读),学会设置课前、课中、课后问题,学会引导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验阅读乐趣,而不是将作为整体的阅读切割成零散的碎片。教师可选取几部经典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实验,教学方法则有别于儿童文学课堂授课。 (四)写: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 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是儿童文学课程最容易忽视和省略的环节,因为难度较大、费时较长、对文学的天赋、素养、理论基础要求较高,现行的大部分儿童文学教材都没有“创编和研究”,大多数教师的实际教学也未实行,大家认为“创编”是作家的事,“研究”是研究生和学者的事,总之不是未来小学教师的事。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从语文教学上来说,创编不止包括创作,还包括对优秀作品的仿写、改写、续写等形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和语言文字能力;从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需求上来说,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儿童文学创编能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文体特点,形成不同文体的教学特色,创编能激发他们对孩子的关注和观察,更有利于教师组织指导儿童文学创作大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儿童文学社团、编排儿童剧等多项校园或班级文化活动;从长远来讲,世界各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是小学教师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学教师最熟悉儿童的成长与喜好,他们是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生力军,鼓励他们创作,是对我国未来儿童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支持。儿童文学研究亦是如此,学会初步的研究方法,例如童话教学研究、中外对比研究、文学主题研究、文学语言研究等,有研究才有理论水平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为教师之路的长足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支持。 三、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变革的难题与挑战 (一)教材的修订 现行多个版本的《儿童文学》教材显示着国内儿童文学领域的渐趋繁荣和多家争鸣,是业内专家学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果,但是理论、实践、阅读、创编几大环节严重失衡。王泉根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是学科体系完整、极富创见的教材,点出了多个儿童文学本质性的问题,但是没有儿童文学选文和阅读指导、创编的内容,对本科生而言较难;朱自强教授的《儿童文学概论》是创造性的理论专著,也没有涉及选文、阅读指导、创编;方卫平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较为传统,适合本科生的接受水平,有儿童文学选文和简评,代表作家简介,在第二版中又加入了“儿童文学阅读指导与创编”一章,但实践方面还是用力不足;陈晖教授的《儿童的文学世界》是难得的重视实践环节的教材,专门针对小学各年级设置阅读教学设计和阅读教学方案,但缺乏创编环节。如果要培养四种能力,各版本教材须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 (二)师资的优化 这里所指的师资是高等师范院校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的专职教师。如果要通过儿童文学课程培养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教师自身应首先具备这些能力。然而事实上儿童文学的任课教师极少是专业出身,或者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不够,不能引导学生把握整体框架或本质特征以及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或者儿童文学阅读与关注不够,不能在讲课举例时信手拈来,无法推荐阅读书目和介绍当下动态;或者不熟悉小学语文教材或课堂,对实践环节的儿童文学课程设计经验不足;或者自身没有尝试过儿童文学创作或评论,更加无法指导学生的创作和评论。对儿童文学课程提出更高更全面的目标改革,也意味着本行高校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与挑战,他们需要静下心来进入并钻研这门课程,同时也需要进修与提升。 (三)课时的保证 纵观全国各地师范院校初等教育学院(或初教系)的儿童文学课程,开设的学年、学期和总课时量大相径庭,多则72课时,少则20课时。鉴于儿童文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建议将课程开设一学年,72课时~108课时,分两学期进行,周二或周三学时,并将此固定在小学教育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中,以此实现课时的保证。上学期理论与作品相结合学习,下学期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课文进行设计、讲课、学会创编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学会初步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善于发现问题,参与课题研究,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科研型教师。 作者:王欢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美术教育教学论文:音乐融入美术教育教学途径 把音乐融入到美术教育教学当中主要是当前学科综合背景下所进行的美术有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探索方式,其核心内容主要还是以美术学科作为中心来进行教育教学方式的探索。美术教育和音乐的结合,必须要将美术教育教学作为其主要基础,不可将音乐直接渗入道教育的主体当中,以此来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从而直接偏离了美术教育综合学科的教学目标。文章主要是将音乐智能作为其美术能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期望能够以此来促使美术课程资源更加丰富,保证学生们能够通过音乐而直接享受到更加深入、广泛的美术教育教学的体验。这种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创新性的尝试,所以必须要通过不断的探索来完善,这样才能对其不断的完善,最终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1、音乐与美术学科间的联系 1.1、音乐和美术间存在本质的同构性 音乐和美术两者在本质上都受到生理以及感情的影响,因此两者间存在着明显的内在联系,而且其本身最大的不同也表现在艺术的表现形式方面,音乐主要表现在其节奏、音色、旋律以及音调等多个方面,而美术不同,美术主要是以构图、线条以及色彩的形势来直接塑造出其所具有的艺术形象,并以此来渲染出艺术感染力。两者虽然在表现形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都是以人的情感、价值观念来作为其主要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以此来实现其审美意境的有效传达,促使其精神世界真正获得升华。而且在西方的家庭式教育过程当中,就主要包含了最为基础的音乐和美术学科的教育。特别是在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形势之下,美术教育开始寻求更多的发展,所以将音乐融入道美术教育当中直接和艺术的形势追求产生了共鸣,而这本身也是拓展学科教育综合发展的必然性要求。 1.2、音乐和美术情感属性 情感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音乐和美术两者都是通过情感来传达人类内在的精神感受,像贝多芬的《命运》、《第五交响曲》等都直接向人们展示出了悲壮的情景。在音乐当中主人公和命运间的挣扎和搏斗都是以一种激烈的节奏和强劲的旋律来直接展现。而在素描绘画作品《血衣》当中所传达出得情感就和音乐这种情感的表现不谋而合,所以正是因为两者在情感上所存在的同构性特点,促使美术教育才能真正建立起对于音乐运用的可行性及主动性,所以音乐对于欣赏着情绪的改良也会直接对欣赏着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音乐本身所产生的情绪模式可直接通过音乐来建立起学生们的情感态度,从而帮助学生们从情感的角度来建立和影响学生们的情感态度,从而以此来帮助学生们从情感的层面来深入理解美术作品当中的深刻涵义,最终促使音乐能够有效的运用在美术的启蒙及创作教学当中。 1.3、学科教育理念的同源性 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来说,音乐和美术两者本身是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因为其在教育的理念上存在着相应的方法和观念,都可以结合自由、综合性探索、以及合作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林来进行。在美国的艺术教育标准当中就曾明确的指出建立门类艺术必须要和其他类型的学科产生一定的联系。澳大利亚教育委员会直接指出艺术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学习领域之一,主要强调学生们应当在音乐、艺术、舞蹈以及戏剧、媒体等几个方面的艺术形态进行综合,以此来获得其中的学习经验。而且英国教育部也直接公布了美术课程的重要标准,主要要求其必须采用分科的形式直接加入道跨学科内容的课程类型当中,以此来开展综合性的教学。如今综合式教学的形势在我国纷纷涌现,必然会成为往后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潮流。 2、音乐融入美术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2.1、通过节奏和构图的形式实现 节奏在音乐理论当中主要是通过各种长短相同或者迥异的时间单位来进行有组织的序列,主要包含了一种强弱的因素在其中。同时音乐当中的节奏也主要体现在旋律方面,大多数情况都是通过声部织体的疏密、和声以及配音色的迅速变化,及其调性布局和曲体结构等进行有节奏的表现,因此其对于音乐的形势美以及情感表现等多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就可以直接通过音乐节奏的概念来直接获取到旋律及情感的运动变化。而美术的构图概念则同样反映出了一种运动化发展的趋势,同时相应的艺术作品也可以直接通过形象的组织以及空间的布局,还有其具体的位置关系来展现。因此在美术教育当中,教育者可以直接通过音乐的节奏和美术的详细构图来促使两者的运动特性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以此来帮助学生们真正理解美术的概念和意境。 2.2、旋律和形式语言来实现 旋律主要指其单音方面的连续进行,主要和节奏、和声两者统称为音乐方面的三大主要要素,其中音高就是构成旋律的主要因素。不过,实际中的旋律通常都是伴随着节奏而产生的,因此其本身根本离不开速度、音色及音量等多种因素的有效配合。而在美术教育当中,不论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还是结合主题来直接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其对于作品的画面旋律感以及节奏旋律间的层次关系等都提出了非常高得要求。所以以往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虽然能够促使学生通过画面来直观的观察道作品的节奏及旋律,但却直接失去了从其他角度理解和感受艺术的机会,所以,如果学生能够从听觉上来享受到感官愉悦,那么学生将更加深入及全面的接受艺术综合的审美体验,促使学生真正通过美的角度来看待并理解艺术。这种旋律和形式的表现方式主要包括了旋律的图式表达、线条感及其形式美等多种方式,而这种形式美,则通常采取多样与统一、对比与均衡以及重复与旋转的方式来加以体现。 2.3、音响和张力来实现 以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为例,书中对于视觉艺术张力产生的真正原因作出了相应的诠释,而在艺术作品当中的张力主要也是通过形体本身的方向、形状以及所具备的亮度值来直接改变其所产生的效力来直接体现。不过在美术的教育教学当中,通常美术课程的设计工作主要是考虑如何促使学生们能够更加容易方便的解决并理解这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并促使其直接成为帮助学生们理解这一视觉艺术作品张力的关键所在。而且阿恩海姆直接认为这本身是一种张力倾向,促使其通过某种知觉来直接感受艺术作品在运动之后而直接产生的张力,其本身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产生相应的运动幻觉;二是运动倾向直接引发人们的运动经验。不过,在引导学生们产生视觉联想,从而直接感受造型艺术张力的教学过程当中,美术教育通常都可不借助音响的效果来引发学生们对于视听的感受,而直接启发学生们对于视觉艺术张力的注意。而音响却可直接通过所创造的音域空间来帮助美术教学中学生们对于空间和张力的充分理解。 3、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和美术两者本身存在多个方面的联系,因此将音乐融入美术教育教学当中,可通过节奏和构图的形式、旋律和形式语言以及音响和张力多个方面来实现,因此这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性教育教学尝试,仍然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型的探索,以此来促使其变得更加完善,最终形成一套健全的教育教学体系。 作者:彭思帆 单位:长沙市华夏实验学校 美术教育教学论文:加强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一、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特点,科学设计可行教学方案 美术教育家常锐伦教授说:“美术学科的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插上艺术的翅膀,成为具有从艺术学习中获得诸多未来人所必备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格特质。美术学科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以保证美术进行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文化素质,让学生理解美术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美术学科教育独具的教育价值。”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山区县城的重点初中,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课学习。我校美术课每班每周安排一节课,学生起点低,学习时间少,教学难度大。针对美术教学客观实际情况,笔者在每次备课时,坚持从全体学生的实际出发,科学设计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注意分析每一届学生的特点,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断更改和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案,补充新的内容,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授方法,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了总体教学目标。由于我校的艺术类课本(信息技术、音乐和体育课本)是循环使用的,学生手中并没有课本,根据教学进程,教师把课本发放给学生,上完课后再把课本重新收回以便下一个班级使用。笔者首先把收集好的三个年级六册课本集中起来,立足于教学大纲,根据实际教学,把课本中四种不同教学领域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将难易程度和教学课程安排的先后进行重新组合。例如,笔者将七年级课本的教学计划和内容作了调整,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为重点,这让学习基础存在很大差异的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处于同一学习起点,让全体学生都处于和谐的学环境中,形成了一个积极学习的教学整体。 二、建立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充分体现美术教育功能 美术教育需要教师通过每堂课的精心设计,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多元化的美术课堂教学结构,体现出美术课堂教学的五个功能,即文化功能、创造功能、生活功能、美感功能与能力功能、人格成长功能。在美术课教学中,笔者改变了以往只重介绍文学情节、艺术趣闻、画家轶事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自己喜欢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例,在课堂上多发表自己的直观视觉感受,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通过更直观的艺术形象观察,对艺术作品的形体、空间、色彩、布局等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敏锐感觉,引导学生去探究艺术家如何运用艺术手段去创造艺术形象,学习蕴涵在艺术作品中的各种有益的思想精神。例如,在写生课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教学对象安排室内静物写生,一般要在教室里摆放静物,教学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和限制。由于教室比较拥挤,笔者就运用学生拥有的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具进行教学。比如画器皿时,笔者让学生将盛早餐的珍珠奶茶杯子、各种小零食的器皿,以及内宿同学的饭碗等作为创作对象。每个学生都能找到符合本节课写生的物体,又能近距离地观察,甚至触摸写生对象的材质,学生能够更准确、更形象地表现物体。又如画圆柱体和方体、圆锥体单个基本形体的教学时,笔者也运用这一方法,让学生以铅笔和钢笔作为圆柱体绘画对象,将书本和笔盒作为方体绘画对象,用卷笔刀削好的铅笔头作为圆锥体绘画对象等。 例如,在静物素描明暗表现教学中,由于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受到教学条件、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农村学生对物体的造型能力比较差,对物体的明暗变化难以理解,对此,笔者在第一节静物明暗表现教学中尝试了“三步”教学法,第一步:把学生带到美术教室,把各种静物摆成三到四组,让学生不带任何作业本、绘画工具,只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不同静物在静物写生灯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立体效果,获得第一印象的感知,然后让学生回到本班教室,用十分钟时间把自己初步感知到的其中一到两个静物的形状以及明暗迅速地记录下来。第二步:展示学生不同的记忆形象,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比较,找出大多数同学认可的正确明暗形象。教师在第二课时带着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而且在比例、造型上相对正确的学生作品重新回到美术教室,结合实物进行明暗教学。第三步:让学生把教师讲解的明暗变化规律和表现方法进行结合,画出正确的明暗变化。这样既实现了学生感知、记忆和思维,以及绘画能力的有效结合,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了素描当中最基本的明暗认识和表现方法。而室外的写生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对此,笔者往往提前给学生布置室外写生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内寻找自己将要写生的目标和角度,并安排几个小组长负责督促贪玩的同学进行写生并完成其他学习任务。待到写生课时,大部分学生都有了目标欣然出发,其他极少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个别指导,学生的写生效果有了很大的保证,教学井然有序。这样教学,每个学生深刻地理解基本描绘对象的特点,又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绘画节奏。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造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展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初中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观察能力敏锐、想象力丰富、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质疑精神,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未泯的童趣、童心、童真予以保护,令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得以充分地挖掘。笔者在教学中要注意保持与学生相近的心态,和学生形成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在学习方体时,笔者利用石膏方体和各种实际方体引导学生理解方体的形体特点和透视关系,这并不是让学生呆板重复进行绘画练习,而是通过制作方体和设计楼房等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方体的透视关系。 由于学生在数学课中学习过与方体知识相近的学习内容,比如方体的正视图、俯视图、左侧面图、右侧面图,还有对称图形等,笔者紧紧抓住美术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认真地去完成制作和设计,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制作出更有个性的方体,设计出更有特色的楼房。特别是在楼房的设计教学中,笔者提出了设计要求:“每位同学要设计的是三十年后自己居住的房子,要有创意,生活中没有见过的设计作品将得分最高。至于如何建造,相信三十年后自己会有相当的能力。”学生在没有任何思想负担的情况下,纷纷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方体、球体、柱体、锥体等组合设计出了很多房子的造型,比如蘑菇型的房子,架设在空中的现代楼房,可以移动的汽车房子和带轮子的房子等。这样教学,全体学生在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活动的广阔空间里,让思维“活”起来,让双手“动”起来,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个性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教育性、挑战性和创新性、实践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主动思考和探索,使之成为一种促进学生审美意识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作者:韦荷莲 单位:百色市乐业县第二初级中学 美术教育教学论文: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发展前景 一、研究对象 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是以普通学校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行为为对象,研究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心理表象及其发展规律。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包括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和美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以及在学习技能和理论过程中的心理特点等,从而找出教育者在美术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个性、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心理规律,用以指导教学活动,以促进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的科学化变化。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既是教育心理科学的一门独立分支,也是美术心理科学的独立分支。因此,对于美术教育心理的研究,有人认为它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对象更加具体化。我们认为,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既不是简单地应用心理科学理论知识来解释说明美术教育教学现象,也并非把美术教育教学过程当作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而是要揭示在美术教育教学情境中,美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美术教育教学影响下,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一方面与儿童教育心理学、发展教育心理学、生理教育心理学、社会教育心理学等心理学的分支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交叉,另一方面也与美术教育心理学、美学、教学论、美术教材教法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主要是在美术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综合这些学科的有关知识进行高度的概括,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体现了美术教育科目与心理学科目的交叉,体现了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结合。 二、研究任务 研究特别对学生美学创作和鉴赏中感知力和观察力的培养作了探讨。简要介绍了有关感知与观察的定义及其与思维的关系,并提出了对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感知与观察进行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在分析一般美术活动中的感知与观察的心理过程及美术活动过程中感知与观察特点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分析了学生美术学习中的感知与观察的过程及特点,提出了在美术学习中,学生感知与判断力的发展所遇到的困难,从学生美术创作活动探讨中学生感知力与观察力的培养,从学生美术欣赏方面探讨中学生审美感知力与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探索创建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理论概念,促进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在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譬如从时间链上看有幼儿美术心理、小学生美术心理、中学生美术心理的研究等,从空间链上看有美术教育教学目标论、美术教育教学模式论、美术欣赏教育教学心理、美术创作教育教学心理、美术表现教育教学心理等。这些方面研究的成果,势必为构建我国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奠定了基础。其次,指导美术教学的过程实践,为美术教学的过程实践提供科学观点、知识结构及方法、技术,为美术教师科学地、有效地解决美术教学过程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依据和参照。 三、研究方法 1.方法论原则 (1)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必然存在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是可以认识、可以预测、可以控制的。而认识必然以实践为基础,在历史地展开实践活动中认识、预测、控制对象。(2)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逻辑可以避免概念的杂乱堆砌,它要求有序地揭示概念、范畴的内在必然联系,历史的东西是在已往时期发生的发展历程。时间是有先后顺序的、不可逆的,所以具备历时性发展过程的对象都有它的历史。历史不仅是指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还包括活动着的正在展开的过程以及未来进行的可能性事实。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不是历史自然过程具体事实的描述,而是从宏观的历史结果上判断事物的发展规律,消除了偶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对客观历史发展的影响,抛开了历史的具体细节描述,摆脱了偶然性和历史的外在形式。正因为如此,才可以对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有完整的认识,使对它的预测、控制成为可能。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的宏观研究是在方法论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它的具体研究方法则是多层面、多视角的,既包括学科的方法,又包括经验的描述和理性的概括。 2.学科的研究方法 (1)心理学方法心理学其实与科学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在美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主要是测定美术教育的效果,总结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寻找达到美术教育目的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实验方法较侧重生理的层次,不能说明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对于这种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前人曾经说过,任何人都无法从光波和声波的物理测量中准确地推断出它们可能产生的和谐的或冲突的效果。实际情况是相当复杂的,它所涉及的心理因素实在太多了,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以物理学为基础判断颜色或音调的和谐效果的严重障碍。因此,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把它和其他的方法对比结合使用。(2)社会学方法社会的文明状况决定着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的规模、水平,精神文明建设对美术教育心理提出目的、任务和方向性的要求,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要致力于这些任务和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美术教育教学心理促进个体审美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培养,使人建立理想的、科学的、自我实现的人生,这有助于个体融入群体,使人际关系走向和谐,最终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3)美术学方法美术作品是以意象形式存在的,它通过感染接受者而不是理性地说教来发挥作用,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必须以自己的情感经验模式去解释、体验、玩味,不能有标准化的答案。因而,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在重视教育的形式、方法的同时,还必须通过交流、平等和富有感情,从而使广大的学生不仅可以在技能水平上得到提高,还可以在思想水平和心理素质方面得到发展。(4)教育学方法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形势还会受到当时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影响,尤其是对教育思想的改变。在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下,念圣贤之书、培养符合封建伦理的顺民,是国家的教育导向,因而,美术教育是封建正统教育的附庸和点缀。在当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下,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对人们的认知要求已经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这就为美术教学教学心理学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证。所以,研究施教者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受教者所应具备的素质,教育媒介所应具备的特殊形式,其运作的过程、推动、调控等,都是教育学方法要探讨研究的。 作者:郑璐 单位: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 美术教育教学论文:美术教育教学创新型探索 一、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性 美术教育需要有创造性,与时展接轨。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要任务,但是目前的现状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美术教育仍然受到应试体制的束缚,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按部就班的按照教师的要求机械的进行学习,从而抑制了个人主动性的发挥,造成创新性不足的弊端,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显然是不利的。不仅如此,教学活动的单一性也阻碍了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由于受到美术教育强调“技法”的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美术教育往往过于着重学生技能技法的训练,而忽略了艺术鉴赏力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对于艺术的深刻的感知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导致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转化为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在技能的训练上,教师将大部分课堂时间以及课后安排都用在学生作品的练习与临摹上,对于艺术理论和美术史则涉及较少,片面的强调技能训练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对传统美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美术内涵相对来说较为欠缺。 2.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评价机制僵化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者”,其教学思想是否先进,教学模式是否合理将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完成,关系到学生能否真正掌握学习的精髓,从而在课堂活动中获得有益于自己的内容。特别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教育更是具有不可比拟的灵活性、独特性以及创造性,传统教育中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合美术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对高校美术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而不能以统一的所谓“好学生”的标准要求学生做到标准化、一致性,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学评价机制僵化也是目前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评价,更要注重其创新能力、对艺术的表现力。衡量学生作品的标准应多元化,而不应仅停留在“像”或者“不像”上,也不应以一两个老师的好恶和审美习惯作为评价标准,导致学生盲目按照个别老师的绘画模式进行创作,以期得到较好的分数,最终使得美术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探索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教师人格 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美术教育实践活动,因此,美术教育领域的变革,首先都是由其思想领域的变革所引发的。高校美术教师应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紧跟时展步伐,顺应美术教育课程的改革,让自己始终走在教学理念的前沿。教师应从根本上改变将美术教育仅仅作为传授技能与知识的狭隘思想,改变以教师作为主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单边教育观念,真正做到自主教学、探究教学,与学生增加交流的同时,强化其对美的欣赏能力和把握能力,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发挥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从而改变传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高临下”的地位,真正实现与学生平等交流与沟通,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人们常常用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歌颂教师,形容教师的无私奉献。高等教育除了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书”与“育人”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就美术教学来说,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胸襟以及良好的审美趣味,都会对学生未来发展以及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学生只有养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懂得鉴赏美,欣赏美,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很好的表现美,真正赋予作品以灵魂,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高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2.创新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传统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往往忽略了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枯燥、死板的教学模式下,组织学生进行美术活动的学习与探索,这势必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起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是目前高校美术教育中主要的教学任务之一,良好的审美情趣是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和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美术教育改革应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与氛围作为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此基础上独立进行创作。美术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作品,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作品背后所隐藏的深刻的人文精神,可谓是一举两得。情境创设可以通过展示名人名家的作品,向学生传递美,也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优秀的动画作品,创设生动的画境,营造高度审美价值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其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从而在美的熏陶中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心灵得到净化,并在此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审美情趣带入未来的作品创作和日常生活中,使之得到升华。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高校美术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上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注重技能培训的教学模式,贴近实际市场需求,建立新型交叉美术教育体系。美术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改变过去无重点、一刀切的课程设置模式,以学生实际专业技能为课程设置依据,安排教学。此外,美术课程设置中,除了基础的课程设置与实践课,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增加美术软件学习课程,为学生未来就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应从“以教为本”过渡为“以人为本”,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精心选择趣味性强,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精品内容,体现在实际教学中则注重以实践教学为主,及时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和前沿信息,更新教学内容,更应加强学生对基础制作材料、制作工艺以及技法、空间、色彩等方面的认识,使学生能触类旁通,更好的了解美术这门学科的真正意义,从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真正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全面型、创新型美术人才。 作者:顾佐佐 单位: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美术教育教学论文: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以赛促训,提升实践能力 “以赛促训”是与“以展促学”同时进行的,两者相辅相成。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竟赛活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训练,让学生由“被动实践”向“主动实践”转变,注重提升实践能力。如,以“海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导向,课程设置着重以技能训练为主。其中,教育教学技能中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评价技能的训练同样要目标明确,训练得法。这类训练采用以“技能测试”为中心、设计和制作并重的考核模式。考核形式是对学生课内实训项目和课程设计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两个项目成绩各占50%。采用此种考核形式,旨在培养学生在相关课程范围内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同时考核学生综合运用和拓展提高的能力。 二、以训促技,提升专业能力 “以训促技”就是通过“以展促学、以赛促训”的模式,打破单一的室内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形式多样、灵活生动、直观易懂、实践实验性强、富有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把课堂搬到户外、展览馆、研讨会场、交流中心、实验实训基地等地方,高效完成相关课程的技能训练。把学生的技能训练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极大地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完成了由“以赛促训”向“以训促技”的转变,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型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技促教,提升教育能力 “以技促教”就是通过强化美术技能学习,促进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样就可以一改以往只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专业技能而轻视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弊端,重视对学生的绘画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向职业技能转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通过运用专业实践、对外交流、项目导向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教学技能训练。而教师在辅导学生参加美术展赛的过程中,自身的专业技能也将得到有效的提升,还能掌握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感受到教育教学的成就感。更为重要的是,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通过强化“儿童手工制作和儿童美术”“简笔画”“汉字书写”和“教师口语”等教师技能训练,能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课和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校内实训、校外实践”的教学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此外,基于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外出写生实训,丰富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四、以技促业,提升服务能力 “以技促业”就是通过专业技能的训练促进就业服务能力的提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技能竟赛,争取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专业技能竟赛和艺术创作大赛中有出色的表现。此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行业服务活动。学生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种层次的比赛活动和社会文艺交流活动,在竟赛比拼中进步,在行业服务中成长。这也能促进美术教育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发挥美术教育专业的独特优势。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通过对美术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让毕业生在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师职业素养方面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作者:符祥康 美术教育教学论文:美术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 美术教育专业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是由美术学科本体与教育功能构成的。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结合美术类专业与小学教育类专业的特点,既要重视素描、国画、书法、油画等美术学科,又要重视教育类课程,尤其要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以满足当今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教学技能的培养依赖于学科专业能力的提高 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提高教学技能,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尽可能多的美术史知识、美学原理,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一门专业课,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让自己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在上课前找到更多有意思的相关知识,才能让学生对自己充满敬意,自己指导学生时也会轻松自如。 大多数师范类学校的美术教育课程设置都会借鉴非师范美术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与非师范类美术专业相差不大,缺少美术专业与教学法的融合,缺少针对性。因此美术教育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教学基本功,如简笔画、美术字、黑板报、教学挂图制作等方面相对较弱,上学时学到的技能与实际教学能够结合的比较少。同时,美术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存在见习、实习时间短的问题,尤其是实习,基本上都是校内实习,校外实习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由学生自己安排,很多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或者不想去实习,最后只是找个单位盖个章来应付。 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美教专业教学应该注重专业特征,在美术专业基础课中,加入更多的适合小学生教育的如美化校园、装饰教室、橱窗海报之类的内容,加入教师的指导,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另外,学校应该对实习作统一的安排,对实习做出更加细致的要求,安排人员监管。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 对于师范类美术专业学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须锻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既要使用专业的概念与术语,又要使这些术语简单易懂,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尽量不用过于死板的概念解释美术类的专业术语,而应该用通俗的、便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每节课尽量能够教授学生一个专业术语,例如素描、线描、速写、油画、国画等。小学生课堂有其特殊性,教师的语言表达更加需要技巧,要控制自己的语调高低、语速快慢,合理控制讲课时间与实践时间、教师示范时间与学生制作时间的分配。 一般师范类院校会为教育类学生举办说课比赛、演讲比赛等,但美教专业的学生很少参加,原因有两个,第一,认为自己是技能类学生,本专业的教师也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课能力;第二,就算参加,也很少能比得上中文类或者其他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针对这个现象,美术教育系应该组织学生观摩学校优秀说课选手的比赛,并且组织小范围的说课,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与展示的机会。 三、提高编写教案与课件的能力 组织教学需要很多课前的准备,编写教案与课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教师查阅很多资料,了解小学教育学科发展的动态。编写教案与课件是师范生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是培养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缺少了这一部分的学习,对编写教案与课件不够重视。提高学生编写教案的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教师要求学生写详案,让学生选择小学教材的某一课,根据课程标准和小学生的情况编写教案;第二,教师参照网上优秀教案,对学生做完的教案进行评选,旨在指导学生如何编写条理性强、科学有序的教案;第三,是学校邀请当地优秀的小学教师亲临指导,以便学生吸取一线教师的经验。四、注重创新性教学思想布卢姆将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到高共分为七级,最高级就是创新。美术教育通过对学生创造性的鼓励、培养,必然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创造意识,一旦这种创造意识形成,就会成为心理定势,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他们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思维。 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需要富有创造力,要能对学生有所启发,有时甚至要做得有一点“出位”。例如,在宁德师院附小一堂美术课中,罗曦老师主讲《生命的甘露》,上课前,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根据几米漫画改编的《向左走向右走》的画面,画面中下着小雨,人们带着雨具穿梭在城市中。接着,教师穿着雨衣、雨靴,打着雨伞出场,以此来引出“生命的甘露”的主题,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这是一个成功的开场,是一位美术教师用心经营的教学技巧,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更多的是按照成年人的特点来进行的。大学生毕业后成为小学美术教师,要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另一种教学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在大学中,国画课要上工笔、写意、花鸟、山水临摹与写生,特别是临摹课耗时很久,学生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静心学习,像罗曦老师这样绘声绘色的课前导入在大学教育中显然不适合。而小学教育则非常需要这种创造性教学。首先,课堂45分钟的时间不适合长时间作业,枯燥的临摹课也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能力。其次,小学生文化课课业压力比较重,因此美术课堂需要活跃的气氛。所以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有更多创造性的课前导入和课程安排。如何提高教学技能是美术教师应该终身学习和研究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跟上小学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步伐。 美术教育教学论文: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社会群体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格局。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一直在不断寻求发展与突破,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不管是教育主体还是教学组织形式都产生了巨大的改观。但是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发展的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旧观念的交织,也使得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大大的制约了高校美术教育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 高校美术;教育教学;问题;对策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为社会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为高等教育教学的宗旨。为了满足快速的经济发展,给社会提供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人才,我国高校近年来一直在扩招,从原来的精英教育模式转变为现在的大众教育模式。但是随着社会人才的不断增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在不断加深的文化知识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美术专业,这也促使了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影视动漫以及平面艺术出现,使得美术专业学生就业面越来越宽广,就业率也在逐年升高,这也近一步推动了高校美术教育前进的步伐。高校美术教育为这些热爱美术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为社会提供着大量的美术专业人才,同时高校美术教育还肩负着提升美术专业人才艺术修养的重任。但是与高速发展的美术教育与逐渐扩大的美术专业人才队伍相比,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却没有及时跟上教育发展与人才扩建队伍的步伐。另外社会上的浮躁风气也一直影响着当前的高校美术学生与美术教育,为了使高校美术教育能够稳定发展,就需要对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艺术修养得到提升。 一、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缺乏德育的渗透。对专门培养美术学生的高校而言,强化学生美术技能必不可少,然而却不能由于一味注重培养学生美术技巧,将文化课教育抛之脑后。目前国内各大高校普遍存在过于注重专业课程,不注重文化课的局面。形成该种局面的根源在于各大高校在考核教师绩效时以教学技能为主,对各大高校而言,教学老师的技能评估比素质评估更容易。另外,由于各大高校对专门学习美术的学生而言,以专业课为主,以文化课为辅。为此,高校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严厉对待专业课程,不注重文化课程教学。此外,美术专业学生进行升学考试时,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考试模式都不同于其他专业考试。相对而言,美术专业学生的升学机率更大,且艺术专业学生文化成绩不好已成为社会不争事实,导致高校和学生均不重视文化课。虽然文化课成绩是反映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表现,但是在显示生活中,美术专业文化课普遍没有受到高校重视。众所周知,唯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才能真正体现出美术内涵,可见,文化和美术二者之间息息相关。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不能一味关注美术专业教育,还有文化教育与时俱进。唯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教学方法上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在进行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与教师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成绩,而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则重视较少,尤其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较少。此外,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后,要求要将学生培养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在实际中,更多的高校只是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单一交给学生理论知识,致使学生不能完全理解理论知识,更谈不上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再加上我国的教育方式一般比较传统,会规定统一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他们普遍不注重文化课程,普遍缺乏学习意识,且高校间的生源竞争也成为他们缺乏学习的重要因素。 3.教师的自身素质有所欠缺。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一直在不断加快,全球人的思想也愈加交融,我国传统的思想一直在受着外界思想的冲击,有积极的同时也有消极的。在社会体制与经济变革的交织下,社会的风气一直处于被腐朽思想侵蚀的状态。功利性越来越明显,社会环境与氛围也比较浮躁,这些不但体现在当前人的思想当中,同时也体现在了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当中。并且在现代的高校美术教育中,有些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所欠缺,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品德文化素质两方面。一方面,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专注与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同时对于学生的考评也放在了学生的技巧上,而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与艺术修养的培养,致使教学的内容比较空洞。再加上,有的美术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落后,不能符合教育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有的高校教学者不能够把心思沉淀下来,无法把身心都放在教学工作与艺术研究上,而是放在了追求社会名利与金钱上。教学者是学生榜样,他们不但指导着高校学生的技艺,他们还是高校学生艺术修养与思想道德培养的领路人。艺术一直注重与思想的碰撞,所以高校美术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往往大于其他专业的教师。高校美术教师的思想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这也就使得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思想浮躁,综合素质无法提升。而美术事业要想发展,就需要全面发展的学生来支撑。高校美术教育教学要想得到提升首先需要从教师本身着手,因此,学校应当重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健全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策略 1.提高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内外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更加需要人才,再加上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更加重视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化素质相对较差。高校在进行美术课堂教育时,更加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对于美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较少。此外,虽然我国已经是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但是有的学校还是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致使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此外,高校在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不够合理,专业课较多,而对于文化素质相关内容的课程较少,致使学生的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各个高校在美术教学中需要不断扩宽其他专业课程,不断提升学生文化修养,使学生个人素养得到提升。由于美术专业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为避免美术学生无法融入社会中,需要在美术教学课程中将增加社会和学生的内在联系,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美术文化内涵,便于他们解脱思想束缚,学会主动探索世界。另外,高校美术教育中需要根据自身教学特点,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开设专门提升美术素质的相关课程。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人们通过多种渠道感受到艺术气息,艺术不再高不可攀。目前,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作为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无法通过网络课程取而代之。为此,高校针对美术教育改革中,需要将美术教育和实践活动进行巧妙衔接,高校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悄无声息的将实践意识引入课堂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实践意识,此外,在教学课程中应注重观察学生的特征,针对不同学生事实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习形成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并将社会实践能力作为考核学生成绩的重要方式,并通过该种方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实践。创新意识作为美术生学习美术的关键,更是美术生学习美术的核心。学生为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可利用假期或节假日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这样便于将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真正提升美术教育改革渠道。使学生个人素养真正得到提升,为社会更好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了提高高校美术教育的水平与质量,学校应当重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学校中,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从而在跟随时展的潮流下,转变教师以往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从而使美术专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来加强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进一步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应重视对教师文化修养的培养,教师本身也应当提高自主意识,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总结 伴随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美术教育教学也和其他专业一样,同样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各种阻碍。严重制约美术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尤其在当今社会中,机遇和挑战并存。可见,美术教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高校美术教师需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以高校自身发展需求为基础,使其形成良好的美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以促进高校美术教育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紧随社会发展共同进步。 作者:张昉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论如何开展美术教育教学 一、美术教育教学的原则 美术教学原则是一般教学原则在美术过程中的运用。它与一般教学原则的产生有着共同的规律,那就是美术教育家在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1.加强双基教学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双基教育与审美能力、智力、创造力培养的关系是一个完整的和谐关系,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因此,双基教学既是培养人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既是审美的教育基础,也是培养和发展美术能力的契机。 2.运用直观教学与启发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直观教学就是以鲜明的视觉形象反映造型特点,去认识和掌握艺术的规律,通过直观教学和知识的传授,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发展形象思维,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3.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这项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主导,教学计划的实施与教学目的的实现都是空话。然而没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仍然无法实现上述教学目的。 二、美术教育教学的方法 美术教学常用的方法是根据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不同,分为语言传递、直接感知、技能训练等三大类基础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美术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以语言传递知识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类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讲评等。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直观性是美术教学的一大特点,是通过作品、教具等形象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感知认识。这类方法包括观赏法、演示法、参观法等。 3.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美术教学中很多课时是花在技能训练方法上的,通过技能训练,加强眼、脑、手的配合,从而形成艺术表现力。 三、结语 教学的艺术性以它的手段功能来说,是保障教育思想的落实,是加深对教育思想的理解。所以,要提高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就要不断推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思想。 作者:李颖单位:河北省定兴县天宫寺中学 美术教育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现状及措施 一、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1.小学美术课开课情况 据统计,我国目前县级以上小学教育中美术课开课率可以达到100%,而在一些乡镇地区,美术课开课率则为73%,而在一些农村地区则仅仅不到70%。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的艺术课程的开课率还不能满足国家的规定。目前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县城,艺术课程的开课率要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学校的开课率,而小学的艺术课程很大程度上开课率也要大大高于其他年级的艺术课程开课率。根据调查,可以了解在我国的初中一般是每周一课时,而在小学安排的艺术课程的学时则为每周两课时,但是在实际教学之中往往都是一课时。进一步的了解可以发现,在某些小学和中学都会出现课表上安排的课程和实际上的课程不一样,课表上的美术课往往都是被其他主课占用,现在的小学美术教育情况不容乐观。 2.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现在小学生对于美术普遍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很多的小学生对于学习美术都是十分积极的,但是在农村地区,很多的小学生没有学习美术的条件,美术课程十分有限,在课堂之外几乎没有时间学习美术。在城市,由于其发展水平较高,小学生学习美术的空间比较大,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有很多机会接触到美术教学,在课下也会由学校组织很多兴趣班帮助学习美术,课后美术活动很丰富。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现在很多的家长以及老师都是希望搞好主课的学习,往往都会忽略其在美术上的学习,因此学生往往会在文化课程上花费很多的时间,美术爱好等由于长时间的不接触会慢慢退步,最后甚至对美术失去了热情。 二、改善小学美术教育的措施和策略 1.重视美术教育,转变教育观念 我国的高考制度从小学教育到高中教育单纯关注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成绩,忽略包括美术在内的其他课程的学习。希望学校领导、老师以及学生家长改变这种单纯关注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的观念,重视美术课程的教学与学习。 2.优化教育效果,提高教师素质 对于当前我国小学美术教师人数不够,以及职称和学历偏低的问题一定要解决,教师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美术教育的开展情况。对小学美术教师,学校一定要重视培养,积极组织美术教师参加培训活动以及教科研活动。 3.整合教育资源,创造教育条件 小学的美术教育要开展必须有相应的活动场地,为创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一定要积极将社会中的美术教育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并通过访问和参观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学习美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4.培养创新精神、提倡学用结合 美术在很多人眼中是一门比较高雅的艺术形式,但是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将其改变为一门兼顾生活实用性的学科,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美术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利用。加强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合理整合教育资源,有效利用有利的条件,小学美术教育就一定能够稳步、有序、健康发展下去。 作者:林子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龙林中心小学 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论培养美术教育教学对学生想象力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对学生视觉,听觉的冲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更广泛应用。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等多种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小学生由于阅历少,理解力不足,想象力丰富,把他们的思维局限在课堂上实在残忍。众所周知,美术课堂需要许多感性的素材来支撑,看得见的图像、颜色、物体、形状,听得见的声音可以帮助他们去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传统小学美术教育单纯依靠老师讲解,每个孩子的理解力不同,注意力不同,显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无法满足大多数孩子的需求。有人说多媒体教学就像是一扇窗,让井里的孩子看到了井外独特广阔的风景,许许多多的感性素材铺天盖地的袭来,老师有选择性的给他们演示,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呼吸到教室外的花香,听到山里杜鹃的歌声,最大化地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带领学生进入大自然,感受身边的生活 现在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给孩子减负,但是学校不得不考虑升学率的问题,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也很迫切,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孩子们很早就开始被教识字,画画,弹琴,他们爱玩的天性被忽略了,因此,现在的孩子的压力并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多,他们有大量的家庭作业要做,有各种补习班培训班要上,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下,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三点一线式的生活让他们几乎没有和小朋友做游戏的时间,更别说走入大自然,聆听自然了。孩子的天性就是游戏,玩耍让他们在游戏中释放自己,捕捉生活的美。因此,老师要适时带孩子们出去郊游,给孩子们接触大自然美的机会。岭南的雨水充沛,河流很多,大多孩子都很喜欢嬉水,可以适时的带他们出去玩水,不过要注意安全;带孩子们果去农场采摘果实,感受丰收的喜悦;带他们在校园的草地上做游戏,让他们想象关于大自然的歌,然后大家一起放声歌唱;大家一起做给树叶找妈妈的游戏激发他们对新事物的兴趣。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一切美的根源,一朵花,一片树叶,一只蝴蝶,潺潺的溪水,放声歌唱的麻雀都美得让人心醉。 三、把作品引入欣赏课,让孩子在美的事物中充分发挥想象力 美术课是小学生很容易入门的课程之一,在美术课上,学生学到的不光是美术知识,更多的是对于美的感受当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儿童的思维是相当敏锐的,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还能最大限度的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审美眼光。几乎没有人会拒绝一切美的事物,儿童也不例外,所以在美术课中,老师可以将美术作品带入课堂。老师可以播放一段蓝天白云,成群结队的野鸭子在碧波荡漾的芦苇荡里捉鱼的视频。让孩子们欣赏60、70年代江南农村的画面。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如果你们现在可以去江南的芦苇荡,你们最想做什么呢?这时候,学生按耐不住了,肯定会积极发言,我要划船,我要逮野鸭子,我要拾野鸭蛋,我要游泳,我要戏水,我要用芦苇编成草帽戴在头上拍照留念等等。学生回答完之后,老师就可以问他们,如果去了江南农村的芦苇荡做了刚才你们最想做的事情,会发生什么美好的故事呢?这样每个孩子心中都会有一个故事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在集中注意力感受美好的事物的同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想象力。老师还可以鼓励孩子为他们的图画配上一首动听的背景音乐或者为他们喜欢的音乐配上一副自己创作的画。或者他们会把奔跑中的马画成小汽车的形状,或许他们会把西瓜画成粉红色,毕竟孩子的思维是活跃新奇的,老师在这时候,切记不可指责孩子,要给他们及时的鼓励和夸奖,充分尊重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或许下一个齐白石就在他们中间呢。学生的创作也许会比较简单,没有什么深意可言,或许还会有许多夸张怪异的想法,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爱上美术课,爱上思考,养成从生活中捕捉美的习惯。当然有条件的地区老师还可以带孩子们去历史博物馆和文化馆,让他们学习历史文化、了解名师作品、感受大师风采。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要敢于跳出传统思维的怪圈,运用新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积极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最大化地发挥学生学习美术的潜能。 作者:王维单位:深圳市南山区育才三小 美术教育教学论文:提升美术教育教学效果思考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应运而生,在增加了教学途径和方式方法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应该强调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现代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实践基础。笔者作为一名艺术专业的教师,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出发,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学生的美术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深有体会,并且对现代教育技术给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带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产业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原有的教育理论发生了突破性的转变,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实现和传播,对教学过程和教学途径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应用,以实现现代化的教学质量和效益。在我国,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电化教育的出现与初步发展阶段、电化教育的全面发展阶段、网络化教育和信息化教育技术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科技的电子教学设备被大量地开发和应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且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教学情景的创立。目前,在我国有很多学校的教育技术硬件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在运用和发挥这些技术的方法和认识上,较之国外还存在一些差距,还没有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教学作用,有的甚至把现代的教育技术当作摆设,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美术教学资源的收集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也可以称做视觉艺术,也就是建构主义理论里提到的情境性。在美术的教育教学中,总是离不开具体的或者可视的情境教学。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利用光盘或者网络,查找相关的教学资料和美术信息,也可以用电脑将精美的美术和艺术作品进行存储和打印,以便用在课堂教学和欣赏上。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实地考察时,也可以用照相机和摄像机进行资料的收集和记录,然后存入电脑,在配上合适的音乐背景和解说词,制作成课件,可以长期地用于美术教学。这样既丰富了教师的讲课内容,又提高了教学效率,也相应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变得更加轻松和灵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师生互补开放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的主动性,用辩证的思想来看,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自身主动学习的过程,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生态式教育,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形成了一种配合式与对话式的关系。师生之间由于年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以及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就容易妨碍学生的发展。另外,教师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知识老化问题,所以师生间的互补式教学在使不同的思想产生碰撞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如今,学生对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较强,所以教师可以将新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先布置给学生去准备,学生可以在电脑和网络的帮助下,广泛地查找资料来进行学习和研究。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去研究和讨论。这种开放式的互补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地备课和教课、学生被动听课的传统方式,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现代教育技术在美术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使得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管理也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模式逐步向着一种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美术教育管理模式转变。这是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过程。美术的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教师的备课和辅导、对学生的考核、课堂教学、专业实践等,其中还包括对教学设置和教学环境的改善和管理。目前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完全可以实现以上这些教学管理的内容。在美术教学管理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全面的评价。学校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一套合理且系统的教师评价体系,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平台对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学校可以及时地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并能够使教师及时地改正错误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材配套资料库和教师个人资料库,能够使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更加方便,也能够使教师轻松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安全的知识产权保障。 4.数字美术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传统的美术理论有着较长的历史背景,也有着许多精辟之处,但是未来的艺术工作者所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美术的理论,更需要把握社会发展的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和一切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生事物。对现代美术的创作原理和思想需要深入的分析、归纳和整理,才能使作品表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鲜明的个性。在传统的艺术设计中,美术和设计学习主要是在一定的绘画基础和绘画技能训练下进行。比如,在设计时,学生需要准备纸、笔、水粉和喷枪等各种绘画工具,绘画和设计过程复杂烦琐。而随着电脑和绘图软件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难度。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些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在接触美术和艺术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其他的数字技术。 三、从建构主义理论看待现代教育技术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是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完美诠释。 1.现代教育技术激活了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随着现代社会人类学习和认知规律的不断发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和发展,使得学生学习与认识的过程更加充满主动性。现代学生受现代教育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影响,思维都非常丰富。丰富的思维方式可以使学生对形象、生动、鲜明的事物更加感兴趣。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的互动,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生动和形象,呆板的教材和知识内容在多媒体教学中得到全新的演绎。现代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大大提升。 2.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社会性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使这个时期的人文理念和传统价值有了更深层的意义。在教育领域中,建构主义理论的出现使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人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也需要社会对每个人提供学习和创造的机会。对学生来说,就要充分开发出自身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的教育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发生了重要的变革,学生在学校可以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播,在社会可以接受计算机、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的知识传播。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来源更加广泛,接受的知识面也更加丰富。学生在学习美术时,可以通过学校来学习一些美术的理念知识,也可以从其他社会教育媒介上学习到美术的文化,所以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也体现了学习的社会性。 3.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了教学的情境性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将美术教学中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完全充分地表现出来,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美感效应,在刺激学生感官的同时,也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情境性完全体现出来。比如,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音乐融入美术教学,音乐的美妙和美术的内在美感形成天然的和谐统一。音乐除了能够激发人的灵感,还包含了重要的情感特征。有了情感就有了感染力,音乐与美术作品的结合更能够感染人和打动人,使作品与人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让学生欣赏一幅山水画时,用符合意境的音乐作为背景,很容易就能使学生体会到画作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并且在这种情境之下,使学生思想得到高度放松,在不同程度上也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 4.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美术教学中对于美术教学,其任务之一就是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专业化倾向较为严重,从而造成了美术教育只注重技能培养、轻视思想品德教育的现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因其科学、有效的载体为美术教育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学生在欣赏着现代教育技术所带来的生动、鲜明的教学作品时,也在享受美的熏陶。在这种纯洁、高尚熏陶的感召之下,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一些具有高尚情怀的作品,通过最佳的形式演绎出来,使那些能够表达出优秀品质和思想道德的作品,很容易地触动学生的思想深处,让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同时,思想品德也得到提升。 5.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单纯的教授与单纯的学习并不能使学生固化所学到的知识,牢牢地掌握和理解知识。在艺术氛围中,每个人对作品的体会和认知都有所不同,理解不同就会产生分歧。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能够为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网络平台。教师之间可以就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探讨,学生之间可以就学习体会和知识难点进行探讨,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可以就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对美术作品的观感进行探讨。总之,现代化的网络交流平台可以在美术院系中甚至是整个校园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交流中共同进步。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这种网络平台,及时对教学管理进行监督和调整,也可以通过这种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进行了解和处理。这种现代化的网络交流平台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使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 四、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美术教育质量效益的总结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先进的技术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教育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来讲,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提供了良好的展示空间,是现代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进的重要标志,对美术教育来说也是一场全新的改革。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形式的美术教育,也正式走进了各大艺术院校的殿堂。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使美术教育更加形象、生动,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使教育教学质量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提高。 美术教育教学论文:成人美术教育教学评价 一、色彩教学中的个性化培养 个性差异体现着人类多样因素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又与美术的丰富多样性所一致。也正是学员审美个性上的差异,为我们开展美术教学提供了基础。 论文百事通与此相反,划一的教育却导致美术丰富多样性的缺失,也就失去了美术的真正魅力。个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差异必须被重视和尊重,尤其是在富有情感的色彩表现上。尊重个性差异应该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它要求教师无论在备课、上课、指导、评价等环节中,都要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影响甚至干涉学员独特的审美习惯,确保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被尊重,使学员自觉地保持和发展这种审美的独特性,而不是趋同于同学和老师的审美感受,最终丧失他们宝贵的人格魅力。例如,讲课时要对色彩作品客观分析,理解不同色彩情感的表现抒发:莫奈《睡莲》《教堂》系列中光影色感的扑朔迷离、欢快丰富的色彩世界;凡?高的《向日葵》《自画像》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心理因素,以狂热的色彩语言描绘了痛苦焦灼的心灵,那奔放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以及整个画面的律动感令每个观者能体会到当时作者的绘画激情;蒙克的《呐喊》《生命之舞》中色彩传达的苦难、恐怖等等。 指导写生训练实践时,不应要求每个学生都按老师本人的方法和色彩感受去完成作品,应该允许学生在表现手法和工具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应鼓励学员勇于用个体独特的色彩风格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审美感受。在色彩表现过程中要调动学员表现对象的激情,强化画面的主观色调,营造强烈的情感氖围,根据需要选择运用写实、夸张、变色、反色、变调、抽象、象征等手法,强调笔势的动力感,如用平涂无痕的色块、长笔触的强烈扭曲的拖摆、细笔触的轻微的颤动、旋涡笔触的绵转,弯曲笔触的起伏等,突现色彩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当学员处于兴奋的状态中,活生生的对象就会融化为生动的线条,鲜活的色彩,写生就不会是冷漠的复制,而是炽热情感生动的表现。教师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发现、显示、爱惜、培养每个学员的独特的个人才能,便意味着把个性提高到人的尊严充分发展的高度。 在色彩教学中培养学员的审美个性,要求我们从客观心理结构出发,充分意识到教育和环境对审美活动产生的影响,并避免影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尊重、培养、发展学员独特的审美个性。 最大限度体现差异,编排合理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是成人美术教育的重要部分,而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成人学员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群体,整齐划一的要求和内容对他们肯定是不合适的,应该尽可能地照顾各种层次的学员的身心特点。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的成人美术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出一种弹性,这种弹性体现在对于表现方式的宽容、工具材料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难易方面。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注意适应不同基础学员的审美喜好,在准备要欣赏的艺术作品材料时,应尽量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但又风格迥异的作品,以体现出教材内容对不同审美个性的宽容度。从学员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员感受各类作品的不同审美形态,从而引发学生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样,学员对美术的体验、感受和表现才会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利用各种色彩作品资源开发色彩课程,培养学员的美术素养和人文精神,建构个体对于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人文关怀,从而形成独特的富有民族特点的审美个性。 二、各种绘画材料技法在色彩中的运用 不同绘画材料的运用会形成画面不同的肌理表层,肌理是经过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法不断尝试探索创造出来的。这种效果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并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语言被采用。画面中所出现的肌理,使艺术手段更趋丰富,从而可以充分体现作者的创造性。 同样,在色彩训练之中,也可以运用各种绘画材料产生不同的色彩肌理效果,来拓展学员色彩的表现力。过去的色彩教学中,只是运用水粉、水彩、油画等常用材料,对材料与技法触发的色彩肌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不了解画面肌理的功能及其所生发的效应,如可以表现丰富的质感和光感,或传达精致、和谐、微妙、柔和、厚重、粗犷等感觉。重视媒介和手段的研究、增加各种特殊材质的必要的感性认识,即不同材料、技法形成的不同肌理表层,其本身就体现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心理、情感动向及其精神价值取向。色彩肌理本身就会使观者引发不同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反应和变化。同样的肌理表层又会因不同的材料选择,传达出不同的情感信息。 不同材料和技法的选择运用,引发不同的色彩肌理表层效果,同时也会导致不同的审美趋向差异。收集、保护和学习前人优秀的传统技艺,是我们创新的根本和基础。我们在色彩训练中学习传统技法的同时,鼓励学员大胆尝试多种绘画材料技法,如水彩、水粉、丙烯、国画色的综合运用,油画和金属、木、陶、蜡、纤维等各种材料的混合交替使用,还有刀刮、平刷、罩染、浸染、滴洒、划痕、厚堆等方法的运用,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极为丰富的肌理效果,从而启发学员的创造灵感。经过深思熟虑并富有想象地利用工具和技法,以不同媒介来创作美术作品,在表现技法的探索、研究和体验中,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体的审美个性,同时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同绘画材料技法运用可产生不同的肌理,而对肌理的研究与综合运用模糊了画种的界限。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跨画种的技法被广泛运用和借鉴,不同画种材料的综合应用已成趋势,因此,我们尝试在色彩教学中,充分而综合地运用不同画种的材料和技法,从而真正实现色彩教学的五彩缤纷,使学员感受色彩的独特魅力。 三、引入丰富的色彩评价体系 对于成人美术教育学员的色彩作品评价,相对较为理性和成熟,应尊重其自身的思想和体验,在具体的色彩训练中拓宽自己色彩的经验和感觉,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感受体系,形成丰富多样的评价体系。 在成人美术教育中将评价作为色彩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目的是为培养学员色彩评价能力,促进色彩创作和审美能力。美术教育加强学员的色彩评价能力培养,能提高学员的色彩意识,还能培养学员的色彩审美敏感性,发展其感受力和思维力。在色彩作品评价中,可采用学员自评、互评、讨论、阶段性的色彩作品汇报展览等形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也就是说,现代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断自我完善的组织系统。传统的评价都简单地以学员最终的作品来给他们的能力进行定位,可是每个学员都有自己特有的生长环境,个性的不同、专业基础、工作环境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内在气质也就存在着差异。因此,学员努力的过程就是学员素质能力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从学员参与学习活动和表现作品的过程中,去发现学员学习表现色彩的热情,从他们的作品中发现学员本质的有个性的东西,培养学员的观察力、想象力,挖掘他们的色彩创造力,保护学员的个性特点。新晨 传统的教学评价比较单一,教师往往以学员画的色彩关系对不对,把眼光总放在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等来评价,忽视了学员在其他方面所呈现的闪光点,忽略了学员在色彩表现过程中的自我情感抒发、审美情趣、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因此,评价不仅要关注学员的学习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员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员发展的要求。在学业评价的范围上,不仅应该有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关注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审美情趣、构思创意、综合能力、探索能力等全面的综合评价。只有综合全面的评价才能使学员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提升色彩创作能力。 其实,学员的色彩作品,原本就浸透了个人的各种情感,有些想象的、抽象的作品可能画面效果不是最好,也可能是学员造型能力、构图能力的局限,甚至是因为某些个性的因素使然。所以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以异于他人的表现方式来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树立起自我表现的信心。教师必须站在每个学员的角度上,用他们的眼光去理解他们试图表现的内容,做到理解和尊重学员。在色彩呈现中,发现他们的才华,体会他们的情感,教师在评价作品时应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运用平等和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员的期望,可以起到鼓励学员创造能力和很好地交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对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评价的核心是促进个体的发展,要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等,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通过培养学员色彩表现的个性化和多种绘画材料技法的尝试,引入丰富的评价体系,改进色彩教学方法,使学员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与开发潜能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相适应,探索以自我指导为导向,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的新学习模式,形成符合成人学员可持续发展的认知规律的知识结构以及教学方式,培养建立学员色彩创作和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教学论文:高校城规专业美术教育教学设计分析 2011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城乡规划学从建筑学中独立出来,被评定为一级学科。然而,由于城乡规划学开展时间比较晚,作为新兴学科,其知识框架体系相较于建筑学而言有了大幅度的改变,需要与多个学科交叉融合。例如与艺术学与美学的接触面比以往更广,课程教学模式需要进行适应学科体系的改革。 在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中,美术课程贯穿大一整个阶段,共计128课时,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基础课程,需要美术类教师进行辅导。然而,城乡规划学科培养目标与美术类学科培养目标完全不同,导致很多美术类教师在给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上课的时候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教什么内容,怎么教。我本人就有这样的经历:我从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刚给城规学生上课时发现学生们的专业目标和我自己所学专业目标是不同的,学生美术基础也参差不齐,若按照美术学科的教学方式授课,学生也能有一定进步,但学习所得知识不能良好运用于自己的专业。而且教师的授课基本都按照美术类学生进行培养的,在第一学期开设的美术(一)课程中教授素描,在第二学期开设的美术(二)课程中教授水粉,环境艺术专业的老师讲室内设计图和马克笔。学期末时,每个班学生的绘图方向以及掌握的绘图技法都不一样,无法与后期课程良好接轨。城乡规划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学生在毕业时要掌握城乡规划、城乡设计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这需要美术课程给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在思考,能否根据城乡规划这个专业的学科目标和培养计划,制定适合其发展方向的美术课程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情况,我在授课时进行了实践,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模式,在设计教学项目时,第一个环节是进行学习需要分析,美术教师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除了需要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外,手绘水平和技能也影响和制约着学习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因而对学生的分析也成为学习需要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二是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三是内外结合学习需要分析法。结合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我认为,使用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更为恰当。“内部参照分析法是由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以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或工作要求对学习者的期望与学习者学习(工作)现状作比较,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鉴别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比较大范围的,教师就必须先收集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将美术课程的知识、技能要求具体化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作为收集目前学生学习状态的依据。结合城乡规划的学生的现实情况,开设美术课的是大一的新生,本科招收的学生是文理兼招的,这些学生文化课成绩较高,但大部分没有进行过美术方面的专业训练,不像艺术类的学生,在进大学之前已经对美术方面有深刻了解。在如果教师还按照艺术类学生的标准去对待,这些新生会跟不上进度,他们本来对美术课就有恐惧感,在压力之下,有些学生甚至可能会生出讨厌这门课的心理。针对这些没有美术基础的大一新生,我认为需要设计与他们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而在城规专业来说,美术课程的目标是要锻炼学生的手绘能力,使其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设计图纸;对渴望深造的学生而言,考研需要考快题这一科目,他们也有掌握手绘技法的必要。我认为,美术课结课时,城规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绘图时,造型准确,有较强的表现和塑造能力(包括比例、结构透视、特征、空间关系等);正确理解对象结构及体面关系,并能完整地表现;还要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以便适应专业需要。那么教师期望学生达到的手绘能力和学生目前零基础手绘能力之间的差距就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明确了,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明确了。 并且在学习需要分析时,我发现要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方向问题并不存在教学资源上的约束。第一,现有的教学设备是画板和画架,学生们在手绘中需要的工具是已经准备好的;第二,以往的教学资料往往是《素描教程》、《水粉》等等,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更换教材,如《钢笔建筑手绘》、《建筑风景速写》等;第三,教师在备课时,要进行新的教学系统设计;第四,学校和教研室非常支持教改项目,这就促进教师改革创新,这为教学设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创建了良好的条件。于是,对我校城乡规划专业2015级学生授课时,我改变了教学方式,上课之前根据以上指标体系进行测验,测出学生真实的美术水平;同时结合调查问卷和观察表,直接从学生处获得信息。我发现,在一个30人的班级中,上课前66%的学生对美术课有畏惧,认为自己没有基础,无法学好这门课;50%的学生不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期中10%的学生有怠惰思想,觉得没有必要学习美术课;96%的学生是完全没有美术基础的;100%的学生都认为上课可能会学习如何画石膏像、静物等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授课时把城乡规划这门专业的培养计划跟他们讲清楚,让学生理解本专业的美术课与美术专业的美术课有区别,美术专业要练习石膏静物,但城乡规划的美术课是不一样的,单纯练明暗、光影这么细化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是偏离学习方向的,应在掌握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多练习建筑风景类绘画。不仅在学习内容上发生改变,教学手段上也要改进:把学生按照美术基础高低分成三个部分,美术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教授内容以写生为主,让他们能用流畅的线条表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作业要求能画出想法新颖、结构准确的建筑物和绿化环境;有一些美术基础,但不够扎实的学生,以临摹课本和好的作品为主,让他们多看优秀手绘图,了解自己的不足,打好基础后,再慢慢进入手绘阶段;对于大部分零基础的同学,要从头开始教,先掌握透视法则,初期可以借助直尺来辅助绘图,再到阴影的表现、树木的表现等等。通过分类教学,学生们可以相互借鉴,相互督促,进步就比较快速。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课堂上我增加了美术鉴赏模块,教师挑选出国内外优秀的手绘作品,指出其优秀之处,供学生参考。每节课的最后要对班中所有学生的作业评讲,大学生思维新颖,乐于表现自己,且接受能力高,评画环节能让他们对美术课的兴趣更高昂。 运用以上教学方法,期中时,根据指标体系,经过问卷、观察和分析,2015届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绘画水平有较大提升,与目标水平进行比对,80%的学生已经达到上一届学生期末的手绘水平。期末结课时,83%的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建筑物手绘写生,面对美术课程,100%的学生都不再有恐惧感。通过学习需要分析,城规专业美术教学中面临的任务及其性质已经很明确,通过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是可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的。当然,要适应城规学科要求,美术课程还要做出很多调整: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教学媒体、学习环境以及结果评价等都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极大的改变。前端分析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让整个教学活动明朗化,后续的工作量还很庞大,需要教师、学生、学科专家、教学设计专家等多学科领域共同合作。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城乡规划中还有很多课程亟待建设和改革,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学科要求。一线教师应随时注意教学中存在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其进行细致研究,尤其是与城规专业有交叉的其他专业的教师,更要通过论文、项目、成果等方式做研究推广,这对其他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改革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孙征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湖南省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研究与思考 摘 要:本文结合湖南省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招生与就业的现状,探讨了就业形势严峻的形成原因,并结合成因,具体从修正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的角度阐述了对策与建议,旨在对我省内各高校制定培养方案提供建议与参考,促进音乐专业学生有效的学习和良好的就业。 关键词:音乐专业;培养目标;就业形势 一、湖南省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就业现状 从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至今天,二十余年的时间,全国各地原有的师范院校以及部分综合大学甚至理工类大学,都像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了音乐学院并设置了音乐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近400所各类院校不同规模地开办音乐类专业。发展速度之快是其他专业所望尘莫及的。湖南省现有16所高校面向全国招收音乐专业学生,招生规模也是与年俱增。这种大规模的发展,一方面是顺应了时代潮流,有助于提高全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而另一方面,面对严峻的高考遴选中,艺术专业的大幅扩招也能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教育要求。由于音乐专业入学文化分数要大大低于非艺术类,因此,对于为数不少的文化课基础较差的高中毕业生,它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和吸引力。诱人的文化录取分以及超量的招生名额既是许多考生无奈的选择,又是他们进入大学的唯一捷径。 当莘莘学子满怀欣喜的收到高校音乐专业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摆了他们的面前,就业岗位并没有像招生名额般扩招。尽管官方数据经常显示就业形势喜人,九成以上音乐毕业生能如期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事实上,仅有约三成的学生找到满足的表演类工作或音乐教育类工作,大量毕业生由于长期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改行者居多。或者在家待业,此外,从事培训行业或以家教为生的毕业生人数也是与年俱增。 二、就业形势成因分析 招生规模与就业形势的巨大反差,其形成根源在哪里呢,结合湖南省高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招生学校急于扩招,配套欠佳 借着全国普及高等教育的东风,众多师范院校以及综合类大学开始盲目扩招。由于音乐专业“入学”文化分数低而收费高立刻成为许多高校的“抢点”,许多高校争先恐后、多快好省地纷纷办起了音乐专业。并且,高收费、相互攀比的心理还促成了许多高校逐年加大扩招力度,大有力争上游、快马加鞭之势。而在另一方面,相应的办学条件、师资状况以及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却未能及时落实。部分院校出现过确认学生入学人数后才开始兴建琴行,配备相应多媒体教室的情况。甚至于还有学生,由于学习的是较为冷门的乐器,入校后因为缺乏相应专业的教师而被迫改换专业。 (二)培训机构快餐式应试培训,生源良莠不齐 为了应对音乐类专业高考的专业联考及各个学校的单独招生考试,各艺术考生入学前,在学好高中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拜师学艺,仍然要花费不少的金钱和时间。众多家长为了让考生能在短时间内能有具备应试能力,不惜血本。于是一系列具有高利润的培训链应运而生。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省的艺术培训学校,也即扎点在省联考考点附近的大大小小的民办培训机构,不管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很多外地的培训机构从成立到运营各阶段都会来长沙取经,足见长沙音乐培训学校的影响。艺术培训学校的存在,一方面能将备考考生组织在一起,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并给考生传授了良好的备考经验,节约了考生的时间成本,提高了通过率。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规模教学等利益驱使,艺术培训学校以及相关老师都会尽最大可能动员各个高中的高三考生加入艺术考试培训队伍。很多招生口号都直言“无需基础,三个月包过”、“只要能开口说话,就能通过艺术联考”……,这样直接导致了大量即无音乐天赋也无艺术爱好的考生,为了能顺利通过高考而挤进艺考大军。很多所谓音乐专业新生都是凭一首歌一支舞就拿到了高校敲门砖。缺乏基本技能的训练,进入大学后,即不能唱也不会弹,甚至于连学习兴趣都没有,这样,专业老师纵有百般教学技能也难以调教。音乐专业生中具有传说的童子功,即幼儿时就开始学校练习某项音乐技能的,大部分去了国内九大音乐学院,省内各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大都出炉于快餐式艺术培训学校。生源本身良莠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从事音乐本专业工作的可能性。 (三)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不协调,学生难定位 部分院校由于盲目扩招,缺乏办学经验与专业教师,其设置的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与音乐教育专业的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由于专业课程上设置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很多音乐专业学生常常抱怨没有适合自己的课程,必上的课太难,需要学的课没有开,这样的教学过程直接导致了音乐表演专业人才水平欠佳,而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缺乏基本教育素养,形成了毕业生既不会表演,又当不了老师的尴尬现象,自然也导致了即使有合适的岗位也缺乏基本技能而无法适应的情况。 结合这三大原因,从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考虑,我们主要可以从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角度出发,来探讨可能改善的方法。 三、关于培养目标的思考与建议 前文提到,由于我省各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普遍音乐基础较为薄弱,这就更需要在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上做到有的放矢,扬长避短。 (1)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有别于几大专门的音乐学院,笔者认为我省各高校的音乐学院应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具有娴熟的演唱、演奏技巧,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良好的音乐修养的高级专门表演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应该依据于社会和人才市场,应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关于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调研。培养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掌握较扎实的音乐表演(包括音乐制作等)专业技巧、音乐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艺术表演才能。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应增加“艺术文化学”“文化管理学”和“组织策划”等课程,在实践环节的形式与内容上,除了原有的舞台艺术实践外,应增加社会调查、组织策划、文化管理等方面内容,并要求学生到国企、合资、外资及社区文化部门做一定时期的助理或见习。 (2)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育计划的设置上,即要贯彻音教专业的教学理论,又要强调音乐表演专业的艺术功底。音乐既是一门艺术,又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狠抓学生的音乐基础课同时强化音乐技能课的学习。抓住基础音乐理论(含视练、基本乐理、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进行系统扎实地学习,加强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含声乐、钢琴、舞蹈、中西乐器),提高技术手段和个人技能,至少掌握一门“看家的本领”。而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树立起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掌握最直接、最鲜活的音乐教育信息,介绍最科学的音乐教学方法,丰富完善学生教育教学的能力。而对于将要毕业的学生,要严把教育实习的质量。教育实习是音乐教育专业培养人才教学程序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从根本上体现出音乐教育这一特点的具体实战演练。 大学毕业生就业既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不能使大学毕业生实现迅速就业,势必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尤其是音乐专业学生,入学之前就需要花费价格不菲的艺术培训费用,入学之后还要承受比普通专业高出许多的学费,他们花费了高昂的教育成本,也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期望,如何设置培养目标,如何组织入学教学,以促进他们更好的适应就业环境,找到满足工作,是每个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职责。只有学生、教师、社会共同的努力,才能改善音乐专业学生尴尬的就业处境,实现教育目的。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影响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及对策 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后,毕业生待就业人数每年都在增加。音乐教育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中的艺术学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我们只有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调整与就业市场不相适应的课程;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人才;转变就业观念,寻找新的就业领域;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与就业信息网络才能拓宽普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一、目前地方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从1999年开始,全国各高校开始连年大规模扩招,使我国的高校教育方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截止到2003年年底,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音乐教育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特殊专业,由于招生政策因素,报考人数、录取人数增加更是迅速。导致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候面临着比其他专业更大的就业难度,就业渠道较其它专业更加狭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近年来,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很低,就业质量也不高。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中,除少数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能够考取教师、研究生外,其余的毕业生就业都不稳定,甚至有一半的毕业生在干着与音乐毫无关系的其他工作。 二、影响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地方音乐类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从高校扩招后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普通高校开办音乐类专业如潮水般兴起。从1999年高等普通院校开始扩大招生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普通高校开办音乐类专业如潮水般兴起。2002年全国艺术类院校只有597所,2012年增至1679所。除传统的艺术类本科院校外,许多综合性大学也设立了艺术学院,民办高校设立艺术类高职专业则更多。 2.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强地方高校在师资力量方面基础比较差、底子薄,特别是新成立的系院和新组建的音乐类专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和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沟通以及专业上的探讨。另外地方高校在引进新的高水平人才时,和其他部署院校、省会城市的高校相比,自身的吸引力较低,也很难吸引特别优秀的人才。 3.学校专业结构不合理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专业设置上观念落后,缺乏创新,通常这些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延续的全国知名音乐院校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结构模式。按照这种专业设置模式培养出来的全国知名音乐院校毕业生,由于专业突出,在找工作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按照这种专业设置模式培养出来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优势不是很明显,导致往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太适应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专业需要,找工作的局限很大,就业质量不高。 (二)学生个人因素 1.学生进校前基础差、起点低。音乐教育专业强调考生专业技能、技巧,是一种特别要求考生的音乐素质的专业。 2.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标不明确,缺少大学学习规划。 进校后部分学生有的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因为专业基础差,导致在就业时竞争力低。 3.就业期望值过高。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中存在部分毕业生存在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的就业心态。个人的愿望和社会需求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出入,导致人才分配不均就业难。 4.就业时注重专业对口。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希望能够找到专业对口或与专业有关的工作。所以大多数毕业生宁可不就业也不选择转行。 三、提高就业对策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和实践者,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次,学校应该在培养人才层次上有所区别。因为随着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社会对音乐教学专业毕业生要求也不在是一个标准。最后,也鼓励学生在能够完成本专业血液基础上,积极修读第二学位。比如修读法律、文学、管理等等第二学位,为以后就业或者转化提前做好准备。所以,只要学校能够多元化培养学生,使学生多一些就业选择,才能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 (三)加强学生就业前的培训指导工作 对于一名毕业生来说,积极了解就业政策,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针对这些现象,学校有关部门应以正确引导,拓展学生的思路。 (四)多方面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 目前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2.社会关系网;3.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4.供需见面会及人才市场;5.互联网;6.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7.实习、社会实践、社交等活动;8.主动登门拜访等相关途径。 (五)毕业后创业 这是目前国家政策积极提倡的创业形式。它相当于一种特殊的就业方式,即自己创立企业为自己打工。由于现在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扩大,社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又相对减少,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通过创业这种特殊的就业方式,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且对于优化我国经济结构,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加快我国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国民财富等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音乐类学生,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音乐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很多音乐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这些都为音乐类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很多的机会。而且,国家已经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的创业活动。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西藏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历届毕业生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本院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满足社会需求以及适应时展人才,以便学生利用并学到全面、扎实、实用的专业基础知识。我院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获得很多重要的信息,了解和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工作情况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将其调查结果进行编辑、整理、汇总后上报学校和学院,供学校和学院的决策参考,也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参考依据,进而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及手段。 关键词:音乐教育;调查;分析;对策 现代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教师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高等院校的师范专业是优秀教师诞生的摇篮,而其中教育的发展,也相对的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如何更好地教学、更好地培养出适应当地需求的优秀人才?除了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外,还需要不断地深入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并将其内容不断地进行充实和修订,使其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内容与中小学的实际教学不脱节。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是西藏唯一一所培养音乐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院校。而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自197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几百名学生,毕业生遍布在西藏的各个地区、各个岗位。包括西藏的各大专院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已经全区各大艺术团体、各级宣传部门等等。并成为西藏艺术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为西藏的艺术教育事业和文艺宣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西藏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有机会对本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做一个全面的调研,通过此次的调研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以便今后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胜任自身的本职工作,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一、历届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调查 本次调查我们分别以地区、毕业届等方式进行排查。通过个人访谈、发放调查表、电话咨询等手段,收集调查结果,将其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供学校、学院的决策服务。 (一)调查对象(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象) 首先,西藏大学自1975年建校以来共毕业21个音乐教育专业班级,人数达300人左右。但由于建校时间长,之前又一直没有建立毕业生档案,一些过世人士、工作偏远的资料我们无从得知,这样以来无形中加大了调查难度。其次,由于此项目时间在大二至大三之间申报并需完成,而这一期间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课业最多的时间,很多调查都只能在寒暑假和节假日时间完成。因此,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电话咨询等调查资料我们一共调查到16届267人次,通过排查、整理,其有效资料199人。 (二)毕业生目前分布的情况 根据有效资料的调查、分析、整理得出毕业生就业情况:自建校以来就业率为100%。毕业生遍布在西藏的各地区、各县。毕业后仍在学校从事教学工总的占调查人数的81.4%、在文艺团体从事表演专业的占0.4%、在各地宣传岗位的占3.7%、改行到其他部门占14.5%。 毕业生在西藏各地区比例分别为:拉萨32%;日喀则15%;山南13%;林芝13%;那曲12%;昌都9%;阿里6% (三)改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现在各中小学都面临着升学的压力,音乐课变得可有可无,即使学校有安排音乐课,音乐课时间也时常会被其他课程所占用。国家虽然三令五申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校的课程表上也可以看到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踪影。但凡到升学的时间,如六年级、初三、高三,学生基本上就没有音乐课了。因其不是被哪个主科老师占用,就是被班主任占用等等。长此以往,音乐课程不管是在学生的心目中还是在学校的安排里慢慢就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 2.任课教师缺乏 例如偏远的学校缺乏主科或副科老师,学校往往会根据情况,让音乐老师同时担任其他课程的老师。据了解,许多小学音乐老师除了带音乐课程之外,有时还会兼带语文、数学、体育、思想品德等课程。初中音乐老师除了带音乐课之外还有带政治、历史等课程的。久而久之,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有的现已成为了专职的藏文老师、历史老师,而音乐课哪个老师有空随便带一带、唱唱歌就可以了。这样一来音乐课永远无法达到课程内容的要求。 3.专业知识不扎实 要组织艺术特长班、学校的校庆、艺术节等各种大型节目。从一台晚会到每个节目的编排,从演唱、演奏、舞蹈等节目的亲身参与到最后的决策,你必须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才能把这些活动举办的有声有色。有些学生由于在校学习时既没有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又不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导致到单位以后不能胜任这份工作从而改行。 4.有条件到更适合自己的单位或更好的单位 一些毕业生除了有教学能力之外,还有非常强的表演能力,通过长期的实践有机会调到文艺团体从事表演工作,因此,改行选择从事表演工作;一些同学由于个人关系能调到条件更好、待遇更好的单位,因此选择改行。 通过调查改行的原因无非以上几种,那么如何预防其出现上述问题,这还需要依靠学校、学生、单位和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二、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方面: 1.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除了努力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乐理、视唱练耳外,还需加强钢琴和即兴伴奏课的力度,提高合唱排练、舞蹈编排的能力。 2.必须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只要将自己的专业学好,还要有过硬的文化素养。 3.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加强声乐知识的内容:目前本院的教学大纲上虽然增设了合唱课,但由于声乐这一专业在毕业后的教学、比赛、艺术活动的比重很大,单靠合唱课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声乐技法和歌曲处理的内容,因此,要求加强声乐课程的知识内容。 4.加大实践课的力度:(1)除了学校组织的学期实践课程、实践活动之外,学生们还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早地接触社会、参与社会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2)适当地延长实习时间,本院的实习时间只有45天,这样导致学生听课(老教师讲课)花去一半时间,待实习结束了。经调查内地一些专业院校的实习时间安排为一个学期,这样以来可以充分运用实习机会,更早、更好地适应这一角色,以便今后更快更好地从事本职工作。 (二)教师方面: 1.应该聘请有新思想以及专业知识扎实的老师,充分利用好对口支援这一政策,也可选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方式多与内地专业院校交流,进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 2.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学生和老师的专业素养。可聘请区内外专家教授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会、讲座。 (三)教学内容方面: 西藏大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自2010年开始在培养方案上进行了调整,以主修和必修的方式,让学生能学到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增加了扎年琴、即兴伴奏、合唱、舞蹈编导等课程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更多更实用的知识,以便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不受制约。 (四)校生认知方面: 在校期间学生应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提高课堂气氛的能力。此外,应根据地域特殊性积极了解并掌握适合藏族地区儿童的藏族音乐教育法。 三、 针对意见建议的对策与思考 (一)手风琴课程的取消 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必要开设手风琴课。随着社会的进步,各学校的教学设备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购买了钢琴、电钢、电子琴等电声乐器。因此,手风琴这一乐器在很多学校几乎都看不见了,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利用这一时间去学习更多有用的东西。 (二)和声课程内容的缩减 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和声内容不宜讲授的太深。由于我们毕业后所面对的是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专业性并不强,和声在实际工作的应用不多,久而久之就忘掉了。如果能与钢琴伴奏相结合讲解键盘和声,这样可能用的更多。 (三)特色课程的增加 西藏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非常繁荣的地区,而藏大与内地高校相比更具有民族特色,因此,要凸显自己的优势就要增加民族特色课程。那么如何突出其特色性? 首先努力学先留下来的优秀文化知识,并将本民族的音乐、器乐、舞蹈等等优秀文化进行收集、整理,编辑成各种优秀的民族特色教材,如民族声乐教材、民族器乐教材、民族舞蹈教材等等。其次可将此类课程设置到本院的培养方案中,供学生们学习,这样才能突出我校音乐专业自身的特点,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四)提高综合素质 现代教育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而文化素质又包括知识、能力与修养三个方面,所以应该注意加强舞蹈动作的实践、基础理论和合唱排练的学习,培养提高课堂气氛的能力,精炼上课的语言艺术、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艺术修养。 四、结语 通过此次调研反映出的相关问题,我们进行了反思,经过探讨及时地调整了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从而不断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出适应时展和要求的人才,以便学生在短暂的大学四年期间学到扎实、全面、实用的专业知识是此次调查的核心。 希望通过此次的调研及反馈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共同努力对现存的问题逐一解决并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教师。 2011年西藏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编号2011CX008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试论音乐毕业生过剩问题及学有所用 摘要: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越来越多。然而人员增多自然会出现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问题。政府部门也在积极研究和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和谐社会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正在逐步完善。把文化中国与群众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就要充分利用音乐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来建设社区居民音乐圈,共同陶冶艺术情操的文化氛围。在此就音乐毕业生过剩问题及解决对策附以薄论,以期对我国音乐大学生就业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音乐生;过剩;社区;空巢老人 一、 音乐毕业生――音乐文化的传播 音乐是世界上唯一的通用语言,它没有国界没有地域之分。只要用心去感受就可以体会和理解。音乐学科具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它对有感知度的生物有着培养性情和激化细胞的感召能力。同时还具有净化心灵、促进身心健康、愉悦心情、舒缓压力的作用。 所以,学习音乐的学生由于长期接受这种氛围的影响,潜移默化中就养成了积极健康的思想习惯和良好乐观的性格。拥有这种能力的人自然可以带给别人欢乐,从而促进生活氛围的和谐与健康发展。 文化的传播需要积极倡导和宣传,是及时渗透和耳濡目染的过程。在现如今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人民的教育体制有着灵活性的变化。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人民群众为根本是我们党的宗旨。 所以,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民族发展国家繁荣的重中之重。在发展科教兴国战略,从娃娃抓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现如今很多的高校不仅有青年学生在不断学习和深造,在此基础上还开设了老年大学的课程。这是国家在全面建设贯彻落实全民学习、共同进步的政策。在此同时,政府逐步扩大影响层面,实现群众教育更细节化还需要考虑一批人,就是社区里的居民。还有一大批的小区居民没有条件去老年大学或成人夜大学习的能力。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融入他们,走进社区交流文化、渗 透文化,让足不出户的老居民们也走进课堂,走进集体学习、集体思考、集体锻炼的队伍中来。 二、 加强社区文化生活建设 在和谐社会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相对匮乏。政府提出实施发展大学生村官政策。各省市各个社区的居民委员会都在招录大学生任职上岗。在此条件下,合理化分配毕业人员就应受到关注。为促进和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政府可以多招录音乐毕业生安排到各个居民委员会。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自身音乐学科的专业能力来参与社区委员会的工作,例如:开办社区音乐班,不但可以缓解音乐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还可以发展全民音乐文化素养,更能融合社区居民渐行渐远的邻里关系。这也是建设文化中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共建美好家园的另一种渠道。 三、过剩问题解决与和谐 自1999年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人群越来越多。文科、理科、艺体学科的学生迅猛增加,尤其是艺术类考生呈现逐年突破新高的状态。扩招这种教育模式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途径。 然而,随着教育政策体制改革的实施,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逐年升温,音乐毕业生过剩的问题也在逐步显现。音乐学科它是一门多功能教材。它的应用面相对于其它学科都应该是更为广泛的。在现代的中国社会,人们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模式迫使忙于工作的人们要面对很多压力与竞争。那么工作之余就需要有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空间,这个空间的基础就是社区的和谐健康发展和邻里间的友好相处。而快速和谐发展社区文化就是音乐毕业生的能力所在。 1、应用人才与发展 政府在提倡发展大学生村官的形势下,可以下达社区居民委员会积极招录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政策。上岗后,由社区委员会领导主持或者在小区宣传板内张贴有关社区居民音乐班的通知,同时做积极的相关宣传。并且充分运用社区办公地点或按时征用社区活动室等场所,人性化的安排课程活动时间以方便更多居民加入到队伍中来。在此活动中,音乐毕业生可以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和辅导居民们进行正规的音乐知识学习。在此基础上,各个社区之间也可以每年联合举办一次社区间的文艺比赛或者汇演,从中评比出优秀社区,以此来提高居民们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2、 缓解压力及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 加强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可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可以促进邻里关系的团结和更好的相处。可以扩大社区居民的交友圈范围,更可以缓解老人们的孤独感。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国家进步,市区内的居民住宅都改建成了楼房,造成邻里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渐渐的人际关系也就疏远了。所以在社区音乐班大家一起学习的基础上,可以缓解空巢老人们的孤独感。老人们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心情就会开朗也会减少很多疾病的生成。这样也可以减少在事业竞争压力中多忙于工作,而少有时间陪伴父母的年轻人,为他们做好后勤工作。让年轻一代更好地把精神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促进中国稳步快速的发展。 四、结束语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的问题始终是政府和人民的困扰。作为音乐专业的毕业生要在社会上立足,就要不断去发现社会所需要用人的领域。把本专业的独特功能充分运用在社会发展上。在中国这个经济、政治快速发展的社会,人民的和谐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它是这个国家繁荣和前进的的动力,是坚强的后盾。 所以,作为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应该在自身接收到音乐带给我们的领悟后,去运用我们的所得来帮助需要它的人。建设社区音乐文化班,是从无形中去融合群众的邻里关系,降低青年人为奔波事业而忽视家中年迈父母的愧疚感。在为他们减轻负担的同时,他们也会有更好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新的挑战,从而更好的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使社会更加全面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论良好音乐素质教育对学前毕业生就业的帮助 【摘要】良好的音乐素质是学前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之一,对其能否顺利就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良好音乐素质是学前教育毕业生优秀素质的重要内容和良好音乐素质是学前教育毕业生工作质量的保证两个方面对良好音乐素质教育对学前毕业生就业的帮助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良好音乐素质教育 学前毕业生 就业 帮助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学前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中素质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关键环节,而音乐素质无疑是其诸多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前教育毕业生来说,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才能够在学前教育工作当中给予孩子优秀的教学,才能够让孩子的音乐素质有所提高。 一、良好音乐素质是学前教育毕业生优秀素质的重要内容 学前教育这一专业需要具备诸多方面知识,如写作、绘画、制作等,因为其教育对象是从未受过正式教育的学前儿童,该阶段儿童各方面都处于萌芽状态,需要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因此,要想对儿童进行良好的教育,需要学前教师具有良好的相关素质。而具备这些相关素质,就是学前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所在。 良好的音乐素质是学前毕业生的重要素质之一。首先,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不管学习哪种专业的人,不管从事哪种职业的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音乐可以缓解疲劳,音乐可以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等。其次,对于学前毕业生来说,良好的音乐素质更加重要,因为音乐素质是当前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想对儿童进行良好的音乐素质教育,并取得理想的效果,首要条件也是最为关键的条件就是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因为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行业的现状 当前,学前教育这一行业蒸蒸日上,幼儿教育机构不断开设,但就当前形势来看,私人幼儿教育机构逐渐专业化,社会责任感逐渐增强,对于毕业生就业来说发展前途与相应待遇也在不断上升。而公立幼儿教育机构更是由于其经济、管理等各方面的条件相对优越,造成了其编制难求的紧张局势。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学前教育毕业生要想顺利进入幼儿教育机构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其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提升,其中良好的音乐素质大大有助于其就业。 音乐来源于人类日常生活,其素材、形式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音乐这一形式,可以大大激发人类个体的创造力,就学前毕业生而言,对其进行良好的音乐素质教育是必要的,因为,面对当前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拥有良好的音乐素质是其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良好音乐素质教育对学前教育毕业生的帮助 (一)良好音乐素质教育有助于学前教育毕业生内外兼修 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其情感的陶冶,而且有利于其审美能力的提高。毫无疑问,音乐是有效培养美感的众多艺术手段之一,通过音乐审美这一教育手段,可以生动形象地对学前教育毕业生进行可感知的审美教育。关于审美教育,对于学前教育毕业生来说,音乐教育是其最佳的途径之一。音乐有动听的旋律,有鲜明的节奏,有优雅的曲调,甚至还有美妙的故事在音符里面,诸如这些特点都可以十分自然地激发起其对音乐的喜爱,在其喜爱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教育,既直接明显,又会产生事倍功半的功效。 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学前教育毕业生的积极理解,而情感的陶冶则更加需要学前教育毕业生的正确理解。音乐的美是看得见的,音乐的美是听得到的,但情感则是看不见、听不到的,因此,通过音乐教育对学前教育毕业生进行情感方面的陶冶,从根本上需要其耐心地、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当中。在此基础之上,学前教育毕业生不仅在思想认识上对音乐有进一步的理解,而且还会在外在气质上表现地更加优秀,因此良好音乐素质教育有助于学前教育毕业生内外兼修,在激烈的竞争之下,拥有良好的气质,是学前教育毕业生的重要砝码。 (二)良好音乐素质教育有助于学前教育毕业生缓解生活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音乐可以使人的神经兴奋起来,音乐可以使人的思想压力有所减轻,音乐甚至可以对人的心理疾病有所医治。现在对于心理疾病的医治方法当中,音乐治疗法是运用十分普遍的一个方法,如对睡眠不佳的患者,可以让其多听一些节奏较慢,曲调柔和的音乐,如对有些抑郁的患者,可以让其多听一些节奏欢快,情感丰富的音乐等。 (三)良好音乐素质有助于学前教育毕业生团体意识的培养 当前的毕业生是80后与90后,经历了计划生育,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因此,在缺少伙伴的成长经历下,团体意识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而音乐是对其进行团体意识培养的有效手段,而这整个意识培养过程当中,学前教育毕业生思想意识上的改变对其今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借助音乐教育这一内容可有效培养其团体意识。 如对其组织合唱比赛,在比赛准备过程当中,要有效使得学前毕业生通过歌曲的排练需要收到节奏、音量、旋律等的限制,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去演唱,同时,还要与其他同学保持一致。不论是准备过程还是比赛过程当中,学前毕业生都从中受到了限制与启发,这无疑对其纪律性、团体意识有良好的培养作用,学前毕业生可以从中切身体会到了团体这一概念的存在与团体这一概念的重要性。 之所以如此重视团队意识的培养,是由于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该意识是重要参考素质之一,对于学前毕业生而言,其参加工作后能否与其他幼儿教师及相关领导顺利合作,直接影响着其工作能力能否充分发挥。 四、总结 由以上论述可见良好音乐素质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可见良好音乐素质教育对学前专业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就不难理解良好音乐素质教育对学前毕业生就业的帮助。总而言之,良好音乐素质教育对学前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要重视学前毕业生的良好音乐素质教育。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毕业生创业分析 摘 要: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而就业难的问题依旧存在海南省。如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关键不在于机关单位的提供更多的岗位,而在于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就业为创业,开辟新的道路彻底解决就业难。音乐学专业以其特有的专业特点和性质在海南省内未来创业之路上占据很多优越的地位,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可以得到很多发展机会。音乐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音乐教育方面,也可从事与音乐专业相关的行业进行创业。 关键词: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创业;音乐培训;高考;基础建设;演艺文化公司 1 海南地区就业形势与毕业生情况分析 国务院2010年初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地区迎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供很多岗位,对于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来说情况并不容乐观,笔者总结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就业难根本原因有三点,第一点海师大音乐学专业毕业生中大部分生源是非海南籍毕业离校后首要选择是返乡,而内地省份相比海南地区就业压力明显较大岗位竞争激烈。第二点在海南地区机关单位招聘中对音乐专业招聘名额有限所提供的岗位数量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的需求。第三点在海南地区专业对口的教师岗位招聘类型主要是竞岗招聘和特岗教师两类,这些岗位多分布在海南基层的县、乡镇中学,毕业生不愿意深入基层工作而放弃就业机会。海南地区这几年随着建设国际旅游岛脚步的加快直接带动了城市的大发展,这是海南地区大发展的转折期,日益增长的人流量带动的是整体的发展。所以鉴于当下就业难的情况主动转变就业思想,变就业为创业以得到个人更好的发展和带动产业的兴旺发展。 2 创业方向分析 音乐学的创业方向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音乐专业相关产业也可以从事当下社会流行的创业方向,可以是新兴的电子商务产业也可以的其他行业。但在音乐领域创业项目很多是与音乐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其他无音乐专业背景的人从事此行业并不乐观,比如钢琴维护、声乐教学、器乐教学等等都是需要专业人才。所以在创业方向笔者建议应该选择与音乐专业相关的创业项目,既符合个人的专业特点也了解行业情况。海南地区发达城市主要是环东线城市带相对落后的地区是中部城市与西部城市,海南省中西部城市的发展建设赶不上东线城市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交通不便。 2.1 乐器的销售与维护 从事乐器销售与维护行业是音乐专业毕业生传统的创业模式,这个行业中钢琴销售维护是核心内容,众所周知海南地区不产钢琴等乐器岛内所有的钢琴均是外运而交通发达的海口和三亚已经不是当下乐器销售和维护创业的首选之地,中西部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艺术教育是渴求的,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在未来乐器的发展中会是有所偏向。中西线城市的交通问题是此行业创业的难题,不降低乐器运输成本那么利润将大大降低。国家政策在调整一些基础建设更多惠及到海南中西部地区比如西线高铁的开工建设,中线海屯高速公路的开通等等这对与未来的中西部城市发展是一个大的契机。 2.2 音乐培训机构 音乐学专业毕业生传统的创业不仅是乐器的销售与维护还有音乐专业教学方面。音乐专业培训组成分分主要两个方面一是对音乐艺术兴趣另一方面则是艺考,当然除去这两个主要的方面还有业余喜爱等等共同组成音乐教育市场。艺考热近几年一直是社会中热议的话题而艺考热的实质是高等院校在艺术院系方面招生人数的增加,海南地区高校在近几年中也对艺术专业招生进行了调整。面对海南各地学生音乐培训机构笔者个人认为倾向于围绕艺考进行办学或者开设音乐培训机构,音乐的兴趣爱好者是不能支撑和建立培训机构它的市场定位应该是辅助艺考而进行的,艺考无论是考级、高级中学艺术特长生招生考试还是艺术高考都是需要长期的专业学习和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的所以稳定下一定的艺考生源后再开展兴趣培训,这样培训机构的运行模式才能确保长期稳定。运行音乐培训机构要解决核心的问题是稳定生源,稳定生源首要的明确音乐培训机构办学目的,如果培训机构定位是围绕音乐高考为办学目的那么为了稳定生源办学地点应该选择在海口或者三亚等发成城市,招生的范围是面向海南本省各地进行招生以确保生源的稳定,在招生过程中确保宣传到位是关键。 2.3 学前教育事业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艺考热一样入园难也一直困扰着许多家庭。而国家在近些年对民办幼儿园方面是持态度也有所改变,政策调整偏向也十分有利于民办幼儿园。海南城市中随着建设国际旅游岛将会源源不断涌入的新群体将成为民办幼儿园新兴的生源群体。同时除了城市广大的农村更需要建设现代化优质幼儿园弥补学前教育的不足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有待开发,不仅海南农村学前教育事业有待开发全国各地的农村学前教育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开饭。笔者个人分析学前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除了蒙氏教学法外,在出传统的教学也在倾向于向艺术教育方面,音乐学专业毕业生以其特有的专业优势会成为学前教育受青睐的人才和新生力量。 2.4 演艺文化公司 演艺事业在海南省乃至全国都是属于新兴的行业,演艺事业包括很多的方面比如演艺人员、舞台管理、服装管理、营销等等方面,组织演艺文化公司专业从事演艺工作也是对于音乐学专业毕业人才是非常不错的创业方向选择。演艺文化公司的前景是十分可观的,起步阶段很难由于人员存在不稳定的情况以及设备不齐全、演艺影响范围小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此行业的创业起步艰难所以不建议大规模从事演艺文化公司的创业,创业早期演艺文化公司并不是以纯粹的演艺活动支撑运行公司以多形式和多方面给开展创业,认清市场的行情并巩固一定市场后选择是否继续从事演艺文化公司的创办。 3 创业前景展望 近些年国家对海南省基础建设提供大量援助,海屯高速公路的开通、西线高铁的开工以及航天城、洋浦经济开发区等等方面的影响下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未来的发展是光明。对于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创业也是前途光明的,面对大陆省份就业难的不争事实,不如切合实际长期奋斗立足海南本省抱着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决心投入到创业中是对国际旅游岛最好的支持。针对音乐学专业岛内需要专业人才从事教育培训、演艺文化传播的等事业。海口、三亚等城市中对音乐培训演艺文化传播等需求是大量的,而中西城市中组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从事于音乐相关的教育培训、演艺等工作。随着海南岛内基础设施的完善海南未来城市发展中的工作重心会从海口、三亚等相对发达地区偏向中西部城市,中西部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将是建设海南旅游岛的下一个重点方向,对于音乐专业创业方向而言稳定海口三亚众多音乐行业外要开辟新的市场范围。所以未来音乐专业创业的前景在海南省中西部城市,除去城市的创业外也应该着重考虑广大的农村市场,海南国际旅游岛惠及的不仅仅是城市广大的农村地区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作者简介:刘涌毅(1989―),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提高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 摘 要: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全面的、综合的检验。多年来音乐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由于受其文化水平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为了提高论文质量,我们应在思想上重视、开题时认真、过程中严格控制才能逐步提高音乐专业的毕业论文水平。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毕业论文 一、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高校扩招后,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都呈下降趋势,很多学生经过了四年的学习,虽然学习到了专业技能,但在文化理论课的学习方面还是很欠缺的。尤其音乐专业的学生,先天文化课基础差,进入本科学习阶段只想着练好钢琴、练好声乐、练好器乐,好出去有一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因此对于毕业论文更是应付了事。由于专业基础薄弱,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所以音乐专业学生大都缺乏科研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考研、考公务员的压力,学生更是忽略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当毕业论文的写作流于形式,学生觉得应付一下就行,那么最快、最便捷的应付方式就是抄袭。 想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求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上,音乐系(学院)领导要进一步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强调抄袭将会对学生的正常毕业造成影响,其次,论文指导教师更要强调论文质量底下,就不能参加答辩,不能按时拿到毕业证等。曾经有一个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由于考研耽误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她本人又觉得毕业论文写作根本不重要,因此直接拿来上一届学生的毕业论文,稍微改了一点题目,就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结果在答辩时,被答辩教师发现与上届论文雷同,老师找出上届论文,发现居然99%都是一样的,因此严肃处理了学生。在讲求诚信的今天,学生更应该明白抄袭对学生的危害。 二、加强教师自身的指导能力 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系的教师由于重视实践而忽视对文化素质的学习,因此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也不高。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请中文系的教师来音乐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请他们讲解在指导论文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的原则是什么;文献综述的写作应该包含那些方面;什么样的论文才是符合编写规范的。另外,音乐系的论文指导教师也应该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活动,申报课题,写作论文,这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识水平,也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做好毕业论文选题工作 想要杜绝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抄袭情况,指导教师在确定学生毕业论文题目的时候就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考虑论文题目对于学生来讲是否具有切实可行性。不要盲目为了毕业而写毕业论文。这样就无法达到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了。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选题是否恰当,从一定意义上说,直接决定论文质量的高低。音乐专业的学生由于文化素质水平不高,因此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时候也非常盲目,很多同学去网上找资料,结果思路就被限制在那些资料里,很多学生写:浅谈歌唱中的呼吸;试论歌曲演唱中的二度创作等这样老生常谈的题目。很多学生并没有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去思考过这些问题,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这些题目已经有很多人写过了,没有创新性不说,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找到很多现成的资料抄袭。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学生不容易抄袭的题目,如:浅谈歌曲《×××》的演唱特点(最好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写作欲望的歌曲),或者是对自己家乡的地方音乐、地方戏曲的基础考察研究。类似的论文题目,学生容易结合自己的实际,另外最重要的是不容易让学生在网络上找到大量的可以抄袭的资料,这样就可以为减少毕业论文抄袭情况的发生。 四、重视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写作 开题报告是论文写作的前期工作,开题报告写作的质量, 对于毕业论文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题报告写作前期,学生应该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开题报告中“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作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本人指导过多年毕业论文,每年到写开题报告的时候,是比较困难的时候,因为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我们音乐专业的学生文化功底不是很强,对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作无从下手。我对学生的要求是相关的参考文献都先通读一遍,再去中国知网上查找相关的文章,然后来找我谈谈感想,我们一起理顺前人的研究成果,发掘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找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个过程是一步步进行的,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在了解了相关的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会要求学生写一篇简单的文献综述性质的文章,使学生对于他所要写的论文有一个稍微深刻一点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写论文,学生就相对会有一些思路,也不会到处去拼凑了。 五、重视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控制与管理 (一)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 指导教师指导的认真指导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条件。音乐专业的教师一方面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另外一方面要进行科学研究、教学改革,还要进行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下,想要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除了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之外,我们还应该在制度上加强管理。如定期检查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记录本,定期抽查学生的毕业论文等。 (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毕业论文正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集中在学校里的,因此想要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首先要求学生务必每周与指导老师联系,汇报毕业论文写作的最新进展情况;另外要求学生按时上交毕业论文的初稿、二稿、三稿等,以期能尽早发现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不足,并尽快改正;最后就是指导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能随随便便应付了事。 (三)加强惩戒力度 指导教师要杜绝论文抄袭情况,首先要在制度上对于抄袭情况作出严厉的处罚。凡是在交毕业论文初稿时出现论文抄袭的,指导教师不应该只是做出口头批评,而是应该告知学生,他的毕业论文将会被扣除一定的分数。对于第二次出现抄袭的更要严厉的惩罚,该门课程不及格甚至延期毕业。 总之,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设计思想,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毕业前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训练。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端正思想,想方设法要让学生在学校最后一个阶段的学习具有真正的价值。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初三毕业年级更要上好音乐课 音乐能启迪人的智慧,悠扬的音乐能舒缓人的紧张情绪,高亢的音乐能激发人的斗志。所以,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门必修课。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求知旺盛期,他们情感充溢、模仿能力较强、想象力也很丰富、审美心理日趋浪漫。这正是进行美育的关键时期。现代科学表明:人类的艺术能力应从小培养,如果错过了音乐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再补救也将事倍功半。目前,在社会上有不少“艺术审美能力低下、鉴赏能力差”的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因为美育缺失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五音不全”,所以“美育教育要从小抓起”。 音乐是人类高度文明发展的需要,是一个民族、国家精神生活进步的象征。科学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开启人类的聪明才智。音乐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发育。音乐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通过音乐课,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审美素质。 初三学生进入中考最后的冲刺阶段,课程繁重、学习紧张、思想包袱重,特别是实行五天工作制以后。学生的生活节奏加快,为了迎接升学的竞争。他们不得不一头钻进题海、钻进书堆。不少人整天被搞得头昏脑涨。在紧张的气氛中,更应开好音乐课。通过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可以调剂学生大脑,因为轻松、愉快、优美的音乐,能使紧张、枯燥的复习得到调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提高升学率也是有用的。但是目前有许多学校,只注重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审美教育,甚至取消初三的音乐课。这样做学生所受的义务教育会产生空缺,在丢失艺术修养的条件下毕业,也同样误人子弟。 初三音乐课为什么会被忽视被取消,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师资力量薄弱。一般的中学,还没有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音乐课由其它教师上,因此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初三的音乐课.基本上形同虚设。 2. 经费不足。目前中小学的教学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的正常开销。对音乐课一些所需的硬件用品,更是“天方夜谭”。 3. 领导不重视。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古往今来,沿袭下来的单纯靠那种所谓“主科”考试分数挑选人才的应试教育体制,顽固地在教育界占统治地位。升学率的高低决定了社会对学校的认可与否,上级教育部门,区分学校档次的标准,是学校的生命线。一次考试使你校排在第几名,这是铁的事实,而音乐课并不在统考科目的范畴,因而不能引起领导的重视。与升学率相关的文化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少学校明里暗里把音、体、美不考试科目列为“副科”或“部分学科”。可见它在人们的思想中所占的地位如何。有些学校给初三排假课表,其实音乐课根本就不上,有的学校干脆连课表上都没有“音乐”的字样。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违背教育法的,同样也反映出学校领导的素质低与教育意识的薄弱。要改变领导的思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非常困难的。 4. 流行歌曲的困扰。上学期我尝试着在初三年级组织了一次民意调查:让学生自己提议喜欢的音乐课应该是怎么样的?可是得出的结论却令我感到有些意外――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热衷于流行歌曲、偶像歌星。面对着那么多同学的强烈要求,我真有些措手不及,因为现在走红的流行歌曲我还真不大会唱,而我的学生却想学,这到底算是我们师生的矛盾,还是我们音乐教材与学生的矛盾呢?为什么学生100%喜欢音乐,却只有80%喜欢音乐课,并且只对课本上70%的歌曲感兴趣?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对音乐课产生排斥和厌倦情绪? 总之,现代教育的发展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音乐课是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显然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人说:“歌声是生活中的阳光,没有阳光的生活是死气沉沉的,毫无生气的。”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灵发育逐渐成熟的时期,心灵的开放对知识的吸收,将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而歌声正是心灵的阳光.剥夺歌声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残忍的。我从音乐教学实践中也深深感受到,初三学生是很乐意开设音乐课的,因为同学们热爱音乐艺术。 我们期盼着所有的中学都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开足、上好音乐课。人类是离不开音乐的,因为“音乐是人生最大的欢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由于高校扩招造成音乐专业学生数量迅速扩张,毕业生数量也急剧增长,这也造成了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主要对黄淮学院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艺术类考生人数的增加,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不断增加,他们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为研究这一课题,笔者特意进行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对象以黄淮学院音乐专业2009级在校毕业生为基本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跟踪调查和座谈会为辅的形式。其中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8份。在问卷调查的同时,又专门组织部分学生进行座谈,同时对近5年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以期得到进一步了解。调查问卷中,男生占20.68%、女生占79.32%。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现将他们的就业现状总结如下。 1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1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面窄 很多高校的音乐专业基本上分为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两个专业,这决定了学生对声乐或钢琴比较专注,虽然开设器乐、舞蹈、音乐制作等课程,但是学生不是专业学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就业竞争力。用人单位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定位一般都是文艺骨干,比如在学校当音乐教师、在企业和事业单位充当文艺骨干或就职于文艺团体。经调查我们发现,关于教师岗位,一个学校最多需要一至两名音乐教师。黄淮学院2007级108位毕业生中,其中2人考取研究生,进入私立高中1人、初中5人、小学1人、幼儿园1人,特岗教师15名,部分学生通过灵活就业进入私人琴行担任教师或到大型酒店从事演奏和演唱工作,其余学生则改行,进入到银行、保险业、电台、业务公司等行业。 1.2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理想与现实差距大 随着电视台选秀节目的增多,涌现出大批的明星,这些明星因选秀比赛一夜成名,现在收入不菲。这种现象增强了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斗志,他们产生了毕业工作后就能“一夜成名”和“赚大钱”的想法。可是当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 2影响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2.1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扩招人数与市场需求不相称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高校为了扩大生源、增加经费,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大量扩招。然而扩招的人数多,就只能大班授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在当前就业比较困难的形势下,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狭窄,市场的需求率较低,虽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但是普遍是面向文艺团体或者当艺术教师等。有的企事业单位里只需要一名文艺骨干,比如一些小型私企,老板为了节省雇佣人的开支,有时并不去招聘文艺骨干,一般由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兼职做一些文艺工作。因此,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扩招人数与市场需求不相称。 2.2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 在调查问卷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好高骛远,虽然刚踏入社会,但不愿意就业于工资较低的单位,从而错失机会。还有一些学生只选择专业对口的单位,他们殊不知80%的人在刚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与专业不相符合。如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处于计划经济的时代,还被稳定的工作性质、优厚的薪酬待遇和吃财政的观念牢牢束缚着,不愿意脚踏实地、俯下身子去学习和工作的话,注定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3促进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对策 3.1培养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 3.1.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调查问卷“你是否有比较明确的个人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的问题中,很多学生选择的是“不太明确”和“不明确”。可见,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还是没有足够重视。大学时代是一个人职业规划的黄金时代。高校不仅要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应该注重实效性,引进生动的教学手段,不局限于课堂,可以邀请成功人士介绍经验,陆续开展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有关的演讲比赛、报告会、座谈会、模拟招聘会、举办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使课堂具有吸引力。 3.1.2加大创业教育力度。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自己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还为他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就音乐专业毕业生而言,创业组织文艺演出团体和辅导培训班,也能提高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高校应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使学生提早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并且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纳入必修学分管理体系,向学生讲授创业所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课程教学中,还要根据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案例剖析、创业论坛、专家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触动学生的创业意识与激情。 3.2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3.2.1改变高校办学模式,保证毕业生供需结构平衡。高校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出路问题,必须改变重招生、轻就业的思想观念,实地考查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对于就业市场急需的专业适当增加招生数量,对于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果断减少招生数量,扩大选修课范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普通高校不可以盲目招生,只追求眼前利益,应当保证毕业生供需结构平衡,实现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保证本校品牌的质量。同时系、院要认真思考本系的已有条件和设备的试用情况,决不可盲目招生,失去特点,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低下。 3.2.2转变教学方式。现阶段高校音乐教学依然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学生并不喜欢这种教学方式。音乐专业具有个体特殊性的特点,同一年级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传统的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使得音乐教学成为一种沉闷的传授,有的甚至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和感情体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其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主动的参与和体验,对音乐观念的价值理解及音乐风格的认识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3.3加强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 3.3.1有组织地开展对外演出实践活动。高校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的舞台技能,接受社会和群众的检验,应当有组织地开展对外演出实践活动。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计划地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演出。在演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锻炼勇气与胆量,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互相学习,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并在演出中不断成熟。校外演出实践可以承接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传统节日、单位庆典、开业宣传、主题联谊、职工比赛等演出。每次活动应请合作单位签写意见反馈书,及时总结经验,在实际教学和排练过程中不断改进,努力达到社会对音乐人才的培养要求,从而提高就业率。 3.3.2增加音乐教育实习机会。近些年来,社会上开设了很多音乐培训班,这无疑给音乐系的学生增加了就业机会。这就要求高校应当增加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教育实习机会,与当地学校和培训机构进行联系,组织学生实习。音乐教育实习是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阶段,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学会基本的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评课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走向社区文化单位、老年大学、部队和农村学校,辅导当地中小学生的课外音乐学习和社区群众文艺活动的节目指导,巩固专业知识,积累为社区群众教育服务的经验,使学生在辅导他人的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应用和自我价值的体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探究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 【摘 要】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式的不断变化,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形式,随之也出现了许多就业难的问题,本文以新乡市高校为例,展开论述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就业特点及就业建议等。 【关键词】新乡市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式的不断变化,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形式,随之也出现了许多就业难的问题,本文以新乡市高校为例,展开论述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就业特点及就业建议等。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让更多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认识到本专业就业的方向,端正他们的就业态度,使他们在面临就业时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在较短的时间里适应工作的需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概述 自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化,国家就业政策也随之改变,由国家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这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实力竞争的主要力量。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是检验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检验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已经逐步实现市场化。但教育体制的脚步却没有跟上市场化,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离,以及部分学科市场需求量较小,使得大量毕业生滞留在就业市场中,既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又带来了诸多不稳定的社会问题。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不能使大学毕业生实现迅速就业,一定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显得越来越为重要,而知识经济要求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所以,人才成为了经济发展好坏的最大竞争之一,而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在于教育的发展。目前,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高校不断扩招,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实行“大众化教育”,使得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并出现了就业瓶颈的问题。加上国家提倡对德、智、体、美等的普及,使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体育、美术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各类院校纷纷建立了音乐系。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得就业岗位紧缺。音乐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很多的机遇与挑战。这就需要高校尤其是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本身做好积极的准备应对就业。加之就业日益市场化的局面,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也将变得多元化。本文以新乡市高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论述。 二、新乡市高校音乐学专业就业现状 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是河南第三大城市,豫北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中原城市群城市之一。新乡市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有高等院校九所,其中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这四所高校有音乐学专业。其中音乐学的基础设备和师资队伍相对齐全和充实的是河南师范大学,但是也只是能满足群众文艺工作者和中学音乐教师的教育,满足不了音乐专业和职业化的教育。 随着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国家高校前些年的连续扩招,新乡市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选择。现以新乡市四所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去向为例做的数据统计。(见下表) 由此表来看,有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前已经开始实习,到毕业顺利找到工作,还有一部分就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少数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或成为自由职业者,但还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短期就业,有的毕业生甚至在家待业。具体来说,具有较强就业意识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大量的教育实践,并在毕业之际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一些在平时学习上按部就班的学生选择了公务员、招教考试、其他培训考试,也陆续找到了工作。但有的学生追求时间上的自由,则选择了琴行兼职、商业表演。富有上进心和冒险精神的这类学生他们自己投入资产和精力,创办培训学校,建立小型卖场等。总之,上述的毕业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想法获得了工作。可是还有一类学生他们消极对待就业,直接在家坐吃山空或者等待就业机会。 中国社会的经济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期间,经济的转型影响到了各行各业,也导致了就业压力的问题。谈到音乐毕业生的就业,更是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难。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出现就业瓶颈的原因如下: (1)新乡市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数量逐渐地增加,而当今的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已经出现了饱和的现象。 (2)一些学生单纯为了取得本科文凭而走上艺术道路,在大学期间就造成对专业不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导致了高校教育资源浪费,从而也造成了就业人才的质量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不匹配。 (3)音乐学专业的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面对就业压力以消极的态度去对待,幻想依靠父母或他人力量寻找就业机会。或是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等借口在家待业。 (4)新乡市部分高校的音乐专业建立较晚,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不太完善,这样造成整体音乐学质量下滑,进而导致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低,使其不得不转为其他就业岗位。 (5)新乡市高校的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工作实践,而且部分高校也没有及时向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同时,他们缺乏高校教师有效的和切合实际的就业指导。 (6)新乡市的高校大多为综合类院校,培养出来的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的专业性还有待提高。 三、对音乐学毕业生的就业建议 1、音乐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其就业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1)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创造能力强,为用人单位注入了新的活力。 (2)音乐学专业毕业生选择的工作类型大部分为学校、群艺馆、少年宫等,大多都成为了教育工作者。 (3)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语言大多表达能力较强,性格多活泼、热情,对于工作的适应时间较短,适应工作环境能力较强。 (4)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工作能力提高快,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5)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演出实践多,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基础,能够较快的进入工作状态。 音乐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虽然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有自己特点和优势,所以,毕业生本身就要取长补短,在就业市场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2、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1)音乐学这个专业不是单一性质的学科,他要求专业技能、心理学、教育学等各方面的学科知识。他还要求口语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等。因此,毕业生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来适应社会就业的实际需要。 (2)毕业生要有端正的就业态度,准确定位,能够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多为中小学教育和群众文艺工作者,要认真做到爱岗敬业。 (3)作为高校应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实践机会,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专业技能的理论学习上,而是在实践中把所学的技能加以应用和巩固。 (4)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就应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对自我有清楚的认知,不要好高骛远。高校专业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有效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心态的调整。 (5)当今的社会是个信息时代,作为大学生要有收集信息的能力,比如像招聘的形式、地点、时间这类信息需要提前去关注和收集,利用“报刊”、“网络”、“招聘会”、“熟人介绍”等方式去寻找工作的机会,只有机会多了,获得工作的几率才会大。 总之,市场化的今天对就业者的各方面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音乐学毕业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要把眼光只停留在专业或单一的学科上面,要随着社会的需要去随时接受新的知识,做到一专多能,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提升自己在就业方面的能力。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高师音乐类毕业论文写作何以陷入尴尬之境 摘 要:学生科研能力与论文写作技能的缺乏,加上没有严格有效的论文监管制度,使得高师音乐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不高甚至抄袭现象严重。高师音乐院系应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对办学思路、教学理念等方面做出综合调整,从而保证毕业论文能够远离抄袭、提升质量。 关键词:毕业论文;“音乐学院”化;科研能力 近年来,有关本科毕业论文抄袭成风、质量低劣的报道屡屡见诸于媒体。鉴于这种不良之风愈演愈烈的趋势,有些专业人士甚至提出“既然名存实亡,索性一废了之”的建议,毕业论文的存与废一度成为媒体上激辩的话题。 显然,毕业论文作为本科生获取学士学位的重要凭证,以及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与培养服务社会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短期内是不会被轻易取消的。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则十分明朗,多次出台文件就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质量保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不良之风犹如一场瘟疫在整个本科教育中蔓延,作为培养人民音乐教师摇篮的高师音乐院系同样未能幸免。在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音乐专业的学生入大学时对于文化课的要求就要明显低出很多,这先天的“营养不良”进一步降低了他们抵御不良之风的免疫力。 每每想到这些即将以美育树人为己任、以为人师表为准则的准音乐教师,竟与抄袭、造假等挂起钩来,就觉得汗颜、痛心。痛定思痛,是什么造成了论文写作的不良之风盛行?为什么经过了多年的努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除了浮躁的学界风气的侵袭以外,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 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与论文写作技能 毕业论文是一种特定的文体,是学生在近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对于某个学术问题有所研究,然后通过特定的形式与规范把研究成果记录下来的一种书面表达样式。由此,毕业论文也就具有了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属性,前者是研究成果,后者是记录成果的方式。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与必需的科研能力,在学习与研究中的确有所发现、用心研究,取得了货真价实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把成果通过论文这种特定文体准确表述的写作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必需的论文写作知识与技能。如此来说,要想让学生胜任论文写作的任务,其前提只可能是:其一,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技巧,让他们逐步获得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论文写作知识与技巧,掌握如何搜集资料、布局、论证、行文、注释、修改、润色等技巧。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高师音乐院系开设论文写作课的依然是凤毛麟角,有的至今都没有开设。究其原因,有院系的不重视等主观原因,也的确存在缺少师资、缺少符合专业特点的教材、缺少课程评价标准等客观原因。以教材为例,在2004年以前,全国甚至找不到一本系统的、专门讲解音乐毕业论文写作的教材。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论文写作课在高师的长期缺位。在缺少课程平台的情况下,很多院系只能临时抱佛脚,仅在论文写作前由学院临时指派一名写作能力较强的教师或由学生本人的指导教师零散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继而,抄袭、拼凑、造假对于学生们来讲也只能是无奈之举了!所以,就此来看,论文抄袭之风确有高师院系理应分摊的责任! 论文写作课的长期缺失所引发的不良后果恐怕还不限于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一个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不具备基本研究能力的学生是不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不是高师音乐教师“工厂”的合格“产品”。教育部2004年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音乐教师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定位——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所以,在本科教育阶段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科研能力,理应是高师音乐院系的责任与义务,是音乐教师教育培养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在当下中小学正大力施行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音乐教师的科研、教研能力被寄予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本科阶段连科研、论文写作的一般技能都不能掌握,恐怕不能称之为合格的音乐教师吧?这不能不说是高师音乐学专业办学的一大失误,值得深思! 当然,有些学院在课程开设上做得比较到位,由专门老师向学生系统地讲解相关的知识与技巧,开课时长常为八周或一学期。论文写作课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让学生“有法可依”。但同时还须意识到,课程讲授还无力承担起毕业论文写作的全部内容,不能保证学过此课就能让学生远离抄袭,写出符合质量要求的毕业论文。毕竟,学生科研能力的获得远非一朝一夕之功,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它依赖于整个教学系统的集体发力。一方面,要有相当资质的老师挑起论文写作课的重任,开足时数,保证质量。另一方面,或者说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功夫在诗外”,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平时的积累,养成独立思考、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这就要求在高师的教学体系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少灌输、多讨论、多启发,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问题意识,培养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们的能力范围内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锻炼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在两方面的合力之下,学生完全可以在撰写毕业论文前具备必需的科研能力。 2 缺乏严格有效的论文监管制度 上述两点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导致毕业论文乱象丛生的内因,那么,作为外因的管理制度又是如何呢?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效保障着论文的原创性与高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也叫学士论文,在整个学位教育中,学士属于最底端,也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学士论文(毕业论文)的监管制度丝毫不能与硕、博士论文同日而语。后者的写作与答辩通常有着严格的工作程序与监督机制。论文从选题、开题,到审查、预答辩、答辩等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为提高对论文质量的监管所实行的论文“盲审”制度、抽检制度等早已成为众多培养单位的通行做法。学生论文如果不能通过审查则会被推迟答辩、重新开题、甚至取消学位授予资格,导师则担负相应的指导责任,也会受到一些相应的处罚。有的省(市)在学生毕业后,还要再次对论文进行匿名评议,如发现有抄袭造假、质量低下的还要追回已经颁发给个人的毕业证与学位证。所以,在这样严格的制度约束之下,学生自然会有一个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论文写作,毕竟,抄袭的风险系数太大,不会轻易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而指导教师也会因承担连带责任等原因自然不敢放松,会认真地去对待自己学生论文写作与答辩中的每一个环节。事实早已证明,严格的制度监控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硕、博士论文的写作质量。虽然也不时有媒体曝光抄袭事件,但与本科毕业论文的抄袭成风相比,肯定是小巫见大巫了。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克拉玛依初中音乐学科毕业考试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11版音乐新课标的重新修订,对音乐教育的要求逐步由保证音乐课时和课外艺术活动的“数量”转向对音乐课程“精细化、高质量”要求的变革。如何开展初中音乐学科教学评价,科学、公正、客观地评价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初中学业音乐成绩是一个紧迫的课题。2013年1月至6月,经过克拉玛依市教研所及全市骨干音乐教师的共同努力,依据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尝试制订出符合克拉玛依本地特色的音乐中考评价方案。2013年上半年,该方案在市直属中学初三毕业音乐考试中经过实践检验,初步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初中音乐毕业考试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音乐教学评价多年来是一个难题。音乐教师在学校中的教学成绩除了体现在艺术活动竞赛,以及教学论文、课堂教学和基本功等比赛取得名次外,课程教学成绩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这是导致音乐课在学校处于相对薄弱地位的众多原因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音乐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自然成为当务之急。但目前,全国各地尚无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在新课标里,更多的要求是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如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评价建议”中提到“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其中“定量测评是对不同教学领域课程内容中的水平要求进行置化评价。”这就为中学音乐毕业考试指出了方向。我们依据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二章第八条“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的艺术课程列入期末考查和毕业考核科目”的规定,针对音乐学科的特殊性,笔者在2013年1月提出了一个初步的中考音乐考试评价思路和方法,经过全体音乐专业委员会理事和骨干教师们的反复讨论,最终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制订出《克拉玛依市初中音乐毕业考试评价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依据三大原则实施初中毕业音乐考试,这三大原则分别是科学性原则、操作性原则和公正性原则。科学性即合理、准确和客观;操作性即不繁琐、冗长,便于组织各校实施考核;公正性是考核基石,即公正对待不同个性、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学生如何评价的问题。 二、评价方案内容和步骤 1.音乐考核分笔试、技能和音乐艺术活动三项 笔试30分、技能18分、艺术活动2分,满分50分。笔试为音乐美术合卷必考,音乐和美术内容各占50%。它着重考查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形成的基础综合艺术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音乐考试内容:对音乐表现要素认知和掌握的程度,对音乐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的分辨,聆听音乐主题和曲名,名曲要了解国家和作者,背唱歌曲及演奏乐曲的数量,识读乐谱的程度等。音乐是听觉艺术,所以在笔试时要尽力体现出这个特性。技能分一定要与音乐综合素养考查比例适当,分值比列略高(笔试中音乐部分占15分,技能是18分)是强调音乐的实践性。 技能测试的选择则是既要体现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的教育指导思想,也要立足于学校音乐学习是基础性的公民艺术素养教育的思路。技能考核要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化,所以我市技能考核中由考生在音乐和美术中选一项,即选择音乐的要求演唱或演奏,选择美术的要求在绘画、书法或手工制作中任选其一。其中,为保证全市音乐技能考试高效顺利进行,每个学校初三毕业生以5人一组进行测试,5个人集体合奏(陶笛、竖笛和口风琴)最高分为18分,5人集体演唱最高分为15分。演唱分值低于合奏是因为器乐教学对学生的音乐素养、乐感及技能习得的作用更优一些,集体演唱相对器乐合奏也容易一些,降低演唱分值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器乐教学的发展。 音乐艺术活动成绩的认定主要是过程评价,体现新课标“定性述评”的要求,其分值为2分。“音乐艺术活动”是指市教育局举办的合唱、歌咏、合奏、舞蹈等集体性质的艺术活动。集体性艺术活动是学校一项重要的音乐教育内容和形式,它凸显出对学生进行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这一举措在形成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促进学校对艺术工作的重视、彰显音乐教师的工作价值、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演出的积极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市的艺术中考实践也证明了这些价值和作用。 综上所述,将三种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共同列为考评内容,符合国家艺术教育教学的相关要求、符合我市学校音乐教育实际,也符合学生艺术素养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科学性原则。 2.具体操作步骤 (1)音乐技能考试先于笔试进行,以半个工作日为一个单元,每个学校的全部考生测试力争在同一单元完成。学校分音乐技能和美术技能两个场地同时进行。技能测试时,音乐按从小到大的考号顺序以5人为一组背谱测试,5位评委现场评分。演唱曲目和合奏曲目基本一致(演奏适当降低难度也可),均从事先准备好的签条中随机抽取。集体演唱、合奏时所有考生须跟音乐伴奏考试,音乐伴奏由市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统一选定,学校各自安排本校考生集中练习。 (2)笔试是同其他中考科目一起进行。笔试内容为音乐和美术知识合卷,音乐美术各占50%,时间为90分钟。题型为80道三选一单项题(音美各半,每题2分)、20道判断题(音美各半,每题1分),卷面100分。其中,音乐听力测试占音乐比例的60%—70%。为了保证笔试过程的公正公平,市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本学期初召集理事、骨干教师对全部初中音乐教材教学内容进行了整理,划出了考试范围,并在考前编订了样卷,供各校进行模拟考试。 (3)参加市教育局艺术展演活动的考生得1—2分。凡代表学校参加市级集体性艺术展演活动的考生,成绩均由学校艺术组认定。学校在技能测试前一周进行公示,并注明成绩和所参加活动的名称、奖项。在技能测试时,将得分学生名单统一登记(盖章)后递交市教育局中考艺术考评组,艺术考评组在技能考试时审核并输入学生总成绩。 三、音乐中考实施过程 1.技能测试 从2013年5月10日至21日,11天时间内由笔者和其他四位音乐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市艺术中考音乐技能评比专家组,奔赴全市13所中学进行现场技能测试。测试中,为保证考试过程公平公正公开,5位评委均现场亮分,记分员当场报分,去掉最高和最低分,用Excel表格计算其他3个评委分的平均分作为最终成绩输入电脑。考试中有个现象引起了评委们的关注,在给第一个学校考生测试时,因5位考生同时演唱得分一致,个别无声音、音不准的学生没有扣分,后经评委们反复商讨,鉴于今年是考查分不列入正式成绩,其他12个学校类似考生也不扣分。但在全部考试结束后,评委们达成了一致意见:今后中考每组考试后,当场应由主考提议、评委评议,在极短时间内对个别音不准和无声音的学生进行甄别和筛选,扣除其3—5分。这样既体现整体合唱分,也评出了个体差异。评委们一对一监听和整体听相结合,是可以做到公平准确的。 通过市艺术考评小组和各直属学校的共同努力,整个技能考试过程无一差错,操作流程方便准确,除有500人以上毕业生的一、二个学校需要两个单元(一天)时间外,其他学校均在一个单元(半天)内结束测试,从整体测试过程和时间看,整个流程易于实践和推广,体现了操作性原则和公正性原则。 2.笔试 笔试是在6月下旬与其他中考学科同时进行。从考试结束反馈的信息看,笔试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和差错,试题难易适中,得到学校、音乐教师和考生的普遍认可。 克拉玛依市音乐中考实践了国家艺术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体现了音乐课改精神和课标理念。通过本次音乐中考,极大提升了我市音乐学科的价值和影响力,提高了音乐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也促使更多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关注音乐学科的发展。若今后能将艺术和体育(体育是正式成绩100分)一样列为正式考试科目,那么音乐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当然,克拉玛依市音乐学科毕竟是第一次进行初中毕业考试,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思考,还有更多的细节需要不断完善,如这种音乐中考方向和思路究竟好不好;技能考试范围除了演唱、合奏是否还可增加舞蹈;笔试中听力的设问和选项还需要进一步严谨推敲等。总之,音乐中考进行的点滴尝试,笔者和音乐教师们还需要理性面对,客观考量,正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现在勤奋努力、扎实工作,就是身体力行、一点一滴地推动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在此,恳请全国音乐教育同仁们能对我们所做的工作进行批评和指正,以使这项工作更加科学、严谨,取得更好的实效。 周 浩 新疆克拉玛依市教育研究所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保山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杨晓丽(1982.10-),女,汉族,云南保守人。学历:学士学位,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文秘。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已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变为“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机制,从而为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广大高校毕业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然而,竞争机制的引入和就业制度的改革,也给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音乐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大学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前途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因此,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2012;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音乐系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音乐系是以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在各类中小学校,各级文化站,艺术团体从事音乐教育、科研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的教体系。截至2012年底,音乐系为立足我市实际,面向云南省广大乡镇、农村,培养了1000多名合格人才。去年和今年都达到了就业率100%。这批学生,在各类中小学校、各级文化站、艺术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主动适应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要求,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保持着较平稳的局面。