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从培养校企高度融合的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出发,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建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和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针对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对工作和发展的帮助情况,以及对教育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提出的建议和要求等,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校企高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校企高度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职业能力 一、引言 当前,工程测量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虽然我国高校培养了一部分测量专业本科生,但由于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决定了其设计、科研能力强而施工能力弱的特点,不能满足施工企业对技术人员专业能力的需求。另外,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在思想上不愿意到施工一线,即使在施工一线,或由于没有足够的实践训练不能很快适应施工一线的需要,或不安心施工一线的工作;而高专高职生则比较安心于施工一线工作,且动手能力强,上手快,能够满足施工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用人标准。这已在施工一线的实地调查中得到了证实。 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设置与优化情况 1.专业设置。工程测量专业为全日制三年专科,招收高中毕业生。毕业生主要面向公路、铁路、市政,辐射测绘、国土资源、城建、水利、煤炭、石油等部门从事工程测量、控制测量、地籍测量、矿山测量等测绘工作。 2.优化情况。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我系工程测量专业的建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和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我系专业教师和学工办辅导员每年对我系毕业生进行至少一次问卷调查。针对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对工作和发展的帮助情况,对教育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提出的建议和要求等多种情况,进行详细而系统的跟踪调查。根据近三年学生反映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我系采取了如下措施:①根据毕业生反馈信息及用人单位信息修订教学方案,增减课程。②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工作,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工程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施工及现场管理方面的知识。③联系用人单位,让学生走到施工现场,给更多的同学提供就业前顶岗实习的机会。④对文化素质课进一步加强,如应用文写作、大学生社团活动、演讲比赛等。 三、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工程测量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有较强的工程测绘及测设能力,善于施工组织和管理的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其专业特色是“精测量、懂施工、会管理”。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素质如下: 1.基本知识。①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②具有足够的高等数学、工程数学、计算机语言编程基础、工程制图基础。③具有道路、桥梁、隧道、土建等行业施工知识。④具有较扎实的工程测量专业知识。 2.基本技能。①具有较强的测量仪器操作技能,特别要突出以全站仪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设备的使用。②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技能。 3.基本能力。①具有较强的地形图和地籍图测绘能力。②具有较强的施工控制网外业布设能力和内业计算能力。③具有较强的对道路、桥梁、隧道、土建工程施工放样的能力。④具有从事数字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方面的能力。⑤具有一般工程施工管理能力。 4.基本素质。①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行为规范。②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稳定的心理素质。③具有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竞争意识。④有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团结协作精神。⑤热爱工程施工建设一线工作。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情况 1.根据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设置课程。根据工程施工一线岗位群对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和一线工作岗位,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最终将本专业学生培养成“精测量、懂施工、会管理”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根据高职的教学特点,强化实践环节教学,突出核心能力培养,围绕能力培养核心,构建了如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又可划分为基本素质系列课、工程背景系列课、专业理论系列课,所对应设置的课程如下:①基本素质系列课,开设课程有政治理论及法律知识、英语、高等应用数学、体育、计算机基础、VB语言、工程制图、AUTOCAD;②工程背景系列课,开设课程有岩土工程、工程力学、建筑材料、房屋建筑概论、道路工程概论、桥梁工程概论、隧道施工技术、工程招投标、施工组织与概预算;③专业理论系列课,开设课程有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控制测量、GPS卫星定位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地籍测量与数字化测图;④实践教学系列课,包括以下几部分:地形测量技术实训、控制测量技术实训、数字地籍测量实训、工程测量技术实训、课程设计实训、岗前实训及答辩。 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工程测量教学团队注重每门课程的案例教学,将现场的案例搬到课堂,抛出问题、带着问题讲解理论知识,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之间有互动、有讨论,始终将学生置于主动地位,让他们主动学习,各位老师对自己的课程都精心设计、精心准备。对于实践环节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我们有时组织学生到现场一线进行讲解和参观,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比课堂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在第六学期我们选择了在行业企业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北方经纬测绘”、“沈阳国源科技”、“沈阳金图测绘”、“中铁十九局”等多家企业作为岗前实训基地,由他们指派技术人员作为现场指导教师进行管理。 五、实践教学改革情况 1.测绘综合实训均在仿真的实训基地完成。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完成综实训任务,需要有一个仿真的实训基地作保障,在完善与建设实习基地方面,我们主要采取建立固定的校内教学实习基地与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相结合的方法,现已建立沈北新区帽山地形测量实训基地、虎石台控制测量实训基地。同时与省测绘院和其他路、桥、隧道施工单位合作,每年由他们提供基地来满足工程测量岗前实训的需要(如省路桥总公司、沈阳市政、沈阳高等级公路工程公司、铁道部十三局、十九局等)。 2.毕业顶岗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实训指导、考核标准等健全。工程测量专业从第五学期末开始进行顶岗实训,学生在此期间要完成实训报告,在同学们下到施工单位前,我们规定了岗前实训报告的格式及要求,每天要填写测量日志,还有施工单位的实训评价等相关资料,近几年我们一直通过这种方式完成毕业生上岗前的职业能力训练,使学生毕业后与施工单位达到无缝对接。毕业答辩前两周指导教师开始审阅实训报告,提出修改意见,答辩环节教师严格把关,提出与其实训报告有关的内容,所提问题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均较强,答辩时有严格的评分标准,能够全面考核本人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施工现场测量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情况 1.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我校在测绘类专业的教学中所采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课间实训及综合实训中。①课间实训。每门专业课程均以该课程的核心能力作为任务设计的主线,可以将一门课程设计为一项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成若干小任务,穿插在每个章、节中,每次课间实训任务及技能目标明确具体。②综合实训。综合实训在总体设计上要提供相应的任务书,布置综合实训任务,对于一项模拟测绘生产实训任务,在实施之前必须先进行技术设计,相关技术设计规定参照行业现行规范标准执行。 2.注重过程考核。对测量专业课程成绩的评定,我们十分注重过程考核,而不是以一张期末理论试卷考核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平时的单元小考、课间实训操作考核、学生团队意识考核等组成。教学实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测量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成绩考核单独进行。这样做,提高了教学实习在测量课程成绩考核中的地位,强化了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十分明显的。 3.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团队的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实际制作了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的改进,使大量的视频图片资料得到运用,极大地更新了教学内容,使得许多枯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可视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七、结束语 实践表明,高职院校与企业高度融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过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做到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一致,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一致,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一致。这三个一致是实现高职院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中强化工程测量教学探讨 摘 要: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 从工程建设实践对工程管理人才的测量理论和技术要求出发, 对工程测量教学体系建设进行探讨。并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工程管理;工程测量;教学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 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将原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国际工程承包与管理及物业管理合并为“工程管理”,使工程管理专业成为一个跨土木工程、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律的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专业。《工程测量》不仅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更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如何在工程管理专业中更好的上好这门课程, 本人提出几点教学体会。 一、工程管理专业对测量理论和技术的要求 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 要求学生学习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土木工程技术知识; 接受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应当围绕工程管理的特征, 紧跟工程建设和现代测绘科技发展趋势, 与时俱进。 工程管理的内涵随管理主体的不同而异, 建设单位进行建设项目管理, 设计单位进行设计项目管理, 施工单位进行施工管理, 而监理单位则进行工程建设监理, 所有这些都是围绕工程建设项目进行, 而这些工程主要是指房屋工程、道路、港口工程、桥梁工程。工程管理专业基本服务面向是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单位, 而这些单位的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以质量、进度和成本为控制要素, 管理目标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寻找进度和成本的最优方案。而所有这一切, 都离不开通过测绘科学与技术获取与时间相关的三维信息。 工程测量是测绘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也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导向技术, 渗透到了建设工程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放样、施工监理、施工质量监督、运营管理等各个过程。因此, 在当今建设工程的大型化、网络化时代, 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工程测量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培养未来所从事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实践中正确运用工程测量技术者教师在测量课程上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 二、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探讨 工程测量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导向技术,是土木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工程建设技术工作的基本技术。学习并掌握工程测量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是土木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现代工程建设的基本条件,测量实践教学内容也应以用图与施工测量为重点的观点。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是通过工程测量讲课、作业、课程实验及总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便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并在未来所从事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实践中正确运用工程测量这一基本手段奠定坚实的基础。 (1)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以培养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讲授、答疑、实习、练习等教学环节,使同学们获得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运用测量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在土木工程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具备处理实际工程测量问题的初步能力。 (2)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应区别于测绘类、土建类、交通运输类、水利类、环境与安全类、地矿类等专业的工程测量教学,通过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降低深度、增加复盖面,以突出土建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达到学以致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应强调测绘仪器制作的原理与测绘学的原理,如可简略经纬仪、水准仪的仪器检验校正过程、视距测量公式推导、误差传播定律、坐标换带计算、地形图的完整分幅与编号等内容,摒弃一些相对过时的知识,如钢尺量距改正等内容,而代之以强调先进测绘技术与方法,及其在土建工程领域的基本应用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道路、桥梁、隧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的测绘与测设过程中所涉及的工程测量的问题。 (3)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工程测量工作基本程序,了解工程测量学在土木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建造和运营管理各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并对工程测量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仪器和新方法有所了解。掌握常规测量仪器的使用要领,能完成基本测量工作,对测量数据处理基本知识有一般的了解。 总之,针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工程测量》计划学时少而教学内容不能少的情况下, 通过实施上述各项改革措施, 同学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工程测量专业顶岗实习中企业评价体系的建立 [摘 要]工程测量专业的学生,实践部分的能力比理论能力还要重要。可以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四个方面建立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顶岗实习中的企业评价体系。该体系采用“计分卡”的评价方式,建立了专业能力评价表和职业素养评价表,从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工程测量 顶岗实习 企业评价体系 对于工程测量专业的学生,实践部分的能力比理论能力还要重要。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随着实践部分时间的增加,顶岗实习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接触与工作相关的方方面面,不仅可以提高专业能力,而且也丰富了社会经历,对毕业后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企业对于他们的评价,一方面因为他们还是学生,往往留有情面,在评价方面会显得不真实;另一方面学校给企业的评价表中的评价项目选项单一,仅用优、良、中、合格的方式不能表现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本文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特殊性,从顶岗实习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四个方面,探索科学的、可执行的企业评价体系。 一、评价主体 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他评、企业评价和家长评价,而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企业评价。企业参与学生的评价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考评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并为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提供最直接的依据,是实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1]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最终是要面向企业的。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有共同的地方,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企业要求学生既掌握测量的基本能力,又要具备吃苦耐劳、勤奋求真的精神。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点,一些单位希望学生在体育方面有特长,一些单位要求学生在性格方面要外向,有一定的交际能力,还有一些单位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作为评价主体的企业,除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外,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评价也很重要。 二、评价标准 顶岗实习企业评价体系中,评价标准可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两个方面: (一)专业能力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在面向具体行业时有不同的专业能力要求,比如水利电力类学校在开设本专业时会注重地下工程的地面控制测量、地下控制测量和联系测量的能力。学生在顶岗实习时,也会做不同的工作,担任的主要角色有工程测量员、地籍测绘员、地图制图员、大地测量员、房产测量员等。因为学校教育是通识教育,作为一个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能力,因此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如下:(1)测量仪器、工具的选择、使用与维护能力;(2)平面和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能力;(3)地形图测绘能力;(4)工程施工测量能力;(4)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5)矿山及其他地下工程环境下的作业能力;(5)开采沉陷与建筑物变形监测能力;(6)GIS技术应用与维护能力;(7)地籍测绘能力;(8)GPS测量能力;(9)测量技术文件的编写能力。 (二)职业素养能力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是毕业生从事测量工作必不可少的、通用的并且有时候会起到主导作用的能力,根据测绘单位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这些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敬业精神:这点最重要,一个人如果对工作不积极、不敬业,很快就会被淘汰。从事测量工作的人经常要早出晚归,要经受日晒雨淋,如果没有敬业精神恐怕不能坚持,怕苦怕累是不适合从事测量工作的。 2.适应艰苦作业环境的能力:工程测量专业的特点是野外作业比较多,作业的范围广,有时甚至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作业,作业的环境十分艰苦,因此学生需要有适应艰苦作业环境的能力,不能因为辛苦就退缩。 3.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在测量工作中,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的完成通常是在小组配合的基础上完成的,一个小组2-4个人,仪器操作、计数、跑点不可缺少,因此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 4.学习新知识能力:随着仪器设备或技术的更新,只有适应新的变化、不断学习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宠儿,思想守旧、不及时更新知识的人注定被淘汰。 5.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人不是孤立的个体,特别是在做测量项目时,通常是几十个人一起出外业,吃住都在一起,如果不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就会显得很孤独,不利于个人的成长。而语言素质,是能够准确描述工作中的问题和表达自己工作成果的能力,也是企业较重视的,企业不喜欢单一的埋头苦干型的人。 6.较强的观察、判断和应变能力:测量是野外作业,地形条件随时都在变化,如何根据测区的地形地貌布置作业计划及完成作业任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在工地作业时,埋好的点可能会因为工地的其他工种的施工而无法使用,这就需要学生具有根据条件变化进行作业的能力。 7.作业质量的评价、控制与改进能力:测量作业跟数据有关,每天的数据需要整理,这些数据的质量如何,会不会超过限差要求,如果超过了应该如何进行后面的作业,这些都是测量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 此外,保障人身及设备安全的能力,严格执行测绘行业法规、规范和标准的能力,计算机能力,测绘业务管理能力,总体综合素质,社会责任感,道德素养等指标都是企业考查的范围。[2] 三、评价方式 由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特殊性,一个单位在招聘实习生时最多不会超过20个,通常是10个以内,因此学生顶岗实习为分散型顶岗。如果采用集中顶岗实习,那么学校、企业两方共同评价方式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评价主体没有明晰,评价项目的制订没有以企业评价为重,而是将高职院校和企业评价混在一起,企业只是选取其中的某些项目进行评价,这会因为企业的理解不同而导致评价口径不一致,评价内容混乱。其次企业评价的随意性较大, 在采用等级评价的形式下,很多企业会给予文字性评价及“优”、“良”、“中”、“合格”等几个层次的成绩,但这些都是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不利于对学生实习的客观、全面评价,更不利于学生之间的成绩比较。 在本文的评价体系中,引入“计分卡”的评价方式[3],从企业的角度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分期评价,即在实习前期、中期、末期分别进行评价,这样可以看出学生在专业能力和个性能力方面的进步和表现。 四、评价内容 根据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分为专业能力评价表和职业素养评价表,按照“计分卡”的评价方式,在前期由于企业对学生的不了解,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和学校专业教师参评的方式,在中期和后期主要由企业指导教师进行评价,因为他们对学生的了解最直接,最能把握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表现。为了保证企业指导教师在各个时间段及时给予评价,学校指导教师需要跟他们多联系和沟通。评价表除了可以由学生带给指导教师外,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邮寄的方式给企业指导教师,在他们方便的时候给予评价。而学生的最终成绩则由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等综合考评学生。如,职业素养评价表(表1),就对学生各方面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表1 职业素养评价表 五、结束语 建立企业评价体系只是毕业顶岗实习评价的其中一个方面,在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下,顶岗实习的时间占了整个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个阶段是学生即将踏入社会的磨炼期,如何引导和培养他们,使他们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让他们在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建立企业评价体系并不是全部,重要的是企业、学校、指导教师各方面的合作,如此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职毕业生。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要:文章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现代测绘技术发展入手,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分析了当前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的内容、实践环节和考核方面的不足,阐述了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为主线的工程教育思想,对符合专业特点、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测量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及课程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探讨,提出应加强教学内容与测量新技术的衔接,实践技能与理论教学的结合,以进一步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工程测量;城市地下空间;教学改革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已越来越广泛,地下街道、地下商城、地下公共建筑、地下水电站、公路/铁路隧道、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储气库、地下矿山等地下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多。为解决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人才匮乏的问题,山东大学、中南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1-2],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城市地下空间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掌握城市地下建筑规划、地下建筑结构与造型、结构分析与设计、风水电技术、工程测量、工程材料、施工组织和工程概预算、工程建立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研究、开发利用、施工和管理的能力。 西南石油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开设的工程测量课程,源于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土木工程测量课程,但由于地下空间建设的特殊性,其对测量理论、仪器、技术等的要求均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放样、贯通测量、变形监测等方面具有特殊的要求;二是在运营阶段,地下工程也需要长期的安全监测,其对仪器的自动化程度、远程监控等提出了新的要求[6-7]。 近年来,测绘新理论、新仪器、新技术日新月异,因此,根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工程测量的需求和特点,对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予以改革,对促进该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一)教学内容更新跟不上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前工程测量课程共32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4学时,课堂实验8学时。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测量基础理论和综合应用两部分,测量基础理论主要讲授角度测量、水准测量、距离测量、测量平差等基础知识,对应的仪器操作主要有水准仪、经纬仪、测距仪、钢尺、GPS等[8],基本原理和仪器操作占总学时的2/3左右。综合应用部分主要讲授地形图测绘和使用、施工放样等基本知识,而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电子水准仪、测量机器人等工程测量新仪器,却鲜有提及。 (二)实践环节较为单一,与工程实际结合得不够密切 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安排有1周的校内实习。由于受实习场地、仪器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小区域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坐标放样的基本操作,而针对具体工程的放样如道路中线、边坡开挖线、隧道等地下工程的施工放样却未有涉及。这些实习内容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仪器操作技能,但学生对这些理论与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却不是很清楚,也未完全达到通过实习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效果,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和培养也还不够。另外,校园实习由于所有建筑均已建成,学生对测量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缺乏直接的感受;此外,由于对校园环境十分熟悉,难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三)考核方式需进一步完善 由于受学时及教学内容的限制,现行工程测量课程考核方式一般采用平时作业和出勤等成绩加实验报告、笔试成绩的模式。这种方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水平,从而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无法达到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基本技能娴熟,且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目的。 二、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体系主要涉及测量基本理论、仪器操作、工程应用三个方面,主要通过理论讲授、课堂实验、课后实验来完成,课程改革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要充分体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工程测量课程,主要是为今后从事地下工程建设方案制定、施工、管理决策等提供测量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为工程的顺利完成提供技术保障。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技术人员很少进行测量操作,主要负责对测绘工作和测绘技术人员的管理、领导或监督。因此,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师必须要有扎实的测量基本理论,要了解测绘科学的现状、发展方向及新技术,在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中能够正确利用测绘技术,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提高工程效率,保障工程安全。为此,工程测量课程必须以“测量工程的组织实施及成果应用能力为中心”,通过引导学生对基本理论和行业发展的学习,能了解地下空间建设所需的测量理论、方法、技术和仪器等相关知识,具备对测量工作进行组织实施、过程监控、成果审查、成果应用方面的能力。 (二)拓展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工程测量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首先应增加工程测量课堂教学学时到48学时,内容应涵盖传统测量理论和测量新技术两个方面。在传统测量理论及传统测绘仪器操作方面,做到内容少而精,主要应包括水准仪和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和经纬仪的使用、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小区域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施工放样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测绘理论、方法与技能。在测量新仪器与新技术方面,主要应包括全站仪数字化测图、GPS定位技术及其工程测量中的应用、GIS的基础知识、变形监测自动化系统与数据处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几个方面,重点介绍这些知识在工程测量领域的应用。其次应进行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增加实习时间至两周,主要完成小区域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施工放样、变形监测等方面的实习内容,主要使用全站仪、GPS等新仪器设备,从而达到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针对性这一目的。 (三)开展多元考核机制 在课堂教学的考核方面,为了充分体现工程测量实践性强、持续改进的特点,应在传统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加笔试成绩的基础上,增加仪器操作、测量精度的现场考核,工程测量方案设计等案例型试题所占比例,组成一种综合的考评方式。 实习考核方面,在传统提交实习报告、实习日志评分的基础上,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对完成任务的时间和成果提出考核要求,再加上现场仪器操作考核、实习结束后小组答辩环节,将考核覆盖实习全过程,增强实习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结语 本文分析了现有工程测量课程在内容设置、实习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不足,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个基本理念,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提出了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些思考,强调体现以成果为导向的工程认证教育理念,并将这些理念充分应用到学校2014级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作为一项改革,本文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AutoCAD软件在工程测量专业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城市规划设计规范化,建筑物平面设计不再只局限于方形,逐渐呈现出圆弧形以及曲线形等多种形状。这些形态各异的建筑虽然看起来很美观,但同时也增加了工程测量工作的难度。本文通过对AutoCAD制图软件原理的表述,介绍了AutoCAD软件在传统的计算方法和测量仪器基础上的技术改进,总结出了CAD在工程测量专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在实际应用中得出AutoCAD软件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测量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AntoCAD软件;工程测量;应用技术 AutoCAD作为一款绘图软件,给很多行业带来了便利,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CAD界面不仅可以直观精确的输入点、线、圆弧等,还能有效地进行特定条件下点的坐标的设定和计算。根据AutoCAD软件的坐标功能,并结合计算器的使用,能快速准确进行计算结果的验证,不仅能大大降低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能提高其工作效率。AutoCAD软件简单、明了、快速测量计算的特点,在工程测量工作中得到广泛使用。 一、AutoCAD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的工作原理 在工程测量中,CAD可以自动捕捉到所需控制点的坐标,并对坐标点和线条面积进行测量标注。在放样过程中,通过AutoCAD可以建立方便调用控制点的数据库,具体内容有三点:一是直接调用控制点名称和具体坐标等资料信息;二是可以人为地输入相关数据;三是可以直接、快速地从控制点数据库中,调出已经被程序计算出来的放样点坐标和观测结果,当信息给出的偏差数据符合设计要求时,就表示顺利完成了放样点的测量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计算工作量。 二、AutoCAD软件平台对工程测量外业工作的管理及应用 1.对外业资料的管理 AutoCAD在工程中不仅能快速有效地对内业资料进行测量计算,也广泛应用于外业资料的管理。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也已经在测量外业资料中掌握了AutoCAD这一高效的应用软件,充分利用其进行计算资料的管理以及各种横纵断面的绘制和面积的计算。另外,CAD在数学的计算和精确度方面也被广泛应用,能精确计算出满足工程测量需要的有效位数。 2.AutoCAD软件平台上外业的应用 在现场计算及放样检测中,要结合使用CAD和编程计算器。在AutoCAD软件平台上,利用CAD数字化建模功能进行三维坐标的放样,可以非常方便地验证放样点坐标。具体工作流程是:通过在AutoCAD应用平台上建一个三维模型,在这个X、Y、Z三维坐标系中,在同一平面范围内,直接输入任意一个三维点坐标数,然后在CAD界面上就可以看到这一点的位置,用编程计算器对显示的三维点坐标进行计算,就会得出一个计算结果。如果得出的验证程序正确,就可以进行外业放样工作。 三、AutoCAD软件在工程测量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建筑行业技术人员在工程测量中,可以便捷的运用AutoCAD强大的绘图和编辑功能。下面在测量实验教学中,简析CAD对地形图测绘的实际应用。 1.仔细测量和计算建筑平面控制点放样之后,充分运用Auto CAD对地形图作数字化测量绘制 (1)在对地形图实施数字化测绘时,应该仔细分析所测地层实际结构,然后将等高线、控制点等设定在各自的图层中,并将性质相同的元素放置在特定图层上。这样既能方便修改有错误的图形,又能通过锁定已设定的特殊图层并获取所需的图形。 (2)地形图有着复杂的地形实体,由点、线、面以及组合而成。对于像控制点这类的点状实体,可以采用数字化来定点位置;对如道路、等高线等线状地物实体,就要对主要线条采用数字化方法,再对符号进行编辑处理;对于面状地物,只需数字化其外围边界并在旁边插入面状地物符号块。对重点或特定的符号进项数字化处理,不仅能加快测绘工作的速度,又能美化其特定编辑符号,极大地方便了在后续工作中对图形的重新反复修改。 AutoCAD软件还能进行图块的绘制。依据设计人员所给地形图的图纸设计要求,可把地形图中出现的不同图式符号绘制成一个个相对应的图块,并保存在AutoCAD已建的符号库中,以便下次进行地形图编辑是对所需图形符号的随时选用。 3.对控制点的标注 AutoCAD软件除了编辑功能外,还能对控制点进行标注,通过标注表示出线段的长度、夹角角度和点的坐标等。因此,完成地形图的数字化之后,还可以对比计算结果,验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保证测量作业质量。 AutoCAD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降低了传统测量数据的工作量,极大地提高了测量工作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数据计算的失误。同时,由于对放样点是经过电脑软件进行图纸的绘制,与传统手工绘制相比,更加直观清楚,使得工程测量放线工作更加方便快速。此外,在类似圆弧等不正规平面图形的放样中,AutoCAD软件的优势更为突出。总之,在工程测量专业中,CAD发挥着重要作用,解决了很多传统工程测量方法无法处理的测量问题。 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应用软件,AutoCAD不仅易操作,而且使用功能强大,在工程中的应用是非常方便可靠、经济实用的。加大对AutoCAD软件的应用,能减少测量作业中复杂运算失误率,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同时也能快速提高作业效率,加快施工进度,大大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进而保证施工测量工作更顺利地进行。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建设思考 摘 要: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研究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课程体系、课程与教学资源库、实践教学体系、教师队伍、社会服务能力和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开展建设,构建校企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建设 一、专业建设基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基础建设领域也得到飞速发展。在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工程建设市场急需大批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服务,其中工程一线的工程测量技术人员就是十分紧缺的一类技术人才。 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和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仅重庆市2011~2013年工程测量专业需求预测人数就将达到每年约2000-3000人,2014~2020年仍然会不低于这一需求。就重庆直辖市而言,开办工程测量专业的高职院校只有3所,在校学生规模不足1000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教育部、财政部决定2011年启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名列其中,通过三年建设,使其服务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测绘行业及水利建筑行业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专业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方式改革 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结合点,是人才培养和服务产业的载体 [1]。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一是开展“基于工作过程、项目载体、能力核心”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开发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二是开展“做中学、学中做、工学结合”的行动导向教学 [2],在推进行动导向教学改革中,重视营造职场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三是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技能大赛,丰富人才培养方式,学院通过企业赞助、企业冠名、校企联办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搭建技能大赛平台;四是探索中高职人才系统化培养方式,针对在校的高中起点与中职起点的学生采用分班、分层次教学方式,针对毕业工作几年后的学生,学校与企业合作开设职业技能拓展课程和素质提高训练项目,实现职后持续学习,以至终身学习。 (二)课程体系系统化建设 1、坚持校企合作,推进中高职衔接,强调终身教育,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和设计多种教学方法,针对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多数课程实践性强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3、实施“毕业证+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评价、考核制度,即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同时考取测量员证、施工员证等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适用的考核制度。 (三)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工程测量与监理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以工程测量服务为核心,将职业岗位标准、技能要求融入教学改革之中,整合岗位技能项目课程内容,重点建设《CASS软件应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测量数据的平差处理》、《GPS原理与应用》共4门核心课程,最终将《控制测量》、《工程测量》2门课程建设成为院级及以上的精品课程,并编写2门特色教材。利用数字化校园网和现代化图书馆,为学生自主学习、技术查询和信息获取提供服务和帮助。选取典型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录播,作为网络资源共享共用。 (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现有的地形测量实训室、地籍测量实训室、数字测量实训室、数字化成图实训室、变形监测实训室等实训室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重组,加大投入,计划经过两年的建设,新建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房屋施工放样实训场和水工建筑放样实训场;改扩建3个实训室,形成“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新增3个集教学、培训、职业素质培养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合作企业开发4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学生顶岗实习远程管理平台,进一步提高教研室与校外顶岗实习单位的融合度,强化顶岗实习教学,采取学校评价和实习单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五)“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引聘与培养相结合,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借助与多家企业的合作关系,聘请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采用进修、考察学习、企业锻炼、技术服务和科研等方式 [3],培养现有的专业教师,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聘请1名专业带头人,培养3名专业骨干教师,培养5名双师素质教师,在原有兼职教师6人的基础上,再聘请4人,把本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为实力更强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依托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中心,提高测绘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培训规模和面向区域内企业的培训工作,拓展教育培训服务功能。积极承担测量及工程类行业培训、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实用人才培训;结合学院现有专业加强测量及工程类行业和社会通用职业技能鉴定站建设,进一步拓宽鉴定站工种范围;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服务,提升技术服务;推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基地建设方面的成果,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七)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 依据测绘、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同时引入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乃至社会来评价。设计质量监控和质量管理流程,进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监控,建立符合专业教学实际的教学质量信息的渠道、手段,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整理、分析、处理方法和程序,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依托“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平台,引入行业典型企业共同参与,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内容设计时效评审机制。 三、结语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重庆市水利局直属的行业高职院校,也是重庆及西部地区较早开办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本专业瞄准行业基层单位需求,着力培养学生测绘工作一线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能力,近几年来为西南地区测绘、水利和建筑行业培养了大批一线技术人才,特别为重庆的测绘、水利、建筑行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力争通过专业建设,使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实现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作者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高职测绘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校企合作教学初探 [摘 要]高职教育要培养比同类本科教育实践动手能力更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必须在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上下功夫。按照测绘生产项目完成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使学生适应市场、适应社会,切合生产实际,符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和作业水平。只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才能更好地实现“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理念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并希望由此探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新思路、新方法,对我校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有所益处,为高职测绘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进行大胆有效的尝试。 [关键词]校企合作 职业岗位能力 学习过程 工作过程 教学做一体化 “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之一,这种办学模式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体现了学校和企业在理论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的明确分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相关资源共享的原则,其实质是通过产学、产教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 一、该课程校企合作教学现状与问题 1.现状 (1)纸上谈兵的多,实际落实的少。 由于我院工程测量专业师资队伍多数来自刚毕业的大学生,从校门进校门,他们一般是理论有余而实践能力不足,所以,在落实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照本宣科、夸夸其谈的纸上谈兵现象,而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却未能实现。 (2)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未摆脱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这样的角色仍未彻底改变,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我院校企合作教学项目少之又少,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进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一体化实验室及一体化实习基地这样的场所还需加快建设步伐。 (3)课程的项目教学法、工学结合教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 基于此,高职测绘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需要由原来的学科为主的课程结 构,转变为新的技能型课程结构――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实现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实用性、针对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4)“双师型”教师队伍还不能满足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要求。 2.问题 (1)如何按照“项目教学法”编写教材,贯彻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参照工程测量岗位职业技能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怎样才能遵循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3)怎样正确认识学生能力形成、发展过程,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同时,突出强调职业性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考核体系 (4)怎样才能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职教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目标,把先进的职教理念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教学改革成果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专业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5)如何体现“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的高职教育理念?如何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设计方案 1.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主导思想:体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突出“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表现为: (1)理论教学改革思路 1)遵循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 2)侧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公式的应用、技能的熟练掌握,淡化原理分析、公式推导; 3)强调测量精度指标、客观真实、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执行,达到岗位技能标准化作业要求; 4) 强调观测、计算、绘图、放样、监测五项基本技能,注重知识综合应用; 5) 紧密结合施工现场和现代测量工作岗位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2)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加强实习、实训管理和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并完成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 2)实践教学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教学法,为今后全面展开项目教学法打基础。 3)增强教师实作演示或情景模拟,突出示范作用,强化现场直观性。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4)积极参加自治区及国家等各级各类测量技能大赛,提高竞技水平,鼓励学生树立“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的思想观念,强调“一克经验胜过十吨理论”的技能竞赛理念。 5)贯彻落实中、高级工程测量工培训考证制度,实行“双证制”。 2.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1)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测绘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的总学时为348学时,其中(理论108+课堂实训84+综合实训156),实践教学比例为69%。 (2)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课堂教学以作业完成质量为主要衡量标准;课堂实习以实习过程的规范性、成果质量及数据处理能力为标准;综合实习以团队协作、吃苦精神及个人品质、本人考核成绩、实结、成果质量等为主要标准。突出“测量、计算、绘图、放样、监测”五项工程测量工岗位职业能力基本功训练和掌握。 考核内容:实际操作占60%,理论考试占40%进行考核。 考核评价标准:实践考核,平时的过程考核与集中实习动手能力考核相结合,按照职业技能鉴定中级工程测量工(四级)标准要求,严格把关,采用百分制计分办法计分;理论考试,以工程测量课程标准要求的必须和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为重点,进行闭卷考试形式考试,同样采用百分制计分办法计分;总评成绩,由两项成绩所占比例求和得到总评成绩,60分以上为及格,70分以上为中等,80分以上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 (3)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一是建立昆都仑、新校区等校内实习基地,作为课程综合实习的主要场所,进行初步的综合能力训练;二是组织学生到各测绘单位集中生产实习,完成测绘生产任务,使学生在充分体验所学知识价值的同时,对作业规范、作业标准、作业方法和流程等产生新的认识,弥补课堂教学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不足,使理论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和提炼升华。 三、校企合作教学实施 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序化 我们将《工程测量》课程在内容设计方面突出工程测量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紧紧围绕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打破传统重点传授理论知识的思维方式,变知识传授主体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以项目为载体,创设工作情景,将项目分解为一个个任务,将技能大赛各项标准和工程测量工(中级)考证的相关知识、技能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本课程分为13个项目,采用递进式编排组织内容,由各种工程勘测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各项工作任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设计各项目,使各项目环环紧扣,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工程测量岗位职业技能素质培训的有机整体,尽力实现“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的教学思路。 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工程测量》课程序化后重点突出我校铁路特色,增加城市轨道、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和铁路曲线测设新方法等内容,舍去与铁路专业无关的部分内容,使教材更完善,更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实用性。 2.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水平、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建立、完善新型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真正实现“实习――生产一体化”校企合作教学,使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面实现共赢。 (1)本次校企合作教学成果 2013年,我院工程测量专业1103、1104班的57名同学和5位教师利用工程测量综合实习时间,参加了河北中色测绘有限公司、内蒙古利丰测绘科技有限公司承接的数字城市外业采集、内业成图、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宅基地调查、建筑物沉降观测等各个项目为期6周的工作实践,为企业完成产值达80多万元,学生及指导教师收入总计达12万多元,为学校节省实习经费开支达3万多元。老师和同学们以吃苦耐劳的创业品质、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受到各测绘单位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目的。 通过“校企合作教学”与“传统教学”效果对比,总结出值得推广的教学经验、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成果。 1)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程测量》课程教材编写工作已经完成并于2013年4月出版,现正在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适应我院校企合作教学实践; 2)建立了校企合作教学研究指导委员会; 3)建立、健全、完善“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新型运行机制,确保安全、高效完成校企合作各项生产任务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4)把学习过程转移到测绘生产一线进行,建立“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在做中教”,教得自如,学生“在做中学”,学得轻松。同时,使教学环境进入工作环境,真正将实习任务与生产任务对接,实现“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 (2)应用情况: 1)工学结合模式下《工程测量》课程教材已经应用到我校教学实践中; 2)到企业进行锻炼,提高了我院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职业素养,实现了企业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学生愿到企业实习、学校放心学生到企业实训的“三赢”。 3)与生产相结合,制定实训教学标准、开发实训项目和编写实习指导书,制定实训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以保证实训基地的优势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充分发挥。 4)我院在制度建设上,有利于“校企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测绘仪器设备资源、测绘人才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我校工程测量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 四、几点建议: 1.要牢固树立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的观念,我院的校企合作机制需要尽快建立、完善; 2.课程改革应注重实用性,取材于实际工程项目,将测量规范和测量职业技能鉴定内容、测量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并突出本校铁路特色; 3.为了贯彻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实现工程测量专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实践教学占课程教学50%以上,双证书率达到80%以上,我院应该积极推行“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作为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4.尽快建立校内、外工程测量实习、实训基地,满足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使学生学习实现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努力实现与生产单位的“零距离”对接,达到“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的目标。 5. 国家要制定配套的法规体系保障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各级政府要出台鼓励措施,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事业,形成一种法律有规定、政府有措施、学校、企业、学生有要求,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更有吸引力的办学模式,从而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基于高校转型下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教学探讨* 摘 要 基于当前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分析目前工程测量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新的课程培养模式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 高校转型;工程测量;教学模式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出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适应时展的要求。在高校转型的大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最关键问题[1]。这种新的形势对土建类非测绘专业学生的测绘技能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工程测量是土建类非测绘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和基础课,广泛应用于土建相关的各个行业,也是从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等一系列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何让他们熟练掌握测绘基本技能和知识,这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测绘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个行业的侧重点又各不相同,传统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何使工程测量教学模式跟上时展的步伐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目前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学模式单一,专业重点细分不到位 目前的工科类或者开设土建类专业的高校工程测量教学模式单一。土建类专业一般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建筑学、工程造价以及勘查技术与工程等[2],课程体系的内容比较单一,远远落后于现在的测量科学技术。根据对部分生产单位的调研发现,对土建类非测绘专业人员在测量技术的要求上,主要在于测量仪器的使用、地形图的应用、施工放样、变形观测与竣工测量等。目前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基于理论课结合课内实验课程,再加上课程后的实践实习,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单一。上述的这些专业虽然都学习工程测量,学习的内容也大致相同,但是各个专业方向对于测绘的应用要求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各个专业在学习的时候要有自己的侧重点。目前的工程测量教学各高校几乎是基于同一个教学模式,这种粗放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再加上专业重点细分不到位,最终导致工程测量的学科建设不能与时俱进,与社会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考核方式单一 在目前的工程测量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中,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一般由理论和平时成绩各占百分之多少比例来构成。虽然有平时成绩,但是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程内实验课程表现情况[3]。一般来讲,考试成绩都占有60%~80%的比例,这种考核方式实质上就是以考试为主的相对比较单一的考核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依靠一次理论考试来定学习的好坏,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都很难体现出来。 仪器设备相对滞后,学生动手能力弱 当前测绘学科在飞速发展,测绘仪器也在飞速发展,测绘仪器逐渐实现一体化、智能化的发展形态。面对当前的测绘新技术、新仪器,课程体系内主流的水准仪和光学经纬仪显得相对落后,虽然有必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光学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但是在电子水准仪和全站仪的使用上比较欠缺。大部分高校的测绘仪器只能满足测绘本专业的学生的使用,很难同时满足非测绘专业的使用需求。 2 课程培养新模式探讨 不同专业制订不同培养方案 由于专业性质不同,所从事的专业技术领域也不一样,工程测量课程体系要结合测绘技术在各专业中的具体应用和要求来建设。例如:土木工程专业学习工程测量所侧重的是水准测量、角度测量以及建筑物的定线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要掌握的重点则是地形图的识别,尤其是对野外地形地貌的判读。因此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细分,不同的专业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要细分对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精。 注重过程评判标准,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工程测量是以实践操作应用为主的学科,因此在课程考核上要注重过程的评判,提高实践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实践成绩要占到一半甚至更多。在成绩考核上把上课表现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情况等统筹起来,把理论考试和实践能力考试结合起来,让学生不光要重视理论学习,更要注重实践操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会动脑,也会动手。 校内外实践场地建设 目前的用人单位对动手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学生以课程实习为主,很难有机会进行真正的生产实习,因此动手能力较弱。一般的校内实习都是以巩固课程教学为基础,校内的实习基地和真正的生产项目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所掌握的实践技能很难跟得上真实的生产环境。因此需要建立和生产环境相似的校内实习基地,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可以选择自己建设,也可以选择和生产单位进行合作,定期输送学生到生产项目上进行实践。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对于师资力量这一块,需要加强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既要“双师型”,也要“双师结构”,使得每一个学生既有校内的老师,也有校外的师傅。光提“双师型”其实不能够真正解决高校的教师融合产业、行业、企业能力的问题,“双师结构”就可以解决。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构建合作发展联盟,分派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学习、产教融合。积极拓展学校与校外单位之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深入合作,进一步形成协同创新、互惠多赢的良好局面[4]。 3 结束语 当前社会需要技能型的综合人才,工程测量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对工程测量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成绩考核、实验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适应当前测绘学科的发展。对测绘学科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以能力为本位的建筑工程测量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建筑工程测量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主要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本位,探索建筑工程测量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教学方法,制订出适合本院校、本专业切实可行的教学文件和教学内容。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能力本位;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设计中落实能力本位教育,在所有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以保证学生走上社会后具备持续发展能力。 有关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国内及省内已有学者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但是,由于各学校对能力本位教育的理解不同,所以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也不相同,对能力本位课程的教学设计及有关教学文件的研究和实践的开展程度也不同。 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改革内容 建筑工程测量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工作过程化体系中的一门突出能力的专业技术核心课程。 1.改革目标 按照高职核心能力课程教学原则,分析与建工测量课程有关的职业活动和岗位能力,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并以突出能力目标和能力训练为主线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并完成课程相关的教学文件。 2.改革关键问题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突出课程的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素质目标等等,但是最薄弱的就是“能力目标”,我们的课程必须突出“能力训练”。能力要根据项目和任务来训练,而不是用语言、文字来叙述。 (2)按照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理念改造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点,也就是明确教师的操作点和学生的掌握点。它包括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运用点,也包括方法指导点、情绪协调点及个别调节点。 (3)按照真实或仿真的项目环境设计适宜的课程项目 课程项目设计有综合项目和单项项目。综合项目设计应选择设计一个或几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 (4)以实训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要改变单一的讲授法,提倡使用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对话式等,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立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角色变成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问题的综合解决能力。 (5)教学改革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法、比较法、实践探究法、总结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①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高职教育理论,参加与课题有关的课程改革方面的培训,研究职业教育新观念,学习高职先进的课改经验和案例。 ②对现有的建工测量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学效果及教学文件等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课程实施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明确课程改革方向。 ③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找准各子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科学地进行课题论证,明确研究课题内容、性质、指导思想及研究方法。 ④结合课程教学,边研究、边实践,跟踪调查,及时总结实践效果,调整研究路线,不断完善研究成果,保证各项研究成果均达到预期目标。 二、课程教学改革特色与创新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确定“任务―发现―创新”的教学模式 这不但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2.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 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以此改造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3.按照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原则设计课程 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并将德育内容、外语内容及职业核心能力等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即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并制定该课程的课程教学标准等有关教学文件,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创新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根据现阶段我国工程测量专业人才需求,指出提高工程测量专业人才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对高职院校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探究。 关键词:高职工程测量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RS技术)的广泛应用,工程测量技术也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那么对工程测量技术人员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工程测量人员已不适应当前市场对工程测量人才的需求。 因此,对原有工程测量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一次改革势在必行。 一、工程测量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工程测量技术人员须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工程常用的测量仪器能够熟练使用。同时具备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近年来,国家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各行业对测量专业复合型人才需求是不断增大。同时各省市水利、土地、工程建筑等行业对工程测量技术人才需求量加大。各用人单位急需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型工程测量人才。然而在这种量的需求增加的同时对工程测量人才的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测量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其重点在于强调实践性和应用型。根据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工程测量技术人才的反馈意见,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测量人员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每一位合格的测量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三、“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一种具体体现,主要应用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学校的前两年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最后一年到企事业单位参加顶岗实习。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累生产工作经验,实现学生毕业后知识能力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四、测量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及岗位需求,应构建起“夯实基础,加强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循序渐进。早期实训课程以提升学生专业兴趣为目标,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为基础。专业应用实践课程注重提升应用实践技能培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专业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二)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学生培养方案中的一个必修的教学环节,目的在于总结专业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应推行校企联合指导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最后一年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单位实习期间由单位的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确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中心内容。这样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辅相成,同时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收集资料、学习方法、解决问题进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摘 要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力求向社会输出大量优质人才,为我国工程测量行业的持续发展添加持久动力。在本文中,笔者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结合社会岗位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拟定培养优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有效措施,旨在提高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优化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 工程测量 人才培养 有效措施 工程技术测量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建设影响深远,培养适合国民经济发展的技术实用型专业人才意义重大。作为优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发源地,高等职业教学致力于向社会输出高等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要求学生在实践工作中,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彰显出良好的职业精神。本文结合社会岗位对工程测量技术创业人才的要求,为培养优质的专业人才提出科学、合理、可行性强的建议。 1 工程测量技术的岗位要求 1.1 行业岗位的学历要求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该行业各岗位的入职学历要求详情为:单位技术负责人这一岗位,要求入职者学历达到本科或本科以上;作业区技术负责人这一岗位,要求入职者学历为大专及以上;而对作业组组长以及作业组组员的学历要求则为中专及以上。 1.2 岗位对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工程测量技术岗位要求入职者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基本的专业技能、职业的核心技能以及职业发展空间。职业素质主要考察入职者的团队精神、行为习惯、沟通交流能力等,以确保在日后工作过程中,入职者能够遵守职业操守,能够与其他同事协调合作,在岗位中发挥应用的价值。基本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以及各项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情况,确保入职者在日后工作过程中,能够灵活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熟练操作各种测量仪器与设备,完成各项日常工作。职业核心技能则要求入职者具备掌握环境数据采集与分析的能力,及时了解四周建筑工程的布局,确保技术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职业发展空间,则主要看该入职者的学习能力与业务管理能力与未来的发展空间,考察入职者能否善于在实践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1.3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 根据调查结果,笔者对工程技术测量专业今后的就业岗位进行了总结,这些就业岗位主要包括:工程检测员、工程监理、地理环境检测员、GIS数据工程师等。同时,根据岗位定位,笔者将工程检测、控制测量、环境制图这三大职业技能的培养,拟定为职业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内容。 2 培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有效措施 2.1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虽然教师的教学水平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体地位。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成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是现阶段教学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方法有三种: (1)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习趣味性。开展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与竞赛等环节,提高学习趣味性。教师应多倾听学生建议,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实践教学期间,可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每组均指定一名组长,负责监督组员认真参与实践课,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练习各项操作。以小组为单位,设定评分机制,每一位组员的表现均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成绩,旨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工作协调性,营造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学习氛围。 (2)制定学习计划,向学生适当施压。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教学内容是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的,因此打好基础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学开始前,制定学习计划,设定阶段性学习目标,能够有效督促学生循序渐进学好知识。另外,透过学习计划,学生能够随时了解到自己的学习动态与学习成果,进步或退步的趋势均会给学生带来无形的压力。而适当施压,对提高学习积极性是很有益处的。教师应设定奖惩机制,表扬并奖励进步明显,表现良好的学生。对于学习成绩退步、学习效率低下的学生,教师应注意加强沟通,指出这部分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良建议。 (3)注重学以致用,满足岗位需求。教学活动除了要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还要加强学生对各类仪器、检测技术的操作能力。一味地掌握课本知识,不懂得学以致用,显然无法满足需求。现实工作并不是纸上谈兵,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教学期间不要一味照本宣科,教师应结合社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节假日校方应积极与测量单位进行合作,分配学生去实训基地进行工作实践,使学生充分了解岗位需求,日后学习时目标更加明确。 2.2 设立双证书教学制度 对于技术专业人才来说,相较于学历证明,专业资格证书才是证明自身专业技能的有效凭证。工程测量专业教学要求学生在毕业时,需获得由指定认证机构颁发的中级工程测量工作资格证书。笔者认为,结合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内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教学应设立双证书教学制度。双证书教学制度,学生除需接受中级工程测量工作资格鉴定,还需接受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双证书教学制度的实施,不但能给学生一个专业的认定,海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保障,降低失业率。 2.3 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校方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考察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够满足社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符合人才。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十分强调实践性,传统的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导致学生对工程测量技术行业存在错误认知。因此,建立多个长期校企合作式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站在生产一线,零距离接触这一岗位,经过充分的实践与锻炼,能够对该行业有深入的理解与足够的认知。如此一来,学生在日后就业时,能够迅速接手工作,直接为企业省去了上岗前培训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2.4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就现阶段我国工程测量技术行业来看,传统的经纬仪、水准仪逐渐被全站仪、动态GPS等先进技术给取代。然而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投入不足,依然延续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过于落后,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掌握知识与技能与时展严重脱节,在工作过程中,不能马上适应工作内容,无法满足岗位需求。因此,在培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时,学校应与时俱进,结合该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拉近学生综合能力与社会要求的差距,向社会输出大量优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添加新动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职业能力的不同认知,将会造就不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结合工程测量技术行业的岗位需求,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式进行研究,通过有效的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制定双证制度教学模式,为学生就业提供可靠保障;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注重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使学生在就职后尽快适应,均有利于高职高专院校向社会输出大量优质人才。因此,结合社会需求,拟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是高职高专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对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工程测量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方法研究 摘要:工程测量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学校城市建设产业系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专业、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和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能力。本文就将对工程测量专业实践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程测量;实践;改革;措施 工程测量课程是高职建筑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在各类工程建设中所需的测量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测量新仪器、新技术的相继出现和使用,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行业对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旧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测量是土建类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工程施工中测量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具有解决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关测量技术的技能。虽然工程测量技术是一门古老而成熟的学科,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随着光电技术、全站型速测仪、GPS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常规的、经典的测量方法正逐渐被新的测量手段和方法所代替。同时,建筑类专业不断出现新的发展方向、新的问题,也给测量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即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的科目有所增加而迫使测量课程的学时缩减;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因此,如何使工程测量课程教学适应新的形势,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成为建筑类专业测量课程教学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2、改革的内容与方法 2.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编排应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精神,以项目教学为出发点,将工程测量的内容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划分为各个小项目,通过建筑行业的广泛调查,根据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来确定教学内容。如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区内测绘地形图,因此涉及小区域控制测量的外业与内业工作、地形图的测绘;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进行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放样、土方开挖与土方量的计算、基础工程与主体砌筑中的施工测量、构件的安装测量、对工程质量评价而进行的检查与校核测量;施工竣工后的竣工测量。 2.2、改革教学方法 工程测量课程的理论教学以讲授为主。在讲授的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投影机、多媒体、录像等,将实践性强、技能训练要求高、操作难以掌握的内容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避免了理论教学枯燥性与复杂性。利用课件拓展和充实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如在多媒体课件中增加图片、视频以及动画效果,减少文字内容,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实践教学以实物演示法为主,边演示边讲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2.3、加强实训教学 合理的实训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理论教学内容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要严格规范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对于工程中很少应用的内容,如钢尺量距、视距测量、全圆法观测水平角、大平板测图等,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删减。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进行测量实训的过程中,引入工程实例项目教学法,综合运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各种测量仪器,根据施工设计图纸,指导学生进行建筑物的实地放样等工作。积极组织学生测量技能比赛。技能竞赛可以考察学生的技能水平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均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3、工程测量课程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的局限性 3.1、教学方式单一 工程测量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为:教师演示、学生重复,即首先在课堂上讲述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在几周后的测量实习中,再演示一遍测量仪器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就是学生自行操作,本质上仍然是“集中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也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环节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法满足高质量实践教学的要求。 3.2、实习时间集中 在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测量实习是工程测量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在我国设有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高校中,大多数高校将测量实习集中安排在理论课程之后的几周,这种做法主要是便于教学管理,尤其是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较少,以及测量仪器数量有限的高校。但是,集中实习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在测量实习期间能够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但是对测量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没有消化和思考的时间,因此,测量实习应该贯穿整个学习阶段,应该使学生在工程测量课程之后仍然有机会操作和使用测量仪器。 3.3、灵活性创新性差 测量实习环节应该包括测定和测设两个部分,测定部分步骤相对固定,而测设部分比较灵活,可以与房建设计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设计图纸灵活展开,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有的测量实多数都是围绕测定部分展开的,测设部分涉及很少,而施工建设单位测设操作应用是比较多的。因此在工程测量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要增加灵活性较强的测设环节。 4、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 4.1、测量实验环节 验证性实验是继承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紧密配合理论教学,教师先组织学生精讲,演示,提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动手能力。设计性实验涉及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实验步骤的安排,这就为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提供了前提。而综合性实验是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当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之后,指导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实际工程案例,将各个验证性,设计性实验环节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综合性实验。 4.2、测量实习环节 测量实习环节是工程测量课程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工程测量实践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在具体的工程测量理论课教学结束后,为了巩固、拓宽和加深课堂教学的成果,可以进行实践实习工作,使学生对测量工作的实施过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掌握,对实际工程中的测量过程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4.3、课外创新活动 在课外,可以搭建课外创新活动平台,比如测量协会的创办以及开展活动,学院的测量实验室保证定期全天开放,为协会会员提供测量仪器服务,同时实验室教师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保证学生每周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还可以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外创新活动平台的建立,激发了学生们投入测量实践活动的热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测量实践技能。举办测绘前沿技术讲座、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等等。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开展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才能有效地推动其专业建设。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在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加强学生专业技能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的锻炼、培养,强化实践教学能力,以此来较好地满足后续专业课学习以及工作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高职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为了适应市场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学校、企业、行业”为主体,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测绘新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三融合、四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程测量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 测绘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在国家基础测绘建设、城市和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等国民经济各部门具有广阔的就业市场。通过深入调研,发现现有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不能满足生产一线对测绘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此,我们按照高职测绘专业培养工程施工、国家基础测绘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依照“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观念,根据“循序渐进、分段进阶”的能力养成规律,将“项目化”的实践教学划分为认知见习、单项训练、综合实训、创新实践、顶岗实习、创业实践等阶段进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对测绘行业开展广泛而深入调研基础上,通过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研讨,并根据测绘行业对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和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体现学校特色、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开发专业课程,优化“工学结合”的测绘人才培育模式,在合作企业进行面向专业素养课程的认知见习,体验职场实境,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认同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测绘新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三融合、四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1.1 以学生为主体,创新 “三融合、四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内涵式发展为原则,创新工学结合的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行业、企业、学校深度融合,根据行业标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设置课程标准;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贯穿“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培养理念,依据企业工作岗位能力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强化学生专项技能培养;强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环节与生产过程对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实现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顶岗实习与就业对接,使学生接受学校企业的双重培养,逐步推进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在校内以理论教学与专项技能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校外实训基地以项目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以企业顶岗实习促进就业,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社会就业之间零距离。 1.2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平台 基于开放式的办学理念开展校企合作,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借助行业、企业的设备、标准、人员和需求与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平台,以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本专业与陕西测绘局技能鉴定中心建立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平台,定期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专业学生及教师进行职业素质培训及行业政策法规讲座,共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拓普康商贸有限公司在该院设立订单班,为企业培养测量仪器设备销售、维护人才;陕西天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该院共建“摄影测量工作站”,使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强化学生摄影测量内业处理能力。具备一定基础和动手能力的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岗位实习,与企业建立长期的用人机制,使一部分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与校企合作企业签订正式的用工聘任合同。 1.3 以行业用人标准为要求,完善双证书制度 工程测量专业构建以技能培养为主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学历教育的同时,要求学生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现技能培养的教学目标,从而敦促学生掌握行业前沿的技术和设备操作技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岗位要求为主线调整课业内容,以充分体现符合职业专业特点的测绘人才培养特点。以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确定该专业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力,使教学内容直接准确地反映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用证书推动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培养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建立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体现学历和职业要求,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 1.4 以实践技能为目标,以赛促教,赛证融合 在双证书制度的基础上,引入企业和行业的资格认证,以认证考核标准完善课程教学标准,促进职业技能提高;以校内的技能大赛为平台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行业、省级、国家级的各项工程测量技能大赛,通过竞赛项目快速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学习兴趣,以竞赛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 2 课程体系建设 依托以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基于测绘岗位的工作要求确定测绘人才培养方向;依据施工过程,确立典型工作任务并加以分析,明确所需职业技能内容,提取归纳行动领域综合能力,构建体现工程测量技术高技能人才所需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专门知识要求的课程体系。 基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标准,以测量工程生产过程的系统性为出发点,围绕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核心能力培养,融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职业岗位标准和典型工作任务于一体,确立《测量学基础》、《控制测量》、《工程测量》、《数字测图》、《GPS应用技术》5门优质核心课程,系统安排课程的结构、内容、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及总课时,调整课程标准,重新编排教学大纲,秉承“工学结合”的理念编写实践教材,优化实践课程理论。加强校内实训硬件设施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从企业聘请技能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校指导实训教学,并承担部分对实践性要求较高且与实际生产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倾力打造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将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内容加以实施。以核心课程建设为带动,以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优质课程和课件。 3 教学模式改革 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教学组织模式,利用施工工地、实训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旨在达到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和技能培育的目的。 3.1 以“岗位任务”为重心,改变原有的教学与实践安排 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技师课程开发模式,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践课时教学的时间。经过教学改革,目前工程测量专业实践课所占比例为48.4%。调整后,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2 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制定科学可行的教研教改计划 ①在启发式教学原则和互动式教学原则指导下,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积极倡导启发诱导式、讨论式、案例式、以问题为引导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如《地形测量》课程的教师把教学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开展实例教学,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②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在考试内容上,注重了内容的应用性、灵活性和综合性,部分课程的考试内容融入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项目(英语等级、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高级证、工程测量高级证等)。 ③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水平。我们积极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如《测量学》、《GPS测量》、《控制测量》、《数字化成图》、《GPS测量原理及应用》等课程教师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链接了很多典型教学图片和动画,丰富了同学们的视野,又弥补了教学过程中缺乏典型案例的问题,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3.3 “教、赛、证”三位一体,加强专业技能培养 发挥技能大赛对学生专业专项技能的培养功能,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将技能大赛的内容、技术规范、标准引入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大赛的准备和参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并通过参赛过程的分组竞技,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并将职业资格鉴定和技能大赛有机结合,使优秀选手在取得优异竞赛成绩的同时,亦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课证融通。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教学效果。如:工程测量技能大赛就可与考取中级测量员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学生通过实训锻炼掌握仪器操作,经过考核获取资格证书扩大就业能力。 4 结论 依托陕西省测绘局和企业的测绘项目为载体,创新的“三融合、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堂搬到建筑工地、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外综合性实训场所进行面向专业核心模块课程的综合项目实训,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对满足测绘人才市场需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专业办企业: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1.体制创新 建立了“四合一”产学高度融合的管理体制。章程规定了组织机构产生办法、权利义务、议事规则等;主体责任明确: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起保障、考核、检查、监督等作用;企业负责市场开拓,提供项目任务、维护资质、进行资源的再分配等工作;从事生产和教学的教师(生产教学一体化)负责专业调研和市场分析,开发产学结合课程,组织生产与教学,进行质量评定与考核等。其决策层是董事会。 2.教学实践创新 构建“三维”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依据“三个转化”开发产学结合课程,形成典型课程资源;课程内容的“三个转化”和师徒制、云课堂的教学方法,不仅实现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破解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顽疾;真实的生产项目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代之以项目分组制管理,形成制度与范式。 3.评价与考核机制创新 基于三个标准建立产学评价体系。以测绘行业标准、职业技能标准、省优质测绘工程标准为依据,建立产学互通评价体系。考核通过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根据双师要求建立教师成长机制。设计专业教师成长路径,建立师徒结对、工程实践、职称评审等制度;规定教师职称评审试行工程系列优先原则,技术职务高低取决于教师参与工程项目的能力与业绩。教师团队对本成果理论贡献:论文15篇(中文核心8篇),专著1部;实践贡献:8项工程获得10个省市工程质量奖。 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工程测量教学团队于2001年创建股份制公司:南京大地测绘院,秉持“生产育人”理念,在江苏率先实施“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有:1.建立“四合一”(系主任与测绘院院长合一、专业带头人与总工程师合一、专业教师与项目经理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产学高度融合的管理体制,实现了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教材组织与项目任务、教学与生产的“四同步”。2.基于教学与生产对接,构建“三维”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产学结合课程、生产课程)。根据测绘生产项目的特点,产学结合课程的二次开发实现了“三个转化”(技术设计转化为教学方案,生产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生产质量监控转化为教学质量监控)。3.以“三个标准”(测绘行业标准、测绘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和省级优质测绘工程评选标准等)为依据,创新产学评价体系,学校和企业共同实行标准化考核和动态评价。4.建立“双师”培养与成长机制,教师职称评审试行工程系列优先原则,先有工程系列职称方可申报同级教师系列职称。本专业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除有工程和教师系列职称外,部分教师还考取了注册测绘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和土地登记人等证书。 一、研究特色 1.按照素质、产学合作、生产三个维度构建课程体系。以“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交替式、素质教育与职业培养渗透式、技术教育与技能培养并进式”为指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学习迁移能力等,校企合作构建了工程测量专业的“三维”课程体系。 2.依据“三个转化”开发产学结合课程。以工程测量、地籍测绘、地图编制等项目为载体,并结合每个生产项目的特点,适时修订和补充专业课程内容。产学结合课程内容的“三个转化”、师徒制、云课堂的方法以及行业专家的参与教学,不仅实现了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而且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解决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顽疾。 3.基于三个标准制定产学评价体系。吸收“三个标准”中的规范操作、熟练程度、质量等级之精华评价学生,进行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产学互通的评价体系。三个评价标准的共同特征是质量标准,但又有所侧重,测绘行业标准侧重考查学生各种操作的规范性,测绘行业国家职业标准侧重考核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而省级优质测绘工程评选标准侧重学生成果质量差异的考核,实现了产学融通。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后,可以获得毕业证书以及“工程测量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过工程实践且表现优异的学生还可获得企业颁发的工程实践证书。 4.鉴于双师要求改革教师成长路径。统筹规划,系统安排,建立流程,完善制度。通过工程项目,产、教、学结合培养教师,促进教师成长。本专业教师在参与、主持或获得一项省级工程项目优秀奖后可依次申报工程系列助工、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等职称,在此基础上再申报教师系列的助教(助讲)、讲师、副教授(高级讲师)和教授(正高级高级讲师);建立了师徒结对制度。 二、研究成果 1.制订了“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工程测量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统筹实施与安排“校内基础知识学习―校外专业认知和体验―校内专项能力培养―校外综合能力提升”的工学多轮循环交替式学习与培养。 2.构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三维”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产学结合课程和生产课程各有侧重,素质课程注重国民素质教育;产学结合课程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生产课程注重企业文化、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并通过顶岗实习实施。 3.开发了项目化教学资源。形成了由传统的以教材为基础和进入课堂为目的的课程开发转变到以工程项目为基础和进入工地为目的的课程开发机制。新课程具有“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交替式(多轮交替)、素质教育与职业要素培养渗透式(如体育课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技术教育与技能培养并进式(技术设计、总结、创新);成绩考核和能力评价动态化(以精度和速度为指标,打破年级界限,动态考核)、教学组织与学习形式多样化(班组合作学习、在线资源学习);人人能成才的目标”(简称“三式二化一目标”)。出版教材5部,主持工程测量专业国家级数字化资源建设。 4.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变革。通过项目制、师徒制和云课堂,在生产中教会学生技术与技能,突破教学与生产结合不紧密的瓶颈;在市场项目与教学不能衔接时,以校园地形图测绘等典型项目课程模拟真实项目,进行生产、管理与教学,并实现标准化考核。 5.形成了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思路。坚持“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指导方针,建成融产、教、研、培、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含江苏省内首个职业院校GPS-CORS站)。基地采用“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和助教助学”的实训教学模式。教师还利用实训基地设备承担了100多项工程项目,年创收近100万,实训基地现已具备“造血功能”,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实现了校企合作的“三个转变”。以本专业为基础建立江苏地质职教集团,实现了校企合作的“三个转变”:由被动合作转变为主动合作,克服学校一头热的难题;由合作的不可控转变为可控,克服了以往何时安排、如何安排和怎么安排等完全由企业掌控的难题;由单一合作转变为全过程、全方位的校企合作。 (南亲江 丁莉东 许曙青 汪 蕾 殷 忠等)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高职工程测量专业课程项目化综合考核方法建构 [摘 要] 本文根据工程施工单位对高职高专层次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最终将本专业学生培养成“精测量、懂施工、会管理”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关键词] 工程施工单位;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一、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取得成效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教学主要体现在综合实训和课间实训中,下面分别就这两个实训进行具体的阐述。 1、工程测量技术课间实训 工程测量技术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更好的消化和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安排课间实训。我校的测量专业教师一直非常关注课间实训,在设计每门专业课教学时都把课程的核心能力设计为课程的主线,对学生的实训要求也非常严格,每个实训都需考核。在这个过程中,将每门课程都设计为一项大任务,在大任务的基础上又分成多个小任务。每次课间实训都安排具体的任务,每个具体的任务都有明确的技能目标。 下面以《测量学》课程为例,讲解课间实训任务的设立。《测量学》的主要任务是“地形图测绘”,把“地形图测绘”作为一个大任务,在这个大任务下又分“测区控制测量”、“碎部测量”两个二级任务。“测区控制测量”下又设“导线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两个三级任务;“碎部测量” 下又设“全站仪测绘法”和“GNSS测绘法”两个三级任务。 《测量学》课程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独立完成地形图测绘这一技能目标,因此将该课程分解成8项课间实训任务,分别是:等外水准测量、高程控制测量、水平角测量、竖直角测量、导线测量、高程控制测量、测区控制测量、碎部测量。在8项课间实训任务中进行任务分解,详细的小任务有水准仪认识、等外水准测量、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四等水准测量内外业、经纬仪认识、测回法观测三角形内角、竖直角观测、经纬仪检验与校正、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四等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导线测量、高程控制测量、经纬仪测绘地形图平板仪测绘地形图。 以上所列的任务模块均需在课间实训中完成、掌握。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理论课程后,课间实训前将任务布置下去,使每个小组心中有数,知道本次实训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实训注意事项,这样在任务实施时才不会出现混乱局面。 教师一定要在每项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点评,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出具体、细致的评价。这个环节很重要,是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的重要阶段,对做得好的表扬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实训后都要上交实训报告,有的是以小组为单位,有的是以个人为单位,教师要在下次理论教学前拿出几分钟的时间对上次实训的完成情况总结,指出每组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小组的表现给出小组的整体实训成绩,每个整个课间实训的成绩都是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 2、工程测量技术综合实训 为了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起来,我们需要进行综合实训。综合实训要体现综合性,测绘类专业的骨干课程均以一个综合实训为引导,把实训任务的完成作为目标,模拟测绘生产任务系统的完成本课程的学习。教师在设计上要把握好,将综合实训若干个知识点融入到每一个具体任务中,把握和每个技能要领。 综合实训是一个完整的实际任务,要制定具体的任务书,根据任务书来布置实训任务,对于一项模拟测绘生产实训任务,在实施之前必须先进行技术设计,相关技术设计规定参照行业现行规范标准执行。综合实训任务需要在仿真的实训基地完成,在实习基地方面,我们采取校内实习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方法见表3。 表3测绘类专业主要综合实训任务分解表 二、注重过程考核 过程考核是提高技能、增加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保障。综合实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成绩根据实习表现和实习后考核单独给定。测量专业课程的成绩一般是:理论成绩和课间实习成绩各占50%,课间实习成绩有每次的课间实习成果给定。为了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了实习考核和仪器考核在成绩考核中的地位。在学生完成理论课教学、课间实训和综合实训之后,进行测量技能的考核,对于提高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是很重要的。在考核中,强化了学生的记录和计算能力,为进一步提高了对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为了搞好测量仪器操作考核这项工作,在综合实训开始后,我们就把考核标准发到每一位同学手中,使他们把测量实践技能考核当成了综合实训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加重视综合实训这个环节。考核在工程测量教研组教师布置的场地进行,每名老师负责其中一项,监督每名学生的考核情况,最后几名老师综合给出每名参加考核学生的考核成绩。同学们对这种男做法很认可,认为这样的考核很好,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考核方法促进了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 每年举行的校企测绘技能大赛,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为学校推广了本专业,为了竞赛的公平性,我们完善了《测绘技能竞赛方案》。学生为了在比赛中力求突出,不仅认真训练而且还主动请教老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 教学团队的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实际制作了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的改进,使大量的视频图片资料得到运用,极大地更新了教学内容,使得许多枯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可视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教学网站,教学录像、教学大纲、电子课件、习题库等均已上网,以便学生课外自学和课前预习。利用CAI、网络教学、课外实验和演示、仿真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形成多元化的、全面开放的网络教学环境,通过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为校内外师生提供教学服务。 四、结语 经过多年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准确,能吃苦耐劳,跳槽的学生比例很小。单位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非常满意,毕业生测量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仪器操作熟练,尤其是全站仪、GPS的使用,能够达到从学校到施工单位的无缝接轨。
工程设计论文:系统控制理论的环境工程设计论文 1项目建议书阶段的系统控制理论 环境工程 设计的项目建议书阶段包含若干个子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缺乏系统思维,孤立、片面地理解系统控制理论,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动态特性和稳态特性等相关内容割裂开来,不能相互联系、相互融合以形成合理认知体系,则不能够全面、联系、突出重点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利用思维树模型可培养系统思维能力,[6]强化系统控制理论在项目建议书阶段的应用,将一项工程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和角度清晰的表示出来(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为例,如下图1所示)。 2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系统控制理论 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建议书被批准后,对项目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否可行所进行的科学分析和论证。这一阶段包括工程概述、工程方案、工程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工程近远期结合问题、工程效益分析、工程进度安排、存在问题及建议以及附图附件等内容。在这一系统中,用最优化分析解决问题,即在本系统的运筹中,控制策略要使工程净效益最大,而费用尽可能地小(可视为负效益)。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这种负效益,必须在一定的工程规律和条件的约束下,按照最优化原则,结合工程分析考虑工程方案必选优化,对整个工程系统进行科学的管理,不求负效益最小,而只要求负效益尽可能减少。这是由于在环境工程设计中,最优解并不一定是最理想的。[7] 3工程设计阶段的系统控制理论 在此阶段,环境工程设计可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复杂系统,可将系统控制的重点分别集中在组织系统的输入、转换过程和输出3个阶段,由此形成3种不同的控制类型:前馈控制、同步控制和反馈控制。[8] 3.1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也称预先控制,是指在整个过程中预先集中于系统输入端的控制,其目的是通过事前考虑各种可能的功能障碍来预测并预防偏差的出现。其在环境工程设计的方案设计阶段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1环境工程概况分析 环境工程涉及水、气、声、渣、辐射等多个方面,涵盖内容非常丰富,工程特征千差万别。因此,掌握具体项目的工程概况是搞好设计的必须前提,主要包括:(1)工程一般特征简介。包括工程名称、建设性质、建设地点、建设规模、车间组成、产品方案、辅助设施、配套工程、储运方式、占地面积、职工人数、工程总投资及发展规划等。(2)工艺路线与生产方法。用流程图表述说明生产工艺过程,必要时列出主反应式和副反应式,并关注副反应中可能潜在的危害因素。(3)物料及能源消耗定额。包括主要原料、辅助原料、材料、助剂、能源以及用水等的来源、成分和消耗量,特别是要综合对比单位产品的物耗、能耗指标、新水用量指标以及排污系数。(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包括生产率、效率、回收率和放散率等。除了主产品的总回收率之外,还应高度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综合总回收率。 3.1.2污染源及污染源强分析 污染源分布和污染物源强是环境工程设计的基础资料,必须按建设工程、生产过程和服务期满后三个时期的工程全过程做认真调查、详细统计,力求完善。对于污染源分布调查要求按专题绘制污染流程图,标明污染物排放部位,然后列表逐点统计各种污染因子的排放强度、浓度及数量。另外,鉴于近年来环境风险事故呈频发、高发态势,应高度关注环境工程风险排污的源强统计及分析,包括事故排污和异常排污两种工况。事故排污的源强统计应计算事故状态下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作为风险预测的源强;异常排污的源强应统计工艺设备或环保设施达不到设计规定指标的超额排污。 3.1.3环保方案分析 分析工程总图布置方案,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与周围环境保护目标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分析工程既定环保方案所选工艺及设备的先进水平和可靠程度,采用资源节约型模式、资源综合利用、物能良性循环、产业生态、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可行性,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并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 3.2同步控制 同步控制也称实时控制,是指活动进行过程中所实施的控制。在环境工程设计中,同步控制的关键是严把设计质量关,实现初步设计的标准化,由仅控制排放标准向全面的设计质量标准过渡。积极引导环境工程设计单位贯彻国家制定的《建筑企业贯彻ISO9系列标准实施细则》《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列》《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等相关标准,使环境工程设计单位质量管理工作进入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各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要在当地设计质量监督机构备案审查,把贯标工作与单位资质、工程招标投标和企业创优工作结合起来,实现质量的单位自控。在推行设计资格审查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重大工程的设计方案图纸审查、批准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追朔设计存在的问题,系统解决,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并追踪审查以前的可能事故点。 3.3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也称事后控制,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之后,目的在于改进,以预防将来发生偏差。在缺乏任何预见手段的情况下,反馈控制是比较实用的控制方式。在施工设计中,反馈控制的关键是引入工程环境监理,通过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企业,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承担其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并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建单位的建设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情况进行检查,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项环保措施落到实处。对未按有关环境保护要求施工的,应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改正,造成生态破坏的,应采取补救措施或予以恢复。通过监理这一反馈控制,可提供设计效果的真实信息,并使设计人员获得评价其绩效的信息,从而提高设计水平,对于下一步或日后工作的实践指导作用非常巨大。 4竣工 环境保护验收阶段的系统控制理论 为监督落实环境保护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投产或者使用,以及落实其他需配套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9]该阶段是对整个环境工程设计系统的最后一个核查关卡,涉及验收范围、验收标准、验收工况、验收监测(调查)结果、验收环境管理、现场验收检查、风险事故环境保护应急措施检查及验收结论等八大部分。可用如下系统流程图简述其验收工作程序。 5结论 环境工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涵盖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及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四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均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将系统控制理论应用其中,应以解决控制理论与设计中实际存在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为主要准则,在客观地评价系统控制理论在环境工程设计领域的作用和适用范围的基础上,更为合理地分析、规划环境工程设计,并用实践检验系统控制理论成果,有力推动系统控制理论的健康发展。 工程设计论文:对我国水利工程设计中的要点研究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水利工程设计审核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在工程设计中,采取设计监理体制,在工程设计中,你呢够对工程设计工作的全过程实施动态跟踪、监理,从根本上控制工程设计的质量,提高设计工作的效率。 1逐步实施工程项目设计招标制度 在现阶段,大部分的水利工程项目的业主都是委托设计方让其负责设计的,并没有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工程项目设计招标制度,在设计行业并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公正、公开竞争的良好气氛,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工程设计的有效性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出来的设计图纸往往都是很不符合高要求的。要想提高水利工程设计工作的效率,必须在设计行业逐步实施工程项目的招标制度。让业主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有实力的设计单位进行水利工程的设计。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的设计工作中,还要实行信息的公开化,促进建立起规范、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标制度,提高水利工程设计招标工作的透明度,实现资源共享、监控有效。在招标中,坚持兼顾工程质量和施工价格的原则,遵循平等竞争、公开公正、诚实守信的原则,促进招标行为的规范化,形成科学的招标程序和招标在制度,保证水利工程设计的质量。 2做好设计规划前期阶段的工作 在设计水利工程中,设计规划前期阶段的工作是否做好,是否做得到位是确保设计质量、满足设计标准的一个重要条件。做好设计规划前期阶段的工作,设计机构主要是要做好收集水利工程设计相关的基本资料,在设计之前,还要安排有经验、有资质的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认真考察,要从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几个因素综合考虑,对当地的水温以及地质条件进行勘探和考察,并积极而又全面的收集相关资料,针对影响水利工程设计工作和质量的因素要加以分析,对于不够完善的的地方还要加以完善,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规范设计过程,并设计出多种图纸进行仔细的分析比较,选择一种做最经济、最安全、最有效、最合理的设计方案,争取在安全性和合理性都得以保障的前提下提高工程设计的有效性,设计完成之后交由施工审查组审查,选择一种最合理的设计方案。同时,对于设计出来的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出和和修改,保证工程设计工作的效率。 3在设计时,要强化质量管理,确保整个设计质量水平 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根本和灵魂,设计单位在进行管理时,要树立全新的质量控制理念,将质量问题视为工程设计工作中最重要的和最关键的问题来看待。在工程设计工作中,有很多设计者往往都是不愿意花太大的工夫,偷工减料,不认真设计,在设计中盲目套用工程图纸,或者在设计中没有精心设计,致使设计者设计出来的工程图纸,结构方案往往不够合理,或者在设计时设计的简图与实际受力情况不相符合,设计出来的工程图纸缺乏组织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他们没有掌握水利工程设计的标准和规范性,导致工程设计往往不合理或者不规范。因此,要想有效地提高工程设计的质量,在设计时,要强化质量管理,确保整个设计质量水平。设计时要紧紧围绕工程质量和顾客的需求来设计,不断提高项目设计质量,通过全方位质量控制来推动发展。设计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具体详尽,提高设计水平。 4结语 总之,在现阶段的水利工程的设计工作中,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严重的影响工程设计的质量,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工程设计的有效性,让水利工程的设计工作做得更好,就必须从在工程设计中,采取设计监理体制,逐步实施工程项目设计招标制度,做好设计规划前期阶段的工作,在设计时,要强化质量管理,确保整个设计质量水平几个方面出发,从根本上提高设计水平。 工程设计论文:五台山南台普济寺防雷工程设计的探讨 由于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火灾的荷载较大,雷电对古建筑的破坏事例不胜枚举。如:1969年9月,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外八庙之一的普佑寺,因为没有安装防雷设施,遭雷击后起火,很着名的法轮殿和周围的楼群、配殿94间全部付之一炬;1957年7月6日明十三陵长陵陵恩殿西部的兽头被雷击一半,南木大柱劈裂20厘米,横梁被炸裂,造成人员一死三伤,两天后雷击焚毁了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这连续两次雷击事故曾惊动了总理,他当即指示北京人民政府对北京重要古建筑物采取防雷措施,由此开始了天安门、三大殿、景山万春亭、北海白塔、鼓楼、天坛祈年殿、颐和园排云殿等古建筑物的防雷。因此,高山景区尤其是高山寺庙的防雷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名山和国际性佛教道场,寺庙作为神圣的佛教场所,遍及山间各处,而今五台山正处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期间,对寺庙的保护更显得十分重要。南台普济寺始建于隋朝,隋文帝诏令修建,明朝成化年间重修,现属县级重点保护寺庙。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寺庙已成为人员密集、活动频繁的场所。对寺庙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来保护寺庙及人员的安全,显得迫在眉睫,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1 五台山雷暴特征概要 1.1 雷暴日数多。五台山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0.5天,最多年份可达60天,是典型的雷击灾害频发地区。 1.2 时空分布不均匀。时间上,全年均有雷击发生的可能性。其中,6-8月份最为集中,占全年雷暴日数的75%,4-5月份占全年雷暴日数的13%,9-10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12%,年变化曲线呈“单峰型”。空间上,南边多北边少,山顶多山谷少。而五台山南台普济寺处在山顶多雷区,这也是我们开展防雷工作的重点区域所在。 1.3 雷电强度大、直击雷危害严重,这也是高山区雷电普遍特征。 2 寺庙建筑的结构特点以及防雷工程设计措施探讨 2.1 寺庙建筑的结构特点 a) 南台普济寺海拔2474米,建在地势较高的山脊,是周围的最高点,占地约5300平方米,所处地理环境孤立、空旷,容易遭受雷击危害。 b) 寺庙在结构上雄伟、挺拔,且都有高耸的屋脊,有利于雷雨云下行先导放电。 c) 寺庙屋脊中有铜兽等金属饰物,而这些都没有可靠的接地,增加了建筑物接收闪电的可能性。 d) 寺庙主要是木质或砖木结合结构,均为易燃材料,加上寺庙内有大量的经幡、幔帐等易燃物。一但受到雷击,极易引起火灾,且灭火十分困难,易造成人员及财产严重损失。 2.2 五台山普济寺防雷设计措施探讨 普济寺是五台山南台的主要景点,寺内由大雄宝殿、古佛殿、三大士殿、普贤塔,天王殿等重要建筑设施组成。整体建筑于山顶,海拔2474米。由于山体多为风化岩结构,岩石缝隙和低凹处仅有少量地表风化土,土壤电阻率极高,通过打入接地极方法难以实现,而防雷接地又是防雷工作的重点。 通过认真地实地勘察,同时考虑不影响寺庙结构风格和整体美观,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古建筑木结构维护和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等国家标准,我们对普济寺防雷工程做了如下设计: 2.2.1 全部建筑安装防雷带 a) 接闪器 为保护寺庙建筑的可靠防雷,接闪器采用避雷带方式,接闪材料选用∮10毫米镀锌圆钢,采用10M×l0M和12 M×8M的避雷网格带,带高12厘米,支柱间距1米,与传统的防雷带不同的是支柱立在下面的镀锌钢筋网格上,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小对古建筑的破坏。根据寺庙结构接闪的规律,对易受雷击的部位,如屋脊、挑檐、左右兽头处增设避雷带并增设高出10CM的短支架,间距1M,使得建筑不但可以良好地接受闪电,而且整个庙宇都处于保护范围之内,又不影响建筑物的整体风格。在铺设避雷带时,为了减小雷电流产生的电动力危害,避雷带在拐弯处均采用了圆弧型弯曲并可靠焊接。 b) 引下线 防雷引下线根数少则雷电流分流就小,每根引下线所承受的雷电流也就越大,易产生雷电反击和雷电的二次效应危害。对于普济寺防雷引下线的设计,我们将引下线设计在寺庙的后墙,引下线采用5毫米乘50毫米的镀锌扁钢,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且均匀、对称,间距不应大于18米,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欧,以加大雷电流的分流。 c) 接地装置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要求,寺庙的防雷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欧姆。但普济寺所处之地多为风化岩石,土壤电阻率极高,并且大殿和寮房之间多为人行通道,游客较多。为此,我们对大殿和寮房分别做了接地装置,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两种不同方法。 ⑴ 对于大殿接地装置,我们主要采用“法拉第笼”结构。利用大殿附近有少量土层,制作了人工接地池,加大了接地体接触面积,然后填土夯实,并添加高山用化学降阻剂,从而改善了接地处的土壤电阻率。 ⑵ 对西窑、西僧舍、正房、客堂、五观堂、东耳殿、西耳殿、东大门、南寮采用传统接地方法。我们在风化的岩石土中多处预埋接地体做接地体,用4×40毫米镀锌扁铁焊连成网络,将多根引下线分多处进行等电位连接,形成环形人工接地。 2.2.2 增加防侧击雷和雷电过电压波入[,!]侵措施 南台普济寺所处海拔较高,受侧击雷、旁络闪击的概率较大。我们对原有建筑的屋脊、挑檐等都做了等电位连接,接地引下线尽可能沿寺庙外侧悬崖面敷设,避开人行通道,以保护游客安全。 2.2.3 防二次雷击措施的考虑 南台普济寺现在还没有通电,当通电后很多电器设备如电视、电脑等,各种线路从山下一直延伸到寺庙内时,雷电过电压波就容易沿导线传导进入寺庙,对寺庙里的人员及设备造成很大危害。这就要通过在配电盘入端加装多级电源避雷器,并在电话及有线电视等弱电系统入端加装信号SPD,有效地减轻了过电压波对设备的破坏力。同时,对寺庙的各种线路,做到穿金属管并尽量埋地进入寺内,防止雷电电磁感应在室内设备上产生的静电高压,避免设备的旁络闪击。 结束语 1)上述防雷设计方案充分考虑了古建筑特点,在不影响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设计,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造成工程量大,人员工费高,且在建筑顶施工易损坏建筑。基于这种考虑,我们进行了第二种方案设想,即在寺院墙外四个角立防雷塔,但被寺院方否决,主要理由是破坏古寺庙的整体建筑风貌。2)五台山风景区6-8月强雷暴频发,而此时游人最集中,极易发生雷击灾害,而大部分寺院均未安装防雷设施,需各级政府及寺院高度重视,按照有关规定把防雷措施落到实处。3)高山景区的防雷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要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设计和施工,还应注意保持庙宇的风格和美观,防雷措施更要强调全方位综合考虑,更重要的是接地处理要因地制宜、设计合理,本文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特别的方案。 工程设计论文:对CAD技术在机械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上个世纪中期,计算机技术传入我国,随后的几十年里,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每一个人的预料。随着其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例如CAD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的应用,给机械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1、 CAD概念分析 CAD就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这种技术是指运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并模拟实物设计,展现新开发商品的外型、结构、色彩、质感等特色的过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应该不仅仅适用于工业,还应被广泛运用于平面印刷出版等诸多领域。它同时涉及到软件和专用的硬件。CAD最早的应用是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以及电子工业的大公司中。随着计算机变得更便宜,应用范围也逐渐变广。CAD的实现技术从那个时候起经过了许多演变。这个领域刚开始的时候主要被用于产生和手绘的图纸相仿的图纸。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在设计活动中得到更有技巧的应用。如今,CAD已经不仅仅用于绘图和显示,它开始进入设计者的专业知识中更“智能”的部分。 2、 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优势分析 2、1 能够节约机械设计时间 机械设计是一个需要大量时间的工作,自从引用了CAD技术,机械设计周期就大大减少了。因为,CAD三维机械设计有利于解决复杂的几何造型问题。它可以由简单几何实体通过布尔运算等功能组合出各种复杂的几何实体 ,并能自动生成相贯线和截交线 ,大大减轻了设计工作量,缩短机械设计周期近一半以上,大幅度地提高了设计和生产效率。在使用三维CAD系统进行新机械的开发设计时,只需对其中部分零部件进行重新设计和制造,而大部分零部件的设计都将继承以往的信息,使机械设计的效率提高了好几倍。同时,三维CAD系统具有高度变型设计能力,能够通过快速重构,得到一种全新的机械产品。 2、2 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 产品质量是一个公司能否生存下去的根本所在,而最初的设计往往会对最终的产品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做好设计工作。通过CAD技术我们就可以做到这一点。由于机械产品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同时采用CAD方法和CI固定组织生产,使机械产品设计有了新发展。三维 CAD技术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如优化、有限元受力分析等,保证了产品的设计质量。同时,大型企业数控加工手段比较完善,再采用固定模式进行机械零件加工,一致性很好 ,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三维机械设计不仅可以方便地描述对象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等几何特 征 ,而且还可以赋予设计对象以颜色、纹理 、体积、重心、惯性矩等多种信息,达到对设计对象几何形状确切的数学描述和工作状态的物理模拟 ,从而更充分、准确、全面、真实地表达设计者的意图。从而提高设计质量。 2、3 设计和修改都十分方便 设计阶段,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改变,因此,一定要注重设计的可更改性。以往的机械设计却做不到这一点,但是自从有了CAD技术就可以实现设计的随意修改了。使用三维CAD系统软件,可以在装配环境中设计新零件,也可以利用相邻零件的位置及形状来设计新零件,既方便又快捷,还可保证新零件与相邻零件的精确配合,避免了单独设计零件出现错误而导致装配的失败。比如可以在装配环境中根据箱体的形状及其他的配合要求快速准确地设计出所需要的箱盖来。零件环境中有查找器,在完成机械零件造型时,资源查找器同时列出了完成该零件 的所有命令,点击这些命令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完成该零件的每个步骤,并利用资源查找器中的零件回放把零件造型的全过程通过动画连续地演示出来,使人一目了然。修改零件时,也可以点击资源查找器中相对应的命令来完成,更方便地是在装配环境中也可以进行零件的修改,即点击要修改的零件就可以进入零件环境来完成零件的修改。 2、4 遵从了人们的设计过程 CAD技术能够保障遵从人类的设计思维,随时随地可以更改设计,使得设计师可以走一步看一步的梦想实现了。一般的机械设计师在设计时总是先构思后表达,由于脑海中构思出的产品形状是三维的,因而直接建立反映产品真实几何形状的三维实体模型自然是理想的表达方式。这可使机械设计师更加专注于产品设计本身,而不是产品的图形表示,符合机械设计师的创新意识,有利于设计的连续进行。由于CAD三维设计得到的三维立体图具有直观、易于理解等特点,不仅能促进机械设计师的思维深人,有利于设计的扩展,而且也便于与他人进行交流。 3、 CAD技术在机械工程设计的应用 3、1 实现了实体建模 在CAD出现之前,设计师们只能通过想象和笔纸来构思来设计,而CAD技术的文秘站:出现,则给实体设计带来了可能。计算机中表现的不是抽象的数学线条,而是活生生的实物,它可以动态地转动,可以被切削,可以打孔,焊接。一些数字、文字说不清楚的复杂形体和关系用图象表达则一目了然, 图象就是实物, 就是将来的产品,称为虚拟产品。在这里,三视图不再是设计、交流的必由环节,它退化为CAD过程的附产品,如果用CAM加工的话,它存在的空间就更小了。实体建模并不要求机械工程师具有绘画技能, 系统提供了一个变量约束标准几何体库和变形几何体库,还有特征体库、紧固件库…还提供了构造自由曲面的工具和方法,因此只要对模型进行调用、编辑、修改、施加约束或复合操作,就可构造出需要的工件。 3、2 代替传统手工绘制,操作更加便捷 CAD最大的功能莫过于其操作的便捷性,以前人们在做机械零部件图形绘制时,基本都是手绘绘图,工作人员常常手里拿着几只不同粗细的墨笔,丁字尺、三角板、曲线板等工具不停的在手里更换,而且一旦画错,修改非常费事,甚至从头来过,图面修修补补显的脏乱。用CAD绘图则可以一只鼠标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它有统一的线型库、字体库,图面整洁统一。CAD软件所提供的功能让你不必担心画错,它可以使你返回到你画错之前的那一步。CAD软件绘图真正做到方便、整洁、清洁、轻松。 3、3 智能CAD技术的应用 随着,CAD系统应用逐步深入,逐渐提出智能化需求。设计是一个含有高度智能的人类创造性活动。智能CAD/CAM是发展的必然方向。智能设计在运用知识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知识的设计仓库,及时准确地向设计师提供产品开发所需的知识和帮助,智能地支持设计人员,同时捕获和理解设计人员意图、自动检测失误、回答问题、提出建议方案等。并具有推理功能,使设计新手也能做出好的设计来,现代设计的核心是创新设计,人们正试图把创新技术和 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应用到CAD技术中,用智能设计、智能制造系统去创造性指导解决新产品。 3、4 三维的CAD技术的应用 传统设计中,仿型设计、改型设计较多,仅是依靠对现有资料的借鉴,同时改变原有机械的尺寸,或者对引进的新产品做一些消化和吸收,再仿照生产,整个机械设计都是常规设计,没有进行创新,因此,产品很难突破本身的范围发生质的改变。而依靠三维CAD技术,可以使方案在设计阶段就充分利用专家系统及现代科技新理论,建立多种机构进行构型对比、设计创新,同时由于设计立体感强、效果逼真的特点,不断的激发设计人员的构思,最后设计出有技术含量的产品。除此之外,还实现了制造过程全面信息化。 结语:CAD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机械制造企业来说是一种福音和希望,相关企业的领导能够注重CAD技术的引用,用最为先进的技术,来生产出最好的产品,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做好铺垫。 工程设计论文:浅谈土建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裂缝的防治 现代化的建筑施工是一项多工种、多专业的复杂性较强的系统工程。要想使得施工可以顺利的进行,那么就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目标质量,就必须要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控制,统筹施工的项目,使得施工的技术和施工管理都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随着施工工艺的不断加强,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土建工程中,裂缝一直是工程在竣工之后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裂缝的存在虽说对整幢大楼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毕竟是一个安全隐患,而且也会影响美观。因此,如何解决土建工程中的裂缝问题成为了工程师们探讨的重要课题,接下来,本文将针对四种经常在土建施工中出现裂缝的部位进行深入分析。 1.楼地面裂缝 1.1、楼地面开裂产生的原因 (1)预制空心板裂缝起因 空心板的布!置和设计不合理。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板块之间的裂缝必须要经过处理之后才能进行使用。拉风处理是解决板和板之间裂缝空间不足最有效的措施。在进行吊装之前,一定要做好拉缝的工作,避免出现“瞎缝现象”。如果在最开始就出现灌缝量不足的现象,对于整体的刚度的作用没有用处,在板受力之后就很容易造成形体的变化,导致裂缝。楼板的灌缝的工序的穿插必须要合理的安排。在灌缝的过程中没有笑的执行施工层和间歇层相互的岔开,很容易导致灌缝的强度在没有达标的情况下就受到了荷载,导致楼板变形弯曲。缝与楼板之间的错动会破坏灌缝的强度,导致板的整体刚度下降,在长期弯曲变形的情况下造成开裂。 (2)大开间板的裂缝起因 这种板受力后或产生一定的挠度,经过多次试验,一般板的挠度为15.9cm-17.4cm之间,而规定的是在1/200当板受到过重荷载时易产生变形。两端会向上翘,从而引起纵向开裂。裂缝也可能是由于支撑端受力不均匀,产生沉降引起的。这种变形还会引起板在支座处的转动,引起纵向开裂。 1.2、防治的措施 要想防止楼地面沿板裂缝,首先必须要做好板之间的拉缝工作。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拉缝的距离应该在4cm左右,这样才能全面保证板缝之间的混凝土在组合之后的强度和截面的面积,减少侧变形发生的机率,提高整体的刚度。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在工序间歇层与受荷层之间错开进行穿插灌缝,即“隔层灌缝”,并且要保证灌缝强度必须达到80%之后才能进行后续施工。不然一旦板受力过大,仍旧会产生弯曲变形状况。 2.窗台墙体裂缝 2.1、窗台裂缝的产生原因 (1)温度的变化很容易导致开裂的现象。一般窗户都是直接镶嵌在墙体中的,本身就承受着墙体的约束,当周围的温度变化产生温差的时候,就会导致窗户和墙体连接处出现裂缝,尤其是在一些昼夜温差较大的地方,冬季的时候外界温度比较寒冷,屋内的温度比较高,这就使得窗户两面的温度产生了差值,进而加速墙体产生裂缝。 (2)地基变形而引起的开裂。建筑物的窗户在受到了重力和地基的反作用力的现象,就会使得窗户底部的框架的变形,使得拉应力达到了最大值,这样也会产生裂缝的现象。除此之外,窗台还受到了四周的压力,从而产生一定的剪力,使得窗户边的墙体出现裂缝。 2.2、防治措施 (1)首先可以通过在窗户窗台外面设置一层反拱,这样就能够把来自地基的反拱力抵消掉,进而减少窗户所受的拉应力,避免裂缝的产生。 (2)加设配筋砖带。为了尽量避免出现窗台两侧冷热不均的情况,我们可以在设计的时候位于窗台和墙体之间设置一个配筋砖带,增强拉应力,能够有效减少此处裂缝的产生。 3.外墙内顶棚处裂缝 3.1、顶棚处裂缝产生的原因 (1)顶层板的受热的力度要大于墙面的受热力度,顶层板的温度也会随着屋面的受热状况的变化而出现上拱与下挠的状态。在温度和热力的作用之下,顶层板的受热不均匀,很容易出生变形的现象。并且工程施工的养护时间大多数都在夏季,梁板长时间处于暴晒的状态,加剧了水分流失的速度,从而加剧了混凝土中水分的收缩。上拱与下挠的状态使得板的纵向产生伸缩,推挤到墙体。墙体受力从而导致了棚顶出的裂缝,并反映到了女儿墙的根部。 (2)如果土建工程中的屋顶设计厚度太厚的话,就会使得顶板和保温层之间在受到很大的压力的作用,并且将这种力直接传给了女儿墙,这样就会导致该部位所承受的力超过了本身能够承担的最大值,而且墙体也不能够承受这些里,就会出现裂缝的现象。而且这些裂缝也会使得墙体产生变形,特别是墙角部分,产生裂缝。 (3)因为女儿墙一般都是位于屋顶的圈梁位置,其本身的膨胀系数就小于钢筋混凝土的膨胀系数,所以,如果圈梁和墙体之间出现了错位,就必然会导致该位置出现裂缝。 3.2、防治措施 (1)建筑施工单位应该合理布置圈梁,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使圈梁来承受一定的压力,进而保护女儿墙不会变形,并增强圈梁的刚度和抗震能力。 (2)在女儿墙施工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其墙体设计超过三十七厘米,这样才能够达到墙体稳固性的标准。此外,构造柱能够通过添加配筋的方式,来保证女儿墙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3)一定要预留出板端的空隙,最好在两厘米到三厘米之间,使用沥青等材料来填满并压实,这样就会使得板端的变化范围增大。 4.地下裂缝 土建工程的裂缝不仅仅只是在地上的建筑物中产生,在一些半地下或者地下的建筑物中也可以出现不同的程度,一般都会呈现出比较规则的纵向裂缝,通常在零点三厘米到零点五厘米之间,这些裂缝的产生直接影响到了工程的安全性。 4.1、半地下、地下裂缝产生的原因 (1)当前情况下,刚健构筑物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最常见,其本身具有表面系数较大、对周围的约束力较强的特点,当温度产生很大变化的时候,钢筋就无法得到伸展,进而制约了和周围结构建筑的连接,从而产生一定的拉压力,当超过了钢筋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就会产生裂缝。 (2)如果在混凝土进行拆模的时候,施工人员应该要注意到周围的环境是否会造成裂缝的产生。如果拆模太早的话,那么就会使得混凝土中的温度下降速度非常快,这样外界的温度就会和混凝土的温度形成一个差值,此外混凝土的水灰比不科学也会加快裂缝的形成,从而无法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3)除了上面所提到的这些原因,还有一些其他的小原因也会导致裂缝产生,例如水灰比不满足要求,混凝土的振捣不达标,后期的养护部到位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裂缝产生的可能,给工程造成影响。 4.2、防止的措施 (1)在进行工程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建筑物能够承受的最大温度值以及温度变化差值,并做出一定的调整。 (2)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建筑 物的稳固性以及配筋的添加,在设计完成后应该再做一次验算,同时保证温度应力能够和钢筋的配筋率相一致,通常来说,配筋率的需求量应该超过百分之零点五,这样才能够控制好工程的配筋比率。 综上所述中可以看出,当前土建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了整个工程建设的安全性能。土建工程中的裂缝虽然很小,但是如果没有对这些裂缝进行及时的不久,那么在后期就会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稳定性。施工单位应该对这些裂缝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找到产生裂缝的原因和相应的措施,保证土建工程的质量。当前混凝土材料在应用的过程中,减少了裂缝的产生,但是还是需要在工程设计和施工时加以注意,尽可能地从根本上根治裂缝问题。 工程设计论文:工程设计项目的管理要素与控制方法 摘要:工程设计项目的合同、人员素质管理、质量、成本、进度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都会影响整个工程设计项目的成效。 关键词:工程设计项目; 管理要素; 控制方法 一个工程设计项目的管理成功与否,与合同的管理,工程设计人员素质及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的质量、成本、进度等环节的科学管理方法密切相关。 1合同管理 1.1合同是管理的灵魂,是维持甲乙双方关系的纽带。在工程设计过程中以合同内容为基础实施设计项目管理。设计单位是合同主体,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所有工作内容、工作范围负有主要责任。因此,设计单位在起草、签订、实施前重点要做好合同评审,在评审中将甲方要求、法律法规等转化为设计产品的质量要求。合同评审时间通常在投标、签定合同或订单之前进行,以确保与工程设计有关要求,包括口头表达的要求得到确认,异议已得到解决,乙方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同时对合同评审中的结果及评审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产品要求发生变更,应修订合同并及时将修改信息通知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 1.2考虑到工程设计项目的大小,评审方式可依据项目类别、项目大小、技术难易程度、采取授权人审批、会签评审二种方式,一般掌握准则:大或难项目采取会签评审,小或易项目采取授权人审批。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会签或评审项目都应准确理解甲方要求,包括甲方口头表达的要求,如:项目的名称、阶段、规模、投资、内容及标准是否明确;产品要求是否在委托任务书、合同中得到明确规定;合同中的技术、质量和工期要求是否可行;是否有能力满足顾客对产品的使用、交付和服务各方面的要求;供需双方对合同或订单理解不一致的问题是否已得到解决;对顾客提出的可能使本公司具有风险的特殊要求,是否有相应对策;是否采取必要的、可实现的技术上和资源上的措施。 2人员素质管理 2.1工程设计项目内部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也是设计单位的核心工作。目前设计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不断学习、创建研究学习型组织,设计人员的素质才能得到整体提高。同时还要鼓励员工积极创新。加强设计队伍管理首先要建立一支能打硬仗,精诚团结、配合默契的管理队伍;正确划分各级技术管理的权限,要坚持放权到位、管理到位、责任监督到位、充分发挥每一位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是工程设计项目在开工前要编制项目设计大纲、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把工程设计项目管理落到实处。 2.2项目负责人是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的关键。首先项目负责人是工程设计项目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他要策划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并对工程设计项目的总体质量负责。在前期他要组织各专设计人员正确理解招标书或委托方的建设意图,编制“设计大纲”。在设计的适当阶段组织好方案论证、设计评审、设计验证等工作。设计完成后项目负责人还要关注整个工程设计产品的完整性,它包括方案阶段的设计模型或多媒体;扩初阶段除了满足工艺、使用功能要求外,还应满足甲方招标文件、设备订货的要求;施工图阶段要对各相关部门在评审中提出的意见逐条落实,特别是对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条款的执行情况必须重点检查,以确保施工图审查一次通过。在施工图交付甲方施工以后,项目负责人要主动组织各专业设计人员做好现场施工配合工作,以保证工程设计项目的质量总体得到控制。所以加强对项目负责人的管理是设计院人员素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3工程设计项目负责人除了带好整个设计团队外,还要注意对年轻设计人员的培养,这包括对工程设计项目负责人对工程设计项目负责人助理培养、专业负责人对本专业设计人员的培养、审核人员对校对人员的培养等,只有不断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和内外沟通能力,才能使公司拥有更多技术水平高、职业道德好的业务骨干,从而提高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整体业务素质。 3质量管理 3.1搞好质量管理首先要明确工程设计项目的质量目标。在工程设计前应根据甲方要求、工程的实际情况、工程勘察报告等实际情况确定工程设计项目的质量目标,并在设计的各个阶段严格控制、确保工程设计项目质量目标的逐一实现。 3.2要抓好关键过程的设计控制。对重大或关键过程的设计除了要有具体的设计方案外,更要有设计创新。在设计过程中,项目负责人要组织有关人员根据设计院自身的特色制定有关符合本工程的设计方案并组织会审和征求专家意见。除了按质量标准规定的复查、检查内容进行严格复查、检查外,还应进一步强化对关键设计过程工作的复核,杜绝因设计引发的质量事故发生。同时积极促进新技术、新材料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提高工程设计的技术含量。 3.3严格按设计规范设计。根据工程设计项目的特点、公司应组织力量编制各专业统一的设计说明、技术措施、技术规定。编制标准规范、图集、节点详图的有效版本目录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有效版本目录,并按常用、通用、选用标注目录,方便设计人员选用,同时还必须是动态管理的。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设计程序(大纲策划、方案评审、设计验证等)一定要经过严格地(正确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审查。 3.4坚持“三校两审制度”。每道设计工序完成,首先由设计人员自校,再有校对、校核、审核、审定有关人员逐级校审(必须是具有相应资质的人员担当),不能越级审核,也不允许未完成整改就越级审核。建议不要由参与同一工程设计项目的设计人员互校,这样不容易发现问题,也不宜提高工程设计质量。 3.5搞好技术交底。设计一旦完成交付甲方后,工程设计项目负责人应主动联系甲方,及时进行技术交底。交底前工程设计项目负责人应组织各专业负责人编制交底大纲,不能以施工单位编制的交底会议纪要取代设计院的技术交底,草草了事。 4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就是在工程设计项目的形成过程中,对设计过程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 计划成本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4.1工程设计项目负责人是工程设计项目成本控制的第一人。在项目管理中,工程设计项目负责人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控。 4.2控制人工费用。设计院内部要合理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工程设计,根据工程设计项目的类别、大小、技术难易程度合理搭配。 5进度管理 5.1制定进度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设计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有人员安排、各专业提资、校审、会签、评审、成品制作时间安排等,计划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使进度计划符合变化后的实施条件。 5.2组织进度计划的实施。计划审批后,要实施动态管理,及时检查和发现影响工程设计项目设计进度的问题,修订和更新进度计划。 5.3与甲方保持密切的沟通。因为甲方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他可能除了要考虑竞争的压力和技术的发展外,还会对方案、扩初、施工图提出不同的想法,发出“变更指令”,这些都促使乙方及时做出反映和处理。 综上所述,工程设计项目的合同、人员素质管理、质量、成本、进度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都会影响整个工程设计项目的成效。因此,工程设计项目管理必须贯穿于整个工程设计项目的全过程,必须有效地进行综合控制,才能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公司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工程设计论文:惠州大亚湾引水工程设计监理工作实践 摘 要:惠州大亚湾引水工程从初步设计阶段开始开展设计监理工作。本文重点介绍了大亚湾引水工程设计监理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及开展设计监理工作的主要实践活动,并对设计监理组织机构、工作计划书、监理细则、监理工程、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管理、设计质量和工作计划的全过程控制、组织协调、资料管理等方面做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大亚湾引水工程 设计监理 1、工程概况 惠州大亚湾引水工程是大亚湾中海壳牌石化项目的配套工程之一。工程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境内,从东江、西枝江取水,输水到大亚湾石化区交水点,为中海壳牌石化厂及大亚湾经济开发区提供生产、生活用原水。引水工程主要建筑物可概括为“四站、三洞、两段、一库”组成,即由东江下源泵站、西枝江新湖泵站、永湖彩塘加压泵站、风田加压泵站、永湖隧洞、羊公坑隧洞、双流溪隧洞、风田调节水库及两段输水管道等建筑物组成,引水线路总长约56km,采用混凝土预应力管有压管道输水,风田水库以上47.74km为DN2000单管道输水,风田水库以下8.24km为两条DN1600管道输水。工程设计引水流量4.8m3/s,日供水量33万吨,工程总投资4.57亿元。 该项目由广东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2002年5月开始初步设计工作,2003年9月开工建设,目前工程已基本完工。为保证工程的设计质量、设计工作进度和工程投资等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从初步设计开始,大亚湾中海壳牌石化项目配套工程建设指挥部委托了黄河勘测规划设计公司对项目设计过程实施跟踪监理,适时监控,对设计成果进行审核。本文简要介绍惠州大亚湾引水工程设计监理工作实施情况,并对设计监理工作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2、设计监理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 2.1 设计监理的主要工作任务 设计监理单位受业主委托进行工程设计监理,工作任务主要有三项;一是对设计成果质量进行控制,依据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范、规程、法规,减少设计中的错误和遗漏,提高设计质量;二是对设计工作进度进行控制。督促设计单位按设计合同规定提供有关设计文件和图纸,满足工程进度要求;三是协调业主与设计单位的关系。按照公平、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及设计合同文件为准绳,协调、处理好双方发生的矛盾和纠纷。其中最主要的任务是设计成果质量控制和设计工作进度控制。 2.2 设计监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2.2.1 工程勘察监理 (1)协助业主编审勘察任务书。主要审查勘察工作计划,勘察范围要求、提交成果的内容和时间。 (2)审查勘察单位的勘察纲要。审查勘察纲要是否符合合同规定,能否实现合同要求,即对其方案的合理性、手段有效性、设备的适用性、试验的必要性、进度的时间性进行审核。 (3)进度控制:监督勘察单位人员、设备是否按计划进场;根据实际勘察速度预测勘察进度,必要时应及时通知勘察单位予以调整。 (4)质量控制:监督是否按勘察纲要实施勘察工作。督查勘察项目是否完全;勘察点线有无偏、错、漏;钻探深度、取样位置及样品保护是否得当;检查试验条件是否具备,试验项目是否齐全,试验操作是否规范等。 (5)审查勘察报告。检查勘察报告的完整性、合理性、可靠性和实用性,以及对设计施工要求的满足程度。 (6)审核勘察费的结算。根据勘察进度,按合同规定签发支付费用通知。 (7)签发补勘通知书。 (8)协调勘察工作与设计、施工的配合。 2.2.2 初步设计阶段 (1)结合工程项目特点,收集设计监理所需要的技术资料; (2)协助业主拟订设计委托合同或设计任务书; (3)审查设计单位提交的设计大纲,专业大纲和项目计划; (4)配合设计单位开展技术经济分析,参与设计方案的比选工作,促进方案优化设计; (5)参与主要设备、材料的选型,审核主要设备材料清单; (6)设计进度控制。核查设计力量是否切实保障,项目工作计划是否切实执行; (7)审核工程概算,控制工程投资。工程初设概算投资一般应控制在可研阶段投资估算范围之内,如果突破概算投资,最多不超出可研阶段投资估算10%; (8)设计质量控制,审核工程项目设计图纸,审查设计成果文件,必要时抽查设计计算书,提出设计监理审查报告; (9)根据合同规定,签发支付勘察设计费通知; (10)业主委托的其他相关业务。 2.2.3 招标设计阶段 大亚湾引水工程招标阶段业主聘请了招标机构,负责施工招标管理工作。由招标编写招标文件商务部分内容,由设计单位编写招标文件技术规范内容。设计监理主要工作是帮助业主审查招标文件。 (1)配合业主和设计单位,拟订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方案; (2)协助业主准备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条件; (3)协助业主审查招标委托合同文件; (4)审查施工招标文件及招标图纸,审查设备采购标书文件,提出审查意见; (5)协助业主组织现场勘察与答疑会。 2.2.4 施工图设计阶段 (1)审核施工图阶段设计大纲,施工图设计的内容和范围是否符合设计合同要求; (2)主持编制供图计划,协调设计出图与工程施工用图的矛盾,设计单位有计划供图,满足工程施工需要; (3)审核施工图纸质量。审核施工图是否符合相应规程规范要求,审查设计计算方法及采用参数是否正确,图面表达是否准确、清楚,各专业施工图是否协调一致,对设计图纸提出设计监理审核意见; (4)审查主要设备、材料性能及数量清单; (5)审核设计变更,对重大的设计变更提出变更设计的审查意见和建议; (6)督促设计单位按照合同要求提供施工图纸,按计划供图,保证施工用图; (7)检查设计单位人员投入情况,包括人员素质、数量等; (8)检查设计单位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措施落实情况; (9)协调设计单位、业主、施工单位的关系; (10)根据合同规定,签发支付设计费通知。 3、设计监理工作实施 3.1 建立精简高效的现场设计监理机构 高素质的监理人员是搞好设计监理工作的根本。按照设计监理合同要求,黄河设计公司在现场组建了大亚湾引水工程设计监理部,抽调了各专业技术骨干和公司部分退休专家,进驻现场开展设计监理工作,参与设计监理的人员都具有教授级或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专业负责人一般具有从事大型水电工程设计的丰富经验,大多都曾担任过公司专业总工或专业室主任职务,具有专业技术成果审查把关的能力和水平。根据监理机构设置及人员组成情况,明确了各级监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责任。 3.2 编写设计监理工作计划书和监理工作细则 设计监理单位在接受业主委托后应编制设计监理工作计划书,一般由项目总监组织编写,报送业主批准并由业主转发给设计单位。大亚湾引水工程设计监理工作计划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工程概况;监理服务的阶段、范围和目标;监理的工作内容;监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设计监理控制措施和管理制度;监理人员进场计划以及各种监理工作用表格式等。设计监理工作计划书是全面开展设计监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经业主批准后,业主、设计单位和设计监理单位三方都要共同遵守执行。 监理部还组织编制了设计监理细则,根据设计阶段、工作内容、专业特点等,分阶段、分专业进行编写,使各专业设计监理工作实施和操作更详细、更具体。设计监理细则由设计监理专业负责人负责编写。 3.3 实现设计监理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管理 设计监理工作计划书中明确规定了设计监理管理制度、控制措施及监理人员工作任务和职责权限,制定了设计监理工作用表。设计监理工作细则规定了各专业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工作程序和流程,明确其管理点和控制点。监理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的职责和责任分工负责,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和要求开展工作,按照规定的工作流程和时序传递文件和信息,按照规定的工作用表提交资料和成果文件。使得各级设计监理人员职责分明、目标确定、工作有序、成果规范,实现设计监理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管理。 3.4 实施全过程跟追检查与阶段性成果全面审查相结合的控制措施 水电工程项目一般周期长,需要分阶段设计、逐步深化、不断优化、连续渐进的设计过程,相应设计监理也需要全过程的监控,跟踪检查,分阶段审查,对设计质量和设计工作进度进行全过程的控制。 设计监理通过设计方案技术讨论会,中间成果汇报会、监理工作例会等多种形式,检查设计工作进展情况、工作进度计划落实情况、设计方案及中间成果质量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项目组沟通解决。对阶段性设计成果进行全面的审查,提出设计监理书面审查意见和建议。施工图审查结论分为:“通过”、“复核”和修改三种,并填写图纸审核意见单、签盖设计监理审核章,未经设计监理审核通过的图纸不能用于工程施工。 通过全过程动态管理和控制,不但使设计工作计划得到落实,设计工作深度达到设计阶段要求,设计成果质量得到有效保证,而且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项目设计人员沟通,避免了设计工作的返工和人力、时间等资源的浪费。 3.5 增强服务意识,坚持独立、公正、科学原则,处理好与建设各方的关系 现场设计监理机构开展监理工作过程中,与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不管有无直接的合同关系,都有一定的工作关系,必然要发生联系。设计监理必须坚持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以独立、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待和处理好各种矛盾,协调好各种关系,建立和创造团结和谐的氛围环境,设计监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3.6 编制设计监理工作月报和工作总报告书 设计监理部每月提交设计监理工作月报,月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单位当月完成的工程勘测设计任务情况、设计质量与工作进度控制情况,合同执行情况,重要事件、现场会议及来往信函文件情况,设计监理当月主要工作情况以及工程设计、设计监理、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建议。重大问题必要时可提出专题报告报送业主。通过工作月报,业主可以全面了解掌握项目勘测设计工作进展情况和设计监理工作情况。 设计监理工作全部完成后,编制设计监理工作报告书提交给业主,对各设计阶段的设计监理内容、设计监理结果以及设计监理建议进行汇总,对设计监理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重视设计监理文件、档案管理工作,及时进行文档的整理、编制工作,设计监理工作完成后,及时按规定进行文档移交和归档。 4、结语 惠州大亚湾引水工程从初步设计阶段就开始实施设计监理,设计监理机构对设计单位项目设计工作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对提高勘测设计产品质量、优化工程设计、节约工程投资、保证设计工作进度,加强工程项目设计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开展设计监理工作仅是在试行阶段,并且大多是施工图阶段的设计监理。水电工程设计是一个分阶段逐步深入,连续渐进的过程,设计监理相应也应该是一个连续渐进的控制过程,水电工程委托设计监理工作最迟应在初步设计阶段开始进行,并且越早越好。 工程设计论文:工程设计的网络应用方案探讨 摘要:随着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日益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勘测设计院建立自己的局域网,成为势在必行的工作或计划,总院也要求2000年甲级院必须建网。但是,为什么要建网?建一个什么样的网?它的带宽多大才合适?在网上干些什么? 关键词:工程设计 网络应用 方案探讨 随着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日益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勘测设计院建立自己的局域网,成为势在必行的工作或计划,总院也要求2000年甲级院必须建网。但是,为什么要建网?建一个什么样的网?它的带宽多大才合适?在网上干些什么?怎样实现信息共享?除了信息共享和设备共享外,还能做什么?怎么样才能通过网络提高CAD勘测设计效率?怎么样才能通过网络实现ISO9000的管理?这些都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也都希望能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解决方案。本文就这些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1 工程设计领域计算机应用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自80年代以来,工程设计行业CAD的应用已经有相当大的发展,大部分设计单位已抛掉了图板而由计算机辅助完成设计,其中部分设计院的CAD应用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近年来,不少院已达到人手一机并接近100%的CAD出图率。但是,随着计算机应用在各设计院的深入和普及,一些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 在这普及推广CAD应用的10余年里,很多工程设计单位都积累了大量的电子文档和电子图档,这些都是无形资产,它们的积累构成了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但这些电子信息分散在单个的PC上,无法对其共享和利用,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检索和查询,由于缺乏管理,久而久之变成了电子垃圾,反而影响了日常生产。各设计院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电子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其质量规范体系必须与国际接轨。PDM(Products Data Management)产品中的工作流程控制模块,以其严格的工序审核和制约,可为实施ISO9000提供有力的工具。 工程设计部门已开始从面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来重新思考、重整、优化企业内部的设计工具,对设计过程进行重整,以便更有效地组织生产。但面临如下问题: 随着电子存贮的各种图纸文档数量的增加,如何有效地管理、浏览和查找这些电子图档? 改型设计是利用计算机和已有的图纸来提高工作效率的,如何有效地共享信息资源? 设计变更时,如何利用图纸的版本策略来跟踪设计,以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如何应用计算机将全面质量管理或ISO9000质量标准有效地贯彻到设计流程中去? 如何对设计流程进行规范和管理?如何加强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间的交流和协同? 如何将大量历史资料归档,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并逐步积累,建立通用件、通用图库? 如何有效地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工作量的均衡、调整、评估? 如何有效地对项目及分项目的进度进行跟踪、调整? 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一个合适的网络,并且要有相应的网络应用软件。 2 工程设计网络系统解决方案 各设计院建网工作的关键是方案选择,要从网络的传输介质到面向用户的应用系统,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包括:综合布线子系统、计算机网络子系统和产品数据管理子系统(图1)。 在这个网络系统中,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为网络提供可靠的传输介质,使之具有高度的可管理性和可扩展性,能支持多种先进的网络技术;网络子系统则在布线系统的基础上,为高层的应用系统提供足够的网络带宽,为产品数据管理系统提供高速、可靠的网络平台。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和网络子系统是网络的基础,只要满足一定的数据传输带宽,满足网络的管理要求即可,它们具有与一般企业网络相似的要求;但是,最高层的网络应用软件系统,应考虑生产和管理的需要,满足工程设计的特殊要求。 图一:网络系统组成示意图 2.1 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 为了满足网络对于带宽、管理、扩充和灵活应用的要求,达到经济合理的目标,拟采用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它由四个子系统组成: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垂直子系统和管理子系统;网络布线用五类无屏蔽双绞线或光纤,每个用户节点与网络连接…,这里不去详细讨论。 2.2 计算机网络系统 考虑到整体目标和目前的发展趋势,网络可采用10Base/100Base T交换式快速以太网,拟用Windows NT或Novell作为网络系统软件,并采用相应的网管软件和防病毒软件。本文也不作具体讨论。 2.3 网络应用子系统 为了满足工程设计部门的特殊要求,上海交通大学金维计算机系统集成有限公司针对工程设计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引进了PDM(Products Data Management)技术来开发有关的网络应用软件,一般来讲,PDM是管理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和过程的技术: l 与产品相关的所有信息,包括部件信息,结构配置、文件、CAD档案、审批信息等; l 与产品相关的所有过程,即对这些过程的定义和管理,包括信息的审批和分配。 3 结论 网络化势在必行,但不是简单地为要有网络而建网络。建立了网络就要发挥出网络的效率与效益,要能提高管理水平。要开发必要的网络应用软件系统,势必带来更深层次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要发挥网络和网络应用软件的效益,必须对全体人员进行必要而且充分的培训,这也应是网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网工作,不光是计算中心或电算室的工作,而是全体勘测设计人员乃至管理人员的工作,需全院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发挥网络的作用,才能真正达到建网的根本目的。 工程设计论文:农药生产废水处理设施改造工程设计 摘要:介绍了河北新兴化工厂农药废水处理设施改造工程,通过采用焚烧、精馏、絮凝、沉淀等预处理及清洁生产工艺,并利用原有生化处理装置,使改造工程后的排水能够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一级标准。 关键词:农药废水 接触氧化 氧化乐果 河北省新兴化工厂是一家以生产氧化乐果为主的化工企业。设计年生产能力为:40%的氧化乐果乳液8000 t,氢氧化钾1.6万 t,氯气0.8万 t。该厂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成了一套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废水排入具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湖泊。近几年来,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排水量增加,致使处理后的排水不能达到排放标准,严重影响了白洋淀的水环境质量。为此,该厂投资192.6万元对原有废水处理设施进行了改造,使处理后的排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一级标准。 1 原有废水处理设施 1.1 废水来源及水质 改造前进入废水处理设施的废水来自两部分: (1)农药分厂排水。农药分厂由于从原料制备到氧化乐果合成流程较长,污染物种类复杂。排水分为间接冷却水、高浓度有机废水和轻污染的冲洗地面水及跑冒滴漏废水,详见表1。 表1 农药分厂生产废水排放情况(冷却水除外) 废水名称 主要污染物 排放量 (m3/d} 平均COD (mg/L) 甲酯精馏洗釜水 2,3-二氯乙酸甲酯 1.84 383387 甲酯回醇水 乙酸、氯乙酸、甲醇 1.80 206910 甲酯中和水 乙酸、甲酯、甲醇 4.81 312412 氯乙酸中和废碱水 NaOH、乙酸 3.85 30400 冷冻、真空废水 0.75 47700 氧化乐果合成废水 氧化乐果、二甲酯、一甲胺 21.82 195484 其他废水 29.7 1243 合计 64.57 2743 (2) 氯碱分厂排水。该分厂排水主要为冷却水,排放量为4000 m3/d,基本属于无污染的清洁水。 1.2 原有废水处理设施 原有废水处理工序包括调节池、一级接触氧化池、一级沉淀池、二级接触氧化池、二级沉淀池和集水塘。处理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原有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原有废水处理装置最大设计流量为2400 m3/d,调节池总有效容积1008 m3,分为2组;一级接触氧化池有效总容积为484 m3,分为2组;一级沉淀池有效总容积为118 m 3,斜板沉淀池,分为2组;二级接触氧化池有效总容积为265 m3,分为2组;二级沉淀池有效总容积为85 m3,斜板沉淀池,分为2组。 改造前实际运行过程中,进入上述废水处理设施的废水水量约为6464 m3/d。其中,农药分厂生产废水水量64 m3/d,冷却水水量约2 400 m3/d;氯碱分厂冷却水水量约4000 m3/d。两个分厂生产废水经生化处理后与生活污水混合流入集水塘,其容积约6000 m3,之后从总排放口排放,其COD为255~934 mg/L。 2 废水处理改造工程 从全厂废水结构来看,由于两个分厂未实施清污分流和清洁生产措施,而且现有污水处理站也存在如下问题:①进入污水处理设施的水质和水量负荷严重超过原有设计能力;②从两级串联的接触氧化池来看,第一级COD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第二级COD 去除率只能达到40%,主要原因是两级接触氧化池菌群相同,第一级接触氧化池可以处理的有机污染物,在第二级接触氧化池中同样可以处理,而第一级不能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第二级同样不能降解。 通过分析决定保留现有生化处理装置,增加预处理设施,改造后的废水处理流程见图2。 图2 改造后废水处理流程 2.1 焚烧处理系统 该系统处理一氯乙酸甲酯精馏工序釜底残液及洗釜水,水量1.84 m3/d,COD平均浓度383387 mg/L,经测试该废水燃烧热值为2819 kJ/kg。另外还处理物化及生化处理脱水后的污泥0.5 m3/d。焚烧设备型号:WYL-300型,处理能力:300 kg/h。焚烧后的尾气通过除尘和碱液吸收净化后排向大气。 该系统COD处理效率几乎为100%,COD去除量为705.4 kg/d,削减量占全厂污染源的 8.5%。 2.2 精馏处理系统 该系统处理对象为甲酯中和水和氧化乐果合成废水,水量26.63 m3/d,COD平均浓度216 604 mg/L。甲酯中和水通过精馏塔精馏回收甲醇等,氧化乐果合成废水经萃取分层后通过精馏回收氯仿、甲醇、一甲氨等。精馏塔为直径300 mm的填料塔。 该系统COD去除率为40%~50%,以40%计算,COD去除量为2 307 kg/d,削减量占全厂污染源的27.8%。 2.3 物化处理系统 该系统所处理的废水为农药分厂精馏处理系统排水、甲酯回醇水、氯乙酸中和废水、冷冻及真空废水,处理水量约62 m3/d,COD平均浓度7765 mg/L。该处理工艺为絮凝-沉淀-气浮- 吸附过滤。絮凝剂为碱式氯化铝,助凝剂为石灰及聚丙烯酰胺,沉淀池为斜板沉淀池,吸附过滤材质为粒径2 mm左右的核桃壳颗粒。由于处理水量相对较小,处理设备为组合式一体化设备。其中絮凝反应时间为0.5 h,沉淀时间1.5 h,气浮池停留时间为 1.5 h,吸附过滤池滤速为5 m/h。 该系统COD去除率为45%,处理后废水COD为4271 mg/L,COD去除量为2168 kg/d,削减量占全厂污染源的26.13%。 2.4 原生化处理系统 经物化处理系统处理后的废水汇合生活污水和农药分厂冷却水一并进入原生化处理系统继续处理,处理后的排水与氯碱分厂冷却水均进入集水塘后再排放。 2.5 运行效果 该改造工程自2000年10月安装完毕,调试3个月后转入正常运行。2001年3月27、28日,保定市环境监测站对该厂排放口废水进行了检测,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该工程改造后各项排放指标均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一级标准。 表2 废 水 测 试 结 果 采样点位 pH COD (mg/L) SS (mg/L) 硝酸盐(mg/L) 水量(m3/d) 厂总排水口均值 7.83 79 32 0.245 6556 排放标准 6~9 100 70 0.5 3 工程投资及运行费用 3.1 工程投资 该厂废水处理设施改造工程投资为192.6万元,其中焚烧处理系统为106万元,精馏处理系统为30万元,物化处理系统为56.6万元。 3.2 运行费用 该污水处理系统运行后,甲酯精馏洗涤水焚烧耗油量约为200 kg油/m3废水,每天消耗0#柴油约350 kg,按每吨油价2000元计算,每天油耗花费700元。新增设备运行功率18.9 kW,电耗新增约90 元/d,药剂费新增72 元/d,合计新增运行费用 862 元/d。按每天处理6564 m3废水计算,新增运行费用约0.13 元/m3水。 4 结论及建议 (1)采用焚烧、精馏、絮凝、沉淀、过滤等预处理措施及清洁生产工艺,利用原有的生化处理装置,对生产废水进行处理,经环保部门监测,其排放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一级标准,该处理工艺可行,为农药废水处理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2)现有大量冷却水还未采取回用处理措施,这无疑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也加大了污水处理设施的水量负荷,应尽快采取相应措施。 工程设计论文: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的若干技术问题 摘要:根据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和科研实践,提出智能化系统的主要技术问题处理对把握系统工程整体性 能的重要意义,并对工程设计中的若干技术问题分别进行探讨。 关键词:结构 开放性 综合性 系统界面控制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先行官,优化设计对确保技术先进及工程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的作者对工程设计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处理与业内人士进行探讨。 1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结构 1.1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的基本框架 1.1.1 系统基本结构分析 分级分布式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为二层总线型,即上层的信息网络的通信总线(采用TCP/IP协议),下层的控制网 络通信总线(采用RS485标准或LonTalk协议)。 信息网络(以太网)的通信总线承担管理信息与合成的控制信息的交换,是建筑物的信息主干网,在这级网络中,采用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易于同下层控制网络实现网络间的集成。 控制网络通信总线构建了以完成实时控制数据传递而实现对机电设备控制的自动化管理网络,该网络实时性强,网络数据信息共享,系统体系组合灵活,便于扩展及维护。其中RS485是被机电设备厂商广为采用的控制总线接口标准,采用普通非屏蔽双绞线为传输介质,具有传输距离长,传输速率高,控制点多,联结方便,易于扩充等优点;另一种为LonTalk协议,是LonTalk技术使用 的测控合一双向通信的控制总线所采用的协议,现场传感器可直接联入控制总线,简化了现场控制设备和方便了网络的联结,它已被列为美国标准ANSI135BACnet,作为控制总线的通信标准,绝大多数机电设备厂商已接受LonTalk技术,生产的产品均能互换。 上层的信息网络通信总线和下层的控制网络的通信总线,是构成自动化控制系统总体结构的基本方式。 1.1.2 自动化控制系统应至少有以下基本的配置(本文仅列出中央控制级部分) a.硬件:计算机系统,72小时备用电池等。 b.软件:系统软件(含网络协议、网络操作系统),语言处理软件,数据通信控制与管理软件,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软件,操作员接口软件,CRT显示格式及标准报告软件,中央日程表软件,时间/事件诱发程序软件,能量管理软件,与各相关单项专业控制系统联网的软件系统,其它必要的软件系统等。 1.2 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发展 1.2.1 单项设备系统专业控制技术的发展 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工程中的设备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冷水机、空调机、锅炉、电梯、配电柜、发电机、照明、消防报警、安全等设备系统,均由不同类型的专业厂商提供,由于这些类别各异的设备专业独立性强,对监控的工艺技术要求复杂,控制信息 的通信方式很不统一。因此,各专业厂商所近年来相继对设备机组的自控系统进行开发,已先后拥有了智能化程度不同的设备自控体系(部分已形成较完整的系列化),并在网络接口和与相关系统的通信技术方面,也有较大的进展,先后推出了能以标准网络接 口与其它系统间实现双向通信的功能。采用单项设备专业化自控包,从设备优化制度、提高可靠性、完善使用功能、降低经济成本等方面考虑,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在与建筑物智能化系统总体的组合上,也具有重要的实际使用意义。 1.2.2 自动化控制系统与网络技术 自动化控制系统构成的内涵已被人们越来越具体地认识并接受,而支持其发展完善的基础技术也以它不断的进步,不时地起着启蒙和先导作用,同时,商家和用户也彼此交流,供需之间互相促进,也推动了控制技术 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深层次介入,使基于电脑和通信技术的建筑物自动化系统,能从单一平台的运作,走向跨平台的联网,便系统的总体构成产生了新的飞跃。在积极推行“国际标准”和先进“工业标准”的条件下,自动化系统在控制网 络中实现产品的互换及互操作、在信息网络中实现互通及互联成为可能,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能容纳更多更新的产品。同时,网络系统实时互联(采用Internet/Intranet网络软件),为建筑物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因此,建立建筑物自动化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化体系,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发展方向。 1.3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结构 a.控制层总线采用RS485标准,控制功能强,监控点多,传输效率高,它采取并行联网的方式,互相独立,点对点通信,系 统简洁,组网灵活,联结方便,有益于长距离传输及系统的发展扩充,该方式是集散型控制网络的基本形式。 b.现场控制层中运用LonWorks技术的测控合一的双向通信控制总线,采用该方式的现场受控装置能直接纳入控制总线的 层面,系统较简洁,组网较灵活,越来越多的国家以此为产品生产的通信标准。因此,凡有LonMark标记的产品,均能在系统中互 操互换,现代网络技术也为LonMark产品创造了无限良好的空间,由此看来,它的开放性方面在未来应用的发展上,显然比前者有更大的吸引力。业内专家曾预测,建筑物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集散型控制网络,将会以现场总线控制网络为发展趋势。 c.单项设备系统纳入建筑物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网络层,从建筑物宏观的角度而言,能使该类控制系统更合理安全地工作,由于单项系统的基本控制功能已由自身独立完成,中央站仅为有序地进行管理,因此,它不占用中央数据库的容量,简化了系统网络的 信息传输与交换,使系统的自动化管理的整体效果和单项控制功能更优化了。该系统在单项系统工作环境复杂、自控要求高时,更能显示它的优势,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工程设计者的欢迎。 d.综合以上对建筑物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网络层的分析,在现阶段的技术发展变革时期,各种技术方式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会存在。工程设计者应全面地分析、理智权衡,在工程技术上,工程设计者没有必要固执地坚持某一种技术方式,更没有必要见异思 迁地做新潮技术的追随者。 2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体现系统主要技术我的状态之一。是自动化系统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应用于建筑物的特定环境里,对系 统提出“开放性”的要求,使之实现更合理,对此有必要进行全面的认识。 2.1 “开放性”含义的全面认识 a.自动化系统“开放性”,即是在不同供应商之间任意选择具有最佳性能价格比的各种产品,使之灵活地组合为符合使用要求的完整的自动化系统。因此,“开放性”就是系统外联的广泛性,系统互联的任意性。 b.提供“开放性”的前提条件,须建立公认的通信协议,它定义了数据发送的接收工作的过程,规定了网络中使用的格式、定时的方式、顺序检错等,它使不同商家的机电设备的联网接口,都符合统一的通信技术标准。目前,在建筑物智能化系统领域里, 适用于联网方面的有美国标准(建筑物自动化控制网络BACnet(ANSI-135),适用于通信方面的有美国Echelon公司开发的通信协议(LonTalk),它们已被国际上众多的厂商认可,并形成了发展的趋势。 c.正如在本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结构”中所分析的那样,在建筑物智能化系统中,以大量楼宇机电设备为主要监控对象的运行环境里,以RS485为集散型分布式系统,在适合控制网络方面较之在“开放性”方面具有领先地位的现场总线有无可比拟的优 点,同时,由于各供应商自行开发的RS485产品有很大的生产能力和应用市场,并具有不可忽视的商业性的优势。因此,它的准“开 放性”效果在现阶段应予以正视。 2.2 “开放性”的实际应用情况 a.采用BACnet和LonTalk协议,能实现互换互操作的LonMark标记产品,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为传感器、执行器、继 电器,即被称为单点分站;另一类,是终端设备控制器(VAV、FCU、I/O等),被称为终端设备分站,这两种类型的实际运用都在系统适用性方面受到限制。 b.在楼宇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对大型机电设备或其它类似设备的监控点数量多,并需在同一个监控站实行监控管理,由于LonWorks技术对输入、输出点有限制,因此,在应用中采用LonTalk协议方式还不尽适宜。 c.由于“开放性”互换互操作的要求,因此采用LonkTalk通信协议LonMar通信协议的LonMark标记产品的类别及系列须具 有全面性、完整性,从目前情况而言,还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确保产品的完整性、可选择性和降低成本方面,还有待于一个发展的过程。 d.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Internet通信技术介入,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信息互联及向上层次信息集成在路由和方式上, 开创了崭新的空间,为“开放性”增添了新的发展生机。 3 布线系统“综合性”的应用 3.1 布线系统的“综合性”是现代建筑工程的主要特征之一 对多种类、繁杂的布线采用能满足其各种技术使用条件并综合为一体的配线方式,是适应建筑物内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管理的需要,是技术进步的体现,随着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使之不断完善,将会促进它更快地发展并使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3.2 应用条件是建筑物布线系统设计的依据 关于布线系统的设计可归纳为以下主要问题的处理:应用要求分析;应用环境条件调研;系统网络框架构思;线缆容量计算;线缆规格选择;配线设备配置等。整个设计过程,都是围绕着实际使用需求和应用环境而展开的。不久前某国际上著名的布线 供应商推出了TBIC(Total Building Integaration Cable)的建筑集成布线系统,更形象化地为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建造了一条通用信息高速通道,为智能化系统的所有信息的远传和分配提供了点到点的支持,具备了使所有信息接收、分配的能力,并使之成为继 建筑水、暖、电力专业外另一个必不可少的通用信息基础设施,这是一种十分富有吸引力的布线方式。当然,对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共商业楼和通用性办公楼,因存在以租(售)为使用对象的流动性,及物业管理不尽到位的方法。智能化的各系统是否纳入布线系统要 区别考虑,部分(因管理体制的缘故)可分开,另外,在规划垂直主干及水平系统时,也可采取分步到位。例如,从长期来看,水平通道应尽可能预留,因水平管道受建筑条件限制影响较大,其它方面都需从长远角度来周全规划。 3.3 “综合性”相关的基本条件不容忽视 合理确定建筑物内布线系统的布线方式,从布线的空间环境角度出发,使线缆使用、维护、扩展以及技术升级等能适应各类智能化系统运行需要,并使各系统发挥更好的功能。它是布线系统“综合性”效应体现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4 智能化系统“综合性”应用功能的提炼 4.1“综合性”应用功能的意义 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工程,是基于应用环境条件下的各设备系统的组合。从对应于完整的系统工程应用功能的角度认识,它不仅仅是各单一系统互为割裂的使用,也不仅仅是简单数字迭加的功能合成,它应是不同类 型技术上的互补,是各系统优势有机地合成和综合性应用功能的增强,尤其是系统间信息集成的互联,将使系统的功能应用层面提升到新的水平。 4.2 “综合性”应用功能提炼的基础条件 工程设计者对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工程综合性应用功能的提炼,应基于以下基础条件: a.应对本项目的功能需求作全面分析,并进行梳理及归纳,其中关键的要点,是对技术上的可行性、单项技术的侧重点、系统技术的合成性等方面要进行针对性的构思。 b.工程设计者对设备系统技术要作全面理解,不仅仅包括对单项系统的基本性能、技术特征、运用条件、可实现的专业特殊性,尤其是对系统组合的技术优势的互补上,都应予以全面的把握。同时,对不同类型系统设备的技术动态及发展趋向也应能予 以及时跟踪及研究。 c.对系统工程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使设计者能在以后的设计中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地解决工程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d.对整个工程综合全面思考。使设计方案能从功能需求的实现上,专业技术可行性上,并使系统在技术上的创新和发展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3 应善于对智能化系统“综合性”应用功能进行的提炼 系统工程的综合应用功能的提炼取决于系统工程的良好构架体,系统工程各单项技术特征的最优发挥,以及工程设计者善于综合的能力。它应是一种创意、一种对技术进步的寻求,它无任何可照搬的模式,它已完全跳跃了单项设备技术之机械重复之局 限性。在一些规模较大、应用功能要求较复杂的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善于“综合性”应用功能的提炼,对提高建筑物智 能化系统工程整体使用效果和降低经济成本更显得十分必要。 5 智能化系统工程相关系统“接口”界面的技术控制 5.1 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在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着诸如楼宇机电设备自控系统的控制器与受控设备之间、消防系统与安保系统的信息共享、消防系统的火警预报与灭火设备的联动控制、安保系统的各子系统间的控制信息互联及各种控制技术自动报警的联动 、以及各种管理信息集成的通信资源共享网络的互联、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结合,这种相互的关系可归纳为二类,即设备硬件间的连接和系统与设备、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信息通信软件方式的相联,它们都需要对各自的“接口”界面进行处理,以便良好运行,它是 把握系统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点,也是系统工程的技术难点。 5.2 影响相关系统“接口”界面处理的因素 a.系统要求不明确、技术规则不统一; b.技术不成熟,实际操作无保障; c.各承包商工作的界面不明确,彼此推诿; d.技术不可行,系统结合实为虚设。 5.3 相关系统“接口”界面的控制方法 对系统“接口”界面进行早期的技术控制,是相关系统结合最有效的方法,根据相关系统“接口”界面存在的问题,提出 根治的方法,确保智能化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 a.系统结合的功能要求应具体明确 对相关系统的结合的功能要求,应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整体构思后,分别具体提出,并且须分别明确,严格落实到位。 b.“接口”技术及通信协议应统一 对相关系统结合的“接口”界面技术应标准化、统一化,尤其在通信协议、网络构架等方面应明确要求,并分别予以限定性地具体化。 c.采用成熟的系统技术 工程中应尽可能避免首次性的研究或开发,积极采纳成熟技术系统技术,选用技术、服务皆优的设备及供应商,优先推行有成功先例的系统应用体系。 d.推广无缝隙的系统工程承包机制 在系统工程中,推广以工程的设备系统、技术服务、工程实施为一体的全过程专业化服务的总承包机制,是具有良好技术保障的无缝隙工程实施方式。 工程设计论文:温州南瓯明园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 摘要:本文简述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包含信息服务子系统、安全防范子系统和信息管理子系统等。文中较系统地描述了智能化子系统的设计,采用的技术和选用的设备。此设计现已通过建设单位组织的专家评审,目前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 ,没有书房的户型设在主卧间。电话信息点一点设在客厅,另一点设在书房或主卧间。 计算机网络信息点采用超五类RJ45插口模块,电话信息点采用RJ11插口模块,采用86H暗盒及墙型面板,安装高度底距地0.3米,与电源插座外沿水平距离0.2米。 考虑今后用户装修时信息点的扩充,家庭信息箱留有放置扩展模块的空间,用户可根据各自的需要通过家庭信息箱扩展模块进行扩充布线到各房间信息点。 b.小区公建部分 小学、幼儿园、中心会馆的计算机网络和电话信息插座均采用RJ45插口模块,并采用86H暗盒及墙型面板,安装高度底距地0.3米,与电源插座外沿水平距离0.2米。 (2)水平(单元)子系统 a.小区住宅部分 每户家庭信息箱考虑1根计算机网络进线,2根电话进线。从各单元的计算机网络墙柜到家庭信息箱, 再从家庭信息箱到各计算机网络信息点均采用超五类4对非屏蔽对绞线(UTP)。从各单元电话分线箱到家庭信息箱, 再从家庭信息箱到各电话信息点均采用HBYV-4×0.5型通信线。各线缆沿C型金属桥架及DG管敷设。 b.小区公建部分 小学、幼儿园、中心会馆的计算机网络和电话系统水平布线(从楼层墙柜到信息点)均采用超五类4对非屏蔽对绞线(UTP)。各线缆沿C型金属桥架及DG管敷设。 (3)管理子系统 a.小区住宅部分 在每个单元设有计算机网络墙柜,作为单元管理系统,内设有110型铜缆配线架,10/100M接入层网络交换机,管理每个住户的计算机信息点。每楼设有楼管理子系统用墙柜,内设置光纤连接装置,100/1000M汇聚层交换机,110型铜缆配线架,管理各单元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点。 每个单元设有电话分线箱,管理至每个住户家庭信息箱的电话通信线。每楼地下层或一层设有楼电话交接箱,管理至每个单元分线箱的电话通信线。 b.小区公建部分 小学、幼儿园、中心会馆在每层弱电间设有管理间子系统,各设有1台墙柜,内设有110型铜缆配线架,10/100M交换机,管理至用户端的每个计算机网络及电话信息点。在110型铜缆配线架上通过跳线转接,可实现计算机网络与电话信息点的互换。 在一层设有管理子系统,内设置光纤连接装置,100/1000M汇聚层交换机,110型铜缆配线架。管理至每个楼层的计算机信息点。 在一层设有电话配线架,管理至各楼层的电话通信线。 (4)主干子系统 a.小区住宅部分 为方便布线和管理,在A-2楼、C-5楼、D-2楼、E-2楼的地下层弱电井和B-3楼底层物管用房内各设置光缆连接装置作为各区光纤转接点,中心会馆至各区光纤转接点均引1根24芯单模光缆,从光纤转接点分别引1根6芯单模光纤至每幢楼管理墙柜汇聚层交换机,再从每幢楼管理墙柜各引2根超五类4对非屏蔽对绞线(UTP)至每个单元墙柜接入层交换机, 构成小区主干网。 电话布线主干系统采用HYA型通信电缆。主干路由为:从中心会馆至A、B、C、D、E各区电话交接箱分别引HYA型电缆,各区电话交接箱分别引HYA型电缆到各楼的电话交接箱,从各楼的电话交接箱分别引HYA型电缆到各单元电话分线箱,构成小区电话主干网。 b.小区公建部分 从中心会馆计算机网络中心核心层交换机机柜分别引1根6芯单模光纤到小学、幼儿园一层汇聚层交换机机柜,从汇聚层交换机机柜引2根超五类4对非屏蔽对绞线(UTP)到各楼层接入层交换机,构成各楼计算机主干网。 从中心会馆电话总机房电话交接箱分别引1根HYA型通信电缆到小学、幼儿园一层电话配线架,从电话配线架引HYA型电缆到各楼层电话配线架,构成各楼电话主干网。 (5)设备间子系统 设备间子系统是小区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的中心,设置在中心会馆一层。计算机网络系统设有19”网络机柜,1000M核心层网络交换机、光纤配线架、防火墙、服务器等网络设备。 通信网络系统在中心会馆一层设有3600门电话电缆交接箱。 (6)接入网系统 小区计算机局域网系统采用24芯单模光缆与因特网相联。通信网络系统采用2根HYA-1800x2x0.4通信电缆与就近电话分局相连。 2.系统设备选型 家庭信息箱:箱内包含两部分内容,多媒体接线箱和后面要叙述的智能控制箱。本工程选用智能天工-21C的产品,箱内由多媒体接线模块和控制模块组合而成。其中多媒体接线模块具有如下配置: (1)数据配线模块,提供2进8出RJ45插口出线通道。 (2)语音配线模块,提供3进8出RJ11插口出线通道。 (3)4路射频分配模块,提供1进4出有线电视分配通道。 (4)12路接线模块,提供12条内部连接通道,可与其他弱电系统连接。 (5)留有扩展空间。 (四)有线电视系统 1.系统设计 本工程有线电视系统按1000MHZ邻频方式双向传输要求设计,采用光纤和同轴电缆混合网(HFC)组网。 用户终端电平按64±4dB设计。 (1)小区主干网部分 有线电视系统信号通过12芯单模光缆,从市有线电视网引来。小区有线电视中心设在中心会馆一层有线电视机房内。在整个住宅小区设置3个有线电视光节点,分别设在中心会馆有线电视机房、C-5楼、D-2楼,三处光节点的有线电视信号均通过室外4芯单模光缆从中心会馆有线电视机柜引来。 中心会馆处的光节点将有线电视光信号分成5路射频信号通过SYWL-75-12型同轴电缆分别引至B-2楼、E-2楼、小学、幼儿园及中心会馆有线电视分中心的电视前端箱内。B、E区的有线电视分中心前端箱将信号放大分配后,通过SYWL-75-12型同轴电缆引到本区块各楼有线电视前端箱内。 C-5楼处光节点将有线电视光信号分成7路射频信号通过SYWL-75-12型同轴电缆送到C-1~C-7楼各楼有线电视前端箱 内。 D-2楼处光节点将有线电视光信号分成5路射频信号通过SYWL-75-12型同轴电缆送到D-1~D-4楼有线电视前端箱及A-4楼有线电视分中心前端箱内。A-4楼有线电视前端箱将信号放大、分配后,通过SYWL-75-12型同轴电缆引到A区各楼有线电视前端箱内。 (2)各单体部分 a、住宅部分 各单元分别在中间楼层弱电井内或走廊(B区),设置有线电视单元分配器箱,内设置放大器、分配器。单元分配器箱设置位置为:多层住宅B区设在三层,小高层住宅A、C、D区设在六层,高层住宅E区设在五层和十二层。单元有线电视分配器箱信号通过同轴电缆SYWV-75-9从各楼有线电视前端箱引来,在单元分配器箱内有线电视信号经过放大分配后,通过同轴电缆SYWV-75-9引到单元各层每个住户的家庭信息箱内。家庭信息箱通过SYWV-75-5将信号引到住户有线电视插座。 每户家庭信息箱用1根SYWV-75-5电缆引至在客厅设置1个有线电视点。家庭信息箱内设有可扩容的分支器,用户装修时可通过在家庭信息箱内设置的分支器进行有线电视点的扩充。 b.公建部分 小学、幼儿园、中心会馆在中间楼层弱电井设置分配器箱(内设分配器、放大器),信号由各楼前端箱通过同轴电缆SYWV-75-9引来,经过放大分配后,将信号通过同轴电缆SYWV-75-5送到各房间有线电视终端。 每个教室设置1个有线电视信息点,会议、活动、娱乐、休息场所每自然间设置1个有线电视信息点。 本工程共设置有线电视信息点1193点。 2.系统设备选型 a.系统选用设备与部件具有双向性,其视频输入与输出电缆特性阻抗均为75欧姆,能满足VOD点播等双向传输的要求。 b.室外同轴电缆选用SYWL-75-12型,室内同轴电缆选用SYWV-75-9及SYWV-75-5型。光缆选用室外4芯单模光缆。 c.家庭信息箱内提供1进4出有线电视通道。 六、安全防范子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为住户和小区物业管理提供小区及住户室内各种安防报警服务,来人身份识别服务,非法入侵报警服务以及保安巡更管理等小区安防综合信息管理。 (一)小区访客对讲系统 本工程设置小区联网式黑白可视对讲系统。住户和物管中心均可可视来访人员形像,进行语音对讲,遥控开门。 1.系统设计 在每幢楼各单元一层入口处及地下层入口处均设置电控安全防盗门锁,并在防盗门处设置可视对讲门口机,在每个住户入口处设置可视对讲室内机,在中心会馆物管中心设置可视对讲系统管理主机。各单元可视对讲门口机具有感应卡和钥匙开启单元门电控锁功能,来访人员可进行数码按键,按门牌号呼叫住户,也可按键呼叫物管中心,在住户无人时进行留言。可视对讲室内机可以可视来访人员形 像,对讲开门,管理主机可与单元门口机来访人员及对讲室内机进行三方通话,可视来访人员形像。 黑白可视对讲系统采用总线方式联网,每个单元入口门厅处设置单元门口控制箱,内设置电源及总线节点通信控制模块。单元可视对讲门口机通过1根视频线(SYV-75-5),1根通信线(cat5eUTP8×0.5),1根电源线(RVV2×1.0)与单元门口控制箱相连,电控锁通过1根控制线(RVV2×0.5)与单元门口控制箱相连。在每个楼层公共走廊设置可视对讲分线箱,内设置视频分配模块和信号隔离器,各分线箱通过1根视频线(SYV-75-5),1根通信线(cat5eUTP8×0.5),1根电源线(RVV2×1.0)与一层各单元门口控制箱串接。每户家庭信息箱设置可视对讲和联网功能模块,通过1根视频线(SYV-75-5)和1根通信线(cat5e UTP8×0.5)与楼层分线箱相连。各户内可视对讲机通过1根视频线(SYV-75-5)和1根控制线(RVV4×0.5)与家庭信息箱智控和联网功能模块相连接。 各单元门口控制箱之间通过1根通信线(RVV/V4×1.0)和1根视频线(SYV-75-5)以总线方式进行串接,中心会馆物业管理中心设置可视对讲主机,主机通过2条总线对小区可视对讲系统联网管理,其中A、D、E区各单元门口控制箱连接为一条总线,B、C区各单元门口控制箱连接为另一条总线。 2.系统设备选型 考虑到LonWorK网络在传输距离、节点容量上比RS485网络优越,选用基于LonWorK技术的智能天工-21C产品进行设计。 (1)可视对讲室内机:选用黑白型,带对讲话筒和遥控开门。 (2)单元门口对讲机:带摄像机和感应卡读卡器。 (3)单元控制箱:带门口机供电电源及LonWorK接点电路。 (4)家庭信息箱:带一块12V,3A电池,用于对讲开门备电,遇断电自动启动后备电源。 (5)楼层分线箱:带一进二出视频分配器及信号隔离器。 (6)管理主机:带黑白显示,三方对讲功能。配有发卡机,LON数据采集板, LON网络路由器,LON网络信号匹配总线信号分割器,安装基于LonWorK网络的总控管理软件。 (二)家庭住户报警系统 本工程设置小区联网式家庭住户报警系统,为住户提供非法入户报警、紧急情况求救报警、煤气泄漏报警服务。报警主机设在中心会馆物业管理中心,通过单元门口控制箱内总线节点控制模块,与前述可视对讲系统集成在同一主机平台上,统一管理、资源共享。 (1)系统设计 每个住户客厅入口附近设置1个红外报警探测器,在一、二层及顶层次顶层窗户、阳台处设置红外栅栏,在客厅及主卧室各配置1个紧急按钮,在厨房安装1只煤气泄漏报警探测器,在客厅设置1个警笛(也可利用室内机的喇叭提供警笛声音)。户内设置1个智控键盘,与可视对讲室内机合为一体设置在住户进门处,每 户家庭信息箱中配置探测器防区扩展模块和门铃、警笛模块。智控键盘可对各报警进行设防、撤防。 在地下停车库设有紧急报警按钮,在住宅楼物管房设有智控键盘(与室内可视对讲机合为一体设置在房间进门处),附近设有智控箱,内设置防区扩展模块和门铃、警笛模块,各区地下停车库紧急报警按钮信号分别就近引入各区住宅楼物管房内智控箱进行控制。 在可视对讲系统连线的基础上,单元分线箱与家庭信息箱之间的通信线(cat5eUTP8×0.5)可将探测器防区扩展模块及门铃警笛模块接入安防总线。各报警信号经楼层分线箱进入各单元门口控制箱的总线节点控制模块。再经小区室外安防总线进入中心会馆物业管理中心的管理主机。 2.系统设备选型 本系统选用基于LonWorK技术的智能天工-21C产品。 (1)报警管理主机:与可视对讲系统进行集成,构成小区家庭安防系统。系统安装基于LonWorK网络的总控管理软件。可编程设定不同防区类型及报警、接警方式,可进行警情记录、警情查询。 (2)智控键盘:可按键操作进行设防、撤防。带液晶显示,可与管理中心进行信息交换,可查询报警记录。 (3)探测器模块:与各类探测器兼容。 (三)小区周界防范系统 本工程设有小区周界防范系统,包括小区周界报警系统及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主机设在中心会馆的监控中心内。 1.系统设计 在小区周边有围墙或栅栏的地方安装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实现对周界布防。报警区域在总控主机电子地图上显示,主机同时联动报警模块报警,以便保安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处理。小区内共设置11对主动红外探测器。 在小区东面及北面被水包围不设围墙的周界处,设置黑白固定摄像机。在小区二个主要出入口(南入口、西入口)设置固定黑白摄像机。在A、C、D、E区各单元住宅电梯内设置电梯专用针孔摄像机。对小区周界及电梯进行监视,并具有图象记录、复核功能。小区共设有22台固定黑白摄像机,38台针孔摄像机。 监控主机设在中心会馆的监控中心内。设有1台主机1台矩阵切换控制器,3台9 路硬盘录像机和2台16 路硬盘录像机,1台4路硬盘录像机,7台20寸黑白监视器。系统可提供20防区报警输入,配有1个控制键盘,用于周界报警设防、撤防。 各红外探测器通过信号线(RVV4×1.5/V)接入主机,摄像机离主机300米以内,通过视频线(SYV-75-5/V)引入硬盘录像机;300米以外时,4个摄像机中心设一光端机,先通过视频线(SYV-75-5/V)将摄像机信号接到光端机,再用光缆将信号线引入主机。 2.系统设备选型 (1)硬盘录像机:选用嵌入式数字硬盘录像机,带有报警输入口。 (2)矩阵切换控制器: 64路输入,8 路输出。 (四)小区电子巡更系统 本工程设在线读卡式电子巡更系统,总控主机设在中心会馆一层监控室内,与小区可视对讲系统,家庭住户报警系统集成在同一主机平台上统一管理,资源共享。 本工程巡更系统利用对讲系统单元门口机复用为巡更点,不需额外投资,实现读卡式在线巡更功能。保安巡更人员的卡号通过中心的读卡机输入电脑内。保安巡更人员在巡更过程中,现场总线将各门口机读卡器采集到的巡更信号传送回物业管理中心监控室,小区总控主机实时显示巡更信息。 中心主控机可通过巡更软件进行巡更路线设定,巡更排班、统计及实时管理。小区共计巡更点:70点。 七、信息管理子系统 (一)四表远程自动抄表、计费系统(水、电、煤气、纯净水表) 小区设有将各住户及公建用房的水、电、煤气、纯净水表数据自动抄送到中心会馆小区物业管理中心的功能,避免入户抄表。 考虑到水、电、煤气各部门的独立性,水、电、煤气、纯净水表各自设置一个远程自动抄表网络系统,相互独立。 1.系统设计 整个系统由总线结构组成。 多层、小高层在各单元一层或地下层设置水、电、煤气、纯净水采集器各1个,高层每单元设置2个,分别设在3~6层及11~12层。电表采集终端设于各单元电度表箱内。从各采集器到每层各住户表箱信号采集端接口采用线缆RBV6×0.3相联。 各单元各系统采集器分别通过二条RS485总线(RVVP4×1.0/V),接到中心会馆物业管理中心数据集中器上,其中A、D、E区为一条,B、C区为另一条,各系统数据集中器通过多串口卡接入抄表主机,主机与小区计算机网络相连。 从住户处采集的四表数据传送至管理中心主机,由管理软件实现记录、核算、统计、打印,并提供查阅和联网付费功能,用户可通过小区局域网查看煤气、水、电表等的使用状况。 2.系统设备选型 (1)信号采集器——可接12个表或16个表或24个表; (2)信号集中器——可连接60只以上采集器,数据可直接传给电脑; (3)多串口卡:8路以上; (4)主机:PentinmⅣ以上,32M内存,20M以上硬盘空间;一个冗余的串行口(通讯用);一个冗余的并行口(接打印机)。 (二)出入口车辆管理系统 1.系统设计 在小区南入口与西入口处设置出入口车辆管理系统,系统采用非接触式IC卡进行管理。IC卡由物管中心读卡机授权发卡,与单元门卡共用。实现开门、车辆进出、巡更一卡多用。 系统对临时用户提供临时IC卡进行管理。口的情况,设置两套出入口管理系统,并设置一个管理室,管理二套出入口系统;小区西入口车道出入口处设置一套出入口管理系统,并设置一个管理室。 在车道入口设置非接触式入口读卡器、自动闸门机、车辆检测器(地感线圈),出口处设置非接触式出口读卡器(收费读卡器)、自动闸门机、车辆检测器,组成停车场管理系统。 出入口处管理室内设置该系统电脑主机,内设置系统管理软件,主机与管理中心通过小区局域网联网。 2.系统主要设备功能: (1)入口控制机:可进行入口处读卡、显示与控制。 (2)出口控制机:可进行出口处读卡、显示与控制。 (3)管理用主机:可对入口、出口进行管理。 (4)管理软件:安装在现场管理计算机上,对进出车辆进行管理。 (三)小区公共广播系统 小区内设有公共广播系统,公共广播包括背景音乐广播和消防应急广播二部分。背景音乐广播用于在节假日、早晚等特定时间播放音乐、调频广播及事务广播,当发生紧急事件时可迅速切换至应急广播。 在小区主要道路、中心花园、绿化带等处设置落地式草坪音箱(20W),广播机房设置在中心会馆物业管理中心。 室外广播分为A、B、C、D、E、中心花园六个区,物管中心可以根据各区的实际需要分区进行广播。 广播机房设有三套音源(五碟CD机,全逻辑控制双卡座和AM/FM数码调谐器)的输出信号,通过混音前置放大器、定压放大器、分区器后,通过FS-2×2.5线缆,分6路与各区草坪音箱相连接。 考虑到小学、幼儿园广播的独立性,各设置一套独立广播系统,机房分别设置在小学、幼儿园一层广播机房内。广播机房设有三套音源(五碟CD机,全逻辑控制双卡座和AM/FM数码调谐器)的输出信号。小学、幼儿园内各教室及活动场所、教师办公室设置壁挂式音箱(5W),用于事务广播、课间音乐广播及紧急广播等。 (四)小区电子公告系统 1.系统设计 在小区南入口及西入口处各设置一个宽4米高3米的LED室外显示屏,用于小区的文字信息、天气预报,也可根据用户的需要各种广告、股票行情。 LED显示屏整体由室外双基色φ12像素点组成的模块单元组成,大屏幕显示屏暂定4×3平方米。 南入口处大屏幕的控制主机设在中心会馆物业管理中心管理室内,西入口门卫处大屏幕的控制机设在西入口门卫处,控制机通过通信线与大屏幕相连。物管中心控制主机与西入口门卫处控制分机通过局域网联网。 2.系统主要技术要求 a.显示屏与计算机CRT同步,实时显示CRT上的文字。 b.系统能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调整显示屏的色彩和亮度。 c.系统软件具有一定的编辑方式,显示时间可任意调节,画面可循环显示,可自开机到关机全自动播放。 d.软件支持文字、股市、天气预报等多种信息。 e.显示屏至少能显示16×16点阵,24×24点阵或更大点阵的汉字,并能选用多 种标准及美术中英文字体。 (五)小区公共设备管理 1.对小区道路照明、小区泛光照明实行分区定时开、关控制及回路状态显示。 在各道路照明、泛光照明配电箱内设置交流接触器,并在配电箱附近设置现场输入输出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对各交流接触器的触点控制,来控制小区道路照明、泛光照明的开与关。现场控制器通过通信线与中心会馆物管中心监控室的控制主机相连,可通过计算机操作,对道路照明实行控制,并可监视各回路的状态。 本工程参考智能天工-21C产品进行设计。现场控制器是LonWorKs节点,可集成在小区LON网络总线上。现场输入、输出控制器选用WT-761、WT-762,分别可提供开关量输入与输出。 2.对给水变频泵进行监测。 给水变频泵需带通信接口,从通信接口将信号接入中心会馆物管中心监控室,对变频泵的运行状态、故障状态进行监视。 3.对高层、小高层单元电梯进行监测。 高层、小高层电梯需带通信接口,从通信接口将信号接入各区物管用房内,经信号转换器转换后,接入中心会馆物管中心监控室,对电梯进行监视。 (六) 小区综合物业管理系统 小区综合物业管理系统是将设置在小区中心会馆物管中心管理室与消控、监控室内各种不同功能的子系统建立在一个统一的操作使用平台上,使各系统的信息及功能得到充分利用、统一管理、信息共享。例如:根据接到住户报警信息,保安人员根据系统电子地图信息与报警信息指示的住户地址信息出警,并及时与住户联系。又如:系统可根据采集到的电表数据对每户用电进行统计换算、记录、实行网上收费,定时将信息发送到各家门口机显示屏上等。 本工程采用西安协同数码公司的SYNCHROFMS(2.0)小区综合信息物业管理系统软件,对各子系统信息进行集成。系统运行在小区局域网上,支持BACnet、OPC、LONWorks等协议。 主机和SYNCHROFMS(2.0)服务器设在物业管理中心管理室内,前述各系统主机上的信号通过小区局域网集中到小区综合物业管理系统主机上进行集成,实现小区智能化管理。住户可通过小区局域网,获得SYNCHROFMS上的信息。 小区物业管理中心包含如下信息: 1.小区住户信息(可视对讲、各种报警) 2.住户表计运传信息 3.小区保安巡更信息 4.小区电子公告、通知信息 5.小区车辆出入口管理信息 6.小区安防信息 7.小区设备管理信息 8.小区电子地图信息 这些信息构成了小区综合物业管理系统的主要部分。 小区综合物业管理系统集成的具体要求与实施将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由西安协同数码公司在SYNCHROFMS平台上深化、开发。 八、多媒体教学系统 小区内小学的所有教室、幼儿园部分教室设置多媒体教学系统,设置扩声、投影装置,并可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实施统一节目源的多媒体教学,也可通过VCD、 笔记本电脑进行单独教学。 九、机房设置及线路敷设 (一)机房设置 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电话总机房:设置于中心会馆一层,面积60m2。 2.有线电视机房设置在中心会馆一层,面积15m2。 3.消控、监控室:设置于中心会馆一层物,面积60m2。 4.物管中心管理室:设置于中心会馆一层,面积100m2。 (二)线路敷设 各建筑物单体之间室外管线采用浙江八方联通电信公司的多孔高强度栅格式地下通信管,埋深大于0.7米。各建筑单体内垂直管线原则上通过弱电井垂直桥架敷设,B区各楼没有弱电井时,穿钢管敷设。住宅部分水平走线穿DG管在楼板内暗敷。公建建筑水平走线则沿桥架在通道吊顶内敷设,由桥架到各信息点的线路为穿钢管暗敷。 (三)与小区外联系的管线有:电话通信管线,有线电视管线,计算机网络管线,均从东洋路引入到各弱电机房。通信电缆由邻近电信分局引来。 十、电源、防雷、接地 (一)电源 1.除电视机房外,其余弱电机房双回路供电。 2.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消控、监控室,物管中心管理室设置UPS不间断电源装置。 (二)防雷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GB50057-9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当建筑物受到雷电流直击情况下,信息系统仍能正常工作。本工程弱电系统必须做好防雷,在不同场所,设备中配置电源避雷器、信号避雷器等。 (三)接地 1.各弱电机房均采用1根不小于50mm2的铜芯导线作为专用接地线,引至等电位联结端子箱后,接至基础接地装置。由于本工程采用综合接地方式,接地电阻要求不大于1欧姆,在弱电机房内均要有接地端子箱,各弱电机房作局部等电位联结。 2.住宅及公建建筑在弱电竖井内设置接地干线,采用40×4铜排。 十一、结束语 建设单位组织召开了南瓯明园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评审会,特邀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专家。建设单位领导及当地建设局、信息化办公室、电信、广电等部门专家也参加了会议。大家认为该设计科学、先进、完整,总体上达到了“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中二星级标准。专家们也对个别子系统的设计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 注:由于篇幅关系,信息点统计表和设计图纸略。 参考文献 1.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2.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智能建筑设计技术》(第二版)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 3.建设部《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浅谈惠州市市民乐园综合开发利用工程设计 论文关键词: 惠州市 市民乐园广场 地下空间 综合开发利用 论文摘 要: 发展城市中心区的地下空间势在必行,能缓解城市快速发展中遗留的诸多问题。本文对惠州市市民乐园综合开发利用工程进行分析,介绍方案中市政广场和综合体的设计理念、轨道交通建设带来城市土地开发和空间拓展、下沉广场的作用、防灾减灾救灾的设计思路、节能减排的措施和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构想。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城市中心已建成区面临的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问题,如停车位不足、交通拥堵、景观环境质量差、公共设施缺乏等问题及轨道交通的兴建带动未来商业中心、办公、休闲等有机协调发展问题,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便可作为城市更新、缓解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完善城市功能,塑造有特色、高效、丰富的城市中心区。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的东北端。市界南临南海、大亚湾并毗邻香港和深圳,北连河源市,东接汕尾市、西临东莞市和广州市郊县。惠州作为珠三角地区性中心以及东岸重要节点城市,其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稳定快速增长状态中。 本项目位于江北中心区的城市景观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位置,紧邻惠州市政府和莞惠城际轨道云山西路站。周边已有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等市级公共建筑。由云山西路、市民乐园东路、市民乐园西路以及惠州大道围合的区域。市政府规划将该区与莞惠城际轨道云山西路站紧密结合,开发地面地下立体空间成为集经济、社会、战备效益于一体的综合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一种交通便利、安全、舒适、无障碍可持续发展的地上、地下生活空间,优化城市交通系统。利用此次契机改造市民乐园,形成更加优美和独特的城市景观。 二、市民乐园广场 城市中轴线往往串联城市的行政、商业、文化等的中心区,并与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形成对景,是城市中心功能聚集的地区。现市民乐园为2003年建设,面积约7.9公顷,在惠州江北中心区的城市景观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位置上。目前新广场基于原市民乐园位置上升高3米而建,由入口广场、城际轨道站、主广场、娱乐休闲绿化区、舞台、舞台辅助用房等部分组成,兼具大型活动聚会以及日常生活休闲运动等功能,且设有服务地下商城的交通、采光、通风、连接广场的景观天桥、台阶、坡道等设施。设计强调市政广场的庄重对称及与周边城市总体空间的协调统一,延续市中心主要景观轴线使命,与周边的艺术中心、科技馆、博物馆等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和谐共生,与城市景观格局相呼应,简洁大气,尺度宜人。 广场基层均有0.3米厚的覆土,广场东西两侧结构下沉,覆土1米厚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多样性自然、生态、有趣、舒适的休憩空间,避免大面的硬铺装在酷暑时的造成高温难耐,造就一个绿色生态屋顶式是广场,这一保温隔热的做法得到肯定。保留原市民乐园标志彩虹拱门钢构,让人们对过去的市民乐园有着美好回忆。 三、莞惠城际云山西路站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一环,不仅是缓解交通压力,同时带动城市土地的开发和空间拓展。使得原有的城市中心区布局因轨道交通的出现而被进一步整合。促使大型综合体的建设,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形成集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集中地新型区域。惠州市政府决定利用莞惠城际轨道建设带来的发展契机,合理的开发与站点相连的地下空间。莞惠城际轨道线路全长98.977公里,莞惠城轨将分别接驳前往广州和深圳的轨道交通网络,建成后惠州将融入广州的一小时生活圈。正在建设的莞惠城际轨道云山西路站位于市政府和市民乐园北端之间,对称设立的站台方便地与现有云山西路公交站接驳。在地下-10米处设有专门轨道出站广场,连接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场、下沉广场、市民乐园广场、地面站台,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垂直“零换乘”。疏导人流的同时,成功汇聚人流,实现商业导向,与综合体商业形成互动,从而带动综合体商业的发展。这种融交通换乘、购物、休闲、娱乐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地铁商圈模式已成为城市商业发展趋势,也越来越被众多投资者关注。 四、综合体商业 广场下方设两层地下商业空间,有大型小型商业区、多功能媒体展示互动区、仓储、卸货区等功能。提供自由、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平面布局,易于局部更新。可集合百货店、超市、专卖店等各种零售业态,各式快餐店、小吃店和特色餐馆,娱乐天地、儿童乐园、健身中心等各种休闲娱乐设施,满足消费者物质与精神、休闲与娱乐的全方位体验,引领城市购物时尚的全新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内部采用线形人行街道,四通八达,走向明确连续,简单明了,空间导向、方向感、可识别性强,有利于疏散防灾。结合中国南方的气候特征,东西两侧设有外挑通廊,为人们提供荫凉、庇护空间,具有岭南骑楼风韵。地下卸货区形成快捷的物流,满足不同流线的要求。最宜人的是多功能媒体展示互动区和中庭,玻璃水面天窗映着天光照耀两层中庭,这里凝聚了地下商业人流、屋面广场的景观人流,沟通内外,连通地下、地面和空中。将风、自然光、绿景引入到建筑之中,演绎出惠州充满魅力的超越时空的发展诗篇。 五、下沉广场 下沉式景观休闲广场贯通综合体的东西北三面,形成一个围合式的开敞公共空间,为地下建筑提供大量的光线,同时串联着各个功能空间,为整个综合体的良好运行起着积极的作用。下沉广场是整个地下交通体系的枢纽,一是引导地面人流来到综合体;二是通往各过街地道;三是进入周边的商业、餐饮、休闲、娱乐空间;四是通往城际轨道站、地下停车层。同时下沉广场担当着汇聚和疏散人流的重要作用,完善整个综合体的步行系统。结合退台错落的屋顶花园、景观台阶、天桥和周边特色商业空间创造出有园林、有休闲、有购物,错落有致,步移景易层次丰富的立体景观休闲空间,人们可在步行天桥、外挑廊、屋顶花园、广场等不同高度的流动空间徜徉、停留,慢慢享受美景。由于下沉广场贯通综合体的东西北三面,下沉10米,为两层商业空间创造了即在地下,又享受著开敞、通透、自然空间,从而解决一般地下空间给人产生的压抑、与世隔绝、封闭的心理感受和地下空间的通风、采光、消防等多方面问题,让原本属于地下的空间“重见天日”。 六地下停车 本方案的地下车库层是真正封闭在地下的空间,为平战结合的大型停车场,设有四个螺旋车道,人员从综合体、下沉广场的垂直楼梯到达本层。柱网按8.6米X8.6米设置,每跨间可停放3辆小车,8.6米柱距的通道可满足两车道要求。按规范划分防火分区,平面尽可能规整划一,避免过多曲折。人员能通过分布各防火分区的防烟楼梯间快捷地到达负二层的人行街道或下沉广场等安全地带进行疏散。 七、防灾、节能措施 两层商业空间内部平面中都设置了纵横两条16.8米宽和若干8.6米宽的人行街道,与四周贯通8.6米宽的挑廊或下沉广场连接,形成了四通八达安全通路,方向感明确,导向性强。人行街道结合新型复合帘中门的防火卷帘、防火玻璃墙和防火墙的分隔将商业区划分成大小不等而相对独立的防火分区,大面积的商业区域再通过避难走道和前室的分隔来满足消防要求。用防火玻璃墙来分隔铺位,创造出通透、开敞、流动自然的空间,营造热闹融洽的商业气氛。人行街道的作用不小,一是宽敞的人行街道、中庭、透气玻璃水面天窗的设置能利用风压为地下空间带来大量清新自然的空气,快速排除室内的浊气、湿气和烟气,使商业空间环境得到改善,自然通风可节能减排;二是街道开敞明亮,东西面商铺均可自然采光,中庭经玻璃水面天窗间接采光,减少照明,有效节电;三是将南端卸货区物质分流至各商家,物流顺畅;四是在紧急情况下消防车、救护车也可通过卸货区坡道到达人行街道,争取在短时间内对起火点实施扑救,减少其他商家的损失,迅速及时救护伤员。人行街道的设置将大空间分成小空间,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收集广场、下沉广场的雨水进入雨水过滤系统与蓄雨池等处理后用于日常清洁,花木灌溉。 人们搭乘轨道交通,或骑自行车或步行来到这里,设计上周到细致地安排轨道出站广场、下沉广场、过街通道、景观台阶、内部人行街道等设施,构成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统和宜人的景观,让人们习惯来步行,享受步行乐趣,从而减少因开车产生的碳排放量,地面交通负荷也会减轻很多。 八、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综合性的开发将有效提高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率,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势在必行。通过轨道交通站的建设,延伸城市功能,城市公共建筑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可在不同的剖面高度上形成多元化的城市活动场所,从地下、地面一直建筑的顶层,都有着不同功能用途,垂直方向发展城市。平战结合的地下空间能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和抗毁能力。结合地下建筑的特点,降低建筑耗能,减少环境污染,集约、综合的市政管线,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让看不见的城市焕发勃勃生机,美好的城市才有更美好生活!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创建一流品牌 高山有了流水才有灵气,有了茫茫林海和鸟语花香才有了生机。 人有了筋骨才是铮铮铁汉顶天立地,有了血脉才能龙腾虎跃、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企业文化于企业是根基、筋骨、血脉,是高山之流水。 企业文化建设的厚重是决定企业深度发展的重要因素,厚重的企业文化底蕴能形成强力的磁场,“厚德载物,积贤为道”是企业品牌建设的根基。蓝鲸大厦经过三年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已基本完善,底蕴也已较为厚重,但完善的企业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尽善尽美,厚重的文化底蕴需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点积,对企业文化底蕴的积累企业应施以大爱,不宜厚此薄彼。晚报进房间,让住在蓝鲸的客人在闲余之时看看张家口的民生新闻,了解一下张家口城市的变化及政策。鲜花敬住客,每一位进驻客房的客人都能见到床铺上的鲜花与巧克力,这种细微的安排体现了蓝鲸企业的人本、和谐,展现了厚重的企业文化底蕴。发展、人本、卓越、和谐为企业哲学,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卓越的根基,是企业的筋骨和血脉。蓝鲸企业是发展中的企业,发展中的企业应有自己的载体,用来宣传自我、展示企业人文、激励员工奋进。企业内部刊物是企业文化的一个亮点。发展中的蓝鲸可以创办一本月刊杂志展示企业文化,发表各部门动态,刊登企业所发生的好人好事、员工的征文作品及广告,将它办成一本图文并茂的高档彩色杂志刊物。 企业内刊是由企业内部员工策划、组稿、进行版面设计等完成,而这不光是给内部的同事欣赏,更重要的也是对外很好的宣传窗口。企业内刊是企业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企业内刊是发挥员工才干,倾听员工心声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一个好的完整的内部期刊启动计划包括每期的重点宣传内容,所宣传知识积极向上、正确,能引导员工朝着进步的方向走。除重点宣传内容外,其他版本同样需要做好规划,拟订每个版块所应反映的主题,比如晨钟暮鼓、员工心曲等(这些可以根据所需而制订,也可借鉴社会上办得较好的杂志)。内刊制订前需要了解公司高层的意图,需要鼓励内部员工多投稿,多写建设性的建议,同步实施一些奖励性措施;可以每个部门设立一名通讯员,进行组稿与撰稿;可以定期讨论一下有关议题是否合适;可以安排一至两名员工在工作之余做新闻调查,及时将公司各类动态形成文字等等。 古人云: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企业领导要了解员工的思想审时度势,同样员工也需要清楚公司高层领导的意图,竭力配合企业不同时期所制定的发展战略政策。企业内部杂志,就是企业在高层领导与员工之间搭起了一个相互了解、互相配合、共同发展的平台,使领导与员工同心同德,为企业发展形成百舸争流之势。同时,宾客看到此杂志也能感到这是一个发展、人本、卓越、和谐的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以人为本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是否具有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内涵能否适应包括内部员工和外界顾客在内的所有与企业发生各类关系人群的需求,直接关系到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问题,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能否坚持“以人为本”地建立和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每个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到企业基础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提升企业文化水平,使之更加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要把企业的优良传统、价值观念、品牌形象、服务理念、经营目标、行为准则等等有关的方面,都融入到每个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之中,体现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 理想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使员工感到宽松和谐的、有一定的压力也有更多的动力,能够不时取得成功感和成就感的愉悦的工作氛围。也应该是使顾客、潜在用户、周边人群等与企业接触和发生关系的所有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优质服务、细微服务和温馨服务的氛围。 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既要通过有形的品牌、产品、司容、司貌、司徽、服装等予以展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员工的精神风貌、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组织纪律性、创新能力以及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宽松和谐的氛围等各个无形的方面得到体现。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人的工作”的范畴,因而必须“以人为本”,围绕人(内部员工和外部顾客)的需求来建立,并根据人群需求的增长而不断予以完善和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的企业规章制度,是优秀企业文化赖以建立、保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必须通过一定的条件培养和打 ,! 但是,企业规章制度实施的对象是员工,推行的效果如何,也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员工的文化层次、接受能力和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因此,就必须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实施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予以落实,才能更有效地使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理念等通过这些规章制度的推行来予以实现。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的和不断予以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既是创造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前提,又是优秀企业文化得以维护、延续、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保证。因而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地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和员工的各种行为活动、内部和外部等各个方面相互关系的建立和调整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这样,才能确立优良的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的不断提升和创新,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三、坚持以人为本,吸引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要建立、保持和不断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就必须重视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全体员工吸引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因为企业的主体是人,企业的各项活动要靠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综合体现,要通过广大员工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理想追求、是非标准、日常行为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必然需要广大员工的共同参与。 倡导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员工主人翁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协作奋斗的团队精神,使广大员工普遍增强“司兴我荣、司衰我耻”的思想意识,在全公司上下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同时从提升服务品位入手,大力提倡亲情介入和换位思考,组织全行开展大讨论,弘扬诚信、合规、尽职等职业价值理念,切实提高文明规范服务水平。 最大限度地吸引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还能够保护好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达到企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企业文化的建设水平,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推进企业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生存是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求得生存与发展是所有企业的期盼,它必须满足多种因素。在这众多制约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中,惟有人的因素最重要位居第一位。因为其它因素最终都要通过人这个载体去实现去完成,没有人因素的存在,其余因素的价值将无法得到体现。因而,在一个企业内,人的智慧、力量得到了有力发挥,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壮大。作为企业的管理层,管理好人的资源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充分发挥人的资源优势呢?又如何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呢? 我认为:首先,强化培训员工的技能水平,不断开阔视野。 在我们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同时,还要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作法,或从优秀的企业中邀请某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对本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帮助提高,从而达到推动全体员工业务技能的目的;或将少数员工送出去到别的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学习他人先进技能的同时,切身感受他们的治企管企方略,不断开阔思维,从而发现本企业的治企管企不足,为以后的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及时“调频”,让员工与企业产生共振效应。 随着劳动用工体制的改革,社会保险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彻底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再似过去那样无论企业条件好坏与否,经济效益高低与否死抱一个单位不松手。现在的人们思想活跃,“跳槽”的念头在大脑中频现。如果企业效益暂时低迷,员 工会以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们会以满腔的热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企业出谋划策,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共同实现双赢。 第三,相互沟通,让员工时时刻刻融入到家的亲情中。 每当企业有较大举动时,往往是企业高层领导有参与决定权,而占绝大多数的员工就要享受到这种献言献策的权利。但是在现在员工们眼里,企业中的大事都是领导们说了算,认为企业真正的主人应该是为数不多的领导层。在这种观点的驱使下,作为企业员工只有埋头苦干的份,丧失了为企业大家庭建言献策的机会。长此以往员工们虽有微词却无人理会,大伤其感情,直接导致了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感情貌合神离,影响着企业的精神状态。为此,要吸引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就不能使员工只满足于作为各项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而是要积极鼓励他们主动成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和缔造者。只有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建设的东西,才更能够集中广大员工的智慧,才更能够被广大员工所接受,才更具有可行性和约束性,才更能够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实现良性沟通,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形成良好的群体性的舆论氛围。 总之,企业的发展就是人的优势竞争,人的智慧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与否决定着企业发展壮大的势头。从中外优秀的企业管理方法中可以看出,人的素质是第一位的,只有高素质的员工,方能缔造出优秀的企业,建设出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小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两门科学,有其各自的侧重、特点和目的追求,按其各自的方向发展,不能混为一谈,人为地捏到一起。 1、从性质上看,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行有组织、有意识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和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它具有鲜明的党性、思想性,本质上属于政治工作范畴。企业文化是产生于发达国家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它是通过培育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追求企业整体优势,具有明显的管理性、经济性,本质上是经济管理问题。 2、从内涵上看,思想政治工作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着重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世界观、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施加影响,以便调动积极性,服务于生产建设。而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成员共识共守的行为规范、传统作风和价值观念,主要是理性文化概念。 3、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工作是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及艰苦奋斗的教育,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同时,对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进行疏导、解决。从方式上看,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其运行方式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主要是进行系统教育、正面灌输,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4、企业文化建设的活动是由企业领导人倡导,员工参与,靠全体员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体验,逐步养成,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生产经营来开展,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要为改革和发展服务。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如此,不能脱离企业的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否则流于形式,收效不大。把- 1 -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结合得紧密的企业,职工思想稳定,凝聚力强,改革稳步推进;反之,脱离生产经营,或者服务生产经营不到位,思想政治工作则往往流于空洞的说教,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每个企业都非常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来开展,并不断地实践着这种理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科学发展"的企业精神,"信誉为本、竭诚服务、客户至上"的经营宗旨, "以人为本、以质创优、管理增效、服务至周"的质量方针,"诚信铸就品牌、创新促进发展"的经营理念,激发职工参与企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作为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手段和载体。立足企业,面向员工,沟通信息,加强交流,展示形象,为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企业文化论文: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 摘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经营哲学和原则, 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方式。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日益显着。在对此有个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我国企业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领导的作用,建立以人为本和适应企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企业文化,在借鉴发掘整合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发展 核心竞争力 竞争优势 过去评价一个企业的好坏,人们往往只看业绩,但现在开始关注一个企业的文化。业界已经达成共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产生持续性竞争力和凝聚力,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它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资料显示,在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日本企业为13年,而中国企业只有 5~8 年。1亿元门槛往往成为我国民营企业不可逾越的一条死亡线。而回顾20世纪70 年代《财富》杂志所排出的世界500强企业,可以发现大约1/3的公司已经销声匿迹。究其原因,无不是不健康或不健全的企业文化造成这些企业无法不断更新自身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机遇和挑战。正如香港经盛国际执行董事叶生所说:“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 一、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成功的企业文化是确保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它能够使企业具备自我改进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使企业员工产生归属感,对价值有共同的认识,从而吸引、留住人才,提高了企业对人才的竞争力。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提升品牌的含金量,增加产品的价值,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企业,健康的企业文化也能够降低个人影响力在企业中的过分存在,从而为企业的平稳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对外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成功的企业文化融合了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公平、信任的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的每个成员都会主动地为公司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企业员工也能实现自身最大价值。优秀的企业文化还有助于提高员工地整体素质,有利于企业更快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第三,企业文化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事实证明,在现代的企业建设中,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培育优秀的企业精神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还有利于创造企业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关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企业通过运用文化的手段,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就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主体,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对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它运用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通过倡导企业精神来引导员工树立理想和信念。所有这一切,对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很现实的作用。 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要想在实践上成功,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所属行业特性,创建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现阶段,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企业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维护者和管理者,他们的思想意识,个人品行与道德准则、思维方式与习惯,价值观与经营哲学,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走向和实质内容。可以说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优秀企业文化虽是企业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更凝聚了企业领导的智慧与心血。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各部门之间多层次、全方位的协调与配合,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只有企业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大力支持,才能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同时,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龙头,领导的言行举止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企业领导只有自觉地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才会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入。因此,作为企业领导,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仅应当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更应成为企业文化的维护者和管理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员工做出表率,也成为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的代言人。必须要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联系,对企业的社会形象、长远发展等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企业领导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到战略高度,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养核心竞争力。 2.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是人的集合体,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创造的。只有“依靠人,为了人,尊重人,塑造人”企业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基础是企业文化。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使企业成为全体员工都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共同体。要结合企业的特点和发展的走势把企业文化建设溶于各项活动之中,使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能汲取企业文化所带来的营养,为构筑一流的企业,雕塑凝聚力极强的战斗群。企业要做到惟才是举,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构建一个人才成长的平台。积极创新人才机制,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全面、准确地识别和评价人才,公正、公道地对待人才,选好人才,用好人才,使人才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 务。 3.调整不同阶段的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的成长要经历创立、成长、成熟三个阶段。对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其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处在创业期的企业,其核心目的是要吸引和留住人才,所以,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企业文化应着重体现对员工的关怀,使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充满信心。当企业进入成长阶段,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公平合理的内部环境,企业的组织结构需要合理调整。这时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在激励机制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绩效机制,对员工的奖罚要分明,分工要明确,用有效的管理制度来维持企业的良性发展。在企业步入成熟阶段后,企业往往集团化,企业的运行相对平稳。这个时候企业往往容易出现大企业病,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责任感下降。如何保持企业的活力,激发创新意识,推动企业改革,是这类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这时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在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强调危机意识和培养开发人才上下功夫。另外, 在企业处于并购阶段时, 要注重融合各个企业的子文化,形成包容并购企业的独特文化但又有共性的大企业文化。 4.在借鉴发掘整合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上所有的企业都处在经济结构、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的激烈冲撞与重组之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难题。我们企业首先要理智、辩证地对西方企业文化加以分析,发现其中的优劣,从而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不假思索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掘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不得益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义礼智信”,从现代经营管理的角度去诠解,我们就会发现理想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仁义礼智信”的统一体。通过吸取儒家伦理思想之精华而建立的企业文化,能帮助企业提高其自身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在市场上赢得公众的信赖和赞誉。此外,我们要建立高度整合的现代企业文化,摒弃传统经济中的粗放型文化,结合自身特点,吸收西方企业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整合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以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 联想的领导人柳传志有个着名的比喻“房屋图”。他把企业比作一栋房屋,地基是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屋体是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屋顶是各种技术性的职能管理。他认为国内更多关注的是屋体和屋顶,对地基这个部分说不清,而中国企业的问题更多地是出在地基部分。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正如同GE公司前任总裁韦尔奇所阐述的,如果你想让列车时速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一加马力;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须要更换铁轨了。资产重组可以一时提高公司的生产力,但若没有文化上的改变,就无法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提高经营业绩,创造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浅议推进邮政企业文化建设的出路及对策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人居其一”,这是人贵思想的最早诠释。美国学者德鲁克认为:“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另一位学者托斯.沃森说:“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励员工的力量和才能”。古今中外志士仁人莫不达成共识:在所有的企业要素中,人是最关键的,坚持人本主义文化理念,培育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之所在。 邮政独立运行以来,市场竞争激烈,邮政市场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不参与市场竞争,邮政企业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邮政企业在观念上虽有所转变,但其整体的企业文化建设还是停留于原有的基础上,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邮政市场的开拓和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高。所以,建设新的邮政企业文化,更好地为邮政经营服务,应成为邮政企业着重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邮政企业文化的内涵。 邮政企业文化就是邮政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规范企业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不成文的综合规则体系。是内在地产生于企业自身,得到全体管理者和员工的认同与维护,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企业文化的内容可用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来涵概。企业精神是企业宗旨、经营理念、工作目标和具体行为的总和,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邮政企业的企业精神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普遍服务意识。邮政企业属于社会基础设施,是社会公用性行业,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的普遍服务应是邮政企业文化着重强调的理念。作为邮政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应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树立“用户就是上帝”、“用户就是衣食父母”的观念,真诚而高效地为用户服务,赢得邮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高。 2、质量保证意识。“质量是第一生命线”。邮政企业要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提高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事业心和业务操作技能。这就要求邮政企业文化应积极倡导质量意识,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邮政服务,满足用户多层次需求,促进邮政业务发展。 3、市场第一意识。“用户需求什么,邮政就要提供什么”。买方市场的形成,把邮政全面推向市场,邮政企业要从过去的用户围着邮政转改变为邮政企业跟着用户跑。当前,传统邮政市场的不断萎缩和新型业务的激烈竞争,要求邮政企业不仅要适应市场,而且要不断提高竞争力,积极参与市场调研,开发邮政新业务,开拓邮政新领域,以市场为龙头,以用户为中心,推进企业的发展。 4、全面效益观念。邮政企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必须实行集约型经营,加强内部管理,切实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所以,邮政企业文化应突出成本和效益观念,倡导提高资本盈利率,增强企业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5、改革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天地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善于改革创新,谁顺应时展潮流,谁就拥有竞争主动权。在当今传统邮政业务疲软、新型业务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邮政要想立于不败之地,鹤立鸡群,邮政企业文化就必须倡导企业员工敢于在经营业务、经营理念、制度、技术、服务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提高企业应变力。 6、民主团队精神。邮政企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其运作过程需要全程全网、联合作业。应着力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要引导员工树立局兴我荣,局衰我耻,一利皆利、一损俱损的主人翁意识,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和企业的发展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努力把企业建设好。邮政企业文化必须倡导民主管理,倡导团队精神。企业领导层在决策时,应该广泛征求企业员工意见,并要加强与员工间的沟通,建立起融洽的气氛,达到群策群力的效应。 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大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与评价,是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在社会上树立起来的知名度,是企业开拓市场的无形资产。邮政企业塑造的企业形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塑造邮政产品形象。邮政产品即是邮政为用户提供的各方面业务服务。邮政经营的六大业务及其他各项延伸业务和增值业务,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邮政要通过为客户提供优质、可靠的服务来塑造邮政业务的形象。 2、塑造服务形象。优质服务既是用户的需求,也是邮政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通过“树创”活动和行风建设,坚决杜绝“冷、硬、顶”现象,本着“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原则尽量为用户提供方便,真诚而高效地为用户服务,树立优良的行业风气。 3、塑造员工队伍形象。培养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复合型的高素质经营队伍、技术队伍和营销队伍,在企业的各项活动中,能拉得出去,打得响。 4、塑造企业环境形象。优化邮政经营生产场所,为用户创造一个舒适、宽敞的用邮环境。 5、塑造公共关系形象。强化企业宣传,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协调,争取社会对邮政的认同感,扩大邮政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6、塑造企业标识形象。在邮政生产经营场所,要突出“中国邮政”企业标识宣传,使“中国邮政”这个品牌深入人心。 二、邮政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1、以弘扬企业精神为中心。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概括,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员工的精神原动力。每个企业都有着自己的企业精神。所以,全面推进邮政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牢牢地抓住企业精神这个中心。 2、以员工队伍建设为基础。现代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一切工作都需要通过员工来实现,其基础在于员工。所以,必须把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最根本的措施,以提高人员素质为龙头,拉动企业文化建设。 3、以服务企业经营为目的。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保证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所以,当前的邮政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企业“扭亏增效”这个中心工作开展,为企业经营服务,达到企业经营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紧密联系实际,选准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指的是在规划建设企业文化时,必须联系本企业的实际,选择最有代表的、最有影响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打开局面,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选择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口,主要的做法有:一是把企业目前比较突出的矛盾作为突破口。比如当前国家对邮政储蓄政策进行了调整,一些职工对这种政策的调整很不理解,有的人甚至认为邮政储蓄这个“金饭碗”丢了,邮政就再也没有前途,对企业发展丧失了信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应当把开展“爱局为家”和“我为企业作贡献”等活动作为突破口,广泛开展企业文化活动,鼓励职工提出企业发展和新业务开发的合理化建议,运用各种手段强化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一种人人爱 企业、人人为企业谋效益的文化氛围。 二是选择一些亟需解决而又见效快的问题作为突破口。以我局为例,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对通信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日益提高。根据这一新情况,我局在全局开展了广泛、深入的通信服务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文化活动,如开展“我为企业作贡献”主题演讲活动,举办邮政职工礼仪培训班,开展“服务之星”评选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企业管理和通信服务水平都跃上新台阶,进一步增强了我局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指的是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它对企业的安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主要还是人才的竞争,也是企业凝聚力的较量。因此,要使职工自觉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把企业的兴衰与个人的前途联系起来。 增强企业凝聚力,关键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要使职工爱厂如家,企业首先要象个“家”,使职工真正爱得起来。只有使职工在这个“家”里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味,具有安全感、信任感和优越感,才能心悦诚服地为这个“家”的存在和发展而拼搏。所谓“士为知已者死”、“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讲的就是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对于国有企业尤其是亏损企业更加需要。 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增强企业凝聚力,目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工作入手:一是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发挥人格作用,取信于职工群众;二是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创造一个使企业成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环境;三是树立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模范人物,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作用;四是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职工的民主和参与意识,满足职工的“参与感”;五是关心职工生活,为职工排忧解难,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六是塑造富有魅力的企业形象,增强职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石化加油企业如何做好企业文化建设 加油站是中国石油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部分,是展示中国石油品牌和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阵地。加油站企业文化建设,应做好几项工作: 1.用统一文化塑造人。 加油站员工绝大多数是市场化用工,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加油站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盈利能力。加油站的文化建设应注重团结人、凝聚人,用优秀文化塑造人,使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入耳入脑、深入人心,并逐步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同时,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和良好的成才环境,为立志成才的员工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和舞台,营造“人适其事,事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使每位员工都能发挥最大潜能,成为企业的栋梁之材,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和谐发展。 2.用制度管理约束人。 加油站是个小企业,加油站管理规范是加油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油站的文化建设,应注重制度文化的建设。加强加油站文化建设,首先就要严格贯彻落实《规范》,按照“加油十三步曲”和“收银六步曲”的要求,规范经营行为,提高业务技能。其次,应强化“管理创造效益、细节决定成败”的观念,要求每一位员工必须从细微处做起,从小事入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细中出精,小中见大。特别是站容站貌、前庭、便利店、厕所、生活区等直接与顾客接触的各个环节要重点关注,要细中求细,细致入微,细中出文化。 3.用真诚服务留住人。 加油站是服务窗口,尤其是在服务成为商品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建设以顾客满意为核心的服务文化,应该成为加油站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日常经营工作中,应认真贯彻落实“关注细节、用心去做”的服务理念,把客户满意视为永远的追求,坚持一切为客户着想,创造性的满足客户的需求,以自己的企业文化,引导消费,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做到一次服务留住顾客。 4、以良好形象吸引人。 加油站是企业的形象窗口,所以应该注重形象建设。站容站貌要整洁有序,统一包装,统一标识,各种商品定置摆放,站内设备整洁有序。员工的仪容仪表要整洁、精神、干练。应注意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及时反映企业和员工搏击市场、开拓领域、创新思维、打造品牌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成果,提升企业形象。也可根据自身市场的实际需要,开展大型推广活动、文化营销、专项促销、媒体广告和赞助公益活动等多种宣传和促销活动。 5、以本质安全保护人。 加油站一般处于闹市区、集镇和交通要道,人员比较密集,经营的油品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安全工作责任重大。因此,加油站文化建设还应注重安全文化建设。关注员工健康从健康时开始,注重职业安全教育和管理;加强加油站建设,从设计到施工、运行,确保工艺科学,设备完好,没有隐患;引导员工树立“一切事故均可以控制和避免”的理念,教育员工严肃劳动纪律,严格操作规程,严守岗位纪律,以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的失误。 通过几年来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融入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经营管理工作。 企业的兴衰在于管理,管理的活力来自于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发挥企业文化的渗透作用,把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改革发展和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管理与文化理念的对接,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内化与固化相结合,文化与管理溶一体,隐性与显性相融合,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优势互补,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企业文化建设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应该搞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离开了针对性,就可能无的放矢,影响效果;缺乏可操作性,就可能成为纸上谈兵,无法落实。只有同时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才能在解决问题中形成“文化竞争力”。 3、建设企业文化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既要注意继承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学习借鉴社会发展和管理进步的新成果,才能形成富有文化底蕴、时代特征、企业特色的文化体系。 4、企业文化建设要重视完善管理制度和提升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要前提。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不仅要着眼于规范员工的行为,更要着眼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制度既有约束力,又有向心力,从而使企业上下形成了蓬勃向上、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良好局面。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小议如何进行石油石化企业文化建设 关键词:石油石化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培育起来,并共同遵守的目标、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总称。从广义来看,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件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精神文化比物质文化更重要一些。从狭义来看,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的精神文化,也就是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合。企业的精神文化不是虚幻而空洞的口号,虽然它常常是通过某种口号表达出来的;如果说作为硬件的物质文化容易在短时期内形成,那么,企业的精神文化则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形成;而一旦企业形成了自己的精神文化,就是为企业造就了强大的助推力;相对于企业的物质财富来说,企业的精神财富更为宝贵。企业的这种精神也可以说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当这种价值观形成一种精神的动力,就会为企业创造越来越多的利润。 一、石油企业文化工作的传统精神特点: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所拥有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和信念。企业精神是一种个性化非常强的文化特征。每个成功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精神。石油行业之所以在当时以大庆精神为代表,主要就是因为大庆精神代表了整个石油行业的发展步伐。 ㈠、以大庆油田精神为代表的普遍性 自中国建国以后,提出要甩掉贫油的帽子,于是大庆精神就在中国工业中大放光彩。“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这种石油企业特色精神所体现出来的石油企业文化工作的法宝,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与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种精神口号适应了当时时代的发展,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精神就在石油行业中就大放光彩。长期以来,这种以大庆精神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业企业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培育和倡导。九十年代时期,总书记曾指出:“在实现四化的过程中,还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要发扬大庆精神。”从大庆的这种精神我们可以看到,大庆的优秀企业文化精神从可去到现在可以说是我国工业企业的一面旗帜。 ㈡、以铁人精神为代表的奉献精神 以人为对象,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重在企业价值观的建设,在当时企业文化工作者的劳动主要是由企业的政工干部负责,主要是把当时先进的思想、理论、观点灌输到职工头脑之中,转变他们的观念,变革他们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文化思想觉悟,激发他们投身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热情及向上精神。这种觉悟和积极性是早期石油企业文化工作的结果,也可称为精神产品。精神产品这种“虚”的东西是不是没有价值呢?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意识和物质是辩证统一的,意识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当物质被意识反映时,物质变精神;当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时,精神变物质,以大庆油田为例,由于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大庆油田已经连续五十年保持高产温产纪录。 “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这种铁人的奉献精神无疑对我们石油工作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把我国石油工业的生产建设与企业精神文化工作建设推向了一个高潮,这种精神并且一直在延续,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 “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同志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石油行业企业文化工作领域里的优秀精神食粮,又是企业文化中英模人物的杰出代表。正如列宁所说:“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企业文化工作是把先进的思想意识通过铁人的奉献精神传给了每一个职工,成为石油领域职工奉献精神的代表,于是群众就要以极大的热情按照先进思想指引航向去,这一途径就是实践。也正是通过这种实践,石油工人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得以极大的开发利用,精神变成了物质,“虚”转化为“实”。 在当时以铁人为代表的企业文化工作的奉献价值主要是通过教育和陶冶石油行业职工的情操,间接地创造财富,创造价值。无疑,在物质生产的价值中,包含着企业文化工作的价值因素。务虚和务实辩证统一是企业文化工作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企业文化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表明它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 ㈢、“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为代表的组织纪律精神与“三个面向、五到现场,三条要求、五个原则”为基准的严格管理精神 “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在当时,我们党通过在对铁人奉献精神的提炼之后,通过加强对企业文化工作的这种转换,转换到了企业生产与管理中。“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四个一样”于1963年由李天照井组首创,得到的高度赞扬,并与“三老四严”一同写入当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工作条例(草例)》,作为工作作风的主要内容颁发。“四个一样”是党的优良作风和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同油田会战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石油广大职工自觉坚持标准、严细成风的真实写照。 三个面向是指,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五到现场是指生产指挥到现场、政治工作到现场、材料供应到现场、科研设计到现场、生活服务到现场。实行五到现场,有利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避免瞎指挥;能更多的倾听群众呼声,理解群众疾苦,及时的解决问题,激发工人群众的积极性;更好的改进工作作风,促进干部为群众、基层服务,在推进公司各项工作建设的过程中,提倡这一传统作风仍具有现实意义。 “三条要求,五个原则”所积淀的文化精神是: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效益观念,安全、文明生产观念等。这些观念体现了当时以大庆石油人科学求实的精神,符合油田生产建设的客观要求。 这种在当时通过我党的领导干部以言传达身教来形成一种独特的传统优良的石油企业文化工作的特性 ,直到今天我们仍旧能够寻到它的身影。这是作法是石油工人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与科学管理求实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工作的一个致高的提升点,通过这种无私的精神与原则要求,将中国石油的这种企业文化融汇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去,它是在当企业文化工作中最基本、最典型、最生动的概括和总结。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我们的爱岗、敬业、奉献、进取精神。 二、现时期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问题 ㈠石油企业文化教育与时展缺少共融 研究和把握企业文化工作的性质、特点及其规律,对于巩固已有建设成果,开拓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中国工业的支柱产业石油工业自然也不例外,然而,面对当今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和相互激荡的各种文化思潮,石油行业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整体上却明显落伍了。反思企业文化工作的现状,我们会发现:重形式、轻内容,重布置、轻落实,以不变应万变。一说学习,无非是开会念报读文章;一说宣传,无非是贴标语造声势;一说关心职工生活,无非是看病号送温暖,无非是多搞几场文娱活动……这些套路不是没用,而是几十年下来成了老生常谈,就慢慢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结果造成了今天石油企业大量优秀员工的流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企业组织行为感召力的丧失,同时,石油企业一直沉浸于这种传统的企业文化工作精神,缺乏对新的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的认识,缺乏对现代科技成果的运用,更缺乏的是企业企业的目标与个人价值的共同实现,在社会信息网络四通八达的情况下,石油企业企业文化工作的这种优势已风光不在。 ㈡、石油企业文化工作离现代高科技太远。 以钻井、采油企业单位为例,大部分中老职工都在生产一线,常年地处荒郊野外,很难能够与现化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一方面,石油企业队伍人员老化,素质偏低,对石油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缺乏了解,和科技人员很少联系。由于观念偏重传统,方法偏重经验,已经对许多变化不适应,对许多现象不理解,对许多事物看不惯,对许多活动插不上手了;而另一方面,现在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多由企业的政工部门提出,职工对一般的政治教育不感兴趣,却对一些品位高、信息量大的报告会十分欢迎;对光会讲大话、空话的政工干部不屑一顾,却对具有丰富知识的“学者型”领导敬佩有加,说明了新时期职工对企业文化工作科学化、信息化、知识化的追求。离当代青年人也太远。还有一部分新参加工作的年轻职工,他们在网上建立属于自己的主页,发表自己的见解,随心所欲地阅读、鉴赏、交流,他们的知识积累更新及思想成熟的过程,比其他各类人群都快得多。与这些从小受着中西方文化熏陶和各种观念影响的青年人相比,许多从事企业文化建设的政工干部的知识水平不如他们高,思想观念不如他们现代,对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不如他们敏感和迅速……这些现代年轻人的思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为企业文化传统的思想工作所指导所左右了。 我们通过对钻井、采油基层的职工通过走访与观察得出,高科技的差距通常在生产一线,这种与人的沟通已经变得越来越大了, 三、改变石油企业文化工作的方式方法,推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如果依然墨守陈规,依然让那些形式主义和华而不实的东西耗费我们的精力和声誉,就很难适应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实践表明,石油企业文化工作的现代化势在必行,而且,不少石油企业已开始踏上了现代化的道路。总体来说,离“真正形成科学创新的机制、真正站在高新科技的前沿、真正吸引广大青年”的“现代化”要求尚有一段距离。 ㈠、油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要与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精神的发展结合起来 以上我们所说铁人精神、组织纪律精神等等这种独特的优良传统,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传扬下去。通过关心每一个职工的利益,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在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我们石油职工的物质利益,尤其是根本利益问题,才能调动广大石油职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奉献精神。 利益是企业文化工作的起点和归宿。我们不能只说奉献不回报,只说工作不休息。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我们企业文化工作是用思想教育的方式反映和维护一定的利益关系,企业文化工作是无法回避利益的,因为市场经济已把人们的利益动机和欲望充分激发出来了,不讲利益,不参与市场的交换与竞争是无法生存的,如果企业文化工作仍沿袭过去空对空的模式,不仅难以奏效,还会使人反感和厌恶。所以近年来,一些石油企业越来越重视职工的正当利益,关心他们的生活,维护他们的权益,解决他们的困难。以大港油田公司为例,在职工正常工作休息的前提下,已经连续四五年建立起了有薪年假机制,这种机制就是让在生产一线的单位职工在付出自己青春与年花的同时,作为石油企业也想到他们的这种回报,让他们能够真正体现企业的这种企业文化工作并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而确实让职工的个人利益与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只有如此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才能达到企业文化工作的根本目的。 石油企业文化工作要体现“石油的和谐与发展”,就要紧密结合时展的新特点,积极寻求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多样性文化和物质需求的新方式;就要紧密结合人们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认真探索运用互联网拓展企业文化工作的新手段;就要紧密结合石油企业改革、稳定与发展的新形势,努力形成企业文化工作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新机制。 ㈡、让“服务石油职工”成为石油企业文化工作的主旋律 虽然时下对石油企业金字塔尖的精英十分看好,但作为塔的基础--最广大职工对石油企业的贡献却不容低估。“群众利益无小事”,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就应该把“为职工服务”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接受职工需要不需要、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这个“市场”的检验。过去人们总认为企业文化工作就是说教,就是居高临下地教导人、管住人和限制人的,而对人的需求和利益却往往关注不够。殊不知,新时期最有活力、最有成效的企业文化工作就是为群众服务最积极、最到位的企业文化工作。如果只一味地强调石油企业的整体利益而否定或取代群众的个人利益、物质利益和眼前利益,就会让群众感到企业文化工作就是动员他们“奉献”和“吃亏”的,是让他们“放弃”和“牺牲”利益的,久而久之,群众必然会对企业文化工作产生排斥心理。特别是在当前石油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各种观念不断碰撞,石油企业职工的思想情绪容易波动和浮躁的情况下,企业文化工作只有真正搞清楚职工在想什么、要什么,烦什么,多做到疼人心、暖心人、稳人心的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文化工作沟通心灵的调节功能、解疑释惑的疏导功能、稳定人心的凝聚功能、团结鼓劲的激励功能和雪中送炭的服务功能。 ㈢、借助先进的网络媒体与先进的科学管理让石油企业文化工作踏上发展快车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快速传播、同步交流、信息检索、电子商务等功能的广泛运用,也给我们石油行业的企业文化工作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畅游于网络之间,浏览最新的国内外新闻,在论坛上发表观点,去聊天室交流情感,相对于坐在会议室听报告、学文件,自然更具魅力。现在许多石油企业已在互联网上开辟了企业文化工作网站,利用网站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宣传先进典型、政策法规、调查研究,开办电子报刊等,使事 与理、情与法、形与声等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如建立《厂务公开》网页,设立“经理信箱”、“书记信箱”、留言簿,开设“职工论坛”、聊天室等栏目,将职工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全部在网上公开,让职工自由发表各种观点、言论,随时随地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及时答复或解释职工提出的问题,使各种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化解。网站使石油企业文化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大,视野更加开阔,内容更加丰富,速度更为快捷,功能更加扩展,是企业文化工作现代化的理想的宣传工具。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管理方法,把石油企业文化工作融入管理之中,纳入一种量化的考核。企业文化工作机制的现代化标准,就是精干高效。要改变企业文化工作在低层次上循环、低水平上重复、自叹声中弱化的现状,就必须与现代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相适应,必须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实现管人、管生产与管思想的有机结合。其实,企业文化工作原本就是石油企业管理工作的应有之义。这是因为,石油企业管理离不开对人的管理,职工的思想状况也正是在管理过程中才表现得最真实、最充分,而企业文化工作恰好是最善于做人的工作的,两者“软”“硬”融合,可以使企业管理职责行使到哪里,企业文化工作就覆盖到哪里,企业文化工作与石油企业管理工作形影相随,同频共振,相得益彰,形成良性的互动互补。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企业文化建设和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研究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和适应生存环境变化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及其表现形成的总和,是企业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继承发展和对外来文化的不断消化吸收,经过不断创新形成的企业管理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 一、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国有企业做强做优的战略选择 国有企业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国有企业既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济基础。先进的国有企业文化与先进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才能正确地反映职工的利益和要求,从而促进国企的改革与发展和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愿望的实现。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一个国有企业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无论是拓展文化对品牌的影响力和扩张力,从而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还是获取市场经济竞争的主动权、制胜力和做强做优的先机,都必须要以拥有和掌握先进的企业文化为前提。“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文化”。生动地说明了企业文化的重要地位,也指明了国有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国企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国有企业的管理虽然不是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但它是形成管理方法的重要依托。一个国有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做到持久的繁荣,必须要依托于高起点、高层次的企业文化,并把企业管理方法的核心从制度上转换到文化上来。由此可见,先进的企业文不仅能够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还可以塑造国有企业自身的形象,打造国有企业的文化品牌,从而实现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的目标。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使先进的国有企业文化符合国有企业发展的规律,通过国有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断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文化逐渐深入到职工的思想行为之中,渗透到国有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融入到国有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国有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已成为国企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同时,国有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动力,对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推动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一)塑造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 一是塑造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要做到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满意(CS)为宗旨。所谓以顾客满意为宗旨,就是要从顾客的立场出发来思考问题,从顾客的角度分析市场需求,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真正做到“一切为顾客着想”,以一颗真诚的心去体贴和关怀客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顾客既是上帝”的理念。国有企业在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管理理念的陈旧。我国世贸组织的加入,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想把这种挑战转化为机遇,国有企业应该组建一套相应的管理机制,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武装自己,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契约+精神”的工作氛围,使全体员工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努力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国有企业氛围 对于传统的员工的管理方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有强化制度管理的力度,又要讲求柔性管理的策略,在管理中为员工创造一定得晋升空间,建立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一是构建人才培养、生成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的凝聚力。国有企业要积极引进人才和有志之士,并为他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宽松、舒适的工作氛围,要善于聚才、用才和留住人才为我所用。这就要求国有企业为员工营造施展才能与智慧的舞台,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层次需求。不断探索国有企业文化、管理、技术、服务、营销的演变方向,并同步实现创新就是国有企业领导者的职责。 (三)创建优秀学习型组织国有企业 只有比强大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和更好,才能持久的保持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国有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得力的组织措施、恰当的切入点和强有力的国有企业文化的支持。一是树立学习型价值观。国有企业要想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首先要使全体员工达成学习的共识,使学习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为,树立把国有企业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的价值追求。 三、结束语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决定了企业能否在市场上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不断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企业文化建设中传统思想的应用 我国传统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思想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传统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主要应用在三个方面: 一、以德治企,彰显“德文化” 企业文化的功能偏重软管理,主要对员工进行“心的建设”。《论语为政》篇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光靠行政手段来管理,百姓只求无罪罚,而不以违法为耻;用德和礼来管理,则能使百姓明辨是非,知荣避辱。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应当在以法律手段来规范员工行为的基础上,不断引导他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往更高层次发展,以实现个人行为由他律转向自律。这反映了构建“德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彰显好“德文化”,就给企业文化建设提出新要求。 1、彰显“德文化”,要以德为先。把“立德”作为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首,好的品德是为政、做人、办事的根本。德之于个人,是个人品德;之于家庭,是家庭美德;之于职业,是职业道德;之于社会,是社会公德。我们要把以德治企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培养员工良好的德行,促使企业员工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普遍提高。反之,企业就会人心涣散,效益下降,好企业也会被搞垮。 2、彰显“德文化”,要以心治心。企业要带着浓厚的感情去做思想政治工作,感情上与员工融为一体;要经常深入员工,听民声、察民意、切民情、悉民心,把解决思想问题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把解决实际问题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同时,深入开展道德教育,以增强广大员工的道德感、责任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荣辱感,自觉接受文化洗礼,主动按企业文化的要求进行自我管理,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3、彰显“德文化”,要以“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法治阶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是德治的基础和保障;德治阶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高级阶段,是法治的最终目的。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法治企的同时开展以德治企,以调节企业人际关系,稳定生产秩序。企业不能简单地靠扣发奖金、停发工资、下岗辞退之类的办法来约束员工;不能简单地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我们要尊重人的感情,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和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企业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正确的行为规范,变成赤裸裸的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企业”的客观性、真实性,让“德文化”在法治和德治的有机结合中彰显无限魅力。 二、以和融企,倡导“和文化” 培养企业整体意识与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儒家学说“礼之用,和为贵”、“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以维护社会稳定与群体和谐为宗旨,强调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自觉把个人融入群体,以保持整体和谐、稳定。这充分说明了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在培养企业整体意识与团队精神中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的目的无外乎谋求内外团结,让员工自觉参加企业活动并承担责任,维护企业的利益和荣誉。这是“和文化”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要达到这个目的,倡导好“和文化”,就必须通过以培育“和为贵”价值观为主的各种有效举措来打造企业团队精神,强化企业向心力、凝聚力。 1、倡导“和文化”,培养员工团队协作精神。集中广大员工的智慧,把员工的利益期望与资本结合成“利益共同体”。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倡导集和谐、融洽、共识于一体的劳动关系或者“和文化”。在浓厚的和谐融洽、同舟共济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培养员工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他们的事业心。 2、倡导“和文化”,鼓励员工全心全意工作。号召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企业发展增添强大动力;培养员工树立以企为家的“和文化”,家和万事兴,使他们清晰地认识到企业的命运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认识到自己努力工作就会有好回报,进而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使之全心全意工作。 3、倡导“和文化”,赋予员工民主管理地位。依靠员工共同办好企业,让员工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使他们想主人事、操主人心、干主人活,真正把自己和企业融为一体,形成“和文化”大环境、大氛围、大格局。同时,要不断加强企业民主管理,赋予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主人翁地位,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对于重大决策,企业要广泛听取和征求员工的意见;鼓励员工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使企业上下和睦,左右协调,相敬相亲相融。 三、以人兴企,建设“人文化”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人文化”的本质是人才建设,只有突出人才建设,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储备人才,让人才价值最大化,“人文化”才能建设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管理思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即“为政在人”。儒家“仁”的主张,其实也是“人文化”。只有实践“以人兴企”的人本管理思想,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因此,企业务必要按照“人文化”思想开展各项工作。 1、建设“人文化”,要“识才”。“识才”是建设“人文化”的重要前提,表现为寻求人才,在于发掘人才。要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地发现人才,特别要通过提高员工素质,挖掘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把“人文化”推向新境界。这正如德国学者马克所说:“发掘人才将是企业迈入21世纪工作的重心。工厂设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发掘出优秀的人才,并激发他们的才能。”此言充分表明发掘人才对建设“人文化”的重要性。 2、建设“人文化”,要“重才”。“重才”是建设“人文化”的贯彻落实,表现为重视人才, 在于开发人才。尊重、重视人才,调动、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每一个细节,如:关注员工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在做出决策前,企业能听取和征求员工的意见;遇到困难或者意见不一致发生争议时,能耐心地听人把话讲完,尽可能地满足员工的合理要求等。这就是“女为悦已者容,士为知已者用”的人文环境。只有充分尊重、重视人才,人才才能为你所用;只有人才为你所用,“人文化”才能繁荣,企业才能昌盛。 3、建设“人文化”,要“用才”。“用才”是建设“人文化”的深入推进,表现为善用人才,在于优化人才。以人为本,让每个员工的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遇才而不识才是无才,有才而不用才也是无才。用才、用好才是“人文化”人才建设一个事关成败的方面。要坚持用人所长,鼓励人才竞争,提倡人才优化。 4、奉公克己、身体力行、廉洁勤政,加强“人文化”中的领导人建设。建设领导文化是架起通往卓越企业文化的桥梁,是繁荣“人文化”的先决条件;以廉生威是塑造企业“领导人”特别是企业主形象的关键,企业“领导人”特别是企业主在企业活动中处于中枢地位,直接代表企业文化标志性特征,其行为充分体现文化建设的内容,而企业“领导人”特别是企业主形象又是企业形象的核心。因此,有必要让清正廉洁、干净干事等传统美德成为企业“领导人”立身之本。古人云“轻财足以聚人,律人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人们说松、竹、梅——“岁寒三友”很可贵,“岁寒三友”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她们经得起风霜雪雨的考验,只有经得起风霜雪雨考验的人才能创大业、成大事,这就要求我们企业“领导人”做到: (1)、要端正官念:奉公克己。企业“领导人”要时刻牢记“位为民正,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欲为民行”的做官理念,切不可滥用权力,损公利已;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发扬民主,广开言路,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和舆论监督,克服家长作风。 (2)、要率先示范:身体力行。企业各级“领导人”的威望,不是靠上级封出来的“官”威,也不是靠手上权力压出来的“权”威,而是靠自己的言行、人格、形象树出来的威望。作为一名合格的企业“领导人”,不但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高超的管理水平,而且要有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一身正气的人格魅力。如果自身不正,以权谋私,甚至贪污受贿、腐化堕落,造成企业资产大量流失,就不可能带领员工做好工作。 (3)、要严以律已:廉洁勤政。企业“领导人”要做到“不仁之事不为,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事不干”,受得住艰苦,顶得住诱惑;在工作上照章办事、不徇私情;在经济上克勤克俭、不占不贪;在生活作风上不断检点、不逾正轨;要“慎权、慎欲、慎微、慎独”,能经受住权力、金钱、地位、美色和人情的反复考验。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也成为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一个关键性问题。在对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研究和实践中,笔者以为: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存在双向的共生效应和互补效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同时,整体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反过来又能促进先进企业文化的建成。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开发 近几年来,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也成为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一个关键性问题。在对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研究和实践中,笔者以为: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存在双向的共生效应和互补效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同时,整体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反过来又能促进先进企业文化的建成。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企业文化是上世纪80年代在行为管理模式基础上产生的最新管理理论,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并成为企业全体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通过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良好的企业精神、高尚的伦理道德和明确的企业目标,以规范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它对内表现为企业精神,对外表现为企业形象,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和辐射力。 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面,主要通过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面得以体现。 在精神层面,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鼓舞士气,营造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其强调的是员工的主观精神状态,表现形式为企业精神、企业风气和企业目标。 在制度层面,其强调企业实现目标的最高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它反映了企业的系统整合能力,在执行文化方面为员工提出了标准和规范,使员工能够按照企业既定的方向与目标同步发展,其表现形式为管理制度和企业风俗。 在物质层面,文化管理强调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如在企业标识、员工仪表、厂容厂貌、企业文化传播模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界定,使员工的精神面貌和企业整体形象都得到了强化。 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其主要通过心理管理来优化员工的心智模式;在认知、行动、意志、情感、价值、目标等方面对员工进行深层次的引导,深化员工的自我开发意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给员工带来团结和谐、富有激情的工作生活环境,能使员工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产生较高的期望目标和较大的动力,促使员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向自己期望的目标努力奋进。 1.2企业文化可以深化员工的价值理念,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改造员工的道德人格,凝聚员工的心智思想,强化员工的奋斗精神。在现代企业中,员工的学历层次、知识层次越来越高,企业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管理中,切实体现对员工永远的尊重,才能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1.3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导向作用。在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以企业文化为导向,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一、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与用人标准结合起来。要求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应聘者进行严格的培训,在制定招聘计划时要有专家的参与;在招聘面试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对本企业文化认同较高的人员。第二、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贯穿于职工 教育培训之中,可以通过员工培训方式来推广企业文化;这种培训既包括职业教育培训,也包括非职业教育培训;尤其是非职业教育培训方面,要改变以往那种生搬硬套的模式,而采取一些较为灵活的方式,如非正式活动、非正式团体、管理游戏、管理竞赛等方式,将企业的价值观念在这些活动中不经意地传达给员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行为。企业管理界人士普遍认为,丰田的成功经验是:积聚人才,善用能人,重视职工素质的培养,树立良好的公司内部形象。作为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丰田公司的员工教育培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第三、企业文化的具体要求必须融入员工的考核与评价中。时下大部分企业在评价员工时,都是以业绩指标为主;有些企业也提出道德标准的考核,但对德的考核内容缺乏具体的解释,也缺乏具体量化的描述,未能起到深化企业价值观的作用。在考核体系内,要将企业价值观的内容注入,作为多元考核指标的一部分。对企业价值观的培养要通过各种行为规范来进行,通过鼓励或反对某种行为,来达到诠释企业价值观的目的。第四、企业文化观念的形成,要与企业的内外沟通机制相结合。只有达到上下沟通、步调一致的标准,才能在员工心目中真正形成认同感。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不单要处理技术性细节,也不单单是人力资源部门独有的工作,而是要求所有的管理人员参与其中,以形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合力,逐步形成在市场竞争中独有的竞争优势。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来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管理当局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 2.整体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能促进先进企业文化的形成 无论任何企业,不论它的规模大小或自动化程度高低,它的正常或者是高效运行的根本都是“人”。吸纳认同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拥有良好品行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群体,尊重员工、服务员工、培训员工,帮助员工拟定和实现个人与企业共同愿景相一致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提高企业的内在文明程度等,这些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提升的根本。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软环境,它在无形之中引导着每一位员工的行为,在无形之中获得竞争的优势。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源,就是要塑造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明确的价值取向、高尚道德境界的企业员工群体,就是要把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整合到员工中去,是用以规范企业员工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规则体系;它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培养起来的。 3.要创造一种能使全体员工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 企业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事,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它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系统工程。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其目标就是使每位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最大的利益空间,使企业达到最大的绩效目标,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但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有很多的问题摆在管理者面前。现在大多数企业的状况是,能够招聘到优秀的员工;但如何留住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使员工工作达到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却无从做起,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特别严重。企业要想留住优秀的人才,并且要用好自己的员工,就要让员工有一种归属感;企业必须具备足够的亲和力和良好的工作软环境,即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人本管理之上的,它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互相推动、互相制约的关系,两方面的努力要齐头并进、双管齐下,最终达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因此,在各项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非常注意积极促进企业文化观念的形成。 3.1企业在制订每一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时候,都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并坚持将这一观念贯穿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始终。企业及其管理者必须承认,员工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本,他们不仅值得信任,而且需要被尊重和被关照,他们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和发挥自身潜力的内在动力。 3.2努力贯彻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劳资政策。由于社会上不同的人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同,企业在招募和挑选新员工时,要重视以企业价值观为标准选人选才。在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制定符合企业价值观的劳资政策,并贯穿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 3.3为员工提供就业保障和相对公平合理的报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员工之间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两个方面的制度落实作为基础的:一方面在并非员工个人出现问题的条件下,企业应尽量避免因外部原因随意解雇员工,从而为员工提供一种相对长期的工作机会;另一方面是企业为员工提供包括高于市场一般水平的工资奖金和福利,以及一整套报酬方案,并且使员工有机会分享企业的利润。 3.4通过工作组织的调整和参与管理,在员工中创造一种团结向上、共同奋斗的价值观。它包括:建立企业与员工双向沟通的正式渠道和员工参与管理的办法,确保员工受到公平对待,并切实保障员工享有参与管理的机会,以真正达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坚定不移执行企业决议的目的。 3.5企业应广泛运用工作轮换、在岗学习、脱产培训、内部晋升、组织团队、绩效评价以及职业生涯设计等各种手段,来帮助员工进行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尽量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的方法与途径 【摘要】企业文化只有植根于企业才能决胜市场,只有落地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推进企业文化落地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采取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拓宽文化落地途径。 【关键词】企业文化 落地 途径 方法 所谓企业文化的落地,是指企业文化被职工接受并自觉执行。文化理念只有从深奥的哲理式文化走向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从书本中走进员工心里,得到广大员工高度认同和领悟,才能真正落地,进而才能生根、开花、结果。 企业文化是做大做强企业的战略问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在一个企业内部,解决企业文化落地的关键首先在于理念的认同,实现职工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这种认同,不是简单的指全体人员对企业确定的核心理念在概念上的知晓,甚至是朗朗上口、倒背如流,也不仅仅是指职工对文化理念在涵义上的认可、同意,而是要求职工对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完全、衷心地拥护,并在日常行为中自觉体现。 因此,企业文化的落地是个系统的工程,从狭义上说是文化理念的推广、渗透、考核与完善过程,但广义上看,是企业本身成长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动态演变的过程。她包括三层涵义或是三个环节:企业文化从企业最终确定的理念转化为全体职工认同的观点;从理念层面的口号转化为制度层面的规则;从纸上印的、墙上挂的理念口号和制度规定转化为大家的自觉行为。这三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要解决好落地问题,需要注意把握以下三个关键。 一、夯实企业文化落地的基础 首先要进行广泛动员,提高员工认知度。通过讲座、动员会,利用展板、板报、宣传栏、手册、广播、vcd、幻灯片等形式对推进企业文化落地进行广泛、深入、全面的宣传。通过整齐规范的理念牌、标示牌,让全员对企业标志、理念形成初步认识,使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重要意义,在员工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和印象。 其次要加大学习宣传力度,提高员工认同度。编写《员工手册》等企业文化宣传资料,下发到每个员工手中。利用分部门学习,召开专题会集中学习,分组座谈交流心得体会,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加深全员对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从深层次领悟和认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为切实推进文化建设奠定基础。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熟悉本公司是每个员工的必修课,因为只有熟悉本公司情况,才有可能把公司情况介绍给你的客户,反之,必会引起客户的怀疑。” 二、找准企业文化落地的切入点 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形式,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推进企业文化落地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提高全体员工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和切入点,着力培养全员主人翁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从细微处着手,强化人的品质。 “细节决定成败”是海尔集团信奉的格言,他们从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都始终如一,最终跻身于世界500强行列。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细节都是人做出来的,产品质量如何、企业发展如何,最终取决于每个员工的品质。强调从认真佩戴工作牌做起,从准时上班、准时到会做起,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做起,从强调每一个工作细节做起,教育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克服每一个缺点。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有实现卓越的可能。优秀的个人,凝聚的团队,必然能打造出卓越的企业。 2、提高执行力。 要重视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执行技能。要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执行技能水平,一方面在招聘过程中要挑选具备较强执行技能的员工,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进行持续的职业化训练,主要是通过执行技能培训和对职业技能运用的考核来实现。要切实做好理论培训和实践锤炼,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人员提供培养锻炼条件,员工个人也要通过自学等形式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不断学习和实践锻炼中逐步提高执行能力。 一把手应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的执行者,没有领导者的执行力,一切都是空谈。企业价值观,从源头上讲,就是企业家的价值观。只有领导者身体力行,坚持推进,使领导者的观念与职工的自觉践行上下结合,融为一体,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开展起来。 三、拓宽企业文化落地的途径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在推进企业文化落地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创新思维、不断进取,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拓宽文化落地途径。 1、丰富文化生活,体现人文关怀。 落实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员工提供尽可能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丰富企 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为员工生活休闲提供方便,要营造充满信任与亲情感的文化氛围,让员工团结友爱、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积极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推动企业和谐发展。日本企业在80年代的突飞猛进,其中最为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在企业中营造充满信任与亲情感的文化氛围。 2、强化制度文化建设,规范企业管理。 制度、办法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推进企业文化落地过程中,企业要将企业文化内容形成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这就是变无形为有形,变柔性为刚性,形成人规范化、人性化的约束机制,为企业文化的持续推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要规范战略制定,明晰业务流程。在企业战略制定时,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不能朝令夕改,以便执行者能坚定地按照该方向执行下去。同时,在庞大的业务网络中,要找出几条主线,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明晰企业的每一个工作流程,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简单的东西量化,用流程来推动执行者的工作,让执行者通过该流程就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能使企业管理不断向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使企业文化真正落实到企业的各个工作流程中。 3、传播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理念向外界的传播,不仅是企业形象提升、品牌塑造的需要,也是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鼓舞和激励的需要。企业通过实践自己良好的社会责任承诺“做得好”,再通过文化理念和文化造势“说得好”,塑造出良好的社会形象,员工就会以身为中一员而自豪,从而充分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改善职工的心智模式,提升工作效率。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说:“心智模式的核心是支配人们行为的理念。而现实中,不少人的上进心经常被一些错误的理念包裹着,妨碍了他们正确地认识事物,使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都受到影响。”所以,让企业文化落地,不可缺少的一步是改善职工的心智模式,让先进的文化抵制、排除消极文化。对企业来说,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对工作态度好、效率高、业绩突出的个人进行奖励,进行重点宣传,让努力工作的员工获得更丰厚的物质回报,满足其更深层的精神需求,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员工的离职意愿;要塑造有价值的愿景,为员工描绘出企业与个人共同发展的远景,确立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让员工在企业中有强烈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心甘情愿地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忠诚与才能,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供电局企业文化建设探讨 对 企 业 文 化 建 设 的 探 讨这次去呼盟、兴安盟及山东的青岛、烟台等供电局学习、考察体会颇深,通过他们的经验介绍,查看资料以及和党群部门人员的交流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我感到每到一个局都能感受到他们不同的企业文化氛围,这种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是长期以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种积淀,它对每一位员工的工作、思维、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能够看出这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在影响、激励着每一位员工,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去爱岗敬业、努力拼搏地工作。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位本,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企业文化在企业员工思想中的渗透,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去做大量的工作。烟台市供电公司下属的蓬莱供电公司,他们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在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用他们的话说这是盖楼打底子,企业文化很多东西是在员工的工作、言行中体现出来的,所以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的教育 、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最重要资源。企业文化模式必须以人为中心,充分反映人的思想文化意识,通过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发挥首创精神,企业才能有生命力,企业文化才能健康发展。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它需要强调对人的管理,并把 强调“人”的重要性有机地融合到追求企业的目标中去。另一方面,企业员工不仅是企业的主体,而且还是企业的主人,企业要通过尊重人、 理解人来凝聚人心,企业文化要通过激发人的热情,开发人的潜能,来极大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更有凝聚力 。 二是通过打造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行业、地域、民族文化等特点的品牌,来营造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体现特色,建设比较充备的企业文化体系。烟台供电公司深刻的认识到只有根据自身具体情况,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出发,建设具有本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公司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他们将本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突出个性的烟台电力文化。烟台电力公司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创新”两个字,比如,他们积极文秘杂烩网打造“魅力彩虹”服务品牌,作为烟台供电公司“真诚服务,共谋发展”的标志,强化“魅力彩虹、服务烟台”和“始于客户、终于客户满意”的新型服务理念,追求完美,制定了“服务作风零距离、服务质量零缺陷、服务纪律零违纪”的供电服务“创三零”目标,同时,提出把“以人为本,创新高效、服务社会”的烟台电力价值观渗透到企业文化的各个环节,铸成了“严谨、求实、高效、创一流”的企业精神。为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营造一流的企业文化氛围奠定了基础。 三是建设全方位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烟台供电公司他们的物质文化建设底蕴很深,因为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显象文化,它是企业生产、经营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环境、条件、设施等物质要素的总和,较为直观地表现出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精神风貌和管理水平,所以,你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他们浓厚的、独特的文化氛围。他们把行为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主体,行为文化它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关于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活动,另一类是关于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活动,他们重点培育、挖掘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和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形成了烟台电力独特的企业文化。烟台电力公司把制度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他们把制度文化建设与管理科学紧密结合起来。因为制度文化与管理科学息息相关,它体现了一个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规范化,并影响着企业行为,又处延到外显文化中去。他们在研究制定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加强企业管理过程中,主动导入企业文化概念,“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让每一位员工牢固树立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加强企业管理的意识,使企业文化与加强企业管理融会贯通,密不可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企业的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绩效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制度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并且日益与国际管理接轨。他们进行专业化扁平化管理流程再造,使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运作轨道,干部员工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修改和完善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并认真抓好落实;建立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考评机制,结合企业改革实际,完善和推行《岗位规范》,形成在“以人为本”原则指导下,以法治企、特色鲜明的“管理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烟台电力公司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注重对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哲学、管理信念、企业用人之道以及企业内部的主导标语口号和企业对外宣传用语的提炼和确定,并宣传贯彻落实,使之成为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的信念和准则,形成了烟台电力特有的品牌文化,同时他们把企业文化建设延伸到党风廉政建设中,深入开展廉洁文化建设,他们把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制度建设作为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制定了廉洁承诺责任制度,“廉洁平安帐号”管理制度,廉洁监督信息通报会议制度,廉洁考核奖惩制度,廉洁文化理论研讨制度等。他们的这种作法值得我们借鉴。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现状及优化措施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陈户镇农技推广站,山东 滨州 256505) 摘 要:现阶段我国愈发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著成果。但受到部分因素影响,推广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推广效果。有鉴于此,本文中笔者结合推广经验,分析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与存在问题,并给出具体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优化措施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因此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些年国家更是不断加大资金与政策支持,有力推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水平的提高。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技术推广效果,基于此本文展开相关论述。 1 乡镇农技推广现状概述 乡镇农技推广工作要得到经费支持,实际中经费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技推广工作。造成基础设施无法及时更新,工作人员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训,造成技术陈旧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人员结构不合理,乡镇农技推广部门中高级人员仅占极少的一部分,制约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加上推广人员年龄偏大,总体素质不能满足实现需求。推广工作缺乏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的点。此外人员接受培训的机会偏少,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无法推进推广工作持续进步;缺乏有效的农技推广手段,很多时候推广人员仅依靠自身经验与知识展开工作,容易陷入误区,直接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阻碍。 2 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优化措施 2.1 提高推广宣传力度 虽说近2年我国农村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信息传达速度不断提高,但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甚至还存在泥路情况,造成当地农民素质偏低,缺乏科技认知精神,思想观念相对保守,满足于传统耕作方式。这种情况不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因此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应该加大新技术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方式让农民了解新技术、新设备,拓宽其视野,改变传统的小农思想观念,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理念。农技推广人员可以趁着农闲时间,开展一些农技培训的课堂,加大培训力度,增加农民收入。 2.2 完善信息服务工作 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因此农技推广必须充分借助信息传播技术。想要快速准确提取农技推广信息,必须构建完善的农技信息方面的信息网,实现全国农业技术知识相联,为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提供详细准确的农技信息,为基农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引导农业技术推广全方位发展,给农民提供优良服务。如果农民可以借助现代化设备获取信息,有助于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比如农民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按时提取农业新技术与产品。借助这种信息服务措施,不但可以拓宽眼界,还可以让农户主动运用农业新技术。 2.3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整个生产要素中最灵活的就是人力资源,也是决定相关事业能否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国必须加大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农技推广水平的提高。农技推广效果直接受到推广人员素质的影响,现代化农技推广人员以专业技术为基础,创新技术推广人才,提高技推人员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措施,满足新时代、新形势下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要求。除此之外,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推广团队必须坚持细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相融合、业务水平与整体素养相融合,为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一个专业、专心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同时,站在农业推广角度上,应该定期对农业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提前熟悉新技术运用标准和新的生产原理,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便于后期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可以做到详细讲解,并为农民做好现场示范。在空余时间,推广人员还应该加强学习农业知识,提升自身整体素养,增强思想道德建设,从而能更好的与农民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2.4 搭建农技展示场地 构建农业科技展示场地,就是将推广人员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出来给农民看,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个新途径。相较于传统的推广方式,它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农业科技场地展示,直观的给农民看到科技农业的成果,增加了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信任,加深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的认知。这样就能号召到更多的农民,在推广人员的帮助下,将高新技术,快速的运用到农业生产中,达到科技种植。除此之外,构建农业科技展示场地的推广方式,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此外农技推广工作所需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加上企业投资支持。 3 结语 农业稳定发展的主要保障就是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推广体系,但实际推广中依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响技术推广效果。国家应该继续增加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视力度,培养相关人才、创新技术手段。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如何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 [摘 要] 文章主要对强化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效率的措施进行研究,具体是结合当下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管理机制完善性缺乏、服务不到位以及资金缺乏等实况,提出了明确职责与强化管理,调整农业技术推广形式以及加大资金投入份额等建议,希望农业技术在协助贫困山区实现全面小康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 乡镇 农业技术推广 问题 措施 最近几年中,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脚步从没有停歇,其在很大程度上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乡镇农业技术作为农业持久高效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强化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形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但是,目前乡镇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这为现代农业的建设健全设置了屏障。基于此,本文在阐述技术推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强化推广质量的对策进行研究。 1 列举目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机制完善性缺乏 管理体机制完善性的缺乏,可以被视为目前乡镇农技推广工作效率长期得不到提升的大型障碍,其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进程体现出迟缓性,地域之间、专业站之间发展参差不齐。管理机制完善性的缺乏还体现在部分农技推广站为多个乡镇共同所有,或者一个推广站是由4~5个分站所共同构建的等方面上。因为机制的不完善性,致使推广组织机构在建设方面缺乏统一性这一问题衍生出来,农技推广人员肩负着繁重的工作压力,在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环节上投入的精力普遍性缺乏。 1.2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到位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农业科研成果的研发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科研工作始终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储备军”,新型科研成果在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应用,协助农民压缩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体力劳动量,使他们获得了实质性利益。但是目前国内农技推广服务不到位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主要是由于农技推广机制存在缺陷导致的,此时推广站专员数量逐年呈现下滑趋势,这为新型农技覆盖率与应用率的大幅度提升设置了厚重的屏障[2]。此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到位还体现在指导专员的缺乏,这样农民在应用新型种植技术之时若遇到困难,是极为迷茫的,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指导。由此可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到位,影响农技推广质量是必然的实施,也加大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的难度系数。 1.3 资金短缺 对于云南省偏远地区而言,资金供应量不足已经是众多农技推广机构共同关注的问题。通常来讲,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机构在开展推广工作之时,经费是相对充足的,其来源渠道也体现出多样化特征,具体是借助上级财政专门拨款与同级财政拨款等多样化方式。然而,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推广资金的获得方面是不容乐观的,具体体现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整体水平相对低下这一方面上,此时大多数推广人员借用经营方式去满足物质方面的需求,而不能全身心的为广大农民群众在农产品种植管理等方面提供公益性服务内容,为新型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与应用设置了屏障。 2 提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质量的有效措施 2.1 职责明确化与增强管理力度 这一措施的提出与落实,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的提升方面发挥了堡垒性作用。所以,在明确乡镇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从而使其能够切实的对农技类型进行管理,对农民种植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若要在宣威市宝山镇推广农技,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责可以被细化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技术推广;二是应用要点演示;三是对主要种植物疾病的防治。农技推广机构职责的明确化,确保了农业标准、农业资源。农业生态以及信息服务等多样化工作的落实。并且职责的明确化,使推广机构增添了盈利性色彩以及公众性职能,具体是在资源供应、推广经费获取等环节体现出来。之所以认为农技推广机构职责的明确化加速了农技在贫困地区推广与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是这在某些管理机制与工作体制的协助下,农推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水利站、农机站整合在一起,相互配合,以管理为基准创设出县乡同步发展机制,为农技推广人员营造优质的工作氛围,为农技推广工作效率的提升贡献力量。 2.2 改良技术推广方法方式 这一措施可以被视为农技推广工作实现整体化落实的保障。具体是结合宝山镇位于宣威市东部,面积为224.4平方千米,人口高达6.0万,适合种植玉米、马铃薯与生姜等特色农作物等实况,整合广大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参照各类特色产品在经济市场运行的态势,从根本上提高农技推广工作的拓展率与达标率。 对农技推广服务形式实施调整改良对策,这是优化农技推广工作的有效行径之一,以此途径去使农技实效性彰显出来,本地域农民群众在农业种植上将会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例如,玉米栽培农业技术在宝山镇推广之时采用的是科技示范形式与营利性服务形式,使农民群众掌握了合理轮作环节的要点(浅翻12~15cm,深翻18~20cm),以及正确选种处理的方式方法,并认识到田间管理与合理密植的重要性。据相关资料记载,2014年宝山镇耕地面积高达6705.7公顷,玉米作物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0%,农村积极收入总值为6.26亿元。可见农技推广手段的调整所取得的实效性是巨大的。 2.3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优化服务质量 为了确保农技在云南省贫困地区顺利推广与发展,加大Y金投入数额是极为必要的,从而达到强化技术推广人员服务水平这一目标。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各财政机构细致的统合与农技推广工作相关的经费,以及服务性单位的项目经费、个体经费,将其整体性的规整进财政预算系统中,依照福利体系、人头经费和本地公务员收入水平,确保农技推广经费的充裕性以及按需到位性[3]。其实增强经费投入力度,优化服务质量的对策是多样化的,例如合理有效的应用农技推广资源,拓宽资金来源途径 借助支农资金、财政拨款等方式为农技顺利推广注入能量。 结束语 由全文论述的内容,可以了解到目前乡镇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多样化的,并且农技的开发、推广、发展与应用为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全面小康目标实现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所以,农技推广人员应该在实践中积极的探寻强化技术推广质量的措施,为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优质化的服务内容。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论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下的“人才”瓶颈 【摘 要】当前,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农业技术供给方面和农业技术推广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从现行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机制和农村政策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改善,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几点解决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矛盾、突破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瓶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乡镇基层农业 技术推广 供需矛盾 瓶颈 1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供需矛盾和主要的瓶颈表现 当下,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研究、推广、试验以及示范培训的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方面有所欠缺,这些因素使得在推广我国的乡镇基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远远无法满足当前乡镇农业发展的需求,也在推广工作上呈现出一定的矛盾,下文简要介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下的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衔接并不紧密 先进的农业技术研究成果多是在农业的科研机构中产生的,这些在长时间复杂研究中诞生的农业技术成果多是由高端的农业技术人才掌握着,并非在普通的乡镇基层农民的掌握范围之内,所以当前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产生之后并没有完全的应用到实际的乡镇农业生产之中,是的研究成果的技术和成果的价值不得到体现,尤其是在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全新的农业技术在经历了审核、鉴定再到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师范以及培训咨询指导,获得真正普及所消耗的时间很长,等到实际发挥作用的时候便会消耗更多的时间,导致整个农业技术的先进研究成果不能及时的发挥功效。 1.2农业技术推广内容与实际的乡镇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的关系 即便当下的农业生产技术成果有多种创新形式,但是缺少针对性,很多农业技术成果对于特定的地区并没有针对性,没有切实的解决当地的乡镇基层农业的生产,主要的表现在于,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技术成果和技术措施没有充分的考虑乡镇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以及气候因素,不能最大化乡镇农业生产的市场需求以及效益最大化,因此当下这个阶段的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多数技术措施并不是广大乡镇农民最需要的改善农业生产的技术和成果。 1.3当下所使用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结构与实际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生产存在着矛盾 针对乡镇的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负责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人才队伍在数量以及人员素质方面都有所欠缺,有些农业技术推广的队伍甚至束缚了农村农业生产多元化以及多样化发展趋势,尤其是当下乡镇基层农业生产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农作物、果树园艺以及蔬菜的种植形式多样,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上升,这些不断优化的乡镇基层农业生产对于农业技术技术推广的要求正处在需求不断上升的形势下,所以当前农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建设队伍人员的素质以及人员的数量都不能很好的满足这些正在不断上升的需求。 2有效改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供需矛盾、突破瓶颈的解决办法 2.1建立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协调农业技术成果以及实际推广之间的不协调问题 在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时候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当下的乡镇基层农民掌握并实际的应用到生产过程之中,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的,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时候,应当注意协调推广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简化研究成果转化的审核、培训、咨询等程序,促使乡镇的各层政府之间主动进行连接,推动高端科技人才主动了解农村生产实际,切实的解决乡镇基层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乡镇基层农业的生产实践真正的应用上高端的农业技术研究成果。 2.2在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时候注意科学的把握和利用当下乡镇农业的政策 当下乡镇基层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都是由乡镇农业政策作保障的,因此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时候要注意与当前乡镇的农业、农村政策相结合,在国家法律允许以及政策推动的背景下进行推广方式的优化,这些符合国家农业政策的农业技术在推广以及缓解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注意强化与新兴的农业生产技术结合,为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之中建立有效的推广工作积极机制,稳定推广队伍的人才结构 负责进行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的人才首先应当具备一定的农业专业基础,了解新型的农业技术成果以及技术措施,稳定基层农业推广队伍中的人才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突破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人才瓶颈,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艰苦的工作环境,改善农业技术人员未来的就业环境,在有效激励机制的鼓励下,提升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给工作成绩卓著的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供一定的奖励或者是更好的工作待遇以及薪资待遇,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乡镇基层农业产业工作的过程中看到更广阔的农业产业的职业情境。 2.4增加乡镇基层农业财政资金的收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手段 当下农业技术在乡镇的推广手段有些过于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当前的农业新技术的、新成果的更新速度比较快,另一方面是由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还没有受到政府应有的重视,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农业技术推广的时候应当强化与政府之间的协调,积极争取资金支持,调整项目实施,扩大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先进技术的推广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整合项目资金投入,扩大网络和通讯技术在乡镇基层农业技术的覆盖面,再结合乡镇基层农业的生产实际,调整项目实施,强化农业技术的培训与咨询工作,适当的节省资金,保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手段的效果得到不断提升,满足农村基层农业和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需求。 3结语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在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并在推广人才结构的优化上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由此导致乡镇基层农业技术在推广的时候展现出了不良的效果,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当下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问题之后提出了几点解决办法,期望未来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结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和改善,推动乡镇基层农业的生产产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实现乡镇农业经济的茁壮成长。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和谐社会的构 建。乡镇农业科技推广,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但是,目前来说,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进一步制约着农业的快 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接下来,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乡镇工作实际,详细论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科研技术成果最基层的服务组织,它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的有力保障。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该体系的很多弊端都被暴露出来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中,该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实际需要了。现阶段,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变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采用多种有效的策略加以应对,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大力的技术支持。 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观念落后。对于现在大多乡镇农技站来说,它们都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它们并没有把农业技术的服务与农业经营的服务同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对于一些老员工,他们现有的知识体系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节奏了,仅靠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很难满足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需要,这就严重阻碍了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 第二,法制观念不强。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当地有关部门并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更别说是采用法律的手段加以控制。对于那些法律和文件上规定的政策 也没有落实到位。比如,在乡镇农技站的管理、薪酬的发放等方面,都没有做到有效的解决,这样就严重打击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资金短缺。对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来说,其中必然也会涉及一定的资金投入问题。但是,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一般乡镇的工作条件都很艰苦,而他们相应的报酬 也比较低,这样就严重打击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不仅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而且还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 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新型农民。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县农广校、村文化大院等在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中主渠道作用,动员和支持各类科研机构和有培训能力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二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科技宣传等各种形式和载体,加快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 的覆盖范围。利用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覆盖面广的优势,直观、快捷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成立科教放映队,针对不同时令、不同农作物,有 针对性地选择科教宣传片到村进行播放。三要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培训重点。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 第二,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县乡农技人员必须在其位、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给予 一定补贴,确保他们在农村蹲得住、留得下。大力推行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农技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现有从事公益服务的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 继续再教育,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应下拨适当的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 第三,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企合作,发展农科教示范企业。鼓励农技人 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先在科技示范园区试种试验,成功后再向农 户推广,探索一条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带动更多的群众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 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第四,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继续坚持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千名干部包户富民促调整工程,选派科技人员到村、到户、到企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直接融合。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 队,村级成立由科技村主任为组长的科技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通农科热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类 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营,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五,健全农业信息系统,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村村通有线电视,大力推进村村通宽带,设立科技服务热线,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 务。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资源,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科技示范户、村民代表、青年人收听收看农业科技节目,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 进农村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 总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实际推广时能讲解、能指导、会排难,会现场示范,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不断更新新知识、新技术,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更上一层楼,促进农村经济高速发展。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浅析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发展,从而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以及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越来越重视,大大地增加推广力度,向多元化目标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为农民提供新技术、设备和推广新品种等,才可以满足农生产的要求。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乡镇范围内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还不完整,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去解决,确保我国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将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以分析。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依然还存在不足之处,这对我国农业生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它支撑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支撑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我国应不断地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此确保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的现状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分为五级,包括有中央、省、市、县、乡,有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农机化推广服务、水产技术推广服务等农业机构。其中,县、乡2级的农业推广部门是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的最基层最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组织结构由三大模块组成,即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商业技术推广体系。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领导力量,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未来的主导力量,商业技术推广体系则是我国年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的新生力量。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有很大的进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也有着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建设。 二、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不足 很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点存在财政困难、经费缺乏、供给短缺的问题,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很少,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发展目标。甚至部分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工资也不能足额发放,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导致了工作人员把工作重心放在经营盈利上而忽视了农业技术的服务推广。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工作做得不到位, 新品种实验示范和推广方面也有心无力。农业设施物资的检验和化验分析的工作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2、管理不完善,运行机制顺畅 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人员安排上随意,人才大量流失;部分在岗人员无法胜任岗位工作,整体上降低了服务推广水平;农技人员大量存在“在岗不位”,被调去搞其它工作;机构职能上也很混杂模糊,缺少明确的工作重点。 3、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需要扩大,素质有待提高 对某县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调查分析表明,其中种植技术的推广人数只有19 人。技术人员的短缺使得岗位工作负荷过大,一人要承担多方面的工作。现代农业对技术的专精的要求,让工作人员很难胜任不同种类的技术工作。被调查乡镇农技推广部门有大专学历的7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9人,其中仅1人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无法独立承担实验示范和重大的技术推广项目。岗位培训太少,先进新技术和知识获取途径缺乏,难以提高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新农技推广发展形势和要求。 4、设备物资落后缺乏,工作条件艰苦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或办公场所很差;乡镇农技人员缺少必要的社会地位,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大多在农村,工作环境艰苦,高学历的技术人才能够找到条件、待遇和发展更好的工作,不愿来农技推广部门。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和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大量农业院校毕业生对农技工作望而却步,直接造成了农技推广体系的人才严重匮乏。 三、乡镇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中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笔者针对目前情况提出一些具体解决措施。 1、保证财政供给充足,经费及时到位 如果把正式的农技人员纳入到财政预算中,足额到位的发放资金,对经费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并对账目进行严格考核监督,就可以大力建设农技推广区域站点。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和新品种, 采购设备仪器, 开辟科技实验示范基地, 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农技推广站点配置专门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打印机、传真机等必须的设备,这样才能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 2、健全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针对不足进行改革,强化公益性和专业化职能。科学界定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把经营性的服务推向市场。以现代化的网络沟通协调管理,统一的体系更发挥信息优势。大力开展各种农技推广的服务活动,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和形式多样的格局,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农民的合作,以大胆的创新把农业技术注入到农业产业化中,为农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料,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对各个业务部门的协作分工保证农技推广顺利为农业的增收提供科学技术的支持。 3、加大农技推广的宣传 通过网络和报纸电视等现代的媒体来加强对农技推广的宣传,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在专业的刊物上,或者建立网站来推广。针对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建立科技观摩园或在城市郊区建立农产品采摘园,还可以建设优质品种展示和农业技术示范园来作为传播基地。 4、提高农技人员的素质 用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和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加入农技推广体系中,淘汰不合格人员。用引进、培养、联合的方法建立人才培养制度, 比如农技人员的聘用制度和工作考核制度, 培训制度,农技推广的责任制度。 有步骤有计划的对在编技术人才培训深造,请外部专家来做讲座或派遣骨干外出考察或到院校进修、鼓励自学等,以拓展专业知识技能和知识的及时更新。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竞争上岗,以岗定酬,优化其体系的人员结构。以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评定待遇,建立流畅的人才自下而上的发展流动渠道,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体系内的活力。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取得过很多成绩,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原因导致了问题的存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十分必要,不但能让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从中受益, 也可以更好的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 结束语:总之,为满足我国现代化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我国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确保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探究 【摘要】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同样也是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不管改革和发展,农业推广技术逐渐形成的初步的体系,新社会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原有的农业推广体系已经逐渐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设成为我们正在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 现代农业对科技的要求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必须为农民提供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推广新品种方面的服务,才能完成现代经济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农业现代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乡镇范围内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现在这方面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去解决。 一、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 . 1 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不足 很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点存在财政困难、经费缺乏、供给短缺的问题,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很少,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发展目标。甚至部分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工资也不能足额发放,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导致了工作人员把工作重心放在经营盈利上而忽视了农业技术的服务推广。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工作做得不到位, 新品种实验示范和推广方面也有心无力。农业设施物资的检验和化验分析的工作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1 . 2 管理不完善,运行机制顺畅 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人员安排上随意,人才大量流失;部分在岗人员无法胜任岗位工作,整体上降低了服务推广水平;农技人员大量存在“在岗不位”,被调去搞其它工作;机构职能上也很混杂模糊,缺少明确的工作重点。 1 . 3 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需要扩大,素质有待提高 对某县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调查分析表明,其中种植技术的推广人数只有1 9 人。技术人员的短缺使得岗位工作负荷过大,一人要承担多方面的工作。现代农业对技术的专精的要求,让工作人员很难胜任不同种类的技术工作。被调查乡镇农技推广部门有大专学历的 7 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 9 人,其中仅 1 人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无法独立承担实验示范和重大的技术推广项目。岗位培训太少,先进新技术和知识获取途径缺乏,难以提高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新农技推广发展形势和要求。 1 . 4 设备物资落后缺乏,工作条件艰苦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或办公场所很差;乡镇农技人员缺少必要的社会地位,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大多在农村,工作环境艰苦,高学历的技术人才能够找到条件、待遇和发展更好的工作,不愿来农技推广部门。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和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大量农业院校毕业生对农技工作望而却步,直接造成了农技推广体系的人才严重匮乏。 二 加强乡镇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中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笔者针对目前情况提出一些具体解决措施。 2 . 1 保证财政供给充足,经费及时到位 如果把正式的农技人员纳入到财政预算中,足额到位的发放资金,对经费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并对账目进行严格考核监督,就可以大力建设农技推广区域站点。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和新品种, 采购设备仪器, 开辟科技实验示范基地, 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农技推广站点配置专门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打印机、传真机等必须的设备, 这样才能畅通信息渠道 ; 采购一些必须的交通工具,比如汽车和运货车等。 2 . 2 健全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针对不足进行改革,强化公益性和专业化职能。科学界定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把经营性的服务推向市场。以现代化的网络沟通协调管理,统一的体系更发挥信息优势。大力开展各种农技推广的服务活动,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和形式多样的格局,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农民的合作,以大胆的创新把农业技术注入到农业产业化中,为农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料,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对各个业务部门的协作分工保证农技推广顺利为农业的增收提供科学技术的支持。 2 . 3 加大农技推广的宣传 通过网络和报纸电视等现代的媒体来加强对农技推广的宣传,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在专业的刊物上,或者建立网站来推广。针对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建立科技观摩园或在城市郊区建立农产品采摘园,还可以建设优质品种展示和农业技术示范园来作为传播基地。 2 . 4 对农技人员素质的提升 用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和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加入农技推广体系中,淘汰不合格人员。用引进、培养、联合的方法建立人才培养制度, 比如农技人员的聘用制度和工作考核制度, 培训制度,农技推广的责任制度。 有步骤有计划的对在编技术人才培训深造,请外部专家来做讲座或派遣骨干外出考察或到院校进修、鼓励自学等,以拓展专业知识技能和知识的及时更新。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竞争上岗,以岗定酬,优化其体系的人员结构。以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评定待遇,建立流畅的人才自下而上的发展流动渠道,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体系内的活力。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取得过很多成绩,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原因导致了问题的存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十分必要,不但能让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从中受益, 也可以更好的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乡镇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摘 要] 乡镇农业科技在推广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投入、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深入的挖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及对策,为促进乡镇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镇农业 技术创新 科技 发展 对策 一、前言 由于科技投入缺乏以及创新成果的覆盖面小等原因,使乡镇农业技术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从而使人才也十分的稀缺,在技术的创新与普及中,克服上述弊端,不断前进,通过多渠道拓展科研经费来源、努力向上争取扶持力度等方式,保证科技科研等主要资金来源,并加大力度提高专业技术,创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高专业人员素质,使乡镇农业技术的创新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科技资金与技术覆盖 在我国,乡镇农业由于地处偏僻,且融资渠道逼仄,所以在发展和推广上,受到资金的限制,使技术创新发展受限。加之投资力度不够,所以无法保障农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发展。大量经费的侧重方向投入,掩盖了人头平均经费挤占推广经费的现象的发生。正如许多一线推广人员指出的“养人钱多,干活钱少"现象频发。科研新技术推广与教育培训,相互联系沟通较少,各自为政,资源整合发挥局部带动整体,整体快速发展等极为困难。我国目前农业经济生产的主体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的混合形式存在。农户每户平均仅0.41公顷耕地,分散的农户在获取技术方面的学习交流和交易成本较高,获得新技术新知识渠道闭塞,很难形成大规模整体经济模式。 2.农业技术创新人才贫乏 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的快速有效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由于我国目前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受教育程度明显不高,致使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整体比较底下,缺乏科技意识、竞争意识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远见,制约了农村新技术的普及。目前我国农民中有30%左右的文盲半文盲,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相对很低,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缺乏了解,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和普及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使得农户对新技术的反应迟钝,反而起到了阻碍科学技术普及的相反的作用力,限制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 三、农业科技创新对策 1.拓宽研究经费的来源渠道,确保资金供给充足。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与其成果的推广不能没有经费的大力支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增加资金供应是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石。因为农业技术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它公共产品的特殊性质: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就决定了仅仅靠市场无法提供最佳状态的科技投入量,导致市场失灵。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的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在加强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力度的同时,我们还要制订与其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充分的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之中。除此之外,应该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政策上加强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引导相关企业重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最后,必须全面强化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工作,落实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防止资金被挪用或截留。同时,要对课题招投标制度进行完善,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率。 2.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保障,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提高推广人员整体素质是重中之重。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应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合理分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农业技术推广员的加入。除此之外,应重视对已有农业科研人员的培训和二次教育,提高其掌握和应用各种新技术的能力。由于存在因技术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不完全或不对称、不合理等所引发的阻碍,应加强对广大工作在第一线的农民教育培训,这有利于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新思想和管理模式,获取正确判断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进而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开展。此外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大专院校等相关部门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环境,完善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和机制,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受教率。 3.引导企业参与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 如今,我国农业科研和教育与生产脱节的问题非常严重,严重阻碍了技术创新带来的利益与前进力。所以,应提高市场整体机制在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中起到的主导作用。提升企业科研等单位参与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队伍中,应明确农业研究教育和推广等工作领导部门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责任义务,并提升各部门协同效率。应完善对农业科技机构的奖励机制,促进企业与研究教育机构的联系,共同努力,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 4.增强农业科学技术服务组织快速建设 加快农技组织的建设,改善其主要弊端,要重点发展与完备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立,有效发展各种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服务和宣传机构,在全省形成上下相联系的服务网络。建立乡镇农业“三站”收归县级业务相关部门管理,实行以点为主,点线结合的双重管理机制,以最大化的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作用,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迅速有效地传输到广大农民实际生产生活中去,最大限度地推动创新成果常规的转化率。扶持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各类民办专业服务和管理组织的快速普及。建好科普示范县和科技示范乡镇,建立健全的乡、村、户科技“多级示范”体制。建立健全各级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管理和交流的机构;大力培养先进农业技术市场,将多种所有制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技术商品交易发展为实体化;积极引导扶持农业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大力培植农业科技型产业,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服务机制。加强稳固先进农科技术在实际生活中最大化的利用和转化,真正实现让先进的农科技术服务于广大的农民群众。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整体经济迅猛发展,而农业产业也位居世界前茅。我国农业的发展在整体经济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而快速有效的发展好农业科技的普及和传递,是提高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发展农业产品需要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多种经营必然成为发展的首要任务。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点 【摘 要】农业技术能把农业科技成果转换成生产力,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是乡镇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能促进农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要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新时期下如何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成为农业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基层企业只有健全体制,优化技术,更新知识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本文分析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这几年发展缓慢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我国农业发展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发展现状;原因;建议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农业生产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能把农业技术真正通向田间地头和千家万户。新时代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公益性强烈的工作,可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工作人员要提供给农民技术服务,要通过培训提高农民农业知识水平。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还处于开始阶段,因此要大力推广乡镇农业技术,利用农业技术来进行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来进行农田水利的建设,这能给现代化农业建设带来强大的发展动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很快,我们只有对农业技术及时调整和深化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集约化,这样能提高产业化经营效率。 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 (一)人员减少,技术服务不到位 乡镇基层的编制上不能没有农业技术员,但是大量农业技术员在岗位上不能履行工作职责,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其实真正地做农业工作的只有很少的农业技术员,其他的技术人员都被领导选择做了包村干部或者其它的工作,这造成了人员大量缩减。农业生产要按照农业工作计划开展,农业工作计划是由上级农业部门制定的。农业工作不仅包括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建设新农村,粮食直补,还包括上报报表、农业摸底等。由于技术人员对业务的生疏和包村工作对时间的占用,使农业技术人员很难深入到技术承包和技术培训上来。 (二)职能性特点降低 上级农业部门的工作范围广泛,工作情况复杂,很难全面地照顾,相关技术知识的培训次数有时会减少,工作人员受培训的机会减少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职能的转变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职能性降低,使他们的职能权利大大被消弱。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这几年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推广支出力度不够,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乡镇农业站要获得发展就需要解决现存问题,摆在乡镇农业站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是资金不够,无法进行品种的试验,无法引进新技术和新材料,这导致了乡镇农业站的许多工作都没法正常进行。 农业站存在的问题不仅有设备陈旧、设施不全,还有办公环境差,八十年代甚至更老的办公室设备难以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有的农业服务中心没有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甚至没有电话和传真,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办公室里最基础的检测、化验、观测的设备都没有,这会导致技术人员不能对农民的问题做针对性解答,基础设施的缺乏使人民对先进、实用的技术的要求无法满足,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另外试验田的缺乏,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的缺失,增加了示范试验的难度,技术推广工作很难开展。 (二)农业技术人员知识老旧,更新缓慢 在乡镇的农业站之中,技术人员拥有本科学历的很少,大多数技术人员掌握的技术水平不高,平均年龄较高,特别是近几年农业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少,严重阻碍了技术人员队伍的发展壮大,经费缺乏使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缓慢。农业技术推广站缺乏系统的培训机制使农技推广人员不能系统地接受培训,使他们接触不到农技推广的新知识,使用老旧的知识投入实践只会使工作效率更低。农机推广人员缺乏信息交流,大大降低了农业的服务效果。农技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才能有效利用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 (三)管制机构设置不科学,技术推广动力不足 乡镇政府对乡镇农业站直接管理,乡镇农业站存在着政事不分、职责不明确的现象,领导干部对农机人员的随意调遣使农机人员的职位分配出现混乱,出现了“在编不在岗,在岗不转职”的情况,这就导致了农技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另外农机人员的工资较低,福利待遇也较低,这降低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农技人员把工作重心放在经营上而不是服务上,这导致了农技人员和农业脱离关系,使农业技术推广速度受到限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没有遵循市场规律而进行推广,效果显然是不明显的。技术推广反馈系统的不健全和考察体系的不明确消弱了技术推广人员应有的积极性。 三、如何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站技术的推广职能 我国颁布了“三农”政策,政策的颁布使我国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了提升,领导要强化对基层农业站的认识,要更新以往陈旧的传统农业知识,政府不能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阻碍农业正常发展,各级政府要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实到实处,从而发挥基层农业站生产第一线的作用。 要想提高农业站技术推广职能需加大对其投资力度,在此基础上一是要加强农业站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先进的检验和化验设备,提高农技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利用新设备来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二是要通过实行工作任务责任制来激发农技人员的工作激情。三是要加强农业网络工程建设,通过建立农业信息公共平台使农民能及时了解到国家的农业政策,及时了解新技术和农产品等方面的信息。四是要改善农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五是要扩大经费支出,满足农技人员工作需求,提高他们工作的主动性。 (二)强化农技人员学习意识,更新观念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企业的发展和繁荣都离不开人才,同样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离不开技术人才的努力。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技术性强,技术复杂,只有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能进行技术推广的工作。农业技术要想适应新的时代形势就必须把建设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进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对农技人员的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新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使用要求,让技术人员学会对新技术进行讲解和现场示范。二是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全局观念,使他们能够把对“三农”的服务落实到实处。 四、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符合科技兴农战略,能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只有在农业推广过程中认真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才能提出有效措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临巨大挑战,我们要建立可行的推广机制,发挥优势,使科研成果尽早转化成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有能力接受挑战,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更上一层楼,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培养探析 一 乡镇农技人员在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突出地位 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生活在基层,工作在生产第一线,肩负着农、林、牧、渔、农机、农经管理的宣传、培训、咨询和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等多项工作任务,是我国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力量。他们接受县(市)农业部门和地方乡镇政府的双重领导,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作用明显 我国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承担上级农业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接受县级农业部门的考核和监督。为上级部门及时反馈农民的需求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据统计,在我国6780件农业技术创新中,有3927件是遵从乡镇推广员意见而采用的,占57.92%。在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成果推广应用中,乡镇农技人员要负责项目地点的选址、农民思想动员工作、扶持政策宣传、技术培训、项目管理等多项工作,在农业技术推广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具有基础支撑作用,是农业技术推广不可缺少的技术力量。 2.乡镇农技人员是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是乡(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政府的多项任务,负责宣传、贯彻和落实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收购、农村矛盾化解、农村工程建设、农村费款征收、涉农补贴兑现等工作。他们在政府密切党群、改善干群关系,构建和谐家庭、和谐农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3.乡镇农技人员是连接农民与企业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乡镇农技人员长期生活在基层,对农村情况熟悉、对当地农民的依赖性强。他们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生产技术和销售服务,是企业联系农民的纽带,农民了解企业的窗口,充当企业和农民合作项目的参谋者、组织者。在乡镇农技人员的积极引导作用下,“农技部门+企业+农民”的运作模式在全国具有相当的规模,该模式是目前解决农产品增产、增效,实现企业、农民双赢的重要手段,是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 加强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全国基本建立了乡镇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现有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3.87万个,22.94万人,但每年只有约8.7%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过培训。乡镇农技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非专业人员比重过大,普遍知识老化,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效开展的瓶颈,迫切需要加强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1.加强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国家高度重视乡镇农技人员培养工作,《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大力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组织发动农业部门和推广、科研、教学单位,对基层农技人员分层分类开展培训,使基层农技人员每年接受一次集中培训。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选拔一批大学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 2.加强培养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是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求 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生产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以手工劳动为主向以机械作业为主转变,对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对农业产业链的产前、产中、产后专业化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普遍科学文化偏低,掌握的技术非常有限,参加学习机会较少。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必须加快乡镇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步伐,切实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3.加强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培养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科技成果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突出。出现上述问题,关键的原因在于基层,尤其是在乡镇一级农业技术队伍建设滞后,导致科技供给传输不下去,农民需求反馈不上来,科研成果的示范缺乏依托,大量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已转化应用的技术也不能大面积推广。改变这一状况,迫切需要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三 对策和建议 1.建立培养对象机制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在现有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中选拔年轻、知识丰富、可塑性强、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培养人员的比例按当地农业工作实际,一般为10%~30%,培养对象要求每年承担一定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定期参加培训,定期进行考核,对不职称的人员进行淘汰,对工作表现好的给予一定奖励,在职称评定中做适当倾斜。纳入培养对象的人员只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再参加政府摊派的其他任务,培养对象进、管、出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考核,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充满活力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人事培养管理制度。 2.强化业务培训 上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将乡镇农技人员培训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组织发动各级农业部门,推广、科研、教学单位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定期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培养方式可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每年所有一线农技人员都能接受5次以上的培训。培训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在注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扩充经营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常识等内容,培训过程中适当安排人员进行工作经验、工作方法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真正造就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现代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 3.充实乡镇支农力量 安排一定专项资金引导鼓励素质优良、作风踏实、吃苦耐劳的县、市级农技人员和涉农专业大学生下乡镇,夯实乡镇农业技术基础,让支农人员参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领办农业试验示范,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对上级支农人员在职称晋级、评优中可优先考虑,对新毕业的大学生支农人员在就业方面可适当照顾。各乡镇要充分利用支农人员知识新、眼界宽、信息灵的优势,为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服务。 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只有高度重视他们的培养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才可能担当起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农业的任务和使命。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乡镇农业科技推广,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但是,目前来说,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进一步制约着农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接下来,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乡镇工作实际,详细论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问题 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是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发展的必然途径,农业科技大力推动农业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农业全面发展又作用于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得农业技术更好的指导、服务与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只有在农业生产中,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才能保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学化的发展。 1 现阶段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与不足 1.1 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比于传统农业,农业技术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与科技素质,很难完全理解。推广农业技术,不仅需要文化素质作为支撑,还需要思想觉悟的引导。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只有全面认识到科技的力量与作用,才能让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积极探讨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普遍比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科技的推广与使用。 1.2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到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农业科技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功。科学研究是最基础的,是技术推广的第一位,更重要的是将科技推广出去,真正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让广大农民群众获得利益,全面认识到应用科技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现阶段,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存在断层现象,近10年来,几乎没有大学生愿意考试分配到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来参加工作,现在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真正能承担起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得很多新技术、新科技得不到快速大面积地推广,缺乏很完善的推广体系。另外,在新技术、新科技使用过程中,缺乏专门的指导人员,出现问题不知道向谁请教。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到位,严重制约着农业技术的推广。 1.3 强制性指令推广 部分乡镇在进行科技推广时,选择强制性指令的方式进行推广。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是因为相关部门对于此技术未进行全面研究,就充分肯定其为农业经营带来的效益。但是,由于广大农户对新技术的不了解,这种单方面强制性的推广,很难让广大农民群众接受。即使技术得到了推广,也无法真正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是进行农业生产的主体,如果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就很难在技术推广中获得效益。 1.4 资金短缺 目前来说,资金短缺是制约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关键问题。一般来说,县级的科技推广经费比较充足,而且来源丰富,有来自于上级财政专门拨款以及同级财政拨款等多种形式。而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水平比较低,大部分推广人员只能通过经营方式求发展。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2 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推广乡镇农业技术 2.1 强化科技种田意义,全面提高人们对农业技术推广重要性的认识 全面提高社会各界对农业技术推广重要性的认识。从政府机构、乡镇部门到广大农民都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好处。只有提高了思想认识,达到认识水平的一致性,才能真正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对农业科技推广认识,必须落实到行动上,针对不同乡镇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推广活动。制定合理的推广方案与推广计划,并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真正在技术推广中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人们采用新科技的积极性。加强宣传与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认识水平,从而更全面的掌握新科技,最终在真正农业生产中获得经济效益。 2.2 明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 明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通常情况下,其负责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贯彻农业标准实施、预防重大植物病疫、信息服务、环境监测以及学习培训等给多个方面。除了公众性质的职责之外,还需要切实提高其服务职能。对于乡镇机构来说,必须加强农技、农机及其他相关站所的合作力度,并进一步确定管理职能以及工作责任。全面贯彻县级管理为重点,县级、当地政府的双重管理模式,为乡镇技术推广人员提供安定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中来,进一步提高农业推广的工作效率。 2.3 全面改进技术推广方式,提高工作效能 全面改进技术推广方式,提高工作效能,这是全面做好技术推广的重要措施。推广乡镇农业技术必须与当地农民群众需求相结合,与市场发展情况相结合,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到位率与覆盖率,强化服务创新新模式,进一步改善推广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果,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的实际生产需求,提高其满意度。与此同时,必须积极转变生产服务理念,彻底改变传统的强制性指令推广的方式,进一步向营利性服务方式、科技示范方式转变。另外,明确推广服务目标,从追求推广数量的提升积极转向推广效益的转变以及推广质量的提高。加强服务形式的转变,改变过去单一的服务方式,逐渐向综合型服务方式发展,同时,不断扩展技术推广服务内容,不仅要重视生产前的服务推广,更要重视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技术服务,不仅要重视农业的科技推广,还应重视农林牧副渔等各行各业的技术转变。 2.4 强化经费投入力度,提高服务质量 现阶段,强化经费投入力度,提高服务质量是做好技术推广工作的关键。这就要求各级财政部门,需要将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以及服务机构的工作经费、人员经费真正纳入到财政预算体系中来,按照福利体系、人头经费与当地公务员同水平的标准,保证资金的足额、按时到位。与此同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资源的合理使用,增加来源渠道,通过支农资金、财政拨款等形式全面筹集技术推广资金。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现阶段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以及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与不足开始入手分析,从四个方面:强化科技种田意义,全面提高人们对农业技术推广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全面改进技术推广方式,强化经费投入力度,提高服务质量,详细论述了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推广乡镇农业技术。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谈谈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问题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是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一项长期重要政策。当前,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创新。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分类改革,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笔者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做如下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 1、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 部分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存在以下几种心理:一是求稳怕乱的农本心理,就是认为种庄稼、种粮食是本分,结构调整风险大,不如种粮食稳;二是直观务实的从众心理,别人种什么他就种什么,不敢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看到别人成功后才模仿采用;三是盲目求快的过急心理,对新东西敢于大胆尝试,但一失败就放弃,比如今年收获的农产品价格一降低,下一年农户就不种了,经不起市场条件下价格波动的冲击。 2、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农业技术含量低 一是培训力量不足。县级农技培训机构主要有县职业中专和农业系统有关部门,乡级农技人员仅有部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而且农技人员浮在机关上的多,兴办基地、深入一线与老百姓面对面指导的少,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培训内容模式单一。农民培训通常采取举办培训班、赶科技大集、咨询解答、散发资料等形式,模式单一,农民不易接受。有些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单环节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不能够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造成了部分农民只讲相信科学,而实际上不付诸于行动;还有的培训不结合当地实际,盲目照搬引进外地经验,解决不了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影响了群众学技术的积极性。三是培训设施落后。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和设备还不普及,特别是村一级,农民没有长期的学习资料和固定的技术培训场所。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低,农业生产中还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3、农技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少,缺乏有效保障机制 随着农村各项改革日益深入,农技推广部门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不再享有财政经费,难以承担技术推行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当前除了各级对农业的政策性资金外,基本上没有任何资金可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技推行体系建设、服务条件亟待改善,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4、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人员知识老化 近几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逐渐减少,目前各乡镇农技人员有部分被抽调去从事包村、招商等其他工作,常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现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多数仅仅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只会简单的农业适用技术指导,缺乏市场预测、行情分析及经营管理指导能力,而且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展要求。 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建议与对策 1、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县农广校、村文化大院等在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中主渠道作用,动员和支持各类科研机构和有培训能力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 二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科技宣传等各种形式和载体,加快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利用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覆盖面广的优势,直观、快捷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成立科教放映队,针对不同时令、不同农作物,有针对性的选择科教宣传片到村进行播放。 三要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培训重点。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 四要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要根据时令季节,开展配方施肥、合理用药、秸秆还田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要继续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扩大阳光工程的培训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 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县乡农技人员必须在其位、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给予一定补贴,确保他们在农村蹲得住、留得下。大力推行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农技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现有从事公益服务的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继续再教育,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应下拨适当的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 3、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企合作,发展农科教示范企业。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先在科技示范园区试种试验,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探索一条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带动更多的群众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4、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继续坚持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千名干部包户富民促调整工程,选派科技人员到村、到户、到企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直接融合。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队,村级成立由科技村主任为组长的科技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通农科热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营,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5、健全农业信息系统,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村村通有线电视,大力推进村村通宽带,设立科技服务热线,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资源,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科技示范户、村民代表、青年人收听收看农业科技节目,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 6、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扶持力度 发挥政府指导、引导职能,尊重农民意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对大力号召发展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借鉴粮食直补的做法制定优惠政策,给予生产者一定的补贴,调动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乡村人才给予一定补贴,在提拔重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引进激励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来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安排专项科技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重要的载体,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战略性转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文章主要是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对策;研究 0 前言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科研技术成果最基层的服务组织,它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的有力保障。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该体系的很多弊端都被暴露出来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中,该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实际需要了。 现阶段,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变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采用多种有效的策略加以应对,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大力的技术支持。 1 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作为国家重要的基层公益性服务组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民获得先进农业技术服务的桥梁与纽带。对于农业的发展来说,它是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快农业技术发展的有力保障。 对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而言,它有利于国家“三农”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强化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有利于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增产。在新形势下,在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方向中,我们应该重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把工作落到实处,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 2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观念落后 对于现在大多乡镇农技站来说,它们都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它们并没有把农业技术的服务与农业经营的服务同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对于一些老员工,他们现有的知识体系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节奏了,仅靠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很难满足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需要,这就严重阻碍了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 2.2 法制观念不强 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当地有关部门并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更别说是采用法律的手段加以控制。对于那些法律和文件上规定的政策也没有落实到位。比如,在乡镇农技站的管理、薪酬的发放等方面,都没有做到有效的解决,这样就严重打击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3 资金短缺 对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来说,其中必然也会涉及到一定的资金投入问题。但是,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一般乡镇的工作条件都很艰苦,而他们相应的报酬也比较低,这样就严重打击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不仅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而且还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 3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有效对策 3.1 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开拓创新 在农业生产不断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的推广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上,应该积极转变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方面,各乡镇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乡镇农技站的创新工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乡镇农技站的工作人员也要积极转变思想,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探索出适应发展需要的推广体系建设道路。 3.2 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中,工作人员作为主体,应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不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同时,建立起科学的考核制度,创新管理体制,促进工作质量与效率的不断提高。只有当工作人员产生强大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有效性。 3.3 加大投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中,资金的投入是必要的。而在此过程中,也要以农业的发展为主导,不断提高农民们的科技素质。在以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为重点的同时,要以提高农民们的科技素质为目的。既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又要不断提高农民们的素质,让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适应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4 结语 作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性与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是我国最基层的公益性服务组织,而且也是加快农业技术发展的关键组织。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该技术推广体系都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我们在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并把它作为重点来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新形势下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对策的几点思考 [摘 要] 农业技术能否尽快的转化成生产力,技术推广是关键。但乡镇一级农技推广的现状令人堪忧,无论是人员、知识结构、办公条件等都严重滞后,使得乡镇农技推广工作长期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针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其对策是在政府政策支持和保障的前提下,加快乡镇农技队伍建设,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切实提高科技文化综合素质,建立乡村农技推广信息网点,建立示范园区带动新技术的推广与辐射等措施,使新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 [关键词] 乡镇农技推广;滞后;问题;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科研成果能否尽快的转化成社会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是关键。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令人堪忧,笔者多年从事乡镇农机推广工作,亲身体会到了乡镇一级农技推广难的现状:上级业务部门对乡镇农技站重视程度不够,人员配备、技术员的知识结构、阵地建设、办公条件等都严重滞后、使得乡镇农技推广工作长期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 针对目前乡镇一级农技推广工作的现状,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在乡镇农技站的工作经验,就今后乡镇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一、目前乡镇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知识水平老化 由于,乡镇一级农技人员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一些年轻人都不愿意在乡站待,高学历者来去匆匆,乡站只是一个客栈,据了解有的乡站只有一个农技人员在干工作,编在人不在现象严重,有关系,高学历者都陆续抽调到上级业务部门,真正留在乡站工作的也都是年龄在45岁以上的人,思想和知识过于老化,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致使一些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严重滞后。 2.乡农技站办公基础设施落后,跟不上现代化的需求 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乡农技站多年来上级部门不够重视,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或者跟本就没有经费,有的连一台电脑都没有,致使有些工作干起来束手无策,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部分人员对本职务工作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3.农民科技意识落后,对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 一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新技术的接收能力。二是大多数农民注重生产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对新技术应用持怀疑态度,三是传统的传统的耕作方式根深底固,一时难以改变。四是气候条件的变化无常,导致农民不愿意使用新技术。 4.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的机制、技术上,效益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上产需求 面对农产品市场的需求,产品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已经做为农产品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做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对粮食生产技术的需求已经严重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强,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转变为优质技术的需求。但现在的技术推广,仍然以粮食产量为目标的推广任务,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导致农户对每年的新技术推广没有兴趣。 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今后发展的对策 1.加强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转化靠推广,农业新技术能否顺利的推广到实际生产中与推广技术人才密切相关。现代化的技术必须有掌握现代化知识的人来推广,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调战,必须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首先要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使其了解掌握新技术的原理、操作规程等。在推广一线中能讲解、会指导、会示范,直接为三农服务。二是要增加乡站农技人员职数,将一些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补充到乡站,使老、中、青农技人员相结合,各自发挥特长,提高乡站人员整体素质。三是要提高广大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全局观念和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乐于奉献的精神。 2.加强政府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和保障 乡农技站是推广新技术基层单位,直接面对技术推广的对象农民。乡镇农技站能否很好的发挥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要避免只下达任务,不关心工作的过程的做法,加大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力度,以此确保农业新技术推广。 3.进一步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农技推广的主体对象是农民,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密切的关系,离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在广大的农村,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他们接受新技术的程度存在着差异。面对目前农民文化素质的现状,一要重视对劳动者的技术和技能培训,确实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要改革与创新农民培训方式,在培训方式上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对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要采取现场示范操作讲解多于室内理论培训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使被动变主动,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三要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农技人员要深入农户、深入田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确保农民技术培训不走过场。 4.建立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信息网点,设置村级农业技术信息联络员,提高科技传播速度 在当今信息时代,及时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结构调整、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信息服务,对农业技术推广来说尤为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农业大户应运而生,在农村,他们是带头人,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也是农业技术推广创新方面最具活力的一个突破口,如种田大户购买先进的农机具,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适度的规模经营,在农村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每个村可选择思想品质好、群众威望高、种植效益好的大户作为本村的农业技术信息联络员。因此,乡镇一级的农技站要以此为抓手建立方便快捷的农业技术信息网点,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上下联成线、网点带动片、示范面对面效益看得见,使新技术推广真正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 5.乡镇农技人员要建立好自己的示范园区,亲自参与新技术推广的全过程 农技人员要转换工作职能,把号召农民干变为干给农民看。转变角色,建立新技术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区即是农业技术的展示窗口,又是开展乡站经济实体增强服务功能的基础。农技人员在自己的示范园区给农民树立技术样板,生产经营出高效益的农产品,吸引农民照着做。这种示范推广模式很受农民的欢迎。所以,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以示范园区为榜样,带动辐射,使新技术尽快的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贵州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在党和国家日益关注“三农”问题的今天,对于地处中国西部的贵州来说,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已经成了一支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能否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已经成了能否发挥贵州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作用的关键。 关键词:贵州 乡镇 农业技术推广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在“三农”工作中的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存在一些的突出问题,给我国的“三农”工作带来了严重制约。 一、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1.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是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众所周知,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中,存在着进程缓慢,区域之间、专业站所之间差异比较大,而且大部分地区不同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隶属的上级直管机关也不尽相同,甚至有极少数直接隶属当地乡镇政府管理。此外,有的农业推广机构所为几个乡镇共同设置一个中心站所,而有的专业站所则依然为一个乡镇设置一个;有的则为3、4个站所合并而成等等。由此可见,农业推广组织机构没有统一的模式,就其原因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所导致的。 2.推广手段单一推广手段不够多样,是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现在,农业技术推广大多都是比较被动地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令,然后再写一个农业技术推广操作规章以及流程,再借助乡镇的行政力量,由农业技术干部遵照执行,并进行试验、示范与推广,严格程序和要求农民照章行事。这样,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很少进行现场的具体指导。这样,必然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比较单一,推广体系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 3.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足,是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根本问题。通常情况下,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来源不足,并且比较复杂,其来源有自收自支、上级财政拨款和同级财政拨款等。县、区级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则主要为职工工资,很大部分乡镇的农业技术经费缺乏,人员工资收入不够稳定,他们的工资则主要为经营农业生产资料获得盈利来保证。可见,不少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一般都只能通过经营来求得生存和发展。这一现象,对于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极为不利,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此外,政府部门下拔的经费严重不足,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我创收能力比较弱。 二、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对策 1.明确职责,强化管理明确职责,强化管理,是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措施。对此,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划分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职能,严格实行分类管理、科学指导。一般而言,其职能主要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重大动物植物疫病预防、贯彻实施农业标准、农业资源、农业投入、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服务以及教育培训等方面。对于承担公众性职能的,需要切实增强其服务功能,并对技术人员实行竞聘上岗,由财政保障其工作经费。而对于那些开展营利性服务活动的,则需要进一步强化自我发展能力,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使其逐步融入市场。 2.加强建设,提升素质加强建设,提升素质,是做好乡镇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措施。要认真对乡镇从事农技推广与服务的人员进行全面清理,并进行分类与登记,对严重缺岗的适当给予补充。而对不在岗的技术人员,限期到岗,超期不到岗的及时进行转岗处理。加强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实行竞聘上岗,确保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比例不少于80%。要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部门工作,不断充实和加强乡镇农业技术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解决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后继乏人的问题。 3.改进方式,提高效能改进方式,提高效能,是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措施之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部门要结合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结合当前市场发展的动态,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着力创新服务模式,大力改进工作方式,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尽量做到让农民群众满意。转变服务理念,要从过去那种依靠行政干预逐步向依靠科技示范和营利性服务方式转变;明确服务目标,要从追求产品数量的增加逐步向提高其质量、效益转变;改进服务形式,要敢于和善于从单一服务型逐步向综合服务型转变;扩展服务内容,要从以产前服务逐步向产中、产后服务转变,从传统种植逐步向农、林、牧、渔、加工等全方位服务转变。 4.加大投入,强化服务加大投入,强化服务,是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关键措施。各级财政部门要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人头经费、福利待遇不低于当地同级公务员水平的要求,保证按时足额到位。此外,各级政府要在财政预算以内,安排和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达到逐年上升的目标。要通过财政拨款、支农资金等形式和渠道,并保证一定的比例,全面筹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 三、结论 总之,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仅有利于全面推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而且也有利于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必须针对当前广大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并结合实际探讨有效的对策措施,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小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文章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系建设 现代农业对科技的要求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必须为农民提供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推广新品种方面的服务,才能完成现代经济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农业现代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乡镇范围内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现在这方面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去解决。 1 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不足 很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点存在财政困难、经费缺乏、供给短缺的问题,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很少,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发展目标。甚至部分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工资也不能足额发放,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导致了工作人员把工作重心放在经营盈利上而忽视了农业技术的服务推广。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工作做得不到位,新品种实验示范和推广方面也有心无力。农业设施物资的检验和化验分析的工作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1.2 管理不完善,运行机制顺畅 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人员安排上随意,人才大量流失;部分在岗人员无法胜任岗位工作,整体上降低了服务推广水平;农技人员大量存在“在岗不位”,被调去搞其它工作;机构职能上也很混杂模糊,缺少明确的工作重点。 1.3 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需要扩大,素质有待提高 对某县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调查分析表明,其中种植技术的推广人数只有19人。技术人员的短缺使得岗位工作负荷过大,一人要承担多方面的工作。现代农业对技术的专精的要求,让工作人员很难胜任不同种类的技术工作。被调查乡镇农技推广部门有大专学历的7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9人,其中仅1人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无法独立承担实验示范和重大的技术推广项目。岗位培训太少,先进新技术和知识获取途径缺乏,难以提高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新农技推广发展形势和要求。 1.4 设备物资落后缺乏,工作条件艰苦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或办公场所很差;乡镇农技人员缺少必要的社会地位,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大多在农村,工作环境艰苦,高学历的技术人才能够找到条件、待遇和发展更好的工作,不愿来农技推广部门。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和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大量农业院校毕业生对农技工作望而却步,直接造成了农技推广体系的人才严重匮乏。 2 加强乡镇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中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笔者针对目前情况提出一些具体解决措施。 2.1 保证财政供给充足,经费及时到位 如果把正式的农技人员纳入到财政预算中,足额到位的发放资金,对经费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并对账目进行严格考核监督,就可以大力建设农技推广区域站点。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和新品种,采购设备仪器,开辟科技实验示范基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农技推广站点配置专门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打印机、传真机等必须的设备,这样才能畅通信息渠道;采购一些必须的交通工具,比如汽车和运货车等。 2.2 健全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针对不足进行改革,强化公益性和专业化职能。科学界定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把经营性的服务推向市场。以现代化的网络沟通协调管理,统一的体系更发挥信息优势。大力开展各种农技推广的服务活动,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和形式多样的格局,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农民的合作,以大胆的创新把农业技术注入到农业产业化中,为农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料,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对各个业务部门的协作分工保证农技推广顺利为农业的增收提供科学技术的支持。 2.3 加大农技推广的宣传 通过网络和报纸电视等现代的媒体来加强对农技推广的宣传,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在专业的刊物上,或者建立网站来推广。针对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建立科技观摩园或在城市郊区建立农产品采摘园,还可以建设优质品种展示和农业技术示范园来作为传播基地。 2.4 对农技人员素质的提升 用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和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加入农技推广体系中,淘汰不合格人员。用引进、培养、联合的方法建立人才培养制度,比如农技人员的聘用制度和工作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农技推广的责任制度。有步骤有计划的对在编技术人才培训深造,请外部专家来做讲座或派遣骨干外出考察或到院校进修、鼓励自学等,以拓展专业知识技能和知识的及时更新。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竞争上岗,以岗定酬,优化其体系的人员结构。以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评定待遇,建立流畅的人才自下而上的发展流动渠道,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体系内的活力。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取得过很多成绩,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原因导致了问题的存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十分必要,不但能让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从中受益,也可以更好的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