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有国家统一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化,保山学院一方面重视就业工作,增加就业部门职能,成立了相应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部门党委书记、副书记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给予2012年高校班主任们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成为了做好毕业生工作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抓好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每年除了认真组织学生参加供需见面洽谈会,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外,还举办了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拓展渠道和空间。 (二)确保音乐系毕业生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主力军地位 今年来,我系学生就业走向略有变化:特岗考试及专升本的录取率比以往有所提高。学生改变就业观念,灵活就业,有部分学生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到基层第一线就业。为滇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总体情况看,近几年保山学院毕业生就业基本保持着相对平稳的局面,多数毕业生均已毕业,流向则发生可喜的变化,特岗考取率增加,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一次性落实就业单位的人数比例偏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的制约 1、2012年仍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大环境很严峻,很多工作多年的资深老员工都面临失业的危险,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学生对于社会现状的认识不足,社会经验太少,在择业方面存在“眼高手低、挑三拣四”的心理和行为误区。以至于普遍的岗位不愿去,自己想去的单位又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彷徨、观望之后,就业的相对黄金时期就错过了,最后当自己想通的时候,已经没有理想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了。 2、用人单位受大环境的影响,企业不景气,不得不采取裁员或减薪,有些单位甚至利用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以节约成本,往往到了实习期满后又不愿意与大学生签约或以各种理由将大学生辞退,这也是造成了签约难。 3、各高校出于对学生负责而不断动员学生外出实习、就业,毕业班学生因为交差而随便找单位实习,以求能开具实习证明,或是随便敲章应付。当然,这个原因占得比率不多,但不能说绝对没有的。 4、用人单位一般都侧重于招募一些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对于毫无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其需求量是很少的,有些即使是因为大学生实习生可以帮助公司减少开支,但毕竟少量。 (二)主观因素的影响 1、主要是学生在就业时,因急于就业而并未全面分析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自己对于岗位的要求和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客观实际,就到单位实习,开具相应的证明。而后,在工作中发现了各种未曾预料到的状况,对工作的满意度的不断丧失,最终离开用人单位。且这过程中的时间跨度太短,以至于未赶上签约就离开了,这就造成了“签约难”,签约率难以与“就业率”持平。 2、表现在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的能力。有自我设计、自我奋斗的愿望,但自身素质、能力条件不足;渴望成才,又缺乏学习毅力;希望正确认识社会,但又缺乏辩证的思维能力等。加之窘迫的经济条件所带米的生计压力,造成了毕业生程度不一的心理负担,使其在心理上产生承受压力较差、情感脆弱等。 3、学生还存在着就业地点的自我制约,“交通要方便,离家要越近越好,市区不愿往郊区跑,郊区的也不愿往市区找,本省的不愿到外省市寻求机会”,大学生的这种“圈地自限”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冈素。 当然,影响的学生就业的原因还有很多,以上只是毕业班就业工作中碰到的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因素。 三、进一步做好保山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一)统一认识、高度重视,提高音乐系毕业生的就业率 现在,国家定期对高等院校进行监督和评估,并将就业情况作为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推进高校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因此,保山学院要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加快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统筹考虑招生、就业工作的能动性、积极性,逐步明确以就业率来考核、评价、推动和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建立相应的激励监督机制。 (二)建立集体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1、多做教育工作。只要有机会,就给学生灌输“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给学生泼些冷水,强调社会就业压力之大。同时,也不能把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全部破坏,所以,应该把握分寸和尺度,择机鼓励学生,要求学生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2、充分利用学生家庭所具有的有利社会关系,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学生多走出去,到其他高校招聘会走走看看,在那里寻求就业机会。 3、将往年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时间提前告诉给毕业班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做些准备,特别是心理上的必要准备。强化学生紧迫感,有利于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将学校提供的大量的招聘信息及时告知每位学生,并且鼓励他们多去参加面试,不被录取也没关系,至少可以积累面试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 4、对于在外实习的学生,充分利用QQ群、飞信、电信等手段,实行跟踪到每位学生的策略。特别是飞信,是极为有效的方法,能确保与每位学生都可以实时联系,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盯人战术。 5、灵活变换自己的身份,以最有利于工作的角色与学生沟通,可以是老师、姐姐、甚至是朋友,只要把握好一个度,都能有利于工作的进展。当然,其前提是几年来与学生建立的良好互动,有过深层的交流、沟通,具有很浓厚的师生情谊。其实,学生是有人情味的、讲道理的。由于各种原因,有些毕业班的学生,本人并不急于找工作,但是因为毕业班班主任的催促,甚至为了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而紧盯着用人单位,要求单位与其签订就业协议书。 (三)针对保山学院自身的特点,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保山学院要抓住开发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历史机遇,把向边疆民族地区各条战线输送合格人才作为毕业生就业一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方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毕业生转变观念,顾全大局、讲奉献,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米,积极引导毕业生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等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作者单位:保山学院艺术学院)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分析 高校音乐专业的人数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但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本文主要对河北省的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整个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和对策进行研究。 音乐专业 就业现状 就业前景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提高,音乐专业的学生群体不断增加,在毕业时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音乐专业就业不同于普通的专业,具有其艺术行业的特殊性。 一、河北省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河北省地方高校的音乐毕业生当前的就业面临较大的瓶颈,一方面,高校的不断扩招,音乐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需要的工作岗位较多;另一方面,音乐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相对来说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因而就业率相对来说不高。具体来说,当前河北省的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现状主要有: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就业渠道比较狭窄,就业竞争压力较强。 第一,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通过在河北省地方高校的横向调研和了解,发现近年来,河北省的地方高校音乐学院不断扩招,其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普遍音乐专业教师比较缺乏。一方面,由于学院对音乐教师的要求较高,除非具备较高的学历和国家级大赛奖项的教师,一般都是合同制的代课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音乐专业的数量急剧增长,但是拔尖的人数相对来说不高,因而难以招聘具有高水平的音乐教师,因而导致学校的学生整体专业素养难以提高。另外,音乐专业作为一门具有独特性的艺术性专业,在授课形式上有其特殊性,声乐、钢琴等课程要取得较好的效率需要进行一对一的特殊训练,而在扩招计划的影响下,不仅师资力量成为教学瓶颈,教学设备同样受到限制,在河北省地方高校中,音乐教学演变成为一对小组式的授课模式,学生的实践和学习时间相对减少,音乐教学由于受到设备的限制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团队趋向大众化水平,因而导致高校的毕业生综合能力不高,整体质量下降,用人单位对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成绩有一定的不满,因而就业率不高。 第二,就业渠道相对比较狭窄。这是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造成的,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狭窄,虽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但是普遍是面向文艺团体或者艺术教师等。但是原来的大型的文艺团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转变为民营参与、市场运作的新型文艺团体,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数量却越来越少,文艺团体由以往的三四十名每年降低到十名左右,而且大部分的文艺团体采用的是合同制,稳定性不高,因而更加降低了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而音乐教师需要的专业要求更高,需要具有相当的学历或者奖项,因而就业的压力比较大。 二、提高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策分析 通过对河北省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了解,当前高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就业率明显低于普通教育的就业,特别是比经济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低很多。而造成当前高校音乐专业的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二是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就业压力造成的。因而要提高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强化就业指导工作。 第一,提高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其就业率的根本途径,随着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音乐专业的生源不断提高,对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进一步提高,才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取向的针对性,在提高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根据对河北省地方高校的调研,发现当前河北高校音乐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不强,而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是直接挂钩的,当前高校的音乐教学存在着脱节的现象,音乐教师普遍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实际的技能训练相对较少。当然主要是由于受到教学设备的限制,但是教师的理论也应当发生转变,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下,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必须面向市场,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提高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 2.转变教学方式。随着音乐专业学生数量的增加,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音乐人才,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对高校的音乐教学进行改革,实施动态教学,根据当前的时代需求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增加学校的教学设备,提高学生实训机会。第二,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提高了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根据市场发展需要相应的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力,加强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从而从根本上转变音乐专业学生就业率不高的现状。 1.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和网络结构 现代社会是网络信息社会,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需要积极的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并建立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当前高校的音乐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有一定的指导。因而高校需要有计划的进行学生扩招,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机构,教育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在分析当前就业现状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从而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就业观念。并建立相应的网络平台,与用人单位直接对接,了解当前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机会。 2.拓宽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 学生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建立比较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面临就业的时候能够有比较稳定的心态,通过强化自身实力,争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资格和机会。根据对当前河北省高校音乐毕业生就业现状的了解,当前学生的就业地区普遍分布在北上广等发达城市和发达地区,但是这些地方相应的阻碍较多,因而在就业中学生可以适当的分布到其他的地区,工作岗位可以扩展到文化系统、青少年宫、企事业单位和艺术馆等地区,从而拓展就业范围和渠道。 三、结语 综上,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是很乐观,就业面不广,毕业生的质量达不到要求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而需要积极的转变教学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制定音乐人才培养计划,在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范围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培养,从而提高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 摘 要: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逐年增大,就业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其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分析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寻找积极有效的措施,教育和引导其走出困境,对促进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成功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就业心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已经为大学生成功就业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据调查,70%以上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意向是参加教师招考,进入教师队伍(不包括私立学校和培训机构),而每年考入正式教师编制的毕业生人数不到30%。目前,一方面随着每年参加艺术高考的考生数不断增加,各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数大幅增加,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全面推行,教育行业的工资待遇得到了制度保障,愿意从事教育行业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这都造成了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这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存在的主要就业心理问题 1、依赖心理强。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家庭条件普遍较好,独生子女所占比例高,许多学生虽然接受了多年的教育,但仍缺乏自我认识和自主决断的能力,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参与竞争,总把希望其托在父母、学校的身上,“等、靠、要”思想严重。 2、就业恐慌和矛盾心理。目前,许多音乐学专业学生都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担忧、害怕,甚至无法确立就业目标,失去学习方向,出现就业恐慌和矛盾心理。包括笔者自己本人有时候也会有这种心理。还有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与社会接触少,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屡屡就业受挫后,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面对竞争畏手畏脚。 3、自大和自卑心理。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多数是非常有个性的,追求个性张扬。同时,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重视招揽一些音乐人才来丰富企业文化,音乐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有所增加。这造成了一部分毕业生产生了自大心理,认为自己肯定能找到好工作。而多数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相对重点院校、音乐专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比较自卑,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基础知识等方面无法与重点院校、音乐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竞争,缺乏自信。特别是出现一些就业歧视时,从无形中增强了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自卑心理,例如,有些地方招考教师时只面向211、985的高校毕业生招考。 4、从众心理。学有所成,在社会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理想是每一位大学生的愿望。但是有部分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自我定位不明确,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深入了解,对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分析不够透彻,并缺乏一定的自我认识和判断能力,总是追随别人的脚步。如某学院音乐学专业2011届毕业生有十多人相约报考长沙天心区教师招考。 二、解决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 1、自我调适。要让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努力。但是,内因是关键,每一位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都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调适自己的就业心理。一是树立合理的就业价值观,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找准自身定位;二是调整就业期望值,认真分析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其他条件及所面临的就业环境,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学会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三是树立自信心,让自信心成为对自身的一种积极评价,成为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四是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能随波逐流,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别是自身的特点去选择就业。五是提高自身的抗挫能力,在挫折中成长。 2、减轻来自家庭的就业心理负担。对于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而言,家庭在教育投入方面是非常大的,因此许多家长及学生本人都有较高的就业期望和要求,造成了就业压力。要解决这一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家长自身及帮助学生本人降低就业期望,让学生在较宽松的心理环境中成长。同时,家长也不要过多干涉毕业生就业,不要对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就业地域的选择进行限制,甚至施加影响。 3、加强就业心理辅导。首先,利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认清就业形势,明确就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可结合音乐学专业特点,开展就业心理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学的帮助与辅导。其次,面对人格等方面有障碍的学生,单靠其自身心理调适是不够的,需要就业指导教师与心理辅导教师联合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这类学生对人格问题的矫正。第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队伍,根据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合理整合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辅导人力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辅导。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 我国的艺术教育在近十多年间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针对基础教育中“我国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不仅艺术教育师资的数量严重不足,同时,从整体上讲,在艺术教育素质、教学科研能力和艺术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也亟待提高”①的状况,通过多方面、多形式的努力建设,现在师资紧缺的状况得到了初步缓解,教师的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们在充分肯定基础艺术教育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学校艺术教育仍然是整个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学校艺术教育和美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尽管2002年7月2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使学校艺术教育步入法律化、规范化的轨道。但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中小学的领导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明确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又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山区中小学,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并突出地表现为师资短缺,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不能适应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 其一,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中小学领导是“美盲”,不了解美术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工作的密切关系;不了解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美术是新世纪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不可缺少的艺术素养;认识不到美术教育是美育和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形式和有效途径;认识不到美术教育是对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由于实际认识不足,致使一些农村中小学的领导认为美术课是“调剂课”,可以是“口头上重要,工作中次要,执行中不要。”美术课在实际工作中被随便缩减,随时被其他基础学科挤占,甚至停开。 其二,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学,它是一个眼、脑、手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在美术教学中,范画挂图、图书资料起着重要作用。只有见到大量的优秀作品和具体的实物,学生才能有一个感性认识;让学生动手操作,他们才能深刻体会。但一些中小学校领导不愿投入资金改善教学设施,购置教具和资料。 其三,应试教育的误导。尽管国家教育部已提出中小学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由于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一些学校只重视升学率,仍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美术的学习,除了部分专业美术考生之外,不作为升学手段。学生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语、数、外成绩,美术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一定的限制是难免的。 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广大农村中小学迫切需要大量的美术教师。虽然我国鼓励综合性高校和非师范类高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加之近几年来各院校的扩招,美术师资毕业生虽然数量多,但农村学校美术师资却存在“来不了”“养不起”“不稳定”“配不齐”的现象。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来不了”。上述的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外部环境让美术教师和美术师范毕业生“心寒”,加上我国农村学校不仅数量多,而且受思想观念、地理位置、交通、地域经济等影响,一些高师的美术毕业生贪恋城市,认为到农村、山区中小学是“大材小用”或无用武之地,不愿到生活与工作条件艰苦的农村、山区工作,甚至放弃分配,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养不起”。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小,教师编制受限制。一般情况下,一所农村中小学养不起也用不足一个专职美术教师。这就使一些学校为给其他学科的教师排够课时或照顾老弱病残,而让这些根本不懂美术的老师教美术,或让美术课只停留在课表上,教学得不到保证。即使有一名专职教师也成了基础课教师,或成了跑腿的、打杂的,使之不能专一地去研究自己所教学科。 “不稳定”。农村学校无能力更多地“创收”,农村教师的实际待遇长期徘徊在社会的一个低水平线上,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中小学美术教师除完成美术课教学工作外,还要做多项琐碎繁杂的工作。如:开展第二课堂辅导学生,为学校办板报、墙报,为各班级布置教室,为节日庆典和上级各种检查活动写标语、布置会场、美化环境等等。白天上课,有时晚上还得加班加点,而这些工作并不起眼,不计报酬和功劳。美术课非统考科目,在评职、评优、晋级等方面不便计算成绩,工作辛苦又得不到承认,加之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设施和教具缺乏等诸多因素,导致在农村、山区中小学工作的美术教师不安心。在教学上,不研究大纲和教材教法,对课堂教学敷衍应付,对学生不负责任,或跳槽、或改行,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配不齐”。我国85%左右的学校在农村,75%左右的学生在农村,可以说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农村学校美术教师需求量最大。但“来不了”“养不起”“不稳定”形成恶性循环,越是缺,越是配不齐。基础美术教育不合格,造成学生素质不高,直接影响美术院系的生源,低素质的生源又影响中学美术师资,这样又形成恶性循环。 解决当前农村学校美术师资问题,稳定教师队伍,最根本的还是要把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真正重视起来,要增强教学设备的投入,按“普九”的标准配齐设备。同时,要改善美术教师的教学条件,每学期应提供一定的教学业务经费,以保证美术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要把美术教师的地位真正提高。在美术教师的评职、评优、晋级、奖金等方面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视同仁,并能根据美术科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公平的考核考绩制度。美术教师的外出写生、参观展览要形成制度。美术教师对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指导、办板报、校园环境的美化、为其他学科绘制挂图以及为节日和会议刷写标语等,都应为美术教师计算工作量。尊重他们的教学劳动和科研成果,鼓励、支持他们外出交流学习、进修、函授等,以提高美术教师的业务素质。 另外,对美术教学和教师也要提出要求。各级的教育行政领导与教研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应把美术教学工作列入检查的项目,每学期要制定检查制度,包括教学、教案、教研、教改、美术活动的开展、经费和设备添置等。开展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基本功竞赛等活动。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和综合素质评估,要有计划地对美术教师特别是兼职美术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 重视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就要转变观念,以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来贯彻落实《学校艺术工作规程》,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与学校的领导应自觉地把学校美术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保证美术教育的投入,加强美术课程教学,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落后面貌,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探析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动,中小学美术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之下,中小学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新时代的情况也与之前大不相同,处理好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新环境下的发展问题成为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新时代;全面发展面 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通过一些基础课程,使他们对美术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培养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观察力,促进中小学的创新能力,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而不单单只停留在应试教育的狭小思维之内。 一、当下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以来,促进中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成为我国现今的教育主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发展要求,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改革,但是改革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学美术专业教师缺乏,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是传播教育理念,教书育人的重要角色,但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在中小学美术教育岗位的教师严重缺乏。这一问题在教育程度发展不平衡的地区尤为突出,在教育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通常是一个老师身兼数职,既教语文、数学、外语,也教美术、体育和音乐。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社会的现实问题,许多高校毕业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都相继从事其他工作,主要原因在于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不足,这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表现更为明显,教师的工资待遇通常也低,许多学生不愿意从事教师这一工作,更不愿意去中西部那些偏远的落后地区,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受传统教学观念束缚,得不到足够重视 在以应试教育为当今主要教育方式的大环境之下,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只成为了表面工作,不论是在家长、学生还是在学校看来,体育、音乐、美术依旧是作为“副科”存在于教育教学之中,都没有对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仅仅当做一个任务去应付,自然而然也就不会考虑过多,中小学美术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更是随便了事,从不深入探讨,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的美术教育的重视也微乎其微,对于美术教育用到的工具,投入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 (三)中小学美术教育同高师美术教育相脱节 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对于美术这门学科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逐渐的加深,不断提高美术技能和美术观念,提升自己的审美素质和专业技能。而高师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学科划分过多过细,有油画、版画、雕塑、书法、陶艺、写生、素描等等几十上百个专业,教育出来的学生也都在其专业课上具有相当好的素质,但是他们在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工作中通常捉襟见肘,自己的学科专业化知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也无法传授给学生,影响了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工作,使得高师美术教育和中小学美术教育相脱节,沟壑甚深。 二、解决当下中小学美术教育问题的措施 当下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甚多,这些问题束缚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影响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传播,针对这些问题,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利用好新课改的大环境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加强对美术师资力量的培育,提高教师待遇 对于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育,扩大美术专业的招生,开拓教师源头,并且提供最新的美术教育信息和美术专业用到的各种设施。政府要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使毕业的大学生对于从事美术教育这一工作充满希望,特别是中西部偏远地区,加大对偏远地区的投入,中小学美术教育是美术教育发展的源头和基础,社会各界要对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给予足够支援。 (二)破除传统中小学美术观念的束缚,重视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的发展 脱离传统中小学美术教育观念的束缚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至关重要,使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从“副科”上升到主科,现在新课改的要求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大势所趋,是现代教育的新潮流。给予中小学美术教育足够的重视,大力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将是相当主要的部分,既能够培养学生更多的兴趣爱好,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高师美术教育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衔接 注重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衔接,是缩短高师美术教育和中小学美术教育差距之间的有效方法,主要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内容三个方面着手。在培养目标上,高师美术教育不能单单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模式上,将高师美术教育由专一的培养模式多元化,加入人文综合素质和课堂组织能力教育;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整体上把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三、结语 在新时代新课改的大趋势下,注重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就应该让中小学美术教育要与时俱进,注重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破除传统观念,使高师美术教育和中小学美术教育相结合,能够使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更进一步,使美术教育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李雅楠 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培养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促成了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设计意识培养的重视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时代。进入21世纪,这种速度在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给经济、政治和文化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革。然而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高低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国民素质,重视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手段。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当代中国教育发展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学校把美术学习当作纯粹的技能技巧训练,教学侧重于绘画与制作的技能性问题,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的做法,使学生缺乏主动的审美体验和探究活动过程,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目前,随着现代设计在我国蓬勃发展,过去那种轻设计、重美术的现象有所改变。在国内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身心发展,设计意识培养在美术教育中已经得到广泛重视,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设计意识培养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教育价值。 2.设计的自身发展 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难发现设计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1世纪是设计的时代,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设计教育的研究。被誉称为“工业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早在19世纪就倡导设计事业必须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关联。设计教育是具有强大延伸性的工具,不仅仅丰富了自身人才的塑造,也大大拓宽了其他职业范围人才的培养。美国学者西蒙教授认为设计科学是一门区别于技术与艺术第三类知识体系,英国设计泰斗艾克博士也认为设计是培养人们思维模式的第三种科学,国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同样认为设计是人类的第三种智慧。我认为,理想的设计教育过程,学生的兴趣应该是老师关注的焦点,这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老师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上是否出现踊跃激烈的讨论是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学生的决定和自由选择也由学生自己负责,其他人,包括老师,不要过多干涉。这种自由多远式的教学,给学生带来创新理念的源泉和意象,指导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培养出可塑性强适应性大的新生代。因此,我想从影响设计意识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阐述几点具体的要求。主观方面,我认为应该从设计意识的主体即:老师和学生两点分析;客观方面,认为是设计意识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二、设计意识的培养要求 1.主观方面:对教师的要求 (1)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的本质是服务于人。要使学生学以致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以己用才可授予他人。诸葛亮从未出山,却有刘备三顾茅庐。这足以体现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的重要性。梳理各个知识点使之形成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的能力是必备的,当然,更应该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体系,这不是简单的传授,而是技巧化、人性化、智慧化的体现,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灵活的思维也需要老师紧跟时代步伐,有条不紊的做好学生的带头羊,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感受快乐。 (2)做学生的忠实听众一位好的老师不仅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力素质,更要是一位好的倾听者。这里的“听”不单单是用耳朵来听,还需要老师们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课堂上,老师很多时候应该比学生更加积极主动一点,面对中小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脾气习性,不像幼儿园的孩子那样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所以,这时候,老师可以主动的去询问学生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说‘你喜欢老师怎么样教你们呢?’‘你觉得老师上课的时候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呢?’等等。不单单把自己看作是老师,或许更多时候可以把自己看作是他们的朋友。当然,时不时的留心每一个同学的日常表现,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但更是一个好的途径。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想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程度不同、兴趣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时时都保持着对课程和对老师自身新鲜感和学习动力。 (3)注重理论基础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哲学上有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对理论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美术老师需要将学术理论和实际操作乃至生活相结合。不仅是要关注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要从自身的素养打基础。就自身而言,美术老师还应是一个勇于追求幸福感的人,包括其自身的品味、包容和创造力的体现。美术教育是充满灵性的、智慧的活动,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式的教育,所以美术老师也需要有智慧和灵性。美术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品质来影响学生,用爱心、同情心、宽容心来对待学生,以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开展教学。这样才可以言传身教。 2.主观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生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应达如下目标: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因此,学生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主动性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互相沟通互动的过程。有好的老师是不够的,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不然,就真的演变成了对牛弹琴。主动性的体现,比如说:上课经常提问题、积极寻找新的思路、课后和老师探讨自己新想法或者是生活上的小细节。也可以是学生之间时常的交流,甚至是比较。这样的学生才会有十分强烈的求学欲望和进取心,也是老师教学过程中很好的案例和伙伴。当然了,教学目的和成果也会事半功倍。 (2)培养想象力由上一点我们可以得出,积极主动的学生似乎在创造力上也是有优势的。但这绝不是肯定的。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似乎比幼儿时期有些困难。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形成了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固定模式。但是作为学生,一切都有可能,因为我们还在学习,这样就有重新乃至更一步创造的可能。所以,我们也应该对自己有一定的信心。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多对生活上的美加以关注,做个有心人。感受大自然的美,发觉人内心的美,从而体现在我们自身作品中。 (3)设计工具随着现代经济技术发展,美术工具也是纷繁多样,供不应求。好的作品当然离不开基本的设计工具。常用的有:马克笔、彩笔、尺子、剪刀、彩色小贴纸等工具,这些工具应用范围很广。我们应该对它们多加爱惜保护,他们也是美的化身。设计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对主观因素方面的要求,即就其主体:老师和学生而言。更有其客观因素的需要。下面我提出两点比较关键的要素供大家参考。 3.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内容要求 为了比较准确客观的说明这一点,我直接引用了《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学生阶段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其表述如下:第一学段(1~2年级):初步认识各种工具,用身边可以找到的各种媒体,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式进行简单结合和修饰,体会设计与制作的趣味。第二学段(3~4年级):学习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装饰,感悟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第三学段(5~6年级):运用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第四学段(7~9年级):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在第一学段(1~2年级)中,针对低年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目标的指向是“媒材”“尝试”“体验”和“乐趣”几个词。对新入学的儿童来说,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首要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应尽可能的淡化。因此,美术教学应从“看看、想想、画画、做做”开始,通过感官体验各种媒材工具的特质,尝试进行各种“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开始体验到设计的乐趣。到了第二学段(3~4年级),“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就递进为“简单的设计和装饰”,“组合”可以是自由的、随意的,而“设计”则必须是有一定目的的、秩序性的。第三学段(5~6年级)再递进为“进行设计和装饰”,去掉了“简单的”一词,意味着进入高一级的层次。第四学段(7~9年级)最终递进为“进行创意和设计”,指向了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过程的要求。 4.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形式要求 (1)课程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哲学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这里,教育课内部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设计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结构往往直接体现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过去,我们的课程存在一些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分科过细、专业面过窄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根据现代学科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希望教育部门继续深化课程的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帮助学生在发挥自我能动性上更进一步,才能为设计意思的培养创造更大可能性。 (2)融合借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门艺术知识不可能单独存在,总会有和其相关联的因素互相存在着。因此,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本身,而应该发散开来,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借鉴,甚至与国外美术教育相互吸取营养元素。就目前国内而言,深圳大学艺术系根据当前艺术教育的这种现状,有意尝试的一门新的教学实验课,它的实质是一门综合创作实验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多元的艺术创作形式,研究多材料多手段的创作方法,唤醒学生对外部事物的艺术感知力,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选择性,学会探索与发现,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并且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这是一大突破性的创举,同时,我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能否也可以这样做呢?为什么不能从学生的这一启蒙阶段入手来开发其设计意识呢?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大学,我们更应当将其在少儿乃至幼儿教育中发展开来,并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形式,来提高不同学生的设计意识。当然,这对于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任重道远的,但是。这必定是可行的,并且有价值和更加深远意义的。另外,借鉴国外的设计理念来丰富我们自身的设计意识方向也是作为新时代学生和教育部门的责任与要求。 (3)教育环境要想培养同学们的设计创新意识,就一定要为同学们提供相应的适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才有可能喜欢美术,进而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缓解自己的压力。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想象的世界,使其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美术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美术教育历来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整体课程的改革,在综合教育中,美术活动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综上所述,美术教育对于设计意识的培养是一门比较繁重的工作。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国家教育制度的革新也是原动力。相信在整个大环境的发展影响下,设计意思的培养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学生不仅仅学到是知识内容,更多的会带给他们美的享受。 作者:邓念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株洲市八达小学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浅议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对美术教育的认知仍存在不足 在现行教育体制及教学条件下,农村的学生家长依然认为数理化等应试科目才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对美术教育无法提起兴趣。正是基于这些认知,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被视为“鸡肋”,让人食之无味,弃之不能。家长和学生也很少将时间花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上。大多数家长对美术课持可开与可不开的态度,这些家长认为学生现在面临的升学压力很重,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学生来说学习时间已不够用,不如把美术学科上课的时间节省下来上其他的基础课程。在部分学校,美术教师仅是校内的“免费美工”,美术老师往往将大量本该放在教学研究上的时间用在完成一些没完没了的欢迎、宣传标语的制作上。学校对美术教师的考核不是从教学角度,而是以其“校内美工”业务做得如何来评判。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美术课常被挪作他用,美术教师的作用亦无法完全得以显现,教学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学生很难得到连续、系统的美术学科教育。 二、美术师资缺乏与浪费并存 制约当前我国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一大因素就是师资队伍相对薄弱,美术教师仍然是缺额最大、合格率最低的教师群体,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农村中小学在美术教师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缺口。由于政府所拨教育经费有限,因此,教师的实际待遇长期徘徊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这对于原本就不受重视的美术学科来说,学校难以做到对美术教师“待遇留人”,部分美术教师凭借“一技之长”或努力争取逃离农村学校,或干起第二职业,从而导致美术教育师资流失,不得不用其他老师顶替。同时,美术教师在农村中小学得不到重视,其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致使美术教师不能专心研究自己所教学科,甚至一些美术教师在干上几年之后,放弃自己所学专长,转行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近年来,综合性大学等非师范院校也参与、涉及中小学教师培养这一块工作,以及各高校的扩招,美术师范专业毕业生数量增加,但农村中小学美术师资“来不了”“养不起”“不稳定”“配不齐”等现象仍没有得到缓解,如上文提到的,部分学校的美术教师的日常工作就是充当学校的免费美工,所以,在相当多的农村中小学校里往往只有一两个美术教师,这一两个美术教师需要面对学校所有的班级,从这个层面来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师资十分缺乏。但在了解部分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时我们却发现:部分担任美术课的教师并非是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毕业生,甚至他们并不具有美术专业技能和美术教育知识,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写、会画,略懂一点美术常识,而这些教师中有的还兼任其他课程;另一方面,受过良好美术专业教育的老师却往往不能从事自己的专业,被学校分配了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无论是其他老师兼任美术课程,还是美术教师转教其他课程,对于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必然导致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低下,进而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美术教育难以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 三、教育设施资源分配不均,美术教育资源相对落后 城市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因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存在差距,而这种差距也影响着教育设施的分配问题。比较而言,农村中小学教育设施与发达地区学校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在美术学科上更加明显。由于大多数农村中小学都面临经费紧张、学校资金不充足等问题,学校对美术课堂教学以及教具的支持与投入很小,部分学校把本该用于美术学科的资金投入到了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教学上,使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教育设施、队伍素质、教学效果等方面严重滞后。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1.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较为缺乏,教学设施没有配套;2.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缺少应有的“阵地”,不能安心教学;3.农村中小学受传统教育理念“主”“副”科影响较大,美术课受其他主课冲击现象比较普遍;4.农村中小学由于受地域差距影响,信息相对闭塞,美术课程更是缺少交流,提高较慢。这些差距的产生有着多种原因,正是因为教育设施资源的分配不均、美术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城市美术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极其不利。 四、对策研究 笔者认为,要转变当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加强对美术教育的重视 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培养画家。丰子恺曾经说,“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管理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进而对学生德、智、体等其他学科产生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学校及教育系统的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必须在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人类个性均衡发展的需要。 2.改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投入不合理的状况 中小学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学设施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当前教育资源的分布及分配模式,并不利于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展及美术人才的培养。调整现有学科布局,加大对农村美术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有效利用学校现有美术教育的师资、资金、图书、实验室、设备等教学条件进行美术教学,是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各级主管部门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重视,从实际行动上消除美术教育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差别,根据新课程要求,加强学校的硬件、软件的设施配备,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办学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社会上的美术资源,积极开发学校周围的美术教学资源,如校园环境资源等,创造和谐的美术教学环境。 3.加强农村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针对农村中小学美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上级主管部门首先要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给予足够的关注与扶持,配齐美术专业师资及对专业师资进行合理利用。学校应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有计划、有规模地组织年轻美术教师赴美术院校、师范院校进修、培训,提高教师整体业务水平。定期进行素描、色彩、水墨画、美术史论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积累经验与素材,从而提高美术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培训中要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美术素质修养,邀请专家进行指导,提高农村美术教师待遇,使美术教师得到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的重视,同时,加强美术教师的培养,提升农村美术教师的业务素养和专业水平。同时鼓励和支持一部分城市美术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促进城市与农村美术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美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农村中小学校的美术教育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积累了许多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好经验,但与国家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应抓住素质教育及政府工作报告把文化发展改革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契机,向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投入更多的关注,实现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新跨越。 本文作者:黄润生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中小学美术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教育部门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小学美术传统教育观念和思想已经落伍,为了适应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从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和存在的各种问题,来论述新时期中小学美术教育特点及对美术教师的新要求,最后论述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目的就是大力促进我国中小学美术新课程向更好方向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策与措施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快速转型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对陶冶学生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促进全面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中小学美术教育意识的加强与提高,对于普及学生综合素养,提高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很多学校并没有把美术教育提到日常教学课程,尤其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更是如此,美术教育成为中小学教育中十分薄弱的环节,当然与美术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的限制有关,也与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不重视有关。即使部分学校开设了美术教育这门课程,也只是走形式,并没有严肃认真对待。中小学美术教育并不是说让每个学生将来都能成为美术家,主要目的就是进行艺术熏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得他们将来成为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由此可见,大力改变我国中小学落后的美术教育面貌势在必行,作为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和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采取各种措施和策略,提高中小学美术教育质量和水平。 一、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各种问题 国家三令五申强调中小学要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但相比较其他课程来说美术教育还是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在很多中小学,美术教育被当作可有可无的点缀课程而已,大都看重学生文化课考试成绩,从没有真正考虑过学生的爱好和学习兴趣,目前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不外乎存在以下几种问题。首先,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已经落伍。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很多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甚至学生家长都把音、体、美当作可有可无的“副科”。在错误思想行为指导下,中小学教育严重存在着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的培养,导致美术课堂教学艺术性不强、内容随意性大、教师缺乏教学激情等问题。这些陈旧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校美术教育的改革和艺术教育的开展。其次,在升学率指挥棒之下学生远离了美术教育。虽然我国现在提倡综合素质教育,但是在当前教育制度之下依然脱离不了应试教育,升学率是评判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迫于学生家长对升学率的重视、学校名誉和上级部门考核等各种压力,中小学美术课随便被占用或压缩,甚至被取消。第三、落后的经济条件制约着中小学美术教育。广大中小学美术教育相对滞后,也源于经济条件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尤其在地理位置上偏僻的农村中小学,他们因经费投入少、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跟不上、课程资源开发不足等种种困境,难以开展美术教育。很多中小学没有画室,更别谈画架、画板、石膏雕塑等美术绘画设备,美术教师上课不外乎照本宣科,随便说说,甚至很多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美术教师想用PPT课件进行美术欣赏教学都难以实现,所以落后的经济条件也成为中小学美术教育难以开展的主要因素。最后,还存在美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或资源浪费的现象。中小学美术教育离不开美术教师,很多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都愿意去城市中小学或者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学校,这样一来城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就显得相对过剩,师资大量过剩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现象。而对于中国西部不发达地区来说,美术科班出身的美术教师少得可怜,甚至有的农村中小学压根就没有专业美术教师。总之,广大中西部地区落后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严重匮乏,主要问题还是社会对美术教育不关心、学校对抓好美术教育不重视、教师对开展美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对美术学习也不努力等问题。究其客观原因,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着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应试教育导向是制约农村美术教育的关键因素,教育功利化是制约农村美术教育的重要因素。 二、新时期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及对美术教师的新要求 尽管中小学美术教育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但是在素质教育推进下,近年来美术教育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逐渐翻开新的篇章,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不断得到加强,美术课开课率大幅度提高,艺术教学体系逐步得以建立,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美术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从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包括陶艺、国画、民间艺术、水粉、水彩等丰富多彩的绘画课程教学及手工艺技艺,大大提升了学生审美水平,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从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各种新式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将更加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美学思想传达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从教学设施上逐渐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美术教育,现在一般中小学都有专门的美术器材室,有着石膏、静物、挂图、多媒体、投影仪等;从师资力量上美术教师得以补充到位,他们文化素质也在明显提高,大都是美术院校本科毕业生,有的城市中小学美术教师甚至还是硕士研究生。新时期对中小学美术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那就是要求美术教师具有正确的艺术观,教师自身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在知识结构上不断拓宽视野,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知识,以宽容态度对待学生个人感受和评价;美术教师还要有积极的人生观,中小学美术教师要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教师要有积极乐观的精神和豁达性格,要能感染和打动学生,教师美术教育热情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志具有着重要作用;还要求美术教师具有时代精神,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生活灵感的准确把握,以及对当今艺术发展的独立思考和对人才需求前瞻性的发展眼光;同时还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具有极大的教育热情和耐心、社会责任心等一些新要求。 三、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策略与措施 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技能基础训练,培养他们对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审美感受能力,以及创造性的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思维,使得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和鲜明个性,对身边事物具有敏锐观察能力,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措施,要进行大胆改革,解决新时期美术教育所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要强化领导意识转变美术教育思想观念。作为中小学领导应该树立美术基础教育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美术教育,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切实加强对美术教育工作的大力扶持,真正将美术教育提上工作议程。其次,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和设备投入,保证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正常开展,改变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合理现状。而作为学校部门不要抱着等、靠、要的思想,要充分运用现有美术教学设备发挥其最大功用。学校领导要充分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开发利用乡土教材,还要加强宣传力度,借鉴其他学校美术教育成功经验。第三,建立系统化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建立健全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美术教育应该从幼教开始,中小学美术教育是实践性的,以启发创造想象力为主,以突出人文科学性质为主,在不同阶段都开设艺术鉴赏课和艺术活动,还可以适当开设艺术史课程、艺术讲座和艺术批评课程,进而扩大学生知识面。第四,积极开发与利用当地工艺美术教育资源。我国各地都有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教育资源,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与地域优秀文化。美术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和家长,进行调查学校周围和家庭在内的工艺美术教育资源,筛选出来作为美术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的资源,在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民间民族特征、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念等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当地民间美术资源,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民间艺术的了解,融合于校园文化,彰显美术教育之精髓。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手工艺制作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设计大赛、电脑美术创作大赛、绘画大赛等校园美术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教育的热爱。第六,加强中小学美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了提高美术教师专业素质,尽快适应美术教学改革需要,培养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美术教师队伍已迫在眉睫。尤其中西部农村美术教育部门,要大力关注和扶持,给美术教师创造进修机会,选派骨干美术教师到各大高校美术系进行深造或者培训,也可以开展校际间的美术观摩教学活动,提高美术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积极性。建立与完善美术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制,进一步提高美术教师质量是促进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作为提高我国国民综合素质的中小学美术基础教育,中小学美术教师任重道远。作为中小学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当地各个教育部门要更新教育观念,认真落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立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变以往传统美术教育评价方式,摆正美术教育位置,尊重与重视美术教师劳动成果,对美术教师的评价要进行多层次、多类别、多元化、全方位的综合考核。要解决好中小学美术教育现存的各种问题,积极做好美术教育改革工作,解决好重文轻艺的问题,解决好用美术作为走捷径的问题。在今后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发展方向上,美术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给美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不断拓展探究性学习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进一步扩大改革成果,使美术新课程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陈大伟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剪纸工艺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发 摘要: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价值。文章以四川成都及其周边中小学美术教育状况的调查为基础,针对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剪纸工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新时代的角度和观念对待这种传统工艺,思考如何汲取剪纸工艺的文化精髓,把剪纸工艺引入中小学美术教育。 关键词:剪纸工艺;中小学美术教育;开发与利用 剪纸工艺有着极其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民间剪纸艺术教学,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研究者在对剪纸艺术开发取材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与文化特征。在调查中,笔者以四川本土的剪纸工艺作为主要的民间剪纸资源,将四川绵阳涪城区、广安市武胜县作为研究的重点区域,将剪纸艺人龙玲、黄英等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在此基础上,大胆地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寻找更加适合中小学学生的教学空间。 一、成都地区剪纸工艺概况 1.成都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剪纸 工艺教学现状调研组以问卷、访谈等方法展开调查,主要调研中小学剪纸课程现状以及教师、学生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剪纸工艺的认识。调查发现:75%的中小学生对剪纸这门课程很感兴趣;50%的学生接触过剪纸,但了解得不多;85%的学生希望教师上课多注意实践,学生更愿意在体验中学习;56.25%的学生喜欢剪动植物题材的内容。经过调查研究,笔者分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要求,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炼出有针对性的内容。 2.成都地区剪纸工艺特点 调研组对成都及其附近剪纸工艺集中区(绵阳涪城、广安武胜)进行了实地考察,特别走访了龙玲工作室。与其说这是一间工作室,不如说是书房更加贴切,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整洁的桌面上是她刻纸用的蜡台,搁放台上堆积的是她多年的作品,更有她创作的剪纸风格服装。她真真切切地做到了与时俱进,将民间传统与现代设计生活相联系。整合收集的剪纸作品,将田间考察的口述资料和图像资料进行整理,可发现:四川本土民间剪纸,形式上稚拙古朴,粗犷深厚,简洁灵活;内容上反映了四川民间生活,人文气息浓厚,如表现吃火锅、糖艺、盖碗茶等的剪纸作品,都展现了特殊的艺术魅力。 二、如何在中小美术教育中有效运用剪纸工艺 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在现代生活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民间艺术难以被更多的人了解,有的甚至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国家虽然有力地实施保护,但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传统工艺的教学质量还需要提高。为了使传统民间剪纸工艺能得到传承,使民间美术后继有人,将剪纸工艺融入中小学美术教育迫在眉睫。要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有效运用剪纸工艺,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收集整理四川成都地区剪纸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和团队成员带领学生到周边的剪纸展览馆和示范点参观交流,学生通过访谈记录、摄影等方式收集一手资料;我们鼓励学生利用周末等空余时间发现学校或社区已经存在的剪纸工艺相关资源,收集后以PPT的形式和同学分享交流,让学生自主对剪纸作品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我们还邀请了著名剪纸艺人龙玲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直接与民间艺人对话,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 2.制订教学计划、编写具体的教案 在研究过程中,团队成员制订了具体的教学计划,主要采取游戏教学的模式,用简单的歌谣、口诀让学生画出最简洁的图形,引导学生探索,如,“左手剪,右手剪,纸在手中轻轻旋,刀口转换成一线,左右照顾上下看,黑白过渡要自然”。在剪具体图案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笔者把剪纸内容编成儿歌,学生易懂、易记。如,“小猴子,月牙脸,嘴儿尖,头上配上月牙眼,七手两腿紧相连,S形尾巴向上卷”。学生边做游戏边剪纸,不仅掌握了动物的特点和剪纸的技法,也培养了形象设计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剪纸教学可以从几何图形、动植物图形逐渐向简单人物过渡,由易到难地展开,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开发学生的智力;而高年级的学生要做的就不仅仅是剪出图形,更多的是要进行主题创作,将剪纸与生活紧密联系,将平面剪纸向立体剪纸转化(二维转三维),将传统剪纸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团队成员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大大地提升了学生对剪纸的兴趣。 三、结语 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增加剪纸工艺的相关内容,对于美术教学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传承本土文化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中小学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更不能拘泥于让学生临摹作品,而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作品不求高大上而求接地气。灵感源于生活,培养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笔者的信念,也是笔者对自己未来学生的期望。 作者:骆双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深蒂固,特别是美术学科的教师专业化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美术教师的专业化意识淡薄 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过于陈旧。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考核制度不够创新让美术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准备一个教案、一副范画可以讲到一个年级、一个学校,如果教材不变化,甚至可以讲述几年,对教师自身来说,教学的重复性、单一性让他们对这个过程产生厌倦感,所以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料更是没有更新,对于自身专业化的发展也是没有任何提高的意识。 2、美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一些学校,美术教师作为一个长期管理行政、招生人员的情况更为突出,一些美术老师长期没有从事课程教育。在一些乡村学校,美术老师几乎是由学校管理人员或其他老师带,还有些学校甚至无一专职美术教师。美术教育基本功下降,既没有教师资格证,也没有参加专门的教育培训活动,在学生创作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上也无法给予正确的引导,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3、美术教师知识面狭窄 意识因为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二是因为长期时间轻“理论”重“技能”,所以在教学中出现常识性错误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三是综合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不足,导致在教学中不能更广泛地运用文化情景开展美术教育。美术教师只是按照课本把课程内容陈述,而一些美术更高形式的抽象性和表现性等审美教育更是无法教学,教师对于课本上范画的讲解同样是一句带过,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和抽象思维的提高无法提供系统的教学和文化情景。美术专业理论的范围宽广,只有掌握基本美术理论,美术教师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讲。 4、美术教师教学能力不强 在课程中一些美术老师将书本上的手工课、实践课、写生课等一些本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课堂外体验自然的课程取消,学生无法接受此类课程的训练,对于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无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教育,尤其是抽象的美术作品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分析。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能增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进而提高自己的认知、审美水平,有的老师尽管学过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但是他们不会教学。理论研究是一回事,和应用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又是另一回事,一些老师工作了几十年,但教学没有一点进展,因而缺乏自身意识和科研意识,教学能力就无法提高。 二、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1、提升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首先是教师要树立新的理念,转变自身角色,学习新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新技能,提升专业水平。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经验、课程设计、教法运用等方面,认识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其次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要积极主动寻求各方的帮助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别人的经验和处理方法能给你一些启示,令人豁然开朗,教师相互学习、积极开展合作学习与合作教学研究,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得到更广泛的指导。通过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吸收、消化在美术学习情境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再次通过参加定期的学习培养。学习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习别人处理问题的办法,从培养者的培训内容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尽管这是一个方向性的引导,但能够提供给美术老师一些新的思路和认识,通过学习了解一些前瞻性的思想和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为实践做好充分准备。最后教师通过阅读有关美术教育理论书籍,看一些与美术欣赏或教育理论相关书籍,撰写学习心得。组建美术老师学科发展小组,进行专题学习交流,网上观看优秀教师教学视频,以提高教学指导能力。通过阅读国内外美术理论、美术杂谈等方面的理论著作,积极思考、加强与其他老师的合作、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2、提升教学能力 中小学生美术教学方法是丰富多彩,随着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所以在实际课堂中教师要选取更有效的教法,提高教学本领。一些美术老师有较高的成就,但不善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要根据自身能力,结合各种资源与技术确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解决,体现教师教学个性化和教学智慧,课堂中教师要用美术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学习,促使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和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分类教学。 3、提高研究能力 美术教师不仅应该具备各种各样的美术学科知识和美术实践本领,还要深爱美术教育事业的信念和激情。基础课程改革对美术老师提出新的要求,要从课堂实践者、主导者转变为课堂指引者、开发者和研究者,使美术老师成为研究性、甚至专家型教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班上同学的实际情况,使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发各种教学设计和研究实验,总结教学规律,依据最初的教学效果,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如实验型教学、民族型教学、多元化教学等,找到最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教师可以提高自己教学的效率。美术老师应不断发现新材料,要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利用废旧材料。美术不仅是绘画、美术教育需要从平面向立体发展,从纯艺术向创意型、设计型发展,从静态的造型向动态的造型艺术活动发展,从单一学科美术学习向与其它学科全面发展,为美术教师提供及其宽阔的创造空间,展现丰富多彩、又深爱学生喜欢的新型美术课。 作者:李海峰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素质培养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美术教育成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创作力,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学科。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学校应当重视其在素质教育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创作热情,还应当合理利用现代高科技,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美术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以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素质培养为主题,展开了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教育;素质培养 美术教育可以说是现代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难在有限的课堂中保证学生的素质得到合理地提升。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素质培养寻找有效的措施,实现美术教育的更好落实与发展。 1重视中小学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在现代教育中为了给社会的发展提供更为优秀的人才,相关部门特意制定了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受到了种种阻碍。美术教育时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教育中尤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等发挥着巨大作用,是一门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的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之前美术教学并未得到重视教学资源短缺,学校重视程度较低,美术教师专业技能不够高等原因,始终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种种弊端。这就需要各中小学校深刻落实国家颁布的有关素质教育的方针,组织校领导以及全体教师进行素质教育方针政策的学习,做到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在校方组织进行相关学习之后,各任课教师应该认识到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积极配合美术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占用美术课的时间。校方还应该加大对美术教学相关教具的投入,针对各年级所需要学习的美术课程,为其配备较为充足的美术教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帮组学生置办美术用品,这样为美术教学的顺利展开提供物质保证。美术教师也应该重视美术教育工作,在业余时间不断进行学习,掌握美术这一学科的发展动向,不断提升自身的美术专业技能。这样通过校方和教师的不断努力,转变美术在传统教学中所占据的地位,提升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正视其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2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创作潜力 美术教师在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具有足够的重视之后,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美术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热情,激发其创作力及想象力,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首先要转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每节课所需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深入挖掘,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需要进行美术创作的主题。在学生完成了美术创作之后,教师要认真欣赏学生的作品,从中挖掘学生作品的闪光点,并对学生提出表扬。对于一些在创作上存在不足的学生,只要其作品能表达出真情实感即可,不必要求学生必须正确掌握和学会运用美术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非必要的课程,教师尽量减少学生对物体的描摹或者对大家作品的临摹,给学生足够的进行想象与创造的空间。美术教师需要交会中小学生每件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充满创造力的作品才是最与价值的。例如在进行与版画相关的创作时,教师只需要传授给学生如何制作版画即可,不需要为学生制定版画的主题,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版画的主题,这样学生制作出来的版画才能各具特色。对于一些再制作版画时能够大胆进行想象、构图、色彩搭配的学生,教师要予以鼓励,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其作品。让学生认识到充满创作力的美术作品才是最具有特色的,是值得观众欣赏的。 3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高科技在现代教学中能够加以利用。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相关现代科技,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美术领域的日新月异,也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美术相关知识技能,使得教学目标更为高效的落实。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每节课的重点内容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演示给学生,使得课本上的文字材料和图片以一种相对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进行欣赏课时,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将名家名作展示给学生进行欣赏,并利用多媒体进行细节的放大,帮助学生更好的对美术名作进行观察。在遇到难点问题时,教师还可以制作一些小软件,利用电脑帮助学生重复练习和理解,这样学生能够在玩乐中掌握相关绘画技能。例如在学习有关素描的知识时,由于素描的色彩较为单调,容易使中小学生感到枯燥,教师就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解相关绘画技巧。教师可以将知识点制作成色彩丰富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将运笔等绘画技巧制作成动画,使学生更为形象的理解相关的知识技能。这样,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合理的利用现代技术,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中小学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创作潜力,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从而落实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邬季阳 单位:长春市创业中等职业学校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中小学美术教育城乡差异及成因 【摘要】 当今实行素质教育,而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农村美术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以城乡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现状为基点,着眼于农村的美术教育的整体发展,提出促进农村美术教育的方略以及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美术教育;城乡差异;素质教育 一、我国城乡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现状 1、我国城市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现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的时代特点,我国城市中小学的教育也有所进步,学生眼界不断打开,由此美术学科教学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过“多元智能理论”,这条理论的提出对艺术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就制订颁发了《全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标准中指出,把美术与音、舞、戏、影以及篆刻、书法等过去较为分散的多个艺术学科综合在一起构成“艺术综合课程”。目前我国城市中小学基本都开设美术课,我国城市小学都也能够100%的在一周开设美术课2节,已经基本达标,但是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上升,美术课被占用的比例也在上升。 2、我国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现状由于我国农村中小学对美术教学投入不够,甚至是没有投入,家长学校对美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家长不给学生买应有的绘画工具等现象这给美术课中的欣赏、手工等教学内容的课堂增加了难度使美术教学的开展举步维艰,。难以达成最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再加上对于现代美术教育所需要的各种辅助教学设施的缺乏更使美术课堂教学缺乏生机,美术课堂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二、造成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城乡差异的原因 1、美术资源和教学硬件的差异由于我国农村中小学对美术教学投入不够,甚至是没有投入,这给美术课中的欣赏、手工等教学内容的课堂增加了难度。由于对美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各方面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教师上课“放羊”,学生上课做其他练习,不带课本和工具。家长不给学生买应有的绘画具等现象使美术教学的开展举步维艰,难以达成最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对于现代美术教育所需要的各种辅助教学学员设备、设施的缺乏更使美术课堂教学缺乏生机,美术课堂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从这一点来看,我国城市中小学在美术教学上的资源和硬件都要强于农村,各个学校基本上有自己的美术教室,与美术课程相关的道具也比较齐全,因而能够收到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2、师资力量的差异专职美术教师不足极大限制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在很长的时间里,农村学校没有专职美术教师,更没有美术专业教师,美术基础仅限于个人爱好,美术素养不是很高,有些专职美术教师,接受过正规教育,他们虽不能完全胜任小学美术教学,但也能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美术师资不足,兼职教师素质低,就很难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教学目的。因此专业教师缺乏成为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大碍,但是如今已经有大量的高校美术毕业生加入城市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队伍,他们的到来使得城市中小学美术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 三、缩小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城乡差异的方法 1、转变价值观念,端正美术教育思想农村中小学的学校和老师要转变对美术教育的看法,要知道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老师们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了解学生对于美术教育的看法,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有的学生喜欢画风景,有的喜欢画人物,还有的喜欢画动物等。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一步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美术学习过程中来。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对于美术教学中个性比较鲜明的作品,美术老师不能以传统的标准对其作出消极的评价,而是应当给予支持和鼓励,并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绘画潜力。再次,教师要注重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打开学生的月上眼界,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可以举办一些美术作品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广阔天地,带领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去开展美术教学,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大自然中的生物,以这种教学形式的新鲜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提升硬件设施,美化美术教育环境高质量的美术教学离不开必备的教学资源,现今拥有合格美术教学资源的农村学校少之又少,即便有个别学校拥有相应的教学工具和场地,但大多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准备的,实际教学中根本不允许使用。改善农村美术教学资源,需对美术教学工具和美术书籍的配备。某些农村学校美术课上老师仅有一本教材和几盒彩色粉笔,这样极端的现象或许并不普遍,但从整体来讲,农村美术教育教具缺乏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学校应拨出专项资金,购买美术教学所需要的师范挂图、名师名作、石膏模型、几何图形以及画板画架等等,同时对于破损的教学工具应及时的修补或更换,另外还可以秉承勤检办学的原则,动员美术教师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学工具,保证学生在上课时可以使用到必备的教学工具。与此同时,还要拿出一部分资金购买相关的美术书籍,提高美术书籍在图书馆中所占的比例,还要注意此类书籍的有选择性购买,在符合开支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提供优质的资源。 3、保证师资力量,提高美术教育水平要想提高农村美术教育事业的水平,除了要重视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改善美术教学资源外,更要注意保证的是农村学校的教学软件质量,因为教育水平的提高并不是单纯依靠改善设备就可以实现的,只有教师素质上去了,教育方法改善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美术教育质量,为国家提供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综合发展的人才。总的来说提高学校的软件质量就是要加强农村美术教师队的建设,探索新的美术教育教学思路。 四、结语 美术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教育活动,它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虽然近年来注重美术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城市中也出现了很多美术培训班,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的美术教育仍然非常落后,无论是从教学资源还是从教师队伍和教师素质来说都与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与我国美术教育课程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改革观念相差甚远。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的美术教育事业发展,只要我们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在农村发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加大政府扶持、加大学校支持、加强教师素质,重视农村实际,就可以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的美术教育发展之路,改变农村美术教育现状,拓农村美术教育新天地。 作者:王苗苗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型教学技术、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推广,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视听结合的新媒体辅助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使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得到了拓宽。因此,对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珍贵的现实价值与重要的长远意义。文章主要就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这一论题展开研究与探讨,以期对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在提高中小学美术教育效率、教育质量、教育水平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将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具体实际情况作为主要根据,并将其与新媒体有效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使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从而推动中小学美术教育向着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最终使其得到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1.注重教学创新的全面性与先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复合型人才成为社会普遍需要的人才。因此,中小学美术教育应当注重教学创新,并通过为学生构建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新媒体时代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必须注重教学创新的全面性与先进性,通过有效地运用多方面的资源,如各种图片、摄影、动画等,合理创设美术教学情境,从而使中小学美术教育有更加生动、丰富的课题内容,使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得到激发,创造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注重师生互动型的教学方法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新媒体时代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必须注重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从而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更加系统、完善的学习体系。中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全面认识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自己有精准的定位,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引导与帮助作用。 3.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从而使中小学美术教育摆脱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随时随地地解决。此外,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将学生的校外课余时间与美术教育联系起来,有效提高中小学美术教育效率、教育质量、教育水平。在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示自身独特的创作风格。如,学生可以利用3D手段增强自己作品的奇幻效果,让事物形象更富有活力和生动性。教师在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前提下,注重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还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全面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信心。 4.注重趣味性的教育意识相关调查表明,新媒体技术给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多个方面带来了影响,主要包括课程结构、教学形式等。所以,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创新教学意识,高度重视教学趣味性,合理、有效地应用新媒体技术,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通过运用交互新媒体手段,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会更加有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如,通过采用电子讲座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给学生的电脑传送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课题内容,学生则可以根据电脑上显示的操作步骤完成学习,在学生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尽快了解并掌握操作技巧与相关理论知识,从而提高教育效率。 二、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践 笔者全面分析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探讨其实践思路,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合理构建教育平台。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学生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所以,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展示平台,将学生创作的作品展示出来。此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如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活动等,组织此类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拓宽其知识面与视野,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第二,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育应当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小学美术教育也应如此,只有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东西,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此外,学生由于生长环境、基础水平的不同,想法与学习思路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选择教育教学手段时,应当注重多样化、多元化,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应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与教学水平。借鉴国外比较先进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并将其与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加大对教师综合技能培训、专业培训的力度,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全面增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从而在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享。 三、新媒体时代高师美术教育的对策 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育迫切需要能够适应当前发展状态的人才,这就要求高师美术教育也参与到改革队伍中,对课程结构、教育理念进行不断的调整,使其能够满足现行改革的需要,最终培养出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面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需要,高师美术教育应当采取“专而多能”的对策,进行全面发展。其中的“专”所要突出的是美术教育。首先,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美术学科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中外美术史、艺术欣赏、民间美术、篆刻、书法、工艺美术、雕塑、绘画、现代媒体艺术等。其次,实践美术教育理论、教育科学理论之“专”,主要包括对新课程标准、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美术教材有所研究,并参与开发利用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美术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改革最新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应当把学习美术教育理论的重点放在理解、学习新美术课程标准方式、内容和观念上,从而全面提高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认识、理解和实践新教育改革理念的能力,使其在参加工作后的教育方法、教育观念能够始终与美术课程标准保持同步。而“多能”指的是应当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包括综合艺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相近专业,如影视、地理、历史、文学、舞蹈、音乐等。高师美术教育专业需要树立较强的专业观念,从而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四、结语 文章主要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实践思路,以及高师美术教育的对策,可以为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和改进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李晓瑭 单位:泰州学院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高师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脱节 一、高师美术教育忽略师范性是导致其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脱节的重要原因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意识地突显师范性,努力培养高质量的中小学美术师资应该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可在当前,高师美术教育却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师范性,导致其所培养的人才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要求不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美术课程性质和价值的认识不足、培养目标的偏离,笔者对此已有论述,在此不再展开。此处重点阐述一下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上缺乏师范性的表现。在“教什么”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当前高师美术教育没有实现“学科专业性”与“师范职业性”的结合和统一,基本上是只注重前者。虽也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但从领导、教师到学生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是为了凑学分,所以这些课无论是时间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保证。很多学校的实习流于形式,实习指导力度不够,质量不高,缺乏与中小学的紧密沟通。就是在美术学科内部,对技能技巧的过分强调,也导致了对史论课程的忽视,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得不到提升。注重“学科专业性”直接导致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差,毕业后不能从容面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怎么教”的问题上,高师美术教育在引导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上缺少示范性。“堪为人师而模范之”,高师美术教育囿于专业式美术教育的模式,对“师范职业性”重视不够、引导不够。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模仿的本能,所以不仅如此,还会陈陈相因,学生毕业后继续这种模式,很难达到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如此循环往复,美术教育就会停滞不前,只求生存不求发展。 二、不合理的运行机制是导致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脱节的另一重要原因 不合理的运行机制表现之一就是当前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呈现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都没有想中小学美术教育之所想,急中小学美术教育之所急。即它脱离了中小学美术教育,没有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改革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合作和适时的调整。所以从小学到高师美术教育的生态循环系统就不能建立起来。事实上,高师美术教育一刻也离不开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应成为高师美术教育发展的厚实的基础,为其提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生源,成为其实习试验基地、教研教改的基地,为其发展注入源头活水。高师培养的学生大多要到中小学进行实习锻炼甚至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所以脱离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高师美术教育,就必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培养的学生不管是到中小学实习还是毕业后教学,可能就会遇到所学非所用或者无力应对的问题,可能还得一切从头开始,岂不浪费时间、资源和精力?关键还在于会阻碍教育的发展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害了受教育者。 中小学美术教育也不能脱离高师美术教育。笔者挂职锻炼所在学校的一位教学主任的亲身经历发人深思,她说假期去某高师学校接受培训,她的专业是小学数学,而培训老师讲的却是初中数学,她觉得高师教育不太了解她们的需求。这个学校美术组组长段老师对此也深有感受,并期待有去高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笔者发现,中小学大部分美术教师认为学校或者是上级部门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职后培训,多给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他们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更先进的教育技术,扩充知识内容、开阔眼界、提高教学能力。不合理的运行机制表现之二是高师美术教育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冷漠。高师美术教育应该立足于本地区的经济文化资源,积极进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高师培养的学生,会有相当一部分在当地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所以高师美术教育应该关注当地教育部门的重要决策和改革措施。 总之,对美术课程性质及价值的不合理认识,缺乏师范性和示范性的引导及不合理的运行机制,导致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发生了错位。衡量高师美术教育的质量如何,不在于培养了多少画家,而在于它是否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如果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的毕业生,缺乏起码的教学技能,不会备课、讲课,不能胜任班主任工作或者根本就不愿意当老师,而一心一意想当画家,也无论如何不能说这样的高师美术教育是成功的。所以为了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高师美术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作者:王胜彩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时代的更替与变化,素质教育在目前社会的不断普及和进步,影响人整体素质的艺术教育事业也在改革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学校的美术教育水平仍与城市学校存在明显的差距,如西北地区一些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因此,加强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美术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关键词:美术教育;重要;差距 当代农村美术教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根据调查研究,笔者认为有必要细致分析研究改善农村美术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师德水平高,会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为人处世,甚至一生的发展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多方面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多组织教师接受培训,让教师通过积极赛教和短期学习提升业务水平,适应教学要求。 1.培养师范院校的专职美术教师 知识面狭窄的教师已经不再受到学生及其家长的欢迎和认可,他们需要拓展知识面,具备多种能力,成为全能教师,学校特别需要有责任心、有爱心、有事业心的道德素质较高的教师。首先,要加强专业美术教师的培养,不断增加美术教师的数量,不断提高美术教师的质量,彻底改变美术教师兼任或者聘任制的情况。其次,通过提高农村教师的相关待遇,鼓励大学生毕业后投入农村地区的艺术教育活动。各地区要切实落实支教制度,让全区范围内的美术教师进行轮流支教。这样一方面使美术教师积累了授课经验,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美术的理解能力。最后,要切实完善学校内部教师的培训机制。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不乏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教师,很多美术教师对美术很感兴趣,但是由于自身美术知识有限,或者没有相应的培训机会,即使他们想教育好学生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加强美术教师的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热爱学生,能够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学好美术课程,是教师个人思想道德表现的重要途径。美术教师要培养思想道德,还要依靠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实践锻炼。美术教师要能够备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反思课堂上的问题,在课后及时找到方法补缺,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教师还要与学生进行课后沟通,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不受重视的美术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大城市的中小学校里,美术教育甚至占了很大的比重。很多家长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导致绘画、书法、舞蹈等兴趣班学习占据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在拥有现代教育设备、现代教学理念和知识大爆炸的教育背景下,学生有很大的艺术探索空间,他们感知艺术、表现艺术,通过艺术诠释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态度,抒发自己的情感。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我国义务教育纲领中明确要求通过德、智、体、美教育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在21世纪,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争取给学生最佳的学习环境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已成为教师的基本目标。美术文化在城市里受到高度重视,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校也应重视美术教育,有关部门要多多关注美术教育事业,因为美术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思想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作为管理者,第一,要加大对学校美术教学设施的投资力度,力争达到现代化的教学条件;第二,要帮助学生及其家长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理念;第三,要创造条件鼓励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走出去,开阔视野,多学习、交流,接受新的文化熏陶,开拓教学思路,促进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进步。2.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做一件事前,目标明确,这件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对于美术教学也是这样的。美术教师上好每一节课也是一样的道理,其必须知道这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应根据自身能力和实际情况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该地区的美术教育发展。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中小学中,由于教学设施不齐全、资金有限,不能组织很多美术活动。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可以利用现有的设施和条件开展相应的美术活动。如,学校应该组织相应的美术兴趣小组,每周集中进行一次美术知识培训,在日常的校报和对外宣传册上可以尝试让画得好的学生担任设计主编进行创作。这样一方面节省了学校的资金,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美术创作的信心和决心。 三、进一步加强美术教育资源建设 在经济落后、知识匮乏的偏远地区学校,即使有专业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的美术教师在这里工作,但是如果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教学硬件设施欠缺,教学软件匮乏,学生和家长不重视美术,教学工作要想顺利开展,也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因此,政府机构要多投入精力和财力到西北偏远地方,普及中小学美术教育,鼓励师范生毕业后到农村支教,给予他们政府补助和其他优厚待遇,帮助相对落后地区的美术教育工作取得进步。 1.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环境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的财力十分有限,所以首先要解决实际教学所需的硬件材料,可以通过政府拨款、找企业赞助或者借助新闻媒体扩大影响力、号召社会募捐等方式获得硬件教学设备。其次要健全和完善美术教育管理体系,不断规范美术教育教学秩序,特别是加强农村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管理和指导,对中小学美术教育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可以聘请知名教育专家、美术家深入农村小学,亲自指导师范生教学,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公益活动促使美术爱好者来当地感受生活,义务教学。最后要多组织培训。政府和教育机构应该不定期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培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指导,并及时提供和传达美术课程改革的最新信息,引导美术教师多进行课题研究,解决在教学中出现的难题,以促进美术教师在教学上不断取得进步,确保美术教育的各项工作得到落实。 2.认可美术教学的实际社会价值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包含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同时也有与人的精神需求密切联系的美术、音乐等课程。国家既然设置了这些课程,说明这些课程必然有实际的用途。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美术学科在学校教育中是有一定价值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置”课。《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都充分肯定了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设置美术课,能够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四、结语 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首先要彻底改变只重视分数的教学观念,要以开放的、创新的思想进行教学与管理活动。其次,在进行美术教育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环境和自然风光,促进学生发现、感触自然万物的变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写生。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在师资、观念、办学条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城市学校美术教育相比,发展相对缓慢。要想改善这种状况,一方面,这些学校应从自身条件出发全面加强美术教育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管理者的素质;另一方面,政府应重视并积极给这些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创造条件,提供硬件设备,输送优秀师范类人才,给予教师优厚的物质待遇,多培训教师,如此才能保证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作者:白莹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思考 摘要: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是关系到国人素质的大事,但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都存在着形式化,且很多也都没落到实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目标中提出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对于美术的学习,可以说兴趣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而提高学生兴趣的关键就是要如何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当前美术教育在各农村中小学的实施情况,通过对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状况的分析,探索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让农村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艺体素质,逐步促进农村美术教育的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农村学校素质教育;新课标;美术兴趣 一、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困境 1.教学理念陈旧,美术课程资源缺乏。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大背景下,美术教师如何走进美术新课程,如何在观念更新、知识更新和教学法实践中贯彻实施新课程,就必须克服其开课率低,只是针对低年级开课,而且也并未按教学大纲规定开足课时量的现象。不能让各种原因随意停课和挤占美术课的情况随意发生。改变由于学校的重视力度不够,使其他学科教师对美术课的认识也有偏见,学生根本就得不到连续的系统的美术教育的现状。 2.教学目标模糊,美术教师无教学积极性。师资的不规范和不专业性使学生们上美术课可以做其他课程的作业。一些乡村学校的美术课感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放羊式教学,自己轻松舒服、无所事事。浪费师资力量。长此以往美术教师的能力不是体现在教学方面,而是成为一个“在岗美工”,本应该放在教学研究上的时间用在毫无意义的校内繁杂琐事上,使得美术课程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美术教师自然也不被重视。那种混日子,把美术教师在学校的工作当成“万能胶”的情况在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3.环境条件制约,学具短缺,影响教学。由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不可避免会影响美术教学的质量。更谈不上学生受到好的美的熏陶和教育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有的非专业美术教师,对课纲和教材一知半解,死搬书本,照葫芦画瓢,把一堂生动有趣、极富创新性的美术教学课上得了无新意,呆板、无聊,部分学生因此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实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二、如何改变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这些现状 1.要改变美术教育课在农村中小学校中是“听用课”的尴尬地位,只有改变了农村中小学学校领导的政绩考核方式,不再单纯以升学率来肯定或者否定一个学校领导的成绩,而应该多看看其所在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中学学校领导对美术教育的看法,才能让他们在美术教育中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而这一点,也是改变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现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目标中提出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对于美术的学习,可以说兴趣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要引起学生的重视,首先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兴趣,而提高学生兴趣的关键就是要如何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美术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这就需要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了。同时我们还应该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有精力来关注美术。让他们了解美术不只是以后有志于向其发展的学生的事,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它来丰富我们的生活,来陶冶我们的情操,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3.想让学生真正了解美术,还要使我们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呈现出持续长久的情感态度。组织不同的学生练习不同难度的绘画部分,以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因材施教。这样的课学生才会有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训练中,学生积极的观察能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中锻炼出来的。 4.美术教师在学校的“鸡肋”地位使他们缺乏对美术教育的热情,那么我们只要改变美术教师在学校的地位,让他们体现自身的价值,不再让美术课变成自习课,给他们充足的时间用于美术教学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氛围。这一现状也不难改变。 5.而对于农村中学学生地域环境的局限这一问题,随着我们国家的富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和环境将会越来越好,而农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这种所谓的局限不但不是问题,反而是形成优势的必备条件。农村风光、民俗风情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乡村学校美术教育依赖这些丰富的艺术素材,让学生在这样的地域环境之中产生美的向住,热情洋溢的进行绘画体验,激发强烈的美的情操。既开发学生智力,又加深学生对所生活环境的热爱和关心。 三、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前景 美术,又是美的艺术。美术之美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典型化、理想化的“瞬间定格”,而且还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美术教育是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的进展与否,从一定意义上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素质教学的成效。中小学的美术课堂是用来实施完成美术教育内容的,必须遵守与符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和新课标并行不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给美术教育应有的地位和待遇。那种随意的纯技术教育与纯欣赏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要求讲解与练习、欣赏与创作结合,丰富的理论与动手实践结合;还有就是大力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远程教育网络直播的综合运用等,给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展示、互动空间。在教材内容的组织教学中,通过写生、教师范画、艺术家图片的演示和观察,形成有相互联系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热情。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折的时代和建设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美术教育的变革大大加快了,计算机和通讯的结合等新的科技趋势已强烈的影响着美术教育的方式,我们必须开展一场深刻的而又快速的变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进一步推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势在必行。 作者:黄燕云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区与改进策略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中小学的美术教育逐渐得到完善,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上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中,还存在种种误区,需要教师正视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作用,协调美育、智育、德育三者的关系,并在实际的美术审美教育中突出与其他美学领域审美范畴的不同。这样才能在美术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实现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区与改正策略为主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误区;改正策略 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美术教育不仅能够交给学生美术知识技能,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因此,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学具备一定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相关美术教师不断针对审美教学存在的误区进行改正,逐步实现审美教学的高效率完成,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1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区 第一,将审美教育看做单纯的教学手段,忽视了审美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普遍将审美教育看做一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存在于素质教育改革下的教学手段。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单纯的将美术作品归类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而不是将美作为美术作品的内涵。这样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往往无法抓住其中的中心,是的审美教育沦为美术教育的手段,而无法实现其对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应当起到的作用。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误区时片面看待审美教育的结果。第二,割裂了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缺少与德育、智育的有机联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必然会涉及到其他教育方式,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德育与智育是与美育密切联系的。但在我国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无法正确认识到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往往盲目的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使得美育的作用无法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发挥,也无法真正的做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学生不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时,也就无所谓审美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认识到德育才是所有教育的基础,美育和智育时对其的升华。因此,教师一旦在美术教学中割裂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容易造成审美教育的扭曲,是美术教学成为一种单纯的审美教学,起步到其他的作用。第三,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将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其它学科的审美教育等同起来,缺少学科的独特性。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具有美术学科独特的特征。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大多无法正确理解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将在语文、音乐等学科中对审美的理解强加到美术之上,使得美术中存在的审美范畴成为形式。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美术学科的审美教学理解不够透彻,无法深入的教授给学生,学生也就不能做到真正领会美术学科之中存在的审美意味。 2改正中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误区的策略 第一,正视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采取多种手段使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力量。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确实是一种提升学生美术水平的教学手段,但不能单纯的将其视作教学手段,而是需要将美育作为美术教学中的一项任务,一个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应该认识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有关美术的知识技能,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开拓学生的创作视野。这样看来,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从中挖掘出美术作品中存在的美,并按照美的发展规律向学生教授。例如在进行有关剪纸艺术的学习时,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剪纸的技巧,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剪纸过程的趣味性以及剪成之后作品的美感,让学生感受到剪纸艺术蕴含的魅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际作用。第二,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适当加入德育、智育,使美育能够与其他教育相协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加入德育与智育的教学。德育是所有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真正学会做人,树立好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之后再进行智育与美育的教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智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教学中相关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美术作品中存在的美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智力发育和人格建立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智育与美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利用好三者,相辅相成的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第三,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具备美术教育的特色,与美学中的一般审美范畴进行区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美学中审美范畴的不同,进行审美教育时注意美术的特点,与其他学科进行区分。美术之中的审美是构图、色彩搭配、形状等带来的美感,语文中存在的美是文字、语言的美,音乐中的美是节奏、音律等的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予以区分。教师可以针对每节课所涉及的不同的作品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美术审美教学与美术作品的密切相关,使学生更为深入的理解美术作品。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需要教师在正视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适当加入德育、智育,使美育能够与其他教育相协调,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具备美术教育的特色,与美学中的一般审美范畴进行区分。采取多种手段使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力量。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作者:曹宇 单位:长春市创业中等职业学校
钢琴基础课教学形式探究:论高校音乐教学中钢琴教学与音乐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高校教学中的钢琴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等院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教学是学生探索艺术过程中必须学习的关键性课程。所以加强钢琴教学成为音乐教学的必要环节。文章以钢琴教学为主线,谈论钢琴教学和音乐基础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两者之间的融会贯通更好的促进钢琴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高校音乐 钢琴教学 音乐 基础知识 融会贯通 我国高校的钢琴教学重视对技巧的学习,导致对基础知识的关注程度不高。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钢琴教学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是高校钢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钢琴教学中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积极进行探索,将音乐基础和钢琴演奏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提高学生钢琴演奏的水平。[1] 一、钢琴教学和音乐基础知识融会的必要性 钢琴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涵盖的知识面相对广泛,和其他的音乐基础学科之间联系相对紧密。钢琴的学习中除了对弹奏技巧的学习之外还有更多的是理论知识,要求学习者对乐理、和声和曲式等综合知识进行掌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于钢琴曲谱中本身包含了好多因素。钢琴学习者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这些知识使用到弹奏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钢琴的韵味。其次,音乐专业一些课程的教学中,对于相应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研究和讲解钢琴曲谱而得来的,包括对乐理、和声和复调的学习中都使用了钢琴曲谱的相关知识。基础教学中的视唱教学与钢琴的联系相对密切,钢琴学习中对于听觉的要求和视唱学习中的要求基本一致。在教学考察中对这种课程掌握较好的是钢琴专业的学生。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钢琴课程的学习和音乐基础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音乐基础的学习可以为钢琴学习者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可以将音乐基础应用在实践中,帮助学习者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钢琴的学习者虽然能够拿到更高的音乐级别考核成绩,但是对于乐理方面的知识没有全面的了解,即使他们在曲谱的弹奏上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对于乐谱的结构感几乎没有任何认知,从而使得乐谱在整体上显得支离破碎。 总之,只有在钢琴教学的初级阶段将音乐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帮助学生认识的更彻底。[2] 二、钢琴教学与音乐基础知识的融会 1.乐理知识在钢琴教学中的融合 作为所有音乐学科的基础,乐理知识在钢琴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课程。钢琴的初级学习阶段主要是对乐理知识的了解阶段。初学者首先是学习坐姿和手型,紧接着就开始识别琴谱,从基础的琴谱逐渐到高音谱表的学习上,要仔细了解各音的位置,最后对中音谱号和次中音谱号进行了解。学生在谱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知道不同音的唱名,还应该知道不同音的音名。唱名为do、re、mi、fa、sol、la、si对应的音名为C、D、E、F、G、A、B,只有将这些基础知识更深刻的进行掌握,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的学习钢琴课程。除上述知识的学习之外,学生还应该对音符的长短简单的进行掌握,这样就能够帮助他们在基础的练习过程中准确的把握节拍。 2.曲式知识在钢琴教学中的融合 曲式知识主要是用来研究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主题的表现,其次是主题材料的发展手法,最后是曲式的结构原则。曲式结构在不同的钢琴作品中都有用到,即使是简单的钢琴作曲也要使用到曲式结构。所以说对曲式结构的分析在钢琴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对于钢琴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循序渐进的加入一些曲式结构,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逻辑结构,具有驾驭作品的整体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作品的内在实质,为意境的表达营造氛围。曲式知识在钢琴教学中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帮助学生确立乐句和乐节,通过一系列的指导和分析让学生能够抓住作品的动机。其次是教导学生对乐段的含义进行了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明确的分出乐段,对乐谱的内部结构深刻的进行了解。这样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分段练习,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3] 3.和声知识在钢琴教学中的融合 钢琴课程学习的整个阶段都会与和声知识的融合,和声知识实际上是一种规律的技术理论,其本身包括和音、和弦两部分。钢琴作为乐器之王,主要在于其能够演奏出更多乐器的声曲,因此,对于和声的学习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掌握和声知识对于学习钢琴有着较大的帮助。钢琴与和声知识的融合组要体现在钢琴的伴奏过程中,无论是哪一种乐曲中的伴奏都有着和声布局。和声在整体钢琴曲中起着丰富旋律的作用。学生学习这类知识方便他们更好的把握钢琴的内容。 结束语 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钢琴教学要直面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融入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起到强化基础知识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学习者了解音乐,对于作品本身的旋律美能够在弹奏钢琴中更好的体现出来。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使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丰富。一首好琴曲的弹奏重点在于理解其内涵,音乐基础包括乐理和和声的学习,这些在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内涵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快速的提高音乐的表现力,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对他们了解作品的意境奠定理论基础。 钢琴基础课教学形式探究:巴斯蒂安教学理念在中职钢琴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钢琴作为一门乐器,既是独立存在的基础课程,又与教学中的声乐、视唱、乐理、和声等理论课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职幼师专业中钢琴教学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师如何教好、学生如何学好是一个重要课题。巴斯蒂安成功之道给了作者很大启发,希望本文对中职幼师专业的钢琴教学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 巴斯蒂安 钢琴基础教学 教学运用 詹姆斯・巴斯蒂安(James W.Bastein)是美国著名钢琴家、作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于1999年被授予了美国全国音乐教师协会终身成就奖,他和妻子钢琴家简・斯密瑟尔・巴斯蒂安(Jane Smisor Bastein) 对钢琴初学者的生理和心理做大量研究,写了许多关于钢琴基础教学的书籍及教材,如著名的《巴斯蒂安钢琴教程》,巴斯蒂安系列有300多本书,他的教学理念启发了全球成千上万的钢琴教师与学生。 巴斯蒂安把钢琴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教学,第二阶段是中级程度,例如:弹奏巴赫的创意曲、卡巴列夫斯基的小托卡塔,以及其他同等难度的作品,第三阶段是大学以上的专业学习。笔者通过对巴斯蒂安钢琴教学理念的理解,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针对中职钢琴基础教学阶段谈谈看法。 一、巴斯蒂安钢琴教学理念 (一)第一阶段――基础教学(分三年进行) 2.第二年。 3.第三年。 (二)从巴斯蒂安的第一阶段的亮点 1.降低入门门槛,循序渐进。 在引入五线谱之前的阶段,采用无线节奏谱让初学者兴趣大增,强调节奏的重要性,利用节奏练习使初学者产生成就感。 2.从黑键切入。 通过让初学者认识每组黑键键盘数的差异,两黑一组,三黑一组,明白钢琴的键盘组合,不论以白键、黑键任何一个音作为起始音,都可以弹奏出自然大调音阶。而且除了C大调外,任何一个调都使用到黑键。巴斯蒂安教学理念在初学者学习钢琴的开始,就引入黑键的练习,初学者很容易就把黑键与白键融为一体,只不过是颜色不同而已,不论黑键、白键,我们都应该平等对待。 3.乐理、视唱练耳的学习。 乐理知识可以让学琴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视唱练耳却可以提高学习者的音乐素养,加强对音乐的感知。从2007年起,中国音协明确规定,将音乐基础知识纳入音乐技能考级的必考科目,证明了乐理知识、视唱练耳的重要性,对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及终身学有益处。 4.强调歌唱性弹奏。 人的声带是最好的乐器,可以自由地表达微妙的情感,与心灵相通。“柯达伊体系”的创始人柯达伊说:“不先唱歌就开始学习乐器的初学者,一生中注定没有音乐。”开口歌唱容易让初学者摆脱紧张感,全身心地体会旋律的优美,而且借着歌唱,初学者能很自然地体会到乐句的分句、强弱感,很快在弹奏中表现出来,较快熟记学习内容。特别是中职的幼师在实际教学中更需要边弹边唱,会弹唱是将来工作必需的技能。 二、巴斯蒂安的教学理念在中职钢琴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以上巴斯蒂安初级阶段的基础教学理念,我把中职幼师专业的钢琴学习分为五个学期完成(我校学制三年,在校两年半,第六学期顶岗实习)。 第五学期主要是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重点是要求学生能掌握钢琴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及个性化曲目的演奏。 三年前我结合巴斯蒂安的教学理念在11级幼师班进行教学改革,如今效果显著,在刚刚结束的泉州市市级中职幼师钢琴比赛中(全市共26名选手进入决赛),我的两位学生杨桂玲、郑佳佳分别获得第四名和第六名,两位学生弹奏的曲目分别是《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浏阳河》十级的曲目,她们从零开始学琴,时间不到三年(另外前十名选手都有5-10年的学琴年龄),这令评委和专家们感到十分惊讶。当然除了她们刻苦用功外,还应当归功于有一条比较好的、比较成功的教学改革之路,让她们从零开始,循序渐进,快速成长。此外,其他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都能胜任涉及钢琴教学的要求。当然,我们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转调、简谱转调、三升三降调的理解较困难,一些学生不理解,还有一些排斥钢琴学习的学生该如何引导,等等,这都是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深思的课题。 综上所述,美国的跨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巴斯蒂安钢琴教学理念是相当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其快乐学习、全面发展的理念与时展的要求融合默契,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钢琴基础课教学形式探究: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教学的反思 【内容摘要】高等师范教师教育专业的钢琴基础课教学一直存在不合理的因素,文章从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对诸多教学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优化钢琴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等师范 音乐教育专业 钢琴基础课 钢琴基础课是师范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师范技能,它对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艺术素养、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以师范类本科四年制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基础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改革五个方面探讨目前高师钢琴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目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基础教学课程开展的现状 师范类学生的钢琴基础课教学目标主要集中体现在师范素质方面,通过钢琴课程的学习,可以在学习期间掌握钢琴这门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能够弹奏中等程度的乐曲和伴奏曲,具备中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歌曲伴奏的专业能力,掌握钢琴演奏的技术技巧并学会运用。培养钢琴作品及其演奏风格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能够准确且完整地表现钢琴音乐作品。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一般情况下,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钢琴课采用两种教学形式:一种是以集体课教学为主的钢琴必修课程形式,另一种是一对一的单独授课形式。前者集体课形式的授课对象主要针对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钢琴弹奏方法和弹奏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加强了钢琴基本能力的训练,强化了手指的基本演奏方法练习;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采用练习曲和乐曲配合的形式,并综合弹唱练习和四手联弹的小作品,促使学生能够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独立演奏小型的乐曲并能够自弹自唱。一对一的授课形式主要体现在师范选修课程上,在必修钢琴课程的基础之上,为了培养出专业层次更高的学生,师范类学生可以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选择钢琴作为专业技能主科,完成程度更深的作品;针对选择钢琴作为主科的学生,师范院校则会向钢琴表演专业的课程倾斜,加强学生钢琴课程专业化特点,教学内容多集中在较有深度的技术技巧训练方面,试图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进行钢琴表演的音乐教师。目前,师范类院校所采用的教材各不相同,没有全国统一,也没有省份和区域的统一。考核方式采用教学与考试分离的方式,教研室集体评估学生考试成绩。大多数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依靠一次考试的弹奏表现打分。 笔者通过课堂教学总结了几点钢琴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宽泛不精确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等高等师范学校、综合大学艺术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以及从事音乐教育各个层次的工作者。这样的培养目标造成了音乐教育钢琴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范围较宽泛,造成学生不能够有选择地学习钢琴课。目前,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多数都将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上去就业,如果培养目标是这样,将会和国内重点音乐学院及211重点大学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混淆,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很难承担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任务。如,目前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技巧课多数还停留在注重纯技术类练习的阶段,学生在学习期间多数是按照作品的演奏技法分析、作品风格的体会、教学内容的难易度来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更多地是接触到题材广泛的钢琴作品,有古典主义时期作品、浪漫主义时期作品、近现代钢琴作品、中国作品等,而这些作品又很少在未来的音乐课堂中得到实践和运用,无非是在这样的学习中积累钢琴演奏的技术技巧,扩大钢琴演奏视野,这对师范类学生的钢琴专业素养的提升是有益的,但对于走进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来说却越发显得专业难度过强了。 2.教学内容单调,没有统一的教材,师范性不强 钢琴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钢琴表演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差无几,在教学参考书目中就有明显的体现。目前,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系学生的钢琴课没有运用统一的教材授课,大多院校都运用校本教材或广泛地借用社会上通用的钢琴专业教材进行教学,造成教学内容单调、教学师范性不强的现象发生。目前普遍适用的教材集中在钢琴技术性练习方面,如《哈农》《什密特》《音阶琶音和弦》等;练习曲类教材包括车尔尼系列教材599、849、636、718、299、740等;莫什科夫斯基练习曲15首、克拉莫练习曲、肖邦练习曲等,还有乐曲类教材,包括巴赫复调作品系列《小步舞曲》《二部创意》《三部创意》《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德国组曲》《赋格》等;乐曲教材的选择包括《贝多芬奏鸣曲集》《克列门第小奏鸣曲集》《钢琴名曲大全》《柴可夫斯基作品集》《舒曼作品集》《中国作品集》等数十本。在大学仅有的学时内,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要面对大容量的学习内容是不切实际的。虽然在教师的选择下学习,但多数学生都将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为不能完成这么高难度的教学任务而选择放弃。 3.教学评价的形式单一,不能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目前的考试制度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多数还依靠考试进行全方位评价,例如钢琴教研室依据考试制度每个学期制定期中与期末两次考试,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整个学年学习成绩的30%,考试表现占整个学年学习成绩的70%,也就是说,只要在考试的时候发挥出色,就能一劳永逸地获得一个满意的分数,这对那些入学前就有很好基础的学生无疑是锦上添花。这样的制度和举措不能完全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习表现,没能体现教育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也并无益处。 二、对钢琴基础课教学的建议 鉴于上述问题,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教学方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培养目标明确细化,可以让学生选择几种学习方式,提高钢琴教学效率 在学生入学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几种钢琴学习计划供他们选择。例如在钢琴学习的目标定位方面,可以有以下几种:⑴定位在师范技能目标时,学习钢琴技术技巧的同时,学习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歌曲的弹唱曲目,每学期不低于整体演奏曲目总数的50%,钢琴技能的学习比例与弹唱比例各占一半。⑵定位在钢琴技能教师目标时,可以每学年弹奏专业课程曲目总数占总曲目的90%,弹唱只占10%。这仅是一个设想,如果能够为学生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目标,不搞一刀切,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将会有所提升,钢琴教学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2.统一教材,突出师范特点,教学形式也应该有所突破 在教材选择方面,应该选择当下大学生喜欢的钢琴音乐教材进行教学,在运用传统的教材授课后,学生的弹奏欲望不强,如果运用类似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钢琴教程》(张慧、梁梅、张薇、李萌主编)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并在运用教材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新编钢琴教材的优势,此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新的音乐题材,例如爵士风格、流行音乐风格的作品,如《钢琴布鲁斯》《让世界充满爱》等多种形式的作品深受大学生喜欢;并在教材中融合了部分中国本民族的钢琴曲目,如《小白菜》《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中国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运用适合学生的教材授课是一方面,还要在教学形式上寻求变化,刺激学生喜爱钢琴、爱弹钢琴、爱练钢琴。可以在每个学期举办小范围、各个级别、层次的钢琴音乐沙龙,如程度低的学生可选四首联弹进行表演,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场所进行展示,如音乐课堂教学歌曲弹唱大赛等形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进步得到展示,更重要的是可以活跃教学形式,让钢琴学习不再乏味。 3.严格制定考试制度,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例 制定严格的考试制度是学生学期成绩得到公正评价的途径。应该增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在211大学和国家重点大学其他学科的考试制度中,经常会出现三科成绩不合格就勒令退学的规定,在音乐学科这样的硬性规定还不多见,但这样的规范也最值得借鉴。如果能够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学生每个学期的考试曲目,将会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弹奏水平。如,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系键盘教研室在每个学期都会规定一定数量的练习曲目和乐曲进行考试,相比不指定的演奏这样的考试制度立竿见影,卓有成效地优化了钢琴教学。在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中,增加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不单靠一次考试评定成绩,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总而言之,通过日常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点这些心得,希望对推进我国钢琴教育事业走向更辉煌的阶段有所裨益。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 钢琴基础课教学形式探究:高校音乐专业钢琴基础课教学形式改革探究 摘要:当前,全国各音乐专业院校钢琴基础课教学都在根据自身的硬件与软件条件进行创新改革,通过对我国各音乐学院及综合性大学下设的艺术学院两个层次的高校进行调研,提出大小课结合的新型教学形式,对于音乐专业钢琴基础课的教学建设与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 钢琴基础课; 教学形式;音乐 高等院校音乐专业钢琴基础课的教学对象大都是成年学生,不但年龄参差不齐,而且音乐素养、钢琴演奏基础、能力都有较大的差异。作为必修课程,要在一两年内将无从选择的学生(包括年龄、基础、手的条件等)从各自不同的起点提高到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这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学生其他课程多,负担重,练琴时间少,思想上对钢琴这一课程又不够重视等因素构成了这些学生的“特殊性”。这就给钢琴基础课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等院校音乐专业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改革音乐专业钢琴基础课程教学势在必行。此项改革旨在由理论依托,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新型的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等院校音乐专业钢琴基础课教学形式,以突出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特点。以下就是在本课程实践中做的几点尝试,以供业界参考与借鉴。 一、钢琴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 在进行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同时,笔者对国内外各大音乐院校一共调研 35 所院校:其中国外院校 13所(例如德国埃森艺术大学、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等),国内院校 22所,国内院校中音乐学院 5 所(例如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师范院校 5所(例如哈尔滨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综合性大学 12 所(例如燕山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山东大学等)。在这里国外院校钢琴基础课教学现状不作过多评述与分析,就调研的国内院校现状分析如下。 (一)教学形式不灵活 有的院校一对一或一对二地上小课,有的院校在扩招教师与教学条件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对于钢琴基础课利用数码钢琴教室一对多上大课。教学形式并不因学生的程度及条件因材施教。 (二)教学设备及硬件设施未能满足教学需要 很多学校没有足够的钢琴和琴房来满足学生的练琴需要,有些学校没有建立数码钢琴教室,教学设备的有限与学生数量的增多使教师疲于应付上课,造成教学质量不断下滑。 (三)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对于上小课的学生来说,教师在不断地重复相同的示范与要求,把时间都浪费在和不同的学生说相同的授课内容上,学生也因为上小课看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没有学习的比较和积极性。对于上大课的学生来说,程度偏高的学生也只能因为程度低的学生而学习相同的内容受到制约。 二、钢琴基础课教学形式的弊端 目前各学院教学形式单一,两极分化情况比较严重,学生程度不同但是教学形式没有相应的变化。没有因材施教或因程度因具体情况的施教方式。对于钢琴基础课程来说教学形式是非常重要的,能决定教学内容与教学质量。 (一)上小课:内容重复 一般来讲,器乐专业的学习都是一对一上小课,对于钢琴基础课而言,每个学院面对不断扩招,教师数量有限,学生数量不断增长,并且大多数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都没有学过钢琴,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不断地重复相同的内容与问题,浪费了教师的资源与时间,也使学生因没有同等程度学生在一起学习和比较而减少了学习兴趣和竞争与对比。 (二)上小组课:教学质量低下 很多学校为了解决教师的数量与学生扩招数量不成正比的情况,采取了减掉声乐和器乐专业学生钢琴基础课学时的方法,部分学校通过把每节课学生的数量增多上小组课来解决此类问题。一方面减少上钢琴基础课的学时,很多院校只上一年或不上,这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极大的损失。音乐专业的学生要面对乐理、视唱练耳、伴奏、和声、复调、作品分析等课程的不断深入学习,而钢琴就是这所有课程的纽带与基础。初学者进行了一年的训练后,对钢琴这件乐器刚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就中断教学,剩下的课程就是在无声的世界里纸上谈兵了,这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是极其不公平的事情。另一方面增加每节课上课人数,一个教师用一台钢琴面对三到五个学生的时候,并没有更多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在一节课之内接触到钢琴,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做细致的检查作业乃至示范演奏,上课等同于抢时间,不再是艺术教学的个别对待。 (三)上大课:不利于因材施教 数码钢琴教室的兴起解决了很多问题,可以让教师在宽松的环境里解决一对多的问题,每个学生都能练到琴,教师通过耳机可以单独听某一个学生的作业,也可以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单独对某一个学生进行指导。但这种形式对于有一定钢琴基础的学生继续学习就成为制约的因素。 三、运用大小课整合的授课方式 针对上述的授课形式的弊端,笔者提出了“大小课结合”这一钢琴基础课的上课方式,并运用按程度分级教学的教学理念。这两个突出特色使高校音乐专业的钢琴基础课更加科学合理地运行,更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大程度地促进了钢琴基础课的教与学。 (一)确立大课分班制度 首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级、分班教学,其中要通过综合考察与测评对学生分班编组。每届新生入校后即进行各项专业测评,依据专业水平及理论水平,划分为初、中、高三种进度的钢琴班。初级班的程度为基本没有接触过钢琴的初学者,中级班大约为仅有1―2年学琴经历(相当于钢琴拜厄或车尔尼599初期程度)。高级班则是钢琴程度相当于车尔尼599后期程度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稍强,读谱视奏能力较好。每班学生大致10―15名左右,视具体教学条件而定。 (二)实行小课优选制度 把演奏程度能达到钢琴车尔尼849、并且视奏、理论等综合程度良好的学生优选出来分别对待,进行两个人一节的小课学习,演奏程度能达到299或更高程度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如果学生仍要求继续学习钢琴就可以一人一节课教学。 (三)合理规划课时 按照学校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要求安排教学课时计划,大课以每周上一次课,每次课两课时(连堂课)为宜。小课以每周上一次课,每节课三十分钟为宜。授课时间与学生课外练习、完成作业所需的弹琴时间之比为1:6。 (四)构建考核测评体系 根据大小课结合原则,加强定期考核测评体系的重新构建。由于学生自身素质及接受能力以及刻苦程度等不同原因,学生每学期钢琴水平会出现新的差异。对此,可采取平时随堂回课测查、期中中期检查、期末考核结果三项共同结合的原则得出最后测评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将整体成绩突出的学生重新组合,编入高一级班,提前转入小课学习。 四、大小课整合授课方式的实践成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大小课学习解决了很多以前的教学瓶颈,现总结实践成果如下。 (一)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作用 学生在上大课时通过数码钢琴教学的优势,既解决了以往小课教学时看不到其他学生弹奏的进度与状态的问题,也在集体授课与弹奏的过程中,很快地领悟到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以及需要改正的问题。加强了自我督促、互相学习与促进的氛围,使学习效率提高。 (二)节省优化教学资源 教师在面对同等程度的学生上课时,大多数的问题只讲一遍就可以,不再因为重复教学而疲惫,把节省下来的更多时间用来开发集体课教学内容建设以及数码钢琴MIDI课件制作上,使钢琴课变成精品课,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往上小课的学生单独上课、单独练琴,很少能有机会与其他学生合作,比如齐奏、合奏、四手联弹等多样形式的排练与配合在数码钢琴集体课中就能轻松地实现,使学生有了合作的意识,很多节奏感不好的学生也因为合奏而得以纠正,加强了学生的音乐储存量与合作感,节奏感比小课的学生要强很多。学校建校五十周年校庆开幕式上百台钢琴齐奏就是在数码钢琴教室完成排练的,学生在这样的大型活动中更加体会到了上大课以及合奏的乐趣。 (四)提升学生的视奏能力 参加集体课教学的学生由于学习的条件与氛围的不同,纠错能力与视奏能力比小课学生的速度快一倍,上课过程中教师讲解时教师只要指出一个人的问题,其他人就都可以避免出错,并且纠错的及时、准确与所运用的改正方法也是小课学生所无法比拟的。经过不断的学习与锻炼,很多集体课的学生都当上了业余钢琴学生的陪练老师,这与集体课教学的整体综合素质提高有很大的关系。 (五)增强小课学生的实践能力 很多上大课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进步飞速,经过优选转到了小课的教学,技术技能方面得到了教师更深更细的指导,参加了学校各活动的声乐伴奏与器乐伴奏,音乐感受、风格把握方面也因为经过了集体课教学而更加有思想,并且节奏感、视奏等都很好,使教师教学时更加得心应手,教师在上课时根据节目需要做个别指导,这样的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了很强的钢琴实用技能,更加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经过调研与现状研究,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了大小课结合的教学方式是目前高校钢琴基础课可以实行的较好的教学形式,可以全面地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较好地做到了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进入更高层次的班级,逐渐实现“私人定制”的小课,为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风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教学形式决定了教学内容以及考核体系,所以改善教学形式迫在眉睫,大小课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挑选人才,更能直观地反映出钢琴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钢琴基础课教学形式探究:基础钢琴教学新探 【摘要】本文从当下“钢琴热”和“后钢琴热”的文化环境出发,从教育者的角度进行了切实可行的教育技术探析:培养学琴的兴趣,激发内在潜力;选择合适教材,按照认知规律推进;明确教学目标,坚持可行的训练计划;启发创造性思维,培养琴童的独立能力;注意教师人格与家长品位对琴童的影响。 【关键词】钢琴热;文化大发展;浮华乐境;钢琴基础教育 西方“乐器之王”钢琴在当代中国已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学习热潮,这个群体中的琴童是学界近年来关心的对象。钢琴工作者为此付出了艰辛的教学精力和探研心血。因为儿童学习钢琴是一件很复杂而困难的历程,学习钢琴既要用脑又要用手,既要学技术又要学艺术,对儿童、老师乃至家长都是长期而艰难的工作和考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般的家庭购买钢琴已经不再是很么大的事情了,同时作为对孩子的艺术培养,已经逐渐的流行开来。而文化大发展的良好氛围也促使家长与琴童投身到“钢琴热”的洪流中。但是许多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琴之后,随着技术难度的增加和文化泡沫的破灭,琴童产生了厌倦情绪,浮躁的文化环境甚至促使琴童半途而废。对此现象,引起了很多家长和教师的关注, 根据笔者曾在少儿钢琴学校授课多年并长期从事少儿钢琴的家教工作,对此问题思考良多,所以,拟将结合几年来的钢琴教学实践,针对习琴少儿对学琴的这种厌倦心理提出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一、培养学琴的兴趣,激发内在潜力 “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老师”,对于初学琴的儿童来说,兴趣可以挖掘其无穷的潜能。于是,很多老师多以此为突破口来探索教学,但效果迥异。究其原因,其一是可能忽视了儿童自制力短暂的固有特性!儿童的自制力短暂,对其兴趣的促动,避免采用持久的单一的形式。从生理学角度看,教师要调动其大脑中枢的兴奋机制,避免其厌倦情绪的产生或延缓其兴奋点的衰退,是敦促琴童坚持学习的关键,尤其要避免强制学习,这是追求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 二、选择合适教材,按照认知规律推进 少年儿童正处于生理与心理上的发育期,差异性是钢琴学习中要突出注意的!各年龄段间甚至同年龄段每个幼儿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采用同一模式(内容、形式)进行教学,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钢琴教学有其个性化选择的优势,这就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提供了循序渐进的机会。而这其中,教材的适当与否必须符合钢琴练习认知的客观规律来推进。因此,在教学内容、形式和教学过程的选择上要根据每个琴童在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性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来有针对地顺应变化。藉此,钢琴教师要在深刻了解每个琴童的不同特点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势利导,选择教材的根据之一是要适应不同琴童个性的特点。比如有的男孩子特别好动,上课时常不能集中注意力,就可以选择欢快而有力量的作品;而有的女孩子自尊心特别强,非常敏感,则可以选择抒情婉转而具有鲜明旋律线的作品。此外,注意挖掘琴童的兴趣点,以每堂课的适当难度的内容更换而让其获得成就感,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有计划地指出他们弹奏中的错误。在其对有兴趣点的作品完成之后,再安排进阶性训练的适当内容。琴童会在感兴趣的内容基础上来完成技术的基础性训练,从而使其有了成就感,也就可能很快纠正技术上的错误和思想上诟病。针对有的家长急功近利的毛病,切忌给学生任意地增加难度甚至跳进。教师还要敢于担当家长的引导作用,对学好琴的进阶性内容选择和渐进性过程规律的遵循要严格强调,取得家长的理念认同!让琴童在对钢琴兴趣的基础上轻松地完成每一堂课的练习任务,以此循序渐进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琴童在学琴中既得到技术渐进又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 三、明确教学目标,坚持可行的训练计划 学习目标越明确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就越强烈,钢琴学习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与优势,因此,对每位琴童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及其相应的训练计划是非常重要的。钢琴学习是艺术也是科学,要根据琴童的实际水平和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进度,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制定的目标逐步完成学习成果,在成功和喜悦的心境中去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效。 如何实现可行性的训练计划呢?笔者在教学之中制定了整体目标和个性些目标。其整体目标基本以近年来常见的考级难易程度来规划的,也就是一般适用对象。如初级程度达到对钢琴演奏左右手独立性培养的目标(一到三级),中级程度达到多声部与快速的手指独立的技能(四到七级),高级程度达到相当难度艺术作品的规范演奏的能力(八到十级)。这一框架中,每一部分笔者均搜集了一定程度的作品数量,已达到可选择的个性化训练计划。坚持这样统筹与个性相结合的计划,使琴童的技术训练达到了明确的目标,也符合于钢琴学习的规律。 四、启发创造性思维,培养琴童的独立能力 对于钢琴的学习,本质的目的不是对于钢琴技术的掌握,而是通过学习音乐对智力因素的开发,通过学习钢琴,可以将孩子的记忆力、协调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 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在钢琴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同时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十分有益。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充分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法。它充分调动了一个人的一切感觉器官来接触音乐,也就是充分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进行表达。比如相同的一个钢琴节奏型或一段旋律,可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强调并鼓励哪怕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幼儿钢琴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只是死板地让学生按乐谱的要求去弹奏,必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分析旋律所蕴含的情绪与思想,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建立音乐形象。通过准确的示范演奏,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内涵,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弹奏,充分创造与发挥自己所感受的音乐形象。有的教师只注意了学生技艺的训练,而忽视了创造力的挖掘,忽视了音乐感、节奏感的培养。只有充分启发创造性思维,才能通过丰富想象充分理解音乐内涵,才能提高音乐感、节律感等音乐素质。 在儿童的钢琴晋级比赛中也暴露出这些问题,例如很多考生在演奏技术发面还不错,但对于乐感和节奏感的把握却很差,使得整个演奏显得空洞、枯燥和乏味,没有一点的活力。为了充分的发挥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并且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对乐感的掌握和感受,作为教师就要对运用较为直观的、生动、形象的手段,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例如可以制作一些形象的教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各种节奏谱。另外也可通过一些人的画面介绍音乐内容,使学生通过视觉配合听觉来感受音乐形象。反过来通过听音乐产生联想,让学生以音乐形象产生联想,让学生将其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画出来,也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办法。总之,让学生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基础上来演奏钢琴音乐,激发学生在习琴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为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注意教师人格与家长品位对琴童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是教学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个琴童来说,他的钢琴技能的获得都是主要是来源于他的钢琴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性情粗暴并且没有耐心,在教授技能的时候会让孩子时刻处于紧张和惧怕的环境中,就会让琴童厌恶对钢琴的学习,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因素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本研究中笔者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钢琴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开朗的个性,同时在教学的过程要时刻的关怀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 在琴童学琴的过程中,学琴与练琴大都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的,所以家长的品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孩子的年龄小,自控能力表现的就比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加强外部情味的营造很重要,为学好钢琴一定要创造一个优雅良好的学习环境,切忌浮躁、功利,要让他琴童静下心来练琴。只有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孩子安下心来练琴。 除了学习环境的创造外,还要注意心理的引导与熏陶。如果学生在对学习钢琴已经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个时候就不要在以强迫的手段逼迫孩子继续学习,因为这样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在这个时候就要尝试的用环境熏陶的方法在家播放一些美妙的钢琴音乐,创造一种温馨的音乐文化环境与氛围;或者带孩子去听一些好的音乐会以增加他对音乐的兴趣,让琴童体会到音乐的美好,熏陶其继续学钢琴的欲望。 除此之外,还要创造表演机会。除了规定的钢琴曲外,琴童自己喜欢的歌曲或感兴趣的节奏律动等,都可以作为表演的内容。因为这些都是孩子性格感情的自然流露,应加以保护和引导。如果其他学琴的孩子,或者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更应该让孩子“表演”一番。孩子经常当“演员”或者“观众”对学习很有帮助。有条件的还可以搞重奏、联奏等。孩子都喜欢表现自己,更愿意听表扬,这样就大大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 六、结语 如何祛除琴童在枯燥学琴过程中产生的厌倦心理,如何培养良性的可持续的教育机制,笔者通过以上几种解决方法,进行了宏观与微观的探讨。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将其相互结合,穿插使用,并因材施教,遵循教育规律和钢琴技术的科学规律,对琴童学琴之路进行正确疏导,让琴童最终能积攒学琴兴趣,以积极而平和的心态投入钢琴艺术的美妙氛围,以创造性的思维提高自己的修养和以后的发展道路。 钢琴基础课教学形式探究:浅谈钢琴基础教学中的几点问题 摘 要:钢琴教学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它要求教学者自身具有一定钢琴演奏水平,还要求教学者能对钢琴演奏中所出现的问题具有分析及解决的能力。 关键词:读谱;放松;指尖站立;情感表现 钢琴教学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它要求教学者自身具有一定钢琴演奏水平,还要求教学者能对钢琴演奏中所出现的问题具有分析及解决的能力。现就常见的几个教学问题进行分析。 一、读谱问题 读谱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必须环节。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的读谱问题。很多初学学生读谱很粗心,不是忘记读谱号,就是忘记读调号,要不就忽略节奏、节拍、表情术语的要求。这些错误即使教师在课堂上一再纠正,如果没有从根本上加以提高改善,依旧会反复出现。我在教学生练习时首先要让学生看谱,比如说谱号、调号。有些学生总会将高音谱号低音谱号看错,有时他们甚至没有注意把手放在高音低音谱号所显示的正确位置上。调号也是,还没看清楚什么调,就随意给乐谱增加或减少调号。这是不应该的,当然对于初学者也是很容易犯的错误。还有节奏节拍速度问题,这些标记常常会被性急的学生忽略,不自觉的就会越弹越快,因为他们还没有稳定的节拍感。读谱中还要注意连线、重音、延音线、高八度记号、强弱符号、踏板等,这些记号很常见但也容易被忽视。只要稍加注意是好解决的。相信音乐的表现也更好。另外乐谱中的表情术语不可忽略,它是提示乐曲风格的重要依据。如果不知道它们的意思很难把作品表现好。认真读谱是良好演奏的基础。培养良好的读谱习惯是在教学工作中需要长期关注训练。对于初学的钢琴学生,教师可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视奏。教师可以通过提醒学生注意相关事项帮助锻炼学生的读谱能力。如果发生错误或是学生因为紧张或粗心而忽略了其中某个记号,教师可以用语言提示学生,不要直接纠正。例如当学生忽略了某个调号,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看调号”,而不要直接说:“右手这里要升4”,以免使学生在读谱上产生依赖。 二、坚持两个演奏基本原则问题 放松与指尖的站立是钢琴演奏最重要的两个基本原则。两者的相辅相成,紧密联系。让学生充分掌握了放松的感觉再要求手指的站立,站立的同时必须是放松的。许多初学者刚接触钢琴非常紧张,肩、手臂、肘、腕的力量几乎是凝结的,不能松弛,力量送不到指尖,手指不能灵活运用。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站起来随意走走,注意手臂自然下垂,感受肩、手臂、肘、腕、掌的松弛,手掌成自然地半弯曲状。然后将手保持这种状态放在钢琴上,同时体会刚才手臂自然下垂时的放松感觉。反复数次,让学生体会放松的姿势。也可与之前紧张的状态进行比较,真正领悟放松的结果。在做到肩、臂、肘、腕、的放松后再来感受指尖的站立。这时手指必然是像双脚站立地面一样站立在琴键上的。当然,有的学生手放松体会的很好,可手的条件不是太好,手指很软,琴键站立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非连奏的方法进行练习教学。具体可这样练习:以肩为轴心,将整个手指抬起自然放松地落在指尖上,指尖的一、二、三关节牢牢地立在琴键上,弹满一半以上的时值以后,再次以肩为轴心,通过肘关节将手臂带起弹下一个音。在整个过程中,前面体会的放松要继续保持,这样才能确保将整个手臂的力量送达指尖,指尖稳定的站立于琴键上。由于初学者手指第一关节较软,很难做到完全稳定的站立,可通过先练习相对稳定性较好的三指,再来练指和四指。小指短而瘦弱,支撑能力差,很多时候是躺在琴键上弹奏的,所以小指的站立较难控制,需要教师强调指关节的站立。大指的支撑点不像其余指那样放在指掌关节支撑,他必须放在腕关节前的掌腕关节支撑。在大指的独立支撑中,容易出现大指一关节的凹陷问题,在弹奏时应该注意让大指保持自然放松的弧形状态才能更好的站立于琴键。 三、钢琴中的情感表现问题 很多人学习钢琴只追求片面的技术训练,只注意坐姿,指法、音准、节奏的要求,而对音乐本身没有多大要求。只注意技巧训练,而忽视音乐情感培养的教学只是在培养钢琴弹奏的机器。因此,钢琴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音乐情感,在培养音乐感觉的同时注意音色的变化、强弱的对比,从而让学习者掌握一定的演奏技巧。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当从一开始就时刻注意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只灌输给学生这里应该这样表现那里应该那样表现,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弹奏传达出内心的感受。有的因为阅历或情感表现没有达到,这时教师可通过启发类似的情绪让学生领悟相似的情感。音乐的情感表现需要教师通过各方面的引导来培养和提高,从而最大限度的改善学生对音乐情感表现的能力。 总之,在钢琴教学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都需要教师及时的解决。这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钢琴基本功,也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需要教师有认真的态度及平时的积累分析,这样才能对教学效果有不断的提高。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地方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对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社区”一词,他认为,社区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基础是某种自然意愿,这种自然意愿包括感情、传统和人们的共同联系。当社区建立后,就一定会产生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一般而言,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殊社会文化,是在社区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1]社区文化包括“社区的场地、建筑及其他公共设施等社区成员生活环境的物质文化层”,以及“社区成员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互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倾向和道德水平”等社区精神文化,[2]还包括“制度方面,即为保障社区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的一系列政策所构成的规范结构”。[3]社区文化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如在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认识水平与思想觉悟,以及推动社会沟通、增强心理凝聚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社区中一个特殊的单位,地方院校受着社区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同时也是社区文化的营造者之一,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而深刻的相互关系。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指出,大力开展社区教育,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文件精神表明,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语境中,社区和高校都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现区校共建。因此,地方院校在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如何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积极汲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最终形成院校与区域之间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好格局,值得认真思考。 一、章贡区的文化资源及其特征 章贡区位于江西省南部,为赣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下辖5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共57个行政村,48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和12个镇辖居民委员会。①章贡区区位优势极佳,是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往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长江三角洲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发展,章贡区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所在市于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市,另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先进文化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等荣誉。章贡区历史文化形态是赣州市这一独特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有特色的是: 1.名胜广集,古迹荟萃。章贡区文物名胜众多,有“宋城博物馆”之誉。辖区共有84个旅游资源分布点和230余处名胜、古遗址、古建筑和纪念地,其中以宋文化遗产为主导的历史名胜与人文景观最为著名。另有“江南第一石窟”之誉的国家4a级文物保护景点通天岩;开创城市“八景文化”先河的八境台;声名远播的郁孤台、文庙、慈云塔、福寿沟等名胜古迹。 2.名人迭至,人才辈出。自唐以来,许多文化名人曾涉足赣州这块土地,如孟浩然、苏轼、辛弃疾、周敦颐、黄庭坚、杨万里、文天祥等都曾官居或旅居于此地,留下许多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诗文佳话。如今的章贡区,人力资源充足,全区拥有3所本科院校,4所大专院校,5所中专学校,每年能培养各类人才2万多名,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和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3.文化设施及活动蓬勃发展。章贡区非常重视文化设施建设,扩建或新建大型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儿童乐园等。这些文化场馆既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又充分反映章贡区当前文化发展的概貌,对地方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章贡区现已拥有老年艺术团、腰鼓队、健身操队、京剧票友等各种文化活动组织500多个,每年开展文化活动达500余场,参加的群众累计已超过百万人次”,“社区文化开始从自发走向了自强”。[4] 4.多元文化融合,民风淳厚稳健。章贡区的文化资源丰富,兼容并包,赣州宋城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理学文化、生态文化等都对辖区有着深刻影响。地方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需要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兼容并包的文化襟怀及大气开放的文化语境。章贡区的文化资源优势,不仅显现厚重的历史魅力,而且彰显出一个现代之城高端的文化品位,这将成为地方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强劲助推力。 二、章贡区文化资源的人文素质教育优势及意义 章贡区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发掘、整理、研究的文化宝藏,对于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贯穿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尤为重要。 1.章贡区作为江西“南大门”赣州的中心城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资料来源。从历史渊源来看,赣南,古称“虔州”,繁荣于 两宋时期,章贡区至今仍保存数量众多,有较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宋代文物和文化遗址。因此,将这些历史文物、遗址等名胜在人文教育中加以运用,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了解城市的发展历程,感受城市人文精神的绵延,增强自豪感与自信心。 2.红色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为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学生自强不息,励志成才提供典范。章贡区所在地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这里有红色故都瑞金、万里长征第一渡于都、模范将军县兴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等都曾在赣南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在红色文化浸润下,章贡区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尤其是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奋斗终生的崇高品质和牺牲精神,应成为大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的宝贵内容,并成为大学生人才成长的向导和典范。 3.章贡区亲历了从蛮荒闭塞走向现代开放的历史变迁,为培养大学生坚强意志与开拓精神提供了动力源泉。据《山海经》记载,远古时期,赣南除有少量的“赣巨人”居住外,几乎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原始蛮荒之地。随着人口迁徙与历史演进,赣南成为与闽西、粤东相提并论的全国三大客家人聚居地之一,被誉为孕育客家民系的第一块热土、客家文化的摇篮。先民数代长途迁徙赋予客家人勤劳坚韧、团结协助、乐观宽容、大气开放的精神。章贡区作为赣南客家人的集聚地之一,客家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进取性都得到鲜明的体现,这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开拓精神提供了精神源泉。 4.文化、历史和自然共同孕育出的人文精神,为大学生进行性情陶冶、文化认同与现代人格教育营造了优良的环境氛围。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赣州呈现多元文化的沟通与融合,并构筑坚韧、和谐、大爱、包容的赣州精神,这些文化个性与旖旎的自然风光、淳厚务实的民风、贵真质朴的民俗交相辉映,为大学生陶冶性情、提升人格境界营造良好氛围,可以培养大学生热爱自然、社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情怀和高尚情操,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利用章贡区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挖掘地方高校所在社区的人文历史资源,弘扬地方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途径之一。作为章贡区内的普通高等院校,开发辖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主要有: 1.开设专门的地方历史文化课程,并汇入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当中。课堂教学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地方院校应采取措施,通过有条不紊的教学计划、教学手段,结合各个院校办学特色,可开设如“章贡区人文景观”、“章贡区民风民俗”等区域历史文化的公共选修课程,向学生介绍章贡区历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发展;也可开设具有浓郁章贡区特色的文学艺术类公共选修课,整理、挖掘留存下来的诗文佳话、人文逸事等,形成辖区文学艺术史的系统教学,以切实优化人文素质课程结构,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2.为营造良好的地方历史文化氛围及宣传平台,还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打造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网站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如可以通过社区与高校之间协同合作共建“红色章贡网”、“章贡人文历史网”、“章贡名人网”、“章贡风光网”等途径,打造远程教育平台;开辟网上资讯、答疑服务平台,各网站除了及时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有关的新闻和消息之外,还可利用网络的优势,将古迹名胜的图片、文字资料、红色革命歌曲、影视剧等到网页上,供人们浏览下载;另外,还可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发网上全维虚拟游览系统,将现有展馆或人文景观制作成视频,链接到章贡区网站,供人观看学习。 3.深化社区文化资源的认识与研究,推进特色教材建设。地方院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地方特色研究和相应教材建设,形成完整的教材体系。其内容基本面应涵盖赣州市及章贡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域精神等,在教材的组织编写中,应该注意五个切入点:(1)人,指地方文史、人物、传说、典故之整理呈现;(2)文,指民俗节庆、历史文物、传统民俗等;(3)地,指地理、气候、动植物等天然资源之发掘与利用;(4)产,指当地传统产业及创意产业增加值;(5)景,指自然、人造、生活情景等特殊景观之营造。[5]充分考虑人文与自然、历史与当下、知识与趣味等相结合,将专业学术性与专业知识通俗化并举,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4.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爱国主义基地、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参加当地的各类纪念活动及学术研讨会,参观工厂、企业、街道等。了解章贡区历史文化遗迹、开放开发进程;领略章贡区风土人情;感受章贡区民间文学艺术等,培养学生对章贡区历史文化的领悟力,从中得到做人成才的启迪,促进其人格完善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也可在学校开设地方历史文化专题讲座、论坛、演讲会、报告会、知识竞赛、文艺会演、主题班会;或组织区域文化研究会、红色文化研究会等协会方式。这些 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在这些活动中,优良的文化传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精神。 5.遵循学校、学生、社区三位一体的原则,着力打造互惠共赢的区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要始终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体利用区域思想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有重点建立不同类别和功能的教育实践基地。如根据地理位置,可以建立辖区内不同景观的教育资源基地;根据功能进行建立,可以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基地、赣南美食的文化产业园、体育运动资源基地、影视教育基地、宋城国家遗址资源基地等,这些实践基地是地方院校需重点开发利用的区域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且有利于社区的和谐发展与社区文化的繁荣,真正实现高校和社区的双赢。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而且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6]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空间,而且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得以在当代传承。因此,在实践中要不断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致力于通过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多个层面,使学生学有所乐,乐有所得,切实使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计导向与选择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从高职院校教育理念与高职院校教育实践两个方面理解其特征,但是不管从上述两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理解,都需要具体的课程设计来付诸实践。就像是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课程来落实,人文素质教育也必须由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来完成,这是一个由理想向现实转换的过程。主要关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具体设计的基本路向和课程的结构内容的安排。 关键词:离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计;课程结构 一般来说,人文素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依据三种课程理论。一是精义论。主张以经典著作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因为人类的文明在变迁中有其永恒不变的价值存在,这种核心价值尤其保存在经典文献之中,因而经典著作便自然成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二是均衡论。认为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各种知识都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才能避免20世纪以来学术过于分化所导致的视野狭窄,心灵缺陷,因此,必须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均衡的视野、平衡的心智。三是进步论。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解决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有所裨益,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学生未来的生活相结合,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目前。我国大学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受这三种理念的影响,但主要受进步论影响较大,强调实用性,强调为职业做准备。在具体的人文素质课程内容组织与选择上,则偏重于应用型和专业化,按照学科专业式的思路进行,即基本上就是把某专业的课程降低要求、稀释内容后拿来作为人文素质课程。这种课程所能起到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极为有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这三种基本课程设计理论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结合职业的特色,在强调各个学科之间有机结合的同时,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并以此为原则设计在现阶段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有明确指向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1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 从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本质上讲,这一课程又是面向所有高职生的、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的文化知识课程,具有人文素质性、广博性和基础性的基本的标准规定性。从这一层面上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为高职生提供。一是使高职生获得认知世界和理解人类及社会发展的方法论,二是为高职生提供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性文化知识。再从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价值上讲,这一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不仅具有适应社会主导性文化的功能价值,还具有导领社会健康发展的功能价值;不仅具有使高职生知识结构达至和谐的功能价值,而且还具有营造高职生可能生活的功能价值。从这一层面上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为高职生提供唤醒高职生主体意识、促进高职生自主性、社会性、伦理性和提升高职生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围绕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基本历史概况,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实质,获得思考和表达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二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历史,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的传统思想及时代精神,获得对我国科技发展史的基本认识及我国科技发展的方法论;三是让高职生了解西方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知晓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基本内容,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性格形成的历史性;四是让高职生了解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基本脉络,知晓西方科技发展的阶段性历史与西方哲学发展阶段的关系,认识和理解西方科技发展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获得中西比较的差异性和趋同性;五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面临的问题及应该急需解决的问题,了解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发展的策略、科技生产力的构成及发展现状,以及公民的生活水平、精神状况等等,获得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性认识;六是让高职生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格局,分析造成民族矛盾、种族歧视和宗教冲突、地域性战争、饥饿、贫穷的多方面原因,使高职生认识和理解和平、团结、宽容和理解之于处理国际争端和意识形态及价值论领域的冲突与融合的意义和价值;七是让高职生了解科技发展与人文世界的关系处理问题,认识偏重于科技发展而忽视人文教育所导致的、我们已经有所经历的现状。获得一定的科技伦理性意识和思维;八是让高职生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审美观,领悟美的真谛,培养和培育高职生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升华高职生对生活美、艺术美的追求。 2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领域的选择 (1)应确定中国文化及思想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其目的主要是针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缺乏对我国文化传统的整全性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教育思想、儒家“仁”学理论、天人合一、理学思想、道家、墨家等思想学说,这些方面的传统思想,对现代高职生来说。可能存在着疏离和陌生感,所以,加强对我国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不仅有利于高职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够为高职生的知识获得历史性的时间深度,使高职生的知识结构的构成具有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基础。 (2)应确定西方文化及思想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其目的主要是针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缺乏对西方文化及思想的整全性认识和了解。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策略的实施,西方多元的文化的价值观、不同主张的自由化思想观念等对我国高职院校高职生有着很大的冲击力,极大地影响着高职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态度和立场。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加强了“两课”教育,但从根源上讲,还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没有能够对西方文化及思想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向高职生做出根源性的分析,以至于高职生只是关注目前我国与西方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差异性,而缺乏对西方文化及思想的历史性发展的整全性认识和了解。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对这一领域的知识做出精要性的选择,以使高职生对西方文化及思想有一个历史的、全面性的认识。另外,也是有意扩展高职生在文化及思想方面的认识及思考的空间跨度,以增加高职生比较研究的意识和提升高职生思维判断的能力。 (3)应确立“人、社会、自然之间伦理关系处理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主要是出于如下的思考:其一,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在其知识结构的构成上,更多的是专业性和专门化的知识体系,其思考或认识的视野较为狭窄,所以,从扩展高职生的知识广度和思维视野的角度,也是应该开设专业教育课程与“人、社会、自然找之间相关的课程;其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创造了空前的社会物质文明,但同时又带来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紧张和对立:大气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土地沙漠化、森林及生物植被的锐减等,这些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己经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展,致使 人们不得不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思考“人类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应该让高职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局限性,感悟“人、社会、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之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其三,目前,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领域,让高职生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思考环境问题,以加强高职生环境意识。 (4)应确立“生物科技与人类生命观”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主要是出于如下原因的思考;一是生物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是21世纪人类最耀眼的科技成就之一,但同时也严重地挑战着人类的生命观,特别是人类基因图绘制的重大突破,人们不能不思考生物科技与人类生命观之间的伦理关系。以“复制人”为例,这一生物科技的发展,不仅涉及人的生存权、代间伦理与法律关系等问题,也直接冲击人们对生命问题的态度。因此,加强生物科技与人类的生命伦理教育,引导高职生思考随着生物科技的迅速发展而带来的人的、人类的、社会的、伦理的重大课题,诸如:生命的意义与死亡的尊严、复制人的伦理与法律关系、坠胎与自杀的道德意蕴、器官移植的道德意义等21世纪人类必然慎思和深思的问题。二是把21世纪必须慎思和深思的“什么是生命”的问题与我国传统的生命观教育结合起来。我国传统思想中有着对“什么是生命”、“人生的价值何在”这类人之生命观的深刻思考。在21世纪生物科技迅速发展之下,以我国传统的“人之生命观”来反观生物科技的伦理问题,不仅能够使高职生认识和了解我国传统思想中“人之生命观”的伦理意蕴。而且使高职生能够以我国传统思想中“人之生命观”的思想底蕴,面对生物科技发展之下“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现实性冲突。 (5)应确立“人、经济、社会之间关系处理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主要是出于如下的思考:其一,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行以及知识经济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初见端倪,使得知识的价值在社会发展中凸现出来。那么“人、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是必须让高职生有着辩证的和理智的认识;其二,让高职生认识“人”在这三者之中的地位变化的历史过程。在以“财富积累”为社会发展策略的工业文明时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人”却在这一社会发展中处于次要的、充当着经济及社会的理性化工具这一角色。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策略向“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转变,人的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和重心,人的地位被凸现出来。但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特别是市场经济规律在社会发展中的“杠杆”性调节功能,再加上知识经济的功利性属性凸现于人们的经济性行为中,使人们在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上出现偏差,人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应有的定位和地位。因此,必须让高职生对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一个整全性的认识和了解,让高职生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和在三者关系中的定位,树立起“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一思想观念,以端正高职生当前及未来的思想观念。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论远程教育环境下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摘要: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人才的必备素质。大学是人文精神的创造源和传播源,面对当今大学(包括广播电视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问题和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状况,本文从实际出发,在充分分析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和人文教育缺失的状况,简要阐述了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并就如何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远程教育 人文教育 意义 途径 1.引言 三十多年来,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的远程教育,在坚持依据成人教育特点,实施大众化教育,服务基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具体表现为:成人学生存在急功近利,职业道德差,诚信度差,文化教养水平偏低;年龄较小的中、高考落榜生,学习成绩差、信仰缺失、对真理与金钱取舍颠倒、做人标准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等。如此表现,与教育的目的相去甚远,因此,各类远程教育学校必须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2.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即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传承人文精神为手段,以提升灵魂、塑造健康人格为目标的教育。针对远程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个人乃至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包括文学的、历史的、艺术的、思想道德的、社会伦理的、科学的等等,这一切对于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2.2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通过有目的培养而获得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除了具备宽厚而有深度的自然科学知识,更要具备高品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质,使学生能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互相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教育的重要责任。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优良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必备心理品质。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都具有优良的人格特征和一流的人文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创新精神和可贵的人文品格。 2.3良好的人文素质可有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等其他方面发展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人格,不断由必然王国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攀登。 3.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面对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问题,学校应利用自身的软硬件和教育优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全面建设学校人文环境,以图解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3.1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学校要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学历的倾向,以人为本,把重点转到培养学生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全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因此,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建设和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置诸如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3.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干部和教职工队伍 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应加强对教师的包括师德在内的文化、品德等人文教育,使其始终以高雅的文化素养教育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依据远程教育特点,加强学校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 和服务质量,避免出现管理、服务与教书在“育人”上的“两张皮”现象,净化和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3.3在专业课程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教师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积极地渗透人文教育:一是在导学过程中,在讲解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同时进行灌输。可采取情景式教育,置学生于实景中,使其从中受到教育,得到感悟。二是通过网上答疑、小组学习讨论等形式,由教师给出题目或问题,师生共同进行探讨,达到共识。 3.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摄影书画展、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等;三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突出大学的学术精神和教育理念,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4.结语 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人才的必备素质。我们充分分析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和人文教育缺失的状况,强化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并针对性的就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提出了建议。使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高职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大规模扩招,一批中等艺术学校升格为高职艺术院校,许多普通院校也相继增设和开办了艺术类专业。在艺术教育普及化的今天,由于人们对艺术生长的土壤——人文素质重视不够,导致了艺术教育呈现出重专业、轻人文,重功利、轻素质等倾向。艺术院校学生伸手能画、开口能唱、登台能演但是提笔不能文的现象已愈加突出。如何提升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艺术创作的能力,已成为当下艺术职业教育要直面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职艺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扫描 (一)重专业课程学习,轻人文知识积累,功利主义思想盛行 目前高职艺术院校考生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学生在校期间大都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而《文学欣赏》、《大学美育》等人文课程则受到冷落。“听不懂,没用处”便成为一些同学经常逃课和不听讲的理由。一些学生甚至占用课堂学习的时间去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演出、比赛和选秀活动,而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则不再关心。笔者所在学校一位黄梅戏表演专业的学生,曾获得全国戏曲小梅花比赛金奖,其参赛剧目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以后,全国各地很多热心观众来信对他的表演给予肯定。但当笔者提议他回信表达感谢时,却只有寥寥几句便无话可写,看后令人唏嘘不已。“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1]。艺术教育也陷入了功利主义教育,这值得我们警醒。 (二)个人主义倾向明显,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欠缺 应该说追求自我,注重个性,自我意识强是时下“90后”大学生普遍性的特点,但是高职艺术院校的学生体现的更为突出。这是因为,一方面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方面都比较重视实践与形象思维,注重突出和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艺术专业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个人单独进行练功、学琴、练声或绘画等比较常见,缺乏在集体中学习和交往的体验,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心理脆弱,情绪化比较强,意志力比较差,在行为上自由散漫,我行我素,集体观念相对淡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自律意识。 (三)价值取向偏离,理想信念模糊,缺乏社会责任感 当前,在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下,一部分学生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偏离等问题,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和不良现象的影响,缺乏对社会、他人的关注与感恩;在是非问题上缺乏判断力,容易轻信他人,他们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对高校的“两课”学习不感兴趣,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很多大学生没有了对弱者的同情,没有了对生命的敬畏,没有了对个体角色的自期与自律,没有了起码的道义感,丧失了社会责任感。 (四)重艺术实践、轻理论学习,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 前面说到艺术院校的学生普遍重视专业学习,但这种重视也仅仅表现在重视艺术实践上,如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只重视唱腔、身段、剧目彩排等实践课程,音乐专业的同学只重视声乐、器乐演奏等专业课和文艺演出;而对专业理论学习普遍轻视,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缺课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理论功底差,知识体系不健全,表演或创作的作品只求“形似”,难达“神肖”,更别说“形神兼备”,亦或创新。人文素质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他们艺术创作的酝酿、构思和表达,继而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艺术院校录取新生文化课分数线偏低,导致其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较为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新生生源大多列在第四、五批中录取,一些高职艺术院校录取新生的文化课分数不足200分,艺术院校成了“低分考生的收容所”。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过低,使得艺术类的学生较早放松了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基础良莠不齐、人文素质相差悬殊的学生大量进入高职艺术院校学习。 (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现行高职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 现行艺术教育功利化的倾向明显,一些刚刚升格的艺术院校大多存在办学时间短、文化底蕴不足的先天缺陷,大部分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在提升校园规模、硬件、经济效益上,忽略了校园精神和人文环境的培养。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式,都在迎合社会需求。在培养目标上片面强调“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的思想情操、社会责任感等人文情怀的培养。加上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一些影视明星、歌星一夜成名的新闻报道对艺术院校的学生产生了误导,使其变得浮躁和虚荣。 (三)人文教育机制的缺失影响高职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展开[2] 由于高职艺术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因此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合理的保障机制。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在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上各自为政,缺乏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计划,更多的只是依托学生社团、课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这种碎片化的教育既缺乏针对性,也难以为学生提供完整的人文知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三、提升艺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实施路径 (一)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母体价值和固本意义 良好的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艺术构思与创作的“母体”和源泉,能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同样,文化底子的松软会使一些专业冒尖的学生因小失大、功亏一篑。比如,央视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赛上发生了有选手不知道“焚书坑儒”发生在那个朝代,不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的尴尬一幕。我校许多表演专业的学生毕业从艺多年以后,逐渐意识到了“演员一开始是比演技,比到最后就是比文化。”所以,对艺术院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艺术理论修养,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 (二)重视教师队伍人文意识的培养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关键在于教师这一环节。如果教师不树立人文教育的意识,不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那么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素质,把人文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一种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人文教育共识。 各学科教师应各司其职。公共文化课教师在教授人文知识的同时要深刻挖掘隐藏在人文知识背后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例如,语文老师以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人格精神、人物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师生接触的距离也更近,学生较长时间师从专业教师学习,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往往演变成更亲近、更融洽的师徒关系。因此,艺术院校的专业任课老师也应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在专业教学中自觉渗透人文教育,将人文知识与精神贯穿于专业教学和艺术创作的始终。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献君教授就提出了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方式,即“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止于境界”[3]。这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 (三)深化人文课程的教学改革 在高职艺术院校,人文类课程的教学不宜占用太多课时,不宜挤占专业教学课时,这是一个共识。这里所说的深化人文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在人文公共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上进行改革探索,尽快建立一种既不必挤占过多课时,又确实富有成效的教学新思路、新模式。例如,长期以来盛行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及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讲深讲透的教学要求,都不适合人文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直观示范式教学,以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此外,重视人文课程设置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必修课上才能体现出来,优化人文课程必、选修课程比例,将原来的课程化整为零,拆分成小型灵活的选修课,充分利用学生课余的时间与精力,让其依各自的兴趣爱好自主选修,也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 1.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弘扬人文精神 校园的自然环境、文化设施和校舍建筑是现代大学人文、学术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建设重要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艺术院校更应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做好校园整洁和绿化,设置优雅别致的人文景点和休闲读书点、亭台楼阁、艺术长廊等,以此来感染和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操。例如可在校园文化墙上张贴弟子规、二十四孝故事等经典挂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感染、熏陶着师生,使其内化为信念与情感。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形式,渗透人文教育 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艺术院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经常开设一些人文知识方面的学术讲座、艺术交流、读书活动,开拓人文视野;适时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送文化下乡、送戏到基层慰问演出等活动,用艺术的形式宣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笔者所在的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成立的“少英艺术团”,就为大学生直接进行艺术实践和展示艺术才华,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3.完善校园规范制度,注重养成教育 常言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艺术专业学生个性鲜明,完善的校园规范制度可以给学生提供约束与监督,以有形的制度支持无形的人文素质教育。艺术院校要从抓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和国防教育开始,进行德育、美育、心理健康、意志锻炼、纪律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和一丝不苟、规范严谨的生活作风和学风,通过持之以恒的养成教育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浅析把握人文素质教育内涵探索人文素质创新模式 论文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内涵 创新模式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探所正确的人文素质理念,营造良好的管理模式及教育氛围。 0引言 人文素质沉淀与我们的内心,形成我们内心的法则与秩序,人文素质是一种基本的素质,是人们在人文方面达到的一种综合发展的程度。人文素质是塑造大学生灵魂世界的基石、是反映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支柱。高校工作者一定要了解人文素质的含义,并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1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想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人文方法教育,以人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教育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引导启发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智慧、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大教育观念的确立,人们已认识到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人文知识又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娇子,作为先进文化的掌握着,必须要了解人文知识,必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2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据2004年3月的《中国青年报》报道,“在北京某重点高校,不少学生沉溺网络,缺乏学习动力和目标,逃课成了家常便饭,多门功课不及格,最严重的一个班30多名学生有20多人拿难不到学位证书”、“马家爵事件”、“药家鑫事件”等,这反映了中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及其失位造成的严重后果。 2.1 人文素质促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人文素质先行于科学技术,它指引我们学习和应用科学技术,而不是等到出现严重后果后才会感到后悔莫及。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关键所在。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构建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是非常重要的。既懂得学习又善于生活;既勤于工作又善于思考;既能发扬传统又能创新创造的学生,是当今社会所急需的人才。 2.2 人文素质激发潜在的自我意识人文素质是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心理品质,由知识、观念、情感、意志等因素综合而成,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是可以慢慢积垫的,人文素养越高,就越能够辨别社会和自我、他人和自我、物质和自我的关系从而做到自我精神和认识的独立,不会在物质世界中迷失,人生理想也会越来越高尚,最终能够以正确的姿态去认识世界,看待社会。通过学习人文知识来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开拓视野、活跃思维、激发灵感。可见人文素质在人生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甚至起着更直观重要的作用。 3人文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 3.1 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人文学科的实施,培养和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为学生搭建和开辟第二课堂活动的平台,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努力构建高校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完整体系,形成多样化、特色鲜明、健康有序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陶冶功能,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3.2.1 通过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3.2.2 重视师资培养,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特别是理工科学生更应培养工学信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双学位人才,建设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师队伍,使之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实际问题结合到课程中进行讲授。 3.2.3 促进人文精神内化形式举行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通过这些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她们的思想、观念、职业道德得到不断的升华。积极开展课外社团活动。 3.3 形成良好的管理模式,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保障高校管理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让制度约束人,让制度规范人的行为。高校工作者要使管理理念大胆、创新,流程简单、畅通,制度科学严谨。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刊、校报等刊物,发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激励在校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大会和学位授予、奖学金颁发仪式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激励大学生勤奋向上、求实创新。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完善教学设施,优化学习环境,不断满足大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加强校园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加强广播电台、阅报栏、宣传橱窗的建设,校报要尽快创刊,充分发挥学校主要宣传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强校园网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信息交流平台,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 重视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及时处理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生活秩序。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 摘 要:从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出发,通过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来了解校园文化中的人文意蕴,提出加强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人文素质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将其与校园文化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大学,培养新一代的优秀大学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众所周知,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将知识的传授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有两大弊病:一是注重专业教育,忽视系统的文化教育;二是注重学生做学问,忽视引导学生做人。因此,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台湾学者郭为藩将人文素质具备的能力概括为六个方面: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具有问题意识;能透过口头或文字条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感受;对精致文化由衷地喜爱并懂得鉴赏;关切当前人类生活的重大问题并具有通识;对本国文化和历史传统具有起码的了解和对外国文化价值能适度的尊重。人文素质教育塑造了民族的灵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互为协调。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何做人”,其中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思维,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交涉,取决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还取决于文化建设,取决于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来说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其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通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可以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什么是人的价值与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对人文方面的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背景,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术问题同社会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二、校园文化的人文意蕴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人们一般将校园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等;二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各种规范化、正常化了的规章制度等;三是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成员共有的价值体系、道德情感、思维模式、文化思潮等。无论是校园文化三个层次中的哪一方面文化都和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质培养是具有一致性的。 在物质文化层面: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的环境布置、建筑设计、室内外装饰等物质条件在其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赋予它一定的文化内涵,力求做到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传递学校的专业信息,渗透学校意志、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学生的思想、情操、作风、学习兴趣等都可通过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来起到感染的作用。不但要对校园的环境进行净化、绿化、美化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这一方面来充分地体现学校的育人作用,来激励学生、教育学生。比如有的学校就通过用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科学家的格言还有他们的肖像等来装饰校园。这样学生通过这些展示来对他们有了更加充分地认识,使他们更加懂得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价值,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刻苦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制度文化层面: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内各种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而产生于师生员工内心的制度意识。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园内丰富多彩的各种制度,二是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对学校师生员工价值观、行为方式、舆论导向上所做的引导和心理体验,即制度内化为个体符合制度规范的自觉要求。通过制度的贯彻、执行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 在精神文化层面:当代中国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既不单纯是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也不单纯是工业社会的人本精神,更不可能是所谓的后现代精神。这种文化包括理性、科学、人文和创新等四大精神。因此,可以看出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整个校园文化环境中所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现代的大学生不仅要继承人类社会已有的优秀文明成果,而且要得到教养,受到陶冶,在坚实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统一的基础上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开拓进取的创新气质。这就要求在校园里营造一种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相处,文化与文化相接的精神。它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并完善其价值信念,正确审视人的本质,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类文化的积累,塑造人类的精神家园,依靠人的能动性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文精神是具有时代性的,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丢弃其中陈旧过时的内容,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着重培养学生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求是精神;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主人翁精神;爱己及人的广泛的关心精神。 三、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人文素质对一个人学习、思维有很大的帮助。自然科学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人文科学则侧重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通过想象、联想来提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能增进思维开拓,求异和创新,推动想象和联想,触发创造思维的火花,纵观科技发展史,大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不仅精通自然科学,而且在人文知识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修养。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校园文化具有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功能。目前,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力加强与重视及人文精神的大力弘扬,大学生们通过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及人文知识,特别是伦理道德知识,使他们具有了正确的行为价值取向,不断地激励着他们去追求真理和发展文化。 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完全融合在一起,并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1、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人文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校园的环境、人文的氛围,对学生是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熏陶,一种强大的潜移默化。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作为第一课堂,人文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曾钊新教授曾说过:“既然哲学是智慧之举,就让它成为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并将钥匙交给学生吧!”。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可以开设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课程作为第一课堂,文科学生可以将一些自然科学课程作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则应根据学生们的知识需要,举办多种形式的人文讲座,社团活动,报告,书画,集邮,摄影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影视评论,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社会伦理道德的演讲辩论赛,一些国际国内的重点热点时事政治讨论等。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中的人文关怀 校园制度文化对学生的社会性及价值取向有重大影响,决定他们的行为选择和对事物的评判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要保证正常运转,维护教学、生活秩序,就必须制订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因此除了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令、制度外,学校还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制订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各种规章制度。 3、加强校园内人文精神的建设 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是人文精神的建设。校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是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而成的,并在现实环境中与文化创造活动相结合,人文精神的内在主体精神品格主要就在于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行,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创造活动。以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艺术熏陶为基础,以道德信念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定会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文化。在校园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成为审美活动和文化创造活动的参与者。比如老师可以在平时的授课中发掘专业课中的人文精神,特别是那些对人的信仰、生存意义,关注社会发展的课文,要充分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差异 摘 要: 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前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与潮流。我们应分析发达国家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促进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教育国际化 中外高校 人文素质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需求的国际化不断加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提升本国竞争力以适应全球化挑战,纷纷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潮流,分析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教训,对推进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大脑及感受器和运动器官的特点。人的基本素质包含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涵盖了政治素质、身体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大学素质教育就是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利用教学和环境的积极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合理科学的教育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素质结构,成为有较高综合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人文,简单地说,就是人性与教养,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了人性与教养,具有了人文素质,否则与动物并无区别。[2]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气质。它是一种后天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 二、中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差异 (一)培养目标之间的对比。 中西方人文素质教育虽然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分歧,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具有可比性。一些发达国家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大都已经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了下来,例如美国教育部制定的总体性教育目标,各高校据此制定本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4]这样就使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成为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的国家意志,而我国的培养目标,国家只是从宏观上表示将其作为一个战略意图,还未能真正上升到国家意志;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约束或指导能力比较强,而我国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目标,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对各高等院校并没有太大的实际约束力;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大都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指向,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而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则大都仅仅是一种原则性很强而操作性很弱的指导性规定;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在高等院校取得共识,并在这个层次上得到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而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则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各自为战”的局面。 (二)教育主要内容的对比。 由于受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设置的状况已经有了改变。现在我国核心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包括政治理论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现代历史类教育等课程,占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半壁江山。但是,与国外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相比较,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还存在着如下问题:尽管许多高校在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方面热情很高,但课程仓促上马多,精品课程少;临时起意多,长远打算少;随意性强,目的性弱。所以,总体的教育教学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相比,我们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方面仍然不成熟,许多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教育基本方法的对比。 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既有与国外人文素质教育方法上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和优势,但比较起来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的方式仍显得过于单调,除了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强制性纳入和大量的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随机纳入之外,并没有更多途径使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这种状况与大学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相映衬,往往会造成学生在不同学年段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苦乐不均”的问题。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科学性,没有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及知识结构的特点和规律,更多的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和“单边主义”行为,这样的课程准入方式显然不可能达到好的预期效果。在教学方式上,过于强调灌输而忽视启发,其结果是学生日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5] 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 鉴于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在下面方面进行改变,对于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确立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的战略。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上还缺乏系统的规划,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互依存、结合和互补关系还缺乏明确的认识。由于没有理清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科学教育得不到人文教育的支撑与补充,使科学教育缺乏人文文化的根基。因此,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整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理顺科学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动态定位,是规划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首要前提。[6] (二)提高认识,更新大学教育理念与目标。 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坚持科学、创新、人文精神的统一,在市场经济改革、社会分工细化的情况下,知识体系也在发生改变,人文学科被忽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理科轻文科的现象,教育的功利主义变得日益突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如何把握住前进的方向?作为未来社会的希望,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间接主导了这个社会的大方向。这就要求各高校领导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坚持发展观,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三)改革完善高校教学体制。 当前,在我国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评估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当务之急是改善高校教学体制,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完善文化课程的设置,使大学生得到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多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的选修课,如唐诗宋词、艺术史论、影视、音乐等,不要形同虚设,要有相应的学分。同时,实行辅修专业制,使学生在主修一门专业课的同时,能够选修一些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目前,许多学校都在实行这种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表明,这种做法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很大的益处。 (四)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培养人文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大学的教化程度很大方面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学校要定期开展文化艺术节和电影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式各样的人文学科讲座,鼓励、扶持大学社团开展征文、辩论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应重点进行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如历代名人的雕塑、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的亭阁等),这样既可美化校园环境,又可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间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可忽视的环节。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力量。教师的道德素质、政治思想、举止言行都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增大专业课程教学的文化含量,增强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感染的力量。其次,学校也要给予教师一定的帮助,对年轻教师进行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适应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新形势,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积累起比我们较为丰富的经验,要想在这个浪潮中不被淘汰,我们要有所选择地学习他人的优秀成果,但要注意“本土化”与“西化”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十分有益。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人文就是对人的教化,它既涵盖了政治思想性,也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一切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因素。“人文素质”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自身习得、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方式,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集中反映。那么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陶冶教化,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修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在诸多学科中,唯有语文是真正让学生感觉自己、感觉生命、感觉到人的喜怒哀乐、感觉人的灵动心性的学科,唯有语文是可以让学生尽兴参悟人性、人生、表达个体情意智慧的学科,韩军老师说过:“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因而,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担负起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意。那么究竟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呢? 第一、观念的内化 “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法国人米亚拉雷说:“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也是法国人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爱国主义主题为米亚拉雷的话作了最好的注释。事实上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特别看重母语的学习。因为母语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联,子子孙孙在母语习得中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中华民族,向重语文,尤重其于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有着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母语学了是升学和就业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外,更有继承文化传统,陶冶健全人格的深层意义。”“学好语文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义务”——香港大学施仲谋教授如是说。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国家民族观念,努力于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语言载体背后民族文化意识的认同感的萌生和观念的内化,则可以说是自己的基本义务了。 第二、以德育人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语文教师必须抓住契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中学课本中,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体现人生真谛的篇目比比皆是:孔子执著的人生追求,孩子般的热情,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化为《论语》中字字珠玑的睿语箴言,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孟子身上洋溢的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韩非子对人性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另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硬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气概……无不开人心智,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现代文学作品中,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勇敢无畏地把“匕首和投枪”刺向黑暗势力的鲁迅;品质象荷花一样纯洁、“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更为每个学生树立了做人的光辉榜样。教学时,教师如果能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人物的精神力量,将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的教育。 第三、潜移默化 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使字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应尽量避免单纯的训练,做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悉心耕耘学生意识、情趣的土壤,指导学生发掘教材中饱含的内在美,立志把人类许多世纪创造的美变为学生的心灵财富,使学生着魔一样地跟随他渐入文章的佳境,与种种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中,其思想情操、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步培养起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既科学地遵循了语文学科的特殊规律,也完美地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境界,充分显示出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否则,就无法恰到好处地体现这一切。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在讲授《雨中登泰山》一课时,仅仅是从文字到文字,从方法到方法。对于雨中泰山的特点,学生是通过文字“知道”的;对于比喻句的巧妙运用学生是通过分析、讨论“明白”的。或许这样的训练能达到教师预定的目标,但值得怀疑的是,学生在学课文中是否真正感受到了雨中泰山的美?是否激发起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呢?当然,或许一节课没有什么大碍,但久而久之,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掉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难以真正发挥语文课人格熏陶的功能。 第四、以情感人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可不少语文教师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对课文进行不厌其烦的理性分析,强行灌输一些结论性的东西,以至于将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文章糟蹋成面黄肌瘦的瘪三,学生兴趣全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的这段论述精辟地阐述了诗文产生的规律,并启示语文教师,采取多种富于形象性、情感性的教学手段动心动情地进行教学,创设与课文相类似的情境,使学生在感情共鸣的良好气氛中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 第五、联系实际生活 语文教师除了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学生讨厌教师用空泛的概念强行嫁接课文丰厚的内涵。什么《长江三峡》表达的是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什么《猎户》是歌颂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空话套话既出,味同嚼蜡。难怪一些厌烦语文课的学生,一拿起《少男少女》便爱不释手,一接触张爱玲、刘墉便乐不思蜀,由于应试为目的的语文课无法贴近他们的情感世界,于是他们只好不加选择地走精神自助的路子。其实,优秀的文本都是开放的“召唤结构”,语文教师应该潜心揣摩,从而选择一个既吻合本意又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述,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教读《荷塘月色》,通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直抒胸臆的言语形式,可以让学生体味人生的无奈,生命的压抑。教读《项链》,可以让学生反复玩味小人物的挣扎和被命运作弄的悲哀。生活教人求真,解读课文更应符合生活实际、学生实际,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对课文生出百味不厌的感受,他们的心灵深处被真正触动。 中科院院士杨淑子先生告诫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这段话精当地阐明了人文精神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至关重要。语文教学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非凡的意义。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己执着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究,创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了解和领略祖国传统。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高校物理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实践探讨 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中,理工类的学生因过分注重专业方面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文素质方面的提高,这无疑是教育业的一种缺失。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只有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理工教育中,才能将人文知识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人才。 高校物理作为一门针对理工学生专门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有必要将其教学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实现有机结合。以下笔者就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从高校物理学科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出发,具体谈谈如何在高校物理教学中,提高人文素质教育。 1 高校物理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高校物理知识和人文知识本来是一脉相承的,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才将高校物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区别开来。两者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相互割裂,具有功能的互补性。两种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培养人,在这层意义上说,两种教育也存在目的的一致性。但是,在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由于片面的追求高的考试分数,而忽略了对理科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甚至,我们当中的许多高校物理教师,制定出倾斜的教学目标,只注重高校物理知识的传授和高校物理技能的培训,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淡化了人文素质教育,轻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某些教师在高校物理授课中,过分注重逻辑化教育,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高校物理素质的需要,忽视了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 (2)某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情感、愿望、意志等因素的需求和发展仅仅重视学生对高校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对解题技能的训练。 (3)在教学方式上,某些教师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划一化,从而忽视了学生谋求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目前的情况是:大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高校物理世界里,但对身边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2 高校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探讨 笔者以为,高校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在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教育,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高校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促使社会协调发展。在高校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纠正高校物理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即是要求高校物理学科教学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更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 (2)在高校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校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使得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更加频繁,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相关起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广大高校物理教师应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充分利用所能利用的人文资源,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到学科教育中去。 3 高校物理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与途径分析 高校物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将科技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孤立,是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的,只懂技术不懂人文的“人才”是无力的;只谈人文而不懂技术的“人才”是空洞的。只有将高校物理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笔者以为,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高校物理与人文素质的有机结合与渗透。 3.1 提高高校物理教师的人文素质,促使渗透教育取得成效 笔者以为,高校物理教育中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关键在于提升物理教师的人文素质,作为高校物理教师,应努力充实、自我完善。高校物理教师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了解其他自然科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作为高校物理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涵养。另外,高校物理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合人文素质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形成,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 3.2 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实现物理和人文的有机结合 高校物理教育中,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克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高校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必然要涉及到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观念的教育,要实现高校物理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这是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 3.3 增强课程改革,从物理规律中发现人文思想 根据笔者的经验,高校物理定律无不隐含着哲理思想。在高校物理的具体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等世界观。比如:讲物体能量守恒定律的时候,教育学生只有付出心血,才能取得成功。在高校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跨学科思考问题,比如:可以教导学生高校物理与能源、材料以等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3.4 通过高校物理学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物理课本中,各个物理学家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人文素质教育事例,是具有很强说服力的素材。可以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像他们学习,并做到多角度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另外,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对我国目前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4 结论 我国著名高校物理学家王淦昌说:物理学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美的发现。反映高校物理事物的特征及其规律的高校物理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高校物理知识通过内在联系和谐统一起来,形成既千变万化又和谐统一的美的画卷。高校物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可以相互渗透的,是相通的。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加强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于培养既注重全面发展又注重发扬个性的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教师深入探讨。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关系的研究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学生除了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1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主要表现 一个民族之所以能有长久的生命力与凝聚力,是因为它具有文化上的向心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尽管它历经时代变迁、人间沧桑,但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与淘汰中越发彰显出动人的魅力。 1.1 “仁爱”思想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孔子说:“仁者,人也。”在他看来,“仁”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仁”。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那么,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大行其道,许多人视“金钱”至上,在物欲和权力面前迷失了本心,甚至泯灭良知,把功名利禄视为人生的全部内涵。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对加强社会公德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2 “诚信”思想 “诚信”是儒家人文思想的精华。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诚信,把它看作是人立身处世基本的道德条件,把它看成人的立身之本。“言必行,行必果”,信义一致,诚信无欺成了人际交往的前提。在圣人看来,不讲诚信的人简直不能称其为人。犹太商人的重信守约,举世皆知。法国作家大仲马曾说:“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了”。“诚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精神纽带。 1.3 “中庸”思想 所谓“中庸”,既要看到事情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情的另外一面,而将二者结合起来,既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不偏不倚”、“适量守度”,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反之过犹不及。荀子曾说:“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可见要做到“中”,并不象做个和事佬那样轻而易举,需要的倒是胆量和勇气。“中庸之道”不但体现了事物自身的运动规律,事物的均衡发展,也成了指导人们实践的准则,它要求人们与时俱进,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1.4 “自强不息”思想 《易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主张刚柔并济,二者互为作用,强调刚健的同时,其实并未否定柔弱的作用。无论是阳是阴,是动是静,是刚健还是柔顺,《易传》所提供给我们的有关“君子”人格的完整的范式,对我们当代学生人格样式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在民族遭受外族入侵的危难之时,总是奋起抗争,形成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大无畏精神;在建设家园,实现美好理想的征途上,锲而不舍,自强不息。这就是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2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在高职院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帮助高职学生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我院通过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结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德与才、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意志品质,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生们从传统文化中感悟人生、启迪人生、愉悦人生,整体素质显著提高,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表达、应变、组织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2.1 培养大学生心忧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责任教育在历史上始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国历来重视责任教育。孔子的“当仁不让”,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铁肩担道义”,无不显示着对国事民痒的崇高责任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这一报告中,就明确提出,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是使每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一切责任。 爱国主义是人们长期凝结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道德感情,它表现为对父母之邦的忠诚,对祖国山河土地的眷恋,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祖国命运前途的关心。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处都可以体现出来。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应该具有这种责任心和使命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把民族振兴和祖国强盛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2 能够培养大学生“诚信”美德 诚信教育符合道德缺失教育的弥补,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眼下诚信缺失的问题比较严重,某些干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一些企业和个人只顾眼前利益,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危害了群众利益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些大学生拖欠助学贷款、毁约、替考作弊、伪造证书等等,“诚信”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借鉴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以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在市场经济社会坚守诚信,求真务实,无疑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以“诚信”打天下者,得人心、受人敬。 2.3 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铸造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在突兀而来的巨大灾害面前,在似乎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面前,中国人民从不低头,勇于抗争。多灾多难,千锤百炼;愈挫愈奋,愈挫愈强;生于忧患,多难兴邦—— 这就是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生动写照。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可以激励当代大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力拼搏,不断克服困难,勇于创新。 2.4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和谐 季羡林先生曾说:构建和谐社会最要紧的一条是什么,是人内心的和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构建和谐的内心世界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传统文化所主张的人应不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而要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将帮助大学生抵挡各种物欲的诱惑;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将教会他们正视自我,作战胜自我的强者;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一个由小到大的量的积累过程的观点,将启示大学生做事应该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我院将京剧文化与教育结合的探索,就为社会培养了更多有道德、有理想、有本领的高素质建设者。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和与他人、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必须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探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试析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可行性方案 论文摘要:在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就现状而言,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将从人文知识与人文素质的关系入手,对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及现状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其中,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应当以人文精神培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具备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精神品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他人关系之和谐的认识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社会背景;现状;可行性方案 面对时展的严峻现实,面对扑面而至的21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校都开展了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探索。在探索中,对必须注重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形成共识,尤其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最为强烈。 1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背景 从社会历史背景方面看,人类社会发展在呼唤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呼唤着人文素质的提高。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坚持将和谐的人文原则以及对人类进行长远关怀的人文精神贯彻到现代化建设中去。而教育更需关注人的生存和人的价值,关注人的情感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自觉承担起培养一代新人的时代使命。 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看,教育作为新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事业,其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它能为经济发展培养智能型和复合型的、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才;能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起来,并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出善于学习并有能力进行终身学习的人才。对过去那种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意识”而忽视教育的“教化意识”,过度注重科学教育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导致了人才的知识面窄、人文底蕴薄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必须来一个彻底的变革,唯有这样,大学教育才能真正担当起“科教兴国”的时代重任。 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看, 20世纪末产生的新的文化思潮——科学人文主义,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是对立的,科学精神就是一种人文精神,人文并不排斥科学。教育应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互兼容与和谐的理念指导下,培养现代人的完备的人格,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发展之需要。 2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2.1 人文知识与人文素质 许多高校将人文素质教育错误地等同于人文知识教育。事实上,人文素质并不是单纯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和叠加。开设了人文知识教育课程、开展了人文知识活动,并不等于受教育者或参与活动者就具备了相应的人文素质。人文知识并不等于人文素质,人文素质也不仅仅指人文知识。你是一名文学博士,而却可能一点人文素质也没有;你是一名物理学家,但却可能拥有深厚的人文素质。一个人要拥有人文素质,当然要具备基本的人文知识,但人文知识要转化为人文素质,除了人文知识教育之外,人文教育的约束与导向、人文环境的影响,以及学校教育能否把握使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的动因等等,显得十分重要。 2.2 人文素质教育的导向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无疑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基于后天的人文素质教育。目前的人文素质教育,尽管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受教育的范围也几乎涉及到不同学科的所有学生,但由于考核方式的约束与导向问题,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难以很好地实现教育目的。目前,人文知识教育主要侧重于测试受教育者对已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而人文知识教育对学生产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影响,人文教育的实际效果往往却被忽视。由于这种考核方式的约束和导向,人文素质教育也就只是停留在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上。 2.3 人文环境的退化、失缺问题 从高校自身层面而言,近几年高校规模急剧扩张,原有的校区已经难以适应各种需要,于是,许多高校都纷纷通过置换老校区来建设新校区,宽阔、整齐、美丽的高校新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而高校新区往往是多所高校集中在一起,形成相对集中、独立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利于营造总体的高教园区文化氛围,但同时,各所高校自身的特色往往很难得到体现,独特人文素养的形成也受到了相互的干扰。 3 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行性方案 3.1 以人文精神蕴涵为中心,通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合,改革课程体系 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高校应当根据自身拥有的教学资源,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处理,而不必固执统一的模式,只要有利于传导人文精神,都是可选择的。但是,不论如何安排,必须考虑到它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衔接与避让,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质上具有明显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特征,它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人文精神培育方面起着灵魂的作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应当以精神的传递为重心,在课程设计上,还应当尽量避免单一学科设置,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通过特定主题进行多学科整合是较好的做法。如有些学校开设了“科技与社会”课程,涵盖“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方法论”、“科技社会学”、“科技伦理学”等内容,这种安排笔者认为值得肯定。 3.2 以对社会和谐性的观察,反思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促进和谐发展 要培养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他人关系之和谐的认识与实践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人文素质,不仅在知识习得的基础上的建构,更需要内化主体的思想观念,外化主体的积极行动。这要求教育者必须将受教育者的行为与社会实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实际联系起来,将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行为情境联系起来,使受教育者在处理他们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实践中,巩固已经习得的人文知识和思想观念,并逐步促进这些关系的和谐发展。为此,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以和谐性为标准去观察社会,发现与和谐理念背道而驰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并努力通过其自身的努力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方法;与此同时,促动他们反观自身行为,从而使他们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他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有所贡献。 3.3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发挥校园环境“化育人文”的优势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增添学校的人文气息。学生置身于人文环境之中,耳濡目染,心灵会得到净化,境界会得到提升。报告会、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读书节、文化艺术节以及校园人文景观、校史陈列等形式远比课堂上的课程学习效果明显、直接。同时,校园文化实际上也以隐性课程的形式承担着教育重任。高校要着重通过校园文化培育、校园环境设计等途径,充分实现校园文化的隐性课程的功能,以创建和谐校园为起点,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3.4 以人文精神的展现为目的,改革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方式 目前,各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考绩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采取辅修、双学位制,修满所设课程,可以得到相应的学业证书。在这种制度下,教师的教学未免更多地倾向于传授知识,因此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仅不能增强学生的人文思考,反而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功利色彩,从而让人文素质教育误入歧途;另一种是作为必修课程进行开卷或闭卷考试,不及格或拿不到该类课程的总学分则不准予毕业,在这种制度下,甚至会出现负面作用:学生得到的将不是来自优秀文化成果文化的熏陶和充实,而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压力,不是对美、责任的感受,而是对一种不合理制度的憎恶。要让学生充分地以自己的思想风格、思维方式去自由地思索人生、思考社会,同时见之于行动,这才是人文素质教育所需要的考核。笔者认为,考核可以采取两种途径:论文与社会实际调研相结合,以“人文关怀度”为评价标准,进行“知”的效果评价;人际关系状况和公益活动参与状况相结合,以每个学生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程度为标准,考察学生的实际行为水平,进行“行”的效果评价。两种评价的具体实施者可以是负责课程教学的教师、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班主任)等。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学生一个公允、真实且符合人文素质教育宗旨的评价。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高教改革的时代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适应“两个转变”的需要,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如果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就将背离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内有需求。换言之,是否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进步和新世纪人才队伍建设成败的深远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浅析从中国文化现状出发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论文关键词:当代 文化因素 大学生 人文素质 论文摘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仅在塑造人,同时也在塑造社会。当人们在学习时,它改变了个人;当我们把知识运用到社会中时,它改变了社会。这就是大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由此高等院校不能仅仅成为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地方,还应当担负起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成人的责任,这需要我们在加强对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强调学院的文化素质教育,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我们认为要真正发挥高等院校文化育人的功能,必须从中国目前的文化现状出发,结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 一、中国文化现状分析 当代中国文化是包含着浓厚传统、又有自身发展所形成的现代性因素以及西方现代文化因素和后现代思潮影响的文化。构成中国当代文化的各种因素虽尚未融合为有机整体,但都有其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并规定着中国当代文化的态势。 1.中国当代文化构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传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群延续、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成果,没有传统的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没有传统的文化是无法存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封建农业社会中形成的,其中既有维护统治阶级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亦有支撑中华民族生存的各种文化形式和精神。作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崩溃,封建文化体系已经解体,但渗透于社会各个层面的封建意识并未立即消亡,仍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是现代化建设的一种阻力。而支撑中华民族生存的文化各种形式和精神,一方面,被注人新的时代精神而仍然存活在广大民众生活中;另一方面,却在西方文化的浸染下变型,甚至迷失、沉没。 从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构成中的地位来看,它仍然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根基,当代所有的文化因素和现象都是附着在这个根基上并发挥作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容十分丰富。一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天人合一”不仅是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学说,也是人们善待自然的一种积极态度,更是体现中华民族博大胸怀的精神境界。它孕育于先秦,后经历代思想家们的发挥并不断注人新的时代内容,到北宋张载正式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由此积淀成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成了人们不懈追求的人生理想,至今仍是人们如何正确对待自然、扩展胸怀的思想资源。二是“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旧新之谓盛德,崇尚的积极进取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人生信条,它已积淀成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体现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三是“以人为本”的观念。这一观念早在西周“维新”已经产生,经历代思想家们的不断阐发,逐渐深人人心。“以人为本”的实质是强调“人是目的”的精神,即在人与神、人与物的关系中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关注人的生命及其意义。四是“贵和尚中”的和谐观。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以“中”、“和”为度的万事万物的和谐,视“中”为“大本”、“和”为“达道”,即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既是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又是人们处理各种关系应把握的“度”。今天仍是中国人对待各种关系所持的基本观念和态度。除此之外,历史上积淀下来的治国安邦的政治智慧、富民理财的管理经验,以及许多富有民族精神的民间文化等,都还存活在当代文化中,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在中国当代文化构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同时还有过时没落的封建意识,以及在农耕生活中形成的落后观念等。它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表现形式十分复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生活层面,如唯上、唯长意识,等级观念,特权意识等,特别是残留至今的官本位意识,严重阻碍了民主政治建设;二是经济生活层面,如官商不分,家长制等阻碍着市场经济的进程;三是社会生活层面,其中特别是浓厚的小农意识,如臣民意识,血缘意识,目光短浅等阻碍着社会生活的民主化、社会化等。 2.当代文化构成中的现代性文化因素。中国当代文 构成中的现代性文化因素或成分是在中国现代化,包括近代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随着社会现代化成长起来的。这个形成过程,无疑曾受到过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主要还是中国自身工业化进程的产物,它既不是传统的简单延伸,也不是西方文化的照搬,而是既选择、改造传统,注人新的时代精神,又选择、引进、改造西方文化的内容,并在民族文化的形式下融中西为一体的现代性文化因素。中国文化的现代性文化因素虽然尚未得到充分发育,成为中国文化构成的主流,但却代表着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这种文化因素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集中体现的是现代文化精神。 一方面,文化理性精神,它是随中国工业化过程成长起来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是以理性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体现着理性精神、契约精神、人本精神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文化模式。”中国当代文化构成中的现代性文化因素虽未发展成为成熟的文化模式,但已融人了其中的主要内容,并且已经或正在成为人们的自觉文化意识,诸如对科技的日益重视、平等观念的增强、以及对人文精神的自觉等,都体现着文化理性精神的存在和发展。这种文化理性精神正在将人们的生存状态提升到自由自觉和创造性的生存状态。现代工业文明的逐步确立,正在发展起一个多元的开放的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在这一价值体系中所形成的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已成为工业文明的两大主导精神。这种文化理性精神,培养了人们的创造性和主体精神,已经或正在成为中国当代文化中最具有活力并代表未来方向的要素。 另一方面,交往意识和交往视野。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以及自由平等交往关系的逐步建立,“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传统已被彻底打破,面对由工商业发展所形成的开放世界,交往意识日益强烈,在实践上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都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这种交往意识和交往实践蕴涵着中国传统道德的意义,与西方以金钱为核心的交往意识和方式有所不同。随着交往意识的强化和交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视野不断扩大,它已经突破了日常生活交往的局限,对其他交往、特别是经济交往日益重视,甚至国际交往意识也日益强烈。交往意识的强化和交往视野的扩展,已为中国当代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种重要机制。 3.当代中国文化构成中的西方文化因素。自近代开始,西方文化陆续传人中国。有的是在枪炮下强加于中国的,有的是中国人为富国强兵主动引进的,有的则是商品交换带给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引进西方文化的内容和方式也有所不同,“五四”前以引进西方科技为主,之后在继续引进科技、兴办实业的同时,人文、经济、政治等思想的引进占有突出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对西方文化又开始全面引进,从高科技、经济体制、管理方式等领域到人文、经济、政治等思想领域,再到文学艺术领域,乃至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等等,几乎所有西方文化都已进人中国,可以说西方有的,中国都有,与西方的差别,仅仅在于规模和影响程度不同而已。从近代西方文化进人中国到今天的全面引进,西方文化已经成了中国当代文化构成中的重要因素。 西方文化引进中国,使中国社会具有了现代化气息,但尚未与中国原有传统以及中国自身形成的现代性文化因素融为一体,大多漂浮于表面,导致了中国的现代化呈现出某种浮躁现象。西方文化大量涌人,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而其中的精髓却并未被消化,特别是科学和民主精神,尚未成为我们的自觉意识,因而当今人们从表面上看来好像已经生活在“现代化”中,其深层的文化心理还没有完成向现代化的转变。如何把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融为一体,特别是将其文化精髓消化为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仍然任重而道远。 4.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西方后现代文化是在反思现代性的过程中兴起的,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批判,代表着当代西方社会中试图否定、超越现代性的思想潮流,解构一切、消解一切是其主要特征,其主要目标是批判西方现代化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存在的弊端,试图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和消解,超越现代性,进人后现代阶段。西方这种后现代文化思潮,于20世纪90年代传人中国。对中国当代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19世纪下半叶起,尤其在20世纪,西方工业文明的两大支柱精神,人文精神和科技理性开始出现张力和冲突,科技理性的过度发达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破坏,导致了意识形态化的技术理性对人的统治。针对人类文化困境,后现代主义思潮把矛头指向现代性的负面效应,认为人之主体性与启蒙理性的过分发展是造成现代工业文明弊端的根源。西方后现代文化对现代性负面效应的揭示和批判,以及对人终极关怀的认同等,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中国来说也不乏警示作用。中国一些人正是出于对西方发达工业文明弊端的敏感认识和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已开始出现的某些文化失范现象的忧虑,而接纳后现代文化的。 但也应当看到,后现代文化试图解构一切、消解一切、崇尚消费并把消费视为后现代社会的动力之一等,是有严重缺陷的,从而在理论上导致的相对主义,在社会生活上倡导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应引起我们的警觉。 二、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综上所述,在中国当代文化构成的各种因素中,中国文化传统仍然是根基,中国自身发展起来的现代性因素应当成为引领中国文化转型的方向,西方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构成的重要内容,应当被消化为中国文化的有机部分,后现代文化积极的成果应当加以改造、吸收。对应我国的文化现状,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i.注重文化教育的历史传承性与民族性。民族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振兴中华文明历史责任的认同与使命意识。然而自近代以来,我国有很大一部分人把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罪魁祸首指向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过多地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缺陷,看到了过时没落的封建意识,以及在农耕生活中形成的落后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其中更有些激进人士提出,中国要想扭转落后屈辱的历史,必须斩断传统,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又经历了“”的十年浩劫,使我国传统文化发展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改革开放以来大家把目光投向了西方世界,对传统文化的扶植与培养远远不够。因此我们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知之甚少,对传统文化的精神把握不够,缺乏对历史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近年来我国政府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关注文化的民族性教育,并把国民的文化教育、高等院校的文化育人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结合起来。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就强调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而高等院校是传承、引领文化的重要基地,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从文化的民族性、历史传承性上讲,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运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关注生活、指导生活。如运用“天人合一”的精神,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然、保护环境;运用“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与命运抗争,积极进取等。同时应提醒学生注意传统文化中没落、腐朽的部分,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2.注重现代意识的培养。中国当代文化构成中的现代性文化因素是随着工业化过程成长起来的,与以往相比虽有很大发展,但尚未得到充分发育,还没有成为具有消化各种文化因素强大能力的主导性文化成分,蕴涵于其中的诸如个性解放、自由、独立、民主和科学等精神都还在成长之中。这种现代性文化因素虽未得到充分发育,但却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方向和最有活力的因素。我们的学生处于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是建设现代化的主力军,中国社会、中国文化能否顺利地实现现代转型,取决于我们的青年一代,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大学生。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注重现代文化意识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形成自觉的文化意识,促使大家的创造性和主体精神的养成,最终能够使我们的学生自觉而理性地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成为具有文化自觉性的现代主体。同时要避免西方现代化的弊端,警惕后现代文化危机的影响,塑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现代主体。 3.注重与世界文化的互动。在中国当代文化构成的各种因素中,有中国文化传统作为根基,有中国自身发展起来的现代性因素应当成为引领中国文化转型的方向,但同时亦有西方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构成的重要内容。从中国当代文化的构成因素考察,文化本身是没有国界的,一种文化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保持生机与活力,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既要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又要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藩篱,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丰富自身、发展自身。使我们的学生使我们的学生,一方面,能够立足自身的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站在世界的高度,看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能够在本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激荡中极取力量,从而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 当然,要实现上述目标绝非易事,要把我们的青年学生塑造成具有文化自觉性的现代主体更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认为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做到“三进三结合”,即文化素质教育进课堂,在课堂上向学生普及中国文化的相关知识,探讨人生哲理,把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文化素质教育进社团,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社团的引导作用,把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文化素质教育进社会,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把文化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我们相信在高等教育中如能根据中国的现状,贯彻“三进三结合,’,必将逐步改变我们的学生,从而改变社会,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兵团中职学校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对构建和谐兵团的促进意义研究 摘要:建设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重要使命。构建和谐兵团关系到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到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兴旺发达和新疆的长治久安。兵团中职学校作为兵团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强化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将对促进和谐兵团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兵团中等职业学校 人文素质教育 构建和谐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受命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根植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依托于特殊的组织形式,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推动和谐兵团的构建,是兵团适应新形势,实现兵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兵团建设的快速全面发展,兵团中职教育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在中职招生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加强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日益成为构建和谐兵团过程中中职教育探索的焦点。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素质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人文素质是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具根本性的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可以传递知识,开发智力,培养技能,陶冶情操,增加情趣,提高学生修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道德高尚、技术高超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人文教育的现状。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国目前需要越来越多的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前,中技学校大多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摆到了重要位置。但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等往往重视不够,既缺少足够的课时安排,又常常缺少足够的师资力量,这必然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造成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在校园内时常出现斗欧现象;每每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上述现象中充分暴露出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人文教育的力度不够,当学生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低,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及应变能力缺乏等等,造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 三、新形势下加强兵团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中职学校体现自身功能的自觉追求。兵团中职学校在兵团建设中起着培养全面发展的兵团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这些人才是今后构建兵团和谐社会的主力军。而培养全面而合格的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加强对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是一所中职学校生存的土壤,中职校园是最应该具备人文精神的地方,因此,中职教育不能将人文素质教育排斥在外,而蜕变为仅仅是职业培训,这应成为中职学校实现自身在构建兵团和谐社会独特功能的自觉追求。 2、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是兵团中职学校贯彻“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素质更加全面、精神世界更加充实。不能把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人为地分离或割裂,而要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和文化,培养健全的人格。这样培养出的作为完整的人的学生,更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才能和品格来成为构建和谐兵团建设的开拓者。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中职学校适应兵团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必然选择。随着知识、技能和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兵团对中职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教育已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是扩展到增强学生对专业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中职教育必须把兵团当前与长远的发展结合起来,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兵团各个岗位职业的人,又要为其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正确把握兵团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则。 1、坚持主体性教育原则。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要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主动性,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要改变以前的传统方式方法,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兵团思想为指导,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为出发点,培养中职学生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和谐兵团的全面进步。 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教育家孔子向来倡导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因材施教”,人文素质教育教育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是否能够把握住中职学生的特点并调动其内在积极性,教育者只有把握住不同类型及层次的教育对象的特点,并结合兵团中职学生现实的状况进行教学,解决其思想矛盾,才能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效果。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性太强、太枯燥不易被学生接受,这是当前中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大难题,这就要求兵团中职教育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开展各种各样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社区法律咨询活动以及社会调研活动等,使其在社会实践 中了解、观察和服务兵团建设,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建设和谐兵团的价值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在构建和谐兵团中强化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1、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社会上很多人认为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是一种“技术教育”,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全面的,它忽视了教育的本质。诚然,培养技术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目标,但培养的不能仅仅是一个只懂计算机或只会专业技术的人,还应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做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这样,兵团中职学校才可能在构建和谐兵团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精心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兵团中职学校应调整教学计划,将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发掘技能教育中的人文因素,专业教学增加人文素质方面的必修课,弘扬和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有目的地开设人文素质课程,要少而精,要管用,要将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寓人文素质教育于知识的传授之中。 3、营造校园氛围。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更新、增加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加强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施的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举办各种人文讲座,开展各类竞赛,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加强人文教育。学校可在校园网上开辟论坛,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人文方面的网上教学。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兵团中职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寒暑假,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到兵团企业,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健康的发展。 4、提高中职学校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的修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学术基础、指导力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怡情养性,塑造人格。 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而不是某种单纯的教育模式或方法。如何具体地对中职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和谐兵团建设需要有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尤其是诸如教学大纲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营造、教学内容取舍、教育形式摸索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兵团中职学校自身的具体特点,深入地进行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使兵团中职学校在构建和谐兵团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论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语文教师的要求 摘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语文教师理应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先行者、主导者和示范者,应努力做到以高尚的师德塑造人,以良好的心态教育人,以深厚的功底吸引人。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高职;语文教师;要求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传播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修养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发掘文学精品中蕴含的人文性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展示语文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利于促使学生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那么,在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发挥主导性和示范性为学生服务呢?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以高尚的师德塑造人 自觉培养高尚的师德是人民教师的第一要务,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教书育人是一项极其清苦的工作,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①,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为己任,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如果心存杂念,心浮气躁,心猿意马,那么,不但会师德难修,损害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而且会教业难成,破坏百年树人的根本大计。高尚的师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高度,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英明决策,明确指出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要“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②,把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爱化作教书育人的动力,全力以赴地开展教学工作,即使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静心施教,潜心育人”,以主流的人生理想、信念启迪学生,以自己的高尚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二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不仅是师德的核心,也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满意服务的前提。师爱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创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师爱的呵护下,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而且在感受爱的同时,也会自然萌生一颗博大的爱心。 三是努力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师要立足本职,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育人为乐。要牢固树立当好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不仅是师德魅力所在,而且是乐教的力量之源。“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③。毫无疑问,教师的道德人格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教育资源,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以良好的心态教育人 教师良好的心态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要求生存,谋发展,创辉煌,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拥有健康的心态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高职学习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生的身心趋于成熟。在这个人生的重要时期,教师的心态无疑会给学生的生命历程打下深深的烙印,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良好的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健康的心理品质。它包括正确的思想观念、崇高的奋斗目标、广泛的兴趣爱好、奋发的精神风貌、健康的个性特征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态度严谨,作风朴实,自觉维护教育公平,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不搞特殊化,不搞区别对待,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要勇于负责,勇于改过,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善于以机智灵活的方法应急应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战胜困难。这些心理品质是当好教师的必备条件。 二是积极的人性化情感。它要求教师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既要热心,又要诚心,还要耐心。在学生面前,教师要始终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原则而又通情达理,严格要求而又灵活变通;有人情味,有同情心,有亲和力;不媚上,不欺下,不羡富,不嫌贫;不冷酷,不自私,不猜忌,不报复。要心系教育,情系学生,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视学生如同自己的子女一样。要善待学生,宽容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教师以积极的情感精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就能在和谐愉快中健康成长。 三是坚韧的心理承受能力。人生旅途总是充满坎坷曲折。面对困难和挑战,面对挫折和失败,要经得起考验。如果动摇妥协,心灰意冷,就永远不能获得成功。教师要勇挑重担,不怕吃苦,不怕疲劳,不怕挫折,不怕委屈,要在同各种困难做斗争的过程中调控自己的情绪,磨练自己的意志,不断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学生才能学有榜样,才能深受感染,才能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以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十足的信心去迎接挑战。 以深厚的功底吸引人 教师的功底是人文素质教育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同样一堂语文课,由功底深厚的教师来主导,课堂就会充满生机,情趣盎然,学生自然地步入乐学的天堂;而由缺乏人文素质的教师来主宰,课堂就会死气沉沉,索然无味,教学当然会陷入尴尬的困境。因此,深厚的功底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去实践。 一是“广”,即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处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教师尤其要勤奋学习,博览群书,不断积累历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做到腹中有货心不慌。要戒骄戒躁,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新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教学储备满满的“一桶水”。 二是“高”,即具有高深的人文修养。教师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学问,不偏激,不固执,不狭隘,不武断,心胸豁达,笑对生活,正视挫折,迎难而上,自尊自立,自信自强。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充满爱心,以此赢得学生的爱戴。正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三是“熟”,即具有精熟的教学内容。高职语文教材如萧练武、杨敬华主编的《中国语文》,罗德荣主编的《大学语文》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有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鲜明爱憎等。唯有精熟,才能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出丰富的人文内涵来,才能将它转化为学生的精神食粮,才能引导学生步入人文精神的殿堂:通过感受不同作家的不同人生经历来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通过欣赏不同作品所描绘的不同人生图画来吸取丰富的人文素养;通过与古圣先贤对话来达成心灵的沟通;通过联系实际对现实问题进行审美判断和人文思考,体会人生的真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四是“活”,即具有灵活的教学方法。千个师傅万个法,教书育人无定法。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更应突出一个“活”字。例如,在学习《鸭窠围的夜》时,笔者没有单一地进行课文讲析,而是灵活运用问题启发、情境模拟等教法。首先,让学生以“故乡的夜”为题口头作文,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现实——想象——回忆——现实”的思路,领会湘西风景和特异人生。其次,引导学生将口头作文与课文对比,学习沈从文的散文技法并感悟字里行间蕴藏的巨大的爱与悲悯。再次,以“搏战”来激励学生。这样,就将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之在互动中共商学习问题,共享学习的快乐。 总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教师既是先行者,又是主导者,更是示范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示范作用必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努力探索,认真实践,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环境艺术论文范文:室内陈设环境艺术论文 一、室内陈设艺术概况 室内陈设艺术是设计师通过对管线和色彩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和构思,布置出来的一种景观效果,是环境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陈设品原来只是环境艺术中处于附属地位的物件,但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它在环境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比重越来越大,成为体现环境设计品位的重要标志。陈设艺术品不仅要与环境融为一体,又不能被周边环境压制,且艺术陈设品的大小、形式和位置都需与整个环境取得良好的比例关系,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从1877年室内设计作为一个行业出现在国际上到1930年美国正式成立室内学科,室内陈设艺术经历了从诞生到成熟的伟大历程。许多案例证明室内陈设艺术设计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只要有室内设计就会有陈设设计,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在当今社会,无论什么样的建筑形式,陈设品或多或少的根据不同的室内风格设计出现在室内环境中。 二、室内陈设品存在的问题 陈设艺术在室内环境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室内设计普遍只关注对空间的规划及界面的处理,几乎没有或只是很少的把陈设艺术放进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内,造成重室内装饰装修,轻陈设设计的现象发生。没有经过设计师严密精细的设计,随意摆放陈设品,会破坏整个室内环境的视觉效果,使室内设计空间、界面、风格失调,让原本较好的室内设计失去原有的效果。室内设计的三大元素为:室内空间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室内陈设设计。室内空间设计作为室内设计的第一要素,主要包括对室内空间形态尺度设计和对室内空间格局、大小、比例进行物理改造,来满足人们对空间的使用功能需要;室内装饰装修是对改造后的空间环境进行美化和修饰的一种设计,如将原始建筑结构、电路、水管、煤气管等裸露在外的东西进行掩盖,在空间设计前提下,对空间的形态、装饰的塑造。陈设设计,又称为软装饰,是除去建筑塑造之外的其他,包括家具、植物、灯具、布艺、绿色植物等搭配,用来体现不同的室内空间风格。 三、陈设艺术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室内设计是确定了建筑主体后,根据建筑性质,功能等要求对空间进行再次深入设计与界面装修设计,而后利用一系列艺术陈设品创造出二次空间,创造一个特定个性的完美空间,所以要处理好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内陈设设计之间的关系,使室内环境设计更加完美。 (一)加强体现室内空间的个性,赋予空间价值一般来说,空间应达到舒适美观的效果,特殊的空间需要其具有一定的内涵。因此,室内环境中的陈设物品、装饰物要符合室内设计的风格,与室内的空间环境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增强室内设计风格,烘托室内空间环境的整体意境。在对室内环境的陈设进行设计时,可以让陈设物、装饰品的风格与室内风格有少量的不同,利用对比的设计手法使视觉具有一定的冲击性,若能够运用好这一对比关系,定能打造一个新颖、奇特的空间环境,出奇制胜。这就需要在进行陈设设计时注意两点:一是控制与整体空间设计风格迥异的陈设物数量,采用极少数、起点缀作用就好,不宜过多;二是控制部分体积、面积,使风格不同的陈设物只占整体设计的小部分,并保证它能处于大面积设计风格的控制范围内,使之协调、统一。 (二)强调室内环境与陈设的整体化艺术体现室内环境设计的功能性和装饰性需求,突出其风格,需把握空间、造型、管线、色彩间的虚实、衬托关系,协调家具、家用电器、器皿、装饰物间的关系,利用空间对陈设品创造出明显的层次变化,如在室内环境中占大比重且构成室内环境的重要部件家具。家具分为实用性家具与观赏性家具两种,实用性家具包括:坐卧性家具与储存性家具,沙发、柜子、床等;观赏性家具包括屏风、陈设架等。家具不仅实用性强还能用来分割、组织空间,形成特定的风格。比如中式风格,用博古架与屏风来分割前厅和客厅的空间,满足了功能性需要求也起到了装饰作用,体现了中式的装修风格,因此,在做陈设设计时,首先是满足人对它的使用需求,再是满足对它的装饰需求,按形式美的原则考虑家具的尺寸、比例、色彩、质地和装饰效果等,以达到突显整体设计风格和室内环境总体统一的设计要求。 (三)强化地域性空间环境、体现个性化设计不同的国家与民族间由于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存环境背景,产生不同的地域特色,装饰手法、风格也不一样。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两种文化风格迥异,个性鲜明。中国文化秉承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讲究对称、端庄、温文儒雅的文化艺术,在陈设设计中有极高的审美品质。室内设计中多采用字画、屏风等民族文化鲜明的物品进行设计,较多使用朴素的木质、有流光感的金属、沉重且具有灵性的石头等材料,加上富贵华丽的施工工艺,展现其独特的风格,完美和谐;而西方人崇尚自然、伸张个性的文化,在设计装饰物是更注重写实性的描绘与自然化的塑造,如壁画、壁纸、壁炉、吊扇、纱帘、欧式立柱、浮雕物等,构成了独特的西方装饰风格。因此室内陈设设计可以通过具有装饰性陈设品本身,感受室内环境空间文化一精神性因素的存在,感受不同的设计手法和艺术风格,体现地域性和具有民族特色的风土人情。 (四)柔化空间、调节环境色彩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城市里高楼林立,大多采用的都是玻璃幕墙和光滑的金属材料等,但是这种结构空间过于冷漠、压抑,这时人们对悠闲的自然界有了强烈的追求和欲望,把植物、纺织物、家具等陈设物融入其中,使钢筋混凝土建筑室内环境充满了活力,显得亲切,柔和。人们在观察室内环境的色彩时,会很自然地把目光放在面积占有率最大的色彩身上,所以陈设物的主体色彩由室内的整体环境决定。家庭的室内陈设布置受到室内面积、建筑程度、人口等许多问题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家庭室内的陈设布置应从一个家庭的实际居住情况来决定,合理摆放生活必备设施的同时还要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为了使家庭室内居住环境舒适,布置美观、统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满足室内环境的功能需求,舒适、实用。室内陈设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满足家庭成员的生活需求,需要从居住和休息区域、做饭与就餐、存放衣物、室内摆设、学习和休闲娱乐、会客等区域体现,首先需要创造出一个舒适实用的室内环境,保证居住与休息的功能需求。因此,室内布置需要具有合理性和适用性。 2.布局完整统一,风格协调一致。陈设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室内陈设与整个室内环境相匹配。布局的主要风格需要根据居室的客观条件和房主的主观因素,如房主的性格、爱好、职业、兴趣等来决定,围绕这些因素,对室内的装饰物、陈设品、设材的搭配、装饰手法作出合理化的安排。因此,室内陈设设计虽追求基调一致,但是室内布置因人而异,风格千变万化。 3.器物疏密有致,装饰效果合理。做为家庭室内的主要器物家具,它其实占据了不少活动空间,所以需合理安排它的摆放位置,使所有的陈设品能够均衡、疏密有致。在布置上需有对比、层次分明、切记不可堆积在一起,没有空间感。室内装饰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质量、精神享受与审美要求,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装饰陈设不必追求高贵、豪华,应该朴素大方、舒适美观。 4.色调统一,可有少许对比变化。能最快反映出一个室内陈设基调的就是室内的整体色调,所以陈设品的色彩,要与室内的整体色彩保持一致。可相应的做出些许变化,点缀一点小物件,增强艺术效果,但是要以色调统一为主,变化为辅。 陈设品作为最好的叙述语言,在空间设计中向人们传达一种生活方式、地域形态、民族气质,作为室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室内环境中起到举足轻重的效果。传统的硬装潮流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代室内陈设设计生活方式的塑造成为现代家庭的重点,专业的软装设计师行业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室内陈设艺术的发展令人充满期待。 作者:王沛 环境艺术论文范文:传统文化回归现代环境艺术论文 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回归 近年来,境外建筑逐渐参与到国内建筑设计之中,境外建筑的设计方案具有较高的国际水准,不仅能拓宽国内设计师的思路,还能激发国内设计师的自尊心。当今时代,我国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些国内设计师精心钻研中国现代建筑史,期望从十大建筑到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寻觅到典型的中国特色建筑。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建筑必须反映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揭示了由境外建筑向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回归的必然性。 二、现代环境艺术呈现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人们以往对“现代”标志的各类事物具有空前的热情,并且以此为骄傲。转瞬间,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大的冲击,西方的技能、知识、审美方式、处世之道风靡全球,占据着重要的统治地位,这种不可或缺性致使政治、经济、文化的趋同性越来越严重。全球化使民族不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弱小国家的文化淹没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最终消失殆尽。这是一种异变的文化传承,民族特色文化不应该被新事物所取代,而应完美融合于新事物之中,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本土特色文化发扬光大。现代化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自我发现和认证的新途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上,民族面临着无限的压力,觉醒似乎成为重塑民族特色的一条捷径。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特色携手本土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宗教席卷而来,在世界之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开始有意识地发展地域文化,执着追求区域特征、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越具有本土文化气息,越能激发人们的兴趣,才能逐渐推广到世界各地,得到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较为混乱,非常有必要重新提出本土化和地域化设计方案。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中国本土化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自信心中国设计师经过时间的洗礼,积累环境艺术设计经验,在成长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期望能够经过凤凰涅磐获得新生。设计师领悟到“现代化”并非是以“拿来主义”对西方所有模式的全盘接收,而应该自主选择后工业社会,为本国挑选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自我发现和认证的新道路。正如柯里亚所说,如果现代主义建筑在印度传统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那么它就不会是今天的模样,而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因此,国内设计师必须正视本国实情,深入挖掘特色本土文化,对国家和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心,避免盲目地崇拜、模仿西方环境艺术设计模式。 (二)分析比较世界各地文化兵书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国内设计师只有对本国文化特色和外国文化特色都了如指掌、成竹在胸,才能真正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实现本土特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使本国经典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 (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面对“现代化”的冲击,设计师应该坚守本国传统文化,广泛吸纳外来先进文化精髓,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立足国内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大胆追求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模式,广泛吸收各国文化精华。一些环境艺术设计师胸无点墨,未能体会到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缺乏对民族特色文化的深入研究,因而在设计时困难重重,不会产生通透之感,进而导致设计时出现倾向。 (四)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创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环境艺术设计也应与时俱进。设计师应该创造性地继承发扬本国特色文化事业,挖掘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才能走在时代前沿,设计出既符合本国国情、满足人们需求,又能与世界接轨、发扬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设计师肩负着为环境艺术空间创造文化价值的重任,需要考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本土民族文化特色、展示风俗习惯和地方特征。在现代社会中,环境艺术设计师可以通过直接实践或间接学习来获取国内外设计经验,避免了许多弯路,能够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创作方法,尽早设计出富有民族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发扬光大。 三、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地位 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是人们审美习惯的直接反映,时代、地域、民族、年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等诸多因素都能反映出不同的审美习惯和审美需求,在迥异的审美习惯背后,蕴含着对传统文化始终如一的青睐和追求。遗憾的是,现代化思潮的疯狂冲击动摇了人们对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坚守,发酵出一些似是而非、浅薄空泛、不求甚解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一部分作品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一部分作品严格遵循古法,还有一部分作品采用形式主义把本土“符号”强加于环境艺术设计之中。总体看来,这些艺术创作可以概括为矫揉造作、简陋粗糙、空间混乱、附庸风雅、理念不清,完全背离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初衷。民族文化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挥之不去,时代的更迭和风雨的的冲刷无法抹平传统文化的印记,地域风俗反而会随着历史的沉积而历久弥新。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固步自封,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革新,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展现出多样化的形象,但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民族特色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是新兴事物的灵魂和本质。 四、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要探讨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用,首先需要了解现代建筑精神。现代建筑思潮形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战的残酷现实和灾难毁灭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幻想,正视现实逐渐成为现代建筑艺术的指导思想,而环境艺术设计也别无选择,只能尊重现实。现代主义建筑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勇于探索满足工业化社会需求的全新建筑风格和样式,具有激进主义和理性主义色彩。这些现代建筑以几何形体作为构图元素,整体形象简洁大方,基本上没有装饰性的雕刻。现代建筑的最显著特点是充分发挥了建筑的实用功效,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但这并不代表现代人们审美价值和审美取向的遗失,只不过现代人们的美学观念有所转变罢了。现代主义既是对当下、新颖、现代和普遍性的强调,又是与古典、古代、传统的决裂。正如林内斯库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主要指的是“新”,更重要的是,它是指“求新意志”——基于对传统的彻底批判来进行革新和提高的计划,以及一种比过去更严格更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审美需求的雄心。虽然后现代建筑风格各异,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反对以结构和功能主宰建筑形式,认为建筑形式应该显露出历史文化的情感因素和传统的形象,纠正了现代主义建筑精神理念。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都具有非理性特征,现代主义强调实体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功能性。现代主义利用力量、生命和意志等非理性实体取代传统理性实体,本质特征在于“居”。后现代主义的理性不仅包括了传统与现代的理性实体,还包括消弭的非理性实体,所以是功能性的。后现代主义无中心、无终结,其本质特征在于“流”。西方建筑将抽象的几何关系和数的规律绝对化,其建筑理念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纯粹与完美,建筑形体简洁明晰、因果逻辑分明,体现了西方建筑的优势。相比之下,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形式更为抽象,不能用几何体进行归纳。 五、总结 总而言之,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该科学客观地评价技术,正确处理技术与环境、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关系,根据中国国情和人们生活实际来调整技术与环境的关系,探索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之路。 作者:皮佳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艺术论文范文:民间美术环境艺术论文 一、民间美术概述 1.概念。民间艺术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以妇女为劳动主体,通过经验的总结,辛勤的劳动所创造出的各种艺术总称。民间美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展于人们的勤劳与智慧,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反应和民族发展的特色体现,不仅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且在其它领域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2.特点。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民间美术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其分布来看,它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地域分布不同,民间美术的形式、功能、价值也不完全一样。同时,民间美术的制作简单,材料基本上来自木、布、纸、竹、泥土等,但制作技艺高超,构思巧妙,技艺娴熟。满足人们日常工作的需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3.分类。民间美术具有多种不同类型,按照其制作工艺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玩具、纪念品、装饰品、文体用品、儿童用品等不同类型。类型不同,这些作品所具有的特点不同,可满足不同人们的需要。 二、民间美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意义 民间美术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着多种不同的种类,适应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需要,在具体工作中运用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丰富设计内容。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通过合理采用民间美术,对其进行有效利用,能够丰富设计内容,突显艺术特色,设计出形态多样的艺术形式,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审美需要,也能够为人们日常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2.拓展设计思路。要想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水平,根据设计工作需要,拓展设计思路是十分必要的。民间美术含有多种不同类型,不仅风格多样,特色鲜明,还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能够为设计工作提供启示,在设计中对其进行合理有效利用,有利于拓展设计思路,设计出更为丰富多样的产品,推进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3.提高设计水平。要想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水平,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拓展设计思路,丰富设计内容。而民间艺术能够满足这种工作的需要,为设计工作提供便利,有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综合考虑具体工作需要,合理运用设计策略,将民间艺术更好的融入实际工作当中,进而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 三、民间美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策略 为了促进民间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更好的运用,提高设计工作水平,结合具体工作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策略。 1.造型的运用。民间美术造型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总结经验,编制出优秀的图案,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和精神需求。对民间美术来说,图案与造型是其重要的表现方式,例如,年画、剪纸、泥塑、刺绣、面塑等,都是通过图案与造型来表达一定的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日常使用和观赏的需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这些图案得到人们的重视,并运用到艺术设计领域,推动艺术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标志、装饰、广告、包装、服装等设计行业,大量民间图案与造型得到了运用,促进了设计水平的提高,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实际工作的需要,对民间美术进行创新,也推动了民间美术的创新发展。另外,民间美术形与意的结合,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是飞机的造型,具有鸟的翅膀、燕子的尾巴、汽车的轮子等,这是民间艺术在环境设计中运用的具体体现,对整个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现实作用。 2.色彩的运用。民间美术色彩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平面设计中,很多海报、广告、字体、包装设计,借用民间美术,通过合理利用色彩,吸引观众的注意。中国联通的标志运用红色,代表热情、奔放、有活力,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与创新、活力、时尚的企业定位吻合。又如,民间绘画色彩在产品设计中得到运用,发挥色彩的暗示作用,引起消费者的兴趣。一般儿童喜欢纯度、明度高的色彩,年轻人富有创新意识与活力,对服装色彩的要求更高。民间绘画色彩在现代装饰艺术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例如,南京地铁一号线的现代壁画,对民间美术色彩进行了巧妙的运用。作品“金陵揽胜”运用陶瓷绘画中的青花装饰手法,将南京的自然色彩与名胜古迹纳入绘画中,整个画面简洁、明快,增强了美感和视觉冲击感,也与周围空间装饰相协调,相辅相成,为人们营造了更为舒适的环境氛围。 3.符号的运用。民间美术赋予了各种符号丰富的文化含义,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例如,中国银行的中字,通过运用民间传统图案准确地表达特定的意义。又如,民间美术创造的龙凤呈祥图案,被人们广泛用于表达吉祥的场合。又如,凤头鱼尾、鱼戏莲、阴阳鱼、鱼钻莲等图案,在剪切、刺绣、染织等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四、总结 总之,民间美术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着多种不同的种类,能够表达不同的艺术理念,满足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需要,在设计中运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设计者今后应该根据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具体需要,从造型、色彩、符合等方面采取措施,推动民间艺术得到更好的运用,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水平提高,为人们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作者:秦飞科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环境艺术论文范文:高职改革创新环境艺术论文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2]要求学生既具有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装修及景观施工与管理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相关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社会生产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要具有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能够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室内外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认识到其教学的特殊性,尤其不了解高职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现况,机械照搬本科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培养的学生不仅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而且实际操作能力又欠缺,根本无法满足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模式缺乏系统性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基础课学习,专业课深化,综合设计课程实践。虽然这三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很明确,教学重点也很突出,但是它们之间缺乏系统的联系,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基础课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过于抽象和空洞,不能很好地结合案例进行解说,使得学生无法领会其实质和内涵。而专业课学习又过于局限在专业技能的培训上,使得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的结果就是在综合课程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提不出有创新的想法,也发现不了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知从何处着手解决问题。这就是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学生基础课学习的理论和方法难以运用到专业课中去,专业课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创新和灵感。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在学业结束之时往往觉得自己什么都接触过可又什么都不精通。 (三)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紧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新兴行业,且是多个学科的复合。既要有艺术的修为,又要有软件操作基础,还要有教学技能,我国尚没有此类完善的师资培养体系。因此,大多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都是从计算机、美术等专业转变过来,难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队伍素质有待加强,教师教学经验、学术水平和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创新 (一)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市场是检验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企业所需人才为培养方向,积极调整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的人才资源、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拓展教学内容、改进办学条件。建立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动力和灵感。要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就业竞争力。 (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因而在教学内容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既要合理安排好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又要解决基础课和专业课联系不紧密的现状。要改变以往孤立死板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基础设计原理应用到各个专业设计课题中去,增加设计原理学习的趣味性,强化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也可采取灵活合作的方式,采取模块式教学或者项目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既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又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总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突出知识的前沿性和探索性,要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和实践观念,要瞄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市场要求,要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高院校的办学水平,需要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学校要完善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改变环艺专业存在的师资学历不高、学术成果不多的现状;要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鼓励年轻教师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应加强对专业和跨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树立以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交流,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是多种学科的交叉组合,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不是只在纸面上设计就能够实现的,还要通过不同的施工工艺才能完成。而没有一点实践经验,不了解各种施工的特点与衔接关系,是不能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构思和效果的。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要面向社会,要加强实习实训环节,使学生对各种装修施工工艺及具体运作要领有所掌握,较好地协调处理设计艺术效果与施工工艺的关系,正确地运用新工艺新材料,提高艺术效果。 三、总结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目标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国起步虽然较晚,缺乏相关经验,但只要社会和学校足够重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必能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高职发展方向的环境艺术教育之路。 作者:谭向婷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艺术论文范文:壁画环境艺术论文 1壁画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价值 众所周知,壁画与环境空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关系。因为,壁画的题材、形式、风格、材质都要取决于空间的功能与特性,而空间的视觉审美与文化艺术气息则要靠壁画来升华与超越。故此,壁画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了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满足视觉感官的需求,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基本的。二是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就是在审美的同时启人心智、升华思想。 1.1壁画在环境艺术中的视觉感官价值 (1)装饰美化环境。当今社会,无论是在公共环境空间还是在私人生活空间,人们往往都会通过形式、内容各异的壁画艺术来装饰美化环境。这是壁画的基本属性,也是壁画应用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单调无变化的视觉环境会给人们造成心理压力,也会破坏人的生理、心理节奏。因此,根据环境的需要,融入一定主题内容的壁画,再加上与环境相和谐的风格与材质,就会使原本枯燥单一的环境变得丰富多彩。这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的视觉审美需求,而且还会使身心得到愉悦与放松,进而提高生活的品质。用壁画来装饰美化环境,其独特的视觉特征与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壁画的设计制作要整体考察建筑空间及其空间界面的关系,因为,壁画与建筑及其环境在空间比例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其次,就是内容与形式,一件好的壁画作品不仅在内容上要有创意,在形式上也一定要有其独特之处。作品是否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此外,材料与材质的多元化、多样性在壁画设计中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对不同材料形态美的认识与使用,可极大程度的丰富我们的创作手法。例如,由马克•夏加尔创作的位于美国芝加哥第一银行广场的壁画《四季》就是一个令公共环境美感大增的丰碑之作。它是由来自世界各地二百多种彩色碎石和玻璃镶嵌而成的,单材料的丰富多彩就带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极具想象力地通过儿童视角和笔法,将芝加哥四季轮回的奇特景观再现于大众眼前。此外,淡绿与金黄间杂的色彩配置和周围环境极为契合。无论炎炎夏日,还是数九隆冬,在广场你都会因为那一份童趣景致而心情畅然,忘却原本周边钢筋混凝土所带来的压抑氛围。 (2)拓展改变视觉空间,随着现代壁画技艺的大幅提高,它不仅对环境的美化装饰起到积极的作用,还可以让原有的视觉环境空间得到改变与拓展,从而呈现出新的环境艺术效果。这种拓展与改变主要是从视觉和心理两个层面来实现的。客观上,我们确实无法改变一个空间的实际面积,但是通过对壁画的巧妙利用使人们产生视觉错觉和心理变化,进而从主观上拓展视觉空间,这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法。例如,具有凹凸效果的浮雕式壁画,就可以将灯具等物隐藏到墙面之内,使空间层次感、立体感在视觉上得到加强,空间功能得到丰富。再如全景画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视觉空间,全景画作为一种壁画独特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使环境增加平面的视觉空间、加强空间环境的空间感和纵深度,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加强画面深层含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像英国的《滑铁卢战役》、德国的《茶塔努加战役》、保加利亚的《解放普列文》等都是此类型的经典之作。同样这种方法在家庭装饰、装修时也很常用,将墙面绘制上大面积的风景墙画以加强透视感和宽敞感,从而产生视觉空间扩大的感觉。此外,壁画的位置、内容、形式、色彩、材质等也都是影像视觉空间大小的重要因素。 1.2壁画在环境艺术中的文化思想价值 (1)教育启迪民众。这是壁画在环境艺术中应用价值的深层次体现,主要通过多种主题壁画在公共环境的展示,向世人传递先烈英雄、圣人先哲的伟岸事迹、道德情操,从而实现教育启迪的作用。例如,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10周年,王锡良和康家钟创作了浮雕陶瓷壁画《井冈山》,在这幅壁画经典中我们除了领略艺术家的高超技艺之外,可以体味革命先烈为了民族大业英勇奋斗的峥嵘岁月,特别是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另外,位于纪念堂由黄永玉、袁运甫等创作的绒绣壁画《祖国山河》也是一幅精品,从这幅壁画不仅可以一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可以一睹革命伟人的风采,从而迸发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伟人的敬仰之情。除了追忆革命先烈、弘扬革命情怀、引发爱国热情之外,壁画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是价值颇大,比如位于大庆石油广场的壁画《发展缔造未来》就通过花岗岩浮雕的形式展现了“新时期英模群体”“石油勘探开发”“建设学习型企业”“创建百年油田”的画面,不仅体现了祖国建设过程中石油工人的伟大成绩,而且让公众看到了石油勘探的基本过程,同时更是表达了大庆石油工人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对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启迪教育意义。 (2)传递美学思想。壁画在环境艺术应用中不仅有着较高的视觉审美价值,而且还要蕴含深刻的美学思想,即通过壁画艺术形式的呈现,展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这一点对于装饰环境,促进环境布局革新,增强环境的服务功能和文化表现力都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壁画在环境艺术中最高层次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借助具象之美、意象之美、抽象之美表达独特的美学思想。我国陶瓷之所以艺术成就突出,就在于进入现代以来陶瓷壁画艺术创作日趋成熟,尤其是在意境营造方面达到了美妙绝伦的境界。我国陶瓷壁画创作大都采用了含蓄的表现手法,传达出一种情韵悠远的意境和朦胧模糊的艺术效果,既有文静雅洁之美,又有君子风范,在充满力度和动感的外形中,散发着静态的、充满东方特色的优雅和精致的诗情画意,从而把“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等源于道家、儒家的美学思想体现出来。而日本陶瓷艺术家会田雄亮则在壁画创作中融入了一些非常规的材料,从而把美学思想独特地展现,如在其壁画《水阶》中融入了绘画中不常见的水元素,通过流动的水和朴素无华的无釉陶材结合,使水的轻盈流动与陶材的古朴厚重相得益彰,体现出动静结合、古今融合、刚柔并济的美学效果,从而把环境的奇特氛围以及精神内涵完美表现出来。 2结语 壁画这项古老的艺术与环境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是壁画广泛应用于环境艺术的基础。壁画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价值不仅仅局限于装饰美化环境、改变拓展空间等浅层功能,而且可以从深层次教育启迪民众、传递美学思想,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我们一定要根据环境的空间布局、主题内容、社会效应、审美效应等因素充分挖掘壁画的应用价值,既要注重其实用价值,也要彰显其美学价值,从而打造更为和谐的环境艺术。 作者:马斐单位: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 环境艺术论文范文:独立院校环境艺术论文 1当前独立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培养计划应该以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理念为依托,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体现出踏实的基础性和综合性。 (2)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及教学手段不适应。独立院校多半都是曾经依托一本院校的资源办学,培养方向和教学体系都是沿用一本院校的教学模式,但独立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方向都不同于一本院校,而且独立院校的生源也和一本院校的生源也有很大差异,学生文化水平及专业能力的差异也不可忽视,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原有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及教学体系并不适合独立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独立院校在科研、教改等学科建设上的能力也相对薄弱,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才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3)专业技能缺乏社会实践训练。大部分独立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实践还是停留在理论教学和方案设计训练层面,没有完善的实习基地进行良好的社会实践,就无法清晰的理解设计方案的实际优劣性,更不能了解材料特性及工艺做法,这样很不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能力的滞后也会对专业实习及日后的就业带来直接的影响。 (4)在教学要求上只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引导和培养。教师事无巨细的教学,学生不动脑筋的接收,实际上无异于知识的被动灌输,长此以往,非但没有取得实际效果,反而养成了学生的惰性,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更缺乏创业精神。 2独立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法途径 (1)全面发展,综合培养,整体优化。独立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中,应努力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调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注重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以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为终极目标。 (2)改革传统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上,变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以实践训练为主、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启发引导。在教学活动组织上,虽为课堂教学,但不仅局限于教室,而是将其扩展到工作室乃至学校之外的实习基地或者施工现场,建立设计实践为中心、地点可变但人员集中、形式多样但任务明确的教学活动组织模式。同时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建立起团队协作的精神,学会明确分工并同心协力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是今后独立院校的主要办学方向。比如可以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中以设计工作室为纽带,扩大合作企业的范围,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真实设计项目引进工作室,由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共同完成设计项目,实现教学指导、施工生产、技术开发的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也为独立院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创建了相互结合与进步的平台,使学生获得更多工作实习的机会和实际设计项目的参与体验,更为具体的了解设计施工及工艺做法;也有利于为实现专业培养、实习就业一体化的独立院校改革体制创造条件;同时也可以有计划的改善办学条件,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准备良好的基础。 (4)在教学上强调教师“教”的作用,更注重学生“学”的积极性引导和培养。强调教师“教”的作用,主要是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除了严格公正地执行教师管理制度,还要重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更新,教师本身应该积极了解国内外专业建设前沿,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运用,这样才能深化知识点,丰富教学内容。而学生积极性引导和培养主要应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即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并由此产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的成就愿望,学生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好成绩,也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设计竞赛,并以此获得相应的荣誉、自尊或周围师生的赞许。学生一旦有了明确、自觉的目的,他就会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以极大的热情和坚定的毅力,按一定的方向去努力奋斗。在此过程中实行“工作室制”培养,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案例可直接来自企业的实际课题,使日常教学、设计施工和学术研究相互促进,在教师自己进行实践创作的同时,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结语 面对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市场经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行业不断发展,也对独立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不断在教学中采用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及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应对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成果水平,最终实现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有竞争性、创造性、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作者:姚丹丽单位:武昌理工学院 环境艺术论文范文:绿色设计理念现代环境艺术论文 1环境艺术设计中绿色设计理念的主要原则 1.1自然性原则 所谓的自然性原则,就是在使用绿色设计理念时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遵守自然变化,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和谐处理,在依靠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存的同时,还应该对其进行保护,尽可能地消除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 1.2节约性原则 工业革命发生之后,社会的发展速度又一次提升,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大量消耗问题,却成为了当代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所无法避免的主要问题。在进行绿色环境艺术设计时,应该严格地遵守节约型原则,将设计的艺术性与主题性作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对设计方案进行简化"降低在设计中所浪费及使用的不必要的资源。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所谓的简化设计也需要能够尽善尽美地展现环境艺术设计的主旨及内涵,绝对不能对该含义进行断章取义,在设计中一昧地降低资源及材料的消耗。 1.3安全性原则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在安全性原则指引下,进行绿色设计理念的延伸及应用,遵守该原则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保障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安全,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1.4真实性的原则 在绿色设计理念下,环境艺术设计不能过于“天马行空”,应当注意保护当地环境的真实性。比如当地整体地形地貌"建筑风格"人文风俗"气候条件等。要利用环境艺术设计语言,来表达当地环境的原生属性,使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与当地环境最大限度地融合起来。 1.5舒适性原则 在人均收入逐渐增加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生活环境,并对自己居住的环境提出了越来越为合理的"健康的要求,其中确保生活环境舒适性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一定要将绿色设计理念作为设计基础,然后通过分析各类人群对环境舒适性及健康性的不同需求,在严格遵守舒适性原则的基础之上,进行现代高质量生活环境的设计。在该过程中,可以把提高环境的空气质量"降低生活环境的空气污染指数"降低周边噪音对人们生活休息的影响,为居住者提供一个舒适的"适合他们居住和生活的良好环境。 2绿色设计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实践应用方法 2.1突出设计者在绿色设计理念应用实践中的主体性 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中应该引入绿色设计理念,将人与自然"环境设计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所以,为了保证能够达到融合恰当的效果,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就应该在细节方面加入绿色设计理念,对设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行假设分析,对环境建设中所能够设计的相关物品的设计制作方法进行探讨,力求达到优化及协调的效果。同时,做好众多物品使用方法的改良,完善对废物的处理能力"优化处理方式,做好材料的选择及使用等,都是一个设计师或设计团队在进行实践设计中所要把握的关键所在。a)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及多年来的经验进行自然空间的设计及优化,通过合理的设计方式将室内外空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保证内部空气的有效流动"确保阳光和水分能够在设计的空间内部进行自由游走,同时,还应该扩大室内视角,保证能够看到室外的美丽景色;b)可以在内部设计中添加一种纯天然的自然风格,将自然"复古的建筑美感融入到住宅的各个部位当中,使人们对这个地方产生一种青睐及热爱;c)在现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中,当对内部环境进行设计时,是可以采用室内造园法进行设计的,该种方式将绿色更为直观地引进来,并在其中添加大量的绿色色彩,如植物"花卉"盆景等作为室内绿色效果的增强感;d)做好室内施工材料的选择及建筑物使用部件颜色的搭配也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将大自然的韵味融入其中,将自然的味道完全地体现出来,通过这种颜色与材料的完美搭配,提高环境设计与绿色理念的有效结合。 2.2提高设计的健康性与和谐性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该将自然环境与艺术性的融合及污染和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之间的关联工作处理好,如果这两个问题中任何一个出现了问题,都有可能影响绿色理念价值的应用。将环境艺术设计的内部空间单独地拿出来分析,就应该对其室内的空气质量进行分析,如果发现室内存在了大量的甲醛气体,那么一般这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装修所造成的。这是因为在装修时,有些需要使用的材料存在着大量的HCHO,面对这种有害物质一般我们需要开窗通风处理,由于其进行自然挥发的时间会相对较长,对周边环境的温度反应比较复杂,所以,作为一名有效的设计师,就必须掌握这种能力,对待施工问题要从所有角度"全方位地去分析问题。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还应该充分地考虑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放射性物质,有一些放射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装修的石料当中,所以在设计时如果需要应用石料,那么最好选用纯天然石料,实在不行,就将那些石料设计在人们不经常接触的地方;不仅如此,还应该对室内采光"空气流动性等进行良好控制,在保证室内阳光能够自然照射进来的基础上,应通过合理设计完善室内的自然通风效果,保证室内的舒适性,尽可能在最低状态下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促进环境与自然能够达到融为一体的效果,保证人工因素是在自然环境的依托下形成一种和谐的自然发展关系。 2.3尽可能地应用绿色材料 在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中,所使用的设计材料大多打上了“绿色”标识,这种材料的使用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材料中所存在的缺点,并为绿色理念的延伸提供了保障。绿色材料在使用中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的消耗"减少使用数量"提高使用效率"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发挥自然生态的绿色共轭NGN,保证其能够达到回收再利用的目的,进而最大程度上去满足当代绿色环境的设计理念。通过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大量地应用绿色材料,即为人们的健康问题提供了保障,还可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所以在设计中为了实现绿色设计理论的实践应用,大量使用绿色设计材料就显得十分重要。 2.4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 能源利用在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吃紧状态,在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影响下,自然环境中所存在的原生态资源遭受了大量消耗,在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的今天,不仅没能够有效根治能源危机的出现,还导致了能源危机的加速到来。所以,解决好能源的采购及利用问题,就成为了一个重点。在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中,必须将能源的利用效率问题添加到设计中去分析,保证在能源消耗最低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现代环境所产生功能的需求。一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从温度"光线等几个角度进行实践。由于在现代环境建筑的设计中,门窗正在被大量利用,所以它们对温度的影响也十分巨大,合理地设计门窗的排布位置,对其使用的环境空间进行有效约束,保证在能源浪费最低的状态下完成温度的控制。并且,做好对水源的控制工作也十分重要。在进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将收集天然雨水作为一个重要的绿色设计实践方案,然后对其进行综合处理利用,提高其利用价值。 3对绿色设计的前景展望 倡导绿色设计以追求并促使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动态和谐为基本观点的环境艺术设计,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代表了社会的进步,因而它的广泛运用是必然的。今天我们正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世界在新世纪面对的重大课题,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绿色设计已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虽然绿色设计必须靠高新技术的支持,实现生态建筑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至少可以先改变室内设计行业的从业观念。绿色设计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们应对绿色设计的前途和发展充满信心。 4结语 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所使用的绿色设计理念的实践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研究,只有合理地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有效地发挥现代环境设计与绿色设计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藩 单位:同煤集团同家梁矿卫生科 环境艺术论文范文:环境艺术设计进展路径研讨 本文作者:戴珊珊 单位:华侨大学 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文明的历史溯源 生态文明对环境艺术设计来说,是一个新名词,但就其实质,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溯源,最集中的体现莫过于道家美学思想中的“道法自然”。道家认为,宇宙间万物皆有“道”,任何行为必须遵循“道”,违背“道”而行事必将受到“道”的惩罚。这其中的“道”,其实就是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就这一点而言,人类已经深深体会到了。“道法自然”注重的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和谐;生态文明观注重的同样是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因而两者有着本质的相同点,可以说“道法自然”即是现代生态文明观的思想溯源。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影响颇深。自古以来,住宅选址首选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其目的也是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在住宅建设时注重朝向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效果,以得到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在园林建设中也以模仿自然的“自然山水园”为主要风格,仿自然形态的假山石、不规则形态的池塘、潺潺流水、生机勃勃的植物等都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设计元素,而亭台楼阁等人工建筑仿佛却变成了自然山水画中的点缀,力图在城市中营造出浓浓的自然情趣。时至今日,中国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仍然处处有着道家美学思想的痕迹,因此遵循“道法自然”思想的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在理解和贯彻生态文明观的过程中有着自身先天的优势。 生态文明观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指导 如何在现代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中构建环保、健康、和谐、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一直在努力探求的发展方向,十七大将建设生态环境提升到社会文明的高度无疑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作用和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将从室内和室外两个角度分层次地阐述生态文明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指导作用。 生态文明观对室内环境设计的具体指导 第一,利用生态建筑模式营造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思想的进步,传统的建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需求,更无法满足生态文明的思想要求,要营造舒适健康、生态环保的室内空间环境首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构架———生态建筑。生态建筑,是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周边及内部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周围环境有机结合,保障建筑内部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舒适宜人的居住要求,在人、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系统。目前国内生态建筑的特点主要有:使用非粘土砖墙体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利用新型砖墙实现减轻建筑自重、隔音、隔热、保温等目的;利用双层中空玻璃等材质有效隔音、保温;利用太阳能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活垃圾的降解等。生态建筑能为未经过设计和施工的室内空间创造出良好的基本条件,在进行室内装修时,充分利用这些条件,进行适当的补充即可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这无疑减省了室内装修的内容和过程,减少了装修带来的各类环境污染与破坏。 第二,通过简洁的造型、减省的用材构建舒适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过去“材料堆砌”式的室内装饰方法应该彻底成为历史,复杂而繁琐的形式既不适合现代人崇尚简洁、人性化的审美观,又消耗了大量木材、金属等自然资源,与此同时室内空间装饰所使用的大量胶合板、黏合剂、油漆等材料产生的一些毒性大、挥发速度慢的刺鼻气味对居住其中的人们也造成了生理上的伤害,无法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人居空间。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简约、时尚、健康、可持续的室内空间设计观。就室内设计领域来看,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简约主义风格数十年来长盛不衰。究其原因,一方面简约的造型和雅致的细节能够不易导致受众审美疲劳,能够在最大范围内和最长时效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简约主义风格中蕴含着生态文明的精神,这种设计精神与时代主旋律不谋而合,因此有着良好的发展土壤。 第三,利用自然的光线和空气环境、绿色植物营造健康生态的室内空间环境。具体的做法包括:充分利用建筑自身朝向和大面积的透明玻璃窗引进自然光线、保持空气流通;充分利用建筑墙体本身和开窗的热传递效应保证室内外温差合理,营造接近自然的室内物理环境;在室内空间中适当地使用绿色植物进行装饰,达到净化空气,增添自然气息的目的。 第四,尽量使用生态环保型的装修材料以保证健康的室内空间环境。不合格或环保系数不达标的装修材料是目前室内环境中的主要污染源,人造板材中的甲醛、油漆中的苯,都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伤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尽可能多使用玻璃、藤、竹等天然环保的装饰材料或一些有害成分易挥发的装饰材料;在选择人工板材或化学成分的材料时,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环保系数达标的材料,尽量将室内污染降至最低程度。 第五,在设计中注重对资源能源的节约和二次利用。可考虑的做法有:使用可循环或带有部分可循环成分的材料和产品;开发和使用可循环利用的装饰部件和家具;通过水的再利用装置和节水装置减少生活废水,节约水资源;选择规模恰当的照明、供热、通风和空调系统,以节约电力资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室内空间环境服务。 第六,尽量避免装修过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诚然,室内的污染及对外界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自于装修材料,但在装修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方法也同样会带来严重的污染。比如,现代装修材料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往往也都进行了较好的包装,而包装材料的大量废弃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选择购买装修材料时尽可能选择大容量或简易包装的类型,以减少包装材料废弃物产生的环境污染,或者尽量选择那些使用可降解包装材料的产品以减少装修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再者,一些使用者为了追求奢华或个性化的视觉效果,喜欢大量使用一些昂贵的非本地产的材料,非本地产的材料在运送到本地使用时,必然需要火车或汽车的运输,既消耗了能源又增加了环境污染,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尽量使用本地的材料以减少运输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文明观对室外景观环境设计的具体指导 第一,合理地利用土地(尤其是城市中的土地)进行生态的、自然的景观环境设计。如果说湿地是地球环境的肺,那绿地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环境的肺,绿地不仅能够给城市居民提供接近自然的空间,同时也能对周围的小环境、小气候起到微调的作用,进而通过量的累加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而在混凝土森林的现代城市中,一小块可供市民休闲驻足的绿地却不多见。因此,我们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中的一些建筑余留空间和边角地带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营建,为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服务。另外,在涉及到具体的一个景观空间的设计时,要尽量多运用各种植物、山石、水体组成具体的景观形式,保证景观空间有充足的绿地系统,突出现代景观设计应有的生态性和自然性特点,以满足城市中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渴望。 第二,在景观设计中尊重设计区域内环境和栖息者的自然属性,有效利用现有的基地自然条件,避免大规模的工程改造,以免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景观环境中的基地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形、水体、土壤、植被,对自然条件的大规模改造会对基地的微气候和生活在基地中的生物链造成直接破坏,从而对基地以外的生态环境造成间接影响。而现代景观设计的根本目标之一就是为人类接近自然、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提供场所,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而非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根据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精神,我们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可以考虑从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溶解公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将维护和恢复河道海岸的自然形态与环境整治相结合、保留和利用现有植被资源等几个方面入手,尽可能保留设计区域内的自然景观原貌,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小规模地适当地增加部分人工景观以满足使用者的各类需求。 第三,在景观设计中重视植物种类多样性和本土化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从生态学的原理我们知道,过于单一的植物种类和过于人工化的绿化方式,其绿地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都不是很强。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要注意物种多样化和本土化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使植物品种多样化,利用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物种多样化要在本土化的前提下进行,即是避免或减少外地购买植物的设计方案,尽量利用本土的植物品种和现有的植被,避免异地购买和移植对植物的生存适应造成困难,同时也可防止外来物种对本地生物链可能存在的破坏威胁。 第四,在景观设计中合理规划景观形式,避免一些体量过大、质感过硬、能耗过多、成本过高的景观形式。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动辄追求全国第一、亚洲第一的名号,从而导致有些设计耗资巨大却华而不实,这种情况在全国许多城市都曾经出现过。比如大体量的喷泉,占地面积大、成本高、耗电量高、水损耗量大,而且由于选址多在新城区,人流量较少,因此大量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这种华而不实的设计其实是对土地资源、水电资源的浪费,是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导向背道而驰的。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之路 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引下,“和谐”成为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发展方向。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小和谐,更是人与自然的大和谐,只有实现了大和谐,人类生存环境才能不断改善,社会才能真正可持续地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恰恰是联系人与自然的一种方式,人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它来进行协调。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就是要改变过去为了人的生存环境而破坏自然环境的做法,而应该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满足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大和谐。 在当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存在已久,国家这些年来开始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提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发展理念和宣传口号,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观已经上升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文明层次。这既是约束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正确轨道,同时也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一个契机,如何在设计中贯彻生态文明观的精神实质,如何通过设计扩大生态文明观的影响,应该是值得每个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环境艺术论文范文:诠释书院文化与环境艺术论文 处于我国中原地带的河南古代书院,都很讲究选址,刻意营造一种恬静宜人的意境,如阳明书院建在大山、紫云书院建在紫云山、百泉书院建在百泉;至少也要符合闹中取静的要求。再如灵芝书院建于新安城北芝泉之畔、弋阳书院建于潢川城南原清真大寺废墟、寡过书院建于长垣县城东南隅。 白鹿洞书院的山水环境是古代文人仕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境地。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字考亭,号紫阳)。第一次来到白鹿洞书院时,对它所处的环境赞美有加,感叹“白鹿洞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之所”,并自任洞主,广招门徒,制定学规,致力于白鹿洞书院的振兴。 当时间的跨度进入九十年代,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评估庐山申报世界遗产,首先考察的就是白鹿洞书院。他们对书院古建筑优美的自然环境赞不绝口,认为它最能代表庐山“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会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世界文化景观”的特征。 儒学崇尚天人合一、自然比德、人与自然的亲和。儒学之祖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以自然山水来比喻君子“智”和“仁”的品德。山水本无情,而从儒家道统上来说,山水映照人之智和仁,山水即文章,充满了哲理和寓意。 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把欧阳修这一文人仕子寄情山水,安民乐丰的内心世界描写得淋漓尽致。醉翁亭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记》而闻名遐迩,数百年来虽然历遭变劫,但终不为人所忘,正如醉翁亭中一副对联所言:“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明代文震享的《长物志》称“居山水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白鹿洞书院“傍山带水,尽幽居之美”,其间充满诗情画意,是隐逸清淡之士咏颂的绝佳境地。 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以“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细流”;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咏叹兰亭所在的山水环境。 白居易在《别草堂之三》诗中以“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水回”思念他在庐山香炉峰下所筑的草堂。 佛家讲究四大皆空、净土修行,对类似白鹿洞这样的“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的环境当然是积极推崇的。 明朝著名文人畫家徐渭在紹興前觀巷的舊宅“青藤書屋”,僅兩间平房相套,但主人的經營卻極為精到:書屋南向套一天井,沿檣植一株青藤,蒼老弘勁,似主人那坎坷人生的寫照。窗下一方石砌水池,徐渭稱其“通泉,深不可測,天旱不涸,若有神異。”而號之“天池”的池中一石柱稱為“中流砥柱”,寓意極深。 从白鹿洞书院现存的“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环溪作泮,遥通泗水之真源”的对联以及御书阁“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的檐柱之联中也可知其中所蕴含的山水之理。 北宋司马光的庭院“独乐园”中最得意之处就是“弄水轩”。“岳阳天下楼,洞庭天下水”,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等历史名楼无不是得水之要。 林木是中国古代书院营建环境艺术的重要方面。白鹿洞书院林木的种植受古代先哲“自然比德”思想的影响。院内外最多的林木是松树,后山有竹林参布其中。 袁甫的《白鹿洞君子堂记》还记载宋代白鹿洞书院曾作莲池、君子堂,君子堂“瞰莲池也,并题周敦颐爱莲语,匾以是名”。袁甫感叹“先生(指周敦颐)之学说贯天地万物,而独爱莲,何哉?”他自己解释“莲亦太极也,中通外直,亭亭静植,太极之妙具于是矣”,把莲与太极相提并论,把周敦颐和莲这两位“君子”推上最高的境界。棂星门内的泮池内曾种荷莲,取周敦颐所作《爱莲说》的微言大义,寓意“荷莲中空外直,出污泥而不染”。松以寿长之生生不息、竹以正直之刚正不阿、莲以高洁之君子之态为儒家所崇尚。 白鹿书院的环境艺术较江西古代著名的吉安白鹭洲书院、弋阳叠山书院、铅山鹅湖书院更胜一筹。白鹭洲书院位于赣江奔流直下的滔滔江水之中,无曲水轻流和山林环抱之美;叠山书院面对信江,远有山障隐现,但无背山可倚。鹅湖书院倚鹅湖山,一派田园风光,惜无清流环于前。 自古以来,儒家以兰香为人格的至高境界,诗经中亦多有咏唱,《孔子家语》云:‘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大诗人屈原以幽兰自喻,故有“兰为王者香”、“天下第一香”之誉。 联想到现今的图书馆,有内庭院的完全可培植一些兰花,清淡、可人,给读者以书香与兰香相交融的惬意。没有内庭院的亦可布置盆植兰花。 