校园文化论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正是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我校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 一、环境育人,凸现教育无穷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赋石壁、砖壁生命,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 1.走廊艺术,成为孩子们努力攀登的又一高峰。在我们每个班级外面的走廊里,都有一张巨幅照片,那是大家一致推选的“每月之星”。上面有他们的自我简介,更重要的是还有他们获得的一份份荣誉。所以,每每新更换一期,都有同学们驻足欣赏的身影,那是对被选同学的羡慕,也是对自己的期待。校园走廊成了同学们引以为豪的领地,因为在“每月之星”旁边的墙面上,还有属于他们的“名人名言”。每到征集“名人名言”时,每个人都绞尽脑汁,希望自己能成为班级中的名人,就算平时懒于写作的同学也不例外。 2.教室布置,是孩子们各显神通的绝佳时机。教室里分布了各种各样的版块,这些版块上都有不同的名字“优作园地”、“我们的故事” 、“成长的足迹” ……学生的优秀作文、成长记录、美术作品在这里展示,从而形成了每个班级不同的人文氛围。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的汗水在这里凝聚,智慧在这里闪光,个性在这里张扬,梦想在这里起航…… 3.“温馨提示”,是孩子们品德形成的又一途径。走进校园,你会发现门口的草坪上有着孩子们温馨的提示:“建文明校,做文明人。”、“手上留情花自香,脚下留青草如茵。”、“珍惜一份绿,留于千人赏。”、“ 学校是我家,洁净靠大家。”……这些儿童化的语言对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学们驻足观赏或嬉戏玩耍时,那些提示语是他们无声的老师,告诉孩子们其实它们也有生命。 二、主题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活动是学校生命力所在,活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1.有本文来源:文秘站 //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结合重大事件、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月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2.开展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如三月份“学雷锋”活动,四月份“书香校园读写大赛”,五月份“春季运动会”,九月份“庆祝教师节”,十月份“祖国颂诗朗诵”,十二月“冬季三项运动会” ……从而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3.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要求班级每月出一期黑板报,每学期看两次电影。星期六还组建了校美术、书法、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以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展示我校学生的青春活力和无穷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尚师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1.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本无字德育书,学生时刻都在阅读。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著名教育家斯霞也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工作。我们每个星期一坚持组织教师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教育理论、常规,使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近年来,我校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深入学习师德规范,涌现了一大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开拓创新的先进典型,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广大教师坚持育人为本,以德立教;广大干部勤政、廉政,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好的。 2.狠抓制度和规范建设。明确而严格的校规和校纪是强化校风的重要方法,我们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的特点,师生共同制订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校训、校风、校歌、校服等,制订了一系列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严格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坚持开展文明班队等的评比活动,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联系社区,繁荣通小文化建设。 1.学校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同样学校文化也是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带动整个社区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学校成立了社区家长委员会,成立了家长学校,通过对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沟通,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水平及家庭的文明和谐,提升家庭教育效能,从而达到对社区文化的辐射。我们经常组织师生走访社区各单位,同时邀请社区各届代表人物走进校园,为学校作报告、进行法制讲座、交通法规宣传等,以社区文化来推动校园文化,以加强“亲密接触”。校江海小记者则如辛勤采蜜的小蜜蜂,对居委会进行了采访,收获颇丰。同时,新近成立的学校“爱心社”也将把爱心奉献给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 2.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推动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的窗口。我们学校地处城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十分丰富,为此学校与有关单位建立了联系。同时,邀请市政法委书记担任校法制副校长,定期给家长开展法制教育讲座。 如今,校园文化已经升华为一种全方位塑造教育的生命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通源小学已经成为充满思想、底气和智慧的校园,通小人的观念、品味、学养……也都在逐步升华,通小文化也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一路进取和成长的精神家园 。 校园文化论文:绿色童谣丰富小学校园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二十一世纪的校园里传来了各种不同的新童谣,长期吟诵 “灰色童谣”必定会给孩子们的心灵蒙上不健康的影子,必定会直接影响孩子们健康个性品质的养成。为此,东苑小学2010年开始着手研究绿色童谣丰富小学校园文化,该课题研究符合小学教育的实际,对儿童品德的提高意义重大,研究过程注重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果显著,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如今童谣传唱活动已经成为了我校师生们的行为规范,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不良言行,绿色童谣起到了润德、启智、养文的效果。 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建设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先进文化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因而,从小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为祖国建设输送合格接班人,成了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绿色童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组成部分,具有传承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童谣等儿童文学价值得到充分认可,特别是在“灰色童谣”等不良影响侵袭校园文化之际,适合学生认知规律,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新童谣更能彰显其价值,展现其魅力。此课题研究,旨在通过课堂教学的积极引导,在校园中弘扬积极向上的童谣氛围,激发小学生对童谣的喜爱之情、对生活和学习的热爱之情,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绿色童谣传唱丰富校园文化,达到寓教于乐,从而形成书香的校园文化,书香的社会;通过此次研究,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着眼于学生生活的“底线”,重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净化少年儿童的“口头文化”,进而达到净化儿童心灵的目的。这一目标的确定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课题确定的有关“校园童谣现状调查分析、选择和编制童谣、绿色童谣的传唱、绿色童谣对丰富校园文化的作用、汇编“童谣集”、创编校本教材”等内容,为实现上述目标提高了有效保障。 在创编特色童谣集活动中引领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到童谣创作中来,采用“大手牵小手”的方式,共同创作符合本年龄特征的童谣,并用多种形式予以展现,在创作中张扬学生个性,不断开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让童谣唱响校园,让童谣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使童谣成了一种对学生行之有效的快乐德育教育。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有: 我们创造了自己所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把征集来的几百首童谣进行筛选、提炼,由刘玲、吴茜、赵佳老师带领年级组老师汇编成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校本教材,每册教材分五个主题单元和一个写字专题单元,每班利用周一下午的队会课进行童谣教学,两周一节童谣课,通过班主任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努力做到“天天诵童谣、时时唱童谣”,全员参与的优秀童谣创编活动使此项活动赋予强大动力。无定界的创编,给了师生、家长无限的遐想空间和创作的兴趣,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语言更灵动。 童谣传唱活动按学生的知识水平,分层次、分学段进行传唱。中、低年级选用韵律优美、通俗易懂、简单实用、富有趣味性的童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中、高年级选用适当沉潜的童谣,在规范行为的同时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传唱童谣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也是口语训练开发智力的最佳途径。通过自编童谣、自配音乐和舞蹈与音乐学科教学进行融合,传唱表演童谣配上情景图画与美术学科教学融合,配上相应的动作与体育大课间活动相结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童谣载体,赋予它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让学生通过童谣传唱将爱祖国懂感恩、爱科学勤实践、爱学习勤思考,讲文明懂礼仪、护环境讲环保的理念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心田。 课题组课题立项、开题论证之后,通过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前期童谣传唱活动经验,制定了完善的实施方案。研究过程中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主题活动的开展,如开展低年级段的读童谣活动、在体育活动和课间游戏中唱童谣、组织学生和家长中开展绿色童谣创作和传唱活动、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每周播报优秀童谣、利用主题班队会课演童谣以及“童谣大王”“童谣之星”评选活动等。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让教师和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中华美德的价值,感受到优秀文化的影响。 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地探索与实践,东苑人在绿色童谣丰富校园文化方面已经开创出自己独有的校园文化特色,并结出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绿色童谣传唱活动培养了学生文明意识,丰富了校园文化。今年,学校组织学生举办了两期《优秀童谣大家唱》专题文化长廊,在丰富的洗手间文化中也体现了童谣内容,将优秀童谣布置在校园显目位置,让每一幅作品都富含教育意义,每一面墙都能说话。同时我们结合学校的常规教育,让学生在文明、礼仪、实践活动、环保中,用童谣中的道理规范和引导自己的行为。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充满童谣文化的气息;学生的每一个空间,都融入了童谣,润物细无声。 童谣赢得了课堂教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名家辈出,什么本色语文,诗意语文,情智语文等等,层出不穷,我们的课文改写童谣,数学童谣,可能也是一朵奇葩,形成了学校的教改个性。我们的童谣经典诵读,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焊接了当前的新文化,给孩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童谣创作,学生们各显神通,个性各异,思路广宽,有视空万里,思接千载之感。在童谣创作教学中,教师们一边收集,一边研究,一边实践,一边梳理,开发了教师编写校本课程的能力:一是研究能力的提升,原本不知何为研究,现在梳理出了一条研究实践的路子;二是提高了教师的语言功能,特别是节奏语言的掌握和运用;三学会了编辑能力,会编报编书。每班都编写有童诗童谣集。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更新了教育理念,促进自了身的专业发展。对绿色童谣的创作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我校在市区最先开展童谣活动研究,如今全市已经推展开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安徽省优秀童谣启动仪式选在我校开展,也是因为我校童谣研究起步早,推动好。童谣研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方面,今年暑假中央电视台来我校作了论坛专题采访。苏校长创作的童谣《校园多美好》这首童谣在参加马鞍山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表演一等奖和创作奖;该节目影像资料同时获安徽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和创作奖,还多次参加市廉洁文化演出,受到多方面领导的好评。有几十位老师、学生、家长的童谣作品在报刊发表,多位老师相关论文获奖,其中苏娜校长论文《让童谣焕发出时代的心声》获得省一等奖;陈燕、洪成老师的论文《唱响绿色童谣,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获得省二等奖。 结束语 现如今“读童谣、写童谣、唱童谣”活动已成为东苑的一个特色亮点,把学生、家长、教师创编的童谣上升为校本课程,进行童谣课程设置,向纵深推广开,继续挖掘童谣育人功能和辐射功能,让童谣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与经典诵读并行,与建立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结合起来,以童谣为抓手进行辐射,从而打造出具有东苑特色的小学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论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心得体会 本文作者:对滦南县明德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几点见解 文秘站原创投稿 构建校园文化 提升教学水平 ——对滦南县明德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几点见解 司各庄中心小学 杜海梅 校园文化是现代教育的关键词,这证明了校园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校园文化的实施,对学生品德与素质的形成有着陶冶、启迪、塑造的功能。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教育和引导作用。它能不时的提醒和启发学生的潜能意识。良好的校风及校园师生互动,能使学生在言传中互补,形成良好的品质。高标准的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感染和渗透性,对学生群体及社会道德的提升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它具备着,变化的多面性及广泛性和灵活性,它的影响力辐射强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力。故此本人通过滦南县明德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进行以下简单的阐述。通过对明德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现象、进行考察分析后,得出以下见解。 滦南明德小学位于渤海北几十公里的一个滦南县小镇的中心地带,建筑虽不雄伟但很优雅。走进校园给人以清新温暖的感觉。洁白的墙壁加上醒目颜色的点缀,更会使人有着奔放豪情。当叙述到这里的时候就会想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我理解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在学校发展过程自然形成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以它独特的个性形成物质、制度、精神、课程、活动等文化。这些文化来源于学校在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利时,在规律的教学中挖掘、发现、发展、巩固的精神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沃土,以校园精神为特点的群体互动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无形的让人难以形容。但当你发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它的能量是巨大的。为此,我们要积极的挖掘它的潜能,不断的进取,通过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体育活动等形成一种勃勃生机、努力进取的文化气氛。 学生自身融入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启迪和熏陶,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有积极向上精神的气质学生。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小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比起初高中校园文化有着很大不同,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着差异的。校园文化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很重的地位。在小学更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潜能,然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也会更难。它通过文化环境和各种各样文化活动,以及群体行为的互[!]动,直接或间接使小学生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谨慎分析每一个细小的情节,科学细致的做到言传身教,因为小学生的观念、思想、都会因此而根深蒂固。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也很容易被一些混淆的观念所迷惑,这就是她与中高学生的差异和区别。小学生思想不成熟在她们很幼稚的心灵世界里我们的灌输,周围的环境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启迪着孩子童稚的思维。 小学的校园文化本身,是一个教学系统在规律运转时最具有挑战性的,无形的,智慧、知识、精神的一个缩写。它具备着各种文化的素质与特点,可以给人不可置疑的精神力量,它等待我们去挖掘,它在我们的无限想象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它所具备的教学、管理、服务、组织、课程等等细微的规则和方案,能使我们在不断的求索中得到补偿,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使我们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使我们的精神得到激发,使我们的素质得到熏陶。希望我们每个教师、员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应有的启迪和收获。 大家都知道一个学校,教学是我们每一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资格,一谈到校园文化建设可能大家都会一口同声的回答:“那太复杂了。”的确校园文化建设这个系统工程是既抽象又复杂,但它的潜能和对教学事业的推动力是巨大的,也是不可估量的,就我校的实际情况,几年前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高,目标就一个:抓好学生的成绩就好。把教学和建设校园文化搅在一起,单一的只求成绩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严重的违背了一个自然的教学规律。只是单求教学成绩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少数学生的成绩上去了,但他们的身体素质、道德修养并没有得到提升。教师只教书,却没有做到育人的职责。对此,教育部于20__年4月25日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小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更会关系到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20__年明德小学开始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对各个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调研,通过分析才感觉到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建设不光需要积极的态度,热情的耐力,更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我们呼吁大家: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全身心投入,把校园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大家就摆在我们面前的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更深一步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要求,摆在我们面前的校园文化在小学校园的生活中,具有的特殊性是其它教育不能替代的作用,比如:小学生的潜能意识必须在自然的环境中、心情愉快时、特定条件下、好奇心情迫切时、骄傲虚荣的情绪下,在别人热情鼓舞下,就会使人潜能意识突然出现。虽然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但它进一步的证明了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培养人的素质,修养人的品德,开发人的知慧;是教育事业未来发展宝藏。它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挖掘开发。因为校园文化不仅是小学生的第二生命,更是小学生通向幸福的桥梁。 学生们一早就来到校园,当他们回家的时候已是傍晚,清醒的每分每秒都在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的每一个细小变化都在学生们的眼里,也装进了他们的心怀,都为他们编织美好的梦想提供着素材。校园文化也是造就着小学生幸福的摇篮。总之校园文化关系到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关系到他们的终身幸福。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人民造福,是教育后代的百年大计。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小学校园文 化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奠基,科学的萌芽,知识的幼苗,是国家栋梁的出生地。校园文化被众人所关注,磁性之大,是因为它在人类文化教育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作用。它以其自身的潜能,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行为,从而使学生的德、智、体得以全面发展。从滦南明德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不难看出小学校园文化具有深远的发展意义。校园文化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文化活动,形成一种别开生面的文化气氛,使学生们不由自主的形成一种规律性的互动,从而学生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体系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实践证明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更能提高小学生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要想长期使小学生保持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只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才是激发小学生精神的唯一环境。校园文化不仅能给学生精神带来鼓舞,还可以在此条件下,激发小学生的潜能意识。人的潜能意识是一个智慧的宝藏,人很难发现自己的潜能意识,他需要挖掘启发,还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比如各种娱乐活动、知识、体育、文艺等各方面的比赛都是发挥小学生潜能意识的良好环境。具备这种唯一条件的就是大家最关注的校园文化。种种事实证明:不论是学生文化知识的提升,还是道德品质的不断提升高,都离不开校园文化给予我们的第二次生命。校园文化建设不光是民意,更是国家关注的大事。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纲领性文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建设健康的、主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为此把校园文化建设搞好是重中之重,势在必行。这是人类教育史上的新篇章,也是校园文化悠远绵长的引力和深远的意义。 校园文化论文:校园文化科学发展观论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培养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的德育中,各种教育因素(体智德美劳各育)、各种教育力量( 家庭、学校、社会)、各种教育影响(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以及各种教育形式(活动教学、学科教育与环境中的体制和气氛的教育作用)是各成系统并各以整体的形式发挥其全息整体教育作用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校风、校容、制度、体育、文艺熏陶等。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良好的文化氛围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在学校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学校要引导学生过进步、文明、健康的生活。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 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否都必须接受,因而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考虑不同年级层次提出要求,要认真研究其内容和形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内在需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法规条文,其中充分体现了它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各校都有一套较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有关对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大致也体现了这个原则。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课外文化是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的特征。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机。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学校德育只能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正确辨析社会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来,各级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兴趣班,对增强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坚持以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为德育主课程,坚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提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老师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师惯于坚持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较迟缓,同学生的代沟比较深。在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气力要大一点。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这是因为校园与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形式新颖多样,龙蛇混杂,对青少年儿童适宜与不适宜问题,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学校可组织歌咏队、管弦乐队,定期组织演唱会和音乐欣赏会活动,鼓励学生文艺创作,写影评、社会调查报告。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既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给予学生健康思想的熏陶。培养了一批小歌唱家、小画家、小书法家。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学校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自觉抵制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侵蚀,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 校园文化是校园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在于德育渗透。对于校舍不足、场地窄小的学校,从整体美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安排设置各种活动场室,完善各种制度,提高校舍和场地的利用率十分重要。许多学校在近几年的教育投入中,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这是值得高兴的事。在办学条件已上等级的学校,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更要注意布局的合理,总体协调,富有特色,兼实用性与艺术性;中学、小学、 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合各类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目前,一些学校在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过滥的编排布局。过于注重标语口号,墙壁上到处是校训、名言警句。其二,缺乏整体协调。高档次建筑,低品位艺术,内容形式呆板,投入大,效果小。某些学校花数万元搞个雕塑作品,还是两个小朋友举着个原子结构模型,五十年来一个面孔。三是管理不善,周期性长,过时的板报随处可见。还有是严肃性不够,不使用规范字,一些人物塑像不注意保洁等等。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学生的成长,就没有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平台。为搭建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平台,按照德育工作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学校应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并注重寓教于乐,循循善诱,使广大少年儿童有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结合国内外大事,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古今中外名人故事、新时期各行各业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和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加强法制和安全教育。充分民发挥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和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论文: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工会在对丰富校园管理文化,培养校园民主精神,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工会;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主导地位的教职工的文化建设不可或缺,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高校工会必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在教书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其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点,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条件。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在党委的领导下,建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高校工会有责任和义务引导教职工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1、高校工会自身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共同点 良好的校园文化系统,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严谨的制度体系。工会作为高校的一个重要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校园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协助校党委开展工作。工会组织健全并发挥作用,必然会促进校园文化的整体进步,必然会促进广大教职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必然会更好地引导和带领教职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2、高校工会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1)高校工会组织开展的教学竞赛,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工作方法革新与工作途径协作的活动,都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能力,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有实际意义和影响的活动。 (2)工会对教职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法律教育,以及科学、文化,提高教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技术、业务素质,使教职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相符合,并且是校园文化中最全面、最深刻、最高层次的教育活动。 (3)工会这个集体,拥有大量的既具有理论水平,又具有社会实践经验,既具有全面素质,又具有个人专长的人才。以他们为主力,主导校园文化建设事半功倍。 3、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与工会的任务统一 (1)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繁荣校园文化,在吸收社会文化营养的前提下,使文化层次更高、氛围更浓的校园所诞生的校园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先导。而工会无疑有繁荣文化、丰富文化活动的任务,不难看出,这项任务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完成。 (2)校园文化建设是要建设文化设施、文化队伍、文化环境,营造校园精神、文化心理、文化追求。这些正是工会更好发展职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大使命的具体任务。 (3)工会有普及文化,全面提高教职工文化素养的任务,这一点也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 二、高校工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校园文化的职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工会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倡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活动,全面提升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今天,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社会对人才质量的攀高,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尤为重要。工会可以通过举办人文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升教职工的人文素质,开展“三育人”先进个人、五好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营造争先创优的进取向上氛围,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树立新时代良好的师德形象。 2、宣传培育校园精神,提升教职工的人文素质。工会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同有关职能部门深入发掘校旗、校歌、校徽、校训的丰富内涵,通过使广大师生员工易于理解和接收的形式和语言,诠释校园精神的基本精髓、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工会还应根据学校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不断赋予校园文化新的内容,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养成教育与培养,从小事抓起,用校园文化规范教职工的行为。 3、弘扬民主精神,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大学的民主精神主要表现在学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在学术上应倡导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者有追求学术进步、献身真理的权利,在管理上应坚持依靠教职工办学、依法办学的指导方针,凡涉及办学理念、发展规划、教学改 革等重大事项,都应在一定范围通过不同渠道广泛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与建议。高校工会作为教代会的工作机构,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应本校发展的教代会的工作机制、组织形式,畅通渠道,依法主动科学地维护知识分子特殊群体的权利,抓好校园民主精神的培育和民主氛围的营造。 4、举办健康高雅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师生的素质和能力,高品质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和声誉。工会应以部门工会、工会小组、协会等文化层面为载体,以体育竞赛、知识讲座、书画摄影作品展览等文化形态为手段,培养教职工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提升教职工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健康、高雅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激发了教职工献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应正确认识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切实利用校园文化这笔无形资产,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 校园文化论文:校园文化建设研讨 文化是人类文明与科学的象征和代表,是人类美德和智慧的表现。学校是传承文明和创新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人类文化的神圣殿堂,学校文化是各类优秀文化、先进文化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学校生命和灵魂的集中体现,继承文化、整理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文化是学校的职责和使命,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教育品质,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和成就教师的人生价值。 一、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定位 什么样的文化才是校园文化,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是不是校园文化,墙壁上的校训、名言警句是不是校园文化,校长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是不是校园文化。我的理解是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所有文字、规章制度、条文、思想、图腾,只有转化为学校全体师生的内在需求和相同值取向,外显为共同的处世原则和行为方式,这样的文化才可以称之为校园文化,才是真正意义的校园文化,不然,它最多只是一种文字,或文化的符合,不能构成影响人、教育人、激励人、规范人的校园文化。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它象物理学上的“场”具有巨大的能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置身其中的每位成员都施加着一定的制约力和影响力,规范着每个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这就是校园文化的威力和魅力,也是我们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根本原因。 二、确立核心价值,丰富校园文化,促进“人·教育·自然”和谐发展 校园环境、教育氛围,是一所学校的脸面和眉目,是一所学校的品位;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品质,也是一所学校的气质;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和精髓,更是一所学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如何为全校师生创造一个风光旖旎、赏心悦目、情趣高雅、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如何创生一个教师勤教、学生乐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面对问题乐此不疲不懈探索的教育氛围,如何营造一个尊重、信任、理解、宽容、欣赏、激励、支持、诚信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文空间,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师生员工既感受到工作、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又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这些都是构筑校园新文化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对教育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入手,对丰富学校文化这一主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1、确立核心价值,创新规章制度,形成了人本和科学相融的管理机制 核心价值是学校在追求教育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全体或多数教职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学校意义的终极判断,从内表现为相同的价值取向,在外体现为共同的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为此,学校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持久的探索,并形成了有澄中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是及时总结、不断提炼。在近几年办学过程中,学校根据教职工的职业信念、角色认同、责任意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总结并形成了有澄中特色的一系列教育理念,爱心和责任心已成为澄潭中学的教育品格,为每个学生的一生的幸福奠基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努力追求每个学生更好的发展已成为全校教师的教育信念。在澄潭中学,没有人打扑克、搓麻将,也没有你来我往的应酬,班子作风正、教师工作实、学生学习勤。“做好工作是最好的人际关系”、“敬业比能力更重要”、“勤奋不用怀疑”等等深入每位教职工心中,正是这样的信念、思想、风气、作风和态度,澄潭中学才有“教师勤教、学生乐学、情趣高雅、文明和谐”的优良校风,才有学校的全面快速协调发展。 二是不断完善人本和科学相融的规章制度。学校以“学生成长、教师成才、学校发展”为导向,完善并形成了65项规章制度,在提倡实干勤干、精业乐业的同时,努力使学校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的依法治校的管理轨道,在探索学校内部管理过程中,我们把师生的发展作为目的和价值取向,把人性的激励和开发以及促进师生成长统一起来,把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有机结合起来,在科学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关怀师生的发展,关怀师生的生活和情感,关怀师生的心理感受,对于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制度,注重制度的形成程序,让教职工共同参与制订、修订并提交教代会讨论、修订和表决,使制订修订制度的过程变为教职工参与、熟悉、理解、接受学校管理的过程,变为认同、遵守、维护学校规章制度的过程,增强了制度的生命力和激励效应。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现人情味,如50周岁以上教职工病假三天不扣全勤奖,有5周岁以下小孩的女教职工夜办公可少上一节,不影响工作的看病和外出处理事务不作假,在工作时间允许接送小孩上学回家等等,从而形成了科学与人文相包相融、协调统一、被大家所认同又规范着全校师生行为的制度文化。 三是对学生进行持久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们从报到的第一天开始,从高一军训开始就进行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并持之以恒,因为好的习惯、文明的行为不是自发的行为,需要长期的规范训练和养成,才能成为自觉行为,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使澄中培养的学生既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又有显明的澄中个性(怀文抱质、自强不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书写清晰、做事严谨、行为文明、乐于合群、勇于竞争、善于赞美)。我们期望通过澄中教育的学生能做到:卫生不常打扫,地面干干净净,纪律无人专管,教室安安静静,做操无人组织,队伍整整齐齐,集会无人监督,秩序井井有条。 2、美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为全校师生提供融学习、工作、生活、休闲、娱乐、欣赏为一体的绿色环境,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石都成为富有哲理的教育诗篇,使校园成为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充满诗情画意的人文空间 一是校园美化、绿化体现澄中特色。科技广场以升旗台、空旷文化石场地为主,它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乐园。 行政广场因在校园入口处,以典雅、大气、绿色为主,盆景、桂花、铁树、色块交相辉映、悦人心目。信息广场是学生休闲学习的乐地,向上的含笑、挺立的银杏、卵石的小路、菱形的草地、五边形的座椅是它美丽的风景。湖滨休闲区是师生休闲、欣赏、交流的空间,石块、古树群、湖、古桥、小溪等合理组合,最能体现澄中校园美化、绿化的人文性和娱乐性。还有那原生态的小溪、师生健身小区、书形草坡、五环造型以及别具一格的石头、路灯、音箱……无不流露着澄中校园独特的文化气息。校园内春天有鲜花、夏天有浓荫、秋天有果实、冬天有绿意,置身其中的不仅仅是消遣娱乐的场所,而是传情达意的综合空间,睹物会意,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这种散发着深蕴情致的优美空间,使我们体悟到绿色不仅仅是一种环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取向,校园不仅仅是校园,而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充满诗情画意的空间。 二是注重校训、名言警句的生成过程。物化形态的名言警句只是一种文字符号,只有当它被师生认同并转化为内在需求体现为外在行为的时候,才能成为本校的校园文化,才能成为陶冶人、激励人、提升人的精神食粮,因此,学校向全体师生征集校训、名言警句、校旗、校徽、校歌、道路名称,征集的过程其实就是比较、选择、认同并遵循的过程,同时把大家讨论定稿的内容再次返给全体师生并组织教育学习,进一步内化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例我校的校训:怀文抱质、自强不息,前一句是内容,它告诉学生经过高中三年学习要形成文理兼备、内外一致、表里如一、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综合素质,古人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后一句是精神,做人要自强、自立、自信、不甘落后),楼梯走廊上的艺术化的名言警句,信息中心的对联、怀文抱质扁额以及省吾亭等等,已成澄中校园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三是注重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科学景观的象征意义和审美取向,使之具有教育性、哲理性、诗情性、艺术性和人性化的特征,具有影响人、感召人、净化人、陶冶人、催人上进的功能。我们把校园内的道路用大学名校的校训来命名,使每天走在“上进大道”、“求是路”、“自强路”、“诚信路”上的学生能放开眼界、志向远大、埋头向学、学有所成,将来成为民族复兴的栋梁。为让澄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教育·自然”和谐一致的诗意栖居地,我们把从大自然收集到的美好东西和校园内存在的巧加安排,形成了十个校园自然景观:绿荫水榭、古桥倒影、沧波石町、翠拂琅玕、荷塘清韵、芦花淡月、柳浪桃烟、碧萝翠霞、踏雪寻梅、丹桂飘香,以及设计中的日咎、DNA模型、原子模型、地动仪等等,不仅仅这些景观本身是赏心悦目的,而且组成的整体使人既有“春有诗情,秋有画意”的审美情趣,又有“夏有佳思,冬有奇想”的丰富联想,理因趣,其理益彰,趣因理,而趣益浓;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科学景观交相辉映的澄中特有的校园文化景致,使人所见的不仅是一草一木一石一景,而且还有“风摇竹影有声画,月照梅花无字诗”的想象和美景,想人所欲想而未及想,言人之所欲言而不能言者,启人心智,达人意会,真正发挥文化场教育人、启迪人和制约人的作用。 2、弘扬澄中精神,构筑校园新文化,为全校师生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 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既与这所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有关,也与校长、优秀教师、杰出学生密切关联。澄潭中学五易校址,自力更生、艰苦办学,到63届学生李成尧、张才华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的精神业已形成并得以代代相传。在新的形势下,澄潭中学自强不息、自加压力,在无地理、师资、生源、硬件情况下,进一步弘扬和深化“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澄中精神,面临弱势不气馁,顽强拼搏,走出了校园建设和教育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在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的创业过程中,澄中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一是过去别人说澄中是“三流的生源、三流的师资”,但我们是知耻而后勇,承认不足,急起直追,作为教师,把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动力,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作为学生,进校时虽然基础较差,但他们面对劣势不气馁、不放弃,在“不到最后,永不言败”的信念指导下,以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勤奋好学,不耻下问,不断进取,最后勤奋的澄中学子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勤奋好学,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是“教师成才,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保障,也是学校教育质量持续辉煌的前提。二是澄潭中学在弱势情况下发展到现在省级文明单位、省二级重点中学、省科研兴校200强和花园式学校,靠的是先进的办学理念,如果没有“未来有多近,在于你想得有多远”的思考,就不会有学校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校园建设,如果没有“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就不会有新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改革。我们在积极倡导“行成于思”的同时,同样注重“行胜于言”,敢想敢做会做,教师踏踏实实地教,学生踏踏实实地学。学校任何一项教育改革也都非常注重操作性层面的构建和探索,使每一项改革都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和质量提高,澄潭中学能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序上得益于这种“观念领先、步子扎实的实干精神。三是发扬了“团结协作、智慧共享”的团队精神。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专业成长是系统整体效应作用的结果,在一个学校里,教师群体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风格的互动和碰撞,可以产生1 1 2的智慧火花。学校建立“系统责任制”,意义就在于使各职能部门、各教师之间能实现系统信息的互换和共享,从而通过知识共享,资源共用,运用集体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我们在进行学校管理改革中,把年级组、备课组、办公室协调成一个整体,变针对教师个体的点式管理为以组室为主的块式管理,利用集体的力量管理、指导、引领、帮助个人,形成了各系列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协作提高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这种“竞争、合作、欣赏”的团队精神,为澄潭中学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过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勤奋好学、不甘落后、观念领先、步子扎实、团结协作、智慧共享”精神造就了澄潭中学,并形成了澄中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澄中精神必将绽放新的异彩。 文化之为文化,是因为文化具有强大的制约力和推进力,让我们共同来构建丰富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全县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使之成为我们走向文明、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行动指南。 校园文化论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文化育人的主战场与主要承载者,很自然成为众多学校践行文化育人思想的首选。而如何把校园文化建设抓出成效、抓出特色,发挥其最大的育人功能,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从所在学校多年发展特色教育的探索实践里,深刻体会到,加强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继承传统,更要创新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在于继承。每所学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丰富的文化积淀,这种厚实的积淀和蓬勃的生命活力,就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所在,是一种重要的、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动态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的以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办学传统、校风、学风、校园文化活动风格、师生的行为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一所学校全体成员共同的观念形态和文化形式的总和。从形式上看,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表现形式。从校园文化形成的层面上讲,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所学校在发展中不断累积并以文化积淀的形态呈现的结果。显然,我们要加强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学校固有的传统校园文化显得尤为关键。 首先,要很好的传承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如富有书卷气息的图书室、一届又一届毕业班师生努力拼搏过的教室以及与他们曾经朝夕相伴的一桌一椅、一届又一届毕业生意气风发走过的林荫校道······这一切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譬如注重秩序、守纪、讲究整洁卫生、追求积极向上、重视团结协作等等,这是我们要传承校园物质文化的根本所在。 其次要很好的传承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传承校园制度文化的重点在于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建设蓝本。只有在立足学校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行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继承校园精神文化。它又被称为“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我所在的阳明中学,创办于1980年,因初创时隶属县城所在地阳明镇,本着纪念王阳明奏请设立和平县治之初衷而得名,是一所地处粤北山区的面上普通中学。在30多年的风雨磨砺中,阳明人以拓荒牛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艰苦创业,锐意创新,勤勉耕耘,以教育的智慧,不断积淀教育文化的底蕴,凝练成“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开拓进取、迎难而上”的阳明精神。正是凭着30多年的精神传承,学校不断发展壮大,近几年来,教育教学尤其是特色教育年年上新台阶,虽是一所面上普通中学,高考上本科线人数近五年却连续突破百人大关,2010年还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被广东省教育厅列为2010-2020年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这些成绩的取得,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重视了校园文化的传承与校园精神的发挥,重视了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与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与传承。正如教育局长黄伟平所说言,“阳明中学最为难得的,在于全体师生传承着一种宝贵的精神。” 当然,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光要重视继承传统,更要重视创新发展。没有创新发展就没有生命力,校园文化就会沦为一具没有血肉的空壳,了无生气,这也不符合当下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强化育人功能的时代要求。 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形成学校独具特色校园文化的源头活水。如果说继承是为了传承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创新则是通过充实文化内涵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如上所述,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发展、逐渐积累的过程。它受制于时展特点、人们的思维观念、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和自身教育话动的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还包括生源构成及师资质量等,加之,校园文化一经形成,它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又会落后于时代要求,脱离学校发展实际,甚至有被淘汰的可能性。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不断创新,在于不断淘汰落后的腐朽的思想与文化的同时,不断培育和拓展新的校园文化内容以丰富其内涵,从而发挥它更大的育人功能。 同样以我所在的阳明中学为例,多年前,学校与其它面上普通中学并无二样,在普及高中教育大背景下,随着重点中学大幅度扩招,面上普通中学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学校遇到了诸多发展难题。为此,学校充分发挥开拓进取、迎难而上的阳明精神,立足现实,大胆创新,一是给学校重新定位,寻找突破口;二是重新诠释办学理念,确立了新的“以人为本,特色引领,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三是创新办学模式,坚持“两手齐抓”(一手抓普通类文化课教学,一手抓体艺类特色教学。)和“两手都硬”的方针,将普通高中传统单一的文化课教学模式拓展到图音体特色教学领域,开创体艺特色教育发展模式,形成双轮并驱的教学班级架构。从而实现了从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向开创体艺类特色教育的完美转型,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实现了办学条件的不断优化和改善,取得了从较低起点到快速发展的蜕变。 不难发现,阳明中学通过创新发展,在原有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繁衍出了全新的“以人为本,特色引领,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发展体艺类特色教育为主的办学模式、以培养特色人才为主轴的办学目标。这一切成为了学校教育改革 和谋求特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内化成为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核。只有创新才能开创新的发展思路,才能谋求特色发展。当创新由一种意识上升为一种指导思想,进而指导探索实践时,这种创新其实已经升华到了精神文化的最高层面。在这里,创新在充实、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同时,更为学校的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可以断言的是,没有创新,就没有阳明中学特色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继承更要创新,还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唯有如此,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取得更大成效。(编辑:华华) 校园文化论文: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导向,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文化建设 确立素质教育目标,并以之为导向,开发潜在课程,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规范了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基矗。 1、确定素质教育目标。做学习的主人(乐学、多思、善练、勤奋),做生活的主人(惜时间、重技能、善运用、力进取),做时代的主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求创新)。 2、制定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歌。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与形势发展相适应的校训(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校风(乐教、乐学、拼搏,拓展),教风(敬业、爱生、严谨、创新),学风(好学、多思、善练、勤奋),校歌(《朝霞映照着美丽的校园》),并认真落实校风建设工作,优化舆论环境,激发拼博拓展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搞好物质文化的建设。物质文化的内容是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完善设备设施。我校位于新塘镇的中心地带,拥有占地面积15508平方米的校园,(教师宿舍含内),建筑布局合理,设计新颖,楼寓同走廊连成一体,楼前室后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宜树则树,各室具有隔音、通风、采光功能。标准操场,运动场,小生物园等环绕错落,“七室”“一潮设施设备按一类标准配备,还增设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电教室、电脑室、语言实验室、自然实验室。一年多来,我们向社会宣传尊师重教的思想,游说社会各界支持学校,自筹六十多万元(政府投资、集资四百多万元基建款不含内)投入新校舍的环境设施和教学设备。一间设备较完善、环境优美、向心力强的花园式学校已初具规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矗(广东柏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办出山区学校的特色""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办出山区学校的特色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山区农村中小学,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我就沁水山区的实际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山区的实际对办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我们沁水山区的实际最大特点有3个:一是地面辽阔,村庄分散;二是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三是资源丰富,人才奇缺。全县300里河山,400万亩面积,50万亩耕地,21万人口分居在2622个自然村中,其中6户以下的就有644个,真是“一去二三里,烟炊四五家”。每个山村平均17.5户、80口人,尽管全县中小学达到700多所,3.4个村庄也才能平均1所。10个学生以下的单师小学占36%,其中5个学生以下的小学就有165所。这样的实际如何办学就很值得研究。加之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直接影响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全省的贫困县之一。不过随着侯月铁路的开通,交通状况将得到很大的改善。沁水县是沁水煤田的一部分,含煤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4%。“地下有黑色宝库,地上有绿色银行”,具有林、牧、煤、铁、蚕五大优势,但由于人才奇缺,致使长期以来“端着金碗讨饭吃”。如何适应山区需要办学,培养各种实用人才,这就尖锐地提出了改革办学模式的新要求,和怎样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 二、办好“三型”学校,加强素质教育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为了推进“普九”,我们针对沁水山区实际,实施“科教兴县”战略,采取边实验,边总结,边提高的办法,在全县大力提倡办“三型”学校,即:综合型的复式小学,集中型的寄宿制小学,技术型的乡镇初中。 所谓综合型的复式小学,就是10个学主以下的三级复式小学(村小),提倡办成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致富服务的综台型复式小学。就是把一个山村的几个学校、几种教育融为一体,统筹安排,统一管理,使其彼此渗透,互相贯通,协调发展,即普通教育(含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三管齐下,三种教育一齐抓,实施“农科教结合”“村校一体”。这样做的最大好处:一是提高了办学经济效益,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减轻了农民办学负担。 三校合一校,男女老少一齐教,三校开支变一校,农民负担大减少。二是发挥了学校内在优势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一个综合型复式小学就成了几个山庄几户十几个人家的大组合,男女老少,互教互学,“超前反刍”,共同提高。三是在一个学校实行三教统筹,就从根本上加强了职业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四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自然地紧密地结合起来了。五是综合学校担负了对农民进行终身教育的任务。使成人教育强化了计划性、系统性、实用性、长期性,把提高农民素质落到了实处。六是参加者又是办学者,学校的许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所谓集中型的寄宿制小学,就是小学1--3年级低段办村小,4、5年级高段实行联村办寄宿制小学。服务半径一般10华里左右,远看15--20华里,全县119所五年制小学,寄宿制小学就有90所,占75.6%。 这样做,减少了复式小学的层次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了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尤其是小学高段办成单轨和多轨制的单式班。师资力量相对集中了,学科教师配套了,能按照国家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但四五年级复式教学就不行,学生小学毕业了,但没有真正达到小学毕业的程度,办寄宿制小学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特别是在上好文化课的同时,也有时间、有师资、有条件上好体音美、自然常识、劳动技术,也能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近2年来,各乡(镇)又都试办了1--2所包括低年级在内的寄宿制小学。办这样的寄宿制小学难度较大,只能成熟一个办一个。因七八岁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离开了父母,首先要解决好吃、注玩、睡,卫生保健等问题,才能保证学习好,使家长放心。办好寄宿制小学,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一要建立一支具有特殊素质的管理队伍,校长要有统筹全局的艺术,要有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班主任要把温柔体贴、一专多能、忍耐持久,归结为一颗赤诚的“爱心”;后勤人员思想觉悟要高,烹调技术要强,服务态度要好。二要针对寄宿制小学的特点,采取特殊的管理办法:建立“董事会”,民主管理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学生伙食;开辟多种渠道,丰富课外生活,强化纪律教育,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等。管理问题解决好了,寄宿制小学就会有效地推进山区普及义务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所谓技术型的乡镇初中,就是农村中学必须面向农村,为振兴农村经济培养各种实用人才。我县的做法是:一、普通初中带有专业性,认真上好劳动技术教育课,切实做到教师落实、教材落实,时间落实、基地落实。劳技课不及格者不发给毕业证书。二、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生产实践,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三、实行初三分流。就是初中阶段一进入级,就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方面协商决定,把学生分为回乡就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班”和准备继续升学的“提高文化基础知识班”,由学生自愿报名,分别编班就学。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有利于大面积发展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为农村培养各种实用人才;有利于解决“3+1”难以解决的题(经费、住房、教师等);四、进行多种形式的爱农教育,诸如:深入农村调查,往届毕业生回校作模范事迹报告,成立学农科研小组,学校附设回乡学生短训班等。 沁水县通过“三型”学校,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每年都要为农村输送3000多名具有一技之长的各种实用人才,为振兴沁水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加之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的进一步落实,沁水山区在脱贫的道路上一年一大步,一步一层天,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14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0倍。同时,沁水县的中小学教育也为高等教育输送了一大批合格新生,今年高考达线80人,创历史最高水平,晋城市的文理科“状元”也都出在了沁水,有2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成了沁水有史以来的大喜事。人家都说,“‘三型”学校出人才,素质教育出人才,既出脱贫致富的人才,也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 三、办好山区特色学校应重视的问题 1.提高认识问题。有人说“三型”教学“不正规”。我认为,正规不正规不能看形式不看实质。看实质,就要看山区的实际,看山区教育的普及,看山区农民素质的提高,看山区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只讲“正规”,山区不能脱贫致富,那再“正规”的学校也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振兴山区经济,必须办具有山区特色的学校。这既要解决群众的认识问题,更要解决好“政府行为”的问题。 2.师资队伍的素质问题。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三型”学校必须建设一支具有“一颗红心,多种本领”的教师队伍。“一颗红心”,就是要有扎根山区办教育,无私奉献育新人的思想。“多种本领”,就是要适应山区学校需要,成为教学上的“全把式”,不论哪个年级、哪门学科都能拿得起。特别是单师小学,既会当校长、当教员,还会当干事当工勤人员,身兼多职,又得多能。 3.组织管理和改进教法问题。综合型复式小学,既要办普通教育的复式班,还要办成人复式班,统一学政治,分级学文化,结合专业需要学技术,解决好成人教育的分散性、流动性、专业教育多样性的问题。初三分流同样存在教学计划、教师配备、专业设置、实习基地筹问题。这就必须敢“闯”、敢“冒”,走出自己办学的一条新路,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4.有关部门协同、配合、支持问题。 办好“三型”学校,在政府统筹下,教育部问责无旁贷,要主动进攻,农、林、牧、煤、蚕桑等部问都要大力配合。师范院校要根据山区农村学校的需要,改革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解决好中师毕业生不愿搞复式教学,不会搞复式教学的问题。教研、科研、编缉出版部门,要在教学计划、大纲、教材、参考用书等方面大做文章。县级有关单位要从需要出发编写乡土教材。各级教研科研部门要把办好山区特色学校列入教研和科研项目,试点、总结、推广这方面的经验。只有上下同力协作,才能使山区学校为提高农民素质,为振兴山区经济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校园文化论文:如何认识论和政治论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 论文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本质 认识论哲学 政治论哲学 论文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在高校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认识论哲学和政治论哲学中对人的价值追求的不同观点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的理念选择。认识论哲学家认为人的价值和幸福的最高体现是理性知识和真理,求知和知识是人存在的最高形式。政治论哲学家认为人的价值侧重体现在社会价值方面。在这两种不同的哲学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选择也是认识论和政治论哲学之间不断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高校校园文化在引领、塑造高校物质形态、观念形态方面起着重要导向作用。它既有着文化的共性,又有着自身的个性。在多元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高校校园文化如何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 1.1 文化的本质 伯顿·克拉克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用文化的观点来研究高等教育,并指出文化是一种共同使用的思维方式和集体的行为方式,“文化塑造个人的心智”。也有人认为文化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文化。文化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人本身的发展。① 1.2 高校校园文化与文化的关系 1.2.1 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在高校的普遍表现形式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和管理者经过长期的培育而形成的,它反映了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和校园群体的智慧与意志。”②从文化在高校的表现形式来说,高校教育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资料三个部分,教育者是文化的传承、传播者。同时又是文化的受传者,作为文化化了的人对文化进行传播;受教者接受一定的文化,又将这种文化进行新的创造,最终也是被文化化了的人;教学资料实质上是文化通过教材、辅导书、工具书等形式表现出来。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有着文化的共性。通过校园环境进行的文化选择,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包括教风、学风等)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的确立、校园活动的组织、学校规章制度的订立和各种设施的建立等方面。③高校校园文化是各个高校中都有的一种文化,只是依据高校层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2.2 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在高校的特殊表现形式 高校是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体现了高校不同的办学理念或办学理想。从整个学校教育系统来说,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有着高知识、高学问的教师和处于青年时期、激情洋溢、充满理想的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主体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更具先进性、开放性与深度性。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文化体现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复杂性、针对性与多元性。从不同层次、类别的高等院校来说,各个高校的校训的不同正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同的一个突出表现形式。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校训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武汉大学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武汉理工大学的校训是“ 厚德博学,追求卓越”。 1.3 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作为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在于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的认识不足。以为高校校园文化只是丰富高校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以为高校校园文化只是树高楼、搞绿化、开办讲座等;以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只是学校特定部门如团委、学工处等部门的工作。没有认识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基石,没有认识到到校园文化的深层本质是学校的元气,各项工作都应是这种元气的流布,广大师生都应能够受到它的滋养。④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也具有动态性。但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不变的,它是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引导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高校校园文化一般选择的是社会的主流文化,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非主流社会文化的冲击。在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不断冲突与融合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表现为高校主体的自主与自觉选择的特性。有人说,校园文化的变迁本质上是大学生正确的社会感知、成熟的文化自觉和整合的群体互动。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在文化的变化过程中不断适应、调整的自我发展。 2 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基于认识论和政治论的视角 布鲁贝克指出,研究高等教育主要有两种哲学基础:一是以认识论为基础;二是以政治论为基础。高等教育的哲学指导思想支配着高校各个方面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哲学指导思想的影响。 2.1 认识论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 认识论哲学的指导思想在西方有着传统而悠久的历史,它强调认识论的人趋向于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为目的,强调高校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为了学术而存在的。这种哲学思想提倡的是能够训练人的思维、发展人的理智,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理性知识”。但是,传统认识论哲学的这种以理性思辨、逻辑推理求取知识和真理的活动并不单纯为获取系统化的理性知识。在这个直接目的的背后还有更为高远的目标,这就是人的存在、价值和幸福。⑤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以人为本,客观上要求大学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是在科学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大学里,更加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构建形成科学人文的理念以适应大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校园文化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日益呈现出开放、公平、民主的文化气息,表现在不同的学术观念的共存、对个性的包容、对个体的尊重等。高校教师和学生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存在是为探索知识、传播真理而存在的。教师不仅传授知识、培养具有开放视野、创新能力的学生,而且通过科研对知识进行探究。教师和学生都带有自身独特的个人文化,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个性特征、思想观念。高校校园文化正是学习、工作、生活在校园里的人所共同营造的共性文化。它通过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来约束人们对知识探索的态度和行为。 2.2 政治论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 政治论哲学认为人们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社会、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密切相关。高校只有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高校必须依靠培养的人才以及知识、技术的不断创新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高校的存在是为社会服务的。它提倡的不仅仅是“学理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应用性知识”。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科学技术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创新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样,应用性知识更能为社会的发展服务。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也在高校校园文化中体现出来。高校校园文化向社会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直接为社会文化建设服务。 3 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选择 3.1 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冲突 政治论和认识论之间一直存在着冲突,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着认识论和政治论的两难选择。其矛盾之处在于,探讨高深学问的认识论方法想方设法摆脱价值的影响;而政治论方法则必须考虑价值问题。⑥选择了认识论的人认为,高深学问的坚实基础是严格的客观性,如果不能避免高校的政治化,将迟早会歪曲和干扰学者研究的客观性,从而导致学术贬值。选择了政治论的人,更多的从社会发展的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高校存在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高校校园文化认识论和政治论价值取向的冲突具体体现在对高深学问、高校自治、学术自由、大学功能的不同态度上。认识论注重知识的学理性,政治论注重知识的效用性。认识论认为高校应该完全自治。应该让高校里的学者、教师独立自主的解决知识领域的问题。因为高深学问是高于普通知识的专门学问,那么只有学者能够深刻地理解它的复杂性。由于他们最清楚高深学问的内容,因而最有资格决定应该开设哪些科目以及该如何讲授,应该决定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如招生、考试、学生的毕业要求、评聘教师等。政治论认为高校的自治不完全由教师们决定,学术上的自由也是有限定的。应该依据社会事务的要求决定高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标准、质量要求等。由于认识论注重知识的学理性,持认识论的人认为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教学和科研。政治论注重知识的效用性,持政治论的人认为大学的职能是为社会服务。 3.2 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融合 高校的职能发展由单一的教学功能到洪堡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再到弗莱克斯纳的社会服务功能,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高校功能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总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既要通过教学来传递知识、保存文化、培养人才,又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创新发展知识,还需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直接、间接地提供服务。任何国家、任何时候的高等学校都摆脱不了政治论的根据,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当国家处于非常时期,或是在专制的国家里,总是要特别强调政治论的根据。⑦长期以来政治论哲学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认识论哲学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但是大学是探索知识、传播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机构。对知识的保存、选择、传承,对真理的探寻都需要大学具有自治和自由的权利,是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选择应该是认识论和政治论的融合统一。高校校园文化需要营造出追求学术、追求真理、以人为本的氛围,从而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大学发展的过程表明,大学内部需要有专门的行政人员来参与大学管理。但是,目前在高校中存在行政管理权过度的倾向,行政级别化、干扰学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需要在教学、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使得大学能和谐有序地运行。从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大学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他们的关系也愈来愈密切。现代大学功能强大,它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正越来越成为政府借以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⑧市场力量也成为干预大学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更加需要坚持自治,倡导学术自由、追求真理。新时期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我们坚持这种价值取向,绝不是要求大学脱离社会,而是在自治、自由的基础上更好地履行社会赋予的职责、为社会服务。认识论者洪堡就曾这样指出:大学倘若实现其目标,同时也就实现了,而且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社会和国家的目标。 校园文化论文:浅谈校园文化如何体现生命本真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 生命本真 培育功能 对策分析 论文摘要:生命本真是教育的本初,是学校育人的根本,校园文化应当自觉体现生命的本真形态。校园文化具有凝聚的功能、导向的功能、娱乐的功能和育人的功能, 其核心是育人功能。本文将科学分析校园文化对生命发展的培育功能,提出呼唤生命本真回归校园文化的几点意见,以供借鉴、参考。 所谓校园文化, “就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 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而生命本真简要地说,就是指人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生命本真是教育的本初,是学校育人的根本,校园文化应当自觉体现生命的本真形态。 一、校园文化对生命发展的培育功能 (一)校园文化促进生命的全面发展 生命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体的体力和脑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具体地讲,也就是指个体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协调统一的发展。以生命本真为根基的教育力图满足人生命发展的各种需要,它不仅促进了人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而且满足了人的生理、心理、情绪、社会、灵性、人际关系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需要。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但文化最终又回到人的生活中去,一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随时随地都在接受着一定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接受来自特定文化内涵的滋养和人格塑造。 (二)校园文化促进生命的自由发展 “生命的自由发展是指生命在全面发展过程中, 通过消除一切自发性所获得的文化特征。”1人的自由可以分为主体自由、社会自由和个体自由,生命本真教育所追求的就是促进学生个体自由的获得和发展,强调要学会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身边的每一个人,从而发现人的生命价值,发挥人的无限潜能,发展人的独特个性。当代校园文化应当极力引导校园共同体孜孜不倦地追求自由愉快的发展,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进而促进共同体形成与时俱进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个体生命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 (三)校园文化促进生命的终身发展 要实现生命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时间上来说是具有终生性质的,也就是说, 生命本真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教育,它所追求的是生命价值的提升和自我实现,即生命的终生发展。因此, 以唤醒生命本真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是伴随着人一生一世的。校园文化着眼于个体独立的生活能力、独立的思维方式和选择能力以及独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和个体生命的持续发展。 它们当中总是会有一些东西对个体生命发展产生刻骨铭心的作用,在其一生的发展中,经常会以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手段和方法对其心理和行为起到熏陶和激励作用。 二、呼唤生命本真回归校园文化的对策分析 (一)塑造良好的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师生在从事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以及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长期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审美情趣等展示人格风貌的群体意识。”2校园精神(如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健康和谐的民主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求善求美的爱国精神等)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它既是源于深层的群体意识,又是师生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在,同时也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营造有序、进取、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塑造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发展和完善学生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生命意义的获得和生命价值的实现。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在校园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的学校管理的独特风格,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制度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校园制度文化应当立足于生命的本真内涵,改变以往专制、僵硬、缺乏人性的模式,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并融入适应时代要求和人身发展的人本管理理念,着眼于调动学校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追求生命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施行人性化管理,靠群体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来保证实施,努力实现以非强制性方式和非权威性的力量来引导、帮助学生。首先,要弱化组织的权威力量和等级化的权力矩阵,树立生命本真的意识,尊重个体的独特个性、生命自由和发展潜力,把实现师生的生命价值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次,在制度制订和执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坚持“从基层中来,回到基层中去”的原则。再次,制度内容应当尊重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谋求学生生命本真的回归、努力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 (三)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校园文化要实现生命本真的回归,其载体建设的合理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校园物质环境载体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主要由学校的建筑设计、设备设施、活动场地、绿化状况和景点布置等构成。学校应当把校刊、广播站、宣传橱窗、阅报栏、墙报、黑板报等传媒手段整合成一个系统的生命教育网络,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进而发现生命的本真意义,提升生命质量。 因此,学校在规划校园文件建设时,必须坚持这几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发展,争取让每一株花草,让每一节课,让每一面墙,让每一条通道,让每一处设施,让一条制度都能向学生传达生命的价值和本真的意义,让校园环境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体现生命文化、熏陶学生情操的沃土。 校园文化论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人文素质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全面发展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具有教育导向、开发创造、自我教育功能的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高校校园文化内涵、总体特征入手,分析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及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适应时展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协调发展的思路。 引言 具有教育导向功能、开发创造功能、自我教育功能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重要环境。网络时代,随着信息的急剧扩散,迅速增大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通俗文化在校园的碰撞,校园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及其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一种群体文化,而这种群体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其特征具体表现为:第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第二,渗透性。校园文化,象温暖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第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只是会有不同程度的损益。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功能 1.约束功能。一切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支配功能,校园文化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对其主体的约束和精神文化对其主体的行为习惯的规范和支配上,此外还有道德约束和舆论约束等。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校的独特节日、典礼、仪式等,以学校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行为规范的方式熏染着学生。 2.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起着环境育人的作用。在校的师生员工在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其熏陶、影响和激励,逐步升华和完善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正是我们常说的“风以化人”。 3.校园文化具有自我教育功能。校园文化中,学生既是参与者和受教育者,又是创造者和教育者,一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之中,就会保持其相对稳定性,持久地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作用,并通过学生的自觉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 4.激励功能。校园文化对其载体无时无刻不发挥其影响,特别是对校园文化的主体——学生的影响作用就更大,全面教育的功能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突出,校园文化对其主体——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教育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并且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政治意识、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几个方面。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内部的精神环境,引导着人才的塑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激发每个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并内化为一种自我向上的动力。 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与校外力量的交流。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参与人员主要是校内人员,包括学生、学工干部以及极少数的专业教师,而缺乏校外人员的参与。校外人员包括是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工作人员,他们实际上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校园文化活动把目光主要集中在校园内,而极少关注现实社会,与社会脱节,最终导致校园文化成为“空中楼阁”。 2.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目前,大学校园文化虽然丰富多彩,但主要偏重于娱乐、体育及各种社团活动,这些活动虽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近期效果明显,但缺乏长期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从而削弱了校园文化的整体育人功能。 3.忽视专业教师的作用。长期以来,大家一谈起校园文化,就认为是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学生工作机构和学生的事情,与教师没有多少关系。但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人格和文化涵养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质量,他们的整体凝聚力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看,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极为贫乏,一学期难得有两次活动,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很少,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限于名目繁多的各种具体活动,而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潜在的教育活动排斥在外;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中,除学生参与外,主要是学生工作队伍的教师参与,而专业教师与其他行政人员很少参与,与学生的交流也很有限。 4.专业知识所涉不多。在对上海一所财经类院校近一年的调查结果中,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比例为:文体活动占30%、青年志愿者活动占18%、社会实践活动占25%、讲座报告占20%、学生其它活动占7%等。调查显示: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大部分是娱乐项目,与专业知识有关联的活动少,绝大部分学生集中在文娱体育、人文素质、社会服务实践等活动上,即使是学生科技活动,主要是学工队伍的策划,缺乏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所策划的活动专业知识的含量不高,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和低层次化。 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1.校园文化建设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即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宗旨。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开展多形式、高品位、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教学不能只重视学科专业的系统性,而忽视了人的完整性以及健全人性、人格的培养,要做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自己设计适合自己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要追求小型化、多样化、经常化,充分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种类的需要。这样,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既能丰富校园生活,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2.建设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如前所述,缘于当前校园文化与专业知识相连甚微及其它方面原因,导致尽管各高校都在积极提倡并加大力度建设,但结果是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却收效甚微。加之当前各种传媒的活跃,学生接触信息越来越广泛,活动层次较低的校园活动既起不到导向作用,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现其总体功能。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超越低层次的以娱乐性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出高层次的校园文化。 3.提高专业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校园文化建设要转型,要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必须做到教师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开展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政策上对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专业教师给与支持和鼓励,如可通过减少课时等举措切实吸纳广大专业教师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这项需要全员参与的活动中来。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向学术领域演进发展,其结构和内容将发生重大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由参与活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加深专业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学风的形成,又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带动科研,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保证。 4.顺应时展,建设更加开放的校园文化。“开放”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当前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处于“闭门造车”的局面,而相反地,现代大学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思维,因此“闭塞”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目标的,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加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如以往的校友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吸收校友、企业以及政府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与社会的广泛接触,达到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目标。 2l世纪呼唤人才,时代也呼唤素质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企业财务论文:企业财务会计中集中核算问题与对策分析 一、企业财务会计集中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核算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各单位的所用资金统一通过一个集体账户来进行核算,并由核算中心对各单位、各项收支、资金分配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改变 了之前企业在资金划拨时滥支滥用的现象。但在制度推行中,一些核算单位的工作人员,甚至领导,由于对会计集中核算思想认识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对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产生抵触心理,认为集中核算削弱了他们对财务的管辖权,制约了他们对资金的自主使用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核算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主要表现为: (1)开具虚假发票,套取资金 在实行会计核算制度后,由于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脱节,核算中心在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中,只有权利辨别票据的真伪,而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识别票据中经济活动事项的真伪,对各部门资金的申请和发放也依票据而定。这使得一些单位部门有空子可钻,利用权力想方设法以会议、修理、住宿、运输、劳务等合规票据或开设虚假票据来套取财政资金。这些账外资金的使用脱离了会计监管,腐败和浪费现象就不可避免了。 (2)核算单位用支无度。 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后,核算单位失去了对资金的直接控制和使用的权利,他们也不必对企业财政管理负直接责任,也不必考虑申请资金是否合理,预算是否过多,所报资金是否超过企业资金承受能力,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用支无度。 (3)理财意识差,对资产管理混乱 在财务管理中实行集中核算后,很多核算单位就认为财务核算的工作和资产管理都应由结算中心和核算中心分别统一负责,他们对资产管理的积极性大大下降,既不设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又不开设帐薄,理财意识差,对资产管理混乱。 2、有关部门在工作中缺乏良好的沟通和配合 会计集中核算对企业的财政管理作出了新的分工,会计职能和财务管理职能分别分摊到了中心和单位,各司其职,使得两个部门在工作中缺乏良好的沟通和配合,而有效的财务管理是建立在准确有效的会计核算数据之上的,仅凭每个月一次的会计报表而没有良好的合作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其次,分工细致化使得各个单位所负担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都有很大的区别,预算申请和下发的经费、项目工作内容、资金使用情况等也都不相同,如果这些部门不就本单位业务和资金使用情况,预算安排意图等向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或呈报,加上有些部门单位报账会计业务素质不高,不熟悉会计业务,报账时没有按规定准确填写资金性质、来源、开支等基本信息,这将给中心人员财政核算工作带来困难,造成会计信息不准确,甚至会出现违背有关规章制度的情况,不能为企业的发展和抉择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3、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监督机制弱化 进行企业财务会计的集中核算后,单位财务也交由核算中心来进行统一核算,这使得不少单位压缩了财务部,只保留一名报账员职位,使得单位内部一人肩负会计和出纳的职责,这将导致单位内部牵制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弱化,这为单位内部的腐败贪污提供了便利。此外,虽然有财务核算中心对单位进行记账,也起到了一定的牵制和监督功能,但对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不能“事无巨细”地进行管理,要保留其一定的财务执行力,因此,对单位内部有些问题把关不严,掌握不好,牵制了其他部门的发展,也影响了企业的整体规划和发展。 二、针对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对策分析 1、建立有效合理的内部结算、考核和激励制度,提高核算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在会计集中核算后,要提高核算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建立健全有效、合理的内部结算制度,同时推行严格的核算制度,核算企业总部和各单位的财政收入支出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以“谁贡献谁受益,共贡献共受益”的原则确保各核算单位对本单位自有资金的自主支配使用权,对本单位资金使用负全责,并在核算单位有合理需求时,通过中心的审核提供融资或担保方面的支持,消除单位资金滥用现象和对资金的无度使用。同时,核算中心要加大对核算单位资金使用性质和开支的审计力度和监管力度,压缩不必要不合理的支出,杜绝不合理的公款消费及个人浪费。此外,企业还应在财务管理中进一步推行内部考核和激励机制。一方面,财务部门要根据单位财务信息对核算单位内部做 企业财务论文:浅谈企业财务战略的确立及其考虑因素 引言 财务战略是为适应企业总体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本,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与运用这些资本的方略,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重大的财务决策不仅影响到财务本身,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亦会产生重要影响。对企业实行有效的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组织或处理重大而复杂财务活动或财务关系的重要方法,因此有必要对企业财务战略进行分析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战略管理虽已受到财务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但对其基础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1 财务战略的概念与特征 财务战略是指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以企业总体战略为指导,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进企业资金长期均衡有效的流转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财务战略的发展是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而发展的,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分支,财务战略具有支持和帮助实现企业总体目标的目的。财务战略对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理解财务战略的内涵,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财务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属于企业战略的职能战略层次,在企业战略成功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财务战略主要考虑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战略问题,并以此与其他性质的战略相区别。 其次,重要的财务决策总会涉及企业的全局,对企业整体战略存在重大的影响,因此财务战略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主要涉及财务性质的战略,是属于财务管理范畴的战略。财务战略主要考虑财务领域全局的、长期发展的问题,并以此与传统的财务管理相区别。 由于财务战略既属于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又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因此财务战略同时具有战略和财务的一些特征。 1.1 财务战略具有从属性。财务战略属于企业的职能战略,是企业战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制订到实施都要为企业的整体战略和利益服务,必须服从和反映其总体要求,并为其顺利完成提供资金支持。所以采用何种财务战略是由企业的整体战略决定的, 1.2 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作为企业职能战略之一,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财务管理的地位逐渐独立,不再只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附属;第二,财务活动在很多时候会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1.3 财务战略具有支持性。企业的财务活动渗透在企业的各种活动之中,无论其他什么活动都需要财务的支持。财务战略通过筹资战略和资金管理战略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且含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财务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一个基础,与其生产战略、研发战略、营销战略等共同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1.4 财务战略具有协调性。从财务系统与整体和其他系统的关系来看,其广泛的应用性决定了本身协调性的重要。作为一个企业内部的支持性部门,财务系统必然要配合各部门和整体活动,为实现整体目标提供支持。 2 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因素分析 企业追求的财务战略应考虑所有相关的环境因素、利益相关者的观点以及对账户和现金流的影响,企业选择的财务战略应该是可接受的。例如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达到股东价值最大化,因此制定财务战略的时候,管理层需要了解一些股东价值最大化的限制性因素。 2.1 经济和金融环境 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环境因素来自诸多方面,然而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直接的外部因素,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国家,即使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其经济环境也是不尽相同的。金融环境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面临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是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投资等都必须借助金融环境。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金融业务的范围和质量,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有价证券的种类等都会对企业的资金流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在金融机构的市场运作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和金融环境都在发生变化,企业财务战略必然要受到影响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需要考虑的经济约束通常包括通货膨胀、利率和汇率的影响。 通货膨胀。面临较高生产成本和较高利率的企业可能通过抬高售价降成本转嫁给顾客。但是,如果企业为了维持现有的需求水平,也可能削减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从而只能压缩利润空间、成本和员工薪水。因此不同的通货膨胀水平,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和选择有重要影响。 利率。利率是经济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与财务管理息息相关。利率衡量的是借款成本,如果企业想要筹集资金,就必须为借款支付利息,当利率上升时,企业必将为其借款支付更多的利息。同时,市场利率的变动将会影响其股票价格,因此利率是企业股东对回报率预期的导向。利率在企业制定财务决定时相当重要,利率水平的高低及其升降变化,对企业融资成本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对其财务战略也有相应影响。 汇率。汇率是指一种货币在兑换成另一种货币式的比率,全球外汇市场上不同币种之间的汇率是持续变动的,且数量通常十分巨大。汇率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进口货物成本、出口货物价值及国际借款和贷款的成本和效益,因此汇率对于一个企业及其财务战略的制定和选择来说十分重要。2.2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通常认为,对企业战略的威胁往往存在于外部。肯定外部的变化的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战略的更大威胁往往来自于企业内部。企业的组织结构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标和政策是如何建立的,而且还决定了企业的资源配置。因此,战略指导下的企业行为演变的同时,其组织结构也应相应地发生变化,以新的组织结构实施新的战略,以使企业行为达到目标最大化。 2.3 生产经营规模。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大小也会影响到财务战略的制定,一般而言,企业经营规模越大,财务战略制定越复杂,实施也越困难。若企业经营规模小,则财务战略制定和实施也相对简单很多。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财务战略,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2.4 政府的影响。政府鼓励企业扩展业务,但也会通过法规和税收来限制企业。这反映了不同的政府目标,既要鼓励企业发展以促进国家的繁荣,同时也要对市场的负面效应进行调控。政府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但对企业组织事物有很强的间接影响。政府决定对企业和股东的税收,它所采用的经济政策将会影响商业活动。 2.5 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需要了解涉及他们经营的相关法法规,包括有关企业经营、税收、员工健康、安全及消费者等方面的法规。这些法规不仅影响企业的行为,而且影响股东、债权人、管理层、员工和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遵循法律可能引起额外的成本,包括符合安全标准的额外程序和必要投资、员工培训成本和诉讼费用。因此在企业财务战略重要充分考虑法律法规的约束条件。 3 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 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着眼于企业未来长期稳定的发展、经济周期波动情况、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增长方式等,并及时地对企业财务战略进行调整,以动态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选择和制 定财务战略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3.1 财务战略的选择要与经济周期相适应 从财务的观点看,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要求企业顺应经济周期的过程和阶段,通过制定和选择富有弹性的财务战略,以减少它对财务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减少经济周期中上升和下降抑制财务活动的负效应。财务战略的选择和实施要与经济运行周期相配合。 3.2 企业财务战略选择必须与产品生命周期相适应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大多数企业的发展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企业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阶段特色,正确把握本企业的发展阶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财务战略非常重要。 3.3 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 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客观上要求实现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根本转变,为适应这种转变,企业财务战略需要从两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调整企业财务投资战略,加大基础项目的投资力度。企业真正的长期增长要求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而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基础项目的发展。 企业财务论文:谈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优势 一、引言 会计即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连续、完整、系统的监督和反应,会计不仅是企业加强经济管理、提高收益能力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任何经济活动的根本基础,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只要有经济活动,就需要对经济进行核算,也就脱离不了会计。近些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工作也全面的信息化,会计核算的手段也日新月异,在这种形势下,会计的核算方位扩大,要求也不断提高,会计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一般情况下,可以将企业内部的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类。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方式的深入,我国各个大中小型企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以及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有了比以往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传统会计观念往往是财务会计主外、管理会计主内,在这种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并不利于企业的全面发展,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呼唤着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统一,下面我们就分别探讨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对两者融合的可行性做一个完善的讨论,希望可以为企业内部会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含义 1.财务会计的含义 企业的财务会计又称“传统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即对企业已产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的过程,财务会计主要以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债权人、投资人以及政府部分为企业提供的财务状况为核算目标进行的财务管理活动。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而言,财务会计是其中的基础性工作,该项工作可以通过各种会计程度,为企业领导人提供完善的信心,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裁决,为企业的良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2.管理会计的含义 管理会计与外部会计相反,被称为“对内报告会计”,即以企业当前以及未来的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为根本目的,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供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管理会计包括管理系统以及成本会计两个部分,在进行管理会计工作时,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审视企业经营管理中各个阶段的发展,综合考虑企业未来管理会计的趋势,从中得出相应的启示。 (二)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1.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工作目的不同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财务会计主要是以会计准则为依据,对企业内部各项经营管理中的适宜进行全面的核算和反映,对企业经营中获得的收益、支出的费用以及费用归属、利润的形成、分配情况定期制作成报表,以便全面的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以及资金的变动情况,并根据报表的内容全面具体的反映出企业的获利和偿还能力,因此,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偏重于对外的报告。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的财务会计一定要从债权人、投资者以及政府部门的财务管理人为出发点,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报表,尽管企业的财务会计也会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提供财务报表,但是其更加注重对外的需求,这也是企业财务会计被称为“对外报告会计”的根本原因。管理会计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会计理论与企业管理理论相融合,以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为主要工作目的,以便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强化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因此,企业管理会计更加注重内部报告的信息。 2.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核算要求各异 对于企业财务会计来说,其工作目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外部报告的需求,因此,对于财务会计的需求就是及时性和准确性,只有及时准确的反应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情况,才能给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为此,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财务会计人员必须要遵循国家的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保证财务会计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必须以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为核心,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做好全面的分析评估报告。管理会计更加注重内部报告的需求,已经将管理学内容融入其工作的过程中,脱离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逐渐构成以会计成本为基础的预测系统。 3.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计量单位不同 企业的财务会计主要以经营管理中的货币信息为计量单位,对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情况进行全面的核算和监督,这样,在对外部提供的财务报告也以货币信息为主要内容,此外,企业财务会计在信息核算过程中,一般使用传统会计模式,以经营管理中的历史成本为主要参考。而企业的管理会计则与传统的会计模式有较大的不同,主要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作出全面的预算、决策和分析,两者的计量单位有着较大的不同,目标也不同。 (三)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 1.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核算对象和信息相同 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核算对象都是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以企业的经济活动为计算主体,两者只是工作计量单位以及工作侧重点不同,财务会计注重历史信息的核算,而管理会计则注重根据经济信息对未来的预测。此外,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同属于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来源均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只是对于经济信息的处理方式和加工方式不同,所服务的对象也会有所差异。 2.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目标相同 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虽然各有侧重点,但是其根本的服务目标就是为企业的经验管理活动提供完善的经验管理信息,最终工作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验管理效益,以便实现企业的利润增值,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做好完善的管理决策。 三、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优势和措施 (一)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 计的结合优势 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信息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两者的融合可以将两者的不足相互补充,这样,不仅可以大幅降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财务成本,近年来,随着企业的竞争环境逐渐加剧,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就可以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企业历史和未来的信息,从而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就现阶段来看,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已经成为未来企业经营中的必然趋势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类型企业均得到了完备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企业的竞争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企业必须要了解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才能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在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企业往往以财务会计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托,很少重视到管理会计的作用,这样,企业就只能对企业以往的经营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不能预测到未来的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人员只能根据其以往的经济活动作出经营管理决策,但是,在经济形势日新月异的变动下,这些经济活动往往就失去了时效性,那么,如果企业管理人员单纯以财务会计信息作为参考来进行决策,这种决策往往是不全面甚至错误的,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如果要根据经济环境作出全面的信息,必须要以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会计信息两者提供的核算数据为根本的依托。 2.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是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然要求 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隶属与不同的会计分析学科,提供的信息针对性也有一定的不同,因此,在企业内部,往往会在财务室设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独立的小科室,这样,两个独立运营的小科室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从根本上来说,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提供信息的根本目的是殊途同归的,如果将两个科室融合起来不仅能够增加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同时,也可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节约相关的资本,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是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然要求。 (二)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基础 1.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的目标基础 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目的的统一性是两者结合的技巧基础,两者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反应的过程以及反映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以企业的经济活动为基础,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做全面的分析,这就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相应的技巧基础。 2.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的发展也使得会计信息理论得到一定的进步,这就为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提供了完备的理论基础,企业财务会计中完善的财务报告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完善的说明和分析,让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够更加的有科学依据,此外,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理论发展也为两者之间的融合提供了通用和共享的资源信息,可以全面满足两者的融合需求。 3.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的人才基础 随着我国会计教育的发展,会计教育行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各个高校会计教育都已全面实现了信息化,并将管理学的知识完全融入了会计学的教育中,这样,就培养出了大批的会计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也为企业会计信息的全面发展提供完善的人才基础,这些人才不仅掌握着全面的会计理论信息,同时也掌握着先进的企业管理观念,此外,会计资格认证考试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会计资格认真考试的队伍中,自身的会计工作水平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这就给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提供了完备的人才基础。 (三)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措施 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多种优势,这种结合的可行性也很高,为了促使两者更好的结合,组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以正确的会计观念为基础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于会计的作用往往还停留在原始阶段,即会计工作就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涉及的资金进行核算和记录,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多忽视了会计工作的管理作用,这种传统的观念不仅不利于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甚至会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到一定的反作用,因此,在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将会计的管理职能重视起来,将管理职能与会计传统的核算职能进行有机结合。 2.发挥好会计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在我国的企业经营中,往往存在这样的观念,即会计“越来越吃香”,因此,在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中,有一部分从业者年龄偏大,这部分从业者往往将主要的精力放置于其他的地方,并不注重自身会计知识的更新,因此,企业要注重对这部分会计从业者的培训,采取相应的讲座和考试来提高会计从业者的整体素质,此外,企业可以根据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引进新型会计管理人才,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质量,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提供人才保证。同时,由于会计涉及到大额的金钱,如果会计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失控,那么很可能会发生违纪的情况,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为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将违法乱纪现象扼杀在萌芽中。 3.采取适当的结合策略 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结合的过程中,企业必须要对整个结合工作的人才、数据等方面做好统筹的安排工作,保证每个工作都可以做到位,此外,为了促使两者更好的融合,还需要将企业会计的决算以及管理职能分离开来,保证每个工作环节都能够井井有条的进行。 四、结语 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来说,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的融合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为了促使两者更好的融合,企业必须要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同时做好会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企业财务论文:试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不足问题已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应当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采取渐进式的创新,主要包括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创新、投资活动的创新、筹资活动的创新、信息披露的创新、财务监管活动的创新。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纳劳动力、促进市场竞争、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1.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 大多数中小企业是家族式的管理组织形式,会计机构中的岗位设置容易产生交叉重叠现象。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甚者将家庭财务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混为一谈,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而造成中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某些中小企业在成长前期,业务跑得很快,一方面是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企业知名度和市场地位不断提高。可惜常常是好景不长,在企业经历了一段快速成长后,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出现了财务开支困难、债务偿还能力不足、经营活力下降、效益滑坡等问题,最后使企业成长受困,经营停顿,直至崩溃。像傻子瓜子、巨人集团等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民营企业的“短命”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就是财务管理不到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被弱化或被从属化,财务成为了公司业务成长的一个被动的使用和服务工具,不能主动地参与企业决策、组织和控制的全过程。 财务管理所能解决的是资金、成本、资产债务结构、现金流量、财务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公司财务是业务成长的重要战略支持,缺乏稳健财务的支持匹配,业务成长性的目标就无法实现。要把企业做强做大,要落到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企业财务数据和指标上。也就是说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要有所创新。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指中小企业财务在管理层面的创新,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对财务管理要素所作的重新组合,从而重构和建立自身的财务能力。在中小企业持续创新的过程中,财务创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财务创新能够在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快速有效地整合财务资源,适时调整投融资方案和营运资本管理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小企业的财务目标。中小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总是会首先激起管理者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深刻反思,进而产生财务创新的意识和行为,以避免当前的财务危机。 2.1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方法 2.1.1要有新观念 这是中小企业进行创新设计的前提,要破除旧观念,才能树立新观念,而树立新观念必须积极学习,勇于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必须要有敢于挑战,敢于提出新的思想,同时又要有不怕失败的精神。中小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必须居安思危,并能把危机感转化为具体的创新策略。可以这样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最重要的就是财务管理创新观念。 2.1.2要结合企业的实际 中小企业首先应自问,创新的出发点是什么?当然是求实效、见效益,因此要结合实际,要因企制宜。以市场为主导型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市场的巨大压力,要求企业必须对市场反应灵活,资金营运得力,因此,创新的重点应在于改革财务管理的思路,并加于有效实施。 2.1.3要利用现代科学成果 财务管理的发展同现代科学成果密不可分。20世纪后期,账务处理逐渐电算化,运用电子计算机搞企业内部网络,可以进行成本核算、存储控制、订货管理等,既准确可靠,又提高工作效率。财务管理上更多地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联系起来。 2.1.4要持续创新 中小企业要想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就必须要持续创新,将创新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这样才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动力和源泉。因为,创新者只是暂时居于有利可图的地位,利润很快将被模仿者所分享,如果不能持续创新,利润就会逐渐消失,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利润。因此,渐进式的财务创新是中小企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2.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 中小企业的财务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核心和主导性创新,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2.1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创新 2.2.1.1善于引用人才,改变落后的管理方式 由于我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中小企业难以吸引到所需人才。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属于私营、个人合伙性质,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并且一部分企业主是读书不成出来发展的老板、被企业淘汰下岗自己创业做老板、城市化过程中获得拆迁补偿拿去投资成为老板,这些老板素质有限,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事实上,中小企业应该善于引进人才,比如:财务人员聘用要有一定的程序,财务人员要100有会计证,从学校毕业后,取得从事会计岗位资格证书的人担任。这些财务人员在企业工作实行“坐班制”、“全日制”。财务核算才会正常,准确率才能较高,准确度才会可信。 2.2.1.2强化存货管理,建立合理的库存储备 存货利用程度的好坏,对企业财 务状况的影响极大。因此,加强存货的规划与控制,建立合理的库存储备,使其保持在最优水平上,最大限度地压缩过时呆滞的库存物资,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定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以保证资金结构的趋向合理。2.2.1.3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减少死账、呆账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明显增多,如果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就会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因此,中小企业应加强对其的管理,要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制定有力的催收措施。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2.2.1.4注重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信誉度 中小企业由于技术落后,人才缺乏,使其产品的质量很难保证,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来自中小企业的不在少数。致使人们对中小企业产品很难认同。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依赖卓越的产品和服务去占领市场,必须追求产品不断创新。要求企业能不断研究、开发、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是有经济寿命的,只有不断利用新产品替代老产品,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处于最佳竞争状态。企业要坚持“销售一代,生产一代,改进一代,研制一代,开发一代,构思一代”的思路,做到产品发展有规划,市场有目标,使产品不断上档次。 2.2.2投资活动的创新 目前,众多的中小企业投资存在误区。一是投资项目选择的错误。很多中小企业的投资项目往往是由管理者凭着感觉上马的,投资的风险在投资项目尚未实施之前即已存在。二是投资与企业资源的约束脱节。投资项目的实施,要求企业具备必要的资源条件,一旦投资决策背离企业现有资源的实际能力时,投资项目就无法得到有效资源的支持,投资失败及随之造成损失也就难免了。 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做到以下几方面,才能走出投资的误区。 第一:扬长避短,应多采用对内投资方式。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目前应特别注意人力资源的投资,从某种角度说,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拥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及技术型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第二: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 第三:尽快收回投资,应多采用中短期投资。因为长期投资虽然有较高的回报率,但其投资规模大,不确定因素多,所以投资风险也大。 第四:精心设计,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 2.2.3筹资活动的创新 资金是企业所拥有的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资金筹集既是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又是企业谋求发展的基础。筹集资金的工作效果如何,直接影响企业效益的好坏,进而影响企业收益的分配,影响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应把握好何时需要资金,需要多少资金,以何种有效合理的方式取得资金。以下就中小企业应采取哪种筹资方式作些建议: 一是股票筹资。按我国法律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为1000万元,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这些规定显然将很多中小企业挡在资本市场门外。国家应该对中小企业逐步制定和实施扶持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必须形成足够的重视,制订配套的专门为其提供服务的优惠政策,使其融资问题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解决。例如,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支持多层次上市标准。 二是借款筹资。 首先,中小企业应该坚持信用第一的原则。信用是一种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市场经济中,信用己成为市场交易的基本准则。信用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小企业的整体形象,若中小企业能够提升自己的信用,银行等金融机构会设置相对较低的要求和较宽松的贷款审批程序,使得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更加顺利。 其次,中小企业必须维护高品行的原则。比如,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要努力提高个人品质,把握好与家庭其他成员开办企业的合作关系,做到无违法乱纪行为,保持良好的银行个人信用记录等各种情况。 再次,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有所改革。 建议一,采取多种担保方式增强贷款担保能力。一是变企业担保为个人担保;二是群体担保;有效减少银行监督成本;三是争取利用政策性担保。 建议二,积极引进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融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办理保付、包买票据等业务,以适应国内外统一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多层次融资要求。 建议三,银行要充分利用信息优势、网络优势和便利条件,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信息咨询服务。银行要针对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具有“急、少、频、短”的特点,为其设计特殊的贷款方式和还款方式。 最后,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通过政府和社团的无偿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金融、信用服务,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2.2.4信息披露的创新 一般而言,企业会计信息是否对外公开,主要取决于其社会影响。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一般股东数少、债权人也相对集中,因此,一般没有强制对外公开的要求。然而,既然中小型企业已经编制了财务会计报告并大部分进行了审计,从增加企业社会信用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出发,有必要建立如下披露体系: 第一,小型企业可自行选择是否对外披露,若披露,则仅需披露简要资产负债表、简要损益表以及财务状况简要说明,同时对外披露的报表必须接受外部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披露时间比中型企业可更长,此外,还应加强企业社会信用的宣传,造成披露信息的企业具有良好信用的氛围,给予纳税或银行信用方面的便利或优惠,促进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 第二,建立地方性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媒体和渠道,如工商、税务系统的出版物或网站,可供社会公众随时进行查阅。 第三,强调对成长性的披露。一般来说,上中小企业板的公司通常盈利现状不太理想,但成长潜力较大,同时公司的风险也 大。这些公司符合那些追求高成长、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者的要求。但为了减少风险,必须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发展前景进行披露。通过对成长性披露,也可以让一批质地真正好的公司受到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青睐,求得发展。 2.2.5财务监管活动的创新 中小企业约占40的比例都是兼职会计,还有约10的比例是会计记账机构记账,大多仅限于简单记账的财务管理。这都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中小企业自身财务总监管理的基础上,应设立政府管理的公共财务总监机构(第三方内部审计部门),根据中小企业的行业分类,由专门的财务总监(专家团队)定期对中小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社会化监督管理,参与中小企业重大投资、经营的决策,进行行业性的财务分析,提出财务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方案。 结束语:现代社会已进入创新时代。可以说不创新则停顿,不创新则衰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势在必行。 企业财务论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企业财务工作又快又好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财务工作上,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理财观。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和协调发展为中心,优化财务资源在企业各层面和各环节的配置,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在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等方面建立全面、和谐的理财观念。 一、认知科学发展观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企业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在明确了财务管理的目标才能更好的进行财务活动。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带来了转机,也为树立科学、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变了我们传统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思路。 目前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看法主要有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缺点,如轻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只重视部分人的利益,忽视了其他企业相关者利益等。上述财务目标已不能完全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科学发展观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综合考虑各相关者的利益,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已演进为“企业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企业和社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强调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关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并以此为基础,追求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以科学理财观为指导改进今后的财务工作 1、用科学的方法来核定各部门的任务指标 逐步改善指标核算模式,以前只是单纯的根据以往年度的收入支出来核定利润指标,没有借鉴资产报酬率这个盈利指标,也忽略了营业增长率、资本累计率这些发展能力状况指标。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从体现企业价值角度出发,运用资产报酬率等指标,研究创新企业业绩评价的方式方法,尽快建立以财务价值指标为主体的业绩评价体系。 2、加强对各经营部门的财务管理 部门工作偏重于单纯的记帐核算,机械的对每个会计期间发生的业务进行账务处理,对各部门事前事中的财务干预力度不够。要加强对各部门的财务管理,在充分发挥会计信息报告职能的同时,重点强化会计的控制职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财务管理上来。利用近期的财务数据对各部门的营运能力进行分析,优化内部运行结构,加强内部风险控制,为利用财务信息做决策的领导和相关者提供依据。 3、完善对各经营部门的预算体系 为中心把好财务关,扩大预算管理的范围,创新预算管理方法,硬化预算指标的执行,强化预算完成的监督。 4、建立和谐的财务内外关系 和谐的外部财务关系,将为一个单位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支撑。要积极主动和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建立好良好的日常沟通机制,争取了解与支持帮助;要按国家法规和财务通则与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会计报表与公布财务信息,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完整,不提供虚假财务报告。 对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推行人性化管理和柔性管理,提高员工的凝聚力。 5、提高财务队伍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各项财政法规在不断的完善更新,财务核算方法也日新月异,学习永无止境。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断的学习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要不断的加强会计师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更好的为中心经济发展服务。 以电算化为手段,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质量。建立全面的财务工作电算化,减轻财务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使目前的核算电算化向财务管理电算化发展,提高财务工作质量,使财务信息流转更及时准确快捷。 企业财务论文:浅谈企业财务核算对税收征管的影响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从对小规模企业检查、评估了解发现,许多小企业财务核算并未能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要求,建立健全总帐、明细帐、日记帐和其他辅助性帐簿,帐簿建立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财务核算基础工作薄弱,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致使企业财务管理比较混乱,财务信息失真。一定程度上给税收的征收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小企业财务核算现状 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核算管理比较混乱。因小企业对税法的遵从度参差不齐,对财务核算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主要体现在企业聘用财务人员随意性上。目前小企业财务会计存在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离退休老会计,乡镇上的一些企业会计普遍老龄化,对新的税收知识接收能力差,对电脑信息化的使用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二是年轻的下岗会计和没有就业的大中专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这类会计虽然接受新知识快,但缺少做帐经验。三是亲朋兼职会计,现阶段大多小企业的投资属个人独自或合资,夫妻企业、亲戚合伙企业、朋友合伙企业的出现是不争的事实,投资人把自己信得过的亲戚朋友(稍有或没有会计知识)作为财务人员聘用对象。四是由于亲属或某种关系在敏感部门工作,利用此方便介入到企业记帐。 这些小规模企业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设专职会计,大都是聘用代帐会计代为记帐。多头兼职的多,一名财务人员在几个或在十几个企业同时兼职,更换频繁,有的甚至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更换两、三个会计,税务机关查帐时要找两三个会计。这些兼职财务人员大都不参与生产经营,老板提供什么资料财务人员按部就班归类记账,企业老板月初将一个月来的单据传递给会计,由于会计依老板报来的几张单据做帐,如果就帐查帐,无法查清企业真实经营情况,企业进销货在帐面反映都是现金支付或者挂往来,其实这样的帐务全凭老板良心记帐。现金交易不用开具发票的,一般帐面不会反应。企业弄帐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开具增值税发票,否则,企业都不会主动建帐。到税务评估稽查时,有的企业会计也无法说清具体帐务情况,帐务的真实性就可想而知了。 二、财务核算不健全对税收管理的影响 (一)财务人员聘用不规范。一是聘用手续不全,聘用期限与财务核算年度不一致,出现年度帐务中断,难以稽查。二是更换频繁导致企业财务人员缺乏为企业负责的精神,短期行为严重,表现为:工作热情不高,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税收知识缺乏,电算化水平低,特别是合伙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大多数还停留在手工记账水平,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建账不实、账目不全、纳税申报不实的现象,查证难、执行难,偷逃税现象无法抑制。 (二)税收核算不规范。一是账目不健全。部分企业不能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设置、使用、保管账簿。有的账簿设置不全,有的设置账外账,甚至有的不设账簿,造成收[!]入、成本、费用凭证残缺不全,不能正确进行税收核算,长亏不倒企业大量存在。 二是由于小企业具有大多采用(流水)手工的形式记账,经营方式广泛且灵活多变,致使其核算方式与财务人员核算口径有一定的差距,企业财务核算和税收核算比较混乱,影响税款计算的准确性。 三是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财务人员记账脱节。兼职财务人员大都不参与生产经营,老板提供什么资料财务人员按部就班归类记账,完全按照业主的意愿做账,明显存在现金交易、收入不入账、费用乱列支或以白条入账等现象,造成大量申报不实。 (三)财务核算已失去监督作用。由于代帐会计不参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记帐时经常出现现金与银行混淆、挂帐与销帐不及时、存货和现金出现倒挂等非正常现象; 由于记账仅仅是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的业务汇总核算,也就是拢拢帐而已。但会计工作主要是核算当期经营成果,这就失去了财务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四)税源监控难度加大。一是虽然税务机关不断加强对小型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业户的建账建制工作,但是难度较大,尤其在基层,效果不明显。基层大多数小企业还停留在手工记账水平(流水账),现代化征税手段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由于小企业点多面广,经营变化大,税源分散,开业停业频繁,生产经营情况难以及时被税务机关掌握,三是现金交易收入不开票,也不入账,帐外经营税务机关难以监控。 (五)税务稽查震慑力发挥不够。一是受到任务及稽查力量不足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们税务稽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的检查上,对小企业的检查只能由管理部门通过纳税评估的来进行。大多解决在纳税评估环节且评估补税居多。二是受到阳光稽查、查前辅导等稽查方式的诱惑,在日常检查中小企业多以自查补税的方式对存在的偷漏税进行补缴,不作处罚处理,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偷漏税者的侥幸心理。三是受到税收执法考核有关指标的制约。如申报率考核指标100%,纳税人在申报期不按期申报使基层税收管理员工作压力增大,在逐户催报无果的情况下出现税收管理员代为申报,自垫税款的情况,更谈不上行政处罚。“保姆式”的管理弱化了《税收征管法》的威慑力,引发潜在的法律责任风险,客观上助长了纳税人的不法行为。 三、完善小企业财务核算,强化税收管理的对策的思考 针对小企业财务核算对税收管理的影响,本人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完善管理手段。 (一)针对当前中小企业财务核算水平较差的现状,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免费发放税收资料、召开政策会、网上税收宣传等措施,使纳税人及时了解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要按照《税收征管法》相关规定,严格要求企业报送会计核算办法,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设置账簿,突出对企业账簿设置、财务核算情况的检查,辅导督促企业财会人员正确 核算,从而不断增强纳税人自核自缴能力,促使企业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准确计缴税金,认真履行纳税义务。 (二)建立企业财务人员监督机制,规范企业财务人员聘用体制。财税部门要加强对代帐会计的管理和指导。首先,代帐会计在有会计证的基础上,还要经有权部门(财税联合)批准核发的“会计上岗证”,持证上岗,一年一验;其次对个体会计要进行分类、分地区集中管理,最好归口于“乡镇会计服务中心”;其三,每年要加强对代帐会计的培训和进行业务学习,让代帐会计及时了解和掌握变化了的财税政策,使其吃透精神,正确运用;其四,对代帐户数要有限定,一个有资质的会计最多多少企业,超过限定作何处理。 (三)加强小企业税收和财务核算监督。一是税务部门要联合财政、工商等部门,加强小企业财务和税收核算管理,帮助和监督企业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小企业财务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账务,并进行正确的税收核算。二是要将财务核算工作列入税务的视线范围,通过职能部门监督和部门的完善,使税务与实时监督相结合。通过中介服务,使小企业帐册日趋健全。 (四)严格执行小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大力推行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由企业财务主管部门、国税、地税及相关部门参与的小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利用公众信息网公开信用等级,接受社会监督。 (五)加大稽查力度。一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选准稽查突破口,有针对性的开展行业专项稽查,以查促管,查管结合,规范征纳行为,进一步提升税法的遵从度。二是税务稽查机关要抓好一批重点案件的稽查,并做到依法治税,体现税法的刚性,让偷税者得到应有的处罚,不断提高广大纳税人自觉性,从而增强全社会的纳税意识。三是政府部门要精心组织,实行部门间的联合检查。加强各职能部门的配合,要探索检查帐外帐的方法和途经,对偷税的私营、个体企业要进行严惩、并给予曝光。对遵章守纪的业户要大张旗鼓表扬,进一步崇尚“依法纳税、利国利民,偷税漏税、害国害已”的新理念。 企业财务论文:企业财务核算和风险控制研讨 一、企业财务核算的发展现状 财务核算工作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占据较大比重,一旦在核算过程中出现失误,则会直接导致企业财务风险隐患的出现。 1.不完善的企业财务制度 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管理的过程中往往管理力度较薄弱,并且其财务报销流程缺乏规范化管理;由此不难发现,企业制度缺乏科学合理化的改善。首先,结合企业财务核算管理工作方面进行分析,企业财务核算管理的主要工作目标在于:有效管理企业会计。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方面缺乏实际性的管理制度,从而导致企业财务核算管理工作的开展面临诸多阻碍,抑制了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空间的拓展。其次,由于企业财务报销流程缺乏科学合理化的规范,导致财务报销管理制度这一方面存在诸多的漏洞,使财务报销监管工作无法正常运行,加剧了企业财务风险隐患的产生。此外,企业财务内部的资金管理制度尚不明确,财务核算管理体系有待改善,为企业财务核算制度的正常运作带来一定的风险因素。 2.过于单一化的企业财务核算模式 现阶段,大部分企业通常采用静态化的倒挤压成本方式来开展财务核算工作;这一模式无法实现对企业所有单位的同步管理,同时企业真实的经营现状以及财务现状都得不到及时地反映,有一定的局限特征;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阻碍了企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这一财务模式过于单一化、表象化,导致企业不同单位无法独立出具相关财务信息,因此在财务资金管理方面面临诸多的繁杂程序,阻碍了企业财务核算管理的工作进度。 3.缺乏完善的企业预算编制 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在开展财务核算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切实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经营现状,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现阶段,大多数企业普遍采取传统的工作模式,没有遵循实事求是的工作理念,盲目地进行预算编制;同时,零基预算法也没有得到应用,降低了企业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二、企业财务核算与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经济在活动过程中,需要企业管理方面实施精准的举措,进一步深化企业经济的改革发展,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1.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现阶段,大部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需要进行整体性的完善,其弊端阻碍了企业财务核算工作的精准运行,使企业财务在工作过程中面临诸多的风险因素;因此,在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真实财务状况。一方面,要具体结合当前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加以分析,寻找问题症结所在,并切实考虑企业的实际状况加以完善。另一方面,要全面落实企业内部不同工作岗位中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构建健全的企业财务核算管理体系;做到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一工作人员中,对出现突发状况时企业财务管理内部运作的具体职责出现模糊混乱现象进行有效规避。 2.进一步加强企业内控制度 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存在相应的约束特征,在约束工作人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会阻碍企业内部工作的健康运行。所以要求企业自身要加大对财务核算的控制力度,构建完善的企业内控制度;工作人员方面需要针对数据进行基础性的核算,从而推动企业内部财务核算工作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企业管理部门需要构建科学、全面的企业财务监控机制;主要针对企业投资、财务资产等方面展开监管工作,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实时掌握,提升企业自身的利润空间。 3.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 企业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较为广泛,会对企业的生存问题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求企业方面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评估力度,对财务内部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有效规避。一方面,企业需要结合目前的财务核算工作现状以及实际发展现状,从经济业务方面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风险评估体系。保障企业不同部门的工作都可以顺利开展,从而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进度。另一方面,要围绕企业财务工作方面构建相应的风险评估体系。主要表现在对企业财务工作加以完善,并有意识的丰富财务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知识,培养其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能力以及预防能力;以此为基础,使得企业自身的风险防御水平得到提升。 三、结语 财务核算工作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企业的每一项业务、工作环节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企业财务核算工作方面的弊端存在于方方面面,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核算以及风险控制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构建全面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内控制度、风险评估体系,从而提高企业财务核算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企业财务论文:中小企业融资十招 1、综合授信 即银行对一些经营状况好、信用可靠的企业,授予一定时期内一定金额的信贷额度,企业在有效期与额度范围内可以循环使用。 2、信用担保贷款 当企业提供不出银行所能接受的担保措施时,如抵押、质押或第三方信用保证人等,担保公司却可以解决这些难题。 3、买方贷款 如果企业的产品有可靠的销路,但在自身资本金不足、财务管理基础较差、可以提供的担保品或寻求第三方担保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银行可以按照销售合同,对其产品的购买方提供贷款支持。 4、异地联合协作贷款 有些中小企业产品销路很广,或者是为某些大企业提供配套零部件,或者是企业集团的松散型子公司。在生产协作产品过程中,需要补充生产资金,可以寻求一家主办银行牵头,对集团公司统一提供贷款,再由集团公司对协作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当地银行配合进行合同监督。 5、项目开发贷款 一些高科技中小企业如果拥有重大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初始投入资金数额比较大,企业自有资本难以承受,可以向银行申请项目开发贷款。 6、出口创汇贷款 对于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银行可根据出口合同,或进口方提供的信用签证,提供打包贷款。 7、自然人担保贷款 2002年8月,中国工商银行率先推出了自然人担保贷款业务,今后工商银行的境内机构,对中小企业办理期限在3年以内信贷业务时,可以由自然人提供财产担保并承担代偿责任。 8、个人委托贷款 个人委托贷款,即由个人委托提供资金,由商业银行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一种贷款。 9、无形资产担保贷款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着作权中的财产权等无形资产都可以作为贷款质押物。 10、票据贴现融资 这种融资方式的好处之一是银行不按照企业的资产规模来放款,而是依据市场情况(销售合同)来贷款。 企业财务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中小企业一般是相对于大企业而言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要小的企业,它们在解决工业化时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促进产业组织中的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财务管理不到位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应当引起企业和管理当局的高度重视。 一、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是私营性质,企业的所有者同时又是企业的经营者,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企业大多数仍是老板家长式管理,财务是由老板单线控制,对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般很少设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有些中小企业虽然也有公司管理规定和相应的财务制度,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却因难以严格把关而导致制度和规定名存实亡。于是导致了财务管理混乱、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缺乏风险控制系统等情况的发生。 2.财务管理人才缺乏,财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会计机构往往不健全,有的空岗缺员,无法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有的在岗财会人员素质低,能力差,理财知识欠缺、理财理念滞后,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不去理解和研究,无法做好其本职工作。管理人才短缺是制约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3。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被动和受轻视的地位。很多中小企业受传统财务管理观念的影响,认为财务就是算好账、管好钱,财务管理理念仅仅停留在会计核算、成本控制的基本概念上。 存在重核算、轻管理的思想,企业财务、会计机构长期合二为一,常常借口人员精简,把财务人员视为辅助人员,可有可无,优秀专业人才留不住,造成财务核算水平较差,很难对企业的经营过程作出正确反映,难于进行正确的财务分析,导致企业决策层难于作出准确的决策,使财务管理职能难以得到正常发挥。 4.不重视现金流量管理。现金是企业的血液,自始至终贯穿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每个环节。一个企业想要持续经营,靠的不是损益表上的高额利润,而是必须保持良好而又充足的现金流量。现金是否充裕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前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对现金流量管理重视不够、将利润等同于现金、缺乏现金管理意识等问题,由于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不足、信誉较低,导致它的资金链比较脆弱,容易引发财务危机。如果不重视现金流量的管理,长期使现金流盲目的运转,潜在风险日益积累,促使任何的小“挫折”就可能置企业于生死边缘。 5.预算管理的思想观念有偏差。预算管理已经成为当今中小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管理方法,但在实行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预算编制缺乏规划、预算与实际偏差较大、预算执行前松后紧现象严重、预算考核不严格等。造面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预算管理的思想观念有偏差,认为编制预算属纯财务行为。预算是在财务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预算是财务行为,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尽管各种预算最终可以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预算的基础是各种业务、投资、资金、人力资源、科研开发以及管理,这些内容并非财务部门所能确定和左右。 二、应对策略 1.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企业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根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建立健全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既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财务行为,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堵塞漏洞,严格监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实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加强财务管理,人才是关键。实现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取决于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的财会队伍。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面临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的是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它需要财会人员具有个性、善于合作、有创新性、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需要具有会计、财务管理、税法、计算机等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加强日常的培训教育工作,要从本单位财务工作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搞好培训。利用各种形式为广大财会人员提供快捷、方便和高效的学习条件。只有通过各种办法和渠道来提高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使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3.设置专门的财务机构,加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社会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财务活动越来越复杂,财务 管理也由单一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也逐渐显示出来并被人们所认识接受。企业的理财能力、资金运筹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因此,在企业内部,财务机构的科学设置和合格财务管理人员的合理聘用,对财务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重视现金流量管理。现金流量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而中小企业因其经营管理的特殊性,其现金流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以利润为中心的财务管理模式正在走向解体,现金流量作为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以其超越利润指标的优势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并逐渐成为衡量企业盈利能力和未来成长性的主要标准。理智的企业管理者、股东、债权人和外部分析师,都已不再将目标锁定在利润指标上,而是认识到现金流量才是最具有价值相关性的指标。中小企业要能长期生存,发展壮大,必须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现金流量管理。 5.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是保障企业战略与经营目标的实现,全面预算使战略决策目标具体化、系统化和定量化,全面预算执行过程就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通过对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成本、现金流量作出的全面规划,积极改善了经营效率与效果;其次,通过全面预算的编制与平衡,企业可以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用,有效降低资源浪费。另外,将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激励体制相结合,以预算执行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可以激励并约束经营者努力完善内部控制措施与办法,增收节支,提高利润。 企业财务论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三大走向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走向多重化 旧经济时代企业的所有权属于股权资本所有者即全体股东。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员工的劳动通过领取工资的形式得到补偿。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讲究以人为本的原则,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理应不能把员工的利益排斥在外。企业必须依赖于员工的富有创新性的劳动,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员工的劳动已不再象工业经济社会中以可重复的劳动为主,因此,新时代的企业还必须把“员工利益的最大化”纳入其财务管理目标之中。同时,对于与企业关系密切的集团如债权人、客户、供应商、社会公众、潜在的投资者、政府、战略伙伴,满足这些集团的利益需要,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组成部分,是以成本-效益为指导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维护企业良好的声誉,或是为了获得营业许可证等,最终为企业取得高于投入的回报。新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而不是对原有目标的全盘否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走向多元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最终实现多赢目标。 二、企业财务管理手段先进化 新经济的到来,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进一步信息化和数字化,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到财务管理之中。如:MIS(管理信息系统)日益广泛运用于财务管理之中,它能根据既定的原则,只要将每笔财务及财务计划等数据化后,输入数据库,即可利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常规决策,并加以实践,使财务管理趋于严密,排除大部分人为干扰因素,减少管理的随意性,同时也可为非常规财务决策提供依据。MIS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有助于财务管理的优化和简化。网络技术的运用,如在公司中建立局域网,可以使公司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即可进行财务管理,特别是对于大型集团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财务管理。当然,还有诸如,系统模型与模拟、战略信息系统等技术也可以应用到财务管理之中,这些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实现高效益、柔性化、智能化的财务管理。 三、企业财务管理对象交叉化 工业经济时代财务管理,一直较为强调的是权责利分明,是一种直线式管理。随着新经济的到来,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团队协作,同时知识具有共享性,所以在新经济时代,财务管理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甚至行业之间,财务管理边界是“可以渗透”或“半渗透”的,财务管理已不仅是专属财务部门的事,他需要以企业整体为单位,而不是以简单的财务部门为单位,这种整体跨越原来的职能单位,它的构成可以是横向职能部门的财务组合,也可以是纵向的职能部门的财务小团体组合,并得到其他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财务管理的对象甚至考虑到客户、供应商以及其他与企业保持利益关系的人才,交叉化管理不但能充分挖掘本企业财务潜能,同时也能充分利用与自己的相关单位的财务管理方面的优弱势。 总之,新经济时代,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公司、组织尤其是大公司,都将在财务管理方面投入恰如其分的人、财、物,以期赢得财务优势,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可以断定,未来拥有成功财务管理企业必将是成功的企业。 企业财务论文:私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2004年6月财政部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首次将私营企业列为检查对象。2005年1月8日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报告显示,大部分私营企业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白条抵现金、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尤其是提前确认收入、粉饰报表的现象比较突出。虽然私营企业的发展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财务管理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强化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势在必行。 关键词:私营企业;融资困难;财务问题;对策 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中小型私营企业在增加税收、提供就业等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中小型私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发现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原始积累,发展为资本雄厚、管理规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规模企业,而很大一部分中小型私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或徘徊不前或过早夭折。导致该种后果产生的因素很多,其中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中小型私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弄清中小型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并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 一、私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财务管理流于形式 现行许多私营企业实行“家族制”,企业主一人说了算。他们认为:企业是我的,挣钱多少都是自己的。财务管理只是个形式,对其认识不够,致使许多制度过于简单,流于形式。甚至有些企业主嫌麻烦,不愿建账;怕多缴税,不敢建账;缺乏财务会计知识,不能建账,以致财务管理处于混乱状态。给国家的税收造成损失,为自身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比如重庆市黔江区东风煤厂,表面上有健全的财务管理系统,设置了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但只是为了应付工商行政及其税务部门的检查,并没有起到其本身的作用,只要与钱沾边的事,都由老板一个人说了算。 (二)财会人员变更频繁、素质较低 为了符合业主的要求,财会人员变更较快。变更后的人员,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缺少必要的财经知识,无证上岗,导致操作中出现许多错误。有些私营企业的会计就是老板的亲戚,完全按老板的意图行事,为了应付税务检查,多计提费用,乱调成本,人为制造“厂长成本”、“经理利润”的现象。重庆市黔江区中保采石厂,虽然不是什么大厂,但为了偷税漏税和节余成本,其财务方面的人员全是老板的亲戚且都不专业,有的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完全没有财务管理方面的素质及其能力。 (三)资金管理不善 不能合理使用资金,资金使用过程的控制薄弱,报销手续不完备。不少企业为逃避银行的监督,多头开户。大部分业务不通过银行来结算,超限额、超范围地支取现金,且数额巨大。在货款坏账的管理、存货资金成本管理、固定资产更新或改造中存在问题,占用了大量的资金,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了节约支出,会计、出纳一人兼。只记银行账,现金账根据需要任意调整。报销手续不完备,不合规定的票据比比皆是,白条做账的现象随处可见。上述两公司都有这方面的问题,就不垒述了。 (四)融资困难 对大多数私营企业来说,资金短缺,规模偏小,融资渠道不畅是其发展的通病。每年有7%的私营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而破产。据国家金融统计报表反映:我国对小规模私营企业贷款的比重还不足贷款总数的1%。再加之我国现行的信贷制度,私营企业本身就缺乏资金,即使有了好的项目也难以筹集到规定比例的资本金,使很多项目的贷款难以落实。在这种情况下,私营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我融资和非正规渠道融资。 二、私营企业财务管理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树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风险越来越大,要确保利润最大化,必须确立财务管理在 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发挥财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这也是由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管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为此,企业主应该走出误区,更新观念,引起重视,强化管理,这样对国家、对企业、对自己都有利。可以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财经制度,搞好内部监控,做到账、钱、物分人管理,改变家族的模式,把具备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充实到财务岗位上来。加强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对财会人员应重点加强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的教育,增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学习财政、税务等专业知识,实行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使管理上一个新台阶。建立、健全原始记录,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原始记录是成本核算真实的前提,它主要包括材料成品出入库单、工资单、费用支出单、库存盘点表等,这些为税收的缴纳、成本的核算、收入的确认、利润的核定奠定了基础,从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信性。 (二)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 私营企业的领导人要认真学习新《会计法》、《税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增强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法制观念,要真正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选聘高素质的财务部门工作人员通过财务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这就要求私营企业主要淡化家族观念以灵活的人才聘用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独特的企业文化 吸引和稳定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才,以进一步规范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三)加强资金管理,合理使用资金,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控制 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 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私营企业应注意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私营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从而分散投资风险,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调整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还要考虑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动趋势,合理安排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之间的结构,以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要实务工作者能够注意到影响企业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市场因素,同时又不忽视企业自身特有的因素,统筹考虑,全面安排,采用科学的优化资本结构决策程序,注意优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着眼企业整体策略,就能较好的调整优化现阶段的企业资本结构,适应企业未来经营需要。 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决策是对多因素综合评判的过程,在这个复杂过程中决策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的资本结构最终调整值要与其发展情况相适应,在不同时期其取值也要相应变化。第二,从长远来看企业调整资本结构主。要依靠企业内部自身力量,毕竟自负盈亏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另外,企业进行资本结构优化应适应和利用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使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减少阻力,而且更有生命力。第三,确定资本结构最优区间比确定资本结构最佳点更具有实际意义。实践告诉我们把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设定在一个点是不尽合理的,并且缺乏实际应用价值。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应该在一个最佳资本结构区域,只要企业经营方向、销售策略等决定企业方向的因素不变,企业资本结构只要在最优区域内都是可以接受的,企业也没必要经常调整。 (五)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保证生产经营有序进行 私营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宜在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以目标利润为前提,编制全面的销售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成本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损益表预算,使企业生产经营能沿着预算管理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年度预算编制后,应将各预算指标进行分解,根据实际情况分解为月度预算,进行月度经济活动分析,找出问题和生产经营的薄弱环节,以利于采取相应的对策。每月结束后,根据该月各项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再对下月及年底的生产经营进行滚动预算。年度结束后,应对全年的资金管理、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地分析,找出影响预算完成的各因素,发现不足,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预算管理的关键是制定严密、详细、可行的预算计划,制定详细的计划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也需要财务部门有精干人员参与这项工作;预算的执行、总结、分析也是很重要的方面,通过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分析,能够发现变动因素及原因,使企业采取的对策更具有针对性。 (六)利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当前,国家经济处于转型期,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国家和地方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和条款,企业应当抓住机会,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充分利用优惠政策,采取节税措施,降低企业税负,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现在,各种经济类法律、法规更新很快,企业应当注意收集、研究各项政策规定,充分利用政策赋予企业的权利,并指导具体核算的人员进行日常工作,避免因政策理解错误导致的企业损失。另外企业应积极推行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调动全体职工参加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使财务管理能够长期有效的进行。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所认同,相信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必会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大企业盈利。 (七)解决融资问题 由于私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银行只把贷款重点放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使私营企业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私营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发展态势是其顺畅融资的先决条件。不同的企业获取资金和使用资金的能力是不同的。私营企业要分析自己的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考虑自己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融资要有规划,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要采取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植私营企业的发展给以必要的贷款额度。银行可根据私营企业的信用度和经营实力考虑给其贷款数量。私营企业还应考虑上市、发行股票债券等来筹集资金,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资金问题解决了私营企业才能在良好的管理方式下健康发展。提高信用度:一是提高私营企业整体素质。通过改善其管理水平,帮助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建立针对私营企业的信用等级制度。建设诚信的企业文化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企业的美誉度。二是加强私营企业与金融界的沟通,以改变银行界对私营企业的一些偏见,给予私营企业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同等待遇,消除企业融资的所有制歧视,减少私营企业向银行融资过程中非利率成本的“恶性”增加。 企业财务论文:我们是如何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 企业 财务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当前,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尚未根本摆脱粗放经营的方式,突出表现在资金结构不合理,费用增支,潜亏增加,而所有这些,都与企业内部管理有关。 针对企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着力于建立和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以狠抓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来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建立和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制度,促进企业管理整体水平提高。 企业内部各项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制度,包括:原始记录管理及填报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及清查盘点制度、价格管理制度、财务预算制度和财务分析制度。根据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的要求,我们公司实行岗位责任制,规定每个职工必须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在什么情况下应怎么做,以及什么不能做,做错了怎么办等细则。这样,每个岗位的每个责任者对各自承担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都清楚,要求人人遵守。通过实施这些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企业在经营环节中的原始记录、计量、消耗、定额、验收等工作,提高了企业管理整体水平。 二、建立和健全商品购销存环节管理办法,规范企业流动资产管理行为,健全内部约束机制,确保资产完整和增值。 1、在商品购进环节,我们制订了烟糖公司规范进货行为规定、进货货款管理办法和进货过程管理办法,来规范企业进货决策和进度行为,把好进货关。 《规范进货行为规定》的主要内容是,进货决策按照下列程序进行:第一步,进货人员提出进货商品的品名、规格、进货单位、数量、进价和预计销价、预计全部销完时间、毛利、利润等情况;第二步,各职能部门提供刊物进货商品的适销、价格、库存等情况;第三步,决策人员根据进货人的意见和各职能部门的资料综合分析,进行决策。 针对货款的安全性问题,我们在《进货货款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货款支付程序和货款审批权限,落实进货责任,确保资金安全与完整,防止商业诈骗。 针对进货中的回扣问题,我们在《进货过程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在购销业务中的返利和回扣一律入帐,严禁各经营部私设小金库或个人私拿回扣。 2、在商品销售环节,我们制订了烟糖公司《销售货款管理办法》,目的是加快销货款回收。对已销商品货款,本着“谁销售,谁负责收款”的原则,做到钱货两清;对代销商品,要充分了解代销方资信情况,要签订合同,明确付款期限。这样既扩大了销售,又保证了资金安全。 3、在商品储存环节上,我们建立《商品排查制度》,每月全面排查一次,专项排查及时进行。在保证销售的前提下,大力推广小库存和零库存,使商品做到适销对路,勤进快销。 三、建立和健全自我扩张和自我约束的企业财务机制,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1、建立与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相配合的滚动式三年财务计划。引入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在全面预算的基础上编制出企业滚动式财务预算,以便在资金上“长计划、短安排”,处理好留存、举债、吸收或对外投资几个方面的关系。 2、加强资金日常调度与控制,继续推行定额管理、指标控制、完善内部银行等一整套办法,落实内部各层次、各部门的资金管理责任制。尽量避免无计划、无定额使用资金。 3、企业负责人更迭,其任期目标应遵循企业总体发展目标,以保证滚动式财务计划实施的连续性、协调性。 四、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的客观要求,严格执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 1、关于资产的安全和增值问题。我们在制订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时,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安全和合理运用,使之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制度明确规定“因业务需要领用支票或汇票,须填写业务用款通知单,写明原因,并经部门负责人签字,凡用款在万元以上的以及需要预付货款的,必须由公司经理审批”。这样,资金的使用权基本集中在公司最高决策层,防止和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风险及损失。 2、关于落实企业内部责任问题。我公司很早就建立了内部责任会计制度,对各部门的经营收益、成本费用、部门利润进行分别核算。近年来又建立和健全了企业内部的部门承包经营责任制,使各业务部门对自己一年的任务、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这对于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努力做好做足生意,节约费用开支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承包不等于放弃管理,还必须建立一套内部的约束机制。因此,我们在内部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各部门的权力责任,做到分级负责、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3、关于会计监督问题。会计监督不单纯是对一般费用报销的审查,而应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企业的经营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费用开支、收入实现,一直到财务成果的产生。为了保证会计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我们在制度中规定:“公司财会股在公司经理室经理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正确核算,如实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依法计算和交纳国家税收,维持投资者权益,并接受主管 财政机关的监督检查。”“凡违反国家财经纪律,违反”两则“、”两制“和本公司规章制度的行为,本公司财会股有权拒绝执行。”从而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保证了制度的落实和有效执行。 企业财务论文:现金流和企业财务危机的关系 现金流表示企业所有的能用于公司收支的各种类型的资金,在现代社会现金流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就好比人体中的血液,良性的现金流可以使得企业健康发展,而不良的现金流则会使得企业陷入绝境乃至破产。为了防止此类问题的出现,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加强对现金流的管理,更深入的了解现金流与企业财务危机的关系。 在我国财政部规定自1998年1月1 日起,企业应该编制现金流量表来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但是财政部所要求的现金流量状况仅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与流出,为了更好的加强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我们又把企业的现金流指标分为了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筹资活动现金流。 在关注上述三个现金流指标的同时,我们还应界定好何为企业财务危机,这样才能很好的将企业的现金流与财务危机结合起来加强管理。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其常被用于界定企业是否失败,学术界对企业财务危机的描述主要可以归纳为经营失败,无偿付能力,违约,破产。企业一旦出现财务危机就将使得企业不能持续有效的经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认识财务危机也就是为了更好的避免企业出现危机。 在一个企业现金流与财务危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指反映盈利能力现金流指标与财务危机的关系,反映营运能力现金流指标与财务危机的关系和反映偿债能力现金流指标与财务危机的关系,下面我们将从这三方面分别作出分析。 1 、盈利能力现金流指标与企业财务危机的关系 在我国对大多数企业都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计量方法,这往往就很容易出现一些企业存在大量的账面利润但极度缺乏现金流的状况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现金流与企业利润脱节。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常采用总资产现金报酬率及每元销售现金净流入等财务指标来分析盈利能力与现金流的同步性进而反映企业是否存在财务危机。 总资产现金报酬率。该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取现金的能力及当期收益的质量状况。企业的总资产现金报酬率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的持续性否则企业就有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 每元销售现金净流入=经营现金净额/主营业务收入。该指标主要体现出了一个企业通过销售获取现金的能力,在使用该指标时可以将其与同行业的水平比较也可以与企业的水平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如果得出企业的每元销售现金净流量较大表明企业销售收入变现速度较同行业平均水平与企业历史水平而言较快。这也将大大降低企业出现危机的可能性。 2 、营运能力现金流指标与企业财务危机的关系 我们在分析企业财务危机时对营运能力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往往对一个企业而言好的营运能力会使其出现财务危机的几率降低很多,但如果其营运能力太差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情况几乎不可避免。在分析他们二者的关系时我们常常从主营业务现金收益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等指标入手。 主营业务现金收益率=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主营业务收入。从这个指标的表达式能很清楚的看出该指标主要是反映了主营业务收入中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所占的比重即企业产品销售收现能力的强弱。销售收现能力的强弱,公司收益能力强弱都与企业是否出现财务危机息息相关。 在考虑营运能力现金流指标与财务危机的关系时,我们也常常运用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这个指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通过对该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下转第117页)(上接第115页)作为每股盈利的支付保障的现金流。该指标只有保持在合理的水平,才不会使得股东对公司失去信心。 3 、偿债能力现金流指标与企业财务危机的关系 在分析偿债能力指标与企业财务危机的关系时主要侧重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的分析。在对其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资产数量的分析更要注重对资产质量的分析。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我们常采用现金比率来分析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现金比率=现金持有量/流动负债。现金持有量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净额等。该比率是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最直接最有力的保障,一个企业只有拥有了足够的现金流量才能保证在债务到期时偿还。如果企业的现金比率过低使得企业的现金持有量相对于流动负债较小,则企业可能出现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的危机,使得企业面临困境。企业应随时关注其现金比率,尽量将它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对一个企业而言不仅短期偿债能力值得我们关注,对长期偿债能力的关注也不能松懈。在衡量一个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时我们常采用的现金流指标是现金利息保障倍数。 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实际支付利息 实际支付税金)/实际支付利息总额。该指标直接反应了企业现金流对其利息的保障程度,较高的现金利息保障倍数意味着企业偿债能力较强,相反不适当的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将对企业的持续经营带来危机。 综上可知,一个企业要想长期持续地经营下去应该随时关注企业可能出现的危机,而这些危机也常常和企业的现金流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对一个企业经营者或管理者而言应树立现金流管理意识,加强现金流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现金流循环,才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该加强现金流的管理和监督,避免出现危机,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常常和企业的管理和监督不力有关,在应对企业财务危机加强企业现金流管理方面这是不可忽视的重点环节。 企业财务论文:论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新经济发展中起步较晚。而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要求而发展和演进的。 1. 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内涵 1.1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观念。人力资源是新经济时代最重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将各项理财活动“人格化”,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要有信息价值观念。随着信息产业化的高速发展,以数字化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技术革命,使信息的传播、处理、反馈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关注信息的及时搜集与整理,注重对信息价值的分析。 再次是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一是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不完整、不及时,或者企业管理者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会形成企业的决策风险;二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加大了存货风险及产品设计、开发风险;三是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以及“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货币风险进一步加剧;四是在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 最后是树立环境价值观念。新经济要顺应时代要求,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导资源有效配置,环 境和生态的优化与平衡。企业财务人员要善于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公共关系。 1.2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要适应社会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财务管理目标的设置应兼顾各相关利益主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作为企业理财的最高境界。 首先,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新经济的到来,扩展了企业资本范围,改变了企业的资本结构,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企业将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特别市场契约。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仅要考虑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权人所要求的偿债能力最大化、对政府社会贡献最大化、对社会公众的社会经责任和绩效最大化,更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与员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使企业经理及职工的个人收入与企业的盈利、个人的资产积累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和目前单纯的工资制相比,更有利于强化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更有利于保障职工经济上的直接利益,更有利于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财务责任社会化。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企业既要考虑资本投入者的财务要求,又要兼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财务要求,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纳入财务目标体系是“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必然选择。因而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这样既有助于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也有助于其在社会大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更有助于其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1.3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首先,筹资管理和投资管理。新经济扩展了企业资本的范围,改变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在知识型企业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物质资本,而是知识资本。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筹资、投资应着重考虑“筹知”和“投知”。 其次,无形经济是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新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对象。在财务管理中应重视无形资产投资决策及其评价,建立切实反映无形资产状况及其结果的决策指标体系。 再次,利润分配由按资分配调整为按“经济要素”分配。新经济社会中,利润分配转向在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按各所有者为企业带来财富的大小比例进行分配,按贡献大小并结合各相关利益主体所承担风险的大小来进行分配。 最后,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新经济时代,企业应建立起“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防、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增强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及时有效地阻止不利事件的发生,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2.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2.1融入市场,参与竞争。 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参与外部市场竞争,成为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经营实体,客观上存在着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企业财务风险将会越来越大,财务管理工作由过去重融资、投资的资金运动过程向着重风险发现、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转变,由实务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财务转变,由过去单一价值目标的财务向多层次目标的财务转变,形成了财务的价值目标、社会责任目标和人文目标的共存状态。这就客观地要求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必须具有现代市场观念、风险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善于掌握各种市场变化的财务信息,研究分析其变动趋势及影响,特别是对市场环境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科学分析预测,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2.2敢于负重,加快发展。 新经济时代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将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国外资本的进入,使企业融资渠道会越来越多。在资金筹措和运用过程中,企业会有许多获利的机会,同时也存在着市场风险。因此,寻求合理合法的融资形式和机会,就成为企业理财的重要技巧。所以,财务人员应该全力更新负债经营的观念,要把负债作为筹措资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重要手段,并通过强化经营与管理,提高投资效果,把企业做大做强,从而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当然,负债经营也要注意资本结构问题,并非负债资金越多越好,而是要研究企业资本运营中财务的杠杆作用。这就要求企业财务部门和财会人员要有科学合理的融资及其使用观念,调控负债水平,,充分运用好通过负债融通的资金,确保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 2.3创新模式,开拓进取。 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实现财务管理功能、实施科学管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在新经济时代,一方面,信息传播、处理、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信息的网络化、科学技术的 综合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导致合作更加广泛。这就必然要求企业之间要相互沟通和合作,但合作并没有取代竞争,竞争也不妨碍彼此间的合作。这种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开放型的管理模式,必然成为新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发展的基本模式,因此,企业为了各自的利益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总之,新经济的出现,对于每一个行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新形势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只有创新,才能够使一个企业、一个学科保持活力,迎接挑战。要使企业财务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新要求,适应新经济时代对企业财务管理变革的要求,创新是财务管理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使我们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机械制造论文: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论文 一、现状 我国众多机械化制造企业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都是一些大龄的职工工作,没有青年血液注入,整个企业的工作没有激情,生活没有活跃度。 二、现今机械制造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机械制造企业的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成本上由于财务管理没有及时更新本该可,导致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不能够得到良好的效益。虽然在现在社会改革开放的有力条件下,许多的企业进行了扩张和一个升级,但是对于机械制造的企业却是缺乏了应该有的活力,企业制度陈旧,管理方式单一,这些都导致了机械企业制造企业接近了发展的边缘。存在有以下的一些问题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在资金的账目记录上存在严重问题 由于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不善,导致了招收的会计的工作技能不过关,不能够快速,有效的管理好企业中该有的账目,有的机械制造企业甚至存在着会计职位空缺的这一现象,管理制度不够,监督力度不够,都导致了企业的坏账,错账居多 (二)管理不切实际,投资没有规划 现在的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仍然存在于改革之前的一个作坊式的水平上,不能够有效地规划好发展企业本来拥有的资源,也不能有效的发展创新技术,提升企业的价值,仅仅是追求的是保守,没有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投资上没有专业的人士介入,盲目的投入资金引进一些没有实际应用的技术,导致了资金的浪费,甚至达到了入不敷出的困难地步。 (三)资金管理存在重大问题 资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能否合理的将现有的资金利益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考虑到问题,但是许多机械制造企业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没有注意到资金运转的处理不合理性也是资金缺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企业知识盲目的追求的是制造大量的成品,却没有合理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资金来投入,从而导致了企业的发展时刻得不到提升,让企业的运营难以维持。 (四)费用管理无计划 许多的企业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公款吃喝的现象,虚度偶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利用自身的才能发展企业,反而是借机公款消费。 (五)成本管理不合理 在企业采集购买原材料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导致不能够正确的,适当的购买到所需要的生产材料,导致了许多材料的多余的废弃问题,还存在着设备维护,物资处理等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没有及时的解决。 三、解决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问题的具体方法 (一)建立一个标准的成本制度 具体为三个方面:1.标准成本。标准成本就是要求在合理的准确的估算下,对所要花销的资金数额有一个大体的估计,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控制公款吃喝等问题,也能够为下一步资金的运作提供一个参考。2.成本差异及分析。只有具体分析成本的差异才能够更有效的合理选择成本的来源地,进一步的节约成本的开销。3.差异处理。成本和产品数量计划上总会有差异,所以要计算合格差异,具体控制这个差异的波动范围,实现产品的利益最大化生产。 (二)实现财务集中制管理 机械制造企业在财务管理上,一定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的进行统筹安排,实现整个企业的整体的财务集中制度。在财务的运作方面,一定要招聘专业合格的会计师来进行财务账目上的一个整理,而且得对他们进行一个思想的统一培训,不能懈怠,要拿出工作激情,对财务管理的各个部门要进行一个合理有效的分配,具体的工作分配到每一个具体的科室来处理完成,这样的机制可以有效的解决财务和企业的实际管理相互交错的一个复杂局面,能够有效的改善机械制造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三)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之所以要解决这个全面预算的问题,那是因为它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首先能够有效的减少公款贪污的现状发生,还能够具体明确的规划处各个部门的资金上限,可以极大程度上减少部门和部门之间的摩擦,这样一来能够增加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利于分工合作。那么如何做好这个呢?就需要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设立相应的不蒙机构对这些财务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的解决,专门负责编制、审定和组织等工作,子公司一定要在主公司的管理下,不能够子公司脱离管理。 (四)建立财务监督制度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有企业的制度,来设立一个财务总监的岗位,从专人专职这个角度上来进行机械制造财务管理的升级,然后健全完善企业的每部分的财务监督制度。 四、结束语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的浪潮推动下,无论曾经企业有过多么辉煌的历史,机械化企业都需要面临的就是在企业财务上的一个改革,模式上的一个创新,资金使用的一个明确分配,只有这样,机械制造企业才能够继续向前发展,屹立于企业发展的浪端。 机械制造论文:绿色机械制造的论文 一、选择绿色材料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一些产品,或性能优质,或性能普通。但是在真正的生产制造过程中,过多地考虑到产品的性能和作用,然而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其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所用材料的再回收利用没有过多地进行考究。所以常常避免不了在生产过程中或者使用后期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和资源浪费。所以,材料的选择方法和选用何种材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理应选择对环境污染尽量少、利用率高的材料,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在选用何种材料的时候应该在尽量满足功能的条件下选择绿色环保材料。近年来环境污染的加剧使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所以应考虑可持续发展。 二、选择绿色设计模式 在绿色设计中,我们应考虑到如下几个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方面的功能完善是现今的主要市场需求,大家会选择同价位、高性比的产品,因而也就产生了只重视工艺,不注意产品的回收利用以及绿色性。所以绿色设计就是根源,为解决源头问题,应考虑所有的因素。因此,在绿色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产品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尽量简洁化以及可拆卸功能; (2)回收再利用设计。尽量能做到回收利用最大化,为环境保护发挥一定的表率作用; (3)产品运输方便性。总之,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绿色化的概念,提高回收利用率,在保证绿色的情况下也要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采用自动化模式 目前,自动化技术是最受大家欢迎的一种热门技艺,可以代替手工化的制造技术的主要性能是采用一体化的运作程序将复杂的程序简单化、系统化,可以直接用一种方式、统一步骤进行生产制造,省去了不必要的损耗。自动化模式是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新兴技术,在将来肯定会更加简化甚至全自动化,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一体化工艺、现代化生产模式等诸多方面。四、机械制造要绿色化地球上资源的不断缺乏和资源告急,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各种保护部门的绿色环保意识。人们的追求也渐渐以绿色为主。绿色制造,简而言之就是,从生产到制造再到应用,后期的回收等都遵循环保健康的理念,能最大化地确保原材料和利用率的高效。这就是绿色化的重要意义所在。 四、结语 总之,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只有顺应消费者诉求及高精度、高效率的绿色概念等,才能长久发展。现在有很多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绿化方面也取得新成绩。但在环境方面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对于今后的发展,绿色化、自动化、机械化是未来的方向和目标,只有以之为契机,才能更加快速地发展壮大。所以,机械制造业要有长远发展,必将以降低资源耗费,发展纯净的再生能源,治理、减轻以至消除环境污染作为永恒发展奋斗目标。 机械制造论文: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教学的论文 一、构建高职现代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发展战略上基本达成共识:专业建设要突出重点、摁住底线,即通过一个核心样板专业(实力强、就业率高)来示范辐射,带动专业群(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关、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建设,实现整合资源、提高绩效、分层分类教学。 (一)“特色专业辐射示范、相关专业优势互补”,组建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 国内机械制造企业众多,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借助产业集群,企业间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周期,同时催生了大量综合性强的技术型产品,促进了工业4.0时代的正式到来。高职院校的发展必然要适应产业集群的需要,走专业群路线。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特色专业辐射示范、相关专业优势互补”的方式,组建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涵盖从原材料组织搬运、产品设计、机构设计、数控加工、夹具制造、模具设计制造、电气控制、气动技术、光感技术、工业视觉、产品装配等一系列技术技能要求,并结合目前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升级,涵盖高端技术集成等技术领域。整合后组建的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包括: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侧重流程控制、装调维修)、计算机辅助设计(侧重造型设计、结构设计)、数控技术(侧重工艺、材料、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侧重模具设计与成型)、检测技术及应用(侧重产品检测、品质管理)以及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侧重现代焊接与装配)等。 (二)构建“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拓展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设定专业培养层次与目标时,离不开国家强调的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总的思路。核心牵头专业设计时结合专业和社会需求,在辐射、带头功能的指引下,以培养技术能人、素质国人(生活+技能)来匹配现代产业体系,进而规划专业群发展版图。我院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密切依托机械装备产业,跟踪光机电气综合性前沿技术,提升人才技术技能含金量。通过多次下企业观摩和学习,结合目前制造业发展现状,围绕机械装备制造业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按照工作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最终形成“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拓展模块”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 二、创新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实训条件与实训手段 (一)通过跨界合作和资源共享,拓宽专业群实践教学条件 建设适应专业群各专业内在共性需求和特色化发展的实践资源体系,通过专业群内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降低实训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等软硬件方面的投入。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开放共享专业建设全部资料,满足个性化学习和企业培训需求,提高资源开放共享效益, (二)深化校企共建模式,提升实践教学内涵 在专业群实践实施方面,通过校企资源互补,夯实企业职工培训、职教师资培训以及企业技术服务平台,使得专业群在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师资培训、产品开发、技术革新、设备维修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全面提高,为行业企业发展和兄弟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依托专业技能抽查标准题库,真刀真枪开展项目训练 针对职业院校来说,规范与优化专业技能考核标准是提高教育质量尤为重要的举措之一。以“贴近企业行业实际需求、引导教学和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湖南省于2010年12月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首轮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工作,反响强烈。构建并优化与高职日常教学相辅相成、凸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过程监控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与抽查制度,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一个关键。 (四)构建“大综合+小项目”为特征的实训体系 为适应现代机械装备制造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结合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在专业群内广泛开展跨专业实践,系统设计实训体系。在专业群实践平台基础上,分类组建实训基地,形成满足专业群共性需求与专门化需求的、校内校外相结合、以“大综合+小项目”为特征的实训体系。 三、逐步健全专业群教学体系保障发展机制 (一)校企实现资源共享,共建专业群 我院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整合行业企业和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联合国内知名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企业,“校企双主体”建立以专业群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主导的专业建设组织运行构架。建立专业群校企共建制度、教师企业顶岗制度、技术研发与推广制度以及培训中心运行管理制度等。通过实时跟踪职业岗位新技术、新技能要求,主动适应产业群中典型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人才需求,强化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实训基地的集约化管理,建立校内、外共享机制,对实训基地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逐步实现实训方式、过程企业化。 (二)完善教学评价,改进质量监控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融合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注重能力评价,建立以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评价核心的开放式多元综合评价制度。强化以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负责人为主导,协调各专业相关管理资源,制定了柔性模块课程选修办法。在专业教学过程的关键点设置质量监控要素和指标,掌控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质量情况,实行教学全过程动态控制。 机械制造论文:关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学改革和实践分析 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与企业管理第一线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也是高职教学的特色所在。针对高职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如何创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体系,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实践教学,建全和完善实验教学,提高机械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核心。因此,围绕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新的模式。 一、注重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谓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学业务素质外,还具备有高级工程业务素质。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善于传授科学知识的能力,又有高级工程应具备有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善于开发技术和吸收新的科学技术。教师自然不能要求基础专业教师懂机械类的专业知识,但却要求基础教师能了解机械装配的传动机构原理和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图等能力,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用新的科学技术改造旧的机械设备,开发新的产品。教师具备上述的本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否则教师的教学中免不了从书本到书本,理论脱离实践,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熟悉地举出几个像样的应用实例。教师的工作实践能力,主要应从生产实践中获得,对于刚从事任课的教师,先要求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半年上岗学习,或者下到各个实验室进行见习,同时利用余时间辅导学生实习,担任各个实验室仪器修理任务,并到金工车间进行实际操作实训,把这些作为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学院还安排专业教师下到厂矿企业或到有关单位参加机械设备检修和工程技术改造学习。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特点进行充电,参加校内或校外的各类研讨班学习,尤其是参加新的学科学习。要求任课教师既能上好专业课,又能上好基础课,同时还可带学生进行各类生产实践,拓宽老师的知识面,教师能适应教学的发展,能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高职人才。 二、创造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1.突出机械类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层次专业技能的教育对象是高职教学的特色,但是,必须认识到培养目标不是增加几节实验课,增加几个实习课就能实现的,如何建立实践教学体系迫在眉睫。目前完善教学实训设施是各类技能课实现的基本保障,高职实践教学必须具备以下设施:金工实习车间、数控实训车间、电工电子实训中心、PLC实训车间、CAD/CAM实训中心、数控机床控制实验室等设备。另外不能忽视理论课的基础实验室:如公差与测量、工程力学、金相实验、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等。这些基础设施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基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基础,是完成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根据机械工程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制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模式,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把这些模块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机械类专业的中、高级工技能的目标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数控编程、进行数控机床调试,安装、机械维修技能。在金工实训中,应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认识数控的操作。同时进行各类典型的技能培训,如焊工、车工、钳工实习,使学生对机械类专业有一个全面了解;紧接着开设数控编程课,同时进行生产实训,解决学生操作问题。在开设机械制造和数控机床结构与维护课后,再进行五周的数控实训,解决学生加工复杂的零件和机床维护问题。最后一个学期用十五周的综合性知识运用强化训练和毕业设计。为就业打好基础。2.以机械类专业建设为龙头,推动实践教学的探索。高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各个高校都在探索中。改革是探索,改革是创新,为了理清探索思路,明确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加强实践教学,以行业为依托,坚持产学研结合、企校互动的办学模式,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构建.五大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机械类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技术和操作技能的重要平台。加强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3.完善实践教学机制,加强实践管理。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室的教学管理,对实践课的安排、实施、考核;;学院汇编实验、实训教学管理;按照行业标准和职业教育特点,编写.实验实训安全操作规程;按院系两级管理职责,从而确保了实验实训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实践教学的开展。4.建立合理性的开放性实验室。我院开放性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创建各类的学科学会,学院对各个实验室进行开放。这些实验室每天课余时间都吸引着一大批的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一批专业技能拔尖人才。2009年我院在全区数控车床操作技能大赛获得团体第一荣誉,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并取得一等奖成绩。 三、加强高职技能培训,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它包括实践教学计划与学分制管理、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实践基地的管理模式改革等方面。应用型人才已经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科学技术素质型发展,第一线的生产工人,已 由过去师傅带几个月就独立上岗生产,目前的企业需要求人才是通过学校学习后,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后服务于企业,这就对我们高职的毕生提出了更高的生产技术的要求,除了要掌握高等教育必须掌握的科学知识文化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一专多能,技能水平又不低于技校生和中专生,同时高职的毕业生必须具备有.多证。即有毕业证、技术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等。针对高职生今后就业的需要,多年来,我院每年组织对毕业生进行各种技术等级培训,凡是参加过技术等级培训的高职毕生中,科学理论水平达到企业发展的需求,技能水平又能在生产实际操作中独当一面,深受企业的欢迎,在企业中很多毕业生在短期的时间内成为企业生产第一线的骨干力量。在技术等级培训中,使毕业生明确各个工种的技术等级的要求,按照有关劳动部门国家等级标准统一规定,通过强化训练及实践,学生成为熟练技术能手,并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的企业用人劳动制度的变革,企业用人的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已由过去的劳动密度型向现代的科技素质型发展,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已经从过去的老师傅带几个月后就上岗生产工人变为上岗就独立工作,毕业生具有一定科学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才,深受社会的好评。 机械制造论文:机械制造自动化节能设计的论文 1经济大发展下的机械制造业与自动化 在我国,机械制造产业得到了极为快速的发展与进步,与此同时,已经在我国的工业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加上近百年以来计算机行业的迅猛发展与优化,机械制造业汲取了计算机集成技术中的精华,逐步的实现了全面的自动化生产,完成了机器与计算机之间的完美的组合,自动化了的机械制造实现了生产业的空前的提升,更快、更好、更安全的生产已经基本实现,机械生产自动化代表的是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效率。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的机械生产自动化的发展仍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尽管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仍然具有从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再者,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的机械制造的自动化产业的起步比较晚,很多技术方面的内容并不是非常的成熟,还具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因此,难免要面对生产质量不佳,技术落后的尴尬局面。随着人们对于地球环境问题的关注,环保话题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必须关注的话题,现阶段的机械制造行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品质建设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而标志性的准则就是能源的消耗,在各个生产环节的设计中加入环保理念。 2如何在机械制造自动化中加入节能设计理念 要想将节能理念深入的渗透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需要对现有的机械制造的程序进行优化。只有目前现有的机械制造系统实现了结构上的优化才能够充分的将引入的节能理念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进而保证相应的设计做到节能与环保,具体来说一是要选择最环保的发动机,发动机在机械生产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因此需要将发动机的公害、污染降低至最小,这样才能够在节能的前提下做到减少机械生产对于环境的破坏与影响;其次需要将节能环保的理念应用到机械生产的液压系统中,液压系统在工程生产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其发挥的作用是辅助机械的清洁与维护,所以在设计机械制造的液压系统的时候应该将环保放在重要的地位上,比如液压元件和除油液的设计上,这样的话液压系统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磨损并减小故障的发生率,并能起到阻止各类微尘杂志对系统的损害,增长元件的使用寿命,这样的话,可以边去频繁的对液压元件的更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减少了液压系统对于周围环境的污损,实现节能;三是,机械驾驶室也是精心环保节能设计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一般的,对于大型机械工程,驾驶室的操作成为机械控制的核心,为了实现对驾驶员的安全的保证并帮助驾驶员提高操作技能,就一定要在驾驶室的设计方面增加环保节能的因素,具体来说,就是要求设计人员能够从驾驶室的结构的安排、辐射的防御等角度制作出基本实现全封闭的驾驶室。将驾驶员放置在一个与紫外线、电辐射相隔离的环境中,再者,应该增加对于驾驶室的人性化的设计,为了使驾驶员可以更加方便舒适的驾驶,可以将驾驶员的座位和手柄通过人体学的理念进行改造,尽量将手柄中的各项功能集中到手的一侧,对于座椅的条件也应该方便,比如实现座位多方位的调节,最大限度地符合驾驶员的生理特征,进而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 其次,需要从机械材料等方面进行节能设计。所谓的机械材料的节能度就是指在设计阶段应该将回收的可利用的各种材料充分的利用,减少能源的消耗,之所以增加对可再回收的资源与材料的利用是为了降低的机械生产过程中各类废物、废气和废水的产生对于环境造成的各类不良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各种结构零件的回收,零件的无毒无害的特点可以使得机械生产的再生率得到极大的提升,避免资源与材料的浪费;对于其他方面的材料的选择上也应该以轻质量的材料为主,这样的话就可以减小机械生产过程中机械本身的负荷,进而间接的减小能源的消耗并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 再次,在制作工艺方面也应该发扬节能环保的理念。在机械设计中,要想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就需要将结构和材料作为设计的重点,但是不可忽略的另一个因素是生产工艺的优化。在工艺方面,设计者应该引入各类节能的理念,对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重新整理优化,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的消耗,通过实际的观察会发现,不同的生产工艺对于能源的消耗是不同的,因此,要对产品的制作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实现生产技术的优化,是每一部设备都可以同时满荷工作,使得设备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 3结语 总之,随着制造行业的飞速发展,能源的消耗问题成为各大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瓶颈,只有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带领企业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所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必须在产业的发展中将降低能源消耗作为其发展的重心,加强对于节能设计理念的引入与应用。 机械制造论文:试论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多媒体教学的探索 引言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之一,主要讲述有关机械制造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门综述性、实践性强,覆盖面宽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内容多而杂。由于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联,各种加工设备、加工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只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挂图、幻灯片、模型、黑板、粉笔来讲解,不仅枯燥无味,而且难以表达清楚。因此,要搞好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创新,作为教学改革的手段之一,教师可以制作机械制造技术的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教学引进机械制造技术教学的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单向灌输训练,轻思维能力培养;重教师指导,轻学生主体。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学得精疲力尽,而培养出的来的学生是高分低能,唯书、唯上、唯名人,缺乏求新、求实、求异的创造精神。这种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很好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而且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现在的学校教育,不可能达到疑难有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深能自探的主动境界。 2新型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授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这是现代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本区别。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学生主体性的素质教育,把学生从被动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和要求,帮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转变。教师应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越学越有味,趣在其中,乐在其中,从而改变少、慢、差、费和学生厌学、弃学的现象。 3运用多媒体、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3.1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具有指导学习方向、集中注意力和添加活力的功能。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单调乏味的导入、讲解分析。我们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对课文产生兴趣,感到学习的快乐。 3.2创造最佳的教学境界,激活学生的思维 运用多媒体创造最佳的教学境界,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为我情我景,激励学生思维活跃。这样,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考、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凝聚在一起,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进入最佳时期,使学生灵感的火花得到较多机会的撞击,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自由驰骋,使学生的思考得以充分发展,使学生显得格外聪明、活泼,使学生感到学习几乎到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境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能把原来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加工工艺变得形象、具体,把零件工艺的设计、产品加工流程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课件所需的多媒体素材主要应包括:模拟加工三维动画、现场加工视频、产品实物照片等 4.1三维动画、图片的应用 三维动画在课件中主要起到动作演示的作用,直观形象地对加工动作进行说明。例如,在讲解各类典型零件的加工时,可在多媒体教师上课,可以把提前做好的模拟加工给大家看,便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加工过程还可以用;3dsmax制作成立体动画,使机械零件产生移动、旋转、分离、合并等运动,学生看后感觉内容直观、生动、容易理解,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会增加 4.2现场加工视频材料的收集 现场加工视频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工厂专门摄制教学录像:(1)可以摄制铿削、插削、铣削、磨削加工等录像,这些视频可以详细介绍各种加工的特点以及功能。(2)针对教材中涉及的各种实际案例有目的地进行专项拍摄,如针对相应的工序,拍摄该工序的定位夹具、夹紧机构、切削机床、切削刀具及零件的加工过程等,如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轴累零件的加工、套筒类零件的加工、箱体类零件的加工等都可以去车间加工场地去拍摄,把每一道工序都完整的拍摄下来,这样就把枯燥的文字变成了形象生动的生产现场。(3)拍摄各种先进机床加工的片段,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也可以自行拍摄,主要收集一些激光加工、五轴联动机床等,作为现代先进加工技术等知识点的视频素材。 4.3实物素材的收集以及模型的制作 对于教材中涉及的各种零件,应尽可能找到实物,把实物与该零件的三视图同时放到课件中,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如在讲刀具结构的时候如果没有实物或者是模型的话,只靠学生的想象很难理解刀具的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等,而且特别容易混淆。对于某些缺乏或者是昂贵的零件可以做一些模型来代替,例如拉刀模型。 4.4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思考 (1)抓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我们以计算机网络中心为主,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高级班培训骨干,中级班培训整体,并适当安排进修提高,同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晋级、定岗的依据记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 (2)抓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学校要支持和鼓励教师更多使用现代化媒体,发挥多媒体技术应有的作用。 5结束语 总之,多媒体校园网络的建设给传统的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它们不是互相独立的,而应是相互借助形成有益互补。在促进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潜能,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适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 机械制造论文:机械制造节能设计理念的分析 1机械设计制造中的节能设计理念 1.1设计安全环保的驾驶室 在工业生产中,运用节能设计理念设计出的安全环保驾驶室,既可以提高制作的工作效率,还可以为司机创造一个良好的驾驶环境。同时,安全环保的驾驶室既可以缓解司机驾驶的疲劳感,也可以提高驾驶的安全系数。所以,在设计驾驶室时,可以运用人机工程学的设计原理为司机提供比较人性化的服务,并且司机的座位是可以全方位调整的。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运用调动和转向的驱动器,并且它要带有电子监控装置。在设计驾驶室的操作环境时,要采用整体性、全部封闭的样式玻璃,这样就可以防止紫外线的辐射,同时,还要配置无氟环保型冷暖空调。 1.2选择低公害的机械发动机 在对工程进行机械制作时,其最大的部件就是发动机,并且发动机的质量会对工程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降低发动机产生的噪声,要选择比较节能环保的发动机。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噪声污染大的问题,从而实现了节能、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另外,由于发电机具有耗费油量少、排放低等特点,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提高了加工效率,有效缓解了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 1.3液压系统的节能设计 对液压系统进行节能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要想保证液压系统能够高效运作,一定要定期清洁液压系统。同时,机械设计师在设计液压系统时,一定要严格控制液压机造成的污染,并且还要选择适合的油料。除此之外,还要将油液中所有的杂质清理干净,并且延长换油的时间,这样就可以降低液压系统出现故障的概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液压系统的能源消耗,延长了机械系统的使用寿命。在设计液压系统时,除了要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外,还要认真检查软管的损害度和规定时间内的报废量。 2节能设计理念的应用 2.1选择使用可回收再利用材料 在进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坚持降低自然资源消耗的节能理念,要尽可能地选择可以再生的资源和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这样选择的原因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在进行生产加工时,选择可以再生的资源既能够起到分解和回收再利用的作用,还可以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而且还不会排放出各种有毒有害的物质,有效地减少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除此之外,在设计零部件结构时,一定要遵循“可重组、容易分配和容易分解”的原则。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环保材料的使用效率,还能够有效避免有毒材料的使用。 2.2按照环境通用标准设计机械构件 要尽可能地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降低设备的报废率和机械部件废弃所导致的污染处理成本。在设计过程中,在选择材料时,必须要使用环保负荷比较低的材料,这样就会降低材料的成本,并且还可以减少机械设备报废之后处理污染物质时的工作量。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重量轻、能源消耗低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原则,要尽量避免使用一些容易污染环境的材料。与此同时,还要注意通用性的特征,要不断优化机械产品的设计,还要针对具体的情况适当降低机械自动化产品的质量,并要严格按照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完成机械设备的优化设计,这样才能保证其符合环境通用的原则。除此之外,还要严格按照环境通用的标准设计机械构件。 2.3根据环境需要完善制作工艺 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设计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制作工艺,并且在选择制作工艺时,单一零件的加工要与施工现场使用的设备相互匹配,例如,锻压工艺主要包括冷锻压、热锻压等。与冷锻压方式相比,热锻压工艺可以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而且从施工工艺上讲,冷锻压的成本会更高,不然就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在以后的设计中,设计师会选择温锻压工艺施工。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具体要求有效地调整施工工序,并且要不断完善工艺,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环节都达到环保的要求,进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实现了节能的效果。 3结束语 目前,我国资源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并且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将节能设计的理念运用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同时,还要使用环保、节能的材料,采用科学、合理的制造工艺,这样就能够保证机械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能够降低设备的能源损耗。 机械制造论文:我国工艺机械制造论文 1发展现状 1.1激光技术在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应用 目前激光技术广泛应用于快速切割成型和激光热处理技术两个方面。 1)快速切割成型。激光技术目前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快速切割在机械制造工艺中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激光技术的引入,使得模块的定型和切割更加迅速。激光快速切割技术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对复杂零件的模型,可以进行快速的切割,给机械制造工艺创造了福音。 2)激光热处理技术。零件的加工过程中灵活地使用激光处理技术,对于零件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使其机械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并且延长了零件的使用寿命。 1.2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应用 1)自动化制造工厂。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技术综合性不断提高,并且实现了产品到原材料的自动化完成。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得物料运输系统大大方便简化,减少了人力的浪费。目前自动化成本较高,很多企业因为投资的问题,望尘莫及。为了加强自动化制造工厂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2)自动化制造生产线。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应用较多,自动化系统在较少的人工间接或者直接的干预下,将零件组装成产品或者原材料加工成零件,在加工的过程中实现工艺过程或者管理过程的自动化。 3)自动化制造单元。自动化制造单元可以使生产成本降低,并且可以提高制造业的产品生产效率。自动化制造单元外形比较小,可以独自完成生产任务,进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自动化制造单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可以设置一台设备也可以设置多台设备。 1.3机械制造工艺中高精度技术的应用 现代机械制造业不断地朝着精密加工的方向发展,微型机械、研磨加工技术和复合加工技术离不开精密加工工艺。随着科技的发展,纳米技术不断地涌入人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光学、机械学的发展。从目前趋势来看,纳米微型机械技术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智能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的融合,促进了机械工艺的高效率和高精度发展。 2发展趋势 2.1工艺数字化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机械制造工艺的数字化。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是机械制造工艺数字化的重要组成。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得机械的制造和零件的使用可以灵活地进行模拟,进而更好地实现零件和工艺的设计和改进。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的引入,使得生产流程变得更加系统,将生产和物料运输多个系统灵活地结合起来。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可以对数字信号进行传输和处理,进而科学地管理整个生产过程。 2.2全球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机械制造业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为了巩固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竞争实力,应该不断地运用新的技术,开辟新的生存道路和新的市场。国内外机械市场的竞争促进了机械制造业的全球化。网络技术的引入,对于机械制造业全球化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3集成化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机械制造业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得机械制造工艺逐步由加工模式转为集成模式。所谓的集成化主要是指生产更加连续,最终实现机械制造的高度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的集成化摆脱了逐级加工的缺陷,设备和技术的高度集成,使得产品可以在一个系统内生产,并且实现自动化生产。 2.4自动化 机械制造工艺的自动化管理是制造业追求的目标,这主要是因为自动化的机械制造工艺能够使生产的成本降低,可以大大地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且可以保证机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对于生产的模式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实现真正的自动化,机器和人应该达到一体化,并且能够灵活地引入和使用各种制造技术。 3结语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制造技术的发展,制造技术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竞争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于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且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机械制造工艺的不断创新,提高了我国科技的发展水平,带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应该认识到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握好其发展的趋势。传承并且创新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不断地引入新的技术,使得机械制造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机械制造论文:矿山机械制造和维护技术的创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正逐步加大对矿山等资源的开采力度以保证经济发展,同时还在不断引进和自主研制各种矿山机械设备以提升开采效率。在最近几年,国内外专家相继研制或改良了各种矿山设备,大大提升了矿产的开采效率,同时,还减少了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对目前国内外矿山机械设备的制造与维护技术的创新进行了具体分析,对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部分解决措施,希望对我国采矿业的正常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矿山机械;制造与维护;创新 1矿山机械制造与维护现状 矿山机械作为矿物资源开采中的重要设备,在我国矿产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尝试制造和引进先进的矿山机械,不断学习先进维护技术,从而为经济增长中资源的需求提供有力保障。但目前国内在相关机械的制造与维护方面,仍旧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往往出现使用寿命较短,开采效率较低以及破坏生态和浪费资源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及时对现有矿山机械设备的发展研究进行反省,努力提升机械设备质量,不断在制造和维护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矿山开采行业的发展。 2制造与维护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1部分设备对环境破坏较大 大多数矿山机械设备在使用时,均会对当地的地表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从而导致较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设备在制造时,相关人员并未将环境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而是一味地从开采效率和生产利益的角度出发进行装备的制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都坚持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而或多或少的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因此造成了较大的环境问题。因此,有必要将保护环境的意识融入到设备的制造环节中来,考虑设备在具体工作时对环境的影响,达到从根本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的目的。 2.2维护工作困难繁琐 由于矿山机械设备常常在野外进行作业,操作环境十分恶劣,因此容易出现各种损伤等问题,需要经常性的对其进行维护以确保正常使用。但由于目前国内所采用的各种矿山机械大多都从国外引进,部分由国内制造的设备其核心技术仍由外国公司把控,一旦关键部位出现重大问题,便需要外国公司派专人来进行维修,十分繁琐。同时,由于需要一定的手续和流程,申请维修往往会对施工造成一定延误,导致给企业或有关部门带来很大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加大国内自主研发矿山机械核心技术的进程,减少对外依赖。同时,还要从制造层面加快研发新型技术,以适应我国矿山开采的众多复杂恶劣环境,降低设备损伤率,减少维护次数,提高生产效率。 3矿山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 3.1矿山机械制造特点分析 矿山机械设备一般分为采矿设备、选矿设备和探矿设备,其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往往保持高负荷状态,机器内外容易出现严重磨损现象,若不加以重视,则会对作业精度造成较大影响。因此,相关制造人员在给矿山机械设备进行材料选择时,会要求材料具有高耐磨性以及高硬度的特点,例如耐磨性较好且强度较高的高锰钢材质,同时,还会在原材料中加入各种元素以提高其使用效果和寿命。 3.2矿山机械制造创新原则 矿山机械制造的创新要围绕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环境保护方面,针对目前矿山机械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众多严重问题,有必要在设备的设计制造时对环境问题进行考虑,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相一致;另一个是资源利用方面,大多数矿山机械在进行开采时效率较低,对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设备进行改良,通过运用先进技术,最大化资源的利用。在进行矿山机械制造的创新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在选取零件时应强调低能耗、寿命长的原则,降低能源消耗,降低产品报废率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2)尽量不使用有害材料,优先选用低环境负荷材料,同时,做好废弃零部件的回收工作;3)优先采用可再生材料,应用无毒材料与大模块技术 3.3矿山机械制造创新方向 未来的矿山机械设备的制造要将改良设备性能、降低生产成本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作为创新的方向。通过在技术方面进行创新,运用可靠性设计,优先运用新材料,从而提高设备的性能;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采用环境友好型材料,充分利用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不仅如此,今后矿山机械制造技术还会偏向于虚拟化和网络化。通过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模拟真实的操作环境,可最大限度的保证零部件质量,缩短研发和生产周期,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运用网络的优势,跨区域甚至跨领域进行产品的设计制造,原材料的选择等,大大提升了产品竞争力,降低了成本。还可通过网络进行技术交流等活动,达到实现行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4矿山机械维护技术的创新 4.1矿山机械维护技术的特点分析 由于矿山机械的作业环境一般比较恶劣,流动性比较大,在使用中容易造成零部件的损坏,因此,要保证设备在损坏时得到及时的维护,做好定期的检查维护工作,保证设备的使用效率,从而保证较高的生产效率。因此,相关单位会设立常备的机械维护工作组,在矿山机械的作业期间随时准备进行检查和维修,最大可能的保证矿产资源开采的按期进行,从而减小利益损失。 4.2矿山机械维护技术的创新分析 在目前国内外对于矿山机械维护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设备的检测和维修技术方面的创新。例如,运用超声波技术来检测设备内部的质量缺陷,该技术通过利用高频率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特征的不同,通过进行专业的分析,找出故障设备的问题所在,具有准确高效的特点。矿山机械设备一般体积较大,而其内部结构也十分复杂,在长期高强度的负荷作业后,内部易于出现孔洞和裂缝,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当其出现故障时,如果通过较传统的拆卸方法则比较麻烦和困难,且需要专业的人员方能完成,而超声波无损探伤技术则不具有上述缺点,既简单方便又精确可靠。龙门式三坐标测量机的应用也是设备维护技术创新方面的例子,由于在对损坏零件进行加工再利用时,难免会涉及到焊接和热处理等工艺,导致零件内部出现应力,并呈现出一定变形,引起尺度的变化,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零部件的精度控制。而通过运用三坐标测量机,则可对零件尺寸做出调整,从而保证精度。 5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矿产资源的开发也会越来越普遍。但由于开发过度,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正日益枯竭,开采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同时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有必要在制造和维护矿山机械设备时考虑环境保护等因素,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来改善目前的状况。本文对目前我国矿山机械的制造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仔细分析,并客观详细地探讨了通过创新技术来改善现状的方法,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定帮助。 机械制造论文:浅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设置 1夯基础、重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制专业)是培养我国装备制造领域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专业,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机制专业在装备制造企业又被称为万金油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所以我院机制专业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尝试: 1.1细化专业基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的上课模式 在专业基础课程上,我们将机制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细化,学生不在使用多本书整合的教材,将一些能够独立成为一门课的知识单独设置成一门课程,分别是机械制图与CAD、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力学、金属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与应用,这些课程在授课形式上均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的授课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实现将理论内容和实践相互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1.2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均来自企业生产一线 以前的传统理论教学,学生学习后只掌握了有限知识的理论内容,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学习后不会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的实践中,目前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将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进行编撰,所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来自企业的生产一线,所授课内容和企业紧密相连,学生边学边练,实现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如机械设计与应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机械加工车间的压力机为课程的学习载体,整个教学任务都围绕着压力机进行展开,使教学内容和学生十分的贴近,学生通过去实习车间就可以观测到压力机的基本结构,避免了以前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只会公式计算,到机械零件计算时出现不知如何应用的局面。我院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实现了学生基础的夯实,学生知识面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得到了扩展,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真正的实现了学以致用。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在机制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采取了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对机制专业工作岗位群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提出专业岗位群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知识与技能,归纳出16个典型工作任务,2个学习领域。针对职业岗位任职技能要求,归纳行动领域,融入机械制造行业企业标准,转换学习领域,构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一体化实训室、生产车间为实施地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的贯穿工作流程主线的课程体系。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最终形成了8门核心专业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分别是设备控制基础、金属切削加工及设备、液压与气压传动、特种加工、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数控机床及数控编程、CAD/CAM应用技术。每门课程都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如CAD/CAM应用技术课程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设置了六个学习情境,如学习情境五平面零件铣削加工包含2个学习任务,这两个学习任务分别是定心模的加工和卡座的加工,这两个典型工作任务均来自企业生产一线,所以学习内容与企业生产过程相一致。 3专业拓展课与职业资格考试和素质教育相挂钩 在专业拓展课方面,我们将学生要考取的职业资格所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拓展课内容相挂钩,我们根据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和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选取了CAXA制造工程师、数控仿真应用软件、高级车工、高级铣工、设备维护与保养等五门为机制专业的专业拓展课,学生根据需要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每个学生至少选取2门的专业拓展课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后就可以掌握职业资格考试所需的理论知识等内容,不仅实现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顺利的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同时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我们在五门课程中开设了一门与机床维护和保养有关的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并到车间亲身经历,使学生慢慢养成对机床维护和保养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实现职业素质的逐步提高。 4实训课程的设置注重强化学生技能的飞跃 我院机制专业学生通过各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深度的专业能力,但我们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单靠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并不能达到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所需的规格,所以我们在每学期安排大量技术实训、专业综合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生产(顶岗)实习等专门的实训课程,这些实训课程的设置丰满了学生的羽翼,学生在实训课程引领下,技能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学生的技能得到了突飞猛进,到毕业时能够真正的达到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总之,教学的探索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当下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我院机制专业虽然在这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但是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程设置的方案没有最佳的只有更好的,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将不断不完善,不断的去探索,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机械制造论文: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技术探析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社会也不断进步,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传统的机械制造业,设计人员根据原来的机械原理对机械构造、工作性能和零部件等进行重新构思,依据原有的设备和条件为基础进行机械设计。但是,综合其他技术因素分析,机械设计要以机械制造技术为基础,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机械产品和保证机械制造的质量。 1我国机械设计技术 1.1机械设计初期计划设计 机械设计的初期计划设计分析在某种程度上与计算机软件设计分析有相似之处,机械设计进行前,设计人员要整理和搜集机械的有关资料,充分了解需要设计的机械性能和功能,依据相关资料和数据对机械设计进行初期计划设计。 1.2机械设计的设计方案 机械设计的关键是设计方案,其直接的影响机械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在机械设计的设计方案阶段,很多问题需要及时、有效地处理。通常应着重处理理论和实践间的矛盾问题。机械设计的设计方案不仅需要符合机器本身的性能和功能需求,还需要考虑测试人员自身的因素,这包括测试人员对于机器开发、创新等方面的认识是否充分。设计方案的设计步骤主要有以下几点:机械运动方式、结构特点、工作原理、零件选择的正确性等。 1.3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设计 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设计时,对于主要技术方面的要求较高。对于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设计阶段,首先需要核对设计图纸的信息,认真的进行图纸数据的计算、分析总图与部分图,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其次要对机械设计的技术设计部分进行仔细审核,确保不出现问题,如出现问题,则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重新检查。 1.4机械设计的技术发展方向 现代机械产品对于性能和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给机械制造业中的机械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机械设计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设计质量也不断提高。目前智能化已经成为现代机械产品所必须要具备的。机械产品的智能化需要使用高水平的设计软件对产品进行模拟与设计,增强机械产品的结构和功能性,提高设计水平。另外,机械产品未来还需要具备系统化。现代的机械产品设计需要将产品的各个部分进行系统的有机结合,使其功能发挥到最优的状态。现在机械产品的设计在未来还应更加模块化。模块化的优势是能够快速的将机械性能与功能进行结合,大幅度提升产品的优势,满足机械产品的设计方案需求。现代机械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1.4.1性能更优的现代机械产品。机械制造业需要设计出性能更好的产品,这需要机械产品的设计人员对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设计更加严谨。想要让机械产品的性能更加优越需要通过技术设计、防腐设计、控制设计等技术来共同实现。 1.4.2适应市场的现代机械产品的设计技术。在当前的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想要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机械产品的设计人员开发出新的技术,改变原有机械产品的使用功能,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加大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和提高智能化水平。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维持市场的竞争力。1.4.3现代机械产品注重节能环保的设计。当前,节能环保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目标,环保保护的意识越来越高,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机械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将节能环保和绿色的理念融入到机械产品的设计中去。 2我国机械制造技术 2.1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机械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中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应用于各行各业,技术与设备的更新需要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应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满足市场越来越高的要求。另外,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对于机械产品的性能和功能提升上有较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先进的技术,已取得较大的进步,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对机械制造的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开拓了市场。最后,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还具有系统性技术综合的特点,对于机械制造的范围进行扩展,优化产品及后续生产加工的工序。 2.2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以下三点: 2.2.1机械制造的管理。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是严格规范计算机管理制度,所以计算机管理的加强,能有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和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 2.2.2机械制造的设计。现在的机械产品设计注重智能化设计,例如应用各种软件及模拟技术对机械产品进行设计,有效的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和结构。2.2.3机械制造的工艺分析。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向高精密加工和精细加工方向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机械制造、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技术三者密切联系,相关影响,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作用,依据两者的特点来说,机械设计水平对机械制造技术水平影响较大,机械制造的基础是机械设计,为机械产品的质量提供保障,促进机械制造的发展。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决定了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有效的促进科技进步。当前我国市场发展形式和科技的发展水平上来说,对于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所以需要在机械设计中,确保机械制造的质量,提高机械产品的性能。 机械制造论文:浅论突破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难点教学 本文以《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程的现状和面临问题,从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根据实际探讨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从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趋势以及改革措施等方面突破《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难点教学。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涉及面广,概念性强。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不易掌握,缺乏兴趣。为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该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改革尝试,很好地解决该课程的重点、难点。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 一、分析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该课程的内容多且相互独立,学时少,同时有些内容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日显陈旧;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与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保证在较少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别说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教学方式陈旧在教学方法上仍采取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获取的信息量较少。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教学应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得到突破 1、合理安排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对于一些内容较陈旧的或在其他课程里讲过的内容可进行删减。增加计算机辅助制造内容,使学生接触到现在化工业生产的新方法、新问题,而成新思路。并且根据电脑在学生中普及率较高的特点,鼓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研究。此外在保证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针对各专业的特点,突出重点、提示一般。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重视“绪论”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绪论课犹如优秀作者对戏剧的“序幕”和小说的“开头”。教师“亮相”的好,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先入为主的良好形象,对今后的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给学生介绍课程体系,包括毛坯制造工艺、零件切削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等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装配的基础知识,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性,为达到一专多能打好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如在学习有关锻压的内容后,给出一个工程应用中因某一质量不合格的锻件而造成故障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择、锻件的结构以及锻造工艺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分析,找出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这样,通过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变灌输式教学为方法论教学。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开展师生互动,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多开展讨论,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教师参加讨论,对重点、难点处做讲解,最后进行总结;也可以安排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就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因材施教,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能力培养。课堂上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分析重点和难点。简单的让学生自学,使学生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在自己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后,学生会感觉到成就感,进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学习兴趣更浓、能力较强的学生,每个章节均应推荐学习参考书及相应的制造工艺手册。并介绍手册的使用方法,这对他们以后从事工程技术应用工作非常有益。 4、重视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培养既懂专业又会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这样的教师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得心应手的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一般安排两周左右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参观、实习。根据授课内容,将学生带到实习工场,组织学生参观,参观前应布置预习,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参观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机床主体结构、主要部件及作用、传统系统、刀具、夹具等,并边操作边讲解,提高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问题。参观后进行总结。实习的内容有车、铣、刨、磨、钻等工种,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根据零件图,读懂图样、制定加工工艺规程、加工零件。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的自觉性,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机加工过程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也能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演示法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的有效途径。在讲授过程中,经常适时的演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模型或实物图片。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巩固。 6、多媒体形象化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会地组织在一起,替代传统的粉笔、挂图、幻灯片和录像片等。形象生动、直观易懂、方便快捷。能够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象的揭示了复杂的机械制造过程,有效地解决了许多教学中难以讲解而又必须理解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不断的用新知识、新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出能够满足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的职业应用型人才。 机械制造论文:机械制造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讨 一、注重学生实践操作 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实践性较强,其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实现学校教学目的。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必然的选择,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将学生从课堂领进操作现场,面向机械加工企业,通过科研和实践教学中的联系,收集更多富有特色的适合课程设计的典型零件,进一步扩充并更新课程设计题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校期间能够接受工厂训练,加强实践教学,有效减少机械设计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培养学生工厂实践、创新和动手能力,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机械制造课堂教学与实践课程的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选择。 二、科学有序的课程设置 专业综合性实验课是实践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实验,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专业的喜爱,同时也进一步启发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积极动手、思考,在不同实验中总结所获与所感,在实验过程中反思还存在哪些需要在课堂学习中继续完善的理论知识。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示范和引领作用,课堂教学环境中需要实践操作的环节,教师要组织学生多进行相关实验课题的讨论和研究,把课本上比较空洞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实验课题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考试检测时,把实验题目与综合能力考察的题目进行有效整合,列入考试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重视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社会时展需求,紧跟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式。在学校专业学科教学中抓好文化课教学,同时加强专业课教学,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开设丰富的中职文化课,如语、数、外、计算机等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基础知识,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生活、人生,形成健全人格。专业是学生今后参加工作的基本,因此课时设置要结合今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来安排,狠抓专业课程,同时要跟踪当前领域的发展趋向,及时向学生渗透新技术,保证所学技能的实用性。 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媒体在各课程中已广泛应用。在中职机械制造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尝试,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教学优势,利用现代媒体音、形、声、视频、动画等手段,改进教学,不断创新探索,把空洞的语言描述变得形象生动,把深奥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把繁杂的专业知识变得简单易解,真正实现课堂趣味性和有效性。 机械制造论文:矿山机械制造技术问题研究 1我国矿山机械制造设计产品的发展方向 1.1设备大型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量的矿产资源逐渐地被开发并利用,这也促进了我国的选矿机械设备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的速度。当前,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我国的选矿机械设备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依旧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进一步的进行研究。选矿机械设备是用在矿选过程中的重要设备,根据其基本工作流程来分析,主要的设备分为破碎设备、磨矿设备以及筛选设备、脱水设备和分选设备。现阶段我国的企业都十分的重视选矿机械设备的研发以及应用,因为用于选矿的相关机械设备能够直接的影响到生产的整个过程,并且能够对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些设备在科学技术含量等方面的提升,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的效率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选矿设备大型化是工作的需要,也是企业提升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能力的需要。 1.2露天开采设备及其地下化 国外很多的露天开采设备正在逐渐地向高舒适性、节能性以及自动化控制的方向发展,并在机械设计中采用了减震、油脂集中润滑等相关提升使用效果的措施,以及工况监测手段等等,所以我们也要加速矿山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并提升相关采掘设备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设备的技术水平以及技术的可靠性。在对设备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注重成套设备的相关匹配性。另外,要考虑到我国高寒地区的特殊性,为特殊地区设计出合适的机械设备,例如,我国的疆域非常的大,各个地区的环境肯定是不一样的,矿山机械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实际的状况对机械设备进行设计。我国的内蒙古地区不但地域宽广,并且经常需要对软岩褐煤在露天中进行连续的开采,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设计相关的设备来应对此类情况。矿山开采中的相关生产工作本身就非常具有危险性,所以研究出安全、合理的设备并应用到工作中是十分有必要的。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很多开采设备逐渐地向地下化的方向发展,设备的使用方向更加的广阔,地下化已成为了设备发展的方向,设备地下化可以有效提升工作的效率。矿山机械设备在进行地下生产时,要与水、火、瓦斯等非常不利的自然条件作斗争,并需要相关的移动机械设备与其他设备相互合作交替的进行工作,矿山开采机械设备在地下工作的时候还容易受到自然地质情况变化的影响,这就需要矿山开采的设备一定要在质量上过关。 1.3提升的相关设备并使其与采选设备相适应 现阶段提升设备的发展方向是提高产品的相关机械性能以及安全性能,再就是机械设备的寿命、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提升,并逐渐地把矿山机械设备的使用范围扩大。在对设备进行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现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功能,以及PC设计、远控和自控等技术,实现相关技术水平的提升,提高工作的效率。在设计发展的过程中将旧的,比较落后的相关技术逐渐的淘汰,例如,气动制动技术是在我国工业时代的发展中做了非常大的贡献的,其非常具有实用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的技术已经影响到工作的效率,所以这一类比较落后的技术就应该被淘汰掉了。在矿山的工作中需要用到各种机械设备,只有将各种设备进行联合使用,才能真正地提升工作的效益。潜孔钻、铲运机以及矿用汽车等等设备都属于矿山机械,这些设备是在矿山的开发中经常被用到的,并且能够直接关系到矿山相关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在工作中这些设备是与选矿设备相互合作进行工作的,所以就需要提升矿山设备与选矿设备的配合度。另外,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也要尽量地配合选矿设备,进而提升工作的效率。 1.4提升矿山机械设备的可靠性与维修性 矿山相关机械设备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并且流动性非常的大,其作业面也非常的分散,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按照要求来严格地进行操作,并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维护,这样才能用正确的方式提升机械的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矿山机械设备的机械化程度也不断的提高,矿山机械设备安全运行可以为相关矿山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并且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要想提升相关机械设备的可靠性以及维修性就需要分析并解决矿山机械设备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提升其可靠性与维修性。 2设备大型化面临的困境 2.1目前市场的相关需求趋势 性能方面好并且可靠性高的高水平大套设备,其市场需求率现在逐渐的正在呈现上升的趋势,所以市场对其的要求也就比较的高。特别是在提高机械化水平以及适应中小型的煤矿技术方面更是这样。 2.2我国政府已经逐渐地加大了对矿业的整合力度 并逐渐地把煤矿的管理推向规模化,对煤矿的管理实行现代化生产模式根据我国相关机械技术发展的速度以及部分企业中选矿设备的现状、市场需要来进行科学的分析,我国的相关矿山加工设备发展方向必定是大型化、智能化与绿色化。大型化是矿山开采工作的实际需要,但是受到近几年燃料、原材料等价格的上涨,开采深度的增加,矿物品价格下降等等因素的影响,矿山机械大型化发展的脚步已经受到了阻碍,这就需要不断地对机械进行研究,提升相关机械的科技含量,减少燃料的消耗,在多方面进行努力,逐渐地提升大型设备的受欢迎程度。 3矿山机械使用中要注重安全 在井工开采矿山的工作中,要具有相关安全政策、制度及法律法规的参考规范,矿山机电管理应依据相关法规来执行,和矿山本身安全管理的体系相结合,构建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如劳动纪律、安全职责分工与操作规范等,充分运用经济及行政方法,保证安全法制的执行力。安全管理目标制定,可让矿山管理者与井工做到心中有数,知晓该如何落实安全管理,并朝着安全目标方向进行努力,安全管理目标构建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依据安全管理总目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对每个环节均实施安全管理。另外,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要做到生态施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矿山机电管理当中,安全管理是其重要组成,是矿山员工与生产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措施,树立员工安全意识,尤其是矿山开采井工的安全意识,并提高相关技能培训,做好机电设备的安全监测,减少机电设备故障率发生,为员工工作提供安全环境,有效发挥安全控制理论的作用,能有效确保安全管理水平提高。 机械制造论文:机械制造的教材体系探索 1设计总体要求 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在理解机械制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传统和现代机械加工手段及其对应的工艺装备,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编制、机床夹具的三维CAD/CAM、数控编程以及零件的制造精度测试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其目的在于:①掌握机器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一般过程,学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思想和方法。②通过机械加工专用夹具的设计课题,掌握机床夹具的一般设计方法。③学会使用有关标准、手册、图册以及其他技术资料,学会分析和解决设计中的各种问题。④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进一步提高机械设计、分析计算、机械制图、编写工艺技术文件及独立的技术工作能力。⑤熟悉三维软件的使用方法,强化三维设计能力的训练。⑥熟悉CAPP软件,学会用CAPP软件实现计算机辅助工艺的编制。 2设计内容及要求 为保证课程设计质量,达到培养学生机械制造创新能力的目的,课程设计内容包括下述各项:①工艺分析。熟悉零件的结构,用三维软件对零件建模,并绘出零件二维工程图;零件的加工工艺审查;设计毛坯,分析计算毛坯余量,用三维软件对毛坯建模,并导出毛坯二维工程图。②工艺编制。编制零件的工艺流程,需考虑先进加工设备的使用;填写工艺卡片(可使用电子版)。③夹具设计。设计某道工序使用的夹具,确定使用专用夹具或组合夹具,进行夹具结构设计;夹具的三维设计与装配,利用《机床夹具标准件与三维图库》和《组合夹具标准件与三维图库》,选取夹具所用的标准零件,并设计绘制非标件;提交夹具的二维工程图(装配图)。④零件制造。参考所编工艺文件,指导实验室完成该零件的加工。⑤数控加工。对零件进行手工编程(或用Mastercam等软件实现自动编程);熟悉数控机床操作面板上各控制键的操作(如加工中心、数控慢走丝线切割机床、数控雕刻加工机床、数控电火花成型机);加工仿真或实际加工。⑥测试实验。对加工完成后的零件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等进行测量,提交测量结果报告;把测量结果和零件设计图比较,分析加工工艺。 3教材内容体系 全书共分8部分。①总体要求。②零件工艺分析与毛坯设计。③工艺规程编制,主要有编制过程、加工方法选择、热处理工序安排、工序加工余量、机床设备选择、金属切削刀具、量具选用、切削液选用、机械加工定位与夹紧、工艺文件填写等内容。④切削用量计算,主要有车削、铣削、孔加工、插削、拉削加工等。⑤机床夹具设计,主要有夹具设计与计算、夹具结构与绘图、夹具的公差与配合、夹具零件的公差和技术条件、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夹紧力的确定、机床夹具常用定位件、常用夹紧件、其它元件与部件等内容。⑥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讲解了CAPP概念和CAXA工艺图表的用法。⑦典型设计题目与夹具示例,给出了CA614后托架、法兰盘、拨叉等几个典型工件的专用夹具三维图。⑧附录部分给出了轴类、轮盘类、支架类、箱体类、杆叉类等典型工件供学生选用。 4教材特点 4.1针对该课程设计中题目少、多人同题的缺点,选择了34个常规零件作为参考题目。大部分题目网上资料较少,可有效避免学生拷贝,促使学生认真完成自己的题目。每个零件都用二维图、三维图片、三维模型(Pre/E、NX/UG、CATIA、Solidworks)等6种形式给出,方便学生读懂零件结构,也便于学生进行夹具设计时快速进行三维装配。图1、图2为某零件的三维图片、Solidworks三维模型。 4.2在工艺规程编制部分,弥补该课程理论教学中金属切削刀具、量具选用部分的欠缺,编列了孔加工刀具和铣刀的型式和尺寸参数,并给出了三维图片。量具部分编列了实物类量具(量块、塞规、塞尺、R规、螺纹规)、卡尺类量具(游标卡尺、表盘卡尺、电子卡尺、高度尺)、千分尺类量具(外径千(百)分尺、内径千(百)分尺、电子千分尺、杠杆千分尺)、角度类量具(万能角度尺、万能角度规)、指示表类量具(百分表、杠杆百分表、内径百分表、千分表)、形位误差类量具(水平仪、平台、平板、方箱)、综合类量具、可靠度类量具等。 4.3机床夹具设计部分,对机床夹具常用定位件、常用夹紧件、其它元件与部件等详细列举了其二维图、三维模型图片和有关尺寸数据,V形块如图3所示。为配合该部分设计,课题组编写了《机床夹具标准件与三维图库》和《组合夹具标准件与三维图库》两个数据库和本教材配套,便于学生进行数据查询和三维装配。5结束语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设计教材内容组织以培养学生的现代制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出发点,配以大量的三维图片和三维模型,为学生进行机床夹具的三维设计提供方便。也可为指导教师进一步促使学生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提供可用素材。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探讨 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城市公共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近期各地又出现的一些重特大事件,包括天津滨海危化品爆炸事件、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湖北荆州商场电梯事件、兰州自来水异味事件等都再次给我国的城市发展敲响了警钟。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事件最后都认定为是责任事故,并且都关乎城市政府的管理。某种意义而言,安全天然具有的外部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在其中担当起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政府管理视角来思考城市公共安全就显得理所应当且切中要害。 一、守土有责: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职责目标 广义上而言,城市任何的安全问题都可以归入公共安全的范畴,因此,城市政府对辖区内出现的安全问题都需要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进行管理。从狭义上而言,城市公共安全则是指具有公共性的城市安全问题,理论上政府公安系统所需负责的事项都归入公共安全范畴。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从环节上可以分为日常预防、预警准备、应急响应、恢复学习;从内容上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分,简单的可以分为自然灾害管理和人为灾害管理,从应急管理角度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与社会安全四大类。由于安全问题包罗万象,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对于城市政府而言,公共安全管理的目标就在于减少,甚至减除这些安全问题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一方面,对于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政府应当把损失降到最低,甚至不造成损失;而对于可以避免的人为灾害,则应当力争不发生或少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应当将其危害降到最低或零。当然,如何评价损失最低、发生最少等虽然属于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这一程度是基于城市既有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经济水平和市民素质等来综合评判的,没有相应的情景和试验(城市发展历程无法重复、无法完全复制检验)来证明此时此刻城市安全管理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但是,如果将某一指标与全球同类型城市做比较,则仍可以得到一些参考性的结果。例如,中国建国以来在“直接经济损失/GDP”和“直接经济损失/财政收入”上的指标就大大高于美国和日本。 中国城市发展中导致的大量安全现象既有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以及城市自身具有的高复杂和高密度导致灾害(特别是人为灾害)发生概率大幅提高和灾害影响更加严重的客观因素,更有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社会服务不到位、规划建设不合理、百姓期待日益提升等多方面的主观因素,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具有更大的主观改造空间。 不能保障好城市的公共安全,城市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将失去意义。这正如《全球城市史》的作者乔尔·科特金指出的那样:只有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并通过积极大胆的方法解决安全问题,现代城市才能在新世纪生存和繁荣。[2] 二、制度短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瓶颈问题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未能实现制度均衡是我国城市灾害频发、重发、广发的重要原因,而其制度短缺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防管理少 2006年随着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地政府对应急管理高度重视,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一案”指应急预案,“三制”指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逐步建立。[3]例如,浦东新区目前已形成一办(应急管理办公室)、一室(总值班室)、一处(区府办应急管理协调处)“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尽管应急管理为城市公共安全的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2013年浦东接报突发事件803件,成功处置金海路地铁工地事故、“1·6”北蔡上农批火灾、临港上汽物流园区事故、外环线金海路、芳甸路槽罐车交通事故等20余起较大及以上突发事件以及紧急敏感事件。2014年,新区相关部门成功应对、处置了G1501(外圈)近金海路危化品槽罐车侧翻事故、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事件、洋山港旅游大巴侧翻事故等10余起较大或紧急敏感事件。然而,对于进一步提升公共安全管理而言,更为重要的环节在于日常的预防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上海浦东新区在“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尽管大幅压缩了专项规划的数量,但却从更加注重城市公共安全日常管理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增设《浦东新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十三五”规划》。在通常的理解中,由于强化日常预防管理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人财物,但由于公共安全问题发生的随机性,人们会觉得“没有必要”,即一旦投入大量精力但事件没有发生,就会被误解为投入成为了“沉没成本”。这一误区在政府管理观念中也时有存在,也导致了公共安全预防管理的“缺位”。确实,从世界范围来看,公共安全预防管理往往也是“事件推动型”的管理,即没有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政府往往对这类灾害的预防不能意识或意识不强。而一旦发生了重大灾难,也才逐渐配置更多的资源到预防管理上。例如,日本在阪神-淡路大地震发生前,兵库县只有3~4位官员负责防灾事务,并且没有专门的灾害管理部门;地震后,兵库县设立了防灾监一职,是该县名列第三的高官,并且设立了防灾企划局和灾害对策局,下设拥有80多名专职防灾官员的防灾中心。[4]但是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理应借鉴先行国家的诸多经验,因地制宜、高效精简地开展安全预防管理。 (二)统筹管理难 城市安全管理是渗透到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建设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工作,每个委办局条线都在自己负责的公共领域内进行安全管理。部门化的安全管理一方面可以保障专业性,一方面维持各条线业务的延续性。但是,在城镇化深度推进过程中,公共安全的问题复杂性越来越大,管理涉及面越来越广,处置周期也越来越长,这些都对传统条线化管理带来了挑战。例如,在药品和医疗器械市场监管上,目前的格局是它们在进入 医院之前由食品药品监管局监管,而在进入医院后则由医院管理方负责监管,这使得药品医疗器械的全过程监管被划分为几个部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管效率。又例如,食品安全的监管、事故的认定工作由卫计委来管理,但执法则等由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如果两个环节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也可能造成监管出现问题。再比如,城市道路设施的维护管理由市容环保局负责,但由于在规划阶段由规土局负责,建设阶段由建交委负责,如果各环节衔接不好或标准执行不严,可能造成前道工作留下的隐患落到市容环保局,这种部门间职责的不对等可能降低安全管理的效率。 尽管在目前管理体制中,应急办在信息的及时汇总、上传下达方面可以起到一个较好的统筹协调作用,但是对于非应急环节的公共安全管理而言,这一体制还难以承担起统一协同的作用。 (三)精准管理弱 安全问题无所不在无处不在,由于全覆盖、全领域的重视可能导致管理成本高昂,需要在日常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明确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因此,提前预防预警的关键是能抓住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分类管理、精准管理来达到“有的放矢”的预防管理。然而,在现实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过程中,重点的确认往往更多根据指示或听从领导或依据经验,对于本区域真正个性化、地方性的安全问题则可能被忽视。例如,每次发生全国性的重特大安全事故后,往往地方城市政府就将重点放到类似的安全问题领域,而本地区的自身重大隐患可能未能重点关注,这极易导致新的领域的安全重特大事故,这可能也是全国“接二连三”发生各类重特大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地方领导可能对本辖区发展情况更为熟稔,工作部门的人员也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了地方经验,但是对于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环境、方兴未艾的各类新生事物,都催生了诸多新的安全管理问题,如网上送餐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自动售货鲜果汁的监管、网络诈骗、预付卡监管,输入性公共卫生安全、金融危机、跨国犯罪等。 (四)社会共治缺 “保一方平安”作为地方政府的底线职责,确实应由政府负主要责任,但是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公共安全管理中来,不仅是政府“大包大揽”已无力承担、也不能承担的必然选择,也是“公共安全人人有责”的题中应有之义。城市作为公共安全的“双刃剑”,在增添了安全风险的同时,也通过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文明提升等方式为解决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提供了更多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化企业在安全服务上的高效性,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在3S、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技术上的优势对安全管理的支撑,专家队伍在公共安全管理上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公共安全管理上的示范带动和精神引领作用,居民在问题及时发现、危险自我保护等方面的优势,是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路径。但是在现实运作中,政府往往囿于传统思维习惯、压力型管理体制等原因,往往在所有公共安全管理领域和环节都采取行政化管理模式,而缺乏更多灵活的安全管理和服务方式。其实,由于城市安全感所具有的相对性,只有通过鼓励全民参与才能更好地配置职责、形成合力,在各负其责中减轻政府负担、提升城市居民对公共安全工作的认可度。 三、治理优化:提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方向 针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制度上出现的问题,拟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日常管理与应急处置相统一 一方面要坚持标本兼治,坚持关口前移,加强日常防范,加强源头治理、前端处理,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形势分析制度,及时清除公共安全隐患。切实增强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强化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编制各类预案清单、3D模拟演练系统、城市安全管理标准体系清单等,把危险和隐患“扼杀”在萌芽之中。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应加快应急指挥和处置的速度,包括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搭建多渠道的安全信息平台、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应急救助系统以及生产恢复、精神疏导和善后学习工作。 (二)全面覆盖与聚焦重点相统一 一方面,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摸清城市公共安全的所有隐患,做到地域全覆盖、领域全覆盖,编制城市风险分布地图,并明确各部门各层级政府的职责范围。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汇总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切的问题,以民主化的方式明确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短板和重点;通过智能化和大数据等技术分析城市的敏感空间区域,以科学化方式确定重点区域和领域。 (三)顶层设计与强化基层相统一 一方面,从城市整体层面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统一管理体系,包括安全和风险的发现报告制度、处置阶段的指挥调度体系和任务分解机制,安全处置后的反馈评价机制等,要有一个明确的职责分工、权威的指挥调度、高效的协同合作制度。另一方面,维护公共安全体系,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在整合基层安全管理相关队伍、资源和信息技术上,实现城乡安全监管执法和综合治理网格化、一体化。 (四)政府统筹与多元参与相统一 一方面,强化政府内部统筹的力度,包括建立健全城市应急办、公安指挥中心、应急救援部门(消防)和城市网格办等相关职能机构组成的“3+X”定期会商机制和主要联动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机制,加快建立公共安全的差别化勤务管控机制和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加快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办法,在重点难点领域推进“行刑衔接”。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各类社会组织、企业、专家队伍、社区精英和普通老百姓的积极性,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共同构建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包括设立专家库、咨询委员会、政府购买安全服务清单等。 (五)技术应用与机制创新相统一 一方面充分利用3S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促进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流程再造,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效率。与此同时,以新技术应用为契机,加快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包括建立统分结合、权责明确、运转灵活的安全隐患发现机制、应急指挥联动机制、快速应急处置机制、绩效监督考核机制、资源创新使用机制等。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国外公共管理创新的目标 一、整体型政府产生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始创于英国继而在英联邦国家全面推行的公共管理改革运动成为全球公共管理改革的源头。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政府再造,推动了全球公共管理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乃至形成所谓的全球性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试图改变政府传统的运作方式,以减少管制、增加竞争、引进企业管理理念为手段,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公共支出为目标,打造“竞争性政府”。这场运动在为各国带来新的行政文化、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逐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合作与协调,政府管理碎片化,部门滋长了自我中心主义。具体表现是: 1、政府部门的功能分化造成各个部门在单一年度预算限制下运作,各部门不进行长远规划。 2、政府管理过于注重治疗而忽视预防。比如说,有学者认为,除了教育,英国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都是治疗性的,而非预防性的,即等到问题已经出现,政府才介入。 3、政府各个部门考虑更多的是本部门的利益,基本上是对本部门和上级负责,而不是对基层民众或服务对象负责。尽管各自分内工作尽职尽责,但最终往往偏离总体目标和总体利益。 4、政府部门大多从自身角度出发,在相对狭窄的管理范围内制订规划和政策,以封闭的程序进行决策,政府工作缺乏总体规划。为了改变新公共管理运动带来的愈来愈严重的政府管理碎片化状态,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被称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先锋的国家纷纷采取了协作和整合的战略,提出建设整体型政府(在英国先被冠之以“协同政府”,后来称作“整体型政府”)。整体型政府的产生不仅仅是对新公共管理改革中公共部门结构性分化改革的回调,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从世界范围来看,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危机事件对公共部门的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恐怖主义的威胁使人们越来越重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以避免政策的相互抵触。应对海啸、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大范围的流行病要求政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另外,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横向沟通与协调的成本;受消费者主义的影响,公民希望政府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学术界的关注焦点逐渐从原子化的模式转向注重整体的分析。这些因素促成了整体型政府理论的产生及实践的发展。 二、整体型政府的内涵 英国学者培利希克斯于1997年出版了着作《整体型政府》。这本书一上市就得到英国新一届工党政府的肯定,成为政府官员广泛阅读的着作。培利希克斯认为,整体型政府是超越政府层级、部门功能分工的鸿沟,以解决人民的问题、为人民提供整合性服务为核心的政府,是关照全体、预防性、整合性、改变文化、结果取向的政府。1997年英国新一届工党政府上台后提出了“协同政府”的概念。协同政府意味着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协调,消除政策相互抵触的状况,有效利用稀缺资源,使这一政策领域的不同利益主体团结协作,为公众提供无缝隙的而不是相互分离的服务。澳大利亚给“整体型政府”下的定义是:“整体型政府是指公共服务机构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实行的跨部门协作,以及为了解决某些特殊问题组成联合机构。所采取的措施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侧重政策的制定、项目的管理或者服务的提供。”培利希克斯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改革下的管理模式、整体型政府模式从管理理念、运作原则、组织形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比较(见表1)。综合各国对于整体型政府的构想和实践,笔者认为,整体型政府具有以下特点: 1、整体型政府是对新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即按照功能划分政府部门的调整,而非根本性的变革。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既不靠相互隔离的政府部门,也不靠设立新的“超级部门”,而是在不取消部门专业化分工的前提下实行跨部门合作。 2、整体型政府的目标是为民众提供整合性的服务,而不是让民众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奔波于各个政府部门。为了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不但要靠各个部门各自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各部门协同的努力,因此必须要有政府的整合型运作。 3、整体型政府的路径是全方位的合作。合作内容非常广泛,从目标设定到具体操作、从组织结构到文化整合、从政府内部到政府外部无所不包。汤姆?林认为英国的“协同政府”体现在“内外上下”四个方面。“内”即通过新的组织文化、信息管理、人员培训等途径实现组织内部的合作;“外”即通过领导权的分享、捆绑式预算、项目组等途径实现组织之间的合作;“上”指目标设定的由上而下以及对上的责任承担;“下”指以满足顾客需要为服务宗旨以及让服务对象介入服务过程。 三、构建整体型政府的三大基础 为了建设整体型政府,培利希克斯认为,必须进行三项改革,即运用信息技术形成网上治理模式、建立整体型政府组织结构、建设主动型公务员队伍,以构建整体型政府所需要的科技基础、组织基础和人员基础(见图1)。 1、运用信息技术形成网上治理模式 电子化政府经过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政府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的阶段,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增加办公自动化程度,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这一阶段的政府称为电脑化政府。随着网络的出现和普及,电子化政府进入第二个阶段。各个国家的各级政府,都积极设置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向民众提供更多本部门的信息和服务,使得政府网站成为政府服务的最佳窗口。此时的电子化政府是以各部门的独立管辖权做为发展的基础,对于一般不充分了解政府部门运作规律和体系的民众而言,仍然不是非常方便的沟通渠道。所以,这一阶段的 电子化政府称为以网络为基础的互相不连接的政府。随着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计算机软硬件价格的不断降低,政府的网站连接更加便利,能够建立畅通无阻的层层连接。这个阶段,政府的电子化改革要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三种类型的整合:不同政府层级的整合,不同部门的整合,不同政府网站的整合。这三种类型的整合最后将实现整合成为一个单一的政府入口网站的目标,使民众只要进入这个单一的网站就可以寻求解决他们碰到的任何问题,并接受政府提供的相应服务。这就是电子化政府的第三个阶段,即以网络为基础的整体政府。在网上治理模式的冲击下,政府的行政业务和程序将彻底透明化,不仅民众可以更快速、方便、低成本地了解政府信息、获取政府提供的服务,而且政府的内部运作也能免于传统行政所导致的腐败和不作为。 2、建立整体型政府组织结构 在既有的功能性部门分工基础上进行政府运作的整合,采取有效策略进行横向的整合,即增加协调的组织机制。在英国,为构建整体型政府组织结构,由首相或内阁建立新的跨部门组织以加强政府部门的合作。增设的跨部门组织有两类,一类是为了某一特殊的政策问题而专门成立的非常设机构,其成员来自不同部门。布莱尔政府迈向整体政府的第一步是1997年成立“社会排斥小组”。“社会排斥小组”的任务是综合处理诸如无家可归者及少女怀孕等需要跨越传统的部门边界来统一解决的棘手问题。另一类是从事战略决策研究的组织,以保证政府决策具有统一性、战略性。如,布莱尔成立的“政策中心”直接隶属首相办公室,它对政府制订的所有政策都有权进行独立的分析研究;“绩效与创新小组”直接向首相提供跨部门的中长期公共政策报告,目的是促进政府决策与目标的实现;“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战略合作中心”、“中央秘书局”等机构都具有相似的功能。整体型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运作,具有以下特点:1)政府组织运作的核心以功能性分工的部门运作为主体,但同时融入跨部门的定期及不定期、正式及非正式整合机制。2)增加信息部、人力资源部、策划部等跨部门整合单位,和原来的功能性分工部门结构形成同心圆的整体型组织,以强化沟通效果。3)以预算管制和行政目标管理为核心,定期评审政府业务整合的程度。4)以信息科技的制度化设计,建立政府业务整合的系统。5)各部门的业务应该和其他政府部门、其他层级政府、服务的对象、非营利组织、国际性组织和团体,进行有效的连接,以便于咨询和磋商。整体型政府组织的结构和运作与传统行政组织的不同,在于它不但要依法完成功能性分工的业务需求,更要从解决人民生活事件的角度出发,将政府业务整合的核心观念变为内建的机制。 3、建设主动型公务员队伍 为了实现整体型政府的运作目标,必须由高度依存、互相信任、富有合作意识的主动型公务员体系来完成政府的公共事务。建设主动型公务员队伍,首先是培育共同的执政理念,进行组织运作价值的整合。西方国家普遍认为,在公务员队伍中塑造共同的文化、培育共同的伦理精神和价值体系,是进行跨部门合作的前提条件。澳大利亚总理内阁部大臣皮特?谢哥德认为,所有政府部门都应该通过独一无二的行政理念联系在一起。澳大利亚管理顾问委员会2004年的报告———《把政府联结起来:整体型政府对澳大利亚面临的主要挑战的回应》指出要建立支持澳大利亚公共部门的文化,以“一起工作”为口号,形成相应的价值和行为准则来推进整体型政府的实施。 其次,进行公务员薪酬改革。合理的薪酬制度产生的奖优惩劣效果,有助于在公务员队伍形成良性竞争,激励卓越的公务员行为。英国从1996年开始,不论是高级公务员还是一般公务员,都已采用以绩效定薪酬的制度,废除了传统的职务等级和薪酬等级。新工党政府在“协同政府”框架下,继续进行薪酬改革。一是确立和完善以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估体系,改变以往目标与薪酬缺乏联系的现象;二是简化工资评价框架,给予地方管理者在制定薪酬标准上更大的灵活性,改变职位与职能隔离的现象。 第三,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管理是一场深刻的管理学革命,它将组织看作是一个生态体系,强调系统思考和组织学习,通过培养个人、团体和组织整体的学习能力,来实现自身的变革,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要求。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加大公务员培训和发展方面的投入。英国1999年6月成立了集研究、培训、咨询于一体的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CMPS),专门负责高级公务员的培训。创建学习型组织,还要打破官僚制对公务员尤其是一线执行人员创新能力的束缚,鼓励人才创新。 四、结语 整体型政府理论和实践对于英国工党保持和巩固执政地位功不可没。但是受制于各国、各地区的发展程度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整体型政府理论在不同国家、地区的适用性和发挥作用的程度也必然存在较大差异,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区都适用的万能药。不同政府在引入这一理论之前必须经过仔细的考虑并对所需成本进行认真分析。而且,整体型政府理论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责任问题便是其中的焦点问题,它需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一方面采取统一行动、共同的标准和共享的组织体系,另一方面又要求各个部门为纵向的责任体系负责。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公共管理专业统计教改探微 在讲授推断统计学部分时,我们选择的案例也来自于教师的科研、生活实践。例如,某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一种新方法,怎样证明该方法有效?首先应该证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幼儿在某一方面的认知能力无差异,在使用了新方法后,如果实验班在某一方面的认知能力优于对照班,才能说明该方法有效。我们把这一实例用于方差分析的教学中,学生不再认为平时的工作学习中用不着推断统计学的知识,体验到推断统计学知识不仅是统计学的核心与精华所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也大有用处。案例教学是《应用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上述案例教学法,同时,在课后练习中也给学生布置了一些案例分析的作业。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来自于外部压力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 主动性可能来自于压力,这种主动性常常是暂时的,带有较大的功利性,一旦达到目标,主动性就消失了。兴趣是主动性的另一个来源,比较而言,来自于兴趣的主动性则比较持久,但是兴趣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绝非一门课程能够胜任的。“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影响学生的学习氛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就会对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 1.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评价考核体系 始于20世纪末的高校扩招带来的问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教育部等高校主管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考核与监管,以期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社会需求的专业招生。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对的,但各高校采取种种手段应付就业率的考核,不仅出现了学生“被就业”等荒谬的事情,还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学效果。各高校、各专业都要应对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甚至是与国外的高校竞争。竞争不仅是各高校实力(师资、科研水平、综合水平)的比较,就业率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如果这些争取来的学生不能按期完成学业,顺利就业,对各高校、各专业来说无异于自损招牌,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大学的门,一般情况下都能顺利拿到文凭。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这一点,这实际上变相剥夺了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独立考评的权力。在教与学的博弈中,如果学校管理部门管理设置的前提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拿到文凭,即专业课学习都通过考试,那么学生对应用统计学这类有难度课程不会有学习的压力,他们会认为反正最后考试都能过。况且,学生手里还掌握着“学评教”这个对付教师的“法宝”,迎合学生的需求是教师的理性选择。 2.公共管理专业的影响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仍然比较落后,学科边界模糊,视野狭窄,基础不牢,知识体系不完整,研究方法陈旧,知识创新不足,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针对性、应用性不强。”学科边界模糊使研究内容多而庞杂,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多,学生感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基本上学习的都是“屠龙术”;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落后,借鉴学习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学生不仅面临较多的学习内容,在总学分一定的前提下,必然是各种方法都了解,但是都不精,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就业的竞争优势,公共管理成了一个所谓的“万金油”专业。政府扩张权力,公务员待遇优厚,工作稳定,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毕业生考公务员,近几年考公务员成了高校毕业生的首选,这种形势使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更加困难。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很不发达,那么与公共管理专业对口的就只有政府部门,进政府机关只能考公务员,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对学生考公务员并没有直接的帮助,这些必然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高校科层化管理模式的影响 科层化管理模式注重的是程序和规则,正如默顿所强调的 “:规则原本只是手段,现在却变成了终极目标”。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不仅有共性,还因为学科、专业及教师、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特性服从严格的规则制度,要求教学活动服从行政命令,这必然给教学带来种种困扰,应用统计学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理科合班教学 我们的授课对象是按大类招生的公共管理,文理兼收。高中阶段理科的数学已经包括了概率论的初步知识,文科的学生则没有学习过这部分内容。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较大影响,文科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重思辨思维,轻逻辑思维的思维定势,普遍对与数学相关的课程有恐惧感。这要求我们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既不能使文科的学生学不懂,又不能让理科的学生感到没兴趣。我们应用统计学的授课教师首先要消除文科学生的恐惧感,并逐步建立起用统计数字来说明事实,用统计推断来验证主观判断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利用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 2.大班教学,课时压缩 作为公共管理的专业基础课,应用统计学曾经是4学分,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学校对专业课的数量和课时都进行了调整,应用统计学现在是2学分(32学时),但课程内容没有减少。内容多,课时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应用统计学的概念、公式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而且从基本概率知识到推断统计学的各种方法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关联,前面的假设检验等知识没有掌握,后面的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就很难理解。学生必须做课后学习、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否则很难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课后学习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甚至成为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们将课后学习分为三个部分:内容自学、习题练习、上机练习,内容自学通过课堂讨论或完成作业的方式检查;上机练习用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作为平时成绩。 《应用统计学》是公共管理的专业基础课,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或二年级第一学期,这个学习时段学生学习负担较重。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同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基本知识和概念需要学生课外学习,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每年公共管理专业招生的数量基本固定,出于成本等各方面因素的考虑,一般都是按50多人的大班进行授课,案例讨论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这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应用统计学》采用案例教学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公共管理的其他专业课相比,其内容没有吸引力。在高校实施“学评教”的考核压力下,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可能影响教师的教学考核等级,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3.教学环节不匹配 《应用统计学》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注定了考试内容注重基本概念和计算,而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考试和平时的教学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三)缺少案例以及合适的教材经济管理类学科发展比较成熟,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已经广泛深入地运用在管理实践中,因此,各类合适教学的案例也比较多,有专门的案例教材。“在我国目前的公共决策实践中,一些功能环节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视,科学的、合理的决策程序并未完全确立起来……少数领导者凭经验,甚至按主观设想拍板的情形并未绝迹。”实践中收集分析真实数据的基本统计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囿于公共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不足,切合中国实际,又能够用于教学的案例较少。 缺少合适的教材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问题,目前的统计学教科书多是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的教材大多是针对MPA的,内容和深度都不适合本科生;用经济管理类的教材又面临例题和习题都是经济管理方面的,内容与本专业的关系不大的问题,学生感觉统计学方法不是公共管理体系的,与其他的专业课完全是两张皮,没有结合起来。 对策和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进。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以应用统计学为核心,将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得到结论等统计工作环节,分别由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应用统计学等几门相互衔接而又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了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到科学合理的结论。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应的知识,而且得到了怎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了以往课程结束后,学生考完试,知识又还给教师的状况;参与了不同阶段的统计工作,掌握了用统计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了文科学生重思辨能力,轻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差的倾向。 (二)考试方式改革 在遵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我们将闭卷笔试与平时考核结合起来,闭卷笔试重点考查学生对《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的考查,平时考核的模式不拘一格,包括教学中的讨论、答辩和作业、上机考核、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学生的成绩可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小论文、上机操作和笔试闭卷卷面考试成绩等来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收集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收集公共管理的相关案例,一方面是来自学生的各种科技立项及问卷大赛的调查,例如前述学生自己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上的问卷调查,这些调查的样本量一般都不够大,问卷设计还存在着问题;教师的科研项目也是另一个重要来源。目前,我们已经有城市低保对象,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及社区满意度等5、6个调查数据库,大都是中等规模的调查,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 我们以案例教学为主要试验方法,对公共管理类应用统计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考核等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探索和尝试,由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限制及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这一教改项目的效果还很难评价。随着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建设理念的逐步深入,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实践活动改革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统计研究方法的是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新公共管理的现状 公共部门的变革回应了几个相互联系的重大现实问题,包括:职能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低效率;经济理论的变化;私营部门相关变化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全球化作为一种经济力量的兴起;技术变化使得分权同时又能更好地控制全局成为可能。 行政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鲜明的发展阶段:前传统阶段、公共行政传统模式阶段和公共管理改革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从上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并非轻而易举,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过渡至今尚未完成。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因为新模式背后的理论基础非常强大。这场变革运动以“新公共管理”着称,尽管这个名称引起了争论,然而它不但在蓬勃发展着,而且是对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采取的管理模式的最佳表述。传统的行政模式相对于它所处的时代是一项伟大的改革,但是,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一、前传统模式 很显然,在19世纪末官僚体制理论尚未健全之前,已经存在着某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它与政府这一概念以及文明的兴起一样历史悠久。正如格拉登(Gladden)指出的那样,行政的某种模式自从政府出现之后就一直存在着。 首先是创始者或领导者赋予社会以可能,然后是组织者或行政者使之永恒。行政或事务管理是所有社会活动中的中间因素,虽然不是光彩夺目,但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却是至关重要的。 公认的行政体制在古埃及就已经存在了,其管辖范围从每年的尼罗河泛滥引起的灌溉事务到金字塔的建造。中国在汉朝就采用了儒家规范,认为政府应当是民选的,不是根据出身,而是根据品德和能力,政府的主要目标是谋取人民的福利。在欧洲,各种帝国——希腊、罗马、神圣罗马、西班牙等首先是行政帝国,它们由中央通过各种规则和程序进行管理。韦伯认为,中世纪“现代”国家的发展同时伴随着“官僚治理结构的发展”。 尽管这些国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可以称为前现代。也就是说,早期的行政体制本质上是人格化的,或者说是建立在韦伯所说的“裙带关系”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以效忠国王或大臣等某个特定的人为基础,而不是非人格化的;以效忠组织或国家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为基础。尽管存在着这么一种观点,即认为行政管理本身不为人赞许的特点仅仅来自于传统模式,但早期的做法常常导致谋求个人利益的贪污行为或滥用职权。在早期行政体制下,我们现在看来觉得很奇怪的做法曾是当时执政政府职能的普遍行为。那些一心走仕途的人往往依靠朋友或亲戚获取工作或买官,这就是说先以钱来收买海关官员或税收官员,然后再向客户伸手要钱,从而既回收了最初的买官投资成本,又可以大赚一笔。美国19世纪的“政党分肥制度”意味着在执政党发生了变化的同时,政府中的所有行政职位也发生了变化。 前现代官僚体制是“个人的、传统的、扩散的、同类的和特殊的”,而按照韦伯的论证,现代官僚体制应当是“非人格化的、理性的、具体的、成就取向的和普遍的”。个人化政府往往是低效率的:裙带关系意味着无能的而不是能干的人被安排到领导岗位上;政党分肥制常常导致腐败,此外还存在着严重的低效率。传统行政模式的巨大成功使得早期做法看起来很奇怪。专业化、非政治化行政在我们看来是如此顺理成章,以至难以想像到会有别的制度存在。西方的行政制度即使简单到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想法,也是直到1854年英国的诺思科特—屈维廉报告出台后才开始建立,尽管这种制度在中国早已通行很久了。 二、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 在19世纪末期,另外一种模式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这就是所谓的传统行政模式。它的主要理论基础来源于几个国家的学者,即,美国的伍德罗·威尔逊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人们把他们和官僚制模式相联系;弗雷德里克·泰勒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该理论也来源于对美国私营部门的运用,为公共行政提供了方法。与其他理论家不同,泰勒没有着力关注公共部门,可是他的理论却在该领域具有广泛影响。这三位理论家是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主要影响者。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还要加上诺思科特和屈维廉,他们对美国之外的国家的行政尤其是威尔逊的行政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世纪中期,诺思科特和屈维廉最先提出了通过考试和品德来任命官员的主张,并提出了无偏见和行政中立的观点。 传统的行政模式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官僚制。政府应当根据等级、官僚原则进行组织。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官僚制度有一个经典的、清晰的分析。虽然这种官僚制思想在商业组织和其他组织中采用过,但它在公共部门得到了更好和更长久的执行。 2.最好的工作方式和程序都在详尽全面的手册中加以规定,以供行政人员遵循。严格地遵守这些原则将会为组织运行提供最好的方式。 3.官僚服务。一旦政府涉足政策领域,它将成为通过官僚体制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 4.在政治、行政二者的关系中,行政管理者一般认为政治与行政事务是可以分开的。行政就是贯彻执行指令,而任何事关政策或战略事务的决定都应当由政治领导者做出,这可以确保民主责任制。 5.公共利益被假定为公务员个人的惟一动机,为公众服务是无私的付出。 6.职业化官僚制。公共行政被看做是一种特殊活动,因而要求公务员保持中立、默默无闻、终身雇用以及平等地服务于任何一个政治领导人。 7.行政任务的书面含义是执行他人的指令而不承担由此而致的个人责任。 通过对比早期的行政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韦伯体系的主要优点和不同点。韦伯制度和它以前的各种模式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以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制度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管理制度。一个组织及其规则要比组织中的任何个人都重要。官僚制度就其运作以及如何对客户做出反应方面必须是非人格化的。正如韦伯所论证的那样:“将现代公职管理归并为各种规定深深地触及了它的本质。现代公共行政理论认为,以法令形式来命令执行某些事务的权威已被合法地授予了公共机关。这并没有授予某机构具体情况下通过指令实施某种事务的权力。它只能是抽象地管制某种事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通过个人特权和赋予特许权管制所有事务。后者的情况完全是由世袭制支配的,至少就 这些事务不是不可被侵犯的传统而言是这种情况。” 这一点非常重要。早期的行政管理以人际关系为基础,个人要忠诚于亲戚、保护人、领导人或政党,而不是对体制负责。有时,早期行政管理在政治上是比较敏感的,因为行政机关的人员是任命的,他们更是政客的臂膀或主流阶级。但是,它也常常是专制的,专制的行政可能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对那些不能够或者不愿意投入个人政治游戏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一个以韦伯原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制度可以完全消除专制——至少在理想情况下是如此。档案的存在、前例原则的参照和法律依据意味着在相同的环境中总是会做出相同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效率更高,而且公民和官僚等级制中的人员都知道自己所处的立场。 其他的差别均与此相联系。在各种规定和非人格化的基础上,会很自然地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等级制度及其规定在个人离开组织后保持不变。虽然韦伯强调的是整个制度,但他也注意到了官僚制组织中的个人任期和条件。 传统行政模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为全世界各国政府所广泛采用。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它都显示出了优势。与以前腐败盛行的制度相比,它更具效率,而且职业化公务员的思想对个人以及业余服务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该模式现在也暴露出了问题,这些问题表明该模式即使不能说已经过时了,也可以说即将过时。 传统官僚制度是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发展起来的,它的制度和技术适用于更早的时期。如果政府工作人员被看做机器人,只需对简单的刺激做出反应,难以承担起做出决策的责任,而且在操作手册中都有了事无巨细的规定,那么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可能是合适的。然而在私营部门,正式的等级制度不再被认为是运行良好的了。 公共行政的理论支柱已经难以描述政府现实了。政治控制理论已经问题重重。行政意味着遵从他人的指令,因此要求有一个秩序井然的收发方法。指令的发出者与实施者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分。但是这并不现实,并且随着公共服务规模和领域的扩大而愈加不可能。传统模式的另一理论支柱——官僚制理论也不再被认为是组织的特别有效形式。正式的官僚体制可能有它的优势,但人们也认为它往往培养墨守成规者而不是创新者;鼓励行政人员规避风险而不是勇于冒险,鼓励他们浪费稀缺资源而不是有效利用。韦伯曾把官僚制看成是“理想类型”,但现在这种理想类型却培养了惰性、丧失进取心、导致平庸和低效率,这些被认为是公共部门的特有病。它也由此遭受批评。实际上,“官僚”这个词在今天更多地被看成是低效率的同义词。 传统模式的所有事实都已经受到了挑战,官僚制的确有威力,但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适用,它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试图探求惟一的最佳方式是不切实际的,这会导致组织运作的僵化。私营部门中率先采用的灵活管理体制正在被政府部门所采用。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并不是政府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惟一形式。而且行使官僚权力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政府实际上可以通过补贴、法规或合同间接地在这一领域起作用。政治和行政在现实中很长时间里都一直相互交错。公众要求在原先政府独立于民众而运作的领域中建立更好的责任机制。虽然公务员可能会受到公共利益的奖励,但现在看来政治游戏者有他们自身的利益这一点也是无可争辩的。他们也可能是为了自身的进步或所在部门的发展而工作,而不再是原来想像的那样时刻都是出于纯洁和无私的动机。现在公务员的不同寻常的雇用现象已经弱化多了,特别是考虑到私营部门在这方面的变化,私营部门雇用制已是非常少见了。最后,公共部门的任务现在被认为具有了更多的管理性质,这要求行政人员对于他们的工作绩效负起责任来,而不仅仅是行政命令和执行指令。 关键之处在于,传统模式在大约一百年里没有多少变化,而现在却发生了全面变化。诸多观点构成了一种范式——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而现在由于传统模式本身的问题,范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和转移。 传统模式是僵化的、官僚的,只是侧重于结构和过程。然而它确实比以前存在的模式要好得多。以功绩制为基础的任命制、正式的官僚制以及政治和行政能够并且应该分开的想法都足以构成一个行政体制的充分原则,尤其是对一个处于稳定阶段运行的制度。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主导着公共服务理论和实践。尽管传统模式做出了多年的贡献,但它现在面临的主要批评是,其理论和实践都不足以适应公共部门管理的发展。传统模式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但现在它的时代过去了。 传统的行政模式衰落的主要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它不再运作良好了。当理论和经济研究都表明政府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具有内在低效率时,政治家们开始询问一些笨拙的问题就毫不奇怪了。为什么公务员是终身雇用的而别人却不是?为什么他们不是以合同形式雇用?如果有人受雇从事一份工作,确保该雇员做好这份工作有何过错?公务员制度至少在西方国家已经大失民心,政府进行相关改革时阻力极小。而这些改革以前曾一度被认为会破坏公务员制度。一旦变化开始发生,传统模式的各个方面也就随之分崩离析了。 三、新公共管理模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公共部门出现了一种针对传统行政模式的缺陷的新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缓解传统模式的某些问题,同时也意味着公共部门运转方面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这种新的管理方法有很多名称:“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典范”或“企业型政府”。到90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新公共管理”的概念。 尽管新公共管理的名称众多,但对于公共部门管理发生的实际变化而言,人们还是有一种共识。第一,无论这种模式叫什么,它都代表着一种与传统公共行政不同的重大变化,它更为关注结果的实现和管理者的个人责任。第二,它明确表示要摆脱古典官僚制,从而使组织、人事、任期和条件更加灵活。第三,它明确规定了组织和人事目标,这就可以根据绩效指标测量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样,还可以对计划方案进行更为系统的评估,也可以比以前更为严格地确定政府计划是否实现了其预定目标。第四,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更有可能带有政治色彩地致力于政府工作,而不是无党派或中立的。第五,政府更有可能受到市场的检验,将公共服务的购买者与提供者区分开,即将“掌舵者与划桨者区分开”。政府介入并不一定总是指政府通过官僚手段行事。第六,出现了通过民营化和市场检验、签订合同等方式减少政府职能的趋势。在某种情况下,这是根本性的。一旦发生了从过程向结果转化的重要变革,所有与此相连的连续性步骤就都是必要的。 霍姆斯(Holmes)和尚德(Shand)对这次改革的特点作了一个特别有用的概括。他们把新公共管理视作范式,这种好的管理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这是一种更加富有战略性或结构导向型的决策方法(强调效率、结果和服务质量)。(2)分权式管理环境取代了高度集中的等级组织结构。这使资源分配和服务派送更加接近供应本身,由此可以得到更多相关的信息和来自客户及其他利益团体的反馈。(3)可以更为灵活地探索代替直接供应公共产品的方法,从而提供成本节约的政策结果。(4)关注权威与责任的对应,以此作为提 高绩效的关键环节,这包括强调明确的绩效合同的机制。(5)在公共部门之间和内部创造一个竞争性的环境。(6)加强中央战略决策能力,使其能够迅速、灵活和低成本地驾驭政府对外部变化和多元利益做出反应。(7)通过要求提供有关结果和全面成本的报告来提高责任度和透明度。(8)宽泛的服务预算和管理制度支持和鼓励着这些变化的发生。 新公共管理并没有认为实现某结果有一条最好的途径。管理者在被赋予责任之前并没有被告知如何获得结果。决定工作方式是管理者的一个职责,如果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管理者对此应当承担责任。 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浪潮由各种不同于传统行政模式的理论所支持。这包括:政府工作人员被假定为具有经济利益动机;私营部门的灵活管理为政府部门提供了经验;政治与行政不可分离。在从行政到管理的理论变化中,一个关键的区别是:行政是执行指令,而管理是获取结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新公共管理从经济学和私营部门获取了主要的理论支持。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家是奥斯特罗姆。在20世纪70年代初,他就指出,组织有两种对立的形式:官僚制和市场。在奥斯特罗姆眼里,官僚组织相对于市场选择是低效率和低成效的。官僚行政模式缺乏竞争、消费者主权和低成本选择下的激励。他指出,许多当代政治经济学家以经济理论导出的一种范式为基础,“向传统行政理论的许多基本假设提出了挑战”。 新公共管理证实了奥斯特罗姆的观点,尽管这种观点经过一段时间才被采用。在奥斯特罗姆的着作中,我们能看到新公共管理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从经济学视角看,它是市场导向的。这运用的是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委托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第二,它否定以官僚制作为组织原则。 正如亚当·斯密所洞见的那样,如果允许个人追求最佳结果,那么市场就是更为有效的资源分配形式。 另一个理论变化是私营部门管理理论的变化,即打破了公共部门制度中曾被认为是基本要素但实际不是的东西。公务员在和客户打交道时必须公平和公正,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务员需要保持政治中立或者终身雇用。衡量公共部门绩效可能确实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努力去这样做。公共部门的政治本质确实有别于私营部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行动都是政治性的,或者所有的政策都由政治家做出。以前被认为是公务员必须做的现在已经成为特例,人们很难理解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会因为合同雇用制或业余工作制而遭受破坏。然而所有这些都有悖于曾被视为公共雇用的必要条件。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间除却最高层的管理外,许多工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很难认可公共部门的不同于一般的雇用方式。 也许,私营部门为我们提供了重视结果的经验。传统行政模式正是由于强调结构和过程而非结果才深受批评。另外,正如前面讨论过的,官僚组织并不自然就有效率。私营部门已经在实践其他的组织结构——利润中心、分权、雇员灵活性——所有这些也正在为公共部门所采用。 四、发展中国家的公共管理 尽管与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相比,新公共管理适合于发达国家,但这是否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却不得而知。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始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方式就必然适用于不同的环境。新公共管理可能与发达国家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那么与新公共管理兴起并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相比,不发达国家在采用时就会受到限制。 发展中国家的确也采用过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因此也盛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所有熟悉的官僚制度。官员通过考试获得了终身雇用。即使在最贫穷的国家,官僚制度也要维护那些地位显赫、薪水相对较高的精英集团的利益。 有人认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传统的官僚制在许多国家都已失败。霍姆斯和尚德都主张,“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管理改革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我们相信,基本原则对每一个国家都是适用的。”另一方面,米诺格认为,“市场检测和内部市场等复杂的改革不可能在发达国家之外行之有效。”然而,与把新公共管理排除在发展中国家之外相反,更为合理的方法是以务实的方式具体确定新公共管理在发展中国家运用的一系列前提条件。斯蒂格利兹主张一种新的发展日程。它包括国家作用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政府和私营部门进行合作,促进政府建立市场。在一些领域,政府应当更多地进行市场调节。这就要求政府改善自身的工作绩效,通过尽可能地利用和促进竞争来广泛使用类似于市场的机制。 任何国家在采用这些观点推进市场经济建设的时候,都应当有足够的基础条件以采用包括市场检验和履行合同在内的新公共管理。 五、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 毋庸置疑,人们会对这场改革有对立的评价。当然,这场变化还没有得到完善的运作,会出现一些错误,向新模式转变的过程也存在各种问题。这些不足似乎会导致政治上要求回到原来非党派、中立的行政制度,但这实际上极不可能。更为可能的是,要进一步完善改革中尚不完善的地方,然后逐步演进到另一种模式。传统模式以及它所坚持的主张已经结束了。 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普遍赞同。有意思的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批评家也越来越多。他们的批评涉及了公共部门改革的方方面面。有人认为没有什么范式变化,也没有发生国际范围的变化。批评家们认为,公共管理的改革是对民主的攻击,是意识运动,是一种流行时尚,在已经尝试过的公务员变化中导致了士气低落。这些观点有些是有道理的,而另外一些则完全不着边际。确实,反对者和批评家难于就争论的焦点达成一致。有无范式变化问题是公共管理改革中最具争论性的问题之一。 (一)范式变化 人们就新公共管理展开的争论最有意思的一个方面在于,尽管最激烈的批评家也承认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否足够大到可以构成一个范式变化却有待商榷。尽管有人仍然不太相信,但再次考察一下范式是什么,考察一下公共行政中的竞争性范式是否有效是有用的。我认为,无论是采用“范式”的通常意义,还是与库恩着作相关的用法,“范式”这个术语无论指代传统行政模式还是公共管理改革都是合适的(这些公共改革联系在一起就被称为新公共管理)。 除了强调结果并通过各种机制来实现结果外,关键的不同是其背后的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管理理论基础。在这一点上,公共行政的基础是公共利益激励理论、官僚制理论和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人们认为,有足够的差异可以说明存在不同的范式:官僚和市场是两个截然相反的组织运作方式;公务员的公共利益激励不同于市场理性行为假设;政治与行政分离被普遍认为是不切实际的;侧重于过程的传统模式与侧重于结果的新模式完全不同。 (二)一场国际运动 公共部门改革是否构成了一种国际现象也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人们已经注意到,类似的改革运动已经在好几个国家发生了。汤普森认为新公共管理是一场世界性的变革,因为它几乎影响到了全世界的每个角落。对世界上最大的123个国家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重要的政府改革正在全世界进行。在很大程度上,类似的改革也发生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凯特尔也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如火如荼。这场运动从两个方面看是国际性的。首先,它已经扩展到了蒙古、瑞典、新西兰和美国等一系列国家。其次,改革范围很广,政府已经利用管理改革来重塑国家的作用及其与国民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胡德也提出反对全球化范式的思想。这有三个原因。首先,公共行政传统方法的部分撤退并不一定表明,新公共管理的单一模式会在全世界适用,也不意味着旧的模式就会彻底消失。其次,全球化范式的思想忽略了截然不同且路径依赖的国情,正是在这些不同的环境中发生了当代公共管理的变化。第三,公共管理在过去一二十年里是否足够稳定以至可以被视为一套单一的思想和做法。 按照胡德等批评家的逻辑,不同国家的改革内容、时间安排和战略的差别就意味着不存在全球化的运动。在批评家们看来,只要说改革具有相似性,似乎就意味着改革应该一模一样并同时发生。其实,改革范围和速度存在着不同。英格拉哈姆认为有三种改革模式:新英格兰模式摧毁了旧结构而代之以竞争性、市场导向组织,这代表出现的线段的一个端点。美国代表了线段的另一端,新兴政府建立在旧的官僚体制基础上,并没有发生会导致游戏规则改变的系统改革。线段的中点是阶段改革战略,这以澳大利亚和英国为代表。这种模式奉行变化的战略, 它首先攻击旧体制的复杂和僵化之处,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其他改革。不同的国家所受的制度约束不同,改革的不同之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目前,在公共管理改革运动中,存在理论趋同化以及公共部门改革者所使用的工具和战略的趋同化的情况。我们没有必要由于存在一场世界范围的公共部门改革运动,就说改革是不可抵制的、统一的、全球的。更为正确的观点是公共部门改革涉及了相似的政策工具,正如博斯托姆(Bostom)认为的那样:虽然全世界对改革的说法五花八门,但最近关于政府重组、重塑和更新的大部分努力都有近似的目标,即提高公共部门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公共部门对顾客的反应程度,减少公共开支,增强管理责任。这些努力所选择的工具也非常相似:商业化、公司化和企业化;责任下放;从投入控制转向产出和结果控制;更严格的绩效规定和更广泛的合同履行。 凯特尔也认为,“这场运动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是因为很多国家在短时间内以相似的基本战略实施着改革。”他进而列举这些战略,包括:生产率——以更少的税收生产更多的公共服务;市场化——利用市场化进行激励;分权:政策——分离购买者与供给者;对结果承担责任的制度。 因此,各国改革之间存在着比批评家认可的更多的形似性。发生变化的是模式背后的理论基础而不是改革的细节。 (三)新公共管理运动会持续吗? 新公共管理的批评家认为这场运动将会消失,有的甚至认为它从没有发生过。林恩认为公共管理将逐渐消退。他认为,尽管新公共管理被其推崇者尊为范式,但只是昙花一现,很可能衰退。因为:(1)在政治过渡中,曾赋予其灵感的威斯敏斯特改革的初始模式将最终被破坏,党派人士和学者之流将看到新公共管理被推出历史舞台。(2)随着各国各部门间比较实践的积累,改革的基本不同之处将使其表面化的相似之处相形见绌。(3)术语“新”将会由于后面出现了更为新兴的事物,而被看做一个很麻烦的形容词。(4)政治争论将呼唤新的主题来吸引和支持下一轮行政改革思想。 上述论点值得商榷。关于第一点,政治变化当然能够先于任何改革。但林恩所指的威斯敏斯特制度中发生的变化是指政府的变化。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表现为从左派过渡到右派,在一些地方是又回到左派。在英国则是从右派到左派。新公共管理或者变化依旧,或者像1996年的澳大利亚国民政府那样加速了变化。关于林恩所指的第二点,各国改革情况是不同的,但改革背后的理论是一样的。正如前面已经论述的那样,不同的国家不是处于不同的路径上,而是远近不同的路径。林恩所说的第三点和第四点有待进一步的考查。 林恩认为,“新”这个词变得越来越不合适确有几分道理。考虑到这个词首次引用以来已经有十多年了,那么什么时候这个“新”不再新了呢?在20世纪的美国有这么一件事情,6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新公共行政”。针对旧官僚制发展起来的这种制度,更多地强调价值、平等和公共行政的定性方面。几年之后,当效率问题日益突出的时候,该制度也就萎缩了。同样,将来,“新公共管理”中的“新”也将不得不退缩,但不管怎样,关键的变化是从公共行政过渡到了公共管理。 林恩的第四点易于驳斥。将来当然会出现新的主题或模式以供讨论,如电子政府。本文把世界看做是范式的连续,某种范式最终肯定会消失。 对新管理模式的批评实际上大多来自学术界而不是实业界。这似乎是因为学术界出于职业和专业的特点,对某个事件吹毛求疵而不是欢呼成功。 六、结论 政府管理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里经历了三种模式。首先是人格化或前现代行政模式,当该模式日益暴露其缺陷以及出于提高效率的目的,它就被第二种模式即传统的官僚行政模式所取代。同样,当传统行政模式问题重重时,它就为第三种模式即新公共管理取代,从政府转向替代性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的主导地位就如同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官僚制度居主导地位一样。在任何一种政府制度中,官僚和市场都是共存的,只是在某个阶段一种形式占主导地位,而在另一阶段,另一种形式占主导地位。新公共管理时代是官僚制日益削弱而市场在公共行政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 在现实中,市场和官僚体制相互需要,相互补充。新公共管理不可能完全代替官僚制,正如1989年以前的东欧,官僚制不可能代替市场一样。但新公共管理运动表明的是,早期传统官僚制的许多功能都可以而且现在经常由市场来执行。在一个官僚制作为组织原则日益削弱的环境下,市场解决方案就会被推出。当然不是所有的市场药方都能成功,但这不是问题的核心。政府将从新公共管理这一工具箱中探寻到解决方案。如果这些方案行之无效,政府就会从同一来源中寻找其他方案。政府管理背后的理论基础已经发生了变革,我们完全可以用“范式”这一术语来描述它。在公共行政学术界,有许多对新公共管理持否定态度的批评家。但是他们的批评对迅速开展的政府改革影响很小。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之后,会出现另一种新的模式,但肯定不会回到传统的行政模式。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的研究 公共管理类专业是目前很多综合类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它包含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相关专业,随着公务员就业热,这个专业的招生前景越来越广阔。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毫无疑问,公共管理类专业不同于一般的基础类专业,其培养目标并不仅限于学生在基础理论方面的融会贯通,而应该更侧重于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就是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和掌握公共管理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高度公共责任感和公共服务精神,适应当代公共管理现实需要的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所有专业课程毋庸置疑的教学使命是追求教学效果和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高度契合。传统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培养,但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专业课程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导向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而这在传统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被专业课程教师所忽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加上本科学生社会经历有限,且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不少学生在对专业课程的认识上,视其为“万金油”,什么都学,但觉得学与不学差别不大,专业性、实用性不强。在这种认知影响下,学生参与专业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难免大打折扣。因此,传统教学理念导向下的课程教学活动的效果,就会与培养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出现一定的偏离。专业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形式等多方面着手。本文拟从公共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上述角度逐一探讨。 一、采取基于能力培养的多种教学方法 要实现能力和知识的双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尤其是实践教学方法的凸显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最为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开放教学法等。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针对专业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结合教师教学经验,尝试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较好发挥学生学习时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实现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案例教学法 鉴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目前案例教学法是国内外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非常提倡的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典型的专业课程的相关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把公共管理理论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公共管理实践中,在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结合专业知识研究分析,解决公共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学习研究的成果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做到公共管理知识“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服务于社会”。为增加案例的可看性和趣味性,授课教师在案例可多选择一些视频资料。如《城市管理》课程,在第一章绪论教学中,教师引入了中央台“热线12”节目“恼人的夜市”报道视频,因为该报道是聚焦于中央民族大学周边魏公村夜市喧闹、乱搭乱建等问题,学生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感同身受,非常活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了解城市管理的必要性和管理客体。在媒体报道一年多后,魏公村违章乱建的建筑均被相关部门拆除,但拆下的建筑材料、砖头、泡沫被乱扔,街上尘土飞扬,持续好几天无相关部门问津,给过往行人带来了诸多不便。教师又在课堂上以此为例,启发学生思考城市管理中各管理部门配合协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除了授课教师查找课程案例材料外,还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由学生联系课程专业理论,主动寻找相关公共管理实践案例,并以小组形式分组在课下进行充分讨论、分析,形成系统的分析报告,在专业课程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享,展开充分讨论,最后教师还可以对案例及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通过理论和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能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教学法 所谓的开放教学,是指教学活动不局限于学校的象牙塔,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公共部门的工作环境,认知其管理程序和办事方式,从而认识真正的公共管理。“走出去”是指组织学生去政府等公共部门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参与公共管理实践是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能力素养的最快捷方式,也是学校课堂教学最好的补充。如在《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组织学生去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审批大厅参观,并与建委法规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座谈,了解北京市建委行政审批改革实践,学生在参观座谈中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提问,这种实践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践,学生具体感知了行政机关的运作,对公共管理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走出去”的课程实践方法固然教学效果突出,但也必然受到学生人数、场地、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相较而言,“请进来”的课堂实践方式受条件限制要少,也更容易实现。“请进来”是指邀请公共部门的管理者来学校作专题讲座,结合其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现身说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与一线的公共管理实践者面对面沟通,了解来自公共管理实践一线的最新动态,实现对专业知识理论由表及里的认知。当然,开放教学法能顺利、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学校与公共部门保持良好密切的合作。这除了可以借助于教师的个人人脉关 系外,更需要加强学校、学院与当地公共部门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认知的场所。 (三)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讲授法固然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但它也有明显的缺陷,即在教学过程中的单向性。而互动教学法恰好能弥补讲授法的不足。教师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某些教学重难点,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答疑等方式,鼓励启发学生思考,并由教师点评总结。这种互动能使教师有效了解学生实际知识掌握情况,便于及时调整安排教学进度,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的能力。如《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公文案例评析就非常适合采用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例文,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掌握写作的实践技巧。另外,在开学初,教师就可以公开电子邮箱及课程网络平台链接,方便学生在发现专业问题时随时答疑和下载相关课程资料。在实践中,这种网络互动方式尤其受到内向腼腆学生的欢迎,这既能避免他们和教师面谈时的紧张拘束,又能有效解决其知识困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有效配合讲授法,实现教学相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优化 目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时通常是54或者36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要争取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量,并有效培养锻炼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精心选择、优化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必须明确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科内容的区别,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要想面面俱到地涉及专业学科的所有知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在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时,必须有所取舍,关注和重点突出学科核心知识和热点问题,而其它相关知识,则可以介绍参考书籍、布置课外作业等形式,让学生自学相关的背景知识,锻炼培养其自学能力。其次,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充分反映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必然包含学科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描述了公共管理活动的规律,也是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但是纯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免枯燥乏味,而且,缺乏社会阅历的本科学生在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事实上,放眼世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活动比比皆是,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公共管理理念,用实践活动来说明和验证公共管理理论和规律当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用专业眼光筛选、梳理、分析有案例价值的公共管理实践事件,及时补充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现实事例,使之能有效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理论知识,这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导向。如《行政学原理》,顾名思义,这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师就原理讲原理,则流于形式和枯燥,学生也难免兴趣缺缺。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在行政学各个主题领域的原理讲授中辅之以政府实践活动的内容。如行政职能这一章的教学内容中,在介绍相关理论时,可加入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实践探索案例,用以说明在政府职能转变实践中政府和社会构建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解,强化其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再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使其反映最新的国内外学科理论前沿动态和最新的公共管理实践。部分高校教师可能会存在着一个教学误区,即“一套教案讲义可以用上好几年”。这种想法可能在诸如数学、英语等纯基础学科中有着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中,是绝对不适用的。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公共管理理论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更新变革非常快,因此,在每次授课之前,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保持教学与理论、实践的同步发展,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量。最后,为体现课程教学的深度,可以在教学内容中,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优势,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增加部分专题分析的内容。专题分析可以增加学生对相关专业问题的了解深度,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科研能力。如《城市管理》课程,在城市人口和社会管理这一章中,可以加入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专题和城市社区养老专题,引导学生关注城市管理实践热点,加深其对问题的思考,并锻炼其思维能力,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索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改革 专业课程的考核是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实现的重要指标。课程考核一直被学生重点关注,考核形式的变革创新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为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课程考核内容、形式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授课教师可以借助于这个无形的指挥棒,在考核内容、形式改革中充分体现能力培养的导向,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传统的专业课程考核形式往往采用试卷考试,用闭卷或者开卷的形式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但是这种形式有着自身的缺陷,它固然是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非常有效的方式,但是对于其理论联系实文秘站:践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却无法有效开展,以至于长期以来,学生对待专业课程的考试基本上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在以实践性、应用性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下,课程考核形式也应该尝试着多种形式的改革。各学校教务处对专业必修课程期末考试一般会有考试形式等方面的规定,而课程期中考核就可以由教师视不同课程的特点尝试灵活的考核形式,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焦点。其一,可尝试由学生分组案例分析的考核方式,由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联系专业课程相关理论,结合现实公共管理实践案例,课下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各组将讨论分析结果在课堂上向全班作案例分析汇报展示,由教师为每组的案例汇报展示表现打分,这可以占考核50%的比例分,再由学生根据案例分析情况,每人撰写一份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这也同样占50%的比例,两个成绩合一为学生的期中考核成绩。这种形式能有效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并充分锻炼学生思考应用、团队合作的能力。其二,可尝试写作课程学术论文的考核方式,这是锻炼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具备从事专业科研的能力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都是本科学生重要的学习任务。教师布置专业课程论文,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科研训练机会,为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这也是有效测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方式。综上所述,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学内容的优化、以及考核形式的改革 等多种方式,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最终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院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探新 一、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林业院校的主要学科优势是林业科学及相关的学科群,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与综合性院校不同。林业院校的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出自身学科优势,避免与综合性院校趋同,才能具有竞争优势。林业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一)培养目标符合林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目标是指林业院校培养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及其规格的质量要求。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要充分体现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公共管理人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根据国有林区公共管理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主要面向林区公共管理活动实践,培养从事国有林区公共管理实务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并致力于纵向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横向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实际管理能力培养。其“知识”是指对培养对象的知识素质要求,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对培养对象的技术能力素质要求,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等,是人才规格的核心“;素质”是指对培养对象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的要求,这3方面构成培养目标的整体要求。 (二)课程体系构建突出林业院校特色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近年来,众多林业院校对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调整,但总体上课程模式依然与非林业院校趋同,林业特色优势不突出。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摆脱综合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局限,以突出林业特色为主线,把公共管理的理念体现到课程设置过程中,以林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心,加强公共管理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基础理论知识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结合林区经济社会建设的实际,对课程体系和教材的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开发新的教学课程,增添新的教学内容,并注重吸收新知识,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较新的知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三)实践教学突出林区管理特色 为适应学生在林区主要从事基层公共管理工作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建立与理论教学课程平等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林区经济社会建设对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根据林区内公共部门及社会组织人才需求意向,组织学生自愿报名,经学校、林区用人单位筛选,组建成有针对性的教学班。结合学生的素质特点,进一步增加林区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性操作训练的空间。特别是要加强林区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实习基地建设,致力于通过互惠互利、共建共享的双赢方式,采取“高校+林区实习基地+学生与教师”的模式,广泛吸纳优质社会资源,与国有林区相关单位共建学生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广泛接触林区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学识、能力与才华。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途径 (一)推进林业院校与国有林区合作办学制度建设 林业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在于其鲜明的实践性和专业性特色,所培养的学生必须掌握相应实践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加强学校与国有林区合作办学的制度建设。与国有林区合作办学的主要特征是林业院校与国有林区公共部门或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教育活动,这需要通过林业院校、政府和林区相关部门间的伙伴关系来实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学校与国有林区合作办学对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加强与林区公共部门或各类社会组织的联系,紧密结合林区经济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设置等方面充分听取林区公共部门或各类社会组织的建议,发挥林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加强协调与合作,培养符合林区需要的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 (二)创新教学方法 林业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学校,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因此,应该依据林业院校发展目标和公共管理专业特色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综合分析能力、控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等。案例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增强了他们实际运用的能力。此外,林业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要根据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课程结构、教学计划,改革课程内容等。教学计划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训练内容,可以根据林区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应摆脱学科式教学模式,密切联系林区实践,把新知识、新思维引入课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林业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并使实践教学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学习、多动手、多实践。 (三)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较多应用在工科院校应用型特色专业,比如计算机、机械制造等。近年来,有文献认识到“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有利于解决目前中国高校农 业教育与农业人才需求脱节的矛盾”。在培养方式上,林业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应结合林区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重点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为林区输送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林区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林业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应抓住机遇,积极与林区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沟通协商,通过签订培养模式协议的方式,双方按照一定的要求选拔部分学生,并对其进行生活上的资助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毕业后通过一定招录程序,优先在签协议学生中挑选毕业生到林区工作。通过“订单式”培养得到的人才,熟悉国有林区实际情况,实践技能较强,到单位后便可立即上岗工作,节省了培训时间。 (四)加强师资建设 林业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师资,只有建立一支业务精良、结构合理、敬业爱岗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获得成功,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提高。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教师的专业实践经历和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应该推出各种激励措施,让新教师脱产、半脱产或在岗到国有林区相关部门的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学校在人员编制、人才引进和培训、职称评聘、酬金分配、评选先进和奖励等方面,优先考虑具有实践部门锻炼经历的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林业院校与国有林区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双赢互惠、共谋发展的格局。 从某种意义上讲,林业院校与国有林区合作办学,是一种自愿合作行为。必须适应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适应林区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参与各方都应受到责任和义务的约束,切实保障参与各方都能受益,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林业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应该结合学校专业优势,找准自己与林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摆正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是林业院校面向林区经济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有机统一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谈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21世纪的中国,政策科学必须充分考虑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公共管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把它放在公共管理的大视野中加以考虑,这有助于把握政策科学发展的未来取向,拓宽政策科学的研究主题,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加快政策科学的知识创新。 一、公共政策学的缘起 政策科学又称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学)和政策研究,是二战后在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思想库和大学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的研究领域。它的出现被视为“当代公共行政学的最重要的发展”、当代政治学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以及当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变化。政策科学的迅速成长以及它对各国政府政策制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它成为各国政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学科。现在政策科学已构成当代公共管理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而富有活力的部分。 一般认为,“政策科学”概念是美国政治科学家拉斯韦尔首先提出的。早在1943年的一个备忘录中,他就提到了“政策科学”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在出版物中的首次出现则是他与卡普兰在1950年合着的《权力和社会:政治研究的框架》一书。1951年,拉斯韦尔在与拉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特别是拉斯韦尔本人所写的“政策方向”一文中,首次对社会科学中的政策研究方向,即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和发展方向作出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发展的基础,成了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拉斯韦尔因此成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奠基人”;政策科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成,则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事,它以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政策科学构想》(1971)和《政策科学进展》(1971)的出版为代表,这些着作构成政策科学发展的第二里程碑。“政策分析”一词则是美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首先提出的。他在1958年发表了“政策分析”一文,用“政策分析”表示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渐进比较分析类型。在西方文献中,“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两个概念的关系颇为复杂,有的学者将两者当作同义词使用;有的学者将它们加以区别,用“政治科学”作为一个总的学科领域名称,强调它的跨学科、综合性特征,而将“政策分析”看作政策科学的一个分支,强调政策分析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应用性学科的特征。 二、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背景、特征及对政策学的影响 尽管拉斯韦尔和德洛尔等人所提倡的政策科学是一种全新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学问,是一种“统一的社会科学”(元社会科学),但是政策科学既然主要以公共政策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它主要是关于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学问。70年代以来,政策科学与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政治学以及公共行政学等学科日益相互融合,最终导致公共部门管理领域新范式或新途径的出现,即“新公共管理”的兴起。因此,要认识和把握政策科学,就不能离开公共部门管理学科(公共管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 政府及公共部门管理研究领域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在百余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该学科领域经历了三次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三次重大突破。政策科学可以说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传统的公共行政学 形成于本世纪20、30年代,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斯韦伯的官僚体制理论和威尔逊、古德诺等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有六大信条:(1 )非政治化的文官制度以及将政治与行政分开的假定;(2)强调层级制和规章制度(即采用官僚体制模式);(3)公务员的终身受雇和政府组织的稳定性;(4 )以文官制度作为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5)对文官的控制(外部规制);(6)要求结果的公平。 早期公共行政学采取了一种形式主义或静态的研究方法,只注重对官僚体制(正式政府组织机构)的分析,忽视了对行政行为及行政管理过程的研究;它将政治与行政(即政策的制定与政策的执行)绝然分开,忽视了政策制定以及政治因素的地位与作用;它将丰富多彩的行政管理现象及过程仅仅抽象为若干原理或原则;效率的标准则被不恰当地过分推崇理或原则;效率的标准则被不恰当地过分推崇(价值因素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被忽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范式由于公共管理学科本身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必然引起批评,并促使其转变。 2.新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 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兴起,标志着公共行政学范式主导地位的终结以及政府管理研究新范式的出现。但是没有最终取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而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主导范式。新公共行政学学派的代表作是《走向一种新公共行政学:明诺布鲁克观点》(1971),它以公平为核心,因而拒绝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尤其是政治-行政二分法和官僚体制理论;它强调政治与行政的连续性以及行政管理与价值的关联,并寻求具有灵活性的行政组织结构。因此,分权、权力下放、项目管理、组织发展、责任扩大、冲突和顾客至上成为新公共管理分析组织问题的一些基本概念。新公共行政学强调以“公平”为核心,实际上是一种民主的行政理论,与美国政治学的先驱汉米尔顿麦迪逊等人在《联邦党人》以及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中所表达的民主行政理论具有明显的师承关系。 与此同时,西方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出现了另一个影响更深刻、更广泛的趋势,这就是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途径的兴起。针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过分强调的组织结构(官僚体制)的研究,将政治(政策制定)与行政(政策执行)分离等弊端,政策科学的倡导者主张一门以政策制定系统和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端正社会发展方向,改善公共决策系统和提高政策质量为目标的新学科,从而形成了政策科学研究的新范式。 拉斯韦尔、德洛尔等人所提倡的政策科学范式因自身的局限性而在70年代以后的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难题:一是将政策科学当作一种统一的社 会科学,这造成了在科学共同体中建立共识的困难,包括在划定研究范围边界、建立学科理论体系和形成特有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困难;二是政策科学为自己确立的目标过于宏伟,难以在短时间内突破,而且它抽象地大谈改善全人类公共决策系统,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回避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和对立,因此被斥为“披着科学外衣的意识形态”;三是拉斯韦尔和德洛尔所确立的政策科学范式过分注重政策制定的研究,而忽视了对政策过程的其他环节特别是政策执行和评估的研究。 3.上世纪70年代后政策科学的发展及其特征 政策科学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首先,政策分析范式(将政策科学领域理解为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迅速成长壮大。运筹学、管理科学和系统分析的定量方法及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构成政策科学以及政策分析方法论的基础。70年代以后政策分析途径的成长引人注目,它的倡导者林德布洛姆、邓恩、奎德等人不再将一般的选择理论、人类社会的基本方向问题或一般的政策系统及过程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主要关注现实具体的政策问题,因而政策分析方法及技术在其中占有核心地位。与政策科学相比,政策分析的应用性程度更高,它以提供政策建议或备选方案为核心,有具体的当事人或委托者;其研究对象比较明确,研究范围的边界清晰,在学科共同体中较容易形成有关方法论和学科理论体系方向的共识,再加上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的成熟,使得政策分析比起政策科学来更容易取得突破,较快地建立起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再加上思想库的成功的政策分析实践的鼓舞,使得政策分析范式获得了众多的支持者。 其次,70、80年代,政策科学加强了对政策过程的其他环节尤其是政策执行及评估的研究。这种由政策制定向政策执行的研究重心转移,构成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公共管理”范式出现的一个契机(公共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政策执行的管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首先发表了一篇《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的报告》,指出政策执行的政治与行政的方面往往为人们所忽视;有些学者如哈格罗夫指出,在政策形成和政策成功之间存在着一个忽略或错失了的环节-政策执行,必须加以补充,才能使政策生效;加州大学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等则对奥克兰实验案例进行详细的跟踪研究,写成经典性的《执行》一书。该书令人信服地指出,再好的政策方案,如果没有正确、有效的执行,仍将导致失败。这一时期出现了种种的政策执行理论,如行动理论、组织理论、因果理论、交易理论、管理理论、系统理论、演化理论等。8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科学与公共行政学日益相互融合,并最终导致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密切相关,难分彼此。公共政策必须靠行政管理来推行,而行政管理主要是对公共政策的管理。林恩在《管理公共政策》一书中认为,必须熔管理与组织行为以及政治与政策形成理论于一炉,才能有效管理公共政策。美国政策研究领域的最权威的组织——政策分析与管理学会的成立,目的之一是希望沟通政策分析研究与公共管理研究,促进组织政治与公共政策的相互融合。 再次,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以前政策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政治学的话,那么上世纪70年代以后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经济学了。上世纪70年代以前政策研究的基本途径如系统途径、过程途径、精英途径和制度途径都来自于政治学理论;上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学途径在政策研究上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其中公共选择理论的兴起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学派用经济学的假设、理论和方法研究非市场决策,即公共决策问题,在政策科学上产生了相当大影响。这种理论基础由政治学转向经济学也正是后来的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一个基本特征。 4.新公共管理学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公共部门管理实践特别是政府改革实践的推动下,在英美等国出现了一种“新公共管理”运动,这种运动的目标是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创立一个新的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知识框架,以适应当代公共管理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新公共管理学者来自于公共行政学、经济学、政策分析、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它突破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界限,把当代经济学、政策科学、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融合到公共管理之中;它在保留传统公共行政学、政策科学的某些主题基础上,在研究领域及主题上有重大的突破与创新,涉及诸如公共物品、外部性、公共服务供给、理性人、交换范式、制度选择、公共选择、政府失败、多元组织等大量新主题;新公共管理学更多地从经济学的途径来研究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问题,它被人们称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新政策管理理论”或“市场导向的公共行政学”;它提供了一种当代公共管理的新模式,在处理公共管理实践尤其是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时提供了一整套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新思路。“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大大地改变了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围、主题、研究方法、学科结构以及实践模式,是公共部门管理学科的又一次范式转变。这种范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的范式而成为当代西方公共管理研究的主流。尽管从公共行政学到政策科学再到公共管理学是西方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更准确地说,在目前西方公共管理学界中,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政策科学和新公共管理学三种范式共存,它们是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三种学派、三种研究途径。它们有着各自的支持者、学术团体、杂志、研究纲领和学术活动(甚至在美国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学院的名称也体现这一点,有的仍然称“公共行政学院”,有的叫“公共政策学院”,有的则命名为“公共管理学院”, 而MPA(公共行政硕士)或MPP(公共政策硕士)则是该领域硕士的统称)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浅论现代公共管理的宪政基础 如何通过构建现代公共管理体系来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这是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学界现有的研究中,人们往往习惯于从制度、价值、财政或社会资本等层面进行探究,而忽视了现代公共管理的法治运作基础。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宪政之于“公权”(即政府权力)的限制和约束才是公共管理的首要任务。豍本文基于对现代公共管理与宪政之间内涵关联的分析,尝试探析宪政对于现代公共管理的社会功能,并试图为我国公共管理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现代公共管理与宪政的内涵关联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现代公共管理是在传统公共行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组织,为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较而言,在现代国家中,“现代公共管理既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也不同于正在兴起的新公共管理,它具有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行为主体、治理与服务的结果取向、管理本质的服务性以及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治理性等基本特征。”竖从公共管理的内容指向来看,公共性和服务性是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只有致力于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生产需要,公共管理才具有政治学意义的合法性。 公共管理不仅包括政府管理范围内的社会公共事务,还包括了不属于政府公共管理事务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但是权力与公共利益容易陷入人们通常所说的“诺思悖论”,即“没有国家权力及其人的介入,财产权利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界定、保护和实施,因此,国家权力就构成有效产权安排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此来看,没有国家就没有产权。另一方面,国家权力介入产权安排和产权交易,又是对个人财产权利的限制和侵害,就会造成所有权的缺失,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的衰落”。豏因此,以限制和约束公共权为核心内容的宪政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传统公共行政强调“命令服从”和“权力管制”,而现代公共管理以公共利益为终极追求。所谓“宪政”,就是依据宪法来治理国家的政治过程和政治形态,其基本的价值目标是通过有效限制政府权力而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学家张友渔先生曾经指出:“所谓宪政,就是拿宪法规定国家体制、政权组织以及政府和人民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使政府和人民都在这些规定之下,享受应享受的权利,负担应负担的义务,无论谁都不许违反和超越这些规定而自由行动的这样一种政治形态”。丰由管制转向服务的公共行政范式,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宪政元素,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 在政府行政规则上,现代公共管理和宪政都要求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推行公民广泛参与行政程序。政府的决策过程和行政行为积极回应社会和民众的基本意愿,既是把为公民服务落实到具体的公共管理行为,也是公民充分享受宪法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同时,负责任的法治政府可以看作是宪政和公共管理的具体化,不仅宪法具有法律层面及政治学层面的合法性,公共管理同样有可能面临着如何代表和实现公民意愿的合法性,负责任的政府成为两者基于共同价值目标和行动方案的理性选择。 二、现代公共管理宪政基础的社会功能 宪政之于现代公共管理的社会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种法治精神和民主事实,宪政是实现现代公共管理一种最基本的政治支持,也是抑制政府官员“立法”泛滥的一道坚固的防线。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对于“立法”泛滥是描述到的:“规则和条例到处出现。任何维持法律规则的理由均能被抛弃。当贿赂变成铺平自己道路的代价时,法律就会变成临时索钱器。每个人最终都会向每个人行贿。当强制性的匾乏来临时,悲剧就发生了。许多人处于被他人的压迫和剥削之中;除了生活所迫切需要的最低限度的必需品,很少有人有积极性生产的更多。豑只有建立在宪政的基石上,公共管理才有可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同步并进,才能实现政府主导的公共利益政策和行为。 “由于公共管理的两重属性使然,它既是国家与社会的中介,又是政治过程与技术过程的统一,公共管理难免会陷人民主与效率、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选择的两难。”豒只有建立在宪政基础上,公共管理才能够实现民主与效率以及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首先,由宪政规制和导引政府认真履行公共权力的职责,既能够使公共权力收到制约,同时个人权力又能够得到保障。其次,宪政规定的民主参与式管理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的公共行政的组织方式。正如登哈特夫妇指出:“如果公共组织及其所参与其中的网络基于对所有人的尊重而通过合作和共同领导来运作的话,那么,从长远来看,它们就更有可能成功。”豓毕竟,对个体积极性的整合显然有利于统一行动的成效。 在发生学的视阈中,民主宪政制度的产生的目的是为了废除或防止专制独裁,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犯,使一切政治和非政治性的社会团体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以及保证它们在宪法和法律许可范围内争取和实现团体利益的活动自由。正如有的学者指出:“所有体现现代宪政精神的公共管理行为都必须立足于对最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真实关怀,立足于对公民作为个体和整体的权益的确认和保护,这其中包括对居于少数地位的人们的意愿和权益的尊重和保护。”艳民主宪政的制度设计显然尤其关注对公共权力在公共管理机关的运行,以保证公共管理机器不至于偏离社会福祉太远。 同样,一个成熟运转的现代公共管理必然是以高效率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体现公民权力意志在现实领域的落实,公共利益通过特定的行政行为和行政过程来体现宪法规定的公共权力意志。现代社会日趋趋复杂化和不确定性,这必然能要求现代公共管理日益专业化、科学化及技术化,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不可能由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亲自参与。宪政对权力运作的规定通过公共管理的介入,使得人的行为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行驶应有的责任,宪政及宪政精神的实现也就有了工具性的基础。 三、构建基于宪政基础的现代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的宪政基础是对公共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基础性的理性回应,是现 实公共管理公共性和服务性的根本准则。“由宪政规制和导引的公共管理应是政府真正履行人职责执行公众意愿的公共管理、政府与公民平等协商合作的公共管理、公共权力既受到制约又受到保障的公共管理、既能充分实现民主参与又能高效率和高效能运行的公共管理。”在现代社会背景中,构建基于宪政基础的现代公共管理,具有一般性的行政规范。 1.宪法以最高法的形式所给予的公民权利还受制于各种旧制度、旧观念,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将给公民权的进一步落实带来巨大空间,在宪政平台上应该把公平、正义、伦理、责任和合法性作为公共管理高效率、高效能运行的价值基础。效率和效能是评价公共组织体制和公共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准。无效率无效能的公共管理浪费资源,服务不力,直接影响到公众利益的实现。公共部门应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建设高效政府,建立多元竞争机制来提升公共管理的服务品质。 2.公共管理宪政架构下的公共管理应是民主参与管理,建多中心的新型治理结构。民主参与管理要求政府为了公众的权益必须与社会进行有效的合作和协作,实现公民在公共政策决策和执行过程中享有参与权和监督权,在社会系统内部基于共同价值取向而达到有效整合与控制。政府需要充当民主参与管理的触发器或促进因素,必须以一种给公民授权的方式共享权力,建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治理原则。 3.为了促进公共行政人员能够正确履行职责,基于宪政基础的现代公共管理应当建设新的责任与激励机制——宪政下的政府责任机制是既要保持垂直的问责机制,又要改善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既要采取统一的行动、共同的标准和共享的组织体系,又要求单个的机构为纵向的责任体系负责。这种对功能的整合、职责关系的理清,有助于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行政效能,实现政系统内部之间、行政系统与社会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合作。 4.在当前中国,公共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许多行政官员热衷追求政治时效性,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以公共利益为指向的公共行政责任的要求。因此,要健全完善违宪审查体制,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房产中介论文:房产中介管理系统的初步开发 摘要:房产中介管理系统是一个相对具有实时性的信息管理系统,它管理的信息数据量多,操作需要简便快捷,对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能力,及软件系统的可靠性有很大的要求。根据实际设计需求,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 2000,开发工具使用Visual Basic6.0。 关键词:需求分析;程序设计;数据库;ADO Data控件; DataGrid控件 现今,房屋中介公司大多仍然以手工登记管理为主,这种传统的以手工登记为主的房产中介信息管理方式,不仅工作效率低下、出错频率高,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最主要的是在无形中增加了房产中介公司的运营成本,而且使宝贵的房产信息数据处于极其不稳定的状态,一旦信息数据丢失将给公司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此外,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查询繁杂,得难于快速查询到满足于客户需求的房源信息,无法保证能够提供高质量准确度的信息服务。特别是对于通过电话咨询房源信息的客户来说,更是无法快速有效的提供房源信息,从而在间接的在第一时里失去客户。 图1房产中介管理系统的总体图 计算机技术普及的今天,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房产中介管理,并结合各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做出适用于所有房产中介公司房产中介管理系统,内容涵盖房产出租、出售、求租、求购、代客收租等日常受理业务。达到方便快速的浏览、查询、统计、分析、打印等所需信息,彻底解决手工翻阅、抄写费时费力的问题,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时对数据信息进行更新,缩短了交易时间,节约了中介成本,提升了公司效益。 一、开发环境 根据实际设计需求,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 2000,这个关系型的数据库能进行多条件的数据查询,并避免数据冗余,可以最大限度的为客户保证数据库资料的完整性,以满足系统的可靠性、开放性和安全性。 使用Visual Basic6.0作为系统开发的开发环境,它作为一种现代的编程语言,提供完善的指令控制语句、类与对象的支持及丰富的数据类型,给开发高性能系统提供的保障为开发满足客户要求的系统,保证了代码的模块化要求,而代码模块化的提高,非常有利于以后对新系统的扩展与修改。 二、功能简介 房产中介管理系统主要根据房主的房源信息和求房者的需求信息进行查询等管理,使双方客户达成房产交易。因此,在开发系统前需要细致的需求分析来进行软件开发。 采用现有的资源,先进的管理系统开发方案,充分利用房产中介现有的资源,减少开发中的时间和财力、物力、提高系统开发的水平和应用效果。系统就满足房产中介的需求,例如房源信息的录入、查询、添加等。系统就具备数据库维护功能,及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数据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房产中介管理系统需要实现其以下功能: 1、基本信息管理模块: 查看,添加,修改,删除现代房屋的基本信息类别(地区,朝向,结构,属权,水气,光线,交易类型,把山,开间,房型结构,供暖方式,装修情况),方便于房源基本信息的类型选择。 2、业务信息管理模块: 可进行房源录入,房源修改,房源删除,客户信息,看房记录和交易记录管理。房源录入分为房主信息和房源信息两部分的输入。房源修改可对已有房源进行不同需要的更改。房源删除可删除当前显示数据表指针所指向的房源记录。客户信息对求房客户的基本信息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查看。 3、看房记录管理模块:对已看过合适房源的求房客户和房源编号进行记录,日后可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删除,浏览。 4、交易记录管理模块:当房主和求房客户双方达到房屋交易时所必须做的交易记录。录入交易号,房源编号,客户基本信息和房主基本信息,注明交易类型(出租/出售)及中介费。可方便的进行修改,删除,查看。 5、用户模块:可进行用户管理和修改密码的操作,其中在用户管理中可进行用户信息的增加,修改,删除和权限操作。在用户中系统管理员的权限最大,系统管理员可以赋予其他用户权限,而其他用户只能行使被分配的使用权限。 6、帮助模块:显示该系统的版本信息。 三、Visual Basic与数据库的连接 Visual Basic在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区领域,提供了多种方便、强大的技术,协助设计人员轻松地连接数据库,并访问数据库。 Visual Basic 6.0提供了与底层数据库系统紧密的连接。Visual Basic 6.0访问数据库的方式有: Microsoft可视化数据工具、中间层部件和Microsoft Transaction Server、ActiveX Data Objects(ADO)、数据源和数据控件。 在房产中介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的是数据控件访问数据库。常用的数据库访问控件包括:Data控件、ADO Data控件、DataList控件/DataCombo控件、DataGrid控件、MSChart控件。 房产中介管理系统中主要使用ADO Data控件和DataGrid控件来实现访问数据库。 1、ADO Data控件可以快速地创建一个到数据库的连接,因此在房产中介管理系统设计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ADO Data控件。 2、DataGrid控件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的“属性设置”窗口。 四、接口设计 设置接口要考虑一些有关的因素,首先要考虑的是软件的类型。房产中介管理系统是一个操作系统,可以使用字符型接口,使用功能菜单输入方式。 房产中介管理系统的用户属于应用领域用户,为他们设计的接口,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他们只须按屏幕显示的信息进行操作就可以完成特定的任务,不需要做太多的培训工作。 这些是一些主要的原则。其中第一项是最主要的。计算机屏幕接口形式有两种:字符形和图形方式。在图形接口方式中,屏幕显示是以窗口的形式出现的。人们对于窗口是熟悉的,在Windows中运行的所有程序的接口都是窗口形式的。房产中介管理系统采用图形方式的屏幕接口。 房产中介论文:中小房产中介企业的薪酬制度设计 [摘 要] 薪酬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高薪一直是房产中介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但是,高薪并不一定留得住人才。通过对中小房产中介企业薪酬制度的分析,提出中小房产中介企业要有全面薪酬的战略意识,要把薪酬激励与多种人力资源激励方法相结合,完善无“薪”激励,才有益于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 房产中介;薪酬制度;全面薪酬企业需要利用一切资源确保其生存和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对资源的消耗由物质资源转向了人力资源。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小企业流失了核心员工就失去了灵魂和实质,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高薪手段一直是房产中介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管理人才的重要手段。据调查显示,房产经纪人(又称房产顾问、房产中介员)这个职业有“低门槛,高收入”的特点,收入水平多年居各行业之首。因此,薪酬管理系统是该类企业比较有实际操作可能性和应用价值的管理系统,薪酬管理的探讨也就比较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一、BJ房产营销有限公司薪酬制度现状 浙江BJ房产营销有限公司是一个从个体房产中介开始经营起来的,当时他的薪酬制度是没有底薪的,直接按提成率提成。与附近的个体中介比起来,他以45%的提成率吸引了一批员工,再借助当时房产业发展的红火趋势,公司的生意比较好,经营也比较成功。但随着公司的发展,企业人员多了,单一的薪酬结构就显得不利于吸引和管理员工,影响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公司决定按自身的特点,对薪酬制度进行了改革。BJ房产营销有限公司改革后的员工薪酬包括保底工资、提成、补贴等,具体算法如下: BJ员工总收入=基本工资+佣金提成+值班补贴+业绩奖金-经纪人保留金-纪律处罚 其中: (1)基本工资=保底工资×(实际上班天数/月天数)(旷工不计工资) (2)佣金提成=业务佣金×提成比率(提成比率见表1) (3)经纪人保留金=佣金提成×15% (4)值班补贴=值班次数×5元 (5)纪律处罚=迟到次数×5元+(事假天数-2)×5元+(病假天数-3)×5元 与原先的薪酬管理模式比较,BJ房产新的薪酬管理有了许多改进: 首先,该套薪资管理模式比原先的纯佣金模式有了一定进步。该模式是保底工资、佣金、奖金混合模式,它的工资提成法是在保底工资的基础上把工作业绩与工资报酬、奖金相联系、相挂钩的,兼顾了纯工资模式和纯佣金模式的优点,从而使经纪人的收入既有固定工资作保证,又与销售业绩挂钩;既有提成的刺激,又给员工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基本收入,使员工不至于对未来收入产生恐慌。 其次,该模式还考虑到各个经纪人工作的独特性,就格外好的月业绩和年业绩而给予奖励,也收到了工作激励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当然,保底工资、佣金、奖金混合模式的操作难度大,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和问题,但对于中小房产中介企业来说是可行的,因为他们员工数量不是很多,操作管理起来还是一目了然的。 此外,员工工资清算表,除了注明工资的具体提成、该月该员工工资结算中的特殊内容,还附上该员工本月业绩汇总,这种让员工充分了解自己的工资结算方法,体现了企业管理中人本的思想,增加薪酬管理的透明度,能促进员工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 再次,根据业绩提升经纪人职位和薪酬的员工职位升级制度,事实上是一种以成就工资的形式激励人员的做法,即当经纪人工作卓有成效时,企业以提高保底工资、提成率和职位的形式肯定员工的成绩,该做法可以充分发挥薪酬在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的激励作用,使员工获得工作成就感和晋升的优越感。 最后,为了防范员工不顾公司利益,外带客户的风险,企业在薪酬管理时按提成佣金的15%预提了保留金,这也对员工起到了一定的约束管理作用。 二、BJ房产营销有限公司薪酬制度的效果分析 从狭义薪酬的角度看,BJ公司的薪酬体系是比较健全合理、科学完善的,它保证了薪酬的公平和效率,促进了BJ公司管理的规范化,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然而“成也薪酬,败也薪酬”,企业人力资源流动率极高,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员工年龄层次角度对BJ房产薪酬制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薪酬制度的完善上就如何实现企业的“留人”提出建议。 一个企业的薪酬制度效果好坏,往往受到企业发展阶段、企业文化、企业性质以及企业中员工年龄层次等因素影响。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总报酬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有冲劲、缺经验、向往物质利益、职业前途的特点,更重视自我发展机会,因而公司的薪酬策略要以鼓励创新、开拓为策略,其薪酬组合也要以中等水平薪酬、与业绩挂钩的高奖金、低福利为特点;而45岁以上的员工则会更重视福利,在退休上给予更好的安排会更有效;对一些工作了一段时间,对企业有眷念的员工来说,提供一种更好的氛围、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到新工作岗位做事他们会更高兴。薪酬策略与员工年龄层次的关系具体如表2所示。因此,企业应该根据员工的不同年龄阶段设计灵活多样的总体报酬方案。 BJ房产营销有限公司90%左右的从业人员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公司精心设计的薪酬制度,以业绩论英雄,注重个人成长,强调工作自主性,非常符合这部分人的要求,所以对他们是比较合理的。但也有一些员工,尤其是那10%的年龄在35岁左右的员工不满意现状。首先,提成制度让他们觉得公司会招过多的经纪人,虽然不增加公司的运作成本,但会减少自己的业务量,减少自己工资收入,特别在公司生意不好情况下,会影响自己的发展前景。其次,他们还认为,在浙江,房产投资发展热已进入成熟的阶段,他们对公司旁边个体中介林立表示忧心,认为分享中介服务这一杯羹的投资者越来越多,要在竞争中获取利润也就越来越难了,因而对公司的前景信心不足,从而流动意愿比较强。 在一次“房地产业员工的稳定性”调查中也证实BJ房产营销有限公司存在的问题:高层人员的稳定状态普遍弱于中层和普通员工,他们对“薪酬满意”、“工作开心”和“个人能力提升”三个方面均表示不满。中层员工的不满主要集中在薪酬问题和工作不开心上,普通员工则表现出提升薪酬和自身能力的期望。另外,新员工体现出更大的稳定性;工作1年以上的老员工处于不稳定状态所占的比例更大。 从上面的分析可发现:薪酬虽然是决定房产人力资源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但也是员工流动的最主要、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由于BJ房产的薪酬策略存在的不合理,造成年轻人员不断加入,关键员工和符合公司发展战略要求的中年员工却不断流失,形成比较单一的员工年龄层次(90%左右的从业人员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虽然新加入的青年有激情、有干劲,但是工作经验比较少、不够沉稳、决策不够理性化、职业化程度比较低、团队合作经验不足,很容易对公司未来管理变革造成伤害。相反,在公司工作时间较长的员工,特别是高、中层人员,是企业的中坚力量,由于他们不仅具有经验、技术,同时可能还掌握了企业的核心客户等的机密,他们的流出会使企业蒙受直接损失,还会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因此,这样的薪酬制度就会造成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三、BJ房产营销有限公司薪酬制度的改进 如何留住核心人才,避免“成也薪酬,败也薪酬”这一现象,关键是要能够正确分析出企业人才的需求,并将这些需求体现在薪酬制度中。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一般心理学原理,随着个人心理的发展,追求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逐渐产生。吸引企业所需人才的方法,既要涉及人的基本的生存、安全需要,又要考虑能满足人们进行社交、获得尊重的需要,还需要有能够使人才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机会。因此,薪酬制度的改进需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避免薪酬制度的单一性。在调查分析中,类似BJ公司这样的中小企业,都过分地关注和相信货币类薪酬的作用,而忽略了非货币类薪酬的激励因素。事实上,仅靠货币类的薪酬来满足员工需求是远远不够的,经纪人除了高薪酬的需求外,还有发展机会,管理、环境、休闲等方面的要求,所以要实施“全面薪酬”战略。“全面薪酬”是指公司给受聘者支付的薪酬分成“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类。“外在”的薪酬主要是指为受聘者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薪酬,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的福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的开支,如住房津贴、俱乐部成员卡、公司配车,等等。“内在”的薪酬则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比如,对工作的满意度、为完成工作而提供的各种顺手的工具(比如好的电脑)、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比如为著名大公司工作)、吸引人的公司文化、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公司对个人的表彰、谢意,等等。 其次是避免薪酬制度的短期性。虽然BJ房产营销有限公司的薪酬制度在一步一步完善,但大多时候仍只考虑到企业眼前的发展状况,只考虑提升员工业绩,所以该模式是一种短期激励,是一个战术层次上的薪酬。企业老员工,特别是高、中层人员,他们的需求是追求成就感,实现个人价值。所以,除了给他们高薪酬和相应的中等水平的福利,以充分鼓励他们发挥经验和技能外,更要给他们提供发展机会、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薪酬,让他们认识到企业发展美好前景和个人发展前景是可以和谐发展的。只有这样,才能给这些员工信心,从而留住人才。 总之,一个合理的现代薪酬模式,不能简单采取物质刺激的手段,而应该是一个多维的系统化的激励体系,如优越的福利制度、良好的晋升机制、完备的培训体系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以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抱负等等。同时,应该既考虑到短期薪酬的层次,也考虑到长期薪酬的层次,建立真正的“全面薪酬”体系。 房产中介论文:房产中介的合理规制浅析 摘要: 政府对房产中介的合理规制会直接作用于房产中介提供服务的费用。就房产中介滥用其垄断地位谋取不当利益做出一定研究,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手段,就房产中介在房产交易过程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及其所起的特殊作用展开分析。由于房产中介往往会利用信息的垄断优势蓄意抬高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自身服务费用的上涨,起到一种“哄抬效应”。政府理应就房产中介分散度高、信息集中的特点,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制,正确引导房地产市场和居民的理性消费。 关键词:垄断;政府规制;哄抬效应;理性消费 房产中介作为房屋的卖主和买主之间的一个信息平台,在房产的交易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正是由于买卖信息的不完全性、不对称性,导致在房屋交易过程中,给了房产中间商一个信息相对垄断的地位,房产中介并因此利用买卖双方所缺失的信息做为自己得利的“铁饭碗”。但是近年的房屋持续走火的态势,使得房屋交易市场显现出极其明显的“供不应求”态势。在房屋价格久涨居高的情况下,房产中介却利用手中的信息垄断特权跟房东一起谋取不当利益,损害了租房和买房一方的利益,让顾主苦不堪言。为了扭转这种不良态势,提高房产市场的交易公平,有必要对房产中介的这种信息特权做一定的政府规制,正确引导居民的消费,让房产中介市场在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率的同时,保证整体的房产市场稳定和买卖双方交易的公平。 一、房产中介的相关概念及发展现状 (一)房产中介的相关概念 房产中介的信息垄断,是由于房屋交易双方信息缺失,而中介由于其中间特殊地位,占有该类信息,并对获有信息资源的一种独占行为。 房产中介的政府规制,是指就房产中介利用其自身信息垄断地位来谋取不当收益,并造成社会不良影响行为时,所采取的一种政府规制管理行为,使其在合理有效发展的前提下,让交易过程更加公平、公正。 国内外学者对于垄断的分类可以说是多种多样。马克思认为应为分为自然垄断、偶然垄断和人为垄断。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分为自然垄断、行为垄断和法定垄断。但是笔者认为垄断的根本在于其进入的障碍,所以根据这点,将垄断分为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行政垄断(STATUTORY MONOPOLY)和垄断资源的垄断(RESOURCE MONOPOLY)更为贴切。(注:曲振涛,《规制经济学》,61页)所以,房产中介的信息垄断应该算作垄断资源的垄断,只不过其垄断资源是一种信息资源而已。 (二)国内房产中介的发展现状 房产中介是房地产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跟整体的房产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过去,房屋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单位分房解决,形式很不灵活,导致很多住户对分到的房屋不满意,甚至导致恶性的抢房事件。而现在,国家将福利分房的形式取消,改为货币分房以后(阳廷燕,重庆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影响因素研究,2009),中介市场便应运而生。换句话说,国家将集体购房的行为变成了个人购房的行为,这样的转变使得房产市场的交易变得灵活多样,而房产中介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地位,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自身的特点: 1.业务面广 房产中介现在不但承担着二手房的买卖和租凭业务,还涉及楼盘的、房屋的价值评估、住房销售策划、抵押担保等业务,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 2.信息集中 由于房产中介从事的是一种业务,使得其自身获有很多房产相关信息,从而牢牢地把握住房产市场的动向。 3.发展速度快 房产中介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房产市场的脚步,房产中介在国内的发展速度可谓是相当壮观,加之进入门槛相对偏低,才造就了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繁殖速度过快”的中介市场。 4.外部环境有利 由于房屋交易市场化的发展,使得房产中介这样机构的外部环境正在慢慢走向成熟,其中包括房地产产权管理的规范、土地制度的改革、住房抵押业务的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的放宽等等,都在为中介市场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房产中介存在的问题 1.信誉度不高 由于房产中介的认证资格制度相对不规范,使得进入这种市场显得相对容易,人员大多都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取得相关的从行资格(譬如房产评估师),加上道德水准的降低,欺诈销售的行为屡见不鲜,让房产中介在市民心中的形象极其低下,甚至让顾客坚决抵制。同时与多家签订口头合同赚中间差价、与熟人串通故意抬价、乘人多购房时机蓄意加价等等,让“失信”已经成为房产中介市场发展的一大隐患。 2.平均利润低 在房产中介的发展速度极其迅猛的同时,整个中介市场的平均利润下降。譬如,上海曾创下日诞8家中介的平均记录,让人无不为其感叹。可是,将这总数达1.2万家的中介公司去平均一下年2 000多万平方米的二手房成交面积的话,其实每家公司的年平均面积只有1 667平方米左右,月平均成交面积只不过是138平方米而已,所以,其实很多中介公司的利润并不高,甚至难以继续经营。 3.生存率低下 社会总体上虽然呈现出一种对房产交易需求过剩的态势,但是由于近期的中介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这种趋势,使得实际上,中介的服务供给已经远远超过了顾客的消费需求。而在政府对中介市场的进出规制没有过多要求的情况下,房产中介之间的利润争夺异常激烈,就一些大城市而言,中介公司的生存率连30%也很难达到。加之住房制度和土地制度不断深化发展,房地产市场泡沫不断加重升重,中介看似丰厚利润,让很多后起之秀挤破肚皮往里面进,中介生存率低的问题却在所难免。 4.专业人才少 从事房产中介的人,应该精通房地产相关法律、房地产业务、现代化服务业及房产评估等专业知识,应该是一种综合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的专有人才。而现在国内由于房产中介公司起步较晚,专业人才培训不够充分,市场规范的严重不足,导致从事房产中介的人是形形色色,非科班出身也没有关系。这种人才的放松管制使前面所提到过的中介职业道德水准明显下降,从而作用于整个中介市场,所以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作为中介市场以后发展的主导方向。 5.国外竞争强 面对中国利润丰厚的市场,国外中介公司的强势竞争已经在沿海大城市中展现出来,凭借天然的大资本、特许化经营、科学规范的管理、相对偏低的手续费用、体贴周到的服务理念、责任明确的归咎制度,让国外大房产中介公司备受国人的青睐。如果不采取进一步行动来整治国内专业不精的中介公司,那么一旦国外大公司根基牢固以后,要想和其再并排竞争,恐怕是不太可能。 6.缺乏公开性 由于政府的规制力度不够,使得房地产很多业务的透明性差,很多外部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业务具体涉及哪些方面,费用缴纳是否过高等等,而且由于业务公开性的缺乏,中介与房东之间能够轻易的形成利益集团,合力从消费者身上榨取更多利润,并且这样的业务不公开,让规制也难以进行,整个中介市场就形成一锅炖菜,难以分清彼此。 三、政府对房产中介规制原因 房产中介对于房地产市场信息的收集远远超过交易的双方所能获得的信息,对于房屋的评估、抵押担保、房产策划等内容更是要经中介之手,中介实际已经成为很多房产交易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加速着交易的反应。而随着交易的不断增多,中介也同样发现其信息垄断可以成为提高利润的一种手段,为了追逐手头的利润,甚至不惜做一些有违房产中介职业道德水准的事情,包括口头协议、与房东合力抬价、乘机涨价等,所以政府有必要出面对这些不良社会风气加以合理规制。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中介提供的服务是有一定价格的,价格规律的作用也同样适用于中介佣金。因为房屋本身的价值(包括建筑材料,人力成本,土地价值等)随着市场在不断的波动,而且常人由于信息不全面很难计算其成本,所以在信息不完全的非理性顾客面前,中介业务价格即使高出其服务自身市场价值很多,也会有顾客前来购买,而顾客越是疯狂的购买服务,中介就越是有机可乘,这就形成了一种“哄抢效应”的恶性循环,政府如果不出面管理,那么最终房产市场的泡沫就会越来越多,到时候局面更难收拾。 自古以来,房产中介就是靠信息谋生,正是由于这种信息资源的垄断,才产生了房产中介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房产中介也因此成了房屋交易过程中,名副其实的“立交桥”,而买卖双方付给中介的就是“过路费”,但是针对中介“收费站乱收费”,“漫天要价”的不合理现象,政府必须进行规制管理。 四、房产中介的政府规制手段及注意事项 (一)政府规制手段 1.中介进入规制 房产中介的进入规制,是从源头上开始整顿整个中介市场。因为中介市场近期由于过多的数量、激烈的竞争、非专业化的管理、缺乏相应的市场监督等特点,所以采取政府的进入规制打造国内一流品牌的中介公司刻不容缓,政府特定允许少数几家大的,具有市场竞争力及具有现代专业化管理的公司进入市场,从而相对减少过多的竞争,加大服务的质量。 2.服务质量规制 房产中介自身属于是第三产业行列,其产品就是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但是由于道德水准下降、监管力度不够、业务公开性差,让中介对自身提供的服务有很大的可选择性,价格扭曲、服务不到家、甚至发生欺诈的口头协议等,让中介的信誉变的越来越差。服务规制是从中介自身来进行的一种规制行为,即通过监督,让中介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诚信度大为提高。 3.行业激励规制 行业激励规制是相对于传统服务成本规制的一种规制手段,传统服务成本规制是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确保企业内部效率,避免收入在分配及保证经营财务的稳定为目标,并以收费水平及收费体系的制定为基本任务的规制方式(曲振涛,《规制经济学》,119页)。而行业激励规制,其实是一种对房产中介的成本补偿机制,也即通过一些政策手段或者返还一定税收来弥补中介的成本费用。这种行政规制一般适合于规模比较大,管理比较先进,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公司,是一种转被动管制,为主动进取的手段。由于管理方法的不断进步,国际上已经开始从被动管制转向主动激励,通过研究表明,激励的效果往往会比被动管制优异,更加让人接受,将政府监督的分内工作交由公司自己处理。 4.价格规制 政府对房产中介的价格规制,是政府就房产中介提供的服务费用给出一个指导性价格或要求房产中介在一个价格范围内定价。如果政府认为房产中介提供服务的费用偏高,那么政府对房产中介的价格规制就会倾向于拟定一个最高价格;如果政府认为房产中介行业内部存在过度竞争而进行相互杀价,政府则会根据市场信息给予房产中介一个指导性的最低限价。鉴于目前的房产中介市场过度竞争和部分中介欺压消费者乱抬价的情况,政府的价格规制应该拟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比较合适,即定价既有上限又有下限。(潘俊,实现我国房地产业政府合理规制的思考,2010年) (二)规制注意事项 1.规制对象不明确 就中介市场规制问题这一块,因为规制对象不明确,往往会导致政府规制失败,对房产中介规制,必须要分清其规制对象。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房产中介的垄断地位本身并不构成违法行为,立法不会对其本身垄断地位进行政府规制。之所以要对房产中介进行规制管理,是因为房产中介利用其在房屋交易过程中的特殊垄断地位,对实情隐瞒、对价格进行操纵,造成房屋交易市场的“价格哄抬效应”,“欺骗消费者”的一系列行为,并利用这些追逐不正当利益,使得房屋价格远远高于其自身的市场价值,也同样使得房屋的租金出现过快过猛的涨幅,甚至让房屋评估活动等业务难以让人监督。在这样的前提下,对房产中介的政府规制才成为一种必然。 2.防止地方政府寻租行为 地方政府在规制过程中,很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利,像房产中介所要费用,从而让中介不合理的行为继续。这便产生了,政府所谓的“寻租”行为,这种寻租现象让地方政府和房产中介形成利益集团,共同来分摊利润,而利益集团的建立,肯定会给政府的规制活动产生影响,导致“上有政策,下有政策”,不依法办事,甚至严重的还会导致“空头任务”,地方政府表面上遵从,实际上对政策完全不加以理会。地方政府内部人员的行为如果不加以约束,那么对房产中介的规制就是一句空话,没有人会理会。所以上文才会有行业激励规制一说,让政府和企业尽量分开。 3.规定房屋持有人及中介双方责任 房产中介不但容易和政府形成利益集团,和房屋持有人也容易形成利益集团,特别是在二手房价值评估,二手房销售二手房出租上面,很容易和房屋持有人形成密切的关系,通过私下定立的利润协议,合理瓜分“超额利润”。因为这种协议很难被人察觉,又不利于监控,消费者很是老火,所以价格规制方法在这个时候还是比较管用,对那些价格严重失衡的地区,采取强制性而非指导性的价格定价,会在一定时期调节并重新整顿好市场秩序,而且行业协会和消费者协会的有利监督,则会进一步为政府定价做出一定的判断标准。 房产中介论文:房产中介收购农户拆迁面积后倒卖安置房问题之探讨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必然出现许多新的法律问题,而农村房屋拆迁中问题更是层出不穷。比如村干部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利用职务便利,采取提高拆迁补偿标准、虚加建筑面积进而增加拆迁补偿款的手段,侵吞、骗取国家财产。更有中介借机购买拆迁户面积,然后将安置房进行倒卖等行为。本文就拆迁中出现的中介机构购买拆迁面积再倒卖安置房问题向村干部送钱物是否构成行贿罪进行探讨。 关键词 房产中介 拆迁面积 倒卖安置房 一、房产中介公司购买面积的对象 市场经济离不开中介服务。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中介咨询服务机构正在蓬勃发展,房地产开发和市场消费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中介得以发挥。房地产中介为消费市场提供了房地产评估、经纪、咨询等服务。这对活跃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中介服务已成为房地产业不可缺少的部分。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产中介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将眼光瞄向了农村拆迁这块市场。 在实践中,房产中介公司常会采取以下做法,首先中介公司相关人员到列入政府拆迁规划范围的村民家里,挨家挨户询问村民是否有房屋出售,从而要求村民提前拆迁。提前拆迁是指,村民的房屋在拆迁的整体规划范围内,但不在本期的拆迁中,中介为了做倒卖房屋生意,要求村民把房屋面积出售给中介而进行提前拆迁。在实践中,房产中介公司主要从以下两类人群下手: 一是城市买房或急需用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在城市买房已司空见惯。而城市商品房均价在每平方米7000元左右,急需用钱的村民会考虑将年老父母接到自己家中住,将父母的房屋面积买掉。一般而言,农村一户人家面积在60平方左右。而中介公司出价在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所以农村一套60平方左右的房子能卖到24万左右人民币,而且一旦达成协议,中介公司会在一个星期内将现金汇入村民账户。这对村民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 二是父母留下的遗产房。在农村,父母过世后,子女一般将父母留下的房屋进行修葺,在里面堆放柴木、农具或饲养家禽等。中介公司一方面利用村民不懂拆迁政策,通过欺骗村民,鼓吹拆迁政策时常变换,以后遗产房政府不再补偿的说法。另一方面装好人给村民支招,即使遗产房给拆掉了,等拆迁队撤退之后,依然可以重建,政府不会管这些琐事,而且下次正常拆迁时,仍然可以得到一定补偿。实践中,提前拆迁的村民几乎无一例外的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房屋,而且房屋修建的相比以前的还要好。 三是利益驱使。中介和村民签订的协议中含货币置价、建安价、区位价、附属设施价、宅基地补差价及各种奖励等所含政府货币安置的各种项目,并将政府货币置价标准进行提高,村民见有利可图,就愿意提前拆迁了。 二、房产中介公司购买拆迁面积的程序 房产中介公司和村民谈妥之后,和村民会签订一份协议,内容主要是,甲方(村民)自愿将位于某地多少面积的房屋出售给乙方(中介中某人),选定的安置房全部由乙方出资,以甲方名义办理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并进行选房、出售。也就是说这份协议签订好之后,名义上手续全部是由甲方去办,但实际上所有的权益全部由乙方享受。在实践操作中,甲方只需向村里提出提前拆迁申请,村里审核通过之后,甲方只需等着拿钱即可,一切手续都由乙方去操作。中介通过和城建指挥部售房部人员打交道,很快可以拿到现房,拿到现房后,就将该套房子挂牌在自己中介进行销售,等有人愿意购买该套房屋后,房产中介就把甲方办产权证和土地证,拿到产权证和土地证后立即帮购买户办理过户手续。 三、房产中介购买拆迁面积的原因 一方面,中介购买拆迁户面积后,虽然村民实际上拿到了钱,但村民和中介公司协议上村民是产权置换,而且也是以村民名义办理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并进行选房,有较多优惠政策,如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政策汇编中对遗产房的规定:有单独产权证的遗产房,可按一户补偿和安置。产权调换面积原则上不大于合法建筑面积加32平方(高层和小高层不大于合法建筑面积加48平方)。另外对非遗产房的规定:被补偿人选购安置房总面积一般不得大于被征收合法建筑面积或人口安置面积加32平方,(高层或小高层为48平方);如被征收合法建筑面积或人口安置面积小于50平方米,可以选择一套多层面积不大于82平方米或高层、小高层面积不大于98平方米的安置房;在上述规定的安置面积内,安置房结算价格按原规定执行。确因套型限制需突破上述标准的,超面积部分按市场价计算,市场价由市物价局参照市场价格水平合理确定。另外,选择高层(小高层)安置的,安置房面积超合法产权面积部分享受18平方米优惠商品价及30平方米的商品价等。这样,政府拆迁中本该村民享受的优惠政策转为由中介公司享受,给中介公司带来了巨额利益。 另一方面,中介通过关系,不仅能够拿到现房,而且拿到的现房层次、面积都比较好,这样有利于中介公司将该房子出售。 综合上面两方面的因素,实践中,中介收购村民一套50平方的面积,经过产权置换,将安置房进行倒卖后,去除给村民的成本,所赚颇丰。 四、房产中介公司是否构成行贿犯罪 提前拆迁需要经过村干部主要是村支部书记的同意,所以房产中介在收购拆迁面积时,一般先和村支部书记打好关系,等得到村支部书记允诺后,他们才向村民去收购,收购过程中,有时还会请村干部出来和村民进行协调等。在收购到的拆迁面积进行产权置换后,等挑选好的安置房出售之后,再给村支部书记巨额回扣。村支部书记在协助政府拆迁过程中,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他人贿赂,涉嫌受贿犯罪毫无疑问。那么房产中介公司行为是否构成行贿犯罪,关键在于房产中介公司谋取的利益是否属于不正当利益? 2008年11月20日“两高”《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九条规定:“在行贿犯罪中,‘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指行贿人谋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政策规定的利益,或者要求对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行业规范的规定提供帮助或者方便条件。在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商业活动中,违背公平原则,给予相关人员财物以谋取竞争优势的,属于‘谋取不正当利益’。此规定将‘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界定为两类:一是行贿人谋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政策规定的利益;二是行贿人要求对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行业规范的规定提供帮助或者方便条件。 在上述案列中,村民申请提前拆迁,村干部进行审核,因为法律、法规、规章等对提前拆迁没有相关规定,政府拆迁政策中也没有涉及提前拆迁这个概念。因此从‘行贿人要求对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行业规范的规定提供帮助或者方便条件。’这条规定无从下手;如果要认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只能从‘行贿人谋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政策规定的利益’这一规定下手。 那么房产中介有无谋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政策规定的利益呢?笔者认为房产中介谋取的是不正当利益。 首先,2011年4月1日起施行的《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本办法所称房地产经纪,是指房地产经纪机构和房地产经纪人员为促成房地产交易,向委托人提供房地产居间、等服务并收取佣金的行为。因此,我国对房产中介主要角色的定义为“居间人”,指促成合约成立之后即视为居间服务完成。在本案例中,房产中介人员出售的房屋名义上是拆迁村民和购买人签订的合同,但实际上是房产中介出售的房子是自己作为自己的委托人,这是法律所禁止的。 其次,《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房地产经纪人员不得以个人名义承接房地产经纪业务和收取费用。在实践中,从房产中介和拆迁户签订的协议来看,都是以个人名义签订的,这也是违反管理办法的。 第三,《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房地产经纪机构和房地产经纪人员不得对交易当事人隐瞒真实的房屋交易信息,低价收进高价卖(租)出房屋赚取差价。在本案例中,房产中介向购买人隐瞒其已和拆迁户达成购买协议的事实,使购买人误以为和拆迁村民交易,另外,房产中介收购拆迁面积支付的成本和最后的利益也是相差甚远,应属于低收进高价卖赚取差价的行为。 综上,房产中介谋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政策规定的利益,构成行贿罪。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人民检察院) 房产中介论文:大众传媒建构北京公众对房产中介负面刻板印象浅析 【摘 要】本研究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近一年内的媒体对“房产中介”的相关报道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媒体的基本报道内容和方向,重点是对房产中介的形象定位。研究发现,大众传媒建构了北京公众对房产中介的负面刻板印象。 【关键词】房产中介;负面刻板印象;大众传媒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房产中介作为一个年轻又蓬勃发展的组织在市场经济下起到了巨大作用。在北京这个购房需求极大的城市,房产中介组织尤为百姓熟知。然而,通过对北京公众的调查,笔者发现北京公众对房产中介多持怀疑和负面的态度,信任度较低。这严重影响了中介组织的形象,对整个房产中介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较为严重的威胁,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的正常秩序。 北京公众可以分为两类,与房产中介打过交道的称为顾客,其余为非顾客。调查显示,顾客对房产中介的印象明显好于非顾客,分析原因发现两者对房产中介看法的来源不同,非顾客的印象来源主要是大众传媒的影响。笔者初步得出结论,即大众传媒是北京公众形成对房产中介负面印象的主要途径。此结论是否可靠?在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有关“房产中介”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和文本分析,探索大众传媒在引导北京公众对房产中介印象上的所作所为,以发现大众传媒在对公众印象上的建构,检验之前研究的初步结论,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还房产中介一个健康公正的舆论环境,从而促进房产中介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推动房产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继而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笔者发现前人几乎没有从此角度出发的研究,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等专业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深入分析讨论,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给其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案例和分析框架以及一些基础性参照因素,同时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深入思考。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为了解大众传媒对房产中介全面真实的报道,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从对具体新闻文本的解读入手。研究文本全部来自对中国新闻网的新闻搜索。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是因为中国新闻网上的新闻大多来自国内主流报纸、网站或地方较有影响力的都市报,受众接受度高,且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媒体关于“房产中介”形象报道的总体情况,从而较有效地解决了因资源和能力限制不能拿到国内所有媒体报道资料的问题,又避免了因单独分析几家媒体报道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本文的搜索时间跨度为一年(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以每篇新闻报道为一个样本,最终得到有效分析样本231个。笔者首先从多方面分别设计分析维度,对所得样本进行分类统计,以定量的方式确定房产中介的媒介定型;其次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对媒体眼中的“房产中介”的特征词进行分析,其中结合对具体的报道案例作定性分析,挖掘并解读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以达到对房产中介媒体形象的更深层理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调查是以北京市为例的调查,但笔者进行内容分析的报道并不局限在北京市,是因为传媒的宣传面和影响力是扩及全国的。 三、研究结果呈现 (一)对传媒再现“房产中介”形象的内容分析 笔者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对231个有效分析样本进行归纳整理,从版面位置、事件类型、形象定位以及时间空间分布四个维度出发考察了传媒对房产中介形象的再现情况。 1、以“房产中介”为主题报道的版面位置 中国新闻网将所有新闻归纳为21个频道,笔者选取了报道该主题相对较多的房产频道、法治频道、IT频道和社会新闻频道,其他版面位置的报道归为其他频道。 从如上数据可以发现,除可报道包含“房产中介”全部方面的房产频道外,报道内容最多的则是与法治有关的信息。从中可以看出媒体更倾向于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房产中介与法律相关的问题上。 2、以“房产中介”为主题报道的事件类型 笔者总结了以“房产中介”为主角的新闻报道中的事件类型如下: 由表2中数据可见,“违法犯罪”类的报道所占比重最大。同时,若将报道类型分为“负面消息”、“正面消息”和“其他类”三大类别的话,可发现高达76.6%的新闻都倾向于“负面消息”报道,并且我们并未发现有明显倾向于“正面消息”的报道。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房产中介作为一个进行房屋交易的中介组织,中介工作应是其常态,然而与工作相关的报道只占十分之一,媒体却连篇累牍地报道与房产中介有关的负面事件,尤其是违法犯罪类事件,这说明媒体的关注点与现实是存在偏差的。 3、以“房产中介”为主题报道的形象定位 与如上的事件类型相适应,对媒体所呈现的房产中介形象的研究发现,房产中介在事件中形象定位为“消极形象”的69.7%,“中立形象”的为30.3%,并且没有明确呈现积极形象的报道。这充分说明,媒体将房产中介呈现为一个不良组织,“消极形象”成为房产中介的媒介定型。 媒体所呈现的房产中介的消极形象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违法犯罪形象,如《中介未经户主许可撬门带人看房,因非法入户获罪》、《中介员工卷款潜逃,大学毕业生买房被骗14万》等;②互争互斗形象,如《房产中介抢客户群殴,经理获刑20名员工被劳教》、《海口房产中介互挖墙角,提成80%诱员工做“卧底”》;③制造噱头形象,如《京城未现公务员房抛售迹象,均为中介卖房噱头》、《部分房产中介谎称经适房政策变化,京住建委辟谣》等;④关门歇业形象,如《年末租房遇寒冬,有房产中介成交量为零》、《二手房成交量锐减,中介员工纷纷跳槽》等。 在所有消极形象报道中,以“违法犯罪”形象居首,共81篇,占“消极形象”的45.8%。 “违法犯罪”已经成为媒体所塑造的“房产中介”形象的主体。 4、以“房产中介”为主题报道的时间空间特点 从如上两幅图可以发现,在时间上,一年内每个月份都有以“房产中介”为主题的报道,且每月报道篇数相差不多;在空间上,媒体所报道的相关房产中介的地域分布基本上是覆盖全国范围的,即使是港澳台也有涉及。因此,媒体对房产中介的报道是有时间上的连续性、持久性以及空间上的广泛性的。 (二)对媒体眼中的“房产中介”特征词的文本分析 笔者从新闻文本表层的特征词入手,通过这种给人直观印象和深刻记忆的特征词来深入分析媒体所建构的房产中介形象。 1、特征词一—不诚信:诈骗、噱头、隐瞒 传媒再现了不诚信的房产中介形象。在这种再现中,房产中介以诈骗、制造噱头、隐瞒信息的面目存在。 对于“诈骗”的再现以法治频道为典型。比如如下的新闻标题: “黑中介”假卖房骗款50多万元逃跑被抓(《广西新闻网》,2013年1月14日) 中介员工卷款潜逃,大学毕业生买房被骗14万(《海南特区报》,2012年3月5日) 黑中介把代售二手房抵押骗钱3人被控合同诈骗(《羊城晚报》,2012年3月14日) 房产中介扣除租金未交房主,数十租户遇骗局(《京华时报》,2012年10月14日) 标题是一个新闻主题的概括,也是留给人第一印象的关键部分。如上新闻标题中的着眼点是一个“骗”字,它直接反映出房产中介欺诈、诈骗的形象特点,给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媒体对“黑中介”、卷款逃跑等的渲染,更加突出和强化了这一印象。 关于房产中介“制造噱头”的形象,以《新京报》2012年9月24日的新闻“部分房产中介谎称经适房政策变化,京住建委辟谣”为例。首先从标题看,公信力很强的行政主体京住建委辟谣的噱头强调了其突出性和严重性,部分房产中介又强调了范围和数量的广度。笔者摘录了该新闻中的部分文本,如下: “近期,不少经适房主接到房产中介人员类似这样的电话,劝说经适房主们赶紧将手中的经适房卖掉或转成商品房。” “老经适房主不必听信中介的忽悠。” “这些中介忽悠的‘依据’,是市住建委近日征求意见的《关于规范已购限价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的通知》。” “以此‘撺掇’经适房主赶紧将经适房转成商品房,从中赚取服务费。” 从这些新闻文本中可以发现:第一,媒体使用了“不少”这类虚指数量概念,受众易在想象中将数量尽可能放大,因而容易给人留下群体化甚至整体化的印象;第二,“不必”等羁束性概念给人确定性和严重性的感觉;第三,“忽悠”、“撺掇”等欺骗性语言加重了人们的厌恶感;第四,“依据”写出了房产中介造谣的过程,突出了真实性,留给受众的印象也更深刻。 对房产中介“隐瞒”的形象,相关新闻文本较少且并非都是直接报道,但4篇搜索到的报道也是从不同方面入手进行了媒体再现,如《首付21万,买了套被查封房》是对房屋背景的隐瞒;《交完房租才发觉,房子只能住一半》是对房屋实际租用面积的隐瞒;《所购二手房被查封,拒付中介费被追讨》体现了对房产证真实性的隐瞒;《北京:中介违规打隔断群租将被严查》则体现出对房屋以被隔断导致居住空间减小的隐瞒。尽管数量较少,但这些对房产中介隐瞒信息的具体案例以及细致的描写和打击的语气却让受众感同身受,印象深刻。 总之,“诈骗”、“噱头”、“隐瞒”等形象经过媒体的重复、渲染、强调,“不诚信”的特征成为牢牢贴在房产中介组织上的标签。 2、特征词二——混乱:电话短信骚扰、收费无标准、擅自做主 “混乱”这一特征词主要是对房产中介经营状况的描述。“短信骚扰”、“收费无标准”、“擅自做主”等媒体报道中频繁出现的主题和形象都可以归入该特征中。 关于“电话短信骚扰”,搜集到的报道一般是从如下两个视角出发。第一,以数据说话,这类新闻多见于IT频道。如《重庆半年人均收垃圾短信52条》(重庆晚报,2012年9月10日),单从标题上看,精确的数据凸显出新闻的真实性,提高了认可度。报道中指出,“昨天,360了《2012年上半年中国垃圾短信状况报告》。”且“垃圾短信中,主要内容为欺诈类、广告类、违法类。其中,欺诈类和违法类短信分别占37%和29%。房产中介、冒充亲友诈骗以及中奖钓鱼诈骗成为发送量前三的垃圾短信。”,这两段文本,前者360报告的专业性,后者对短信内容以及房产中介在发送垃圾短信中地位的突出都极易让受众产生共鸣。随后,报道中举了一个案例,即“30万抵60万起!‘某某楼盘’不见不散!”,这类明显带有欺骗性质的短信内容也是用于吸引受众注意并增强受众认同和接受程度的一个工具。 第二,从受众视角出发。该类新闻形式为对公众抱怨的报道,如《网络作家不堪中介骚扰微博维权,买卖信息成潜规则》(中国广播网,2012年12月29日),《不堪链家电话骚扰,王小山千元悬赏左晖电话号》(北京晨报,2012年12月28日),《骚扰电话被指每月20次以上,链家老总手机被公布》(新京报,2012年12月28日),等等。在新闻文本中,也较多地描写了公众的不满和无法容忍的态度甚至更进一步采取的维权措施。该种报道形式易让受众感同身受,进而强化其对房产中介该种形象的认知。 其实,电话、短信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交流平台,在快节奏的今天,骚扰电话、骚扰短信被人们所深恶痛绝。因此,新闻媒体把握了受众心理,对房产中介骚扰的报道就易于得到大家的赞同,并且可以达到这样一个效果,即公众对发骚扰短信的房产中介产生或者强化负面印象。 关于“收费无标准”,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报道: 通过中介租一套房要交多少中介费用?答案是从免费到上千元不等。记者连日暗访发现,中介的收费标准竟然五花八门,各种猫腻也暗藏其中。而对于8年前制定行业收费标准,有业内人士认为在租金猛涨的今天,房产中介还要沿用8年前的“标准”难免有失偏颇,相关部门有必要建立新的行业收费标准。(摘自《中介收费混乱且标准已过时,业内建议建立新标准》,滨海时报,2012年7月26日) 其实,这篇报道以提问式的形式切入,并且自问自答。这样容易吊起受众的胃口。但从其答案中我们发现既然房产中介收费从免费到上千元不等,可记者为什么只将眼光锁定在那些不符合收费标准的黑暗处?况且标准过时并不完全甚至不是中介的责任,媒体为何又要责备中介的有失偏颇呢?在这种再现中,房产中介的权利和无奈都被淡化甚至隐匿了,被放大的却是它的混乱、不负责任。这种有选择的报道以及批判式的语言在受众负面印象形成上产生很大影响,这对房产中介是公平的吗? 对房产中介“擅自做主”的形象,相关报道较少,且主题基本是中介擅自带客撬门看房,如文汇报于2013年1月23日的报道《中介带客撬门看房获刑》,其主要内容为房产中介杨某为带客户看房,在租户不在家的情况下先后两次叫来开锁人员强行撬开房门进入。就这件事情而言,笔者认为尽管房产中介有责任,但主要是个别中介从业者的工作失误,将其描述为中介的擅自做主和不负责任有夸大的成分。 总之,与房产中介“电话短信骚扰”、“收费无标准”以及“擅自做主”有关的报道都毫无例外地将问题的矛头指向房产中介,并过分强调中介的不负责任和混乱形象。“混乱”已然成为媒体所建构出的房产中介的特征词。 3、特征词三——紧张:行情差、业内斗争 传媒再现了紧张的房产中介特征,这主要是从中介经营效果角度出发的报道。关于相关新闻报道,笔者特别关注了“行情差”和“业内斗争”两个题材。 关于房产中介“行情差”的报道,笔者发现主要描写成交量低和歇业改行以及员工跳槽三个方面。当然我们不可否认这些报道的价值与真实性,但我们也应该发现这种“真实”是片面性的真实。如银川晚报2012年3月1日的一篇报道《银川二手房市场持续低迷,小中介公司另谋出路》,该报道主要描述了当时银川二手房市场处于低迷状态,从而房产中介受到影响,成交量下降。那相应的,为什么没有房产市场景气,中介公司经营效果乐观的报道呢?这种有意识、有倾向性的选择报道,忽视了实际情况中的复杂性,让受众无法形成对房产中介“行情”的全面把握。对负面情况的重复报道,又让这种单一印象不断强化直至定型化。 同样,媒体也截取了房产中介间为抢客户互挖墙角、聚众斗殴等“丑行”片段,进行放大处理。房产中介因其不雅行为被指责,因违法犯罪被公诉,但媒体并没有深入思考房产中介为什么会发生此类事件,房产中介是否有苦衷?而仅是用它丑陋的一面来强烈冲击着我们的视觉神经。如《部分房产中介高提成诱员工做卧底,租房必知妙招》(中国经济网2012年11月6日)的报道,在描写房产中介用员工做卧底互挖墙角的事件后,还给受众提了醒,为受众与房产中介打交道如何躲避风险提出了建议。从该报道的逻辑思路看,中介做错的这件事已经影响到了受众租房,并且要求受众“记住六招避风险”似乎在暗示“业内斗争”已经成为房产中介的一个常态。这种片面刻画负面情节进而试图以偏概全的逻辑对受众印象形成产生了不良导向,是不应该被接受的。 总之,媒体单一化、片面化的报道方向让受众眼中的房产中介处于一种危机和危险的状态中,从而建构了其“紧张”的媒介形象,“紧张”成为房产中介的又一个特征词。 通过这些特征词和如上的分析,笔者发现,特征词似乎已经被媒体作为一种规定或属性加于房产中介之上,相关的报道主题和报道题材出现了一种模式化倾向,从而媒介自然自觉地将自己对房产中介的理解和解读呈现在新闻文本中,进而引导公众认知。并且多个特征词所蕴含的负面意义相互融合,这种混合再现又极大地强化了大众传媒的社会效应,成为受众形成刻板印象的重要因由。 “不诚信”、“混乱”、“紧张”这三个特征词都是媒体的负面再现,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功能即为引导北京公众对房产中介持负面刻板印象。这与问卷调查的结论是相呼应的。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如上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大众传媒是公众获取有关房产中介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公众认知和负面刻板印象的建构者。这成为信息时代房产中介跨越阻碍获得发展的瓶颈所在。因此欲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大众传媒和外在支持两部分出发,提出解决建议。从大众传媒角度,其首先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公平公正的报道原则;其次,“把关人”的个体再社会化,加强媒介制度建设,采取多元立体式媒介传播方式等都是需努力的方面,此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入。在外在支持方面,无论从政府职能角度的制度支持,还是从媒体管理角度的组织支持,亦或是从北京公众角度的社会支持,我们可以给大众传媒客观积极建构公众印象创造一个公共支持的氛围,具体的解决路径及其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房产中介论文:关于房产中介欺诈行为分析 摘要: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房产中介市场也在日益壮大。人们通过房产中介咨询、购买、出售、租赁房产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房产中介行业进入门槛相对不高,因此也就良莠不齐,大多数中介机构奉公守法、诚实经营、在帮助消费者购置产业提供了优质服务。但也有不少不良中介机构存在了欺诈行为,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房产,中介,欺诈行为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房产中介市场也在日益壮大。人们通过房产中介咨询、购买、出售、租赁房产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房产中介在房产交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据不完全统计约有50%的新建商品房销售和90%的二手房买卖是要通过房地产中介企业来实现的。 一、房产中介市场现实存在的欺诈行为 1.以包销的名义,隐瞒委托人的实际出卖价格和第三方进行交易,获取佣金以外的报酬。 委托人一般分两种:房产开发企业和私有房产权人(自然人)房地产开发企业委托中介服务机构销售商品房的,受托机构应当是依法设立并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与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订立书面委托合同,委托合同应当载明委托期限、委托权限以及委托人和被委托人的权利、义务。 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销售商品房时,应当向买受人出示商品房的有关证明文件和商品房销售委托书。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销售商品房时,应当如实向买受人介绍所销售商品房的有关情况。 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不得销售不符合销售条件的商品房。 2.无照经营、超越经营范围和非法异地经营。 有些房产中介不申领营业执照就开展业务,所发的名片、所的广告宣传,只有所留的电话可以联络到其人,如同打游击战一般。遇到问题,则无音无讯了。 还有些房产中介为了税收或注册等问题,在经济园区注册而在市区进行营业。按照工商部门的有关规定,在非注册地营业必须在营业地工商部门再进行注册登记并备案。但不少公司未按此规定办理注册登记,却又在正常营业。 3.房地产执业经纪人出租、出借经纪执业证书。 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 (2001年3月14日建设部第38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自2001年6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九条 商品房销售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方可从事商品房销售业务。 同样法律严禁伪造、涂改、转让《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证书》、《房地产估价师注册证》、《房地产估价员岗位合格证》、《房地产经纪人资格证》。 事实上有很多房产中介公司在申请注册成立时所提供的从业人员资格证书都有借用他人的证书来充数现象。 4.滥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利用格式合同对相对人做出不合理、不公正的规定。 格式条款是指格式条款的提供方(以下简称提供方)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商业广告、通知、声明、店堂告示、凭证、单据等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和前面规定的,视为格式条款。 实际上很多房产中介机构,往往利用消费者不熟悉有关交易细节和法律法规,任意修改并且以格式条款形式规避自己应尽的义务,限制消费者应有的权利如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企图以合同条款形式玩文字游戏,一旦消费者发现问题,据此百般抵赖逃避责任。夸大了合同行为的“合意”,将不平等的条件强加于人。 5.房地产经纪组织未办理备案手续。 根据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修正)(1996年1月8日建设部令第50号 2001年8月15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97号《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的决定》修正)设立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应当向当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在领取营业执照后的一个月内,应当到登记机关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备案。 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当每年对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条件进行一次检查,并于每年年初公布检查合格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名单。检查不合格的,不得从事房地产中介业务。而有不少中介组织根本没有到有关部门进行备案。以为只要领取营业执照即可开业,根本没有把备案手续放在心上。 6.违规广告信息,将期房、无证房、司法查封房产,甚至“小产权房”信息对外公开。 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商品房销售宣传广告,应当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房地产广告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合法、科学、准确。 而很多房产中介机构在其店堂或者在一些媒体上广告信息,如对所谓“特价房产”,注重说该房产或是地段繁华、或是全新装修、或是价格优惠等其他吸引消费者的地方,而没有将该房产真实情况进行核实。甚至将期房、无证房、司法查封房产 ,还有“小产权房”信息对外公开,等到消费者交付款项准备办理手续时才明白过来。而且也有不少如被抵押等房产依然在上市流通,造成消费者受骗上当。 三、 关于依法规范、稳定发展房地产中介市场的建议。 由于上述欺诈行为的存在,对整个房地产市场存在着极大的危害性。“以包销的名义,隐瞒委托人的实际出卖价格和第三方进行交易,获取佣金以外的报酬” “房产经纪组织滥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利用格式合同对相对人做出不合理、不公正的规定”“ 违规广告信息,将期房、无证房、司法查封房产,甚至‘小产权房’信息对外公开”。这些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直接的经济利益,并且间接损害了国家利益,扰乱了房地产市场正常的操作、运行秩序。“无照经营、超越经营范围和非法异地经营”“房地产执业经纪人出租、出借经纪执业证书”“房地产经纪组织未办理备案手续”。这些行为阻碍了相应的国家机关对房地产中介组织正常的管理和监督,因而又影响到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由于上述行为存在的危害性,如何才能依法规范、稳定发展房地产中介市场呢?笔者提供下面几个建议: 1. 在房产交易中心免费发放有关房产交易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的宣传单,以特别提醒消费者引起注意。 2. 提醒消费者在居间合同与行纪合同中了解这两种行为的区别。居间合同是委托人委托居间人进行订约中介活动的合同。居间人不是订约的当事人,也不是当事人的人,是为当事人订立合同而穿针引线的人。行纪合同是以自己的名义办理财产交易等事务并直接对第三人承受权利义务的合同。 3. 购房前认真索取中介机构的营业执照、执业资格证书等证件,应当取得复印件并与原件核对,必要时可以向工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要求验证; 4. 对于产权不清析应当向房产管理部门咨询了解该房产的真实情况,并且在合同中约定中介方如果提供情况不实应当负责的赔偿责任。如果中介方拒绝该条款,则对该房产的产权性质怀疑,避免上当; 5. 对于房产中介方的广告、店堂招贴等宣传资料上,凡标明符合合同要约要件的内容,视料作为合同的附件,一并写入合同中,以此约束相对方。 6. 达成协议后,对办理产权过户手续,购房者应当本人亲自办理,不要怕麻烦,因为只有到了房产登记部门过户时,其房产权潜在的风险就会凸现,才能便于及时解决。 房产中介论文:从房产中介转战商业地产 在全国数以千万计的房产投资大军中,林琦两夫妇所赚取的投资利润确实不能算是个中拔尖的,但作为房产投资大军中的沧海一粟,置身广东这处甚至可以代表全国楼市未来发展趋势的东部沿海省份,林琦夫妇看似波澜不惊的投资线路,却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中国式”投资最为生动的注脚。 2000年,大学毕业时,林琦和丈夫缺钱买婚房,只好找父母帮忙,买了房没钱搞装修,只好住进未铺地板的“清水房”。5年后,家庭经济情况好转,他们买了中信凯旋城一套166平方米改善居住环境。2006年,林琦开始涉足房产投资, 2007年看见买房好赚,她辞去了国际贸易的老本行,加入房产中介行列。得益于职务便利,2007年6月,她买了一套45万元的房子,尽管属于第4次买房,但由于贷款政策宽松,她依然贷到了七成房款,她买下之后立马放盘,只半年时间便净赚好几万元。 不过,近3年由于三套房停贷,已经5次贷款买房的她无法继续按揭购买住宅,只好转战商业地产领域。现在,她手握200万元在挑选商铺和写字楼。 大学毕业 曾无钱买婚房 林琦,湖南人,1977年生,大学学贸易专业,大学毕业后追随丈夫来到东莞嫁作人妇。 2000年,尽管房价每平方米只有两三千元,但是对于积蓄不多的林琦小两口来说,房子仍是难以承担之重。虽然不情愿,当时的条件下他们也只得求助父母,当起了 “啃老族”。当年,他们在东泰花园买了一套85平方米两居室“清水房”,3400元 /平方米。 交房时,房子的洗手间、厨房和墙壁已经简单装修,但是地板没有铺地砖,由于经济紧张,林琦两人没有再搞装修,直接就住进去了。林琦说:“当时日子过得很拮据,我们没有钱买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啊。我们节衣缩食,一边还房贷,一边存钱买家具,一件、一件地买。” 工作5年 贷款换大宅 为了尽快改善生活环境,林琦夫妻俩工作格外卖力,林琦在一个贸易公司上班,当时经济环境比较好,工资收入也比较高。丈夫吴先生做些生意,慢慢也兴隆起来。于是,这个小家庭的日子越来越宽裕了。他们觉得两居室制约相当之大,小孩子出生了,父母过来带小孩,房间住满了,杂物根本没地方放,书房也被迫与卧室合并。 “当时,我们就想,住两居室不是长久之计,小孩子稍大一些,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她说,2005年,他们在中信凯旋城买了一套166平方米的大宅子,毛坯房单价接近5000元/平方米,总价80余万元。当时按照政策,他们可以贷款七成,但是由于存了一笔钱了,不想背负太多利息,所以就只按揭了五成。东泰花园与凯旋城相邻,他们现在两套房子都是自住。林琦说,这套房子现在市值已经涨到200多万元了。 加入中介 打开炒房局面 2006年,房价开始明显上升,当年5月,林琦贷款七成买了第3套房用于投资。 这套房子是东泰花园一套100余平方米的带装修二手房,总价23万元。次年,她卖出,收回50万元。仅一年时间,这套房子市值已经翻番。 眼见房价步步上升,再加上经济运行不稳定,贸易工作越来越难做,林琦觉得还是做房地产收入高,同时方便自己买房投资。于是,她在2007年3月加入城区一家品牌房产中介,转型当了一名房产经纪人。不用多久,林琦便深切体会到了房产中介这份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炒房先知”。 2007年6月,她看见东泰花园一套108平方米的带装修三居室二手房放盘,总价为45万元,觉得物美价廉,于是当机立断就贷款拿下了,并立马在公司放盘,结果在年底便以55万元出售,除开税费,她净赚好几万元。 下一步:转战商业地产 2009年,西平板块大热。当年三四月,林琦在热销的景湖春晓贷款七成买了一套158平方米的4房,毛坯价8700多元/平方米,总价138万元。之后,林琦花了20来万元对新房进行了装修,现在房子的市值带装修为165万元。 “4年时间过去了,这套房子表面上涨了7万元,算上装修人工和利息,其实是没有怎么涨。房子在高位买的,没有赚钱。”林琦说,“不过现在房子正在出租,月租4500元,比月供4000元多一些,还是可以支撑。对于这套房子,我的心理价位是1.3万元/平方米,等地铁一通,房子肯定涨价。反正,钱放在手上也会贬值,屯个房还可以抵抗通货膨胀,房价又不会跌。如果买房,价格不涨个10%,等于没涨。” 如今,林琦手上的现金加上一些基金产品,合计有200万元可以拿来投资。林琦说:“我已经买过5套房,这三年时间,按照政策,我们家贷不了款,所以只好看看商铺、写字楼了。看了第一国际和台商大厦的写字楼、西平的商铺等,一平方米都要四五万元,觉得有点贵,一直没有出手。” 林琦说,她买写字楼或商铺,要求有5%的租金回报率,并且升值前景要看好。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她和老公一直在四处打探,“只不过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项目下手就是了。” 房产中介论文:基于B/S的房产中介管理系统 摘要: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触动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房产中介也积极跻身于网络洪潮。网络时代房产中介公司最重要的资源是信息。网络信息平台的安全性、数据更新速度、信息检索方式以及网页制作是否精良直接决定了网络房产中介公司的命运。基于教学上的需要,使用简单的技术和Microsoft SQL SERVER2000数据库作为开发工具,构建一个满足现在房产中介需求的小型动态房产中介管理系统。 该文介绍了房产中介管理系统的项目背景和意义,着重阐述了该系统开发实现过程,从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系统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几个环节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描述。 关键词:B/S;数据库;流程图 1 概述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各行各业经济迅速崛起,房地产业就是其中之一。3月15日,国务院总理两提“互联网+”,让这一概念的热度几近沸点,面对互联网的冲击,房地产的互联网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传统房地产业由商家主导的市场已变成由消费者强势主导,消费者主权意识迅速觉醒。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房价的不断上涨,加上饱受互联网洗礼,90后的心态越来越开放,消费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对于房子的需求和期待可能会更趋向于租房,运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来提高房地产行业的租赁、销售管理,可以更好地提高房地产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最终提升房地产销售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2 项目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社会上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房地产中介也积极跻身于网络洪潮。网络时代房产中介公司最重要的资源是信息。网络信息平台的安全性、数据更新速度、信息检索方式以及网页制作是否精良直接决定了网络房产中介公司的命运。 如何快速利用网络有效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数据库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网络数据库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因此,进行网络数据库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房地产中介信息数据庞大,信息输入的工作量很大,实行手工操作的话,需要填制大量的表格,这样不止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出错率也比较高,另外传统房地产中介用户对于房产的信息来源仅依靠于房产的中介介绍,对房产缺少全面的认知与了解,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住房信息输入工作,不仅能够保证准确无误,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用户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住房的条件与评价,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有关信息进行有效的统计,服务于购房,租房的广大用户。同时计算机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快速检索、方便查找、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房产管理的效率,也是房地产中介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是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网站设计是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作为该课程的授课老师,需要将现实中的需求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紧密关联起来。如何通过网站设计课程开发出功能较全,费用低廉,通用性较强的网站,使学生掌握网站进阶技术,是计算机专业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结合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该设计采用简单的技术和Microsoft SQL SERVER2000数据库作为开发工具,构建一个满足现在房产中介需求的小型动态房产中介管理系统。 3 房产中介管理系统的设计 3.1 总体设计思路 为了能够极大适应房产中介的迅猛发展,满足房产中介的需求,房产中介管理系统应具有如下功能: 3.1.1 信息管理 通过后台对数据进行管理,包括对房屋信息进行筛选,客户信息进行核对,提供房屋信息的功能。 3.1.2 数据管理 对用户数据、房源数据进行增加、删除、修改。 3.1.3 查询 通过直观、灵活、方便地查询形式对房产信息进行复核查询,并把查询和检索的结果直观地显示出来。 3.1.3 WEB应用功能 网站上,能提供客户注册的功能,并提供房产信息的查询,房产信息的登记。客户可以在网上直接对房产信息进行预定。 3.1.4 系统管理 对员工进行管理,包括增加、删除、修改以及考勤管理。 其系统功能模块如下图1所示: 3.2 系统业务流程图 系统采用B/S架构,用户可通过浏览器访问该网页。对于一般游客不必注册即可看到出租、出售房屋信息。客户如果想要在该网站预定出租、出售信息,就得先在网站上注册,成功注册后即可在网站上预定出租、出售信息。职工登录后可进入自己工作平台,可以对房源信息、委托信息、客户信息及成交信息进行维护,包括增加、修改、删除;另外还可以进行个人资料的查询与修改,可以登记出访记录,签到或者请假。系统管理员对于该系统具有最高权限,除了一般职工的权限外,还可对职工信息进行维护,包括职工个人基本信息,还有考勤情况。其业务流程图如下所示。 4 结论 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房产中介管理系统需具备几个特点:一是有强大的查询功能,支持对房源信息、委托信息、客户信息和职工信息的查询。当然,在查询时对于不同的人的权限是不同的,客人只可查到自己的信息,而员工能看到的是自己与客人的信息,管理员对于整个房产中介管理系统都有其特权。完善、快速的信息查询功能,可以全面查询和统计房源的各种信息和模糊查询功能,并及时反馈统计资料。同时,有个网络的技术,结束了手工报表的历史,严格的数据检查可避免手工操作的疏忽而造成的错误,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自动计算中介费用的功能,实现了中介费用的合理化,同时也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房产中介管理系统适用于多种平台,适用于各个操作系统。 房产中介论文:基于ASP.NET的房产中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针对某房产中介公司的业务现状,系统设计总体上采用以Bowser/Server(简称B/S)的三层结构模型,选择Visual Studio 2005的开发环境,使用 2.0的开发技术,首先采用UML统一建模语言,根据系统需求进行总体设计,得出该系统需要实现房源信息管理、客户信息管理、加盟店信息管理、员工信息管理、新闻公告、收集反馈意见、对用户权限进行划分、密码修改找回等功能,然后使用C#语言编写业务代码,SQL Server 2005开发系统数据库,实现房产中介信息管理系统。 关键词:房产中介;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开发;统一建模语言 近几年,在我国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房产中介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国内房地产中介企业已经从小规模、作坊式的个体运营模式向规模化、品牌化的大型现代企业方向发展。发达地区出现了一些拥有上百家分店的巨型房地产中介企业,而国外的大牌房地产经纪公司也开始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但是与国外成熟的房地产市场相比,我国的房产中介行业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系统主要源自于江西某中介公司,该公司为江西南昌本土企业,该公司几年前是一个私人小作坊式的房产中介公司,只有几个工作人员,每月的业务量也只有几套房,在初期,用一些原始的手工操作,还基本可以满足需要。但是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房产中介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由于房改政策的出台,购房、售房、租房的居民越来越多,该公司也向规模化、品牌化的大型现代企业模式方向发展,在南昌已经有了12家分店,员工人数上升到了50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不健全、政策咨询信息方面层次低、技术含量不足、经济活动不规范,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导致数据的重复率、出错率升高,效率低下,各种数据查询不便,等等不利因素逐渐显现。在这种情况下该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趋势,信息化不仅是效率上的提高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1 系统需求分析 房产中介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一个分支,企业主要的经营业务范围包括房屋的买卖,以及租赁业务。具体来说,当用户有买或卖房的需求,可到各加盟店和总店进行登记。有卖房需求的,可以将自己的房产资料详细的登记,把预期交易的价格标明,并登记下客户的具体资料和相关数据,以便业务的跟进;有买房需求的,首先根据客户的需求,在已登记房源中查找,如果没有合适房源,同样也记录下该客户的需求及详细个人资料,当有合适的房源出现,将继续联系。当出现了买卖交易,公司员工(中介)可继续跟进,帮助客户完成过户、贷款等手续,收取适当费用。这是企业对外的业务状况。 内部管理来说,企业管理者需要对各个加盟店的业务状况和经济状况,有及时的了解;对每个员工的工作进度和工作业绩都要有记录,包括在该员工在完成一整套业务的时候进展到哪一步,收取费用多少,客户反馈意见如何,都是管理者必须掌握的数据。这些都是帮助企业能够公平公正的分配奖励制度等管理手段的重要依据。管理者需要可以即时发出通知和新闻,同时各加盟店和员工都可以及时的反馈意见,企业内部友好的沟通机制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必备工具。 综上所述,分析得出实现本系统需要有六个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1)房源信息模块:按租赁和买、卖的不同记录了普宅、公寓、别墅、写字楼等物业类型的房源信息。在房源信息描述中可加入外景图、室内格局图等信息。 2)客户信息模块:记录了客户个人信息、客户需求信息以及客户投诉、咨询等信息。 3)加盟店管理模块:管理记录了加盟店基本信息、对其信息进行增,删,改,查操作;记录本加盟店的运营情况,记录每个员工的工作状态。 4)员工(中介)管理模块:员工管理记录了员工的基本信息,并对用户信息进行增、删、改、查操作,记录员工的工作考核和绩效。 5)新闻、公告、信息反馈管理模块:管理员即时新闻公告,并对该信息进行增、删、改、查操作;各加盟店可即时反馈意见。 6)基础信息管理模块:对用户权限进行管理,增、删、改新角色;密码修改、找回等。 本系统的中的登陆用户,有严格的权限划分,本系统用例如图2所示。 2系统设计 2.1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软件是基于.NET的Web应用系统,采用B/S的结构模型。其开发、维护和升级方便,管理成本较低。用户界面简单一致友好,能够满足不同的人员,从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访问和操作。本项目中,客户机都只需要采用操作系统自带浏览器就可以直接操作。 系统在设计上采用的是B/S扩充的三层架构设计,即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本系统采用的三层结构如图3所示。 1)表示层,即给用户提供操作界面及功能。以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IE(Interner explorer)浏览器为web登录工具,采用技术开发操作界面,使用母页、服务器控件、用户控件、Web页及css样式表来控制及实现。 2)业务逻辑层。提供完成业务所需功能的操作,包括从数据库返回数据集,向数据库更新数据,及承担部分数据验证的功能。 3)数据层,即数据访问层和数据库的集合,给系统提供数据管理,提供数据存储及查询功能,并需承担部分数据验证的功能。中访问数据库的技术是。 图3 三层架构设计 2.2房产中介系统数据库设计 房产中介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采用的是SQL Server 2005的数据库开发环境。数据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系统分析得出的数据流,根据范式理论,建立系统数据库的逻辑关系模型如图4所示。 2.3 房源管理模块详细设计 房产中介信息管理系统中对房源信息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此功能模块是3种权限的用户都可以使用的模块。该模块主要实现对房源信息的增、删、查、改的操作。其实现业务用例如图5所示。 此模块中需要实现四个功能,其都是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的方法。具体在设计上的方法类似,此处就针对其中的新增房源和查找房源功能进行详细设计。 在新增房源信息功能设计中,从系统登陆页开始,首先用户在页面上输入的账号、密码、验证码,交给后台系统(包括业务层和数据层)进行判断,只有当输入账号、密码正确,并且验证码比对无误时,才允许用户进入“主页面”,否则提示错误;然后在“主页面”中选择“房源管理”,再进入“添加房源”页面输入新增房源数据,数据传送到后台系统中先判断数据是否完整有效,有问题则“提示错误”,没问题则把记录传到数据库中保存;最后把输入的新记录在页面上显示出来,并且提示“添加成功”。具体活动图如图6所示。 3 系统部分功能的实现 3.1数据库访问 本系统中采用的是Data Access Application Block组件实现为自己.NET应用程序的数据访问层。 它是微软推出的一个通用的访问数据库的.NET组件。它包含优化的数据访问代码,帮助用户调用存储过程或向SQL SERVER数据库发送SQL文本命令,返回sqldatareader、dataset和XMLReader对象。SQLHleper为主要使用类。 3.2用户登录实现 编程过程中,系统中关于显示或修改数据的地方,都是使用GridView控件来完成的。在GridView控件中将它的DataSourecID属性指定到数据源控件ObjectDataSource,使用GridView控件内置的分页、排序和更新功能来实现。由于GridView控件功能内置,所以在描述业务的序列图中就不再具体标示了。 系统登录界面(Login.aspx)是实现系统功能的基础。登录的主要活动人是USER,主要实现了验证用户名和密码,判断用户权限,比对输入验证码的功能。主要用到的数据库的数据表有:权限表、用户表、基本信息表。 登录业务的序列图如图7所示。 验证码的实现:用户登录界面中的验证码,是使用函数Random()产生一组1000―9999的随机数,然后再调用ValidateImage.aspx,使用绘图函数画出60*20大小的数字图形。 3.3 房源管理模块的实现 此模块中的各业务功能主要都是对数据库的操作,实现方法类似,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举“新增房源”为例。 在“新增房源”中,系统设计一个新的页面(EditFYXX)来显示需要输入的内容完成功能。业务消息发送的过程如图8所示。 3.4 系统测试系统完成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对于一个软件的生命周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技术,但它对软件的可靠性保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系统在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 由于人为的疏忽和错误,无可避免的在系统中留下漏洞,这些错误在开发初期不会被察觉,所以在系统投入运营之前,要整体的对系统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工作,尽量多的找出错误,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 4 总结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需要充分掌握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需要,应用合理的开发平台和熟练的开发语言,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开发的计划和步骤,才能开发出适合企业、对企业有价值的管理信息系统。 房产中介论文:关于房产中介机构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摘 要】随着固原市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房产中介市场也在日益壮大。人们通过房产中介咨询、购买、出售、租赁房产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房产中介在房产交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本市约46%的新建商品房销售和81%的二手房买卖是通过房地产中介企业实现的。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中介市场的详细了解,对房产中介机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介机构 经营行为 分析 一、目前房产中介发展现状 随着固原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房产中介市场也在日益壮大。房产中介企业已迅速发展到了10余家,人们通过房产中介咨询、购买、出售、租赁房产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 为了加强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房地产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对房地产中介服务进行了定义:房地产中介是指房地产咨询、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等活动的总称。包括了以下内容:①房地产咨询,是指为房地产活动当事人提供法律法规、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服务的经营活动。②房地产价格评估,是指对房地产进行测算,评定其经济价值和价格的经营活动。③房地产经纪,是指为委托人提供房地产信息和居间业务的经营活动。 尤其在私人之间的房屋买卖中(即二手房转让),由于很多买方与卖方互相不认识、不了解,可以说信用无从谈起:买方担心给了钱,拿不到房;卖方担心买方不是一次性支付全部款项(如要办理银行贷款),分几次支付,会不会拖泥带水拖延付款等等。这时,房产中介机构出现,中介方是以单位的名义出现,并且经过国家行政部门的审批,具备经营资格。买卖双方就可以将中介方作为第三方来沟通信息,调停买卖双方之间的争执;而且买卖双方需要办理产权转让等手续,更需要中介机构提供专业意见、协助办理。因此房产中介的产生与发展正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 二、房产中介市场现实存在的欺诈行为 由于房产中介行业进入门槛相对不高,因此也就良莠不齐,大多数中介机构奉公守法、诚实经营,在帮助消费者购置产业提供了优质服务。但也有不少不良中介机构存在欺诈行为,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现就笔者所知道的中介欺诈行为进行具体分析: 1.以包销的名义,隐瞒委托人的实际出卖价格和第三方进行交易,获取佣金以外的报酬。 2.从事成套独用居住房屋使用权买卖经纪活动。 3.无照经营、超越经营范围和非法异地经营。 4.房地产执业经纪人出租、出借经纪执业证书。 5.房地产经纪组织滥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利用格式合同对相对人作出不合理、不公正的规定。 6.房地产经纪组织未按规定期限办理备案手续。 7.各类房地产广告信息、内容中未标注忠告语,以及未经登记房地产印刷品广告。 这些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直接的经济利益,并且间接损害了国家利益,扰乱了房地产市场正常的操作、运行秩序。 三、关于依法规范、稳定发展房地产中介市场的建议 由于上述欺诈行为的存在,对整个房地产市场存在着极大的危害性。如何才能依法规范、稳定发展房地产中介市场呢?笔者提供下面几个建议: 1.在房产交易中心免费发放有关房产交易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的宣传单,以特别提醒消费者引起注意。 2.提醒消费者在居间合同与行纪合同中了解这两种行为的区别。居间合同是委托人委托居间人进行订约中介活动的合同。居间人不是订约的当事人,也不是当事人的人,是为当事人订立合同而穿针引线的人。行纪合同是以自己的名义办理财产交易等事务并直接对第三人承受权利义务的合同。 3.购房前认真索取中介机构的营业执照、执业资格证书等证件,应当取得复印件并与原件核对,必要时可以向工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要求验证。 4.对于所谓的“可转换产权房”应当向房产管理部门咨询了解该房产的真实情况,是否属于规定的可转换的“使用权”与“产权”。并且在合同中约定中介方如果提供情况不实应当负责的赔偿责任。如果中介方拒绝该条款,则对该房产的“可转产权”性质怀疑,避免上当。 5.对于房产中介方的广告、店堂招贴等宣传资料上,凡标明符合合同要约要件的内容,视料作为合同的附件,一并写入合同中,以此约束相对方。 6.达成协议后,对办理产权过户手续,购房者应当本人亲自办理,不要怕麻烦,因为只有到了房产登记部门过户时,其房产权潜在的风险就会凸现,才能便于及时解决。 房产中介论文:关于房产中介欺诈行为分析 摘要: 随着上海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上海房产中介市场也在日益壮大。人们通过房产中介咨询、购买、出售、租赁房产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房产中介在房产交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本市约50%的新建商品房销售和90%的二手房买卖是通过房地产中介企业实现的。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中介市场的详细了解,其中存在的主要欺诈行为有: 1. 以包销的名义,隐瞒委托人的实际出卖价格和第三方进行交易,获取佣金以外的报酬。 2. 从事成套独用居住房屋使用权买卖经纪活动。 3. 无照经营、超越经营范围和非法异地经营。 4. 房地产执业经纪人出租、出借经纪执业证书。 5. 房地产经纪组织滥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利用格式合同对相对人作出不合理、不公正的规定。 6. 房地产经纪组织未按规定期限办理备案手续。 7. 各类房地产广告信息、内容中未标注忠告语,以及未经登记房地产印刷品广告。 这些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直接的经济利益,并且间接损害了国家利益,扰乱了房地产市场正常的操作、运行秩序。如何防范并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些建议: 在房产交易场所通过发放宣传单提醒购房者,注意区别居间合同与行纪合同中这两种行为。购房前认真索取中介机构的营业执照、执业资格证书等证件;对于所谓的“可转换产权房”应当向房产管理部门咨询了解该房产的真实情况并且在合同中约定中介方如果提供情况不实应当负责的赔偿责任。对于房产中介方的广告、店堂招贴等宣传资料上,凡标明符合合同要约要件的内容,视为要约作为合同的附件,一并写入合同中,以此约束相对方。达成协议后,对办理产权过户手续,购房者应当本人亲自办理,以避免产权无法过户风险等 一、目前房产中介发展现状 随着上海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上海房产中介市场也在日益壮大。上海市房产中介企业已迅速发展到了8万余家,人们通过房产中介咨询、购买、出售、租赁房产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 为了加强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房地产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对房地产中介服务进行了定义:房地产中介是指房地产咨询、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等活动的总称。包括了以下—— 1. 房地产咨询,是指为房地产活动当事人提供法律法规、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服务的经营活动。 2. 房地产价格评估,是指对房地产进行测算,评定其经济价值和价格的经营活动。 3. 房地产经纪,是指为委托人提供房地产信息和居间业务的经营活动。 房产中介在房产交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本市约50%的新建商品房销售和90%的二手房买卖是通过房地产中介企业实现的。可以说大部分的房产交易行为是通过中介机构进行,中介机构沟通买卖双方起到了一个桥梁的重要作用。 尤其在私人之间的房屋买卖中(即二手房转让),由于很多买方与卖方互相不认识、不了解,可以说信用无从谈起:买方担心给了钱,拿不到房;卖方担心买方不是一次性支付全部款项(如要办理银行贷款),分几次支付,会不会拖泥带水拖延付款等等。这时,房产中介机构出现,中介方是以单位的名义出现,并且经过国家行政部门的审批,具备经营资格。买卖双方就可以将中介方作为第三方来沟通信息,调停买卖双方之间的争执;而且买卖双方需要办理产权转让等手续,更需要中介机构提供专业意见、协助办理。因此房产中介的产生与发展正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但是,由于房产中介行业进入门槛相对不高,因此也就良莠不齐,大多数中介机构奉公守法、诚实经营、在帮助消费者购置产业提供了优质服务。但也有不少不良中介机构存在了欺诈行为,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笔者所在所知道的中介欺诈行为进行具体分析。 二、房产中介市场现实存在的欺诈行为 1. 以包销的名义,隐瞒委托人的实际出卖价格和第三方进行交易,获取佣金以外的报酬。 委托人一般分两种:房产开发企业和私有房产权人(自然人)房地产开发企业委托中介服务机构销售商品房的,受托机构应当是依法设立并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与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订立书面委托合同,委托合同应当载明委托期限、委托权限以及委托人和被委托人的权利、义务。 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销售商品房时,应当向买受人出示商品房的有关证明文件和商品房销售委托书。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销售商品房时,应当如实向买受人介绍所销售商品房的有关情况。 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不得销售不符合销售条件的商品房。 同样,自然人委托房产中介机构销售商品房的也应当参照上面开发企业委托的方法办理。同时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 (2001年3月14日建设部第38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自2001年6月 1日起施行)第二十八条规定: 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在销售商品房时不得收取佣金以外的其他费用。 从法理上说,房产中介机构主要是房产经纪人,对委托购房和销售的客户之间是一种居间合同行为,而不是表面上的行纪行为。经纪人应当在销售商品房时提供:房源信息、销售价格外,表明收取佣金,即按房产成交价格的3%~5%之间提取佣金。 而现实上,很多房产经纪向购房者提出“包销”,即所销售的房产统一报价,说价格已经包括佣金,或者误导购房者“免佣金”。实际上购房者与售房者之间很难了解到真实的出售价格。其中的差价由房产经纪赚得,也就 是所谓的“赚差价”,这明显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 2. 从事成套独用居住房屋使用权买卖经纪活动。 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关于禁止成套独用住房使用权买卖的通知》沪房地交(1999)0786号规定:“三、各类经纪中介服务机构不得从事成套独用住房使用权买卖的居间介绍、和提供咨询等业务;不得挂牌、展示、提供或利用房地产网站、刊物等信息载体登载成套独用住房使用权买卖信息。” 目前,上海可进入市场买卖交易的房屋既有产权性质的房屋,也在使用权性质的房屋,这里的使用权房屋是指“不可售公房”也就是指不能按照房改政策购买的公房。由于权属性质不同,其市场价格及法定的权利义务有较大区别。 区分拟购房屋的权属性质,应以验看凭证为准。有房地产权利证书(或房屋权利证书)的即为产权性质房屋,凭证为公有房屋租赁凭证的即为使用权性质。可售公房是上海市房改售房政策引出地房屋属性概念。是指:上海的房改政策规定,职工(原承租人)可按房改售房的价格及优惠政策出资购买的产权的房屋。是指“成套独用”的原公有住房。 现行法规不允许可售公房以使用权的性质进入市场买卖,可售公房买卖必须按照先由承租人按房改售房政策办理完毕买房手续后,再以产权的性质卖给购房人的程序操作。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二步并一步走”的政策。 按照《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管理暂行办法》 (1999年4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69号 自1999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五条 已取得合法产权证书的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可以上市出售 ,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不得上市出售: (1)以低于房改政策规定的价格购买且没有按照规定补足房价款的; (2)住房面积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控制标准,或者违反规定利用公款超标准装修,且超标部分未按照规定退回或者补足房价款及装修费用的; (3)处于户籍冻结地区并已列入拆迁公告范围内的; (4)产权共有的房屋,其他共有人不同意出售的; (5)已抵押且未经抵押权人书面同意转让的; (6)上市出售后形成新的住房困难的; (7)擅自改变房屋使用性质的; (8)法律、法规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其他不宜出售的。 根据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二OOO年四月二十七日颁发的《公有住房出售中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中对关于公有住房出售的范围界定为: (1) 由部队或其他系统单位职工免租使用的房管部门所有的独用成套公有住房,可以出售。 (2) 产权已转移地方的原部队的住房,可以出售。 (3) 同幢住房内有独用、有合用的,凡厨房间和卫生间由一户使用的公有住房,可以出售。 (4) 被拆迁安置的独用成套公有住房,该被拆迁户户口迁入后才能予以出售。 (5) 因规划、配套等原因未申请房地产权证的住房不予出售。 由于房改售房政策涉及工龄及超面积等方面的因素,同一房屋,不同的人购买价格差异很大。因此对购买可售公房的购房人须特别注意双方所约定房屋成交价的含义。成交价的含义为产权性质,则无纠纷可言。成交价的含义如为对方“到手价”,则差异很大。 3. 无照经营、超越经营范围和非法异地经营。 有些房产中介不申领营业执照就开展业务,所发的名片、所的广告宣传,只有所留的电话可以联络到其人,如同打游击战一般。遇到问题,则无音无讯了。 还有些房产中介为了税收或注册等问题,在经济园区注册而在市区进行营业。按照工商部门的有关规定,在非注册地营业必须在营业地工商部门再进行注册登记并备案。但不少公司未按此规定办理注册登记,却又在正常营业。 根据工商部门所发放的营业执照,房地产咨询与房地产经纪有很大的区别。房地产咨询是无权进行房地产交易行为的,而房地产经纪则可根据其注册资金及申请的范围从事房地产咨询、租赁、买卖等交易。但是在现实交易中,人们往往忽略或不了解这个区别,而某些房产中介机构为了获取利益又故意进行隐瞒。 4. 房地产执业经纪人出租、出借经纪执业证书。 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 (2001年3月14日建设部第38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自2001年6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九条 商品房销售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方可从事商品房销售业务。 同样法律严禁伪造、涂改、转让《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证书》、《房地产估价师注册证》、《房地产估价员岗位合格证》、《房地产经纪人资格证》。 事实上有很多房产中介公司在申请注册成立时所提供的从业人员资格证书都有借用他人的证书来充数现象。 5. 滥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利用格式合同对相对人做出不合理、不公正的规定。 格式条款是指格式条款的提供方(以下简称提供方)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商业广告、通知、声明、店堂告示、凭证、单据等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和前面规定的,视为格式条款。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 第三十九条 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 第四十条 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条和第五十三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第四十一条 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做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实际上很多房产中介机构,往往利用消费者不熟悉有关交易细节和法律法规,任意修改并且以格式条款形式规避自己应尽的义务,限制消费者应有的权利如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企图以合同条款形式玩文字游戏,一旦消费者发现问题,据此百般抵赖逃避责任。夸大了合同行为的“合意”,将不平等的条件强加于人。 6. 房地产经纪组织未按规定期限办理备案手续。 根据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修正)(1996年1月8日建设部令第50号 2001年8月15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9 7号《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的决定》修正)设立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应当向当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在领取营业执照后的一个月内,应当到登记机关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备案。 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当每年对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条件进行一次检查,并于每年年初公布检查合格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名单。检查不合格的,不得从事房地产中介业务。而有不少中介组织根本没有到有关部门进行备案。以为只要领取营业执照即可开业,根本没有把备案手续放在心上。 7. 各类房地产广告信息、内容中未标注忠告语,以及未经登记房地产印刷品广告。 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商品房销售宣传广告,应当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房地产广告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合法、科学、准确。 而很多房产中介机构在其店堂或者在一些媒体上广告信息,如对所谓 “特价房产”,注重说该房产或是地段繁华、或是全新装修、或是价格优惠等其他吸引消费者的地方,而没有将该房产真实情况进行核实。甚至对上面所说的“使用权房产交易”没有去标注其产权特点,等到消费者交付款项准备办理手续时才明白过来。而且也有不少如被抵押等房产依然在上市流通,造成消费者受骗上当。 三、 关于依法规范、稳定发展房地产中介市场的建议 由于上述欺诈行为的存在,对整个房地产市场存在着极大的危害性。 “以包销的名义,隐瞒委托人的实际出卖价格和第三方进行交易,获取佣金以外的报酬。”“从事成套独用居住房屋使用权买卖经纪活动。”“房产经纪组织滥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利用格式合同对相对人做出不合理、不公正的规定。”“各类房地产广告信息、内容中未标注忠告语,以及未经登记房地产印刷品广告。”这些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直接的经济利益,并且间接损害了国家利益,扰乱了房地产市场正常的操作、运行秩序。“无照经营、超越经营范围和非法异地经营。”“房地产执业经纪人出租、出借经纪执业证书。”“房地产经纪组织未按规定期限办理备案手续。”这些行为阻碍了相应的国家机关对房地产中介组织正常的管理和监督,因而又影响到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由于上述行为存在的危害性,如何才能依法规范、稳定发展房地产中介市场呢?笔者提供下面几个建议: 1. 在房产交易中心免费发放有关房产交易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的宣传单,以特别提醒消费者引起注意。 2. 提醒消费者在居间合同与行纪合同中了解这两种行为的区别。居间合同是委托人委托居间人进行订约中介活动的合同。居间人不是订约的当事人,也不是当事人的人,是为当事人订立合同而穿针引线的人。行纪合同是以自己的名义办理财产交易等事务并直接对第三人承受权利义务的合同。 3. 购房前认真索取中介机构的营业执照、执业资格证书等证件,应当取得复印件并与原件核对,必要时可以向工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要求验证; 4. 对于所谓的“可转换产权房”应当向房产管理部门咨询了解该房产的真实情况,是否属于规定的可转换的“使用权”与“产权”。并且在合同中约定中介方如果提供情况不实应当负责的赔偿责任。如果中介方拒绝该条款,则对该房产的“可转产权”性质怀疑,避免上当; 5. 对于房产中介方的广告、店堂招贴等宣传资料上,凡标明符合合同要约要件的内容,视料作为合同的附件,一并写入合同中,以此约束相对方。 6. 达成协议后,对办理产权过户手续,购房者应当本人亲自办理,不要怕麻烦,因为只有到了房产登记部门过户时,其房产权潜在的风险就会凸现,才能便于及时解决。
中医论文范文:谈中医护理在医院管控中的效益 在各科室按照中医辨证施护病种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项目达到护理部要求的前提下,科室将每月中医特色护理开展情况上报护理部,经核实统计后上报院部,院部根据科室住院病人床位使用情况,按特色操作的收入予以一定比例奖励科室护理人员,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中医特色护理的开展。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护理部制定了护理部临床护士全员培训计划、科内培训计划、院内护士针推科轮转计划、外出进修学习计划等,以确保各项培训制度的落实。制定护理人员培训目标要求护理人员接受系统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非中医护理专业护士三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中医护理培训人数达到医院护理人员总数的70%以上。各临床科室开展中医单病种≥2项,开展中医护理特色操作项目≥3项。要求中医护理操作开展项目尽量和单病种相关联。全院护士中医基本理论考核通过率达100%,中医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90分。院内培训(1)护理部理论培训。护理部基本理论和技能培训做到一线护理人员全员参与,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学习后,护理部上网下载专题学习资料下发到科室,课后出思考题,由护士长督促学习、提问,使护理人员巩固所学知识。2010年上半年,院部订购本科教科书《中医护理学》[2],人手一册,开设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学习班,邀请院内主任中医师、针推科主任等给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授课。全院临床护理人员怀着极大的热情,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听课,4~6月两个月的时间共完成了38次、72学时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并进行了四次阶段性的理论知识考试、一次综合性的中医理论考试。素日里,护理部每月组织1次中医护理知识专题讲座,护理部每半年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中医知识考试,对不合格人员进行补考,直至考核合格。(2)护理部技能培训。根据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并结合本院实际工作情况选定了穴位注射、穴位按摩、耳穴压豆、艾条灸等共4项中医传统技术操作作为培训内容。护理部组织护士长、护理骨干外出短期培训、参观学习、观摩,护理部要求外出学习、进修回院的人员写学习体会,在护理人员中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业务讲座,并制定在科室开展工作的计划。护理部定时督查,以点带面,带动其它科室中医护理操作新项目的开展。 评价指标理论水平 以本科教材《中医护理学》[2]等考试成绩为指标,技术水平以《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3]技能考核成绩为指标,护理质量检查成绩以每季中医护理质量检查得分作为指标。提高了护士学习中医知识的兴趣系统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全院护理人员对中医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促进了护理人员中医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009年10月呼吸内科护理单元被评为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2010年10妇产科护理单元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全国护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至2010年10月全院有66人取得丽水市中医药学会和丽水市中医院联合举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合格证书,有125人3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2011年10月在浙江省中医医院“三级乙等”等级评审中我院的中医特色护理得到好评。护士的中医理论、技术操作成绩有大幅度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成绩、考核技能成绩,活动前后成绩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意义(P 讨论 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带动各护理单元中医特色护理工作的开展。经过3年的系统培训,中医特色操作开展项目从4项增加到12项,开展次数从186人次到10385人次,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得益于系统的中医护理培训。促进中医护理操作技能的临床应用对护理人员进行基础理论、技能应用的系统培训,护士的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明显提高,为临床护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大大提高了护士工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加上医院给予合适的奖励机制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中医护理技能如拔罐、熏洗、敷贴、耳穴压豆等方面,具有操作方便、使用器具简单、适用范围广和见效快的特点[4]。在本院住院的老年病、常见病,及需长期治疗患者的治疗中有着积极作用,病人乐于接受。由于效果明显,提高了住院病人的满意度,同时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中医论文范文:中医学中的对身体素质 1体质与病因 中医病因学对体质决定某种致病因素和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耐受性这一现象早有认识,所谓"同气相求" 之说,指的就是不同体质对某些病因和疾病有着特殊易感性,如偏阳质者易感受风、暑、热之邪而耐寒;偏阴质者易感受寒湿之邪而耐热;肥人多痰湿,善病中风;瘦人多火,易得痨嗽;年老肾衰,多病痰饮咳喘;小儿气血未充,稚阴稚阳之体,常易感受外邪或因饮食所伤而发病。脏气偏聚盈虚的改变,形成体内情感好发的潜在环境,使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使情志症状的产生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倾向性。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凡此种种,均说明了体质的偏颇是造成机体易于感受某病的根本原因。 2体质与发病 中医学认为,正气虚是形成疾病的内在根据,而邪气只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体质正是正气盛衰偏颇的反映。邪之所客必因正气之虚。正气虚,则邪乘虚而人;正气实,则邪无自人之理。正气决定于体质,体质的强弱决定着正气的虚实。因此,发生疾病的内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人的体质因素。 3体质与病机 体质因素决定病机的从化。在中医学中,病情随从体质而变化,称之为从化。人体遭受致病因素的作用时,由于体质的特殊性,病理性质往往发生不同的变化, 不同的体质类型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六气之邪,有阴阳的不同,其伤人也不同,又随人身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如同为感受风寒之邪,阳热体质者得之往往从阳化热,而阴寒体质者则易从阴化寒。又如同为湿邪,阳热之体得之,则湿易从阳化热,而为湿热之候,阴寒之体得之,则湿易从阴化寒,而为寒湿之证。因禀性有阴阳,脏腑有强弱,故机体对致病因子有化寒、化热、化湿、化燥等区别。从化的一般规律是:素体阴虚阳亢者,机能活动相对亢奋,受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机能活动相对不足,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燥化;气虚湿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 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传变。患者体质不同,其病变过程也迥然有别。传变并非一成不变,一切都因人而异。体质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疾病的传变发生作用:①正气的强弱,决定发病和影响传变, 如体质强壮者则正能敌邪而病自愈, 而体质虚弱者易病情多变甚至发生重证或危证;②病邪的"从化"而影响传变。如素体阳盛阴虚者,感邪多从阳化热,疾病多向实热或虚热方面演变;素体阴盛阳虚者,则邪多从阴化寒,疾病多向实寒或虚寒方面转化。总之,疾病传变与否,虽与邪之盛衰、治疗得当与否有关,但主要还是取决于体质因素。 4体质与辨证 体质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临床证候类型。所谓"异病同证"和"同病异证",在一定程度上以体质学说为依据。同病异证是指同一致病因素或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体质各异,其临床证候类型则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别。如同样感受寒邪,因患者体质的不同和所感风寒之邪的偏重,有人表现为太阳中风证,有人表现为太阳伤寒证。同病异证的决定因素,不在于病因而在于体质。又如伤寒的传变途径一般是由太阳而阳明而少阳,然后传人三阴。为何有人从厥阴而热化,有人却从少阴而寒化。其原因就在于,从热化者素体阴虚,从寒化者素体阳虚。异病同证亦与体质有关。 5体质与治疗 体质是中医治疗的重要依据。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按体质论治既是"因人制宜"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医治疗学的特色。临床所见同一种病,同一治法对此人有效,对他人则不但无效,反而有害,其原因就在于病同而人不同,体质不同,故疗效不一。体质与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质决定着治疗效果。由于体质受先天禀赋、年龄、性别、生活条件及情志所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因人制宜"其核心应是区别体质而治疗,把"审机论治"、"辨证论治"、"辨病论治"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还要考虑到"因时、因地制宜"的体质治疗的基本原则,从而获得最好的疗效。 6体质与养生 中医学的养生方法很多, 如顺时摄养、调摄精神、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调养及运动锻炼等贯穿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然而善养生者,无论选择何种调摄方法,都应兼顾个体的体质特点。如在饮食调养方面,体质偏阳者,饮食宜凉而忌热;体质偏寒者,饮食宜温而味厚忌寒;形体肥胖者,食宜清淡而忌肥甘;阴虚火旺者,食宜甘凉滋润而忌辛热,阳虚之体宜多食温补之品。在精神调摄方面,也是根据个体体质特征,采用各种心理调节方法,如抑郁质之人,应注意情志的调节,消除其不良情绪。在体育锻炼方面,要因人而异,不同体质的人,应根据自身的体力和爱好,选择适宜的锻炼方法和强度。在音乐娱心养性时,须因个体心理特征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乐曲。 总之,中医体质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源于临床,最终也要服务于临床,并从临床实践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中医体质学的贡献,不仅在于生命科学,更在于临床医学,它将更全面、本质地揭示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从而更有力地用以指导医学实践。 中医论文范文:心理暗示法在中医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中医教学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面临很多困惑,从调查来看学生对中医学习的兴趣不高,主动性差,课堂出勤率低,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学生对中医的认同度不高,中医知识晦涩难懂,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等。怎样才能营造一个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在多年的中医教学过程中总结出运用心理暗示法教学,效果较好。 1. 心理暗示的涵义《心理学大词典》是这样描述心理暗示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方式,它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以无抵制的接受为基础,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等符号,含蓄而间接地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2. 运用策略洛扎诺夫曾经说过暗示教学法是创造高度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在教学中,学生是意识学习的主体,与此同时他们的潜意识也在积极参与知识的学习,当意识和潜意识形成积极作用时,学习效率就会成倍增长;反之,当意识和潜意识不和谐时,潜意识就会消极抵抗意识活动,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因此,在教授中医课程时尽可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起潜意识才能提高其记忆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 2.1营造良好的专业环境暗示。任何环境都是以具体、直观、生动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易于激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不同环境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暗示效应。营造具有良好学习氛围的教学环境,对学生专注、投入地学习可起潜移默化的暗示效果。教学环境的暗示主要指授课教室的布置,教师的专业气质和教学态度所形成的氛围,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所形成的氛围对学生产生的暗示。前者指的是教学的硬环境,对于中医课教室来说,要有中医的舌苔模型、脉象仪、针灸图谱、针灸模型、银针、古典医籍等;另外,中医大师的肖像画、各种充满中医氛围的小装饰等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授课教室所营造的这种氛围,让学生一迈入就有种想学的冲动。 2.2运用激励性和启发性语言暗示。教学语言是实施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利用教学语言的暗示功能指导教学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非常普遍。运用语言进行暗示教学,要把握好分寸,讲究语言的艺术,要使教学语言的暗示对学生的学习有激励性和启发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赞赏与信任的言语能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暗示效应。不被重视和激励,人往往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左右,对自己做出比较低的评价;而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环境中,人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往更好的方向努力。不难看出,赞赏所产生的暗示效应属于激励效应,这种心理作用能使学生产生被器重的自我意识,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减少自卑感,进而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充分挖掘内在潜力。所以当教师看到学生的进步时,不管进步是大是小,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既能表明教师在密切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同时也能表达教师对学生学习前景充满乐观的信心的潜在信息,从而有助于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勇于克服学习中医方面的困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的学习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和影响陷入困境。为了打破实训的僵持局面,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通过学生不易觉察的启发性教学语言暗示对教学训练加以引导,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3综合运用多种心理暗示手段。暗示教学理论认为,语言的内容是思想交流的第一层面,讲话的语调、表情、手势、目光、仪态等是思想交流的第二层面。因此,教师上课时的喜、怒、哀、乐的形象性和传神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例如,面对难懂不易理解的中医辩证时,教师谦和的表情、赞赏的语言、亲切的微笑、肯定的眼神、微微的点头、竖起的拇指等会减轻学生的紧张心理,从而减少学习的情绪阻力和畏难情绪,对知识点树立起信心。再有目光的交流与恰当的目光暗示也是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常常让学生觉得课后的刻苦练习所付出的汗水是值得的;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也常常使学生感受到师生情谊的温暖,从而为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发奋学习。 另外,教师与学生间的体位、距离同样也很重要,距离教师近的学生接受的暗示较强,距离教师远的学生接受的暗示较弱。所以,在目前教学都是大班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就更应该随时改变自己的位置,以便通过距离的效果来达到关注关爱暗示,引起学生课堂积极反应。 2.4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当前,中医学术空气沉闷,学术氛围不佳,中医市场空间变小这些都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医发展的现实问题,教师在上课时就要有效避免这些消极的暗示,而应坚持多举例积极、正面的事例来引导学生,避免负面暗示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再如,中医知识发展及知识背景与现代相差甚远,认知通感就显得很难,所以给教学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困难,这时教师尤其在课堂上发挥积极暗示就尤为重要,例如这时就多阐述中西医学领域中存在的认知通感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角度、多从中西医结合的有效性等方面去激励学生,以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 中医论文范文:乡镇基层中医人员培训的作用研究 问卷调查结果 接受培训前问卷68人,培训后问卷61人,经过实践后接受问卷57人。培训前调查有82.35%表示接触过名中医处方,17.65%反映从未接触过。其它困难包括:中医基础差,欠缺临床带教,基层中药房药品不齐,年纪大难记忆及掌握,实践机会少,不在中医科坐诊,认识理解有欠缺,患者信任度不高,掌握中医处方量少等。在实践后培训中对名中医处方在基层中医药人员培养中的作用调查,认为作用明显的为49.12%,有一定作用的为50.88%,作用不明显为0,愿意接受(或继续接受)名中医处方培训的占98.25%。对于名中医处方培训方式的选择,另外,许多学员还提出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如:师承带徒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名医现场指导,整理名中医经验集,制作名医视频课件,网上交流学习,增加名中医处方培训次数,名医单、验方交流,病案分析,开展处方点评等。 讨论与分析 培训前接受问卷的学员中有82.35%曾经接触过名中医处方,并且有94.12%认为名中医处方对中医诊疗工作非常有必要,这说明名中医处方在基层中医人员中有应用需求和主观能动基础,这是名中医处方在基层中医人员培养中能起到独特作用的基本条件。通过名中医处方的培训教育,对基层中医人员名中医处方认知程度的提高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其中一些内容的认知,如临床应用、心得体会、同行交流等,培训后认知提高的程度显着。培训前,79.40%的学员感到应用名中医处方有困难。通过培训有近58%的学员表示应用名中医处方仍有困难,主要表现为:在技术上加减应用,专科疾病的认识,辨证论治水平,中医处方掌握程度,中医基础等有欠缺;其它方面如患者信认度不高、病员少、药房品种不齐、欠缺临床带教,不在中医科坐诊等,说明这方面的困难是多元性的。培训和实践后参加问卷的学员中有98.25%表示愿意接受名中医处方的培训,100%认为名中医处方在基层中医药人员培养中的作用明显或有一定作用,这说明名中医处方培训在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养中是有作用的,并且绝大多数基层中医药人员愿意参加此类培训。基层中医人员对名中医处方的培训教育方式选择,主要集中在“名医讲课”、“名医亲临指点”和“名医带徒”。 对策与建议 建议卫生行政部门积极支持“名中医处方对城乡基层中医人员培养”这项工作,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加以推广。采取多重措施,解决名中医处方学习应用中的实际困难针对基层中医人员在名中医处方培训中所反映的实际困难,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其一,各级领导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要加大对中医药工作的投入和宣传,出台相关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养力度,在中医药人员分配及中医人才引进中予以政策倾斜及给予基层医疗单位以扶持。其二,进一步加强县级中医院的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区域内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的龙头作用。建立和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基地,更好地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包括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常规诊疗和名中医处方应用等)的培训及推广。其三,结合县、乡一体化建设,加强上下联系(包括网络及通讯等),采取中医药人员短期进修学习、中医继承带教、名中医及中医骨干定期指导、中医药学术交流、病案分析会诊或请教答疑,以及县、乡镇中医药技术对口支援、新分配中医药人员规范化中医培训、定期举行各种中医药技术培训班等多种措施培养中医人才。同时,加强县级综合性医院中医科及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的规范化建设及配套政策的落实,完善基层中医药人员的考核机制,促进中医药业绩考核。要建立投入、培养、考核、提高的完善机制,促进中医药人员基础理论水平和临床诊疗水平的全面提高。其四,将名中医处方的培训常态化、制度化。建议在基层中医人员知识技能培训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专设名中医处方培训,从而使名中医处方培训常态化、制度化,使名中医处方对基层中医人员培养的“桐庐模式”更为完善和易于推广。加强以名中医处方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处方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医处方是中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中医教科书中没有专设处方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成为中医教学中的一项空白。建议加强以名中医处方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处方教学研究与实践。一是充分认识到以实例论证处方的重要性,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中医人员积极大胆的临证运用名中医处方,并开展交流、撰写心得体会与论文等活动。二是将处方教学穿插在中药、方剂教学中,使中医人员进一步明确中医处方,特别是名中医处方的特殊之处,除了了解、熟悉处方的开方规则和格式外,必须做到辩证精当、选药正确、剂量准确、给药途径无误。充分挖掘名中医处方的文化内涵,培育中医人员的人文精神中医处方,特别是名中医处方和一切文学艺术作品一样,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记载了我国历代医学的昌明进步和中国医学史的渊源和发展,反映了医学流派和中医名家不同的个性和学术特征。要引导中医人员注意探索名中医处方的风格,了解名家临证认识疾病、处理疾病的思想方法和逻辑规律,增进中医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助于中医人员深刻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医学术流派和中医学的科学特色,从而提高医学理论修养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学习和应用名中医处方,还要注意从名中医处方中学习优良的处方行为,包括历来中医名家所提倡的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系统学习等精神;正确处理症状、证候、疾病、治则、方剂、药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重视药物配伍以外的处方内容,如选择适当的药物炮制方法、剂型及煎服方法,辅助措施及服药禁忌等。此外,提倡正确、灵活地运用名医处方,要懂得名家随证以立方,旨在示人以法,并非立方以套病的道理,因为疾病是千变万化的,人的体质, 气候、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学习名中医处方不可机械搬用。这些都是在学习名中医处方时同时要学习的处方行为。发扬名中医处方的优点,纠正中医处方应用中的误区目前,随着传统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群接受并喜爱应用中医药防病治病。但据文献报道,当前在中医处方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一是中医处方反映重复用药日益加剧的趋势,二是中医处方反映“量偏重”的趋势,三是中医处方出现“大处方”的趋势,四是中医处方中出现不恰当的中西药联合应用的趋势。由于中药价格便宜,副作用少,安全度高,对慢性病作用显着等优点而前景广阔。但目前中医处方中的问题如果不加以正视和解决,那么传统中医就难以发扬光大。有专家提出中医处方应有科学的原则,即最好的效果,最少的副作用,最好的配伍,最少的开支,四条有机结合,有机协调,才是优秀的中医处方。而绝大多数名中医处方由于经过名家长期的“精雕细琢”,是最具备以上要求的中医处方。因此,在中医处方教学中,以名中医处方为楷模授以学员中医处方原则规范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医论文范文:中医中药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 临床上,重症胰腺炎(SAP)是一种致死性高危急腹症,死亡率近乎100%。在SAP的早期,由于机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胰酶活性对腺胞细胞的损害,大量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的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入血,引起超强的炎性反应,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以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这是SAP的主要死亡原因,所以要防治SIRS,阻断其向MODS发展的这一关键环节,是治疗SAP的重要措施。临床上,除常规治疗外,着重注重中医中药的治疗作用。对48例SAP患者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2年5月~2005年1月收治SAP患者48例,男36例,女12例;年龄18~72岁,平均45岁。其性病原因:胆源性22例,饮酒性10例,暴饮暴食8例,特发性7例,外伤性1例。本组8例中转手术,均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所有病倒均符合国内SAP的诊断标准。 治疗措施:在内环境稳态治疗、代谢支持治疗、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生长抑素应用的基础上,加强中医中药的治疗。中医中药对SAP的治疗,在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不同的治法与用药,中医药的介入治疗,越早越好、越理想。中医辨证治疗SAP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腑实期:表现为腹膜炎、肠麻痹、SIRS,中医辨证属少阳阳明证或阳明腑实证,中医治则,通里攻下为主。辅以疏肝理气及活血化瘀,代表方剂为清胰陷胸汤。第2阶段,热毒期:表现为败血症,MODS、MSOF,中医辨证属热毒炽盛,气营同病,中医治则,清热解毒,清营凉血及活血化瘀为主,辅以通里攻下,代表方剂为清胰承气汤。第3阶段,脾胃不和,气阴和胃,代表方剂为香砂六君子汤。在SAP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做到“攻”、“补”、“清”一步到位,中医药的应用应早期、足量、反复、多途径。早期胃管注入,肛管保留灌肠,做到“上推”-肠管平滑肌的推动作用,“下吸”-中药的虹吸作用,做到“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釜底抽薪,急下存阴”这样一种观点和治疗特点,以达到中医整体化治疗的目的。 结 果 本组病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在SAP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采用辨证施治,整体化治疗。达到:“攻”、“清”、“补”一步到位。其中8例中转手术治疗,并发胰性脑病2例,治疗无效死亡。并发MSOF、AROS’经临床抢救治疗无效死亡。并发胰腺假性囊肿5例,后期经内引流术治愈,1例并发胰周脓肿,经手术引流治愈。治愈率91.7%(44/48),住院时间7~92天。 讨 论 “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和胃、益气养阴”是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SAP应用的主要治则,体现的是:“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的治疗特点。SAP一经诊断就要介入中药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临床上强调中医药SAP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足量、反复、多途径。早期是指一经明确或高度可疑病倒。开始就投用中药治疗;足量是指病人用药是常规剂量的2~4倍;反复是指24小时内多次给药,至少4次/24小时,而不是传统的一剂两煎给药;多途径是指中药到经胃管、肛门灌肠、空肠造瘘给药。 在对SAP的治疗中,应逐步形成和完善针对SAP并不是生理改变的中医药治疗体系。中医“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和胃、益气养阴”治则,就是这一体系的集中体现。其作用机理包括:缓解肠麻痹和促进肠内容大量排空;改善胰腺及胰周的微循环;促使胰液和胆汁内引流;增加生命器官、胰腺血液灌流和组织氧利用;阻断全身再灌注损害和内皮损害;拮抗细胞因子自损伤;保护肠黏膜屏障和维持肠内微生态系统;清降内毒和内毒素血症;抑制进入血液循环胰酶的活性。 中医药治疗SAP是最显着优势在于阻断急性胰腺炎的重症化过程。有学者认为,胃肠道损害是MSOF是发动机,中医药能有效地控制胰性SIRS、MODS和阻止或减轻坏死感染性SIRS、MODS。中药治疗SAP介的时机越早越好、越理想。中药的应用,有利阻断SIRS,平衡抗炎症反应和促炎反应。使促炎因子明显下降,抗炎因子升高,有利发送重要脏器功能,防止MODS、MSOF的发生。 总之,中医药治疗SAP的特点在于“整体调节、动态平衡”的作用,能有效地、全面地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维持内环境稳态,既防止了SIRS又避免矫枉过正,MODS的发生率下降。有利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治疗费用。在对SAP的治疗上有明显优势,中医中药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令人鼓舞的临床疗效。 中医论文范文: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治疗的认识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是推拿临床中的常见病,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达到临床治愈,中医推拿疗法是有效的保守疗法之一。但目前的推拿临床医生多从现代解剖学及病理生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出发来指导推拿临床治疗方法,采用或复位或松解的手法来针对腰、臀及大腿与小腿等病变部位及连及部位进行治疗。中医学对本病有着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认识,主要体现在治疗学上尤其重视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为进一步提高推拿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现就中医学对LIDP及其推拿疗法的认识以及它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等问题进行探讨。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LIDP属“腰腿痛”、“痹证”范畴。其病因主要有气滞血瘀、风寒湿邪侵袭及肝肾亏虚三个方面,且三者常常相互夹杂、互为因果,只是在某一个病人或同一个病人不同病期以其中一个方面作为首发或主要病因而已。 1.1 气滞血瘀 多于腰部劳累后因体位不正或扛抬重物,不慎致腰部用力不当,或跌仆外伤,腰脊闪挫受伤,致局部经络损伤,导致局部及至全身气血阻滞不通,均可使瘀血留着腰部等部位,经络气血闭阻而“不通则痛”。正如《索问》中所说“中路之脉令人腰痛,不能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此外,《景岳全书·腰痛》也有论述:“跌仆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 1.2 风寒湿邪侵袭 风寒湿邪侵袭也是LIDP发病的重要原因。LIDP在中医学中属“痹证”范畴,《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记载。由于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 1.3 肝肾亏虚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年老体衰所致。后天失养包括房事不节、劳累太过及久病体虚等。上述因素均可导致肾精亏损、体弱身衰,筋骨失养而致腰腿疼痛、活动不利及麻木。《黄帝内经》中指出:“肝主筋,藏血”,“肾主骨,生髓”,因此当进入中年以后,肝肾渐衰,骨髓生化无源,不能濡养筋骨,故出现腰及下肢痿弱乏力。肝。肾虚损,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容易乘虚而入,流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腰及下肢疼痛、酸重及麻木症状。 总之,LIDP的发病是以肝肾虚损为本,跌仆闪挫及感受风寒湿等外邪为标,本病日久常常虚实夹杂。肝肾亏损属内因,外感风寒湿邪等外因与内因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所论述:“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或从标,或从本,贵无失其宜而已。” 2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学原理 总的来说,中医认为推拿是通过手法对人体经络腧穴的刺激性来达到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从而平衡人体失衡的阴阳关系,使人体重新回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对于推拿治疗LIDP这一具体病症来说,推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疏通经络与行气活血及理筋整复三个方面。人体经络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具有“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功能。人体的气与血周行全身,皮肉筋骨与五脏六腑无所不达。推拿治疗LIDP所体现的疏通经络与行气活血作用实质上是一致的。推拿手法通过对腰局部及其与之经脉相关的远部进行操作与刺激,可以达到温热的目的,从而推动气血运行。《黄帝内经》中有两段文字,其一是《素问·血气形志》中所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还有一段是《素问·举痛论》中所记载:“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这两段文字明确地告诉我们推拿按摩可以治疗因经络不通之“不仁”及寒邪致血行不畅、局部血虚之“相引而痛”。此外,推拿还可能通过经络系统来调和气血以滑利关节与理筋整复。正如《灵枢·本藏》中所说:“是故血和则经脉流利,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也指出:“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说明推拿具有滑利关节和理筋整复的作用。 3 对推拿临床的指导意义 综述可见,推拿治疗疾病是通过经络与腧穴来发挥治疗作用,且肝肾亏虚、外邪侵袭及气滞血瘀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因病机。既然如此,那么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推拿治疗本病时就必须重视具有补益肝肾、祛风散寒除湿及行气活血作用的经络与腧穴在临床中的应用。如病人以肝肾亏损为主者,操作的重点部位宜在肝经与肾经,以求补益肝肾;以外邪为主者,操作的重点部位宜在足太阳膀胱经及五脏背俞穴之肾俞、脾俞等,以求疏风散寒、温肾健脾除湿;以气滞血瘀为主者,操作的重点部位宜在腰的病变局部及手、足阳明经,以求解散局部之瘀结,并通过补益气血的方法以达活血化瘀的目的。 上述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推拿治疗思路与现代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指导下的LIDP推拿治疗思路虽然有较大不同,但它强调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强调了中医脏腑理论与经络腧穴理论,符合中医治疗学原则与中医思维。至于其临床疗效及现代医学依据则有待于临床验证及进一步探讨。 中医论文范文: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路探讨 摘要】 分析了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中药密不可分,临床疗效是中医实践应坚持的标准。认为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路应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发展整体优势,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中医中药一体化发展;立足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疗效。指出中医药的现代化应建立自己的标准,以提高临床诊疗的可操作性和操作的准确性为依归。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 辨证论治 整体观 循证医学 蛋白质组学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工作有以下几个方向:(1)基因组学研究。国家人类基因组陈竺院士提出,我国将用已经掌握的人类基因组知识技术为平台,推动中医药的发展[1];(2)蛋白质组学研究。虽然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刚刚起步,且目前多集中在对病理学、给药前后的生化指标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但已经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3)将现代医学中的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解剖学等基础知识运用到中医的诊疗手段中;(4)采用实验室技术分析中药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有效成分。上述工作或许可以称之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大胆探索。但实践证明,由于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的截然不同,所得结论并未使中医药理论体系昭然天下,反而让研究人员自己都感到更加困惑,甚而使研究进程逐步偏离了中医药的本身。因此,仍然不能称之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由此看来,在促进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某个"原则",而这个"原则"就是中医药自身独有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也是其优势所在。 1 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1.1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两大特色,它们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指南。 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一方面注重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的"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体的五脏六腑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通过全身经络而互相联系起来,既反映整个生命活动的信息,又受其他各部分活动的影响,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另一方面中医注重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生命活动与自然运动规律相统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乃至疾病的诊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发展中医药学所必须继承的。在与现代生命科学的竞争发展中,只有坚持自己的特色,才能逐步吸收对方的优势而为己用,并最终超越对方。 1.2 中医中药不可分 目前有关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研究中,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就是把中药独立于中医学进行单独研究,也就是上述的实验室采用分析中药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有效成分的探索方向。综观目前中医药领域,从教育的学科设置到院校的设立,都将中药设为中医学大专业下的一个分支学科,说明中药不应脱离于中医学独立存在。而将中药学更名为"生药学"的做法显然试图是把中药学从中医学中分离出来。 中医经典着作中确实有诸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本草专着,但只要浏览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些经典着作中都有相当大的篇幅论述中医理论,甚至中医临床。所谓的"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实是同源的,也是一致的。脱离了中医学,就不是中药;脱离了中药的中医,也不再是真正的中医了。将中药独立于中医学将使学中医专业的人不认识中药,不知道中药理论和应用;学中药的人根本不懂中医,只能成为了药物化学、药物动力学的专家。 中医中药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试图将中药独立于中医进行研究的探索都不可能反映中医的本来面目,反而给中医药的发展设置更多的障碍。 1.3 临床疗效是中医实践应坚持的标准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医学均来源于临床实践,中医也不例外。要检验一种治疗技术、治疗方法、治疗思想是否可取,必须以临床疗效作为标准。 中医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也产生了很多学说。经过反复的临床验证,有的得到了肯定,成为指导原则被记录到经典着作中;有的则被否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 "验方"、"验案"都是历史积淀的成果,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目前西医为主流医学,当然是因为其确切的疗效。回顾其发展历程,也是经过了这个临床实践的筛选过程,才逐步确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标准治疗方案。由于中西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两者能否最终达至结合甚至融合,仍然有待实践验证。如果因为中医的理论、治疗方案、治疗措施不符合西医的体系就以"不科学"为由对中医进行批驳甚至否定,就好比是医学上的"种族歧视"。 "科学"只是验证真理的途径,并不是鉴定真理的标准。如果以现有的或已知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医进行"去粗取精",被"去"掉的"粗"也许就是中医的"精华"。 2 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实现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2.1 发展整体优势,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医 中医药学是以整体、辨证的观点去把握生命、健康、疾病与药物的关系,其特色是"天人相应"和整体调节。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医学的整体观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被当代科学所认识,甚至被认为是神秘的。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宏观整体优势与特色的发掘,重视解释证候、方剂乃至于中药等概念中有关的整体、系统、协调、整合等复杂性问题;应充分吸收、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的新成果,弥补自身不足。 可以说,中医药学是典型的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医药学方法论的创新提供全新的视角。例如:复杂适应系统关于涌现的认识,可以考虑用来揭示方剂疗效机理、证候形成机理所包含的"多因微效"基础上系统的"涌现"。因为方剂疗效和复杂性疾病及其证候的形成,很可能是在微小的变动基础上系统"涌现"的结果[3]。 蛋白质组学研究是对机体、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将传统的中医治疗过程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相结合,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揭示机体内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从而阐释以宏观辨证、整体观念为核心的中医理论体系。通过对机体功能的体现者--蛋白质进行研究,可以直接发现由于药物作用而差异表达或特异表达的靶蛋白质,验证中医"四诊法"的科学之处[2]。 2.2 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走"医药分离"的道路 从中医药现代化的多年实践来看,其基本思路是按西医科研模式,主要采取量化、直观化方法,通过动物实验与数据统计,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提取其有效物质,制成针对某一疾病的"新型中药"。但是,中药的重要理论是四气五味,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提纯后,它就不再具备四气五味等性能,不能参与中药处方的配伍,而应归于西药的化学成分范畴。因此,中药的现代化不能违背中医辨证立法、依法处方用药的原则。如果中药现代化走向简单模仿西药研究的道路,将使中药研究逐步失去自身理论基础、脱离特有临床经验体系的特点。其结果,不仅永远赶不上西药,而且将重蹈 "废医存药"覆辙,阻碍中医药学发展,难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中药不分家,必须清楚认识到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规律。利用功能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经这些单味药或 复方药处理过的组织、细胞或体液表达的蛋白质组,并比较治疗前后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鉴定其中发生相应变化的蛋白质,从蛋白质组水平上对中药的多环节、多靶点调整作用进行研究,可揭示中药单方、复方的作用机制,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内在的配伍规律,这无疑是中医药走向世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已作出了一定的研究 [2]。 2.3 立足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疗效 医学的起源和发展都是以临床为立足点。回顾中医的发展历程,这一特点更为突出。可以说,中医的生命力就是体现在临床实践中。在以阐明中医药治病机理为目的的探索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医药疗效如果得不到提高,即使机理再清楚也是徒劳。因此,切不可一味沉迷于基础研究,忽视临床实践。"纸上谈兵"不应为中医者所为。 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学的临床研究主要停留在临床观察和个案报道上。而且,中医对疾病证据的采集和分析多是从宏观入手,主观因素较多,对疾病的命名一般以主要症状为依据,缺乏系统性,难以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循证医学模式恰恰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弥补中医之不足。循证医学采取完全随机、对照、双盲的科研设计和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以降低研究结果的片面性,提高可重复性。 中医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是一致的,都是来源于实践又应用到实践。遵循此模式所得结论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因此,应大力提倡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中医的辨证论治研究工作,以期使可靠的治疗方法规范化、普及化,提高中医药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现代化应遵循中医自身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手段,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使中医药学从理论体系到临床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与升华,满足时展的需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需求,成为既具有中国医学特色,又具备当代科技水平的中国医学理论体系[4]。 目前,标准化、规范化、定量化已成为中医药学术创新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中医对病的诊断有自身的特点,对证的诊断则为中医学所特有。虽然西医的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些模式对中医的效果甚微,简单的"拿来主义"已经严重制约中医药前进的步伐。因此,立足于建立自己的标准,提高临床诊疗的可操作性和操作的准确性,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观察对照研究,才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出路。 中医论文范文:论营销管理在中医院护理服务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为中医医院适应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有效灵活的营销管理应用于中医护理服务中。方法:护理人员培训、将营销管理应用于工作流程。结论:护理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病人满意度,营销策略应用于中医护理工作中,做好市场调研,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项目,树立品牌意识,不仅可以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可、提高了中医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营销管理;中医护理服务。 现代营销观念认为,医院营销的出发点是病人,不是医院自身,目的是通过病人的满意获得利润,而不是通过病人数量来获得利润,采用的方法是整合营销,而不是营销部门及其人员进行的营销活动。 1 营销管理的概念。 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交换关系,而对设计方案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本质是需求管理。 2 营销管理的应用。 2.1中医服务是中医护理营销的根本。 2.1.1护理人员培训。 2.1.1.1每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操作的培训:包括营销管理学、中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制等各方面的学习和特色中医技术操作培训,从而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及中医专业技术水品。 2.1.1.2必要的礼仪训练:请礼仪专家讲课,从外表到语言谈吐、到行为规范、待人接物等多方面训练,树立大方得体的外在形象、优雅的谈吐、文明的举止习惯、良好的气质。 2.1.2 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提高病人对中医的认识2.1.2.1 科室开展了如耳穴埋豆、拔火罐、艾条灸、穴位按摩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中医辨证施护、中医护理处方、中医食膳指导,使病人体会到了中医整体护理的内涵及精髓。 2.1.2.2 每月第二周、第四周周五下午召开工休座谈会,参加人员包括全体护士、值班医生、所有在床的病人。进行疾病的中医治疗及护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患者交流、医(护)患交流、进行满意度调查,收集患者的意见、建议,对临床中医护理工作进行持续改进。 2.2.2 形成成本意识,减轻患者负担:提倡节约,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从每张纸、每度电做起,降低医疗成本。使用经济有效的中医护理措施解决护理问题等,减轻了患者负担。 2.2.3 提倡以人为本:设身处地地为病人考虑问题,关心体谅病人,言语和蔼、态度亲切。从每件小事做起,如免费为病人提供微波炉加热饭菜、提供便民箱一次性纸杯,夏天蚊虫多的时候提供蚊香、冬天提供热水袋、免费送餐等。 2.3 做好售后服务:于病人出院后一周内进行电话回访及定期上门服务,进行必要的中医健康指导、康复锻炼。 2.4 扩大对外影响:医护人员每季度下社区为群众进行义诊、体检及中医相关知识的宣传,免费发放中药饮片等。 3体会。 3.1护理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中医理论操作、人文知识、营销理念的学习,使我科护理人员中医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年终理论和操作的考试合格率分别是96%和98%。 过硬的中医操作技巧、热情的态度、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不仅赢得了病人的认可,也体现了中医护理服务的价值。 3.2 病人的认可:由于转变了观念,中医护理服务从病人,即顾客需要出发,提供了最好的中医服务和最优惠的价格,不仅可以满足病人需要,同时赢得了病人认可。制定的营销策略加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降低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为医疗护理工作创造了温馨和谐的平台。2009~2010 年病人满意度为 94.3%,2010~2011 年病人满意度提高至 99.5%。科室的病床使用率从56%提高到现在的 90~95%。 3.3 结论:通过营销管理理论的学习转变了服务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注重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寻找新市场,并扩大市场占有率,运用营销策略及手段,树立中医护理品牌,提高了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力。 中医论文范文: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 道教和中医学的关系, 一般而言, 就其内在的文化本体的一致性上, 是在哲学层次上的统一。因此, 道教对中医学的重大影响, 就必然表现为以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发展所作的哲学贡献。关于道的哲学研究, 以及对中医学的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学界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 但是, 由于西方文化和哲学对中国文化发展在近代以来的滥殇,致使对道教和中医学的关系的研究也受到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影响,这种对中医学的形式化的研究道路使中医学的发展迟缓甚或倒退。显而易见, 中医学的形式化研究的方式悖离了道的哲学。限于本文的篇幅, 本文就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的影响进行哲学反思, 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学向道教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问题。 一、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和中医学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以中医学为主体性而言, 在哲学上表现出以《周易》、 道教、中医学三位一体的道本体论的系统关系。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中国文化中可谓一以贯之。表现为道统文化特性的中国文化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为最高目标, 因此, 尽管中国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 但都没有离此鸿的。就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而言, 以道的哲学思维方式所受的影响就更是显而易见。就中国文化的历史而论, 由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所引发, 对道的抽象和身体力行成为思想家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规范自己的理论体系, 并直接的影响了《易传》的形成和歧黄之术的理论体系。表现在哲学思维上形成了所谓的“医易相通”和“医道相通”的哲学观。道教为彻底贯彻和实现道家的终极关怀问题,以人生的终生修道为实践, 在练功的实践中由于对中医学的需要, 实际中的道教与中医学的关系就必然表现为道教学者以道的哲学观对中医学的具体运用, 以及在修道的实践中以自身的练功实践对医道的理解而发展为道教医学。因此, 道教学者是在修道中身体力行的发展了中医学,并结合练功的机制, 对中医学的阴阳、 气? ⒕纭⑷埂⒕瘛⒁约氨缰な魏屠矸ǚ揭┑壤砺奂笆导鞒隽颂厥獾墓毕住F渲?不但以医道对身体的作用加深了对道的理解, 而且也以道的本体理论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为中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的大家世人皆知, 为人称道, 例如葛洪、陶宏景、孙思邈等人。 显然, 中医学是主体存在价值关系的主体自为的学问, 而道教则是超越主体存在的自为的价值从而达到自在的学问。具体而言, 中医学在道教哲学的影响下, 以其老子“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制定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而道教则具体的应用了中医学对人体理论的认识, 尤其是唐宋以后道教的内丹理论的成熟, 更是大量的借鉴中医学有关精气神的理论的结果。这些, 都表明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我们在当代讨论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问题, 最重要的当属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的问题, 非但如此, 就人类哲学自身进步的需要, 也极需从道教哲学中汲取营养, 以走出当代哲学的困境, 所以, 对道教哲学的研究应当是当代哲学研究中的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 道的本体论哲学研究一直不被世人所重, 或者被斥之为形而上学。所以,对道教哲学及道教医学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 因此, 应当引起重视, 这不但为中医学的继续存在和发展之必需, 以推动中国传统医学模式的进步, 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之必然; 就走出当代的哲学困境而言, 对道教哲学的研究也必然在发现其对本体论的贡献中认识到其重大的理性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因此,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意义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以道本体论对人的存在及医学模式的定位, 将决定中医学的今后的发展方向。表现为当代气功热形式的文化现象, 已透视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潜在性影响。但进一步对气功理论的深入研究受到当代思维方式的限定而出现重重困难, 因此, 对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正本清源──对道教哲学在哲学发展中重新定位, 即在其自在的道本体上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关切和可能实现的方法论中实现当代哲学的革命, 是道教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向。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 在对道教哲学的终极关怀所能实现的道路中, 反观中医学的理论和实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合理定位, 以发现西方医学模式中的问题, 并在人类存在的问题中发现其本质性的问题, 以此映现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重要性, 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使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所实现的价值与自然之道真正的统一起来 ,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自为转向自在。显然, 这已超出了医学模式所研究的问题, 也正是这样, 才显现出中医学的整体和全面性, 因为中医学历来主张人的生存环境的自为不但是医学应注重的, 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应与其统一的, 因此, 古代的“儒必通医”的主张在当代不失其重要的社会和历史的意义。 二、道的形上学及其对人的形而下存在的统一 道的形上学问题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以道教哲学的形式来定位, 其中需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主要的问题是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 及其道教哲学的优越性何在以及对当代哲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 这一问题自在于道教的思想体系之中,如果以“智慧”定义哲学, 毫无疑问, 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处处充满智慧, 如果从黑格尔的哲学标准定义哲学, 则道教哲学并不属于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哲学体系。道教哲学表明, 道教哲学以“道”的本体论规范主体的修为与“道”合一, 这种哲学在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地位始终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源于道家的“道”的哲学, 并以“道”规范主体的修为而成道教的形式其本质上是“道”哲学的统一性。今天看来, 这种哲学在人类哲学中尽管有相当多的内容需要完善, 但其表现的重要性是相当明显的, 因为主体的存在本质及其实现在本体中的地位是人类哲学的终极关怀之所在。显然,其中的形而上学与《周易》的形而上学同出一辙, 人的形而下存在的中医学体系的形上部分与《周易》及道教的形而上学统一, 这在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 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医学不仅是医学, 而是关于人的完善自身存在的学问。中医学所包含的道德和伦理的思想, 以及人文关系, 天人合一及运气学说的规则 ,都表明实际上的中医学被中国哲学所包容。 但是, 应强调指出的是, 中医学的哲学因其对主体的关怀所必需, 导致其重要的理论支柱就只有向道家及道教的终极关怀中汲取。如果说中医学的发展是在的索取了道教对主体的终极关怀的理论形式而成功的解决了其中的重大的理论和医疗实践中的问题, 那么, 这一历史事实所反映的道教哲学中的关于解决终极关怀问题的成就本身就成为当代重要的哲学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中规范了道的本体论意义并在相当多的方面由此指示出主体的方法论。《周易》在基本的意义上指出了道的形而上学问题。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这始终是哲学的重大问题, 但西方哲学对此已无能为力。由于《道德经》和《周易》以道的方式对这一问题的限定, 使之对人的本质性存在的形式问题没有在基本的哲学意义上给出, 所以, 人类的存在的所有问题表明, 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是当代哲学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中医学在映射这一问题中, 表露出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尤其《内经》中的有关论述,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周易》和《道德经》及《内经》的哲学思维对当代的哲学发展及对中医学的继续进步将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已在近年的中国文化热中显 见端倪。笔者在对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的研究中, 结合西方哲学中的问题, 受《周易》的道器之论之启发, 形成了形而中论的哲学。 形而中论的哲学认为, 人对存在的认识,是以形作为主体认识、并分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的始点, 人的存在形式和主体地位实际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间者也”, 因次, 人是存在中的形而中者。人是以时空的方式建立起对形的认识, 因此, 形而中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建立在时空的本体论基础上,并且与中医学的时空观统一。 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将能很好的解决一系列的重大的中医学的哲学问题。(限于本文的篇幅, 有关的具体论述请参看笔者的其它文章)。 三、中医学的医疗模式及其在当代的发展道路 自晚清开始的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近代和当代文化中的主体性地位以来,对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研究, 其中的重要的反映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中医学范畴几乎都以西方哲学的模式进行了解释。对于这些解释, 已成为中医学的哲学研究的主流, 但是, 由于哲学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的失缺, 以西方哲学作为主体形式的研究就不能正确的和全面的反映出本在的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 因此,从本质上重新把握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道家和道教哲学对中医学的重要性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方向, 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思维方式和其产生的对思维的形式的统一性是哲学的自在, 那么, 一定的知识形式将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 哲学只是从形式中所发现的基本规则。因此, 就中医学的形式而言, 如果承认其是不同于西方医学的独立的形式 ,那么,自在的哲学就是与西方哲学的形式所不相容的。所以, 与西方医学是西方哲学所生成的医学形式一样,中医学也只能是其自身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形式。所以,从中医学的形式中分析其哲学思维, 体认其自在的哲学, 也许是比以西方哲学为主体的研究方式对发现中医学的哲学模式更为有利。 长期以来, 有关中医学的哲学的研究, 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哲学思维属于辨证法的思维方式或朴素的辨证法, 由于中国哲学的自在方式产生的中医学, 使以西方哲学中的辨证法的方法认识和研究中医学形成相当大的曲解, 由此导致不但不能从本质上认识中医哲学, 而且对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相当大的障碍。因此,从哲学上的正本清源就是当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中医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两者的理论关系在哲学中的统一, 构成了独具理论特色的中医的治法和治则的诸要素,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反映出中医学中的认识论的哲学体系, 是与中国哲学的本体论一脉相承的。探讨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 分析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所反映出的中国哲学内涵 ,是哲学的重要任务, 而道教学者在修练和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功理功法, 无疑是对问题的解决, 而这些应在当代加以研究的。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对疾病认识并采取相关的医治方案的中医学的重要的理论,两者反应出的对疾病的认识, 就人是自然界的整体存在物于其中而言,是相当深刻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病因辨证等, 辨证虽有相当多的方式, 但以阴阳为体。 《周易》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论, 是辨证的总纲。施治与辨病施治虽表现为“同病异证 ”、“异病同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较为复杂的关系, 但只要在阴阳上辩病识证, 就可事半而功倍。总之,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一种高级的综合性的学术修养, 与形而下的西方医学绝不相同。 由于以上的中医医疗特点的存在, 中医学人才的培养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这关系到中医学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的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教育体制而言, 由于与中医学自在的规律相悖, 已严重的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 降低了中医的医疗水平, 不但少有近古以前的大家, 而且使目前的中医学人才也青黄不接。 我认为, 中医学的发展道路应在以下的改革中进行: 1, 改革中医学的教材。应编写中医哲学教材, 增加开设以“道”为基本内容的“中医哲学”课, 锻练加强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使学生建立起一定结构的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 以利于中医学的学习和中医的医疗实践。不但如此, 还应在普通小学教育中, 增加以中医学为基本的世界观和养生学教育, 真正的使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生产高素质的中华民族而言, 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2, 中医人才的培养道路, 应走“师徒制”, 这是中医学内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模式之传承所必需的, 这不但为中医学技术的口授心传特点所决定, 更多的则是中医学的道德伦理的特色所限定的问题。实践表明, 这一不成制度的制度, 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圣手。但现代的中医教育体制下少有这样的人才出现, 其中的教育体制不可不彻底的反思。 3, 中医学问中, 向有“学医三年, 天下无不治之病; 行医三年, 天下无可用之方; ”之论。因此, 中医学不同于其它学问, 其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是中医学者终生所追求的学术问题。所以, 政府在医学的管理模式上, 应尊重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保护和礼遇中医学人才, 使其学术研究不被政治所左右, 并为其创造优越的学术研究和生活环境, 使优秀的青年能够走进学习中医学的大们并为此而贡献。这是保护和发展中医学的当务之急。 4, 改革中医学的医疗模式, 采用以中医诊断为主、西医医疗仪器诊断为辅;中药和道教内丹疗法为主、西药为辅的治疗方法。 5, 抱朴子葛洪有“食补不如药补,药补不如气补 ”的重要的医疗思想, 因此,中医疗法应采用以重在内养精气神、以合大药为内药的治法治则为主, 辅以中药调整和治疗的道教医学体系。道教医学体系的实行, 不但可彻底根治疾病, 提高人们的生存境地, 并可在相当的程度上补中医和中草药资源的紧缺。因此: 6, 中医院的办院方针应以道教内功为主, 药物为辅; 疗养与治疗并重的医疗模式。 对患者授以道教内丹功法、四时养生、动静相宜为辅的医疗思想,在练功中辅之于中药。这一医疗模式的实行, 使之患者能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持之以衡并长期受益。 以上应为中医学在当展的长期国策。 总之, 中医学是人类文化中独特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的财富, 在其发生和发展的历程中与中国道家哲学息息相关、与道教学者的身体力行的医疗实践中所做的贡献密不可分。但是, 中医学尽管理论成熟, 门派众多, 在历史中所形成的医疗模式表明(以中医七大门派的理论为主), 其治法治则上的主体部分都是采用投以中草药物、以经方为主、时方验方为辅的医疗方法。在人类理性不断进步的当代,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 随着当代哲学革命的完成, 中医学必将最后完成以道教医学为主体医疗模式的转向, 而这一转向是在近代就应完成的, 只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 致使这一工作无法进行。历史将表明, 厚西薄中是浅薄的。在当代中国文化热的国际大环境中尽快的完成这一工作, 使中医学在世界医学中重放异采, 中国的哲学和医学学者责无旁顾、任重道远。我们当以此共勉。 中医论文范文: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药参与治疗的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 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药参与治疗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不断明了,其治疗观念发生了转变,如手术范围有缩小的趋势、术中可能采用一次性大剂量放射治疗以及术后早期的辅助化疗等,使得围手术期干预因素有所变化。本文就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便使其日臻规范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 乳腺癌; 围手术期;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医药在参与围手术期处理方面已有许多研究报道,其结果显示中医药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缓解手术创伤和麻醉干扰等带来的副作用,促进术后恢复。随着人们对乳腺癌认识不断深入,乳腺癌围手术期干预也将发生变化,如手术范围有缩小的趋势、术中可能采用一次性大剂量放射治疗以及术后早期的辅助化疗等。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研究至今仍少见报告,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且某些问题仍值得商榷。本文就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的治疗日臻规范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1 乳腺癌“围手术期”的界定 “围手术期”是指以手术治疗为中心,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一段时间。Dorland医学词典对围手术期解释为:从患者住院准备手术到术后出院的这段时间[1]。国内有学者认为:围手术期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基于上述观点并结合临床实际,我们将乳腺癌围手术期的概念界定为:从确定手术治疗起,至手术后第1周期辅助化疗完成止的一段时间。在乳腺癌的当代治疗概念中,包括在术中和术后早期(1~2周)进行化疗以及新近开展的术中一次性大剂量放疗,用以减少因手术操作引起的癌细胞入血和原发肿瘤切除后残留癌细胞生长活跃所造成的复发转移。而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因持续的周期较长,不便计入围手术期中。 2 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目的 在我国目前新发现的乳腺癌病例中,ⅡⅢ期患者仍占大多数,各种根治术仍然是当前的主要术式,术后仍有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且多数属于中、老年患者,常常伴有并存疾病。围手术期处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以及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手术对机体的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因乳腺癌患者本虚标实,特别是中晚期患者,正气已亏。手术虽有祛邪之功,却有耗气伤血之虞,通过扶正培本的方法可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2)并存疾病的治疗。心、肝、肺、肾等重要器官的合并症,需要在手术前进行纠正。(3)处理手术、麻醉带来的副作用。术后机体功能紊乱、疲劳综合征、术后早期的血液高凝状态等,可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皮瓣缺血、皮下积液、下肢血栓形成等,影响患者的康复。中医药通过益气健脾、养血生津等法可改善疲劳、增加食欲;通过活血瘀法改善皮瓣血运、减少血栓形成以及淋巴渗液的产生,促进术后恢复。(4)术中、术后放、化疗的减毒增效作用。通过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等法治疗骨髓功能抑制,升高周围血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益气健脾、和胃降逆等法改善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 3 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指导原则 3.1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乳腺癌治疗的“整体观念”是基于以下3个方面的认识:首先,目前已公认乳腺癌是一种全身疾病,根据Fisher的生物学理论,在疾病的早期就可能有癌细胞转移入血,并潜伏在骨髓中,当原发肿瘤被切除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即可迅速繁殖,成为临床所见的转移灶[2]。其次,乳腺癌的局部手术处理依赖于机体全身良好的状态。如患者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肝、肺、肾、脑血管等重要器官合并症以及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需要控制好上述病情后才能施行手术。第三,乳腺癌局部处理也影响机体的整体状态,如手术创伤和麻醉过程所引起的机体功能性、甚或器质性改变等。因此,手术作为乳腺癌局部治疗的重要方法,也必须服从整体内治法,坚持以“整体观”进行实施,这对中医药参与围手术期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2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也是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根本大法。乳腺癌患者常有不安、恐慌、抑郁、焦躁、孤独感和失败感,再加上对癌症和手术的担忧,往往形成肝气郁滞证;而且手术创伤和麻醉干扰,术后常见脾胃虚弱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这是辨证论治的基础。然而患者并存疾病的处理以及术后并发症如皮瓣坏死、淋巴渗液、气管插管所致的咽喉部炎症等,又需要我们施行辨病治疗以弥补辨证论治的不足[3]。 3.3 扶正与邪相结合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因虚致实,又因实致虚,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过程。在乳腺癌围手术期,正邪变化规律是,术前邪盛正亦盛,术后邪去正亦虚。因此术前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术后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扶正祛邪是中医药参与围手术期治疗的大法。乳腺癌围手术期邪之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术前以癌毒之邪为主;术后癌毒之邪已去,六淫之邪易乘虚而入形成外感之邪;手术也易损伤局部脉络,血溢脉外而形成内伤瘀血之邪。乳腺癌围手术期祛癌毒之邪的方法主要有手术及化疗,手术邪直接而迅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祛外感六淫与内伤瘀血之邪的方法主要有解表法与活血法;而扶正的主要方法为健脾益气法、益气养血法等。 由此可见,中医药针对癌毒之邪较常用的“以毒攻毒”法,对可手术的乳腺癌且综合治疗明显进步的今天已不常使用,乳腺癌的围手术期也不宜使用。因此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的治疗应在扶正固本大法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不同疗法的特点,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注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3.4 按期分治 围手术期又分为术前、术中及术后3期。术前处理目的是治疗并存疾病,改善机体功能,增强应激能力,使患者能以最佳的状态进入手术,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术中处理主要集中在全麻过程中生命体征的改善方面,中医药参与的成份相对较少。术后处理目的在于预防和减少手术与麻醉产生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尽快地恢复机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患者尽早地康复。各期处理目的不同,其处理方法亦不尽相同,应根据各期不同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治疗措施。 4 乳腺癌围手术期的中医辨证论治 根据我们多年的临床经验,由于手术与麻醉药物的干预,乳腺癌围手术期的证候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术前患者因对肿瘤、手术的恐惧与焦虑,常表现出精神抑郁、失眠、纳差、烦躁等肝气郁滞证与肝郁脾虚证的征象;术中的证候变化多因麻醉药物的干预,使患者出现肢冷、肤白、脉缓等阳气亏虚的表现;术后因手术、化疗药物的干预,患者多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差、脉细等脾胃虚弱、气阴(血)两虚等表现。因此,相应的治疗方法应为:术前以疏肝解郁、疏肝健脾法为主,方药以逍遥散加减;术中静脉给药扶阳固脱,方药以参附注射液为主;术后脾胃虚弱者,治以健脾益胃,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气阴两虚者,治以益气固表、养阴生津,方以生脉散加减;气血两虚者,治以益气健脾养血,方以归脾汤加减。 5 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存在的问题 由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是中医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缺乏规范的诊疗措施,在乳腺癌围手术期的证候诊断方面目前尚无公认的、规范的辨证标准,也就没有相对固定的治疗方药。在辨证证型和治疗方药上各自为政,不利于疗效的系统评价及推广应用。目前的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4],需要确立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现代医学的近期疗效指标有疲劳综合征、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日、经济学指标、血液生化、各种量表等,我们理当可以借鉴。在评价临床疗效的研究中,对照组的安慰剂是目前实施的困难之处,汤药的色和味难以与治疗组类似,丸药和胶囊剂可能是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目前还没有中医药围手术期干预的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因而缺乏可循之经验。 6 展 望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不断涌现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必将渗透到中医药参与的围手术期治疗研究之中。然而,完善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药干预治疗的诊疗体系与疗效评价体系仍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皮瓣坏死以及顽固性淋巴渗出等的适宜中医药治疗的技术亦是研究的重点。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首先应该成立乳腺癌中医药治疗的多中心协作网络,开展围手术期多中心协作的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完善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辨证标准和相对固定的基础方药,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将现代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整合到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的研究之中。如将中药药理学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到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药研究中可能推动研究的进度及深度;而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到本领域的研究中,从卫生经济学着手,进行成本效果效益的可行性分析,将有益于客观地评价中医药在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中的特色与优势,以便推广运用。 中医论文范文:对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实践探索 《西医内科学》为一门临床专业课,是各临床专业医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课程之一。复习各高等医学院校内科学教学大纲不难发现,内科学的教学重点为各系统常见病与多发病。目前中医院校临床专业教育均开设西医内科学,并为后期重要的考试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对教学规律及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总结,对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作了一定的探讨。 1 明确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要想正确、有效地进行中医专业西医内科学教学工作,就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深刻的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对西医的思维模式和诊治手段也要有深入的了解。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从事临床工作,适应当前医疗服务特点,学习与掌握西医内科学等各西医临床专业课,尤为重要。因此,中医专业学生绝不能忽视对西医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医专业进行西医内科学教学的目的是使拥有扎实中医专业知识基础的中医专业学生对西医内科学也有深刻的理解。内科学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关键,学生务必扎实地掌握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能在毕业时承担适当的临床职责,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高等中医院校始终重视西医临床专业课的设置与教学,其中西医内科学为最重要的临床专业课之一,其课程教学时数在众多高等中医药院校,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同时多数中医院校已将其作为毕业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的内容与重点。明确了目的,就应该适当加大西医内科学教学力度,增加西医内科学课时比重,更为重要的是要使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和领导认识到中医专业西医内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的特点 2.1 前期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为临床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 相对于西医院校,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主干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前期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部分学生西医基础知识较薄弱,应掌握的相关知识在临床课的教学中显示出不足,为临床课的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 2.2 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有模式化倾向 西医基础课程开设的同时,开设中医基础课程,由于中医基础课程多数需要学生熟记,以达到熟能生巧,使学生养成按条例记忆的学习习惯,而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很多内容不需强行记忆,应用思维与推理的学习方法,掌握的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中发现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存在不能灵活应用的特点。 2.3 西医内科学课时相对较少 尽管西医内科学的教学课时在很多院校有所增加,但相对于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仍显紧张。众多院校西医内科学均在一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课时多为90~126学时,使很多疾病的讲授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充分进行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穿插疾病诊治的进展内容。 2.4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未接触临床,不了解临床的情况下,对西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抱着应付考试过关的心理学习。因为中医与西医的学科特点明显不同,如果没有任课教师的引导,对为什么要开设西医课程,很多学生存在疑惑。 3 教师的素质及行为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是对内科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内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临床经验的教师才能充分理解理论的深度与广度,把握重点及难点,这是分析教材的基本要求。把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传授于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又起到了主导作用,只有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使这一传授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实践性,也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和建立起理论概念。由于相关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使得内科学理论不断丰富,如果教师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则很难适应内科学的发展,更谈不上站在教材的理论高度之上得心应手地传授知识。与西医专业学生相比,中医专业学生西医基础相对薄弱。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基础较差的中医专业学生获得较好的西医内科学学习效果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要避免以下 3 种情况发生:①有些教师认为中医专业学生学习西医内科学以后用不上,了解一下就行了,于是对授课内容大删大减,敷衍了事,使知识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学生听起来似是而非,难以理解,从而丧失了学习西医内科学的兴趣。②有的教师过分低估了学生的基础水平,害怕学生听不懂,所以讲课总是点到为止,对知识点既不深究也不展开,更不介绍学科的新技术和新进展,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深入,知识面也过于局限。③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重视西医内科学教学,但是他们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使教学效果事与愿违。 4 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 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临床学科,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随着理论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教学给内科教学工作注入了生机,但是,单一的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满足完整的教学需求。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便于理解、记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从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信息可以发现,它同时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教学速度快,学生难于记笔记,也难于跟上授课节奏;二是多媒体教学过分强调直观,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三是教学按部就班,忽视即兴发挥,教学互动性差,抑制了教师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四是喧宾夺主,课堂实效性差。传统教学虽然不及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但其最大的优点是教师能根据学生课堂听课的信息反馈,及时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另外教师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能跟上授课节奏,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除可用语言来吸引学生 的注意力外,还可用板书及肢体语言增加互动性,可即兴发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等。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正是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而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又可以用传统教学的长处来弥补。 5 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的教学模式中主要强调的是人的主动性。社会需要、学生的自身特点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育质量。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是单一的。不同的教师上课有不同的方法,但优秀的教师在上课时无不灵活运用了现有的教学资源,采用提问、设疑、举例、导入等方法由浅入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内科学又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基于此,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能在启发式、讨论式等基本教学方法之上充分利用数字化、可视化教学平台实现直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则大有帮助,这个平台包括多媒体课件、图片数据库、医学标本库等,它可变抽象为具体,使需要冗长文字描述的特定内容以图片、视频等形式清晰表达,易于理解。尤其具备较丰富完整的反映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的科教短片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将会使课堂教学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 总之,在高等中医院校中,西医内科学的教学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只有创新改革,提高应变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技能操作规范、动手能力较强的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综合人才。 中医论文范文:婴幼儿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 【关键词】外感发热;中医护理;婴幼儿 外感发热是指人体感受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以发热为常见症状的一种病证。婴幼儿外感发热在临床上很常见,起病急,病情变化快,需要及时处理。笔者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对100例高热患儿在抗生素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施以中医护理方法,效果较为显着,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100例病例均为儿科外感发热住院观察病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6个月至6岁,平均年龄3岁。患儿均为急性发病,病程最短5小时,最长7天,均表现为发热,兼有恶寒、头痛、无汗、流涕,或有咽喉疼痛、口干、脉浮等症,符合中医外感发热的诊断。经过治疗、护理总有效率达95%. 2护理措施在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合用中药灌肠、穴位敷贴、中药擦浴,同时施以中医护理。 2.1生活护理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防寒,避免直接吹风,中药汤剂宜热服,药后盖被安卧发微汗,注意观察服药后出汗情况。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18~20℃,湿度以50%~60%为宜。勤换内衣,保持口腔、皮肤清洁,衣着适度,因衣服过多影响皮肤散热,过少则受凉。 2.2饮食调护以食辛味发散食物和热食为宜,多饮开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利驱邪外出,忌生冷。给予清淡、易消化的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饮食,如猪肉瘦肉汤、新鲜蔬菜、果汁等,忌食牛肉、狗肉、羊肉、鸡肉等。也可给予桑叶6g,菊花6g,薄荷3g,白糖适量,以沸水浸泡代茶饮。 2.3预防并发症小儿体温突然、显着升高时,易发生抽搐惊厥,因此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患儿精神状态、面色、呼吸,是否出现频繁呕吐、头晕、头 :请记住我站域名/ 2.4心理护理给予正确治疗与护理,及时解除患儿的痛苦,赢得患儿的初步信任。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衣帽整洁,态度和蔼,模仿小朋友的语言,增加亲和力。对家长耐心做好解释、指导工作。 3讨论小儿外感发热多因外感风寒、风热所致,小儿多为“纯阳之体”,最易化热。故伤风虽有风寒、风热之分,但风寒失治、误治迅即化热而为风热。因此治疗小儿伤风发热,多以辛凉解表为主。 我科采用穴位敷贴治疗外感发热,因石膏是苦寒之品,可宣通内蕴之热,有明显的退热作用,透表解肌之力强,为透胃腑实热之圣药,尤其内伤外感,用之皆效。涌泉穴又名地冲,属于足少阴肾经,为历代医家常用的穴位。涌泉穴是人体位置最低的穴位,可引气血下行,功擅主降,是升降要穴,既可针刺、按摩,也可外敷、艾灸,现代还可穴位注射,既可治疗急症,也可治疗慢性病。穴位贴敷法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独特疗法,采用穴位贴敷法具有双重作用,既可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又可使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发挥药物的作用,以调节脏腑的气,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直肠黏膜有很强的吸收能力,直肠给药后,药液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黏膜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中药灌肠既能保留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又能避免因味苦引起呕吐难以口服之弊。此法具有给药方便,无大汗淋漓,完全退热时间短,体温反跳现象少,无明显不良反应的特点。经保留灌肠后吸收,以通腑泄热之功效而达到降温。中药灌肠降温后维持时间长,且对于高热惊厥、昏迷、肿瘤、年老体弱等发热患者尤为适宜。中药擦浴不仅降温快,还能消除高热带来的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痛等。 综上所述,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时,在重清热解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发散外邪。同时通过生活饮食调理,并取得患儿与家属的配合,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可使患儿很快康复。 中医论文范文:论中医药对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善作用 1中医药对ER改善作用的实验动物研究 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中医药对实验动物ER有较好的改善作用。经过中医药的应用,可以改善实验动物子宫内膜胞饮突的发育,增加子宫内膜的厚度,改善子宫内膜的血流,并通过调节多种细胞因子、活性蛋白的功能以提高ER,提高受孕率。闫文杰等[15]研究中药助孕方对促排卵和胚泡着床障碍小鼠ER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药助孕方可以提高小鼠LIF蛋白OD值、整合素β3蛋白OD值和妊娠率,认为中药助孕方可以通过上调LIF和整合素β3的表达来改善ER,提高妊娠率。宋殿荣等[16]观察补肾活血方中药对妊娠大鼠ER的影响,结果表明,补肾活血方能明显改善胚泡着床障碍大鼠子宫内膜表面胞饮突的发育,并显着提高子宫内膜整合素β3mRNA的表达,有助于ER的建立,最终提高胚泡的着床率。周惠芳等[17]观察补肾助孕方对大鼠胚胎着床期子宫内膜细胞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整合素α5、β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补肾助孕方可下调胚胎着床期子宫内膜细胞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的水平,提高整合素α5、β3蛋白水平的表达,改善黄体功能不全状态子宫内膜的容受性,从而创造了良好的受孕环境。陈倩等[18]研究发现紫丹饮(主要由紫河车、丹参、熟地黄等药物构成)含药血清在子宫内膜免疫微环境中可显着促进子宫内膜细胞LI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表明中药紫丹饮在子宫自然杀伤细胞(uNK)的旁分泌作用下通过增强ER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改善ER。曹蕾等[19]探讨补肾健脾中药复方对肾虚模型大鼠模型ER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补肾健脾中药复方能够有效改善肾虚模型大鼠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功能,调节子宫内膜NK细胞亚群含量,提高内膜LIF表达,从而改善其ER。王振迎等[20]观察寿胎丸加减方(其方药组成:菟丝子100g、杜仲100g、黄芪100g、当归100g等)对超排卵小鼠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β3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表明寿胎丸加减方可提高超排卵小鼠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β3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善小鼠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张雏怡等[21]观察针刺对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ER的影响,结果发现,针刺有上调大鼠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A10(HOXA10)、LI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的作用,能显着改善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导致的ER不良状态,促进胚泡着床。 2中医药对ER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 关于中医药对ER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已有许多报道。研究显示中医药对ER的改善作用是明显的。 2.1单味中药对ER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 苏念军等[22]选用单味中药阿胶30g自月经周期第7天开始给予口服至下次行经或证实临床妊娠为止,期间观察子宫内膜、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结果显示,通过口服阿胶,子宫内膜厚度显着增加,增加值为(3.88±1.54)mm,子宫动脉血流RI和PI明显下降,表明阿胶能增加诱导排卵助孕周期子宫内膜的厚度,加速子宫内膜的增长并改善子宫动脉血供。 2.2中成药对ER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 韦艳萍等[23]探讨左归丸对黄体功能不健所致不孕症的治疗作用,设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治疗组妊娠率(40%)高于对照组(17%)。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血清孕酮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认为左归丸可能通过舒肝补肾来升高孕酮水平,健全黄体功能,提高子宫内膜表达,从而影响ER,治疗不孕症。孙振高等[24]通过超声检查评价补肾中药改善超排卵过程ER的临床价值,将进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周期的不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选用控制性超排卵方案。分别用二至天癸颗粒(由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菟丝子、当归等药物组成)联合促性腺激素(治疗组)和单用促性腺激素(对照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分型、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子宫动脉PI和RI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IVF-ET过程中联合应用补肾中药,可改善诱导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厚度及分型,显着降低HCG日PI和RI,改善ER,提高临床妊娠率。 2.3中药验方对ER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 刘雁峰等[25]观察二补助育汤(着名老中医肖承悰教授调治ER低的经验方,由骨碎补、补骨脂、巴戟天、桑寄生、续断等药物组成)对ER的作用,对因ER低造成IVF-ET失败的肾虚型患者,给予二补助育汤服用3个月,结果显示半年随访受孕率为57.1%;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治疗后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大于治疗前,且雌激素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表明二补助育汤在改善ER低患者的症状、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提高雌激素水平等方面都有较显着的疗效。 2.4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改善ER作用的临床研究 李秀然等[26]将促排卵周期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加服助孕增膜方(菟丝子、淫羊藿、熟地、当归、川芎、首乌等),西药组加服戊酸雌二醇。排卵日B超监测显示,两组内膜厚度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中药组对内膜类型的改善情况与西药组相仿,对PI及RI的降低及临床妊娠率优于西药组。提示助孕增膜方能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并改善子宫动脉血供,改善ER,有助于胚胎着床。冉雪梦等[27]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促排卵、联合中药(含当归、白芍、熟地、山萸肉、续断、菟丝子、紫石英等)促排卵,与正常排卵周期妇女的着床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β3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后两者整合素β3表达强且无差异,提示补肾调经中药增强了促排卵后着床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β3表达,改善了ER,有利于孕卵着床。徐淑萍[28]将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黄体酮治疗,试验组加用补肾汤(由紫河车、熟地、巴戟天、菟丝子、丹参、当归等组成)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肾虚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黄体中期血清雌二醇及孕酮水平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肾虚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血清孕酮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表明补肾汤联合黄体酮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提高黄体功能、改善ER有关。连方等[29]探索中药参芪寿胎丸方(由党参15g、黄芪15g、菟丝子15g、桑寄生15g、杜仲15g、川续断15g等组成)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的疗效,将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参芪寿胎丸联合西药组(试验组)和西药组(对照组),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肾虚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排卵期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黄体中期孕酮血清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服药后黄体中期子宫动脉血流及子宫内膜血流的RI、PI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服药后黄体中期血清雌二醇水平均较服药前升高。试验组妊娠率高于对照组。表明参芪寿胎丸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子宫内膜血供,提高黄体功能,改善ER有关。张敏等[30]探讨温肾活血汤联合克罗米芬(CC)促排卵治疗后对ER的影响。结果发现治疗组在内膜厚度、周期排卵率及周期妊娠率高于对照组,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温肾活血汤能提高CC促排卵治疗后的妊娠率,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排卵、降低LUFS发生及改善ER有关,其改善ER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联合CC。 2.5针刺疗法对ER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 陈雪梅[31]探索针刺疗法对提高ER的效果,将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三组:针刺测试组取穴关元、中极、子宫(双)、三阴交(双)、归来(双)、血海(双),针刺对照组取穴风市(双)、阳陵泉(双)、外关(双)、四渎(双),空白对照组不行针刺治疗。结果显示,妊娠率分别为58.69%、38.29%、33.33%,针刺测试组高于后两组。妊娠组螺旋动脉的血流指数PI、RI均显着低于未妊娠组。结果表明,螺旋动脉的血流指数和ER呈相关性,针刺疗法可以提高ER,进而提高妊娠率。潘碧琦等[32]观察腹丛刺辅助促排卵治疗的效果,该针法施针部位是子宫、附件的体表投影,针之所及,直达病所,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发现经施针后的患者RI、PI较未施 针患者明显降低。因此认为腹丛刺可以改善患者盆腔血循环,使血流更为充沛和流畅,排卵率提高,ER和营养条件得以改善,因此妊娠成功率提高,同时流产率降低。 3结语 ER引起胚胎着床障碍的机制,尚未找到特异性的环节或因子。目前西医改善ER的措施有激素、抗凝剂以及手术,临床有一定疗效。中医药在IVF-ET的应用已做出有益的尝试,研究表明中医药对调节ER的作用是肯定的。中医学以其整体观念为指导,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药复方调经促孕的作用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在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临床上经验性治疗较多合理但疗效不确切,作用机理尚未十分清楚,而且,对某些研究结果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在评价ER方面,至今未有统一并公认的指标,也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这些问题有待今后不断地解决。 中医论文范文:中医药类风湿关节炎教学创新 笔者从事风湿科临床工作多年,本方应用得当,收效颇着,此方若无黄柏、苍术、川芎三药,疗效会明显降低,使用时应加注意。在临床实习课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不同,导致学习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因此中医药特色的风湿科临床教学创新探究不仅要考虑到班级的专业特点,比如: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运动康复专业、针灸推拿专业等,而且更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个体的差异来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老师应该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充当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教师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创设真是情境,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目前的临床实习课教学中,较以往传统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接受而言,形式和内容上已有很大改观,但如何使学生更有兴趣的接受知识,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是临床实习课教学老师更为关注的问题。 在教科书中关于川乌这味中药的描述如下:药性:辛、苦,热。归心、肝、肾、脾经。功效:祛风湿,温经止痛。应用:1.风寒湿痹;2.心腹冷痛,寒疝疼痛;3.跌打损伤,麻醉止痛。这些中药书上的知识点对于考试来说,甚是重要,但在临床实习课教学中,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川乌是一味中医风湿科常用药,笔者在临床实习课教学中,通常给实习医生讲医案的同时,喻方于理,讲授清楚用药的宜忌,让同学们生动地理解并掌握风湿科药物的应用,共同探究中医药特色风湿科临床带教的方法。为了检试乌头的毒性,近代名医张山雷曾以身试之。张氏云:“予曾以天生之乌头附子等分为末,试服二厘,至一小时,力轻浮微茫,如分剂再加,即至眩晕,因知此药先至脑部。”张氏此举,颇有献身精神,深受医界赞誉。古称乌头为“大辛、大热、大毒”之品,乌头的块根中含有乌头碱,有很强的镇痛、镇静作用,但具有强烈的毒性,2~4mL的乌头碱结晶体或2~4mL的乌头酊就可以使人中毒而亡。 乌头碱中毒,病人很快会感到头昏眼花,口舌及四肢发麻发胀,由于乌头碱对迷走神经的强烈兴奋作用,出现口角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出冷汗,心跳减慢。又由于乌头碱对心脏的直接毒害作用,而表现出各种心律紊乱,甚至出现心室肌肉颤动或心脏停搏。乌头碱对神经系统,特别是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出现呼吸困难,手足抽搐,神志不清,二便失禁,血压下降,以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乌头的有毒成分为乌头碱,而有效成分也是乌头碱。据日本矢数道明博士研究,发现乌头含有六种生物碱,其中四种是有毒成分,另两种是无毒乌头碱,前四种在高温下,可以被破坏,后两种则不能被破坏。日本研究乌头,是有血的教训的。《头注本草纲目》的作者白井光太郎博士,就是因为乌头碱中毒而献身的。这种用生命换取的教训,在日本国研究中药史上,还是很少的。现在,日本加工无毒乌头的方法很简单,用高压锅加温120度,经过2h就可把有毒成分全部破坏掉[4]。 从上面的两个医案我们不难看出,临床用药是很灵活的。我本人从事临床教学工作多年的经验之一是:学生很喜欢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记忆深刻,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知识,使学生正真意义上成为教学双边关系、临床实践的主动方。中医是一门实践医学,中医风湿科的临床病症更是注重实践。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在中医风湿科的临床病症实践中更显现出尤为重要的作用。注重实践论是从辨证论治,还是遣方用药都能深刻的反映出之一道理。 所以,单单是川乌这一味风湿科最常用的中药来说,都有这么多的知识要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我们临床带教老师的责任还是很重的。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生命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不同医学始终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如何取长补短、结合创新变成了又一重要途径。随着中医药特色风湿科临床教学创新的深化,中西医有机结合与互补的临床教学已成为医学生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将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只要我们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并结合其自身特点,勤于思考,努力探索,就能更好更多的解决学生重书本轻能力、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灵活性与主动性的问题,能够切实地解决学生在临床学习、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提高风湿科中西医结合实践教学质量。
空乘专业论文:空乘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空乘本科学生的专业认同表现为对专业的认知和情感归属。本文从学校、社会和自我三个方面调查了空乘本科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结果表明,空乘专业的自我和社会认同感较强,学习积极性与情感认知呈中等水平,本科培养方案认可度有待提高。最后,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角度提出了改进空乘本科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空乘专业 本科 专业认同 我国本科层次空中乘务专业培养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2003年,南昌航空航天大学在全国首次开设了空乘本科。截止2013年底,国内有20多所高校设置了空乘本科专业[1]。由于专业的特殊性,空乘本科生往往存在专业认同模糊的问题。分析专业认同的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对空乘本科专业培养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1.相关概念 弗洛伊德《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一文中使用了认同(Identity)一词,它是由人的潜意识下的欲望或内疚激发的对他人的模仿[2]。威廉・詹姆斯则认为认同是一种“性格”[3]。国内学者认为,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4];认同是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对他人的整个人格发生全面、持久的模仿学习[5]。 关于认同的研究热点有文化认同、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等,但“专业认同”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外学者海宁等人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对专业的主观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核心保持一致和平衡的程度[6]。国内学者杨晶认为高师学生的专业认同表现为学生从内心喜欢本专业,对本专业有积极的情感和评价,并愿意把本专业作为职业发展目标[7]。本文认为,专业认同是学生在认可所学专业基础上,愿意将本专业作为奋斗的事业的态度和决心。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重庆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空乘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 3.研究结论 3.1学习积极性与情感认知呈中等水平 调查中有学生46.7%的对学生持积极态度,仅有6.7%表示不喜欢本专业,有46.6%的专业情感不明确,而学习兴趣则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呈下降趋势。 3.2培养方案认可度有待提高 45.6%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比较完善,38.0%的学生认为很不完善,只有5.6%的学生认为“很完善”。学生认为学分制硬性规定选修学分偏多。实践教学中的硬件设施未充分利用。 3.3空乘专业的自我认同感较强 如有机会78%的学生仍会选择该专业;46.67%的学生乐意从事本专业工作;多数同学相信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空乘人员。总体上,空乘专业学生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 3.4社会是影响空乘专业认同的宏观因素 60.0%的学生认可空乘本科学历未来的就业价值;85.0%的空乘学生认为非本专业人士对空乘专业“很羡慕”;89.2%的空乘学生认为社会评价是自己认同本专业的最重要因素。空乘专业的社会认同度是比较高的。 3.5学校是影响空乘专业认同的基础性因素 62.0%的学生认为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而轻课堂管理;尽管有47.69%的学生认可专业实习的重要意义,但38.97%的学生认为实习环节未达到应有效果,且部分学生以旅游的心态实习。学校的培养目标与部分学生自身目标不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认同度。 3.6学生自身是导致专业认同差异的内部因素 由于新鲜感的下降和认知水平的提升,专业认同度随年级增长有下降趋势。乐意推荐亲朋填报该专业的倾向为一年级57.5%,二年级12%,三年级31.67%,四年级26.67%。54.36%的学生不确定未来职业方向,26.67%的学生目标很明确,愿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是不断变化的过程。 4.提升空乘专业认同感的建议 4.1学校从多角度鼓励和关心学生,完善课程设置和实习机制 加强入学教育,让学生熟知本专业的办学特点、发展方向及师资队伍情况,增强专业信心。加大企业进校园的力度,邀请民航资深人士以报告或课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学工队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外,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改革培养方案,扩大情景教学内容,增加实操学分。组织教师进修学习,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建设。 4.2企业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国家加大对空乘教育的投入和关注 学校与航空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巩固实习基地建设,创新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合作企业定期选派内部优秀管理人才和员工入校授课和企业文化宣讲。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国内空乘专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制定和实施办学优惠措施,以适应我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需求。 4.3学生主动培养专业兴趣,提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通过广泛宣传,使学生和家长在填报空乘志愿时,对该专业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在校期间课堂内外兼修,多渠道了解与掌握专业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多与专业教师沟通;做好职业规划,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空乘专业论文:浅谈形体礼仪课对中职学校空乘专业的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航空事业近年来的发展,也促使空乘专业水涨船高,成为当下学生报考的热门。从大专院校还是高职中职,都在尝试发展自己的空乘专业学科。而形体礼仪课,对提升空乘专业学生职业形象、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凸显形体礼仪课对于空乘专业实际价值,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重视,使人才的培养能够紧紧贴近职业岗位需求。 【关键词】形体;礼仪;空乘;意义 形体礼仪课是中职学校空中乘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塑造学生外在形象的基础科目,同时也是学习空乘人员的行为礼仪、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形体礼仪课没有高深的内容,大多数内容易懂、易会却难以培养成习惯,具有很强实践性。尽管当前很多学校空中乘务专业虽然都开设了此课程.但或多或少因为重视程度不高,或者对于课程在专业中的价值性定位不准等问题,致使中职学校的空乘专业发展不是很理想。 一、形体礼仪课的开设是当前空乘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形象礼仪是空乘学生将来就业空乘服务人员的基础条件,民航服务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服务航线,在形象礼仪等各方面都赋予了极高的要求。就我国当前的民航事业发展现状来看,空乘服务人员既需要拥有优美的体态、健康的体质,又需要优雅的气质、高尚的情操以及全面的礼仪素养。因此,加强空乘专业学生形体礼仪课的教学,对于提升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当前我们学生的实际状况看,大多数学生在经历了中学阶段的的升学压力洗礼。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忽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姿态等形体问题,不少学生在形体上表现欠佳,耸肩、溜肩、驼背、双肩不平等情况均有存在。如果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专业性训练和技术性矫正,学生将来从形象关就败下来了。 中职学校空乘专业学生形体礼仪课应当以掌握形体礼仪知识为基础,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为最终目的。通过课程的开设和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空乘职业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的基本常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注重细节的服务意识、安全意识以及符合职业要求的动作习惯。通过模拟训练加以强化,全面提升职业形象与职业技能。因为,形体礼仪课程内容并不难,难点是如何让行为变成习惯。故要想确定空乘专业的实践性发展,开设形体礼仪课是必然所趋。 二、形体礼仪课开设内容有利于提升空乘学生职业形象。 课堂教学过程中,习惯于将形体礼仪训练可分为基本身体姿态训练和体态语言训练两个部分。首先,身体姿态训练主要包括站、坐、蹲、走姿等几个方面。站姿是人们生活交往中的最基本的姿态,是优雅举止的基础;坐姿是人际交往中举止的主要内容之一,优美的坐姿让人觉得安详、舒适、端正、舒展大方;蹲姿也称捡姿,当物品掉到地上,当我们需要整理工作环境,给宾客提供必要服务时,都会用到不同的蹲姿。走姿又称步态,是以标准的站姿为基础,雅致的步态不仅能体现出服务人员的教养、风度、身体状况。其次,体态语言训练主要包括手势、表情、致意、接递物等姿态。手势是人们交往时必不可少的动作,能够表达一个人的基本态度和情绪;表情则是一个人内心情感在面部、声音或身体姿态上的综合表现,接递物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种举止行为,同时也是自身修养的外在表现。 事实上,形体礼仪课开设的内容不仅在身体体态和体态行为上对空乘专业学生有一个好的塑造,对于空乘专业学生的气质提升也有着很大的作用。气质不仅包括一个人健康的体魄、优美的形体、挺拔秀美的姿态,还包含着一个人的内在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精神风貌等,是一种综合的素质,也是形体礼仪训练的终级目标。 在形体礼仪教学上主要以芭蕾基础、民舞声韵、形体舞蹈等内容为主,充分吸收借鉴了健美操、瑜伽等特殊的塑身功效,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形体训练,既能够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还能够有效降低身体内的脂肪含量,促进学生线条的发展,进而实现身形体态的塑造与改变,使得空乘专业学生不仅具有优美的身体形态,而且还有健康青春的活力。 三、形体礼仪课训练有利于提升空乘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形体礼仪课的开设可以提升空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知道,在空乘实务中,空乘人员会经常遇到突发事件或一些复杂棘手的问题,要求空乘人员在整个特殊情况处置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采取正确的措施、规范处置程序和方法。学生在形体礼仪课程中,通过礼仪与形体训练的综合教育,可使学生学会尊重、宽容、理解、真诚、镇定、坚强等人格素质,在碰到困难和危险时,心理素质不断增强,从而对自己的职业能力充满信心。 其次,形体礼仪课的开设可以提升空乘学生对职业人格素质形成。形体训练与空乘礼仪教育相结合,不仅符合空乘专业未来职业的要求,也符合社会的审美要求,同时能够使学生认识美的道德情操与美的仪表仪态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影响,从而丰富了他们的审美内容,提高了他们对仪表美、仪态美、举止美、言谈美的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能力。 再次,形体礼仪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团队合作的精神品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场景模拟和集体舞蹈动作的规范要求,不断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从理论上讲,良好的礼仪品质和形体素养,也能够使人与人之间在沟通合作时得到切实有效的相互支持,加速信息传递,快捷地进行团队性合作,获得社会的认可。特别是在空乘服务行业,由于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经常性地遇到强气流、恶劣气候等紧急情况下,这种合作是确保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因此,空乘礼仪与形体训练,是空乘专业学生构建自主与合作的精神品质的基础所在。 最后,形体礼仪课程能够帮助空乘专业学生提升职业技能素质。我们空乘人员,除了较好的外在形象以及极具亲和力的笑容以外,还应该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融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处理矛盾能力,以达到内外美的统一。形体礼仪课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基本范畴,培养空乘学生端庄的仪表、优雅的仪态、得体的表情和恰当的礼貌礼节,培养他们在交往、交际、沟通、合作过程中,尊重他人,相信自己,真诚守信,理解宽容并获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当空乘人员能掌握现代礼仪、形体训练的技能并运用于服务实践中时,他们就能够获取多方信息、多方知识,争取多方理解和帮助,是学生多种能力发展的通行证。 空乘专业论文:浅谈礼仪对空乘专业学生的影响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我国航空事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对航空人才,特别是航空服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这里对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她们具备更专业的职业素养。现代礼仪对空中乘务的学生形成良好心里素质和职业人格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它是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礼仪 空乘人员 职业素质 本文主要以空乘人员礼仪修养为中心结合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经历谈谈礼仪对空乘人员的影响。 前言: 空乘服务作为一个特殊而又严格的服务性专业,它不同于其他服务性行业(比如酒店,商场等),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出现,对航空运输特别是中短程航线的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生存下去,市场竞争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服务的竞争。空中乘务员工作是客舱服务,高质量的客舱服务,成为航空公司对外展示公司形象,吸引顾客最好的窗口,在空乘人员服务过程中,基本的礼仪和素养的好坏对航空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礼仪的基本知识 礼仪的概念: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人对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文明、礼貌、主动、热情、细心成为服务礼仪的代名词,同时服务企业要求服务更加细化,具体,讲究个性化,从而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为企业带来更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 二、礼仪对空乘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不仅要具备良好身体素质而且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由于空中乘务工作是在飞机上工作的一种特殊服务行业,服务的对象,都是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文化、信仰、习俗、性格和语言等背景.这就要求他们应具有广博的社会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礼仪修养可培养学生如下心理品质: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在客舱服务和生活中既充满活力,又心态平静,言行规范,举止得体,既能充分认识自己且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又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公众意识,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计划和步骤较切合实际。意志坚韧,并善于自我克制。人格健全,有鲜明且较完善的个性。豁达宽容,自尊尊人,言行一致。乐于交往,建立并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人行为同组织行为和公众利益能协调一致。在复杂变化的工作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现代礼仪对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影响 1.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和意识。现代礼仪教育是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出发,教会学生讲究仪表美、仪态美和言谈举止美,符合空乘专业未来职业要求,培养学生美的情感意识,提高了学生对仪表美,仪态美,言谈举止美的感受力,鉴赏水平和创造能力。 2.有助于学生建立团队合作的意识。这是空乘职业对学生主体品质的一种重要要求。良好的礼仪品质和形体素养,能够使个人在与别人沟通、合作时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加速信息传递,快捷地进行团队性合作,获得社会的认可。比如飞机在空中飞行过程中遇到恶劣天气或者出现机械故障等原因需要紧急迫降时,这是空乘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包括她们和旅客之间的配合特别重要,而且这种合作是确保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可以尽量避免航空公司的损失。因此,现代礼仪的教育,是空乘专业学生构建自主与合作的精神品质的基础所在。 3.礼仪有利于空乘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对我们中国文化日益渗透,对年轻的大学生来说,外来文化更容易被他们接受与认同,他们都比较热衷于西方文化,更原意去了解它们,比如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在国际航空运输中,空乘经常面对外国人,如果她们了解一些外国文化,她们能够更好地和国际旅客进行沟通和交流,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得到他们的认可,同时也提高了她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2] 四、礼仪在空中乘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沟通作用。热情的问候,友善的目光,亲切的微笑,文雅的言谈,得体的举止可以使空乘人员和旅客进行成功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形成默契的合作关系,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2.协调作用。礼仪是社会活动的润滑剂,它对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礼仪所表达的意义主要是尊重,尊重可以使旅客在心理需要上感到满足,愉悦,进而产生好感和信任,有利于空乘人员服务工作的开展。 3.教育作用。礼仪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高尚美好的行为方式,这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人们的心灵,它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方式纠正人们不良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使得遵守礼仪的人客观上起到榜样的作用,使旅客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净化心灵,改正缺点,端正品行。 4.美化作用。礼仪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总结,礼仪讲究和谐,重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使美好的心灵与美丽的外表,优雅举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让空乘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良好的形象和美好的风采,让旅客有种美的享受。 结语: 空乘人员的整体素养,不单具有扎实航空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美丽的外表等,更应该在她们的一言一行中透露着一种优雅的规范的礼仪,同时又为通俗中的内在和外在的综合气质涵养的升华。 空乘学生礼仪的提高在学校要加强模拟情景教学和实践训练,比如:在学校模拟舱中完成一次飞行过程全面服务的情景设计,同时还需要家庭,社会相结合教育,才能真正让礼仪成为空乘学生中的一种生活习惯。 空乘专业论文:空乘人才专业素养培养思路研究 【摘 要】空乘服务的专业素养体现专业操作技能和人文素质的综合表达,因此,空乘人才的专业素养应该是表现为专业技术水平和个人的人文素养。如何有效培养空乘学生,为航空公司的人才选拨提供教育层面上的方法和思路,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专业素养;情景设置 专业素养是现代职业人才的外在与内涵的体现,表现为专业方面的技术能力以及内在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素质养成。作为服务性极强的空乘专业,面对较为复杂的服务对象和环境,职业素养更能检验人才培养的成效。而职业素养的培养,必须要始终将培养思路摆在首位,从学习环境、人本角度等方面来开展。 一、以情境设置提升人才技能培养 空乘的教学,最大的可实施性就是设置情境,通过机舱交流沟通及环境的设置和渲染,把握顾客与服务人员的双方关系,将空乘专业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利用视觉、听觉、描述、练习等手段,同时结合五官感受,对专业形成一个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情境设置关键点在于教学中导入空乘机舱服务或者地面服务的情境设计,仿真的客舱设施与空间构造,还有旅客的扮演、道具与教具的实施,为学习者提供模拟真实的环境,达到视觉和感觉、触觉和心觉的高度统一,从而给学生以职业的刺激和技术能力上的优化提升。在体验式通过情境教学的开展,使空乘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同时能够对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整合,特别是使学生职业化精神和兴趣的接触感受,更能读懂专业学习的涵义及目标指向性,从而对未来的就业形成顺承关系,有利于企业的用人适度与深度培养。 二、教师的业务与空乘实践一体化 空乘专业的教师,业务水平直接来自实践经验和体验,因而,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空乘实践水平和实践长度的工作体验,因而,教师的来源更应靠近航空公司,使专业教学贴近服务实践,以切身的体会和经验,传导给学生以正确的思维和技术水平。专业教学的目的不单纯表现在空乘专业学生接受、掌握知识,同时,教师也要最大限度的激发空乘专业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的提升,从而不断强化其学习能力。在专业教学的情境设计中,教师应当对航空机舱及地面值勤服务具有熟知性,教学形式以及情境结构认识清晰,不但要体现出教学价值,同时更要使空乘专业学生充分理解,增强其接受能力。这些因素的设定范围,应当与空乘专业学生的客观学习能力相一致,这样才能充分激发空乘专业学生的潜能,在最佳的情境设计下完成相应教学。在情境教学设计中,要重点做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时空乘专业学生感受到与现实同步的和谐体验。 三、突出个体的素质培养 空乘专业教学,是以人的素养培养为核心思想,因而应该以每个受教育者鄂个性为依托,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思维和个性,充分展示个体的才能和技术领悟能力。调动发挥个体学生的表现欲和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在职业面对时提出创造性的简介以及职业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服务风格,形成个性化差异化的特质,更能展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个性之美。因而,课程与专业的设计要以情境设计为准,以教师的过程把控和参与互动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对情境的缠绵设计和交流设计,特别形成案例的教学,以形成学生独特的处理和应变能力,加强差异化的表达,开展不同的评价指导,从而达到教学的分享交流,个性差异的培养思路。激发学生对职业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的提升的追求。 四、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 空乘人才不仅仅是单一的职业技能的熟练,在机舱内由不同国籍和不同文化的人组合成一个临时性的小社会,存在语言、思想、性格等方面的交流沟通差异。如何面对与处理。如何沟通和交流,使乘客的要求和心理能体会到共鸣感染,是空乘服务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以人为本,是各项研究中的首要基础,因此,交流在于心灵的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取决于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养包含礼仪、历史、语言文字、民族知识等多元性的知识演绎。是较为复杂的和体系化的、又是体现个体的内涵素质的外在张力。因此,在空乘专业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培养构建学生的人文素养,一方面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个人形象、礼仪、沟通交流、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培养,形成温婉和善、处变不惊、知识丰富的空乘人才。这样就能在空乘工作中达到职业的升华,发挥人文素养所具有的感染力与推动力。 五、结语 总之,专业素养的养成是一门系统工程,需要学生、教师、企业、学校的共同参与,构建教与学的情景、把握个体的特性、强化教师的职业背景、重视人文素养的养成,围绕这些方面,积极地开展多种途径的培养思路和措施。 空乘专业论文:浅谈高校空乘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摘要: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民用航空产业迎来了大发展契机。在民航类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的大背景下,分析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学院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改革,还能够使毕业生在就业时可以与民航类企业更好地完成对接。本文通过介绍目前我国民航业空乘人才人文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针对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方案,并对空中乘务专业进行了必要的战略定位。 关键词:人才培养;空乘专业;人文素养 空乘专业是目前所有专业当中就业率最高,薪资最高的专业之一,是比较高端的服务专业,也是很多帅男靓女梦寐以求的职业。空乘专业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机场服务人员。通过学校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够成为民航行业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从空乘服务专业来说,近年空乘队伍大扩招,该专业毕业生更是吃香走红,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航空公司在招聘的时候,对视力、身高、体形都有严格要求。此外,有责任心、守纪律等拥有良好人文素养的要求也是现在用人单位更加看中的。航空公司的录用偏好已经从“唯学历”的观念上转变过来了。 一、我国空乘人才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业界人士介绍,当前中国民航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无论是“三巨头”――国航、南航、东航,还是新兴的各家民营航空公司,无不具有机队规模扩大的需求。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民航乘务员的招聘人数在12000名左右。特别是我国将在2015年实现低空开放,民航系统的人员需求量将在现有基数上增加一倍达到80万名。除原有人员和国家现有能力培训的乘务员外,缺额在30%以上。因此,未来航空市场对于空乘人员需求仍将持续旺盛。这让空乘专业报考热进一步升温,有条件的学校纷纷开设空乘专业,已经开设空乘专业的学校则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笔者认为,目前空乘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空中乘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这要求教师对新知识、新观念的接受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与学生沟通,且不拘泥于课本的内容与形式;注意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并且能结合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明确教师的专业定位以及更深层次的培训,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每位老师的特长和优势,确定各自的发展方向和主讲课程,使老师们能清楚自己的主攻目标。 (二)教学模式传统的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有所转变,模块式辅导教学模式中突出为学习者设计学习方法,强调师生交互,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一旦被激发,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就会空前高涨,从而使他们在学与练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教材建设滞后的问题 模块式教学的教材应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为培养目标,重基础知识、重知识应用、重技能训练、重创新能力培养。由于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空乘专业并没有一套完整成熟的教材,并且很难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教材,只能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培训时间的长短来编写培训模块教材。应组织力量有计划地编写部分特色鲜明,能满足航空乘务专业使用的专业教材。 二、空乘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一般航空公司招聘空乘人员需要的素质和条件包括:即使在紧张的情况下也能具备高水准的服务方向和责任感;很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能力;友好的风度和整洁的外观;跨文化的能力;独立、积极、主动的性格等。因此,要做一名好的乘务员,比人们通常想象的难得多。根据这些要求,高校培养目标必须和企业的需求相结合。 (一)注重人文素养培训教学计划的制定 高校空乘专业教学要加大沟通技巧、服务意识与服务理念、专业化形象及礼貌用语、美容化妆、团队建设等素质培训课程的教学以及实用案例教学的力度,及时对教学计划做出修改,调整相关课程的教学。 (二)注重学生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 空乘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空乘现代商务基本理论与技能,从事综合性的乘务与旅游、商务公关、文秘等专业人才。可从事空中乘务、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等现代商务社会复合型技术与管理工作。鼓励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其他证书,拓宽自身就业的门路。 (三)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人文素养教学法该着重培养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应变及压力管理能力等软件教育,帮助学生完善综合素质,用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应根据知识认知、知识转化、知识创新三个层次来设置、组织教学辅导,以期达到分解难点,局部突破,整体理解知识结构来龙去脉的效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摆正教师角色位置,运用差异教学策略,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结合航空公司聘用人才的标准,空乘专业教学模式应该更多的追求管用、够用、实用的原则,确保为航空公司输送合格的人才。 空乘专业论文:高职学校空乘专业何去何从 摘 要:近年来,空中乘务专业在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中“遍地开花”,这个看似“风光红火”的专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遭遇到招生、专业建设、职业证书考取和就业推荐等多方面的瓶颈。本文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利于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空中乘务 专业建设 近年来,各地高等职业学校掀起了一股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热潮,空中乘务专业的蓬勃发展满足了我国日益增长的民航客舱服务需求,实现了一大批空姐空少“飞天”梦想,为提高民航服务能力、丰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空中乘务专业教育快速“扩张”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1 空中乘务专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供求失衡造成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就业需求与工作岗位供给的矛盾在空中乘务专业表现得尤为明显。以现阶段全国民航客运每年新增150~200架飞机,每架飞机配备20名空乘人员计算,每年空乘需求量为3500~4000人,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开办空中乘务专业的学校至少有200个左右,每年培养的空中乘务专业的毕业生达10000人以上,尚不统计航空公司不限制专业地通过社会招聘进行“招乘”的人数比例以及现任乘务员们的流失率,每年该专业的毕业生将有近60%以上是无法在“空中乘务”这个岗位就业的。在不了解内情的外界看来,所谓的“升空率”无法得到保障,专业的发展似乎“堪忧”。 1.2 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脱节 空中乘务专业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人才培养模式优劣的重要标尺。作为一门比较新的高职专业,空中乘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的现象,大部分学校中,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大部分的高职学校还是处于闭门造车,或者仅是“实习实训基地、培训证书”等浅层次的合作,专业建设难以跟上行业需求的变化;一些高职学校则是与“金通、天业”等航空培训中介机构合作,利用中介机构在民航领域的人脉资源,参与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指导,在校企之间搭建合作办学的桥梁,然而这种模式下,学校其实并未与航空企业直接接触,难以了解行业实际需求,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不利,更何况培训公司收取的费用最终要转嫁到学生身上,必将增加学生的学习成本;只有少数民航直属院校或民航企业自主开办的职业教育能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达到预订的教学目标。 1.3 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各地高职学校空中乘务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主要包括综合素质(政治理论、哲学、英语、计算机、大学语文等)、专业基础(民航理论和法规、乘务英语、航空地理、服务心理学等)、专业技能(空乘服务、礼仪、形体、安检、机场运营等)以及部分选修课程。课程设置较为全面,但是针对性不强,服务技能性专业特点体现不充分,突出表现在对学生服务意识、职业素质、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较为薄弱,外语小语种的教学较少顾及,实习实训质量难以保证。学生毕业时常有没学到突出技能的突出感受。 1.4 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我国空中乘务专业发展至今,大部分学校实际上仍没有形成实力壮大的具有深厚理论基础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多数学校从事空中乘务专业教学的教师是从旅游、艺术、语言、管理等专业转行过来的,虽然在理论知识上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弥补,但在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却是最大的短板。 2 对策建议 2.1 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 空中乘务专业过多、过滥,与行业需求相比严重过剩,既影响了招生的质量,也加剧了学生就业严峻的形势,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专业发展不利的局面,首要的就是要加强对专业发展的调控和引导。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十二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要“优化高等职业院校规模与布局,基本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发展格局”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科学制定空中乘务专业发展规划,在现阶段专业数量过剩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应当暂停对新设该专业的审批,同时组织对全国各空中乘务专业的评估,对办学质量低下、规模较小、就业推荐存在乱象的学校予以整改,无法达到办学条件的要坚决予以撤销,整合学校、航空企业、培训中介的办学资源,对办学模式有效、质量上佳的学校,鼓励扩大招生规模,从而从整体上优化专业发展格局、提升教育质量。 2.2 谋求共识,全面推进校校合作、校企合作 空中乘务专业不能实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一方面是由于高职学校培养的该专业学生素质不高,无法满足企业的职业要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民航企业处于强势地位,且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不愿意放下身段与高职学校合作。要加强校企合作,笔者认为关键是有关各方要从提高民航服务水平和提升专业人才素质的大局出发,形成校企合作办学的共识。一是,政府部门要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教育、民航等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当好“红娘”,并研究制定推动校企合作的鼓励政策;二是,高职学校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发挥各校优势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用工需求的职业素养高、技能过硬的人才,增强合作办学的吸引力;三是,民航企业要转变思想认识,社会招聘虽然可以吸收到形象气质佳、职业技能不错的人员,但是无法形成长期稳定的人才梯队,招聘成本较高,而且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通过短期的培训是无法养成的,而通过与学校合作办学,参与学校招生、课程设计、师资培养、实习实训等等,提前介入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后的适应能力。 2.3 优化专业课程 空中乘务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提高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意识和综合素质。首先,要重视对学生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典型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知名航空企业岗位明星成功经验做法的同时,逐渐领悟并形成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品格。其次,要侧重通过情景模拟,锻炼学生在突发事件和危机情况下的应变处理能力。再次,在专业技能的教学上,要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要两条腿走路,下力气解决实训基地建设问题,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到航空公司、机场、大型会展实地实习实训。最后,要加强外语沟通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外语听说方面的练习的机会,并进行反复的模拟场景的对话训练。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空中乘务专业的教师与一般的理论学科教师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师要有一定的实践操作的经验,不能是动动嘴皮子、坐而论道式的。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就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双轮驱动”来实现。一方面,要加强本校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专业素质。要积极选派专业教师参加专业进修、教员培训、交流研讨,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考试,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要创造条件选派专业教师到航空公司进行轮训,同时在教师的职称晋升上要加大对专业技能和经验的考察比重;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外聘航空公司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乘务长、培训师到校授课,并参与指导学科建设。 从民航大国逐步向民航强国转变,是今后我国民航的战略目标。而从“遍地开花”向做精、做特、做优、做强以努力形成科学发展新优势以立足,是今后高职空中乘务专业的战略目标。 空乘专业论文:浅析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的教学要点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出于工作的需要,人们对交通工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我国民航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给空乘专业的人才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对空乘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视力、身高和形体上,还体现在人才的职业素养上,所以,形体训练课对培养空乘人员的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对空乘专业形体训练教学的要点进行重点的分析和探究,以提高形体训练教学课的效果。 关键词:空乘专业;形体训练;教学要点;教学方法 形体训练课的教学对于培养空乘专业人员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形体训练课的学习,对学生良好身体素质、职业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修养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形体训练课教学的要点,提高学生的综合气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目的。本文结合形体训练课的重要性,并重点分析形体训练课教学的要点,以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促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乘务工作。 一、形体训练课的重要性 (一)塑造完美身形:通过形体训练课的学习,能够对身体的生长发育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身姿不正的学生,可以起到矫正身姿的作用;形体训练中的延展性练习,能够提高关节的灵活度;科学、系统的训练,有利于消耗多余的脂肪,改善人体的形态,使女孩的线条变得更加优美;采用多种综合手段进行训练,有利于健美形体,使关节的韧性和灵活性得到发展,增强体质。 (二)培养高雅气质:形体训练不仅具有塑造体形的作用,它对于人的心灵也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形体训练,会让学生越来越具有内在修养,富有高尚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高雅的气质,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满足航空公司的要求:空乘人员的言谈举止是否得体,直接影响到航空公司的外在形象,通过空乘人员的表现,往往能够体现航空公司的人才素养、管理水平和信誉,因此,通过形体训练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各个方面的素养,无论是形体语言,还是服务态度,都满足航空公司的需要,一批举止优雅、落落大方的空乘人员是航空公司重点培养的对象。 二、形体训练课的教学要点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造成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姿态,影响学生的体态美。作为空乘专业的学生,代表的航空公司的形象,因此,形体训练课教学的要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高雅气质,包括矫正学生的不良姿态,热身、站立练习及把上、把下练习等内容。 (一)热身:形体训练课开始前,老师应让学生做好热身活动。活动身体的每个关节,并进行缓慢的拉伸关节屈伸,运动负荷逐渐增加,运动强度逐渐增加,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促进心率变化从低到高,有利于促进心血管、消化、呼吸系统等渐渐处于运动的状态,从而为后续的形体训练课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站立训练:站立练习一般要通过身体姿态和古典芭蕾基本功的组合,凭借把杆锻炼学生良好的身体直立姿态,并伴有音乐,通过肢体动作,培养正确的站姿;具体方法:腿部肌肉线条呈螺旋形,并收于尾椎,收腹、立腰,放平双肩,自然下垂,拉长脖子,颈椎向后靠,微收下颔,面部肌肉放松,眼睛看向前方,学生可以较快掌握这种训练方法。 (三)把上训练:对于形体训练课而言,把上训练是练习的重要内容,凭借把杆,结合学生的特点,把姿态站立加进把上部分,借助把杆的作用,保持身体动作的稳定,确定身体各部位在不同方向的本体感觉,例如:腿不同方向的伸、曲,手臂的伸、弯等;加强身体各部位肌肉的控制训练,脚背的勾绷、下肢的延伸等,确保学生协调动作的准确性,正确的姿态练习等;像下肢的压腿和不同方向的弹腿、踢腿,身体的移动、转体等动作是提高性的训练内容。 (四)把下练习:把下训练的内容以肢体的延展性、协调性及挺拔性练习为主,凭借摆动、屈伸、弹性等基本训练,充分调动身体各部分的肌肉、韧带、关节及内脏配合,并得到发展;通过舞蹈的基本动作训练、跳跃练习、舞姿舞步组合练习等,锻炼动作的协调性、优美感,发挥胸、腰的表现力,通过把下练习,锻炼了躯干部位的灵活性,增强了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培养了漂亮的手势、优美的姿态等。 (五)能力素质训练:能力素质训练分为一般能力和针对性能力素质训练。一般能力素质训练是基础,主要包括姿态练习、身体素质发展和音乐游戏等环节;针对性能力素质练习是以需要的某种特殊的体态进行有目的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匀称的体态,改善学生本身具有的不良身体形态习惯,训练时,老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体态进行各关节的专项练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耐力、速度和动作的协调性。 (六)收尾部分:在形体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内脏器官都处于运动的状态,要进行全面的放松,并配有缓和的音乐,采用腹式呼吸,使运动负荷减小,运动强度下降,心率变低,从而使身体的关节、肌肉得到全面的放松。 三、教学方法 (一)口传教学:老师在上形体训练课的时候,不管针对新动作,还是练习老动作,老师都要对所要教授的动作进行讲解,讲解的内容:动作名称、要领,动作的标准和做这个动作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告诉学生克服存在问题的方法,适当讲解动力学、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在形体训练课开始后,学生练习动作时,会伴有老师的讲解,易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掌握动作的要领,将动作做到位;老师的言谈举止对于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老师对课堂突发事件、学生之间吵架事件的处理方式和方法,都会影响到学生,因此,老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情操。 (二)身教:在形体训练课上,老师应先将整体动作完全做出来,给学生以美好的感觉,促使学生想要尽快学习;老师的综合素质越高,其动作就会做的越完美,学生在惊讶于老师动作优美的同时,也会对老师产生崇敬感,进而使老师的威信得到有效的树立;在授课中,老师要善于分解动作,并进行示范,老师示范一个动作,就要求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动作掌握熟练后,再要求学生展开想象,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也可用手比划动作,让学生进行模仿。 四、结语 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对空乘人员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只有加强对空乘专业学生的形体训练,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而满足航空公司的需要。本文重点阐述了形体训练课教学的要点,并简单介绍了教学的方法,希望可以为广大教育者提供一些借鉴经验,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空乘专业论文:探索空乘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新方法 【摘要】随着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航空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对空乘人员的需求也就随之增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空乘人员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因此,空乘人员在校学习期间英语课程就显得愈发重要,全面提升他们的语言水平对从事该专业英语教学的老师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本文认为,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综合英语教学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ESP教学方法,并融入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关键词】空乘;英语;教学;课堂 一、引言 我国正处于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变过程中。目前,中国航空运输业在全球的排名已跃升至世界第三位。民航业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属于极有潜力的行业。同时,民航业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对民航专业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量。空乘作为专业的服务人员,其发展前景也非常良好。据权威部门提供数据显示:2011年至今,我国注册运输飞机比2009年年底增加了143架。而每增加一架飞机,必然就会增加相应的空乘人员。从事航空服务工作,具有工作环境好,收入高等优势。 二、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空乘专业的主要培养模式是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与进公司实习,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精通航空服务理论基础,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从而为乘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成为符合民航需求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从这一点来看,空乘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它不再是往日简单意义上的服务人员,而应该集安全、医护、导游、服务于一体,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根据现阶段国内外民航及旅游业的整体发展现状,空乘专业在培养学生时应着重于他们的职业能力,特别是语言应用能力。在为旅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沟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语言作为沟通的基础,这也就使得英语水平成为了空乘人员不可或缺的硬件。随着我国的对外交流的全面扩大,英语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空乘人员作为对外交流的直接参与者,是外国人到访中国了解中国的第一张名片,英语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门必须掌握的重要工具。所以笔者认为现阶段培养出来的空乘人员应该具有坚实的英语基础,同时还要突出英语应用能力。因为空乘人员在航班上会遇到来自全球各国的旅客,能否与这些乘客顺利沟通决定了他们能否为客人提供细致、周到、专业化的服务。因此,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服务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从目前航空公司的招聘要求来看,对空乘人员英语交流能力的标准日渐提高,有的航空公司甚至把“英语口语流利”列为招乘的首要指标。这就要求在校阶段,必须着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切实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 三、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空乘专业的综合英语教师,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首先,大专学生英语基础不是很好,且学习自觉性较低。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不应局限于课堂上的授课式教育,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学科以及教学内容的兴趣。学生由于基础差,短时间内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从而致使其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而语言的学习正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降低他们对英语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其次,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大大降低了大部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多数强调语言的形式性和准确性,学生的语言能力虽然能够增强,但这种方法枯燥繁琐,易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总之,被动式的学习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易忽略语言学习中的实践环节。因而,改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让学生主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 学生学习语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与人顺利沟通。在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后,学生要与客人进行简单交流并不难,但是要了解客人的潜在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体贴和人性化的服务就要求学生了解掌握乘客的文化背景。文化与语言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仅仅只是把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所使用的英语定义为我们的目标语。如今随着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英语作为一门工具,使用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英美国家,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国际语言,因此也就涵盖了非英语国家所使用的英语,如印度、香港、马来西亚以及一些非洲国家。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运用英语去进行交流沟通时,不仅仅只是和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进行沟通,还要考虑到英语非母语的国家和地区。这一趋势,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考验,也意味着老师自身需要充电去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只有在充分了解全球各地的文化之后,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的向学生传授。 同时,在空乘专业也应着重强调ESP教学,把英语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衡量综合英语教学成功的标准不能仅着眼于语法、单词量和考试分数。如果我们的英语课程仅仅只是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不能服务于学生的专业,不能让学生借助英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那么我们的教学便不算成功。因此,我们要突破基础课与专业课完全脱节的现象,让基础课真正成为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事实证明,只有以能力为本位的综合英语教学才能有效提高综合英语的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要提高空乘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首先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语言掌握状况,结合学生的水平来开展教学。其次,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他们由被动接受发展成主动学习。同时,文化作为和语言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教师也应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及其背后的文化知识。最后,还要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上,把语言和其他科目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通过英语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水平,增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空乘专业论文:浅谈高职空乘专业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摘要:近年来民航经济的迅速发展,空中乘务专业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追捧,很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空中乘务专业。尽管航空公司对乘务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日益提高,但目前的空乘英语教学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空乘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听力能力更差。如何使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培养能更好的获得相应的语言交际能力,尤其是英语听力能力,满足航空公司的需要,是专业课教师一直探索的主题。本文通过对高职空乘专业英语听力教学的探讨,分析了高职空乘专业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提高听力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空乘专业,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航业发展迅速,国际航线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国际旅客来到中国,这使得各航空公司对乘务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不断提高,乘务人员的英语听说能力符合相应要求已成为各航空公司的招聘条件之一,因此培养乘务员的英语交际能力已成为各航空公司迫在眉睫的工作,也是专业院校急需解决的难题。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有空乘专业,但该专业与其他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不同,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较其他专业要低30%左右,英语水平与其他专业学生更不可相提并论。教学中,高职空乘专业也让笔者深刻体会到了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比如英语基础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英语学习兴趣,口语交流困难。 二、高职空乘专业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1.高职学生听力基础薄弱 高职空乘专业的学生一般是艺术生,他们的入学成绩较低,而英语更是这些学生的难点。对我院2013级空乘专业学生的调研,得知他们的英语入学成绩最高分84;最低分22;平均分53。我国现阶段的绝大多数的中学英语教学是针对高考的,高考中英语听力所占的比重不大,有些地区高考甚至不考英语听力。所以造成了学生听力基础普遍薄弱的局面,这给接下来的英语听力教学造成了不少困难。 此外,中学教学不注重口语发音,认为只要会听就可以了,殊不知听说读写是一脉相承的,当学生掌握不了正确发音,英语语音知识欠缺、英语语言知识不足、有关背景知识匮乏,长此以往,他们就辨别不出易混淆的音素,对于发音相近的词就会混淆,导致听力水平下降。 2.高职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较少 语言是文化最为直观、传播最广的表现形式,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要在了解语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进行。同样的,英语学习必须要首先了解一定的英语国家和地域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习俗习惯等。因此,为了有助于理解语言,听懂英语,也为了更好地胜任以后的岗位,高职空乘专业的英语教学中需要注意增加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介绍。 3.高职学生进行英语表达时心理素质较差 听力是脑力劳动的一种,同时也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因为中学英语教育时间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大多数学生形成了“哑巴英语”的思维方式,一旦到真实的英语听力理解的环境中,就会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心理素质较差的同学就会紧张、焦虑,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原本可以听懂的内容,结果却因为心理素质较差而出现卡壳、头脑空白的状况导致没有听懂,使得交流不能顺利进行。 4.高职英语听力教学课时少 高职空乘专业英语课程的时间本来就比较少,专门的听力课程时间更是被压缩的所剩无几。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大学英语》和《空乘英语》的总课时约为360 学时,分四学期实施。从教师的授课计划来看,听力课时只占总课时的10-15%。由于听力课时少、课下练习又没有跟上,就出现了学生在听英语时眼熟耳不熟,跟不上语速的问题。听力课程训练需要循序渐进,一旦开启这项训练就需要一直坚持下去,这项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听力训练的进程。再者,空乘专业学生本身英语基础知识较弱,在听英语时会遇到大量生词,就是掌握词汇较多的学生也不能在听时抓住已经掌握的单词,眼睛看得懂的单词耳朵不一定听得懂。 专业院校“科班出身”的乘务专业毕业生具备了较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岗位培训和实际工作中更快入手,为航空公司节省投入和时间,因而受到航空公司青睐,但薄弱的英语交际能力却成为他们长远发展的桎梏,因此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的成为提高空乘专业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重点内容之一。 三、提高高职空乘专业英语听力的教学策略 航空服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对其从业人员的英语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化。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是:生源复杂,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并且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按照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没有根据专业的不同适时调整教学方式以及内容。因此,我们要在有限的英语教学时间内,应集中时间和力量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1.加强听力训练和情景教学力度 对于老师来说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西方文化知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把英语教学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考虑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去进入语境,得到语言和文化的双重熏陶。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真实情景的模拟,比如设置机舱环境,让学生分别扮演空乘人员和乘客,大家就一个问题展开对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情景对话也是“行路”的一部分,使得学生能够身处英语文化的真正环境中,更能够把握和理解语言教学的技巧和窍门。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与英语文化有关的录像、电影等等,在这种文化熏陶中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情境, 使自己身临其境,较为深刻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礼仪等,在为乘客服务时,可以根据乘客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服务,提高就业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2.高职院校需增加听力课程安排 教师的计划再完美,如果没有足够的教学时间,也是无法将计划进行实施的。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增加空乘专业英语听力训练的课程,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同时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指导。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听力训练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情景教学,信息技术具备声、话、形同时传达的作用,这样可以将课堂进行大范围的延展,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进行生活场景的重现,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4. 精选听力材料,设置听力练习。 根据每学期的教学计划,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比如:要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可选择多种语音、语调的听力材料,设置练习,目的是让学生熟知各种语音、语调,以便在实践中从容应对。听力材料的选用首先要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其次要保持它的原声特点。材料的难度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当前水平,难度要有阶梯性,不然会扼杀学生的信心和兴趣。材料形式应多样化,以此帮助学生熟悉各种语音和话题。根据材料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听力练习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应根据听力材料所涉及的内容特点以不同的形式来检测学生对信息的捕捉和理解。可用画示意图、填充图表(表格)信息、对观点进行赞同或反对的表决、回答问题等方法。 5. 以学生为主体,兼顾口语训练。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听力课不应是单一的听力训练,而应以听力训练为主,同时兼顾说的训练,这种以听带说、以说促听的听说式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现在多数学校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所采用的反复式、穿插式、讲解式、选择式等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单一的听力能力的训练,训练中学生是被动的,所以对学生听力理解的提高不快。 总之,对于高职空乘专业英语听力训练来说,拥有足够的训练时间、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延展灵活的训练内容、长久有效的训练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只有在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同时拓展学生在英语国家地域的知识面、提高心理素质,才能真正提高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既为学生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提高我国空乘人员的整体素质,一举多得。 空乘专业论文: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程设计构想 摘 要 客舱乘务员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外,还要有端庄的外表和优雅的举止。要培养兼具形体美和气质美的空中乘务人员,形体训练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强化形体训练,不仅可以使空乘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更可以塑造优美的体态、培养高雅的气质。 关键词 空乘专业 形体训练 课程设计 作用 1 形体训练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形体训练奠定在人体科学理论基础上,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优化形体,增强人体的控制力与灵活性,更好地表达形体美。从日常教学情况来看,虽然一些学生的五官端正、体形良好,但是在举手投足之间缺乏美感,让人感到空洞且没有内涵;还有一些学生虽然衣着朴素,但是让人感到文雅大方,在优美的形态中透露了独特的气质。对于空乘专业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很重要,同时优美的仪表、形态和气质也必不可少。例如,行走时保持平衡与协调、站立时身材挺拔、精神抖擞,这些都体现着空乘专业的学生对从事的工作的自豪感和富有朝气的精神面貌,给人们带来成熟、稳重、可信赖的感觉;试想,如果空乘人员挺胸凹肚、耸肩歪脖或者走路姿势懒散,一定给客户带来反感。从形体教学的实践表明,系统性的形体训练具有其他运动项目不可取代的作用,既可增强空乘专业学生的体魄,确保身体的灵活性、稳定性、柔韧性,也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给乘客一种美的享受。 2 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程内容的设计 2.1 芭蕾形体训练 在芭蕾形体的基础训练中,要求“开、绷、直、立、长”,而“开、绷、直、立、长”也正是展示个人形象形体美的核心点,针对空乘班学生无基本功基础的这一特点,芭蕾形体训练的内容设置难度不大,通过把杆上对头、肩、胸、腰、腿、各身体部分的分解训练;及中间部分小跳、旋转、脚位、手位的组合训练;到舞姿成品舞蹈的训练,由易至难、由浅至深来展开,达到纠正学生的身体毛病、练就高雅气质的目的。 2.2 形体仪态训练 形体仪态训练主要包括站、行、坐、手势、蹲、鞠躬等姿态训练。其一,站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根本姿态,只有具备优美、典雅的站姿,才能提高举止的优雅性;其二,坐姿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优美的坐姿给人舒适、安详、端庄大方的感觉;其三,不同的走路姿势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形体训练课中开展形体仪态的训练,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另一方面可优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过程的自信心,为形成最佳仪态奠定基础。 2.3 瑜伽体式训练 开设这门课程的原因就在于瑜伽体式经历了数世纪的发展演变,能完整地使身体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神经及每一种腺体都得到锻炼。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航空乘务班的学员来说非常合适,只要方法得当,练习时配合正确的呼吸方法,坚持练习,就能达到调节身体柔韧性的效果。同时,一个稳定而愉悦的体式可以带来精神的安宁,防止浮躁。 2.4 古典舞身韵“元素”与“短句”的训练 “元素”是指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中最基本、最单纯的动律,主要有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元素训练是身韵训练最基础部分,从元素训练入手逐渐达到动作的深化练习,重点训练学生腰部的运动幅度和灵活性,使学生掌握中国古典舞“起于腰”的动作规律,同时辅之以手、头、脚的基本位置和眼神的配合,正确掌握各动作元素的不同方位,这部分训练为准确规范地完成动作提供了有迹可循,有轨可行的基础,从而逐步引导学生体现中国古典舞“拧、倾、圆、曲”的动作特点和审美风格。 “短句”训练是在一定音乐长度的配合下,将若干动作经过科学的选择与衔接而组织起来的一种短小精炼的组合训练形成,它是动作“元素”向动作“组合”过渡的桥梁,在整体训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训练旨在使学生重点掌握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连接方法,在“满、赶、闪、抻”的节奏变化中,增强肢体的协调性,适应性和表现性,同时加强肢体的流动意识及提高肢体表现的动作旋律性,这部分训练要在包括节奏、性格、动作轨迹(即平圆、立圆、8等各种类型的短句强化训练里,把“形、神、颈、律”贯穿于动作的始终,为下阶段舞蹈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储备多方面的能力。 2.5 拉丁舞训练 拉丁舞包括伦巴、恰恰、牛仔、桑巴和斗牛舞,具有自娱性和表演观赏性的竞技舞蹈,是融音乐、舞蹈、服装、风度、体态美于一体,既有一般体育项目的健身和竞技价值,又有其无法比拟的独特艺术魅力和社会观赏功能。拉丁舞的学习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情世界,并引起共鸣,使其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自觉地接受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乃至心灵深处的陶冶,直接而生动地影响学生深层次的心理状态及价值观。 3 形体训练课程开设对空乘专业学生的积极作用 3.1 增强学生的体质 形体训练具有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长时间练习,有助于向脑部供氧功能,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运动的时间不同,应强化训练基本动作,落实各种强度的成套动作,确保身体的韧带、关节、肌群、内脏器官等处于合理的运动负荷下,对优化心血管功能、改善体重、减少脂肪,增强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等产生效果;通过徒手动作、成套动作或者规范性的舞蹈动作,可以锻炼大脑,支配身体各部位的同步运动,体验肌肉运动时的独特感受,同时也可促进学生的体能协调性。通过瑜伽中腰腹肌、背肌、腿部、手臂的训练来积累力量,提高动作力度和速度;通过练习跑跳操,增强耐力素质,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机能的目的。 3.2 塑造优美的姿态 人的美丽直观的表现首先在于形体美。形体训练动作形式多,锻炼部位广泛。通过各种臂的摆动、绕环、波浪组合、姿态组合、腰腿的柔韧性组合、舞蹈组合、体育舞蹈练习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在大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基本完善,由于各种变化的客观存在,他们对自身美感的追求越来越强烈。通过系统性、有效性的形体训练,可挖掘正在发育机体的遗传优势,通过后天训练来弥补先天体形缺陷,改善身体的不良形态,确保人体的健美、匀称,运用正确的站姿、坐姿和行姿,塑造出美的形体、好的形象。 3.3 培养优雅的气质 气质与人们的思想、文化修养等密切相关,既体现了外在美,也是内在美的自然流露,强调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通过形体训练,塑造了健美的体形,也提高了学生的高雅气质。例如,适当的举止、潇洒的动作、幽默的谈吐、尊重他人、自尊自爱等,这些都是社会规范所提倡的,也是个性特点的充分表达。 3.4 锻炼坚强的意志 意志来自人们自觉确定的目标,为实际行动提供支配动力;是一个通过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达到最终目标的心理过程。通过形体训练,尤其对于个别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形体训练,在训练的初期遇到各种阻碍和不便,如柔韧性差、协调性差、动作不到位等,通过形体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咬紧牙关,坚持下去。长期反复的锻炼,就会产生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磨练培育学生的顽强意志。 对于空乘专业的学生来说,形体训练越来越被大家喜欢、接受,它具备健体、健心、健美的作用。高校应不断探索发展形体训练运动,增设形体训练专业课程,做到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使学生体魄更加健康、形态更加优美,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空乘专业论文:论空乘专业形体训练的重要性 摘 要:客舱乘务员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外,还要有端庄的外表和优雅的举止。要培养兼具形体美和气质美的空中乘务人员,形体训练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强化形体训练,不仅可以使空乘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更可以塑造优美的体态、培养高雅的气质。 关键词: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程设计;作用 一、形体训练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形体训练奠定在人体科学理论基础上,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优化形体,增强人体的控制力与灵活性,更好地表达形体美。从日常教学情况来看,虽然一些学生的五官端正、体形良好,但是在举手投足之间缺乏美感,让人感到空洞且没有内涵;还有一些学生虽然衣着朴素,但是让人感到文雅大方,在优美的形态中透露了独特的气质。对于空乘专业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很重要,同时优美的仪表、形态和气质也必不可少。例如,行走时保持平衡与协调、站立时身材挺拔、精神抖擞,这些都体现着空乘专业的学生对从事的工作的自豪感和富有朝气的精神面貌,给人们带来成熟、稳重、可信赖的感觉;试想,如果空乘人员挺胸凹肚、耸肩歪脖或者走路姿势懒散,一定给客户带来反感。从形体教学的实践表明,系统性的形体训练具有其他运动项目不可取代的作用,既可增强空乘专业学生的体魄,确保身体的灵活性、稳定性、柔韧性,也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给乘客一种美的享受。 二、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程内容的设计 (一)芭蕾形体训练 在芭蕾形体的基础训练中,要求“开、绷、直、立、长”,而“开、绷、直、立、长”也正是展示个人形象形体美的核心点,针对空乘班学生无基本功基础的这一特点,芭蕾形体训练的内容设置难度不大,通过把杆上对头、肩、胸、腰、腿、各身体部分的分解训练;及中间部分小跳、旋转、脚位、手位的组合训练;到舞姿成品舞蹈的训练,由易至难、由浅至深来展开,达到纠正学生的身体毛病、练就高雅气质的目的。 (二)形体仪态训练 形体仪态训练主要包括站、行、坐、手势、蹲、鞠躬等姿态训练。其一,站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根本姿态,只有具备优美、典雅的站姿,才能提高举止的优雅性;其二,坐姿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优美的坐姿给人舒适、安详、端庄大方的感觉;其三,不同的走路姿势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形体训练课中开展形体仪态的训练,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另一方面可优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过程的自信心,为形成最佳仪态奠定基础。 (三)瑜伽体式训练 开设这门课程的原因就在于瑜伽体式经历了数世纪的发展演变,能完整地使身体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神经及每一种腺体都得到锻炼。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航空乘务班的学员来说非常合适,只要方法得当,练习时配合正确的呼吸方法,坚持练习,就能达到调节身体柔韧性的效果。同时,一个稳定而愉悦的体式可以带来精神的安宁,防止浮躁。 三、形体训练课程开设对空乘专业学生的积极作用 (一)增强学生的体质 形体训练具有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长时间练习,有助于向脑部供氧功能,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运动的时间不同,应强化训练基本动作,落实各种强度的成套动作,确保身体的韧带、关节、肌群、内脏器官等处于合理的运动负荷下,对优化心血管功能、改善体重、减少脂肪,增强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等产生效果;通过徒手动作、成套动作或者规范性的舞蹈动作,可以锻炼大脑,支配身体各部位的同步运动,体验肌肉运动时的独特感受,同时也可促进学生的体能协调性。通过瑜伽中腰腹肌、背肌、腿部、手臂的训练来积累力量,提高动作力度和速度;通过练习跑跳操,增强耐力素质,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机能的目的。 (二)塑造优美的姿态 人的美丽直观的表现首先在于形体美。形体训练动作形式多,锻炼部位广泛。通过各种臂的摆动、绕环、波浪组合、姿态组合、腰腿的柔韧性组合、舞蹈组合、体育舞蹈练习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通过系统性、有效性的形体训练,可挖掘正在发育机体的遗传优势,通过后天训练来弥补先天体形缺陷,改善身体的不良形态,确保人体的健美、匀称,运用正确的站姿、坐姿和行姿,塑造出美的形体、好的形象。 (三)锻炼坚强的意志 意志来自人们自觉确定的目标,为实际行动提供支配动力;是一个通过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达到最终目标的心理过程。通过形体训练,尤其对于个别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形体训练,在训练的初期遇到各种阻碍和不便,如柔韧性差、协调性差、动作不到位等,通过形体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咬紧牙关,坚持下去。长期反复的锻炼,就会产生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磨练培育学生的顽强意志。对于空乘专业的学生来说,形体训练越来越被大家喜欢、接受,它具备健体、健心、健美的作用。高校应不断探索发展形体训练运动,增设形体训练专业课程,做到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使学生体魄更加健康、形态更加优美,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空乘专业论文:浅析高职院校空乘专业的综合素质 摘 要:空中乘务专业作为教育部近年来新成立的一个特色专业,为各大航空公司输送了大批的优秀空中乘务人员。形体舞蹈训练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训练形式,在提高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培养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形成优良的职业素质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空乘专业;形体舞蹈训练;综合素质 一、形体舞蹈训练的课程特点 形体舞蹈训练课作为空中乘务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和其它的专业课程是有显著差别的。它是一门集合舞蹈训练、形体塑形、音乐欣赏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在科学合理的训练过程中,配合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在塑造学生优美的外在形象,培养学生高雅气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外在形象的提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全面提升心理综合素质。 二、空中乘务专业形体舞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盲目自信 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是经过了一系列严格的面试录取的,她们无论从身体条件还是外在形象气质而言,都比普通班级的同学条件要好。其中的一些同学就认为既然我有这么好的条件,形体舞蹈课的意义就不那么重要了。作为形体舞蹈教师,首先应该端正存在这种思想同学的态度,使她们认识到形体舞蹈训练是一门科学的综合训练课程,身体条件只是外在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内在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形体舞蹈训练课在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的同时,更注重的学生内在气质的培养,这样,才能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二)教师的训练要求过高 空中乘务专业学生虽然身体条件较普通学生要好,但她们大多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舞蹈训练,身体的各个部位,尤其是腿、腰等部位都很僵硬。教师一定不能按照专业舞蹈学生的条件去要求她们。因为对于这些身体已基本发育完全的成年人来说,要在短时间内使她们身体的柔韧性得以改善是十分困难的。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感受形体舞蹈训练,有针对性的给予一定的专业指导,使她们逐步适应形体舞蹈课的训练模式和节奏。 三、形体舞蹈教学对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形体舞蹈训练课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教育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旋律舒缓、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焦虑、紧张情绪,陶冶美的情操,进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一)形体舞蹈课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形体舞蹈课中包含的美学因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形体舞蹈训练中去。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训练的初期动作僵硬,常常不知所措,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学生会逐步放开自己,敢于用富于表现力的动作和表情来展示,音乐欣赏水平无形中也有一定的提高,自信心得以提升,同时,学生请假的比例会大幅度降低。学生在拥有健美体型和优雅姿态的同时,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心理状态趋于稳定,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形体舞蹈训练课的教学实践证明,坚持形体舞蹈训练能够使学生拥有自然的健康美和优雅的气质美,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自信心。 (二)形体舞蹈课可以锻炼学生意志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是人对周边客观事物的生理反应,它对人的生活、学习、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通过形体舞蹈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控制能力,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提高学习效率。经过近几年形体舞蹈训练课的教学实践证明,大部分空中乘务专业学生都认为形体舞蹈训练课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四、积极探索适用于空中乘务专业特点的形体教学方法 (一)建立学生对形体舞蹈训练课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理解形体舞蹈训练课的内涵,懂得这门课程对于自己今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才能使她们真正对形体舞蹈训练课产生兴趣,从而使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在形体舞蹈教学过程中,结合空中乘务专业的专业特点,有选择性的将芭蕾舞、中国古典舞、艺术体操、街舞等多种风格的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训练变为主动学习。 (二)有针对性的进行形体舞蹈训练 形体舞蹈训练课和其它的课程不一样,教材只是作为教师的辅助参考资料,不可一味的依赖教材,一定要灵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积极借鉴舞蹈、艺术体操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针对空乘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形体语言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体会到形体舞蹈训练这门课程所独有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潜移默化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 “身教”胜于“言传” 语言表达,即“言传”,是多数理论性课程向学生进行知识传递的途径形体舞蹈训练也不例外,教师需要“言传”向学生讲解阐述动作,包括动作的名称、要领、标准,以及注意事项等等。 空乘专业论文:浅谈空乘专业学生的形体训练 摘要:培养空乘专业的学生,造就具备外在美、形体美、气质美的未来空中乘务人员或服务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外,形体训练是提升空乘专业学生形象气质、加强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形体训练是在借鉴芭蕾基训的基础上,结合瑜伽、舞蹈、音乐等艺术,近几年在航空领域专业新起的学科,是顺应人体结构、功能及特点的一门科学,它以严格科学的训练体系,高雅的审美倾向,成为塑造形体美的坐标,也在民航领域空乘专业得到广泛的运用! 关键词:形体训练;空乘专业;形体美;芭蕾;舞蹈 引言 近几年,空中乘务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瞩目。人们乘坐飞机不仅想享受飞机的硬件设施,在软件设施上也想得到享受,最直接的就是为其服务的空中乘务员。空乘服务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靓丽的外在形象和优雅的举止。那么对于作为空乘专业的学生来讲,要锻炼出优秀的身体素质、符合职业特点的内外为气质身型,只能通过后天的长期的形体训练才能实现。因此,形体训练课程则是提高这一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 一、形体训练与芭蕾基训的结合 形体训练是新起的一门艺术课程,它结合了多种艺术手段,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各种手段来改变人形体的原始状态,以提高人体的灵活性、控制力和形体美的表现力的基本素质训练,它是外塑个人与组织形象的重要途径! (一)形体训练及芭蕾基训的概念 1、形体是指人体结构的外在表现。人体只有在四肢、躯干、头部及五官的合理配合下才能显示出姿态优美、体型匀称的整体美。形体训练是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主要由“芭蕾基训”为训练主导,配合瑜伽、体能训练、音乐等多项艺术的结合,为以改变人的形体的原始状态,提高灵活性,增强可塑性为目的的形体素质基本练习。 2、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有“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之美誉。“芭蕾”一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现在芭蕾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艺术,它不仅可以塑造人的外在形象,还可以升华人的内在气质。 3、形体芭蕾是由芭蕾延伸而来的,在形体训练课中运用芭蕾“开绷直立”的每个动作特点中,纠正平时不良的生活习惯,促进身体均衡的发育,雕塑舒展优美形体,培养高雅脱俗气质。 (二)芭蕾形体训练对学生的运用 形体训练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在芭蕾基训的基础上针对形体美而设计的,其动作结构皆是为了塑形美体。训练的难度不是很大,非专业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对训练者的形体有很大的修塑作用。在培训这些未来空乘人员时,通过芭蕾形体训练中“开、绷、直、立”的要求配合各项动作,能造就人体自身的形体美。从运动学角度讲,芭蕾的“开、蹦、直、立”四要素具有收缩肌肉纤维的功能,在动静结合的运动中有效地消耗多余脂肪,使人练后身材会变得更修长。因此虽然也有体力上的消耗,也是做运动,但它的动作更强调肌肉的耐力、身体的柔韧性,运动强度不是很大,一般人都能接受。 二、形体训练与舞蹈的结合 (一)舞蹈的概念 舞蹈细分很多舞种,每个不同的舞蹈种类有其不同概念,简单来说舞蹈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达情意。它是一种表情性的时空艺术。由于舞蹈是用千姿百态的舞蹈动作为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借以抒发感情,因而,人们称舞蹈为人体动作的艺术。舞蹈自然离不开手舞足蹈,但是不能说手舞足蹈就是舞蹈。因为,人们欣喜或悲时,所表现的动作,不能算是舞蹈,它只是一种表达自己感情的自然形态舞蹈动作。 (二)舞蹈组合在学生形体训练中的运用 对于空乘专业的学生来讲,舞蹈组合练习是形体训练的更高形式,也加强了形体训练的难度,是学生在得到美的形体的同时,运用身体语言,配合音乐表达内心情绪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美的舞蹈组合训练,可培养出较强的音乐节奏感和优美的舞蹈感受,使得形体美得到更高层次的表现,也可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信心。但在舞蹈组合的选择上得有针对性,要结合空乘专业的特点,例如:街舞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舞蹈动作重心体态都是下沉或者有些含胸的动作,不利于民航专业学生对于气质挺拔的训练,而中国古典舞的一些身韵的练习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身段韵律,还可以训练有中国特点的含蓄美、内在美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舞蹈组合的运用要慎重! 三、形体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从事民航类专业这种具有服务性质的专业人才来说,要想使自己在激烈的社会人才竞争中立足,得到社会、同行以及周围人的重视,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同时还需要有一个健康优美的外形、高雅的气质,良好的举止、仪表、修养,只有具备了以上素质的学生,才会在踏入社会后信心十足,迎接挑战。只有通过形体训练使学生在体型上得到改善,气质上得到提升,才能有效地提高空乘人员的质量!形体训练是作为民航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 空乘专业论文:空乘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研究 【摘 要】在全球化的趋势之下,运用口语来沟通的技巧,变得更加重要;引导学生适应各种文化背景的口语沟通,就成了英语教学的关键性目标。空乘专业的同学在平日学习中,会接触到大量的专用性英语。因此,有必要指引同学熟悉文化背景,强化他们对于知识所处背景的认知,提升他们在英语科目上的学习深度。 【关键词】空乘专业 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空乘专业有着独特的职务特征,在空乘的工作条件下,学生应当具备更强的口语沟通能力。随着航空业的国际化,航空公司对专业学生的需求标准也在升高:乘务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要达标,自身的文化积累也要深厚。在这样的形势下,空乘方向的学生除了识记基础性的英语常识以外,还需要了解词汇语言背后的地区文化。目前,不少学者开始探究整合英语教学与文化塑造的途径,但是这些学者还停留在描述表象的阶段中,并没能探究到导入操作的深度。我们应当设计文化导入的有效措施,并提出关键性的导入步骤。 一、传统英语课的弊端 空乘专业中的英语课,可以归属于公共英语授课。在培育空乘人才方面,英语大纲提出了等级考试的要求。在这样的标准下,英语课堂的核心任务,就被设置成传授基础性的词汇等知识,这种讲解内容是与等级测试直接关联的。不少空乘方向的同学反映:他们在等级测试中可以获取较满意的分数,但是在实习或接受培训时,却无法恰当地把握语言的社会背景,这阻碍了高效的英语沟通。在平日的授课中,教师过于注重基础性的单词、语句结构等,却没有侧重介绍英语篇目依托的文化与社会实际。学生在运用口语时,会受到本民族语言的困扰,导致经常误解沟通的重点部分等。这样的现象,影响到了空乘人员的工作能力,也会削弱口语交流的价值。从这个角度讲,有必要指引同学们深入语句的背后,去探究英语所适用的文化情境。 二、导入文化的基本规则 要有效导入背景性的文化,就需要培育空乘同学浓厚的文化意识。这种意识,指的是同学对于不同类别文化的敏感程度,它构成了了解文化的前提。学生对于不同类型文化差别的认知,能够帮助他们选取适宜的形式,来完成跨文化的口语沟通。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顾及本民族的固有文化。英语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带领同学认识多样的异国文化,还在于激发同学们对民族文化的热情。导入不同类型的文化,应当遵循次序的规则。具体而言,应当首先介绍知识性的背景,再介绍交际性的背景。知识层面的文化,包含了这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和文学等要素;而交际层面的文化,包含了这一民族的传统性风俗、生活方式、思维惯性、交谈技巧等要素。 三、高效的导入措施 空乘方向的英语教学,可以被分为课内与课外两类。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整合常规性的授课活动与文化常识;在课余时间内,教师则需要提倡同学们运用多样化的资源,来接触特定区域的背景文化。 (一)课内的措施 在空乘专业的外语课内,教师要科学安排导入步骤、讲解步骤、训练步骤、归纳步骤以及设置作业步骤。要侧重关注导入以及讲解的环节,有针对性地引入文化层面的常识,有序整合分析与比对的程序。 在导入的步骤中,需要重点讲解英文篇目的背景性文化。教师要善于发现英文教材中关系着文化的篇目和语句,挖掘这些词句隐含的背景性常识。要指引同学们感悟创作的意义和基本论点,对于关涉到历史常识的篇目,应当增添一些历史事件、名家评析、历史性价值等讲解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独立宣言的篇目之前,可以向同学们介绍独立战争的背景性故事,带领同学了解美国国旗象征的内涵等文化知识。这样一来,同学们就摆脱了机械背诵篇目的负担,产生了对于篇目内容的浓厚兴趣。再如:在讲解相对枯燥的英语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唱一首英语歌曲,来调动同学的探究热情。 在重点讲解英语词句等语言性的关键点时,教师需要改造旧式的授课策略,在注重讲解单词发音、拼读规则和表层意义的同时,重视这些词汇所包含的深层次意义。要指导同学区分那些表层意思类似、文化的深层意义有差别的词语,让同学们明晰特定文化下的用词规则。 例如:单词“blue”就具有多重意义。在汉语中,这个词仅能代表“蓝色”的意思;但是,西方人在平日交谈时,如果在句子中加入了这个词,就可能代表“情绪低落”等含义。教师要引导同学重视这类依据文化背景而变换意义的词汇,提高学生在沟通与协作时的能力。 (二)课外的措施 在空乘英语课之外,教师要倡导同学们采纳多样性的措施,来补充有关文化差异的常识。目前,多数学生宿舍都安有网线,教师可以向同学推荐一部分优秀的英语短片、视频等学习材料,也可以鼓励同学下载一些优美的英语曲目、戏剧等。学生在欣赏和娱乐的同时,也就扩展了文化常识视野,感悟到区域文化在表述上的差别。 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邀请外教来参与空乘学生的课余活动。例如:在圣诞节等传统的欧美节日里,让外教与同学们共同策划晚会等活动。在这种准备的程序中,学生可以亲身体会浓厚的人文区域色彩,并学会这种文化下的常见沟通策略。在业余时间,空乘专业的同学要主动阅读外语刊物,了解当地的社会风气和文明背景。报纸刊物中的报导,能够为同学提供直观视角,指引他们认知不同类型的文明。 在航空国际化的推动下,作为通用性语言的英语,成为各类航空单位的工作用语。航空业的进步,客观上需要熟悉英语的乘务人员,来推动对外贸易和旅游业的进展。英语也是乘务人员对乘客进行服务的惯常用语,乘务人员在英语沟通上的技巧,属于核心性的岗位技巧。因此,空乘专业的同学认识词句承载的地区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了解不同区域的历史进程、传统风俗、文学进展、生活方式等,有利于空乘人员更准确地与乘客沟通,培育良好的工作素质。 空乘专业论文:空乘专业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摘 要:英语的发音、用法和单词,组成了英语学习的三种要素;而在这三者之中英文词汇占据着主要位置。然而空乘专用英语的单词量很大,这就导致了许多同学僵化记忆单词,却收不到良好的实效。这样的现状,削减了学生在英语科目上的热情,也挫伤了他们的信心。对于高职中空乘专业的同学而言,依靠纯粹的背诵,是难以准确记下大量英文单词的。因此学生有必要了解记忆和运用单词的技巧,提高词汇积累过程的策略性。 关键词:空乘专业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通过调查某学院乘务专业的同学,了解了空乘专业同学在学习、运用和归纳英文单词方面的大致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这一专业的同学整体词汇学习方法不明确,对于各类策略的运用程度低;空乘专业同学善于运用情感关联的词汇方法,这与他们的专业性质相关;英语成绩差距较大的同学,在单词策略的掌握方面也有差别。因此有必要训练空乘专业同学在认知、联想、归类和构词等领域的技能,以提升他们的信心,提高单词学习的实效性。 一、选取样本 抽样的方式,指的是从一个总体的调查对象中,选取那些代表性很强的样本,用来判断调查对象的某方面特性。选取样本的方式,可以被分成随机和不随机两个大类。在我们开展的空乘专业调查中,选择了非随机类型的样本抽取。这种方式,又可以被分成判断型、定额型和方便型的样本抽取。 方便型的样本抽取,是指调查人员随意抽取调查对象,通常是就近选取对象;判断型的样本抽取,是指调查人员依据某种判断来选择样本,这种判断是来自调查者对于整体的认识的,凭借的是对有关研究方式的熟悉;定额型的样本抽取,是指将调查对象依据特殊标准来划分类别,然后再决定各个种类中可以选取的样本数量。从每个类型中选择样本的时候,调查者可以依据判断,自主选择某些个体来构成样本。 二、具体的策略安排 在调研了空乘学生英语单词学习的状况之后,就可以针对同学们的困惑来具体地安排单词学习策略了。这样做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具体策略可以运用的时间点,并改进效率低的识记方法,提升英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元认知的方法 元认知的学习途径,属于词汇学习的管理性策略,它比普通的认知途径层次要高。这种元认知途径,关系到设定目标、选取方式、安排学习词汇的时间、评价认知手段的效果,以及调整认知方法等。恰当采取元认知的方法,可以确保英语单词识记的良好效果。空乘学生在掌握词汇上的学习质量,通常取决于运用元认知的效果。如:教师在讲解元认知的方法时,可以将操作途径划分成如下步骤:第一步,带领同学们明确各个阶段中的词汇规划;第二步,指引同学设置可行的具体规划,明晰如何扩展英语词汇量、通过什么途径来识记单词、用于记忆单词的时间计划等,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第三步,指导同学选择单词学习的层次,依据某个单词在英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繁程度来确定识记这一单词所用的精力;第四步,在完成每天的单词学习之后,提醒同学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思考成功识记单词的经验,或者学习成果不佳的根源。 2.联想的方法 英文单词的联想识记方法,指的是学生从一个英文单词联想到某种事物,或者从生活中的事物联想到特定的英文单词。空乘专业学生掌握单词的过程,并不是单纯输入词汇,而是构建新单词与现有单词的桥梁,通过经验的互动来完成的。要关联起现有的单词与需要掌握的单词,并认真构建二者的联系方法。学生在识记某个英语词汇的时候,可以在头脑中创建出一幅图片,将这个单词放在整体的情境中来识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同时用语言和印象来了解单词,可以强化输入的单词信息。如:教师在介绍紧急抢救病人的课程内容时,为了帮助同学们识记大量有关身体部位的词汇,可以向学生展示直观的人体图示,方便他们运用直观视觉来辅助记忆。 3.趣味识记的方法 趣味性强的事物,容易给人长期的印象。在联想的过程中并非依照既有的逻辑关联,而是整合多样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学生在看到一个词汇时,就会产生出与惯常逻辑不吻合的趣味性想象,但是这种想象往往可以有效加深词汇的印象。如:学生在识记“steep”这个单词时,可以首先想到“step”这个表示“台阶”的词语,然后想象后加进来的那个e,表示台阶的高度又增加了,也就是坡度更陡峭了。 空乘专业的独特属性,决定了这一专业同学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多数同学没能形成学习单词的好习惯。许多空乘专业同学认为:专业的英语单词十分生僻,识记起来很困难;即便是能够背诵这个单词,也难免在短时间内遗忘掉。因此,学生惯用应试型的单词学习手段,不能了解词汇在出现频率方面的差异,并区分来识记。在这样的情况下探讨高效的英语单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育空乘学生在外语学习领域的兴趣,并锻炼他们运用英语单词的实际能力。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高专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组”渗透“岗位群”实践模式研究 【摘 要】移动通信专业是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紧密结合的专业,如何让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移动通信岗位群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经过提炼、整合和归纳,最终确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系统化的课程组开发,使课程内容更贴近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特色。 【关键词】岗位群;课程组;工学结合 移动通信是目前最理想的个人通信服务工具,它满足了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进行通信的愿望,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近年来移动通信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3G技术的商业化应用,3G技术的巨大市场及3G网络的巨额投资给移动通信相关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蓬勃发展,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数量也随之剧增,作为高职高专的毕业生,本专业学生可选择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三个: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技术工人、移动通信行业中的低端工程师、移动通信相关第三产业员工。 本专业应始终以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走校企深度合作的开放式办学道路,充分利用行业的技术、设备及人才优势,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与合作企业对专业进行共建共管,实现学生入学、培养、就业全过程一体化的深度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双方及时沟通,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案,应基本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行业岗位认证资格标准,围绕校企双方联合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对接。 本专业应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学生的就业岗位,根据岗位群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分为: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网规网优、光传输技术、GSM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技术、CDMA2000技术这6门核心课程,在核心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岗位的需求,实现工学结合。具体的核心课程与对应的岗位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核心课程及对应岗位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走向职业化教育,职业资格证书被纳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学生可以在校期间进行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可以以目前较为流行的中兴NC认证作为出发点,中兴NC认证与目前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也较为吻合,可以确保学生的通过率。 为了让课程组能够更好地体现岗位的需求,本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均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学校的专业课程老师要送到企业进行定制化培养,保持学校教师对行业最新技术的不断学习,由校方专业教师、企业讲师混编师资来构建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确保教学的优质实施。核心课程由混编师资共同教授,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到教材的使用情况均由双方共同讨论完成,整个课程的开发,既符合本专业高职高专的学生特点,又与企业进行紧密对接,保证了技术的先进性。对课程的教授,专职教师以基本理论与文化修养以大学教育为主,企业的兼职教师以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教育为主,基础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科学的生活习惯与学习方法,教授专业基础理论;企业主体的职业素质与技能训练包括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实习、就业等均以企业方为主导,企业对学生的培养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真正使学生接受的教育贴近行业、社会的需要。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应积极加大移动通信实验室的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要涵盖现代通信全部主流和热点技术,完全模拟真实的现网运行环境。 校内实训基地设备的充实以及企业专家的介入,可以极大地改善了专业办学条件,实践教学课时大幅度提高,突出了专业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本专业还应开设了岗前综合技能培训课程,本课程由企业的兼职教师来担任,采用工学交替的培训方式来完成,有利于企业灵活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在用工淡季,本课程在校内完成,由企业兼职教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和仿真软件进行综合项目的培训,让学生能够把零碎、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在用工旺季,本课程在校外完成,由学生根据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从三门实训课程中任选其一来完成,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浅谈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我院移动通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摘要:“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通过分析在移动通信专业设置的“基站建设与维护”、“三网融合与移动网络优化”等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参赛要求,从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实训项目开发、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等五个方面阐述职业技能大赛对移动通信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移动通信;专业建设;高职教育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在信息化领域中显示着重要作用,工业与信息化部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相关要求,编制了《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推动三网融合工作全面展开、启动TD-LTE扩大规模试验。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举办了几届基站建设与维护、三网融合与移动网络优化的全国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职业技能大赛引领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它不仅可以检验和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也对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职业技能大赛引导专业课程体系调整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引领了当今技术发展趋势,大赛不仅为高职教育指引了专业建设的改革方向,还使课程调整与技术发展相同步,实现了高职教育与企业技术发展相同步。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分析近年的技能大赛项目“基站建设与维护”、“三网融合与移动网络优化”,辅以到企业开展专业调研,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根据大赛中网优技术的要求,增加与网络优化相关的课程,并调整课程内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进行网优项目的实习,使学生能较早地接触现场工作,提升就业层次。根据基站维护与数据网组建竞赛项目,竞赛内容包括通信线路与机房勘察设计、3G基站系统运行维护、数据网组建及配置三个专项内容,新增基站技术与维护课程,调整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的课程内容。根据大赛要求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前后对照如表1所示。 二、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技能竞赛的学生比赛成绩与幕后指导老师的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的技能比赛也是指导老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的较量。师资队伍的高素质是保证学生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的基础。针对比赛,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全面提升团队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采取“引、培、挂、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地聘请一批掌握移动通信新技术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并指导技能比赛。同时,从企业引进一批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充实专任教师队伍,通过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多渠道的实践锻炼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构建一支能满足教学与技能比赛需要、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显得尤为重要。 三、职业技能大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是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教学,而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技能的培养必须受训者亲自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摸索和总结。技能大赛在考查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进行检验。所以,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训基地装备实训设备时,既要依据技能大赛的设备要求,也要适应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专业课程的建设,专业教师可以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并根据新的实训设备开发新的课程。例如,在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项目中,对移动网络优化要求参赛队员两人配合进行路测,再对路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出具分析报告,并能对路测中的故障提出解决方案。根据这一思路,将网络优化课程设置为80学时,其中40学时为实践课时,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并与运营商联系,对现实的移动网络进行测试分析,与现场的要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职业技能大赛指导实训项目开发 近年来,我院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现代化实训中心,为承办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基站建设维护与数据网维护项目的省赛,建设了接入网实训室、网优实训室、移动基站实训室,并根据比赛项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设置了以下综合实训项目:完成EPON的设备配置和网络连接,并完成语音业务、数据业务、IPTV业务的开通;EPON故障的排除;完成指定地点的路测,完成路测报告;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在仿真软件上完成Wcdma系统搭建,配置参数,并测试验证配置成功;在仿真软件上完成wcdma系统的故障排除;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也给毕业设计提供了与现场同步的课题,使学生能与现场零距离地接触,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需要,并未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高 大赛改变了学生的命运,点亮了学生的人生。对参加比赛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要能举一反三,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职业技能大赛是团体项目,要求学生具备团结合作精神。大赛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技能大赛,踊跃参赛。通过大赛提高技能的同时,也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大赛可以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提高就业层次。有些参赛学生还没毕业,就已和企业签了就业意向,由于在比赛中得到了与现场工作一致的训练,一毕业到企业上班就成为了企业的专业骨干。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重大制度创新,在近年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保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下,通过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增加学校之间的交流,对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学生职业技能等四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探索 【摘 要】通过分析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论证开展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详细阐述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高职 移动通信专业 专业英语 项目化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移动通信设备和产品不断涌现,许多企业的设备和产品都配备了英文的使用手册及说明书。此外,常用的仿真软件、学科前沿的研究论文、移动通信专业教材、互联网上的大量专业技术资料等多数也是英文的,因此,移动通信专业的大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移动通信专业英语和通用英语的教学在词汇、语法和内容方面都有所不同。在词汇上,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词汇专业化,赋予了原有的普通词以新义,还有同一词义多专业化的情况出现;在语法上,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倾向于更多地使用名词,而且文章中经常出现含有许多短语和分句的长句;在内容上,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包括电子技术、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数字信号处理等,内容多、知识面广,但课时有限。 由于具有上述特点,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开展较为困难,主要存在如下方面问题:第一,学生缺乏学习热情。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英语口头表达的能力较弱,英语的语法知识比较欠缺,因此,面对比通用英语更为专业、更为复杂的专业英语学习时,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不高。移动通信专业学生也不例外。第二,缺乏合适的教材。各高职院校在选用专业英语教材时普遍比较盲目,各类教材也比较混乱;教材粗制滥造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多教材内容比较乏味,无法吸引学生;过于强调阅读和翻译的训练,忽视了听说和写作的训练。第三,教师能力水平不高。许多专业英语教师授课时是以汉语为主甚至完全使用汉语;专业英语教师以学术型为主,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英语授课能力的教师。第四,教学手段相对落后。课堂中很少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投影、幻灯、影视、动画或多媒体课件等来丰富教学,授课方式仍旧是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方式,过度强调课堂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第五,教学方式比较落后。传统教学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对知识的重复来达到接受的目的,缺乏灵活性、综合性,不重视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书上的知识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会让学生学习时感到知识点孤立分离、没有连贯性,不知道每个知识点在实际中的用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断地重复学习这些知识点,导致学生所具备的仅仅是模仿教师和书本的能力。 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上述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导致高职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只强调单项技能的培养,缺少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中很难从容地运用英语处理专业问题。而移动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是非常灵活的、知识面很广,且因为专业发展快,知识更新快,对专业知识的交流、获取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高职专业英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国内外十分流行的项目化教学法,能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 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它以项目为载体,以成果为目标,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和探究。项目化教学通过设计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开展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营造学习环境是项目教学法的宗旨,它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以课本为基点,以项目为延伸,贯彻项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方式,重视项目成果展示的评价手段。 可见,项目化教学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助益,在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开展项目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项目化教学法不能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到具体专业的教学中,不顾实际情况的应用将会导致项目化教学法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根据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对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进行设计。 三、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的具体设计 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即依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整合和补充,考虑到课时限制和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将课程分成6个项目进行教学,每个项目又分为5个阶段:工作任务分析、项目计划制订、项目实施记录、成果检查评价、项目文件归档。在项目开始之前,教师要先对必要的准备知识进行讲解;在成果检查评价阶段,教师要对该项目包含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将贯穿始终;在项目完成之后,设计一个任务并强调该项目涉及的重要知识点。 (一)6个项目的教学设计 项目1:移动电话机的认识。知识点:手机的工作原理、分类、特点、主要部件的英文词汇及表达,手机整机组成框图、主要工作电路图的英文识图等。任务:写一篇关于移动电话机的简短的英文介绍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参考书、资料,充分利用网络、实训基地等了解常用移动电话的原理、性能、分类、特点及构成部件的英文词汇以及英文产品介绍的撰写格式。 