清初桐城派名士戴南山曾在《意园记》中,描绘中国文人仕子理想的居所环境艺术和精神家园,“山数峰,田数亩,水一溪,瀑十丈,树千章,竹万杆”。在古人心目中,无论是一叶小亭、两间书屋,还是山石、流水和草木,都赋于了它们悠长的文意和鲜活的生命力。 现代文化和教育类建筑环境,可从我国书院的环境营造中汲取丰富的积累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以现代人的眼光,使校园、图书馆及其他文化建筑真正成为学子和读者寻觅知识的一方净土、陶冶情操的幽幽绿洲。 环境艺术论文范文:传统文化现代环境艺术论文 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汇集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是集国家历史长河中优秀的道德品质、先进的文化思想和积极的民族精神为一体的文化总体。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涵盖甚广,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更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文化特征,其传承与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综合计划和构想方案,其包括空间与装饰计划、环境与设施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和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计划等方面,涉及园艺、美术、装饰文化等多个领域,相比之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文化层次比建筑工程更庞大,也比其他艺术设计项目更加富有美学意义和情感色彩。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想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就要合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加深艺术设计的文化蕴涵。 2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2.1提供发展动力(肖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包含多个学科的系统性工程,从宏观角度来说,其设计的内容是以空间环境为主,以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发展沉淀累积而来的文化产物,其包含的道德素质、历史文化和思想精神对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环境艺术设计是依据以人类文化为设计基础的工程。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发展动力。 2.2创新设计理念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均来自不同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涉及较广,其不仅汇聚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更聚集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特色文化,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设计理念,而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只要借鉴其中的小部分文化,加之设计者自身的设计思想,便可以创造出新的设计理念,既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又避免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雷同。 2.3加强文化氛围中国作为文化泱泱大国,其几千年的文明是我国人类最璀璨的瑰宝,文化若不加以利用,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文化遗失,只有在现今的艺术设计项目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将文化发扬光大。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属于文化艺术范畴,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设计理念,在我国的空间环境中填充许多文化内涵,加强了我国的文化氛围,也提高了我国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融合不仅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更富有文化内涵,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4提高设计水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就是文化与艺术的融合,在设计过程中,有效利用传统文化因素,并结合当下的时代潮流和时代特征,丰富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使艺术设计更具人文性,并且设计结果还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观,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不仅推动了艺术设计工作的创新,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水平。 3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策略 3.1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现今许多环境艺术设计师受到国外影响,对外来文化偏爱过重,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中,模仿西方环境艺术的现象较多,导致我国本土的传统文化遗失,中国特色的环境设计越来越少。另外,现今我国许多具有中国历史特色的都已经被现代潮流磨灭,失去了原本该有的历史气息。例如,我国的一些古镇,因为现今市场经济中旅游业蓬勃发展,导致个别古镇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历史意义,而变成了商业化的“现代古镇”。为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该加强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合理利用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得到传承。 3.2结合中国现代文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设计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主旨,但其设计过程必然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随着现今科技和文化全球化发展,我国的现代文化也颇受西方影响,融合成了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又具有世界潮流的新时代文化。在当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既能体现出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又能突出我国的现代化气息。例如,中国首都北京这座城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体,其既有具有历史和城市特色的“四合院”、“故宫”等历史遗址,又有结合现代气息的设计巨著“水立方”“、鸟巢”等,北京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度融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产物。 3.3兼并文化、勇于创新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都需要在兼并文化的同时勇于创新。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存在历史意义的区别,而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具有地理意义的区别“,和、而不同”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最为珍贵的设计思维“,和”是指不同时间、空间的文化特色进行汇聚交融,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同”是指各领域的文化特色融合在一起却不失本真,依然饱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色,这就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最高理念。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需要的不只是文化的融合,还需要创新,每个艺术设计项目的不同特点才是设计项目的价值所在。成功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项目是集各个领域的文化为一身,即展现出不同文化的特色,又有其独特的意义。所以,兼并文化、勇于创新是我国当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重中之重。 4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众从生活中积累、从劳动中总结出的知识精华,它本身的历史厚重感是任何现代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如果不能够将传统文化很好地传承,那么一个民族将会失去生存的根本,发展就更加无从谈起,但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不能够按部就班的挪用,因为传统文化是在历史背景下总结而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大幅度的改变,所以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传统文化,使之更好地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现代环境艺术同样源于生活,所以从生活中总结而出的传统文化必然会对它的发展起到借鉴意义。 作者:丁甜甜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环境艺术论文范文:手绘表现环境艺术论文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手绘表现 1.手绘表现的发展和特点手绘表现在古老的建筑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大师可谓称全才,他们在艺术活动中把创造与表现融为一体;如:被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之一的米开朗琪罗既是建筑师又是工程师,同时还是画家、雕塑家、诗人。在建筑教育始祖布扎的理论中,建筑师要接受大量的渲染训练。随着现代建筑业的蓬勃发展,社会需要精致性设计,从某种意义上出发它需要的是精细的分工、各自发挥所长的就业模式,西方一些国家早已如此实行。近十年计算机及辅助软件的成熟孕育了一批计算机绘图技术人员,国外早已出现、国内在近些年也陆续出现许多专业效果图及模型事务所,逐步形成一个专业表现工作队伍;他们是建筑师表现之手外延的—对建筑师创造性工作的再创造。而对于手绘来说则又是一种状况,手绘表现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短时间内再现表达内在对具体环境空间形态、材质及色彩的感受和理解进行提升和加工;它能够恰到好处地利用设计者具备绘画这项技能,融合设计者对艺术活动的理解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表达创新理念和意图。简而言之,手绘的特点在于它能够充分通过对对象的外部特征和空间氛围快速、直观的呈现出来。 2.手绘表现的价值我们知道,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搞设计研究也要研究人们的需求,并将需求转化成产品使人们能通过设计感受到产品的品质,从而产生购买的欲望;因而设计也是在为人服务。设计为人服务,而手绘因设计而体现其价值,如设计师在与客户沟通一个产品的设计或方案时如果单纯通过语言的交流是无法达到沟通效果的,无法让客户充分明白设计师的意图;因此往往需要通过图形语言表达方式展现出来,图文并茂让客户一目了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也促使手绘富有深度与内涵,使得它不仅仅只停留在表面的技法上,而是作为一种表现设计思想的手段;它是一名优秀设计师必备能力之一,是与客户沟通交流的桥梁;它具有创造力、表现力,能把一闪而过的的灵感,马上跃然纸上,并可以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成为设计的宝贵素材。在电脑艺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绘图已成为设计表现的主要手段;其表现方式更加具体、真实化,能将设计师的想法最大限度展现出来。手绘作为传达设计意图的普遍应用的基础技能,推动着环境艺术学科的发展,依然要求设计师具备扎实的绘画基础,手绘技巧、色彩搭配意识及一定的美术素养。设计师可从艺术设计的多元化角度出发,积极利用手绘表现的特点,开拓思维、提高审美和造型能力,优化体现手绘表现价值。 3.手绘表现的技巧方法手绘表现在环境艺术中的表现过程是产生技巧和方法的根源和基础,是刻画形象、塑造环境的思维过程。如果把表现技巧理解为描述设计的形象语言形式,那么具体的笔法技巧就是构成这种语言形式的基本符号。因此,技巧服从表现过程的需要和规律才可彰显其作用及意义。在构建环境形象的过程中,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的组织和安排都是环境空间、形象形态、色彩明暗调子的具体要求;对于点、线、面色块之间的构成应有它们的内在逻辑关系,与美术础绘训练人物头像一样,绝非孤立的去抠某一个部位造成貌合神离于整体的散漫无章现象;因而正确认识技巧间的相互渗透关系是提升表现技巧,达到艺术高度的基础。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中,设计师在对空间形象的思维理解中寻找表达艺术规律非常重要。因为丰富的技巧往往产生于环境想象、形态特征把握、体面材质、色彩调子以及构图;布局的要求也是设计师的艺术修养、造型功底、表现习惯、思维方法甚至性格特点的流露体现,它如同旋律中的音色、调子中的色彩作用一样决定着形象语言的特色。由于手绘表现技巧和方法自由和随意的特点,在丰富表现语言方面具有其他表现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艺术生动的技巧在设计师灵巧的手笔之间流畅并贯穿于表现的始终,是设计师能动艺术地掌握环境表达效果的能力体现,灵活运用常用各种绘图工具(如钢笔、签字笔、马克笔、水粉笔、水彩颜料等),以简练而不单调严谨而不呆板的点线面技巧(如勾、划、点、描等)形式配合色彩的渲染展现一个直观的空间。形象而准确、笔顺有序和谐是艺术地增强画面效果感染力的有效手法。同时,手绘是丰富而自由的,设计师应不为一种固有的概念和表现形式所困,而应敢于尝试利用和发挥各种工具的优势去表达整体环境,不从僵化恪守“外造化而不为造化所役”的信念,才能不断的所创新和突破,发现新的形式美感。对于环境整体关系表达方法笔者认为在手绘表现中设计师应重点把握环境物象的形、色、质的内在关系要领,对环境空间的远、中、近景层次的先后处理、体面与体量关系的把握、色彩与色调关系的理解、环境气氛与艺术效果都应慎密安排,理性思考与感性表现应相辅相成,而不是使之成为相互羁绊的绳索。只有做到对表现方法的辩证理解才能达到“尽精微、致广大”的思想境界,在表现中方可得形内质传象之神,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水平和高度;要知道,手绘表现不仅仅是一项设计作品,它更是一件艺术作品。 二、手绘表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1.流畅的手绘有助于在创作中捕捉灵感现代设计的奠基者王受之曾经在设计中指出:“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设想和计划,而且还是一种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借助视觉形象这种形式展现出来。”从王受之的思维理论中很容易理解,设计不能单纯地称为一种手段,它还是设计者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体现。设计者并非每时每刻都有设计灵感,灵感的产生依靠一定的条件及氛围,它也依赖于一种非物质基础条件。因此,当产生的灵感倘若不能够及时得到捕捉、提炼加工也许很快消失。所以设计者往往需要能够在短时间内借助绘图呈现方式记录保存,再对这些“标本”深入细致地挖掘和改良。手绘成为设计师创造活动的基本“法宝”源于手绘促使创新意识在设计工作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如梁志天、高文安等当代著名环境艺术艺设计大师将手绘效果视为设计的工具和表达设计理念的基本方式。在进行的设计工作中,设计师应能够把设计所要达的意图和效果以及创新理念完美的结合起来,并实现二者和谐统一。 2.手绘的过程即是艺术创作的过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进行手绘创作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设计师进行思维创造的阶段。设计者凭借对物体形态的科学把握,能够借助手绘的形式实施艺术形象地展现,设计者的思维是没有边界的。设计师在进行一个方案设计任务从开始介入到深入创造的过程中,通过手绘描绘其构思方案过程中,设计师能够在对整体空间氛围把握的同时像雕塑一尊石像进行形体塑造,在反反复复精雕细琢塑造神态中其实属于一个细心筛选和刷新的过程,除此之外反复斟酌的过程能够使人激发新的灵感。 3.手绘是电脑的补充工具是手的延伸,手是大脑意志的执行者。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都用数位板之类的电子产品绘图,虽然实现了无纸化,却实现不了无手化,操纵数位板和压感笔的模式还是模拟在纸面绘图的方式,从用手握笔的角度来说其实还是手绘。目前还未出现直接用意念或其它器官操纵的绘画工具,可以说只要画就一定会用手。手绘是基础课,画插画、游戏动画的人物设定、场景设计都会用上,尤其是做设计光有创意是不够的,最忌眼高手低。设计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设计无处不在。世界正从传统的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迅速转变。在这一社会变革中,设计方法和手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设计领域出现了传统的手绘设计逐渐为电脑设计所替代的趋势。随着电脑技术在设计界的广泛应用以及电脑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完善,过去需要双手完成的大量设计工作逐渐由电脑来完成,且工作时间及强度都大大降低。电脑在设计领域开始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任何复杂的图形和需要耗费时间的工序,通过电脑操作就能轻而易举地处理,而且在设计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进行修改,这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由于电脑设计软件越来越便于学习和使用,有些没有绘画基础的人稍经培训,竟然也能通过电脑进行各种设计,无视手绘设计之重要,岂不知手绘设计是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绘画基础,且是需要长时间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并运用自如的一种技巧。因此,电脑设计的普及化和数字化的确对传统手绘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电脑真的会完全取代传统手绘设计吗?答案是是否定的,暂且不论现象,我们先把目光瞄向设计的实质;以正本清源。王受之曾说过:“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计、问题解决的办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⑴计划、构思的形成;⑵视觉传达方式,即把计划、构思、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式利用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3)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设计领域,设计的灵感来自头脑,来自思想撞击之后产生的激情;设计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其次才是设计手段,手绘方式和使用电脑的方式只是手段的不同。所以,电脑软件不能代替手绘的地位和作用,手绘应成为电脑应有的补充。 三、结语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中,借助手绘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现设计者的技能,手绘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手绘表现的特点、价值和风格是设计者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设计者在设计工作中能技能的展示。流畅的手绘有助于在艺术设计活动构思中捕捉灵感;便于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手绘是电脑的补充,现今这个信息时代仍离不开手绘。 作者:付伟单位:智创控股集团 海南州府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环境艺术论文范文: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论文 一、传统文化 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我国积淀了很多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久远,拥有着独特的民族风,同时还有很多优良的名族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的历史中,流行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学派和文化理论,还包括著名的儒家文化以及佛家道家等。正因为这些特色的文化推动这中国的文化体系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弘扬,显示出了中华名族在这上下五千年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持有的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 二、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是文化艺术的一类,其主要包涵了艺术方案构想,工程中空间的规划,以及环境艺术等。同样的是,环境艺术设计还包括设施规划和环境,构造和造型计划,装饰和空间规划。最重要的是还包括色彩,材料,布光,采光等,使得环境设计同时拥有审美和使用功能等。环境艺术设计就表现的形态和表现的手法上是千变万化的,而环境设计对于艺术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环境艺术设计只是艺术设计中一个部分,想对比建筑行业来的更为工程浩大,规划也相对更为广阔,也更具有感情的色彩。环境艺术设计在如今的社会是一门较新的学科,虽起步的时间比较晚,但随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推动,环境艺术设计集现代科学,现代艺术,经济和传统文化并与之与时俱进,实现了审美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三、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 (一)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与传统文化作为一位成熟的设计者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即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指的是设计者透过自己设计的作品所展现出的鲜明个性和独特的艺术特点。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受很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了空间和人而又与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处理方法,而在进行的过程中,人,空间,环境都随着人类文化不断的改变着,同样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从一开始就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影响着。而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不只是随着设计师的理念,更多的是注重人们的审美观点,更专注于绿色生态与大自然的理念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思想来演绎历史的魅力,展现了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与传统文化所融合呈现的奇迹。 (二)环境艺术关于空间形态设计与传统文化在环境艺术的空间构成设计方面,为了通过空间的古朴感和属于原始随性的美感,来向人们传达出鲜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视觉效果,我们会通常选用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品,例如石狮,彩绘,石桥等并使他们相互协调。这样的装饰方法突出了空间,让空间充满着设计者的灵感,也显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风。 (三)环境艺术关于空间造型设计与传统文化在环境艺术的空间造型设计是以空间为基础,而空间所体现的是结合现代材料,技术和理念凭借空间的造型或者一些特别的材料和图案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我们到一些古迹去参观,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门楼,石刻,花墙等通过刻画空间,使得空间被奇妙的分割,使人有种迂回曲折或神秘的感觉,还有会看到一些奇特的花草树木利用了传统的插花艺术使其本身更有艺术感。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里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中,“天”指的是大自然,“人”值得时人类,“天人合一”的意思指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地球万物,要做到“天人合一”,只要掌控好事物相互之间的度就可以。在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越来越多的新的产品,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工业促进其快速的发展,但是随着工业行业的发达,导致的自然问题也越来越多,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大肆关注,人们开始呼吁“绿色”,渐渐的,人们随着审美观的提高在追求更高的文化价值时,意识到,社会和自然,人和自然、应该互相融合,所以一起大胆追求,渴望能够达到天人合一。如今的环境艺术设计中,特别是关于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是最能体现“天人合一”这一构思的,在室内设计的时候可以选择例如木头、棉、竹、石等或者一些其他的合成材料作为元素。这样的布置不仅可以让人感觉自己正处于大自然的“美感”中,更重要的是它拉近了人和大自然的距离,更让人感受到亲切的感觉。在如今,将天人合一通过对色,光,物,质,形自然的处理表达出来,是相对最合乎人们的审美,也是人们追求绿色的最好一种呈现的方式。 传统文化是随历史长河发展而来,这不代表落后,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也一路随之发展而来,不断的与时俱进。在如今的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已成为最主要的概念,所以设计师为了更好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还需要对其不断的挖掘和发现,并准确的找到环境艺术设计和传统文化的磨合点且必须对传统文化充分的了解并能够有准确的判断力和构思将传统文化设计的精髓融入设计中,将设计的主要思想与设计的风格得以鲜明的体现并优化,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将传统文化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了解和学习我国的文化,从而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弘扬。 作者:屠辰飞单位: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论文范文:专业实践教学环境艺术论文 一、目前环境艺术教育的社会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社会上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那么就业应该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但是企业给出的设计工作是实践型,不是学校教学模式的纸上谈兵,所以就业率与以前相比较逐渐降低;出现这个问题是由于很多的因素所造成的,一方面就是我们的教学体系问题,太过于着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脱节了,导致了他们不能胜任实践工作。教学方式过于传统,老师经常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善以教师的角色来教导人,而不是让更多的学生自己理解实践,总是沿用老式的套路来教学很多时候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让他们没有专研的兴趣,只是等待老师的告知,并在最后养成了这样的学习习惯。老师传授的方式太固定式,导致最后学生没有结合实践,对于实际的工程设计中的很多的问题都不了解。 二、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相互结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一)引入实践教育,多动手,提高操作能力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用实践动手能力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设计教育的核心点,要解决设计问题必须要拥有良好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相对来说非常的枯燥,但是不学习理论知识,设计问题根本就不能进行分析和解决,也根本无从下手。针对于纯粹的理论知识,很多是没有生动形象的事例,因此会导致很多的人失去学习的激情,因此要将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理论知识能够更多的融合在一些工程实例中,这样就能够避免学习的枯燥,而且还能够进一步的让同学实践。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参观,或者是老师在实验基地进行授课,让学生能够近距离的感受到每个设计在工程中的原理,在这样的一个实践中,让学生能够将老师讲的内容,马上进行感知,加强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模拟实践,确定课题,展开设计仅仅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和感知是不够,还要让他们真正地动起手来。环境艺术专业真正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一名真正的设计者对于项目的全过程肯定是了如指掌。从项目的招标、投资成本、预算、设计等多方面都有一个设计,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分析能够得到最终想要设计的东西需要的成本和所获得的价值。而在课堂上根本就不存在这些,因此没有一个实际的项目作为事例,就没有真正的问题出现,因此也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就可以做一个模拟的实践练习,首先要选择一个课题,然后和实际的项目结合起来,进行“真正的实践”,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帮助让学生针对去实地参加实践,或摘要: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本文针对此特点提出适合于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方法。根据改变和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有更多的激情,让他们更喜欢这个专业,为储备专业型人才做好工作。关键词:环境艺术;实践教学者通过实践模拟大赛来进行。在实践模拟中,老师可以确立课题后让学生自己去做市场调研工作,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实践中可能要遇到的一些问题,并且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材料类型、成本、工艺流程等多方面问题;然后制作方案,并且画出草图,做出模型,分析可实施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策划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大家都能够看到别人实践中比比自己好的方面,使其能够找到自身的劣势,这样能够促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交流和互动。 三、建立或通过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设计最后的结果就是要完成一个“作品”,在完成这个作品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一个设计者所必备的知识。现在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局限在理论知识上,没有一个适合实习的基地。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建立一个教学、实践一体化的基地,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相关的企业入驻到学习,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进行实践学习。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够在实践中进行,让学生能够参加到合作的单位中参与工程的设计和管理,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获得实践的经验。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也可以为合作单位提供潜在的人才。 通过本文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方式与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培养方面能够看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支持和不同的地方,说明了教学不仅仅只是理论性的,更要注重实践操作,只有理论和实践并重,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地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现状得到改善;只有它得到了更好的发展,那么这个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才能够为社会更好的服务,造福更多的人。 作者:欧阳尙海单位: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环境艺术论文范文:空间构成教学环境艺术论文 1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构成教学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构成表现形态复杂多样,这也是任何一门传统的造型艺术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作为一种以建筑艺术空间作为主体,以其他造型艺术空间为辅的空间体系,空间构成不是简单地基础造型设计,而是与设计相关的创造性思维的体现。环境技术设计工作研究的对象主要为空间与造型,对于空间的研究与设计,必须要遵循心理学、人体工程学以及透视学等诸多方面,同时也保持理性与感性的空间思维与空间创造力。构成类教学是艺术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空间构成主要的教学内容为空间概念的基本认识、探索空间的构成手法、构成类型以及空间的创新手法。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构成教学则是环境设计专业重要的重要课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构成教学,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空间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空间的基本涵义,明确空间构成设计语言、设计方法与步骤,掌握空间设计基本规律与形式;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于空间色彩、形态、光线的敏感性,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将创造性思维发挥在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实践当中。 2完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构成教学的对策 环境艺术设计中针对空间涵义与构成的教学,教师需要寻找出于环境艺术专业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将建筑专业的空间构成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地复制。同时教学当中也需要将造型艺术作为主体,广泛吸收不同造型艺术的空间理论实践知识,促进学生对于园林、建筑空间营造方式的研究与感悟,掌握环境艺术空间涵义与空间表现技巧。注重空间意识培养。空间构成教学中有着非常多的概念与理论,课堂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后期的主体性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实践设计当中对于空间的功能性考虑欠缺,空间造型语言不同意,创造性不足。究其根本性原因,在于对空间感与空间想象力的掌握力度不够。因此,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初期的空间形态构成教学,在此过程当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空间涵义知识理论基础,也要在教学中贯穿针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空间需求设计的理论分析。具体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空间意识的培养与教育,打破传统造型艺术空间概念与习惯。以造型艺术作为根本,促进学生掌握雕塑、绘画以及工艺美术的空间表现技巧,领悟园林营造以及建筑的空间表现;并且也要借鉴舞蹈、音乐等艺术对于时间空间驾驭的方式,加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时空综合属性的领略。重视空间审美固定性。环境艺术教学中注重环境整体的设计意识及设计风格的教学研究。一些教师在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由于忽视了环境的空间艺术特征,忽略了对于地方环境特征及本土文化的研究,过于追求流行,盲目宣扬“舶来品”,对“洋”工艺与材料的效仿与抄袭使得设计脱离了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没有个性与文化内涵的环境艺术形象必然无法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空间构成的教学当中,需要加强学生整体意识的灌输,环境艺术根植在周围的环境当中,同周围的环境保持着内在的联系,这也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的体现。只有让学生领悟并掌握这种固定性风格,才能够发挥出个性化的艺术创造,打造出区别其他造型的艺术。锻炼创造性思维。我国南朝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当中提到:“歌谣文理,与世推移”,其意思为时展会使得文学艺术的创作环境发生变化,文艺创作以及设计观念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而如何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审美需求中创造出更好的作品,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创造性思维。空间构成教学中,需随时注意空间设计最新的发展动态,通过先进的网络资源以及新媒体方式,有效结合最新的设计观念与思路。新的时代观念语境为空间构成教学带来了鲜活的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对时下一些优秀的空间设计案例进行欣赏与分析,提升学生的创作兴趣,增添设计思路。 3结语 总而言之,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涵义与空间构成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同时促进学生利用设计原则,设计出符合人的心理空间与生理空间的环境艺术作品。只有抓住空间才能够抓住设计之魂。诚然,对于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意识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并非短时间内可以解决,需要学生在领悟与实践当中不断体验累积。 作者:计宏宇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环境艺术论文范文:生态理念环境艺术论文 1艺术设计生态理念及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方式 运用生态理念能够在传统设计基础上创新使用各种自然环境保护措施,并构建满足各种生活需求的景观格局,促进能源物质获得循环利用与再生,降低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从整体上强化景观格局生态服务水平及质量。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作用延伸及拓展方式。保留原有场地或场地中具有的部分元素是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种有效应用方式。例如,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设计者首先保留了工厂各种废弃机械设备,包括蒸汽机、压缩塔及煤气裂化塔等,在突出工厂历史基础上创新,将蒸汽机与压缩塔涂刷成红、黄、蓝、紫等颜色,此外,这些废弃设备还可以攀爬游乐,契合了煤气厂公园的设计需求,充分挖掘了固有元素延伸作用。 (2)能源物质循环利用方式。能源物质循环利用思想应该始终贯穿在环境艺术设计整个过程中,设计者应该充分挖掘各种原材料的再次利用与开发职能,尽最大努力创造材料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平台。 (3)强化场地原貌维持方式。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已成为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应用的又一典型。例如,四川成都利用自然的力量实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大大节约资源,并且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他们将府南河人工湿地系统的污水,注入部分厌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氧化沟等净化系统,使之由浊变清,最终重返府南河。 (4)有效利用能源方式。现在设计师们一方面通过科学技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又大量地使用自然界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适应现代生态环境。提高住宅的隔热性能,保证自然通风,利用太阳能蓄热等,这些自然能源的有效利用也是设计中的有效手法。此外,以太阳能的热与光为主,通过相应设备来利用自然能源的方法也在住宅的应用上得以实现。 2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审美特征 环境设计关系到人们的居住环境的设计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环境也需要设计。人们的生活活动是各种各样的所以对环境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环境设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环境设计的多学科性。环境艺术设计包含了很多学科专业需要建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等学科的相互结合共同设计完成。所以,环境艺术充满了广泛性和丰富性。 (2)环境设计的多层次性。环境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让人们在生活中达到使用安全、方便、经济的目的。不同的设计对象其设计要求和方法也各不相同。 (3)环境设计的关联性和空间的统一性。在环境设计中必须要稳扎稳打考虑到设计的整体综合性。 (4)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性。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展现出设计的美而且必须具有实用性。就像房子内的装修设计最基本的就是要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使用和需求。 (5)环境设计的审美特征对环境设计教育的影响。由于环境设计的学科专业比较多,所以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专业性和综合性。 3影响传统设计理念与审美特征的主要因素 (1)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制约。环境设计观念受到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制约。古代,生产力低下,农业、手工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农民希望天遂人愿、但愿风调雨顺以至五谷丰登。达到“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是最高的追求。人们的环境观念则是将自我融于大自然中,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反映在环境设计上则是建筑选址注重“背山面水”,营造小气候。19世纪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大生产所追求的高效率与高利润,打破了封建社会时期人们恬静悠闲的生活。当人类还自我陶醉在工业文明“人定胜天”信念中的时候。工业污染所带来的全球温室效应,洪水、旱灾等异常自然灾害的发生,使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在工业领先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环境治理已经从简单的单一治理转向可持续发展。在生产技术落后的时代,人类对自然持消极的态度,高科技的今天,人类步入创造自然的时代。设计应该从创造第二自然的观念出发去美化生活。 (2)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古中国地处温带地域,温和的气候形成了以长江、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农业文明,环境理念也紧紧贴合这一“温和”特征,表现出以农业文明为主导,期望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士人得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仕途失意,归隐田居、遁迹山林。这些思想都导致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特征——融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理念也成为中国园林遵循的亘古不变的法则。 (3)社会制度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影响环境设计理念和艺术特征的因素是综合的,除了前二者外社会制度、宗教、哲学思想、民俗等文化因素对于人们的环境观、自然观和审美艺术特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道教“道法自然”,认为自然界本身最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老庄),大自然之所以美,不在于它的形成,而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没有意识去追求什么,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 作者:罗希单位:江西泰豪动漫学院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对高等艺术职业学院发展的几点启示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是世界音乐教育领域内的著名教育体系之一。历经近百年发展,它日臻完善,逐渐形成一个以深刻的教育哲学为基础,兼具高标准艺术、高审美要求的音乐教育体系。该体系的创始人柯达伊・左尔坦教授(Kodály Zoltán,匈牙利作曲家,20世纪音乐教育家,1882年12月16日-1967年3月6)将方法论与教育观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使得该体系有效地规避了往昔偏重教学实践、轻理论研究的旧状,保持了发展活力。 1964年,柯达伊先生担任ISME(国际音乐教育协会)的名誉主席后,便开始着手向世界音乐教育界推广“柯达伊教育体系”。由于诸多不可抗拒的历史原因,我国比其他国家晚了近20年,于1987年正式接触该体系内容,并成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杨立梅教授担任会长的“柯达伊教育协会”。近年来,与该体系相关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具有代表性的专著主要有:《柯达伊教学法之一:全面音乐教育》(Lois Choksy著,卡尔加里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柯达伊教育体系中民族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杨立梅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杨立梅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等。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和教学改革实践”、“对早期音乐教育的认识”、“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学校音乐教学材料的选择原则”、“教师和教学方法”、“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等七个方面的内容。 柯达伊教授认为:首先,音乐是全民所共有的精神财富,人人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而音乐教育也是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学习内容。其次,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由于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声乐教育理当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第三,音乐教育活动中所使用的教材应当由高品质的音乐素材组成。其中,民间音乐应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教材,被置于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用母语演唱的民谣传授给学生。第四,音乐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将影响学生终身,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通过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理念,其主要体现出:“注重民间音乐教学和声乐教育”、“重视首调唱名体系和系统的音乐读写、听觉、视唱训练”、“强调音乐教材的质量”等三个方面的特点。 随着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理论研究深入和教学实践水平的提升,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普通大、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中已得到广泛推广,并已取得一定成效。那么,就我国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而言,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又对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笔者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对此进行了研究,所得启示可基本归结为如下几点: 一、尊重本土文化 我国的音乐教育历史悠长,音乐教育事业具有极其深厚的基础,其内容亦十分丰富。因此,要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工作的发展,就必须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结合本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特点,形成具有我国特色音乐教育模式方可长久。柯达伊的音乐教育体系之所以能够对其本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与他能以匈牙利本土文化为立足点,运行在美育轨道上,以推动对人的教育为根本目的所分不开的。 作为湖南唯一的国办综合性艺术高职院校,学院担负着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演绎湖湘特色作品能力的艺术人才的重任。因此,学院应立足湖南实际,汲取湖湘文化精华,狠抓办学特色,在课程设置上努力向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内容倾斜,使学生具备赏析、演绎、传承的能力。 二、借助“首调唱名法” 首调唱名法是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它始终贯穿于其各类教学活动。在首调唱名法中,Do的位置、高度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应作品所需而不断变化。换言之,即:无论调性如何,凡是大调音阶的第Ⅰ级,其主音均唱Do;第Ⅱ级上主音均唱Re;以此类推。唱名既可显现出调式音级的功能、特性,亦是调式音级的命名和唱名。由于这一视唱法十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综合能力,因此,首调唱名法可谓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精髓,它对世界音乐教育,乃至整个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贡献。 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课程设置来看,视唱练耳这一专业基础课在音乐、影视、社文、戏剧等四大系中均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该课程在各系各年级中的平均课时为每周2课时。随着五线谱的普及,固定调唱名法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首调唱名法却逐渐淡出该学科领域。然而,对于高等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而言,毕业即是就业,视唱练耳这一基本功将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质量,亦是体现其工作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让学生熟练掌握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精髓“首调唱名法”,以便其将多调号乐谱由繁变简,提高其识谱准确性,进而提高其综合能力十分必要。 三、重视“歌唱” 在柯达伊教育体系中,“歌唱”即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声乐”、“合唱”等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柯达伊认为,“人声”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人类与生俱来的“乐器”,而“歌唱”这一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项有效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的手段。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发源地匈牙利,即使是普通学校,合唱课与声乐课亦占有了相当大比重的课时。 就高等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而言,其就业方向是相对明确的,即:艺术工作者。因此,将“歌唱”这一教学方式提升到学院课程设置中的位置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使其能更好地学会倾听、配合音乐旋律,更深刻地领悟、感受艺术的和谐与完美,增强其美感体验。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对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这所与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以舞台为中心,以培养音乐表演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等艺术职业学院而言,其中可供借鉴的思想不仅值得参考,更值得在教学活动中实践和推广。 (作者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谈高等农业院校音乐教育 重视高等农业院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是高等农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高质量、高水平、高能力的跨世纪优秀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更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在高等学校教育中的地位。21世纪人类社会是一个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崭新社会。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精神与物质的高度文明,要求适应社会的人除了具备超凡的工作能力外,还要具备全面的人文素质,不断提高自身在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品位和修养。总书记曾在十五大报告中重申了贯彻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艺工作方针。中央有关领导也多次提出“高雅艺术进校园”,要切实加强音乐教育,要把音乐教育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正如别林斯基说的: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科学的,二是艺术的。音乐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系统工程中,虽不能说处在“中心”地位,但也绝不是处于“边缘”状态,音乐艺术教育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艺术对于塑造高尚的情操、完美的人格、健康的身心都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贯穿于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中,具有消除腐朽、落后和污秽所产生的精神垃圾的功能。 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大致可以分为乐盲型、音乐爱好型和音乐家三种类型。有些大学生别说五线谱,就连简谱都看不懂。有的学生哄抬周杰伦、曾轶可,却不知晓舒伯特、莫扎特。由于各学校或因自身条件限制,或因办学条件和学生基础水平有限,音乐素质存在较大差异。笔者就歌曲演唱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音乐知识技能、音乐兴趣爱好等方面在湖南部分农林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的总人数为4,260人,其中2006级350人,2007级700人,2008级900人,2010级290人,艺术团成员1,020人。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有74%的学生所能演唱的歌曲是通俗歌曲,82%的学生承认大多数会唱的歌是自己听录音或看电视学会的,65%的学生只认识2-3样民族乐器。由此可见,音乐教育(这里具体指音乐曲目)已逐渐向流行的、现代的、通俗的、西方的内容倾斜。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随之发生一些变化,一切从“自我”出发,遇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乐于索取而不愿意奉献的思想意识有所滋长。这就不可避免地提出一个问题,应如何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使受教育者有理想、有抱负、有高尚的情操、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高等院校究竟该怎样抓好音乐教育呢?国际面向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一项报告中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与社会共处,不仅是人生的一种能力与技巧,更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而音乐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它具有审美性、多元性、工具性等基本性质,它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的主要途径,以技能技巧的传授作为审美的工具,使人在愉悦之中接受教育。音乐是通过音响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我国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人为万物之灵,人类喜爱音乐就像是婴儿喜爱聆听母亲的心律声一样。学习音乐也就是学习人类交流,音乐最容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往往比语言更能深入心灵,使人们相互理解与默契。因此,音乐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艺术。一部交响乐,一部歌舞剧,可谓是一个博大的情感海洋:一场音乐会,一堂音乐课,亦是一幅色彩班斓的情感画卷。而音乐活动的集体形式,如:齐唱(奏)、合唱(奏)、群舞等,极有利于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合作,融洽人际关系,超越小我,融入大我,从而领悟共处的真谛。 有人说大学生以学为重,光考试都忙不过来,尤其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专业与音乐根本没有实际的练习,还学什么音乐。诸不知有不少知名学者选修音乐,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1892-1982)在美国留学学习数学、哲学期间,曾选修和声学、对位法、作曲法及声乐,坚持弹奏钢琴,一生业余爱好音乐。在“五四“时期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一批声乐作品就代表了我国20年代音乐创作的最高水平。据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接受音乐训练的学生比未曾接受音乐训练的学生能够多记忆17%的文字资料。在日本东京有一座与众不同的音乐厅,人们戴上立体声耳机,轻柔的音乐声便悠然传人耳鼓,有森林中百鸟的争鸣声,山涧里潺潺的流水声,大海上奔腾的海涛声。使听众渐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30分钟左右大脑完全得到了放松,就达到了消除疲劳的目的。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促使人的左右脑更好地平衡与协调,是突破单项思维的最佳途径,对于开发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巨大的潜在作用。 搞好音乐教育,开展学生音乐活动,对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抵制不良影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开发右脑,促进直觉,树立良好形象,增强组织、处事能力等等都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从音乐教育的特点上说,应该从小学起,循序渐进。大学期间要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系统学习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是不现实的,因而李岚清副总理把普通高校学习音乐称之为“补课”。他说,即便大学里交响乐普及了,就不是补课而是提高的问题。我们的任务,应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从审美的角度教会学生如何欣赏、鉴别和创造音乐美,建立审美意识,端正审美态度,培养审美情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素质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高等农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应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 把音乐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范畴。各高校领导首先应从思想上认识到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音乐教育真正纳入学校整体教育的范畴,特别是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公共艺术课教育。以校长牵头,分管副校长负责,从机构上保证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把音乐教育的“硬件”建设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音乐教育是一种形象教育,是以美的形象愉悦身心的。没有相当的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就不可能培养出音乐素质较高的学生。首先是要有音乐教室。音乐课无论是欣赏课还是唱歌课,都会有很大的声音,势必会影响到文化课教学。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必须配备专门的音乐教室,与文化教学区分开,营造一个幽雅的环境,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美的气氛。其次是要有配套的音乐教学设施和活动中心。教学设施包括音响设备、钢琴、常见乐器等。学生活动中心包括排练厅、小型演艺厅等。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满足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 3 配备合格的音乐教师。新世纪的音乐教育需要新型音乐教师,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思想敏锐,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当前的社会现象和面对的种种问题,并用于指导自己的工作:有广博的知识,能带领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的、全面的分析,领悟当代音乐的意境与真谛:具有“讲、写、唱、奏、演”等多方面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一专多能。 4 建立有关音乐教育的激励机制。音乐教育研究、教育实验和教育科研是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推动力。为了使音乐教育研究形成气候,学校必须建立有关音乐教育的激励机制,鼓励音乐教师积极投入音乐教育工作,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 适时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尽管社会音乐环境在音乐教育内容等方面可能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它在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学生音乐素质,特别是音乐素质水平的提高。学校音乐教育一方面必须主动与社会音乐环境联手,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其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质量,适时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以增强学校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转变 一、钢琴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技法课存在着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教学过程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即兴发挥。教学效果则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所谓“条件”。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音乐院校的钢琴教学活动中。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钢琴演奏的能力还很有限,师资力量也普遍达不到专职演奏的级别。笔者认为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理想中的钢琴学习是把有关钢琴的弹奏法则、即兴编配、技能训练这三个要素融会贯通合理运用的一个过程。具体应为:能够流畅表达中型偏上程度的乐曲;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即兴编配乐曲;具备较为专业的音乐鉴赏能力。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均以钢琴课的技能小课和开展数码钢琴集体课相结合的方法来更好地反映钢琴教学的特点。一对一的技能小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教学中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老师和学生密切配合。课上有共同的规律也有个性的发挥。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存在的不同问题。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即每节课老师只针对一个学生的特点分配曲目还可以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便于师生间的沟通。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则是学习促进者。这种技能小课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容许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来学习,钢琴复杂的弹奏技巧,需要富于弹性的学习进度,这正符合“新”的教学取向的观点。“一对一”的技能小课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演奏技能的发展。学习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真传”。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学生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能力、经验、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以几人或者十几人为一个教学单位,依靠数码钢琴的耳机功能和投影功能,可以让更多的人能够同时练习、学习钢琴。集体上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适于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集体钢琴课是个别技能课的补充。它不仅仅是学习基本弹奏法则,同时也是观摩的好机会。在课上,回课就是观摩,在观摩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可以学习到其他人的长处,同时也看到别人的不足。比如,某位同学在某一个乐句,运用了特殊的力度变化,而使乐句有种惊人的效果,或是某位同学在力度的层次把握得很好等等。因而能取长补短,比较优劣,在不断的观摩比较中逐渐训练听力,提高了听觉的灵敏度以及对声音好坏的鉴别能力。在钢琴集体课中,自然形成了一种压力感,这种压力感迫使每一个学生努力表现做好。每堂课,每一位同学都必须在其他同学面前演奏,由其他同学给予点评。他/她弹奏时的好坏是否达到要求,同学们都会有非常直观的感受,个人的评语也直接受到影响。因此,课堂的这种环境,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使得学生们努力的追求完美,力争得到最好的表现。这种压力感不仅锻炼心理素质,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演奏能力,使他们的演奏水平迅速提高。 二、钢琴教师教学实践的转变 在钢琴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教师的工作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倾注大量的时间、精力去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问题认真备课,不但要教会学生弹奏的技术,还要教会学生分析作品,理解和表达音乐的思想感情。从更高的层次来要求,仅知道教会学生怎样弹琴的教师还不是一位称职的教师。要学好弹琴首先要学会练琴,只有懂得怎样练琴的学生才能真正弹好钢琴。教师在教学生怎样弹琴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地教会学生怎样练琴,包括各种不同类型曲目、不同练习阶段、不同技术、技巧难点的具体练习方法,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创造性地发展各种练习方法。 一位优秀的钢琴教师应当在将育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同时,教会学生怎样弹琴,教会学生怎样练琴,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及时总结自己的学习,分析研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安排下一步更深层次的学习。教学过程从依靠教师的教到逐步脱离教师的教,进而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完成这一过程,教师将达到教学的转变。 毫无疑问,作为钢琴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示范,才能不断地拓宽教学曲目和更深入地研究教材。但仅如此并不够,钢琴教师必须不断地进修与提高是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中的地位和职责所要求的,而这种进修与提高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完善钢琴教师的修养与素质上。其中应当包括:重视提高教育理论水平;重视演奏水平和教学语言艺术的提高;重视音乐理论分析和鉴别;重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而进行的必要的有关进修;重视与钢琴教学有关的前沿学科,最新信息的学习进修。 要转变钢琴教学,教师需做相应的转变具体归纳为: 1、改经验教学为系统讲授。以往钢琴教学都是个别授课,以师徒传艺式的手把手、口传心授教学,教法单一,具有经验教学法的特征,理论知识教学不够完整系统。难免出现有太多的主观随意性和即兴性。所以教师必须把握好教学框架,有步骤有重点地讲授演奏理论与技巧方法,并采用螺旋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反复地强化基本概念和要领;要改变保姆式的教学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对一”的授课方式,虽然也讲究科学性、系统性,但要把那些老生常谈的基础性概念和要领给每个学生系统讲述一遍甚至多遍,教师常常会感到无趣和乏味,所以容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骑驴念唱本――边走边看。 2、改教学的随意性为统一标准。长期以来,音乐教育专业的技能小课存在着学生无教材、教师无教案、教学无大纲的问题,教学内容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即兴发挥。这易造成教学无序,也使教学管理活动无法开展。因为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技能课占到全部课程的70%左右,几乎是音乐类教学秩序的全部表现。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学了什么、学得如何?老师教了什么,教得怎样?既很难检查也无法客观评估,教学管理更无从切入。所以,要强化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需统一标准。统一标准要求教师以课题为引导作出统筹安排。课上有记录、课后有总结。便于技能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和计划性,克服个别授课方法通常以曲目完成情况推动教学进度的随意性,避免盲目教学。 3、分级量化、提高效率。学生程度参差不齐、进度快慢不一是导致教学无法统一进度的根本原因。要解决学生进度保持基本一致,可以按学生程度进行分组,分级,量化标准。A、先考核,后分班。在编班分组之前对学生进行考核。按照学生的演奏程度进行分组。B、及时调整。学生用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要根据学生进度和程度重新调整班组。C、提供补救措施。对进度较慢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给进度快的学生提供附加作业。这样可以节约师资,提高效率。让教师可以同时指导更多的学生。 4、预设作业,规范教学。古语说,预则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必须要有预告,要保证所有学生在独立练习前都做到心中有数。技能小课布置作业时,有些教师往往缺少必要的提示,使一些可以事先避免的错误发生,等学生回课时才去逐一解决。这也正是钢琴小课的特色之一。教师通过尽可能全面的预示,把每一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提前标记出来,以便学生有针对地进行练习。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对音乐内容与技巧方法要进行详尽的分析,对那些经常容易出现的错误和问题给予事先的提醒,对要点与难点做出清晰的讲解指导,并通过示范与模仿让学生弄清其中一些关键性的概念和要领,这样才能大幅度的减少学生练习中的错误,提高学习效率。 5、扩充教学内容,提高综合能力。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他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通过合奏与给他人伴奏,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 三、教学环境的转变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的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已经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要实现理想的钢琴教学目标,实施钢琴教学的创新,使钢琴教学向更高方向发展,将必须从管理制度、教学制度和评价制度三方面着手改进。 1. 教学管理方式有待改善 以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艺术系自成立以来,技能小课的工作量计算是1节课算0.6个课时。教师的劳动没有得到完整的认可。并且在国家艺术教育倡导推广集体课、小组课的近几年,我院教师的专业课必须1节课上三个学生的内容,课时量仍算0.6个课时。这样一来,钢琴教师课量剧增疲于应付,劳动得不到认可,上课时间得不到保障,上课质量也大打折扣。导致相当多的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 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报考艺术类的学生也与日骤增。加之师范类要求“全”而非“专”,入学考试仅凭会唱歌而招入音乐系。致使相当多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基础差,有的甚至根本不会弹奏钢琴。这给教师的工作带来难度,也造成大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不高。扩招学生底子差,“专”不过音乐学院,“通”不及师范人才标准。极大挫伤了教与学的积极性。 高速发展的办学规模令人措手不及。新增的表演专业和文化学专业等非师范专业,需要相应的师资保障。而盲目发展或过快发展使得这些新增专业还不够成熟,急于发展直接导致大批学生无法就业的不良后果。 2. 应规范教学制度和教学内容 钢琴作为核心主干课程的意义。钢琴可以独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重奏和给演唱者伴奏。现在几乎世界各国正规的音乐学校,除了都设置基本的钢琴专业外,还将钢琴列为其他任何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科目。实践证明,钢琴是发展学生综合音乐能力最有效的课程之一,学习钢琴弹奏的同时,学生一方面掌握乐器的弹奏技能,一方面通过五线谱上音高位置在键盘上有直观的反应,方便学生领会和声、曲式分析等音乐基础知识。通过钢琴进行作曲,通过钢琴缩谱训练指挥……都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家常便饭。 然而,从历届招生制度的情况看来,高等师范的音乐教育专业可以选择任何乐器进行入学考试。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古筝、竹笛、扬琴……等主要是沿用简谱记谱教学,掌握这些乐器的考生由于缺乏五线谱记谱法知识而在入学后的学习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因为师范生音乐专业基础课(乐理、和声、曲式分析、视唱练耳、钢琴即兴伴奏)以及主课钢琴、声乐课,无时无地不依赖于五线谱实施教学。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师范院校实行“艺术联考”。这种不考虑各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培养方向的做法,是不够科学的。 霍华德・加德纳曾指出:“每一门类的艺术,都有其最适当的教育形式。师徒传授和集体授课这两种方式的差别,在任何领域里都不会像在艺术领域里那样明显。没有几千年也有几百年,学生总是通过师徒传授的方式学习艺术。”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中,钢琴教学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师徒传授式的个别授课,高师音乐系科也概莫能外。但近年来,随着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钢琴教师课量剧增、招架乏力。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个别授课方式,势必要大量增加教师的编制,大幅度提升培养成本,不利于钢琴教学的普及。 探索不同形式的授课方式。近几年倡导的“集体”课在我院几乎成为差生的园地。因为程度差底子薄的学生是没有资格跟老师上一对一小课的。这多么荒谬!最好的教学方式应为大小课结合。给基础好程度高的学生开展集体或公开教学,他们能够通过观摩、旁听反思自己存在的弹奏问题。另一方面,高级程度的学生要完成的曲目往往篇幅大,技巧艰深。完成一首曲目可能需要一个月甚至一学期的时间反复训练。针对他们,进行公开教学作为小课的补充。恰恰是底子差的学生必须每周一次和自己的专业老师见面,得到具体的指导。定期举办公开教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还可以起到降低教学成本的积极作用。 有关钢琴的弹奏法则、即兴编配、技能训练这三方面始终贯穿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本科学习中。其中,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可以把钢琴的弹奏法则和即兴编配列入集体大班课。技能训练则须按照这一课程的教学规律采取一对一讲授为主,辅以大课的授课方式。还可以开设公开课的形式,让学生自由旁听,以此扩充他们的曲目量。钢琴理论课在其中充分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学生们不但学会这些知识,更要会用这些知识去指导钢琴演奏的实践。通过合理优化课程设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弹奏水平。 3. 应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 对于评价乐器演奏的好与坏一直以来完全取决于教授乐器演奏教师的主观判断。然而,评价制度和方法是影响学生钢琴能力发展的重要教育因素。它可能抑制,也可能促进学生的钢琴水平。有效的评价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而不是学生发展水平的裁判者。因此,制定详尽的钢琴考试细则,使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让学生和教师都明白无误并严格遵守。 常常会听到有学生这样抱怨:我用心准备了整整一学期的新曲目,可是分数却没有那些弹以往已经考过一次的同学得分高。更有甚者,一首曲子从进校一直弹到毕业。鉴于此,应建立每一位学生的专业档案,记录下每一位学生从入学的第一次考试直至毕业的考试曲目,以及各位老师给出的考试评语。尽可能多指出他们的优势和长处,从多侧面,多角度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完善自我的指导,这样评价才不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而成为学生不断发展的动力。 综上所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还有诸多方面有待探索。只有遵循音乐艺术教育规律,符合潮流和市场的需要,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成为高素质的音乐教师,才能称职于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角色。社会的音乐艺术环境将依靠他们来传播传承。社会音乐艺术环境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产生高、精、尖的音乐艺术人才。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如何提高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摘要:音乐的鉴赏力是随着同学们逐步扩大的音乐视眼,丰富了音乐知识,积累了欣赏经验后,逐步提高音乐的听觉能力和音乐的想象力,培养了对音乐形象的感知,理解和感受力后而形成的一种能力。 关键词:欣赏 听觉力 鉴赏力 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国民音乐教育师资,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在新形势下,社会对国民音乐教育师资的质和量上都有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各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由于大幅的扩招好多高校音乐专业生的音乐基础比较差,在音乐欣赏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欣赏音乐时,我们不妨先培养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音乐艺术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我们要让学生经过不断地体会音乐,在音乐形象和学生的感受之间建立一种比较固定的联系,积累一定的经验。在这里,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欣赏是主客观的统一,客观是艺术的客观形象,主观是欣赏者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是靠联想和想象建立起来的。音乐音响的感受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音乐可以把人们带到一种幻想的境界,但这种境界是靠人们的生活阅历经验去想象的。可以这么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学生在初次欣赏音乐作品是,自行展开的联想可能与音乐形象本身并没有多大关系,甚至是无关的,这也没有关系,因为这种联想毕竟是由音乐引起的,是属于音乐的。在逐步扩大了音乐视眼,丰富了音乐知识、积累了欣赏经验后,能逐步提高音乐的听觉能力和音乐的想象力,也就培养了对音乐形象的感知、理解和感受能力了。 要提好学生的音乐感知和音乐鉴赏能力,有一门重要的课就是音乐欣赏课。我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各个高校都可以把音乐欣赏课与作品分析课合并。这门课程可通过对相当数量的中外音乐家及音乐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要求学生不仅从理论上掌握并分析曲式及音乐体裁、风格、流派,还要熟悉作曲家的生平及他们的代表作的创作背景及作品背景。首先,由于欣赏内容的加入,分析方法的拓宽(除图表分析外,还注重了风格分析、体裁分析、合生功能分析及音响分析等),由于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音乐作品的思想意蕴同艺术美感一道传递给了学生,而使这门对学生来说原本是很枯燥的课程增加了可听性和趣味性,增加了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次,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组织能力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点,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性,在有限的授课学时中,始终保持一个较轻松的教学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这门课在作曲家及作品分析的数量上要打破过去的界限,增加现代音乐流派的作曲家、作品、谱例及音响的内容,增加中国作曲家及作品的比重,在多方面为这门课程的开设提供更强的理论依据。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当然听音乐是最重要的,在听音乐时同学们一定要注意静心聆听。静心聆听绝不意味着被动消极、无所作为。“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想像赋予对象以生命,想像构成动态的精神活动。要达到音乐审美境界,首先就需要听者像作品敞开自己,通过作品与他人交流。这种敞开,感动和开启。在敞开的心灵面前,草木有情,山水会意,石雕具有体温,语词点燃光景,旋律呈现生命的曲线。静心聆听,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艺术想象、审美再创造的前提,是对音乐感悟的作用,是平面性的语义阐述、游离音乐之外的体态动作所远远不能相比的。欣赏音乐,进入的是一个语言和物质难以触及的世界,是在寻求一种精神存在的交融。欣赏者只有全神贯注,才能敏锐感受,才会有思维的积极活动、情感的自然投入,才能通过活跃的想象合体武将审美对象融入自我内在的生命律动,其精神才能在广袤无限的时空中自由驰骋,超越自我,与他人的生命体验相通,“在一个新的存在深度中实现和理解人的生命”,这些精神活动,无疑是音乐欣赏者最重要的参与。没有这种参与,音乐的意义就不可能呈现,音乐的接受过程就不会有没得再创造。 音乐不使用音乐世界的事物、概念、视觉图像,其形象比文字、会话要抽象,其意蕴不科学概念要模糊。但是,从听觉途径触动灵魂的音乐有着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价值。音乐之所以能从原始艺术的混合形式中独立出来并获得自律性发展,就是因为音乐能够直接快捷地影响情感。人类的听觉神经系统与控制情感的神经系统距离很近,因而,诉诸听觉的音乐能够直接渗透到心灵活动的内在发源地。汉字表示人类智慧的“聪”字用了一个大大的耳朵偏旁,可见中国人早就视聆听为生命的一个维度。在某种程度上,听觉重于视觉。两千多年前,中国春秋时代的音乐家师旷为了潜心听乐追寻至境,竟不惜用艾蒿熏瞎双眼。一部交响曲只有再把听觉以外的全部感觉加以排除的情况下,才能使人们享受到完全的满足。欣赏音乐,并非视觉、触觉、运动觉、乃至嗅觉、味觉等调动的越多越好。有时恰恰相反,在音乐面前,听觉以外的其他感觉最好暂时麻木一点。20世纪杰出的钢琴大师李赫特开独奏音乐会时有个习惯,除在钢琴上留一盏灯外,将全场灯火熄灭。他认为听众东张西望只会误导联想和分散注意力,成为欣赏音乐的障碍,而音乐只需要聆听和想象。随着心智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丰富和音乐经验的积累,要尽可能用音乐而不是其他食物来激发审美主体的兴趣,提高欣赏趣味,发展想象力。只有音乐本身和审美主体的想象,才有利于音乐审美力的发展;只有静心聆听,才能渐臻音乐审美的诗性境界。 同学们要提高音乐审美力和鉴赏能力,就要大量的欣赏优秀、经典的音乐作品。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常常呼喊出时代的强音,展示民族大众的身影,成为一面历史的明镜。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这部大型的声乐作品在当时演出后,成为鼓舞中国人民奋起抗敌的战斗号角。乐曲生动描绘出黄河浩浩荡荡的壮观风貌、黄河船夫在惊涛骇浪中顽强搏战、黄河儿女在黄河两岸劳动生息的景象,同时也揭露和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犯下的滔天罪行;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抗日健儿为保卫黄河,保卫国家而英勇战斗的雄伟画面。这类作品能充分诱发学生内在的感情,通过欣赏,能使他们认清当时的社会现实,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起到极为有力的鼓舞作用,从而树立起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强盛的崇高理想。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使人们处在积极情感状态下,并且更为强大、丰富、充实,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时,便会觉得自己充满了与困难斗争的力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通过不断地对优秀、经典音乐作品的欣赏,学生能对大千世界具有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甚至具有对声音的选择能力,更能享受浩瀚音乐作品海洋中的玉液琼浆。音乐家李斯特曾说:“音乐是不惜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与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者的血液。” 广大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们,都有着强烈的审美需求,热切期望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我们应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用高雅、优秀的音乐作品教育、鼓舞学生,使他们在学习音乐专业时,感到身心愉快,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高等音乐教育的问题和不足 摘 要: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化音乐教育是系统化的,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要求都有着音乐学科所独有的特点,它不同于其它文理类学科,甚至于与高等院校的公共音乐课程也有很大的区别,它培养的是具有专业水平且热爱音乐对音乐有独立理解能力的专业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音乐教育;问题 一、高等音乐教育的类型 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由来已久,但对于高等音乐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却有不同的认识。有部分学者认为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术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听觉感受能力和艺术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将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公选课程,纳入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然而,本文所论述的高等音乐教育并不是针对旨在提高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素质教育,而是针对传统的高等学校音乐专业的教育及其发展。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的内容来看,其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学校类型:一是专业的音乐学院,它以培养专业演奏(唱)人才为目的,重在研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演奏(唱)技艺;二是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高等音乐师范教育,重在教育性;三是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性大学,重在音乐理论的研究。 二、高等音乐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对音乐教学的认识不够,定位不准确 至今为止,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甚至有人认为音乐不就是唱歌,学生自己唱就行了,何必开课呢?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选修音乐课的不到10%,即便选择了音乐课,学习态度也不够好,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以有一半以上是谱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是科教兴国,虽然现在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大大的提高了,高等教育已经变得大众化、普遍化。但是对于高等音乐教育,我国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其实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学生的艺术素养也得到了提高,这对学生的培养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但是,我国目前高校的状况是英语、体育、语文是必修课,而像音乐、美术这类课程只有少数的选修课,这样就会导致有些学生想选选不到,或者是不会主动去选修。再者,课外活动中艺术节、歌唱比赛等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如科研比赛、学术研究,由于这样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学术对音乐艺术追求的积极性,高校的音乐教育现在正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令人担忧。 2.课程设置不科学 首先对于非专业的学生,现在的课程过于专业,虽然只是一些基本乐理以及各种音乐风格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基础、天赋、兴趣都不同的非专业学生,这些课程还是有一些脱层次。其次,课程的设置比较散,音乐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属于老师会什么、擅长什么就开怎样的课。由于国内高等教育对音乐教育的长期不重视,专业师资队伍配备少,根本不可能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出的课程都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等音乐课程结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方法等相对滞后现象比较严重。由于长期受“重洋轻中”的音乐教育理念影响,高等音乐在课程结构上缺少民族音乐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给予学生的影响只是音乐学科本身的重要性。忽视音乐审美,忽视教学生演唱各地方民歌、戏曲和传授中国经典的演唱技巧,与中华民族音乐如声乐、戏曲的传承者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将来教授内容相脱节。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基本上实行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师生之间在教学上缺乏沟通,学生之间缺乏学术上的交流……教学方法采用“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唱我练”。不能以“学生为本”,学生个性发展被剥夺。与《标准》要求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是“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基本理念相脱节。专业性过于突出,缺乏跨学科的文化知识,忽视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难以满足中小学音乐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对于人才培养需求没有匹配良好的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对音乐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过于单一,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一对一的关系,很少会有一对多或者是多对一的状况。第二,教学不能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当代教学模式所依据的重要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4.音乐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育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音乐实践的灵活性和必要性,有些高校仍然在采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5.高等音乐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不明确 长期以来,高等音乐教育专业遵循的主要是欧美音乐理论体系,采用的基本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强调的主要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对教育学科理论、教育实践、综合人文素质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同时受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就业的压力。高等院校在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引导方向上,出现迎合市场需要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不能胜任中小学多元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另一方面导致所培养的师资民族文化意识淡薄,或使即将毕业的学生不愿从教。与现代高等音乐教育是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和具有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合格的“通用式复合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相脱离。 6.高等音乐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容乐观 高等音乐教育教师队伍中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研究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较少;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普遍存在对教育理论、教育改革关注不够,教学方法缺少创新,科研意识与行为缺乏,不能驾驭高科技信息处理能力等现象。 7.生源质量下降,师资相对匮乏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专业和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进入高等音乐教育队伍,由于音乐敏感性差、音乐理解力等相对欠缺,学生日后难能胜任教师职责,有些甚至不能完成学业。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对高等音乐教师提出更高的科研要求,使高等音乐教师忙于教学或疲于写论文,不能有效协调教学和科研。造成高等音乐教师缺乏或相对缺乏,制约高等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构想 摘要: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常快速,对于人才的需求越发的迫切。中、高等职业学院应景而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自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各个教育阶段,都非常的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增设了许多教学科目,而音乐教育就是其中之一。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最直接的体现,目前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非常突出,但是在社会形式不断的变化下,要想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改革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以下将主要围绕,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教育;声乐教学;改革构想 引言: 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学生是通过声乐教学,而学到音乐的基础知识,掌握声乐的发声技巧,为今后的演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社会形式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逐渐的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应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切实的考虑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能力、高知识的音乐人才。 一、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中的不足 真正的声乐教学是一种集艺术性、实践性、知识性为一体的特殊教学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通过多种技能传授方式,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但是,我国高等职业学院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是一个模式,固定的教学思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多为单独的教授模式,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常教师都是一边弹琴,一边给学生讲解内容,反复的示范,让学生听和记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大大的降低了声乐教学的质量。教师不管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态度上,亦或者是在教学方法上,都需要改革和创新[1]。 二、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构想 随着社会形式的不断变化,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所培养出的人才,已经完全不能与社会的发展形式相接轨,对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已是必然,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创新教学思想 要想彻底改变传统声乐教学现状,相关的声乐教师,首先需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只有具备了创新的教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实施教学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明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用不同的教学思想去看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差,那么我们就要注重巩固其基础知识;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可在教学时多教授发声技巧,培养其听觉能力等。通过不同的教学理念,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让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发展[2]。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于“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讲解完声乐的基础知识后,让每个学生进行发声,一对一的听学生的发声情况,并进行点评。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浪费大量的教学r间,教师的教学负担还非常的大,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依赖性,离开了教师,自己就无法进行学习,找不到问题所在,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由此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调整声乐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中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3]。例如,笔者根据班级的人数、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合理的分成小组,每个小组6人,在讲授完基础知识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声乐练习和演唱。小组成员可以互相点评,取长补短,教师只要从旁进行有效的指导即可。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根本目标。高等职业学院在音乐教育中,有效的落实声乐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社会上更好的发展,成为适应社会的音乐人才。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一味的教授学生们理论知识,要注重学生的实践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练习,巩固基础知识,熟悉的运用。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多开展一些实践的教学活动。例如,笔者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就定期的举办演唱会,笔者带头给学生集资演出经费,还让班干部上社会上拉赞助,在演出上获得好成绩的学生,不仅可以得到丰厚的奖励,还有可能因展露自己的才华,而得到好的发展。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声乐能力,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不足,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对声乐教学中艺术实践的改革 艺术性是声乐教学一主要的特征,对于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声乐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提高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却忽略了对艺术实践的教学,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强化对艺术实践的重视,积极的进行改革[4]。具体的改革措施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采用模拟的教学方法,可将高职院校低年级的学生,作为模拟对象,开展一些艺术活动,积累艺术经验。第二,采用实践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增加学生的实践练习。例如,在学校组织文艺演出,也可在校外寻找合适的演出场地,进行演出,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舞台实践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掌控舞台演出的全过程,从舞台搭建、到主持的选择、到角色扮演等各方面,增加学生的演出能力。 结束语: 通过文章以上的论述,可知在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声乐教学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声乐教学的有效落实,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提高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积极的进行改革,不断的完善声乐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音乐人才。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 卡尔・奥尔夫一生致力于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由他开创的强调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音乐教育思想被引入中国后,给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认识还不到位,存在着教学目标较为模糊、教学内容较为西化、教学实践较为薄弱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内涵分析入手,充分认识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的问题与不足,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原本性、本土化和实践性教育理念是其音乐教育思想的精髓。原本性音乐教育,是指演奏者参与其问,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自己参与的音乐教育。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是最接近自然、最原始的原本人类的状态;是一种融音乐、舞蹈、语言为一体,只能在比较原始的民族和儿童身上才能见到的音乐艺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思想决定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本土化。只有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中才能真正寻找到那些原本性的音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诞生于德国,但因其独特的开放性使得它成为世界的、民族的音乐教育思想,在向其他国家、民族的传播中,具体的操作得以本土化的发展。音乐是最人性化的一门科学,这就决定了奥尔夫音乐教育将音乐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人们的亲身体验,实现审美、人性和认知上的升华,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呈现的又一个特点――实践性和开放性。 总之,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创造的教育、审美的教育,更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它强调的不是学习高深的音乐技能,而是重在人的潜能开发。可以说奥尔夫是关于音乐的启蒙,是起步,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模糊 开展音乐教育要达到何种目的?这就是教学目标。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审视,不难发现。首先强调的是音乐的审美作用,其次才是对音乐技能的掌握。萧友梅提出“以根据美育原则,利用音乐之感化力量,陶冶学生德行,为第一目标;以学习音乐技能为第二目标”的音乐教育目标。但是,目前很多高校陷入了一种唯技术论的误区,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奏技能、课本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追求音乐本身美的能力。在校学生所接触的课程多是音乐的发展、创作及演奏理论。而对音乐本身的审美却淹没在了这些理论知识中,忽略了如何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自身美。学生自己也是以练习演奏技巧、唱更高的调、创作出作品作为衡量才能的重要标准,却忽略了一首好的作品,好的演奏者、歌唱家,是要带给聆听者美的享受,而并非只局限于技术。很多学生开始自己的音乐梦想都是从专业学习开始,并且有很长时间的学习经历。对音乐的学习多是以提高演奏技巧、积累作品为主,而极少在练习、演奏过程中思考:演奏的作品到底是什么样的?多数情况下,专业教师只是强调了谱面上的演奏标记、强弱等,而我们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就是音乐。大学课程中,每周的专业课上课情况变化并不是很大,仍然以打基础,改毛病为主。变化的是接触的曲目变难、变大了。且刚练熟一首作品后。就需要开始学习新的作品。所有学习过音乐的人都知道,想真正演奏好一首作品,除了要解决技术问题,了解作曲家的创作经历、创作特点外,作为演奏者还要在忠实原创作的前提下,加入自己的演绎,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表达出音乐的美,表现演奏者自己独特的演奏特点。 2、教学内容西化 奥尔夫音乐教育注重探索运用各种形式的原本性音乐,强调只有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中才能真正寻找到那些“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原本性的音乐。对于中国而言,传统音乐就是具有本土性的,萧友梅先生也曾明确提出了“以国乐为根基”的主张,提出要将国乐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各高校的教学内容却忽视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给学生制定的培养计划为例。在校生必修课包括了:视唱练耳、曲式和声、主项专业课、合奏课、艺术概论、中西方音乐史、音乐名作欣赏等。选修课包括了:音乐理论创作基础、世界民族音乐、音乐心理学、中国当代音乐、20世纪西方音乐等相关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设置可以看到,教学内容基本以西方音乐作品为主,本民族音乐类课程少之又少,仅有民族音乐欣赏这一门选修课。由此可以看出,民族音乐的学习在目前大学教育中处于劣势。 3、教学实践薄弱 音乐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自我表现的重要途径。它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也能让学生真切的表达自我情感,从中受到心灵的愉悦、情感的熏陶。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从音乐的本源出发来发挥人性的本能。“音乐之美,唯有在领略和演奏中方能体味。”“唯有经过真正的创作和演奏,才是学以致用。”但是,目前较多的高校音乐教学,对于艺术实践环节都没有一个强制性的评判标准。忽视教学中的音乐体验。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按照书本知识,教师边教技法边让学生学习,这种形式比较乏味,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内在创造潜能。因而,导致很多同学在课下练习时可以正常发挥,但一旦公开演出,演奏水平就会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忽视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才使得学生缺失了这部分能力。 三、对策与建议 1、明确教育目标。创新教育理念 培养目标是高校各专业端正办学方向、加强专业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指导原则。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课标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关键是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热爱音乐。所以,要想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就是要在明确正确的教育目标的前题下,不断创新高校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提高音乐素养做为所要追求的教学目的,而不是简单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音乐教育目标的确立,不仅要引起从事高校音乐教师的重视,而且也应该引起每一位在校学生的思考。只有足够重视,学生才能在音乐中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美。学会如何体会音乐本身的美。对于音乐的学习才算完整。因此,正确的高校音乐教学目标应该以审美为核心基础上的技能培养。 2、结合学校实际。创新教学体系 要创新教学体系,必须从高校音乐教育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当今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音乐学习培养方案,逐步推行多元化设置,并不断完善,使学生的学习更为全面。要完善教学内容,必须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必修、选修以及相关讲座并行发展的多样音乐课程模式。同时,要平衡学生对于中西方音乐的掌握程度,多开设一些诸如民族音乐欣赏、民族音乐史等课程,并根据具体情况对课程设置做出相应的要求。要丰富教学模式,必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效率。要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同时还可以听到更多前沿的音乐讲座。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 3、增强情感体验。提高实践能力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仅是音乐内在存在形式,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实现的外在反映。艺术实践给课堂学习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从而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只强调艺术实践的重要。而忽视了课堂学习的重要。首先,要认识到课堂学习主要是打基础、学理论观点。只有打牢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其次,要给教师、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演练的机会,并且将这种实践作为考核教师、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青年教师要积极投入到音乐会、演奏会中,带动学生不只“纸上谈兵”,而且也要参与到各类音乐演奏实践中去。同时,要敞开学校大门,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艺术团体之间的交流合作,让在校生扩大视野,获得更多更广泛的机会。只有不断地完善教学体系和实践体系,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从中获益,真正学以致用。最后,要与自己未来的职业联系在一起。高校学生只有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取向,才能有所针对,加以强化。艺术实践活动的目的只有与学生未来职业角色活动、学习目的相协调,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只有把握音乐专业的专业特点,才能达到艺术实践的目的。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高等音乐教育的危机与转机 一、高等音乐教育的危机 近年来,音乐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深深困扰着音乐行业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中小学音乐教师招聘中,几十个应聘者争报一个职位,可是校长们和音乐教研组老师们竟然挑不出一个满意者,问其原因?他们无奈地说,这些毕业生的专业太强了;音乐学院招聘新教师,同样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应聘者争报一个职位,系主任们和考核组的教授们竟然也挑不出一个满意者,问其原因,他们无奈地说,他们的专业太强了,可我们是高等院校不是乐团和歌舞团呀;交响乐团或民族乐团招聘演奏员时,也是几十个应聘者争报一个职位,团长们和演奏家们也抱怨招不到满意的演奏员,问其原由,竟然是他们的技术太强了;甚至在文化部门的音乐干部招聘是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难道专业强、技术强不正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吗?实际上,在专业强、技术强的背后缺乏必要的相关文化素养和思想理论的支撑,宛如一根根细细长长的脱离了土壤的豆芽菜,好看而不堪用。大部分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么只会唱歌,要么只会演奏某乐器,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和文艺节目编导的实际需要;音乐学院的专业音乐教师不仅需要较高的歌唱和演奏技术,同时也需要较强的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后者恰恰是应聘者较为欠缺的地方;乐团和歌舞团虽然需要技术强的专业表演人才,但同时也需要应聘者具备一般的总谱视奏、声部合作能力,而后者又恰恰是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弱项。音乐人才的结构性矛盾致使大批音乐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难以就业,同时许多用人单位又招不到可堪使用的音乐人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出现了“该学音乐的没有来,不该学音乐的却来了”的乱象,音乐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将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危机暴露得一览无遗。 “该学音乐专业的学生”是谁?就是那些以音乐特长生的身份增加50至80分,进入211级别的重点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上学之前就已经接受过较为严格的专业音乐训练,专业基础良好而且在社会音乐教育的业余器乐考级中有的能够达到最高的级别。这些学生有良好的舞台经验和对艺术的理解。他们对音乐有很浓厚的兴趣,而且文化课成绩优秀。这部分考生最终没有选择学习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的原因是,家长或孩子受到“理老大,文老二,艺术是小毛虾”之观点的影响。认为有了艺术的特长再加上家教育部关于符合学校艺术特长生招生要求的考生,可在高考中享受适当的降分录取优惠,考好的大学是不成问题的,问及为什么不考音乐专业时,有的考生认为自己较高的文化课成绩去读只需要很低的文化课分数的音乐专业“太可惜了”。 这部分考生进入重点高校后,因为以艺术特长生的特长测试合格后要与所上的学校签订协议,每周要保障4到5天规定时间的演出排练任务,成为学校参加各类音乐比赛的“运动员”;为学校挣得荣誉,为学校的窗口教育贡献力量。实际成为了学校乐团或合唱团的“苦力”,因为种种现实原因他们入学后无法接受更为系统性的音乐教育。自己的音乐特长并没有得到指导性和持续性的发展。 而“不该学音乐专业的学生”则是因为凭自己的文化课充其量只能上专科院校,有的学生分数倒挂,上三本都没有指望,只有考音乐了,因为音乐要的文化分数低。音乐基础不好的学生家长也会急功近利地练习考上音乐类的大学,因此专业基础也比较薄弱。 二、高等音乐教育的危机的转化平台 与高等音乐教育深陷危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普通中小学教育和普通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是在音乐专业教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音乐专业原本是为了培养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设立的课程教学体系,《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肇始于20世纪初期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乐歌”课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学唱具有振兴中华、救亡图存内容的乐歌,实现唤醒民众、振奋民族精神。学堂乐歌是集体性的歌唱,学唱乐歌首先要学会识谱,学习识谱又必须首先学习基本乐理。音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学堂乐歌”的教学传统构建了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这个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就是以识谱为核心的乐理与视唱教学,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唱具有特定的思想道德倾向歌曲的能力,这个课程教学体系后来也被称为专业本位课程教学体系。这个已经实施了近一个世纪的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21世纪的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就是针对这个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改革的思路就是打破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而建立音乐学科教育新体系。这个新的体系不再是以“识谱”而是以“审美”为核心价值的学科教育体系。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迅猛发展,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高等音乐教育的危机。当然,普通学校音乐的这场改革既深化了高等音乐教育的危机,同时也为高等音乐教育的转机提供了转折的平台。 普通中小学音乐课的课程改革助推了普通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学的改革,音乐的“审美教育”观一时成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共识。如冯兰芳教授撰写的文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较完整地记载了普通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实施审美教育的探索、实践过程。在文集收录的《对音乐欣赏教学的一点看法》一文中提出“音乐欣赏课,重要的是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去听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一般表现手段,启发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把音乐的表现手法同实际生活和人生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中得到较多的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有益影响。”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一文中提出:“音乐欣赏课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与理性满足,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在审美、情感、气质等方面得到陶冶,成为品格高尚、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人。”把育人因素放在音乐审美教育之中,也是冯老师坚持一贯的音乐教育思想,并在《音乐欣赏应重视审美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目的之一”的观点,认为普通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必须做到“把审美的四个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相互渗透,有机地结合,做到你中用我,我中有你,才能使大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达到和谐的状态,让他们获得真正的审美教育。”冯老师在《学校艺术实践中的审美教育》这篇论文中,还提出了一个音乐审美教育的新命题,那就是音乐审美教育不应仅是单纯、被动的音乐聆听,应在演唱和演奏的音乐表演实践中提升音乐审美感受。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认为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特点不仅要有音乐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历史、文学、美学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不同风格的音乐要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分析理解。”在《要重视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冯老师论证了“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的命题,通过对140名首都大学生的调查,证明了当今大学生出现的种种思想状况,“与他们目前所喜好的音乐的思想内容是相关的”,认为“儿时的艺术教育对儿童时期的素质的初步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进而提出“美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谈审美教育》提出:“如果到了大学审美教育的目标还是以陶冶情操为主,那可能就违背了审美的规律”。认为各个年龄阶段应接受不同的审美教育,特别指出,当下的音乐审美教育,“一部分教材或多或少忽略了审美的培养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结构、心理特点,我们的传统教材赋予孩子太多的教育内容,如传承传统文化、精深的音乐知识等,过高的目标使教材填入更多的、不太符合青少年的知识与内容,这也许正是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 2007年,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进一步提出了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大学生实施“四个一”的艺术素质量化标准,所谓“四个一”指的是:每一位大学生至少应在会唱一首歌,跳一个舞,演奏一样乐器,写一笔好字,画一幅画,能扮演一个角色中六项中挑选四项,并将“四个一标准”制度化,作为杭州师范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关于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理论和杭州师范大学艺术实践的量化标准受到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们高度的赞赏,他们认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清晰的艺术实践目标,补充了普通高校“美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实践量化标准。对正在处于探索期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在普通高校音乐通识课教学由专业本位课程教学向学科审美教育转型的同时,另一个更大的浪潮冲击着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和学科教育,这个更大的浪潮就是让人迅不及防的“知识爆炸”的冲击波几乎动摇了普通高校传统的专业教学体系,迫使传统专业教学向学科教育的模式转化。“知识爆炸”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唐纳德・哈尔特(Donald J・Hart)出版的一本名叫《知识爆炸》(The explosion knowledge)的书指的是知识增长速度之快和容量之大的意思。据统计,以公元1世纪知识基数为1,到1750 年增长了1倍;而从1750年至1900年,这150年又增长1倍;1900至1950年,增长1倍需要50年;50至60年代,每增长1倍需要10年;70至80年代,每增长1倍需要7年;从1993至2003年,人类知识总量较过去翻一番;2011至2020年内,知识将增长4倍。知识和技术以几何数集的速度增殖,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新专业体系,甚至没等学生毕业就已经落后于社会的职业需要了,高校的专业教学远远跟不上社会的职业变化和发展,于是重视学科教育,淡化专业教学的高校教育转型也就悄然兴起了。 三、高等音乐教育的转机 专业副修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本是常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音乐专业有着比较苛刻的专业准入条件,所以音乐专业副修一直难以推行。但是,“音乐特长生”这个中国特有的时代宠儿为音乐专业副修提供了充足的生源储备。 冯兰芳教授建立的“音乐专业副修”指的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学习音乐,他们有独立的音乐课程体系,经过考试合格者获得音乐专业本科学历,其目的是通过学习音乐,对他们原先所学专业有所促进,为我国培养音乐与科技、音乐与人文等方面的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关于音乐学副修学科的课程设置,冯兰芳教授在她的文集里这样记录:“音乐学副修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循序渐进地学习视唱乐理、和声、合唱指挥、中外音乐史、音乐鉴赏、器乐、即兴伴奏等音乐课程,掌握音乐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技能。它的教学目的、办学模式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也不仅是把音乐教育作为作为普通高校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的手段等,它有相对独立的、系统的音乐课程与艺术实践的各种活动,并以音乐为载体,拓宽文化,注重音乐对创造性思维与智力的开发,塑造高尚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人文修养,提高合作交往能力和倡导、促进艺术与科学相结合,拓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并培育科学创新精神。”在另一篇《音乐学副修专业是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办学模式》里,冯兰芳教授论证了音乐学副修专业教育的宗旨与培养目标是:以培养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研究艺术与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音乐学副修专业五大课程群:1.技术理论课程。2.史论课程。3.音乐哲学课程。4.多学科交叉课程(为音乐学副修专业主课的核心课程)。5.创新型艺术实践五个层面的课程。音乐专业副修专业教育的学科理念、课程设置与实践、摆脱了对高师传统的课程体系的依赖,有了自己的核心课程体系。 音乐学副修专业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拥有不同的学术思维。副修音乐专业学生学科属性各异,对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学术思考。这些学生在一起讨论又能够碰撞出不同的学术火花。多学科专业的背景和不同思维方式融合在一起,产生强大的学术力量。遵循这种学科交融理念进行办学,及时总结办学方式,办学方法以及办学效应,自然就会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了。因此,确立音乐学副修专业教育是以培养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和培养目标。 音乐学副修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在音乐学副修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对大学生本科所学专业有所促进,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钢琴虽然弹得程度不够深,但是能够开发出计算机“如何学习钢琴键盘”的软件,美术专业的学生学习了音乐能够写出《法海寺壁画中的音乐元素》等学术文章等。二是音乐学副修专业的学生交叉学科的背景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使他们在就业方面占有了相对的优势,出现了教师的“双重岗位”(如毕业既可以教自己所学的如物理、地理等专业又能教音乐)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也有的学生因为交叉学科的知识的丰富,学术视野的开阔被国家重要文化部门录用等的实例。三是为音乐学培养专门的音乐的交叉学科的人才,如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学习音乐心理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音乐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音乐科技等。 最为重要的是为“该学习音乐的音乐的特长生”提供了继续学习音乐的机会,解决了音乐副修的生源问题,这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的训练和艺术实践。文化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知识相对稳固,经过音乐学副修专业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成为我国“音乐与科技,音乐与人文”的交叉学科的高级研究人才。高校的审美教育促进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人生精神境界的高远的追求成就了他们的人生。 现在虽然不能说高等音乐教育的希望在音乐专业副修,但音乐专业副修至少为深陷危机的高等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以下参考意见: 第一,高等音乐专业教育的招生不能只看专业,也要看综合文化素质,降低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无异于饮鸩止渴。 第二,高等教育跨专业甚至多专业学习不是神话而是可以实现的事实。 第三,双学士学位甚至比硕士学位更符合“知识爆炸”时代的需要。 第四,音乐专业副修对“音乐特长生”有显著的创新人才培养意x,但对没有“音乐特长生”的一般高校而言,要慎重推行音乐专业副修。 第五,走出高等音乐教育危机的出路在改革,高等音乐教育改革不应是单项的孤立的改革,而应是包括招生制度改革在内的综合性的全面改革。 田耀农 杭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如何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高等职业学校思政教育中的功能 在音乐的功能认识上,人们通常只注意它的美育功能,而忽视了其德育功能。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可以美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修养,音乐教育本身蕴含丰富的德育意义。 一、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 音乐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音乐作品在展现人们生活风貌的同时,可以给人更高的思想道德的影响。在这方面,可能音乐的作用要远远超过其他艺术表象形式,因为音乐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体现人的情感。他主要体现在音乐家在音乐作品中对现实做出的情感、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评价,当音乐作品被人们接受的时候,就可以起到影响教育的作用,巩固原有的价值观念。高尚音乐可以对人们有陶冶和净化的作用。而低级趣味的音乐作品,会导致人们精神上的空虚、伦理道德的却是,以及是非观念的混淆。因此,在高职思政教育中我们应该正视音乐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功能。 二、营造浓厚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学生是校园最主要的一个群体,因而学校应当努力为这个群体打造一个美好的、适合发展的校园,是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校园,并致力于自身的学习发展。而在学生求学过程中间,学生将在校园中创造一种新的、属于学校特有的文化,也就是校园文化。这种文化是大家的行为思想、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有利于促进校园的和谐和稳定发展,促进学生的进步。而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正是这种文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所以教师应当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来与学生共同创造优秀的校园文化,推动价值观的和谐统一。音乐作为实施美育教育最主要的内容,也是校园文化中的主要构成要素,具有着极广的覆盖面,几乎贯穿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很大一部分是依靠校园文化体现出来的。我们要重视并致力于创造好的校园文化,以思政教育为地基,建造音乐文化的高楼大厦,使得在这个大厦中的学生既能够感受到各种美妙的音乐,又能一种更加轻松的方式很好地接受思政教育,从而是自己获得社会主义优良的道德素质,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提升。 例如选取或者编创能够反映班级风貌的班歌、举行红歌会、利用校园广播播放韵意浓厚、艺术性强的音乐、举办校园好声音、校园音乐艺术节、编音乐话剧等;成立艺术团、合唱团、舞蹈队等艺术类社团,定期举行汇报演出,或参与公益演出慰问社会团体等,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音乐的本质,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打造德艺双馨的和谐校园。 三、借助流行音乐的传播优势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流行音乐歌词通俗易懂,曲调回旋动听,借助网络等多媒体工具,其传播速度快,兼具娱乐性、学习性、新奇性、传播手段迅速,符合高职心理特征和需求,易于被接受。通过流行音乐可以贴近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载体 ,很好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帮助高职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可以恰到好处的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引导。流行音乐虽然和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古典音乐之间有着许多的差别,甚至不被一些艺术家所认可,但是它的艺术的审美价值以及教育功能却是可以等同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找准切入点,把握流行音乐的传播优势,与思想教育完美的结合到一起。许多优秀的流行音乐都起到了增强爱国主义、坚定理想信念的作用,例如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青花瓷》、《曹操》,为迎接香港回归而作的《中国人》,为澳门回归而作的《七子之歌》,歌词含义以及旋律节奏都使国人在听到后产生心灵共鸣,从而唤起内心对祖国深深的热爱。音乐除了可以传播美之外,也可以为思政教育的传播架起一座直通人类心灵的桥梁,是思政教育的思想更容易被人类接受。音乐往往在人类语言无法通行道路发挥其独特的魅力。音乐通过美妙的旋律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产生一种共通的特殊语言,从而唤起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枯燥的言语也许会引起学生的抵触,但是音乐不会,而且音乐教育可以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吸收流行音乐这种顺应时展的新鲜事物到单纯依靠说教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高高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合理设置课程 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素养、音乐艺术修养、工作态度以及个人品格等,都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广博度。一方面思政教育者可以很好的利用音乐为载体,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音乐教育者利用音乐生动活泼表现手段,充分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也可共同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此外,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建立起“音乐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音乐教育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协同合作,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功能。并根据职业教育特色和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高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制度、设计合理的教学大纲,行之有教的教学评价体系。为培养品格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努力。 五、改善音乐教学环境 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学校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音乐教学的环境必须改善,加大音乐教育硬件设施和软件的资金投入。建设音乐教室和专门的提供学生能够进行音乐交流和创造的场地,并购买能够充分满足教师进行音乐教育需求以及师生进行音乐交流创造活动需求的乐器、教材和音响设备等等。保证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发挥其政治教育功能。同时还应定期搞音乐艺术交流、讲座,聘请知名音乐学者在校内做学术报告,邀请艺术团体在校内进行交流演出。从提高学生精神文化素质、推进学生人格教育着手,加强对音乐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建立以音乐教育为新的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使音乐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有效手段和载体。 音乐反应了社会的思想,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音乐教育为新的思政教育载体,加强高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加强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规范行为,还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的个人素质得到提升,深化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高社会对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帮助学生今后更顺利地走向成长成才与社会建设之路,以促进社会关系的融洽、和谐社会的建设。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教育改革新形势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业教师应必备的素质 从2001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整整近九年的时间,各级各类学校都积极探索如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稳步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然而有些方面还存在着缺憾仍亟待完善,例如作为教学改革关键因素之一的教师素质问题。这一问题虽然受很多因素影响,但是作为教师摇篮的高等师范教育可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如何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师,早已成为高师教育的根本目标与重要任务。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这种形势下对广大的高师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如过硬的专业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高尚的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等。然而,在过去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没有充分关注这一环节,教育改革主要从基础教育本身开展,致使对教师素质的重构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追根溯源。权衡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各个环节,高师教师必备的素质与建构问题已然成为了关系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全局的重要因素!鉴于此,音乐教育改革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要顺利开展,必然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 我国著名学者林崇德认为,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且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借鉴刘荣于2D05年4月在《教育探索》上发表的文章《教师素质结构研究评述》一文中的观点,教育界研究者普遍认为现代教师素质结构由五要素构成:教育观念、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并且随着教育发展尤其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育研究者对教师素质结构的构想中出现了新的关注点,如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等。 一、探讨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师必备的素质结构 1 教师专业素质,即教师从事本学科教学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等相关知识。 2 教师科学文化素质,教师除掌握本专业知识以外应广泛了解的科学文化知识。 3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这是为师最为重要的素质。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二、具备高深的音乐专业知识与专业技巧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不同于普通中学的音乐教师,他首先应该是某一艺术门类的专家,他应该精通他所从事的那门艺术,并且对这门艺术研究的较深,既具有这门艺术的深厚功底又了解这门艺.术的整体状况和前沿动态。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如果能这样把握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话,应该说这样的教师就具有了相当深的专业造诣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所必修的是声乐、器乐、音乐理论三大类专业技能课程。作为教师来讲必须在其中的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并且能够胜任其教学工作。其中声乐、和器乐教学均属于表演性质的技能。根据赵宋光先生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所述,表演类的教师应具有以下专业素质:1.有较好的基本功。2.掌握、积累和演奏一定数量的曲目3.教学中能胜任教学试奏的要求4.有分析大量作品的能力。音乐理论类教师应具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他们除了对本门课程有深厚的专业技能功底之外,还应在此基础上,有开设其他相关课程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应是“精中求博”的专才。 三、作为教师应具备教学专业素质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只具备高深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师。作为一名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成功组织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素质: 1 具备不断接收先进教学观念的素质。教育家第斯多得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这正如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实现传授者角色转化。即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齐步走”向根据差异因材施教转化,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向传递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的本质转变;教师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2 具备高超的教学能力。包括: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卓越的选择教材,因材施教能力:精美的语言表达能力:恰当的教具使用能力,广泛的教法借鉴能力,优秀的课外音乐活动组织能力:较强的科学教研能力等等。 3 具备勤于思考的创造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创造能力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音乐教师已不能再遵循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师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音乐教师,要求高师教师本身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想像力;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能成功地进行音乐创作、理论研究、教学改革。 4 具备客观评价教学的能力。教学评价,即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涉及对教师自身表现的评价与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评价两个方面的工作。前者主要指向教师的教学过程,重在评价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是否符合教育学所阐明的有关原理或公认的“好的教学”的特征:后者主要指向学生通过教学所取得的认知、情感的、动作技能的进步水平。“君子日参省乎几”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客观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不断发现教学中每个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寻求适当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等等,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达到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教师应改变通过成绩评价学生学习的传统观念,音乐教育是重实践的学科,要具备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位教师无论教什么样的专业,都离不开文化积淀,音乐教师更是如此。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数学,科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身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音乐,实现音乐教育的教育与审美功能。然而现在在许多师范院校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师生存在着“没文化,没素质”的偏见。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受音乐类学生高考成绩低,学习过程中重实践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音乐系的师生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只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汲取,而忽视自身文化修养提高的现状所影响。 为改变这种状况,为素质教育培养出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专博相济的合格人才,作为一名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 1 不断学习的素质。我国大教育家朱熹所做的“半亩方塘 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四句诗形象的隐喻了,作为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工作岗位上从容不迫的做好工作,必须要达到知识长流水,读书伴一生的境界。 2 对各类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教师除了具备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其他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外,还应有意识地实行整合,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整体优化。拘于一隅,孤立地研究和精通专业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高师教师必须具备对多学科进行整合重构的能力,才能够指导学生掌握对各种知识在头脑中进行重构的方法,不断建构综合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五、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要时刻起到表率的作用,用实际行动来感化教育学生,律人先律己,做到身教、言教并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在点滴中,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教师职业是一个社会进步,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崇高事业。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感叹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孟子日“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实乃人生一大幸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热爱尊重自己从事的事业,才能够在工作中产生不断攀登高峰的动力,从而具备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爱岗敬业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勇于奉献、乐于奉献的精神,不求功利,不求回报,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的对待教学工作,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三)以人为本,关心热爱学生 中国传统的礼教教育观念,至今仍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当代各个层次的教育,部分教师还不能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地位上来处理师生关系。大学生作为具备独立思维的成熟的人,教师在工作中应习惯换位思考,理解体谅学生,对学生“爱而不纵,严而不凶”用合理的发法引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自信、自立,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优秀品格。 总之,作为一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专业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便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出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以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高等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 摘要:西方音乐和传统音乐的有机结合是新时期音乐发展的正确道路,高校音乐教育应以此为宗旨,明确指导思想,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注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 关键词: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主流;心灵;流变;整合 多年来在艺术院校的音乐教学教育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理念占据了音乐教学教育的主导地位,无论是教学教育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教育的方法手段,都以西方音乐“定于一尊”,而民族音乐教育却长期处于非主流状态,这几年虽有改观,但在某些学校某些领域依然根深蒂固、积重难返。之所以呈现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首先来探寻一下西方音乐源于何处。大量的事实说明,西方音乐的基础起源于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是一个音乐的宗教,一个歌唱的宗教。在世界所有的宗教中,基督教的音乐最发达。基督教中的赞美诗是西方音乐衍生和发展的载体。巴赫、贝多芬等世界级的音乐大师,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几乎都与基督教有关。赞美诗的大量创作和基督教在世界范围的普及,使西方音乐得到普及和推崇。基督教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象、意象和抽象的整合与共构的思维特色,反映在音乐上,则是浪漫而空灵、求知而重行、恢弘而玄奥,代表着西方人的生理条件、思想信仰、文化心态、审美情趣。由于宗教的支持,西方的音乐得以繁荣,从上世纪初传入我国,并很快取代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为我们留下的文物证实,早在7千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相当丰富,经历了漫长的无文字时代,民族音乐成为唯一的编年史和历史传说。在华夏这片礼仪之邦,56个民族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于它有厚重的文化沉积,有着自身审美情节,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各民族民歌、民谣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本土文化传统特征,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作精华。诚然,中国民族音乐还缺乏世界级的音乐大师、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音乐教学教育体系,但多元的丰富的中华民族音乐本身就是无以伦比的瑰宝,在世界音乐中应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经济在崛起,中国音乐更要崛起,这正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人类文化的流变和整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我们并不拒绝外来的音乐文化,艺术无国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西方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关系也是如此。遗憾的是,在我们的高等音乐教学教育中,往往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教出来的学生对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了如指掌,而对祖先留下的大量的、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不知道,有些音乐硕士甚至不知道昆曲、评弹。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教出来的一些学生数典忘祖,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怎么能担任传承和发展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责任呢? 音乐大师贝多芬在谈到他音乐创作时就说得很清楚:“这是由心灵深处而出来的,愿它也能到达人们的心灵深处”。贝多芬的这句话说出了音乐本质。艺术是心灵的语言,心灵感受是艺术的根本。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同的,就是因为它是心灵的语言,都在倾诉着源自心灵的感受信息。音乐同样不例外。那么从西方人“心灵深处而出来”的音乐,是否也能达到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呢?这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丝毫不否认西方音乐的艺术震感力,不过中国听众能从心灵深处感受它的并不多,这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我所在的城市苏州,以评弹遐迩闻名,用吴侬软语唱出的评弹,苏州听众可以听得如痴如醉,而非吴侬语系的外地的听众就不一定如此了,这是地域文化不同使然。帕瓦罗蒂是世界著名男高音,但他不一定能唱好中国民歌,因为他很难准确理解民歌语言中内在的精神实质。同样道理,我们音乐的教学教育一味追求西方的一套,实际上很难能得音乐的精髓。譬如就拿声乐的教学来讲,语言是音乐的表意方式。字正腔圆本是歌者的基本主要追求,但汉语音节绝大部分是多音节,分字头字腹字尾,而这是我们的语言特点。也给发音的统一造成困难。欧洲发音的特点是单音节的,“阿”就是“阿”,“哎”就是“哎”。若用西洋欧洲声乐取代中国声乐教育,造成一些学生吐词含混,词难达意。中国学生不能很好地演绎中国歌曲,这是音乐教学教育中值得反思的问题。 我们一直提倡洋为中用。这方面有着大量成功的例子,如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金铁霖致力于研究探索民族声乐教学教育的新方法,借鉴西方音乐合理的活性元素,使民族声乐的教育达到了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培养了一批杰出的音乐人才,取得了公认的巨大成果。 事实说明,西方音乐与传统音乐的有机结合,才是新时期音乐发展的正确道路。失去了传统的根基,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音乐便会枯竭。在认同西方音乐技术理论同时,也要认同传统是根,民族文化是本,这是音乐教学教育中也应该坚持的重要理念。我们在实践中如何坚持这个重要理念呢? 首先,教学教育的指导思想要调整。艺术院校的音乐教学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问题的关键。而这又离不开对西方音乐和民族音乐的认识及态度。我们的基本态度是,教育内容要改革,应以中国音乐为主。首先要把民族音乐学好,再言其他。如果把民族音乐当着落后的、老土的东西,或是作为支离破碎的选修课程,对它采取虚无的、不重视的态度,那么民族音乐很难在音乐教学教育中有恰当的位置,即使有,也是处于点缀的境地。从大环境上看,改革开放以后,外来文化有超过传统文化的趋势。外来文化已构成了对中国人传统文化和心理的巨大冲击,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受到长期的威胁。从文化的层面上理解,音乐也是一条由过去流向未来的河,它不应该断流,对民族音乐我们应该有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音乐教学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群众,这是音乐教学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个理念不明确,中国音乐教学教育就不可能健康发展。 其次,把握好西方音乐与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辨证逻辑关系。从人类文化的流变和整合来看,文化的互相交融、兼收并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强调民族音乐,也不应忽视西方音乐的精华。西方音乐的确有丰富的技巧,有较强的艺术性,我们必须加以分析、借鉴和利用。同时,也要看到,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民族音乐教育也不是简单地对过去一些曲目的保留,而要它选择和提炼,比如说,教学内容要改革,应以中国音乐为主。首先要把56个民族音乐学好,再言其他。西方音乐的艺术性,我们应科学分析、借鉴和利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的高等音乐教学不是对过去的保留,而是要改革创新发扬光大。以科学的态度与时俱进,结合使之符合时代潮流、符合结合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把中国音乐传承、发扬。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我们既要尊重共同的音乐规律,又要重视个性,即民族特色。掌握科学方法,突出民族风格,应该成为高等音乐教育的目标。 再次,要注意提高高等音乐教育过程中的文化素质修养。俗话说,写诗功夫在诗外,这一点对音乐教育也同样如此。单纯音乐教育,是培养不出优秀的音乐人才的。深厚的文化素质修养,是高等音乐教育的根基,根繁才能叶茂。从高等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这恰恰是大的薄弱环节。对民族音乐的淡薄,也与我们对文化素质修养重视不够有关。在一些人眼里,民族音乐“土”,似乎没有多少文化可言。这其实是错误的。一定的音乐是一定的文化体现。在高等音乐教育中提升学生文化素质修养至关重要。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在高等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把握几个方面内容: (1)培养鲜明的个性意识。音乐教学最忌千人一面。每个人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应该充分体现主体意识和自由个性。音乐要把音符通过艺术的手段再现出来,是精神产品的再现。任何对音乐的诠释,特别对民族音乐应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风格。对这一点我们应该优于西方音乐。 (2)培养开拓进取的态度。民族音乐艺术是无止境的。音乐教育只是交给学生最基本的东西。开拓进取的态度是超越技能的心理状态,旨在拓宽文化视野,不断超越自我,树立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懈追求动力。 (3)培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当前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要真正做到不媚俗、不随波逐流,坚持以民族音乐为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以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为己任,没有这个理念,弘扬民族音乐就是一句空话。 (4)培养开放的文化视野。现代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开放型文化,而不是封闭的文化。以西方音乐文化为背景参照,通过视野的开放来汲取有益的知识,丰富民族音乐文化,才能更新自我,使民族音乐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发扬。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浅谈人文素质的培养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其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等方面内容。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通过教授专业知识和教学环境的影响,使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转化为他自身所有拥有的气质和修养。人文素质的培养已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国家关于音乐课程全新标准的出台,如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具有过硬专业技能及全面音乐素养,同时又兼具较好的人文素质的音乐教师,成为目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理论界所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培养过程中,经常出现对学生重视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从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造成了许多学生文化素质较为薄弱,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这种素质的欠缺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因为音乐与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不可分割的,相关人文知识的欠缺,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制约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照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与音乐文化相关的多元文化的理解欠缺,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僵硬,只能简单的认识歌曲(乐曲)的演唱(演奏)技法,不能正确理解歌曲本身说蕴含的寓意和内涵,在对作品演绎中往往情感的表现苍白无力,失去了音乐应有审美意义。 对审美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审美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又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音乐教育对于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教育就是通过听觉进行教育的审美艺术。可以说,学生的情感认知是其审美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培养师范学生的审美认识是审美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因为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相对薄弱,由此就造成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审美能力的相对欠缺,对音乐作品的把握不够准确,理解不够透彻等现象,并对学生的审美教学产生了影响和制约。 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和制约。培养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目标和责任,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但我国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往往是注重技能、技巧,而轻视文化课和教育课的培养。从而使得相当一部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出现了文化素质不高,知识技能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强等情况,造成了这些学生很难快速适应我国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时由于人文素质不强,教师讲课时讲不明白问题,只能进行技法等方面的演奏,而不能进行背景等方面的讲述,从而照成自己“教不好”,学生学不会的情况。同时,学生也感觉学习的枯燥无味,单纯地被动地进行技法的“填鸭式”的灌输,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会制约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即为未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将担负起“音乐使者”的重任,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要具有相当深度文化内涵,不仅要能上好音乐专业课程,更能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培养在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的同时,又具备较为完善的人格及较高人文素质并能够适应未来音乐教育模式的师资联想,是我们应该担负起来的历史使命。针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实践中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生源素质,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录取时不能只重视学生技法、技巧方面的素质,还要对文化课方面有更加严格的控制和要求。二是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在教学中,进行科学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比例设置,不能顾此失彼,使学生既能够学习好专业技法又能够学习好文化课的内容。我们在教学的进行中,要处处以发展角度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名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坚持教书育人,利用人文理念,开发音乐专业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感,净化思想,完善品格,使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型音乐人才。三是严格按照相应的国家培养理念,把基础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课程设置与教学教法要既符合国家的基本教育理念,又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切实改变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推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高等音乐教育招生与就业问题引发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我国艺术类招生考试异常火热,全国新增设的艺术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我国的音乐教育似乎一片繁荣,但就业却持续低迷,高校音乐类人才培养出现困境,笔者探寻这些不和谐问题的深层原因,指出高校音乐教育需要进行自上而下的结构性的改革,才能够走出误区,找到出路,得到和谐发展。 关键词:招生;就业;艺考热;音乐教育;改革 近十年来,报考音乐类的学生人数一直呈上升态势,艺考热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甚至整个艺术教育行业在招生与就业等方面出现两难困境,招生异常火热,就业形势持续低迷,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担忧,音乐类人才的出路在哪里?探寻问题的根源,我们当如何解决?音乐教育的和谐发展又该进行怎样的改革?关于这类文章很多,针对我国当前音乐教育的现状,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从不同角度再探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一、艺考热高烧不退似“暖冬”,就业率持续低迷似“严寒”,高等音乐教育出现两难困境 1.春天般繁荣的艺术类招生考试 国内媒体多次报道艺考热持续升温,到2008年是一个峰值,2009年到2010年,全国艺术类报考人数稍有回落,各专业有不平衡,但总体招生情况任然火热。几组数字可以说明问题,如:山东《大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山东省艺术类考生2002年为3.2万人,2003年是5.6万人,2004年猛增至9.3万人,2005年为14.6万人,2006年超过16万,2007年达到16.92万人,2010年90654人,比2009年减少6226人,2008到2010年有较大回落,总体看,山东省每5名高考生就有1人选择了艺术路。河南省高招办统计数据表明:与07年相比,08年河南省艺术类考生共有98456人,比去年82458人增加19.4%,其中美术类报考人数增加18.9%,编导制作类增加43.8%。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2008年报考艺术类的考生有61399人,比2007年增加15198人,增幅近33%,2009年103086人,比2008年增加4630人,增长4.7%。各类考生人数达到历史最高值。江苏《教育在线》报道,08年江苏艺术类考生人数激增,2010年总人数有一定回落。其他如安徽、广东、湖南、辽宁等省份均呈现相同态势。 笔者认为艺考如此春天般的繁荣景象更像“暖冬现象”,而暖冬背后隐藏的是严寒,就业形势与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不容乐观,音乐类作为艺术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势比较其他艺术类更加令人担忧。 2.冬天般清冷的就业形势 一方面艺考正热火朝天,另一方面,据麦可思2007届大学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全国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中,音乐表演排第一,音乐教育紧随其后,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至2010年,就业状况没有显著改善。中央一套“新闻30分”的一条新闻值得我们注意:“艺术类专业就业竞争激烈,考生对未来知之甚少,考生和家长还应该对艺术类专业的就业情况有一些了解。近年来,艺术院校招生持续升温,许多普通院校也都开设了艺术类专业。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2005年艺术类专业增加了两倍,全国开设表演艺术类的高校就有342所,开设动漫专业的高达1230多所。因此,许多艺术院校的学生面临着入学难,就业更难的‘两难’境地”。艺术、文学、管理成为全国就业率最低的三个专业。据央视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2005年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足30%;70%的艺术专业毕业生为生存而改行;成为国内知名明星的几率仅为0.003%。因此,与目前愈演愈烈的“艺考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星梦”背后的就业隐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音乐类专业的就业出路问题可想而知。 面对“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和谐社会目标,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分析当前形式,找出艺术专业招考率和就业率之间的矛盾根结,从而研究其解决的方法。 二、探询就业低迷问题的原因 1.高考学生的投机心理 多数中国人的大学梦是在“上大学等于好的工作单位,等于有保障的生活”的基础上,这几乎成为一条人人认可的社会定律。但伴随着大学扩招,就业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笔者认为,上大学不是唯一出路,文化成绩不行,通过突击学艺术考大学更加不可取。 首先,学生参加艺考时只求能上大学,却基本未思考就业问题。就业率低迷问题的出现和艺考热的“虚火”有直接关系。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因找不到工作或面临转行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实际上这是由于学生在主观上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盲目乐观、扎堆考试而形成的后果。 其次, 艺考生中有很多“投机学历”的成分。全国的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由于上学难,艺术类高考录取分数线又比普通文理科低二三百分,一些考生认为自己参加普通专业考试“上本科”无望因此“半路出家”。这样的学生往往缺乏艺术功底,容易成为“半吊子”,进入社会也往往缺乏专业竞争力。虽然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但师资力量、生源素质不佳,从而导致许多艺术类毕业生只能从事低端工作,其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再次,“高不成低不就”是如今艺术生就业最突出的矛盾。艺术生教育成本高,工作期望值也高,毕业生都希望工作自由,环境舒适,福利优越,但有些学生水平不高,又怕吃苦,因此要想找到一份满意工作就更困难。 2.近期艺术教育盲目发展,出现结构性矛盾 笔者认为就业低迷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教学目标与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专业化与群众化被混淆。艺术专业教育不能以普及为目标,而是要定位在培养“高、精、尖”艺术人才上,打着专业教育的旗号却培养业余艺术人才,其引起的后果必然是严重的。很多学生为升学而学艺,没有天赋可言,甚至并不喜欢艺术专业,这势必给教学和就业带来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出的人才只是群众性娱乐的水平,要从事专业艺术工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这种缺乏专业精神的教育亦是对学生和艺术教育行业的不负责任。 其次,大学扩招和中学追求升学率为“艺考热”添薪加火也是就业低迷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艺术类招生录取率远远超过普通专业,有些学校达到1:50左右。另一方面,中学追求升学率,鼓励文化成绩差的学生考艺术,有学校甚至规定成绩在班级后20名的学生必须考艺术。同时,在“艺考热”支持下,高校对传统艺术专业的设置不做相对调整和改革,都直接导致培养与需求的供求失衡。一边是市场对传统的美术类、音乐类人才需求严重饱和,而另一边全国新增设的定位均相似的艺术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高校的这种不对用人市场做研究,似乎只管招生不管就业的状况,也直接导致艺术人才培养出现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 三、寻找出路,走出暖冬与严寒,音乐教育需进行自上而下的结构性改革 音乐教育中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音乐教育的发展步伐与其本身的发展规律有些脱节,需要深入研究,大胆进行结构性改革,而音乐教育的改革从小学到高校乃至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改革哪一部分就能实现的,因此应该从音乐教育的观念着手,以宏观调控政策为手段,实现音乐教育的和谐发展。 1.音乐教育的结构性改革应从高校开始 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是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改革。市场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晴雨表,因此高校音乐改革应从研究人才市场入手,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以明确培养目标。 (1)市场不需要低端人才,人才培养要面向市场 研究当前国家规定的专业目录,一级学科“艺术学”下设20个二级学科,如:音乐学、音乐表演、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表演、舞蹈学等。资料显示,全部艺术类考生中报考美术类专业的考生占60%-70%,剩下的大部分学生则报考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每年20多万的招生计划都集中在这些方向就必然导致人才培养的结构出现问题,培养的人才类型与市场缺乏衔接,就业随之出现低迷现象。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应该遵循“传道、授业、解惑”的思路进行,中国的音乐教育乃至全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授业”内容太多,“传道”内容比重太小,没有激励与成功学方面的教育,学生没有激情,不会做事,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传道不足,授业不精”,学生要有好的出路谈何容易。 显而易见,用老思路解决新问题是行不通的。研究人才需求问题需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评估,要么选择未来发展空间大或竞争对手少的行业或方向,要么成为某成熟行业的领跑者。因此,选择传统艺术与其他学科交叉衍生的热门专业,培养真正的复合型人才,是适应市场的最好选择。 (2)保持音乐教育的连贯性,阻断学历投机 西方音乐教育界认为,传统的音乐人才培养一般需9-12年的连续教育。笔者认为人才的培养应是连贯的,而我国艺术专业的盲目扩招给很多学生提供了学历投机的可能,一些学生想上大学却苦于文化知识差而被迫转学艺术,这种现象无论从文化素养方面还是艺术素养方面都打断了人才培养的连贯性,而这种双脱节的教育必定导致高校培养出一批缺专业缺文化的“半瓶子晃荡大军”。音乐教育目前这种不重文化基础的教育方式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盲目扩招后的学生往往缺乏专业热情和职业精神,这也使得投机学历的学生、学校甚至社会为此付出了沉痛代价。因此,现阶段首先要靠政策控制招生,严把人才选拔质量关,把确实不符合条件的考生拒之门外,防止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保持音乐教育的连贯性,阻断学历投机,确保高校音乐教育质量。 (3)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类型应有不同定位 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类型应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如专业类音乐院校仍走培养音乐精英路线,以满足人们高质量审美需要。而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再继续借用音乐学院模式,应该着重体现“师范”性质,培养能够真正带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传承美、创造美的音乐教师。然而扩招后的问题就集中在师范类:靠这些不一定热爱音乐、却依靠音乐谋生的低端人才,中国音乐教育的振兴何时会有希望?如果培养的次品再去培养次品,艺考和艺术教育将限入“危险的循环”。 另外,新兴的综合类大学所开办的音乐专业培养目标应该依托综合类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培养宽口径、基础厚、综合能力强、有别于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多在音乐与科技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上下工夫,不能做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模式的再现。 同时,高校应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和文化分数线,提高步入音乐专业的门槛,而国家应对高校专业严格评估,对师资不足的学校停止招生,以大力整顿音乐教育市场。目前,艺术类考试文化成绩的门槛已经提升,这也是近两年来艺考生下降的原因之一,宏观调控的效果正在显现。 2.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在中小学 如果能够成功的进行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我国的音乐人才培养就总数而言不是过剩而是缺乏,音乐类专业充分就业的关键取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和“量”。 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整个国家音乐教育事业的基础,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和“量”,我国音乐教育中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当中小学音乐教育有一定水平的“质”时,通过音乐投机学历的问题会大量减少,当中小学音乐教育达到一定的“量”时,我国音乐人才总量将有很大的缺口,就业问题也解决了。然而,目前我国人才培养结构、比例及质量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却有很大差距,音乐教育的目标存在很多功利性,远没有达到音乐是一把钥匙和以人为本的要求,我们要看到音乐教育改革的路程任重而道远,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和大学的音乐教育改革息息相关,因此,大学和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要配合进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两者要互相倾听来自对方的声音,当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有较大提高时,高校音乐改革才有坚实的基础,同时,国家宏观政策导向须跟上。 (1)加大中小学音乐课程在总课程中的“量” 从中小学音乐课在学校课程中的比例和重视程度看,我们国家是不够的,没有一定的“量”,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音乐学校的运作模式。如德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除学校每周的音乐课外,各区都有一所政府办的免费供学生学习的音乐学校,大部分学生都参加学习,至少每周二次,每次二至四小时。学校提供钢琴等大型乐器、音乐课本,并配备音乐教师,租用中、小学教室上课。若学生另请教师个别指导则必须缴纳学校费用(如教师的工资、场地租金等)的50%作为学费。在俄罗斯,实行儿童音乐学校课外教育7年加中等音乐教育4年的模式,是培养一般音乐爱好者的教育。全俄罗斯有近6000所国立初等音乐学校以及120多所中等音乐专科学校为所有喜爱音乐的孩子提供专门高质量的免费音乐教育。孩子在普通学校上学的同时,可再选择一所音乐学校。音乐学校的课程与普通学校的课程要求同样严格。相比之下,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程比例非常小,课程重要性也不如西方国家,投资也是相当不足的。 (2)修正中小学音乐培养目标,提高音乐教育的“质” 好的音乐教育强调对音乐的全面理解和自我释放,不以片面的演奏技巧为标准,中小学音乐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音乐教育的“质”,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培养目标并不十分明确,在“通过学习音乐实现对人的培养”的问题方面,笔者认为我们应向法国和美国学习。 法国音乐教育讲究全面发展,其教学准则就是立志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自我表现的空间和机会。学校每学期给每位学生都安排登台演出机会以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且教学思维灵活,讲究个性化发展,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特点。而美国音乐教育特别强调通过亲身的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感受。在美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目的不是为培养音乐家,而是为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这是建设跨世纪的现代化强国的需要。美国音乐教育界认为“音乐是把钥匙”,是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途径,虽然音乐本身并不等于这些领域。1996年,美国政府立法,将音乐课正式列为中小学必修课,与数、理、化、文、史五科齐头并肩,成为基础教育的“大六门”。 相比之下,中国音乐教育教学方法还比较死板,往往只注意单门技巧而忽略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学生往往基本功比较扎实,而缺乏对音乐的全面理解和自我释放。尽管人们已开始注意到学校音乐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往往忘记了音乐教育之“超音乐”的目的。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有必要深入理解美国人将音乐学科列为中小学“大六门”之一的原因,同时也应该认真体会“音乐是把钥匙”的含义。 (3)音乐界应尽快提出我国的“豪斯赖特宣言” 实现音乐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必须有一个意义深远的纲领和目标,在这方面,美国的《豪斯赖特宣言》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豪斯赖特宣言》旨在勾画美国音乐教育的新世纪前景,就音乐教育的重大问题在音乐教育界与相关机构和人士之间达成观念的共识及行动的联盟,并形成了对未来20年美国音乐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观念与行动纲领。 我国的音乐教育方兴未艾,国家提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即将期满,在这关键时刻,我国音乐界也需要提出一个能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指导中国音乐教育下一阶段发展的行动纲领,我国也需要一个深入的讨论,为中国音乐教育的下一阶段勾画蓝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 综观我国音乐教育的 “暖冬”与“严寒”,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仅从音乐工作者的角度探讨是不够的,关键需要全社会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决策者的认同,需要决策者从长远考虑,进行宏观调控,放弃某些眼前利益,渡过音乐教育的瓶颈时期。笔者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必将迎来一个和谐的春天。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高等学校公共音乐教育创新性研究 摘要:在现代高校公共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理解力是现代教学的意义之一。本文对高校公共音乐教学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学习能力进行梳理分析,从而提高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教学水平和效果。 关键词:高校音乐;公共;乐理 创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音乐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大学生的性格,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学生音乐素质现状毫无疑问,学生初始的状态将决定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并影响教育教学的要求与教学方法的选择。那么选择音乐公共选修课的学生在音乐方面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我曾连续四届在音乐公共选修课中用同一问卷调查表对参加选修课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反映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统计 1.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未能完整地接受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 2.学生在基本的音乐知识方面基础较差,认知程度较浅。 3.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几近于零。 目前的大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了使音乐教育在高校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战略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承担高校音乐教学的教师就要在寻找高校音乐教育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并总结出较为科学的高校音乐课教学形式与方法,这是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与责任。“音乐与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提出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音乐与艺术教学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教学领域,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很少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所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大胆尝试、大胆探索。还要明确,借鉴和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与形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目的是赋予音乐教学以新的内涵,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不能仅仅是单纯传授其他学科知识,或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再就是要坚持以音乐教学为主,处理好主次关系。教师在教案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中一定要始终把音乐放在主要地位,防止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最后由于教学领域的不断拓宽,音乐课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而且要广泛涉猎音乐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面,以适应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 以音乐比较研究为龙头,以中国传统音乐学研究为重点,在对中西方音乐理论与实践、音乐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带动相关学科发展。进一步探索中国音乐理论与西方音乐理论的共同性和特殊性,将学术前沿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继续推向深入,为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作出贡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加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教育部确定的教育发展方向。我个人认为,如果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理解,可能它有着最为坚固也是外行最难以攻破的技术堡垒,这一点同文学、美术还不太一样,一个没有经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人若想在音乐领域有所成就,难度是相当大的。然而,尽管音乐是带有极强的技术性要求的专业,音乐毕竟是一种文化,音乐是“人”的,是属于我们生命的,是我们生命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就是说音乐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人文。从这个角度来讲,要真正地学好音乐,领悟音乐,仅靠技术手段是不够的。综观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家,从他们身上可以得到一个印证,即只靠技术是难以进入音乐高端领域的。上世纪80年代,我曾与傅聪先生进行过一次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对话,我们涉及更多的是文化的话题。傅聪先生很会聊,谈话中的他似乎对文化的问题兴趣更大,他更多是在聊一个学音乐的人在文化方面的感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傅聪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与他从小在父亲那里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分不开的。此外,像许忠,媒体报道许忠在学唐诗宋词,也开始有了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知觉,而我们音乐学院出来的很多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觉是不高的。也许是许忠进入国际音乐舞台的一些体验使他领悟到了建立更为广泛的知识结构和更深厚的文化素养底蕴的重要性。这并不是说我们公共基础部能够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们的定位就在于此。目前我们虽针对工具理性价值而开设了一些课程,如外语等,但更多还是侧重于价值理性。因为倘若从《辞海》来观“人文”二字,它与价值理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所谓“人文”即人性及教养,换言之,它使人更成为人,或者说使人性能够跃升。人性一词虽然比较抽象,但实际上涵盖了很丰富的内容,例如一个完整和谐而又富有积极性的人格的确立就属于这一范畴,而这一点我想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作为人才的考量标准来说,倘若离开了这一部分,倘若一个人在人格方面有欠缺,甚至是分裂乃至断裂的,那他对于我们社会就可能会起负面作用。我们注意到这几年在大学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如马加爵事件,其问题不在于知识,而在于人格与心理方面。北大医学院最近也发生了同宿舍学生残杀的事件,还有以前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泼狗熊的事件等,这些学生在知识领域都堪称高材生,然而在人格方面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上下工夫。高等教育发展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应该积极地进行课程计划调整。首先要改变我们的办学思路,扩大招生范围,加大文化课在招生计划中的比例。其次,调整课程计划,增加合唱指挥课,建立合唱团,开设电脑音乐制做等课程。再次,专业设置要改变,不能统以师范专业来设立,比如通才专业就很好,开设舞蹈,书法等边缘学科的课程,不断提高音乐公共教育教师的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之钢琴教学的优势 俄罗斯高等音乐一百多年来,培养了众多著名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他们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趋向。钢琴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是完善和成功的,值得我们借鉴。 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从这里走向世界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知名学者、杰出音乐教育家不胜枚举。其钢琴教学体系更是自成一派。钢琴教学成绩斐然,受到全世界钢琴演奏家、教育家的极大关注。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学府、师范院校和音乐院校在音乐教育钢琴方向的学生教学和钢琴演奏专业学生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同一个教学系统。培养不同发展方向的优秀人材。高师的教学体系与音乐院校的教学体系一脉相承,均以凸现音乐风格、强化技术要求、发展灵活多样的练习手段、明确客观完善的评价体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前者更注重一般学生钢琴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继承和发扬钢琴教学理论的特性,以推广已有理论为目的。后者更注重精英教学,体现了对钢琴教学理论的创新和深入,以发展钢琴教学为目的。两种院校都以学术研究和演奏实践的密切联系作为发展钢琴教学的策略。其教学中演奏分析与理论分析的结合、实效性和系统性教材的结合的方式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钢琴教学有借鉴价值。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一些必修的音乐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一些理论课程,如在音乐学院开设了俄罗斯音乐史、钢琴教学法、室内乐课、声乐伴奏课艺术实践课等必修课程,而且都是教师一对一地授课。学校有专门的室内乐教师为学生助奏,专业教师则在一旁指导。又如师范大学的音乐系开设了高校音乐教育学、音乐创作、音乐创作心理学、音乐评论等必修课程。 钢琴系的本科课程包括全国性的公共文科课程、公共专业课程和地方院校专业课程。公共文科课程有:哲学、经济学、历史、国家宪法、心理学和教育学、外语、体育。公共专业课程包括:文化艺术史、美学、音乐心理学、和声、复调、作品分析、外国音乐史、俄罗斯音乐史、20世纪俄罗斯音乐史、专业技能课、室内乐、排练课、钢琴艺术史、现代钢琴艺术、钢琴演奏教学法、钢琴伴奏、指挥等。 俄罗斯的的钢琴专业分两类,一种是钢琴专业,另一种是钢琴伴奏专业。针对这两个专业设置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课程。钢琴专业则重视专业技能课、和声、复调、作品分析、外国音乐史、俄罗斯音乐史、钢琴艺术史、现代钢琴艺术、钢琴演奏教学法这些课程;而钢琴伴奏专业则重视钢琴伴奏、室内乐、声乐伴奏、器乐伴奏指挥。 学时安排得也很多,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专业课500学时、音乐史300学时、钢琴艺术史280学时、和声70学时、复调70学时、文化艺术史70学时、曲式分析70学时;钢琴伴奏专业的学生钢琴伴奏500学时、排练课280学时、室内乐280学时;两个专业的其他课程也都在70―120学时,可见俄罗斯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量大、实践课多。 在俄罗斯钢琴演奏教学体系中,首先应该注意的是艺术感的训练。钢琴演奏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演奏家通过对乐器的演奏,形成人与世界的关系及其对这个世界的反映。所以,钢琴演奏的教学工作必须成套地全面地进行,甚至对于所有业余演奏者来说也应如此全面地学习。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钢琴是一个理想的乐器,因为它可以演奏一切音乐,包括交响乐、歌剧音乐、芭蕾音乐、室内乐等等。为了突出钢琴学习的专业研究方向,教师主张钢琴学生自主选择针对某一作曲家、某一演奏时期、某一演奏风格的系统性曲目,确立研究专题,并以钢琴演奏效果进行补充和论证。在理论研究发展领域内做到理论与演奏实践相结合,毕业音乐会曲目与毕业论文答辩内容相呼应。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弹奏水准。 俄罗斯钢琴教学以歌唱性、复调性弹奏为显著特点。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选择曲目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强调曲目的音乐性和复调性。除了常见的音乐会演奏曲目。颇具新意的是激发学生音乐感的各类改编曲。这些作品的弹奏效果突出歌唱性、复调性和交响性,能充分强调艺术感染力和钢琴这一乐器的丰富表现力。学生在练习和演奏过程中,时时被音乐要求和演奏激情牵动,技术问题的解决很自然。达到自然的弹奏境界,音乐的美感就更为突出。这是钢琴教学中的一种良性循环,此种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建立演奏作品的良好心态。学生在练琴时,就具备自己能达到的音乐标准,实现弹奏教材和弹奏目的的统一,教材的实效性更为突出。 在对作品的理解上,他们普遍较为深刻,音乐思路比较完整,演奏布局严谨周密,音乐表现力丰富,既有抒情性,又具浪漫气质。俄罗斯的钢琴家们在演奏中注重整体结构的完美及细节的表达,讲究每一个音的质量。在乐曲处理上相当严谨,十分注意音色、分句和乐器的歌唱性。他们追求把优美如歌的旋律同技巧动作结合起来。俄罗斯钢琴学派的艺术核心特征就是强调歌唱性,以声乐的观点来阐述钢琴的声音,让钢琴这件乐器人声化。 俄罗斯钢琴乐派是俄罗斯文化艺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领域的宝贵财富。深入研究和学习俄罗斯钢琴乐派的演奏、教学经验,对于发展、繁荣我国的钢琴艺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研究中文献系统与图像系统二重关联问题 摘要:中国美术史研究将美术史的性质归列到历史学的范畴,其目的在于重构美术历史。美术史研究应以图像为主干,尽力摈弃以文献为主导的研究格局。但在实践中,对图像的解读仍需依凭文献的记载,形成了文献系统与图像系统的既相互契合又相互悖离的二重格局。在“昭君出塞”这一典型个案中,历史记载与故事传承这一文献系统直接诱发了其图像系统的产生与形成,同时图像系统又极力超越文献系统形成的思维定势,产生新的图像系统格局。在中国美术研究视域中,这种文献系统与图像系统的二重关联是一种普遍现象,值得认真研究。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历史研究;文献系统;图像系统;昭君出塞 对于几乎每一个美术史家而言,他们都包含着许多重要的、潜在的“已有观念”。这种“已有观念”是一种知识体系的先验存在。这种已有观念虽然可以通过某些图像系统获得,但是,毫无疑问,其绝大部分是通过文献系统获得的。对于美术史研究而言,图像系统是其研究的主干,图像的色彩、绘画技法等因素是其研究的根本对象,美术史学的研究回归到图像本体上来,才是美术史学研究的目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图像复制的困难及图像独立审美功能的缺失,图像在真正的美术史研究中所处的地位相对尴尬。因此,还原美术史研究视域中图像系统应有的地位,结合文献系统与文图关系的实际,方是美术史研究应有的立场。有鉴于此,本文以“昭君出塞”这一典型个案为中心,探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文图关系,以期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一、文献系统:“昭君出塞”的历史记载与故事传承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当年出塞和亲,而今在茫茫大漠上只留下矗立的青冢,她的哀婉、悲怨以及为国为民的大义成为两千年来文人题咏与画家刻绘的重要题材。在此过程中,围绕王昭君的出塞,衍生出各类不同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与文学创作,呈现出内容不断丰富,情节不断延展,形式不断变换的状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种文献系统。 一是历史文献。昭君出塞和亲,是正史载记的真实历史事件,有历史文献的依据。根据班固《汉书》的《元帝纪》和《匈奴传》的记载,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部秭归人。王昭君本是“良家子”,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朝见,请求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将“待诏掖庭”未被皇帝御见的宫女王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作为阏氏。建始二年呼韩邪单于死,前阏氏子代父立为单于。王昭君依照当时匈奴的习俗,嫁给后单于。这就是昭君故事的简单史实。 其后,南朝刘宋史学家范晔撰写《后汉书》时,又在《南匈奴传》中写入王昭君的事迹。他在史书中明说:“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也就是说,王昭君因入宫多年未得皇帝恩幸,而主动请求去匈奴和亲,并非《汉书》所言被动地被汉元帝赐给呼韩邪单于。《后汉书》不仅写明王昭君的态度和心理,而且对她的仪表也有生动的描绘:“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在这里不但有对王昭君容貌衣饰、风采仪态的描绘,同时也描述了汉元帝欲赐不忍,欲留不能,既爱怜昭君国色天姿,又不肯失信于匈奴的矛盾心理。此外,《后汉书》还交代了昭君在呼韩邪单于死后,不愿嫁给继任单于的继子,曾“上书求归”,但“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的情形。 由上可见,《后汉书》所记载的昭君故事,已经不像《汉书》那样简略,可能吸收了部分民间传说,而且加上了一定程度的文学描写,王昭君已初具悲剧人物的雏形。 东晋葛洪所撰《西京杂记》也记录了王昭君的事迹。与《后汉书》相比,《西京杂记》的杂史记载更具传奇色彩。在此书中记述了王昭君之所以多年未被元帝宠幸的原因:“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于是,王昭君故事中又增添画工索贿的情节。及至“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被斩画工共有毛延寿、陈散、刘白、龚宽、阳望、樊育等六人。 二是音乐文献。与《西京杂记》几乎同时的音乐文献《琴操》一书中也记载了王昭君的故事,与《后汉书》、《西京杂记》相比,《琴操》虚构成分更多。其中最明显的一点便是,该书记述王昭君不肯依“胡礼”再嫁,“乃吞药死”。这是从封建礼教的贞操观念出发,对《汉书》所载王昭君史实做出的重大改动。此外,《琴操》还写王昭君死后葬于匈奴境内,“胡中多白草,而此冢青”,交待了“青冢”这一说法的文献由来。 王昭君出塞事迹与音乐文献关涉的,还有创作于《西京杂记》与《琴操》之前的西晋石崇的《王昭君辞》,在该辞序文中,石崇曾说:“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讳,改焉。”为避晋文帝司马昭之讳,王昭君从西晋始又被称为明君或明妃。石崇还写道:“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从此,王昭君又与琵琶结下了不解之缘。 至此,在历史文献与音乐文献系统中,后世昭君出塞故事的所有元素均已基本具备,如入宫、不见御、画工毛延寿索贿、昭君心存怨恨、和亲、再嫁、思乡、琵琶、青冢等,一个比较成熟的故事开始形成。加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国势颓败,北方边疆又饱受异族侵扰,许多家庭离散,不少人被掳而离开家园,在动荡中惨死他乡。所以,王昭君的命运便得到民众的深切同情,他们纷纷在昭君故事中倾注他们自己的爱憎,从而使昭君故事得以广泛流传。 三是文学史文献。到了唐宋乃至元明清时期,昭君出塞的主题元素又屡屡被文人利用,并以诗歌、小说、戏剧的形式敷衍传承。唐宋时期,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在内,几乎所有著名的诗人,都有歌咏王昭君的诗作。与此同时,《王昭君变文》为后世昭君故事小说化开了先河。元明清时期戏剧的隆兴,使昭君出塞的故事又被大规模地搬上了戏剧舞台。据《录鬼簿》载录,元有关汉卿《汉元帝哭昭君》、吴昌龄《月夜走昭君》、张时起《昭君出塞》杂剧,皆已亡佚。现存剧作只有马致远的《破幽梦孤燕汉宫秋》。马致远的《汉宫秋》是一部著名的悲剧作品,也是昭君出塞故事系列中最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昭君戏。这部杂剧集中了前记小说、文人诗词和民间讲唱文学的成果,根据时代的需要,使昭君出塞故事有了重大的发展。明代以昭君出塞故事作为题材的剧本有陈与郊的杂剧《昭君出塞》(现存《盛明杂剧》本)、无名氏的传奇《和戎记》(现存明万历年间金陵富春堂本),以及《青冢记》三种。清代以昭君出塞为主题的戏剧有尤侗的《吊琵琶》杂剧、薛旦的《昭君梦》杂剧等。不过,明清时代,昭君戏曲虽广为流行,但多歌颂昭君与元帝爱情,昭君自杀,既为朝廷殉身,又为元帝尽节,这些戏曲主题统一于爱国、忠君观念中,皆与史实背离。独《昭君梦》,以梦境结构全剧,并遵照史实令其和番,下嫁呼韩邪单于,与众剧迥异。 中国美术史论文:从“四个认同”的高度谈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 【摘 要】在新疆,高等教育的使命更重,它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谐发展,关系到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对新疆的未来而言,培养什么人、传承什么文化才是新疆教育的重中之重。当前,我们要紧紧围绕“四个认同”教育主线,将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渗透到艺术教育中去,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胸怀祖国、建设边疆,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谐进步,为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大美新疆的到来努力奋斗! 【关键词】四个认同 新疆高校 艺术教育 教学改革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相互影响,潜移默化,形成了难解难分,血肉相连的内在联系。同时,新疆各族人民长期共处、相互学习,成为推动新疆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历史证明,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一个多民族共居共建的家园。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新疆来说,近些年国际敌对势力和境内“三股势力”对新疆不断渗透破坏,妄图将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离出去。此时,“四个认同”理论的提出及如何贯彻学习“四个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四个认同”即是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而 “认同”又称“归属感”,没有认同感,就不可能有凝聚力。 我们认为,“四个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基础,是解决新疆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保持新疆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治本之策。纵观世界许多国家的分裂,都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道路认同出现危机,进而造成国家民族的危亡。 新疆处于反分裂前沿,青少年由于受地域、宗教、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等同于与敌对势力争夺未来。当前,新疆各高校在青年学生中都开展了“四个认同”教育以及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等理论课程的学习,这对青年学生正确树立国家观、民族观意义非常深远。针对“四个认同”教育,新疆各高校也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多所院校的教师及理论研究人员对“四个认同”教育的落实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研究并发表了相关的论文。如新疆师范大学吴常柏教授的《新疆高校坚持“四个认同”教育的经验》一文,新疆农业大学的寇新华、何建忠教授的课题《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该课题先后在新疆多地三十余所高校进行了调研,掌握了有关“四个认同”教育的第一手翔实资料。 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的李瑞君、贺金瑞教授也撰写了对《新疆“四个认同”教育的思考》一文,对新疆高校“四个认同”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同时,新疆各高校抓住重要纪念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增强各族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但是,落实“四个认同”教育,仅仅通过理论教育这一途径,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及对其行为倾向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 鉴于此,如何在学习“四个认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例、历史资料、考古发现来引导教育学生加深对“四个认同”的更深入理解,切实增强新疆青年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有关新疆与祖国内地政治、经济、文化从历史的角度不可分割的考古发现、现存历史遗迹、文化遗存数不胜数,但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在利用此类视觉历史资料完善“四个认同”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尚属空白。针对这种情况,特别是新疆特殊的区情、政情,如何在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中引入此类教育就具有既迫切又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美术史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各学科学生对古今社会的认识,提高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取高尚的精神享受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新疆高校的学生来说,在中国美术史课程中充实、完善新疆与祖国关系内容的学习,目的就是强化“文化认同”, 明晰“归属感”。而这种“认同”的学习是直观的、可视的、有翔实史料可查的。这种学习就是对“三股势力”分裂新疆图谋的正面回击。从而使学生从艺术史学习的角度观照新疆的历史文化以及与祖国几千年的脉络关系。这是“四个认同”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新疆未来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需要。再者,新疆高校中的教育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新疆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价值观认同,直接关系到新疆未来人才的培养、塑造,关系到孩子们正确国家观、民族观的形成。因此,在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中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导入新疆与祖国关系内容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二、充沛翔实的视觉资源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 新疆与祖国内地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在西域就已经开始传播,这种传播丰富和发展了西域文化,从各个侧面影响了西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形成。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典章制度而且还包括生产技术、社会习俗等,从而奠定了西域与祖国密不可分的政治、文化关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权建制 众所周知,从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开始,整个西域地区就处于中央王朝统辖之下, 新疆从此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大量的考古挖掘史料也有力地证明了新疆和祖国内地的关系,这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中原绘画艺术在西域的传播 中原绘画艺术在西域的传播可谓源远流长,盛唐时期乃至魏晋南北朝都有传播,它主要体现在新疆现存的大量佛教壁画中,这些壁画作品如在美术史教学中加以利用、学习,势必大大增强新疆大学生对祖国文化与新疆关系的认同。 (三)中原生活方式、习俗在西域的体现 随着中原地区人民与西域人民不断加强往来,中原内地的生活方式、习俗在西域也得到传播。这种传播从日常生活到丧葬习俗都有体现。不仅如此,中原彩陶、丝织工艺品以及中原书法、建筑艺术在西域也大大得到普及。这也足以证明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已由物质领域深入到精神领域,从上层扩展到了民间。总之,丰富的现存及考古艺术资源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四个认同”学习的实践性教育提供了翔实的客观依据,为新疆的长治久安、青少年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按 语:巫鸿(Wu Hung)教授是著名的美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早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1972-1978年间一直在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任职,1978年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学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职,后受聘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教授,并于2000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基金会研究员,是美国在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和权威的学者。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他还致力于推动对中国当代美术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巫鸿教授著述甚丰,目前我们国内的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社,迄今已翻译出版了他的《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礼仪中的美术》、《时空中的美术》、《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等学术专著十余种,对中国美术界、美学界和相关人文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志荣博士于2011年5月5日下午一点在美国芝加哥现场采访了巫鸿教授,并就美术史研究的方法等问题请巫鸿教授作了深入阐述。本刊欣闻此举,特地全文刊发本次访谈的相关内容,以期望学界在有关美术史、论研究领域与巫鸿教授进行更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与对话,以使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探讨更加细致、透彻。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学术为公,文以载道,站在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塑造国家艺术形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点上全力促进学术研讨的深入展开,既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同时也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塑中华艺术精神,尽到《艺术百家》应有的责任和力量。 朱志荣:陈寅恪将王国维的考古与文献相互参证归纳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国大陆产生了广泛影响。您认为中国美术史研究应当如何利用考古发现? 巫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王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在史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文献研究主要是研究古代遗留下的书籍,考古学则研究出土的文物。王国维当时研究注重的主要是文字材料,也就是文献文字。他所谓的“考古”因此基本上指的是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还有青铜铭文等材料。他想通过二重证据的考证,得出一个历史研究的更为可信的结论。这些结论一般都是和历史事实相关的,比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人物行为等。 用两种方法互证,这在中国近代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在今天也很重要。但是一百年之后再来看二重证据法,我们会发现它给人以一种现代性的思维启示:一个结论不是一个证据就可以论证的,而需要多重视角的检验。虽然王国维当时只提出二重视角,但这种学说已经显示出多重视角的潜能——二重可以发展到三重,也可以发展到四重。现在我们看问题就不只二重了,这种新的思考和王国维、陈寅恪的思想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说二重证据法主要还是作为史学研究的方法,现在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更多了,学者们对美术史、文化史等历史书本以外的问题有了更多的兴趣。作为证据的考古材料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如果说过去所说的考古证据主要还是甲骨文、铭文一类,现在由考古提供的“证据”种类就多多了,比如城市空间、实物、中西文化交流、人的审美习惯等。虽然历史考据在我们现在的研究中仍然很重要,但除此之外历史研究中还有很多别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仅靠文字材料是不能够完全说清楚的。比如说如果要研究古人的审美习惯,除了文字材料,我们还要使用器物、图像、墓葬等材料,所有这些都有证据意义。 所以,在精神上我们还是要继承两位先生的二重或者多重证据法。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证据,什么东西可以构成证据;另一个是:使用证据想要证明的是什么。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连在一起的。 朱志荣:古代美术史的研究要运用和借鉴考古学的成果。您认为在研究出土文物的时候,应当如何使用历史材料和文学材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巫鸿:我刚才已经提到一点。美术史研究主要涉及的是视觉问题、看的问题、美感的问题,也涉及到物质性的问题,比如艺术品的材料构成、空间等。中国历史考古学中,墓葬是一个重要部分。墓葬里面有很多器物、图像——对这些个体进行研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方法。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墓葬内的空间安排和一些消失了的东西,比如当时摆的食物、香料、灯火等。这些东西在考古中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可以根据其留下的痕迹、空间安排,重构当时的视觉或者物质的环境。 考古学者有自己的一套学术规范,比如如何发掘、如何记录等。如果有些材料不属于这种研究重心的话,他们就不一定记录了。特别是如果对象牵扯到墓葬设计者的主体感觉、审美感觉、世界观等内容的时候,就比较难于进入考古报告。还有,如果对有些东西无法进行直接的考古分类的时候,比如“空间”——考古报告也容易忽略。但是这些信息对美术史研究却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在考古发掘和记录的时候,由美术史学者和考古学者进行学术互动。 朱志荣:在美术史研究中如何利用“重构”的方法分析材料? 巫鸿:对历史状况的“重构”现在变成美术史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或目的。这和历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西方。现在的历史研究,已经从研究一个重要人物和宏大历史事件转移到更为具体的、空间的和物质性的向度。甚至在研究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和他的整个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而不像原来那样做著名人物的传记性研究。 这种史学转向在近些年中对美术史的影响非常大。我在《武梁祠》一书里面对以前的汉画研究做了一个梳理,想看看不同时代的学者是怎么看问题的。经过这种研究我发现,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对每张画发生兴趣,所关心的是这张画的出处何在,那张画画的是什么。但后来就有人开始对整个的祠堂中的画像程序和结构有兴趣了。我写这本书时的希望就是 把武梁祠中所有的画像连在一起考虑,希望知道这些画像之间到底有没有一个叙事结构,其背后显示的又是怎样一种逻辑思维。这也就像是研究《史记》,其中的每篇都可以单独来读,但是也可以作为整部书的组成部分来看。后面这种读法所发掘的不但是司马迁对全书的想法,也可能反映出当时历史的某种观念。这种研究方法是首先重构一个基本的建筑体,然后通过这个建筑内的整体图像程序重构当时的审美和思想,其中包括家庭关系、君臣关系、政治观念等。 “重构”有不同的层次。首先,美术史研究离不开实际的东西,因此还是得从具体的图像、建筑、器物入手。然而,我们继承下来的往往是一些离开了原来原境(context)的历史碎片。因此我们需要从这些很具体的碎片出发来重构原来的实体。特别是我称为“礼仪艺术”的碎片,它们原来都是为了某种宗教、政治目的服务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建筑体。因此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这些碎片能不能重新拼起来?它们背后的建筑体是怎样的?如果这种重构能够做成,就可以接着去想,接着去重构更高层次上的东西。比如像武梁祠,我们就可以进而考虑武梁祠和武氏墓地中别的祠堂的关系,考虑武梁祠石刻的大环境,甚至整个东汉时期墓葬的理念。这都可以算作是“重构”。很多领域,像物质、社会、政治和宗教的原境——实际上都需要重构。但是在美术史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将这些领域分得比较清楚。有的时候学生会操之过急,还没把第一步做好,没把完整的、具体的东西做好,就一下子跳到很高的层次去谈政治、历史的问题,显得缺少中间环节。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文献的搜集、解读与利用 主讲人:陈智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地 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我已经多年没来南京了,这次来南京,黄惇教授邀我给南京艺术学院的老师、同学作一次讲演。能有机会同大家就艺术史的问题进行交流,很高兴。 要认真研究中国艺术史的某一个具体问题,也同研究中国历史一样,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经历一定的阶段,达到一定的标准。我想用三个环节、三句话、三个字、三个个案来概括我今天的演讲。 三个环节,指历史研究的三个阶段,也就是史料的搜集、史料的考证和解读、史料的运用。 三句话,是与上述三个环节对应的:一是“竭泽而渔”,对应史料的搜集;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应史料的考证和解读;三是“正确而充分”,对应史料的运用。 三个字,是上述三句话的概括:全、真、准。“竭泽而渔”就是求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是求真;“正确而充分”就是求准,准确地反映历史。 三个个案。原则有时并不复杂,但要实践这些原则,达到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我今天要就先辈的经验和个人的实践,说明艺术史的研究如何求全、求真、求准。在这里还需要说明,历史研究的三个环节或三个阶段,在时间划分上不是绝对的,比如史料的搜集,即使已经比较完备,随着研究的深入,到第二甚至第三阶段,还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补充。我这里举的三个例子,也不是全面论述研究的全过程,因为这样一来,时间会拖得很长,而是各有侧重。 一、陈垣先生关于吴历的研究 明末清初,常熟一带出现了“四王”、“吴恽”六位著名画家。他们是太仓王时敏(字逊之,号烟客,1592~1680年)、太仓王鉴(字圆照,1598~1677年)、常熟吴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1632~1718年)、常熟王翚(字石谷,号耕烟,1632~1717年),武进恽寿平(字正叔,号南田,1633~1690年)、太仓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1642~1715年,时敏之孙)。 吴历不但是著名画家,还是一位天主教神父。20世纪初期,陈垣先生因为研究中国基督教史,开始注意到吴历的神父身份,写了《吴渔山与王石谷书跋》,说明两人都有天主教信仰,只不过王翚是信徒而吴历是神职人员。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他对书法的兴趣与钻研,他对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有了深厚的认识,不止一次地提出:“书画是相因的,能书能画是大佳事”,在1931年10月23日家书中就有此论。在他1939年作的《汤若望与木陈忞》说:“以书为美术,与画并称,舍中国日本外,世界尚无此风俗。”他开始收藏书画,并从宗教史和艺术史的双重角度来研究吴历。1936和1937两年,他集中发表了有关吴历的多篇论著。这其中,有(一)文献的考订。包括《墨井书画集录文订误》、《墨井道人传校释》和《墨井集源流考》;(二)图像的订正:《清代学者像传之吴渔山》;(三)专题研究:《吴渔山入京之酬酢》;(四)集大成者:包括《吴渔山生平》和《吴渔山年谱》。这两者各有侧重,前者类似纪事本末体,分专题论述,并有考证。后者类似编年体,是陈垣先生关于吴历研究的总结。两者至今仍然是研究吴历必须参考的著作。它们在历史文献学方法论上的意义,更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极富教益的启示。 首先,他深知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应从哪里去搜集有关史料,怎样才能做到没有遗漏。他搜集的史料,包括吴历本人的诗画,各种画录,吴历同时人的文集,以及教会方面的文献。在二万五千字的《年谱》中征引的文献就有八十种之多,搜集以后经过考订而没有引用的史料更远多于这个数字。 其次,是他对史料的精细考订。就以《吴渔山生平》的第一章《吴渔山之家世及生卒》为例,这一章共考订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吴历的家世。陈垣先生首先从不同文献的记载中发现了矛盾,也就是发现了问题。《墨井诗钞》所收的陈瑚《从游集序》和张云章的《墨井道人传》说吴历是都御史吴讷的七世孙;而《朴村文集》本的《墨井道人传》说吴历是吴讷的十一世孙,陈瑚《确庵文稿》与此相同。陈垣先生认为后者正确而前说错误。理由是:(一)张云章所作吴历传记《墨井道人传》有三个版本,各种版本文字上有差异,吴历家世的差异就是其中之一。陈垣先生仔细研究过这三种版本,他根据的是康熙末年张云章自刻的《朴村文集》本,当然应该以此为准。(二)《从游集》是吴历的诗集之一。收入陈瑚《从游集序》的《墨井诗钞》是吴历死后陆道淮所编。但陈瑚自己的文集《确庵文稿》(汲古阁本)并没有收入这篇《从游集序》,却收录了他为吴历母亲所写的《吴节母王孺人墓志铭》,其中说到吴历父亲是吴讷的十世孙,吴历当然就是十一世孙了。如果陈垣先生没有深厚的版本目录学造诣以及深入的研究,是不可能得出这样确凿无移的结论的。而他表述这个问题,仅仅用了不到两百字。 第二个问题是,吴历是否是孔子弟子子游(言偃)的后代。明人冯复京所作《常熟先贤事略》说吴历是子游后代,他的先辈“坐事亡匿”,因为子游封于吴国,所以改姓吴氏。吴讷取名“讷”,是藏“言”于“内”的意思。陈垣先生根据吴讷自己写的《吴氏谱图序》否定了这种说法,同时指出,这种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吴讷的五世祖迁居常熟子游巷,和子游巷的言子故宅紧邻。他还根据雍正初年衍圣公孔传铎所作《复言子宅记》指出,言子故宅在明末变成了天主教堂,雍正二年禁止天主教,各地天主教堂被废,言子故宅才得以恢复。吴历长期与天主教堂紧邻,这和他晚年信奉天主教可能大有关系。这虽然是推论,有待证明,但可能性很大。 《吴渔山生平》类似这样的考证不少,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这里还要介绍陈垣先生在1939年3月26日的家书中说的一段话:“凡撰年谱,应同时撰一二人或二三人,因搜集材料时,找一人材料如此,找三数人材料亦如此,故可同时并撰数部也。若专撰一人,则事多而功少矣。吾撰《渔山年谱》时,本可同时撰“四王”并南田年谱,以欲推尊渔山,故独撰之,其实找渔山材料时,各家材料均触于目也。竹汀先生撰二洪及陆王年谱,亦此意,然知此者鲜矣。”这段话给人以很大启发,如果我们要编艺术家年谱,可以同时编相关数人;写艺术家传记,也可以同时写相关数人。一句话,既要下苦功,也要讲方法,苦干加巧干。 二、石破天惊之作《元西域人华化考》 《元西域人华化考》全书不过八万字,字数远远少于现在的博士论文,甚至不如许多硕士论文,但它是陈垣先生前期的代表作,同时也奠定了他作为世界级学者的地位。它也是现代中国元史研究的开拓性著作之一。 《元西域人华化考》作于1923年,用陈垣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此书著于中国被人最看不起之时,又值有人主张全盘西化之日。”作为一位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中国史学家,他写这部书,就是要“证明西域人之同化中国”,以此唤醒国人的自尊和自信,振兴中华文化。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元代的西域,范围比以前扩大了许多,不但包括玉门关、阳关以西的新疆,更推广至葱岭以西,甚至到达东欧。元朝统治者把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在公文中称西域人为“色目”,在一般著述中多称“西域”。《元西域人华化考》中的西域人就是指色目人。陈垣先生还解释什么叫做“华化”:“以后天所获,华人所独者为断”,所以“先天所赋,本为人类所同,均不得谓之华化”。他从儒学、佛道两教、文学、美术、礼俗五个方面论证了在元朝大一统的局面下,大批过去被隔绝的外国人以及西北的少数民族来到了中国,来到了中国的中原地区,接触了中华文化,受到感染,为之同化的历史事实。 陈垣先生元代西域人华化的这个论断,是建立在全面搜集、严格考证史料的坚实基础上的。这部八万字的著作,引用的史料就达二百二十余种之多,还不包括没有引用的。该书引用材料的特色是,除了一般史学家常用的正史、方志等等,光是元、明人的诗文集就有近百种,所以有的评论说,材料“如此的繁富而多样,仅有晚年的陈寅恪和顾颉刚差堪匹敌”。而这时的陈垣先生不过四十三岁。 《元西域人华化考》的主要论断,发人之所未发,讲的是历史,但极富时代特色,有现实意义,所以蔡元培先生称之为“石破天惊”之作。 下面着重介绍《华化考》中美术篇的史料搜集与考证。 各位老师、同学从事的都是艺术的教学与研究,对美术篇应该会更感亲切。陈垣先生根据中国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的特点指出:“书法在中国为艺术之一,数千年来,遂蔚为艺术史上一大观”,而“中国画有中国画特色”,与书法同源。因此,他将书法、绘画和建筑作为美术篇的内容。把美术提到文化的高度,并说“文化之感人,其效力比武力为大”,用今天的话来讲,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华化考》美术篇在史料的搜集与考证上有它的特点。他关于书法和绘画部分充分利用了两部现成的文献,因此可以不用“遍览群籍”。这两部书就是陶宗仪的《书史会要》和夏文彦的《图绘宝鉴》。《华化考》关于西域人中国书家和中国画家两章,就是以上述两书为基础,钩稽而成。当然,他的利用并不是全盘照搬,对这两部书的许多错误和遗漏,他利用《元史》、《佩文斋书画谱》、《西湖竹枝词》、《录鬼簿》、《寰宇访碑录》、宋濂等人的文集、《普陀山志》、《画旨》等各种各样的文献,以及故宫博物院的藏画等,加以纠正和补充。 怎样才能找到最有用的史料,怎样才能充分吸取前人的成果?又怎样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发展?陈垣先生为什么能在上述几个方面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有心的读者如果能根据上述提示认真学习《华化考》的有关篇章,定会得益匪浅。 三、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考释 这批信札包含了许多艺术史的史料。关于这批信札的考释,我已经出版了三大册的专著,今天只能着重从信札的考证和确认收信人的问题谈谈我探索的经过。 1997年我作为哈佛大学和哈佛燕京学社的访问学者到了波士顿。哈佛燕京图书馆吴文津馆长和善本部沈津主任都向我介绍了他们图书馆珍藏之一的七百多通明人手札,并建议我进行研究。 在初步检阅了这批信札之后,我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促使我下决心的是这样一些事实。第一、这批信札共有七百多封,是海内外现存最多的一批明人信札,其次是上海图书馆的五百多封。第二、收信人基本上是一个人,这就大大增加了这批信札的史料价值。第三、这批信札先是在19世纪流传到了日本,又在二战后的1955年入藏哈佛燕京图书馆,是流传海外的我国珍贵文献。 信札和刊本不同,刊本用规范的字体雕板,基本没有辨认的问题。信札也同抄本不同,抄本一般都用楷书,也不难辨认。信札和甲骨文、金文、简牍等类似,首先需要辨认。这项工作有相当难度,这也是信札多作收藏而少利用作史料的原因之一。 我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把这一批不同笔迹、不同字体的信札作出释文,也可以说是“认字”的工作。因为不首先作出释文,怎能读懂它的内容?怎能为别人利用?当然这一批四百八十多人写的733封信札、190通名刺的释文,直到我的书出版后,也还有热心的读者加以补正,至今也还有极少数字没有认出,但绝大多数释文已经确认。 我的第二步工作就是辨伪。在这里我要借用“有罪推定”这个法律名词,就是说,凡是新出现的历史文献,在未经确证它的真实性之前,必须先推定它是虚假的、伪造的赝品。所以先要辨伪,反过来说就是要考证。 具体到我要考释的这一大批信札,如果它们是赝品,无非是收信人伪造了一批别人写给他的信,特别是名人写给他的信,以抬高自己的身份,求得经济上或政治上的好处。 从常理出发就可以否定这批信札作伪的可能性。因为要达到炫耀自己的目的,伪造几封名人信札就够了,而这批信札写信者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固然有不少名人,但更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要伪造四百八十多人的笔迹,编造九百二十多封不同内容的信札和名刺,而且还要一一符合写信人的身份地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叫做理证。 不仅如此,我还从核对笔迹、考察信件内容等方面进一步求证这些信札的真实性。王世贞是写信人中的第一名人。王世贞来信的笔迹同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所藏他的墨迹完全相符。来信中说“黎少参书久已题讫”,我考证出,黎少参指黎民表,是王世贞的诗友,“续五子”之一。“黎少参书”指黎民表为收信人写的一幅隶书陶渊明诗。此事见于汪道昆和方弘静的文集。收信人和王世贞交往的可能性及途径,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这样,这批信札中王世贞信的真实性就得到证实。 到目前为止,经过我的考证,这批信札的绝大部分的真实性已经证实,也就是说,这批信札总体的真实性已经证实。 下面要着重谈一谈确定收信人的问题。在我到哈佛大学之前,有一位访问学者在1995年发表了一篇专门介绍这批信札的文章。文章一开头就明确说,收信人是“万历间兰溪人方太古”。这个判断好象有一定根据,因为这批信札的上款,有的称“黟江”,最多的是称“元素”,还有一些称“元素方老丈”,而兰溪方太古确实字元素。但当我不断收集有关方太古的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同信札的内容联系起来考察的时候,一连串的矛盾就显现出来了。 首先是文献记载的方太古的众多友人,包括王守仁、陈献章、沈周、文徵明等人,竟然没有一个人的信件出现在这批信札中;而另一方面,这批信札的有些写信人,例如王世贞和汪道昆,根本不认识方太古,也没有给他写信的可能。 其次是时间的矛盾。这批信札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最早一封是嘉靖三十四年(1564年),最晚的一封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方太古生于成化七年(1471年),死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也就是说,这批信札中已知年代的,最早一封写于方太古死后十七年,最晚的更在他死后五十一年。可以确证,兰溪方太古绝不是这批信札的收信人。 这篇文章由于一开始方向就错了,因此整篇文章错误百出,误导读者。“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我们从“方太古说”的失误中可以汲取重要的教训。作者在确定收信人这个关键问题上,仅仅从某些工具书中查到明代方太古字元素这样一点线索就下结论,而没有细考方太古的生平,也没有稍为认真地翻阅这些信札的内容,更没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考察,也没有考虑出现同姓同字的人的可能性,总之,在运用材料和思辨两方面都显得草率,失误就不可避免了。 否定了收信人为兰溪方太古,并不等于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找到真正的收信人。茫茫人海,怎样才可以找到真正的收信人呢?我们不能凭空假设,只能从已经掌握的事实出发,而我们所掌握的事实,就是这批信札本身,包括它的内容和一大批写信人的名单。经过反复考虑,我确定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是从信札内容中确定收信人的籍贯,以缩小搜寻的范围;一是查阅写信人的诗文集或其他著作,从中发现有关线索。 细读这批信札,不但知道收信人是徽州人,还可以更具体的知道他是徽州歙县岩镇人。歙县今天是安徽黄山市徽州区。我还发现信札中有两封是收信人的亲友为他写的介绍信。因为是介绍信,所以一定要称他的名,知他姓方名用彬。沿着这条线索,我在写信人汪道昆、方弘静、胡应麟、欧大任、姚舜牧等人的文集中找到了有关收信人方用彬的许多重要材料。1999年,我根据掌握的一点线索,到安徽省博物馆查阅馆藏的几部方氏族谱,果然在康熙十四年(1701年)刻印于扬州的歙县环岩《方氏族谱》中找到了收信人方用彬的确凿资料:“用彬,字元素,号黟江,国学生。生于嘉靖壬寅(二十一年,1542年)八月廿六日丑时,卒于万历戊申(三十六年,1608年)四月廿八日。娶汪氏、樊氏,合葬上荫山。二子彭龄、龄。”这些记载同这批信札的内容以及收信人、收藏人(方用彬的曾外孙)所写的识语可以相互印证。收信人方用彬的确认,为我进一步考释这批信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先讲到这里,如果有什么问题,我很愿意同大家继续交流。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馆藏民间玩具精品展再现民间玩具历史面貌 遗产日”,由中国美术馆特别策划的“大器‘玩’成——中国美术馆藏民间玩具精品展”,于2012年5月30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共展出约370组八百多件民间玩具精品,将于9月3日结束。此次展览的作品均是从中国美术馆六千余件(套)藏品中精心遴选而出,一件件异彩纷呈、稚拙可爱的玩具精品将为观众带来一次视觉盛宴。据中国美术馆介绍,该展既是中国美术馆首次举办的大型民间玩具专题陈列展,也是中国美术馆多年征集、收藏民间玩具的研究成果的一次较大规模的集中展示。展览按照儿童成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顺序,以“成长”和“成才”主线分为“希冀”、“启智”、“尚德”3个部分。从婴幼儿的生命呵护、祝福祈愿,到低龄儿童的智慧开启、创造力、观察力的培养和少年儿童的知识学习、树德立志,3部分内容紧密相连,层层递进,将“寓教于乐、玩中启智”的展览主旨不断深化。我国民间玩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约6000至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陶响球、陶连环等玩具出现。千百年来,民间玩具以其造型的稚拙可爱、色彩的鲜明亮丽和内涵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民间美术资源中最独特和最有趣的类别之一。 中国美术馆是国家级造型艺术博物馆,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是其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重要工作,有计划、大规模的收藏民间玩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历经30年的积淀与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美术馆宏大而丰富的民间玩具收藏体系已具规模。中国美术馆的民间玩具收藏内容十分丰富,既涵盖泥、陶瓷、竹木类的民间玩具,也包括风筝、花灯、小脸谱、面人和彩塑;既有名家名作,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陕西凤翔胡深的泥塑作品,也有偏远山区佚名艺人的天才创作,如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云南建水与贵州牙舟的陶瓷玩具。因而,中国美术馆的收藏既体现了我国现当代民间玩具的发展历程,也系统的保存与再现了民间玩具的历史面貌。 此前,结合“从延安走来——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推出“从延安走来”专场少儿赛”颁奖仪式的少儿代表、指导老师及家长,在“从延安走来”展厅现场参与了一次艺术体验活动。参与此次活动的少儿,是来自中国儿童中心、北京市少年宫、思奇培训学校、艺格文化艺术工作室等20余家北京校内、校外教育机构的“绘画大赛”获奖少儿代表。(杨子)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中西方比较 摘要: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作用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新的史论课题,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更应该了解和借鉴西方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把美术史研究的现代观念融入进来。 关键词: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学术分科;身份;造神模式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美术史研究的差异性,根本的是文化的差异导致。西方崇尚理性哲学,而中国思想以儒道释为主要代表。其中禅宗讲究:不利文字、得意忘言;儒家“天人合一”等思想,映照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追求。在宗教观上,西方认为宗教是文化语言、精神方向,比种族更重要;中国的宗教非常世俗化,在近现代社会革命中建立无神论之后,事实上我们更加容易自己“制造”无数的“神”。这也是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一种体现。 二、学术分科的传统 中国古代历来不分科的学术传统,导致了一种“模糊”状态,中国美术作品的图像库也呈混乱状态。中国的佛教徒认为:“抄写”是一种美德。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的书画界中也尤为盛行。后人多对前人名家的临摹与复制,并仿造其风格进行创作,而且往往并不署名,这也导致原作与摹本流传中,“真与假”的界限更加模糊,加上后人理论著述的“造神”行为,使得对作品真实情况的研究变得更加困难。 中国古代美术史论家和美术家经常变换着自己的身份,或者说是集二者与一身。以董其昌为例,其提出的“南北宗”画论,对中国花坛影响深远。董其昌是著名的书画大家,收藏家,又位居官位,集多种身份于一身。这种状态延续至今,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过程中,美术史论家和美术家也经常变换着自己的身份,这或许反映了中国美术的传统。其中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双重身份的兼备。即美术史论家兼画家,或画家兼美术史论家,这一部分人较多,特别是国画界的居多。 一种是身份的转换。原来是画家或雕塑家,后来成为专业的美术史论家;或原来是美术史论家,后来成为专业的画家。 三、中国美术史中的造神模式 种种的问题也导致了目前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困境。“英雄主义情节”和“神话色彩”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屡见不鲜,对艺术家的研究容易落入“神仙模式”。中国在艺术上讲究游“戏”,而不重“术”(美术),遵从“乐趣”即价值的观念。这种独特的思想导致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与西方相比,在观念和方法上有很大不同。 传统美术史方法论上英雄美术史观,其主要特征是用神话传说解释美术的起源和以线性发展的历史观描述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造神”模式: 二王(找代表) 皇家装点(政府操作) 正统地位 文人神化 “书圣”。在这种操作模式中造假不可避免,并贯穿在艺术品的收藏和理论的建设中。 四、西方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进步性 西方近现代的史论学术的发展,受其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考古学等等突飞猛进的发展所带动影响,自身的学科建设已经远远的走在中国之前。西方的美术史研究具有:讲究理性、学科的界限和跨学科、与经济分开等特点。注重材料学,并与考古学相结合,注重实证,细致入微的考察艺术各个方面的情况。通过实证、材料、环境研究等,更真实的探寻艺术家生存环境条件,从琐碎的细节入手,并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考察,关照艺术家各个方面的情况,来进行研究。树立更加科学的方法,自然的打破“造神”的美术史书写模式,更希望去发现流派之外,并引领观念的东西。 例如,著名史论家白谦慎的著作《傅山的世界》中,并不是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 西方的中国美术史界有着许多杰出的人物,如:高居翰(James Cahill )、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克鲁纳斯(Craig Clunas)、方闻(Fong,Wen)、何惠鉴(Wai-Kam Ho)、徐小虎(Stanley-Baker, Joan)、李慧闻(Celia Carrington Riely)、Yukio Lippit等。 美术史的研究书写,需要带有情感的去表达我们想要表达却表达不出的东西。这也是其真正的智慧所在。 五、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新的史论课题,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更应该了解和借鉴西方的研究思想和方法,需要把美术史研究的现代观念融入进来。这样才能在与“西方”学术界的交往中建立自己的途径。使中国美术史研究,既带有西方实证色彩,又能深入的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或许这样才能逐渐树立中国自己的研究体系,把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带进新的纪元。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1942年5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座谈会,这是为促进党的整风运动的进行、促进文艺工作者学习马列主义、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无产阶级思想而召开的。出席座谈会的作家、艺术家及文艺工作者共80余人。是日为第一次会议,讲了立场、态度、对象、工作、学习等五个问题。16日,举行第二次会议,、等中央领导同志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23日,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作“结论”发言。座谈会结束后,、、任弼时、王稼祥、博古、凯丰、徐特立等中央领导同志与参加座谈会的全体代表合影留念(图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开宗明义地强调,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对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文艺的继承与革新、文艺的源与流、文艺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等一系列重要范畴,作出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 现在让我们回顾中国革命文艺走过的光辉历程,那些美术工作者以《讲话》中倡导的艺术观念,在时代(从《讲话》至1976年逝世)所创作的部分美术佳作,重温的《讲话》精神。这些作品包括版画、新年画、宣传画、中国画、油画等。中国美术从《讲话》开始即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讲话》精神指引下,美术作品弘扬主旋律,讴歌工农兵大众,讴歌新时代、新生活。 版 画 《讲话》“引言”指出: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讲话》发表后,其精神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并引起强烈的反响。当时的重庆《新华日报》接连发表社论和文章宣传《讲话》内容和美术家的学习体会。1942年秋,从延安带来一批木刻作品回到重庆,并于同年12月19日举办了“渝延木刻联合展”,给人耳目一新之感。1943年这批作品又到苏、美、英、印等国展出,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延安美术是中国美术的排头军,也昭示了时代美术的未来走向。当时的古元、彦涵、肖肃、力群、沃渣、马达、罗工柳、李桦、荒烟、黄新波、黄永玉等,他们的作品都显示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各以显著的个性色彩独步于版画界。如表现抗日民主政府发动灾民生产自救、安置灾民、组织移垦、帮助灾民渡过灾年的《移民图》(图2,彦涵1944年作),表现军民鱼水情的《给老百姓修车》(图3,力群1945年作)等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版画得到了很大发展,表现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新人新事及带有宣传性的作品成为创作的主流。如表现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丰衣足食图》(图4,力群1949年作),表现西藏和平解放的《喜讯传到康藏高原》(图5,牛文、李少言1952年作),表现农民劳动情景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图6,李桦1963年作)等等,举不胜举。 “”期间,版画也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表现知青上山下乡的《高原迎新》(图7,石虎1969年作),歌颂国际主义战士的《白求恩》(图8,李福来1973年作)等等。 《讲话》精神对版画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和深远意义,它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社会进步的趋势。 新年画与宣传画 《讲话》中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新年画是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富有教育意义和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当时的解放区里就已风行,如表现群众学文化运动的《随时随地学文化》(图9,韩茂堂、张树德1944年作),表现农村生活的《丰收》(图10,聂云挺1945年作)等。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了经亲自修改的第一号文件《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要求把开展新年画工作作为“文教宣传工作中重要任务之一……应当宣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众的伟大胜利,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传共同纲领,宣传把革命战争进行到底,宣传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在年画中应当着重表现劳动人民新的、愉快的斗争生活和他们英勇健康的形象”。 《指示》发出后,得到了全国各地美术机构的重视和积极响应,由此所形成的新年画运动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讲话》及《指示》的精神均成了画家的创作动力和目标,特别是参与创作的画家几乎都是当时国内的专业美术家及一流的美术家,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如表现各族人民团结在周围的新年画《全国各民族大团结》(图11,叶浅予1952年作),表现全国英模大会盛况的新年画《劳模会上的好姊妹》(图12,俞微波1957年作),表现在校学生边劳动边学习,即勤工俭学的新年画《半工半读》(图13,刘旦宅1960年作)等等。 “”时期,一些新创作的意识形态特征明显的新年画和宣传画,是为了迎合形势的需要。如表现革命样板戏深入人心的新年画《演革命戏做革命人》(图14,李中文1975年作),表现画家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宣传画《斗争生活出艺术,劳动人民是主人》(图15,王维新、王利国1973年作),表现社会新生事物的《农奴女儿上大学》(图16,潘世勋1975年作)等。 新年画与宣传画的创作,一直与的指示及《讲话》的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以视觉图解的形式建构了时代的美术基础,特别是表现工农兵形象的美术创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画 《讲话》指出: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 1949年4月开始,对中国画改造的一系列来自美术界高层领导的文章纷纷在各大报刊媒体发表。如1949年4月22日的《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副刊发表了蔡若虹的文章《关于国画改革问题—看了新国画预展之后》(指4月,由北京80多位国画家的近200件作品组成的新国画展览会在中山公园举行。这次展览被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情,因为它标志着那供给有闲阶级玩赏的封建艺术的国画,已经开始变为为人民服务的一种艺术”),4月25日,江丰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了《国画改造第一步》的文章,说明国画改造运动是与延安以来的文艺方针相一致的。 中国画之人物画可谓陡然崛起。现代水墨人物画开拓者蒋兆和原本画西画,即从传统造型之人物结构入手,以水墨人物画技法进行创作。当时学西画的方增先、周昌谷,以及以速写、年画等技法擅长的黄胄、叶浅予、李琦等也以人物画进行创作,开了近千年中国画史前无古人之新篇章。如表现人民首次参加普选的《一辈子第一回》(图17,杨之光1954年作),表现农村青年劳动与爱情生活的《约会》(图18,黄胄1953年作),表现在和平的环境里,老人和儿童文娱生活的《第一回胜利》(图19,程十发1956年作)等等。 中国画之花鸟画除齐白石、陈之佛等的写意或工笔外,也努力选择生活或革命的题材。如表现人们热爱和平,以谐音传情的《和平》(图20,齐白石1950年作),表现革命圣地井冈山上杜鹃红的《东风朱霞》(图21,郭怡1962年作)等等。 中国画之山水画画家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等,自新中国成立后,有不少作品都体现出高昂、健康和催人向上的激情,显示出新时代的特色。如描绘故居的《韶山》(图22,傅抱石1962年作),有些山水画则借用诗词句意而创作的,如《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图23,傅抱石1965年作)等等。 艺术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国画改造对中国画本身的视野拓宽具有积极意义。 油画与历史画 《讲话》“引言”指出: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身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新中国成立初期,油画创作的主力队伍有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林风眠、董希文、周令钊、罗工柳等人,当时创作题材的主流为肖像、风景和静物等,而随着解放军部队中的美术工作者创作的油画,其主体均为解放战争、工农兵等革命历史,受到了油画家们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开始有计划地组织油画家进行革命题材的历史画的创作,其中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曾先后四次组织画家进行历史画的创作。从作品中可看到创作者多是历史画中的亲身参加者,他们将《讲话》精神真正化作自己行动的指南。当然,对于历史画的创作,最注重的就是历史的真实,用绘画的语言去再现历史。如再现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图24,董希文1953年作),表现青年学生闹革命的《》(图25,周令钊1951年作),表现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解放南京》(图26,杨建侯1956年作),表现群众学文化的《给奶奶读书》(图27,吴作人1958年作),表现广大青年支援农业建设的《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图28,葛维墨1958年作)等等。 这些油画作品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人的革命激情,以生动的画技及形神兼备的形象描绘,给人以感动和力量,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著作为发展我国革命文艺事业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至今70年了,仍有其现实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美术界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绚丽局面。我们的美术作品始终与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和事件相关联。如表现社会文明新风尚的新年画《五讲四美开新花》(图29,何永坤1981年作),表现香港回归祖国的新年画《香江竞舟图》(图30,廖开明1997年作),表现将“非典”疫情坚决控制,全国人民共同抗击“非典”的宣传画《万众一心抗击“非典”》(图31,国家邮政局2003年设计),表现北京奥运会的宣传画《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图32,北京奥委会授权2008年设计选定)等等,举不胜举。 美术家们不论用何种技法从事创作,都以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把自己的艺术献给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在他们的作品中具有鲜明的表现,今天仍令人神往。这些作品渗透着《讲话》的精髓,并具有了文献层面的价值和意义,被称作“红色经典”,在屡次的拍卖活动中最为引人注目,因为这些美术佳作是永恒的历史记忆。(责编:李禹默) 中国美术史论文:浅谈艺术创作的方法与中国美术史的关系 [摘要]我的艺术创作方法,我的思维,我的人生正在迎接历史性的转变。随着顺利考上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我的艺术生涯即将展开里程碑式的转变。随着更高的艺术殿堂的洗礼,把我本科阶段的单纯无知和稚嫩洗涤荡尽。反思总结我在之前的艺术创作,更多是纯粹的课堂习作、对前人的临摹和基础技法的练习。 [关键词]艺术创作 中国美术史 创作上少之又少,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语言尚未进行探索,就连毕业创作也是偶发的一念冲动和被动地进行加工,之后就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形成艺术创作的持续。历经一年的社会工作经历,再次回到艺术的怀抱,仿佛阔别已久,初次执笔,犹如年幼时咿呀画图,思绪万千。既然再次走上这条道路,我就要毅然地走下去,并且要有实质性的收获。 咋一谈到艺术的创作,感觉无从下手。再不能返回本科时期的盲目绘画中去,要想有实质性的突破,必须要结合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自己现有的作画手段,探讨新的艺术创作方法。而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创造性思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但是之前的我,太多重视绘画基础,轻视了创造思维能力。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病。要想成为一个艺术家,只有绘画的技法,这和画匠、木匠、石匠等技师没有什么区别。那些真正有才能的艺术家,有对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对当下文化及环境高出常人的认识、能对旧有的艺术从方法论上进行改造,并用“艺术的方式”提示出来,才能真正地创造出艺术的价值。就像上世纪80年代罗中立的《父亲》,90年代张小刚的《大家庭》等等。细细揣摩他们这些成功艺术家的创作方法,无一不是敏感地触摸其所处的时代,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自己的创作上结合当时艺术的发展对旧的艺术创作方法进行改造,最后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进行阐释。这其中就介入了自己的创作方法和中国艺术史上下文的关系。 作为一个“80后”,我应当怎么去进行我的艺术创作呢?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来说,经历了“伤痕美术”“无名画会”和“星星画会”“85新潮”“新文人画”“实验水墨”“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观念艺术”“艳俗艺术”等等艺术观念,我应该走像罗中立、何多苓等等他们的乡土艺术?像80年代的一些艺术家搞抽象?还是去疯疯癫癫玩行为艺术?亦或是跟风中国当代艺术领军的诸如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和岳敏君等当代艺术F4的艺术道路模板? 我想,这些都不属于我应该去走的道路。我没有生活在乡土艺术家们所处的年代,没有插过队,去乡村体验那种艰苦的岁月,不可能创作出《父亲》《春风已经苏醒》《西藏组画》那样的作品;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动荡的岁月,体验不到“”结束后带来的那种欢欣鼓舞,还有失意落寞和精神缺失的情绪,不可能创作出《1968年×月×日雪》《春》《大家庭》那样的作品;也没有亲身接触过“85新潮”,怎么会勇敢、真诚地用相应的视觉图式来唤起社会的感奋。 作为一个四川美术学院到重庆大学的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我是否应该转向“图式化”的创作方法,“卡通式”的画面表征,“肤浅性”的无聊心理这种新风格呢。身边的人都说,中国社会的创作风格正在发生转变,“卡通一代”势必雄起,你也走这条路子吧。 我观察了一些和我相同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同龄人,他们正在进行的艺术创作不完全像书面上对“80后”描述那样,80年代出生的人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并没有一种统一的性格,也不存在一种完全相同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差异,他们所持的艺术观是多元化的,进行创作的形式和方法都不尽相同。有些人如沈桦、黄淋是两位出生在70年代的艺术家,但他们不同于朱其等人对70年代人以青春残酷、卡通等的定位,而是将自己的视角转向社会,展现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都关注社会矛盾;有些人走向抽象与观念,何桂彦在2006年策划了“无中生有,超越抽象”的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抽象绘画正在不断扩大自己在川美的影响力,为我们展示了“70、80后”一些艺术家的另一种创作状态;有些人则跟风“卡通一族”,“卡通”一时间成为“过街之鼠”。 我要怎样进行我的艺术创作呢?要有一个怎样的方法呢? 首先,我要尽可能地忠实自己,做能够真实表达自己感觉的作品。我会避免让自己产生8:“我要做一件让世人惊讶的作品”。之前我做作品,脑子里总想着一鸣惊人、惊世骇俗,或者是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动机肯定是值得质疑的。“忠实自己”是忠实自己加以反思过的某种真实,是从独立意识中出来的某种需要去试探的真实,这时候的自己也许成为了需要去判断的对象。“忠实自己”意味着一种关系的建立,是作品与“问题中的自己”的关系建立。为什么我们要在作品背后做如此长期的思考,就是要在常见的忠实中去寻访出“问题中的自己”来。这个寻访的过程,有时我把它视为自我批判的过程。我要贴近自身,表达自我的生活,无论是积极的还是颓废的,且不计较,这应该是我创作的主要题材。 其次,艺术是件独立的事,能够得到的只是内心的共鸣,因此我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艺术家的独立是艺术独立的前提。现实中,也许有许许多多能够引起内心共鸣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为何会让我最感动,我要用一个独立的思维去记忆并转化。然而,共鸣断然不是“瞎碰”碰出来的,“瞎碰”出来的共鸣断不能长久。都说与我们相关的,可以说更多的是物质而非精神,而这些又要依靠自己的父母、亲人的支援,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是无法独立的。但是在此又有必要指出,这并不能说明我们“80后”就是堕落的。现在人生对于我们而言仅仅是开始,而在现代的生存压力之下,我们不关乎时代深刻的命题,找活命的东西,难道这是不能理解的吗?在这个环境下,我们就更应该独立。我要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精神,只有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具有某种担当的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规范也有着别样的要求,看待现实的眼光也是独特的、锐利的。 再次,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想作为一个艺术家,就要敏感地触摸其所处的时代,发现并提出“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和发展。许多人都评论我们这一代承担不了这个时代的变革命题,不会指望我们会像80年代的年轻人那样激烈地燃烧起理想的火焰,去预示、发现、再现着社会的问题。但是我们更现实,更现实地流露出了在这个即将属于我们时代的社会“自我”的重要性。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发现“问题”。我要勇敢地阐述社会极端腐败的现象,或是人心的丑恶,或是社会的各种风气,或是其他的方方面面,用自己的作品去说明问题,给现代人一个启示。 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应该说都是年轻人,年轻人的行为举止、思想状况总能得到社会的关注,毕竟“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毋庸置疑,年轻人总为未来代言。我就要以我们这种年轻人的态度、年轻人的思维、年轻人的活力去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来回馈这个时代。 中国美术史论文:论中国美术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 素质教育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的结晶,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优秀的文化艺术财富,美术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习和研究中国美术的发展史是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相吻合的。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作用 知识结构 素质教育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的结晶,在1982年党和国家为了坚决反对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即反对应试教育,提出了坚决实施素质教育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93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七条规定:“中小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至此,素质教育模式开始在中小学实行。1996年3月1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6年4月10日颁发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模式逐渐影响到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国民整体教育体系。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教育模式所提出的,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优秀的文化艺术财富,美术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习和研究中国美术的发展史是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相吻合的。素质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而中国美术史也能为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提供教育素材和资源。 一、中国美术史是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一个窗口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作为一个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是自身所要具备基本知识素养之一。试想之,一个大学生对自己国家的历史都不了解,谈何热爱国家,谈何建设国家?而这些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都无不打上了美术的烙印。远古时期的石器工具、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工艺、秦砖汉瓦、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唐三彩、宋元时期的瓷器、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等,古人们创造出的这些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供我们当代人欣赏的一道文化大餐,也为我们研究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的发展提供着信息。 美术能陶冶人的情操。所谓情操指的是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或社会意义的事物所产生的复合情感。而美术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情感性,人们利用美术来宣泄自己的情感,是人类情感表现的方式之一,也是人类情感升华的重要途径。人的情操属于人的情感中特殊的一类,如道德感(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荣誉感等)、美感(对美的感受、欣赏与追求等)、理智感(与满足认知和解决问题相联系的情感)。情操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等的制约,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情操产生的过程。通过美术,人们的情操不断的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同时,美术又是集历史学、文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体。美术创造必须要有生活基础,所以,在我国历史中出现的和美术相关的文物及文献都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有着历史研究价值,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中国美术史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自豪感就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体现出的一种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精神是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合。 闪耀着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光辉的中国美术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中国画中意境的表现方式影响到了19世纪欧洲的现代设计艺术,再如以中国园林艺术为代表的东方园林深刻影响着东亚各国的园林及城市规划建设,这些影响也表明了中国美术不仅是中华文明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三、学习中国美术史能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所谓知识结构,是指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及其结合方式。它与知识掌握程度的结合形成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全面反映了个人所拥有的由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有层次、有序列的整体知识信息系统。而中国美术史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审美教育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 审美教育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人们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科学的审美教育能使我们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原理和方法论,站在历史的角度和辩证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见学习中国美术史不仅有利于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和方法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理解到,学习中国美术史是和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成为大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窗口,增强民族自豪感,丰富知识结构有巨大的帮助。在高校中除了与美术相关的专业外,其他专业开设中国美术史的欣赏和学习,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给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充满着新的活力,将会对我国素质教育模式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中国美术史论文:试论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摘要: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中国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在绘画上成就卓著,在美学思想和美术史论造诣上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刘海粟 美术教育 美学 作为20世纪美术和美术教育的拓荒者、艺术大师,刘海粟除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彪炳画坛,又以其独特而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美术史论造诣,为中国近代绘画美学和美术史论的开拓、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很多著作,观点新颖独到,详细而精确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和艺术表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分析了艺术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刘海粟的理论在现代绘画美学上具有超越和创新精神,尤其是他所强调的艺术所具备的主观表现、艺术情感和艺术个性。 一、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也就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为了上海美专的生存发展,他多次向亲戚借钱,参加义卖资助办学,把香港画展中100万港币的画款全部捐献给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坚持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努力摆脱传统的学院主义的束缚,坚决反对禁锢学生的艺术思想,提倡个性发展。主张兼容并蓄,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他十分重视外出写生,强调艺术创作要尊重自然,贴近生活,师法造化。课堂上,他严格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写生活动来深入了解自然世界,尊重客观,在对静物、人物和风景写生时,不能照搬原物,要根据自己当时的感受去灵活生动的表现它们。刘海粟始终坚持艺术实践,曾经多次上黄山写生,每次都把对黄山的不同感受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表达他心目中黄山的永恒之美。这就是至今仍值得我们钦佩的“黄山精神”。这精神就是尊重客观世界,结合主观表现,不断创新,突出个性。我们从他一系列的黄山作品中,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刘海粟首次倡导在中国使用人体写生,实行男女同校。他的关于人体艺术的美学思想精论是对传统伦理美学思想的超越,在民国绘画美学史上有重大影响,为开创西方式的美术教育作出了贡献。 二、倡导中西融合,注重创新和个性的发展 刘海粟倡导中西融合,反对“全部西化”。1929年刘海粟首次赴欧学习考察两年半。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努力汲取西方绘画真谛,同时不忘介绍、宣传中国美术。他的油画作品能使人感受到一种中国气息,因为他把中国传统的国画元素运用其中,包括中国画的笔触,线条,表现形式等,所以他的油画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国画的意蕴。早年刘海粟的油画写生中明显带有中国画的笔画,如《前门》、《向日葵》、《休息》、《在此》等优秀作品。而他创作的国画,又是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巧妙地结合了油画的空间感和独特的质感。尤其是刘海粟晚年的作品,形式新颖,主题突出,色彩强烈,突破了传统国画的表现形式。这正表现了他所坚持“融合中西以创新”,“发展东方固有艺术,研究西方艺术蕴奥,从创新中得到美的统一”。 刘海粟的绘画注重个性发挥,无论国画或油画都充分展示他特有的性格。在7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是自己走自己要走的路,自己抒发自己要抒发的情感”。他的作品是由自然、生活所激发,真切而实在的主观思想情感的表白,体现了时代、民族特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刘海粟特别强调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主观意识,突出艺术家的个性。1982年10月,他和南京艺术学院学生谈话时说:“黄山有永恒的美,但她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使我永远画不尽,要知道学无止境,艺术无止境,每上一次黄山,就是跟大自然较量一次,也跟自己较量。我画黄山,每次都有那么一点新意。”因此,“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和“主观表现和个性发展”并重是刘海粟所遵循的艺术创作原则。他认为表现就是艺术家强烈的渴望用独特的、极具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生命和人格。 三、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系统的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刘海粟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整的现代绘画美学体系,其精髓就是情感、个性和主观表现说。他发表了许多论著和译著,如《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梵高》、《高更》、《欧游随笔》等一系列著作中,渗透着他的表现主义美学观,可以说,中国美术表现主义体系及其理论的进一步确立是由他开始的。刘海粟也是一位出色的美术史论家,是中国近代美术史论的先驱之一。他对艺术史见解独到,认为“一部艺术史,即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刘海粟的观点洒脱,对艺术的抒发强调创新,从统摄艺术史趋势入手,敏锐把握美术发展的时代脉搏。刘海粟的美学思想体系,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回顾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使我们从他积极进取和实践创新精神中重新找到创作的动力,我们不会忘记他在艺术上的创造性成就和为祖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杰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国美术史论文:海外的中国美术史研究概况 摘要:本文主要在悠久的中国美术史学传统之外,简要介绍了海外的一些研究者在古代绘画史方面的成就,他们从异域的角度开辟了新的治学道路,尤其集中在几位有典型代表性的学者作品上。如高居翰和苏,立文,从早期汉学研究的格局逐渐分化出来。凭借扎实而有份量的著作使中国画学的独立性得以彰显,他们的方法既有考证严格的优点,又具备方法论的自觉,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外研究中国画学的学术群体。 关键词:中国绘画 形式风格 外部因素 从国人眼光来看。中国美术(古代美术)的文献资料已蔚为大观,即便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也不为过,学院建制和中国美术史学科发展业已多年,这一基本事实构筑了中国美术史学的初步框架,至少在中国美术史学的文献搜集、资料分析、画作风格研究、画家生平介绍等几个方面从现代分科的角度进行了详细而富有成效的搜集整理,而且更在日益发展的图像学研究上从形式分析角度吸收了当今海外学者的新进方法,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新月异的中国美术研究不再停留在搜集材料的初步方法上,以往“中国”这一词汇只是地理文化范畴上的对象,即研究的对象必须是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品,包括绘画作品、礼器艺术、建筑雕刻等类别,而现今研究者则涵括进了本土之外凡有志于中国文化且浸润其中经年有日的海外群体,且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受到了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重视。如果在中国美术史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此现象毫不加以关注的话,无异于抱着本土的研究目光固步自封。本文就拟从中国美术史学中传统绘画的角度谈谈海外近几十年来中国美术研究的一些概况和突出的表现,以期得到一点启示。 绘画在中国传统美术中取得的尊贵地位与传统文人观念的发展密不可分,并且自有画史记载的作者始,就已经纳入了一个延续有脉的承传系统。海外很多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就把眼光和精力从对青铜礼器的研究转到了对绘画的极度关注上,从而把中国画这个概念在文化内涵的界定上与西画作为两个独立发展的范畴来加以观照,由此构成了一个中国本土传统,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着稳定性。中国绘画在历史文化中的脉络和中国文人在特殊历史现象中的精神展现就成为一些西方学者所着重处理的一个主题,也就是说,他们在具体接触画家作品时,不会仅仅论述风格形式上的特点,在展开与前代作品关系的阐释基础上会引入画家当时文化社会史的面貌,甚至是画家和赞助人之间的关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者高居翰(James Cahill)教授就是这一研究潮流中一位杰出的专家,应该说他的名字对于国内同行研究者来说是相当熟悉的。高居翰研究中国晚期绘画史的三本巨著《隔江山色》、《江岸送别》、《山外山》中文译本已经出版,其中对元代和明代绘画着力甚深,而山水画又成为高氏所特别关注的一个领域,他审慎而又精彩地阐述了那一历史阶段的画家之间无与伦比的关联性和画史上的复杂性,尤其是《气势撼人》一书由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讲稿结集而成,主要讲述17世纪中国绘画史中的一些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对董其昌在晚明画史中的重要性与复杂性,重新给予了定位和介绍,还从新的角度驳斥了以往画史中对一些职业画家的习惯性偏见所造成的盲目判断。可以看出,高居翰除了对中国古代绘画史极为熟稔之外,本身在价值意义系统和“方法论”方面保持着高度的自省态度,从不人云亦云,没有从传统认知的角度和简单的视点去看待历史上的创作者,而是从相关语境尽力挖掘创作者在面对庞大传统遗产时所采取的回应方法和选择上的困境,同时涉及到对他们作品的品评和分析。 高居翰教授在美国研究中国画学史领域应属第三代学者,就像有的论者指出第一代研究中国美术的学者应属于汉学家,言下之意指的是早期欧洲影响下的凡属“中国学”研究范畴的专家行业,包括像语言、文学、历史学方面的研究,那个时候美术学还没有从“汉学”领域中独立出来:第二代学者则是二战后具有影响的对美术史学科独立性有相当自觉的研究者,像罗樾(Max Loehr)等,他不仅懂中文,而且对中国艺术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加上吸收了德国美术史学家沃尔夫林的图像学成果,即对作品形式风格的演变持有自足说的论点,好像不太会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罗樾在此基础上针对青铜器纹样的研究发表了很具影响的论文。高居翰就是罗樾的学生,但是他没有完全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对待艺术史的写作,而是在广泛参询画家对于社会历史的反映。把当时创作者和地域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结合起来,做出了既宏观又带有很精微特质的画家个人情绪对于画作影响的论说方法。 海外学者凭籍着他们的语言写作优势和很好的研究环境(比如很多国宝级书画藏于海外博物馆)提出了一些国内学者所不易看到的问题,加上他们不忽视对文献资料的细密考证,也研读了很多先辈学者的著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定声势的海外中国美术学研究群体。由于本文篇幅所限,不可能都有涉及,论述中多有挂一漏万的嫌疑,像很多这方面有特色的专家,比如美国的李铸晋、方闻、包华石,班宗华等,所治领域和观察角度多有不同,像包华石近来在《读书》杂志上发表的系列论文来看,他侧重于在相对政治文化环境下,海外中国美术史学领域存在的一些偏见和“盲视”,甚至是权力关系下存在的文化歧见和“误读”,其重点并不在于分析某个画家作品的精妙(就像很多论著那样),而在于受到西方学术大环境影响下新的研究角度的阐发,不着力于通史和断代史的长篇论说,构成了当前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中的新趋势,同时也冲击了固有的“学科”边界概念。 方闻作为普林斯顿大学荣退教授,长年来对中国传统画史的研究形成了很有影响的“东部学派”,近几年方闻也调整了自己的方法构架,以回应各种新出现的问题。由是想来。这一“内”一“外”之别只是相对和方便的命名,并无绝对界定的必要,任何画史对画家和作品的研究都要有“内外”的兼济才行。实际上,中国传统画史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并不与这种方式矛盾,只不过比较零散和不系统,不像西方学科那样分门别类而极具理性法式,它们之间相互还可以借鉴对方的优势而体察自己的不足,不然的话,别人说的老拿西方的方法去研究中国,把“中国”仅仅当成了材料和解析的范本,才是我们在学习海外学者成果时应该引起反省的地方。 中国美术史论文:案例型教学在中国美术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案例型教学;中国美术史教学;教学改革 中国美术史是美术学科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同时也是专业理论的主干课程。而在21世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美术史作为高校艺术学子必须掌握的一门理论教育课,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潜能性和前瞻性,同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充分发挥着其特有的作用。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陈传席说:“只有技能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则不能。”他的这一理论更是精辟地阐明了美术理论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美术类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培养模式改革,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美术史论和相关人文知识教学。但是,长期以来,美术史论课程与教学总是处于陪衬地位,不少学生对这类课程缺乏起码的兴趣与热情。这主要是由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因此,加强美术史论教学要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 我们在美术教学中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有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是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视理论学习,认为不学美术理论同样可以画好画。这种现象也是现今美术教学的现实且严峻的话题。为什么美术专业理论课引不起学生的重视与兴趣?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教学工作者的思考。多年来,我们的美术理论教学基本都在套用一种相同的模式,即教师在授课时对美术理论讲授较多,对艺术作品分析不深入,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导致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培养不足,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也是人云亦云的状态,并且学生也容易忘记所学的美术史论知识。有些教师习惯于按时间顺序讲解美术发展的历史,以美术发展的历史作为讲授的重点。这种方式,可以将美术发展演变过程讲得很详细,但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这样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只适用于一般常识的欣赏课,这样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艺术认识没有多大的积极意义,同时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就必然形成学生对美术理论学习的轻视和学与不学都无关重要的心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理论的热情以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二、案例型教学的构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 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强调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给学生自主权,注重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展示自己才能的欲望,进而发挥其潜力。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和教师及时沟通,同学互相学习,教学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从实验中获得知识” 在美术史论教学中,如果加强艺术作品的鉴赏,用直观的艺术作品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必然会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在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师生处于一种急于交谈的良好教学氛围之中。这样的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师传播知识,有利于教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要改革美术史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因为这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科学事实和概念, “重要的是让他们去做”、“要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将实验放在十分基础和重要的位置上。 三、“案例型”教学方法与传统授课方式的有机融合 (一)基础性和直观性的融合 “案例型”教学方法与传统授课方式的有机融合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直观性的融合。所谓基础性,是指授课时要讲述美术本体所包含的绘画、书法、工艺、雕刻等等,但又非只是客观地介绍材料,而是史论结合,以论带史,使趋于感性的视觉经验上升至理论高度。这既可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专业理论水平及创作理念的改善与提高;直观性是指讲课时尽量展示可视形象。大量的视觉形象展示,使授课内容生动、直观,使学生在尽情领略中国古代美术杰作的同时,掌握中国古代美术发生、发展及美术本体的特殊规律,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古代美术杰作和杰出美术家的崇高感情。 (二)传统教学与新成果的融合 传统教学观念滞后,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受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在的试论教学往往偏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案例型”教学方法充分注重吸收和利用最新考古资料和美术理论界最新研究成果,力求授课内容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授课过程中,注意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比照,启发学生思考其现实意义;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点和热点加以重点提示,并对观点不同的研究成果进行简明扼要的比较,提出教师自己的看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课堂讨论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三)传统授课方式和教学实践相融合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生活,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是以书本为中心,很少能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案例型”教学在这里主要体现在授课方式和教学实践当中。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堂讨论和实地参观考察等为辅进行教学。其中将课堂讨论作为关注的重点,使之成为师生互动的纽带,并以此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地参观考察的教学方式突破以往较为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四、案例型教学的实施效果分析 在“案例型”和传统教学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及创作理念的改善与提高。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加强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其中,提高学生对视觉艺术作品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研究,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为主,培养了学生创新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稳步提升,为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美术史论文:许江在呐喊 将可能性还给历史“八五”85中国美术学院校庆 依旧波光潋滟的西湖,晴方正好的南山路217号,中国美术学院迎来了它的85岁华诞。本次校庆特别安排了“八五” 85,展览作为最主要的内容。而让历史告诉未来的的展览宗旨更是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开幕式上,身为艺术家和美院院长的许江先生慷慨激昂的讲话给在场的每一位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讲话与其说是讲话毋宁说是呼号。多年来多次我看到许江先生的讲话总是慷慨激昂,侃侃而谈,这一次,我特别深切感受到许江先生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院长,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和激情在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勃兴在鼓呼和呐喊。 校庆期间,我同众媒体同仁采访了许江先生,他依旧是激情四溢给我们回顾了那段激情的岁月无数的故事...... 许江院长围绕 1985年那个难忘的岁月回顾了学院85年的发展历史、结合展览的内容阐述了学院的精神。他说,屏幕上放映的短片,由85年前真实的影像剪辑而成,我们在此重温历史,重温激情,感受三十年来生命与校园的巨大变迁。历史的浓缩总是在用某些“不变”或者是“骤变”的因素,令我们怦然心动,仿佛一下子面对家园。 这次展览的策划和实施主体是70、80后的年轻人,他们在去年夏天就提出以1985年作为岁月考古的平台,采集85位亲历者的人生片段,改校庆的典礼为学术的追问。他们冒着酷暑去捕捉历史兴怀的可能的现场。将可能性还给历史,将历史还给岁月。让亲历者在现场说话,抚今追昔,去钩沉那段曾经经历的岁月,重叙那段岁月于上下文之前涌动的意涵,以此来彰显我们学校85年来的学脉精神。年青一代对整个展览的创意和他们在执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忍、所兴怀的记忆、所秉持的求真的理想,是这个展览的亮点之一 “85”是一个横轴,让我们重返那些难忘的现场。在那些坐标式的往事当中,回溯大时代变革的踪迹,揣想历史的发生及其可能性。85位受访者则是一条竖轴,每个人的记述都与“85”的往事相对照,每一个书桌里面都存有那个时代各自不同的思想和生活的工具箱。这横轴和竖轴结成一个“十字”,成为我们回望岁月的生动的、纠结的十字坐标。我们每个人将在这个坐标里、这次展览中,找到中国变革时代的精神地图,找到学院能历85年不衰的学术脉络。 许江先生还说,在众多的亲历者的记忆中,那段岁月有两个突出的征候是之前甚至之后的很多年代所不具备的:一个是开放。打开国门,打开历史之门,众多久违的东西蓦然出现,尤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西方前卫艺术的变革浪潮,及其蕴藏着的新学思想,走马灯似地影响着中国的学院,仅仅1985年就有美国史学教授维罗斯柯的持续十六讲的讲座,赵无极绘画讲习班及其展览与学术活动,万曼壁挂艺术初来学院掀起跨媒介的艺术运动;与此同时,以学报为核心的编译者们正加快阅读与译著一系列揭开形式思考和艺术诘问的西方名著。另一个突出的状态就是解禁。学院的开放可谓步步为营,但每一步都以某种思想和学术的解禁方式突破出来。正是这种解禁深深地诱发着一代青年的叛逆者和趋新的风向,也诱发着那种源自民间、源自底层的自我解放的力量,具体地、持续地给予每个创造个体以变革驱动的活力。虽然那个时代的开放程度远不如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但解禁仿佛是向思想解放、人性解放的无边大地不断地开拓,时代的思想者们仿佛垦荒者一般被赋予那个时代特有的顽强而丰沛的实验激情。所以,“八五”往事中记忆犹新的有关于油画系创业创作的论辩,学院中青年创作组的展览,关于素描教学、新水墨画教学的论争与探索,同时还有燎原全国的关于艺术形式的自觉与讨论,清理人文热情的观念端倪,各种后来被称为“八五新潮”的新艺术大爆发。 在谈到当年的八五精神在当下的意义时许江院长说:历史还在继续“八五·85”的意义正在于让八五精神,让美院85年持续的精神,重新和不断地活在校园,让美院的历史活化为一个未竞的事业整体,让参加“八五·85”学术活动的青年艺术家们涵融其中,代代传承,梳理振兴,发扬光大。 讲到美院悠久的历史包袱和传承的关系时他说,1660年前,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慨然写道:“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我们今天也站在历史长河的一个点上,向另一个年代怀想致意,内心必然感慨而系之,此所以兴怀。但我们不悲观,而是努力将曾经的生命能量存留在那里,让将来的兴怀者,“有感于斯文”,有感于代代传承的时代精神。 许江院长还兴致勃勃地讲述了这次展览的对“八五”85概念的意义。我们选取了在美院发展历史上85为重要的人物,其中有艺术家、教授等,他们在85时期都发生过许多重要的作用,展场将85个人的故事制成道具箱,将构成一场贯穿85个 年头的影像戏剧:“论争”“突围”“历程”“新潮”四个“片场”,呈现1985年美院的集体记忆。第一场是“论争”,重现构建当年的毕业答辩现场。在第二场“突围”则包括中青年创作组、维罗斯科讲座、中国画教学座谈会、实验水墨、赵无极绘画系列讲座、万曼壁挂运动和编辑部七大版块,搭建起美院的地标性事件,唤起1985年美院人的集体记忆。第三场“历程”作为整个展览的思想库,以黑板报的形式呈现了自1928年建校至今都在扭结中的有关艺术革命与革命艺术的事件、潮流和论争,涵括了“艺术运动社”、“新兴木刻运动”、“倪贻德:从创造社到决澜社”与“艾青:革命文艺领袖”、“人民英雄纪念碑”、“革命历 史画”、“浙派人物画”、“人间思想”八个部分。第四场“新潮”,重点聚焦于对“’85新潮”的追忆,由“’85新空间·池社”、“谷文达”、“红色幽 默”、“厦门达达”、“北方艺术群体”、“三步画室”、“部落部落”、“最后的画展”、“新学院派”这九个内容的展开,重新勾画出了当时以浙江美院为策源地辐射全国的“’85新潮”路径图。 采访结束时,许江院长意犹未尽,向大家谈起了许多往事,一些源自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与许院长谈到了各自的状况的人生目标。 中国美术史论文: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艺术史研究出现了新趋势,主要是从哲学层面上对艺术进行反思,在方法论上对传统的实证性艺术史理论进行批判。这些反思和批判从外在的视角审视艺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艺术史的研究思路,德国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的著作《艺术史的终结:当代西方艺术史哲学文选》就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产生的。论说艺术史的终结未免偏激,但是艺术史学科的确处在一种危机中。《艺术杂志》1982年冬季号正式提出了艺术史“学科的危机”这一主题。奥立可·格莱巴的《论艺术史的普遍性》也发表于同期《艺术杂志》上。格莱巴指出:“当下艺术史家的工作,即是去发现各国或各民族文化的某种(不同的)视觉语言之含义。”11 发现各国或各民族视觉语言的含义,体现出了一种在方法论上对艺术“普适性”的认识,艺术史的这种“普适性”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在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学者们普遍警醒这种“普适性”。芝加哥艺术学院埃尔金斯在《为什么不可能写出非西方文化的美术史》中表述的很明确:“不管多元文化的美术史如何做出无懈可击的努力,所有撰写非西方文化的美术史的尝试均导致为西方的目的服务的西方化的叙述。”12 他的《西方美术史学的中国山水画》一书就极力避免这种“普适性”,转而寻求新的突破。方闻对此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应,他在接受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系主任谢伯轲的访谈时谈到:“在我看来,不同的视觉语言各有其不同的族群文化意义,为获得一个可观照不同艺术史的公共视野,我们需一套共同、适时的现代分析和诠释工具。这些工具或许最初发展于西方艺术史,但也应借由研究非西方视觉作品所获得的洞识,加以修正和扩充。” 历史主义的强大力量使得艺术史家在黑格尔时代精神的启发下,确信艺术提供各种手段使人类精神以某种特有的历史化方式显现出来,历史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在这种历史主义的引导下,19世纪和20世纪初许多文化史家和艺术史家便认为,一切艺术风格均是文化各个方面的反映,任何风格的创造、发展及其演变都是时代精神变迁的一种现象。当代社会艺术史家因此提出“艺术本身是历史吗”这样的命题,主张艺术史研究应进行从对风格史的关注向“片段历史”,或“微观历史”的研究转变。高居翰在2005年的《亚洲艺术档案》上发表了《中国绘画“历史”与“后历史”的一些思考》一文,其中反思了中国绘画史没有像西方绘画史一样建立起一门坚实、详尽的历史学。他借用西方后现代历史理论来研究元明清绘画,用“后历史”这个带有浓厚指向意义的词语处理中国艺术史。高居翰的这种处理方式割裂了中国绘画的完整历史,既忽略了中国艺术史中固有的师资传授系统,也没有遵循西方历史主义的研究现实。 面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学科危机,方闻首先从理论的高度出发作出了回应。他在《为什么中国绘画是历史》一文中持有艺术史普遍性观念,并确信中国画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表现方式的独一无二性。随后,方闻在文中从传统中国谱系的艺术史学和中国画中再现与超越再现的风格历史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最后,方闻写道:“倘如问,中国或者日本绘画哪些方面的研究可为现代艺术史学提供理论基础?答案必然要看不同的视觉语言及其独特含义的历史性描述。”13 海外的中国绘画史研究,在经历了最初的迷茫和机械地借鉴之后,越来越多地具有了作为一门独立人文学科的精神特质,它开启了西方认识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也对西方文化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某种参照和思想资源。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应该为全球的学术合作提供一个契机和可操作的平台,中国美术史是一部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区域性和多元化的历史。 中国美术史论文:论中国美术史中的原始植物崇拜思维 摘 要:源于生产生活需要和精神向往两大要素,原始人类产生了对植物的崇拜,原始崇拜往往是原始艺术创作的现实驱动力,所以美术史上所呈现的植物艺术题材,通常牵系着原始人的心灵世界。本文将主要探讨原始植物崇拜思维在美术创作中如何摆脱“自然属性”而趋向于艺术,探讨其在中国美术进程中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原始;美术;植物崇拜 人类自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一直不断进行,在一个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中,“自然”无时不对人类的思想意识造成一定影响,而作为人类意识形态产物的美术,势必会和“自然”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远古时期生产力相对低下的状况,许多客观的规律不能被原始人理解,被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从而对原始美术创作产生崇拜驱动作用。这种原始思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并被原始人所接受,以致于它不能完全的在人类的文明进步中隐退,从众多美术绘画作品、纹样中我们仍能看到它的影子。原始人的植物崇拜情结就是一例。 在江苏省连云港发现的将军崖岩画上刻画着以植物茎叶连缀的人面和天体星象图案,创作于新石器时代,这是较能体现原始人对植物有着特殊感情的一件作品。岩画中人面造型奇特,夹杂着某些星象的元素,画上的人面与植物茎叶相连,而且人面形似果实,显然是有意识创造出的人与植物合一的艺术形象,是祈祷获得植物的力量?还是他们认为人是由植物而生呢?答案已经不得而知,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植物在原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原始人类认为万物有灵,“先秦时就有一种司木之神,名曰‘句芒’,为古代的树神。‘夸父逐日’弃杖化为‘邓林’,就是桃林有灵的记载。”①中国的许多古汉字,也都与原始人的植物崇拜相关,如“氏族”中的“氏”本意为木本,即植物之根;而与植物关联的“臬”字,则含“法则”的意思。“华夏文明是在植物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孳生发育的,华夏民族的称谓本身,就保存着原始植物崇拜文化的信息。华、花二字在殷代卜辞里是同一个形体,便是佳证。至于本象花蒂之形的帝字,其最初语义的蕴涵的意念,即是对植物的原始崇拜,也是不言而喻的。就植物而言,开花结果,生生不息,花蒂是其根本。植物花蒂的这种带根本性的神异力量,很自然会引起人类的重视和崇拜,进而成为自然界至尊神的化身。”② 原始植物崇拜思维中对被神化的植物,并不像其他对象崇拜多有祭祀活动,而是主要表现为敬畏,禁忌折伤或砍伐崇拜物。《礼记·月令》中规定:孟春之月,禁止伐一切树木;季春之月, “毋伐桑拓”;孟夏之月,“毋伐大树”。③ 《搜神记》载:“建安二十五年正月,魏武在洛阳起建始殿,伐灌龙树而血出。又掘徙梨,根伤而血出。魏武恶之,遂寝疾,是月崩。”④这一描述给植物附加了人的机能, 进一步发展了崇敬心理。 原始植物崇拜思维的出现也并非偶然。远古时期大地上多覆盖广阔的森林,植物生长茂盛,原始人的生活与它们息息相关。制作棍棒弓弩狩猎,采摘果实,用树藤结网捕鱼;采集树叶制成衣服;燃烧植物获取、保存火种,御寒取暖、防止野兽攻击、驱走黑暗和恐惧、烤熟食物,原始社会两大主要的生产方式——狩猎和采摘,以及原始人文明进化的重要元素——火,都需要通过植物来实现。可以说,植物是原始人类衣食住行的基础。“人通过实践劳动创造了一个以他为中心、以实践为媒介的人类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一切都会被打上人的印记,不仅自然界的高山原野、河流星空成了人的无机的躯体,而且经过劳动实践,人进一步产生了思想和观念。”⑤在生产生活中,原始人会不自觉的将一些自然物与人类自身进行对比并能判断出异同。原始社会外出狩猎和采摘是非常危险的,时常可能面临野兽致命的袭击和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他们的生命相对脆弱而且寿命也很短,拥有强健的体格并且能够长寿成了一种最直接的愿望,于是植物此时起了必然的参照作用,树木的高大粗壮、长生不死都被原始人看作是一种神奇的现象;植物的枝干断了还可再生,原始人在同野兽的搏斗中和可能经常损失身体部位,“再生”也成了他们的渴求;原始人在狩猎追赶野兽很可能迷路,高大或者有特殊标志的树木植物就成了他们辨别方向的依据,由此产生信赖感;植物种子落地生根,强盛的繁殖能力也是原始人类所向往的;原始人类认为鸟和神是相通的,他们把鸟看成是神的使者, 而鸟栖息的植物这无疑会让他们觉和神有一定联系。可见,植物在原始人类的思维中是具有强大力量感的。一方面,在物质上他们必须接受植物的赠与、依赖植物生存;另一方面,在精神上他们羡慕植物并渴望获得植物的某些特殊能力。就如同人类的童年思维一样对那些自己不能控制的神奇事物生出一种又爱又怕的感情。由于长时间受这种情感的困扰,力量感很快变成了原始人类强大的心理压力,原始人屈从于这种力量之下,产生了植物崇拜。 植物作为美术创作的重要素材,在美术史中经常出现,而崇拜思维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植物艺术形象内涵的变化上。他们通常会不自觉的以某些方式再现他所敬服的这种力量。在许多原始绘画艺术都有所体现,显示为祝愿对这种力量更强大,并能为己所用、为生产实践活动服务,带有实用功利性。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物中有的陶盆口沿部位装饰有稻谷禾苗纹样,反映了原始先民对丰收的向往。有一块陶片上刻有植物形态,五片叶子茁壮舒展,表现了蓬勃生长的状态。”⑥原始先人绘制着这些装饰和纹样,也绘制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但这种憧憬只是源于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原始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上依赖植物,那么原始美术中的植物形象也应会随之减少或消失。所以早期的植物形象艺术作品实用意义多于审美意义。“原始人类在有意识的利用物质材料表达主观目的、主观精神时,其美感与想像、思维、情感、动机交织在一起而创作出的作品和创作过程具有多元意义。此时的创作和审美处在蒙胧混沌状态。”⑦ 人类度过漫长的蛮荒时代后,其美感意识得到发展和增强,审美活动逐渐独立和清晰起来植物崇拜思维也开始向“艺术阶段”过渡。此阶段的许多作品虽然仍含一些实用的指向意义,但都格外明朗的呈现出美感,而且还占主导地位。如汉代墓室画像石砖中常见的“扶桑树”,取材造型都隐去了原始功利的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实用目的,仅作为一种吉祥物的象征,为祈求生命不朽和灵魂的安宁等。六朝时期崇尚清雅之风,主张复古,而此时植物纹样繁盛,卷草、忍冬等纹样流行,这些纹样造型生动、线条流畅,非常符合形式美法则的要求,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就是在这样反复的创作过程中,人类对原始植物单纯的屈从崇拜淡化了,对植物形象美感的意识渐进成熟。此时原始的植物崇拜思维在美术创作中开始发生演变。 现代社会客观规律通过科学方法得到合理解释,原始人所敬畏的神秘力量成为普通现象,而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所谓的心理压力不复存在,经过长时间的变化和发展,植物形象开始具备独立的审美特征,成为一种艺术形象。在内外因都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原始植物崇拜思维的“自然属性”完全蜕变了,一种对大于本身的力量的屈从演变成了一种对于自己熟悉并带深厚感情事物的欣赏。 结语:自此,原始植物崇拜思维经由了从“自然”到“艺术”的上升过程,而且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等各类因素的影响,植物的艺术形象也完成了从实用性到审美性的过渡。在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活动中人类的美感意识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这种美感意识源于对巨大力量的崇拜,随着这种力量减弱,植物的形式特征开始成为人类的审美重心。
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论文 一、对工作经验的限制 目前,为了降低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大多数企业都对求职者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求职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因招聘大学生而带来的附加培训成本、风险成本以及机会成本。但由于大学生很少有接触社会的机会,工作经验更是无从谈起,导致就业时碰壁现象比较严重。 二、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相关对策 想要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公平就业的制度保护;此外,高校应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对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生作为就业环节中的重点要素,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保证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公平就业。 (一)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决定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主要因素就是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此,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实力的首要因素。首先,学生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是保证其获得良好学习成绩的前提。由于经过了高考,大部分学生将大学视为是一个享乐的场所,心态的适度调整是该阶段的一个难题。由于我国大学秉承着严进宽出的理念,多数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对于就业的意识还不够深刻,为此,大学生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将就业的客观压力转换为学习的动力。其次,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获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大学生需要构建一个全面合理的知识框架,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干部也要意识到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把握机会锻炼自己。最后,大学生要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由于大学的教学模式与高中有很大差异,如何做到自主学习,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 (二)调整就业预期和就业意愿在双向选择体制下,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风险,只有打破传统的被动就业模式,树立灵活的就业观,才能更好地应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压力。对就业的预期过高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就业范围,从而增加就业难度,“高也成、低也就”的就业意愿,能够帮助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加合理的调整。此外,大学生还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意识,由于部分高校存在短期就业率的思想,致使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十分慎重,担心求职人员跳槽从而增加企业成本,为此,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就业观,让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在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行业行为也不够规范,为此对就业机会选择的主动性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对简历的设计、投递以及对面试环节的充分准备都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选择就业机会的主动性。要知道,作为求职者的第一印象资料,简历的设计一定要简练、别致,此外要把握好投递简历的数量,并根据个人偏好对面试单位进行适当舍取,以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公司。 三、小结 综上所述,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近几年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的毕业人数都在呈上升趋势增长。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心的重点话题。就业似乎成了每一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最严峻考验。想要解决就业问题,首先要增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要知道,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是呈正相关的。此外,想要把握好就业机会,就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对大城市的就业预期以及对高薪行业的觊觎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应该通过不断的完善自己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也为营造一个和谐、公正的就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陈晨单位: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 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国内国外形式急剧变化,当今大学生做为一个承载着社会、家长希望的群体,如何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审美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共艺术课程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不容被忽视的。本文着重从公共艺术课程的概念在我国高校发展的现状,做以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类课程;审美教育;综合素质 一、公共艺术课程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发展,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提高,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美育,对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途径,是促进高校精神文明的重要部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可以让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认识更加丰富,可以避免语言交流的不便,直接进行交流。对人们的思想,心灵进行艺术的洗礼,公共艺术教育包括很多方面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建筑都是我们认识的艺术载体。结合本人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本文仅探讨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课程的研究,所指的公共艺术教育也都仅指音乐类教育。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祖先就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因此提出“不学诗,无以言。”他非常重视礼乐教育的作用,将“诗教、礼教、乐教”合而为一,他认为礼乐教育可以造就完善的人格,能够激发审美主体的人生态度,在精神上构建自我、完善自我,追求更高的理想和价值。因此自古以来,公共艺术教育就是对人的人格健全和培养审美的途径。席勒曾说过“一个审美的人是一个既超越感性欲望限制又超越理性法则限制的自由的人,只有在审美境界才能实现最崇高的人性艺术教育,可以将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操,道德与理性完美的启发出来,从而感染审美主体,是审美主体不断提高审美素质和完善人格。公共艺术教育本质就是以提高人的审美素质为目的,重心不在于对能力的提高,而是形成一种精神理念,从而完善人格。20世纪的今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审美教育理念的构建就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的自由与社会的愿望协调发展,使个人的感性认识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不断的提升自我道德标准,对于大学生来说,艺术教育能使学生的自我专业与艺术进行调整合并,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获得更加综合的学科知识,综合素质得以提升。通过艺术活动这种生动活泼的方式,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引发大学生学习的动机,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二、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等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重技忘艺,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等,造成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当前的艺术教育模式不恰当,教学与育人理念需要进行改善,要始终以艺术素质教育为目标,使广大师生投入到艺术教育的思想境界中去,对公共艺术教育软件观念及硬件课程水平加以提升,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文化艺术环境,更加促进校园艺术氛围的建设。由于各高校在教学力量、师资方面的情况各不相同,但还是承现了许多共同的特点,具体如下: 1、公共艺术教育设置主观性太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科学性 目前,我国对于如何具体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没有统一的要求,各普通高校只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开设公共艺术课。有艺术专业的学校,多是艺术系老师担当此门课程,但这样的老师大多对公共艺术课程的了解不够,只是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音乐教育,多半都是为了完成课时所致。没有艺术专业的学校,情况就更不容乐观。多是为了完成这么课的任务,临时挑选对此门课程有兴趣或有艺术特长的老师担任,这样势必无法具备上好课的条件,这样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又怎能达到起初预想的效果呢?因此,课程主观随意性较大,艺术类选修课程因人而设,缺乏连续性。由于受到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的限制,课程结构布局无法做到科学合理,缺乏系统性。 2、公共艺术课程经费投入不足,基础教学设施不完善 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对此类课程的经费投入不足,对于设有艺术专业的学校更多的投入到专业艺术教育发展,而忽略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对于没有艺术专业院系的高校,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基础教学设施不具备,很多课程就无法开展。例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我校设有音乐系,但尽管如此,至今没有专业音乐厅,很多实践活动无法进行,很多艺术实践活动只能在大教室展开,基础设施很是缺乏,钢琴,音响,话筒,灯光等硬件不到位,师生的热情被挫伤。公共艺术课程,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耳濡目染的实践,比如对于音乐首先要有欣赏音乐的机会,师生能现场听一场音乐会在课堂中进行交流,那这样取得的效果是跟传统的干巴巴的讲知识完全不同的。学生不仅能够欣赏音乐,若还能有机会亲身体验乐器,感受合作的魅力,不是单纯的以训练技能为目的,而是感受音乐享受音乐,这才是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通过音乐的力量,对学生的人生进行启发,这样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3、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由于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大多数高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这样对教学活动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无法实行,从而导致公共艺术课程不规范现象频出,缺乏制度上的保障,会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实施增加障碍,其作用也得不到发挥,失去了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意义。 三、笔者的几点建议针对目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改善。重视公共艺术课程,充分利用本学校的资源,发挥好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全发展方面的作用,运用自己在音乐学院学习的专业知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制定好公共艺术课程计划,使课程尽可能科学化、系统化。在执行上,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在思想上,行动上认识到公共艺术课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发挥好公共艺术课的作用。最后,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做好坚强的制度保障。当然,我们相信,随着大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投入的精力和经费得以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公共艺术教育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未来。 作者:边静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系 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论文 摘要:加强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结合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实际问题提出在培养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新的管理理念、工作方式和人才选拔机制为支撑的新型企事业单位对高校文科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由于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学生的就业心态不够理性以及专业技术的切入点较低等原因导致文科大学生就业面相对理工科大学生较窄,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结合文科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形成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应该如何加大对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对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合格大学生提高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率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文科大学生的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需要各个高校针对专业特点、学科设置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全过程地对文科类大学生加以教育与引导。从目前各个高校在实际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文科类毕业生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文科类的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值得大家共同关注与思考如何切实有效地去解决。 1、某些文科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一代由于长期处于娇生惯养的家庭环境以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应试教育背景下缺乏文科生理应具有的较高的人文素养,其道德水平不高缺乏基本的礼貌和感恩之心。有些学生甚至将自己和学校的关系视为简单的“买卖关系”。对于学校的教育存在抵触心理,很多问题的理解未能从全局、大局考虑而是从利己、狭隘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很多的学生在优越的物质环境和肤浅的流行文化抚育下成长,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高等教育应该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由于文科生长期受到感性教育居多,心理承受能力较脆弱,对于一些事情比较敏感。在一些实际问题的处理上,通常是消极的态度去面对,缺乏必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于教师的言语行为喜欢从细节上去揣摩,很多教师“不以为然”的话语可能对文科生的负面影响较大。高等教育要引导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人际关系、个人情感等问题上应该如何去面对,有哪些处理压力的技巧可供参考。要特别关注专业满意度低、家庭成员关系异常、性格抑郁内向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成长。 3、对于课程的学习,由于受到外部就业形势的影响往往偏好于与“考证考级”相关科目的学习。有的文科生对于中外名著知之甚少、对于中华文化的鉴赏品味低、对于优美的古汉语诗词的学习更是提不起精神认为没有多大实际用处。这些现象的出现令人担忧也促使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优化教育方式方法,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接受专业教育。 4、很多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不高,对于诸如“高等数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普通物理”等理工科课程的学习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由于文科学生的理工科学习基础较弱加上自身的学习热情不高,这对高校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文理交融的复合型人才是十分不利的。由于理工科专业的工作其技术切入点较高、技术壁垒较厚,加上理科生在逻辑思维、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很多理科生在毕业后从事文科类的工作反而更有优势。但很少有文科生具备以后从事理工类工作的能力,这也使得很多文科类工作被理科生“侵占”更增加了文科生的就业压力。由于文科生很多从事记者、教师、行政机关等工作,所以具备较高科学素养的文科生对于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思路探寻 文科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与价值、塑造时代精神、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转提供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他们的素质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希望,其作用不容忽视。所以教育工作者如何以研究的态度去拓宽思路换位思考帮助我们的文科大学生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以笔者之见,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去解决这一实际问题1、在理工类高校中文科专业的建设发展往往与学校的主流发展方向融合的并不是十分紧密,这也造成文科专业在这类学校的发展空间狭窄,学院间学术水平、综合实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也直接影响到这类学校文科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培养。教育公平这一基本教育原则要求我们要防止出现专业教育上的马太效应,要做到专业发展的均衡协调发展使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一流的教育资源。 结合各高校的发展特色尤其是行业特色高校,要将其他非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主动融入到特色专业的发展中。要将包括文科专业的建设采用一种宽口径、强基础、重实践的办学思路真正贯彻下去,在特色专业和非特色专业中找到结合点使得学科间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促进学生“T型”综合能力体系的培育,增强文科生综合素质使得其在与特色专业相关的行业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扩大就业渠道。 2、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社会的多元化也引起了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取向和标准上呈现出多样化,部分带有消极的堕落思潮。处于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线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积极开拓有效途径,做好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文科学生以女生居多,其面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对于外界支持的依赖性也较大。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互尊互信的师生关系能够良性循环下去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促进学生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标准是十分有利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是极其重要的,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业务水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对于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人文情感的渗透。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要与时俱进,应该改变昔日的教条式说教和空洞式灌输,要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传承与发展、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学生注入教师新鲜的情感血液。 3、提高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迫在眉睫。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的一项必备的素养,但作为国家发展中坚力量的文科生的科学素养状况经相关的调查发现是不容乐观的。这其中有学生个体的原因当然也有我国教育体制上存在的问题,这里就不在赘述。高校对文科生进行科学教育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一件大事也是增加文科生就业“砝码”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学体系和学生社会实践创新体系要积极开展科普活动、社会热点问题调研、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让文科生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训练文科生的科研能力使之自发地接受科学思想的熏陶有助于文科生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的融会贯通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是终生受用。另外在社会实践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一种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这对于文科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尤为重要。高校要注重建设适合文科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体系要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和应用性,能够激发文科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与所从事的工作零距离对接。各高校要加大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资金投入、智力支持,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 4、加强文科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真、善、美各个方面的追求起到精神上的助推作用。人文教育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将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品格修养、精神面貌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人文教育要将知识的传播、文化的熏陶以及社会实践的锻炼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态度与做事的创新源泉,要做到知、情、意并重。高校要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各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人文知识的传播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整体性地考虑和处理科学与社会问题,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提供条件。作为人文教育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有益的适合自身发展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行各类形式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塑造学生良好的个人品格,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公关能力等。在群体活动中学会做人与做事。 5、我国的文科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对待文科生综合素质提高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仍然要以研究的态度去对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系统地制定出更加有利于文科生成长的教育模式。当然育人的过程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系统工程,也呼吁我们的社会对于我们的文科生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使文科生在迅猛发展的社会大舞台上找到自己应有的角色。 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论《影视音乐欣赏》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摘要]《影视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已成为当今针对高校文理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这对增强大学生对影视音乐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本文从《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优势等方面对其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影视音乐欣赏》教学目的 教学优势 艺术欣赏类课程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影视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已成为不少高校针对文理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如何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有必要对这门学科进行认真、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一、何为影视音乐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艺术,人们同时运用着视觉和听觉这两个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进行欣赏电影、电视。画面与声音是影视艺术中不可划缺的部分。影视艺术的声音又包括:人物语言和音乐、音响。 音乐是人类文明史上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艺术形式已趋完善。而音乐对于影视艺术来说,则是一门年轻的艺术。 影视音乐是影视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主题歌、插曲、片头音乐和情景音乐等,与其他形式音乐相比,它一般要从视听统一的角度,考虑与剧情、画面结合的关系。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影视歌曲是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歌曲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它借助影视艺术的魅力得以传播,并长期流传,而主题歌直接阐述主题。如:《敢问路在何方》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曲,音乐昂扬向上,主要表现了唐僧师徒四人赴西天取经,不畏艰险,踏平坎坷,战胜妖魔最终修成正果。《滚滚长江东逝水》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三国演义》是一部浩瀚的历史长剧,音乐表达的是一种厚实凝重的风格。再加上独唱演员浑厚的嗓音,给听众一种荡气回肠、回味无穷的感觉《好汉歌》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音乐是作者创作音调与民间曲调《锯大缸》动机的融会创造。可谓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同时运用了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生动地塑造了梁山108将的形象。 《影视音乐欣赏》是一门年轻的艺术类课程,正因为“新”,所以,《影视音乐欣赏》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影视音乐欣赏》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二、音乐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 影视音乐是为影视作品创作的音乐,它是依剧情的发展创作出来的,它的特殊本质体现在影片中音乐与画面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在这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中。我们更可以用音乐去感受电影、电视,体验到纯音乐所不能够达到的想象领域,了解音乐在影视中的诸多特性,充分发挥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和听觉艺术的魅力。 电影、电视在进入千家万户的同时也带来音乐,影视歌曲就是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一种以传媒为载体的音乐艺术形式。从早些年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电影《黑三角》主题曲)、《牧羊曲》(电影《少林寺》主题曲)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霍元甲》、《上海滩》等电视剧地热播,致使万人空巷,其主题曲也唱遍大江南北,再后来的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的插等等,直到现在影视音乐几乎已经侵占了普通百姓的整个视听领域了。这些优秀的影视歌曲早已深入人心,可以说这些优秀的影视音乐也使影视剧本身大放异彩,但反过来,优秀的影视作品成就了影视音乐的传播。近年来,有几部电视连续剧深受观众喜爱,其中有一部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认为此剧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剧本好,演员优秀以外,电视配乐真是为其添色不少。此剧曲作者作曲家关峡大胆创新,一改以往片头、片尾主题歌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以交响乐为电视配乐,以“主导动机”的专业创作手法,把影视音乐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层次。这非但没有引起“曲高和寡”的现象,还得到观众的喜爱,好评如潮,恰恰是这种直指人心美好音乐让观众在观看剧情时燃烧激情,亦在欣赏音乐时得到审美享受。 三、《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对影视音乐的历史、发展状况与音乐的制作过程、制作技术等等介绍,让学生了解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特性与音画关系以及音乐与影视不可分割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喜欢音乐及影视艺术:学会鉴赏影视音乐,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中欣赏美,评价美的素质:因此,《影视音乐欣赏》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 优秀的电影、电视主题歌和插曲,往往是画面的补充或深化,能更深地揭示影片的主题思想,刻划人物的内心情感,因而要结合影视的情节、人物性格来欣赏影视音乐。影视音乐大多具有地方色彩与时代特点,这也是欣赏时应当细细品味的。 在《影视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影视作品,通过听、看、唱、创影片中的主题歌曲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多彩的荧屏世界以及影视音乐的多种存在方式,感受主题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创作力,及对音乐风格的把握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和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影视音乐欣赏》的教学中,为了突出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老师在新课开始时,首先选一段学生很熟悉的,只有演员表演而无对白的电影片段,如卓别林的喜剧或《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先去掉背景音乐给学生欣赏,再欣赏带背景音乐的影片,让学生进行对比、探究音乐在其中的作用,使他们自己发现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四、《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优势 (一)影视音乐审美的普遍性、通俗性与教育性 作为“声画合一”的艺术,影视艺术比起其他的艺术样式对受众有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带给观众无法拒绝的视觉奇观和听觉享受。一方面,通过高科技的拍摄手法,使观众能更加容易的从影视艺术作品的画面和表现手法上获得愉悦享受。另一方面,影视艺术在听觉上也能给观众愉悦的审美享受。悠扬的音乐旋律,精彩的人物语言都能给人以娱乐享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从影视作品传播媒介逐渐普及开始,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宏扬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些作品在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以深刻的 内涵唤起观众深入地进行对社会现实问题和自身处境问题的思考,并予以启发,深受观众的好评。它们的主题音乐或优美抒情、婉转缠绵、意境悠远或粗犷浑厚、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歌词委婉含蓄、或通俗明了而被观众广为传唱。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与生俱来地具备了丰富深刻极具教育启发性的内涵,其主题音乐更是剧情内容的高度概括与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心灵被感动,情感被调动,情绪被感染,使影视作品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一曲《我的祖国》把人们带入战火纷飞的上甘岭:一曲《英雄赞歌》让人们永远记住英雄的王成《让我们荡起双浆》使人们想起祖国的花朵,《人说山西好风光》使人们记起了咱们村里的年轻人。因此,影视艺术中的教育性完全不依靠理性的说教,凭借媒介的强烈感染,观众的情感自觉的介入,在强烈的心灵震撼中达到审美的理解和领悟,从而与艺术作品的深刻宗旨和高尚内涵在精神上得到统一。许多优秀的影视音乐作品具有普遍性、通俗性大众传媒的基础,更能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的基础上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由此看来,不管是影视艺术的创作者,还是作为欣赏者的观众,都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审美心理,无形之中把教育性看作为影视美的重要因素。 (二)为学生营造探索与创造的空间,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个性 在新世纪中,知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创新与创造成为日常工作的主要基调,把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索、反思与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是一个优秀的教育递送媒介,教育信息贮存媒介,在提供创新环境与创造性学习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进行《影视音乐欣赏》课程中,通过网络提供的协作学习环境,学生首先可以就某一感兴趣的音乐或影片自主学习,并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其次,学生可在网上与同学、教师相互探讨,着手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可以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创新观念、想法,为《影视音乐欣赏》课程增添有利的新资源。这样,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其协作能力、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并使之具有面对新问题的勇气和自信,从而使个性得以全面的发展。 影视音乐是20世纪新出现的一种音乐艺术体裁,它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是影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更加喜爱中外影视音乐,积累更多的音乐、文学、历史等知识,开阔艺术视野,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美好。 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关于发挥影视育人功能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 [摘要]影视剧和影视明星以其独特的魅力对当代大学生发挥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和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可以促进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影视 大学生 教育 今天,电视和网络几乎成了人类接受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媒介,对大学生来说,更是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面对新形势,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始注重利用发挥影视和网络传媒的作用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举办丰富多彩的电影节。但他们更多关注的是通过影视片本身来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而对影视创作人员的关注很少,尤其是将优秀影视明星与影视作品结合起来。其实,让优秀影视明星、影视作品与大学生近距离接触,通过引导大学生对优秀影视明星与影视作品的正确认识,更加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影视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有调查显示,20―35岁的青年是主要影视观众,在校与毕业的大学生又是其中主要部分,网上免费下载成为大学生最为普遍的观影方式,60.05%的大学生选择上网观看影视节目,96.8%的被调查者承认有喜欢的明星。优秀的影视明星和影视剧应该说可以对大学生产生积极作用。而事实上,仅有8.5%的被调查者重在喜欢明星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90%的大学生认为喜欢的理由是明星的才艺,可见。大学生对影视明星的认识缺乏深度。长此以往,是达不到教育作用的。若能够让影视明星与大学生面对面地互动,促进大学生对影视明星和影视剧的正确认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可以产生深远影响,毕竟优秀影视剧是优秀影视明星辛勤劳动的成果。 二、当代大学生更易陷入人生观、价值观的困惑之中,造成不良后果 当代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由于多为独生子女,对生活享受的关注大于生命本身,特别是属于“80后”的一代人,被认为是“速食一代”、“e时代”的群体,是非观念淡薄。价值观念不清,生命观模糊。易受压力影响,产生心理问题。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还有数据显示,由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困惑或偏移,大学生自杀案件越来越多:2002年全国大学生自杀案件是27起:2004年为68起;2005年为116起;2006年为130起。2006年的华南农业大学曾发生一周内就有4名学生自杀。2007年5月就有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四所重点大学的大学生跳楼自杀:2008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一大四学生在英语考试结束后跳楼自杀;2009年2月14日、15日连续两日,广东工业大学连续出现两起学生跳楼死亡事件。除此,还有很多未经媒体披露的大学生问题事件。众多事件说明,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在校学生较高的自我期望值屡屡受到重创时,由于抗挫折能力不高,极易丧失自信,从而选择轻生作为解脱的方式。 大学生抵御不良影响的意志力还较弱。当代社会,所有文化似乎都成了快餐,任何经典都可以被戏说、歪曲、篡改和简化。面对金钱、美女、权力、名声等等太多的诱惑,现代人也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一些人甚至不择手段惟利是图: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也对大学生产生的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些因素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近年,多次出现大学生对同学、恋人。甚至老师进行行凶的事件,校园内发生行骗、小偷小摸的事件就经常发生了。 顺应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发挥影视育人功能,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失为有效的教育途径之一。武汉科技学院电信学院自2002年举办了影视博览节以来,顺应时展和创新的思路,结合现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以“走出去”、“引进来”和“名人效应”三大运行模式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特长和表演才能的平台。这种打破常规的校园活动,不仅营造了健康向上、宽松活跃的校园文化,而且使同学们变被动为主动,化疏远为亲密,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2006年和2008年先后被湖北省大学生电影节授予活动组织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获得学校红旗分团委称号。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取得荣誉都与影视活动分不开。 三、挖掘影视剧和明星的闪光点,使其成为可用的教育资源,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影视是创造感人的瞬间,影视是展现激情的艺术,优秀的影视作品具有较高的精神品位。优秀的影视作品所表现的主题,使人受到教育,引人思考,给人智慧,催人奋进。可以从精神上给人以深入骨髓的震撼,使人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洗礼。影视作品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如《美丽人生》通过小人物也能做到的事情来教育人们,它那独特的艺术创新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吸引人心和打动人心,使之成为世界电影史上获奖最多的电影之一:第七十一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外语片、最佳原创音乐奖:一九九八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一九九九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一九九九年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外语片、最佳原创剧本奖,这些具有国际声誉的大奖接踵而至。通过优秀影视作品和明星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性主义和生存能力的教育。它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和情节场景的设计。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如电视剧《暖春》,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同时,优秀的影视作品的诞生,离不开影视明星及剧作人员辛勤的付出。大学生不能只看到明星们光鲜亮丽的一面,无论哪种性质的工作要想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有些大学生认为自己高考不如意、学业遇阻,并沉溺于自惭形秽之中,其实大可不必。影视巨星巩俐、姜文和著名导演李安、贾樟柯等均高考多次,其中贾樟柯先后考了四次。最后还是以旁听生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电影梦……“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们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因此,大学生要正视挫折,锻炼自己的耐挫力,乐观面对人生,只要自己敢于拼搏,依旧可以前程似锦。 充满幻想、眼高手低、浮躁、急功近利也是大学生的一个特点。影视明星敬业的工作态度,可以启发他们在就业的道路上更多一些踏实与刻苦,尤其在金融危机导致就业困难的形势下。体操明星李小双在武汉科技学院与大学生面对面时,其“不要小看一个月800元、1000元的工资,它将成为你未来的机会,同时也是你创造的过程”的观点使现场学生深受启发。国际巨星成龙从跑龙套到成为很多大学生的偶像,有评论说他成名的根源就是敬业拼命:艺坛常青树刘德华的勤奋在香港乃至华语娱乐圈都是有口皆碑的,成了“香港精神”的一个象征。周杰伦尽管患有僵直性脊椎炎,靠勤奋。成为当今人气天王。“天道酬勤”,是大学生必须谨记在心的。同时,这些优秀明星也是忠诚的爱国者,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们的行为深受国人敬佩,其爱国言行对大学生也有深刻影响。 武汉科技学院电信学院在影视博览节期间曾请来影片《太行山上》的国家一级导演沈东、《一地花香》剧组及感动中国人物刘芳艳与同学面对面交流、举办明星叶蓓歌友会。通过影视剧创作人员和明星亲自讲述创作的艰难过程,给大学生们带来了最为生动的品德教育、敬业精神教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电信学院自动化062班学生万森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学校把这种励志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影迷见面会形式展开很受欢迎,大家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又能从身边的榜样身上学到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很受鼓舞。” 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偏重知识传授的教育体制使部分大学生缺乏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生活挫折教育、生存能力及生命价值教育,使其拥有坚强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任重道远。我们可以通过鉴赏优秀的影视作品、通过明星面对面,使学生了解这个世界,感受各种各样的情感,并从中获取多种多样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理性认知,去弊兴利,早日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我国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斗争,在开拓疆土、发展经济、共同创造祖国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民族音乐是人类音乐艺术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尤其是一些具有浓郁民问文化的歌曲,其曲调有高度的概括力,歌词朴实真挚,容易在聆听的瞬间就被感动,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不仅体裁多样,品种繁纷,而且由于民族信仰、语言文字、生活习俗、生活环境、人民性格等不同,使得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各具特色,呈现出个性化的、不可替代的风格特点。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包括中国民歌、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等几大类别。如欢快、活泼、富有朝气的新疆民歌,高亢奔放、悠长辽阔的内蒙民歌,高亢激昂的信天游,悠扬动听的江南丝竹,浓郁西部风情的秦腔等。 二、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有机的组成部分,在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的国家里,民族音乐教育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但事实上,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仍然处在边缘地位。就高等师范院校来说,大多数学校的相关教学对少数民族音乐重视不够。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应促进声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将民族声乐理论、教学法、文化内涵等作为重要的传承内容向学生逐一讲授。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制定与之相应的民族音乐教学大纲,加强统一的民族音乐教材建设,并逐渐使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美学、乐种学、结构学、表演学等分支学科领域已构成自己固有的体系,要在根本上改变依托在异文化教育模式之上的中国音乐教育现状,就要高度重视中国民族音乐理论成果在高师各专业、各学科中向教材体系和学科体系的转化,从而根本上改变目前音乐教育的“单语化”、“外语化”为主的倾向。 三、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21世纪是更加注重人才质量和素质的世纪,培养学生成为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开设民族特色课程,让学生在民族音乐的学习中深入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开拓音乐视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一方面,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陶冶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同时,可以培养他们坚强的性格。在教学中让大学生了解包括少数民族音乐在内的完整的中国音乐历史,了解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了解少数民族在中国音乐历史发展中所做的卓著成就。这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认同感,传承、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在了解、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及其蕴藏在里面的坚强、进取的游牧民族精神。比如蒙古族的民族史诗《格萨尔》、《江格尔》,侗族的《大歌》,苗族的《盘古开天》等很多音乐都记录了少数民族从原始狩猎时期到草原游牧日寸期的生活,从政治、军事、宗教信仰到民风民俗、生活现状中所反映出的民族精神可以很好地激励大学生勇于开拓、勇于进取,锻炼刚毅顽强的性格。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音乐在培养大学生审美体验的同时,可以引发出各种丰富的情感。少数民族的民俗音乐活动十分;_士观,如回族的花儿会、蒙族的敖包会、壮族的歌墟、侗族的坐妹、苗族的“四月八”等等。高校如果能够引导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参加各种盛大节日、庆典,在活动中可以很好地增强审美体验。另外,大学生正处于建构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的重要时期,音乐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文化符号体系,帮助他们在其中体验、探索和塑造自我身份。比如蒙古族长调民歌《辽阔的草原》用悠长舒缓的节奏,宽阔的曲调让人仿佛置身于蓝天、白云和牧场之间,让人充分感受蒙古族对天地、宇宙的感悟,培养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如何有效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 1、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 中国各个民族按照自己的风俗文化、审美情趣,构成了各自的音乐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应促进声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将民族声乐理论、教学法、文化内涵等作为重要的传承内容向学生逐一讲授。高校的民族音乐教育应采取理论和实践整合化的教学模式,加强民族音乐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一定的民族音乐演唱、演奏能力。我国声乐艺术与汉语的音韵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民族特色的行腔、韵味为擅长,以“以字领腔”、“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神情兼备”等特点,构成了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总体特征。我国的民族声乐在表演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准则。如民歌中音腔和方言的一体化及民族唱法的文化等。用苏州方言演唱《太湖美》,要比用普通话唱《太湖美》的韵味足得多。用昆山语言演唱昆曲,用北京方言唱《大碗茶》等,都自有其独到的韵味。 2、发挥艺术院校的带头作用 我们要切实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利用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人才及生态优势,在这些艺术院校集中开设相关的少数民族本土音乐文化课程,培养相应的教育人才,然后帮带全国高等艺术、师范院校,以培养合格的面向基础教育的教育人才。在这方面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带了个好头,该校是全国第一所完全系统地把少数民族的器乐、声乐形式作为专业院校的一个专业来办的高等艺术院校。另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利用中央民族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等高等学府的人才优势,面向全国指令性地开办短期师资培训班,培训的对象可以分为高等院校、中小学的相关教师等。 3、完善课程设置 我们要在师范院校多开设相关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课程,如少数民族音乐历史与作品赏析:少数民族音乐采风等等。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离不开田野工作,离不开对民族文化的学习,要进入活的民族文化之中去,去探索少数民族音乐的奥秘。高校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师生们走出校门,深入到田野工作中主动接受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结合大量的感性经验再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另外,高校也可以尝试把当地的歌者、乐师们请进大学的课堂,把他们的艺术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不能脱离本土文化的根,音乐教育也必须继承、弘扬、发展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文化立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可以更好发挥少数民族音乐的教育作用,培养出更多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部) 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高校推广足球机器人比赛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摘 要:足球机器人比赛不仅是人工智能和智能控制领域的重要研究平台和交流平台,其对抗性和趣味性也使其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研究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的良好平台。文章阐述了在高校进行足球机器人比赛活动对学生科研能力、团队精神、社会活动能力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并结合一些具体的活动实践,对校园足球机器人比赛的开展和组织,以及如何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个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学校开展这项活动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足球机器人比赛 综合素质 科研实践能力 一、引言 目前,高等教育界已经形成一个共识: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工程教育的新要求,必须加大工程教育的改革力度,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创新能力。中科院顾秉林院士也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缺少重要的实践训练环节。这一方面是因为高等教育中专业和专业课程的划分越来越细,一些相关专业知识分布在多门课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综合运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课堂教学注重书本知识的教学,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往往在叙述形式上偏向理论,工程实践背景不是很明显,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无法与工程实践中的实例相互印证。这些都使得学生往往学过的课程很快就遗忘了,大学四年毕业时感到没有真正掌握有用的专业知识。 为培养面向未来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良好实践能力的高等教育人才,必须想办法克服目前高校教育中课堂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努力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能力等未来人才所必需的综合素质。 高校是一个知识高度密集的场所,也是教学和科研的主阵地。把科研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将科研的内容和方法延伸到素质教育中,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最为切实可行,也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方式。在我们从事人工智能和智能控制相关研究中发现,作为人工智能的研究平台,足球机器人比赛不仅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而且因其自身的趣味性和对抗性,也为很多大学生所喜闻乐见。因此我们尝试利用足球机器人比赛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既是提高课堂教学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也能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有助于构建校园良好风气。 二、足球机器人比赛简介 简单的说,足球机器人比赛就是在一个指定大小的场地内,由多个机器人组成相互合作球队,按照接近于人类足球比赛的规则,与另一队智能机器人进行对抗性比赛,其中机器人具有像人一样的感知环境,和向环境学习的能力。机器人足球比赛被视为一个重要的人工智能研究的载体,其研究包括智能控制、机器感知、机器情感、专家系统、人工生命、神经元网络和遗传算法等等。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机器人足球比赛主要包括两大赛事,一是由韩国科学院金钟涣教授于1995年发起成立的国际机器人足球联合会(FIRA)举办的微机器人世界杯足球赛(MIROSOT);一是日本于1997年发起的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RoboCup)。机器人足球比赛一经提出,便得到各国科研学术机构的重视,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机器人竞技运动。2008年两大国际赛事分别在中国的青岛和苏州举行,吸引来自世界各国数千人参加,赛事规模和水平都创造了历史之最。 但是,仅仅把机器人足球赛局限在研究的对象上是不够的。正如金钟涣教授所说: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如何让我们的青年朋友积极地参与我们的科研活动,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设立足球机器人比赛的初衷不仅为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与顺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相一致。 三、大学生开展足球机器人比赛活动的意义 作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开展足球机器人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独立研究的能力、改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开展足球机器人比赛的活动可以起到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大学课堂专业教学信息量非常大,而且由于是对工程应用的抽象,其表现形式也往往难以理解,比如自控原理中的频域描述方式、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方式等。学生缺乏实践认知,无法将这些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对应起来。 足球机器人系统相对来说规模小,涉及的专业领域密集,而且足球机器人系统或其子系统在所涉及的领域都非常典型,比如机器人车体电机控制是一种典型的二阶系统控制,运动控制是典型的非完整系统控制,决策系统是典型的合作多智能体决策等等。因此,足球机器人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作为一个具体的学习实例,非常有助于学生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第二,足球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现代高等教育中的能力教育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关键能力。其中方法能力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创新性地研究解决方法,和实施的能力。 足球机器人系统具有鲜明的实践背景,其设计受到各种实际因素的影响,比如电路中耦合干扰、无线通讯中的电磁干扰,机器人运动机构打滑、仿真比赛的通讯时延等。这些问题往往超出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范围,或者是多种专业知识的综合。利用足球机器人比赛这一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从课题分析到系统实现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三,足球机器人系统的设计过程也是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过程。 足球机器人系统涵盖的领域很广,涉及电子、人工智能、软件编程等多个方面,往往需要多人协作完成。而且,足球机器人系统各组成部分联系紧密,几乎不可能孤立地完成某部分的开发。这意味着同一研究小组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设计合理的分工层次、研究进度、协调机制等。这对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增强团队协调能力和社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开展足球机器人比赛也对科研教学人员的素质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科研教学水平的提高。 以兴趣小组形式参与活动的大学生可能在水平上无法达到从事足球机器人研究课题的老师或研究生的水平,但是学生在开发过程中提出的创新性方案和方法却能为科研所借鉴。而且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延续他们关于机器人的研究,这种研究的延续性无疑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的研究提供了优秀的后续人才。 另一方面,当学生在足球机器人系统研发过程中所遇到的专业问题,无疑会与指导老师或任课老师讨论。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对提高高校电子信息相关学科教师的业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推广足球机器人比赛的实践摸索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我们在过去几年对校园足球机器人比赛活动做了大量的尝试。 最初的尝试是在二级学院一级的范围内进行足球机器人比赛,吸引学院内数十位本科同学参加。比赛由实验室提供场地和设备,并完成比赛的组织工作。比赛过程顺利,参赛学生感到收获很多。但是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由实验室进行赛事组织,一方面人手不足,场地受限,另一方面,采用实体机器人比赛,机器人的损耗比较大。此外宣传的力度不够。 在之后的比赛中,我们将赛事组织和技术支持分开,由学生会负责比赛的组织、宣传和协调,由课题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持。两方面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实验室的技术优势。而且采用仿真比赛为主,实体机器人为辅的比赛方式,突出足球机器人比赛中智能决策的较量,也降低了培训的强度和难度,使更多的学生以更快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改进后的足球机器人比赛扩展到全校范围,吸引数百名学生参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之后,我们学院适时推出了各种智能机器人相关的活动,比如机器人仿真救援比赛、飞思卡尔自主小车比赛等等。并且依托多个实验室建立了机器人交流网站,在校园里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智能机器人交流机制和活动氛围,初步形成了校园文化中的智能机器人文化。 五、关于开展足球机器人比赛的思考 通过上述的活动,我们发现足球机器人比赛涵盖的形式很丰富,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基本状况挑选不同的项目构成校园足球机器人比赛活动,而且在活动的组织上应该具有自身的特色。 首先,在活动的组织上,以学生为主体。在比赛的活动策划、组织、协调等各方面充分利用学校或学院学生会及学生团体的力量,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在比赛形式上,应该循序渐进,将仿真比赛和实物比赛结合起来,以仿真比赛为切入点,适时开展实体机器人比赛,并扩展到其他的比赛项目。 足球机器人比赛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在校园大规模推广的足球机器人比赛中追求高技术含量是不现实的。由于足球机器人比赛中最关键的是机器人智能协作行为的开发,而且足球机器人比赛的仿真平台在拟真度和易用性方面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选择足球机器人仿真比赛平台是很不做的选择,其可观赏性几乎可以达到实体机器人比赛的水平。此外实体足球机器人的比赛,以及其他机器人比赛,如机器人仿真救援等,可以作为仿真比赛的补充。鼓励一部分水平比较好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进行实体足球机器人系统的开发。 第三,在学生的组织形式上,为便于形成长期的机制和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参与比赛的学生应该以兴趣小组为主体。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开发的效率和水平;另一方面,成果比较好的小组可以延续下来,形成比较固定的兴趣小组,建立长期的兴趣小组研究机制,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第四,作为兴趣活动的重要补充,校园足球机器人比赛互动应该与课堂教学有一定的互动,鼓励与机器人设计相关的课堂教学的老师了解足球机器人比赛,使学生能在兴趣的层次上更进一步,对专业理论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 六、结论 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科研、实践、社会等等,以应对未来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了充分利用高校在科研和实践方面的资源,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综合专业水平、社会交往能力,我们尝试在校园推广足球机器人比赛项目。我们认为,由于足球机器人比赛固有的高科技平台性质,以及涵盖广泛的专业领域,只要合理的选择和利用它完全可以成为目前很多高校推广的一项集科研和大学生素质培养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陈鑫,1977年6月出生,现为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分析 摘 要 本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主要针对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本人进行自我反思时能够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地面对自己。并且帮助学院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分类的指导和教育,真正有效地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综合素质 政治思想素质 1 学生综合测评目的 综合素质测评是对大学生的一种评价指标,本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主要针对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分为政治思想道德及集体荣誉、专业学习知识技能及科创能力、文体及卫生、公益活动及实践四个方面,每个类别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比例,在将学生在校的各种活动、学习或者各种竞赛给出一定的分数,根据所占的比例算出总分,然后根据总分决定学生优秀与否。 它真实记录了大学生一学年的表现,转变了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 对于学院管理方面,在综合素质测评的基础上,针对学生量化指标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状态,按阶段和类别将学生进行划分和整理,可以有效地分析出在学生自我认识方面和成长阶段不足,帮助学院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分类的指导和教育,通过这真实的信息能够更加密切地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可以更加有计划的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并可以根据学生本人的发展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处理措施,真正意义上做到关注到每一个同学。 2 学生综合测评数据分析 本次土木学院学生综合测评涵盖了大三、大四的本科生,共869人,其中大三473人,大四396人,时间为2014-2015学年。学生综合测评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大三学生分布在60-70分数段的人数最多为209人,大四学生分布在71-80分数段的人数最多为186人,比较来看,大四学生对于自我综合测评方面的打分高于大三学生,而纵观其他阶段分数阶段,可以发现大四学生的测评分数普遍高于大三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大四同学在前一年参加的竞赛较多,奖项较多,因此分数较高。并且大四学生有部分学生已经保研及考研,有大部分学生已经签好了就业单位,对于毕业他们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在评分方面占据优势。 由图1可以看出,大三年级60-70分数比例最高为44.19%,之后随着分数的提高,比例逐渐降低;大四年级71-80分数比例最高为46.97%,之后随着分数的提高,比例逐渐降低。大三和大四年级总体达标(高于60分)比率分别为94.72%和98.24%。 从大三和大四年级的测评分数分布图,对比图2的学生综合奖学金获奖比率来看,大三的特等、一等和二等奖学金比率之和为14.34%,约等于大三测评80分以上的比率之和14.38%;而大四的特等、一等和二等奖学金比率之和为18.26%,略小于大四测评80分以上的比率之和20.46%。这说明综合测评的结果与学生综合奖学金率有一定的相关性,也证明了成绩优秀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普遍较高。 3 学生综合测评的类别分析 3.1 政治思想道德及集体荣誉 进一步分析学生综合测评的分数,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及集体荣誉类别中,学生的得分普遍不高,大部分集中在10-14分阶段,大三和大四的比率分别是55.81%和60.47%。这说明大多数同学都能坚持基本的政治理论学习,但在获得集体荣誉方面成绩不突出,在追求上进积极入党方面,同学的得分不高。总的来说,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集体荣誉感有待加强和提高。 3.2 专业知识及科创能力 从图4来看,学生的专业学习知识技能与科创能力这项得分不高,有78.22%的大三学生和74.49%的大四学生得分为10分以下,只有极少数的同学获得了20分以上,获得10-14分的学生比率,大三和大四分别为15.43%和16.41%。可以看出,学生的竞赛水平和科创能力一般,在和专利发明方面,多数同学没有得分,也说明同学们的专业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在学术成果整理、论文l表方面需要专业指导。部分同学可以意识到拓宽知识能力和就业力的重要性,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驾照或者参加专业培训及认证。 3.3 文体及卫生 从图5可以看出,大三和大四学生的得分率相差不大,从分布上来看,获得的人数最多的分数段是1-4分,大三和大四分别为78.44%和78.54%。这项不得分的比率,大三和大四分别为14.16%和14.65%。由于土木学院是工科院系,学生的文体素质不高,在文体竞赛中获奖的同学较少,尤其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同学是少之又少,可见在学生课余生活方面,应当加强文体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文体素质。 3.4 公益活动及实践 从图6可以看出,在公益活动和实践类别中,学生的得分率不高,从分布上来看,获得的人数最多的分数段是1-4分,大三和大四分别为52.22%和57.32%。这项不得分的比率,大三和大四分别为32.56%和32.58%,这部分同学没有在学校及学院的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中任职,也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由此可见,调动这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创新实践活动方式,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是很有必要的。 4 结论与启示 总的来看,土木工程学院大三和大四学生综合测评的结果较好,总体达标(高于60分)比率分别为94.72%和98.24%。但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1)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待加强和提高。 (2)在科技竞赛方面,学生的竞赛水平与科创能力一般,专业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在学术成果整理、方面需要专业指导。 (3)由于专业学科特点,学生参加文体竞赛获奖的人数少,学生的文体素质较差,有待提高。 (4)学生在各项公益活动和实践中参与度不高,不得分的人数比率最高。 针对以上的问题,学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大力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提高,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鼓励学生思考创新,在课堂内外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 (2)创造丰富的学生课外生活环境,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开拓学生的课余爱好,提高学生文体素质,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3)鼓励学生参加对其成长有利的社团和公益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成才,先成人”,提高学生做人的德行和做事的能力。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浅谈其他学科知识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本文着重阐述了文学诗词、音乐艺术、体育运动、历史及综合各学科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作用,并对以上这些学科具体如何在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美术欣赏;自主学习;学科知识 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学知识。美术与其它各学科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让多领域的知识碰撞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还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我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在进行了一些粗略的尝试。 一、让文学诗词拓展学生思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诗境盎然是我国古典诗歌特有的传统。唐朝诗人王维擅长诗、书、音乐,尤其以诗和画更为突出,他的水墨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因为他的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是诗和画有机结合,创造了一个个诗情画意的境界。那么,如何将诗词应用到美术教学中呢?例如:在美术鉴赏模块的第二单元《从传统到现代》的教学中,我是先通过的诗词《沁园春·雪》体会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然后让学生根据这首词构思一幅画,并画出草图!再让学生感悟课本中傅抱石、关山月所作的《江山如此多娇》一画的意境。 二、让音乐艺术诱发创造性的想象 音美关系是近亲关系,是姐妹艺术。音乐是听觉、时间艺术,美术是视觉、空间艺术。在美术教学中,通过音乐创设具体环境氛围,促使学生的感知发展,并通过对音乐的直观感受诱发出他们创造性的想象。如在鉴赏籍里柯的《美杜萨之筏》时,有学生说:“让我再一次回到了泰坦尼克的悲壮时代!”于是我让学生在《我心永恒》的轻音乐中观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一些片断,看后所有学生对画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让体育运动艺术为美术教学提供生动的画面 体育与美术,从希腊瓶画——古奥运赛跑,我们能发现体育运用到绘画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里程碑的作品——掷铁饼者,表现的就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赞美了人体的美和运动所饱含的生命力,体现了古希腊的艺术家们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同时也在艺术思想和表现力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体育运动的最佳标志。 又如欣赏中国山水画时,要求学生尝试用美术以外的方式来体现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结果有两位同学拿出棋盘在讲台上对翌下起象棋来,刚开始其他同学还有些困惑,但很快就有同学顿悟出此乃国画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来,雷鸣般的掌声也豁然响起。这样的体验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了中国山水画的内涵,而学生们新奇的构思也开拓了我的思维。 四、让历史等多学科知识综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存在,自主地分析问题情景,自主地构建解题思路和策略,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监控,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过程。 在欣赏《蒙娜丽莎》时,以我多年的经验得知,学生对这幅名画初问时几乎都回答说好看。但深究学生哪里好看时,有同学就会问:“老师,我怎么觉得《蒙娜丽莎》很难看,如画面颜色灰暗、画面人物目光无神,表情鬼魅,尤其是体态与当今美女形象相差甚远等等?”我当时就表扬了这位同学敢于说自己真实感受的时候,发现问题时及时提出来。而他对《蒙娜丽莎》进行残忍地剖析时,没有责怪他,也不急于立刻去纠正他们的观点。而是在简要介绍画家生平及作品人文主义背景等历史知识之后,我放着轻柔的音乐,请他们模仿蒙娜丽莎的姿态和神态,想象蒙娜丽莎当时的心境。然后要求学生为蒙娜丽莎的双眼、嘴角、双手以及画面背景分别加上形容词。学生对这个体验感觉很新奇,形容词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但最后他们都习惯性地期待老师给他们一个标准答案,我告诉他们没有标准答案,正是因为达·芬奇将《蒙娜丽莎》的微笑描绘得若隐若现,似有又无所以才会让人觉得永恒而神秘,也因此给《蒙娜丽莎》的微笑带来了无数的可能。在临近下课的几分钟时间里,我又播放了台湾歌手林志炫的 一首《蒙娜丽莎的眼泪》歌曲, “蒙娜丽莎她是谁?”的歌词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带到蒙娜丽莎之谜上,我提议学生可以展开想象,以“蒙娜丽莎,你在想什么?”为题,以蒙娜丽莎为第一人称写一篇小短文,并建议学生课后上互联网查查,告诉他们多年来世界各国各个领域专家学者也都在研究《蒙娜丽莎》,并取得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和非常有趣的成果!学生对于《蒙娜丽莎》的探讨没有因下课铃声而终止,而是拓展到课堂之外。对教学方式的探索不仅扭转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错误认知还提升了学生对艺术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总之,美术课绝不仅仅是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而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就是艺术的观念和意识,引领学生去创新,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又将美延伸到美术课堂以外的任何一门学科领域中去。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浅谈高中美术新课程 美术鉴赏 的有效教学 摘 要:高中美术鉴赏课作为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实际,应该大胆尝试新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创造新课程美术鉴赏的有效教学。本文探讨了当前湘版美术鉴赏课中的教学新思路,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鉴赏;有效教学 一、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它给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从课本到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程的授课模式与授课秩序,使美术学习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然而面对目前竞争仍旧激烈的高考,在艺术类院校的召唤下,传统的高中教育和高考模式依旧影响着几乎所有学校,使高中美术课堂忽视了美术学科的本质与特点,并且由于对美术的“轻视”,许多学生依旧在美术课堂做着其他科目的作业、看其他书籍,更有甚者直接在上课时间睡觉。长此以往,将导致高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无法实现,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名存实亡。 二、构建高中美术鉴赏的有效教学 1.教师方面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难免对非必考科目有所轻忽,这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鉴赏课程,使其了解美术不仅仅是画画、赏画,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对其审美的一种提升,对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在鉴赏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对所鉴赏的作品有正确认识,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鉴赏作品,以免学生误入歧途以及被提前利益化。 (2)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善着教学方式。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在美术鉴赏课堂的直观感受,直接的视觉刺激更能使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让课堂变“静”为“动”,使学生更加了解色彩世界的神奇,增强了直观性,降低了教学难度。并且通过多媒体教学,还能够使美术与音乐相结合,实现视听结合、情景交融,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深化其对作品的理解。 (3)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老师不仅要教授理论与技巧,引导学生欣赏好的作品,更应该组织学生结合理论,进行绘画实践。同时,安排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鉴赏,互相交流,或者组织学生参观画展等,使他们不仅能掌握美术鉴赏理论和一定的绘画技巧,还能真正理解怎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值得鉴赏的作品。 (4)开发特色美术鉴赏课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学校情况的差异,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以及自身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美术鉴赏课程。 2.学生方面 (1)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有了学生的配合,老师的授课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美术鉴赏课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课堂上设置有趣的问题及讨论环节等,与学生形成积极互动,使学生真正了解、接受并喜爱美术鉴赏,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改变传统授课模式,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学生参与学习实践、课堂积极互动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诠释、用心体会、动情甄别,真正理解并爱上美术鉴赏,抛却偏见,发自内心地理解并欣赏美术之“美”,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自身素养。 (3)要教导学生走出理论课堂。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老师多以理论授课为主,教给学生鉴赏理论、绘画技巧理论,老师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新课改后,在美育教育的指导下,教师的授课方式应当有所改变,要教导学生走出理论课堂进行实践,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写生、参观画展、进行鉴赏交流等,这些都是不错的实践方式。 (4)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美术鉴赏说到底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美、体验美,因此,高中美术鉴赏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通过教师的课堂引导教育,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造型、构图、色彩、质材、肌理、线条等画面形式和内容进行自我体验,使其能够真正体会到作品中的美,能够深入发现并理解作品深邃而复杂的内蕴,进而提升自己对美术作品的判断力和鉴别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德智体美劳成了教育改革中的重头戏,对于高中美术鉴赏在贯彻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成绩,我们有目共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就是要通过对美术的学习与欣赏,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让学生通过对美的体验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试论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 论文关键词:高中美术;价值观;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三维目标的确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成为新课标改革的一大亮点。那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美术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确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那么,究竟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呢?笔者总结几点如下。 一、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白色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每天全球消费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无法降解将会成为永远的垃圾。长此以往,地球的未来是令人担忧的,而实质性受影响的就是人类自己。针对这一问题,北京有一些超市就已经撤销了塑料袋的使用,为消费者准备的是可多次使用的环保袋。在高中美术教育中,要求学生学习的也不是设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树立这种环保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环保意识是设计意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制造设计品时对原材料的利用、使用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使用完之后的回收都应尽量地考虑到环保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环保意识的典型设计作品给学生欣赏,比较同类产品中环保意识较强的产品给社会带来的好处,还可以让学生从环保的角度针对目前自己使用的产品提出看法,并鼓励他们在自己做设计时加进环保的因素。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会理解环保意识在设计时是需要重要考虑的方面,同时也会潜意识地影响学生在购物时注重选择环保型产品,甚至还很有可能让环保意识成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之一。 二、通过美术作品欣赏去品味生活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欣赏过程中,经过反复观赏品味,由表及里地感受艺术品的丰富内涵;画中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和色调,不仅能使观赏者得到视觉上的快感,而且可以从其内容上体验到作品中内在的情绪和思想感情,使学生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并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唤起了学生热爱生活与创造生活的意念与激情。如,我们在欣赏罗贯中的油画《父亲》的时候,当学生看到画中人物形象的那一刻的时候,无意识的就与自己现在生活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学生当时的那种震撼与触目惊心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不由自主的就要追述画中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概况,而且要与现代人的生活差异作一对比,进行原因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种触景生情、潜移默化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也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人文教育。 三、通过美术教学健全学生人格修养 1.充分挖掘并发挥教学内容中每一个有利于学生情感升华、情操陶冶、人格完善的方面。比如“爱”、“关心”、“自信”等,并把它们与培养美术素养、创新能力等结合起来,在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孩子的全面关心,防止教学倾向专业化、学科化,忽视情感、情操、人格等因素的培养。它们应是相辅相成的,技术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思想的表达。同时,学生个人良好的情感状态和人格魅力也会使他们笔下的作品更加生动,更具有审美价值。 2.关注学生情感的升华。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都是心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情感的高级阶段。对于儿童美术教育来说,因为儿童还不能完全理解人生的价值观、社会的道德观等,他们许多的是非观念都还比较模糊,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完全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因此,情感培养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孩子本身具有丰富的情感,极易被感情所打动,让学生感受生活与世界中丰富的情感,感受爱,感受付出、关怀、尊重、理解、宽容等,并在感受与表现中学习生活、学习做人。 3.注意情操陶冶、人格培养的方式,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教学中少作枯燥的讲解分析,而要充分的利用作品、图像以及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比较、分析;要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活动,让学生产生兴趣和表现的冲动;要利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进行培养,可以平面创作,也可以立体表现,可以利用美术媒材,也可以开展游戏活动,也可以综合音乐、戏曲、文学、诗歌、表演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艺术学习中得到最大的培养空间。 如在欣赏凡高《星空》这幅作品时,站在单纯的认知角度将会看到,《星空》是后印象派画家利用蓝与黄的强烈对比,多变而富有生气的绘画技巧将零碎的色点和急促的线条组成旋涡状的各种图案,强化绘画的表现力,表达画家内心强烈的激情。而站在人文的角度将会看到多组对立物之间的融合和对话。不管是教堂还是村庄,不管是树木还是炊烟,都统统被卷入一个个巨大能量的旋涡中,这能量传到柏树身上,使柏树旋转升腾,扶摇直上,形成天地之间的大循环,天中有地,地中有天,一切都处于变化和流动之中。牙状的新月和圆形的满月,分别代表着开始和圆满,新与老,缺与圆融为一体。在这里,前者看到的是画的表象,而后者看到的是画中更深的内涵,从中悟出人世的哲理。 四、结语 高中生阶段对他们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是高中生走好以后人生道路的关键,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的目的以及家庭幸福的追求。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探讨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三维目标的确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成为新课标改革的一大亮点。那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美术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高中美术;价值观;教学 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确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那么,究竟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呢?笔者总结几点如下。 一、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白色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每天全球消费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无法降解将会成为永远的垃圾。长此以往,地球的未来是令人担忧的,而实质性受影响的就是人类自己。针对这一问题,北京有一些超市就已经撤销了塑料袋的使用,为消费者准备的是可多次使用的环保袋。在高中美术教育中,要求学生学习的也不是设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树立这种环保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环保意识是设计意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制造设计品时对原材料的利用、使用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使用完之后的回收都应尽量地考虑到环保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环保意识的典型设计作品给学生欣赏,比较同类产品中环保意识较强的产品给社会带来的好处,还可以让学生从环保的角度针对目前自己使用的产品提出看法,并鼓励他们在自己做设计时加进环保的因素。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会理解环保意识在设计时是需要重要考虑的方面,同时也会潜意识地影响学生在购物时注重选择环保型产品,甚至还很有可能让环保意识成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之一。 二、通过美术作品欣赏去品味生活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欣赏过程中,经过反复观赏品味,由表及里地感受艺术品的丰富内涵;画中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和色调,不仅能使观赏者得到视觉上的快感,而且可以从其内容上体验到作品中内在的情绪和思想感情,使学生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并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唤起了学生热爱生活与创造生活的意念与激情。如,我们在欣赏罗贯中的油画《父亲》的时候,当学生看到画中人物形象的那一刻的时候,无意识的就与自己现在生活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学生当时的那种震撼与触目惊心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不由自主的就要追述画中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概况,而且要与现代人的生活差异作一对比,进行原因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种触景生情、潜移默化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也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人文教育。 三、通过美术教学健全学生人格修养 1.充分挖掘并发挥教学内容中每一个有利于学生情感升华、情操陶冶、人格完善的方面。比如“爱”、“关心”、“自信”等,并把它们与培养美术素养、创新能力等结合起来,在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孩子的全面关心,防止教学倾向专业化、学科化,忽视情感、情操、人格等因素的培养。它们应是相辅相成的,技术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思想的表达。同时,学生个人良好的情感状态和人格魅力也会使他们笔下的作品更加生动,更具有审美价值。 2.关注学生情感的升华。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都是心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情感的高级阶段。对于儿童美术教育来说,因为儿童还不能完全理解人生的价值观、社会的道德观等,他们许多的是非观念都还比较模糊,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完全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因此,情感培养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孩子本身具有丰富的情感,极易被感情所打动,让学生感受生活与世界中丰富的情感,感受爱,感受付出、关怀、尊重、理解、宽容等,并在感受与表现中学习生活、学习做人。 3.注意情操陶冶、人格培养的方式,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教学中少作枯燥的讲解分析,而要充分的利用作品、图像以及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比较、分析;要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活动,让学生产生兴趣和表现的冲动;要利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进行培养,可以平面创作,也可以立体表现,可以利用美术媒材,也可以开展游戏活动,也可以综合音乐、戏曲、文学、诗歌、表演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艺术学习中得到最大的培养空间。 如在欣赏凡高《星空》这幅作品时,站在单纯的认知角度将会看到,《星空》是后印象派画家利用蓝与黄的强烈对比,多变而富有生气的绘画技巧将零碎的色点和急促的线条组成旋涡状的各种图案,强化绘画的表现力, 表达画家内心强烈的激情。而站在人文的角度将会看到多组对立物之间的融合和对话。不管是教堂还是村庄,不管是树木还是炊烟,都统统被卷入一个个巨大能量的旋涡中,这能量传到柏树身上,使柏树旋转升腾,扶摇直上,形成天地之间的大循环,天中有地,地中有天,一切都处于变化和流动之中。牙状的新月和圆形的满月,分别代表着开始和圆满,新与老,缺与圆融为一体。在这里,前者看到的是画的表象,而后者看到的是画中更深的内涵,从中悟出人世的哲理。 四、结语 高中生阶段对他们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是高中生走好以后人生道路的关键,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的目的以及家庭幸福的追求。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浅析高中美术教学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渗透 在人类文化中,美术是其重要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同时,与人类生活密切相联。每件美术作品都是人类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融合了生活与生产知识,反映了社会文化、经济、思想,展现了自然环境、社会伦理道德、宗教、人物等精神形象。同时对人类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促进心灵净化,品质提升。随着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流失没落,继承与重构传统艺术文化成了现代教学者的重要教育部分。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引导学生明白传统艺术文化的独特价值,使其关注传统艺术文化,珍爱美术遗产,珍爱民间文化。 一、充分发掘美术教材,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高中美术教材中,本身就有不少传统艺术文化,教师应对其充分开发与利用。如《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单元,就包括陶器、青铜器、织绣 玉器 漆器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古代雕塑欣赏陶塑》单元中,包括石陶塑、石头雕彩塑、彩塑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绘画欣赏》单元,就包括古代人物画、古代壁画 、古代山水画、古代花鸟画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建筑艺术 》单元,包括宫殿建筑、园林与民居、民间美术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开发与利用这些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艺术文化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体会到艺术文化的无限魅力。例如:教学《民间美术》,教师可让学生欣赏桃花坞年画、双面绣、北京风筝等制作过程,使其在美术欣赏中认识民间美术与民间美术的特点,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民间美术,以丰富学生知识,并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美术审美能力,培育学生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 二、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把握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若想向学生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那么首先应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融于课堂教学中,认识到美术的价值,理解并喜爱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从而主动承载与传播传统艺术文化。而若想激发学生热情,在则需要教师善于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创设一定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意境中。例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把握时机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欣赏,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素材,学生通过视频观看,可以获得直观感知,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赏析,学会正确认识传统艺术文化。如教师可呈现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意义的图片资料与美术作品。如秦长城、秦陵兵马俑、青铜器、帛画、石雕、彩陶、壁画、版画、汉画像石等,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美术家及他们的美术作品。在图片展示的时,教师可适当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这样长期熏陶,学生能够更好地意识到文化对国家、对地区的意义与作用,并潜移默化中形成文化保护意识。 三、加强学生实践体验,感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些美术实践体验的机会,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培养美术艺术文化情感。院校或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邀请民间文化家或艺术家来校传授知识,亦或建立民间工艺兴趣班,如美术理论课与手工制作课。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学生不但能够学会艺术品的制作技巧与方法,还能够认识民间与民族美术,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之美,增强文化保护意识与情感,学会积极传承与弘扬传统艺术文化。例如:学习版画,教师可通过纸板形式,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创作版画;学习民间美术,教师可要求学生尝试着制作风筝、年画、泥塑、剪纸、编织、刺绣等。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以及教师的指导讲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传统艺术文化的特色及意义:剪纸,利用纸上剪刻,借助一把剪刀,则可创造出多彩丰富的生活;风筝,我国民间玩具,具有悠久历史,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经过加工制作,成为了精美的民间艺术品;双面绣,正反一致,针法灵活,生动形象等。 四、将现代艺术与传统美术相融合,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自20世纪开始,中国就处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接点上。由于西方现代艺术的强烈冲击,现在的学生在价值标准与观念形态有了很大变化。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正确看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真正艺术潮流则结合了现代科技,同时充分发挥了民族传统艺术,以形成富有现代感与民族传统艺术元素的艺术。因此,在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应将现代艺术与传统美术相融合。实际上,不论是现代设计,还是现代绘画,借鉴传统艺术的现象随处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列举。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火炬的设计灵感则源于“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中的“祥云”图形。在中国,祥云文化概念具有几千年的时间跨度,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符号。而火炬造型,其设计设计灵感则源于我国传统的纸卷轴。中国四大发明中,其中一项就是造纸术。随着纸的出现,人类文明得以传播。同时,火炬上还运用了源自汉朝的漆红色,可以与往届奥运会火炬进行明显区别。火炬上祥云图案与立体浮雕式工艺设计,让火炬整体看上去华丽高雅,具有厚重内涵。可见,传统艺术文化对现代艺术的还是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应关注与重视传统艺术文化。 总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理解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明白传统艺术文化对国家,对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高中美术生活化教学思考 摘要:高中美术生活化教学逐步成为当前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高中美术教师不断探究的新课题。艺术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高中生养成健康的人生态度和艺术观念,还能够贴近高中生的生活实际,挖掘高中生的潜力。在日常教学中,高中美术教师必须要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开发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提高高中生的课堂参与度。文章主要探讨了高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对美术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美术;生活化;教学 作为对高中生进行美育的主要课程,高中美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课程不仅能够提高高中生的整体素质,还有利于发展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高中生的主体地位,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氛围,选择贴近高中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鼓励高中生在体验、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化和层次化,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满足全体高中生的需求,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中美术生活化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美术教师的重视。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主要探讨了高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对美术教学有所帮助。 一、选择生活案例教学,重现作品艺术之美 案例教学是高中美术课堂经常运用的教学策略之一,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美术教师通过选择生活化的案例辅助教学,不仅可以给高中生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还有利于重现美术作品的艺术之美。美术教师要为高中生提供探究的空间,鼓励高中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比如在讲高中美术《楚王问鼎──商周青铜器艺术》时,我首先给高中生科普青铜器知识: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商代具有尊神重鬼的社会风尚,西周推崇礼乐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礼崩乐坏的巨大社会变革等。在日常生活中高中生在电视上或者博物馆里可能见过青铜器,但是无法在同一时间饱览全部商周青铜器的种类和样式。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通过互联网技术搜寻了各种商周青铜器的影像资料,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一份经典的教学案例,展现在高中生面前,让高中生能够直观地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青铜器及其文化。 二、加强学科知识整合,构建美术创作意境 高中美术新课标认为,高中美术教学要让高中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美术的价值,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美术绘画,并且运用美术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高中美术生活化教学必须要加强学科间的知识整合,打破学科的界限,让美术教学与音乐、语文、数学等学科有机结合,拓宽高中生的艺术视野。如果美术课堂脱离生活实际,那么就会失去美术原有的魅力。比如在美术教学中可以结合音乐知识,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婉转悠扬的旋律都可以作为绘画时的背景音乐,不仅可以陶冶高中生的情操,缓解高中生绘画时的紧张情绪,还可以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美术教学可以结合语文知识,每一首古诗词当中的优美画面都可以从美术的角度去审视。美术教师可以用写景的古诗词作为绘画的题目,以此培养高中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可以结合数学知识,数学中的轴对称、双曲线和抛物线等知识都可以作为绘画时的素材,使数学线条与美术绘画实现完美统一。 三、带领学生户外写生,体会自然艺术魅力 为了激发高中生的美术创作热情,提高高中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适时带领高中生到户外去写生,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投入到大自然当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乐趣,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他们发现美和描绘美的能力。户外写生是高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渠道,为高中生提供了良好的绘画氛围,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自然艺术的魅力。比如在讲高中美术《与时俱进──现代雕塑》时,要让高中生知道传统雕塑的衰落促进了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无论是艺术观念、表现手法,还是工艺材料等都出现多元文化发展局面。尤其是架上雕塑《艰苦岁月》《邓小平像》及城市雕塑得到进一步发展。我会带领高中生到本地著名的广场去现场写生,近距离感受宏伟的雕塑,回到课堂以后再组织高中生进行探讨和交流,对写生进行反思,从而找到最佳的师生互动方式。由于高中生的学习水平不同,所以美术教师还要结合现实,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开发引用地方特色,丰富学生绘画资源 新时期,高中美术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将本土的艺术与美术课程相结合,增强高中生对民间艺术的喜爱程度,促进高中生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培养高中生的民族精神。同时,有效开发引用地方特色,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绘画资源,给学生发展的空间,让高中美术可以海纳百川。很多来自城市的高中生对于都市生活相当熟悉,但是对于民间风俗和传统则并不了解,所以高中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传统文化,增强高中生与乡土的感情,让他们在民风和民俗中成长。比如讲高中美术《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时,本课内容较多,知识的专业性较强。要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带领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陶器与瓷器的艺术成就很困难。所以美术教师要抓住不同时期的重点作品展开教学,注重向学生渗透鉴赏的技巧,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我会带领高中生到附近的陶瓷厂实地参观,让高中生更加直观地欣赏制作陶瓷的材料、温度、环境等,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让高中生亲自动手实践。 五、组织实践拓展活动,感受美术创作乐趣 对于高中美术课来说,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活跃高中生的思维,还能够提升高中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高中生在集体活动中增强对美术的喜爱程度。在组织课外活动时,需要考虑到高中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让高中生自主参与到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在学习了高中美术《宛自天开──古代园林》以后,高中生对园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园林之母”,在世界艺术的百花丛中独树一帜。我在网上搜集了许多中国古代园林的视频和图文资料,通过声音、画面向高中生传递更多的信息,让他们能够充分了解园林艺术的历史成就以及园林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色等,我还会进行生活化的情境设定:假设班级中的高中生是一所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学校要建设一个园林展览区,请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为学校设计一份园林建设的简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高中生体验到了美术创作的乐趣,也提升了美术综合素养。 作者:向文军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职业中专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学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广与普及,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其形成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养,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针对目前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改革;高中美术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实施,在高中阶段人们对美术教学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想更好的提高学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的发挥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还需要针对当前的美术教学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在高中阶段,由于受到高考的压力,学生需要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协调性,并且通过美术学科的学习有效的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在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学板块设置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中,在教学实践、教学结构、教学观念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针对高中的美术教学来说,可以将其具体的分为绘画、设计以及鉴赏这三个方面的结合。但是在实际的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美的理解、认识和掌握属于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不能操之过急。从简单的绘画教学逐渐发展为高难度的教学设计,逐渐加强对学生灵感的启发,并注重独立设计,如果直接从较高难度的教学内容开始的话,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堂教学的内容较为单一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完善和补充。在高中阶段,由于目前我国还是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对于美术课程的设置在数量和时间上相应的就会比较少,这样一来教师就需要在相对较少的时间内完成大部分的教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因此,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自然就会使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有待加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有些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比较低,这样自然也就难以有效的提高高中美术教学的效率,也不利于推进审美教育。