项目2:接收机、发射机射频电路和频率合成系统。知识点:接收机、发射机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英文词汇及表达,通过分析某个典型机型的接收机和发射机电路来强化学生对英文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任务:根据所给的手机接收机和发射机电路图纸,写出电路核心部件的英文词汇并用英文描述工作原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任务,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尽量多地阅读英文版电路图,然后使用CAD软件合作完成电路图及介绍。项目完成后,经过筛选进行优秀作品展示,教师可就该作品用英语对班上学生进行答辩,检查效果。 项目3:移动通信系统的认知。知识点: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及系统构成,工作方式及编码与调制,移动通信的组网及相关网络结构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由学生选择某一个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网络作为项目对象,用英文描述其网络结构、组网过程、网络特点与结构、移动性和安全性管理方式等,从而掌握关键英文词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通过查阅图书或上网搜索等方式收集资料,合作制作项目书;假设教师为客户代表,要求学生使用英文推荐自己的移动通信网络。 项目4:移动通信业务。知识点:2G/2.5G(PAS/CDMA/GSM/GPRS)系统、3G(WCDMA/CDMA2000/TD-SCDMA)系统、卫星系统业务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校内、校外同时开展活动,让学生到移动营业厅、电信营业厅和联通营业厅去了解目前系统业务的种类、应用等。以小组为单位,最好是不同运营商来分组,到营业厅去了解和收集目前移动业务和一些新的业务,做好记录,通过整理后形成英文的调研报告。 项目5:基站的安装与设备维护。知识点:有关基站设备(模块面板、接线)、配置操作(配置软件、IDB操作)、基站常用工作参数和故障码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某个品牌的数字基站设备,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小组合作制作英文版的基站设备安装、配置和使用说明书;要求学生对说明书作英语口语表述,简单说明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维护方法。 项目6:移动通信新技术展望。知识点:有关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前沿、行业动态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通过使用图书馆或上网搜索等方式,查阅相关文献与技术资料,了解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自主选择一个汇报题目,小组合作制作英文版的展示PPT,要求图文并茂,并用英语口语进行介绍。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5个阶段的设计 以下以项目2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教师要对必需的准备知识进行讲解。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手机电路图这一背景,引导学生掌握读图识图、电路分析、查找故障的工作流程,从而引出项目所需的知识点。然后结合电路图,要求学生清楚知道电路图所表达的信息,图纸信息决定了我们所选的机型所具备的功能、维护的方法,等等。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使学生掌握接收机、发射机电路及电路故障维修所需的英文词汇及表达。在知识准备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已学过的专业知识导入,保证学生能在专业知识的语境中进行专业英语学习。并且,知识讲授应以段落为单元,先让学生独自完成阅读,理解段落大意,然后再对句法进行解释,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专业背景下用英语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真正地把英语作为准确获取专业信息的工具,为专业服务。 其次,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分为5个阶段:一是工作任务分析。根据所给的手机接收机和发射机电路图纸,写出电路核心部件的英文词汇并用英文描述工作原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任务,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尽量多地阅读英文版电路图,然后使用CAD软件合作完成电路图及介绍。项目完成后,经过筛选进行优秀作品展示,教师可就该作品用英语对班上学生进行答辩,检查效果。该任务在做完准备知识的讲解后就确定下来,便于学生带着任务听课,提高教学效果。二是项目计划制订。将全班学生按3~4人为一组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订项目计划,包括以下内容:资料的搜集、方案的论证、任务的完成。三是项目实施记录。实施过程由教师监控,学生独立完成,其间小组各成员分工查找、收集资料,各组员分别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出最佳方案,然后由组长负责汇总并组织论证,最后合作完成CAD电路图和英文介绍。四是成果检查评价。该阶段以教师为主开展,侧重对项目知识点的评价,可以分为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讲评等。教师要对各小组的项目完成质量进行总结,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完成项目总结报告。五是项目文件归档。整个项目完成后,将学生作品和教师的评语一起存档,这些资料在课程结束时将作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参考。 综上所述,项目化设计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实现了有效统一,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探究 摘要:本为以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为例,对其现状进行的分析,并针对现实情况,探究了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方法,纵向从行业调研出发、通过岗位设定、能力分析、逐步完成课程设置内容;横向从能力进阶角度,将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横向模块,完成课程开设顺序的制定;并且提出了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周期和方案。 关键字:课程体系结构;移动通信;纵向;横向 1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现状分析 1.1移动通信行业发展快变化快 移动通信技术作为新兴技术产业,近20年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和巨大变化有目共睹。通信模式从1G发展到第四代移动通信LTE,移动通信电话从非智能机到高端智能机,从单一的通话工具发展为全面的网络信息通信工具。移动通信行业的特点就是发展快,变化快,覆盖行业广,整个移动通信有很大的人才需求,并且不断的产生新的就业岗位。如何根据行业特点和现状,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职类毕业生,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1.2学生差异性 作为高职教育,培养大专生和本科生的目标和方法是不同的。即使是高职的学生之间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能力有高低;擅长的方向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有些学生擅长技术,可从事硬件或软件类工作;有些学生擅长和人沟通,更能胜任销售服务类工作。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1.3课程体系结构可能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结构,可能会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内容陈旧,对当前行业现状分析不充分,无法把握到岗位,新型人才的缺口。2、培养目标过于单一,移动通信行业就业岗位类型广泛,学生之间又存在差异,单一的培养目标会使学生毕业后就业受局限,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发展。3、培养目标过于广泛,以至于学生只学到皮毛,任何一个岗位的要求都达不到。4、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时,没有遵循一套合理的方法,可能会导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不清晰,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承接关系,或者顺序混乱,使学生陷入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的困惑之中,影响学习效果。 为了能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移动通信专业为例,对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进行了研究。 2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 本文探究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培养目标紧随行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差异性;课程设置针对岗位职责和实际工作过程;课程内容循序渐进;课程实施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课程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社会能力;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结合本学院实际情况,对照行业标准,开发适用于移动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开发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交叉分析。纵向以行业调研为出发点,逐层分析行业所提供的岗位,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需要设置的课程,从而完成课程体系结构中课程开设内容的制定,如图1所示;横向分析以岗位设定出发点,以2~3个岗位为培养目标,以学生的能力进阶为导向,将课程设置对应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横向模块,完成课程体系结构中课程开始顺序的制定,如图2所示。 2.1课程体系结构纵向分析 (1)行业调研 行业调研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入企业考察、访谈行业专家,掌握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对往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和满意度调查, 从而掌握行业现状,把握人才需求情况。为岗位的设定收集充足的信息。为此我们对以下通信相关行业与部门企业进行了调研:三星视界移动有限公司、中兴通信、洪山移动公司移动通信基站实训中心等企业;调研的过程中对业内专家进行了访谈;电话联系了往届移动通信专业毕业生了解就业情况;除此以外还与学校领导,教育专家以及专业教师进行了共同研讨。 (2)岗位设定 根据行业调研,确定若干就业岗位作为培养目标, 明确专业培养方向和内涵,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责, 这是实际工作和课程之间的桥梁,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 是指职业岗位中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关联的具有自身工作流程的各项工作。[1]移动通信专业制定了三个就业领域为培养目标:岗位A通信电子产品研发、制造、检测、维修;岗位B移动终端软件、移动互联网开发;岗位C客服,产品销售和业务推广。以岗位A为例,岗位任务包含:电路设计,绘制电路图,PCB制板,电路焊接,问题电路检测与维修。 (3)能力分析 依据每个岗位的职责解析与重构学生所需的能力。将岗位职责解析为具体能力需求,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重构这些需求为对学生的具体能力要求,将这些能力要求进行分类汇总为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能力的分析对课程制定至关重要,能力需求分析准确完整了,后期的课程开设才能做到合理,充分。以岗位A为培养目标,学生需要的知识包括电子电路基本知识,编程语言,移动通信产品特点;需要掌握的技能包括计算机的操作,电路图绘制,软件编程能力,制板,电路焊接,电子仪表使用,电路检测,编写开发文档,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英语;需要的素质有,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4)课程设置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专业技术课程开发,与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从事相应岗位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对于岗位A这个目标而言,开设的课程有:综合电路实训、单片机、手机维修实训,校外定岗实习等。教学过程要求以任务为导向,例如综合电路实训这门课程,它贯穿3个学期,将传统的模电、数电、高频电路等理论教学融入到工作任务中,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2课程体系结构横向分析 任何一个岗位的能力培养都是随着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不断培养起来的,由易到难,由分散到综合。根据以上的岗位能力分析,按照进阶的步骤设置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横向模块。 基础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基础的程序语言的应用,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核心能力为专业设计课程,主要以模块化的项目为导向,学生实践为主的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相关知识;这一阶段学生要掌握的是各个岗位必备的核心内容。;综合能力培养;以综合项目为驱动,对前期所学知识的综合训练,巩固以前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职业素养,同时还包含一些行业拓展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促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融入现实社会,规划职业未来。为毕业后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做好充分准备。[2] 图2课程体系结构横向分析 2.3课程体系结构与时俱进 课程体系结构不能一成不变,社会需求在变化,学生在变化,课程体系结构也要与时俱进。每两三年就必须做一次整体调整,从行业调研到最后课程设置,以适应市场大的变化;每学年要做一次细节调整,根据上一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岗位对能力要求的细微变化对课程的教学内容,项目设定进行优化。 3 结束语 以上是对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的探究。纵向从行业调研出发、通过岗位设定、能力分析、逐步完成课程内容设置;横向从能力进阶角度,将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模块,完成课程开设顺序的制定;并且提出了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周期和方案。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多为本科层次的“克隆”,提出了一种全程全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设全程全网实训基地,实现全真的实训环境,改善授课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符合专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复合型通信人才,促进专业深层次的发展以及学生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移动通信 全程全网 通信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已进入包括传真、可视图文、会议电视、可视电话、电子信箱和电子数据交换等多项技术在内的新阶段,使得现代信息社会对通信网络的接入、交换、传输及相关应用的人才需求量激增。同时,以3G、NGN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兴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与实践 现代通信网络由电话通信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等基本网络组成。在通信专业的教学中,应拥有和实际对应的能够在多个用户间相互传递多种信息的网络。然而,大多数的通信教学采用的是通信实验箱上的可编程逻辑器件搭建的模拟通信网络,它们与实际通信系统相差甚远,无法营造实际的工程环境。缺少与实际岗位环境贴近的实训条件支撑,很多教学内容无法开展,更谈不上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由于现实的通信网络必须保证服务质量,不能有中断发生,因此学生到通信公司的实际运营网络进行现场动手操作的机会非常少。 我院通过与通信公司合作,对主流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无线基站等)进行二次开发和改造,以其最小配置在学校构建了一个全程全网综合通信实训基地。在教学方法上创造了一种适合于通信专业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领域,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从事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安装和配置、宽带接入网络的运行和维护、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互联网业务应用、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应用能力。通过实际工程渗透专业基础知识,在动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训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逻辑思维。由于完成实训目标需要整体协作才能做到,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全程全网在通信中的重要意义,因此,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具体表现形式,既包含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又突出了一线技能人才的实践技能。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即“面向第一线,着眼高技能”,可以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耦合度,可以及时调整和更新授课内容,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打通高职教育和就业的通道,实现零培训就业。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按照“2+1”和“2+0.5+0.5”相结合的形式开展[1]。前两年在学院学习,第三年由企业通过初步考核,获得资格的学生成为企业准员工,进入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岗前强化培训、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即为“2+1”模式;其余学生组成某企业“××班”,第五学期学院积极引进企业课程资源,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完善和修改教学计划,制订模块教学标准和教学设计,进行岗位培训。第六学期在企业岗位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实习考核结果,由企业方和“××班”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 2 全程全网的课程体系建设 由于学生的未来将面对一个完整又错综复杂的通信网络,其子系统之间有众多的关联,为了增强学生对全程全网的理解和提高其对通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能够整合各种专项通信技术,突出全程全网的整体性,并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相辅相成[2]。课程体系是以整体的网络环境和有步骤的工程为目标,依据专业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进行知识的选择和内容的取舍,围绕岗位群和就业岗位确定具体的课程设置。通过深度校企合作,聘请企业现场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行业企业典型岗位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五步工作机制”。 整体的课程体系由素质平台和专业平台课程构成。其中素质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英语、数学、体育、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以网络通信为主轴,以移动通信工程实施、GSM、3G系统维护与优化、传输交换设备安装与维护为核心,按照学期阶段性能力设置递进的课程链[3]。 第一学期是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主要是移动通信专业的入门认知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通信专业的概貌和基础。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通信网基础等课程。第二学期是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本学期学生开始接触通信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主要课程有:数据库系统与应用、数字与数据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工程实施、宽带接入网技术等课程,奠定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第三、四学期是专业提高课程。在这两个学期中,以整个全程全网通信体系为载体,将相关知识按工作过程划分关键技术,提炼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包括了学习要点、任务描述、相关知识、任务实施、考核要点和能力拓展等内容。主要课程有:网络操作系统、交换与路由技术、IP网络多媒体通信技术、GSM、3G系统与维护、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光传输设备开局与维护、防火墙技术与配置、数据网规划规划与实施等。第五、六学期是专业拓展阶段。第五学期可以选择在企业顶岗实习一年,以拓展专业技能;也可以参加某企业“××班”,培训一个学期,第六学期在企业岗位顶岗实习。 3 通信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通信专业要不断完善适应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并依托实践教学大力改革现有课程教学模式,实行“教学内容工程化”[4]。学校与通信企业联合建设通信实训基地,可以树立通信企业的社会形象,建立企业员工的培训场所,学生通过实践真实通信网络加深对相关工作的理解,实现合作双赢。保证了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将真实运营网络浓缩到学校的实训基地中,学生能够对实际通信网络及设备进行操作和管理,达到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动手能力、对通信网络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全面深刻了解的目的[5]。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校企合作,资源整合,引进通信界知名企业的培训理念,开设一系列实训课程和工程项目,使学生精维护、重调试、懂施工、懂管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考虑到一个通信局的系统构成和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及全程全网的思想,整个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子系统构成:程控交换系统、光传输系统、宽带接入系统、移动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电源及布线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由于我校高职通信人才的就业的岗位群主要定位在无线基站的安装、调试、管理、维护及无线网络的测试和优化等方面,所以移动通信系统只需建设基站收发台(BTS)和基站控制器(BSC),并使用最小配置,就可以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且可节省大量资金。该系统能满足30组学生同时实训的需要,包括课内生产实践、验证、毕业设计,也能较好地满足毕业班学生实习的需要。 通信综合实训平台主要用于学校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在校实训和顶岗实习,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实训项目设计了基本实践(验证性实践)和提高型实践(综合性、应用性实践),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实训:(1)系统实训,提供话音通信系统、图形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等实训。(2)传输系统实训,提供PCM、SDH、PDH等实训。(3)交换系统实训,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软交换等实训。(4)接入系统实训。有线ADSL2+、宽带认证计费等实训。(5)移动通信实训,提供GSM或CDMA系统的BTS、BSC等设备的配置与维护实训。(6)数据通信实训,主流路由器、三层交换机、IPV6及二层交换机的配置与各类组网实训。 4 结语 基于“全程全网”理念下,以建设通信综合实训平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善了通信技术的实训条件,更新了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学质量,对学院的教学和发展均有重大意义。同时,通过与知名通信企业合作,引进通信行业先进的企业教学模式与理念,弥补了通信技术实训抽象造成的职业技能缺失,逐步建立起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模块组合、双轨联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探索 【摘 要】本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共同开发基于移动通信相关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包含5种技能模块、3个层次的模块化、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制定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开发一整套按模块、分层次的实践教学计划、训练标准和考核标准,嵌入“MIMPS”企业教学法,创新“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创新基于“任务单”的考核评价机制,实施双证教育,设计“模块组合、双轨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模块组合;双轨联动 1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总体目标 1.1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形成“面向市场、行业主导、适时互动”的实习实训与师资培训体系[1],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在企业专家指导下,对接行业需求,制订覆盖本专业主要技能和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要求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各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形成分模块的训练与考核标准[2-3];根据职业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科学划分实习实训阶段(单元),制订不同阶段(单元)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建立实施方案与阶段(单元)计划有机结合,阶段(单元)计划又相对独立的实习实训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就业需求的实训需要,提高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5]。 1.2 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 以分组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实施以作品(典型工作任务、工作项目)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师资培训按照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顶岗实习等环节组织实施,对项目训练过程和形成的结果进行考核[6];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国家或行业设有职业资格鉴定的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生获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企业认证证书比例达100%[7]。 2 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分析移动通信技术岗位职业能力,结合通信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中兴通讯NC认证,构建包含核心网运行与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无线网络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手机软件开发等5种技能模块,按初级、中级、高级3个层次划分,系统设计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嵌入“MIMPS”企业教学法,实施以移动通信相关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推行“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建立基于“任务单”的考核评价机制[8]。 3 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 3.1 实践课程开发流程 图1 基于工作岗位的实践课程开发流程 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和校企一体委员会,完成移动通信技术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的需求分析,按“专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实践课程”的逻辑顺序开发实践课程,如图1所示。 3.2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呈多样化趋势,根据企业调研,移动通信产业正在形成四个主要的职业岗位群:移动核心网运行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无线网络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手机软件开发。根据岗位分析,按入职岗位、拓展岗位、晋升岗位进行归类,将移动通信工作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借助于“校企一体”优势,将高职学历教育课程与企业职业培训课程相融合,构建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企业专业共同参与下,对接移动通信产业战略转型和4G技术的需求,建立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形成分模块的教学目标、训练标准和考核标准,开发一套按模块、分阶段、分层次的实践教学计划,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准,按照共享开放的原则,制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标准。 4 嵌入“MIMPS”企业教学法,创新“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4.1 “MIMPS”企业教学法 全面实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嵌入中兴通讯NC学院设计的“MIMPS”企业教学法,如图3所示,采用分层交织的企业教学法,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形式和手段。如《3G基站运行与维护》、《交换设备操作与维护》等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移动终端维修》、《无线网络优化》等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电信业务与营销》、《IP通信》等课程采用现场教学法。 图3 “MIMPS”企业教学法示意图 4.2 “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充分利用“校企一体”办学优势,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吸收企业优质资源,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构建学校与企业“双轨联动”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如图4所示。学生(学员)在与企业真实职业环境同步的校内实训室、工作室,进行核心网维护操作、基站维护操作、网优方案设计、3G/4G移动业务产品和营销方案设计、手机应用软件开发、ZTE产品协同创新等生产性实训,此外,联合企业安排顶岗生产实习,让学生(学员)在企业机房和运营现场进行核心网运行维护、基站运行维护、无线网优化、3G/4G移动业务产品营销、手机应用软件市场推广等实际生产工作,同时注重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融入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学员)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与企业完全对接。在“双轨联动”过程中,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代维认证、人才支撑、10086客服运营、工程方案设计、产品开发等生产型支撑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企业管理流程、企业案例、企业项目、企业实习岗位等服务,从而提升实训和培训教学质量。 图4 学校与企业“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4.3 师资培训体系 师资培训体系由“中级专业能力训练模块+高级专业能力训练模块+顶岗实习训练模块+专业教学能力模块”组成,其中初级专业能力作为可选模块,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能力训练内容如图20所示。教师培训增加实践课程教学设计项目,提高专业教师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使教师掌握职业教育实践课程开发设计方法,定期开展各类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师资培训体系如图5所示。 图5 师资培训体系 随着高职院校推行的按工作任务对课程进修解构和重构工作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考核方式不适合评价学生在工作任务课程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各项能力[9-10]。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建立基于“任务单”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要做好记录,收集并保存“任务单”,学生用“任务单”来申报自己的学习成绩。确保实训和培训教学质量,依托通信行业特有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中兴通讯NC认证中心,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企业认证,使学生获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企业认证证书比例达到100%。 5 结束语 为保障“校企对接,双轨联动”生产性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正常实施,一是高职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教学体系改革,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团队,聘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正常运行;二是建立责任制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管理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等,做到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等项目人员落实、责任落实、资金落实;三是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顺利实施。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电力特色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设与实践 摘要:根据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区域特点及电力行业背景,以Android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电网快速建设为契机,通过校企合作制定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了具有电力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师资队伍。依托合作企业,完善专业的学生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职业素养。 关键词:电力特色;Android;专业建设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普及。2012年,全球智能移动终端出货量约7.2亿部,其中,谷歌Android开放平台架构的终端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同时,Android移动终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被大量应用,社会上以及电力系统为Android技术工程师提供了大量岗位。 高职教育的任务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要针对明确的职业岗位,为了满足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拓展专业人才的岗位范围,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注重行业特色。[1]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立足于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依托电力行业,并结合我院办学条件开设了移动通信技术(Android软件开发方向)专业,为社会及电力行业培养Android移动终端软件设计与开发的高技能人才。 一、专业定位与校企合作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新设专业论证不够充分,缺乏全面的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不考虑自身条件、自身特色和未来社会的需求,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2]我院在专业开设前对区域经济、我院特色、行业需求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与论证,最终确定了专业的定位,并且结合自身条件选择了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 1.专业定位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根据移动通信技术行业发展及智能电网中信息通信技术的需要,针对移动通信和智能电网信息通信中智能移动设备程序开发与系统支持岗位,面向社会软件通用方向以及电力通信方向,培养具有Android系统移动智能终端及Java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技能,掌握Android平台软件及Java软件开发流程,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专业建设中的校企合作 我院在专业建设的初期就与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校企合作方案,实施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作”机制,实现了“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即我院与新龙公司共同担任人才培养的主体。 移动通信技术与谷歌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加入了谷歌公司的“Android学术合作计划”,分享谷歌公司的优秀课程建设资源,参与谷歌公司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师资培养、大学生挑战赛、创新项目等。通过与谷歌公司合作,及时了解Android架构的发展与变化,培养师资队伍,锻炼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作为具有电力特色的专业,我院与电力公司人力资源与职工培训部门建立了长效沟通机制,定期交流指导专业的建设。我院定期派遣专职教师到供电公司下场锻炼,深入了解电力行业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岗位的职务需求,同时培养移动通信技术的师资队伍。学生顶岗实习与综合训练阶段,派遣学生到电力公司指定岗位顶岗实习。 二、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为了实现一定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育与训练内容的范围及其安排的总和,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技能以适应生产世界的要求,还要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内在精神建构二者的有机结合。[2] 本着课程不仅是教育还是培训的目的,我院针对培养方案,经过与合作企业技术部门和培训部门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分为两条主线、六个阶段、四个方向(数据库、java开发、Android开发、电网通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既具有软件专业通用性,又具有我院的电力特色。在不同学期根据情况安排企业人员进行专业引导与教育、课程项目全程贯穿引导、素质拓展、心理讲座、职业素养培养等,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并由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考核。 1.教学内容建设 在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应用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依据通用性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将整门课程设计成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情境,既考虑到实用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一些毫无关联的小程序来理解与掌握程序流程,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一筹莫展的教学问题,使学生在开始学习程序设计时就理解未来工作中将要遇到的概念和问题,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本着“必需,够用,切实可行”的原则,力求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为目标。打破学科体系,以能力为主线,把理论、实践内容进行充分融合,把多种相关技术整合成一门课程,强化案例式教学和知识的模块化。 2.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建设 (1)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充分利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网络资源、电子平台和第二课堂等多种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学生和教师间均获得了良好的反馈。 利用一体化教室构建贴近实际工作的教学环境,课上教师讲完理论部分,亲自动手做演示,带领学生动手完成本次课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所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源代码等资源对学生全部公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手头的教材,及时复习巩固已经学习过的内容,预习新的章节。 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就是知识传播的过程,每学期会安排两次师生座谈会,由系部安排教师与学生代表进行沟通交流。除面对面的交流之外,电子邮件、BBS、E-mail和QQ、MSN等均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些手段,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请教和反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手段和进度进行调整,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2)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所有课程考核都是以能力为中心,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实训项目考核、单元测试考核、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强调平时的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和作业;实训项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测试考查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期末的理论考核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为了有效考察学生的项目能力、动手能力、理论知识、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在专业课考试方式的改革上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 首先,对传统笔试一考定终身难以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做了完善,加大了平时对学生考查的力度,设立了多处考查点,将平时上课的评价成绩纳入考核体系,要求学生注意平时积累,而非考前突击。 其次,上机考试方面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以项目为单位组织考试题目,且多是一次考试布置一道完整的项目题目,综合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再次,针对每学期末的项目实训,采取项目组答辩的方式,除了对项目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评定之外,对每组的成员个体也要单独考查,从技术能力、团队合作到精神风貌、语言表达,都会有一个综合评价。 最后,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考核模式,由企业出题并派监考教师来考核学生,试卷或者上机项目由他们来组织评审,这样一方面题目更贴近真实,更贴近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教考分离。 3.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选取教材上尽量选用面向工作过程思想编写的教材,使用任务驱动,围绕工作任务展开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分析工作任务制订工作步骤,在实现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最终完成工作任务。教材中选用的任务和案例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代表性,选择了在程序开发中经常使用的功能作为程序案例,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项目开发中能直接利用相似的程序功能。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积极选取企业教材,并按照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与就业相结合,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适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另外,每学期期末的实训项目均来自企业。 三、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教学地位,实践教学学时为1990个小时,占总课时的62%。所有实践课程都制定了相关课程标准。实践教学分阶段,循序渐进分为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岗位技能实训三种实训并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过程。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由我院与合作企业——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基本技能实训由校内“双师型”教师承担,但其中的课程项目贯穿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在整个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兼职教师带领学生完成1个或多个项目。专业技能实训以校内“双师型”教学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来共同承担。兼职教师主要是设计项目实训内容、提出项目实训要求,进行项目实训验收或答辩;日常实训过程的指导、辅导主要由校内“双师型”教师来完成。岗位实训主要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的方式来承担教学工作。校内教师主要参与方案的制定、实训过程的检查和实训结果的验收;企业兼职教师(软件研发工程师)在企业内的实训基地(厂中校),按软件公司的开发流程,带领学生完成至少2个真实的软件项目,实现学生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2.实践教学条件 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2]我院根据专业需要,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公用实训室;二是班级综合实训室;三是专业特色实训室。每个实训室都由品牌机构成,并配置了完善的教学设施,保证了教学做一体化。 首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有6个公用实训室,根据每个实训室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不同,所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也不同。 其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成了4个班级综合实训室,该实训室具有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两重功能。平时上课保证人手一机,课堂练习以及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在班级综合实训室完成。阶段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根据情况可在班级综合实训室完成,也可在公用专门实训室完成。班级综合实训室的建成,为学生充分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项目实践能力、创新性实践以及承接一些软件开发项目,起到了保障作用,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最后,专业还建有一个专业特色实训室。实训室除了配置有PC机外,还配置有企业捐资和自购的多种型号、品牌、类型的Android系统移动终端设备,方便学生参与到一些承接的软件开发项目中来。 四、教学团队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3]目前,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师团队主要由10名校内专任教师和6名企业兼职教师构成。其中校内专任教师主要由博士、硕士组成,占教师总数的70%,主要负责教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理论相关课程;企业兼职教师主要由来自企业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构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主要承担职业素质拓展和企业实训等课程。 高职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刻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技能水平,对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从理论、实践操作到考核认证都必须达到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的水平。[4]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从建设初期就注重鼓励教师掌握新技术、新理念,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现场工作一年或半年时间进行调研、学习和锻炼。三年以来,专职教师下厂锻炼3人共计23个月,其中两名教师分别先后到合作公司软件开发部下厂锻炼半年,学习企业的开发过程、开发技术、开发理念;一名教师到电力公司下厂 11个月进行锻炼调研,了解电力系统的需求,尤其是智能电网的发展,以便使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发展与电力行业更加紧密的结合,为社会与电力行业提供服务。 五、结语 根据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区域特点及电力行业背景,以Android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电网快速建设为契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多名学生在全国“蓝桥杯”大赛、“天翼华为杯”软件大赛、河北冀软“安博杯”软件大赛以及谷歌手机软件设计大赛上获得奖项;手机初级开发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作为电力系统下属一所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职业院校,通过与电力公司进行合作,为电力公司智能电网移动终端培养了开发、维护人员,得到了电力公司的认可和好评。今后需要继续广泛调研和深入调研,紧跟行业人才需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浅谈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移动通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以期提高学生对移动通信课程的学习兴趣,改善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产业的不断扩大,通信领域的人才缺口逐年增大。3G时代的技术革命使通信企业对高职通信专业的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本通信、电子理论知识和具备基础实践动手能力的情况下,通信企业对高职移动通信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扩展性,新技术、新科技认知度,综合能力素质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特点 (1)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行移动通信基站建设与维护、3G移动通信产品生产与检修、3G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开发,掌握现代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熟悉常用移动通信系统及3G网络、智能天线等的工作原理,能胜任通信产品生产企业的电子工程师、电子技术员工作,能在通信产品销售和客服等企业担任移动通信终端的硬件维修和刷机等软件维修、通信产品销售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主要课程。电路基础、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Protel、通信基础理论、C及C++程序设计、光纤通信技术、单片机技术、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移动通信设备、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现代交换技术、3G网络优化、带接入技术、信息安全等。(3)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特色。立足行业优势,培育紧缺人才。2012年2月14日,总投资108亿元的漳州联想科技城项目在漳州正式签约。该项目集科技产业、数字商业、智能生活为一体,包括云计算中心、物联网中心、移动互联中心、综合购物娱乐中心、智能化住宅等项目。凸显实践教学,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对接岗位的“项目化”实践教学,有效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综合能力,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岗位的对接。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培养模式。与漳州漳州八达电子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合作,采用产业驱动,校企融合,岗课一体“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课程体系没有密切关注通信技术和市场的革命性改变。一般地讲,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未来的3G必将与社区网站进行结合,WAP与WEB的结合是一种趋势,如时下流行的微博客网站:大围脖、新浪微博等就已经将此应用加入进来。而传统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仍沿用传统的电子产品制作实践体系,基础电子、通信理论体系,与信息市场发展和通信市场技术更新没有密切关注。导致高职学生学习后没有办法对最新移动通信系统形成系统的理论认知,对通信新设备、新工艺没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与通信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2)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出发。“多媒体+板书”的教学模式目前在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日常教学中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高职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信号变化及流向和网络构造与运行等方面可以得到更加直观的认知,同时也有利于其加深对移动通信的理解。但移动通信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范围很广,从网络组建到网络认识、从网络维护和管理到网络测试,其中不乏一些相对难以理解的内容,单靠多媒体课件及一些演示动画,很难使高职学生理解透彻,提高实践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仅仅扮演着知识接收者的被动角色,很难融入专业知识学习过程。因此,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性不高,并导致专业课堂教学效果下降。(3)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的教材严重偏离教学实际内容。高职学生除了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外, 还应具有较强的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需要基本的移动理论知识, 还需要有学生开展大量的实践过程。而现有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材大致分两类: 实践性教材和理论性教材,比较少有适合当前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材,而且通信技术教材的教学内容一般落后于现在通信技术行业应用技术。这样在高职专业学生毕业时,自身的专业技能严重滞后于行业需求,从而形成学生毕业困难。 三、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 (1)定期组织培训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随着科技更新,移动通信技术也跟着更新,那么我们教师也要跟着更新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作为应用电子技术教学中作为传授者的教师,教学水平高低不一,接受新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对于有较高水平的教师更要定期组织培训;并且在教学中多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因“兴趣”而学,不是因为“学”而学。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教授1人,副高职称7人。博士1人,研究生11人,双师素质教师占58%,专业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知识,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同时充分发挥系内高级职称教师传、帮、带作用,认真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制定了结对帮助的办法,安排每位高职称教师指导帮助2-3名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促使青年教师早日成熟。此外,还有校企合作单位一批高级技师作为专业实训全程指导教师。(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由于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采用的是“3+2+1”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前5个学期,且在第5个学期的中旬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会召开大型招聘会,招聘会结束后很多同学就会放弃上课而选择参加企业顶岗实习。为了使这部分学生也能对专业课程的主要相关内容有所了解,并考虑到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几年的整体发展趋势,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关键技术内容和共同性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移动技术典型系统内容为支撑,以前沿技术内容为向导,以社会实际应用需求为牵引,对移动通信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对第二代移动通信CDMA网络和GSM网络的专业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加重了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讲解,相应增加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应用、课堂设计及专业实践环节部分,使授课内容可以紧跟时展步伐,从而有利培养高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3)坚持不断线的系统化岗位能力培养。从岗位技能(移动电话机测试、焊接、组装、维修等)培养来看,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通信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开始基于工学结合实现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断线渐进岗位综合技能培养;从企业管理能力看,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实现通信企业运作、通信企业文化、通信职场文化、通信企业管理的不断线训练;从专业外语看,基于现网通信产品实现传输系统、数据通信、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系统等通信全网核心模块的系统训练。(4)采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综合运用板书+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手段。对于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证明和推导,仍然采用课堂板书的授课方式;而对于需要形象理解、图示举例以及演示操作的知识点,则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充分利用图像、声音、视频、flash 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式教学。建立网络化教学平台,将课件、批改作业、课后答疑、补充移动通信前沿知识等环节放在教学网站上进行,为师生之间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快乐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成功、感受进步的过程。根据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深入研究快乐教学法的内涵与衡量标准,并通过教学实践来让师生体验到融洽、愉快的课堂环境,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快乐教学法 教学效果 综合评价 1 快乐教学法的内涵 教是为了学,一个教授在课堂上讲得再有水平,但是学生昏昏欲睡,那么这样的教学应该是不称职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领悟和创造中学习,这就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应该说,各个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美誉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都在想方设法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现在高职院校的主流教改方法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项目教学法、基于工作任务的行动导向法与实训模块化教学法等。至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课堂竞赛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都被归纳到基于工作任务的行动导向法中。 项目教学法的实质是:教师将某一项目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来完成这个项目。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改变教师单项传播的呆板,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个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个班级的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老师给的项目不能够太难,这样造成有的学生已经做完,而有的学生还没有开始做,整体教学效果不好;另外,不是每次课都能够变成一个项目,也就是说看不到具体的成果的,因此许多时候,项目教学法是流于形式的。 实训模块教学法让学生有完整的一、两周时间来进行教学模块的实训,这个应该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了,学生也比较喜欢。但是这个要求有比较强的实训条件,另外还必须实训老师一体化教学的能力要强。事实上,在真实的实训中,老师是没有给出实训的标准的,加工出来的产品也因此直接成为废品。 基于工作任务的行动导向法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如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这种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效果非常好!但是这个教学模式有一个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必须找出每个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然后转变成为许多典型工作任务,而这个工作非常耗时、耗力,关键是最后得到的典型工作任务也不一定得到企业的认可。 因此,有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让讲授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老师都乐于接受呢?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人意识呢?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个人认为快乐教学法是可以达到以上的要求的。 快乐教学法,同样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是许多已经成熟的教学法的组合,比如课堂竞赛法、团队合作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但是它不像项目教学法那样强调最后的成果,也不像实训模块教学法那样强调实训场地与设备,也不像行动导向法那么严谨,那么程序化。快乐教学法的内涵就是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信、快乐与成功的体验。 2 快乐教学法的标准构建 快乐教学法的具体构建如下: (1)没有快乐的教师,就没有快乐的学生。每一次课,授课教师必须是微笑的,必须是真心关心每个学生的,乐意看到每个学生的成长的。 (2)必须成立学习小组,而且小组成员的知识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3)授课教师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必须把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让每个学习小组来完成;每个任务的设置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小组成员之间讨论、看书、网上搜索或者动手操作、实地勘测之后才能得到答案。 (4)对于教材中的难点内容,老师可以在布置任务时先给组长们进行培训,让他们再去指导本组基础差的同学;授课教师要保证小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要多给基础差的同学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来把本组的答案公布出来,并说出理由,而当每个小组给出答案后,授课教师要给出正确的答案,同时对相关的小组进行加分表扬。 (5)授课教师在下课前要进行小组的评价,给每个小组表扬或者鼓励,让学生期待下一次课能够快快到来;课程的考核不再以期末闭卷考试等形式来完成,而是以小组完成期末大作业的形式来检验各个小组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答辩环节,让小组的每个同学都来回答一个问题。 (6)上同一个班的老师都必须采用快乐教学法,让学生每次课都能够得到快乐的体验。 3 快乐教学法在移动通信专业课的教学实施 2009级移动通信专业共有125名学生,男、女各占一半。当中有文科生60名,占48%,体育生3名,占2.4%,艺术生与跟读生6名,占4.8%,他们都没有学过高中物理,因此学习基础较差,对专业课的学习感到困难。如何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呢?我们决定在2009级移动通信专业专业课程实施快乐教学法。下面以《3G移动通信系统攻略》课程为例来介绍实施过程。 第一节课,老师跟大家讲如何才能学好这门课程,然后通过几个思考题来考察学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最后让学生上台去展示团队的队名、口号与队徽;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对每个队的表现进行点评,主要是肯定每个队的表现,对当中害羞的同学进行特别鼓励。 第二节课,强调教学方法,公布对每个学生的考核办法,同时让学生清楚:只要你融入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原来没有基础也是完全可以学好的。 第三节课,开始正式上新课——初识3G移动通信系统。老师已经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展现的是五个任务: 工作任务一:请描述一下你所了解的3G。 工作任务二:请各个小组通过网络快速搜索3G的准确定义。 工作任务三:确认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是什么样的企业。 工作任务四:小组讨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3G系统LOGO之间的区别。 工作任务五:小组讨论3G移动通信系统有什么用途。 然后进行小组间课堂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主动地动脑、动心、动手过程中进行学习。每完成一个任务,老师都进行点评,先给出正确的答案让学生记笔记,然后再给小组加分与表扬。 在距离学期结束还有三周的时候,老师给六个学习小组安排期末大作业的项目如下: 项目一:GSM移动通信系统构成分析。 项目二:WCDMA系统优、缺点分析。 项目三:TD—SCDMA系统信道分析。 项目四:TD-SCDMA的天馈系统的特点分析。 项目五:CDMA手机功能概述。 项目六:分布式基站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然后要求各个小组有两周的时间内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给予具体的指导,但是只是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找材料,怎么表现,不进行内容的指导。最后一周让每个小组到讲台上进行展示,并接受老师、同学们的提问,最后由四个老师组成的评议小组给出最后的分数。 4 结语 快乐教学法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法,在中小、学普遍都采用的愉快教学法跟快乐教学法就非常接近,但是愉快教学法更强调学习的兴趣,而快乐教学法则强调完成任务的喜悦心情。快乐教学法并不排挤其他的教学法,相反,只要是能够达到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互动融洽、85%的学生能够跟上学习进度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信、快乐与成功的体验的教学方法,都可以融入快乐教学法中。同其他的教学方法相比,老师比较容易掌握,实施起来也不是特别难,只要精心设置好一个个的小任务、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完全可以得心应手地实施的,而教学效果也是显著的。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摘要: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针对目前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专业定位、实训室建设、课程体系的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优化 高职院校 近年来,随着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国家对通信行业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扶持,移动通信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投资规模快速增长,2012年,国内电信业资本支出同比增长11%,达到3710亿人民币。我国移动用户已达11.1亿,移动基站207万,3G网络已覆盖所有城市和县城以及部分乡镇。 中国联通在2012年投入约1000亿元用于3G网络建设及优化,新建10万3G基站,2013 年资本开支当中35.5%将用于3G业务,25.8%用于宽带业务。即投资主要用于宽带网络和3G基站建设。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快推进电信宽带网络建设,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的要求,积极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宽带网络的光纤化升级,建设超高速(100M)宽带接入网络。 根据我国的通讯产业发展规划,我国通讯人才仅3G上马带来的缺口是每年50万人左右,未来5年内我国的移动通信从业人员将要达到350万左右。 从以上数据可知,未来移动通信产业将以更高速度发展,因此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但现在移动通信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员工,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学生又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用工需求与人才的培养严重脱节。因此,移动通信专业高职教育亟需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我校在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时,经过前期大量的社会市场调研,通过与工作一线的工程师、行业专家的共同研讨,发现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在移动通信人才培养上存在许多误区,导致以上现象的出现。具体表现有: 1)许多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准,有一些学院主要以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即手机)为主,侧重于手机的维修,实际上,现在移动电话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还没损坏就已经淘汰了,故这类终端设备的维修市场逐渐萎缩,社会需求量已不大。 2)还有一些学院,由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在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上,还是以传统的试验箱为主,由于试验箱只能做验证性的、或者模拟式的实训,与实际工作场景与设备相差太远,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仍然不能胜任相关工作,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远低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还需企业再培训,增加了企业成本。 3)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方案多年不变,但由于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更新较快,我国目前2G/3G/4G多制式、多网并存、设备种类繁杂,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与改革,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因此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我校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逐步优化与完善,通过对培养的学生就业率与用工单位的满意度调查,企业对我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给予了充分认可,每年本专业学生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98%,许多企业在大二时就与学生签订了订单培养。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与特色,对其他同类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专业定位准确:----人才培养以行业需求最大的职业岗位为主要培养方向,保证学生就业率。 根据调研数据表明,近几年三大移动运营商资本支出重点是在移动无线接入与宽带传输两个方面,通过对这两个方面产业链所涉及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维与优化等职业岗位群和工作任务的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并重构相关知识点和实践技能,从而制定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以实际工作工程为基础,进而设置合理的专业核心课程。如表1所示: 二、实训室建设与实际工作场景的无缝衔接 根据通信网络的结构,搭建移动通信综合实训平台,我校移动通信实训室整体投入400万,专业实训室完全按照中国联通现网运行的3G(WCDMA制式)基站和传输的设备建设,设备选用的是市场占用率较高的深圳华为公司的产品,设备包括DBS3900分布式基站、BSC6810基站控制器、OPTIX OSN1500、OPTIX 155/622H传输设备、通信电源、配线柜等,能够进行相关真实职业岗位技能的学习,规避了传统试验箱与实际通信系统相差甚远,无法营造实际的工程环境,无法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弊端。使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够接触到实际运营网络设备,实现了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基于实际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以企业真实项目和岗位任务重新构建。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组织始终贯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 例如:《3G移动基站设备安装与维护》这门课,就以工程现场3G移动基站的开局为一个项目展开,再将此项目分解为几个子任务,在任务中贯穿知识点的学习与实践操作。实施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四、校企深度合作,共育“准员工”人才 由于移动通信行业发展迅猛,从2G?3G?LTE,通信技术日新月异,通信设备种类繁多且价格昂贵,要保证学生的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岗位的需要,只有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企业引进工作真实项目和岗位训练项目,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方共赢。具体措施有: 1)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我系先后与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宜通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怡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东山穗微通讯有限公司、深圳讯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广东雅景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在广东省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通信企业合作,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为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2)学习形式灵活多样,积极开展“订单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 例如:我系与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网络优化订单班”,采用1+0.5+1+0.5分段式教学设计,即大一时在学校完成基础课和公共课的学习,在大二开始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整个两学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教材由校企双方共同编写,在学习过程中实施双导师制,实践教学由企业安排工程师现场讲解,系部老师负责理论知识的讲授。 在学生对本专业实际工作有一定认识后,再回校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生们对自己所学专业、企业文化、岗位技能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积极性、目的性更强了,同时也提升和改善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态度。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实践,主要在于锻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了与企业“共建、共管、共担”的人才培养模式。 3)积极构建技能型“双师”教学团队 由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范围广、更新快、设备多、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高,为保证教师专业执教能力能够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一方面“请进来”,聘请行业工程师、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主要安排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并定期进行新技术、新设备的专题讲座和研讨。另一方面“送出去”,根据每位老师的专业方向,学院定期安排下企业学习,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与合作,要求教师均要参加企业认证证书考试,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五、结束语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不断探索与改革。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基于CDIO的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教学探索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弊端,把CDIO工程教学模式引入到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提出了“项目为先,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师素质,完善了考核机制,有效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关键词:CDIO;教学模式;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随着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大规模的3G网络建设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持续高速增长,必然会需要大量从事3G网络建设、维护、管理等人才。然而,面对移动通信产业的巨大用人需求,各高校毕业生却表现了技术薄弱、缺乏技术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没有项目经验和团队合作的实践能力,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尽管有些高职院校能够重视实践,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过多过早地进行机械性重复操作,又把学生推向了技工的行列,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3G通信)专业本着“学知识,练技能,教方法,育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CDIO工程教学模式,[1]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提出“项目为先,学生为本”,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项目构思能力、过硬的专业能力、很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作为整体目标;坚持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不断扩大校内实训基地,在教学的过程中以企业典型项目为载体,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项目;注重培养学生对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沟通能力;确保向社会输送有项目实践、有创新思想、能解决实际问题、训练有素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CDIO工程教学模式 CDIO工程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学改革的新成果,是由麻省理工大学、瑞典国家工学院、瑞典查尔莫斯工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等四所大学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其核心就是一体化,即融工程科学、工程学科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整合为一体的工程教育方法。[2]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把多门课程统一地融入到项目实践中,彻底打破传统教学中各自独立的局面。学生要全面掌握学习过程中多门课程之间的联系,综合解决问题。CDIO的12条标准不仅是把CDIO的教学模式推行到各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更是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并配以相应的试验环境、试验项目。为了适应相应的教学需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通过综合培养的方式使毕业生的能力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二、移动通信专业CDIO教学模式的探索 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移动通信专业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针对无线网络优化、通信设备安装调试、基站建设等岗位,目前已经与多家国内知名通信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平台。以该平台为基础,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具体如下: 1.课程体系 在课程安排上,以3G移动通信专业硬件方向为例(见图1),除了高等数学、英语、政治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包括电路基础、数字电路、模拟电路、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核心课有通信原理、通信工程制图、通信工程概预算、现代通信网、通信英语、移动通信原理、数据通信调试、无线网络优化、程控交换技术和室内分布技术等。课程安排由简入难,采用项目阶梯式教学,即把整个教学任务当做一个整体的移动通信的建设项目,每一门课程就可以当做其中的子项目或者是整个项目的一个阶段。各门课程又互为其他课程的基础或是延续。整个课程体系以项目为依托,移动通信专业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大的通信建设项目,从构思到设计、预算、施工、调试、网络优化,整个过程就是项目的进展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和重新安排,并完成相应的项目需求,推进整个项目向前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项目和教学的需求,学校编写了一些教材,从教学内容、教学难度和课后训练都依托项目为背景,更多地重视实践和实训。 2.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能够使各门课程很好地接续,各任课教师采用集体备课、交互授课的方式。一个教研组不再仅仅由多名教师组成,而是由一个教学团队组成。在开课前的一个假期,教研组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切磋,讨论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依托关系,力争把每一个教学重点放到项目中反复实践。提出的口号是“备课不是备教材,而是备学生”。备课不再是传统的把教材备熟练,而是怎么样把抽象的内容放到具体的实践项目中,让学生能够感兴趣。对于有些课程采取相互助课或听课的方式,不断取长补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并有效地了解整个专业课程的横向联系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助于整个专业项目的推进。 在教师团队的建设中不仅重视科研能力,还重视企业实践能力。移动通信专业群中双师型教师达到60%以上,学校老师每年都有两次到企业参与实践或工作的机会,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应对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从企业中引进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名校教授走进课堂。教研室经常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教师队伍真正称得上是能力强、观念新、实践创新性强的团队。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体系研究 摘 要:随着通信行业领域的不断发展,专业教学改革就要与时俱进,以适应通信市场人才需求。这就要求对专业教学整个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实训教学改革 基础教学改革 虚拟化教学 项目教学 1 改革目标 主要培养目标是从事通信设备生产、维护及通信业务类、服务类型人才。通过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 教学体系改革 2.1 教学内容改革 (1)专业课程总体内容改革。从高职类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上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多以“实训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原则,在进行理论教学中以够用即可,原理简单化,侧重实训教学环节,多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教学内容体系具有高职教学特色。 (2)专业基础教学内容改革。为巩固学生职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及提高专升本学生升学率,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要进行强化训练,采用适当性、实用性、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如《工程数学》、《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要注重具有实际用途、针对性强的章节,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加以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3)专业实训教学内容改革。实训教学内容采用“层进式”量化课程内容体系,按照行业需求在掌握基础技能后,以多元化形式对实训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并能够模拟实际工作进行操作,提高学生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为以后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2.2 课程体系改革 近几年来,随着通信领域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满足不了通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在课程体系上加以改革。它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要实时按部就班地通过市场调研进行研究,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引导课程体系不断改进,适应通信行业人才需要。 (1)认真研究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衔接性。随着教学内容模式的转变,整体课程体系要系统化、层次化、递进化,即每门课程教师之间要认真研究课程内容与下一课程的衔接。 (2)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实施“项目教学法”,最终考查效果以学生毕业设计的形式体现出来,使课程体系具有完整性。 (3)让课程多元化,删减老旧课程,增加新课程来满足通信行业需求,扩大就业面。如从市场人才需求上来看,在学生考取技能证方面,将《手机维修》及《市场营销》转变为符合大多数通信行业要求的《电信业务员》,就可以扩大毕业生就业机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从通信行业发展前景来看,增加了《天线技术》、《通信工程制图》等专业课程,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了他们对工作的选择性。 2.3 教学方法改革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1)“理实一体化”模式教学。“理实一体化”在专业教学改革中最先实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多年实践检验,此种模式,教学效果良好,逐渐形成一套移动通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2)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改变以前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法。多数课程的专业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很多无法实现的硬件环境得到了模拟,知识结构更加清楚,学生接受较快。 (3)在一些专业课程中采用虚拟化教学手段。例如在《单片机》这门专业课程中,利用虚拟教学将真实的单片机电路用虚拟软件在电脑中运行程序,并进行效果演示,即节约了仪器购置成本,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学起来易懂好掌握。 (4)项目教学法。最近几年许多院校都在采用此方法进行教学,其特点是通过目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前教师在讲台上源源不断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讲解着,学生在下面听,只有极少数学生能与教师有互动,而多数学生都在消磨时间,一学期下来没有任何收获。项目教学法强调全体学生与教师要产生互动,教师需要抓住本节课要点、难点对学生发问,学生要靠自学过程解答问题,注重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考核方式是将学生分组进行计分,加强学生团体意识。项目教学法实施时要以专业教学体系为整体构架,各科课程也要分阶段的对项目计划进行实施并检验,最后通过毕业专业综合考试和毕业设计对整个项目教学进行检验。 2.4 考试方法改革 考试方法的改革力求做到考试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专业技能,发挥自身潜能,使学生具有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项目教学法将考试成绩分阶段进行考核。例如《通信原理》、《通信工程制图》等课程,根据章节或项目划分内容实时对学生考核,可以使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学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防止学生在期末考试前期利用短时记忆背题蒙混过关。 (2)实行期中实训考试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有些课程如《数字电子》、《模拟电子》等,因为实验内容较多较杂,将课程的实训考试分成期中、期末两次完成,两次各占实训总分的50%。目的是提高学生牢记知识要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永动性,避免学生在考试考查过程中投机取巧。 (3)毕业前专业大综合考试。通过一次专业大综合考试,了解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对3年来专业知识的基本情况,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有一初步性的认知。具体方法是在各科专业课程中提炼精华,建立专业题库,给学生分发复习范围,并从题库中抽取试题,进行考试,由专业教师集体判卷,将成绩进行排榜,并作为学生应聘优选条件。此做法可以使学生知己知彼,提高学生就业信心和对自己就业方向有所选择。 2.5 课程建设改革 (1)精品课建设。在学校带动下,加速精品课程建设进程,组织好精品课团队,向省级精品课迈进。 (2)教材建设。选取适合高职特点,配有实践内容的教材。由于国内移动通信专业的高职教材不多,为了更好的面向我们学生的教学,在教材建设中鼓励专业教师自编高质量适用于高职现状理实结合的教材。 2.6 实训室建设改革 提高实训室利用率,做好实训室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要求各专业教师对所授实训内容要不断创新,适应专业发展需要。根据专业需要组建新的实训室,如光纤实训室。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市场分析 摘要:3G网络在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各种业务开始广泛应用,“标准、融合、开放、增值”成为网络建设的主导思想,存储、安全、无线、多媒体应用等基于IP架构的产品大规模应用,将网络建设带入了IP行用的新阶段。现在无论是在电信市场还是在企业网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IP+移动。 关键词:3G网络 IP通信 IP存储 1、通信技术和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3G网络在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2009年1月15日,TeliaSonera宣布华为和爱立信将承接全球首个4G网络。在企业网市场,随着网络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业务开始广泛应用,“标准、融合、开放、增值”成为网络建设的主导思想,存储、安全、无线、多媒体应用等基于IP架构的产品大规模应用,将网络建设带入了全IP行用的新阶段。 2、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计划解读 按照国家的信息产业振兴计划,其中新一代移动通信(TD-SCDMA)产业完善、计算机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三项都需要大量的IP通信专业人才。下面我们从运营商和企业网两个市场方面分析一下。 2.1 运营商市场3G建设大规模上马 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1月22日称,2009年中国3G建设总投资为一千七百亿元,三年内投资将达到四千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称,中国电信正在对CDMA网进行网络升级和优化,2009年首期投资约三百亿元,计划三月底将在共100个大中城市提供3G服务。中国联通2009年首期投资三百亿元左右,计划今年上半年在56个省会城市及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提供3G试商用服务,年底将服务范围扩大到282个城市。中国移动准备2009年投资588亿元,新建TD-SCDMA基站约六万个,年底将在238个地级城市提供3G服务,占全国地级城市数量的70%以上,其中东部省(市)的地市将实现全覆盖。 根据三家企业3G网络建设规划,三年内3G建设投资预计约四千亿元,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大部分县城和发达乡镇,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3G用户计划发展目标均要达到五千万户左右。 2.2 企业网市场IP应用增长强劲 2.2.1 IP存储 市场研究机构IDC针对中国存储市场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的磁盘存储市场年增长率达到了24.2%,收入为11.418亿美元,收入年增长率达27.5%,磁盘容量达149.3PB。同时IDC预计,2011年中国存储市场总市场价值将达到112.4亿元,从2008年到2011年的市场价值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0%。 2.2.2 网络安全 尽管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到中小企业的成长,但是这种影响对于政府和大型企业则小得多。尤其是政府和大型企业对于信息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同时,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尤其是出口市场放缓的影响,中国政府将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在信息行业,政府信息安全、研究机构信息安全、运营商、金融等机构安全都将成为网络安全建设投资的重点,从而拉动政府与大型企业的需求。 2.2.3 无线城市建设 在中国互联网协会蓝海沙龙第36期活动(主题:移动互联网业务已准备就绪)上,有关专家透露,我国大陆已经有十大城市明确了无线城市计划,正在建设当中。这十大城市是,北京、天津、青岛、武汉、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扬州,庄梓新称为“若干有代表性的无线城市”。实际我国还有更多城市都在实现无线覆盖。 2.2.4 IP多媒体应用 IP多媒体应用包括IP监控、IP视频、IP语音等方向,近年来增长迅速。以IP监控为例,据CCID数据统计,从2006年起中国监控市场的实现了整体快速增长,预计2012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491.6亿元,比2007年增长近1.76倍,其中IP网络视频市场的增长最为显著,将占据整个视频市场的66%。 3、移动通信技术专业IP通信方向学生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根据上面的市场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大规模的3G网络建设和企业网IP行用的持续高速增长,必然会需要大量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维护等专业技术人员。反观现在的高校课程设置,3G内容几乎没有涉及,网络专业仅仅局限于基础网络建设,无法满足未来市场对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增设的IP通信方向,致力于培养具备IT通信相关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规格人才。 在3G网络建设方面,主要培养WCDMA、CDMA2000、TD-SCDMA网络的基站建设工程师、网规网优工程师等。 在企业网方面,主要培养存储、安全、无线、监控等具备数据网络基础的专项工程师。 下面我们对学生的就业前景做个简单分析 3.1 3G网络前景 我们打开互联网各大招聘网站,可以发现3G设备安装、调试、网规网优、建站等岗位大量出现。我们再搜索3G人才培训,可以发现所有的培训机构都集中在嵌入式软件开发方向,工程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从这两方面,不难看出,3G工程人员的就业前景是“钱途光明”。 3.2 企业网方向前景 我们以存储工程师为例: 目前国内网络存储市场发展蓬勃,应用、维护等存储岗位不断升温,人才紧缺。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统计结果显示,全球网络存储技术领域人才2007年的需求量为120万左右,中国市场今年需求大约为15-20万人。又据权威部门统计,国内现在能达到存储工程师资格的技术人员不到2,000人,人才缺口尤为突出,高薪聘人已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在51job、智联招聘等网站搜索企业系统管理员等职位,都明确提出熟悉存储系统的要求。而在智联招聘网站已“存储“为关键字搜索近期所有相关职位,职位数达2156,招聘职位有存储专业服务工程师、存储顾问工程师等。
专用汽车论文:改善专用汽车材料管理 推进行业持续发展 [摘 要] 随着专用汽车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专用型的汽车生产企业需要不断地改善管理观念,在企业内部建立材料管理供应体系,与供应商合作,有效控制原材料质量,并更新生产服务理念,降低原材料消耗,以此来推动专用汽车生产企业的长远发展。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调研法,对国内外的专用汽车材料管控手段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国内生产企业的材料供应管理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专用汽车材料管理; 行业持续发展; 零部件生产; 管理体系 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市政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专用汽车的制造也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步发展起来。据粗略的统计显示,当下,专用汽车的产量越来越大,产品的种类也趋向于多元化,总数已经接近5 000多种,主要范围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改造、交通运输发展以及化学工业等多个领域[1]。除此之外,随着产量的增长与选择的多样化,专用汽车的消费群体在汽车的消费观念上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理性和科学,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还是注重选择一些质量上乘、经久耐用的专用型汽车。作为专用汽车生产厂家来讲,必须要从材料的控制入手,强化和创新管理手段,促进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1 国内外专用汽车材料管理的发展现状 在当下,无论是普通的汽车生产厂家还是专用的汽车生产厂家,为了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极力推进和改善原材料的供应管理过程,使对材料的控制更加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为企业的发展制定可持续的材料供应策略 在这一点上,国外的汽车企业做得比较出色,特别是一些专用的汽车生产企业,通过公开发行环境管理报告,完善了对企业的可持续原材料管理行为,加强了公众的监督力度。譬如,日本的专用汽车制造厂家将他们的原材料管理置身于整个企业的环境管理框架之中,对汽车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原材料的使用状况进行了统计,并对其中可能对外界环境造成影响的部分进行了控制。从研发开始,到生产运输、再到销售使用,再到最后的报废回收,专用汽车的材料管理链保障了材料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1.2 为企业的发展建立稳定的材料供应体系 当下,一些大型的专用汽车制造厂家在原材料供应管理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套系统,名为IMDS,也就是国际材料数据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很好地利用网络技术,然后要求全世界的专用汽车原材料供应厂商向系统内提交相关的原材料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原材料以及生产配件进行跟踪[2]。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和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合作管理,了解材料的具体使用状况,专用汽车制造商为供应商建立了相关的网站。在网站中,任何原材料以及相关的部件的基本情况都需要进行详细的公布。这种双向互通的方式不仅仅节省了时间,更对专用汽车生产厂家的材料供应提供了质量保障。 1.3 尽可能改善服务,延长材料使用寿命 包括国内与国外的专用汽车制造厂商,不断地改善售后服务,提升汽车的使用性能,尽可能地延长各种关键零件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原材料的使用周期。譬如说很多专用汽车的生产企业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了一整套的服务体系,这个体系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汽车的各个零部件的使用状况进行调研,然后对其更换时间进行了较为严苛的设定。这种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节省资源,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原材料对于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2 改善专用汽车材料管理的措施 和普通的汽车生产厂家不同的是,专用汽车的生产企业所面临的消费群体较为单一,而这部分人对于汽车种类的选择面并不宽泛,对于专用汽车的质量要求往往更高。从这个角度考虑,作为专用汽车生产企业来讲,必须要对材料的供应与管理严格把关,特别是在当下,很多西方的先进的汽车生产企业进驻我国,我们需要更为积极主动地向他们学习,改变材料供应管理观念,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供应模式,促进我国专用汽车生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原材料管理供应工作经验,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改善管理观念,建立材料管理供应体系 在当下的专用汽车生产竞争环境之中,要想实现对原材料的科学管理,必须要积极地转变思路,将对材料的管理积极地融入整个企业的发展规划之中,要明确环境友好型的材料管理方式会是专用汽车企业一项重要的核心竞争能力。除此之外,我们应该积极与国外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合作,从技术层面来提升材料的回收效率以及降低材料生产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努力借鉴国外经验,从我们专用汽车的生产实际出发,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整套的原材料管理体系,从材料的生产进行跟踪、控制和评价,确保材料质量符合企业生产的要求。 2.2 有效控制原材料质量 专用汽车生产企业在专用汽车的生产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角色,正是由于这种角色的确立,有必要在生产的过程中针对材料来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原材料供应链条关系,对于材料供应商的管理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除此之外,生产企业还有必要对分销商的材料回收过程进行规范[3]。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专用汽车和普通汽车不同的是在与其“专用性”,汽车使用过程的专用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过程、材料选择的专用性,相比较来说,专用汽车对原材料的需求更加专业化和细致化,所以,建立有效的原材料供应体系,强化材料供应的稳定,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3 更新生产与服务理念,降低原材料消耗 在生产过程中,积极引进各种新技术,使用熟练的生产工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材料耗能,是企业内部优化材料管理的方式,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专用汽车的生产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在提高自身效益的同时,还必须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尽可能地延长专用汽车的使用周期,降低材料消耗。只有这样,专用汽车生产才会在未来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 3 结 语 近些年来,专用汽车生产企业的蓬勃兴起促进了企业材料供应管理的科学化发展,在当下,专用型的汽车生产企业需要不断改善管理观念,在企业内部建立材料管理供应体系,与供应商合作,有效控制原材料质量,并更新生产服务理念,降低原材料消耗,以此来获得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整个专用汽车生产行业的可持续进步。 专用汽车论文:浅谈网络营销应用于专用汽车行业现状 1网络营销的概念 2行业现状及分析 2.1“随州模式”网络营销分析 2.2“正规厂家模式”网络营销分析 1、网络营销的概念 在我们讨论网络营销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网络营销在企业营销中所处的位置。网络营销是包含在营销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理论中的促销这一类里的,并且是一种新兴的促销手段,促销方式在各行各业应该是不同的,但近几年从“随州模式”中看出,网络营销在本行业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本文简单的介绍了网络营销的概念,行业竞争现状。 网络营销的基本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准确的将企业的信息投送给目标客户群,建立互动通道,最终签订订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准确的投送信息这一块,这是一切网络营销活动的前提,那么这一块又分两部分,就是“信息”和“准确的投送”。“信息”是被投送的主体,可以是网站,可以是产品广告等,我们这里讨论的主要是网站。“准确的投送”就是指推广我们的网站。这两点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网站制作精良、内容原创、丰富,我们在推广的过程中也会得到更多的收益。我们马上来介绍现阶段主要的网络营销推广手段: 1. 展示广告 2. 电子邮件推广 3. 社区营销 4. B2B网站推广 5. 搜索引擎推广 其中现今最流行并且高效、准确、相对开销不大的方式就是通过搜索引擎推广,所以我们今天先讨论搜索引擎推广,其他推广方式我们后期在追加。搜索引擎推广的意思就是争取我们的客户在搜索与我们的产品相关的关键字的时候,我们的信息能跻身搜索结果的前几名,这样我们的信息就能赢得更多的展现机会,从而获取更多的点击量,最终达到互动,签单的目的。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信息能跻身搜索结果的前几位呢,主要靠两种方法——PPC和SEO。 PPC:PPC(pay per click)的意思是指按点击收费的推广项目,最常见的就是所谓的“百度推广”。这种方式的做法是,我们为企业设若干个关键词,并且为这些关键词竞价排名,最终的排名将影响客户在搜索此关键词时我公司网页展现的排位。这里要注意,使用PPC方式进行推广的网页是肯定会出现在没有使用PPC方式的自然搜索结果之前的,拥有更多的展现机会。这种方法相对SEO方式的缺点就是成本相对较高。 SEO:seo的意思就是搜索引擎优化,原理是针对搜索引擎抓取网页并且排名的规则优化自己的网站,从而达到提高网站排名的目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一旦优化得当,网站将无偿的排在搜索引擎自然搜索结果里比较靠前的位置,并且是全时段的展现网站。缺点是,这种方法见效慢,需要大量的人力,时间去优化网站。而且就算优化到全网的前几名,最终也将展示在使用PPC方式的网站后面,甚至不会出现在搜索结果的第一页。SEO综合信息数据的好坏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一个网站的经营情况。那么百度为什么要对网站进行评估并且对网站进行排名呢?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优质资源能给展现给更多的用户,也可以说,百度在督促我们更花精力在网站上,更好的服务客户。 2、行业现状及分析 2.1“随州模式”网络营销分析 随州模式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推广力度远远大于网站质量,推广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网站却几乎可以用拙略来形容,同质化非常严重。下面我选择几个不同推广手法中的佼佼者出来详细分析: 2.1.1“程力“品牌下的网站,网址:众多程力品牌营销网站之一,页面采用淡蓝色为主色调,页面不算精美但不失简洁,页面制作在其他程力网站中算比较好的。 内容上主要以产品信息为主,下设公司概况等文字内容,更新慢可以说做的很糟糕。交互功能由“TQ客服“系统提供,可直接在线交流、留言、qq聊天、呼叫免费电话,互动上比较完善。 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使用的推广方式。 我们使用站长之家的SEO综合查询到这个网站的百度权重(百度权重是百度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算法对网站进行评估,主要评估指标包括网站内容,更新速度,用户体验等。权重越高的网站在其设置的关键字搜索里排名越高)是0,也就是说,百度将其归为垃圾网站一列,他的反链数(反链数的意思是从其他网站链接到该网站的链接数,是百度自然搜索结果排名的重要依据之一)是1540,我们使用百度的外链分析工具查看该网站的所有反链,此网站只在很少的B2B信息平台一些产品信息,几乎没有做SEO优化,可以断定,此网站的推广手法完全就是依靠PPC,说白了就是拿钱砸,如果他百度账户里的钱用完了,他的信息将几乎湮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根本无法被展现。 2.1.2这里我们做个小结,可以看出在网络营销上随州的各个厂家都比较看重,甚至愿意砸下重金去做百度推广,总体来说程力在推广上下的本钱最大。那么做SEO的网站呢,最好的网站权重也只有1,外链几乎都是用SEO软件刷出来的,网站内容都比较雷同,产品图片也很简陋。 2.2“正规厂家模式”网络营销分析 2.2.1 徐州徐工随车起重机有限公司 徐工官网制作精美,配色和谐,内容丰富,网页采用上下结构,布局合理,显示大厂风范,但在推广上没下多少力气,我们查询了网站的SEO信息发现优化的并不是很好,百度权重只有1,所以其实很难从众多网站中把徐工的网站搜索出来,搜索关键字“随车吊“是绝找不到他的,只有搜索”随车起重机“才能在自然搜索结果里找到他。并且徐工并没有用PPC推广。看起来他们并不重视网络营销这一块。 2.2.2宇通重工 宇通的网页做得细致,精美,产品图片处理精美,甚至可以和很多小轿车的营销网站媲美,内容丰富,更新快。 我们发现宇通重工的主页SEO信息看上去非常漂亮,应该说肯定是能在自然搜索结果里轻易把随州的楚胜公司拉下马的,但是我们注意到,宇通重工旗下的其他产品非常多,而且随车吊也不是他们的拳头产品,在公司主页设置的关键字里就没有“随车吊“这个关键字,所以他们不能通过SEO优化的方式在这里占据优势。但是我们发现宇通公司非常注重网络营销,他们在”随车吊“关键字上花重金使用了”百度推广“,并且在推广里的竞价排名也比较高,经常排在前三位,以弥补他在”随车吊“关键字里自然搜索的劣势。他们的推广费用也是比较高的。 结语 看完本文后相信读者可能会有一个疑问,网络营销真的这么神吗?真的砸钱就能拿到订单吗?当然不是,因为网络营销是属于公司整体营销策略中的一部分。营销包括产品、价格、渠道最后才是促销,所以公司业绩的好坏不能仅仅依靠网络营销。那如果我们的产品、价格、渠道都和竞争对手不相上下的话,网络营销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专用汽车论文:专用汽车设计制造及使用中的环保理念 【摘 要】本文针对专用汽车的使用、设计与制造中环保理念的使用与贯彻国家有关标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实施方法,以实现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专用汽车;设计使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专用汽车行业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方便,其不但促进了社会与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还解决了一些环保问题,如散装水泥运输车,在实现散装水泥的封闭性运输的同时,还有效的减少了袋装水泥在运输时所产生的粉尘类环境污染,同时也使森林砍伐大大的减少了;专业的垃圾车则实现了对垃圾的封闭性运输,减少了传统运输方式中所产生的二次污染。但是专用汽车同样也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从这些方面来看,专用汽车行业的环保水平将会对该行业以及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如何将环保理念融入到该行业中,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 建立起专用汽车设计的环保理念 专用汽车的设计者在进行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将会对车辆的生命周期做适当的评价,并会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对制造、使用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潜在因素,同时对产品的再生性、可回收性与不可回收性对环境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全面的考虑。 1.1 专用汽车的生产企业应建立起相关的标准 专用汽车的生产企业应该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来制定自身的达标计划,对车辆的环保指标要从设计的源头开始就进行控制。对专用汽车的排放量与噪声等相关标准,国家早有规定,但是在设计的选材与制造方面的环保标准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所以,专业汽车的生产企业需要考虑的重点是,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禁止用材标准,让专用汽车的设计人员可以有所遵循。 1.2 专用汽车在设计时应优先选用环保的零部件 (1)在发动机的选择上,必须是已经达到了先进的排放标准。我国目前的发动机制造技术同国际先进的制造技术相比仍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已经有部分产品能够达到欧Ⅲ或欧Ⅳ的标准了。 (2)在发动机的选择上,还要保证其所采用的是最先进的技术。如选择使用稀燃技术、符合涡流控制技术、进气系统改造技术等的发动机。 (3)选用已经确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汽车相关部件,并将其收入到专用汽车的设计与开发系统中。 1.3 专用汽车的设计人员要树立起环保意识 传统的专用汽车设计与开发的中心是人的需要,而产品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将会对资源造成的污染、能源上的消耗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被列入考虑范围的。只有将这种设计意识改变,树立起新的设计理念,才能使专用汽车的设计与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如柳州的运力汽车公司,其在进行专用汽车的开发时,不但注重开发对环境有改善与保护作用的后庄压缩垃圾车与散装水泥车,同时还对可能破坏环境的危险液体运输车加以重视,最大限度地采用国际上在该方面最先进的技术。 2 制造过程中环保理念的应用 专用汽车制造业之所以发展的如此迅速,主要是因其关系着国民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方面的各个领域,如钢铁、石油、电子、化工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专用汽车在采购和配套方面的要求,就成为了其他行业发展的动力。而本文所指的专用汽车制造过程便不只是其本身的加工与装配,同时还包括其配套产品的生产。 2.1 专用汽车的制造 专用汽车在制造上有四大工艺,分别是冲压、焊接、装配与涂装。这些工艺在进行过程中一般都会产生因加热而出现的燃料排放污染,因非环保溶剂的使用而造成的空气污染等,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控制。 (1)选用清洁燃料或电热手段作锻铸等工艺的热源,是对环保十分有利的对策。 (2)要尽量选择对人体、土地与环境有害的物质来做工艺介质,这也是环保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可将传统的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化工酸洗除油、除锈法,改为对环境污染小的喷丸法。 (3)在涂装材料的选择上,虽然仍以挥发性强的溶剂型为主流,但因其会产生对人有副作用的物质,所以我们要尽量选用挥发性不强,对人体副作用小的新型水性涂料。 专用汽车的生产制造企业对技术的改造,将是改变传统非环保工艺的重要手段,只有提高企业在技术改造与创新方面的能力,才能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专用汽车零部件的制造 专用汽车的生产制造企业所使用的零部件,有超过20%都是从外部采购的,所以仅对企业自身的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其环保指数是无法达到要求的,这就需要专用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商一同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零部件制造业要积极的使用对环保有利的加工工艺,选择对环保有利的加工材料,并尽可能多的为专用汽车提供新的材料与技术信息,同专用汽车的生产制造企业一同发展。不管是专用汽车的整车制造,还是其零部件的制造,在其过程中减少噪音、电辐射、振动与化学介质等损害,都是减轻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 3 环保理念在专用汽车使用中的体现 专用汽车在交付并进行使用后,其环境保护的问题大部分仍是 由其本身来决定的,生产制造企业样担当主要的责任。 第一,针对汽车的噪声问题,国家早就有明确的规定,专用汽车的生产厂家应该严格的按照要求来进行制造与控制。 第二,关于专用汽车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等问题,其关键就在于汽车的生产制造厂家可以积极的采用有效措施,在各种材料的选用上,要降低其采购的成本,要使用对环境保护有利的新材料,例如纳米复合材料与水性涂料等。 专用汽车在达到其使用年后,是必须要报废的,专用汽车的循环再利用是对其发展的战略要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从材料为切入点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 4 公众与政府在专用汽车环保中的作用 在专用汽车环境保护政策的控制上,我国已经确立了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才能确保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这不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对专用汽车的生产制造企业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我国政府在这一方面除了要建立起健全的环境保护法以外,同时还要对其实施监督与控制,所以国家在进行新车辆的审查时,相继进行由国家发改委所组织的公告审查、由国家认监委所组织的“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审查等,同时各类汽车还需要经过每年由国家有关部门所组织的产品一致性审查,保证出厂的新车产品可以一直满足标准的要求。 公众不但使消费者,同时也是专用汽车相关环保政策与有效措施的直接受益者。如上文所述,汽车的排放对空气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同时车辆的排放又能够经由对各种新技术的实施来实现其控制或减少的目标。据相关统计显示,如果我国的500万辆各种专用汽车,每年都按照行驶了50000千米来计算,只要减少0.625g/km的氮氧化物或微粒的排放,就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达59.60亿。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专用汽车的环境保护政策,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所具有的贡献。 5 总结 专用汽车的环境保护问题同空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一样,都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的我们,保护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而提高专用汽车的环境保护水平,则是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这对于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专用汽车论文:“天津市专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专用汽车产业发展 近日,为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利用,推动天津市专用汽车行业产业发展,天津市专用汽车工程中心,联合天津市专用汽车产业园、扫地王(天津)专用车辆装备有限公司等市内专用汽车领域9家单位发起成立“天津市专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天津市科委赵海山主任出席并讲话。 “天津市专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确定了联盟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和秘书处机构人员组成;召开了军民两用技术对接会,军地参会代表就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进行对接;军事交通学院与北方技术交易市场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联盟发起单位签署了联盟成立协议;举办了专用汽车装备技术成果展,集中展示了联盟发起单位的26台整车装备和72件零部件产品。 天津市科委赵海山主任在讲话中心首先阐述了创新驱动是国家发展战略,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并从贯彻落实创新驱动的角度,对联盟成立予以了充分肯定。指出,企业发展呈阶段性特点,就目前我市专用汽车企业发展阶段而言,推进产学研合作和促进军民两用技术融合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有效方法和捷径,天津市科委将积极引导和支持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创新联盟。天津市科委也将持续关注联盟发展、支持联盟发展,鼓励联盟提出更多课题和项目,以技术创新推动联盟快速发展,并希望联盟成员加强交流、深化合作,为提升天津市专用汽车领域技术创新水平和促进产业发展做出贡献,为天津市其他技术创新联盟做好榜样。 联盟成立将对辐射带动天津专用汽车行业发展,为天津市专用汽车企业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技术合作平台和创新发展平台,扩大行业内企业交流合作,增强专用汽车企业竞争力,促进行业水平整体提升,推动工程中心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起到重要的意义。(来源:天津市科委) 专用汽车论文:低碳经济下专用汽车发展路径 摘要: 专用汽车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湖北随州市现已发展成为我国专用汽车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并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这一产业的发展却主要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代价。因此,对低碳经济下随州专用汽车的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 低碳经济;专用汽车 作者简介:廖超如(1965-),男,湖北天门人,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0 引言 到2012年底,随州已聚集了恒天汽车、东风随州专汽、航天双龙、重汽华威、程力专汽、楚胜专汽、大力专汽等19家进入国家公告目录的企业,以专用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产业已成为随州第一大支柱产业。专用汽车向来是碳排放大户,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这一经济模式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加以保障,其中区域一体化和产业生态化是最为重要的手段。 1 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州专用汽车产业虽然在产量上已具备相当规模,但大部分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运输类专用汽车,如罐式车、自卸车、半挂车、环卫车等。随州汽车产业由于在技术、区位和市场等方面的制约,形成整体快而不优的发展局面,无法适应低碳经济发展需要。 1.1 技术研发和制造水平相对滞后 随州专用汽车企业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距离。在技术研发上,仿制多、创新少,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储备不够,自主开发能力弱且不愿做长期投资。在产品设计上,质量利用系数低,同类型、同吨位车比国外重20%-30%;专用功能满足度比国外同类产品落后5-10年。在生产装备上,多厂房车间等基础硬件设施投入,少先进制造设备和高端检测仪器。在制造能力上,机械化生产和自动化生产程序较低,从而降低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1.2 区位协作和产业链条仍需完善 就随州而言,一方面,由于零部件企业未能生产专汽所需的特殊部件,专汽企业需要大量外购零部件;零部件企业则舍近求远开拓外地市场,本地配套率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底盘企业的产能尚未释放,“零部件—底盘—上装”的产品链条未能形成良性循环,造成运输物流成本过大。在设计研发上,仍是各自为阵,缺乏集团作战,因而只能小修小改,无法应变整改;在产品质量上,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因而只能各说各好,无法衡量物价比;在售后服务上,虽然日益关注客户需求,但主动性、前瞻性和覆盖面都有待提高。随州在湖北“汽车长廊”的产业分工中的特点虽然突出、但地位还不够巩固,区位结构亟待调整,协作能力尚需增强,在专用汽车行业的制高点和影响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1.3 市场细分和营销手段较为匾乏 目前随州多数专用汽车企业缺乏对国内外专用汽车市场的深入研究。在出口上,外向度较低。虽然其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已出口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集中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欠发达地区;极少数产品打入欧美高端市场,但离规模效应还有很大距离。在市场营销上,主要依靠分销商的传统模式也制约了随州专汽企业的发展。近年来部分企业加强了品牌意识、导入了网络营销,但由于缺乏公共信息平台和有效管理,信息渠道不通畅;仅利用网络进行简单宣传和信息,未能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 2 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发展路径 2.1 区域“一体化”整合路径,产生经济聚敛效应 以“一体化战略”联动“汉十”汽车走廊和“襄十随”专用汽车零部件带状产业区,承接国际国内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向随州转移,引导国内省内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及人才向随州聚集。具体包括: 2.1.1 物流网络“一体化”。依托“湖北专用汽车物流中心”,完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网络。完善随州专用汽车物流中心。面向本地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对专用汽车零部件及整车的运输、仓储、包装、保管、搬运、改装及物流信息进行综合性一体化管理,涉及生产计划制定、采购订单下放及跟踪、物料清单维护、供应商管理、运输管理、进出口货物接收、仓储管理、发料及在制品管理、生产线物料管理、整车发运等作业流程,为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商、整车生产厂商、批发商、物流公司及最终用户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最终实现专用汽车物流系统化、效率化,提升专用汽车企业的成本优势。 2.1.2 信息资源“一体化”。以“湖北省专用汽车信息服务平台”为依托,建立随州汽车产业信息中心。加强省内专用汽车企业及省市相关企业合作,制定专用汽车企业信息资源目录,逐步建立专用汽车信息共享与协调机制,积极推进专用汽车信息采集、处理和的一体化,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资源、供应链、客户资源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全球化采购中的作用,完善各类企业在平台上交流业务、托管服务等,促进产业信息交换与共享。 2.1.3 营销服务“一体化”。优化随州专用汽车营销服务平台,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加快发展汽车研发、生产性物流、汽车零售和售后服务、汽车租赁、汽车保险、消费信贷、报废回收等服务业。①借助“中国(随州)国际专用车博览会”,通过规模化、专业化、聚集化的展销会形式促进产品销售和企业宣传。②以“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的整体形象,整合随州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营销体系,搭建全面完善、合理有效的专用汽车销售服务平台。 2.1.4 人才培养“一体化”。汽车产业是靠人才拉动的,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产业工人队伍、职业营销队伍的建设,为随州专用汽车产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是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壮大必不可少的基础。 ①政府牵头组建“专用汽车研究院”,为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以提升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②政府组织各级“经理培训班”、“管理培训班”、“市场营销培训班”、“品牌战略培训班”等,引导企业更新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水平,推进专汽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科学管理制度建设和营销传播活动。 ③政府牵头,由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专用汽车企业大力联合组建汽车职业教育联盟。按照“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 2.2 产业“生态化”互补路径,实现资源互补效应 以“生态化战略”带动本市服务业,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实现随州专用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1 产业链条“生态化”。生态化过程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不仅强调生产过程即零部件、底盘制造与采购、专用汽车改装等“制造中”环节的生态化,而且强调工业设计、技术开发、质量检测等“制造前”环节的生态化和专汽销售、保养维修、物流配送、废物回收等“制造后”环节的生态化,从而实现全程生态化。 ①在“制造中”推进。倡导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向前延伸到绿色原料、能源及工业无机环境的构建,向后延伸到生态营销和绿色消费,努力形成专用汽车产业上、中、下游多赢的“绿色产业链”;使随州专用汽车行业利润的获取从“制造中”的附加值低端向“制造前”和“制造后”的附加值高端延伸,形成上下游两端利润趋高的微笑形曲线。 ②在“规律中”实施。遵循生态系统规律,通过共生企业聚集而成生态工业园区,提高园区内部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对废旧金属、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对生产和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部分作为园区绿化及景观用水,变废物为资源。增强环境保护力度,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向园区外部排放废物最小化,达到园区经济和环境的同步优化。 2.2.2 产业结构“生态化”。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能源专用汽车,开发低碳节能汽车零部件,引导随州专用汽车产业的经济增长模式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转向“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①坚持低碳、环保、节能的总体方针,建立专用汽车生态化产业园区。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②加大新能源专用车研发和产业化力度。以城市环卫车和特种工程车为切入点,积极开展新能源专用车研发和示范性工程,进一步解决降低成本,提高燃油经济性、可靠性、电池一致性等关键问题,形成整车与关键部件一体化开发格局。 ③加大对新能源专用车及低碳节能零部件企业的引进力度。以纯电动专用车、混合动力专用车、燃料电池专用车为纵轴;以电机、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为横轴,为建构“三纵三横”的新能源专用车网络化布局做出积极准备。 专用汽车论文:基于钻石模型的专用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摘要】 专用汽车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工业化水平,本文以随州专汽行业为背景,通过对波特“钻石模型”进行扩展,总结了当地专汽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架构,并为促进该行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钻石模型 内生式产业集群模式 发展对策 一、引言 专用汽车行业在近10年来高速发展和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之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产品种类以及企业数量得到大幅增长,然而这种只追求数量和规模的非理性高增长态势并不能够长期发展。2011年中国的专用汽车行业终于告别了一路狂飙的势头,产量严重下滑,同比下降26.88%,同比增长率为近10年的最低水平。而要解决专用汽车产业当前面临的窘境,优化专汽产业集群模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专用汽车行业应对增长放缓局面、获得长期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 随州是中国专用汽车的主要发源地,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凭借本地便捷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独特的产业化条件,大批当地优秀企业家自发创新并在内生性民间资本积累的推动下产生并发展。随州市抓住专用汽车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发展升级产品,大批草根企业家迎合国企改革浪潮,积极从原有三家“省”字头专汽企业中突破创新,并借助政府引导找准了随州专用汽车发展方向,形成了自我发展的地区性产业集聚,进而发展壮大。 二、基于钻石模型对随州专汽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分析 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的竞争力。波特的钻石模型主要包括了产业集群的六大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机会;政府。随后帕得莫和吉布逊对钻石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模型主要用于分析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本文以波特钻石模型为基础,以随州市专用汽车产业集群为例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1、钻石模型外层——产业集群的环境要素 (1)生产要素。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包括整个集群运转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资金、人力、厂房、设备等初级要素;而熟练工人、科研人员、风险投资和最新信息的获取等方面的能力,是构成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供给。由于政府规划及招商引资成绩显著,随州市建立了多片汽车产业园区以及专汽产业长廊,目前在初级生产要素方面比较充分,但是要保证其持续有力的发展仍有待完善。目前该市13家专用汽车企业常年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合作开发,建立研发基地,但仍有部分企业甚至没有生产资质,生产条件较差。经过50多年的积累培育了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但同时绝大部分技术工人只能够适应一般的重复工作,技术不够精细,对于新产品的掌握有限。企业内部的科研人员极少甚至于缺乏。2011年的发展低谷众多中小企业歇业停产甚至破产,表现出其风险控制能力的缺乏。随州市想要在国内竞争中保持领先就必须提升高级生产要素的品质。 (2)需求条件。尽管目前整个专汽产业面临发展低谷,但专用汽车快速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2011年以来的下滑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回调,并不代表一直会这样,随着投资的扩张便会好转。在中国现代化紧跟国际前列的发展中,专用汽车在未来10年仍将处于快速增长期。而随着中国专汽产业的开拓与积累,以往的国外专汽市场也仍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3)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分工使得集群企业的成本降低,运转灵活化,其中与外部供应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协调则成为重要的经营环节。“车都”随州专用汽车的相关企业高达300多家,包括零部件供应、汽车加工制造装配以及销售企业。随州市专用车企基本都是制造厂商,他们将各自品牌的销售外包给前端零售商,而市内龙头企业齐星公司则是其中重要的零部件供应商。其主导产业、相关及支援产业共同构成产业链条协调发展。 (4)集群战略、集群结构以及同业竞争。就随州专汽产业集群状况而言,地域分散,没有形成合力。集群中的几个大型企业分别跨随州地区的东、南、北方,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聚,每个企业纵深发展的空间都不大,为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带来不便。另外企业关联度小,各自为战。企业虽均围绕专用汽车生产,但是没有共同的原料、零部件、利益关系,供货渠道也较为分散,除部分无资质小厂向其他厂家借用生产资质之外,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经营状态。而各家专汽销售企业则竞相压价,恶性竞争,使得随州专汽销售的竞争环境较为恶劣。对外而言,随着近年来中国专汽产业的红火发展,例如山东梁山县、天津市蓟县等地的崛起,也面临着一定的外部竞争压力。 2、钻石模型内层——产业集群的创新要素 (1)政府。政府在提升专业镇竞争力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先知先觉、贴近集群的地方政府能更有效地促进专业镇的经济发展。随州专汽产业已列为湖北省重点发展产业,并列为全省汽车产业五大基地之一,政府给予重点扶持。而经过2011年的发展窘境,2012年有望出台的扶持车辆轻量化发展的政策将以资金补贴的形式进行,并先从专用汽车中的罐式车入手,因而对于处于低谷中的专汽产业较为有利。 (2)高校及科研机构。产业集群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创造了新的空间,但目前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象,需要探索出一条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集群的良好合作模式之路,使得高校的技术创新模式从单一化走向规模化,从零星合作走向整体合作,从合作主体的一对一走向一对多,起到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中的大规模化作用。 (3)同行协会。不论全国还是随州都有专用汽车行业协会,行业协会能够影响政府、编制统计数据、主持同业交流活动、联合其他同业协会、消除集群贸易障碍、抵御集群风险的作用,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促进专用汽车整个行业的竞争力水平。 3、钻石模型核心——产业集群企业家要素 作为市场主体,企业的创业和发展受到上述两个层次主要的七种因素影响。这几种因素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企业家联盟处于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形成的中心位置。同一个城市的企业家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和交流,企业家之间联盟的紧密松疏都会影响随州市的绩效表现。同一个镇内企业家经常交流对话、诚信信任,将大大减少集群内部矛盾,降低交易成本。企业家联盟的表现形式有:共同致力于产品和服务的对外销售;共同致力于抵御外部风险,包括贸易壁垒、反倾销、行业衰退等;共同致力于随州专汽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共同致力于大型技术创新的合作和投入。 三、对随州专汽产业集群提出的相关建议 在一个产业集群中,钻石模型的各个因素会共同作用于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因而随州市的专汽产业集群可以像国外先进产业集群模式学习,建立起一个全面性的区域创新网络。将企业与周边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各种相关组织共同植根于一个特定区域,并且将其本土化,进而相互学习。可重点建立起以主要的专汽制造企业与该网络中其他主体的交互式作用:与客户和供应商的纵向交互作用、与同行竞争对手以及合作企业间的横向交互作用、与大学等科研机构进行的创新研发交互式作用等,如图2所示。 1、深化企业间横、纵向交互作用,优化产业链条 随州是武汉向西北辐射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要发挥随州市现有的运输、仓储、配送网络等潜在优势,强化随州市整个零部件制造、专用汽车组装制造、专用汽车销售的产业链条。可由政府牵头,吸引社会闲置资金,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好、信誉度高的综合型现代物流企业,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国内外现代物流企业,对一些小型销售工作室进行整合重组,建立专为制造企业拓展销路的大型现代化销售部门公司,组建专用汽车销售中心、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钢材配送中心等专业化物流市场。 2、强化与大学等科研机构进行的创新研发交互式作用,加快自主创新,实施名牌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建快速应变型的产品研发体系。一是要加强市场调研和分析预测,建立企业强大的市场信息反馈体系和分析预测体系;二是在专用车和专用底盘开发方面,理顺从市场调研、立项、开发设计、零部件采购、设计评审、试制、产品评审、定型、工艺准备、小批量生产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建立高效快捷的新品开发体制;三是组建并完善专用车模块化设计、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零部件优选等工作平台,进一步加快新品研发和产品市场化速度。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生产理念,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要求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规范工艺标准。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研发机构的产学研相结合,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共建企业研发基地及实验中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创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自主品牌,积极培育和精心打造“随州制造”汽车及其零部件产品生产品牌,鼓励支持专用汽车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占领国内市场。 3、深化与服务机构的交互方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充分利用政府优惠政策,依据国家导向发展轻量级专用汽车以得到政府资助及扶持。增加企业生产资质,将产品逐渐由低劣、非标准甚至假冒的状况导向具备科技含量的产品。 加快专用汽车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利用政府资源与高校、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以及企业的多种合作方式,建立起多层次的专用汽车以零部件研发人才培育基地;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以适应专用汽车产业对各类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的需求,加强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建设;建立随州市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加强有效管理,解决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行业规章制度等各种规范,将随州专汽行业导向一个新的产业升级的总体方向。积极参与举办市内以及全国性的专用汽车行业峰会,加大“车都”品牌建设。 4、推进科学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建立企业联盟 要将专用车战略目标管理纳入日常管理之中,用战略管理指导和规范专用车产业发展的全局和全过程。“外抢市场,内抓管理”,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要充分利用随州地理位置,辐射能力强的区域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到随州市投资,利用国内外众多汽车生产厂家调整产业布局,进行产业转移,寻求产业合作,积极建立沟通机制。探索随州市专用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形成多个龙头并存,配套体系共享,具体抓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以湖北程力、重汽华威、厦工楚胜、江南东风、大力、力神、合力、成龙威等公司为依托,整合研发优势资源,建立专用汽车企业联盟,逐步形成和完善产业集群。 专用汽车论文:浅析专用汽车底盘选用原则 摘要:本文阐述专用汽车改装设计时专用汽车底盘选用应满足的要求,专用汽车底盘主要参数选用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专用汽车底盘 要求 选用原则 专用汽车是装置有专用设备,具有专用功能,用于承担专门运输任务或专项作业以及其他用途的汽车。专用汽车以其特有的运输品质、运输效率、经济效益及其众多的品种和各自具有的功能而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成为国民经济中不缺少的交通运输和专项作业的主要设备。而专用汽车底盘的性能决定了专用汽车的基本性能,并对专用功能的发挥有较大影响。专用汽车设计改装时是在充分考虑其类型、专用功能、用途和使用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来确定其底盘、上装部分、动力装置、车身、驾驶室等,从而使专装置或专用设备与汽车底盘构成相互匹配的专用汽车整体。目前改装专用汽车选用的底盘主要是二类和三类汽车底盘。另外两种是专门为某一类专用汽车设计、制造的专用底盘和选用定型总成组合设计制造的专用底盘。应根据专用汽车的用途及其使用条件,已选定的专用汽车性能指标,专用汽车专用功能及其总布置的需要,以及专用汽车制造厂家的现有条件和能力来选定专用汽车底盘。 1 选择专用汽车底盘要求 (1)适用性。对各种专用改装车的总成以应适于专用汽车特殊功能的要求为目标进行改型设计。 (2)可靠性。所选用的各总成工作应可靠,出现故障的机率少,零部件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寿命,且同一车型各总成零部件的寿命应趋于均衡。 (3)先进性。先进性等基本性能指标和功能方面达到同类车型的先进水平。而且在专用性能上要满足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 (4)方便性。所选用的各总成要便于安装、检查、保养和维修。处理好结构紧凑与装配调试空间合理的矛盾。 (5)价格的合理性。因为汽车底盘的价格在专用汽车的购置成本中点的比重较大,它影响到客户的接受重度和市场的占有重度,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 (6)汽车底盘的供货来源。选择汽车底盘后,要保证在汽车底盘能按时供货,所以应与供应商签订好协议或合同。 2 专用汽车底盘的类型选择 在我国,根据GB/T17350-2009中规定,将专用汽车分为了厢式汽车、罐式汽车、专用自卸汽车、起重举升汽车、仓栅式汽车和特种结构汽车。常规的厢式车、罐式车、专用自卸车等通常是采用二类汽车底盘改装设计。这是目前专用汽车设计中选用底盘型式最多的一种。二类汽车底盘是指在基本型整车的基础上去掉货厢。在改装设计的总布置时,在没有货厢的汽车底盘上,加装所需的工作装置或特种车身。采用二类汽车底盘进行改装设计工作的重点是整车总体布置和工作装置设计,设计时应严格控制整车总质量、轴荷分配、质心高度位置以保持原车型的主要性能,同时,要对改装后的整车重新做出性能分析和计算。对客车、客货两用车、厢式货车等则通常采用三类汽车底盘改装设计。三类汽车底盘是指在基本型整车的基础上去掉货厢和驾驶室。但近年来,随着这类汽车的使用性能的提高,各类专用客车底盘应运而生,原来利用三类底盘改装的客车已不受欢迎。若要使专用汽车在质量和档次上一个层次,就尽量采用有特点的专用汽车底盘。 3 专用汽车底盘主要参数的选择 3.1 功率 专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所需的驱动功率即发动机发出的功率Pt(kW),恒等于用于克服行驶阻力与驱动专用工作装置运转消耗功率以及机械传动损失功率之和。因此在选用专用汽车底盘时,应考虑专用汽车发动机所需要的总功率有一定的储备,约需75%~90%的负荷率,才能带动专用装置工作。 3.2 轴数 专用汽车可以有两轴、三轴、四轴甚至更多的轴数。而影响选取轴数的因素主要有汽车的总质量、道路法规对轴载质量的限制、轮胎的负荷能力以及汽车结构等。我国公路标准规定,对于四级公路及桥梁,单轴最大允许轴载质量为10t,双连轴最大允许轴载质量为18t(每轴9t)。根据公路对汽车轴载质量的限制、所设计汽车的总质量、轮胎的负荷能力以及使用条件等,可以确定汽车的轴数。因为双轴汽车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故总质量小于19t的公路运输车辆广泛采用这种方案。总质量在19~26t的公路运输车采用三轴形式,总质量更大的汽车用四轴和四轴以上的形式。 3.3 驱动形式 汽车驱动形式有4×2、4×4、6×2、6×4、6×6、8×4、8×8等,其中前一位数字表示汽车车轮总数,后一位数字表示驱动轮数。汽车的用途、总质量和对车辆通过性的要求是影响选取驱动形式的主要因素。增加驱动轮的数量能够提高汽车的通过能力,驱动越多则汽车的结构越复杂,整备质量和制造成本也随之增加,因此在选用驱动形式方面应遵循总质量小于19t的专用汽车,采用4×2驱动形式,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总质量在19~26t的专用汽车,采用6×2或6×4的驱动形式。 3.4 布置形式 发动机布置和驱动形式主要有发动机前置前驱动、发动机前置后驱动、发动机后置后驱动、发动机中置后驱动,少数汽车采用四轮驱动或全轮驱动。发动机前置前驱由于行李箱布置在汽车后部,容易改装成客货两用或救护车;发动机前置后驱的专用汽车底盘通用性好;发动机前置后驱动适合改装成长途客车;发动机中置后驱动适合改装成乘客车门可布置在前轴之前,有利于单人管理。 3.5 轴距 专用汽车通常都采用基本车型的轴距,在专用汽车的主要性能,装载面积和轴荷分配方面均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轴距短一些较好。主要是轴距的长短将直接影响专用汽车的长度、质量和许多使用性能,在保证专用汽车功能的前提下,轴距越短,其长度就越小,质量越小,最小转弯直径和纵向通过半径也越小,机动性好。 3.6 轮距 受汽车总宽的限制,轮距要与车宽相适应,不宜过大,但为了使安装了专用装置后的工作稳定性和增加装载容积,可使在符合汽车总宽条件下,尽量选轮距宽的底盘。 3.7 前、后悬 前、后悬应满足车辆离去角和轴荷分配的要求,同时应满足有关标准的规定,即对于客车和全封闭厢式车辆,后悬不得超出轴距的0.65倍;对于其他车辆,后悬不得超出轴距的0.55倍,绝对值不大于3.5m。 3.8 汽车整备质量 如果用作改装完成运输任务的专用汽车,则选择整备质量较小的专用车底盘,以提高装载质量,如果用作改装成作业型专用汽车,由于不需要考虑装载质量,则对专用车底盘整备质量无要求。 4 结语 专用汽车设计常选用定型的基本型汽车底盘进行改装设计,因此在选用专用汽车底盘时,要了解商用车产品的生产情况、底盘规格,供货渠道、销售价格及相关资料等,然后根据上述原则进行选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专用汽车设计的需要。但由于基本型汽车底盘在进行专用车改装时存在局限性,我国应大力发展专用的底盘类型,设计多变的装载形式及风格,使专用汽车底盘选用更符合专用汽车设计要求。 专用汽车论文:改善专用汽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逐渐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汽车生产国与消费国。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现状进行分析,并尝试性提出改善国内专用汽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专用汽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本文在基于现实的环境中的压力与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提升专用汽车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 一、专用汽车制造企业所面临的成本压力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属于规模很大的投资性企业,最近几年来看,国内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发展速度还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很多生产规模却无法达到大规模的经济标准。经过分析,专用汽车制造企业经济规模的合理标准应该在年产1万台以上,国内专用制作企业那么多,大部分都无法实现这个目标。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专用汽车制造企业承担了非常大的经济压力,如:2005年到2011年,汽车制造所需要的钢材价格就上升了41%,铝价上升了55%,铜价上升的最快高达170%。另外,国际知名汽车制造企业丰田与本田汽车公司等亚洲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与亚洲最大玻璃制造商达成了ASHIHLASS协议,计划将在2012年上调汽车玻璃价格10%。国际市场原材价格的不断上涨,国内专用制造企业核心零件与主要材料都直接或者间接与进口挂钩,因此,国内专用汽车制造业在产品成本对原材料价格调动上非常敏感,给降低成本带来了无穷的压力。 二、专用汽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制造成本数据不够完善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生产流程较长,生产工艺非常复杂,各个生产阶段中生产时间的差异性比较突出,半成品与副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由于每个生产部门之间的物流比较频繁,因此,在客观角度上需要及时、准确、巨量的生产成本核算数据。大部分专用汽车制造企业采用的是传统分步法来对产品成本进行核算,将各生产步骤的成本作为核算的对象。传统分步核算法无法为各个生产工艺流程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无法提供实际生产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更谈不上目标成本管理。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在具体生产环节中有部分过程属于高污染,而目前的成本管理模式没有重视环境成本,没有将之纳入核算成本体系中,也没有将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成本充分反映出来。 2.原材料与零部件等物流成本管理问题明显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物流量比较大,涉及采购环节的原材料有钢材、铝材、铜材、橡胶与玻璃等等与汽车各方面的零部件。因此生产物流成本主要有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的成本、运输成本、储存成本与管理成本等构成。发达国家汽车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总成本的8%-10%之间。而国内却为20%-30%,因此,国内专用汽车制造企业的物流环节成本管理水平必须要有所提升。我国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大部分在采购过程中都选择第三方物流进行合作。另外,物流公司的选择主要利用招标来进行确定,招标过程避免不了暗箱操作,导致外包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实际的成本。也有一部分公司出现了低价恶性竞争,导致一些优质的物流公司被淘汰。价位过低,质量自然得不到该有的保障,运输的过程中造成原材料的损坏与零部件质量的低下,导致成品的废品率上涨,对专用汽车产品成本产生负面影响。 专用制造企业由于在零部件与原材料的储存上占用的资金较多,使其资本出现沉淀。一部分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在原材料进口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规避价格波动风险采用期货交易,同时为了追求期货投机收益,对各种原材料储备比例进行改变,导致原材料储备结构不够合理,导致企业生产无法继续,提升了其生产成本。部分制造企业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之后,淘汰与积压的原材料、零部件长期占据着库存,这也一定程度地增加了物流的成本。从运输角度来看,物流调度计划还不够科学,普遍存在充分搬运、车辆空载的一些现象,运输路径不够合理与运输效率低也是增加物流成本的主要因素。 3.没有具备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 国际竞争局势中,国内专用企业汽车制造企业需要有全新的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大部分专用汽车制造企业财会人员,大部分实践都用于日常核算业务,没有具备全新的战略管理理念,没有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当中,也无法提供企业战略管理所必须的相关成本数据与资料。国内一些专用汽车制造业,主要控制生产环节的成本,没有对产品全制造过程的成本管理进行考虑与分析,更没有考虑到如何让成本管理为企业发展而服务,因此,这种成本管理模式无法促进专用企业制造企业的发展。 三、改善专用汽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1.提高专用汽车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水准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应使用供应链管理手段,需要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供应链的长度最大限度缩短,促进货源更加稳定,逐渐降低采购成本,做好对原材料与零部件价格波动风险的规避。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还需要重视整个物流路径方面的规划,对物流流程实现合理安排,符合经济效益。生产实际环节中,需要对各个步骤的生产时间与运输时间进行精确的计算,对物流的实物量与时间量进行科学的设计,基于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将生产物流成本降低。还应该对各个细节中可能出现的代料情况进行重视,将不必要的生产物流流动与搬卸费用降低[1]。 2.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加强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应该以ERP为标准,构建成本基础数据库,其中包含了物料清单(BillofMaterial/BOM);工作中心(WorkCenter);工艺路线(Routing);成本中心和作业(Activity);物料主记录(MaterialMasterRecord)等。根据发达国家专用汽车制造企业的ERP实践证明,ERP信息平台下的标准成本可以为企业减少很多相对繁琐的基础成本核算工作,对成本控制流程与成本核算方式进行适当的优化,能最大限度地将管理的效率提升起来。 3.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理念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应该将成本因素与目前实际竞争环境结合起来,对产品成本实现持续降低。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在战略成本管理上主要内容有: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分析价值链:汽车行业价值链的分析、内部价值链的分析与行业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汽车企业战略地位分析要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一定分析,充分掌握企业的优势与劣势,针对行业的风险与机遇进行深入研究,选择最好的战略,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善与调整。 专用汽车论文:随州专用汽车发展与金融配套支持方略 做大做强随州市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关键是联合发展其中小企业,它不仅是随州市委、市政府的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且是湖北省关注的焦点,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战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我们从发展企业集团与配套支持的视角,进行调研,以谋长远发展。 一、专用汽车发展的问题 当前,随州正按照“整车做强、专用汽车做专、零部件做精、品牌做响”的基本思路和布局合理、秩序良好、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产业原则,沿316国道打造20公里专用汽车工业走廊,努力建设中国最大、亚洲一流的专用汽车生产基地。总体上分析专用汽车产品发展形势是好的,但是要实现做大做强随州市专用汽车产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获得金融的更有力的支持,还需要做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1.配件生产能力与现代化规模比、差距明显。专用汽车产业能否做大做强,从某种意义上讲,专用汽车零配件生产能不能形成一批规模企业。可是从有关统计数据获知,截止2011年底,全市工业企业总量1.3万家,但规模以上企业只有447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3.4%,自2005年以来净增73家,年均仅增12家。同一时期,全省规模企业总数已达14000家,我市所占比例只有3.19%,规模企业个数少直接影响到专业生产零配件的经济总量的生产。 2.零配件生产批量小、规模化程度低。在一个产业中规模是降低经济生产成本的关键,现在是关联企业之间各自为政,在随州市生产专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很多相同的零配件在不同企业生产;同样的专用汽车整车在不同企业生产也非常普遍。以专用汽车企业为例,全市具备整车生产资质的19家企业,整车生产能力加起来7万辆,2011年产量62924辆,而中集集团年产专用汽车12万辆,一个城市抵不上中集集团一家大企业。绝大多数零配件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全市无一家过百亿级企业,无一家上市公司。 3.专业化程度低、总体技术含量不高。作为专用汽车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精细化的配套企业为支撑。但是从目前看,支撑基础还非常薄弱,技术含量还有待提高。截止2010年底,全市22家汽车生产企业共拥有资产336436万元,户均拥有资产只有15292万元。资产在5亿元以上的仅有3家,占13.6%,利润总量13556.1万元,平均每家汽车生产企业利润616.2万元。而高新技术企业少,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且专用汽车产业中只有近20%的产值由自己创造,80%的产值为转移产值,销售一台专用汽车的平均利润不足5000元,价值创造力低。 4.创业基础薄弱、后备支撑力较差。截止2011年,随州市在工商局注册的各类企业共有近万家。其中,公司及分公司4541户,占47.94%;非公司制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和营业单位3715户,占39.22%;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901户,占9.51%。要从如此大的数量中发展壮大有潜力的好企业,促其成长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这表明我市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的程度和档次较低,可供规模的企业还比较少,零部件配套企业发展仍然要壮大。“十二五”期间,我市专用汽车产业规划整车突破20万辆、产值突破500亿元,年均新增3万辆整车、近100亿产值,不走联合重组、单靠自身突破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二、配套支持的若干建议 当前,要从思想上,方针上,战略上理清思路,要从根本上端正那种“重整车,轻零部件”的思想,真正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放到重要地位,使整车与零部件和谐、同步得到发展,让历史上的欠帐得到应有的偿还;只有这样,才能为下一步专用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努力落实优先发展专用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集团工作,配套解决金融支持中、小企业问题,为“十二五”发展创造条件。 按照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复兴,政府行为将起到重大作用,特别是要组织跨行业,跨企业,跨区域的规划,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没有政府强有力支持,零部件群体的复兴是非常困难的。为此建议在政府主导下成立“随州市专用汽车产品研发中心”,以人才和技术为先导,鼎力支持专用汽车的发展。专用汽车研发和制造(包括汽车零部件在内),有大量、复杂的发展工作要做,需要一批专业人才和一个研发机构来作战略和技术研究工作。否则,只有计划,而没有科学的政策、技术措施扶持,就会打折扣,甚至发展计划落空。比如下决心建立2—3个专用汽车集团公司,3—5个零部件集团企业,按照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的分工,把企业做专、做精、做大。这样才能达到应达到的批量生产规模,把主要零部件生产做到极值,不仅满足随州市专用汽车生产的需要,而且满足其它汽车制造商的需要。所以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商业银行都会毫不犹豫,克服困难,信贷支持问题将会应刃而解。 1.创新小企业贷款模式、扩大抵押担保范围。商业银行可从抵押品和担保人的认定范围两方面确定,针对小企业流动资产和动产比例比较高的特点,可以开展以订单、应收账款等为标的物的贷款业务。当然这类订单和应收账款必须是来自信誉较好的企业。也可以采取“大小联动”客户发展策略,积极为专用汽车制造配套服务的小企业开展批量式金融服务。担保人创新方式包括以小企业组建的企业集团(集群)联保的方式为其发放贷款。所谓联保,也就是企业组成联合体,与商业银行签订担保协议,互相作为彼此的担保人。商业银行按总贷款额的一定比例暂扣担保金后,剩余贷款按约定向企业发放。这种联保的形式可以在两类企业群体中开展。一类就是处于同一产业链环节的小企业群。比如经营出口或者生产零配件的小企业群。另外一类就是出处于产业链垂直上下游关系、拥有长期业务往来关系的小企业群。这类小企业彼此就是服务提供者和服务需求者的关系。一家小企业如果出现违约情况,实际上对于其他企业而言,意味着业务的流失,对其自身的盈利情况也会产生影响。出于这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他们对彼此的监督将会更加严格。 2.放宽小企业客户准入条件。商业银行可以在确保风险的前提下,放宽抵押资产的范围。在贷款方式上除了以抵押贷款和少量的担保贷款为主外,应采取灵活的方式,积极探索中小企业采用无形资产、股权、出口退税税单、商业汇票、应收账款、存货、项目在建工程等多种抵押方式,或以项目本身作抵押,解决中小企业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同时,拓宽担保渠道,探索新的贷款担保形式,允许自然人、企业法人、核心股东、主要经营责任人提供的以其个人财产或权利为抵押的担保。开办联保协议贷款业务,由多个小企业进行联保,对其中一个或部分企业发放贷款,以此解决专业汽车零部件小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 专用汽车论文:专用汽车轻量化设计 摘要 随着汽车工业在国内的蓬勃发展,导致环境压力加剧和能源日趋紧张等这些问题日益突出,这将成为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而汽车的轻量化对节能减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汽车质量的减轻主要归功于镁合金塑料和铝合金以及高强度金钢等新材料用量的增加。本文结合轻量化材料的发展及现状探讨了我国专用汽车轻量化的设计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专用汽车;轻量化;设计;新材料 1 汽车轻量化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汽车轻量化是在保证汽车的性能和品质不受影响反而可以提高的情况下来尽可能的降低汽车产品的重量,并结合合理的轻质材料和设计结构来提高低振动和低噪声以及高输出功率等。 然而,车用燃油是石油消耗最大的一部分。目前,全世界汽车石油的消耗量可以达到每年92亿桶,约占世界总石油产量的45%。所以,为了尽可能的节约能源而且在不降低汽车使用量的情况下,实现降低汽车的油耗量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 汽车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世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毋庸置疑,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紧张和社会文明度的提高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减少尾气污染和减少材料的应用。 2 专用汽车轻量化的主要措施 专用汽车的设计过程是在载货汽车的专用底盘或者汽车底盘上装置专用的车厢。优美的造型以及新颖的设计观念和舒适度是吸引客户的重要方式。在对汽车发动机和底盘变化不大的如今专用汽车的造型是争取市场的关键之一。汽车的发动机功率主要消耗在克服汽车行驶的阻力上,目前国内外专用汽车的轻质材料主要有:塑料、高强度钢、镁、符合材料以及铝等。 3 专用汽车轻量化结构设计和优化 汽车消费者希望汽车的功能和作用能够继续完善,同时,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汽车的重量有明显的轻量化趋势。 通过优化材料设计而降低车体的重量的工艺方法主要有两点:1)使用高强度材料降低钢板厚度的规格;2)以低密度材料代替钢铁材料,比如使用塑料和低密度的铝等。另外,利用这些技术实施模拟代替实车进行实验,对使用轻量化的车身进行碰撞和振动的分析。 (1)现代计算机的应用在汽车的生产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大地缩短了汽车开发的周期,还提高了汽车轻量化的制作水平和效率。如我公司生产的铝合金半挂运油车(如图1),它的重量要比同等车型的钢质车身轻55%。另外,越来越多的铝制轮框和全铝发动机出现在各种车型上面,并且逐步替代传统的钢质零部件。 (2)塑料在专用汽车轻量化设计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它能同时满足降低车身成本和重量这两方面的需求,它的技术也比较成熟。它的特点是,耐腐蚀、成本低、装饰效果好、强度高、易加工和吸收冲击能量等众多优点。不仅这些,还对整车的安全性以及外观和舒适程度都有利。2001年世界汽车平均塑料用量达到了115kg,约占汽车总量的8%~12%,并且这一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塑料广泛的应用在汽车的内外装饰方面,而今后重点开发的是功能件和结构件以及外装件的高性能塑料; (3)铝镁合金是目前应用领域最轻的金属材料,无论是刚度还是强度都比较高。铝镁合金的减重效果比铝合金更加明显,而且还具有尺寸稳定性高和减震性好等特点,使汽车的应用有美好的前景。目前,欧美轿车上铝镁合金的平均用量约为40kg/辆,而且还在迅速的发展中。但是,铝镁合金的缺点就是成本高,而且再生产、制造的工艺都不如铝合金。同时国内铝镁合金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相关的一些标准和牌号都有待提高; (4)在汽车轻量化材料中,用高强度钢替代原使用材料,可以适当的较小零件的尺寸。目前,全球广泛应用和提高弹簧钢以及高合金钢和不锈钢的强度和刚度来作为汽车轻量化的措施。 (5)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近年来,功能型有机和复合材料的迅猛发展,在很多强度不高的场合并且是合理的选用情况下,它已经成为钢板替代的主要材料,并且在汽车配件比例中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它也存在缺点,如:可靠性差、生产效率低以及不能无损伤等等。目前,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运用比例还很低,范围很小,随着生产工艺和性能的不断提高,应用前景还是很广阔的。 4 结论 专用汽车轻量化对降低排放、汽车节油以及性能都有改善。能源战略规划以及汽车工业健康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4],专用汽车轻量化是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是新世纪实现汽车进一步轻量化的重要技术措施。 专用汽车论文:中国专用汽车1/10为“湖北制造”等9则 在中国汽车界,湖北不仅有声名显赫的东风、神龙、通用,还有不广为人知的特种汽车制造。最近在汉举办的中国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获悉,我省专用汽车产业规模已跃居国内第三位,中国专用汽车中1/10为“湖北制造”。 专用汽车是指为完成特定的载运(货物或人员)或作业任务,装置有专用设备或经过特殊改装的汽车。如自卸车、罐式车、厢式车、城市环卫车、高速公路运输车、医疗救护车、电力和通信应急保障车等。 目前,全国有800多家国家公告内的专用汽车生产商,我省有90余家,专用汽车生产商数量仅次于山东、江苏。其中,随州是"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十堰市被命名为"中国卡车之都"。据统计,2011年全省专用汽车产量达12.5万辆,其中部分产品远销欧美、亚洲市场。 在专用汽车产业的竞争中,我省也在进一步发力。3月,湖北福田专用车二期工程襄阳开工。4月,东风汽车股份特种车阵地在襄阳市奠基,目标直指年2万台特种专用车的规模。着力打造20平方公里"汉南车城"的武汉市汉南区,也意图借举办专用汽车论坛之机引进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 第七届中博会闭幕 湖北省签约220亿元 为期三天的第七届中博会在湖南长沙闭幕,我省签约内外资项目共计220亿元。 此次中博会,我省采取展览展示、现场推介、网上对接等方式,向境内外客商推介投资环境和重点项目,共成功对接25个项目,其中内资203亿元人民币,外资2.3亿美元,涵盖机械电子、融资租赁、物流、农业开发等多个行业。 六年一轮的中博会是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展会,下届中博会明年5月18日至20日在河南举行。 武汉"菜篮子新政"一季度为73家企业免税630万 买车近千台刷记录 据武汉市国税局最新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该局共为73户次涉及蔬菜流通业务的企业,涉及中百、武商等大型超市企业,按照3%的征收率办理蔬菜流通环节免征增值税630万元,免税销售额高达2.1亿元。预计全年将免征增值税5140万元,免税销售额17.13亿元。 据了解,税务部门对从事蔬菜批发、零售的纳税人销售的蔬菜免征增值税,针对企业较为关心的免税范围及特殊要求,武汉市国税局相关负责人称,此次享受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的目录共包括根菜类、薯芋类、葱蒜类、白菜类、叶菜类等14个类别219个品种的蔬菜。具体可在该局网页中查看。同时,经挑选、清洗、切分、晾晒、包装、脱水、冷藏、冷冻等工序加工的蔬菜,也属于享受免税政策蔬菜的范围,但各种蔬菜罐头不属于享受免税政策蔬菜的范围。此举不仅减少了蔬菜批发市场上的不规范现象,也有利于蔬菜零售环节的价格竞争、蔬菜品质的提升等。 在汉世界500强今年有望达百家 今年,武汉市欲引进10家以上世界500强企业。武汉市商务局副局长孙朝忠在市政府新闻办新闻会上介绍,截至2011年12月,共有8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武汉投资116个项目。今年的目标是新引进10家世界500强投资的项目,力争16家,使落户武汉市的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达到100家。 今年一季度,武汉市已成功引进4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分别是上海通用汽车江夏生产基地、法国施耐德电气制造(武汉)公司、美国霍尼韦尔涡轮增压技术(武汉)有限公司、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武汉分公司。此外,英国玛莎百货在汉街开设首家直营店,德国博世汽车刹车项目、香港周大福珠宝加工项目也即将落户。 金价低迷引来抄底者 湖北人买金量全国前五(图) 今年以来,金价已跌去12%,这让武汉的"黄金爱好者"纷纷出手抄底。在武汉一场黄金饰品巡展上,本地买家正趁金价低迷时大举买入实物黄金和收藏金饰,湖北区域黄金消费量已进入全国前五位。 在巡展上,最贵的一幅纯黄金浮雕《富春山居图》售价高达138万元,引来不少金饰爱好者和收藏者的围观,而其他由清华大学、深圳珠宝研究院等设计的金饰也吸引了大量市民购买。正在挑选金饰的许先生告诉记者,他常年从事黄金投资,积蓄的大部分都用来买金条或金饰,"现在金价虽然跌到了320元/克,回到了一年前,但长期我还是看涨的,所以还打算再买一些设计新巧的作为收藏"。 不仅一般居民对买金饰有兴趣,很多投资机构也纷纷出手购买具有观赏价值的金银饰品作为"镇室之宝"。在新世界国贸办公的一家期货投资公司负责人程女士称,已替多个公司客户购买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金饰作品作为长期投资和展示之用,平均每件的价值都在50万元以上。 据了解,目前湖北的武汉、宜昌、黄石等地黄金消费量都比较大,如在本月初,我市就有人出手抄底购买了4公斤多、价值140多万元的黄金及饰品。国内最大的黄金饰品加工商深圳百泰首饰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人对黄金及金饰的热爱,明显高于周边省份,很多品牌的单店年销售都能达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根据对各省实物黄金及首饰的销量统计,湖北省销量能排到全国的前五位。 专用汽车论文:专用汽车底盘车架焊接维修技术应用探析 1 检测专用汽车底盘车架 专用汽车底盘车架属于其汽车基础元件,其所有的专用设备及总成均通过间接或直接方式装配于底盘车架中。专用汽车在服务工作进程中其车架总成会受到来自各方力量的综合作用,倘若集中应力过多部位便会在其局部产生松旷磨损或疲劳裂纹现象,需要我们通过锤敲、清洗、调整、加脂及检查紧固等方式予以发现,专用车辆应用保养进程中通过及时的检查发掘该类细节有助于我们对症下药,及时进行处理维修,不仅节省了后续大修维护费用的投人,还营造了安垒可靠的专用车辆使用服务环境。从一般层面来讲专用车辆的车架总成裂纹多产生于集中应力部位,因此对于该类部位我们应强化检查,细化排除,一旦发觉其产生裂纹应立即采用修复焊接方式进行处理,营造可靠安全的专用汽车服务使用氛围。 2 专用汽车底盘车架维修焊接总成技术策略 在修复焊接专用汽车底盘车架产生总成裂纹进程中我们应尽可能采用不令车架总成解体的焊接工艺,进而降低车架总变形量及相应拆装总成工作量,可通过测量对角线、中心孔等距离尺寸,确保车架焊接修复总成后具有高精度装配性能。同时要想保障集中应力部位在焊接修复之后不再产生裂纹,我们首先应将其原有缺陷进行有效消除,控制修复强度应较原有结构具有更高水平。当发现专用汽车底盘车架存在铆接面松旷铆钉现象时,我们应及时予以修复,首先应进行焊接然后后铆接,进而预防其铆钉产生氧化变化并继续发生松旷现象。倘若专用底盘车架产生裂纹相对较短,那么在焊接修复阶段我们应确保其焊缝尺寸应较原尺寸高出1mm左右,如果尺寸过高则会引发新一轮集中应力点的产生,倘若焊缝对装配要求产生了影响,我们应将其做磨平处理,进而有效提升表面修复质量。倘若底盘车架产生的总成裂纹过长,我们应考量采用加固或挖补修复处理方式,应确保挖补板或加固板同原车结构充分适应,同时挖补板的厚度与材质应确保与母材等同,且维修加固的板材厚度应低于木材厚度。对于其形状的选择我们应尽可能采用菱形或三角形加固板,不应采用矩形板,进而有效抑制产生过于集中的应力。基于焊接裂纹引发的变形问题对装车精度产生影响,我们则应考虑采用定位装置在焊接前期进行定位找正。 3 科学选用焊条及焊接设备 焊条、焊接器材设备的合理使用直接关系到专用汽车车架焊接总成综合质量,因此在该环节生产修复中我们应注重合理、科学及适应原则,杜绝由于选择不当影响焊接维修质量。一般来讲在该环节中多采用手工电弧设备焊机,我们应尽可能采用直流焊机,最佳化选择气体保护设备焊机,辅助采用焊条保温、电烤箱等设备,进而降低专用汽车车架缺陷焊缝的形成。依据车架总成采用的加固材料、母材材质我们可适宜性选择电焊条,令其强度靠近或略高出母材为宜。不同的气体保护焊设备应选用与之相适应的合理焊丝,在选用车架总成材质、母材阶段我们可通过金相化实验或向生产厂家咨询进而完善确定。由一般层面来讲,对于车架总成为16Mn的专用汽车我们可选用J506或507型号种类焊条。在使用焊条焊接之前,应履行必要的保温、烘干处理,令药皮中的水分有效消除。同时我们应利用电烤箱对焊条实施加热并进行两小时的保温处理,利用焊条具备的保温筒实现现场保温目标。在实施焊接修复阶段我们应做到随取、随用,进而确保焊接过程中焊条处于最佳状态,发挥优质焊接性能。 4 合理实施焊前防护管理 焊接维修进程中我们应对各类专用汽车电、机、管、液等装置实施完善保护,尤其应对专用设备及发动机进行全部连线的断开保护,进而有效预防感应电流遭到不良破坏。同时我们应就近将其接地极电缆固定于所要焊接修复的专用车架总成周围,合理避免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电流通过电气元件、蓄电池,液压元件、各类管线、油箱、管线及机械配合面等部位,同时我们应将蓄电池等各类电器元件做关断开关处理,最安全有效的方式为断开接地极蓄电池,预防焊接电流引发的火灾事故或烧毁、烧伤重要元件。在焊接维修前期我们首先应将影晌焊缝范围内的油污、油漆污渍予以清除,进而避免其对焊缝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同时降低有害气体直接对操作焊接维修人员身体的安垒伤害。 5 强化焊接维修、提升焊接工艺水平 对于专用车底盘车架裂纹我们可采用电弧刨、气割或手砂轮进行焊接坡口加工,应确保完全将裂纹去除并露出母材金属。对于小裂纹的修复我们可位于起始端钻设直径为5mm-6mm的孔洞,进而令难于抠透裂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于大段裂纹我们可采用一边打坡口、一边点焊方式,杜绝整体车架总成打坡口发生茬口错位移位现象,对于某些重要部位我们应采用磁粉进行探伤查询,进而确保完全将裂纹予以消除。在焊接前期我们应进行必要的预热处理,采用乙炔与氧气火焰对热影响焊缝区域进行预热处理,应将其范围控制于两侧焊缝约150mm,而预热温度则应控制在150℃~250℃,进而避免其产生局部过热现象。再者实施预热焊缝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查看裂纹能否全面彻底的被清除,营造完善的焊接修复效果。在打底层焊接环节我们应有效控制产生未融合、夹渣或热裂纹缺陷,而对于中间层焊接我们在手弧焊中可选用直径较大焊条并令焊接电流适应性增大,进而有效提升工作生产效率。在焊接覆盖层环节我们应全部焊满盖面层割缝,控制焊缝尺寸应大干原母材的标准尺寸。倘若需要进行加固我们可将母材打磨平整,焊接每一层后应将药皮表面清理干净,同时采用锤击焊缝操作方式有效降低其内部残余的应力。在维修焊接后我们应等待其缓慢冷却,有效预防产生裂纹现象。倘若在空间较大室外或厂房中进行焊接,我们应注重对风冷影响的有效预防,做到合理遮挡,在温度较低环境下完成焊接后应立即采用加热干灰、岩棉进行保温覆盖。打磨焊缝到原先水平后应采取必要加固处理,而后实施必要的质量确认检验及防腐处理,可采取渗漏检验、外观查验、超声波探伤等方式确认焊接维修的综合质量水平。 6 结语 总之,为有效提升专用汽底盘车架焊接修复裂缝操作水平,我们应科学检测、完善制定维修焊接技术策略才能有效提升维修焊接工艺水平,延长其使用服务寿命,进而创设显著应用效益。 专用汽车论文:重型化是物流专用汽车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在物流专用汽车领域,尤其在重型物流专用汽车领域,跨国公司的产品、技术、资本的渗透现象逐渐明显,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物流运输汽车的产品研发、技术升级,另一方面则可能对未来物流运输汽车市场结构的变化和市场竞争起到激化的作用。未来两三年,牵引车、半挂车、货厢式车、集装箱运输车等产品的产销量仍会有较大的增长,我国物流运输汽车市场的现有竞争格局有可能彻底改变。业内人士认为,载货汽车重型化是发展的方向,物流专用汽车向重型化发展大有可为。随着国家交通运输相关管理政策实施的逐步到位,地区间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逐渐撤销,重型物流专用汽车这种高效、经济、节能、环保的运输方式必然成为物流行业的首选,在未来几年仍将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1.重型物流专用汽车目前所面临的形势 由于我国这些年来海运、公路货运和集装箱运输市场的日益繁荣,造就了近年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尤其是半挂车市场需求的极大提升,目前全球半挂车的市场容量超过150亿美元,而中国入世后对外贸易额的大幅增长使中国成为半挂车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从国外汽车工业的发展来看,载货汽车专用化的发展趋势比较明显。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的专用车保有量占载货汽车保有量的50%左右,如今已增至80%,而我国目前低于40%。 重型物流专用汽车的生产资料属性,决定了其市场发展与国民经济宏观走势紧密相关,无论欧美还是日本,都证明了这种相关性。回顾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形势,2000年中国GDP增长率回升为8%,扭转了连续7年的回落趋势,重型物流专用汽车成为拉动商用车猛增的主力车型。2002年物流专用汽车向重型和轻型两端发展的态势日趋明朗。经过2000―2004年连续5年的高度释放,重型汽车市场容量迅速扩大,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得到长足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燃油涨价、限载治超等因素的影响下,2005年我国重型物流专用汽车仍有其特定的市场空间。随着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及物流业的发展,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将向专业化、大吨位发展。据分析,2006年可能是我国经济的调整起步年,即过热的投资等结构性问题得到抑制,经济呈现调整格局,经济增速保持在8%左右。从2007年开始,我国经济会进入又一加速增长期。所以说,重型物流专用汽车今后几年的发展潜力和后劲还是很大的。 物流运输汽车的若干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十五”期间的一些老项目处于收尾和竣工阶段,而许多新的项目处于准备和开工阶段,市场有可能处于短暂的需求空当,加上GDP增速趋缓,投资增速低于2005年等,这些对物流运输汽车的发展是不利的。 原材料价格和原油市场价格继续上涨。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对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2005年以来,中国进口原油价格较上年平均上涨近40%,极大地增加了国内生产企业的生产和出口企业的换汇成本压力,致使国内物价水平显著上升。此外,高油价促使中国进口付汇大幅增加,降低了对外贸易的整体经济效益。随着中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逐步上升,必须密切关注近期和中长期世界油价的走势,尽量减少或避免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冲击。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市场对专用汽车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对具有特殊功能的物流专用汽车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多,对高新技术专用汽车的需求越来越紧迫。 2.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发展潜力透析 由于受公路条件和底盘生产的限制,我国专用汽车一直以中型车为主,重型车生产比例一直偏低。然而,汽车重型化是方向,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应该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从市场规模看,重型物流专用汽车的市场规模远远大于其它专用汽车。从其市场特征看,一是其市场集中度依然较高,主要集中在行业排名前10家知名企业。二是重型物流专用汽车经过“实用型”、“舒适型”改进提升后,进入“豪华型”阶段,安全、环保、节能和高科技、大吨位、大功率、适用于专业化运输的高端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将成为市场发展的主流。 从世界重型车发展历史看,各国重型汽车都已经显示出商用车重型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各国汽车制造公司都在努力将载货汽车重型化、发动机大功率化以及高科技装备化作为产品研制和开发的方向。我国重型物流专用汽车正在成为商用车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和大方向。 从宏观经济上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是行业增长的基础。作为商用车类别的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大多用于经营或商务用途,具有生产资料的属性,因此其市场需求或市场发展不可避免地与国民经济景气增长密切相关。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健的增长是今后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发展的宏观经济基础。 从市场需求上看,国内基础建设和扩大内需形成了大量的市场需求。随着国民经济总值每年增长7%―8%,相应需要增长新的物质商品运输;各类基本建设施工工程需要新增运力的相应车辆;另外,近年来一大批国家骨干基本建设工程项目投入实施,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还有2008年前的奥运会工程、2010年前的世博会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给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带来无限商机。 从经济角度考虑,公路物流专用汽车重型化是方向。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在高等级公路运输的综合效率与普通货车相比,运输效率提高30%上下,成本降低30%―40%,油耗降低20%―30%,其综合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3.国家对发展重型物流专用汽车有政策支持 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出现重大转折,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各行各业对专用汽车尤其是重型专用汽车的需求不断增长。载货汽车呈现出向厢式化、重型化、智能化、高档化发展的趋势,其中重型化表现得相当突出。 2002年9月国家经贸委颁布的《工业行业发展导向》指出:集中支持重型汽车优势企业,利用现有基础,通过合资、合作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大马力重型载货汽车占重型载货汽车的比例,提高现有产品的性能、质量,促使我国重型汽车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发展适应高速公路运输条件、功率300马力以上的高档重型载货汽车及牵引车,中高档重型汽车系列化驾驶室、重型专用汽车底盘。推广采用制动防抱死装置(ABS)/防侧滑装置(ASR)、电子控制系统(EBS)、液力减速器等装置,提高产品安全性、舒适性及可靠性。关于重型发动机要推广高速直喷、多气门、共轨、增压中冷等技术,重点发展排量9升以上、输出功率300马力以上,达到欧Ⅱ、欧Ⅲ排放标准的新型发动机系列产品,加快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拓展产品系列,适度发展电喷单燃料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发动机。在政策上,国家把发展集装箱车、厢式货车、特种专用车和载重在8吨以上的重型柴油货车及加快普通敞篷货车的厢式化列入《道路运输业发展规划纲要》,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之重型车单位运输成本与中型车相比可降低30%左右,极大地刺激了重型车的发展。 随着《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的出台,载货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将进一步放开。同时,随着新投资项目的逐步开展,今后几年我国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将迎来消费热潮。 从整个汽车行业看,新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颁布以及《汽车工业“十一五”规划》和有关配套措施办法的出台,对物流运输汽车市场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另外,国家近三年来颁布施行的有关法规政策,对物流运输汽车市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也为物流运输汽车的结构调整和后期理性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比如,对超限超载的治理;国家《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和《机动车运行安全条件》等的颁布实施,有利于促进物流运输汽车技术的标准化和提高技术水平;新《交通法》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汽车使用环境;尤其是对农用车管理的改革,有利于轻型运输车市场的发展等。 有关物流运输汽车的政策越来越规范和明朗,如2005年5月由交通部的《货运汽车及汽车列车推荐车型工作规则》,首批推荐车型主要包括集装箱运输车、厢式车、煤炭运输车和散装水泥运输车。《规则》对厢式汽车(半挂车)的货厢长度作了新的规定,推荐骨架式集装箱车而非平板式集装箱车;明确提出煤炭运输车辆的基本要求;限定汽车列车的总质量及半挂车的整备质量;推荐车型要求车辆配备ABS制动系统等。 4.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市场前景展望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实行稳中求进的财政政策,深入进行西部大开发,继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有计划的对基础设施建设继续进行投资。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对重型载货汽车的大量需求。同时,由于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内大规模的货物集散地已经出现,专业的物流公司和长途集装箱运输应运而生,传统的、零散的运输方式受到冲击。运输方式的改变提高了货物运输车辆的使用效率,这会加快载货车市场向重型物流专用汽车方向发展的速度。 据有关部门对“十一五”末期的市场预测,到2010年重型货车需求量将达到65万辆以上,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市场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是厢式半挂车。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厢式半挂车将成为行业必然的采购需求。二是罐式半挂车。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对柴、汽油的需求猛增,投资罐式运油半挂车及其它用途的罐式半挂车是一种聪明的选择。三是车辆运输半挂车。随着轿车及其它中小型商品车的普及,汽车产品的物流配送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国内汽车购买用户大多买"零公里"车,而汽车生产厂遍布全国,例如海南马自达福美来销往东北,一汽捷达、奥迪销往云南、新疆等。如此庞大数量的乘用车需要大量车辆运输车来运送,今后几年半挂车将以15%―20%的速度增长。 由于市场对重型物流专用汽车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一些高新技术开始在重型物流专用汽车上得到应用,一些能够满足特殊功能要求的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底盘被开发研制。如液压举升装置、排料卸料装置、计量测量装置、机械作业装置、制冷保温装置、安全防护装置、自动控制装置、作业监视装置等,以及各类缸、泵、阀、仪表等总成,各种箱体、罐体等车身结构,均在重型物流专用汽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形势下用户对重型物流专用汽车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今后几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物流运输汽车将会继续成为市场的热点,特别是适于高等级公路运输的重型物流专用汽车,更成为今后几年车市热点中的热点。 此外,在我国大力发展柴油车也是一个方向。柴油机比汽油机不仅可靠性好、使用寿命长,而且经济性显著,因此发达国家的柴油车已占汽车总数的60%。随着汽车载货吨位的加大,使用柴油发动机的优势更加突出,我国重型物流专用汽车的柴油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专用汽车论文:专用汽车将驶入快车道 如果说国内轿车市场经过几年大发展后正进入一个相对饱和和分化期的话,那么专用汽车发展的黄金时代则刚刚开始。其实,当轿车纷纷进入家庭的时候,这个明显的信号就已经向市场发出。当住宅小区车满为患车位难觅之时,正好是专用汽车异军突起之时。这是市场各方需求的刺激,特别是物流产业逐渐成熟的必然结果,更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 第二届2006上海国际专用汽车暨零部件展览会将于10月28日至30日在上海国际汽车城新近落成的上海汽车会展中心举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秘书长王焕民称,这将是国内规模最大、最具专业性和影响力的专用汽车行业展览盛会。作为专用汽车展的倡导者和主办方的代表,王焕民此时信心十足。准备把每两年举办一届的该展会,通过3至5届的努力发展成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综合性专业展会。 从配角到主力军的路有多长 何谓专用车?从广义上讲,专用车是指除轿车、客车之外的所有车型,它是以汽车底盘为基础,安装不同的上装部件,具有特殊功能、满足各行业需要的车辆。产品有自卸车、半挂牵引列车、厢式车、罐式车、起重举升车、特种结构车、专用自卸车、仓栅车等多种类型,细分品种多达5000个。 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的发展、物流市场的逐渐成熟以及国内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我国专用车产品范围基本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虽然我国发展专用车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但初具规模则是近几年的事。2000年我国专用汽车总产量只有18万辆,而2004年总产量就已经突破60万辆,5年产量翻了近两番。 尽管如此,与备受市场热烈追捧的轿车相比,这些年来,专用车基本上还是被遗忘在某个角落。展会就是一个缩影。纵观近几年繁多的汽车展览,风风火火热热闹闹的是小轿车,专用汽车仅是展览会上的一个配角。而与此同时,在美国路易斯维尔国际商(专)用车展、德国汉诺威商用车展、法兰克福汽车零部件展、中东迪拜汽车部件展、日本东京卡车展、英国伯明翰车展上,专用车却风光无限备受注目。 中国市场这么大,专用车厂商这么多,竟然没有一个自己的专用车展。也许是受此刺激,在巡视了各国专用车展之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于2004年10在武汉举办了首届专用汽车展,目的是打造中国的专用汽车展览平台,为广大专用汽车行业企业提供自己的展览舞台。初次试水,王焕民们已经感到了市场萌动的激情。 时隔两年,仅仅两年,市场格局的变化更让人欣喜。当展会组委会决定把第二届专用汽车行业展览会在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上海嘉定国际汽车城内举办的时候,嘉定区人民政府伸出了热情的双手。用优厚的条件,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签订了《关于2006上海国际专用汽车暨零部件展览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关于推动嘉定专用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海汽车会展中心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签订了《场馆租赁战略合同书》。目前招展工作也进行的异乎寻常的顺利。王焕民透露,包括日本、欧洲等国的知名专用车企业都将前来参展。据估计,国内外参展企业将超过250家,参观人数将达2万人。 组委会把此次展会的主题定为――树立展会品牌,促进交流合作,推动行业发展,打造汽车嘉定。展会期间,还将举行中国专用汽车行业年会、高层论坛、国际交流、嘉定区招商会等大型活动。 专用车展从武汉跳入轿车竞争的前沿上海在今年10月即可变成现实,专用车从历年车展的配角变成主角,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嘉定拟建专用车产业基地 专用汽车终于要粉墨登场了。上海市经委装备工业处处长蔡小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首先,它符合汽车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纵观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汽车产品首先是满足军用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商用的需求,商用的需求以客运和货运车为标志,随后才是民用,其标志是轿车进入家庭。当汽车厂家之间的小轿车竞争达到白热化之后,市场会进一步细分,进入专业化时代。技术含量高、批量小、进入门槛低、资金投入少、利润高的专用车会成为市场的宠儿。那么,这个转折点在哪里呢?研究显示,当一个国家的乘用车销售占到整个汽车销售70%比例之后,就将进入一个专用车大发展的时期。去年,我国乘用车已占到69%的市场份额。由此可以判断,我国目前正进入专用车发展的有利时机。 其次,上海调整汽车产业结构,需要发展专用车。上海去年生产各类车辆48.5万辆,以轿车为主,而专用车产量只有1.3万辆。但这几年,轿车的利润一直在下降,从2001年的19.53%降到去年的4,95%。而在发达国家,专用车和汽车服务业则是汽车行业的重要利润来源。 第三,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需要大量满足城市建设和功能需求的专用汽车。比如消防车、环卫车、物流运输用车等。目前上海市大量高档专用车都只能通过进口。其不菲的价格通常也只能让人量力而行。市场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素有“汽车城”之称的上海嘉定区将依托上海国际汽车城的集聚效应和“汽车嘉定”的区位优势,规划一定的区域建立专用车生产及配套产业基地,这一方面可以改变上海乘用车“独大”的产业格局,同时也为更多中小企业带来分享汽车市场的机会。上海嘉定区经委主任刘骏表示,希望明年就能开始着手建设专用车基地。目前,他们正在加强与专用车协会及企业的沟通,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探索在嘉定开辟建立专用车产业基地,形成专用汽车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的可能性,使专用车产业成为推动嘉定发展的又一驱动力。 需求大于生产的朝阳产业 上海嘉定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源地、集聚地,素有“汽车城”之称。中国第一辆自行研制的凤凰牌小轿车就诞生在这里,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也坐落于此。发展乘用车曾使嘉定获益颇丰,如今专用车又将成为嘉定的新引擎。 “如何判断特种专用汽车行业的发展机遇,很简单,据权威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专用汽车产量仅占载货汽车产量的22%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水平,对于一个迅速崛起的制造业大国来说,这个差距中蕴含的巨大商机是不言而喻的。”为了佐证上海嘉定的眼光,记者广泛咨询了一些专家,上述论点是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可以这么说,物流产业的发展为专用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专用车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物流装备。记者手中有一份日本专用车的分类标准,从这个分类中可见物流业在专用车中的分量。按日新出版社的分类,日本的专用车分为通用厢式车、专门运输车、冷藏车、土建用车、环保用车、不同用途的服务用车六大类。专门运输车是指专门运输某类物资的运输车辆,可分为集装箱运输车、液体运输车、散装粉 粒类物资运输车、工程机械运输车、大型物品运输车、车辆运输车、其他专门运输车等7类。其他专门运输车,如家具运输车、家畜运输车、饮料运输车、酒糟运输车、现金运输车、美术品运输车、精密仪器运输车等等。由此可见,物流越发达,市场细分越深入,专用车的用武之地就越大。物流业的市场细分与专用车的市场前景息息相关。 从国外汽车工业的发展来看,载货汽车专用化的发展趋势比较明显。20世纪70、8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的专用汽车保有量占载货汽车保有量的50%左右,如今已增至70%~80%,而我国目前这一比例则较低,大体在30%左右,可见我国专用汽车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随着公路物流货运量的持续上升,城市中以多功能、多用途、高档次为需求主体的轻型物流配送车辆必然会大行其道。因此专家们断定,专用车行业和专用车产品的开发目前是需求大于生产的朝阳产业。 专用汽车厂商的市场新机遇 专用汽车市场机遇正在显现,近些年来,我国专用汽车在市场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一些有实力的整车生产企业或大企业集团已经开始介入到专用车生产领域,不过目前该行业仍然存在着生产厂点过多、过乱,产品质量低、同质化等现象。从总体上讲,我国专用汽车整体技术还处于较低水平,多数产品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7月,我国生产专用汽车公告内企业数为628家。但实际存在的这类企业要比这一数字多得多。目前,国内除宁夏、海南、西藏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专用汽车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苏、辽宁、北京、河北和广东等五省一市。从这些专用汽车制造厂的情况看,虽然在卖方市场中均有一定的发展,但绝大多数仍停留在单一产品、区域市场、整体实力薄弱的阶段,目前还没有出现在多门类特种车市场中均占据优势的强势企业。因此,遵循普遍的市场竞争规则,在未来的几年的特种车市场中,谁更有超前眼光,谁准备得更充分、谁整合资源的能力更强、谁的产品技术含量更高,谁就能迅速甩开对手脱颖而出。从国家在“十一五”规划来看,对专用汽车的发展提出了鼓励政策,今后专用汽车的部分品种、市场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其在载货车中的地位将不断提高。 与靠高投入大批量生产来实现规模效益的轿车行业不同,专用汽车行业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和赢利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多系列、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和高附加值”,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在较低成本水平下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差异化的产品赢得较高的利润率。因此,在这一市场中,“巨无霸”式的知名大厂商与一些具备研发生产实力的特种车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而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相比则具有更明显的产品性价比优势。新机遇就在眼前。 专用汽车论文:物流运输车领唱专用汽车展 “第二届2006国际专用汽车暨零部件展览会”10月28日至30日在上海国际汽车城举行。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单位主办,中汽协会专用车分会、中汽学会专用车分会等方承办的本届展会以“树立展会品牌、促进交流合作、推动行业发展、打造汽车嘉定”为主题,充分展示了我国专用汽车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参观人数达到2万余人,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参展企业最多、展品最丰富的一次专用汽车盛会。 物流运输车占据半壁河山 在27000平方米的展场内汇集了125家国内知名的汽车企业集团、专用汽车生产企业及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最新产品。专用汽车底盘、牵引车、自卸车、厢式车、罐式车、特种车、起重举升车、半挂车以及各种液压元器件、专用车辆车身附件、半挂车零部件集聚一堂。当然,最吸引眼球的自然是造型各异用、途不同的整车展品。 据展会组委会统计,本届展会63家整车企业共展出了138台车辆。它们代表了中国目前各个专用汽车种类中的最新、最高水平。所谓专用车是指除轿车、客车之外的所有车型,它是以汽车底盘为基础,安装不同的上装部件,具有特殊功能、满足各行业需要的车辆。记者一一观摩,细数这些专用车,发现它们中有超出一半是物流运输车辆。诸如冷藏(保温)车、集装箱自卸半挂车、集装箱半挂车、翼开启厢式车、轿车运输车、厢式车、举升自卸罐式半挂车、自卸车、液压升降半挂车、低平板半挂车、随车吊,以及混凝土搅拌车、粉粒物料运输车、化工液体运输车、渣土运输车,凡此种种,共77辆。这一数据传递的信息是,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使专用汽车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当然,中国物流业要想深入发展,物流企业要在细化的市场中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也需要更多的专用汽车来装备。 据悉,目前我国专用车的市场份额占全部载货车的40%,与发达国家专用车65%以上的市场份额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专家们预计,到2010年,专用车占全部载货车市场的份额将超过半数以上。从展会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目标是不难实现的。 展示自我的人舞台 过去,中国专用汽车企业参加展览每次都委屈于一年一度的北京或上海汽车大展,作为乘用车的一个配角出现。通过2004年“首届中国(武汉)国际专用汽车暨零部件展”的预热,在今年的展会上,中国专用汽车企业已经成为了真正的主角。展会成为它们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大舞台。据统计,共有11家底盘生产企业、50家专用汽车生产企业51家零部件企业参展。一汽、东风、中集、北汽福田、北方奔驰、重汽、陕汽、星马等国内一流汽车生产企业均大规模出展。 中集此次参展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共展出旗下5家企业自主研发的13款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专用车。据了解,此次展出的车型,是中集集团在充分研究并吸收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产品的优点后,针对当前中国物流行业整体状况,结合自身的研发技术,采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以及优质的生产材料和先进的生产工艺精心打造而成,其中部分车型填补了国内空白,绝大部分产品的自重较国内同类产品低出20%-40%,使用寿命和装载效率也较同类产品有明显优势,并有多款车型申请技术专利。在此次车展上,中集揭晓了“用中集车辆放心,得中集大奖开心”的中集车辆客户大抽奖活动的幸运大奖得主,并现场为“点石成金”中集车辆集团企业形象广告宣传语征集活动的获奖者颁奖。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亲自出席车展并为获奖者颁奖。 东风商用车公司是此次参展单位中惟一一家以全新的重卡系列登台展出的企业。占地1000平方米的天龙展区上,“驰骋天地之间,牵引美好生活”的巨幅参展主题标语下,10台天龙一字排开,每台天龙车的挡风玻璃上方都贴有“中国北京首届国际卡车节油大赛节油冠军车型”的标签。在展会现场,荣获节油冠军的东风天龙车被一位东风的老用户张先生当场认购,现场举行的交车仪式引来众多媒体的闪光灯。 在一汽1000多平方米的展场内,一汽解放联合了旗下8家国内最优秀的改装企业,在解放最新研制开发的欧Ⅲ专用车底盘的基础上,15辆各类专用车,连同一汽解放的6款发动机一起构成了本次展会强大的参展阵容。 福田汽车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商用车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品牌的中坚力量,从2006年开始加大专用车市场的开发力度,重点进入厢式汽车、罐式汽车、起重举升车、专用自卸车和特种结构车等五大类专用车市场。在本届展会上,福田汽车全面展示了其专用车的最新成果,尤其是泵车,直接采用德国奔驰技术,属国内最先进的产品,该车在展会第一天就已经售出;水泥搅拌车借助于福田欧曼已经形成的市场竞争优势,目前已成为福田专用车的核心产品;而轻型专用车福田有欧马可、奥铃中、高两档产品供用户选择,欧马可房车、奥铃油罐车在展会期间已成为关注的焦点。 从亮点车型看市场趋势 作为中国最具专业性、最具影响力的专用汽车行业盛会,本届展览所展产品代表了中国目前专用汽车各个种类中的最新、最高水平,同时也预示着中国专用汽车的市场发展前景。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翼开启厢式车、铝合金罐式车是目前市场比较热门的专用车。从专家的以下分析中,我们也许能对中国专用汽车的市场前景窥见一斑。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在30多种参展车型中,混凝土搅拌车的参展数量达到18辆,是参展车型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这说明搅拌车依然是许多专用车生产企业的主要发展车型。随着《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商改发[2003]341号》文件的进一步落实和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搅拌车的市场需求量依然在稳步攀升。今年搅拌车的出口量也有所提高,仅广东省某专用车生产企业的搅拌车出口量就达到50多台。湖北航天双龙汽车有限公司和重汽集团专用车公司利用美国技术研制生产的前卸式搅拌车是展会中的最大亮点,它在技术、生产工艺和使用功能上接近国外发达国家水平,该产品大部分返销国外。 翼开启厢式车 翼开启厢式车以其安全、快捷、方便的运输方式成为国内专用车生产企业竞相开发的新车型。山东达润展出的翼开启厢式车采用韩国技术,侧翼弧线型的造型非常美观、实用。据悉,他们的价格要比同类型厢式车高出5万元,市场范围暂时还比较小,但翼开启厢式车的需求量将要出现一个需求高峰。 铝合金罐式车 铝合金罐体的应用在国外已经非常普遍,它在油品运输上比普通钢结构罐体更具优势。首先它重量轻,同等容积的铝合金罐体要比普通钢结构罐体轻许多,这将有助于提高油品运输的效率和减少运输的费用。其次是耐腐蚀,普通钢结构罐体用~两年罐体内壁便已是锈迹斑斑,通常用3-4年就要更换罐体。铝合金罐体就没有这些问题,只要不受物理伤害,它的使用寿命都很长。目前,国内许多生产厂家纷纷研制生产该车型。铝合金罐式车的价格是普通钢结构罐体的3倍,加上铝合金罐体的加工工艺难度大,加工过程的管理要求很严格,因此该车型在国内还属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仅有广东永强、中集通华等几家生产企业有能力制造铝合金罐体。据业内人士分析,2010年铝合金罐体的需求将出现一个高峰。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论文:现代国际贸易环境下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探究 摘要: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出现,使得世界经济的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现代国际贸易新环境正引导国际市场营销发生深刻的变革,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国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做出调整。本文主要从企业面临的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对现代国际贸易环境下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市场营销;经济全球化 曾经有一项数据统计,称中国每年衬衫的生产能力可以满足全世界人民一年12件衬衫的需求量,全球9成以上的衬衫均由中国制造,但是生产企业的利润率平均却仅有不到1成。事实就是我们在不断为全球的制造商品,却从未面向世界推销我们的商品。 我国著名市场营销策划专家――谭兆麟曾经说过:中国企业营销滞后的瓶颈,在于观念的落后、决策的失误、手段的盲目、队伍的低劣。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观念上的“突围”是突破国际市场营销障碍的前提,引进新的营销理念,树立全球化的营销视角,打造一流的营销团队,构筑高效的立体化营销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打破我国只懂生产,不懂销售的尴尬局面。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关系研究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异同 所谓国际贸易,即世界各个国家之间商品货物与劳务的交换。它由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一定时期内世界贸易的总和。 国际市场营销是指跨国界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国际市场营销的产生、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而随着国际市场营销的深入,也会反作用于国际贸易,使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在于: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均是在两个或以上的不同国家进行的跨国界的活动,他们面临相同的国际环境,同以商品和劳务交换为前提条件,活动的最终目标均为国际市场上的客户,包括个人、组织与国家。 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都是世界经济融合发展的产物,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与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某些必然的联系,但是各自性质的特殊又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着区别。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都围绕着国际市场这个核心来进行,但是国际贸易所涉及的范围比国际市场营销的范围要更广泛。国际市场营销更多的是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行为,而国际贸易不仅仅包括将产品销售到国外,而且还包括商品的进口。并且国际贸易的内容更为丰富,不仅包括一般的国际市场上进行销售的产品,还包括劳务交换等内容。 (二)国际贸易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国际市场营销是通过营销活动对尚未开发的市场做出的选择和决策,并针对其市场环境所做出的战略的制定,是以市场为中心、以获得收益为目的、以得到国际竞争优势为根本而进行的运作,而国际贸易主要指的是国家间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为主的活动,而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的出现,将世界的距离大大缩短,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的商品需要进入国际市场,并都希望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取胜,从而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国际贸易的主体――企业,就必须树立国际营销的理念,根据各个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其特点来有针对性的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利用国际贸易提供的平台来尽情发挥。故而反过来,国际市场营销也能加深一国的国际分工的深度,也会影响到一国的国际贸易,同时一国的国际市场营销水平也能充分反映一国的国际贸易发展程度。 二、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第一,社会文化环境。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总和。它不仅体现出我们自己的行为,也体现出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要求,包括文化的个性、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成分(物质文化、社会机构、宗教、审美学、语言)3个方面。文化渗透于营销活动的各个方面,国际营销者的活动又构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营销成果的好坏深受文化的裁判。因此,要正确运用文化的差异性,确定当地文化的相关动机,确定行为模式的特征,确定有哪些文化价值观念与本产品有关,确定决策形式的特征,确定适应当地文化的促销方法,确定消费者认为适宜的销售机构。 第二,经济环境。一是经济发展阶段。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阶段不同,居民收人高低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同,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际市场营销。以消费品市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市场营销方面强调产品款式、性能及特色,大量进行广告及销售推广活动,品质竞争高于价格竞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则偏重于产品的功能及实用性,其推广主要靠口头传播和介绍,价格因素比产品品质更重要。二是市场规模。企业在进入某国市场时,首先关心的是该国的市场规模,即可接受的商品及服务总量,或者市场拥有的购买力总量。一般来说,大多数产品及服务的市场规模都与人口和收入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认为是由人口和收入决定的。三是消费结构。开展国际市场营销,必须了解影响消费者储蓄的多种因素,以便分析、判断消费者需求、支出和消费水平的变化,包括收入水平、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因素、市场商品供给状况和消费偏好、储蓄动机差异等。 第三,政治法律环境。有时政治环境能够对营销活动产生直接影响,法律和规章则起到鼓励或限制企业营销活动的作用。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而非政治组织,但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时,经常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营销法律主要由国内法律、国际经济法律、东道国法律等构成。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要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打交道,采取适当方式公平合理地解决争端,这也是国际营销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三、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经济蔓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影响,最终相互融合为统一整体,形成所谓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则在世界全球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经济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市场成为向全球经济开放的大市场,各种资源、技术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 (二)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网络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交易日益借助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出现了所谓的网络贸易。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万维网、因特网等现代化电子方式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目前,网络贸易发展十分迅速。 信息技术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个显著冲击就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虚拟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并喜欢这种在虚拟市场进行交易的方式。网络虚拟市场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能够有效的缓解和消除由于距离问题给交易带来的阻碍。网络虚拟市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虚拟市场将在国际贸易交往中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个性化的消费市场增加 个性化需求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市场上的一大显著特征,经济的发展带来整个世界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对消费有了新的想法,不再喜欢追逐随大流式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开始基于自身的需求对于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愿意为这种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个性化需求市场将会继续呈现出上涨的趋势,企业是否有定位独特的个性化产品或者个性化的服务已经成为当前是否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四)无形价值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突出 在传统的市场竞争中,产品本身的质量通常是一个企业是否具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可以通过单一的提升产品的质量来实现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但是在当前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无形价值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企业的品牌形象、信誉等这些无形的价值已经成为企业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考虑因素。 四、现代国际贸易环境下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一)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研,制定具体营销方案 海尔公司有一句名言:“市场永远不变的规则就是市场永远在变”。国际营销与国内营销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市场营销环境的不同。环境的不同既给企业带来了国内营销没有的机遇,也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查,制定具体营销方案。 企业内部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或专人负责,将其费用列入企业的成本。要将对国际市场的调查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同时,市场调研内容要防止只注意对特定产品的微观调查,还要注重调查与公司业务有关的宏观环境因素。当然,微观调查的质量对于出口产品的业绩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如果对出口产品市场的语言与文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家庭特点、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对于出口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市场规模与结构、国民收入、人均购买力、通货膨胀率、银行、金融、保险等经济因素以及政治制度、政治的稳定性、民族情绪等相关因素心中无数,也就是说对直接与间接影响市场的宏观因素不了解,也很难打开市场,特别是长期地占领目标市场。 (二)调整企业产品策略,打造强势品牌 面对现代国际贸易新环境,企业应抓住机遇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摒弃以往出口产品中,低附加值、低价格、低质量的、低自主知识产权的四低特点,以实现迅速抢占产品市场,一举改变我国产品在世人中的印象。 1.市场细分和产品细分 在以往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我们总是希望有能力多占领市场份额从而形成多产品、无精品的尴尬局面,而就目前来看,企业应该将企业自身的产品和市场进行细分,总结出最能强势占领和巩固市场的产品,并逐渐缩减其他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2.品牌战略 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配合,但是归根到底,企业是否拥有创新能力和优势的品牌,依旧是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中,品牌战略已经成为企业提升自己竞争力的不二选择,品牌的巨大号召力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消费群体,是企业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一个常见选择。我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应该在坚持品牌战略的前提下,对相关细节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例如产品的售后服务、产品的形象设计、产品的文化内涵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打造。 (三)规范网络贸易的发展,开拓对外国际市场 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网络贸易日益成为拓展海外的贸易的重要方式。然而,我国目前高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缺乏,网络基础设施滞后,企业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贸易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没有形成网络贸易的国内环境和市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必须切实推行网络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贸易是一种全新的商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如交易的安全性、网络贸易的征免税、知识产权的保护、电子合同的有效性及纠纷的处理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网络贸易的发展,而且由于网络贸易的发展速度很快,业务方式没有最终定型。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本身的新进展,又有与现有体制的冲突,这给规范网络贸易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对市场的发展保持高度的敏感,加强对网络贸易的研究,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标准、法律和法规,保证和规范网络贸易的健康发展,不断开拓对外国际市场。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论文:我国牛仔服装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2008年以来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大幅萎缩,我国的大多数牛仔服装企业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国内劳动力成本和融资成本的不断提高都成为企业出口的障碍,摆在这些企业面前的唯一出路就是要以新的思路和方法去开拓国际市场。 【关键词】牛仔服装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导致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大幅萎缩,我国的大多数牛仔服装企业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由于长期单一依赖于国际市场,疏于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和管理,这些企业要想在短期内打开国内市场的销路难度相当大,再加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国内劳动力成本和融资成本的不断提高使得这些企业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目前摆在这些企业面前的唯一出路就是要以新的思路和方法去开拓国际市场,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 中国产品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产品质量好并且价格便宜,“质优价廉”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最大卖点。我国出口企业必须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保证这一传统优势能够得以延续。虽然出口贸易的利润要大大高于国内贸易,但国外进口商对商品质量的要求也比国内经销商高得多。所以,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质量监管体系,完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依靠规范、合理、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企业,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 二、塑造出口产品自主品牌 目前,在大多数牛仔服装生产企业的出口产品中,约有60%的产品品牌属于国外进口商,企业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数量较少,只占企业全部出口产品的约40%,企业主要是在为国外进口商做定牌生产,所以出口产品的利润较低。从当前国际牛仔服装市场行情分析,为国外进口商做定牌生产可以紧跟国际牛仔服装市场的潮流和时尚,快速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计理念,进而快速提高企业的设计、生产水平。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企业对于国际市场的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牛仔服装市场行情波动较大,如果企业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到为国外进口商做定牌生产上,而不注重塑造自己的品牌,建立自己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就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的冲击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第二、长期为国外进口商做定牌生产而不注重去塑造自己的品牌,会导致企业始终处于国际牛仔服装市场产业链的下游,产品利润中的绝大部分都被国外进口商掠走了,企业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企业很难有大的发展。所以,我国牛仔服装企业必须要注重塑造出口产品的自主品牌。 三、加强国际市场销售渠道建设 加强国际市场销售渠道建设,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直接在国外设立办事处或销售分公司,建立起企业自己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性决策,对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补充我国需要的资源,又可以带动商品和劳务的出口,还可以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实施这一战略有两个目的:首先,通过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可以直接面对更多的国外进口商,从而可以拓宽国际市场的销售渠道;其次,由于自我国实行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世界主要流通货币均呈现不断升值的态势,这对我国企业的出口非常不利,因为人民币的升值严重挤压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使得出口商品的利润不断下降,甚至是低于生产成本。面对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趋势,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拿不出什么解决办法。但是,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外直接设立分公司就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用销售出口货物所得的当地货币直接在当地购买国内需要的货物,然后再将货物运回国内销售。这样做不但可以降低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可以通过在国内销售进口货物为企业带来额外的利润,可谓是一举两得。 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还应广泛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和专业的展览会,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等,如果资金条件允许,还可以直接到国外参加国际上知名度较高的展览会。通过参加这些展览会,可以结识更多的国外客户,拓宽企业的出口渠道,提高出口量。为保证这一目标的顺利实施,应加强企业外贸部门的力量,成立国际贸易部,招聘专业的人才。通过提高相关专业人才的工资待遇,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保证这些人才能引进来,留得住。同时,要充分的信任他们,给予他们足够的权限和发展空间,让他们的专长有用武之地,从而确保企业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建设能够顺利进行。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论文:电视媒体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新闻市场上,中国电视媒体要成功“走出去”,需要不断开展品牌的自我营销。根据国际媒体的先进经验和中国媒体的现实,差异化策略、功能弹性化策略、附加价值化策略和共鸣策略等是中国电视在国际市场上开展自我营销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电视媒体;国际新闻市场;差异化;功能弹性化;附加价值;共鸣 在全球化背景下,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媒体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电视媒体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电视媒体在市场中“要想建立品牌认同,扩大其在观众中的认知度、知名度和忠诚度,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品牌传播和推广”[1]。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新闻市场上,中国电视媒体要取得成功,尤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不断地开展品牌的自我营销。 4V营销理论是目前流行的一种营销组合论,分别指“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价值(Value)和共鸣(Vibration)”[2]。据此,中国电视在国际市场的营销可以采纳以下策略:差异化策略,即尽量避开与已经发展成熟的CNN、BBC等西方媒体的正面竞争,通过差异化谋求在国际市场上的一席之地;功能弹性化策略,即通过将内容产品进行多种方式的灵活组合,适应不同市场的需要;附加价值化策略,即注重提升内容产品的附加价值;共鸣策略,即在国际市场上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媒体的自身形象,引发受众共鸣。 差异化策略 目标市场差异化:选择适当的核心市场。目前全球新闻市场的发展并不均衡,中国电视媒体应该首先区分出不同的市场在整体营销规划中的位置,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比如传统的西方媒体在欧美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中国电视媒体很难与之正面抗衡,相对而言,非洲市场是新兴市场,中国媒体与西方媒体的差距并不明显,因此,如果选择非洲作为国际市场开发的突破口,更容易取得现实成效。同时,亚洲和欧美市场也不能忽视:在亚洲市场上,中国媒体具有地缘优势,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高度关注,为中国媒体拓展亚洲市场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欧美市场则是世界舆论场的核心,尽管这个地区的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中国电视媒体依然应该合理安排资源,有效拓展。 产品差异化:内容产品的本土化和中国视角。差异化战略的第二种重要途径是产品差异化,即首先将不同的消费者区别开来,然后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的内容产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以更大程度地提高传播效果。产品差异化对于从事国际传播的媒体尤为重要,因为在整个国际市场上,不同地区的受众需求存在巨大差异,媒体提供的产品必须考虑这些差异。例如,在非洲市场上,由于整体局势动荡,经济状况落后,所以非洲受众关心本国、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当地新闻的需求量巨大,但是非洲本土的媒体产业不发达,信息供给不足,从而给国际媒体留下了大量的发展空间。因此,国际媒体开发非洲新闻市场,可以提供有非洲本地色彩的内容产品,以满足非洲人的需求。中国电视媒体在非洲市场上的发展,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大量提供具有非洲本地色彩的内容产品,满足受众的需求,以赢得市场。而在欧美市场上,受众有更多的媒体选择,中国媒体要想在与西方媒体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首先突出中国色彩。比如在新闻报道方面,应该提供更多与中国相关的新闻或者关于国际新闻的中国解读,尤其是关于中国的突发新闻和具有独家视角的专业领域深度报道,为那些对中国感兴趣的西方受众提供独具特色的新闻选择。 功能弹性化策略 营销学上把产品的功能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核心功能,即产品所应具备的最基本功能,比如手机最基本的功能是进行移动通话;二是延伸功能,即功能向其他应用方向发展,如手机具有游戏、摄像等功能;三是附加功能,即产品带给顾客的更多额外功能,如不同品牌的手机带给用户的不同心理体验等。而功能弹性化是指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消费习惯和经济实力的差异,将产品的各种功能进行灵活组合,从而为客户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选择。 产品与服务的多层次组合。国际市场上比较成熟的媒体,都能提供多层次的服务。比如路透社的电视新闻服务主要包括视频素材、直播信号提供和电视新闻报道服务三大部分,从素材到信号到节目服务,这些产品从功能上看呈现逐步递进的层次性。此外,路透社还有各种数据库、金融资讯服务等产品,也是在核心功能之外更高层次的功能,使不同的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层次的服务。 中国电视媒体参与国际竞争的时间较短,影响力与西方媒体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在产品的设计方面不宜过分求大求全,而应该循序渐进增加目标消费者接触并接受的几率。比如可以选择将视频素材提供作为一项基础业务,这种使用比较灵活的产品,便于国际市场上的媒体和受众初步接触中国电视媒体,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提供更高层次的产品,形成从基本到高级的产品序列,包括素材层面的产品、节目成品层面的产品、频道层面的产品等。 传播渠道多媒体化。目前电视媒体的主要传播渠道是各种电视信号,接收媒介是电视机,在使用这种渠道开发国际市场的同时,中国电视媒体还应该进一步拓展视野,重视多媒体化传播,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国际市场。 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技术突破了传播的地域限制,传播范围无远弗届,是一种天然的国际传播渠道。近年来,BBC、VOA等国际媒体就逐渐缩减在传统广播电视领域的投入,而转向全新的互联网传播领域,筹建全球性的新闻网络,并充分开发Web2.0网站和各种移动平台,大力发展新媒体传播方式。由新闻传媒领域的现状可以看出,国际舆论角逐的主战场已经扩大到了网络、移动终端等各种新媒体平台。因此,中国电视媒体也应该给予各种新媒体更多重视,充分利用这些经济便利的新传播渠道开发国际市场。 附加价值化策略 当代营销新理念的重心在“附加价值化”,即在核心功能逐渐趋同的情况下,增加产品其他方面的价值,进而提升产品的整体价值,这种营销策略同样适用于国际电视媒体。 国际电视媒体提升附加价值的一种传统手法是提供语言教育,BBC全球服务的语言项目就是一个成功范例。BBC开展英语教学项目由来已久,成效显著。在BBC网页上,有专门的英语教学频道,利用其掌握的大量内容资源,免费提供权威、时尚的英语教学内容,从英国社会到文化生活,从音乐电影到体育娱乐,包罗万象,无所不谈。BBC英语教学频道不仅满足了国际读者的语言学习需要,更能帮助他们了解英国文化。而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语言项目其实是BBC国际传播的一种附加服务,让用户获得了学习语言这样的附加价值,而BBC的内容产品也收获了更多的注意力和影响力。比如在2010年英国大选期间,BBC的语言项目安排了很多与大选相关的新闻作为教学材料,让本国大选成为全球不同语言、不同地区的受众热议的重要话题。语言学习将英国政坛的大事与世界其他各国的受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效果是一般的新闻传播无法实现的。 目前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汉语也逐渐成为一种热门语言。中国电视媒体也可以借此契机,制作能在国际市场上播出的汉语教学节目,或者在网站上提供直接面向国际受众的汉语教学素材,通过语言教学项目提升媒体的附加价值,从而培养更多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受众。 共鸣策略 共鸣策略是指经营者通过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程度的满足,从而提升自身形象和竞争力。共鸣策略对于国际媒体的自我营销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国际媒体的传播对象非常复杂,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利益关切,传播必须跨越诸多障碍,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共鸣,才能产生理想的传播效果。中国电视媒体在国际市场的开发中,也应该重视引发受众的共鸣,使传播致效。 尊重传播规律,提升价值共鸣。成功的国际传播,要求传播者准确了解国际受众的媒体消费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播。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目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因为不了解传播对象,导致传播产品不能引起国际受众的兴趣,传播效果也不理想。而在这一方面,西方媒体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即在重大国际新闻事件发生时,及时发出声音、表达立场、引领舆论;同时坚持客观报道的原则,用事实说话,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报道的独家性、权威性和无遗漏性,从而形成极高的国际公信力。这些经验都值得中国媒体借鉴。中国媒体在国际市场上,应该有更开放、更宽容的思维,以高质量、奉行客观报道原则的内容产品,建立起在国际舆论界的公信力,并在媒体价值方面获取国际公众的认同和共鸣。 参与公益,引发情感共鸣。在国际市场运作上,中国电视媒体也应该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活动,塑造良好的媒体形象,从情感上赢得国际公众的认可。公益是BBC运行中的一种常态行为,BBC在媒体参与公益方面的做法,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启示。BBC设立了世界服务基金会,作为专门的国际开发慈善机构,该基金会隶属BBC全球新闻部,为不发达和转型国家提供发展方面的信息,开展公民教育,利用媒体和传播的力量减少贫困。该基金会在全球13个国家设有办公室,专职员工有500多名,与从国家到社区等不同层次的对象合作,形成了全球服务网络。比如艾滋病在非洲大陆疫情严重,BBC世界服务基金会就专门制作艾滋病防治方面的节目,传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的预防等基本知识,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这些节目在尼日利亚、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等多个非洲国家都赢得了受众的认可。中国电视媒体也可以效仿这样的做法,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制作公益节目等,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塑造美好形象,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充分互动,激发参与热情。提供各种互动渠道,允许受众参与传播,也是媒体引发受众共鸣的一种有效途径。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的一个特征就是互动性,“人人皆记者”促使了公民新闻的复兴,而敏锐的国际媒体也迅速开始在全球市场上倚重公众为其提供报道内容,这既有助于节省国际报道成本,又有利于促进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以CNN为例,CNN为使用iPhone和iPad的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CNN App,具体包括个性化定制的“我的CNN”、用户生成内容的社区iReport、即时标题新闻等,为受众提供了多种互动途径。CNN还经常在国际市场上主动策划活动,邀请受众参与,通过活动吸引了大量忠实受众。中国电视媒体也可以借鉴这些做法,组织受众参与传播,激发他们对于媒体的认同。 在2009年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3]对外传播媒体也应该以此为目标,在国际新闻市场上开展营销活动,更加有效地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论文: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文章摘要】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企业经济已经和世界经济融合在一起,国内外的市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在后金融时代不断增加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必由之路是积极有效地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本文主要就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的弊端进行探讨,并对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当今世界国际间的商务往来快速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自90年代末开始,中小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虽然经历过多场经济危机,但是中小企业非但没有消失,却越来越壮大,这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低迷的经济形势如一剂强心剂,推动着当今世界经济向前不断发展。中小企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书写传奇,快速开拓的中小企业正在引起世人的关注。 1 中小企业的定义 中小企业不同的国家的划分标准不同,我国在2011年6月18日《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给出定义,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 2 我国中小企业市场营销面临的问题 2.1 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现状的约束 中小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兴起,整体发展时间比较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进步,但是各个方面的配套设施还没有完全匹配,不管是资金量、技术上,还是人才和管理经验上都比国际上的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正是自身的因素约束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桎梏了自身的国际市场营销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78.7%的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中对于市场供求信息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受到单一理念的影响,都是以劳务、一般商品输出为主,其次在人才上,很少有专业人员,很大部分员工没有受到过专业技能的培训,导致国际市场营销业务不熟、效率低下,不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2 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资金薄弱,筹资能力差 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致使中小企业在融资上往往选择民间借贷,万一资金链断裂的话,中小企业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四类,发行股票、银行借贷、债券融资、民间借贷。由于规模小,不可能发行股票融资,同时也不可能债券融资,由于银行的资金往往对大中型企业比较青睐,一方面是大型企业还贷能力比较强,中小企业还贷能力比较薄弱,受经济波动比较大,放贷的可能性又变得微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中小企业银行借贷的拒绝率高达56%。2012年7月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采取有关措施,鼓励民间投资,自从有了国务院新36条作为后盾,中小企业又重见曙光。 2.3 产品附加值低、无品牌优势 当前我国正在调整经济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迅速,出口市场的扩大,出口额直线增长。中国制造充斥着世界,但总体产品价格低廉、附加值不高,没有一个独立的品牌烙入人心,致使只能做世界的加工厂,获取的利润极低,世界都因此认为我国是低廉产品的加工厂。中小企业没有独立的品牌,并树立起品牌的价值,同时国际竞争力不强,致使在对外贸易还是以粗放的方式来维持,劳动力的投入远远没有达到和自然资源相匹配。长此以往,利润率极低的中小企业很难维持下去,并且在接下来的国际竞争中没有任何优势,继续走劳动和自然资源粗放型的老路。 3 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建议 3.1 合理寻找市场空隙,突显灵活优势——补缺营销 在营销理论中,有正面进攻、侧翼进攻和寻找市场空隙等不同策略,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而言,资金、资源十分有限,和大型企业直接竞争根本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因此选择恰当的市场空隙和适当的细分市场,在避免正面冲突的同时又可扩大自身的发展空间,从事哪些大企业不屑一顾的产品深加工市场,也可以从事大企业还未顾及或者涉及的市场部分。通过多变的市场来细分当前的划分细致的市场,在这个时候中小企业的灵活性就完全体现出来了。这也正是中小企业最有优势与大企业抗衡的地方。中小企业还可以实行“定制营销”,对客户的需求来量身打造产品,只有充分的利用每一个细小的市场机会,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赢得未来。 3.2 依托大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发展——共生营销 纵观今日之市场竞争,无论是跨国集团、老牌家族企业还是高科技新贵都不能完全占有整个市场,都不能完全凭借一己之力来提供客户完美的服务。可以预见,在不就的未来,企业要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因为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中小企业依托大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发展共生营销的可能性。 中小企业运用多个角度来开展各式各样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的共生营销。可以采用产品联盟、品牌联盟、分销渠道联盟、促销联盟等。企业不同种类、无竞争性的产品之间,结成广告联盟。共生营销让中小企业突破了自身发展的瓶颈,运用极小的资金获取了最大的销售能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3.3 依靠比较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化的又一选择 我国中小企业的自身优势十分明显,自从2000年我国加入WTO后,中小企业享在国外受国民待遇,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合作,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优势可以完全体现出来。 第一,低廉产品成本的竞争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廉价,完全可以根据这个优势建立小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这个优点进入东道国市场进而拓展到国际市场。第二,成熟技术和传统产品的优势。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我国在一些加工领域技术比较完善,如纺织、烹饪技术、中药等等,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他们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或很不均衡,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具有的相对优势,在国外从事相关行业。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论文: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国际市场营销不同于国际贸易,也不同于国内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有其独特的特殊性。区别与国内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面临这许多新的变化和挑战,下文主要分析国际市场营销的特殊性及其演进过程。 一、国际市场营销的特殊性 国际市场营销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国际市场营销者在不同国家面临着不同的营销环境。国际市场营销在两个以上国家开展营销活动,而不同国家的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政治法律环境、自然环境等是不相同的,而且以一个或几个企业的力量,也很难去改变一国的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因此,国际市场营销者在不同国家面临着不同的不可控因素。 第二,国际市场营销的可控因素是不同的。国际市场营销者可以控制的因素是指以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为主要内容的营销组合。由于国际市场营销者在不同国家面临的市场需求状况、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以及企业在商业行为中遵循的商业惯例是有差异的,因此,国际市场营销者必须根据不同国家的营销环境特点,制定有针对性地营销组合策略,并组织实施,才能满足不同国家差异化的市场需求,进而实现自己的营销目标。 第三,国际市场营销需要进行多国协调与控制。在国际市场营销中,营销者不仅要根据各国环境的差异性,对营销组合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且还需要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协调与控制。这种协调与控制主要涉及营销资源的分配、营销策略的制定、营销组织的建立以及营销绩效的考评等。 以上三点就是国际市场营销的特殊性。由于国际市场营销需要跨国经营的性质,使得国际市场营销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更加明显,要取得国际市场营销的成功比国内市场营销要困难的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对国际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能力和跨文化管理的能力。 二、国际市场营销的演进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生产工具的多样化带动了生产效率不断迅速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也最终导致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特别是国际市场营销战略都要随之发生演变。国际市场营销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第一,着眼全球,从全球做起。未来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口号将是“着眼全球,从全球做起”。随着贸易壁垒和贸易障碍在国际范围内的削弱,全球范围内的每个企业和组织都要受到全球性的制约,而无论是在国内进行经营活动,还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都不可避免的面临国际竞争的挑战。 第二,虚拟市场营销。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的进步,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发生了转变,已逐步转向以信息和互联网为主要技术的市场营销组合。在信息化全面进步并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以IT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设施不断完善,并与先进的市场营销策略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新兴的市场营销模式,即虚拟市场营销。虚拟市场营销是将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任何行为,以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都进行了虚拟化,通过互联网和IT技术将这些行为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从此,虚拟市场营销的时代开始来临。 第三,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管理。市场营销诞生之初,坚持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理念,重点关注销售量和销售额的增长,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为主要目标。进入21世纪之后,市场营销的理念开始转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不断研发新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特别是提高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质量,不断开拓新市场和新的消费群体,提高顾客忠诚度。 第四,产品多样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IT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生产的产品也越来越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于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替代品,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第五,品牌趋向全球一致。进入21世纪之后,经济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推动下,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开始向品牌战略的方向演进,品牌正逐步走向全球的一致性。 第六,数字化分销渠道。随着科技的进步和IT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商业模式、业务进展都在向数字化的趋势迈进,互联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也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数字化的市场营销可以使营销网络不断扩展,将市场营销的中心集中化,而将营销网络不断分散扩大,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实体市场营销转为虚拟的互联网营销,建立新的营销模式,不仅大大减小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距离,还能使成本降低,信息对称,缩短了流通环节中不必要的阶段,真正实现虚拟营销,带动新的商业变革。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分析了国际市场营销区别于国内市场营销的特殊性及其演进过程,国际市场营销是一个营销学科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希望今后有个多的专家学者关注这个问题。 (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论文:电子产品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探析 摘 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式下、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营销之路已成为当前电子产品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4Rs(关联、反应、关系、回报)营销理论,认为电子产品应采取以下的几种策略来深化其当前的国际市场营销。 关键词:电子产品;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1 与客户建立多种互动关联关系 在竞争形式日益严峻的今天,必须注重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与客户进行互动,这种互动不单单是基于业务上的,更多的是建立在对市场前景的展望、对相互配合上的持续改进、对各自竞争对手情况充分沟通上,当然这种互动是建立在与客户的多种关联上,是建立在与客户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上,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互助、互求、互需。电子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营销,与消费市场对众多的消费者进行的营销不同,减少顾客流失意义更为重大。注重有效的互动、追求各种形式的关联,真正与客户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不仅积极地适应顾客的需求,而且可以主动地创造需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形成竞争优势。 在电子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中,应通过以下方式同目标客户建立尽可能多的关联: 首先,公司可以有选择性在一些专业的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体上做宣传广告,同时参加各种订货会及交易会,建立公司网站,宣传公司品牌、产品、服务和新产品信息,印发公司产品、技术宣传广告材料,宣传公司产品和企业形象。以便通过这些方式让电子企业能成功地树立起了在电子产品行业的形象,为与用户建立关联营造良好的氛围。 其次,采取把顾客请进来,业务员、技术人员走出去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倾听顾客的需求和愿望,做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工作。为满足顾客需求,公司可以组建由工程技术人员、软件工程人员,生产技术人员组成的售后服务队伍,他们不但从事简单的产品故障维修服务,而且从事对技术改进和专业支持(如软件升级、软件修改、硬件改进)等高附加值的服务。做到用技术服务客户,满足客户的要求,在上门服务中还可以帮助部份客户培训技术人员,让客户对一般的产品故障能独立维修,不但满足客户之所需,也给企业降低服务成本,做到供需双赢。 第三,努力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建立有机联系,形成互相需求、利益共享的关系,共同发展。同时可以通过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来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就能与顾客就建立起了互需、互求的长期、牢靠的关联纽带。 2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注重服务、追求真正的效率,在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同时保证服务的品质。这就要求电子产品的经营者真正站在顾客的角度及时地倾听顾客的希望、渴望和需求,并以最快的速度去满足顾客的需求,当然必须做好相关的项目管控,以真正优质的管理去满足因迅速变化的市场形式而不断改变的顾客的需求,而不能沉醉于过去那种说给顾客听,让客人来适应我们的反应上。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客户的抱怨,稳定住客户群,减少客户转移的概率;同时,这是一种企业、顾客双赢的做法。注重高效的服务也为互动与双赢、建立关联提供了基础和保证,进而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注重关系营销 关系营销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在传统营销、社会营销、服务营销、内部营销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的定义是伦纳德•贝瑞于1985提出的:“关系营销是吸引、维护和增进与顾客的关系”。 顾客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争夺顾客。企业的所有员工及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顾客的利益和需求为导向,并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细节。只有企业为顾客提供了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顾客对产品进而对企业产生信赖感,成为企业的忠诚顾客,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指出的那样:“忠诚的顾客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现在日益重视设计出最好的关系组合以争取和保持顾客。好的顾客就是资产,只要管理得当并为其服务,他们就能转为公司丰厚的终身利益来源。在紧张的竞争市场中,公司的首要业务任务,就是持续地用最优的方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以保持顾客的忠诚度。” 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发生了本质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抢占市场的关键已转变为与顾客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具体说来,电子产品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积极来进行关系营销: 3.1 个性化的客户沟通 不同国家不同的客户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喜好偏差,这需要我们去了解和调适。比如在欧洲,有些客户的决策风格是直觉型的。判断好或不好,不是看数据,而是凭感觉。所以如果把详细的数据拿给他看,不断开会讨论,他就会很烦。了解了这些客户的风格,我们就可以灵活一点,不用数据,而是把零件、产品、报废品都放在桌上,让他看得到,摸得到,感觉到,他就可以理解了,也很容易说服他。 用不同的方式去和不同的客户沟通,才能真正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从而有助于电子产品找出最优的方法持续地满足他们的需要。 3.2 真正去关注重点客户 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发生了本质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要求电子产品的营销者们改变过去那种以为对顾客需求作出反应、为顾客解答问题、平息顾客的不满,就尽到了责任的意识;并优先与那些为企业创造75%-80%利润的20%-30%的重要顾客建立牢固关系,注重沟通、追求长远。 在实践上,电子产品企业可以选派具有专业知识、外语良好的人来充当国际市场重点客户的客户关系经理,通过集中客户所有的信息并防调组织内各部门做好服务来对客户进行全程负责,落实企业向国际市场客户提供的各项利益,协调处理与客户可能发生的所有问题,维持同客户长期良好的业务关系。这样就从组织上为关系营销取得成效提供了保证。 其次,要求营销人员与国际市场重点客户保持密切的沟通交流来增进双方友情,强化双方长期良好的业务关系。比如,可以在客户来访时邀请其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如观光、打保龄球、观赏歌舞等;也可赠送客户一些喜欢的我国工艺品来搞好关系;更可以记住主要客户及其夫人、孩子的生日,用快递寄送一些小礼物以示祝贺。 再次,可以根据国际市场重点客户的不同需求来定制产品和服务,从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特殊需要,进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并建立起长期关系。 真正去关注国际市场重点客户,才能让电子产品企业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提高公司的效益,使立足长远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综上所述,只有立足长远,借助关系营销,注重与顾客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找出最优的方法持续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才能将从以产品性能为核心的思想转向以产品或服务给客户带来的利益为核心的思想;才能将观念从不重视客户服务转向对客户高度承诺上来;才能把服务、质量和营销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与顾客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实现长期拥有客户的目标。 4 追求双赢 任何交易与合作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对于双方主体而言,都是一个经济利益问题。因此,一定的合理回报既是正确处理营销活动中各种矛盾的出发点,也是营销的落脚点。对企业来说,市场营销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为企业带来短期或长期的收入和利润的能力。一方面,追求回报是营销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回报是企业从事营销活动,满足顾客价值需求和其他相关主体利益要求的必然结果。企业要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价值,顾客必然予以货币、信任、支持、赞誉、忠诚与合作等物质和精神的回报,而最终又必然会归结到企业利润上。当然这种“回报”兼容了成本和双赢两方面的内容,是基于顾客愿付成本之上的利润考量,同时也兼顾了市场份额的最大化。 在电子产品国际市场营销的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追求双赢: 4.1 与顾客建立双赢观念 在现实的国际经济生活中,永远有竞争者以不可思义的低价格来冲击市场,顾客也永远都在抱怨我们产品价格偏高。同顾客建立共赢的观念,让顾客明白合适的利润率是维系持续提供优质服务和产品的保证,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合理的价格是顾客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的重要保障。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追求双赢,才能让彼此成功,在市场上做大做强。 4.2 学会适应市场变化和顾客要求 国际电子产品市场千变万化,必须要充分调动电子产品企业内部员工迅速应对变化的能力,用开放的心灵去面对各种挑战,学会去适应而不是无端地去抱怨。面对顾客近乎苛刻的要求时,也必须以从容的态度去应对,努力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抱怨。 4.3 建立与顾客信息共享的有效方式 以有效的方式同顾客实现信息的共享,可以让电子产品企业在产品研发上及时把握市场需求,避免走弯路;也可以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和生产安排,控制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4.4 注重持续的成本控制改进和品质改善 持续的成本控制改进和品质改善是电子产品企业追求回报、实现双赢的重要基础,并有助于基于顾客愿付成本之上利润的更好考量,从而可以使兼顾市场份额的最大化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中石化催化剂齐鲁分公司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摘 要]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催化剂齐鲁分公司是国内FCC催化剂的主要生产基地。近年来,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营销策略,在国际市场的客户开发和产品出口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本文对这些策略进行了具体的介绍。 [关键词]FCC催化剂 国际市场 营销策略 一、前言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催化剂齐鲁分公司是国内FCC(催化裂化)催化剂的主要生产基地,始建于1969年,1972年建成投产,目前其催化剂年产销量为50000吨,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装置配套齐全、工装设备先进、工艺技术国内领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 近些年来,公司通过有效的营销策略开拓国际市场,产品出口量由少到多,已经在泰国、日本、沙特等国家拥有稳定的客户,并不断开发新的客户,国际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二、催化剂齐鲁分公司国际市场情况 公司在近6年中,出口数量基本呈上升走势,见图1。 可以看出,从2007年开始,出口出现大幅度增长,因为公司开始向新建成的沙特DCC装置出口催化剂,并与一家国际石化巨头签订合作协议,向其在日本的一家合资炼油厂供应催化剂。2008年,在原有客户的基础上出口数量再次实现大幅增长。2009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沙特新装置开工计划延后的影响,全年出口数量稍有回落。2009年年底,公司又成功与美国两家大公司签订了2010年供货的合同,成功打入欧美几大催化剂巨头把持的北美市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博弈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预计2010年的出口数量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营销策略 在世界范围内,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助剂市场可以说是被大公司所垄断,包括世界上催化裂化催化剂的第一大制造厂家Grace、Albemarle(收购原Akzo-Nobel业务)、BASF(收购原Engelhard业务)以及CCIC等。针对竞争对手和国际市场的特点,公司采取了以下有效的营销策略。 1.开发与生产并重的产品策略 (1)选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品为突破口。中石化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已拥有自己的独特技术和生产工艺体系,催化剂品种已形成系列化,技术含量与国外大公司的FCC催化剂相差无几,有的产品还具有自己的优势。如DCC工艺的专有催化剂,由于其与工艺配套的特性,一旦建成相应装置,其竞争优势就是其他催化剂产品无法比拟的,也是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重点方向。 (2)产品研制注重创新。FCC催化剂属于高新技术产品中新材料的范畴,没有产品的技术创新,就谈不上发展。为加强产品的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走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自1981年以来,公司与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石科院)建立起了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形成了科研、开发、生产、使用于一体的完整产品开发体系。 (3)产品开发顺应客户需求。除提高产品本身的基本性能外,还根据用户需求(如用户下游装置的需求、产品的质量要求或经济效益的要求)“量体裁衣”来开发符合装置条件和产品要求的催化剂产品。在产品开发、设计上引导客户参与,让客户去接受他们“自己的产品”。 (4)扩大产能,提升规模效益。公司于2006年开始启动50000吨/年催化剂项目。公司将新建一套生产装置,并在完工后对对原有生产装置进行扩产改造,目标是最终形成总年产10万吨催化剂的规模。 (5)提高工艺装置水平,走精细化生产道路。这是改进催化剂性能和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公司多年来不断对生产工艺和生产装置进行改造优化,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2.制定合适的价格策略 在营销学中关于产品在市场中的形势有红色海洋和蓝色海洋的说法,蓝色海洋指产品在市场中同类产品很少,竞争较少;而红色海洋则指同类产品众多,竞争非常激烈甚至残酷。产品在市场中的形势不同,其制定价格的策略选择也不同。制定合适的价格,可以使企业更灵活地应对市场的动荡和不确定因素。价格在今天已经被更多的企业看作是企业和市场战略中的积极因素。 对催化剂齐鲁分公司而言,其产品有着双重性,既有独家专有的专有工艺催化剂,也有和其他生产商性能、用途接近的普通FCC催化剂,因此在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时,必须结合企业利润和市场份额进行综合的考虑,认真做好市场细分和产品差别化的工作。在价格制定上主要的策略选择是高价积极策略和低价积极策略。对于专有工艺催化剂产品,由于其与装置工艺的配套性,一旦相应工艺装置建成投产,几乎必然要引进相应的催化剂,面临的竞争很小,属于蓝色海洋,公司有着较大的话语权,在报价方面主动权也更大,此时宜采取高价积极战略,证明产品的高质量,在客户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谋求更高的利润,比如沙特市场以及在未来即将供货的印度市场。而在普通FCC催化剂方面,与Grace等老牌FCC催化剂生产商相比,催化剂齐鲁分公司在产品性能及生产成本上均不占优势,属于同在红色海洋中激烈竞争,此时宜采取低价积极战略,除开发出满足客户生产要求的产品之外,主动报出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以吸引客户。如果产品性能和提供的服务能使客户满意的话,就可以谋求和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国际市场上,由于BASF等竞争对手在近几年采取了高价战略,使得其原有客户纷纷寻求新的供应商,也给公司的产品攻入其市场提供了契机,这种策略的应用取得了成效,如北美市场的进入就是成功的范例。 此外,公司还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一是采取不同币种的灵活报价方式以规避汇率风险,并适时推价;二是建立价格协议调整机制,作为一种抗击风险的有效办法。在与一些公司签订的长期供货协议里面,规定了价格调整机制条款,在期限内如果产品的配方进行调整、生产成本上涨较大或国际汇率变化较大,都可以依据具体方法进行价格调整,这样在调整价格,有了较大空间。以上策略在实施中取得了较好成果,大幅度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盈利水平和价格抗风险能力。 3.“双赢”理念的市场开发策略 “双赢”是现代营销的重要理念,其本质是合作,以合作的方式共同获取利益,“双赢”既是商家采取客户价值战略的体现和终极目的,也是维持长久客户关系的有力保障。由“双赢”而来的巨额利润不是短期可以取得的,而是争取与客户结成长期伙伴来合作的积累。坚持长期伙伴的原则,而不只是生意往来。在战略上能够达成一致,并保持长期的稳定,给客户以信心。 在与境外客户的商务谈判中,公司把合作双赢作为出口业务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制定适宜的价格策略、制备具有说服力的技术标书和提供有竞争力的技术服务保障,使国外客户对于公司产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让客户得到了一定的实惠,达到了其预期的催化剂性价比,同时也在自我消化部分上涨成本的基础上,让境外客户合理分担了部分涨价因素,达到了合作共赢,有利于彼此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的建立与加强。 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即要“走出去”,积极争取与客户建立面对面的紧密联系,也要积极地“请进来”,邀请客户来参观访问。对生产装置的客户访问团组进行认真对待,按照国际化企业的常例进行安排,由此让他们认可公司的管理、产品和质量控制。除此之外,也可以借助技术交流会的形式将客户集体“请进来”,宣传公司的形象,扩大公司的知名度,同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与客户增进沟通、加深交流、促进合作的方式。2008年10月,中石化催化剂分公司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石化炼油催化剂国际技术交流会,公司借会议的机会和相关的客户代表进行了深入、良好的交流,与已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进一步拉近了距离。 4.培养客户忠诚度的服务策略 服务在现代营销中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客户的选择。与竞争对手相比,在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相差无几甚至略有差距的话,服务的内容多少和质量高低往往会成为制胜的关键。现在的时代已经进入“服务为王”的时代。 优质的服务除了影响客户的选择之外,还可以培养客户对企业和产品的忠诚度,从而稳定老客户。企业在在进行市场营销策略选择时,除了产品质量和价格策略,更应该将服务价值策略列入选择之中。如果忽略这一点,即使产品性能质量优异,也会因为服务服务不到位而丢掉市场。而服务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要关注细节,二是要超越客户的期望。 (1)关注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在企业兴衰成败中的案例不胜枚举,从一个小的细节,就可以让客户看出供应商的管理和运营是否规范和严格。公司也曾因为对细节重视不够而带来深刻的教训。因此,现在公司在从产品的生产、装运及提供的技术服务等方面更加注重细节。比如,在装箱时,对每一包产品的外包装和集装箱内部都要认真打扫干净,因为虽然客户使用的是集装箱和包装里面的产品,但即使是高质量的产品,落满灰尘的包装袋和脏的集装箱也会直接降低客户对产品以至公司的印象。只有关注好细节,才能避免给客户带来麻烦和损失,其实也就是避免了给公司自身带来麻烦和损失。同时,也会让客户对公司产生一种感情上的信赖。 (2)超越客户的期望 对提供的服务,只有当客户的感知质量大于期望质量,即超越客户的期望时,才会赢得客户的高度满意,才可能培养企业的忠诚客户,并使他们成为企业的宣传者。如何提高效率,改进服务程序,与客户有效地沟通并向其提供有用的建议、解决问题,使客户觉得公司提供的服务物超所值,也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例如,公司的技术服务包括对客户的平衡催化剂进行分析和报告分析数据。一般情况下,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分析并将数据表发给客户就算完成了服务。但有的客户可能还希望在报告数据的同时能向其提供一些基于分析数据的技术建议。有的客户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有些客户没有提出,但不不意味着他们就不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请专家或专业人员按月提供对一个月内的数据进行的分析和技术建议。同时,要注意数据的连贯性和变化趋势,对异常的数据进行复查确认,并在报告中注明,使客户看到公司的服务是认真严谨的,做得比要求的还要多,是全心全意为客户考虑的。 四、国际市场展望 公司的年产5万吨/年项目的新装置于2009年投产,催化剂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如何进一步拓展国外市场,增大产品出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多年来,公司与多方联手积极寻求合作,除目前的客户之外,已经开拓出一个潜在客户群,主要集中在亚洲和北美地区,具有可观的市场潜力。这些潜在客户中,部分潜在客户将很快形成新的市场能力。这些潜在客户的进一步开发,将是今后几年国际市场开发的重点方向,公司未来在国际市场上依然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空间。 五、结论 中石化催化剂齐鲁分公司的FCC催化剂产品,通过采取合理有效的营销策略,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大公司的竞争中已经站稳脚跟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这些营销策略包括开发与生产并重的产品策略、制定合适的价格策略、“双赢”理念的市场开发策略和培养客户忠诚度的服务策略。面对未来的国际市场,由于产能的大幅增加,市场竞争激烈,对手实力强劲,加上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只有审时度势,对上述营销策略进行坚持并不断发展和创新,才能在国际市场的客户开发和产品出口上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论文:联想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摘要]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在北京正式宣布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这使得联想集团在努力自己建立成一个大型的跨国公司的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联想集团国际化战略的成功,成功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是功不可没的。本文着重分析了联想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 [关键词]联想 国际市场营销 差异化战略 中国国内的IT市场几乎已经被开发殆尽,众多的IT企业都想走出国门、开辟海外市场并把自己建立成为一个跨国企业。而联想集团就是其中一员。多年来,联想集团一直都在努力地增强自身的实力以便于实现其自身的国际化,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占据有利的格局,联想集团一直努力的完善自己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本文主要针对联想的成功因素之一: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做了以下分析。 一、差异化战略 在欧美市场上,由于当地企业技术较为先进,竞争对手实力都是比较强的,联想并不能以技术和产品取得胜利。此时一个好的市场战略就显得无比的重要。联想在欧美等一些比较成熟的市场,针对大客户这一方面建立起差异化的营销策略,采取适合大客户的营销策略和产品设计。联想的差异化战略也是对IBM公司大客户战略的一种延续。联想的差异化战略还针对特定人群,例如,迷你笔记本是目前笔记本市场最受欢迎的一类产品,联想采用迷你笔记本创新营销模式,其IdeaPadS9/S10主要定位于大学生和年轻白领,提供了有线、WiFi、“蓝牙”和移动上网等4种网络连接方式,可轻松实现“永远在线”。通过稳固特殊消费群体,联想占领了海外的部分市场。联想通过在海外市场上选择差异化战略使自身走向国际化。 二、人力资源国际化 企业要走向国际化必须实现其人力资源的国际化。2004年11月9日,联想集团主席表示在联想的国家化进程中是比较缺乏国际化人才的。联想一直都在为人力资源的国际化做着不懈的努力。首先,联想寻找具有国际管理能力的国际管理者,2005年12月,联想聘用前戴尔高级副总裁出任CEO一职;2006年请微软前高管肯尼思.迪佩特罗担任公司人力资源部门高级副总裁。联想改变启用内部人才的策略,实现人才本土化、国际化。这更有利于把握国际的市场信息、节省开发人力资源的成本。其次,联想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为了适应国际化,联想集团的董事长杨元庆宣布联想的官方语言为英语,也对员工的英语水平做了培训,这就方便不同国家员工之间的沟通,节省沟通管理的成本。再次,联想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国际型人才,为自己的国际化发展做好了充足的人才准备。不难看出联想的国际化进程里是非常看重人力资源国际化的。一个优秀的跨国企业必然要有效用的人力资本,联想人力资源国际化的战略给那些力图走向世界的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优秀的企业文化 美国管理大师Noel Tichy认为,企业作为一种活的非自然生物体,与生物一样有自己的遗传基因,正是这个基因,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稳定形态和发展、乃至变异的种种特征。联想优秀的企业DNA就是有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首先,企业管理层重视国际化的发展,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联想走向国际化的道路,并逐步实践。其次,联想有着良好的沟通环境,这能使得人力资本更好的发挥其作用。虽然,联想优秀的企业文化目前还不足以支撑联想的国际化,但也为它的国际化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联想的健康的企业文化是使他可以很好的适应市场风险,整合各方面资源,提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四、利用中国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迈出国际市场营销步伐 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TOP赞助商联想集团的梦想是:让世界关注联想。联想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官方合作伙伴,其创新设计中心主创的“祥云”火炬走遍全球,联想奥运战略由此启动。联想的奥运计划帮助联想击败了很多对手。同时联想还把参与“世博”作为其规划许久的市场战略。其管理者透露,早在北京奥运会举办前,联想便开始了“世博”项目的“攻关”,一是这是作为民族企业的责任,二是决不能错过这个展示联想技术与方案实力的机会。可见联想长久以来都极其的重视抓紧机会,以完成其建立跨国大企业的目标。 五、国际市场营销与“双业务模式” 企业要想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必然要有一个具有特色的营销战略。“双业务模式”就是联想的特色战略。联想采取关系型客户模式和交易型客户模式,即联想把客户分为商用群组和消费群组,而在每个群组,又分为笔记本营销部以及台式机营销部。在市场前端除了大客户部维持不变外,其他部门都组建为新的渠道市场部。这种“双业务模式”不仅使联想更加贴近客户的需求并吸引到更多客户,也为后来联想全面向Think及Idea双品牌切换打下基础。联想的“双业务模式”是极其成功的,在印度市场有增长70%利润的例子。 六、品牌标识国际化 2003年集团全球品牌新标识切换项目正式启动,LENOVO从此取代LEGEND成为品牌走向国际化的新标识。切换品牌标识的直接原因是国际化的需要。要国际化,首先需要一个可以在世界上畅通无阻的、受人喜爱的英文品牌,但LEGEND这个英文名称在国外很多国家已经被注册,品牌新标识切换为未来公司业务拓展做好先行部署。品牌标识切换仅是国际化进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进军海外不仅需要在品牌方面做好准备,更为重要的是在业务方面提高自身的水准,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七、把本土市场作为坚实的后盾 目前联想在中国市场区的销量占整个集团的40%以上,收入占30%多,而利润则超过50%,中国区是整个集团的利润支柱。一切企业要进行国际营销,必然要有支撑其跨国发展的坚实后盾。联想稳固中国市场就是中国市场区是全球增长的发动机。中国市场区以两倍于全球PC市场的增长速度,拉动了新联想的增长。本土市场的稳固使得联想能够将其“双业务模式”复制到全球,特别是一些新兴市场。 不管国际市场营销的前途如何坎坷,也不管学费多么高昂,国际化都是联想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国际化,占领国际市场,联想才能有长远的发展。通过对联想公司国际营销战略的分析,我们看到联想为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做出的努力,这位国内的IT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 为了使中小企业能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有效地寻求更多的机会和生存发展空间,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明确了企业应该树立的国际市场营销观念,并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国际市场 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逐渐深入,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一方面要面对国内企业激烈的市场争夺,另一方面更要面临国际上许多大型跨国公司的市场挤压。这种竞争的压力迫使中小企业努力突破狭隘的国内区域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主动参与到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因此,经营者应从企业长期发展壮大的战略高度,树立起国际市场营销观念,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营销环境,采用适当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赢得市场。 一、树立国际市场的营销观念,加快拓展国际市场的步伐 1、国际化的市场观念 国际市场是完全以市场作为调节杠杆的,企业要意识到国家之间的市场差异。企业无法同时面对所有的客户,所以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根据地理、行为、人口及心理标准等对国际市场进行细分,从中选准一两个被划分出的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子市场作为进入的目标市场,集中资源,把满足该市场的客户需求作为生产和出口的出发点和归宿。 2、国际化的竞争观念 由于各国的经济基础、技术基础、人才结构、国际关系等的差异,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小企业必须全方位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从以低价格为竞争的主要手段转变为以合理的价格、与客户要求相一致的产品、优良的服务、高效的工作和新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作为竞争制胜之本,恪守“信义、亲和、进取”的竞争原则。 3、国际化的风险观念 国际市场给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同时也使企业处在了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企业面对的是更加陌生的客户群,其特定的文化习俗、消费结构、消费习惯,特别是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国际汇率的变化与调整,对产品的特殊要求以及经营方式的特殊约束等不确定因素更多,这样,与国内市场相比,企业会面临更多的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和汇率风险等。因此,企业必须制定各种防范措施,谨慎操作,不断学习,及时调整,随机应变,变风险为机会或把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压缩到最低限度。 4、国际化的法制观念 目前,从全球经济到区域经济都建立了相应的国际组织,并对国际市场的营销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严格规定,企业在国际营销的过程中除了应遵循本国的法律之外,还要服从目标市场所在国的有关法律及诸多国际公约、惯例和准则。 这些国际化的经营观念,是经营者进行国际营销应具有的一些最基本的理念,没有这些,说明经营者进入国际市场可能是盲目的。 二、中小企业国际营销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 (1)中小企业相对大型企业的比较优势。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并不具有规模、人才、管理和前沿技术方面的绝对优势,但在国际化经营中,中小企业机制灵活、组织结构简单高效的特点使得其信息传递比较直接、及时、准确,对市场反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弹性,有利于企业快速作出决策。而且,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个人在企业中的贡献易被识别,因而便于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 (2)我国仍然具有劳动力资源的主导优势。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中,随着我国内地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量内地闲置劳动力的流动有一定减缓,企业也呈现用工难的周期性特征,工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但从我国整体来看,劳动力资源仍然是企业国际营销优势中很重要的方面。以纺织行业为例,尽管我国劳动力成本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据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ITMF)统计显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仅占美国的8.40%,日本的8.20%,法国的5.36%,瑞士的5.06%,德国的3.35%,意大利的4.59%。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决定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和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具有实质性的竞争条件。 (3)健全的专业市场的促进作用。我国目前已经呈现出行业区域集中化的格局,尤其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中小企业更为明显。专业市场汇集了商品供求的大量信息,在信息的积聚和交流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使中小企业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商品行情的变化,降低了搜索市场信息的成本。同时,专业市场形成了一个可供共享的销售网络,中小企业可依托市场分享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在营销方面的外部规模经济,并依靠专业市场的知名度和整体营销宣传战略来开拓自己的市场。 2、劣势 (1)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仍然较低。据调研,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及天津等地的六十多家中小企业中,有80%以上的企业急需提高管理水平。其管理水平低主要表现为管理理念落后、基础管理薄弱、现场管理混乱、组织制度建设滞后、生产经营粗放等等。企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效率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交货时间不稳定。“差不多”这一说法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习惯用语,缺乏严谨的管理制度。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有限,主要表现在设备陈旧、工艺落后,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同时还反映在产品开发能力弱,升级换代艰难上。劳动力密集是中小企业得以发展的一大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入、产出周期较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短,但这种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果不进行产品开发和升级换代,必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品牌意识不强、产品附加值低。品牌不仅是企业的特征表现,能够在市场上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它更是一种质量的象征、企业精神、文化和个性的体现。它给企业带来的是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改善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品牌对客户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没有意识到品牌代表着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员工素质和商业信用;没有意识到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更没有将创名牌与企业利益和长远发展联系起来。多年来,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的产品随处可见,鲜有“中国创造”。总体上看,这些产品低档低价,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的需要。 (4)资金短缺。我国银行贷款一直倾向于大企业,对中小企业有着各种各样的限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银行坚持稳健经营的政策,防范风险,而中小企业的实力弱,借贷缺乏足够的信用保证,抗风险能力差,财务制度欠规范等,所以中小企业不能成为银行的优质客户,银行为中小企业准备的贷量不足,资金短缺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1、进行国际市场营销调研,选择正确的产品和目标市场客户群 (1)国际市场环境调研。首先需了解国外的基本经济情况和进口贸易情况。其次需熟悉国外的政治和法律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情况,政府的重要经济政策,政府对贸易实行的鼓励、限制措施,有关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关税、卫生检疫、安全条例等。此外,还要认识国外的文化环境,包括使用的语言、教育水平、宗教、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以及国外人口、港口特点和有关运输情况等等,以便顺利开展业务。 (2)国际市场商品情况调研。企业要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除需了解国外市场环境外,还需了解国外商品市场情况,以便正确制定商品的价格和其他交易条件。一是要了解国外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包括商品供应的渠道、来源,国外生产厂家、生产能力、商品质量、数量及库存情况等,尤其是商品供给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二是要了解国外市场商品需求情况,包括国外市场对商品需求的品种、数量、质量及包装、运输要求等。三是要了解竞争者情况,包括竞争者产品质量、价格、营销策略、占有率等。四是要了解国外市场商品专利等情况,避免发生法律纠纷。 (3)国外客户情况调研。对国外客户的调研主要是调查客户的资信情况、经营能力、经营业务范围和区域等。第一,为能理性进入国际市场,降低企业信用风险,必须了解客户的资历、信用等情况,即企业的偿债能力、履约状况、守信程度等。这主要根据客户的规模、发展历史、经营状况和管理者的变更等情况来衡量和判断。第二,需要调查客户经营的能力。主要是了解客户业务活动能力、资金融通能力、贸易关系、经营方式和销售渠道等。这主要根据客户销售网络的设立、经营利润、消费者对他们的印象、售后服务水平等来判断。第三,必须了解客户的经营业务范围和区域。一方面要清楚客户经营的商品及其品种,以便与企业的出口产品相一致,另一方面要清楚客户是中间商还是最终客户或专营商或兼营商等,以便企业准确地处理好客户和客户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交易关系纠纷。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主要通过报刊、杂志、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互联网等途径来调研,以节约成本和时间。而对一些重点的市场和客户,可以采取实地考察、参加展销会等方法,以取得详细资料。 2、国际市场产品策略 选择产销对路的产品策略是实现有效国际营销的关键之一。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既无力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也无法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所以,需要避开与强大竞争对手的直接抗衡,根据目标市场的客户需要,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国际上的最新技术,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调整企业产品项目的宽度和深度,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需要注意产品的差异化,利用其小、快、灵的特点,生产满足客户特定需求的产品,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创新品牌是我国中小企业跻身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要把品牌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在维持现有国际客户关系的同时,分步骤、策略性地将自主品牌的产品销往目标市场。因此,企业一方面可采用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根据客户的要求可采用客户的品牌,待条件成熟时再过渡到完全销售自主品牌的产品,树立起在目标市场上的企业形象。 3、国际市场价格策略 中小企业一方面具有经营灵活、形式多样、应变能力较强等优点,这也是其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原材料成本和用工成本等总体上呈逐渐上涨趋势,所以中小企业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价格比较适合于采用在微利基础上的合理价格策略,以低于国际市场或其他企业同类商品的价格,在国外市场全力推出商品,争取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市场,打击和排挤竞争对手,赢得市场优势,扩大商品销路,进而占领市场。 同时,应该注意到,低价策略易遭遇反倾销。所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采取价格竞争策略的中小企业,必须处理好企业市场竞争策略与国际反倾销的关系。一是全面认识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协议,加强对有关国家反倾销法规的了解。二是根据目标市场的价格状况确定并及时调整出口价格,使其比目标市场国的国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略低。三是制定正确的市场发展战略,把握开拓市场的节奏,避免产品集中销售于特定国家和区域。 4、国际市场渠道策略 中小企业由于受财力、人力的限制,大都采用间接分销。通过国内、国外中间商出口,企业所承担的风险、进入市场的成本相对较少,但缺乏对市场的控制。所以,企业在利用中间商时,应充分了解中间商的特性和当地的分销环境,采用适当的控制手段和激励措施,以保证产品顺利到达客户手中。 另一方面,有自营出口权的中小企业应从扩大直销渠道入手,改变长渠道的分销方式,采取建立国内出口部、建立国外销售公司或子公司等手段直接争取一些国外的国际采购商,减少中间环节,扩大价格和利润空间,同时能够直接获取市场变化的信息,强化企业对渠道的控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地位。 5、国际市场促销与电子商务策略 电子商务因其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营运成本低廉,非常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营销。中小企业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我国中小企业贸易促进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网、阿里巴巴网、B2B网站及企业自己的网站等进行宣传,使国外客户有机会找到企业、了解企业及其产品,扩大企业产品的传播度;二是到各国商会、协会及商业网站上寻找客户,寻求商机,或者利用国际、国内展会平台结识国际客户,宣传本企业的产品,收集市场信息,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取得更多的订单,建立与客户持久、友好的关系;三是企业营销人员自身或借助国外中间商、零售商采用拉销策略与推销策略做好软、硬终端的促销工作,使目标客户群了解、信任企业的产品,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同时全力做好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工作,以客户需求第一的服务理念开拓国际市场。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营销的成败。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中小企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合理运用国际市场营销策略,不断提高在营销活动中的整体功能,从而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中国灯具类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探析 摘要:照明业被称为“带来光明的行业”,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照明行业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至今,面临了很多的困难与挑战,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与发展,但中国灯具企业要想更好更快更稳地步入国际市场,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仅凭中国现在的灯具灯饰生产水平和营销方式还远远不够。因此,中国灯具企业必须认识到中国灯具行业的现状,并根据现状重新制定出适合中国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实现营销战略调整,以取得灯具行业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灯具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一、中国灯具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现状 中国照明行业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照明行业年产值已接近2 000亿人民币,其中出口额为100亿美元;照明行业生产企业达到10 000家以上,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四省市,约占行业的90%以上;企业性质基本以民营、股份制、外商独资(含港台)或合资为主,国营企业已基本退出照明行业。 近几年来,国内灯具生产企业加大了品牌宣传的力度,在各自领域涌现出了一批知名企业,如家居照明欧普、商业照明雷士、工程照明三雄・极光等等。这些优秀企业在做大规模的同时,通过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了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也逐渐摸索出一些可供整个行业借鉴的经验。 1.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一直以来,中国更多的灯具企业都是在低端领域依靠产品数量占领市场,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随着基础市场需求的逐渐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个别忽视产品质量的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而那些已经注意到并采取措施提高产品质量的企业则不断扩大市场容量。依据ISO认证相关要求,严格按照标准的质量体系运作,并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使企业一直处于规范化的运作中,才能占据更大的市场空间。 2.科技创新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真正的较量体现在科技创新方面,企业拥有与众不同的新技术,不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而且能够拓展出新的市场领域,成为照明行业的领航者。近年来,一些照明企业通过不懈的学习,引进先进的生产与检测设备,以科技创新为主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出高质量、新款式、符合广大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产品,引领照明灯饰潮流。 3.经销商的支持是市场成功的关键。近年来,一些照明企业逐渐改变以前不重视经销商的不良意识习惯,在对与经销商的扶持力度、广告宣传、产品开发、品牌树立、经销商市场维护等方面均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他们为客户提供市场资讯、品牌制胜的解决之道,协助经销商提高区域竞争力,辅助他们成为当地市场的佼佼者,这些成功的营销策略最终达到产销商双赢和永续经营的结果,短期内获得了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照明灯具行业较为正规的企业普遍采取大区域独家、小区域独家以及区域三种经销商制度,这三种制度各有利弊,但相对而言,大区域独家制度更容易与经销商分享发展的成果,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 二、中国灯具行业国际市场营销面临的挑战 中国灯具行业是一个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基础雄厚的行业,尤其国际市场上凭借其低成本、种类多、质量好等优势可谓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目前其市场营销水平却十分原始。 1.“坐销”仍是绝大多数灯饰企业最主要的销售方式。目前,国内的灯具企业大多依靠“坐销”的方式来销售产品,即没有主动建立销售渠道寻找和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而是坐等国外客户自己找上门,销售方式十分被动。例如,在中山古镇的2 300家生产企业中,近80%的企业没有营销渠道,仅靠“坐销”完成产品的销售工作。2 000多家灯饰企业中,除了欧普、松本等几家生产标准灯具和光源产品的厂家拥有自己的销售队伍,建立了国内的销售网络,大多数花灯企业基本没有销售队伍,更不用说建立海外销售网络了。 2.产品过度差异化难以形成知名品牌。国内企业中,生产非标准灯饰的企业更多关注的是灯饰款式的独有性和推出速度,而每一款灯饰的生产量都非常小,企业的生产线大量闲置而研发部门的试制车间却异常忙碌。另外,很多灯饰企业的品牌其实还是一个商号的概念,国外客户更多看重的企业的品牌,而中国的灯饰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化程度是相当低的,没有自己的品牌,与国外著名的灯饰企业,如意大利著名灯饰企业FORNZASI-ER,西班牙VIBIA,美国KICHLER等国际顶级灯饰品牌相比,产品的寿命很短。 3.灯饰产品的销售终端十分单一。目前,全国各地的灯饰经销商大都集中在建材批发市场中,或是在建材市场中的专业灯具批发市场里。工程销售的主要形式也非常粗放,往往是国内外客户根据需要量的大小选择在当地灯饰市场购买或者直接到生产集散地看样订货。据了解,除了标准灯饰的终端形式较为多样外,目前非标准灯饰产品的终端几乎全部是在非正规的灯饰市场。正因为如此,很难让国外客户与灯饰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因而企业也就很难获得客户的忠诚度。 4.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成本竞争异常激烈。目前灯饰企业均集中于产业族群之中,灯饰产品是技术壁垒很低的行业,配件生产企业越发达,灯饰生产型企业的成本构成越透明。有经验的经销商到古镇采购时,往往先到灯饰配件市场走走,先摸清厂家配件采购底价,然后开始讨价还价。这样的透明的价格,企业很难建立起自己的优势。国际一些大品牌灯饰企业更多的是投入技术研发和产品更新等方面,不仅仅对产品样式,尤其是产品的材料方面的研究,从而使企业从源头上获取更强的竞争力。 由于国内灯具行业在国际市场营销策略上存在各个方面的不足,使得中国灯具企业在出口贸易上面临着多重挑战。近几年来中国出口灯具产业发展较快,但出口灯具产业的发展仍存在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不高、产品档次低、自主品牌意识淡薄等“硬伤”,受国外技术壁垒多样化的影响较大。 三、灯具行业全新的营销模式探析――BDS模式 BDS――Br Direct-sale Chain-store,其基本运营方式是“以品牌卖场为基础的覆盖全国的连锁卖场销售网络”。BDS销售模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以独有的厂家与卖场紧密合作的联营模式为基础,通过直接面向全国范围厂家的大量采购,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保证了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消费者从而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正规厂家的品牌货品。对于灯饰零售行业而言,BDS是一种全新的资源整合销售模式。 1.灯饰BDS的核心是联营模式。简单的说就是由经营品牌卖场的商家提供大型零售卖场终端,生产厂家向商家供应品牌灯饰产品,双方签订销售任务的一种厂商联营合作模式。灯饰BDS模式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厂商关系,其联营模式的运作方式为:厂家直接供货并负责卖场内自身品牌灯饰零售终端的销售,实现了对终端的绝对掌控,而且厂家直接与消费者接触,把握第一手市场需求动态与销售信息;卖场负责推动优良的大型品牌卖场建设,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制定全国连锁的战略规划,市场推广营销政策的执行,提供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及规范化的卖场管理。 2.灯饰BDS模式建立的是一个品牌灯饰连锁卖场。它注重在质量、价格、服务三个方面向消费者提供保障。质量保障体现在卖场销售的灯饰全部是通过国家质量认证和检验的合格产品,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量采购,首先可保证灯饰的品类齐全,同时大宗采购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其次可以品牌灯饰厂家为基准进行充分的筛选,实现全国连锁卖场的灯饰品类战略规划;价格保障体现所有商品明码标价,更重要的是顾客在这里购买10个灯泡的价格可能就是卖场在全国采购100万个灯泡得到的折扣价格,在保障了厂家利益的同时兼顾了商品在市场上强有力的价格竞争;服务保障体现在向顾客提供专业的灯饰挑选、使用、欣赏等方面的咨询指导以及购买之后的送货、安装、调试等便利服务,使顾客购灯不再为安装等问题担心,实现轻松买灯,放心享受。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免去了顾客一切后顾之忧。 3.灯饰BDS秉承国际化大型连锁卖场先进管理理念。BDS内部运作吸取诸如沃尔玛、家乐福等业界翘楚的管理经验,中高层管理团队均由资深卖场经理人组成,内部规范化、科学化的运营方法保证了厂家产品效益在流通环节中的最大限度提升。至于厂家最关心的回款问题,BDS一般都制定详细的结款、回款等政策,并与厂家签订正式货款协议,财务工作的规范化操作确保了对于回款处理的安全、及时。 四、启示 中国的灯具企业只有不断提升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提高品牌意识和服务,努力扩大产品知名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重重挑战,灯具出口企业仅仅在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上下工夫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品品牌档次,提高自身竞争实力,才能谋求本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论文:安踏体育用品集团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分析及借鉴 【摘 要】安踏体育用品集团是国际化经营发展得较好的一个中小企业,文章通过4P分析法分析了安踏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并对其国际市场营销进行了SWOT分析,最后从产品定位、品牌内涵及管理意识三个方面提出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安踏;国际市场营销策略;4P分析 作为全国知名的体育用品集团,安踏从2001年开始进军国际市场,在俄罗斯设立分公司,成为俄罗斯市场上领先的中国运动品牌。其后,安踏分别在新加坡、台湾、希腊等海外市场开设专卖店,在捷克、乌克兰等国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国际化经营。安踏集团通过海外市场的有益尝试,在国际化运营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通过对安踏集团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分析,希望为其他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借鉴。 一、安踏体育用品集团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一)4P分析 (1)安踏的产品策略 安踏集团决策者把安踏产品品牌作为自身经营的第一策略,其生产的产品比较齐全,包括男女式运动服、运动鞋等多个系列,并在产品构思和生产中抓住并迎合消费者心理,找准目标。同时,安踏在生产中注重创新,在旺季淡季各有不同品种的衣服推向消费者,生产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2)安踏集团的价格策略 安踏集团在制定产品价格的时候,除了企业盈利,还考虑了消费者对于安踏产品的心理接受价格。在抢占国际市场份额进行价格定位时安踏体团充分考虑到了外国社会的发展水平与消费能力,在与国外品牌和国内一同进驻外国市场的同类型企业中占得先机。事实证明,现阶段安踏集团在国外市场上的价格策略是成功的。 (3)安踏渠道策略 在国内,安踏除开基本的零售外,还考虑到了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在举办活动时的工作服,通过团体销售等形式增加了销售额,并节省了销售的人力,更重要的是,安踏集团在渠道销售时,抓准时机,充分考虑先赞助,后渠道销售的可行性,并根据策略赞助了不少知名企业,这使得安踏在国内外市场名声大噪。 (4)安踏集团的促销策略 安踏集团在营销点进行促销,主要考虑的是促销点地理位置,人流以及促销时机,并不是每一个促销都能成功,但是安踏对于促销的把握还是成功的,主要是因为安踏集团把握住了促销的时机,真正地使薄利达到了多小的效果,形成了良好的反应。 (二)SWOT分析 (1)安踏营销优势 安踏稳定的国内市场为其全球化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06 年至今,安踏在全国范围内建造品牌旗舰店,其品牌连锁店遍布全国各大中型城市,有了国内营销份额与集团较强盈利能力作为支撑,安踏集团进军国际市场自然有底气,敢于尝试和创新营销方式。 强大的代言人团队提升了安踏的品牌价值和品牌传播度。安踏集团在国外营销中注重明星效应,邀请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孔令辉、篮球明星凯文?加内特、路易斯?斯科拉、史蒂夫?弗朗西斯、网球明星伊莲娜?扬科维奇、跳水明星郭晶晶等。他们有着广泛影响力,通过与代言人合作、举行一系列的品牌宣传活动等加快了安踏运动系列在国外市场的传播速度,形成数量庞大的消费群体,稳定地占据国外市场份额。 (2)安踏营销劣势 研发投资不足。与世界一流品牌相比,安踏在研发上投资不足。从2008年开始耐克每年拿出占其销售收入4%的资金投入于产品研发,安踏直到2012年才将研发投入提高到销售收入的4% ,而耐克2008年的销售收入为186亿美元约1209亿元,安踏仅为46亿元,前者是后者的26倍左右。由此可见安踏的研发投入是非常薄弱的。 产品设计感不够突出。安踏的消费群体一般是18 至25岁的年轻人,而安踏产品外形设计上时尚感不强,在同类产品中不够新颖和突出,未能真正展现出安踏独特的设计理念。同时,安踏店面的迅速扩张使得底层的营销人员没经过系统的专业营销知识培训就匆匆上岗,不能为顾客提供全面的引导和服务。 (3)安踏营销机会 体育赛事为安踏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许多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相继在中国申办。如2007年女足世界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14年南京青年奥运会等。顶级赛事和体育资源带来的不仅仅是直接的账面收入,其核心价值是提升品牌价值,安踏可充分利用这些国际体育赛事加大品牌传播,扩大安踏产品的国际知名度。 (4)安踏销威胁 成本上升。作为运动鞋主要原材料的橡胶、棉花等价格不断攀升,同时人力成本也不断提高,这造成安踏产品提价的压力逐渐加大。针对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安踏不得不将提高销售价。但是,非洲和亚洲国家的消费者属于价格敏感型,一旦安踏提高产品价格,随之而来的则是低销售额、低利润额,因此造成的资金短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安踏集团的国际化营销策略。 企业之间竞争大,争抢市场份额。目前,阿迪达斯、耐克等著名体育运动品牌凭借着强大的品牌价值和较高的消费者忠诚度和认可度牢牢地占据了我国体育运动品牌的高端市场,因此安踏集团面临了巨大的竞争和挑战。 二、安踏集团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对其他中小企业的借鉴 (一)依据产品定位,树立整合营销的理念 体育产品的营销在宣传与推广中要做好定位,体育产品的设计不仅要满足质量过硬的要求,还需要根据消费群体心理选择,如消费者对其产品所表达的运动理念,健康追求以及在某一程度上是否具备时尚性有自身的选择,安踏集团在产品宣传时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选择,以“永不止步”作为安踏的标志,传递出健康向上的运动力,深得消费者的喜爱。安踏集团在产品上定位的成功,是其在国外获得一定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只有把握住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才能进行其他的营销策划。在准找定位的同时,结合分销渠道、销售终端的设计进行整合营销。 (二)塑造品牌内涵,合理选择形象代言人 安踏在进行全球推广的过程中,合理地选择了形象代言人。一方面安踏要求代言人在运动赛场上有所贡献,如美职篮名将凯文加内特在赛场上激情四射、永不言败的风格刚好与安踏产品设计理念相符,且为消费群体认可。另外,安踏集团在选择形象代言人时更注重社会形象,注意保护自身的品牌价值。 (三)培养健全的管理意识 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需要无限的创新精神,还需要培养健全的管理意识。技术创新和产品的研发能够使企业跨越性发展,培养管理者科学谨慎的管理意识,加大管理人才的储备,深化管理改革,使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是企业持续生存的一大法宝。安踏集团在进军国外市场,提高企业品牌价值的同时,敢于管理创新,给国外安踏营销点充分的自由,在效仿和学习国外同类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敢于创新管理模式,在国外市场竞争中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条款,为国内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另外,安踏集团非常重视管理干部的培养,目的是让安踏集团的管理班子能够持续的保持科学谨慎的管理意识,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值得国内中小型企业借鉴。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中小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应充分考虑国际市场中的各种因素,并根据客户的需求制订和完善适合自身特点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使自己的营销策略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发挥持续有效的作用,使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营销;营销策略 中小企业由于受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国际市场营销中不能与大型企业分庭抗衡。因此,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营销环境,采取适合自身企业特点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1渠道策略 1.1分销渠道策略 目前有不少中小企业采用间接分销的渠道,即通过国内外中间商出口。这种分销渠道可以借助于第二方的资源迅速打开目标市场,它在产品市场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营业费用较低;销售网络建设投入较小;有利于公司迅速打开销售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这种营销渠道,将一部分国际市场营销过程中的风险转嫁给中间商。 1.2网络营销渠道策略 网络营销也称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的营销模式,相对传统的营销模式,它突破了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从而为中小企业创造了与大企业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况且,它的营运成本是相当低廉的,但是可以获得高额回报,这非常适合中小出口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进行电子商务是比较经济和较有效的方法。企业可以在著名的国际网站上建立自己公司的网页,并在诸如雅虎、Google等搜索引擎上注册,自己的公司和产品信息,这会让海外的客商有机会找到你的企业和产品;此外,还可通过网络渠道主动出击,广泛搜索目标客户,向其推销产品,挖掘潜在市场。 1.3直销渠道策略 直销渠道策略是指企业将产品直接销售给终端买家的一种销售渠道策略,直销渠道策略有几种:一是企业可以在各国商会、协会及商业网站上去寻找终端客户,或是利用国内、国外的一些国际性展会平台,结识国际客户,通过面对面的接洽,获得订单,并与之建立持久、友好的关系。二是可以在一些BtoC的网站上将产品信息挂上去,直接销售给终端消费者。三是可以在国外建立销售公司或子公司,直接与国外的采购商接触、商谈,争取获得订单。 直销策略有利于获得最终消费者的反馈信息;有利于企业根据顾客的需求不断调整市场营销策略;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费用,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能力,扩大利润空间。 2产品策略 2.1产品组合策略 产品组合策略是指企业在国际营销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国际目标市场的需求、自身的资源、技术条件等因素来确定产品的经营范围及产品的结构。企业可以根据市场波动情况,适时扩大产品组合,既在原产品组合中注入新的产品,扩大经营范围;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缩减产品组合。 2.2产品延伸策略 产品延伸策略是指企业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能力的变化,将产品作向上、向下,或双向延伸。向下延伸就是当市场不景气,或区域经济状况不乐观的时候,企业可以把原来定位高端市场的产品向下延伸,增加低端产品项目。向上延伸则是把定位低端市场的产品向上延伸,增加高端产品项目。双向延伸就是在掌握市场优势后,将产品向高低端两个方向市场延伸。 2.3产品差异化策略 产品差异化策略则是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根据需求的不同,提供经过改制的、有所差别的产品。例如在同一国家或区域的市场中有多个客户采购同一款产品,企业可以为不同客户提供在外形上略作改动,或在视觉上略有差异的产品,而产品本身的功能可以保持不变。也可以保持产品的外形不变,根据不同客户的爱好,对产品的功能稍作改动。这样,既能避免同一市场中客户间的不良竞争,又能赢得相应的市场份额。 3价格策略 产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营销决策和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它是国际市场营销的一个决定因素。因此,企业在确定价格时应充分考虑到成本因素、国际市场汇率的波动因素,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给产品价格带来的影响。 低价策略并不可取。采取低价策略,即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的价格定得较低,这固然会有利于扩大产品市场,提高产品销量。但是,面临的市场风险也不小。因为,在当今国际金融形势变幻莫测,大众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会给产品的材料成本带来不确定因素;另外,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有可能使得结算时得到的价格比原来预期的成交价格要低得多。例如,企业原来设置的产品利润为3%,产品价格也按此原则确定了下来。但是,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人民币的升值等,3%的利润空间很快就会被抹去,就像前一阵,人民币兑美元出现了连续14个涨停板,短短几个月的升幅就超过了3%,这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的。这个时候如果企业想调高销售价格的话,客户不一定会接受。客户不接受的话,自然也就会失去订单,从而失去市场。那么,如果不调高价格的话,企业将会在亏损的边缘苦苦挣扎。这种情况在最近几年的国际营销中屡见不鲜。 高价策略对中小企业来讲同样是不可取的。高价格往往跟品牌的享誉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例如,LV的包为什么成本只有几百元,可它的销售价格可以超过万元?就是因为它是名牌,它的品牌早已深深地印在消费者的记忆中。而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品牌优势明显不能与大企业抗衡,除非你设计出了富有特别新意的产品,且产品的市场投入又比大企业大大领先。否则,高价策略是不能维持多久的。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家小企业,在1999年的时候,根据一个美国客户的设想,设计出了超声波测距仪,当时,企业将销售价格定得比较高。因为,这种产品在当时市场上还没有露面过,产品在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性,价格也没有可比性,企业最初确实也从中得到了较高的利润。这种产品在一段时间内吸引了较多国外工具类的采购商。当有一个欧洲采购巨头提出要订10万台时,要求企业将价格下降20%,可是企业的决策者怎么也不愿意接受对方的价格要求,经过多次谈判,最终这笔生意落空。更让这家企业意想不到的是,过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同样的产品功能,同样的款式出现在了与之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在这次事件中,这家企业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订单,它失去了继续扩大市场的极佳机会,也使自己的产品陷入了被动的竞争中。 因此,中小企业在确定价格时应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从市场的竞争情况出发,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确定一个合理的、富有弹性的价格。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营销中进退自如,使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命周期更长。 4服务策略 在当今以买方市场为主的国际市场中,顾客对服务品质检核的行为越来越明确,中小企业需要正视顾客的力量,识别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权利关系的改变,把以顾客为导向当做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重视顾客价值的实现,而服务策略则是顾客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 4.1优质服务策略 实现优质服务策略是每个企业都一直希望达到的目标,也是满足社会和顾客需求的重要策略。 优质服务策略是指在营销过程中,以顾客为出发点,尽最大努力满足顾客的需求,让顾客享受个性化的、契约化的良好服务,以此增强企业的信誉度,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消费者。 实现优质服务,一是要提高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大培训力度,增强营销人员的专业知识、服务意识、市场竞争意识。二是要建立和健全服务监督机制,及时反映顾客的意见和建议,改善服务方案,提升服务质量。定期与顾客进行沟通,了解顾客的需求,根据顾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服务方式,提供优质服务。 4.2个性化服务策略 个性化服务是指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进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并与之建立长期的良好关系。 在实施个性化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以及交易成本,导致总成本的上升,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应根据所估计的客户的终身价值和吸引度及保持顾客所需成本进行成本收益权衡,确定“金牌”客户、“银牌”客户及一般客户,然后针对不同分类的客户制订个性化的服务策略,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总之,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应充分考虑国际市场中的各种因素,不断改进和完善营销策略,使自己的营销策略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发挥持续有效的作用,使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营销论文:Email营销的黄金法则 菲利普·科特勒:Email营销的黄金法则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广告的公司面临着1条前程光明但又危险的道路,任何过错(比如把电子邮件发送给1个其实不需要的顾客)均可能会在_夜之间毁了公司的名誉。但是,如果公司对于于电子邮件的使用恰到益处的话,它不但能够树立起与客户的联络,还可以取得逾额利润,并且,其所花的费用仅仅是直接邮寄所花费用的1小部份。 愈来愈多的公司开始采取Email营销模式,由于电子邮件营销可以带来许多看患上见的益处——因特网使营销人员可以当即与不计其数的潜伏的以及现有的顾客获得联络。钻研表明,八0%的因特网用户在三六小时内会对于收到的电子邮件做出回覆,而在直接邮寄(简称直邮)流动中,平均回覆率仅为二%。同时,与在线营销的其他方式相比,电子邮件是﹁个无可非议的赢家,通过“点击通过率”这1指标可以充沛体现出来.每一当用户连接到公司的主页或者销售站点时,就产生了1次点击通过——不管他们是观看了1个站点的窗口广告,仍是发送了1个电子邮件。旗帜广告的“点击通过率”已经经降到了一%下列,而电子邮件的“点击通过率”则到达八0%;再有1项就是本钱,纸张、打印、邮寄的费用都很贵,而且1年比1年更贵(微软公司平均每一年要花七000万美元用于直邮),现在,微软每月要发送二000万份电子邮件,但花的费用要比直接邮寄少患上多。 但是,发送电子邮件需要注意1些因素。为了到达1个较高的“点击通过”率,或者者为了让电子邮件的接管者们尽快做出回覆,营销人员必需遵循电子邮件营销的1个基本规则:征患上消费者的赞成。例如,作为1个在网络长进行直接营销的前驱者,扬扬迪尼(Yoyodyne)公司的(已经经被雅虎收购)总裁塞思·戈丁(Seth Godin)乃至提出了以征患上客户允许为基础的营销模式(Permission-based Marketing)。戈丁认为,消费者厌烦了那些他们不想要的营销广告。通过应用因特网的人机对于话功能,让消费者抉择他们需要患上到甚么样的电子邮件,而使用征患上消费者允许为基础的营销将使它患上到益处。戈丁把“以征患上消费者许可为基础的营销”比作约会:如果公司在与消费者的第1次接触中就表现患上很好,这就会促进消费者对于公司的信任并促使他们接受公司之后所提供的各种服务。 艾米加(Iomega)公司在其电子邮件营销中胜利地应用了以“征患上消费者许可”为基础的营销方式,该公司主要销售计算机外围存储装备(如Zip驱动器)。艾米加公司展开了屡次电子邮件营销流动,每一次都是以已经登记的顾客为基础开始的。从它的选择清单中,艾米加仅向那些允许艾米加公司向其发送电子邮件的顾客发送电子邮件。通过把目标集中在那些愿意收到这些电子邮件的顾客身上,公司可防止在因特网上受到谢绝,并且增添其收到回覆的几率或者者增添其销售额。 鉴于消费者对于收到大量的垃圾邮件感到愤怒,他们老是把它们删除了到垃圾箱里。这些愤怒的消费者乃至可能会在网长进行反击,他们只需很快地发1份电子邮件给他的朋友们,给该公司服务名单上的所有人,或者者给其他Web站点上的用户,或者者是树立他们自己的Web站点来反对于该公司,这样1个愤怒的消费者几近可以当即让那个搪突的公司声誉扫地。由于这个缘由,那些有效应用电子邮件进行营销的公司不但让愿意“进来”的用户“进来”,而且每一1次当他们要“出去”时,也让他们“出去”。 下列是电子邮件营销人员中的前驱者们所遵循的其他1些首要的准则。 一、给顾客1个必需做出回覆的理由。 扬扬迪尼公司使网上冲浪者们有强烈的愿望去读这些电子邮件广告以及网上广告。立异的直接营销公司应用电子邮件情势上的小游戏、清道夫搜寻肃清以及瞬间就知道输赢的流动来吸引顾客。用户的目的是为了争取产品,如1次去加勒比海的旅行或者者是1袋金子。 二、使你的电子邮件的内容个性化。 网络使公司能够依据顾客过去的购买情况或者合作情况,将其发送的电子邮件的内容个性化。同时,顾客也更乐于接受个性化的信息。电脑书店亚马逊()的站点通过顾客的购物历史记录向那些愿意接受建议的顾客发送电子邮件并提出1些建议,而博得了许多虔诚的客户;IBM公司的“聚焦于你的新闻文摘”站点将有选择的信息直接发送到顾客的电子邮件信箱中……那些赞成接管新闻信件的顾客可以从1个有兴致的话题概况清单当选择他们所有的内容。 三、为顾客提供1些他从直接邮寄邮件中所患上不到的东西。 直接邮寄流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筹备、施行。由于电子邮件营销的施行要快患上多,所以它们能够提供1些对于时间敏感的信息。例如,网络上的1个游览站点如游览城(Travelocity)不断向顾客发送被称之为票款手表(Fare Watchers)的电子邮件,它提供最后1分钟的便宜机票。 如果营销人员依据所有这些规则来从事其营销流动,他们极可能使电子邮件成为最热点的新型营销载体之1。 菲利普·科特勒: 被公认为现代营销学之父,创造了完全的营销理论,培育了1代又1代美国大型公司的企业家。在美国超大型跨国企业的成长中,科特勒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科特勒是美国西北京大学学凯洛格管理钻研生院的杰出教授,他曾经获芝加哥大学经济硕士学位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后以及芝加哥大学行动科学博士后。 营销论文: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 摘要:在当前的买方市场环境下,面对日益挑剔的消费者,企业如何做好产品营销工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作为营销管理的基础问题也越来越体现其重要性,文章通过论述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营销策略,分析了在营销管理工作中对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性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关键词:营销策略 ;营销管理;产品;生命周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行业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企业要使自己的产品适时打入市场并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企业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并保持高速的发展,企业的营销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作为营销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之一,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 通常,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与盈利情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这种变化的规律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命一样都有出生、成长、成熟直到衰亡的过程。产品生命周期也称产品寿命周期,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共四个阶段。每个时期都反映出顾客、竞争者、经销商、利润状况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企业可以根据产品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显着特征而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满足顾客需求,赢得长期利润。制定最佳产品组合和营销策略必须了解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市场特征,产品组合和营销策略也相应不同。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随时间的变化来进行研究的。 二、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营销策略 (一)导入期 在导入期,不论企业强弱,它们所注重的都是独特企业竞争力的开发和与之相关的商业模式的建立。在这一阶段,投入的需求很大,此时的指导思想是迅速建立市场份额,采用各种办法加快产品扩散的速度,利用竞争者少的有利时机抢先占领市场。企业要主动缩短导入期的时间,降低产品的市场风险。此时应积极收集市场夺新产品的反应与意见,以促成产品的技术完善和最终定型,在很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完善生产技术,保证产品性能的实现和质量的稳定,并确保生产能力的协调和销售渠道的通畅。产品销售的重点在于吸引对新产品不了解的顾客和向潜在的消费者介绍新产品,引导他们进行试用。企业可以“创造”需要,突出强调新产品所能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和利益,可以采用赠送、试用、较大的折扣等方式来争取消费者。在销售渠道的建立和拓展方面,应给予中间商较大的利益和保证,刺激中间商积极推销新产品,如给予较大的让利,加大合作广告津贴,给予中间商强有力的技术和服务支持,适当减少中间商的进货风险等。 (二)成长期 产品由导入期进入成长期的显着标志是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需求加速增长,市场也很快地扩大,使得产品销售量急剧上升。如果说导入期的市场等待企业去开发,而成长期的市场就已被大部分的占领,企业发扬“钻”劲和“挤”劲才有可能进入。在成长期,企业面临的任务是巩固自己的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幸存者。营销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在竞争中开拓市场,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说是一种成长策略,其目标是在快速扩张的市场中保持相对的竞争地位,只要有可能就加以扩大,即在扩张的市场上成长。 此时企业营销策略的核心是维持其市场增长率,使获取最大利润的时间得以延长。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如何让顾客试用其产品”,而是“如何使顾客偏爱其品牌”。所以企业在营销策略与方法上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企业在此基础上还需投入资源发展新的销售和营销能力,并根据现有的财务需求和相对竞争地位决定投资于哪一种相对优势:差异化、低成本还是集中战略。 1、产品方面。注重产品的质量,并配合以良好的包装和完善的服务,力争创出名牌。在同类竞争性产品很多的情况下,名牌产品往往是一枝独秀,供不应求,所以创立名牌是增加销售的根本保证。 2、价格方面。分析竞争者的价格策略,维持原价或在适当的时机降价以吸引价格敏感型顾客,这样既可以增强竞争力,又可以吸引消费者。但是企业必须慎重对待降价方式,以免引发残酷的价格竞争,使得企业与竞争者两败俱伤。例如,近几年格兰仕微波炉的大规模降价促销,带来了微波炉市场的价格大战。格兰仕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低成本战略,挤垮了大部分竞争对手,迅速占据了国内的微波炉市场的半壁江山。 3、渠道方面。面对较高的产品销售增长率,企业不仅应保持其销售渠道的通畅,而且应积极开发新的销售渠道,并加强各渠道之间的联系,使产品的销售面更加广泛;这时由于产品的品牌形象已经建立,采用广泛的销售渠道不会影响产品形象。 4、促销方面。继续开展各种促销活动,此时的促销重点不再是新产品的介绍,而是转向对消费者的诱导和说服,使其产生购买欲望与购买行为。广告的重点由提高产品的知名度逐渐转向建立产品信赖度与购买量,把报道消息的广告转换为强调自己的产品优于竞争者产品的广告。成长期的广告不仅要使潜在的顾客知道本产品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了解本产品的质量、性能、特点以及在哪些方面优于竞争者。例如,现在市场中有很多同类的保健品,有的企业在广告中多次强调其产品是蓝瓶包装,提示消费者将其与竞争者品牌区别开来。 5、市场方面。竞争者的进入,使原有市场的需求趋于饱和,使产品的销售增长率趋于下降,企业应积极寻找和进入新的市场。企业在对市场进行重新的细分后,寻求与识别尚未满足的细分市场并迅速进入。 (三)成熟期 成熟期是产品生命周期中最长的一个阶段,它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小阶段,首先是“成长成熟期”,这一时期商品销售在缓慢增长,这是由于晚期大多数加入购买和现有顾客重复购买引起;其次是“稳定成熟期”,这一时期商品销售量到达顶点;最后是“下降成熟期”,这一时期商品销售缓慢下降,部分顾客转向其他更新的产品。 成熟期的营销策略的指导思想是:首先维持已有的市场占有率,不要被竞争对手挤出市场;然后选择进攻性策略,扩大销售并尽量延长这一阶段的时间,或是促使产品生命周期出现再度循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收益。此时企业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更有效地竞争”。一般来说,可供企业选择的策略有市场改良、产品改良、营销组合[文秘站:]改良三种。 1、市场改良策略。市场改良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在巩固老顾客,尽可能赢得新顾客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市场,提高成熟期内的产品销售量。它是通过改变产品的用途和销售方式或消费方式来实现的。第一,通过市场的再次细分,寻找和进入那些还没有使用该产品的新市场。第二,加强品牌地位,争取竞争者的市场。设法吸引竞争者的顾客试用或使用本企业的产品。第三,通过开发现有产品的新用途来延长产品成熟期,并开拓崭新的市场。第四,通过促销努力来激励消费者增加其产品的使用率或使用量。例如,牙膏广告可以说服人们不仅要早晨刷牙,晚上也要刷牙以保护牙齿的健康。 2、产品改良策略。产品改良策略是产品本身经过适当的改变后,重新推向市场,使之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产品改良有以下方式可供选择:第一,品质改善。其目的是增强产品的功能及各项技术指标,如耐久性、可靠性、安全性、方便性等。第二,特性改善。指增加产品的新的特性或功能,扩大产品的多方面的适应性。如电视机增加自动选台与录像功能。第三,式样改善。其目的是加强产品外观上的艺术诉求,增加产品的外观美感。第四,用途改革。指在改变技术和设备的条件下发展产品的新用途。不断发展产品的新用途,产品就会不断再生,不会陷入销售饱状态。第五,服务改善。其目的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对服务的改善,实际上就是增加了产品的价值,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利益,并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海尔 公司就是以优质的售后服务而着称的。 3、营销组合改良策略。针对成熟期产品的特点,企业有必要通过改变其营销组合因素中的一个要素或若干要素,来刺激产品的销售,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第一,价格改革。在成熟期的产品一般采用降价的策略,以打入新的市场并吸引同类竞争性品牌的使用者。第二,渠道改革。力争进入各种类型的、更加广泛的销售渠道。第三,促销改革。包括销售促进改革(优惠、折扣、展销等),加强售前售后服务和保证,加强人员推销力量,增加广告力度等。 (四)衰退期 产品销售量在成熟期缓慢增加直至缓慢下降,一般来说可以稳定一段时间。若销售量的下降速度开始加剧,且利润水平很低,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产品已进入衰退期。此时,产品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企业过去所采用的增加销售费用、降低产品价格等营销策略亦基本无效。因此在衰退期企业营销策略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有效地处理衰退产品。当企业分析产品确实进入衰退期后,则应在继留决策或丢弃决策中选择其一。继留决策指企业决定在产品衰退时,不应盲目地立即撤退,而是应首先观察市场。由于竞争企业相继撤出市场,继续留在市场内的企业往往可以接收他们留下的顾客而暂时增加销售量。丢弃决策指企业决定在产品衰退期丢弃产品,撤出市场。当产品衰退期到来时,企业也不应盲目坚持或犹豫不决,尽快撤出市场。 1、继留决策。如果企业选择了继留决策,有三种营销策略可供选择。第一,连继策略,即过去的营销策略维持不变,市场、价格、渠道、促销等与过去完全相同。第二,集中策略,即将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一些最有潜力的市场与销售渠道,开展比以前更强的全力以赴的促销活动。第三,收割策略,即大幅降低促销费用,减少促销人员,价格维持不变甚至稍有提高。虽然这会加速产品衰退,但可以增加眼前的利润。在顾客对本品牌高度信任与忠诚的条件下,实行这种策略也能维持以往的销售水准从而增加利润。 2、丢弃决策。如果企业决定在产品衰退期撤出市场,则应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丢弃方式,企业必须决定是直接丢弃产品,还是将产品的商标、生产权和设备转让给小企业继续生产。通常后者较为有利,不仅可增加企业收入,还可满足市场剩余顾客的需求。第二,丢弃时机,企业必须决定是当机立断地快速撤出市场,还是逐步减少产量,有序地撤出市场。 三、推动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的主要因素 现在不管是在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越来越重视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在很多的客观因素推动下,这种管理方法确实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一,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变动的方向和变化的速度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和长短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随着消费者需求的离散化和需求更新的速度加快,大大缩短了很多产品的生命周期。 第二,技术变革。技术的革新是是影响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的革新速度的日益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已呈现出不断缩短的趋势,不少行业从而不得不面对新产品的开发和新一轮的竞争。例如,在小汽车行业,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种车型的生命周期长达15-20年;在50年代其生命周期平均为10年左右;在80年代缩短到3年左右;到现在基本上半年就有一种新车型出现了。 第三,市场竞争环境。随着很多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和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将使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也要求企业对产品的开发与维护投入更多的资金,管理也应更加专业。 第四,政策法规。政府从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出发,可能会采取一些经济手段,例如,用提高关税、减少银行贷款等方法限制某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甚至可能采用行政手段来干预产品的市场生命,如通过产品质量、卫生检验标准等方法来保护一些产品或加速其淘汰。 第五,内部压力。例如,股东对利润过低而不满、销售人员对产品推销产品压力过大而抱怨等因素也会迫使企业采取必要的行动。 四、判断产品生命周期的方法 判断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将较直观地反映企业产品的现有销售和利润情况,而且能够反映产品所处阶段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市场趋势,从而更好地客观指导企业实施恰当的营销策略。通常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来判断产品生命周期。 第一,从企业的角度看销售增长率。从每个产品的销售增长或缓慢、增长快速或负增长就可以判断其大体的趋势。当然有些产品的销售情况忽高忽低,变化不规律而难以把握。这时就要应用回归分析技术找出规律。一般来说,当销售额的逐年的实际增长率为0.1-10%时,产品处于导入期或成熟期;当销售增长率大于10%时,产品处于成长期;当销售增长率小于零时,产品处于衰退期。在做销售分析时,一定要把历史数据按月排列出来,在两年或更长的时间内进行趋势分析,并且注意淡旺季的销售差距和促销与正常销售的差距,这样就能看出一个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第二,类比判断法。参照类似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和各个阶段的特征来划分新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的阶段。 第三,普及率法。以产品普及率来划分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当普及率小于5%时为导入期;当普及率为5-50%时为成长期;当普及率为90%以上为衰退期。 第四,消费者角度来看市场渗透率和忠诚度。如果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是靠渗透率取得的,说明产品还是处于成长期;如果企业的产品是靠忠诚度来达成的,则产品进入了成熟期。 第五,从竞争者的数量来看。如果竞争者激剧增多,产品仍然处于成长期;当竞争者开始退出,竞争者的数量减少时,应该注意产品是否开始进入成熟期后期或是衰退期。 五、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的其他注意事项 第一,加强数据库的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是以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的理论推导的结果,它是主要通过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随时间的变化来进行研究的。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来支持,所以企业加强信息数据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没有信息数据的管理,也就无法进行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 第二,判断方法的综合应用。以上判断方法主要是依据主观经验,辅以少量的数据计算,仍属于定性分析范畴,并且在应用时要根据产品的自身特点与所处的市场环境特点综合利用数种方法。 第三,产品生命周期变化与营销策略的相互影响。企业根据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来做出营销策略的调整;而营销策略的调整又可能引起产品的销售量的变化,从而改变产品生命曲线的下一个阶段的变化。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使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判断、预测工作更加复杂。 六、结束语 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为企业产品的更新提供了战略指导,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企业制定营销目标的影响是不同的。市场经济的竞争复杂多变,企业只有掌握市场的主动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行正确的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致胜的有力方法,企业应 在营销管理工作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以求在发展道路上闯出一条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独特的成长之路。 营销论文:市场营销推广领域应用第三方物流的优势 摘要:随着中国市场在世界市场中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看重中国市场的开发,在中国的市场营销推广策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市场营销推广领域应用第三方物流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是由营销推广业务的特性决定的,已成为目前发展的必然趋势。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量第三方物流企业与跨国公司在市场营销推广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第三方物流应用在市场营销推广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此同时,如何更好的利用第三方物流从而降低企业整体市场营销推广成本,已经成为目前许多企业正在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竞争优势;第三方物流;市场营销 一、 轻松取得物流信息和信息网络 物流系统是一个多环节的复杂系统,物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通过物资实体的运动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各个环节间相互协调,根据总目标的需要适时、适量地调度系统内的基本资源。物流系统中的相互衔接是通过信息予以沟通的,基本资源的调度也是通过信息共享来实现的,因此,组织物流活动必须以信息为基础。为了使物流活动正常而有规律地进行,必须保证物流信息畅通。物流信息的网络化就是要将物流信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其在企业内,企业间乃至全社会达到共享的一种方式。 ????物流信息的网络化可以缩短物流的传输长度,增加透明度。传统上物流某些方面的信息是不清楚的,最多只是了解部分属于企业范围的信息。而通过信息的网络化,可以使传统的二维市场,突破空间的概念成为空间市场,使物流信息变得异常的流畅。随着全球信息网络的建成,物流信息网络化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物流信息已经从“点”发展到“面”:以网络的形式将物流企业各部门、各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等连在一起,实现了社会性的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低成本的数据高速共享;从平面应用发展到立体应用:企业物流更好地与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统一加工消除了部门间的冗余,实现了信息的可追溯性。 二、 充分享有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效益是指适度的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它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规模经济效益是指由于规模的扩大导致年金计划本身长期平均管理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经济效率和收益的提高。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管理成本的高低与公司规模的大小成反比,公司越小,参加企业年金的管理成本就越高,这是中小企业站在企业年金门槛之外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美国低于100人的小型公司401(k)计划,管理成本将占到全部资产净值的1.4%,甚至1.6%,比正常的平均值高出62%左右,即较大型公司只有0.5-0.8%左右。一般来说,以 500人和1000万元资产的401(k)为例,在全部费用比例中,受托人费用最低,仅占全部成本的3%,账户管理费用占全部成本的14%,企业年金管理成本占比最大的是投资管理费,大约占全部管理成本的80%以上。 三、拥有灵活性 第三方物流能为一家公司提供更大的灵活性,例如地理分布上的灵活性。数量不断上升的供应商需要迅速的货源补充,因而要有地区仓库。通过利用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仓储服务,一家公司就可以满足客户需求,而不必因为建造新设施或长期租赁设施而调拨资金并在经营灵活性上受到限制。同样,服务的灵活性也能够通过第三方物流来实现,这样做可以向零售客户提供超过雇主公司的更加多种多样的服务品种。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来说则足够了,后来可以为横跨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提供服务。此外,资源和劳动力规模的灵活性可以通过外购来实现,管理者可以将固定成本变为变动成本,从而对不断变化的经营条件做出更快的反应。? 四、改善原有系统,节约市场营销推广成本 对于一个新的工商企业而言,物流系统设计应该是企业创建阶段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而对于已经处于经营过程的企业而言,定期地对现有的供应链的运行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两种情况下,第三方物流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方物流公司与市场营销业务部门结成合作伙伴关系,他们为了更进一步加强这种关系,通常会站在市场营销业务部门的角色进行考虑和分析,促使市场营销部门将物流成本规划入整个市场营销系统中,使市场营销业务在初期便考虑物流成本,将整个营销系统扩大,从而在整体上促使市场营销部门改善原有系统,节约市场营销成本。 五、市场营销推广领域应用第三方物流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方向 从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看,那些既拥有大量物流设施、健全网络,又具有强大全程物流设计能力的混合型公司发展空间最大,只有这些企业能把信息技术和实施能力融为一体,提供“一站到位”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介入,使得市场营销部门原有物流系统进行整体改善,某种程度上帮助市场营销部门节约市场营销成本。当然,能够真正发展到协助市场营销业务进行系统规划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在国内现阶段还非常少。因此,挖掘并引导对于应用此类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价值创新,推动双方合作的渐长性,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力是跨国公司与第三方物流团队共同创新的动力。在市场营销对物流需求的推动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应从扩大硬性服务的业务范围和创新软性服务的增值两方面着手。硬性服务:如从简单的存储、运输等单项活动逐步扩大到为客户提供配货配送、分拣包装、配套装配、条码生成、挂标刷标等,为客户优选货运线路等;软性服务:包括特定市场项目的组织协调管理、自动订单处理、客户关系管理、存货控制和返回物流支持、设计建议最优物流方案、物流全程的信息搜索、货运检测,通过INTERNET 与企业乃至顾客进行信息共享等,这些服务通过物流过程的追加投入,增加了商品的价值,创造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和货主企业的新的利润来源。不但巩固货主企业与消费者的密切关系,扩大商品的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创新物流的服务价值,主动地赢得市场。 六 结论 从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情况看,运输、仓储、销售物流、财务服务的提供者都包含在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范围之内。目前,这类服务公司的数量并不少,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然而,从目前市场营销推广领域应用现代物流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来看,第三方物流提供者的服务正在从简单的仓储、运输等单项活动转化为更广泛、更全面的物流服务,如物流活动的组织、协调合管理、建议设计最优化物流方案、物流全程的信息搜集、管理等。这种服务的特点是更趋于个性化、系列化、管理化,需要物流提供商和工商企业双方高级管理层的紧密协调。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金融学院 营销论文:分析旅行社旅游营销项目管理 论文摘要: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很多人的物质生活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多数人开始有想出去旅游的念头,现如今人们有了外出旅游的经验和感受,我国旅游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章从旅游产品项目管理、旅行社会员项目管理、旅行社营销活动项目管理、旅行社流失顾客项目管理四个方面出发,讲述了旅行社旅游营销项目管理。 论文关键词:旅行社;旅游营销项目;旅游业 旅游业可以说是一个不会衰落的行业,在这样一个融合了各地特色和各名族特点的产业中,除了旅游环境的好坏可能会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心情,同时旅游营销过程中,顾客接触到的许多事情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感受,旅游者是否愿意重游某些地方,关键之一是旅行社的旅游营销活动是否做得好,能让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顾客喜欢选择某些旅行社的原因。也就是说游客对旅游过程中经过的景点,以及景点内的服务是否满意仅是游客旅游过程的一个方面,而对旅行社所做的旅游营销调研,如实宣传,提供的各项服务将成为游客关注的重点。现在市场上有些旅行社与游客的之间存在许多的问题,游客的不满意大多不是对景点的,而是对旅行社的。旅行社应该做好各项旅游营销工作,提高顾客的认知度,游客对旅游体验是否满意;是否愿意向他人推荐;是否愿意再次选择同一家旅行社的同一旅游产品,应该成为旅行社要关注的重要目标。 旅行社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如何更好的发展下去至关重要。旅行社的旅游营销活动可以说是主要的工作,引入项目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和控制相应的工作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项目管理是一种实践过程中的管理活动,人们按照选定项目的特点和规律有意识地对所选定的项目进行组织和管理,它是一种成功的已被世界上众多国家证明的管理模式。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各不相同的项目管理模式,不管是美国还是德国,项目管理已经是较成熟的管理模式。我国在各领域中的实践也证明了项目管理是一种成功的管理模式。在旅行社旅游营销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是可行的。关键在于旅行社旅游营销领域的项目如何建立,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一、旅游产品项目管理 在现在的市场竞争中,顾客与旅行社的关系多数是维系在利益的基础上的,而旅行社是否能够为顾客量身定做其所需要的特定旅游产品或服务将会直接影响到双方的关系。中国市场上以这种方式存在的企业也是很多的,通过提供特色产品和特别的服务来满足顾客各种需求。 旅行社可以根据顾客的需要设置旅游产品,并对其进行项目管理,旅游产品项目管理应该是这种顾客化产品的项目管理。 立项的主要任务是要确定该项目是针对怎样的顾客群体,这样的顾客群体是否值得旅行社专门为其立项,确定旅游产品。旅行社可以通过市场上常见的类似产销见面会的形式来以销定产,确定顾客后在开展项目管理,或朝着这个方向来执行旅游产品项目管理。 二、旅行社会员项目管理 相信吸纳会员的营销方式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在今天,许多国内企业,尤其是服务性企业对这种方式开始关注。目前已有为数众多的企业,采用了这种营销方式。对于服务性强的旅游行业来说,旅行社也可以使用这种方式。所谓吸纳会员,就是旅行社根据市场上的情况,合理的组织顾客加入团体成为会员,并给予一定的长期的利益,会员可以自主参加,双方都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由旅行社组织管理的一种营销方式。旅行社可以以吸纳会员为目的设立项目,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管理。 旅行社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吸收会员参加,并提供相应的服务给特殊的会员,以此来培养旅行社的忠诚顾客。同时可以将旅行社的其他项目管理的成果放入其中,以此获得旅行社可观的经营利益。在项目管理的绩效考核过程中,可以以时间为阶段确立该项目的相关情况,如一年的开始,确定项目的目标,相关细节工作,一年结束后,结束项目并进行考核,在第二年开始时又启动项目,重新确定目标和相关细节工作。这样可以使整个项目管理过程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不断改进项目,不断完成项目。 三、旅行社营销活动项目管理 对于旅行社旅游营销而言,特别是新的旅游产品推广过程中的营销活动,对特殊的顾客群体都会存在常规性的活动,如旅行社对媒体顾客的诸如记者招待会;对旅游产品的终端消费顾客群体的诸如节假日旅游促销活动、公关活动等,这样的活动很多,都可以以活动为单元来确立项目,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来组织和控制活动的进程,相关活动过程中达到相应的营销活动目的。 旅行社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确定相应的为了达到项目目标的切实可行的计划,并结合旅行社的资源,联系顾客群体,彰显旅行社的文化,要让旅游营销活动项目体现出旅行社的优势,旅行社要结合旅游产品项目管理来确立专门的旅游产品项目,根据旅行社自身条件和市场的情况,来开发新的旅游产品项目并通过相关的旅游营销活动反馈给相应特殊的顾客群体。在这个过程中,旅行社可以通过旅游营销活动项目管理来确保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加强关系,形成旅行社核心竞争力。 四、旅行社流失顾客项目管理 顾客如果不再购买旅行社的旅游产品或服务,其中也包括终止与旅行社的合作关系,那么这部分顾客我们可以认为是旅行社的流失顾客。他们的主要特点就是曾经与旅行社是有关联的,可能是选择了旅行社的旅游产品。但是为何不再接受旅行社了,其原因又是什么,对于很多旅行社的相关人员来说都有很多的主观因素,而旅行社可以运用流失顾客项目管理来加以总结或挽回局面。 旅行社应根据顾客的重要性、市场的突发性和旅行社的可操作性建立项目,流失顾客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顾客流失的原因,相应改进旅行社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最终减少顾客的流失。 在旅行社与顾客的联系过程中,旅行社无时无刻的做着旅游营销的相关工作,为顾客提供合适的旅游产品和高效服务,确保顾客对旅游产品和服务能够满意,使顾客对旅行社产生好感,形成好的旅行社形象,若旅行社能不遗余力地处理好与老顾客的关系,那么这些老顾客无疑将成为旅行社的忠实消费者。忠实消费者会对旅行社新的旅游产品产生购买行为,同时还会为旅行社树立形象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市场上形成好的影响。旅行社可以在能够形成好的影响的各个方面建立关键项目,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加以管理和建设,使越来越多的顾客成为旅行社的忠实消费者,不断赢得新的市场,从而使旅行社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 大。 营销论文:龙湖地产人文营销模式的研究 龙湖地产团体(下列简称“龙湖”)成立于一九九三年,成立2103年来,前后开发了弗兰明戈、滟澜山、香醍散步、颐以及原着等1系列经典产品品牌。龙湖团体业务触及地产开发、商业运营以及物业服务3大板块,已经经成为快速稳健发展的现代化大型企业团体。系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实力10强、中国房地产公司品牌价值10强企业。并于二00九年一一月一九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1、人文营销模式的内涵 龙湖的人文营销精华是“以人的需求为尺度去测量以及设计咱们的产品、服务、轨制流程和经营行动”。龙湖对于“以人为本”有自我独特的理解,对于于现代住宅,应当以“人以及环境的统1为本”。对于于龙湖而言,建筑是文化的真实体现,文化是建筑的传承。龙湖1直提倡把情感看做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龙湖团体人文营销有3层内涵。1是从建筑设计、开发进程体现人文关怀,纯洁的房屋建筑已经不能再适应消费者的需求。龙湖建筑高度注重居民的糊口状况以及品质,重视对于人糊口功能以及情感的真正知足。2是从营销进程来看,房地产营销流动的对于象是人,企业要尊崇对于于人的多样性给予不同的关怀。不但要发掘以及知足消费者的显性需求,更要关注消费者的隐性需求,即是价值理念,从而准确地掌握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抉择因素。龙湖地产每一开发1个项目,都要经由充沛的论证。从区域价值、交通环境、配套设施等角度提倡人道化设计,最大程度地为消费者提供舒适、安全的现代栖身环境。3是从员工发展角度,倡导“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操心员工的人文培育模式。龙湖的发展以及壮大,是依托龙湖人的全情投入。龙湖构成了“志存高远、坚韧塌实”的独特气质,并树立起拥有行业标杆地位、全面职业经理人化的现代企业管理轨制。配合公司的快速成长,龙湖通过提供完美的个人发展规划、拥有竞争力的薪酬鼓励以及企业文化吸引来自各行业的优秀人材,充实团队,目前已经构成“仕官生”、“绽开”、“点将”、“商业CS”等多层次人材招聘以及发展体系,为行业培育了大批拥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 2、龙湖人文营销的体现 一.打造精品糊口方式龙湖重视小区总体开发,乃至打造以及引领区域建设。计划以及建设进程强调社区综合性、价值性以及便利性。龙湖南苑、西苑、水晶郦城总占地六0万平方米,陆续开发已经有10年摆布,目前在新牌坊1带已经构成庞大的成熟社区。在龙湖西苑,糊口配套10分齐全。龙湖会所、游泳池、篮球场、羽毛球场所应有尽有,病院、学校、商业等各种配套服务完全齐备,并且具有1个占地六万多平方米的体育公园。如今,跟着大型购物中心广场的建设完成,爱莲百货、易初莲花超市、苏宁电器的开张,使患上龙湖西苑大社区成为成熟的城中城。龙湖物业以“善待您1生”为主旨,以“满意+欣喜”为目标,致力于打造客户心中的好服务。不断引入先进的安保装备、配备高素质的安保队伍、为“龙民”构筑了1个安全、舒适、放心的完善居所。在小区环境方面,小区绿化采取“全冠移植,5重景观”的模式打造,强调园区植被的立体感以及体验度。真正到达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融洽统1。 二.诚信营销,塑造品牌形象诚信是企业的软实力,更是企业生存以及发展竞争力。210多年来,龙湖严格遵照各级有关房地产开发的法律、政策,致力于保护地区房地产市场的秩序。在建筑质量上严格把关,前后取得“企业信誉评价AAA级信誉企业”等国家以及行业组织权威认证。创造出1个享誉全国的品牌,博得了消费者广泛的认可。 三.提倡企业公民角色,踊跃承当社会责任龙湖不但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以及服务,还坚持以优秀企业公民角色自觉承当社会责任,长时间致力于住房保障、扶贫救灾、生态环保、公民教育、就业增进、融洽社区等公益事业。作为房地产行业1份子,龙湖踊跃实行社会责任。二0一0年四月三0日,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向玉树灾区捐款三00万元。另外,龙湖地产也倡议员工及旗下社区业主向灾区捐款。此前,二00八年五?一二汶川地震后,龙湖地产也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七00万元。二0一0年 春节,龙湖地产在其起源地重庆发放五00万年货回馈社会,此举在重庆尚属首例。今年1季度,龙湖还宣告启动“龙湖千万间”规划,五年内投入八亿元建设租赁房。截至目前,龙湖地产已经累计向社会捐赠三亿余元人民币,累计匡助三万余人解决了就业问题,龙湖物业培训学校免费向社会输送了超过七000名专业技巧人材,遭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及赞美。 3、结语 在当前经济形势如斯严峻的情况下,龙湖地产清楚地认识到了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是甚么,真正能从人文角度动身设计以及完美产品。本文收拾梳理了龙湖的人文营销模式,虽不完善,但这类模式值患上向全国推行。房地产企业必需紧跟时期步伐,充沛运用人文理念,才能在未来的市场健康延续发展。 营销论文:成都万科写字楼物业营销模式的探析 1 绪论 2011 年成都实行住宅限购开始,写字楼市场进入爆发增长期,过去两年,成都写字楼销售市场基本处于供应严重大于需求的状态,同质竞争激烈,存量不断增长,落成写字楼项目空置率不断上升,同时宏观经济整体下行,实体经济走弱,企业扩张意愿稳中有降,纯投资需求的购买力经过几年也已消化殆尽,成都万科过往写字楼营销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市场形势下营销突围所需。因此,有必要对成都万科写字楼的营销重新审视,结合实践探讨新的思维与方法,为企业经营决策和同业提供参考。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传统房地产营销的产品主要有三种大类,即住宅、商业和写字楼。房地产依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写字楼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以现代服务业企业客户为主体,其市场需求强度和租赁、销售市场运行趋势同国民经济、行业景气程度关系敏感。成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第三产业良好的基础和增长态势,使写字楼市场经历了 90 年代中期到 2012 年左右写字楼市场的繁荣发展期,供销两旺,但随着大规模的新城开发,商务集中区大量规划,商务用地供应快速增长。仅以在供应中占主体的甲级写字楼销售市场为例,自 2012 年开始,成都甲级写字楼市场供应量维持飙升态势,而销售去化量增长有限,供求严重失衡,入市存量已超百万平米,正常消化周期超过 35 个月,而开发商已购地待建或在建尚未入市销售的潜在供应量更以数百万平米计。 在需求端,2011 年下半年开始的写字楼销售繁荣实际更多有住宅调控背景下的投资性需求支撑,更深层的原因是宽松的货币环境,企业客户购买需求一直维持稳定,经过 2012、2013 上半年的集中释放,写字楼产品的投资购买需求已大幅下降,金融生态变化、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写字楼投资回报风险增大等因素更加抑制了写字楼投资意愿。进入 2013 年下半年写字楼市场交易以企业自用购买占主体,以成都万科汇智中心项目成交客户实际构成为例: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960 年,麦卡锡提出了“市场营销组合”这一概念,推动了商业地产营销理论的发展,麦卡锡认为某些营销因素或者变量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可以影响到市场中的客户需求,并将相关的营销因素进行了梳理分类,就是后来营销学界熟知的4PS: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1981 年美国营销学者玛丽·乔·比特纳建议将三个“服务性的 P”加入到传统的 4PS 营销工具当中去,构建了偏重于服务营销的 7PS 营销概念,新加入的三个 P 即市场参加者(Participants,包括作为产品、服务供应方的企业员工和体验购买产品、服务的顾客)、物化条件(Physical evidence,可以囊括产品、服务内容和环境等物质化要素)、流程(Process,主要指涉及与客户交互和体检阶段的内、外部业务流程、机制、标准等业务系列),,由于 7PS 理论在 4PS 基础上尤其强调了客户沟通和服务价值,对商业地产的营销模式的有着较大的改进借鉴意义。 1986 年,科特勒为了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营销行业从业人员首先要熟谙 4PS 营销工具、方法,还要能够熟练使用公共关系营销(Public relationship),政府公信力营销(Political power)两类营销工具,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战略、营销计划,凭借上述两方面基础以确保营销组合战术实施的效果。 2005 年,美国营销学者舒尔茨认为,新的商业市场形势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全面竞争中胜出,除了科学运用现有的营销思维和工具,还需要在关注客户潜在需求和维系长期的客户价值关系方面有所突破。基于此,舒尔茨提出新的营销 5RS要素组合。5RS 组合包括:关联(Relevancy)和感受(Receptivity),营销组织宜借助客户在消费体验过程中的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及形象价值提升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重点是提高客户心理情感上的让渡价值;反馈(Respond),随信息化日趋成熟,现代商业市场中资讯传播更加迅速,客户和企业间的交互更加频繁和紧密,,趋于封闭的生产-促销思维在已经变更的环境下遭遇巨大挑战,企业必须学习关注顾客的立场和视角随时洞悉客户表露的和潜在的需求、现实的评价以及期望和不满,并及时做出反应; 客户关系(Relation)。面对全方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怎样逐步与客户营建长效而稳定的良好关系成为巩固提升市场占有率的重点;回馈(Return),除了传统销售额度、市场占有率、业务增长率等利益指标,5RS 理论提出珍视企业市场地位和美誉度等偏情感回馈为企业带来的难以直观评估的巨大价值,认为企业的一切营销行为也必须更多考虑到相关影响因素;5RS 营销理论是商业“红海”时代的产物,营销学巨擘科特勒曾说,现在企业要做的,已不单是满足客户,甚至是讨好客户,5RS 理论除了继续高度强调客户导向的思维,同时把认知的价值、长期客户关系、美誉度等非短期、偏情感的营销要素文秘站:引入当代营销的视野。 2 写字楼营销模式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写字楼营销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2.1.1 营销模式 狭义上,营销模式是指在营销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同时,需要辩明的,营销模式并非某种单一的业务手段或方法,而宜按系统化流程化的思维理解和概括。 营销模式可以按不同的纬度标准进行分类,运用较为普遍的是分别从市场的供应方和需求方角度,划分为两个主要类型:供方角度的市场细分法,通过企业锁定的细分产品市场,通过产品供应管理体系细分延伸归纳出的市场营销模式; 需方角度的客户整合法,强调通过提供客户核心价值,达到客户满意,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整合企业各环节资源的整合营销模式。 按市场的主体来区分,营销模式又可以划分为市场营销模式和整合营销模式市场营销模式是以企业为中心构筑的营销体系,而整合营销则是以客户为中心构筑的营销体系。在这两大模式的基础上,围绕具体营销过程衍生出了众多手法如体验式营销、直复营销、 互动式/互联网营销、圈层/关系营销、 内部营销等,在发展的趋势上,随市场格局从供不应求向结构性的供求均衡甚至供过于求过渡,客户导向和整合营销模式日益受到房地产企业的重视。 2.1.2 写字楼市场 写字楼市场是房地产市场的子类市场之一,其基本特征统摄于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不可移动性是其和劳动力、资本以及其他类型商品的最大区别。虽然土地和土地上建筑物不能移动,但可以被某个人或单位拥有,并且给拥有者带来利益,因此就产生了房地产买卖、租赁、抵押等交易行为。从效用利益或功能意义上讲,基于写字楼的开发租售盈利功能、经营使用功能、投资功能,写字楼市场的供应方和需求方,以及围绕买卖、租赁、抵押交易的一系列行为内容,构成了写字楼市场的主客体内容。 写字楼市场作为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市场的一般规律性,如受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的制约。但由于写字楼产品具有区别于其他商品的特性,导致写字楼市场同房地产市场一样,具有一系列区别于一般商品市场的特性,包括市场供给的垄断性、市场需求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市场交易的复杂性、产品价格与位置密切相关、存在广泛的外部性和市场信息不对称性等。 2.2 写字楼营销的理论基础 2.2.1 现代 4C 营销理论 美国学者劳特朋教授在上世纪 90 年代在 4P 营销理论基础上提出了 4C 理论。4C 营销组合包含 4 个营销要素:即客户(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4C 营销理论的逻辑当中,首先强调的是客户的需求和满意,然后关注如何降低客户获取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成本和精神成本,在客户认知产品服务的系列过程中能充分感知认同足够的消费者价值剩余以促进成交,同时,还开展有效的营销沟通和客户关系管理,以及时调节企业行为,培养客户忠诚度。 4P 到 4C 乃至 5R 理论的营销理论演变,实质上反映了生产思维向商业思维,营销思维演变,卖方主导向买方主导的嬗变过程。由于我国房地产行业不完全垄断市场特征明显,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维持多年,直到近年土地供应持续增长、客户生命周期变化、城市化进程降速等因素逐渐驱使房地产行业向买方市场转变。同时由于房产重复购买率极低,且我国房地产销售模式以预售为主,因此注重客户潜在需求和满意度越来越具有关键意义,总体而言,4C、5R 在我国房地产领域同 4P 的联系主要还是体现在买方市场格局下,产品规划、价值传递和客户体验环节中对客户思维和营销服务意识的强调。 4C 理论为写字楼市场营销工作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化、指导性作用。在“客户思维”大行其道的营销环境之下,写字楼市场营销同样要求首先将客户(customer)本体特征和客户需求、潜在需求的判研置于关键地位,结合企业自身经营需求和资源储备情况,确定营销行为需要满足的细分市场和核心目标客群,根据对目标客群功能、心理、经济能力方面的需求设定产品、组织系统的写字楼营销行为,成本(cost)和便利(convenience)要素一方面要求写字楼供应方在产品功能满足目标客户需求的基础之上,通过成本优化,经营效率提升让渡客户剩余价值,一方面还要求写字楼在全程营销的过程中提供更好的体验设计,提高客户满意和购买决策概率。沟通(communication)原则要求写字楼供应方将传统与客户之间简单的买卖交易关系转化为更加有机、相互认同的互动关系,写字楼客户的购买动机中,产品的品质和运营服务非常关键,供需双方本身的联系趋向一种长期化、战略化的合作,写字楼的开发者和营销团队通过基于产品品质和识别系统的品牌战略、提供专业服务内容、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有助于提高圈层认知,降低营销成本,获取更大、更稳定的市场份额。5R 理论对写字楼项目进入实际营销操作阶段的体验价值营造和服务价值提升方面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尤其在部分存在供大于求买方主导的写字楼区域市场,因同质化竞争加剧,仅仅凭借单一的价格水平竞争使得多数的写字楼开发商陷入较为尴尬的处境,5R 理论揭示、强调的“精神价值”思维和 5R 系统工具对建立营销流程中的差异化,通过体验价值、服务价值提高项目对客户的打动力有明确的指引作用。在更长的营销周期内,5R 理论强调的客户关系和回馈更强调了写字楼开发者和客户,和行业社会间良性有机联系的重要性,对应如何从更宏观长远的角度看待判断短期营销行为提供了更加理性的视角。 6 改进成都万科写字楼物业营销模式的对策 6.1 突破住宅营销思维,万科写字楼营销理念反思与更新 首先重新明确以购房者的需求特征为出发点,是房地产营销的要点。万科集团房产业务发轫于住宅买方市场时期,在中国房地产的客户和企业处于懵懂期时多开先河,长期业务聚焦于建立什么样的产品标准,质量保证和风险规避,其实质依然是是一种生产性企业的管理逻辑,客观上有其历史必然性,在特定的时期也呼应了快速复制,快速周转,建立规模优势的战略需求,成就了全球最大专业房地产开发商的品牌形象。 尽管房地产行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但作为市场性行业,依然需要以商品的思维去理解企业行为,而不是凭企业的偏好进 行比较的封闭生产建设再草草入市销售,在现今的市场环境中,前者将更加强调科学的市场营销,后者只是传统的生产性逻辑,回归商品和营销的自身特性和要求,这是房地产行业营销人思维的基本出发点。 从理念上成都万科首要更新的,是开发和营销业务的独立分割缺陷,无论住宅还是非住宅,都存在这个问题,只是对于写字楼产品而言危害更甚。具体专业分工,强调垂直专精和效率,其实质是某种生产性逻辑,其跨部门协调成本和市场反应速度和客户触角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房地产市场竞争的需要,从营销领域走向全面营销,全流程营销的趋势下,也已经落后。第二,遵循写字楼物业自身的市场运作规律,避免营销近视。前文已比较了传统住宅销售模式和较为符合市场时机的写字楼销售模式内涵要点,不按规律作业,成都万科已在汇智中心、华茂广场两个成为长期库存的写字楼项目上遇到了困难,要正本清源,控制风险,为以后的非住宅类产品开发营销提供参照,按写字楼自身市场规律调节自身营销模式非常必要。 7 结论 成都销售型写字楼市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房地产悬河、灾区,供应量的爆发性增长和波澜不兴的年度吸纳量使涉及写字楼开发和销售的众多开发商直面避无可避的系统性风险。企业如何降低开发销售风险,尽可能达成预期的销售计划或降低损失全身而退,是困扰多数写字楼开发商的难题。通过前文表述,笔者分析了成都写字楼市场整体环境和态势,介绍了成都万科写字楼物业营销的现状和内在问题,其中除了万科企业自身模式、理念、体制方面的痼疾外,也缩影了多数写字楼开发商具有共性的营销业务偏差和短板。 长期以来,万科企业专注住宅开发,基本不做商业或办公产品,但在具体的地域城市房地产行业中,做什么、不做什么,并非企业完全可以自主决定。城市化发展到今日,尤其大中型城市,存在控制纯住宅供应、增强城市商业服务功能的客观发展需求,企业要继续取地发展,就很难回避多样性的产品开发营销。就成都而言,在系统风险业已集聚的写字楼市场环境中,也只有回归营销的本质,理性选择细分市场,坚持客户导向,准确定位,全面营销、全程营销执行,才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本文中,笔者从写字楼的营销理念、营销管理内涵、组织和人力重构、营销流程再造、运营保障和产业联动、政府联动方面对成都万科的写字楼营销优化的建言,其中借鉴了大量来自于成都万科开发的汇智中心、华茂广场写字楼销售历程中的教训和经验,也引用了部分主流开发商写字楼营销案例作为参考比对,希望能结合营销理论逻辑推导和实际操作情形,为后续的成都万科写字楼物业乃至更多同质化的写字楼项目的销售破局提供工作思路和工具组合。 营销论文:有关客车行业营销模式 目前,客车行业竞争无比剧烈、同质化现象异样严重已经是业内公认不争的事实。为了增添产品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各客车企业均使出看家本领,大打“差异化”这张牌,其营销模式自然也是5花8门。比方,渠道直销模式、展会营销模式、品牌营销模式等等。大多数企业普遍运用的是单1的直销模式或者瓜葛营销模式,少数企业运用的是直销、混合模式。但笔者认为,业内目前单1的营销模式难以支持客车行业瞬息万变的市场需乞降难以应答日趋剧烈的竞争,未来企业的营销手腕极可能将效仿企业的团体式多元化经营,营销的整体趋势也将由传统的单1营销模式转向为多元化营销模式。 一 价格营销 最鼠目寸光的营销模式。客车企业间互相进行价格竞争,依托低本钱优势获得暂时的生存机会。但这类低价营销模式对于客车行业的长足发展只有百害而无1利:企业利润患上不到释放,无益于资金的周转,进而无益于企业的发展;而且,跟着原材料价格以及劳动力本钱的上涨,价格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因而,价格营销模式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客车已经经纷纭调剂战略方向,由“价格换市场”转向为“技术换市场”。 二 渠道直销模式 最普遍的营销模式。客车行业以及轿车行业不1样,客车行业1般都是1些客运、游览、公交等运输公司指定用车,客户比较集中,属于集体客户,所以直销是最普遍的营销模式。大型客车企业,例如郑州宇通、厦门金龙等,在这方面做患上比较好,直销渠道网络在全国规模内铺设患上也比较完美以及规范,乃至在2级、3级城市也树立了销售点 文秘站: 三 经销 立异型营销模式。最近几年来,客车行业销量增长迅猛,如果仅靠企业现有的销售人员,难以保全新的市场。从二00二年起,1些客车企业就成心识地扶持经销商发展,但愿能够打破传统的直销模式,借助经销渠道增进销量增长。由于经销商更熟识他们所在地区的市场环境,人际瓜葛也更广、更深刻,因而无比有益于产品在当地的销售。也恰是出于这样的缘由,当客车市场迎来销售高峰时,客车经销商常常能够洞察先机,在第1时间找到有购车需求的客户推销产品。实践证明,客车经销商的贡献很大,基本已经经占到客车企业全年销售任务的1半。以江浙地区为例,1家客车经销商的年销售事迹能够到达78千万元,完成整个地区近一/三的销售任务。客车经销商已经经成为1些客车企业销售体系的首要气力。 四 瓜葛营销 最有效的营销模式。顾名思义,靠的是瓜葛。如何在竞争剧烈的众多客车企业中脱颖而出,打开客车市场,凭仗的就是这“瓜葛”2字。在同质化异样严重的客车行业内,每一家企业的产品究竟谁优谁劣,估量很难辩论清楚。能让客户购买自己企业的产品,就必需先让客户信任本企业的业务员,当业务员在访问客户进程中与其树立起了优良的信任瓜葛,客户才会放心肠签署小则百万,大则上亿的定单。 五 融资租赁 最有风险的营销模式。该营销模式在公交公司中运用较为广泛,也能够用“按揭”这个词来替代。1辆中档公交车的售价大概在三0⑷0万元之间,因为公交行业属于微利行业,所以良多公交公司很难1次性付齐批量购车费用,因而融资租赁便成为了1种很好的解决手腕。融资租赁犹如分期付款,公交公司不需要支付购买车辆的全体资金,只要拿出其购买资金的极少部份作为保证金,就能患上到车辆的使用权,可以用车辆运营发生的收益,来分期支付房钱。但对于于客车企业来说,此营销方式却是1把双刃剑。客车企业在现有出产能力足量,乃至多余的前提下,可以应用这类融资方式的有效嫁接,对于信用好的客户予以赊账,从而增进销量;相反,对于于信用不好或者是运营效益不佳的客户,就有账款追要不回来的可能,从而致使坏账、死账,这对于客车企业的影响无比大。因而,客车企业在选择这类营销模式时应准确评估客户的运营范围以及还款能力。 营销论文:搜索引擎营销模式及其商业价值 内容摘要:在Web 2.0时代的今天,互联网已经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用户对搜索引擎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搜索引擎已成为用户最喜爱的网络信息采集渠道,这使得搜索引擎营销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本文在阐述搜索引擎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搜索引擎营销的主要模式,并对其商业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搜索引擎工作原理 模式营销价值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WEB信息的增加,用户查找信息的难度增大,而搜索引擎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可以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服务。搜索引擎营销(SEM),就是根据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方式,利用用户检索信息的机会尽可能将营销信息传递给目标用户。搜索引擎营销得以实现的基本过程是:企业将信息在网站上,搜索引擎将网站/网页信息收录到索引数据库,用户利用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结果中罗列相关的索引信息及其链接URL,用户选择有兴趣的信息并点击URL进入信息源所在网页,这样便完成了企业从信息到用户获取信息的全过程。 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从本质上来说,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但是营销人员只有掌握了其工作原理后,才能加深对搜索引擎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制定出符合本企业实际的搜索引擎营销策略。搜索引擎存在两种不同的搜索技术模式:自然搜索和付费放置,营销人员可根据这两种技术模式,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搜索引擎营销模式。 (一)自然搜索 对于自然搜索,搜索引擎营销人员需要将企业网页的网址登记到各搜索引擎上,使网页有被搜索引擎检索到的“合法身份”,这就相当于居民“身份证”一样。搜索引擎在开始分析搜索请求之前,需要建立一个搜索索引库,这个搜索索引库是用来存储网页上找到的词,以及这些词所属的网页清单,它汇集了所有已在搜索引擎上登记的搜索者可能需要的网页。搜索索引库的建立依赖于搜索引擎一个特别的程序——蜘蛛程序。搜索引擎通过蜘蛛程序访问网页,并将网页发送到搜索索引库中,从而完成自然搜索索引库的建立。搜索索引库建立完成以后,搜索引擎便开始分析搜索请求。之后,搜索引擎为找到的网页排序。自然搜索结果的排序规则最为复杂,基本原则是按照“相关性”来进行排序。搜索引擎按照排序算法算出来的相关性由强至弱进行排序,不同的搜索引擎有不同的相关性排序算法,但是所有的搜索引擎都有共同的特定的标准技术,关键词密度、关键词突出度以及链接流行度就是最重要的三个算法要素。 目前搜索引擎供应商为了避免因搜索作弊而导致搜索者体验下降,搜索引擎将原来的关键词密度越高越好的原则改变成关键词密度在6%-7%为最佳,超过这个范围则存在网页作弊的嫌疑。这就使得搜索引擎营销商必须明白,在制定搜索引擎营销策略时,一味地在网页上堆砌关键词已经完全行不通了。搜索引擎评价关键词的突出度主要参考的是关键词放置的位置是否能够引起搜索引擎的注意,这些位置包括搜索结果页面上展示的标题、摘要片段、URL等。除此以外,链接流行度也在排序的影响因素中占据重要位置。一个网页被链接的越多,说明其价值越能得到人们的肯定,因此也越能引起搜索引擎的“兴趣”。同时,被权威网站链接的网页则比那些被不知名网站链接的网页更受搜索引擎的青睐。搜索引擎工作的最后一步是显示搜索结果。当搜索结果展现在搜索者面前,搜索者点击了网页后,需要搜索营销人员关注如何将网页的点击率变成能够给企业带来好处的转换率,转化的关键是准确定位网站的目标。搜索引擎营销人员必须了解:网站的目标不同,“转化”所指的含义也不同。比如,对电子商务网站而言,交易成交过程就是“转化”的过程;如果是一个问卷调查类的网站,那么转化率指的就是有多少搜索者参与了问卷调查,完成了网站的问卷调查步骤;对于旅游预定类的网站,其“转化”则指搜索者变成旅游预定者的过程。 (二)付费放置 对于付费放置而言,搜索引擎不是在搜索索引库中去寻找与客户搜索请求相匹配的网页,而是在一个广告主提交的存储所有关键词列表的网页的数据库中去寻找。接下来,为找到的网页排序。这是自然搜索与付费放置最大的差别所在,自然搜索按照相关性进行排序,而付费放置的排序规则遵循“竞价排名”。简言之,就是“谁出钱最多,谁就排在付费放置结果的最前面”。但是这种方式对搜索者来说并不是好事,很多时候排名靠前的企业,其广告的相关性非常差,不仅浪费了搜索者的时间,也导致了企业搜索营销成本的提高。 搜索引擎供应商随后引进了“混合竞价”的方式,即在排序时除了考虑价格方面的因素,还同时考虑点击率的高低。这种方式促使“三赢”局面的出现:搜索者能够得到相关性更强的结果,搜索引擎营销商能够吸引更多“合格”的搜索者,而搜索引擎服务商由于高价格及高点击率而获利。最后,显示搜索结果时,通常现在的搜索引擎都采用自然搜索结果与付费放置结果分开显示的原则,这样是便于搜索者的搜索引擎体验。如Google的付费放置结果通常放在显示页的顶部和右边,自然搜索结果则按照排名先后依次在搜索结果显示页正中显示。 搜索引擎营销的模式 (一)搜索引擎优化 搜索引擎优化(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SEO)是指按照规范的方式,通过对网站栏目结构、网站内容、网站功能和服务、网页布局等网站基本要素的合理设计,提高网站对搜索引擎的友好性,使得网站中尽可能多的网页被搜索引擎收录,并且在搜索引擎中获得好的排名,从而通过搜索引擎的自然搜索获得尽可能多的潜在用户。搜索引擎优化的着眼点并非只考虑搜索引擎的排名规则,更重要的是为用户获取信息和服务提供方便。同时,在建立搜索引擎的过程中还应与传统的营销理论相结合,分析目标客户群,研究不同消费阶层的心理,分析他们对关键词的界定,可以使企业在关键词的选择上有的放矢。 (二)固定排名 固定排名是指企业与搜索引擎供应商商定以一定价格将公司网站放置在固定位置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使企业网站不必为了与竞争对手争夺排名而陷入非理性的关键词价格战,但当市场上某一关键词变成“冷门”时,企业却仍然要以“热门关键词”的固定高价去取得好的排名,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浪费。 (三)关键词竞价排名 关键词竞价排名的前后根据企业出价的高低来决定。随着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混合竞价排名”的方法,即除了价格以外,还要看网站点击率的高低,以点击次数为收费依据,也就是按效果付费,这样有效避免了企业打高价格战的恶性循环。竞价排名是一种高度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当企业使用竞价排名以后,增强了广告的针对性,只要用户没有进入企业的网站,企业就无需为这种推广付费,有效地节约了广告投入。 搜索引擎营销的商业价值 在当今“眼球经济”时代,相对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顾客的注意力是相当有限的。根据CNNIC2008年1月份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站数量已达150万个,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66万个,增长率达78.4%;网页数近84.7亿个,年增长率达89.4%,网上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非常迅猛。那么,企业吸 引被信息湮没的潜在顾客的注意力已成为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搜索引擎营销随之体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一)成本低廉且宣传广泛 搜索引擎营销的功能就是让目标客户主动来找企业,服务商则按照客户的访问量收费,这比其他广告形式性价比要更高。许多企业正是基于搜索引擎营销成本低廉、效果显着、操作灵活和易于管理考评的特点,将其作为企业网络推广的主要手段。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很难与大企业在传统推广方式上争展区、争位置,而搜索引擎营销却能使企业利用网站向客户全面展示公司的产品、特点,给予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的机会。 (二)便于企业开展网上市场调研 搜索引擎是非常有价值的市场调研工具,通过搜索引擎输入有效关键词,查看搜索结果,便可以方便地了解竞争者的市场动向、产品信息、用户反馈、市场网络、经营状况等公开信息,做到“知彼”,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比如,当输入携程网的主营业务关键词“酒店预订”时,可以在搜索结果页面中发现,艺龙网排在了携程的前面,位列第一,由此可知,艺龙是携程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他们有着相同的目标受众,争夺相同的客户注意力资源。同时,利用搜索引擎还可以了解市场营销的大环境,包括政府有关方针政策、有关法令的情况;经济环境,即消费者收入、消费水平、物价水平、社会资源等。再者,搜索引擎是企业直接接触潜在购买者的最好方式之一,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三)提升企业网络品牌的影响力 搜索引擎的网络营销价值不仅表现在网站推广和产品促销等直接体现营销效果的方面,也表现在企业网络品牌的创建和提升。搜索引擎营销专业组织(SEMPO)首期SEM全面调研活动报告结果显示,61%的企业采用搜索引擎营销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更多的企业对品牌影响力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产品销售、产生引导或者增加访问流量,虽然后者也被认为是重要目标。企业网站的搜索引擎可见度对网络品牌产生直接影响,尤其对于大型企业和知名企业,有必要对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表现给予充分关注。在当今网络盛行的年代,一个公司若没有形成知名的网络品牌,会渐渐被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所遗忘。根据CNNIC2008年1月份的报告显示,我国网民结构呈现年轻化的特征,互联网用户中年轻网民所占比重最大,占到整个互联网用户的2/3以上,而这个群体恰好是社会消费的生力军,是企业利润的来源者,失去这部分人对企业品牌的关注,品牌的价值必然减少。 (四)有利于企业产品的推广 全球最大的网络调查公司CyberAtlas的调查表明,网站75%的流量都是来自于搜索引擎。搜索引擎不仅仅可以给公司的网站带来流量,最重要的是,搜索引擎所带来的流量都是客户通过关键词的搜索得到的,都是针对性非常强的流量,这些搜索者一般来说就是企业广告宣传的重点对象。搜索引擎尽力把最贴近需求的信息传达给搜索者,同时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位置,搜索者还能发现更多的选择。销售和购买之间的桥梁关系过渡得非常自然,消费者和采购商有更多的主动权,只看相关的信息内容,而供应商和零售商也能实现只把销售的信息告诉有相关需求的人,实现精准营销的目的。据调查,33%的搜索者在进行购物,并且44%的网民利用搜索站点来为购物做调研。搜索引擎营销针对性较强的优势便于企业产品的推广。 综上所述,搜索引擎便于网民获取有效信息,成为网民最喜爱的网络信息采集渠道,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信息传播效率,成为企业产品和服务推广的主要手段。企业要根据搜索引擎运行的特点,并结合传统的营销理论,建立有效的电子商务服务策略,以吸引消费者及锁定商务目标,实现搜索引擎营销价值的最大化。 营销论文:微信广告的投放以及营销模式 1、微信推行的优点 一.公家平台多向传输。微信公家平台的多向传输为广告的推送以及投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公家平台的创立者可以是企业,也能够是个人,一样具备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的发送以及传布功能,使患上其推送的内容更为丰厚、有趣。其平台管理者定时对于内容进行编纂以及推送,知足定阅用户相干资讯的需求。此外,公家平台的群发功能使患上其传布速度更快、传布规模更广,传受双方的沟通效力更高。同时,在推送内容的下方植入广告,能够使广告效果患上到最大化施展,完成宣扬目的。公家平台多向传输的优势,是其广告投放效力的首要保证。 二.强大的定位服务功能。实时定位是智能手机的1项首要功能,能够即时反应用户的所在地点。微信充沛应用了这1特征,为泛博用户提供定位服务功能。在肯定用户的实时位置后,对于其周边环境以及商户信息进行准确分析,结适用户的需求点,定制出有针对于性的广告推送策略,极大地提高了广告投放的有效转换率。 三.性价比高。微信广告投放以及营销的性价比较高,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微信广告的直达率更高,防止了短信以及邮件等被直接屏蔽的结果。通过嵌入式的广告推送,使患上广告能够直接投递用户终端,实现营销目的。其次,微信广告效果的转化率较高。微信公家号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在资讯信息获取需求的激起下,用户会主动关注公家号。在针对于性较强的推送内容之中融入相应的广告营销内容,易被用户接受,其对于营销流动以及广告的反感率较低,且会在本身需求的推进下,主动介入到营销流动之中。微信广告极强的转化率,是其营销之中10分显着的优势。另外,针对于不同用户推送不同广告,针对于性更强,其发生的性价比也就越高。 2、微信广告的投放策略与技能 一.公道引导用户的传布欲。传统的广告以及营销模式下,目标受众常常会因广告情势的生硬而发生反感情绪,更不会主动进行传布以及分散。而在微信平台上,其公家平台树立在海量内容的基础上,并具有1大批“粉丝”,1些“粉丝”对于于感兴致的内容会有很强的传布欲,在确保推送内容知识性以及文娱性较强的基础上,公道引导用户的传布欲,能够实现其传布规模进1步扩展,以此加强了植入广告的传布效果。 二.及时锁定微信广告消费群体。为保证微信广告的投放效果,首先要及时锁定广告的消费群体。传统的广告投放模式下,受制于平台的限制,常常采取海量投放的方式,这类投放模式粗放、没有针对于性,造成投放本钱高而实际效果不佳的后果。而在微信平台上,借助大数据强大的信息分析平台,能准确锁定广告消费群体,实现精确、高效的广告投放。微信的主要用户群体集中在中青年群体之中,该群体更为重视趣味性以及个性化,因而,在广告投放策略的制订上,应该基于其兴致喜爱以及实际需求进行准确分析,对于不同身份群体采用相应的广告营销模式,以确保最好营销效果。 三.微信广告投放应重视技能。在信息时期里,跟着信息传布量的不断扩展,人们对于于信息的认知以及辨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在接管到大量广告营销信息以后,群众对于于广告信息多采用主动屏蔽的办法。因而,微信广告应基于用户年青化的特色,更为重视广告信息的文娱性以及互动性,使患上用户能够乐于接受并介入其中。 3、立异营销理念以及思路,优化新型营销方式 一.打造平台信用。平台的信用是微信广告的有效保障。打造微信平台品牌信用,首先要保障推送内容的质量以及吸引力。在长时间的用户服务中增添用户黏度,并博得更多的关注。其次,在微信广告的推行上,应摒弃传统模式下粗放、凌乱的营销理念,在保障推行信息真实、可靠性的同时,充沛尊敬用户,将其优良体验作为营销行动的基本参照点。 二.考量客户需求,精准营销。在当前形势下,用户的需求愈来愈成为商家提供服务的主要根据。在进行微信广告投放以及微信营销时,应答客户的需求进行有效考量,了解到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并最大程度地知足。如目标客户为白领阶层,则思考针对于其对于便捷性、商务性服务的需求展开对于应的营销方式,以实现高端化定制服务。同时,加强与目标用户的沟通,了解其需要的信息以及产品,有针对于性地进行传布。 三.重视广告内容品质。在新型的营销方式下,广告内容的优化以及完美成为营销胜利的首要保证。从当前人们对于于广告的反映来看,拥有创意性、拥有独特思想内涵或者个性特点的广告1直遭到热闹追捧,并主动进行传布以及分散。因而,应该在广告内容上下工夫,将广告设计谋划作为微信营销之中的首要部份。1方面,可充沛施展广告的趣味性,将时事热门与广告内容有机融会,使患上人们在取得信息资讯的同时,能够愉快、轻松地接受了广告信息;另外一方面,可结合产品特性,充沛发掘人们情感共识点,使患上人们能够通过广告内容取得情感触动,并乐于分享、主动传布,实现营销效果的最优化。 4、结语 微信时期既带来了交换沟通的即时以及便捷,也带来了极大的广告营销商机。微信平台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完美的功能体系,使患上微信广告投放以及营销流动的展开拥有极大的优势。在履行微信广告投放以及微信营销的进程中,应该充沛分析微信平台的主要特色,对于广告营销的策略进行深刻分析以及探讨。应结合微信推行的主要优势,重视打造信用品牌,考量客户需求,精准营销,并充沛施展搜寻功能,实现微信营销渠道的拓展以及效率的提高。 营销论文:浅析我国网上银行的营销策略 [摘要] 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的不断深化,基于网络的交易越来越频繁,通过网络进行流转的资金也相应的扩大,网上银行也随之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网上银行市场营销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 [关键词] 网上银行 营销策略 对策 网上银行(internet banking)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手段。1995年10月8日,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 SFBN)在美国诞生。1997年初,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尝试网上银行业务,随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先后开展了网上银行业务。网上银行的技术基础,使其具有灵活、强大的业务创新能力,不仅可以延伸、改良传统的银行业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还产生了诸如银证合一、存折炒股、在线支付等新业务,并且其创新的空间还很巨大。同时,网上银行的出现弥补了传统银行业无法或不便涉及的领域,其信息容量惊人,且灵活、便捷,正被人们迅速接受。可以预料,传统银行业支撑着网上银行业务的快速成长,网上银行也将拉动传统银行业务的持续发展。能否及时、有效地在网上银行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关系到能否保持商业银行现有的市场份额,也将决定其未来的市场结构。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如何找准网上银行的市场定位、制定营销策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效益,已经成为我国银行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半年新增4300万,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305万人。但另一方面,互联网普及率只有19.1%,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并持续高速发展,为我国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我国网上银行用户只有200多万户,2005年已发展到3460万户。2006年上半年已获准开放的外国银行开设网上银行的有48家,农村信用社约有5家也开设了网上银行,07年上半年的网上银行客户数达6900万左右,网银交易额约140多万亿。其中工商银行个人网上银行集银行、投资、理财于一体,可以为客户提供包括账户查询、转账、7×24小时汇款、缴费站、网上外汇、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上黄金、网上期货、在线支付等多种服务,是目前国内功能比较齐全的个人网上银行。截至2007年11月,工商银行个人客户数已达3844万户,企业网上银行客户数达到94.9万户,电子银行交易额达到92.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27%。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建清曾经在05年12月12日的“财经年会”上表示,要在未来四年内,把工行40%的业务转移到网上银行,十年内可能将把70%的银行业务转移到网络渠道。 二、我国网上银行市场营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品匮乏。目前中国网上银行的业务匮乏,没有发挥对银行业务的重组和再造功能。所提供的产品,无论是账务查询、转账服务、交费、银证转账,还是为企业销售网络办理结算、为集团客户进行内部资金调拨,除业务品种少的问题比较突出外,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这些产品只是传统业务在网络银行的实现,也就是说目前网络银行只起到了一个传统银行业务渠道的作用。在产品上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业务功能的限制,没有推出利用网络银行直接面对客户的特性重组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的新产品和新应用,在操作界面上没有体现个性化服务的特点,只是传统业务处理系统界面的简单模仿,没有体现网络的根本属性———靠变化和新颖吸引客户。 2.安全问题。自2004年,社会上开始出现假冒银行网站,利用木马病毒或者通过欺诈手段盗取客户资金的情况。根据对网上银行的调查,以全国10个经济发达城市为样本空间,对现有客户、潜在客户和不可能客户均进行统计,有50%~70%的用户认为网上银行不安全,这与互联网的一些调查结果相吻合。互联网网民最反感的问题也集中在安全问题,选择比例最高的十个问题中涉及安全的有五条,网络病毒、入侵、网络陷阱、隐私泄漏等。所有统计数据表明,安全成为网上银行各方最关心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网上银行就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 3.品牌形象问题。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竞争,拥有市场的惟一途径是先拥有占市场优势的品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各个分行、支行各自为政,纷纷设立自己的网站,各网站是孤立的,彼此互不相连,各自推广自己的网站,忽略了整体的品牌形象的建立。银行系统内的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能达到商业银行网络营销的最佳效果。 4.网上支付信用体制不健全。银行对于各种电子商务活动,主要是支持和服务。网上支付可以减少银行成本,加快处理速度,方便客户、扩展业务,以快捷简便的方式,使消费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互联网获得银行的支持服务,而无需再到银行传统的营业柜台。在电子银行交易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是支付手段,电子银行交易双方通过Internet进行交流,洽谈确认,最终通过支付手段得以实现。但是,我国网上银行的网上支付手段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通过互联 网提供网上支付的时间不长,业务量也较少。目前,已经开展的电子商务,使用了多种支付方式,包括信用卡、储蓄卡、邮政汇款和货到付款等多种方式,然而在多种方式中,货到付款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状况相比,我国许多人宁愿采取成本较高的货到付款方式,也不愿采取信用卡网上支行的方式。 三、我国网上银行的营销策略 1.建立和完善网上银行产品的新体系。首先,要以客户为中心,建立产品创新规划体系。客户是银行业竞争的主体,也是我们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做到想客户之所想,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要求,是我们产品创新的宗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产品创新前做好系统而科学的市场调研、论证,分析工作,了解客户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产品、怎样的功能,了解客户心目中喜欢的电子银行模式和使用方式。同时,细分客户,针对不同的客户群进行相应的客户需求调查,再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开发不同的产品。对于已经投产的创新产品要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客户的使用情况和反馈意见,高度重视收集客户信息,了解新产品对客户的适应性,并计算出该产品所占的市场价额,实现的经济效益等,从而提出修改意见,使产品的可行性和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并不断地完善,从而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其次,实行项目的量化管理,提高产品的创新效率。明确各部门在产品创新中的关系,严格规定产品的研发流程和开发时间,将每一产品的开发进行量化管理。并且,制定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业务创新部门员工的积极性,将所负责的产品创新工作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对于工作效率高、完成任务出色、工作中有创新思路且收效显着的部门和个人给予重奖,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最后,成立专门的电子银行部门,全面负责电子银行业务管理与新产品的推广工作,协调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优势,确保电子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和电子银行新产品的成功推广。 2.切实解决电子银行的安全技术问题。实际上,技术问题早已不是发展电子银行的关键。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技术,我国信息应用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并不是很大,有些方面还比较领先,所需的是进一步加强。为此,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加强信息产业、工商企业、银行及公安等部门的协商配合,完善安全技术和硬件设施,把网络通信技术和现代密码技术结合起来尽快建立客户终端浏览器码处理技术、防火墙技术和保护交易中枢不被入侵的三重安全防护措施。在充分分析网络脆弱性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构筑防火墙、安全接口、数字签名等高新网络技术的拓展来实现网络系统的事前防护。加快网络加密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包括乱码加密处理、系统自动签退技术、网络使用记录检查评定技术、人体特征识别技术等。并且,建立不良借款人的预警名单和“黑名单”制度,实现统一授信的监控。同时,建立一整套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规范化管理,建立电子银行重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具体重大事件内容,处理程序,着力解决好安全与发展速度的关系。在业务发展时,要时刻注意风险防范,努力为银行的客户创造一个安全的服务平台。 3.加强品牌塑造和推广,形成网上银行品牌优势。据调查,购买网上银行服务的顾客消费心理多属理智型,只有消费者认同的网上银行品牌,才有可能成为其最终的选择。同时,品牌的知名度和忠诚度不仅是可观的无形资产,更是网上银行持续创造利润的来源。国内网上银行发展较早的招商银行拥有“金葵花个人理财”、“点金企业理财”、“一网通”等知名网上银行服务品牌,工商银行则拥有“理财e站”企业网上现金服务平台、金融家个人金融理财业务平台等知名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为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网上银行客户和业务量。与之比较,其他银行至今没有一个叫得响的网银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明显落于下风。因此,我国网上银行应加大品牌建设和宣传力度,塑造卓着的网银品牌形象,以此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并吸引潜在顾客,不断开拓市场。 4.对网上银行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进行准确定位。据调查,网上银行也存在明显的“二八定律”,即20%的客户带来80%的网上银行业务和利润。因此,网上银行目标市场定位应有针对性。从目前网上银行发展情况来看,对目标市场缺乏了解,对各类客户提供的网上金融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有效扩大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也分散了营销力量,难以形成网上银行的业务发展重心和增长点。因此,建议对国内网上银行市场进行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对高创利的客户加强宣传和营销,并进行特别照顾,努力建立和维护他们的忠诚度。在公司网银业务(B2B)方面,建议定位于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集团、优质上市公司及金融同业客户;在零售网银业务(B2C)方面,则定位于高端个人客户(白领、高收入、高学历群体)。 5.充分发掘客户的潜在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网上银行增值服务。目前绝大多数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分支机构只能提供简单的网上代缴费、购物支付、转帐、帐单查询等业务,与金融同业相比,网银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加之品牌形象一般,在竞争中无优势可言。对网上银行而言,目标市场客户群体的差异性更为明显,因此要针对不同客户的特点,设计与之相适应的网银产品和服务,同时应随时发现客户的变化,做出快速反映和创新。建议运用问卷调查、现场咨询、上门走访、消费者行为和偏好分析等手段,在充分发掘目标市场客户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基础上,大力开拓网上银行创新性产品,针对客户特点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以满足其差异化的需求。如开发集团客户网上现金管理、网上企业和个人集合理财、网上授信及资金扣划、与证券公司合作推出网上银证资金划转和银证合一业务、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推出手机支付业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合作推出跨行网上银行业务品种等。