对于高中的美术教师来说,一方面,需要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熟练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的了解化学、物理、历史、哲学、文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够有效的将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融会贯通,丰富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的知识面往往都比较窄,综合素质与能力也有待提高,自然也就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四)不完善的评价机制以及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在学习阶段,我国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主要采用的还是评分制,高中美术也不例外,这样就会阻碍学生创造性和个性化思维的形成,打消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高中阶段,很多人人们美术课程是可有可无的,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无论是在硬件设施投入还是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方面,有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由于在高中阶段学生受到高考的压力,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美术学习,即使设有美术课程,学生也往往会用来学习其他的主要科目。 二、解决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效率最关键的途径及时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有效的参与到当中来。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培养其兴趣,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方式的改进和优化,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解放思想,增强学生对美术学科的重视程度。通过对学生价值观、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有效的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及教学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增强课堂内容的丰富性 首先,需要有效地增加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这是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教美术课程与文化课程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其次,美术教师还需要注意的是,应该站在长效、全面的角度有效的开发、利用其他方面的教学资源。针对当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单一问题,学校以及美术教师需要加强重视,对教学的内容采取进一步的评审和考核,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下,对教师评价方式、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改善,这样一来,对高中美术教师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多提高和增强。但是,就目前的高中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其认知经验和接受程度还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而且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不强,对美术教育发展和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高中的美术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视野的拓展,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内容的丰富性。 (三)加强对多媒体设备的运用 自从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以来,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活动当中,已经逐渐加强了对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仍然存在着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对多媒体设备的运用程度不高,这样自然也就难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设备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利用设备播放图片、视频等内容,设备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越性,就需要加强对其设备的有效运用,营造出愉悦、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 发展为了实现教学评价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工作效果、工作量计算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评价,逐渐构建出一套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确保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美术学科来说,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学习前后的各个方面都进行有效的考虑,将其整体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都作为考核的范畴。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鼓励,对于一些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充分的激发其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全面、客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主要以积极鼓励和正面肯定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力,发现自我价值,增强其自信心。 三、结语 高中美术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能够有效的促进美术教育事业的长效发展。针对当前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了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作者:刘永强 单位:兰州市第五十三中学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高中美术教学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探讨 摘要:在高中美术教学中,除了基本美术技能和知识的学习之外,还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着重分析了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审美能力;问题策略 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需要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的不断改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高中美术欣赏课,它的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它还能够发挥出德育、智育难以发挥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必须积极寻求切实可行的教学办法,促进高中美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简析高中美术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美术教学过于功利性。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很多高中教师一味的以高考为教学导向和目标,由于美术不是高考科目,所以便忽视了美术鉴赏课程的重要性,甚至不断压榨美术课时,导致美术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第二,美术教师专业技能较低,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很多高中学校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重视,在教师资源的配备上,投入很少,出现很多有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美术教学的现象,即使有专业的美术教师,也主要分配到对美术特长生的教学工作上,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难以有效提高。 二、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策略 1.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寻找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参观人文艺术品,认识到大自然和创造艺术的美好之处,初步树立科学的审美意识,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陶冶情操,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和道德素养。美术教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念。或者在讲解美术作品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美术作品的几大流派,并针对性的分别进行详细讲解,甚至还可以对比他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艺术风格进行深刻理解和感悟,受到艺术魅力的感染,强化自己的审美能力。 2.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审美教学 当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时,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多媒体技术是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各种媒体信息与计算机集成一起形成的一种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多媒体集成系统,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及时、直观、生动地把各种图、文、声、像大量信息展示在同学们眼前,从而增大教学容量,极大地满足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和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以其高效率、大容量、良好的视听效果、快捷开放的信息资源和互动的教学功能等特点,为培养探究型、创造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推动美术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美术作品和相关理论都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和想象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呈现和演绎,能够使美术作品更加生动和形象,帮助学生对其进行理解,使学生能够较快接受所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积极性。尤其是有些美术作品,创作年代距今相差甚远,当时社会背景和思想潮流和当今社会截然不同,即使是处于同一时代,对于有些西方美术作品来说,由于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学习起来难度很大,更不提进行有效审美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呈现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当时人们的想法观念进行理性认识,在了解了创作背景的前提下再去接触艺术作品,使学生对这些作品感到不再那么陌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不断思考和探究,激发自身的审美潜力,对作品从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审美练习。例如,以《蒙娜丽莎》为例,《蒙娜丽莎》这一作品的点睛之笔就在于那似笑非笑的一抹微笑,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进行放大处理,让学生对此产生联想,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和理解。 3.科学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审美 美术作品流派众多,涉及的种类和数量十分繁杂丰富。再加上美术课堂时间有限,要想对每一副美术作品都进行详细讲解和鉴赏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对美术作品进行合理筛选,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具有经典代表意义的美术作品进行讲解,以点带面地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作品高超的创作技巧,领略作品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怀,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当学生在欣赏和分析西方绘画作品时,教师应该根据流派、年代以及国家等对西方绘画作品进行科学归类,并相应的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减少纯理论知识讲解,而将教学重心放在绘画作品本身的展示方面,使学生身临其境的观赏这些作品,体会到美术作品的高雅,扩展自己的艺术情怀和审美认识,提升自己的鉴赏品位。 4.创造宽松和谐的审美环境 新课程设计对欣赏课要求摆脱旧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的美术或音乐课,而是在教学内容上综合了舞蹈、文学诗歌、数学、自然及朗诵艺术等学科知识,培养他们从发现美、表现美、到创造美和追求美的能力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教学通过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我们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艺术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在玩中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一百个人眼中便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件美术作品,每个人审美的看法和角度不同,并没有传统说的标准答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者。 因此,在美术课程的审美教学中,教师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来要求学生,而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审美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审美,并在完成审美过程后勇敢的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看法。例如,陶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艺术创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学生自行选择某一年代的陶瓷作品进行充分交流和讨论,然后总结出小组意见和观点。通过合作探究模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挖掘学生的审美潜能和创造力,还能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艺术魅力,对陶瓷艺术产生文化认同感。 作者:王晓静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第一中学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新课程下高中美术教学综述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要实施整体化教学改革 教师可以尝试一些整体化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将美术鉴赏教学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以及演讲等等相互结合,除此之外,要求教师可以再美术鉴赏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以及直观性的绘画语言,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美术作品,领悟美术作品中的精华所在,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 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是集学生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于一身的科目,美术鉴赏课程并没有一个确切以及固定的答案,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在课堂上面来对高中学生进行正确和准确的引导,使自己的学生能够拓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目的。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网络所具有的作用,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实施美术鉴赏课程的时候,高中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以及自己所具有的能力通过网络来进行反馈,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能够更好的实施美术欣赏。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等工具来设计自己的美术作品,在美术鉴赏课堂上面来展示给大家,使大家一起来欣赏以及评价他的作品,学生可以自己查找一些资料,组织和美术鉴赏课相关的课题内容,在课堂上面展开讨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对请问题进行探索。 三、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要具有一定特色 美术教师能够建立起个性化的美术鉴赏教学,并且使其形成一定的规模,具有特色的美术鉴赏课程往往能够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使得课堂上和课堂之外的教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为审美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并且为学校实施美术教学以及设计教学提供基础,与此同时,还可以为城市美术教育教学提供一个发展契机,因此,新课程改革下开发具有特色的美术鉴赏教育教学能够使高中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并且在无形之中培养了高中学生创新意识。(本文来自于《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简介详见) 四、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要创新作业 作业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必要手段,因此,想要保证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对作业进行创新,比如说,在思考以及讨论旅游景点门票、手套以及购物袋等等物品是否属于美术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产品会场景,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每一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学生代表就是美术作品设计人员,其他的学生就产品会参与的人员,要求设计人员必须要将作品的造型、颜色以及功能等等设计理念为参会人员详细介绍。在这一个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对于自己所要表达的要点进行思考,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引导高中生完美并且充分的将自己所设计的作品展现出来。在学生表达自身思想的时候,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对主题进行讨论,在无形之中对于语文写作以及演讲起到了巩固、促进以及锻炼的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与此同时,使美术鉴赏课堂作业完成效果更加完美。 五、总结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要发挥主导作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要实施整体化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要具有一定特色以及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要创新作业这五个方面分析了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 作者:齐颖慧 单位:内蒙古牙克石市综合高中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关于高中美术教学的新课改论文 一、新课改后高中美术的教学困境 (一)课时数量较少 在改革过程中,美术教材中增加了一定的内容,究其根本原因,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很多学校都未增加课时数量,很多美术教师都认为新课改之后,美术教材的难度与数量都较大,没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二)重理论轻实践 高中美术新课改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强调美术文化的渗透,教材的很多话题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但是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美术依然属于应试教育的附属学科,教师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为学生传授美术文化,导致学生美术知识水平较差,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开始产生厌学心理,放弃美术学习。 (三)配套资料不齐全 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工作对于美术教学方式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不仅需要硬件的配合,还需要相应的软件配合,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很多学校的硬件与软件都跟不上要求,无法满足美术教学的需求。(四)形式化问题严重我国高中教育改革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了多年的发展,高中美术教学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呈现出了缤纷的景象,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如果严格按照教材教学要求开展教学,就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同时,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美术课也缺乏完善的考核标准,教学质量主要由学校重视程度与教师敬业精神来决定。由于缺乏制约,很多教师平时仅仅布置一下作业,解答一下学生的问题就草草了事,这就严重地影响着高中美术的教学成效。 二、高中美术教学优化策略 (一)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要想有效提升高中美术教学的效果,就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导入措施,调动起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书法•篆刻”这个学习模块的教学中,即可采用导入教学法,先提问,看学生是否了解书法•篆刻的相关知识,再请了解的学生进行回答,由大家共同进行点评,完成后,再为学生播出相关的音频资料进行欣赏,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美,为感受美术美奠定基础。采取这样的方式就能够让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必然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适当调整与扩充教材内容 高中美术新课改对于教师教学自主权有了新的定义,要想优化美术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应该局限在教材中,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与扩充。例如,在关于现代美术作品的教学上,其专业性很强,很多学生都无法理解,感到晦涩无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可以使用其他简单的西方美术流派来替换,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美术,也可以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再如,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类型的古代风俗画,可以将齐白石与现代画家中其中一部分合并起来,并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通俗绘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十分有益。 (三)提升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设置出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景,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与生动性,让学生不仅能够把握好美术节奏,还能够对其产生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此,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美术带给自己的魅力。例如,在中国古典绘画这一课的教学中,考虑到其内容是美术与古典知识的混合,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回味中学阶段学过的古典知识,这种教学节奏明快,在短时间内,学生即可有效地融入到这种欢快的情景中,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现状科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出多层次、立体性的美术氛围,让学生在感性的氛围中欣赏美术美,在选择教学软件时,需要严格遵循优化性与适时性原则。例如,在“绘画•雕塑”这一板块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系列的雕塑图片、视频,还可以播放影视作品中的相关雕塑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到美术与电影的关系,再鼓励学生回味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创作。 (五)应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注意因材施教 高中美术课堂应该是艺术性课堂与创新性课堂,应该鼓励学生释放出个性,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课堂中,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创意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学模式的开放性、自由化与多元化,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天资潜力,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力与创造力。此外,教师还要意识到,美术创作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优秀的美术作品都蕴涵着创作者的个性特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扩展学生的眼界,不要给学生划定特定的条条框框。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标准更加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为了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扩充,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特征创设出适宜的教学情景,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与生动性,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好美术学习活动节奏,适当应用现代化教学模式,突破高中美术教学的困境,循序渐进地提升美术教学效果。 作者:于淼 单位:山东省鱼台县第一中学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高中美术课堂素描教学论文 一、素描的含义 素描,简单地说就是朴素的描绘。广义上的素描就是指不考虑任何色彩的绘画(主要指单色画);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指相对静止、时间较长的单色绘画。素描主要研究物体的自然形态与人的视觉关系,是构成色彩画(如油画)、雕塑和其他艺术造型的根本源泉,是一切艺术形式的高度结晶,能够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掌握和认识艺术规律。艺术界人士普遍认为,素描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除了色彩外它包罗万象,其他所有添加的东西只是起辅助作用。素描不仅仅是绘画的一种手段和形式,而且还贯通所有造型艺术领域,用来认识基本规律最本质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因此素描具有一切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征,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可以培养人们对事物的分析、观察和表达能力,从而进行艺术创造和构思。 二、素描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素描课堂教学通过对物体的结构、形体、明暗、色彩感和空间感的研究,培养绘画者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把观察到的事物表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造型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专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形体间的构成与组合关系。教师要在传统写实训练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美学思想,并融入表现主义素描因素,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训练系统,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完美的表现能力。 三、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出来,才能使学生爱上美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如采取示范画、绘画游戏、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多视角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具体形象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2)把美术课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艺术离不开现实生活,否则它就失去了其生存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积极探求生活中的美,通过观察达到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的绘画习惯 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对于绘画者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足够注意,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急于动笔,要从整体着眼,从局部着手,要学会观察,对所画对象的整体结构,如比例、空间、形体、明暗等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后开始动笔,这样才能对物体进行整体把握,才能使作品产生整体美,不然会出现一味地死抠局部,造成局部相互间不能顺畅地衔接,使作品缺乏整体效果。 五、在素描教学中贯穿课堂示范 素描教学是一种技能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靠单纯的理论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进行课堂示范,在枯燥单调的素描教学中贯穿教师示范,会给教学过程增添色彩、注入活力,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不可替代的。课堂示范对美术教学来说非常重要,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有全面的专业技能和对绘画对象的全面把握能力,这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六、局部修改要恰如其分 素描的学习过程应循序渐进,学生只有在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提高,但是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品时要做局部修改,但修改要恰到好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恰当和适度,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留有继续绘画的余地,不可改得太细太多,否则会打乱学生的思路,使绘画无法进行下去。 七、恰当的点评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当学生的“绘画作业”完成后,教师要对作业进行批改。绘画作品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作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教师的点评很重要,因为恰当的点评尤其是肯定和赞美的评价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作欲。同时,对作品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缺点也要明确指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告知改进方法,避免在以后的作品中犯类似的错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绘画能力。 八、结语 总之,高考素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绘画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水平。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艺术带来的美感和震撼。相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以及不断的实践锻炼,每个学生都会迈入自己理想的艺术殿堂。 作者:胡小平 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上海市桐柏高级中学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高中美术高效课堂素描教学论文 一、素描的含义 素描,简单地说就是朴素的描绘。广义上的素描就是指不考虑任何色彩的绘画(主要指单色画);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指相对静止、时间较长的单色绘画。素描主要研究物体的自然形态与人的视觉关系,是构成色彩画(如油画)、雕塑和其他艺术造型的根本源泉,是一切艺术形式的高度结晶,能够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掌握和认识艺术规律。艺术界人士普遍认为,素描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除了色彩外它包罗万象,其他所有添加的东西只是起辅助作用。素描不仅仅是绘画的一种手段和形式,而且还贯通所有造型艺术领域,用来认识基本规律最本质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因此素描具有一切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征,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可以培养人们对事物的分析、观察和表达能力,从而进行艺术创造和构思。 二、素描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素描课堂教学通过对物体的结构、形体、明暗、色彩感和空间感的研究,培养绘画者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把观察到的事物表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造型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专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形体间的构成与组合关系。教师要在传统写实训练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美学思想,并融入表现主义素描因素,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训练系统,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完美的表现能力。 三、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出来,才能使学生爱上美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如采取示范画、绘画游戏、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多视角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具体形象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2)把美术课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艺术离不开现实生活,否则它就失去了其生存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积极探求生活中的美,通过观察达到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的绘画习惯 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对于绘画者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足够注意,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急于动笔,要从整体着眼,从局部着手,要学会观察,对所画对象的整体结构,如比例、空间、形体、明暗等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后开始动笔,这样才能对物体进行整体把握,才能使作品产生整体美,不然会出现一味地死抠局部,造成局部相互间不能顺畅地衔接,使作品缺乏整体效果。 五、在素描教学中贯穿课堂示范 素描教学是一种技能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靠单纯的理论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进行课堂示范,在枯燥单调的素描教学中贯穿教师示范,会给教学过程增添色彩、注入活力,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不可替代的。课堂示范对美术教学来说非常重要,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有全面的专业技能和对绘画对象的全面把握能力,这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六、局部修改要恰如其分 素描的学习过程应循序渐进,学生只有在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提高,但是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品时要做局部修改,但修改要恰到好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恰当和适度,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留有继续绘画的余地,不可改得太细太多,否则会打乱学生的思路,使绘画无法进行下去。 七、恰当的点评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当学生的“绘画作业”完成后,教师要对作业进行批改。绘画作品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作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教师的点评很重要,因为恰当的点评尤其是肯定和赞美的评价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作欲。同时,对作品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缺点也要明确指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告知改进方法,避免在以后的作品中犯类似的错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绘画能力。 八、结语 总之,高考素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绘画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水平。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艺术带来的美感和震撼。相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以及不断的实践锻炼,每个学生都会迈入自己理想的艺术殿堂。 作者:胡小平 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市桐柏高级中学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信息技术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1.加大课堂容量,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 高中美术教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课堂容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①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美术作品从不同的视角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学习更多知识。②美术课本中的作品和知识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美术知识进行拓展,运用信息技术搜集学生喜欢的美术作品,并进行分享学习。③教师可以将美术作品及与美术作品主题相符合的音乐作品制作成PPT,为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美术教学中。 2.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 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分析学生在学习美术这门课程时的心理状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快融入到美术教学中来。美术知识具有一个庞大的系统,剪纸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都属于美术的范畴,但是,在传统的高中美术的教学中,很难有效地将信息资源转化为校本资源。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亲自操作绘图软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构图和设计的同时学习三维动画。并将静态的课本知识与动态的三维动画结合起来,实现美术的多元化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提高了高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促进学生审美水平的完善。高中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所以对一些美术作品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走向,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很难领会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对美术作品的情境再现。例如,在“美术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画家的生平及创作的背景进行介绍,然后运用移情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想要表达的意图。 4.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体系 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如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论坛上发表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美术作品上传至论坛,并引导班级所有学生一起欣赏。教师也可以运用论坛指导学生,并通过网络论坛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二、结语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处处可以体现素质教育,因此,对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是很有必要的。高中美术教师应积极地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方式,提高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王旭东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高中美术课堂中素描教学论文 一、素描多样的表现形式 从材料本身入手,因为材料自身呈现出的特点和产生的一些意外的效果,使得素描在单纯中有了很多富有内涵的变化。材料的运用所呈现出的诸多效果,正是美术所追求的。素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不仅体现为使用的材质多种多样,而且通过材质所表现的肌理也是多样的。素描的表现材料不仅包括铅笔、炭笔、钢笔及水彩笔,还有一些特有的材料,如石墨、乌墨褐等,甚至连水彩、油画的工具都可以作为素描的材质,可见其材质组成之丰富。当然,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经常通过这些不同的材质表现不同的肌理。素描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线条造型,一种是明暗造型。其中,线条造型是通过营造线条的变化表现对象;而明暗造型则是通过明暗的色调表现对象。所有客观存在的物体都有反光、暗面、亮面等,在线条上也会有很多微妙的地方。素描是通过对形体结构、空间的想象将物体呈现出来的一门艺术,如果离开了确切存在的事物形体,线条的粗细、轻重、浓淡、明暗造型协调得再好也是枉然。 二、高中美术课堂素描的基本教学方法 对于素描的学习,好处自不必说,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世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于事物高度的概括能力,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在创作过程中得到提升。学好素描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学生必须打牢基础,脚踏实地地练习、钻研。古来看病有“望、闻、问、切”四步,而今学习素描则须“看、想、问、画、记”。看,作为学习素描的基础,是指学生必须先接触古今中外的一些素描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领悟作者的作画风格。当然,学生对于自己的习作也要多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己的习作,这样就更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在观察中寻找新的绘画思路。想,作为学习素描的前提,是指学生通过之前的看和观察,对比自己的画作和一些经典素描画作之间存在的差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发现自己在素描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找出素描的科学规律和方法。这样长此以往,素描技法定会愈发娴熟。在求教的过程中,问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虚心向教师请教,才能让自己对于艺术的见解更加深刻。正如达•芬奇所说:“饱满的稻穗总是低着头向着大地,而越是空的稻穗却要骄傲地抬着头。”接下来是画,也就是创作,在这一步,学生需要勤画素描,通过各种方式更好地画出自己想画的作品。这个过程必须脚踏实地,这样才能增长自身的画功。记是最后一个融会贯通的环节,它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作习惯,学生既要长期地积累形象素材,也要坚持随时随地对这些形象进行默写,这样日积月累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在美术方面的表现能力。学生所积累的素描基础如何,直接关系到美术学习能否深入地进行。素描能从多个方面考验学生对于对象的反映和把握能力,从而抓住事物的美好瞬间。同时,素描也能够为学生的创作之路提供大量的素材。在生活中,对于素材的积累,能让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有感染力。其实,好的素描本身就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三、高中美术课堂素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高中美术素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学生的观察方法是否正确;其次是学生在作画时是否带有真实的情感;再者是学生是否拥有自己的一套创作思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是作画必需的前提。只有当观察方法正确时,学生才能更好地从本质上把握观察对象的精髓。心理学认为,观察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而绘画艺术是一门借助一些视觉物象表达内心感受的艺术。对于艺术,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学生在创作时要能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投入到作品之中,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会具有灵魂。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在摸索中形成一条自己的创作思路,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四、结语 高中美术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教学过程,在这期间,教师要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和反思。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看、想、问、画、记”这几步是很科学的,这样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最真实的感受,从而达到一种欣赏者和作品合为一体的境界。 作者:吴天红 单位: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创新意识下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一、教师提高综合素质,为学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陶行知曾明确指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说明教师的表率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教师的外貌仪表出色,只能引起学生一时的注意力;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影响学生的一生。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扩充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高中美术教师的学识不能仅仅停留于美术教材上,而是要有意识地涉猎其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鉴赏《寒山寺》这幅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寒山寺之所以出名,一是在于其风景优美,二是得益于唐代诗人张继所作的《枫桥夜泊》。《枫桥夜泊》这首诗中有许多意境的描述,如月落、乌啼、秋霜、江枫、渔火等,形象地再现了江南晚秋的景色,寒山寺在夜色的笼罩下,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要领悟美术的真谛,还要学习其他知识,融会贯通,进而涌起一种多学习、多积累的愿望,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做铺垫。 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个性,相信他们的能力。心理学已经充分证实,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想象力,在创新的空间中自由翱翔。鉴于高中美术学科的性质,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想象画培养创新意识。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这些都是进行美术创作的良好素材,也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拿出一幅画让学生模仿,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因此,教师要摒弃这种教学法,让学生描绘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引导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作。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凯旋门进行创作,先为学生展示凯旋门的大体框架模型,再运用语言对凯旋门进行描述,接着让学生根据大体框架模型和语言描述进行创作。虽然高中生在电视上看过凯旋门,但毕竟没有亲身接触过,这样的创作过程就十分考验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会尽力想象,然后下笔作画。毋庸置疑,想象力的激发对培养创新意识大有裨益。 三、走出课堂,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美术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光让学生看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所以,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这是他们进行创作的重要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产生奇思妙想,创新意识更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事物有了深入体会和认识的前提下萌发的。所以,走出课堂、加强实践教学有其自身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有诸多适合实践教学的机会和条件。对于高中美术教学而言,最简单的就是户外写生。美术教师可以将美术课堂转移到户外,多让学生通过接触课堂外的世界进行创作。户外写生的形式不拘一格,近者可以直接在校园里对教学设施、花草树木进行观察和描绘。除了课堂时间,教师也可以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去户外郊游,带领他们去景区、树林、河边写生,这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让他们释放平时积攒的学习压力,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四、善用教学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教学体系中,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教学评价犹如一面镜子,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而调整教学思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固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在期末时让学生画一幅画就结束本学期的课程,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具有显而易见的弊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情感态度状况,仅凭一幅画是难以判断出学生的真实情况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教师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有机结合在一起,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学生的美术能力。教学评价的方式也要不拘一格。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其他学生的作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汲取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促进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评价著名画家的作品,打破学生的思维框架,让他们大胆对知名画家进行点评。如,可以让学生评价凡•高的《向日葵》,有的学生从色彩方面进行评价,有的学生从线条方面进行评价,还有的学生从布局方面进行评价。如此丰富多彩的评价,说明学生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作者:周珍珍 单位:富阳市新登中学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教育教学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一、在教学中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创造了许多教师无法创设的情景,通过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清晰地展示所要表达的主要教学思想及内容;用动画与文字来解说学习内容的始终,更加丰富生动;用声音与文字的结合渲染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时的感官,不再是只用眼睛看黑板、耳朵听讲的状态,而是各个感官相结合共同记忆。这样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以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展示了其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优点: 1.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产生互动 传统的学生交流方式只能通过书面和口头表达,无法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运用该技术就可以最大化地高度互动,突破学生的信息限制,产生学习欲望。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如,创设一个合理的情景,展示内容,在分析后让学生自行交流探讨,大大节省了教师的解说时间,增加了学生的讨论机会,延长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时间,引导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多边形的面积时,可以运用PPT放映构成原理、拆解运算过程,在放映时与教师的讲解相配合,更加直观地让学生观察,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 2.利用计算机进行目标管理教学 计算机能够更好地进行目标设定与管理,在了解学生的需求后,可以利用多媒体做出多种多样的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辅助用具,不再需要教师不断搜集学生所需要的学习用具,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吸收知识。 3.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 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于中小学校后,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特别是在该技术的应用大大方便了教师的教学时,这种教学方式渐渐地取代了过去的传统教学方式,成为教师最喜爱的一种模式,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也提升了教学效率。运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搜索相关的辅助材料,或者通过网络即时有效地与教师进行沟通解决难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计算机的教学大大方便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也方便了学生吸收知识,但其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有一些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决。 1.重视多媒体技术,忽视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只是为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辅助工具,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学,成为教学的关键事物。在教学中不能过分注重多媒体技术所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华丽”,更应关注的是教师所要教授的内在知识理解。对于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计了十分美丽的教学幻灯片,导致学生光顾着欣赏美丽的图片而忽视了其中的知识。 2.重视多媒体技术运用,忽视了教师的作用 教师虽在课堂上不是起着主体的作用,但是其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在字里行间和言行举止的动作间让学生增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虽然计算机能够代替教师书写不必要的板书和列出具体的解答步骤,但是只要教师进行规范的解题示范和解说才能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所以,教师和学生一直是课堂上的主人,计算机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扩大到各行各业,在现如今的教育界的使用只是较为浅显的一部分,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更加的丰富有趣,从计算机应用到教学中后,教学的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相信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计算机技术能够更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去,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 作者:严军峰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教育信息中心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需高度重视的三大方面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最终落脚点都在于培养大学生正_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质素、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此,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重在锻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通过提高其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奠定大学生的人生黄金底色。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想信念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从近一年多的贯彻状况还看,确实较好地改善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形势,扭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某些领域内的不良苗头。目前高校党政管理、教育教学部门,特别是理论教育与宣传部门需要进一步切实地贯彻该《意见》精神,继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局面,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活力,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路径。但无论是怎样的新局面、何种的新活力、哪般的新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最终落脚点都在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质素、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其人生的科学发展奠定黄金底色。为了实现整个任务,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需要高度重视从以下三大方面着手提高其实效性。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重在锻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优良的专业素养是高等教育给予大学生安身立命的两把“利剑”。专业知识教育提供给大学生的是谋生与职业的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教会他们为人和做事的准则,二者相辅相成。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坚定怎样的理想信念不仅事关个人的前途命运,也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17岁的马克思誓要从事“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12岁的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数伟人的事迹证明,越是具有正确而坚定思想信仰和政治信念的人,其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大,对于推动历史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就越显著。 在当前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纷杂的各类社会不良现象的多重影响与冲击下,“一些过去曾经洗涤过的腐朽、落后、不健康的价值观理念、生活方式和生活恶习重新泛滥。整个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乱象。”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容易陷入人生的迷惘、困惑和彷徨中,思想开始涣散、价值有所扭曲,倘若此时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及时有效地跟进的话,大学生自身又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适的话,那么,他们的人生之路可能就会越走越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需要积极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努力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不断拓展他们的知识广度与深度,让他们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品质的站得住、立着稳、走得远,能辨是非、知荣辱、明事理的社会公民和国家栋梁。要言之,大学生要赢得未来,在思想政治方面就必须要过硬,要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真正信奉党的理论,自觉地做一名光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重在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毋庸置疑,高校是学术的殿堂,学术自由是保证学术思想相互碰撞、竞相迸发的前提。但是脱离政治信仰和政治纪律的学术自由是不存在的,任何以“学术自由”为幌子而妄图突破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的思想与行为不仅违背了“大学精神”,也必将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与行为错乱,这是社会主义大学所绝对不能容忍和姑息的现象。 不言而喻,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在我国,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目前随着社会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各种利益主体不断进行着思想的博弈,意识形态领域内也是思潮迭起,高校所处的思想文化环境愈加复杂,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愈加紧迫。当前放眼望去,不难发现多种理论观念、思想观念在高校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众声喧哗”的局面中难免有杂音、噪声,一批诸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甚至急于在高校“抢滩登陆”,妄图影响青年知识分子和争夺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对此,高校要积极主动、沉着冷静应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阵地战。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打赢主战场、建强主力军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光荣使命。 “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于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个人接受某种思想”,这就说明了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决非是思想理论的简单搬运和单纯灌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其实是一项激活思想、点燃灵魂、触动心灵、事关大是大非的大事业,也是一项高难度、非常复杂、异常精深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理应对此抱有敬畏之心、自豪之感、担当意识。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在具体开展时要对大学生少一些冷面孔、多一些热心肠,少一些繁琐说教、多一些温馨关怀,少一些抽象空洞的灌输、多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滋养与实践养成。在思想理论教育过程中,面对目前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的由西方敌对势力有意为之妄图渗透分化的“颠覆之声”、由深化改革中不可避免引发的对新的矛盾与问题的“不满之声”、由贪污腐败等少数消极负面现象引发的“疑惑之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要勇于积极迎接多方思想挑战,敢于主动发出正面正义之声,善于运用多样宣传教育手段,通过自身的努力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学化水平,让“正能量”、主流意识形态占据舆论的制高点。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重在奠定大学生的人生黄金底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定要突出社会主义的性质,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当今时代最大的政治问题仍然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较量与角逐。有人说,全球化才是时代的方向,其实不然,全球化只是为当今各种社会制度、体制的竞争提供了一个舞台。中国发展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汲取,但对于我们来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这才是时代的根本方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坚守和倡导的时代方向。任何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与行为都是在逆时代进步之潮流,违背时展方向,为此,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才是在真正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让大W生明白国家利益至上,国家形象不容损毁。要教育大学生扬弃仅仅只考虑自我价值实现的“小我”情结,激发他们爱国主义的“大我”情怀,引导大学生在不断将“小我”情结与“大我”情怀合理地统一起来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国家与个人是同命运、共呼吸的。目前任何歪曲、丑化、描黑中国之举不是认知偏颇、情绪失控的非理性行为,就是包藏“祸心”的意识形态颠覆行动,对此,高校师生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决不能做隔岸观火的“旁观者”,更不能不明事理或因个人得失以抱怨心态而掺和其中,为损国利、毁国容、丧国格的行径帮腔壮势。维护国家利益、珍惜国家形象,培育大学生一颗红彤彤、热腾腾、理性而坚贞的爱国心,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满腔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立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是社会主义高校的正道,才是中国大学的正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需要注重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打造他们的“阳光心态”,使其在成长的道路上满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断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让文明的思想之光照亮大学生的心田,使其远离低俗、庸俗和媚俗,有能力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驾驭自我,不迷失自我,“要让思想之光照亮心田,使精神世界免于陷入低级趣味,抵挡住物欲的诱惑,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积极帮助大学生积聚人生的“正能量”,促使他们能客观分析、正确辨识各类社会思潮和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自觉地运用正确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锻炼自己的品格、磨练自己的意志、完善自己的心智,以充满“正能量”的社会心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恪守“此时、此地、此身”。说到底,高校要努力通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为大学生奠定人生灿烂的“黄金底色”,通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为大学生的前行聚集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力量,这是高校须臾不可懈怠的重要职责。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还要特别注重运用“互联网+”思维,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进一步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把网络从教育的工具手段上升到教育的战略举措来定位,从一般运用上升到全局谋划来对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充分利用大学生常用的传播媒介话语和大学生的流行话语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大胆探索“互联网+教育”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由平面向立体、由静态向动态、由单一向多维转变,不断拓展新路径、开拓新空间。遵循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提高网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既坚持“面对面”又发展“键对键”,既坚持“线连线”又做到“心贴心”,使整个教育过程在及时的师生线上、线下的互动中准确把握舆论导向,积极回应理论热点与难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学运用“互联网+”思维就要最大限度和卓有成效地运用互联网及时推送最优质的理论资源、最前沿的理论成果,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理论上的疑惑、精神上的迷惑,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其在保持理论上的清醒状态下自觉拥有政治上的坚定信念,对国家、人民充满感情,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为其奠定人生的黄金底色。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浅析大学计算机软件方面的教育教学 摘要:随着改革的发放,社会在逐渐进步,信息技术在逐渐发展。这就促使大学诞生一门新的专业大学计算机软件工程。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计算机信息类相对起步较晚,所以我们要更加注重网络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还要关注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育教学。所以该文主要讲述了大学计算机软件的几个方面:计算机软件的定义、含义、发展前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该怎样解决。下面对此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软件;互联网;教育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也有长足的进步。国家更加关注网络信息工程的发展进步,相应的关于计算机软件方面的教育教学也引起关注。计算机软件信息技术使大学生更快的、更早的、更接近科学技术的前沿,更加崇尚科学,更加尊重科学。 1 计算机软件的定义、含义 计算机软件(Computer Software)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 软件是用户与硬件之间的接口界面。用户主要是通过软件与计算机进行交流。软件是计算机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为了方便用户,为了使计算机系统具有较高的总体效用,在设计计算机系统时,必须通盘考虑软件与硬件的结合,以及用户的要求和软件的要求。 软件的含义应该是: 1)在运行时,能够提供所要求功能和性能的指令或计算机程序集合。 2)程序能够满意地处理信息的数据结构。 3)描述程序功能需求以及程序如何操作和使用所要求的文档。 2 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前景 软件技术的诞生的原因是人们想要操控计算机,想要计算机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一些设定的、复杂的事情。在早期的计算机中,由于软件还没有开发出来,导致计算机只能做一些大规模的计算活动,计算机成为一个庞大的计算机器。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要求也提高了,这就促使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个人笔记本电脑也随之诞生出来,人们借助计算机软件做一些复杂的人力所不能及的工作。随着人们对计算机软件日益增长的不同需求,促使计算机软件行业的日益发展。 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计算机软件行业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家也向计算机软件行业加大投入,比如说资金、人力、政策、物力的大力支持。国家将计算机软件的相关政策落实到实处,各个领域中。比如说在医学领域中,将医疗信息化、物联网、电子购物、银行支付以及各种安保工作等等,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为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数据显示关于计算机软件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几年,中国软件的产业以平均超过30%的速度增长。中国计算机软件产业总额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计算机软件的企业规模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从事于计算机软件开发行业的人才越来越多。计算机软件相关的产品取得较大的成果等。种种情况说明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在蒸蒸日上,发展劲头势不可挡。按照发展趋势,计算机软件行业未来的发展投资重点应该放在对计算机软件需求较大的地方,比如说医疗。金融等公司。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重点扶持的领域应放在‘云计算’或者是‘物联网’等发展较快的行业。 3 计算机软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全面计入,计算机软件教育教学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毕竟发展的时间较为短暂,就在教育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1)计算机软件教学缺乏科学论证,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存在明显欠缺。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专业设计的知识总量在不断增加,一些较大的计算机软件动辄就会有好几千条操作命令,还有就是由于计算机软件大部分要求英文编写,这就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数学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有的学生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对一些软件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力偏低,教师不得不对其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辅导,这会影响教学进度。计算机软件教学缺乏科学的论证。 2)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课堂教学比较偏重操作训练,学生较为缺乏相关计算机数字设计原理的背景知识。计算机软件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具有革命性的现代化设计工具,计算机软件的出现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用计算机软件触及数字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数字设计的思维方式。现代的计算机软件课堂教育教学比较偏重于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训练。教师应从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层面出发,是学生尽可能了解计算机软件设计的背景知识,对计算机软件有一个深刻的了解,重点讲解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原理,思维方式。 4 计算机软件教育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解决计算机软件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这意义重大。会对社会上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计算机软件行业输送更多的人才,加快计算机软件进步的步伐。 1)对计算机软件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的论证,完善教学体系。高校要改变传统的对于知识更新速度的认识。目前计算机软件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更新速度以天为单位。学校要加强对计算机软件的投入工作,不断更新。 2)优化教师的教学安排。目前在高校中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老师会一人承担多门课程的情况,让有经验的一线老师教学任务集中到一门课程或者是两门课程,减轻他们的教学任务,使教师有精力研究自己所教的课程,反复反复,做得多了就精通了,做得更多,就成为专家了。保证所教的计算机软件课程达到所要求的深度。 3)优化学生的课程设置。保证学生所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专业课课时,计算机软件专业课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将其在进行细分,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这三个阶段的课程。 结束语: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信息化文明的发展,这对计算机软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加强对大学生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关注程度,相应的对他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也要有很大的关注。有了成功的教育,就可以培养成功的人才,才可以推进社会、经济的进步,计算机软件行业才可以有长足的进步。培养人才是社会进步的关键,较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多方面入手开展小学健康教育教学 在小学开展健康教育课的目的,是使其内容能够满足学生本身及其家庭和社区的需要。开展健康教育不仅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还能使这些学生改善卫生习惯。 1.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成功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则定会产生很好的即时效果和长期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激励和保持学生对健康教育的兴趣的方法,如关于《肠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二号病”的危害性,让学生听了骇人听闻,因而让学生课上注意力更集中,求知愿望更强烈,兴趣更浓。 2.通过图片、模型、实际操作练习,提高认识 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图片、模型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具吸引力,例如,讲解《换牙的卫生》时,先出示模型乳牙、恒牙,认识我们的牙齿,让学生有一个直接认识,然后通过两幅图片和三句话告诉学生如何保护好刚萌生的新牙,最后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认识到如何做好换牙期的卫生。图片、模型对于课文的理解有好处,教学中我从观察、图片、模型入手,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加深学生认识。 由于小学生天生就对一些未知领域充满兴趣,尤其是实际操作练习,例如我在上《注意饮水卫生》一课时,告诫学生不喝生水,因为生水中有危害人体健康的病菌,然后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生水里的病菌,学生观察到细菌的样子,那股兴奋劲就甭提了。在讲述《怎样测量身高、体重、脉搏》一课时,我采用传授方法与指导学生操作实践相结合,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学生操作测量,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纠正,很快掌握了测量方法。在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同时,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认识。 3.整合现代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 健康知识,虽然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但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学生的健康意识非常模糊,如果仅仅单纯讲解,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在健康课中我也常把学生带进多媒体教室,因为信息技术能充分发挥声、光、电、影、形、色等多种功能,在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方面来得更形象、直观,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学习效果,例如学习《的危害》一课时,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对人体的种种害处,学生被画面深深吸引了,悲惨的情节,震撼学生心灵,学生明白了吸毒就是毁灭自己,毁灭一个家庭。当老师问:有什么危害时?很多学生都积极踊跃发言,最后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用高尚的情操待人,鄙视贩毒分子丑恶嘴脸,进而讨论作为国家小公民,应如何严守国家的法规,积极投身反毒、禁毒的斗争中。所以信息技术既扩大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有效提升教学水平,大大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 4.结合易发生的常见病有针对性地教育 4.1收集与小学生常见病有关的人体主要器官模型,向学生讲授这些器官的主要功能及青少年时期容易患的疾病,并选择某一疾病讲解其发病机理,从而引申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使学生在实体教学中容易理解疾病发生机理和预防措施,并自觉采取措施,做好卫生防病工作。 4.2利用细菌、病毒及其他致病微生物的科普资料,向学生讲述其存在、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的条件,并重点讲解使人致病的过程、发病机理及如何消杀致病菌。在此基础上,再详细讲述相关病菌引起某一疾病的具体预防方法与措施。这样,学生对致病微生物有了全面了解,就会对主要病菌高度重视,并自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相关疾病。 4.3利用各种宣传画、宣传手册、卫生防病光碟有计划、全面地开展专题健康教育,营造浓厚、良好的卫生宣传氛围,使学生在学校里受到良好的卫生意识、卫生知识和卫生行为教育,从而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讲卫生、爱清洁、会保健,为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5.根据各阶段健康教育的需要而选择内容 健康教育教学手段很多,要灵活选用,如故事、投影及表演等,教师还可积极开发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教学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以增强健康教育实施效果。如在对小学5―6年级学生进行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食品教育时,教师可以将发芽土豆、不熟扁豆和豆浆、毒蘑菇、新鲜黄花菜、河豚等实物或相关图片音像资料挑选进课堂,以增强教学效果等。教师在心理环境的创造上,一是要在班级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安全、温暖、相互信任的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注意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并且要积极调整师生互动。二是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融洽、和谐的环境。 6.配合学校积极进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中,我校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积极开展“六病”的防治工作,把预防龋齿、沙眼、视力不良当做重点抓。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并做好眼保健操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使学生做操质量明显提高,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稳中有降。教育学生从小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睡前不吃零食的良好习惯,定期检查口腔,早发现龋齿早治疗,是控制龋齿发生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在预防沙眼的工作中,教育学生用流水洗脸,不用脏手揉眼睛,发现沙眼患者要积极治疗,特别要发现一人患病全家治疗,这将有效预防疾病的传播和蔓延。在预防贫血和肥胖中,我们教育学生合理营养配餐,多吃一些动物的血和动物的肝脏,因为这些食物含铁较高,再吃一些含维生素C较高的水果,有利于铁的吸收。并积极对学校的营养餐进行食谱配置和监督,教育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但能增强抗病能力,还能减少肥胖的发生,近年来学生贫血的患病率也有所下降。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探究新时期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方面教育教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初中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思五大能力,而阅读能力又是学习之母,阅读对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有直接的作用;对我们教师的学习和工作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新时期,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注重阅读教学,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环境 感悟 合作 众所周知,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阅读能力是教学目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中考中,学生对于阅读题目的拿分低,直接决定了其考试的成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初中语文阅读培训,把学生的无效阅读、低效阅读提升为高效阅读。同时,我们处在知识日益更新的时代,要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日后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必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作为屠园实验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笔者对于新时期初中阶段阅读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创设优质的阅读环境,营造优质的阅读氛围 不容否认,在新的课程改革浪潮下,初中语文老师越来越重视阅读教学,因为老师们认识到学生阅读水平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通过优质阅读教学环境的构建,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它能够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如何创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作为老师可以建设“阅读角”,老师可以在班级中建立“阅读角”,让学生将家里不用却有利用价值的书籍与同学共享,建成一个“阅读角”,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使得学生爱上阅读。同时可以组织“每周黑板报”的活动,让学生分组画黑板报。黑板报的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外的。通过介绍古今中外的趣闻逸事,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当然我们还可以组织班级内部的读书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共同进步。具体来说。老师可以布置阅读任务,看看哪个学生最先完成阅读任务。哪个学生的阅读质量最高。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老师提出“从这个题目可以获得什么信息”等问题,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出答案,看看谁可以最快找出答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使学生在阅读的氛围中陶冶情操。 2 深层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 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情感,然而,当前社会,很多学生只是简略的阅读,只为做题得分。其实这种做题试的阅读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作为教师,应该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从而感悟作者的中心思想,提高阅读能力。其实,高效阅读新的课堂,教师不是告诉而是启发、激趣、组织,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灵活运用,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积极探索高效阅读的教学模式,比如,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按不同文体的阅读要领进行阅读,抓住关键词句和语段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精细阅读,局部揣摩。指导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抓住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动人之处,揣摩词句的表现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在美质。(让学生自选一组句子品一品。指导学生提取信息:抓住重点句、中心句,概述文段要点;抓议论句、抒情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性阅读,鉴赏文章特色。指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着眼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揣摩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亮点、美点,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品读感悟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纵观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读书犹如品茗,只读不“品”无法进入境界,多读也无益;只“读”不“悟”难于提升觉悟,于事亦无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依据模式,一方面还要依据实情,根据文章特点,发挥个人长处有创意地设计教学流程,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语言魅力和人文魅力,让初中语文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 3 合作小组学习的开展,提高阅读的高效性 初中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方式有着集中性、协作性活动性以及竞争性等特征,这便决定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对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的能力培养加强。首先应该成立合作小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内学生可以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使学习中的难题在相互探讨中得到解决。利用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的良好气氛中获得新知识。通过长期的实践表明,学生在进行小组内进行交流学习时,彼此之间不存在压迫感,不但起到了相互竞争、相互监督的作用,还打破了学生在独立思考时的思维局限性,使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学生相互评论并汇报成果。教师可以让各个学习小组派代表对小组探讨结论以及学到的新知识进行汇总,然后由小组其他的成员对汇报进行补充论述,也可以以小组成员一人一句全体成员参与的方式进行汇总。最后全班进行集体讨论,使每个小组的研究成果在全班每个学生中深入、广泛的渗透,拓展学习语文的思路。在讨论过程中若出现不同意见,可以采用正反方辩论的方式进行论辩,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小组合作,最大化的提高学生们自身的阅读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关键是要营造和谐的阅读环境,同时通过深层阅读、感悟阅读以及合作小组的合理开展,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浅议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方面的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早已不再新鲜。而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适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光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对于教学而言也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字:信息技术应用;小学教育;重要作用 现代儿童教育明确指出:小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是一个人一生当中学习的起点,在此阶段学生若缺少动脑,动口,动手及缺少思考的机会,就不是真有效的学习,而教育则是失败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学习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兴趣”若教师能在课堂上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光,色,声,等特点以图片,音乐,动画等形式展现出来,创造一个立体的教育空间,让学生能够接受到多种多样的感官刺激。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各方面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把握好课堂40分钟,让学生扎实的掌握知识,培养系统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按层次的不同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学习的对象: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信息社会的人至少应具有和信息社会接口的能力,如果你不会用计算机,不会用网络,那么你就无法和这个社会相融。中小学校设置的信息技术课程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美国图书馆协会定义为“是指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简言之,通过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教会学生如何检索、评估、利用、交换、共享、制作、保护信息,使学生能适应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2.与学科教学整合:所谓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利于建立新的教学结构以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问题。目前学校教育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从而构成稳定的教学结构形式。在这种结构中,信息技术仅作为一种承载和传输的工具而存在,没有真正成为结构中的一个要素。 3.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创造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体学习行为。网络上有了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和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我们有条件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是我们不断追求的一种教学状态,但在传统的班级授课中,教师不可能完全顾及几十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即便人们探索出分层教学、差异教学等教学方式,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改进,难以做到适合每一个学生。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真正做到“导”, 这就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让设计的教学环节把学生导入到知识的氛围中,自觉探索知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差,持续时间短,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色彩鲜艳有一定动感,且较新颖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获取新知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也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做法是:课堂上,打开屏幕出现了熊猫奶奶热闹的小商店,来买东西的人较多,但熊猫奶奶年龄大了,脑筋不大灵活。在小猫买了 8串彩色灯泡,每串25个,每个3元时,竟算不清该付多少元钱,而其他顾客都着急的在旁边等着,可熊猫奶奶越急越算不清。这时,教师抓住时机:“你们都是乐于助人的孩子,利用自己的聪明脑瓜帮帮熊猫奶奶吧,看看小猫该付多少钱?”这样,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再加以引导,就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导入到新课程当中去,让学生走进探索知识、掌握知识的殿堂里。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可以巧妙设计练习,节约时间,巩固知识 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后,还要趁热打铁、及时做一些练习,加以巩固,从而使学生真正的掌握。以往书本上的练习,学生自己独做,老师巡视,比较枯燥,且耗时长,不易发现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计算机容量大可以巧妙设计生动的习题,让学生“乐做想做”。同时,还能准确及时地发现知识掌握的反馈信息。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学生容易犯小数点对不齐的错误。这时,我们利用多媒体自制课件时,就可以把错误的格式搬到荧屏上,让学生去寻找发现,这样做印象比较深刻,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中形成正确的概念,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一般都是前人在实践中长期积累的经验,它们已不再是感性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这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矛盾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多媒体在教学中可以把声像图文并茂地表示出来,且形象生动,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同时获得丰富的知识。 五、结束语 各种信息技术的出现对小学教育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空间,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学习、多钻研,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信息技术的教学一定会变得举足轻重。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关于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方面的思考 摘要:艺术设计学科作为我国相关高等教育院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时期国家逐渐地加大了对于专业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的环境中,开始受到更多人士的重视,其在教学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国家为了使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实现充足的供应,同时不断地提升人才的素质水平,近几年来,逐步推动了此学科的教学改革。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缺陷,探讨了国家实施有效的设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以求推动艺术设计教育实现尽可能的完善。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缺陷;改革建议 新时期,我国社会上各种工作对于平面设计与立体设计等设计工作需求日益加大,艺术设计已成为影响国家活动尤其是经济商业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对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学科的教学工作逐渐加强了重视,并对此学科展开了具体的教育现状调研以及教学改革工作,使得艺术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优化。但是,就当前来看,其教学中依旧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各种缺陷,采取措施充分补足这些缺陷,才能够真正地推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在未来时期的完善发展。本文便是对完善艺术设计学科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1艺术设计学科当前存在的教育教学缺陷分析 我国教育部门为了应对社会上各项工作对艺术设计的需求,在当今时代逐步加大对于艺术设计学科专业的完善设计,并开展了扩大化的招生工作,这不仅为国家解决了艺术特长人才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问题,也切实地为国家培养出大批的专业设计人才。但是,就目前来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与国家的需求还存在诸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则直接地凸显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缺陷。本文下面就对艺术设计学科存在的缺陷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艺术设计学科的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良好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课程体系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只有课程体系充分实现科学合理性,才能够保证其教育出来的人才具有知识结构方面的科学合理性。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设计,普遍存在着在专业公共课与基础课以及专业课和实践课课时设计比例的不够协调,同时,其艺术方面的专业课的比重要严重地多于其他相关的文化课程。这不仅导致学生不能够在专业学习中实现对于各部分知识的有效掌握,从而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平衡,也不利于学生借助于其他知识来对自身思维以及学识进行拓展,从而使艺术学生在学成之后,变成了某种程度的僵化的学习工具。 其次,艺术设计学科普遍更加重视对于计算机等机器的使用,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的知识理论以及手绘技能的教育。计算机在当今时代几乎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无所不能的存在,艺术设计学生利用计算机上的各种绘图软件来进行操作设计,并且借助于已有素材来进行简单的设计,难以真正地实现对于自身思维的有效拓展,也不能使他们体会到实际动手绘制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审美历程。这就导致学生的设计作品干瘪、枯燥、肤浅、僵化,根本无法满足国家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同时,由于计算机能够帮助设计专业学生顺利地完成其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不懂理论知识而难以完成的绘制工作,学生不会再深入地探究与掌握理论知识,这就造成了其设计作品中的内涵的缺失。 此外,我国的艺术设计学科当前还缺乏重组有效的专业师资,现有教育人员在开展教育过程中对于实践的研究,要普遍地多于对设计理论的思考,使得教学中缺失了必要的学术氛围。同时,教师为学生开展的实践教学,往往依照以往的教学思路、既定的教育教材等来实施,使得其实践课堂产生了与实际需求的严重脱节,学生难以在实际步入就业之后达到学以致用。 2完善艺术设计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相关建议 2.1积极完善艺术设计学科规划 我国教育部门要组织专业学者开展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属性的调研以及界定,努力探索学科自身、时代环境、应用需要、专业人才状况、未来培养计划等对于本学科教育的需求,以推动学科中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完整规划。一方面,教育人员要按照社会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需求,对专业课、实践课与专业的公共课和基础课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保证每一部分教学的学时、学分等的分配,既能够达到对于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需求,又具有一定的预留弹性,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对于未来所需的某些知识的提前学习。另一方面,教育人员还要按照艺术设计专业与文学、民俗学、社会学、民俗学、人体工程学、物理学等各方面学科知识存在的关联性,为学生设置必要的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并将其中的关键性的知识教育要求直接地渗透在日常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以保证学生能够在各种知识的熏陶中,切实地达到对于艺术设计的有效领悟。 2.2改进当前教育教学具体方式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育中合理的分配时间,为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教育二者的同步开展,或者是在每一次完成阶段性的理论讲解之后,再组织学生一起与老师进行操作实践,努力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于理论知识的深入研究兴趣,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己动手进行操作的好习惯。一方面,就实践教学来讲,教师要采取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利与弊两个方面去认识计算机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洞悉怎样利用计算机才能实现恰当好处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周末时间、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去参与工艺品展览、艺术设计成品展示等活动,或者是组织他们以小组团队形式就某个具有学术价值及实用价值的课题展开研究,帮助他们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对于他们各项素质能力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就理论知识的教学来讲,教师还应当善于以学生的实际知识领悟阶段为基础,主动在学习中为学生设置障碍,引导学生潜在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迈向学习的更高台阶,并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2.3加大对于师资力量的投入 艺术设计专业学科教育的有效发展,有赖于专业教师队伍水平以及个体教师素质的提升,国家相关的教育部门一定要加大对于师资的投入,为艺术设计学科教育构筑与时代同步的良好师资队伍。一方面,国家要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比如,专业教师进修的硬性规定),引导各高校定期严格地组织开展专业教师队伍培训工作,并且以鼓励性(比如,升职加薪等)的措施,吸引所有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并主动展开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国家教育负责部门要组织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教师展开合作课题的调研,并引导他们担任国家组织的相关设计工作中的角色,着力推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双师型人才的培养。 3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在当前国家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加强对于此学科教育教学相关问题的研究及解决势在必行,国家以及相关高校领导、教师等一定要努力地发挥自身作用,积极地推动良好的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时代的到来。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关于农村初中英语教育教学方面的探讨 摘要:在偏僻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因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应根据其实际情况,着重在听力教学上狠下功夫。听是人们在交际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听力则是形成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特别是外来语言,都必须首先能够听懂这门语言。因此,英语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听力,特别是偏僻的农村中学,更应重在抓住抓好抓落实听力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 一、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为初中英语教学顺利开展作准备 由于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存在开设不到位、师资薄弱等诸多问题,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只学过部分应学的英语课程,有的甚至没学过英语,这样的初中生源,如果不认真做好教学前调查,拟定适当的教学措施,很容易在刚开始就造成两极分化,继而影响整个班级的英语教学效果。针对这一现实,笔者加强了教学前的调查工作,根据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程度的小组,并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英语程度比较好的同学帮助其他程度相对比较差的同学。这样一来,程度比较好的同学在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很好地复习、巩固了小学的英语知识,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程度较低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更能使班级体的凝聚力得到加强,形成一个勤奋好学、互帮互助的良好班风。 二、培养听的兴趣,增强学生听的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听是一个主动、积极地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时心理过程;它是主动的解释,而不是被动的感知,更不是单纯的声学事实。只有当学生有了听的愿望的时候,他才能专心地去听。因此,培养学生听的兴趣、克服消极心理因素对于听力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听力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尝试: 1.精心选择训练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并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日常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方面。选好适合的听力材料,对有效地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2.善用激励与评价手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人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听的兴趣;看到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要适时予以表扬。如:在听力理解训练时,可采用抢答方式,看谁反应迅速又答得正确。 三、加强学生听力应试的心理指导 扎实的听力基本功是听力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条件,而良好的应试心理是正常发挥听力水平的有力保证。在听力测试中,常见考生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惊慌。很多学生一到听录音时就显得焦急、慌乱,认为自己老是听不好,结果是心越急,获得的信息越少,有的学生甚至听到最后大脑还是一片空白;二是停滞。有的学生一听到不熟悉的单词便会停下来长时间思考该单词的意思,结果耽误了其余部分的内容。这是在听力过程中常出现的两大障碍。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扫除这两大障碍。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坚信自己能听懂。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这句话鼓励我的学生:“Ifyou are full of confidence,you will be successful in the end.”其次,在听到不懂的单词时不要停下来,而要继续听下去,或许后文会有提示。遇到一两个生词不必过于介意,只要能抓住关键信息词和信息句,便可得出答案。听力测试时一定要聚精会神,千万不要忧心忡忡、顾虑重重,这样势必影响自己能力的正常发挥。目前听力测试中所选材料情景丰富,语速适当,遍数减少,不仅考查学生熟悉的话题和细节信息题,而且考查学生对于对话主旨、谈话背景、谈话人之间的关系,说话者意图、观点、态度等的理解情况,考查要求逐年提高。因此,学生有必要在平时多接触听力材料,保持耳朵对语言的敏感和熟悉程度。 为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一直在探索着适应现代课堂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认为课文材料在理解的情况下,利用磁带和多媒体手段“listen and repeat”,让学生多进行规范性模仿,多接触标准规范的语音语调,能使每一位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语音基础。从声音入手反复跟读课文,既学了课文,又练了听力,更重要的是“developing their listening speakingskills”。 四、精听与泛听相结合提高听力质与量的保证 精听,是指对少量的语言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性的听,侧重对字母、单词、词组、语句、重音、语调以及某些语法结构作精确的仔细的连续性的感知,它是扫清材料中个别听力障碍最为有效的方法,能对听力的提高产生质的影响,前面论述过的“听写教学法”就是精听的方法。而泛听,则是指对篇幅较长的语言材料作整体的了解,泛略性的听,其目的不是注意语言形式的分析,而是掌握整体大意,它是学习、欣赏、扩大知识面最为有效的方法,它侧重于听力提高在量方面的积累。 精听所涉及的材料往往在量上很有限,但它主要的功能在于为学生扫清连读、失去爆破等难点问题,为听力的提高提供了质的保证;而泛听所涉及的材料比较多,为听力的提高提供了量的保证。只有少而精的听而没有泛听以量作保障,学生的听力能力要想在质方面有所提高将会是空谈,只有将这两者科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为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证。针对不同的学生,笔者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为保证每一位学生练习听力的量,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课后听已学过的课文磁带,时间为吃饭、做家务时、睡觉前,有条件的还可以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方式为背景声音;为保证英语学习成绩好一些的学生在听力能力上有所提高,组织课外听力兴趣活动小组,选材采用《新概念英语》初级阶段的课文,随着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再加深难度,方式为兴趣小组活动时间组织成员听磁带并复述内容。通过这样较全面的照顾和把握,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听英语磁带的兴趣也日渐浓厚,同时,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对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的探讨 现代职业的发展建立在对于新技术的不断探索与对于艺术品位的不断追求的基础之上。技术的不断革新不但使职业表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一勾蟠蠼档椭耙抵谱鞯睦投慷取?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差异就在于传统教育是以书本为主的应试教育,而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同样强调学生的个性发挥,主张因势利导,注重理论但又决不闭门造车。 现代职业教育是包罗广泛的教育体系,多元化、综合性是它的特征。随着现代职业涉及的领域日益广阔以及高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应用,职业教育必然要建立相适应的体系。以往单一的教育模式已不可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现代职业教育决不等于放弃传统,放弃已有的好东西。传统的职业教育也有可取之处,例如,它可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阶段不至于盲从于流行趋向。因此,用“继往开来”形容现代职业教育是比较确切的。 职业教育关系到未来职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未来中国职业的振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一、从职业的本质与发展看现代职业教育 研究职业教育首先应当研究“职业”。职业教育的内容核心是“职业”,不了解“职业”又如何能搞好职业教育?因此在探讨完一些有关“职业”的问题之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现代职业教育应当是以科学方法建立职业教育体系。这里的科学方法是指对于职业本质与发展的正确认识与展望。抓住本质是研究问题的关键。用发展的眼光看代问题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局。而“体系”的建立则是完成教育目的必要途径。 从事职业教育首先要了解“职业”的本质,也就是要明白“职业”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职业教育不同于其它内容的教育,它有自身的特点。搞不清“职业”的本质就等于在黑暗中行走而没有方向。因此,了解职业的本质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研究职业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对本质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使职业教育的内容更加清晰、明确。传统的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就十分注重对于职业本质的研究。 如果说传统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研究职业的“本质”与“形成”,那么对于“现代职业发展”的研究就应当是现代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时代的进步使职业的概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职业”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与应用领域也越加广阔……于是,对于“现代职业发展”的研究,培养和塑造出适应时代的职业人才自然成为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方向。同时也应注意现代职业教育来源于传统职业教育,是对于后者的继承与发展。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同样需要研究传统职业教育的优点和经验。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是基于对职业“本质”与“发展”的系统研究,从而形成了科学的教育体系,既是注重传统基础的教育体系,同时也是面对未来的教育体系,是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时由于对于现代职业发展与现代教育发展的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更加系统地体现出现代职业发展的“多元化”与“素质化”。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 1、艺术与商业并重 “职业”是“艺术”还是“商业”?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对人的灵魂有直接的改造提升功能。而商业为满足人类物质追求或某种欲望而存在。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结合体。艺术在作为个人追求时可以不具备任何商业价值,但当它成为一种社会行为时其商业价值就被体现了出来。“职业”就其表现语言来说,应当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当它应用于商业目的时才具有了商业属性。职业作为艺术同样需要商业化的理念。但应当指出,任何一部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职业作品必然具有很鲜明的艺术性,否则它的可视性值得怀疑。因此,“职业”既有“艺术性”又强调“商业性”,需要将两者很好融合。 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在“职业”的“艺术性”与“商业性”方面,观点有很大区别。传统的职业教育过分强调职业作为艺术的属性从而忽视了职业在商业上的客观要求。这种教育培养的学生想法多,却能力弱,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现代职业教育研究职业的发展,了解职业的发展需要商业上的成功,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将艺术与商业教育作为同等重要的问题来看待。 2、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职业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艺术上的追求是其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但同时,职业也是一门需要具有相当技术水平的专门学科。因此职业的艺术与技术并不矛盾,应相互补充的。 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职业艺术的表现空间更加广阔,而艺术上的追求又使职业技术不断的发展。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应当将艺术与技术作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来研究,使它们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艺术教育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与修养,而技术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现代动画教育是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完美结合,是注重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教育体系。 3、开放式的教育思想 现代职业教育的另一大特点是开放式的教育思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综合门类的教育体系,它集合了各个艺术门类优秀的艺术成果和艺术形式,绘画、电影、音乐、摄影、人体工程学、运动学。单纯将其局限在某一个研究领域是很片面的。单靠一两个学校的力量想要完全建立这种体系,是一件既费力又难以实现的事情。而封闭自守、故步自封,不与外界交流学习也难以将动画教育搞好。 公开资源、增进交流并且及时的吸收其它院校以至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是现代职业教育开放式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4、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的特点是改变原有的以书本为主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个性的发挥,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同时不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信,找到自己的位置。 现代职业教育同样如此。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广泛的综合学科,并且每一个学生因其天资、学识、生活经历的不同,在学习兴趣与能力上就自然产生了千差万别的表现。因此,因势利导,使学生学有所长,不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使其能够在有专长或有兴趣的方面尽情的发挥,成为有用之人,就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点。 5、培养未来时的职业人才 现代职业教育同传统职业教育的另一大差异在于,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现代时”的职业人才,而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未来时”的职业人才。“现代教育要有前瞻性。”很显然,如今时代进步速度之快远非我们的想象所能及。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致使学校同社会产生断层。因此,教育需要创新,需要研究时代的发展方向,需要具有培养未来人才的特点。尤其像“职业”这样的带有一定实用功能的教育类型。 三、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 职业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是这门综合艺术成长与发展的最好土壤。现代职业教育研究“发展”,那么首先应当研究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国职业的未来发展是需要走一条民族化的道路。“职业”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其能够长期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民族文化并不一定就代表古老的文化现象和传统的文学艺术作品。民族化应该是本民族人文精神、道德品质、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内涵与外延的深度再现。世界各国的动画业都将本民族的文化作为其植根与发展的土壤。美国人的幽默与随意,法国人的轻松与浪漫,德国人的严谨与哲理……都在其生产的动画片中得以体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大国只有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寻找个性才能使中国职业在世界职业舞台上绽放出自己独特的光彩。 因此,现代职业教育要将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作为重要的基础教育方向来研究。当然,传统的文化艺术对于现代职业教育来说并不是一挥而就的,它的作用在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文化品位,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 职业教育关系到职业发展的未来,不容忽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强调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在继承传统教育优秀经验的同时,又将时展所带来的新变化融入其中。 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较为复杂并且综合性较强的教育体系,想要通过这样一篇短文将其谈清楚,实在是有些困难。在此,我只希望此文能够抛砖引玉,为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艺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针对各个高校动漫艺术设计专业转型的现实情况,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传统意义上的手绘原画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也要紧随市场变化,寻找适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CDIO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团队设计与创新实践环节,符合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构思、分析、实现、运作几个阶段的特性。因此,构建符合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是数字传媒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成果展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模式概述;改革;CDIO教学模式 1.CDIO教学模式概述 1.1CDIO概念。CDIO其名字的灵感来源于产品或系统的生命周期过程。该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其缩写构成名称CDIO[1]。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体现了模型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 1.2CDIO理念。CDIO培养大纲将学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1.3毕业设计教学。毕业设计是检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成果的最有效途径。以往的毕业设计任务是教师假想的一个题目,根据课程所学知识结构进行综合训练的一个项目,强调的技能操作能力。 1.4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我国艺术类高校或者综合类艺术学校及职业学校教学学校起步晚,发展还不够成熟,这就造成课程体系不够明确,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就业不对口等诸多问题。CDIO人才培养模式恰恰适合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通过任务的构思、设计等过程实现课程的艺术形态,更加适应艺术创作空间的发挥,并能与多种艺术手段有效的交织在一起,形成真正的艺术审美与艺术价值。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 2.1毕业设计前期课程的改革。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不仅仅是毕业设计这一门课程,对于基础课也要加大改革力度。如素描、色彩、原画课程中对于造型能力的训练与绘制,可以结合手绘板的形式进行教学,也可以借鉴国外的数位板绘制或者Painter绘制,充分改变传统手绘的形式,让数字技术按层次走进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2.2毕业设计定位。由于此门课程设置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学生们的心理压力和思想波动较大。这个时期的毕业设计方案设计追求的是效率,谈不上研究深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在授课计划中需要设置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及有效方式,才能解决这一问题。CDIO教学模式是最好的解决途径。一方面,毕业设计教学安排在学生实习期间,学生可以根据企业承接项目自选设计题目范畴;另一方面,前期的教学与企业捆绑,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数字媒体技术的综合性、技术性,最终实现了毕业设计题目真题真做。 3.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 3.1毕业设计阶段性分析。第一阶段:构思阶段。分三个步骤。第一步为毕业设计前期,由教师、甲方联合提出阶段构思,提出毕业设计选题方向,并约定学生在实习期间至少参与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或者2个以上的设计类型;第二步为设计选题,利用1-2周时间,学生根据企业项目与教师讨论毕业设计的研究的方向与类型,教师根据学生自选的情况指导学生编写设计任务书;第三步,学生要根据自选的题目资料收集与分析工作,明确甲方的要求及技术范围,通过邮件、QQ、微信的方式与教师沟通,以便教师能够实时把握学生的设计构思动态。第二阶段:设计阶段。包括设计初期、中期和后期阶段。初期阶段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创作主题的立意、背景、相关表现元素、人物造型特征等;设计中期以小组讨论中方案较优秀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落实。;设计后期为学生独立思考为主,采用多种手段和途径完善所有图纸及动态文件。第三阶段:实现阶段。以学生在企业独立思考制作的文件,反复推敲、修改,以规范性、准确性、艺术为标准。第四阶段:运作阶段。增加设计的针对性,针对甲方的要求去运作,最后达到甲方、企业、教师三方面通过检验。 3.2毕业设计的教学运作。CDIO教学模式融入到毕业设计中,教师担当总指挥的角色,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明确毕业知识体系人才培养规格,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明确的情况下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指导、交流关系;其次,毕业教学承载着设计的前期、中期与后期设计成果,让整个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教师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与节奏;最后,通过参与、构思、设计、实现个人技术体验,使学生达到预想的目标。 4.结论 4.1实现过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在四个环节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的整体思想的实施过程中,整个体系日趋完善,使毕业设计过程到成果层次清晰,评价结果根据学生实施的环节按过程给予评定,完善了过程性课程评价体系。 4.2充分刺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根据自己的创作思维过程不断的迸发设计与表现的火花,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这种虚拟充满无线可能的想象力一步一步的向设计目标实现。 作者:毕秀梅 李志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学科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本科阶段学位考核的重要方式。完整科学的毕业设计指导评审体系,对于检验学生专业学习成果,总结梳理专业知识认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考核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选题体系、指导体系、评审体系三部分。 关键词:毕业设计;选题体系;指导体系;评审体系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是包括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作能力等设计专业综合素质的体现。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是本科教育阶段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步骤。科学、规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评估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导意义。 1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体系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准确而恰当的毕业设计选题,可以明确设计方向,检验专业水平。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制定好毕业选题是毕业设计指导体系的重要环节。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联系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和课题价值,毕业设计选题体系可以分为三个方向。①项目应用型:主要是指专业实践项目,具备实战性、规范性、约束性、市场性等特点。项目应用性选题是以解决实际问题设计训练目标,注重强化设计应用能力,认知行业设计流程,熟悉行业设计规范。②概念实验型:主要是指具有探索性、抽象性、概念性、前沿性的设计选题。概念性项目往往对某种理念或思想进行提炼、概括、表达。概念项目的设计训练要求我们立足于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社会意识,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生活观念,凝聚时代先进技术成果,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意义。③专题研究型:主要针对专业发展的某一领域,进行深入性、拓展性、研究性的设计实训。应对专业细分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强化对设计专业某一领域的设计应用和研究能力方面的培养。我国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所说:“能提出象样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一个好的选题需要大量地阅读、收集、整理和研究资料,从对资料的分析、思考选择中确定设计选题方向,为后续毕业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体系 毕业设计指导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活动中,用时最长,教学模式最为灵活的教学阶段,也是对于本科专业设计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环节。针对学科特质和设计流程,以毕业设计指导实践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为依据,分为开题、设计、结题三阶段的毕业设计指导体系。1)开题阶段:针对学生在设计初期就选题及前期调研进行指导。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成果内容、发展动态、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方向等内容进行指导,明确课题研究的框架性认识。2)设计阶段:重点指导学生就毕业设计选题制定清晰的设计目标、明确的设计内容和可行的设计计划。确定设计思路,充分利用技术资料,注重设计方法和合理使用工具。学生设计时,应注重辅导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充分考虑设计的可行性。注重对设计项目的分析,启发独立思考以及设计技术层面的强化。针对不同设计选题内容,注重初稿问题的沟通,二稿的调整,三稿的完善。不少于三个环节的指导是毕业设计环节质量的保证,也是更好地对设计质量和速度进行把控的措施。3)结题阶段:主要针对毕业设计方案的完善、展示、阐述等内容进行指导。着重强调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展示性。毕业设计阶段性指导体系有利于分解设计任务,控制设计效果,引导专业知识与设计实践的关系,弥补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侧重对于设计的思路、方法、步骤和技巧的详细介绍,讲解设计选题的重点、难点,扩展知识结构,深化设计能力。 3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评审体系 毕业设计的评审体系是毕业设计科学规范化评审标准。毕业设计的评审直接关系到对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能力水平客观准确的认定。毕业设计评审体系着重审核毕业设计完整性、规范性、知识性、展示性的完成情况。评审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①优秀:按时优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熟练应用,具有创造性地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具备较强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②良好:按时良好地完成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准确应用,具有良好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具备一定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③及格:按时全面地完成设计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应用,具备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完整。④不及格:未能按时地完成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欠佳,不具备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方案不完整。 4结语 毕业设计教学评估体系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剖析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方法和措施,是对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检查的重要标准,是科学授予学士学位的依据。完整科学的毕业设计教学评审体系能有效地考察本科专业设计应用知识,能良好地反映本科专业设计专业认知,能客观地体现本科专业设计创造能力,是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科学的毕业设计指导体系能够更好地帮助同学们研究、巩固、扩大、加深、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明确毕业设计指导各环节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标准,是提高和控制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方法,对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合格的设计人才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作者:孙磊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分析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是当前高校的热门专业,承载着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调查,了解他们当前的工作状态,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建议,为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设计;就业调查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基本调查 1.调查对象及内容。本次调查共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255份,有效率为98%。此外,笔者实地走访了多家用人单位,查阅了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学院等10余所高校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报告,掌握了846名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就业基本信息。毕业生的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就业状况、工作满意度、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等。用人单位的调研信息主要包括单位用人标准及人才需求趋势、对学校人才培养等环节的评价等信息。 2.学生就业率及毕业去向分析。从发放的调查问卷来看,255名毕业生中,以各种形式就业的为245人,另有10人尚未就业,就业率为96%。从查阅的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来看,846名学生中共有784人就业,就业率达到93%。从两组数据上可以看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率相对较高,保持在90%以上,在各高校公布的专业就业率上位居前列。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也是本次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调查问卷显示,245名已就业学生中,灵活就业占绝大多数,达到90%。签订就业协议书的仅为7%,另有3%的学生选择升学深造。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的信息与调查问卷结果相似,多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灵活就业为主。846名学生中,考研或者专接本的学生只有21人。这一方面体现出设计专业的就业情况良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继续深造兴趣不大。 3.毕业生就业行业及单位性质分析。在当前文化产业市场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否适应和胜任单位的要求,也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信息。从调查掌握的信息来看,设计行业依然是多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在调查的245名已经就业的学生中,有近70%的毕业生投身设计公司。另外,由于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美术绘画因素,许多学生选择了美术培训与教育行业。就单位性质而言,多数毕业生依然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公务员作为自己工作的首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福利好、待遇高、压力小。但从就业情况而言,许多毕业生并未如愿,只有1%的学生考取公务员或者进入国有企业,另有2%的学生考取事业单位,还有部分学生凭借自身过硬的绘画基础,考取事业编制教师。其他绝大多数学生进入私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太窄,在公务员、事业编制等考试中处于劣势。二是专业素质不高,难以胜任大型企业的工作要求。三是市场需求因素,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中小型企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 二、毕业生工作现状相关分析 1.毕业生薪资待遇分析。薪资待遇是激发毕业生工作热情与积极性的主要动力,也是衡量学生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条件。本次调查的薪资待遇主要分为期待工资和实际工资两大部分。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对薪资有着较为客观地认识,定位相对准确,并没有盲目地追求高工资。有89名毕业生期待工资在3000元以上,占调查人数的36%,实际只有34人满足期望,占14%。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毕业生占多数,这基本符合当前社会的工资水平。 2.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就业满意度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调查,绝大多数多数毕业生对自身就业现状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达到被调查人数的84%,只有16%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对就业现状不满意或不太满意。这表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所在单位的工作环境。在不满意的学生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薪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没有达到预期,收入水平难以满足自身需求。二是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和出差以及各种业绩考核让他们难以适应。三是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部分学生很难适应公司的管理方式,与领导、同事之间的紧张关系影响了工作心情,导致了对工作的不满。 3.毕业生离职情况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跳槽”逐渐变得普遍。调查结果显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离职现象较为普遍。在245名就业学生中,有76名毕业生在一年之内有过离职经历,占31%。其中,15人为单位解聘,占离职总人数的20%,被解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重大工作失误,由于自身失误对公司造成重大损失,影响了公司形象和业绩。二是工作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公司的日常工作。三是工作态度懈怠,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另外70名主动离职的学生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薪资福利低和工作压力大是主要原因,分别占主动离职人数的36%和21%。此外,想变更工作地域也占到14%。 三、就业对教育教学反馈情况 1.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反馈。调查数据显示,95%的学生对学校的整体人才培养工作、校风学风建设、师资水平等持肯定态度,也提出了一些建议:①提高实践能力。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对实践机会比较看重。他们在进入社会以后,实践能力不足,很多时候是在纸上谈兵;②促进校企交流。大学校园相对社会,依然较为封闭。学生对企业文化知之甚少,不了解设计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③加强创业指导。创业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措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想活跃、思维开阔,对创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创业政策、项目、技巧知之甚少。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养、能力、知识培养反馈。本次调查,笔者随机向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发放调查问卷20份,回收20份。调查内容涵盖用人单位对学生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的评价,评价共分为1—5分5个层次,20家用人单位对本单位的艺术设计毕业生进行了打分。 3.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本单位工作的表现情况,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从图表中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较注重创新能力,这一点也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转变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思路,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调整学习态度,摒弃高中时代的学习方式,锻炼思考能力。另外,专业的适应性和实践环节也是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加以改进的。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要组织系统的有效的实习实训,学校应该与相关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去企业锻炼的机会;企业的员工可以到学校给学生讲工作技能,实现互利双赢;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要懂得企业的运作程序,多多带学生参加一些活动,特别是高水平的专业竞赛活动,要让学生的设计产品得到批量生产,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需要,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从这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来看,总体上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较高。但在就业层次、工作前景等方面依然显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逐渐暴露出力不从心的现象,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未来,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在专业设置、教学理念、办学思路上做出改进和调整,进而提高专业质量和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就业。 作者:赵建 解佐欣 单位:石家庄学院美术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学类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艺术类跨专业毕业设计能够让作品更具实用性和特色,同时也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进行交流和学习,加强团队的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艺术人才的要求。通过这种跨专业毕业设计活动,还可以为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以期今后为艺术类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本文从艺术学类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现状出发,着重探讨这类教学模式在艺术类毕业设计中的开发和运用。 关键词: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各项环节的一个最后环节,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一个总结和鉴定,也是本科教学计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这一点在艺术类专业学生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可以综合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自身专业发展和社会实际需求去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更快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愈发的挑剔和严格,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并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让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及时对这些显现的弊端进行修正。因此,有必要对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笔者认为,通过运用跨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这种毕业设计模式,能够扩大学生的专业领域,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艺术学类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 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毕业教学设计过程首先是让学生从学院指定的题目中进行选择,或者自己拟定论文题目,然后通过文献法、调查法等对所选题目进行论证完成毕业设计;最后出具毕业设计作品或论文并参加相应的论文答辩。可是这种传统模式的毕业设计存在着以下几点弊端: 1.毕业设计选题方向单一,缺乏跨专业选题意识 不利于学生跨专业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大部分专业的学生都会选择和本专业相关的题目去研究和创作,很少有学生进行跨专业选题。这样做导致学生的跨专业能力不足、创新精神缺乏,不利于学生对跨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 2.毕业设计的完成单打独斗,缺少团队协作意识 现在的大部分工作要求员工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才能够出色的完成。但是,以往的毕业设计很多都是学生自己个人去完成的,这种独立精神固然尤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存在弊端:在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单打独斗、孤军作战,使得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其作品设计也只能说是“闭门造车”。 3.学生专业知识狭窄,就业选择面单一 以往的毕业设计,关注面主要在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如何,忽视毕业设计中跨专业知识的运用,导致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的就业方向单一,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 针对艺术学类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结合艺术类学生特点以及他们今后选择从事的职业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能力培养,特别是在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上,要进一步推进改革。 1.何为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 所谓团队教学模式是指在通过不同学科人员之间共同去参与涉及课程教学的一种合作模式。其中“团队”一词含义广泛,可以是教育者,也可以是受教育者。团队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科的融合、协作和传递。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则指的是在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去打破各自专业的隔膜,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各自组成相应的团队,教师团队去帮助和指导学生团队,完成毕业教学设计。 2.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实的施过程 (1)毕业设计的团队组成。从概念出发,这种团队教学模式首先必须打破各自的专业限制,由视觉传达设计、珠宝首饰设计、服装设计等不同专业背景出身的老师来组成一个指导团队,同时选择其中一名老师来担任组长。相应地,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毕业设计团队,选定一名同学为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去共同完成要给教学设计作品。 (2)毕业设计的选题确定。题目的选择可以让教师团队共同商量决定,其原则是毕业设计的选题无论从选题的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应该同传统毕业设计不同,应该更加突出综合性和融合性。只有这样的选题,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和目的。具体应兼顾以下几点:①选题要求:以能体现视觉传达设计、珠宝首饰设计等专业的综合性和融合性为选题对象。②选题内容:以视觉传达设计、珠宝首饰设计、服装设计专业等的交叉点作为选题的内容。 (3)教学实施方法。首先由每组设计团队去顶一个题目,通过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的集体协作,共同完成这一设计创作。具体的指导与完成步骤如下:①将选定的题目按照不同专业分解为相应的子课题,由相应专业的老师分别给予学生指导;②指导老师将子课题继续进行分解,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能力下达给每个学生,分别让他们去完成;③在这一过程中,要定期召集团队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完善各自的设计任务;④学生根据计划完成各自的任务,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 (4)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依据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平时成绩、毕业设计说明书成绩、毕业设计成绩以及答辩成绩。 (5)毕业设计展览。毕业设计的展览是按照项目进行划分。同一项目的各专业学生再同一区域进行展示,确保展示的完成性。 3.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的管理 (1)指导教师的管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管理至关重要。每组教师组长要根据毕业设计的时间来认真计划,并监督项目的整体完成进度,确保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并定期组织本组各专业指导教师见面讨论、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情况等。 (2)学生的管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组学生组长要负责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日常沟通与交流,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随时同指导教师进行联系。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维护学生团队合作、沟通的协调性,使学生在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 作者:魏敏 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性研究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脱胎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最初设定的工艺美术范畴的室内装饰专业,伴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和市场化的进程,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各方面日趋发展,室内装饰专业逐渐融入了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人机工学及文化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成为一门内涵深广边缘综合的新型学科。目前,国内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艺术类招生的热门专业,就业形势也随着人才市场的逐渐扩大而显得异常火热,但是在这种大的背景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局面,归根结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够深入和缺乏实践训练,这最终导致毕业生在进入行业后,面临真实的设计项目时缺乏经验,而不知所措。据了解,目前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中,大多数的实践平台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都只能使项目设计停留在方案阶段,使其不能客观地指导设计工作。而概念创意设计教学着重强化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通过概念创意的创新设计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设计思维与工作方法,其结果未必能够实现,但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性思考和理性策划的能力,为其留有进入专业领域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立足当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内涵深广边缘综合、实践性强”的专业特性,来寻求学科发展的方向与需求。 二、结合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教学课题研究 (一)课题概述。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专业训练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以往所学知识和技能并针对性地补充和学习实际项目所涉及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了解项目设计的过程和要求。湖北文理学院作为保康县歇马镇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的援助单位,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接受了歇马镇政府的邀请,承担了所在镇的21个村庄进行规划设计,课题组团队成员由带2011届毕业班的专业辅导教师组成,团队结合本次课题纳入了毕业设计的实践性课程,结合学生毕业考察和毕业设计进行展开,学生通过这一毕业课题的学习和训练,了解和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运作,并对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原则、现行政策法规以及新农村规划设计相关政策和方法规范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树立对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价值观,有利于今后参与同类项目实践,提高专业设计素养和实战水平。 (二)课题的目标与要求。每年毕业设计课题都因项目而有所不同,往年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大都以虚拟训练课题为主,设计目标和对象比较模糊,设计要求也不太明确,本次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真实项目进行开展,目标明确,并要负担责任,因此对课题设计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对较高。 1.课题项目背景分析。本课题名称为“保康县歇马镇新农村规划设计”,歇马镇地处保康南部,驻足沮水河畔,背依荆山腹地,大小山头418个,其中标名大山头37座,山峦重迭,沟河纵横。东与两峪乡的大岭交界,南与兴山榛子乡的黄家垭接壤,西与马桥镇的高桥河相连,北与后坪镇大石脑毗邻。属山区热带季风气候,因地势高低不同,气温差异较大,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歇马镇地域较广,地形条件复杂,海拔较高,其旅游资源丰富,产业目前以烟叶为主,以后着力发展以九路寨为中心的旅游产业,但是21个村庄的规划各有特色。 2.设计内容和要求如下。第一,以设计村庄的自身产业特色和村庄形态特色为入手点,对所在村庄的地块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对地质地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条件、民居建筑的历史、形制、风格、使用状况及周边环境作进一步现场调查和资料查证,并参考国内外相关实例的成功经验,完成调研报告。第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保康县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年)等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歇马镇提供的规划资料及有关建设意见,提出对所规划村庄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如下内容:村庄产业、基础设施、居民点等规划设计方案;居民点详细规划设计方案;风景区沿线的景点规划设计;近期环境改造方案(包括环境和旧建筑的改造);新建居民点的户型和效果图方案;规划编制说明。第三,以本课题为基础,挖掘和整理农村民居建筑的历史人文价值和风格特点,以探索如何通过改造使新旧结合,重新彰显出其历史风采和地域特色为命题,完成毕业论文的创作,并结题。 三、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法的创新与特色 毕业设计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或继续深造前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因此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及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是把握这门课程的两个关键要素,也是毕业设计教学实践的特色所在。 (一)创新特色一: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解决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选题常常困扰着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选题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自2003年课题组申报了鄂西北新农村民居建筑模块设计的省级科研课题,课题组成员一直关注新农村建设和规划设计,自2007年开始课题组就将每年的毕业设计选题与新农村建设进行结合,课题逐步由虚拟性转向真实性,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2009年课题组参与第一个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针对保康县城关镇的9个村庄进行设计实践,并关注农村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与再生话题,与湖北襄阳所处的鄂西北大环境发展的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2007~2010年历年毕业设计选题都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确保课题的时效性和挑战性。一是教学的介入必须在项目进行前,使学生能了解村庄现状的真实情况:课题组成员的教师带领毕业班学生进入保康项目所在地,并驻扎在所在村庄,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进行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现状、村居建筑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并形成调研报告;二是选择历史价值深厚或有突破性利用的区域和乡镇为课题对象,对所在项目区域的地域特色、民俗民风、民居特色等作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有所重点地进行研究,特别是景区村庄形成的历史风貌,人文特点等作了更为详实的考证,使课题的深度和高度有所加强。三是村庄及其环境规模宜小巧适中,以便学生能集中精力深化设计,在实践过程中,选择难度较小、特色相对不明显的村庄让学生全程参与并完成规划方案的设计实践,鼓励学生组成课题小团队独立完成项目。 (二)创新特色二: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项目进行前或早期是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的最好时机,这样学生可以针对村庄的基本现状做实地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到现场了解许多真实的村庄现状以及实施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并且联系县镇的政府代表、规划局、旅游局和相关技术负责人等在现场或其他同类项目带领参观和技术讲解,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印象深刻,对他们日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以上谨慎的选题和现场的指导,使学生在乡镇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建筑保护利用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批判性视野,启发他们去思考新旧对话与共生问题。通过产学研的互动,不断建立一个将历史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三)毕业设计实践性课题研究的体会。一是通过对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性教学实践的比较分析,围绕教学中针对设计创意、设计逻辑等问题展开研究,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二是利用专题性、实践性较强的环境艺术教学课题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以跨学科为启发点、依托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提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密切的综合课题,引导学生作出基于对建筑造型艺术、技术、文化、生活经验等多维因素综合思考的创新设计结果。四是通过本项目,组建一批观念活泼、创造力旺盛的教研团队,以教师为表率迸发出设计原创爆发力来影响学生。利用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针对同一课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取长补短,全面系统地满足专业教学。 四、结语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实践性教学展开创新型教学研究,通过开放型的合作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应该是一种开放型的、师生平等的、讨论式的互动过程。注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释放和开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突出跨学科(专业)的课题设计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多角度、系统化、开放型的训练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设计能力。比如,采用工作室“主题讲授+公开讨论+设计研究+成果展示”的教学与实践模式,为师生提供一个开放型的教学环境,从而能更广泛地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及评判能力。真正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执行者。一个良好的教研团队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参与到设计实践的第一线,不断积累第一手资料以拓展视阈、更新知识,从而丰富专业教学,为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打下基础。 作者:尚晓明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究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市场对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式已很难跟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步伐。毕业设计是体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相关专业学生展示专业知识、艺术才华的关键步骤。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各艺术院校应进一步重视起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发展。有别于其它课程,毕业设计一般开设于大四下学期,时间短、强度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时间精力投入要求较高。如何展开毕业设计课程教学该,怎样提升学生的从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一个深得深思的论题。 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毕业设计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用于考察学生的设计水平和综合素养。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是近年来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整体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具体来说,教学质量滑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监管机制不科学,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各艺术院校都出台了针对毕业设计课程的管理规章制度,但很多院校对于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管并不严格。具体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毕业设计涉及的各环节的检查制度并不完善,导致管理制度无法发挥实际效用,不但答辩如同走过场,相关教师也对不达标的毕业设计也存有姑息迁就的态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方式,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间大同不异、缺少新意,难以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2.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环节联系不紧密 艺术设计专业对实践的要求非常高,以操作性强著称。这就是说,学生的毕业设计不能只有优质的创意,一些项目还需要具备实际的可行性。但现实情况是,就每年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而言,真正能够能投入实践的并不多见。具体来说,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不但在体现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同时也可以从设计过程中体会到。学生常常在毕业设计初始时对选题存有很多想法,但最终却很难真正找到适用的课题。亦或者,学生的选题质量相对突出,却超出了自己完成课题的实际能力。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对毕业设计持有的态度不够严谨,资料收集不力,考察、调研不当,导致毕业设计主旨不明、内容空泛。 3.学生自身对毕业设计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毕业设计课程一般在大四下学期开展,这一时期的很多学生都处临就业、考研状态中,缺少全力以赴处理毕业设计的精力。大多数人仍然将主要的时间用于他们所认为的更重要的考研、找工作上。故有些学生在处理毕业设计作品不够投入,出现怠慢情绪,先是设计进度跟不上,最后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严重滑坡,间接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作品的总体质量。 4.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高等院校扩招不但直接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还引发了很多其它问题,比如最重要的,教师数量的紧缺。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很多院校的老师必须一人指导十数个学生,同时还要负责日常的教学与科学,必然会力不从心。此外,当下很多高校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甚至是博士、硕士刚毕业,缺少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选题或指导过程要求过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程。 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施的方法途径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有必要展开教学改革以寻找更加适用的教学方法。对此,各院校应结合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的办学实践,对课程教学改革采取针对性措施: 1.强化对毕业设计教学的管理与监督 毕业设计教学的规章制度需要得力的监管才能够真正发挥效用,各院校应建立学校、院系、教研室的分层监督机制,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抽检,同时将抽检的结果详细记录并保存起来。定期检查可分为三个步骤,即初期、中期及后期检查。其中,初期检查主要用于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用来审核课题申请和开题报告的可操作性;中期检查多采用院系抽查的方式,主要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用以监督选题的完成进度;后期检查则在毕业设计作品完成以后,主要用于把关毕业设计的考核过程,对毕业设计质量、答辩及评分情况展开监督。不定期检查多由院系组织进行,一般是对毕业设计进行抽检,抽检内容包括指导老师的工作记录、学生的考勤等等,用调节和规范毕业设计教学的整体过程。 2.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发展师资力量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一般采用单纯的导师制,一个指导老师负责约10个学生,导师则多由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从导师的角度来看,受日常工作的限制,他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往往难以真正应对毕业设计指导。对此,笔者建议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采用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方式。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有利于师资力量的整合重组,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并提升专业教学的水平,推进教育朝个性化、精英化发展。从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已有的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来看,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该方式培养的学生通常都具备较强的设计能力和综合水平。具体来说,导师工作室应由以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充当带头人,再由5个左右的优秀的讲师、助教和硕博士生充当主要成分。导师工作师制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各工作室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研究方向和教学计划,并在合适的时候公布近期研究成果。这种工作制度既强调学生的自身努力,也有利于导师忧患意识的发展。工作室成立后,导师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实来制定选题,学生们则根据自己的专长选定课题。在不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导师的指导水平也会充分发挥效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互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加强校企合作,拓宽教学实践 艺术设计以实践性突出著称,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应当在实施导师工作室制的同时强化校企合作。比如,可聘请知名设计师或业内专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或者将合作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发展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让学生全程参与方案构思、草图绘制及后期制作的过程,让他们在实践中升华自身的设计理念,进而懂得,设计不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它同样需要实践的证明的和大众的认可。 作者:张胜利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 艺术毕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一、毕业设计选题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选题必须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只有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关的课题才能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同时课题要满足运用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的综合训练。选题应尽可能地结合生产、科研、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力求通过毕业设计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也可以选用符合教学要求的模拟题目。选题要难度适中,任务量要饱满,以保证学生经过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为宜。从2003年开始,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自主选题,以学生选题为主导。即由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专业特长和兴趣提出选题,或者学生结合自己所在的实习单位中正在运行的项目,把该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等,最终学生需要与导师沟通、探讨,在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开题。第二阶段,学生自主选题,以辅导教师选题为主导。这个阶段除了沿用第一阶段的方式以外,还增加了来自指导教师的选题。即根据指导教师主攻的科研课题或科研方向,由指导教师列出选题,然后向学生公布,再由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题目,最终得到指导教师的同意后方可开题。第三阶段,辅导教师命题为主导。在经过第一、二阶段的实践后,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的确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设计创作,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并且他们的潜能没有被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设计作品也不能显示出其三年来的最高设计水平。同时出现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即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家装类型的选题,而不愿意选择工装类型的选题。另外,部分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往往选题趋于简单,抱着能毕业就行的心态,对自己要求不高。所以在第三阶段,我们又一次进行了改革。选题全部来自校企合作的单位和企业,由指导教师小组共同探讨研究,根据本届学生的整体情况,在其中选择几个适合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项目。同时,又可保证选题涵盖的合理性。再由指导教师将选题分派给每位学生,即指定选题。当然,前提是基于指导教师对于每位学生的能力都了如指掌,能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对应的选题指定。事实证明,经过第三阶段的改革,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水平有了很明显的改善。经过以上三个阶段后,毕业设计指导小组达成共识,选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体现选题的多样性,避免出现选题分化的现象;第二,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应能让学生发挥出良好的设计水平,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强化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尽量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第四,做到因材施教,能根据学生水平制订合理的选题与要求。 二、毕业设计辅导 毕业设计辅导过程是整个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毕业设计管理的关键步骤。一直以来,我们主要采用当面辅导和网络的形式进行辅导。定期组织学生当面进行探讨,在面谈过程中,更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在组织管理上,每次的面谈辅导中,学生所提交的阶段成品的质量都会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教师主要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辅导:第一,设计构思的生成以及表达;第二,设计理念的提炼;第三,如何利用草图进行设计理念的表达;第四,设计效果的表达;第五,施工图的规范绘制;第六,作品手册与展板的版面设计;第七,陈述ppt的制作与答辩思路的设计。同时,以网络的形式加以辅助。从2010届开始,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OA系统开始启用毕业设计系统,该系统有效纪录每次的毕业设计辅导,从开始开题报告的撰写到中期的检查,再到最后答辩记录以及作品的提交,都能够通过该系统记录,并且是双向的: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填写问题,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审阅与回复。此外,指导教师也由以前的校内导师改革为当前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相结合。 三、毕业设计答辩 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一项庄重而严肃的教学活动。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述和理解能力,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学生知识面的宽窄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均可从中了解。毕业答辩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方案陈述过程、评委点评与提问、学生回答中获得学习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展示设计师风采的好机会。当然有些学生也会因为紧张、没有把握而胆怯、缺乏自信。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机会不断学习,我们也一直不断改革答辩的组织形式。在2010届之前,我们采用的是各小组同步答辩的形式,每个小组的评委分别是来自企业的客座教授和校内指导教师。采用这种答辩的形式,因为各小组的整体水平有高低之分,即有某些小组里学生的设计作品水平较高,但有些小组里学生的设计作品水平相对较弱,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示范性的效果不太明显。故从2010届开始,我们又进行了改革,采用优秀答辩的形式,在各小组中按一定比例选择水平较高的作品进行答辩,形成具有良好示范性的公开答辩形式。答辩评委来自企业的客座教授、兄弟院校的教师以及指导教师,评委的阵容扩大了,在优秀答辩的会场上,学术气氛非常浓厚。而其余学生则按小组进行答辩。经过这两年的实践,此种方式的确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往往会更加努力,学生之间形成无形的竞争,最终学生都可以较高的水平完成自己的选题。不过同时也衍生出另外一种负面现象,个别学生只求在小组里进行答辩,所以在毕业设计中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也在寻求更好的答辩形式。 四、成果与展望 经过师生的不断努力,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获得了一些收获,每年我们都在每届的设计作品中选送10件作品参赛,先后获得了喜人的成绩。我们要在循序渐进的改革中继续前行,进一步实现服务社会的目标,让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实实在在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 作者:陈婕娴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设计论文 一、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其使用设计软件,熟悉设计与制作的一般流程,使之初步具备与客户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当前,毕业设计选题价值较低是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受限于指导教师承接的社会设计项目少、种类单一等因素,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难以为毕业生提供合理的“项目库”,导致多数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大多是与实际生活脱节的虚拟课题,“真题真做”或“真题实做”少之又少,毕业设计流于形式与表面,难以深入开展。这与高职院校一贯秉持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的教学理念相背离。除此之外,在评价方面,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也存在很大问题。许多学校的毕业设计评价时仅由专业教师自行承担,缺乏引入设计公司社会性评价的环节;同时,答辩环节缺乏必要的淘汰,造成考核和评价形式大于内容以及企业和社会参与评价少的问题。 二、基于创业理念下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一)鼓励学生自主选题 基于创业理念的毕业设计实施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自己走向市场,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项目或是来源于学生与同学的交流,或是来自于网络的项目外包,不论是哪一种,其真实性必须得到保证。以近几年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项目而言,大致有视觉识别系统、宣传册、房地产公司楼书、包装设计、企业网页设计等几大类。毕业设计的自主选题虽然是带有学生个人偏好的一次主观选择,但项目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真实设计,因此,能够使学生获得设计过程的完整训练。学生的选题大多比较贴近本人的职业期望,能够训练学生掌握相关设计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中的基本能力与关键能力。导师应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使课题类型多样化,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学生在启动带有独立工作性质的选题中,自然也会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选择深度、广度和难度适当的项目进行毕业设计。而作为毕业设计实施的管理者,学校专业教研室需要客观评估学生的选题,比如,判断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是否具有典型性,其训练是否具有实效性与可行性等。 (二)让学生与客户充分沟通,明确设计任务 学校在强调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或“真题实做”的前提下,应积极开展虚拟创业。市场上的项目大多是有条件的限定性设计,比如,针对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等选题,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必须了解消费对象、产品、媒体特定、制作工艺等要素;针对有关室内设计方面的选题,则必须详细了解客户意愿、工程预算、施工组织、施工工艺、施工材料等。艺术设计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客户资源,一个设计师只有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固定客户,才能够被市场认可。有创意的设计并不一定适应于市场的竞争,这其中涉及到设计营销与管理的重要性。如何让设计达到预期的市场效应,首先就要对所涉及到的市场进行分析,找到最恰当的目标消费群,进行市场定位,然后确定项目的核心。一切设计行为都围绕着核心概念展开,这样才能使设计不偏离客户的想法。学生在毕业设计的前期,需要深入市场进行调研,积累有关市场信息和工艺方面的资料,在与客户就设计风格、造价成本、媒介材料等设计问题进行交流时,面对客户的质疑,应适度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应完全被客户牵着鼻子走,要用创意引导并说服客户,使客户认同自己的设计作品。 (三)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习见的做法是由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的评分组成,两部分的比例各占50%,从本质上来说,这属于“校内循环”。对于以创业理念为导向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而言,答辩小组的成绩评价可以做弱化处理,而将社会(或客户)对学生个人设计得失的评价放在重要位置。具体内容包括:设计理念是否合适,功能设计是否符合业主需要,技术措施是否合理,哪些部分还需要改进,界面设计是否悦目,植物种植设计效果是否美观,家具与陈设选择是否得当,风格采用是否合适,氛围营造是否到位,如何平衡个人设计理念与业主决策之间的矛盾,施工效果如何,采用何种材料和施工工艺完成设计等等。在整个设计实施和现场跟踪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摄影或工作笔记等方式进行记录、总结。基于创业理念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对毕业设计教学与质量管理的整体效能要求更高。同时,通过分析个人与社会需求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使毕业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更加多元开放,实现毕业设计教学系统中目标、实施、反馈、控制子系统的协调统一。 三、结语 毕业设计也能够拉近学生与就业创业环境之间的距离,是促进学生转变身份、步入职场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应基于创业理念,充分利用毕业设计这一教学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 作者:汲晓辉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征和策略 随着近年来大学的逐渐扩招,高校学生的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的普遍共识,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目前,高校的艺术类学生适逢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契机。文化艺术产业链发挥出无限潜力,成为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加了社会的财富,也衍生和细化出很多新的职业和岗位。这为高校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多新的机会。新兴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在给艺术类大学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发展,使得文化艺术市场更加欢迎综合素质全面,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大学生。 一、浅析当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特征 1.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率较高 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概念是指未按劳动力市场规范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方式而获得职业。其特征是,毕业生毕业后没有明确地签约接受单位,且档案、户口挂靠在学校或人事部门。灵活就业具体而言,又细分为有单位接收或自由职业两种。很多毕业生毕业后在一些小型公司、艺术工作室或是私人企业等工作,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与企业公司之间的约束性不强,变动性较大。而另一种灵活就业的形式则是没有具体的工作集体,自己以“艺术个体户”的身份承接项目独立完成,或是自由创作,通过售卖产生价值。艺术类毕业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就业的意向上往往倾向于能够实现独立作业、自由发挥的工作。比如说,美术类学生当个自由画家,摄影专业学生当个自由摄影师,或是舞蹈、音乐类学生办一个舞蹈培训或是音乐培训的机构等,都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市场需求。 2.交叉型专业素质的艺术类毕业生成为热点紧缺人才 由于社会职业的更加细分化,一些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行业在如今发展迅猛,例如:动漫制作、影视创作、展会策展、拍卖公司、游戏内容设计和营销、环境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类人才均为紧缺人才。艺术学科内部各分支方向交叉发展,而且与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相辅相成,艺术专业正朝着多学科融合的方向发展。那些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实用艺术的人才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和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1.注重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的对口匹配艺术类专业的培养模式强调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这种技能的培养通常来说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精力练就。这种技能的特殊性成为了他们就业时的“独门绝技”,但同时也制约了他们就业选择的范围。艺术类大学生一般不愿意轻易地放弃自己所学专业进行其他形势的就业,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艺术类大学生们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技能是自己兴趣和优势所在,而且花去了自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弃则不舍;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如果不能够选择对口的专业,那就意味着他们需要重新去进行新的技能培训。艺术类的很多学生从小就学专业,他们的其他文化知识普遍不过硬,各种可迁移技能训练不够,综合素质不突出。对于他们来说,重新学习新的技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很多毕业生宁可选择一些非常不固定的自由职业模式也不放弃自身的专业技能。 2.看重工作的高收入和高回报艺术类学生的培养是一个“高投入”的过程。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费通常高于其他的专业,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种学习工具和用品费用都不菲。由于这种高投入,学生们都希望毕业之后能够获得高的回报。再加上艺术文化市场的繁荣和行业的高利润性质,让很多的艺术类大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分得一杯羹。因此,在职业的选择上,他们首先会考虑薪资丰厚,物质待遇高的工作进行就业。 3.就业区域选择范围过窄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毕业后都渴望留在大城市工作。这其中虽然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留恋大城市舒适的生活条件,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很多毕业生单纯地认为在城市里有着良好的艺术氛围和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进行充电,获得成长和进步,逐渐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而中小城市则艺术资源贫乏,不适合他们持续的艺术追求和他们自身艺术理想的实现。艺术类大学生毕业后扎堆于大城市就业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很多人看到身边多数人都在大城市就业,觉得回小城市工作显得不体面,因此也勉强在大城市里获得一个并不十分满意的工作机会,这样大大地限制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实际上,在中小城市和一些西部城市,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开出了很好的条件。 4.在择业心理上既有自信,也有焦虑一般来说,学艺术的学生往往自信心强,由于其专业本身有显著的实用技能门槛,使得他们通常为自己的“一技之长”而显得底气十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显得从容自如。但是他们常常会存在焦虑感,原因就是由于其全面素质缺乏,使得他们一旦接触了社会,就会发现自己在综合能力方面的匮乏,于是会有无所适从之感,原先建立起来的自信心也很容易就会顷刻瓦解。 5.自主意识强,不愿受工作中的制度约束艺术生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强,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愿受约束的情况。而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除了要求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强调毕业生能够服从单位管理。协作意识和全局意识是单位团体个人都必备的素质。大学生的生活相对自由轻松,他们在校园里已经习惯了“睡到自然醒”的美好生活,而对于学习艺术的同学来说,他们更加喜欢“晚上熬夜创作,白天呼呼大睡”的生活节奏。很多人甚至认为,必须要在这种自由散漫的状态中才可能出现艺术创作的精品。这就决定了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择业的时候,更加希望能够实现弹性坐班,实现时间的自由支配。另外,很多艺术类学生为了更好地接触艺术,在入大学前就独自多年在外地拜师求学,使得他们很早就独立自主地生活。艺术学习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创新和创意是艺术学习的灵魂所在,而个人的天赋和灵气也决定了艺术创作的高度,这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学习和创作过程使得艺术类学生崇尚天才,忽视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而这种不愿意受约束的状态只能生存在极少数的工作岗位中,多数企业和公司强调成员的团队的精神,要求他们必须服从管理。 三、针对目前艺术类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1.引导学生改变观念,提倡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方式如今的就业市场,“岗位少人数多”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拓展多种渠道实现就业,是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市场实现“突围”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国家通过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大学毕业生支教计划”、“大学生下基层做村官”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虽然有些就业地区条件暂时相对艰苦,但是却可以很好地锤炼大学生的自身能力,而且还可以得到国家在政策上的极大扶持,不失为许多大学生就业的一条出路。此外,可以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带动更多学生就业。艺术类毕业生由于具有一技之长,适合“作坊式”的自主创业。其创业方式具备成本低,投入少,创业起点门槛低的特点,很值得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进行尝试。我们要通过调动学校拥有的资源为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各种帮助,让毕业生勇敢跨出创业的脚步,同时帮助毕业生克服创业初期的各种心理和管理上的困难。 2.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培养学生专业的就业技能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各个高校正在着力建设的就业工程之一。培训出一支专业技能娴熟,实践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等课程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是将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从事务性部门转为技术性部门的关键。通过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通过科学的自我探索和对外部工作环境的探索,进行科学的决策,实现理智而从容的就业。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要提前抓,尽早开设就业指导的讲座和课程,让学生能够慢慢认知到本专业用人市场的情况和要求,促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科学进行选择。另外,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加强对艺术类毕业生自我认知的教育和就业观教育,逐步让他们建立其科学而理智的就业观,并且通过积极引导毕业生扩宽自己的就业区域和就业渠道,来实现毕业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和地域内实现就业。 3.加大信息搜集力度,完善建立就业信息的数据库毕业生就业最想从学校得到的帮助就是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学校要通过老师和校友获得本专业领域内的重要单位信息,并且建立起良好的互动,通过企业和学校之间各种联谊和活动,增进单位对学校培养环节和学生的了解,让学生能够在这些单位通过实习、见习等环节获得经验,实现就业。另外,学校还主动地“走出去”,将用人单位“请进来”,通过媒体、网络和报纸等信息的收集获得相关企业和单位的信息,并且主动邀请单位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信息咨询。总的来说,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帮助毕业生获取信息,实现就业,并积极主动保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另外,我们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与企业和单位的合作,让在校学生和毕业生都能够获得机会,通过建立“实习基地”“教学实习基地”与“毕业生就业基地”的共建等方式,让学生获得就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通过专门培训,科学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工作,高校必须组建一支经验丰富和素质全面的就业指导专门团队。大学生的就业服务除了为学生提供市场调查、信息交流、政策咨询等事务性的工作之外,还要开创性地为学生建立健全用人单位的各种信息,为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一系列的沟通和举办一些大、中、小型的招聘活动。另外,大学生在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学生个体在就业能力和心理等方面出现的危机事件需要有效的干预,因此就业工作队伍的老师们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于是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学校需要给就业老师进行系统而及时的培训,以便让老师们掌握最新的就业技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综上所述,高校艺术类学科在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就业工作者应透过分析新形势下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群体特征,有效地进行相关指导,以便帮助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艺术毕业论文:高等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就业市场高校就业毕业生艺术类院校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近几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对目前的就业趋势及就业特点做了分析,最后对艺术类院校就业工作在学校统筹方面,涉及就业工作的学校各部门方面,高校基层各系方面、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方面提了一些个人的建议。 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从1998年突破100万人以来,逐年剧增。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我国劳动力中大学生的比例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属供不应求状况,但从表面上看,社会上大学生的稀缺程度明显下降,以呈现出就业困难的局面。截至2001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超过80%,研究生超过95%,专科生达到40%。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由于高校扩招的首批本科生加入了毕业生行列,而使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所下降。 目前我国的整体趋势在于,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又是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就业压力十分突出。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正在与世界经济接轨,会出现一段就业压力加大的时期,然后才可能逐渐缓解。由于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我国人口增长率从20世纪90年代已开始下降,到2020年后将接近零增长,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明显下降,那时就业率才会逐渐回升。 现在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呈现出几个特点:1、需求不平衡。2、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提高。3、就业竞争目益激烈。4、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基本形成。5、就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完善。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15%,而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改变当前基层面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是党和政府关心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 对高校而言,“一次就业率”已成为考核高校工作优劣的主要指标,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质量。高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将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对学生的就业,择业教育也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此,仅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特别是艺术类院校的就业工作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一、学校统筹方面。 学校领导牵头,主抓就业工作。