控制科学论文:支出控制科学组织物流论文 论文摘要: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物流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长期以来,物流一直被称为企业的第三大利润源泉,加强物流活动的管理、控制和降低企业各种物流费用,对我国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物流成本的概念以及其核算现状,并提出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降低物流成本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物流成本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 一、物流成本的概念 1、物流成本的概念。我国对物流成本的定义是根据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中的规定:“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根据上述概念可将物流成本划分为保管成本、运输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保管成本是指花费在保存货物上的费用,既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又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运输成本主要指货运费用,即运输部门的运作和装卸费用。物流管理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其物流部门能够合理有效的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所耗费的成本,它的核算一般是根据行业以及历史情况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保管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总和计算得出。 2、传统物流成本与现代物流成本的区别。传统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如支付的运输费、保管费以及材料的购买费、装卸费等,是物流成本中易于企业核算的一小部分费用。而现代物流成本既包含企业对外的物流费用,还包括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包括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以及流通过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等,其中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由于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一般会分散统计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当中,使得企业难以明确划分和单独核算这一部分物流成本,如何降低这部分物流费用便成为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 二、物流成本的核算 由于物流成本的客观存在及其重要性要求企业应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核算。物流成本核算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可以提供全面、系统的物流成本信息,使得企业能够准确把握物流成本大小和它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地位,进而及时发现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企业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其次,利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可以为企业编制物流预算和预算控制提供所必需的资料。正确地核算物流成本,可以提供物流成本的准确信息,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将对提高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关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办法,使物流成本的核算在理论上尚没有统一的方法,企业大都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企业成本,这造成物流成本核算的随意性,使企业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计算过物流成本,尚不了解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多大比重,即便是个别企业计算过,也是由于采用的计算标准不统一,对物流成本中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各自内涵的确认不统一等,造成其核算结果间缺乏可比性。要解决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困惑,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规范和计算标准,使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有统一的标准规范,计算结果相互可比;另一方面企业应提高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相关的核算制度和方法,加强对内部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监督力度。 三、物流成本管理及其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就是以成本为手段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按其目的和方法可分为物流成本控制和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最基本的内容。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对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以及根据物流成本计算的结果制定物流计划,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第一,企业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具体项目。按照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要求,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还应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适合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 第二,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来降低物流成本。随着当今企业间价格竞争的激化,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不仅强调局部控制,更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伴随着ECR等新型供应链体制的出现,企业应考虑在新型物流供应链管理体制下从产品制造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的整合优化,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如零件供应商)、运输商以及客户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从流通全过程的视角降低物流成本。对于物流企业或是企业的物流部门来说,控制物流成本不仅仅是本企业或其物流部门的事情,而且还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随着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零售业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物流中心和自动化设施,这些投资可能从短期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企业整个流通过程的长期发展来看,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绩效。 第四,通过建立物流责任会计管理制度降低物流成本。物流责任会计制度是根据不同级别的物流管理部门和人员应负的责任,搜集、汇总及报告有关资料的一种会计制度,它能把责任实体控制与物流成本核算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归集成本,进而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 控制科学论文:科学发展观成本控制与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本文以这一科学发展观为基点,界定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涵义,分析了目前社会成本增大的现实原因,并提出其相应的控制和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规定;实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孙向军,2005)。传统观念认为发展就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改变了这一认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是多方位的。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这一思路也适用于社会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涵义和实质 成本是经济学中一个普遍的经济范畴,美国会计协会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做了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前提是这样一个基本经济事实:资源是稀缺的。这就构成了机会成本概念的基础。不管是国家、厂商还是个人,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任何资源都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一般在使用资源的时候,总试图在不同的用途中去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收益的用途。另一方面,当我们选定了某种资源的用途,就放弃了资源用于各种用途的“机会”,放弃这些机会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在这些用途中可能得到的收益。在这个意义上,被放弃的收益也就成为一种“成本”。严格地说,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将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所能带来的最高收益,通常并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在选择资源用途时所产生的观念上的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对经济分析非常重要,它是用经济学的眼光对资源进行估计的成本。虽然精确计算机会成本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但它的大小的估计对于资源的使用方向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以上考虑的是每一种单项资源的机会成本,而一个国家的经营需要使用许多种资源,那么,从经济分析的观点出发,国家经营的总成本就应该将所使用的所有资源的机会成本都考虑在内,这就是国家经营的总的机会成本。我们把如此计算出来的总成本称为国家经营的经济成本,也就是说,经济成本等于国家所有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之和。故成本控制与管理必须在效率的基础上谋求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公平。政府必须从社会公众角度出发,全面衡量各经济组织产品或服务寿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以社会成本最小化,而不是以制造成本或顾客成本最小化作为成本决策的依据,此即社会成本控制。它通过运用影子价格法和机会成本法,综合考虑经济组织行为对有关各方环境的影响来实施宏观的成本控制,此时成本控制管理战略演进为一个由全体经济组织构成的整体国家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开放性系统。 社会成本增大的原因 社会成本是一国的政府、经济组织及个人发生的一切成本的总和。目前我国社会成本增大也就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 政府社会成本过大。其一是政府机构和官员有预算规模最大化的偏好。原因有二:政府机构规模越大,则可以获得的预算越大(傅光明,2002);政府支出的大小与官员权力大小成正向关系。其二是政府的管理效率低下。其三是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社会损失。其四是政府官员“失节”,即贪污腐败造成的损失。其五是政府效率失常引起的损失。 人力资源成本增长过快。其增长趋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的激烈竞争;工资的比较差异和劳动力价值的自我认识也是诱发人力成本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也导致劳动时间的减少,在劳动效率变化不大的状况下,致使人力资源成本升高;教育费用增长过快,合格劳动力培训成本急剧上涨,未来人力成本普遍增长。 资源价格不断攀升。这里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来源,一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决定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2000年我国石油及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加之自身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自然资源价格飙升。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而治理环境的成本日益增大。 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成本的升高。从理论上看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多,但渠道大多不畅通。如商业银行的利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股票筹资市场不规范等。科技创新是一国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我国普遍不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条件,主要在于缺乏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分担模式。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具体对策 面对社会成本逐步增长的不利形势,我们应采取切实措施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具体对策如下: 控制和管理政府社会成本的对策。其整体思路:使最广大的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改革实践和改革政策的制定与选择过程,这是经济改革公正性的基本保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其与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相适应,是使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再分配符合社会偏好的基本保障;改进政府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如政府的纵向层次和横向幅度以及该结构基础上的管理规则;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对改革的受损者予以补偿;处理好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之间的关系。 其具体举措为:努力提高各级政府决策者及全体成员的成本控制意识;用市场机制推进区域发展;加快组织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开发人力资源强化干部效能的管理与考核;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创新政务服务;加快职务消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政府要重视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储备,保持物价稳定;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促使企业规模经营。 控制和管理企业成本的对策。企业自身要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闲置和无效消耗,以降低成本,同时加强对各种创新风险的评估,避免风险损失。具体举措有:企业应树立成本控制观念,树立战略成本委员会,把成本控制应用于价值链管理;企业应实行差异化战略,掌握好知识资本成本,为此需要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有能够确保激励知识型员工创新型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在成本控制方法上需推行作业成本法,全面控制成本;公司产品价值是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包括采购、制造、销售等服务流程,在此过程中需减少非增值作业流程,实现企业价值和成本配比的最优化。 控制科学论文:科学发展观社会成本控制论文 内容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本文以这一科学发展观为基点,界定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涵义,分析了目前社会成本增大的现实原因,并提出其相应的控制和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规定;实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孙向军,2005)。传统观念认为发展就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改变了这一认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是多方位的。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这一思路也适用于社会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涵义和实质 成本是经济学中一个普遍的经济范畴,美国会计协会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做了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前提是这样一个基本经济事实:资源是稀缺的。这就构成了机会成本概念的基础。不管是国家、厂商还是个人,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任何资源都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一般在使用资源的时候,总试图在不同的用途中去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收益的用途。另一方面,当我们选定了某种资源的用途,就放弃了资源用于各种用途的“机会”,放弃这些机会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在这些用途中可能得到的收益。在这个意义上,被放弃的收益也就成为一种“成本”。严格地说,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将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所能带来的最高收益,通常并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在选择资源用途时所产生的观念上的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对经济分析非常重要,它是用经济学的眼光对资源进行估计的成本。虽然精确计算机会成本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但它的大小的估计对于资源的使用方向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以上考虑的是每一种单项资源的机会成本,而一个国家的经营需要使用许多种资源,那么,从经济分析的观点出发,国家经营的总成本就应该将所使用的所有资源的机会成本都考虑在内,这就是国家经营的总的机会成本。我们把如此计算出来的总成本称为国家经营的经济成本,也就是说,经济成本等于国家所有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之和。故成本控制与管理必须在效率的基础上谋求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公平。政府必须从社会公众角度出发,全面衡量各经济组织产品或服务寿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以社会成本最小化,而不是以制造成本或顾客成本最小化作为成本决策的依据,此即社会成本控制。它通过运用影子价格法和机会成本法,综合考虑经济组织行为对有关各方环境的影响来实施宏观的成本控制,此时成本控制管理战略演进为一个由全体经济组织构成的整体国家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开放性系统。 社会成本增大的原因 社会成本是一国的政府、经济组织及个人发生的一切成本的总和。目前我国社会成本增大也就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 政府社会成本过大。其一是政府机构和官员有预算规模最大化的偏好。原因有二:政府机构规模越大,则可以获得的预算越大;政府支出的大小与官员权力大小成正向关系。其二是政府的管理效率低下。其三是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社会损失。其四是政府官员“失节”,即贪污腐败造成的损失。其五是政府效率失常引起的损失。 人力资源成本增长过快。其增长趋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的激烈竞争;工资的比较差异和劳动力价值的自我认识也是诱发人力成本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也导致劳动时间的减少,在劳动效率变化不大的状况下,致使人力资源成本升高;教育费用增长过快,合格劳动力培训成本急剧上涨,未来人力成本普遍增长。 资源价格不断攀升。这里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来源,一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决定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2000年我国石油及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加之自身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自然资源价格飙升。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而治理环境的成本日益增大。 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成本的升高。从理论上看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多,但渠道大多不畅通。如商业银行的利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股票筹资市场不规范等。科技创新是一国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我国普遍不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条件,主要在于缺乏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分担模式。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具体对策 面对社会成本逐步增长的不利形势,我们应采取切实措施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具体对策如下: 控制和管理政府社会成本的对策。其整体思路:使最广大的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改革实践和改革政策的制定与选择过程,这是经济改革公正性的基本保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其与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相适应,是使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再分配符合社会偏好的基本保障;改进政府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如政府的纵向层次和横向幅度以及该结构基础上的管理规则;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对改革的受损者予以补偿;处理好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之间的关系。 其具体举措为:努力提高各级政府决策者及全体成员的成本控制意识;用市场机制推进区域发展;加快组织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开发人力资源强化干部效能的管理与考核;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创新政务服务;加快职务消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政府要重视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储备,保持物价稳定;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促使企业规模经营。 控制和管理企业成本的对策。企业自身要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闲置和无效消耗,以降低成本,同时加强对各种创新风险的评估,避免风险损失。具体举措有:企业应树立成本控制观念,树立战略成本委员会,把成本控制应用于价值链管理;企业应实行差异化战略,掌握好知识资本成本,为此需要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有能够确保激励知识型员工创新型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在成本控制方法上需推行作业成本法,全面控制成本;公司产品价值是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包括采购、制造、销售等服务流程,在此过程中需减少非增值作业流程,实现企业价值和成本配比的最优化。 控制科学论文:浅谈科学计量在控制能耗中的作用 摘要:如何利用科学的计量方法、先进的计量仪器来及时有效的控制浪费,降低能源消耗、节约成本并努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烟草行业的重要职责。以先进的计量工具为依托,建立科学完善的计量体系,利用数据分析,研究合理的改进方案,进行生产技术改造,就能够使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烟草企业;科学计量;能耗控制;节能降耗 一、概述 随着改革重组、强化基础建设,实行规范等一系列活动的展开,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及人力、物力加大技术创新,增加技改投入,实施节能降耗,从落实领导责任、严格考核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加强日常管理、坚持管理创新等方面入手,切实将节能降耗工作落实到位。制丝车间、卷包车间、能源动力车间等生产设备近年来通过技术改造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设备高效、低耗、安全可靠的优越性能。2010年企业生产卷烟计划耗油15.26升/箱,实际使用12.67升/箱,节约用油2.59升/箱。计划耗水0.94吨/箱,实际使用0.69吨/箱,节约用水0.25吨/箱。计划耗电40.3度/箱,实际使用38.56度/箱,节约用电1.74度/箱。全年产量23万箱,这一系数据背后,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企业有效控制能源,降低成本所带来的效益,更体现出了有效的科学计量在企业生产运营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科学计量的意义 在5月20日世界计量日来临之际,如何真正让人们充分认识计量,积极支持计量,科学运用计量,让计量工作更好地为在能源消耗中占大头的企业控制能耗起到关键作用而尤为重要。 计量对于烟草企业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节能降耗是计量工作最终的目的,能够为烟草企业的长期发展创造条件。要根据计量检测数据的分析,探索合理的改进方案,进行技术改造,就能够使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为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壮大必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谋福祉创建良好的条件。同时,节能降耗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烟草企业更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节能工作摆在事关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节能工作,积极行动起来,担负起节能降耗主力军的重任,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降耗活动。 计量工作是国家实行法制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在世界各国都是由政府直接进行管理,它对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保证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项节能措施的落实也都离不开计量工作,能源计量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工业生产领域,从原材料采集、运输、物料交接、生产过程控制到成品出厂,都需要通过计量检测数据控制能源的使用。计量工作是企业节能降耗的“标尺”和“眼睛”,只有通过准确的计量检测,企业的能源消耗才能准确地进行统计,对能耗的各种指标的考核才能实现。 缺少科学的计量数据,节能和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它是一切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计量数据不准或不真实,那些成本、经济效益都不可能真实。没有准确和必要的计量数据,能源审计的能量平衡表无法编制,能源网络图无法绘制,能量平衡测试工作也无法进行,也无法找到节能降耗的关键环节。没有可靠的计量检测数据,企业的能源消耗就是一本“糊涂账”,更谈不到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不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或者对能源计量工作重视不够,想把企业节能工作搞好,就是一句空话。对能源计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忽视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和使用、不把计量数据作为能源管理节能降耗和成本核算依据的错误观点必须转变。 计量管理工作要融入到企业节能降耗中去。为做好节能降耗工作,要制定严格的能源管理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理顺了工作流程,各项管理工作才能规范、顺畅。这些制度包括:用电管理制度、用水管理制度、用油管理制度、统计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和奖惩制度。特别是定额管理制度在节约用能、合理用能、控制能源消耗生产成本的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通过在能源使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安装的能源计量器具,使得各个环节上的能源是否按定额消耗就有了依据。 在进行数据统计过程中,认真核对数据,既要保证数据准确,更要保证每个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合生产实际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有异常及时与计量人员沟通,查找数据异常原因,并及时解决,经过认真核实,为领导提供详实的统计分析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数据是能源统计工作的一把标尺,更是检验工作好坏的第一标准。季度能源分析便是对全年能源管理工作阶段性的审查,通过发现问题来不断修正企业能源运行轨迹以达到控制能源使用之目的,所以此项工作尤为重要。每次我都反复核算,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后,再将本年度综合能耗与去年同期加以对比,计算增减量百分比,并结合产量、设备、环境等因素理性分析上升或下降原因,做到真实、完整、可靠,为企业控制能源使用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先进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自2005年末起至今,我厂陆续安装了27块蒸汽流量计、7块压缩空气流量计、3块柴油质量流量计、1块柴油体积流量计和29块自来水表。基本满足了我厂能源2次计量的要求。有可靠的数据做依据,才能实现对能源消耗的合理控制,才能进行正确的数据分析,及时发现缺陷和漏洞,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严格实施对能源使用消耗的动态检测和控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计量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依靠科学的能源计量手段和管理方法,促进节能降耗,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全力打好节能降耗攻坚战,为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控制科学论文:浅议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摘要:2012年财政部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4年1月1日起实施,至2017年,各科学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立已经初具规模,部分单位编写“内控手册”、成立内控委员会或内控部门,内控在形式上、制度上不断健全。但内控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想要走的更远,充分发挥内控的作用,实现内控的目标,只建立在制度层面,将制约内控的发展,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其目标。必须提高技术层面,与制度、政策层面相互补充。内控信息化的建设,就是内控技术层面的体现。文章就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必要性、主要内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壁垒 一、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必要性 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是通过先进的网络、软件等技术,把内控流程化、技术化从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供瓤丶际踔С郑把内控作用充分发挥,使内控从制度层面落实到执行层面。 (一)降低运行成本 科学事业单位具有其独立的特性,兼具公益性。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有编制人员、合同制等人员,需要不同口径管理。资金来源渠道多样,有财政拨款、单位自筹、企业联合开发等途径。科学事业单位承担各级课题、基金、平台,拥有大量专利知识产权,科研开发,成果转让。各种课题、基金、科研开发就有周期性、延续性、规模性、保密性。以上复杂的人员结构、多元化资金渠道、复杂的业务工作,没有科学、现代化的内控信息化管理,将在整个科研单位形成管理的瓶颈,不能有利的协助科研团队。有效的内控信息化管理将降低运行成本,为内控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减少错误、避免舞弊 内控信息化建设是内控的利剑,使内控落实到行动,实现由权控改变为岗位职责控制。更有效的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信息化内控建立,打破了原有内控体系的控制模式,全员参与,最大限度的控制单位业务及其过程,提高管理的信息的集成度、流转速度和透明度,避免不合理的人为控制,使事后适时的内控控制模式向事前、事中、实时控制转变,从而有效提高内控质量,实现内控目标,减少错误,避免舞弊。 (三)提供更加便利及时的管理运行模式 信息化建设充分体现了时效性,不受人员、地点、时间的限制,尤其是近几年手机APP的开发,为信息化建设实现移动办公,实现实时办公。 二、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环境建设 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环境建设。环境的建设包括政策层面和人员层面。 1. 政策层面。政策层面的支持,是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原动力。科学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企业内控建设的原动力是提高经济效率,减少成本,增加利润。科学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科研经费都是财政拨款,原动力不同于企业,缺少主动性,必须政策层面的要求,才能启动信息化建设,才会有经费进行信息化建设。 2. 人员层面。只有科研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对内控信息化建设得到认可,形成统一的认知,内控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才有效。科学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内控信息化的态度,决定着内控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度。科研人员对内控信息化的认可、支持才能使内控信息化建设执行顺畅。 只有大环境得到认可,才能推动内控信息化在事业单位的实施。 (二)人员建设 科学事业单位的信息化人员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需要专业的信息化电脑软件技术人员、政策管理方面的人员和科研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机结合。 1. 技术研发、操作人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整个建立运行期间,前期平台的建设需要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运行过程中需要专业的程序操作人员,后期需要专业的维护、更新人员。整个过程对网络技术、办公软件等操作人员的要求很好。 2. 政策管理方面人员。科学事业单位受政策影响,内部控制管理有特定的要求,如:仪器采购等需要进行政府采购,这些政策的管理人员必须与信息化建设运行的技术人员建立好沟通方式,在内控信息化建设运行过程中与政策相结合,设定好内控程序。政策的管理人员同时具有对内控信息化操作人员的监管职能、评价职能,内控信息化运行的有效性通过政策管理人员进行评价。 3. 科研人员。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就是让管理人员更好的服务于科研人员,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数据、技术支持,因此,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参与。根据科学事业单位的独特性,课题等方面的研发,从立项到实施再到最后的结题和绩效评价都具有学术专业性,没有科研人员投入到内控系统,内控从源头就都是不专业,没有针对性的,起不到内控的作用。 三方面的复合性人才或相关人才具备,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人员建设才建立。才能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业务层面对信息化内控进行实施。 (三)技术建设 1. 软件:内控信息化操作软件是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软件的研发除具备通用的管理层面的研发外,还要根据科学事业单位的科研特点,对科研经费进行网络管管理,对科研课题成本考核、绩效评价、数据采集提供更加直观、量化的数据支持。 2. 硬件:电子化设备、网络覆盖构架、数据存储等设备的配备、建设是内控软件系统得以应用的硬件设备支持。信息化软件运行是否畅通有利,离不开与之相配备的硬件支持。 适合自身管理运行模式的内控信息化软件和硬件是内控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难点。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前期研发,后期需要不断地完善、维护。 环境建设、人员建设、技术建设三个方面构成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基石,三方面相互关联、制约,涉及到科学事业单位的方方面面,合理把控好这些方面,将使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在科学事业单位运行。 三、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科学事业单位对内控信息化建设不重视 1. 对内控认识不足 内部控制的施行,在各个科学事业单位的进展层次不同,认识程度不同。有的单位停留在规章制度等条例性建设层,有的单位只把内控限制在财务控制方面,没有全面了解内控。内控是领导领军,财务牵头,全员参与。很多科研人员认为内控是与科研无关的事情,殊不知,内控信息化建设好,是提高科研团队效率的有利保障。 2. 对内控信息化建设没有概念 现阶段许多科学事业单位对内控信息化建设没有概念,了解很少。殊不知,内控信息化建设是内控更高层面的技术要求,是使内控从制度层面落实到技术层面的具体表现,是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共同发挥作用的集合,两者建设完备才能充分发挥内控的作用。 3. 没有认识到内控信息化建设的优越性 科学事业挝恍畔⒒建设成功,将节约大量的人力管理成本。许多流程将通过网络实现,节约时间。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将大量减少人为因素,防止舞弊现象的发生。信息化的建设,大量的数据通过信息化设备管理,对科学事业单位进行数据的整理、提前提供数据支持。信息化建设对科学事业单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 (二)缺少专业信息化内控人员 内控信息化建设,人员的需求是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科学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有限,特别是科学事业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还达不到满足,不可能引进专业的或者专职的人员进行内控信息化建设。在现有管理人员中进行内控信息化建设,绝对不是容易的事,这对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相当高。 内控本身就是把握单位内部管理漏洞、舞弊等现象的工作,所以内控管理人员,尤其是内控信息化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对内控信息化管理中的不足及时维护,不能形成空设,发挥不了内控信息化的作用。 (三)资金方面、技术层面存在壁垒 1. 资金方面:内控信息化软件研发、硬件建设和日常维护、运行,对资金需求量较高。科学事业单位资金依赖于财政拨款,专门拿出资金进行内控信息化建设而非专业领域的投入,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2. 技术层面:现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针对科学事业的单位的内控信息化系统很少。并且科学事业单位每个单位科研立项的角度不同,从原材料采购、仪器的需求、成本的核算、成果的转化、项目的审核都具有其独特性,需要针对每个单位建立独特的适应本单位自身情况的内控信息化管理操作系统。 综上所述,现阶段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政策、认知、人员、技术存在很大的不足,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 四、对策 (一)提高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认识,充分体现内控信息化优越性 科学事业单位应把内控、内控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时的任务。定期、分批组织各个层面的人员参加专门的内控培训,掌握最新动态和政策,从政策层面提高认知。 组织单位内控相关人员,到其他内控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单位参观、学习、交流。我国现阶段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但企业内控信息化起步较早,有的企业内控信息化建设已经出具规模,内控信息化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优越性也充分体现。组织参观交流,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是实践性的体验,是内控信息化运用、管理、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是科学事业单位必须进行内控信息化管理的有力证明。 (二)把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人员建设提到日程 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人员建设可以根据单位自身情况,前期聘请专业内控信息化专家入驻,进行专业辅导。运行期间内控信息化人员需要不断参加培训、学习,掌握新技术。设置专职或兼职的信息化管理运行人员,合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与现有管理岗位相融合,设置好职责权限,减少内控信息化人员管理人员舞弊现象。 (三)结合单位自身情况,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合理开发 1. 依托专业的社会机构 我国现阶段,许多社会机构具备内控信息化建设的能力。事业单位可以选择这种专业的团队,结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对内控信息化建设进行研发、运行、管理。其优点是更具有专业性,而且符合内控建设的要求,由专业团队对自身不足、内控漏洞进行设置。其缺点资金需求量大,日后维护受开发单位限制。 2. 自主开发 大型的科学事业单位自身拥有专业的信息化部门,具备自主研发内控信息化平台的能力。可以根据单位自身情况合理建设内控信息化平台。中、小型科学事业单位可以依托同行业或具备自主研发的科学事业单位共同联手开发内控信息化平台。自主研发前期投入、摸索可能很困难,但单位拥有自主权,后期的维护、运行成本低。自主研发,需要单位自身具有很高的内控意识,敢于发现自身管理漏洞。 3.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对于资金规模、信息化技术有限的科学事业单位可以合理利用单位现有资源。科学事业单位在预算、采购、资金支付、决算、资产管理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网络体系,财务管理软件、人事管理软件、公务卡结算业务、网上银行等配套软件的合理运行、管理,能满足科学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许多方面。但现有资源比较零散,必须进行专业的整合管理。利用现有资源投入少、见效快,但只是满足当前管理的要求,不能充分体现内控信息化的优越性。 科学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进,但科学事业单位的内控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控制科学论文:用控制变量法教学,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生发现渐近线,为获取渐近线的方程、探讨渐近线的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反思 2.1科学方法引入教学,使探究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精巧合理的教学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辅助学生自主建构,有利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和知识内化。合理的教学设计,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理解、教学目标的准确分析、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又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敢于超越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控制变量法”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知和初步判断,通过软件工具或其他实验器材对猜想的结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量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与联合作用、独立作用,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抽象数学模型,把握因果关系与问题实质,进行理性论证,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巧妙破解教学难点问题,还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套简单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易于理解,容易上手,学生完全可以掌握,有了这样的研究方法,学生就可以针对多变量(因子)的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自己开展研究,而不是停留于听老师讲,看老师做,或者跟着老师做。真正实现不只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学生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操作体验后自主设计实验三,就是方法内化,活学活用的具体体现。 2.2实验与引导有效结合,使探究得以深入 “控制变量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观察的方法,它有利于我们从实验现象中观测不同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得出初步的判断和推论。但是仅停留于现象的认知是片面的,实验难免受制于实验对象的特殊性而不能涵盖全体,实验设计是否覆盖全面,设计是否有针对性,是否安排得当、操作简便,也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因为缺乏锻炼尝试和有意识的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意愿不足,能力还有欠缺,还需要教师针对具体教学问题,恰当地引导实验探究,实验四的探究就是在学生探究无法进一步深入下去的情况下,在教师抽象出双曲线系模型后展开的。在教师的及时引导后,学生借助实验现象自然地发现了渐近线,使教学难点变得水到渠成。 2.3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使素养得以延伸 目前,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中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科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成。 教育是影响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当前的学校教学中,各学科在自身的教学大纲中都会明确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相互孤立、甚至割裂的现象,学生往往只会在本学科固有的情境中使用一些方法,一旦离开常见的情境,便想不到或者不会用。改变现状的一个现实可行的重要途径,是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丰富知识、方法使用的情境,将科学方法附着于各N可能的学科场景,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渗透科学方法的学习,培养质疑、探究精神,在实践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延伸,形成高尚的科学情怀,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现实生活。 控制科学论文:强化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的策略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就目前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单位这财务预算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详细分析了现阶段科学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存的相关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蛭我国未来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利参考意见。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相应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科学事业单位如果不加强其在财务预算方面的管理力度,就会导致单位出现收支失衡的现象,进而制约单位的健康发展。因此,科学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进一步强化财务预算的管理和控制,以此实现单位资金的合理配置,进而促使单位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预算管理观念落后 现阶段,在我国大部分的科学事业单位中,对于财务的预算管理仍然在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而且有些单位还出现了通过人为更改预算金额的现象,这种行为虽然可以让资金预算在表面上满足单位各项事务的处理需要,但是这与单位的实际预算并不匹配。同时,这些单位中的相关领导人员对此现象也表现出了不重视的态度,致使单位内部的财务预算管理混乱的情况愈演愈烈,例如在单位进行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时,工作人员往往不会对预算数据进行详细核实,毫无疑问,这会直接影响到预算结果的准确性。除此之外,在科学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由于单位领导和预算人员对于财务预算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知,对项目资金总额进行了夸张虚报,使单位资金不能得以合理利用,从而制约了单位的健康发展[1]。 (二)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不完善 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是规范财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显然目前我国多数科学事业单位在这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由于受到传统财务预算管理观念及企业文化环境的双重影响,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的各部门领导对财务预算管理与单位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未给予充分重视,所以对于专业预算编制人员的培养力度也就明显不足,而一个单位如果缺乏高素质的财务预算工作人人员,就会严重制约其预算编制的质量,进而导致单位资金规划不合理,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限制[2]。 (三)财务预算编制不规范 在科学事业单位中,不能实现对财务预算的科学管理与有效控制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于预算编制的不合理。具体而言,在单位进行财务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一方面相关人员没有遵循国家规定的财务预算编制标准,而是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进行预算编制,这就使预算编制的内容不规范,增加了单位的预算管理难度。而另一方面则是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内容过于笼统,即对单位各项业务项目所对应的的预算经济指标没有进行明确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企业对项目监督力度。 (四)财务预算管理与实际生产相脱节 目前,在我国多数科学事业单位中,财务预算管理部门仅仅是单位的空架子,并未发挥其真正作用。究其原因,就是企业在制定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单位自身的经营发展状况,所以常常发生与实际生产支出严重不符的现象。除此之外,单位在财务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单位各部门并未严格按照预算计划开展各项工作,最终导致实际支出大于预算,使财务预算管理失去提前预算的作用,在科学事业单位中形同虚设[3]。 二、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意识 科学事业单位为了有效实现单位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必须在单位内部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意识。因为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不仅能确保单位各项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也使单位实现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的有效途径。因此,科学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应从自身做起,积极改变传统的财务预算管理管理,并通过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使企业每位工作人员都对预算管理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在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势,不断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以此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4]。 (二)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科学事业单位想要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是重要前提。首先,科学事业单位应对自身发展状况进行必要的了解与分析,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单位未来发展的财务预算计划,进而不断丰富财务预算管理内容,使单位每项经营活动都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强财务预算的内部控制。即科学事业单位在制定财务预算计划之后,应加强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进而对单位的财务资金实施全面控制,避免预算超支的现象发生,以此确保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单位领导应定期召开会议,虚心听取单位基层工作人员对于预算管理方面的相关意见,这样不仅能够使单位进一步的明确财务管理内容与控制目标,还能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5]。 (三)加强单位资金管理控制 由于科学事业单位的资金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所以为了保证单位的财务收支始终处于平衡状态,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强单位资金的控制制度,对于每项资金往来都做到明确标注,并且明确划分财务人员的具体职责,避免单位发生财务问题时出现责任不清的情况。另外,资金流量预算管理作为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是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体现,也是单位领导作出相关决策的可靠依据。同时,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分析资金流量来对单位可能存在财务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帮助单位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以此确保单位的健康发展[6]。 (四)实现财务预算管理与实际生产活动的有机结合 科学事业单位为了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除了加强单位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还应重视单位外部的市场发展动态,从而对财务预算工作进行及时调整。具体而言,单位可以通过让科研项目负责人根据单位签订的合同内容进行初步预算编制,然后再交由财务预算部门进行具体内容的细分和预算工作,以此实现预算编制管理与实际生产活动的有效结合。除此之外,科学事业单位还应成立专门的财务预算管理监督小组,对单位的各项财务活动进行实时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上级部门,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使财务预算在单位的生产活动中真正发挥实际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财务预算管理是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单位内部各项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对单位未来的长远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由此可见,科学事业单位应正视现阶段自身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管理意识及完善管理制度等方法来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科学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最终目的。 控制科学论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控制 【摘要】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涉及到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和工程管理等主要方面,在各种因素制约与影响下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也存在诸多隐患和问题。研究从存在于土建工程造价工作和管理实际的问题分析入手,研讨了科学进行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严格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方法,提供了强化设计阶段、招标阶段、施工阶段等关键时期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等措施,为科学管理和控制土建工程造价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土建工程;工程造价;造价管理;设计;竣工;招标;施工 1、前言 打造土建工程造价系统化平台,构建科学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是现代土建企业的基本需要,在市场成为土建行业竞争主要目标的今天,打造现代化、科学化的土建工程造价机制,实施科学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完善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细节成为决定土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以科学和全面作为原则,认清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价值,研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打造科学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平台,从基础上、平台上为土建工程造价的铺开和深化提供可以利用的基础。 2、土建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的分析 研究以土建工程的各时期作为维度对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在做好投资决策后,设计阶段对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最大,如果对工程造价影响大的建设阶段不加以控制,而在施工阶段、结算审核阶段来控制,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行为。由于工程监理人员对造价管理,预结算知识和有关规定掌握不够或者不准确,因此会产生对不该签证的项目盲目签证,有的签证由施工单位填写,不认真就签字盖章,施工单位在签证上巧立名目,弄虚作假,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及时办理签字手续,结算时搞突击,互相扯皮;有的施工单位对包干工程偷工减料,对非包干工程进行大量的施工现场签证,施工现场的乱签证,扰乱了建筑市场正常秩序。虚报土建工程造价。把定额中已综合考虑并包含在综合单价里的内容单独列项,把费率中包含的内容另外列项计算,利用定额单价的换算抬高项目单价。 3、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造价控制 3.1设计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前提,积极而稳妥地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案和成熟的新技术,要认真进行经济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的经济实力,确定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案。 3.2招标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进行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招投标阶段工作要以风险防范作为主要目标,通过三公原则的自觉执行确立参与土建工程招投标的工作原则和管理方法,避免出现政策、经济上的风险,将土建工程造价的隐患消除在初期。要在招投标时期确立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体系,将具体工程、实际项目落实在实体部门和个人,堵塞分包和转包的漏洞,减少土建工程造价可能出现的损失。同时招投标过程中要控制变更的范围、频率,提升土建工程造价的规范性,以符合法律、行业规范和企业实际的土建工程招投标工作作为管理造价、控制成本的突破口。 3.3施工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第一,要确定合理的土建工程成本,要以各项目的实施作为维度,建立造价目标和成本目标,进行土建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重点强化对土建工程合同、施工条件等环节的控制,将与土建工程造价有关的要素综合在成本和造价控制的范围内,实现对实际土建工程造价的科学控制,有效纠正土建工程造价出现的错误和偏差,达到对土建工程成本的系统性管理。第二,要加强对土建工程人工造价的管理,既要确保人工费在土建工程造价的基本范畴,同时不能可以压低人工费标准,实现对土建工程人工造价的科学管理。第三,要重点控制工程材料数量、单价等关键环节,预防过低的单价造成材料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不足,避免土建工程造出现不必要的缺失和浪费;还要控制工程材料的消耗,要规范材料出库、领取、使用、核销等环节,预防无效率和低效率的工程材料浪费,达到对土建工程造价真正的控制。第三,要加强对土建工程机械费造价的管理,要在机械性能、土建工程需要、施工时机等环节上入手,全面控制土建工程造价,达到对土建工程县城的科学管理。 3.4竣工结算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这一阶段的造价要重视管理落实的环节与重点,要重点对土建工程的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本强化管理的过程控制和细节控制,突出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对实际过程和重点环节的真实性,提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可靠性,将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建设成为可复查、可预期、可控制的科学体系,有效避免不合理支出计入土建工程造价之中。这一时期要重点对土建决算进行控制,工程造价管理要以编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作为控制前提,以土建工程合同,施工协议,设计图纸为核心,将前期预算定额,实际费用支出,材料计价,图纸变更,设计变更等环节统一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之中,有效核实土建工程实际过程和开支,做到对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细节的突出和强化。要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中结合不合理开支和非正常因素的常态,进行工程量、单价的核实,以竣工结算作为平台,预防重复计费、高价套利、工程量超值等问题的发生,有效对土建工程造价进行把握,控制土建工程造价过高和资金流失,提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效果,扩大土建工程投资的效益和产出。 4、结语 在工程建设涉及面扩大、规模扩张的今天,实施科学而全面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达到准确而真实的土建工程造价工作成为关键性问题。要从社会、经济和产业的高度看待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投入最为准确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扩大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益,使企业通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获得竞争地位,建立科学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强化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职责和功能,构建具有生命力、活跃力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 控制科学论文:探究火电厂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科学调试与合理安装 摘 要:火电厂热控系统是支持工厂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文章以火电厂热控自动化设备为前提,重点分析了调试与安装的几点措施,对今后火电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火电厂;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科学调试;合理安装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就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人们对于电力需求也不断提升,这也就为火电厂的发展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确保火电厂供电的效率与可靠性便十分重要。由于火电厂自身发电条件较为特殊,在我国发电系统中占据了极为关键的地位,运行与全国电力供应都有极为紧密的联系,所以,确保火电厂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安装与调试的合理性对于火电厂发电质量而言十分重要。 1 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概述 1.1 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价值意义 火电厂中的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在设计上体现了人性化的特质,为火电厂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发电机组与配电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均提供了保护。该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质量与火电厂正常运转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所以由此可以奠定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价值意义[1]。 受电力行业发展的影响,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也得到了长效的发展,主要体现于该设备设计保护、自动化控制以及故障检修地位等几方面。所以,这一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可以影响火电厂其他环节的运行质量。 1.2 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技术升级与创新 火电厂中的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区别于控制、警报系统,该系统主要是为了在后台向火电厂中的其他系统提供保护,进而保证火电厂运行的可靠性以及职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基于此,该设备是以控制系统、热工保护系统以及一些安全技术为前提运行的。现如今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兼容了智能化的数控技术,能够保证火电厂运行的安全。另外,这一设备也能够有效控制系统故障,将其控制于最容易检修的部位,从而降低安全故障在机组核心设备中的危害。传统热控设备并不能有效控制故障部位,因此也带来了一定的隐患。所以,务必要将传统热控设备技术进行升级与改造,以此实现电力生产的安全化。 2 分散控制系统设备的调试和安装 2.1 硬件安装和系统集成技术要求 2.1.1 设备安装与运行环境 因为火电厂热控自动化设备体现了高精密性的特点,所以在运行环境方面有较高的要求。火电厂的环境质量能够对热控自动化设备运行的稳定性提供保障,同时也是直接影响因素[2]。基于此,进行火电厂热控自动化设备安装时,务必要提前对设备施工与运行环境进行检查。 在实际安装的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土建工程结束设备安装进行,这主要是因为热控自动化设备是一种精密仪器设备,对于运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有很高的要求,并且在安装的同时也提出了防尘的要求。所以,进行热控自动化设备安装时,若周围环境中的粉尘比较大或是能见度比较低,那么则要马上开启空调,以免热控自动化设备运行于粉尘超标环境之下,从而造成安全故障。如果安装该设备时,周围环境有粉尘的存在,那么便会损坏设备内部模件,从而出现设备故障。除此之外,该设备不能放置于大型电磁设备附近,由于电磁设备所形成的电磁干扰会对该设备的稳定运行造成影响,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必须要保证电子设备所形成的环境磁场强度低于最小磁场强度值。 2.1.2 接地要求 一般情况下为了提供准确的基准电压参考点,部分火电厂都会使用单独形式的接地设计系统,将其与火电厂主接地网进行连接,如此便可以阻止设备运行时形成过载电流,同时也将电流不能有效传导至地面这一问题进行了解决[3]。使得热控自动化设备免受损害。除此之外,单独接地也可以为信号提供有效的屏蔽连接点,如此便能够对外界信号干扰进行避免。所以,使用有效的接地形式可以确保热控自动化设备的安全运行。而针对火电厂内部热控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而言,其本身对于接地的要求极为严格,以前热控自动化设备的相关研究表明,当热控自动化设备处于调试、试运行时期,这时导致的热控系统故障多数原因均是接地不当。 2.2 调试与技术要求 2.2.1 受电启动 针对火电厂内部热控自动化设备调试来说,受电启动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技术难度非常高。热控自动化设备受电启动务必要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作为支持,为了对该设备进行有效的调试,必须要首先进行受电调试。 进行实际的受电启动之前,需要对整个设备安装进行检查,特别是对电缆和盘柜等设备的检查。另外,针对一些细节方面的检查也必须要重视,如测试绝缘电阻、接地电阻以及电源开关位置等工作。若缺乏全面且深入的检查,便会导致热控自动化设备受电时卡件处理器破损,甚至会影响主机运行质量。 分散控制系统受电的过程中,其送电对象为总电源柜。针对回路数量较多的情况,供电电源必须要对其进行反复切换试验,务必要保证试验合格,随后方可对其他机柜进行供电。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当其中的某个部分受电出现错误,便要马上停止供电,直至查明原因之后才能继续供电。 2.2.2 设备维修与防护 分散控制系设备维修与防护工作,主要是对设备进行检查与监管,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对设备软件进行运用时,必须要备份,即便是极其微小的改动也要记录。若数据库需要进行比较大的修改,那么则要将数据库的有关数据在工程站中进行备份。(2)对设备软件功能进行试验的过程中,不能出现遗漏,必须要全方位检查被试验软件,特别是软件功能以及各级权限的检查。除此之外,也要θ瓤刈远化设备软件管理进行规定,针对一些更新和升级必须要有责任人的授权,并且对其进行备份。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一些未测试的软件,是不能私下下载或是在热控自动化设备中进行使用的。(3)针对热工保护投退环节的维修与防护,务必要将工作票制度作为核心制度,并且严格落实。若要对处于运行状态下的设备进行检修,则需要采用有效的隔离措施,以免设备出现连锁效应。(4)针对热控自动化设备的运行质量与效果,其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运行环境温度、湿度以及灰尘等。所以,为了保证热控自动化设备的良好运行,首先要控制设备运行环境,以此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提升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由此可知,针对热控自动化设备中存在的故障,必须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提升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水平,从而使热控自动化设备始终保持高效的运行状态。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火电厂内热控自动化设备是维持发电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由此便奠定了设备调试原装的重要性地位,只有确保调试和安装的效率与质量,才能为火电厂有关工作的平稳运行奠定基础。 控制科学论文: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分析 摘要 现阶段,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健全的内部控制,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够发挥“制度笼子”的效果。通过分析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得出制衡才是内部控制的关键,进而提出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使有效的内部控制为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衡;体系建设;执行力 作为组织目标实现的长效保障机制,内部控制不仅一直是实务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国内外监管部门监控的焦点,因为其在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运行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为更好地发挥科学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促进我国科学事业单位更好、更健康地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效能,保证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安全有效,各科学事业单位应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抓住内部控制的本质,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1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涵理解 “内部控制”起源于会计领域,后来广泛应用于企业和单位。内部控制定义在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有了明确定义。2008年和2010年财政部联合五部委先后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基本结束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政出多门的局面,促进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2012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由财政部,这对我国科学事业单位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进一步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1-2]。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概念和范围对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涵进行阐释。 1.1 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士为实现公司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实施的程序”。2008年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与企业相比,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控制目标、控制范围、控制标准和评价监督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定义也应有所不同。内部控制被定义为“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界定岗位职责、细化业务流程、制定和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对本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保证资产使用安全有效完整的过程”。 内部控制定义包含多个要素,其中第一要素是“过程”,即内部控制是持续进行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而不是以文件、制度和程序等表现出来的一成不变的静态系统;第二要素是“由人员来实施”,即内部控制的可信赖性取决于单位各层级管理人员,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受单位全体人员能动作用的影响。其原则为重要性、全面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有效性,其中,重要性是在全面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重点关注单位重要的经济和业务活动,重点防控经济和业务活动所潜在的重大风险。全面性和重要性是相对的,全面性一方面要求内部控制的覆盖面应广而全,应涵盖单位全部的经济和业务活动,贯穿内部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3];另一方面,需要单位各层级的全体人员参与;制衡性是内部控制的灵魂和关键,要求单位应当设置合理的内控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必要的分离措施,有效制约和监督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适应性和有效性相辅相成,即内部控制既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又要保障单位内部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地运行,从而有效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1.2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范围的界定 从客体范围和主体范围2个方面来界定科学事业单位炔靠刂品段А?吞宸段г蛑饕以内部控制实施的具体经济和业务活动为主,而主体范围主要是指内部控制实施单位及人员[4]。 1.2.1 客体范围界定。杨雄胜提出“内部控制研究范畴不只是局限于道德伦理层面,更应该包含着现实法规、组织规范、业务标准和行为准则等诸多内容”。本文认为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客体范围应定位于单位收支及其相关业务活动,包括一系列内容(法律法规、公共权力、业务标准和行为准则等),具体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科研管理、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 1.2.2 主体范围界定。对行政事业单位主体的界定,美国审计总署(GAO)认为政府内部控制主体是“组织(Organiz-ation)”;王光远认为政府内部控制的主体应该是政府(机构或组织);其他相关研究提出“政府内部控制主体是政府工作人员或由其工作人员组成的群体组织”。科学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特殊的一种非营利组织,本文认为,其内部控制主体为科学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5-6]。 2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也高度关注其内部控制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专注于相关研究。总体而言,随着科学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日益推进,科学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不容否认目前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远不如外部控制体系完善。所谓外部控制,是指相对于内部控制而言的一种针对组织及其组织关系实施的一种外部控制行为,属于一种事后控制[7-8]。相比之下,内部控制可以做到事前和事中的控制,但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整体上缺乏有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理论研究缺乏实用性 通过对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的检索不难发现,内部控制研究的普遍现象是“COSO崇拜”,很多学者把美国COSO报告奉为权威和经典,甚至把它作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完全忽略了科学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学者们所研究的常常是原则、要素和理论基础等宏大、空洞的论题,很少有涉及结合具体业务事项的控制方法的研究。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及对部分科学事业单位的调研发现,不少单位管理层的关注点主要是控制程序的改进和优化,而作为内部控制体系核心要素的制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制衡才是内部控制的“灵魂”,但是目前不少单位对内控制度的关注点主要聚焦在内部控制的“形”而不是“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少工作的程序不断改进,手续越来越复杂但仍然无法堵住舞弊及腐败的陷阱,无法规避重大风险及损失的发生。因此,内部控制研究,特别是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研究,应该嵌入到社会结构中,结合单位自身特点,重点研究内部控制制衡机制的健全与优化,而不应停留在设计研究更加繁琐的审批流程上。只有这样,内部控制研究才能去形式化,才能与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相适应,才能与实际切合,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 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全面 目前,对内部控制的功效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2个极端:一个是无用论,部分单位管理层认为内部控制是对下不对上,内部控制的措施只是针对下级,还有的单位领导狭隘地认为内部控制等同于财务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问题,没有实质意义;或者在思想上对其有抵触,把内部控制看成一种束缚,导致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严重缺失。另一个极端就是万能论,从目前大量文献对内部控制内涵的阐释来看,内部控制被定义为“万能的制度”,其目标是无所不能的,范围是全覆盖的,人员是全员参与的,内容是无所不包含的,时间跨度是无时不有的,这就使得一部分人误认为内部控制是全能的,只要有内部控制,一切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9]。然而内部控制无论在制定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漏洞,所以说内部控制只能是“合理保证”而不是完全保证,更不是万能的。 2.3 内部控制实施缺乏系统性 从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连续的、系统的,其要求全员参与,业务活动全覆盖。目前,很多单位由于认识不够、配套制度不完善和人员配备不齐全等原因,使得内部控制无法全面系统地实施,导致内部控制效能大大缩水。内部控制是关系到上下、内外、左右各部门的协调和衔接,不是审计部门或财务部门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需要由单位领导组成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单位第一负责人担任组长,下设内部控制部门,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各业务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根据岗位分工组织实施[10]。 3 改进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3.1 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为了提高科学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管理,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2014年1月1日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全面建立。科学事业单位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必须进行充分的研究,依据风险引领原则,在财政预算、财政收支、政府采购、固定资产、公共工程和合同管理六大权力集中领域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形成权力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不仅是财务处的工作,也不单是哪个独立部门的工作,它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全员投入共同完成;同时管理层应及时把握本单位的发展方向,结合所在领域的大环境,建立与自身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双向研究,充分论证并小范围试行后,才可有效推行。其次是制度的制定应细化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必要时可以配套图表和流程图,以方便理解和操作,避免因人员调整更换而带来的工作衔接问题。同时内部控制制度可以结合信息网络平台,在满足痕迹管理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 3.2 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氛围,体现了单位全体人员特别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保障了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目前,绝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为科学带头人,相对于内部控制建立实施,他们往往注重科研项目的研发申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单位领导对内控制度的忽略是导致部分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缺失或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因此,有效炔靠刂频氖迪郑首先需要提高领导班子或管理层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内部控制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单位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提升全体职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以转变“重科技、轻管理”的错误观念,纠正以往把内部控制活动理解为会计工作的错误理念。同时,借助绩效考评机制,强化奖惩力度,加强全体职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使其真正意识到内部控制是单位科学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而不是限制与约束,变被迫执行为主动参与,通过调动全员积极性,形成一种带有“主人翁”精神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在本单位的执行打下坚实基础[11]。 3.3 提高内部控制人员专业素质,建立独立的监察审计部门 内部控制人员素质对其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有着直接影响。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各事业单位应提高对内部控制人员素质的要求,选派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或通过培训具湎喙刈ㄒ抵识的人从事内部控制工作,避免以不了解政策或不懂相关专业知识为理由而不作为的现象。科学事业单位应改变监察部门负责人由其他行政部门兼任的现状,建议设立独立的监察审计部门,做到内部控制建设与监督评价相互分离,保证监察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单位的管理缺陷,完善内部控制体系[12-13]。 3.4 全面认识内部控制,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科研项目经费持续增长,科研成果转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为加强对科学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防范财政资金风险,2012年财政部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更好地指导科学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为此,各事业单位纷纷按照文件及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积极制定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单位甚至花费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资金,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协助本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内控制度的制定是前提,但是如何确保内控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是发挥内控制度效能的关键。因此,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内部控制制度,做到不夸大其作用,更不无视其存在。通过引入奖惩机制保障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使其“落地开花”,才能逐步实现将权力约束在“制度的笼子”里。 4 结语 强调,要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健全的内部控制,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够起到“制度笼子”的作用。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的特殊的社会组织,科学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规范其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尤为重要。因此,应提高科学事业单位领导和部门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通过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落实对内部权力运行的制约,防止内部权力滥用,进而提高科学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为科研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控制科学论文:创伤骨科修复中采用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治疗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伤害控制骨科学(DCO)治疗原则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未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选择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进行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8.7±1.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2±1.5)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创伤骨科;伤害控制原则;术中出血量;并发症 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是针对骨科创伤患者临床治疗提出的实用性原则, 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策略, 其目的是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术后的生活质量[1, 2]。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通过对患者进行分期手术的治疗模式, 来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 提高救治成功率[3]。本文就伤害控制骨科学治疗原则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 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未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来本院骨科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7例, 女23例;年龄34~65岁, 平均年龄(47.12±12.19)岁; 其中开放性骨折31例, 闭合性骨折19例;四肢创伤患者27例, 躯干创伤患者23例。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来本院骨科进行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31例, 女24例;年龄32~67岁, 平均年龄(48.26±11.97)岁;其中开放性骨折37例, 闭合性骨折18例; 四肢创伤患者32例, 躯干创伤患者2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具有可比性。在所有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根据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进行治疗:①确定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 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 进行多科会诊, 做出初步的诊断, 并根据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手术实施方案。②伤害控制处理:患者发生骨折的8 h内, 进行及时的清创, 并闭合开放性的伤口, 手术过程中,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及伤口的暴露时间, 对骨折部位采取及时的复位固定, 固定方法包括石膏、骨牵引及外固定架等。对有大出血伴休克的患者, 给予有效的止血处理必要时采取栓塞治疗。③其他系统伤害控制处理:制定各阶段手术治疗的具体措施, 在行一期手术治疗时, 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主, 重点处理出血, 维持患者的生命, 对有颅内血肿的患者, 行切开血肿清除术, 对有血气胸的患者, 行胸腔闭式引流, 对脾破裂的患者, 行脾切除术, 对空腔脏器损伤的患者, 行剖腹探查, 寻找出血点并给予止血治疗等。④术后处理:伤害控制处理后的患者进入ICU监护, 继续给予患者复苏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 制定二期手术的治疗方案。⑤二期手术:待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 进行二期手术治疗, 对患者进行骨修复, 确定手术过程中要应用的材料, 应用微创技术, 减少二期手术引起创伤的几率,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情况。其中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关节活动不受限, 肌肉恢复良好, 为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 关节活动轻微受限, 就轻度萎缩, 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 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死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8.7±1.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2±1.5)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 远远高于对照组的8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传统治疗骨科创伤患者多采用早起完全治疗的原则, 对患者所有的创伤给予确定性的治疗, 但这种治疗方法, 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4-8]。随着伤害控制原则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其临床效果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重视。伤害控制原则是指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但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 首先处理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的伤害, 然后采取进一步的复苏计划和分期手术治疗来处理患者的其他非致命性的伤害[9-14]。伤害控制原则强调对患者进行分段治疗, 待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后, 再进行其他治疗。有报道指出[15], 伤害控制原则在临床应用中, 可以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 提高其治疗效果。 本文中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8.7±1.6)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2±1.5)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伤害控制骨科学治疗原则应用于创伤骨科修复中, 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降低手术中的治疗风险,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控制科学论文: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治疗骨科严重多发创伤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骨科严重多发创伤采用伤害控制骨科学(DCO)原则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我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2014年4月~2016年3月接收的92例严重多发创伤病患为研究对象,均遵循DCO原则给予一期手术与二期手术治疗。结果 一期手术中,病患平均手术时间是(65±19)min,术中出血(199±67)mL,与二期手术间隔平均时间是(8±3.5)d,二期手术平均时间是(138±38)min,术中出血(415±86)mL。两期手术的平均用时及平均出血量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骨折;多处创伤;伤害控制骨科学;治疗 伤害控制骨科学(DCO)是一种新型骨科的治疗原则,主要针对严重多发性外伤患者。近年来,随着该原则临床应用的推广,受到越来越多学者、患者的关注。本研究选择2014年4月~2016年3月我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92例骨科严重多发创伤病患为临床研究对象,给予DCO原则治疗,分析一期手术与二期手术的治疗效果,探讨DCO原则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共92例,纳入标准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存在骨盆骨折及(或)长骨干骨折的多发性创伤,国家创伤严重程度测评体系(ISS)[1] 21分;②院内观察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③合并身体各部位的大血管损伤,评估输血可能超过2000 mL;④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代谢严重异常。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提供病历资料及基础资料。男58例,女34例,年龄分布:17~65岁,中位年龄42.21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41例,高处坠落34例,硬物压塌17例。受伤部位:股骨干53处,胫腓骨45处,四肢28处,骨盆22例,脊柱合并脊髓损伤14例。其他系统合并创伤:胸部损伤26例,颅脑损伤25例,腹部损伤19例。ISS平均评分32.7分(22~48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2]平均评分10.2分(3~15分)。 1.2方法 1.2.1确定诊疗方法 病患进入医院后,立即进行复苏等抢救处理,并组织多科医师会诊,对病情作初步诊断,并以病患的创伤部位及严重程度为依据,遵循DCO原则,制定合理、科学的手术方案。 1.2.2伤害控制性处理 在骨折发生的8 h内,对开放性的伤口进行清创、缝合。固定骨折过程中,在有效固定骨折的基础上,尽量缩短组织暴露及手术操作的时间,另外,还需根据骨折位置和骨折类型实施相应的处理方法。如采用石膏法、外固定架法、骨牵引法等。若病患出现盆腔大动脉损伤,持续休克,需使用药物进行血管栓塞防治。 1.2.3其他系统损伤控制性处理 严格遵循DCO原则,确定手术实施期间中心目标,例如,一期手术的中心目标是_保病患生命安全,严格控制出血,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对合并颅内出血者,术中同时进行大骨瓣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合并血气胸,加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肝脏挫裂伤,需要及时开腹清创,并对肝周实施填塞压迫止血。若为肝脏破裂,可行肝脏切除术;如发现空腔脏器受损出血,迅速找出出血点止血。 1.2.4 DCO术后处理 行伤害控制性手术后,病患送入EICU病室实行24 h密切监护,给予持续性的复苏治疗,根据术后观察结果确定二期手术时间。 1.2.5二期手术中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的应用 二期手术的时间应选择在病患生命体征稳定后,其中心目标是对骨折部位进行确定性骨折固定。固定的材料应根据病患的具体病情选择,常见有普通钢板、交锁髓内钉、LISS钢板、绕内髓内钉、膨胀髓内钉等[3]。二期手术期间,需要尽可能减少创伤,监控术中出血量,预防术中生命体征异常。术后严格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出现异常立即处理。 1.3评价指标 以每期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与手术效果等作为评价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与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期手术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比较 一期手术相比二期手术中,病患的平均手术用时更短,术中出血也更少,二项指标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2.2并发症及远期效果 一期手术后,死亡2例,占2.17%,出现并发症11例,占11.96%,其中5例腹腔脓肿,给予引流冲洗处理后痊愈,6例因外固定架针道浅造成感染,清创消炎后感染好转。二期手术后,随访中未发现远期并发症,骨折痊愈较好,效果理想。 3 讨论 由于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活动频繁,车祸等事件多发,出现高能量损伤的人数不断增加,其中以严重多发性骨科创伤合并其他系统创伤为多见,这部分病患创伤严重,在给予早期骨折固定手术时,有可能造成机体二次伤害,第一次伤害初始创伤之后出现的激烈的应激反映,出现严重的炎性反应综合症;而二次伤害则指大量输血、缺氧、酸中毒、再次手术等[4]。在以上的处理中,病患都可能出现严重的机体反应,甚至引发急性器官衰竭等,造成早期死亡[5]。恰当地选择手术时机,会对病患的后期的治疗效果产生直接影响。DCO的原则是分阶段治疗多发性外部创伤,早期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挽救病患生命为主,在病情稳定后,再实施确定性损伤修复治疗,这对提高存活率,提高疗效具有明确的效果[6]。一般而言,DCO原则治疗要点是简化手术、重症监护室恢复和确定性手术。 控制科学论文: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核心能力范畴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重视,但目前该类人才存在缺乏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核心能力范畴的研究,找准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培养方案。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内容和价值,阐述了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视角下培养等大学生能力的定位,并针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的核心能力范畴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大力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市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1]。培养高素质人才决定着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属于复杂工程,必须结合相应的专业学科特征和大学生的愿景等,并依据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本文主要就控制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进行了分析,以期促进该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概述及价值 大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源自于商业领域,是指企业的资源、能力等较强,与其他企业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且具有可持续性。而大学生核心能力应当是以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道德修养等作为基本,然后结合相应专业对战略性资源的创新与获取,从而促使大学生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2]。虽然不同大学生的智力存在差异,但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大学生长期积累的综合性知识能力,因此主要是依靠后天培养,即高校必须针对大学生的专业和特征,开展合理的培养教育计划。大学生核心能力主要是衡量大学生的整体能力,同时还包含大学生对各种资源的占有能力,确保大学生能够对社会资源、无形资产等进行占领,也是判断学生之间差异的主要依据。高校通过研究法学生核心能力的主要是探索提高培养人才的有效模式,实现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2 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大学生培养定位 不同专业学科对大学生对知识、实践技能等存在较大的不同,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依据自动化控制作为主要内容,包含对控制理论、方法、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将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作为研究基础,同时与工程实践结合,确保自动化控制能够应用与其他学科,在军事领域和民事领域中均得到发展,继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推动其他行业的进步[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今我国已经逐渐实现从粗放型生产转变为集约型生产,因此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需求量与来越大,即高校必须培养出具有高度工程意识、创新能力等高素质人才。高校可以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特征和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标准等,作为研究大学生核心能力范畴的重要依据。根据对我国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研究可知,应当将“研究主导型”人才作为大学生培养定位,确保哦诶样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推动自动化领域的发展。 2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范畴 2.1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内容 针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分析可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是永恒的核心能力,即如果大学生没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对相关技能的研究不够熟练,将难以完善自动化领域中的相关工作,如设计工作、研究工作、开发工作等,因此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属于恒定的核心能力[4]。但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时,除了专业知识巩固和实践技能培训外,还需要考虑到符合当前时展的核心能力,即动态核心能力。因此高校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需要将恒定核心能力作为基础,增强其动态核心能力。 2.2 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分类与认知 依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培养特征和社会需求,可以将大学生核心能力分为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其中恒定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专业能力的相对永恒性,即大学生需要依据相关知识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动态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该项能力能够有效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即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3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基准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关系原理,可以将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看做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之间的关系,即任何形式的物质都是在该种状态下对立又统一进行。专业能力作为恒定核心能力,其属于相对静止的能力,但由于专业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发展中,因此其恒定具有相对性[5]。而动态核心能力能够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内涵,提升大学生的竞争价值,但动态核心能力需要以恒定核心能力作为基础进行开展,具有绝对性,但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需求标准是判断大学生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的基准,该两种能力目标均是为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很定核心竞争力与动态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当恒定核心能力得到提升的情况下,发展动态核心能力才更具有价值,而且很定核心能力得到提高后,其动态核心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反之亦然。 3 结束语 根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需求标准,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核心能力。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大学生核心能力可以分为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两者之间属于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辩证关系,高校应当依据该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确保提高大学生整体水平。 控制科学论文:浅谈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摘 要 科学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内部控制对加强科学事业单位的行为和强化风险管理等起到很好的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降低单位的管理风险,决定着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事业单位必须做好内部控制的主要风险点控制,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才能推动科研院所的发展。 关键词 科学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现状 措施 近年来,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法律及法规得到了逐步改进与完善,使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向理性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对科研单位也很重视,在科研项目经费,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开发服务,科研仪器采购等方面涉及的经济活动更加频繁,如何保证单位日常经济活动正常运行,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科研单位对社会的服务效率和效果,需要在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保障科学事业单位健康快速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标 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内部控制包括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评价与监督等五个互相联系的要素组成。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分为五个目标:保证各项经营活动合法合规,财务数据信息真实完整、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有效预防舞弊和腐败。 二、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单位及下属部门所有业务和事项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三)制衡行原则。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确保不同部门、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行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本单位性质、业务范围、经济活动的特点,风险水平相适应,应当与所处内外环境相适应,根据新的变化和要求不断修订和完善、改进措施和调整程序。 三、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一)内控制度不系统 我国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未建立完整的内控制度体系,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不到位的现象,没有营造好的控制环境、制衡机制弱化,在平时的业务工作中,仍然以财务制度制约各项经济活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没有跟上内部控制的发展理念,不能做到全员参与全面控制,没有重视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缺少成文有力度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内部控制没有起到作用。 (二)内控意识缺乏 一直以来,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重科研、轻管理的思想观念,对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单位内控意识淡薄,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或形同虚设,基础管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很大问题隐患,因此,强化内控观念意识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 (三)预算控制薄弱,费用支出缺乏控制 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比较粗糙 ,没有细化到具体部门的具体项目,尤其对于各项费用的支出,经常会发生实际业务支出与预算编制不相符的情况。因此单位预算会随着实际业务经常性的变动调整,造成实际发生的支出也并非严格按照预算计划执行,缺乏预算的刚性约束。各项费用支出都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标准和控制手段,即便规定了费用的支出标准,却还存在实报实销情形,使标准形同虚设,失去了设置内控标准的意义和内控标准的约束效力。 (四)不重视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单位内部独立客观的检查、监督、评价活动,通过对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价和提出建议,促进改善单位经济运行的效率效果、实现发展目标。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环节,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而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都存在制度不完整的现象,很多单位没有独立的审计部门,没有实施内部审计程序,使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失去了有力的基础。内部审计的实施是反馈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工作做得好,对组织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效益等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措施 (一)加强制度约束力 目前大多数科研单位都能够按着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起到一定的约束和监督作用,但要形成一个健全的内控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在各项业务的执行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控制防线。在预算管理、科研经费、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科技成果、科研合同管理等方面必须明确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第二、是进行评价和监督,对重点岗位、各项业务进行经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控制防线。评价和监督应由相对独立的部门来完成,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监督过程中引入奖惩机制,将评价和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公示,增加透明度。第三、是对业务活动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控制防线。在国家政策、管理模式、科研环境发生变化时,对现有的经济活动流程、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风险和漏洞等进行评估,尽可能减少单位经济风险。风险评估要保证权威性、独立性和及时性。 (二)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控制分析 科学事业单位预算是根据工作目标,参照以往会计年度业务收支情况,科学合理的编制未来年度收支计划,有财政拨款的科学事业单位要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合理安排费用支出,预算一旦获批,不得随便改变其用途,一旦更改就失去了预算的意义。因此事业单位不仅要建立预算控制制度,并且要严格按制度执行,项目预算的申报、执行、审核、监督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每个执行阶段都由不同的人来处理,以防出现由专人独断操控项目预算的情况。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有效的规避利害关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预算执行完毕时应及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并采取改进措施;杜绝不合理和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三)加强财务管理,重视后续培训 财务部门是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环节,财务人员专业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重视财务管理和后续培训,能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与综合业务能力。随着经济业务的发展,财务人员不仅要做好日常经济业务收支等基础财务工作,更要向财务管理、参与单位决策的方向提升。重视财务部门工作,对所有财务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包括专业知识、预算管理、决算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等各个方面。只有提高了财务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才能保证财务工作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保证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加强审计监督职能 为加强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确保控制制度的制定和运行更加规范有效,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力量共同监督。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可以单独或者综合运用监督检查办法,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研究分析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的有效性,提出内部控制改进意见和建议,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更有效地实现单位预期控制的目标。同时单位也应当接受外部的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纪检监察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等政府有关部门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促进单位健康快速发展。 五、结语 本文首先论述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建立实施内控的原则,接着分析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完善内控体系的措施。充分表明了内部控制制度是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断开展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理论的技术研究,建立高水准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单位规范化管理水平,更能够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从而为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增添一份力量。
市场营销相关论文:电力市场营销问题相关分析 摘要:近年来,电能销售同样受到市场的考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电企业面临着电力销售增长相当缓慢的问题,以及与其他能源进行竞争的局面。文章通过借鉴一般企业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结合供电企业的特点,指出电力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重点分析营销策略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达到开拓电力销售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电力系统;电能销售 电力市场营销是一个新鲜又重要的课题,这是因为传统的电力工业是由国家垄断经营,垂直管理的行业。垄断意味着排斥竞争,没有竞争的企业,就谈不上市场营销。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开始了电力工业改革,虽然改革的方式很多,但基本原则是最终实现发电与售电的完全分开,在发电和售电侧引入竞争机制。售电侧竞争机制的引入,要求以售电为主营业务的供电公司,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采取必要的营销策略,全力提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在我国,电力行业是走向市场经济较慢的行业,长期以来的电力卖方市场,使供电企业只需埋头生产,而无销售之虑,近几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供电企业员工思想上一度难以适从,没有能真正树立市场观念和服务观念,营销体系更不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仍然习惯于用“靠国家、靠政策、靠行政手段”的方法处理市场问题。因此研究供电企业的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可以促进供电企业改变计划经济的经营理念和思路,树立市场经济意识。 一、电力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能生产的特点是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同时进行,电能不能储存,因此电能既具有一般商品相同的商品属性,又有着一般商品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给电力市场营销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困难:一是电能生产与电能需求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离;二是电力生产和需求在质量标准、电压等级等方面的矛盾;三是电能生产与需求中,不同客户在电价上的分离;四是电能生产和需求数量上的矛盾,有时供不应求,有时供大于求;五是电能生产与需求信息上的分离,电能生产者和供应者不知道客户何时何地需要电能。 “电力销售不旺,欠费居高不下”是目前电力营销工作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然而在具体的营销过程中,供电企业还存在着以下共性问题: (一)市场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 供电企业职工思想观念还未从旧的用电管理的模式转变到市场营销的模式上来,大市场、大营销的概念仍很模糊。 (二)电力市场发展的依赖性较强 经济要发展,电力必须先行。但电力的销售则依赖于整个社会经济。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像我市这个以旅游为主的城市,工业企业所占比重不大,并且很多由于科技含量不高。 (三)目标市场的选择进人误区 要想有效地促进电力销售,首先应对各类用电市场进行细分,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捕捉市场商机、正确选择与确定目标市场。 (四)缺乏高素质的营销专业队伍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被称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所以,我们确实不乏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在生产技术管理上的人才。但是,在电力营销管理上,却缺乏既有基础理论支持,又有搏击市场经验的人才,整体队伍的素质较低。 二、营销策略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 (一)电力市场营销 所谓电力市场营销是指电力产品的生产、输送和销售,满足电力客户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地使用电力产品,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电力市场分析和预测。不断分析电力企业与电力市场的关系,分析影响电力企业中电力营销活动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预测电力需求的发展趋势,分析各类电力客户对电力市场的需求和购买行为,研究电力企业如何面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或威胁。 2.电力市场细分与目标电力市场选择。在电力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电力市场的细分,提出电力企业选择目标电力市场的方法。 3.电力市场营销策略。通过制定适当可行的营销策略,以满足电力客户的需要,实现电力企业的预期目标。运用包括优质服务策略、价格策略、形象策略、促销策略等手段,不断提高电力市场占有率。 (二)电力市场营销的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电能的需求,由简单化的稳定分配向复杂多变的商品买卖转化,这些变化对习惯于计划经济经营思路的电力企业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挑战,电力企业必须转变观念,要学会通过电力市场营销活动来解决电力生产和电力需求之间的各种分离、差异和矛盾,使电力供应与电力需求之间相适应。电力营销与一般商品的营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1)二者均为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和效用,都具有商品的属性,电能既满足人们对动力、照明的使用,同时又把电力企业的服务意识、节能和安全用电的观念传播了出去;(2)二者均应遵循市场规律,遵循市场营销的原理,市场竞争规律、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电能产品。 二者的区别是:(1)电能商品的单一性,使电力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不像其他商品有更大的设计、发挥空间。但电力商品会因用户用电要求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电价,从而形成一种商品多种价格;(2)电能商品的交易本身虽然也包括了一些环节,如发、输、配、售,最后才到消费者,但这些环节是瞬时完成,因此和其他商品相比,不必考虑存货成本对营销的影响;(3)电能商品的分销渠道要受到电网覆盖范围的限制,而电网的建设投资巨大,技术要求高,因此电能商品不能像其他商品那样,随意改变分销渠道;(4)电能产品的销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用电设备和电器的使用,因此,电力市场营销要和用电商品的营销相互作用,相得益彰;(5)电能商品出故障时,对用户的影响往往是大面积的、群体的、而不是单一的,因此,供电部门必须建立全天候的、快捷的抢修服务队伍;(6)由于电能商品的公用性,使得电力市场具有不可放弃性。 三、结语 研究电力市场营销策略为供电企业建立市场预测、市场开拓、市场服务体系提供了一整套的理论基础,是增供促销理论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供电企业面临着新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只有努力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立足于当地的、有个性的营销策略,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带动和刺激电力消费的增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发展壮大的电力市场。 市场营销相关论文:社交网络时代市场营销模式的相关思考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给不同行业的发展带来动力,尤其为生产、销售行业带来便利。科技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方式,互联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社交平台,拓宽了人们的社交范围,使人们的交友活动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网络时代下的社交模式用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社交网络时代的市场营销模式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社交;网络时代;市场营销;模式;内容;分析 科学技术的应用促进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发展,互联网应用平台较多,近年来,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交友方式。社交网络时代下的市场营销模式也应该有所突破,促进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转变。 一、社交网络时代的市场营销模式特点 (一)广泛性 互联网技术功能强大,应用范围广,因而使用价值高,我国“网民”数量庞大,互联网使用人数多,在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中,使用和参与的人数也较多。由于互联网使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因为通过网络市场营销模式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掘客户群,将社交网络平台中的用户发展为客户,能够有效地增加产品的点击率,促使企业产品在市场营销中占据更多份额,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企业经营实力。社交网络营销属于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基本载体是互联网平台,网络用户的产品使用需求不同,但是通过社交网络工具,能够面向大众,对用户的市场调研将更加具有广泛性和适用性。社交网络时代下的市场营销潜在客户群大,能够在产品广泛宣传和推广中,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 (二)直接性 互联网具有高效、直接的特点,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关产品,因而社交网络时代下的市场营销也具有直接性特点,产品推广和营销具有针对性。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庞大的客户群,在进行客户开发和产品广告过程中会花费大量的宣传资金。但是在社交网络时代下的市场营销中,消费群体庞大,使用互联网进行产品营销,一方面可以在缩减广告成本的基础上扩大产品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可直接与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沟通,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中用户的浏览记录了解其产品购买和使用的倾向。社交网络营销利用了社交媒体广阔的市场特性和交流直接性,扩大了产品营销的范围,促使企业产品宣传和营销效率提高。 (三)经济性 社交网络时代下的市场经营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经济高效,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不同的行业中应用广泛,参与互联网市场营销的企业类型多样,既有大中型企业,也有小型民营企业等,个人淘宝店也可参与市场营销。在社交网络营销中可以使用图片、文字、视频等作为产品宣传材料,这些宣传形式具有生动、多样的特点,客户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更快的了解产品相关信息,同时也可以使用网络平台对产品进行评价。企业在宣传推广中使用的广告成本明显减少,人工投入力度也降低,总体经济效益明显。 二、社交网络时代的市场营销模式应用 (一)市场调查 社交网络时代中的市场营销模式面向的用户群体广大,要从中进一步发掘潜在客户,就要在产品推广上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人们可以使用虚拟物品代替真实礼品用以感情表达或关系联系,通过这一点,商家可以根据网络环境中的虚拟物品特点,进一步扩大商品营销范。虚拟物品的使用优势在于设计元素多样化且设计成本较低,企业可以根据用户选择的虚拟物品特定,继而针对性的对实际产品设计提供修改性意见。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市场调查,了解用户的基本喜好,通过互联网市场营销,以模拟产品的形式,了解用户对推出新品的接受度,并且在同类产品和替代类产品的对比中分析用户的消费倾向性,为产品改进提供参考。 (二)产品植入 社交网络中参与的用户较多,且用户之间的关系网具有一定的联结性,即开发一个客户后连带客户的朋友圈人员也能进一步被发展为客户。因而在网络营销中可以通过产品植入的形式将产品完成直接性推广。在一般的社交平台中,可以投入一定的虚拟产品,作为某项活动组织的奖品。用户在购物、游戏等活动中可以看到礼品的相关介绍,可以以信息转发的形式让用户参与到产品推广中,达到一定的转发量,以随机抽奖方式将产品回馈或赠送。网络时代下,用户在参与产品推广中能够发挥朋友圈效应,一人转发却有多人参与,由于产品植入是以网络虚拟产品的形式出现,因而用户可以直接观看和了解产品,提高用户活动参与的兴趣度。同时产品植入后是以免费赠送的形式将产品进行推广,广告范围广、效应大。 (三)隐形推广 社交网络时代下的营销模式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取长补短、积极创新。用于在使用互联网社交平台时,接触的信息量巨大,因而企业在产品营销过程中,应该将碎片化的信息融合,使用户在无形之中了解和接受相关产品。隐形推广属于一种较高形式和水平的产品网络营销,传统的营销过程中是将产品的功能和优势等直白的表现出来,用户在了解中容易存疑。但是隐形推广是让用户在不同的社交平台或网络内容中接触产品,通过碎片化的信息描述刺激用户的购买欲,另外设置产品链接,方便用户购买。例如对于一些服装和化妆品,由于用户群特殊,用户在互动过程中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会分享链接,企业在网络营销中可以通过抽象信息的导入将用户进入购买区。 市场营销相关论文:市场营销组合的相关研究与体验营销组合开展实践微探 摘 要:经济市场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市场中出现了新的体验营销组合,以此促进营销战略的进一步加强。营销组合主要是希望通过掌控在营销中的所有可控要点,最大限度地为消费者服务,从而促进消费者对企业的满意度的提升,增强企业在同行业间的竞争力,增加企业产品的销售额。目前,市场组合营销方式已经成为营销手段的主要组成方式,它为企业建立了良好的运营环境。但该营销方式会受宣传的严重限制,为此出现了新的以体验营销组合为基础的营销战略方式。基于此,介绍市场营销组合的相关研究,以及体验营销组合开展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市场营销组合;研究;体验营销组合;实践 在营销过程中企业为了达到最佳营销效果,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控制一切在营销中可以控制的因素,将其进行最佳的组合排序,这就是营销组合。营销组合是营销战略的基础,好的营销战略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传统的市场营销组合早已被广泛应用到我国的各个行业之中,但随着市场的需求,现在逐渐出现了以体验营销组合为核心的营销方式。传统的营销组合中的可控因素在之前有四种,随着营销组合的随营销方式的成熟出现六种可控因素,而新出现的体验营销组合在实践时则主要包括五种考虑要素。本文主要介绍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含义及意义,并介绍了体验营销组合的具体实践,再结合雅芳实例分析了体验营销组合相对于传统营销组合的优势。 一、市场营销组合 (一)市场营销组合的含义 市场营销组合是企业对自身所有可用要素进行控制,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营销手段。其中营销组合的可控要素在最开始有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和促销这四种,后针对营销组合的不断发展又增加了政治力量、公共关系这两种。产品的可控性是指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可以控制产品自身的质量,保证本企业产品质量在同行业间的优势地位。价格的可控则是指根据产品的质量、企业的知名度、产品的定位等制定合理的产品自我价值定位。销售渠道的可控性则是指企业可以通过增加产品的销售策略以及产品的售货渠道的方式促进产品营销的手段。促销的可控性是表示企业可以控制产品在优惠上的力度和广度,也可以控制推广的力度和广度。政治力量的可控性则是在进行产品营销时企业可以借助当时的政府政策进行产品的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可控表明的是在消费者心中比较信任的商品可能市场营销的效果更好。将上述的几点可控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将企业的营销进行利益最大化,从而形成良性的营销循环。 (二)市场营销组合的意义 市场营销组合有利于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企业的管理。有利于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市场营销组合是最基本的企业营销战略,只有保证营销组合方式的正确,才能在进行营销战略的制定时保证准确。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营销组合的具体情况在企业竞争中快速找到自身的定位,l现企业自身的优缺点,从而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竞争方案。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在市场营销组合的方式中可以根据各个营销因素进行工作职能划分,使企业管理更为方便。市场营销组合是企业重要的营销手段,但在运用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各因素间的取舍,只有好的营销组合方式,才能发挥这种销售战略的优势。 (三)市场营销组合的限制因素 市场营销组合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销售,但在进行市场营销组合时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在进行营销要素组合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些限制因素。限制的主要因素有销售市场的环境、营销的目标、企业实力、自身营销组合的环境等。只有对于这些限制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考量,才能保证市场营销组合方式的准确性和可实施性。 二、体验营销组合 (一)体验营销的定义 体验营销的重点在于,让消费者在进行购买或者服务过程中体会到自己消费所带来的价值。它是一种对消费者的感官体验也要进行辅助引导的消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其他营销方式的局限,更容易建立一种企业效益。体验营销可以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更具体地体验到企业赋予产品的内涵,从而增强对进行体验营销企业的信任度,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为该企业的其他产品进行隐性营销,能够实现以较低的成本进行最大范围内的营销。体验营销的方式要在消费者消费前进行,先行对消费者体验企业产品后产生的心理进行预设,进行体验营销方案的制定。然后收集消费者的真实体验信息,进一步对体验营销方案进行调整。这种营销方式更为人性化,是未来企业营销的主流方式之一。未来是一个消费者与企业不断互动来进行消费的营销市场,让消费者在理性与感性两种情感影响下进行产品消费。 (二)体验营销组合的实践 营销组合是企业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验营销组合也是体验营销顺利进行的基础与保障。体验营销组合是企业通过对消费者的情感、感官、思考、行动和关联这五方面的考量,来吸引新的消费者和维持老用户。如某进行体验营销组合的咖啡店,首先咖啡店作为中小企业要先设定好咖啡的大致消费价格,该咖啡店设定为50元为基础的销售价位。这类咖啡的价格定位相对有些偏高,而为了凸显该咖啡店与其他咖啡店的不同及价格的合理性,咖啡店在营销的过程中极为重视体验营销的组合。第一,让消费者体验氛围。咖啡厅建立了舒适、独立性强、环境优美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在消费中充分得到放松与休闲。第二,产品价值感受度。咖啡厅选择了纯进口的咖啡,聘用了专业的研磨人才,保证咖啡的整体品质。并在进行咖啡消费以后,为了进一步感受到价值免费赠送水果拼盘或蛋糕。第三,感性需求。咖啡厅的定位较高,主要消费者为金领以上收入人群。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感性需求咖啡厅推出了减肥咖啡和情侣咖啡这类比较有针对性的咖啡,并在咖啡厅也有这类咖啡消费者的专属卡座。让消费者在咖啡厅进行销售时感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形成一种感性需求。通过上述的三种方法让消费者在感受到价格以后可以享受到较为高档的服务,最终形成口碑促销,通过消费者对咖啡的满意度来进行产品营销,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体验营销组合往往更加容易留住消费者,让消费者与企业间形成一种信任关系。 三、两者间的对比 传统的营销组合在营销时将消费者定位为完全理性化的消费,但体验营销组合则认为消费者在消费时理性与感性并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才是体验营销的重点。传统营销针对的是消费的需求,认为消费者会因缺少某产品而进行消费。而体验营销则是消费者在进行过产品体验以后,想要某产品而进行购买。像在商场中消费者购买薯片基本都是在进行体验营销以后,再次看见薯片有了购买欲望,所以进行购买。相τ诖统营销组合的纯理性消费心理,体验营销组合更加人性化,考虑到的消费者购买心理更加全面。传统营销认为消费者在消费时完全理性,那就代表传统营销的核心是产品,而体验营销组合的销售核心则是消费者。 传统的营销组合方式一旦组合得不合理,那么即便产品优秀也会营销效果不好。而体验营销组合则只有通过产品、服务、价格等多方面都十分合理化,才可以促进产品的营销。体验营销组合对企业的要求更高,但一旦营销成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传统营销组合。 下面结合雅芳的营销组合改变进行具体分析。传统营销组合的雅芳营销过程,雅芳定位好自身的销售价格以后,有理性需要的消费者通过性价比和对产品的认知程度决定是否购买。但这种营销组合方式在实际购买中出现的较少,而且让雅芳在销售时比较被动,在营销过程中消费者与企业间没有良好的沟通。后来,雅芳为了凸显自己的产品优势,形成自己的品牌效益进行了体验营销。为了体现出在体验组合营销中消费者体验的核心地位,雅芳主动为消费者实行试用装,为消费者免费测试皮肤并给出护肤建议措施。考虑到消费者在进入雅芳时的消费心理、消费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口碑。雅芳进行体验营销组合以后,要相对于过去的传统营销组合明显增加了销售额。许多进入雅芳的消费者在购买所需商品的同时,也有可能会在接受体验营销组合以后,购买其他产品。通过雅芳营销组合的改变实例可知,体验营销组合的营销战略更加适应经济市场的需求,这种体验营销组合必将在企业营销中得到推广。 四、结语 体验营销组合是我国市场营销组合的发展过程之一,它相对于其他营销组合更加具有人性化。体验营销组合主要根据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进行营销,这种组合营销方式有利于消费者对企业信任度的增加,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软广告增加企业的产品优势。这种营销方式是一种长期、不断累积的营销方式,相对于传统的促销营销方式更加具有优势。体验营销组合已经被许多较大型的企业应用,成为其主要营销手段之一。希望本文能够促进体验营销组合的推广。 市场营销相关论文:大数据背景下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摘要:对当下的大数据时代给市场营销教学带来的改变对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影响进行探讨,调整教学的立足点和应对策略,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作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深入探讨在当下的大数据时代给市场营销教学带来的改变,调整教学的立足点和应对策略,采取新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指出了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市场营销教学正在以一种新的姿态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提出与之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引言: 由于社交网络、云存储在各领域的应用,以数量多,种类全,时效性强的非结构化数据屡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让人们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内容缺乏先进性。如教材中关于营销理论的部分,仅仅是对以往营销理论的复述,未能添加新时期我国市场上新兴的绿色营销、网络营销等相关理论知识。新时期下,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要充分了解新时期的市场新变化、新特点,并在工作中实现市场营销理论的灵活运用,才能适应时展需求。而教学内容先进性的缺乏,不仅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也影响了学生日后工作中市场营销知识的应用效果。 一、大数据时代概念 “数据”是指加载或记录信息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计算机的代码。接受信息的数据接收,只有通过对数据的解释来获取背景信息,“大数据”是指数据量巨大,无法通过大多数的检测工具,在适当的领域内收集、统计、运算和统计作为公司决策的依据。“大数据”使用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在一定时间内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数据的收集。 “大数据”本身不是一种新技术,不是一种新产品,而是一种现象出现的时代。IBM在美国,大数据3V特征,即物种(品种),快(速度)、容量(体积)。国际咨询机构IDC的数据,满足“4V”:品种(品种)、速度(流量)、体积(容量)、价值(价值)指数数据称为大数据。这些特性使得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概念不同。不同的数据概念和“海量数据”。它不仅用来描述大量的数据,进一步指出,数据的复杂形式,数据的快速时间特性和数据分析和处理的特殊处理,最后我们得到了信息价值。 二、大数据背景下市场营销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1.、企业的战略规划将减少 对于市场营销来说,企业要制定长期的、具有战略性的规划方案,这将是一个社会管理过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做三五年的规划方案完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阿里巴巴很强势,但是未来几年会怎样谁都不敢保证,很有可能会被微信所替代。企业在互联网数据的不断变化下,仅需要制定一年的规划方案,才能确保企业的与时俱进。 2、传统的促销策略将被淘汰 所谓促销实际上就是沟通,而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广告,将被逐渐削弱。在新社交媒体下,广告技术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与创新。如今已经没有过多的企业会把大量的资金投向电视广告,如果大家还认为电梯广告会占据终端,那就大错特错了,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无线网络覆盖率才能够占据未来的终端。具有无线的数据流量,让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习惯从这里开启免费WIFI,那么这个广告价值将不可估量。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二维码来进行营销,这种方式也将使广告更加具有亲切感。 3、市场调查内容将重整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营销决策的过程开始逐渐从经验向科学转变。以往在调查市场营销体系时都是采用抽样的方式,并根据抽样的数据进行分析,然而,在当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下,传播平台开始出现,以往的调查方式面对当前社会的复杂环境,已经无法进行准确的判断。于是,在大数据的营销流程中,各种与之相适应的数据库开始相继出现。比如消费行为调研、新生代消费行为研究、电通等等。这些数据库的建立将帮助传统的营销体系达到最终科学化的目的。 三、基于大数据前提下市场营销学手段的更新 1、更换市场营销教学大纲 在大数据背景下,目前市场中纷纷推出了各种不同版本的营销教材,这些营销教材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有转变经营模式的、有创新营销理念,以往较为落后的营销教材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作为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要改变以往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大数据时代更换了陈旧的理论,教师在看待问题时也要从多个视角出发,同时也需要授课者不要绝对的打破传统,而是应保持大数据时代的敏感性,打开心灵,不断吸收新信息。一方面,不断跟踪国内外营销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积极关注营销研究的前沿;另一方面,了解国内外最近成功的营销案例,注重海外营销的最新发展,更注重实践中的商业模式变化和市场趋势,参与研讨会的教学,与同行交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确保在营销课堂中将新的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 2、突破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 在大数据背景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打破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的传统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大多来自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师收集各种情况、缩小、受限制的客观条件,课堂教学能提供信息能力是有限的。但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十分丰富。教学资源可以是网络图书、网站信息和资源、课件、经济信息、论文等。在营销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网络互动教学法。大数据时代的授课通过多媒体、数字、模型和更加直观的内容来呈现知识,单调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变得丰富而有趣,激发学习,减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疲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型网络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大数据时代,教师应充分利用条件,积极探索并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真正实现市场营销教学活动数字化、趣味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市场营销相关论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的相关思考 [摘 要]市场营销专业是高职学校的重要专业之一,主要对学生的市场营销水平进行培养,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有着较大帮助,如果实践教学的质量不高,将难以确保学生市场营销学习的质量。实际情况中,我国各高职院校虽然有了较大发展,教学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很多教师在进行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时,只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课程设计也不合理,致使教学质量不高。文章主要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创新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深入,我国高职教育有了较大进步,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给学生市场营销的学习带来了较大便利。市场营销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较高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能够增长经验,提高市场营销水平。因此,面对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1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教育水平虽然有了较大提高,在各专业教学上也有了较大进步,但是在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方面,依旧存在较大缺陷,教学模式、课堂设计等方面缺乏创新度,给学生市场营销的学习带来了不利影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1.1 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都较为落后,将课堂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忽视了实践教学。实际情况中,目前大多数高职学院在进行市场营销教学时,都是通过教师进行主讲,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教学方式较为普遍,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只能算作闭门造车,难以有效融入社会环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能在课堂上会觉得已经弄懂、掌握了相关知识内容,但是当他们应用所学的知识实际进行市场营销时,却存在多种缺陷,并不能起到较好的营销效果。很多情况下,教师都是整个课堂的主体,学生缺少主动思考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对市场营销的兴趣会越来越低,给学生市场营销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不利影响。 1.2 课堂设计存在缺陷 市场营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涵盖的学科范围也较广,这就对教师的职业素质以及教学设备提出了较高标准,要求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出各种现代教育设备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高职院校进行市场营销教学的方式都较为落后,局限于课堂之中,在营销策划以及营销实践方面存在较大缺陷,不注重进行课堂设计,而且相关实践课程也较为缺乏,致使营销策划方案的设计以及市场调研的撰写都面临着较大困难。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开展了市场营销的信息化教学,但只是对一些市场模拟软件进行应用,并没有有效建设学科实验室,致使学生市场营销能力难以得到加强,在毕业后也无法快速适应社会环境。由于学校市场营销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有进行有效结合,致使很多学生虽然能准确解决各种理论问题,但是在实践问题的处理中却存在较大困难,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1.3 实践训练力度不足 市场营销需要深入社会实际,营销人员也需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市场营销效果。市场营销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实践训练过程中站在营销人员的角度,对市场环境进行合理分析,通过产品实际情况对产品的营销策略进行思考,进而逐渐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一些高职院校虽然组织了学生进行实习,但实习时间一般只到学生毕业前,所以学生的实习机会较少。这种实习模式不仅有着较长时间,而且会占用课时,教师也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很多学生在实习期间并没有工资,所以企业很乐意为这些实习生提供岗位,但是这些实习生也会占用较多的企业资源,所以有些企业也不愿给实习生提供岗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得到较好的实践训练,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2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的分析 2.1 应用分类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必须对相关教育规范认真贯彻,对市场营销专业的特性进行明确,将适宜的就业岗位设置为教学导向,对专业的就业方向进行科学定位,创新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高职应对市场营销的职业分类进行明确,根据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方式进行科学划分。实际情况中,一般营销职业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理论人才、管理人才、策划人才、推向人才以及服务人才,每种人才类型都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所以实际进行市场营销教学时,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基础教学为主;面对高年级的学生,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类教学,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分类教学模式以岗位方向为基础,能够较好地对高职院校学生市场营销专业技能知识进行强化,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水平。 2.2 优化课堂实践设计 由于市场营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对情境教学模式进行应用,通过对相应知识点进行分析,创建出良好的实践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实践中获取相应的营销知识,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水平。教师在对情境教学模式进行应用时,需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身则加以辅导,这样才能让学生更乐于学习市场营销。例如,在对客户采购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建相应的实践情境,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贯穿于情境各个环节,通过提问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演练,融入相应的角色中,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水平。 2.3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 在进行市场营销教学时,教师须注重工学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以相应的工作岗位为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学校须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建设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也可引进与企业合作教学项目,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水平。 3 结 论 市场营销是一项需要长期练习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认识到市场营销的实践性,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能够站在营销人员的角度思考相关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增加营销经验,提高市场营销水平。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进而更好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水平。 市场营销相关论文:动漫产业市场营销相关问题探讨 【摘 要】动漫产业市场规模巨大,发展速度惊人,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入这一行业,推动其发展的同时也使得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营销方面做到不断创新,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从而更好地推动自身发展,这成为了每一个动漫企业都不能回避的经营课题。本文对于动漫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总结分析了这一行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典型性、普遍性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分别从目标市场细分、IP品牌建设以及情感营销三个维度探讨了市场营销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动漫产业市场营销水平的提升带来有益指导。 【关键词】动漫产业;市场营销;现状;问题;策略 一、引言 尽管我国动漫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动漫产业的规模已经突破千亿元大关,可以说发展势头一时无两。然而随着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企业市场营销方面的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不少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短板使得企业经营压力日渐增大。面对营销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我国动漫企业需要注意对产业发展现状的一个充分把握,了解营销环境的变化状况,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营销水平,为自身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动漫文化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加,加上专项鼓励政策的支持,我国动漫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机遇。经过十多年两位数的年均复合增速的发展,动漫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其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大量动漫企业诞生,一大批原创动漫作品涌现,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动漫文化产品需求。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入这一行业,一方面助推这一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给行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三、动漫产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缺少目标市场细分 动漫产业市场营销方面的典型问题之一就是缺少目标市场的细分,动漫市场有其本身的特殊性,不同目标市场在动漫产品的偏好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如果漠视这种差别,采用“一刀切”的营销策略,不仅将造成营销资源的大量耗费,也会导致营销效果的走低。动漫企业没有目标市场细分,就不能够对于主要受众的需求有一个较好把握,更不能够集中有限的营销资源来对于目标市场深耕,从而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IP品牌维护不够 我国动漫产业目前原创IP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同时IP品牌建设落后,没有一个比较好的维护机制,从而导致动漫产品在市场终端缺少品牌影响力。从未来动漫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品牌竞争是一个必然趋势,品牌维护工作好坏,将会直接左右动漫产品的营销效果。 3.情感营销低效 情感营销是动漫产业市场营销的主要手段之一,动漫产品本身更多的就是满足客户的情感需要,只有在情感层面与客户形成共鸣,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营销效果。而目前我国动漫企业在营销层面,更多就是采用产品营销策略,忽视情感营销手段的应用,没有注意对目标受众的情感需要进行充分的分析把握,导致动漫产品与客户情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营销效果鲜有起色。 三、动漫产业市场营销策略 1.注重目标市场细分 动漫产业市场营销中需要做到注重目标细分工作的开展,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企业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市场细分,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收入、职业、文化背景等对于目标市场进行细分,从中确定企业动漫产品的主要目标市场,对于目标市场受众偏好、情感等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把握,从而确保指定的营销策略更有针对性。另外就是企业应将有限的营销资源集中到目标市场,制定更有针对性以及适用性的营销策略,从而大大提升营销效果,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这就可以有效的避免营销资源的过度分散,营销效益不高的问题。 2.注重“IP”品牌建设 “IP”是文化产业领域的一个热词,IP品牌建设对于动漫产业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说要想实现动漫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必须要打造一批具有良好影响力的“IP”品牌,企业可以选择各种渠道来进行“IP”产品的推广,让更多的受众了解动漫人物、产品等等。注重IP品牌的维护,不仅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同时要注意避免对于品牌的伤害,让“IP”品牌拥有较高的美誉度,对于那些有损“IP”品牌声誉的事件要及时进行处理。 3.加强情感营销 情感营销层面是指动漫企业要以情感为载体开展营销活动,注意对目标受众情感的分析把握,根据客户的情感需求来进行营销策略的设计,这样才能够实现营销效果的最大化。在营销宣传层面,关注点要更多集中在客户的情感需要领域,让客户在情感层面有更多的触动,从而带来对于动漫产品有更多的情感依附。举例而言,情感营销方面,赋予动漫作品更多的故事、正义形象,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动漫行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将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白热化也在所难免,企业营销压力剧增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难以回避。这意味着未来行业企业动漫企业需要高度重视营销方面的短板,根据市场营销理论指导,结合动漫行业发展现状,积极借鉴其它行业企业市场营销方面的经验,重点做好营销策略改进,从而带来动漫企业营销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整个产业健康发展注入更多的积极力量。 市场营销相关论文:将“脱口秀”引入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 摘要:本文将“脱口秀”创新性地应用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对“脱口秀”教学法的适用范围、内容、时间及应用技巧进行了初步设计与规划,并提出了应用“脱口秀”教学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以期为该方法的普遍、深入应用做好前期准备。 关键词:“脱口秀”教学法;市场营销;教学方法 一、前言 近年来,“脱口秀”在电视传播领域作为一种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一起探讨社会热点话题的谈话类节目受到了公众的瞩目和喜爱,如《壹周立波秀》、《今晚80后》等。广东卫视推出的《财经郎眼》更是第一次将“脱口秀”与财经话题相结合,利用郎向平教授的明星效应,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卜颖(2011)指出,在高校课程教学领域,“脱口秀”的应用主要以教师或部分学生为主持人,以大多数学生为受众,进行小范围的信息传播,以自由演讲为主要形式,辅以图片、视频、音响效果等手段。在此过程中,注重传播者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即兴发挥能力,受众则接受大量信息,并感受主持人的口才感染力,加以借鉴和模仿;郭旭明(2011)初步分析了“脱口秀”教学法应用于《综合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洪皓志、顾芳芳(2011)中从传播的角度入手,阐述了影响“脱口秀”教学法应用效果的几个方面,并强调了“场”式情景传播的重要作用。 迄今为止,“脱口秀”教学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仍局限于针对个别环节、个别技巧的局部研究,未能形成系统概念,实用性不强。大部分研究局限于语言类或师范类专业的教学领域,对于实践性强、对沟通能力要求较高的市场营销专业的相关研究尚处于缺失状态,值得探讨。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强调,要使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各高校为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上述能力,设置了《演讲与口才》、《推销技术》、《管理沟通技巧》等课程,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着学生参与积极性难以调动,教学内容涉及面狭窄,理论结合实践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脱口秀”教学法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义和较强的实用性。 二、应用设计 1.时间与内容设计:“脱口秀”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不应是逐个孤立的,而应是逐次推进,不断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教学重点,并逐步锻炼表达能力的过程。此教学法应充分考虑课程运用的先后顺序,讨论问题的深浅次序,以及各课程、各章节、各环节间的相互影响,根据课程分类选择应用课程及既定课程的具体章节,力求使该方法在既定章节中的实践更加系统、规范。 在45分钟一堂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可以安排10~15分钟的“脱口秀”时间。将该环节安排在课堂开头,能够第一时间引起学生的兴趣;安排在开课20分钟之后的倦怠期,能重新唤起学生的兴趣;安排在课程进展的末尾能使学生在期待中学习,提高整堂课的注意率。根据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各课程、章节的具体情况进行的内容和时间设计的结果如表1所示: 2.流程设计:施行“脱口秀”教学法的目的并非为“秀”而秀,而是为学而秀。在应用过程中如何兼顾“内容”与“形式”是设计的关键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流程设计与内容设计的协调,做到当“秀”则秀,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脱口秀”教学法课题应用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在该流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是“一言堂”,而是由多人配合完成的。第一阶段是主持人就某一知识点的脱口秀,看似个人观点,但由于助理的参与,增添了内容的丰富性和客观性;第二阶段由嘉宾从专业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开拓观众的视野和思维,同时有主持人的在旁协助,使得场面得到把控,论题中心更加明确;第三阶段是全员参与的互动讨论,这时观众反客为主,占据讨论的主要地位,主持人负责控制,嘉宾做精辟点评,助理在旁协助;最后阶段是观点的总结,主持人为主重新将思路拉回最初的知识点,结合嘉宾的专业意见,最终对某一知识点的某一观点,给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 3.技巧设计:“脱口秀”作为一种语言沟通方式,必须具备语言“卖点”,通过创新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内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引起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1)利用话题转换技巧。在短短10分钟左右的“脱口秀”环节中,绝非只有一个话题,各话题间需要自然合理的衔接与转换。话题转换可以选择直接转换、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情节串联、词眼切入等模式。(2)使用冲突话语制造对立。冲突话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谈话过程中,双方各自为捍卫自己的观点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做出与预期相违背的语言行为,从而引起情景或话语冲突。除了话题本事的因素外,主持人与嘉宾的戏剧性对立也可造成冲突话语,取得效果。如:在《演讲与口才》课程中可以组织辩论,制造一方打断话题冒犯另一方,双方相互调笑等桥段。在“脱口秀”环节中适当地对冲突话语及矛盾对立加以运用,能够提升过程的戏剧性,引起受众的兴趣。(3)应用和创造流行语。高校课堂面对的是思维活跃、接受能力极强的大学生受众群体。在语言内容与习惯方面,他们受社会流行语影响较深,适当地应用流行语,可以拉近主持人与受众的距离,产生共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在《广告学》课程广告文案部分,可以引入“喜大普奔”、“十动然拒”、“累觉不爱”等网络流行成语。同时,主持人可在应用的基础上,创造一些小范围流行语,在课堂受众及其相关人群中流传开来,从而拓展课堂信息的传播范围。(4)利用辅助手段。为辅助“脱口秀”环节的顺利展开,教师还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首先,制作好与该环节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并辅以相应的音响效果,如嘘声、掌声等,在讨论高潮期用于烘托气氛;其次,除了做好谈话内容的设计之外,还应做好相应的形象及动作设计。如服装应在符合课堂礼仪的基础上做到多变、华丽,紧贴教学内容;动作设计也应区别于日常授课的教态,适当夸张、创新,力求对学生产生视觉刺激,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人才培养 为保证“脱口秀”教学法在实际课堂的顺利应用,将参与者细分为主持人、助理、嘉宾、观众等多种角色,并逐步实现科学的角色转化。避免课堂成为少数人的“秀场”。开课初期由教师做主持人,邀请其他教师或熟悉“脱口秀”环节的高年级学生做嘉宾,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课程进展过程中,由教师指导部分学生担任主持人,部分学生担任嘉宾;课程进展末尾选择相对较易的话题,针对表达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设定角色,力求做到全面覆盖,各角色能力要求及工作安排描述如表2所示: 结语: 本文对“脱口秀”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内容、时间、流程及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设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将进行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完善整个研究体系,为其在高校的实际施行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市场营销相关论文:新时期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逐步形成和深入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与购买行为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在此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的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市场营销管理的意义,把握市场营销的特点,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意义;特点;问题;对策 一、企业加强市场营销管理所具有的意义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紧密联系市场,切实加强市场营销管理,坚持不断总结、实践和创新,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一)有利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在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管理者应按照销售人员的个人能力,调整企业内部的营销组织,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二)有利于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要坚持进行总结,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只有不断进行科学的调整,企业才能够稳稳地立足于风云变幻的市场中,进而获得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企业持续开拓市场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主宰市场,企业面对着各行各业无限的市场需求,只有以现代化手段进行市场营销管理,企业才能不断地拓展市场空间。 二、新时期市场营销的特点 (一)市场营销必须具有科学意识 也就是说,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不能故步自封,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吸取相关的教训,从而更加开阔视野;另一方面,必须运用科技手段、拥有专业理论,结合本企业产品的特点,把握住市场和消费人群所具有的特点,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才能不断提高营销效率,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市场营销必须具有品牌意识 企业在创立之初就必须强化品牌意识,这是一个企业谋求持续发展所必备的观念。品牌是企业的附加值,可以进一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真正资本。在市场营销中树立品牌意识,并不是单纯依靠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或者进行虚假销售,而是要紧紧依靠产品过硬的质量。 (三)市场营销必须具有大众意识 企业产品的消费人群一般都是寻常百姓,因此产品必须放低姿态,不能使消费者产生孤傲的印象。当然低姿态适应普通消费者,并不等于低价出售高端产品。就是说,从辩证角度来看,无论政治或者经济,都必须要依靠雄厚的群众基础。事实上,当前的产品广告词越发接地气,也正因为如此,销量才持续扩大,利润也自然越来越大。 三、当前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方面主要存在营销观念不先进,以及营销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企业没有完全形成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现代企业营销理念 企业在设计产品和安排服务等方面,往往以企业自我为出发点,尚且没有深刻认识到员工的工作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在现实中,新闻媒体经常会曝光一些企业对于消费者态度不好、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二)很多企业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营销办法 具体表现为:市场研究不系统,还不能做到坚持缜密细致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和行为;不能完全做到按照消费者需求发展趋势来对消费者进行引导和控制,导致消费者难以保持对企业及其产品的信任感与忠诚度;包括一些发展势头良好的知名企业,其市场营销管理也存在着深入市场不足、管理不到位、市场反映不迅速等问题,最终导致其竞争力后劲不足。 (三)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销售渠道管理体系 企业的销售部门往往只是满足于把产品销售去去,而不能把控制与管理销售组织上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销售组织没有形成一个命运和利益的稳定共同体。正因为销售渠道管理不科学、不系统,销售组织内部只能是利益联合体,如果出现了竞争对手提供的利益更大、政策更优惠时,企业原有的销售体系可能立刻就分崩离析。 (四)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自己的营销战略 不能立足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对市场进行细分,从而满足消费者特殊的消费需求。不能积极发展、控制最终的消费者,因此产品的品种和结构更新缓慢,难以堵死市场竞争中出现的空档,最终对竞争对手有效地予以控制。 四、现代企业加强市场营销管理的对策 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高度重视市场营销,树立科学的市场营销理念,建立健全现代企业营销管理体系,建立稳定统一的营销渠道并不断加以拓展,积极探索新的营销战略与策略,才能不断提高现代企业市场营销水平,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科学的市场营销理念 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现代企业应该树立科学的市场营销理念,不断学习、准确把握市场营销方面先进的经验与科学的方法。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营销策划的思路与战略,积极自觉主动地调查、了解、掌握消费者的具体与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二是从市场需求出发,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来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所制定的产品战略和销售计划、确定的生产方式,必须坚持与市场竞争形势相协调和一致。在这方面小米手机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销售案例,在小米手机的营销策划方面,其借助互联网平台,采取“饥饿营销”的方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手机宣传推广与营销模式,令消费者倍感新鲜,从而使小米手机的品牌知名度急剧提升,市场占有率自然也就大幅提高。三是现代企业还应该立足长远、放眼未来,努力把握并瞄准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一旦出现商机能做到抢先发现,并提前作出有针对性的营销部署。 (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营销管理体系 现代企业管理层首先要准确定位市场营销工作,在企业内部创造良好市场营销环境,上至企业高层领导,下至中层领导和普通员工,都必须要深刻认识新经济形势下市场营销的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其次,现代企业还必须针对营销人员制定合理的培训机制,努力为营销人员创造机会,多参加相关的业务培训和学习,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与营销策划管理能力。同时,不断加大营销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促进营销人员能够切实掌握产品宣传的有关方法,对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具备准确把握的能力,并按照灵活变化的外部竞争环境,随时对营销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始终做到根据市场发展进行企业营销策划。 (三)建立稳定统一的营销渠道并加强管理 加强管理市场营销渠道,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产品只有通过一定的营销渠道才能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如此循环企业才能达成生产目的,从而赢得销售利润。企业市场营销的过程异常复杂,所以企业从事市场营销管理的人员必须采取正确的运作政策,以确保顺利完成产品销售过程,从而获得稳定的产品市场份额,并不断加以扩大,持续提高经济效益。另外,企业应该对销售商进行统一的培训,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奖惩办法,从而尽量消除企业、中间商和经销商因利益而导致的矛盾冲突,同时不同厂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应该努力加以协调,保证企业营销渠道既制度化又不失人性化,最终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积极拓展市场营销通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越发明显。而且网络营销的深入发展,把市场空间的界限彻底打破了,因此信息的爆炸与飞速的技术改革,势必会导致多变而复杂的环境要素联系。如此要想拓宽销售通路,其难度必然会变得更加艰难。企业在开发市场的过程中,如何拓展市场营销通路,是一大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拓展市场营销通路,努力完善原有市场营销存在的不足,对目标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调研,才能不断开发和优化营销渠道。 (五)尝试成立产品分销联盟 市场营销的传统渠道,主要的起点是生产商,在此基础上确定一级分销商,紧接着依次确定下一级的分销商,最后产品到达终端零售商。这种营销模式层层下放,企业只能控制一级经销商,但是难以控制后续营销渠道的开发。为了能够与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相适应,企业应该按照产品所具有的特殊属性,以及消费者的需求,来制定终端产品零售计划,对各方利益进行综合整体性的评估。准确掌握中间商信誉和实力,以及其同零售终端在利益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产品的中间商,最终企业的营销体系把整条渠道都纳入进来,统一成立分销战略联盟。建成分销战略联盟,其主要作用是消除厂家和商家之间由于各种利益而引发的冲突,各方结成利益共同体,达成各方的共赢。 (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营销方式创新 现代企业应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与现代企业营销方式达成有机的结合,选择消费者更加喜欢的的营销方式,不断提高营销水平,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同时,现代企业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迅捷地搜集消费者的需求,以及进行销售信息反馈,不断加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在掌握可靠数据的基础上,科学地变化产品设计、灵活地调整营销策略。例如,苏宁电器进军电子商务领域,通过电商平台,统一宣传线上线下品牌,统一进行产品定价,网店产品宣传与门店产品体验有机结合,实现了优势互补,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增强。 市场营销相关论文:关于铁路信息化与铁路市场营销的相关探究 【摘 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方式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交通工具要求的逐渐提高,各种高科技交通设备也在不断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其中,铁路的发展也受到了其他各种交通工具的威胁,在运输市场竞争中也处于不利地位,这使得铁路部门不得不需要加强推进改革的进程,加强市场营销管理,促进铁路信息化的发展。本文主要围绕铁路信息化与铁路市场营销之间的关系问题,探讨了铁路信息情报在铁路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并介绍了关于在进行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关措施。 【关键词】铁路信息化;市场营销;铁路运输; 一、实现铁路信息化的主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铁路交通运输也在不断发展。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实现铁路信息化已是一件顺应铁路走向市场的重要关键。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代,要想提高铁路的竞争能力,推进铁路信息化则是一项重要手段。 由于原有铁路经济吸引区域、货物发到量、地区经济结构等信息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有时还会对运输组织决策起到误导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快铁路信息市场化,提高关于信息容量的删减、检索以及分析,相关运输信息和国民经济宏观信息的搜集、吸纳、分析等过程的要求。但是,现在铁路运输和市场之间信息连接不紧密,以往的客运售票和货运计划方式并没有达到根本上的改变,使得和现代社会旅客的要求之间不能协调一致。 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然后加快电脑售票系统的建设,提高铁路售票功能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使用电子信息技术设置更多的便捷项目,方便旅客乘车和买票等等。这些所做的具体策略对铁路走向市场是十分有利的,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铁路运输开展市场营销的重要性 铁路目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联系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纽带,铁路的使用是适合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所需的,因此我国铁路运输在所有的运输方式中是绝对具有统治地位的。但是,最近几年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运输市场逐渐转入了卖方市场,铁路客运部门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除此之外,铁路运输具有垄断性,运输方式也并不发达,铁路分局的客运部门和站段的客运计划业务部门主要只负责接受上级下达的运输任务,然后将任务分配给下级,这使得铁路运输生产脱离了市场,不能适应如今的需求。主要市场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有以下几个方面:缺乏市场预测和研究,缺乏调整运输产品结构的功能,缺乏正确定价的功能,缺乏检查考核经营工作的功能。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铁路运输在国内市场中没有发挥优势,而且还被市场“挤兑”,使得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发展不顺利。 因此,我们必须要想尽办法克服上述弊端,通过大力发展市场营销,使铁路部门能够适应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新形势,尽快解决问题,走出困境。 三、探讨铁路信息化建设和铁路市场化建设 (一)加快开发铁路运营管理信息系统的进程 实现铁路信息化的基本部分就是建设铁路运营管理信息系统,所以,想要实现铁路信息化建设首先应该实现铁路运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该系统涉及到运营管理很多领域,不仅包括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铁路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铁路车票发票和预定系统,还包括计划、财务、电务和工务等管理信息系统。所以,铁路部门应该加快运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进程,为铁路运输企业提供必要的物资流通信息。 (二)充分发挥铁路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的作用 市场营销信息是市场信息的主体部分,它反映了当前的市场动态和运动形势,它在市场管理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市场营销活动的整个过程。所以,市场营销信息是决定市场营销的关键因素,所有铁路客货营销部门都应该充分发挥铁路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的作用,完善市场营销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内部报告系统,营销情报系统,营销调研系统,营销决策支持系统。 内部报告系统主要作用是反映铁路部门当前各方面的工作情况,还有就是提供营销决策所需企业的内部信息。 市场营销情报系统主要是为了确保铁路企业竞的争地位和服务策略的目的和其面向以市场营销为主导的机制一致,主要作用是给市场营销人员提供关于外部环境发展变化的信息来源的程序。 调研系统主要是先收集和该企业面临的特定市场营销问题相关的信息,然后通过调研,掌握其他企业相关的营销信息和营销策略,最后建立自己的独特运输档案。 营销决策支持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软件和硬件支持下的数据、系统、工具,再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分析市场营销信息,最后作出相关的决策。 (三)培养铁路市场营销人员的信息情报能力 在市场营销工作中,铁路企业对营销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是相当高的,营销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基础,还应该了解信息情报研究工作的具体方法,具有较强的情报处理能力。在工作中,营销人员应该持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管理、宣传市场营销信息的知识基础和工作能力,平时有较强烈的工作动力,对运输市场行情十分敏感。只有拥有仔细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熟练的实践能力以及高度责任感,才能更加有保证的提高铁路运输市场营销的成绩。 营销人员每日都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一定基础的社交能力是必须要有的,这也就方便了他们与各领域的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到社会上调查客流货源,吸引旅客乘车或者运货,为更多具有运输需求的人们提供方便。所以,铁路企业应该加强培养铁路市场营销人员的信息情报能力,进而推动铁路市场化的进程。 结语 随着公路、民航和其它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它们以独特的优势打破了铁路运输多年的垄断地位,现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铁路运输部门不得不适应当前的市场形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战略,积极推进铁路信息化发展。只有这样,铁路运输才能在整个市场中站得住脚。以上主要讲述了铁路市场化建设和铁路信息化的重要性以及开展铁路市场营销的战略和意见。 市场营销相关论文: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市场营销学理论的相关应用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问题,就业机会可能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刨根究底还是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锻造,如何有效的从学生角色到社会职场角色的转变的问题。那么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何去提升自己在应聘过程中的竞争力,其实可以从其他社会哲学学科上获得启发,本文简单阐述了市场营销学理论中部分理论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理论;7O分析;SWOT分析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就业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统招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这样更加促进了就业市场的流动性和竞争性。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在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就业竞争越演越烈。那么,在如此严峻的竞争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如何脱颖而出,如何把握就业机会,成为了多数毕业生关注的热点。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如何把自己这款商品“销售”给企业的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就从几个市场营销学理论中,去分析所对应的方法。 从传统营销哲学与现代营销哲学比较中研究就业“哲学”的转变 在市场营销中,传统营销哲学与现代营销哲学对比情况如下表: 基本特征 营销的基础 重点 方向 传统营销哲学 以产定销, 以产促销 产品供不应求 生产领域 从厂商到顾客 现代营销哲学 以需定销, 以销定产 产品供过于求, 全面的买方市场 消费领域与 流通领域 从顾客到厂商 从这个对比表中发现,社会营销理念不断的发生变化,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在就业情况的不断发展中,竞争,也成为了主流。我们同样通过一张对比表,来看一下就业“哲学”的变化。 基本特征 就业基础 重点 方向 传统就业观念 统招统分 人才供应不足 生产领域 从高校到企业 现代就业观念 竞争上岗 人才供应过剩 社会各领域 从高校到企业 从中国市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参与社会的建设,诞生了“统招统分”、“包分配”就业不愁的现象。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体质的改革,知识分子在某些领域(或地域)出现了供过于求。那么,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必然出现择优录取的现象。如此形成了就业竞争愈演愈烈的现象。 在越来越恶劣的就业竞争形式下,高校毕业生应如何把握住就业机会呢? 一、从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模式中的7O分校框架的角度来分析 在市场营销学中,7O分析框架,既简单又实用,非常受营销人员的欢迎。它包括以下七个因素:Occupants(who) 购买者 谁是你得目标顾客与他们的特征? Objects(What) 购买对象 目标顾客购买的是什么(具体因素)? Objectives(Why) 购买目的 目标顾客为什么购买? Organizations(Whom) 购买组织 谁参与了目标顾客的购买活动? Operations(How) 购买方式 如何购买的以及购买数量? Occasions(When) 购买时间 什么时候购买欲购买频度? Outlets(Where) 购买地点 在什么地方购买与消费或使用 那么如果将7O分析框架用在就业分析中,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先定义一下,在就业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即为商品,用人单位为客户。然后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那么跟市场营销学中7O分析框架中各因素对应的情况: 1、购买者:即为用人单位 每个高校毕业生的购买者可能存在不同的情况,可能你得专业背景,影响你的购买者群体或者范围;亦可能你的社会经历影响你得购买者群体。 2、购买对象:就是用人单位考核的主要因素,即为今后工作过程中必须基本的能力或者知识基础。 3、购买目的:从笔者的角度来说,更加趋近于职位,每个职位都对应的其工作内容,用人单位在够用一个职位的目的,必然是为了完成某一项工作。 4、购买组织: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说,是谁参与了目标顾客的购买活动。从就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理解成,用人单位中的哪些角色参与了对你的招聘考核过程,影响着你应聘的结果。 5、购买方式:即雇佣方式。雇佣合同,分为多种:劳务合同、劳动合同、兼职合同、项目聘用(项目结束即结束双方合作关系)。同时,需考虑,在你应聘的岗位,企业准备招聘多少人。 6、购买时间:即上班时间。部分企业要求在校应届毕业生未拿到毕业证,提前参加企业工作;部分企业要求拿到毕业证之后参加工作;也有企业推迟工作时间。 7、购买地点:即工作地点,同时需考虑是否出差,出差频次等。 如此得出就业的7O分析框架Occupants(who) 购买者 企业 Objects(What) 购买对象 工作胜任力 Objectives(Why) 购买目的 职位 Organizations(Whom) 购买组织 人力资源部门、企业内用人部门级相关领导 Operations(How) 购买方式 该职位雇佣性质及招聘人数 Occasions(When) 购买时间 雇佣时间 Outlets(Where) 购买地点 工作地点 通过此7O分析框架,能帮助高校毕业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及目标,为求职奠定基础。同时减少就业后因各人喜好兴趣、工作胜任等原因引起的频繁流动而造成的职业生涯贬值的情况。 二、通过SWOT分析方式明确求职者自身的优劣势 在市场营销学中,SWOT分析法主要分析企业本身、直接的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其实质是让企业做到知己知彼,一分为二地对待自己与环境。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分清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各项优劣,潜在机会与威胁。同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也要仔细想清楚自己的各项优劣。 简单举一个例子,通常一个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情况:没有工作经历,没有广泛的人脉资源,社会交际技巧缺乏等不足的地方;但是有非常强的学习欲望,非常优秀的学习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可塑性非常强等特点。那么,该怎么去做这个SWOT分析表呢? 求职SWOT分析表 优势 劣势 环境中的机会 环境中的威胁 自身 实习经历;外语能力;学生活动经历;沟通能力等 没有实习经历;外语水平;沟通交际能力不足等 市场营销相关论文:电力市场营销相关策略探讨 摘要:目前的供电企业面临着新的形势, 有良好的发展 契机, 同时也存在巨大挑战。 要想营造出一个有潜力、 有实力的电 力市场, 就应当了解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发展现状, 端正思 想定位, 探讨措施对策, 创新管理理念, 充分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在此,文章阐述了电力营销相关策略及具体的 实施对策, 以期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现状;营销管理;策略 1.引言 我国电力市场营销关注的中心除了确保供电安全以外,大体经历过五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计划中心论阶段”。这根源于新中国为取得尽快发展,建立了垄断统一的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发、输、配、售电计划一体化;第二阶段是“管理中心论阶段”,这源于1970年开始的全国范围内持续缺电20多年,各级政府采取的有计划地限制用电的政策,电力部门的主要工作是用电管理;第三阶段是“数量中心论阶段”。这是20年代为解决电力“瓶颈”问题,中央提出的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及新电新价、还本付息的政策,每年新增装机速度都超过两位数,实现了电力供应的基本平衡;第四阶段是“市场中心论阶段”,这源于1995年1月首先在浙江电网进行模拟电力市场运营,1998年国家电力公司又提出了“厂网分开、竟价上网”,拉开了电力市场营销的序幕。 随着电力供应由短转平转长,经济时代由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过渡,客户对电力产品和服务的满意与否,将成为供电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客户的满意是供电企业效益的源泉,供电企业营销理念由此进人第五阶段,即“客户满意中心论阶段” 2.电力营销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供电电压合格率、供电频率,电力谐波三个质量指标的考核标准和完成情况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客户对电能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要求逐步提高,高档家用电器不断普及像高档家用计算机、空调等,而这些家电产品对供电质量指标的要求较传统老、旧家电来说则高得多如果电压质量不合格,则会造成使用效果较差,损坏可能性增大。人们由于健康意识增强,生活条件改善,注重提高家庭灯具照明度,保护视力,增强照明效果,避免跌撞等家庭安全事故的发生和视力下降随着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工业生产中引进了大量的精密生产线,或者生产高、精、尖,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这些生产线或产品对电压质量的要求相当高,一些电压质量不合格,则次品率、废品率会大幅度提高,或者烧毁设备等。 2.2需提升营销队伍素质 供电企业营销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主要由于部分员工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操作不熟悉,对新营销管理系统应用不适应。郊县及偏远农村供电企业用丁管理落后,少数农村电工营销人员还未从旧的用电管理思路转换过来.大市场.大营销的概念仍很模糊.缺乏服务意识 2.3电价的分类繁琐 目前电价分类主要按用电用途分类,主要分为居民生活电价、非居民照明电价、商业电价、大工业电价、普通工业和非工业电价、农业生产电价、贫困县农业排灌电价、趸购电价等8大类,同一类电价中,又因供电电压等级不同或生产产品的不同又各有区别,此外随电价一起征收的还有三峡建设基金农网还贷基金、城市附加等费用;在用电时间上,又分为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高峰时段、低谷时段、平段,有的省还增加有“光彩工程”照明电价、外资企业优惠电价,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用电型中央空调优惠电价、“一户一表”改造居民生活优惠电价等,分类标准复杂,电价类别繁琐,如非专业人士、绝难看懂一张电价表,一则不易给客户进行解释说明,二则计量装置配备、电费收取等方面造成诸多困难,三则非常容易产生混价行为,屡屡产生纠纷。 2.4市场营销手段有限 观念落后、责任意识不强对优质服务的熟悉仅限于上街宣传、发传单、微笑服务、售电所设施更新等表面现象,没有触及加快办电速度、提高供电稳定性、减少停电损失等深层次服务新问题。 客户基础信息不完整.对用电市场及用户消费需求、心理预期、用电潜力探析不够,也不能及时了解用户生产经营情况及设备的增减容量情况.电力市场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2.5电力企业内部协作不紧密 电力企业内部管理体系还没有完成从产品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最突出的表现是电力营销和客户服务还是少数职能部门的事情.而不是企业各职能机构的共同任务.计划、检修等等各个职能环节以及服务功效的延伸上都还存在条块分割.不能统筹作业的现象。 3.电力营销管理创新对策 在现代电力营销观念下,应建立一个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部门的整体系统,营销部门担负各营销单位之问的协调工作,应运用市场营销观点制定营销计划。创造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用电环境电力的垄断经营使消费者在市场中失去了选择的自由,电价种类的单一化和非弹性机制,服务方式呆板和缺少活力,引起消费者反感。当前,在开放售电市场条件尚未成熟之机如何创造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用电环境,是电力供应者面临的问题。电力公司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1)利用3—5年时间,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制定一套可供消费者自由选择的电价机制。 市场营销相关论文:市场营销学网络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相关因素 摘要: 多媒体课件制作是网络教学的核心,市场营销学网络多媒体课件制作需考虑教学内容、学生需求与教师作用、学习情境及学习的互动性等因素。 关键词: 市场营销学 网络多媒体课件 设计与制作 市场营销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须达到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是激发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兴趣、喜爱,以及对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的主动汲取欲望。为达到以上教学目的,传统课堂授课和网络教学相结合,是本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强大的教学交互功能、可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和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其中,网络多媒体课件作为网络教学的核心,其设计与制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须考虑以下因素: 一、教学内容为本 课件是根据一定教学目标表现特定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它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媒体综合起来而形成的。目前市场营销学网络课件制作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很漂亮,但知识、深度、逻辑性、难易程度、可读性都存在一定问题;二是课件很简单,将其设计成一本市场营销学电子图书,缺乏真正的教学功能。造成这两个极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吃透教学内容,没有找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课件的质量,必须以教学内容为本,保证所传达的知识到位,专业术语正确,涵盖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难易适中。 二、学生的需求与教师的作用 网络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认知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此在进行网络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课件界面方便学生使用。 由于学习本课程的学生主要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同时开设此课程是在大二第一学期,因此设计、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操作步骤要简单,操作界面、按钮要清晰易见,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 (二)课件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由于本课程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在课件制作中除最基本的内容外,在知识体系上还要注意各章节的连贯和重、要点的简洁突出;在案例的编写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各类信息的采编,如将新闻、报道、广告、访谈节目有组织有目的地分布于各章节中。 (三)课件模块便于学生知识的更新。 市场营销学主要研究组织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其理论和内涵随着时代不断更新和发展,近年来国际营销、网络营销、关系营销、服务营销、体验营销等新理论逐渐完善;而环境因素的剧烈变化深刻地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影响到企业的营销战略和具体的营销活动,所以市场营销学课件在设计制作时要在系统统筹的前提下,把教学科目科学地划分为不同的模块,这样既便于分工协作,也便于课件的更新,从而满足学生对知识发展的需要。 (四)课件内容注重引导学生思考。 在课件内容制作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在和现实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和重点内容上设计引导性问题、关键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广泛收集信息。 三、学生的学习情境 网络教学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因此网络多媒体课件制作必须考虑学习情境的设计,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复杂性及相关性,在情境中形成知识意义的多方面建构。 (一)充分分析学生的特点,设计学习情境。 在市场营销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考虑到学生大都是初学者,对市场营销知识都只有片面与感性的认识,如认为市场营销只是推销、广告,对市场营销的一些认识来自于生活和别人的一些经验,对市场营销职业有一定的偏见。因此,在课件制作上要分析学生学习中的知觉、记忆、思维及动机、经验、情感等因素,找到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结合点。如在第一章开篇可以设计一些与现实息息相关的内容,如:“明星代言广告”、“昂贵的奢侈品”、“新兴媒体传播”、“面对危机”等,让学生能够从材料的学习中立刻明白市场营销的性质和《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的应用性、艺术性特点;又如案例教学法是市场营销教学中最有效和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课件制作中应运用大小案例带动各章节理论问题的学习,并综合加以运用,能加深学生对各章节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的习惯。 (二)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市场营销学的现实素材相当广泛,如有着大量的因环境变化而影响到企业的产品研发、战略改变等的影音资料,在现实中随处可见的消费者行为的故事,各类生动的平面及各类媒体广告,大量的销售管理案例和讲座资料等,所以在进行市场营销学网络课件制作时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灵活运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四、学习的互动性 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学生对知识不可能全面理解,另外,由于情境中问题的艰巨性,学生必须通过协作才能解决问题,所以,在进行网络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必须考虑学生与计算机、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信息动态交互。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属于管理学范畴的课程。因此,其内容中经常涉及许多其他学科的概念和知识,比如“市场营销环境”一章会涉及“经济发展阶段”、“文化”等概念,“消费者行为”一章会涉及大量的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知识,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课件制作的技术上应充分和其他相关课程、资料库进行链接,如果目前达不到这种水平,则可以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资料库供学生学习和参考,同时还要运用良好的导航图标设计等来增强人机交互。另外,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开发成Web模式,加强人人交互环境的创设。在课件设计、开发时必须考虑师生、生生之间同步和异步的交互,让学习者感到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不是孤立的,并非只有计算机在和自己说话,而是始终有人在一起参与的,是人性化的。目前,异步的双向交流方式主要有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等,同步的双向交流方式主要有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为达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应充分利用这些工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革命已使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努力运用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与教学过程成为当今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及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水平,使之成为教学腾飞的翅膀。
药业公司论文: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持续创新动力建设 [摘要] 具有持续创新动力是创新型企业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企业持续创新建设的过程中包含三个极其重要的要素,即持续创新动力、能力和绩效。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公司正是通过这种持续创新动力支撑了公司的持续创新和持续发展。同时,该公司持续创新的实践表明,以“持续创新,永续经营”的核心价值观创建企业文化,是保持企业持续创新动力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持续创新;案例研究 我国提出了在202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创新型企业建设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2006年国家科技部等四部委实施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并把创新型企业的建设作为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先锋工程。 持续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是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认为:“创新型企业根本任务是实现持续创新”。远德玉教授等提出了“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概念,指出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本质特征就是持续创新。向刚教授指出:“企业创新贵在持续,也难在持续”。 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是指促使企业产生持续创新欲望和要求,进行创新活动的一系列因素和条件。持续创新的欲望是进行持续创新的前提,只有有这个欲望和要求,企业才会主动地实施持续创新,实现“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的根本性转变。 持续创新动力是实现创新型企业的前提和基础,事关公司持续创新的成败。下面对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公司的持续创新动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正是这种持续创新动力支撑该公司持续创新和持续发展。 一、公司简介 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6月,是云南省重点制药企业、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云南名牌产品30强企业和云南省优强企业、是国家“863”计划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2004年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通过了清洁生产现场审核。公司成立以来,经营业绩突出,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等三项指标连续几年均名列云南省医药工业企业前列。2008年12月被认定为云南省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被云南省政府授予云南省第一批创新型企业称号。 二、企业家持续创新精神及意识 企业家持续创新精神及意识是确保企业实现持续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动力源泉,从2004年以来,公司领导实施了多项持续创新项目,具体来说,包含工艺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和制度创新。 2004年-2006年公司实施“灯盏细辛注射液生产工艺改进”项目,先后列为省和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获得2006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众多专家一致评价,该项目“对灯盏细辛有效成分的工业化生产分离技术为该公司首创,在灯盏细辛提取分离中采用‘碱溶酸沉’的方法和利用柱吸附法将焦袂康酸和有效组分分离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该项目在对灯盏细辛总酚酸提取分离工艺的改进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对公司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使灯盏细辛注射液这一主产品经受住了严格的技术和市场考验,销售收入连续四年保持在2亿元以上。 2004年-2005年公司实施了新药灯盏花滴丸和灯盏细辛软胶囊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的申报、工艺参数优化和生产线建设;2000年至今尚未完成但已接近尾声的新药灯盏细辛粉针研发,预计即将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这些新产品的开发丰富了灯盏花产品系列,为提升灯盏花这一云南特色资源的附加值打开了上行的空间,并为公司今后做强做大灯盏花产业打下了基础。 从2006年起公司开始实施“灯盏生脉胶囊产业化”项目,通过艰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工作,争取使这一产品成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的试验用药,为市场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支持,探索了一条对高科技产品实施“科技营销”的市场营销创新之路。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已初见端倪,灯盏生脉胶囊年销售收入呈逐年翻番增长的态势,2007年为2100万元,2008年为5000万元,2009年达到1亿元,使这一产品成为公司的又一个经济支柱。 从2007年起公司开始了ipo的运作,吸收了生物谷集团剥离的全部医药资产,进行了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形成了以公司为母公司,控股2家子 公司(深圳市生物谷医药公司、昆明生物谷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托管1家公司(云南生物谷弥勒药业有限公司)的组织架构,完成了研发——生产——销售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打造,成功地构建了生物谷医药板块,从运行机制上为上市作好了准备。 通过对众多持续项目的实施,为公司创新型企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公司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持续创新激励机制建设 企业要实现持续创新,首先就是要解决人的动力问题,这是公司持续创新的内部动力源泉,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内部员工实施持续创新的积极性。 公司在研究、开发方面均很重视,配备了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设备、设施。在工作场所、办公条件、工作氛围的营造与建设上也很关注,工作场所、办公设施的设计、管理均有专人负责。同时,对外地引进的高层人才的生活起居方面,公司也进行了周全安排的……这些条件的创造与提供,让高层人才有较强自豪感和认同度,较好地激发、鼓舞着大家的工作热情。 高层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在纵向上实行双通道发展的职业规划模式,在横向上有集团公司间各子公司及不同业务的交流机会,在外部,公司有相应的培训、参观制度。结合市场、销售、研发等工作,公司每年度均会策划、组织高层级的内、外部均有的学术、管理活动……因此职业发展与交流的机会,信息获取与思想碰撞、切磋等机会也较多,使高层人才不仅能在自己的专业与本职工作上有很高的追求空间,也能较及时的了解专业以外的知讯,较好地调节了职业与工作因枯燥而引发的职业倦怠。 在运作上,高层人才进入公司始,就根据其自身的条件,再结合公司要求及本人意愿,为其量身设计适合其发展的职业通道,使其工作有干劲、有奔头,有成就感,体现多劳多得,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对高科技人才,公司鼓励技术人才创新,在资源、设备、人力等配置方面均给予其倾斜政策支持,在发表学术论文时给予奖励,在取得创新成果时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同时在申请专利时提供便利。公司正着手建设以项目参与及知识产权获取后的成果共享制度,对经营团队及核心技术人员,公司逐步推行年薪加业绩考核的薪酬模式;公司充分结合省、市各级、各类的人才培养措施,积极支持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创新人才人、学术带头人的瓶坯,除政府给予补助外,公司配套相应的费用,在住房、用车等方面提供及时的保障。 在期权、股权的持有制度方面,公司整合生物医药资源,董事会已提出将考虑经营团队中骨干成员的持股计划,配套的管理制度正在编写,充分体现骨干主人翁的团队管理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企业持续创新文化建设情况分析 以“创新企业”为平台,结合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研发管理)的要求,公司按照贯穿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新行为的指导原则设计了“企业技术中心”的组织架构,该架构有自己的实质管理部门及创新活动开展的中心基地,同时,将公司的相应职能部门以参与活动、协助管理为纽带的方式进入该体系,该组织体现了公司的创新精神,保证了创新活动的开展,也是创新文化的载体。 “持续创新,永续经营”是公司成立初期倡导的理念,结合此公司制定并不断完善的激励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建立内部员工股权激励机制,积极鼓励职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发明等创新活动。 几年来,公司通过对创新激励机制所实行的制度化——推行了奖惩制度》、《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qit活动管理办法》,创新机制的具体行为化——qit品质改善活动、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合理改进评审、年度中管理、安全生产、品质活动月等系列固化活动,既保证了公司创新的热情与积极性,又培养了创新意识,提供了创新结果的展示舞台;(公司的qit活动受到了省、市及各级领导部门的多次表彰。)通过培训教育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保持了创新的原动力及持续创造力;通过对创新的成果发明平台、专利保护等完善,确保了创新的成果化、产业化。 公司自2002年起拟订《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并先后于2005年及2009年进行修订,将员工合理化建议这一行为制度化、规范化,职工合理化建议一直保持高质量数量多的水平,极大的推动了公司管 与建设工作。多年来公司所收集合理化建议累计超过800条,其中被公司采纳并奖励的超过300条;近三年来共收集合理化建议300条,每百名员工年均提出合理化建议数接近45条,其中被采纳并获得奖励的超过16条。 五、结论 持续创新动力是持续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创新型企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过上面的分析,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家具有较强的持续创新精神,但在激励制度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同时,持续创新文化建设已经建立了“持续创新,永续经营”的核心价值观。 公司在今后的重点工作应该是进一步加强持续创新激励机制建设,特别是探索期权和股权激励的全新模式,因为这是激励制度中最有效和最持久的激励方式,会对企业家和核心骨干员工产生极大的激励效应。 药业公司论文:基于C―D函数的我国医药业上市公司R D投入产出模型研究 摘要: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医药板块5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对研发费用的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我国医药行业中研发投入所发挥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医药公司研发投入与公司当年营业收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发投入的滞后影响主要表现在前两年。本文所得模型还显示我国医药行业的营业收入主要得益于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而研发投入对绩效的贡献相对较小,即我国医药行业整体技术投入不足,表现出资本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特征。 关键词:医药上市公司 研究开发 投入产出 药是高技术、高风险的产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依靠技术进步取得竞争优势已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自主创新既是我国科技发展路径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大突破。据医药行业各上市公司年报中的披露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医药行业越来越重视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基于此,在研究开发投入和公司收入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二者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函数关系以及我国医药行业是否已转换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了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国外有关该问题的研究主要有:1986年Griliches对研发支出与生产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1957年至1977年期间美国制造业公司规模排名前1 000家作为研究样本。1974年Brand检验了美国1950年至1965年期间111家规模较大公司的研发支出与利润之间的关系。1984年Jaffe研究了1973年至1979年期间432家美国制造业公司研发支出和公司市值的关系。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均表明重视研发投入,加大研发支出,对于促进美国的生产力和公司的经营绩效起着较为显著的作用。 国内有关该问题的研究主要有:刘小玄于2000年采用OLS的方法代替对数生产函数研究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效率;姚洋于1998年采用C-D生产函数的边界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了影响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各种因素,其中包括研发费用的影响。然而,在相关文献中专门就医药行业研发支出对营业收入影响的研究较为少见。因此,本文从该角度出发,采用C-D生产函数,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对产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符合以下条件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1)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行业划分标准,筛选出了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之所以选择该行业,是因为通过以往的经验和观察发现,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较大,有五家该行业公司在全球研发投入前十强中,也是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销售收入仍保持稳定增长的少数行业之一,且其研发投入相关的信息披露相较于其他行业更为充分。(2)2007-2011年五年中连续披露R D投入的上市公司。由于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上市公司才被要求披露开发支出等信息,因此本文从中又筛选出2007年至2011年连续披露研发投入的上市公司作为面板数据进行研究。此外,为了进行研发投入的滞后效应研究,本文还剔除了研究期间所需财务数据不完整的上市公司。 本文将462家医药上司公司按照上述标准进行严格筛选,最终获得符合条件的样本公司51家,并收集了255个观测值。手工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提供的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告及其附注中收集了研发投入数据,其他数据源于锐思数据库。 (二)变量的选择与衡量 本文拟采用营业收入总额这一产出衡量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这是由于考虑到该指标体现了公司的产后管理水平,例如销售能力、市场预测能力以及库存管理水平等,也是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应有之意,从而使得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将研究与开发活动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两个阶段。在研究阶段由于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此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在开发阶段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支出应予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部分费用化转入损益。因此本文将这两部分之和作为模型中的解释变量。 由于我国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并未强制要求披露研发投入的具体数据,因此本文实证研究所采用的研发投入数据均手工采集于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告的附注说明中。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研发支出”项目附注中的“本年增加额”扣除“转入当期损益”后的金额,以及“管理费用”项目附注中的“研究开发费”、“技术开发费”、“研发费”等费用的金额合计数。 三、实证研究 (一)模型的构建 1.C-D生产函数。CES生产函数的适应性较强,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无法线性化,使得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参数估计时将遇到非线性回归的问题,运用该生产函数较难处理。然而C-D生产函数克服了这一问题,属于不变替换弹性生产函数,因此本文选用该生产函数作为研究的基础。 由于C-D生产函数是由美国数学家柯布(Charles Cobb)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aul Dauglas)根据美国经济增长发展的历史进行的总结,经历了无数次统计验证,非常具有代表性。最初C-D生产函数被广泛运用在宏观经济领域,本文在研究中尝试引用该生产函数进行微观领域的投入产出分析。C-D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 Q=A×KαLβ 式中,A为给定的技术水平对产出的效率系数;α为物质资源投入对产出的弹性系数;β为人力资源投入对产出的弹性系数。 2.模型数据处理。传统的C-D生产函数通常只涉及劳动和资本两个投入要素,其所应用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本文将研发投入这一指标引入,得到的修正后的C-D生产函数模型为: Y=A×RαKβLγ 其中,Y为产出水平;R为研发投入;K为资本投入,本文在此选用了固定资产的原值;L为劳动力投入,一般采用职工人数作为衡量指标;A为综合技术水平;α、β、γ分别表示研发投入、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对产出的弹性。为构造线性回归方程,使分析结果更为显著,对方程进行了取对数处理后得到的计量方程为: lnY=lnA+αlnR+βlnK+γlnL 由于研发活动具有持续和积累效应,研发成果的形成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当年的研发投入不一定会在本年产生成效,以前年度的研发支出也可能对当年的技术水平产生影响。因此,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滞后影响。在滞后影响的研究中,研发投入采用两年的累积投入数据之和,即Rt=rt+rt-1,其中t为所代表的年份。引入滞后影响的累积研发投入指标为Rt-i,代表滞后i年的两年累积研发投入。在此基础上设立的方程为: lnYt=lnA+αlnRt-i+βlnKt+γlnLt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般地,与研究开发有关的衡量指标包括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其中研发投入主要偏重于从整体上计量研发投入的规模,而研发强度指标适用于进行不同规模公司之间的比较。本文首先对样本公司的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详见表1和表2。 由表1可以看出,样本公司研发投入的极大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各个样本公司的投入总和也呈现出明显的逐年增长趋势。从均值的统计结果也能明显看出,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研究开发的投入。然而,虽然样本公司的研发投入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其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由表2可以看出,截至2011年底,低于22%的公司研发强度达到3%以上,而接近一半的公司研发强度尚不足1%。根据以往研究结论显示,只有当公司的研发强度大于5%时才有较强的竞争力;研发强度在1%和2%之间只能勉强维持公司的基本生存;而研发强度不足1%的公司,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极难生存。以上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医药行业自主创新意识较为薄弱,公司研发投入的整体水平依然较低。 (三)实证结果分析 1.研发投入对当年产出的影响研究。根据设立的计量方程lnY=lnA+αlnR+βlnK+γlnL,笔者采用2007年至2011年的相应数据,通过SPSS18.0和EXCEL2007软件进行处理,获得的回归结果如下页表3和表4所示。其中,预测变量为常量、员工人数对数、研发支出对数以及固定资产对数;因变量为对数营业收入。 根据表3和表4的实证研究结果,得到方程lnY=4.356+0.096lnR+0.648lnK+0.296lnL。根据C-D函数的一般假设,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为正数,其值小于1;研发费用作为一种投入,将其引入方程之后,其产出弹性也应介于0和1之间。由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研发投入的弹性系数为正数,且相关系数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和企业当年的产出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研发投入的滞后影响。根据设立的计量方程lnYt=lnA +αlnRt-i+βlnKt+γlnLt进行研发支出的滞后反应研究,该方程能够显示出研发投入对以后年度产出水平的影响。将i=1、2、3时对应的数据分别带入后,所得到的结果如表5所示。 以上统计结果显示,研发投入的系数在滞后前两年为正数,且呈现滞后第一年的影响较大,第二年有所减弱,第三年转变为负数的趋势。与此同时,T值不断降低且第三年的T值为负数。这一结果说明,第一,前一期的研发投入和本期的产出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二,前两期的研发投入和本期的产出水平呈现相关关系,且前一期研发投入和产出水平的正相关关系明显强于前两期研发投入与产出水平的正相关关系。第三,滞后三年的研发投入对产出的弹性系数为负,且T值也为负数,说明研发投入对滞后三年的产出水平不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可能是由于本文所设计的模型已不适用于滞后三年影响的研究。 四、结论 (一)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整体偏低 通过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我国超过一半的医药公司研发强度尚且不足1%,在这种研发强度下无法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本文所得模型还显示出我国医药行业的营业收入主要得益于资本的投入,其次是员工数量,而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相较于资本和人力投入而言仍然较小。这一情况也揭示出我国医药行业整体技术投入不足的现状,表现出了资本和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与知识密集型的国际大型制药公司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研发投入与当年的营业收入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医药公司研发投入与公司营业收入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发投入是继资本和劳动力之后,影响企业产出水平的又一重要因素。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对产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短期性,使得可持续性较差。 (三)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对营业收入存在滞后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公司的营业收入在滞后的前两年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在滞后的第一年其效果更为显著。企业研发能力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资本投入过程,研发投入的滞后性有利于增加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依靠技术进步获得竞争优势。 药业公司论文: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改造建设情况 公司近年大力实施技术改造,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行新版GMP改造,强力推行自动化、信息化建设,购置的生产设备始终走在同行业最前端,国产设备不能够满足企业需求,毫不犹豫重金进口国际高端设备。 大输液生产车间:全面推广普及国际先进的监控技术平台,配备全自动码垛系统。 该公司承担的2008年度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输液生产线在线监控技术”国家科技成果,通过对输液配药、灌装区洁净度、灌装前输液瓶质量、产品灭菌、灭菌后药液质量、成品外观及注射用水总有机碳实现在线检测,实现了输液关键工艺生产步骤的在线监控技术,明显提升了药物产品质量控制水平。2011年3月,已完成科技成果鉴定并经国家重大专项办公室验收,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在公司各输液车间推广使用,公司输液产品总体质量又上新台阶。新建车间首家引进配备机器人码垛-装箱系统,实现高度自动化,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输液车间。 软包装输液车间:率先引进德国先进设备,生产国内独家优势产品。 除产能上占优势以外,还做到了输液品种有自己的特色,为开拓营养类输液高端市场,立足世界医药科技发展前沿,企业不惜重金投资引进了国际一流的设备,国内首家引入德国普洛麦公司的具有世界最新设备工艺的、可互换生产的双阀输液,国内首家多室袋输液,聚丙烯和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共混输液袋,3000ml超大容量输液的非PVC软包装生产线,国内首家开发成功非PVC软包装氨基酸输液系列品种、非PVC软包装脂肪乳注射液,正在研制复方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非PVC软包装多室袋输液品种,开创了国内全营养静脉输液的先河,奠定了辰欣在国内静脉营养药物输液领域的领军地位。在营养类产品方面引领了国内输液的方向企业研发成功数十个氨基酸输液系列品种,一个二肽类输液,二个脂肪乳输液及载药脂肪乳剂,已成为国内输液生产企业静脉营养类产品最全的企业。 固体制剂车间:放眼欧美市场,获得CGMP认证。 公司斥资2亿元筹建国际CGMP固体制剂车间,采用具有欧美CGMP生产环境的国际型车间,按照美国FDA标准进行国际CGMP标准进行生产线设计、设备选型及URS的编写、DQ确认文件的编写、研究符合欧美质量标准的拉米夫定片剂CGMP车间环境产业化工艺,不仅在使产品质量的科学制度与先进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更重要的是引入了欧美制药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使公司产品在质量上更上一层楼,为公司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做好准备工作,增强企业在药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无菌小容量注射剂车间新版GMP改造:率先引进自动灯检设备,塑料安瓿获国家专利。 公司的无菌小容量注射剂车间,总投资10000万元,全部安装自动化设备,实现自动化无菌车间,生产塑料安瓿国内专利产品,专利号:2010206992027.x,国内率先引进塑料安瓿自动灯检机,实现灯检自动化,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无菌小容量注射剂车间。 山东省静脉营养大容量注射剂工程实验室:重金配备高端中试设备,静脉营养制剂产业化攻关获政府支持。 在山东省发改委的批准与大力支持下,公司于2011年5月斥资2500万元,成立了山东省静脉营养大容量注射剂工程实验室,将建成一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静脉营养大容量注射剂工程实验室,围绕静脉营养大容量注射剂三大领域:脂肪乳输液剂、氨基酸输液剂及治疗性载药脂肪乳剂,重点研究静脉营养大容量注射剂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工艺,突破该类新医药产品工程化过程中的瓶颈制约,为该类新医药科研成果工程化提供技术支撑,巩固并发扬该公司的示范带头作用。 简介 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坐落于山东省济宁市,具有近四十年综合性药品研发与制造历史,现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设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国家认可实验室、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及山东省静脉营养大容量注射剂工程实验室。2010年技术中心升级为山东省重点企业技术中心;2011年5月,“辰欣”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辰欣药业注册资本32123万元,性质为股份有限公司。现有员工近350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00余人,总资产20.05亿元。2012年公司销售收入20.5亿元,产品销售利润3.66亿元。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粉针剂、原料药、固体制剂和膏剂等十八个生产车间,全部通过国家药品GMP认证,且目前有八个车间通过新版CMP认证。公司能够生产原料药、大容量注射剂等9大类型400多个品种,总产能居全国第三位。 辰欣药业秉承推陈出新、诚实守信的理念,坚持创新驱动企业发展之路,继往开来,不断成长壮大。 药业公司论文: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持续创新动力建设 [摘要] 具有持续创新动力是创新型企业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企业持续创新建设的过程中包含三个极其重要的要素,即持续创新动力、能力和绩效。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公司正是通过这种持续创新动力支撑了公司的持续创新和持续发展。同时,该公司持续创新的实践表明,以“持续创新,永续经营”的核心价值观创建企业文化,是保持企业持续创新动力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持续创新;案例研究 我国提出了在202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创新型企业建设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2006年国家科技部等四部委实施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并把创新型企业的建设作为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先锋工程。 持续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是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认为:“创新型企业根本任务是实现持续创新”。远德玉教授等提出了“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概念,指出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本质特征就是持续创新。向刚教授指出:“企业创新贵在持续,也难在持续”。 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是指促使企业产生持续创新欲望和要求,进行创新活动的一系列因素和条件。持续创新的欲望是进行持续创新的前提,只有有这个欲望和要求,企业才会主动地实施持续创新,实现“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的根本性转变。 持续创新动力是实现创新型企业的前提和基础,事关公司持续创新的成败。下面对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公司的持续创新动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正是这种持续创新动力支撑该公司持续创新和持续发展。 一、公司简介 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6月,是云南省重点制药企业、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云南名牌产品30强企业和云南省优强企业、是国家“863”计划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2004年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通过了清洁生产现场审核。公司成立以来,经营业绩突出,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等三项指标连续几年均名列云南省医药工业企业前列。2008年12月被认定为云南省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被云南省政府授予云南省第一批创新型企业称号。 二、企业家持续创新精神及意识 企业家持续创新精神及意识是确保企业实现持续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动力源泉,从2004年以来,公司领导实施了多项持续创新项目,具体来说,包含工艺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和制度创新。 2004年-2006年公司实施“灯盏细辛注射液生产工艺改进”项目,先后列为省和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获得2006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众多专家一致评价,该项目“对灯盏细辛有效成分的工业化生产分离技术为该公司首创,在灯盏细辛提取分离中采用‘碱溶酸沉’的方法和利用柱吸附法将焦袂康酸和有效组分分离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该项目在对灯盏细辛总酚酸提取分离工艺的改进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对公司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使灯盏细辛注射液这一主产品经受住了严格的技术和市场考验,销售收入连续四年保持在2亿元以上。 2004年-2005年公司实施了新药灯盏花滴丸和灯盏细辛软胶囊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的申报、工艺参数优化和生产线建设;2000年至今尚未完成但已接近尾声的新药灯盏细辛粉针研发,预计即将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这些新产品的开发丰富了灯盏花产品系列,为提升灯盏花这一云南特色资源的附加值打开了上行的空间,并为公司今后做强做大灯盏花产业打下了基础。 从2006年起公司开始实施“灯盏生脉胶囊产业化”项目,通过艰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工作,争取使这一产品成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的试验用药,为市场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支持,探索了一条对高科技产品实施“科技营销”的市场营销创新之路。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已初见端倪,灯盏生脉胶囊年销售收入呈逐年翻番增长的态势,2007年为2100万元,2008年为5000万元,2009年达到1亿元,使这一产品成为公司的又一个经济支柱。 从2007年起公司开始了IPO的运作,吸收了生物谷集团剥离的全部医药资产,进行了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形成了以公司为母公司,控股2家子公司(深圳市生物谷医药公司、昆明生物谷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托管1家公司(云南生物谷弥勒药业有限公司)的组织架构,完成了研发——生产——销售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打造,成功地构建了生物谷医药板块,从运行机制上为上市作好了准备。 通过对众多持续项目的实施,为公司创新型企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公司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持续创新激励机制建设 企业要实现持续创新,首先就是要解决人的动力问题,这是公司持续创新的内部动力源泉,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内部员工实施持续创新的积极性。 公司在研究、开发方面均很重视,配备了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设备、设施。在工作场所、办公条件、工作氛围的营造与建设上也很关注,工作场所、办公设施的设计、管理均有专人负责。同时,对外地引进的高层人才的生活起居方面,公司也进行了周全安排的……这些条件的创造与提供,让高层人才有较强自豪感和认同度,较好地激发、鼓舞着大家的工作热情。 高层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在纵向上实行双通道发展的职业规划模式,在横向上有集团公司间各子公司及不同业务的交流机会,在外部,公司有相应的培训、参观制度。结合市场、销售、研发等工作,公司每年度均会策划、组织高层级的内、外部均有的学术、管理活动……因此职业发展与交流的机会,信息获取与思想碰撞、切磋等机会也较多,使高层人才不仅能在自己的专业与本职工作上有很高的追求空间,也能较及时的了解专业以外的知讯,较好地调节了职业与工作因枯燥而引发的职业倦怠。 在运作上,高层人才进入公司始,就根据其自身的条件,再结合公司要求及本人意愿,为其量身设计适合其发展的职业通道,使其工作有干劲、有奔头,有成就感,体现多劳多得,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对高科技人才,公司鼓励技术人才创新,在资源、设备、人力等配置方面均给予其倾斜政策支持,在发表学术论文时给予奖励,在取得创新成果时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同时在申请专利时提供便利。公司正着手建设以项目参与及知识产权获取后的成果共享制度,对经营团队及核心技术人员,公司逐步推行年薪加业绩考核的薪酬模式;公司充分结合省、市各级、各类的人才培养措施,积极支持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创新人才人、学术带头人的瓶坯,除政府给予补助外,公司配套相应的费用,在住房、用车等方面提供及时的保障。 在期权、股权的持有制度方面,公司整合生物医药资源,董事会已提出将考虑经营团队中骨干成员的持股计划,配套的管理制度正在编写,充分体现骨干主人翁的团队管理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企业持续创新文化建设情况分析 以“创新企业”为平台,结合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研发管理)的要求,公司按照贯穿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新行为的指导原则设计了“企业技术中心”的组织架构,该架构有自己的实质管理部门及创新活动开展的中心基地,同时,将公司的相应职能部门以参与活动、协助管理为纽带的方式进入该体系,该组织体现了公司的创新精神,保证了创新活动的开展,也是创新文化的载体。 “持续创新,永续经营”是公司成立初期倡导的理念,结合此公司制定并不断完善的激励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建立内部员工股权激励机制,积极鼓励职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发明等创新活动。 几年来,公司通过对创新激励机制所实行的制度化——推行了奖惩制度》、《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QIT活动管理办法》,创新机制的具体行为化——QIT品质改善活动、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合理改进评审、年度中管理、安全生产、品质活动月等系列固化活动,既保证了公司创新的热情与积极性,又培养了创新意识,提供了创新结果的展示舞台;(公司的QIT活动受到了省、市及各级领导部门的多次表彰。)通过培训教育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保持了创新的原动力及持续创造力;通过对创新的成果发明平台、专利保护等完善,确保了创新的成果化、产业化。 公司自2002年起拟订《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并先后于2005年及2009年进行修订,将员工合理化建议这一行为制度化、规范化,职工合理化建议一直保持高质量数量多的水平,极大的推动了公司管理与建设工作。多年来公司所收集合理化建议累计超过800条,其中被公司采纳并奖励的超过300条;近三年来共收集合理化建议300条,每百名员工年均提出合理化建议数接近45条,其中被采纳并获得奖励的超过16条。 五、结论 持续创新动力是持续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创新型企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过上面的分析,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家具有较强的持续创新精神,但在激励制度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同时,持续创新文化建设已经建立了“持续创新,永续经营”的核心价值观。 公司在今后的重点工作应该是进一步加强持续创新激励机制建设,特别是探索期权和股权激励的全新模式,因为这是激励制度中最有效和最持久的激励方式,会对企业家和核心骨干员工产生极大的激励效应。 药业公司论文:对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的财务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使资源配置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只有不断完善的经济体制,就可以使我国民营企业得到更多发展的机会。文章以哈尔滨成功药业为例,分析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表现出很多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些共性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管理对策 一、关于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的概述 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是一个典型的民营企业,成立于1997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黑龙江民营药业行业的巨无霸,从其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上来看,已经是一家当地成功的民营企业,但是从2012年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可以了解到,其负债水平已经达到200多万元,并且其管理混乱,企业没有可执行的发展方略,导致企业的发展停止不前,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存在的财务问题,是现代民营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企业管理者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进行财务分析和管理。为了持续发展,虽然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需要采取财务管理制度,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并且引进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注入新鲜与活力。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60%,现有能够生产的产品数量:栓剂1亿5千万枚,洗液5千万瓶,多功能消毒灯6万台。如此辉煌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出现了很多问题,在2012年度,企业各主营项目的负债率达到了200万,大部分是因为经营管理不善,项目融资方面出现了问题。 二、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财务分析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财务分析与控制一定要及时地规避和矫正企业运营当中的存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国家在政策方面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企业所存的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地加大,所以企业应当加强风险管理,健全企业风险管理的体系,风险管理能够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可以优化企业融资的结构和资本结构,真正强化企业财务监督的作用。 (一)财务管理不严格 我国民营企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家族式管理导致企业抗风险的基础薄弱、决策失当、管理混乱等问题。家族式企业的管理者容易集经营权和财务管理所有权于一身,直接导致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不规范、财务控制松散等状况,企业在进行决策和经营管理很随意,如果没有一套规范的财务控制方法,就会导致企业的发展进度缓慢。财务管理的内容其实具体到财务会计人员、财务管理制度、内部经营问题、岗位责任制、内部牵制制度等。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就会造成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正如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其内部并没有建立内部审计部门,财务会计人员职能弱化,不能够准确地分析评价财务会计信息,而企业的经营者在进行决策时,也往往忽视财务信息的重要性,仅仅凭自己的经验和头脑进行决策,由此导致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都不是很长。 (二)财务管理观念陈旧 以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为例,财务部门最核心的工作都是处理与管理财务数据,绝大部分人员都把时间投到处理会计方面的凭证、报销费用和制作财务报表等事务性工作上。按照国际正规企业,财务部门工作的核心是各种财务数据报告,这些数据报告是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依据,但是在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经营管理者在进行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时,并没有将财务数据信息作为重要考量的因素。 (三)会计人员素质严重偏低 会计是一门专业技术工作,因此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但是在很多民营企业中,由于会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导致帐目不清楚,假账、错账现象普遍存在,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不少民营企业会计账目并不清楚,大多数存在着弄虚作假和信息失真的情况。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会计人员素质严重偏低,以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为例,从总体上讲,虽然哈尔滨成功药业的财务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职称,但是部分财务人员只是停留在算账的表层上,甚至有些财务人员有会计上岗的资格而缺乏从事会计工作的资历。 (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由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低,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当前民营企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贷由于企业的管理系统漏洞百出,导致企业因为资金的问题错过了最佳的投资时间,使项目效果大打折扣。以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为例,其最大的症结就是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并不规范,自身的财务信息不透明,企业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意识不强,而且有些企业因为财务问题,导致一些民营企业恶意逃废贷款,使货款的机构感受到贷款风险比较大,直接降低了银行对这些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三、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财务分析及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资金的投放、筹集、回收和分配,资金的筹集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规模,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健全或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或加强企业财务控制、改善管理模式转变管理观念。资金的筹投放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资金的耗费情况则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市场竞争力;资金的回收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偿债信誉和资金周转情况,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已经渗入到企业管理的每个细节,它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现代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财务管理的发展原则,严格组织企业财务方面的活动,正确处理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工作,建立企业财务管理良性发展。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要想发展,必须树立全方位的理财观念,真正协调各种利益的财务关系,家族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要摒弃过去传统的家族财务管理模式,考虑资本所有者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建立现代管理模式,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将财务管理做强做细,真正参与到企业税收利润分配,使企业经理及职工的个人收入能够和企业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加强科学的财务管理意识 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想找到一种合适的财务管理方式,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需要不断地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把财务的发展战略和决策职能真正落实到实处,突出超前性、强化执行力和有用性。财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主要是全面参与经营管理和改进公司的治理,财务部门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科学财务管理制度,将经营核算、财务计划的编制和财务监督等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三)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 21世纪所强调的企业管理主要是以人为本,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必须要转变过去的旧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主要是以人处于管理中心和主导的位置,对生产经营活动当中的人、财和物等各方面的要素进行管理,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的经济增长除了需要劳动力和物资的投入外,还需要提高员工知识技能的水平,因此,落实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和考核任务,是每个企业所必须进行的。它需要财务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共同担当责任,使企业的财务人员能够意识到企业发展的重要,帮助企业做好各种数据统计工作。 (四)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信息水平 目前,中国以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处理作为重要的手段,只有以财务管理提供重要的模式作为基础,它是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提供的数据作为重要的依据,同时因为企业财务管理程序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地处理,从而保证有关业务活动能够起到监控的功能,只有加强财务管理,系统就可以提示企业的经济订购量的多少,可以显示库存降至储备量是否需要进行及时地补充。 财务监督可以实现降低企业的成本,真正加强政府和中介机构的外部监督,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环境下,企业更应该注重创新的管理方式,超越过去所出过的成绩,矫正过去只注重发展不注重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方式,加强财务的负债和贷款方面的管理,为企业的成长、经济发展和社会不断地进步,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结语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企业融资和内部管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行为问题是一个具有一般性和世界普遍性问题,要真正有效解决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行为的问题,需要通过企业、银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共同配合,共同创新。“内因决定事物的本质”,我国企业应该先从自身着手,改善自身财务管理,提高信用率,加强内部监管,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这是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真正解决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根本,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 药业公司论文:公司评级:四维图新、云南锗业、康美药业 四维图新:上涨动能充沛 车载导航产品收入有望增二成。今年1-5月,国内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730.16万辆和726.16万辆,YOY分别增长15.2%和14.7%。1-5月日系销量下降11.5%,比1-4月收窄1.4个百分点;日系乘用车1-5月累计市场份额为14.5%,份额继续提高。2013年,预计乘用车销量增速可回升至9.7%左右。日系车销量回暖,公司在德系车厂的份额也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前装车载导航市场的优势愈发明显。 导航地图资产价值显现。5月10号阿里巴巴宣布以2.94亿美元入股高德,占28%的股权;6月初,GOOGLE宣布以11亿美元收购以色列地图导航服务商Waze。这一系列的事件,凸显了导航地图资产的价值,公司凭借在此领域的优势,将推动业绩稳定、持续增长。 切入北斗车辆监控业务。2012年底,北斗导航系统正式运营,北斗导航和服务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公司以超募资金6224万元投资中寰卫星51%股权,切入北斗导航应用服务。中寰卫星承担的“北斗物流项目”获得发改委战略新兴项目批复,按计划到2014年底在内蒙古12个盟市部署“交通物流调度指挥中心”,装车8万台套,覆盖50%左右的大中型物流车辆,未来还有望向其他省市推广。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自筑底反弹以来,涨势良好,投资者可积极关注。 云南锗业:锗价稳步上涨 锗锭价格稳步上扬。近期受美国QE退出预期的影响,基本金属和贵金属价格暴跌。而小金属锗锭价格并未受到负面影响,近期价格保持稳步上扬态势。主要原因是供应量相对集中并且增长有限,而下游需求稳中有升。截至2013年6月21日,50ohm/cm锗锭国内现货价格约为11230元/公斤,较年初上涨约6%,同比上涨约37%。 公司是云南省优势企业。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扶持,公司陆续收购云南省内锗矿资源,目前锗矿金属保有量(金属吨)增至841吨,储备资源是公司未来的战略之一。公司也曾到内蒙古等地寻找锗矿并购机会,但考虑到储量,品位及地方政府政策等因素,未来预计仍将以云南省内收购为主。 募投项目进展顺利。公司三大募投项目进展顺利,将逐步完成向中高端产品的过渡: 1)30吨光纤四氯化锗专案已经于4月份正式投产,2013年计划产量为6吨。主要下游客户为武汉长飞及烽火通信。2)30万片高效太阳能电池用锗单晶及晶片项目已经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2013年计划产量为5万片,主要的下游领域为航空航天领域。3)3.5万具红外光学锗镜头专案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试生产完成后将尽快正式投产,2013年计划产量为3000具。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经过一段时间的下行调整,有企稳回升的迹象。 康美药业:从历史战略看未来发展 公司业绩增长惊人。公司是医药股中十年间幅涨超过十倍的少数公司之一。对应其历史涨幅,2006-2012年,6年间公司净利润增长14.4倍,公司销售收入、净利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4%、56%和57%。作为中药饮片龙头企业,目前公司总市值400亿元,是高增长、低估值的一线医药蓝筹股。 全产业链优势。公司构建起贯穿中药全产业链的发展框架:贵细药材(人参等)种植与销售,中药饮片,中药材贸易,医疗服务。以上业务均受到相关产业政策的有利支持,无政策风险。从目前时点来看,这些业务具有10倍以上的发展空间。公司“在建工程”总额高达73.6亿元人民币,随着在建新项目的陆续完工,将为公司未来几年的发展提供充裕的业绩驱动力。 现金充足,预计2-3年内无融资需求。市场对公司最大的质疑,在于公司不断的巨额融资,这是由于公司向上下游拓展产业链所决定的。从2013年1季报来看,目前公司拥有71亿元的“货币资产”,2012年经营性现金流已大幅改善,达到10亿元,随着募投项目的逐步投产和中药材贸易模式的转变,公司未来现金流状况会越来越好,预计未来2-3年内不存在融资需求。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今年以来上涨强势,后市仍有望继续上涨。 潍柴重机:触底反弹 大功率中速机助力实现“5810”的规划。潍柴集团提出发动机业务实现“5810”的发展规划,即2012年收入规模突破500亿元,2015年突破800亿,2020年达到1,000亿。目前,集团发动机业务来自潍柴动力(占90%以上)及潍柴重机。重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MAN公司产品,成功研发燃气船用发动机和发电机组,产品系列进一步拓展,公司船用中速机有望助推集团发动机业务实现跨越式增长。 双动力驱动业绩增长。未来1-2年,公司主要受益于渔船装备升级,海洋执法船建造加速;经测算,渔船装备升级拉动年均市场规模约35亿元;同时,2015年前中国海洋局规划新建36艘大型巡逻船,公务船建造加速拉动大功率中速机需求的快速增长。 新团队引领发展新战略。2012年8月高级管理团队进行了重新调整,马玉先被任命为CEO兼总经理,马总原为集团下属西港新能源发动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在任期间,西港新能源气体机业务销售收入实现倍增。马总的到来预计将为公司业务带来新的发展战略,顾文海为执行总经理,顾总原为杭州中高的总经理、总裁助理,成功吸引竞争对手的高管说明公司良好的业务平台和发展前景。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创造新低后,开始反弹,投资者可择机介入。 天齐锂业:长期成长有保障 拟收购集团泰利森矿。公司以不低于24.6元/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7亿股,募集不超40亿,购买天齐集团持有的文菲尔德65%的权益和天齐矿业100%股权。财务投资者中投公司拥有文菲尔德35%权益,文菲尔德持有泰利森100%股权。 长期原材料供应有保障。泰利森格林布什锂辉石矿探明及推定锂矿储量为6150万吨,折合碳酸锂当量430万吨;已测定和指示的锂矿资源量为11840万吨,折合碳酸锂当量710万吨。泰利森拥有全球锂资源大约30%的市场份额,并且供应了国内约80%的锂精矿。公司和天齐矿业对泰利森采购约占泰利森出货量的40%。泰利森锂辉石矿山矿石稳定性好,公司未来在资源供应方面有长期保障。 碳酸锂价格近期平稳。2012年碳酸锂涨价主要原因是盐湖因为恶劣的天气原因影响了产能投放以及国外工人罢工带来人工成本增加。2013年至今碳酸锂还没有涨价一个原因是国内市场卖家增多。去年碳酸锂净进口超过一万吨,厂家有库存是正常的。泰利森涨价以后,对于碳酸锂企业成本还是很高的。未来泰利森是一个独立运营的公司,泰利森已经具有完善的管理人员结构,运作有效。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今年以来震荡上行,波动较大,目前或具有操作机会。 航天机电:后市表现可期 上半年扭亏为盈。7月11日,航天机电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013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8亿元左右,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4.7亿元左右,实现扭亏为盈。公司公告大幅扭转的原因是:公司自建光伏电站项目实现销售,投资收益及产业链利润得以体现;公司光伏制造环节有所好转,目前满负荷生产,产品毛利率同比大幅上升,较年初也有较大的回升,净利润盈亏平衡,通过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充分利用供应商信用期压缩公司贷款规模,及以低利率的企业债置换银行贷款等措施,公司财务费用同比降低约16%。 电站转让顺利进行。公司和上实集团成立合资公司收购光伏电站,保证公司电站的顺利转让。仅2013年上半年,公司就实现转让电站150MW。目前已经确认大部分转让收益,成为公司今年业绩大幅反转的最大原因。目前在建电站有100多MW,大部分将在下半年实现转让。 新政策加快国内并网步伐。总理确定的扶持光伏发展的“六条措施”必将加快国内并网,补贴政策的完善进程,助于国内市场的快速增长,国内电站开发企业在2013年迎来收获期,航天机电完美的电站开发模式将为此充分受益。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目前处于高位盘整阶段,后市仍值得积极关注。 药业公司论文:海南华健药业有限公司医药物流交易中心设计浅析 摘要: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和生产要素成本的大幅上升,国内制药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降低车间的物流成本越来越成为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运用科学合理的设施布置方法和技术,对车间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显得非常必要。文章主要对海南华健药业有限公司医药物流交易中心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单体设计;消防设计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物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家物流的综合发展水平成为判断其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配送中心是供应商和客户的桥梁纽带,在物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配送中心的选址将影响其长远的经济效益。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现,而作为连接物流网络上下游的配送中心也开始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是物流系统规划环节中关键的一环。物流配送中心选址不仅直接关系到物流配送中心自身的运营成本和服务水平,而且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同时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属于物流系统的长期规划,一旦位置选择不当,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损失不是通过以后的加强和完善管理等其他措施可以弥的。为了提高海南省医药物流水平,促进海南省医药物流的发展,华健药业将在海口高新技术开发区配套建设海南华建医药物流交易中心项目,该项目位于海口市重点工程“海口药谷”工业园区内,占地30亩,建成面积4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实现正常运转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下文主要对海南华健药业有限公司医药物流交易中心设计进行探讨。 1.选地分析 这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任何一个生产系统或服务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外界环境对系统输人原材料、资金、人力、能源和其他社会化因素等;系统又向外输出其产品、劳务、服务和废弃物等。因此,生产或服务系统必然不断地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调整自身的活动,同时系统的输出结果也不断改变其周围环境。这就说明,生产或服务系统所在的地区条件对系统的运营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物流中心这样服务性的系统,它的存在几乎完全决定于外界环境。 海南华健现代医药物流交易中心(鸟瞰图) 海南华健药业有限公司物流中心项目主要实现三大模块功能:一是面向国际提供进出口信息、技术、交易平台;二是向全国进行药物分销、批发、配送;三是立足于海南,为医疗单位、社区诊所、新农合卫生站点、零售网点提供优质的药品供应,该项目将建设成为集仓储保管、产品自动化分拣、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及进出易中心,实现对医药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管理。其中还将建设电子商务网络信息系统及网上银行结算系统等。 海南华健药业有限公司物流中心位于海口市高新开发区(药谷),周围均是制药企业,临近南海大道,交通相当的便利,到老城开发区、火车站及秀英港均非常的方便。 2.物流中心的规模设计 物流中心应该具备的功能要和建设物流中心的决策思想相符合,是由市场来决定的,也可以说取决于外围环境的条件。在海南华健药业有限公司物流中心周围均是海南的大型制药企业,这里是海南的药谷,在药谷投资制药企业享受地方政策的支持,因此不断有新的制药企业进驻开发区,制药企业之间需要药业物流企业进行成品与半成品的交换。 对于以上的功能进行分析,根据当地市场总容量、发展趋势以及该领域竞争对手的状况,确定目标份额,而决定该部分的局部规模。规模设定中应该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要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地区、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预测,国际贸易特别是和深圳地区有关的国际贸易发展状况。因为我们所讨论的项目不是短期行为,预测范围必须包含中、长期内容。第二是要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状况,它们目前的生产能力、占有市场份额、经营特点、发展规划等。因为市场总容量是相对固定的,不能正确地分析竞争形势就不能正确地估计出自身能占有的市场份额。 在海南地区,也存在几家医药物流企业,由于岛屿效应,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不同于大陆的区域市场,竞争激烈,为了做大做强,海南华健药业有限公司物流中心根据自身的经济及市场的情况,分三期建设物流中心,等第三期工程完全竣工,将成为岛内最大的物流企业同时也是海南省内药企的交易中心。 3.设计构思阐述 (1)根据系统的概念、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求得整体优化。同时也要把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个人经验结合起来; (2)以流动的观点作为设施规划的出发点,并贯穿在设施规划的始终,因为企业的有效运行依赖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化; (3)从宏观(总体方案)到微观(每个部门、库房、车间),又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例如布置设计、要先进行总体布置,再进行详细布置。而详细布置方案又要反馈到总体布置方案中去评价,再加以修正甚至从头做起; (4)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作业流程,这是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减少消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只有在时间上缩短作业周期,空间上少占有面积,物料上减少停留、搬运和库存,才能保证投人的资金最少、生产成本最低; (5)重视人的因素。作业地点的设计,实际是人一机一环境的综合设计。要考虑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 物流中心的主要活动是物资的集散和进出,在进行设施规划设计时,环境条件非常重要。相邻的道路交通、站点设置、港口和机场的位置等因素,如何与中心内的道路、物流路线相衔接,形成内外一体、圆滑通畅的物流通道,这一点至关重要。 4.单体设计 厂区由两栋栋厂房一栋综合楼组成,总建筑面积四万六千平米,分三期建成,由武汉九州通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工艺流程,一期厂房一万九千平米,五层楼,每层楼通过传送带连接,药品的进出库均通过电脑控制,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由于车间内传送带到达任意角落,因此层高相应设计的比普通的厂房高(见附图),同时由于传送带要到车间任意角落,同时车间内设置了四部货梯,因此必须和九州通公司密切合作准确的的在楼板留孔及梁底穿洞。一楼由收货、发货月台、大输液库、冷库、赠品库和辅助办公区组成,二楼为拆零区和辅助办公室,三、四和五楼为整件库及特殊库房,物流中心除冷库要求为2~8℃外,其他全仓为阴凉库,需要有中央空调系统,温度要求为不高于20℃。 二期厂房是综合楼,是一栋十一层带地下室的建筑,建筑面积两万七千平米,地下室为平战结合的二等人员掩蔽所,划分为二个防护单元,人员掩蔽单元为六级防护单元,防化等级为丙级,平时作为仓库及设备用房,防护单元划分成五个抗爆单元,掩蔽面积均不超过400平方米,以满足人防要求,防护单元内有二个战时出入口,平时为仓库安全疏散口,防护单元内设男女干厕,为临战时砌筑于配套工程防护单元内。一楼到五楼作为仓储及药业企业交易场所,六楼到十一楼作为药企的办公用途,综合楼内设置六部电梯,其中两部货梯四部客梯,同时局部还留孔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安装简易葫芦吊。 三期厂房为钢结构的高架库,檐口到地面的高度为24米,将安装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的药品分拣设备,相对三期厂房一期的厂房只是半自动化,每层楼均需又工作人员配合分拣药品,而三期的厂房自动化立体库具有运行高速、可靠、操作简单化 、保养维护准确迅速,高工作效率、自动诊断功能及自检故障诊断等特点,减少了叉车及工人的操作时间和难度,而且可以迅速准确的对设备进行保养维护管理。减少了人员、叉车的活动范围和频繁性,大大降低了职业伤害风险。 5.厂区消防设计 作为物流仓储企业,整个厂区包括单体建筑的防火设计至关重要,一旦失火必须能让消防车到达厂区内的任意角落确保没有消防死角,同时能及时启动车间内的火灾预警系统,尽量把火灾造成的危害减至最低程度。 厂区内设置有环形消防通道,厂房内设消防通道贯通内院连接南北边的消防环道,利用厂区二面紧邻的规划市政道路及区间道路,作为环形消防车道,厂区内消防车道均≥4米,并满足消防车荷载20T。厂区内场地平整,部分消防车道结合景观绿化设计为硬质地面,确保消防车安全通行。同时从市政给水管网上引入给水管供厂区消防用水,该厂区独立的设备房地下室设有专用消防水池及专用水泵房。能满足厂区内任一建筑在火灾延续时间内室内消火栓和自动喷淋的用水量的要求,消防控制中心设在厂房一层内,设有直接对外出口 在单体设计中,各层每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设置2个,各用房位于两个全出口之间的房间至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距离不大于40m,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房间不大于22m,其他各房间最远点至疏散口小于15m,凡穿过防火墙的管道保温材料及穿过隔墙和楼板的管道缝隙的封堵材料均采用不燃材料,凡隔墙均应砌至梁板底部,且不留有缝隙。 6.总结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今后国内的物流企业会越来越发展壮大,建筑规模也会随着增大,作为建筑设计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企业今后的发展留有足够的发展余地,给企业足够的发展空间,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为加快企业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 药业公司论文: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 【摘要】 本文以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为主体,根据该公司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这四个年度的财务报表,结合所在行业环境和公司发展战略,利用杜邦分析法对企业财务状况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有效地帮助管理者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 杜邦分析法 华仁药业 盈利能力 一、华仁药业简介 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仁药业)前身青岛华仁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5月,2001年8月整体变更设立股份公司,是由华仁世纪集团控股,红塔创新、广发信德和中国药科大学等机构投资者、医药行业知名教学科研单位共同参股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华仁药业先后取得了“国家重点技术改造‘双高一优’项目”、“全国AAA级信誉企业”、“山东省质量管理奖”、“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省名牌”、“2008青岛市最具有成长型中小企业”、“青岛市改革开放三十年风云企业”、“建国六十周年山东省医药行业卓越企业”、 “2009年度红十字博爱银奖”、“2009年度中国诚信企业”、第三届中国优秀医院服务商品牌“金如意奖”、“中国驰名商标”等一系列荣誉,被福布斯评为“2009福布斯最具潜力中小企业”,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应急储备的定点输液生产企业。该公司于2010年8月25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代码300110),公司名称由“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2年11月22日取得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换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公司名称变更后,公司的住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经营范围、证券简称、证券代码等信息均保持不变。 二、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是美国杜邦公司提出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主线,将企业某一时期的经营成果、资产周转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成本费用结构以及资产营运状态全面联系在一起。其最大的特点是把一系列的财务指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各个指标之间的递进关系,揭示出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影响某一个指标发生变动的相关因素,为公司经营者控制该项指标朝着良性的方向发生变动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不仅能够较好地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管理能力,还能够及时帮助管理者发现企业财务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本文以华仁药业上市公司为例,运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进行财务现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帮助提高企业运行的经济效益。 三、华仁药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本文依据华仁药业2009—2012年的财务报表数据,用杜邦分析方法将指标进行整合分析,揭示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影响财务状况变化的关键环节,从而发现制约公司发展的财务因素。 1、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是杜邦分析系统的核心。这一指标反映了投资者的投入资本获利能力的高低,能体现出企业经营的目标。从企业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的相互关系上看,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取决于企业资本经营和商品经营,所以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财务活动的效率和经营活动的效率的综合体现,它直接表明股东拥有的净资产的盈利能力,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华仁药业2009—2012年净资产收益率如表1所示。 从表l中可以看出,华仁药业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09—2010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10—2012年间净资产收益率一直保持小幅度上升,而2009—2010年总资产收益率则持续下降;销售净利润率在2009—2010年间有小幅度的上升,而2010—2012年持续下降;总资产周转率2009—2011年持续下降,2011—2012年才有了的较小幅度的上升。 下面通过对指标变动幅度的计算得出导致净资产收益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净资产收益率变动幅度:2009—2010年(6.91-19.36)÷19.36=-6.43% 2010—2012年(7.51-6.91)÷6.91=8.68% 权益乘数变动幅度:2009—2010年(1.041-2.041)÷2.041=-48.996% 2010—2012年(1.333-1.041)÷1.041=28.05% 销售净利率变动幅度:2009—2010年(22.5595-21.0595)÷21.0595=7.123% 2010—2012年(17.432-22.5595)÷22.5595=-22.73% 总资产周转率变动幅度:2009—2010年(37.85-50.48)÷50.48=-25.02% 2010—2012年(37.07-37.85)÷37.85=-2.06%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销售净利率的持续下降和权益乘数的小幅变化是导致净资产收益率变化的因素:2009—2010年权益乘数的下降代表企业负债比重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减小;2010—2012年权益乘数有了小幅度的上升,代表公司向外融资的财务杠杆倍数变大,公司将承担较大的风险。但是,因为公司营运状况刚好处于向上趋势中,略微上升的权益乘数反而可以创造更高的公司获利,通过提高公司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对公司的股票价值产生正面激励效果。而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影响,这几年该公司的销售净利率也差强人意,因此下面将对华仁药业的销售净利率进行剖析。 2、销售净利率分析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销售净利率反映每一元的销售收入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少利润,它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从销售净利率的指标关系来看,净利润与销售净利率成正比关系,而销售收入与销售净利率成反比关系。从股神巴菲特过去40多年致股东的信来看,他非常关注下属公司的销售利润率。他提出了提高销售利润率的四个方法,即:提高销量、提高价格、降低营业成本和降低营业费用。通过分析销售净利率,可以促使企业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注意改进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从表2中可以看到,华仁药业公司的期间费用率在2009—2012年逐年下降,而其营业成本率从2009—2012年逐年上升。这说明企业虽然比较有效地控制了期间费用,但是未能够有效地控制成本,从而最终出现了销售净利率的持续下滑的现象。 3、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通过该指标的对比分析,可以反映企业本年度以及以前年度总资产的运营效率和变化,发现企业与同类企业在资产利用上的差距,促进企业挖掘潜力、积极创收、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一般情况下,该数值越高,表明企业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根据资产的性质,应分别以流动资产周转率和非流动资产周转率为两大分支来讨论资产周转率的问题。固定资产周转率与企业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成正相关,由于无历史数据,无法纵向比较。但根据2012年华仁药业固定资产周转率0.82(次)与同类企业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2.79(次)以及华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4.14(次)的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华仁药业的固定资产周转率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这说明企业的固定资产未能充分利用,提供的生产经营成果不多,企业固定资产的营运能力较差。 从表3中可以看到,华仁药业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在2009—2012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表明企业总资产运用效率下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减弱。流动资产周转率在2011—2012年小幅度上升,表明这个年度企业流动资产运营能力略有增强,运用效率有所改善;而2009—2011年流动资产周转率持续下降,表明2011年度企业流动资产运用效率没有改善,企业运用流动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差,影响了企业的财务质量。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导致华仁药业公司从2009—2012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销售净利率的持续下降和权益乘数的小幅变动;分析影响销售净利率的因素可以发现,营业成本率的上升是导致销售净利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分析影响总资产周转率的因素可以发现,固定资产周转率相对较低和流动资产周转率下降是导致总资产周转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企业对固定资产的利用率较低,可能会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因此,华仁药业公司应该专注于提高固定资产周转率以及流动资产周转率,可以考虑通过对一些已无使用价值的资产进行出租、出售或用于抵偿债务,在公司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资产分布的调剂,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达到提高固定资产周转率的目的。更应该重视利用国家政策扩大销售规模,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充分有效地利用流动资产,降低成本、调动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用于短期投资创造收益等,提高流动资产的综合使用效率。继续扩大规模来增加自己的主营业务收入,努力控制成本和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以吸引投资者,促进良性可持续发展。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只有持续保持强有力的财务能力,才是企业持续长久健康发展的前提。 药业公司论文:浅析药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摘要:本文对多家具有代表性的医药公司(广州白云山制药、华北制药、雷允上医药等家和创业板块上市的莱美药业、红日药业、乐普医疗等)的数据分析 关键词:上市公司;医药行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 一、我国医药类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现状和特点 1.资产负债率偏低,债权融资渠道不畅。2009年我国创业板块医药类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重庆莱美药业0.1755、天津红日药业0.1271、北京乐普医疗器械0.0467、北京北陆药业0.039、安徽安科生物工程0.0947,看出创业板上市的医药类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大部分在20%以下,有的甚至更低,凸显了负债结构不合理的缺点,当然这与其首次上市融资有关。 2009年我国沪深股市上市的医药类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广州白云山制药0.5923、华北制药0.6382、华兰生物0.5473、上海雷允上药业0.5652、苏州二叶0.6910,看出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较保守,稳健的结构应是资产负债率维持在60%,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大部分在60%以下,有的甚至更低。 2.长期资金来源以权益融资为主。西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提出,企业融资次序应遵循内源融资优先,债务融资其次,股权融资最后的顺序。从我国近几年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看,则是尽量避免借债,在再融资时,多采取配股或增发新股等股权融资方式。融资的顺序一般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负债融资、长期负债融资,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的通病。 3.流动负债比例大。2009年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流动负债/总负债:重庆莱美药业1.0、天津红日药业0.8924、北京乐普医疗器械0.95、北京北陆药业1.0、安徽安科生物工程0.9787,看出:流动负债的比重几乎达到100%。合理提高债务资金的比例,可以降低综合资金成本和获取相应的财务杠杆利益,对于资产负债率偏低而流动负债比例如此之大的公司来说,短期偿债风险较大,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也相对较大。 二、我国医药行业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分析 1.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整体水平偏低的原因。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资产负债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医药公司通过发行新股等筹集资金后,净资产大幅度增加导致。另一个原因是公司募集资金到位,增加了流动资金,同时公司非流动负债较少所致。医药行业(特别是生物制药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资金的筹措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资金需求量太大,仅靠部分社会资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国家的支持,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应从整体上优于软件行业以便吸引更多资金。 2.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首先,我国的证券市场不够成熟,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问题,股东不能掌握公司的真实状况,信息的不对称性直接导致股东没有证据向公司施加分红派息的压力,导致外部股权融资成本偏低,债权融资的避税作用对公司的吸引力却不大;其次,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对股权再融资资金投向的严格审查,上市公司将筹集的资金滥用,股东却无能为力,而债权人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债务人对资金的使用。因此股权融资成为筹集资金的偏好;第三,我国债券市场不完善,极大的限制了上市公司对债券融资方式的利用。 3.流动负债比例大的原因。营利性高往往是负债规模和偿债能力的保证与标志,企业可以适当增加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例。负债比重(特别是流动负债比重)大的好处是虽然承受了相应的财务风险,但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财务杠杆利益,这是利益驱动使然。另一方面也说明医药类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也伴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银行借款增加,公司流动负债也随之增加,但非流动负债不能同比增长,导致公司流动负债在债务结构中的比例逐渐增加。 三、优化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对策 (一)优化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对策 1.提高盈利和营运能力,扩大内源融资与债务融资。针对我国医药行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低而流动负债较高的特点,公司应从自身长远发展的目标出发,调整负债比率,适当引进股权融资。同时政府应帮助医药企业拓宽资金渠道,运用金融信贷,吸引外资政府,财政风险投资等多种手段共同解决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同时对医药行业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提供发展基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随其贷款实行财政贴息政策,引导银行贷款向医药行业倾斜。 2.扩展公司规模,适度掌控成长速度与内部流动性。扩大企业规模,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企业领导者必须慎之又慎,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3.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对公司经营者的监督与激励。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严格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上市公司质量。加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从股票期权﹑地位和声誉上完善激励机制,从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上来完善经营者市场约束机制。 (二)改善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融资环境的对策 1.加大债券市场建设力度,发展和完善债券市场。由于市场约束和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公司债券无论是在规模、品种还是在市场的发育程度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即使同我国迅速发展的股票市场相比,债券市场也显得较为低迷,改善医药行业公司融资环境必须突破短板效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推动资本市场平衡发展。 2.健全证券市场相关制度,完警市场运作规范。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制度还不健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透明,存在着利润操纵行为,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现阶段急需健全证券市场相关制度,完警市场运作规范,加强证券法制建设和实施,严格规范股权融资行为。 药业公司论文:公司评级:北陆药业、中威电子、中利科技 核心产品降价拖累业绩增速。公司上半年业绩低于此前的预期,主要是因为对比剂销售增长乏力和毛利率下滑,其中根源在于对比剂两大核心产品碘海醇和钆喷酸葡胺的药品降价。 国内对比剂市场发展黄金期可持续。对比剂主要用于手术前后检查的增强扫描和介入手术期间的造影。手术量和扫描设备保有量的快速上升奠定了对比剂市场扩容的基础;而增强扫描比例的提升则直接决定了对比剂市场扩容。未来3年内我国对比剂市场仍将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 2014年将是业绩释放年。九味镇心颗粒,碘克沙醇和瑞格列奈是公司未来几年重点推广的二线品种,也是公司未来维持高成长性的关键。这三个品种均未入围上一轮的非基药招标,因此新一轮非基药招标将是公司二线品种实现快速放量的一次绝好机遇。随着国家新版基本药物目录的出台,2013年药品招标的重心在于新版基药目录的招标或者新增基药品种的补充招标,各地非基药招标大多将延后至2014年,故短期影响公司二线品种的业绩释放,但并不影响这些二线品种良好的市场前景。预计2014-2015年将是公司二线品种的业绩快速释放期。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目前处于上行通道中,后市或将继续保持这一趋势。 中威电子:横盘震荡 上半年业绩低于预期。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60.89万元,同比减少4.8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13.30万元,同比减少23.78%。随着公司向平安城市和智能交通领域进行战略转型,产品涉及前端及后端设备的生产和销售。但由于新产品的推出和市场开拓需要一个过程,加之部分项目招标,供货等进度有所延缓,导致公司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下半年费用率将回归到正常水平。公司在转型的过程中,持续加强营销网络建设,不断巩固和开拓销售市场,同时加大研发投入。销售及研发等费用的大幅度增加,影响了公司的净利润水平。随着销售规模效应的逐步显现,下半年公司的期间费用率将回归到正常的水平。 公司将在智能交通领域形成规模突破。未来三年我国高速公路投资规模在2.5万亿左右,高速公路建设仍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公司在高速公路领域竞争优势明显,在高速公路传输市场的占有率稳定在30%以上。预计2013年智能交通总体市场规模将增至460亿元,公司将凭借产品定制化能力以及快速响应客户的能力在智能交通领域迅速打开局面,预计未来公司在该领域市场销售将有较大突破。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目前处于横盘震荡阶段,后市或有望启动。 中利科技:国内电站龙头 有望继续复制开发-转让-增值-再开发模式。公司公告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修订稿):募集资金投向由“甘肃1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建设”调整为“14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建设”。公司募投项目变更主要因为去年增发预案中甘肃100兆瓦项目已经成功转让给招商局新能源,本次拟募投项目仍然是与招商局新能源合作的西部电站项目。根据公告,增发项目西部地区电站共建设140MW,预计投资12. 2亿元,其中青海100MW项目投资约8.6亿元,内部收益率达12.14%,如果按照9%内部收益率转让,青海项目若成功转让将带来约1.2亿转让收益。 电站开发业务继续爆发。去年成功转让嘉峪关100MW大型项目使公司成为首个业绩爆发的电站开发商, 公司“项目开发—快速转让—资本增值—新项目开发”商业模式得到验证,预计今年公司建设电站600MW,转让电站300MW,将带来约3.6亿元转让收益,随着电站业务的推进,在未来几年公司将继续维持强势增长。 电站开发板块龙头受益国内政策推动。6月14号国务院对于光伏的扶持政策,利好程度明显重“电站”而轻“制造”而中利科技作为成功引领市场商业模式的绝对龙头,将最为受益。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自筑底反弹以来开始震荡上行,后市有望冲刺前期新高。 威创股份:均线多头排列 大数据可视化解决方案催生巨大市场。今年1月,住建部公布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智慧城市的地位逐渐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而智慧城市正在催生巨大的需求。 数据可视化是智慧城市的核心需求。智慧城市建设及城市运作过程中将产生大量数据, 包括地图,交通流,人口流以及环境监测等数据,有效利用数据并智能地呈现和管控对城市管理作用巨大。具体到显示产品及方案,数字城市的可视化应用及方案项目金额可超过大屏幕拼接墙本身。 拓展价值链增加巨大市场空间。威创在目前的DLP拼接墙领域做到了绝对的领先,依靠自有技术实现国内市场的成功;而未来10年威创的重要方向是拓展可视化应用的解决方案,从100亿级别的硬件产品市场拓展向1000亿级规模的解决方案市场。公司投资1.2亿元,预计2013年底项目建设完成,项目达产后预计2014-2016三年共实现销售收入8.4亿元,净利润1.77亿元,短期内将增加业绩15%-20%。从实际的项目来看,威创股份建设的标杆智慧城市项目中,投入大屏幕拼接墙的产品是2000万元,而同拼接墙配套的可视化应用软件及配套投入超过2000万元,即公司拓展的市场较目前的市场空间更大。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显示出均线多头排列的态势,投资者可积极关注。 中国国旅:免税业务保持高增速 业绩符合预期。业绩快报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国旅实现营业收入78. 5亿元(+14%),净利润8.1亿元(+42%),完全达到了市场的高预期。预计三亚离岛免税净利润增长40%,免税行业保持高景气。根据海口海关数据,上半年三亚店实现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预计购买人次同比增长5%,客单价同比增长43%。 传统免税业务亦保持高增速。受益于三亚店的批发收入提升,供船,烟草免税下滑影响减少,以及去年下半年新店的开业,出入境免税预计保持高速增长,净利润同比增速超过40%。 亚洲免税消费业正强势崛起。韩国新罗酒店股价已从年初低点至今上涨超过60%,中国消费者的强大购买力是促进股价上涨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消费者在新罗酒店的免税消费占比约4成,并且比例持续扩大。新罗靓丽的股价表现也吸引了更多海外投资者关注中国免税消费发展更直接的受益者—中免公司。 经营壁垒难以撼动,中免不惧新竞争。中免在多年的免税运营中积累了巨大的规模优势和经营壁垒,预计海南离岛免税的垄断优势仍将延续,未来或有的新店审批难度较大。即使开设,也很可能是采用中免和海免合作的形式共同开发。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颇受机构投资者青睐,投资者可择机介入。 森源电气:缓步上攻 业绩持续实现高增长,符合预期。2013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10亿元,同比增长37.84%,符合预期,公司业绩近年均实现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有:1)APF大幅增长,主要受益于谐波治理需求增强;2)成套开关也实现快速增长,未来将受益于城镇化建设;3)净利润率继续显著提升,主要是由于公司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成本、费用控制加强。 订单大幅增长,保障未来业绩增长。2012年,公司新签订单12.55亿元,同比增长43%;2013年上半年订单仍保持高增长:1)从国网前两批招标情况看,公司成套开关中标金额约1.5亿,加上工业客户订单,预计成套开关订单超过3亿,较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2)APF是地铁,充电站等领域必配产品,按照规划,今年地铁建设将加快,而充电站由于新能源车在国际上取得较大突破也将加快建设进程,因此对APF产品需求也将加大。 省外市场开拓成效显著。2012年,公司在华中市场实现3.88亿元收入,同比增长4.5%,进一步巩固华中市场领先优势;省外市场迎来大幅增长:华北市场实现同比大幅增长121. 25%,东北市场实现同比增长316.83%,西北市场实现同比增长34.98%;华东市场实现同比增长52.52%;省外市场收入占比提升到60.85%。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当前处于缓步上攻阶段,投资者可积极关注。 药业公司论文: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生物、制药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 【摘要】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在Z-score财务预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生物、制药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模型,得到了很好的预测效果。 【关键词】 Z-score财务预警模型 主成分分析 一、前言 由于在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存在大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所以企业的行为必然会伴随着风险的威胁和影响,若风险失控就会引发危机。由此,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上世界三十年代,西方学者便开始了对企业财务预警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由于定性研究包含大量不确定性,所以数学家们大多将精力放在定量研究上。定量财务预警模型按照所选择的识别变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变量模式和多变量模式。 单变量模型是用单一财务比率或趋势来预测或判定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风险,具有方便简单,容易实现,但指标单一和相互独立的特点。 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在单变量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个变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按照各种类别采用的不同分析方法,可以分为线性回归模型、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目前应用最广的,是美国纽约大学教授Altman Edward提出的Z-score模型。 二、相关模型方法概述 (一)Z-Score模型概述 (二)主成分分析法概述 由于Altman的研究数据来源是美国上市公司数据,而且是基于所有行业数据。在我国各行业实际应用中,产生预测正确率低、预测时效短等缺点。为了剔除行业对财务数据的影响,本研究在Z值模型的基础上,基于主成分分析法,重新选取财务指标,确定系数,构造基于我国某特定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模型。本研究选取生物、制药行业为例。 三、新模型的构建 (一)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4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财务数据。40家公司(其中36家非ST公司,4家ST公司)财务数据作为学习集,8家公司(其中6家非ST公司,2家ST公司)财务数据作为检验集。如ST公司是在2012年被宣布特别处理,其选取数据的年份为2011年、2010年、2009年,其对应的非ST公司选取数据的年份为2011年、2010年、2009年。本文样本公司财务数据主要来自证券之星网站提供的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 (二)指标选择 通过财务失败原因分析,在综合、全面地考虑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14项用于模型支持的主要财务预警指标。首先对48家公司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14项指标中有8项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这8项指标对企业财务危机情况能够做很好的说明。这8项指标分别是:速动比率,每股收益,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净利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 (三)剩余指标的因子分析法 四、对本研究的评价及结论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并且剔除行业因素影响,在Z-score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企业财务预警Y值模型,提高了企业财务陷入财务危机的判定正确率。 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收集更多的样本数据,使样本尽可能充分,从而得到更准确、更有说服力的预测效果。另外,也可考虑引入更多的非财务指标,从而更加全面客观的反应企业实际财务状况。 药业公司论文:公司评级:顺鑫农业、聚光科技、华海药业 顺鑫农业:经营状况持续好转 元旦春节期间白酒销售良好。公司产品定位中低端,未受反腐及限酒政策影响,牛栏山酒厂为保证两节期间供应,产品储备量提高20%-30%,去年12月以来发货量明显增加,酒厂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公司的白酒业务不论从品牌力、根据地市场、产品结构和外埠市场的角度,都具备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品牌为例,“牛栏山”品牌已拥有较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品牌力近年来不断提升,宁城老窖拥有“塞外茅台”的美誉,具备夺回内蒙第一品牌的实力。 近期猪价下降有利于屠宰及肉制品业务。猪价自1月底开始回落,原因主要有猪价的前期上涨达到养殖户预期导致出栏量增加,压栏情况减少;假日期间储备肉的投放也满足了部分市场需求。12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为5070万头,环比增0.1%,接近四年最高水平,供给依然充足。因此,预计节后猪价将继续回落,上半年以弱势震荡为主,有利于公司的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业务控制成本。 精细化管理将提升净利率。公司提出将精细化管理作为2013年重点工作,全面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力争将毛利率提高0.6个百分点、费用率下降0.5个点。对净利率的贡献约为1.1个点,而公司2012 年前三季度净利率仅为1.82%,2013年净利率水平有望显著提升。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自筑底反弹以来,成交量明显放大,资金介入的迹象十分明显,后市有望依托多头均线上攻,投资者可积极关注。 聚光科技:底部反弹确立 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升级能够激发市场需求。雾霾天气已经促使环保部出台具体治理措施,对重点地区的六大重污染行业和工业燃煤锅炉提高排放标准。市场普遍认为,随之而来的就是监管力度的强化,以及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的严格要求。这些都会对污染源监测仪器和工业过程监测仪器产生需求。 生态文明保障资金投入,实验室分析仪器保持高速增长。在“生态文明”的政策主题下,各地方政府及相关行业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必定有所提升,对监测设施的投入也将超越以往。北京吉天仪器的产品同环境投入的契合度很高,能够从资金的真实投入中受益。未来,预计这部分业务将保持高速增长。 技术壁垒长期存在,高毛利能够保持。分析仪器属于高技术产品,细分市场小,进入者少,高壁垒长期存在。结合公司历史毛利率变动趋势,公司毛利率很有可能继续保持原有水平。 高费用率有望控制得到。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率各为20%,第三季度同比各增加5%,侵蚀了净利润。从公司目前状况来看,2012全年较高的费用率有望在2013年得到控制。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颇受机构的青睐,走势较为稳健,近期成交量显著放大,有启动的迹象,投资者可逢低介入。 华海药业:保持均线多头形态 业绩略高于预期。201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14亿元,扣除2011年房地产收入的影响同比增长30%,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41亿元,同比增长57.27%,实现每股收益0.63元。略高于市场预期。与此同时,来自政府的5006万补贴对公司利润影响较大。 沙坦收入持续加大,预计还将保持高增速。2012年沙坦实现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41%,但价格有所下滑,毛利率下降3.56个百分点。公司沙坦类产品主要销往规范市场,价格体系相对稳定,在毛利率方面,下跌的空间不大。2012年,公司的厄贝沙坦制剂已获得FDA文号,第一个控释片拉莫三嗪控释片于13年1月在美国上市。预计未来几年受益于沙坦专利到期,公司沙坦原料药放量持续。 国际制剂增速迅猛。公司2012获得美国FDA制剂批号4个,欧洲制剂文号3个,公司第一个缓控释制剂拉莫三嗪控释片于2013年1月份在美国上市。公司作为国内第一个实现大规模制剂出口规范市场的医药企业,随着不断有新制剂文号的获得及新产能的投入和规范市场的开拓,公司的制剂出口局面正在逐步打开中。2012年公司制剂出口实现收入约1.8亿元,2013年还将延续高速增长。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上涨势头良好,接近前期新高,从走势看,有望依托20日均线走慢牛形态。 通化东宝:上涨动能充沛 胰岛素市场增长潜力较大。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在上升,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来临,糖尿病人数量还将继续增长。我国2012年整体糖尿病用药的市场规模约为270亿元左右。目前全球糖尿病药品市中胰岛素占比约为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37%左右,胰岛素行业仍有很大发展潜力空间。 公司下沉渠道,近六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5%。通化东宝结合公司重组人胰岛素产品性价比高的特点,把重点放在地县级市场和社区,2012年公司胰岛素销售收入中约85%都来自于县级医院的贡献,预计未来几年仍有望保持30%以上的增速。 三代胰岛素产品储备丰富。目前公司三代胰岛素的研发已经开始,其中在胰岛素类似物市场中销售最好的门冬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的六个剂型的药品已完成临床前申报的初审及现场考核工作,产品有望于2014 年获批,届时公司胰岛素产品线将有望全面开花。 围绕糖尿病领域,打造健康专家。公司除生产、销售胰岛素制剂外还销售胰岛素笔及胰岛素针等胰岛素相关产品,并血糖仪及试纸,预计未来公司还将继续围绕糖尿病领域进行研发及生产,可能会有口服糖尿病药物等系列产品,打造糖尿病健康专家。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底部震荡之后开始缓步上攻,目前以横盘震荡代替调整,非常强势,投资者可逢低介入。 瑞丰光电:业绩弹性大 去年净利润受股权激励费用拖累。公司的2012年度业绩快报显示,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总收入为50008.42万元,同比增长71.63%;营业利润为5355.67万元,同比增长52.81%;利润总额为5515.86万元,同比增长44.85%;净利润为4689.62万元,同比增长41.48%。基本每股收益为0.44元,同比增长20.65%。净利润低于预期,主要是由于四季度股权激励费用导致管理费用增加超过300万元,如果不考虑股权激励费用,净利润将达到0.5 亿元。 公司四季度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第4季度收入为1.6亿元,与三季度基本持平,同比增长125%,在电视背光的带动下公司的销售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公司第4季度在经历了行业面板价格上涨,各厂商需要重新议价导致出货延后的情况下与3季度基本持平,如果没有4季度的面板涨价因素,公司销售收入增速将超越3季度,这表明公司四季度实际销售情况好于前期。 大客户战略初见成效。公司2013年背光需求依然强劲,公司新开拓了海信、TCL等客户,长虹每月的销售收入也有明显增加,同时电视机的主流尺寸也在明显增大,分辨率提高,对背光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因此公司背光2013 年将保持持续增长。公司照明封装和器件也进入高速增长期,国际大客户进展顺利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将有实质进展。受照明和背光两个因素拉动公司销售还将保持高速增长。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在突破底部盘整区间的上沿后进行了回踩确认,30日均线为有效支撑,后市再度上行的概率很大。 苏交科:受益基建复苏 新型城镇化催生市场机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下,国内将掀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为交通工程咨询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预计2013-2015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约3万亿元,那么按照3%的比例计算,未来3年我国交通工程咨询行业市场容量大约为900亿元。 2013年投资有望提速,基建复苏确定性强。统计数据显示,政府换届后第一年固定资产投产增速都有明显的提升,因此,预计2013年新一届政府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较大。 公司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的工程咨询公司。公司立足于交通工程的上游规划、勘察、设计、检测及施工阶段项目管理和监理等业务环节,深耕产业价值链。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发展,公司在行业内逐步确立了市场优势地位。 外延式扩张注入新动力。2012年上半年公司省外收入占比已达到45%,外延式扩张步伐已见成效。公司通过兼并收购实现业务地域范围扩大化,实现工程咨询服务产品多样化,双方优势资源得以优化、整合和互补,发挥协同效应,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在经过深幅调整后开始强力反弹,突破了下降趋势线的上轨,低点不断上移,预计后市仍将震荡上行。 药业公司论文: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1994年5月,仅依靠2 400万元银行贷款的上海信谊药厂长征分厂在崇明正式竣工投产。同年9月,百路达银杏叶制剂通过了上海市科委专家技术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百路达银杏胶囊和片剂,设计科学,工艺成熟,质量稳定,达到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1997年7月,上海信谊药厂长征分厂更名为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同年11月,因发展需要兼并了上海天工植物制品厂并加以改造,扩大了公司规模。2001年7月,上海百路达大药房开张营业,将经营涉足到药品流通领域。同年年底,公司进行所有制和股本结构改革,完成了企业二次创业的先行准备。 为了使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企业先后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协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和研究所,研究银杏医药的最新科技。学习借鉴德国知名企业银杏产业发展模式,在崇明岛上种植6 000亩银杏林,从源头上保障了药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公司还先后投入1 000多万元,开发了如吗氯贝胺片(朗天)、布地奈德气雾剂(宝益苏)、酚麻美敏胶囊(恺诺)和复方磷酸可待因片(斯力邦)等10多个品种的新药,20多种规格的药品上市销售,丰富了企业产品体系,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998年,公司将企业定位为营销导向型企业,将总部从崇明迁移到上海市区,以“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的“四千”精神走访医院、拜访医生,在全国10多个城市设立销售分部,在60多个大中城市的1 000多家医院建立了销售渠道,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以北京、福建、广东、天津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 2001年5月,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通过了中药车间GMP认证,保证药品的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在市场竞争中以质量取胜。 百路达的15年,打造了一个品牌,开拓了一个市场,形成了一个产业,繁荣了一方经济。 百路达是成功的,然而,百路达和所有的民营企业一样又再次走到了自身命运的十字路口。行业竞争的压力、企业自身的缺陷和风险都迫使公司必须思考发展的战略。 1 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企业现状分析 1.1 优势分析 1.1.1 百路达品牌知名度高 百路达银杏叶胶囊是国内银杏叶制剂的原研产品,在国内最早获得新药证书,其企业标准被引用为当时的国家标准。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是国内最专注,也是最专业的银杏产品生产企业。公司对银杏产品的开发思路是:决不只做简单的制剂加工,那样的话逃脱不了对国外产品的低级仿制和市场跟随。我们是从产品向产业延伸,由产业保证产品开发的规模化和系列化,再从产业化中提升产品品质,形成独特的优势。公司已经打造了从种植、科研、提取到制剂的完整银杏产业链。 百路达银杏叶胶囊是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中药协会一致认可的“优质优价”品种、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市名牌产品。百路达银杏叶胶囊自上市之日起,就牢牢占据了国内的主要市场,10余年来,百路达在广大消费者心中,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而是一个形象清晰的品牌,蕴涵在这个品牌背后的价值,就是确切的疗效、极高的安全性、专业的服务和良好的商业信誉。比起行业平均成本,百路达在种植、科研、提取和制剂领域投入了很多,价格上无法做到那些简单的制剂加工企业的低成本,但百路达的购买者仍然乐于接受,这是因为消费者认可百路达的“优质”,所以接受百路达的“优价”。 1.1.2 营销网络广阔 公司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天津、济南和福州等大中城市,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已与全国2 000多家甲级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终端销售能力强大。公司除了终端销售外,还与国内的商业连锁公司合作进行物流销售。公司的拳头产品百路达银杏叶制剂销售额于2006年就已达上亿元。 1.1.3 公司信誉度高 公司自1997年起已连续14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还先后获得“上海市花园企业”、“上海市骨干企业”、“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科普‘2211’工程科普示范工业企业”、“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 、“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金融信用等级AAA级企业”和“国家A级税务企业”等荣誉称号。 公司现在拥有9个注册商标,分别为:恺诺、百路达、来斯、朗天、宝益苏、斯力帮、杏络、徜舒、宝息宁,均在有效期内。拥有2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6项。 1.2 劣势分析 1.2.1 企业规模较小 同等规模、同样条件的中药企业纷纷上市,而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完全靠自身积累资金发展已相对显现劣势。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中医药行业有32 家公司上市,深圳中小板医药类上市公司共有16家,其中独一味、紫鑫药业、沃华医药、莱茵生物、嘉应制药、莱美药业、信邦制药这7家上市公司与本公司业务相似、规模相近。这些上市公司依靠募集的资金迅速投入研发、挤占市场,发展态势咄咄逼人。 1.2.2 其他上市品种的销售市场尚未打开 百路达银杏叶制剂的销售虽然已经过亿,但长期以来,公司一直没有培育出其它销售过亿的拳头品种。过度依靠单一品种的销售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银杏产品的市场目前已经进入成熟期,市场竞争激烈,短时间内市场份额提高不快。 1.2.3 科研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公司的产品开发模式主要是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自身的开发能力有限,而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近年来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以及对于药物仿制的限制则提示公司必须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在产品的研发上,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 药业公司论文:对生命负责 推进GMP文化建设-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GMP文化建设 [关键词] GMP; 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 企业中的文化是企业进步的支柱和动力,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且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即能在企业中产生强大的动力、凝聚力和活力,变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发展源泉。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泰伦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在论述企业文化的经典之作《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中用丰富的例证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并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研究表明,正是企业文化―这一非技术、非经济的因素,影响了大到战略规划、人事任免,小至办公室装修、员工行为习惯。在两个其他条件都相差无几的企业中,由于其文化的强弱,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后果就完全不同。随着优秀国外企业进驻中国,越来越多的研究专家和管理者认识到企业文化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500强企业均有优秀的文化,500强的评委也总结出企业成功的关键是文化。GE公司前任CEO韦尔奇认为,文化是永远不能替代的竞争因素,企业靠人才和文化取胜。这一点,已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 医药行业的门槛―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面临“十二五”阶段变化多端的经济形势,传统的国有企业如何创建符合自身实际,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为如今国有企业发展的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本文作者以所在公司进行的一些企业文化建设尝试为案例,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讨论。探讨作为一个典型的国有医药企业怎样挖掘企业内的先进文化,怎样融合这些先进文化,怎样更好的宣传弘扬先进文化,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笔者所在的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第一生化)是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的前身是由具有七十多年历史的上海生物制药厂与六十多年历史的上海第一制药厂联合组建成立。两个具有悠久历史、开创中国制药先进技术的制药厂为企业带来了宝贵的财富。目前企业具有生物提取、纯化、中草药提取、化学合成等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生产核心技术,以及冷冻干燥制剂一体化的核心生产能力。公司具备无菌冻干粉针剂、无菌水针剂、灭菌水针剂等多条生产线,重点产品均可以实现自行生产配套的原料药。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企业文化未能完全融合,现代医药管理模式与传统经验生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格的医药监管形势与部分员工松懈的思想意识之间的差距,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对于医药行业来说,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以下简称GMP)已是入门门槛,是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执行的一种规范。世界卫生组织60年代中开始组织制订药品GMP,中国则从80年代开始推行。二十年来,中国推行药品GMP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批制药企业相继通过了药品GMP认证和达标,促进了医药行业生产和质量水平的提高。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的GMP已从单纯的硬件投入,到对软件的片面重视,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高素质的人员是企业成功实施GMP的关键。因为无论从认识到执行GMP都是靠具体参与的人来维持的,只有经过培训且合格的人才能参与,也只有依靠有组织的人才能保证GMP的实施。优良的硬件设备要由人来操作,好的软件系统要由人来制订和执行。而制约人的行为、影响人的行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因此现代GMP管理不只是一本书或一些规范,而是具有更广泛的意义;现代GMP管理不是狭义的GMP规范,而是企业管理的综合性问题。GMP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企业思想和文化的体现。形象地说:GMP是一颗树,撒下种子,生长在员工的思想里,只有不断地浇灌,才能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发展。如何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每个员工的思想中,使之认识、理解并记在心里,在行动中自觉地付诸实施。在这个过程中,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形成特有的医药企业文化。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第一生化秉承着“针针献深情,一生可信赖”的企业精神,以人为本,不断推进GMP文化建设,转变员工的价值观,形成自觉执行GMP的意识,从而影响员工的行为。 在推进GMP文化建设方面,第一生化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探索和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1 GMP文化的建设原则―“以人为本” 近年来,第一生化在建设GMP先进文化的实践中,一步步摸索,渐渐形成了:从基层出发,围绕个人、班组,求真务实的建设GMP文化的路子。 1.1 关注基层员工,发掘企业内已有的先进思想 在第一生化把GMP作为企业文化进行推进的过程中,并没有只是简单的增加GMP理论知识的培训。而是从发掘基层员工身上的闪光点出发,引导员工认识到实践GMP的先进行为并不遥远;再通过表彰先进,激发员工的热情;逐步使全体员工对进行GMP文化建设有了更形象的认识。 公司注重弘扬好人好事,树立爱岗敬业的典型,以身边平凡人的感人事迹,激励和鞭策员工“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公司已坚持十年进行评选表彰“十佳好事”、“优秀员工”、“优秀党员”等先进个人,让那些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事,基层岗位的突出员工得以体现,让这些员工的价值得以实现,并通过幻灯片、演讲和上下互动的形式进行优秀事迹的宣传,真正使基层中体现出来的优秀企业文化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 1.2 创建星级班组,加强基层管理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班组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体现了班组科学管理的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基础。第一生化作为上药集团生物医药的主要生产基地,能否生产出优质低耗的产品,能否严格按照GMP要求规范操作、组织生产,生产一线班组是关键。 近几年来,公司行政把创建星级班组视为企业经济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公司领导为班组建设积极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例如在公司内部开展班组长竞聘,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员工参与基层管理工作的热情,使一批业务能力强,GMP意识高的优秀员工充实到一线管理中。此外公司加强了对基层班组的培训,组织班组长到兄弟企业学习创建星级班组的经验,与兄弟企业签订班组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协议书。公司的星级班组有明确的考核指标,从工作环境到工作业绩,从培训记录到操作规范,很多GMP管理的基础内容都列入其中。另外公司高层领导每周与星级班组进行交流,工会每年开展星级班组表彰交流会等等。这些活动的展开,基层班组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奖惩分明化。并在积极传播创建星级班组中一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时,使得班组在基础管理中的创新举措发扬光大,同时也开拓了基层员工的眼界,使他们看到、体会到更多更先进的GMP文化建设的内容。 1.3 注重求真务实 实事求是是进行GMP管理的基础。因此公司在GMP文化建设时也特别注重求真务实。首先是以事实为依据,注重实事求是地进行宣传,不无事生非、无限拔高,而是从深度上挖掘。譬如,在企业经济工作中,员工中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闪光点,通过进一步挖掘,我们采集到许多感人的素材,经过整理加工形成一系列“小故事”,这些故事有血有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反映员工的所思所想和行为情操,故事中的人物和事迹成为员工愿意学习的楷模。近两年公司内涌现的并在公司内外广为传播的就有《小小一台泵节电千万度》、《奉献了他们的深情》、《不辱使命创造璀璨明天》、《比翼双飞共谋发展》等十几则感人的小故事。比之枯燥的报告,这些发生在员工身边的真实而又感人的小事无需渲染加工,就能在员工中引起共鸣,产生强烈的反响,更让所有员工在感动中深思,感悟这些生动故事背后体现的优秀文化。其次公司从员工的实际需求出发,改变过去单一的、枯燥的理论知识培训方式,而是通过理论知识学习、现场操作演练;集中授课、外出参观;聘请专家系统讲解、开展班组自查互学等多种方式,把GMP培训做到更容易让员工接受,同时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公司在关键岗位安装摄像装置,一开始引发员工的极大地反对,认为公司对员工不信任,甚至出现少数恶意破坏装置的情况。但是公司把摄像装置一方面作为监控的手段,另一方面把它用于员工的培训,让员工从录像中发现操作不规范的行为,从而提高业务水平。这种直观的GMP培训方式逐渐被员工接受,并成为班组学习有效的工具。 2 创建GMP文化氛围 第一生化在推进GMP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建设企业的GMP文化,就是要加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机制文化、制度文化建设,通过企业“质量、控制、责任、进步”等核心内容,使企业不断提高对外环境的适应度,形成员工工作与成长的自我驱动机制。因此用GMP理念来管理、用GMP理念来工作也是进行文化建设的基础。而创造具有浓厚质量意识、GMP文化的工作氛围,企业由上至下在在这种氛围中工作,一言一行就是GMP。近两年来第一生化在每年年初都会根据上一年的质量情况提出新的质量目标,同时与各部门签订质量管理目标责任书,部分绩效与目标完成情况挂钩;在管理制度方面明确了公司各级员工的质量责任,上到总经理下到一线操作人员都有明确的质量责任;在厂规厂纪方面,修订和完善《员工手册》,明确了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此外公司会开展诸如“做一个合格的诚信制药人大讨论”、“1号质量整治工程”等多种活动,使全体员工都参与其中,出谋献策。 “全员、全过程GMP”,浓厚的GMP文化工作氛围,使人人在参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保持了个人与企业利益目标吻合一致。实现了“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这种转变表现出质量对每一个人意味着一种责任。 3 GMP文化的升华―关注生命 近年来在国内政策方面,规范发展将是我国医药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酝酿多年的新医改方案已然揭开面纱;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医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2010年版中国药典》等法规的陆续出台,使得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都面临新的挑战,而且旨在强化药品安全监管和规范市场秩序的药监政策还将陆续出台。另外由于原材料能源价格继续上扬、药品政策性降价持续、招投标导致的价格竞争失去理性等诸多因素,使得医药行业生存的宏观环境不容乐观,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 不断加强的监管力度,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我们认识到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减轻监管压力,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高药品质量,维护公众健康,是我们药品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责任,第一生化在推进GMP文化建设的同时,提出了“质量即是生命”、“关注质量、关注生命”。近年来在进行各种培训的同时,第一生化总会为员工进行一项“责任与使命”培训,站在医患的角度来解读严格实施GMP的重要性,告诉全体职工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的重要性,把自己的从事的工作上升到“对生命负责”的高度。 此外第一生化十分重视积极倡导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风尚。大力宣传公司员工参加全市献爱心“一日捐”,参加地震受灾地区捐助救灾,参加患病困难员工送温暖,参加“尿崩停药品的制药人与用药人心连心”等活动中涌现的感人事迹,为建设和谐社会积极做好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风尚的传播。 这些工作,教育了员工、感染了员工,增强了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为企业GMP文化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GMP文化的建设使企业员工的行为举止发生质的飞跃。全公司拧成一股绳,将质量视作企业的生命线,将做一名合格的诚信制药人视作我们肩负的使命,将医药道德视作对每一位患者的责任,促进并推动了企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双丰收。 在发掘宣扬企业先进文化的过程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必须保持与时俱进。文化传播除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外,还要结合企业经济工作的实际情况,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大局出发,传播企业领导者所倡导的先进文化理念,以及员工在贯彻执行过程中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降本增效、勤政廉洁等方面的精神风貌和好人好事,通过先进文化的传播活动,把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效果。 企业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为标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思想,以服务经济工作为中心任务,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以弘扬主旋律为着力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求真务实为基本要求,通过经常、系统、持久地宣传传播企业先进文化,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企业员工中,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十二五”期间促进企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中药专业论文:传统文化对中药专业大学生学习思维的影响 摘要:学习思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专业的感悟不同,对于中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树立中医药思维是掌握专业知识的关键。而在中医药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中处处都存在着传统文化的印记。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建立中医药思维模式,有助于提升中药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传统文化贯穿于中药专业的课程中,同时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药专业;学习思维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理论的思维模式深深打着传统文化思想的烙印。作为未来中药事业发展的栋梁,中药专业的大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符合中医药的学习思维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才能更快地适应中药行业需求。因此,作为培养中医药思维的传统文化,对于中药专业大学生学习思维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树立中医药思维是中医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思维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和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间接和概括性的反映。它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和行为产生的根本指导,它一旦形成,就会对行为的各个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产生能动作用。作为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智力活动,学习的整个过程都要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所谓学习思维,就是指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包括学习的思维模式、学习思维素质、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多种思维方式和方法等等。[1]可以说,学生学习思维的整体质量会直接关系到其学习的效果。而思维模式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每个专业都有特定的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它是贯穿于整个专业的灵魂。只有掌握了特定的学习思维,并运用特定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才有可能真正进入专业的核心。 中医药历经几千年依然屹立于世界医林,没有被改造、代替甚至自行消失,除了其独特的临床疗效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具有相对独立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并仍能继续在世界医学领域里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2]对于中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建立起这种思维方式――中医药思维。所谓中医药思维,就是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在对生命活动、疾病规律、药物的使用和作用规律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习惯与方式。这种思维的确立是中药学专业学生破解专业奥秘的钥匙,也是中医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具备符合专业发展特性的思维方式的人才,才能够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使中医药事业延绵不绝。 总之,中医药学在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如欲破解其中的奥秘,我们就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掌握传统文化对中医药专业学生思维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对中药专业学生学习思维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思维的关系。相对于西方文化传统中比较强调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上更多是以直观意象为主,是一种更着重于从特殊、具体的直观领域去把握真理的思维方式。作为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下的中医药学,天然具备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这种特性无论是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还是在推理方法、技术手段等角度,均有所体现。例如,中医药中的整体思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不仅重视人体生命本身的整体性,而且还要尊重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因此,中医药的认识论就不是单纯强调客观认识,而是“物我一体”、“体物会心”、“司内揣外”、“司外揣内”地“物我交融”的“内景”;在方法论上,使用的是整体关联、辩证互补、系统协调的整体观,而不是用机械的、分割的、还原的方法来建构它的体系;在推理方法上,运用的是“容中的”、“互补的”辩证逻辑,在技术手段上体现出整体调控的独特优势。[3]还有在中国古代重视“形而上”的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取类比象思维;在古代哲学阴阳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辩证思维等均是如此。 这些特点与现代人习惯的思维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没有形成中医思维模式的情况下学习中医药知识,无疑是空中楼阁,无法真正深入进去,并有所精进。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建立中医药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是文化的核心要素。要真正把握一种文化,必须掌握其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是理论体系的灵魂,积淀在人们思维中的思维模式要比获得的具体指示更重要、更有价值。[4]中医药学是融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科学,其理论基础更具有人文特点和浓厚的文化色彩,如果仅从每一味中药的角度去看待和学习是不全面的,也无法把握其中的精髓和内核。并且,中医思维方式与西医思维方式大相径庭,不能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中医药的问题。这就要求中药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进行学习和思考,必须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的人文知识为基础来建立直觉思维之上的“悟性”。但这对于惯用数量概念来解释和理解事物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却无疑有一种思想上和情感上的隔阂与疏离,无法真正融入其中。 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提升中药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育中,形成注重整体、突出联系、重视和谐、维护平衡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建立正确的符合中医理论特征的思维模式,才能掌握学好中药学的核心武器,对其学术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自然也会更加深刻到位。 3.建立中医药思维模式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整体性、辩证性、直觉性等思维方式。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不仅可以建立起中医药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学习思维素质有所提升。例如,中国传统文化讲求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种思维方式涵盖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过程,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这种思维本身就对于深受数理化训练的理科生来说,可以极大促进他们整体思维的形成,是对于西方分类思维的一种有效补充。在此熏陶之下,学生可以提升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实现思维的深刻性;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及组合分析的能力,提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实现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从而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有着很好的提升作用。 三、立足于传统文化培养中药专业学生的学习思维 既然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思维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同时传统文化又对于中药专业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够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那么在对中药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就要注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进而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医药独特的思维方式、领悟中医药理论的精髓,这是现代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必然趋势和培养中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教师要将传统思维方式贯穿于中药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中药课程本身就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信息和思维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将中医药的认识论、方法论等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记背中药名称、药效等知识的同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形成中医药思维,并学会用这种思维来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此外,加强经典教学。作为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经典著作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学习古人综合性辩证思维方式。 其次,基于第二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阵地,第二课堂不仅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延续,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利用各种活动、讲座等等第二课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请相关专业开展有关古代思想、古代哲学等方面的系列讲座,举办学术沙龙、兴趣小组等,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个学校,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真正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传统文化予以深刻的认同。 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医药思维形成的沃土,对于中药专业学生树立中医药思维、提升学习思维素质具有重要影响。只有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学习,才能更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经久不衰的思想精髓。 中药专业论文:关于培养中药专业大学新生中医药思维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新生的入门教育至关重要,所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药卫生改革,认真做好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专业思维教育,使中药专业新生从起步阶段,就逐步培养起良好中医药思维,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中医药的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药专业;中医药思维;大学新生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医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社会对于高等中药学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本文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大学新生为例,探讨和思考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的实践方法和教育模式。 一、中医药思维的概念界定 目前对于中医思维的诠释已经比较完善。据文献记载:冯广义、张养生等认为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委思想基础去观察、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断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1]。陈涤平认为,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创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2]。 二、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培养中医药思维 结合已有的对于中医思维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于中医药思维的思考和总结,笔者认为中医药思维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在对生命活动、疾病规律,药物的发现、使用、作用规律的认识过程中,建立、形成的一种起经常性作用的思维习惯与方式。中医药思维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对于中药学专业的新生而言,建立中医药思维对于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乃至以后的科研、工作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转变思维方式,是顺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深刻领会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基础。转变思维方式,就是要求每一位中药专业大学生从根本上找准学习的出发点与着力点,找准学习定位。中西医学、中西文化发源不同,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即各自建立在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中医学有其独特的辩证论治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专业新生初入校门与其他专业学生思维习惯无异,中医药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因此想要培养中药学新生的中医药思维,必须在认识论、方法论和知识结构加强培养以尽快适应中药专业需求。 三、中药学专业新生中医药思维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思维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形成的,因此想要培养中药学新生的中医药思维,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育者们应该在学生的教学、第二课堂,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积极进行探讨和实践。 1.在教学环节中对中药学专业学生进行中药思维的培养。(1)将中医药思维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是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收获知识、养成思维定式的有效途径。在课堂学习中要想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专业教师在对中药学专业新生讲授课程时应该做到:在课堂上注重历史文化意境的重现,营造浓厚的传统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氛围,授课时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加强对学生的传统人文思想的教育和熏陶的效果。与此同时,专业教师还要要求中药学新生重视对经典的学习,要养成研读中医药经典著作的习惯,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地促进并最终形成中医药思维,做到对中医药理论精髓的扎实把握。(2)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中医药思维。对于中药学新生的教学中,提倡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即“PBL”教学法。任课教师在上课时设计一套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这种学习方法通常将学生分成小组,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出发,解决中药学专业新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疑惑,提高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这样一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互动,而非传统教学中偏重于任课教师讲授的“独角戏”模式;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模式多维度发展,加深对于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和认识,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在网络发达的当今社会,网络学习资源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忽略的,比如MOOC。在对中药学专学生尤其是新生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传统授课和MOOC相结合的方式进行。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大型的开放式网络课程,通过MOOC可以完成教学中的答疑、测验、作业、考试等多个环节,也可以通过它对于学习效果进行自动的评分、评级,以及有效的反馈。这种利用网络的新型教学模式,摆脱了传统的在线教育模式中单向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和灌输式学习的局限,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自主学习与思考,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2.拓展第二课堂培养中医药思维。对于新生而言,想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举办新生专业入门教育。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每年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中药学院为了让中药学新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会举办一系列新生专业入门教育,如刘昌孝院士“新生入门第一课”与学生面对面地开展交流会。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让中药学新生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主动寻求知识的增长,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教务处的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制度,让学生了解了中药专业学习任务、成绩查询,以及其他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借此新生们能迅速掌握中药学的知识架构,他们能为自己设立初步的学习计划,课程开始后进行学习会更加有重点。这些行为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即将面对的大学学习生活,也让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楚的认识,便于进行人生规划。 在新生的课余时间,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为夯实中医药学生中医理论学习的基本功,加强该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中医药思维,以“读经典、做临床、多读书,通过实践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认识”为主题举办了经典背诵比赛,既不枯燥记忆,又能达到理想的背诵效果;举行“校园药植行”、参观标本室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校园中的药用植物园、参观药用植物标本展室,通过专业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身边的药用植物,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促进中医药思维的形成。 3.建设校园文化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往往能给学生,尤其是新生带来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中,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是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必要条件之一。(1)从物质层面讲,完善的校园设施可以为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供阵地,使学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迪和教育。对于中医药高等院校而言,想要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校园环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以“校在园中,园在校中”为理念,将整个校园建设成药用植物园,徜徉在校园,身边的花草树木均是自己专业课将会涉及到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养成对于专业的认识、理解和学习的习惯,对于促进中医药思维的形成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园中建立相关中医药历史名人、常识知识、标本展示等的宣传栏,或是在教室中建立黑板报,这些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中医药思维也会有正相关的刺激。(2)从精神层面讲,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中医药思维,“三风”建设要紧抓。首先是校风建设,这主要体现在校训、校歌、校徽、校旗等方面,良好的校风往往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无形中会受到一种感染和约束。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除了学校层面在校风建设上的努力,中药学院每年都会在新生入学报到后组织班旗设计大赛,学生们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自己的专业、结合自己的班风,设计出班级特有的班旗,一方面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医药思维的形成。其次是教风的建设。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的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等,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中药学专业的教师来说,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积淀、扎实的专业技术、优秀的工作作风,是培养中药学新生中医药思维的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最后,中医药高校要有优良的学风。任何一项教育行为,如果只有教师单方面作为,学生不积极主动,是无法正常进行的,起码结果不会令人满意。紧抓中药学专业新生的学风建设,能让他们在内心深处增强对于中药学知识的渴望,对于他们建立起自己的中药学思维有推动作用。(3)从制度层面来说,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教学行为正常进行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在校园中,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能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他们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依照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如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建立本导制培养模式,从新生入学开始,给每个学生配备专业导师。中药学专业讲究传承,本科生导师制度,定将会形成老师心口相传,学生心领神会,老师举手投足,学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这种手把手的传承方式,容易使学生得真传,让中医药思维在新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这也是普通的课堂教育难以达到的,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临证水平能尽快得到培养和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中药专业论文:基于校内基地建设促进中药专业人才特色培养的研究 药用植物园是中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在校内辨识药用植物和中药材识别的实训基地。本文通过药用植物园建设对改革教学方法、利于专业师资培养、发挥科普教育作用、为实验教学提供充足的材料等方面论述了药用植物园在中药专业人才特色培养中的作用,以期为医药等相关院校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参考。 药用植物园人才培养校内基地建设医药高职类院校开设的专业大多属于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当中、能否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综合素质的需求。基于这一目标,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基地设施硬件和管理软件水平成为高职类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中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来理解和验证,因此,实训基地对培养中药专业学生成才所起作用尤为重要。我校中药专业成立于1972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历史,虽曾经取得不小的成就,但现今的发展形式并不容乐观,不管是生源数量还是师资力量都没法跟省内同类型学校相抗衡。因此,要想专业能稳健发展,就必须要有自身的特色。一直以来,中药饮片识别及中药原植物鉴别是我们学校中药专业毕业生的强项,也是今后中药专业学生培养中需要一直坚持的特色。为坚持这个特色,校内实训基地――药用植物园(又名百草园)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百草园基地建设有利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药人才 中药专业中的《药用植物学》与《中药鉴定技术》都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涉及的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品种复杂,要想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植物种类以及重要的中药,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百草园建成后,园内植物基本上涵盖了药用植物学教材上所列的科属,其中收集药用植物种类较多的科有马兜铃科、蓼 科、桑科、毛茛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芸香科、伞形科、唇形科、马鞭草科、菊科、百合科和姜科,种类最多的为菊科,其次是蔷薇科与百合科。各类药用植物中,如果按药用部位划分,全草类药材最多,根类药材次之,茎、叶、种子、花类药材最少。学生在学习相关的药用植物与中药材知识时,不论是植物的外部形态结构,还是系统分类,都有相应的、可见可摸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课本里的药用植物和药材以更为直观、真实和立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带着学生在现场识花认草,零距离认识自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教学效果也是常规课堂教学所不能比的。而且因为学生数少,可以让每个学生充分利用百草园的药用植物资源,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而教师也有更多的精力对学生悉心指导,增强他们的中药原植物鉴别及中药饮片鉴别的能力,把每个学生都当成精品培养,变生源数量少的劣势为优势。 二、百草园基地建设有利于专业师资培养,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 良好的师资是培养特色人才的保证,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强化教师的课堂实践技能,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与科研水平,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建立科研型与技能型并重的学术梯队,提高教学团队素质。百草园建成后,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药用原植物与中药饮片,同时,药用植物园也为专业师生的科研提供有利条件。例如,可以结合中药专业情况做横向联合研究,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这样不仅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而且可使教师的科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为科学研究创造条件。同时植物园种植了多种药用植物,为药用植物的种植、品质评价、药用成分提取和鉴定等科研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三、百草园基地建设可以充分发挥科普教育作用,提升中药专业师生的社会服务水平 中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用植物园的建立就是用园林的方式来体现中医药学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围墙的百草园建设开启了高校服务社会的一种新模式,通过对园内的每一种植物进行挂牌,标注学名、科属名、中文名、入药部位、药材名、性味归经、功效等,让所有参观者能一目了然。通过这样的宣传模式,不仅可以让中药专业的学生很容易掌握相关知识,包括其他专业的师生以及外来参观者,都会很自然地关注和接受这些中药知识,起到了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作用。在提升专业社会服务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四、百草园基地建设能为实验教学提供充足的材料 许多中药专业课程实验,需要大量的药用植物标本以及药用植物的鲜品。但药用植物的鲜品无法从商业渠道获得,这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个缺憾,在缺乏药用植物鲜品的情况下,仅依靠多媒体、彩色药用植物图片等教学手段,学生对所学药用植物及生药缺乏感性认识,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由于无法看到原生植物和生药,学生极易疲劳,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直接影响其学习积极性。而百草园则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既节省了财力、物力和人力,又解决了教学实验材料选购困难的问题,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 教学实践表明,从北京药用植物园的前身――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用植物试验场标本园建立至今,我国已有包括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等在内的十几所医药院校建设了自己的药用植物园,在职业学校中不少学校也建立了植物园,如漳州护理学院建立有集教学、科研、科普教育于一体的药用植物园。中药专业是医药高职院校的重要专业,其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多在医院药房、药店、药厂等单位工作,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医院、药店和药厂的声誉和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因此,中药专业更应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药用植物园的建设不仅能进一步提升医药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而且能促进中药专业的发展,进一步保证中药专业毕业生的质量,真正体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这一要义。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中药制药专业中药化学的项目教学法研究 [摘要] 根据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代高职教育特点,辽宁医药职业学院在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促进学生的主动式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本文就课程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项目和任务的设计、实施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成果及未来发展目标等方面阐述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以提高授课效果、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中药化学;项目教学法 中药一直以来以历史悠久、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药物的滥用等因素导致的某些疾病无法医治,如20世纪8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药性从而西方国家转而求助于中药。2011年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人们更加意识到中药之于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目前中药由于同物异名、同名异物、一药多来源及生产、采收、炮制、加工、运输、贮藏等因素的影响质量难以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1]。故应培养中药相关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以有效控制中药材及中药制剂的质量,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开辟通道并更好地为全世界人类服务。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01年设置中药制药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未来就业岗位群分析,使学生初步具备中药制剂的制备、调剂、质量控制的能力[2],并能胜任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技能性操作岗位及管理岗位等。通过对该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分析,《中药化学》为其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中药专业知识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中药药剂员职业资格考试中,中药化学为其考试内容之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中的黄酮、生物碱、蒽醌、香豆素和木脂素、皂苷、强心苷、萜和挥发油等常见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3],能采用合适的方法提取分离中药中的各类成分,并且进行检识。 1 目前中药化学教学现状 中药化学需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作为前期基础课,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学生普遍反映化学基础差,且化学成分结构、理化性质等方面对高职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学习本门课程难度相当大,学习兴趣不大。就教师而言,上课容易出现“一言堂”,几乎就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被动式学习,授课效果可想而知。我校中药制药专业中药化学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践课32学时,理论、实践几乎各占50%,但传统的授课模式下,先理论再实践,学生无法将理论更好地融入实践,操作过程中只是机械的重复验证性实验,缺少主动性思考过程,更多的情况下只是问该做什么,而不去想为什么。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我校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的教育现状迫切需要进行中药化学的教学改革。 2 项目教学法在中药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与应用 2.1 关于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最早源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得合著的《项目教学法》,德国引进后制订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法规,并开始应用于现代职业教育[4]。项目教学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而改由学生和实践项目为中心,由教师或师生共同制订相应教学内容的项目并且完成这些项目[5]。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形式,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演示讲解、现场点评、师生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在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并以此来推动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环境与模式改革,用全新的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去死读书、读死书,而是从被动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可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2.2 课程设计思路 本着“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服务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方法适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思路[6],采用项目教学法,结合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未来岗位群、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确定适合学生学情的项目及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与未来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2.3 课程教学目标 2.3.1 知识目标 掌握中药中八大类化学成分生物碱、黄酮、蒽醌、香豆素、木脂素、强心苷、皂苷、萜和挥发油等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及必备的理论知识,并了解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存在、分布及生理活性及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新技术、新方法。 2.3.2 技能目标 能熟练根据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选择合适的提取、分离的步骤和方案,并可采用化学检识法初步鉴别中药化学成分的基本技术。 2.3.3 素质目标 具备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利用书籍或网络获得相关信息,并经归纳整理,能够解决岗位实际问题;具备团结协作精神,互相帮助,共同学习,达到目标。 2.4 教学项目的选择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如何针对所选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是问题的关键,既要保证教学的基本知识点的学习,同时要兼顾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项目的选取上一定要注意难度,项目不能太大、太难,必须保证学生在必要的指导下顺利实施。同时项目的设计既有以小组为单位的大项目,也有以个人为单位的小项目,或者有些项目二者兼有。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教学质量评价的环节既可体现小组的团结合作,也可体现个人的实际操作水平,避免出现小组中某些或某个学生参与度不高,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比如,皂苷的提取与检识方法,在项目设计中,以三七中皂苷为例,采用甲醇回流提取并回收溶剂,取适量三七皂苷的甲醇提取液,进行Liebermann-Burchard反应的定性检识。操作过程中,三七皂苷的提取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而理化反应检识可单独评价。 当代职业教育目标,将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内容分割成两大模块,八大项目。两大模块分别是中药提取分离方法、中药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八大项目分别是生物碱、黄酮、蒽醌、香豆素、木脂素、强心苷、皂苷、萜和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技术。对每一项目进一步分割成适合教学基本目标的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设计基本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实施项目化教学。通过子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达到对应知识点的理论要求及能力要求。 以生物碱为例,生物碱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已知生物碱种类约10 000种,是中草药中最为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如黄连、苦参、防己等均含生物碱,且为其重要的活性成分。生物碱结构种类很多,性质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时通常感到难度很大,学起来很吃力。我校在过程中选用项目《一叶c中一叶c碱的提取、分离和检识》进行教学,通过一叶c碱的提取和分离来掌握生物碱的基本性质和一些提取分离方法[7]。见表1。 表1 生物碱教学项目设计 之所以选择一叶c中生物碱的提取和分离,是因为过程中用到了渗漉法、离子交换树脂法、索氏提取法等多种方法,而且通过分离可得到一叶c碱的单体,学生实验结束后直接可看到成果――一叶c碱的浅黄色结晶,更为直观,也更有成就感。据笔者了解,多家同类院校在生物碱一章中多选择黄连中小檗碱的提取分离和鉴定作为实训项目,过程中包括酸溶碱沉、盐析的操作,而且得到的是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的混合物,无法得到单体。相较而言,一叶c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技术所呈现出来的是更多的实验操作,成果显著而直观,可说是生物碱一章的经典实训项目。 2.5 教学实施过程 将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每班学生30名左右,分成8组,每组3~4名,明确各组分工及成员分工。教学过程包括创设任务情境、知识铺垫、制订方案、项目实施、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完成既定任务,并进行组间及组内讨论、组间互评及对每组学生进行教师评价,总结记入成绩。如以上述一叶c碱的提取分离为实例,首先布置查阅文献,确定提取分离路线。开展组内讨论及组间讨论,并适时教师介入点评。根据模块――提取分离方法的学习,确定索氏提取法的操作要点及对应分值。观看视频,并对既定评分标准进行修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自评、组间评分或随机抽调几人为评分小组进行打分。操作结束后各组进行讨论,总结心得。教师随即抛出问题,引导学生重新回忆操作过程及要点难点,如索氏提取法的优点和操作要点,为什么树脂先经碱化后再用石油醚索氏提取。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深刻的理解索氏提取法及生物碱的提取分离的操作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教师扮演的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给予必要时适时、适度的指导,避免出现将项目教学法的课堂沦为把理论课搬到实验室中的尴尬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同学生的交流,既包括课前交流、课堂交流,也包括课后交流。有些同学在专业学习、课程学习及未来就业形势或生活等方面产生困惑时应及时解惑,鼓励健康向上的行为及观点,及时纠正片面或偏激的行为;课堂交流主要指在授课过程中耐心解答随堂产生的疑问并配合学校德育部门及时解决;课后交流主要指课后或学生毕业后做到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本门课程学习情况或行业应用情况,并及时对教学环节进行改进完善。教学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知识的生硬传授,所谓教书育人,不仅仅要达到学习目标和技能目标,还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8]。目前许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改革上,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培养,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6 教学手段 目前全国各大院校在中药相关专业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除传统的教学模式外,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9]、任务型教学法[10]、TDL教学法[11]、感官刺激法[12]等多种方法应用其中,提高授课效果。但由于中药化学教学内容很多,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各种方法各有利弊。在中药制药专业的授课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方式,并且在必要阶段辅以其他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可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另外,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参与国家教育部主持的药物制剂专业的资源库建设,可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充分利用既有的网络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开展教学。 2.7 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模式下,采用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实践课采用各类化学成分的理化检识操作,期末考试为闭卷答题所得的分值,三部分所占比例为20%、20%和60%。考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考试发挥不理想带来的成绩不好的情况。学生参与并完成项目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为此,笔者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权重,弱化终结性评价,以期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13]。改革后的教学评价方式更为灵活、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及期末考试四部分,理论考试的比例也下调至40%。 3 中药化学教学改革未来发展目标 3.1 教材建设方面 在现行版本的中药化学教材中,糖和苷类单列一章,但在历年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涉及很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而且在以后各章节教学中,有些重点内容反复提及,如糖和苷的检识反应――Molisch反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直接将其打散,揉入其他各章。如在黄酮一章中,选用“槐米中的芸香苷提取、分离和检识”为例,将芦丁的检识方法作为子项目,采用Molisch反应进行检识,从而将抽象的方法作为一个可操作、可以直观观察到结果的形式出现,令学生更加印象深刻;再比如苷的水解反应是一个难点,将其结合到强心苷的酸水解反应中,两方面内容互相补充,互相说明,授课效果更好。 另外,现在许多教材虽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进行编排,但许多内容根本不适应教学,一些有效成分的提取只是参见以前版本的教材。比如,甘草中皂苷类成分的提取,实际在操作过程中很难得到甘草次酸单体。笔者近几年也多次参与《中药化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但是关于项目教学法的内容也在逐渐摸索中,未来期待能编写更适应当代职业教育的《中药化学》教材,而不仅仅是拘于编排形式的变化。 3.2 教学项目的设计 教学项目的设计应注重与药物分析、中药炮制、中药药剂等学科的融合,通过开设学科交叉的项目设计,使学生做到中药学知识的系统掌握,而不是死学硬学。目前开设的实验多与现代工业化药企的生产差距较大,所以未来将开展与更多家药企合作,通过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制订教学项目,真正实现工学结合[14]。 3.3 师资建设 中药化学的项目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和不断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教学流程设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教学模式的改变带来的成果毋庸置疑,但笔者想说的是,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同样重要的是教师素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许多高职高专类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经试讲、面试、考试合格后即可具备教师资格,从一个学校走向另一个学校,没有企业生产经验[15-18]。笔者认为教师应不仅仅拘泥于校门之内,拘泥于学校的实验室,更应该走向药厂,结合生产一线强化实践技能。目前许多高校教师走向工作岗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形式,企业出于生产效益、风险预估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愿让实践者参与其中,教师专业素质是否真正得到提高可想而知。期待以后更多院校和药企关注此类问题,使教师真正具备双师资格。 4 小结 项目教学法在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地位无可替代,但实施起来问题较多,诸如每年学生情况不同,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是一线教师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课堂气氛沉闷、把理论教学搬到实验室中的情况,同时,教学评价方法也应逐步完善。怎样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全国多所职业院校在《中药化学实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相继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但辽宁省可说寥寥无几,故此次教学改革除可填补这一不足之外,也期待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为创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中药专业论文:加强校企合作探索高职高专中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摘要】我校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按照工作流程、岗位要求并参考《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设计教学内容,对中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构建了“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编纂实训教材,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实行校企合作共同管理、共同考核的双轨制教学模式,对培养“技能型”人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中药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 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药专业人才,努力探索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我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围绕中药学专业就业岗位所需要技能安排教学内容,逐渐加大实训内容,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针对培养职业关键能力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改革方案。 一、课程体系模块化 在校企合作、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中药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即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方向能力和拓展能力,将中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四个模块,即基本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专业方向素质模块和拓展能力素质模块,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一)基本素质模块 1.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课程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知识、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 (二)专业素质模块 1.培养目标:依靠职业基础和职业技能课程,夯实职业基础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 2.课程设置: (1)职业基础亚模块:药事管理与法规、人体解剖生理学、中医学基础。 (2)职业技能亚模块: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化学技术、药用植物鉴别技术、中药资源调查技术、中药制剂技术、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药炮制技术。 (三)专业方向素质模块 1.培养目标:根据中药岗位需求,设定专门化方向,培养在某一特殊或专门的中药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2.课程设置: (1)药用植物亚模块:资源调查、栽培与养殖、采收储存。 (2)中药生产亚模块:加工炮制、质量监控。 (3)中药营销亚模块:市场调查、营销策略、销售技术。 (四)拓展能力素质模块 1.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课程设置: (1)营销能力亚模块:市场营销、购销技巧。 (2)就业、创业能力亚模块:创业教育。 (3)科研能力亚模块:实验技术、文献检索、论文写作。 二、教学内容工作过程导向化 突出“质量至上、确保药效”的中药行业理念,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题,以药用植物岗位群、中药生产岗位群、中药营销岗位群等整体中药岗位群的三大部分为基础,构建基于中药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一)药用植物岗位群 包含资源调查、栽培养殖、采收贮存三个工作过程。 1.资源调查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中药材的地域分布、蕴藏量;技能目标:熟练运用中药资源调查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素质目标:吃苦耐劳、细致、规范。 2.栽培养殖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药用植物生长规律与环境关系;技能目标:常用中药材栽培养殖技术;素质目标:科学严谨;环保意识。 3.采收贮存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常用中药最佳采收时间、储存条件;技能目标:采收粗加工储存技术;素质目标:认真仔细;质量意识。 (二)中药生产岗位群 包含炮制制剂和质量监控两个工作过程。 1.炮制制剂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中药炮制制剂技术的原理操作规范;技能目标:熟练应用常用中药材的炮制技术;素质目标:规范严谨。 2.质量监控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质量标准;检测技术原理;技能目标:按2010版《中国药典》标准,进行质量监控工作;素质目标:严格流程,质量至上。 (三)中药营销岗位群 包含市场调查、营销策略、销售技术三个工作过程。 1.市场调查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市场需求;技能目标:市场调查方法,统计方法;素质目标:协调合作。 2.营销策略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常用营销策略;技能目标:根据市场变化,制定相应营销策略;素质目标:宏观把握,整体调控。 3.销售技术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常用销售方法;技能目标:把握消费者心理,达成良好沟通;素质目标:诚信与服务意识。 三、该课程体系主要特点 (一)彰显中药行业特征,淡化学科观念 依据中药行业特征,将中药课程体系按药用植物、中药生产、中药营销三大专业方向素质模块整合,建立综合性课程群,利于中药岗位能力的系统培养,突出中药专业的整体性、系统性、技能性。 (二)突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 将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将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培养融入到中药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做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统一。 (三)强化课程的融合与渗透 按照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对职业基础课程及职业技能课程进行了优化重组,如将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制剂学及中药应用,融合为《常用中药生产加工及应用》。 (四)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突出能力培养,增加动手实践实训时间,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如中药栽培实训基地、中药材采集、加工实训基地、中药饮片生产实训基地、中药鉴定实训基地、中药炮制加工实训基地等六大实践实训基地实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技能。 (五)增加选修课,拓展学生能力 增加选修课门类和教学时数,如中成药、分析化学、常见疾病防治等,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结语 高职高专是面向岗位需求,为社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才能推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汉中职业技术学院2014届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调研中药专业市场岗位需求、学历需求、应聘条件、毕业生能力需求、毕业生素质需求等,提出四点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中药专业 就业情况 调查分析 中药是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专业是中国高等院校特色专业。中药的发展史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与疾病的斗争史。中药专业知识博大精深,尤其是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以养生保健为主题的今天,中药专业在我国各高职高专院校蓬勃发展[1]。随着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供不应求,我院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中药专业办学整体实力和水平。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不断更新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岗位技能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笔者本着“抢先抓早、讲求奉献、踏实肯干、厉行节约、注重实效”的宗旨,针对2014届中药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可行的市场调研,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有针对性地对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我院2014届(2011级)毕业生就业状况 1.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和对口率分析。 2014年,我系2011级中药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83%,年底就业率为100%。毕业生就业具体情况如表1: 从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看,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除少数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选择升学外,进入中药品生产与营销企业的占到49%,较2013年同比上升4%;医疗卫生单位的占到34%,较2013年同比持平;其他就业方向的占到13%。分析本年度毕业生就业方向,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了药学、中药及相关专业进行就业,学以致用。经市场调研,目前国内中药类专业人才紧缺,供不应求,就业前景较好。 2.中药类专业就业岗位需求调查。 调查表明,学生就业岗位除了药品销售外,还集中在中药饮品制剂生产及药品调剂两大方面。这表明,中药生产企业对我校毕业生有需求,我院毕业生在生产一线岗位上有一定竞争力。 3.就业岗位未来三年最缺的中药专业人才学历调查。 调研数据显示,来我系招聘的企业有73%的岗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为大专,25%的岗位需求本科学历,仅有2%的岗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为硕士以上。结果表明,大部分药企缺少的都是专技中药学类人才,这正是高职学院的优势所在。 4.录用高职高专中药专业毕业生优先应聘的条件。 从图4中可以看出,企业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和职业能力非常看重,应不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经验。 5.录用高职高专中药专业毕业生重点关注的问题。 从图5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药品销售公司比较关注学生个人形象,中药品生产企业比较重视学生职业技术资格证,各个就业单位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侧重点。社会实践经验、吃苦耐劳及动手能力等是用人单位重点关注的问题。 6.中药专业毕业生最为重要的能力[2]。 由于本次调研的就业单位大部分需求的岗位均为药品销售人员,从图6中可以看出,这些企业比较注重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注重团队合作精神。为此,在校期间,人才培养方案应在着重考虑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7.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素质要求[3]。 从图7可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各种素质都有所要求,比例比较均等,这表明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的人才,既有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上的要求。在校期间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心理健康等教育。 二、提高中药专业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能力的主要措施 1.组织多元化的就业指导课和就业培训讲座。 根据学院总体安排,在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完成毕业生就业常规工作;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活动;组织富有特色的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报告,让学生广泛参与;系部学管办、毕业班班主任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就职愿望,使学生“立足校园、学以致用”。 2.拓宽思路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陕西省“医药类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系部不定期地举办各类“企业宣讲会”、“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以及各种大小型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建立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机制,促进就业。 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机制,在原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2014年新增了实习基地,如深圳一致药店、修正药业、宝鸡华西制药、汉江职工医院、汉中市中医院等;并与多家医药业等签订了订单培养合作协议。 4.鼓励学生升学、入伍、到基层从医从教。 从学生入学教育到毕业实习之间,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升学教育,鼓励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进入高等学府,接受更高等的教育。本年度我系两名学生顺利考入西安医学院药学专业本科班学习。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鼓励政策,积极推荐毕业生预征入伍。同时,积极鼓励我系毕业生到基层从医从教、支援西部开发、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等。 三、小结与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中医、中药产业和医疗卫生服务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保健、养生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中药作为养生、保健领域的重要环节,日益凸显其重要地位,养生保健领域对中药学人才的需求日渐旺盛,中药专业服务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动态发展的趋势,得到了国际医药卫生界的普遍认同,这表明中国中医药专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之,“招生”是高职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就业”是招生的保证。扩大招生量,尤其是扩大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度专业的招生量,才能使高职高专类院校良性可持续发展。只有探索“多元化”的招生模式和就业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更优的就业岗位,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才能使中药专业得以长足发展。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中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 要:医药产业是当今世界极富活力的战略性产业,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医药产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关键词:目标;教学;特点;分工 根据构建好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评判框架,结合传统教学设计和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教学设计真实情形,以有效教学理念构建中药专业的课程体系,科学把握适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有效教学。 一、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教学设计 (一)以“学”定教,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归宿,它不但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而且最终决定教学的起点,支配学生的发展方向和速度。要结合课程在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价值、适合学生需要,清晰具体可操作;教学目标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并驾齐驱的均衡发展,教学目标的描述要体现全方位性和具体性。 根据工作岗位调研结果,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是为学生毕业后适应中药提取及中药制药工作岗位需要而设置的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制剂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掌握中药制剂生产中常用剂型的特点、质量要求及制备原理、制备工艺。熟悉中药制剂新技术及新剂型的特点和应用,了解中药制剂学及其分支学科的概念以及学科概况。每个剂型选择一个有特点、常见的制剂品种作为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三个模块,例如在滴丸剂项目中,分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实训技能三个模块,在滴制滴丸任务中,对成品滴丸是否制成分档,操作过程是否标准分档,操作中问题的解决情况分档,做到教学目标的描述可控、可评价。项目的每一个步骤都严格遵照企业标准和对遇到问题的解决,都将提升学生敬岗爱业、责任感、创新能力。在引导学生制备的过程中,添加滴丸的历史等内容,使学生对于制剂的辉煌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实践中,使学生真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以“学”施教,系统优化教学过程 项目课程学习借由模块为载体,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工作情境下的项目完成,给予学生在课堂的自主性,并在工作情境中自主地掌握知识和获取经验。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行动导向、能力本位、实践主线”。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注重 “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根据中药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创设职业情境,由于着力突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全部设计为纯实践教学课程,并设计有职业岗位综合实训课程,课程标准采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规定的相应内容。 在教材选择上,如在片剂包衣模块,传统教材多讲述包糖衣的制备过程,而现在中药片剂的包衣多以薄膜衣为主,则依据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和职业岗位群的新要求和新标准,灵活处理和优化教材,编制以薄膜包衣为主的教材,使教学能够与时俱进。