只有得到学校负责人的重视和要求,才可以将学校各部分与就业相关的力量有效地进行整合和协调,为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也可以使各部分与就业工作相关的部门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个部门对于就业工作的困难和建议才可以更直接地为学校所了解,进而,才会更快捷地、具体地制定措施,完善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地让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各部门才可以服从分配,明确在就业工作各个环节上扮演的角色,才可以发挥最大的力量,为就业工作服务。 二、涉及就业工作的艺术类学校各部门方面。 这些部门应具有专为就业的计划、规章制度以及程序安排。在处理有关就业工作问题时,应该尽可能地简化程序,尽可能地根据在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提前作出部署。特别是在毕业生处理退校手续时,尽量缩短时问,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轻松、便捷的离校环境。专门负责毕业生工作的就业指导中心,要拥有现代化的就业信息查询条件,并将这些信息和网站普及到学生那里,避免信息再就业指导中心过于集中或者无法通知到学生。如有可能,应将毕业这一年的有关毕业手续的办理方法和时间提前公告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好让学生将精力主要放在就业上。 在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中,选择教师上,应注意让有经验、有能力、有热情的专职人员担任教学任务,切忌不可把资格老、工作时间长等因素作为任课教师的选择条件。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情况,应该注重授课的实际内容、教师的现代意识以及讲课能力,这样才可以使就业指导课成为一门真正对学生有意义的课程,并被学生所接受。对工作有热情的人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的互动起来,才可以在课余时间主动地翻阅资料,认真备课,使就业指导课在授课内容上具有实效性,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在作用上有所体现。其中在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内容上,我建议至少应具有以下的内容: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如何写好简历,如何写好求职信,就业信息准备,自荐的方法和技巧,面试准备和技巧,面试实施,面试中的问题,面试结束,考研毕业生指导,出国留学毕业生指导,就业法律指导,创业指导,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岗前指导,见习的指导,毕业手续的办理及注意事项,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网络信息就业的查询和注意事项等等。 在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方面,应该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立足,再前进”的就业理念。首先,先教会学生做好自我定位,在社会上明确好适合自己的工作位置。对自己能干什么和想干什么,有个清醒的认识,脚踏实地地面对就业。其次,通过课堂授课、专家讲座、教师日常引导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目前的就业市场情况,掌握就业形势的发展方向。再次,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对于毕业生关于就业的问题和疑惑,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让学生在头脑中确立就业与择业的关系,通过具体的数据和事例掌握应届与往届的就业率对比情况,最终使学生在观念上有所转变,避免在就业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三、艺术类高校基层各系方面。 制定专门的适合本专业学生就业的规章制度及教学计划。专业的不同,也许就业的形势和方向就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专业,各系应组织专人对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和总结,再根据客观事实的现状,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为就业有所便利的规章制度。国人部发[2006】17号文件《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中,国家已经提出了关于毕业生就业见习的精神,既为面向基层就业敞开了大门,也同时看到了见习对于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不论是师范专业的学生,还是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不论是现在具有见习制度的院系,还是目前不具备见习制度的院系,都应该把毕业生见习制度重视起来。见习期问,毕业生可以在用人单位熟悉工作环境,调整个人的就业状态,亲身经历就业过程,将就业指导课中的内容应用到实践当中,也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让学生在社会上为自己更准确的定位,确立更加实际的就业目标。学生在大学的生活里最终的目标是学得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的技能,以及可以为国家服务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就业上,如果无法就业何谈为国家服务,何谈实现自我价值;如果无法就业,何谈赡养老人,何谈幸福生活。作为学校应为学生负起责任,为学生的就业负起责任。见习制度的制定,可以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更早地、更好地为自己定位,这样才会避免在就业上的盲目。 在具体的关于就业的指导思想中,应该鼓励学生以“走出去”的原则对待就业。“走出去”的就业原则指的是学生主动走出校园,寻找用人单位,学校为此积极提供便利。前些年人们为了省时省力主动到饭店去用餐,因为想去饭店用餐的人多,而饭店较少;人们主动到商店购买商品,因为需要买商品的人多,而商店少。现在,很多饭店推行了送餐活动,而且没有送餐费,原因在于想去饭店用餐的人虽然也很多,但饭店的数量却增加了更多,同样是为了省时省力地用餐,人们的选择空间就更大了,在如此强大的竞争面前,饭店想要生存,必须采取行动——送餐上门;现在,很多商品也采取了推销的策略,原因也在于购买商品的人很多,但是商品可供选择的空间也很大,商家要想生存,也必须采取行动——送货上门。有人说,大学生不是货物,不能与饭菜、商品相比,是的,也许在形式上不能相比,但在大学生就业与饭店和商家如何生存上,他们的实质是一样的。如果还抱着以往等着用人单位来选人的态度去对待就业工作,那必然会影响毕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就业成果。让学生们“走出去”,对待就业问题采取主动的策略,也许是提高就业率的好办法。 关于基层各系的专业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影响,使专业教师了解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学生的就业与否,可以证明该专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一个专业的学生连续几年都无法达到正常就业,当然应该质疑该专业存在的必要了,至少应该考虑缩小该专业的入学人数,学生的减少,也相应地影响专业教师的数量,这是一个环环相扣问题,应该引起专业教师的重视。从另一个方面上讲,专业教师是本专业的学生和专家,必然对本专业的就业去向也有所了解,特别是一些特殊专业教师,他们与本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可能非常熟悉,要是将这些专业教师充分的调动起来,加入到为高校学生就业服务的队伍中,那将是十分重要的一股力量。 关于基层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他们是就业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就业工作顺利地开展下去,而且可以使就业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工作中与学生紧密联系,学生的特点和想法,辅导员最为熟悉;对于就业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和效果,辅导员也最为清楚。在就业工作的问题上,多与辅导员联系和沟通,有助于掌握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目前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辅导员是做学生具体工作的,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辅导员可以更加具体引导学生的就业,调整学生的就业观点和想法,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准确的就业建议,帮助学生在社会上定位。一名辅导员也许不会了解所有学生的就业情况,但可以帮助一部分学生走上就业的正轨,再由这部分学生影响其它的所有同学。 四、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方面。 中办发[2005】18号文件《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今后几年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总体趋势。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人事部副部长侯建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均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表了态。从以上可以看出,各地基层的岗位,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方向。特别是师范类学生,各地基层均对教师有较大的需求,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师范类学生还没有认真注意基层岗位的就业市场,高校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至少这一问题还没有落到实处。高校应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到基层去,与其找不到工作在社会上失业,倒不如走向地方基层,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干一番事业。 最终,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该以就业这一点为基础,使国家、各高校、高校中各部门各系、学生本人连成一条线;再以国家政策、高校就业措施、高校各部门各系的就业方法、学生本人的就业能力和结果形成一个面;最后,以国家政策为起始点和终点,高校根据实际就业情况向国家反馈,高校各部门各系的工作人员、专业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对于就业工作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向学校反馈,学生本人根据实际就业情况及本人关于就业想法和问题向主管教师反馈,最终形成从点连线,由线展面,构面成体的循环型的就业工作体系。在这个立体的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以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做好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市场思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艺术类结业生的就业特点;正视教育的敦促浸染;积极缔培育业前提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跟着我国高档教育公共化的到来,高校结业生就业轨制和就业形式发生了很年夜转变,高校结业生就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鉴于我国今朝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青年总体的素质状况、普遍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开拓市场,成立以黉舍为主导的结业生就业市场,市场经济前提下的年夜学生就业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跟着高校结业生政策更始的深切,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长和社会机关的急剧转型,有关结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引起了社会及高档院校的高度正视。本文就新型形势下,若何正视艺术类结业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深切进行教学打点更始,培育合适社会市场需要的艺术类结业生。 一、艺术类结业生的就业特点 跟着我国高档教育公共化的到来,高校结业生就业轨制和就业形式发生了很年夜转变,高校结业生就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据查询拜访数字显示,从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将达到500万,全国高校结业生的数目与年俱增。年夜学生们蜂拥挤进不算太宽敞的就业市场。非论学什么专业,最现实的一场异常结业磨练,更是一场激烈的角逐。就业形势的日益严重,敦促了高校结业生就业不美观念和体例的嬗变,“非正规就业”体例起头引起人们的关注,若何解决新形势下呈现的新问题,若何看待“非正规就业”,若何积极指导结业生“非正规就业”向良性成长,积极试探结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模式,显得尤为主要。艺术类结业生作为高校斗劲非凡的一个群体,“非正规就业”更是普遍存在着,日渐成为艺术类结业生就业的显著特点。专家们暗示,近年来,我国的年夜城市呈现了艺术类结业生就业难的情形,但并不剖明我国艺术类结业生已经绝对过剩了。在美国和日本,接管过高档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分袂为35%和23%,在我国仅仅5%,而在这5%的人群中,能有机缘接管艺术教育的人群比例就加倍少了。是以,艺术类结业生就总体结业生人数来说还只是少数。但扩招在必然水平上加年夜了就业难度。良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在结业后,往往都不愿意分开其地址的年夜城市,都感受只有留在年夜城市才是最好的选择。非正规体例就业在艺术类结业生中凸起存在着,这当然和艺术类结业生的特点是相符的。艺术类结业生追求个性,巴望自由,使他们不愿受制于某一个单元,就业积极性差。巨匠都知道,学艺术的学生年夜都个性光鲜,精神上追求自由、纯粹、前卫和时尚,易于接管新奇事物,不愿受太多的约束和管制。这种个性特点抉择了他们不愿受制于某一个具体的单元,虽然不普遍,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甘愿无拘无束地“漂”着,也不愿固定在一个单元里“朝九晚五”,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充实就业。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在学院率领的指导下,学生有了更为开放、多元的就业不美观念,一些结业生起头走向中西部等较为边远的地域去阐扬他们的专业拿手,而事实证实这些从年夜城市走出去的结业生往往都能受到“重用”,小我艺术特长也能获得较好的阐扬。 二、正视教育的敦促浸染 鉴于我国今朝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青年总体的素质状况,首先,应正视教育质量。近年来,黉舍正视学生素质培育,不竭试探实践。在教学上全力浮现“厚基本、宽口径、高素质、立异型”的现代人才培育思惟,尤其是师范专业人才的培育,不仅做到“常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凸起培育学生懂教育、把握现代教育思惟理论、体例手艺,而且还鼎力倡导立异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育,不竭提高学生素质。在实践环节,黉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多国家在扩年夜教育规模时却轻忽了教育质量,呈现了入学率提高而教育功效上不去的现象。正视教育质量,应对教育功效加以查核,经由过程实施尺度化考试来磨练教育的功效。同时,培训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首先要解决教学不美观念与就业不美观念的更新问题,教学思惟及教师的不美观念上要有更新与转变。此外还要求教师在常识结构、能力以及教师的继续教育等方面具有全新的理念。增强黉舍打点对家长、学生和当地社会的责任感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性。此外,青年人的劳动力素质并不只在年夜学中形成,与其少年时的教育密不成分。现在,年夜部门独生后世,前提优胜,从小就起头进修钢琴,书法跳舞,绘画等艺术学科,家长也为之支出了更多的辛勤。若何对艺术类结业生就业出格长短正规就业情形进行积极指导,应该成为艺术类高校结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除做好常规的增强对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育促进年夜学生的周全成长;改变不美观念,正视和增强文化基本课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让学生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联系社会,学甚至用,增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出格是艺术实践能力外,黉舍结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要以酬报本,加年夜投入,增强处事与指导意识,拓宽就业渠道,有针对性地对结业生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和处事,辅佐结业生成立正确的就业不美观、合理的期望值。同时要正视查询拜访研究不竭解决新形势下呈现的新问题,出格是增强艺术类结业生非正规体例就业研究。年夜年夜都结业生从黉舍向工作的过渡将履历斗劲长时刻的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的履历对结业生是有益的。因为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对自身的职业生涯生计也缺乏清楚的熟悉,在初度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经由过程一段非正规的就业履历,获得对劳动力市场的亲自体验,从头熟悉自己,对成长和全力的标的目的做出调整,对成功过渡到正规就业很有益处。说达到,笔者禁不住想起去年我们黉舍结业的几位学生,用自身的专业拿手自谋出路,他们在陕北神木一路合开了一家琴行,一边卖乐器,一边教学生,不单取得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为黉舍输送了一批音乐苗子,更实现了小我的价值。 三、积极缔培育业前提 普遍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开拓市场,成立以黉舍为主导的结业生就业市场,市场经济前提下的年夜学生就业,首要依靠市场调节,没有需求信息就等于没有就业渠道。切确而迅速的收集就业信息,随时保障就业信息渠道通顺是就业工作的一项十分主要的处事工作。黉舍就业指导中心自动与全国各省市的人事局、教育局人才市场联系,收集就业信息;跟着社会的前进和时代的成长,就业指导在结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性愈显凸起,只有让结业生体味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政策,改变就业不美观念、明晰就业标的目的,确定就业方针,才能实现成功就业。跟着文化艺术和文化财富市场的日趋完美和成熟,文化艺术出产正朝着财富化和国际化的标的目的成长,新的文化艺术样式、文化艺术形态、文化艺术部门在不竭涌现。这是市场经济系统体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植的需要,也是实施文化艺术和文化财富精品计谋的需要。这些都需要培育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质、理论素养、专业常识,实践能力的专门复合型、应用型艺术人才。是以,试探和研究文化财富经营打点人才的培育就业模式是年夜学生结业走向社会的转折点,但就业所反映的,不仅是若何找到用人单元,而是涉及年夜学生自己的素质筹备,是涉及就业不美观念解决的根基问题,是涉及若何成为顺应社会主义成长的高素质人才,是要求年夜学生从进入高校时就起头关注的主要问题。高校既要凸起就业理论,又要改变就业不美观念,要强化文化课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把这一不美观念贯串于进修阶段的全过程。我们要把今天在校的进修和明天就是走向社会的糊口、工作体例及改变就业不美观念相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身心方面获得精采的成长,同时也获得立异精神和实践能力。 艺术毕业论文:陈醉绘画艺术解读 常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么多年来,我始终觉得陈醉先生的“窗户”不仅明亮,而且总有一种带着冲击性质量的“光子”透射而外。尽管熟悉往往会抹掉感官印象的棱角,但它丝毫没有削弱我从陈醉目光中所领略的这种特别。反倒是熟悉的缘故,每当我遇到“犀利”“穿透力”一类的概念时,多会联想到他那特别的目光。 陈醉平时很随和,没有学者式的矜持。他时不时“幽”一“默”的“高级语言”玩笑,往往让人乐得前仰后合。虽然如此,我依然不敢妄加心理打探,以解这位长者目光的蕴含。但我相信,那是他超群禀赋、才情和旺盛精力的自然流露。再深入地接触到那些掷地有声的学术见解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采,我深信赋予陈醉目光以“犀利”以“穿透力”的终究,是他用丰厚学养和人生阅历铸就的文化眼光。 承家学渊源,陈醉少时饱读诗书,抚琴习画,且因父亲戎马倥偬的不乏射骑精神的潜移默化,可谓“六艺”皆备。青年时,于大学追随敬业良师,刻苦学习绘画艺术。学成不久却赶上动乱,以致在“下放劳动”的“待遇”中,把沉甸甸的底层生活“课本”啃读一遍。1978年,命运垂青,陈醉在竞争中以优异成绩,考中恢复招生的第一届研究生,成为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的入室弟子。从此,陈醉如鱼得水,学术与艺术并驾齐驱,一路辉辉煌煌,直执蟪芍场?lt;BR 由“我要当总统”的稚子之愿,到“不能把名字仅仅留在粮本里”的青年大志,早先就奠定了陈醉文化眼光的高远取向。后来的理论研究,尤其对“形式感”和“裸体艺术”的深入探索,则为其文化眼光注入更加明确的理性因素。概略地了解其学术的追求,对认识陈醉绘画艺术的神采无疑是必要的。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对力比多的揭示,为本世纪文化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在弗洛伊德看来,文明以持久地征服人的本能为基础。人的本能需要的自由满足与文明社会是相抵触的,只有克制和延迟这种满足,才能保障文明的进步。因此,人类发展的历史,乃是人被压抑的历史。在此历史中,人被规定为理性的存在,情欲、幻想、激情和希望等丰富的人性构成,则被逐出理性的现实,归入文明的禁忌或心理学的冷宫。如何解放包括情欲在内的丰富的感性世界,以“实现人性的全面复归”,便是以批判和改造压抑文明为己任的文化哲学的探索主题。 总体来看,陈醉的学术思考,属于文化哲学一路。拜读他一系列的学术著述,尤其那部影响深广的《裸体艺术论》,文化哲学的探索主题——他表述为“文化超越”,赫然纸上,通篇贯穿。 然而,陈醉的学术贡献不在于他以独立思考策应了世界范围的文化哲学思潮,而在于他立足中国文化的现实,把“文化超越”这一主题,径直导向被现实原则严密封堵的千古禁区——性意识和裸体艺术。这本身就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年《裸体艺术论》的出版所产生的核爆炸似的影响,便是一个明证。更重要的是,陈醉秉承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传统,把艺术和人生问题相联系,使自己的学术思考以至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人生实践价值。锐利果敢的学术思锋,使陈醉相信人体美是人类对自身的审美感受,却特别强调这种审美情感的物化实践,即裸体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始终是与人的潜意识欲望和性意识紧密关联的。正是因为它永远保持着与现实伦理既互相冲突又互为余补的微妙关系,裸体艺术才具有一般艺术或现实人体文化所不可替代的、特别而又永恒的文化功利。对此,陈醉表述为“欲望的升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或“人生情结的解脱”。即如他所指出:“裸体艺术,是人对自身审美感的物化,它是对现实人体文化的超越,以前者更上升了一个层次,不知多少人生情结,在这里得到了解脱!”(《裸体精神的追索》) 显而易见,陈醉没有像有些西方学者那样,以颠覆现实的偏激去寻人性复归的出路,而是慧眼识得现实生活可以拥有的“更高的层次”。在他看来,这个足以寄托人类更高理想的层次,由“欲望的升华”即“一种文化的超越”所构成,它的现实形态便是艺术。具体到人类感性世界的情欲或性意识方面,那就是裸体艺术。在陈醉的学术视野中,艺术不只是审美的,还是有文化功用的,是诉诸审美的人生问题的解决。这当然是深刻之见。 文化哲学式的艺术思考,作为意蕴深刻的理性成分,构成陈醉文化眼光的主体。凭着这种眼光,他不仅把“文化超越”的主题写在自己的著作上,而且将它表现在自己的画面里。在一定意义上说,陈醉的绘画创作,是其“裸体艺术论”的继续和展开,是其对艺术文化功用的验证和发挥,是其追求“欲望的升华”或“人生情结的解脱”的自我实践。他曾用“苦恼时的创造”一言概括自己的作品,其绘画创作的价值取向是自觉和鲜明的。 在我看来,陈醉80年代以来创作的一系列作品,都是“主题性”的,即追求“文化超越”的。但是,与一般主题性绘画力求物化思想概念的旨趣大不相同,陈醉绘画的“主题性”不是强调对某个确切概念的表现,而是将这种表现本身或者整个绘画行为本身,作为“文化超越”之实践主题的贯彻与实行。对他来说,画画和画面的形式化,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自身。即如他的坦率表白:“我的一些作品,大多不是为了竞选展览而去绘制,所以对诸如题材、主题等‘常规项目’并未认真推敲。……更多的往往还是出于抑郁的排遣。”(《苦恼时的创造》) 本着别样而意深的“主题性”追求,他的作品包括油画和国画,尽管不乏情节性的具体描绘,却无法归结到某个思想中心。只因为在画面上展开的一切,不是概念,而是或眷恋,或创痛,或欣喜的情绪的吐露,是画家内心或潜意识中激越而又纠缠不清的感性心力的直陈。这种绘画追求,比之对概念的阐释或事件的记叙,更贴近绘画的特性,且有更高的要求。着意于心灵世界的排遣,特别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流动的情感体验和静态的形式结构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陈醉在这方面作过深入的探索,并颇有心得。他的代表作《空间,我们的》(油画,1982)和《熔》(油画1982),最初的画面是对留有美好记忆的自然景象的再现,然而实际呈现的具象“风景画”效果,却让画家深感“词不达意”。几经修改,仍不满意。后来,于琢磨中逐步将原先的自然形象抽象、幻化、“直至觉得寻找到了构成与心灵的透明点的时候,再一气呵成地将它画出来”,(《苦恼时的创造》),于是成就了目前的这种理想效果。他所找到的那个“透明点”,正是心理时间与形式空间的最大程度的契合。出于这次成功的探索,他80年代创作的大部分油画,多取抽象手法或表现式、印象式手法。显然,陈醉在艺术手法的选择上,绝不是唯表现形式的,而始终以“升华”、“净化”、“解脱”等绘画目的实现为准则。 陈醉不同凡响的绘画价值观,使他在追求自我理想目标的创作中,并不计较家派手法的纯粹性和构形逻辑的一贯性。在这方面他显得非常灵动,颇为“意识流”,甚至会不知不觉地顺随性情自动而形出偶发。《火祭》(油画,1985)一画,手法来源甚为丰富,它综合了写实主义的造型、表现主义的笔法、印象主义的色彩以及象征主义的构思和寓意。在画面上,画家唯我地调遣各家各派的手法,让它们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并最终统一于、圆满于“我”的“文化超越”。就创作手法而言,最能体现陈醉个性的作品是《追思》(油画,1986年)。据画家自己介绍,在最初的草图中,他只画了一对抽象隐约的手。然而,画着画着,就多出了一只手;再画着画着,又多出一只手……等到作品完成时,线条交错构成的画面竟出现了五只手。手的“自动”增殖,不免让画家心生疑窦。但绝妙的是,有意或无意为之的画面,却有十分完美的效果。得意于出乎意料的成效和美好的过程体验,他权当一切是潜意识的驱遣,而不劳追根问底。现在来看,发生在陈醉创作过程中的这种偶然现象,自有必然之理。把人生问题诉诸审美解决的绘画目的论,自会使陈醉“沉醉”于绘画的展开过程,以致画笔不知不觉地随着心绪的流动漫游,在画布留下突破理性“草图”的灵动之迹。所呈迹象何以为手形,那只能说画家心中积郁了许多未曾释怀的关乎于“手”的人生情结。就这一点,我依然不敢打探他究竟为何的心理秘密。但我相信,陈醉作此画时,真的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陈醉,沉醉矣。 以画为目的,固然比以此画为手段更利于也更需要达到这种大化之境。即便如此,要以油画取之,难度还是很大。此非画家不能也,乃油画“天性”之限也。油画对作画物理时间的相当要求,似乎注定它是为“写实”而存在,它不善于接纳变化无常的心理时间。陈醉在《苦恼时的创造》文中,坦述过自己面对面布却不得配合的深深的苦恼——他恨不得将一番惆怅洒落画布,画布却说:“先生,您得慢慢地来。”这种感觉真切而实在,没有商量的余地。画家日益高涨的“意写”心气,自然与之相去甚远。 也许这是原因之一,陈醉于90年代更多地投入国画创作。学贯中西的陈醉,以前也画国画,只是在这一时期,他对国画的“写意”品格有了更新的认识。凭着不断锐化的文化眼光,他洞察了国画的写意性与“文化超越”主题的默契。这种默契,于“升华”、“净化”、“解脱”的社会实践尤其是自我实践,无疑深具价值。于是,陈醉欣然向往,全力以赴,创作了一大批兼具审美意义和人生实践意义的优秀画作。 这批几乎皆以女性的万千仪态为母题的国画作品,体现了陈醉按自己的学术观点阐释女性美、人体美的推进过程,也体现了他将自己的丰富修养集结于绘画的渐入过程。以《女娲》系列(1995)为界,他的国画创作实践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995年以前的国画创作,其总体格局和倾向一定程度地延续了他表现在油画上的一般兴越,“陈醉式油画风”由强渐弱地吹过这一阶段的画面。它表现为对情节、情景的相对的讲究,对画面构成性、装饰性的追求;手法上有糅合中西的倾向,但更多地运用了现代绘画的造型手段,如抽象、分解、重构等;作品之间的画风变化,频繁而跳荡,多样而异趣。很明显,画家是在努力地探索各种可能性。这一系列的探索,赋予《故园明月在》(1992)、《长恨歌》(1989)《二泉》(1989)《乡思》(1990)、《谁染霜林》(1991)、《榕荫古渡》(1993)等作品,以殊异的风格和别样的情调。画家旺盛的创作热情和广泛的审美趣味,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超强的变革能力,都在这些异彩纷呈的画面上得以说明。 与后期的创作相比,这一阶段的作品着重表现了一种“现实”的女性美。作为女性美的载体,画中女子不是来无踪去无影的仙女,她们有这样或那样的“现实背景”,来龙去脉是清晰的、合乎逻辑的。譬如,沐浴于盛唐温泉的贵妃(《长恨歌》1898)、踟蹰于断墙残垣间的摩登女郎(《传人》•1993),还有或徘徊椰林或掩以蕉叶的农家少女(《椰林深处》,1991;《细雨沙沙》•1992),等等。不言而喻,嵌入“现实背景”的女性美,使审美具有一种“合理性”。 《女娲》系列的推出,开启了一个更有深入之得的创作阶段。该系列依凭“神话”的支持,将女性美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来,成为几无障碍和遮掩的“赤裸裸”的美。尽管《女娲》仍有某种过渡的性质,譬如它来源于神话,但端绪已经理清,把女性美提升到生活中的“更高的层次”的路数已经明了。“神话”很快就脱离了神话,显现出它的“理想”本质;“抽象”也不必委身于抽象手法或抽象的形,它的确切意义就是“理想化”。于是,接踵而至的裸体女子,虽有“现实”的感性特征和魅力,却毫无可供盘根究底的“现实背景”。女性美在后来这些裸体形象上,升华、净化为毫无羁绊和伪饰的“赤裸裸”的纯粹之美。“理想化”使女性美从现实中“超越”,它赋予审美以更多的“合情性”,审美对象也因此突破了“女权主义”的狭隘,成为抚慰人类感性世界的妩媚女神或观音。 诸多苦恼问题的解决,使画家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它带着画家激涌的热情、抑郁的思绪甚至或原始的欲望,带着画家化为心理图式的文气和诗、书、画、文的全面修养,喷薄而出,直泻卷面。迹化于幅间的,是一个出神入化的境界。对创作者来说,它包含着一种走笔如神游的快畅审美体验;对欣赏者来说,它透射着一种静观如神抚的沁心审美慰藉。 陈醉以往常用的画面意味的“线段”,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上发展为中国气派的“线条”。它已非单纯的构形要素,而已然扩张、升腾为总揽全局的造型手法。“线条”的时间性,向变化无常的心理时间显示了无限的适应弹性。恨不得将全部情怀倾诉一尽的陈醉,终于得到了回答。画纸说:“先生,您看着办!” 他早年练就一手狂草好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以书入画,写得或潇洒狂放、或缠绵细劲、或朴拙老辣、或天真简约的画面形象;他以书载文,兴起或哲理淡出、或趣味雅逸、或情意缱绻的画外意象。《空楼待归图》(1997)拙线漫笔勾一散坐沉思女子,竖长幅间的纯素空白把“等待”的时间性心理体验,和不曾迹现的丰富空间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闲卧图》(1998)以偏侧右边的题诗草书,和左边的一斜垂花枝一懒卧女子,构成疏朗空旷的画面。诗为半阙《蝶恋花》:“闲来懒卧惜花丛,爱赋歌诗,却意倦情慵。欲睡难眠心事重,漫捻芬芳数落红。”诗意和着斜枝垂花,在欣赏者的感觉印象中,形成一种荡漾般的动感,仿佛处处飘扬着闲思散绪。如果说在他的《西窗夜雨》(1996)、《沐泉图》(1997)、《青丝有韵》(1997)中还有较明显的西画造型、构图甚至构成成分的话,那到了《追梦》(1998)、《浅海无浪》(1999)和《初尝榴莲》(1999),则是在画面上纵情书写“狂草”了。再往后到2000年,在《窗外何人唤阿娇》、《一阵金风》和《香飘恨是又一秋》中,简直是将心中的美人随心所欲地颠倒摆弄,更获得了犹如太空失重般的飘逸自由。 画家的“欲望的升华,实现于画面,表现于画面。画家所理想的一切,以形、以书、以文,综合地获得于画面,获得于绘画的过程。我想,如此境界,是审美的,但更是人生实践的。 注重人生实践价值的艺术,追求“文化超越”的艺术,纯化语言是必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更高的层次”,只能靠摆脱了现实羁绊、抖落了现实浮尘的艺术方式,才可能真正达到。这意味着艺术的人生事功价值,根本地取决于它的形式化。 由而,造型艺术语言的锤炼,是绘画创作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工作。陈醉一贯重视这方面的修养,以致对绘画的形式特性和形式美规律有深度的领悟。早在大学期间,他凭聪慧和勤奋,深得周本义先生的真传,对西画语言有很好的把握。他画于六十年代的一批水粉风景写生,如《水乡清晨》(1963)、《太湖落日》(1963)、《明日起航》(1965)和《古老的曲调》(1965)等,在构图、用笔、调色和整体控制方面,都显示了上乘的修养。而且,他利用形式因素表达主观情感的才能,是非常突出的。他的这批画颇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的趣味,这在当时肯定是比较前卫的,甚至今天看来仍不失新鲜感。《水乡清晨》一画的形式感尤其强烈。画家以轻逸灵动的笔法,简括而细腻地捕捉了蓝紫灰调中的微妙色彩变化;流畅的冷暖转换、明快的色度比照、中性灰的均衡把握以及恰当的轮廓线起伏处理,使整个画面透着一种沁人心脾的优雅和清冷的“薄意”。这种兼得绘画性和装饰性之微妙的形式感,不仅普遍见于他包括作于时期早期作品,而且一直延续到晚近的油画,甚至于新近的国画。《空间,我们的》、《追思》、《圆,扩大的外延》、《熔》等油画代表作,都是在这种形式感的基础上向新的方面推进的。值得强调的是,这几幅作品以及《福》等,在以形、线、色彩分割或构筑画面空间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均衡中寓飞扬之势、统一中见巧趣变化的画面效果,显示了陈醉把握构图规律和空间形式品格的深度。 陈醉有很好的色彩感和色彩修养。他的油画作品色彩亮丽丰富、细腻雅致,加上形态运势颇有考究的笔触效果,显得既有节奏平和的装饰味又不失油画所注重的厚重感。他并不在意描绘光照效果,但恰到好处的色彩对比和灵活的笔触处理,使其画面往往能给人以“透亮”的明快感。 在形式特征上,最不能忽略的就是陈醉国画上的“肤色”处理。我觉得尤其像《惜秋图》和《追梦》(1998)那样的幽趣的“肤色”,是陈醉在国画人物用色上所取得的绝妙成就。毫无疑问,这项成就得益于他的西画色彩修养,也得益于他在国画化方面所下的探索功夫。这种“肤色”,感觉上很厚,圆润而丰腴,有一种若玉的蕴藉,仿佛带着女性肌肤的弹性和体温。但近前细看,它不过平平铺就且色性略为偏冷。其中奥秘除了色彩配比关系的恰到好处外,恐怕还与花青的渗透性和一些矿物质颜料的沉着性在既融合又分离状态中所呈现的微妙变化有关。另外,讲究的用笔方式,也是有关系的。 诚如一些论者的评价,陈醉是一个画家型学者,又是一个学者型画家。这种评价看到了他在事业上的统一性。依我之见,统一陈醉事业两方面的,是他以丰厚学养铸成的文化眼光。这使他既可以“一分为二”地深入学术和艺术;也能够“合二为一”地融学理为绘画,化绘画为学理。正因如此,陈醉从未在理论家和画家之间感受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屏障,反而觉得是一体的两面。不隔的理论与实践、思考与创作、学理与画趣,恰恰构成陈醉独步于世的学术境界和艺术境界。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系毕业论文-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探讨了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提出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那么,是否存在艺术民族性的标准?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回答的。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百花齐放的。这“花”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正是这些相异性使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样的。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艺术家的“个性”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没有民族艺术。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西融合不是将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倾注在一起的黑红不分、非此非彼、非驴非马。就艺术而言,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艺术之营养,正如人吃猪肉、羊肉,不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猪、羊一样,这种吸收、借鉴,绝不是外表的摹仿、复制、克隆,而是为我所用,用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艺术,强我们的身、健我们的体,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 “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④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称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若要求一民族艺术洁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艺术丝毫影响,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倾慕,实在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荟萃的大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草毫不动心,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艺术家。“物以稀为贵”那种他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正如人们常常不满足粗茶淡饭而追求饱眼福、饱口福一样,吃腻了大鱼大肉的贵族会对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断的喜新厌旧和怀古中人类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艺术;人类也会在新一轮喜新厌旧和怀古中创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艺术。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对待西方艺术、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无意义。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艺术。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因袭。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教育论文:如何加强广告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设计教育像雨后春笋迅速成长。这无疑给广告设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但在日益强调科学技术的当今社会,人文教育的遗漏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当代教育的严重失误。在当今课程改革的同时,挖掘广告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创造,也是教师尤其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社会层面上看,社会大众对广告设计的认识过于简单化。经济利益驱动下许多广告设计作品一味模仿西方设计形式或简单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做一些浅层的形式上的挪用、拼凑甚至抄袭,使我们的设计丧失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个性。这对于中国广告设计及设计教育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从学校层面上看,各高校在市场导向下一哄而上,而师资力量和理论研究上又有所欠缺,致使广告教育在根基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快速膨胀,必然造成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学校一方面很少提供给学生真正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一方面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建设也很有限。面对广告这个不断变化,重视市场规律和团队合作的综合学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从学生层面上看,盲目重技术,急功近利。学生没掌握好设计基础,没有设计理念就盲目重技术,对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不够重视。社会上大部分广告公司希望用一些实际操作熟练的毕业生,并不很重视创意、文化、艺术这些层面的需求。他们只是需要更多更快的完成设计生产。这种完全是经济利益趋势的需求对于已经或将要学习广告设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误导。导致学生无法安心全面扎实的学习,而是仅仅急于掌握各种设计软件的操作。 以上三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各环节、各层面缺乏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诸多文化要素的复合体。如认知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处世哲学、道德意识、人格理想、审美情趣等等,都是构成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系统的重要因素。人文精神是改造社会和我们人类自身的武器。它能引领我们提升社计理念,提高广告设计作品的文化艺术质量。广告设计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广告设计教育注重人文精神则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人文涵养及创造力。 一切设计都存在着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即为什么而设计?设计的功能是什么?怎么样的设计才是美的?这一切都需要人文素养为其提供精神指导。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学科。是功能效用与审美意识的统一,是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设计的目的在于为人类服务,“设计以人为本”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设计人性化是发展的大趋势。 那么怎样在广告设计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注入以人为本新的文化理念,完成“自我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呢? 当前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加之对计算机的过分依赖,使得思维上缺乏创新,思想上缺乏深度。从近几年的学生作品来看,对计算机的依赖超出想象,不善于挖掘内涵,机械的从素材库里东拼西揍的完成设计作业,自己的创意思想越来越少。这种现况我认为根本原因是缺乏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加强。 (1)教学方式人性化,不要扼杀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过程的重点。要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教学方法上多用采用启发、对话、讨论、讲评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特别是在广告设计学科的高等教育中,教师应当是“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的定位,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和志向爱好,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专业实践。目前我国的广告设计教育模式主要还是以教师单方面授课,学生个人动手实践的模式居多。我们应探讨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模式。比如以广告项目为中心的方法,学生自组团队,模拟广告公司竞标的流程,或者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课程的尝试。教师把握好大的方向和步骤,并给予不同团队一些建议。在这种模拟现实的互动教学中,学生会更加投入,互相协作并且了解自己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为自己深入学习指明了方向。在为企业培养有潜力的人才的同时也给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涵养。我们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有技术的素养,还要有人文的涵养。其范围博大而丰富,如中国的哲学思想、古典文学、艺术精神、审美境界、书画篆刻艺术、民间艺术、汉字、园林、建筑、陶瓷、石雕、木刻以及音乐、诗词、戏剧、典故、传说、中药、针灸、武术、围棋、饮食、茶道……这些都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文化资源。为此我们在广告设计教育环节中要积极倡导设计的人文精神,树立先进的现代设计文化理念,注重设计对文化的再创造。在每个设计课题中引导学生感悟此项设计的思想内涵,精准所要传达的信息。在建立清晰准确的设计思想、发现并创造独特视觉语言的前提下大胆尝试,用自己的设计语言去表达人文思想,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在创造中体现设计的人文精神。 总之,在广告设计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是知、情、意并重的教育,是使个体的 精神道德和专业知识平衡发展的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尽管在实现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整合还有待于我们做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的广告设计教育若要更加积极稳固的发展必将需要人文精神作为基础支撑。 艺术教育论文:分析农村艺术教育发展的前途与困境 一、发展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在内的艺术教育工作却迟迟难以开展,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艺术教育更是无从谈起。缺少了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作为培养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小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对实现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实施完善的艺术教育,可以促进每一位学生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的校园艺术教育也更有利于唤起社会对农村的关注,促进农村地区艺术师资力度的提升,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孩子自我封闭的个性,完善审美。不仅如此,学习艺术课程,可以促进学生们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在紧张的学习之后,艺术教育课程还可以起到放松身心,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农村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的开展长期面临着诸多困境,也正因为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利因素,农村的艺术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盲点”。 1.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包括学校、家长、学生自身在内,都对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而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刻认识,单纯以最求文化课的高分以及升学为目标,艺术课程被普遍认识为“副科”,甚至是“副科的副科”。有些学校甚至占用美术、音乐课的时间来学习语文、数学等主课,长此以往,便对艺术教育的产生轻视的看法,更不利于参与艺术教育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甚至连相关主管部门对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制定相关教育规定是并没有将艺术教育列为“必修”的重要课程,只是将这些艺术课程屈居主课之后。 2.农村艺术教育的师资严重不足 艺术教师是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城市中的学校,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师往往都是非专业的,这也是造成农村地区开展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重要困难之一。在有些农村中小学中,美术、音乐等课程往往都是由语文、英语老师兼任,在进行艺术教学时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而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往往是单纯的娱乐性质,无法掌握绘画或是歌唱的基本原理及技巧,其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更加削弱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深刻认识,不利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阻碍了良好审美的培养。 3.财政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不足,造成艺术教学缺少最起码的设备 充足的教学设备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辅助,而在很多农村学校之中,相关的教育教学设备却是极其缺乏。最基本的音乐器材,美术用具都显得捉襟见肘,更不用说专门的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画室。由于没有专业的教学设施,艺术教育课程便很难开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财政支持也明显不足,而学校只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用在最重要的主要课程上,首先保证“主科”的师资,对艺术教育的投资总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社会对农村的教育关注力度不足,人们对在农村工作存在偏见 由于农村地处偏远,距离较为发达的城市较远,所以广大艺术专业毕业生宁肯在城市中做着不对口的工作,也不愿大老远跑到农村学校任职艺术教师,心中对农村工作存在抵触心理。长此以往,便很少有人会愿意到农村做教师,教育资源的倾斜变得更加严重,一方面是富于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无人问津。 三、发展农村艺术教育的对策 1.要在思想上扭转对艺术教育不合理的偏见,让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充分的。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是艺术的力量深入人心,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稳妥的开展教育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深入贯彻素质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要求。可以以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逐步打开农村艺术教育的局面,让农村艺术教育成为常态化的课程,让每一位农村学生都可以享受到艺术教育带来的快乐。 2.要确保农村艺术教育课程的师资,引进专业过硬的教师进行授课 一方面,要呼吁上级部门制定政策,为农村地区补充大量的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业过硬的艺术教育人才队伍,使之可以源源不断的服务于农村艺术教育工作。可以与专业院校建立对口支援,让优秀的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专业学习跨入专业教学。另一方面,还要给与艺术课程以充分的空间,要合理增加艺术课程的课时,并将课程列入实施计划严格遵守,让广大的农村学生可以充分学习艺术,更好的感受艺术的魅力。 3.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在资金投入上给予更大支持 在进行教育拨款时,要留出专项资金保证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应为各校区合理添置相关的教学设施,并且要不定期举办文艺节目,为校园增添艺术氛围,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村的学生享受到较好的艺术教育。 4.加强宣传引导工作,进一步均衡教学资源 要从根本上改善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农村的艺术工作中,要开动脑筋充分调动艺术课教师的工作积极 性。选派一定数量的市、县级学校中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支援当地的艺术教育,分享各校区、各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农村的艺术教育共开展的更有活力。 5.要认清农村艺术教育工作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尽管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规模,但农村的艺术教育水平却往往落后于其他课程的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艺术教育是一件长期性的工作,远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一错而就的,应坚定长期目标,认清发展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让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更好、更有成效。 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主管部门和学校、学生、家长之间对艺术教育给与高度支持,加大对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才能迎来更好的未来。 艺术教育论文: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 根据2011年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艺术学已经单独作为一个学科门类与理学、工学并列,而传统理工科大学是以理学、工学为主干学科发展起来的,艺术学的教学活动没有历史的积淀,无论是从学科背景、师资队伍,还是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与综合院校或文科类院校相比都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人文学科力量相对薄弱 从1992年开始,一些较大的理工科大学合并了农、医、师等院校成为综合性大学或者多学科门类的理工科大学。但在高校扩大规模的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全国大部分的理工科大学还是在自身的基础上增设了人文学科院系,这些人文院系的设立大都是在学校开设的人文社科公共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时间相对较短,其专业设置、学科力量、师资水平一般很难赶上综合性高校的人文学科。所以,理工科大学目前的人文学科设置在整体上还是相对薄弱的,再加上理工科大学本身对人文学科的重视力度和资金投入普遍不够,没有同理工科大学的其他专业同步发展,也造成了理工科大学的人文学科发展缓慢,没有形成坚实的有利于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人文学科体系。 (二)校园人文类学生社团影响力不够 高校的艺术教育,除了专门的课堂教育以外,还需要依赖大量的学生社团来组织各项活动。目前,理工科大学虽然成立了许多社团,但是人文艺术类的学生社团却不多,而且不论是社团的学生规模、水平,还是社团的影响力都远远不及那些理工类学科社团的影响力大。 (三)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一般来源于学校专门引进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专业人才和学校的人文社科类院系的专业教师。由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一般都是选修课,对教师的知识广度、深度和授课水平,乃至个人知名度和魅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承担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压力还是很大的。为此,公共艺术教学现状,带来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二、艺术教育的认识误区 各理工科大学虽然按照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2)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的要求开展了艺术教育,但是各高校在具体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仍遇到诸多困惑和困难,对艺术教育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偏颇之处。 (一)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时,当把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列入正式第一课堂教学时,个别理工科大学的决策者认为没有必要,认为是占用了专业教学时间。蔡元培先生早就提出过要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熏陶,而公共艺术教育则体现了对于人的个性培养,这是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也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由于当代社会大众文化中庸俗化倾向的挑战,加强艺术教育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任务。公共艺术教育是理工科大学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看作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有些理工科大学把校园内的艺术教育仅仅看作是丰富校园文化氛围,满足学生业余娱乐生活的一部分,没有将公共艺术教育上升为学校素质教育层面进行规划和建设。其实各种艺术活动如绘画、舞蹈和唱歌等是体现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领域,生动的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实现自身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公共艺术教育是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三)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当成激发大学生的智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些理工科大学虽然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作为课堂教学列入了培养计划,但与整个人才培养计划存在“两张皮”现象,没有真正从专业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艺术课程布局,往往局限于有哪一类艺术课程教师就开哪类的课程。从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得知,公共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在激发学生进行形象的、想象的直觉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力和严肃的审美品位等方面具有其他门类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和特殊作用。艺术素养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真正有利于提高理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举措 (一)健全课程体系 在公共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把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纳入到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体系之中,通过改革,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第一课堂的建设,使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加符合艺术教育规律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把公共艺术教育课列入学校课程评价体系。目前, 大部分理工科院校都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按照选修课进行实施和管理,此性质决定了这些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和要求才能真正开设,若存在教学质量不好、课程内容匮乏,自然会被学生“淘汰”。同时,这些课程授课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晚上或周六、周日,教务管理中往往疏忽对这些课程的日常督导。所以,必须将公共艺术课纳入到课程评价体系中,保证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理论教育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中,遵循教育规律,在重视艺术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十分突出艺术教育的实践性,着力于提高学生对艺术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比如学校要重视大学生艺术团这个平台,把艺术教育落实到器乐演奏、声乐表演、话剧排演、舞蹈训练、书画作品等具体艺术实践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和水平,并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走出校园、走出国门进行表演等方式,展示公共艺术教育成果的同时,也展示出各个学校大学生的风采。 (三)做好艺术教育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第一,理工科大学要建立公共艺术教育的组织机构。学校要明确分管公共艺术教育的校领导,成立类似于“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对全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进行宏观指导、规范管理,对有关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重大事项进行专题研究。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承担公共艺术教育部门与教务处、学工处、宣传部、团委以及人文社科类专业院(系),必须密切配合,既各行其职、各负其责,又要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做好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 第二,做好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各项制度建设。理工科大学要根据公共艺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制定相应的制度内容。 (四)加强艺术教育的专门师资队伍建设 理工科大学要从整体发展规划和学生培养的需要出发,按照公共艺术教育应具备的人才队伍素质的客观要求,专兼结合,多措并重举,努力做好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规划工作。为加强公共艺术课程的管理,高校需要聘请包括教学名师、专家,坚持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进行严格的审查、试讲评比活动,推行教师多媒体课件进课堂的“准入证”制度,定期组织专家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教案、课件进行考查;同时,把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列入学校教学督导组的督导对象,不定期进行督导、检查。通过这些措施,来确保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五)加强各种条件的保障力度 理工高校要加大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这些经费主要包括日常建设经费、课程建设经费、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专项经费、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专项经费等,来保证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正常运转以及各类艺术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学技术手段方面,一是要为公共艺术课配备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二是要为大学生艺术社团配备乐器及图书、音响、影像资料等。在活动场地方面,高校要营建专门的艺术教育场馆,满足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的需要。 (六)突出自身艺术教育的独特性 目前,许多理工科大学都是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高校,一些院校还专门设立了艺术院系。今后,理工科大学还要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要逐渐形成自己的公共艺术教育规律,进一步结合学校实际,形成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鲜明的特色。但各个学校都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尤其是学科建设和服务领域,所以公共艺术教育要与本校特色相结合,努力打造出本校的品牌和优势。 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专业教育,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建设的根本宗旨是育人,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依托公共艺术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把加强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坚持将艺术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学生生活,繁荣校园文化;三是坚持艺术教育普遍规律与学校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符合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特点的模式,实现艺术教育更加深刻、更高层次的价值;四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分类指导,针对全国招生、生源层次多、艺术基础差别大的大学生群体,构建不同层次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论文: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优势促进儿童发展 促进幼儿发展是幼儿教育的任务,是确定教育目标、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幼儿教育的多种教育内容、多种教育形式都在各尽所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来促进幼儿发展。音乐教育则要尽音乐艺术之所能,发挥音乐艺术教育之优势来促进幼儿的发展。音乐艺术之所能,音乐教育之优势,都可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中去探索,去挖掘。为此,从事幼儿音乐教育工作,既要把握幼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要熟悉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音乐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本文想着重谈谈与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音乐艺术特殊性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 这是音乐区别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体现音乐艺术特殊性的基础。音乐的声音主要是乐音,乐音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这些特性为使音乐艺术具有丰富多采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基础。因此,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把握声音艺术的特点来做教育工作,譬如,音乐中的声音要有准确的音调,无论歌声、琴声都要注重音准,音乐的声音要动听,不仅要选择动听的旋律还要注重演唱演奏时音色的美。在音乐活动中要善于运用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 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唱歌要用听觉辨别、检验、校正歌唱的音调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动听,吐字是否清楚,节奏是否正确,歌唱的情感表达是否感人。舞蹈要用听觉感知音乐的节奏和音乐的起、止,才能随音乐合拍地跳舞,并随音乐的起止而起止动作;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才能用舞蹈动作表达情感。音乐欣赏则更要用听觉去感知、辨别、想象、领悟音乐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内涵。音乐是用声音塑造艺术形象,通过听觉在头脑中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听觉形象不像视觉形象那么具体可见,因此。在音乐欣赏中首先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情绪的发展变化,联系有关音乐的生活体验,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艺术美,进而领悟其情感内涵。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的“窗口”,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当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二、音乐是需要表演(演唱、演奏)的艺术 画家创作的画,文学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直接供人们欣赏。而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则必须经过表演者的演唱、演奏,才能有活生生的音乐艺术供人们欣赏。所以说,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包括三个方面——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而音乐表演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掌握的音乐技能技巧,通过演唱、演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力。因此、音乐表演成为沟通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间的桥梁,成为展示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环节。为此,音乐艺术十分重视技术的磨炼和艺术的创造。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歌唱和乐器演奏都属于音乐表演的范畴,也应当重视幼儿音乐素质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和发展,使他们有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从音乐活动中得到情感激动和美的感受,借以培养感受美、表现美、爱好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三、音乐是擅长抒发感情的艺术 声音是生活中人们用以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声调有触动人的感情的特殊作用。而音乐艺术是用有组织的乐音,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出来的,用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抒发、激励、表达人的感情的特长。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从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材教法到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都要抓住音乐艺术这一特长,把教育工作做到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引导幼儿在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参与音乐活动,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教育功能。无论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哪方面的教育,都要发挥音乐艺术教育这一优势,把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得富有音乐艺术特色,愉快活泼,寓教于乐,生动感人。 为了叙述方便、把音乐艺术主要的特殊性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它们是互有联系、互相影响的。如,正因为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艺术,是用听觉感知的艺术,因此作曲家写在乐谱上的音乐作品不能发出音响,必须有人演唱演奏才能使音乐产生社会的、教育的影响。正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有传情达意的功能,而且声音与人的情感活动都是在时间过程中进行的,所以音乐不仅能抒发、激励、表达人的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能表达感情的发展变化。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目的是更有力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特长,做好音乐教育工作,促进儿童发展。 唱歌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占的比重最大,也是最容易普及的音乐艺术形式。歌曲中有词有曲,词曲共同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人们可以借助歌词较为具体地理解歌曲的含义。而旋律中声音的起伏、节奏的长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都是在和歌词一起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发挥激励人的情感的作用,在演唱中词曲共同表达思想感情。如果在歌唱中只注意歌词的教育意义,忽视旋律的作用,就会忽视歌唱的艺术表现力,削弱唱歌教育的力量。 艺术教育论文:浅析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 论文摘要: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也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加入了诸多新内容。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进行探析,以期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论文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艺术教育 整合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 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的人员异常缺乏(齐鲁晚报等诸多报刊杂志都曾大篇幅报道),不少企业虽高薪求才,却无才可用的。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 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融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艺术教育论文:加强和改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内容摘要:艺术教育能培养和健全学生的审美结构,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能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前有些农村、高中的办学存在择优招生的现象,学校为了升学率而忽视了艺术教育对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使学校的教育方向步入误区。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就必须全面改革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的落后局面。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正常化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各级领导的真正重视。作为艺术教师更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悦、轻松、自由的气氛中学习,大胆参与、重于实践,在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教育观念的全面更新,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艺术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引起前所未有的重视。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是因为它可以培养和健全学生的审美结构,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艺术教育的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能有效地调节学生心理,使之淡化厌学的情绪,激发学生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目前教育,主要是侧重与左脑的教育,而右脑的教育却忽视了。美国西北理工教育大学校长谢佐齐教授曾经指出:中国教育非常严谨,具有十分严密的逻辑性和丰富的知识性,培养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虽然左脑比较发达,而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相对较弱,这说明缺乏左脑的训练。他带过不少中国留学生,大多数的笔试成绩优秀,可是解决实际问题和协作的能力比较差。他认为:问题的根源就是左右脑的训练失衡。要想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就必须加强对艺术的教育,这是推进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一代‘四有’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帮人。”可见党和国家已把美育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论述了实施美育的全面性;强调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时期美育的重要任务,即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加强中小学音乐、美术课堂教学,同时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加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大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已渐趋一致,各项法规建设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具体到市县教育局、中小学领导在大小会议上也能做到与中央与上级“保持一致”,不过这种跚跚来迟的教育改革却没能像经济改革那样迅猛,依然是蕾声大,雨点小,举步维艰,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 一、 校园文化结构不合理。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虚设或少设音乐、美术课,把艺术科目的课程作为语数科的“机动课”或简化成“唱歌、画画”课,加上教师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把升学率当作唯一奋斗目标,因而每天上课不是语文就是数学。使课堂艺术教育得不到落实,教学内容和测试考核形式极其单调草率。 二、艺术教育设施不完善。很多学校虽然校舍很现代气派,一般的办公设备也不甘落后,但作为艺术教育的教学设备却极其陈旧落后、残破不堪或有其物未尽其用甚至不可用,不少音乐、美术教室置于善未改建的旧房,摆设的课桌椅不少是“退役”的。很多学校甚至不设或未设音乐、美术室。教学商店设施如:乐器、石膏模型等的购置、维护和更新置之不顾,更谈不上多媒体教学。 三、艺术师资队伍不健全。全省共有小学24720所,在校生917.01万,据1997年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全省专职的小学音乐教师人数为11808人,美术教师人数为10200人,即使按平均一所小学一个音乐教师和一个美术教师计算,还有一万多所小学连一个专职音乐教师和一个美术教师也没有。艺术类师资数量严重缺乏是人人共知的问题,虽然近几年来各大中专院校陆续为广大农村培养输送一批批的艺术师资,但远远未能满足实际需求。对于紧缺的专业人才,本应得到抢聘重用,但大多数农村学校领导却把这少之又少的专业人才“改装”成语数“主科”教师,使这些人才学非所用才能未能得到发挥,从而未能得到发挥,从而出现了不少专业思想不牢固的识时务的:“俊杰”。深知当音乐、美术教师被人认为是“副科”老师,而且极不“吃香”,每当碰到评优、拿奖金等实际事时,音乐、美术教师往往是靠边站,因此,主动要求担任“主科”教师。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些教师在上岗后不久,专业知识技能方面不可避免地退化,有的甚至忘得一干二净。严重地浪费了国家培养出来的艺术类人才资源。 四、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缺乏。 同在一个市镇里,城乡之间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对比起来,悬殊就很大。城市的中小学除了学校;里内外的艺术教育活动外,走出校外,还有很多像“少年宫”一样的艺术场地加以熏陶,而农村中小学生则仅有学校里的“唱歌、画画”课,出了校门受艺术的教育则是一片空白 笔者从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近20年,单从我担任的音乐教学这一方面而言,我认为造成上述主要原因有下面 几个方面: 第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使学校的教育方向步入误区。由于主管地地方教育的中下层领导人员教育观念滞后,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够抓学校教育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一套落实的措施。 第二,学校为了升学率而忽视艺术教育。有些地方初中阶段存在择优(分级)招生现象,学校领导为了升学率,只重“知识素质”语数“主科”的教学效果,而放弃了其他术科。 第三、农村农民对艺术教育意识淡薄。为了适应所谓的“应试升学”,农村中大多数农民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语数”两科学得好,能顺利靠上重点中学就心满意足了,并不支持孩子学“图音”,怕影响语数科的学习。 不少学校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圈圈,艺术教育哪怕再重要,但作用不是能立杆见影,更谈不上升学率的重要,升学率的高低决定着“主科”教师的“作用”,也决定着学校的声誉。 我们正处于一个大改革的时代,社会的变革要求学校教育要重新审视时间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策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现实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开放、敏感、活跃、和谐的心灵结构。因此,那种忽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而把升学率当作唯一奋斗目标的应试教育,是整个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不相适应的。 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全面改革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落后局面,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促进其它教育的和谐发展。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领导,必须把艺术教育真正重视起来。尤其校长乃一校之魂,学校艺术教育正常化的形成与发展是校长带领下广大师生革旧定新、充分发挥艺术教师创造才能的结果。更具体地说,就是: 一、要加大力度宣传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共识,营造适应艺术教育的大气氛。 二、要有一个总体的办学规划包括总体教育目标和艺术教育目标。学校领导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安排课程表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不能随意更改。像“语数”主科一样。把艺术科目的课程落实到实处。在择优生入重点中学的考试形式上,必须增设艺术科目。 三、要重视艺术类专业人才。学校领导应充分用好现有的艺术师资,专业专职。鼓励专业教师进修培训。教学上定期进行教学观摩,多开展文娱活动,营造一个适应艺术教育的文化氛围。发掘教师特长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使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艺术得到不断提高。 四、要有一套与艺术特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设备。特别是新建设的学校,在设备上都应该有所计划与考虑,例如把音乐室、合唱室、舞蹈室合成一个多功能、多媒体教室。这样即能丰富教学内容、方法和方式,更能使教科书的结构和形式发生变革和革新。 此外,要备有一套能反映艺术教学成果的资料。 艺术教育工作者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 九年义务教育既是中小学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教育主要落实在音乐、美术科目上。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全面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突破口。2002年9月国家颁布的音乐教学大纲,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以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拓展创新,令人耳目一新。如何实施艺术教育,下面单从音乐学科的教学谈一谈我们的点滴体会和做法: 一、面向全体学生,培养音乐兴趣。 大纲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对祖国音乐的感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作为首要的教学目的。新大纲淡化了音乐教学的技能目标,对“双基”的内容做了调整,较大幅度降低了乐理、识谱知识及技能的难度,更符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使音乐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音乐兴趣不仅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又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上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利用学生求趣心理,一趣激发学习热情。如果不能把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激发出来,个别对上音乐课兴趣不浓的学生就如球盲看足球,毫无乐趣可言。因此,教师要根据音乐的特有功能,以悦耳动听的旋律、神奇变幻的节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启其蒙而引其趣”,将每节课的知识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板为有趣。 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可以组织学生唱游、歌表演、配乐诗朗诵等,还可以进行音乐节奏及简单旋律的即兴创作,举行乐理知识抢答比赛,以及乐理接龙游戏等有趣活动,让学生平等参与课堂教学。课堂上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动口、动手、动脑。这样,使学生感到音乐课十分有趣并能学有所获,及时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在心理或生理上得到某种程度的逾悦与满足,自然而然地产生愉快兴奋的积极心理,激发他们上好音乐课的热情。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品质,对于音乐学习产生宾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加强音乐教学内容与现代化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大学习信息量,为学生们提供各种不同情绪的体验,扩大知识面,不再受制于阅历的框架,主要是学生能从中体会到人类蓄含于音乐中的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必须在成绩评价上,改变“一歌定成绩”的草率、单调的懒办法。学生音乐素质的高低并不能单凭一首歌或一次考试来评价,教师可设计好音乐成绩评定名册表。评定内容包括欣赏、歌唱、器乐、律动、乐理、学习态度等方面,使学生的音乐学习得以全面发展成绩以1平时为主,期末为辅。每节课按照教学内容分别考核2——4名学生,以减轻学生期终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提高平时的课堂效率。期末测评主要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出现或书面阅历及欣赏知识的测试。期终是学生考试最频繁时期,将音乐可改为班级音乐会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调节紧张心理。 二、坚持导字当头,培养探索能力。探索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但学生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探索任务。因此,学生的自行探索活动还必须依靠教师的组织和指导。 诱导。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那么他参与探索活动的动机就愈明确,而且表现比别人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音的高低》一课时,教师课前准备很多的物品:玻璃杯、碗碟、易拉罐、筷子等,课上启发学生:“讲台上这些都不是乐器,你们想把它们作成什么乐器吗?快开动脑筋,试试它们可以发出什么声音?听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新课一开始就能感知探索目标,萌发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能为后续的探索培养兴趣。 指导。在组织六年级学习《介绍贝多芬及欣赏其代表作品》时,教师可先让学 生去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音乐背景中,交流有关贝多芬丰富的个人资料与传说。接着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共同去感受乐曲的情绪与段落的划分。 疏导。由于知识经验、能力等各种因素影响,部分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对学生的暂时的“失败”,教师一定要通过疏导、适当点拨,让学生始终充当“主角”,引导他们去探索自己失败的原因,避免因“失败”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三、重视艺术实践,培养协作精神。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特长,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文化活动,如组织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器乐班等,或定期开设艺术节,积极参加社会的音乐活动等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到锻炼和发展。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试教育不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艺术教育工作,造就一代“四有”新人,这还需我们和各级领导重视和改善艺术教学的软硬环境,更需要广大艺术工作者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出一套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教育工作措施,才能在素质教育中成分发挥艺术学科的作用。 艺术教育论文:从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看当代设计教育 内容摘要:文章在深刻认识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从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创新能力几个方面,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 键 词:设计 艺术设计教育 创新 设计的英文为“design”,该词源于拉丁语“designnge”。美术词典对设计的解释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形成的构思和意图,运用符号形象地表现为可视的内容,作为造型活动的重要阶段的造型计划可称为设计”。王受之先生指出:“设计,是指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活动。”设计是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将内在的观念转变为外在的形象或产品,依靠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技术,借助于现代生产条件,实现设计者心理——物质——产品——艺术商品——大众化的审美教育创造过程。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20至30年代,8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向艺术设计教育转变。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调整的专业设置,正式以“艺术设计”取代了沿袭多年的“工艺美术”学科,设计学科和设计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体系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各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得设计教育成为普及教育。目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其一,急功近利之风助长了重艺术设计实践,轻设计教育理论研究;重外国的艺术设计流派,轻中国的传统艺术。其二,由于采用传统的纯艺术教育模式,导致学生所学部分知识和市场脱节,导致“毕业”就是“失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三,大部分高校艺术类教育模式往往重在造型及样式的教育,对工科知识传授较少;工科类教育模式重在某些工科课程,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科学的关注不多。这种功利性、重艺轻技、单向度设计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发展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有必要研究当今时代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今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点。 “所谓艺术设计,从内涵上说就是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物质的、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筹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品的设计,也包括审美性较为突出的观赏品的创作;从其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发展属性看,它既包含以手工艺为媒介的传统型设计,又包含以工业化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型设计。”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协调人与自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目的的实现取决于设计师是否真正了解社会的需求,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传统的重要地位,继而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设计。任何一件设计作品都是设计师智慧的结晶,是设计师价值观、美学观以及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体现。以上种种又和我们现阶段的艺术设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可以看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应该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学生不只是接受纯艺术技能的培训,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与之相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创新是设计艺术的灵魂,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下文从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创新能力几个方面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探讨。 一、良好的知识结构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础 对设计师而言,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广泛的修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系统,才能形成科学的设计理念,形成理性和感性、逻辑和意象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 自然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包括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融入设计,为设计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实现手段,改变了设计的方法和观念;社会科学包含政治学、经济学、消费心理学、法学、教育学、 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社会学、新闻学等,为设计师理解客户的需求、情感、价值体系等提供了知识资源。这有利于帮助设计师正确判断和预测消费的趋势,进而在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和创造新的消费潮流。设计师懂得法学、伦理学的基础知识,能保障设计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健康的发展,并且有助于设计者遵守道德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设计风气。 人文科学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因此,要加强通识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分量,完善的知识结构实质上是使设计者形成良好的洞察力、创造力以及多方面的能力的基础。这些知识的价值会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真正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二、过硬的业务素质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 业务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修养和技能。专业知识素养包含艺术史、设计史、建筑史、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等。它帮助我们了解中外艺术设计的传统、现状与发展趋势,从而开阔眼界,汲取精华并进一步发展和重构传统。专业知识素养的高低是设计师与操作工的一大区别,它决定了一个设计师是否最终形成自己的设计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关键。 专业技能就是对事物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对材料、结构、功能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设计的实际制作和动手能力是设计师的技能的最直观的体现。锻炼专业技能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整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加强社会实践锻炼,诸如参观实践法、案例教学法、模拟岗位实践、项目实战法、顶岗实习法等。由此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社会、企业所需的设计潮流动态。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有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力的师生合作开放式教学体系。这也是全面提高学习者素质的有效方式,也是增强学习者创造能力,激发其创造欲望的有效途径,使我们的设计教育从艺术的自由性、个性、非标准化、反团队工作性转化为强调集体工作、强调标准化、强调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与艺术表现结合的方式方法。 三、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 设计艺术的本质在于启发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力,创造性是设计过程最重要的部分,是决定设计事物生命力的强弱、优劣、成败的关键所在。艺术设计作品的成功在于设计人员对创造性思维的灵活运用。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只有将良好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进行不断实践和深化,对事物和生活才能有独特、创造性的见解,才能不断地向新领域挑战,产生好的创意和好的作品。黄永玉先生正是运用传统和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的创新设计理念,才设计出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而又不失强烈时代感的“酒鬼”酒的包装。2008年的奥运会的35个体育图标的创意,来源于书法中的大篆,把中国的传统书法和现代图形设计紧密结合,而篆书来源于甲骨文,可以称为中华文明的“远古足音”,将中国延续了三千年的象形文字辅以运动的现代感。这种造型意趣体现了中国迎接奥运的现实精神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认知领域的深入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消费内涵由物质层面走向精神层面,艺术设计成为精神和物质、技术与艺术、实用和审美相融合的交叉性学科。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成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的主力军,我们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和艺术土壤,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站在设计领域的前沿,把握设计教育的脉搏,最终跟上时代迅速前进的步伐。 艺术教育论文:戏剧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在进大学之前,便已经过了文、理、艺术的分科,使其在认知能力培养最重要的时期,综合素质的培养计划为题海所湮没,从家长到学校,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入大学之后,由于专业划分细致,而且壁垒森严,学校在培养学生成为专门人才的过程中,又忽视了学生的艺术和人文素质教育。随着科技与人文、物质与精神的失衡所引发的人类危机的频繁出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这种“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素养”的教育偏向提出了质疑和思考。20世纪末,我国高等学校传统办学模式遭到了急剧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挑战,素质教育的命题应用而生。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这个崭新的办学理念已经被提升为国家意识。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根本目标在于“立人”。 这里的人,指的是是丰富、完满、富有创造力的人,而不是像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和“机械人”。大学的目的不是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把人弄成“有用的机器”,而是为了造就懂得真善美、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戏剧是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艺术形态之一,是一种融文学、舞蹈、音乐、美术、造型、表演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它承载着人类悠久的文学传统和丰富的舞台实践,积淀了深厚的理论体系,并且开始从舞台走入生活,成为离人类生活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也成为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正如有的学者提出的“戏剧教育对于人们的综合素质、自我表达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以及社会活动的能力,对于培养人的个性和感受美的能力方面,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途径。”①2006年3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把《戏剧鉴赏》列为大学生艺术限定性学修课程之一,对于戏剧教育在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文件的形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为了进一步完善戏剧教育教学体系,更好发挥戏剧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切身体会,谈一谈对当代大学戏剧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和探索。本人于2008年开始在本校开设戏剧鉴赏课程,至今已有3年,选课人数累计逾千人。在这门课的初期,采用的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即在课堂上主要由教师向学生传授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发展历史以及艺术流派等基本知识,并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加以分析阐述。几个学期的教学下来,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固然有其优点,比如信息量大,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戏剧艺术的发展脉络,掌握一些戏剧欣赏与评论的一般方法与途径,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内容上,偏重于对“戏剧史”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而这些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从诸多的教科书中获取,没有体现出课堂教学的优势与特性,因而不能完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戏剧艺术的“文学性”,忽视了戏剧艺术的“舞台性”。人为割裂了戏剧艺术的多维性,从而使戏剧教育的功能大打折扣。 三、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方法,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激发出他们的内在潜能。鉴于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围绕着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对戏剧教育课程做出了如下的改革和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说来: 一、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努力使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当中来。在讲解具体的戏剧作品时,不仅仅是由老师来讲解剧本主题,分析人物性格,还要充分发挥戏剧艺术的特性,让学生来“演”。戏剧不像其他叙事文学那样通过故事的叙述启发读者的生活想象,而是通过充满戏剧性的人物关系、戏剧动作、戏剧场面来展示生活情境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戏剧是场面的艺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戏剧作品时,要适时抓住剧本中那些“戏剧性”的地方,让学生通过“扮演”来了解剧本的场面配置和调度技巧,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理解剧作深刻的思想内涵。比如在讲解曹禺的名作《雷雨》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演出第一幕中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那一场戏,就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结合戏剧艺术的特性,贴近学生的生活。戏剧艺术区别于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它“综合了语言和形体,是人和环境的结合,戏剧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周围环境的知解力,学会用适当的言行来表现自己。” ②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世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通过戏剧教育使学生在不同场合学会适当、恰当地表现自己,是戏剧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纽约大学戏剧学教授理查?谢克纳摆脱传统意义上的戏剧研究,开始从人类行为和仪式本身去研究戏剧表演,提出了“人类表演学”的概 念,并且已经在西方国家引起强烈的反响。该理论认为,表演是恢复和解放人类天性,塑造人类自我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应该让戏剧文化走出剧场,让戏剧表演融入到学生的整体生活中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的主渠道是去人才市场求职应聘,而求职应聘的最后一道门槛是用人单位的面试。面试的本质,就是通过当面交谈测试求职者的当众表演能力,并依据其表述考察对象的综合素质。在戏剧课堂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这样类似求职面试的锻炼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面试场景进行情境设计,分角色合作表现各种面试情境,体验面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景,提供临场应变能力和面试处理技巧,使戏剧教育与学生日后的求职面试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戏剧的育人功能。 三、在课程的考核上,改变之前的以学生撰写论文为主的考查方式,改为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戏剧实践活动。戏剧的真实生命在于舞台,采用这样的考查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检查学生的戏剧素养,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之前戏剧鉴赏课程主要采取的考查方式是由老师出一个题目,然后让学生来撰写论文。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抱着消极的态度去完成这个作业,论文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了很多雷同的内容。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尝试引导学生通过一些戏剧的实践活动来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指导他们进行戏剧的自编、自导、自演。在这个过程中,既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在编剧、导演、表演的过程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以戏剧的形式表达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使自身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较大的提升。 总之,当代大学戏剧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探索戏剧教育的有效模式,发挥戏剧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论文:艺术教育与舞蹈教育的融合 利用不同艺术形式的独特性与艺术的统一性,实现审美主体的情感与动作结构形态的沟通。通过舞蹈教学过程中的群体配合、位置和队形的变化、节奏的起伏、姿态的变化所构成的波斓曲折、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积极引导学生感受在先并加以理性点拨,从而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利用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其欣赏能力。舞蹈课应选择优秀的教学录像带,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感受优美的动作所带来的舒适、愉悦以冲破审美感知的局限,通过录像的视觉感受,使学生在练习中积极主动地模仿完美的整体动作与优雅的姿态,在模仿中掌握动作要领,同时在教师准确而恰当的语言点拨下,感知、体验并把握艺术形象,从而达到画内与画外、主体与客体的融合统一。 利用文学语言的感染力,为学生提供驰骋想象的自由天地。舞蹈课应运用放松、富有情感的语言调动学生潜在的文学意识,使学生从语调、语意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动作的身体语言而不是矫揉造作地机械模仿。这样可以积极调动学生在文学领域的审美经验去领略、同化与顺应舞蹈动作的审美信息,从而达到文学体验与舞蹈体验的融合统一,创造出美的艺术形象。 利用音乐艺术的渲染力,提高学生对情绪节奏的感受力,音乐是舞蹈的灵魂,用音乐诱导启发学生通过动作表现出音乐的内涵,使音乐与动作水乳交融,使学生将情绪思维感受联成一体,通过雄浑有力的音乐与有力度的动作搭配、欢快跳跃的音乐与活泼的动作揉合,优美抒情的音乐与柔和、舒展的动作联系,使学生在舞蹈中将音乐语言的独特魅力转化为形体语言,表现两者的共同性与互通性。这样,不仅可将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而且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更高层次的音乐与舞蹈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艺术教育论文:对少数民族艺术教育探讨 正是基于这种研究,我们在长时期的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教师的实践过程中,坚持把民族文化、民族艺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方法和途径,特别是将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贯穿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更是民族文化的关键载体。如果说民族文化是抽象的、广泛的,那么,民族艺术则是具体的、鲜活的。我们在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增设了诸多民族艺术教育的课程和内容。如藏族祥巴(版画)、纳啵艺术、藏族舞蹈、羌族舞蹈、藏羌歌曲、藏羌体育等等。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果桌比赛、沙朗比赛、大体舞比赛等。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多种形式进行民族艺术教育,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方便他们将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能够尽早、尽快地被民族同胞所接纳,融入民族生活习惯、习俗,出色地完成民族教育工作。 一、少数民族艺术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世界各国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创新型人才与普通型人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思维。人类思维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思维的性质、特点也相当广泛,很难研究或探讨。换一种方式,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说,思维可能又变得非常简单,思维就是人开动脑筋思考(想)问题。当然,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如果说普通人是顺向思维,那么,创新型人才就是逆向思维;如果说普通人是聚合思维,那么,创新型人才就是发散思维;如果说普通大学生、知识分子具有较丰富的形象思维和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还要具有灵感、顿悟和直觉思维能力。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应具有独立性,不能人云亦云;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应具有敏捷性,不能反应迟缓,思维迟钝;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应具有批判性,凡事应有挑剔的眼光,不能不加审视一概而论的“拿来主义”;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应具有广泛性,不能思路狭窄,一叶障目,以偏概全。思维的性质复杂而广泛,但创新型人才最突出的特征是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在教育,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培养了学生较严密的逻辑思维。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知识学习过程本身训练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形成了逻辑思维的习惯。我们这样说并不否定知识的创新性,知识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没有创新就没有知识;知识是创新的动力源,没有知识就没有创新,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非常丰富的知识。但是,并不是说知识多者就一定能创新。学生学习知识过程本身不是知识创新过程,学习不能等同创新,也不能替代创新。在学生的视域中,知识的逻辑性淹没了知识的创新性。因为学生学习的是书本知识,是前人创新的成果。创新者必须有足够丰富的知识;但不是知识足够了、丰富了就一定能创新;知识不等于创新。与知识相比较,艺术的最大特点是新异性,尤其是少数民族艺术。如果说知识的首要特征是逻辑严谨,那么,艺术的突出特征就是新异。基于此,我们认为艺术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艺术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元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要件。我们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高等学校,长时期坚持进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这已经是我们长时间形成的传统或者说习惯。长时间的民族艺术教育使我们师生收益匪浅。我们回味起长时间反复进行的民族艺术教育过程觉察到,民族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非常重要。艺术使我们产生了灵感、顿悟和直觉,启发了我们,诱导了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随处可见,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到处都渗透着艺术的元素。人们评价也是赞美少数民族及其少数民族艺术“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对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艺术的最好的称赞,同时也是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艺术最恰到好处的评价。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同胞就是在这些歌舞中完成工作或学习任务,也同样是在这些民族歌舞中享受生活与快乐。 民族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民族艺术本身的特征决定的。首先,民族艺术的娱乐性让人心情放松,消除心理压力,化解内心抑郁,每一个人的心理都充满阳光,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无论什么人,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当他(她)唱歌或跳舞时都要比在进行紧张工作或者深入思考问题时心情轻松得多、放松得多、愉快得多。这是毋庸置疑的、每一个人都不能否认的事实。当我们心情愉快时,工作起来不知疲倦,好像全身有用不完的力气;学习英语背单词记得多、记得快。当我们心情不愉快时,身心疲惫,全身乏力,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愿做;学习英语背单词一个也记不住。简单的生活小事(常识)尚且如此,发明创造、创新之重大事件就无需再论了。所以,民族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民族艺术的新异性使人思维活跃,产生灵感、直觉与顿悟,诱导创新。知识是严谨的,艺术是快乐的;知识督促人审慎地思考,严密地推理、论证或抽象地思维;艺术让人放松心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随心所欲,异想天开,产生灵感、直觉与顿悟。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在聆听小提琴美妙乐曲中产生灵感,创造人类最伟大的创新———相对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到处追杀爱因斯坦先生,他不仅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简直无处藏身。当然,美国等国家也有很多大学很想接纳爱因斯坦先生。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爱因斯坦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为爱因斯坦提供了最好的工作或研究环境条件。校长安排工作人员悉心照料爱因斯坦先生的生活起居,当得知爱因斯坦非常喜欢小提琴乐曲时,专门聘请当时最好的小提琴家现场为爱因斯坦演奏小提琴曲,使爱因斯坦先生非常高兴,心情特别愉快。当他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那时候自己就像个小孩子一样“乐的跳起来”。正式这种艺术的快乐让人陶醉,愉悦身心,催生了大师产生灵感,创造了鸿篇巨着。总之,民族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少数民族艺术教育是增进民族和睦、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民族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很多国家或地区因为没有处理和解决好民族问题,社会稳定被破坏,民众生活质量直线下降,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更严重者甚至引发战争,造成杀戮,乃至国家分裂。民族问题历来是敏感问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严重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民族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加强民族团结,促 进民族和睦与进步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每一个民族包括每一个民族成员也都在积极地为增进民族和睦、民族团结与友谊而努力。民族团结、和睦从各民族间的相互认同开始。如果各个民族之间、各个民族成员之间不能相互认同,那么,民族团结与和睦就无从谈起。民族认同是民族团结与和睦的起点。民族认同的内容、层次非常广泛,其中,国家认同是最根本的民族认同;而存在于各个民族成员中的公众认同(百姓认同)是最基础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层次最高,而公众认同的基础性最强,往往更受到关注。 教育在民族文化的传播,民族艺术的推广、普及和发展,民族生活方式、习惯、习俗的接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民族艺术教育在增进民族和睦、促进民族团结与友谊方面发挥了很好的连接、沟通和纽带的作用。当一位汉族青年学生,接受了羌族艺术教育,如,羌秀、羌族歌舞等,从而对羌族文化有了一些认知(艺术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懂得了如何欣赏羌族艺术,如何表演羌族艺术,进而更多地了解到一些羌族的生活方式、习惯、习俗,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羌民族的生活之中。同样,一位羌族青年,接受了藏族艺术教育,如,祥巴、果桌等,从此启程了他的藏文化之旅,开始了解和学习欣赏藏族艺术,不可避免地就要接触藏民族同胞的生活方式、习惯、习俗,自觉不自觉地走入藏族的生活之中。每一个民族之间,每一个民族成员之间都是如此。“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1990年总书记视察新疆讲话)。每一个民族都不能孤立地存在,民族团结与和睦、发展与进步是所有民族的共同愿望与追求,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民族成员都在为之努力。民族艺术教育在增进民族和睦、促进民族团结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连接、沟通和纽带作用。我们每一位民族成员都应当积极发掘民族艺术教育的巨大魅力,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睦,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 艺术教育论文:艺术院校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内容摘要:21世纪艺术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创作能力的发挥,而创作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人的个性解放,文章着力探索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教育研究,培养艺术人才的健康个性,挖掘艺术创作能力,最终实现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关 键 词:思想政治教育 个性教育 个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全面发展”的目标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告诉我们:高校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即个性的教育。 一、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内涵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人的健康个性的实现和超越为主要特征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培育健康个性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把实施个性教育作为一条重要的途径,而对于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清楚个性及个性教育的内涵。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在时间和空间的纵横扩展中,每个人都以其独立的个性存在着。”“都是作为无可替代的独立个体存在着。”在人的个性品质中,既有惰性、保守性、依赖性等不良个性品质,也有独立性、开拓性、创造性等积极的个性品质。个性教育是为了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品质,防止与克服消极的个性品质,使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在当前条件下得到自由发展。也就是说,在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发展方面,做得更自觉、更有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在重视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注重人的主体性、人固有的潜能和创造精神的发挥,试图通过培养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人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教育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整合。具体来说,能动性是个性教育的基本内容。能动性相对于被动性而言,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选择性。明确的目的支配着主体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和活跃的状态中,能自觉地调动潜藏在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自主性是个性教育的核心内容。主体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真正具有积极个性特征的人绝非依赖性的人。具有自主性的人能够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主体地位,能够自然而又充分地显示个人的潜能、意志和魅力,表现出独特的能力和品质,最大限度地求取发展。创造性是个性教育的最高目标。创造性不仅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也是对主体自身的超越,它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具有创造个性特征的个体,自尊自信,具有批判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能独立提出问题、设想并进行验证。激发人的创造性是个性培养的最终目的。 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充满活力的创造性是一个杰出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每个艺术家终生为之奋斗的方向。艺术创新的基点是艺术个性。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家总是能从前辈没有走过或没有走完的地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们总是能用独特的眼光寻找适合自己行走的方向,在无人问津的领域和地带独辟蹊径。而一代代艺术家富有个性的不断变革、不断创新,才是推动艺术繁荣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正力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个性教育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为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德性人格影响德性人格形成的交互活动。这就要求育人者既要有完美的德性人格,更要有科学的育人理念。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应避免三种偏见:一是惧怕个性教育,认为学生有个性,就会影响集体的教育;二是过分强调个性,把个人与群体对立起来,甚至以个人需要代替群体需要;三是认为强调个性教育,就是在否定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在教育改革中把握好教师作用的“度”,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克服以往把德育处理成一个单向的知识传授与灌输的过程,不顾及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土壤和适宜的空气,使正确的育人目标无法实现,又常通过开会和听报告的形式,把马克思主义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接受的被动与抵触情绪。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更新观念,改善育人办法。 1.坚持民主原则,营造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民主性原则要求我们通过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艺术氛围,注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创新的原则。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儿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我们所面对的并不都是天才,而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学生,但他们同样需要自由的空气,需要自由自在的呼吸。因此,给学生一片民主、和谐、宽松的天地。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活跃,擅长形象思维,这是推行个性教育的良好基础,老师们要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心理获得自由安全,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开展艺术思维活动,突破旧的传统观念,很难想象一个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的人会在艺术上有所造诣。 2.坚持合作性原则,创造良好的协作关系。艺术教育的合作性原则就是要努力完善个体独立与群体协作关系,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树立自立、自信、自强的信念,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现有的艺术形式及思维,发表不同看法。其次,要完善群体协作关系。学生个体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沐浴,而集体中个体与个体的碰撞更能产生创造的火花、艺术的灵感。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不仅仅是来自于老师和书本,还可来自于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通过集体学习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坚持实践性原则,以实践促学习。艺术教育的审美特性,需要实践作导向。而重视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艺术院校要把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艺术节、“全国大学生短剧小品大赛”“桃李杯”舞蹈比赛、CCTV舞蹈大赛及其他重大演出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营造“第二课堂”“实践课堂”,激励学生在实践中突显专业个性。 (二)坚持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形成思想教育的最大合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环境的产物。个性发展与人的成长都需要良好环境的滋润和呵护。在适宜的环境下,人的个性会得到健康发育而丰富多彩;反之,在受到歧视和排斥的氛围里,个性发展会受到压抑、扭曲甚至扼杀。素质教育理论大力倡导“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但是,要真正形成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还需要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去努力,务必实现三者目标的一体化,并形成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教育环”,努力做到齐抓共管、相互配合,从而使三者形成个性教育的最大整合力。优化社会环境要求社会形成有利于受教育者健康成长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社会的舆论工具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优秀文化,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舆论环境,增加党和社会主义的凝聚力。社会是源,学校和家庭是流,学校、家庭教育只有依托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依据。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的作用,尤其在情商方面影响更大。不能只重视智力培养,重智轻德的危害性很大。个性形成和发展,学校环境的作用最为关键。这不仅因为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还在于处在性格铸造最佳时期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活动在学校,这里个体性格丰富多彩,可比较、参照的对象众多,相互激励效应好。 (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采取发展特长的“多维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少不了对学生的评价,但评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因为评价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有正面作用,也有副面作用,评价学生力求将负面作用减少为零。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化。我们往往只强调重视远大理想、宏伟目标等大道理的教育,而对人的基础教育和公民基本素质教育关注较少,强调政治教育较多,强调思想教育较少。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差异,缺乏层层递进的演进,没有将所有学生纳入自己的工作视野。结果使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走向极端,往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发展形成“两张皮”的现象。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就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建立多元评价指标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反映在评价内容上应该是多维度的,不要将一切评价的出发点仅仅放在教育者、管理者是否满意的基础上,也要同时放在受教育者是否满意的基础上。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采用多视角、多维度评定,提高测评的信度和效度。如多主体评价,有自我评定、同伴评议、辅导员评定、任课教师评定等。 艺术教育论文: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中国是世界文明之一,中国的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历史悠久;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与亦独具风彩。然而,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更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在一些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总书记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的重要举措。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象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节烈》等戏曲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音乐课和课外 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步入实际课教学。 2、欣赏与演唱要同步进行。学生在欣赏戏曲时教师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并渗透思想内容,让学生先激起对剧中正面人物的热爱;然后,让京胡、手风琴、录音机交错进行伴奏,重点对有影响的生旦净优秀唱段进行教唱与练唱,以至排练20分钟左右的小折子戏等。 3、尝试举办中小学生戏曲知识竞赛和中小学生京、评剧票友比赛,在更多中小学生中逐渐营造热爱戏曲,爱唱戏曲的学习氛围。 4、随时进行调查。教师要在学生中对喜欢、比较喜欢、一般可以接受及不喜欢戏曲的情况进行随时调查摸底,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促进戏曲艺术的普及教学。 艺术教育论文:艺术教育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摘要]我们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艺术教育与英语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动机为钥匙,以创设情境为铺垫,以认知操作为主线,以积极情感为动力,以方法审美化为手段,以成功反馈为调节。变传统教学唯心史观智的认识活动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立善、创美的全面心理活动,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表演才能,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了信心。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育,整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决定既明确了美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加强美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指明了美育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在加强艺术课程教学的同时,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不仅能培养人的情趣、陶冶情操,培养正确感受美、鉴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能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和精神面貌。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学科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渠道,教学中如果缺少了美育,课堂活动将会变得苦燥乏味,毫无生机,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美育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语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我们把艺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 不仅能极大地丰富美育的内涵,拓宽美育实施的途径,并能获得很好的美育效果。艺术教学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可以以美启智,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以美育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美健身,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通过审美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从事美育工作的同志对美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但艺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是一个全新的实践,这个实践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艺术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研究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也是一个很有创新意义的课题。如何借助现代教学技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探索出一套科学、系统的美育融入英语学科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模式,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艺术教育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曾说:“按照美的规律建设生活,教学也要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教法。”把艺术教育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可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也易使学生对教育目标产生强烈的感悟作用,它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毫无疑问,学生是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主体,把艺术教育融入英语教学,教学过程就是充满美感的过程,它使学生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状态而达到教学效果,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每一种能力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从根本上保证主体活力得到空前的激发。 (二)教育艺术化原则 教育艺术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教育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将知识与审美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愉悦中进行学习。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讲究教育艺术,就是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进行审美性学习。学生的审美性学习,从理论上讲有三个层次,即“求知欲——自我实现欲——审美欲”。三个层次中,审美欲是最高层次,若在教学中学生实现了审美欲,其求知欲也会得到更好发展,自我实现欲也会表现出来。因为审美就是自我本质力量的投射和发现,审美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去创造美,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艺术教育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审美欲层次,从而变“苦学”为“乐学”,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实现学习上质的转变。 (三)教育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是教育艺术的精髓。实践证明,教育方法如果缺乏创造性,必然流于僵化、枯燥。“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关键在于创造,把艺术教育融于小学英语教学,能改变传统的僵死方法,代之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师创造性地教,必然会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力量的价值和兴趣,学生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课前教师努力挖拙教材的审美因素,课堂中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努力使社会美、艺术美的因素充分展示,从而使教学内容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真的、美的观念和获得美感享受熔为一炉。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实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使学生在审美性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 三、实验的操作 (一)建立民主、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营造美的环境。 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激发,品格的形成、视野的开扩具有极大的影响。小学英语教学所面对的都是少年儿童,他们正处于一种趣味性与时代感相融合的阶段。因此,优美、有趣的教学环境能使他们对英语课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能扩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如,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一些英文字母的装饰品,在黑板上张贴一些充满艺术趣味的教学挂图,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产生丰富的想象,灵感不断迸发出来,更容易产生一些创造性的思维。或者在课上和课间播放英文歌曲,欢快的音乐使学生融于浓厚的气氛之中,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美的熏陶。 教师的人格美对学生也是一种不同于说教的灌输,正如陶先生说的“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应对学生慈爱关心,平等相待,循循善诱。热爱学生的教师一定是教书育人的表率,一定能把爱生情感渗透到教学中去。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什么法离开了学生的热爱和学习主动性,教学都不会取得理 想的成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更主要的是教师要以情感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给全体学生以热爱、信任和恰切的期待 。 课堂上,我总是以亲切的教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所学的陌生的英语知识也有“亲切感”。走进教室我习惯于亲切地对学生们说“How are you!”孩子们总会面带笑容地回答:“Fine,thank you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微笑着倾听,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会走到他面前轻轻问一句:“Can I help you ?” 课余时,我常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教师多鼓励,多与他们相处,师生的心理距离才会越近。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当学生对老师不是敬而远之,而是喜而近之时,学生就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开口,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跃跃欲说,教学活动更能溶于学生的生活。教师的人格美是一缕缕春风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吹开了他们智慧的花朵。 (二)挖掘审美的、情意的因素,感悟美的主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情感性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美育的突出优势。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教师的举手投足、语言的幽默与技巧、板书精心巧妙的设计、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甚至连教师的穿衣打扮等等无处不存在美育。 因此,教师应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 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少年儿童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堂以外的生活中所自然流露和表现出来的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示范作用(如学识渊博、气质优雅、聪慧、自信、幽默、真诚,服饰、举止得体等),以及教师的某些爱好、特长和教学“绝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美育资源,也是教师有效实施美育的一种手段,我们要善于挖掘情意的因素。 美的东西总是让人赏心悦目,爱美、求美是儿童的基本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欣赏美、享受美,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除了挖掘情意的因素外,还应努力挖拙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推行愉乐教育,变苦学为乐学。愉乐教育又称快乐教育,它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较为薄弱的特点,通过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对学生已不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是成为了一种美的享受,一种自身的精神需要。 为此,教师应有一颗爱美之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敏锐、准确地发掘、提炼教学内容之美。 著名艺术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英语教材的独特优势是实施愉乐教育的有利条件。一般来讲,小学生初接触英语,比较新奇,好奇心特别强,求知欲望很高。因此,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充分发挥这一时期的优势,制造悬念,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美的感受,使他们形成正确、高尚的艺术审美观。对此,我们做了很多探索,有的设计出精美、实用的课件,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由静态变为动态;有的设计出新奇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的把音乐、美术手段引进课堂,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学生长期耳濡目染教学的美,必然会引起其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这种由教学美感所引起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将在他们心中形成美的沉淀,从而对其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 (三)讲求教学方法的审美化、艺术化, 精心设计美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投入到各种审美活动中去,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充分表现自我的条件,并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予以充分的尊重。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和引路人,而不总是一个好与差、对与错的评判人,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民主、安全的环境中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改变目前美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得多和偏重于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等忽视美育特征的做法,而应该让学生做(动)得多,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通过活动表现的。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 组织活动要了解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主体情况指学生的认知水平、英语基础;客体情况指英语特征、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环境指英语输入和输出的外部条件。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就是要根据阶段性教学要求,把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情况联系起来,并寻找出三者间相互作用的最佳联结点,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听说读写方面的有效训练。 按照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活动可分为:a.呈现活动;b.练习活动;c.交际活动。每一类英语活动都有很多方式,很多活动是可以交叉进行的。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呈现活动的设计要以旧带新,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创造情景,呈现新的教学内容,要力求生动形象,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 2、练习活动的设计要多层面,要考虑不同程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练习活动。无论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参与形式上,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一个机会可锻炼,可自我展示。 3、交际活动要从头抓起,从培养交际意识到交际能力,要循序渐进,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活动、生生活动,使交际活动在模拟的或课堂教学本身真实的环境中展开。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往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又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使在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中猎取知识,锻炼和提高求真、立善、创美的能力。 (四)创设情景,激励学生创造美。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还不是将美育融入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将美育融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根本目的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创造美并不神秘,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如果你希望美——你就得忘我地劳动,直至你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一名创造者、一名能手,成为自己理想事业的主人;直至你的眼睛,由于感受到人的最大幸福——创造的幸福,而放射出激情的光彩。”所以,只要我们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反复尝试创造美,就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讲中创造美——说一说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小学英语的许多对话可以说是引起学生进行“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德国美学家克罗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句型结构,训练学生创造美。 2、练中创造美——唱一唱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把音乐和英语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好动、活泼,喜欢唱歌、跳舞。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就尽量多编、多教英语歌曲,借助音乐的优美旋律和节奏进行英语单词和句型的教学、巩固。如在教句型单词monkey, duck,panda 时,把单词溶入歌曲之中,学生边唱边表演。这种做法,不仅能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趣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3、画中创造美——画一画 学完有些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画一画,更是激励学生创造美的好途径。小学生特别喜爱这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学生在充满激情的绘画中创造出可以看得见、触得着的美的形象。如教学水果类单词时,让学生画出 自己喜欢的水果,并涂上颜色,学生的学习劲头倍增。 4、演中创造美——演一演 英语课本中美的对话内容,可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学生在表演中“把这种美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美与审美观》语)”,这是激励学生创造美的好方式。教学口语交际时,就要放手让学生演一演,使学生通过虚拟情景表演创造出行为美、语言美。 5、仿中创造美——写一写 在写字教学中可以强化学生的审美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写漂亮字,虽说始于幼稚的模仿,但这却是美的创造。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指导学生写好字、练好字,写出比较漂亮的字,将“美统一于实用”之中。 教学中学生创造美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收集谦虚的名言、谚语,办英语手抄报等。这些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启发和引导了学生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只要教师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就一定能组织好创造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创造出美。 四、实验总结 课堂教学中知识教学与艺术教育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认知的发展与情感的发展共同构成个性的和谐,同时,智与美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连结的,智的本身有很多内容可以构成审美的对象,而美育确有一种对智育的催化作用,以美启真,以情感人。因此艺术教育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观赏,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主动热情地投入审美创造,并感到乐在其中。这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支撑着毅力,激化为认知,从而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展开美的想象,受到美的教育,进行美的创造,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审美修养,善于把学科知识中的审美因素、教师的人格光彩和审美化的教学氛围三者动态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综合效益,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与英语学科整合是一种“无痕”的教育。借用一句古诗所描写的,其内容应是与学科内容相联系的“好雨”,其投放应是“当春”(学生产生相应的心理需求时)那样的恰到时机,其方式应是“随风(教学知识点)潜入夜(教学过程)”,其效果应是“润物(学生的心田)细无声”,即教师虽不言美而使师生真切地感受到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五、结束语 放眼二十一世纪,整个时代的进步已使人类实践活动审美尺度的意义日显突出,功利主义已使人厌倦,片面的求真已遭到人性的反抗,审美、立美活动已从狭窄的艺术空间、迅速、自觉地渗透到了生活的一切领域。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也是不完美的教学。教学与审美应该也完全有可能统一起来,二者合则相得益彰,二者分则两败俱伤,这已为大 量事实所证明。艺术教育与英语学科整合反映了这一教学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意,也是美育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教育创新的需要。其实施将变传统的唯智的课堂教学活动,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立善、创美的全面的教育活动,将尽情地展现教学应有的魅力,从而实现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返朴归真——满足人类爱美的天性,使之不再成为强制性的、功利性的行为,而真正成为追求人的自身完美和按照美的规律育人的活动,这是教育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重要标志。 艺术教育论文:艺术教育只重技术会丢掉灵魂 中国青年报讯(张剑 记者李新玲)“艺术教育不应只重技术,应更加注重人文内涵。”北大教授、着名美学家叶朗近日做客南开大学名人讲座,就当前中国青少年的艺术教育作出如上点评。 针对现实中不少家长逼迫孩子弹钢琴、学画画的情况,叶朗指出,艺术教育首先是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要在循序渐进中获得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应带有功利色彩。他说:“如果学习艺术的目的只是为了考级,或是升学考试时加分,根本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那就谈不到去欣赏音乐、舞蹈和绘画之美,自然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 他强调,艺术教育一定要注意它的人文内涵,要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这才是美育的灵魂。“如果没有这个灵魂,单纯地学技术,这样的培养就不是艺术教育,更不是美育。”他认为,对孩子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他们形成较高的人生境界、达观的人生态度和完善的人格结构,从而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让孩子在多才多艺的个人背景下享受生活、表现生活,甚至创造自己追求的一种存在方式。因此,把音、体、美简单地理解成为孩子将来的谋生准备,必然贬低了艺术审美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 “因为一个指法不到位,就严厉指责孩子‘你怎么那么笨’或‘你怎么这么不用心’等等,会让孩子丧失兴趣和信心,得不偿失。”他说,“弹琴本身是一项很复杂的心智活动,尤其是在注意力分配上,既要读谱、又要搞准指法,一双眼睛,一个脑袋,同时要做这么多事情,确实不容易。但家长不应只看到艺术的技术性,更应看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素质的培养。” 叶朗认为僵化的“艺术教育”会将艺术的美感消磨殆尽,是对孩子欣赏美的一种干扰。 艺术教育论文:关于艺术教育的思考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艺术已经充斥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艺术教育也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成为满足每个社会公民审美需求和情感表达的常态手段。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艺术家等专业艺术人才,更在于提升每个社会公民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人们更加关注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艺术教育也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世界。但在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上,却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把艺术教育简单等同于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艺术理解为美术和音乐,在教育实践中,学校的课程设置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艺术的误解。比如,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美术和音乐是艺术院校传统的两大学科,而中小学课程设置中更是以美术和音乐两门课程为主。在各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课程表中仍然是只有美术和音乐,而无艺术。 其二,把艺术教育简单等同于艺术技能的训练。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训练人的艺术技能,而且更有着丰富的内涵。但现实中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几乎以艺术技能的训练为主,而忽视了艺术综合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比如,过于重视各种绘画技术和技巧的训练,忽视了美术史及美术作品的欣赏,忽视了对人的美的情感及鉴赏美、创造美等艺术修养的塑造。音乐教育则只重视各种乐器的弹奏技巧,忽视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忽视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人的心灵的滋养和品德的熏陶。 各种乐器的考级制度进一步助长了艺术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认为学音乐就是练习弹好各种乐器,学美术就是把画画好,而艺术内蕴的美感及艺术对人的精神家园的价值则被功利性的教育弱化了。一些家长让孩子学美术、学乐器只是想让他们以后多一门手艺,增加一些就业机会。这种教育和训练由于背离了艺术的宗旨和规律,忽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只是变成简单枯燥的技能训练,反而使学生把一种高级审美活动当成了一种负担,甚至使一些学生对艺术产生了厌倦心理。 其三,艺术教育没有起到促进全体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价值,相反却成了培养少数艺术类人才的独享产品。艺术本身是一种以审美为目的的高级精神活动,艺术创作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最真挚表达,人在各个年龄段对外部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思考,都会有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感受的欲望,儿童的涂鸦、少年时的各种小制作、青春期激情澎湃的诗歌朗诵等,实际上都是宝贵的艺术萌芽或是艺术的创作。事实上,以各种艺术形式对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和释放是每个人所共有的特点,是人的天性。艺术教育就应该予人的天赋为前提,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给以加工和培养,从而促进所有人艺术素养的提升,最终使人的德行高洁,精神家园丰富。但现实中,本应对所有学生和社会公民所实施的艺术教育,却仅仅变成了少数艺术类专业院校和少数人的独享产品。 当前的教育中,一方面存在艺术教育的边缘化倾向,一些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无视艺术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之所以选择学习艺术类课程,往往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或者是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大多数学生都是把艺术的学习当成了未来谋生的手段。 艺术教育的种种认识误区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当做法,不利于艺术教育的正确开展和有效实施,影响艺术教育价值的实现。为此,必须深入研究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克服艺术教育实施中的片面性和功利性,坚持艺术教育的大众化取向和审美取向。 首先,确立以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为主的艺术教育宗旨。艺术教育的价值不是把所有人都培养成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总体上应以培养人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为主,帮助学生建构丰富的精神家园。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以及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对那些少数确有艺术天赋和对艺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适当的专门指导,为他们选择艺术专业作准备;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则主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艺术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做到艺术技能与艺术审美并重。只有艺术技能和技巧,而缺乏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其最多只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画匠或乐器演奏者,而很难成为真正的艺术大师。 其次,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丰富艺术教育课程的形式和内容,把《艺术课程标准》落到实处,适当增加戏剧、舞蹈、影视、书法、雕刻、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各地根据地方文化传统可增加有特色的文化艺术内容。增加艺术作品欣赏方面的内容,重视对艺术史及各国文化艺术的介绍。 再次,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使艺术教育复归理性。艺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取向一方面源于家长对艺术本身缺少必要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往往以社会上少之又少的明星的成功为范例,误以为学习艺术就可以成为艺术家,就可以出名从而获取高收入。近年来以“超级女生”为代表的各种“造星运动”助长了家长和学生的明星梦。事实上,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天才成分,艺术家的成功道路充满艰辛,在艺术领域获得成功的人少之又少。 最后,要完善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制度。为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全发展,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育的督导,确保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和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另一方面必须改革艺术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协调文化课与艺术专业加试的关系,适当增加文化课分数的比重,在专业加试方面适当增加艺术史及艺术欣赏等与艺术修养有关的内容,增强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底蕴。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一、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以广东地区为限,除美术专业院校——广州美术学院之外,共40多所综合性艺术院校。在传统的毕业设计展览中,专业美术院校因人数、专业众多,多以统一时间在专业性展厅,各系科分楼层同时进行,展览时间较长。综合性艺术院校因资源和场地有限,多在校内展出,系科展览分布繁杂,场次多,各系科展览时限短。从以上的现状分析可了解艺术院校的毕业设计展览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首先,院校对毕业设计展览存在管理、策划缺失,调研了解多数院校毕业设计与展览,一般在毕业生最后学年第一个学期安排毕业教学任务,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或系科负责人安排教学任务,导师负责设计方向、进度和作品质量;第二个学期院校统一安排各系科展览场次与时间。因缺少前期院校展览意向整体规划和后期效果考量、系科体现各自专业特征,加之教师的差异性指导,使得各系科毕业作品整体感差,展览呈现“摆地摊”的凌乱效果。其次,综合性艺术院校展览模式存在局限之二是展览资源缺乏。 综合性大学一般以学校重点学科为培养对象,艺术类专业常为综合性院校补充性学科,艺术院系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提供给学生的展览场地有限、布展资源不足、展览环境局限,无法使教师和学生有更大空间发挥,这种局限使得设计成果得不到最大的社会释放,导致他们对毕业设计的热忱不高。再次,展览形式的单一性是艺术院校毕业设计展的最大诟病,以视传专业毕业作品展为例,以海报招贴、包装设计等为主导的传统形式依然存在各艺术院校。但随着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趋向多元化,引入了信息设计、交互设计、导向设计、网络媒体设计、实验性海报和动态广告等。新的形式促使展示形式多元化。如何更好地表现作品,首先要考虑展览形式的展现。但由于前期进行的策划不足,大部分的同学对创新缺乏勇气尝试,最终又回到传统单一的展览形式中。最后,综合性艺术院校展览形式的单一还存在于毕业设计与展览没有利用好综合性院校的学科优势,更多是模仿专业性艺术学院的展览形式,缺乏自身特色。如华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点的综合性大学,该大学艺术学院的视觉传达毕业设计展可以发扬学校学科优势,突出特点,使学生的设计服务于农业与生命科学等特色学科,做出自己专业的特色,从而使设计作品真正达到产、学、研结合。除此之外,设计与展览还缺乏学院、系科、专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视觉传达专业本身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跨界性较强的学科。合作性设计可以有更多形式的尝试,优势互补,发挥各自长处,包括跨界型的设计,多学科语言设计,用不同载体来体现作品的延伸性。上述提及的艺术院校专业特色与展览合作方式都需在毕业设计方向及展览策划的最初拟定。 二、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的特征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艺术展览越来越多,交流越频繁,艺术院校的毕业展览存在的问题愈发显现,有些艺术院校已开始重视毕业设计展览及毕业设计展览模式的探讨与完善,力求显示出现代展览的包容性、多元性和创新性优势,同时对展览主题、展地安排、有效资源整合进行更周全的考虑。有的院校甚至将毕业设计展览作为自身鲜明的品牌效应。而这些与传统毕业设计展览相比,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源整合显示优势。院校的资源有限,毕业设计费用基本由学生自筹,由于经费的局限,学生较保守地使用传统设计方法,对耗费资金较高的创新性、研究性的实验性设计望而却步,因此与社会机构合作,或是社会力量主办、院校协办,高校间相互合作等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学生资金与技术上的不足。其次是展览场地的多元变化。不同的合作方式使得院校在展览场地的选择也做了规划与调整,艺术院校和系科更多地选择开放性更大的美术馆、艺术馆等可以面向公众的场所。 三、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的探讨与实践 进一步探讨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的发展方向,本人于2013年开始毕业设计与策展模式的实践教学,2013年联合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动画专业和服装专业的部分教师与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跨专业整合,以“广府传统视觉元素再造”的设计方向、“又及”为毕业展览主题,申请广州公益展览场馆展览的教学探索。由于经费短缺、展览资源严重不足,最终回到传统的毕业展中,但其中部分跨专业的毕业作品更显优势,如反映广府特殊群体的“自梳女”作品是视觉传达专业和动画专业整合后的优秀毕业作品,资源更丰富,表达形式更多元化,展览效果更完整。该作品在2013年获得了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的优秀奖。通过2013年毕业设计展览模式的探索,确定了毕业设计从策展开始的教学模式的深入。2014年毕业设计开题以“设计行者”作为策展主题,展览的主旨为“设计路上,行者不息”,寄语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未来的期许,通过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示自己的专业态度和专业追求,学生也可借助此平台向社会推广自己以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展览模式不断探索,“设计行者”展览尝试与社会媒体力量合作机制,即与城市画报和IMARK创意市集合力逐渐形成展览的集资、推广与策办的“设计行者”邀请展。“设计行者”邀请展有别于以往的展览形式。社会资源的引入,展览形成系列化宣传与相关主题活动的推广。首先,展览宣传前期通过追梦网资金筹集,豆瓣网平台展览活动的推介;展览期间更借助羊城晚报、羊城地铁报等纸媒与新浪网、腾讯网、21cn手机网等网络媒体的传播,展览信息量的扩容和传播速度的提升,展览受到更多社会群体的关注。其次,展览活动不再是单一学生毕业作品展览,更多是扩展性的展览周边活动的增加,“设计行者”邀请展包括了学生作品的主题展览、歌莉娅225服装毕业设计专场、设计夜行者夜跑活动、设计行者采访、24H-Onlin系列展览。 展览周期延长,展览活动范围扩大,展览社会影响力也不断增强。最后,“设计行者”展览在展览空间变得更多元,设计行者的展览场地由原来的院校展厅转为商业展览空间,将展览和创意市集的模式结合。展览前期为观赏交流阶段,视觉展览结束后,展地转变成创意市集,以展览吸引专业群体,以市集回归大众,进行设计分享的同时将设计商业化。设计者可以在自己的展位推销设计、每一个展位成为毕业生优秀设计作品独立展示推广的舞台。除了实体空间的设计作品展示之外,展览形式还涵盖了网络虚拟空间形式,通过“设计行者”邀请展的主题网站邀请广州其他艺术院校的院校毕业生的优秀设计作品发表与大众评选,优秀作品可参加实体空间的展示。两种不同形式的展览空间因其联动效应,打破艺术院校毕业生学术交流的壁垒。设计行者邀请展的改革模式相对以往展览,以设计毕业生为服务人群,学生可在此平台获得更多机会,通过展览分享设计理念,提高作品关注度;可与其他院校优秀设计者交流学习;可将设计作品商业化,虚拟作品获可持续经营机会。而展览本身构建了应届毕业设计师与社会接触的交流平台;给予原创设计及新生群体发挥的空间,提高优秀毕设作品关注度,同时也给往后的毕业设计展览提供新的模式。一年一度的毕业展既是设计作品走向社会的关键,也记录这个时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它是毕业设计师展示的最初舞台,也反映了设计师创作、大众审美等内在的艺术设计发展水平。展览形式的创新都需要足够优秀的学生作品来支撑,开放的毕业设计展最直接地面对公众对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检阅。展览模式要创新、设计要创新、教育理念和方式更需要创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找到需要改变的关键。 作者:唐铄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关于视觉传达专业《网页设计》课程的思考 【摘要】当今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社会已经得到了深入发展,社会对互联网人才的需求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相对的也带给了高校的互联网教育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网页设计》而言,如何能够适应社会,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大学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教学研究课题。笔者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多年,通过结合本校目前的学生现状和教学现状,对于这个方向思考得出了一些浅薄体会,旨在通过这些思考,培养出适应时代的网页设计师,同时探索出一条改善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就业现状的途径。 【关键词】视觉传达;网页设计;教学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 2015年11月12日,2015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正式落下帷幕,最终交易额也正式揭晓。据阿里巴巴实时数据显示,2015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最终以912.17亿元交易额拉下帷幕! 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绝大部分人们现在正常的购物需求都由互联网来主导,人们对网页的视觉性体验的要求也是逐步提高。社会对于网页设计师的需求也是逐年增多,社会各种互联网培训学校也是悄然升温。基于这种社会需求,国内许多高校在也都增开了《网页设计》课程。 笔者在艺术设计学院里从事了多年教学工作,目前所受课程都是视觉传达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主要授课的对象是视觉传达系电脑艺术设计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大三的专科学生,这些学生们经过大一、大二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平面设计理论知识和软件实践操作都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针对视觉传达系开设的《网页设计》课程,主要是从艺术设计层面,培养学生的界面设计能力;而计算机类专业中网页设计的课程,则侧重网页的程序的开发和数据库的建立能力。 但是结合实际的社会需求,更需要的是将设计与程序开发进行有机的结合,而以上不同学院的专业区分的课程设置是完全分隔的,经过实践教学,笔者认为其不够科学和合理。下表是某公司的一则网页设计师(美工方向)招聘的专业能力要求: 有扎实的美术功底、良好的创意思维和理解能力; 熟悉HTML、CSS语言、div+css网页开发,有丰富、真实的、独立完成的、符合W3C标准的制作成品(要求兼容各主流浏览器),对web3.0网站有一定的认识; 有 开发、网站搜索优化经验优先; 精通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Illustrator等设计软件,对图片渲染和视觉效果有较好认识; 专注于网站界面开发与设计,以及用户体验优化,较强的平面设计和网页设计能力,良好的美工基础,能够独立设计大型电子商务网站的前台页面; 从上表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结果,那就是对网页设计师美工不仅要求有平面方面的设计能力,同时要懂得与之相关的编程知识,结合实际市场需求,高校在网页设计的课程设计上应进行更有意义的创新改革,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浪潮。 针对视觉传达专业学生而言,通过几年的基础课训练,已经具有了极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较好的设计能力,但如果针对将来要从事网页设计师这个岗位而言,其又具备如下缺陷: 一、缺乏对不同载体下页面设计尺寸方面的认知 相比较起来,学生几年所接受的知识,都是与平面打印相关系,运用的单位无外呼厘米、毫米、米等打印度量单位,对应的载体是纸质文档,因此设计惯性知识考虑单一。而相比较起来网页设计最终的呈现载体是计算机屏幕,不同屏幕分辨率下,呈现的页面效果会有有所不同,而且页面中图标的尺寸,各个元素的尺寸,直接影响了人们通过电脑查看的舒适性,而电脑屏幕的度量单位是像素,怎么扭转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认知,是一个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如果不处理学生对于尺寸方面的认识,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设计的页面由于尺寸问题不能实现。这个问题曾经笔者在实际的设计案例中也是经历过的。 针对此问题,笔者经过实际的教学研究,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屏幕载体之间的数据,自己截屏研究--模仿设计--实现再呈现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掌握网页设计中的整体尺寸以及各分类元素的尺寸设计问题。 二、英文水平薄弱,代码知识严重欠缺 对于艺术设计学院学生而言,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英文水平,因此本科毕业考核标准对于艺术生的英文水平的标准基本上是三级水平,而专科生对于英文水平是没有设定的,因此学生的英文水平普遍较差,但要想从本质上理解网页设计的知识,同时能够便于纠错和设计浏览器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核心的英文代码知识,但学生在这个方面基本上是一张空白纸张,也因为是这个问题阻碍了很多学生通往网页设计师之路。 针对此问题,笔者到目前也没有找到更好的、更快捷的方式,但结合实际情况,希望之后在网页设计教学之前增加学生对于html代码知识的学习,同时增加学生的实践案例操作时间,让学生通过长时间的训练,达到精通的程度。 以上就是笔者对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的一点思考,网页设计是伴随着时代而产生的,市场对于网页设计师的需求之后只会增加,而高校是培养网页设计师的一片沃土,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摆在很多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面前的一件大事。希望通过本文的一点思考,对将来艺术设计院校的《网页设计》课程改革会有所帮助。 作者一简介:郝江波,男,汉、河南济源 ,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作者二简介:徐卓,女,汉、湖南岳阳,研究方向: 产品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初探品牌塑造能力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中的培养 【摘 要】视觉传达设计(以下简称视传)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要求、专业核心技能必然要和品牌塑造发生关联。品牌塑造能力可以说是在视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提纲挈领的地位。笔者依托自身任教于某应用型本科高校视传专业品牌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初步探究视传专业学生的品牌塑造能力的培养途径及方式。针对现有的培养途径及方式的不足,在教学中努力创新,进行改进。 【关键词】品牌塑造;培养途径 品牌作为商业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品牌塑造更是企业起步之后逐步发展壮大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制约瓶颈。品牌塑造因为其和人的感官记忆、视觉联想等能力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身正是一项针对广大消费者展开的商业心智塑造运动,所以直接对接着视传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职场、发挥专业技能的主要工作岗位。笔者立足于自身讲授的某应用型本科高校视传专业品牌相关课程,对品牌塑造能力在视传专业学生中的培养开展以下研究。 一、品牌及品牌塑造能力的起源 众所周知,任何一家企业在生存中都必须考虑与同行业企业的竞争情况,凸显自身的差异,凭借这种被消费者信服的差异从而在竞争中胜出,有效地争夺消费者。而这种给消费者的内心留下深刻印象的“企业的差异性”,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长期开展,成为企业不懈追求的自我标签。企业一直期望着和消费者就这种自我定义的差异性达成共识。这种源于商业竞争的企业发展差异化动机,即是品牌诞生的原因和企业进行品牌塑造的目标。 如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在于以竞争促进行业和企业的生产技术和服务水平的进步,企业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仍是必须要考虑所面临的竞争情况,在企业成立之初就必须考虑到今后的品牌塑造方向和路径,而不能仅仅是以简单的“盈利万能法则”去应对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所有挑战和问题,否则形成的后果只能是企业存活的“昙花一现”短命式发展,可以说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目前中国企业已经在和国际企业的竞争中意识到品牌塑造的重要性。在生产能力和服务品质都不逊色于国外品牌的实力基础上,中国企业却因为“影响消费者心智”的品牌塑造工程与国外企业存在显著差距,败于同行业的世界企业。如企业品牌缺乏消费者对品牌风格的认同、品牌个性的确认、对品牌积极发展的坚定信念,消费者难以在内心中和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形成有深刻的维系,从而企业品牌难以在消费者的生活选择中形成较高的识别度,从而让消费者成为品牌的忠诚顾客,消费者的生活难以与品牌的发展保持同步进程。 随着社会愈加进步,商业愈加繁荣,不得不承认品牌意识正被愈加需要,品牌塑造能力也愈是能帮助企业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对中国企业、中国品牌、中国广告设计师以及市场营销人员发起严峻考验。 二、视传专业和企业品牌塑造能力的深刻联系 2016年南昌万达文化旅游城投入使用,而这项被该企业董事长王健林称为抗衡风靡全球的迪士尼文化的、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风格的主题乐园建筑工程,从视觉设计方面彰显出品牌塑造在人们生活中的设计落脚点。 一进入南昌万达文化旅游城,万达在园内处处都以精心的设计,彰显出了中国主题公园文化风格。一提起主题乐园,大部分人想到的风格应该就是现代化、乐趣、梦幻、摩登,而在万达品牌下的主题乐园中,万达茂的巨型青花瓷花瓶外墙,前方的广场喷泉,喷泉前的巨型LED屏,屏上播放的园内各种活动视频,伴随视频播放的音乐,以及随音乐舞动的喷泉,还有夜晚与喷泉、音乐相得益彰的绚丽灯光秀,各种展示类和活动类的海报和招贴,让每一个进入园内的游客从视觉元素上感受到了万达的景区特色、“万达品牌”元素。 而该特色又充分带有中国风格。万达文化主题公园入口处气势恢宏的亭台楼阁,就在休息处、景区路标指示牌这样的景区常见场所,也能看出在图形、字体、外观上用心展示的中国文化特色。总之,让每一个置身万达文化旅游城的人都感受到这里的与众不同,有强烈的文化幸福感,愿意再次选择来这里游玩。 由万达文化旅游城的品牌塑造的成功我们可看出,品牌塑造需要借助在视觉上传达出的设计风貌来展示出自己的特色,视传专业学生发挥专业技能的场合与品牌塑造的途径是等同的。无论是平面还是视频或其它新媒体类型广告,亦或图片、字体或空间陈设的设计,都是表现品牌理念、个性和特色的重要方面。 所以品牌塑造能力本质上就是视传专业学生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等进行视觉创意设计的能力综合在一起所达到的最高目标。 三、品牌塑造能力在视传专业学生中的培养现状 目前各个高校视传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产学研互动的人才培养方向,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质量监控、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校企与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强调高校专业与企业的对接,以开办校企合作的工作室、双师型人才进高校讲学为视传专业实践人才培养改革的特色和着力点。 在此专业发展背景下,企业的品牌塑造目标和视传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目标达到了高度统一,品牌塑造能力伴随着应用型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而融入进了专业的开设中。笔者通^对多所应用型高校视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解读和分析,总结了以下目前视传专业学生的品牌塑造能力培养的途径及方式。 途径一:企业联合专业、业务进课堂 该途径下的培养方式是各个高校着重以广告行业和某些企业的宣传设计业务来展现和检验视传专业学生的品牌塑造能力,以学生作品在广告大赛、行业设计大赛胜出、学生设计被企业宣传所采用为品牌塑造能力培养成功的象征。 途径二:课程设置重实训,企业人员进课堂 该途径下,以前主要在课外活动中实施的实训项目成为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高校有意识地吸收企业的设计人员来开展校内实训教学项目,积极寻找企业和行业内有市场运用价值和行业推广前景的设计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从而促进视传专业学生的图形元素视觉设计这一专业核心能力和品牌塑造能力的联系,同步提高,联动培养。 四、视传专业学生品牌塑造能力之“生活化”培养途径及方式 笔者任教的为一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办学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视传专业品牌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视传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特点的研究,以及视传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的观察总结,认为:现有的视传专业学生的品牌塑造能力的培养途径及方式过于依赖外界资源,需要校方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寻求来自企业的支援,项目中与企业进行的沟通协商也会让教师、学生消耗大量的精力在品牌塑造之外的“杂务事宜”之上,所以笔者汲取现有的培养途径及方式之上的优点,进行改进,提出了“生活化”的培养途径及方式。 以笔者从教的《品牌传播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为例,以树立品牌理论意识、运用品牌鞑サ哪谌莺褪侄巍⑵放拼播新媒体手段这三大知识板块为教学主线,知识讲授与学生品牌塑造的实践应用能力充分结合,结合我校视传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将该课程中强调的品牌塑造主体更准确定义为当下数量较多、呈现蓬勃发展趋势的小微企业,而非是以往品牌塑造针对的知名大型企业。 通过调查学生的课下实践活动、网上的企业信息和品牌设计业务,在授课中引入企业品牌塑造案例,教学中开展和品牌塑造相关的讨论,发现学生都会对越是实际可操作、越是接近生活的品牌塑造问题展现出高度设计创意,智力投入较高,受此启发,在三大知识模块的授课线索中贯穿了“高校店家”这一商业主体。比如,要求学生在品牌传播内容学习阶段,设计我校某一店家的品牌传播元素,或是品牌图形、或是品牌字体、或是品牌色彩等品牌视觉元素,或是品牌文化、品牌故事等品牌抽象元素;在品牌传播方式学习阶段,让学生思考自己为该家店设计的品牌元素在校内或是通过广告、或是公关、促销或社交等手段传播给受众;总之,品牌传播的学习内容要突出现实中存在的“高校店家”主题。 五、“生活化”培养途径及方式的未来研究方向 视传专业学生是以图形、色彩等艺术元素的视觉表达、综合运用为专业核心能力。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领域也多是在视觉传达运用较多的产品包装、广告制作等企业品牌塑造直接相关的方面。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改革供给侧结构理论的提出,高校教育作为未来市场人才源源不断的供应方,教育界针对视传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研究也被关注。在此背景下,视传专业学生的品牌塑造能力作为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被重视。笔者总结和评价了现有的视传专业人才品牌塑造能力培养的两大途径及方式,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生活化”的途径及方式。 “生活化”培养途径及方式有其对学生的品牌塑造能力培养的可取之处,学习过程充分与实际结合,但笔者也在该途径和方式的具体教学操作中,发现该途径待改进之处,可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因为沟通和营销能力的欠缺,源于生活实际的品牌塑造方案虽然有一定的设计水平,视传专业的学生却未能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去,和校内的店家达成共识,将在课上所创作的品牌塑造方案付诸商业实际,使得视传专业学生的品牌塑造能力培养显的动力不足,难以在专业学习中持续化。 在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专业发展现实压力下,品牌塑造能力的“生活化”培养途径和方式必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寻求到商业利益的突破,从而真正的、全方位的“生活化”,而这势必要对学生的品牌塑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要对该途径的实现方式展开更多研究。 作者简介:李丹(1986-),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南昌工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媒体发展和品牌传播。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与创新研究 摘 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需要研究课程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时展和企业用人标准,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服务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结构;现状;问题;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更多的变革,媒体行业也在经历着嬗变。传统媒体行业面临诸多的挑战,新兴媒体不断涌现,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创新,新型视觉传达人才成为媒体行业发展的新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需要结合时展和市场人才标准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推动教育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设计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1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发展现状分析 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呈现来给观众传达各种信息与情感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从概念上看就能清楚的明天,视觉传达艺设计就是一种给人看的设计。这一概念是一个舶来品,最早在日本流行,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东京世界设计大会。到1988年这个概念才正式传入我国,并为广大学者所接受,逐步引入艺术类专业。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还是没有推广这一个视觉传达设计这个概念,学术界、教育界都是以艺术设计来称谓。2012年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以及专科目录才正式增设艺术学门类学科,并将原来的术设计专业进行重新定位和细化,裂变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以及环境设计等具体专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的表现内容也不再局限传统内容范畴,将表现形式、方法、呈现材料等向更为光宽广的领域延伸,向更好地科技层次提升。同时,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发展变化,公众的鉴赏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原有的艺术设计裂变出来的专业门类又进一步向数字媒体、交互、展示、界面以及多媒体等更多的信息化科技应用分支拓展延伸。 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将传统的静态媒体时代几乎彻底的解构与颠覆,原来的静态媒体已经不能在现代市场保留足够生存和延续生命的领地,尤其是数字化媒体对整个社会环境和艺术市场更是冲击得无立足之地。视觉传达从以往的平面化、静态化迅速向综合化以及动态化转向。而视觉传达的传播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静态展示,而是走向了动静结合,呈现的方式也从原来单一的二维空间走向了现在的三维、四维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视觉传达专业结构更多的是平面印刷设计,更多的是二维层面和静态形式的呈现,带给观众以形状和色彩的感受。以此来设置的课程造成学生的思维观念相对单一,设计意识不强,操作能力简单。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的不断加快,综合媒体应用技术不断增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学生需要更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此,很多高校很早已经着手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构建新型的课程结构体系,并针对课程结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模式,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评估以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教学及课程调整。具体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对知识点进行科学分类,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点结构体系。第二,结合艺术发展与科技进步,设置专门的交叉知识模块。第三,增设更具时代感和创新艺术元素的新颖教学案例,帮助学生从具体案例中培养艺术思维,把握现实作品与设计理念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四,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成立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第五,做好教学方法综合评估,剔除落后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全面重视学生的综合应用创新能力考查。 2 我国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专业课程与基础课安排顺序不合理 视觉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中需要合理安排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重和顺序。但是,现在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强调学生的绘画基础,重视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这是非常基础性的教学,也是决定学生以后发展和提升的重要课程。但是,很多专业课程设置时过分重视基础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绘画方面的基础性训练,基础能力与专业能力没有在教学中得到明确区分,也就不能够设置较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其次,应用能力是学生最为重要的能力,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但是,在应用能力培养安排更多的课时,做出过多的训练,一定会影响其他方面的教育和提升,无法保障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性。很多课程都是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造成课程设置和规划不够清晰,无法细化并做到专业能力的多元化。 2.2 综合课程与实践课程安排不科学 视觉传达设计展业不同于其他的理论研究学科,需要重视学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他们的创造技能,这是学科性质决定的,课程安排中加大比重是无可厚非的,教学中强调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学生的理论素养是必不可少,人文素养更是决定他们的专业应用技能提升层次和艺术文化水平的关键因素。视觉传达设计需要一定的实践能力,需要专业技能,需要能够创作设计出较好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背后是思想,要带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视觉体验,进而引发观众更多的思考和感悟,从而获得一定的心理愉悦或者精神共振,以此来达到艺术表现的效果。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设计者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理想,没有了艺术审美标准和人文精神,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都是一个空壳,是没有血肉和精神的骨架,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和价值。由于我国视觉传达专业过分强调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导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匹配,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不相称,专业课程知识点相对单一,学生进行艺术设计的思路相对狭窄,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学生缺乏综合知识课程的支持,不能接受更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素养的滋养,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后期生长不旺。 2.3 课程基本结构不能做到协调与全面 构成课程结构的要素要全面,还要体现一定的逻辑顺序,需要合理安排各个要素的组织关系,还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结构的横向和纵向关系,并且能够将这些关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课程设置不是简单的数量比例关系和排列组合形式,而是要讲究科学性和操作性,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接受习惯与转换效果。但是,现在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构不全面,且无法做到相互协调。课程设置需要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服务他们的理论素养与应用实践能力,结合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规律,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学生逐步丰富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稳步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结合教学目标、专业发展和行业环境,将学科知识真正能够转变成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综合素养。对课程做好逻辑层次划分,从基本的知识构成来更好地设计课程体系,做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发展目标的统一。但是,我国很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出现了不少问题,目标地位不够清晰,课程内容相对混乱,不能把握学科功能,也就无法突出专业特色。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课程结构,不能做到全面综合考虑,无法实现要素的协调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社会发展及市场发展变化联系非常紧密,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接受新理念,掌握新技术,拓展新领域,研究新问题,课程设置需要综合考虑这些问题。 3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及创新的原则分析 课程结构设计与创新是教学过程的前提,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安排有利于教学组织和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创新课程结构设置能够紧跟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确保人才培养与时代接轨,造就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3.1 培养目标是课程设计与创新的根本依据 课程结构安排和创新变化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和人才发展目标,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结合教学计划,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很多高校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清晰,描述相对笼y,知识给教学或者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思路或者方向。新时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构建课创新课程结构设置需要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进行细化,确保专业培养目标能够成为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制定的重要依据。因此,需要结合市场对人才要求及艺术、科技自身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并结合社会发展不断优化创新。 3.2 教学目的是课程结构调整和变革的基本前提 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方法,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影响和组织下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某种变化。这是著名教育家泰勒对教育的著名言论,学生能够有所变化和提升,学生能够真正得到锻炼,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课程结构设置和创新安排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教学目的,把握好教学目的,服务于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和进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创新需要真正把握教学的目的,能够体现视觉设计专业学科的基本观念,能够将其中的各种概念、原理与知识体系融合起来,将学科的主题思和人才培养标准融入课程设置结构中来。这就要求研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和创新都应把握教学目的,全面审视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为课程结构调整和创新确立基本原则。 3.3 充实通识教育是优化创新课程结构的主要途径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消除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优化课程结构体系,需要在保障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对学生进行更多的通识教育,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视觉传达设计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让学生能够更好感知生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以更好的艺术设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生,让作品更有现实价值,更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革思维。 总之,社会在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寻求突破,产业也在经历重大变革,传统意义的平面印刷媒体设计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具创新特色的视觉传达专业成为社会发展的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需要结合时展和市场人才标准优化课程结构,推动教育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职场化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摘 要:针对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不能充分适应市场发展,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问题,各大院校就视觉传达专业教学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此专业的职场化教学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在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中,应基于自身教育特点以及市场需求,将职场化教学创新工作贯穿在整个教学设计以及实践中,积极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务实性、创新性、延展性。以此来促进其在毕业后尽快融入市场中,在职业发展中做到游刃有余。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职场化教学;创新模式 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方面,相关高校一直在探索此专业职场化教学的专业特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逐渐建立以及健全仿职场实训基地、实验室、实践教学等若干方面的创新与改革。现今,在此专业教学中,围绕职场化教学,相关的实践指导书、实践基地、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培育出符合市场以及职场需求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优秀人才,必须要进行积极摸索,不断创新与完善职场化教学模式,努力实现专业教学同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充分结合公司模式,创建富有独特性、创新性的职场化教学模式,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应用型艺术人才。 1 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性质以及教学模式 就视觉传达专业教学而言,除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基本都需要通过实践方式开展。针对此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意设计能力,展开相关的锻炼以及培养,为视觉传达专业教育的规律以及特点,同时也是实施职场化教学必需的路径。笼统来说,职场化教学主要指的是一些带有实验性、操作性以及项目性特点与要求课程,此外还关系到写生、采风以及实习等若干实际操作课程。在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中,应基于自身教育特点以及市场需求,将职场化教学创新工作贯穿在整个教学设计以及实践中,积极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务实性、创新性、延展性。同时,通过实证性方法,将广告策划实际案例教学引进课堂,联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不断积极探索此项专业课程内容的柔性边界,重点关注理论同实践教学的集成性;加强职场化教学模式的启发以及引导,增强辅助教学手段的w延性;促进教学规律探索工作发展,强化职场化教学模式创新。 2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模式的变革 怎样把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开拓让其对事物抱有怀疑态度,怎样激发并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严谨的逻辑思维将形象化的视觉元素的艺术性完美地表现出来,怎样才能让其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满足市场所需,照顾到消费者的 消费心理,并将这些完美的结合,以上内容均为这一学科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发展方向。 第一,在教师队伍方面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教学观点与方法上,其具体内容为注重实践型教师人才的培养,以市场、行业与企业的需求为基础进行教学方面的变革,在教学观念与方法上勇于创新遵循“设计与艺术创意结合”的教学方针。详细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以多媒体为媒介创新课堂知识来源,取代从前以课本知识为主导学习资源的课堂模式,利用网络等多媒体设备来满足并适应于新型科技材料、艺术表现方式、社会需求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教学实践。以上几方面均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视觉传达设计,并促进其不断创新。视觉传达设计这一科目属于开放性很强的一门科目,所以在该科目的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发挥新媒体这一媒介的作用,例如影视作品、手机、电脑等视听设备与媒介;又或者广播、喇叭、叫卖等听觉媒介;再比如杂志、宣传手册、传单等纸制媒介;还有空间与流动媒介:空间上有展台、横幅、牌匾等,流动的比如说交通工具、服饰衣帽等。在以上几种媒介的基础上,不单单可以完善这一科目的知识体系,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从根本上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二是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努力深化此方面的变革,改善先前课堂教学方法的缺陷,尽可能地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增强其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艺术概论》时,可多利用启发式与互动式类型的教学方法,比如说类比法和历史追溯法,这可以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余地,增加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升其创造性与创新能力。比如说在《视觉传达设计》这一科目中,可以教学知识点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综合类的实践设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增添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进行即兴表述和写作类培训,利用自身实践调查的成果进行分析,以此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使其自学水平得到增强,同时各方面能力均得到提升。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实践项目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将授课方式设置为阶梯模式,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尽量充足的模范课题,在选题上要选取具有创新精神且形式丰富的课题,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基础对课题加以深入研究。先是小组范围内进行课题研究,随后小组与小姐间互相交流,最后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这就是阶梯式的授课方式,这不仅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可以为学生今后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增加其知识储备。二是授课方式突破维度界限,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为学生创造课题实践的机会:比如说进行简单的产品包装或是宣传推广的设计等。这同时是该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设计作品展现了设计者的思维成果,若不进行设计实践一切都将是虚话。因此学生必须努力提升其综合能力,以课程内容为基础进行富有创造性设计实践,以新媒介和科技手段依托灵活运用点、线、面等图形语言,增强设计的画面感与形式美感,使其设计的作品颇具现代性和创造性,引人入胜。三是提升即兴创作和手绘能力,使其能够不依赖于他人进行信息采集、资源调研、独立分析与思考,同时能够自主进行设计,合理解决所遇问题并进行反思。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这将为其今后的设计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以此才能不断累积并提升其创造性。同时实践练习还能够将课程中所学知识和教学环节有效地进行连结,老师做出相应的指导,最终对作品进行专业性点评。四是在课程内容上新增实践环节,以校内资源为依托,同时利用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机会,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指导方针来通过技术等方面的提升来丰富实验室的功能;使其进行实践基地的能够高度还原真实场景,可以满足学生设计与教师教学的需求,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奠定硬件基础。 3 结语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竞争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一定要抓好职场化教学工作。唯有这样,才能够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专业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区域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摘 要】作者在文章中引入中国美术学院“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构建及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理念,阐述区域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相互融合发展的作用,并以所在学校的具体教学实例进行分析例证,探讨区域文化在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创新和应用。 【关键词】区域文化 视觉传达设计 教学 创新 应用 一、引言 我国创意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给艺术设计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的设计理念已成为衡量设计师自身素养和设计水准的新标准。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也顺应时展需要,与时俱进地开始同步跟进和调整教学改革的探索。由中国美术学院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构建及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它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很迅速。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市场需求,需要结合“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时研究和调整相关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将区域文化特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明确新时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探索,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人才。 二、区域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相互融合发展的作用 当代艺术设计正朝着繁荣多元的方向发展,专业间的交叉、整合将成为未来的主题。中国设计的前进方向也将在融合世界优秀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探索“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展现“东方设计学”风貌,是中国现代设计人的职责所在。充分发挥地区文化优势,将其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之中,通过本土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能使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璀璨多姿的区域文化特色在艺术设计领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与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研究,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实现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内蕴丰厚,形态多样,是我们在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在研究国内外先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区文化优势,将其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之中,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来进行区域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在探索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让区域文化特色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应用,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探索构建“东方设计学”学科教学体系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区域文化特色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丰富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与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教学理论研究成果 根据区域特色在原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加强课程设置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以及多样性。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突出区域文化特色,做好专业建设规划工作,与本地区其他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互补发展,减少在专业建设中的重复设置,注重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交叉专业建设发展的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如何适时将区域文化特色元素引入教学内容之中,探索区域文化特色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给学生更多的利于发挥个性特点的空间,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构建独具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品牌,能有效丰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与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教学理论研究成果。 (三)区域文化特色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发展,是提高师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 区域文化伴随着民俗民风而发展和完善,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和民族、民俗等诸多因素基础上所形成。把本土文化特色的相关内容融入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之中,建设科研和教学水平较高、结构合理、适应专业发展要求,具有实施素质教育活动能力的创新型师资队伍,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资建设,将研究经验和探索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施,并通过与区域相关特色企业的接洽,加快科研成果向行业产出转化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推进作用。 艺术设计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融入区域特色文化,让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丰富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在帮助学生丰富和提升设计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意识,传承和宣传区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应用实例分析 创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理论教学方法,将区域文化特色融入培养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过程之中。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特点来研究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创新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地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应用技术型设计专门人才。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深入了解区域文化特色,提炼出适合进行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的元素,并将其融合在教学内容和设计实践之中,探寻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和应用的有效途径,一直是笔者所研究和关注的教学改革探索方向,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现以笔者所在的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包装设计》为例,对桂林区域文化特色在课程教学中的两个应用实例进行分析探讨。桂林位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民族融合区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也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根据这一特色及相应的市场发展需求,在《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与桂林旅游相关的产品包装设计上,切实为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为桂林地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应用技术型设计人才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实践。 (一)竹制材料旅游工艺品或纪念品包装设计 桂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湿润,雨水充足,气候宜人的环境下竹子生长茂盛。竹子质地可塑性强,易于雕刻,使得竹材料在桂林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中得到大量的使用。根据这一特色,在进行《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竹制材料的桂林旅游工艺品或纪念品的包装设计作为课程作业的具体设计对象,引导学生们在对桂林的本土文化特色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一定的对象进行相关主题的设计实践。 设计效果展示在一次《包装设计》课的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对桂林区域文化进行充分调研,有意识地让他们注意到由于桂林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大量文人墨客的聚集,使得桂林地区饮茶和饮酒盛行,而竹制器具正是桂林当地常被使用的盛茶、盛酒用具,也是作为馈赠和旅游纪念的不错选择之一。进而以竹制茶具、酒具作为设计素材,让学生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再结合桂林特色文化做更深层次的了解,提炼出可供拓展的元素来进行竹制茶具或酒具的包装设计实践。如图1和图2的包装设计作品――“竹韵”茶具系列包装设计,是为一套竹制茶具所设计的包装,包括有茶壶、茶杯、茶匙等竹制茶具的内外包装。设计者从竹制产品的原生态这一特色出发,选用了桂林当地的土麻布作为包装的主要材料,以纯手工进行缝制和制作。桂林土麻布可以选择的颜色相对单一,所以设计者加以南印花布作为点缀,并将这一套茶具包装的外包装盒盖参考我国的传统服饰“唐装”的形式做了一定的设计处理。 (二)特色食品包装设计 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有一种说法是桂林因“桂树成林”而得名。在桂林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见很多的桂花树。秋天走在街道上,一阵一阵的桂花香味扑鼻而来,也为桂林增添了一道独有的风景。桂花茶、桂花糕、桂花酒等由桂花所制成的各种食品健康味美,也和“桂林三宝”一样是受到旅游者们欢迎和喜爱的食品。这些食品的包装设计也是融合桂林区域特色进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桂”食品包装设计(D3)就是学生根据桂林区域特色所设计的一套桂花食品系列的包装设计。设计者从桂花食品的选料天然和桂林争创绿色环保旅游城市这两个立足点出发,选用清新而充满生机的绿色作为整体包装设计的基调,并将桂林传统南糖包装所常用的牛皮纸、麻绳运用于包装之中,设计出来的“桂”食品礼盒包装桂林地方特色浓郁。 山水文化、藩王文化、史前人类文化、古运河文化、抗战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桂林地区还有很多区域特色文化可以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创新应用。如何更好地将桂林区域特色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区域特色文化应用到设计实践之中,对区域文化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从实践中去领略这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培养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适应地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构建及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在桂林地区的一种探索。 四、结语 区域特色文化内容丰富,是我们华夏儿女所共同拥有的珍贵文化财富。区域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研究,在传承和创新区域特色文化的同时,为不同区域院校具体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利用元素和引导学生发挥创意的拓展空间。将区域特色文化合理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实践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与时俱进地契合了地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为艺术设计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急需的走在行业尖端的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也是“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构建及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UI界面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本课题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现今我国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模式;介绍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UI界面设计的创新影响力;结合教学实践,探索UI界面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具体的推广方案;以亲身经验对UI界面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总结,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进行特色化教学改革进行尝试。 关键词 互联网 UI界面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UI界面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与数字媒体专业相结合的新领域,专业院校需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融入新的APP界面设计、网页界面设计、游戏视觉设计等新的课程,对传统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培养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一定UI界面设计基础的创新型、综合型设计人才。现阶段,国内的艺术设计专业院校在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始不断摸索适应社会发展的改革之路。例如广州美术学院在视觉传达专业课程中开设了针对网络和移动平台的UI界面设计课程;江南大学对工业设计及视觉传达设计两个专业进行创新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设置,增设了UI界面设计课程;燕京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将人才培养分为两个方向:新媒介艺术设计方向和品牌与传播设计方向,以此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1 UI界面设计的创新影响力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当今手机互联网的三大主流系统:ios系统、Android系统、windows系统,都会相应进行各种应用程序和软件的设计推广。一种被称为UI界面设计的新的视觉传达设计表现形式开始在互联网中越来越多的提到。各种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数码产品,例如平板电脑、在线手游以及其它人机交互技术产品的盛行,都需要UI界面设计师这一新的职业对产品进行整体优化,因此UI界面设计的影响力不可小觑。针对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来说,UI界面设计则主要是指GUI,GUI即“Graphical User Interface”也就是“图形用户界面”,是对屏幕产品的视觉效果和互动操作进行设计,是一种结合美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学科,并且结合市场需求,强调人、机、环境三者合并为一个系统进行总体设计。我们众所周知的苹果公司推出的智能电子产品iPhone、iPad,三星公司的Galaxy系列手机、Galaxy Tab平板电脑,都赢得了巨大的受众群体,成为革命性科技产品的标杆。究其原因,不仅仅是体现在其优秀的软硬件产品设计上,美观且操作流畅的UI界面设计也是吸引众多消费者购买的原因。以美国苹果公司的iphone为例,App应用程序市场中有多达50万个不同种类的程序可供下载,每个程序都过ios系统规范化的设计,通过卓越的UI界面设计,为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而流畅的操作体验,是人机交互时代界面设计的优秀案例。国产品牌诸如小米、联想、华为以及近些年涌现的应用软件设计公司同样也在移动互联时代尝到了交互设计的甜头,积极拓展UI界面设计的业务,成立专业的UI设计部门。由此可以看出,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优秀的UI界面设计是产品和企业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的法宝。 2 UI界面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推广方案探索 2.1 优化传统课程设计,融入UI界面设计的方法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重新构建、整合原有的传统课程体系,将UI界面设计巧妙地融入传统课程设计中。例如在传统的“标志设计”、“版式设计”主干专业课程中,增加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的数字设计课程,以此延展和优化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例如在“标志设计”课程中,融入icon图标设计的内容,icon图标设计是UI界面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标志设计的课程中加入先导性的课程,有利于后期学生对整体界面的设计把控。Icon图标是指的界面图标,是狭义上的图标概念,是在特定媒介上的图标设计。界面图标分为软件图标、网页图标、手机端图标三个大的类别。便于用户在多次使用过程中的记忆,并形成习惯。icon图标设计的趋势大可分为拟物化设计和扁平化设计,在标志设计的课程中,可以设置icon图标设计专项练习,针对不同的设计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拓展原有的标志设计课程思路,打破原有标志设计课程的二维局限,例如校园主题icon图标创作, 针对不同节日主题的icon图标创作等。在标志设计的课程中,可以设置icon图标设计专项练习,针对不同的设计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拓展原有的标志设计课程思路,打破原有标志设计课程的二维局限。以下是在课堂上icon图标的专项练习成果(图1):八个校园主题icon图标创作(内容包含P教学楼,Q宿舍楼,R图书馆,S体育场,T食堂,U澡堂,V银行,W超市)。 2.2 将真实的UI项目引入课堂 把真实的UI设计项目引入到课堂当中,借鉴UI设计公司的运作流程,建立针对UI界面设课程的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标准。在具体的项目实践过程中,将学生分为若干个设计团队,分别负责项目经理、客户经理、UI设计师、GUI设计师等不同成员职责,在具体的项目实践中进行立项、市场调研、头脑风暴、视觉设计方案制作等,使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营造同UI设计公司或其它互联网设计公司对等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这也是成为一名优秀的UI设计师所必备的素质。 2.3 充分进行多学科交融 创建以视觉传达专业为核心,利用其它专业的资源,尽可能多的进行其它相关课程的多样化融合,例如开设“摄影基础”、“影视后期合成”、“展示设计”、“flash动画”等课程,不但能够加强视觉传达专业的基础知识,也能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设计思路,为有意向从事视觉传达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拓展更广阔的就业机会,例如在当今数字媒体背景下非常热门的“电视节目包装设计”,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视觉传达设计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媒体应用能力。 2.4 提升传统文化艺术修养 在数字媒体时代与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培养,将民族文化更加深刻地融入在现代教学体系中,将东方的和西方的、传统的和现代的、主流的和大众的等知识更加丰富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追求西方科学技术,而没有自我文化特色的艺术教育是失败的。为创建具有文化本源性的艺术设计教育方法、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设计人才,建议在必修课设计史的基础上,开设“中国画基础”、“民俗学”、“版画”、“书法”、“陶艺”等选修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修养,构建多元思维方式。 3 UI界面设计课程教学总结 UI界面设计是一门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极高的课程,关联到设计艺术学、计算机技术、人机工程、心理学等众多学科,要求学生必须要有较强的综合学习能力、开阔的设计思维、熟练的软件操作、良好的视觉分析、全面的团队合作能力等,是一门要求较高的的新兴综合课程。要想开展好此类课程教学,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与时俱进,在原有传统课程基础上进行大胆改革,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观摩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在摸索中不断进步。 (1)将UI界面设计在企业中所需要掌握的能力细化为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出新的相关课程体系,以便课程能够顺利进行,使课程体系能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2)UI界面设计大多数是针对屏幕的设计,对设计规范的要求较高,学生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方面的要求,往往有好的创意却没有一定的规范约束。需要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课程中加强学习,例如CI设计、版式设计、字体设计等专业基础课,需要更加重视课程中基础规范的学习,也可以适当引入UI界面设计的相关知识规范作为先导内容。 (3)借鉴一线城市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加大校企合作,同时可以邀请水晶石、火星时代等数字媒体培训机构到学校中进行交流学习,开展短期workshop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架构和社会平台的无缝链接。 (4)如今借助网络平台呈现的设计资源众多,涌现出大量的设计抄袭现象,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作业抄袭网上的作品草草了事,针对这一现象,应当加强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参观各类艺术展览、民俗文化艺术活动,加大对“艺术史”、“民俗学”等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设计视野。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 摘 要: 本文主要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寻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学改革之路,从而促进我国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教学方式 教学改革 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要课程要求是教会学生利用平面视觉的符号、文字、插图及相关的标志,以传达自己的思想,传递给接受者各种信息。这门课程涉及的领域非常多,比如报纸、杂志当中的各种平面设计广告,包括路边的广告牌等。概括来讲就是有广告设计、印刷设计、海报招贴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及企业形象设计等许多方面。随着社会对该专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的教学相应需要改革,包括课程的设计、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管理。这些改革都是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 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目标 学校的教育最终要服务于社会,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所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应该与市场相联系,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这样当学生毕业后才不至于失业,才能立足社会。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国际化、产业的多元化给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许多的就业岗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很广,前景一片光明。因为不同的企业都有着自身的发展模式及自己的企业文化,所以尽管都是设计部门,但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要求,这些千变万化的要求对学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因此,高校“因材施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2.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改革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求相关的老师在教授一些基础设计理论知识和专业设计的前提下融入新的设计理念,促进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设计技巧,进而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改革要求主要是将新的设计理念融入教学,将设计和创作有机结合,在理论教学上实现艺术设计的前瞻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课程改革方面要注意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也不能只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设计需要一定的理论做支撑,如果只重视实践就会好比空中造楼,迟早会被社会所淘汰。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的支撑就如水中的浮萍,则根基不牢,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一定要使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在教学课程安排上,可以与企业合作,通过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程,使学生参与实践训练了解企业真正的需要。学校与企业合作,企业将一些项目交由学校,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完成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地体会到真正的设计文化,对他们的设计能力、合作能力及其他方面的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快速而有效地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样的课程安排,既摆脱课堂的束缚,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自我创造能力的提升,可谓事半功倍。 3.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教学模式上,由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在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才真正地建立起来,只有短短的三十多年的时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始设置时由于基础薄弱,经验不足,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基本照搬照抄国外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工艺美术教育、应用美术教育、装饰教育还是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方面。由于自身发展经验不足,因此基本走的是跳跃式的发展道路,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落后,创新性不强,实践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有必要改变目前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积极通过网络技术开展教学,通过分析一些经典的设计模式向学生讲解一些当前的流行因素及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这些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对传统模式的突破。 4.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在实践方面的改革 前文已提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设计知识。在当前的设计背景下,各高校该如何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呢?方法是多样的。如前文提到的在教学课程安排上,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通过制定相应的实践课程安排,使学生参加实践训练了解企业真正的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企业将一些项目交由学校,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完成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地体会到真正的设计文化,会对他们的设计能力、合作能力及其他方面的能力起到促进的作用,快速而有效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另外,在日常教学时学校可以举行一系列的设计大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可以个人参赛也可以是团体参赛,这样安排不仅可以突出个人的创作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学生通过参加设计大赛不仅有利于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比赛当中,而且有利于形成整体的设计意识。课堂上,老师只是将某一个设计元素当做作业留给学生发挥设计创造力,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往往只注重于某一个环节而没有整体的概念。比如设计一个图标,课堂上学生们可能只会追求结果,而忽略整个设计过程的完整性。而开展设计大赛则不一样,在参赛过程中,学生自己选题,并围绕选题写出设计理念,同时将过程记录下来。设计完成后向他人讲解自己的设计作品。这样一个流程下来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设计本身,还有整个设计过程的准备工作,各方面的组织协调能力及创作理念的问题,等等。这样的一个完整过程能够有效检验学生设计能力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真正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实践改革中应不断地挖掘新方式,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然而,在改革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改革要彻底,要充满决心。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如果不改革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如果改革就应该下定决心,不可只做表面文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不利于学生发展。其次,学校及相关人员要重视教学的改革。任何事情,只有学校和各方面人员都重视,才有利于发展,教学的改革也是如此。教学改革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该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展开。最后,一定要持之以恒。教学改革工作并非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夜之间实现所有目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改革方向正确,思路正确,适合社会的发展,就不担心实现不了目标。因此,当改革成果还没那么有成效时切不可心急,不可随意放弃,应该勇敢地坚持下去,相信胜利就在前方。 三、结语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道路漫长且曲折,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应高度重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不断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利用社会有利因素促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思想观念上的追求创新,探求更符合现展趋势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专业人才,这是现代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追求的目标。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以数字媒体为依托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意识研究 [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来临,其引领着视觉传达设计科研创新的发展方向,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决定了视觉传达设计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墨守成规的理念已成为制约科研创新的关键因素。而问题意识是科研创新的核心,发现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是关系到视觉传达设计科学研究发展方向的根本。从设计理念、设计表达形式、技术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都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技术的进步对于设计的发展往往具有强迫性,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使设计的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并为科学研究提供充足的动力。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创新能力 问题意识 培养与策略 创新的核心关键就是问题,问题的提出代表着求知欲望,这就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劲的生命力,在设计方面同样如此,人性化设计、服务设计、体验设计、绿色设计等设计理念的提出都强调以人为本,在设计理念的不断变化过程中,问题意识起到了关键作用,问题意识指引设计研究,推动设计研究,完善设计研究,并最终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是整个科学研究活动的主线。设计的改良和发展是对传统理念的挑战,设计本身即是一种创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设计创造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集中表现,因此重视问题意识,挖掘问题意识将成为设计研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而使问题意识成为促进科学研究发展的常态形式,发挥问题意识在设计研究领域的推动作用。 一、视觉传达设计创新能力要素 (1)创新设计理念。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随着时代的进步,其传播媒介、传播方式都有了巨大的改变,传播理念的不断改变其根本是人的延伸,视觉传达设计的科学研究是视觉符号的研究,所以基于不同时期的传播方式人的接受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在信息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新的信息传播理念的形成,已对固有的传播理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科学研究的创新方式是基于传统理念的提升,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能够把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方向,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以数字媒体时代为契机,使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方式从固定的以传统媒介为载体的模式转化为多元化、多维度的数字化载体模式。设计理念的创新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绿色设计、服务设计,体验设计等理念的提出都是基于时代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综合设计的不同需求,就要求更为广泛的学科内容,设计与艺术学、美学、传播学、材料学、营销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的交互性越来越强,对于综合学科内容的把握有利于视觉传达设计更好的迎合市场的要求,使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跨专业性得到加强,科研创新是对旧理念的突破,是对新理念的实施,视觉传达设计的科研创新同样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理念的创新能够带来结果的创新,同样也能使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2)创新技术表达。良好的技术表现形式能够促进视觉传达设计的速度和效率,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需要良好的平台,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在技术表现形式上的创新,能够使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媒介形式的多样化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交互性更强,覆盖面积更广,传播效率更高,数字传播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在传播环境上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数字化技术的革新更好地表现了设计创意,同时使视觉传达设计的成果展示能够借助数字化技术呈现出虚拟现实的设计形象,数字化的形象展示融合了图形、色彩、音频等多种设计元素,使受众群体从视听觉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感受,这是数字技术表现相较于传统技术表现形式的巨大优势。创新技术表达不仅使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同时也使内容的复制、应用、修改、传播更加便捷,综合了技术与艺术的表现,促进了媒介与传播的融合。视觉传达设计本身就要求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的发展使视觉传达设计在各方面做到不断推陈出新,所以,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研究需要技术的支撑,技术的创新也为设计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平台,从而使设计不再受到技术的约束,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问题意识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研究的重要影响 (1)问题意识突破传统思维方式。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传达设计需要更为突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甚至批判性思维,打破传统思S的设计才能让人耳目一新,才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而实际中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人员忽视了在数字媒体时代所反馈出的问题,比如信息载体的变化,数字时代的特征变化,而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上一成不变,以传统的设计方式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终将被市场所淘汰。问题意识的提出基于现实设计中的真实问题,实际问题,是以合理的设计解决实际需求的过程,具有强烈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为设计创新提供不竭的思维动力。问题意识淡漠是制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缺乏逆向思维、联想性思维、发散式思维、缺乏敢于怀疑能力是学习和科研创新的绊脚石。设计的本质即创造型思维的表现,优秀的设计则是建立在创新的思维能力之上,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进行设计改良,才能更好地获得创新性的成果,西方的广告设计往往能够立意新颖,特点鲜明,其根本在于更重视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问题意识引导科研创新。在任何的科研活动中,问题贯穿整个科研整体,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同样如此,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受众的设计,无论包装设计、印刷设计、广告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等,如何快速、准确、富有吸引力的表现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关键,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设计的目标和任务,就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设计的创新来源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犹如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如仿生学设计的应用师承于自然,可充分应用于包装的外观设计和造型设计,无论是造型上的仿生亦或是功能上的仿生,创新性都是来源于细心的观察和发现,将有价值的设计元素提取并应用于实际的设计需求中,所以,问题意识的提出是关系到设计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引导科研创新的先决条件。 (3)问题意识促进创新成果。视觉传达设计问题意识的提出,恰当的设问,应围绕现实性、多元性、直接性来进行,解决方案的实施要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建设性。视觉传达设计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如广告设计注重创意内涵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包装设计注重视觉元素和造型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标志设计注重图形内涵是为了满足品牌形象的记忆与传播等,都从单一化的传播作用转化为满足人们精神文明需求多元化的视觉设计,从传统媒介到数字媒介的转变,传统视觉语言到数字化形式的转变,无不是由问题意识带来的设计创新成果,只有在设计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以创新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才能使视觉设计做到与时俱进,视觉设计是创造的过程,是将问题意识形态化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建设性越强,所呈现出的视觉设计成果也就越具有创新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视觉设计而言,问题意识将决定设计成败。 三、视觉传达设计与问题意识培养 (1)保持对设计动态的敏感性。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日新月异,从事视觉传达设计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综合性、多元化的知识储备使设计理念、设计思维更具有深度,通过对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并学会以设计的眼光加以分析,要能够形成良好的艺术通感,感受与设计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以形成敏锐的设计嗅觉,设计来源于生活,视觉设计前沿动态的时刻变化要求我们要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敏锐的嗅觉有助于我们快速的发现问题,并且不会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如视觉元素(图形、图像、符号、文字、色彩)的变化,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的更新,当然,设计的敏感性同样离不开艺术与审美情趣的修养,艺术鉴赏能力的修养,也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视觉设计的敏感性是直觉与阅历的统一,是对视觉设计持之以恒的高度专注,是知识经验和工作能力的积累,所以,问题意识与培养视觉设计敏感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2)数字技术带来新问题。数字技术的发展使视觉传达设计研究面临着新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技术的发展对设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强迫性,视觉传达设计要能够符合数字技术的需求,数字时代的变化使得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法变得多样化,抽象性、具象性、动态的、静态的、虚拟化等视觉符号形式,设计作品也因此具有信息量丰富、传达形式多样、注重时效性、交互性的特征,技术的更新使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不仅要注重内容,而且也要注重其形式的变化,视觉媒介传播由单一性向多媒介组合方式过度,无论从事科研工作或是教学工作都应该将数字技术带来的变化紧密的与视觉传达按设计专业相结合,使视觉传达的O计观念、设计内容、表现手法,传播方式、反馈机制等方面都能够具有明确的时展技术的需求,适应数字时代带来的新变化,即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 (3)发展定位带来新问题。 设计的发展需面向受众及市场,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同样应立足于市场,市场因素的不断变化,如传达对象、传达目标、媒介选择、诉求重点和诉求方式、用户体验等方面都是研究问题的方向,问题意识在培养过程中需根据实际的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是毫无根据的提问,这样才能使问题意识在设计中发挥应该起到的作用。视觉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信息的传播,无论何种方式的信息传播都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市场因素是问题意识的根本来源,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也终将面向市场,所以,视觉传达设计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需要对市场环境变化有充分的把握,这样才能发现更为实际的问题,发现促进创新的问题,才能发现促进视觉设计发展的问题。 总而言之,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需要建设在良好的问题机制之上,数字时代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视觉传达设计学术研究过程中,要重视问题意识、强化问题意识、培养问题意识,用问题意识促进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素描学习的浅悟 【摘要】素描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造型训练课程,在多年的素描实践教学中结合本专业的特性和一些教学实践环节中的具体问题,在此对该课程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分析和适当的定位。 【关键词】视觉传达;素描造型;图形;材料 素描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同时又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训练方式,是造型艺术教学的必要课程。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的艺术家们对传统素描课程作了重大的改进,他们反对以纯艺术和再现的形式来进行素描训练。他们的试验成果被广泛推广并逐步完善,从传统素描中演变分离出来而形成独立的视觉造型艺术学科。 视觉传达设计是运用视觉符号和视觉元素来传达各种信息的设计。在西方文化和传播学的影响下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于日本举行的世界设计会议期间提出的这个概念。视觉传达设计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动态化、综合化共同呈现,为设计师在图形图像的扩展和应用提供了无止境的可能性。 由视觉传达的专业特点决定必须要有于之适应的素描教学观念。拥有扎实的造型能力,是实现优良设计表现的基础。严谨的透视素描练习可提高准确的造型能力,但对于丰富想象力的培养还需要更加多元的训练模式。 一、图形的潜力量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创意理念与设计表现始终是关系到整个设计作品传播实效的两个重要环节。创意理念是一种思维形态,它存在于设计师的意识之中,而要将这种理念传达出来,必须在设计表现中寻找载体,及通过视觉元素来实现与受众之间的交流。要将概念化的创意信息转化为形态化信息,图形便是传达信息的重要载体,优秀的设计作品总是以自己独特的图形语言准确清晰地传达设计主题。因此可以说图形将直接影响到设计作品的表现力。 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视觉关注的中心,其表现力直接决定作品的优劣。而图形的表现力来自于设计者对其造型的驾驭能力。图形的造型,对其情感的表达、特征的体现、氛围的营造具有不可取代的潜作用力。如何将虚幻的想象力转化成实在的图形语言,那么对造型手法的思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法门。 二、造型语言是设计的推动力 素描训练中的造型表现方法,不管在形体组合关系描绘,还是画面构成因素的表现,都是素描学习与训练的要点,对学生设计水平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从素描造型的角度去分析,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更注重形体构造的组合,结构的分析,形体的设计,造型的严谨,强调研究对象的构造,注重结构的分析,采用以线为主的表现手法,侧重理性的观察。素描造型要求学生观察物体表面的变化特征,从而研究物体本身以及物体之间的形状和转换特征。 在视觉传达专业素描教学中,多进行结构造型的研究性素描训练,并要求学生对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造型意识多元化的思考,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并拓宽对造型观念的认识与理解。其中超越技巧性的、经验性的固定模式训练,有助于学生设计思维的养成。这种训练更重要的是对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练习,它将获取的视觉信息进行典型化、概念化的处理,使作品中的视觉语言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三、造型过程的潜要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素描表现技巧的发挥,也有赖于对工具、材料性能的了解和表现技法的掌握。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具有独特的功能属性,也有与其相适应的技法表现。对工具材料的选择,在很大程度给予作品提供了更多风格表现的多样性,我们对工具材料的探讨与研究,学习多种表现技法,才符合现代设计的要求。 现代设计要求作品具有多样性的创意表达方式,无限的图形图像表现力,要求设计者能够对视觉语言应用自如,这些都迫使设计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培养学生广博的艺术修养显得尤为重要。在专业的学习中可对多种绘画工具材料进行尝试,了解其表现技法。除了常用的工具材料如铅笔、炭笔、木炭条等使用之外,对其他的工具材料如钢笔、毛笔、彩铅、色粉、油画棒、丙烯、岩彩、数位板等综合材料的尝试都应在教学实训中有所体现。设计的宗旨是改变和提升现状,在通向设计殿堂的途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去变换思维角度,使自己拥有更高的设计品位。 结束语 “形盲胜于色盲”是当今视觉设计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可忽视一些学生对造型能力的不足和形态感受的麻木的现状。通过改善素描教学的观念来提高学生对形态敏锐的感知力、对造型手法深刻的表现力,来改变素描教学的质量,对视觉设计教学意义重大。金字塔的基座决定了它的高度,对视觉传达设计素描教学的探讨,旨在基础性学习与设计水平的提高中建立一种更加紧密的联系,以期望教学实践得到更好的成效。引导学生通过特定的训练,逐步跨越传统的陈规旧俗,追求他们的艺术理想。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创新性与社会性探索 摘要: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毕业设计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本文从毕业设计的选题模式和选题阶段的教学管理二方面探索了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的创新性与社会性。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以双师团队的协同指导,分阶段多层次的考核体系为具体方案,从源头上提升了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升了毕业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能力。 关键词:视觉传达;毕业设计;创新性;社会性 毕业设计是本科四年教学成果的总结,是学生大学阶段最重要的实践课程,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走向市场的第一步。信息技术和媒介传播的创新与变化,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教学上,结合市场和社会实际,结合新观念和新媒介,体现创新性与社会性。 好的选题是毕业设计好的开始,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往往从选题开始就是优秀的。清代大艺术家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言简意赅地道出了选题在整个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选题,能驱动学生从市场和社会角度出发,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毕业设计成果。 一、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存在眼界和思维的局限性,在整个毕业设计阶段,学生通常首先将着眼点放在设计表现技法和毕业设计展的最终呈现形式上,习惯以某一门专业课程出发,虚拟课题占大部分比重,忽略选题阶段的市场调研、创意思维对毕业设计中期进展和毕业设计后期呈现的影响。而在设计中后期阶段也没有在表现形式上深入挖掘提炼出创新点,解决具体问题,导致毕业设计空有躯壳,言之无物,作品俗套而雷同。 学生在选题过程中,首先切入的不是创意性的概念,而是单一的课程方向,如先确定是做包装设计还是VI设计,然后再随意虚拟出一个主题名称,套用市面上已经存在的设计形式,最后完成一系列的包装或是VI设计。这种选题只是单纯的设计形式重复,既没有结合市场的调研与分析,也没有考虑到后期能否实际应用,使最终的设计成果并没有实际的市场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针对此情况,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整体教学改革过程中,认为毕业设计质量控制应从源头上抓起,对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的教学进行了选题模式和教学管理的探索。 二、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 1.概念先导,融会贯通。毕业设计选题要以概念先导,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中好的设计项目的策划、设计、媒介表现方式,通过观念的碰撞,产生新的创意点和核心概念,再依据概念来进一步确定选题,鼓励学生做出能融会贯通四年所学的设计课程甚至跨学科方向的毕业设计。如果毕业设计的目的就是研究与探索某一具体设计方向,这类选题也应该是以概念为先导,探索具有创新性的视觉表现形式和媒介应用形式,在观念上注重多维交叉融合和跨界思维,以市场的角度看问题。 2.问题主导,结合实际。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要关注社会动态,结合实际,以问题为主导来思考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在于,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思考在自己生活中和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以设计的介入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某个问题,完成一项完整的毕业设计。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一是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自己的生活着眼,思考身边的事物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小处入手,让毕业设计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是引起他人和社会的关注和思索。二是做来源于校企合作的真题项目,真实的项目是植根于解决企业和品牌存在的问题的,必须考虑到企业、市场、消费者和媒介,实践性强,是最具现实意义的选题。三是结合大型的设计竞赛。设计竞赛中的选题一般都是具有研究探索性的选题,关注于目前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件,或者近期设计行业中的焦点问题。以设计竞赛为切入点的选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使学生更能结合市场和社会现实进行设计创作,会不知不觉地驱动学生去关注市场,重视毕业设计的调研与策划,规划毕业设计的设计内容,使毕业设计有一个良好的有意义的开端。在近年毕业设计中,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运用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毕业设计。例如毕业设计作品“怡瑞嘉园――家庭式养老房地产项目”,学生对于传统的VI设计项目中作了创新设计,联合文理专业背景的广告学专业学生进行跨专业毕业创作,完成了一套具有扁平化视觉风格的完整房地产策划项目,例如关于梦现象探索与研究的“十万个梦什么”,融合了统计学、医学、文学等知识,以信息可视化设计形式进行表现。也出现了很多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和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毕业设计和校企合作项目,例如针对公共场所母婴室设置情况的“爱宝母婴室整体形象设计”,针对武汉本土企业的改良设计“武汉动物园的导视系统设计”、“soda二厂汽水包装改良设计”、“成都华贝兴废旧物资回收有限公司VI设计”等。设计效果出色,得到学校和企业专家的一致好评,优秀毕业作品多次得到本土媒体报道。 三、多层次与分阶段的教学管理 1.循序渐进的选题过程。很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乃至整个大学期间,都只重视设计本身,不能用系统和整体的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完成选题的可实施性分析、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等内容,循序渐进地选题过程是很有必要的。(1)选题的可实施性分析。选题的可实施性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学生自身的水平;二是选题的创新性;三是选题在毕业设计展中的呈现方式。如果学生的水平与选题的难度不能匹配,就应该缩小选题内容,减小难度,或是直接放弃选题,重新选择。除了新的选题外,毕业设计中也有很多老题新做的选题,这一类选题要注意选题的创新性,如果在老题新做中没有创新点可以挖掘,那就是重复的、没有意义的毕业设计。如果选题涉及到新的视觉表现方式和媒介应用形式,就要考虑设计内容能不能在最终的毕业设计展中完美呈现。(2)重视前期调研和资料的收集。确定了选题的可实施性,就要对主题进行调研和资料收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平时设计实践较多,容易孤立地看待设计问题,不能整体系统地对待整个设计,对前期调研和资料的收集不够重视。设计的根基和创新点,来源于前期的调研和资料的收集,只有实实在在地了解同类选题的设计和研究现状之后,才能确定选题的目的和定位,才能在创新点上有所呈现。(3)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选题的可实施性和选题调研完成后,要确定具体设计内容,并制定好时间规划,对于毕业设计过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包括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毕业设计小组成员的工作分配、与指导教师沟通的时间安排、毕业展览呈现的效果规划等内容,只有确定好具体的内容和时间规划,毕业设计的中期阶段、答辩阶段、成果展示阶段才能循序渐进地进行。 2.双师团队分阶段协同指导。从毕业设计选题到毕业设计成果展示阶段,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促使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由擅长各自领域的教师和企业导师进行协同指导。学生会依据选题和分组确定具体的指导教师,在涉及到跨专业合作的毕业设计小组中,指导教师团队由相关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协同指导,在涉及到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中,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毕业设计的协同指导。 指导教师在选题之前,就必须引导学生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进行选题,并积极引入企业真题和竞赛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在选题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讨论选题的可操作性,并敦促学生进行完善的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制定设计内容规划和时间规划,并将选题阶段整体完成情况以开题报告、任务书的形式完成存档。 3.分阶段多层次的考核体系。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分为设计选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和成果四个阶段,并依据四个阶段制定分阶段的考核体系,掌控整个项目化设计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考核重点。设计选题阶段,选题是否来源于真题,选题的社会性和创新性是重要观测点;中期检查阶段,设计项目的计划进度、完成的方案质量是重要观测点;答辩阶段,设计项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论文的创新点是重要观测点;成果展示阶段,设计细节显示出的专业性和创意性,设计项目能否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重要观测点。 而在选题阶段,也要依据选题的过程制定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学生在选题阶段有没有进行可实施性分析,资料收集与市场调查情况,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是否合理,共同组成选题阶段的分值。同时,提高选题阶段和中期检查阶段的分值比重,重视过程考核成绩,从源头上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总之,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来说,优秀的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就应该是优秀的,作为学生大学生涯的最后一步和进入职场的准备之步,毕业设计选题应该注重创新性与社会性的结合,通过概念先导,问题主导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式、严谨的选题论证与调研,整体系统的设计,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质量,以培养应用型的艺术设计类高素质人才,反映出学以致用的意义。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动画设计专业中的视觉传达教学 摘 要:动画专业教学过程中往往重点放在三维、动画等方面,对视觉传达相关课程有所忽略。当前,视觉传达设计已成为动画设计不可或缺部分和设计师的必备素质。,视觉传达意识的加强,能使作品更注重内容传播的准确性和传播效果。 关键词:动画;视觉传达;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影视、网络等新媒体更多地进入设计师的视野。视觉和影像已作为独立的传达手段而存在。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动画相关专业。以培养具有较高的设计能力,能在各种领域熟练应用现代媒介手段,从事信息、影象、广告及视觉艺术设计工作的高级人才。但在课程设置和具体专业实践中,许多学校立足于影视、网络等二维三维运动传播媒介只注重影视媒体的特点及技术要求,把重点放在动画、影像编辑等专业课程内容上,而对视觉传达课程有所忽视。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且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方位设计人才已成当务之急。然而“动画设计”一路走来,虽然产生了很多优秀的设计师,但很大一部分年轻设计师不能沉下心对待设计,为了谋生也在思考全新职场的发展。刚熟悉市场动向的这批人因缺乏坚强的意志等原因离开了设计市场,设计行业迎来的也是一批刚出校门的毕业生,他们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经历从“学院派”到“商业派”的转型。针对这些问题,对设计教学模式以及思维模式进行重新审视,以及构建科技化、市场化且具有现代形态的设计教育体系,是我们每个热爱设计的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动画设计作品中的不可或缺因素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以“读图”为标志的“图像化生存”时代,当代主流文化形态也正在向视觉文化嬗变。作为现代艺术设计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视觉传达设计,成了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 动画作品借助动态方式向人们传递大量的视觉信息,带来平面媒体未有的视觉感受。但影视作品都是由平面来组合的,每一帧精美的界面设计造就了精彩的整体完美影像。所以说,视觉传达已渗入了影视设计作品的整个全过程。动画设计作品不仅要满足动画、技术、传播等方面的需要,还要满足视觉审美和品牌宣传需要。对每个画面进行组合设计,视觉形象会更加整体。对影片色彩的组合把握,使流行设计被带入整体设计环境。这些设计内涵,与字体设计、版面设计以及构成等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增强作品内容传播的准确性 信息传达准确度已成为衡量影视设计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将产品或企业商业活动抽象信息概念转化为形象化的视觉语言 ,进行形象的 ,艺术的描绘 ,通过传播感染大众情绪 ,影响他们的心理 ,完成商业运作及宣传。设计中的信息传达已经成为一种包容性极广的文化现象 ,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造型、美学、传播学 ,还有语言、市场、社会、生理和心理等诸多因素。设计者通过作品向受众传达自身的思维过程与结论 ,达到指导或劝说目的 ,而受众也正是通过设计作品 ,与自身经验印证 ,最终了解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 传达(communication )一词源于拉丁语 ,基本意思是“给予”和“沟通”,是以不同个体之间进行传达与联系为基本宗旨的。但我们常忽视其“沟通”的含义,只注重“传”而未注重“达”。随着时展 ,人们对于“传达”的理解在不断深化。今天的“传达”,除单方告知信息外 ,更重视“沟通”与“互动”的潜在内涵。已非传统意义上视觉设计 ,而是沟通人-产品-环境-社会-自然的中介。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整理、设计、传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鉴于此,注重传达意识的加强,对作品内容的准确传递至关重要。 三、设计师的必备素养 视觉传达在动画设计应用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影视媒体设计师理应掌握很好的设计技巧,并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操作形成自己的视觉经验。在作品设计过程中,这些经验有助于设计师构思出完美的产品形态,并表达自我的创意思维。 四、关于课程的开设构想 动画专业的课程重点不在视觉传达方面,而视觉传达包含的课程量多面广,究竟哪些是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必须或需要开设的呢? 为培养学生将构成原理运用于实践设计能力。版面设计、文字设计、形态分析等专业基础课是必须的,这些课程占用课时不多又与以前的知识不脱节。而包装设计、CI设计等综合性课程,占用课时量大,可安排为欣赏选修课程。 通常本专业学生三维、立体的感觉很好,有良好的构思。但涉及到每一个面的文字图形编排时,对文字、色彩、图形、位置等把握就明显有所欠缺了。经常遇到学生精心制做的作品,从创意构思到制作技术都很完美。但因为没有经过版式、文字的设计训练,没有将构成课程应用到界面设计的实际操作经验,或者根本未意识到这也是整个设计主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关键帧没有传达出作者思想意识,导致造成画面视觉混乱,使观者误解创意者意图。在对作品整体制作过程中,对作品整体感觉把握不当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为避免配色失误,有的作品仅以单调原色表现。有的平面语意表现较弱,引不起观者注意。所以,引导学生重视传达设计训练,使他们的作品趋于更加完美,是设置这些课程的宗旨。 五、视觉传达设计学习的重要性 现代设计发展至今,分类越来越细致,但由于社会与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与挑战,综合型的设计人才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需要,除了要求设计师要有横跨诸多设计领域、门类的专业特长,还要有能够将不同设计领域细分又能系统地加以综合思考的能力。而就目前的设计教育看,重视觉表现,轻文化内涵和专业实践,课程之间仍然处于被束缚的孤立尴尬状态之中,各个专业互不联系,只局限于自己领域内,缺乏有机的衔接和交流。于是在就业中弱点逐渐被暴露,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适应能力差,从学校踏入社会的学生就像盲人摸象,只看到了局部,从而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其次,理论与实践失衡,出现“学难致用”的局面,大量不切实际、天马行空的设计作品普遍出现,部分毕业生进入社会还要接受企业的“二次回炉”,浪费了时间,也为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另外,外行内行人士误认为人人都可以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景观、动画、民艺的学生纷纷加入“视觉传达设计”的队伍,也因此出现了“人人可以搞视传”的错误理念,阻碍着创新能力的发挥。诸如此类情况的出现,直接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设计教育提出了一个现实的命题,如何在共性中寻找个性,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并在有限的专业课程下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 设计师作为引导新生活风尚的人群要灵敏地捕捉时代的瞬息万变,在设计和作品推广过程中,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所以,在课程中让学生了解相关设计形态的设计过程,并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优秀视觉传达作品。为他们今后在专业领域更加深入发展学习提供正确思路和方向。 加强视觉传达设计的学习和教学是作品本身的需求,也是培养一专多能高级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是学生本身快速适应工作和社会对设计师提出的要求。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高校应用型教育环境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资源 一、应用型教育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的迫切,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高校也应运而生。应用型高校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社会素养和竞争力。应用型教育的这些特点,也决定了教学模式上更加偏重实践教学的发展和运用。应用型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点 视觉传达设计主要是指借助传播媒介通过对视觉符号语言组合而成的视觉图形设计传达给消费者的一种艺术设计形式。它受科技进步影响较多,尤其受到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媒体等技术进步影响较大。同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囊括的专业超越了传统平面设计专业的范畴,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表达更加科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性较强,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涉及领域更加的广泛,社会将需要更多具有高素质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这与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起步晚,但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视觉传达设计人才也变得更加受欢迎。在应用型教育的不断推广下,我国近千所高校开设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一方面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开设的课程存在滞后性,其内容与快速发展的时代特征不相适应;在教学模式上也是机械性对西方教学模式进行模仿,“模仿有余,创新太少”对我国实际情况联系过少,没有更好的考虑我国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要求;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基础课程对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缺乏关注;针对学生的课题设计创新性不足,过于僵化与社会发展脱轨严重。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考虑课程资源如何获得,课程内容的丰富将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资源的获得途径 (一)增强专业课程间的横向联系。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门艺术设计形式,其所要掌握的课程也较多,学生既要掌握平面设计理论和广告设计的表现形式,同时还要了解绘画中各种表达技法,同时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学生还要掌握摄影及3D动画等方面的技能。要想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增强其社会竞争力,就需要学校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融会贯通,而不是对专业一知半解,避免能做广告设计,去不懂色彩的运用等情况的发生。专业课程的整合也是获取课程资源的一种途径。 (二)加强课程的实践内容设置。应用型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应用人才,秉着这个教学理念,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破过去以理论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过去的“闭门造车”向“走出去”转变,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操作相结合,在实践中动手动脑,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水平。应用型高校一般都会实行校企结合的模式,因此,能够为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应多于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去创作去设计,让学生的实践作品更加符合当前市场需要。 (三)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这也为与科技水平联系紧密的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便利,信息技术的进步让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变得多样化,不再局限在传统课堂教学,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获得有效信息,获得更多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眼界,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接触更多真实优秀的设计方案和案例,并可以在网络世界里和更多的老师、同学进行学习和交流。 (四)加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目前为止,我国设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已近千所,因此,有进行学校交流的条件,同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又决定了其多进行交流对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社会竞争力有诸多好处,加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丰富学生课题设计内容,增强课题的创新性,进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作者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视觉传达专业中包装设计的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就当前社会形势而言,视觉传达专业中的包装设计对学生毕业就业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在传统的包装设计教学模式下,学生学到的东西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应用于日常工作中。所以,这就要求视觉传达专业教师对包装设计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探索。 关键词:视觉传达;包装设计;教学改革 0 引言 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视觉传达专业作为高校老牌艺术类专业,改革发展势在必行。包装设计作为视觉传达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与相关产品以及推广营销都有着一定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对产品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包装以及造型设计上,要能够通过对产品的包装来实现对产品的营销推广。因此,要加强视觉传达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要求我们提高对包装设计课程的重视,加快对包装设计课程改革创新的步伐。 1 对当下包装设计人才需求分析 在我国,主要的包装设计人才都是出自各大高校,视觉传达专业人才相较于专业的包装装潢专业、包装工程专业,还比较欠缺。在市场需求大于人才培养速度的情况下,视觉传达专业的毕业生还有进入包装设计行业的可能,但是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需要增强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提升自己在包装设计行业的竞争力。随着市场对专业人员的需求增大,我们要对包装设计课程进行创新改革,同时还要明确包装设计最终的服务目标――市场,以避免学生脱离实际,对包装设计理解得过于艺术化。 2 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 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师要知道自己教出的学生是要步入社会独自生存的,因此我们的教学理念要紧随时代的步伐,这样才能让毕业生在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在明确这一点的基础上,对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要针对社会对包装设计人才的需要而进行。在日常教学中,要脱离原有的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只为了教学而教学,要让学生充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3 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必须要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步伐。传统的教学内容单纯地重视视觉而忽视了传达的目的,这很显然达不到时代进步的要求。因此,在结合社会进步的基础上,我们要充分结合包装设计产业,顺应产业需求,将包装设计的课程内容与产业的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多角度、跨学科的教材内容创新。同时,包装设计课程应该服务于企业,包装设计教学内容的创新要与创意策划、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等多种知识内容相串联,避免单一的教学内容将学生引入歧途。为适应社会潮流,包装设计教学内容应该充分联系实际,避免单一的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中应该重点强调之间的作用,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同时,还要教导学生学会将产品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充分突出产品与包装的地域文化特征,让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在包装设计行业中拥有一份竞争力。 4 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一般情况下,一门课程被学生接受的程度主要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可以说,好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知识的传授变得更有效率。由此看来,在视觉传达专业中包装设计的教学改革,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尤为重要。就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创新改革方法: 4.1 增加课堂中的实践项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日常的包装设计课堂中,教师可以引进更多的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接触到包装设计的全过程。同时,在接触包装设计实践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对包装设计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这样做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最直观地了解包装设计过程,还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让学生对包装设计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标。 4.2 将教、学、做有机结合,提升教学的整体性 在包装设计过程中,学生首先应该重视的是设计感,其次才是包装外形。但是,一般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在这里都是先注重产品的外形包装,而没有核心的设计理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住设计的核心思想,同时教师也能更好地向学生讲解设计的理念。使用这种整体性教学方式还有着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因为教师的教导、学生的学习以及实践动手的环节都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大大加强了教学过程的连续性,从而避免了学生因为走神而对知识掌握的不全面。 4.3 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传统的包装设计课程中,主要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单纯的知识性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不是很完善,同时还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思维。因此,在创新性包装设计课程中,我们要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课堂的主导,让学生充分加入到课堂中来。这样不仅仅能让单调的课堂充满活力,更有利于学生的灵感迸发。 例如,在对实体产品进行设计包装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任意分组来进行创意性包装。在学生设计包装结束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分别谈谈他们的设计包装理念,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包装中来体现他们的设计理念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实际操作时,没能表达出自己的设计理念的学生进行辅导,教导他们如何用实物来展示自己的理念。而对表现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新一轮的创新设计,让学生的包装设计更加富有创意,更能够贴近当下社会潮流。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将与包装设计关联比较大的整体策划、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避免学生的设计理念脱离实际,过分理想化和艺术化。 4.4 对学生进行分阶段考核,让教学更具有持续性 由于现阶段高校都是采取学分制的结业方式,一般专业都只有一次结业考试,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并不用心,只是在考试之前临时抱一抱佛脚。因此,为了让包装设计课程更具有持续性,我们可以在每个知识点之后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这样不仅仅能够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在考核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创意和知识点掌握情况并重,因为现今社会对包装设计师的要求并不仅仅是专业水平过硬,更要求设计师有着天马行空的创新力。 4.5 让艺术与课程内容相结合 在包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仅仅通过对课本的讲解和一般的实践,是不能够达到企业对包装设计的要求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能够完全掌握包装设计过程,更要将他们的艺术思想加入其中。因此,在这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平衡艺术与设计,从而培养出更多能够经得住企业考验的优秀设计师。 5 总结 在视觉传达专业包装设计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牢牢把握住时代的变化带来的机遇,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力争让毕业生有着更强的就业优势。包装设计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师要对其要有足够的重视,这对加强视觉传达专业的竞争力,以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在对包装设计课程的创新改革中,教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利益为最根本目标,为学生的未来负起责任。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刍议传统装饰纹样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和传承,业已引起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本文就传统装饰纹样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并分析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传统装饰纹样;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传承与创新;意义与价值 一、引言 当前,我国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存在着过度沿用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和方法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存在着丧失自我个性以及作品日益同质化的倾向。要纠正这一弊端,要求我们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注重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活学活用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能力。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与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进行融合,能使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更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和社会性,也有利于指导教学实践。 二、概念界定 传统装饰纹样: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劳动生息中创造,并与中国的礼制和儒家、道家、宗教以及风土人情等融合,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用来装饰或美化青铜器、陶瓷、丝绸、漆器、金银错、玉雕、牙雕、砖石雕刻、刺绣等工艺品的图案形式,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逐渐发展、成熟,成为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装饰造型体系。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广告设计、印刷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招贴设计、产品包装设计、VI设计、展示设计等。其培养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各种设计项目的设计规律与表现技法,让学生熟练使用多种视觉传达设计软件,使学生具备完成视觉传达设计任务的能力。 传承与创新:传承即是取舍,创新即是扬弃。所谓传承也就是指对原有事物中合理部分的接续,是否定中的肯定,克服中的保留,是“取舍”。所谓创新就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扬弃。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发展。两者之间是内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传统装饰纹样的传承与创新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传统装饰纹样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之中的意义与价值 (一)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可见,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不仅是培养设计创造能力的教育,而且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艺术素质、创造力为目标的教育。 传统装饰纹样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之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开辟高校觉传达设计教学为文化建设服务的方法和途径。同时, 中国创意独特、风格鲜明、技艺精湛、形式丰富多彩的传统装饰纹样资源的发掘和传承,也迫切需要借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这一途径得以实现,这为本选题的提出奠定了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价值 首先,我国虽有比较丰富的研究传统装饰纹样的资料和成果,但对传统装饰纹样的分析、艺术价值的挖掘、文化传承以及创新应用还有所欠缺。但是很少有结合传统装饰纹样与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来研究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应用的成果。本课题尤其关注传统装饰纹样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互动规律,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探索传统装饰纹样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而总结将传统装饰纹样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所要遵循的传承原则和创新应用路径,可使研究成果更具现实性与适切性。 其次,当前不乏大量生硬地照搬传统装饰纹样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传统装饰纹样的全面、深刻的理解。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有丰富多彩的样式和韵味深厚的内涵,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与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相结合,能找到适合本民族视觉传达设计的新方向,可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开创无限的发展和设计空间。 再次,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有着完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挖掘传统装饰纹样的时代美感,可使中国的设计界借此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为中国软实力的提高添砖加瓦。 四、结语 伴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眼球却遭遇着大量生硬地照搬传统装饰纹样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它们缺乏对传统文化全面、深刻的理解,以致降低了作品的设计品味,丧失了作品的民族特色和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鉴于此,作为高校应在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很有必要将传统装饰纹样与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进行融合,构建传统装饰纹样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传承与创新应用的良好格局。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设计竞赛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与启迪 摘 要:设计竞赛作为锻炼学生实践设计能力和检验老师授课成果的有效手段,已成为现在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探讨设计竞赛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影响,将对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体系调整和教学内容更新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设计竞赛 教学改革 视觉传达设计 当今国内外各种设计类竞赛层出不穷,为那些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同学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设计竞赛作为一种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具体实践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有效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这也是艺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设计竞赛一般侧重于考察参赛者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动手技能,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设计实践经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同时,参与一些设计竞赛并获得相关的奖项既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检验,也将成为学生就业时一个非常重要的砝码。 一、设计竞赛是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设计竞赛的评委大多是专业领域中经验丰富的一线设计师,有着对现代视觉设计观念最敏锐的眼光,可以对设计作品公正、客观、公平的进行审视,同时反馈给课程教学最及时的改革动向,虽然有些设计竞赛不是真实的设计案例,但对视觉设计未来的前瞻性有正确的指导价值。 1.以设计竞赛为导向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纵观当下的各种竞赛,无论是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还是靳埭强设计奖,它们的意义不只是获得几个奖项,其根本意义在于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动手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专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融合了人文、自然、技术、美学、科学等诸多学科知识,当今的设计形式日新月异,变化发展非常快,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密切关注设计的发展前沿和理念,增强实践创新设计能力。通过设计竞赛老师会发现平时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而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以改进教学方法,并将一些最新的设计观念和设计动态渗透到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潜能。例如作者在标志设计课程中增加了动态标志设计的内容,并适时将多媒体介质的运用贯穿于整个视觉传达专业,给受众新鲜的视觉效果,以便符合当今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让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同学知道当下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设计趋势以及最新的技术运用、材料选择、媒介执行等方面的新成果。 2.以设计竞赛为依托设置课堂教学作业 以前教学的设计内容以虚拟课题为主,学生缺乏设计的责任感,而实际的项目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更能提升同学们的兴趣点和成就感。因为实际项目是现实存在的内容,从项目的构思到最后的完成,涉及到成本的核算、材料的选择、加工的技术和后期的印刷等众多要素,整个过程都要符合市场化要求,学生在实际项目的设计周期中进行了较实际的课程体验操作,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将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例如作者在教授吉祥物设计课程中,就以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依托,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并获得吉祥物专题设计三等奖。作品以最具南京特色的梅花、云锦花纹和折扇为基本元素,设计出如同翅膀般飘逸的造型,代表着青春的张扬活力,与主题表达非常吻合。吉祥物造型中女孩子的名字是梅梅,男孩子是云云,名字也是从这些特色的元素中得来的,整个设计透露出浓浓的民族气息。 3.以设计竞赛为契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一个和谐的团队是成功的基础。随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不断细化,形成了众多设计方向,例如一件产品的包装完成需要包装结构、包装力学、包装装潢和包装印刷等多方面的有效整合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设计竞赛也是如此。在设计过程中几个同学集思广益定方案,然后分工合作,互帮互助以达到设计目标的效率最大化,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课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互相体谅、相互激励成为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指导纲领。很多学生在参与设计竞赛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别人沟通合作、如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也学会了互相谦让、互相鼓励,通过大家的精诚合作很好的解决问题,最终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二、设计竞赛是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 当今艺术类学生在校期间缺乏一定的实践动手环节,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很难快速适应从学校到单位的过渡,然而公司需要的是招来即用型人才,导致毕业生与社会实际的需求总有一段距离。同时,相对其他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门槛较低,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当前的就业趋势严峻。通过赛前的培训以及大赛的洗礼,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增强了岗位胜任力。作者通过对几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发现,积极参加设计竞赛及获得一定奖项的同学在就业中比较顺利,其中不乏一些专业的4A广告公司及知名的设计机构,在与企业招聘人员交流中获知,现在的企业需要有实践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项目的员工,而对大学毕业生最好的体现方式就是设计竞赛获得的奖项。当然,设计竞赛只是我们创新实践的一种途径,不要带着功利的眼光来看待,而且设计竞赛的评判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评委对设计形式和风格有自己的偏好,获奖固然是对设计能力的一种肯定,但真正令学生受益匪浅的是其过程,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竞赛完善自身,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竞赛给教学改革带来的启迪 1.深化交互式教学方法 设计竞赛作为课程教学体系的有机延伸,是一种开放性、竞争性很强的实践方式,是课堂实践教学中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成效的检验,也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的积极探索。指导老师以设计投标小组的形式组建团队,严格按照竞赛规则和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创作,学生的激情和智慧在顷刻迸发,指导老师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专业学识倾囊相赠,师生间围绕具体设计问题的交流探讨明显加强,具有近距离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交互式教学关注的真正核心,不仅仅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而是有意识地去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式上应当避免单一的、常规的方式,应采取具有一定激励作用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教学内容的求真务实 设计专业有其特殊的专业特性,设计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海市蜃楼,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和脑海中,而是一种现实的“造物”方式。老师的授课内容不能停留在教科书上,还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脉搏,确保教学内容贴近现实,使学生毕业后面对客户时不再感到茫然。在教学内容的讲述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创新能力得到迅速提高。设计竞赛不仅可以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也使指导老师受益匪浅。由于设计竞赛主题明确,针对性强,贴近当下设计思潮,对老师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授课方式融会贯通、灵活多变,采用贴近市场的教学理念,同时探索各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艺术领域论文:电子综合艺术在艺术专业领域的应用 【摘 要】通过学习电子综合艺术的概念、思想、技术,全方位了解什么是电子综合艺术,怎样学习电子综合艺术,电子综合艺术专业为艺术领域可以做出哪些贡献。事实证明,从这三个层面入手,可以很好的了解、学习以及掌握电子综合艺术此门新兴专业。这种学习电子综合艺术专业的方式方法,可以深入浅出的让学习者迅速理解这门专业的大意,也让学习者灵活学习、掌握以及运用这门专业。这门新兴专业,对艺术的思想领导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着艺术前瞻性的命脉。培养更多的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学习者,就是为未来艺术领域,甚至艺术与科技或多学科相结合领域,培养了更多的创意型高端人才,引领人们未来生活发展轨迹。 【关键词】电子综合艺术;创意;跨学科;交互;VR;cosplay 1 概念 1.1 新媒体 提到电子综合艺术,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一个词汇,人们听到更多的还是数字媒体或者交互艺术,说到电子综合艺术不得不提的,一定是新媒体这个引领时代的词汇。新媒体,是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型媒体,大多以电脑方式呈现,以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转化。具有数字化,互动性,个性化等时代特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与之类似的是把新媒体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1.2 电子综合艺术 电子综合艺术,英文名:Electronic Integrated Arts(EIA)是用跨学科的方法来进行数字艺术,囊括了:平面艺术,数字媒体,移动媒体,交互艺术,装置艺术,等等。运用到了绘画、版画、摄影、设计、视频、声音艺术以及一些尚在开发科技的结合。是一门新兴的以电子、数字技术之间的关系为基础背景知识而转化的专业。这一跨学科研究法,致力于研究传统艺术的渗透与数字技术的扩展。这个专业的学生已经在世界各地成为艺术家和教育家,领导着文化话语的新兴领域,为新兴数字媒体的实践和创作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研主要课程包含Work and Analysis、Electronic Strategies、Advanced Electronic Arts、Art History/Criticism course。 1.3 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被定义为学习者的情绪诱导,在某些方面类似于被教导的概念,并通过其对学习者提高部分感官认识。集成的术语用来表示艺术经验到学习过程。综合艺术表现为:感性认识、思维方式的隐喻、利用信息形式的替代。综合艺术也往往是指在新的实践创造和/或组合杂交的艺术形式。综合艺术是实践与新媒体艺术,计算机为基础的艺术,和基于Web的艺术。尽管新媒体更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媒体(综合艺术)通常涉及计算机加上一些其他的方式。举例:涉及新媒体集成技术的一个作品可能是与计算机有关的交互式多媒体雕塑去做音乐表演等等。 2 思想 2.1 大胆想象,无限创新 有了以上的专业概论基础,接下来就是培养学生们的创作思维能力,这也是我在美国所学到的。无论是我自己的研究生课程,还是我担任助教的大学本科课程,美国教授们最在乎的是最大力度挖掘学生的创作思维。例如(电影:LIMITLESS, LUCY)所述,人的大脑是可以被无限开发的。有了良好的“剧本”“创意”才可以创作出更出色的作品。 1)要求学生在没有范围、重点、边框的情况下,大胆想象。首先,不要考虑到学生能不能做到,先考虑学生能不能想到。只有想到了,才有实现的可能性。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只要能想到的,就必定有一天能做到。 2)鼓励教学,艺术无国界,也无死板的统一标准,因人而异,不要用传统的“好”“坏”标准去束缚一个学生本应或本将拥有的想象力。抹杀了想象力,或者打击了信心,这是在将来的人生中很难挽回的。例如:在美国,我给本科生当助教的每一节课,主讲教师从未因所谓的“画的不好”“制作的不好”批评过一个学生,无论在大家世俗的眼光中它是个多么光怪陆离的作品,教师以及学生们都能说出这个作品中的些许闪光点,因为,谁也说不准,这个学生也许就是未来的梵高或者毕加索?艺术的审美标准是感性的,不要轻视年轻人,互相学习的过程,才是互相提升的最高境界。 3)课堂课后都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老师一味的灌输给学生知识量,这些学生将来能受用的到底有多少?而是讲究互动,老师讲了今天应该传授的知识,应该用更多时间来倾听以及检验学生的收获和成果。例如:在美国的课堂上没有什么过于拘谨的气氛,老师和学生围圈而坐,老师自然先是传道授业,讲完本节课的重点,剩下的时间全部交还给学生,或是让每一个学生讲述预习内容,比如学生最崇拜的艺术家,以及学生崇拜他的原因,他的优点,作品依据和意义等。或是让每个学生展示出自己的作业,做课堂点评。普遍的要求就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张嘴讲话,每一个作品都要有你自己的见解,无论是学生自己的,还是同学的,甚至是艺术家的。如若时间有限,也会进行分组讨论,总之每个学期,每节课,每个学生,必然有开流的机会,无论是各抒己见,还是提出质疑,或是团队合作。这才是一趟课中,见证学生学习吸收多少,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学习与进步的机会。 2.2 大量阅读,提高修养 课后,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创意或者有兴趣的理念(有兴趣,自己的创意,学生才会更愿意花大量课余时间做更多的搜索),去阅读大量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图书馆,网上搜索,或实地考察(有些作品需要特定的空间时间以及技术支持,对空间的了解,掌控。涉及物理,工程以及更多学科也需要接触了解,寻找实现方法)。无论是什么,这种动脑、动手、储蓄的过程,是必须必要的。一个人,有了初步的想象与创意,若无真才实学,也是纸上谈兵。有了良好的知识储备量,再有了充实而闪光,发人深思的内容,才能亘古流传。一切禁不起推敲的创作,终究会被历史所遗忘。(见:3) 在许多学校的综合艺术已经实施并广泛用于教导学生留住关注对象。实现艺术在教育系统中集成的理由,这已经被许多艺术教育工作者和其他有关方面教育的讨论,逐渐形成完整性理论。方法包括让学生去博物馆,让他们去描述对绘画的理解和告诉他们这幅画的背景知识,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他们在博物馆参观的英文文章。用艺术帮助教学的另一个例子是,让他们先读历史的一章,然后要求他们通过这一章的摘要,创作作品。另外,历史教学也可以通过cosplay(角色扮演)法,学生制定的字符类完成。通过五感认知,自主方式,完成原创作品。 2.3 跨界合作,收获可观 有了创作思想,又有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可谓胸有成竹,只欠东风。如今社会,地球可以称作地球村,各个学科之间又何尝不是呢?如果只是一味的钻研所谓艺术,很难有一个客观的质的飞跃。如果与科技,自然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必然有一番新气象。(例如:MIT新媒体实验室,又如教过我的教授之一,著名艺术家Joseph Scheer,他的作品自然科技与艺术相结合。) 每一个学科都有每个学科的制约性与局限性。例如,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创意和想法。在艺术的领域,他可以通过手绘、电脑绘制,描绘出初步的草图。也可以通过,视频软件、3D软件等等,来勾勒出如果这个创意实现后,带来的美好场景,而他不具备的是,他没有学过高数也没有涉及过复杂的编程。如果他与工程学院合作,工程学院根据他之前的想法,构图,视频,实现它的编程。这也许就不单单是一个美好的艺术作品,更是可以应用到人们生活当中的高级勾勒。(如:MIT Media Lab,他们的赞助商就达到200+,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如:LG,Panasonic,21st Century Fox,eBay,Gucci,google,IKEA等等许多不同行业的支持。) 有跨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似性。结合艺术融入其他科目有助于加快和促进学习的过程。艺术促进创新。综合艺术比在每个区域独立的指令更经济。[3]这种类型的课程的主张是,谁被艺术方法的整合,教过的学生有更多的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并制定了艺术的欣赏。[4]它也被要求综合艺术活动是它将帮助学生的知识与外部世界连接,并帮助他在转移他的学习有关艺术的许多其他科目。 3 技术 3.1 绘画基础 说到绘画基础,值得提倡中国式教育,即使是毕加索后期创作充分活在自己的想象中,也有他之前的绘制超写实,出神入化的基础时代。良好的绘画基础,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绘画基础教会人们最基本的比例、审美、光线、色彩、对比等等。如果连盖楼的基础都没有,后期的想象力也会禁不起推敲,即使推敲了,到了一定程度,它也再没有深入的潜力。这样的教学也能磨练一个学生的细致与耐性。这是中国式基础教育的一个值得肯定的重要性。 3.2 历史哲学 作为艺术家,文化基础同样重要,没有任何一个借口告诉人们,艺术家可以没文化。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人,犹如盲人,无法在艺术的海洋中畅游,艺术史提高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通过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历史,了解艺术的产生、进程、精华。而学习哲学,更让人学会如何去思考,辩证的去看问题,从中发现更多的突破点,提高自己的思想修为。(如:中国古代文化、西方传统文化,佛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二重身、既视感。) 3.3 电脑技术 电脑软件,是一个永远在更新换代的电子产物,美国教授教给我的思想,非常值得我借鉴,不要一味的去学会所有的软件,那样你只不过是一个技术工人。而如果想成为艺术家,最重要的还是创意与思想修为。有了创意基础,再以此为点,去学习要用的上的那部分软件即可。不要为了学软件而学软件,而是为了作品而学。举例:迟至2012年,Final Cut Pro 还是一个炙手可热,非常好用的视频编辑软件。而2013年,新学期开始,Final Cut Pro已全面升级为一个家庭适用版软件,再也不适合专业视频编辑。再到如今2016年,VR的迅速崛起,也迅速的被AR取代,而MR又即将取代AR。“虚拟现实是伟大的过渡性科技,我们需要它来教会我们思考与数字媒体进行交互的新方式,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未成年人无法安全的使用虚拟现实,直到他们的眼睛完全发育。且使用时间不可过长,否则很容易引发大多数用户晕动。”即时通讯软件大蚂蚁 (Big Ant)的CEO罗斯西蒙斯(Ross Symons)这样说道。如此可见,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学会某一种软件,而是学会这个新媒体时代的核心思想,有超前的意识形态,根据我们自己的艺术创意,学习甚至创建相关的软件即可。相当一部分软件,就是在艺术家需要创作相应作品需要时,就此产生的。 有了以上三大论断(概论,思想,技术),清楚概念(了解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有敏锐的洞察力,积极思考的创作思维,以及文化等学科基础知识。便向成为艺术家迈进了一大步。想成为一名成功的电子综合艺术家,有时候需要非常辩证的去看问题,需要很自信,但又不可自负。不能“皇帝的新衣”,但也不能完全不接受不同见解。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要有团队合作懂得分享的容人之量。以及领导艺术发展趋势的领导才能和卓越的眼界。 艺术领域论文:艺术领域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在南宁市邕宁区,壮族八音、嘹山歌、春牛舞、壮族采茶戏等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广为流传。“邕宁壮族八音”作为邕宁民俗文化的精髓,兴于清代,盛于清末民初,直至20世纪80年代,仍在原邕宁县及其周边地区广泛流传,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民俗吹打乐的一个重要品牌,并于2006年被自治区政府公布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了更有效地在幼儿艺术教育领域融入邕宁民间民俗文化,我们课题组将艺术教育领域的研究分成音乐和美术两个研究小组,各小组分头行动,搜集素材、营造环境、创编课程。在广泛采集素材的基础上,我们集思广益创编园本课程,将民间民俗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巧妙地融入我院的环境创设、区域活动和节庆活动中,让民间民俗艺术以另一种怡情悦性的形式去吸引幼儿,进而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相互和谐的艺术教育特色。 一、邕宁壮族八音等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 所谓“八音”,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将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D、铙)、石(磬)、丝(琴、瑟)、竹(箫、})、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恰)八类,即八音。邕宁壮族八音主要由大唢呐、小唢呐、五孔笛、锣、鼓、钹、壮族乐鼓等乐器组成,曾受“广州八音”文化影响,后又吸收了邕剧、壮师剧和壮族民间音乐的元素,逐步演变成今日以唢呐演奏为主,打击乐为辅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间有“八音一响,喜事连连”一说,可见该艺术形式在当年的流行盛况。1983年,邕宁县文化局组织文艺专干深入农村开展文艺辅导活动,对壮族八音这一民间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加工,组建起以农民为主的百人“邕宁农民八音队”,形成了更具浓郁民族气息和独特艺术表演风格的综合性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在原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器基础上,增添了四人齐擂的大鼓、师公“岳”鼓、壮家姑娘喜爱吹奏的无孔笛,另外加入壮族人民喜欢唱的壮族山歌“嘹”调、彩调、采茶调等,在单纯吹打表演的基础上配以“抬花轿”、背新娘、师公舞、“岳”鼓舞、舞春牛等民族风情表演,并在演奏内容上创作了一批热烈欢快的新曲目。此后,邕宁农民八音队每年都出现在邕宁壮族八音文化旅游节上,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旅客和当地百姓,还应邀参加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迎宾和表演活动,在中外嘉宾心目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如今,邕宁壮族八音已经成为邕宁的“文化品牌”。 尽管邕宁壮族八音等本土民间艺术形式在政府层面受到了格外的保护,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这些民间艺术与当代的年轻人和孩子都有相当的距离。 二、在艺术教育领域融入民间民俗文化的实践探索 (一)广泛搜集邕宁民间文化中的艺术素材 为了把邕宁本土优秀的民间艺术融入我们的园本课程,我们两个研究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搜集、民间采风等方式,收集到大量民间民俗音乐的音像及文字资料,包括一些邕宁原生态的山歌、歌谣、舞蹈等。我们组织教师走访邕宁区文体局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向他们了解邕宁各地特有音乐形式的传承情况;走访邕宁区花婆节研究会,了解花婆节节庆活动内容;前往邕宁区最负盛名的“八音之乡”――蒲庙镇那路村,在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壮乡八音传承培训基地那路小学调研、学习,并走访了壮族八音第六代传人黄才定老人;到“嘹山歌之乡”新江镇那蒙村,在那蒙完小向素有乡村百灵鸟之称的潘碧清老师了解、学习嘹山歌的知识和唱法;等等。 每年一届的邕宁壮族八音文化旅游节,更是我们学习采风的良机,每次我们都会派老师去现场观摩、拍照、记录。 (二)选择适合的素材,融入艺术领域园本课程 保育院的教育活动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寓教育于区域游戏、环境创设和游戏活动中。本土的民间艺术虽然来源于本土的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本土艺术都是适合幼儿的,关键在于幼儿对它们是否熟悉和感兴趣。如果艺术形象鲜明、生动,便容易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想象力,唤起幼儿欣赏和表演的兴趣。 1.音乐领域的园本课程选材。我们首先挑选那些幼儿感兴趣的、浅显易懂的素材,直接应用于我们的园本课程。如白话歌曲《大西瓜》《花婆送福》,嘹山歌《星星》,白话童谣《团团转》《点虫虫》,舞蹈《鲤鱼与白鹤》《蚂y舞》等。这些音乐作品,内容生动,艺术形象特点鲜明。如:嘹山歌《星星》是用方言演唱的,歌词诙谐有趣,歌曲旋律中透着民间艺术的特有魅力;舞蹈《鲤鱼与白鹤》有角色、有情节,艺术形象鲜明,表演者的表情诙谐有趣,舞美造型独特、新颖。其次是筛选、整理、改编一些成年人所参与的、稍显陈旧或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的艺术活动素材,使之更具时代感,更易于被幼儿接受。如:民间流行的《花婆送福》歌曲原来的歌词较长,幼儿不易理解和记忆,旋律也不够美,我们从中截选了一段幼儿易于理解和演唱的词、曲,稍加改编,使之有说有唱,非常适合幼儿演唱,深受幼儿喜爱;大班舞蹈《鲤鱼与白鹤》是根据邕宁区百济乡一带的一个传说故事改编的,原来是成人舞曲,音乐旋律多变,舞蹈动作难度较大,我们先从舞曲中截选了一段快慢分明、生动有趣的音乐并稍加编辑,再简化原来的舞蹈动作,配上鲤鱼和白鹤的动作,改编成了幼儿喜欢和易于接受的幼儿舞蹈。这样的舞蹈编排工作,对专业的要求较高,但我们依靠集体的智慧,总算小有收获。 2.美术领域的园本课程选材。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征,选编了那些幼儿易于接受、有助于提升他们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课程内容。如大班综合艺术活动《春牛》,引导幼儿用莲藕、杨桃等材料给春牛设计花纹,不但可以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提高幼儿对美的理解,还可以让幼儿在自由创作之后,把自己制作好的春牛舞起来,合作活动的氛围非常热烈。 (三)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 环境是幼儿教育的隐性课程,创设环境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为了营造民间艺术教育的氛围,我们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了整体设计与规划。 1.在特定区域创设兼具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双重功能的互动式环境。我们巧妙利用楼梯、走廊、墙面、门窗和房梁等空间位置,布置了大量含有邕宁民间元素的手工艺术作品,有春牛五谷庆丰收图、竹匾花婆脸谱、农家小竹楼图、布艺画、蓝印花布、泥塑、创意草帽、创意蒲扇等,为幼儿营造一种民间艺术的氛围,丰富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感受。此外,我们还在幼儿园的创意空间提供了竹筒、稻草、五谷、布艺、竹匾、蒲扇、灯笼、草帽、藤艺、石子、种子、树叶、瓶子、纸筒等材料,让幼儿与环境中的材料充分互动,鼓励幼儿利用这些材料通过自主绘画、剪贴、拓印、编、捏等方式“创作”艺术作品,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艺术表现力。我班乐乐一直对美术活动不感兴趣,不愿动手,说自己不会画画,但是在这个丰富的创意环境中,他主动选择喜欢的石头进行涂鸦,涂得很专注,作品完成后还很兴奋地拿给其他小朋友欣赏,并慢慢爱上了美术活动。还有一些小朋友,在教室里画画时喜欢模仿别人,在创意坊欣赏了别人的艺术作品后,竟脑洞大开,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了。 2.在开放式区域为幼儿的艺术创作体验创设良好的环境。我们把民俗音乐室创设成开放式的活动区。每个星期、每个班级都会有一至两次的区域活动时间,幼儿可以在里面选择喜欢的活动区角,自由地舞动、吹打、唱跳,分享快乐,提高自信。我们的“民俗音乐室”以“邕宁八音文化”为主线,通过图片、墙饰等把邕宁民俗文化如《水上婚礼》《壮乡歌舞乐》《抢花炮》《龙狮庆丰年》等展现出来,让幼儿进到音乐室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在民俗音乐室,我们还创设了“小小音乐室”“妆扮区”“龙狮庆丰年”“壮乡歌舞乐”“表演区”等几个区角,每个区角都有丰富的活动材料,如“妆扮区”有各种民族服饰、现代服饰、环保自制服饰和化妆品,“龙狮庆丰年”区有大鼓、竹筒鼓、锣、镲、唢呐等乐器以及我院老师自制的竹龙、纸龙、狮子、春牛等音乐活动材料。 3.在幼儿一日生活和活动中,营造艺术教育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本土艺术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如:将本土音乐融入各年龄段的早操,配合体育老师创编《簸箕操》《铜鼓操》等;利用晨间、离园等自由活动时间,播放民间民俗歌谣、乐曲等;亲子运动会上运用自制的“纸龙”“布龙”“竹龙”“牛头”“狮子”等道具开展《龙戏珠》《舞春牛》《狮王争霸》等游戏活动。 最后,引导幼儿直接参与到本土的特色民俗活动中,让幼儿直接感受到本土民俗文化的精髓。如一年一度的“花婆节”活动极富地方特色,我们会告诉家长带上幼儿,让幼儿实地欣赏独特的民间表演和民间趣味竞技活动以加深认识,再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去再现“花婆节”的热闹景象。 (四)开发适合的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 《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遵从这些基本原则,我们以邕宁民间艺术为切入点,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兴趣,发展幼儿人格。 1.音乐教育要用音乐打动和陶冶幼儿的心灵,引导幼儿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我们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将本土文化有效地融入幼儿的音乐教育活动当中,让幼儿得到美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传承本土的音乐文化。表1为我院大班“舞蹈《鲤鱼白鹤》”的活动教学案例。 2.美术教育可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与节日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如:结合邕宁八音文化艺术节我们设计了“我的小铜鼓”手工装饰活动,引导幼儿认识铜鼓,知道铜鼓是八音艺术节的主要乐器;农历三月十二是邕宁传统的花婆节,我们组织幼儿开展“漂亮的花婆脸谱”绘画活动,初步激发幼儿对花婆文化的兴趣,将花婆“乐施好善,济贫扶困”的精神植入幼儿的心里;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上有个花灯会,我们便设计了一个亲子“创意花灯”手工活动,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传播环保理念;结合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我们设计了“五色糯米饭”手工撕贴活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庆期间,我们设计了“创意龙”“春牛”“我的小花炮”等多样化的艺术活动,便于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表2为我院美术教研组开发的系列民俗文化美术课程。 三、反思及展望 进行课题研究两年多,我们惊喜地看到:我院幼儿对本土的节日、民俗文化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乐意参加艺术领域的各种民俗特色教学活动,勇于在活动中表现自我,并对自己的人格发展发生了积极的影响。但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音乐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改编、创编能力欠缺。因此,将邕宁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的园本课程,这将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反复实践的过程。 艺术领域论文: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中“中式元素”的形态寓意运用原理研究 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对中国特色元素的形态及其寓意的深层次阐述来验证艺术形态的运用创作规律。以此来剖析中式元素的艺术运用原理,配以实际使用案例来诠释这种规律、原理给设计领域带来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在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中,创作者将艺术形态运用到设计作品中这种行为过程的原理,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来加以诠释:在记忆心理学方面,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当中,重点提出过这样的理论:“我们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储藏于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对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艺术设计活动中,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到的一切形态都和大脑记忆中的图形形态元素有关,只不过设计师通过创造性思维过程,对这些视觉形态进行改变,或重组或复制或分解,这个活动过程就是设计,设计才产生出了新的艺术形态。这种活动类似于包豪斯理论体系中的重构原理。现代设计的基础理念都是基于这种活动。 因此,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中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设计师从事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设计师把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各种与中国相关的元素信息进行分类输出、重组或者分解,形成新的形态,并将形态融入作品中去,最终以各种实体物品或者视觉形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中式元素运用在现代设计中的完整过程。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将大脑中的中式传统元素重组或者解构或者复制这个过程中采取的方式呢? 1.设计活动中中式元素形态的复制方式运用 这是一种极其常见的运用方式,即在设计作品中对形态的使用采取忠实的保留态度,目的是极大限度的还原形态本身的寓意及文化特征,保证传达过程的简单准确化。但这种复制并不是随意而发,而是强调一定要在当前的设计主题与使用到的中式形态在寓意及文化特征上必须高度一致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如上图所示,这是一个典型的对太阳神鸟图案复制运用的案例。该案例中太阳神鸟图形是已经存在的中国古人开发的艺术形态。案例合理的运用了该元素形成了新的景观节点,在运用过程中,没有对其进行更改。如果我们对其进行盲目改动,将可能会破坏文化的纯粹性与严谨性,甚至破坏其原本的寓意,反而影响了文化的传承与设计意图的表达。 2.设计活动中中式元素形态的重组运用 即将两种以上的中式元素通过一定的主题,有目的的将其按照一定的法则组合在一起使用。组合的过程即是创作者对元素及文化的综合理解、运用过程。这种对形态的重组使用必须要在充分理解形态及形态寓意的前提之下才可以为之。否则可能破坏中式元素最为讲究的文化特征。如上图所示,非常经典的中国银行的LOGO,创作者将中国的文字“中”与货币“铜钱”这两种原本不相干的元素进行了形式上的组合,既体现了银行这个主体,又体现中式图形的文化内涵,同时在构成上则充分体现了左右对称的形式美法则。不难看出,重组是一种极具创造力的创作方式,但切忌生拉硬扯,强行为之。图形最终要求整体风格一致,自然和谐。 3.设计活动中中式元素形态分解方式运用 即将中式元素形态进行拆解,利用局部重新形成新的艺术形态。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通过此种行为,设计师可以从已有的经验图形中提炼出更多的符合设计意图的形态,每一种元素形态均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提炼分解出的新形态必须要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这种形态原本的设计意图,最好能联想到其完整的形态,否则就会成为四不像,让使用者不知所去。更为重点的是,这种由新生形态联想到的原本形态所代表的寓意必须与当前的使用主题是相一致的。即一切分解改变必须保持基本的文化特征。如上图所示,上述作品将中国文化中关于古建筑的元素从建筑本身中分解开来,取其重要特征,并重新运用到新的环境中去。既体现了文化性又创造了新的艺术形态。 通过上述方式,我们能合理的运用中式元素形态,甚至是创造出新的图形。我们还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中式元素的形态影响极其重要,甚至要高于形态本身。试想一下,没有中国文化的艺术形态又如何能称之为中式元素呢。但形式美在中式文化中的地位同样不可忽视,在为数众多的中式元素图形中,均有力的体现了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法则是指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经过数千年的承传,中国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文化典范。在这些人类不朽的结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图形以其丰富多样而又令人叹为观止的寓意,加上极其灵活的运用方式及形式美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 比如“花中四君子”。古诗文、绘画作品中常涉及到的梅、菊、兰、竹,不仅具备千变万化的艺术特征,更能反映中国人的人格魅力。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而且在形象上具备傲霜斗雪的外在特征,内在则是坚韧不拔、不惧困苦的人格象征。菊,不仅清丽淡雅,同样傲箱斗雪,芳香袭人,因其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与世无争,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兰、竹,等均有不同的寓意,在此不一一赘述。在如此丰富的寓意前提下,“花中四君子”的艺术形态更是极尽玲珑之心,形态美法则体现可以说是淋漓尽致。 但是,无论中式元素形态的变化多么复杂多样化,我们都可按照现代图形研究方式将这些形态归纳为三个大类,一为写实,二为抽象,三为写意。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三种形态的哪一种,都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前提下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前文所述的中式元素的运用理论,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中,中式元素的运用可以弘扬国粹,传播中式文化,在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图形与文化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中式元素图形在现代艺术设计各个领域中起到了非同凡响的作用。比如建筑设计领域、平面设计领域、动漫设计领域等。下面我们对三大类形态的中式元素,结合中式元素的研究理论,以及部分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为案例进行分类略加阐述。 1.中式元素写实形态的复制运用 右图是陶器名家肖春魁的紫陶作品,陶是极具中国特色文化的物品,陶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更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饮茶离不开茶具。古人讲究饮茶之道,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艺术形态和寓意,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再赋与相应的文化氛围可谓相得益彰。作品中“梅”的运用更能突显饮者君子之意,芳香之意。在这个现代设计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作品,口味到的是与中国元素图形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中国文化。“梅”依然是“梅”,本身并没有被改动过,文化依然是文化。因此,我们可以看作是前面提到的中式元素的复制运用方式的体现,作品中“梅”的形态便是创作者运用写实形态与寓意的双重作用而创造的艺术结晶。 2.中式元素抽象形态的运用 抽象是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其非本质的有缺陷的属性,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层面。在形态处理上,抽象则形成高度浓缩的相对完美艺术形态。 如右图所示,这种抽象形态只是中式元素外在形态的表现形式而已,但其本质仍然脱离不了“菊”的原始形态本身,更脱离不了恬然自处、与世无争的寓意文化。其本意为“菊”,但此菊非完全写实形态的菊,我们看不到菊的通常形态,取而代之的是有根据的臆想图形。经过创造者的创造发展,成为当前所呈现的抽象艺术形态。其中反映了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法则。 因其高度的概括性与完美的艺术形态,这种创作改变后的“菊”形态在各种场合被广泛的运用,如中式建筑设计、布艺、园林设计、服饰设计、饰品等。这些运用均或多或少的体现了形式美与寓意美。在此类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创造者怎么进行艺术处理,其原始的形态及寓意一定要让人能够很好的理解,否则就会成为纯粹的抽象艺术,脱离本意的设计是失败的作品。 3.中式元素中写意形态的运用 写意讲究传神,重神似,其次者是形似。可见,精神内在才是写意的核心。 右图所示为杭州某地产广告创意作品,所用元素均为中国特色的写意元素,作品极大的体现出了恬静,舒适,悠闲的生态感觉,该地产商所要体现的产品品质及核心价值观不言而喻。这种表达远比文字描述更为有效,因为我们最相信的自己的感观,而非别人的语言。我们仅仅从图像本身就能体会到这种舒适的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艺术形态本身所代表的含义而非人为强加。这种感染力正是中式元素深具魅力的原因之一。 总之,中式元素的存在与其形式美、学文的寓意是分不开的。对中式元素的运用,需要注意复制、组合与分解几种重要方式的综合运用,更需要深刻理解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即有中式元素图形对设计作品的影响。要想将中式元素成功运用到我们的作品中去,就要求我们要积累足够的中式元素,充实足够的中国文化。而在元素外在形态的选择上则要注意写实风格、抽象风格及写意风格的选择与个性化的处理。在设计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中式元素的文化与形式美不可分离。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形式美法则创造图形的便利性与科学性,对已经存在的中式元素图形进行二次创造,深度挖掘图形的艺术感染力与文化内涵,为现代艺术设计丰富图形,提升设计的文化品味。 (作者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肖体江(1979-),男, 2001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现任教于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和平面视觉设计方面的教学工作。 艺术领域论文: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艺术领域 摘 要:我们的家乡――建宁,是福建省十四个纯客家文化保护县之一。被称为“建莲之乡”,竹笋圣地,自然资源丰富,富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主要有龙灯舞、马灯舞、傩舞、花灯舞、蚌壳舞、伞灯舞、桥灯舞等,过去还兼之以古装戏,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为民众喜闻乐见。我们应该让本土民俗文化走进幼儿园,以传承保护、弘扬宣传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为主旨,使孩子们从小感受到本土民俗文化的博大深远。 关键词:本土;民俗文化;凸显;艺术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创设环境,凸显本土民俗文化。 为了更好的挖掘本土民俗文化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以“本土特色”为基础,把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艺术领域。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本土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 1、创设以民俗民风、家乡文化为特色的环境。幼儿园整个环境体现民俗民风教育特色,各处墙面、角落、长廊都由我们家长、老师共同收集材料,布置凸现民俗文化的布狮布龙、赛龙舟、傩舞面具、擂茶铺、高峰农家乐等,使幼儿和家长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民俗民风的气息。在教室布置时,我们根据节日和主题活动的要求,尽量通过民间艺术的途径来反映内容,有的用剪纸的形式表现,有的用撕帖、拼贴、剪报的形式。 2、投放适宜材料,凸显本土民俗。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收集材料(如稻草、蓝花布、土布、成熟的棉花和稻穗、竹子……等等)。老师、家长和孩子还用稻草编织出稻草龙、用竹子制作竹排,如:大班小朋友用蓝花布、土布制作围裙和头巾,投放创设角色区中来布置家乡美食,中班小朋友在豆腐坊中用麻绳做窗帘,蓝花布、土布装饰磨坊屋檐,为孩子们设置场景贴近生活,形象,能更好地让幼儿通过游戏活动更好地感受建宁家乡最质朴本土的文化。 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拓展幼儿园美术活动内容 1、民俗文化定义界定。在园本教研中,教师也提出自己的困惑,到底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与本土民俗文化定义如何界定?如:景点名胜,地方戏曲、民间传说、民俗活动、建筑、人物、民间、服装与生活物品、地域文化等,分门别类设计成幼儿园美术活动课程内容。 2、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建宁历史悠久,民间传统艺术源远流长,且风格独特,形式多样,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民间剪纸、龙舞、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等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围绕这些传统所包蕴的文化内涵及其制作实践的美术学习活动,有助于幼儿了解地方传统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有益于培养幼儿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激发幼儿将来长大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3、利用地方现代文化资源。民居、街巷、小区公园绿地、特色雕塑、步行街、商业街、高层建筑、广告宣传、展演活动、消费文化、大众活动、群众文化节等等,既有表面的文化内容,又有深层的人文内涵。围绕这些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地方现代文化资源进行相关的幼儿美术课程态设计,引入美术活动课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4、开发利用生活材料资源。丰富幼儿美术活动的空间材料是幼儿在美术学习、创造的载体。是实施美术教育的物质基础。尽管《纲要》指出:“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制作的道具,竹编的蚌壳等。 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我们认为对幼儿的教育应从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入手;从周围生活入手,由近及远,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的乡土资源。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收集、筛选和设计,尝试在艺术课程中开展民俗文化的教育,使幼儿园教育更加乡土化、民族化、生活化。 三、把本土民俗文化融入艺术活动中。 建宁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正是民间艺术大展时。建宁俗语云:正月闹得红,四季都太平。而闹红正月的民间艺术主要有龙灯舞、马灯舞、傩舞、花灯舞、蚌壳舞、伞灯舞、桥灯舞等,过去还兼之以古装戏,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为民众喜闻乐见。 1、民俗舞蹈欣赏:如:在艺术活动《傩舞欣赏》中,教师通过播放PPT,让幼儿先认识傩舞的道具百家伞、担子、线毯、鼓等,再了解角色分配,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有假面、神像、圣相、头盔、鬼面、脸壳等多种称呼。主要有七人领头表演,一人扛百家伞,六人戴六种颜色的面具,即六个扮相,代表双、福、禄、寿、喜、全六位神仙。其中四位神仙肩挑担子,一头是线毯,一头是鼓。孩子们兴趣深厚,不由地模仿起来。 教师还向幼儿介绍傩舞的由来,傩舞是福建建宁历史最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是一种祈深拜天的仪式活动。溪源乡大岭村至今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还开展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孩子们通过此欣赏活动,对建宁民俗文化有了进一步地认识,并把此活动延伸到美工活动中,孩子们尝试用不同线条和色彩画出各种各样的脸谱,做出别样的傩舞面具。孩子们带上制作的傩舞面具表演,更好地体现了具有建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走进校园。 2、学唱民间歌谣。教师们为了收集更好地民间歌谣,发动家长到民间调研,到各乡镇收集资料。如:《雄伟的金饶山》《闽江正源头》《莲花歌》等建宁民间歌曲。教师们把收集来的资料筛选整理,精心设计案例,融入到艺术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歌词能更好地了解建宁有家乡文化,同时,幼儿园还开展家乡民间童谣征集活动,教师与家长、幼儿一起把民间歌曲改编成孩子喜欢通俗易懂的童谣。 结合乡土人情,让幼儿在民俗文化感受建宁传统艺术文化的特色融入艺术领域活动中。我们的活动策略是以艺术领域为基准,根据幼儿的能力及兴趣点把传统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到艺术领域教学中。 艺术领域论文:浅谈arduino控制器在装置艺术领域的应用和优势 摘 要:装置艺术是非传统艺术,可以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交互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arduino在其开发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和极大的优势。arduino是一款开源的电子原型平台,包含了硬件和软件。能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的状态,进而利用软件实现对硬件的控制。 关键词:arduino;装置艺术;互动;单片机;通信;嵌入式 1 arduino控制器的简单介绍 (1)arduino来源于意大利,是一个开源的硬件项目平台。arduino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电子互动平台,广泛的应用于电子系统设计和互动产品开发方面。 (2)arduino基于单片机系统开发,功能多样,型号繁多。 1)arduino主控制器的型号有很多,如:Arduino Uno、Arduino Nano、 Arduino Mega 2560、Arduino Due、Arduino Leonardo;每一款主控制板的MCU基本都不相同,工作电压一般都为5V,也有3.3V的主控制板。IO口的数量大不相同,为了配合不同的需要来选用合适的arduino主控制板。 2) arduino有着丰富的扩展板,用来配合各种主控制板使用。如:Arduino GSM Shield、Arduino USB Host Shield、Arduino WiFiShield;扩展板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使转GPIO的扩展板,此种扩展板可以通过IC扩充IO口的数量,此种扩展板打破了主控制板IO口数量的局限性;另一种扩展板不会增加IO口的数量,直接插在主控制板的IO口上,此种扩展板上设计又直接插入传感器的接口,无需面包板之类的辅助器件即可完成主控制板与各个传感器之间的连接。 (3)arduino的开发工具,arduino编程具有多种方式,可供有不同需要的人群进行选择。 1)arduino IDE编程环境是官方免费的编程环境,此开发环境可满足大多数人群的需求,现支持Windows,MacOS,Linux操作系统; 2)arduino还可以在Visual Studio里面进行Arduino的开发,下载Arduino for Microsoft Visual Studio的插件即可,此方法适合熟悉和习惯微软的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的人群使用; 3)ArduBlock开发环境,ArduBlock软件是Arduino官方编程环境的第三方软件,目前必须依附于Arduino软件下运行,是一款为Arduino设计的图形化编程软件,由上海新车间创客开发。此种编程环境降低了开发者的学习难度,更加的适合艺术生使用arduino进行装置艺术的创作,降低了学习嵌入式的学习门槛,所有编程都可以通过搭积木的方式把高级的计算机语言和专业的语法,简化为一个个模块,堆砌在一起。最后和Arduino开发板互动, 做出激动人心的装置艺术的效果。 2 arduino在装置艺术领域的应用 (1)装置艺术需要的创作工具比较庞大,包括硬件电路上的要求、计算机、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开发环境和编程软件以及一些装饰性的材料。设备和软件是互动装置艺术的关键,程序的编写是实现硬件功能的基础,信号的输入输出、装置艺术的各种功能的实现全都在语言的编写处理上,创作工具的多样性对装置艺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arduino可以应用在创意载体为光、压力、温度等形式的装置艺术上,利用光敏电阻以及其他的模块采集信息,与计算机进行通讯传回数据,通过编程语言处理采集的信息从而发出指令,实现装置艺术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效果。 (3)arduino可以灵活方便智能的控制一系列电机的工作状态,如:伺服电机、直流电机、步进电机。例如新加坡樟宜机场1216颗水滴的经典案例,从天而降的雨滴变化不同的形状并且周期性的反复运动,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这些水滴由细钢丝牵引,水滴的运动可以用arduino间接控制,arduino控制器直接控制电机的运动,从而达到装置艺术的效果。 3 arduino在装置艺术领域的优势 (1)arduino具有操作灵活的优势:arduino IDE可以在三大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Macintosh OSX、Linux上运行,而其他的大多数控制器只能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开发。为开发者在购买PC机和安装操作系统上提供了多种选择;arduino具有类似Java、C语言的开发环境。可以快速使用arduino语言与Flash或processing等软件完成互动作品。使操作更加的灵活。 (2)arduino可智能控制装置艺术与环境的交互利用arduino,可以简单地与传感器,各式各样的电子元件连接,如红外线、超声波、热敏电阻、光敏电阻、伺服电机等。支持多样的互动程序,突破以往只能使用鼠标、键盘、CCD等一些外部设备进行输入的装置的互动内容,可以更简单智能地达成装置艺术与外界的互动效果。 (3)arduino具有无需焊接使创作装置艺术更加方便美观的优点arduino具有不同型号的主控制板和扩展板(盾板),还有配套使用的各种模块,无需焊接传感器模块,传感器模块与主控制板之间也无需焊接,可以使用插口直接进行连接。使装置艺术作品更加美观,创作者的操作也更加的便捷。 艺术领域论文:农村背景下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 摘要:幼儿园一般是指对3-6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机构,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做好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主要方法就是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的实施过程。农村由于整体经济水平和城市相比较低,对幼儿园的整体教育水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造成了幼儿园的教育水平整体偏低,而农村幼儿园教育也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其教育水平。本文以A幼儿园为例,调查该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现状,对该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提出了建议,希望对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水平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 艺术领域课程 实施现状 个案 课程实施就是将已经制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最为教育的基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农村幼儿园教育受到了当地经济水平的限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需要结合农村地区的现状和农村幼儿园的特点,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灵活调整教育过程,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幼儿园教育,从而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水平,让农村的幼儿接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是将已经设计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而这些课程是从幼儿的特点出发,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正面影响,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全方面综合发展等特点。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手段,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了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是之后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成长和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对幼儿教育的普及提出了要求。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造成了农村教育业的发展也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对农村教育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将加强农村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近年来,课程实施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也在不断进行,而关于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并不太多,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深。 二、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个案研究法,以A幼儿园为个案进行了研究,深入到A幼儿园随堂听课,并且对该幼儿园自园长以下的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以此来了解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现状。 三、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 (一)A幼儿园介绍 A幼儿园建于1985年,占地面积3404平方米,建筑面积1876平方米,发展到如今有9个教学班,在职教职人员33人,幼儿教师18人。 (二)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现状 1.园长的领导能力并没有完全发挥 园长是对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主要负责人,能带领幼儿园的教师按照原本的计划进行课程的实施,而幼儿园园长的领导能力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A幼儿园园长和副园长教学能力突出,但是在整体的领导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以下是对A幼儿园园长的访谈记录: Q:您对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认知是怎么样的? A: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也参加过关于课程实施的培训,对于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和一些新课程的设计以及实施我是持肯定态度,如果完全按照我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对于幼儿教育有较大的积极影响,但是目前园里的幼儿教师却不能将这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也不愿意改变之前的教学方法,课程实施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Q:您认为贵园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课程实施? A:目前我们幼儿园的教材和别的幼儿园相比已经挺好了,教材的内容也比较完整,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来进行的,有的时候出去学习,看到别的地方的幼儿园也有比较好的东西,也想用到我们幼儿园教学中。但是我们的老师平时上课也挺累的,根本没有时间搞太多的东西,只要能保证我们幼儿园在当地的幼儿园中处于领先水平就可以。 从对A幼儿园园长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幼儿园园长已经意识到了课程实施的重要性,也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学习,但是由于农村幼儿园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教师的态度影响到了幼儿园园长对课程实施的认识,幼儿园园长的领导能力还有待提高。 2.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幼儿教师是直接面向幼儿,也是课程实施的主要人员。因此幼儿教师的实践能力就是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根据对18位幼儿教师的调查发现,幼儿教育对于园长的话比较认同,对于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理念也比较认可。但是在实际的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缺陷。A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大都是由小学教师转岗而来的,只有两位是专业的幼儿教师毕业,但是工作经验不足。由于幼儿教师的惯性思维影响,还是完全按照小学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课程实施,教学理念和实践脱节,影响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效果。 3.幼儿家长对课程实施并不完全认同 为了调查家长对于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看法,笔者在A幼儿园进行了随堂听课,先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情况,发现在幼儿园的课堂上,尤其是中班和大班已经学习的基础的拼音和算术,大班甚至已经让幼儿学习认字和写字,并且还布置的家庭作业,这是严重与课程实施的观念相悖的行为。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了进一步的访问,访问资料总结如下: Q:目前贵园的大班已经学习到了认字和写字,这个与课程实施的理念是否相悖,是否会影响到艺术领域课程的实践?(园长) A:这个问题我们也知道,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也想在办园的时候完全按照课程实施的理念来进行,和城市的幼儿园教育看齐,但是我们园中都是农村的孩子,家长的观念和城里的家长不一样。在幼儿园开家长会的时候,孩子家长已经和我们老师反映了为什么不教算术,不教拼音,还说他家旁边的小幼儿园已经学习到什么程度了,邻居家的孩子已经会认识几个字了,我们幼儿园为什么还不教孩子学习这些,每天就领着孩子做游戏、练审美这不是耽误孩子吗?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老师也给出了解释,也提出了艺术类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家长并不接受,觉得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也是没办法。 然后笔者又对幼儿教师进行了访谈,得到的访谈结果和园长的大体相同。 从这些访谈资料可以看出,幼儿园在课程实施中不仅仅受到了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影响,家长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幼儿园日常的教学活动,给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带来了阻碍。 (三)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特征 1.幼儿活动安排不均衡 幼儿园的课程实施需要对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五个方面全面发展,在课程实施的选择上需要全面覆盖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但是在实际的幼儿课程实施中主要侧重点还是语言和科学,艺术领域课程安排过少不利于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2.幼儿教育小学化 幼儿教育需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在A幼儿园的幼儿课程实施中知识教学比重过大,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教育小学化会让幼儿的童年都在学习知识、记忆知识,会让幼儿感到厌烦,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小学的学习。 3.课程实施名不副实 A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尽管尽量按照教材上的来进行,也加入了一些奥尔夫音乐和蒙特梭利教学,但是收到教师和家长的双重影响,这些课程实施大都是做表面功夫并没有吸取到这些课程实施的精髓。 四、对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建议 (一)园长需要提高领导力 课程实施在幼儿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幼儿园园长应该更好的发挥其领导作用,在平时的工作中深入到园中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实践中,而不是花费在财务、人事、后勤等方面。幼儿园园长的领导能力还有待加强,可以让幼儿园园长多才加相关培训,及时的学习掌握相关课程实施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在幼儿园中推进课程实施。 (二)社会专家进入到幼儿园中指导 一般的农村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由于繁杂的工作并没有过多的实践、精力和经费去参加培训,尤其是幼儿教师更是离不开工作岗位。因此可以让社会专家进入到幼儿园中进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教育部门也应该积极参与,帮助幼儿园克服困难,邀请专家到幼儿园进行定点帮扶,对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加以帮助。 (三)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 农村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实践活动,而幼儿教师是其中的影响因素,在这一情况下可以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让幼儿教师能更为深刻的认识课程实施。在培训的过程中结合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实施更好地融入到实施中去,而不是指讲述课程实施的理论和城市幼儿园的应用案例,因此对幼儿教师的培训需要较强的针对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幼儿园教育已经得到了国家和地区的初步重视,社会各界也将关注的目光更多的转移到了农村幼儿园教育中,而农村幼儿教师也越来越重视课程实施,并且融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的影响,农村幼儿教育在课程实施的过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枯燥无趣,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而且也忽略了幼儿的感受,导致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情况并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从根本对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在政府和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到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活动中去,为其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让农村幼儿也能各项素质综合全面发展,更好地完成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过程,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水平。 艺术领域论文:新媒体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 随着网络应用普及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受众的审美以及各种感官需求的提高,现阶段我们寻求的是以人的行为动因、思维方式为出发点的再现表现形式,从而多维表现信息传达的方式。信息交互设计是综合性很强的深入本质的设计学科,它使公共文化,信息在受众之间缩短了认知距离。因此,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研究是应用好新媒体的重要方向。 为什么有些被设计过的产品深入人心?它通过新媒体的技术去表达、展现出来,再加以与用户量身定制的考虑。对于我们这些设计者来说,这个市场不断地考验着我们。用户早厌倦了死板僵硬的诉说方式,然而绝大多数媒体仍在用老套的语言强加于用户;用户也反感了平淡无味的操作界面,目前面临的问题我们要尽快解决,要在设计领域中将新媒体的技术发挥极致,共同打造一个融合当代设计与创意互动的公共开放空间, 并且借由 “互动设计” 的力量,让受众去接受,才会更好的获得信息。 交互设计方法体系 交互设计是以客户为基础,提供有效、高效,有用、可用和易被采纳的服务设计。参与用户调研融入用户体验是非常必要的,交互设计者要收集调研资料,统计体验回馈,进而调整产品的战略战术。多数用户需要轻松且解决问题的体验,“轻松”是对于用户来说的。为此,设计者应该调动一切力量,去完成并提供这样的体验。产品是没有生命的,需要设计师去定义,去赋予它生命,而且在用户需求基础上使产品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例如手媒产品,产品本身的反馈机制用户在一个页面逗留多久,在观看图表的哪个节点退出,这些信息就像被安排好的有秩序的邮件,最终传输到终端处理器,但最后出来的结果和用户的真实需求不符,表述不清,逻辑性混乱,相反还会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再例如,乘坐地铁需要通过售票机,点击目的地,投币购票,然后拿着票进站上车,如果这一流程清晰合理,顺畅无碍,那么它也是一个合理可行的交互设计,服务也就达到了目的。分析数据也可以算是了解用户需求的一个途径,但数据往往与用户想要的相差甚远,所以设计团队要注意每个细节,而且在收集整理数据之后要做及时调整。总结以上,设计者如完成良好的设计必应思考五个原则,以用户为中心,团队合力创造,按顺序执行,真实呈现,顾全整体性。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研究 如何设计一个体验良好的不对等沟通机制,是信息与交互设计的关键,我们需要一个或多个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思维方法。现今的产品,服务与系统越来越适应使用需要情境和积极主动地配合用户的行为动作,甚至为用户想到下一步的预案。新式的交互方式开始转变人们对传统产品设计的认识,例如用双手多点触摸的方式放大照片,用手在空中上下划动的方式,滚动网页相对于滑动鼠标滚动方式,这些设计是基于人的行为习惯创造出来的,让用户感到心切,操作愉悦。交互加入体感手段,这便是是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实体交互设计帮助用户和产品,服务与系统交流的手段。体感交互意味着人体与有形物体的交互,在体感UI里一定会找到可握持和可触摸的元素。相对于基于电脑屏幕的人机交互而言,会更有效地帮助设计开发和提高用户与产品的交互模式,因为体感交互显得更亲密,更简单,更通情达理和更具有美学意义。 用户在服务过程中,以时间为维度与相关触点产生关系并形成体验,从服务前的期待到服务中的体验再到服务后的评价,形成服务的闭环。不要在意用户提出的具体产品功能,抓住他们真正想要的。用户要的是能争取最大利益,要的是稳定和高质量,要的是全世界都能看到他们的信息出现在各个媒体上,并有效的传播,这些需求才是我们真正的关注点。 虚拟时代的设计思维 虚拟时代的到来是商业的新模式,也是新的机,互联网拉近了每个个体之间的具体,用户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接收到信息,甚至达成交易。互联网的特点是高速传递,复杂的产品很吸引人却不可持续,因为主流用户很难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功能,他们会用快速浏览的方式,很多信息会因为冗长无味的话被忽略掉,甚至导致有效信息也被跳过。将界面与典型的习惯个性关联起来,抓住关联性,更容易使用户更加投入。在乔布斯把“交互设计”扩展到了普通人都能感受到其威力的虚拟时代,更讲求生存,而不是太多的讲求美观和内容精彩丰富。苹果产品顺应了这个时代,简洁的信息传递抓住了每个使用者的心。高新技术本身,毫无疑问非常炫,然而甚至并不一定能够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更不一定影响世界。 交互设计的发展 交互式新媒体技术将在明天不断的拓展,与国外对比,国内的新媒体的发展比较晚,技术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软硬件结合还是最大的问题,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员经验不足,应用手段还很单一,与艺术品结合的不够合理,而且没有创新。目前一些高校教育也只有部分教师在做兴趣实验类的艺术尝试和研究,成果均不成体系。在艺术高校应抓紧培养相关方向的人才,在教学中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以交互设计,个性化设计,虚拟技术设计为主要方向,提高我国整体艺术表现技巧,更要紧跟市场,深入生活,顺应时代的发展才是新媒体该前行的方向。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 基金项目: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新媒体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5XK064 艺术领域论文:幼儿园艺术领域舞蹈教学初探 舞蹈是人们用肢体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舞蹈便先于语言而存在了。我国的儿童舞蹈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系统的专业分类和分级,但在幼儿园里开设舞蹈专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规范的指导方案,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只是艺术活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我园作为致力于走艺术特色教育道路的幼儿园,如何让幼儿在保证身心建康又寓教于乐中学习舞蹈?如何让幼儿在舞蹈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如何让幼儿用肢体语言来描述五彩缤纷的童真世界?这些问题一直是我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就幼儿舞蹈教学而言,必须以幼儿的发展规律为依据,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舞蹈基础培训,让孩子们带着好奇与兴趣,轻松快乐地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用优美的舞姿来诠释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一、激发幼儿兴趣,感受舞蹈艺术教学活动 《纲要》中提到:要激发情趣,激活兴趣。首先,节奏训练是舞蹈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比起旋律更为基础的是音乐的节奏,节奏也是联系幼儿舞蹈的最得力的桥梁纽带,而作为音乐元素的节奏,在舞蹈中具有核心作用。小班阶段,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尤其重要,因为节奏是舞蹈的灵魂。我们可以选择拍手、走路、孩子熟悉的儿歌、小动物的叫声、钟表的声音、拍球等,利用这些自然节奏结合音乐来训练,让幼儿对一些基本节奏产生感性的认识。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幼儿,需要老师耐心指导,寓教于乐,加深孩子们的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逐步在跳跳、玩玩中提高对舞蹈的兴趣。其次是模仿能力,幼儿一听到欢快活泼的音乐,马上就会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如《虫儿飞》《快乐碰一碰》《能干的小手》等,使幼儿感到好学好记,很容易理解接受。这一阶段幼儿参与活动的时间比较短暂,兴趣容易转移,作为教师,在舞蹈教学活动中就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舞蹈活动,让他们体验快乐,并逐渐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启迪、引导幼儿,尝试参与舞蹈艺术教学活动 中班阶段的幼儿更喜欢参加舞蹈活动,体验其中的快乐,主动积极地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增强对舞蹈活动的探索与兴趣。这一阶段舞蹈活动的要求在于提高,动作更协调优美,面部表情更丰富,融入有目的的舞蹈学习,但舞蹈基本功训练是单调枯燥的,慢慢地幼儿对舞蹈失去兴趣,不愿主动学习。我园每天一小时的游戏化体验式教学法非常实用,让幼儿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增强学习舞蹈的兴趣,使其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保持兴趣的稳定。如学习“进退步”时,为了让幼儿感受动作特点,教师先让幼儿观看触摸摆动仪,再采用小脚向前踩小动物的游戏,踩完要还原,比一比谁踩得快;教“踏点步”时可以脱掉一只鞋,来区分脚步,再感受身体像小皮球一样上下弹动;横叉练习很疼,我们先让幼儿做一只趴在地上的小青蛙,边听歌曲边练习,比一比谁扮演的青蛙像,这样既形象又有趣,无形中幼儿就学会了;舞蹈动作“吸跳步”对孩子来说非常难,在教的过程中表演“找妈妈”游戏,规则是交替抬腿撒娇向前跑找妈妈(老师当妈妈),看谁腿抬得高。孩子们兴致很高,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同时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幼儿通过每天的感受参与,把枯燥的基本动作变为具体事物作模仿,启发幼儿的形象思维。舞蹈游戏能保持游戏本身的可玩性,还能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同时也能完成舞蹈动作,在轻松的游戏中掌握技能技巧。舞蹈的游戏性和技巧性相兼容,让幼儿在“活动”和“玩”中体验到学习舞蹈的快乐。 三、感染幼儿心灵,体验舞蹈艺术的唯美 大班阶段,幼儿经过初期的兴趣、感受并参与舞蹈活动,进而达到主动参与的目的。幼儿园舞蹈教学分为游戏舞蹈和表演性舞蹈,我园的艺术特色教育有效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在游戏舞蹈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性舞蹈活动的普及和发展。我园教师运用舞蹈与音乐、游戏、环境创设相融合的舞蹈教学模式,在舞蹈活动中教师精神饱满,注重以幼儿为主体,用丰富的表情来感染幼儿,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学会轻松愉快地参与表演,从而自如地表现自我,展示舞蹈的魅力。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并捕捉幼儿在自由表演中的一些动作,创编到舞蹈表演中,从而激发幼儿兴趣,更快掌握动作要领,使幼儿舞蹈水平从韵律节奏、音乐欣赏到舞蹈技能技巧表演逐步提高,最终达到舞蹈表演效果好的目的。观看过我园幼儿舞蹈表演的专家和老师认为:幼儿舞蹈不在乎技巧多么精准,而取决于幼儿陶醉在自我的舞蹈世界里,尽情地享受和展示美的韵味,这就是幼儿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吧!我园编排的芭蕾舞《天鹅湖》片段,在排练过程中,就是把舞蹈分成四个层次:一是教师和孩子一起游戏,观看芭蕾的一些基本特点;二是模仿与练习足尖技巧,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锻炼孩子们的坚强意志;三是教师参与舞蹈作品的表演,让孩子们欣赏到老师的本领,坚定学习舞蹈的信念;四是在舞蹈教学中给孩子们提供自主探索、想象、创编的机会和空间,用孩子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艺术活动。 舞蹈既有艺术的感染力,又不失童趣、童真的表现力,我园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以及老师们不懈的实践钻研,创造出舞蹈教学的一些方法和经验,掌握舞蹈教与学的一些技巧,取得一定的成绩,使幼儿舞蹈成为我园特色教育中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一抹色彩,我们将继续探索钻研,让幼儿舞蹈在快乐有趣的环境里更好更快地发展提高!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化厅艺术幼儿园) 艺术领域论文:关于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 【摘 要】数字媒体技术为当代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发展革新了艺术的创作和表现方式,使艺术具有了广泛的参与性。但事物都有两面性,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也给当代艺术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文章从实际情况出发,讨论了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设计带来的变化,以及当数字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当代艺术后,为艺术设计带来的隐患。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发展 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艺术设计是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艺术设计中,改变了传统艺术设计的方式,同时也影响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媒体应用对艺术设计带来的变化 (一)数字媒体应用提高了艺术设计的广泛参与性 数字媒体应用在艺术设计中,最大的益处是提高了艺术的广泛参与性,使艺术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特长,更成为了普通大众都能参与其中的娱乐。这也真正符合了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通俗的说,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而传统的艺术,如雕塑、油画、书法、文学等,这些都需要通过专业的学习,才能被专业人士利用借以表现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对于普通大众,难以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情感和想象。 但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改变了这一现象,其为普通大众提供了艺术设计的途径,使未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大众也可以参与到艺术设计过程中。例如计算机绘画技术,通过提供一些图像处理工具、图像特效模式,可以使人们在短时间内利用画图工具实现绘画创作,使普通人可以利用绘画表达内心世界和反映现实生活。再例如数码相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对摄影者摄影技术的要求,使没有摄影基础的普通大众都能创作出精美的照片。 (二)数字媒体应用为艺术设计提供更多灵感 数字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虚拟性,这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思路,开拓了艺术设计的想象空间。艺术家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完成前模拟艺术场景,模拟的艺术场景可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的灵感去改善艺术作品或创作艺术作品。例如,在房屋设计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模拟进行房型、装修配色的模拟可以帮助设计师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同时,数字媒体技术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重要辅助工具之一,由于其灵活性、虚拟性,降低了艺术设计过程中的成本损耗,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艺术方案去尝试,促使了新的艺术灵感的出现,也促进了艺术设计的创新。 二、数字媒体应用为艺术设计带来的隐患 (一)艺术作品对数字媒体技术过度依赖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的工具。艺术作品是有灵魂的,它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和理想。同时因为艺术作品的审美需求,它应该是兼具美感和灵魂的。数字媒体技术通过特效手段、高科技提供了一条快捷途径创造美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当代艺术作品中。比如随着3D技术的出现,大量营造视觉冲击效果的影片纷纷上映,这些影片在给人们创造了短暂的视觉享受后,由于缺乏灵魂性,难以带来思想的共鸣,引起人们的思考,这些艺术作品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作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艺术公司或艺术工作人员试图在短时间内批量生产艺术作品。美感是艺术的表象,灵魂和思想是艺术的本质,但本质一般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被人们发现并欣赏。因此过度依赖数字媒体技术创造一些具有美感的作品,成为了当代艺术作品的一个发展趋势。但这个趋势是不容乐观的,这个趋势使真正的艺术作品淹没在大量虚假的艺术作品中,并使一些艺术人员不去花时间花精力提升自己,钻研真正的艺术。最终造成了艺术作品质量的下降。 (二)艺术作品泛滥、严重商业化 当代世界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对艺术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创造艺术作品成为最受欢迎的方式,被大量艺术公司应用和吹捧。经过高科技技术特效包装的电影、电视剧成为最受欢迎的艺术作品,利用计算机绘画技术制作的漫画、网络游戏也成为最受商家和消费者喜爱的艺术作品。而油画、雕塑、文学这些真正的艺术作品却只得到少数人的赏识,商家也不愿意在这些较为冷门的艺术作品上投入太多的资金支持。 这种在经济利益推动下的发展趋势影响了艺术设计的多样性发展。一方面,艺术设计趋向于大众化、商品化、利益化,使艺术的本质掩盖在大量金钱和技术包装的伪艺术下;另一方面,艺术设计趋向于同一性,大量没有灵魂经过数字媒体技术生产的艺术作品,像是一个个的复制品,缺乏新意和创造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艺术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在技术设计中的应用,彻底变革了艺术设计的方式。数字媒体技术作为艺术设计的主要辅助工具,极大降低了艺术设计的难度,使普通大众也能参与到艺术设计中,同时也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和多样化的创作方式。过度依赖数字媒体技术会造成艺术设计的趋同化和批量化生产,使艺术设计缺少灵魂,质量大大降低。另外,要注意商业化模式对艺术设计发展趋势的影响,使艺术作品朝高雅、深刻的方向发展。 艺术领域论文:浅谈在艺术领域中对探究性活动的理解与思考 [摘要]探究性活动是一种强调儿童自主的积极投身其中的活动方式,对于儿童来说,就是自己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能够满足儿童自我实现的愿望,适应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尊重儿童的选择权利,为儿童一生的成长打好基础。 [关键词]探究 发现 理解 一、对探究性活动的一般理解 1.探究性活动的内涵 探究性活动是一种强调儿童自主的积极投身其中的活动方式,对于儿童来说,就是自己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比如新《纲要》艺术领域教育内容与要求是这样表述的:“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里强调了儿童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表达方式。因此,在艺术活动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活动方式,能够满足儿童自我实现的愿望,适应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尊重儿童的选择权利,为儿童一生的成长打好基础。 2.探究性活动的分类 实际上,探究性活动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从自主获取信息的角度看,可分为接受式探究活动和发展式探究活动。 (1)接受式探究活动 接受式探究活动是儿童主动的直接收集整理现成的信息。如在韵律活动中,儿童对头脑中已有的小动物叫声、小动物走路的单一动作进行收集、整理,创作出《小花猫》舞蹈。这是儿童从现成资源中主动收集的信息,因此被认定是接受式的探究活动。 (2)发现式探究活动 发现式探究活动是没有现成的信息可以直接收集,而必须有探究者经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等活动过程,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或发现。如:还以上面的例子来说明,儿童没有掌握现成的小猫动作,而是通过自己对猫的观察,创造出了自己想象的小猫的形象动作。这就是让幼儿在发现式的探究活动中自己去感悟和解读。 3.接受性活动方式与探究性活动的关系 接受性活动方式与探究式活动方式在儿童活动中都不是唯一的方式,二者各有所长,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实际活动中,儿童围绕一定情境或问题开展的主动搜集资料的过程,虽然是接受式的,但都是主动的、积极的的探究性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应该提倡以主动积极的探究方式来学量的间接知识,把间接知识的学习纳入到多样化的探究过程中。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新的理解,产生出新的意义。 二、探究性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探究性活动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不必要求太高 探究性活动的重点不是方法手段的要求,而是要注意引导儿童直接参与探究的过程,从亲身体验中获得探索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提升探究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通过探究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 (2)通过探究培养儿童获得自然全面的发展。 (3)通过探究培养儿童体验美、创造美、表现美的情趣。 (4)通过探究使儿童逐步获得对艺术探究本身及艺术本质的理解。关注的重点正是儿童学习作为探究本身的那些共同方面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在儿童学习中或走向社会后也能有所启示和运用的共同方面。 2.探究中要辩证处理好儿童自主与教师的指导关系 儿童从幼儿园时的探究到小学、中学、大学的探究,是一步步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自从自发的行为到采取有条理的态度,漫无目的的发问到有选择性地提问,从毫无目的的观察到更为合理、井然有序的研究。无论哪个阶段或水平的探究都伴随着疑惑、阻力、障碍、专注、紧张和艰辛,兴奋和喜悦等。 那么,教师重点该指导探究哪些方面内容,如何指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充分,何时提供材料等等。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介入过早,儿童探究的时间就会缩短,就会减少儿童自主发现的机会。教师介入过晚,会让儿童长久地处于无助状态。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儿童在探究性活动过程中的探究程度,促进幼儿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3.探究中教师首先要能够倾听儿童的叙说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如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儿童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儿童初步的感受和理解。在儿童进行交流时,教师通过倾听能轻易辨别出哪些儿童具有更高的理解与悟性。在倾听儿童语言表达时,能敏锐发现儿童的疑惑,及儿童经验背后已经拥有和仍然缺失的东西。从而决定在何时介入、以何种方式介入进行补充和调整。 4.在探究中要注意儿童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探究过程需要儿童之间的合作、理解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可以帮组儿童学习按照一定的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这也是培养儿童追求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基石,这种探究性思维与存在方式应当从幼儿抓起,否则使儿童在理智上缺乏独立性、自主性。 5.珍视探究中儿童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探究中儿童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些都是儿童积极投身和亲历探究实践之后所获得的,应该珍视。如在音乐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一部作品,每个儿童的体验感受不同。一千个听众,就有一千种内心感受。会产生千个艺术形象。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往往要更深刻,在探讨处于特殊的位置,而儿童的思维和认知更敏锐更自然更真实。因此,要“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综上所述,探究性活动是儿童通过游戏操作等亲身实践来发现知识,并能运用已有经验解决简单问题,逐步形成探究性活动的心向,学会探究的方法,同时形成主体性人格、合作能力、科学精神等社会性品质。然而,要想转变幼儿学的方式,关键在于转变教师教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教师在教育实践的探究性活动中,逐步掌握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的能力,从而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获得专业和人格的双重成长。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教师进修学校) 艺术领域论文:在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中渗透新的教育理念 一、在艺术领域中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和美术两部分,在音乐课中,不能只强调技能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创造美和发现美。 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活动,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在音乐课中首先是初期的模仿阶段,但我很快领幼儿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地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用动作的形式表示高低音,孩子们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张大嘴表示高音,闭嘴时表示低音,抬头时表示高音,低头时表示低音,用声音表示高低音时,用大声表示高音,用小声表示低音,老虎大声叫表示高音,老虎小声叫表示低音等等许多有趣的动作、声音或表情来表示高低音。用绘画的形式表示mi/sao/la的高音时,有的孩子画了气球,小气球表示mi,中气球表示sao,打气球表示la,他们唱着356 356 356 356的歌,面对这些稚嫩的创造,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平时学习歌曲时,比如学习《表情歌》这首歌曲,按书上要求的歌词,我全部授给幼儿,然后我鼓励幼儿创造歌词,幼儿创造了“我淘气时,我就蹦蹦跳跳”等等。 在美术活动中,我也时时不忘现代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绘画时我把主题变成了一个小故事,比如在绘画《小墨鱼》时,我首先编了一个相关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很入神,我突然停住了讲故事,绘画起了《小墨鱼》,孩子们很感兴趣地听着故事,然后开始作画,由于他们还沉醉在故事之中,所以,他们非常富有创造力地进行了作画,姜xx小朋友在小墨鱼的头都画了许多小泡泡,说是被大鲨鱼撞的。于xx小朋友添画了许多小鲨鱼,长着比身体还大的嘴巴,紧追着小墨鱼……就这样,孩子们的一幅幅有趣、生动的作品出现在我们面前,并且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的作品,就这样,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想象力,也发挥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幼儿的创造力也被开发出来。同时,我还利用粘贴课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教育。一次上课时,我出示花生壳,问幼儿像什么?(他们说像鸭梨、像小鸟、像蚂蚁等等)通过孩子们的想象力,我设计了一节粘贴课,既然大部分的孩子都说像鸭梨,我让孩子们先绘画了梨树,然后想办法把梨贴到树上,画上梨把儿,有的幼儿又用花生壳横着粘贴在树下做毛毛虫,孩子们真的非常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美术课上吹画时,我让他们随意创造随意吹,孩子们的兴趣很高,鼓起小嘴巴“呼呼”地吹着,随着颜料的走动,吹出了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图形来,有的说是狮子、狗、碗、怪物、小人等等,孩子们的想象力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创造打下了基础。剪纸课上,我让孩子们剪窗花,告诉他们可以随意折,然后也可以随意剪,他们剪得不亦乐乎,各种图案千姿百态,形状也各不相同,张xx小朋友剪了一个椭圆形的窗花,而且花纹酷似小蜗牛,特别好看,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二、在科学的领域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科学包括数学和科学,数学课上我教幼儿认识数字0~10。有一次,我出示数字8,问孩子像什么。他们说像麻花、像糖葫芦、像羊肉串、像两个小勺子、像鸭蛋、像望远镜等等,他们的想象力真的是超出了我的意料,孩子们像一群聪明的小天使,想象力真的是丰富极了,继而,在8这个数字的基础上,学习了8的排序,效果很好。 三、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我们都知道东北的天气很冷,到了寒冷的季节,教室的玻璃上会结一层薄薄的冰,俗称冰花,那些图案可谓神奇至极,真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艺术品。孩子们来到了幼儿园,看着玻璃上的图案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像什么,针对孩子们的议论,我抓住了时机,进行了一堂“可爱的窗花像什么”的课,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争先恐后地回答像兔子、像大灰狼、像尾巴、像苹果、像小孩子在笑,我借机说,请你们用看到的图案编故事吧,孩子们看着窗花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的故事。火柴是孩子们都经常看到的日用品,我发现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些小棒棒,于是,我给他们准备了足够活动用的火柴,这下孩子们的兴趣可高了,他们利用火柴棒摆出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图案,有的小朋友摆出了鱼刺、有的摆出了火车道,有的摆出了小鱼,有的摆出了小房子,有的摆出了小栅栏等等,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小小的火柴棒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俗话说,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我时刻不忘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此后,我还领着孩子进行看天空中的白云想象讲故事等等一系列的活动。 只有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孩子才会真正地进入快乐的创造空间,让天下所有的幼儿、教师都为此而共同努力奋斗吧!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第二幼儿园) 艺术领域论文:色彩在艺术领域的运用 摘要:色彩对于人类来说是必不可缺的一种语言艺术,它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占着非常独特的地位。色彩无时无刻不对我们生理和心理带来一些变化,常常会因为色彩的改变心情也随之改变,而色彩对于艺术领域来说则更加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有把它运用好生活才会随着色彩更加的丰富多彩。 关键词:色彩;艺术领域;运用 色彩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当中是无处不在的,它能给我们带来多姿多彩的生活,人对于色彩的感知效应是最明显的,色彩的美感和它所应用的范围是非常的宽广的。 色彩所涉及到的范围非常的多,比如:社会、历史、科学、哲学、心理学、美学、生态学,与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装潢设计等等领域。 每个领域的色彩的运用会给我们人的心理和生理带来不一样的感知效应。人对色彩的反映是普遍的,色彩的象征性也是非常鲜明的,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与民族喜欢的色彩不同,色彩的忌讳也不同。比如在我们国家中国封建社会统制严格时期的建筑中,所使用到的色彩都有着非常严格地规定。皇宫建筑里以红墙金顶为主色调,而民宅和平民百姓是不能使用红色的,是有禁令规定的,只能使用的颜色是白墙黑瓦顶。而在西方国家当中,红色一般是天主教的基本象征,称为红衣主教,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严。另外,在西方的许多建筑中经常会采用红色的坡屋顶与红色的墙壁,这些已经被作为西方建筑民族文化留存下来。 以上提到了拟用红色为代表,简单的阐述了色彩代表着不同国家的文化,那么这里也只是说了不同色彩共性里的一小部分。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年龄的变化、所处的地域环境的不同、工作性质的不同、国度的不同、民族的差异,每人对色彩文化的理解和联想空间也会随之有很大的变化。目前色彩在很多的艺术领域都占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色彩与平面设计 色彩在应用到平面视觉艺术领域的时候,其色彩的高效能运用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在一些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等。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以设计语言,即以鲜明的色彩语言和简洁的形象,构成以色彩为主导的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整体形象凝聚成艺术表现力,体现内涵精神,感染、吸引欣赏者的眼球。色彩应用的造型艺术特点,在色彩与形象艺术表现上,艺术家都是以其独特的个性化色彩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及高超的绘画技艺,充分表现了艺术创作作品的内涵。不论是用何种艺术形式以及选用何种不同材料,都体现了作品个性化的风格。为了突出艺术主题,在造型艺术作品中,色彩成为各种艺术家通过在自己作品中的运用来宣泄情感、表达主题思想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同时注重对色彩语言的气氛营造与形象的完美统一。如美术大师凡高的油画作品《向日葵》等等。 二、色彩与服装设计 色彩对于服装设计而言,如果说色彩对于建筑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缩影,是城市舞台中的主要道具及背景,那么服装各异的人在剧中就应该是扮演着主要演员的角色。服装设计是以人为载体,通过服装搭配能比较充分体现出人的身份、体态以及职业与文化修养,同时也能反映出其特征及内在气质。同时人车的流动,时间场所、环境的变换,成为城市躯体中流动的血液,充满生机。可以想象,几百万人口集中生活在有限的几十平方公里的建筑高密度的城市里,服装上的色彩各异的人们或许漫步在街头、绿地、广场,或许在商场、酒店、舞厅、办公室,或在行驶中的公交车、私家车中,几百万个移动的色彩以不同的频率、速度在流动、交汇,成为流动的景观,在阳光和室内灯光的照射下,与静止的建筑、四季变化的绿色景观遥相呼应,形成了城市迷人的色彩景观。服装设计有着它独具特色的色彩艺术,无声地传播着人类爱美的心声,燃起人们热爱生命、渴望追求美好生活以及对文化知识、高尚的审美境界的追求。 三、色彩与工业设计 色彩当中的工业产品设计,那么在这个艺术领域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不要使色彩彩绚丽夺目,也不是色彩在工业产中所要表达的特征,而主要的是人们对产品的使用功能需求问题。工业产品体现了产品的品质特征,除外形、表面特征外,更重要的是决定产品结构、功能关系,得到满意的整体。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使人减少劳心、劳力、缩短人与对象的距离,达到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平衡。因此其色彩是为人的赏心悦目与实用而设计的。例如在我们的产品设计的医疗器械当中,医疗设备都使用的色彩都是比较淡的白色,其原因特点在于白色易于稳定和缓解患者的烦躁紧张情绪。平时生活当中所看到的重型机械和消防设备,大多采用黄色和红色,目的在于给人们注意信息,禁令人们注意,此处危险不宜靠近。再比如精密贵重的拍摄机器与家用电器,大都是使用的有金属感的银灰色或黑色,原因是这些色彩不易使人产生疲劳,而且还具有高贵、悦目的美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提升,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地改变与提高。日常生活当中所必备的一些产品不单单是为了满足功能性,还要满足视觉观赏性,这就要求色彩运用的表现力了。因此现在的市场竞争中,生产厂家在其产品的设计上十分注重产品的一系列要求,做到审美与功能缺一不可,多样化的风格并存。如平时普通家里使用的卫生洁具系列、橱具系列、家电系列等。 四、色彩与环境艺术设计 色在环境艺术当中的应用,那么对于环境艺术当中的色彩来说应用起来就比前面几个提到的艺术领域要复杂的多。除了要与前面所讲的部分有着密切关系外,其自然环境本身还具有特殊规律可寻。人类创造了各种景观环境,有人为的和自然状态存在的,在自然景观环境中色彩会随着时间、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难以预测它的特征。那么其实这些变化都是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整体环境色彩美感的营造。比如我们都知道五月是去日本东京旅游观看日本樱花盛开的最佳季节;二月份的冬天是去吉林观看雾凇的雪景、也是去哈尔滨观赏冰灯的好时候。雨季来临时,色彩也会随着跟着来变换,产生出各具特色的景观环境出来。不同时候人们总是会想到说这个季节某个城市的景色又会有什么奇观。比如东北的镜泊湖、贵州的黄果树;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和植物园等等。这一切丰富多彩的色彩都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使人们在饱赏奇妙独特的景色同时,还得到了心灵上的愉悦。随着环境的提高,人们越来越不满足那如同“水泥森林”般的城市,更向往高科技的功能,如智能化的建筑坐落在森林、花园之中,会使人们感觉到仿佛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目前社会的发展,人们正向着这一目标而努力,加大了对城市建设景观环境表现的力度,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建设人造自然景观,如增修假山、运河,可以多增设一些融娱乐与观赏为一体的城市化广场;增加城市当中的绿地面积;多种植一些花草树木,本身自然景观所创造出来的色彩就已经营造出了一个很美好的诗情画卷了,这本身就是自然环境中所赐予我们的色彩本身的独特美观。 艺术领域论文:浅谈数字艺术领域中Dv作品的影像空间特点 摘 要:纪实美学中最新兴的Dv,是多元文化的时代产物,使传统的纪实美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国影视艺术在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健康发展,对于人们可以更全面的认识影视的社会文化功能都具有很远的意义。 关键词:数字艺术;Dv;影像空间 当今社会的数字艺术和影像艺术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之一。影像艺术不但更加全方位的冲击着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文化形态,也改变了原有的艺术形态,是艺术领域与社会生活的完美综合。深刻的影响着几代人甚至是将来人们的生活、语言以及思维逻辑等诸多方面,此外影像作为反映本民族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折射着民族文化精神与文明的进程。 随着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影像作品的种类繁多起来,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数字艺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它给传统的计算机系统、音频和视频设备,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传统艺术的制作流程,从而改变了影像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让艺术作品数字化、多元化的展示在人们面前。多媒体技术的超强功能影响着声光电等多种艺术品的制作,也影响着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方式。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系统的帮助增进其作品的品质,数字合成可以让设计者利用器材、工具等声音画面输入,然后进行剪接、编辑、制作不合乎现实的夸张绚丽的特殊效果。 Dv作品是电影对于新元素的吸收,同样也是新兴的影像形式。无疑是当下数字艺术领域的一个较为热门的话题。它已经悄无声息的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对于这个新生事物,它在众生喧哗中“各说各话”,已经成为了高科技与新文化的潮头。从摄像设备演化为社会热潮与生活时尚。它包含的信息量之大带给了人们更直接、更方便的接纳着技术及艺术、日常生活及社会文化的广泛话题。它就是现代高科技与影像艺术的结果。 Dv是数字视频摄像机——digital video的英文缩写,它采用数字信号的方式在现有的电视系统中将播放质量达到了专业摄像的图像效果,音质达到cd级别,并且还统一了视频格式。而使用器械的体积小、方便携带、操作简便等这些优点奠定了它能够传播迅速的必然性。正如“爱电影”影片公司执行副总裁亚当.斯泰因所说:“现在人人都拥有一部摄像机,有利于他们占领好莱坞的重要位置。其目的在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华。以便制作出更加精彩的内容。”是啊! Dv这场运动很快在全世界流行起来,20世纪90年代后期,拒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全国各地都先后举办过独立影展或作品展。现今高校中大学生日渐成为Dv文化的中坚力量。在新兴的时代,媒体的互动性、开放性、参与性、娱乐性都在不断的加强。起初电视作为第一传媒对Dv的介入,成为了一些电视台的时尚。当下网络平台成为Dv的传播的主导途径,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认识。 早在1997年,北京电台也就是现在的CCTV电视台就推出把摄像机交给观众,鼓励民众拍摄Dv作品。例如《百姓家园》中“老百姓自己讲述的故事”,“开拍啦”这个小单元就是以吸引民间Dv作品为主。上海电视台也一纪实题材为主开办《新生代》专栏节目,对外征稿活动。香港的凤凰卫视中文台在2002年制作了一档《中华青年影像大展:Dv新世代》,这个节目得到了来自中国、香港、台湾等十几所高校和全球各地华人的关注与参与,正如凤凰卫视宣传导语所说“Dv就像是我们青年的眼睛,原原本本地观察着周遭,记录着生活,同时也自由而开放地表达着自我。”当Dv作品成为纪实题材的类型,那么以这样的手法来记录则是对纪实美学一次很好的普及。大家都可以拿着摄像机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对于身边发生的事件用独特的眼光来表达。 DV作品的题材也种样繁多,所要表达的影像空间也是多元化的,如上所说的纪实题材只是其中的种类之一。现在的作品都会有剧情的安排,而在潮流中有许多作者执着于影像语言的表达,人文关怀浓重的影片则更受瞩目。按主题意向或风格题材等特点,我们可以将Dv作品划分为以下几类:其一;底层人生的呈现。作者往往把自己的镜头集中朝向了底层人物身上,也就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往往有事没处说,说了没人管。但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却是最有真实性、最能打动人、最容易被主流媒体所忽略的形象。例如朱传明导演在1998年拍摄的《北京弹匠》,秋冬季节里的北京小区里,住着一个弹棉花的湖南小伙身上发生的故事。真实的再现了身在异地的人在窘迫的生存条件下品尝了亲情和友情的失落,同时也窥探着这个社会,窥视着首都北京这个地方。杜海滨导演在2000年拍摄的《铁路沿线》,记录了当时宝鸡火车站周围一批流浪汉的生活。他们终日游荡在铁路沿线,影片结尾时已是半年以后,人物各自的命运也都发生了变化。创作者最大的成功在于他用一种平常的视角,第三方的眼光来塑造这个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使我们眼中、印象中有某种标签身份的人拥有了活灵活现的灵魂,散发着任性的光彩。Dv运动中不得不谈到是贯穿性人物吴文光,他是Dv不遗余力的推动者,《江湖》就是他用Dv拍摄的纪录片,对象是一裙子哎游荡的人,展现的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不断的出发再寻找。其二;边缘化另类生活。在上述底层人物的作品中看到的是物资的匮乏因而导致的生存际遇。那么在1998年拍摄的《我不要你管》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因精神的匮乏而产生的人生存在。此片讲述的是南方某个城市中几个三陪小姐的生活故事,片中人物的职业生涯的描述模糊而有限度,更多的是四个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2001年的《纸飞机》拍摄的是一群吸毒青年,他们与家庭、社会甚至彼此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更带有叛逆色彩的记录了一种晦暗的生活,寓意深远!其三;家庭与私人领域。王芬导演2001年拍摄的《不快乐的不止一个》,涉及到的是家庭、父母、婚姻生活的不幸情节,折射着中国很多家庭看似突兀有很普通的人生悲剧。其四;公共空间的社会处境。贾樟柯的《公共场所》是第一部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主角的影片。是对“公共场所”的再现,作品在空间的游历中表达了作者对一种处境、一种独特的文化空间的理解。这种面向大众的公众话语空间在当下我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妨说是“启蒙”过程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就中国的大众文化来说,这个探索性的影片是无法代替和不会被这个时代淡忘的。无论是以上关注社会底层人物还是营造公共空间等那些题材,人们拿起Dv开始选择记录他们想记录的内容,不知到那一天这些会成为人们对当下历史的认知。 Dv的发展史一种技术的解放,一种影像权利的解放。一场对影像的革命运动!宁瀛说:“Dv使得人一下子就可以解放了,好像没有束缚了,不管是从拍摄的体制上的束缚也好,制作上的束缚也好,都突然间消失了,我觉得Dv恐怕还带来一场影像的新时代,他可能如电影的诞生,或者说与有声电影的诞生在现代电影诞生中同样重要的一次新的革命到来。”许多优秀的导演都肯定了这一技术,这以技术的变革,不仅推动了制作观念的变化,更培育了一批又一批观众与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在数字艺术时代把艺术创作的精神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当然在发展中Dv也会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目前Dv作品存在着题材过分边缘化、狭隘化、影像质量粗糙化等问题。 20世纪新时期以来,我国影视文化中在历经了深刻的文化转型之后,不断呈现出新的文化形式,看到了不同文化潮流在这一时期的升华和沉淀。在信息大爆炸的时刻我们要把每一种潮流放到文化背景中去观察,这样才能更贴切的理解它。作为纪实美学中最新兴的Dv,无疑是多元文化的时代产物,是传统的纪实美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国影视艺术在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健康发展,对于人们可以更全面的认识影视的社会文化功能都具有很远的意义。 艺术领域论文:浅谈戏曲舞蹈在舞蹈艺术领域的衍生与发展 摘要:在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不一样的发展轨迹,不一样的发展历程。戏曲舞蹈在舞蹈艺术领域的衍生与发展,堪称舞蹈艺术发展史上令人瞩目的又一朵奇葩,它带动着戏曲艺术与舞蹈艺术两者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舞蹈艺术;戏曲舞蹈;衍生;发展 一、戏曲舞蹈保存古代舞蹈的传统 戏曲中的舞蹈,是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保留了古代传统舞蹈的许多动作程序、技术技巧及表演手段。戏曲舞蹈中各种身段动作,人物姿态造型,大都源自人们生活动作的发掘、提炼、加工,甚至夸张与变形,既能反映社会生活,又能达到美化人物造型与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戏曲舞蹈在继承前代传统舞蹈与吸收融合当时当地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身舞蹈语汇,使之更深层次的凸显民间舞蹈风格样式与文人艺术的意趣旨归。 (一)戏曲舞蹈发展与中国舞蹈的从属关系 中国舞蹈源远流长。通过记载原始舞蹈传说的古文献,描绘原始舞蹈的文物、岩画、以及流传至现今的原始舞蹈形态都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舞蹈产生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舞蹈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审美形态之一。无疑,人类的劳动生活是它最主要的起源,模仿、巫术等从其根本来说,他们都从属于劳动。所以就有很多人认为舞蹈是艺术之母,是艺术最古老的形式。笔者通过自身的学习也充分认同其观点。我们可以想象原始人的发展如果不是通过模仿学习,就不可能出现反映劳动生活的舞蹈《扶犁》、《葛天氏之乐》等作品的产生,原始人只有通过模仿学习,才能促进整个群体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发明、发现更多的有价值的事物。这些都本源的孕育了舞蹈的发展的因素。 在舞蹈艺术不断发展的道路上,由于人们审美趋向、审美价值观念的改变,所以艺术的发展就会出现“偏科”的走向。在周代的《六代舞》、《六小舞》的出现,最重要的还是《大武》的出现使舞蹈艺术渐渐的结合着故事情节来更好的抒发人的感情与性格趋向。从而孕育了戏曲艺术的萌芽,从《中国古代舞蹈史纲》中了解到戏曲艺术的起源在西周时期。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的发展道路可以用“坐标”的形式来呈现,横坐标是各姊妹艺术的发展走向,而纵坐标则是年代,这样我们就可以产生出各艺术的发展的先后顺序。比如:我们的影视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发展,如果没有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艺术就不可能广在人们视野上出现,更不可能得到普及,得到人们的认可与喜爱。所以戏曲艺术的发展也是同样的一个过程,同样的一个趋势。艺术不同形式的产生与发展都在循序渐进的道路上慢慢演变而来。 (二)戏曲舞蹈蕴含了中国舞蹈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衍生出了戏曲舞蹈,戏曲舞蹈的发展展示出了舞蹈艺术的多样性与多元性,它的多样性产生于舞蹈艺术本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如我们可以通过舞蹈表现自身的情感,表现自身的经历,甚至表现自然界的方方面面,这些充分显示出了舞蹈艺术所具有的多样性。而其多元性则是在舞蹈艺术不断发展下,各姊妹艺术(如:杂技、幻术、滑稽表演、武术等)也不断的吸收着舞蹈艺术的肥沃土壤,戏曲艺术中戏曲舞蹈的发展就是根据舞蹈艺术繁衍而来。戏曲舞蹈作为中国舞蹈文化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在不经意间不断的丰富着中国舞蹈文化。近代著名学者、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通过对中国戏曲的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得出的结论。他在《戏曲考原》一书中指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里充分说明舞蹈在戏曲中的重要作用,其中戏曲舞蹈在这其间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这样说没有戏曲舞蹈的发展成熟就不可能出现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兴盛。作为中国舞蹈文化之一的戏曲舞蹈,它的来由一直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参考了《中国古代舞蹈史纲》,戏曲舞蹈的来由:其一,来自前代的宫廷表演性舞蹈;其二,来自民间的舞蹈表演;其三,来自民间武术的竞技;其四,将特定情境中的特定生活动作加以“舞蹈化”。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戏曲舞蹈作为一种舞蹈的存在方式,而戏曲是以歌舞来演故事,演故事就成为了戏曲舞蹈的最基本的特征。在戏曲中,烘托故事的场景氛围和描绘人物性格的特点就靠演员对角色的理解程度和表演水平的高低。所以,在前面对戏曲舞蹈的阐述中,戏曲舞蹈作为中国舞蹈文化之一,它不但为戏曲艺术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又提高了舞蹈艺术的表演水平,使舞蹈在叙事与抒情上都“更上一层楼”了。所以就有学者认为戏曲舞蹈是蕴含在中国传统舞蹈里的“活化石”,研究戏曲舞蹈对当代舞蹈舞蹈的发展起到一种引导作用。 二、舞蹈艺术在艰难中发展,戏曲艺术在滋养中升华 (一)辉煌的独立艺术形式,后成为戏曲艺术的表演工具 自唐代以后,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慢慢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普及,而舞蹈只是作为戏曲艺术的表现工具。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戏曲艺术的发展兴盛有其自身的历史必然性。在唐代以前歌舞艺术是其主流,在宋元明清时代,戏曲艺术适应了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是其主要因素。“时势造“英雄””,“英雄”的出现在客观上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主观条件等的因素。戏曲艺术在唐代以后就具备了这几个方面的特点。在历史条件方面,随着唐代的覆灭,宋代的国力虽然没有唐代强盛,但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曲折中不断发展演变着,那时的民间歌舞盛况可谓是“风起云涌”。在唐代盛行的歌舞戏《踏摇娘》、《兰陵王》、《西凉伎》等成为唐宋元明清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在宋代也广为流传,不断的在元杂剧和南戏中表现。如:元代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整个剧的表演虽然以演唱为主,但该剧第二折中的杨贵妃在盘上做霓裳羽衣舞,就是通过舞蹈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所以舞蹈在其戏曲艺术中主要起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社会背景方面,自唐以后的宋代,文化也在政治经济稳步发展的条件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他们分布在不同的阶层,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方面诠释着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而创造出了许多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优秀作品。从而加快了戏曲艺术的发展以至成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随着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人们对戏曲艺术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大,所以这时的艺术家就通过与文学的结合,慢慢的把各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共同来表现故事,渐渐的各种艺术形式慢慢地成为戏曲艺术表现的工具,从而使戏曲艺术慢慢地成熟。在主观条件下,戏曲艺术更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因为在戏曲艺术世界里,既能欣赏到舞蹈、音乐、武术、杂技、幻术等的表演,又能看到故事的情节,因此人们普遍都倾向于戏曲艺术,这就是它的主观条件的产生。所以自宋代至清代,戏曲艺术一直成为着人们精神娱乐最主要的艺术形式。 (二)辉煌汉唐舞蹈对戏曲艺术的影响 汉唐作为我国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舞蹈在那时虽然包括在“乐”的统称中,与音乐、诗歌相互融合在一起,但是,它又是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风靡于当时大街小巷,人们把它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汉代时的“百戏”,如《盐铁论·崇礼》篇记载:“夫家人有课,尚有倡优奇变之乐,而况县官乎?”可见在一般家庭都要以“百戏”来娱乐客人,何况是当官的人啊!在这里我们可见联想到当时“百戏”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百戏中的各种表演项目,不仅在民间盛行,还在当时最能显示汉王朝表演艺术水平,这些都经常出现在宫廷,还出现在皇帝招待域外使节和少数民族首领的宴会中。如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这也充分证实了当时统治阶级对“百戏”的需求,以此手段达到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