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操能更好的衔接,打破理论课、实验课或实操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融为一体,在实践中讲解理论,在运用中掌握技能。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一定项目为载体,创设一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协调、引导作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打破了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一个教学任务由同一教师讲解,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室,师生双边交流,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是关注学生认知的整个过程,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2)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是讲解示范、实践操作、发现问题、提升技能的过程。高职院校五年制高职班的学生大多为应届初中毕业生,通常是文化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模拟能力较强,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很轻易接受。针对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认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项目教学法,学生如何分组 “小组工作”是项目实施阶段的基本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长与能力,把学生合理划分为“学习小组”,指导学生明确目标和职责,实现有效的分工与合作。通过模拟真实的项目,进行合理的项目分工,让每个同学在项目中都有相应的职位,完成相应的工作,并根据工作进行价值评价。 (1)小组人数按项目大小调整,以5-8人一组为宜。实验证明,每组人数不宜太多,人多意见不一。将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这样能保证任务及时地完成,有利于互帮互学体现团队的合作精神;也可把相似水平的编为一组,以让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以增加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并在学习过程中同样受到尊重与激励。 (2)合理分工。小组间要大体平衡, 但在小组内,组员分工要明确,防止出现依赖思想,把任务分成若干块,小组成员各负其责,除了必须完成独立承担的任务外,还必须为小组集体成果负责。这样形成了互帮互学的合作气氛。 (3)轮流担任小组负责人。学生可根据课题内容轮流担任小组负责人,锻炼每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使每个人都在不同角色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念构建中药专业的课程体系,科学把握适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知识、技能和态度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有效教学。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中药专业渗透职业指导探析 本文从中药专业教育的新生入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方面阐述将职业指导渗透在整个高职中药专业教育学习过程的具体措施,为高职中药专业教育职业指导提供可供操作的思路,同时为高职中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高职中药专业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是就业教育,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出现问题,我们从事中药职业的教育教学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反思并努力加以改进。根据我们对中药专业毕业生和中药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实地调研,中药专业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中药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很大程度上与实际职业岗位需求脱节。为使中药专业毕业生能够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中药专业教育与职业指导就必须有效地进行渗透与融合,改革现行的中药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指导方式。 一、在新生入学专业认知教育中渗透职业指导 针对入学新生对中药专业认识不够的现状,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时,向新生详细介绍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等,对专业教学计划中所设置的中医药基础类课程、药用植物资源与鉴别类课程、基础化学类课程、药学类相关课程、中药调剂与中药购销方向专业课程、中药制剂生产方向专业课程等进行详细解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和认识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与专业技能课,使学生对中药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有个初步了解。 同时,向新生介绍中药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结合往届毕业生就业实例,使他们全面了解就业的渠道和方向。其主要就业方向有:中药栽培与鉴定方向,中药饮片生产和质量检验方向,中药制药生产和质检方向,中药调剂、中药购销方向,药房(店)药学服务方向等。带领新生实地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医院中药房、中药制药车间、中药饮片厂、药店等。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强化了学生们对中药专业的认知,并对本专业各课程的联系有了初步了解,能够更好地把握以后学习和就业的方向,为今后制定职业规划打好基础。 二、在中药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渗透职业指导 在中药专业课程设置上要为中药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以及人文素质提高服务。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要盲目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通过开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用写作、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医药发展史与医药企业文化等人文讲座以及校园文化、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课程,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对于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应增加和补充一些与中药实际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提高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适应性。比如:英语教学可增加一些药学英语相关内容:如英文药品说明书阅读与翻译,药品销售常用英文对话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计算机教学应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结合中药专业特点开设药品计价、药品购销与储存、药品市场营销等一些在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内容。 三、在中药专业职业技能教育中渗透职业指导 1.强化职业技能教学,推行双证书制度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相较本科生、研究生而言,其就业率高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动手能力强,能够较快地胜任岗位工作。然而高职院校毕业生较强的职业胜任能力与其在校期间所接受的职业技能训练是密不可分的。对于中药专业而言,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中药鉴定与质量检验技能、中药调剂与用药指导技能、中药储存与养护技能、中药购销技能、中药制剂技能、中药炮制技能、中药材种植与养殖等技能。而检验中药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的一个较好办法就是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中药行业的主要职业资格证书有9种(见下表)。学校应结合中药专业的不同专业方向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辅导。把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实行双证书制度,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加强实习就业管理,多实践早实践 对于三年制高职中药专业,应尽可能早地在二年级安排学生深入中药行业企业多见习、多实践。采用集中或分散方式,学生可先到野外进行2周药用植物采集(采药)见习;再到药材市场进行2周中药鉴定见习;最后,可通过毕业生自我推荐,中药制药企业、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来校招聘,用人单位不定期向学校提供用人岗位信息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安排与就业同步的毕业见习与顶岗实习。同时,为加强实习就业管理,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实习就业部门,定期派老师深入到中药制药企业、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等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在毕业实习与顶岗实习期间,专业教师应针对中药专业学生的各种不适应情况进行指导,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宜的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 总之,围绕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具体的专业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从中药专业新生入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方面渗透职业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高质量中药专门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中药专业论文: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1.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现状 从大的环境上来看,目前我国的高效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通过对近年来中职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来看,其就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1对于部分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来说,经过他们几年的努力,学业有成之后,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不愿意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对他们而言,放弃自己的专业方向从事其他工作,思想包袱较大,一个是由于从事其他行业不与自己专业挂钩,感觉自己在学校的艰辛学习不能学以致用,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在学校的专业学习白白浪费了,心有不甘;另一个是由于很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时间用来主攻专业方向的学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如社交、语言及一些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等,导致他们一时很难接受其他行业的工作,担心由于能力问题而不能胜任。 1.2有部分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在面对毕业就业的过程中,传统观念较强,认为从事医务行业,工作稳定,薪酬待遇好,相对稳定,压力较小,如果从事其他行业,与自己专业不对口,风险较大,而且自己的岗位竞争力不强,因此不愿意从事一些富有风险和挑战的工作,铁饭碗思想较为严重。 1.3有部分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视野狭小,对其专业及就业方向的理解较为片面。很多大学生在邻近毕业的时候,就会选择去医院,临床等见习,而对与其专业有关的其他行业方向则考虑的较少,如医药销售行业、营养师行业、医疗保健行业等等。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就业压力大,选择范围片面,自我才能的发挥也受到了影响;同时,也耽误了他们选择适合行业的时间和机会。 2.当前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在经济全球趋势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跨国企业进驻到我国,这一形势大大加强了我国市场对高技术人才和外语类及金融类的人才需求,对知识型的全能型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引起了我国人才市场就业结构的大变动。在这种形势下,由于很多中药专业的大学生只具备单一的操作技能,职场能力较为薄弱,我国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被处于了劣势和相对冷门的行业领域里,就业环境压力大。 2.2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医学行业也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不断交叉发展,世界各国均把目光投向中国,渴望能在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也看到了我国的发展的前景和潜能,在这一时期,他们也纷纷回国创业,把自己在国外学到的东西带回来,相对而言,这些回国创业的留学生们,见多识广,了解国内外形式,医药专业技能更强,而且市场经验足,毫无疑问的给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竞争和挑战,更对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带来巨大的竞争和挑战。 2.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不断改革,减员增效,精简机构,对就业人员的要求层次不断提升;从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分析来看,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的国有企业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减员增效,同时,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将急剧专业何上升,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劳动过剩的现状,再加上生产效率的逐渐提高,我国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日益严峻。 3.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针对前面介绍的关于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和现状,对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看法。 3.1努力为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他们正确的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正确看到自己的就业问题,认识到当前的就业现状,才能更好的客观分析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指导自己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一方面,中职院校领导要重视毕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选择正确的时机对他们进行疏导和教育;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为毕业大学生们开展就业讲座,指导他们的就业问题,减轻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3.2鼓励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自主创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于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学生而言,创业不仅给了自己发展的一个广阔前景,同时也是锻炼自己的一个良好机会。目前,我国政府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积极推出了很多相关政策,如就业支助政策等,以此来鼓励大学生的创业。例如,政府给予大学生自主创业免收3年的地税、国税及工商注册费;高效毕业生自主创业可申请2到5万的小额贷款,同时,财政部门给予50%的贷款贴息等等。 3.3努力转变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形势,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勇于挑战,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和胆魄;正确认识传统的"铁饭碗"就业观念,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同时,开阔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视野,转变他们单一狭小的就业观念,指导他们多向其他相关领域发展,如医药保健行业、营养师行业等,寻求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3.4加强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自身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的提高。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而言,中医药无疑是一项实战型很强的专业技能。因此,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个合适的岗位,就必须从自身做起,打好基础,增强内功,以扎实的技能赢得优秀的岗位。学校应充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和氛围,加大师资力量队伍建设,用最好的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3.5提高对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学生的要求,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全能型人才、知识型人才。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不再只是要求单一技能的人才,而对全能型、创新性人才的需求量要求很大。针对这一发展形势,院校就必须努力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通过增加一些专业以外的课程,丰富他们与其专业以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扩大他们的就业能力范围,增加他们就业的可选择性和就业空间。 3.6重视对毕业学生的就业辅导,开展职场教育课程,提高他们应对就业的面试技巧等等。比如,可以通过具体的课程,如礼仪课程、模拟招聘等课程,教他们怎么应聘,怎么制作一份漂亮的简历等等。同时,邀请资历人士和专家们给毕业生开展专题讲座,为毕业生们解决应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的困难,从应试技巧上面给予他们指导,为他们疏通就业道路,开辟蹊径。 4.结束语 中药学专业是很有发展前景的。西药疗效迅速,但化学制剂副作用大,天然的中药却无毒无副作用,这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中药。对于我国中职学校中药专业而言,要解决其就业问题,既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也要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哪里适合就到哪里去,坚持长远发展的眼光。到祖国最需要的,也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为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药专业论文:中职中药专业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摘 要 目的:通过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的分析,为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第三院区中药专业中专生第一次就业时的就业岗位三年的信息进行研究;结果:主要就业岗位在医疗机构,其次是药店和医药公司,药厂和医药公司就业率增加较快。建议根据相应岗位所需能力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中药专业 就业 为了推进我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中药专业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发展的水平,密切校企合作,了解医药行业企业的需求状况,努力实现专业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对接,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上岗能力,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我们对2005级~2007级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第三院区中药专业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调查分析,①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 我们收集了2005级~2007级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第三院区中药专业四年制2009年~2011年毕业的中专毕业生第一次就业时的就业岗位进行了信息的收集、统计和调查分析。 2 资料分析 2005级~2007级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第三院区中药专业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统计见表1、表2 、表3、图1。 3 调查分析 三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数据显示,近3年中药专业中专四年制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情况,从各个就业岗位的分布情况可以明显看出,目前本校中药专业中专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在医疗机构,其次是药店和医药公司。 从整体的就业率来看,我校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9.59%,说明目前中药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说明目前市场上对中专中药专业的需求比较旺盛,但我们也看到了目前就业市场上的一些变化和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3.1 药厂方向 这两年药厂的需求量有所上升,我们每年的就业实习双选会也看到这样一个趋势,药厂更愿意招收有中药学习背景的中专生进入药厂生产线和药厂物流的相关领域工作,也就是说药厂对产线上的工人要求提高了,工资待遇也较好,而且学生从业后比较稳定。 图1 2005级~2007级中药专业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统计百分比 表3 2005级~2007级中药专业中专毕业生就业率 3.2 药店方向 药店就业方向向来是我们学校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工资待遇好,需求量大,可选择面广,学生能得到锻炼,有发展前景,但工作强度大,人员流动性大。这几年整体的就业情况平稳,随着人们对健康、防病的重视,药店便利、快捷、价格合理的优势还将得到发展,就业需求还会持久的旺盛下去。 3.3 医药公司方向 医药公司的就业去向这两年增长得非常快速,学生就业后主要从事药店代表和物流、仓储方面的工作。 3.4 医疗机构方向 以前学生普遍认为医院这个就业去向是最主流的、最理想的,这几年卫生服务站、中医门诊部、中医保健作为医疗机构的就业去向也出现较多。 3.5 升学方向 从学生就业回来的反馈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学历还是会设置门槛的,比如有的工作岗位中专毕业还是不够,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继续教育或是直接考大专。 4 总结分析 (1)与以前相比,目前我校中药专业中职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已经从医疗卫生单位转为药品经营单位。(2)目前多数药品营销单位要求学生加强市场营销学、贵细药材鉴定、中药贮藏保管、医药商品学、GSP管理、物流管理、营销沟通能力方面的学习,②并且适当增加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看重学生专业知识,导购能力和提升空间。(3)必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辨识中药材及药品调技能力等,③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保证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取得从业人员上岗资格。(4)从目前职业岗位的种类来看,中药专业新增了中药实验室技工和中药材购销员、药店咨询师、中医保健调理员、中医养生原、中医保健美容员、中医保健药膳员。④国家要求中专院校不能开设中医专业,但人们对中医养生的重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学校可以在中药专业瞄准新兴职业,加大培养的力度。 5 结语 以上就是中药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就业市场需求、目前中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中药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希望对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中药专业论文:构建中药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思考 【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高职中药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如何进行“课证融合”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中药专业;课证融合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明显脱节,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改革和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本项目是对我校中药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和中高职之间的课程衔接进行的研究,目的是推进中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 职业教育是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的学历文凭教育,职业资格制度是以劳动部门为主导的劳动技能培训,两者属于不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两个体系的衔接、融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职业院校也逐渐成为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主要场所。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社会职业结构和岗位结构的变化迅速,技术岗位的综合性、复杂化程度提高,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现代劳动者必须具备适应现代化生产和技术发展的能力,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和人力培训体系都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随着中药行业GAP、GMP、GSP各项规范的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的不断推进,中药专业“课程融合”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一、开展“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和基础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强化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研究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完善学历学位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学历学位证书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有机衔接,探索建立各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衔接的制度。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全国职教大会上指出,要继续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进一步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满足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需求。 二、中药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中药行业职业准入制度的要求 中药产业是我车拥有资源优势和产权优势的传统产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了抢劫“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随着中药行业GAP、GMP、GSP等质量管理规范制度的强制执行,行业用工准入制度越来越严格,对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大量懂得生产和经营质量管理、掌握实用型中药生产技术的技能型《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了中医药行业五十六个职业技能工种目录,对中医药行业从业资质做出了要求,因此在中医药职业教育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与考核,使学生具备本应的职业能力和操作技能,才能让毕业生更加符合中药产业发展的要求。 (二)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要求 现阶段高职学校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也存在不足,如课程设计只是机械地采用项目载体,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之间缺少对应关系,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严重,严重影响了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进度。因此,加快高职院校“双证制”的实施,开展“课证融合”项目化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三)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校现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各方面与生产实际有较大脱节,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特别是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际工作需要有较大差异,不能满足市场对毕业生技能水平的要求,课程体系岗位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改革不够深入,实训内容尚未达到职业性、开放性的要求,不能满足区域中药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本着“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培训什么”的态度,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使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充分结合,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充分吻合,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扩大专业影响。 三、中药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逐步打进教育与行业的对接协作,不断实践和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专业的内涵建设。 (一)培养目标定位 紧紧违绕现代中药产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改革和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块递进式的“1(专业基础模块)+1(职业技能模块)+1(毕业顶岗实习综合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中药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熟练的中药行业职业技能,符合中药产业生产、营销和种植要求的新型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表1:中药行业职业岗位群分析 专门化方向 职业资格 职业岗位 中药营销 中药调剂员 医院药房工作员、药店营业员 中药购销员 药店药业员、中药企业保管员、采购员、医药代表 中药栽培 中药材种植员 中药材种植企业技术员、管理人员 中药制药 中药液体制剂工 中药生产企业、中药饮片厂工人、技术员、管理人员 中药固体制剂工 中药炮制与配制工 中药分析 中药质检工 药品检验机构技术员、医药生产经营企业质检员 (二)课程解构与整合 加强职业能力分析,制定符合涵盖职业标准的教学计划,按照宽口径、多方向、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通过课程解构、重组,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涵盖学生药师、药士资格考试的内容,以现开设的《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调剂技术》、《中药营销技术》、《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等课程为主干,整合《中药学》、《方剂与中成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化学技术》、《医药企业管理》及三GP施话技术等课程,形成面向中药行业各职业岗位的课程群,与中药炮制与配制工、中药调剂员、中药购销员、中药材种植员等职业技能工种相对应,。同时加大实验实训比例,开设中药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突出实训操作的实用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同时通过选择适宜的教 材,或加强校本教材建设的力度,使课程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类需要,更加接近行业生产的实际。 根据我校中药专业的实际情况,拟建以下课程群: 表2:中药行业专门化能力要求与课程建设分析 能力分类及要求 就业面向岗位 课程建设 中药营销能力 医药企业营销部门、药店、医院药房 中药学、方剂与中成药学、中药调剂技术、中药营销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 中药栽培能力 中药材种植栽培企业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土壤肥料学、病虫害防治技术、药用真菌栽培技术 中药制药能力 中药生产企业 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药设备与工艺 中药质检能力 医药企业质检部门、药品检验机构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药品质量检验技术、药物仪器分析技术、中药鉴定技术 在制定“课证融合”教学计划时,要根据表1和表2及表3的内容,课程体系要涵盖中药行业基本能力、专门化能力的要求,充分结合职业资质和就业岗位群的要求,使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具备中药行业职业岗位能力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的优势和特点,采用角色扮演、讨论教学、直观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的实战性、现实性,使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及经营活动活动密切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使学生具备解决生产及经营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把职业技能工种鉴定考核与相关的课程考核充分结合,构建职业技能工种课程群,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推行以证代考,实现课程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的融合。 在完成各职业工种所必须的课程教学考核后,即可开展相应 中药专业论文: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药都经济发展 摘 要: 随着中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产品在“绿色、环保、健康、自然”的呼声中再次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中医药产品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世界药品市场上,中药材、中药制剂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其中植物药(包括天然植物药和人工种植植物药)市场份额达到近300亿美元。然而,目前国际许多国家已经出现多种研究植物药的新思路,尤以日本、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为首,他们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以及方法使得中药品在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处在了世界先进水平。 关键词: 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本溪药都;地方经济 1 前言 随着中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产品在“绿色、环保、健康、自然”的呼声中再次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中医药产品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世界药品市场上,中药材、中药制剂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其中植物药(包括天然植物药和人工种植植物药)市场份额达到近300亿美元。然而,目前国际许多国家已经出现多种研究植物药的新思路,尤以日本、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为首,他们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以及方法使得中药品在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处在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作为中药生产的故乡――中国,中药的出口情况不容乐观,出口份额相当低,且多为原料药,以低端产品为主。更加严峻是其他国家研制、开发的中医药产品已经进入我国市场,并走向世界市场,甚至在我国申请专利,这是对有着悠久中医药发展历史的我国的中医药产业的巨大挑战。面对日趋严峻而激烈的中医药市场的竞争,我国研制、开发现代新中药及生物医药产业已是迫不及待。但我国现阶段以中医药理论与技能为基础的中药制药人才及生物制药人才极度匮乏。基于此,结合本溪药都经济开发区开设以中医、中药为背景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是非常必要。 2 中药制药生物制药专业的性质与产学结合 以中医药知识为基础,以现代先进的科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以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为主要发展方向,在中职学生层面,专业设置应主要以培养适合药品生产企业需要的岗位操作工及岗位质量检查员为主要目标。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应分别将中药制药、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先进设备结构、设备操作方法、设备操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检验及岗位质量检查员各岗位检查项目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以解决中药及生物药生产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和实施GMP生产操作。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中医药学、生物学、中药制剂技术、生物药制剂技术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各种药品生产设备的操作,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药品质量控制。结合我校的的优势与药都企业建立长期可靠的产学交流。使学生将所学的技能更适合企业工作的需要。 3 培养模式的探索 制药的相关专业在我国部分高校及部分中职院校有所开设,但大多数院校主要注重于化学药品生产的研究,与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的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在培养方向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上有一定的差别。虽然各院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注重于化学药专业知识的培养,但在学科建设上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的,为我校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对于中职院校来讲具有中医药基础的制药方面专业人才,中医药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其必须具备的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实验、实训、工厂实习、技能大赛,毕业设计来进行培训的。一般的培养模式是在开设专业课的时候开设这一门专业课的相关实验、实训课,对理论课讲解的知识点、原理、方法等进行验证和巩固。 学生们在实验、实训室学习的条件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其规模也难以与工厂相比。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们在药品生产企业进行实习,工厂实习虽然很辛苦,但是学生们还是很认真刻苦,并且学习兴趣高于在校学习。学生们普遍认为,通过在药品生产企业的实习,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使自己所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更加熟练,能够适应将来的正式生产工作。 我校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主。在专业设置上,本校的中药制药专业是本溪市第一个以中医药基础为背景的制药专业。专业已于1996年招生,目前在校学生近500人。专业开设至今,在校领导的关怀及相关老师的努力下,教学改革工作有了一定的积累,并取得相当大的成绩。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施将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制药人才。对解决本溪药都地方药品生产企业生产人员,特别是具有中医药基础知识的技术工人匮乏,具有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将能更好地促进本溪市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辽宁省甚至全国的中医药企业提供后备人才力量。 4 结语 我认为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大中职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制订相对完善的教学计划,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具有中药特色的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药品生产技能人才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应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共同培养具有中医药基础的合格学生。尽可能安排学生到制药企业车间参观学习,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环节中,要实验、实训室相结合,实训室、工厂实习相结合,力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药专业论文:浅析高职高专中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及问题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药专业;工学结合 我校自2007 年开设中药专业以来,积极探索高职高专中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人才市场对职业岗位知识技能需求的调研与分析,逐步修订完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在《2006 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中指出“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把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一项主要任务,研究制订从根本上有利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政策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这种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我校自2007 年开设中药专业以来,就实行了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及问题进行分析,将对以后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 中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2.1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确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后,为了做到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校内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一致性,校内培养的素质能力与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的一致性,学校成立了由学校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为了使课程内容的选取更为科学、合理,更符合工作过程的要求,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进行整合,教学内容以理论适中、够用为度,以强化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构建“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2 建设了“双师型”师资队伍 我校中药专业虽然开设时间较短,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企业聘请一批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同时把理论课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定岗实践,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建立了一支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解决了中药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目前中药专业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80%以上,专兼职教师比例基本上达到1∶1。 2.3 改革了人才评价方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唯一评价依据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由学校自主评价方式转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既有学校的理论、实践考核考试,又包含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考核评价。这样的评价考核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职业能力,能使学生得到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 2.4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通过顶岗实习,学生了解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对人才的需求,既锻炼了专业能力,又增强了自信心。通过“工”与“学”的交替,使“学”的知识在“工”时得到实践验证,“工”的体验在“学”时得到升华。通过工学结合,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 100%,并且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中药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成效显著,但是在工学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3.1 实习内容单一 由于学生是带薪顶岗实习,部分合作单位由于受到利益的影响,学生适应某个岗位后,一般不会安排轮岗实习,因此实习内容相对单一。同样道理不同实习单位之间的轮换也有一定困难。而我们中药专业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对中药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炮制加工等一线技术岗位,顶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针对性和实习效果。 3.2 学生分布广泛,难以做到工与学的有机结合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分布在各地中药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炮制加工的一线技术岗位,我们会安排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为学生提供集中辅导和授课。由于学生比较分散,难以集中辅导和授课,难以做到工与学的有机结合。 3.3 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认识不到位 高职高专院校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专门人才。然而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一些学生不能为自己准确定位,不愿意到生产一线,怕苦怕累,不愿意做基层一线工作,不愿意去艰苦的岗位,过多考虑薪酬的高低,甚至不服从企业的安排,这为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带来了挑战。 3.4 缺乏专业教师与企业骨干的协同合作机制 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工作十分繁忙,学校教师很难有时间到企业与企业的专家、骨干相互交流,基本上无法参与顶岗实践,导致讲授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工作联系不是十分紧密。同时由于行业企业的专家是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数量少,节假日较少,聘请的兼职教师无法按时到学校完成系统的教学任务。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企业、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多赢。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高专中药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科学的工学结合机制,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中药制药专业职业分析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摘要】高职院校的中药制药专业主要是以有效培养技能型的专业人才,用以服务于中药生产过程中的第一线工作为其人才的培养目标。而综合型的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又必须在整合专业的基础上,对其职业进行有效的分析,迎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有效地制定出人才的培养方案。对高职院校中,其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岗位与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从实际课程的设置、专业的师资力量的培养等方面,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中药制药专业 职业分析 人才培养 一、引言 中药产业作为我国独特的民族性与战略性产业,近年来,其逐渐朝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因此,就迫切需要一些综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其能够在医药教育、生产、科研等多个领域中从事相关的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的中药产业的飞速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在对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地提供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中药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其中药制药专业属于一门将工学与药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专业,具有较大的覆盖面与应用性,是用来连接医与药的重要桥梁,涉及到了中药制药行业中的多个领域,如新设备、新辅料等。同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中药制药专业主要是培养一群具有专业的中医药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中药生产技能,并且具有将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从而满足我国的众多中药生产企业对中药饮片、制剂等生产活动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中的中药制药专业,就需要以培养这类人才为其教学目标,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综合型的技术人才,如表1所示。 三、高职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上述的叙述中,我们已经知道,高职院校与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及本科教育有所不同,其中药制药专业培养的是一群具有专业的中医药知识以及技能的综合型技术人才。然而目前,对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充分的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在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上,仍是按照本科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忽视了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性与技术性特点;而在课程的设置上,也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专业素质的拓展,特别是对于实训课程,目前在高职院校内的中药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对其重点突出,致使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技能。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在充分了解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定位与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就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在课程设置上的改进。在课程的设置中,高职院校要在中药制药专业的人才需求为基础,从岗位群出发,对相关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本专业的课程与教学的计划。如在基础课程的设置方面,就需要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无需一味地强调各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只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特征与要求就可,并适当的加强诸如计算机、英语等基础性的课程与本专业的联系。而对于专业性的课程,就需要适当的加大对各课程的整合力度,遵循相关职业的操作管理规则,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实践性的课程教学,学校必须重点把握,通过模拟生产实习以及生产实习的形式,积极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供其专业的技能。 第二,在教学模式上的改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实施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高职院校可以积极贯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各相关企业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会到相关职业的实际操作程序,实现预就业的目的,为毕业后的真正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突出对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在高职院校中,为了有效地实施重点培养实践性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然对师资力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就使高职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药制药专业的教师必须对其角色进行转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的传播者”角色,让自己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时具备的“职业指导者”的角色。而高职院校也必须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定一些专业教学的培养计划,不断地提高本校的专业师资力量,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四,加强对实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践教学的基地不仅是综合型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摇篮,也是高职院校普遍的办学特色,它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因此,在高职院校中,需要在充分了解中药制药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加强相关的实训基地建设,从而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除了不断地加强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之外,还需要积极地完善对实训教学的质量评价与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实训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有关中药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在对该专业的职业岗位以及人才的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从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进以及师资力量与实训教学的强化等方面,有效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专业的中医学人才的需要。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开设中药专业浅谈 摘要:根据中药的特点,目前国内中药行业的状态和市场需求,以及高职院校的优势特色,分析高职院校开设中药专业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中药专业作为高职院校药学的基础专业,具有明显的竞争力。那么高职院校开设中药专业有一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它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整体之治”分不开,即中药的用药特点是,不光只针对疾病本身,而是从人的整体出发,通过调节全身气血来达到对疾病的治疗。中药继承了我国五千年传统医学的精髓和深厚的文化积累,具有着化学药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毒副作用小,安全性大;对慢性病以及疑难杂症有着良好的效果;对疾病达到治本以治标的作用等等。以及从“药食同源”出发,中药作为药膳在康复保健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们采用现代化技术比如HPLC、超临界萃取等对中药中有效成分进行提取,运用包合技术、脂质体技术等制成更合适临床使用的剂型,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在古代甚至近现代的医疗保健方面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有责任将它发扬光大。 那么,中药目前的市场地位和行业现状以及人才需求方面究竟怎么样呢? 我们一起来开看一下。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大力扶持中药产业。比如:1.国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中医药补偿机制,降低撤销起付比例等;2.实行新医改措施,在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提倡“中西药并重”,加大中药使用比例;3.实行“十二五”规划,计划到2015年分别在中医药医疗资源,中医药服务,中医医院出院总人数以及中医药人力资源方面达到相应目标。 国内的中药产业现状,国内中药产业产值以2011年的4381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5156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0000亿元。中医药行业比例从2011年的28.28%,上升至2012年的31.24%,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35%。 2011年,全国中医医院数量达到2831家,比2010年增加了53家。分科中医科门急诊人次共达4.2亿人次,占全年医院总量的19.1%。 其次,以湖南省的情况为例。 1.我省中药材资源丰富。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省药材种类在全国占到18.7%,重点中药材的品种占到66.8%,道地药材比例为20%。 国家制定GAP种植规范,使中药材在源头上得到质量的保障,并且我省药源丰富,还有很多尚未发现的品种有待开发。这些都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完成。比如中药材种植员,中药材养殖员。 2.中医医疗体系完善。 中医医疗机构几乎覆盖了全省各个地区,全省中医医疗机构2117个,中医病床15452张,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开设中医门诊,中医科,中药房,中医药服务占卫生服务总量的30%以上。这样就为比如中药调剂员、中药临方制剂员等中药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岗位需求。 3.中医药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我省有中药生产企业150多家,中药饮片T90多家,其中九芝堂、千金药业、紫光古汉,以及浏阳生物工业园等都是我省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完成从中药饮片加工、药物成分提取,制剂生产,包装与质检一系列的流水生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比如中药材净选润切工、中药炮制工等高职专业人才。 4.中药商业优势明显。 国家正式批准认可的全国专业中药市场共有17个,其中湖南省有2个,分别是邵阳廉桥和长沙高桥。全省有医药批发企业近400家,其中双鹤医药有限公司是中南地区“快批”公司之一。 零售企业方面,比如老百姓、养天和、九芝堂,它们的销售门面,药店较大范围地遍布了全省各地区,药品购进、贮存、用药指导、用药服务等方面都需要专业的高职中医药人才。 所以,从上面可以看出,中药专业在全国以及全省发展状况良好,并且发展趋势明朗,药材种植、医疗、医药工业产业以及批发零售等都是中药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它们的特点都是以技术、操作、行动与实践为主,这与以实用性为主的高职人才几乎相互呼应,对高职人才需求数量可观,并且随着产业发展,需求数量会逐年增加。这为中药专业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以实用性、技术性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是培养上述这一类人才的良田和沃土,高职院校开设、丰富中药专业夯实了中药行业基础,壮大了国内中药行业力量,具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建筑工程概预算论文: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探讨 摘要:在经济工作中,预算和造r工作都是重要内容,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政策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同时投资金额也不断增多,这给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由于建筑工程建设的复杂性,遇到的市场和人为因素风险非常之大,所以很容易在实际建设中支出超过预算。只有做好概预算编制,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才能够管理好工程造价。本文主要探讨了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 关键词:概预算编制;建筑工程;工程造价 概预算编制作为一项综合指标,它真实地反映出了建筑工程项目的初步经济效益及其投资水平。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概预算编制是一项重要环节,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更是衡量工程设计的经济性与合理性的关键。当今时代,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工程建设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数额也在不断增加,这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工程建设事业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对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才能够确定合理的工程造价,以减少投资风险,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建筑工程概预算的意义和作用 建筑工程概预算工作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它在整个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一个环节。工程概预算的前提是建设项目,因为整个工程概预算工作都是围绕着建设项目进行分层次地造价,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建设项目的计划价格体系,主要是由单项工程造价、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项目总概算及单位工程造价等构成的。在建筑工程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建设项目都贯穿其中,并且有着极为巨大的耗资。因此,必须要严格遵循相关程序、制度及法规,以各个概预算发生的阶段为起始点,充分结合管理和编制,对各个阶段进行全面控制和有效管理。通过概预算编制,不但可以有效节约建设成本、提高建筑工程的投资效益,还能够促进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实施。在完成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后,对概预算进行编制设计,可以更好地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 二、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的要点 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材料众多,而在材料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往往不可能对所有项目都逐一详细计算,所以通常情况下,都只是将一些价格昂贵、使用量大及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材料纳入进来。在编制建设材料概预算之时,应先全面收集相关资料,保证价格预算符合实际情况;其次要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域的环境因素和交通情况等合理选择物资比例、运输方式及价格等等。对于一些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材料,如砂石料等,在对其单价进行编制前要先认真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包括地质勘探资料、设计资料、实验资料等,并全面掌握其生产条件、流程、运输方式等,这样才能够确保概预算准确。再者,不同的设计在概预算时所选用的定额也不同,若各阶段的定额不全,应在概预算编制时重点关注定额的过渡系数。另外还要认真阅读对定额的说明,从而熟悉各定额的适用范围、工作内容等。计算工程量也是概预算编制的一项基础,必须要确保其准确性,才能够保证概预算的准确性。计算时要先熟悉工程量计算规则,了解其编制,然后运用正确的规则进行计算;一般可以采用统筹法计算来计算,并注意统筹程序、合理安排。最后,在概预算编制时还要套用正确的费率,结合现实情况选择对应的定额费率。 三、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的有效措施 1.提高编制人员素质 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是一项既复杂又细致的工作,它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政策性,因此对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只有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过关了,才能够保证概预算编制质量。尤其是自我国推行工程量清单制度以来,更加增加了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工作的难度,因此也对编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编制人员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理念,以满足概预算编制工作需求;其次还要不断提高工作责任感,以一个端正的态度对待概预算编制工作,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而企业则应当给编制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 2.加强设计工作管理 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建设投资影响最大的一项因素当属设计图纸。同时,工程的设计图纸也是概预算编制的基本依托。因此,在进行概预算编制之时,编制人员必须要对工程的设计图纸进行仔细阅读和反复推敲,熟悉掌握其中对各个定额册的说明及所包含的工作内容。项目设计也应当要将技术和经济进行有机结合,推行限额设计,加强设计管理,严格控制初步设计阶段,做到一丝不苟。 3.充分利用计算机工具 在传统的概预算编制工作中,主要是采用人工的方式来进行工作,但是人工操作难免会有发生疏漏的地方,而概预算编制对计算精准度的要求又很高,一旦发生了漏算、多算、重复计算等问题,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工程造价及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所以,在新时代下,概预算编制工作应积极利用计算机工具,以减轻人工劳动力,减少疏漏,提高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概预算编制影响着建筑工程的造价,只有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才能够保证工程造价的准确性及促进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所以必须要不断提高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实施严格的管理,以满足编制工作的需要。 建筑工程概预算论文:试析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概预算在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不但可以对建筑工程的工期进行把控,而且还可以对建筑的投资额度进行分析和控制,通过工程概预算编制能够对工程造价产生积极方面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提高工程的效益。所以,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解决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问题提供帮助。 【关键词】建筑工程 概预算 工程造价 解决措施 施工预算是指根据不同阶段的设计文件、国家有关规定、有关指标等收费标准而进行实施项目建设的过程。通过上述指标,对建筑工程提起进性预算,这当中既包括新建项目,又包括扩建项目,通过该种方式,对整个投资额度有个了解,便于确定下来。建筑工程概预算会随着建设的不同时期而有不同的表现,建筑概预算对建筑工程而言意义重大,是对其进行决策、预算、重新分配的一个过程,能够充分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使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都达到最大化,不仅如此,而且对工程的决策者和设计者可以提供决策依据。 一.工程概预算和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 首先,建筑工程概预算是工程造价的基础,其次,两者在概念上具有一定的相似处,工程概预算主要作用就是为项目提供依据。建筑工程预算包括项目总概算、工程施工图预算、单项工程造价等,这些是由建设项目而依次制定的,因为建筑工程项目耗资大,所以在整个完成的过程中需要按规定和程序进行。 作为建筑工程的核心项目,建筑工程概算可以使投资者以最少的资金获取最大的收益,有研究指出,设计费用在建筑工程中的占比非常小,但是作用却很大,直接能够左右建筑工程造价,所以,在选择设计方案的时候适用单位限额设计。同时,要重视建设单位的工程项目和建议书,以确保工程开展顺利。 二.建筑工程预算遇到问题 1.预算方法不合理。建筑行业随着经济的进步,其发展也一日千里,新技术和材料的出现也属正常,因此在预算进行编制的时候要换算编制工程。我国目前用的工程预算方式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尤其是在定额单价上,其大多是以之前的人工、材料以及机械台班价为基础,这会使得新的定额失去意义。既然作为预算,就是对工程的进行预测,但是实际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受到市场、政策等影响,也会产生额外费用。 2.编制人员问题。工程预算归根结底要靠编制人员进行落实,所以这就对其提出很高的要求,既要有一定的能力,又要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充分确保工程预算的准确。编制人员在对待工作的时候要做到严谨、认真,要持续给自己“充电”,掌握相关知识,要能适应工作需求。首先,编制人员除了业务能力要强以外,还应当有较高的素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虽然大多数的编制人员拥有足够的相关知识,但这都不是突出问题,而最关键的是经验缺乏,这就令编制的预算不合格。其次,编制人员对预算编制的内容太宽泛,不够细化,也有多算和漏算的情况出现。再次,企业对编制人员工作的不重视,在对项目进行审查的时候有漏项的情况出现,令预算成本和工程造价两者相差很大。 3.人工和材料价格问题。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人工和材料成本上涨较大,这对工程造价也是一个不小的影响,毕竟建筑工程是一项耗时、耗力、耗材的项目,尤其对人工和材料价格要求很高,如果由于水涨船高的缘故,会拖累到工程项目。虽说在前期的时候,工程概预算就市场各种情况记性了预测,包括人工和材料等,但是市场不确定的因素很多,预算不一定跟市场反应出来的情况相吻合,所以,要留出调整的空间。市场材料、供求关系等,都是一个动态信息,要想对其把控,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建设施工队伍比较多,在招标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不正当竞争的情况,这对工程造价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工作人员对此要进行严格控制,争取对人工和材料的价格进行合理的管理。 三.建筑工程预算问题解决措施 1.定额方法要选择正确。所谓工程建设定额,指的是产品生产所用资源要和标准相符,不得超过规定。从宏观上说,企业的建设定额要符合企业的生产力水平,要做到实事求是。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方法和工艺都进行熟练的掌握,这对理解定额意义很有帮助。编制人员编制预算时应当使用定额编著,规定流程的定额。 2.夯实编制人员的专业技能。建筑工程造价的质量好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概预算工作人员的编制水平。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工程造价也有了很大提升,从这方面来看,这对工程造价产生的是负面影响,这也就从客观上要求编制人员要有专业的技能,把预算编制做的更加准确。工程预算工作相对来说比较专业,不是随便就可以胜任,这就对编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应当定期进行培训,增加编制人员的知识和阅历以及经验。第二,对编制工作的重要性要进行宣讲,而且要经常叮嘱编制人员增强自己的责任心,使其明白编制工作对建筑工程所带来的利弊影响。 3.掌握市场信息。编制人员不仅仅要做好编制预算工作,还要对市场动态信息进行适时掌握,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使预算趋于准确。因为市场上的动态信息很多,编制人员要对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然后选择最好的方案。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建筑工程质量极易受材料、设备、人员投入多少的影响,它们之间成正比关系。但是,市场信息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工程造价,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材料供应价格高了,人工费用高了,都会使工程造价提高。 4.控制好设计阶段。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问题较多,而且在设计阶段的监理工作也比较欠缺,这就很容易造成在设计阶段也出现措施,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因此,设计工作者应该在设计之初,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掌控,分析建筑工程周边的地质情况等,然后对资料进行研究,确定实施方案,保障施工质量。 四.总结 总之,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产生的影响不容置疑,既需要编制人员夯实自身技能,又需要对市场动态情况进行掌握和分析,选择正确的定额方法,对设计阶段要严格把控,唯有如此,才可以使建筑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解决,使得概预算编制符合要求,实现其应有功能,充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令建筑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建筑工程概预算论文:做好工程概预算工作,促进建筑工程实施 [摘 要]在建筑工程中,工程概预算是影响工程进度的首要因素,是工程的成本、质量以及进度控制的基础和前提,在建筑工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工程概预算工作,促进建筑工程顺利实施至关重要。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概预算;途径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对工程进行全面的概预算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有限资金利用率的基础工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 建筑工程概预算概述 1.1 建筑工程概预算的概念 所谓的建筑工程概预算主要就是指在建设的过程中,在不一样的建筑阶段的文件内容以及相应的指标、定额和取费标准,从而预先确定或者是计算建筑工程的全部费用的相应技术性经济文件。可以说,工程的概预算是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所有费用计算出来的结果的一种总称。这样就会使得在不同的阶段,在内容或者是名称上就会有不同,在初步设计的时候叫做概算,在施工图设计的时候叫做预算,在竣工的时候就叫做结算。尽管都是一种计算,但是在不同的阶段,其相应的计算对象以及计算的方式也就会有不一样,对于工程预算来说,主要就是包含着预算和概算两项内容,可以说是预算和概算的结合。 1.2 建筑工程概预算的构成 对于建筑项目来说,其中费用主要是包含着安装工程的费用、器具购买的费用、建筑工程的费用、购置设备的费用以及工具使用的费用。对于安装工程的费用来说,主要就是包含着税金、工程费以及计划利润费等多个方面,对于设备购置费来说,主要就是指项目的生产需要得以保证而对各种设备进行购置的时候所花费的费用,包含着修理费用以及运杂费用和设备的原价费用等。 对于工程建筑预算造价来说,其所包含的项目主要就是单位工程、建设项目以及分部工程。建设项目也是基本建设项目,主要就是指在施工的现场按照相应的规定和设计所形成的建筑工程,要具有一定的独立建筑的能力,可以在不同的施工现场进行施工,同时也能够在独立的施工现场上进行施工,其核算是统一的核算。所谓的单位工程主要就是指有一定的独立施工的条件,同时还能够形成有着一定独立使用工程的构筑物或者是建筑物,主要是指能够进行独立的设计,同时还能独立发挥相应的功能或者效益的一个过程,这样的话就能够将其分为安装工程、建筑工程或者是工器具购置等等。是单项工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站在施工的角度来看的话,所谓的单位工程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独立的系统,有着自己的目标以及相应的施工方案,能够按照相应的期限完成使用以及交付。所谓的分部工程主要就是按照工程的部件、结构上的形式以及使用的材料以及性质等,所划分的相应的工程项目。 1.3 工程造价和概预算之间的关系 对于工程概预算来说,主要就是工程在不同的阶段所体现出的经济上的反映,是预先研究以及计算公测后能够价格的文件,也是对当前的工程投资做出相应的分配、决策以及管理和控制的主要的依据。当前的建筑工程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社会效益以及经济上的良好效益,往往就需要对概预算的编制质量做出相应的提升,控制好风险性的投资,对工程投资估算做出完善和改进,从而真正实现有效地指导工作以及控制工作。 2 如何提高建设工程概预算质量的途径 2.1 熟悉设计图纸资料,核对主要工程量 设计图纸是计算工程量的主要依据。所谓计算工程量,就是指按照设计图纸上的尺寸计算实物的工程数量,而所计算的工程量是编制工程概预算的基础数据资料,所以,对设计图纸资料全面情况的熟悉了解,是准、快、全地编制工程概预算的前提条件。因为设计图纸资料除表示了各种不同的构造、大小尺寸外,作为概预算的基础资料的各种工程量,基本上都反映在图表上,而有些又是隐含在图纸内,凡难以在图纸上表示的项目内容,往往多在文字说明内加以规定。 2.2 材料价格的取定 建设工程建筑安装工程概预算编制中的直接费,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三项,是工程概预算编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按实物法来计算的。故除取决于概预算编制定额所规其概预算的编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按实物法来计算的。故除取决于概预算编制定额所规定的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班消耗标准外,还要取决于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班的预算价格。因为定额规定的只是实物量指标,而在摘取分项工程量以后所计算的实物量指标还要与其相应的预算价格进行计算,然后才能确定建筑安装工程的直接费。由此可知,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班预算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概预算价格的大小。因此,科学而合理地计算确定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班的预算价格因素,方能如实反映建设工程的概预算价格。 2.3 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所谓施工方案,就是批发按照科学和经济合理的原则,正确地确定兴建工程项目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并选择适用的施工机械,结合建设条件,对标段划分分段施工,施工期限作出合乎实际的安排。根据建设实践经验,它是指导建设项目实施必不可少的技术经济文件,也是编制设计概算的主要依据之一。所以,交通部颁发的《建设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特设立了专篇,规定编制施工方案时,应列出工程项目单位、数量,并按年和季度标示出各项工程的起止,浮动和衔接的时间。这些都是编制设计概算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它直接影响着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建设工程的成本,应在编制设计概算之前提出,以利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建设工程概算定额》是按照合理的施工组织和一般正常的施工条件编制的,定额中所采用的施工方法和工程质量是根据国家现行的建设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及验收规范、质量评定标准及安全操作规程为依据的。 2.4 合理选用定额并作好补充定额工作 有了完整、准确的工程和经济优选的施工方案设计,就为编制概预算奠定了基础;合理地选用定额则是为工程定价的过程,因而它是概预算人员的主要工作之一。使用定额以前首先应读懂定额。概预算定额有总说明、章节说明,对工程量计算规则以及一些特殊规定都有详细描述。各项定额中的工程内容也应在选用定额前弄清楚。概算定额和预算定额的作用不同,在使用中应首先弄清定额项目所综合的内容和适用范围,以避免因单位不同造成重大错误。 2.5 造价分析 造价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项目本身各部位相互之间造价关系是否合理;二是与其他相同或相类似结构工程的造价相比是否合理。具体做法是:将完成的概预算结果,按结构部位计算出各自的经济指标,分析这些指标与相对应的工程条件和工程量是否符合;把这些指标与其他项目同类结构的指标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这种关系是否合理。若有不正常突变,要及时查找原因,属于工程量的题,要向设计人员反馈信息,核对工程量;属于工程量以外内容的,要查对材料价格、选用定额等方面是否错误;根据查对结果及时修正概预算。反复分析对比,直至满意为止。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概预算是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十分严肃而细致的工作。只有科学地制定计价依据和规范以及严格地执行概预算制度,就能够合理地组织施工,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充分调动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从而促进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 建筑工程概预算论文:关于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概预算工作探讨 [摘 要]工程概预算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工程建设及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直接决定着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工程建设中,加强建筑工程概预算工作对合理安排资金,提高有限资金的利用率有着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和需求。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概预算;现状;措施 建筑工程概预算工作是一项具有很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工作,且建设工程概预算工作贯穿于整个建设工程的全过程当中。因此,怎样加强建筑工程概预算工作,是摆在所有施工单位及其工程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1 建筑工程概预算的意义 建筑工程概预算主要就是通过对各类的价格文件进行编制,然后用编制好的这些文件预先测算和确定拟建工程的相关造价,这样的过程称之为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工程概预算按照不同的依据,可以划分为很多种,其中,以编制目的来划分的可以分为大致三类,即: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以及施工预算。这三类中设计概算则算是设计文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在整个建筑工程的投资估算控制下,在相关设计单位的初步设计下,概算整个建筑工程中所需要的各项设备以及材料而编制的有关费用的文件。施工图预算也被称为设计预算,它是在相关设计单位或者中介机构在建筑工程施工图确认之后,根据所制定的施工图,自行对建筑工程的费用、材料以及设备等进行预算,并对之价格进行编制和确定。施工图预算的费用应该控制在设计概算所确定出来的造价范围内。施工预算主要指的是指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的实施阶段时,建筑企业会按照建筑施工消耗、建筑施工设计方案等相关材料,预算并确定的一份经济文件。 2 工程概预算中的现状 2.1 概预算不全面 在投资预算的很多项目中都存在太粗糙,不细致,多算、少算、漏算等情况,且项目中好多部分涉及的计算的内容和数据也缺乏完整性,尤其是如果最重要的关键数据不精确,不固定,那么许多设备和建筑材料的价格会由于市场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动,许多临时价格给后期补充预算的确定性和完整性带来诸多困难。此外,不完整的预算书或没有预算书,甚至没有施工图纸及其他费用预算,往往导致实际的投资和费用超出预算,给施工带来变数,增加项目的建设成本,降低了经济收益 2.2 工程概预算中的管理问题 在工程预算管理中缺乏连续性,因为工程预算中包括施工预算与完工决算等环节,不同的步骤由不同的部门进行检查和管理,因为各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彼此之间联系较少,所以对预算的管理缺乏连续性,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较难,经常出现三超等现象。 因为管理是不连续的,所以会在编制工程概预算中导致混乱的现象出现,按照规定编制工程预算的工作是由设计部门编制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其他部门也可以来编制,而且,除其他部门可以参加编制外,个人也可以参加编制,因此使得设计部门无法有效控制工程投资。 在施工过程中配置的工程监理人员经常出现管理,监督不到位,未能履行其责任的情况,此外,一些监管者的玩忽职守,使得监管的职位也名存实亡,错误评估预算,偷工减料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增加了工程成本,超出经过编制的预算,造成建设资金不足。 管理的混乱,使得国家相关部门无法有效地控制基本建设的投资规模,无法优化资源的配置。 2.3 招投标工作不规范 每个工程项目都需要经过招投标,招投标的工作应当向公众公开进行,但现在许多施工单位和工程招投标是不对外公开招标的,许多单位和项目的工程招投标,发包工作缺乏标准化。此外,一些公司只对主体工程部分进行招标投标,一些配套的附属工程也本应进行招投标,但却是跳过招投标直接发包的。由于建筑市场缺乏规范的法制管理,所以某些建设单位在工程发包中不考虑工程的整体利益,而是把工程分拆成多个,多方发包。也有某些行业依靠特权进行垄断发包,造成现场的总包单位对进度和对现场的统一管理,无法协调安排,造成施工中的浪费。中间环节被工程肢解发包和行业垄断所人为增加了,工程造价被人为抬高了,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2.4 建设工期延长 工期控制是建设期投资、质量、工期三大控制目标之一。不能按原定的合理工期完成建设任务,不但项目不能按时投产、及时发挥效益,而且造成建设费用、贷款利息增加,从而使概算突破。 3 加强建筑工程概预算工作的措施 3.1 了解项目工程现场情况和施工组织的特点 掌握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并考虑可能采取的施工方法和措施是编制好设计概预算的必要环节。如水电工程中的砂石料需求量较大,其价格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故需深入现场了解施工场地布置情况、砂石料开采条件以及场内交通运输条件和运输方式。根据现场布局确定材料构件及设备存放点,据此计算是否需二次搬运及运距等。 3.2 熟悉设计图纸,充分理解设计意图,正确计算工程量 概预算编制人员必须充分熟悉各定额册说明、总说明、章说明、节说明及定额所含工作内容,熟悉设计图纸、设计说明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阅读图纸应从设计说明和总平面图开始,要清楚工程的性质、类型、规模,依次阅读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材料做法,了解各类图纸所示部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工程量计算。正确合理地套用定额,力争做到定额项目和实际相符,不重复计算、不漏算。 3.3 客观分析价格因素,价差调整要留有余地 概预算定额表中的设备材料价格反映的是编制年的价格水平,编制设计概预算使用定额时,其价格水平是按市场价格来确定的,需要进行价差调整,也就是所说的动态管理问题。一项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往往是历经数年。其间设备材料价格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动,为使概预算起到控制投资的作用,必须建立工程造价价差预测系统。首先预测出未来设备材料价格的演变情况,然后预测出与之相关的各项工程造价指标的变化趋势,合理确定价差,适时地调整价差,使估算、概预算的编制在动态中进行。 3.4 充分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概预算编制 因为工程的概预算编制时间紧、任务急,难免会出现多算、漏算或重复计算的情况,这就使得计算机软件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大大减轻了工程概预算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概预算编制的工作效率,是提高概预算编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根本保证。 3.5 提高编制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基本素质 由于建筑工程的概预算编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而编制人员又是影响编制结果正确率的唯一一个主观因素,因此,加强对编制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概预算一旦出现失误则会造成全部编制工作重新返工,使得工程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过度浪费,影响到了正常的施工作业安排。因而,工程概预算工作要求相关人员一定要有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施工单位在注重工程质量提升的同时,也要加强人员素质的考核培养,概预算编制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也要掌握各项工程相关的法律政策。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的概预算在整个的建筑过程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工程的经济效益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工程建设中的概预算问题,利用科学合理的概预算来确定工程造价,实现对工程成本的控制,从而促进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建筑工程概预算论文:概预算编制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探微 【摘 要】概预算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都相对较强的工作,良好的概预算编制,能够将建筑工程中的实际投资和获益充分展现出来。而概预算编制质量,直接影响着投资节约、投资效益等各方面,对工程造价管理有着密切联系,还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注重建筑工程项目概预算编制质量,从而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其建设成本。 【关键词】概预算编制;质量;建筑工程造价;影响 1.概预算编制与建筑工程造价的关联性 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实质上就是结合工程建设设计资料,基于国家规定标准,对工程项目所有的投资额进行提前计算,从而形成相关文件的过程。这一工作能够为建筑工程项目投资决策、资源配置等,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其与工程造价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可以说,概预算编制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基础,是围绕整体建筑工程价格形成的计划价格体系。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过程中,必须实现概预算编制与管理的充分结合,才能够确保建筑企业利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好的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这也要求工作人员能够注重概预算编制质量,确保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为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 2.1概预算编制材料预算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中,需要对建筑工程材料进行预算编制。但是由于建筑工程本身具有复杂性、工程量大等特点,所应用材料涉及范围较广、类型众多,全部进行概预算编制存在较大难度,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选择一些用量较大的材料和一些价格昂贵的材料作为编制对象,例如装饰材料、混凝土等。并要求工作人员在预算前,对材料信息进行充分收集,科学配置材料运输、存储条件,从而确保概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相符。由于建筑材料市场价格变动较大,因而,概预算编制中的材料预算,也会不可避免的对工程造价产生一定的影响。概预算编制材料预算虽然与编制时期的市场情况相符,但是随着工程进度的不断推进,建筑材料市场价格也会出现一定的波动,这就使预算结果逐u丧失了原本的参考价值,产生滞后性特点。这种滞后性,也会导致实际材料价格与材料预算价格不相符,存在较为显著的误差,大大增加建筑工程造价。尤其是一些工期较长的建筑工程,存在滞后性的概预算编制材料预算,在工程后期已经完全无法发挥作用,预定的材料价格失去了参考价格,工程造价也愈发难以控制。 2.2概预算编制工程量计算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工程量计算是概预算编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其准确性直接影响着概预算编制质量。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注重工程量计算,充分了工程要求和预算规则,结合设计图纸进行计算,避免出现实际工程量与设计不相符的情况,从而造成实际工程量增加,使建筑企业产生额外的支出,增加工程造价。同时,在建筑施工阶段,工程量存在一定的变化性,而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一些工作人员时常会将混凝土等材料用量计量单位混淆,导致实际施工中,出现材料用量不准确等情况,引发财务风险,对预决算结果造成消极影响,导致工程造价超出预算范围。 2.3概预算编制人员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概预算编制工作需要相应的工作人员予以完成,而这些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也对概预算编制质量具有一定影响。当前国内很多概预算编制人员专业理论知识都较为扎实,但是少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导致概预算编制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概预算编制质量始终难以提升,无法保证预算成本与工程实际价格相符。由此可见,概预算编制人员素质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工程造价。 3.优化概预算编制质量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 3.1多方面提高材料预算准确性 为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更好的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还应从多个方面提高概预算编制中材料预算的准确性。(1)应注重现场调查。由于地域特征和经济水平等的不同,各地区材料市场价格也有所不同,因而,要求工作人员能够深入材料市场,对建筑工程所需的材料类型和价格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并将材料运输、材料供应等方面反映到建筑工程概预算材料预算中。(2)应充分考虑到材料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工作人员在进行概预算编制材料预算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当前材料市场价格充分了解,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到市场的波动性特点,对建筑材料供需情况进行了解,并以此来分析预测价格波动范围。同时,在编制中为材料价格波动留有一定的余地,以便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3)工作人员应做好价差调整准备。在施工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概预算与施工之间的时间差,开展材料价格动态管理,从最初的设计阶段到最后的竣工阶段,时刻关注材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并合理控制材料方面的资金运用,避免材料价格超出工程造价范围。 3.2采用现代化概预算编制手段 概预算编制工作中的工程量计算,本身是一项复杂、繁重的工作,再加上建筑工程概预算工作时间紧迫,概预算编制人员在面对庞大的工作量,极易出现工程量重复计算、漏算等问题,导致概预算编制质量大大降低,并对工程造价造成影响。因而,在概预算编制工作中,工作人员应尽可能的采取现代化概预算编制手段,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设备,采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信息,对工程正本进行准确预测,对大量的定额条目等进行自动化计算,并自动生成各类项目计算表,确保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避免人员失误造成的工程造价增加。同时,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现代化概预算编制手段的运用,实低碳经济现建筑工程各个环节的有效连接,提升造价预测精准度。例如某集团,其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中占有优势地位,也离不开对现代化概预算编制手段的运用。该集团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了集团内材料采购、咨询、销售等多个环节工作的无缝衔接。从而,大大提升了概预算编制质量和工程造价预测的准确性,在国内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3.3注重概预算编制人员业务素质培养 建筑工程概预算工作本身具有专业化、复杂化特点,对预算编制人员业务素养具有较高要求,为了提升概预算编制质量,确保建筑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企业也应加强对概预算编制人员业务素养的培养。(1)应加大对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提升其责任意识,使其意识到概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2)定期开展人员培训,对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予以培养,并及时补充相关法律法规、经济动态等方面知识内容,拓展其知识面,增加其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概预算编制工作成效。 4.结论 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与工程造价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无论是概预算编制中的材料预算、工程量计算还是人员业务素养,都有可能对工程造价造成影响。因而,企业还应通过多种手段,提升材料预算的准确性,积极引入现代化概预算编制手段,构建完善的人员培养机制,提升概预算编制质量,确保工程造价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从而实现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 建筑工程概预算论文:建筑工程定额与概预算课程教学思路及改革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定额与概预算课程是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针对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特点.结合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对本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学实施、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三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概预算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定额与概预算;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及装饰工程中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计算、套用相应的定额、编制清单、清单综合单价计价、编制招标控制价、编制投标报价等,本课程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投资的构成以及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造价文件编制技 能。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政策性和地域性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注重理论教学方面,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要想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作为教师必须探究出适合于该课程的教学思路。 一、建筑工程定额与概预算是一门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学科.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存在实践性、综合性、独立性和理论跨度大等特点。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概预算课程教学一直存在以下问题: 1.1专业教材缺乏、内容更新慢,与社会发展有差距 现在沿用的大多数概预算教材在部分内容上与实际工程不相符。例如很多教材当中的工程案例还是采用的砖混结构,而现在建筑市场上砖混结构的房屋建筑已经很少了。另外,建筑工程定额各个省、市都有所不同,那么在进行工程量计算和工程取费的时候就存在差别,但现有教材当中却很少体现出来。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时的困惑性,影响学习效果。 1.2教学手段较简单,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工程概预算技术更新较快,需要教师必须具备较广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实践知识基础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的工程概预算课程基本上都是采用课堂教师讲授方式将所需掌握的工程实践知识教给学生,学生没有直观的认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学生则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效率极差,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怠慢的情绪。从教师方面来看授课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上课,课堂气氛较差.不能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 1.3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欠缺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于高校学生的培养,教学的重点主要在于让学生掌握现有的理论知识,而对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缺乏。从实践教学的现状来看,实践教学内容多为演示性、验证性,缺乏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实践教学的投入来看,现有的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条件较落后,实验水平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作为当代高校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应用能力。 二、课程改革的方法 2.1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编制预算书作为预算编制人员必须充分熟悉定额的册说明、总说明、章说明、节说明及定额所含工作内容.了解章节及子目的划分.在此基础上.还要熟悉设计图纸、设计说明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反复翻阅直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图纸.是编好设计预算的第一步,阅读图纸应从设计说明和总平面图开始.首先要清楚工程的性质、类型、规模,再依次阅读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材料做法;然后进行工程量计算,正确合理地套用定额每个子项.力争做到定额项目和实际相符(如实施位置、施工方法、所用机具等),不重复计算、不漏算。使学生了解做工程预算不仅需要图纸.还需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方案,把这些费用都应计人工程总造价内。 2.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师生互动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施工的现场搬进课堂,觉上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感性认识采取现场照片与现场实地参观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对实际的施工方法有感性认知,对老师所讲授的造价内容容易理解,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分析对比,做出工程预算。 2.3引入工程实例 通过引入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去思考、提问,并与他们一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开展课堂讨论,选择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议题,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提高学生对工程的感性认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得学习此门课程。 三、认识与总结 工程造价专业是一门集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等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对本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探讨,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过程和效果并重的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就业能力得到加强,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造价应用型人才。 建筑工程概预算论文: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 摘 要:在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中,根据工程施工的需要对施工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设计,概预算就是对整个工程的造价进行相应的计算工作,根据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式以及状况,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因为为多种因素,对工程造价概预算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施工的过程中工程造价涉及的范围较广,对整个工程顺利的进行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同样概预算涉及工程施工中人工费、机械费等一系列金额,对工程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下面针对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建筑工程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概预算编制质量;建筑工程造价;投资规模;效益 概预算针对整个工程的主要的经济利益最直观的展现形式,这就需要概预算的编制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对我国各项政策以及市场情况一定的认知度。在整个工程的施工中工程造价涵盖工程中的方方面面,而工程造价的计算是根据概预算的相关数据进行规划的,同样对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设计合理性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社会在不断的变化当中,而我国的建筑行业同样也在发展当中,对于工程造价对整个工程施工的影响,我们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以及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需要我们通过全面的分析,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较大,下面本文将对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进而使整个工程能够顺利的进行。 1 工程概预算的作用 概预算是建筑工程造价的基础之一,影响到整个工程造价的质量,同时在是、建筑施工当中概预算对整个工程中的人工费、材料费、设备使用等都有一定的影响。概预算通过对整个工程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解,同时对于工程施工中所涉及的费用进行规划,结合工程设计图纸以及设计规划,对涉及到的费用进行合理的计算和规划。 因为整个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涉及的内容较多工程的时间有一定的限制,同时部分工程负责企业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对于工程施工中的相关环节以及费用,通过概预算进行一定的控制,从而使整个工程能够按照规划顺利进行。 2 概预算编制要点 2.1 在建筑施工当中需要的材料数量以及种类较多,在概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不可能对所有的施工材料进行细致的计算,这时就通过将施工材料按照其形状以及种类进行划分,同样在计算的过程中,对于较为重要以及金额较高的材料需要详细的计算。或者在工程概算的过程中在将比较重要以及金额较高体积较大的材料计算完成之后,针对部分构件较小数量众多的情况,可以将其统一的进行处理将零散转化为整个,将其比做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的计算和处理,这时需要考虑的只有零部件的数量问题,同时也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计算。 2.2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运输以及设备的使用费用,在概预算计算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应当根据施工现场周围的环境情况,根据需要运送的物资数量、供货的地点、运输的交通工具、费用、以及天气情况对运输的影响等情况进行考虑。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设备运输情况也要进行一定的考虑,在运输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费用问题,所以在概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 2.3 使用的材料价格对于工程造价以及概预算的影响,在施工的现场有较多的施工材料,而部分较为常用的施工材料的数量以及价格问题,对概预算的影响较大。比如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施工数量众多的砂石材料,所以针对砂石材料的使用数量以及相关的价格,需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同时其生产以及运输的方式等情况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设计对于砂石的需要数量不同,这样就需要根据不同时期需要的定额数量进行相应的计算,使其能够满足实际施工的需要。 2.4 对定额的说明要认真阅读,熟悉各定额子目的工作内容、适用范围、相关定额系数使用方法等。在实际建筑工程中,如果定额差异较大,甚至定额缺项,则不能随意变更,要参考相近行业的有关定额。在使用定额的过程中,要与现行定额的变化保持一致,随时注意有关编制办法、费用标准、规定等的变化,保证使用最新的定额和规定。编制概预算的基础是计算工程量,其准确性与概预算的准确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2.5 在计算的时候,对所选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编制说明要熟悉,并且能够正确运用规则来计算工程量。根据具体的设计图纸,编制人员要准确的计算出相应的工程量。如果实际设计图纸深度有限,在计算工程量的时候不仅要把图纸上的项目计算出来,还需要对图纸进行细化和延伸,使图纸中没有交代,但是实际会发生的项目也要计算出来。 2.6 在计算工程量的时候,可采用统筹法计算,其基本要点是:合理安排,统筹程序;一次算出,多次使用;连续计算;结合实际,灵活机动。在计算中寻找共同规律,按照先主后次的原则,对计算程序统筹安排,以简化计算式、减少重复计算。另外,概预算的编制要点还有套用正确的费率和确定预备费。 3 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的措施 首先,提高编制人员素质。概预算编制作为一项十分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才能保证其质量。特别是工程量清单制度在我国推行之后,对概预算编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提高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概预算编制的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学习,使编制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始终将不断提高经济利益、节约投资放在首位。不断拓宽编制人员的知识面,使编制人员都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同时还具备相当的实践经验。加强编制人员的培训,使其充分掌握有关概预算编制的制度、法规、政策、定额标准以及相关动态信息。 其次,加强设计工作的管理。设计图纸是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影响建设投资的最大因素,是编制概预算的基本依托,对投资的影响差额巨大。因此,在进行概预算编制的时候,需要工作人员对设计图纸进行反复阅读,对各个定额册的总说明、章说明、节说明、包含工作内容等均要做到相当熟悉。所以,项目设计要推行限额设计或招投标制,有机结合技术和经济,加强设计管理。尤其是对地理位置、建设标准、工艺设备选型、占地面积、建设规模、环境保护的要求和影响等的初步设计阶段,更是需要严格控制,一丝不苟。 4 讨论 通过以上叙述对于概预算质量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已经有一定的了解,虽然相关的编制如人员通过对施工现场的调查,以及充分的掌握国家政策、市场的情况对概预算的质量有一定的控制,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因为天气原因以及不可抗力,对工程的施工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会出现超预算的情况,所以根据此类情况,就需要相关的概预算的编制人员需要考虑多种的突发情况,提升概预算的质量从而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 建筑工程概预算论文:基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概预算编制的探究 摘 要:正确完整的编制出最佳的概预算是工程设计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文章结合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中的常见问题,对提高概预算编制的质量和确定工程造价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公路设计;工程造价;提高质量 1 概预算编制流程 在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过程中,一般都是按照估算、概算、预算的过程来编制,建筑工程估算、概算、预算中的总投资费用均由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留费4个部分组成。 2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概预算编制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2.1 材料价格不确定影响工程造价的合理性 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很多,如定额、费率、价格等,其中最难控制的就是工程材料价格。原因,一是在设计阶段,概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价的建立主要来源于外业收集的材料价格信息、调查的料场运距、运费装卸费标准。由于汽油柴油钢材等的材料价格变动频繁,使编制期的工程造价难以控制实施期的工程造价。地方性材料如砂、砂砾、片石、碎石等,设计人员测量时调查的价格与开工后施工单位进场购买的价格出入较大。地材经营者发现市场需求增大,不断提高材料的价格,给造价编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建筑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规定,通过铁路、公路等部门运输的材料,按当地交通部门规定的统一运价计算运费。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汽车运价已放开,随行定价,造价人员很难准确掌握运价,给造价文件的编制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人工费、材料费和施工机械使用费是建安费的主要构成部分,人工工资、施工材料及设备价格的涨落,是影响工程造价的敏感因素。 2.2 对施工工艺了解不全面,避免漏计工程费用 施工工艺有些在设计图纸上是不表现的,但在实际施工中却是发生费用的,因为具体的施工流程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工程进度要求等来具体确定,则很容易漏计这些费用。另外临时工程(便道等)的设计与工程实际脱节,某些临时设施会漏计,导致概算费用偏低。 2.3 有些定额的运用不能灵活自如 对于同一份设计文件交给不同的人来做概预算,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有时结果会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因为定额的选择、理解不同。各类定额、补充定额所含工料机消耗量是否符合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使用的定额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很多工程内容查不到对应的定额,只能选用相似的定额或套用各省的补充定额,这样的情况下定额的选择就非常灵活了;另外,很多工程量是需要合并计费的,或根据定额内容规定有些工程量已经含在定额中不需要单独计费,这时对定额的理解往往就仁者仁了,对计费工程量的取舍问题上表现出来就智者见智了。不能从模棱两可的定额中正确选择最符合工程实际的定额,不能正确理解每条定额的实际工作内容是造价编制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4 各专间缺乏沟通,导致概预算工作编制效率低 各专业之间尤其是涉及到专业交叉的工作若缺乏沟通,各专业工作范围界定不准确,某些细节设计出现“断链”,则容易出现重复计列或漏计的现象,量不准造价就没有可信度而言。例如路基与桥梁专业间桥头搭板填土量的界定问题,路基排水防护与桥梁专业的界定问题,三改工程设计与其他专业间缺乏及时沟通导致设计改动频繁、占地统计不准;概预算人员与各设计人员缺乏沟通,则容易出现譬如中小结构物路面计入主线路面还是结构物中单独计列重复计费问题、二灰土处理路床中冲减土方量的挖装运重复计费等问题。 3 有效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和确定工程造价的措施 3.1 项目外业调查阶段收集资料应详尽 外业期间尽量将材料单价资料收集详尽准确,材料预算单价编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准确性,造价人员应每次深入勘察现场,对项目所在地沿线的料场位置、材料品质、运输条件及料场至路线的运距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对该地区已建的和在建的项目所用材料价格进行详细分析,最终合理确定地材的原价及运距。对于汽油、柴油、钢材等外购材料的确定,应在所辖省(自治区、直辖市)公路局每期公布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材料季度价格的基础上,注意收集权威部门对燃油市场、钢材市场变动的分析与预测,收集国家发改委每期公布的成品油价格调整的信息,收集汽车运价的现价及过路费收费情况,确定最符合工程实际的运距,为合理编制材料预算单价做好基础工作。在设计周期内随时掌握材料价格的最新动态,以确保单价系统的适时性、准确性,进而确保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尽量将征地拆迁标准、取费标准、当地编制规定等资料收集齐全以保证工程其他费用的完整性、准确性。 3.2 通过各种学习渠道了解施工工艺 应经常组织造价人员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工程分部分项的施工工艺,尤其是特殊桥型的施工过程,注意工程所必须的配套设施的设置情况,尽量全方位的掌握施工过程,确保概预算编制计费内容全面合理,避免编制造价时出现漏计、重计、多计等现象。 3.3 加强审核,项目结束后做好总结工作 选择合理的定额需要相当的技巧和经验,而经验可以通过自己工作的积累形成,还可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在工作中可以多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复核审核编制文件,通过多交流,解决自己在选择定额理解上的盲点。另外,参加项目评审会听专家讲评,根据评审意见调整概预算也是学习专家经验提高自己的便捷渠道。 3.4 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 在概预算编制中费率部分涉及医保、社保等的取费;近年来物价动荡频繁,贷款利率的变化影响利息的计算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加强国家最新的相关政策学习解决。 4 结语 总之,概预算工作是一门综合性专业,在工作中概预算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熟悉上级下达的各种费用文件,还要了解工程设计、熟悉施工工艺,除此外还要与设计人员加强沟通,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造价编制合理、经济,为各阶段项目决策提供保证。 建筑工程概预算论文:谈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 摘 要:概预算在工程造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概预算编制的质量意义重大,本文讨论了概预算编制的质量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工程;概预算;工程造价;编制质量 前言:概预算的编制是一项涉及范围较广的工作,其对建筑工程造价产生较大的影响,加强概预算编制质量对于控制工程造价而言十分重要。 一、建筑工程概预算发挥的作用 工程造价管理关系着工程整体造价,而概预算编制作为造价管理的重点内容,在工程建设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工程概预算是指根据建设项目不同环节的价格,组建完整体系,通常包括多项造价内容。工程项目由多个项目共同组成,且贯穿施工全程,耗资较多。在进行概预算的编制时,需要全程关注可行性研究,根据项目建议书合理实施投资估算,且在结束初步设计任务之后,科学编制总概算,从而确保建筑工程进行有序施工。建筑工程一般牵涉的材料很多,进行工程材料预算编制时,不能具体逐一进行计算,重点把施工使用少成本高、施工使用多及严重影响造价材料当作主材,以此来进行概预算编制。并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情况,合理进行物资比重选择,全面比对供货地,合理确定运输形式。 二、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的要点 ①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不可能对建筑工程施工中涉及到的所有项目都进行仔细核算。一般情况下,将施工过程中用量小但是极其昂贵的材料、施工过程中使用量较大的材料、对建筑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材料囊括进概预算编制的范围,并根据相关材料的实时市场价格和费用或者是合理的预测价格,计算相关材料的成本;②根据建筑工程的具体流程和施工现场的环境,合理地确定材料的使用数量、结算时更加准确的成本数量,这不仅包括对施工现场地质条件的勘察,也包括施工过程中运输方式、生产流程、施工条件的掌握,以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③根据建筑工程设计的差异应该选择适宜的定额,如果在收集各阶段资料时,发现有一些阶段的定额不全,则需要注意定额的过渡系数,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的工艺流程、机械设备配置、施工方法等选择比较适合的定额来编制概预算。 三、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 3.1主要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除了建筑工程中的原材料耗费较大成本,土地成本也是建筑工程项目的主要成本。但是一般情况下,土地已经为公司所购置,土地成本已经是确定的,因此建筑工程主要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和预算,会对建筑工程造价产生较大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数量较多,材料的价格也处于变化中,因此概预算编制中计算原材料的成本会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一旦出现预算与实际施工差距太大的情形,会给采购人员的决策带来消极影响。建筑工程施工中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费用、材料费用以及人工费用,能够达到建筑工程总体造价的三分之二以上,概预算编制质量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造价,尤其是对一些工期较长的建筑工程来说,概预算编制所具有的时滞性会对建筑工程产生很大影响。 3.2概预算编制人员的影响 概预算编制人员是编制建筑工程概预算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概预算编制的质量。目前很多建筑工程企业的概预算编制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有所欠缺,导致编制的预算表与实际情况有差别。在建筑工程中,人们往往很容易忽视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概预算编制工作的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文化水平也不尽相同,导致概预算编制工作遇到的困难很多。在进行概预算编制过程中,因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过关,对国家有关概预算编制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清楚不熟悉,所以概预算编制工作根本不能发挥其正常的作用,也不能达到概预算编制在建筑工程中的目的。工作人员进行概预算编制工作过程中出现办事效率低下,工作人员注意力分散不集中,说明其对概预算编制工作的责任感低下。建筑工程企业应该加强对概预算编制人员的培养。 3.3工程设计对造价的影响 相关研究人员的调查数据显示,工程设计及工程设计控制的费用,在整个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一左右,很多人会认为工程设计及其控制在工程造价中可以被忽略,但是事实上工程设计及其控制对整个建筑工程的造价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出色的建筑工程设计,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最高能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因此相关建筑工程企业应该重视工程设计工作。在确定建筑工程设计时谨慎考虑,在确定设计方案之后,不要轻易改动,概预算编制人员可以根据设计方案计算不同阶段的费用,如果设计方案经常变动编制的概预算对工程造价的参考价值会大打折扣。除此之外,概预算编制人员还要对设计方案中涉及的主要工艺进行学习和了解,以便于正确计算不同工艺下的费用。 四、增强概预算编制质量的措施 4.1合理选择概预算编制参考 为了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概预算人员必须要做到口、手、腿通用。编制参考是进行概预算编制的前提条件,别的各项工作的进行都建立在这个基础条件之上,其选择与工程造价直接相关。所谓口、手、腿通用指的是在概预算编制前,工作人员需要主动询问,清楚工程性质,准确记录有用的资料信息,科学确定概预算编制参考,保证执行文号和定额等都符合要求。 4.2加强概预算编制人员素质 在概预算编制质量过程中要加强对编制工作的人员进行素质意识培养和员工对于概预算编制管理工作实施问题。因为在建筑工程中概预算编制质量是检验建筑工程质量的要素之一,也是建筑工程中工程造价的一个基础设施。其是一个繁冗而复杂的工作任务,需要工作人员发挥概预算编制工作的作用,达到概预算编制在建筑工程中的最终目的。首先要求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强烈的责任感,把节约投资提高经济效益看成第一位。然后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员工需要具有全面的概预算编制工作的专业知识。工作人员对国家的有关概预算编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有一个熟悉的程度。工作人员要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进行大量的实践工作。 4.3强化工程项目的设计管理 围绕工程项目设计采用招投标体制,也可以进行限额设计,全面整合技术与经济效益。对于达到标准规模的工程,需要实施设计招标,借助招标活动提供的多种设计方案,来进行综合比对,择优选取。另外,还能够进行限额设计,根据完成审核的设计任务书,凭借投资估算,按照初步设计概算,进行施工图的全面控制,根据价值工程原理,科学分解工程造价,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有效。 4.4用计算机进行概预算编制 工程概预算编制的实践比较紧迫,任务较紧急,可能会出现很多任务上的纰漏,所以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工作人员进行预算编制时,需要通过定额条目和各类型项目计算表之间进行反复的抄录和校对,这时,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帮助所有稻荽理内部人员进行工作岗位和责任的划分,制定相应的条例。每个岗位都有严格的授权规定,不能非法进行操作和越权,这样不仅充分运用到计算机,还能对概预算编制工作任务进行保密工作。把建筑工程建筑项目,从最初的投资和进行网上招标以及进行最终的竣工总体结算,把各个环节应用计算机的软件系统进行有效结合,经过无缝接口技术把其集中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成本预算和投资系统,再进行对集中后的完整项目质量和进度安全等的深化。 结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中,概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产生深远影响,建筑企业应该不断提升概预算编制质量,从而合理控制建筑工程造价。 建筑工程概预算论文:现代建筑工程概预算的有效控制探讨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中,建筑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在整个趋势中占据的一个重要的位置,就需要积极的采取措施,将工程上的质量提升上来。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工程概预算工作,属于一个重要的环节,这项工作对施工的进度与工程的成本等都具有很紧密的联系。文章通过对工程概预算工作上的探讨,对其工作中的一些方法进行了相关的总结,仅供专业人士的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概预算;控制措施 工程概预算在建筑工程中属于控制成本环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程一般会在建筑的前期进行工程上的资金预算,根据建筑工程具体的实际情况与开发商的要求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费用开支上的合理预算,目的是通过可续的统筹与规划,将工程上所能获得的利益实现最大化。建筑工程上的概预算工作不仅仅对工程的成本起到控制的作用,还对工程的建筑工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1 工程概预算控制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概预算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根据不同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的具体内容和有关定额、指标及取费标准,预先计算和确定建设项目的全部工程费用的技术经济文件。工程概预算主要分为设计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工程概预算在工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工程的成本、质量、进度的控制一般在具体项目上把设计概算和修正概算融为一个概算,即工程建设项目概算。简言之,工程建设项目概算是初步设计阶段,由设计单位按照设计要求编制拟建工程所需费用的文件,是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建设项目概算还可划分为静态投资、动态投资、铺底流动资金。实践证明,工程建设概预算,不但动态投资随着政策性变化而随之变化,静态投资不进行调整的情况也是很少的,调整的幅度一般都在20%-30%。这不但延长投资回收期,还大大地影响了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使得一些原本效益很好的项目,建成后面临困境步履艰难,甚至成了亏损企业。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前期概预算控制。 2 工程造价超概预算的原因及分析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投资往往会出现“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据初步了解分析,造成工程建设项目投资超概预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设计漏项和变更现阶段,许多建设单位为了缩短投资的回收期,其要求的勘察设计周期较短,使得设计工作的深度不够,导致设计漏项。一些设计单位,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对工程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工作敷衍了事,导致了设计水平不高,审查制度不严等使设计漏项,最后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得不补列建设内容,因此增加了投资。其次不按国家标准设计,或对某项具体设计方案缺乏比较导致设计变更增加了概预算投资。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提高,由于综合系数不断调整,人工工资不断增加,这样概预算就要相应不断调整。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因素就是高估冒算,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建设单位方面。由于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建设费用是国家的、集体的,许多负责建设的单位不但对控制建设费用缺乏责任感,而且也乘机从中取利或挥霍浪费。其次是施工单位方面。建筑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且招投标机制还不健全,相当一些单位采取一些不合法手段来夺得施工权,施工企业的各种名目繁多、档次越来越高的应酬,同行问搞不正当投标,联手抬高投标价造成了高估冒算。 3 对建筑工程的概预算进行控制的有效措施 3.1 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的处理 想要制作出一个细致的并且全面的设计方案就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工作,以实际的调查工作作为主要的参考,实际的调查工作就是指工作人员的进行的信息收集工作。对于信息的收集,可以从以几个方面入手,包括工程的施工地点,工程的施工地点的不同会对工程上的预算产生很大的影响,工程材料的运输与物资上的价格都随着工程地点的不同出现上下的波动。接着是施工的周期,施工上的周期会随着施工进程的快慢产生相应的影响。最后是施工上的材料与设备,材料与设备上的预算主要的影响因素来源与生产供应商的不同会有所差异。面对这么多的影响因素,相关的预算人员一定要进行合理科学的预算。 在建筑工程的筹备阶段需要对工程概预算的方案进行可行性的分析,主要涉及的方面有工程建设的市场因素与环境上的因素。其中,对建筑工程的市场因素进行分析时,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在对市场的当前的形势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以后才能对预算进行定义。最后是技术因素上的对比分析,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对施工技术进行选择。将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汇集分析以后从中选择出一个最为合适的方案,将建筑的施工水平进行一个大跨度的提升。 3.2 合理计算材料与设备价格 合理的计算材料与设备的价格与数量,可以将预算的合理与科学性进行强化。因建筑中使用的材料是施工步骤顺利进行的基础,想要工程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就需要对工程使用的材料质量进行保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材料的价格也进行合理的组合与预算。如果建筑施工使用的材料可以得到合理的预算编制,也是可以将工程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将材料与设备上所花费的资金进行合理的控制,可以采取的方式是将采购的材料分散给不同的生产厂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对风险进行合理的规避,因为一旦有一个厂家在材料供应的过程中出现了突发的紧急情况,这时可以在不影响工程施工进程的情形下,由其他的厂家进行材料上的供应。 再有就是决不能为了节省工程上的整体预算,就在材料的质量上的动起心思,因为材料上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工程整体的质量。使用好的材料进行施工还会因为施工工艺上的操作不当出现工程的质量问题,就更不要说使用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了。在进行材料采购的环节时,一定要提前对生产的厂家进行提前的调查与材料质量上的检测。对于不知情情况下材料出现的质量问题,一经发现一定要及时的向上级领导汇报,并将工程进行叫停的处理,等待事件的解决办法的通知下达,然后根据通知对不合格的材料进行处理,并已经建设完的工程部分进行拆除的处理,重新使用合格的材料进行二次施工。 结束语 结合以上的言论与探讨,可以看出工程上的概预算不仅会对工程的项目管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还会对工程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基于这样的形势,对工程概预算进行管理的与编制的人员一定要在编制的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总结。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形势运用新兴的技术手段对工程的概预算进行革新与完善,对于预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的解决,并对经验进行总结,避免问题再次出现。 建筑工程概预算论文:试论在建筑工程中如何搞好概预算编制 摘 要:目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在管理体系、计价方法、计价依据及管理手段等方面作了许多改革,使沿用多年的概预算定额从指令性转变为指导性,根据市场价格和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来预测工程造价,在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以节约投资、降低造价。 关键词:概预算 编制 工程造价 一、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管理 为了提高概预算的工作质量,把对概预算的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变“把关型”为“预防型”,不断总结并找出概预算编制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原因,对概预算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以防患于未然。同时变“把关型”为全过程的全员全面管理,严格贯彻执行“3个环节”管理程序(即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品校审) ,根据概预算编制过程的实际情况,在影响概预算质量特性、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设置基础单价的计算、单价表的编制和单项工程的投资3个“管理点”。把影响概预算质量的制约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以防为主的自我质量控制,同时建立“质量信息卡”,对中间检查出的问题逐项记录、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从而达到提高概预算成品质量的目的。 (二)提高人的素质 在过去的传统质量管理中,对质量的认识倾向于狭义的质量概念,对人的素质、工作质量重视不够。因为概预算不像设计画图那样,局部修改不致影响全局。概预算人员责任心不强,一旦基础单价有误,工作不细心,费率、小数点、数字位置颠倒等出错,会致使全部编制工作都要返工,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拖延设计成果的出案时间。所以,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检结合,重在提高”的管理原则。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重点抓人的因素,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提高工程质量,通过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 由于建筑工程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施工因素千变万化,施工方法多种多样,就是对概预算非常熟悉的编制人员,在工作中也难免会有一些疏漏和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加之目前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必须查阅大量资料,重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较好地完成概预算工作任务。所以,提高人的素质、加强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 (三)严格按编制规程编制概预算 概预算编制必须遵循一定的编制程序,即:(1)搜集资料,拟定工作计划;(2)计算单价;(3)编制单项工程概预算并汇总总概预算三个步骤来完成。 (四)应用计算机进行编制 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是一项连贯性强、抄录计算量大且非常烦琐的工作。在以往的手工编制工作中,概预算编制人员不得不在大量的定额条目及各种计算表之间进行反复抄录和校对,在大量的简单重复计算工作中耗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不但效率低、速度慢,而且经常出错,与相关专业的设计工作很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改进和提高概预算的编制手段非常重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建筑工程设计行业被逐步推向竞争激烈的设计市场,设计单位要想占领市场、拓宽市场,就要求设计单位及时准确地提出高质量的设计成果,提高自己的信誉,工程概预算作为设计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尤为关键。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目前已普遍采用招投标形式,也要求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能及时准确地编制工程控制价和投标报价。这些都要求概预算编制工作有大的改进,要改变传统的手工编制方法,利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的计算工具来辅助完成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编制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提高概预算编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根本保证。 (五)编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人工土石方工程中运距的计算,要按上下坡折距(见定额附录中的规定)计算准确,特别挖填方折距应取其重心位置,千万不可按最大深度乘折算系数,且折距后应按定额中的运距单位计算。 2.洞挖石方中洞内与洞外的运距要分别计算。 3.土石方运输应把“装、起、卸”的运距计算在内,否则容易算重。 4.编单价表在综合几个定额时,要注意其计算单位,不同单位必须划成同一单位。即要注意自然方、松方、实方之区别,其相应的折算系数在定额附录中均有,应熟悉并掌握。 5.危险品,运费计算不仅单位运价高,而且必须考虑毛重系数1.35和不能满载系数0.8(指公路运输)。 6.定额规定的高程系数,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实际高程调整定额;否则,高程对人工、机械效率的影响就会忽略,造成工程概算包不住。 7.单价表的计算依据一定要写清楚,简单明了、完整;否则,校对时费时间、审查时说不清。 二、影响工程投资的几大因素 (一)材料预算价格 在建筑工程中所用到的材料品种繁多、规格各异,在编制材料的预算价时不可能逐一详细计算,而是将施工过程中用量最大或用量虽小但价格昂贵、对工程造价有较大影响的一部分材料作为主材,常见的有水泥、木材、钢材、汽油、柴油、火工产品、砂石料。 在计算材料预算价格之前,应认真收集基本资料,使编制的材料预算价格符合实际。通常需要根据工程所在区域建筑材料状况、对外交通条件以及已建工程的实际经验和有关信息,根据节约资金的原则,选择合理的供货地点、各种物资供货比例及其材料的价格、合理的运输方式等。 砂石料在建筑工程中用量大,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在编制其单价时应深入现场调查,认真收集地质勘探、试验、设计资料,掌握其生产条件、生产流程、运输方式,正确选用定额进行计算,以确保砂石料单价正确可靠。 (二)费率取用标准必须符合现行规定 在编制不同部门的概预算时,必须按各自有关部门的定额和现行规定、编制办法编制概预算,不得张冠李戴。 (三)正确使用定额和选用定额子目 在编制工程概预算时,由于设计阶段不同,选用的定额也有所不同,在各阶段定额不全的情况下,要注意定额的过渡系数。 在选用定额编制工程概预算单价时,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规定的施工方法、工艺流程、机械设备配置、运输距离,选定条件相符的定额。同时,要对定额的总说明、章说明、节说明及附录内容认真阅读掌握,熟悉各定额子目的适用范围、工作内容以及相关的定额系数的使用方法。 由于每个具体工程项目施工时,实际情况和定额规定的劳动结合、施工措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时应选用定额条件与实际情况相近的规定,不允许对定额水平作修改和变动。当定额条件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时,或定额缺项时,应参考按相近行业的有关定额进行补充,不能随意变更或增减。 在使用定额编制概预算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现行定额的变化和有关费用标准、编制办法、规定的变化,做到始终采用现行定额和规定。 n (四)工程量计算 工程量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原因之一, 工程量计算得正确与否,都将给工程造价、经济指标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工程量的计算,必须严格按设计图纸的几何轮廓尺寸及定额附录规定的阶段系数计算。 (五)科学求实 概预算专业人员在编制概预算时,应坚持原则,科学求实,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收集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工程设计及施工条件,正确应用定额和现行规定,做到量足、价适、费准确,坚决制止巧立名目、高估冒算及搞“钓鱼工程”概算。但又不能少算漏算,要打足投资、不留缺口。 三、结 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已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和改革的新时期,建筑工程建设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及合同管理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概预算的编制方法、内容和费用组成近年来变化很大,加之建筑工程规模大、涉及面广、技术复杂、周期长,使建筑工程投资(包括估算、概算、预算) 的编制任务非常繁重。提高概预算的工作质量,对控制工程造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筑工程概预算论文:浅析建筑工程造设概预算的重要性 摘要:为了使基本建设资金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创造出最好的社会效益,就需要通过必要的程序和方法对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基于此,现介绍了工程概预算的编制依据、程序及方法。 关键词:建设工程;概预算;控制要点 1建设工程概预算的概念 建筑产品,是根据国家基本建设计划和设计要求在指定地点进行建造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而每个建筑产品的结构类型、工程规模、装修标准不同,施工条件、施工周期、气候条件等也各异,因此不可能对建筑产品确定一个统一的价格,而是必须根据设计文件及各种规定的要求,事先进行经济上的计算。建设工程概预算,是指在执行工程建设程序过程中,根据不同设计阶段设计文件的具体内容和国家规定的定额、指标及各项费用取费标准,预先计算和确定每项新建、扩建、改建和重建工程所需要的全部投资额的文件。它是建设项目在不同建设阶段经济上的反映,是预先计算和研究建设工程价格的费用性文件,是对工程投资进行决策、分配、控制、管理、核算和监督的主要依据。 2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编制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工程概预算的编制之前应掌握以下主要文件资料。 2.1 设计资料设计资料是编制概预算的主要工作对象。它包括经审批、会审后的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书及设计选用的国标、市标和各种设备安装、构件、门窗图集、配件图集等。 2.2 建筑工程概预算定旅及其有关文件概预算定额及其有关文件是编制工程概预算的基本资料和计算标准。它包括已批准执行的概预算定额、费用定倾、单位估价表、该地区的材料预算价格及其它有关文件。 2.3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施工方案)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是确定单位工程具体施工方法(如打护坡桩、进行地下降水等)、施工进度计划、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等的主要施工技术文件,这类资料在计算工程量、选择定额项目及费用计算中都有重要作用。 2.4 工具书等辅助资料在编制概预算过程中,有一些工程中直接计算比较繁琐也较易出错,为提高工作效率、简化计算过程,概预算人员往往需要借助于五金手册、材料手册,或把常用各种标准配件预先编制成工具性图表,在编制概预算时直接查用。特别对一些较复杂的工程,收集所涉及的辅助资料不应忽视。 另外,建设单位发放给施工单位的工程招标文件内容及其在材料、设备、加工订货方面的分工也是施工概预算编制的依据。 3工程造价预算的控制要点 建设工程概预算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它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即可行性研究及设计任务书的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纸预算施工预算完工结算竣工决算。 3.1 设计方面控制预算建设工程概预算编制工作首先要从经济角度影响设计,由工程造价人员对每个设计方案作出估价,通过编制施工图纸设计预算来衡量和控制施工图纸设计,供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确定设计限额时参考。在不影响功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降低造价,提出合理化建议,最终在此基础上推选出最佳计方案。改变设计人员的经济观念,要克服当前某些设计中不结合地域实情,片面追求高标准的现象。片面追求高标准的,必须修改设计。因此,搞好概预算编制和审核,才能保证工程设计质量,降低工程造价,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实用的目的。 3.2 做好工程造价预算的编制工作控制预算工程量是影响工程造价预算的原因之一,计算的正确恰当与否,将给工程造价指标带来很大影响。在综合考虑工程的施工组织特点的基础上,应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收集工程勘查报告、地形测量图、施工设计图纸、各类标准图集等相关资料,深入现场勘察、调查施工环境并进行施工方案研究,了解现行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取费标准、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及材料预算价格。尽可能多的掌握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第一手资料,控制好工程造价预算。对工程总造价影响较大的桩基工程和相对复杂的保温防腐项目,特别要注意工作内容漏项的问题。严格按照清单计价范围,掌握项目施工过程,完善工作内容,尽可能的避免施工过程中增加项目变更,保证预算造价的有效控制。 3.3 掌握要素价格市场动态价格在市场中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预算,也是合同风险中相当重要的因素,建设单位应重点注意其动态变化而带来的风险。要求工程造价编制人员对设备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和价格做到心中有数。在投标报价时必须及时了解市场价格,预测其变化趋势,使报价准确合理,减少风险的潜在因素。在实施中更应密切关注,搞好动态分析,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材料订货,确定合理要素价格,减少风险。尚未实现的产品的成交价,只有竣工工程的结算造价才能真正代表市场价格。因此,在资料收集方面,工程造价人员对具体工程的造价指标进行预测分析、对合同中工期、质量、造价三要素的控制要求及相应违约责任要做到心中有数,为合同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3.4 提高工程造价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对造价预算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造价预算管理人员要掌握工程预算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对设计、材料设备采购、现场工艺、工程整体结构、投资分析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应熟悉。对图纸、当地法规文件、地方特色一定要了解透。造价预算管理人员还要深入工程第一线,因为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图纸上的有时候差别很大。工程造价预算管理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用人单位要关心预算管理人才的培养,为造价预算管理人员的深造和提高搭建平台。 3.5 实行“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静态”管理是对造价预算实务中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的统一管理,全国有统一法定的定额,这是定数。但是市场中的人工、材料等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整个市场都是“动态”的,单一的用“静态”的定额来预算,难免造成工程风险投资增大。尤其是人才、材料市场波动得非常频繁,城乡区别大,定额中的预算价格与实际价格的价差增大,必须引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以对市场经济中的政策变化和价格起伏。 4总结 实践证明,概预算工作只有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才能更有效地控制投资,有效地控制基本建设规模,才能防止概算超投资,预算超概算现象发生。因此,要求造价预算人员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一定要找到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的新途径、新方法,并抓好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这样,才能确保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顺利完成工程建设目标。 建筑工程概预算论文:建筑工程概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建筑工程概预算在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现阶段建筑工程概预算却存在着工程概预算编制粗糙、项目招投标不够规范,项目管理相对混乱和施工图纸实用性差的问题,应该优化设计方案、细致编写工程概预算,规范招投标工作,完善工程概预算管理,科学设计工程图纸,并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关键词:建筑工程 工程概预算 工程造价 0引言 建筑工程概预算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根据不同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的具体内容和有关定额、指标及取费标准,预先计算和确定建设项目的全部工程费用的技术经济文件。工程概预算主要分为设计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1]。建筑工程概预算对于确定建筑产品价格、推行招投标并签订工程合同、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控制投资额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工程的成本、质量、进度的控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建筑规模的日益扩大,分析建筑工程概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1建筑工程概预算存在的问题 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概算和预算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高效利用建设资金需要对项目做出可靠的概预算,合理确定并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尽管现阶段的建筑项目概预算相关管理单位均对精确设计、精确编制工程量清单和概预算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而的问题: 1.1 工程概预算编制粗糙现阶段,很多项目投资概预算编制过于粗糙,项目内容计算不够完整,存在漏算、多算现象。有的建设单位为了缩短投资的回收期,其要求的勘察设计周期过短,使得设计工作的深度不够,设计阶段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敷衍了事,以及设计水平不高,审查制度不严等使设计漏项,结果在实施过程中不得不补列建设内容,因此,“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工程投资[2]。 1.2 项目招投标不够规范招投标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和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项目质量。在招投标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招标人和中标人签订的合同价格是真实有竟争力的价格;其次合同对施工过程中的纠纷具备约束力,合同对后期的建筑工程造价具有可控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项目存在不公开招标或以其他方式规避招标现象,有的应该公开招标的项目以邀请招标或议标的方式来代替,或违背招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签订合同,或在招标文件的审查中,对建筑工程量清单没有进行详细审查等,结果造成工程项目很多的不当支出。 1.3 项目管理相对混乱项目管理的作用是在一定的标准内将可利用资源有效地用于完成一定的目标。然而,建筑工程概预算管理通常缺乏连续性,有些建筑工程项目没有严格遵循项目管理程序,有的项目未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就自行扩大规模,个别项目初步设计审查不审概预算,更有甚者先开工后批概预算,导致概预算失去指导和控制作用[3]。 1.4 图纸实用性差建筑工程项目图纸设计要进行仔细研究,最大度地减少误差。工程设计图纸表达不清、内容不详会导致大量设计变更,给结算带来极大不便,使预算和结算造价相差太大、给工程管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带来很大麻烦。然而,有些工程单位在设计过程中只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进行一般化的理论设计,对实地缺少勘察、或勘察不足,这就使得工程结构误差出现的几率增大,造成设计不合理,工程造价升高。 2提高建筑工程概预算质量的对策 2.1 优化设计方案,细致编写工程概预算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开端,设计人员在设计前要非常重视资料的收集工作,充分了解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工程地质条件、场地周围环境、水文、地形、地貌、工艺设备选型、建筑空间和平面、建筑材料和性能,努力优化设计方案。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资估算,在保证质量、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详细编写概预算,各专业要按分配的投资额来控制设计,保证估算、概算起到层层控制作用。 2.2 规范招投标工作招投标工作是完善建筑工程概预算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要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对待。各建筑工程单位必须规范招投标工作程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专业人员,认真组织概预算及实施定额研究,建立工程造价信息权威分析,不断优化计价方法,灵活合理选用评标办法,从而做好建筑中工程概预算工作。 2.3 完善工程概预算管理完善工程概预算管理必须要有全局意识,从全局出发,在概预算过程中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建筑工程单位应该很好地调动每个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概预算控制的组织和群体所有成员的目标达到一致。当责任、任务到人的时候,每个概预算控制部门的子系统要做到以系统的整体最优为目标而选择最优方案。 2.4 科学设计工程图纸增强施工图预算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才能有效防止”三超”现象的发生,才能准确、合理地编制工程概预算,因此,要提高设计质量,减少图纸的错、漏、缺,使工程概预算从一开始就定位在较为合理的水平上。 2.5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要规范在投资建设领域中的行政行为,加大政府对建筑投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为建筑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建设环境,依法行政,照章办事,以利于控制工程造价,提高建筑工程概预算质量。 建筑工程概预算论文: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探讨 摘 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建筑工程造价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对工程造价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概预算编制质量,其是现代化建筑行业中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工作之一,帮助人们全面的反映出建筑工程中的工程项目投资和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概预算编制质量工作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做了探讨。 关键词:概预算编制;质量;建筑工程造价;影响 在建筑行业当中,工程造价成为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项目之一,其可以帮助建筑施工工程进行项目预算和预防投资,减少相应的损失,积累建筑工程经验,推动建筑工程行业快速而稳定发展。概预算编制作为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基础项目之一,需要对其整个工程中所要接触到的项目进行归纳和总结,所以在建筑施工工程造价中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1 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 1.1 忽视了对编制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和编制管控 在建筑工程中,人们往往很容易忽视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概预算编制工作的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文化水平也不尽相同,导致概预算编制工作遇到的困难很多,很难进行正常工作。在进行概预算编制过程中,因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过关,对国家有关概预算编制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清楚不熟悉,所以概预算编制工作根本不能发挥其正常的作用,也不能达到概预算编制在建筑工程中的目的。工作人员进行概预算编制工作过程中出现办事效率低下,工作人员注意力分散不集中,说明其对概预算编制工作的责任感低下。 1.2 忽视了网络计算机的运用 实施建筑工程的概预算编制工作,其实施时间较为紧迫,任务紧急,所以常常会出现概预算编制过程中产生多算或者重复计算,忽视了对现代化计算机的运用,使其成为工作的一个摆设。而工作人员进行大量的定额条目和各类型项目计算表之间反复抄录与校对,在进行这个项目过程中,人们花费的时间非常多,导致概预算编制工作效率非常低,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概预算编制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工程概预算编制人员的工作强度。 1.3 忽视了设计工作中设计图纸对于概预算编制的重要性 概预算编制工作中忽视了对设计工作的设计图纸重要性,影响建筑投资,导致建设投资的差距增加。工作人员进行施工时,没有对设计图纸的内容进行反复阅读和推敲,对各个定额条目和设计图纸说明等内容不熟悉。在进行初步设计时,忽略了对于当地的地理位置和占地面积以及建设标准考查问题,就开始进行设计,导致问题增加,使得概预算编制质量降低。 1.4 陈旧的思维模式 建筑工程进行概预算编制工作时,人们没有自己的创新性思维模式,一味地采用传统的编制工作模式,使其概预算编制工作效率一直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工作人员没有开动脑筋,工作一直得不到创新,对概预算编制质量也不能考虑到其全面性和创新性。工作人员之所以没有工作热情,工作效率低下,都是因为被传统的概预算编制荼毒了。其应用的手段方式和方案都是照搬过来的,与现代化建筑发展完全不相符,使其对于工程造价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2 建筑工程造价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的措施 2.1 加强概预算编制工作的人员的素质与编制和管理 在概预算编制质量过程中要加强对编制工作的人员进行素质意识培养和员工对于概预算编制管理工作实施问题。因为在建筑工程中概预算编制质量是检验建筑工程质量的要素之一,也是建筑工程中工程造价的一个基础设施。其是一个繁冗而复杂的工作任务,需要工作人员发挥概预算编制工作的作用,达到概预算编制在建筑工程中的最终目的。首先要求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强烈的责任感,把节约投资提高经济效益看成第一位。然后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员工需要具有全面的概预算编制工作的专业知识。工作人员对国家的有关概预算编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有一个熟悉的程度。工作人员要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进行大量的实践工作。 2.2 加强对网络计算机的利用进行有效的概预算编制工作 工程概预算编制的实践比较紧迫,任务较紧急,可能会出现很多任务上的纰漏,所以需要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计算机进行概预算编制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因为这一工作的复杂性,工作人员进行预算编制时需要通过定额条目和各类型项目计算表之间进行反复的抄录和校对,这时,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帮助所有数据处理内部人员进行工作岗位和责任的划分,制定相应的条例。每个岗位都有严格的授权规定,不能非法进行操作和越权,这样不仅充分运用到计算机,还能对概预算编制工作任务进行保密工作。把建筑工程建筑项目,从最初的投资和进行网上招标以及进行最终的竣工总体结算,把各个环节应用计算机的软件系统进行有效结合,经过无缝接口技术把其集中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成本预算和投资系统,再进行对集中后的完整项目质量和进度安全等的深化。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使其变得更为科学和合理化。 2.3 加强概预算编制的创新思维 现代化建筑工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工程造价的革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要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加强概预算编制的创新思维模式,进行全面的、创新的概预算编制。采用多人概预算编制工作,挑选其中最合理的最全面的人员,实施奖惩制度,使工作人员加强创新思维模式,并且运用到实际概预算编制工作当中。 3 结束语 要把握好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加强概预算编制工作的人员的素质与编制和管理;加强对网络计算机的利用进行有效的概预算编制工作;加强对设计工作图纸工作的管理;加强概预算编制的创新思维。在进行概预算编制工作过程中,全面掌控好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 建筑工程概预算论文:浅析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而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的工程预算,若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则会对工程项目的效益以及整个工程的工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建筑工程预算的有效控制一直以来都是建筑行业关注的热点话题。由于工程概预算编制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巨大影响,所以对其工作的质量要求也较为严格,同时在建筑工程新阶段此标准要求也不断提高。本文针对性地探讨工程概预算与造价管理的最佳方案和其影响,希望能够帮助到有关人士。 关键词: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工程造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使其施工质量和经济效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我们就将概预算编制工作运用到其中,从而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从而满足现代化工程建设施工的相关要求。不过,从当前我国工程预算编制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就对工程造价管理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就要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来加强基建工程概预算编制工作的应用效果。 一、建筑工程概预算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建筑行业中的工程概预算,首先它计算出的结果并非是准确的,而是一个大概的数字,因为工程根据不同的要求与改建计划,经费也会发生变化,建筑工程预算需要结合工程不同的进度、不同的设计方案,并且按照国家每年对工程建设的不同要求,预先对工程扩大、缩小规模或者重建时需要的相关文件资料进行分析与计算。建筑工程概算的结果是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不同阶段在经济上的表现,它可以预算出建筑工程所需要的整体费用以及各个局部费用,可以有效的对工程投资进行计划、调整、改进以及监管。所以,有效的改进相关制度,加强工程概预算编制的管理,制定出合理的工程造价方案,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投资效益以及整个工程施工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工程的管理者要做好监管工作,指导施工工作,跟进工程进度的工作,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工程的投资风险,并且根据工程概算的具体内容以及工程进度去修改和完善工程造价方案。 二、建筑工程概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完善 可行性报告的编制是重要的第一步,编制的不完善比较常见,很多新企业没有积累的底蕴,缺乏项目资源储备,对拟建项目研究也就较少,对项目开发认识不够成熟。这种条件下的研究报告无法作为编制工程概预算的依据,使得项目在一开始就偏离目标,导致后面的跟进控制和纠偏工作寸步难行。 (二)预算编制的方法落后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开始突飞猛进,这使得建筑工程概预算的计算方法也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间,建筑领域产生了很多先进的技术与创新思维,而且改革开放以来,信息技术传播的很快,我国也引进不少外国的先进建筑技术以及创新的材料、工艺等。在进行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时,要常常运用定额换算的方法进行检查,但是目前大多数工程工作人员采用的工程预算方法都是被动的,也是比较落后的,而且进行定额换算时,定额单价都是很早以前的价格数据,以这些滞后的资料做基础,或者虽然加了新的定额单价,但是新定额缺乏代表性,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就会使相关数据与数量出现误差。 (三)编制目的理想化、作用形式化 编制目的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程序运行不顺畅,作用形式化,一直是阻碍建设投资控制和工程概预算健康发展的绊脚石。人人都知工程造价控制关键在决策阶段,但又都忽视概预算在决策阶段地位。如何掌握充分的编写依据,再科学的论证,保证其起到指导建设投资、调控纠偏、杜绝“三超”作用,这是概预算编控人员需要深思的问题。 (四)施工设计变更的随意性 施工阶段设计变更随意性大。施工阶段施工单位为方便施工,不按设计施工,导致很多计划外支出,造成工程超支,不得不对原有设计进行变更以调整工程预算。而相关各方对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的可行性、科学性、适用性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管理等。 三、建筑工程概预算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一)对设计方案的影响 建筑项目的设计方案由于在整个工程成本中占据较小的比例,所以有被忽略的趋势,然而,设计方案作为整个工程施工的导航,它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无疑占据着很高的比例。所以,选择一个完美优秀的设计方案是整个工程项目的第一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工程的良好施工打下基础。而且,在设计方案确定下来后,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不能轻易改动。编制工程概预算,是平衡整个建筑项目的各个环节,一定前提下减少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经济收益。 (二)建筑材料价格多变带来的影响 由于建筑材料市场价格的波动,会使预算结果在后期产生失准和滞后的问题,这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造价。特别是对工期较长的建筑项目,在后期时原材料的预算会失去其作用,只能用来做参考数据,在整个工程完成和结算后,预算成本结果与实际成本结果的偏差会更加的明显。 (三)数量计算方面产生的影响 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的多少,是概预算的基本依据,也是建筑企业成本支出的根本依据,其重要性非同一般。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实际的工程数量会与方案有所偏差,这会导致整个预算的结果有很大的失准性。所以,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在预算计算前,必须确定下来,再结合考虑其他重要因素,以减少成本预算与实际的偏差。 四、加强建筑工程概预算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预算责任体系 成本管理的建设对于一个建筑企业来说也是很重要的、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的准入机制变得越来越严格,而且在趋于饱和的状态下,建筑企业市场上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大。此时,建筑企业就需要做好成本控制的工作,这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企业要不断的优化成本管理的责任制,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身上并与其薪资挂钩,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基层员工,都要建立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更好的、更用心的为建筑企业的发展做贡献,全面推动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建设、所以,预算责任体系的建立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成立预算专员组 成立一个由精通业务的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工程预算人员组成的预算人员编制组。在编制阶段,工程技术人员及预算人员要统一认识:做到充分交流,了解全面。快速准确的编制资金预算的前提条件是编制依据的完整、无误和齐全。 主要编制依据有:会审后的施工图和说明书、施工定额和补充定额、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施工图预算、施工现场勘察和测量资料、建筑材料手册、预算工作手册等等。另外,预算的编制必须依据完成工程项目的收入和成本预算,这样才能使预算符合实际,发挥作用,而不能以经验数据作为依据,因为年度不同,项目不同,耗费不同。 (三)严格招投标,确保建设领域健康发展 工程招投标活动,是在市场经济主导下的以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为机制、市场选择为调控手段,关系到行业的健康发展、社会稳定的大事。招投标对于国家、企业来说主要是加强利益的获得,使利益社会分配公正以及保障参与招标的各方的合法权益,起到增长经济的效用,保障每一个项目能够很好的建成,加强对各个责任主体的监管。但是,由于当前招投标的法制建设不够完整,招投标管理人为干扰多,各种规定也没有依照地方经济迅速发展所处的环境来改良,并且很多企业为了私利,相互勾结,采取一些违规行为来对招标,进行不正当竞争、暗箱操作。这些都可能使工程没有按招标条件建设,也使得概预算失去原本的作 因此,必须要加强招投标管理。 结语 建筑工程概预算工作对整个工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缩减工程的费用、扩大工程的投资规模,还可以有效的控制工程施工的时间,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程的投资效益。对工程的概预算管理,要掌握影响工程造价的各个因素,这样才能编制出一套合理准确的概预算方案,保证工程整体施工的正常运行。
教育经验论文:对于学生养成习惯教育经验之谈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几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切的感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教学儿歌,规范行为 一年级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儿歌,而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对学生又具有吸引力。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上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手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平时站队时,体育委员会喊“请你站在直线上”的口令,学生会在班干部的的引导下说出"我就站在直线上”,站起队来'快'、'齐'、'静';走路队时,路队长喊“手牵手”,学生会在路队长的引导下说“一起走”。当学生握笔姿势不规范时,可以用以下儿歌来诱导:"两指握住笔,中指托下底,笔杆小淘气连忙往后移……";学生是按小组形式坐的,所以,学生是面朝黑板还是面朝桌子坐,我们也编了儿歌:面朝黑板是师喊“1、2、3!”,生喊“看黑板或看白板”;面朝桌子坐时就是师喊“4、5、6”,生喊“朝里坐”。要求读书时,师喊“读书准备”,学生喊“书斜立”。翻书时师喊“把书翻到__页”,生喊“我就翻到__页”…… 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老师和自己的班主任。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二)行为示范。 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地面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教室桌凳歪斜时,我总是整理齐,讲桌不整洁时,我总是清理干净……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的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时,总有学生去摆放好,教室地面有纸,学生会马上捡起,而且他们还学会开窗、开门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知道了两个人说话不让第三人听见。 如何打饭菜不把菜汁饭粒洒在地上、如何在离座后快速把把板凳插进桌子、在出操时如何做到双手有力摆动,摆到什么幅度,怎样才叫做走路有精神、如何用扫把扫地、用大拖把拖地、如何系红领巾、如何敬队礼、下位上讲台展示如何行走、什么叫轻走慢行等等,我都会边示范边讲解正确的做法。当然,我也会要做得好的同学上讲台示范,一年级孩子的榜样效应出奇好,他们会带动一大批学生朝好的方面努力。 学生有了老师和个别学生的示范,他们就会学着老师和同学去做,行为就会慢慢规范。 三、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着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 班级设奖如下: 我班学生每次帮班级做事一次就奖励一元班币,孩子们做事的积极主动性就调动起来,而不需要我事事去吩咐,事事去督促;当然回答问题正确、做作业正确、书写漂亮都会奖励班币或是小奖品。为了杜绝一年级的孩子把断掉的铅笔芯乱扔,导致地面有很难擦掉的铅笔印,我会奖励捡到断铅笔芯的孩子;我班每周评一次我“进步了”,入选人数为四人,入选的同学相片上墙,并发小奖品鼓励;每周评一次优秀小组,11个小组评选4个小组,这四个小组每人发一个小奖品;每月评一次成长 银行小富豪,入选人数为25人,为了鼓励大多数,50%的学生可以当选(评选依据主要是参考得班币的数量和课堂表现),当选小富豪的25人可以得一张奖状和小奖品;每次评比的结果都会在班级群里和班级博客公示,目的是扩大宣传效应,也激励家长督促孩子进步。 另外我们开展的"为自己评奖"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随着同学们把自己的奖项报上来,我惊讶地感到学生们的好强与上进,"大胆发言奖"、"团结友爱奖"、"遵守纪律奖"、"书写认真奖"、"不乱扔纸屑奖"……这一个个自评奖项无疑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可以说这也是表扬的威力,是激励的结果。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 比如抓个人卫生,我会在每周二晨会时间检查个人卫生,除了周二,我会在任意一个时刻抽查个人卫生,每次会重点查个人卫生习惯差的孩子;比如出操时双臂没有有力摆动的,我会在出操回来之后,要那些没有按要求行走的孩子站在讲台上练习原地踏步走,直到全班学生说走得很好为止,接连几个星期这样抓,慢慢地都会养成出操时双臂有力摆动的习惯了。为了让孩子们养成离座后板凳插桌子、饮水机、电灯、电扇的开关没人时要及时关掉、书包的嘴巴要合上、吃饭时桌套要取下来、自己座位旁有垃圾自己捡起、上课前把学习用品统一放在书桌的左上角等等,我会在这些要求提出来之后的一两个星期都会强调,如果发现上述情况没有做好的,我会让本人去完成,宁可让全班同学都等着他,也要让他自己去做,目的是要让他明白,该他做的事,他自己必须做好,长期这样抓,每人的责任意识就增强了。 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我通过"电话"、"班级群"、“QQ个人对话框”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他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抓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要有耐心、有信心! 教育经验论文: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验体会 着力三个层面 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海南专员办党组书记、监察专员 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解决“四风”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通过学习思考,我认为要从“为什么”、“改什么”和“怎么改”这三个层面,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一、首先要解决好“为什么” 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是能否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党员领导干部如果弄不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就会割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动摇党的执政之基。财政是党和政府履行人民赋予职责的基础,与人民群众利益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专员办是财政部派驻各地履行财政监管职责的部门,是财政管理职能的延伸,直接面对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既要围绕财政中心开展工作,保障中央重大民生、财税政策的贯彻落实;又要发挥好财政部与地方政府、中央基层预算单位的桥梁纽带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工作全过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要一支业务精、作风硬、素质高的干部队伍。现阶段,财政改革发展对专员办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通过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思想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是进一步改进财政工作、推进专员办工作“转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和机遇。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思考,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觉性,从思想上解决问题,真正以“公仆”的身份,摆正自己的位置,站稳群众立场,克服私心杂念,把作风建设作为事关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来对待。自觉行动,切实把自己摆进去,克服轻视、观望心理和敷衍态度,增强直面问题、抛开面子、解决问题的勇气。 二、其次要明确“改什么” 聚焦“四风”,结合本办实际,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改什么”是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求内外意见,聚焦“四风”,找准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症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主动触及问题,对号入座、敢于担责。如,在形式主义方面,是否存在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深入性不够,对重大民生财税政策学习研究不透,理解不深,制定的监管方案、办法不切实际,影响监管效果;一些制度、决议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等问题。在官僚主义方面,是否存在调查研究视野不宽,站位不高,一些检查不深不透;有的党员干部责任心和执行力不强,工作拖拉,得过且过,服务意识不强,以监督者自居,口气大、态度生硬;有的干部存在执行力不强,合意就执行、不合意就不执行的现象,对工作不负责任、得过且过等;在享乐主义方面,是否存在安于现状,缺乏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争创一流的勇气的现象;存在精神懈怠,计较个人得失,缺乏奉献和奋斗精神,追求物质享受,甚至个别干部利用监督权,私下放水、吃拿卡要的现象;在奢靡之风方面,是否存在办公会议等费用控制不严、铺张浪费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影响专员办的工作成效和可持续发展,影响专员办履行为民监督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道德品行等方面认清实质、深挖根源,下大力气予以整治。 三、最终落脚在“怎么改” 解决查摆出来的“四风”问题,抓好落实整改、建立长效机制并取得实效是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一是强化责任意识。领导班子成员和处室负责人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做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推动者,更是参与者;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以身作则,努力做到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查找问题先一招。精心组织并确保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整改落实,认真执行中央关于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厉行勤俭节约的规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要坚决不做。二是主动整改落实。党员干部要勇于正视自身缺点和不行动,从自身做起,从现在改起,不等、不靠,将整改落实贯穿活动始终。对征求意见中各方面反映的问题,要及时研究处理,能够改的要马上改,立行立改,不等不拖,让各方面看到干部作风有实实在在的变化。三是完善制度保障。怎么改,方式路径很重要,集中教育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问题在短期内一次解决,因此建章立制很重要,而且要靠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长抓不懈。要着眼于通过建立健全改作风的常态和长效机制,使好的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四是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制度是硬保障,让人客观上不得不去转作风,理想信念教育是软引领,让人主观上努力去改作风,两力合一,才能真正让转作风成为广大干部职工内化于心的自觉行动。 教育经验论文: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摘要]二战之后,美国的教师教育体制逐步由半开放走向全面的开放,传统的专门师范院校也逐渐升格转型为综合性大学。转型为学校创造了发展的机遇,但也为教师培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对此略作展开分析,并结合当下我国师范院校的境遇,提出相关的转型策略。 [关键词]教师教育;师范院校;转型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愈加高涨的教师教育培养体制的开放性、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和高层次化的呼声,在历经百年的定向型、封闭性师资培养体制之后,已经习惯了被国家包办而从无生存之虞运行方式的师范院校,面对巨大生存的压力,也不得不各自重新考虑自己的定位,并期望通过办学体制乃至办学方向的变革,来谋求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如果说,在整个国家教师教育培养体制层面上,这一改革被称之为“转轨”,那么,至少对于部分教师教育机构而言,它无疑是一次涉及人才培养规格、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全面调整、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型”。这一转型的实质内涵并非是拘泥于传统的所谓师范性与非师范性、专业性与学术性之争,而是具有两个层面的现实内涵:一是如何通过办学方向和策略的转变,充分挖掘现有的资源优势,扩大眼务面向,提高学校的整体和综合办学效益;二是在愈加激烈的院校竞争中,如何通过转型,在全面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包括学术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的前提下,使具有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师范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与合理配置。本文即围绕这两个问题,结合美国教师教育机构的转型历史经验和教训,略加以展开分析。 一、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的历史回顾 美国的教师教育培养体制的形成发端于19世纪上半叶。1823年,美国出现了第一所私立性质的两年制师范学校(normal school)。随后在1839年,马萨诸塞州创办了第一所公立师范学校。19世纪下半叶,在巴纳德(Henry Barnard)和曼(Horace Mann)的推动下,大量的公立师范学校在全美纷纷涌现,一个由地方政府主导、以初等教育师资培养为己任的专门师范教育体系开始形成并初具规模。与此同时,为满足中等教育扩张的需求,美国许多的传统文理学院,也陆续扩展了其作为中学师资培养机构的职能。这一情形一直延续到二战前后,即至少到二战时期,美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由师范学校和文理学院共同组成的半封闭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美国定向型师范教育机构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初。鉴于韧等教育师资数量渐趋饱和、质量亟待提高的现实需要,美国大量的师范学校在各州政府的扶持下,逐渐升格为师范学院(teachers college)。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层次提高性质的转型,大量的师范学院开始把教师培养年限由两年延长至四年,并提供学士学位,少数甚至提供硕士学位,培养方向不仅有初等教育师资,而且在战后为顺应迅速膨胀的中学入学人口增长趋势,也提供中等教育师资。 然而,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转型,实际上是兴起于二战之后,这就是战后专门性质的师范教育机构的综合化变革走向。二战之后,在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面对人们日渐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美国各州开始逐渐关注州立公立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传统的师范学院因为原本就是公立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都分,因此,与19世纪美国大量出现的赠地学院(农工学院)一样,师范学院也被纳入到各州的统一规划之中。为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满足地方社会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各州逐渐淡化了师范学院传统的专门化教师培养职能,而将其改造(升格或合并)为面向地方服务的文理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譬如目前加州的圣何塞大学、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苏必利尔分校、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等,便是由早期的师范学院改造后而形成的综合性大学。可以说,在全美如今的各州中,几乎都存在一些早期由师范学校、到师范学院、再到综合性大学这样的典型机构。 被改造后的师范学院,虽然不再定位于专门的教师教育培养,而成为普通的大众化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但是,大多学校并没有放弃其传统的师范教育职能、只是把教师教育资源调整和压缩为综合性大学内部专业性的院系机构,这些机构或称教育学院、教育系或教育学部等。如目前的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苏必利尔分校便依旧设有教育学部(division of education),学部下设教师教育、教育管理、咨询、体育与健康等学系。在提供本科层次教师教育同时,学院、学部或学系还提供5年制的教育硕士层次教育。压缩后的专业性教师教育机构,教师的培养并不局限于学部或学院之中,而是具有跨院系培养特征。其基本学习要求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全校性的普通教育课程必修要求,小学教师一般要求两年;二是学科学习,小学教师要求稍低,中学教师要求高。包括小学教师的培养,都一般要求专修一门本科层次的学科;三是学部内部相关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小学教师一般要求50-125个学分,中学教师平均26个学分),学生对专业有自主选择的自由,学部在继续开设师范性专业的同时,对于大学内部非师范专业中希望从事教职的学生提供双学位和辅修课程,除此之外,学院还提供教师资格的证书教育。 在20世纪80年代,由近100所研究型大学教务长和人文与教育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霍姆斯小组所提交的《霍姆斯报告》中,开始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甚至强调取消所有本科层次教师培养。卡耐基教育基金会进而提出,所有教师培养都应该进入研究生层次,入门者必须拥有一门学科的学士学位。然而,颇为有趣的是,正是在传统的师范院校出于转型的变革时期,美国的诸多传统知名公私立大学也对教师的培养产生极大的热情,据 统计目前美国约有1000所公、私立综合大学设有教育院系提供研究生层次的教师教育课程,而其中不乏一批世界顶级大学。继1888年东部长春藤联盟大学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1917年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由人文艺术教育系发展而来)成立之后,美国的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等,也纷纷发展或创办了教育学院、教育学部或学系。(各校英文名称不一,如哥大为teachers college,斯坦福、哈佛和伯克利等为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则为school of education等,在此权且统称为教育学院)。这些知名大学所创办的教育学院,虽然相对缺乏师范教育的传统,且学院在各校内部学术地位并不突出,但是,由于它们有着其他学科特别是文理综合性学科实力雄厚的先天优势,创办不久,各自的教育学院就成为美国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教师培养的重镇。譬如,在2002年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学院分类排名中,斯坦福的教育学院名列第一,其后分别是哈佛、加州洛杉矶分校和哥伦比亚。 与大多传统的转型师范院校所承担的职能多少有些不同的是,上述知名大学的教育学院一般不提供本科生教育(本科生的辅修专业除外、另外如康奈尔也提供学士层次的师资培养),而主要承担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学位教育。如哥大教育学院设有9个系,包括人文艺术、行为科学、临床心理学与咨询、课程与教学、健康与行为科学、人的发展、国际跨文化研究、数学、科学与技术、组织与领导等。所提供的学位有教育硕士(Ed.M.)、文科硕士(M.A.)、理科硕士(M.S.)、教育博士(Ed.D.)、哲学博士(Ph.D.)等等。也就是说,知名大学的教育学院实际所承担的主要职能是培养高层次的教师和教育部门的管理者、从事学术理论研究、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政策性的咨询等。如哥大教育学院便声称学院的责任是:“参与有关教育核心议题的研究;培养下一代教育的领导者;为当代教育领导者提供有关实践与政策教育以应对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引起有关教育的公众辩论和形成教育的公共政策;改善教育机构的实践。” 二、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中的问题分析 美国教师教育机构的转型大致完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而,目前基本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完全开放型教师培养体系。所有教师教育都由综合大学来承担。教师培养趋于高层次化,这种特点应该说基本反映了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大势。然而,统观美国教师教育机构的转型过程及其变革效应,尽管总体而言是成功的,却也并非尽善尽美。在此尝试略为展开分析。 相对于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传统上美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其从业人群女性占绝对比例,1990-91年度统计,全国女性教师占73%。即使到今天,教师从业者的境况也依旧不尽人意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进入教育领域学生的学术性向测试(SAT)分数普遍低于其它专业,在13种专业中名列倒数第二。因此,我们与其说,美国教师教育机构的转型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延伸,不如说,是外在各方面力量强力推动的结果。构成美国师范教育机构转型的外来力量,除了我们以上曾提到的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政府的强制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美国社会传统的教师教育观。兹纳(Kenneth M.Zeichner)等人认为,美国的教师教育中存在四个传统:学术传统、社会效率传统、发展主义传统和社会重建的传统。其中最为古老且在当今教师教育中影响依旧深远的便是主流的学术传统。学术传统早在正式的师范教育机构“normal school”出现之前就已经根深蒂固,其原始的本义是古典的人文(liberal arts)教育本身就等同于“为教而准备”,而人文教育原本就是传统大学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要培养一位教师,只需要给予适当的人文教育,再辅之以一定学徒经验就足够了。如果说这种观点在以前是不言而喻的(如早期很少有人会认为,中学教师也需要专门师范机构来培养),那么到20世纪上半叶面临专门师范教育机构的成型,它就开始显示出强烈的反弹,许多保守人士对此甚至予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如弗莱克斯纳(Flexner)和贝司特(Bestor)等人便提出一种教师教育“学术传统”观。其基本含义如贝司特所言:一种新的教师教育课程应该是建立在坚固的人文和科学基础之上,而不是纯粹的教育学职业技巧之上。……它要求教师必须接受足够的学科训练,并对学科报以彻底的忠诚。 可以说,正是美国教师教育的“学术传统”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二战后美国师范院校变革的政策价值取向,至今在美国社会中还很有市场。例如目前美国一些州,甚至在教师资格认定中对于入门者是否有过专业训练资历并无要求。学术传统观为教师教育的两个层面的转型提供了合理解释:一是既然学科训练是教师培养的基础,显然最有效的学科训练应该是在综合大学而不是在所谓的专门性师范机构中进行;二是为保证未来教师能够接受足够的学术训练,就有必要延长他们学科教育的年限,而把专业教育内容压缩并后延,因此,教师教育的高层次化也就在情理之中。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也就是基于这一理念,福特基金会通过以基金支持的方式,鼓励综合性大学进行研究生层次的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包括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在内的众多知名大学都是这一基金的受益者。而事实上,当时所探索的研究生层次的教师教育模式直到今天依旧被广泛采用。80年代的《霍姆斯报告》和卡耐基教育基金会的主张都是这一理念的逻辑延伸。 学术传统观存在明显重学科培养而淡化专业养成倾向,这种观念固然在间接意义上促成了美国教师教育培养体制的转型,但是,在转型之后,这种倾向包容易带来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事实上,在传统师范学院综合化之后,伴随着各院校对学术发展的青睐,教师教育的地位普遍有所下降,教师教育资源也逐年萎缩,教师的学术训练与专业能力培养间的平衡也不复存在,美国各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专业的辅修制和4+1的双学位、研究生层次教师教育模式的形成,便反映了这两者间的严重失衡。此外,在实现转型成为综合性大学之后,伴随着学校内部评价制度的变革,传统师范教育注重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优势被削弱了,即使是教育学院中的教师也由于其工作被绳之以通用的学术标准,因此他们对知识和智趣的偏爱远胜于专业实践技能的探索,人们似乎更乐于去建构理论和出版专着,而无暇顾及对未来教师实践层面的能力和技能培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早在师范学校升格 为师范学院以前,美国的小学教师一般是由师范学校来培养,而中学教师的培养则由文理学院来承担。在转型之后,所有各阶段教师的培养都强调了学术性,而淡化了专业性,这种一刀切的方式难免忽视了不同教育阶段对教师素质要求所存在的差异,因而,势必带来教师适用性问题。实践表明,在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下,高层次未必一定等同于高质量,换言之,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也未必就一定有较高的“教”的水平和能力,特别是对小学教师而言。 三、由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而得到的启示 目前在我国对于师范院校的转型,尽管人们讳莫如深,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转型已初显端倪。其表征有二:一是鉴于东部及东南地区学历达标教师数量的相对饱和,传统的中师教育机构大大缩减;二是自20世纪末高校扩招政策出台后,几乎所有高师院校纷纷扩大了非师范专业的比例,有的甚至非师范专业比例超过5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少数综合性大学也开始仿照美国大学建制通过院校合并或独立设置的形式创办教育学院,师范院校独揽教师培养的格局已被初步打破。因此,对于目前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是否有无必要的问题讨论,实际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或许一个更值得探讨的现实议题应该是我们如何实现平稳的转型?即如何避免转型可能带来的诸多负效应?以及转型的程度究竟如何? 与美国相比,我国有着更长期的师范院校的独立设置历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我们又逐步建立了一个层级分明的封闭型师范教育体系。而在美国,实际上从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的封闭型体制,综合性的文理学院自始至终都承担着中学教师的培养任务,因此,在面临教师培养高层次化的压力下,美国也便自然而然地选择厂综合化的发展道路。然而,我国因为原本就存在一个等级分明的体系,高层次化即使在如今相对封闭的培养体制之下也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何况封闭型也并非是乏善可陈,特别是在中国目前各地师资水平分布还很不均衡的条件下,它不仅可以提供数量上基本的保障,而且在质量保障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如果说存有问题,问题的焦点恐伯不在于是否必须走综合化、开放型发展道路才能满足现实教育发展对高层次教师数量需要,而是综合化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质量?由此进一步所引出的一个问题便是,如果说综合化是教师教育质量提高的必然选择,那么,我们目前高师院校的综合化程度如何? 同美国早期的师范学院相比,我国目前大多高师院校应该说有着更好综合化基础和条件。大多学校文理学科齐全,而且有少数高师院校的学科群已具备相当的学术水平,甚至在综合性大学之中也位居前列。因此,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认为,所谓综合化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必然之路,在中国恐怕也不是根本性的问题。实际上真实问题所产生的语境是:在体制开放后综合性大学也可以参与教师培养的前提下,高师院校如何能够维持与其竞争的传统优势?此为其一;其二,对于少数高师院校而言,既然它们已经具备相当高的综合化程度以及比较雄厚的研究实力,继续强制性地要求它们定位于教师教育,这对它们而言是否公平?也是否是一种效率之举? 显然,这两个问题其实都牵涉到一个核心问题:既然教师教育对综合性大学开放,综合大学的培养模式是否也应该对师范院校开放?从公正的角度来考虑,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因此,正是基于这一问题语境,我们再来探讨师范院校的转型问题才具有实际意义。那么,师范院校如何转型?这里实际也隐含了另外一个问题,即转型的程度如何?就目前状况而言,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在教师教育领域师范院校还维持着综合性大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至少在一段时期内,大多师范院校实行适当转型,采取师范性与非师范性并举的策略,应该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否则,轻易放弃自己的传统特别是在中小学教师培养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不仅不利于我国教师教育的稳定发展,而且也无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以上美国教师教育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整体重学术而轻专业的倾向,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教师教育培养质量问题,足以表明,美国转型经验不可盲目仿效,它未必符合我国教师教育现实。 但是,对于少数已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师范大学而言,它的转型则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从美国教师教育转型过程中,我们看到,最出色的教育学院也往往分布于那些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之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格局,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知名大学强大的文理综合实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显赫的声名,在无形之中提升了教育学科的学术水平,正所谓水涨船高。因而,这些大学的教育学院通常不仅仅定位于为中小学校直接提供师资储备,而是更注重培养和培训教育部门的领导者,为其它教师教育部门输送高水平的学术人才,为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咨询。与美国传统的师范学院不同,我们目前少数师范大学不仅在师范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理学科各个领域,也已具备相当的学术水平,并在社会中有着良好的学术声誉,也就是说,就学科的综合程度和水平而言,它们更具有美国的综合大学特点。因此,与国内其它非师范性综合性大学相比,无论在众多学科学术水平还是教师教育资源积累上,少数师范大学所具备的这种双重优势都决定了它们在国内教育领域无可置疑的领先地位。但是,面对在未来一个更为开放的培养体制中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的崛起,目前暂时处于领先地位的少数师范大学的优势能够维持多久?显然,继续坚持目前的“师范性”定位,前景堪忧。 毫无疑问,既然综合性大学可以办教育学院,本来就具备综合优势的少数师范大学,就没有理由不允许它发展为一所完全意义亡的综合性大学。或许,唯有如此,它方才能够在提高自身学术竞争力的同时,也能够维持教师教育领域的竞争优势为主动应对综合性大学的挑战,目前少数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应对策略不外乎两点:一是通过进一步加强学科的综合化程度和提高学校整体学术水平,带动教育学科的发展;二是对现有教师教育资源进行更新配置和教师教育制度安排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以资源集中优势激活教育学科的学术发展动力。 这两个策略实际上已经触及到少数师范大学办学方向的重新定位,即所谓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型问题。显然,在此所谓的转型,就是超越师范性的传统定位,与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展开全面的公平竞争转型后的教师教育资源将逐步从原来的学科组织中剥离出来。并向教育学院集中,从而,使之成为一个承担如美国知名大学教育学院同样职能的教育以及与教育相关学科研究的重镇,高层次教育学科人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培养和培训的基地。 教育学院内部学科设置和组织建制,可结合各校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哈佛和斯坦福的教育学院,由学院一级设立不同的培养计划和项目,并根据研究课题需要设立相关的虚体研究性机构。或许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建制更符合我国师范大学的实际,即以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为主,在保留目前既有的系所结构框架的前提下,整合分散于学院外部的其它学科教育资源,不妨增设如哥大教育学院所设置的文科教育系所或中心、理科教育系所或中心。教育学院承担学术研究和教师培养双重职能,教师培养可采取4+2模式提高层次,也可以采取双学位制和辅修制的方式,通过合理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块,向有意于从教的本科生提供专业化的训练。 企业普法教育经验交流材料 “*”普法以来,莱钢集团紧紧围绕公司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不断深化普法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企,为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一、把握企业发展要求,强化“三个突出” 我们在抓好全员普法教育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根据生产经营、改革发展需要,突出三个重点,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 (一)突出重点人员,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莱钢一直把抓好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作为工作的重点,努力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了各级管理人员学法用法的规范化、制度化,每年举办法制培训班,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全面法制培训。实现了法制教育进党校,所有新提科级以上干部要在党校进行包括法制教育在内的上岗培训。开展“净心”、“警示”教育。自*年开始,分批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警示教育,通过犯人现身说法,使广大干部从心灵上受到触动,提高了遵纪守法、廉洁从业的自觉性。 (二)突出重点岗位,防止经济犯罪的发生。每年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工程、财务、供应、销售等部门、岗位人员进行专题教育。近几年,突出抓了大宗物资采购、产品营销、资金调度、合同管理、质量检验等关键岗位人员的普法教育和监督制约。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亲自为工程管理人员上法制教育课,提出了“招标活动不准收受索要投标方或施工方的礼金、回扣”、“不准单独或在家中接待投标方”、“不准透露与招标有关的信息”等“八不准”要求。由于教育、规范到位,在总投资140多亿元的莱钢“十五”技改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违规违纪案件。工程建设创下了高炉、转炉、焦炉等全国同类工程项目建设工期、建设成本和达产速度等多项纪录。 (三)突出重点内容,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根据企业实际,采取举办法律培训班、专题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重点加强了公司法、合同法等经济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增强业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为深入学习贯彻合同法,规范合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先后举办了10期合同管理培训班,对562名合同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同时,针对企业生产安全第一的要求,加强了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强化监督考核,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有效保证。公司连续4年被省工商局认定为“企业年检免检单位”,连续16年被评为“山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连续6年保持“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荣誉称号。 二、不断深化依法治企,规范经营管理行为 (一)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合同管理办法、纠纷处理管理办法、工商登记事务管理办法、注册商标和名称字号使用管理办法、招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制作了合同审查工作流程图、颁发委托授权书工作流程图、参加招标活动工作流程图等一系列科学、高效的工作程序,从而保证了企业依法管理、依法运作,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严格监督检查。公司纪委、法律事务部、监察、计划、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每年组织开展合同管理、劳动用工、依法经营等各种专项检查,规范经营和管理行为,杜绝和防范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在莱钢“十五”技改工程全面展开的*年,共进行大宗原材料、工程建设项目、机械设备、备品备件等招标监督1121项(次),提出意见和建议129条,避免经济损失2730.86万元,增创经济效益1.16亿元。 (三)依法经营运作。*年,针对部分子公司进行改制的情况,制定下发了《关于在改制工作中加强监督工作的意见》,以切实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坚决杜绝改制过程中发生低估贱卖、暗箱操作、转移藏匿资产等违规违纪行为,有效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在工程建设土地征用中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积极保障农民利益。莱钢大h型钢工程全部建在荒山野坡上,为国家节约用地1860亩。 (四)建立“廉政效能管理体系”。*年,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创建了“廉政效能管理体系”,在全公司建立健全廉政建设教育和培训、管理程序控制、重大问题决策、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这个体系的建立实施,把源头治理、过程监控和事后监督查处有机结合起来,把对经营管理人员的遵纪守法要求贯穿到工作程序、工作职责、工作制度之中,从过去主要靠法律和党纪、政纪约束,转变为按程序办事、靠制度管人。这个体系荣获中钢协管理创新一等奖,并被《中国监察》杂志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五)依法维护职工权益。制订了《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规定》,确立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制订了《职工代表大会实施意见》、《厂务公开实施细则》和职工工资支付办法、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办法等,实行了社会保险“五险一金”。对困难职工实行大病医疗互助、超限额救助,实行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安康保险和女职工“四病”保险,出台了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去年,又制订了职工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健全了职工利益表达机制和权益维护监督机制,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三、发挥法律顾问作用,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年底,莱钢开始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成立了法律事务部,积极参与公司重大经营活动,规范公司经营行为,依法处理各类纠纷,切实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一)参与经营决策,发挥法律参谋作用。法律事务部坚持“规范管理、防范法律风险”的原则,积极参与公司重要经济活动90余项,出具法律意见书90余份。其中包括同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合作制定“十一五”发展战略;与世界钢铁巨头阿赛洛公司股份转让谈判、协议审查修改;公司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相关工作;公司收购、重组、融资项目;招商引资项目的谈判;对外投资调查清理等。在这些工作中,法律事务部及时准确地提供了法律意见和建议,为公司领导的决策活动和职能管理部门的实施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妥善处理各类纠纷,依法维护公司合法权益。*年以来,共处理各类纠纷案件534起,涉及标的额8.78亿元。在处理过程中,公司法律事务部针对莱钢存在的债权形成时间早、缺乏证据、超过时效、合同难以查找等特点,在对纠纷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制定了不同的策略,共盘活债权2.31亿元,避免和挽回损失1.18亿元。 (三)强化合同管理,把好预防风险关。审核建设施工、技术、买卖、融资、合作项目等各类合同1561份,涉及标的额56.89亿元,提出修改意见1100余条;参加招标活动438次,实地调查企业86家;审核办理授权委托书197件;对公司业务单位的164件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进行清理和审验;对53家企业的合同管理进行了书面审查。严把合同关,维护了企业利益,防范了风险的产生。 “*”普法期间,由于我们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结合、普法教育与公司管理结合,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员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持续推进,企业各种管理制度、办法规范、健全,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能力明显提高,职工群众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明显增强,企业的生产经营、建设、改革实现了和谐、健康、快速发展。去年,钢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跨入全国十大钢铁企业行列。 教育经验论文:学校先进性教育活动回顾及经验 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回顾及经验回顾信息学院半年来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学院党委和各党支部采取了许多措施和好的做法,保证了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1、确立整体观念,保证各个阶段工作内容的有机联系,提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 学院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精神和学校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在制订学院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方案时,既体现先进性教育活动各个阶段的不同具体工作任务,又认识到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个环环相扣的整体,必须正确把握。实践证明,用整体意识的基本思路指导我院先进性教育活动各个阶段的工作,切实提高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 从整体性意识出发,始终注意把学习和提高党员思想认识作为各个阶段的重要任务。在新时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广大党员而言既是一种具体的组织要求要求,同时又必须客观地看到不少党员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严格程序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经过层层发动和广泛动员,许多党员对先进性教育活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毋庸置疑,在部分党员的认识中存在较大差异,有的甚至是带着抵触、怀疑和观望情绪被动地进入学习阶段的。 学院党委认识到要解决党员队伍中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存在的问题,反思党员在先进性、发挥模范作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抓好党员学习阶段的学习。要从中央的重大战略布署高度和建设一流大学的具体要求来激发和要求党员积极投入到保先工作中来;学院各党支部按照党委要求,强调学习是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基础,并围绕学习内容开展各种有效的学习和讨论,专题发言,布置撰写论文和读书笔记等,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为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和整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每位党员认真阅读学习资料,撰写读书笔记,光学工程教工 一、二党支部,光电研究生第 二、三党支部,光电博士生党支部,信电本科生第五党支部,控制系本科生党支部党员在学习中深入思考,每位党员都写出了较高质量的学习心得和论文,促进了学习的深入。退休党支部书记曹向群、徐兴潮、诸葛玲同志认真组织退休教工党员学习,写出较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给年轻党员作出了榜样。 5月2日开始,学院保先工作转入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这阶段的工作政策性强,每位党员都要面对不同的意见和批评,还要在党内进行面对面的思想交锋,同时还要认真做好党员四个等级的评定。学院党委就该阶段的工作重点、主要环节、工作程序、完成时间、质量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工作布置,明确提出开好三次会议(支部动员会、民主评议会、等级评定会),个人总结要三上三下(征求意见,自我总结情况汇报与党委指导意见,民主评议、等级初评情况汇报及党委意见,等级评定及党委审批意见),党支部要上交三份材料(支部大会记录本,支部阶段工作小结,党员评议登记表)的总体要求,各党支部随即召开第一次支部党员大会,对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自我剖析和总结提出具体、严格的要求。各党支部认真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学院党委严格督查,及时指导,在整个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做到突出党性要求,紧扣思想实际,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将征求意见、自我剖析、个人总结、民主评议等各项工作紧密衔接,逐步深入,坚持广泛性、真实性、严肃性、准确性,并力求有所创新。学院党委、各党支部和党员个人采取各种方式征求党内外意见(意见箱、电子信箱、书面调查、个人交谈、座谈会等),并将征求到的意见梳理后及时反馈党员个人,党员将个人征求到的意见和支部反馈意见进行认真反思并再次修改总结。信电系机关党支部广泛征求了服务对象(系主任、所长、教师、学生等)的意见,能改的马上改正,暂时改正有困难的,积极创造条件,使机关人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光电硕士生第二党支部,在首轮电子信箱征求意见时,肯定和表扬的意见多,不足意见反馈少,支委和党小组又组织6个小组,分头面对面与党内外群众征求意见,取得较好效果。信电系光电子所党支部设计了政治思想、党性锻炼、教学科研、服务奉献等8个方面的意见征求表,征求了所内全部教师的意见。各党支部严格把握党员自我剖析和自我小结关。光电本科生第二党支部,用问馐欠裾易迹词欠袂宄姆矫媸欠衩魅返谋曜技觳槊扛龅吃备鋈诵〗幔笱细瘛⒁饧魅罚缓细竦耐嘶氐吃备鋈私行薷模Р吭偕蟮诙濉?/P 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准确到位的个人总结为党员民主评议创造了条件;全院41个党支部均严肃、认真地完成了支部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收到了良好地效果。信电系机关支部8名党员,民主评议党员从晚上6点开始直至11点多,大家还觉得意犹未尽。赵颂平同志为信电本科生第四党支部书记,用了三个单位的时间参加了支部三个党小组的评议,掌握了支部全体党员的评议情况。控制系仪表所党支部对党员要求明确,党员认识到位,党员自我剖析材料普遍深刻而具体。党员民主评议会议后,不少党员反映,象这样主题鲜明、剖析深刻、批评到位、态度友善的党内组织活动,近几年少见,教育深刻,受益非浅。党委在此期间,注意掌握政策,与支部一起切实抓好二头,做好重点人的工作,收到良好效果。省蹲点组组长茹惠祥同志多次来信息学院检查指导工作,还亲自参加了光电博士党支部第二党小组民主评议党员的工作,并给予较高评价。 六月初我院开始进行“整改、巩固提高”阶段的保先教育工作,各党支部和每位党员克服学期末事情多、“非典”后任务繁重、出差多等因素,都认真完成了书面的整改计划,落实了整改的措施。在落实整改工作中,教工党支部和教工党员与年度工作考核、聘岗工作结合起来,把落脚点放在学科与研究所发展上,放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实际工作中,毕业班学生党支部结合毕业高校的实际,提出文明离校的倡议。为了强化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光电系本科生党支部开展了“交一次特殊党费,资助贫困地区学生入学”的活动,为资助磐安县一小学生完成小学6年学习捐款1310元;控制系工控所党支部,着眼于加强党支部的作用,制定了可行的措施;信电系硕士生党支部开展了“金点子”活动;薄膜与显示技术研究所党支部着眼于骨干教师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新的研究方向布点,研究所集中资金投入到光电显示材料新的研究方向中去。 学院党委结合学院发展和现状,充分认识到这次保先活动是促进学院发展,理顺关系的一次机遇,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和党员个人要求并制定了措施;根据广大党员提出的建议,提出调整机制、理顺关系、提高效率、认真做好学院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意见。 2、严格督促检查,加强上下沟通和面对面指导,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序进行。 高校教师党员绝大多数是教学科研的骨干,工作任务重,时间紧,担心党内活动多影响业务工作,对先进性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效性的认识不足。针对这些影响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的主、客观不利因素,学院领导小组加强了督查工作。学习阶段一开始,学院就成立了督查小组,全面负责学院层面上的督查工作,工作中坚持督查与指导相结合,重在落实。学院督查组在学习第一阶段结束时,对各支部学习情况进行第一次检查,在了解各支部的学习情况后,召开全体党支部书记会议,请四位支部书记分别代表教工、研究生、本科生支部介绍本支部的学习情况,典型支部的发言起到了启发和深化工作的作用。在学习阶段中期,学院进行了第二次更为全面的检查,检查了41个党支部的学习讨论计划、记录和相关材料,抽查全院近二分之一党员的读书笔记。学院督查小组全体成员用了一天时间阅看材料,汇总情况,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然后把检查情况全面反馈给各党总支,各党总支分别召开支部书记会议,详细通报各支部的工作情况与党员的读书笔记质量。有的党总支在学院督查之前,检查所属支部全体党员的读书笔记,归纳读书笔记的几种类型,向党支部通报可以学习、参考的笔记形式,对质量不够格的党员明确提出补课要求。对进度滞后、组织不力的党支部,提出具体要求,进行个别指导。对个别认识上疑虑重、学习态度尚不够端正的党员,学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第一责任人找其谈话,帮助其提高认识,搞好学习。在学习阶段,学院先后召开两次全体党员大会,三次党支部书记会议,进行动员和布置;召开五次党总支书记和领导小组会议进行分析与研讨;查阅了300多位党员的读书笔记。实践证明,督查能有效地促进面上各党支部、党员的学习讨论,而检查后的落实更关系到下一步的学习质量和做好重点支部、重点人的工作。扎扎实实做好督查与落实工作,才能确保学习质量,才会消除死角,全面完成学习任务。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学院组成三个督查小组,先后两次化了三天多时间对全院41个支部的征求意见情况、党员总结(初稿)情况、支部大会评议情况、党员等级测评情况进行检查,对个别支部征求意见广度、党员自我剖析深度不够的,要求补课。在督查中,加强沟通与指导。特别是在征求意见、党员自我总结即将完成之际,学校党委召开第七次院级单位党委书记会议,传达了贺国强同志来浙大调研时的重要指示,张浚生、黄百炼同志提出搞好民主评议工作的要求和意见。学院党委分别情况采用两种形式进行贯彻,指导党支部工作。通过学生党总支传达贯彻到学生党支部;对教工支部和部分研究生支部,学院党委采用与支委面对面交流的方式,逐一听取支部前段工作汇报,传达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实际,共同商讨支部如何贯彻执行,重点是深化党员的自我剖析和民主评议大会。事实证明,这次重点指导对支部的党性分析、民主评议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促进作用。不少支部的党员都对自我总结进行再次修改,增加了查找问题、剖析思想根源和整改措施的内容,党员的思想认识再次得到提高。全面的督查工作,保证了我院各支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工作的顺利进行。 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时代特性,着力于学院各项事业发展。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核心就是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先进促进事业发展。我们这个时代,是否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作出贡献,关键就是发展。学院把整个先进性教育的重心定位在发展上,围绕发展这个中心展开各个环节的工作。 学习阶段,学院请先进控制研究所所长、长江特聘教授、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褚健教授为全院党员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科研与学科建设”专题报告。褚健同志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产业优势,人民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的事实,深刻体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我们应正视我国科技和物质社会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面对差距,面对发展的空间,褚健和他的团队提出了“我们的事业刚刚开始”的响亮口号。褚健作为我校知名青年教授,他的报告贴近师生思想实际,紧密联系学科发展。报告会后,师生们反响强烈,对学科建设及学院今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在新时期,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对我们学校的政策和规定,应该在发展的框架下来认识、来检验,任何个人的意志、利益必须服从于事业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学院党委认识到: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可以也应该有更科学和全面的表述,但发展意识和推进发展的实践是最核心的内涵,具有时代的根本特性。 我院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证明,强化发展观点,有利于统一党员的思想,在学习讨论和民主评议中确立非常鲜明的是非标准,容易达成共识,凝聚人心。先进性教育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发展的过程,为学院今后发展打开了空间,减少思想认识上的障碍。 学校先进性教育活动回顾及经验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教育经验论文:简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运动的历史经验 论文关键词:英国;科技教育;古典教育;历史经验 论文摘要:19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兴起的科技教育运动改变了英国教育的古典传统,打破了古典教育的垄断局面,奠定了现代科学在英国教育中的地位,促成了英国教育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的转移。l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科技教育运动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得益于政府和社会各界将科技教育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政府采取了适当的干预策略,在运动开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了科技教育与古典教育的关系,注重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加强了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19世纪中后期,在面临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的背景下,英国社会掀起了一场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科技教育运动。这场涉及高等、中等和成人教育等领域的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教育的古典传统,使科学技术正式步人了英国教育舞台的中心,教育也由此实现了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的转移,进而成为英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剂”。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科技教育运动是如何兴起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总结,有助于拓展学界对19世纪中后期英国教育变革的认识,并对我国科技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 一、科技教育被置于关乎国运兴衰的战略地位 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科技教育运动是在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国际间竞争日益加剧、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兴起的。17世纪至18世纪,作为第一个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英国凭借政治体制的优势,借助部分领先世界水平的发明创造,利用丰富的煤、铁等自然资源,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成为世界霸主。然而,正当英国人在大英帝国的美梦中沉醉之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英国原有的优势迅疾消失殆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渐处下风的形势使英国人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科技领域的不足。英国科技教育的倡导者普莱费尔指出:技术领域“是我们英国人的弱项。我们有充足的思想,我们有足够的手工技能,但是我们缺乏将这两者连接起来的桥梁”。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正是长期以来英国社会对科技教育的忽视,与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国相比,英国根本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科技教育体系。正如普莱费尔所说:“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一个普遍被认同的原因是法国、奥地利、比利时和瑞士都建立了相当不错的工业教育体系,而英国则根本没有那样的教育体系。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成立的多个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也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观点,纷纷要求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尽快建立科技教育体系,以应对英国面临的危机,延续大英帝国的辉煌。如1881年成立的塞缪尔森皇家技术教育委员会在对德、法等国的技术教育的现状、技术教育对工业发展的贡献等课题进行广泛而深人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英国和欧洲技术教育的概况》、《英、法、德、丹麦、荷兰的农业教育》、《美国的技术教育》等报告。这些报告充分肯定了科技教育对工业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强烈建议英国政府把科技教育摆在事关英国国运兴衰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英国的科技教育事业。 在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下,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牛津大学法案》、《剑桥大学法案》、《捐办学校法》、《技术教育法》等法案,这些法案很好地体现了重视科技教育的立法宗旨,为科学技术全面进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导和财力支持。如在(技术教育法》的指导下,“到1898年,英格兰所有郡和郡自治市都采纳了征收‘一便士’税的做法。在160个地方当局中,共征得39 000英镑用于技术教育的税款。1900年至1901年税额增至106 209英镑”。1890年颁布的《地方税收法》(local taxation act),明确了从关税和货物税中提取一部分用于自主技术教育的原则。在该原则的指导下,到“1898年,在总金额为807 000英镑的关税和货物税中,至少有740 000英镑用于技术教育”。科技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为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府注重对科技教育干预的策略 19世纪中期以前,亚当·斯密首创的自由放任和最小国家原则一直是英国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从这一观点出发,人们普遍反对政府对教育的干预。但在普法战争之后,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自由放任的原则在英国社会受到质疑,国家干预的思想逐渐得到认可。到19世纪70年代,人们普遍承认缺乏国家干预是英国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一样,英国技术教育是自由市场和自愿主义的牺牲品。正是在对自由放任原则的反思和修正过程中,英国政府逐渐放弃了对教育不加干预的传统,转而通过多种形式涉足教育领域的事务,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 然而,在干预科技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英国政府非常重视策略性。在干预的方式上,英国政府通过成立皇家委员会,对科学技术教育事务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创造适宜的舆论氛围,进而颁布相关法律,以引导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为达到一定标准的科学技术教育机构提供资助。从1844年5 月首次提出成立皇家委员会对牛津和剑桥大学进行调查,到1850年8月31日皇家委员会正式组建,期间经过了6年多的酝酿时间。委员会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了调查报告。直至1856年,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牛津大学法案和剑桥大学法案才获得通过。这两个法案在引导这两所传统大学科学教育发展的方向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等教育领域,英国政府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1861年成立的克莱伦登委员会对公学的调查及相关的报告是1868年《公学法》的基础,1864年汤顿学校调查委员会的调查及相关报告成为1869年《捐办学校法案》的依据,1881年塞缪尔森皇家技术教育委员会的调查及相关报告则是1889年《技术教育法》的主要支撑。在相关法律的指导下,政府坚持采取以资助和引导为主的间接方式,而不是直接设立相关教育主管机构直接进行干预。 此外,政府这种间接干预科技教育的范围是有限的。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国家辅助的技术教育主要是部分时间制的,具有实践导向的,在管理上处于主流教育部门的边缘。也就是说,以科学与艺术署为核心的各级政府对科技教育的资助以部分时间制的科学学校、夜校为主要对象,而对于相对规范的学制系统内的教育机构的资助力度则相对薄弱。 总之,尽管在内外压力下英国政府突破了自由放任的信条,采取了一定的干预科技教育发展的措施,然而,这种干预是非常注重策略性的,且这种干预多是宏观的、间接的,主要是方向上的指导。英国政府这种适度干预的策略使科技教育运动既获得了了政策上的足够支持和方向上的明确指导,又能够坚持灵活自主的发展模式,为其取得良好的效果铺平了道路。 三、正确处理科技教育与古典教育的关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殊性及其浓重的绅士文化传统,造就了“自由放任”的价值观。“地主阶级的文化、老式专业阶级的文化和资产阶级的文化一起同化的结果就是乡村文化和保守主义占主要地位,对工商业持怀疑有时甚至是鄙视态度,对科学和技术以及一切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事务漠不关心。由于这一阶级始终控制英国的体制,就形成了外行管理而非专家管理的政治领导风格,以及不利于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政策。反工业文化的主流地位据说导致英国抵制盎格鲁式的传授科学和技术的大学和中学,政府也就没能完成教育体制现代化的任务。这种传统绅士文化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就是重品格轻智能、重古典轻科技。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科技发展的巨大压力和来自欧美等国的激烈竞争面前,英国勇于革新,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建立了以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为宗旨的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上引进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开展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科技技术教育的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英国以各级绅士为主要教育对象、以古典学科和数学为主要教学内容、以为教会和各级政府培养后备人才的古典教育传统逐渐被突破,教育领域开始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然而,在英国19世纪科技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教育的影响并没有自动退缩。在教育理论界,纽曼的古典教育观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主张通才教育培养绅士品格,反对进行专业性知识(professional knowledge)的教育。在与古典教育的论战中,斯宾塞提出的科学是人类最有价值的知识的观点虽然颇具新意,但显然没有说服全体英国民众,更没有使古典教育观的拥护者们心悦诚服。 不过,随着古典教育与科学教育论战的深人,古典文科与科学知识兼容并包的观点开始逐渐占据上风。1867年,穆勒曾评论说:“让我就当前关于高等教育中这场大辩论说几句话。教育界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分歧,古典语言、现代科学和文科之间的争论,普通教育是否就是古典教育—让我用一个更巧妙的词—是学文科呢,还是学理科……我对这些问题能有一个回答:为什么不两者都学呢?不兼有文学与科学的教育可以称为好的教育吗?科学教育教我们思考,文学教育教我们如何表达,难道我们不是两者都要吗?” 经过不断的调试与磨合,古典教育与科学教育在自由教育的框架内实现了共同发展。剑桥大学在大力发展科学教育的同时,古典教育依旧保持着一定的生存空间。在剑桥大学的普通学位考试中,希腊语的《使徒行传》、拉丁语或希腊语的古典著作、宗教改革的历史均是必考科目。在自然科学荣誉学位考试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参考人数和通过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仍有很多学生参加并通过古典学科荣誉学位考试。1900年剑桥大学自然科学荣誉学位考试的通过人数为161人,自然科学因此成为通过人数最多的荣誉学位考试学科。与此同时,古典学科荣誉学科的通过人数为137人,是通过人数仅次于自然科学的第二大荣誉学位考试学科1895-1890年间,牛津大学古典学科荣誉考试的通过人数多达697人,远远超过自然学科荣誉学位考试的229人to。就是在新近成立的高等学校中,教学内容中也包含有一定比例的古典文科内容。伦敦大学设有东方语言、英国文学与写作、法国语言文学、意大利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言文学、德国语言文学、罗马法等文科内容。英王学院的高级部传授宗教和道德规范、古典文学、逻辑学、普通历史等学科领域。 在中等教育领域,古典文科的影响更加稳固。 19世纪英国科技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种教育传统都有深刻的历史渊源,科技教育的发展并没有以丢弃古典文科教育的传统为代价。在服务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历程中,科学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变革之后的古典教育依然保持其顽强的生命力。 四、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协调发展 科学与技术之间虽然在内涵、社会功能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就是人们通过各种认识活动获得的关于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应用这些知识体系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科学虽具有文化、教育、哲学等方面的价值,但并不具有明确的、直接的社会目的。技术则是满足现实需要而进行的发明和创造,追求的经济、军事和社会领域的直接利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科学与科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一方面,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任何技术上的发明和创新都是某种知识体系的具体应用。缺乏科学知识的依托,技术的发明创造将如同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另一方面,技术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工具,指明发展的方向。人类历史许多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曾在发明、运用新技术的过程中获得启迪和灵感,科学是技术不断升华的产物。 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运动正是在人们对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逐步认清和掌握的基础上展开的。早在19世纪50年代,霍布斯鲍姆等人就曾明确指出,科学已经成为19世纪后半期技术发展的知识基础,在纯科学与其应用之间联系的欠缺是英国与法、德等国家相比存在的明显劣势。由于初、中等学校的课程为古典学科所垄断,传授的科学知识十分有限,学生毕业后缺乏学习技术知识的理论基础。虽然经过学徒制的训练,英国工人在多种生产工艺的实践技能与常识方面并不逊色于外国同行,但“当在实际生活中两个人都要走上更高级的岗位的时候,英国工程师开始感觉到初等训练的需要十分迫切,与外国工程师相比,对在他的视野下出现的新问题的判断方面,他处于劣势”。正是在对科学与技术关系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汤顿委员会建议第二类中等学校设置以自然科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为学生进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工作打下基础。塞缪尔森皇家技术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更是直截了当地建议把与工业生产存在紧密联系的基础绘图等课程列人小学课程,向学生讲解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的使用技能,为学生日后接受技术教育打下基础。在这些皇家委员会报告和相关法律的指导下,各类初、中等学校课程体系中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显著上升,技术教育的科学理论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正因如此,科学学校和夜校才坚持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并重,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既包括数学、化学等科学理论方面的内容,也涵盖绘图、实用几何学、钢铁制造、轮船运输、制碱等方面的技术教育课程。也正是因为有了相对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参加伦敦同业公会技术教育促进学院教学活动的人数、参加并通过考试的人数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至1900年,通过伦敦同业公会技术教育促进学院考试的学生人数上升到14105人,与1880年的515人相比增加了13 590人。 五、重视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 科学实验既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的途径,也是学习自然科学知识、验证已知理论的手段,科学实验具有研究和教育两方面的功能。在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实验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实验教育方面,不论是高等学府,还是中等学校,不论是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老学府,还是新近设立的教育机构,在发展科技教育的过程中都把实验室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在实验教学方面投人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汤布里奇公学、达利奇公学、伊顿公学兴建了进行实验教学的专用教室,购置了蒸汽机等实验器材。牛津大学设立了克拉莱登实验室,剑桥大学建起了卡文迪什实验室。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卡文迪什实验室专门为低年级的学生设立说明性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剑桥大学还举办实验物理学讲座,设立协助教授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实验演示员职位,编写出版实验指导教材。在接受完剑桥大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戈登、舒斯特、弗莱明等理论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英国实验物理教学与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伦敦大学及其他城市学院在进行实验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立了实验室,专门开设了实验教学方面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在实验科学研究方面,英国大学顺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学习德国大学的成功经验,成就斐然。以剑桥大学为例,借助实验科学的发展,剑桥大学在物理、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学科领域均涌现出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研究成果。约瑟夫·汤姆森在担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期间,以阴极射线为主攻方向,开展气体放电理论的研究。在研究中他对法国科学教育佩兰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重复验证赫兹实验,最后通过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测定阴极射线电荷与质量的比值,成功地发现了电子的存在。著名科学史专家丹皮尔在评价电子发现的重大意义时指出:“这个伟大的发现终于解决了一个古希腊留下的问题:即不同的物质是否有共同的基础的问题。同时也阐明了‘带电’的意义。电子的发现,标志着现代科学革命的兴起,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生物化学领域,霍普金斯与科尔经过大量的合作实验,成功离析出纯色氨酸,证实了“辅助性食物因子”(即维生素)的存在。福斯特、兰利等生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阐明了神经系统的基本机制,为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因为福斯特的重大影响,英国的生理学研究才能跻身于世界的显赫地位。凭借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等学科领域的卓越成就,剑桥大学不仅成为英国科学教育的中心,而且被誉为世界物理学的圣地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摇篮,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据了重要一席。正如丹皮尔所说:“所谓各门科学之冠的数理物理学,再度在剑桥得到温暖的孕育之所,其后,在麦克斯韦、雷利爵士与汤姆森、卢瑟福诸人的倡导下,又创立了驰名世界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实验学派。经福斯特、兰利与贝特森诸人倡导又创立了生物学学科,这样剑桥就成为今天我们所知道的科学研究的重要中心。剑桥大学正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运动借助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实现迅速腾飞的缩影。 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科技教育运动是在英国面临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诸多挑战的背景下兴起的,这场运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在高等、中等和成人教育领域都有所体现。这场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教育在西方各国中的落后局面,客观上推动了英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同时,这场教育领域的变革也与19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经济以及国家实力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教育经验论文:浅论发达国家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企业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经验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要发展?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参与非常重要。文章总结了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论述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些措施。 现代职业教育是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发展条件下的产物?同时又是推动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对当前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国职业教育正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形势严峻。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质量难以适应市场需要?二是职业教育资金紧张?三是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四是社会对职业教育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基于这些原因?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变差?招生规模逐渐萎缩?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疲软。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若企业不能很好地配合职业教育?仅靠职业学校的理论教育?又怎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呢?为了改变职业教育现状?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 1西方发达国家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共同特点 西方发达国家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共同特点是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地规定各类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以保障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 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双元制教育是指企业和学校以合作的形式对青年人进行职业培训。这是按1938年的《国家教育法》的规定在全德国实行的。双元制特征?职业培训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部门?即企业和学校中进行。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部门同时在同一批人身上实施职业培训。受训者既是企业学徒?同时又是职业学校学生。企业和学校分别依照不同的法规进行职业培训?企业根据民法签定培训合同?学校则依据公共教育法进行职业培训。企业的职业培训由联邦及联邦政府主管?职业学校的教学则由州主管。雇主组织和雇员组织的独立管理机构(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企业工会委员会等)掌握着职业教育的主要权力。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费根据《国家教育法》的规定由三方承担?企业职业培训的费用由私人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由各州和乡镇承担?跨企业的教学工厂的费用由各有关主办单位(如同业协会)承担。 英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是靠教育部门与企业界的密切合作来保证的。英国职业教育的种种改革?都是对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作出的反应?其最终目的是想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长期落后于经济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相脱节的状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职业教育发展呈现的最明显的趋势之一就是教育部门与企业界的伙伴关系13益加深。无论是推行职业技术教育试点?还是创办城市技术学院?教育部门和工业部门都开展了通力合作?其结果使得英国的职业教育在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1973年?英国政府为加强职业训练?弥补职业教育设施的不足?颁布了《就业与培训法》?推行了一系列的旨在提高青年职业素质的训练计划?包括青年机会计划(uop)和同一职业准备计划(uvp)。实施青年训练计划以后?对政府来讲?减轻了失业压力?减少了失业人数?吸纳了大批青年参加职业训练?对企业来讲?能招收到受过良好技术训练的雇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青年来说?获得就业资格?提高职业竞争力。英国的这种“合作职业教育”模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为学校输送学生。英国的企业主很重视员工的培训?他们深知员工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更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已就业的青年来说?离职学习必须经雇主的批准?因此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雇主培训员工的意愿。英国大多数以企业为依托的工读交替制学生以及获得学习假的学生在学习期间都是由雇主付给薪金?有些开明的雇主还替学生支付学费、书费等。我国有些企业虽也有类似的做法?但远不如英国那样普遍。第二?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师。英国的职业教育主体是继续教育?而继续教育机构中的大多数教员是直接从工商业和专业岗位上招聘而来的。他们都有适用于本行业的某种专业和技术资格?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多是担任职教院校的兼职教师。同样?学校的教师在假期里?也到企业讲学或从事研究?企业为他们提供研究设备和经费。这种交流方式有利于克服职业教育发展中师资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第三?企业与学校共同协商课程。英国的继续教育机构要求开设的课程必须符合企业的需要?因此课程计划的制定必须由企业参与完成。入学条件、学习期限、学习科目、学习类型、教学大纲、考试标准以及教学与实习比例等?都要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商才能确定。第四?企业为学校办学提供物质条件。在英国?继续教育机构中的许多昂贵的设备以及建筑经费都是由企业提供的。有时企业还提供助学金、科研经费和实物援助?企业的场地可以作为学生的生产实习基地。此外?按法律规定?每个企业每年至少要付出工资总额的1?作为训练经费。企业的工作人员也可利用学院的图书馆和其他设施。 日本的职业教育主要也采用了产学合作的模式。日本的《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第三章对职业能力方面企业应采取的措施及企业主的援助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日本以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为依托?采取了社会化的多渠道的职业训练投资模式。即社会(特别是产业部门、企业)取代政府作为职业训练的投资主体?而政府投资为辅助形式。政府在稳定增加对公共职业训练的投资以基本保证公共职业训练经费的同时?积极倡导、鼓励民间团体和个人投资于职业训练?从而共同确保职业训练资金的充分投放?进而从根本上消除了职业训练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障碍。《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雇佣对策法》、《雇佣保险法》等法规规定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各自对职业训练经费的负担比例?对公共职业训练的拨款办法及对民间职业训练机构(主要是企业内教育机构)的补助办法?对职业受训人员的补助费用等。这种职业训练投资方式调动了民间特别是企业对职业训练投资的积极性?使职业训练经费来源多样化?从而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也使职业训练经费有充分的保障?确保了日本职业训练顺利发展。 2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职业教育模式首先要认识到教育的投入与产出?要看到教育产出的后劲?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才是企业实力的所在。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因此?重视劳动者大军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也是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企业要参与教育、参与人才开发?尤其是在当前国家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更需要企业和学校联合起来?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2.1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作用 (1)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经费?以保障职业教育的融资渠道的畅通?减轻政府的负担。职业教育机构只有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够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才能充分地调动职业教育机构内部各要素的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率。 (2)企业为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师资?以将企业内的前沿技术及时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领域的最新动态?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让学生尽快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同时?企业的员工兼职职业学校教师可以将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及企业文化带人学校?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感触社会生活?对学生适应社会大有帮助。 (3)企业为职业教育机构提供物质条件的帮助?包括实验实习设备、实习场所。企业的设备种类比较齐全?资源丰富?这是我们现有的职业学校无法比拟的?特别实习场所的提供对当前的职业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通过工作现场实习将理论切实地与实际联系起来?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 (4)企业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有利于树立职业教育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正确看法?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等价的重要性。 2.2我国职教与企业脱节的现状及原因 (1)职教培养的人才质量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进入企业之初?企业往往需要花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对毕业生进行再培训?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是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所致?使得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严重脱节。 (2)职业教育的实践、实训环节得不到有效的落实。由于资金缺乏?职业学校自身的实训条件非常有限?而企业又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接受职业学校学生的参观、实习、实训?学生所学的仍然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严重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这与职业教育教学目标不相一致?使得职教与普教之间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明显的区别。 (3)职业教育缺乏既懂理论又懂工程技术的双师型教师。我国现阶段的人事制度使得企业内的工程技术人员只能服务于企业?而不能到职业学校兼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职业学校的学生所学的知识脱离现实。 (4)职业教育的成本要远远地高于普通教育?所以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国目前企业不愿投资职业教育?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紧缩使得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办学资金相当短缺?没有足够的资金购置实习实训设备、建立实训基地。 2.3几点启示 (1)加强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大力推行企业单独创办职业学校或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理顺职业学校与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关系以及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使各自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早在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并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就已经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法第三章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有计划地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企业可以单独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 (3)企业必须依法接收职业学校学生的参观、实习与实训?为职业学校提供师资。 2002年12月2日?教育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该文第四条规定?加强企校合作是依靠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途径。企业要积极为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接受职业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企业要支持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担任专兼职教师。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要主动适应企业需求?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设施、信息资源、专业人员等优势?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办学质量。鼓励和支持企业和学校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规模较大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应与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建立对口联系?其负责人可成为对口联系学校的咨询委员会或理事会成员。 (4)企业应当承担职业教育的费用。 我国职业教育虽需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因国家投资紧缩?融资渠道不畅?造成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资金缺乏。另外?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系统与经济社会迟迟不能建立起正常的循环关系?加之系统内效益低下?故难以保持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经济社会的投资。实行企业分担培训资金制度刻不容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境内的外商独资、合资企业越来越多‘?这些企业往往以高薪为诱饵?挖走了我们许多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技术人才?使我们的企业面临人才匮乏的困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已在有关政策方面、税收方面等得到政府的优惠?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在人才的使用、竞争方面?我们如不能尽快地用法律加以保证?无疑又给本来处于困境中的国营企业雪上加霜。因此?外资企业在录用技术工人时?应向国家交纳培训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八条规定?企业应当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或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法规定。一般企业要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对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工职业教育和培训?并经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收取其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5)加强校企间的信息沟通?大力推行订单式教育。职业学校应根据企业提出的人才规格要求?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为企业提供订单式教育?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教育浪费。 (6)切实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学校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一书多证制?让每一个毕业学生具有多种职业技能?以适应社会需求。所有进入职业工作岗位的人员都必须持有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书?企业不准招收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上岗就业。 总之?我国境内的企业应当依法担负起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地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和实习提供必要的条件?积极地开展校企合作?为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经验论文:试论教育装备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 论文摘要:目前,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对教育装备的管理基本还处于经验管理阶段,但是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要好一些。关于这一点,从装备管理部门的会议内容和形式上就可以看出,这些会议大部分都是管理经验交流会,而很少管理科学研讨会。对教育装备采取经验管理还是科学管理,以及什么是经验管理,什么是科学管理和怎样进行科学管理,这是摆在教育装备人面前实际而又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 教育装备 科学管理 管理部门 管理经验 管理工作 装备管理 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 科学研讨会 1经验与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讲学团的袁正光教授在“百家讲坛”的一次讲演中说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凭经验发明的,这些发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生产经验。而人类近一二百年甚至近几十年的科学技术发展,使这些发明产生了根本性和翻天覆地的变化。”袁教授的这段话使人想到中国的火药发明。西方国家向中国学习火药的制作,但是他们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制造出威力更大的各种火药和洋枪洋炮。清朝的咸丰年间,英法联军就是用这些洋枪洋炮,只调动数干人,就2次从天津登陆并一路打到北京,如入无人之境,还火烧了圆明园、颐和园、香山。这是经验败于科学的典型案例。 教育装备管理也是如此,如果只停留在经验管理上而不是上升到科学管理的层面,则永远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教育装备管理功能将逐渐被削弱,装备管理部门将逐渐被取缔,教育装备人将逐渐被分化。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重视。 2从经验到科学 从经验发展到科学的过程,是知识量化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过程,是从经验实践到科学研究的过程。经验知识属于感性知识,具有隐性知识的特点,知识结构是劣构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这种知识的传递往往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且需要漫长的时间。而科学知识属于理性知识,具有显性知识的特点,知识结构是良构的、结构化的。这种知识的传递则是通过书籍阅读和教师讲授的方式就可以完成。一个人如果具有大量的经验,则表现为高超的技能,是个“大工匠”;而如果他掌握了科学,就表现为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成为一个研究者、智者、学者。 教育装备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必须经历一个管理知识量化的过程,使得管理工作成为可测量、可预测、可重复、可控制的科学管理过程。为此,就必须将管理学、运筹学、人机学、认知科学以及信息、系统、控制等理论和方法引入教育装备管理,使其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 3教育装备管理的科学化 教育装备科学管理的目标是发挥装备的使用效能,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和增加教育效益。而教育装备科学管理的过程包括装备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装备论证、招标采购、日常维护、科学使用、绩效评价以及退役处理等。这些工作都是为实现上述目标而进行的。例如:需求分析阶段可以采用相关性分析;系统设计阶段则应全面考虑人、机、环境的和谐搭配;装备论证需要对装备教学的适应性与非适应性进行全面讨论;招标采购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日常维护包括设备验收、登记入册、校验维修、折旧更新等一系列工作;科学使用是研究如何充分发挥装备效能;绩效评价工作反映出“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这一思想。笔者近期在本刊连续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如:总137期《用层次分析(ahp)法研究中小学实验室的评估指标体系》、总l41期《用网络技术求解教育装备用户周期费用的最小值问题》、总143期《马尔可夫分析在达标评价预测上的应用》、总l45期《教育装备管理中主成分分析前的数据预处理》、总l47期《主成分分析在教育装备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的应用》、总149期《也谈教育装备的成本一效益研究》、总l68期《数据包络分析在教育装备成本一效益研究上的应用》、总171期《教室用电子白板尺寸的人机因素分析》等),都是通过实例,引用数据,运用数学来具体说明这些科学管理的过程与方法。 4科学管理与人文精神 在强调教育装备科学管理的同时,不能忽视教育装备管理中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文精神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表现在教育装备管理理念中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绿色装备、装备环保)以及教育装备的艺术美感。 教育经验论文:当前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启示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多年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教育也在随之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考察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分析其教育的特点与不足,对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日本 中小学教育 启示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和教育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全面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中国制定了以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多年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教育也在随之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考察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分析其教育的特点与不足,对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一、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近代日本教育百十余年的历史就很好地想我们说明了教育本身现代化的必要性和艰难性。1872年就开始了近代化历程的日本教育,由于没有注重自身的近代化,最后沦为军国主义的工具,将大量善良和无知的青少年培养成杀人工具送上了战场。在上世纪末的经济危机风暴中显露了其脆弱性。于是再次向人们提出了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古老又新颖的问题。日本是我们的近邻,从19世纪70年代起,日本民族开始觉悟到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通过一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成功的日本的教育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了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准。 日本文部省在8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改革的基础上,陆续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目标。平成8年7月19日,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展望21世纪我国的教育的理想目标”的答辩中,明确地提出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强调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生存力”,即“今后的儿童需要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能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及能力等”的培养,将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重点,也体现了日本教育的新学力观。尽管没有“素质教育”的明确说法,但是从其内容上来看,与中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相同之处。 在这一教育改革方针的指导下,从1997年起,日本开始制定了《教育改革计划》,以后每年都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及发展形势进行修订,逐渐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为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要求,注重培养个性,完善生涯教育,学校教育多样化、弹性化,高等教育个性化、高度化等,将成为日本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重点。 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1年1月25日的《21世纪教育重生计划》中,明确地提出了新世纪日本教育改革的七个战略重点:通过通俗易懂的教学提高基础学力,通过多种多样的服务、体验活动养成感情丰富的日本人,完善可以愉快安心学习的学习环境,创建受家长、地方信赖的学校,培养“教育‘内行’的教师”,推进世界水准的大学建设,确立与新世纪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完善大学的基础设施。 因此,必须承认教育的独立性,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人的发展,不在于其他,至于其他都是教育在完成自身的目的后的副产品,不能跃过教育的现代化,用手段的现代来取代教育本身的现代化。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程,百年树人,需要认真地,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能有半点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更不能幻想教育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财富回报。日本成功的经验在哪里?通过对日本教育的研究和分析,感觉首先对基础教育,日本是抓的很紧,而且经过反复摸索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当然也有其不足和教训之处,这些对我国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或是明天的基础教育的设计,都不无参考价值。 二、要做到立法严谨,执法坚决,依法治教 1984年8月,中曾根首相设立临时审议会。经过3年多的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发表了4次咨询报告,探讨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原则等,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各级的职责都由法律明文规定,一目了然。法律形成体系,法令执行细则、实施条例等环环紧扣,面面俱到,避免了人们在执行过程中任意曲解。不仅要制定和完善法制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们守法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有法不依,甚于无法。特别是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更要严格守法。政府部门按照法律行事,老百姓依照法律对其进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反或不执行的,都属于违法行为。违法民法、触犯刑法是犯法;违反有关教育法规的也是犯法,也得由司法部出面加以追究,进行处理。 要理顺关系,明确责任。从日本基础教育管理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教育基本上分三个层次,即中央政府的文部科学省,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哪一级教育该由谁管,谁负责解决经费,都通过立法分工的一清二楚,各级部门各操其事,恪守其职。基础教育基本上由市町村政府负责,但是,国家制定整个教育的大政方针,决定教学内容、颁布教学大纲、提供教科书。这样就使得全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能保持一个比较齐整的水平;同时国家还补贴负担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员工的人头费开支,避免了各地因经济发展不一,而造成的不公平。经济发达、财政实力雄厚的地方则少补或不补,以此来调节各地的教育经费,保证教育质量。 三、要重视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和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培养教育“内行”的教师。培养人才离不开教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日本政府在平成9年7月28日进行的“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第一次答辩中,就“面向新时代的教师养成的改善对策”对教师提出了基本养成目标:在全球角度行动的素质能力,在变化的时代生存的素质能力,与实践性指导相关的素质能力。平成13年1月25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1世纪重生计划》中更明确地提出培养“教育‘内行’教师”的方针,将不称职的教师调离教学岗位。日本国在教师教育研讨中,特别注重实效性和高水平。在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中,首先选择“课程设置、教材研究”为突破口,这无疑是正确的,并且强调课程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聘请国内外一流教授、专家投入研究工作,研究的成果具有国际水平。另外,强调联系实际,联系全国的各类中小学,使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有指导意义。以此提高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和水平。我国在教师教育中,也注意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和提高水平,尤其在编写教材中,注意提高质量。但是往往一考虑中小学教师需要,有些部门就考虑经济效益,盲目追求经济利润,忽略了质量的提高。其次,我国也设立了面向全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心,根据日本的经验,人员编制与选拔、研究项目和承担任务,请国外的客座教授,教育部都要予以指导与支持,这对我国是有启发的。再次,在实施中小学教育中,要反对形式主义,例如,日本东京大学教育部长、日本国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成员藤田英典在研讨中提出,在实施道德教育的时候,反对形式主义,要讲究实效。他也反对只顾尖子生的培养,要发展普及性的教育等。以上这些,对我国的教育也是有启示的。在教师教育中,日本特殊注意与中小学校联系起来,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专门的培训并不能使教师人人受益,也不能保证教师终身受益。让教师终生都处在培训中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学、专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联合起来,为教师提供随时的服务”。日本对教师研修制度给予充分的肯定,把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校工作日程,构建了学校的校务分管制度和研修活动制度紧密结合的体制,对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中小学校教师接受高层次教育都起到推动作用,这对我国的教师教育也是有借鉴作用。 同时,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教育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尤其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十分重要的。神户大学科学发展学部副教授船奇俊雄指出,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教师的形象十分重要,让每个教师都知道,当教师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教师才能清楚的认识教育的实质,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他列举本人当教师的体会谈到,自从读了“日本战后教育史”自己才明确了怎样当教师,怎样认识、理解教育,他提倡教师要了解历史,尤其要了解教育史。这件事,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因此,中小学教师都要学一点中外教育发展史,有百利而无一弊。这样,才能明确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四、要注意发展和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教育改革重视个性的原则,这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原则,强调在教育中注意尊重个性、尊重自由和培养学生自律与自我负责的精神。必须按照这个原则重新评价日本教育的制度、内容、方法、政策,凡是与此原则相抵触的东西,必须加以革除。充实发展个性的教育。战后日本的教育具有浓厚的集团主义的色彩,教育的均等化、规范化,在有利于贯彻教育机会均等的同时,也造成了学校教育的划一刻板化,对发展学生个性极其不利。因此,日本政府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强调了由偏重知识的灌输教育向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展个性的教育转变,扩大选择范围,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另外,个性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职责,也是家庭、社会的义务,日本文部省制定的“学社融合计划”体现了社会教育对于发展个性教育的职责所在。中国面临的是对“应试教育”的改革,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能实现。高考制度的改革、用人制度的改革等,都对义务教育的普及有重大影响。日本对各类不同类型的学员注意施以不同的教育,即使对残疾人,也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对我们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因材施教,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我国也创办了特殊教育专业,据了解,在教育的过程中,针对性还不强,现代化程度还不高,学员的收获受到一定限制。我们应该学习日本的教授方法,为了让残疾学生学到某种技能,搞一些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正如日本奈良大学文学部附属小学校副校长大津昌昭先生所说,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考虑学生的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学生喜闻、乐见,这样才能教好学生。我想只要每一个教师都考虑学生的需要,教与学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永恒的良性循环,我们的教育就会大有希望,就会培养大的的高素质的人才。 五、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改革的多样化原则。要实行学校制度的多样化、类别化和开放化:要改革教育内容,纠正偏重智育的教育,重视创造力、思考力和判断力的培养,重视德育和体育;要扩大中学阶段的选修课:高等教育要实现学科和课程的多样化和内容的灵活化,取代现行的国立大学一次性统考制度,创设国、公立大学都可利用的共同考试。 创新是以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挥为前提的,以个性的充分发展为关键。这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要求,也是人道主义精神在教育上的体现,是创新活动的逻辑要求。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得出创新只是某种或某类个性的产物,而是要承认并尊重个性的多样性。只有个体以自己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方式、独特的内容作出独特的贡献,社会才能在综合众多个性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其是神户大学科学发展学部藤田英典先生认为,创新的基本要素和构成是不变的,根据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经验,创造能力是由3个最基本的要素:“读、写、算”,再加上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体现的,这是最基本的、不变的。他特殊提到,要实施“尊重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要尊重学生变化性,要尊重学生取得的各种成果。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健康的个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上这种观点是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也要提倡“尊重的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六、重视充实心灵的道德教育 “知、德、体”——“三育主义”是日本教育多年来的方针,加之家庭、社会的“教育力”下降,青少年道德性的问题日益严重,正义感、伦理观、同情心等在青少年中非常淡薄。少子化、老龄化、核家族化、城市化的社会背景下,原为三位一体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教育环节中,本该承担人际关系、品德形成、传统文化的传授等教育职责的家庭、社会的“教育力”显著下降,间接导致目前已成为日本教育严重问题的“欺负虐待弱小同学”、“拒绝上学”等现象多发,学校暴力、少年犯罪率上升,出现了“学级崩坏”(注:指小学生上课时,在教室内随意行动、讲话,我行我素,不服从老师的指示,致使班级全体无法正常上课的现象。)、“学校荒废”等严重后果。为此,在《改订学习指导要领》中,增加了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而道德素质也是中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首要的素质,更是中国一贯坚持的德、智、体教育方针的体现。在新世纪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发文强调“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尽管中日社会制度不同,德育教育的要求、内容也有所不同,但是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则是德育教育的共同目标。 总之,尽管中日目前经济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面临的教育问题不同、中小学教育改革使用的用语不同,但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要培养适应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国际社会竞争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概括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最基本的,日本称为“心灵的教育”,中国则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德育教育。第二,培养各种基本能力。这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包括基本生存能力、身体素质、审美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素质等。第三,培养自立性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好基础。 教育经验论文:浅析中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经验研究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道德教育 经验 论文摘 要: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中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作用。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论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教育对于国家的意义可见一斑。在对青少年的各种教育中,道德教育最为重要。新中国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发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学校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经验 学校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主要场所,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国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没有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也就没有了国家、民族。中国在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中把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培养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来奠定青少年道德的基础。中国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是将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同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精选民族文化优秀成果融入教材。青少年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可对中国优秀文化和英雄人物事迹进行品味感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日常学校教育中,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早已融入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深入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注重学校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 中国学校在道德教育工作中十分注重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的灌输教育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灌输教育有其自身的优点:首先,灌输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教育方式。其次,灌输活动明确的目的性和灌输内容的层次性使得这种方式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学校设置道德教育课程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而学校的渗透教育则是灌输教育的有力补充,是对灌输效果的强化。道德教育是个复杂的活动,学校只有充分发挥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各自的作用,两者互相合作、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才能发挥出学校教育的最大作用,取得最好的教育成果。 (三)重视学校教育中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中国的学校教育十分注重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教育者不仅是教育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还是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培养者。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说: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这在道德教育方面肯定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教育者在环境中的主导作用,营造课堂中的民主氛围。第二,教育者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传授良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使其获得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第三,正确运用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四)学校教育注重受教育者共性的培养。 中国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人民当家作主,彻底摆脱阶级压迫和剥削,而集体主义正是这种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因此学校教育中对于热爱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是对青少年学生道德培养的根本要求之一。在共同的知识学习和价值取向养成的学校教育中,青少年学生当然表现出许多的共性特征。共性特征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能在共性培养中更好的将集体主义精神宣传推广开,并深入人心,确保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稳步推进。 二、家庭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经验 家庭在青少年道德培养中具有先天的优势。家庭生活这种自然的教育环境,使得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融合,在实际日常生活中达到教育目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教育模式是知识和实践的同步进行,更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家长以身作则,亲身示范是家庭道德教育的最好手段。 家长的言行和行为习惯无时不刻在影响着孩子,孩子成长的初期都把家长作为的榜样,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具有什么样的道德态度和行为习惯对孩子道德意识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孩子也能耳濡目染,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想要孩子具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习惯,家长就要身体力行,亲身示范,谨记身教胜于言传,在持续的示范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使其打牢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对青少年教育严宽结合、松紧有度是家庭道德教育中基本准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度的定义为: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质和量的对立统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进行。超越了事物发展的度,事物的本质就会变化,就不再是原来的事物了。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活动也要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进行。要使青少年要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获得健康的人格,家长在教育中要把握好严宽的界限。家庭教育中根据孩子个性的不同找到严宽的度、松紧的度才能准确引导孩子的思想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把握好严宽结合、松紧有度的原则是青少年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障。 (三)以和谐家庭环境铸就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坚固基石。 荀子曾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说明环境因素在个人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中国的家庭十分注重家庭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作用,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家庭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是青少年获得良好道德认知、提高道德修养的环境保证。只有以和谐的家庭环境为背景铸就道德教育的坚固基石,青少年道德修养才能步步提高,不断前行。 (四)重视小事在青少年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中国教育界始终认为,在青少年道德教育方面不可忽视小事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思想。而在道德教育方面,诸葛亮《出师表》中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表述。只有在小事中处处融入道德教育因素,在小事的处理中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形成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为青少年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用适当的奖惩措施促进青少年道德意识行为的养成。 道德教育中,适当的奖惩措施有利于促进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奖的措施能在青少年表现为正确的道德思想和行为是给予肯定和鼓励,能形成并强化良好的道德思想行为。罚的措施,是对青少年所表现的错误的道德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纠正措施,是促使青少年学会反思、重新进行自我认识的手段。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奖和罚一定要根据所处情境灵活运用不同的措施。在众人前奖,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荣誉感,在私下罚,维持其自尊心,使其能纠正错误,保持自律。 三、社会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经验 社会环境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个人品格、道德意识、行为习惯的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要取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整个社会包括政府都要发挥其作用,尽到其职责。 (一)利用好现代传媒手段,积极宣传正确的道德观。 加强大众传媒的正面道德宣传对于正确道德观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媒体的宣传成为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强有力的手段。通过大众传媒积极的正面宣传,增强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激励青少年积极上进,抵制丑恶,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现代传媒手段是传播信息的高效手段,也是道德宣传的优秀载体,充分发挥它的优势,能更好促进道德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取得更好成效。 (二)加大德育事业投资力度,推进道德教育研究。 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政府作为国家的领导机关和服务机构更应该成为从事此项事业的中流砥柱。道德建设要取得更好成效,就要加强道德建设的力度,就要增加关于道德建设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既要加大研究投入力度,又要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教育事业几十年来,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道德教育工作也取得不小的进步,这些都与政府的投入力度有不断加大有关。只有政府充分重视并不断支持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才能不断创新、快速进步。 (三)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严惩违法犯罪行为;国民严于律己,弘扬社会正气。 任何社会的正常运行都少不了法律的保护。开展道德教育工作也要求有完善法律的保证以减少违法行为,净化社会环境,给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政府制定严密的法律体系,执法部门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弘扬社会正气,才能保证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各个社会成员更要严格自律,遵纪守法,倡导和尊崇高尚的道德行为,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官民双方努力下强化良好的社会风气,优化社会环境,共同促进青少年道德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进行的工作,三方面的教育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要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共同致力于未来一代的健康发展。 教育经验论文: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在改革中探索,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党的领导是关键;坚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放在第一位;坚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疏导的方针;坚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坚持把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把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任务;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认真总结、凝练和汲取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是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改革开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在改革中探索,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党的领导是关键 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加强和改进的根本前提。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主要体现在:通过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在高校的核心领导地位,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得到落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充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组织保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与指导,特别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指导,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坚持和加强了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得到加强和改进;什么时候淡化和削弱了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受到影响和削弱。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高校的领导体制受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曾经一度试图推进党政分开,在领导体制上强调试行校长负责制。全国先后有100多所高校试行校长负责制。在试行校长负责制的过程中,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受到了质疑和动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出现了思想困惑、信心动摇、情绪消极、队伍不稳、工作波动甚至出现重大挫折的局面。邓小平同志总结这一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1](p306)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本原因就在于削弱了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1990年开始,中组部、和教育部连年召开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研究高校党建工作,明确强调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力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以党建带动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得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此走上了系统建设、全面创新和稳步发展的道路,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可喜局面。事实证明,只有切实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强基固本,从根本上得到加强和改进。 二、坚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放在第一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否自觉引导、动员、推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什么时候引导人们坚持了正确方向,就能取得巨大的成效;什么时候偏离了正确方向,就会遭受巨大的挫折,给党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进程中一度存在的“左”和右的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把握和坚持正确的方向,结果导致严重的政治风波,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反对偏离党的基本路线的“左”或右的错误倾向,引导大学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之间的关系,克服用社会价值否定自我价值或用自我价值否定社会价值的价值偏向,把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统一。中央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本身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统一。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动员和团结当代大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坚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疏导的方针 坚持疏导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针。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做解决人民内部思想矛盾的工作。对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只能疏通引导,不能压制阻塞,只能化解矛盾,不能积累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不能用压制的方法去对待。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种种复杂的思想问题的产生往往事出有因,更需要自觉贯彻疏导的方针。过去,与“”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阶级斗争为纲”相适应,在解决高校人民内部思想矛盾时,往往也采取斗争和整人的方式,对师生中出现的不同的思想认识问题,不是按照疏导的方针和民主的方法去解决,而是采用压制、批判的方式去解决,导致解决思想矛盾过程中的紧张、对抗和激烈冲突,后果十分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声誉和效果。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克服过去指导方针上的“左”的错误影响,坚持按照疏导的方针,运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高校师生的思想矛盾问题,把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分开,既在政治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在学术上充分发扬民主,通过自由的探索、研究、讨论和争鸣,来解决理论形态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同时,对于反映社会变化的各种日常思想认识和心理问题,也注重广开言路,加强咨询,疏通引导,澄清认识,理顺情绪。通过按照疏导的方针和要求来解决师生的思想矛盾,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力促进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四、坚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 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始终坚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只是党的中心工作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的任务和价值有所不同而已。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中心工作是武装斗争,根本任务是建立革命政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军政素质的人才,提高革命军政人才的思想觉悟和战斗精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出战斗力。和平建设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体现在高等学校,就是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中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并把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出生产力。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它在国家中心工作(经济建设)和高校中心工作(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的作为与贡献呈现出日益密切的关系。“有为才有位,有位需有为。”事实证明,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面向和自觉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及党在高校的中心工作时,就可以大显身手,大有作为,有效提升自己的地位;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和脱离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及党在高校的中心工作时,就会一筹莫展,无所作为,严重削弱自身的地位,丧失自身的价值。因此,党的中心工作和党在高校的中心工作任何时候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不能游离和离开党的中心工作和党在高校的中心工作另搞一套,只有始终紧紧围绕和自觉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和党在高校的重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五、坚持把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摆在突出位置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逐渐实现由温饱阶段向小康阶段的过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包括精神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被提上了日益重要的议事日程。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较高的重要社会群体,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随着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不断产生和发展,这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十分重视继续为维护大学生的物质利益服务,在为维护大学生的物质利益服务中实现自己的物质价值,而且日益重视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在为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服务中实现自己的精神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服务性,还具有生产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才能,生产和创造出大批富有中国高校特色、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产品,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是继建国初期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后,我们党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和重要部署,从而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实践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服务国家和高校中心工作、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精神生产力,创造和生产日益丰富的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才能不断实现和凸显自身的独特价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作出自己的特殊贡献。 六、坚持把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的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不断增强,但文化软实力建设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明显滞后于硬实力的发展,这对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和高校的发展构成了不利的影响。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软实力,既能增强民族凝聚力,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综合国力,又能增强学校凝聚力,扩大学校影响力,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增强文化软实力同增强国家硬实力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大战略任务一起提了出来。发展文化软实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开放的国际环境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和重大战略任务,高校成为我国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桥头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价值日益凸显。同时,高校为了提升自身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也越来越重视大学文化建设,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现在,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发展文化软实力,增强大学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和我国的综合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战略价值也得到进一步实现,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七、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开放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不断研究新情况,分析新特点,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坚持在改革中创新,在开放中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开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上,坚持贯彻疏导方针,正确处理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定位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服务型转变为生产型,在注重为高校中心工作服务的同时,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承担人才培养中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首要任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扩展上,注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上,既注重做好高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扩大对外宣传文化工作,努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既注重运用传统教育方法,又注重运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方式,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有效性。事实证明,坚持以改革的精神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八、坚持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完成这一根本任务中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能否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履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责任,关键在于能否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分散了,就会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增强了,就会大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缺乏系统的思想和开放的观念,往往依靠高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力量单打独斗,显得势单力薄,效果有限,甚至往往自身的工作努力和成效被校内外其他方面的因素所抵消,局面十分被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系统科学的产生和运用,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日益开放和校内外的互动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注重加强校内外的合作与整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改善内部环境,推进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相结合,形成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改善外部环境,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进家庭育人、学校育人和社会育人相结合,形成高校外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正是由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和资源的内外整合,才有效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大大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深度发展。实践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没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增强,就不可能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面的根本改观。 教育经验论文:浅析大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国际经验与特点管窥 论文关键词:大众高等教育 质量保证 经验 特点 论文摘要: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确保教育质量的良方。本文主要梳理了大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国际经验和做法,并对全球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质量保证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背景下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大众高等教育简述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总结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大众高等教育”的概念,并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15%一50%之间和50%以上为界,把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划分为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这三个阶段,从而形成了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的核心观点。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有数据可比的153个国家中,52%的国家的高等教育仍处在精英教育阶段,45%的国家进人了大众化教育阶段,3%的国家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国家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时间大约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目前,接近半数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少数非洲国家如南非、埃及、利比亚,以及南美洲的阿根廷、秘鲁、智利等国也进人了大众化阶段。就我国而言,“到200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2003年达到了17%”目,正式跨人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因来看,世界各国不尽相同。无论是由于政治原因还是由于经济原因,无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还是教育民主化思潮的推动,无论是政府的制度性安排还是民间的自然形成,高等教育大众化都表现出了相似的两大结果,即高等院校数量的增幅和高等教育功能的变化。因此,就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而言,它包含量与质两个方面的变化,即它不仅仅是指高等院校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还包括高等教育的质性变化,如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功能的扩展、质量标准的多元化等等。从各国实践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多样化”,即高等院校的办学主体多样化、教育目标多样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层次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现实引发高等教育在入学条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给各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对教育质量的维持与保障也带来必然影响。大众化对教育质量保证的方法和技术、质量保证的组织机构、质量保证的专业人员、质量的衡量标准、质量保证的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国际上是如何适应大众化的发展进程,确保本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呢? 二、大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国际实践经验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猛发展和质量的挑战,各国在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方面不断改革与实践。从严格意义上讲,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与其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不完全是形影相随的。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很多国家就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而今,在精英与大众高等教育并存的时期,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实践也是风格各异。现实中各国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做法有共性也有个性,主要经验有: 1、对质量保证主体的职责进行重新定位 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在20世纪80年代曾提出高等教育中的三角权力协调模式,认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位置取决于国家权力、学术权威以及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广义上说,这些包含了政府、社会/市场、高校这三类不同的质量保证主体及可用于质量保证的手段,这就要看在这三角张力中哪种力量最强,是由国家直接监控院校和专业的质量,还是为教育机构实施自我管制提供激励措施,抑或是依靠市场机制来提高学术质量?很多国家在迎接大众化的挑战中,对政府、社会/市场、高校等各质量保证主体的职责进行了重新定位。在这一过程中,偏重大学自治的国家,加强了国家的行政干预,如美国等;而政府强势的国家,则开始重视非政府力量的参与,如日本等。国家控制与大学a治并存的国家逐步走向协调与融合,如德国和英国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受现代社会教育管理均权化、民主化思想的影响,有些国家的政府还越来越重视地方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作用,如澳大利亚、法国、印度等。 目前的国际经验表明,高等教育系统内外结合、相互协调,重视大学自治或大学内部质量保证,促进政府与非政府或准政府机构等多方参与,强化政府的监督、拨款与决策服务功能的做法日益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20世纪60年代,随着英国以多科技术为主的理工院校的迅速发展,英国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几十年来,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发展过程至少经历了不小于三次的重大变革,从2o世纪80年代以前的大学自治到大学与非大学质量保证双轨制,再到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由多家机构实施的、统一的“大学”质量保证制度,又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单一”的专门机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实施的大学质量保证制度,期问充满着不同相关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和冲突。英国大学历来有着自治的传统,大学质量的保障职责应有由大学自己或大学学术团体来承担。但长期以来英国政府、基金委员会和大学及其团体三者之间不断进行争论,谁来评价大学教育质量,谁来实施质量控制审核,又由谁来制定学术标准?最终以1997年合并成立专门的、单一的机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来实施大学质量保证而告终。qaa通过与英国主要的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签订合同来开展工作。目前,英国在整体上已将大学自治与外部质量管理结合在一起,政府/拨款委员会、学术组织、大学各自的质量保证职责明确,已形成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运行机制。再如澳大利亚,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也已形成了由州政府、联羯政府、澳大利亚大学质量审核署(auqa)、大学等共同实施的运行体系。州政府主要基于澳大利亚2000年的《高等教育审批规程的全国性协议》,对新设大学的资质进行鉴定和认证。大学是由州专门的法律进行认可的,其质量一般是自我认证的,即澳大利亚的大学有权对其专业进行认证,自己对其教育质量负责。同时,澳大利亚的大学质量审核署对大学和州域自治区认证机构的质量保证机制进行周期性审核,并向公众公布审核报告以及相关信息。而联邦政府的职责则定位于拨款、数据统计与分析、规划质量认证等。 2、重组或新建质量保证组织机构 有些国家原本已有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为了进一步适应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切实维持、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他们对已有的教育质量保证机构进行了改革或重组。如美国,由于其固有的高等教育分权管理体制,导致了其教育认证制度早在20世纪初就诞生了。“从1885年到1924年的近四十年间,美国相继成立了六大区域认证机构[31”,而“美国从1950年到1971年,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4.3%迅速提高到35.3%”的时候,美国已形成了相当完善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为了进一步适应大众高等教育的多元质量发展观,提高教育认证质量,美国将1949年成立的“全国认证委员会(nca)”与1964年成立的“美国高等教育区域认证委员会联合会(frache)”,在1975年合并成为“美国中学后教育认证委员会fcopa)”。二十年后,copa又被新成立的“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所取代。同时,政府为了加强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干预,美国教育部(usde)对教育认证机构也实施政府官方认可,强调认证机构要确保院校或专业具有足够的质量,证明其获得联邦经费有足够的理由和根据。再如日本,“1970年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15.81%,2000年达到了49.1%”。为了确保高等教育教学及学位授予质量,也将1991年成立的日本学位授予机构fniad)在2000年改组为“大学评价及全国学位授予机构(niad—ue)”,专门从事大学评价并授予学位,对学生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学术认可。 除了重组质量保证机构外,有的国家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以及国内教育管理体制的深人改革,新成立了全国性的或国家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组织机构。如印度在1994年成立了“全国评估与认证委员会(naac)”,专门负责定期对印度的大学和学院进行质量评估与认证。芬兰在1995年成立了“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finheec)”。瑞典为了保证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目的的实现,于1995年成立了瑞典“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署(nahe)”,专司瑞典各高等院校有关质量评估、认证以及审核等事宜。中国也在高校扩张政策实施5年后,于2004年成立了“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进行评估等。 3、变革外部质量保证的内容与功能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问题和压力,不少国家对外部质量保证的内容与功能进行变革。在内容方面,首先,他们对高校的教学活动更加关注,这些原来都是政府和基金组织等外部质量保证机构在过去不大关注的领域。一些国家的外部质量保证对教学的质量、学习的质量特别关注,政府不仅建立了教学条件、学习环境的监督与调查机制,而且鼓励各高校建立内部质量保证机制,以确保达到既定的标准。其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要求进行定期评估,不再是因为某些决策而进行的没有规律的评估。定期评估的时间有五年一轮的、八年一轮的、十年一轮的等等。再次,质量保证更加关注结果,尤其是关注大学生学到了什么和大学生的毕业质量,而不是关注投入多少和学校的容纳能力有多大。在某些拉美国家,如巴西、哥伦比亚和墨西哥等,都已建立起了测试大学毕业生某些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公共机制。就外部质量保证的功能而言,不少国家提出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的功能更多地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通过对院校或专业进行评估,使其获得许可从而成为社会认可的实体;对高等教育现有功能发挥情况进行监管,一般涉及的是最低标准和要求;为毕业生提供在职业界的专业资质证明;提供院校和专业是否通过认证或获得认可的信息等等。 4、发展专业组织或专业协会,实施专业认证 为了加强多样化高校间的竞争,确保高校的专业质量,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与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相辅相成的专业认证制度,由行业性的专业组织或专门的专业认证机构组织实施。国外高校的专业认证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是由美国医学协会发起对美国、加拿大的医学专业进行了认证。随后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高校专业认证都陆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时,已形成了相当完善的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目前,美国全国性的、地区性的专业认证机构共有40多个。加拿大目前也有20多个全国性的专业认证机构。英国、澳大利亚在许多领域也设立了全国性的专业组织或专业协会,专司或参与高校有关专业的认证。从国外进行的认证专业来看,主要集中在医学、牙科、药学、护理、工程、建筑、法律、师范、会计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国家的专业组织有时不独立进行专业认证,而是会同高校等有关部门不同程度地参与组织专业标准制定和认证,如英国。有的则不同,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他们有多个全国性的专业组织或专业协会,不仅有比较完善的专业认证程序文件,而且直接参与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标准制定,并对专业教育质量进行认证。 随着各国高校专业认证的发展,国际的专业认证合作也在不断加强。如1989年宣布实施、1997年又进行了补充完善的《华盛顿协议》使所有加盟国高校的工程专业认证具有等效性和可比性。再如我国建设部批准成立的全国高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委员会自1993年以来,与英国土木工程师、结构工程师协会及其联合评估委员会一直保持密切合作。1998年,双方签订了土木工程学士学位专业评估互认协议书,等等。 5、建立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网络 随着各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区域性的、全球性的教育质量保证网络、加强国际间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合作与交流成为时代的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建立了多个国际性质量保证组织。如1991年,全球性的“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网络组织(inqaahe)”在香港宣布成立,其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收集与传播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信息与经验,探索与研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理论与实践,促进与加强国际问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另外,区域性的教育质量保证组织也相继成立,为地区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提供指导和帮助。目前,全球已成立了十多个区域性的教育质量保证组织,如亚太地区质量保证网络组织(apqn)、加勒比海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网络组织(canqate)、阿拉伯国家质量保证网络组织(anqahe)、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网络组织(enqa)等。这些国际性民间组织在开发全球性或区域性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促进教育质量保证经验与信息的交流、加强教育质量保证合作,特别是为高校提供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合作等方面正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三、大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国际特点 实践表明,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与时俱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中央集权国家还是地方分权国家,都在不断探索与改进质量保证的方式与方法,在实践中不仅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而且形成了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质量保证模式特色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有明显的国家特征,不同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其大众化的成因、速度与规模存在差异。相应地,其适应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际上目前主要形成了三种质量保证模式,即质量审核模式、质量认证模式和检查评估模式。也有学者将其划分为“英国模式、美国模式与大陆模式”。 (1)质量审核模式。质量审核的全称是“质量控制审核”,亦即高校对自身的教育质量都建立有质量控制机制,但质量控制的措施与效果如何,则需要外部相关部门进行审查与核实,这类似于财务上的审计。质量审核主要是检查高校内部质量保证的组织与机制的有效性、学校公开的质量与标准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等内容。大学教育质量审核注重大学自身的文化积淀和办学特色,尊重大学办学的自主权,以大学所追求的目标为依据,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组织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质量审核。通过同行专家(特别是国外专家)进行审查、指导和帮助。采用审核模式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芬兰、爱尔兰、瑞士、南非、挪威等。 (2)质量认证模式。质量认证是目前在全球应用最广泛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方式,它是一种达标(或合格)鉴定,一般以相互约定的质量标准为依据,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周期性的检查,以达到持续改善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从而获得社会的信赖与认可。在实行质量认证的国家,没有获得认证资格的学校,就是质量缺乏公信的代名词。认证一般有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院校认证和专业/课程认证以及政府/准政府认证和民间认证之分。目前采用认证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印度、菲律宾、埃及、南非、智利、阿根廷、哥伦比亚、香港、日本、韩国、瑞典、芬兰、马来两亚、匈牙利、阿联酋、印尼、德国、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等。另外,有些国家仅对课程或专业实施认证,如荷兰、波兰、捷克等。 (3)检查评估模式。检查评估多指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行政性评估,它是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教育方方面面进行的评价,既包括院校层面的整体教学质量评价,又包括学科专业层面的评价等。不同于认证模式或审核模式,检查评估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采用检查评估的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选择使用综合性评估、单项评价、合格评估、等级鉴定以及特色评估等多种形式。目前,采用评估模式的国家主要有中国、法国、德国、荷兰、日本、瑞典、芬兰、丹麦等。 当然,上述三种质量保证模式在一个国家并不完全独立分明的。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模式来看,多种评估模式的交叉融合、综合运用是未来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之一。各国的高校评估不再是只用一种单一的评估方式,而是更多地寻求一种多样化的、有效高质的、适合本国国情的评估方式。在实践中表现为.有的国家既有审核又有认证,抑或审核、认证、评估三者兼而有之;有的国家既有政府行为,又有民间行动。如澳大利亚的外部的质量审核与大学自我认证相辅相成;美国的民间认证机构与政府的间接的学校教育质量保证政策不断互补;日本的政府评估日益走向政府评估与社会第三方评估的融合与并举;芬兰既有质量审核,又有专业认证,还有选优评估,等等。 2、质量评价标准多元化 国际经验表明,各国适应大众化发展的质量保证实践具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质量评价的标准多元化。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多样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标准来衡量。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的相关利益群体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大学的角色更多地体现为是一个社会服务机构,高等教育发展得如何,关系到所有相关利益人的需要。不同利益相关人形成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产生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在所难免。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通过的《2l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也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避免使用一把统一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为此,多数国家都对高等院校采取了多层次、多类型的评价标准。如澳大利亚,大学有大学的自我认证标准,高职有高职的质量标准,另外还有外部的质量控制审核标准等。再如芬兰,大学有院校审核标准、学科评估标准、院校认证标准、课程认证标准等;选优类评估中,大学有大学的“优秀”评估标准,理工学院有理工学院的“优秀”标准;大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标准、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都自成一体,等等。 3、质量保证权力法定化 从国际上看,大多数国家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的建立都是由政府主导创办的,由法律或政府的政策授予其质量保证的权力,质量保证机构的法律地位明确、职责分明,且机构成员中学术专家占较大比例。即使是在教育管理实行分权制国家,民间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的成立及其开展的活动也是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的。因此,质量保证权力的法定化是各国在大众化进程中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共性特点。如泰国是根据1999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法》建立的“国家标准与质量评估办公室(onesqa)”。根据法律规定,国家标准与质量评估办公室负责对泰国学校实施外部评估,五年一轮。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所有学校必须在五年内接受一次由国家标准与质量评估办公室组织的质量评估,以此来检验办学绩效,确保和提升教育质量。再如匈牙利,根据1993年的国家《高等教育法》成立了“匈牙利认证委员会(hac)”,《高等教育法》对匈牙利认证委员会在院校认证中的使命、任务、认证程序、组织结构、经费来源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确立了其对院校认证的合法地位。另如芬兰,根据1995年《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1320法令》,正式成立了“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专司芬兰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审核与评估工作等等。 另外,质量保证的专业化特点也十分明显。多数国家都建立了专门的质量保证机构,形成了专业化的质量保证队伍,制定了质量保证的专业标准(包括质量保证机构标准、质量保证的人员标准等)。质量保证的专业化发展为大众化背景下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水平与质量提供了强有力有保障。 综上所述,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国际上探索了一些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经验,形成了一些特点。这对于刚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我国而言,无疑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在参考国际质量保证经验的同时,必须要认真分析我国的国情。不同于美国和欧洲的完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发展过程中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不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启动和进行的,且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之间缺乏必要的密切联系。这不仅表现为大众化的启动总体上来说是一种政府行为,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也是以公办高校为主体,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缺乏市场的力量。这种带有计划和政府痕迹的大众化使得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结构、类型、层次等方面出现了部分“畸形”;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已经超越了国际上其他国家在相同时期、相同阶段的发展速度,“美国是最早进入和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期间经历了20年。法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分别经历了l3年、10年、8年和9年。韩国和泰国也用了6年。”嘲而我国从1999年扩招到2002年进人大众化阶段仅仅用了4年时间。这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奇迹,但我国社会是否能继续承载这样的发展速度还是个问号。因此,在这样一种大众化发展成形的背景下,如何维持和确保高等教育质量不能不说是一个严峻挑战。 教育经验论文:加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浅论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经验 论文摘要:本文从加强设施建设、强化队伍建设、狠抓设施应用、实施课题带动、建立评价体系等方面介绍了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 信息化 校园网 校校通 网上教研 视频会议 昌邑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问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昌邑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l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昌邑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昌邑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取得的成绩及建议 数字化学校的创建,带动了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了我市教育信息化的水平,逐步实现了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收到了良好的效益。通过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进一步完善了电子校务系统,优化了学校教育决策与管理,提升了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了传统校园的功能,实现了集管理、教学、学习、科研、办公和后勤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化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沟通方式和后勤服务方式。通过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锻炼造就了一批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要求的专业化人才。数字化学校为教科研工作搭建起了高效、便捷的研究交流平台。使教研员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互成为现实,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涌现出了一批教科研典型,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制约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一些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一是目前学校信息化设施配置偏低,老化严重,维护、更新需要大量资金。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协调出台相关政策,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经费的统筹管理。二是数字化学校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教研和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建议从上到下形成电教、教研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机制。 教育经验论文:浅谈借鉴国外经验 发展我国高职教育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存在问题;借鉴与建议 论文摘要:分析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办出自己的特色,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一、国外院校高职教育办学特点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技术及能力的主要特点: (一)办学形式灵活多样 1.入学资格获取灵活 各院校普遍规定学生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即具备了入学资格,不进行统一招生考试选拔录取。 2.学制灵活 美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两个层次:两年学制可得副学士学位;四年学制可得学士学位。前者由社区教育学院承担,目标是培养学生懂得并运用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以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当技术员或从事职业性工作。后者由工业大学中的技术学院承担,前两年完成副学士学位课程,此时也可参加工作;如再续读两年深造,获学士学位。 3.学习内容灵活 日本有只培养学生具有某一职业技能的单科职业学校,如电子计算机运用、文字处理机运用、音乐、体育、英语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了培养企业适用的职业技术人才,普遍实行了“工读交替制课程”,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三明治”(或“夹心饼干”式)教学计划。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分几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定时间,接着在校学完一定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即所谓的“工读交替”。 4.学习方式灵活 日本有全日制职业学校、定时制职业学校和通信制职业学校。定时制职业学校吸收已参加工作的人员学习,大部分晚上上课;通信制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家里学习,学校采取报告的形式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面授指导,或利用广播电视指导,在4年内经过考试合格者即可得到相应的资格证书。 (二)政府高度重视 各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高等职业和技术教育的发展,把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构建了职业与技术教育发展体系。如德国“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tafe学院模式。同时,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保障职业与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发达国家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前后,高职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出现了明显的快速增长。 (三)专业建设特色明显 1.“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没有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十分突出能力培养的特色。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百年理工学院,正是具有这种特色的一所社区学院,覆盖了本专业理论与技术所有方面的模块化课程设置十分明显地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特别强调学术和职业专业能力两方面的平衡发展,强调一定知识的拥有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及其相互的均衡。挖掘学生个人潜能,突出多种通用能力的培养,包括: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与人共事相处的能力、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运用设备和软件的能力、创新与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多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 2.预测未来,超前建立新的专业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设置的新专业,不是消极地等待国民经济发展的召唤,而是针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尽可能地组织超前的专业培训,以储备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口号是“以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职业教育的领导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发展趋势必须具备足够深刻的洞察力。欧盟大多数国家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上,制定了预测未来的技术要求方案并正在加以实施,一些国家企业主、社会合作者、行会及专业团体直接提供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意见。 3.结合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设置急需的专业 “高新技术下移到职业技术教育层次,才是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新特点”,德国职业教育定位于发展现代技术上,即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发展新技术,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如数控加工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可控硅集成、网络与商业在internet上的应用等项技术,在今天的职业教育中已广泛接触。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也十分重视在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和建立新的专业。这些国家充分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速度的加快,使得社会经济总体结构发生变动,产生了许多与高新技术直接有关的职业岗位,急需设置新的专业。 (四)重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各国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中都十分重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工作,在探索、改革和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特色。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发展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澳大利亚的tafe等,都直接指向市场实际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他们强调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应用性等要求,重视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强调未来的劳动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 (五)强调工学结合、校企联手的办学方式 德国的高等职业学院十分重视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精心设计实验和实训内容。这些实验和实训项目不仅满足教学需要,而且还与教授的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突出了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既适应了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要求,又保证了培养学生各项技能目标的实现。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必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如日本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非常广泛,据日本科学技术协会的调查表明,2/3的企业同大学合作进行研究开发;资金在l0亿日元以上的企业中,有90%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中,有50%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二、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 1.部分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偏小 虽然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总体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招生规模小、办学效益低、发展缓慢等问题,现有的办学规模与办学能力存在着较大差距。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的影响,社会、家长、学生误认为高职院校是差的学校、差的老师、招差的学生、办低水平的高等教育。人们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所带来招生难的问题已成为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 2.管理体制不健全 国家规定高职院校应实行行政上归市政府、行业集团领导,业务上归省教育厅指导的管理模式。但在实际运作中高职院校特别是市属院校行政归属不明确,有的由市政府直接领导,有的归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领导,还有的由企业集团代管,甚至少数院校上级政府已发文批准成立却仍然是学校筹建领导小组管理等等。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不规范,导致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与办学机构的职责、权限不清晰。加之有些学院是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有些是成人高校改制而来,现在作为高等学校具有的办学层次、特点、性质与原先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因设置机构、人员编制得不到批准,学院成为“黑头户”,只能沿用原有的建制,内设机构不能按高校标准建立,严重影响学院的人才引进和正常管理、建设与发展。 3.教学内容不适宜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学科研究型人才,其培养过程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而高等职业教育,则需建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在分析各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具体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l生地确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方向,不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职业的综台性、应用性。 4.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近几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同整个高职教育发展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1)教师人数明显不足、观念落后、知识老化、教育方法与手段陈旧;(2)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师队伍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很难适应高职发展需要;(3)结构不合理,基础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不足,一专多能教师奇缺,实践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匮乏;(4)师资补充渠道不畅,现高职院校师资补充主要来源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他们实践经验不足,成长起来需要时间,企业优秀人才进事业单位严格受控,“双师型”人才很难补充;(5)高职教师职务评聘不规范,没有自己的系列,其标准参照普通高校教师系列,由于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和数量,迫使高职教师把大量的精力用于撰写论文或理论研究,失去了自身应有的实践能力强的特色。 5.高职教育特色不鲜明 一是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对人才的社会需求缺乏定量分析;二是人才培养方案或多或少带有学科式痕迹,没有真正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大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大多是在解决实验、实训等浅层次的结合上,而校企互惠互利、双赢共生的深层次机制上的结合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 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高职教育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存与发展,职业资格、技术标准及质量管理的国际化使现行的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必须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培养的人才规格、专业技能应尽快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高职教育必须强化和突出职业与技术的办学特色,成为高等教育的“独立生命体”。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在从初级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成熟和全面发展的转折关头,而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教育形式、专业体系、教学方法、培养规格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研究国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果,吸取他们的办学经验,对于推进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凡是成功的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与本国实际紧密结合,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 三、借鉴与建议 1.树立“大职教”观念,提供更多职教机会 职业教育贯穿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成为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连接点,应该发挥多种办学形式的优势,为劳动者提供多种、多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从国外高职教育的招生对象来看,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教毕业生,还可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五年。我们可借鉴国外做法,在高职教育人学资格上实施免试注册入学制度,取消考试录取制度,以满足不同学员的求学愿望。还可借鉴法国短期技术学院招收技术高中毕业生的做法,实行招收“三校生”制度,可以在现有学制或缩短学制的基础上完成高职教育,有利于高职教育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2.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政府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以创建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招生规模等方面,高职院校应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学科设置和招生规模,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所设专业滞后现象。同时通过政府的行政机制配置资源,比如加大财政资助、实行奖学金制度或贷款等方式扶持那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 3.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市场办学 在学生培养目标上,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使高职办学方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与企业的实际技术水平以及生产状况紧密联系,培养学生成为从事应用和操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实践教学应在高职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程设置要针对职业岗位群,着眼于不同行业发展的高新技能要求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4.拓宽专业设置,培养应用型人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但随着服务业、信息业的发展及对就业要求的提高,使得高等职业教育迅速拓展到第三产业领域,许多院校开设了旅游专业、娱乐服务专业、冷藏服务专业、招待管理专业,甚至开设了照看小孩的家务专业,很多第三产业行业已经在呼唤高级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拓宽思路,放开跟界,把握住培养“第一线”应用型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的本质,通过对社会需求的认真分析规划好专业结构,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5.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1)邀请外国专家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资格证书制度、教学方法、评估制度,以深化我国高职教育改革。 (2)选派高职教师赴国外有关院校实地考察职业教育,吸取借鉴先进经验。 (3)组织教师培训和研讨,开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整合教学资源、组织合作学习等活动,帮助教师解决当前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4)尝试采用“教学文件选辑”,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利于教师本身教育生涯的进步和发展。 6.注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办出特色高职教育的重要条件。根据各专业的教学需要,购置先进的教学仪器和实验、实训设备,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英国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其技能训练主要是在校内设备先进齐全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场完成的;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合作单位的资源优势,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教学任务,因为仅依靠学校的条件很难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使企事业单位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兼职专业教师。产学结合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重要保证。
中国劳动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中国城市农民工市场的波动 [摘 要]中国城市具有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农民工市场属于第二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市场的均衡模型表明,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会影响农民工市场的自动调节,进而引起农民工市场的均衡与波动。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构成以及城市农民工市场的波动情况为视角,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可分为三个阶段。2003年以前城市农民工市场可以自动达到供求均衡,而2004年以后则交替出现“民工荒”和失业等劳动力市场的缺口,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弹性的相对大小发生了变化。新《劳动法》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但尚无法确定其是否会改变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因而也无法确定是否引起了农民工市场的波动。短期内,政府可以通过影响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来降低城市农民工市场的波动,长期而言,只有采取有力措施变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为一元劳动力市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民工市场的波动问题。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市场;供需弹性;新《劳动法》 一、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据估计,1983年在城市就业的农民数量只有200万,到2007年,这一数字已高达1.37亿①。一方面,对于农村来说,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想提高收入,向城市转移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民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和城市就业体制的制约,只能在城市从事那些工资低、条件差的工作,合法权益也往往得不到保障。由于长期以来城乡行政分割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经济原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转移的途径和过程来看[1],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农业内部从种植业部门向林牧渔业部门的转移;第二个阶段是从农村内部向以乡镇企业为主要载体的非农产业转移;第三个阶段是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和向城镇的流动。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劳动力被严格限制在农村地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20世纪70年代末,从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激励效果[2],农业劳动时间大大节约,形成公开的劳动力剩余,劳动力便开始了重新配置的过程。随着劳动力流动条件的放松,城市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扩张,这种配置最终引起了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并最终形成20世纪90年代的“民工潮”。 对城市而言,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正成为城市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城市农民工数量与城镇从业人员数量的比值,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几乎为0,增加到2000年的36.9%,并继续增加到2007年的46.7%。一般来说,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不断上升,这将会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甚至最终消失[3],可实际情况是,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断扩大。这就形成了一个理论上的悖论,即农村劳动力空前流动起来的同时,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却在迅速拉大,这说明劳动力流动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有条件的[4]。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相同条件下,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口与城镇就业人口被区别对待[5]。大量研究显示,中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城市劳动力市场[6][7][8],中国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包含了外劳和本地居民两大部分,但这两部分从业人员所属的市场阶层以及在市场阶层之间的流动状况是不相同的,从而构成有中国特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和“城市二元社会”。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最早由Doeringer和Piore提出[9],后经Jeremy I Bulow和Lawrence H Summers等人发展[10],指的是把整个劳动力市场划分为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第一市场的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工作岗位较有保障、有较多的职业晋升机会,就业的往往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型和技能型劳动者;而第二市场的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在这两个市场之间流动是比较困难的,一般说来,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不愿进入第二市场,第二市场的劳动者羡慕第一市场的就业,但第二市场的劳动者无法进入第一市场。如果第一市场的劳动者愿意进入第二市场,他们是能够比较容易地在那里找到工作的,因此如果出现周期性失业时,第一市场的失业率要低于第二市场。第一劳动力市场更多受到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如工会力量、劳动保障制度、最低工资法等;而第二市场则很少受制度性因素的影响,符合完全竞争的条件,其劳动力供需可以较迅速地由工资变化来调节。二元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还表现在两个市场招聘新职员方式的区别上,第一市场的空缺职位通常不是到市场招聘而是由内部提升来完成;而第二市场则完全是市场招聘。 在我国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上,外来劳动力一般并不能进入到比较正规的部门就业,而大多数受雇于非国有经济部门,或城市的一些非正规部门。[11]即使干的是完全相同的工作,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外来劳动力得到的工资和其他待遇相对也会较低。[12]平均起来,迁移者的工资仅是非迁移者的80%,而且迁移者在住房、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方面得到的待遇,也明显差于非迁移者。[13]显然,农民工市场是城市的第二劳动力市场。 虽然农民工就业差,工资低,但直到2003年以前,中国的农民工市场始终保持着较好的稳定性。企业总可以在农民工市场上找到他们需要的劳动力,而农民工也总能以较低的工资找到工作。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1998年,即使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仍在持续增加,未出现农民工的大量失业,企业也未遇见劳动力短缺问题。2004年春天,从沿海地区开始,进而向全国蔓延的“民工荒”、“技工荒”开始出现,这种现象在具有劳动力无限供给,并且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十分巨大的中国出现,是不可想象的。为此,有些学者惊呼,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到来。[14][15]这种民工短缺现象在2008年结束,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城市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农民工失业,失业的农民工最终不得不流回农村②。 为什么2003年以前农民工市场可以自动达到供求均衡,而2004年以后则交替出现“民工荒”和失业等劳动力市场的缺口。如果说中国的城市吸纳不了那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么,为什么2004年在全国会出现大面积的“民工荒”,反之,又如何解释2008年大量民工失业呢?农民工市场,甚至城镇劳动力市场均衡与波动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因素的变化导致了农民工市场的波动? 2008年,我国开始实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那么,新《劳动法》③是引起2008年底农民工大量失业的原因吗?它是否加剧了农民工市场的波动?本文试图提供这些问题的一个解释框架。 二、中国农民工市场均衡模型 影响中国农民工市场的供求因素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被称为系统性因素,包括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等,系统性因素对第一、第二劳动力市场均产生影响;另一部分可称为非系统性因素,主要包括国家与农民工相关的制度与政策等。 在决定农民工市场供求的诸变量中,工资水平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外生变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经营状况确定合适的工资雇佣员工,农民工则根据工资的高低做出转移决策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当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农民工市场达到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和农民工做决策所依据的工资水平,并不是同一个工资水平。农民工市场上的劳动力是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他们对工资水平的了解途径主要是熟人打听、媒体报道等,消息来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且,农民从做出转移决策到成为农民工市场的一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影响农民工供给的工资水平是前一段时期已有的工资水平。此外,农民工的迁移决策还受到迁出地农业收入的影响,只有当转移后的工资收入大于转移成本和不转移的农业收入之和时,农民才会做出转移决策。因此,农民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工资水平和农业收入的差额作出反应,差额越大,转移的农民工越多,从而农民工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也越多。不同的是,企业由于更接近劳动力市场,可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状况迅速的调整劳动力的需求,所以,企业决策所依据的是当前工资水平。在t时期,我们可以近似认为企业根据t时期的工资作出需求决策,农民工根据t-1时期的工资作出供给决策。 假设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状况迅速调整需求和工资水平④,在具有线性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条件下, t时期的供给:QSt=γ+δ(Wt-1-R) (γ,δ?酆0)(1) t时期的需求:QDt=α-β・Wt (α,β?酆0)(2) 其中Wt-1和Wt分别表示t-1期和t期的工资水平,R为迁出地区的农业收入水平,δ、β为t时期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弹性,γ和α分别表示t时期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与工资水平无关的其他因素。 当农民工市场均衡时,有:QSt=QDt(3) 由(1)(2)(3)可得⑤, 命题2:若δ?酆β,即供给的工资弹性大于需求的工资弹性,在调节供求的过程中,工资Wt随时间偏离均衡工资水平,若δ=β,即供给的工资弹性等于需求的工资弹性,在调节供求的过程中,工资Wt随时间保持单位震荡,若δ?刍β,即供给的工资弹性小于需求的工资弹性,在调节供求的过程中,工资Wt随时间向均衡工资水平收敛。 由命题1可知,初始工资水平与均衡工资水平的差距越小,工资Wt初始状态距均衡工资越近,反之则越远。给定外部环境及供需的工资弹性,(W0-)又受转移当地工资水平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⑥,R的大小甚至可以改变工资的初始状态与均衡工资的相对位置。W0和的差反映了t 时期初始状态时的劳动力供求缺口,而其相对位置则表明此时的供求关系,W0?酆,供大于求;W0?刍,供小于求。 命题2表明,是否偏离或收敛于均衡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工资弹性,只有当供给的工资弹性小于需求的工资弹性时,劳动力市场才会自动的收敛于均衡的工资水平,从而自动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否则,工资会随时间偏离均衡工资,甚至偏离幅度越来越大,引起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大的波动。 以δ?刍β为例,图1给出了劳动力的供给曲线S 与需求曲线D。给定初始工资W0(这里假设高于 ),顺着箭头,我们可以在S曲线上读出下一期的供给量(第1期)将为Q1,为使市场出清,第1期的需求量必须也为Q1,而这当且仅当工资水平在W1时,方能做到(向下的箭头)。现在,根据S曲线,工资W1会导致在第2期产生Q2的劳动供给量,且为使市场在第2期出清,按照需求曲线,工资必须定在W2的水平。重复这一推理,工资与均衡工资的偏离不断减小,劳动力市场也自动回复均衡。由于这一过程是在无明确起始点,连续的时间序列中进行的,因此,我们总会观察到相对均衡的劳动力市场。 δ?酆β和δ=β过程与δ?刍β类似,只是δ?酆β时,工资路径虽是震荡的,却是发散的,导致劳动力供需缺口越来越大。 三、中国农民工市场的均衡与波动 根据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构成以及农民工市场的波动情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划分为三个阶段,如表1所示。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出现,但由于制度的限制,加之此时改革开放刚进行不久,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不足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并且,农业效率的提高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些因素都降低了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城的积极性。因此,在整个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数量还很少,城市劳动力市场主要以本地劳动力为主,表现为一元劳动力市场。 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3年底,随着农业改革效果的显现,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⑦。与此同时,区域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和城镇地区转移,形成大规模的“民工潮”。城市开始出现二元劳动力市场,即以城市当地劳动力为主的第一劳动力市场和以农民工为主的第二劳动力市场。但此时城市劳动力市场大致处于稳定状态,即转移的劳动力基本能在城市找到工作,企业也能够以一定的工资在市场上找到需要的劳动力,政策与宏观环境的变化只影响工资水平,并不造成劳动力市场的波动⑧。 第三个阶段是2004年以后。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数量继续稳定增加,与此同时,城市农民工市场开始出现波动。2004年春天,从沿海地区开始,进而向全国蔓延的“民工荒”、“技工荒”开始出现,这种民工短缺现象在2008年结束。2008年,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城市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农民工失业,失业的农民工最终不得不流回农村。 农民工市场,甚至城市劳动力市场均衡与波动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者说,是什么因素的变化导致了农民工市场的波动?我们尝试用农民工市场模型来解释这个问题: 在第一阶段,农民工市场尚未形成,城市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双方分别是企业和本地劳动力。双方均根据现期工资做出供需决策⑨,工资水平能够迅速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从而达到均衡。 在第二阶段,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改变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构成,形成中国独有的农民工市场。在此阶段,由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并且农村尚有大量富余劳动力,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具有无限供给的特点,即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δ 小,而作为农民工的需求方,城市企业主要从事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产业,劳动力成本占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对工资较为敏感,即劳动力的需求弹性β大,由模型可知,当δ?刍β时,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会自动趋向于均衡工资,从而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均衡。即使在外部冲击的情况下,只要不改变δ和β的相对大小,劳动力市场仍会自动趋向于均衡。随着企业技术推进,对熟练工人与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需求弹性变小,由于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是整个农民工群体的一部分,对他们的需求弹性变小意味着整个农民工市场的需求弹性β变小。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的收入提高,加之2002年取消农业税的改革使得从事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对农民工来说,务农和进城务工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农业收入的提高使农民对进城务工的工资收入更加敏感。并且,随着多年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可供继续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大大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条件和待遇都有更高的要求⑩,这些都改变了中国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性,使供给弹性δ变大。 供需弹性的变化最终改变了δ和β的相对大小,到第三阶段,当δ?酆β时,Wt随时间推移偏离均衡工资水平,引起劳动力供需的失衡,导致了始于2004年的“民工荒”,到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又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农民工失业。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民工荒”主要表现为“技术工荒”和“熟练工荒”,而2008年的大范围农民工失业主要是无技术和非熟练的农民工失业呢?首先,对“熟练工”和“技术工”来说,供给更加富有弹性,而需求则更加缺乏弹性,也就是说,其δ比普通农民工大,β比普通农民工小,因此也就更有可能改变δ和β的相对大小从而引起供需的失衡,所以“民工荒”主要表现为“技工荒”和“熟练工荒”;其次,对“技工”和“熟练工”来说,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进入城市第一劳动力市场,而只能属于农民工市场的一部分,和其他农民工一起竞争工作岗位,即使“熟练工”和“技工”更容易引起供需的缺口,但是他们可以通过“挤占”普通农民工工作岗位的方式继续工作。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受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从事简单劳动加工的企业,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幸存,对城市农民工市场而言,这表明普通农民工的需求大幅减少,而“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需求的变化则较小,其结果是使大量无技术的普通农民工失业。 四、新《劳动法》对农民工市场的影响 2008年1月1日开始,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新《劳动法》旨在“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与1995年的《劳动法》相比,新《劳动法》更倾向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其中引起热议的主要有四方面[16]:一是机构之间的派遣工作,二是试用期,三是补偿金,四是无固定期限合约。 从企业的角度看,新《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相当于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用工成本的增加使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增加,将降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使企业不得不减少用工数量以降低成本。与此相对应,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于用工成本占所生产产品总成本的比例比较低,所受影响要小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城市资本密集型产业所需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一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市场则主要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关,新《劳动法》主要影响农民工市场而非第一劳动力市场。由于用工成本的增加,作为理性决策的主体,企业的最优反应是减少雇佣劳动力的数量,用资本替代劳动,这将降低农民工市场的劳动力需求量,而新《劳动法》对企业用工的诸多限制则降低了农民工市场的需求弹性。值得注意的是,新《劳动法》对不同的农民工群体影响是不同的,技术工人和熟练工由于早已达到新《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待遇要求,并且对企业来说,对这部分农民工的需求本身就比无技术的普通农民工更加缺乏弹性,因此,新《劳动法》对他们的影响比较小。与此同时,新《劳动法》看似保护了收入最低的那部分非熟练、无技术农民工的利益,但由于企业对这部分农民工的需求弹性较大,最终结果可能是这些最底层的农民工受到最大的冲击。 从农民工的角度看,新《劳动法》使得农民工在用工市场上的相对地位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供给弹性。在新《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待遇要求低于劳动力市场均衡企业所能支付的工资时,由于我们尚不能确定新《劳动法》对δ和β的相对大小的影响,因而也就无法确定新《劳动法》对农民工市场均衡的影响。但如果新《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待遇要求超过了劳动力市场均衡时企业所能支付的工资,将会引起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的缺口,导致农民工的失业。 从长期看,为了应对新《劳动法》带来的用工成本的变化,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将加强技术改造的投入,技术的进步会进一步增加企业对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的需求,降低对这部分工人的需求弹性,而长期农民工的供给弹性变化有限,需求弹性的降低最终会导致需求弹性β小于供给弹性δ。在供需缺口存在的条件下,需求大于供给的周期中会加剧“技工荒”和“熟练工荒”,供给大于需求的周期中由于“技工”对普通农民工岗位的“挤占”而加剧普通农民工的失业。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在我国城市具有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条件下,农民工市场属于第二劳动力市场。由于农民工的供给受上期而不是当前工资水平的影响,而企业则是根据当前工资状况决定劳动力的需求,这就有可能导致农民工市场的波动。农民工市场是否可以通过工资的自动调节达到均衡,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弹性的相对大小,2003年以前农民工市场能够自动达到均衡,是因为与需求弹性相比,供给弹性比较小。随着各种影响弹性因素的变化,从2004年开始,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发生了改变,从而引起了农民工市场的波动,其表现为先是2004年开始的民工荒与技工荒,接着又是大量的民工失业。 新《劳动法》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但尚无法确定其是否会改变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因而也无法确定是否引起了农民工市场的波动。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新《劳动法》所规定的最低待遇要求可能超过了市场的均衡工资水平,从而加剧了农民工的失业。 从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出发,探讨农民工市场的波动,政策含义是: 从短期来看,可以通过影响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来降低农民工市场的波动。一方面,政府可以创造条件减少农民进城务工的障碍以减小农民工的供给弹性;另一方面,在我国当前农村尚有大量富余劳动力的情况下,为企业创造适度宽松的雇工环境,让企业有较大的自主权决定员工的雇佣,可以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 从长期来看,农民工市场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城市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企业和劳动力依照不同的价格信号做决策,因此,变二元劳动力市场为一元劳动力市场,使企业和劳动力依据同一价格信号作出供需决策,让工资水平自动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市场的波动问题。在这方面,政府可以采取适当措施消除农民工在城市里工作中的不公正待遇,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以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水平,改善农民工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使农民工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和社会保障,让农民工市场真正成为一体化的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 中国劳动论文:中国劳动者报酬对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摘 要: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国际收支呈现出持续的“双顺差”现象。一方面,大规模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促使了资源寻求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引致了中国资本帐户的盈余;另一方面,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与剩余劳动力的城乡转移也为中国现代工业部门的规模扩张提供了动力,提高了本土企业产出和产品出口能力,并进一步导致经常项目收支顺差的递增趋势。另外,中国劳动者报酬偏低导致了国内需严重不足,进而引起国际收支顺差。提高劳动者的报酬无疑是改善国际收支失衡,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收入分配;劳动者报酬 一、引言 国际收支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Bourguignon等考察了静态假设条件下贸易和收入差距的关系,为分析收入分配与国际收支顺差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思路。[1]Alberto Bagani分析了中国劳动力迁移及要素收入对贸易平衡的影响,并模拟出未来五年加快人口迁移过程对储蓄率和外部失衡的影响程度。[2]江春、吴宏分析发现,导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源是中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失衡。[3]李鹤认为,对处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型过程的国家而言,劳动力是一个影响其经常项目的重要因素。[4]上述研究提供了经济失衡的诸多洞见,但主要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一是,尚未系统地建立国民收入分配与国际收支之间的理论框架;二是,尚未建立经济变量依存因果关系的动态分析模型。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持续加大,2011年初外汇储备已达26万亿美元。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导致国内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遭到破坏,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难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量化劳动力及相关因素对国际失衡的影响程度,探究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深层根源,以期为解决宏观经济的内外部失衡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二、理论分析 在开放经济下,通过商品和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账户紧密联系起来。下面我们将国际收支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来考察,以研究二者之间的基本关系。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可表示为:Y=C+I+G+(X-M)。其中 Y代表国民收入,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X-M)代表净出口,即贸易账户余额。如果把政府支出G记为政府消费、政府投资,分别计入C与I,则C为总消费,I为总投资,那么上述恒等式简化为:Y=C+I+(X-M)。这个关系式说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账户余额与国民收入有着密切的联系,商品和劳务进出口额所占的比重越大,内外经济相互作用的程度就越深。 根据四部门国民经济恒等式:C+I+G+X=C+S+T+M。变化可得到:S-I+T-G=X-M=CA(CA为经常账户余额)。若将S+(T-G)看做私人与政府总储蓄,I为国内总投资,等式又可表述为S-I=CA。上式说明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储蓄和投资不必相等,从恒等式S-I=CA来看,经常项目余额反映了一国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若S-I>0,则经常项目为顺差;若S-I<0,则经常项目为逆差。若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即供给大于需求,则国内储蓄开始在海外寻找出路,由此出现贸易顺差。因此,储蓄和投资的缺口应该是等于经常项目余额,即国内多余的储蓄导致了外部的失衡。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在开放条件下若投资过多,增长过快,则消费不能及时消化全部投资,必然会增加出口,导致一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外部失衡。消费和投资构成内需,净出口构成外需。根据国际收支均衡理论,BP=CA+KA+CRA,其中BP代表国际收支余额,KA代表资本和金融项目,CRA代表外汇储备。这一等式表示当经常项目为逆差时,需要国外资本的流入或动用外汇储备来获得融资;当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都为顺差时,则会引起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 西德尼・亚历山大的吸收理论很好地将国内需求与国际收支结合起来,[5]该理论表述为: Y-(C+I+G)=X-M 上式中,X-M 为贸易收支差额,以此作为国际收支差额的代表。(C+I+G)为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用A 来表示。由此,国际收支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之间的差额来表示。设国际收支差额为B=X-M,则有:B=Y-A。如果一国国民创造的国民收入在供给国内总支出后仍有剩余,那么在该国国际收支中就会表现为经常账户的顺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经常账户余额反映了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之间的关系,中国吸收不足是引起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原因。国内吸收A可表示为(C+I+G), 如果把政府支出G记为政府消费、政府投资,分别计入C与I,则国内吸收A可简化为总消费C与总投资I之和。由于中国的投资需求一直以来非常旺盛,国内吸收不足实际是消费需求不足。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消费状况以及形成当前消费状况的根源。 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到2050年,我国劳动力适龄人口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我国“人口红利”现象将逐步消失,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为工资的上涨提供了可能。 三、模型检验 下面从国内投资、对外贸易流量及国际资本流入三个方面,来观察国际收支与国总需求体系中的各经济变量依存因果关系与结构问题。在劳动者报酬对国际收支作用机制模型中,从劳动者报酬对国内总需求作用机制的角度,设置了居民消费、总投资函数以及进口函数;由于经常顺差的主要原因在于贸易流量,为此建立了进出口函数;从资金流动的角度,重点讨论我国劳动力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力度;设置劳动力迁移决定函数,来分析劳动者报酬相关因素的变化;设置国内生产总值、经常项目恒等式,以便观测相关经济变量的变化及模拟分析。 (一)模型的基本结构 1.结构方程式 居民消费函数:C=b11 +b12R+b13DI+b14C(-1)+b15G+b16PW 上述结构方程式中,内生变量有GDP、C、I、EX、IM、FDI、NJ及REX,分别代表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总投资、出口额、进口额、外商直接投资、劳动力迁移率(本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描述)及人民币汇率(表示1人民币可以兑换多少美元);外生变量有R、DI、C(-1)、G、PW、I(-1)、REER、WGDP、IPI、BiLi及NR,分别代表利率、居民可支配收入、滞后一期居民消费、财政支出、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滞后一期总投资、实质有效汇率、世界GDP①①设定这一外生变量用于观测国际经济发展变化、国际需求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为了消除价格波动影响,本文采用美国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缩减,其计算范围包括美日欧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进口价格指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及国内外相对利率差。 用联立方程式推测各个结构方程式的参数时,考虑到同时推测所产生内生变量与误差项的相关问题以及可比性,本模型采用了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建立模型时主要采用1992―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的年度数据,此外,还使用了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金融统计数据等。数据分析处理时使用了EViews6.0。 (三)计量结果分析 首先,讨论PW(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对相关指标的影响。从国内需求来看,PW每增加1%,居民消费即增加60030亿元人民币(下同,笔者注),说明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对消费影响甚大。PW对投资的影响系数是273849,说明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越高,相应投资增大。从经济循环的角度看,收入对投资与消费的影响较大,如果收入没有与经济增长形成良性的同步增长关系,那么投资与消费的“双拉动”作用将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增加能有效地拉动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提升,进而缓解我国国际收支的顺差。结果显示,PW每增加1%,会降低中国出口额2051亿元,这一结论证明了上述理论分析的观点,即劳动者报酬率对出口存在负向的影响。PW的上升对FDI的影响也较大,PW每增加1%,FDI减少681241亿元。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于中国经济影响深远,是一把“双刃剑”,在短期,工资的上升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但从长期来看,劳动力成本上升则有助于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减轻经济增长对初级产品出口和外国投资的过分依赖,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从而缓解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现状。PW对人民币汇率的弹性系数是-0125,反映了提高劳动力工资水平对人民币升值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将间接影响到国际资本的流动。 其次,分析NJ(劳动力迁移率)对相关指标的影响。该指标每增加1%,我国进口额相应增加553778亿元,说明劳动力不断迁移引致了对进口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强劲需求,从而减少经常项目顺差。劳动力迁移程度是由城乡居民收入比例及外商直接投资决定的,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居民收入每增加1%,劳动力迁移率增加111%,这也说明了城乡收入差距是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重要因素。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亿元,劳动力迁移率即增加00003%。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过高的储蓄率维持了经常项目下大规模的顺差,过度的储蓄挤占了消费,使得内需不足。劳动者报酬过低降低了劳动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从而抑制了国内需求,造成国内结构失衡,并进而导致经常项目的顺差。中国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主要源于FDI,而我国劳动力要素的成本低无疑是促进FDI进入的重要因素。 第二,随着劳动力供给逐年下降,中国劳动力廉价供给的时代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行将结束。从劳动力市场供需来看,劳动者报酬的提高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这有助于扩大内需,从而带动内向型经济发展。 第三,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将促进国内消费者对进口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强劲需求,从而有力增加国内需求,抑制国际收支的顺差。 总之,国内劳动者报酬偏低是导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状况的重要原因,提高劳动者的报酬无疑是改善国际收支失衡,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劳动论文:中国老年人劳动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异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为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提供支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成为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共同责任。了解老年人的生存现状是为其提供帮助的必要前提,而良好的经济状况是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基础。 1 研究背景 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一直是我国老龄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研究表明,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子女或亲属供养、老年人的劳动收入及离退休金收入(杜鹏、武超,1998)。从目前对老年人经济收入状况的研究来看,经济收入通常包括劳动收入、离退休金、子女供养等赠与和转移性支付在内的所有收入。家庭成员供养和离退休金收入作为家庭养老和离退休制度的重要成果,已经引起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而老年人作为劳动年龄人群之外的非正式劳动和工作人群,他们的劳动收入状况却少有人去分析。 研究显示,老年人的居住地点对其经济收入有所影响(乔小春等,2005),而这一地区差异可能是因为老年人居住地经济状况的不同所引致的。Joseph 和Phillips (1999) 调查发现,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一个富裕社区提供了大量资源用于对老年人的照料,而这些富足地区的人均收入高,家庭自身所能提供的养老资源也更为丰厚。对印度尼西亚老年人的研究发现,与城市老年人群相比,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差(Laura Rudin,1993)。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对老年人的经济状况造成了显著影响,东部地区老年人的整体经济状况好于其他地区(爱德华•帕默、邓曲恒,2005)。但上述研究中的老年人经济状况包括劳动收入、离退休金、子女供养等赠与及转移性支付在内的所有收入。 2005年抽样调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近28%的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生活,其中东部老年人为22.8%,中部老年人为29.2%,西部老年人为33.4%(根据2005年抽样调查1%数据计算)。上述事实表明,超过四分之一的老年人依靠劳动收入维持日常生活,而且老年人对劳动收入的依赖趋势由东部到西部逐步加剧。 那么老年人的劳动收入是否与其整体经济收入状况一样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尽管有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存在明显城乡差异(杜鹏,2003),但在分离掉城乡社会保障体制所造成的差异之外,老年人劳动收入的城乡差异是否继续存在?截止目前,上述问题尚无定论。 迄今为止,陆续有研究分析老年人群体内部的经济状况差异,并提供了可能的影响因素。对美国老年人家庭的研究表明,养老金是老年人家庭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家庭之间的收入差异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家庭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差异所造成的(Rose M Rubin,2000);配偶存活的老年人经济状况较好(Radner,Daniel B,1995);女性老年人的贫困率远远高于男性(Kalman Rupp et al., 2003);对澳大利亚的研究发现,老年人、低学历人群的贫困发生率呈上升趋势(Roger Wilkins,2007)。而对中国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研究也发现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男性老年人高于女性老年人;低龄老年人的经济收入高于高龄老年人(杜鹏、武超,1998;王树新,1996)。爱德华•帕默、邓曲恒(2005)和乔晓春等(2006)的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越高的老年人中贫困人口的比重较低;后者同时指出,夫妇双方共同生活的老年人中贫困人口的比重低于其他老年人群。但上述国内外研究中涉及的收入或者经济状况均是综合考虑了劳动收入、离/退休金、家庭成员供养等各种形式的收入后做出的判断。作为对老年人经济收入构成的进一步分析,如果仅限于老年人的劳动收入,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西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人群提供了相对充足的经济支持,并因此成为老年人收入的主要内容。也许是因为劳动收入在老年人整体收入中所占比重太低,迄今为止,国外对于老年人群劳动收入的专门研究还很少见。但是,对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的中国而言,接近30%的老年人仍然以劳动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对老年人劳动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异的分析,将有益于进一步揭示老年人贫困的原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以缓解老年人的经济压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借鉴。因此,本文将试图通过对2005年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来研究老年人劳动收入中可能存在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并揭示其主要影响因素。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文章分析数据源自2005年10%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选取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以其中从事劳动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其通过劳动获得的收入为因变量。 本文将通过描述统计,揭示东、中、西部城乡老年人劳动收入水平和地区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东、中、西部城市和农村劳动人群的月平均收入(取自然对数)水平的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年龄、婚姻状态、健康状况、医疗和养老保险、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老年人劳动收入的影响,及其存在的地区差异。 在研究中,将2005年抽样调查数据中来自城市的老年人群归为城市人群,来自镇和县的人群归为农村人群,分别进行回归分析。文中对东、中、西部的划分是根据各省的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的。将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共10个省市划分为东部地区;将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共11个省市划分为中部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共10个省市划分为西部地区。 2.2 自变量和因变量 本文中老年人的劳动收入指老年人在抽样调查时点的上个月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全部收入,包括现金和实物。此处的劳动收入指从事经济活动获得的收入,不包括财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非劳动收入。在对老年人经济收入水平(对数)的OLS回归中,以月平均劳动收入的对数值为因变量。 随着时间推移,老年人从事体力和脑力活动的能力均有所下降,年龄成为老年人参与劳动和获得劳动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样本规模很大,在OLS回归中,年龄以连续变量进入模型。此外,老年人的婚姻状态、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医疗和养老保险等变量作为与老年人身体状况、社会支持资源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因素,也是可能影响老年人劳动收入水平的重要变量。因此,在本文的回归分析中将上述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分析模型。变量的设置为:婚姻状态(1有配偶;0没有)、健康状况(1健康;0不健康)、受教育程度(0未上过学;1小学;2初中;3高中;4大专及以上)、医疗(1有;0没有)和养老保险(1有;0没有)。在上述自变量中,以取值为0的分类作为参照项。 3 描述统计―老年人的劳动收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布 3.1 老年人群的劳动收入状况及其地区差异 图1提供了对2005年抽样调查样本中从事劳动的老年人群的月平均劳动收入曲线。为了对比收入的城乡差异和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统计曲线依照三个地区的城市和农村人口分别绘制。曲线展现了老年人群劳动收入的三个重要特征:城乡差异,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和年龄差异。无论在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各地区对应的城市老年人按龄收入变化曲线均在农村老年人平均劳动收入曲线的上方;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群中,对应的东部、中部、西部老年人群按龄劳动收入变化曲线均呈上、中、下的顺序分布。上述两个事实说明,城市老年人的劳动收入水平高于农村,且东、中、西部老年人的平均劳动收入水平依次下降。观察老年人的劳动收入水平按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群的劳动收入水平不断降低。此外,城乡老年人群的劳动收入曲线的波动幅度说明,城市老年人群的劳动收入的变动幅度较高,地区差异较大,而不同地区的农村老年人群的收入曲线则相对平缓,且地区差异较小。 在经济学模型中,收入增长多以指数方式进行,而以往研究在对劳动收入或经济收入的回归模拟中,也通常对其进行对数处理, 图2提供了东、中、西部地区老年人劳动收入对数值的按龄变化趋势,从曲线形状来看,取对数的处理方式并没有改变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差异模式。 考虑到老年人劳动收入的地区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会对劳动收入水平的其它影响因素产生作用,在本文接下来的回归分析中,针对东、中、西部的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群分别进行回归模拟,以揭示自变量在不同地区的作用方式。 3.2 影响老年人劳动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 表1提供了东、中、西部的城市和农村地区中,影响老年人劳动行为的相关变量取值的描述统计。对比东、中、西部地区中继续从事劳动的老年人群的相关特征变量取值,可以发现存在以下地区差异:东部老年人群的年龄略高于中西部人群,前一人群中男性、有配偶者、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有养老保险或医疗保险的老人所占比重均高于其它地区人群。由此推断,虽然东部地区继续劳动的老年人的平均年龄较大,男性较多,但其中无配偶的人的比例却低于中、西部地区,作者推测,这与东部地区较高的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有关。从人群整体的经济保障状况来看,中、西部的养老保险特别是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低于东部。 对比表1中城市和农村地区老年劳动者的特征分布可以发现,城市老年劳动人群的平均年龄略低于农村,其中男性老年人和在婚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均高于农村人群,而且上述特征在东、中、西部均有所体现。年龄、婚姻状态、性别间接反映了人群的健康状况,而从这些侧面信息推断,城市中的老年劳动人群的健康状况优于农村,这一事实与表1中健康老年人群的城乡分布完全一致。从东、中、西部老年劳动者的社会经济特征分布来看,农村老年人群在经济状况方面居于劣势地位。农村老年人群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低于城市人群,其中高中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群分布的城乡差距特别突出。拥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老年人群在城市人群中的比重也超过农村人群。上述情况说明,与城市老年劳动人群相比,农村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都较差。如果从劳动能力和经济收入关系的逻辑上来分析,似乎劳动能力较差的人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劳动收入,事实果真如此吗?除了身体因素之外,中国老年人群劳动收入的地区差距中还有哪些因素在发挥作用?本文下一步将通过对个体的回归模拟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0%子样本计算。 4 回归结果 表2中的OLS线形回归输出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婚姻状态、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养老、医疗保险和居住地属性均与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显著相关。男性、年龄较小、有配偶、身体健康、文化程度较高、有医疗和养老保险、东部地区和居住在城镇的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对比模型1至模型6的逐步回归结果发现,在逐步引入年龄、性别、婚姻状态、健康状况、文化程度、以及养老和医疗保险等控制因素后,地区属性对老年人收入水平的直接影响不断下降。以下将详细说明控制变量引入过程中的地区差异变化。 模型1的结果显示,与东部老年人相比,中、西部的老年人的收入显著偏低,中部的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仅为东部人群的80% (exp(-0.217)),而西部人群的收入水平则为后者的65%(exp(-0.426))。模型2的结果说明,城市老年人群的收入水平约为农村人群的1.52倍。对比两个模型中东、中、西部地区属性对老年人收入水平的影响幅度可以发现,引入城乡属性作为控制变量后,老年人收入的东、中、西部地区差距有所减弱,中部老年人的收入上升至东部人群收入的83.3%,西部则上升至67.6%。上述事实说明,东、中、西部老年人群收入水平的地区差异部分是由于地区之间的城市化水平差异所产生的,由东到西,城市化水平逐步降低,从事劳动的老年人群中城市老年人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见表1),因此导致老年人群的收入水平不断降低。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的10%子样本计算。 注:回归结果均在p 模型3的回归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劳动收入不断下降,男性老年人、有配偶的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分别超过女性和无配偶的老年人群。回顾表1中东、中、西部老年人群的特征分布,可以发现,与东部老年人相比,西部老年人群的平均年龄较低,女性所占比重较高,丧偶老年人较多。因此,在控制了性别、婚姻和年龄因素的直接影响之后,劳动收入的地区差异有所减小,东、西部地区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之比由模型2中的1∶0.676,上升至模型3中的1∶0.694。对比表1中老年人群的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分布的城乡差异可以发现,农村老年人群的平均年龄较大,丧偶比例较高,男性所占的比重较低,而上述因素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农村老年人劳动收入偏低的现象。因此,在引入上述控制变量以后,模型3中的城乡差异较模型2有所下降(1.521.46倍)。 观察模型4中城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收入水平的回归系数,可以发现,身体不健康的老年人的收入较低,约为健康老年人收入的80%(exp(-0.224))。而表1的统计结果表明,从东至西,老年人中身体健康者的比例逐步下降;且城市老年人中身体健康者的比例高于农村人群。基于老年人群整体健康状况存在的城乡和地区差异,以及回归结果中揭示的健康状况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断,老年人群整体健康状况的地区差异进一步扩大了老年人群收入的地区差距。对比模型3和模型4的结果发现,在模型4控制了健康状况之后,中、西部地区属性和城乡属性对老年人群收入的直接影响幅度 (既回归系数)明显减弱。 表2的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劳动收入的重要因素,文化程度的提高导致收入水平持续增加。比较模型5中对应变量的回归系数可以发现,高中文化程度的老年人的劳动收入是未上过学的老年人的1.80倍,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的劳动收入则骤升至后者的5.1倍。在引入文化程度作为控制变量后,模型5中地区属性变量的回归系数较模型4有所下降,说明高学历人群在东、中、西部及城乡地区老年人群的不同分布进一步扩大了老年人群收入水平的地区差异。作为老年人社会经济状况重要标志变量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也能显著提升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模型6的回归结果显示,有养老保险的老人的劳动收入是其他人群的1.45倍,有医疗保险的老年人的收入是无医疗保险人群的 1.08倍。在引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解释因素后,模型6中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对老年人收入的直接影响较模型5显著下降。 5 讨论 分析展示了老年人的个人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劳动收入的显著影响:男性、年龄较小、有配偶、身体健康、文化程度较高、有医疗和养老保险的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对上述因素进行归类可以发现,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婚姻状态都直接或间接反映了老年人的劳动能力。与其他老年人相比,身体状况较好(男性、年龄较小、有配偶、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此外,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老年人的劳动收入水平逐步增加,且教育对劳动收入的促进效用在从高中到大专的跨越中尤为明显,这恰恰符合教育收益率的变化规律。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存在一方面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的经济压力,在这一前提下老人可以更自由的根据意愿选择工作,而工作报酬也是他们筛选工作的重要条件。因此,从个体老年人的角度来看,越是身体健康、有良好的劳动能力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老年人,他们所获得的劳动收入也越高。对于那些获得较低劳动收入的老年人而言,究竟因为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文化程度较低,从而导致工作能力较低,并因此降低了收入水平?还是由于社会经济状况居于劣势,迫使他们不得不继续劳动,也因此没有多余的机会去选择工作报酬?或者是因为社会经济状况的劣势地位同时昭示了他们无法获得更多的工作机遇,也就无从选择薪酬的高低?上述疑问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中国老年人群的劳动收入水平存在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包括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包括城乡差异。本文对继续从事劳动的老年人群特征的描述统计和对老年人收入的回归分析共同揭示了造成收入水平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男性、有配偶、身体健康、文化程度较高、有医疗和养老保险的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而这恰恰是具有上述特征的人群在各地区老年人群中所占的比重从东至西逐步降低,这一事实说明,老年人群收入水平的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有一部分是老年人自身的健康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个体差异所造成的。与此类似,个体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特征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收入的城乡差异:年龄较小、男性为主、身体健康、文化程度较高,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覆盖率较高等相关群体特征成为解释城市老年人收入水平超过农村的重要原因。 尽管老年人的个人特征和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引入,降低了回归模型中的地区和城乡属性对老年人收入水平的直接影响幅度,但中、西部的地理位置和农村属性对老年人收入水平的负面作用却始终显著存在。这一结果说明,除了老年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文化程度、社会支持资源等个体因素影响以外,区位和城乡属性等宏观因素也对老年人的劳动收入水平存在显著影响。而区位、城乡属性等因素不仅意味着地理位置、自然生存环境的差异,也体现了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造成的宏观社会差异。可以说,老年人自身的个体微观差异和宏观社会环境差异共同导致了老年人群劳动收入水平的地区差距。而老年人劳动收入水平的城乡和地区差异也揭示了老年人整体经济状况存在地区和城乡差距的原因。个人因素对老年人劳动收入水平的影响说明,那些年老体弱、丧偶、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而地区和宏观社会因素对老年人劳动收入水平的显著影响表明,生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年人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中国劳动论文:劳动力转移、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增长奇迹 摘 要:大量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升,这保证了我国经济近二十几年以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持续增长。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将持续约20年,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继续鼓励资源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流向高生产率的工业与服务业部门,同时积极鼓励制造业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以及加强服务业的开放与竞争。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作者简介:黄忠平(1969- ),男,江西会昌人,南京大学国际贸易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 自建国以来,我国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第一次是1968~1977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当时有3000余万的知识青年从城市奔赴农村,这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以及与世界平均收入水平差距的持续扩大;第二次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向非农行业的转移,这带来增长奇迹,经济以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持续增长,与世界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得以收敛。本文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探讨劳动力转移、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增长奇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就继续鼓励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流向高生产率的工业与服务业部门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二元经济结构与劳动力转移 与发达国家单一的现代经济不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个部门,传统的占优势的农业部门与刚刚开始起步的现代部门。从地域来看,前者位于农村,后者一般位于城市,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构成二元经济结构。目前我国农业的就业份额为46.9%,而日本为5%,NIEs(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韩国、新加坡与中国台湾)为4%。与亚洲其它先行国家相比较,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非常明显。我国要完成经济结构由不发达到发达的转换,必须将人口和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由农业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自经济起飞以来,我国农业部门就业比例已经由69.8%下降为46.9%,降幅为22.9%,其中的4.9%由工业部门吸收,18%由服务业部门吸收。 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有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推力来自农村过剩人口的压力,它推动由于生活贫困而无望的人们移向城市,拉力则强调城市光明的吸引和城乡间工资收入的差距。有研究表明,目的地与出发地的工资水平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不对称的。目的地工资水平对劳动力转移的拉动影响比较显著,而出发地劳动力的流动倾向和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则是非单调的,农村推力并不必然导致更多劳动力转移。对劳动力转移来说,教育成本与择业过程中的等待成本都很高,成功实现劳动力转移必须承担较高的教育成本与择业过程中的等待成本以及信息搜寻的成本。绝对贫困会抑制农村人口向外转移,农村中最贫困的人口并不构成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部分。 距离对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其中交通成本的影响较小,更为重要的是心理成本与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可得性。特别是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且缺乏信息网络的民工来说,距离的负相关系数更大。这表明劳动力转移存在阶段性,农村地区的人口移民到附近的小城镇,而小城镇的人口又移民到大城市。如果城市按规模大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层级体系,那么,阶段性劳动力转移将成为普遍的形式。由于大城市在城市人口分布中占很大权重,短距离移民不能满足其对移民的大量需求,目的地的关系和朋友对劳动力向大城市的转移而言非常的重要,这种累积进程使大城市发展起自己长期稳定的移民来源。 刘易斯(1954)认为,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在现行工资水平上,现代部门的劳动供给具有完全弹性。大量农村劳动力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农耕,加之资本投入不足,农业劳动生产率必然很低,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事实上是剩余劳动力,他们对生产毫无贡献甚至是妨碍了别人的劳动。其结果就是相当一部分农业劳动者所得到的收入,只能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而且,这一收入不是来自分配,而是来自分享。只要农业剩余劳动力没有完全被城市吸收,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就会保持不变,不会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农业部门的伪装失业者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在刘易斯看来,城市中不存在失业,任何一个愿意到城市工作的人都可以在城市的现代部门找到一份工作,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决策仅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的差距。这与我国情况不符,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对城市就业形成的巨大压力,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上升,而与此同时,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的速度持续增长。 根据发展中国家城市与农村普遍存在失业的现实情况,哈里斯与托达罗(1970)认为,由于政府与工会的作用,工业部门的工资具有下方刚性,城市存在失业,农民即使流入城里也未必能找到工作。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不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增加工资的保证,而是由于一种赌博心理,移民为了获得高收入的就业机会从而较高的持久收入,甘愿在一定时间内承受失业或者城市的低收入工作。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欲向工业部门流动时,考虑的不是实际收入差距而是期望收入差距,即在工业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的乘积。只要工业部门的期望工资高于农村部门的工资,农村劳动力就会向工业部门迁移。随着劳动迁移人数的增多,工业部门的期望工资会下降,当期望工资与农村部门的工资相等时,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便会停止。工业部门的发展促使期望工资上升,这在增加劳动力迁移规模的同时也会扩大工业部门的失业规模。所以,促进农业部门的发展与发展工业部门是同样重要的。 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异质性,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构成二元劳动力市场框架。我们有必要区分两种劳动力转移,一种是短期转移,劳动力并未切断与农村的联系;另一种是永久转移,劳动力永久离开了农村的居所。稳定的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城市正规部门重视稳定劳动供给的效率价值,制定足够高的工资水平来吸引稳定的永久性劳动力转移。效率工资原理对正规部门工资水平较高的解释是,工人的工作效率与工资的提高成比例增长,由于工人的生产效率信息是不对称的,提高工资对厂商而言有利可图。实际上,每个厂商都面对着无弹性的劳动供给,这些劳动力具有潜在的生产效率,他们对于高工资反应敏感,一定程度的工资提高将提高工厂中此类工人的比例,从而导致更大比例的劳动效率的提高。短期性劳动力转移则由于其高流动性,更多进入非正规部门。城市经济的非正规部门容易进入,且其工作形式不妨碍继续寻找正规部门的工作,移民进城后如不能在工业部门找到正式工作不会处于完全失业的状态。非正规部门包括按天雇佣的临时工、受雇于小规模企业之中的常规工人,以及从事擦鞋、卖报等工作的自我雇佣。非正规部门灵活收入的平均水平不但低于正规部门的工资,而且可能低于农村的平均工资水平。移民把在非正规部门等待期间的收入损失作为一种投资,为的是将来找到一个高工资的正规部门的工作。 二、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 索洛模型确认了工人平均产出的两种可能变化来源,即工人平均资本的差异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差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会导致工人平均产出的永久性增长,而工人平均资本的变化对工人平均产出的影响则是适度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一个除了劳动与资本之外的其他影响产出因素的杂物袋,可解释为抽象的知识、劳动力的教育与技能、产权的力量、基础设施的质量、对企业家精神与工作的态度等。中国经济近二十几年的强劲增长可以从人口发展、劳动与资本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部门内的要素积累以及技术进步等角度来考察。 首先,从人均产出增长的源泉考察。我们把人均产出增长分解为劳动生产率(每工人产出)、参与率与依靠率三个方面的变化,其中参与率定义为劳动人口占工作年龄(15-64岁)人口的比例,依靠率定义为不工作年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结果如图1所示,中国和亚洲其它先行国家的经济起飞都主要是由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驱动的,参与率和依靠率加总的影响均小于每年1%。 图1 人均产出增长的源泉(自经济起飞开始) 资料来源:IMF,2006年9月《世界经济展望》 其次,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源泉来考察。我们进一步把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资本深化(每工人实物资本的增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三个部分。如图2所示,中国的实物资本积累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都远较亚洲其它先行国家要快。亚洲其它先行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源自快速的实物资本积累,对中国而言,劳动生产率增长则主要源自全要素生产率的迅速提高。 图2 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源泉(自经济起飞开始) 资料来源:IMF,2006年9月《世界经济展望》 第三,从增加值的部门份额与就业的部门份额的比较来考察。如表1所示,中国工业增加值份额远高于基于人均收入、国家大小与人口等基本面特征决定的预测值,服务业的增加值份额远低于预测值;与此同时,农业的就业份额远高于预测值,服务业的就业份额远低于预测值。这意味着中国的农业生产率相对较低,而工业生产率相对较高,大量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就使平均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 目前就世界平均水平而言,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约比农业部门高3倍。我国自1979年经济起飞以来,农业生产率的增速为年均4.1%,工业为8.0%,服务业为4.8%。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差距还在继续扩大,这意味着劳动力的跨部门配置将使我国未来的增长潜力得以持续。 通过以上对每工人平均产出增长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劳动力转移、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增长奇迹之间的逻辑关系,大量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升,这保证了我国经济近二十几年以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持续增长。 三、结论与政策含义 宏观经济稳定、制度变革、金融发展以及更加开放的贸易政策是中国与亚洲其它先行者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近二十几年的强劲增长,一方面是资源投入增加带动的,更重要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的。大量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流向高生产率的工业部门所引发的跨部门配置效率,与部门内的增长效率一起解释了我国的增长奇迹。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关键在于继续鼓励资源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流向高生产率的工业与服务业部门,同时积极鼓励制造业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以及加强服务业部门的开放与竞争。2004年我国总就业人数为7.52亿,其中农业的就业份额为46.9%。但是,按我国目前人均收入、国家大小与人口等基本面特征,农业的就业份额应该是23.7%,这表明我国还有约1.74亿农民需要转移到工业与服务业部门。在“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中,国家期望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按这一速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还要持续约20年,可谓是任重道远。可以说,工业反哺农业最大的反哺就是工业部门为农业部门提供劳动力转移的机会,城市支持农村最大的支持就是城市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其工业与服务业的有序转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本文的研究表明以下几点政策含义值得引起重视: 1.距离对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且缺乏信息网络的民工来说,距离的负相关系数更大。所以,为实现劳动力有序转移,必须扶持县域经济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有条件的小城镇和县城集中,同时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2.出发地劳动力的流动倾向和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则呈倒U形,农村“推力”并不必然导致更多劳动力转移,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使得农村中较富有的家庭比较容易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转移。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的金融市场,疏通劳动力转移的融资渠道。 3.我国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与卫生等公共资本的分布明显集中在城市,这一方面与劳动力的分布不匹配,另一方面不利于引导私人资本流入农村地区,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协调。因此,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更多公共资金用于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 4.我国相当一部分的劳动力转移属于短期性的,他们在城市非正规部门与农村劳动力市场分配自己的时间,赚取低水平的收入。为缓和劳动力转移进程中收入分配的矛盾,政府一方面要打破城市正规部门的垄断,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的保障。 5.永久性劳动力转移由于其较高的稳定性更多流入城市正规部门,而短期性劳动力转移则由于其高流动性更多进入非正规部门。由于稳定的劳动力转移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将使劳动力转移的增长效应最大化。 6.城市正规部门较高的工资水平吸引超过城市空缺岗位的劳动力转移至城市,使得城市失业率持续存在。在移民追求其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带来社会成本,这一方面是因为转移到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劳动力生产率较低,更重要的是过度移民所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成本很高。 7.我国近年出现的“民工荒”可归纳为两个原因,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有所减小,更重要的是因为城市本身失业率的持续上升影响了劳动力转移的预期。城乡期望的收入差距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决策,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很大,农业劳动者也不会简单地作出迁移到城市去的决定。 中国劳动论文: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及启示 [摘 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本文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历史回顾 经验教训 启示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同时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工业发展的需要,但同期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却依然居住在农村,严重阻碍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和城市改革的顺利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其规模和数量均超过改革开放之前的态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乡城转移也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可以通过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经几个重要阶段,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思考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将有所裨益。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与国家宏观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改革开放前,其历史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1957年,1958―1963年,1964―1978年;改革开放后可分为五个阶段:1978―1983年,1984―1988年,1989―1991年,1992―2000年,2000年以后。 1、1949―195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转移。 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基本上是在不受政府限制和干预的情况下进行的。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起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人民生活稳定,城市发展迅速。国家在这一时期加强了交通运输建设和能源及原材料工业的建设,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提高,从而导致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由于这一时期国家并未对农村劳动力的迁移进行任何限制,因此,劳动力乡―城迁移是自然发生的,且非常频繁。 在1951年7月经政务院批准后公布的《关于城市户口管理有关内容的暂行条例》中,并未有明确限制农村人口乡城转移的条文,而只是一般性规定:凡迁移者得于事前向当地人民公安机关申报迁移,注销户口,发给迁移证;凡迁出者得于到达住地三日内向公安机关申报入户。1955年3月,政府有关部门又了关于办理户口迁移的注意事项的联合通知。通知一方面要求劝止那些盲目要求迁入城市的农民,另一方面对于有正当理由的要求迁移者尽可能地满足其迁移要求,甚至对于那些已盲目流动进入城市的农民,只要他们在城市已经找到正当职业或已就学,仍然可以在其出具有关方面证明并向原住地补办迁移手续后,给予登记城市正式户口。 在上述政策的指导下,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可以选择到农村内部的非农产业就业,也可以选择到城市的工业部门就业,并且可以不受限制地迁往城市定居。据统计,1953―1957的5年间,城市全民所有制工业部门的就业人数从510万人猛增到2316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农村招收的农民),平均每年增加35.3%。[1]P67随着农民转移到城市,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长。1952年全国城市人口仅有7000万人,1957年则增加到994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589万人,城市化水平从12.46%增加到15.39%,每年增加0.59%,这是我国城市化水平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但这种完全自由的劳动力流动并未持续很久。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必然会使农村的粮食生产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农民工大量进城,对粮食的需求增加,致使城市居民的食品供应出现紧张局面。针对这一状况,1957年,国务院了《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格禁止企业单位从农村招工,并且在城市设立收容遣送机构,把进城的农民遣返原籍,这预示着随后农村劳动力自由转移开始出现波折。 2、1958―1963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起大落。 1958年开始的“”,也带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随着城市工业建设的迅速开展,当时即转移了1000余万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工业和建筑业就业;同时,在农村也出现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到非农产业就业的高潮,在社队企业就业的职工达到1800多万人。然而,这种过快过急、以虚假工业膨胀为基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两年急剧下降,1957―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了24.4%。面对这种状况,从1961年开始,我国不得不进行为期三年的经济调整,大批劳动力重新返回农村务农。据统计,1961年,全国城镇人口减少1300万人,精简职工数量950万人,同年农业劳动力比上年增加2730万人,基本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1962年1月至1963年6月城镇人口共减少1600万人,同期精简职工1034万人;1962年农村劳动力比上年增加1500多万人。整个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城镇人口共减少2600万人,精简职工2000万人。至1963年,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又陡然上升至82.5%。[2]P124、125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农村劳动力的乡―城流动出现巨大的起伏,与国家相关政策制度有密切联系。1958年1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向常住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1962年4月,公安部发出了《关于处理户口迁移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农村、县镇人口要求迁往城市的,应当坚决劝止,个别确因老、幼、病、残无人照顾,必须投靠在城市的直系亲属抚养等特殊情况,可以酌情照顾,对已经迁到城市尚未落下户口、有条件回农村的,要做好工作,动员他们回去。”同年12月,有关职能部门在《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户口迁移上,必须严格执行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户口迁移问题的规定,对农村迁往城市的,必须加以严格控制。”1963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了《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要求“对市镇人口必须严格控制,对市镇建制的设置必须恰当”,并提出三项主要措施:一是撤销不够设市条件的市;二是缩小市的郊区;三是调整镇的建制。这些户籍、人口管理政策和先后出台的制度、统购统销制度、城市生活资料配给制度、就业分配制度一起,共同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城乡之间形成了无法逾越的鸿沟。 3、1964―197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停滞。 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自1958年开始实施的户籍制度出台后,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就业、食品供应、住房制度也相应出台,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直受到政府的强力控制。1964年8月,国务院又批转了一份《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其中明确规定:“对于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集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上海两市的,要适当限制。”对于其他情况的人口流动或迁移,也作出非常具体、明确的规定。不仅如此,这一时期由于“”开始,出现了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为特征的第二次逆城市化运动。自1968年底至1977年,有1600万城市青年被送往农村劳动。在1966年至1970年之间的城镇新增人口中,自然增长部分甚至出现了负值。 4、1978―1983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履艰难。 1978年,改革开放带来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加上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农业生产力迅速恢复,农村的劳动力剩余问题又开始显现,为有效利用农闲时间,增加家庭收入,农民们开始自发向城市转移。据统计,1980年年末全民所有制单位通过各种形式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共有931万人(不包括招收的固定工)。1978―1980年,全国非农业人口增加了1800万人(不包括自然增长)。[3]P358但由于城市本身的吸纳能力有限,城市居民的就业问题也未根本解决,因此,政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依旧采取限制的态度。198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做工和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通知》,对城市的用工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的有关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求严格控制从农村招工;二是要求认真清理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三是要求加强户口和粮食管理。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数量较小,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举步维艰。 5、1984―1988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迅速加快。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遍推行,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1983年10月,国家开始对农村“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高度集中的体制解体。与此同时,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加上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于是掀起了“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高潮。1984年,乡镇企业的数目从上年的134.6万家增加到606.5万家,增长了3.5倍;乡镇企业就业人数也从上年的3224.6万人增加到5208.1万人,增长了61%。此后一直到1988年,乡镇企业的就业人数连年增加,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超过24%。[1]P70 在上述大背景下,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乡隔离体制首次得到修整。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提出“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了《关于农民进入城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提出“农民进入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对促进集镇的发展,繁荣城乡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对此应积极支持”。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更为明确地提出“要扩大城乡经济交往……允许农民进城开店设坊,兴办服务业,提供各种劳务,城市要在用地和服务设施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外出就业的劳动力日益增多,据统计,198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量已达9950万人,其中转移到城市地区的数量达到1339万人。 在这一时期,虽然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益增多,但国家依然没有完全放松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1985年7月,公安部颁发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在规定中重申了1958年《户口登记条例》中对暂住人口进行登记管理的精神,同时要求:外来人口拟暂住三日以上的,由留宿暂住人口的户主或者本人向公安派出所或户籍办公室申报暂住登记,离开时申办注销;暂住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十六岁以上者,须申领“暂住证”;对外来开店、办厂、从事建筑安装、联营运输、服务行业的暂住时间比较长者,采取雇用单位和常住户口所在地主管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按照户口登记机关的规定登记造册,由当地公安派出所或户籍办公室登记为寄住户口。对违反暂住人口管理规定的,公安机关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这些政策使到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往往很少能安家落户,对他们的就业稳定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6、1989―1991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跌宕起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放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给城市的就业、交通、治安等造成较大压力;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诸如产权关系模糊、家族色彩浓烈等一系列问题,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开始下降,因此导致了这一时期劳动力流动出现了大起大落的不稳定态势。 1988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治理整顿”的宏观调控政策,采取了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加强财税和信贷控制等一系列经济措施,许多建设项目纷纷下马,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大量农村劳动力被清退。为配合治理整顿,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1989年3月和4月,国务院办公厅和民政部、公安部先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农民工外出的紧急通知》和《民政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作好控制农民工盲目外流的通知》,要求各地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农民工盲目外出就业。1989年12月8日,国务院在《国务院批转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关于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前进行户口整顿工作报告的通知》中要求:“对居住在城镇的无户口(即常住户口待定)人员,按照国务院和公安部有关规定,符合在市镇落户的,应有步骤地予以解决;不符合在市镇落户的,应由有关部门尽量动员他们返乡。”1990年4月2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劳动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要同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城镇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对此要加以合理控制和积极引导”,要“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消化和转移,防止出现大量农村劳动力盲目进城找活干的局面”。 虽然上述政策措施控制了劳动力盲目流动的局面,但有研究发现,到1990、1991年,大多数城市的流动人口数量又回复到1988年的水平,有些城市还有所增长。而且这一时期的农村劳动力流动还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即向东部地区大城市流动受阻的情况下,向其他地区流动的现象明显增加。[3]P368 7、1992―200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转移。 随着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扩大,同时随着乡镇企业吸纳能力的下降,促使大批农村劳动力从低收入地区迁移到高收入地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民工潮”也即出现在这一时期。据统计,1992年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的人数已达到3500多万,1993年一度增加到6200万,其中跨省流动达到2200万。之后,农村劳动力流动进入稳定增长阶段,1994年,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达到7000万,1995年为7500万,而同期出省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大约为2500―2800万。[1]P71 面对大规模的劳动力乡城转移态势,国家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1993年11月3日,劳动部发出《关于印发〈再就业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城乡协调就业计划”第一期工程〉的通知》,提出要在全国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基本制度、市场信息系统和服务网络,使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较大的主要输入、输出地区实现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的有序化。1993年12月,劳动部制定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劳动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提出要以建立农村就业服务网络为突破口,合理调节城乡劳动力流动,加强城乡劳动力统筹。1994年11月17日,劳动部颁布了《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对用人单位用人、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各类服务组织从事有关服务活动的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199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劳动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组织农民工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规则,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维护劳动力市场的正常秩序。 上述政策的出台推进了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但随着90年代后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国家对劳动力流动的控制力度也随之加大。1994年11月颁布的《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提出,跨省流动人员到达目的地后,必须凭其流出省发放的“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向目的地劳动部门领取“外来人员就业证”。1995年6月2号,公安部公布了《暂住证申领办法》,对暂住证的用途、有效期、换发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这些政策对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考虑到城市就业不稳定,大部分农民工仅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闯入城市,一般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半年,每到年底或农忙时节,他们都会返回农村。 8、2000年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入规范、公平、稳步加快轨道。 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攀升,社会局势稳定,国家更加重视“三农”工作,各种有利政策相继出台,我国又兴起了新一轮的劳动力转移浪潮。2000年7月20日,劳动保障部、国家计委、农业部、科技部、水利部、建设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七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开展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2001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指出,要打破城乡分割体制,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2003年3月2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关于农民工适用劳动法律有关问题的复函》,明确指出凡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包括农民轮换工),均适用《劳动法》与《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2004年2月29日,建设部颁布《关于进一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政府采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督促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尽快偿付。2005年2月7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关于废止〈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及有关配套文件的通知》,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清理和取消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2006年1月21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颁布,要求各地政府、各直属机构,抓紧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形成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工权益的体制和制度。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国农民工数量每年增加600-800万人。[4]P32003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为1.1亿,比2002年增长8.6%;2004年为1.2亿,比2003年增长3.8%。[4]P69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将达到7500多万,年均转移为1500万以上,高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转移1200万人左右的规模;同期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总规模将达4500万以上。[4]P79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经验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可以总结出如下经验教训: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以农业的稳定发展为基本前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以农业的发展为基本前提的。一方面,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将随之减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自然会从农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产量不断提高,为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在二、三产业的稳定就业提供了食品保障。就政策层面而言,中国政府所出台的各项政策都是首先以农业稳定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如果农业能稳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能稳步提高,那么政府就会支持和鼓励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反之,如果劳动力转移数量过多,转移速度过快,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政府则会采取措施干预劳动力流动。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能搞,要把握速度和方式,在保证农业生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 2、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条件。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拉力,只有城市产业稳定发展,才能产生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政府也就会放松对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这一点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经济体制的变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前,虽然国民经济部门的产值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即农业产值比重下降,非农产业比重上升,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依然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随着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开始迅速扩大。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国家相关政策变动的影响较大。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大程度上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变动的影响。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引起劳动力转移规模和速度的波动。20世纪头60年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缓慢,但比较顺利,50年代后期曾出现了劳动力转移的高峰。但随着“”的发生,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干预措施,阻碍了劳动力转移的自然进程,致使劳动力转移被中断,甚至出现逆流。20世纪80年代后期,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限制开始放松,但由于各种干预政策依然存在,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也受到了影响。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虽然可以在城市找到工作,但却无法获得正式的身份认可,因此,政府人为的干预阻碍了劳动力的正常流动。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受制度安排的影响较大,但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系列制度在逐步放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增大。这说明,政府只有消除一些干预和限制政策,完善制度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自然进程才能得以恢复。 三、对策建议和启示 分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曲折历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目前,依然有一系列因素制约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如户籍制度的影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自身的技术水平低下、乡镇企业发展面临多重障碍、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发育存在缺陷,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今后可采取如下措施予以解决:首先,政府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城市政府要从户籍身份上取消各种特权和利益分配,使城乡流动人口主体平等化;农村政府应完善土地制度和家庭养老保障制度,以解除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其次,城乡政府应加强合作,努力办好农村职业教育,通过城乡人力资源互动,提高农民素质。再次,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加强其产权制度创新,同时要完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其对城乡投资商的吸引力。最后,加快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市场网络化进程。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使城乡劳动力流动有序化、规范化,加强城乡劳动力的岗前培训,增强劳动力就业的竞争意识,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的配套建设,加大劳动力市场的宣传和力度,引入市场机制,让更多的技术人才参与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的建设。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这么一个有着八九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即使以上措施都能得到很好落实,仍会有约2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被第二、三产业完全吸收。因此,除了以上微观层面的措施外,国家在宏观政策方面,必须让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将发展农业生产作为国家的重中之重,以期早日顺利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将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期提高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农业产业化,使得农业成为工业的一个部门。这样,除了第二、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拉动外,其他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可以被农业就地吸收。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彻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最终实现国家的全面现代化。 中国劳动论文:当代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笔者认为,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对“三农”问题具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民收入、农业现代化影响。因此本文针对实行农业保护机制;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相应增加农产品的优势;提高农业劳动的价值,解决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的价值 剪刀差 农业现代化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价值的特征分析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的价值等于维持劳动力所需的最低生活标准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那么农业劳动力的价值应该等于维持农业劳动力所需的最低生活标准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但这一切都是在生产领域发生的。 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具有发生在“流通领域”的特殊性。表现在农业劳动力的价值偏低和工业劳动力的价值偏高。这一现象的成因可以追溯到建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上。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我国实行了农业支援工业或者说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工业化道路。主要就是利用“剪刀差”的形式从流通领域无偿获取农产品的价值。表面上是压低农产品和提高工业产品的价格,本质是工业劳动力无偿占有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因为农产品的价格是其价值的反映,农产品的价值又是有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劳动力的价值在量上应该等于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产品的价值。据统计仅仅在改革开放25年间“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总额估计在6 000-8 000亿元。但国家工业固定资产总计不过9000多亿元。因此可以认为,中国的国家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源于农业。”[1] 二、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对“三农”问题的影响 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对农业、农村、农民影响深远而漫长,使得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等成为中国社会首要而持续性的难题。 (一)农业劳动力价值的问题是农民的收入增长困难的重要原因 在这种价值分配方式下,农业劳动力的总价值被人为地压低,工业劳动力的总价值被提高,从而造成一种等价交换掩盖下的工业劳动力无偿的“占有”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的现状。据有关资料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六十年代,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绝对值每年都在一二百亿之间,到七十年代后期每年四百亿左右,1985年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绝对值超过七百亿,此后每年以100亿~200亿的数额增加。[2]可见农民的这种农民无法实际把握的隐形负担是现阶段农民增收的巨大障碍。但我认为,这仅仅是可以用数据表示影响,其实对农民增收带来的间接的影响同样巨大。主要表现在进城务工农民由于受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他们对工资性收入的要求是以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收入为参考标准的,而这一参考标准又恰恰是被现阶段一种超经济的力量所制约的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加之农业劳动力中的大量剩余,导致了农民增收缓慢和质量难以有效提高。 (二)农业劳动力价值问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 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农业资金积累不足 。二农业技术落后。 首先,农业资金积累不足,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应依靠农业的科技化和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在目前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双重低下的情况下,资本投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证。在正常情况下农业现代化的资金积累来源于农业内部和外部。就农业的外部来讲,一方面,虽然我国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但处在工业支援农业的初级阶段且我国工业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阶段,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农业。另一方面,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角度,即使国家对农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也不能把过多的资金直接投入到农业技术上。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增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在资本有机构成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降低,这就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失业成为过剩人口。在农业当中,如果直接增加对农业技术的投资,必然造成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会产生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当国家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速度小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产生的剩余农业劳动力的速度时,会产生更多而剩余劳动力。当二者相等时还是会有一部分的剩余劳动力得不到解决,因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的新的剩余劳动力,必然会产生一部分新的剩余劳动力。只有国家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力度大于资本有机构成所产生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时,才能逐渐的解决农业的剩余劳动力问题。 三、解决农业劳动力问题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农产品价格,实行农产品保护机制 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促进产品和要素在城乡间、地区间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第一,这就要尽快打破造成农业劳动力价值问题的工农剪刀差。使工农产品在流通领域自由流动,真正体现其价值。第二,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农业自身的弱质特性,决定了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如果完全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对农业十分不利。农产品的较低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存在,决定了农产品的市场保护的必要性。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效、优质农业,提高农产品的价值 我国的劳动力的价值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流通领域的不公平的劳动力价值的分配;另一方面是由于生产领域的农产品结构单一和附加值过低等原因造成的。因此,从生产领域着手解决劳动力的价值问题是必由之路。第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产品的价值生产链过短是造成农业劳动力价值偏低的重要原因,使得高价值的生产被工业所主导,农业只是以初级产品或简单农产品加工为主。造成了农产品的价值被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行业所占有。既能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又能在流通领域为实现农产品的价值找到出路。第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协调农产品的市场供求。通过农产品的产业结构调,以市场为导向,使各种农产品的供求大体平衡,保持农产品的价格稳定。第三,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的价值。随着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绿色消费日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生态农业的发展在给农村带来生态效益的同时,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产品的价值。这对无疑是提高农产品价值,解决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的一种新思路。 (三)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业资料的价值,相应增加农产品的优势 目前我国工业的现状是高消耗低水平,不但制约了工业自身的发展,对农业劳动力价值影响亦为深远。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下,势必会造成工业产品的价值过高,那么在工农产品的交换过程中,势必会通过提高工业产品的价格把成本转嫁到农业身上。使农产品在交换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直接影响了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的实现。从生活资料的角度看,通过提高工业生产率,降低工业产品的价值,可以相对的改变农产品在交换中的劣势。从生产资料的角度看,一方面价低了工业生产资料自身的价值,可以降低工业品自身的生产成本。另一方农业的生产成本也得到了降低,这对于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和农业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提高农业劳动力的价值,解决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 对农业劳动力本身进行投资则是解决农业劳动力价值问题的最直接的方法。首先,对农业劳动力进行针培训,提高获取特定社会资源的能力。我们通常提到的社会资源,通常意义上讲都是对特定社会资源的抽象概括。由于现实社会中的社会资源的具体性,这就要求社会资源的获得人必须是具有特定的能力的人。从目前我国的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看,大多是拥有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的劳动者,因此对特定的社会资源的获取必然受其能力的限制,这也是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迟迟不能解决的重要原因。第二,打破户籍制度,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社会资源除了具有具体性的特点之外,也具有分布的非均衡性。劳动力自身的素质的提高,制度性问题是制约农业劳动力获取社会资源的,提高农业劳动力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城乡有别的二元社会结构,是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在户籍制度的影响下。特定的社会资源只能有特定的群体占有,这对拥有一定的能力的农业劳动力或缺社会资源起到了一定的组却性。打破户籍制度,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对解决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劳动论文:日本的“劳动委员会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摘要:随着中国劳动争议案件的增多,对于仲裁的不满,也逐渐增多。本文对日本“劳动委员会制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提出了一些中国可以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日本 劳动委员会制度 中国借鉴 随着中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一些冲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一个更快捷、更有效地方式来处理劳动争议已经迫在眉睫。那么,让我们来看看邻国――日本,是如何来处理一些劳动争议的案件的,并从中提出一些中国可以借鉴的地方。 一、日本的“劳动委员会制度” 日本,作为亚洲最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经济在战后快速恢复。虽然我们一直有听闻,日本人为了国家经济的振兴,自愿加班到很晚。但是,其大量劳动争议案件的存在,却也是不争得事实。在日本,提到劳动争议,就不得不提“劳动委员会制度”。 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些重大的劳动争议案件,都会涉及到工会、企业、政府三方来协商处理。因此,一般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机构,都是由政府出面成立,协调劳资双方的矛盾。但是,日本的“劳动委员会”,却并不是由严格意义上的“三方”构成的。因为其中有一方是“公益方”代表。 日本的宪法保证了工人有集社、集体谈判和集体行动的权利。虽然日本有《工会法》和《劳动关系调节法》,但是,为了更简单、更快捷、更正确地来处理劳动争议,日本成立了“劳动委员会”。 劳动委员会成立于1946年3月1日,由中央劳动委员会、地方劳动委员会(共47个)组成。 劳动委员会由三部分人员等额组成,分别代表劳方、资方和公众(公益委员)。中央劳动委员会由45名成员组成,任期两年。雇主组织和工会分别提供一份候选人名单。公众部分的候选人名单,由厚生劳动省拟定,需经众议院和参议院的批准。 地方劳动委员会的成员产生方式类似于中央劳动委员会,各方代表的数目按照该地区的规模大小由13人至5人不等。三方提供候选人名单,由地方行政长官挑选地方劳动委员会接受中央劳动关系委员会的领导。 劳动委员会委员均属非专职,尤其是公益员,一般是大学里的专家等,每周办案2-3 次,每参加一次办案,委员会支付一次性的工资报酬。 日本劳动委员会与国家一般行政机关不同,委员会虽然由国家或地方政府任命,但是,具体工作全部由委员会办理,不受政府及其他外界的任何约束,所以,能够公正地进行工作。 劳动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通过翰旋、调停、仲裁等方法引导劳资纠纷的解决。 对不当劳动行为(如不让劳动者参加工 会、对从事工会正当活动的劳动者予以解雇或施行其它不利待遇、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劳动者代表进行团体交涉等)进行判定。 但是,中央和地方劳动委员会具体职能有所不同。中央劳动委员会主要是协商解决全国性的劳资双方的重大问题。地方劳动委员会重点是解决本地区的重大劳资纠纷,主要是群体性劳资纠纷。 地方劳动委员会处理不当劳动行为引起的劳资争议之后,当事人如果不服可在5日内向中央劳动委员会申诉,也可在规定的时效内(企业当事人须在30 天内,工会或者工人个人当事人须在6个月内)直接向当地法院起诉。如果对中央劳动委员会的处理不服,可向当地的法院起诉。如果对当地法院的判决不服,可向地区的高级法院上诉。如果对地区高级法院的判决不服,还可向日本最高法院上诉,最高法院的判决是最终的处理决定。 除了对“不当劳动行为”进行判定之外,劳动委员会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通过斡旋、调停、仲裁等方法引导劳资纠纷的解决。 在日本,一般劳资纠纷首先进行斡旋,由事务局调整科的一名或多名斡旋员主持,提出斡旋方案,与劳资双方交涉。斡旋不成,进入调停。 另外,在劳动纠纷处理中,还有“紧急处理机制”。当政府认为劳动纠纷(如罢工)的会导致公众利益极大受损,或者会极大影响日本经济,政府可以采取紧急处理机制。其步骤为: 1、在决定紧急调解之前,首相听取中央劳动委员会的意见。 2、首相向公众以及利益相关者发表声明,解释原因 3、劳动委员会要争取在50天内解决纠纷。 4、首相发表声明后,50天内不允许任何劳动争议举措。 此外,有一类“个别劳动关系纠纷”,就是个人雇主和雇员发生纠纷,此类案件由地方劳动委员会根据2001年颁布的《个别纠纷处理法》处理。 至于公营机构纠纷的处理,一般由中央劳动关系委员会处理。且规定,公营机构(如公立医院,日本邮政,国家林业公司)的雇员拥有组织工会和集体谈判的权利,没有劳动争议行动的权利。 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在日本,劳动委员会似乎是一个集仲裁与三方机制的机构于一体的组织。其本身性质十分难以说清。人员由政府任命,但政府在形式上却并没有参与三方对话,而是公、劳、资三方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来进行一些劳动关系的宏观调整和一般性调整中运用。 也正是由于这种公正的形象,使得劳动委员会的裁定十分具有威信,一旦裁定,结果便不能更改。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该制度的借鉴意义就在于其公正性及模式化。 首先,由于中国的《劳动合同法》实施不久,好多东西都处在探索阶段。所以许多都没有形成模式。比如在案件的分类上,并不是特别明晰。一个仲裁员对于所有类型的案件都得接受。 其次,便是其公正性。目前,中国的仲裁机构中,专业学习劳动法律或者劳动关系的人并不多,好多甚至是高中文化水平的。而且,不管是仲裁机构还是法院,都普遍存在着一种偏袒劳动者的倾向。这使得好多企业都愿意私下调节,而不是进行仲裁。因此,在仲裁机构中,包含一定比例的企业推荐的人员,对于仲裁公正性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 中国劳动论文: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的劳动力难题与中国的机遇 [摘要]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10多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问题更是日益严峻。据统计,1991-2007年间,远东地区人口减少了150万。远东地区的人口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本地区经济发展、威胁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引起了俄罗斯联邦政府的关注。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严重过剩,就业问题日益严重,我们应抓住机遇,促进中俄边境地区及省份之间的劳务合作。 [关键词]俄罗斯;远东地区;劳动力;劳务合作;中国 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进入21世纪,俄罗斯将远东地区的崛起视为经济振兴的支撑点和谋求亚太地区发言权的依托。但是,占俄罗斯国土面积36%的远东地区,人口却仅占俄罗斯总人口的5%,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人口15年来急剧减少,至今已形成人口危机。对于俄罗斯来说,远东地区的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乃至威胁国家安全的关键问题。然而这却给中国劳务输出带来了机遇。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现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不振、政治动荡,加速了远东地区人口状况的恶化趋势。 1.人口总量下降。俄罗斯远东地区常住居民数量已经从1991年805.7万人减到1999年的726.3万人。2002年远东地区居民人数738万人,占全俄罗斯总人口的5%。据统计,1991―2007年间,远东地区失去的人口有150万人。其中120万人是移民,这些移民告别该地区寻找更好的居住地。2008年远东地区有650多万人口,还不及一个莫斯科市的人口数,整个滨海边疆区的人口200万,比圣彼得堡市少二分之一。 2.人口分布失衡。远东地区650多万人口分布在621.6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人口密度为1.06人/平方公里。而大部分人口又主要集中在南部阿穆尔河流域及铁路沿线的城市里,其他地区人烟稀少。尤其是在远东北部地区,楚科奇洲人口减少66.3%,马加丹洲人口减少56.9%,萨哈林洲人口减少27.7%,堪察加洲人口减少26.9%。与中国接壤的俄罗斯边境地区5年来已经迁走60万人。滨海边疆区100万人口集中在南部的几个城市中。 3.移民回流。苏联解体,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移民到远东北部地区的移民开始返回原地。远东地区居民大量外流是该地区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远东地区内部迁徙,边疆区和洲之间的迁徙。二是向俄罗斯其他发达地区迁徙。三是向国外迁徙。自然减员已令远东地区人口难以为继,而人口外流更使其雪上加霜。况且,外流人口以高素质专家、技术骨干和年富力强青壮年人口为主,人力资源储备严重不足。1999年远东地区人口外流数量是1986年的7倍,人口流失使城市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断档,乡村更加空旷。2008年,有2万多人离开本地区,居民自然减少了2.4万多。据俄新闻网报道,到2008年1月份,滨海边疆区常住人口减少了1,0200万人,自然减少66.5%,因移民减少33.5%,与2006年相比,滨海边疆区人口共减少了25.6%。同中国接壤的俄边境地区5年来就已经迁走了60万人,剩下的居民思想也不稳定,难以做到安居乐业。 二、俄罗斯人口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俄罗斯远东地区处于北半球永久冻土带,冬季酷寒。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了该地区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人类生存成本。特别是北部地区,居民只能依靠河流封冻前抢运大量物资才能度过漫长的冬天。因此没有特殊的政策和鼓励措施,难以留住当地人,不能吸引新的移民。 2.经济原因。苏联解体后,远东地区失去了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各项物质补贴等,经济陷入了严重危机状态。当俄罗斯采取“休克疗法”实行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远东地区同俄罗斯中央地区的联系日趋松散。恶劣的气候条件和分散的居住状态制约了当地公共事业的发展,不少地区供暖、供气都很困难。与俄罗斯发达地区相比,远东地区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薄弱。经济衰退导致生活条件恶化,原有的医疗卫生体系瓦解,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很多年青人不愿或不能结婚生育,人的寿命下降,这一切使居民移民及迁徙率居高不下。 3.不良的生活方式。国际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居民健康水平50%取决于社会经济状况,20%是遗传,20%是生存环境,10%是医疗保障系统。在影响人类寿命的诸多因素中,生活方式所占的比重高达50%。近10多年来,急剧的社会转型使俄罗斯部分国民尤其是男性公民对新环境感到难以适应。生活水平下降,失业者增多,导致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一些人甚至以酗酒和吸毒的方式打发时光。壮年男子酗酒是生育能力降低、死亡率急剧攀升的主要原因。 4.人口流失及死亡率提高。人口老龄化也是导致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一个主要因素。远东地区老年人比重增长的主要特点并不是老年人寿命延长的结果,而是青壮年段的人口死亡率提高,具有劳动能力的、受过教育的再生年青人口的流失。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商场的售货员、快餐店的营业员、甚至飞机上的空姐和高级酒店的服务生,这些在许多国家多为年轻人所从事的岗位,却少不了中老年妇女的身影。这种局面恐怕要归结到青壮年劳动力缺乏以及男女结构不平衡。劳动力缺乏还导致了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 三、人口减少对俄罗斯的影响 1.经济影响。对于国土面积世界第一的俄罗斯来说,人口少无疑是一大灾难。俄罗斯劳动和社会发展部认为,现在俄罗斯劳动力的缺口达1000万,特别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和木材等资源开发领域,劳动力短缺近50%,有500万缺口。经济发展还要有人力资源的支撑。远东地区资源储量丰富,但不开发就不能成为资源,不加工就不会成为产品,不销售也不会成为商品,自然资源也不能变成社会财富。 2.政治影响。俄罗斯出生率下降也导致后备劳动力资源不足,适龄应征入伍的青年也随之减少,军队将没有足够的兵源,这势必影响到国家的安全,民族的生存发展。照此下去,21世纪末,俄罗斯可能就没有足够的兵力来保卫自己的国土。这意味着,如果不加大远东地区开发力度,远东不仅有可能从俄罗斯经济发展进程中被边缘化,而且还会出现远东地区人口的真空现象,直接影响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全。 四、中国的机遇 2010年新年伊始,俄罗斯总理普京最终批准了《远东和贝加尔地区2025年前的战略》。按照这一规划,未来15年,俄罗斯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速度应超过俄罗斯其他地区。总体上说,如果远东地区居民的收入不能超过俄罗斯其他地区的话,那么,本地区将来人口数量的增加就不能指望其他地区的移民。一方面,俄罗斯政府对远东地区进行政策性开发,以求提高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减缓远东和贝加尔地区人口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面对地区人口严重不足的局面,外部移民已经成为该地区补充人口和劳动力的现实选择。远东滨海边疆区在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该地区将在2010年前吸收50万名外籍劳工(目前仅为1.5万人),其中主要是中国劳工。吸引外国劳动力,俄罗斯调整和完善国家吸引移民政策势在必行。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件大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就是国际劳务输出。中俄两国陆地边境线长达几千公里,俄罗斯劳动力最缺乏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恰好毗邻人口密集、劳动力相对过剩的中国东北地区。中俄两国尤其是在边境地区人口状况的强烈互补性和双方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为双边劳务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开展劳务合作,既可以缓解当前我国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又可以解决俄罗斯劳动力短缺问题。中国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管理和服务。中国政府应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完善信息和政策服务功能,引导企业选准市场和项目,在政策上予以指导。政府应主动出面协调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通过双边谈判,让俄方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有效开放其劳动力市场。同时,政府在劳务输出方面要提高政策法规的灵活性,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对从事国际劳务合作的机构给予必要的税收优惠、对新项目的开发给予资金扶持等,为企业“走出去”创造宽松的环境。 2.拓展对俄罗斯劳务合作的领域。中国对俄罗斯劳务输出领域过于集中,行业分布不均,主要体现在建筑装修业和农业生产领域。今后继续加强农林牧渔、建筑和商贸领域的合作,积极承揽大型技术性强的工程项目,同时,加强能源、矿产开发、石油天然气管道、交通等领域的合作,提高资源的深加工度,提高资源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就业。 3.提高劳务合作层次。虽然中国东北地区具备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但输出的劳务人员主要从事的基本上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技术性不强。况且,劳务人员的素质和文化结构偏低,年龄偏高。政府要有步骤地建立劳务人员培训基地,加强对输出劳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只有把适合于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一般劳动力加速培养成适合知识经济需要的具有较高知识与技能的知识型劳动力,优化劳务结构,提高劳务合作的科技含量,才能把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 中国劳动论文:中国现代化视野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 [内容提要]在西方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无一不伴随着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中国的现代化无疑也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我们人为地扭曲了推进现代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内在联系。非均衡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把农民限制在了农村,从而滞迟了农村现代化的步伐,也影响到了中国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农村现代化的起步而长盛不衰的农民流动。又反过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对于我们在推动现代化的事业中应该怎样对待农民流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现代化 农村劳动力 流动 现代化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从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敲开中国的大门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第二个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第三个阶段从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几代中国人为了实现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不懈奋斗,苦苦追求。 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解放和民主独立,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最基本的条件,掀开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但就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第二个阶段,却没有处理好现代化与农民流动的关系,从而影响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一、非均衡现代化战略限制了农民流动 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启动现代化建设,面临着重重困难,最关键的是缺乏发展工业化的资金。我国现代化所需的大量资金,是不可能从工业中获得的,只能由农业部门提供。 从农业中积累发展工业化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来实现的。也就是以高于价值的价格将工业品出售给农民,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从农民那里购买农产品,通过这一高一低,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同志曾经开诚布公地讲到:国家工业化所需的资金积累,“除了直接的农业税以外,就是发展为农民所需要的大量的生活资料的轻工业生产,拿这些东西去同农民的商品粮食和轻工业原料相交换,既满足了农民和国家两方面的物质需要,又给国家积累了资金”。据有关资料,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国家利用“剪刀差”方式从农业中积累的资金数量不断增加,1978年的“剪刀差”绝对数是1952年的十倍还要多。从1952年至1978年,我国农民通过“剪刀差”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3400亿元的资金积累,平均每年近130亿元。而同期国家对重工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为3056.53亿元,这意味着18年间国家对重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全部来源于农业积累。农民通过“剪刀差”方式提供的资金积累除了满足了国家对重工业的基本投资外,还多了近400亿元。 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这样在农民的支持下不断地向前推进的,中国的工业化在农业的倾力支援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1978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63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4237亿元,占75.2%,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16.6倍;而农业总产值为1397亿元,占24.8%,比1952年只增长两倍。由此可见,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是建立在农民利益损失的基础上的。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农民的贡献,就不会有我国工业化的成就。 农民为我国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却被排斥在现代化进程之外,更没能分享到现代化发展的成果。这一阶段,国家推行的是非均衡的现代化战略,即片面的城市现代化战略,其突出特点就是人为地将城市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割裂开来,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只搞城市工业化,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于城市,农村经济仍以农业为本。为了有效推行这种城市现代化战略,国家制定了“城乡分治”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取消了农民自由迁徙、自由流动的权利,把农民禁锢在土地上,结果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 1958年1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的范围和程序。195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公安部都发文要求制止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公安部门强化了流出人口的审批制度。1962年12月8日,公安部《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对农村迁往城市的,必须严格控制;城市迁往农村的,应一律准予落户,不要控制。” , 为了推进城市现代化,国家通过二元户籍制度限制农民的流动,把农民留在了农村。同时,为了保证粮食供给,特别是城市居民粮食供给和城市部分工业的原料供给,又在农村大搞“以粮为纲”,限制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以至于到了1978年,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仍占据高达89%的比重,非农产业只占了11%的比例。农村第二、三产业得不到发展,农民不仅被限制在农村,而且被进一步限制在农业生产领域。根据有关资料,从1954年到1978年的24年间,农村中农业就业份额下降了3.4%,年均仅下降0.14%,下降速度极为缓慢。这表明在这段时间内,农村中就地从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的人数极少。由此可见,在我国现代化的第二阶段,不仅农民向城市流动的路被堵死了,而且农民就地向非农产业流动的路也被堵死了。农民被限制流动,导致了多方面的消极后果。 第一,农民收入水平低且增长缓慢。1957年,城市人口人均收入为253.56元,农民只有72.95元,前者是后者的3.48倍。1978年,城市人口人均收入为614元,是同年农民人均收入的4.6倍。就增长情况而言,1957-1978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加了360元,平均每年增加17元,年增长率为4.3%,而农民人均收入只增加了61元,平均每年只增加2.9元,年增长率仅为2.9%。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年增长量是农民的近6倍,年增长速度是农民的1.5倍。由于农民收入水平提高速度远远慢于城市人口,致使城乡人口的收入差距在20年间由108.6元扩大到了480元。 第二,农民消费水平低且增长缓慢。据有关资料,1957年,我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水平为79元,而同期非农业居民消费水平为205元,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8%。1978年,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增加到132元,非农业居民的消费水平却增加到383元,前者相当于后者的34%。这意味着工业化反而使农民的消费水平相对降低了,在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在扩大。 第三,对我国工业化市场扩张和商品化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消极影响。农民收入水平低导致农民购买力极低。这种购买力水平同工业化推进所 要求的市场扩大不相一致,制约着工业化市场的扩张,从而进一步限制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由于非均衡的现代化战略限制了农民的流动,长期以来,农民保持着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特征。这种自给型的消费结构,毫无疑问对工业化发展所要求的商品化环境的形成十分不利,从而制约着商品化水平的提高。 第四,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产生了消极影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产活动被人为地扭曲了,生产活动是在指令性计划指挥下进行的,生产的产品由政府直接收购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换,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而不是为了获取利润,因此,农民几乎不与市场打交道,极其缺乏商品经济意识。他们成年累月地在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劳作,有些农民一辈子都没有进过县城,生活范围极其狭小。劳动、生活和生存环境使他们养成了浓厚的乡土、地域观念,极其缺乏现代人的开放意识。农民被限制在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着简单的生产活动,生活节奏缓慢。这使得农民失去了积极进取的活力,缺乏冒险精神和竞争意识。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期间实施的非均衡现代化战略,把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束缚在农村这个封闭的空间里。这种战略从根本上违背了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同现代化的实质内涵格格不入,因为现代化过程,必然伴随着大量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这一规律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已经得到了证明。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扩张,这一过程是农民流动、农村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非均衡现代化战略,压抑了农村人口的流动,也滞迟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然而,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压抑愈久,爆发愈烈,一旦时机成熟,农民就会以不可阻挡之势,从农业流向第二、三产业,从农村流向大、中、小城市,以自己的行动来修正非均衡现代化战略的偏差,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二、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农村劳动力流动 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城市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而农村仍然维持以农业为单一产业的传统经济,农民不能向城市和其他产业转移。到1978年,全国有96259万人口,农村人口就有79140万,占人口总数的82.1%,城市人口有17245万,只占人口总数的17.9%。经过30年的现代化历程,中国还是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国家。根据现代化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只要农民占绝大多数,这样的国家就不可能是现代化国家;只要农村人口仍然从事着单一的农业生产,农村的现代化就遥遥无期;只要农村远离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 毫无疑问,至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的现代化问题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值得庆幸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民的创造力一次又一次地被释放出来,中国农村终于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以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最终目标。 (一)农村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探索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起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自己的创造,这一创造得到了中央的肯定、支持和推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如果从现代化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说,它为农村现代化找到了恰当的起始点。 首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基本上是相适应的。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很短的时间内基本解决了我国长期没有解决的粮食短缺问题,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粮食资源和部分轻工业原料。 其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土地使用权和自主经营权,农民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可以独立决定自己的种植计划,这不仅改变了农业经济以粮为主的单一结构,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培养了农民的商品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商品观念的现代农民。 第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村社会分化提供了契机,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原来被掩盖着的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暴露出来,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向第二、三产业流动,从而促成了乡镇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剩余劳动力也必然会向外跨区域流动,一些农民就近流向小城镇,使小城镇得以发展壮大;另一些农民则流向大中小城市务工经商。农村社会结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分化,这种社会结构的分化符合现代化的要求,是一个社会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当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仅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起点,它自身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解决我国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所有问题。 2、乡镇企业:中国农村独特的工业化之路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伟大创造,它的发展大大地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首先,加快了我国农村工业化步伐,开创了中国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并举的新局面,促进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前,我国在非均衡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走的是“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的道路,农村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农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奠定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趋势:农业份额下降,非农产业份额上升,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农村工业,因为在乡镇企业中,乡镇工业是主体。乡镇工业成为推动我国农村工业化的主导力量。 其次,增加了社会财富,提高了农民收入。乡镇企业的总产值从1978年的493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15254亿元,增长了30余倍。不少农民在乡镇企业就业,这成为他们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 第三,乡镇企业大大加快了农村的社会分化。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从事单一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向多元化的职业和阶层转化,从而促使农村从简单的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化。 第四,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乡镇企业的发展,逐步改变着中国农村封闭、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将农民带人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的新天地。随着农民参与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各种新观念逐渐渗入农民的大脑,改变着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变化。 但是,乡镇企业也存在着明显不足,特别是它过于分散,无法发挥工业集聚效应;规模小,技术落后,基础设施建设重复投入,效益低;处处冒烟,污染严重。以乡镇企业为核心的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这种情况对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十分不利。 3、小城镇:中国农村独特的城市化之路 从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协调并进的。而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分离的现象。如前所述,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二元 社会结构把农民束缚在农村和农业中,严重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现代化得以起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乡镇企业发展出现了严重分散的问题,以乡镇企业为标志的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样是处于分离状态。乡镇企业的这种现象本身就提出了相对集中的问题,但乡镇企业集中到城市又不可能,于是就向小城镇集中。在此背景下,小城镇得以发展起来,成为我国农村走向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小城镇的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的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带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之逐步接近城市的发展水平,对于逐步缩小三太差别特别是城乡差别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城市化角度看,小城镇同大城市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城市体系,形成了互补关系。它在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要完成城市化、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基本实现现代化,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不可想象的。而没有小城镇的发展,就没有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 小城镇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蓄水池”。在乡镇企业、大中城市吸纳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小城镇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防止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度涌向大中城市,减轻大中城市的压力。 小城镇的发展在城市文明向农村的扩散中起着中介作用。它将城市先进的理念传播到农村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将城市先进的现代生活方式传播到农村促进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将城市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到农村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如果说,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国工业化的步伐,那么农村地区小城镇的发展,则为农村城市化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步伐。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共同推动着我国农村的现代化。 4、城乡一体化: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仅靠办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是不够的。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必须变以往的“非均衡现代化战略”为“均衡现代化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反哺农村,把农村纳入城乡一体化进程。只有朝着城乡一体化的方向迈进,农村、农民才能真正融入现代化的潮流之中。因此,在以后的发展规划中,特别是对中西部农村地区进行规划时,必须有整体意识,从区域角度出发,考虑到大中小城市(镇)在功能、作用以及空间位置上的关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把农村纳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规划之中,以加快全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可以说,全国城乡一体化实现之日,就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实现之时,也是中国现代化实现之时。 (二)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必然性 与中国第二个现代化发展阶段限制农民流动相对应的是,在第三个现代化发展阶段,大量的农民离开了农业和农村,流向了非农产业,流向了大中小城市,流向了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流向了全国各地。 I_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劳动力流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疑是对农民的一次解放。农民从此有了广泛的经济选择自由,农村劳动力开始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和重新分配。正如列宁所说:“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意味着愈来愈多的人口同农业相分离,就是说,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具有自由择业权利的广大农民,开始走出传统的农业部门,转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开始了非农化过程。 非农化过程导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剧烈地变动和重塑。农村非农产业产值份额迅速上升,农业产值份额则相对下降。到1987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中,非农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50.4%,首次超过了农业产值,标志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意味着农民就业结构的转变,昔日农民就业的单一结构被打破了,代之而起的是多元化的就业结构。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农业外部释放,分布在各种非农产业,造成农民就业的结构性转变。如表1。 2、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村劳动力流动 工业化对农民就业的变化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商品化的发展,使农户经济的经营活动与整个社会经济有了广泛联系,但如果只有商品化而缺乏工业化,农民的就业及其主要经济活动就只能束缚在农业部门。真正促成农民流向非农产业的主导力量来自于工业化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标志着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兴起,广大农民开始直接参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农民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979年乡镇企业吸纳职工2909.34万人,1988年吸纳9545.45万人,在1989年和1990年两年略有下降之后,1991年又开始稳步增加,至2007年,乡镇企业已经吸纳了15090万人就业。。 3、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然而由于乡镇企业布局过于分散,导致农村工业化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于是,当一部分农民在乡镇企业就业时,另一些农民则把眼光瞄向了非农就业的另一个战场――大、中、小城市。粗略地计算一下,仅从1985年至2007年这20多年间,在城镇新增的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就有约4000万人。数量巨大的农民离开了农村,在城市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变成了现代产业工人和城里人。 农民大规模流向城市的情景,还可以从下列描述中得到佐证。1990年,上海、成都、郑州、北京的流动人口中,民工分别占整个流动人口的47.6%、57.8%、62.1%和66%;广州、杭州、太原、武汉的流动人口中,民工分别占71.5%、71.6%、74%和75%。全国民工在5000万人以上。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测算,1995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在6500万至7500万人。1995年10月底,仅跨省(区)的流动民工数量就达3000万人,比1994年增加了20%。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报告显示,2001年全国农村18.6%的劳动力外出打工,达到8961万人,大部分进入城市务工经商。 由上述可知,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 三、从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认识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 关于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社会各界评价不一。笔者认为,存在认识分歧的原因在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受益蒙弊的程度存在差异,因而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 流动民工与城市中的用工企业构成了一对基本的互惠互利的供求关系,是目前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两大主要受益者。这并不是说民工和企业不承受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负面影响,但是他们得到的实惠超过了他们支出的成本。对民工来说,他们得到了在农村几乎无法获得的职业、收 入、技术、见识等,而付出的主要是路费、食宿费和数量不大的农闲季节机会成本,至于社会歧视等成本也在大多数民工的心理承受限度之内。同样,企业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中获得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经营成本下降,收益大大提高。 城市居民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中也得到了一些好处,诸如生活更为方便,可以以较低的劳务价格雇佣保姆、装修住宅等,而且可能更多的好处间接来自民工在城市建设中创造的经济效益。但不可否认,市民也感受到了一些损害。例如,交通拥挤j外来民工在一些边缘社区乱搭乱建,甚至将垃圾站、公共厕所改造为住房,影响居民的居住环境;就业竞争,对少数非熟练工人构成下岗威胁;城市治安秩序受到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客观上为流窜犯罪带来了可乘之机,流动过程中的环境刺激和失望情绪也促使一些民工走上犯罪道路。 城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有难言之隐。由于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负有双重责任,政府既不愿意过分限制企业用工,造成基础产业发展困难,又不愿意无限接纳外来民工,造成环境重负、秩序混乱。所以,城市政府希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总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够用就行。 流出地政府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受益者,尽管这种受益和民工与城市企业的受益有所不同。作为一方政府,他们当然希望自己治下的老百姓能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和就业压力,走出去的是劳动力,带回来的是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新观念、新思想。因此,流出地政府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赞美者、支持者和积极组织者。 如上所述,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从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得到的好处及受到的损害程度是不相同的,因此,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认识这个问题。得益多者,便认为利大于弊,甚至完全是利,流出地政府、民工及城市用工企业大多持这种观点。蒙弊多者,便认为弊大于利,部分城市居民、下岗职工大都有如此看法。流入地政府既希望农村劳动力的流入提供足够的廉价劳动力,促进基础产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又不愿意看到因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入而造成环境重负和秩序混乱,这种对外来民工既依赖又排斥的矛盾心态,导致他们的看法在利大于弊、利弊相当、弊大于利之间徘徊,因各自城市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从各自利益的角度来认识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不仅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偏差,而且也是短视的表现。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会议上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鲜明地表述了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经济规律,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那么,如何实现“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大多数农民流向二、三产业,流向城市。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里,没有农民从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和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中国的现代化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从这样的高度和角度来认识问题,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就具有了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劳动论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多种计量方法,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2009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在1亿人左右,较2005年减少约1500万人。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的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不到3500万人,较2005年减少约3000万人,而40岁以上的比例较2005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达到65.2%。从性别结构看,25岁以下年龄段的女性劳动力基本全部转移出去,未来城镇非农产业女工短缺的现象将更加突出。从地域结构看,河南、湖南、四川、安徽、广西、江西等乡村劳动力供给大省的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继续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空间差异非常明显。这种情况表明,我国乡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的矛盾更加严重,必须采取针对性政策措施,促进各地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工;劳动力结构 一、引言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与结构既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大概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的数量和结构有什么变化趋势?是否可以继续满足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需求?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0》、《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0》、《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的最新统计数据,对此进行了跟踪分析,以期为相关的政策制订提供研究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计算公式为[1]: 农村剩余劳动力 = 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 其中关键是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本文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 1.农户收入最大化法 该方法对于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为:农户的生产行为是农户将根据经济环境以及自身的资源禀赋的状况配置其各种生产要素,使得其生产收入达到最大化。农户当前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达到其生产要素最优配置时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之差就是该农户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一概念不需要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零的假设,其核心思想是农户的生产行为是追求收入最大化。具体计算公式及推导方法参见原文[2][3]。 按照推导的计算公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为 , 式中, 为农业毛收入, 和 分别为农业和非农业部门投入的劳动力, 和 分别为农户从事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纯收入, 为土地的生产弹性。 为方便计算,土地的生产弹性指标在此采用刘建进(1997)根据中国劳动部1994年对全国8省4000农户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回归模拟的结果,即0.2693,并假定其不变。各指标所需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和《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0》。 2.产业结构差值法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农业实际需要劳动力为出发点,以现有统计资料为依据,构造一个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简单方法[4]。其公式为: 式中,L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F为农业劳动力的总数量;S为农业劳动力剩余率;l为第一产业从业劳动力比重;g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各指标所需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 3.资源劳动需求法 农业从业人员与农业劳动力需求量之差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在我国当前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对农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是决定性的[5]。1952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播种面积为0.8158ha,大体上维持“一个人的活儿,一个人干”的局面[6];国家统计局(1995)认为,“中国农业初期集约化经营水平可以达到农村劳均耕地0.67~1.0ha”,按复种指数150%计算,即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耕种播种面积1.0~1.5ha[7]。根据这些观点,并考虑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假设到2010年中国农业达到集约化经营的初期水平,即劳均播种面积增加到1.0ha,而且1952-2010年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在各年间是一致的,即劳均播种面积的年均增长率 相同,则有: 式中,SPLt为农业剩余劳动力, ALt为农业从业人员, St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 Mt为劳均播种面积, St/Mt为农业可容纳的劳动力, t为年份。各指标所需数据分别来自《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 4.有效耕地劳动比例法 该方法首先需要估算农业生产中耕地数量与有效劳动力数量的比率,然后用当年的耕地数量除以这一比率得到各年的农业有效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力总量减去有效劳动力数量即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该方法的关键是如何确定耕地与有效劳动力之比。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假定某一年没有农业剩余劳动力,以该年的耕地劳动比作为系数,同时假定这一比例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此采用胡鞍钢的假设[8],即假定1957 年中国不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按照这一年的耕地劳动力比来推算。各指标所需数据分别来自《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 5.农业技术需要法 运用托马斯•罗斯基和罗伯特•米德有关各种农业活动的成本和产量统计数据设计的一个公式来估算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全国需求量[9]。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L为农业劳动工日数, 为每亩或每畜的劳动力投入数; 为每亩和每畜的实物产量; 为以实物为单位的全国产量, 分别反映作物种类和年份,i相应取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花生、油菜籽、棉花、烤烟、熟红麻、苎麻、甘蔗、甜菜、桑蚕茧、绿毛茶、苹果、生猪、蛋鸡、肉鸡、奶牛、淡水鱼等21个品种。 由于按照上述品种法计算用工量无法涵盖全部农业生产活动,我们用产值计算公式: 计算出以上测算所涉及品种的全部农产值,再与当年全国农业总产值相比照,根据缺额比例对用工量进行调整。2004年和2005年的计算产值分别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7.13%和43.55%,我们用这两个比值分别去除相关年份的总用工量,得到调整后的用工量,然后将其转换成劳动工年数,我们采用9个月(269 天)和10个月(300 天)两种情况来折算劳动工年数,即得到农业年必需劳动力数量。最后用农业劳动力总数减去农业年必需的劳动力数量,得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数。各指标所需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0》。 (二)人口流动变化的计算方法 将《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中的原始数据作以下处理: 1.将各省总人口之和与全国总人口数相差的1815万人,以各省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权重分配到各省中,使得各省的总人口之和与全国的总人口数相吻合。将调整后的各省总人口与各省城镇化率相乘,得到各省的城镇人口,两者再相减,得到调整后的各省乡村人口。 2.将全国常住总人口与户籍总人口的比值作为系数,对各省的户籍总人口数据进行调整,使得调整后的各省户籍总人口之和与全国常住总人口相等。同时,以年鉴非农业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为权数,以调整后的各省户籍总人口与之相乘,得到调整后的各省非农业人口,两者再相减,得到调整后的各省农业人口。 3.将调整后的各省常住总人口、城镇人口及乡村人口分别与调整后的各省户籍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相减,得到各省的跨省流动人口(即净流入人口或净流出人口,或称外地流入本地城镇的人口或本地流出到外地城镇的人口)、本省城镇流入人口以及本省乡村流出人口数。 所用计算方法如下[10]: 对于人口流入省: 跨省流动人口=本省城镇流入人口-本省乡村流出人口 对于人口流出省: 跨省流动人口=本省乡村流出人口-流入本省城镇人口 三、农村劳动力剩余数量的估计 利用以上计量方法,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估算(表1和图1)。估算结果表明: 第一, 2009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基本上在0.85~1.15亿人之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占乡村从业人员的比例约为16%~22%。与2005年相比,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及比重进一步下降。 注:①方法一:农户最大收益法;方法二:产业结构差值法;方法三:资源劳动需求法;方法四:有效耕地劳动比例法;方法五:农业技术需要法。②方法五1:按300日/年;方法五2:按269日/年。③由于缺乏2009年乡村从业人员数,2009年的数值由各计算方法按照2000-2008年年均递减速率推算得出。 第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量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1992-1996年为一个较明显的减少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从1992年的1.8亿人减少到1996年的1.4亿人;2000年至今为另一个较为明显的下降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从2000年的1.51亿人减少到2009年的1.00亿人,平均每年递减570万人①。这表明,2000年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程不断加快。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的判断 农村剩余劳动力不等同于农民工的供给量。为了解农村可供给的农民工的潜在数量,需要根据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年龄和性别结构特点,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年龄和性别结构。 我们利用2009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的“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人口数据”(抽样率为0.887‰),计算出农业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及其年龄分布比例②,并按照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对外出农民工年龄结构的统计,把乡村从业人员划分为5个年龄组别,并进行比较(表2)。 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情况看,2009年,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2.3亿人。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19278.5万人,占农村转移劳动力总数的83.9%,这一年龄段转移的劳动力绝对数较2005年增长2030.7万人,但占比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30岁以下的有14514.4万人,占40岁以下转移劳动力的75.3%,绝对数较2005年增长2002.2万人,占比增长2.7个百分点。40岁以上转移劳动力3699.5万人,较2005年增加535.7万人。 注:①2009年乡村从业人员数根据2000-2008年乡村从业人员变化趋势推算而得;②以农民工总量作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包括外出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并假定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年龄结构相同(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调查数据);③农村剩余劳动力取所列计算结果的平均值,并假定其年龄结构与农村未转移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相同。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来看,2009年,全国农村尚未转移的劳动力有2.95亿人,较2005年减少469.9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约为1亿人,较2005年减少约1500万人。31岁以上的剩余劳动力有9061.7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90.5%。其中,31〜40岁年龄段的剩余劳动力只有2532.2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25.3%,而40岁以上年龄段的剩余劳动力有6529.5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65.2%,较2005年占比增加22个百分点。30岁以下的剩余劳动力只有953.7万人,只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9.5%,较2005年占比减少8.1个百分点。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真正可供给外出务工的只有不到3500万人。这一数字具有以下几点内涵: ①从年龄结构来看,一方面,外出农民工主要是40岁以下的劳动力,其中,30岁以下(也即所谓“80后/90后”农民工,或称“第二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的又占绝大多数,规模越来越大,30岁以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1000万人,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这也是频繁出现城镇企业用工短缺(“民工荒”)现象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40岁以上剩余劳动力已经明显过剩,但规模仍在逐渐扩大,而这部分人群受到的教育和技能培训较少,外出务工难度很大,更多地倾向于留在本地。从未转移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看, 40岁以上的占绝大多数(65.2%),说明目前农业的生产已经以“4050”人员为主,如果目前的这种转移状况继续保持下去,农业的持续发展将面临着严峻考验。 ②从性别特征来看,外出务工人员中女性占34.9%,也即5072万人,较2005年增加约880万人。而统计推算16-30岁乡村女性劳动力资源为6988.2万人,16-25岁乡村女性劳动力资源为5003.1万人,而受女性生育周期和家庭因素的影响③,纺织业、制鞋业、玩具制造、服装加工、电子装配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女工尤其是18~25岁的年轻女工需求最大,也就是说,农村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劳动力已经基本全部转移出去,城镇非农产业女工短缺的现象将更加突出。 ③从地域特征来看,通过计算各省(区、市)的流入和流出人口,可以看出,2009年,全国由乡村向城镇转移劳动力18955.53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4005.2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了362.69万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地域空间流向差异明显。河南、四川、安徽、湖南、重庆、湖北、广西、贵州、江西等省是主要的人口流出省,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福建、云南、山东、辽宁是主要的人口流入省。河南、湖南、安徽、四川、广西、浙江、山东、重庆、河北、江西、贵州、云南等省乡村劳动力输出均在650万人以上,是农民工供给的主要省份,其中,河南、湖南、四川、安徽、广西、江西等乡村劳动力供给大省的乡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继续增长,2009年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920.77万人、595.29万人、448.37万人、442.63万人、322.80万人、286.86万人。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1.劳动力市场不再是“无限供给” 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正在不断减少。2002-2009年,中国农村的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年均递增580万人,如果保持目前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则现有的可供给的3500万40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需不到七年便可转移完毕。 2.新生代农民工对城镇用工的供给将非常短缺 一方面,1980年后出生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198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后出生的劳动力,已经成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主体(占60%以上),另一方面,这部分劳动力可供给量却不足1000万人,城镇的用工需求的结构性短缺将日益突出。 3.农业就业将严重过剩 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作业趋势日渐明显,农业对劳动力的需要量逐渐减少,而40岁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占比重高达65%,加上从城镇逐渐返乡的第一代农民工,农业就业过剩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并且从事农业的乡村劳动力日趋老龄化,对农业的持续发展也是严峻挑战。 (二)政策建议 1.加强农民工组织培训力度,健全就业信息服务功能 各级政府应把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依托社会力量,统筹规划,加强组织,大力发展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外出就业的能力。 目前我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劳动力输出较少的地区公共就业信息服务渠道更为有限,无法使劳动力配置达到最佳。政府应支持在劳动力输出较少的地区完善用工信息平台。 2.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鉴于劳动力输出地中40岁以上乡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外出转移难度较大,农村经济发展的复苏和特定人群(女工)生理特征等方面原因,可考虑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村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到小城镇创业和居住。引导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强度高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 3.重视发展服务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增强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 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及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在服务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方面的就业比重并不高,而这些行业都是吸纳就业能力很强的行业,如按等量投资计算,第三产业可容纳的劳动力比工业多2~3倍。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今后应该进一步培育发展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中介服务,积极支持、鼓励和合理引导农民进镇入区,发展餐饮、商贸、旅游、交通运输等多种所有制的服务业,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充分发挥它们在活跃市场、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 中国劳动论文: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知识失业 [摘 要]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相关制度等原因,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分割特征,笔者认为,这种劳动力市场分割可以解释当前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即所谓的知识失业。本文中,笔者对一个已有模型进行了合理修正,解释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于知识失业的影响,得出结论:大学生在一级劳动力市场获得工作的概率越高,两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差距越大,知识失业越发严重。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工作搜寻;知识失业 1 文献综述 根据谭崇台(2008)的定义,知识失业是指由于受教育者的供过于求而现代部门又跳级雇用各受教育层次的毕业生,以致在求职竞争中,中小学毕业生往往被雇用单位拒之门外,大学毕业生也不免遭受同样的命运。尽管在发展中国家受教育者在人口中所占的比率较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率更低,而知识、技能和专长又是相对稀缺的,受教育者还是不免沦为失业者,形成知识失业的状况。 而根据徐林清(2008)的研究,劳动力市场分割指的是受外在因素和经济内生因素的制约,使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特征和运行规则的领域,不同的领域在工资决定机制、工作稳定性、劳动者获得提升机会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且劳动者很难在不同的市场之间流动。虽然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可能是多元的,但为简化处理,通常以二元结构对劳动市场的分割加以概括,从而形成了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和次要两个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收入高、福利条件好,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即收入低、福利条件差,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制。对于中国,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已经为多数学者所承认。 关于知识失业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关系,在众多已有文献研究中,劳动力市场分割被认为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如赖德胜和田永坡(2005)以扩展的工作搜寻模型为框架,分析了当前我国知识失业的成因,发现知识失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造成的;靳卫东和高波(2007)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中,公务员的真实收入要高于第一市场的出清工资水平,这使得第一市场的平均工资较高,形成了知识失业现象;杨世杰(2009)认为大学毕业生自愿失业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短期内会“理性”选择自愿失业。 由此可见,劳动力市场分割已经成为学界认可的知识失业的重要成因之一。但是其关于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知识失业背后的微观作用机制,除去以上提到的赖德胜和田永坡(2005)的研究外,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以下笔者对C. Simon Fan,Oded Stark在其论文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educated unemployment”中研究发展中国家国际移民与知识性失业关系的模型进行“中国化”修正,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国由于这种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造成的知识性失业,希望能做出有益的补充。 2 模型 2.1 模型设定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已有研究,我们认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二元分割,分为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ZW(]这种分割可以是由于地域,也可以是制度等因素。比如中西部农村为二级劳动力市场,东部沿海城市为一级劳动力市场。[ZW)]。而且由于户籍制度和其他因素等的限制,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者(本文中主要指来自落后地区即二级劳动力市场的毕业大学生)才能由二级劳动力市场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 首先作出以下基本假设: (1)大学毕业生对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和待遇的分布充分知晓。 (2)大学毕业生的每一次搜寻都是各自独立的。 (3)大学毕业生依据待遇水平高低来判断是否接受厂商所提供的工作机会,一旦接受,工作契约立即生效; 若拒绝,只能等待下一个机会,没有回溯性。 (4)大学毕业生是风险中立者,在追求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决定其是否接受工作。 同时假设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2.3 模型分析与结论 由以上数理分析中的(5)(9)两式可得,毕业生知识失业率与在一级劳动力市场获得工作的概率成正相关关系。毕业生越有可能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获得工作,潜在的失业率就越高。 此结论与逻辑的机制是一致的:当毕业生越有可能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并获得工作时,其对于获得一级劳动力市场的预期便越高,便越是愿意接受等待失业,而非在二级劳动力市场接受自己认为不如意的工作。当今,随着交通条件、制度限制等的改善,劳动力流动性越来越高,毕业生由二级劳动力市场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这在使更多大学生实现了离开欠发达地区进入相对发达地区生活工作愿景的同时,也导致了更高的知识失业率。 由(7)式可得,毕业生知识失业率与两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差距成正相关关系。即一级劳动力市场与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差距越大,知识失业问题越严重。 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差距越大,意味着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回报越高。毕业生便愿意承担更大的等待失业的成本争取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根据基本假设(4),可以通过风险与回报的关系来解释,即收益越高,相应的风险成本越高。 3 政策建议 第二,加强经济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总体的就业率,降低包括知识失业u在内的整体失业率。教育与经济发展要相适应,否则易造成知识失业。经济发展的低速是造成知识失业和其他种类失业的最根本原因。为了确保教育的良性发展,要着眼于经济的发展这个外部的大前提,使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提高就业的层次和水平,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减少知识失业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 第三,减少甚至取消制度性的人才流动限制,消除“一次定终身”的找工作尴尬,改善基本假设(1)的状况。加强就业制度改革,废除一些束缚人才流动的制度,比如城乡户籍制度,创造一个易于人才交流的宽松环境。消除两类市场之间的制度性障碍,从而降低两类市场之间的转换成本,是吸引大学毕业生到二级市场就业的重要措施。一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破束缚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各种身份等级制,淡化城镇常住户口优先就业和对非城镇户口限制就业的政策取向,最终实现劳动者凭身份和职业资格证书即可参加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就业新格局。二是取消大学毕业生流动就业的各种限制。按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对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取消大学和接收单位的派遣指标和用人指标的限制,特别是非公有制单位招用毕业生的指标限制,废除对毕业生的不合理收费政策,促进毕业生自由流动。三是制定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二级市场就业的相关政策。如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对于那些以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要按照有关规定,在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维护其合法权益。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完善的覆盖全社会和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向全社会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覆盖速度,统一社会保障的标准;推行保障社会化,从根本上彻底打破统一劳动力市场所必须跨越的“社会保障壁垒”,为大学毕业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解除后顾之忧。 第四,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要建立合理的收入预期,树立广义的就业观,通过降低其保留工资Wc降低知识失业。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预期与实际状况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正受着就业市场压力的调整。市场调整着他们的收入预期,使之逐渐趋向理性。另外,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程度还偏低,市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与意愿的调节作用还不够。所以,解决大学毕业生“知识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合理地调整他们的收入预期。 4 结 论 本文从微观的工作搜寻模型角度解释了由于劳动力二元市场分割造成的当今大学生知识失业的状况,分析了其中的影响机制,得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现实状况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同时需要指出本文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中模型的适应性有限,仅仅能够解释来自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的知识失业现象,要进一步更全面地解释知识失业,仍然需要对模型进行拓展,这也是笔者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中国劳动论文: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研究 摘要:在加快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从总量上来说,还远远不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尚未发生根本的变化。不容否认,向城市转移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但并不是全部出路,更不可能是惟一出路。因此,当前我们必须探索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应该在于农业本身,即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的附加值,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特点 世界经济史发展表明: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或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农村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状况,超过农村生产需求量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的那部分劳动力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按照刘易斯经典理论可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定义为: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接近于零时的多出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但由于各国国情和所处历史阶段等差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和方式也就不尽相同。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主要表现为短期内靠剥夺农民的方式,迫使大多数农民与土地相分离,成为无产者,同时通过工业扩张、城市膨胀进行吸纳和消化这些廉价的劳动力,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然而,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所面临的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国情,如人口基数大、农村劳动力总数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总和,许多农村还处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传统农业阶段等,由此决定了我们必须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道路。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且呈现继续增加之势 中国到底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使用的测算方法不同,所以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数据。如胡鞍钢2000年用耕地劳动比例法算出2.0538亿,蔡2007年基于统计数据直接推算出1.2亿,马晓河等2007年用农业所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算出1.14亿,程名望2007年用中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数据推算出1.5亿~1.7亿等等 [1]。党的十六大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是21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这意味着全国农业劳动力人数要从2006年的42.6%下降到30%以下。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末中国总人口为133 474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3.4%,从总量上看,全国农村约有1.7亿剩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1 000多万。此外,中国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城市化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工业化发展,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严重的滞后于工业化进展,第二、三产业层次不高、比重仍然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有限。目前中国城镇化水平虽仅达到47.7%,据有关专家预测:随着中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今后几十年中国还将成倍地转移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根据联合国对农村人口转移的历史数据估测,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86%,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72.9%。这样2008―2050年期间中国必须转移出大概4.73亿农村人口,平均每年转移1 126万农村人口 [2]。因此,要将如此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可谓任重道远。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受阻 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转移方式,但归纳起来可以从两个角度分类:一是从地域空间看,可分为就地转移(离土不离乡、不离土又不离乡)和异地转移(离土又离乡);二是从产业空间看,基本上是由第一产业(农业)向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转移。这些转移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的。就地转移中的离土不离乡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而不离土又不离乡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农业经营方式,从而就地扩展第一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异地转移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离开农业转移到城市的第二、三产业就业。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封闭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城乡差距,致使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了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据统计,从1980―2009年大概转移了8 277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使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由1980年的80.61%减少到2009年的53.41%。然而城乡统筹就业的矛盾依然很大,1.7亿农业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或隐性失业状态,农村隐性失业率高达34.7% [3]。如此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该去那里就业?诸多专家学者主张为了加快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永久异地转移,即永久转移到城市,并且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也曾成为了各地各级政府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当地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然而现实并没有他们推理的那样完美。因为城市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容量有限,还不具备短期内大规模接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条件,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本身已存在着严重的失业问题。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7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增长,由2007年的4%、2008年的4.2%上升到2009年的4.3%;到2010年年末,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08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在刚刚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总理说“2011年要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并且,2010年中国劳动力总量达到了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为5 000万人,而从需求情况看,劳动力就业岗位只能新增4 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达到1 000万左右 [4],可见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严峻。然而,城镇一直以来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场所,城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供了大量机会。从2002年开始,城镇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数增加较快,平均每年增加150万人以上,2002年增长速度超过10%,2004年达到15%以上。但从2005年开始中国城镇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开始有所下降,从15.5%下降到2006年的12.2%、2007年的9.5% [5]。在中国城市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由此产生了“民工潮”、“城市病”等诸多问题。因此,主张短期内大规模的向大中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做法不切实际。从当前中国就业环境来看,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更为迫切和必要,而各地的实践证明: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最重要和最有效的一种途径。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且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 中国长期实行的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城乡之间巨大差距,这不仅表现为经济和收入的差距,而且最根本的是教育程度的差距。由于农村教育落后,目前中高学历的农村劳动力仍然不多,低学历的农村劳动力占较大比重,同时又缺乏专业技能和一技之长。据统计,目前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9.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2.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1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1.18%。此外,在农业从业人员中,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仅占0.68%。如此素质的人员来到城市后,根本不具备现代工业产业需要的知识及技能。所以,他们往往只能从事技术含量很低甚至是纯粹的体力劳动,如建筑、运输、保洁、搬运等行业的粗重工种的体力劳动。现在各地区政府已开始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但是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仍然非常缺乏,在非农领域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而且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社会劳动分工逐步由简单的体能劳动为主向复杂的智能劳动为主方向发展,这就使得低素质、低技能、体能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只能在低层次的产业中恶性竞争,使流入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领域越来越狭窄,同时也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的转移。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和深化,已经成为世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其基本含义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为一体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传统的三次产业划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被界定为一种以自然物为劳动对象的初级产业,并且是与传统的、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生产条件相联系的产业,并把农业产前和产后加工环节作为第二产业被界定为工业部门,把农产品流通作为第三产业界定为商业服务部门。这种划分事实上是把农业再生产各环节的内在联系人为地割断,把农业局限在仅仅是种植和养殖十分狭小的范围内,从而导致了农业产业链极短、内部的产业环节极不协调,产业规模得不到扩大,使得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非常有限。然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业产业组织的创新,农业产业化把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来经营,使其成为一个多产品产出的部门,其经济范围包括农、林、牧、渔等业的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等多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这使得农业与加工工业、商业服务行业等产业形成了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农业从原来的第一产业领域扩大、涵盖到第二、三产业领域,把一、二、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就拉长了农业产业链,从而大大拓宽了农业就业空间,直接扩大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农村内部就业。正是农业产业化的这些本质特征使其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发挥出了巨大的效应: 1.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规模开发生产基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从而扩大农业内部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经过六十多年的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解放初的以种植业占绝对比重的单一农业产业结构(194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82.5%,林业占0.6%,畜牧业占12.4%,副业占4.3%,渔业占0.2%[6])转变为了农林牧渔共同发展的产业结构,2008年,全国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下降为48.4%,林业比重上升为3.71%,畜牧业比重上升为35.49%,渔业比重上升为8.98%,但是仍没有达到合理优化的水平。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结构中畜牧业超过了50%,而种植业低于50%,渔业和林业的产值比重也远远超过中国。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农业就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基本一致:劳动力在种植业中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了61.14%,林业为28.41%,畜牧业为8.92%,渔业是最低的为1.56%。根据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原理:产业部门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动。这样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就可以调整就业结构,而在农业产业结构中农林牧渔各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种植业属于土地密集型产业,而林牧渔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林牧渔业比种植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有研究表明,谷物每亩用工14人,蔬菜每亩用工62人,水果每亩用工67人,生猪每头用工21人,牛每头用工57人,淡水鱼每亩用工31人,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加快发展畜牧业、渔业和林业,从而大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当然,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使其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有一点是十分重要,即要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对接起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是带动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户找到龙头企业就是找到了市场。龙头企业带领农户闯市场,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就可以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减少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同时也可以减少政府对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的行政干预。此外,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开辟农业发展新领域,如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立体农业,把优势产品扩张成优势产业、支柱产业,进而形成产业群,这样就可以拓宽农业内部的就业渠道,增强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加快和促进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有效就业。 2.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由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从而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增加了农民就业渠道。农民之所以增收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益仅仅集中在农业生产的产中部分。大量的产前和产后利润被非农部门卷走了,而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同农户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二者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从而打破了传统农业仅作为动植物生产部门的旧体制,实现由单纯从事动植物生产向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的产前、产后三个领域一体化的经营的转变,这就使融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农民,不仅可以直接得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利润,而且还可以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其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据研究现在农业产业化较高的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已达到8∶1左右,而在中国,即使是实行产业化较早地区,各类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大多数也只有1倍以上 [7]。中国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也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既可以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可以大规模地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据报道:截至“十一五”末,中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约25万个,带动农户1.07亿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2 100多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84%、23%和59%[8]。并且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从而间接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与此同时农民收入的增加还能促使广大农民不断扩大对工业品的需求,这就刺激了对工业的投资,从而不断扩大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 3.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采取“公司+农户”、“农业合作社”、“中介组织+企业+农户”等组织形式把农户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现代农业,这既可以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群,又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实施了三十年,一方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中国的农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形成了了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目前中国大部分农村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仍然是其基本经营单位。如果按每个农户4个人口计算,根据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2.18亩/人计算,中国农户户均耕地面积只有8.72亩,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小的土地经营规模。这种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不仅规模不经济,而且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小批量生产,过高的市场交易成本,直接导致农业经营的比较经济效益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在客观上限制了农民进入社会化大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而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土地流转到龙头企业手中,这样就可以大规模地组织分工分业生产,把分散的家庭经营纳入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把分散独立的许多生产过程融化为一个社会生产总过程,以创造一种新的农业聚合规模,这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大规模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需要,从而促进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农业部2010年12月20日消息称,“十一五”期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预计到“十一五”末,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35万家,实有入社农户约2 800万,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0% [8]。地处西部的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云南省,2010年预计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达到7 018个,出资总额44.7亿元,成员105万人,带动农户200万户以上 [9]。由此可见,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就业方面已经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4.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从城乡统筹就业的角度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城乡统筹就业就是依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彻底消除体制性障碍,实行城乡劳动力择业自由,不受限制地在区域和行业间自主流动,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传统的二元经济体制导致了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阻碍了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发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地理上被割裂开了,即劳动力供给方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而劳动力需求方在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短期变动信息一旦不能及时传递,任何一方都难以及时调整以适应另一方发生的不期变动,这就加大了劳动力市场波动,从而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过剩,同时城市却是“民工荒”,“招工难”的矛盾现象。因此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加强城乡之间的关联性,将农民就业纳入国家统一的就业政策范畴,取消各种就业准入限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而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将使城市与农村发展和就业真正关联起来,这是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生产要素合理有序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一方面,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大规模地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这样可以带动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建筑业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又可以增加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吸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另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还可以使城镇的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更多地流向农村,与农业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产业聚群,从而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组织,更多地就地吸纳剩余劳动力。 5.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实施农业产业化必须具备比较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或者说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备条件,这样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例如,2010年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西南五省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严重旱情已导致6 420多万人受灾,农作物绝收面积11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46亿多元。云贵川都是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但是水资源利用率极低,并且大部分水库均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这正如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谈到云南旱情时所说的“云南对水资源利用不够,全省水资源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全国总体利用率在16%以上”。其实,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在2009年就已经受到高度关注。2009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赴河北、河南、内蒙古、吉林、四川、陕西等省区对农田水利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报告显示,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多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一些地方在干旱面前束手无策,水利设施不堪重负。大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不足50%,中小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不足40%。绝大多数泵站的灌排水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有的只有设计标准的40%左右,有的完全失去了灌排功能,全国大型泵站中急需改造的比例高达85%以上。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农田面积的48%,有一半以上的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仍然“靠天吃饭”。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题目定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六十二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文件明确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因此要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当然,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除了亟待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外,同时还必须加强农村交通通讯、农村电网、通信电视、生态保护等在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这些建设不仅为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而且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大批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农业内部吸纳就业的积极作用。 总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历史的必然,但这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当前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就业,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一个突破口加以大力发展。 中国劳动论文: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摘要:次级劳动力市场是整体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场发展状况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分析了劳动力次级市场存在的客观性和作用,并且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中国劳动力次级市场的对策。 关键词:劳动力次级市场;劳动力就业;工资决定机制 次级劳动力市场的说法最早见于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有良好的晋升机制;而次级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劳动者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制。对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培训教育能提高其收入,而对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教育培训对他们收入的提高没有作用;并且,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级劳动力市场间的流动较少。近年来,中国学者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在中国同样存在,并且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西方国家经历二百多年发展起来的工资决定理论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主要是由城镇下岗职工和从农村迁徙出来的进城务工人员构成,其中以被人们称为“农民工”的进城务工人员为主。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为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满足了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的需求。尤其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进入,更是填补了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岗位的空缺,使城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整体的竞争力,同时也为中国发展出口贸易,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为中国工业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同国外次级劳动力市场一样,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工人集体议价能力低下等。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必将影响到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西方传统的工资决定理论对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指导 1.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工资决定的理论。(1)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决定理论。古典经济学派在工资决定方面一直认为,工资是劳动力价格的体现,它必须等于维持这种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最早对劳动力价值进行论述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他指出,工资是维持工人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此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在这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们认为,对于需要靠劳动力过活的工人,他们的工资水平至少必须能够维持他们的生活。此后,马克思在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理论劳动价值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价格是由生产这种劳动力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同时,作为劳动力商品价格的工资,它的形成与决定同样受到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制约,供求与竞争因素的作用使工人的工资水平在劳动力价值的基础上上下波动。(2)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决定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中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角度阐释了决定工资的另一个因素,即边际生产力。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可变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随着可变要素的不断增加,任何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使用可变要素的原则是边际成本与相应的边际收益相等,这个原则也是企业确定劳动力价格的原则。剑桥学派的领袖人物阿弗理德・马歇尔糅合了古典经济学派有关分配理论的思想和边际学派的边际理论,以供给均衡价格论为基础,建立起供给均衡工资理论,从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说明工资的市场决定机制。他认为,工资同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是由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其中决定需求价格的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而决定供给价格的包括了劳动力的生产成本和劳动的闲暇效用。马歇尔的这种以市场机制为工资决定基础的分配理论为此后的西方工资理论打下了基础,许多工资决定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包括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集体谈判工资理论”。(3)制度学派关于工资决定因素的探讨。与新古典学派的认为相反,制度学派否定了市场性因素对工资起决定作用的说法,而从制度因素角度来解释工资的决定。他们认为,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通常呈现出二元分割的格局,同时处于一种不完全竞争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工资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简单地由供给和需求双方作用决定,还包括各种影响市场供需变化的制度性因素,这些制度性因素弱化了供给力量在工资决定中的作用。 2.西方工资决定理论对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指导意义。西方工资理论是随着几百年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是西方发达国家以往的学者在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从中总结并提出的一些理论。中国目前尚处于经济发展阶段,它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许多西方国家曾经历过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一些经济理论对中国当下的社会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次级劳动力市场也存在一些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的特性。(1)在劳动力市场工资确立的问题上,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理论,而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本身的运行规律,完善劳动力市场,健全中国的工资机制。(2)在工资决定问题上面,我们还应该弄清楚决定工资水平的合理因素和不合理因素。现实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并不都是合理的,我们只有将合理的影响因素与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区分开来,才能找出影响工资机制正常运行的原因。(3)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商品市场价格必须由市场的供求机制来决定,作为劳动者价格的工资同样必须遵循这个规律。也就是说,在中国,劳动者工资水平的确定既要以劳动者在产品中的贡献――边际生产力为依据,同时必须满足劳动者为维持自身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需求。这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工资确立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不管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级劳动力市场。然而,尽管劳动者工资水平的高低最终是由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共同作用决定的,但现实中影响工资的因素很多,既有经济因素又有非经济因素,正如制度学派所认为的,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包括了所有影响供需变化的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因素,这些非经济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弱化了市场机制对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制定,扭曲了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使得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原则受到破坏。因此,要健全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机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消除扭曲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因素,充分发挥市场对工资的调节作用。 三、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缺陷及其完善 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缺陷。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外在表现为供给双方在工资决定方面的力量对比悬殊。作为劳动供给方的劳动者在工资决定方面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工资水平的高低几乎完全由企业方单方面决定,工人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使得企业方为追求超额利润而刻意压低工人的工资成为可能。这一点在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造成劳动者弱势地位的因素很多,这里面既有劳动者自身素质的原因又与中国现行的一些制度分不开。中国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虽然改革后中国逐渐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但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许多不适宜的制度依然存在。鉴于以上分析,要完善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机制,就必须强化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中供给力量对工资的决定作用,减小非市场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1.制定和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并予以严格执行。中国现阶段有关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并不多,常见的有《劳动法》、《工会法》、《工伤保险条例》及各地方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水平等。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作用也极为有限。以最低工资水平规定为例,最低工资水平的制定是以劳动者及其家属在城市生存所需费用为依据的,它指的是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时间获得的最低收入报酬,不包括加班加点的工资和特殊工作条件下享受的津贴。虽然由于“民工荒”的影响,各地政府纷纷提高了对最低工资水平的规定,但事实只有少数企业真正符合这个要求,政府虽然制定了相关政策却未能具体落实到位。因此,制定相关政策并严格执行和落实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关键。 2.制定合理适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虽然按中国现行的《劳动法》规定,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并不排斥正规就业的农民工,但农民工的参保率还是普遍偏低。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研组的报告显示,到目前为止,中国农民工的总体参保率不超过20%。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现行的社保制度对农民工不适用。因此,建立一个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们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3.逐步取消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它曾经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虽然出于各种政策因素的考虑,户籍制度不会在短期内得到彻底的取消,但是作为一种计划时代的产物,它必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因此,逐步取消户籍制度不仅是完善中国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要求,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经济体论文:论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和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 美国着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世界体系理论”。他认为,现代世界经济体系是“中心-边缘”结构,即存在着中心地区、边缘地区和半边缘地区三个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板块与网络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这种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它将对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一、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 向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的特点 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他写道:“表现为一个社会体系的特征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即这个体系内的生活是独立自足的,而且这个体系发展的原动力大体上是内在的。”沃勒斯坦提出:“迄今为止只存在过两种不同的世界体系:一种是世界帝国,在这些世界帝国中,存在一个控制大片地域的单一政治体系,不论其有效控制程度减弱到什么程度;而在另一类体系中,在其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空间不存在这样的单一政治体系”。 根据沃勒斯坦的观点,16世纪以前,“世界性体系”主要表现为一些世界性帝国,如罗马帝国、中华帝国等。从16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它不同于“世界性帝国”之处在于,它有一个自成一体的经济网络,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中心。在这个世界经济体中占据有优势地位的地区,主要是西欧和北美地区,是中心区域;而广大亚非拉地区,由于受到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或是新独立建成民族国家不久,是这一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区域;在这两者之间的是半边缘区域。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三种不同的经济角色:中心区域利用边缘区域提供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品向边缘区域销售牟利,并控制世界体系中的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运转。边缘区域除了向中心区域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还提供销售市场。半边缘区域介于两者之间:对中心区域部分地充当边缘区域角色;对边缘区域部分地充当中心区域角色。 在冷战时期,根据当时苏联的观点,存在着社会主义市场和资本主义市场这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体系。但这只是一个不长的插曲。冷战结束后,这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体系变为只有一个单一的世界市场体系。近年来,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开始从“中心一边缘”结构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其主要特点有: 1.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趋势迅速发展 近年来,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迅猛发展,开始形成欧盟、北美和东亚三个大的经济板块和其他一些较小的经济板块。 欧盟2004年扩大后,拥有25个成员国,人口约4.55亿,总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美元。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开始实施,现在包括美、加、墨三国,人口约4.2亿,总的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3万亿美元。北美自由贸易区在世界上的影响不亚于欧洲一体化。东亚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和安全合作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东亚国家已经开始构建“东亚共同体”的进程,中国将与东盟国家于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如能实现,它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总人口将达近20亿,经济规模将超过3万亿美元。日本与东盟签订了一揽子经济合作协议,决定在2012年实现经济合作伙伴计划。韩国已与东盟就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商品自由贸易达成协议。此外,中日韩正在就三国自由贸易安排开展联合学术研究。“东亚共同体”如能建成,将形成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三足鼎立的态势。 北美和东亚经济板块中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走联合自强道路,也建立和加强了一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成较小的经济板块,如非洲联盟、东非共同体、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里约集团、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等。 这些都促使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开始向板块结构转型。不过,板块与开放并不一定是矛盾的,板块也可以是开放的,出现开放性与板块性并存。 2.跨国公司形成全球网络 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开发和转移以及其他服务于一体的经营实体,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和体现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全球取得迅速发展。冷战的结束和转型国家的改革开放,更给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现在,全世界4万多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在世界各地的雇员达到7千万人,已控制世界生产的40、世界贸易的60和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全世界100支最大的经济力量中,跨国公司占一半以上,超过许多中小国家。跨国公司正在超越民族国家而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其国际生产和经营正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跨国公司占世界上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使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近30。2005年中国出口总额的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3。同时,跨国公司加速在不同国家建立研发机构,以便最有效地利用当地科技资源,研制出最能适应市场的产品。“跨国公司在这一全球化新阶段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跨国公司形成的全球网络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 3.出现新型的三极贸易体系,若干发展中国家从边缘向半边缘甚至中心转化,但中心区域国家仍能保持中心地位 现在世界上形成一种新型的三极贸易体系。它不仅与过去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之间贸易有所不同,而且是人类历史上几乎从未有过的。第一极是掌握创新工艺和服务的国家,第二极是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第三极是原材料拥有国。第一种贸易是掌握创新工艺和服务的国家与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之间进行交换;第二种贸易是低工资地区与原材料拥有国之间进行交换;第三种贸易是拥有自然资源的国家用自己的资源与那些拥有技术的国家进行交换。 虽然掌握创新工艺和服务的国家主要是过去的中心区域,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的国家仍主要是过去的边缘区域,但在贸易中的角色已发生重大变化,过去的中心区域已转变为提供创新工艺和服务为主,而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转变为直接生产加工制品出售给那些拥有技术的国家和提供原材料的国家。例如,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装配车间”。这一方面表明,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和提供原材料的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开始逐渐摆脱边缘化,甚至 有些提供原材料的国家已经属于中心区域;另一方面也说明,从“中心-边缘”结构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心区域由于掌握着创新工艺和服务,仍具有很大的优势。例如,服务部门的很大部分-金融服务、很多娱乐性服务,甚至还有教育部门-现在都可以进行贸易。许多服务的可贸易性第一次超过商品。而且,中心区域仍是“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以及高工资产品所在的地区”。 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开始向板块和网络并存结构转型,是在若干发展中国家从边缘向半边缘甚至中心转化,但中心区域国家仍能保持中心地位的背景下出现的。 二、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的主要原因 1.区域化与区域主义相互促进 区域化(regionalization)与区域主义(regionalism)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区域化是指某一区域内由非国家实体,主要是跨国公司在市场力量影响下进行贸易和投资所推动的区域经济和社会一体化。而区域主义又称“地区主义”,主要是指国家通过进行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安排,建立各种多边机制包括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一体化。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国际区域可以界定为地理上相联系的一定数目的国家,它们处于某种程度的相互依赖;国际区域主义就是以区域为基础的国家间的联合或集团的形成。中国学者马孆提出,区域主义具有“国际性、地缘性和组织性。国际性表明了区域主义属于国际关系范畴;地缘性显示了区域主义的存在范围;组织性体现了区域主义的活动空间。”安德鲁·赫里尔认为可以根据社会凝聚力(social cohesiveness)、经济凝聚力(economic cohesiveness)、政治凝聚力(politicalcohesiveness)和组织凝聚力的程度高低所导致的地区相互依赖程度来分析区域主义。波恩·赫特和A·伊诺塔用“区域融合度”(re-gionness)的概念来表示区域主义的程度,并将区域融合度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地理区域(region area)、区域复合体(region complex)、区域社会(region society)、区域共同体(region community)、区域国家(region state)。 近年来,世界上区域化与区域主义都获得很大发展,虽然在各地区发展情况有所不同。例如,在欧洲通常是区域主义发展快于区域化并推动这种进展;而在东亚是区域化发展快于区域主义并推动这种进展。 以东亚地区为例。东亚经济的区域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从1975年至2001年,东亚区域内贸易总量翻了6番,达到年均16的增长率。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增长成为其重要发动机之一。中国(包括内地和香港)已成为东亚国家出口商品的主要吸纳市场和贸易出超的重要来源。2004年日本对华贸易总额高达2132.8亿美元,占日本外贸总额的20.1,首次超过对美国贸易总额。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 经济体论文: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变 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社会工作的主要模式是政府决定一切,这种工作模式不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工作模式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1 社会工作的基本属性 首先,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人们在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与帮助,是社会福利制度好坏的主要体现。其次,社会工作属于助人为乐活动,因此,社会工作具有实践性特点,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来源于宗教开展的慈善活动。然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仍旧以助人为乐为主要目的,以达到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要求。最后,社会工作属于一门专业,并且具有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1]. 2 新时期,如何做好社会工作的转型 2.1 以社区工作为主要方向 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做好社区工作至关重要,能够为社区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以逐渐改变小区居民的思想意识,在进行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开展社区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服务的主要群体是小区居民,应不断调动小区居民工作的积极性,积极投入到社区工作之中,以在小区中转变自身的社会角色,从小区居民逐渐转变为社会公民,为小区建设奉献自身的力量。因此,要想实现社会工作的顺利转型,应逐渐扩大服务的群体,不应局限在小组或者个案,以不断加快社区工作的进程[2]. 其次,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力过程,通过培力以不断激发社区居民行动的主观能动性,从优势视角方面分析,社区培力强调能力建设、资源的链接和陪伴成长,因此,在开展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应以这三种因素为主要方向。此外,应依据社区群体的实际需要,不断关注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情况、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应为社区居民建立公共的活动空间,在公共空间建设的过程中,应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应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制定议事的基本规则,通过创造这种社区环境,以不断激发居民的积极性,为社区的改变奠定良好基础。 最后,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应使公益性组织结构与社区志愿者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一股社会凝聚力,以逐渐形成共同治理的全新格局。现阶段,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主要依赖国家的政治权利,或是依据治理人员自身的主观意愿进行社区治理,这种治理方式不利于激发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此外,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参与式模式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现阶段,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只依赖社区当地自身的力量,而不与外部进行合作,这不利于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开展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应积极与政府和市场进行合作,进而不断加快社区的发展进程[3]. 在开展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依据社区的实际情况,使得公益网络能够与社区结合在一起,进而在社区之中形成一股社会力量,为社区治理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 2.2 以社会政策为主 现阶段,在开展社区工作过程中,应以社会的基本政策为准,对于社区工作存在的问题,也体现了社会政策存在的缺陷,因此,社会政策还有待完善。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社区工作,还应以社区工作为基础,为转变社会政策提出合理建议,以加快社会政策转变的进程。此外,在社会工作进行转型的过程中,应以社区工作经验为主,提出科学、合理的社会政策,进而为社会转型奠定良好基础。 2.3 做好权利的分配 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权利制约性较差,以及无法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这种权利关系,不利于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应做好权利的分配,确保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到侵害,为确保权利之间能够得到平衡,就应在社会工作转型的实践中,找到制约权利的主要因素,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做好权利之间的分配[4].现阶段,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经常会存在以下两种现象: 首先,由于受到政府权利的干预,在进行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大部分都体现了政府的意愿,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强调技术性与专业性,却不能将社区志愿者与社会公益性组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在社区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优势。 3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社会工作起步比较早,因此,在社会工作方面,已经形成全面、系统的工作模式。然而,由于我国社会工作的起步比较晚,现阶段,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应吸收国外社会工作经验,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使社会工作朝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其次,应逐渐转变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不断扩大社会工作的对象,并且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工作机制,进而使社会工作朝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5].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新时期如何做好社会转型工作,我们能够看出,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应当做好社区的管理工作,不断激发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使社区居民逐渐转变为社会公民,为社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在社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应不断关注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积极与公益性的组织进行合作,以形成一股社会力量。此外,在做好社区工作的同时,还应与政府政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使社会工作转型能够达到政府要求的基本标准。 经济体论文:对“中国式”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然而,这一切变化并非轻易模仿而来,而是在改革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出来的,是结合中国国 情开辟出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模式。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创新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原苏联、东欧一样完全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种是就在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建立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改革没有想西方经济学逻辑和“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苏东激进式改革,而是创造了一条中国渐进式的改革,在先易后难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渐完善。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应当是通过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某些环节加以改善,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而不是单纯的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取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理论指导,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相互联系的环节所做的改革。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改革模式,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样板。 二、“中国式”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所有制结构的不断完善。在农村建立了一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一改过去单一公有制的模式,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方针,推动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结合。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探索过程中对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积极扬弃,有助于更好的发挥公有制在自我调节生产关系,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确立了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中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推进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起各种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统一的价格,保证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使市场对各种经济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得到发挥。 第三,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着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至2011年间,财政收入从1000多亿元增长到10.37万亿元;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3.18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2亿元增长到471564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长到218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长到6977元;城镇化率从17.9%上升到51.27%;。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28.2%减少到2011年的10.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从3.8%迅速增长到43.1%。我国经济质量得到显着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充公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三、“中国式”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与以往其他国家都不同,没有先例可循,在三十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问题、困难、矛盾,但在正确处理这些问题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在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之上,不断的继承、创新,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理论指导。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从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越来越密切,为中国经济平衡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立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发展推进改革,以改革为发展的动力,自觉的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推动社会主义制度 在除弊立新中不断的发展和自我完善。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过去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和推广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实践经验。许多重大改革决策和改革措施,例如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合作制等,都是以人民群众创造的改革经验为基础推出 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改革,为改革开放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保障了改革开放措施的务实性和可操作性,给改革开放带来巨大的动力。 四、结语 “中国式”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国情的具体体现,它带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找到清晰的发展道路。在它的有力推动下,中国经济取得无比辉煌的成就,积累了无数的宝贵经验,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日趋完善,为中国经济腾飞提供了关键动力和重要保障。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的了许多问题,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因此在以后的探索道路上会逐渐得到解决。“中国式”的经济体制改革必将逐步完善,中国经济也将继续书写“中国奇迹”。 经济体论文:研究机构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医疗改革的评价与建议 一、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过显著成就,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 (一)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绩非常突出 计划经济时期,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百分之三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成绩十分显著,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 (二)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布局与服务目标合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层次布局上注重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在城市地区,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部(所)组成的三级医疗服务及卫生防疫体系;在农村地区,形成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幅度提高。 计划经济时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定位明确,即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不以营利为目的。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社会公益目标优先的定位,是由当时特定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决定的。医疗服务体系的骨干部分是政府部门直接创办的国有机构,末端为隶属于城乡集体经济的集体所有制机构。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同时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医疗卫生服务收入与机构和从业人员个人经济利益之间没有联系。 2、医疗卫生工作的干预重点选择合理。其一,突出“预防为主”,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在整个医疗卫生投入中,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一直处于优先地位。逐步建立了包括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控制、国境卫生检验检疫机构在内的、基本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协作关系。此外,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结果是:各种烈性传染病被完全消灭或基本消灭,法定报告的发病率迅速下降;多种地方病和寄生虫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大幅度降低。其二,基于医疗服务机构的公益目标定位,医疗领域的干预重点集中于成本低、效益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上;技术路线选择上注重适宜技术,强调中西医结合。政府对医疗服务标准的规范及其他相关制度安排,使医患双方保持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医疗卫生干预重点的合理选择,不仅实现了医疗卫生资源的低投入、高产出;而且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形成了更加公平的医疗卫生资源分配。 3、形成了广覆盖的医疗费用保障机制。一方面是医疗保障体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城镇地区,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劳动者;按照当时的有关制度设计,多数职工家属在发生疾病时,也能够报销部分费用。在农村地区,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普及,鼎盛时期覆盖了90%左右的农村人口。通过以上三项保障制度,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发生疾病风险时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费用保障。另一方面,公益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本身,也具备很强的转移支付和医疗费用保障功能。由于各种医疗服务机构的人员工资、基础设施以及医疗设备投入主要来自政府和各经济集体,药品价格也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因此,医疗服务体系在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也具有转移支付和医疗费用保障的功能。即使未参加任何形式医疗保障的居民,看病时就已经获得了政府公共投入的补贴。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这种转移支付功能,是各种保障制度特别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由上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转移支付功能带来的费用保障机制,确保了全国绝大多数居民特别是经济困难群体能够看起病,从而大大提高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平性。 (三)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也存在问题 当时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总体投入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致使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导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和医疗保障水平上依然存在很大差距;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城镇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一直存在着对患者约束不足以及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问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则存在互济功能不足的问题,如此等等。但总的来看,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在国际上是得到公认的。 (四)计划经济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在干预重点选择方面以及在费用保障机制发展方面取得突出成效,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决定性因素。医疗卫生的投入以政府为主,医疗卫生资源在不同卫生领域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分配由政府统一规划,具体服务的组织与管理也由政府按照严格的计划实施。从而保证了全国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了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迅速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中国当时的选择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规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 1、在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方面: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公立机构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在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的基础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从分工协作走向全面竞争;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转变为全面追求经济目标,不仅非公有制的医疗机构如此,公 立医疗服务机构乃至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也是如此。2、在医疗保障体制方面:随着80年代初期解体,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绝大部分地区迅速瓦解;由于该制度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试图恢复合作医疗制度的努力一直未见明显成效。城镇地区,随着国有企业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传统的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也遇到了很大困难,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目前确定了统一模式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企业职工医疗保障(保险)体制。 3、除此之外: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体制、药品生产与流通体制等等也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医疗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及资金投入方面,中央政府的统一协调职能不断弱化,各种责任越来越多地由地方政府承担。药品生产与流通走向全面市场化。 4、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在供给层面,基本形成了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提供模式。各种资本都可以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基本上不存在进入和退出限制,新建医疗机构的布局以及服务目标定位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状况。包括公立医疗机构乃至公共卫生机构在内的所有医疗服务机构,都已经成为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具有独立经营意识的利益主体。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微观组织和管理方面,普遍转向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各种医疗服务机构之间则逐步走向全面竞争;医疗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也主要依靠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在需求层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地演变为私人消费品。目前在城镇地区,医疗保障(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人群大约有1亿人左右,不足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半数;在农村地区,则只有全部人口的10%右。另外,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的医疗保障体制本身都不具有强制性。改革开放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直坚持自愿原则。城镇医疗保障(保险)制度虽然名义上具有强制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因过分追求小范围的收支平衡,也只有确保缴费才能享受相关待遇。对于绝大部分社会成员来说,医疗服务上的需求能否被满足以及被满足的程度,基本上取决于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力量。在公共卫生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二)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主要成效。 商业化、市场化走向的体制变革带来的成效主要表现为:通过竞争以及民间经济力量的广泛介入,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医生数量以及床位数量都比计划经济时期有了明显的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迅速提高,能够开展的诊疗项目不断增加。此外,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内部运转效率有了普遍提高。 (三)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 1、在公平性方面: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富裕社会成员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多数社会成员(包括相当多农村人口以及部分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贫困阶层则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都享受不到。在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四。 2、在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方面:尽管全社会的卫生投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增至5.42%,但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一些卫生、健康指标甚至恶化。改革开放前已被控制的部分传染病、地方病开始死灰复燃,新的卫生、健康问题也不断出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仅列144位,结果令人深思。 3、公平性和宏观效率的低下,导致了消极的社会与经济后果。它不仅影响到国民的健康,也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此以往,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危及社会的稳定以及公众对改革的支持程度。 (四)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1、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品性质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同时,也是个人力量所无法左右的。因此,必须而且只能由政府来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就一定要出问题。sars所暴露的公共卫生危机以及其他诸多问题的出现已经充分显示出问题的严重性。 2、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的普遍服务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能够及时满足每一位患者的需要。因此,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本身必须是多层次的、布局合理的。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方式不仅无法自发地实现这一目标,而且必然导致医疗服务资源在层次布局上向高端服务集中,在地域布局上向高购买力地区集中,从而使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大降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城市的医院密集程度和拥有的高端服务设备数量已经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广大农村地区则重新回到了缺医少药的状态。 3、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目标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从全社会角度来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合理目标应当是以尽可能低的医疗卫生投入实现尽可能好的全民健康结果。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只有选择成本低、健康效益好的医疗卫生干预重点及适宜的技术路线,才能实现上述目标。在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体制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出于对营利目标和自身经济效益的追求,其行为必然与上述目标发生矛盾。在医疗卫生干预重点的选择上,只要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就必然出现轻预防、重治疗,轻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病,轻适宜技术、重高新技术的倾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于牟利动机提供大量的过度服务,甚至不惜损害患者的健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服务价格以及全社会卫生总投入迅速攀升、但全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其源盖出于此。 4、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不同社会成员可能遇到的疾病风险以及相关的医疗服务需求是不同的,个人及家庭之间的经济能力也是不同的。如果将医疗服务需求视为私人消费品,主要依靠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能力来抵御疾病风险,则必然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医疗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最低程度的满足,他们的基本健康权利无法得到保障。这不仅有失社会公平,也会带来其他一系列经济与社会后果。因此,在医疗保障体制的设计上,必须在广覆盖的前提下,建立风险分担和社会共济机制。中国城乡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实际结果,就是将医疗服务需求逐步演变为私人消费品。其消极后果已经显现。商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是一个早已被理论和各国实践充分证明了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问题是重新走了一遍已经被认定为错误的道路。这种倾向必须纠正。 (五)导致医疗卫生体制变革中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 1、在于改革和发展模式选择中过分重视经济增长,包括医疗卫生事业在内的社会事业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以后,由于体制基础的变动,传统的医疗卫生体制特别是医疗 保障体制受到了严重冲击,实际的保障范围迅速下降。面对这种现实,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没有形成明确的体制调整和事业发展思路,而是被动地修修补补、维持局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后,在改革的目标设定上存在明显的偏差。更多地是服从于其他体制改革的需要,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视为一种工具性政策,忽视了其服务于保护公众基本健康权利目标的重要性。2、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在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方面,简单将医疗服务机构视同于一般企业,选择了一条过度市场化的改革道路。集中计划体制解体以后,医疗服务机构从全部依靠政府拨款,转向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医疗服务收入,强化自身经济核算是正确的选择。但政府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责任,企图通过鼓励创收来实现医疗服务机构的自负盈亏,就偏离了医疗卫生服务于社会的大目标。医院与社会、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追求经济目标,必然损害社会和患者的利益。在医疗费用筹集与分配方面,忽视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忽视风险分担与社会共济,也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此外,将医药生产流通企业视同一般的生产企业,放弃了必要的监督和规制,也是一个明显的失误。 3、其他方面的体制变动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财政体制的变动因素。80年代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分级包干体制以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责任特别是政府的投入责任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能力上存在很大差距,使得不少落后地区缺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能力,以至不得不采取一些错误的改革和发展方式。90年代税制改革以后,中央财力有了很大增强,但依然没有形成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另外,医疗卫生事业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也导致了改革方向和目标上的不协调、不统一问题。 4、既得利益群体的影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在总体上陷入既不公平也缺乏效率境地的同时,自然会产生既得利益群体。在前一阶段医疗卫生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中,既得利益群体主要是部分医疗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以及部分享受较高医疗保障待遇的社会成员。由于信息不对称、谈判能力的差别,以及其他体制缺陷因素的存在,既得利益群体对改革方向的影响不容忽视。它是导致合理的改革措施难以推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逐步偏离合理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当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不少仍与医疗卫生事业基本规律和发展要求存在矛盾,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目前的不少改革思路与做法都值得商榷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其严重后果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开始进一步推进。能够面对问题、正视现实,加快推进改革固然值得肯定,但改革能否获得预期的进展及良好的效果则是另一问题。从总体上看,目前正在推行的不少改革思路及做法都值得进一步商榷。 1、公共卫生领域的改革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非典”过后,强化公共卫生体制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的政策着眼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政府投入;二是强调应急体制建设。这种思路存在明显的问题。 政府投入不足的确是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业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除投入不足外,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割裂问题、公共卫生组织体系之间的条块分割问题、公共卫生机构组织与管理上的体制缺陷,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为偏离等问题都是非常严重的。没有综合性的配套改革,仅靠增加政府投入,解决不了以上这些矛盾。即使在投入问题上,也需要以体制完善为基础,尤其是要建立不同层级政府间规范的责任分担与资金筹集机制。否则即使增加了政府投入,也无法确保公共卫生事业的稳定发展。 强化公共卫生领域的应急体制建设固然是必要的,但应急体制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由各级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和传染病专科医院组成的应急医疗系统。“非典”暴露的决不仅仅是应急医疗系统问题,而是整个医疗卫生体制,特别是常规医疗卫生体制的失效问题。离开了常规医疗卫生体制,只靠应急医疗系统,不仅解决不了传染性疾病的早期发现问题,也解决不了大量传染病患者的救治问题。此外,公共卫生不仅包括传染病防治,还包括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健康教育、妇幼保健以及环境卫生控制等等。除传染病防治外,中国目前在上述领域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有效的常规医疗卫生体制。回避常规体制的失效问题,只因特定问题的出现而强化应急系统的思路和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 2、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商业化、市场化倾向依然十分严重;“抓大放小”难以保证“可及性”。尽管商业化、市场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已经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后果,但至今国内学术界对此不愿意进行认真的反思,商业化、市场化的舆论和呼声依旧很高。很多地方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实际推行的改革措施依然是进一步商业化、市场化。除鼓励竞争、放开价格,以及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外,不少地方还套用国有企业改革的做法,通过股份制改造、整体出售、授权经营等多种方式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民营化。如果这种倾向得不到有效遏制,后果将不堪设想。 上述倾向来源于一个简单化的、有诱惑力的思路:通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市场化竞争,可以提高机构自身的运行效率并降低服务价格;政府转而采取补贴需方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财务负担可以因此而大大减轻。这种思路貌似有理,其实是行不通的。只要医疗服务机构走向全面市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布局及服务目标偏离问题就不可避免;竞争无法保证医疗服务价格降低,也早已被各国的实践所证明。在以上前提下,政府补贴需方和购买服务不仅无法保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也减轻不了政府的财务负担,最后必然因医疗卫生的总体服务水平下降而招致公众激烈的批评。 中央政府有关部门虽然没有主张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全面商业化、市场化,但是强调分类改革。其政策要点是将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放开,定位为营利性机构,按照企业模式进行组织和管理;另一类为非营利机构,主要追求公益目标,政府继续给予经济上的支持。鉴于中国国情(国家投入能力)并考虑到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分类改革,形成多元化的服务提供主体是合理的选择。但在抓什么、放什么的问题上,有关改革政策的基本导向是“抓大放小”。这种思路存在重大缺陷。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想充分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要想真正提高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需要优先发展和政府确保的是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而不是那些三级以上的大型综合医院。从这个意义讲,可能“抓小放大”比“抓大放小”更为合理。 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目前对包括医疗服务机构在内的事业单位改革思路中,非营利机构的组织管理模式备受推崇。但中国并没有发展非营利机构的传统和经验,相关法律、法规也几乎全部是空白。另外,非营利机构本身也有其固有弱点。由非营利机构来担当某一公共服务领域的主要责任,在国际上并非是普遍的做法。 3、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本身存在明显缺陷,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在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目前尚没有新的改革计划。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全面推进“统帐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问题在于,目前正在推进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本身存在明显缺陷,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1)在医疗保险制度中引入积累制的个人账户,不符合医疗保险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其一,医疗保险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共 济,个人账户的设立显然降低了医疗保险的互济功能。其二,个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是随机性的,不可能先积累后消费;引入积累制并不符合医疗需求规律。从国际经验看,除新加坡外,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在医疗保险(保障)制度中引入个人账户。况且,新加坡的个人账户功能与中国制度设计中的功能也相去甚远。新加坡个人账户中积累的资金主要用于住院治疗中的个人自付部分;而在中国,却要求个人账户支付平时的门诊费用,实质上是要求个人自己来解决基本医疗服务问题。这种“大病统筹,小病自费”的制度设计,违背了“预防为主”的医学规律。(2)现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人群只包括就业人员及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将绝大部分少年儿童、相当一部分老人以及其他无法就业的人员排除在外。这样的制度设计必然导致如下结果:一是上述人群的医疗需求难以得到制度化的保障,个人及家庭面临的医疗风险难以化解,从而带来经济、社会方面的消极后果。二是在一部分人有医疗保障而另外一部分人没有医疗保障的情况下,无法避免体制外人员以各种方式侵蚀体制内医疗资源的问题。 (3)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及相关配套措施没有解决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行为约束问题,以至医疗服务费用仍无法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维持资金平衡就成为医疗保险自身的难题。在实际操作中,主要做法就是强调参保者享受的待遇与缴费紧密挂钩,不能缴费甚至不能及时缴费就无法享受相关保障待遇。长此以往,医疗保险事实上就演变成自愿参加的,且只有具备缴费能力才能参加的“富人俱乐部”。在无法控制服务提供者行为的情况下,有关制度转而将控制重点改为患者,通过起付线、封顶线、多种形式的个人付费规定,实施对患者的全面经济限制,以至于能够进入该体系的参保者也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4)另外,现行医疗保险设定的统筹层次过低,以至于无法在较大范围内实现风险共担。在参加医疗保险的不同类型人群中,也存在保障标准上的差异,影响到制度的公平性。 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到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自身的可持续性和实际效果,继续推行下去的难度很大。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同样存在明显的缺陷。在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急剧恶化、恢复传统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普遍失败的情况下,中央政府的有关部门于出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思路,明确提出了政府增加投入的责任。这一点值得充分肯定。问题在于制度设计原则上依然存在明显的缺陷,很难发挥保障广大农村居民基本医疗需求的作用。 (1)农村居民自愿参加并需要按年度缴纳费用。这事实上就设定了一个费用门槛,以至于最贫困的农村居民,通常也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必然因为缺乏缴费能力而无法参加。这与社会(医疗)保障制度需要突出对经济弱势群体保护的一般性原则是明显矛盾的。另外,自愿参加的制度必然形成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群体区分,难以避免体制外人员对体制内资源的侵蚀问题。 (2)政府的补贴与自愿参加相结合。由于自愿参加必然形成对经济困难群体的排斥,能够参加的是农村中相对富裕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参保者的财政补贴,就变成了一种典型的逆向转移支付,加剧了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不平等,违背了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对贫困者进行转移支付、以缓解社会不平等的基本原则。 (3)保障目标依然定位为保大病。事实上放弃了对大多数人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责任,也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投入绩效。在农村的现实生活中,真正影响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许多农村居民的大病也是因为“小病无钱治而扛成大病”的。从医疗卫生投入的绩效看,对大病的干预所获得的健康效果远不如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及时干预。 (4)与城镇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一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缺乏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同步支撑,以至于不得不突出对患者的约束。制度设计中也引入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起付线、封顶线以及分段按比例报销等做法。这些做法对于维持资金平衡是有益的,但对患者过分严格的约束特别是过高的患者自负比例必然会导致参保积极性的下降。 (5)缺乏组织能力和管理成本上的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定以县为单位进行组织。实施费用发生后,以县为单位集中审核、报销。表面看来,统筹层次已经很低了。但中国的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县都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口,且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合作医疗面对千家万户,县政府是否有足够的组织能力,管理成本有多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6)相关领域改革的一些做法也需要进一步商榷。近年来对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还涉及其它一些内容,部分做法和思路也值得质疑。一是医药体制改革问题。与一般消费品不同,消费者在药品消费方面缺乏足够的选择能力,无法摆脱对医生的依赖。要想保证合理用药和药品价格的合理性,规范医院和医生的行为是关键。从国际经验看,基本着眼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政府干预严格控制药品的生产许可、质量标准、使用范围和价格;二是切断医院、医生收入与药品销售收入之间的联系,实施医药分开。中国的医药体制改革却逆向而行。政府对药品生产许可、质量标准、使用范围及价格的管制日益放松,形成了药品产生和流通的过度竞争局面。与此同时,医院、医生收入与药品销售收入之间的联系却不断增强。其结果是:医院、医生与药商同流合污,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选择和使用药品,操纵药品市场,药品价格失控、低性价比药品驱逐高性价比药品、伪劣药品泛滥以及药品滥用等问题愈演愈烈。面对有关问题,近年来一个比较明确的改革措施是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图以此切断医生和药商之间的交易关系。以此作为政策重点的问题在于,药品流通方式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单纯通过流通体制改革不可能全面解决药品使用与价格方面的混乱;更突出的问题在于,有关政策将招标采购的主体定位为医院。作为利益主体且作为医生个人利益的共同体,医院仍必然以其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选择,有关问题和矛盾不可能解决。改革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种改革思路的问题。二是医疗救助制度建设问题。近年来,经济困难群体的医疗问题日益得到关注,一些部门开始探索建立针对经济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这种探索的出发点值得充分肯定。问题在于,针对经济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必须与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同步推进。单独推进医疗救助体系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原因之一是在大部分社会成员都享受不到制度化医疗保障的情况下,只针对部分经济困难群体提供医疗救助,医疗资源侵蚀问题难以避免。原因之二是无法回避的贫困陷阱及群体矛盾问题。对最贫困的群体实施医疗救助后,贴近贫困线的家庭和个人就有可能因为疾病问题而沦为最贫困者,而自然产生救助要求。因此,救助范围不得不逐步扩大,直至制度无法支撑。否则,就必然出现群体间的矛盾和冲突。 四、未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需要首先解决的一些原则性问题。 (一)结合中国国情,明确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目标定位 在所有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无法回避的基本矛盾是:社会成员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几乎是无止境的,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医疗卫生资源则是有限的。从这一基本矛盾出发,一个必须回答的原则性问题是: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不同的医疗卫生需求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换句话说,必须首先解决保障谁和保什么的问题。上述问题的解决方式有三种选择:一是优先满足部分社会成员的所有或大部分的医疗卫生需求。二是对所有社会成员按照实际需求提供均等的、有限水平的服务保障。三是优先保障所有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在此基础上,满足更多社会成员更多的医疗卫生需求。 第一种选择的优点在于便于操作,将医疗卫生需求作为私人消费品,购买与服务方式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即可。这种选择的最大问题在于其会产生非常严重的不公平问题,整个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也会很低。中国近年来的改革实践及其后果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这种选择应当彻底放弃。第二种选择的优点是可以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平性,以及医疗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其主要的问题在于管理和操作上都非常困难,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中国的现实情况也不可能接受这种选择。相比之下,优先保障所有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在此基础上,尽可 能满足更多社会成员更多的医疗卫生需求是较为合理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也有其不足,但毕竟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对全体公民健康权利的保护,大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而且也便于操作。世界多数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大体上都属于这种类型。舍此选择,别无它路。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目标定位选择不仅关系到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很大。一个不好的医疗卫生体制在影响社会目标实现的同时,必然制约经济增长。中国近年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与此相反,一个好的医疗卫生体制则会促进经济增长。如果中国能够尽快建立一套保证所有老百姓都能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广覆盖的)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一是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社会环境的改善必然有利于经济增长;二是对国民基本健康的有效保护必然会降低疾病负担,减少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强化国家竞争力;三是可以大幅度提高居民的生活预期,刺激消费并带动宏观经济的增长。 (二)必须合理选择医疗卫生的干预重点和干预方式 基于医疗卫生资源有限性与公众医疗卫生需求无限性的矛盾,还有一个原则性问题必须解决:一定要合理地选择医疗卫生的干预重点和干预方式。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也关系到社会公平问题。选择的唯一标准是使有限的医疗卫生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增进国民健康的效果。选择的基础则是在不同的医疗卫生干预目标、干预成本和效益(增进国民健康的效果)之间进行比较。不同的医疗卫生干预环节、对不同类型疾病的治疗、对同一类疾病不同人群的治疗、以及对同一种疾病不同治疗手段的选择,在成本和效益上都有很大甚至是巨大的差别。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干预重点和干预方式上的选择尤其重要。首先,应当突出公共卫生服务;第二,在疾病治疗方面,应将医疗资源集中于成本低、效益好的基本临床服务;第三,对于那些按照现有技术可以取得较好治疗效果,但成本非常高昂的临床服务,在现阶段不宜广泛提倡;第四,必须彻底放弃那些成本高、效益极差的临床医疗服务;第五,应注重选择更加适宜的医疗技术路线。 目前,中国无论是在城镇医疗保障制度设计还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上,都将“大病统筹”作为医疗保障的重点。这种办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大病由于治疗费用高只能通过医疗保障制度来解决,小病则因治疗成本低可以由个人和家庭自行解决。这种思路看似合理,事实上却根本行不通。如果所有的大病问题都可以通过社会统筹来解决,则意味着公共筹资与个人筹资相结合的医疗保障制度可以解决所有人的所有医疗服务需求,这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基本现实。按照这一思路进行制度设计,基本结果只能是以牺牲大部分人基本医疗需求来满足部分社会成员的大病保障需求,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平性无法实现。另外,医疗卫生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很多疾病特别是部分大病的发生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对很多大病的治疗和控制是成本很高而效益却很低的,将保障目标定位为大病,也不符合效益原则。将医疗卫生的干预重点集中于公共卫生以及成本低、效益好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与控制是无可非议的选择。但有几个问题需要强调。第一,这种选择主要是针对政府责任而言。如果部分社会成员有特殊医疗需求,而且其个人和家庭力量抑或其他筹资方式(比如购买商业保险等)可以承担相关费用,这种需求应予以满足。第二,常见病、多发病与大病的界限不能简单以治疗费用的高低来区分,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第三,对于部分治疗成本很高、治疗效果很差甚至无法治愈的大病,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不可能放弃治疗,合理的治疗方案是采用低成本的维持性措施来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实施临终关怀。在医疗卫生干预重点选择问题上,除了要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确保选择的合理性外,应当对所有社会成员进行理性思维教育。不少疾病的发生、演化属于自然规律,是人类现阶段无法抗拒的。即使不存在资源约束,以高投入且很多情况下以增加患者痛苦方式来对抗自然规律是缺乏理性的。 从中国的情况看,尽管卫生资源与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很大,但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整个国家的经济能力以及卫生投入能力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如果能够很好地选择医疗卫生的干预重点,充分发挥资源投入的健康效用,全民的健康状况比计划经济时期有更大幅度的改善是不成问题的。 (三)核心问题在于强化政府责任 基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无论是基本保障目标选择还是医疗卫生的干预重点选择,靠市场都无法自发实现合理选择,出路只能是强化政府职能。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成效的决定性因素也在于此。政府的责任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功能,二是全面干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1、在筹资方面,首先要确保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公共卫生事业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这一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除此之外,在一般医疗领域,基于个人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及个人经济能力的差异,政府也必须承担筹资与分配责任,这是实现社会互济和风险分担的前提,也是实现合理干预目标的基本条件之一。 在一般医疗领域如何发挥政府的筹资和分配职能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从国际经验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通过政府一般性税收筹资,为国民提供医疗保障;二是政府组织实施社会医疗保险计划,对国民提供医疗保障。两种筹资和保障方式各有利弊。考虑到中国国情,尤其是考虑到中国二三产业尚不发达,工薪劳动者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较低,保险方式不是理想选择。相比之下,政府直接投入可能更加便于组织和管理。 2、在全面干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方面:一是要干预医疗卫生服务的地域布局,避免医疗卫生资源过分向城市及发达地区集中,以确保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二是要干预医疗卫生服务的层级结构,大力扶持公共卫生及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避免医疗卫生资源过分向高端集中,这是实现合理干预重点选择的基本条件之一;三是要干预医疗卫生服务的服务目标,突出公益性,在此基础上,发挥医疗服务机构及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卫生干预重点选择方面的积极作用。四是要干预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价格,确保公众能够得到优质服务。 如何更好地实现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干预是另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首先,如果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营利性机构为主体,无法保证社会公益目标的实现。其次,目前很多人崇尚的个别西方国家的非营利机构主导模式,受文化传统、法律和制度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中国也行不通。合理的选择可能还是由政府直接举办多数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特别是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责任的机构。当然,由政府直接举办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弱点,但这种组织方式在确保政府意志的实施、确保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不脱离社会公益目标方面的优势是其他体制所不可比拟的。对于公立机构可能出现的效率低下问题,可以通过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给予改善。迄今为止,多数发达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仍以公立机构为主体。这一事实值得中国认真考虑。 五、对未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一个框架性设计 (一)打破城乡、所有制等各种界限,建立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建国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建设特别是医疗保障体制建设,一直是分别城乡、分别所有制乃至分别就业状态来组织实施的。这种制度建设方式已经落后于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在未来的改革中,必须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权益,也可以避免体制分割所造成的利益集团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矛盾和冲突,还能够从根本上扫清传统医疗体制对劳动力流动、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等形成的障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建设,可以真正增进对农民权益的保护。此外,过去只针对少数群体的保障体制所难以解决的体制外侵蚀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二)划分医疗卫生服务的层次和范围,实行不同的保障方式。为了合理的分配医疗资源,有必要将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公共卫 生、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三个层次。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向全体社会成员免费提供。在基本医疗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具体实施方式是,政府确定可以保障公众基本健康的药品和诊疗项目目录,政府统一组织、采购并以尽可能低的统一价格提供给所有疾病患者。其间所发生的大部分成本由政府财政承担。为控制浪费,个人需少量付费。对于一些特殊困难群体,需自付部分可进行减免。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包以外的医疗卫生需求,政府不提供统一的保障,由居民自己承担经济责任。为了降低个人和家庭的风险,鼓励发展自愿性质的商业医疗保险,推动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保”。政府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自愿和自主的基础上,为职工购买补充形式的商业医疗保险;也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参加多种形式的商业医疗保险。对不同层次医疗服务的界限划定,尤其是基本医疗服务包范围(包括药品和诊疗项目)的确定,可以依据医疗服务领域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经验,并结合政府和社会的保障能力来确定。制度建设初期,基本服务包的范围可控制得小一些,随着经济增长和政府投入能力的提高,再逐步扩充服务包的内容。(三)构建与目标体制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既然在公共卫生问题上政府要承担全部责任,为了便于工作上的统一组织与协调,最好由政府直接组织的公共部门来提供相关的服务。从中国目前的情况出发,基本医疗服务也应主要由公立机构来提供。鉴于公共卫生事业和基本医疗服务之间的紧密联系,二者可以采取合一的体制。即建立同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的公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样做,可能更加符合医疗卫生自身的规律,突出预防为主,实现防治结合;同时也可以避免多元服务体系并存带来的资源浪费。非基本医疗需求属于私人消费品,至少在现阶段如此。因此,主要靠市场化的方式来提供服务,不需要政府来统一组织。在这一领域可以充分引入竞争机制,鼓励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但是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不可能将全部非基本医疗服务都交给营利性机构去提供,还是需要保留一部分承担非基本医疗服务责任的高端公立医疗机构。其作用之一是在服务价格方面发挥导向作用,二是在技术路线选择方面发挥导向作用,三是仍需要承担一些相关的政府职能。例如诊疗新技术的推广、新标准的示范,以及特殊时期的应急医疗服务等。除此之外,也应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创造条件,发展非营利的医疗服务机构;与营利性医疗机构、公立医疗机构一起,共同为居民提供非基本医疗服务。 公立医疗机构由政府直接举办,其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以及部分非基本医疗服务。此类机构不得有营利目标和行为,收支要严格分开。对于只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机构,政府应确保投入。提供非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立医疗机构运转费用来源以服务收费和政府投入相结合,可以有盈余,但盈余应当进入国家预算收入并用于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公立机构的医务人员为公职人员,但需通过合同聘任等方式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公立医疗机构的布局由政府统一规划。其中,只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机构,可以参照政府行政机构的管理方式;承担非基本医疗服务责任的公立医疗机构,可以在确保政府基本意志得到贯彻的前提下,给机构以更大的独立性。营利机构完全按照企业方式运作。政府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资质条件、服务价格、服务质量等实行全面监管。非营利医疗服务机构按照一般非营利机构的模式运作。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盈余只能用于事业再发展。政府给予相关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同时进行全面监管。 (四)全面推进医药分开。按照以上制度设计,在基本医疗服务领域,前述医药不分、以药养医等问题应当可以彻底杜绝。政府工作的重点应主要集中于非基本医疗领域,特别是营利性医疗服务机构。主要的调控手段一是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严格限定医院的收入比例,全面推行医药分开;二是辅之以严格的价格监管和相应的惩戒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医药合谋问题。 (五)建立并逐步完善筹资与组织管理体制。基本政策框架、服务内容和标准由中央政府来确定。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领域,保持全国大体上均等的水平。但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涉及千家万户,具体的组织实施责任还是要更多地依靠地方政府。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以县级政府作为组织实施的责任主体,应该是比较适宜的选择。 为了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事业的均衡发展,实现服务的公平,筹资责任应以中央政府为主,各级政府合理分担。可以考虑由中央政府承担医务人员工资、基本药品和诊疗手段的采购费用,而诸如医疗设施的基本建设等费用,则主要靠地方政府来承担。地区间的财政能力差异问题,可以通过强化一般性的财政转移支付来逐级解决;为了尽可能做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财政上需要做出相应的安排。例如,调整中央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医疗卫生支出;适当调整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收入比例;中央财政设置专项预算科目用于补贴落后地区的医疗卫生费用等。长期来看,则应在税制改革的基础上,调整中央、省、县级政府之间的收入比重;设置专项税收用于医疗卫生事业。同时根据按保障目标测算的人均费用标准和各地(县)的人口数量,核定各地(县)的基本医疗服务总费用,列入中央财政的年度预算,并按季度通过省级财政直接拨付给县级执行机构;为了确保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稳定,必须改进各级财政的预算制度,对公共预算中的医疗卫生科目实行分账管理,禁止任何形式的相互挤占和挪用。此外,可以在中央和省两级建立专门的医疗卫生基金,以应付各种不时之需。 (六)新旧体制的衔接方式。一是现有医疗保障体制与目标体制的衔接问题。关键是保证目前享有较高水平保障的社会成员的实际待遇水平不发生明显降低。出路是为他们提供补充保障。例如,对政府公职人员以及其他获得过医疗保障承诺的国有经济部门的中老年职工等,可采取由政府统一提供附加商业医疗保险的方式予以解决。对企业职工,则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加商业性大病医疗保险。二是对现有医疗服务机构的分类改革问题。对现有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只能是“抓小放大”,同时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责任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应通过对现有各级公共卫生机构、二级以下的公立综合性医院、以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医院为主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改革、调整、合并形成。对目前三级以上的大型专业性或综合性医院,则应进行分类改革,部分改制为营利性机构,部分改制为非营利机构,还有一部分应继续保留其公立机构的性质。 (七)对有关体制设计可行性的简单分析。对于这样一个“全覆盖”的制度设计,可能的担心来自筹资能力问题。我们认为,从整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看,这一担心没有根据。一个最简单的逻辑推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尽管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但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就已经基本上解决了绝大部分城乡居民的卫生防疫和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改革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增长了10倍以上,承担全体公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在筹资能力上不应当有问题。 从宏观数据来看,目前中国卫生费用总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这种投入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位居前列。按照这种投入水平,解决所有居民的基本健康保障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改革的实质是要进行筹资方式、分配方式和资源运用方式上的调整。说到底,这只是一个政治决策和制度设计问题。无数事实表明,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公平问题,也同时存在医疗资源的浪费、流失及投入效率低下等问题。如果能够通过体制改革解决这些问题,甚至通过更低的投入解决公众的基本健康保障都是没有问题的。 经济体论文:谈论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的完善 一、引言 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环境和发展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随着一场与工业革命意义同样重大的“环境革命”的诞生,环境资源保护法(以下简称“环保法”)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从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的法律之一。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环保法是多部门法发展的结果,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不仅使其成为环境法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使其原理成为环保法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 我国是一个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随着我国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带来空前繁荣,也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一方面使原本某些方面的立法空白凸显出来,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环境法体系中的一些内容因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而亟待修改。1下文将就我国现行的环保法的体系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及产生这些缺陷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有关建议,以期不断完善我国的环保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环保法体系的缺陷及原因 关于我国环保法体系的划分方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普遍都认为环保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并形成了以宪法关于环境资源保护规定为基础,一综合性环境基本法为核心,其他相关部门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补充,以及包括污染纺织、自然保护、环境纠纷处理、损害救济、环境管理组织等内容的环境法律、法规、制度和环境标准组成的体系。2但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产生新的环境问题,且我国的环保法体系相当一部分带有浓厚的计划体制色彩,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上述这些缺陷日益阻碍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迫切要求加大力度完善我国的环保法体系。以下将从这些缺陷产生的原因出发,分别论述之: ㈠、体系外部原因所带来的缺陷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新的环境资源保护关系不断出现,必然要求新的环保法的制定实施,再继之便是环境司法要适应新的环保法体系的要求。体现在外部层次上,即为立法上的空白,亦可称为滞后性。所谓滞后性,指环保法在时间上总是落后于环境问题的要求及实践发展。滞后现象已为各国环境法的发展历史所证明。有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种滞后性:3⑴、国家权力观念。环境问题只有发展到影响社会安定和发展时才成为现代国家行政管理的对象。⑵、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和环境意识。一般说来,环境意识落后于环境问题的发展程度,而环境意识在行政管理领域又直接制约着管理制度,这必然带来滞后性。⑶、反馈机制自身的限制。系统的复杂性,反馈环节的多元化及立法程序上的时间限制都会引起这种滞后性。从解决方法上看,滞后性只能事后进行完善,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当然,立法时在现实可行性基础上充分考虑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使立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在实践中是可行的,也是可取的。 ㈡、体系内部原因所引起的缺陷 从环保法体系内部来看,作为体系组成部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改变都会相应地改变环保法体系的内容和影响环保法的执行。而且,从整体上看,我国现有环保法体系的结构还不完整,子系统不周全,导致系统功能不完善,使环境资源保护关系中的某些环节尚无适当的控制手段。具体说来有: 1、功能不协调。从实践上看,它表现为某一环境问题未被调整或进行了互相矛盾的调整,亦即有的环境法律系统间作用互相矛盾或存在空白点。初步看来,这有两个原因:⑴、系统结构不完整,某些应有的法律制度尚未确定。(这和立法的滞后性是有根本区别的)⑵、系统结构不合理,有的制度间未能很好地配合。如排无收费和水源利用政策及市政工程管理等方面就存在着配合不周的问题。 2、有的子系统不符合技术合理性。环境问题首先作为一个技术经济问题而存在,其产生原因是各类技术的不合理运用,最终解决也只能依靠技术进步。环保法要产生有效的作用,它本身必须合理,即:⑴、内容满足技术合理性。许多制度是环境保护领域内技术规范的发展,应符合环境科学的规律和要求。⑵、结构满足操作技术合理性。环保法是通过法律对社会进行调整控制的一种工具和方法,必须有适应的结构和程序保证操作上的合理性,使之符合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一般规律。4但是,目前我国环保法在这两方面或多或少存在某些问题,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共参与问题、现场检查制度问题、“三同时”制度问题,等等。总的看来,作为技术性很强的环保法,在我国并未体现出这一特点,而更多的是一般的原则制度的规定。 三、环保法体系的完善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这段期间也是政治、经济、社会变动最大的时期。环境立法问题就在这高度变迁的时空中,不断受到试炼,不断受到调适。由此而形成的环保法,也就因而带有浓厚的动态气息。现阶段完善我国的环保法,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㈠、环境立法对完善环保法的前提作用 这里所讲的立法,仅包括制定新的法律规范。没有环境立法,就没有环保法体系,环境司法更无从谈起。因此,完善环境立法是完善环保法体系的一个前提条件。而“立法的发动、进度及内容未必单纯是事理与民意的结果,而会因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静态结构和动态发展而有不同的演变。”5目前,尽管环境立法领域空前活跃,但从整个国 家的经济发展来看,还未能完全跟上。因此,加强环境立法,完善环保法体系,促进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是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 鉴于环境问题的四项特色即科技关联、利益冲突、隔代平衡、国际关联,6当前加强环境立法,完善我国环保法体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⑴、环境立法要突出自然规律。环境立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环境立法要突出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与发展。⑵、环境立法要充分体现经济规律。环境问题使经济发展的产物,各国实践证明,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最终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在环境立法时,要充分体现经济规律的要求,以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用法律来教育人们提高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关系的认识,以环保来促进经济的发展。⑶、环境立法要体现“地球一体”的观点。在国际关联的特色之下,环境行政容易衍生外交、国防及国际势力介入等现象,造成环境问题的复杂化。7故环境立法应从整体角度考虑环境问题,把我国的环境问题纳入世界环境问题的范围内进行考虑。 此外,在立法的进程中,应见贤思齐,认真学习环保先进国家的制度和经验,并可以有条件地援用欧美、日本等国环境法律所通用的管制手段,以便及时、高效地解决环境问题。 ㈡、健全现有制度,协调体系内部的功能 1、从技术上完善现存的相关制度。这是改善环保法体系的重要措施。首先,应加大处罚力度。可适当引用不同程度的刑罚,但应认识到环境问题多元因应的执行手段中,刑罚只是其中的一种,且适用刑罚不得背离环境问题的特质与刑罚最后手段的定位。其次,应加强科技在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事实上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建议在现行环保法体系的基本原则中加入“科技促进”一项,以彰显科技的重要性。再次,“公共参与”这一原则在立法中虽得到体现,但在现实的决策运行中,却往往抛开公共力量而自行决策,或多或少地损害了公共的利益。故有必要将公共参与落实到实处,如通过听证、质询、述职等途径将之制度化。但同时也应注意不宜一味主张多参与,而应在参与的时机、范围、方式与效力上,妥为规划,并由整体的角度出发,健全相应辅助措施,以免造成公共参与的错置。 2、协调各制度的功能。各制度的协调依赖于其内容衔接和控制手段的协调,即⑴、内容衔接,不留任何空白点,控制环境行为的各主要方面和环节。⑵、内容协同,功能协调,制度间不应有矛盾点。这是由环保法体系内部各组成部分具有共同目的性所决定了的。 经济体论文:计划经济体制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摘 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生了惊人了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文章讨论了两个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异常牢固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起步的。从当初迷信计划经济体制到怀疑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到下决心摒弃计划经济体制,必须归功于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打破了长期的、不正常的寂静,造成了再也平静不下来的经济格局,使中国经济不可逆转地走向改革,走向开放,走向市场经济。 关键词: 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改革开放 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算起,到200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这30年,中国的变化是惊人的、举世瞩目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有亲身的经历。 我们谁都不是先知先觉者,谁都不可能在1978年就能预知此后的中国经济会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我们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学习、提高、成长。 回顾这30年,使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异常牢固?第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起步的?在序言中,我想就这两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异常牢固 在已经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改革是非常艰难的。尽管中国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可以照常维持下去。这一体制的性质决定了它有可能顽强地存在下去。原因是: 第一,计划经济体制把企业置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企业既不能自主经营,又不能自负盈亏。企业的生产数量、生产品种、价格以及企业的生产要素供给与生产成果的销售都处于政府计划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机构的控制之下,企业如果想自行决定生产和经营,稍稍摆脱一下计划的安排,稍稍违背一下行政主管机构的意愿,就会受到制裁,直到把企业领导人撤职或给予其他处分。行政权力支撑着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转。因此,一个企业想背离计划经济的轨道,是十分困难的。同样的道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居民个人实际上也处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个人作为劳动者,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就业和担任什么工作,都由劳动人事机构按计划安排好,流动难以如愿,抵制这种安排等于自己断送了继续工作的机会。 个人作为消费者,也要由计划部门安排,具体表现为生活必需品是凭票证供应的、住房是由单位提供的、甚至子女的升学就业也无一不同行政主管机构的安排有关。假定居民个人想离开计划经济所安排的居住地点或工作单位,他在生活上将遇到很大的困难。这样,从居民个人的角度来看,同样可以认为计划经济的运转得到了行政权力的支撑。 第二,计划经济体制是由若干个次一级的体制组成的。例如,计划的企业体制、计划的财税体制、计划的金融体制、计划的价格体制、计划的劳动用工体制与人事体制等等。它们彼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个次一级的体制依存于另一个次一级的体制,而另一个次一级的体制又依存于第三个次一级的体制,盘根错节,难解难分,此存则彼存,此损则彼损。于是,要想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对任何单个的企业或单个的居民个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就算某个企业或某个居民个人在某种情况下能够违背计划经济体制的规定而使自己的经济活动有所发展,那也只能被当作偶然的、非常规的事情,而不可能成为经常性的、别人可以效法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或单个居民都只好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安排采取默认和顺从的态度,企业和个人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同强大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是太微不足道了,无法挣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第三,计划经济体制有一种被认为是正确无误、不容怀疑的计划经济理论体系作为支柱,这种经济理论为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辩护,把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说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唯一选择,把任何背离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行为都说成是修正主义的。这就是说,通过计划经济理论的解释,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使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出现了这种或那种问题,但一来这是历史所注定的选择,无法更改;二来如果要离开计划经济的轨道,那就是滑到了资本主义的邪路上去了,对社会、对企业、对个人的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因为这等于背叛。计划经济体制既有行政权力作为支撑,又有计划经济理论体系为之进行辩护和论证,要想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不仅如此,由于长时期内计划经济理论在意识形态方面占据着统治地位,被确定为正统的经济理论,任何对计划经济提出怀疑,甚至想作出修正的观点都被打成异端。由于人们从学校里、从书籍报刊上、从电影电视中所读到的和看到的都是宣传计划经济的东西,于是人们也就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对各种想摆脱计划经济束缚的行为加以谴责、加以抵制。某个企业或某个居民个人如果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方面有些举动,就会陷于非常孤立的境地,周围的人鄙视他、嘲笑他、斥责他,使他不得不屈从于舆论的压力、周围的人的压力。尽管这些压力往往是无形的,以致于到后来,连最初怀疑过计划经济体制的人也会进而怀疑自己可能真的错了:立场错了,观点错了,于是本来正确而且很有创新意义的改革尝试,就这样被扼杀了、消失了。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起步的 从当初迷信计划经济体制到怀疑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到下决心摒弃计划经济体制,必须归功于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归功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历史性的决策,归功于理论工作者和经济实践者这些年来在推进改革与开放中的努力。 可以回想一下,当时,在“两个凡是”的思想统治下,要在改革开放方面迈出第一步是何等困难。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从而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这场讨论受到了“左”的方面的压制。邓小平同志支持了这场讨论,并领导了全国范围 内的思想解放运动。 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进行了重大创新。他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他所设计的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案与道路,以及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填补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空白,揭开了这一理论的新的一页,并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宝库。毫无疑问,假定没有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上的突破,中国的经济改革不可能取得进展,计划经济体制也就不可能被逐渐打破。 改革开放初期,从1979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兴起和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三个方面取得了成绩。正是这些冲击的结果,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阵地,最终不得不趋于解体。 要知道,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兴起、经济特区的建立,无一不依赖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依赖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解放。如果没有这些,即使有的农村中出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也不可能持久,而且更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甚至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在农村普遍挨饿的条件下,可以容忍家庭承包,只要经济形势稍好一些,马上就展开攻势,把家庭承包取消了。再说,即使有的乡镇办起了一些不受计划经济控制的小企业,那它们也顶多只是小型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生产一些被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所不注意或不屑于生产的小商品,起着拾遗补阙的作用,不可能扩大生产规模,不可能成为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一争高下的经济力量。而更有可能的是:它们迟早会被上级主管部门以各种方式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朝着所谓“更高级的公有制形式”过渡。 至于经济特区的建立,那更是绝不可能的。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乡镇企业的兴起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和乡镇企业的兴起,最初纯粹是自发性的,而不是政府部门有意识地倡导的,只是在政府领导人发现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处及其意义,发现了乡镇企业的作用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不可替代性之后,经过研究甚至辩论,统一了认识,才加以肯定,给予扶植。经济特区则不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经济特区没有自发建立的任何可能性,经济特区的建立完全是政府的有意识的行动。只有这样,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才有可能出现深圳等经济特区。从经济特区建立与发展这一事实,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计划经济体制与行政权力怎样牢固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假定不是政府采取有意识的行动,那是不可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与行政权力牢固结合的条件下,使某一个地区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按市场经济的规则来发展经济的。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终于发生了有深远意义的变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了,乡镇企业兴起了,经济特区建立了。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给人们这样一种启示,即只要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僵硬控制,让农民能够自主经营,自己承担生产经营的风险,并得到自己劳动成果中应当归于本人的部分,蕴藏于广大农村中的生产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出来,使农村的经济走向繁荣;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就给人们这样一种启示,即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的差距是可以通过改革与开放而大大缩小的。只要计划经济少一些,市场调节多一些,经济就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会以较大的幅度提高。 启示的威力是巨大的,农村经济改革和特区经济建设的成就向全国人民传达了一个信息:城市经济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滞后了,必须抓紧时机,推进改革。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经济改革预示着一场更深刻、更艰巨的改革即将展开。它们就像投向死气沉沉的计划经济体制湖面的大石头,激起层层波浪。它们打破了长期的、不正常的寂静,造成了再也平静不下来的经济格局,使中国经济不可逆转地走向改革,走向开放,走向市场经济。这就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初历史的写照。 经济体论文:经济体制改革回顾:以《商法》为聚焦点 摘要: 商法之间没有构成一个内在的、和谐一致的体系,因此它也是开放的。在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商法的演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商法》没有它自己的体系,是开放性的。它是一些规则群或者法律群,从历史上讲和商有关的各种各样的法律之间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但它们之间没有构成一个内在的、和谐一致的体系。所以,《商法》它是缺乏体系的,缺乏体系恰好也是它的优点,它是开放的。根据交易的需要,根据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它可以不断的生长出新的法律。与中国经济改革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法律。 企业产权与法人制度 我们要回顾一下中国《企业法》的改革,从198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到1993年的《公司法》,它反映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不同阶段。 我们可以把国有企业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最初的放权松绑的阶段,在那个阶段它法律的形式就是国务院颁布的一些暂行条例,尽管当时组织起草《工厂法》,但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进展,所以《工厂法》很快就失去了它的立法需求。第二个阶段就是所谓的两权分离的阶段,两权分离实际上不是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它无非是要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对国家所有权的内部的权能怎么进行划分,想在这个平面上切除一刀,这一块归政府,这一块归企业,但是这个是永远切不出来的,因为它存在一个此长彼消的关系,政府的权利大了,企业的权利就小了,企业的权利大了,政府的权利就小。 后来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产权问题,就必须走现代企业制度道路。因为现代企业公司制度它是一种所有权转换的机制,转换以后形成两个平面的权利,一个是股权,一个是企业法人的所有权,投资者拥有企业,企业拥有财产。投资者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拥有企业,股东大会通过它的决议,它可以处分整个公司,决定它的命运,然后企业掌握了它的实际财产。这个产权构造它就提出一个要求就要达到一个独立的法人,在有限责任这么一个原则之下,通过有限责任把股东的民事责任和企业的民事责任区分开,区分开了以后,然后它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一个问题,就是治理结构问题,我们过去叫做法人机关,这是民法上的概念。但是法人机关实际上它是一个人,它不是产权者,这个人就有一个道德风险的问题,有限责任制度首先导致了人制度的出现;有限责任制度还导致了一个问题,经济学叫做外部性的问题。你既然是有限责任,投资者就利用这个企业进行无限的冒险,冒险以后这个企业破产了、倒闭了,最后这些风险和损失是由债权人承担的。有很多人就利用有限责任公司不断的向银行借钱,借来钱以后,把钱悄悄的转移走,这就是洗钱。这又是当前国际性的一个问题,洗钱和金融欺诈的问题,实际上现在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扭曲了市场的经济基本的法则。所以说,从企业产权制度看法人治理,法人治理已经成为基本的问题。 投资环境和资本市场 投资环境和资本市场我们可以回顾到1979年的《中外合资企业法》和1998年的《证券法》。从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上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情或者正在做是一件事情就是把我们国家的市场变成一个投资市场,要吸收外来的资本。我们现在国内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资本,据说居民手里面的货币已经达到了九万个亿,这实际上也是国内的资本。但是这个没有变成资本,货币还沉淀在那个地方,就因为我们的资本市场不发达。我们未来新的一届政府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和上一届政府有着很大的不同,上一届可以每年发行一千六百亿的国债,和今年的一千四百亿加起来,一共是三千亿的国债。通过这个来投资拉动经济,保持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八的增长率。可以说从后年开始,本届政府要再发行国债,比如要发行两千亿的国债,他得拿出其中的一千六百亿还以前的老债。政府能拿出多少钱去再搞新项目来拉动经济增长,今后中国要保持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八的增长率靠什么?靠政府项目肯定是不够的,那么每年再发行三千亿或者四千亿,行不行?那就好好的算算账,现在财政的负债离警戒线还有多远,财政负债的警戒线又牵涉到我们的金融。所以,我们现在的银行不良资产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而中国人民银行定下的不良资产的警戒线是百分之十五,我们已经远远的超过了资产的警戒线。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老百姓不去挤兑,为什么现在四大商业银行还在经营?这个道理很简单,这些银行的信用不是靠它自己的信用来支撑的,是靠我们的财政来支撑的,我们现在所幸的是我们财政的负债还没有达到警戒线,老百姓相信国家财政是还得起债的,任何时候银行要是那不出钱,你财政会拿钱来兜底的。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国家财政都没有还债能力了,谁又愿意相信银行的资产呢!如果说全国人民都到银行去取款,银行又拿不出钱,这就叫做破产,这就是一个非常非常严重的局面了。我就觉得政府得想清楚,现在财政负债离警戒线还有多远,所以我不敢相信政府能够除了还一千六百亿的老债以外,我还可以再发行一千六百亿来拉动项目,因为今年发行一千四百亿本身就是一个信号。 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要再继续拉动经济增长必须靠国家以外的其它的资本,要靠民间的资本,要靠外资,你的投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怎么来改善你的投资环境?我们现在投资环境里面又两个问题是最大的,第一个就是缺乏信用,我们的经济基本上成了一个讨债经济,我把它总结为三句话,叫做“欠债有理,赖债有利,讨债有功”这是完全不讲信用的短期行为。第二个就是政府管制的太多,资本市场应该是个自由的市场,资本市场允许自由投资而且允许适度投机的市场。我们今天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思想不解放,不敢承认自由投资,也不敢承认适度投机,你就建立不起一个真正的、有活力的、能够吸收资本的自由市场,我们要从理论上、观念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看看1998年的《证券法》基本上就可以定位是一个证券监管法,而不是证券交易法。现在我们还缺一个证券交易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证券 交易法不是国家立法机关立出来的。我到美国去访问,访问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他们的绝大多数的规则都是由交易所自己制订出的。他们讲联邦的法律都是一些外围的保障性的法律,他们内部的交易规则完全是长期以来自己制订的。这就是行业规范,也就是行业自立,不是政府可以管的,甚至不是立法者可以直接去管的。我们立法者要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政府少管,然后让有组织的市场主体来制订自己的交易规则,这才可能形成一个有效允许的能够自立的资本市场。 金融改革和金融安全 1995年出台了《商业银行法》和《担保法》,这两个法本来是有密切联系的,实际上当时的立法者主观上并没有把这两个法联系起来。实际上我们现在的金融交易受到了一个很大的限制,就是由于他们缺乏金融安全。金融业发展初期的时候,它主要的安全是寄托在担保制度的上面,这是不可避免的。在市场规范了以后,可能相当一部分信用交易它不一定寄托在担保,而是寄托在企业已经树立的信用,或者对项目可行性充分的研究论证在这个基础上,可能这个时候金融的安全度会大幅度提高。现在来看,一个是我们银行改革本身不到位,银行还没有形成自负盈亏,严格自立的商事制度。我们刚才讲了,银行的责任实际上是有政府的财政来承担的,银行的很多行为不是市场化的行为,你和银行打交道会发现它的很多作为是不可思议的,比如说很多年前起草破产法的时候我和银行谈,我说现在有很多企业已经不行了,但是它还有一些资产,为什么不去申请它破产?如果你们现在申请破产也可能会收回百分之五十的资产,如果现在不管,过几年这些资产都被消耗掉,到那个时候你只能拿会百分之十或者更少,这就是他们内部的体制问题。他说我们如果要申请破产了,收回了百分之五十,还有百分之五十的损失,我们从那去充销这百分之五十的损失,我们要充销不掉,就体现我们当年的亏损,当年的亏损我这个行长的帽子就会被拿掉,我全行职工的奖金就拿不到。现在有很多的规则是扭曲的,现在银行里面实行贷款终身制,就是说你贷出去一笔款以后,这个款将来收不收回来,你要永远的承担责任。当然,它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责任约束,让贷款人在贷出每一笔款的时候都要认真负责。 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呢?就是因为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可以制造出十个问题。这就是一个例子,以这种办法你要解决银行贷款责任心不强的问题,就会产生出一系列的问题。银行惜贷以后,银行自己的经营效率降低,然后企业拿不到钱,企业缺乏流动资金就会运转不灵,运转不灵企业可能就会破产、职工下岗,职工下岗就找政府闹事,这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事情。中国人解决问题为什么不想清楚,解决问题会产生什么问题,思维方法有很大的毛病。归根结蒂还是体制的问题,银行政策的基本点是为了保护你的资产质量和你的经济效益,而且在经营效益的基础上保护你的资产质量呢,还是把一切都寄托在财政?现在实际上银行的整个管理还是一套行政化的管理。 据说下一步是要把银监会和证监会以及保监会合并在一起,成立一个监管系统。这个监管系统的前提的市场,监管的对象也是市场,前提是它本身已经进入市场,对于主体是市场主体,它们的行为是市场行为,它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在这个基础上去解决市场失灵的那一块,市场失灵毕竟是市场运行当中由于市场本身的局限性产生的市场制度,而我们的政府有可能本身就是市场失灵的原因。虽然有时候政府可能是市场失灵的解决者,但有时候也可能是市场失灵的制造者。在一个充分没有市场制度的国家,它的价值规律为什么不起作用,有可能是价值规律本身就有局限性,而今政府又在过分的干预或者制造市场失灵,然后它又解决市场失灵,解决市场失灵的结果是加重了市场的失灵。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要对我们的政府打一个问号!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卫国 经济体论文:加入WTO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 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市场机制已经在商品交易、资源配置中起着广泛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确立。但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改革正处于关键性的历史时期。在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如何进一步完善经济体制改革以与国际市场经济制度顺利接轨,本文试就此谈几点框架设想。 一、建立市场服务型的政府经济职能 1、改革市场准入靠行政审批制度。 对市场过多的人为干预和行政垄断是我国市场规范化建设中的主要阻碍点,其中,行政审批制度是阻塞市场的核心因素。因此,加入WTO后应全面改革我国市场准入的各种行政审批制度,根据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对现行的各种市场进入限制进行调整、撤消和废除,特别要清除那些阻碍民营企业、国外企业和产品进入市场的差别性限制;要取消大量不必要的许认可项目和环节,由采用许认可制度向采用申报与核准制度转变。对于必要的许认可项目,要实现审查标准的明确化、具体化和数值化,尽量减少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限和由此衍生的权力型垄断。申请申报制度要坚持尊重企业的自主性原则,逐渐将事前申请申报制改为事后申请申报制;对于涉及资格条件和业务范围等方面的资格制度要从有利于保障资格认证申请人自主性的原则出发进行调整,放宽资格认证方面不必要的限制,实行核准制;在涉及行业及生产标准和规格等方面,要尽可能减少政府的直接管制,尽量采用民间或行业自主检查制度;对于新设立的政府管制必须采取严格的审查程序和审查标准,新设管制实施一段时间后,要重新审查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并配套相应的公众听证制度;要完全改革政策制度不透明,常以内部文件、内部传达、领导批示的形式贯彻政策的所谓“暗箱操作”的行政方式。 2、改革地区、部门自定法规的行政管理制度。 实行全国立法执法的标准化和统一化,改变政府各地区各部门自己制定、自己解释和自己执行法规的现状。全面清理、撤消各地区为封锁市场等各自利益而自行设立的各种“土法规”和“土政策”,拆除各种地区行政垄断的“篱笆墙”和严厉惩罚以“土法”代替正法的行为;改革目前我国的行业法规由行业主管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有关部门或人大批准的制度,特别是改革一些行政性行业集团公司自己为自己制定“法规”和被赋予部分行业管理职能的“政企合一”制度;行政法治化和民主化应尽快列上议事日程,其中,引入行政的社会监督制度和行政司法权力制衡制度是行政管理改革必走的第一步。 3、政府职能转变应由控制市场转向服务市场。 加入WTO后,为适应建立市场经济的需要, 政府职能必须有进有退,由控制市场模式向服务市场模式转变。政府职能应进一步加强的领域包括: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体制环境、机制条件和法治建设;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和战略管理体系;保证国家安全、经济自由、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为信息化和新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政府职能应退出的领域包括:从法治、市场制度能够正常运转的领域退出;从市场能够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领域退出;从社会和市场中介组织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退出;从企业经营管理领域中退出;从垄断领域包括从自然垄断产业领域适当退出。 二、以效率为指针全方位深化所有制改革 1、 加大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力度,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加入WTO后,应完全抛弃劳民伤财的“公”、 “私”意识形态之争,以发展的效率为指针,全方位实施所有制改革。应执行好中央提出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进一步明确国有经济应当加强、收缩和退出的领域及行业,制定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的具体实施办法,打破所有制、地域和资产经营公司界限,大力推进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分散化。逐步减持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份,采取优惠政策和加快设立创业板,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国有企业上市、重组、改制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应通过立法建立起制度运行和保护平台,规范政府行为,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产权保护和政策支持,以引导和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应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大力发展混合经济,一方面以此来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进程,一方面可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腾出更大的空间。发展混合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应重视对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扶持,加入WTO后, 应在进一步“放小”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制定促进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加快“放小”进程。对乡镇企业,应在继续抓好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的基础上,完善集体资产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集体资产的产权主体,推进集体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完善国有企业资产营运监管体系, 建立规范有效的国有企业内控机制和管理机制。 在国有企业战略性退出的同时,应加快实现基础性、命脉性国有企业的管理现代化。首先,应强化国有资本出资人地位和职能,完善国有资产营运监管体系。主要措施包括:强化各级国资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加大国资部门对资产经营公司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资产经营公司的运作,使资产经营公司的出资人职能真正落实到位。资产经营公司要重点强化战略规划、资本运作和监督约束功能,不干预企业具体生产经营活动;应完善母子公司的管理体制,选择部分国有集团公司试行事业部制;推进驻港澳国有企业改革,加强驻外国有企业的监管,研究制定外向型国有企业集团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加强管理的制度,规避经营和金融风险。其次,应进一步规 范和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目标一致、权责明确、相互制衡、高效运作的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理顺国有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关系,推行董事长、经理、副经理不得“同纸任命”。推行董事长由所属层级的人大委员会投票聘任,经理由董事长提名、由董事会聘任的高层管理聘任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培养、选拔、管理、考核、监督的办法,研究制定国有企业经理人员资质认证和禁入制度办法;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不能再套用行政级别;通过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进出竞争制度和引入经理人员薪金期权制度来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国有企业经理人才市场,加快企业家市场化进程。 3、以二元结构突破为主线,系统改革农村产权制度。 我国加入WTO,“三农”面临着较大的冲击。要变被动为主动, 必须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其核心是从宏微观上全面改革农村的产权制度。目前,农村的双层所有制制度与制度仍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或者说是一种翻版,乡镇集体依然是政经合一的所有者,农村依然存在相当严重的行政垄断,农民只是在经营土地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因此,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必须从打破捆绑式的行政型集体产权制度开始,实行政经分离的产权制度,这需要宏观上必须有打破二元制度的政策制度支持,如取消户籍制度、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以最终使农民摆脱土地依附和村庄依附。当前,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脱节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应以此为核心展开,一方面,应加快乡镇工业产权改革使其脱离集体产权制度,建立起新型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脱离“乡镇”,走进中小城市。另一方面,应在宏观经济战略上加速城市化步伐和第三产业发展,把农村工业纳入城市工业体系,加速乡镇企业产权的结构重组和空间重组。此外,农村合作经济也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应加快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改革步伐,逐步将社区建设和管理纳入政府一般服务管理职能范围,对乡镇和村委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使村务、企务公开,并尽早出台合作社法,促进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经济中介组织和合作社发展。 三、以市场平稳运行为目标建立完善的公共经济服务与管理体系 1、建立基于现实条件的统一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失业、养老和医保制度改革。 加入WTO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将使企业破产、 工人失业的现象增多,经济波动性也将加大。因此,建立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平稳运行、经济均衡发展的基础。应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起收、支、管、投四个环节相对独立运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由税务部门征缴社会保障税(费)、由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社会保障费的计发、由财政部门负责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由独立的经营机构负责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同时,要建立起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基金监督体系。对失业保障制度改革,要将失业救济与促进再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失业救济津贴的发放实行累退制,以激励失业人员努力寻找新的工作,并将部分失业保障保险基金用于失业人员的培训和推介,帮助失业人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对养老社保制度改革,要建立起包括城乡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职工在内的统一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和推广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从法律上要求企业和职工购买补充养老保险,适当降低个人帐户部分的缴费率,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出台公务员补充养老保险新政策,在公务员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实现公务员退休制度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稳过渡。对医保制度改革,要实行医、药分开,医院与医生分开,建立逐级转诊制度;取消现行医保制度中的个人账户部分,以加大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来替代;公务员医疗待遇按加大补充医疗保险缴费比例或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方法实行;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各项改革,探索试行医疗卫生机构分类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医疗收费调整、中外合资办医等各项改革。与此同时,应从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初步建立起符合国情又能覆盖农村的全面社会保障制度。 2、财政体制要突出改革公共性、科学性和法制性, 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加入WTO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要加速向提供公共品,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方向推进,重点在三大领域:一是财政预算改革要注重科学性。应建立科学完备的预算编制体系,包括建立起以经济预测为基础的预算编制模式;摒弃基数法,采用零基预算法、绩效预算法和其他科学方法;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建立统一完整的国家预算等。同时加强预算全程监管,硬化预算约束,建立起不同层次的控制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增加预算的透明度,加大社会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二是财政支出改革要注重公共性。应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企业经营性发展项目和应用性研究项目以及可以利用社会资金发展的事业,财政资金都应逐步退出,严肃预算调整的法治性,经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一般不能变动,如特殊情况需要调整,也必须依法定的程序进行;将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相分离,把财政部门和使用部门的预算执行职能分开,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三是收费制度改革要注重法制性。由于我国目前费税混杂,以费代税的现象严重, 因而收费制度改革必须加快税费分流,包括:清理乱收费,把政府职能中的行政日常性管理服务收费清除;把有偿性服务转变经营性价格,按市场竞争收费;政府公共建设投资所需资金应通过税收或公共融资方式来解决,杜绝用政府“收费基金”来替代;补偿性收费资金应专款专用,彻底清除“小金柜”私利性收费;应将农村乱收费“重灾区”的三项村提留、五项乡统筹费用改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税”;除行政性收费或向农民提供特殊服务的补偿性收费外,其它规定外的收费、集资、摊派等不合理的农村“乱收费”应全部取消。目前,财政体制改革应侧重在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应抓紧制定颁布《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细则,实现政府采购的管理监督职能与组织实施职能彻底分离;实行政府采购资金由财政总会计统一管理,集中直接支付制度;培育政府采购市场,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 3、清理整顿社会中介组织,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 我国市场中介组织受传统体制和市场经济发育不全的影响,存在不少问题,与市场经济通行的规则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因此, 加入WTO后应对市场中介组织实行全面清理整顿和改制,重点是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法律咨询服务机构、税务和工商注册等机构、价格鉴证机构、评估机构、建设监理机构、工程造价站、行使经济鉴证职能的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类型的经济鉴证社会中介机构。整顿的措施应包括:规范中介机构资格认定;依据市场规则进行脱钩改制,建立自律性运行机制;依法规范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对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的监督、指导和管理;对资产评估行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加强行业管理,统一执业规则,规范评估机构运作;对国有评估机构和国有资本还没有从评估行业中退出的要加快退出步伐,对各类评估机构进行以合伙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形式的改制等。同时,我国市场中介组织的改革必须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以同国际惯例接轨作为长远目标。 四、立足与国际市场接轨进一步完善市场制度体系和运行体系 1、健全完善金融市场与产权市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金融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我国加入WTO后, 金融市场来自外部的压力日见明显,能否建立起完善的金融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在入世后能否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对此挑战,我国首先应健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我国应加快发展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回购市场、票据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完善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电子交易系统,开发金融债券、住房抵押债券等新的货币市场交易工具,增加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者数量,逐步沟通债券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积极培育票据市场,大力发展商业与金融票据抵押、贴现业务,使之逐步成为企业和银行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重要场所,同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资本市场完善方面,一要规范主板市场,加强对资本市场的全面监管,强化对上市公司违规操作的惩罚措施,减少政府政策对资本市场的直接干预和影响。二要加快建立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二板市场和大力培育债券市场成长,扩大发行可转换债券,逐步开放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丰富市场品种,建立起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结构。三要培育机构投资者,进一步扩大基金规模,发展开放式基金和中外合资基金,推动养老基金进入证券市场。其次,我国应培育真正意义的金融市场主体。应加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造和股份化改造;规范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股份制合作银行;增资扩股和重组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增强其竞争能力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放宽保险的进入限制和地域限制,推进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等。第三,我国应发展作为企业与金融市场纽带的产权市场。应加快制定《产权交易法》,建立健全产权交易运作体系,不断拓宽产权交易的运作范围,引进挂牌交易、公开拍卖、竞买、托管等方式,大力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化进程。第四,我国应制订优化金融市场环境宏观政策,尽快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应制定《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法》,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运作程序,严禁边立项、边设计、边施工的不负责任的投资行为;对政府大型投资项目实行稽查特派员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继续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和资本金制度;大力推行招投标制度和强化工程质量、造价、工期监理制度;进一步培育科技风险资本市场,加大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力度;促进项目市场、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相互结合与配套,形成比较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体系。 2、建设适应网络经济的市场体系, 建立国际接轨的市场流通体制。 加入WTO后,我国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市场发育将向纵深发展, 市场管理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此,我国应建立起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并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市场体系,重点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改革措施包括:加快市场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垄断和封锁,废除阻碍全国市场统一的各种规定;加强市场设施建设,发展大宗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培育发展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全面推进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制度,切实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加大价格检查监督力度,制止不正当的价格竞争行为。同时,我国应与加入WTO和网络经济发展相适应, 建立现代型市场流通体系。应采取的改革措施有:以繁荣零售、重组批发为重点,加快物流中心的规划与建设步伐,搞好供销、仓储与交通等不同环节的衔接与配套,努力建设现代化的物流配送市场系统;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配送,鼓励各类连锁企业延伸发展;建立以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运输平台和以邮电通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平台,合理配置资源,形成物流与商贸间的协调和互动;完善网络市场规则,强化网络市场监督管理;进一步深化市场管理巡查制改革,建立“经济户口”电脑管理系统,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发展知识产品市场;根据我国加入WTO 的新形势,全面改革企业外贸经营权的管理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现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向登记制的转变;加大进出口配额管理的市场化水平,进一步完善进口配额招标办法,把 计划性进出口许可证分配改为市场化招标分配;改革与WTO规则相冲突的市场制度规则, 实行外贸政策公开透明化,为全面放开外贸经营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经济体论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产权制度 一、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 (一)产权和产权制度:经济学和法学的考察 对产权,经济学和法学的概念是不同的。经济学中的产权(Property Rights),著名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是“一种通过让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品的多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现代经济学,尤其是以产权为研究重点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的要点是:产权是对经济品的权利,包括使用、获得收益、处置的权利,经济品的交换,即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交换是一组权利的交换;产权具有排它性,同时可分离、可分割(如对一物可以同时或分别有不同的权利),从而可有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同时它还受规则和国家的约束;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根本基础,产权制度决定组织的类型,形式及经济效率高低;产权制度对技术进步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技术进步也是引起产权制度变迁的基本原因;私有产权与政府干预都是可供选择的产权制度,选择的标准取决于交易费用的高低;通过建立在交易费用比较基础上的产权交易,私有产权制度会产生复杂、合作效率极高的组织,如现代大企业;企业本质上是投资者、经营者、被雇者、债权债务人等各种利益相关者产权交易和“不完全合约”的组合及产物;企业的“不完全合约”性质及信息不对称,使企业的委托问题成为企业制度设计的关键问题。 法学家通常从财产权利法律制度的角度把握产权概念。一些法学家认为狭义的产权制度主要指所有权制度或物权制度,而广义的产权制度则包括物权、债权、法人和企业财产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种的财产权刮。 (二)中国必须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 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从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两个层面建立与此适应的产权制度。 首先,产权制度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基本制度。所以需要产权制度,是因为资源有稀缺性,必需合理配置资源。因此决定资源生产、使用和交易关系的产权制度就成了事关资源配置机制和效率的基本问题和必要条件。 其次,我们选择了主要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必须建立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市场体制要求的产权制度和传统计划体制要求的产权制度不同。主要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意味支配资源、决定资源交换的市场主体-个人和法人的产权必须清楚明确,即市场主体必须有资源交易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否则它就不是市场主体,无法担任资源配置的主角。 第三,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按市场经济原则确立的产权制度及与此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已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是市场化的过程,就是独立的个人和法人取得资源支配权和交易权的过程。80年代初出台以后又不断完善的《合同法》、1986年出台的《民法通则》、90年代出台的《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承认并保护包括私人产权在内的各种产权,为中国包括私人企业在内的各种企业的发展,及股份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证和促进作用。 第四,为解决仍然存在的许多问题,必须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目前在产权制度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个人产权未得到充分的承认和保护,有在城市建设中对个人产权的不当处理、私人企业进入限制、上市公司小股东利益缺乏保护等问题;大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健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能得到妥当的保护和平衡;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并不清楚,如资产处置权责到底归谁的问题就不清楚,因此企业转制难以推进,国有资产易流失;许多创新和技术进步,受不合理的制度限制,难以推进;法律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宪法中有关公私产权关系的描述需进一步调整,较完备的物权法尚未出台。 (三)推进社会主义产权制度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一,理顺不同产权和主体的关系。 首先要理顺个人与法人(企业)、与国家的关系。 个人与法人的关系包括商品和服务的交易关系,个人作为雇员与法人的关系,个人作为投资者(股东)与企业的关系。这方面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对个人的权益,包括个人产权保护不够。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完善民事法律,强化对个人财产权利的保护,还需要通过劳动法、证券法等属于公法范畴的经济法、社会法的完善,提供相应的保证。 理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主要涉及理顺个人产权与国家公权,及个人产权与国家(国有)产权两个方面。国家权力包括以国家为主体的民事权利和财产权利,还包括旨在服务于公共目标的公权力。市场经济体制亦公认“公权优先于私权”。问题是必须明确界定公权和个人产权,个人产权不能对抗公权,公权亦不能无偿占有个人产权。否则市场经济的基础就无法建立。理顺公权和个人产权关系,必须明确界定公权和个人产权的边界;确定公权的存在范围,我国的主要问题是公权力过大,政府介入了许多它不应也不必介入之事,但同时很多该做之事并无精力去做;明确行使公权的法律条件,公权只能根据宪法和法律,按法定程序行使,不能随意侵犯个人产权;当行使公权会带来个人(及法人)的财产损失时,国家应予以补偿。 理顺个人产权和国有产权关系的重点,一是界定个人产权和国有产权的范围,要根据中央已明确的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方针,适当缩小国有经济及相应的国有产权的控制范围,允许个人产权进入更广泛的领域,并给予保护和尊重;二是在允许个人产权进入的领域,明确个人产权主体和国有产权主体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要平等保护双方的合法利益。目前既有国有产权主体利用其与政府的特殊关系侵犯个人产权主体的问题,亦有个人产权主体利用国有产权主体责任不清侵犯国有资产的问题。 第二,通过建立合理的企业产权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建设。 在产权制度建设中,要突出企业及法人的产权制度建设。这首先是因为企业法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而我国目前又特别关注有利于企业发展 的制度建设。企业产权制度健全离不开个人产权制度的健全,但其产权结构,尤其是大公司的产权结构为与其复杂的功能相适应,通常涉及很多人的产权,远比一般的个人产权结构要复杂。突出企业及法人的产权制度建设,既有利于直接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而且有利于促进个人产权制度的完善。 为搞好企业产权制度建设,还必须重视法人产权制度建设。这是因为从法律上看企业是一种法人,法人制度不健全,企业制度难健全。更重要的是从经济角度看,企业不仅要与个人和企业交易、合作,还要和政府机构、大学、社会团体、职工持股会等各种法人和团体合作,并且这种合作日益重要。基本法人制度不健全,对法人及企业都会有负面影响。 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人和企业产权制度 (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人制度 法人是法律认可或规范的有独立人格的团体组织。出现法人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客观需要。很多事不可能由个人做,只能以团体的方式运作,因而出现法人。 我国《民法通则》对“法人”的定义是“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组织。”根据法律我国的法人被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 中国法人制度存在许多根本性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我国一些已经存在的或需要发展的团体,没有相应的法规确认其地位及给予规范引导,因而既限制发展,又带来隐患。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经验,考虑到现实性,中国法人制度的改善和发展,可考虑首先从四个方面推进。 第一,将按功能进行民事法人分类,改为重视按结合规则和财产制度进行基本的民事法人分类。 在国外,除行政法人外,民事法人主要按结合规则及财产制度进行基本分类,对某些特殊的民事法人(如日本对学校法人)亦按功能差异进行基本分类。在大陆法系国家,主要的民事法人分为以财产集合为基础的财团法人和以人(人指股东、合伙人、社员等)的集合为基础的社团法人,还有组合、无人格法人等多种法人。英美法系国家则根据基金信托制度建立非营利法人(捐助基金法人)制度。国外法人基本分类的优点是不限制民事法人目标的多样性、自主性,基本法律(主要是民法)着重规定共通的法人结合规则及相应的财产及其责任制度,辅以必要的特别法律规范某些特别问题。这是因为不是目标,而是法人的结合规则与财产制度,能更好地反映法人法律关系(特别是责任)的基本差异。政府力的科研机构,既可以作为公法人设立,亦可以财团法人的身份作为民事法人登记,按财团法人的要求规范,只是对某些法人的国家拨款成了国家捐助。后一种安排和国家投资设立按公司法注册的企业的制度安排类似。我国的法人分类偏重按功能和资金来源的分类,没有注意功能和资金来源不同情况下法人的共同特点。一些学者指出我国的事业法人实际上相当于国外的财团法人,只是我国规定事业法人主要靠国家拨款。但这种法律规定已脱离中国的实际,而且不利于适应市场和民众需要的多种事业的发展。可以考虑修改法律及有关规定,对事业法人根据财团法人或捐助法人概念进行定义,允许民间兴办。 第二,建立更方便的民事法人设立制度。 在我国除企业法人实行工商登记注册制外,其他法人的设立实际上实行的是审批制,而且审批规则往往不甚明朗。中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但法律规定的合法的法人种类实在太少,许多民间的非营利机构以及存在多年的职工持股会等团体在中国均无明确的法律地位。法律制度与客观需求脱节,不仅使应予承认的团体无法人地位,不能保护其合理的利益,而且不利于规范引导这些团体的健康发展。这种情况不利于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需要改进。以后除某些特定范围的事业及团体活动可根据法律继续实行审批制外,应逐步实行登记设立民事法人的制度。 第三,尽快建立独立的法人财产制度。 无论是事业法人,亦或是企业法人,独立法人财产制度都尚不健全。事业法人制度不健全的表现之一是,至今我们没有比较完备的、同时适用于民间机构的公益事业会计制度,结果是或不适当地套用国家事业机构的有关制度,或者是疏于有关的制度建设,最终都是阻碍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法人财产制度建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各类民事法人,包括事业机构都要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以保证各种民事法人财产的有效运用。在放宽民事法人设立条件后,还要实行信息公开制度,防止企业及个人利用非营利民事法人进行不当的、甚至违法的行为。 第四,结合事业机构改革,加快建立适应我国情况的非营利法人制度体系的步伐。 我国高校、科研、文化事业机构都正在进行改革,并将逐步加大改革步伐。事业单位改革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不等于简单的“企业化”,应当结合建立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非营利法人制度的目标推进有关改革、规范相应关系。 (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法人制度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法人制度,是法人制度建设的重点。 企业法人,按大陆法系国家的说法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在市场经济国家存在多种形式的企业法人。不同企业法人的差异,主要是企业形态的差异。企业形态即企业组织形式,是作为企业的结合者的人或成员的组织形式。企业形态差异是企业成员结合规则的差异。企业结合规则差异主要指有关企业成员(如股东、合伙人)间及企业和企业成员关系规范的差异。在现代法制国家,结合规则表现为法律规范,企业形态不同即企业法律规范不同。企业形态按结合规则(如资本结合规则)法定及分类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交易(含企业要素交易)的制度安排。 最基本的企业法人有合伙企业,两合(合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制企业也是一种重要的企业形态。还有些较特殊的企业形态,如人寿险业普遍存在的相互公司,同时有合伙企业和合作社的优缺点的欧洲经济利益集团(EEIG)。所 以会出现各种法律形式的企业,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的成员(出资者等)及利益相关者对商事活动的需求有所不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不同的要求和定位,因而不同的当事人的协调规则可有所不同。 可考虑从四个方面推进中国企业法人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第一,应主要根据企业形态分类规范我国的各种企业法人。 中国的企业,从法律形式看,存在按企业形态和按所有制的两种分类。所有制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企业的所有制和企业形态是两回事。前者讲的是归谁所有,是经济关系,后者讲的是结合规则,是法律规范。例如国有公司(包括国有独资、控股公司)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两者的所有制都是国有制,但法律形式不同。 根据企业的法律形式,有些企业,如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企业能立刻明确其所有性质,但仅根据法律形式不能判断公司的所有性质。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视企业的所有性质有意义。但是总体地看应首先按直接反映结合规则的企业形态对企业进行分类规范。这是因为企业之间必然有交易,根据企业形态分类,有利于立即把握交易对象企业的基本特点、债务责任关系、决策规则,有利于企业交易和合作,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政府所有的国有独资企业的数量,今后不会太多,主要根据结合规则规范企业可以抓住企业的主流;对某些特殊企业可以通过特别法律予以规范,解决有关的特殊问题。 第二,公有制企业亦应尽可能按企业形态进行规范。 按根据企业的控制权判断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的原则,可以认为我国的公制企业从法律形式上看,主要指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国有和集体控股的公司。由于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也具有或部分具有公有制性质,今后由养老基金、其同基金持有控制性股份的公司,亦可被视为有公有制成分的企业。 我们认为今后绝大多数公有制企业,将来应尽可能转为公司制和合作制企业,并纳入法律规范。大规模的及资本结合重要、重视资本回报目标的公有制企业将主要转为公司制企业。这样安排,除便于各种公有制企业和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接轨、更好地借鉴现代公司制和合作制企业的经验外,还与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法律存在许多根本性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有关。 第三,要建立针对特殊企业的特殊规范。 某些企业具有特殊的功能,用一般的企业组织法难以进行合适的规范。这类企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的国有企业或公有企业,企业的基本功能是实现国家政策目标(包括公益目标)。第二类是某些行业的特珠企业,如在寿险业地位重要的相互公司,在管制性行业(如金融、电信)的一些企业,这些企业由于行业管制原因,在企业的组织体制方面往往会有特殊的要求。对这两类特殊企业既可单独立法规范,亦可通过行业法规范(特别是后一类企业)。 第四,要从保护债权人利益与提高效率、有利于发展相结合的角度完善企业法人制度。 我国民商法方面的突出问题之一是缺乏对债权人的有效保护,同时又有许多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硬规定”。 不仅要从商事行为法角度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还要从组织法及财产法的角度,对通过转移财产、操纵子公司的方式逃废债的企业责任人及控制者强化法律约束。要允许根据“揭开法人面纱”的原则透过直接的债务人公司向操纵逃债者追溯债权。要建立企业信用调查评估体系,政府也应按一定程序公开公司信息(首先是工商登记信息)。 还存在不少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硬规定”。如我国规定知识产权折股出资不能超过35%。这种规定在一定场合下导致低估创业者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价值,违反商事民定原则。为防止虚假评估可能侵犯债权人利益,较好的办法是公开企业登记信息,对大企业,即使是非上市公司,亦应公开基本的资本负债信息。为既提高效率,又降低风险,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证明,最需要的是尽快建立更健全方便的信息公开制度和切实保护包括私人财产、严厉打击逃债人的制度,而不是简单的禁止或不合理的硬设“高门槛”规定。 (三)建立有利于大公司发展的产权制度 股份制公司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推进大型股份公司的发展,一直是我国企业发展和改革工作的重点。发展大公司必须明确理顺有关的产权制度。 第一,以承认公司独立产权和强化股东及利益相关者权利为基础,构建现代大公司的基本财产制度。 公司,特别是股份公司都有独立的产权,即公司以法人的资格独立经营它所有和管理的资产,包括处置资产、获取收入。在市场经济国家,公司的独立产权得到法律充分保护,任何个人股东不能直接使用、支配公司的资产,即使所有股东的整体也不能随意使用、支配公司资产,因为法律规定股东决定公司分立、清算要受程序约束,需债权人同意,决定公司分红要考虑资本制度的约束。公司有自己的独立产权是公司制度能不断发展乃至成为最重要的企业制度的重要原因。早期的公司是合伙公司,以后为集聚资本实行了有限责任原则,否则谁也不敢当股东,因为它对公司的财务失败要负连带责任。但实行有限责任原则有可能减弱对公司债权人的保护,由此诞生了与有限责任原则对价的原则:公司的债权人保护原则。保护债权人的两个基本制度安排,一是资本金制度,即公司必须有一定的资本金,并且股东分红不能引致资本金减少,二是利息披露及债权保全制度,如公司分割必须向债权人报告并采取债权保全措施。这样的制度安排,导致出现独立的公司财产和物权有限的股东权。以后大公司开始出现“听有和经营”两权分离的情况,经营者住住不是股东,公司有独立财产有利于经营者独立经营,而股东主要关注财产运作绩效。公司进一步长大,成为上市公司,公司有了很多一般小股东(一般投资者),为使大公司能更好地集聚资本,资本市场能更有效的运转并发挥相应的资金供应作用,保护一般投资者的利益就成了公司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更需明确任何人不能损害公司的独立价值。公司的独立产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经济学家承认公司的独立产权不是否定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通过董事及合法程序对公司的控制权或“所有权”而是强调在公司产权制度复杂化的情况下,公司经营和财产的独立,是保护好相关者利益的关键性的制度安排。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对股东权,特别是股东所有权的含义的理解往往不同。经济学家说股东有所有权通常是指股东本质上拥有的对公司的支配权,作为一种抽象,它舍去了具体的限制程序和条件。而法学家认为股东所有权仅指对股票的所有权或股权,股东对公司只有有限的他物权,若对公司实行全面控制则必须满足严格的法律程序条件(如有多数股东权,按一定程序和条件行权)。 大公司“两权分离”后出现了经济学讲的“”问题,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股东委托的人:公司管理者的目标可能和股东及企业目标不一致,公司管理者还有可能损害其它利益相关者-债权人、职工等的利益。为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是要强调保护公司出资者-最大的风险承担者公司股东的权力和利益。股东应对公司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特别是决定公司经营者 人事和激励制度的控制权。为充分保护和适当平衡包括股东、债权人在内的公司各相关者的利益,公司还必须有合理的治理结构。 中国同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既有对公司独立产权保护不够的问题,又有侵犯公司股东,特别是小股东和上市公司的一般投资者权益的问题。 中国有必要修改有关法律强化对股东权的保护,需要详细规定公司股东的自益权和共益权、公司经营者对股东的受托责任、强化公司财产转移限制和追索制度、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建立股东代表诉讼等制度。 第二,通过完善公司治理促进大公司的发展。 公司治理结构是围绕公司产权理顺公司相关者关系的制度安排(即法律和商业惯例的总和)。狭义的相关者是指投资者、经营者和债权,广义的相关者则还要加上职工和社区。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理顺各方关系,促进公司价值成长。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构架主要涉及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处理机制、公司决策机构及其职责设置、激励和约束机制安排三个方面。 1999年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国有大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实行公司制,要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以后,包括证监会在内的许多机构及交易所、企业都加快了改善公司治理的进程。 但是无论是认识理念,还是基本构架、具体规则,中国包括国有和私人企业在内的大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从目前的情况看,推进公司治理完善,首先要抓好以下工作。 树立治理理念。合理的公司治理要有利于理顺股东、企业、债权人及职工、社区的关系。但从公司财产制度角度看,首先要理顺公司股东、经营者和债权人三者的关系。经营者根据法律及授权要有独立经营的权力,同时对股东承担保证公司财产安全及增值的受托责任,对债权人承担及时还债的责任,要遵法守规。 合理界定公司机构的决策责任。股东会的主要责任是决定公司董事、分红及批准与股东权利直接有关的决议。董事、董事会是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机构。总经理是管理决策执行机构。从目前的情况看,使国有企业的“股东代表机构”有效到位但不越位,所有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能有独立、负责的董事会,是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必须进一步明确董事、董事会职责,完善制度,形成以董事个人受托责任为基础的董事会集体决策,与总经理在既受控又被充分授权条件下的“一长制”决策有机结合的体制,使公司“谨慎决策”,又能有决策和管理效率。为此要合理设计董事结构、明确董事责任、完善董事考核和激励制度,要健全董事会组织,包括在董事会内设审计、提名、薪酬委员会,健全董事会工作制度。 要建立对股东负责,由董事会直接监控的职责明确、内外结合、覆盖各个方面的公司监控体系。该体系对外充分重视披露信息,重视接受股东、媒体、公众的监督,对内覆盖从董事会到内部经营单位各环节,内控体制与治理结构结合;董事会对内控承担战略性的监控责任,总经理(CEO)承担主要执行责任;各委员会承担相应责任;健全制度及使各机构、责任人的责任落实到位,减少风险。 建立有效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有关改革的步伐需进一步加大。对非国有企业经营者,重在提升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的科学化、合理化水平。对经营者作用重大的财务薪酬制度应包括适当的长期激励安排。 (四)修改完善法律,创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完善发展的法律保障 修改宪法,修改有关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有所区别的说法,明确任何合法资产都应受到平等对待。 修改民法,尽快出台物权法、完善债法。有关法人基本制度的规范,应按有利于企事业发展和强化信息披露的方向进行调整完善。 知识产权法要按强化保护(包括个人的有关权利)、实施和结合国情调整的方向进一步健全。 规范企业的各种法律需要进一步完善。要修改公司法;规范集体企业的法律,建议按合作制法的方向调整,集体企业不宜设无产权主体的职工股,但为处理好历史问题可有合适的过渡安排。 经济体论文: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应携手推进结构性改革 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3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发表演讲说,强调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给亚洲地区带来的诸多新挑战,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应加强协作和宏观政策协调,携手推进结构性改革,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楼继伟是在巴库举行的亚洲开发银行(亚行)理事会第48届年会上一场主题为“重新审视亚太地区增长潜力和模式”的部长级研讨会上做如上表述的。 亚行预测,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今年仍有望实现6.3%的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但面对更加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经济环境,越来越多亚洲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其增长潜力和模式。 站在十字路口的亚洲经济将走向何方?楼继伟认为,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经受住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重要的原因就是亚洲经济体自上次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同时实施了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 不过,楼继伟认为,近些年亚洲经济体增速开始放缓,也暴露出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人均GDP不高、基础设施落后、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等。“应对这些挑战,各国需要调整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借助结构性改革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面对共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楼继伟表示,希望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加强区域的互联互通和宏观政策的协调。“中方提出的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替代现有机制,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因此我们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 他指出,亚洲各国也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治理,通过加强南南合作等,积极发出亚洲声音,提升亚洲区域的整体实力。 谈及中国经济,楼继伟说,中国已进入“三期叠加”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速从8-9%降到7%左右。中国当前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此外,针对中国面临的老龄化挑战,楼继伟说,中国一方面努力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以积累国民财富,另一方面,通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及加大对教育、城乡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并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流动性,推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经济体论文:论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 美国着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世界体系理论”。他认为,现代世界经济体系是“中心-边缘”结构,即存在着中心地区、边缘地区和半边缘地区三个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板块与网络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这种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它将对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一、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 向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的特点 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他写道:“表现为一个社会体系的特征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即这个体系内的生活是独立自足的,而且这个体系发展的原动力大体上是内在的。”沃勒斯坦提出:“迄今为止只存在过两种不同的世界体系:一种是世界帝国,在这些世界帝国中,存在一个控制大片地域的单一政治体系,不论其有效控制程度减弱到什么程度;而在另一类体系中,在其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空间不存在这样的单一政治体系”。 根据沃勒斯坦的观点,16世纪以前,“世界性体系”主要表现为一些世界性帝国,如罗马帝国、中华帝国等。从16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它不同于“世界性帝国”之处在于,它有一个自成一体的经济网络,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中心。在这个世界经济体中占据有优势地位的地区,主要是西欧和北美地区,是中心区域;而广大亚非拉地区,由于受到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或是新独立建成民族国家不久,是这一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区域;在这两者之间的是半边缘区域。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三种不同的经济角色:中心区域利用边缘区域提供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品向边缘区域销售牟利,并控制世界体系中的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运转。边缘区域除了向中心区域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还提供销售市场。半边缘区域介于两者之间:对中心区域部分地充当边缘区域角色;对边缘区域部分地充当中心区域角色。 在冷战时期,根据当时苏联的观点,存在着社会主义市场和资本主义市场这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体系。但这只是一个不长的插曲。冷战结束后,这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体系变为只有一个单一的世界市场体系。近年来,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开始从“中心一边缘”结构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其主要特点有: 1.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趋势迅速发展 近年来,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迅猛发展,开始形成欧盟、北美和东亚三个大的经济板块和其他一些较小的经济板块。 欧盟2004年扩大后,拥有25个成员国,人口约4.55亿,总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美元。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开始实施,现在包括美、加、墨三国,人口约4.2亿,总的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3万亿美元。北美自由贸易区在世界上的影响不亚于欧洲一体化。东亚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和安全合作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东亚国家已经开始构建“东亚共同体”的进程,中国将与东盟国家于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如能实现,它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总人口将达近20亿,经济规模将超过3万亿美元。日本与东盟签订了一揽子经济合作协议,决定在2012年实现经济合作伙伴计划。韩国已与东盟就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商品自由贸易达成协议。此外,中日韩正在就三国自由贸易安排开展联合学术研究。“东亚共同体”如能建成,将形成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三足鼎立的态势。 北美和东亚经济板块中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走联合自强道路,也建立和加强了一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成较小的经济板块,如非洲联盟、东非共同体、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里约集团、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等。 这些都促使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开始向板块结构转型。不过,板块与开放并不一定是矛盾的,板块也可以是开放的,出现开放性与板块性并存。 2.跨国公司形成全球网络 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开发和转移以及其他服务于一体的经营实体,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和体现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全球取得迅速发展。冷战的结束和转型国家的改革开放,更给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现在,全世界4万多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在世界各地的雇员达到7千万人,已控制世界生产的40%、世界贸易的60%和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全世界100支最大的经济力量中,跨国公司占一半以上,超过许多中小国家。跨国公司正在超越民族国家而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其国际生产和经营正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跨国公司占世界上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使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近30%。2005年中国出口总额的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3%。同时,跨国公司加速在不同国家建立研发机构,以便最有效地利用当地科技资源,研制出最能适应市场的产品。“跨国公司在这一全球化新阶段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跨国公司形成的全球网络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 3.出现新型的三极贸易体系,若干发展中国家从边缘向半边缘甚至中心转化,但中心区域国家仍能保持中心地位 现在世界上形成一种新型的三极贸易体系。它不仅与过去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之间贸易有所不同,而且是人类历史上几乎从未有过的。第一极是掌握创新工艺和服务的国家,第二极是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第三极是原材料拥有国。第一种贸易是掌握创新工艺和服务的国家与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之间进行交换;第二种贸易是低工资地区与原材料拥有国之间进行交换;第三种贸易是拥有自然资源的国家用自己的资源与那些拥有技术的国家进行交换。 虽然掌握创新工艺和服务的国家主要是过去的中心区域,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的国家仍主要是过去的边缘区域,但在贸易中的角色已发生重大变化,过去的中心区域已转变为提供创新工艺和服务为主,而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转变为直接生产加工制品出售给那些拥有技术的国家和提供原材料的国家。例如,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装配车间”。这一方面表明,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和提供原材料的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开始逐渐摆脱边缘化,甚至有些提供原材料的国家已经属于中心区域;另一方面也说明,从“中心-边缘 ”结构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心区域由于掌握着创新工艺和服务,仍具有很大的优势。例如,服务部门的很大部分-金融服务、很多娱乐性服务,甚至还有教育部门-现在都可以进行贸易。许多服务的可贸易性第一次超过商品。而且,中心区域仍是“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以及高工资产品所在的地区”。 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开始向板块和网络并存结构转型,是在若干发展中国家从边缘向半边缘甚至中心转化,但中心区域国家仍能保持中心地位的背景下出现的。 二、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的主要原因 1.区域化与区域主义相互促进 区域化(regionalization)与区域主义(regionalism)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区域化是指某一区域内由非国家实体,主要是跨国公司在市场力量影响下进行贸易和投资所推动的区域经济和社会一体化。而区域主义又称“地区主义”,主要是指国家通过进行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安排,建立各种多边机制包括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一体化。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国际区域可以界定为地理上相联系的一定数目的国家,它们处于某种程度的相互依赖;国际区域主义就是以区域为基础的国家间的联合或集团的形成。中国学者马孆提出,区域主义具有“国际性、地缘性和组织性。国际性表明了区域主义属于国际关系范畴;地缘性显示了区域主义的存在范围;组织性体现了区域主义的活动空间。”安德鲁·赫里尔认为可以根据社会凝聚力(social cohesiveness)、经济凝聚力(economic cohesiveness)、政治凝聚力(politicalcohesiveness)和组织凝聚力(organization cohesiveness)的程度高低所导致的地区相互依赖程度来分析区域主义。波恩·赫特和A·伊诺塔用“区域融合度”(re-gionness)的概念来表示区域主义的程度,并将区域融合度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地理区域(region area)、区域复合体(region complex)、区域社会(region society)、区域共同体(region community)、区域国家(region state)。 近年来,世界上区域化与区域主义都获得很大发展,虽然在各地区发展情况有所不同。例如,在欧洲通常是区域主义发展快于区域化并推动这种进展;而在东亚是区域化发展快于区域主义并推动这种进展。 以东亚地区为例。东亚经济的区域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从1975年至2001年,东亚区域内贸易总量翻了6番,达到年均16%的增长率。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增长成为其重要发动机之一。中国(包括内地和香港)已成为东亚国家出口商品的主要吸纳市场和贸易出超的重要来源。2004年日本对华贸易总额高达2132.8亿美元,占日本外贸总额的20.1%,首次超过对美国贸易总额。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韩国最大的出口对象国。1992年,中国与东盟10国的贸易总额仅为80.8亿美元,2003年增加到782.5亿美元,增长了近9倍。而日本与东盟10国的贸易总额2001年已高达近1300亿美元。同时,东亚区域内相互投资也增长很快。例如,从1979年至1987年,东盟国家对华投资的合同金额仅为1700多万美元。而从1988年至1997年的10年中,东盟国家在华投资项目共计13710个,协议外资为399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为128亿美元。近年来中国对东盟投资年增幅达60%。又如,至2002年,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分别达到363.39亿美元和151.19亿美元,分别排名第3和第6位。2003年韩国海外投资的45.8%是投向中国。这些都促使东亚经济朝一体化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东亚,国家推动的区域主义合作也有很大进展,包括“东盟+3”、3个“东盟+1”机制、中日韩合作机制和东亚首脑会议等。东亚国家实际上已开始构建东亚共同体的进程。这是冷战后东亚崛起和国际地位上升的重要表现。 从某种程度上说,欧盟和北美区域主义发展是世界经济体系中心区域国家力图更长时间维持其中心地位的一种措施。 正如沃勒斯坦指出的:“世界经济体的发展进程趋向于在本身发展过程中扩大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和社会差距作为一个整体,世界经济体的不同地区之间受益不均的情况可能会同时不断扩大。”区域主义实际上是对这种情况的应对措施,它与区域化相互促进所导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世界经济体系结构板块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2.亚非拉国家独立和其中部分国家走上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使一些边缘地区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 世界经济体系转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一些边缘地区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心地区国家。沃勒斯坦认为:“在现代世界体系的整个历史中,中心国家的各种优势一直在扩大,但特定国家试图留在中心部分内的能力并不是没有受到挑战的事实上,在这种体系内,在长远的历史时期中,从结构上看,优秀分子的循环出现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这意味着在一定时期中某个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迟早要被另外一个国家取而代之。” 在12世纪,“从经济意义上说,当时西北欧还是一个非常边缘的地区。”但由于工业革命最早在这个地区取得进展,西欧和北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18世纪以后成为世界经济体的中心地区。 亚非拉的许多地区在17世纪后逐渐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政治上受到沉重压迫的同时,在经济上遭受残酷剥削,导致贫困落后,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广大亚非拉国家先后赢得民族独立。其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重新掌握自己命运后,逐渐探索出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苏东巨变后,出现了一批转型国家,其中一些国家也走上一条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之路。美国高盛公司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作为新兴国家中的金砖4国(BRICs),认为它们将成为全球经济中的重量级国家。该公司2005年12月报告预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国经济可能会在204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印度在2033年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BRICs总共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在2041年超过西方6国(G7减去加拿大)。高盛公司还将孟加拉国、埃及、印尼、伊朗、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土耳其、越南作为排在BRICs之后的新兴的N-11国。这些新兴的金砖4国(BRICs)和N-11国几乎都是过去的边缘地区或半边缘地区国家,现在它们的经济地位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最近几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对比正在发生变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5年,新兴国家经济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这是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的第一次。新兴国家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到6%,而发达国家是2.4%。这些国家的出口份额增长到42%,而1970年时仅占20%。在货币市场,新兴国家目前拥有的外汇储备占世界的2/30 3.新科技革命发展推动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网络状结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新 出现群体突破态势,新的技术群和新的产业群蓬勃发展。科学技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密集创新时代。许多重大创新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与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的联系日益紧密。而且,“当今世界收集、储存、获取和传输信息的边际成本正趋近于零,这种情况可谓前所未有。能够进入因特网的人,全球已逾10亿。也许更令人惊异的是,约有15亿人使用移动电话。因特网无线接入潜力无限。” 特别是全球即时通讯技术和先进运输技术的发展,促进跨国公司形成全球范围内的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从而推动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网络型结构。 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在极大地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同时,还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4.经济全球化趋势促进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和融合的表现。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呈现出全方位发展的态势。世界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在经济、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大大加深,经济间相互流通的障碍不断减弱,经济融合的需求在日益加强。二战后初期,世界贸易额仅为500多亿美元。而到2000年,世界货物贸易总额近6.2万亿美元,世界服务贸易总额达1.4万亿美元,两项相加总额已高达7.6万亿美元。2006年,仅全球商品出口额就将超过10万亿美元,整个出口比重将达到全球产量的30%,而10年前这一比重仅为20%。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地真正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全球市场加速形成,区域一体化蓬勃发展,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达到了空前程度。虽然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断把外部区域变成边缘地区,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冲击下,世界经济体系外的国家已屈指可数。 经济全球化趋势从两个方面促进世界经济体系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的形成。 首先,跨国公司形成的全球网络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系呈现网络型结构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中心区域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促进了这种网络型结构的发展。 其次,经济全球化趋势导致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面对发达国家建立经济集团的情况,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加快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增强自身竞争力。正如沃勒斯坦指出的那样:“世界体系的生命力是由于压力的作用把世界体系结合在一起,而当每个集团不断地试图把它改造得有利于己时,又使这个世界体系分裂了。” 例如,2000年7月,非洲统一组织第36届首脑会议通过《非洲联盟章程》,决定在非洲统一组织基础上成立非洲联盟(简称“非盟”)。2001年7月,非洲统一组织第37届首脑会议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目标是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推动非洲大陆经济一体化。2002年7月,非盟正式接替非洲统一组织。非盟有53个成员国。20世纪80年代,非洲国家经济增长超过2%的只有6国,20多个非洲国家经济负增长,被喻为“失落的10年”。20世纪90年代初,非洲在政治动荡和经济困境中苦苦挣扎。1994年经济形势开始逐步改善。非盟成立后,经济明显好转。据世界银行统计,非洲2003年经济增长为3.4%,2004年为3.8%,2005年达5%。2006年1月举行的非盟第六届首脑会议探讨了在非盟基础上建立非洲合众国的可行性。 当前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全球化趋势背景下发展的,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实际上是通向全球化的一个阶段。因此,世界经济体系结构板块化趋势实际上是各国顺应全球化潮流,利用全球化机遇,防止和抵御全球化负面影响的结果之一。经济板块是全球化的一个阶段。许多新型的、多层次、多种类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主要是地缘经济的产物,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主义的集中体现。 三、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的主要影响 沃勒斯坦曾预言:“当21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让位于后继的体系(一个或多个)时,我们将看看这后继体系是否会更平等。我们不能预测它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但能通过我们目前政治的和道德活的动来影响其结果。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将会在决定人类共同命运中起重大的作用。”从现在来看,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将是这种后继的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 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将产生的主要影响包括: 1.既刺激又抑制贸易保护主义 一方面,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板块化趋势使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近年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欧盟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上升。它们经常挥舞反倾销的大棒,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设置更多的贸易壁垒。导致这种情况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板块化趋势。 但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体系中网络型结构的发展又成为抑制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在跨国公司的全球网络结构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对从另一国进口的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就可能也打击到本国跨国公司在对方国家投资的企业。这使得贸易保护主义的“双刃剑”作用更为明显。各国在考虑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时将更为谨慎。 2.世界经济重心开始由大西洋地区向亚太地区转移 自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相继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起,世界经济重心在大西洋地区。近年来,随着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上升,世界经济重心开始由大西洋地区向亚太地区转移。亚太地区人口约3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仅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21个成员人口就占世界总人口的45%、国内生产总值(GDP)之和占全球生产总值的57%,拥有全球58%的制造业,贸易占国际贸易的一半以上,增长占全球总量的70%。其中,亚洲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中已占23%,而且这一比例仍在上升。亚洲外汇储备总和达2.35万亿美元,占世界外汇总储备的半数以上。2004年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率达7.6%,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在其中,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保持了9%的经济年增长率。2004年中国的外贸总额突破万亿美元,达到11548亿美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其中,同亚太地区的贸易额为7600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72.7%。印度政府预计,今后5年印度经济将会以7-8%的速度增长。在美国的对外贸易中,出口的1/3、进口的2/5是与亚洲进行的。近年来,美国与亚太地区每年双边贸易总额超过7000亿美元。在新兴的金砖4国(BRICs)中,有两个半是亚洲国家(即中国和印度两国,俄罗斯算半个)。在新兴的N-11国中,有9个是亚洲国家。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认为,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地区转移。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中国的崛起具有更加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实际上标志着世界事务的重心由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的转移。”由于欧美国家现在仍掌握创新工艺和服务的优势,因此其经济中心地位还会保留相当长时期。在这一过渡时期,世界经济体系中将出现欧盟、北美、亚太三个中心区域并存。 3.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机制中将会有更大的发言权 由于世界经济体系中原有的“中心一边缘”结构逐渐转型为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与原来的体系相比将显得较为平等。 现有 的国际经济机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起来的,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贸易组织(WTO)等。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这些国际经济机制中占主导地位。 随着亚洲国家的崛起和若干发展中国家逐渐摆脱边缘地区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机制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有望上升。例如,2006年4月,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财政部前部长助理埃德温·杜鲁门(EdwinTruman)发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战略》一书,其中提出关于IMF改革的建议。他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失去了其独特作用,面临着身份危机,正在失去许多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工业化国家的支持。他提出的三个建议之一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重新调整其投票权的分配,立即将至少10%的投票权从传统工业化国家转移给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这一重新调整只有通过提高IMF份额才能实现。与此同时,他建议欧盟应承诺逐步将其在IMF的代表权集中为一个席位。为此,欧盟应在2006年底前启动这一程序,先将10个席位减为7个席位。美国应说服欧盟加快这一进程。他还建议,在选择下一任IMF总裁和世界银行行长时,应实施公开和透明的程序,放弃现行的IMF总裁由欧洲人担任和世界银行行长由美国人担任的做法。 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和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依靠区域合作组织协调在国际组织谈判中的立场。例如,非洲联盟贸易部长会议2006年4月14日通过的《内罗毕宣言》表示,非洲国家将继续为在2006年底前完成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而努力,有关各方必须履行在多哈回合中所作的有关推动发展的承诺,以使非洲国家和其他地区的最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需要和关切得到重视。与会部长们提出,欧盟和美国必须重视它们同非洲之间贸易不平衡问题,必须大幅削减扭曲贸易的各种补贴。 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发挥相互之间经济的互补性,避免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不平等竞争,也在推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自主区域一体化。例如,美国在十几年前提出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计划”。但美国一边谈判,一边加强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使拉美国家对美国的提议疑虑重重。近年来,美国相继对进口钢材提高关税,对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取消服装进口优惠,特别是美国国会通过新农业法案,大大增加了对农业的补贴,这些保护主义措施引起了拉美国家的强烈不满。为应对在该地区拥有经济垄断地位的美国主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计划”,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2004年提出“美洲玻利瓦尔替代方案”。该方案主张“在团结、合作的基础上实现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一体化”。2006年4月,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古巴签署关于玻利维亚正式加入“美洲玻利瓦尔替代方案”的协议以及旨在加强三国经济合作的《人民贸易协定》。这将对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4.将促进整个国际体系的转型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世界正逐渐进入全球化时代,这一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国际经济相互依存正在改变国际关系的性质;同时,政治体系影响经济体系,政治因素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一边缘”结构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不可避免地促进整个国际体系的转型,对国际体系中的“金字塔”型等级制结构是一个重大冲击,从而将使未来的国际体系建立在较为平等的经济基础上。 现存国际体系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建立在国家主权原则基础上的无政府状态下的均势体系。近年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和各国之间共同利益的增加,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均势体系正在逐渐向以相互依存状态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国际体系演变。 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应该建立在这种以相互依存状态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国际体系基础上,并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从理论上来说,建立在均势基础上的多极化难以实现持久和平,这是因为经济和政治不平衡发展的规律会一直起作用。而建立在相互依存基础上的多极化才能真正实现大国之间的和平。 从长远来说,相互依存状态的国际体系还将继续发展为一体化条件下的国际体系,这将为进一步建立和谐世界奠定基础。因为随着世界力量结构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力量之间的关系将由平衡发展到均衡,再发展到和谐。因为国家利益仍将是各国最优先考虑的因素,所以和谐实际上将必然是建立在各国间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基础上的利益和谐。只有建立在利益和谐基础上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才能有助于实现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经济体论文: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存在的理论基础 陈永 市场经济体制指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经济运行体制。而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一种手段,它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必要性是什么?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国家的存在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 财政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国家在出现后,它并不进行生产。然而,为了维持它自身的存在和运转,国家又必须从国民收入中分到一块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由于国家不进行生产,它不可能通过交换的形式来获取它所需的社会产品,它所拥有并能加以运用的,只有强制性政治权力。国家凭借强制性的政治权力参加社会产品的分配,就是原始的税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国家为了维持自身存在和运转消耗社会产品的过程,就是财政支出。因此,国家的存在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只要国家存在,财政就能够存在;只要国家存在,财政就必然存在。财政的存在,只需要国家这个唯一的前提。可以说,财政是国家内生的一种东西。从古代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国家,到现代的计划经济国家,无不如此。在执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中,国家仍然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与财政的这种存在必要性相关的是财政筹集收入的职能。 二、 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得到了扩展。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市场上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按照价格机制运作。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和社会生产达到最优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最优”。如果情况真是这样,财政的作用就应该只限于筹集政府收入,它存在的必要性也就只是源于国家的存在。但是,我们看到,现实情况并不是这么理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对财政存在必要性的认识还应该更进一步。问题主要在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只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具备形成完全竞争市场所需的全部条件。而只要有某一条件没有得到满足,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上就有可能出现失灵。 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失灵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导致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的根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如实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具体来说,市场失灵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西方经济学认为产品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萨缪尔森在其《公共支出的纯理论》(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一文中给出了公共产品的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指的是这样的物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西方经济学家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总结了公共产品相对于私人产品的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由于公共产品具有上述特征,市场对公共产品的生产进行资源配置时,就会出现失灵的现象。一般来说,由于“免费搭车”现象的存在,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公共产品的生产量是不足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应该设法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 2、外部效应 所谓外部效应,是指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之间或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即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由于私人经济主体主要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对于带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外部效应除了影响社会经济效率之外,由于外部效应导致的成本或报酬分担不合理,它也会妨碍社会的公平。所以政府应当对外部效应进行矫正,将外部的成本或报酬内部化,使带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生产数量改变到合理的水平。 3、垄断 当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其产品的供给,使其产品的售价高于边际生产成本时,就形成了垄断。由于垄断者能够操纵市场价格,它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办法是将其产量确定在产品边际效益等于边际生产成本的水平上。结果是造成市场上该产品的供给量不足,价格偏高,造成社会效率的损失。对此,政府部门应该进行干预,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有效竞争,排除垄断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扭曲,强迫或鼓励垄断者增加产量,降低价格,使该产品的售价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以避免社会效率的损失。还有一些行业的规模效应很明显,如果政府不加干预,就会自然形成垄断。对这种自然垄断行业,政府也应该及时加以干预,也可以划归政府来经营。 4、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 信息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掌握的信息总是不完全的,要获得更多的信息,需要付出“信息搜寻”成本;此外,市场在交易中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一方总是比另一方有着更多的信息或有着更低的信息搜寻成本。由于市场经济主体在交易中总是根据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作出决策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偏离帕雷托最优。 5、宏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不仅在微观经济中表现为上述偏离帕雷托最优的情况,市场失灵同样也反映在宏观经济领域中。对宏观经济领域中资源配置效率的考察所依据的指标主要有:就业水平、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状况。但自发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趋向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适度的经济增长。市场失灵在宏观经济领域中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与失衡。为此,政府也必须对经济进行调控。 但在现实中,市场失灵并没有使市场经济制度崩溃,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在现实中应该有一条挽救市场失灵的途径。 其中,除了认为应由政府干预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观点之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主张通过扩大市场覆盖面(即市场完全化)和提高市场效率来挽救市场失灵,但在实践中都是不成功的。西方经济学家在对多种解决市场失灵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要优化资源配置,必须由政府进行干预。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存在必要性的又一体现。 于其他手段相比,财政手段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中具有以下优势: 1、财政手段比较灵活,税率和补贴额可以根据外部性情况及时加以调整。 2、财政手段的管理费用低,避免了产权界定和市场交易的巨大费用。 3、财政手段在技术上比界定产权、扩大市场覆盖面更易于操作。 三.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职能的界定 根据上述对财政存在必要性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所应具有的职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经济的调节应以市场机制为主,在市场机制能够完成资源有效配置的领域,政府就没必要介入。只有发生市场失灵时,政府才应该介入其中。但政府介入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维护或确保市场的正常运作,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财政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之一,它的职能也只能限定在市场失灵的范围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体现在提供公共产品上。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它难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只能有财政来进行供给。其次,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还可以实现外部 效应的内部化,并解决垄断的问题。 2、 收入分配职能。 我们在前面提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所决定的初次分配状况极不公平。这样客观上就要求社会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的再分配机制。市场本身不能提供这种再分配机制,只有依靠政府以非市场的财政手段来完成这一任务。在这一点上,财政可以说天然地具有作为进行再分配工具的有利条件——强制课税权。这使得财政可以大规模地介入国民收入分配,通过税制设计上的巧妙安排,如征收累进的所得税,把资金从那些收入偏高的人们手中征集上来,然后,再通过各种类型的转移性支出项目,如医疗保险、食品券补贴等,把资金转移给那些收入偏低的人们。 3、 稳定经济职能。所谓稳定经济,就是指政府作为市场上的一种经济力量,运用宏观上的经济政策手段有意识地影响、调控经济,实现就业水平、通货膨胀水平及经济增长的协调。这一职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不可能自动、平稳地向前发展的认识基础上的。在政府所拥有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中,财政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在维持总供求的大体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政府可以减少财政支出或增加税收,通过压缩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需求来抑制社会总需求。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财政又可以通过扩张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需求来扩大社会总需求。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财政上的制度性安排,使财政发挥某种“自动”的稳定作用。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关于财政职能范围的界定,众说纷纭。通过对财政存在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这一问题。 来源:江苏财经信息网 经济体论文:论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的完善 一、引言 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环境和发展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随着一场与工业革命意义同样重大的“环境革命”的诞生,环境资源保护法(以下简称“环保法”)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从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的法律之一。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环保法是多部门法发展的结果,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不仅使其成为环境法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使其原理成为环保法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 我国是一个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随着我国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带来空前繁荣,也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一方面使原本某些方面的立法空白凸显出来,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环境法体系中的一些内容因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而亟待修改。1下文将就我国现行的环保法的体系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及产生这些缺陷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有关建议,以期不断完善我国的环保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环保法体系的缺陷及原因 关于我国环保法体系的划分方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普遍都认为环保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并形成了以宪法关于环境资源保护规定为基础,一综合性环境基本法为核心,其他相关部门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补充,以及包括污染纺织、自然保护、环境纠纷处理、损害救济、环境管理组织等内容的环境法律、法规、制度和环境标准组成的体系。2但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产生新的环境问题,且我国的环保法体系相当一部分带有浓厚的计划体制色彩,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上述这些缺陷日益阻碍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迫切要求加大力度完善我国的环保法体系。以下将从这些缺陷产生的原因出发,分别论述之: ㈠、体系外部原因所带来的缺陷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新的环境资源保护关系不断出现,必然要求新的环保法的制定实施,再继之便是环境司法要适应新的环保法体系的要求。体现在外部层次上,即为立法上的空白,亦可称为滞后性。所谓滞后性,指环保法在时间上总是落后于环境问题的要求及实践发展。滞后现象已为各国环境法的发展历史所证明。有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种滞后性:3⑴、国家权力观念。环境问题只有发展到影响社会安定和发展时才成为现代国家行政管理的对象。⑵、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和环境意识。一般说来,环境意识落后于环境问题的发展程度,而环境意识在行政管理领域又直接制约着管理制度,这必然带来滞后性。⑶、反馈机制自身的限制。系统的复杂性,反馈环节的多元化及立法程序上的时间限制都会引起这种滞后性。从解决方法上看,滞后性只能事后进行完善,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当然,立法时在现实可行性基础上充分考虑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使立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在实践中是可行的,也是可取的。 ㈡、体系内部原因所引起的缺陷 从环保法体系内部来看,作为体系组成部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改变都会相应地改变环保法体系的内容和影响环保法的执行。而且,从整体上看,我国现有环保法体系的结构还不完整,子系统不周全,导致系统功能不完善,使环境资源保护关系中的某些环节尚无适当的控制手段。具体说来有: 1、功能不协调。从实践上看,它表现为某一环境问题未被调整或进行了互相矛盾的调整,亦即有的环境法律系统间作用互相矛盾或存在空白点。初步看来,这有两个原因:⑴、系统结构不完整,某些应有的法律制度尚未确定。(这和立法的滞后性是有根本区别的)⑵、系统结构不合理,有的制度间未能很好地配合。如排无收费和水源利用政策及市政工程管理等方面就存在着配合不周的问题。 2、有的子系统不符合技术合理性。环境问题首先作为一个技术经济问题而存在,其产生原因是各类技术的不合理运用,最终解决也只能依靠技术进步。环保法要产生有效的作用,它本身必须合理,即:⑴、内容满足技术合理性。许多制度是环境保护领域内技术规范的发展,应符合环境科学的规律和要求。⑵、结构满足操作技术合理性。环保法是通过法律对社会进行调整控制的一种工具和方法,必须有适应的结构和程序保证操作上的合理性,使之符合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一般规律。4但是,目前我国环保法在这两方面或多或少存在某些问题,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共参与问题、现场检查制度问题、“三同时”制度问题,等等。总的看来,作为技术性很强的环保法,在我国并未体现出这一特点,而更多的是一般的原则制度的规定。 三、环保法体系的完善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这段期间也是政治、经济、社会变动最大的时期。环境立法问题就在这高度变迁的时空中,不断受到试炼,不断受到调适。由此而形成的环保法,也就因而带有浓厚的动态气息。现阶段完善我国的环保法,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㈠、环境立法对完善环保法的前提作用 这里所讲的立法,仅包括制定新的法律规范。没有环境立法,就没有环保法体系,环境司法更无从谈起。因此,完善环境立法是完善环保法体系的一个前提条件。而“立法的发动、进度及内容未必单纯是事理与民意的结果,而会 因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静态结构和动态发展而有不同的演变。”5目前,尽管环境立法领域空前活跃,但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看,还未能完全跟上。因此,加强环境立法,完善环保法体系,促进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是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 鉴于环境问题的四项特色即科技关联、利益冲突、隔代平衡、国际关联,6当前加强环境立法,完善我国环保法体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⑴、环境立法要突出自然规律。环境立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环境立法要突出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与发展。⑵、环境立法要充分体现经济规律。环境问题使经济发展的产物,各国实践证明,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最终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在环境立法时,要充分体现经济规律的要求,以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用法律来教育人们提高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关系的认识,以环保来促进经济的发展。⑶、环境立法要体现“地球一体”的观点。在国际关联的特色之下,环境行政容易衍生外交、国防及国际势力介入等现象,造成环境问题的复杂化。7故环境立法应从整体角度考虑环境问题,把我国的环境问题纳入世界环境问题的范围内进行考虑。 此外,在立法的进程中,应见贤思齐,认真学习环保先进国家的制度和经验,并可以有条件地援用欧美、日本等国环境法律所通用的管制手段,以便及时、高效地解决环境问题。 ㈡、健全现有制度,协调体系内部的功能 1、从技术上完善现存的相关制度。这是改善环保法体系的重要措施。首先,应加大处罚力度。可适当引用不同程度的刑罚,但应认识到环境问题多元因应的执行手段中,刑罚只是其中的一种,且适用刑罚不得背离环境问题的特质与刑罚最后手段的定位。其次,应加强科技在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事实上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建议在现行环保法体系的基本原则中加入“科技促进”一项,以彰显科技的重要性。再次,“公共参与”这一原则在立法中虽得到体现,但在现实的决策运行中,却往往抛开公共力量而自行决策,或多或少地损害了公共的利益。故有必要将公共参与落实到实处,如通过听证、质询、述职等途径将之制度化。但同时也应注意不宜一味主张多参与,而应在参与的时机、范围、方式与效力上,妥为规划,并由整体的角度出发,健全相应辅助措施,以免造成公共参与的错置。 2、协调各制度的功能。各制度的协调依赖于其内容衔接和控制手段的协调,即⑴、内容衔接,不留任何空白点,控制环境行为的各主要方面和环节。⑵、内容协同,功能协调,制度间不应有矛盾点。这是由环保法体系内部各组成部分具有共同目的性所决定了的。
医疗保险论文: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模式的框架设计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践来看,形成了“直通型”、“分工型”、“存储型”、“大统筹型”等“统帐结合”模式。这些模式虽然都有其合理性,但却都在实践中暴露出基金收缴困难、医疗服务和支出管理机制失灵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难以形成一种模式。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界定的“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的基本原则,借鉴国内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正反经验,笔者认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模式应当是多元协调混合型模式,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保障方式多层次、保障资金多渠道、支付方式科学、管理办法有效的医保运行机制。 一、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根据实际情况,我国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基本医疗保险。这是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的基础,也是国家医疗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法定性质的政府行为,以强制性实施为主,财源主要来自强制筹集的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只承担基本医疗的保障职责,即限于提供适应绝大多数参保职工必要医疗需求的、医疗服务机构采用成熟的和适宜技术所能提供的、医疗保险基金有能力支付费用的医疗服务。 2.补充医疗保险。这是完整的医疗保险体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在经济效益许可的条件下,由企业(行业)为职工、职工为个人自愿出资组成补充医疗保险基金,为弥补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不足以支付巨额医疗费而建立的补充性医疗保险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应抓紧建立的补充医疗保险形式有:一是“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保的是基本医疗,但是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病例又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其发生的概率较低,但费用很大,致使单位和个人均难以承受。对于这些“超大病”的医疗问题,既不能一推了之,更不应该把这个包袱再推给用人单位,最佳的解决办法应是面向统筹地区建立“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主要用于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减轻重病职工负担,保障其基本生活;二是“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采用统帐结合方式实施,其中社会统筹基金要确定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起付标准以上和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以统筹基金支付为主,但个人同样要负担相应比重。尽管相对统筹支付而言个人负担比例较小,但由于医疗费用相对较大,对于因病不能参加工作、工资收入明显下降的职工本人和家庭来说,还是困难重重。为了减轻重病职工负担,保障其基本生活,企业(行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职工大病专项金,实行统筹使用,对困难者予以资助。 3.商业医疗保险。这是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中较为规范、起补缺和提高作用的层次,是被保险人在投保后,在保险期内因疾病、生育或身体受到伤害时,由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一种保险。在这一领域由人们自由选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当前应重点突出主要的险种有:(1)特种疾病保险。针对一些风险容易预测、发生率较低,但疾病费用较大的疾病而设计的险种,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发生灾难性病症时保障投保者的治疗,以免由于经济原因使治疗受到影响。比如肿瘤、心脑血管意外病症。(2)康复保健医疗保险。主要为满足一些高收入人群或团体超出基本医疗需求以上的高水平的和特殊保健的医疗需求而设计的险种。如有些病房的设施将比较豪华,相应的收费标准也高,基本医疗保险不可能承担这部分费用,部分高收入人群就可通过参加康复保健医疗保险得到相应的待遇。 二、建立合理的医疗保险费用筹措机制 基本医疗保险必须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考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职工的收入水平并不高,财政收入极为有限,企业效益大多数处于较低水平的现状,本着“最基本的筹资水平、最基本的医疗服务”的理念,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按工资的一定比例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基本医疗保险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帐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帐户,具体划入比例根据个人帐户支付范围和职工年龄因素确定。 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由国家给予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和个人积累,资金组合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个人参保,可由用人单位与个人各付一部分保险金,有条件的单位也可全部由用人单位为职工投保,并以此作为稳定职工、吸引人才的有力措施。在此,除了为保证国家公务管理的正常运行,由财政为国家公务员提供一定的医疗补助外,国家不为其他任何社会成员支付保险费,但可通过有关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和个人参与保险。其鼓励政策至少有两条:个人用于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收入免交个人所得税;用人单位用于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费用,可在税前列支。 三、建立科学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医疗保险难搞,难就难在医疗费用的支出控制。医疗消费具有即时性、难预测性、道德风险大的特点。一些试点城市的社会统筹基金大量超支,都与缺乏有效的医疗费用制约有很大关系。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医疗保险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1.制定基本医疗保险的用药、诊疗和医疗服务设施的标准。现代的医疗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几乎天天都有新药、新的诊疗手段出现。基本医疗保险只能根据保证基本医疗需求和与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水平相适应来确定用药、诊疗和医疗服务设施的范围和给付标准。 在选择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和诊疗项目的具体方法上,国际最近流行用经济学的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和比较药品或治疗技术的成本效果。比如,甲药单价很贵,但很快就能见效,病人不久就能康复、上班;乙药单价很便宜,却在较长时间的服用后有效,自己工作受影响。如果仅仅看单价成本,乙药看起来属于“基本医疗”,但在对甲、乙两种药物的成本效果进行认真、细致的比较之后,甲药就可能进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所以,基本医疗保险的界定是医疗技术问题,但更是经济学上的问题,可以预计,成本效果的评价方法和思想理念将影响未来基本医疗的界定和选择。 2.实行基本医疗保险“板块式”的统帐结合方式。即个人帐户和统筹基金之间割断关系,实行独立分别运作,分别核算,风险各自负责。个人帐户管小病,主要用于门诊医疗服务和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的住院医疗服务,个人帐户用完后,全部自负。统筹基金管大病,主要用于起付标准与最高支付限额之间的住院和门急诊大病医疗服务,个人 也要负担一定比例。“板块式”帐户运作方式首先在小病上设立个人帐户,加强了个人对小病的自我保障责任;其次,由于次数频、难控制的小病费用进不了统筹基金,减少了统筹基金透支的可能性,统筹基金集中解决大病,加强了抵抗大病风险的能力;再次,大病的医疗服务、药品消费具有较强的“资产 专用性“,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把管理的重点放在费用高又较易监控的大病部分,集中力量抓主要问题,有利于提高统筹基金的管理效果。 对于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已不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的范畴,应通过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或社会医疗救助等途径解决。基本医疗保险的封顶额应是“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起付额,即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的封顶额后才进入“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 3.选择按病种付费的结算办法。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医疗服务机构与医疗保险机构之间“按服务收费”的偿付方式,在客观上促使医疗机构以过度使用医疗资源的方式,而不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提供服务。“按病种付费”是根据每一种疾病或病程所需全部服务进行事先定价后,按此标准支付给医疗服务提供者。美国的预付制和德国的按点数付费,在本质上都属于“按病种付费”方式。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有了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案,其费用的差别也越来越大。医疗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科学测算每一病种的标准化诊断、标准化治疗、标准化药品的费用,在众多的治疗方案中,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并作为医保机构费用偿付的依据。“按病种付费”方式,可有效地限制医生在决策中的“独断专行”,避免提供过度服务。 四、建立政事分开的医疗保险管理体制 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制定医疗保险法规和政策,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的运作框架,规范和监督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用人单位、个人、医院、制药、金融等相关利益群体的行为,确定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有关照顾扶持政策。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基本医疗保险划归卫生部主管比归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更为合理。由于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益和需求总量的控制与医疗服务的供方(医院和医生)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医疗服务部门和基金管理部门在同一个部门的领导下,相配合而不结合。因此,社会医疗保险划归卫生部管理是比较合理的;将有利于卫生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统筹规划、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有利于逐步形成政府卫生部门指导下的医疗保险方和医疗服务提供方双方买卖的格局,促进现代医疗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有利于扩大医疗服务范围,将预防、保健与治疗以及社区服务、医院服务有机结合,为最终实现全社会医疗保险和人人平等享受医疗服务奠定组织基础和管理基础。国际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管理体制也朝着卫生部主管的模式发展,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尤其是新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 基本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相对独立,承担保险基金的收缴、给付和营运,以及确定定点医疗机构与定点药店并签定服务合同(职工可选择若干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也可持处方在若干定点药店购药)、控制医药方行为、实行相应的奖惩措施。同时,要建立健全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挤占和挪用。 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基金收支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统筹地区应设立由政府有关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医疗机构代表、工会代表和有关专家参加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组织,加强社会监督。 医疗保险论文: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摘要:2009年4月7日,新出台的医改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指出,我国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公费医疗,以及现阶段的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向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转变。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现状以及建立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的紧迫性。其次重点阐述了建立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适应我国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最后讨论了在建立大学生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医疗保险模式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建立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基金;个人账户 一、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1.公费医疗阶段。现有高校公费医疗制度是1953年实施的。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的特点是:医疗费用国家全面负责,保障水平较低。50多年过去了,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而政府对大学生医疗保障的投入却一直未见增加。每年高校主管部门拨发包干医疗费,重点院校一般为60元,而一般院校只有十几元。我国医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公费医疗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医疗需要。大学生得一次感冒就要花掉几十元的医疗费,更别说患上重大疾病。“病不起”成为高校中十分尴尬的现象。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形同虚设。 2.公费医疗向商业保险转变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高校纷纷进行大学生医疗保险改革,在公费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大力引入商业保险。主要采取“公费医疗+商业保险”的模式。学校主管部门拨款给校方医院,对于大学生的门诊费用采取公费医疗的方法,对门诊费用进行报销。严重疾病住院费用通过商业保险解决。 3.商业保险向社会医疗基金制度的转变。各高等学校自身建立学校自主筹资,分配的医疗基金,来解决大学生医疗保障的难题。湖南省多所大学酝酿联合建立“大学生大病救助基金”。徐州师范大学在本、专科学生中实行学生团体保险与医疗互助基金相结合的制度。在大学生中采用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制度,很好得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共济的特点,但在我国这种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还处在试点阶段,各个高校改革措施也不尽相同,缺乏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二、建立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制度安排 根据现阶段大学生医疗保险状况,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经济状况,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实施方法,在大学生中也采取社会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的医疗保险制度。社会统筹基金的筹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主管部门,如教育部,财政部等各部委的教育财政投入,以及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支出。二是学校自身的投资。社会医疗统筹基金归学校自主管理,财务模式实行现收现付制,余额转归下年基金。主要支付学生普通住院费用;严重疾病治疗费用。个人账户方面,学生自主筹资,自我积累。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建立个人账户,通过三到四年的积累,个人账户会达到很可观的规模。个人账户主要支付个人门诊费用以及普通疾病的医药支出,可以采取“医保卡”的形式,方便个人账户的支出和使用。 社会医疗统筹基金以及个人账户的规模和筹资比例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以辽宁省的高等院校为例,统筹基金以及个人账户的总规模为每人200元左右。其中统筹基金占其中的80%左右,即160元左右。这160元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构成,相当于大学生公费医疗支出,这部分资金占到总规模的50%以上,保证为每一个在校大学生每年提供100元以上的医疗补助。第二部分由高等院校自主投资,比例为30%左右,即为每一个在校大学生每年投入60元的医疗补助。这两部分资金构成了由学校掌管的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的统筹基金。在个人账户方面,个人账户资金占总规模的20%,即个人每年要缴纳40元左右。这样以来,在校学生规模10000人的高校,每年大学生社会医疗统筹基金会达到200万元。根据大学生疾病率以及医疗消费状况,这笔基金完全可以应对大学生的严重疾病治疗和康复问题,有效地发挥社会医疗保险的互助共济功能。 三、大学生医疗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建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模式的建立时应采取强制参加的原则,保证要覆盖到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医疗保险基金采取的是大数原理,参加的保险人数越多,医疗保险基金的保障范围,保障力度越大。据中国保险报的调查,目前,有28 %的学生已经参加了医疗保险,有18 %的学生未参加但认为有必要参加,有53 %的学生未参加并认为没必要参加。可见,当前大学生的医疗保险意识仍十分薄弱。所以在建立这种制度模式时,要坚持强制参加的原则,做好参加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的动员工作和组织工作。 2.大学生社会医疗统筹基金的统筹层次问题。医疗统筹基金在实行过程中就会涉及到基金的统筹层次问题。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医疗统筹基金应实行省级统筹。一方面,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发展很不不平衡,但省级区域经济发展较为均等。而在省际之间,经济发达省份和经济欠发达省份很难做到基金的协调统一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大学生医疗消费状况,实行省级统筹更适合大学生医疗统筹医疗的管理,并且降低统筹基金的管理费用。 四、建立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大学生医 疗保险制度的意义 1.扩大了社会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在校大学生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47%。做好大学生的社会医疗保险工作,对于提高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立社会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是大学生的社会医疗保险工作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社会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具有自身明显的优点。这种制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克服了公费医疗保障水平低,而且不适应我国高校大学生医疗消费的特点。另一方面克服了商业医疗保险参保率低,可及性差,理赔过程复杂的缺点。 2.切实降低了在校大学生的医疗费用负担,提高了在校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水平。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采取“公费医疗+商业保险”的模式。总体来看保障效果不佳,并且在校学生医疗负担并没有减轻。辽宁省普通高校中,每人每年投入的商业医疗保险约为40元,虽然与个人账户缴费水平相当,但保障水平上还是有一定的不足。采取社会医疗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对于日常疾病的治疗可以动用个人账户的储蓄,大病重病时动用社会医疗统筹基金。大学生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真正地应用到医疗消费中,既减轻了医疗负担,又提高了医疗保健水平。 3.完善了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循序渐进地,有步骤地在各省建立起大学生社会医疗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的医疗保险模式,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又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在制度良好运行的情况下,可以建立有关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医疗保险的法制性和规范性。笔者在此也特别强调,对于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来说,至今还没有一部根本大法,虽然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但法律效力上还有待提高和加强。 五、结论 对于我国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的实施方法,笔者在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也只是一种尚需完善的制度。但有一个事实不容我们回避,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不应该是新医改中“被遗忘的角落”。良好的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不仅能保障学生的医疗福利,同时也会促进高校的管理水平,使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事业和教育管理事业得到双向发展。总而言之,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总体上应建立一种:社会医疗保险为主,商业医疗保险为辅,慈善机构积极参与,个人充分负责,四位一体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医疗保险论文:固原市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保障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通知》、固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固原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原州区境内男未满60周岁,女未满55周岁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他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失业人员及进城务工人员(以下简称灵活就业人员)。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都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灵活就业人员就医、购药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管理。 第四条 灵活就业人员凭本人身份证、户口本(暂住证)原件等有关证件及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出具的证明文件直接到市医保中心办理参保登记手续,也可由所在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或居民委员会劳动保障工作站)到市医保中心办理参保登记手续。若登记事项发生变更,应在当月到市医保中心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五条 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基数按自治区上年度城镇职工社会月平均工资核定。 参保人员可依自己经济承受能力按缴费基数4%或8%的标准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经核定的缴费基数和选择的缴费标准当年内不做调整。 未确立劳动关系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由个人全额缴纳;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的,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按比例共同缴纳。选择4%缴费标准的,用人单位缴纳3%,个人缴纳1%;选择8%缴费标准的,用人单位缴纳6%,个人缴纳2%. 第六条 选择4%缴费标准的不建立个人医疗帐户,个人缴费全部进入统筹基金;选择8%缴费标准的,建立个人医疗帐户,从缴费当月起分年龄段按不同比例划入个人医疗帐户资金: (一)年龄在44周岁以下(含44周岁)的按本人当月缴费基数的2.8%按月划入; (二)年龄在45周岁以上(含45周岁)的按当月缴费基数的3%按月划入; (三)到达职工法定退休年龄的,按8%的标准缴费年限达10年以上(含10年)的以到达退休年龄时缴费基数的3%按月划入;不满10年的个人医疗帐户不划入资金; (四)参保人员的年龄以上年度12月31日的实足年龄一次核定,当年内不做变动; (五)个人医疗帐户金额按个人缴费的进度实时计入,结存的本金和利息由银行定期结算。 第七条 统筹基金和个人医疗帐户分开管理,按各自的支付范围进行支付,互不挤占挪用。个人医疗帐户本金及利息归个人所有,可以结转使用或依法继承,但不得提取现金或挪作他用。 第八条 个人医疗帐户资金用于定点医院的个人普通门诊医保医疗费用、定点零售药店的个人医保药品费用、定点医院个人自付的住院医疗费用的支付。 第九条 灵活就业人员首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按时足额连续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满6个月后享受基本医疗保险住院统筹基金支付待遇。 第十条 参保人员基本医疗费可按月、季、半年或全年为结算期按时向市医保中心缴纳。 第十一条 中断缴费的,从中断当月起停止支付医疗保险待遇,但个人帐户原有资金可继续使用。中断缴费后续保的,足额补缴中断期间应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的,实际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未补缴中断期间应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的,扣除中断时间,中断缴费前后的实际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续保时,保险生效时间相应推迟6个月。 第十二条 个人缴费参保实际缴费年限达到男30年、女25年,年龄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个人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享受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实际缴费年限达到15年以上的,按达到退休年龄之年时的本市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补缴到男30年,女25年后可享受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实际缴费年限达不到15年,按本市平均寿命计算的余命年数补缴后方可享受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国有企业(单位)失业人员在原企业(单位)工龄视同缴费年限,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实际缴费年限达到15年以上的,可享受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实际缴费年限达不到15年,应以本市上年在职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补缴到满15年。 第十三条 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在市医保中心办理变更手续后,以灵活就业人员的方式参保,其原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 第十四条 参保人员因患病在定点医疗机构诊治的住院医疗费用,先由参保人员自付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起付标准以上的医疗费用属于甲类目录药品和常规检查的,由参保人员和统筹基金共同负担。 第十五条 本市起付标准三级医院定为700元,二级医院定为600元,一级医院及乡镇中心卫生院定为500元。在同一医疗年度内住院两次以上的参保人员起付标准依次降低10%,但一个医疗年度内最多只降低两次。 第十六条 选择4%缴费标准的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用中的甲类目录药品和常规检查按不同年龄段的个人自付比例见下表: 年龄比例住院费用(甲类) 44周岁以下 45周岁以上 退休 起付额以上—3000元 40% 35% 30% 3001元—5000元 35% 30% 25% 5001元—10000元 30% 25% 20% 10001元—20000元 25% 20% 15% 20001元以上 20% 15% 10% 第十七条 选择8%缴费标准的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用中的甲类目录药品和常规检查,按年龄以“分段计算,累加支付”的办法支付,个人自付比例见表: 年 龄 比例 住院费用(甲类) 44周岁以 下 45周岁以 上 退休 起付额以上—3000元 12% 11% 10% 3001元—5000元 14% 13% 12% 5001元——10000元 17% 16% 15% 10001元—20000元 14% 13% 12% 20001元以上 12% 11% 10% 第十八条 参保人员住院使用的乙类目录药品及住院期间实施的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自付30%,其余的进入统筹基金,按不同缴费方式规定的比例支付。 第十九条 参保人员因病确需转往市外治疗的,经我市二级医院提出转院建议,市医保中心审批后方可转院,符合基本医疗保险的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付10%后,剩余部分按不同缴费方式规定比例支付。 第二十条 参保人员非转诊转院而外出在异地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第二十一条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后,因患尿毒症的血透、腹透,器官移植后抗排斥治疗,恶性肿瘤中、晚期放、化疗可设立门诊特定病种进行诊治,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一个医疗年度内设一次起付额500元,属于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费用统筹基金支付70%,个人负担30%,转外治疗的个人负担比例提高10%.不属于该病种范围发生的医疗费用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第二十二条 统筹基金一个医疗年度内最高支付限额暂定为3万元。根据经济发展和实际运行情况住院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可做适当调整,调整后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向社会公布。超出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通过大病医疗补助、补充医疗保险及商业保险等途径解决。 第二十三条 建立个人医疗帐户的灵活就业人员可持《医疗保险证》、IC卡就诊购药。门诊医疗费直接从IC卡上扣除,IC卡资金不足时由本人用现金支付。购处方药须持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专用处方,既可到定点医疗机构购药,也可在定点药店购药。接诊或购药时,接诊医生及药店工作人员必须查验核实《医疗保险证》及IC卡。未建立个人医疗帐户的参保人员门诊就诊、购药所需费用由本人用现金支付。 第二十四条 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和灵活就业人员要严格遵守《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相应的管理规定,不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统筹基金不予支付。严重违反规定的,取消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资格。 第二十五条 医疗保险网络未开通前,灵活就业人员患病需住院的须填写审批表,接诊医生及定点医疗机构医保科室加注意见,报市医保中心登记备案后办理住院手续,定点医疗机构凭《医疗保险证》、IC卡及住院审批表收取预付金后进行诊治,出院后持《医疗保险证》、IC卡、划价处方、每日住院费用清单、原始微机收据到市医保中心审核报销。参保人员报销费用所需手续由定点医疗机构无偿提供。 医疗保险网络开通后,参保人员凭《医疗保险证》、IC卡由定点医疗机构直接办理住院手续,定点医疗机构按规定上传参保人员基本信息。住院所需医疗费:属于参保人员个人自付部分的,由定点医疗机构向参保人员收取,属于统筹基金支付的,在定点医疗机构挂帐,由定点医疗机构与市医保中心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的规定定期结算。 第二十六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坚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梯次用药,合理治疗的原则,严格执行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切实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每日的治疗费用要及时清算并告知患者,由患者或患者家属签字确认,严禁滥开药,滥用大型物理检查、开大处方、人情方、暗箱操作等加大医疗费用的现象出现,杜绝随意放宽入院标准和重症监护标准而加重患者医疗费用负担的行为发生。 第二十七条 灵活就业人员因工伤、生育、打架斗殴、酗酒闹事、被他人故意伤害及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所引发的医疗费用,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自伤、自残、自杀等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第二十八条 若遇自然灾害、突发性疾病流行和其他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大范围危、急、重病患者住院,造成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无力支付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市财政予以补贴。 第二十九条 灵活就业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住院费用不予报销;已报销的医疗费用除追回外,视情节轻重,由市医保中心报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给予通报批评,暂停医疗保险待遇。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将本人《医疗保险证》、IC卡转借他人就诊的; (二)开虚假医药费收据、处方冒领基本医疗保险金的; (三)不严格遵守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事程序,造成医疗费用不能报销而无理取闹的。 (四)私自涂改医药费收据、病历、处方、检查报告单或自行开方取药、违规检查、先诊治后补处方,采取其他非正常方式或授意医护、售药人员作假的。 (五)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在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开出药品进行非法倒卖的; (六)其它违反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条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必须参加大额医疗补助保险,具体办法按照城镇职工大额医疗补助的规定执行。彭阳、隆德、西吉、泾源四县可根据本县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固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执行。 医疗保险论文:浅论补充医疗保险需求及发展走势 补充医疗保险作为我国医疗保险改革的产物,无论是理论上的研究还是实践中的探索,都还只是刚刚起步。补充医疗保险将如何发展,这里我们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从个案地区的情况看补充医疗保险的现实需求 为了展望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有必要先了解补充医疗保险的现实需求。这里我们以四川的情况为例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该个案地区的情况原出自四川省劳动保障部门于1998年10月至12月对省内部分地区用人单位和职工进行的医疗保险情况抽样调查。此次调查的单位样本共189家(机关、事业单位108家,企业81家),共有职工 92630入,男女职工比例为 8:5(机关和事业单位为3:l,企业为5:2),离退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5%(机关和事业单位为24%,企业为26%)。81家企业单位中经济效益较好的占4.8%,一般的占31.l%,较差的占55.4%。所调查的单位1997年职工人均年度工资为6056.50元(机关和事业单位7337.80元,企业5633.21元)。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关于补充医疗保险,我们得出如下几点印象和结论(不排除这些印象因调查地点和时间段的有限性而不能完全反映全国的普遍情况)。 (一)大多数单位(机关和事业单位占93.l%,企业占 85.2%)指出他们能够接受的“基本医疗”部分的筹资比例在8%以下,能够接受的封顶线为当地社会年平均工资的3至5倍。超过半数的单位(机关事业单位为67%,企业为54.3%)不愿为单位职工投保补充医疗保险,不愿意投保的主要原因是单位负担不起;愿意投保的单位能接受的缴费比例约为职工工资的2%左右。这反映出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负担较重的实际情况。因此,补充医疗保险方案只能采取非强制性的自愿参保方式,保险费亦不能定得过高。 (二)愿意自办或为职工投保补充医疗保险的单位大多希望参加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办的补充医疗保险,并愿意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3%来自办或参加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办的补充医疗保险。这说明由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开办自愿参保的补充医疗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外,也符合广大职工和单位的愿望。 (三)大多数职工(占68.7%)认为所在单位不会为其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超过60.9%的职工个人不愿意投保商业医疗保险,不愿意投保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上负担不起和对商业保险公司缺乏信任感,愿意投保的个人大多(占56.1%)仅愿意每年拿出不多于100元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商业保险公司虽然具有灵活、高效和服务周到等优点,但由于目前我国整个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还处于起步价段,广大职工和单位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不高,对其支付能力还不放心。这是商业保险公司在设计补充医疗保险产品时应当加以考虑的因素。 二、补充医疗保险发展趋势试析 (一)补充医疗保险将成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的结构之一就是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任何形式的市场经济都无法回避一种情况,即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功能作用的结果会增大社会成员生存和生活的风险。而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发展过程的减震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的现阶段,在社会保障各个项目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对于劳动力的流动影响最大。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用人单位有没有这两种社会保险。如果有的单位被社会保险所覆盖,而有些单位尚未进入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则条件较好的劳动力将首先考虑向有社会保险的单位流动。当然,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和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的人往往不得不选择那些没有社会保险的工作岗位。二是,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水平高不高。在同样都有基本社会保险的单位中(主要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劳动者的流向将取决于用人单位的补充社会保险的保障程度。因此,补充医疗保险将和补充养老保险共同构成直接影响劳动力流向的首选因素之一。凡是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单位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特别是中年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相反,无力或不愿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用人单位在此方面将相形见绌。 (二)补充医疗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之间将形成明显的相关性。 1.时间上的相关性。 从实行补充医疗保险地区的情况看,补充医疗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改革实践在时间上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整个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先行起步。在此之后的两至3年,补充医疗保险亦将开始建立,如四川和山东威海。二是,随着整个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启动,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与新型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起步,如厦门市。可以预计,在全国范围内,补充医疗保险与新型基本医疗保险启动的时间差并不长。补充医疗保险将是紧随基本医疗保险之后的涉及地区广、覆盖单位多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一大景观。因此,对补充医疗保险及早进行理论研究和政策立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补充医疗保险的进程将影响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速度。 我们认为,补充医疗保险仍然属于社会保险的范畴,补充医疗保险具有代替原医疗保险部分功能的作用。它可以弥补因降低原有职工医疗保险待遇水平而产生的保障缺口。因此,是否建立补充医疗保险、何时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将直接影响新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的速度。可以说,补充医疗保险建立早的地区,其基本医疗保险的改革也会较为顺利。如果没有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或者很难建立或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为了比较顺利地推进整个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在原享受医疗保险制度的单位和个人中,补充医疗保险的设计应当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启动基本同步。从长远看,补充医疗保险有可能将演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基本医疗保险,也就是说,补充医疗保险在公营部门将成为整个医疗保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补充医疗保险立法与基本医疗保险立法在内容上将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由于补充医疗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二者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的立法在诸多方面将是相辅相成的。对补充医疗保险的规范将不可避免地要从整个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视角出发,补充医疗保险的立法将不得不与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考虑。如补充医疗保险费用的多少、保障程度的高低等,均要依据基本医疗保险统筹确定。 医疗保险论文: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今年七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明确提出了“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要”的总体目标。如何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本人已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今天因是学术会,本人便对我国医保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原因及对策坦率地谈些个人看法,这也是我多年研究的成果,如有不妥之处请领导和专家们批评指正。 一、 我国医保的难点 自解放初期的实行公费医疗到现在国家出台的新医保政策,我国的医疗保险主要有两大难题: (一)医保费用难控制。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公费医疗支出从53年到95年增长了106倍,而同期财政收入仅增长27倍;全国劳保医疗支出78年到96年增长了20.8倍,而同期职工收入仅增长8.6倍。后来我国许多地方实行大病统筹,96年费用支出是93年的5倍多,仅96年比95年翻了一番强。再从95年开始的“两江”(即江西九江市和江苏镇江市)试点看:九江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的医保实际费用支出96、97年分别比上一年增长65%和30%,97年比95年翻了一番多。97年市直企业医保统筹基金累计赤字2875万元,98年的情况更加严峻。“两江”四年医改试点,九江共超支3,000多万元,镇江共超支5,000多万元。全国40个扩大试点城市的费用也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国务院的(1998)44号文件出台后,对医保费用的合理、有效控制仍然是医保工作者面临的最大难题。由于费用失控,许多地方财政和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二)医保水平与质量难提高。具体表现在: 1、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的医保水平不平衡,医疗效果不佳。有些行业和单位(如银行系统等),不仅门诊、住院和大病都是实报实销,而且另有医疗补贴,而有些财政困难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和困难企业,每月十几元甚至几元的医保费用进行包干,包干费用完后全由患者个人负担。尤其是有些小企业职工如患大病,因企业无力支付高额医疗费用,不少职工家破人亡。同时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的医疗效果也不理想,许多医院为了多创收,只要知道患者是公费(或劳保)医疗,本来只需一次门诊非让患者跑二、三次不可,只需住院一个月非让患者住两个月不可。 2、在九江全国医改试点中,为了争得更多的医保基金,各医院的滥开药、滥检查现象普遍严重,这样不仅导致医保水平和质量严重下降,同时也造成了医保基金的严重超支。由于医保基金的严重超支,医保经办机构长期大量拖欠医院的医保费用,导致医院与医保经办机构的关系恶化,医院拒绝医保经办机构的监督检查,医院的滥开药、滥检查行为也更加严重,这又进一步加剧医院的医保费用的拖欠,这种恶性循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有的医院就可能不得不单方对部分参保单位甚至所有参保单位职工实行停保。单位和职工按规定交了保费,却完全得不到医疗保障,这种医疗保险的水平和质量就不言而喻了。 3、按国务院(98)44号文件的要求,建立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工作从99年初启动,应于99年底基本完成。而相关资料显示,此项工作进展非常缓慢。在今年7月在上海召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又不得不把基本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时间推迟到今年年底。但时至今日,依然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据有的地方医保部门反映:一是担心执行新的医保政策后,职工看病个人负担过重,将有许多职工,尤其是年老体弱和家庭生活困难职工不堪重负。因为按新规定职工看病最多的要付 6笔费用:①门诊在用完个人账户后的全部费用;②住院起付线以内的全部费用;③住院起付线至大病封顶线以内按比例的个人付费(特检特治和转外地治疗还要增加个人付费比例);④大病封顶线以上的分部费用(缴不起补充保险费的困难企业职工有可能要付全部费用);⑤基本医疗保险病种范围以外的全部费用;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诊疗、设施目录以外的全部费用。二是觉得新的医保政策对控制医院滥开药、滥检查、人证不符等违规行为没有多少行之有效的过硬措施,因而在对执行新的医保政策后,能否提高医保质量、遏制医保费用的流失缺泛信心。 二、 医保难点的原因分析 (一)医保费用控制难的主要原因有三: 1、医院用的是别人(医保和患者)的钱,不用白不用,用得越多医院的收益越大。过去公费、劳保医疗是医院用病人和财政或企业的钱。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后,不论是“两江”模式,还是国家出台的新医改政策,都是医院用病人和医保经办机构的钱,而且医院的收益多少是与病人和医保经办机构费用支出的多少成正比,用得越多医院的收益越大。这就必然导致:一、医生为了多得奖金和药品回扣,则积极滥开药、滥检查甚至滥住院;二、药品采购人员为了多拿回扣则在选择药品价格时舍低就高;三、医院管理人员为了医院自身的利益则对上述行为放任甚至纵容。这是导致医院滥开药、滥检查、滥住院以及药品虚高定价的主要原因。 2、医患利益趋同,导致医患合谋,共同侵蚀医保基金。不论“两江”通道模式,还是国家新出台的板块模式,在许多情况下,病人和医院利益是一致的:如当病人正在用社会统筹金时,当病人是费用全免对象时,当“病人”是替亲友开药甚至将药卖给个体诊所和药店时,此时病人和医方都希望多开药、开好药。因为这样医院可多创收,医生可多拿奖金,患者可吃小亏占大便宜(甚至只占便宜毫不吃亏)。这是医保基金流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老子得病,逼儿子喝药- -既无理又无效。在许多问题上患者是无辜的,如医院的医药乱收费、乱定价,医生给病人开高价低效药、作完全没有必要的检查、私改化验结果骗取住院费用。对此患者有的是不知道,有的是被迫接受的。如果问题不作具体的分析,仅仅把费用失控的原因都归结在患者身上,因而只是一味地加大患者的自费比例,增加职工负担,这种作法既不公平,对控制医保费用也是无效的。今年8月4日《焦点访谈》报道哈尔滨传染病医院私改病人的肝功能化验单,使一个健康人在传染病医院无缘无故的住了38天的院,还白白的花掉了3900多元。类似此类现象患者有什么责任?九江的全国试点开始不久,将患者就诊5000元以内的个人付费比例由15%提高到20%,特检特治和转外地治疗也作较大幅度的上调,但医保费用仍然照涨不误。 (二)医保水平与质量提高难的原因主要有二: 1、医保费用的严重浪费和超支,导致一方面真正用在参保患者本人身上的有效费用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加大患者个人的付费比例以缓解医保基金收支的严重失衡; 2、现行医疗保险运作机制上的严重缺陷。因为现在许多医保(或公费、劳保医疗)定点医院的业务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是靠滥开药、滥检查等非正当业务收入。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会放任甚至纵容滥开药、滥检查等不正当的医保行为。如果医院严重存在滥开药、滥检查等浪费行为,要想提高医保水平和质量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而现行医疗保险运作机制对这样的医院基本上没有约束力。 三、医保难点的主要对策(即“413”医保模式的主要作法) 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做到既能有效的控制医保费用又能提高职工的医保水平和质量呢?主要对策有三: 1、对医院实行医保费用与医保责任包干。要想实行包干就必须对医院实行四定:第一、定就诊医院。由职工自愿选择一家自己满意的医院(或医院集团)作为定点就诊医院,当医院条件有限,经医院同意,患者可以转诊,费用由定点医院结算。第二、定医保费用标准。根据以收定支的原则,参照前几年全市实际发生医疗费用,扣除不合理因素,确定年轻、年老、退休、离休等不同人群的不同医保费用包干标准,由医保经办机构按照各定点医院的实际定点人数定期拨付,节余归医院,超支也由医院自己承担。第三、定医保水平和质量。医保经办机构要与各定点医院签订医保协议,协议中要明确各定点医院的医保范围、质量要求及奖罚办法。第四、定医院定点人数规模。为确保定点医院抗风险能力,定点医院的参保定点人数必须达到一定规模,达不到一定规模取消当年的定点资格。这条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控制医保费用总量。 2、如职工对当前医院的医保质量不满意,可以在规定的间隔期满后自由退出另选医院定点,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干涉。为便于操作,重新选择医院定点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半年。实行包干的头一年,可由医保部门以单位为整体就近划定一家定点医院,半年后逐渐放开,由职工个人自由选择医院定点。此举的作用是通过职工的自由选择促成医院之间竞争,进而提高职工的医保水平和质量。 3、职工看病时必须按一定的方式个人付费。具体作法可以保留“两江”模式中的“三段自付”(即按0.5万元以下、0.5-1万元、1万元以上三段分不同比例累加个人付费),但实际操作中不一定非分三段,可根据当地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有一点非常明确,除老红军、离休等特殊人群除外,决不允许跟医院包干后就完全免费就诊(在“两江”试点中,在职、退休、离休三种不同的个人付费比例,导致退休、离休职工医保费用分别是在职职工的几倍、几十倍不正常现象,这足以说明个人付费的重要)。此条意在制约参保患者向医院提出过分要求,以缓解医患矛盾,减轻医院的管理难度,避免造成新的医疗资源浪费和流失。 上述三条归纳起来就是“四定一自由三段自付”(简称“413”)医保模式。为了与国务院的(98)44号文件接轨,可用“413”医保模式的机制(即“413”医保费用与质量双控法),先对住院进行控制,如运作良好,经医保主管部门同意,再延伸到门诊,以减轻年老体弱,尤其是困难职工的大额门诊负担。 四、“413”医保模式的优势 “413”医保模式(以下简称“413”)的优势在于能促进“三项改革”: (一)“413”能有效地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这体现在: 第一、因“413”的作法是将职工的医保费用连同医保责任按人头包干给医院,这从根本上打破了多年来医院用别人(患者和医保)的钱,不用白不用,甚至用得越多越好的利益格局,改医院用别人的钱为用自己的钱,大大增强了医院的费用节约意识,促使医院自觉地采取措施对滥开药、滥检查、滥住院、人证不符等现象严加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医保基金的浪费和流失,遏制医保费用的过快增长,进而为较大幅度减轻职工、企业和财政的负担,提高医保水平提供条件。 第二、因“413”规定职工个人有选择医院定点的自由,所以虽然医院用的是自己的钱,不该花的钱医院不会乱花,但为了留住甚至吸引更多的职工到自己医院定点,医院必须不断提高医保水平和质量,那么医院该花的钱也必须得花。这样,医院只有在不断提高医保水平和质量的情况下,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医院之间的激烈竞争,才能让广大职工从中得到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第三、因企业、财政、职工个人负担减轻了,职工的医保水平和质量提高了,就可激发广大职工和用人单位参保积极性,从而减轻医保扩面工作的难度。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国家和不少地方出台了“医药分开”和“患者选择医生”的医改新举措,也许有人觉得现在再用“413”来控制费用完全是多余的。其实不然,现已出台的这些新措施,对完全自付费用的非医保人群的作用是明显的,但对主要由第三方(医保经办机构)付费的医保人群的作用却有明显的局限性。比如有些地方试行医药分开,把药房从医院中分离出来,同时全国也将普遍实行用医生开的处方到药店购药,其目的是为了割断医生开处方与从药品中获利之间的必然联系,这对于遏制完全自费的非医保人群的医疗费用是明显有效的,而对于医保人群的效果则大不一样:由于医保人群的医疗费用主要是由第三方(医保经办机构)支付,医、药、患三方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占用更多的医保基金),必然会串通一气,如“患者”为了替亲友开药则用假病情(无病呻吟),医生为多得诊疗费或有碍于熟人面子则开假处方(无病开方),药店为了自己多创收则售假药品(指目录外药品甚至非医药用品),这样,医保基金的流失依然是一路绿灯。又如“患者选医生”,医生为了让患者满意必然用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那么医疗费用也会得到有效的遏制,这对完全自费的非医保人群是完全有效的。但对主要由第三方(医保经办机构)付费医保人群并非就是如此:患者会根据各自的需要提出种种要求,其中包括一些不合理要求(如开大处方,用自己的医疗证为亲友开药、作检查、甚至住院),而医生觉得这反正又不是用医院的钱,拿别人(医保经办机构)的钱去讨好自己的“上帝”,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医生就有可能完全无条件的满足患者种种不合理要求。所以本人认为,唯有采用“413”,变医院用别人的钱为用医院自己的钱,彻底打破第三方付费的利益格局,不论是否实行“医药分开”和“患者选医生”,医保人群的医保费用无法控制这一难题均能迎刃而解。 (二)“413”能促进医疗机构改革。 由于“413”是让医院用自己的钱,彻底改变了公费医疗、劳保医疗、“两江”模式、海南模式第三方付费的利益格局,加之允许职工个人有选择定点医院的自由,这会在医疗机构这间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优胜劣汰良性竞争机制。 现在我国的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完全没有竞争的。这种类型的定点医院是我国多年来实行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职工看病由单位或企业固定在一家社会医院或职工医院,不管医疗质量是否满意,患者别无选择。医疗费用则一般都由市财政或企业按实际发生的金额往定点医院如数拨付。这种定点医院无需与其它医院竞争,那么这种医院的浪费行为和医保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种是虽有竞争,但存在许多严重的非正当竞争行为。这种类型包括大病统筹、“两江”模式、海南模式及有些地方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的定点医院。尽管职工可选择多家定点医院就医,但因这些医保模式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由第三方( 医保经办机构)付费,当就医者为非正当医保行为时(如无病开药、人证不符、开大处方、开目录外药品甚至非医药用品),此时首选的医院并非是医疗水平高、管理严格、操作规范的医院,而恰恰相反,却是一些管理混乱,一贯靠滥开药、滥检查度日,能为非正当医保行为大开方便之门的医院。那么,医院为了争取更多的此类就医者,以便从医保机构哪里获得更多的医保基金,医院之间必然会展开另外一种竞争:看谁违规的胆子大,而且歪点子多,谁就可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凡可供患者选择就医的定点医院越多,造成的不良后果也就越严重。这种不正常的竞争行为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合理的控制办法。第三种是建立了公平、合理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这就是“413”医保模式中的定点医院。由于医保费用和责任是按人头包干,同时给予职工对医保质量不满意可定期重新选择医院定点的自由。这样,促使医院之间展开激烈的良性竞争:医院一方面必须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医保费用的浪费和向非医保对象流失,以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的利润率,降低亏损风险;另一方面必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职工选择自己医院定点,以争取更多的医保基金,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避免因选择定点的职工人数过少而被医保机构取消医院定点资格。这种竞争除了能避免第二种类型定点医院不良竞争行为和后果,让患者实实在在得到好处外,还能加速医疗机构的改革。 “413”能加速医疗机构改革,主要体现在能促使医疗机构的“优化重组”和“减员增效”。因为采用“413”,定点医疗机构必须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高医保质量。在这两方面做得好的医疗机构医疗费用低、质量好,愿来定点的人就会越来越多,经济收益也会越来越丰厚,医疗机构也会越来越兴旺发达;而在这两个方面做得差的则会走向反面,甚至最终被淘汰。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结果:通过收购、兼并、联合等方式在一个城市和地区形成几个有相当竞争实力的医院集团;许多没有竞争实力的弱、小医疗机构,有的成为医院集团在当地的派出机构,有的成为社区服务机构,有的转向市郊和农村,有的则被关、停。有些医疗机构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然会自觉地对自身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精简,以降低医疗成本;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实力。这种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行为远比政府层层用行政手段“减员增效”要有力、有效得多。 随着医院集团的出现和不断增加,将会使“413”不能让参保人同时选择多家医院定点,可能使患者感到转院看病不如其它模式那么大方便这一唯一缺陷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家医院集团一般都是由多家不同专业、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不同区域的医疗机构组成,参保人在一家医院集团定点就等于在若干家普通医院定点。 (三) “413”能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 由于“413”是将医保费用按人头包干给医院,所以患者医药费用绝大部分是由医院承担(除少量应由患者个人负担的费用外)。这样,药品流通中的利益格局在“413”的医保定点医院必然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会彻底打破现有的医院药品进价越高医院获利越多的利益格局,医院的药品的高进价就不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相反,医院药品的进价越高,医院的医疗成本越大,获利越小,过高的药品进价必然导致医院亏损甚至垮台。因此医院在采购药品选择价格时必须彻底改变现在舍低就高的作法,只有这样医院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第二、医院药品的虚高定价对于医保人群没有多少实际价值,因为医院的药价定得再高,大多数钱还是医院自己掏。明智的作法应该是医院根据药品的合理进价和实际质量实实在在定价。 第三、如果医院药品采购选择价格不再是舍低就高,同时医院不再搞药品虚高定价,那么药品回扣的空间就必然会大大缩小;再加上因费用是跟医院包干,医院及有关人员所得的回扣,不再是像现在仅仅是损害患者的利益,而且更主要直接侵害医院全体员工的利益,甚至严重威胁着医院的生存与发展,那么,为了自身的利益,医院领导包括所有员工必然会明显加强对有关人员回扣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力度。 第四,由于在医保费用与医保责任包干的同时让职工有自由选择医院定点的权利,这就迫使医院在节约费用的同时必须注重医疗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提高药品的疗效,那么医院购进的药品就必须是质优价廉的,如再购进的是疗效不稳、不佳的新药、洋药甚至假药,不再是患者不答应,同时医院领导包括医院的所有员工都不会答应。 只要医院这个关键环节的机制转变了,药品生产流通中的其它环节(如药品生产厂家和医药公司)的不正当行为也必然会得到有效的遏制。 综上所述,“三项改革”中存在的那些令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但又似乎无可奈何的矛盾和问题,在“413”机制的作用下,将会大为缓解,有的甚至迎刃而解。 为了论证“413”的可行性,国家科学技术部已于2000年6月批准,将“413”的可行性研究列入2000年度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研究工作历时两年。该课题项目已得到许多专家、学者关心和支持,同时也引起不少城市的关注和重视。现有若干城市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已成为该课题的合作单位,准备逐步按“413”试运行,现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将有部分城市于2000年元月和一季度开始全面试运行。 医疗保险论文:浅论企业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引言 国家快速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好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关键在于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因为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准,更是一个国家的“稳压器”。只有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拥有一个安定祥和的内部环境,国家才更有余力去应对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挑战。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它是针对居民的医疗保险事业,采取国家强制、政府承办、费用分担、保障基本和普遍享受的形式。然而,这种医疗保险只适用于低水平医疗保险的需要。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职工,社会低水平的医疗保险不利于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很难稳定职工队伍,发挥职工的创造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对本企业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加以完善,才能促进企业的深入发展。 二、我国企业当前医疗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人账户金额偏少。企业和个人不合理的缴费比例,使得个人账户中金额偏少,基本的医疗保险的保障远远低于职工实际医疗的消费,许多职工在生病后,多集中于三级医院,治疗的长期性和特殊性造成治疗时花费较高,尽管基本医疗能承担很大一部分费用,但是病患的基本支出费用仍然较高,即使只承担了一小部分,但也超出了个人能力。此外,基本医疗保险面向大多数人,具有广覆盖、保障低的特点,使得职工账户金额较少,从而降低了一些人的医疗保障水平,成为基本医疗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2)定点医院单一。在职职工定点医院往往只是企业所在地的一个医院,这种医院其实很多东西得不到保障:硬件设施跟不上,医疗器具老化,医生临床经验不足,医术较低,医院环境卫生差和医生不够负责。职工到定点医院看病,多是些头疼、发烧、感冒等小病。因为小病不用住院,但不住院又不能报销,职工不得已住院,而小病住院又造成浪费。若患上大病去小医院不放心,需要去大医院就医,可不去定点医院又不给报销。因此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职工看病难的问题。 (3)退休人员政策过于宽松。由于退休人员居住地的影响,政策规定在卫生院以上级别的医院的花费可报销,因此,自己支付的金额相对较少。同时也使得花费不合理:小病上大医院成为惯例,进而造成浪费;若家中有一位退休职工,其余人员也可随便享受医疗保险政策,造成医疗保险金的不合理利用,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四)监督管理措施不到位。在审核职工现金垫付的医疗费报销中,医疗保险的药品报销范围,没有及时更新,发现了超用量,超范围用药;一些既便宜疗效又好的药品没有列入报销范围,而一些价格高且疗效不尽如人意的药品却列入报销范围。有的票据上表明开具的处方和病症并不相符,但是也照样给予报销,这些情况必然导致医疗保险基金的浪费和丢失。 三、加强企业医疗保险相关对策 (1)在参加地方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实行补充医疗保险,增加个人账户金额,提高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待遇。建立基本医疗账户和补充医疗账户,并且把两账户合并,增加账户余额。同时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为职工建立商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参保人员因病造成的损失,提升职工的医疗水平。企业参保职工的门诊费用先使用基本医疗保险账户,在其支付完毕后再从补充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支付。除此之外,超过规定数额的企业可按情况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职工在支付治疗费用时先使用前两个账户的余额后再自己负担剩余部分,即可让职工有机会选择医院又能有效防止资金的浪费。同时职工在支付金额规定额度内可以使用个人账户,既保证了职工的承受能力,又起到了社会保障的作用。 (2)增加定点医疗机构,参保职工按自己选就医的医院。参保职工按自己选定的医院就医,减少只有一个定点医院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发给参加医保人员医保卡,实行一人一卡,凭医保卡到指定的医院去就医。以利于职工看病,更好地保障他们的权益。同时针对在工作中反映比较频繁的问题多加关心、分析,做好医疗保险管理工作,解决好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明确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定期向参保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定点医保医院的医生进行培训,提高其技能,更好的为职工服务。 (3)完善就医管理。参保职工看门诊要到定点医院并且应出具医院规定的医保卡,职工住院就医要按地方医保经办机构规定,带住院证、本人身份证和医疗保险证历本;出院结算时属于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重大疾病救助金支付的部分,由医保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结算。属于个人自付、自理和自费部分的医疗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与参保职工直接结算,职工回企业后再按规定报销。这样可有效防止一人参保,多人享受的现象。 (4)加强医疗保险监督检查工作。按照需要制定可行的医药报销范围,坚持以人为本,将大多数人的不同需要考虑进去,制定最合适的方案;企业医疗机构要定期公布医疗价格情况,接受监督,实行定点采购,禁止私下交易,对于药品吃回扣现象要严厉打击;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其业务素质,提高医疗水平;理顺职工、医疗保险和医保机构的关系,重新明确三者各自的义务和责任,防止职工和医疗机构从共同利益出发对抗医保管理机构的现象。对于医疗费用的报销,必须有医疗机构开具的发票,抵制部分一味追求用好药、用贵药的错误就医观念,以此提高医保资金的利用效率,节省医疗资金,使更多的人享受医疗保险带来的利益。此外,管理里部门要强调加强卫生防御工作,加强卫生防病教育,定期对职工进行防病卫生教育。组织专家进入企业进行教育讲演。提高职工的自我保健水平,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治疗成本。把职工的健康状况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根本上保证医疗保险事业的稳定运行,减轻企业的负担,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对医疗保险的分析,从中认识到医疗保险对于企业的每个职工关系都很重大,企业医疗保险的完善对于每个职工都至关重要,能有效的保证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做好这项工作对职工而言能获得更多的医疗救助,能更好的享受 生活;对企业而言,完善的医疗保险能够获得职工的信任,使职工发挥潜力,用心工作,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因此建立企业医疗保险制度特别重要,只有不断地完善才能保证企业职工的利益的统一,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医疗保险论文:内蒙古自治区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意见 为了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职工基本医疗,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以下简称《决定》)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改革的任务和原则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根据自治区财政、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建立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原则是:基本医疗保险水平要与自治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二、覆盖范围和统筹层次 自治区境内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原则上以盟市为统筹单位,也可以旗县为统筹单位,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原则上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统筹。呼市境内的中直、区直单位的医疗保险,目前可按“统一政策、统一领导、先分别起步、条件成熟后统一管理”的原则,由呼市政府与自治区主管部门研究协调并组织实施。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参加所在统筹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执行统一的政策和标准。 三、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 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的缴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退休人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随着经济发展,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率作相应调整。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包括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均由再就业服务中心以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按规定比例为其缴纳。 各地要按照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强化收缴工作,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时、足额征缴到位。基本医疗保险费不能减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缴或少缴基本医疗保险费。 四、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的建立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帐户。划入个人帐户的比例一般为用人单位缴费的30%左右。具体划入比例由统筹地区根据个人帐户的支付范围和职工年龄等因素确定,一般可按45岁以下(含45岁)、45岁以上至退休及退休人员3个档次划分。退休人员个人帐户从单位缴费部分划转记入,记入金额要给予适当照顾。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建立监测统计系统,加强对个人账户的监督和管理。 五、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 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要划分各自的支付范围,分开管理,分别核算,不得互相挤占。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的支付范围可按门诊和住院划分,也可按病种、发生医疗费用数额等划分。具体划分方式由统筹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要确定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采取按门诊和住院划分支付范围的,可以设定每次住院的起付标准,在一个年度内多次住院的,可依次降低起付标准。采取按病种或发生医疗费用数额划分支付范围的,起付标准可按年度累计发生医疗费用的一定金额制定。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从个人账户中支付或由个人自付。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主要从统筹基金中支付,个人也要负担一定比例,退休人员个人负担比例应低于在职职工。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是指一个年度内统筹基金所能支付的医疗费用最高限额。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可通过补充医疗保险或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等途径解决。统筹基金的具体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以及在起付标准以上和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个人负担比例,由统筹地区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 六、有关人员的医疗待遇 离休人员、老红军的医疗待遇不变,医疗费用按原资金渠道解决,支付确有困难的,由同级人民政府帮助解决。 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待遇不变,医疗费用按原资金渠道解决,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单独列帐管理,医疗费支付不足部分,由当地人民政府帮助解决。 中致残并持有全残证人员的医疗待遇比照离休人员的规定执行。基残人员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体现照顾。具体办法由统筹地区根据当地实际制定。 国家公务员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享受医疗补助政策。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在校大中专院校学生的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仍按原办法执行。 职工因工伤、生育支出的医疗费用,仍按有关规定由原渠道解决,不列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为了不降低一些特定行业职工现有的医疗消费水平,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作为过渡措施,允许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福利费不足列支的部分,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准后列入成本。 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支付,由统筹地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事业经费由各级财政 预算解决,不得从基金中提取。各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建立健全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要积极推广和完善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水平。要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超支预警报告制度。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银行计息办法:当年筹集的部分,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上年结转的基金本息,按3个月期整存整取银行存款利率计息;存入社会保障财政专户的沉淀资金,比照3年期零存整取储蓄存款利率计息,不能低于该档次利率水平。个人帐户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职工跨地区流动时,个人帐户基金随同转移。 各级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统筹地区应设立由政府有关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医疗机构代表、工会代表和有关专家参加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组织,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监督。 八、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自治区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卫生、财政等部门,根据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和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管理办法及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等制定相应的实施标准和办法。 各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按照中西医并举,基层、专科和综合医疗机构兼顾,方便职工就医的原则,负责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并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时,要引进竞争机制,职工可选择若干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也可持处方在若干定点药店购药。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要规范服务和经营行为,保证医疗服务和药品质量。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定点药店购药药事事故处理办法制定相应实施办法,及时解决和处理职工购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自治区和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及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组织有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收费、医疗服务、药品质量等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反政策规定和合同内容的情况,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取消定点资格。 自治区卫生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医疗机构改革方案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政策,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较少的经费投入,使人民群众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建立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形成医疗服务和药品流通的竞争机制,合理控制医药费用水平;要加强医疗机构和药店的内部管理,规范医药服务行为,减员增效,降低医药成本;要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在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降低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的基础上,合理提高医疗技术劳务价格;要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药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要合理调整医疗机构布局,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九、加强组织领导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要努力做好宣传发动和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职工和社会各个方面都积极支持和参与这项改革。 自治区劳动厅统一承担医疗保险管理职能,负责全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指导、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各级劳动部门要充实、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行政管理机构和经办机构,加强人员培训和制度建设,创造必要条件,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各级财政、卫生、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确保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 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医疗保险论文:破解商业医疗保险的“珍珑”棋局 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从目前的情况看,城镇职工主要依靠社会医疗保险(社保),属于一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政府制定、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参加的一种社会保险。截至20__年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突破1亿人,达到10094万人。尽管数目不小,但就全国而言,占城镇居民的比率还不到20,即使是在2亿多城镇劳动者中,大多数亦未能被覆盖;至于农村居民(包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大多数处于医疗保障机制缺失状态。 社会医疗保险是一种“低水平,广覆盖”的保障,其最高“赔付金额”是当地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在全国大多数地区为2~5万元,而重大疾病医疗费用一般高达10万元以上,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商业医疗保险的空间 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从目前来看,利用商业医疗保险建立一个没有漏洞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就险种类别来看,目前上公众急需的医疗保险、老年护理保险,属于健康险的范畴,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家专业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健康险也只是作为寿险的附属业务。尽管如此,我国近年来的健康险增长依然迅速,20__年度我国健康险保费达到27.69亿元,占人身险总保费的2.77;20__年健康险保费达到60.27亿元,占人身险总保费的4.24。这一成绩较之成熟市场的1/4到1/3有较大距离,但较上年增长117.65,远远高于同期42.6的人身险保费增长率。在七月召开的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健康保险工作部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专家们认为,由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不足,保障程度相对不高,为商业保险公司发展健康保险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较为谨慎的预测是,到20__年前后,我国健康保险的市场规模在1326亿元左右,而较为乐观的估计是在2837亿元左右。这一切表明中国健康险市场充满巨大的潜力。 商业保险公司的“苦水” 市场潜力巨大,老百姓又急需,这种两全其美的事情,为什么得不到保险公司的热烈响应呢?实际上,商业保险公司有其商业上的苦衷,多种因素制约了业务的顺利开展。 赔付率居高不下 长期以来,各保险公司开办的医疗保险都处于收赔相抵,甚至收不足赔的状况,个别地方的赔付率甚至高达300,这使保险公司的利润微乎其微,不少公司对大力发展医疗保险的热情不高。 管理难度较大 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难以建立,加上医疗制度的不完善,透明度不高,保险公司难以对医疗费用进行控制。保户中存在着不少逆选择投保的,而且一些道德风险和索赔欺诈风险大量存在,使保险公司难以拓展市场。 经营管理方法不先进 在美国普遍使用的风险管理技术,如复杂的费率厘定、承保选择、次优要求、大案管理、非比例再保险保护等,在我国还鲜为人知。 专业化程度低 一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家专业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国内保险公司把健康险作为寿险的附属,极大地影响健康险的经营战略决策。另一方面,人才匮乏。医疗保险对保险人员的医学知识要求较高,在核保、理赔、精算等方面都需要专业性较强的人才,而保险公司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影响了医疗保险业务的推广。 适合健康险业务的系统缺乏 品种单调,个性化、多元化程度差。当前,公众急需的是纯粹的医疗保险、老年护理保险等,而市场上没有老年护理保险,而一些险种又是以附加险形式随主险开展且以统保形式承保的,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国际上成熟的商业健康险市场一般包含四大类产品:医疗费用给付类、失能收入损失补偿类、长期护理保障类和疾病给付类。我国虽已有180多种健康险产品,但主要集中在第一类上,而且都是一年一保的短期产品。 症结所在 健康险的症结在于风险控制难度大、专业技术要求高。 第一,从管理上说,健康险对案件的管理不是结果管理,而是过程管理。它保障的不是“疾病发生”,而是“就医事件”。“就医事件”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包括疾病发生、就医、治疗、痊愈及出院等步骤,每一个步骤不同的处理方式决定了案件结果的不同。这决定了医疗保险在精算、风险控制、核保理赔、医疗协调管理等各方面均不同于寿险和意外险。其次从协调管理上说,在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社会保障部门、被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构成了健康保险的四方关系,在这四方关系中,医疗服务提供者对发生就医的被保险人的住院时间长短、治疗方案、是否发生医疗费用及发生多少医疗费用等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保障部门与商业保险公司在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方面有较强的合作需求。因此加强协调管理对合理施治和合理用药方面的管理有着突出重要的意义。 第二,从风险控制上说,寿险的基础是建立在大数法则上,依赖于“死亡事件”,而死亡是投保人或是被保险人较难人为控制的事件,是一种纯粹风险。而对健康保险来说,其经营的是就医事件和医疗费用风险,被保险人可能在医疗服务提供方的配合下,“无病看病、小病大看”。因此其道德风险要比寿险和意外险严重且不可控。其次,同传统寿险相比,对被保险人的风险控制更为复杂。传统寿险通常将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及家族病史作为核保的重点,而对于健康险来说,被保险人保障水平、保险信用记录、过度利用倾向、收入水平、职业情况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行医记录等信息也是风险评估的重要部分。 第三,从费率厘定上说,人寿保险主要考虑死亡率、费用率和利率,健康险所要考虑的不仅是疾病的发生率、就医率和住院天数,更要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医疗消费水平、区域及城乡差异、投保团体的情况、医疗环境和诊疗技术的变化等因素。由于医疗保险受免责期、等待期和免赔额的影响,其责任发生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的计提上又不同于财产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智能化系统解决之道 健康险这些独有的特性决定了传统的业务系统将很难满足健康险业务的发展,因此,一套能解决业务难点、满足其特殊业务需求的智能化系统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一套好的健康险智能化系统应具备有效的过程管理、强大的数据交换功能、全方位的风险控制和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并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智能化系统通过科学地监控疾病发生、就医、治疗、痊愈及出院整个“就医事件”,从而实现有效的过程管理。由于健康险业务的复杂性、频繁性和实时发生性,需要有效的过程管控系统,单纯的业务流程管理将不能适应医疗保险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的需要。传统的业务系统通常只能进行事后型的管理,即就医事件结束后,被保险人持医疗费用帐单进行索赔时,业务系统才开始进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要对就医事件进行审核困难明显加大,常常导致保险欺诈,由于对某些不合理的医疗费用的发生未进行事先控制,导致理赔时出现纠纷。通过过程管理,能够有效地消除保险人、被保险人及医疗机构三者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保险人可以及时获得被保险人的诊疗信息,并可在就医事件出现不合理的情况下及时介入,防止不合理费用的发生。通过过程管理,结束了医疗费用的高低基本受控于医疗机构的情况,加强了保险人对医疗费用的控制力,极大地降低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发生率。 智能化系统可同医疗服务提供者、社保机构进行同步/异步数据交换,能够及时地获取各种信息,如:被保险人的医疗信息、 药品、诊疗项目、服务项目列表及给付比例等基础数据。通过数据交换,为过程管理及风险监控提供了必要的数据,为保险公司协调管理社会保障部门、医疗服务提供者和被保险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录入量,增强了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使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智能化系统拥有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由于健康险业务的复杂性,在对被保险人进行核保时必须全方位的评估被保险人的风险,如:被保险人保障水平、保险信用记录、过度利用倾向、收入水平、职业情况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行医记录等。通过科学地风险评估体系能够准确全面地揭示被保险人的风险,为核保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避免了被保险人逆向选择等风险,从而减少了保险公司的损失。 智能化系能够有效协调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三方关系,并能对就医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被保险人“无病看病、小病大看”,医院过度提供医疗服务等风险。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判断技术,增强了业务处理自动化的能力,可减轻核保、核赔业务人员的工作压力,降低商业医疗保险费用;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智能化系统建成后,经过一定时期的运行,将积累大量的业务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从大量的数据集合中有效发现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同时因为有了足够的样本数据,从而为健康险的费率厘定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业务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保险公司将逐步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智能化系统积累的经验将成为其他公司唯一无法赶超的“信息壁垒”。 由于各地医疗服务水平、基本医疗保障、疾病发生率等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不能按照同一种模式对各地的健康险业务进行统一的管理,智能化系统能对于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使得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顺利开展业务,扩大市场,提高了管理效率,节约成本。 在处理健康险业务时,不仅数据量大,而且还需要综合不同类型的数据,例如:在理赔时,除需要知道被保险人的自身信息外,还需要知道就医医院,使用的药品明细等信息。智能化系统能处理健康险大量数据要求,协调各种业务数据,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智能化系统实现了数据大集中,能够处理日益显著的人口流动问题,真正支持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全国联保”,实现“风险控制到人”。由于能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从管理角度而言,数据集中充分体现了公司总部的监管作用,实现业务数据的实时收集,汇总和查询,同时允许各分支公司在统一管理下的部分个性化。 此外,智能化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扩展性,由于健康险业务在中国发展得非常迅速,新的需求、保险产品、业务规则不断出现,具备良好扩展性的系统可通过很少的调整,甚至是不作任何的调整就可以处理新的业务,从而极大地节省了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 案例: 太平洋补充医疗保险方案 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实施后,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得到了保障。但是,由于基本医疗保险只能解决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而不能解决劳动者患重大疾病超过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负风险;加之参保人员的住院费用是按比例报销,职工个人负担部分较重。因此,为化解参保人员患重大疾病的大额医疗风险,减轻其住院费用负担,太保寿险在全国一些地区相继推出了补充医疗保险。 有效监管面临挑战 太平洋保险寿险总公司希望用一套健康险业务系统来统一管理全国各分支公司的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的分支公司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核赔理算,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缺少自动化导致工作效率低,容易出错,客户从报案到得到理赔等待的时间长,客户满意度差。而有些分支公司使用简单的系统进行业务处理,这些系统只针对当地的业务而开发,因此可扩展性差,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要求,而且数据共享的难度大。由于各地健康险业务“各自为营”,导致总公司无法直接取得业务数据,因此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 与此同时,要开发一套统一的、集中式的健康险业务系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业务存在地区差异。由于各地医疗服务水平、基本医疗保障、疾病发生率等存在一定的差别,太保各分支公司在开展健康险业务时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这使得各地协议书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系统必须有足够的灵活度以覆盖绝大部分的健康险业务。其次,各类基础数据没有统一标准。例如,针对同一种药品,各地的命名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没有一套标准来规范诸如药品、疾病、诊疗项目、服务项目等基础数据,导致数据交换无法进行。最后,建立数据接口存在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同医院建立数据接口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实现。而同社保间的数据接口,由于各地社保的数据格式不一致,因此系统必须能处理各种不同的数据格式。 集中式解决方案 该系统是一套采用B/S结构的集中式系统,所有的数据都存放在太保寿险总公司,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数据集中的问题,提高了管理效率。 该系统最大的四个特色是灵活的责任管理、标准化的医疗字典、强大的数据交互和复杂的业务逻辑。首先在本系统中通过责任管理,可以方便地设置、修改保险责任,并可针对保险责任设置对应理算公式。在新建保单时,可以灵活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理算公式。其次,系统建立了标准化的医疗字典,包括:药品、疾病、诊疗项目、服务项目、医院信息、社保机构。根据太保健康险业务的实际情况,疾病使用ICD9编码。药品以上海市卫生局HIS系统标准代码为基础,编码时将药品分为化学药品及中成药两大类,化学药品以药品用途分类为主,中成药按药理作用进行分类;所有药品,以一物一码为原则。诊疗项目、服务项目则使用太保提供的编码。通过同各地的数据建立对应关系,实现了数据的交换。第三,系统同社保间建立了数据接口,方便地导入被保险人的医疗费用信息。通过其它的数据接口,实现批量导入客户信息及药品、疾病等基础数据。实现了对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监控,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录入量。最后,系统可处理复杂的业务逻辑,在案件内部的逻辑关系中,可实现在一个案件下的多次报案,多次立案,多次理算,多次给付。在协议书同保单的关系中,可实现一份协议书下对应多个保单,而每份保单又可对应一个投保人及多个被保险人。 此外系统记录被保险人从报案、回访、立案、资料处理、调查、理算到赔付的所有信息,实现了对被保险人就医事件的监控。 理算时,系统根据一定的规则自动计算进入保险责任的理算金额,并根据影响理算的各种因素,如:基本医疗部分的理赔情况、免赔额等,自动计算出理算结果。降低了错误的概率,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能适应各类核赔流程,系统使用强大而灵活的工作流,通过设置核赔规则,实现自动核赔流程。 客户收益 尽管该系统命名为补充医疗保险理赔系统,但由于设计合理根据太保健康险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因此通过简单调整即可适应80%的太保健康险业务。这样一来,一方面实现了太保寿险总公司使用一套健康险业务系统来统一管理全国各分支公司的补充医疗保险业务,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的扩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是一套集中 式的系统,太保寿险总公司可以实时地取得业务数据,从而对健康险业务的监管更高效,更有力。 各地分支公司使用该系统后,工作效率大为提高,节约了人力成本,缩短了理赔时间,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更为重要的是,该系统能帮助太保寿险更好地规范补充医疗保险的业务,使补充医疗保险能够健康地发展。 医疗保险论文:油田医疗保险体制的管制 现阶段医疗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是直接管理参保人缴纳的保险基金的机构,参保人员、医疗服务机构、医疗保险基金经办机构构成了医疗保险管理体系的三方,在这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参保人构成了委托-的关系,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服务机之间形成了转移支付的关系。由于支付关系和支付方式的复杂性,使得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管理难度加大,同时,医疗服务市场上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使得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风险加剧,也给有效地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带来了压力。患者过度需求加大了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压力。 参保人员的过度需求主要是小病大治、夸大病情等,造成患者医疗消费过度需求的原因主要是:一是患者要求用好药。患者在治疗时,医疗服务的作用对象是宝贵的身体,医疗服务消费具有不可重复性、不可更改性和不可逆转性;在接受治疗服务时谁也不敢拿自己的身体“试药”,无论治疗结果是好是坏,都要自己承担,因此在选择医疗机构、治疗方式时往往不能理性对待治疗质量与医疗服务,患者在寻医用药上具有“求快、求稳、求好”的心态,尤其是在一些严重的病症上选择高级别医疗机构、进口药等,很多患者更是想办法去统筹地区以外去治疗,这意味着较高的医疗费用或者是支付一部分不必要的医疗费。二是医疗服务机构的误导。 患者治疗时,医师在治疗时普遍将病情严重化,这样治疗效果好是医疗水平高,效果不好是患者病情重,致使患者提高医疗消费期望值,加大了医疗费用支出。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疾病研究水平的提高使得满足医疗服务需求的医疗费用开支逐步增大;而且人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加大了社会医疗费用增长趋势。 医疗服务机构利益诉求增加了医疗保险压力。医疗服务机构往往为了本身利益诉求提供过度服务。过度服务医疗服务主体在给患者提供医疗诊治过程中提供超出实际治疗需要的服务,只要表现为大处方、不必要的检查、药物滥用等。造成医疗过度服务的原因有:一是医疗机构“谨慎治疗”增加了医疗成本。医疗服务行业的高危险性和现代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使得医疗机构在提供服务时采取谨慎态度,为规避风险,倾向于采用保守性治疗,向患者提供更多更好更昂贵的治疗方案,提供实际上没有太大帮助的医疗服务,例如常规性检查,促使医疗成本增加。 二是医疗服务机构利益与患者医疗消费增长有正相关关系。患者用好药,享受高消费护理条件为医院的利益获得提供了条件,这种“互惠互利”促进了医患双方的利益最大化,进一步加剧了医疗基金支付压力。医疗保险违规现象加剧了医疗保险风险。部分医院和患为了自身利益违规治疗、带药等情况进一步加大了医疗基金管理风险。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下,持卡住院结算、刷卡门诊买药为参保人员就诊提供了方便,也给予了部分患者冒名顶替住院、冒卡拿药的机会,再者由于医院与社保机构结算的复杂性,个别医院有伪造住院率等情况的发生,使医疗保险基金有违规支出的现象,导致了统筹医疗基金的损失。 合理有效管理医疗保险的对策 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体系,做好制度约束。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涉及了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这个系统能安全并正常地运转必须协调好多个部门,让多个部门在维护医疗保险合理使用减少浪费的目标下他系统运转,从而减少政策执行阻力。做好制度约束,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规章制度,建立医疗服务机构信用考评机制,完善医疗保险服务协议和退出机制,规范落实参保住院登记管理制度,使医疗保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有良好的环境。 加强内外控制,做好监管稽核。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平台,通过加强监督稽核减少医疗服务机构、参保人员的寻租现象,建立医疗服务机构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减少对立情绪,加强医疗保险服务机构和经办机构的内部控制,强化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专业技能素质,严格审核监督机制规范医疗服务机构行为,做好医疗保险住院稽核检查、费用审核、考核结算的全过程管理监督。杜绝参保人员挂床住院、冒名顶替等情况发生,加大医疗服务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对违规现象严肃处理并通报,避免规范医疗服务机构和参保人员的医疗行为,确保医疗保险基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医疗保险论文:全面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大力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工作 新世纪第一年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要坚持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同步推进的方针,按照“稳步扩面、狠抓管理、突破难点、完善政策”的工作思路,主要抓扩大覆盖面、强化政策和完善政策三大工作重点。力争到2001年底,有90%以上地市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群达到8000万左右。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呢? 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 一是全面总结2000年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交流各地改革经验,明确今年的工作重点和落实工作目标,明确稳步扩大覆盖范围的措施。二是调整完善重点联系城市制度。联系指导的重点主要转向京、津、沪、穗、汉等大中城市,指导这些城市加强基础管理和完善政策。三是加强督促和检查工作。在三项制度改革联合督查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医疗保险扩面和基础管理工作的督查和指导。积极配合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保险管理制度,促进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竞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药成本。 强化医疗保险基础管理 首先是建立健全医疗保险组织体系。要进一步理顺管理职能,明确医疗保障管理范围,健全管理制度。加快机构建设,特别是市县统筹地区的经办机构建设,真正实现职能、机构、人员、工作四到位。同时加大以基础管理为重点的培训力度,通过分层次、系统化、多形式的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管理水平。其次是建立健全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保证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医疗保险基本情况和基本数据。逐步规范和改进医疗保险管理运行系统,努力实现管理服务的计算机网络化,提高医疗保险事务经办和管理监控水平。第三是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管理。要在保障参保人员获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前提下,加强对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情况的监控,分析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的收支状况,重点是加强对统筹基金的支出管理,确保基金收支平衡。第四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督促各地落实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管理,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管理办法,落实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的具体措施,探索科学合理的结算方式。 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要研究离休人员等特殊人群医疗待遇的保障机制和管理办法。要全面实施和完善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规范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办法,妥善解决基本医疗保险支付之外特别是“封顶线”以上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要指导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同时,研究探索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办法,解决城市贫困人群医疗问题。要研究规范解决多发病、慢性病患者的门诊医疗费用负担过重问题。还要研究解决扩面中困难企业参保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险基金不足的问题。 在全面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要稳步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 今年工伤保险要按照“加快立法、规范制度、稳步推进、夯实基础”的工作思路,重点解决目前工伤保险问题日益突出和工伤保险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力争到今年底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在去年的4200万人基础上扩大到5000万人。具体措施: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工伤保险立法工作的步伐;规范和完善劳动鉴定制度。要力争今年出台《职工非因工和疾病致残丧失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并组织实施,同时,着手研究完善劳动鉴定组织体系建设,提出《劳动鉴定委员会组织管理意见》;加大工伤保险推动力度,重点抓尚未开展这项工作的省市,特别是加强对大城市的督促联系;加强工伤保险组织建设,提高各地在工伤保险基本工作程序、基本工作制度、基础数据统计方面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强化政策研讨和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政策业务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今年生育保险工作的思路是:打牢基础,稳步推进,促进生育保险向法制化、规范化、社会化的健康轨道发展。争取到今年底参保职工达到4000万人。主要措施: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制度,争取尽早出台《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规定》;加强基础建设和规范化运作,加强队伍建设和工作指导力度,建立生育保险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强化生育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医疗保险论文:浅议高校医疗保险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医疗保险专业作为社会医疗保险改革背景下的一个新兴专业,其本科实践教学环节尚显薄弱。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的迅猛发展,市场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全国各相关高校每年输送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总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遗憾的是,近些年相当一部分专业学生毕业后没有走上与医疗保险相关的岗位,而是被动地选择了其他行业,造成经过多年精心培养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严重流失。根据社会医疗保险单位和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反馈,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走上相关工作岗位后,动手能力差、适应周期长,导致用人单位新人培养成本高。 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考核,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从专业性和实践性上来看,医疗保险专业应该被定位为应用型专业。 尤其是本科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不应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的,而应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专业发展目标,强化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医疗保险教学模式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院校至今仍主要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极为薄弱。 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实操指导性强的教材和模拟软件。 (1)缺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首先,目前大部分医疗保险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目前的就业问题严峻,很多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通过继续深造以留在高校, “跻身”高校教师行列。 因此,这些教师是没有在专业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或实践的,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实践领会与操作能力则明显不足。在这方面,国外政界和教育教师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为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师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通道。[1]而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学历要求等,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或有政策实践的专家由于没有高学历而无法从教。 其次,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性造成了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教学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保险需要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医学底蕴。而某些院校医疗保险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临床医学专业,这些教师有着深厚的医学知识,但只有少数教师有过保险公司实践经历,多数教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了解有限,缺乏医疗保险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极端是,专业教师都来自于金融保险专业,有着深厚的金融保险学功底但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这些教师都很难将医学知识和医疗保险实务有效结合。 (2)缺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和模拟软件。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保险学、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学、人身保险学、健康保险学、医院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速度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管理条例的罗列。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仅陈述某省市的医疗保险政策或者某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条例、细则,缺乏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和指导,缺乏相关案例的讨论启示与实践延伸。 此外,医疗保险专业在许多高校并未配备实验室或者与其他专业共用实验室,并且各大高校在医疗保险实操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方面投入过少。 1.2 缺乏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医疗保险专业的特殊性,其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发展较为完善,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和领会,这是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匮乏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理性认知和感性了解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1.3 实践课程设置层次不清、实践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实践课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按照教学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组织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相互承接、相互联系的实践课程。然而,现在部分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没有统一的、相互联系的、递进的、完整的实践计划和安排,造成教学混乱的局面,实践课程教育的重点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视,造成实践课程被“混着过”,这些不利于实践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和拓展,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应付实践课、教师胡乱安排实践课的现象。[2]为了进一步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与医疗保险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如去医院医保科、商业保险公司等实操性实习单位熟悉相关专业岗位的职责及办事流程,开展医保政策实操手册的学习,进行 数据处理软件的上机实验等。而这一类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于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安排,大部分支离破碎、流于形式,实际教学质量并不高,也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 2.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双师”队伍建设。 医疗保险专业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包括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授课教师既精通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熟悉医疗保险业务,如医疗保险产品分析、医疗保险计划设计、医疗保险核保理赔、医疗保险产品营销等。然而,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一般的专职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师资配备时,可以考虑安排“双师”教学,即医疗保险专业理论课程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而实训教学,尤其是课外实训教学部分由保险公司相关专业人员负责。[3]“双师”教学既有利于专业教师专心负责和深化理论教学、从而减轻压力,也有利于让学生接受一线专业人员最直接、最权威的指导,亲身体验医疗保险实务操作流程,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另外,各院校要考虑培养具有“双师”特征的专业教师。例如,将现有的专业教师分批送到相关岗位去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回校后便可胜任医疗保险专业相关课内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完全依赖外界师资力量的尴尬局面。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内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包括实训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进行岗位模拟、现场讨论、计算机模拟操作等教学。在校外,各大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如医院医保科、政府医保局、商业保险公司等)、民间团体(如医疗保险协会等)合作,将其建设为长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物参与度和社会问题认知程度。另外,还应当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相关单位在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培育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人才。此外还应加强与外界交流,建立多种渠道,及时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以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做出更好的安排和计划。 (3)实践教学资料的准备。 实践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实践模拟操作软件等资料。体现出各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实践的方式及手段、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办法。根据需要编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一部,教学软件可以通过外购或其他途径取得。 2.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形式。 (1)课堂实践教学。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两个部分。在介绍基本理论知识时,由于侧重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进行,具体形式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双方辩论的形式进行;在基本制度运用阶段,其实践内容应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基本制度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基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应能够体现社会医疗保险职位的特点。可以按照医疗保险的职位设计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模拟实际职位手工操作与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具体做法是:提供固定场所建立模拟职场和实训室,引进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课堂教学企业化管理试点,装备模拟保险流程各环节的专业教学软件。 (2)校园实践教学。 在学校模拟保险企业等开展有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保险文化和职业素养。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适应保险市场的社会竞争能力。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普及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咨询服务。 科研和创新活动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赛也是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6]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医疗保险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医疗保险专业要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新苗计划”、“未来学术之星”等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3)社会实践教学。 校外综合实习部分结合学生毕业实习进行。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社会实践中的医学实践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医疗保险专业开设医学课程是专业工作的需要,但实际教学中总认为知道一些临床医学知识即够用,忽视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校外实践,医院临床实习是必不可少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的社会实践部分应建立医院临床实习和保险公司、医保部门“双实习”制度。[7]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特点可以选择医院、医保中心、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由实习单位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具体的工作。其内容应体现社会医疗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安排实习的内容,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具体内容和程序可与实习基地教师合作确定。力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有良好的实习效果,获得实习单位好评,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实现实习后直接与实习单位签约就业。 (4)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安排,可将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独立实验课、专业课题调研课、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等形式,开展课内外相关实习课程,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整个专业实习课程整体流程,培养出实操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专业与市场对口的学生。[8] 1)理论课程与实践结合。如《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主要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医疗保险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 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 1 周布置下去,第 1 7 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做统计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如:承担了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因此会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或平时的实践课程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对策,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2.3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课程的考核应当体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可以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采用“过程评价+考试考核”综合评价模式,考试考核学生对医疗保险学基础理论、基本制度的掌握情况,其中过程评价主要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选择相邻两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对照,以此来评价其教学效果。 3 结语。 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形式和评价,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能力的拓展和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医疗保险论文:台州农村医疗保险调查报告分析 摘要: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旨在改善农村的医疗现状,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这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坚定不移地实施广覆盖、低水平的医保政策的过程中,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并没有随之而消去,而医保制度的缺陷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浙江台州地区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关键词:农村;医保 近年来,医疗保险覆盖面在逐步扩大,很多农民们也都加入到了参与医疗保险的队伍中。投保无疑能给农民们带来巨大影响,在面临高额医药负担时,是真正能够给农民们带来实质性帮助的措施之一。我国的医疗保险大体上有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及预防保健合同等多种形式,其中合作医疗是最普遍的形式。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支持、农民群众与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资、在医疗上实行互助互济的一种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旨在改善农村的医疗现状,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1 调研方法 本次调查立足于台州农村的基本医疗保险情况,以问卷调查为主,以访问调查为辅,以随机选取得椒江的上京村、路桥的士岙村、三门的长浦庄村以及温岭的陈家宅村四个村为样本展开调查,按不同年龄分别发放问卷100份,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因为考虑到年龄太小和太大的村民对农村医疗保险不是很熟悉和了解,因此更加侧重于20~60岁之间的村民的看法和反映以保证问卷的有效性。 2 调研分析 2.1 农民对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满意度不高 由此知道,农村医疗保险体系在落实和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相关部门对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宣传严重缺乏 在对相关部门对农村医疗保险的宣传的调查中。呈现出一个严峻的事实。其中55%的农民都选择了选项中的不宣传,有力地说明了相关部门如乡镇政府或村委在保障医疗保险得到落实方面做得不够好,因为宣传不到位,农民对这项制度也就不了解,也就无法信任它,到最后农民是基本享受不到这种保障。 2.3 农村医疗保险中个人所承担费用偏离 2.4 现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还存在很多缺陷,亟待改善 通过对在调查过程中表示不参保的村民的进一步调查,他们不参保原因的结果显示,如图4分别有10.7%、15%、20%和6%的村民表示担心管理存在漏洞、害怕得不到保险赔偿、不了解内容和程序以及政策不稳定,总结一下,其实就是农民担心农村医疗保险政策得不到落实。他们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尤其是在对政策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出了状况也不知道该如何去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所以干脆就不拿出这个钱。 另外,还有15%的人表示投保没有足够的资金。这是出乎意料的,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还太浅了。只有7.7%和5%的人反映投保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在外务工的医疗费用不能回户籍地报销,这分别是个人的经济原因和政策政策所存在的一点漏洞。 3 措施 针对调查分析的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条措施: (1)重视医卫知识宣传,促进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水平。 (2)加强医疗保险政策宣传,普及医疗保险。尤其是社保性质的医疗保险。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医保改革的意义讲透内容讲清,政策讲准。按国力发展水平,在国力资助下逐步覆盖全民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3)重视疾病治疗标准化指导。如住院天数、医卫服务、高效药物、高效设备、指导价格都应有国内外统计数据反馈给医院及保险机构并对外公布,促进提高医卫效率,促使大病治疗费用下降。 (4)医卫管理部门及保险机构应与消费者保护协会加强对医卫机构的监督,反对一切不正当行为。保证医保费用正常使用。 (5)加强立法,在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下保证医保政策落实。 相信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改革,我国的医保制度会得到全面落实,并真正做到卫人民群众服务,实现其价值。
矿山地质技术论文:石料矿山地质勘查与找矿技术的认识 [摘要]文章在认识我国矿产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对石料矿山可开采性前提进行了综合描述,包括地形地质测绘、取样和测试、试采三方面,随后分析了进行地质勘查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不断的改进地质勘查的技术,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最后结合现有的找矿技术进行分析,认清找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地质勘查 找矿工作 技术分析 1石料矿山地质勘查方法和过程 (1)地形地质测绘。为了较为真实地反映石料矿范围内和附近的地形、地貌状况,需对石料矿山确定对应比例尺的地形图进行实测和测量标定矿区范围一定范围内的重要建(构)筑物的具体位置,利用地形图能比较准确地计算矿区范围内的石料储量,进行地形地质测绘工作,具体包括:查明岩体或岩层的赋存状态,矿区最低点与最高点的相对高差;岩石的花色品种及其变化规律、色斑、色线、有害矿物及有害岩脉、夹层情况及其变化规律;构造及节理裂隙的发育情况及其对开采的影响,可能产生的荒料块度;矿山开采条件,包括覆盖物厚度、风化带和破碎带深度,采场布设的方案,矿山公路的修筑里程及修筑条件等。 (2)取样和测试。石料的取样和测试项目有很多,本文选取装饰性、荒料率和出料率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①装饰性,即花色和光泽度的确定是将磨光的样品置于1.5m处目测,确定矿石颜色、花纹与光泽是否能达到商品的要求,与大批量样品或标准样对比,确定色调与花纹的稳定性,要求在小范围内不能有显著变化。同时,取样点的密度和具体位置的布局要以能控制矿体中矿石花色的变化为标准。②荒料率即在一定范围内采出的荒料体积与该范围内的原矿体积之比。③出料率是出材率是每立方米荒料所能产生的有效石料的面积,它是由矿山实际采出的荒料送加工厂再处理后得出的。(3)试采。试采是在拟投资开发的矿山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小块地段进行简单的手工或机械化采挖,判别矿山投资可能性的一种方法。试采过程中要随试采进展对采坑作详细地质记录,采取样品,进行必要的测试,记录其结果,并计算不同部位的荒料率、出料率和荒料及生产的成本。 2石料矿山地质勘查内容分析 (1)踏勘选点。石料矿山选点应根据当地建设和市场需求,通过路线调查,选择矿体岩性简单、延展稳定、断裂构造不发育、出露良好、覆盖层薄、风化浅、开采技术条件简单、交通运输相对方便以及开采对环境影响小、对公路、铁路、通信线和人居安全有保障的区域,还要充分考虑矿山开采完毕后的复垦还绿条件,合理划定勘查区范围。 (2)地质勘查。普通石料矿产勘查工作以地质观测研究为主,配合少量必要的探矿工程,填(测)制勘查区地形地质图,调查研究残坡积覆盖层和风化层的厚度与分布规律,基本查明矿体内部结构复杂程度和断裂构造对矿体的破坏程度;调查开采技术条件,测试石料的理化质量指标,编制勘查地质报告。地质勘查的重点是对矿山发展不同阶段的勘查工作,包括:①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的勘查,为了使矿山服务的年限得到延长,促进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在重要的原材料和固体能源大中型矿山地区,要进行大规模的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的勘察工作。②对矿山生产阶段的勘查,矿山企业要对矿山服务的年限做好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合理、科学的对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扩大资源储量;做好矿山的摸底探测工作,扩大找矿范围;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勘查效率。③综合评价和勘查共伴生矿和尾矿,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政策来规范矿产尾矿资源的利用,调查资源。④关闭阶段的地质勘查工作。矿山企业要严格的按照法律的规定保护好矿山的环境。在矿山的开采的活动结束之前,闭坑的地址工作要做好,另外闭坑的地址报告要提交。 (3)原始编录、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地质剖面测制、地质填图观测点、探矿工程等原始编录必须在实地(现场)进行,取准、取全第一性资料。各项原始资料应及时进行质量检查验收和综合整理。工作质量按现有的法律标准执行。勘查地质报告做到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数据准确、真实可信。 3找矿工作分析 (1)找矿工作的重要技术分析。包括:①找矿方法的综合利用和联合解释。从岩石的物理性质差异的角度出发认识深部地质结构和成矿规律时利用先进的技术,在测量时用精密的地球物理仪器,这样才能够获得准确的数据。对于数据和图标要进行适当的校正,将高精度的资料图谱输出;为了达到高水平的解释效果,要加强各个与地质勘查工作相关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密切的合作。②甚低频电磁方法。这种方法方便快捷,勘察迅速,勘察的方式也比较灵活。首先用Fraser滤波等处理所测得的数据,将掩盖区异常的地质体和产状以及展布的方向根据地质研究控矿规律和矿体的赋存规律进行有效的圈定,进行矿体空间赋存部位预测,最后提供找矿额度依据。 (2)找矿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地质勘查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在进行了地质人才管理机制的改革后,地质勘查得到了人才队伍逐步精炼,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①基础地质勘查工作投入相对较少,找矿缺乏基础地质资料保障。②尚未建立市场为主导的地质找矿机制,地质工作市场主体缺位。③地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体现在专业使用不合理,技术人员和地质勘查队伍不稳定等诸多方面。 (3)解决找矿工作问题的建议。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多元化的投资平台,以地质勘探为契机,建立一个统一的,有竞争力的,开放、有序的矿业市场和交易平台,建立对企业的重点在矿产勘查领域的大型国有投资挖掘市场主体地位。 控制投资结构,增加国家和地方地质勘查业的政府投资,过滤投机性投资的政策引导,刺激社会资本。鼓励各级地质工作的实际投入水平,提高公众福利,并加快技术水平。促进地质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和地质工作的法律规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按照新的工作思路,依靠政府调控和市场监管来实施找矿工作。 4结束语 总之,充分认识找矿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做到“对症下药”,结合现有的找矿技术不断的开拓新的有效的找矿的技术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效益,使矿产资源短缺的现状得到缓解。实现勘查矿产资源的有效整合,地质找矿要素的优化组合和石料矿山企业的有效发展。 矿山地质技术论文:关于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几个主要技术问题的探讨 摘要:当前,只有针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危险评估工作,探讨其中涉及的专业技术问题,才能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本文简述了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的确定方法,列举了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评估标准,明确指明了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注意要素和实施建议。 关键词:矿山 地质灾害 危险评估 技术问题 探讨 矿山地质灾害会对矿山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严重时会导致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还会对自然资源造成浪费,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我国大小矿山地质灾害问题频发,给国家和人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国家必须要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地质灾害危险评估方案,运用相关的技术条件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1 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的确定方法 划定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是灾害危险评估中的重要环节,能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划定评估范围就必须要以计划采矿用地范围为依据,由矿区外缘向外扩散一个特定范围,当遇到特殊的地段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整个发育区和有可能造成事故的地区划分到危险评估范围中。针对以下几种情况,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范围确定方法也存在差异。 1.1 露天开采矿井的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范围 露天开采矿井常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地陷、地裂、崩塌、瓦斯爆炸和地下透水等,除此之外,还有可能遭受到因露天矿井边坡失稳而引起的一系列二次灾害。所以,在研究推算露天开采矿井的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范围时,一定要考虑到矿井边坡稳定性的问题,严密地计算出矿井边坡的影响范围,并以此为推导依据,确定露天开采矿井的灾害评估范围。 1.2 地下开采型矿井的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范围 地下开采型的矿井由于深入地下作业,在开采完成之后很容易形成采空区,使得矿井上覆岩层出现变形情况,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在研究推算危险范围的时候,一定要运用专业的推导公式进行运算,并结合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上覆土层的厚度等因素的影响,以此确定下地下开采活动形成的地表裂隙范围。 1.3 特殊地段的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范围 当勘测活动遇到一些特殊的地段,如泥石流高发地段、地陷区等,工作人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经验,将灾害危险评估范围扩大到100米之外的安全地带。 2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评估标准 2.1 危险性较大的情况 一般来说,矿区周边的沟谷区、具有发生滑塌事故的地形条件地带和土地沙漠化严重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不仅如此,采矿矿层厚度和层数大小也是影响矿区发生地质灾害的重要条件。当采矿矿层厚度超过十米、采矿层数超过两层时,危险系数将会直线上涨,大大增加了矿坑突水事故、瓦斯爆炸事故和矿山自燃事故的发生几率,会对井下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巨大危害。除此之外,该地段还很有可能会出现泥石流灾害,对矿区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2 危险性中等的情况 在矿区周边的风沙地貌区、曾经出现大面积地陷灾害或具有轻度水土流失现象的地区较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这些地区开采矿层厚度一般大于三米,但采矿层数仅为一层,上覆基岩和土层的厚度往往超过七十米,较为坚固,不易发生形变。该区域的居住人口较少、密度较小,居住范围较广,人口分布较为分散。而且,这些地区基本不具备诱发泥石流的条件,相对来说较为安全。 2.3 危险性偏小的情况 地质灾害危险系数较小的地区往往不存在滑塌情况,水土流失情况也较为轻微。这些地区不仅开采矿层厚度小于三米、采矿层数只有一层,而且上覆基岩和土层的厚度超过七十米,极不容易对地表造成裂隙或其他地质灾害,一般不具备泥石流的诱发条件,基本上不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灾害。 3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注意要素 相关部门进行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主要是为了保障矿区周边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受到损害,最大程度上保护矿区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受采矿活动的影响,迎合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能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3.1 数字化矿山的运用 数字化矿山平台包含了许多系统(如图一所示),它可以通过数据仓库集成技术,建立完备的矿山数据资料中心,有效地整合和利用生产数据。除此之外,还能够借助地质测量模型和三维仿真等核心技术,帮助降低矿井安全生产和管理难度,是一项十分实用的现代化技术。 数字化矿山是数字化地球在矿山开发中的应用,通过在矿山范围内建立一个三维坐标主线的方式,将矿山中的主要信息构建成一个专业的矿山信息模型,帮助工作人员快速精准地了解矿山中的各种信息。 一般来说,结合矿山安全监测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有效为矿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安全等提供原库调用服务,能够为矿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以达到减少工作人员的负担、推动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3.2 加强日常生产地质管理工作 3.2.1 有效延长矿山寿命 矿产资源是短期内的不可再生资源,一座矿山的矿产量有限,要想延长矿山的寿命,就必须要加强地质管理工作,扩大对盲矿和新矿床的找寻范围,运用科学化的技术手段,提高找矿的准确度,结合新的理论和技术,尽可能地延长矿山的使用寿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地质技术管理工作还能解决由于矿山复杂的内部结构而导致零碎小矿体难以开采的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小矿体的回采率。 3.2.2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在地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采用有力措施、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实现矿产回收率最大化。矿山在开工建设之前,必须要保证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考察以获取健全的地质数据资料,为后续评估工程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达到防治矿区地质灾害的目的。 3.3 工程措施 在具体的防治过程中,应该时刻提高警惕,尽量在灾害发生前进行有效预警和防御措施,对于可以避免的地质灾害尽可能地采取避让的态度,如遇到实在避免不了的地质灾害,则一定要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灾害治理方案,以确保矿山工程的安全、顺利运行。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技术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如图二所示):主动型、被动型和复合型。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我国大小矿山地质灾害问题频发,不仅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也给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国家必须要针对矿山地质灾害问题进行危险评估工作,以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使国家自然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还应该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地质灾害危险评估方案,分三种情况(露天开采矿井、地下开采型矿井和特殊地段)去划定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范围。可以通过对矿区周边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开采矿层厚度和层数等信息,分析判断出该地区出现地质灾害的风险等级;还可以通过加强日常地质管理工作、使用数字化矿山平台等方式实现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矿山地质技术论文: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技术初探 [摘要]矿产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尤其对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影响十分深远,因此在强调环境保护的同时,应运用治理恢复技术来保护矿山周围环境。本文简单介绍了露天开采对地质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分析了相应治理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露天开采 地质环境 治理恢复 对于露天开采矿山来讲,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十分严峻,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矿山周围的环境问题,将土地生态功能恢复到合理水平,就需要开采方对矿山开采所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科学评估,以及采用相应技术手段来治理恢复,在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的同时预防重大地质灾害事故,最终实现矿产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 1露天开采矿山所形成的地质环境问题 露天开采矿山所形成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是耗费了大量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土地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矿山原有生态系统被打乱,如果不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治理,土地便难以恢复成为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土地,此外,矿山边坡因开采而失去稳定性,容易发生地质灾害,露天开采后造成的废弃物持续污染着矿山周围的地质环境。 开采矿产避免不了破坏原岩结构,而采剥作业则让边坡岩体内的原始应力失去作用,进而形成次生应力场,在结合其它外因的共同影响下,边坡岩体很容易出现变形,岩体稳定性降低,最后发生散落、滑落甚至坍塌。随着露天开采作业的深入,如果气象骤变,例如发生强降雨或地震等,高边坡在重力作用下很有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严重地质灾害。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手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的目标在于使自然和经济综合效益得到共同提升,矿山开采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其中包括影响最小化原则、无害化原则等,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对严重破坏的自然环境要予以治理和重建,配合国家相关立法,最后让矿山地形、边坡、植被恢复到合格标准,与地区周边环境保持一致。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与预测评估结果,露采区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防治区;排土场和工业场地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次重点防治区;其他区域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一般防治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含水层影响与破坏防治工程,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与破坏防治工程,土地资源影响与破坏防治工程。预测开采后的采坑有引发崩塌的可能性。保护及治理措施必须根据露天开采环境而制定,结合矿山实际生产情况编制具体治理细则,因地制宜、综合利用,以最小化投资赢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1环境保护及治理任务目标 根据露天开采矿山的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恢复目标,可以将具体任务分类成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评估周围地质环境,对当前生态系统现状全面调查,然后出具现状评估。 第二,以露天开采作业进度为基础,编制配套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预测评估。 第三,结合现状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预测评估结果,将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加以区分。 第四,让分区结果落实到露天矿山开采计划当中,总体部署地质环境保护及恢复工作分期目标,包括对应的阶段与实施对象。 第五,按照分期目标和实施对象来开展矿质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恢复工作。 2.2露天开采场地恢复治理 露天开采场地的恢复治理可以选择对底层平台进行回填,而回填材料的选择主要根据阶段性开采作业形成的废弃矿渣和剥离岩土,回填治理的高度并非时是将其还原,而是确保治理后的露天开采矿坑和废弃采矿平台具有合理的地面坡度,符合自然排水要求。 具体回填作业参考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露天开采台阶上设置排水沟,让地表水经过排水沟流向原有的排泄口,降低台阶积水。 此外,可选择在未来开采作业中所形成的废弃矿渣及剥离废土对露天开采场地回填,各个采矿平台表面全面用土覆盖,厚度建议保持在0.3m。 最后,回填中可以根据废弃矿渣大小,自下而上按照由粗到细的顺序来进行回填和碾实,防止表面废石粒径太大而造成渗透,最终地面设计坡度不应大于10°,符合自然排水要求。 2.3治理排土场 刚落成的排土场很容易因暴风雨而出现坍塌,矿区内的废弃矿渣和剥离废土如果无序排放,其稳定性很容易出现变化,所以可通过一定治理方法来实现防护:1.削坡整平 ,降低坡高和坡角,或者削坡整平;2.边坡加固和支护3.为坡面设计排水沟,降低坡面因露天开采而形成的侵蚀及滑坡可能性。排土场治理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开采作业前收集到得表土来覆盖表层,如果没有合适的表土,也可以用不具污染性的物料来覆盖。 2.4治理土地植被 露天开采矿山会形成一些推积和挖损,地貌遭到破坏,影响原本的自然景观,使矿山地形地貌与开采前发生变化,损坏了原有土地资源和地表植被。针对这一问题,在露天开采工程筹备阶段以及挖损前,可选择对即将受破坏的场地进行表土剥离,首先把表土存放在客土场,等到恢复治理时再用表土进行恢复。利用栽植技术将邻行定植点错开,确保定植时苗干竖直,深浅得当,填土后踩实,最后再覆盖虚土。栽植深度最好超过苗木根颈,栽植后立即浇水,提高造林成活率,最后要实行一定抚育管理,保证造林成活率的同时,让植被恢复到最佳水平,抚育内容主要在于浇水、看护和松土,控制浇水量,不同干旱程度要适度选择浇水,力求不旱不涝,然后防止病虫,实现苗木成林。 3结束语 露天开采矿山会加剧地质环境恶化,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对开采作业产生的土地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以及植被破坏进行治理,最大程度上防止矿山地质环境的不断恶化,让开采作业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将因露天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时有效的弥补和恢复。 矿山地质技术论文:浅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法与技术 摘要: 本文根据工程实践,阐述了京昆高速沿线(保定段)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法与技术,对工程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与业内同行进行探讨。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掌子面治理;采矿平台治理;废渣堆积边坡治理 0 引言 京昆高速沿线保定段满城县境内周边建有多处建筑用白云岩矿山,矿山经多年开采形成多处残岩断壁、采矿平台、废渣堆积边坡及多处崩塌、不稳定边坡灾害隐患。矿山开采彻底改变了原生地形地貌和景观,取而代之的是千疮百孔、弃渣漫山的人文景观,影响河北省对外形象。为改善京昆高速保定满城县境内段的交通运输环境,确保京昆高速安全运营,保定市国土资源局对其沿线建筑用白云岩露天矿山采取了关、停、并、转(搬迁)等管理措施,自2012年6月开始,先后开展了系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本文对相关矿山地质环境掌子面治理、采矿平台治理、废渣堆积边坡治理、绿化工程树种选择等方法与技术进行总结,对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工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与业内同行进行探讨。 1 掌子面治理工程方法与技术 保定满城县境内段建筑用白云岩露天矿山,因采矿活动形成的掌子面均为高陡岩质边坡,边坡高度一般为10m~100m,边坡角度一般为45°~75°,爆破开采在掌子面上形成厚薄不一、大小不等的危岩体,易发生崩塌或掉块。 京昆高速公路距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区的距离一般在100m~1000m,部分治理工程局部位于爆破安全范围以内,因设计工作多回避爆破施工方案,工程中一般禁用爆破法施工。掌子面危岩清理及掌子面上种植池或台阶开凿等一般采取人工结合机械的手段,因未受爆破震动影响的岩层岩石坚硬,工作面高且狭窄,决定了在掌子面上开凿种植池或台阶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但治理工程涉及的掌子面均在高速公路的可视范围以内,掌子面的治理效果直接决定了整体工程的治理效果。因此,掌子面治理工程既是工程的治理难点又是工程治理的重点,选择有效、合理的治理方法与技术十分重要。 1.1 掌子面危岩清理 1.1.1 危岩清理方法与技术 掌子面危岩清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残存在掌子面岩坎、岩腔或裂缝中的块石和碎石;二是受爆破震动影响或被裂隙切割形成的危岩体。工程设计一般根据掌子面的高度、危岩体数量和规模大小、坡面和坡顶松散物情况,综合考虑确定清危方法和工艺。一般根据危岩实际情况,掌子面岩坎、岩腔或裂缝中的块石和碎石,设计采用蜘蛛侠人工清理方法,主要工具为撬杠和锹镐;受爆破震动影响或被裂隙切割形成的危岩体,因需清理量大,设计采用搭设综合脚手架人工清理方法,主要工具为撬杠和千斤顶。 1.1.2 上述清危方法优、缺点 人工结合机械手段清理危岩的方法,优点是投入少,比较安全。缺点是坡面的大块石、受爆破震动及裂隙切割形成的危岩体,因体积大、需清理量大,人工无法彻底清除,宜留下安全隐患。为彻底消除掌子面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对人工无法有效清除的较为集中的危岩体,建议设计之初即聘请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编写爆破专项设计,在保证高速公路运营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浅孔爆破法进行清除。 1.2 掌子面绿化工程 以京昆高速沿线(保定段)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二期项目施工A包为代表工程,设计掌子面绿化工程为在掌子面上利用凿岩设备等距(6m)开凿种植台阶,开凿台阶宽度一般0.6m,高一般0.8m,台阶上砌筑种植池,外缘用M10水泥砂浆砌筑水泥砖池壁,壁厚0.12m,高度0.4m,然后在种植池内覆土,前后栽植爬山虎两排,每延米栽植爬山虎幼苗5棵,以达到垂直绿化的目的(其他工程类似绿化方法为在掌子面上利用凿岩设备凿取种植池,“品”字形布置,种植池间距2m,行距不大于12m,种植池长、宽、深基本规格为1m×1m×1m,然后在种植池内覆土种植爬山虎。 工程实践表明,在高陡掌子面上利用凿岩设备开凿种植台阶,因岩石坚硬、施工空间狭小,施工十分困难。人工开凿台阶、台阶砌筑种植池绿化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实现掌子面全面绿化,绿化效果较佳;缺点是工艺烦琐、施工困难、施工周期长、存在诸多不可预见因素。 2 采矿平台治理工程方法技术 2.1 平台整理 设计一般要求根据采矿平台的现状,“因地制宜”,“随坡就势”进行平整,避免大开大挖,防止出现新的地质环境问题。平台整理以机械手段为主,辅以人工相结合。平台整理宜充分利用掌子面治理工程形成的废渣,粗粒铺垫于底层、细粒铺垫于顶层,回填废渣宜采用推土机分层碾压法,单次回填厚度不宜大于30cm,碾压遍数3~4遍,压实系数宜不小于0.93,废渣回填总厚度以不小于1m为宜,以为生物工程绿化提供基础条件。 2.2 覆土造地及植被绿化 采矿平台覆土造地及植被绿化工程,设计多采用全覆土造地生态重建技术。这种方法是完整基岩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最有效的方法,其工艺简单,易于实施,亦称客土法。即从异地运进土壤,覆盖在采矿平台之上,客土厚度一般60cm以上,以利于植物生根发芽、成活为原则。 工程实践表明,受场地地形条件等制约,掌子面清危工作多不彻底,掌子面残留危岩与碎石在雨、雪等作用下仍可能崩滑,崩滑物有可能对平台上的治理工程及重建植被造成较严重的破坏。因此,采矿平台治理工程中建议在掌子面坡脚设计构筑崩塌缓冲接收平台,以降低坡面高差,尽可能避免掌子面崩滑物对平台治理工程及植被造成破坏,并有效减缓坡面雨水对采场的直接冲刷。建议接收平台坡面坡度宜在3°~5°之间控制,平台宽度视掌子面坡脚废渣储量决定,高度不宜大于3m。另外,由于工程区域属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缺乏的地区,为解决矿山土地复垦后植被生长用水问题,建议采矿平台治理工程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平台上的采坑尽可能设计建造蓄水池。此方面,京昆高速沿线(保定段)矿山环境治理一期项目施工A包,利用采矿平台深坑建造了一集水池,取得了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矿山地质技术论文:地下开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初探 摘要: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产生了各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文章以新郑市井采煤矿为例,从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含水层的影响与破坏、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与破坏以及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与破坏进行了现状、预测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治理措施与建议。在矿山开发过程中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以减少或防止矿山开采活动造成的地质环境影响与破坏,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煤矿;地质环境;环境保护;王行庄 王行庄井下开采煤矿位于郑州市南40km处,矿井自2004年开始建设,2007年正式投产。矿区登记面积71.89km2,该矿主采二1煤层,兼采二3煤层,矿山剩余服务年限 80 余年。矿井采用立井开拓,罐笼提升,中央并列式通风,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开采。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120 万吨 / 年。 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 根据实地调查,目前矿田有地面沉(塌)陷8处,形成地面沉(塌)陷区0.77km2,造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大;地裂缝11条,影响面积0.25hm2,多见于塌陷区边缘,规模为小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黄土崩(滑)塌地质灾害2处,崩塌体小于200立方,规模为小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1]。 矿山开采引发、加剧和遭受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地面沉(塌)陷和地裂缝地质灾害[2]。该矿全部开采后,全区地面沉(塌)陷面积将达到39.46km2,全区将出现长期或季节性积水面积38.36hm2;另外,地表将新增地裂缝灾害。因此预测全井田矿山开采引发地面沉(塌)陷和地裂缝危险性为大。全区开采后,预测直接经济损失将达2.5亿元。 县级重点保护文物欧阳修墓和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战国墓群下设有保护煤柱,预测其遭受矿山开采引发的地面沉(塌)陷和地裂缝危险性为小。 对含水层影响分析 该矿开采对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上、下石盒子组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组影响较轻,对孔隙承压水含水层、岩溶裂隙承压水含水层影响为严重[3]。 地面沉(塌)陷区内二1煤、二3煤组顶板砂岩含水层结构被破坏,水位大幅下降;日疏干开采量为2160~2880m3,二1煤层以下岩溶含水层水位下降91.81~95.01m,矿坑排水对二1煤层以下岩溶含水层影响严重。 煤矿开采对第四系上更新统孔隙潜水含水层影响较轻,对其它地层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组、岩溶裂隙承压水含水层影响为严重[4]。 矿坑水排出地表经处理合格后做为生产生活用水,不予外排,矿山开采对矿区及其周边地下水质影响程度较轻。该矿在矸石浸出液中有毒有害元素含量均很低,各项指标均低于规定的含量标准,因此矸石堆放对地下水的影响较轻。 预测矿区煤层开采后矿井排水影响范围约为矿界外1800m~127500m(渗透系数取最大值27.1443m/d。矿山开采对地下含水层的影响大于矿区范围。矿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主要取自浅层地下水,因此对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造成影响较小。 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分析 该矿工业场地、交通线路占地0.28km2。其中工业广场占地改变了原有地貌形态,造成生态景观系统在空间上的不协调性,对地貌景观及周边环境影响为严重,交通线路占地较少,对景观影响较轻。井田开采形成地面沉(塌)陷呈碟状,改变了以前平坦地貌形态。地裂缝累计影响面积1.479hm2。地面沉(塌)陷及地裂缝对原生地形地貌景观影响明显,破坏程度为严重。 根据前述预测全区开采结束后,该矿将形成地面沉(塌)陷面积39.46km2。开采后地表最大水平变形值将达到28.33mm/m。因此全区开采形成的地面沉(塌)陷对原生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程度为严重。同时,该矿每年产生大量的矸石长期堆放对地貌景观影响为较严重。 对土地资源影响分析 该矿土地资源占用与破坏因素为地面沉(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及工业场地占用土地。井田范围内已形成较大面积采空区和地面沉(塌)陷,工业场地及矿业活动已造成土地破坏与水土流失,占用土地大部分为耕地[5],该矿工业场地生产及地下采矿活动对评估区土地资源影响为严重。 矿山生产期工业广场、出入场公路等设施对将持续占用土地资源,井田煤炭开采将形成大面积采空区和地面沉(塌)陷区,矿业活动将加剧土地破坏与水土流失[6]。该矿开采终了后工业场地及地下采矿活动对评估区土地资源影响为严重。大面积的采空地面沉(塌)陷将改变矿区地貌,在地表出现下沉的同时,还将出现地面积水、伴生地裂缝等现象,同样对土地资源产生严重影响。 2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2.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2.1.1 地面沉(塌)陷及地裂缝地质灾害 进行地面变形监测,采取专业监测与简易监测相结合方式开展[7]。首先设置固定的监测点进行水准测量,监测网点布设达到基本控制塌陷区形态,准确测量塌陷面积和下沉深度为宜。其次要对地裂缝、建筑物开裂采用人工现场调查、量测,提前采取预警、避让,并及时维修。地面变形监测需长期、连续地监测,以便掌握地面不沉(塌)陷、地裂缝的形成发展规律,提早预防、治理。 在采矿过程中,调查采空区及空巷位置,预防采空区及空巷提前冒落,还应预留安全煤柱,利用矿渣回填采空区等措施,减少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的发生。对于裂缝建筑物采取维修甚至搬迁措施,确保人员安全。 沉(塌)陷区使耕地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形,从而影响矿区的农业生产,稳定后应进行土地恢复治理工程。在塌陷的边缘地带出现的地裂缝及时进行回填处理,治理地裂缝一般采用填埋、灌浆、防渗处理。 2.1.2 崩(滑)塌地质灾害 采取全面巡查和重点监测相结合的办法,主要采用巡视法监测,据监测数据分析变化速度和发展趋势,判断发生采坑边坡崩(滑)塌的可能性,及时制定防治方案。对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区域的高陡边坡设立监测点,重点监测边坡重点在崩滑面(带)等两侧点与点之间的相对位移量。 在可能发生崩(滑)塌区周围用铁丝网封闭,设置安全警示牌,防止人畜误入。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削坡降低坡高、坡角,或修筑拦墙、疏浚矿区排水系统,消除诱发灾害条件。 2.2 含水层破坏恢复治理工程 矿山开采对含水层影响严重。在地面塌陷坑、工业广场修筑排水沟、引流渠、防渗漏处理等措施,防止有毒有害废水、固废淋滤液污染地下水;揭穿含水层的井巷工程,应采取止水措施,防止地下水串层污染[8];采取帷幕注浆隔水、灌浆堵漏、防渗墙等工程措施,最大限度阻止地下水进入矿坑,减少矿坑排水量,保护地下水资源。 矿井水经沉淀处理后,主要作为井下生产用水,对环境影响不大。含水层破坏恢复治理主要依靠自然恢复。采矿过程中,对疏干排出的地下水进行处理,加以利用,用于矿山生产生活用水。矿山闭坑后停止对地下水抽排,在一定时期内可自然恢复。定期对含水层的监测,主要监测矿区地下水位、排水量及水质变化,防止污染含水层。 2.3 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破坏恢复治理工程 该矿区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破坏预防工程,主要体现在地面沉(塌)陷和地裂缝地质灾害的预防及煤矸石综合利用,以减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同时减轻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 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的恢复治理将结合地面塌陷、地裂缝综合治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实施可以修补和恢复矿区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矿山开采期间,挖方工程(鱼塘)、道路工程、排水沟工程,在工程外侧实施绿化,可以进一步美化地貌景观。闭矿后,拆除工业场地废弃的建筑物,清理平整地表,复耕或植树种草以恢复土地功能。 3 建议 3.1 矿山建设,应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矿山建设应做好地质灾害的“防”与“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突出“以人为本”,做好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防灾预案。 3.2 该矿山建设开采过程中存在引发、加剧,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矿山及全体职工一定要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性有足够清醒的认识,灾害意识要时时在心,查之入微。 3.3 加大科技投入,改进开采方法,优化生产工艺,尽可能的降低矿业开采对矿区环境的破坏,根本上减轻地面塌陷危害,减少地面裂缝数量与规模;加强对煤矸石和矿坑水的综合利用研究,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 3.4 矿山建设中应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矿山开采过程一定要把环境保护工作同步开展起来,努力创造绿色矿山,使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做到人类、资源、环境协调发展[9]。 3.5 对矿山生产期结束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保持开展综合研究,完善闭坑后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工作。 矿山地质技术论文:测绘技术在矿山地质测量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测绘技术在矿山地质勘查中也得到了的广泛的应用,这也成为发展地质勘探项目的一种手段,如何与时俱进的将现代化科学技术同矿山测量工作结合起来,提高矿山测量精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测绘技术在矿山地质中的测量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提高矿山测量技术的应用,提高矿山测量的效率与效益。 【关键词】测绘技术;矿山测量;应用 1.矿山测绘技术概述 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能源以及其它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通过长时期大面积的开采,使得矿区环境的破坏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矿区经过长期开采,严重破坏了矿区地质结构,造成地面大面积形变以及沉降。矿区地形的沉降与变化不仅会导致周围的地形、水文以及生态环境等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影响,而且还容易对矿区周围的地面建筑物以及一些基础性设施造成破坏,如果矿区附近存在比较稠密的居民区,地面沉降以及变形还会危及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必须要重视矿山测量的研究和发展。通过实现现代化的测绘技术以及仪器,可以对矿区地面以及地下的空间、资源和环境信息测量,为合理、有效地开发矿产资源、保护资源环境、治理矿区环境服务,为我国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 测绘新技术及其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2.1 全站仪及其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全站仪是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的简称,通常还称为电子速测仪或电子全站仪。它能把测角、测距、微处理机部分结合成一体并自动的控制测角、测距,自动的计算高差、坐标增量、水平距离等,同时还能自动的显示、存储、记录和输出数据。由于全站仪对测距发射轴和接收轴同望远镜的视准轴实现了三轴共轴,其比较适合对空间点和移动目标的测量。全站仪的内部测量软件及其丰富,若能很好的运用在矿山的测量工作当中,不仅能有效的简化测量的程序,测量工作的精度和效率也可得到提高。 由于全站仪兼有测距仪和经纬仪的优点,可以数字的形式来提供测量的成果,数据能通过计算机和电子手薄进行通讯,性能稳定,操作简便,在矿山的测量工作当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矿区的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地面的控制测量都可运用全站仪来进行测量;井下的测量工作和联系测量也可利用全站仪来进行。以全站仪做代表的数字化、智能化的仪器是矿山测量仪器的今后发展方向。全站仪与现代的计算机技术结合能够建立矿体三维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传输,从而形成矿山测量数据处理系统,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录入、手薄记录以及繁琐计算大量重复性工作。全站仪在露天和井下的矿体生产及建设、矿区土地的复垦、矿体地表移动的监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各大矿测量机构在日常测量工作当中正在用全站仪来取代传统仪器。 2.2 GPS技术及其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1)GPS 静态测量在矿山控制网建设中的应用 矿山建设初期,要在整个矿区建立一定数量的控制点,作为中后期测量、验收、放样的依据。所以控制网的建立关系到后续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是后续测量的依据。传统控制网是通过测角、测边推算控制网点的坐标。其方法有:三角测量法、导线测量法、三边测量法和边角同测法。GPS 定位技术建立控制网与常规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测量精度高。GPS观测的精度明显高于一般的常规测量手段,GPS 基线向量的相对精度一般在10-5~10-9之间,这是普通测量方法很难到达的。2)选点灵活、不需要造标、费用低。GPS 测量,不要求测站间相互通视,不需要造标,作业成本低,大大降低了布网费用。3)全天候作业。在任何时间、任何天气条件下,均可以进行GPS 观测,大大方便了测量作业,有利于按时、高效地完成控制网的布网。4)观测时间短。采用GPS 布设一般等级的控制网时,在每个测站上的观测时间一般在1 到2个小时左右,采用快速静态定位的方法,观测时间更短。5)观测、处理自动化。采用GPS布设控制网,观测工程和数据处理过程均是高度自动化。 (2)GPS-RTK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1)矿区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为满足矿山生产建设的需要,需要对矿山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传统测量方法,通过测量导线建立控制网,根据控制网再进行碎步测量,最后根据碎步测量的结果,绘制成所需要的地形图。工作量大、速度慢、耗时长,需要较多的人才能完成(至少1 个人看仪器、1个人记录、1 到2个人跑尺)。采用GPS-RTK技术,设立好基准站后,每个流动站只需1 个人,单点的测量时间只要几秒钟,配合符号地物标记法,不必用人记录,测量完毕后利用数据线将采集的数据导入电脑中,之后,利用南方测绘软件进行绘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省时省力。2) 点位的放样工作。在矿山工作中,点位放样工作非常多,其中包括:地质钻孔点位放样、矿石和岩石的分界线放样、采场最终边坡放样、矿区施工中的一些道路放样等。利用传统的放样方法,需要将点输入到仪器中,通过拨角、测距的方法来实现,由于不可能一下找到放样点,所以采用逐渐靠近的方法,不停的拨角、测距,直至到达满足精度的放样点位为止。采用GPS-RTK技术进行点位放样,把点位输入仪器的手簿中(相当与一个小型的计算机),手簿屏幕自动显示该点位的方位,测量人员只要顺着屏幕指示的方向移动就可以了,屏幕还显示距放样点位的距离,待到达满足点位精度的点时,做好标记,点位放样结束。采用GPS-RTK放样点位,放样速度快、精度高,使测量人员可以很容易找到放样点位,提高了工作效率。 3.GPS- RTK 技术的不足及测量中的注意事项 3.1 GPS- RTK 测量技术的不足 虽然RTK 技术在矿山测量中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矿区环境较复杂,所以存在一些不利于RTK 作业的因素,如山谷、森林大面积水域、高压线等。通过实际的应用,笔者发现RTK 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一些问题: (1)由于各观测值都是独立观测的,因此,在开始观测前、观测一段时间、观测结束前或仪器失锁后都要联测已知点进行比对才能检查仪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观测的数据是否可靠。 (2)在山谷深处、密集高楼林立区等,RTK 技术的使用将受到限制。 (3)我国在有些地区的高程异常图,特别是山区,存在较大误差,个别地区甚至还是空白,这就使得将GPS 大地高程转换为正常高程的工作变得相对困难,精度也不均匀。 (4)由于卫星高度截止角大小不当,在测量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在某个时间段或区域内解算时间较长,甚至无法获取固定双差解。 (5)外业作业时,需要多块大容量电池、电瓶电力供应才能保证连续作业以保证效率。 3.2 GPS- RTK 测量中的注意事项 (1)为了保证精度,作业过程中移动站和基站间的距离尽量不要超过10km,因为GPS- RTK 在测量过程中将有误差来源,如多路径效应、点位对中误差等。 (2)由于外业测量的最终目的是内业成图,如果测量点较多的话,为了成图的精确性,在外业测量时还需要进行草图绘制。 (3)为了获得较高的高程定位精度,应尽量与测区均匀分布的控制点联测,以求得较精确的高程转换参数。 4.结束语 测绘技术的发展进步,促进了矿山测量的发展进步,新型测绘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逐渐形成以数据采集、输入、分析、处理、输出为一体的技术系统,为矿山的开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改变观念并转变传统生产作业方式,把测绘新技术运用到矿山企业是关系到我国的能源企业能否在21世纪立足的重要之举。今后的矿山测量工作应着重于测绘新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理论、系统和方法的开发,争取我国的矿山企业数字化早日实现。 矿山地质技术论文:基于ASP技术的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摘 要: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是危机矿山勘查项目成果集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户查询利用和共享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成果的一种网络服务方式。本文首先介绍了开发该系统的必要性,然后重点介绍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和系统实现的功能。希望本文在危矿成果的推广应用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字:危机矿山;地质资料;服务;系统 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经过政府和各矿山企业近几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在230个找矿项目中,48个探获资源储量达到大型或超大型矿床规模,76个探获资源储量达到中型规模。在取得找矿突破的同时,通过危机矿山地质资料采集工作,收集了大量原始实物和成果地质资料以及文献资料。由于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所涉及的大部分矿山是我国著名老矿山,其矿床类型大部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的还具有特殊性。为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危机矿产接替资源找矿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及时向社会推广应用,提高地质资料利用效率,共享危矿找矿成果,提高找矿工作效率,扩大矿产资源储量,建设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十分必要。 1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总体设计 1.1系统设计目标 通过调研国内外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技术手段、服务途径和服务方式,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危机矿山找矿工作获取的原始、实物和成果地质资料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信息集成,开发具有数据输入、输出、查询、备份等多功能、全方位、信息共享的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为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汇集地质资料成果,提供获取危机矿山各类地质资料信息的门户,塑造危机矿山立体地质信息形象,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1.2系统设计原则 该系统的设计开发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标准化、规范化和安全性原则。该系统应遵循信息技术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和规范,确保信息资源存储、传输和应用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安全性。 (2)实用性原则。该系统应能满足危机矿山地质找矿资料信息集成的需要,提高其工作效率,方便用户检索查询。 (3)可靠性原则。该系统应有很强的容错和处理突发事件以及报错能力,不至于因某个动作或某个突发事件而导致数据丢失或系统瘫痪。 (4)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原则。为方便系统功能的扩展,该系统宜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简称“SOA”)开放标准,将主要功能写成专门的模块或是类。在系统后期功能扩展和更新维护中只需修改参数、调用或开发新的模块即可实现功能扩展。 (5)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保证实现各项功能的基础上,应以最高性价比配置系统的软硬件,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易学易用,操作简便灵活等。 1.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按照B/S结构,采取多种技术手段设计开发,由后台和前台两部分组成,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后台以ASP技术(ActiveServerPage动态服务器页面,简称“ASP”)作为软件开发平台,选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8数据库设计开发,主要由矿山基本信息管理、项目基本信息管理、矿山新闻管理、原始资料信息管理、实物资料信息管理、成果资料信息管理、文献资料信息管理、矿山图片管理和用户管理等功能模块组成;前台采用Xhtml、CSS、Flash、JS等前端表现技术手段设计开发,主要由导航页面、系统首页、矿山新闻、原始资料、实物资料、成果资料、文献资料和矿山图片等功能模块组成;后台各部分功能模块与前台功能对应信息如表1所示。该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由用户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等三层架构组成,各层作用如下: (1)用户层。用户可以通过该系统前台获得资料浏览、查询、下载等服务。 (2)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是分析、处理系统前台或后台发送和接收到的各类信息,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系统前台或后台。 (3)数据层。数据层主要是存放各类与危机矿山相关的资料信息。这些数据以危机矿山或项目为基本单元,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 2 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功能概述 该系统基本实现了各危机矿山原始、实物和成果地质资料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浏览、查询和下载等服务功能。 2.1 系统后台功能概述 后台即系统管理员对系统前台内容进行集中管理的平台,同时可对系统进行不同程度的配置以达到理想效果。该系统后台设计界面如图2所示。对于后台的每一功能模块都包含相应资料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等管理功能(见图2)。 2.2 前台功能概述 前台即系统的网站页面,它将后台存储的各种地质资料信息按照一定的方式展示出来。该系统提供了较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如图3所示。该系统的检索查询主要包括根据导航信息和利用菜单栏各功能菜单等两种查询方式。其中,该系统提供了根据地图、行政区名称、矿种类别和成矿类型等四种导航信息查询方式供用户利用。用户选择某一危机矿山之后即进入该矿山专题页面如图4所示。用户也可以利用菜单栏进行原始、实物、成果和文献相关资料的检索查询。 矿山专题页面是以危机矿山或项目为基本单元向用户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主要包括矿山新闻、原始资料、实物资料、成果资料、文献资料等信息。对于某一矿山的资料信息是以列表的形式进行罗列。用户选择所需资料即可打开相应资料或跳转到下载界面。具体应用举例如下: (1)钻孔岩心柱状图信息显示功能 选择“实物资料/岩心”打开如图5所示钻孔岩心柱状图显示信息。 (2)光薄片信息显示功能 选择“实物资料/光薄片”,在列表中选择其中某一光薄片打开如图6所示的光薄片信息显示页面。 结语 该系统采用B/S结构开发设计,基本实现了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的输入、输出、检索查询等功能,是危机矿山勘查项目成果集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的设计开发完成为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地质资料成果的展示和推广应用提供了一种网络化服务方式,可方便用户浏览、检索和利用地质资料信息。为充分发挥该系统作用,在后续工作中应积极收集整理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并及时更新和维护后台数据库,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资料利用服务,发挥危机矿山专项工作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矿山地质技术论文:3S技术及其在矿山地质灾害评估与监测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在概括3S(GIS、RS、GPS)技术与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的基础上,全面介绍“3S”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评估、监测、预警和防治方面的应用,指出在Web-GIS环境下,“3S”技术集成技术促进我国地质灾害评估监测防治信息化的全面提速。 关键词:3S技术 矿山地质灾害 评估 检测 防治 3S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和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随着3S技术的发展,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紧密结合的“3S”一体化技术已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将RS、GIS、GPS三种独立技术系统集成,构成一个强大的技术体系,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30年是我国矿业的快速发展期,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的同时,也累积了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其中矿山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制约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评估和检测防治工作,不仅对矿山环境地质灾害减少、对矿山及其周边环境的改善有重要积极意义。近年来,以“3S”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新技术日趋成熟,已成为矿山环境地质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 1 3S技术概况 “3S”技术的技术集成实现了动态化、可视化、共享化、不同层次的高新技术在矿山环境地质的应用。 1.1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基于计算机系统平台,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在计算机支持下对空间地理数据进行管理、处理、分析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专业性的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以解决矿山地质灾害信息查询、处理和预测等相关技术问题的信息系统。该系统从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信息的有效获取、储存、查询和处理入手,提供矿山地质灾害的动态信息显示、对地质环境做出相应的评价、区划,以及地质灾害的预测,从而为国家矿山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服务[2]。 1.2 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3部分组成。此系统用于在任何时间,向地球上任何地方的用户提供高精度的位置、速度、时间信息,或给用户提供其邻近者的这种信息。由处于2万千米高度的6个轨道平面中的24颗卫星组成。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接受多个卫星电波信号,以确定待测点的位置的技术。具有全天侯作业、定位精度高、实时定位、功能多、用途广、观测时间短、无需通视、可提供三维坐标等特点。广泛用于提供野外地理信息的测绘领域。 1.3 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RS)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以目标物,传感器和测量方法为因素,利用机载遥感、星载遥感和地面遥感传感器,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探测地面物体性质和周边环境的空间探测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广、采集数据快、能动态反映地面事物的变化、获取的数据具有综合性、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成图速度快等特点。其应用领域随着空间技术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发展及相互渗透。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 综上所述:GPS用于快速、实时定位地质灾害目标;RS用于及时发现矿山环境的变化,对GIS数据库进行更新,最后GIS对多种来源的数据进行处理、管理、储存、分析、输出,从而运用于各领域。3S技术的集成,构成了整体的、适合动态的对地观测、分析和应用的系统,相对过去的人工野外勘测,数据采集、图件绘制的方式,在自动化、系统化、完备化程度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2 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 根据矿山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空间分布将矿山地质灾害分为四类[1]即岩土体变形导致的灾害,包括矿山地面、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地表沉降、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坑内岩爆、场库失稳等、地表环境恶化采矿诱发地震。例如广西大厂矿田新洲塌陷;不合理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如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粉尘及酸性水污染,大厂矿属于碳酸盐岩矿山,存在着尾矿酸化及由酸化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研究表明由于尾矿酸化释放的酸水中含有由金属硫化物氧化及碳酸盐矿物溶解产生的SO42-、HCO3-,以及金属离子(Fe、Al、Mn、Ca等),生成的硫酸盐(及复杂硫酸盐)、碳酸盐、氢氧化物等稳定次生矿物(如石膏、水绿矾等);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问题,如矿坑突水涌水、坑内溃沙涌泥、环境污染,发生于2001年7月17日的大厂拉甲坡锡矿的特大透水矿难;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问题,如矿坑火灾、地热和煤矿常见的瓦斯爆炸。 3 3S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评估、监测与防治中的应用 GIS可组成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滑坡、泥石流、岩溶渗漏分段等项目,每个项目又可由视图、表格、图表、制图等文档组成,系统具有库区地质资料管理、各类统计分析、大型滑坡稳定性分析及三维模型分析等功能。利用GIS的各种功能,建立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显示并查询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信息,评价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地质灾害风险性、分析地质灾害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减轻和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警监测,以及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工作等地质灾害评估和防治中。 3.1 GIS地质灾害信息管理、评估、监测与防治中的应用 地质灾害信息分析是涉及地质、地貌、气象、水文、人类活动等诸多领域,然而面对大量复杂的信息、模型、数据结构和类型,如何对其高效的进行多层次综合分析处理,过去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GIS所具备的能够存储、处理、分析、计算和成图显示空间数据而著称的地理信息系统,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方法。GIS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利用GIS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功能,对大量存储在数据库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获取、处理和查询,并很好的解决其相关性,复杂性,使各种地质灾害信息可以有效的获取、存储、处理、查询,从而实现地质灾害分析的实时性、动态性、多源性的特征。主要应用如下: 3.1.1 地质灾害的危险等级区划评估 基于GIS技术采用灰色聚类分析、模糊综合分析、信息嫡评判、层次分析法方法来计算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来分析评价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构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的划分,为地质灾害的管理、防治和预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例如矿山形态分析,用于萃取由地表形态反映出地貌特征参数,包括数字标高模式(DEM)以及面向DEM的各种地貌参数:坡度、坡向、起伏度等;矿山区域评估,根据单个或多个地貌特征分析,评估矿山环境对农林、建筑、工程、居住条件、土地资源的影响,以及评估对各种矿山地质灾害发生、发展以及防治的影响;矿山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内动力成因分析:由地壳内部能产生内动力,利用有效元素法对矿山内动力成因分析,从几何效应和力学基质分析矿山格局和骨架。外动力成因分析:地球受重力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人类不合理开采,滞后的保护机制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矿山地质灾害的预测,采用理论矿山地质灾害预测模型,以成因分析为基础,采用树立模型进行整体和局部模拟;利用系统矿山地质灾害预测模型,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预测发展趋势。在灾害预测中需要收集相应的矿山地质信息,计算灾害强度和持续时间,以及在历史过程中灾害发生的情况;矿山地质灾害的评估,需识别灾害类型、源地,然后创建相应模型,并根据受损程度评估灾害等级。 3.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通过对地质灾害活动程度以及各种活动条件的综合分析,评价地质灾害活动的危险程度,确定地质灾害活动的密度、强度(规模)、发生概率(发展速率)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区的位置、范围[3]。GIS技术将各种地质灾害信息,与各种致灾环境因素相联系,从空间和时间上评估矿区内易引发地质灾害的采空区、不稳定区域等危险源,分析其类型和特征以及发生的概率、强度、密度、以及灾害经济损失。GIS空间分析不仅反映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的现势规律,而且实现了对该区域地质灾害的空间和时间上的预测。将GIS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分析工具,可以加速危险性评价的过程,提高危险性评价的精度,并通过危险性制图来反映评价的结果,具有直观性。 3.1.3 GIS在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中的应用 借助GIS的叠加分析以及空间统计分析等功能,通过WebGIS(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把分布在国土资源部门的地质灾害数据、气象部门的降雨数据、测绘部门的空间数据等有机地集成起来,建立历史灾情数据库,对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实现地质灾害的动态评估,从而实现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在地质灾害预警中将RS与GIS相结合。RS动态更新和提供地质灾害空间数据,GIS提供数据。GIS用于遥感信息的自动提取,对遥感解译的地质灾害信息进行分析。GIS使各种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在同一空间环境中进行集成分析,综合处理。 当灾害发生时,GIS强大的信息分析处理功能能够帮助指挥者指挥物资输出、指挥应急救援、进行人员管理等更为准确的信息。应急管理系统对突发灾害进行科学预测和危险性评估,从而动态生成优化的事故处置方案和资源调配方案,以及未来害发展趋势、预期后果、干预措施、应急决策、预期救援结果评估等信息。实现救援资源科学有效的调度,提高抢险救灾应变能力实现行动行救灾的最优化。 3.2 遥感技术(RS)的应用 随着遥感技术朝着多光谱、高分辨率、多时像和商业化服务方面发展,更加显示其具有动态、多时相采集空间信息的能力,遥感信息已经成为GIS的主要信息源,RS与GIS的综合应用可以贯穿于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评估的全过程,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时效性强、具数据综合可比性、经济性特点。 3.2.1 遥感技术在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崩塌等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应用 利用遥感技术克服了地形、气候、观测条件的限制,可以实现大范围的滑坡区域调查以及针对滑坡不同阶段实行动态监测。在遥感影像上,滑坡常常沿着地球应力形变的形迹——线性构造分布,是一种斜坡变形形式,并多产在不稳定物质覆盖的地区,如山地、丘陵地区的斜坡等。期望通过遥感预测每一次滑坡的发生相当困难,但通过对不同时相遥感资料的对比分析,就可以对地表线性构造和不稳定物质覆盖区进行解译和判断,从而预测、圈定滑坡地质灾害易发区,对已发生的滑坡地质灾害进行调查。 “数字滑坡”遥感检测技术,就是以遥感(RS)和空间定位(GPS或地面控制)方法为主,结合其它调查手段所获取的滑坡基本信息;利用GIS技术存贮和管理这些信息;在此基础上,根据滑坡地学原理进行空间分析,服务于滑坡调查、监测、研究、滑坡灾害评价、危险预测、灾情评估、减灾和防治等。大致可分为4部分:识别滑坡、滑坡基本信息获取、信息存贮和管理及空间分析。 矿区山高坡陡,岩石破碎,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一旦矿区流域、沟谷进入雨季。山洪暴发、强大暴雨、融冰等导致大量的水资源的汇集。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几率变高,直接威胁着矿区的安全生产和生命安全。泥石流的遥感调查方法可以采用直接解译法、动态对比法和干涉雷达等方法。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汇水区内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有陡峻的地形和较大的沟床纵坡、流域中上游有强大的暴雨,急骤的融雪、融冰或水库的溃决。从航片上可直接解译泥石流,标准型的泥石流流域可清楚地看到供给区、通过区、沉积区的情况。泥石流形成区一般呈瓢形,山坡陡峻,岩石风化严重,松散固体物质丰富;通过区沟床较直,纵坡较形成地段缓,但较沉积地段陡,沟谷一般较窄,两侧山坡坡表较稳定沉积区位于沟谷出门处,纵坡平缓.常形成洪积扇或冲出锥,洪积扇轮廓明显,呈浅色调,扇面无固定沟槽,多呈漫流状态[4]。可见,遥感技术易于识别泥石流的灾害程度,有利于灾害检测、防治。 在地裂缝、崩塌动态监测方面前景广阔:由于地下开采和露天采矿,岩体变形导致的地裂缝,造成的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是矿区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遥感技术在其中可实现采矿崩塌、地裂缝的动态监测。地裂缝发育特征受地质条件、地下采空区特征等因素控制。一般地面塌陷范围与地裂缝级别相辅相成,地面塌陷区范围大,则地裂缝规模随之增大,而往往随着地裂缝的增大,又可能带来另一次的崩塌。遥感技术实时、动态监测着地裂缝和塌陷地的具体情况。且与GIS相结合,以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提取地裂缝、塌陷地,应用光谱特征、地学特征与信息、领域和专家知识及其他统计数据辅助进行遥感图象处理与专题信息提取,处理、分析数据。从而实现地裂缝、崩塌监测。 3.2.2 遥感技术在灾前预测和灾后评估的应用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评估主要集中在灾中实时评估和灾后恢复重建评估两个阶段。评估的内容包括:受灾面积、农作物受灾面积、灾情等级、救灾路线选择评估等方面,主要表达形式包括受灾面积图、农作物受灾面积图、灾情等级图以及灾情遥感评估报告等[6]。在矿山地质灾害的评估中,主要利用未受灾和成灾后的影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准确地查明受灾矿区住房、生产设备和道路所遭受的破坏程度以及数量与分布状况等,以便及时组织救灾、恢复生产,对受灾重建实现科学规划。 利用不同数据源、多时相的遥感数据,提供关于自然灾害发生背景和条件的大量信息。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全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摸底分析,确定出易发地质灾害的区域。常见的地质灾害在遥感影像上都具备一定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从遥感影像划分出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而绘制出地质灾害危险等级图[5]。根据地质灾害的危险等级,建立地质灾害预测应急预案,以前做好预防措施,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财产达到最低程度的损失。 3.3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 地质灾害的发生是缓慢蠕动的地质体(如滑坡体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地质灾害体的蠕动速率是很小而且稳定的,当突然增大时预示着灾害的即将到来。由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差分精度达毫米级,可以满足对蠕动灾体监测的精度要求。因此,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全过程地进行地质灾害动态监测,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甚至临报和警报。GPS在灾害领域的应用主要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监测方面。具体了解和掌握崩、滑体的演变过程,及时捕捉崩滑灾害的特征信息,为崩塌及滑坡的正确评估分析、预测预报及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的资料和科学依据。同时,监测结果也是检验崩塌、滑坡分析评估及滑坡工程治理效果的尺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遥测系统总体设计思想是:形成点、线、面三维空间的监测网络和警报系统,有效地监测崩、滑体动态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具体了解和掌握其演变过程,及时捕捉崩滑灾害的特征信息,预报崩滑险情,防灾于未然。同时,为崩滑体的稳定性评估和防治提供可靠和及时的依据。主要使用以下几种技术模式:GPS实时动态、GPS动态定位、GPS准动态定位。GPS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中的应用,对地质灾害监测手段和作业方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域中观测精度和勘测效率。 4 结语 集成3S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对矿山地质灾害信息的提取、全球定位系统对遥感图像从中提取的信息进行定位等基础数据的调查采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矿山地质环境及其周边地质环境信息进行组合、分析、修改、建立数据库等功能,实现数据的对比、查询、检索、动态更新、输出。随着Web-GIS(网络GIS)技术发展,逐渐应用到地质灾害监测评估与防治当中,成为地质灾害信息化防治技术的发展新趋势。通过Web-GIS,结合3S技术,可将技术系统、数据分布在网络,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管理。从而使得地质灾害数据和地质灾害模型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共享,为防灾减灾提供一个功能强大而又方便快捷的有效途径。可见,3S技术的集成以及与其他技术的结合,使得它们的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矿山地质技术论文:计算机辅助技术在矿山地质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矿山勘探工作要求的不断提升,在矿山地质勘探工作中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被认为是重要的创新模式,在运用地质科学理论和相关的技术对矿床进行分析和研究时,计算机辅助技术能够保证矿山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和积极的开发。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矿山地质工作中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领域,其次对计算机辅助技术及其在矿山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不同的层面给出了基于计算机辅助技术的矿山地质工作的支撑要素。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领域;注意事项;矿山地质 1 矿山地质工作中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领域 在矿山地质工作中,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对各类报表进行编制。在矿山地质工作中,需要对各种(类)报表进行编制,这些报表有的是经过处理的表格,有的则是原始资料表格,比如资源储量报表、三级矿量报表、损失贫化报表等。在编制此类报表时,可以将常见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其中,比如功能强大通用软件 EXCEL和专业的统计软件Minitab等。并且,在当前情况下,这些与电子表格处理相关的软件基本上都能够实现与数据库软件的兼容,这为表格的编制和处理提供了很好的帮助。②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对各种统计图表进行绘制。在矿山地质工作中,需要通过图表的形式为决策提供依据,比如,资源储量的对比图、三级矿量储备的对比图以及月或历年生产勘探工作量的对比图和品位频率分布图等。这些图形的绘制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绘图软件AutoCAD软件、Surfer软件、Matlab软件等来完成,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通用的EXCEL、Minitab、SPSS、SAS等来完成。③数学地质的分析和运算。在矿山地质工作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地质方法,此时MATLAB,MATHCAD,SPSS 等计算机软件程序就得到了“重用”,可以将这些软件应用到特定的数学地质工作中。④为了全方位的服务于矿山地质工作,可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其中,建立矿山地质资源数据库,并且,截止到目前,该类数据库软件已经在该领域得到了大量的供应。 2 计算机辅助技术及其在矿山地质工作中的应用2.1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矿山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进展的加快,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矿山地质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普及和深入。三维可视化的关键技术包括三维建模技术、三维显示技术、三维操作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够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和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特征,在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等领域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够利用和处理大量的数据,更为重要的是,该项技术能够检查地质资料的连续性,对资料的真伪进行辨别,并能够发现其中的异常,为分析、理解和重复数据提供有效的帮助。在矿山地质工作中,三维可视化技术更多的用于地层解释,因此,它既是一种解释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成果表达工具,通过对来自于地下界面的地震反射率数据,在三维空间内直接解释地层的构造、岩性和沉积特点。这样一来,科研人员能够快速的选定目标,准确、快速地描述各种复杂的地质现象。 2.2 虚拟现实技术在矿山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兴起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它以沉浸性、交互性与构想性为基本,是一种高级的人机交互技术。在虚拟现实技术体系中,关键的技术包括:环境建模技术、立体声合成和立体显示技术、触觉反馈技术、交互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该技术在进入矿山地质领域后,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地震资料三维可视化解释、地质综合研究、钻井设计、油藏建模和工程设计等主要环节都得到了重要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矿山地质领域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虚拟现实技术依靠其强大的“体渲染”技术,使矿山地质工作中生成的数据与分析结果得以同时显示在一个虚拟化的环境之中,能够为地震、地质、岩石物理及钻井等不同学科工程技术人提供协同式的环境。这种协同式的工作环境,贯通了对矿山地质工作的分割独立的状态,实现了勘探研究和决策过程中不同学科人员经验、认识等智力资源的共享。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工作周期,还为得到更精确的勘探成果,创造了可能。 2.3 数据库技术在矿山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作为构建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库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理论成熟、应用广泛的数据管理模式。该技术在矿山地质工作中主要发挥着以下方面的作用:对矿山地质工作进行信息系统开发以及数据存储、分析和展示工作。目前,矿山地质行业涉及地质构造、地震解释、勘探、地面工程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的工作大都需要通过构建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而数据库技术则是最为主要的支撑。通过对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大量相关数据进行有组织、动态性的存储,为矿山地质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处理和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这些基于数据库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的信息类别十分广泛,能够为科学研究人员提供宝贵的信息资源和相应的勘探数据。而为了进一步深化和应用数据库技术,不但要对传统的数据库技术进行升级和优化,还要在实际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对其进行普及和应用。 2.4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矿山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在矿山地质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一种关键的计算机辅助技术。该系统的功能包括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输出相应的地理空间数据,并能够对信息的属性进行表述,为科研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提供客观、真实的参考信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的出现,在矿山地质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人们在获取地球信息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人类对矿山地质的研究能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矿山地质勘探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十分特殊的,矿山地质工作中需要对地下的地质构造、岩性、物性、电性等实体特征进行描述和掌握,而这些实体都与地理信息关系密切。所以,基于空间信息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矿山地质勘探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能够为科研、生产和管理以及决策工作提供最为直观的现实支持,是矿山地质数据资源管理和应用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3 基于计算机辅助技术的矿山地质工作的支撑要素3.1 建立矿山资源勘查投入的长效机制 建立矿山地质勘探周转资金,并科学确定周转金的支持范围和重点,建立科学公正的周转金使用、补充、监管及绩效考评机制。同时,继续利用国债资金,开展矿山精查勘探,解决矿山精查储量不足的问题。由国家投资完成矿山资源的找矿、普查和必要的详查,统一管理一级探矿权市场,运作由此形成的探矿权。通过探矿权转让收益,实现勘探资金周转。以矿山地质勘探安全为目标,以高产高效矿井为重点,加强矿山构造、瓦斯、矿井水等影响矿山安全生产的地质因素勘查和评价;加强复杂地区三维地震技术和矿井物探技术研究;强化勘探阶段的瓦斯地质和水文地质评价;开展瓦斯地面抽排技术创新,加速钻探设备更新。 3.2 建立矿山地质科技创新体系 加大矿山地质勘查科技创新投入,建立矿山地质勘查科技创新资金,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大矿山地质勘查创新力度。加强矿山地质基础研究工作;开展以矿井开采技术条件评价为重点的地质技术服务体系研究;加强综合勘探技术研究,推进三维地震、重磁电、遥感、钻探工艺等勘探技术创新和矿山地质勘查主流程信息化。加速矿山地质勘查装备更新的步伐。国家在矿山地质勘查技术装备方面给予资金支持,更新矿山地质勘查装备和软硬件设施,重点更新钻探、物探和化验测试设备,确保矿山地质勘查质量和进度。 3.3 完善矿山地质勘查的管理体系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则,矿山地质工作的开展需要在国家矿产资源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全面建立矿山地质勘查管理体系,制订矿山地质勘查规划,以此承担矿山资源的数据统计、管理和分析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健全矿山地质勘查项目监理制度,修改制定矿山地质勘查监理管理办法,制定矿山地质勘查监理资质标准,加强矿山地质勘查项目工程质量、勘查程度的监督;②负责矿山地质勘查项目设计和地质报告的审查工作以及矿山地质勘查准入制度、监理制度制定和管理工作,加强矿山地质专业队伍建设;③建立矿山地质报告专业评审机构,开展矿山储量和地质报告评审工作,严把矿山地质勘查成果质量关;④完善矿山地质勘查准入制度,进一步修改、完善矿山地质勘查单位资质标准,制定矿山地质勘查单位资质管理办法,提高矿山地质勘查的门槛。 4 结 论 矿山地质工作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般性的企业行为。对企业而言,其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投资勘探的目的是进行矿产开采获得报酬。但由于矿山资源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太多,投入大量资金勘探后因资源利用性差而得不到回报也是很普遍的现象。因此如何投入最少的勘探资金、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资源赋存的可靠情况,并把宝贵的资金尽量投放到最关键的部位、避免无效投资并最早实现资金回报,是每一个矿山勘探业主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以此为视角对计算机辅助技术在矿山地质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计算机辅助技术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协助矿山地质工作的有效开展。 矿山地质技术论文:石料矿山地质勘查与找矿技术要点 【摘 要】本文在认识我国矿产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对石料矿山可开采性前提进行了综合描述,包括地形地质测绘、取样和测试、试采三方面,随后分析了进行地质勘查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不断的改进地质勘查的技术,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最后结合现有的找矿技术进行分析,认清找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矿产资源;地质勘查;找矿工作;技术分析 一、石料矿山地质勘查方法和过程 我国地域辽阔,石料矿产资源丰富且分布较广。石料工业发展很快 ,但也很多存在问题。主要是不重视矿山建设的前期工作 ,没有进行相关的地质工作,也没有进行试采,就进口设备,盲目开采,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也影响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 一般来说,石料矿山是否可开采,经过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基本上可以确定下来: (一)地形地质测绘。为了较为真实地反映石料矿范围内和附近的地形、地貌状况,需对石料矿山确定对应比例尺的地形图进行实测和测量标定矿区范围一定范围内的重要建(构)筑物的具体位置,利用地形图能比较准确地计算矿区范围内的石料储量,对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的编制提供依据,并对矿产资源的利用及生产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进行地形地质测绘工作,具体包括:查明岩体或岩层的赋存状态,矿区最低点与最高点的相对高差;岩石的花色品种及其变化规律、色斑、色线、有害矿物及有害岩脉、夹层情况及其变化规律;构造及节理裂隙的发育情况及其对开采的影响,可能产生的荒料块度;矿山开采条件,包括覆盖物厚度、风化带和破碎带深度,采场布设的方案,矿山公路的修筑里程及修筑条件等。 (二)取样和测试。石料的取样和测试项目有很多,本文选取装饰性、荒料率和出料率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1.装饰性,即花色和光泽度的确定是将磨光的样品置于1.5m处目测,确定矿石颜色、花纹与光泽是否能达到商品的要求,与大批量样品或标准样对比 ,确定色调与花纹的稳定性,要求在小范围内不能有显著变化。同时,取样点的密度和具体位置的布局要以能控制矿体中矿石花色的变化为标准。2.荒料率即在一定范围内采出的荒料体积与该范围内的原矿体积之比。3.出料率是出材率是每立方米荒料所能产生的有效石料的面积,它是由矿山实际采出的荒料送加工厂再处理后得出的。 (三)试采。试采是在拟投资开发的矿山上 ,选择有代表性的小块地段进行简单的手工或机械化采挖,判别矿山投资可能性的一种方法。试采过程中要随试采进展对采坑作详细地质记录,采取样品,进行必要的测试,记录其结果,并计算不同部位的荒料率、出料率和荒料及生产的成本。 二、石料矿山地质勘查内容分析 调查研究地质情况的不同的重点就是地质勘察工作,进行地质勘查不仅有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也为提高工作效率创造了条件和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踏勘选点。石料矿山选点应根据当地建设和市场需求,原则上在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的开采区内,通过路线调查,选择矿体岩性简单、延展稳定、断裂构造不发育、出露良好、覆盖层薄、风化浅、开采技术条件简单、交通运输相对方便以及开采对环境影响小、对公路、铁路、高压输电线、通信线和人居安全有保障的区域,还要充分考虑矿山开采完毕后的复垦还绿条件,按拟建矿山规模和服务年限,合理划定勘查区范围。 (二)地质勘查。普通石料矿产勘查工作以地质观测研究为主,配合少量必要的探矿工程,填(测)制勘查区地形地质图,调查研究残坡积覆盖层和风化层的厚度与分布规律,基本查明矿体内部结构复杂程度和断裂构造对矿体的破坏程度;调查开采技术条件,测试石料的理化质量指标,编制勘查地质报告。 地质勘查的重点是对矿山发展不同阶段的勘查工作,包括:1.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的勘查,为了使矿山服务的年限得到延长,促进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在重要的原材料和固体能源大中型矿山地区 ,要进行大规模的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的勘察工作。2.对矿山生产阶段的勘查,矿山企业要对矿山服务的年限做好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合理、科学的对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扩大资源储量;做好矿山的摸底探测工作,扩大找矿范围;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勘查效率。3.综合评价和勘查共伴生矿和尾矿,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政策来规范矿产尾矿资源的利用 ,调查资源 。4.关闭阶段的地质勘查工作。矿山企业要严格的按照法律的规定来保护好矿山地区的环境。在矿山的开采的活动结束之前,闭坑的地址工作要做好,另外闭坑的地址报告要提交。 (三)原始编录、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地质剖面测制、地质填图观测点、探矿工程等原始编录必须在实地(现场)进行,取准、取全第一性资料。各项原始资料应及时进行质量检查验收和综合整理。工作质量按现有的法律标准和细则执行。勘查地质报告参照报告编写提纲进行编写,做到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数据准确、真实可信。 三、找矿工作分析 (一)找矿工作的重要技术分析。包括:1找矿方法的综合利用和联合解释。从岩石的物理性质差异的角度出发认识深部地质结构和成矿规律时利用先进的技术,在测量时用精密的地球物理仪器,这样才能够获得准确的数据。另外对于数据和图标要进行适当的校正,将高精度的资料图谱输出;为了达到高水平的解释效果,要加强各个与地质勘查工作相关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密切的合作和配合工作。2.甚低频电磁方法。这种方法方便快捷,勘察迅速,勘察的方式也比较灵活。首先用Fraser滤波等处理所测得的数据,将掩盖区异常的地质体和产状以及展布的方向根据地质研究控矿规律和矿体的赋存规律进行有效的圈定,进行矿体空间赋存部位预测 ,最后提供找矿额度依据。此外应注意运用甚低频电磁法的最佳的时间是在场强较稳定的时间域。 (二)找矿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经过长期积累,我国地质勘查工作基础很好,实力雄厚,有条件也有能力为国家排忧解难,在重要资源找矿上再创佳绩。特别是我国地质勘查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在进行了地质人才管理机制的改革后,我国的地质勘查得到了人才队伍逐步精炼,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基础地质勘查工作投入相对较少,找矿缺乏基础地质资料保障。2.尚未建立市场为主导的地质找矿机制,地质工作市场主体缺位。3.地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体现在专业使用不合理,技术人员和地质勘查队伍不稳定等诸多方面。 (三)解决找矿工作问题的建议。为科学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找矿工作的发展,现提出如下建议: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多元化的投资平台,以地质勘探为契机,建立一个统一的,有竞争力的,开放、有序的矿业市场和交易平台,建立对企业的重点在矿产勘查领域的大型国有投资挖掘市场主体地位。 为了控制投资结构,增加国家和地方地质勘查业的政府投资,过滤投机性投资的政策引导,刺激社会资本。鼓励各级地质工作的实际投入水平,提高公众福利,并加快技术水平,改造和评价国家产资源潜力转化的结果。另外,为了促进地质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和地质工作的法律规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 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按照特殊的新的工作思路,依靠政府调控和市场监管来实施找矿工作。 四、结语 石料矿山地质勘查和找矿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总体上看开采利用率偏低,从之前地质勘查工作结果来看,我国矿产资源探明程度仅为1/3左右,通过地质勘查进行地质找矿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充分认识找矿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做到“对症下药”,结合现有的找矿技术不断的开拓新的有效的找矿的技术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效益,使矿产资源短缺的现状得到缓解。实现勘查矿产资源的有效整合,地质找矿要素的优化组合和石料矿山企业的有效发展。 矿山地质技术论文:基于遥感技术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应用研究 摘要:矿山开发能造福人类,同时也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影响恶劣的会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矿山开发引起的环境污染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变化,任何单一因素和瞬时指示指标都无法给出整个环境系统的变化趋势。遥感数据具有区域性与周期性的特点,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矿山环境监测具有很强的优势,是人们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利用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提取矿山环境相关指标,并结合实际工作,建立完备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综合评价模型对实验区域进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遥感,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层次分析法 1、概况 双鸭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完达山支脉低山丘陵地带,东经130°56′00″—131°38′49″,北纬46°21′00″—46°46′00″。煤种齐全,煤质优良是黑龙江省重要的产煤基地良。近年来,随着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该区要开展针对性强的矿山环境地质评价,但是矿区环境地质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仅每一种因素对适宜性的影响是复杂的,而且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往,通常用专家评分法等主观赋值法来确定它们各自的影响系数(权重)。为了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降低主观性,本次评价采用AHP法确定权重。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为该类项目的调查与评估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指标提取并建立指标体系 2.1 遥感数据提取指标 遥感数据,由于其本身的成像特点具有区域性与周期性的特点,可以对一个特定区域进行周期性的观测,将其利用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价中可以使评价数据获取更为简单可行,尤其是在大尺度,周期性的数据上遥感数据更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次研究采用了2009年的SPOT5卫星影像,对其进行处理之后,取得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压占破坏的数据,并利用LAI,NDVI的指数获取植被污染信息。 2.1 指标体系的建立 矿山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指标体系必须考虑几个原则即①区域特殊性原则;②系统协调原则;③综合性原则;④层次性原则;⑤可操作性原则。根据上述原则,结合研究区域的区域地质环境背景特点及调查统计情况,选取影响程度突出的指标进行评价,构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其包括两个层次:①一级指标,即区域地质环境背景、资源损毁、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4个要素;②二级指标,即每一要素包括若干指标,其中矿山地质环境背景条件,指标层共选取了包括地貌条件、土地压占破坏、崩塌、水源污染等16项指标。 3、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子的权重 3.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一般分为三层,最上面为目标层, 最下面为方案层,中间是准则层或指标层。这种自上而下的支配关系所形成的层次结构称之为递阶层次结构。如图1。 图1 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Figure 1 Step-up stratification structural model 3.1.1最高层(目标层) 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即实现对矿山现状环境地质的评价。 3.1.2中间层(准则层) 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包括所需要考虑的准则,即环境因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地下水富水性、矿山开发)的选取。 3.1.3最底层(方案层) 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即某一区域矿山环境地质质量的级别(优、良、中等、较差、差)。 3.2构造成对比较矩阵并求特征向量(权重)和最大特征根 3.2.1判断矩阵 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以后,上下层元素间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中间层次两级指标为准则,所支配的下一层次的元素为矿山现状环境地质质量优、良、中等、差,目的是按照准则层的相对重要性赋于方案层中相应的权重。当准则层对于方案层的重要性可以直接定量表示时,它们相应的权重量可以直接确定,但对于此类矿山环境地质评价问题,元素的权重不容易直接获得,这时就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导出它们的权重,AHP所用的方法就是两两比较的方法。 在这一方法中,决策者要反复地回答问题,针对准则层,任意两个元素那一个更重要,重要程度如何?这一过程中可以利用专家评分的办法来得出各因子的重要程度,并按表5的比例标度对重要性程度赋值,表2列出了1~9标度的含义,这样对于准则层,元素通过两两比较构成一个判断矩阵A。 矿山地质技术论文: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危险性与地质灾害勘查技术方法 摘要:由于地质、气候等自然原因的影响,以及人们在开发矿山的过程中忽视对矿山环境问题的保护和及时有效治理,目前,我国部分矿山开采引发了相应的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极大,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地质灾害的勘查技术水平,准确地预测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危害性严重程度。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危险性,对地质灾害勘查技术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勘查技术 我国是属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对矿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我国矿业的发展非常迅速,而矿山开发过程中,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及时有效治理,引发了许多地质灾害,这将严重影响矿区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因此,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地质灾害勘查技术,准确地预测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危害性严重程度,就成为目前我国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危险性分析 首先,采空区塌陷。首先,采空区塌陷。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即人们对矿山不合理的开发和技术达不到标准。在开采过程中,采空区的顶板岩层重力与上覆盖岩层的的压力,产生向下弯曲和移动。如果顶板岩层的本身所承受的压力超过其抗拉轻度的最大值,顶板就会出现断裂或破碎的问题,导致顶板冒落的现象。上覆盖岩层也会相继出现弯曲、移动、断裂和离层的现象。对矿山的开采过度,会增大岩层的影响范围,地表就会出现采空区的塌陷。 采空区塌陷,危及周围的建筑以及农田水利设施,不仅会造成财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另外,矿山开发而导致采空区塌陷的危及范围较广,势必破坏浅层含水层功能,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性也非常大。 第二,泥石流。这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即采矿区的周围地质环境较为恶劣。其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泥石流主要是发生山地较多的地区,有许多的岩石破坏物集中在山地的河流区域的河床和坡地上,能够为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其二,就是泥石流发生地区,拥有相当充足的水源,由于水流较多,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载体;总而言之,就是因为相当数量的破坏物顺着水流的动力影响下,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矿山的开发,一般都会产生废石土、固体碎屑等破坏物,而矿山的开采不注意清理这些破坏物,而是将开采中所产生的废物随意乱扔、丢弃,对周围的植物造成严重损害,从而提高了泥石流发生的几率。在对地质造成严重损害的情况下,发生的泥石流往往是难以抵御的。其冲毁周围房屋,造成河道堵塞,有时也会对周围的铁路、公路等设施造成严重的破坏,更重要的是对周围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第三,滑坡。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原因:岩体不连续面倾斜度倾向于坡面时,就会造成滑坡;边坡受到风化作用影响,逐渐改变边坡的形状,降低了边坡的稳定性,也会发生滑坡。特别是在雨季期间,风化作用的效果最为明显,此时,岩层的软硬相间的差异较大,坚硬的就会显现出来,由于切割结构面,使得自身重力发生蠕变,从而发生崩塌和落石的现象;另外,滑坡往往是其它地质灾害发生的附加灾害,例如由于地震的发生,使得边坡受到强大的压力而变形,导致滑坡的发生;人为原因:人们在开采过程中,对坡脚不合理的开挖,改变了坡体的应力场,造成呈现张开状的岩体裂缝,随着坡的逐渐破坏,使得原来的裂缝继续扩展,此时被切割的岩体失去了稳定性,造成崩塌滑坡。 滑坡的危险性主要根据其稳定性决定的,并以最不利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作为判别依据,在滑坡失稳后造成的损失大小来确定危险性。滑坡造成的是直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第四,水土流失。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地貌、植被、土壤和地形的变化,或者在滑坡灾害中,对坡体的重力侵蚀较大,造成水土流失;人为原因主要是人们不合理利用矿上资源,滥垦滥伐等不合理的行为对植被造成严重破坏会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造成水土流失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利侵蚀。在对矿山进行开采的过程中,产生废弃物、土、渣等松散堆积物,这种物质的缝隙较大,如遇到暴雨天气,同时由于水流冲击具有非常高的强度,则会使这些堆积物随意的流动,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在许多矿区开采的作业中,忽视环境问题,破坏植被或者对地质造成直接性的破坏,都会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 水土流失的危害最直接的影响是水土面积的大量流失,对植被造成严重的破坏,改变原有的地形和地貌,从而破坏矿山土石结构的平衡性。 二 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技术方法 首先,针对采空塌陷区,可以采取地球信息技术综台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3S技术;它通过GPS精确的定位灾害发生地,对地质灾害的地区分布、发生、发展规律进行掌握;通过RS技术对矿区的多时遥感图像进行叠加分析。对地貌的破坏程度、塌陷区形态、废弃物类型、面积、分布状况、环境污染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不同时期的获取资料;通过GIS技术根据矿山的空间分析灾害信息数据。 其次,对于滑坡、采空区,可以采取地球物理勘查方法。这种物理勘查方法主要分为四种:其一,高密度电阻率法。它是根据岩体的导电性差异来进行物探,一次性可以采集多装置数据,主要研究深度方向的电性变化和水平方向的电性变化。对有效异常的比值数据进行参数换算,有利于推测前者的灾害埋深和范围,它主要应用于深度较浅的采空区、岩石分化层等勘查;其二,视电阻率法。主要是对采空区的填充空气的电阻率与硫化物矿体的电阻率的进行鉴别,应用于圈定采空区;其三,瞬变电磁法。这种方法主要根据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发送一次脉冲电磁场的间歇期间,利用线图或电极对地下半空间二次涡流场的变化进行观测,而且这种方法的信噪比高、分辨率强、探测的深度、速度较大、较快,容易发现采空区的异静;其四,浅层地震法。它是通过人工手段研究地层中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对地质小构造和地层岩性进行物探,它能直观地层界面的起伏变化,主要应用于滑坡、采空区的勘查。 第三,针对泥石流、水土流失,可以采取地球化学勘查法。它主要利用化学反应来勘查环境的污染情况,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环境勘查,为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信息。 三 结语 由于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矿区常常发生地质灾害,对矿区周边环境、人员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我们必须大大提高地质灾害的勘查技术水平,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合理的防范和有针对性的治理,尽最大程度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性。 矿山地质技术论文:遥感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中的应用评价 摘要:煤矿区是一种以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主发展起来的特殊地理区域,由于资源过度开采对区域的持续累积影响,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损害与地质灾害,如地面塌陷、矸石山爆崩、滑坡、冲击地压等频繁发生。本文介绍遥感技术的涵议及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中的作用,并结合遥感技术在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应用实例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遥感技术;矿山地质灾害;应用评价 一、遥感技术的涵义 1、遥感的定义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就具有这样的能力。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地球上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种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形式-电磁波,并且发现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2、遥感技术的特点 ①遥感具有宏观性和直观性。②遥感获取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而且能反映动态变化。③遥感使用的电磁波各波段之间,性质差异很大,用途也很不相同。④遥感获得的信息量巨大。⑤遥感技术的应用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可用于自然条件恶劣、地面工作困难的地区。⑥经济效益好,成本低,收益高。由此可见,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的调查、监测和预测中具有显著优势。当前,遥感技术在分析、预测、评估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正发挥越来越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遥感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中的作用 1)遥感解译是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不可缺少的技术方法之一。从技术方法角度讲,遥感解译是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技术方法之一。利用航、卫片进行遥感解译,具有直观、真实、准确、实效性强等特点。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技术方法包括地面调查、遥感解译、样品测试、动态监测以及轻型山地工程等,特别是遥感解译,能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平。2)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大比例尺地面调查和高分辨率的遥感解译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能快速圈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形态、空间分布、规模及其外围地质环境条件,便于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提高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对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起到重要作用。3)遥感技术的特点为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卫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遥感调查提供了可能。遥感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大、周期短、信息量大、资料获取速度快、客观真实、动态性强以及资料收集不受特殊地形限制等突出特点。发挥大比例尺遥感影像在调查中的作用,是区域地质环境调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具有良好的解译效果。 三、应用实例分析 2002年10月,作者参加了某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野外调查工作,应用Quick Bird遥感数据对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研究了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塌陷坑、地面沉陷、地裂缝)的遥感影像特征,对矿区地质灾害现状、成因、分布规律特点和调查精度进行了分析评价。 1、塌陷坑 塌陷坑是地下矿产资源开采引发的局部地面塌陷,以第四系覆盖的农业区居多。由于开采煤层较浅,矿层顶板为碳酸岩且厚度较薄,受外力或降水影响,经常发生地面垂直塌落现象,形成小面积的塌陷坑。 实地观察发现,地面塌陷形成的塌陷坑,一般直径从3~30 m不等,塌陷深度一般2~3 m。多数塌陷坑的坑壁陡直,无法耕种,随着时间推移坑壁坍塌变缓,底部生长杂草,较大的塌陷坑经过改造还种上庄稼。遥感图像上塌陷坑呈独立的环形或椭圆形斑点、斑块状,呈独立个体成群分布,色调明暗不同。坑内植被呈微红色。由于塌陷坑是有一定深度的负地形,在阴影作用下,立体效果明显。与正地形(如坟墓、独立树冠)相比,形成的立体效果正好相反。塌陷坑的阴影出现在环形图斑内侧的下半部分,而土堆形成的阴影出现在环形图斑内侧的上半部分,这是塌陷坑判断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志。有的塌陷坑虽已填平,但从隐约可见的浅色环状还 能看出塌陷坑的轮廓。有的虽未形成塌陷坑,但小幅地面沉降造成土壤结构和水分含量的变化已经显现出塌陷坑的轮廓。 2、地面沉陷 地面沉陷是地下矿产资源开采引发地面不均匀沉降,主要发生在第四系覆盖的农业区。由于地下采空区打破了原有的应力平衡,当矿层顶板无法支撑上覆地层压力时,便发生整体大面积塌落现象,形成地表一定范围的不均匀沉降。 实地观察发现,地面沉陷面积比塌陷坑大的多,沉降幅度比塌陷坑小的多,一般只有几十厘米。地裂缝出现在沉陷区边缘,有时多条地裂缝同时出现,呈平行排列。裂缝两侧地形高差变化明显。由于第四系沉积物松散,地裂缝深度很小,裂缝宽度只有几厘米~十几厘米,容易被自然或人为扰动而消失。特别是经农业耕作改造后,形成舒缓波状微型地貌,并保持了原有播种方向和农田格状结构。但大多数地裂缝已经消失,只有水泥路面依旧保留着地裂缝的痕迹。 遥感影像中的地面沉陷显著特征是沉降区边缘形成有一定高差、宽1~2m、长数十米~上百米的不规则封闭、半封闭的环形带或条带影像,有时呈断断续续的带状。在环形带的上方(图1 A处,向阳面)色调较亮,下方(背阴面, B处)色调较暗,这种明暗色差变化的原因是沉陷形成的负地形,造成地形坡度、坡向突变,改变了光线入射角使局部光谱反射能量改变所致。在图2中,剖面亮度值得到了验证。地面沉陷区的形状与农田中的道路、田埂和植物行距排列极不协调,与自然地形坡度有显著地影像差别,是非人为因素迹象。受采空区面积影响,沉陷区具有一定的宽度,面积从数百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不等。通过微地貌的变化可以推断地裂缝的位置,据此,可以圈定并计算沉陷区的面积。沉陷区按形状可划分为环状、带状和平行状等沉陷类型。 3、地裂缝 地裂缝在基岩裸露和平原农业区都有发生,是地下矿产资源采空区应力失衡引发的岩石钢性变形。开裂的程度、规模受控于地质构造、开采厚度、深度、岩性及第四系覆盖层厚度。 实地观察发现,基岩以岩石张裂、断裂为主要特征,致使岩石垂直裂开影响到地表。第四系覆盖区则以地面沉陷区边缘的拉张性地裂缝为主。主要特征是裂缝两侧地形高差变化很小或没有变化,未形成沉陷区。基岩山区张裂型地裂缝规模大,整个山体裂开宽度达1~3m,长达数百米,小型地裂缝不足10 cm,长度几米~几十米。大量地裂缝造成地下水・渗漏,水土流失严重,山上大部分果树枯死,只有稀疏的荒草。 在遥感影像中,发生地裂缝处的地表和浅层土壤结构发生了变化,造成局部土壤含水量增加、湿度增大或透水性增强、湿度减少。甚至地裂缝的产生使植物种类(缝内生长杂草)、长势发生变化,形成色调和纹理上的光谱差异。平原区地裂缝一般规模较大,呈线状影像特征。规模小的地裂缝隐约可见,尚未影响农业种植,具有地面沉陷地裂缝的影像特征。有的沿已有老地裂缝向前延伸,呈现或明或暗的直线、折线状。有的则呈交叉或平行排列格局。有时 穿过农田形成一定落差的断陷陡坎,在遥感影像上具有不同的影像特征。山区规模较大的地裂缝呈条带状,裂缝内有植被呈暗红色。缺乏表土覆盖的小地裂缝,宽度10~20 cm,但从放大的遥感图像可以发现其踪迹,呈折线状断续分布(图3)。按地裂缝形状类型可划分为直线型、断续型和交叉型。 图3采矿造成的山体开裂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提供了矿山地质灾害的丰富特征信息,具有宏观、准确、高效的特点,是矿山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调查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在一定条件下能为某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提供预测指示信息,为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中厚板二级过程控制系统技术升级 [摘 要]邯钢中板厂中板线轧机二级过程控制系统是技术升级后生产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过程控制系统中主要包括数据通讯、数据管理、过程跟踪和模型计算等主要功能。完成后,结合实际生产过程,对该二级系统厚度控制模型、温度模型及轧制力模型等均进行了参数优化调整,进一步提高了系统模型预测数据准确性,保证轧机轧制模式稳定运行。 [关键词]过程控制系统;数据通讯;数据管理;过程跟踪;模型计算 1 前言 中厚板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中厚板材生产控制自动化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邯钢中板厂中板线进行了技术升级,二级过程控制是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数据通讯、数据管理、过程跟踪和模型计算功能。其中二级模型计算功能在中厚板生产中可以提高尺寸控制精度、成材率、轧制节奏及减轻操作强度,保证设备安全进行,有利于故障分析和质量分析。通过此次技术升级,产品厚度稳定性大幅提高,成材率同比提高0.55%,成效明显。 2 工艺布置 邯钢中板厂中板线轧机区主要设备及检测仪表布置如图1,主要包括两座加热炉、一个四辊轧机、轧机前后推床、高压水箱、7个高温计、1个测厚仪。二级过程控制系统的控制范围是从高压水箱输送辊道到矫直机前输送辊道。 3 过程控制系统 过程控制系统各功能模块的组成如图2所示,包括数据通讯、数据管理、过程跟踪和模型计算四个功能模块。 3.1 数据通讯 数据通讯模块每一个周期从基础自动化系统接收一批数据,譬如高温计等检测仪表的实测数据和各种实际的控制信号。然后二级过程控制系统保存、处理这些数据,对模型计算需要各种实测数据提供依据。并且与人机界面(HMI)系统进行数据通讯,读取WINCC的数据,实现人机界面的各种按钮功能,并在数据变化时随时更新,以至于最新的数据信息可以及时地在人机界面上显示出来。 3.2 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主要包括将数据写进数据库操作和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的操作。写数据操作是将炉内坯料的数据情况存入数据库中,从坯料的入炉时刻到出炉时刻,直到坯料轧制结束,将整个轧制过程的工艺参数和模型自学习系数均写入数据库中。读取数据库操作是指对出炉的坯料进行确认,将所查询得到的数据赋值到过程跟踪模块中,将轧件数据在内存中存储用于后面的模型计算。 3.3 过程跟踪 轧机二级系统根据三级发送的报文信息进行物料跟踪和数据指标的计算等,然后向一级发送轧钢控制指令。从加热炉装炉开始一直到轧机,对轧线上的每一块钢坯位置、状态等信息都进行准确详细的跟踪,保证数据完整无误,以提高二级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并且过程跟踪模块根据轧件实际生产数据判断坯料最佳出炉时刻,在避免前后轧件碰撞的前提下,缩短轧机的间歇时间,提高轧制节奏。 3.4 模型计算 中板线技术升级后主要体现在产品厚度稳定性大幅提高,成材率同比提高0.55%。而与厚度精度密切相关的模型有两个:轧机弹跳模型和轧制力计算模型。 7 结论 1)邯钢中板厂二级过程控制系统自技术后一直运行稳定,能够很好完成现场的实际需要,轧制节奏也相应提高; 2)本系统能够提高设备的自动控制水平及控制精度,减轻了操作强度,保证了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3)通过数学模型计算产品厚度稳定性大幅提高,成材率同比提高0.55%,后厚度控制得到明显改善。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过程控制系统PCS7在中间二氧化钛生产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介绍了过程控制系统PCS7在中间二氧化钛(TiO2)生产过程控制中的应用,讨论了该控制系统中的硬件配置,控制网络和软件编程等内容。通过这几年的使用,该控制系统稳定可靠,实现了模拟仪表无法完成的复杂算法及管理功能,而且其性价比远高于模拟系统,特别适合化工工艺过程控制。 【关键词】中间二氧化钛(TiO2);PCS7 冗余控制Profibus 引言 近几年我国的钛白粉行业发展迅猛,国内对高档钛白粉的需求不断的提高。相应的对钛白粉生产的控制要求也越来越高。中间二氧化钛是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的过程中间产品,是生产不同用途钛白粉产品的基础原料。 因此本文采用西门子过程控制系统PCS7,使得中间二氧化钛(TiO2)生产过程控制平稳,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1 工艺简介 四氯化钛预热后,通过三氯化铝发生器进入氧化炉。同时,氧气经过预热后进入到氧化炉。在氧化炉里氧气与四氯化钛反应,生成中间二氧化钛(TiO2)和尾气。中间二氧化钛(TiO2)经过产品冷却器冷却进入袋滤器进行气固分离后,进入打浆脱氯罐,尾气返回氯化工序循环利用。打浆脱氯后的中间二氧化钛(TiO2)浆料进入后处理工序。 2 硬件配置 鉴于氧化系统的重要性,充分考虑系统安全可靠性,采用以S7-400H为主控制器构成的PCS7冗余控制方案,中央处理器采用CPU414-4H,I/O处理单元采用ET200M。为了保证系统可靠性,电源和通信采用冗余配置方案,Profibus-DP总线采用PROFIBUS电缆,保证了系统安全等级需求。采用双控制器,双电源模块。双通信模块,对于系统中的重要监视点,采用了冗余AMT硬件。系统有无扰动切换功能。容错型和安全型可满足供电中断和故障保护等特殊要求。 3 上位机系统 本系统的上位机系统使用WinCC控制,上位机系统和控制系统通过100Mbps的工业以太网络连接。上位机由操作站和工程站等主要设备组成。 工控机采有西门子工业计算机,型号为西门子RACK PC IL 43,配置主流硬件,在稳定性,安全性上有很好的保障。 4 模件配置 每个ET200M分布式I/O站的有源背板总线上插有2个IM153-2通信接口模块,分别通过2条独立的Profibus-DP现场总线与AS-400中央控制器进行实时通信。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当其中某一个IM153-2通信接口模块发生故障时,系统能自动地切换至另一个IM153-2通信接口模块,并可带电热插拔更换有故障的通信接口模块,不会影响到系统正常运行。 Profibus提供强大的系统级故障诊断能力,从总线系统的任意一点可通过Profibus-DP进行诊断、编程和控制,可以实时精确定位故障发生点和在线监控通讯负荷,并可通过人机界面实时显示。 现场的仪表所采集的信号中模拟量输入信号大多为4~20mADC的二线制和四线制信号,输出为4~20mADC信号,部分模拟量信号通过安全栅引入。数字量为干触点或有源信号。数字量的输出信号由带状态指示灯和外带保护二极管的继电器送至现场仪表。 5 控制系统 S7-400H按照“热备份”模式(无冲击、出现故障自动切换)的活动冗余原理运行。只要没有故障,两个子单元都是活动的。如果发生故障,起作用的控制器全面接管过程控制。为了确保无冲击切换和快速可靠地交换资料,需要使用中央控制器连接。 冗余自动化控制站(AS414-4H)用于实现现场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数据采集及处理、自动闭环回路控制、电气设备开关控制等系统控制功能。 SIMATIC PCS7系统具有高度扩展能力、强大的综合通信能力、扩展的集成系统功能和易于执行的中央和分散结构。AS414-4H更采用了最新的冗余技术,两个CPU之间通过高速光纤同步专线相连,它可像标准PCS7系统那样进行处理、编程和设计。 6 电源系统 电源系统将由24VDC的直流电源构成冗余的24VDC供电系统,直流电源都将具有足够的容量和适当的电压,能满足设备负载的要求。任一路电源故障,将会自动切换,以保证任何一路电源的故障均不会导致系统的任一部分失电。 直流电源系统由西门子SITOP电源构成冗余的供电系统。 7 网络配置 在本系统中采用交换式工业以太网作为连接操作员站和自动化系统站的系统总线。通过CP-443-1通信处理模块,将S7-400H连接至工业以太网的通讯处理器。由于自身具有处理器,从而解除了CPU的通讯任务并减轻CPU的通信负载,还有助于另加连接 快速交换式工业以太网在工业以太网的通信协议基础上,将通信速率提高到了100Mbps。由于采用了全双工并行通信模式,允许站点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通信速率可提高一倍。 8 软件设计 系统的组态软件为SIMATIC Manager,所有的组态工作均在工程师站上完成。系统采用集中的、从上到下的组态方式,其中包含上位机的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配置、下位机的CPU设置、对应的I/O通道建立以及与他们想连接的网络配置,具有集中的、友好的人机界面。过程控制与监视采用图形化组态,方便易用。人机接口部分的组态软件是WinCC。 9 WinCC组态 SIMENS PCS7系统采用了 Microsoft的SQL2000作为WinCC数据库管理系统。 9.1 CFC控制 CFC是一种简洁的图形组态工具,主要用于连续过程的自动化控制的组态,采用IEC-1131的标准。用CFC运行组态是以功能块为基础的,系统配置了很多预编程的功能块。因此,采用CFC可以完成很复杂的大型控制任务。 9.2 顺序控制 SFC也是一种图形组态工具,它也采用了IEC-1131的标准。组态时首先画出顺序图,图中可选择顺序、并行分支、交替分支和回路等局部结构,用大小两种方块分别表示步骤(Step)和转移条件(Transition)。因此,可把CFC中的信号引入SFC中。CFC与SFC的交替使用,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复杂的顺控任务。 10 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0.1 系统接地 每个PLC柜的屏蔽条和系统地通过电源电线汇总到一起后接地。PCS7系统的每一个主要部件,如输入输出卡件、卡件安装机架、现场接线端子板等均设有接地端子。接地电阻要求小于4欧姆。 10.2 ET200M分布式I/O站 现场控制站的ET200M分布式I/O站通过Profibus-DP现场总线与AS-400中央控制器实现通信,主要功能是采集现场I/O信号,通过ET200M的I/O信号接口将现场数字量或模拟量信号传送至中央控制器(CPU414-4H),同时将中央控制器发送来的控制信号送至现场。 11 结束语 由于采用了自动化程度高且安全可靠的PCS7控制系统,使得中间二氧化钛(TiO2)的生产周期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包括本控制系统在内的氯化法集成技术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氯化法钛白粉的生产的自动控制技术积累成熟的工业生产经验。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八钢中厚板过程控制系统 【摘 要】针对八钢4200mm/3500mm中厚板轧机,由宝信开发的二级计算机控制系统。在这套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中包括了数据通讯、过程跟踪、模型计算、相关的实时数据采集和统计处理、生产实绩收集、处理等主要功能。 【关键词】中厚板轧机;计算机过程控制;数据通讯;模型计算;过程跟踪 0 引言 将计算机应用到轧制过程,并以其为核心,由它按预定的程序来处理和加工与过程有关的信息,对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和管理,所有这些就叫做计算机轧制过程控制。为了使轧制过程稳定,并生产出厚度在公差范围内且有良好的板形和表面质量的产品,必须根据具体的轧制条件正确的调整辊缝和速度,以及对过程进行实时的调节。产品的质量、产量等直接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计算的准确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采用计算机进行工艺的过程控制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重要研究课题。 八钢中厚板生产线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按功能层次可以分一下四个等级,如图1所示。 1 硬件配置 L2过程机系统由一台轧线计算机(惠普服务器)、精整线计算机(惠普服务器),每台计算机都有备用计算机。系统采用冷备方案,备用机兼做开发机。 2 系统软件分层说明 最底层: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构成系统软件的基础。 第二层:ORACLE数据库,专门用于过程数据的存储;SOCKET通讯:采用了当今比较流行的双紧凑的、面向连接协议的Client/Server方案。 第三层:为宝信中间软件iPlature以及XCOM-PCS,iPlature主要功能有画面、报表、通讯、ALARM管理系统等组成,为应用软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XCOM-PCS 目前主要完成了采用Tcp/ip通信的电文的处理。 第四层:公用子程序及应用软件。直接进行iPlature调用。 3 L2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 L2系统不但接收生产管理系统MES下发的计划(即图中的原始数据PDI)同时也向生产管理系统MES发送各环节的生产实绩。 L2负责与L1通讯,L2调整所有的设定值并发送给L1,L1将必要的测量值,跟踪信息等实时信息直接发送给L2。L2除了和L1通讯外,还包括了L2和标志机等一体品设备的系统的通讯。 所有系统之间都是通过TCP/IP协议通讯。 4 功能描述 4.1 道次计划计算 道次计划计算是整个轧线L2系统的核心任务,该功能是L2存在的根本原因。道次计划计算通过相应的模型公式计算道次压下分配规程,在轧机的作用下实现将板坯变成钢板的任务,并且保证最终产品达到尺寸、性能、板形等要求。 道次计划计算包括预计算和再计算、后计算以及自适应。板坯抽出时,根据板坯原始尺寸、出炉温度以及成品尺寸和终轧温度就可以计算一个完整的道次计划规程,轧机根据此规程基本可以将板坯轧制成为符合要求的钢板。为了得到高质量的产品,道次计划会根据轧制过程的实绩反馈,修正计算后续道次,并再设定给轧机执行,此为再计算。 4.2 温度计算与监控 板坯的温度计算对于轧制过程的力能参数计算极为重要,温度是计算轧制力、待温时间、冷却时间等的基础。 在道次计划计算时,根据给定的初始温度,以及相关参数,温度计算可以预测板坯进入轧机前以及各个道次的温度。 待温轧制是中厚板轧制的特点,因此温度监控的目的就是为了周期性计算处于轧线上待温阶段的板坯的温度,通过周期计算板坯的温度,可以提示操作人员板坯的待温情况。并可以激励板坯道次再计算,对后续道次规程进行修正。 4.3 轧线材料跟踪 材料跟踪是跟踪材料,根据材料的位置来协调调度过程控制的所有程序,材料轧线材料范围是从加热炉炉内开始到矫直机入口,在这段过程中材料跟踪对材料处理进行跟踪。材料跟踪在这个区域中的任务可以划分以下几个部分: 按照辊道分区,记录生产线的材料映象,任何时候都能得到所有材料的物理位置。 当材料到达或离开轧机某个位置时,材料跟踪必须准备好相关的材料数据(包含PDI数据,加热炉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同时激励其他相关软件。当吊销材料时删去相关材料数据。 当跟踪映像和实物映像不一致,或跟踪异常时,操作工可以进行跟踪修正,确保跟踪映像与实物位置的一致性。 4.4 轧制计划管理 轧制计划管理接收部分加热炉系统已经存在的PDI数据,接收的数据按板号存储于数据库中,有画面对完整的轧制计划数据进行生成和调整等管理。人工可以通过该画面进行计划的输入,删除,修改等功能。 每个原始数据都包含板坯,轧制的板,母板和合同板的数据,此外还有板号,板坯号,板坯尺寸,产品尺寸数据,轧制指示(控温轧制,多块轧制,转钢),化学成份,合金补偿系数,最终温度,ACC入口温度,ACC冷却速率,出口温度等。 当该材料生产结束,计划数据将要记录保存。 4.5 设定功能 基于精确的材料跟踪,当材料到达指定的位置时,过程计算机给L1和特殊仪表进行设定,对轧机的设定工艺参数来源于道次计划计算,在设定时要对设定的参数进行最后的校验,防止出现引起设备超过极限能力的情况出现。 在跟踪不正确的情况下,操作人员可以从操作画面上对跟踪进行修正,在修正后把正确的设定数据发送给L1。操作人员可以对设定的数据进行修正。 4.6 实绩值收集处理 过程机接收来自PLC和特殊仪表的数据,由于来自于传感器的裸数据不能直接用于反馈控制,测量值必须要进行过滤和统计处理。测量值处理数据同时能够为工艺和自动化技术人员提供轧制生产信息以及用于产品质量分析。 L2的数据采集轧机的实际数据有水平辊的轧制压力,力矩,辊缝,速度,温度和计算的厚度,轧制信号等。 4.7 数据通信 利用宝信软件产品XCOM-PCS,实现与其他计算机系统的通信,具体电文格式参见基本设计规格书通信接口篇。轧线计算机加热炉计算机,精整线计算机,轧线L1,ACC计算机和仪表通信。其中轧线计算机与精整计算机之间运用了iPlature的相关功能,主机之间无需采用电文方式通信。 4.8 报表 报表程序负责工程记录的报表打印。这些报表反映了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数据,有如下的报表: 工程报表:包括的数据是轧制设定计算所涉及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了材料相关的数据、来自轧制策略的数据、道次计划计算值、材料和轧机操作相关的重要数据。 班报:记录当班生产的产量,质量和停机情况。关于报表,具体格式可与用户商量讨论后确定。 5 结束语 中厚板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作为实现八钢信息化目标中的重要环节,其采用先进的工艺模型和控制技术,使厚板质量得到极大进步、生产治理更方便,增强了八钢产品的竞争力,其重要性也会在以后的生产当中越发的凸显。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过程控制系统是指在生产企业的制造自动控制系统中管理生产制造过程数据的计算机系统。过程控制系统通常需要将生产制造过程中各个设备的设定值进行计算,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以及产品质量数据、设备运行数据进行收集与整体,并完成生产计划数据、生产原料数据以及生产成品数据的统计,对物料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全过程监视,并对不同的设备之间的运行状态进行统一的调节。 关键词:过程控制系统;设备数据管理;日志系统 1.过程控制概述 过程控制的主要任务是指通过各种的协调方法与协调措施,对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各个设备的数据以及产品制造数据等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防止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产计划脱离与目标偏差,并对已经出现生产计划脱离与生产制造目标偏差等问题进行处理,最终保证生产制造活动的顺利完成,保证生产进行控制、在制品控制、以及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与质量控制。 过程控制系统一般是指由被控对象、测量变送、计算机和执行机构组成的闭环控制系统。其中控制器的设计用到经典的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并通过计算机来进行相关操作与实现。计算机控制的建立在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之上的。其中,自动控制理论是计算机控制的理论基础。而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为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计算机网络以及各种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过程控制的范围与阶段极大的得到了扩张。目前,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的信息化的实现方法逐渐趋于成熟。 过程控制系统所涉及的数学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由于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大部分物力参数通常通过模拟信号来进行表示,而计算机采用的信号通常是数字信号,为了保证信号传递的通畅无阻需要进行数模转化,从而实现两种不同信号的转换。过程控制系统通常起到的作用体现在连接生产管理系统与基础自动化系统的连接作用上。除了这些工作,过程控制系统还要对生产过程中不同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控制系统中需要进行信号的采样、信号的保持以及信号的变化。要对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数学模型分为输入与输出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两种类型。输入输出模型主要是为了描述过程在输入函数的作用下的输出特性,它只刻画过程的外部特征。而状态空间模型则对过程的内容进行描述,通常揭示了过程内部的运动状态。 现代过程控制理论为过程控制系统提供来了理论技术。通过利用现代过程控制理论,不但可以有效地解决简单控制的问题,而且可以设计复杂的控制系统。特别是多输入与多输出系统,非线性响应系统,时变系统以及随机系统等等。现代控制技术涉及到过程控制的很多方面,比如系统状态的最优估计、最有控制、过程识别以及自适应控制等等。 2. 过程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技术要求 过程控制系统具有以下功能:与生产管理计算机进行通讯的功能;能够接收并管理生产计划数据的功能;原料数据与生产要求数据的功能;工作人员交接班数据的功能;向生产管理系统发送生产计划申请的能力;原料数据申请的能力等等。 企业的生产作业计划一般采用如图1所示的模式。通常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整个产品的生产需求计划,并根据产品各个部件的零部件特征分发至各个加工车间,制定不同零部件的加工计划。为了保证生产作业计划的顺利完成,需要根据生产作业计划进行生产进度控制;为了实现产品制造过程中消耗资源与费用的降低,需要进行通过过程控制系统成本控制;为了经常保持科学的原材料、在制品的数量,需要进行高效的库存控制。这一系列工作于过程控制系统密不可分。 3. 现代生产企业的过程控制信息系统组成层次 现代生产企业的信息系统包含了过程控制层、制造试行层以及企业资源规划层。其中由于过程控制直接面向企业生产过程,因此对过程控制系统要求具有极高的实时性、可靠性、数据完整性与可用性。过程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为过程控制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实施基础。现场总线是过程控制系统实现的重要基础。它与Internet等信息网络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而言,现场总线是在标准网络协议的基础上实现的,并进行了一定的简化。现场总线一般只包括IOS/OSI七层模型中的三层。也就是现场总线只具有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以及应用层。过程控制系统利用现场总线,将企业生产自动化系统中最低层的现场控制器与现场职能仪表设备互联形成实时控制的通信网络,也被称为工程的底层网络。 过程控制因素是生产过程建模的参数,一般而言它是由不同模式下的生产特征与生产过程控制决策所共同决定的。在生产过程中,在制品的控制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将在制品的库存数量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级别。即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又可以保证企业生产物流的连续性,从而尽量建设企业库存量,从而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企业在制品的控制主要取决与车间生产类型与生产组织的形式。在大批量生产模式下,在制品的通过加工路线单与工票凭证,来保证在制品数量的稳定。随着计算机网络在生产中的应用,不同的过程控制系统应运而生。这些过程控制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实现了在制品物流信息的追踪与监督,为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提供了动态的数据。因此,利用过程控制系统提供的在制品生产信息,可以实现对制造过程中产品控制的最终目的。 过程控制系统能够将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各种质量问题与加工失误率降至最低。过程控制系统通过建设整个制造过程中产品的质量状况,通过对原材料与不同零部件的检验,使产品在各个生产阶段的不合格率尽可能的降低。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八钢第一炼钢厂连铸过程控制系统的概述 摘 要:在钢铁行业微利的时代,如何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钢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过程控制系统作为钢铁企业信息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在如何提高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将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介绍八钢第一炼钢厂的连铸过程控制系统,并分析该系统的应用功能。 关键词:连铸 过程控制系统 系统结构 功能描述 1 前言 八钢作为一家快速成长的大型企业,近年来更是发展迅速,从最初的20T转炉炼钢生产线到现代化的150T大型转炉炼钢,使八钢跻身成为一流钢铁生产企业。150T转炉从建设初期,就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炼钢过程控制系统全线覆盖,而连铸过程控制系统作为炼钢系统中后的一道控制工序,在生产过程监控,提高钢坯质量和控制成本等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2 连铸的工艺生产流程介绍 连铸即为连续铸钢的简称。在钢铁厂生产各类钢铁产品过程中,使用钢水凝固成型有两种方法:传统的模铸法和连续铸钢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连铸技术具有大幅提高金属收得率和铸坯质量,节约能源等显著优势。连铸的生产工艺流程:将装有精炼好钢水的钢包运至回转台,回转台转动到浇注位置后,将钢水注入中间包,中间包再由水口将钢水分配到各个结晶器中去。结晶器是连铸机的核心设备之一,它使铸件成形并迅速凝固结晶。拉矫机与结晶振动装置共同作用,将结晶器内的铸件拉出,经冷却、电磁搅拌后,切割成一定长度的板坯。 3 硬件软件组成结构 3.1 硬件系统结构 主要由1台IBM xSeries 3650微机服务器,3台HP客户机,1台HP LaserJet 1505n打印机,1台CISCO2960/ 24换机,1台CISCO208/8换机和若干个网络连接设备组成。连铸过程控制服务器在L2机房服务器室,客户机一台位于连铸主控室,供连铸操作人员监控生产过程状态,另一台客户机位于连铸切割室,主要根据采集的生产数据通过切割优化模型计算出最佳切割定尺提供给生产操作人员做参考。还有一台客户机在L2机房,供维护人员使用。 3.2 软件系统结构 主要由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8标准版,数据库软件Oracle Standard 11G,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10专业版,与基础自动化通讯软件Kepware,客户机操作系统Windows 7,办公软件Office 2010等软件组成。连铸二级过程控制系统是基于微软的.NET 3.5 框架下使用C#编程语言开发。系统架构图如图1。 4 功能描述 连铸二级控制系统主要是跟踪收集连铸的生产实绩以及通过模型计算二冷水的动态配水量进行动态配水、通过跟踪数据和计算模型指导铸坯的切割和优化,以达到最佳钢水利用率。主要流程是接收三级系统的生产计划以及前工序的钢水信息,跟踪采集连铸生产过程中实绩数据,同时对二冷水动态配水计算下发设定、当铸坯到达切割位置时根据跟踪数据和模型设定,下发铸坯的坯号以及切割长度。当生产完成后将连铸生产实绩上传给三级系统。基于以上流程,连铸二级过程控制系统应包括以下功能: 4.1 与上级系统的通讯 连铸二级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通过以太网(Ethernet)总线,通过TCP/IP协议与上级系统通讯。 上级生产管理系统(3级)计算机向连铸二级过程控制系统发送数据如下: (1)接收炼钢3级系统下发的生产计划数据。(2)接收炼钢3级系统下发的生产标准数据。 连铸二级过程控制系统向上级计算机发送数据如下:(1)发送连铸炉次生产实绩数据。(2)发送连铸炉次生产状态。(3)发送连铸铸坯报告。 4.2 与基础自动化的通讯 连铸二级过程控制系统和基础自动化系统通讯,网络连接介质用工业以太网,通讯协议采用面向连接的TCP/IP协议,通过第三方软件Kepware读写基础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项。 4.3 生产计划管理 生产计划是三级系统下发的与每炉钢水对应的生产计划数据。当三级系统无法运行时,该计划可由操作工录入。系统提供异常情况下对计划数据的修正和状态数据的补发功能。 当钢包到达连铸浇铸平台时,在没有传输钢包数据的时候由操作人员在一级画面上点击钢包到达的信息。当该炉次生产完成(该炉次跟踪完毕)后,系统自动把该炉次计划对应的生产实绩发送给上级计算机系统(三级系统)。 4.4 钢包管理 连铸各前工序在给连铸L2发送工序实绩的时候,会发送该炉次的钢水包信息,包括:钢包号、炉次号、重量、温度等。当连铸L2的接口程序收到这些包含炉次钢包信息的实绩后,会自动插入本系统的数据库表中。当需要查看这些钢水包信息时,通过界面程序提供查询。 4.5 前工序状态 连铸作为炼钢工艺的最后一个工序,需要了解前面各工序的状态和钢水数据信息。通过与其他工序的二级计算机系统数据通讯,并存贮在连铸二级数据库,在需要的时候,通过客户端程序的画面可以查询各前工序的炉次状态以及炉次实绩。 4.6 二冷水动态配水 二冷控制关系到连铸坯中裂纹和其它缺陷的产生。为确保生产出优质的连铸坯,必须根据钢种、浇注温度、拉坯速度、铸坯尺寸和铸机尺寸等参数来制定对应的冷却强度。该系统采用动态凝固控制模型计算各冷却段的设定值,其核心是计算沿铸流方向的表面温度分布和铸流凝固长度,并控制二次冷却系统各回路的水流量,从而达到规定的凝固长度,使板坯获得要求的表面温度。二冷水动态配水模块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模块,嵌入到连铸L2的系统里。 4.7 生产过程监控 生产过程监控功能负责为生产操作人员提供连铸工序处理信息。监控对象包括炉次计划信息(制造命令号、炉序、计划号等);钢包信息(钢水重量、温度等);中间罐信息(钢水重量、温度等);各铸流生产信息(浇铸长度、拉速等);各流结晶器信息(水流量、温差、液面高度、振动频率等);各流二冷水信息(控制方式、设定和实际水量等)。通过读取跟踪程序的写入的实际信息,生产操作人员在HMI画面上可以直观的监视连铸浇次内每个炉次的生产过程数据。 4.8 检化验数据管理 系统接收检化验系统发送的检验数据,保存在数据库,可以在客户端界面方便操作人员查看。 4.9 过程数据跟踪收集统计(炉次跟踪和主流铸坯跟踪) 跟踪、数据收集统计是管理相关的生产过程数据,并根据用户的需求整理成炉次和方坯的生产实绩。实际生产数据由基础自动化系统通过数据通信的方式传给连铸过程控制系统。该过程收集大包、中间包的重量等信息,以及大包、中包的水口开启/关闭事件、大包到达、大包臂旋转等事件;各铸流的工作状态和实时数据,包括拉速、浇铸长度、设定定尺长度等,以及各流的铸坯切割事件。在跟踪程序里完成炉次的生产过程跟踪以及对应铸流的生产过程跟踪,并依据厂方物流规则和物料条件,给出各切割坯的实绩信息(包括铸坯长度、重量、以及材质等)完成铸坯跟踪。 4.10 报表 在每一个大包炉次连铸生产完成后,自动生成该炉次的生产实绩数据记录。该生产实绩信息保存在数据库中,操作人员可以在HMI上查看,也可以导出Excel报表。最后生成的生产实绩数据会发送给三级系统以及后续工序。 5 结束语 目前,国家信息部已提出了建设信息化企业的战略目标,建立信息化企业已成为钢铁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连铸过程控制系统作为实现八钢信息化目标中的重要环节,其采用先进的工艺模型和控制技术,使铸坯质量得到极大进步、生产治理更方便,增强了八钢产品的竞争力,其重要性也会在以后的生产当中越发的凸显。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包钢新体系2250mm热轧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与研究 【摘 要】作为计算机技术在冶金行业的最成功应用案例,包钢新体系热轧2250产线完整的采用了日本TMEIC公司的过程控制系统,系统控制范围覆盖整条产线的动作,包括除鳞,定宽,粗轧,精轧,层冷和卷取等工序,实现了高效,精确的板带轧制,从而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关键词】2250热轧;轧机;过程控制系统;PASolution 通常在冶金生产过程的分层结构中,按照功能大体可以分为4级,即传动级,基础自动化级,过程控制级和生产控制级。过程控制在结构中主要关注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利用高速网络实现控制的实时性,数学模型和模型自学习实现控制的准确性。 1 系统简介 包钢新体系2250热轧生产线采用的日本TMEIC公司的过程控制系统,整个系统主要包括非控和模型两个部分。非控部分主要包括了对轧线现场各种传感器数据的采集,提供准确的模型计算时刻,及时地把模型计算结果传送给轧线设备。控制部分主要是根据基础自动化级发送的现场数据和来自加热炉的PDI数据。在规定的时刻进行模型计算,并进行自学习。 2 PASlution平台介绍 PASolution是美国GE公司开发的中间件平台,TMEIC公司为适应现代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系统而开发的中间件。开发人员利用它可以完成过程控制系统的通信、数据采集、物料跟踪、进程管理、报警及日志等所有功能开发,为系统开发提供了便利的组态化开发平台,为系统维护提供了人性化的维护环境。PASolution在包钢新体系2250mm热连轧机过程控制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为TMEIC轧机二级控制系统提供强大的支撑平台。 2.1 IO_service,功能是为系统中的各个进程之间提供信息通讯机制,通讯的内容包括事件和数据,其特点在于可以跨计算机跨系统平台无缝连接各进程,使各进程高效准确的进行协作工作。功能类似西门子的CORBA通讯中间件subsys实现的进程间通信。IO_service还是PASolution各组件之间联系的手段,是PASolution的基础组件,可以说是实现PASolution所有功能的基础。 2.2 Director是PASolution系统中的一个多用途的驱动引擎,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进程的类,在PASolution中,用户可以用Drector生成不同的进程,通过修改Drector的配置文件来实现各种的功能,如物料跟踪,数据收集和数据接口。例如,TRK_JOB就是典型的Director例子。在Director的配置过程中,还可以配置来调用其他PASolution的组件。例如,在TRK_JOB的ioserv.cfg配置文件中,定义了对IO_SERVICE的接口,通过这种方式来使用组件。PASlution利用这个组件生成各种对象,通过继承和重载实现各种功能,完全的体现了面向对象的思想。 3 非控部分 轧机过程控制系统中的进程,通过PASolution的组件之一SSAM可以看到SCC服务器上的各个job程序,这些进程根据功能基本可以分为控制和非控制两大部分。以下几点讲述了非控制部分的主要几个job和他们之间的工作关系: 1)TRK_JOB,作为系统中最重要的job,它的作用主要是跟踪和调度,由于整个轧机过程控制系统是以事件驱动,所以物料的跟踪尤为重要。系统以钢板的跟踪位置为事件触发的条件之一(CHANGE DETECTOR对信号的监视实现),对其他JOB通过IOSERVICE的方式进行调用和通讯。例如在TRK_JOB会根据钢板的跟踪信息,在不同的位置触发MDL_JOB进行模型计算,通过定时器的使用,对MDL_JOB的工作进行监控。 2)MDL_JOB是模型的JOB,包括是SSP,RM,FM,CTC和DC的数学模型的计算,也包括模型中的前馈后馈算法以及模型自学习。 3)SET_JOB,是轧机过程控制系统向L1发送设定数据的JOB,在TRK_JOB得到MDL_JOB计算成功的信号以后,SET_JOB会从内存中提取L1所需的设定数据通过EGD网络下发给L1。 4)GAT_JOB是轧机过程控制系统用来数据收集的JOB,这些数据主要是为模型自学习和产品质量控制进行支持。数据收集后存放在POND内存中,为其他JOB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 4 控制部分 4.1 RSU,粗轧计算模型,包括以下两个子模块 4.1.1 RSUC:粗轧设定计算 根据上位机下发的PDI数据,由外界机械极限值和操作员对模型的设定参数,计算出钢坯在粗轧机区域的设定数据,下发到定宽机,粗轧1以及粗轧2,设定数据主要包括轧制道次计划,每道次的压下量,扭矩,轧制力,轧制速度以及开轧制温度等等。 4.1.2 RMLC:粗轧模型自学习,通过对接收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反馈到RSUC的设定计算中,实现对设定计算的在线调整作用,使设定计算更加准确。RMLC主要有以下3种学习方式:BTB,指在中间坯之间的学习。LTL,指在各个分组之间的学习,决定分组的因素有钢种,宽度和厚度等。PTP,指在各个道次之间的学习。 4.2 FSU:精轧计算模型,包括以下两个子模块 4.2.1 FSUC:精轧设定计算 在接收到RSU的中间坯数据和HTT的温度数据后,FSUC会对连轧机的设定进行计算,设定内容相比RSU增加了对张力的计算。 4.2.2 FMLC:精轧模型自学习,通过对接收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数据包括轧机出口的测宽,测厚,平直度,凸度数据,通过FMLC对FSUC实现对设定计算的在线调整作用,使设定计算更加准确。 4.3 HTT:传输辊道设定模型 4.3.1 HTT Setup,传输辊道设定计算 根据RSU提供的板坯温度信息以及FSU所要求的开轧温度,HTT Setup会计算出TVD设定曲线,该曲线内容主要是在空间和时间上对钢板速度的设定。通过不断的计算和下发设定对辊道的速度进行控制,进而实现对钢板温度的控制。 4.3.2 HTT模型自学习,通过对接收辊道上的温度实测数据,反馈到HTT Setup的设定计算中,实现对设定计算的在线调整作用,使设定计算更加准确。 4.4 CTC:卷取温度控制模型,包括以下子模块 4.4.1 CTSU:层冷设定计算,通过对层冷区的辊道速度和喷水量的控制,实现对钢板温度的控制。 4.4.2 CTLC:层冷模型自学习,通过采集精轧出口,层冷中间和卷取前高温计的温度,然后对比CTC的设定,对CTC模型设定值进行修正。 4.5 FDTC,终轧温度控制,包括以下子模块 4.5.1 FDTC Setup,主要功能是通过对精轧7座机架的速度和喷淋水量进行计算,结合带钢温度模型,对带钢的温降进行计算,最终达到控制终轧温度的目的。 4.5.2 FDTC Learning,利用FDT(精轧出口高温计)的实测数据对FDTC进行修正,对下一块钢板的计算产生影响。 5 结束语 包钢新体系2250mm热轧产线采用过程控制系统,运行稳定,生产效率和精确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今后的产品开发和稳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过程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探索 【摘 要】《过程控制系统》课程是高校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本文分析了该课程的本科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过程控制系统的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介绍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法,实践表明教学和实验改革大大地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本课程的效率,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过程控制系统;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0 引言 《过程控制系统》是控制理论、生产工艺、计算机技术和仪器仪表知识等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本课程的涉及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的建模、控制理论算法和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了解、熟悉、掌握流程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与生产过程的静态和动态特性的基础上,根据工艺要求,应用控制系统中的基本理论、现代控制技术方法,分析、设计与整定过程控制系统。同时,必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工程应用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传感检测技术等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过程控制技术这一自动化领域内的重要分支也在不断前进与发展,国际上的很多学者在此领域内做出了杰出的成就,并成功运用于电力、冶金、轻工等连续型生产过程系统[2]。然而过程控制理论与应用结合紧密、内容较广、实践性较强,从而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实际困难,任课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会感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必须要求《过程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理念、方法和手段都必须随着新应用和新技术的出现而进行改革,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实践型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 本文重点分析了《过程控制系统》课程的本科教学现状和目前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过程控制系统的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介绍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法,实践表明教学改革大大地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本课程的效率,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 《过程控制系统》教学现状与任务 目前在《过程控制系统》这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通常先介绍过程控制系统中的各个环节的组成部分,然后针对具体的问题,介绍多种控制系统的结构和设计方法,最后,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再介绍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3]。这样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只能片面地理解系统局部的设计信息,很难让学生掌握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的精髓,更不用说能让他们做到灵活运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过程控制系统》既是控制理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应用的技术课程,又是过程控制的理论课程,它强调工程观点、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等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过程控制系统技术也不断地发展,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课程授课学时却在减少。因此,基于上述的考虑,《过程控制系统》教学应该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本课程的效率、培养学生的系统整体把握能力为本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针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方面提出改进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加强过程控制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合理增加先进性控制理论及设计验证实验,着重对传统实验设备替换和补充,开发出新型的实验教学设备,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过程控制课程内容包括检测与控制仪表,过程建模及系统控制方案的设计等等。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应该有所取舍,同时应积极跟踪过程控制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提炼实际工程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为学生做一些普及性的介绍,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将重点内容安排在过程建模和常规控制系统工程设计, 并补充神经网络建模的方法。扩充先进控制理论应用的成果,介绍一些先进的智能控制控制技术。另外,可以详细介绍了一些典型的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另一方面,从应用的层面上展开介绍,而不是一味的重复知识点。最后在教学课时充裕的情况下,可开设一些讲座为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正在应用和开发的最新过程控制技术成果,如复杂系统的多变量解耦控制、工业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这些新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这些理论能够做到有所了解。 3 实验环节的改革 《过程控制系统》实验环节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实验教学方面,应着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过程控制中的概念和基本方法。同时,在实验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应增加基于Matlab技术的计算机控制、先进控制、控制系统仿真等内容,从而达到为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4]。在后期的实验中,任课教师应提出实验内容和目的,而实验的方案步骤、实验过程所需要的仪器仪表、仪表的连接、控制的策略方法则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在实验教师的监督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最后写出总结报告,并组织课堂交流、分析讨论,以提高学生独立性和创新能力。在学校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设一套过程控制实验平台,该平台是一套集自动化仪表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现场总线技术为一体的多功能实验设备。整个应系统包括流量、温度、液位、压力等热工参数,可实现系统参数辨识,单回路控制,串级控制,前馈-反馈控制,滞后控制、比值控制,解耦控制等多种控制形式。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梅钢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应用功能实现 摘 要:随着梅钢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及工艺装备升级技术改造要求,炼钢厂新建二期项目。在二期炼钢厂内建设1座双工位LF钢包精炼炉及相应的公辅设施。本论文介绍了新上线的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着重从系统环境、系统功能、体系结构、通讯设计、关键模型技术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精炼;过程控制;系统;模型 1 引言 随着公司产能的提升,二期炼钢项目的建成及投产,新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也随之上线运行,此次系统以炼钢一期两座精炼炉的过程控制系统作为设计依据,同时结合老系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系统上线后进行的功能完善情况,在系统设计时将部分系统功能进行了调整。同时结合Linux操作系统,使用C++语言对精炼炉模型程序进行了重新编写。 2 系统环境 该系统采用了ftServer 6210双路双模块冗余机架式服务器,服务器配备3个双口1000Base-T以太网卡。并使用以高效性和灵活性著称的Linux操作系统,同时使用IBM的DB2数据库,系统的应用结构其构建基础使用的是开放性好,可扩充能力强,应用开发功能完备的iPlature平台。 3 系统功能介绍 3.1 应用功能总体说明 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控制的范围是从前工序的钢包到达精炼炉的钢包台车开始,经钢包车到达处理位,炉盖下降、通电处理、测温采样、合金投入、喂丝、炉盖上升、钢包引出,到达吊点吊离为结束。 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从炼钢生产管理系统(L3)获取生产计划、制造标准、钢种变更、炉次确定等信息,接收分析计算机的成份数据,及其他相关计算机系统的运转状况及生产实绩信息。 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接收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L1)的过程实绩数据,对现场的状态和生产过程进行跟踪控制、收集LF 生产的炉次实绩及生产过程关键事件数据。同时将精炼炉的运转状况及作业实绩数据发送给炼钢生产管理系统及相关区域过程控制系统。 3.2 工程数据管理 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的工程数据管理主要包括:接收L3系统下发的制造标准,并可以在L2系统中进行查询;接收L3系统下发的制造命令,并根据现场实际生产情况对制造命令进行变更、删除以及炉次确定;根据与L3的出钢计划接收约定,接收、处理和管理L3下发的出钢计划;根据现场实际生产情况,接收L3下发的钢种变更命令;接收炼钢分析系统的分析结果,并存入数据库,并显示在L2画面上;接收L1系统来的运转状况后,发送给炼钢L3及相关L2系统;当一个炉次结束吊离后,将本炉次的生产实绩发送给L3及相关L2系统。 3.3 过程控制 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主要是跟踪和收集从钢包到达精炼炉到钢包吊离的整个过程中设备管理信息、作业时间信息、通电信息、合金投入信息、测温采样信息、喂丝信息、能介信息以及定周期信息。除此之外,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在线使用的设备进行登记及统计设备的使用次数,收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实绩值,并保存到数据库中。 控制流程如图: 4 系统体系结构 该系统采集基础自动化的现场实际数据等信息,在进行相关处理后,显示在过程控制系统画面上,用以指导现场生产和执行相应的操作,同时将现场的事件信息及实绩数据发送给生产管理系统,结构图如下: 5 系统通讯设计 5.1 L2系统与L1系统和L3系统的通讯方式 精炼炉服务器通过TCP/IP Socket的方式与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炼钢企业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通讯。服务器与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炼钢企业管理系统建立通讯回线(与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讯使用的是静态回线,与炼钢企业管理系统通讯采用的是动态回线)。数据通过TCP/IP的方式完成发送或接收。TCP/IP Socket通讯的方式,所占用的资源少,参与通讯的L3系统以及各L2区域服务器无须开放本系统的数据库资源给对方,是L2与L3之间通讯的最优方式。 5.2 通讯中间软件 在系统通讯过程中使用了宝信开发的iXComPCS软件,它是一款面向开发人员的外部通信中间件平台,通过它可以实现网络上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作为通信中间件,对上层的应用程序提供了统一的编程接口。 其主要组成为: 后台进程管理服务通过通信核心服务,为应用提供实时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以及远程管理服务为分布式操作提供了实现途径;后台控制工具,控制通信核心服务中的各回线的启停;前台控制工具,可以在异地对平台进行控制;这里的应用泛指所有和平台打交道的外部服务,包括应用开发人员编写的应用服务和类似iPlature等中间件平台等。 6 关键模型技术实现 6.1 精炼炉加热模型 精炼炉加热模型从精炼炉加热及冶金学基本原理出发,对需要进行温度升高和成分微调的钢种进行处理,分为预报模块和推定模块。预报模块的目的是根据每一炉次开始获得的钢液状态、成分信息、首次测温、目标温度等信息,在精炼处理初期即给操作人员提供为达到一定钢水温度所必须的处理时间和通电操作等综合信息指导;推定模块的目的是在得到钢水基本信息和操作量信息,如合金投入量等信息以后,推算加热过程中钢水温度的趋势,及加热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通电操作信息。两个模块的综合使用能够逐渐优化精炼炉加热工艺,使操作人员更好的控制处理过程,从而达到满足生产节奏需要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6.2 精炼炉合金模型 精炼炉合金模型的功能是根据钢液初始成分和目标成分的要求,以及各成分最小、最大值等各种限制条件,计算最优的各合金投入量与合金投入组合。计算完成后,把各个合金投入量的结果下发给L1的投料系统,以便使冶炼的钢水达到钢种要求的目标成分。 合金最小成本模型根据钢水初始成分和目标成分的要求,确定使合金投入总成本最小的合金投入组合、投入量。 7 结束语 本论文对梅钢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随着梅钢产品品种的不断增加,精炼炉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梅钢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及相关模型上线以来一直稳定运行,系统采集到的实际生产数据为掌握精炼炉实际生产情况提供数据依据,而模型计算数据也给现场提供生产数据参考,为公司的降本增效做出贡献。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过程控制系统实验创新模式探讨 摘 要: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需要在一个循序渐进、系统知识体系的传授中逐渐培养出来。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得,把实验课程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强化实验内容的知识结构设计,理论教学链和实践教学链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发展。同时提高了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提高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过程控制系统 实验 创新模式 过程控制系统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涉及控制系统模型建立、系统控制方案确定、控制策略研究、控制器参数调整、系统元器件和执行装置结构选择、单回路控制系统、串级控制系统、复杂控制系统等内容,并且课程内容和实际系统联系非常密切,如何在有限的理论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实验条件完成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时满足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达到深化和拓宽学生知识体系,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热情是课题重点研究内容。 1 强化知识结构,构筑基于问题的探究式理论教学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遵循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原则。高等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传授,而知识传授中课堂理论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导致专业课学时难以满足理论教学,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设计适当的知识载体来进行知识传授以达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目的,为此提出了基于问题的探究式理论教学。过程控制系统的检测变送和执行器知识点(涉及传感器、电动调节器、机械调节阀等),以往限于课时所限课堂上教师仅仅简单说明,学生也只有轮廓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非常不利,就业后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本着知识的掌握在于实际应用的原则,课堂上我们针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置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锅炉水位控制系统(系统技术指标要求动态指标、静态指标、安全性等)。为了达到要求从控制角度提出构成最基本的控制系统类型,大部分学生提出采用检测水位高度和设定值比较的闭环控制系统,抽象绘出系统框图,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系统必不可少的一个装置是什么?装置特性和工作原理如何?基于问题教师恰当地引出新知识点—调节阀,调节阀的类型、特点、使用场合等—电动调节阀、气动调节阀、液动调节阀,直观通过实际模型和实际应用例子使问题的解答构成一个探究式的知识体系,通过理论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知识体系的传授中逐渐培养出来。带着实际问题的探究式课堂教学强化知识的应用价值,使每个知识模块构成一个实际的训练系统,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答再上升到理论,使学生从行业工程师的角度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从实际应用中掌握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从卓越工程师高度培养学生适合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2 创新实践环境,构筑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实验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过程控制系统涉及石油、化工、电力等多种行业,为此,2012年以校精品课程过程控制系统建设为契机,从培养高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卓越人才出发探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力求创新实践教学环境,提高实践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将本课程与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理论、控制系统仿真、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课程有机结合,探寻专业课程体系新模式,构建创新型实践课程体系,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环境。 2.1 甄选实验内容,衔接多方位知识点 实验是学生检验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主要途径。以往过程控制系统实验中,教师指定实验内容,给出实验要求和实验过程,学生盲目地按实验步骤来做。由于实验条件受限(目前仅有5套高级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别人做,抄抄数据,照猫画虎撰写实验报告,对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样性意义不大,特别是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无法激发。为此,我们从多方位知识点的连贯和衔接出发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 单回路控制系统是过程控制系统中应用最多的一类,特别是锅炉控制系统,它是石油、化工、发电厂等工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动力设备,该控制系统涉及电路、控制理论、传感器、计算机控制等多方面知识。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周边锅炉(供热锅炉、水房锅炉)需要控制的量(液位、温度、燃烧等)考虑,指出锅炉控制系统包括锅炉本体水位控制、燃烧系统、给水系统等,而要完成控制任务,需要构成被控变量的单回路控制系统,控制器参数的确定又依赖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控制理论所讲的解析法建模需要明确各个环节机理,这在实际系统中比较困难,如何采用实验方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安排锅炉对象的实验建模内容?在实验中学生带着问题(正向飞升响应曲线和反向飞升响应曲线)设计实验方案,并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需在系统平稳后突加输入信号,正向和反向信号对模型建立是否有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实验完成后实验报告的撰写要针对问题从理论上加以解释。这样实验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论知识点和实践内容的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仿真实验和实物实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多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校过程控制系统实验装置无法做到一人一台,且实验的动态过程时间比较长,锅炉温度下降10 ℃需要十多分钟。锅炉单回路系统控制器PID参数整定过程,特别是研究参数变化(PID3个参数有无穷多组合)对系统动静态特性影响,即使仅研究三四种参数变化,在实验台上大约需要1.5小时,学生只能等待,影响实验进程。为此,我们大胆尝试新的实验模式,将控制系统仿真软件引入过程控制系统,虚拟模型构建实物装置实验,以实测实验对象模型建立仿真原型,按照过程控制系统的实际情况构建Simulink仿真模型,计算机上重点研究各个参数变化对系统动静态特性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将仿真结果和理论知识点有机结合,以实验提升课堂知识的掌握。如控制器类型的不同仿真解决方案,要掌握控制系统无精差必须采用积分控制,而纯积分控制又易导致系统结构不稳定,积分时间常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等,快速、多种、图形化仿真实验为优选确定本次实验的最佳控制策略和控制器参数提供了直观、可靠的支持。仿真实验又回到实际系统,将仿真实验得到的最佳控制参数作为现场实验参数的初值,观测实验中所得响应曲线,并将仿真实验结果和理论知识结合针对实际情况向正确方向微调控制器参数,快速的仿真实验过程和高效的实际实验可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自己动手完成整个实验,既可以解决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又可利用软件提高实验效率与教学效果,大大拓展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理论分析、研究、参数确定、优化控制策略确定的能力。仿真实验和实物实验有机结合,扩大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多种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3 针对过程控制系统特点,安排系列实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过程控制系统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实际化工、电力等系统,如何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以后应对不同的过程控制系统是本次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电厂和民用锅炉水位控制、化工原料液位高度控制等均涉及液位控制,液位控制系统是过程控制的典型控制系统。在理论教学上我们把实际系统加以抽象建立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根据系统性能指标要求的不同和系统存在的干扰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单回路控制方案和串级控制方案,并且对这两种方案的优劣及适应场合进行理论分析,同时为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以实验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围绕液位控制开设了系列实验,具体做法如下: (1)使用实验装置现场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装置中传感器的类型和校验的必要性、系统的平衡状态、实际环境中的干扰信号、电动调节阀等。 (2)实验过程中带着问题(系统数学模型测试为什么要等系统平衡后突加阶跃信号?为什么要用正向和反向信号作用进行参数测试?)完成实验,被控对象建模理论知识确定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和实验教师讨论后自己动手搭接实验系统。 (3)根据多组测试实验数据结合多学科理论知识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包括模型的类型和参数),实验过程中教师抽查上述问题的解答。 (4)为完成系统的基本要求,构成单回路控制方案,在线整定控制器参数,分析系统的动、静态特性和干扰作用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问题(如何降低干扰对系统的影响,如何提升控制系统的精度等)引导学生提出新的合理控制方案。 (5)串级控制系统设计,包括主控制器、副控制器类型和参数整定,系统在一次、二次干扰作用下系统的相应和动静态指标研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串级控制系统为什么对主扰动具有很强的抗扰能力?为保证系统静态无误差主控制器为什么必须采用PI或PID?),教师不急于简单解答,而是激发学生从理论上分析得到结论,这种理论循序渐进到实践再升华回到理论的模式,改变了学生为实验而做实验的机械动作,从实验来加深理论知识,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系列实验大大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 3 实验教学拓展大学生创新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大学生创新项目是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独立完成课题、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等工作,创新项目意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在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独立思考、独立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过程控制系统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新意识等逐步形成,为了使有潜力的学生尽早接受系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摄取学科前沿知识,在常规实验的基础上,对有坚实理论知识和深厚知识底蕴的学生指导申报国家、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009年确立国家级“仿生机器鱼”和2012年校级“智能机器鱼氯气监控系统”项目。项目的前期研究涉及过程控制系统控制策略和控制器参数确定实验,在实验中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多方面考虑问题、多方面解决问题,实验的创新能力不知不觉就应用到科研活动,科研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利用扎实的基础及时摄取新知识,实验技能又推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学科知识的横向关联,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4 多学科知识融合实验过程,培养创造性人才 过程控制系统的知识点和其他课程呈现立体交叉,多学科知识又融合于实验过程,为此,课题组在自动化系列课程实验过程中采用逐步递进的原则安排一些基础实验,为后续课程做必要的铺垫。例如,基本的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研究在控制理论课程中已做了多方位研究,过程控制系统前馈控制为什么可以有效地消除干扰影响,前馈加反馈的复合控制为什么既可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又可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它是如何解决稳定性和稳态精度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要求学生先思考,教师辅助给出提示,从自动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概念、稳定性分析和稳态误差与系统结构参数的关 系,融合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所得结果,最后合理正确地给出答案,使学生对实验研究得到全面和立体的概念,使实验升华到科学研究的探索实验,学生自身的知识无形中得到增加,巩固了以前其他课程中学习的知识,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融合,进而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 结束语 专业课实验教学在高等学校工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探讨过程控制系统实践教学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连续5年的实践,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夯实的基础上,把课程实验有机、科学地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多方位设计实验内容、多学科融合实验过程和带着问题做实验等均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使学生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发展。理论教学链和实践教学链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提高了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创新科研能力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过程控制系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 要】过程控制系统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方法,教案设计等方面出发,探讨具有更好教学效果的授课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关键词】过程控制;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一、引言 过程控制是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必修课之一,是以实际工业生产过程为背景,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自动化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内容涵盖了系统建模方法,工业过程特性控制理论和算法,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等,不仅研究简单的单回路系统,也涉及复杂系统控制,先进控制系统等。由于课程理论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涉及面广且深,对学生理论基础有较高要求,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难以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令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降低学习机进行,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从教学方法,教案设计等方面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对“过程控制系统”的教学做了简单探讨,寻找更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调整和仿真软件的运用 以往的“过程控制系统”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公式和推导过程,理论性太强,使学生感觉课程内容枯燥难懂,失去学习兴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学习重点从原来对理论知识的大量复杂的推导过程,转移到从工业生产实例引出理论知识上来。同时应用Matlab仿真软件来验证过程控制的理论,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使学生能够掌握过程控制的核心知识,并加深过程控制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了体现课程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特点,在教学当中引入与实际相关的控制方法以及信号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际应用背景,具有更大的知识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主动地学习这门课程。另外,由于科技的发展,过程控制系统更新快速,因此在上课过程中,除了必须的教学内容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过程控制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了解该学科的最新信息,让学生更加了解所学知识在本专业领域的地位,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程学习当中。 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应用为过程控制教学提供了便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仿真软件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够为学生直观地展示控制系统的结构,工作过程,以及控制效果等。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多变,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而Matlab仿真软件丰富的工具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基于Matlab的仿真实验,让学生充分理解相似的概念和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带来的影响,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仿真软件的用法,一举两得。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网络技术现在飞速发展,通过网络架构教学平台,将课堂教学延伸至互联网,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加强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和理解。通过网络平台,将详细的教学课件,仿真软件、程序和使用说明,教学日历,课程通知,教学问卷,以及测试复习题等内容上载,供学生下载使用。采用网络平台,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并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同时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实现答疑,学生间互相讨论和交流等。可见网络教学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具有重要帮助。 四、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多听学生的体会和意见,了解他们所需的知识量,为学生制定更好地教学内容。另外作为老师,除了关心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之外,还应该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提出建议和指导,尽量帮助学生的成长,尽量做一个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五、结束语 过程控制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与生产过程关系密切,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改进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与仿真软件相结合,根据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引入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有代表性的实例,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重点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了过程控制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冷卷准备机组过程控制系统 摘要:本文介绍了某冷轧厂冷卷准备机组过程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系统。基础自动化系统包括顺控,主令,跟踪,急停和HMI;着重叙述了过程控制的实现方法。 关键字:硬件,顺控,主令,跟踪,急停,HMI 系统概述 该冷卷准备机组为连续生产机组,用于取向硅钢(含SGO)和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冷轧后的钢卷处理,最大速度400m/min,是目前国内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一条机组。整个机组自动化控制系统完成钢卷从入口运输,自动上卷及开卷,入口定位剪切,焊接,圆盘剪切边,定位剪切,卷取机卷取及卸卷,称重打捆整个过程。所有功能均可全自动或半自动完成。被控设备以入开卷机、张力辊、卷取机为核心, 辅之以入口钢卷小车、入口转向夹送辊、入口剪、纠偏辊、分切剪、出口转向夹送辊、卸卷小车、钢卷称等设备。 控制系统硬件及网络组成 控制系统的硬件分布于计算机室、操作室、电气室和现场,如图1所示。基础自动化系统的硬件设备组成: SIMATIC S7-400可编程控制器(CPU416-2DP):2块 高速技术模块(FM450-1):1块 DP通讯模块(CP443-5):1块 以太网通讯模块(CP443-1):1块 全数字交流传动调速装置(6SE70):多台 专用急停控制控制器(CPU315F-2DP):1套 及远程I/O站、PDA、工程师站、服务器、操作员站等组成。 通过快速以太网、PROFIBUS网络实现各自动化单元以及与上位机的通信,构成典型三层通讯网络的三级控制系统。 通讯网络的第一层:人机接口与PLC之间及PLC彼此之间的以太网,实现全线生产参数的设定和各设备的状态、电气参数及故障,生产工艺过程在人机接口HMI的显示; 通讯网络的第二层:PLC与远程I/O站之间及PLC与传动系统之间的PROFIBUS-DP网,实现PLC对系统控制指令的传送和系统状态及参数的收集; 通讯网络的第三层:PLC彼此之间实现控制信息及数据传送的MPI网。 图1. 自动化系统配置图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软件功能主要由以下几部分。 3.1顺续控制和跟踪 钢卷运输,换辊,液压等一类单体设备动作的控制可归为顺序控制。顺序控制一般负责单体设备如液压传动设备、恒速电机等的控制。顺序控制还包括自动步,即将一系列动作为一个运动组来处理,实现系列动作序列的自动完成,如钢卷自动运输,自动上卷等。采用图形化的顺序功能图表“SFC”编辑生成。由于所有联锁是在执行机构控制级上完成的,因此这一级完整地保留下来以组织成适当的顺序控制。在程序中所有转移条件彼此独立,不用考虑彼此的联锁关系,通过简单易懂的与/或逻辑即可进行修改。每个顺序都可单独进行手动或自动选择。 物料跟踪包括带钢跟踪(SEGA)功能和物料(数据)(MAVE)跟踪功能。SEGA是基本的跟踪功能。它将整个生产线按一定原则划分成若干个区,每个区再划分成若干个段,跟踪就是基于这些段进行的。每条带钢焊缝经过线上区间,基于区间的段 利用内部记数器计算出(利用编码器给出的焊缝行程和区段的长度)整条线上的带钢镜像,用标志位标识(每个区间段数之和=整条线段数)。MAVE功能基于SEGA功能,MAVE用线上带钢的镜像(标志位)去跟踪带钢和整条线上的数据,MAVE能触发动作和在适当的时间和其他的自动功能就设定点/参考值进行通讯,尽管MAVE是基于线上的带钢镜像(标志位),但是动作仅仅在焊缝从一段跨越另一段时触发,可在这样的段边界中定义多个动作,动作点也可以使用来自其他系统的数据。 3.2 主令控制 主令程序负责全线带钢传输控制,也是整个基础自动化的中心,可以分为两部分,主速度发生器和线速度协调控制器,两者是主从关系,线速度控制器起主要作用。 线速度协调控制器负责整个生产线运行,协调带钢的处理过程,传输、启动相应的设定、定位、控制、剪切等程序。线速度协调控制器的功能包括操作模式的处理(运行/爬行,停止,保持,穿带/甩尾,快停,快停,紧急停车,联合点动,单独点动等)断带检测, 主速度发生器完成线速度协调控制器的控制值送到传动系统,包括传输带钢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功能,启动、加减速,带钢定位控制,张力控制,开卷机控制,卷取机控制,速度设定值。 带钢定位控制是闭环,利用装在张力辊或夹送辊上的编码器对带钢定点定位控制,包括带钢头部定位,带钢尾部定位,自动减速功能。 张力控制。张力控制策略为:当机组启动时,张力值平滑上升到正常运行张力值。在机组临时停车时,张力值保持运行张力值不变;超过临时停车时间,张力切换到停机张力。如果机组停车时间过长,机组张力自动切断。 在运行中,某个区域的实际张力突然快速下降,这个信号将反应在张力控制的传动装置的实际转矩上,或某个张力计的实际检测值,断带检测程序发出断带信号,并对相应区域发出快停指令。 3.3 急停系统 急停系统负责全线的紧急停车。全线分为4个区域,线上区域1个,即从开卷机到卷取机的整个区域。线外有3个区,液压站,入口钢卷运输区,出口钢卷运输区。 急停控制的电气设备类型主要包括,MCC恒速电机,变频调速电机,液压驱动设备等。主要控制过程为:操作台上急停按钮触发急停,急停PLC收到信号,计算处理后发急停信号至急停继电器,后者将急停信号分发至MCC柜、变频传动柜,远程I/O站等。实现停车。急停事故回复后,必须在HMI上进行急停确认。 3.4 HMI系统 HMI (Human-Machine Interface) 人机界面系统是通过WINCC软件实现的。WINCC软件包括,组态界面,操作界面,报警系统,归档系统,报表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在本项目中HMI系统,主要包括八个部分。 工艺过程跟踪:包括全线机组总览,重要设备的数据显示,修改; 液压和润滑系统:包括液压站,开卷机和卷取机的润滑站,全线的CPC和EPC的液压站。包含电机的启停控制和状态监视画面。 诊断画面:包括全线传感器的状态画面和DP网络通讯状态画面。 传动分合闸:控制全线传动设备控制装置的分断和合闸。 趋势:全线重要数据的趋势图。 自动步:用于监视所有的自动步及动作条件。 画面中符号解释画面:包括颜色说明,设备符号说明和介质系统符号说明。 HMI系统包括2台HMI服务器,2台HMI客户机。其中HMI的服务器放置在电气室,两台服务器之间为冗余系统配置。 HMI系统服务器之间以及HMI服务器和客户机之间均采用TCP/IP协议进行通信。服务器会保存过程值和配方数据;客户机只访问服务器,显示服务器提供的过程画面和过程值,并可接受操作员的输入 传给服务器,本身并不保存数据。 总结 冷卷准备机组过程控制系统的配置先进,控制精度高,其自动化程度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实现全机组4人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自投运以来,机组设备和整个生产线均运行良好,受到了用户的好评。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基于ProfiBus的过程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组态 摘 要: ProfiBus现场总线具备传输快、结构简单、抗干扰等优良性能,已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系统与分散I/O之间的高速通信。首先介绍了ProfiBus现场总线的特点,然后基于ProfiBus?DP和PA、Siemens PLC 300和Wincc组态软件,详细阐述了过程控制系统的结构,硬件、通信协议、监控页面的组态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 ProfiBus; PLC; WinCC; 组态 引 言 伴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大型化、复杂化、连续化和自动化发展,对工业控制系统的控制水平和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场总线技术也应运而生,用于实现自动化系统最底层的现场控制器和智能仪表设备的互联和实时通信。它是一种开放的、具互操作性的、彻底分散的分布式控制系统[1]。本文将以ProfiBus现场总线为基础,介绍以Siemens PLC 300和Wincc组态软件为主体的过程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组态过程。 1 ProfiBus现场总线 ProfiBus现场总线是一种用于工厂自动化车间级监控和现场设备层数据通信与控制的现场总线技术[2?3],可实现现场级到车间级监控的分散式数字控制和现场通信网络,从而为实现工厂综合自动化和现场设备智能化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4]。ProfiBus系列由ProfiBus?DP/FMS/PA三个兼容部分组成。其中ProfiBus?DP和PA的特点如下[1,5]: ProfiBus?DP适用于自动控制系统与分散I/O之间的高速通信;可取代24 V或4~20 mA的串联式信号传输;使用RS 485传输技术或光纤媒体。 ProfiBus?PA专为过程自动化设计;可将变送器和执行器连接到一根公共总线,可用于本质安全领域;数据传输采用扩展的ProfiBus?DP协议,还具有PA行规。 本文将采用ProfiBus?DP和ProfiBus?PA通信协议来构建过程控制系统。 2 系统架构 本过程控制系统用于模拟对工业现场液位、温度等信息的采集、处理,PID控制和控制工艺流程的实时监控。系统通过ProfiBus现场总线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采用MPI通信方式与上位机进行通信和远程控制,从而使整个控制系统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系统主要包含上位监控机、CPU、以太网通信模块、DP链路、分布式I/O和变频器DP从站、温度和压力变送器、阀门定位器、电磁流量计等。CPU采用Siemens的S7300 315?2 DP,既具有多点通信功能的MPI接口,又具有ProfiBus?DP通信功能 [6]。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及其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在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为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在提高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方面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针对火力发电机组技术的发展和电力企业对热控技术人员的要求,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环节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探讨了“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及其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热工过程控制;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长沙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主要面对发电行业,学生主要在火力和核电等发电行业就业。根据我校办学特色及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立足电力行业,突出电力特色。“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主要讲授过程控制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单回路、串级、前馈、比值、解耦等典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参数整定方法,以及火力发电厂汽包锅炉蒸汽温度、汽包锅炉给水、锅炉燃烧过程、单元机组协调等控制系统的构成、原理和系统分析。该课程作为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该课程的建设一直受到院系的高度重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过程控制原理,结合火力发电过程对象,从事热工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运行与开发研究工作,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加深对火力发电厂锅炉各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课程组对该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及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教学改革,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1.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更新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经过课程组多次讨论,结合最新专业培养计划,按照拓宽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思路拟定了“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及“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了该课程及其课程设计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定了基本教学任务和要求。 2.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是进行课程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进行教学工作、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该课程在教学中使用过两种正式出版教材,总体来看,所用课程教材内容比较全面。但是,由于热工过程控制技术和火力发电机组技术的不断发展,教材中有些内容就显得较陈旧,为此根据最新拟定的教学大纲,并参考国内有关火力发电机组最新技术和过程控制相关教材,结合课程组近几年形成的教学经验,编写并出版了“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的新教材。[1] 3.更新教学内容 “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内容几乎涉及到本专业先修的所有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在组织课程教学内容上,根据最新出版的教材,每学期课程组依据收集的火力发电机组最新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在火力发电机组上的最新应用,在学期末课程组开会集体研究、整理,提炼出必要的内容充实到下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新颖性。同时注重不同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将检测技术、控制仪表、集散控制系统、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智能控制技术与控制系统仿真技术等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中,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工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2] 4.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课堂纪律管理方面上,制作签到点名表格,学生上课时自己在签到表格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学号。通过学生签到点名方法,既节省了全班学生姓名点名所花的时间,同时,也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加强了对课堂的管理。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签到表,可以很方便对应地找到讲话、睡觉、玩手机、戴耳机等学生姓名,可通过点名或点名回答问题等方式提醒学生;与此同时,在课堂上积极跟教师互动、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根据情况记录,在平时成绩上加分。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运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点尽量讲解得生动形象易懂;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讲解后,采取提问或课堂讨论等互动手段加强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对重要的理论知识及时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2]比如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PID控制器比例、积分、微分三个参数对控制质量的影响,若是只将三个参数对控制质量影响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但是通过Simulink仿真就能生动地将PID控制器的比例带、积分时间、微分时间三个参数变化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曲线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就加强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3] 5.实验教学改革 本课程的所有实验都放在热工检测与控制技术实验这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程,并出版了该实验课程的教材,由实验室老师讲授,并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针对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内容,开设了六个实验,包括单容水箱液位数学模型的测试、双容水箱液位数学模型的测试、单回路定值控制系统、水箱液位与流量串级控制系统、双闭环流量比值控制系统和上下水箱液位前馈-反馈控制系统。通过实验,使学生对对象动态特性的测量方法,单回路控制系统、串级控制系统、比值控制系统、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等控制系统原理及其调节器参数整定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是热工自动化专业继“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之后一项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完成书本知识到实际运用能力转变的关键步骤,其学时为两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热工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主要从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指导书、课程设计选题、指导教师的团队化、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的关联性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4] 1.改革目标 按照热工自动化专业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要求,结合“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过程控制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在该课程设计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课程设计选题优化 “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主要围绕火力发电厂锅炉各个子系统进行控制系统设计,给出了过热蒸汽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再热蒸汽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汽包锅炉给水控制系统设计、磨煤机多变量解耦控制系统设计与燃烧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等5个子课题,4~6名学生一组,每组对应一个子课题,要求必须完成该组课题的方案设计、系统构建、参数整定、结果分析和答辩等任务,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指导教师的团队化探索 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指导教师是关键。指导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有相当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积累。加强“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聘请学校附近电厂的热工骨干技术员担任辅助指导教师。整合理论课授课教师、实验课指导教师、课程设计指导老师、运行实习指导教师及电厂技术员五者优势资源,探索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团队建设模式。 4.强化课程设计与电厂运行实习的关联性 我校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的“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和“电厂运行实习”都在大四第一学期开展,进一步分析课程设计与电厂运行实习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课程设计与电厂运行实习时间安排,根据不同的课程设计题目对学生的电厂运行实习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安排,强化课程设计与电厂运行实习的关联性,使得课程设计和电厂运行实习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在近几年来的教学中,对“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及“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两门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逐步完善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以及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等多个方面,都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通过这门课程理论教学及其课程设计的教学,使学生在面对火力发电厂时,加深了对热工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参数整定、仿真研究等理论知识的整体认识,并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得到了有效的融合。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基于网络监控的供水过程控制系统 摘 要:针对目前水厂管网供水过程控制需求,设计供水过程综合控制系统,用网络将三套水厂控制系统连接监控,每套系统对水位、压力和流量检测,可对三套系统进行多种综合控制;并嵌入视频监控,监视水质和设备安全等;还引入labview信号处理模块,为现场调试和信号分析提供有力条件,最后探讨了Internet引入远程监控的可行性。 关键词:网络控制,视频监控,稳压供水,WinCC,变频器 1 前言 本供水系统从能源的最佳配置及安全角度出发,针对水厂多台中等距离水泵联网供水系统,综合现代网络控制技术,设计一个以工业现场实际生产控制的综合性、多功能网络供水控制系统,这个系统具有远程web监控、复杂的关联控制、生动的组态监控界面、对输入输出信号采集分析等功能。通过对工业供水、流体控制、城市供水、虚拟仪器应用、SCADA软件应用的研究和综合,结合实际资源和条件本文提出了这个网络供水模型控制系统。并探讨了远程web监控的可行性。该系统采用采用WinCC监控组态软件作为上位机,下位机西门子S7-300PLC进行控制,现场采用MPI总线网络,对水面以摄像头进行视频监控,远程以因特网连接,利用虚拟仪器软件优化控制参数,使控制达到最优。从而可实现对复杂的供水网络进行联网调度控制。 2 系统功能 控制系统分别由A、B、C三套独立中距离的设备组成,由一台PC机作为上位机进行监控和数据处理,并与Internet连接。下位机具有多种监测和控制功能,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流量、压力、液位等过程量的检测,从而实现精确的流量、压力、液位控制;方便的数据记录和管理;(2)通过视频对危险或紧急事件进行监控报警;(3)利用虚拟仪器软件和相应硬件采集处理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使控制得到最优化;(4)现场总线网络实现远程设备间的关联控制,实现对分散设备的集中操作和管理;能基于因特网或者局域网实现基于Internet的操作和监视。 系统模型如图1,现场中单个系统的各个传感器采集到信号后通过信号处理模块处理(AD转换)后把数字信号传到 PLC(CPU),然后CPU根据此信号进行相应的动作;适配器是连接PLC与PC机的桥梁。水质监控的模拟中采用的总线类型是目前较热门的USB,当然用户也可根据所提供的硬件选择不同的总线类型,只需解决相应的通信协议问题就行了。各个系统之间的PLC通信可通过与CPU配套的外接口进行MPI通信,而各PC机之间则通过Internet进行相互的连接。 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硬件结构是系统功能实现的载体,有上下位机组成。上位机采用可靠性较高的西门子工控机,通过MPI网络与现场控制的下位机PLC连接。下位机控制系统需要对输入输出模块、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及其等关键硬件进行选型。本系统选用模块化的西门子中型300系列的S7-312C的CPU;远程压力传感器的模拟信号通过多通道输入模块,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到控制处理器;利用控制处理器中的数据处理和控制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和判断;输出模块332控制信号控制电动阀、变频器等执行器来控制流量、水位和供水压力等;安装有6个压力传感器,可对管道的多个监测点和池子的压力进行,还装有两个流量传感器,这可分别测量管道多点的水流量大小。本系统的执行器是一台有变频器控制调速的电机水泵及一台恒速水泵,可以方便根据需要进行调节。采用性能优良的摄像头和视频采集卡与工控机相连接,可得到水池和需要监测的生产现场的视频信号,然后用OLE技术可以把视频界面嵌入到工控机的人机界面,还可以进一步对该视频信号进行处理,以实现特定的事件处理,如自动的环境安全监视、设备运行状态的自动监测等等。 4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PLC、WinCC等软件的设计,及相互之间的通讯。上位机软件是创建变量、界面数据输入与实时显示、数据采集管理、故障诊断、上下位机通信及视频处理等,其过程大致这样:建立与PLC的连接和创建变量,建立通信连接后便可以设置用于通信对话的变量。利用图形编辑器,进行组态、参数输入界面。如图2所示体现整个控制系统的大概控制流程:启动程序后进行初始化,清除寄存器里残留的数据信息,同时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传经AD模块后传到CPU,处理程序再根据这些信号相应的处理;其间可进行手动和自动操作。每个控制函数都独立分配一个数据块,这样方便数据信息的管理和防止数据出错。针对每个系统,单独建立参数输入界面。选择手动/自动、控制压力或流量对象、设定值与PID参数、函数控制、关联控制对象、标量转换参数输入等。在对各个部分的信号进行及时的最优化分析处理上,本系统引入LabVIEW,然后把这个信号及时反馈给控制程序,从而提高控制信号的精度。 对流量或者压力控制时,可以直接采用完全PID算法,能够直观输入和调整各PID参数,实际运算时则采用增量算法更加方便,计算工作量较少,运算速度较快,其增量式算法如下: 其中Δu(k)为k次控制的增量,A、B、C等分别为合并计算的常数。实现PID的控制程序由STEP7自带函数库的SFB 41函数实现,既可设定PID参数,还可设定上下限位及调用时间等多种参数。 5 网络化及视频监控 三套设备间不仅进行联网数据监测,并进行联网控制,对水网供水调度。工业上的供水是一个牵涉到多方面领域的问题,这就需要解决多方面的协调性与能耗等问题。这里主要讨论Web方式实行远程监控的可行性和实现方法,如图3所示。 供水系统的网络大而复杂,这里研究一种新的方法,可以解决目前由于传感器的限制而难以实现的监控系统。由于本系统融入了丰富的控制、监控、虚拟仪器等现代先进的测控技术,可用于控制系统的深入研究和用于综合性的实验教学。而视频嵌入牵扯到多方面的知识,如视频信息的采集、采用什么算法进行处理,视频调用的过程步骤等等都需要考虑。视频调用的步骤如下:(1)用C++编号一个exe的文件,并把此文件放在所建的Wincc项目文件夹里,相应的图像分析处理在这里可以进行功能扩展。(2)在WinCC 面板中调出个button ;(3)右击button 弹出一列菜单,选择“属性”,(4)选择属性里的“事件”,再接着是事件里的“鼠标”,“C动作”;(5)鼠标放在编程框图里需添加动作的位置处;接着点击编辑动作窗口的左树,把他们展开,然后调用windows中的program Execute),并把program_name改为调用的路径名即可。(6)调用的路径里把所有的“\”改为“/”。 6 结论 该网络过程控制系统通过一台主机监控,实现现场总线的网络检测与控制。可以分为三组,每套有自己独立的操作界面,可以单独进行实验,实时采集数据;实验时可以大范围改变参数,并且在屏幕上可以直接观测到输出量与检测量的对应曲线。每套系统嵌入视频监控和图像处理,将水厂的过程控制可以与视频监控完美结合;三台设备的联网性实验可以很好的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复杂供水网络,而且本系统具有试验切换容易,操作简便,稳定性好等优点。控制软件和监控界面的运作在实验装置上调试通过,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本系统的关联控制是通过建立数据块的映射实现的,所以只要把数据块循环刷新便可实现关联控制,而不依赖于通讯网络的结构。视频监控模块可以方便地嵌入过程控制实验系统中,这也是结合了当前工厂实际技术发展的需求方向。
有机农产品论文:有机农产品吃出“环境大健康” 有机农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欧洲,上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随着有机农产品日益引发关注,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假冒的“有机农产品”。什么样的农产品才称得上是真有机?怎样鉴别真假有机农产品?就此问题,笔者专访了国家环保部有机食品发展中心高级顾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驻亚洲代表周泽江先生。 总部设在德国的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庞大、最权威的国际有机农业组织。作为这个机构的专家,周泽江认为,如何辨别有机农产品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事实上,老百姓吃有机农产品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有机农业不是回归老一套 有机农业生产,首先要求不用农药、化肥和转基因技术。现代农业使用农药、化肥,使用不当会对土壤造成各方面的负面影响。氮肥是环境中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之一,亚硝酸盐有致癌风险,因此首先受害的是使用化肥的农民,“吃有机农产品,不光是为消费者自己的健康,也是为农民的健康做贡献。”周泽江说,农民在打农药的时候受伤害最大,农药会通过皮肤、呼吸系统、眼睛或其他暴露部位进入人体,而蔬菜等食品到消费者嘴里的时候,其农药的含量其实远比施用农药的农民所接触到的要少得多。 有机农产品还和土地、水和空气的健康有密切关系,“这是一个系统,生产农药、化肥等化学品需要消耗大量石油、煤等不可再生资源,也会造成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所以有机农产品所带来的是一个大健康的概念。”周泽江强调,有机农业并不是简单地回归老祖宗的耕作方式。老祖宗刀耕火种的方式早已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合理的传统农作加上创新思维以及现代技术,比如有机农业可以用滴灌、性诱剂、杀虫灯、防虫网、天敌等现代技术,也可以使用多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等等。 食品安全不是最初出发点 通常人们选择有机农产品,最直接的原因是追求食品安全。周泽江说,有机农产品在食品安全中其实只应该起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在我国却被很多人看成了“雪中送炭”,似乎只有有机农产品可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而事实上当初有机农业的发起并不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而是为了保护生态和环境,是对现代农业中出现的种种弊病的一种反思。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大力开展生态农业的研究和推广,有5个生态农业成绩显著的村获得了联合国环境署颁布的全球环境保护500佳称号。“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有机农业概念传入中国。1994年,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成立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有机认证机构。” 周泽江介绍,与外国一样,我国有机农业的起步和发展,最初也是为了保护环境。但后来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凸显,大家就想当然地把它拿来当作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万灵妙药”。 “很多人过分强调有机农产品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事实上,有机农业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不到百分之一,如果要依靠这百分之一来保证我国的食品安全,那谁都知道是做不到的。”周泽江说,其实安全的食品很多,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只不过因为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是允许在一定条件下有限制地使用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而有机农业则禁止使用这些物质,因此监督的尺度比较清楚,要比其他安全食品容易评估和监管,因此受到了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更多关注。 有机农业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三个不允许”,不允许有农药、化肥和转基因。但让周泽江感叹的是“很少有人还会继续说不允许水土流失,不允许破坏生物多样性等”。据周泽江观察,在有机农业发展成熟的国家,很多消费者认为购买有机农产品是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贡献,也是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农民的健康负责。 周泽江认为,最佳的状态是让做有机农业和消费有机农产品成为人们保护环境和健康的自觉行动,企业不是因为要追求高利润才去做有机农业,消费者也不仅仅是为了关注自己的健康才去消费有机农产品。 有机农产品的真与假 “假有机”的问题,不仅中国有,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也都有过,最近也还有发生,但这些国家对这类事件的惩罚手段很严厉。造假者不仅会被罚款,还要面临坐牢的风险,但我们国家还没听说过谁因为“假有机”而坐牢,恐怕现在也还没有如此“严”打的基础。 周泽江指出,必须群众监督和政府监管双管齐下,才能保证有机农产品的真实性。“如果只是出事了才去打,或者想依靠不断提高标准来控制,这样不仅把坏的打下去了,往往也会把好的也打下去。”周泽江说,据他所见,绝大多数做有机农业的人是在认真地做,但像考试一样,有人得60分,刚刚及格;而有人则得到90分以上,做得非常好。及格的也是真的,只是真的里面有水平高低之分。我们现在的目标应该是挡住不及格的,监督和帮助及格但分数低的,鼓励、表彰和推广得分高的。 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有一些人确实是在按照有机的标准种植,但他们不一定都申请有机认证,目前比较成熟的模式有“社区支持农业”(CSA)和“参与式保障体系”(PGS),这些都是建立在互相信任基础上的有机农业,此类种植基地一般都在城市郊区,消费者可以不定期轮流去参观和监督,同时也可以参加基地的生产劳动,消费者承诺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产品。在这种体系里,生产者与消费者是真正的朋友,这种做法是很值得提倡的。当然,如果是远距离的供应,例如要把云南的有机核桃卖到北京,新疆的有机葡萄干卖到广东,在一般情况下还是需要通过有机认证的。 “中国的有机产品追溯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周泽江认为,这个追溯体系建立后,没有经过认证的企业想造假就很难了,因为造假很容易被识破,而且每个消费者都可以监督,这样一来,造假的成本会很高。“我常常提醒准备做有机农业的人,最好不要抱着发大财的想法进入这个领域。有机种植一开始一般都会减产,只有当生产基地的生态系统达到基本平衡后,产量才会逐步提高,最终甚至能超过现代农业的产量。但目前还没收回成本的有机生产企业还多的是。没有环保、生态理念,没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实际上是不适合从事有机事业的。” 有的消费者抱怨有机农产品价格高,周泽江认为:“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和条件下,如果有机农产品的价格和非有机农产品价格一样,我反倒会怀疑它是不是有机的。通常有机农产品比普通食品价格高50%,甚至高两三倍都是正常的,但如果要高出十倍、二十倍,那就有点离谱了!” 转自《农民日报》 有机农产品论文:乐山有机农产品(蔬菜)营销策略探讨 导读:有机农产品是安全级别最高的食品,但在不少地区却遭遇一头热的尴尬局面,甚至从超市悄然下架,因而从企业市场定位、战略选择、战术运用等方面提出有机农产品营销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帮助有机农产品企业做大做强。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出现,尤其是对用农药、化肥、激素种植的蔬菜危害人体健康的认知不断加强,高端消费者、老人、婴幼儿、孕妇及待孕群体就成了有机蔬菜消费的刚性群体,这是国内外有机农产品的目标市场。从概念上讲,有机蔬菜是不用化肥、化学农药、转基因种子、除草剂种植出来的,是最安全的蔬菜。目前的有机行业,是一个还没有充分竞争力的行业,是一个属于只要具有资源和拥有部分消费者,就能获取较高利润的行业。这对于很多产业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商机。有机食品作为安全级别最高的食品,发展空间和利润都是可观的,这已经成为国内外业内人士的共识,国内外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就是这一蓝海市场上的受益者。 1 乐山及不少地方有机蔬菜销售出现的问题 1.1 市场定位模糊 任何企业准备进军某一目标市场之前都要有相应的营销战略,必须回答“我们是什么?我们在哪里?我们将成为什么?”这三个问题,只要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环环相扣,才能取得属于自己的胜利,而这三个问题的实质及首要问题就是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定位问题。 市场定位简单讲就是确定为目标市场提供什么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是农业板块中的先知先觉者,乐山的几家有机农业企业均有自己的土地、相对稳定的工人,这从源头上保证了有机产品生产管理的可靠性。但从生产品种、包装、销售渠道等营销手段来看,对于“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却没有明确的认知。 1.2 价值认同错位 业内人士公认有机食品是精品,绿色食品是良品,无公害食品是普及产品,这种高高在上的自我认知使不少企业以为只要是有机产品,顾客就会趋之若鹜,销路就会大开。有机农产品特别是生鲜蔬菜就真正占领着一片市场蓝海了吗?其实不然,有机蔬菜被迫下架,就充分说明产品能否得到顾客青睐关键在于顾客的价值认同能不能与企业一致。长期以来,伪劣产品大行其道、假冒产品充斥其中的现象使不少消费者对高档产品谨慎有加,防范意识与时俱进,所以对外观、品种与普通农家蔬菜没有两样,而价格高出几倍的有机蔬菜自然就反映冷淡了,并质疑其价值几何?凭什么? 有机农业企业辛辛苦苦进行田间管理,勤勤恳垦进行市场销售,结果却是企业经营不善、连续亏损甚至破产,企业却把其中的原因之一归结为消费者观念落后、农产品销售难度太大。笔者认为,不管是当地有机产品营销策略还是企业所作的原因分析都反映了这类企业患上了营销近视症。 2 新的营销策略 2.1 解决战略定位及战略选择问题 在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市场分析、目标市场确定等一系列工作以后确定企业的市场定位,也就是找到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明确区别于市场其他参与者。有机农业企业目标群体十分明确,就是具备食品安全消费需求的高端顾客,包括家庭、个人、星级酒店采购经理、职业经理人以及老人、婴幼儿、孕妇及待孕群体等特殊群体。针对这部分消费者应当为其提供厨房到餐桌的配套产品及服务,满足其全面、全方位享用有机食品的需求。明确了这一定位以后,有机农业企业就大有文章可作了,市场空间豁然贯通。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有机蔬菜是不用化肥、化学农药、转基因种子、除草剂种植出来的,是最安全的蔬菜。不管是其口感、味道还是营养价值均得到理论和实践的验证。也正因为不得使用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有机蔬菜产量必然较低,生产成本也大幅度增加,有机农产品产量少、质量好,自然堪称精品。如何把精品的价值体现出来,笔者认为差异化战略是可选方向。差异化战略实施的关键是价值认同问题,实现差异化途径包括产品、品牌、质量、渠道、服务等多个方面。有机农业企业应当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避免一头热的尴尬局面。 2.2 产品及品牌策略 有机农业企业应当重新调整产品策略,考虑产品线、产品关联度等问题,将时令蔬菜、反季节有机蔬菜、保健功能作物以及有机水果等产品线加以组合,合理调整产品结构,丰富有机菜篮子,不应单纯以时令蔬菜为主打。有机生产企业应重视品牌经营,变卖产品为卖品牌,通过有机产品生产过程的严格管理、有机产品的可追溯性、标识使用的规范化等重要行为特征积累品牌价值,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2.3 销售渠道选择 有机蔬菜目标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产品的销售不宜与普通蔬菜产品进入同一渠道,对于时令蔬菜而言尤其如此。有机蔬菜与普通蔬菜外观相同,价格差异较大,尽管有包装却令消费者避而远之,高处不胜寒。所以开设大型超市有机食品中心甚至专卖店是区别于普通产品的明智之选。如乐山这样的地级市有好几家卖场面积在6 000 m2以上的大型超市,却没有一处专柜、没有一个有机食品中心,有机食品专卖店就无从谈起了。渠道差异化不仅能方便目标群体购买,还可有效地使有机蔬菜产品区别于普通商品,体现产品专属性,同时专柜或专卖店、连锁店的统一设计还起到宣传与推广作用。针对有机蔬菜目标市场的特殊性,还可以实行配货上门服务,订单服务以及田间耕种、采摘等多种形式的体验式消费,这些都是差异化特征的具体表现。 2.4 促销手段策略 广告、公共关系等是产品促销的常用手段。有机农产品企业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表现、媒体等多个环节将真实、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从而改变其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以及生活态度,同时也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产品销量。广告策划可包括定位篇、功能篇、质保篇等,通过立体宣传来表达产品诉求,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公共关系是指通过有利的公众宣传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新闻稿件使企业借助新闻媒体获得正面宣传。有机生产认证、产品检验、规范化管理、技术开发、慈善活动、社区服务等内容都是新闻稿件的绝好题材。除此之外诸如特定故事、企业形象塑造、记者会、公益活动等手段都可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从而促进产品销售。另外,对比销售方式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促销作用。有机蔬菜与普通蔬菜的品质差异到底有多大,消费者是半信半疑,通过现场检测、结果对比方式,可使消费者心服口服,这种销售方式可刺激消费者对健康的需要,从而激发其购买动机,促成购买行为。 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要树立现代企业经营观念,以市场营销、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作为企业的经商哲学,眼光紧跟市场与消费者,不断调整策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社会利益、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统一起来,实现企业的使命与宗旨。 目前,有机产业还是一片蓝海,竞争低下,盈利模式落后,整体的格局尚未形成,这是一个极其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端产业。只要抓住机会,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转变营销策略,有机农产品企业做大做强指日可待。 有机农产品论文:我国城镇消费者有机农产品消费行为分析 摘要:目前,国际市场对有机农产品需求不断提高,营养、安全与价格在我国消费者购买评价有机农产品时居于重要地位。基于对北京、武汉消费者的调查,本文统计评价了我国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水平,并对有机农产品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决策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整体认知水平偏低,这是导致我国有机农产品购买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有机农产品;认知水平;消费行为 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观念的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逐渐从数量需求转向注重质量和安全方面。特别是我国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发生,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越来越关注,有机农产品市场发展逐步由生产推动转向由需求推动。由于有机农产品生产成本依然偏高,影响了有机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扩大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对于促进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和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方法和数据 为了保证数据调查的科学性,本研究假定如下:第一,消费者是理性的,而且选择的效用是最大的;第二,消费者所面对的有机农产品是同质的;第三,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效用,相对于其他效用保持相对的稳定;第四,有机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是对称的。 (一)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组选择在北京和武汉部分大超市门前随机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超市各类消费者人群,调查方式为现场面访,并对消费者进行了性别、文化程度和年龄的选择处理。超市是消费者选购有机农产品的主要场所,超市门前人流量大,人员层次多样,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调查的随机性和代表性。有机农产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李显军(2004)估计北京是有机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其次为上海、深圳、广州、武汉等地。所以,选择北京和武汉作为消费者问卷调查的地点,其消费者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国目前最主要的有机农产品消费群体,可以说明中国目前消费市场的基本状况。 问卷调查于2012年6至8月进行,大都选择在周末的午后,或平时消费者常会选择去超市购物的时间进行,共得到有效问卷519份,调查地点包括北京的海淀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大超市,以及武汉的武昌区、洪山区、江汉区的大型超市。大型超市主要包括家乐福超市、易初莲花超市、物美超市、美廉美超市、中百仓储、武商量贩等,每份问卷平均完成时间为10分钟。北京和武汉消费者的收入层次差别比较大,文化程度差别也比较大,使得调查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由于北京和武汉在地理位置上都比较偏向中北部,而且南方与北方的消费习惯还有一定的差异,样本在代表全国消费者方面可能还有些不足。 (二)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采用Excel表格整理消费者问卷调查的数据,并分类进行总结。首先,应用均值和百分比等指标,对消费者的人口学特征和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水平进行描述性分析。其次,用SPSS11.5制作交叉表,用百分比指标分别分析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及购买决策影响因素。 (三)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在整个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问卷的内容、问题的提问方式,甚至问题的顺序都可能影响消费者的回答。本文的调查问卷一共35个题目,由三部分组成: 1.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所从事的行业,身体状况、家庭人口、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月收入等。 2.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水平,包括对有机农产品的总体认知、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渠道和对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等。 3.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和购买决策影响因素,包括对有机农产品的购买评价、购买渠道以及购买支付意愿等。即是否愿意出更高的价钱购买有机大米,如果不愿意,原因有哪些;如果愿意,当相同品种的普通大米价格是5.8元/公斤时,有机大米的价格为26元/公斤,能否接受;如果能接受,那么价格上升到34元/公斤能否接受;如果不能接受,那么价格下降到30元/公斤能否接受。另外,还有一个关于品牌、是否有机、价格的四种组合,让消费者做出他们的选择。 本研究对问卷设计中的价格进行了假定,根据2012年6月北京市各超市有机大米和普通大米的平均价格设定,知名品牌的有机大米价格定为34元/公斤,非知名品牌有机大米的价格定为26元/公斤,知名品牌非有机大米的价格定为5.8元/公斤,非知名品牌的普通大米价格定为4.6元/公斤。 (四)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本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19份(如表1所示),被调查者中男性为221名,占42.58%;女性为298名,占57.42%。所选择样本中男性比例略低于女生比例,考虑到通常女性在家庭食品消费支出中起到的作用较大,样本中女性的比例较大能更好地反映出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在样本的平均年龄分布中,20-29岁的为255个,30-39岁的为132个,二者之和占总样本数量的74%;在样本的文化程度分布中,大专毕业的人数为135个,本科毕业的人数为173个,二者之和占总样本数量的59%,这说明样本的调查对象文化程度比较高,要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了解有机农产品的人往往都是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在519个调查对象中,374个消费者的收入来源是工资,占到72%;85个消费者的收入来源是退休金,占了16%;另外,12%的人有其他收入来源。在调查对象的家庭月收入中,不同收入区间的人数分布呈现明显的正态分布,家庭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下的消费者只占8%,家庭月收入超过10 000元的消费者也只占了12%,其余的消费者收入都在2 000元到1万元之间。 二、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水平现状 (一)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总体认知 有机农业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在中国很多地区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了解不多。如表2所示,在519个有效样本中,311个消费者表示对有机农产品了解一些,占了近60%,有约17%的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一点也不知道,只有约2%的消费者表示非常了解有机农产品。 无论就消费者个人而言,还是就整个社会层面而言,食品安全问题都是一个热点,而且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在调查消费者对我国市场上农产品食用安全的了解程度时,只有2%的消费者认为市场上的农产品非常安全,58%的消费者认为市场上的农产品有些不安全,而且有20%的消费者认为市场上的农产品非常不安全。在消费者认识方面,有48%的消费者认为了解有机农产品相关知识非常重要,有42%的消费者认为比较重要,只有4%的消费者觉得了不了解也无所谓。 问卷中设计了在消费者看来安全性和价格哪个更重要等问题,57%的消费者认为安全性更重要,34%的消费者认为两者都重要,只有7%的消费者认为价格更重要。另外,只有46%的消费者知道有机农产品必须有认定标志,21%的消费者不知道,32%的消费者没有注意过。在消费者对市场上有机农产品的信任程度上,只有不到1%的消费者对市场上销售的有机农产品非常相信,21%的消费者表示相信,而71%的消费者表示对市场上的有机农产品不太相信,这表明市场上销售的有机农产品还是没有很好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在调查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是否达到其安全标准的认识时,只有3%的消费者认为有机农产品达到了其安全标准,44%的消费者认为可能有小部分没有达到,31%的消费者认为大部分没有达到,有近3%的消费者认为有机农产品肯定没有达到其安全标准。另外,有近21%的消费者不清楚有机农产品是否达到安全标准,这说明目前亟待提升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水平。 (二)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渠道 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了解有机农产品,比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如表3所示,近36%的消费者是通过广播电视了解有机农产品,近25%的消费者是通过报纸杂志了解有机农产品,18%的消费者是通过包装说明了解有机农产品,还有16%的消费者是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了解有机农产品,8%的消费者是通过专业人员的介绍了解有机农产品的。此外,媒体经常会报道一些农产品安全突发事件,一些消费者可能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购买有机农产品。在519个调查对象中,只有189人表示会因为媒体报道的农产品安全突发事件而购买有机农产品,这表明大部分的消费者还是不会受媒体方面报道的影响。 (三)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 近年来,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不断出现,那么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应该由谁负责呢?约65%的消费者认为应该由政府管理部门负责,近24%的消费者认为应该由经销商负责,17%的消费者认为应该由生产者(农民)负责,还有不到1%的消费者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应该由消费者负责(见表4)。 谈到目前政府对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效果时,约46%的消费者认为政府所起管理作用的效果一般,而且有约34%的消费者觉得不太好。另外,10%的消费者认为政府对有机农产品安全管理的效果很不好(见表5)。这说明政府应该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多做一些,使消费者能够对有机农产品的质量更加放心。 为了更好地监管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约43%的消费者认为加强市场的检测是最重要的,约21%的消费者认为加大惩罚是最重要的,还有约17%的消费者认为加强对不法商贩的曝光是最重要的。近27%的消费者认为加大惩罚是第二重要的,26%的消费者认为加强市场的检测是第二重要的。15%的消费者认为加强对不法商贩的曝光是第二重要的,还有13%的消费者认为对农民进行教育是第二重要的,有近18%的消费者认为加强对不法商贩的曝光和对农民进行教育是第三重要的(见表6)。由此看出对有机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很重要,而且很有必要。 三、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消费行为 (一) 有机农产品的购买评价 在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进行购买评价所考虑的各项标准中,近40%的消费者认为营养成分是第一位的,约21%的消费者认为价格是第一位的,约20%的消费者认为是否有安全标识是第一位的,10%的消费者认为口味是第一位的。另外,27%的消费者认为营养成分是第二位的,21%的消费者认为是否有安全标识是第二位的,17%的消费者认为口味是第二位的,只有近14%的消费者认为价格是第二位的。22%的消费者认为价格是第三位的,分别有17%的消费者认为是否有安全标识和口味是第三位的(见表7)。由此可见购买评价是消费者作出购买行为的重要环节,营养、安全与价格在消费者心目中居于重要地位。 (二)有机农产品的消费渠道 如果调查对象购买有机食品,77%的消费者愿意选择到超市购买,18%的消费者选择到专卖店购买,9%的消费者选择到菜市场购买,还有4%的消费者愿意到农场去购买(见表8)。所以,超市已成为人们日常购买行为中的主要场所。 (三)有机农产品的消费支付意愿 由于有机农产品的价格要比常规农产品高很多,必须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支付意愿,才能更好地把握有机农产品市场的消费趋势。在调查问卷中,本研究以有机大米为例。在519个调查对象中,有271人愿意出更高的价钱购买有机大米,这说明消费者对有机大米或者说对有机农产品还是认可的;即使价钱高一些,如果质量等方面有保证,也是值得的。有248个消费者不愿意出更高的价钱购买有机大米,毕竟高价格不是每一个消费者能够承受的,受到个人收入或者家庭收入的限制。处于第二位的原因是对有机农产品的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有机大米的口感、质量等方面的优势。 四、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消费者有购买支付意愿,但真正发生购买行为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只有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发生购买行为才能形成市场需求。在调查问卷中,本研究把消费者购买行为分为经常购买、偶尔购买和没有购买过三种情形。被调查样本中经常购买有机农产品只有33人,占总体样本的6.36%,偶尔购买的有314人,占总体样本的60.50%,从未购买过的有172人,占总体样本的33.14%。在被调查样本中,经常购买有机农产品的比例很低,说明有机农产品还没有被消费者广泛接受。 从未购买者认为自己不买有机农产品的原因见表9,不知道在哪买和对有机农产品不了解两项占到62.21%,说明有机农产品宣传力度不够,整体认知程度偏低是导致有机农产品消费不旺的很重要因素。对质量的疑虑和价格偏高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质量不能保证是有机农产品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有机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比普通农产品要高很多,虽然有很多农产品标志为有机农产品,但质量并不一定达标,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质量没有信心。即使有机农产品的质量没有问题,消费者也不一定会增加消费。这是因为在目前市场上有机农产品的价格要比常规农产品的价格高很多,很多消费者负担不起。 (一)有机农产品认知水平 从表10中的统计结果看,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水平是影响其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在被调查样本中,对有机农产品了解程度越深,经常购买有机农产品的比例越大;偶尔购买的比例也会随着对有机农产品的了解程度呈现增加趋势,而没有购买过有机农产品的比例则随着对有机农产品认知水平的增加而下降。对有机农产品标签的认知程度表明知道有机农产品必须有标签,被调查者的比例达到10.42%,偶尔购买过有机农产品的比例达到68.75%。由于有机标签在很大程度上是了解有机农产品的重要标识,这说明对有机农产品的深入了解有助于促进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购买。 在被调查样本中,对目前食品安全状况的认知和有机农产品的购买行为相关性不大,这和预期不相一致,而对有机农产品的信任程度和有机农产品购买行为基本一致,对有机农产品信任的被调查者中购买过有机农产品的比例最高,这和预期相一致。对有机农产品产品质量安全比较重视的被调查者经常购买有机农产品,比例高达8.42%,偶尔购买有机农产品的比例也较高,为65.66%,而认为价格比较重要的被调查者经常购买有机农产品的比例为2.86%。 有机农业比较重视生产过程,强调生产规范化,严格限制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能否按照生产规范进行生产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有机农产品的重要因素。在被调查样本中,随着对其生产质量达标的认可,经常购买有机农产品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偶尔购买的比例也随之呈现上升趋势。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是有机农产品区别于常规农产品的最主要方面,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环境污染,农药、化肥残留是影响消费者健康的安全隐患。在调查农药、化肥残留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的样本中,经常购买有机农产品的比例分别为6.16%和11.11%,而认为没有和不清楚的5个被调查样本中没有经常购买有机农产品的。 (二)消费者经济状况 由于生产成本较高,目前有机农产品市场价格远高于常规农产品。调查北京和上海两大农产品市场的20个蔬菜品种,从2012年6月份的价格均值看,上海农产品市场的有机蔬菜的价格是普通蔬菜价格的13.59倍,标准差高达7.61;在北京农产品市场,有机蔬菜的价格是普通蔬菜价格的14.97倍,标准差高达8.71。因此,消费者的经济状况对其消费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从表11中的统计结果看,随着被调查者经济收入的提高,经常购买和偶尔购买有机农产品的比例都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在个人每月收入超过5 000元和家庭收入每月超过10 000元的被调查中,经常购买有机农产品的比例都出现跳跃性增长。这说明经济收入水平是影响有机农产品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有机农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依然集中在高收入者,有机农产品还没有成为大众消费产品。 (三)质量品牌 质量品牌是影响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调查问卷分别给出知名品牌有机大米、非知名品牌有机大米、知名品牌非有机大米、非知名品牌非有机大米的价格,让消费者做出自己的选择。从表12可以来看,无论是有机大米还是非有机大米,消费者明显倾向于选择知名品牌,这表明品牌在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选择上还是起很重要作用的。所以,要占领有机农产品市场,有自己独特的品牌是至关重要的。从有机和非有机来看,由于存在巨大的价格差异,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还是会选择非有机大米。因此,有机大米的消费人群主要是具有高收入的人群,这部分消费者能够承受有机农产品的高价格。 五、简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在对北京、武汉城镇消费者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样本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水平,并对有机农产品购买行为及其决策影响因素进行多角度分析。总体来看,中国有机农产品市场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了解不多、认知水平比较低。本文数据分析表明大部分消费者对当前市场上农产品食用安全存在顾虑,安全性已成为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主要关注点。 由于消费者对市场上有机农产品的信任程度偏低,对其安全标准的严格执行较为怀疑,多数消费者认为政府对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有主要责任,政府应加大市场监测,加强质量监管。就消费者购物行为而言,营养、安全与价格在消费者购买评价中居于重要地位。高收入者是有机农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而且多数消费者是通过超市来购买有机农产品。另外,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还是认可的,即使价钱高一些,如果质量等方面有保证,也是值得购买的。在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诸多因素中,有机农产品宣传力度不够、整体认知程度偏低是导致有机农产品购买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此外,对质量的疑虑和价格偏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鉴于以上研究结果,未来在扩大有机农产品消费方面,首先,要着力提升消费者对于有机农产品的认知水平,应针对不同类别的消费者开展有关有机农产品生产、销售及质量监管等方面的公益培训或知识普及活动,以此扩大消费领域和人群。其次,要高度重视有机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树立安全是有机农产品生命的意识,通过严格执行有机农产品安全标准认证,提升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可追溯水平。第三,要合理定位消费人群,目前还是要以高端消费群体为主开拓市场需求。 有机农产品论文:开发富硒生物有机肥、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 硒元素是生命火种,抗癌之王,健康之本,可有效防治40多种人类疾病,开发富硒农产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安康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特色品牌。全世界8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低硒或缺硒,我国有72%地区缺硒。安康富硒资源丰富,但都分布在山区坡地,而农作物特别是蔬菜、水果、粮油生产基地都在川道平地,这里土壤食硒量很少,甚至缺硒,所以要开发富硒农产品必须在作物生产过程中进行补硒,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富硒农产品,不然富硒农产品将是一句空话。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人们不仅要吃饱、吃好、更要吃得安全、吃的健康。长期以来,由于大量使用化学肥料,虽然保证了农业生产连年增产,仅又造成土壤有机物过渡消耗,土壤团粒结构破坏,土壤酸化板结,土壤通气性和持水能力下降,土壤微生物菌落失衡,土壤生态和水资源环境恶化。此外,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肥料,还造成农作物对化学肥料吸收和利用率下降,致使农作物产品质量逐年下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限用和禁用化学肥料已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和人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已明确规定限用和禁用化学肥料。 岚皋县万物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立足安康、面向全国,在中国农科院、陕西省富硒产品工程研究中心,安康市农技推广中心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利用安康的富硒资源,研究开发出富硒生物有机肥。该肥料是以硒矿粉与鸡猪粪便和菜籽饼为原料,通过枯草芽饱杆菌等微生物发酵制成。富硒生物有机肥的组成及其它重量百分比为:硒矿粉50%,鸡粪和猪粪20%,枯饼10%,谷糠10%,中微量元素10%,生物制剂0.2%,其生产工艺为:备料——激活——去臭——拌合——拌料——接菌——发酵——干燥——造粒——检验——包装。 富硒生物有机肥的优点是: 1.它填补了国内富硒生物有机肥空白,为富硒农产品的拓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富硒生物有机肥富含硒、有机质和多种有益微生物,它集硒肥之特效、微生物肥之长效和微量元素肥之增效于一体。 3.富硒生物有机肥能为农作物提供大量的活化硒营养,确保富硒产品的含硒量达标;也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促使土壤疏松,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也能改良土壤的贫瘠和调整土壤的pH值,促进农作物根系吸收充分而少用化肥;也能增加农产品蛋白质和果酸糖含量,提高品质;更能显著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少用或不用抗菌素,既降低了成本又确保农产品无污染。 4.有效利用鸡粪或猪粪,变废为宝,净化环境,有利于生态平衡。 5.本产品经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西安)检测,硒含量高达50mg/kg~100mg/kg,有机质含量达30%以上,微量元素4%,PH值5.5~8.0,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社会经济效益可观。 该产品在蔬菜上应用,第一年每年用50~75公斤,以后每亩次用35~50公斤即可,一般作基肥使有。苹果树每株使用1~2公斤富硒生物有机肥,苹果硒含量可达40ug/kg,糖份可提高2个百分点。试验表明,农作物应用富硒生物有机肥后硒含量可达40~60ug/kg,最高可达200ug/kg,符合国家富硒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同时,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水稻、油菜、玉米、马玲薯,红苕蔬菜和苹果上,效果非常明显,是今后富硒农产品开发的唯一选择补硒的资源。 有机农产品论文:有机农产品的商业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开始青睐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无农药、无化肥、无添加的农产品生产方式被追求健康低碳生活的现代人所倡导。“有机”、“绿色”等农产品也坐上了超市等销售场所的“头等舱”。尽管近来“有机食品造假事件”为整个有机食品行业泼了一盆冷水,但从长远角度考虑,有机农产品具有环境、社会和经济等综合性效益。 有机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有机农产品是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有机农业的原则是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外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是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种生产因素的有效循环,不打破生物循环链的生产方式。 食品安全分为卫生安全和营养安全两个层面。与普通农产品相比,有机农产品的营养成分并无太大差异,二者区别主要体现在卫生安全方面。由于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有机农产品对于人体的健康安全指数就相对高些。其次,有机农产品需要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的土壤条件,而土地从生产其他农产品到生产有机农产品需要2~3年的转换期,在生产周期上有机农产品要长于普通农产品。最后,有机农产品实行定地块、定产量的量化管理模式,而其他农产品不强制采用。总体来说,有机农产品具有无污染、无公害、生产周期长、全程控制等特点。 中国有机农业起步较晚,始于90年代初期,前期主要为了有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需要。由“中欧世贸项目”联合“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共同的《中国的有机农业:现状与挑战》报告显示:1999年之前,中国百姓几乎很难吃到有机食品,因为我国生产的有机食品几乎尽数出口到日本、欧盟及北美等地。过去十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获得有机认证的农业面积居世界第二位,并且截至2006年,国内有机食品市场的销售额累计达56亿元,是当时出口额的2倍,2010年这一数字超过了百亿元。 国际有机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为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近年来全球有机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美国是有机农产品最主要的消费国。2006年美国有机农产品市场销售额达177亿美元,但是发达国家有机农业生产增幅趋缓,中国有机农产品出口未来几年将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 中国国内有机消费市场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未来几年将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中国将会成为继美国、欧盟和日本之后的第四大有机农产品消费国。预计未来10年,中国有机农产品销售将达到农产品消费总量的1%-3%,有机农产品出口有望达到 10亿―37亿美元。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传统农业基础好,又有生态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面对需求快速增长的国际以及国内消费市场,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光明。 有机农产品带动 高端特色农业 高端特色农业是指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凭借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高科技含量,能够满足高档化消费,可以获得高效益回报,在高端市场销售的产品份额较大,位于农业价值链顶层的优质、生态、绿色、安全农业。在高端特色农业领域,有机农业首当其冲。 随着人们的环境和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政府对有机农业日益重视。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资源,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促进了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农产品消费。我国地域条件复杂,在我国开展有机农业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当地优势农业项目,这对于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高端特色农产品的销售目标是大城市和国际市场的高层次人群、高消费人群,而不是普通老百姓。加之有机农业生产周期长、生产数量少、生产管理成本较高,产品价格也必然定位高端。在有机农产品推广、营销渠道方面,也同样走高端路线,通过有机农产品超市、有机农产品专卖店、互联网或电话销售、团购、酒店等直销渠道,面向国内外企业和中高产阶级,从而形成一批具有稳定消费能力的高端消费客户。 品牌化有机农业 打造大产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就是品牌的力量。有机农产品走品牌化路线,能增加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度,建立长久的品牌信赖和消费习惯。分散式、小规模的有机农业只能在小范围内“小打小闹”,要想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品牌,就需要雄厚的实力和高端定位。“公司+农户”是目前中国有机生产组织模式的主要形式。由一个贸易公司,特别是兼有加工与贸易双重职能的公司于小农户集体签订有机生产合同,负责以一定的价格收购产品,并负责指导和监督小农户集体的生产,直至采取由公司统一供应所有农用物资,派公司人员常驻生产基地进行管理等措施。大型有机农产品企业在这些环节中可以充分发挥指导、管理作用,使各方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除了建设自己的品牌,还可以做知名品牌的外联基地,即为他们贴牌生产。比如,中粮集团的番茄酱一直是其出口的优势产品,它在新疆的屯河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但还供不应求,中粮就在巴彦淖尔的乌拉特前旗找自己的生产基地,同时在哈业胡同镇也放下了自己的订单。而以上种种,都需要相关企业的统一、科学化管理运作。当企业走进农村,把分散的土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各自为营的分散式经营自然瓦解;当企业在地方农村投资有机农业,带来技术、资金,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荒”自然不复存在;当有机农业达到产业化水平,“菜贱伤农”只是一个传说。 负面“问题”下 有机农产品的市场机遇 当前有机农产品面临造假问题,有机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企业通过与某些认证机构“合作”,仅花2-3万元就可以获得有机农产品的资格认证。这种高于普通农产品几十倍价格的假冒有机农产品,只是一个华丽标签下的谎言。 激发政府、企业的创新力和执行力。“有机食品造假事件”引起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质疑和否定,透过有机食品造假,我们看到市场无序的一面,看到政府机构监管不完善的一面以及相关法律不健全等等。但纵观所有行业,几乎在发展初级阶段都是问题频发的时期。国内有机农业出现的问题能激发我们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面对新问题的执行能力以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对待犯过错的有机农业,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从解决问题的积极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这个行业。如果一个问题能规范一个行业,那不得不说,这个问题还是有价值的。“万事开头难”,正是有机农业初级阶段的不规范、不完善等问题的出现,才有了促进有机农业更加健康有序发展下去的机会。 目前,国家已经颁布“十二五”期间加快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指导意见。通过打造全过程追溯体系,与农业部门密切协作,加强生产与流通两个环节追溯工作衔接,确保标准统一、信息互通共享,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生产、加工全过程的公开透明对于有机农产品日后的健康发展,意味着其得到了政府力量的支持。 多数发达国家为了鼓励有机农业制定对本国有机农业的补贴政策,对获得认证的生产、加工企业等给予补贴,对有机农业的科研、咨询机构每年都提供相当数额的资金支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各级政府对开发有机农业还缺乏明确的资金扶持。有机农业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同样也是中国有机农业潜在升值之处。 拓展品种,建立特色区域经济。中国有机农产品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主要集中在如蔬菜瓜果等种植类产品上,多初级产品。缺少市场需求量大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最为关注的畜牧和水产品,更缺乏有机加工品。生产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严重脱节,生产不足和生产过剩同时存在。但市场缺口同时也意味着发展机遇,对于发展有机农业的企业来说,这是一片值得探索的领域。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是加快地方发展的有效对策。创新基地建设机制,扩大本地优良品种规模,形成资源的比较优势。通过建立适合本地发展的有机农产品项目,以实验基地引领,逐步推广到大范围内的做法,是符合国内地方性农业现实的。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综合性收益和行业内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有机农产品论文:有机食品――我国未来农产品出口的方向 [摘要]有机食品是一类真正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得到快速发展,但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规模,与农业大国、贸易大国的地位还有很大差距,如果不找到新的突破口,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将会日益被削弱。而发展有机食品是我国农业的优势所在,也是有效防范贸易壁垒的最好途径,更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有机食品发展优势问题 一、有机食品简介 有机食品这一名词是从英文 Organic Food 直译过来的,在其他语言中也叫生态或生物食品。有机食品是一类真正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 这里所说的“有机”不是化学上的概念。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有机食品和我们所说的绿色食品也不完全等同。事实上,有机食品对大气、水土等生产地的要求更严格。农民需要为庄稼除草而不能直接喷洒除草剂;为了防止害虫的侵袭,还得盖上植物做的防护网;有机食品生产区和常规农田之间还要有隔离带等等。而绿色食品的生产则没有这些规定,而且对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也只是限制使用,并没有完全禁止。总之,有机食品比绿色食品要求更严、档次更高,生产难度更大,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采用相应的替代技术。有机食品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原料须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产品;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储藏、运输标准;生产者在有机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有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纪录档案;必须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 二、我国发展有机食品出口的原因 1.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在《WTO/SPS》 和《WTO/TBT》协议中,赋予了技术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实施绿色壁垒的权利。如TBT规定,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或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者,针对发展中国农产品出口成本未计入环境保护成本,极力主张把农产品进口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在国际化标准组织中利用其主导地位,不断提高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国际标准,为其实行绿色壁垒寻找合法依据。许多国家通过提高食品的安全卫生标准,设置非关税贸易壁垒,来控制食品进口。2006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更严峻挑战:如我国农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政府根据修订后的《食品卫生法》,将于2006年6月起正式实施了《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设定了进口食品、农产品中可能出现的734种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近五万个暂定标准,大幅度抬高了进口农产品的门槛;我国农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欧盟,于2006年1月开始实施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新法规,该法规更注意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不仅要求进入欧盟市场的食品符合食品生产安全标准,而且从食品生产的初始阶段和每一个环节也要符合标准。这意味着我国对欧盟的农产品出口将面临着更大压力。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是增强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国际化消费趋势的影响 随着国外消费者日益关注个人全面可持续发展,关注蔬菜农药残毒和化肥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们开始拒绝滥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抗氧化剂、人工合成色素的食品,甚至对转基因食品也敬而远之。有机食品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消费主流,他们的有机食品基本靠进口,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调查结果表明,过去六年中,年均销量增长20%,2000年销售额达到近30亿美元。德国农业部计划10年后,德国市场上的有机食品比例将从目前的2.5%提高到20%。 3.提高我国农业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 美国目前用有机方法培育出来的水果和蔬菜,也只占到总产量的2%,而价格比一般食品高出近一倍。因不使用化学物品,有机农产品单产为常规种植单产的60%~80%,但其销售价格却比常规农产品高出数倍。但国际市场看好有机食品,即使有高反倾销税率和进口数量的限制,也能得到发达国家居民的喜爱。因此,发展有机食品的出口,农民可从较高的农产品价格和较低的投入两方面获得收益。这样,既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又可缓解中国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从趋势看,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我国近几年的年出口增长率都在30%以上。 三、我国发展有机食品出口的现状和优势 1.不容乐观的现状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晚、基础弱,现仅停留在无公害农产品,特别是蔬菜的生产和加工上,离国际上通行的有机食品标准相差很远。另外,我国出口农产品因缺乏全面的有机食品认证标志,造成发达国家对中国食品的信任度降低,从而丧失了一部分优势。不过近年来,由于观念的逐渐转变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目前,我国已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有几十万亩,颁证产品主要有谷物、豆类、蔬菜、饮品、中草药等类别的近100个品种,其中大部分销往日本、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市场。当然,这些出口的数量在世界有机食品的贸易份额中所占比例很小。 2.不可忽略的优势 从各方面条件看,我国具备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和出口有机食品的潜在优势。首先,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以传统的农业栽培方法为主,我国农民对此十分熟悉,易接受和理解并有多年的经验积累;其次,虽然我国一些地区的化肥和农药用量相当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受污染程度仍较低,因此便于转化其方式并且转化成本也较低。此外,我国仍有不少地方,特别是山区、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农民很少或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大面积的无污染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具有悠久的有机农业耕作技术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基础。那些地区的农作物,只要对其生产和管理方法进行认证,事实上就是有机产品;再次,我国地域广大、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具有开发多种有机产品的潜力,一些欧洲国家不适宜种植或缺少的产品均可在我国进行开发生产,如中药材、野生浆果和非木材的林业产品等。 四、我国发展有机食品出口应注意的问题 1.从农产品的源头有效遏制污染源 在法规上对农药、兽药、渔药做出禁止和限制使用的规定,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从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安全出发,积极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做好病虫预测预报,引导农户科学防治虫害,并严格控制农药和科学合理施用化肥。 2.以抓农业标准化为主攻方向,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示范 重点是建立国家、产业、出口基地、加工企业和菜农四级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引进现代检测设备和技术,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出口检测中心;产业组织建立农产品出口质量追溯体系,以及时查找问题;农产品出口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和ISO14002环境质量管理,积极开展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可以以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活动为突破口,创新机制,强化导向,带动全国种植业、畜牧业、饲料工业、渔业、农垦、农机等各行业,加快推进,并使各产业、各环节在标准化进程中实现有机衔接,将农业标准化水平推上一个新的阶段。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强与进口国的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通过合作或国外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到我国开展认证业务,使我国的有机食品认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3.研究推广新技术,优化有机食品的品种 要在国内外有机食品的技术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有机农业生产的技术难点,推广现有成熟技术,完善有机食品的科研开发、咨询和推广服务体系。推广新技术、新产品、高效无残留农药和综合防治技术。在有机农产品的品种上,应积极选择抗病性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而农产品的选择,应选择基础好、容易转换成有机食品和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如弥猴桃、山芋、茶叶等),发展精深加工,开发系列产品(如有机大豆――酱油、豆奶粉、黄豆芽、豆腐,有机茶饮,新鲜果汁等)。 4.改变经营模式 应改变农产品出口中散兵游击式的经营方式。大力推行集团式的大规模、统一经营管理的方式,建立外向型的有机农产品出口基地,在生产、加工、出口等环节上统一执行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发挥集团经营的优势,统一出口价格,争创知名品牌。 有机农产品论文:吉林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农业部关于的通知》(农质发〔2010〕2号)和我省《关于印发2009-2010年全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吉政办明电〔2009〕126)精神,结合我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下简称“三品”)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集中整顿清理规范全省“三品”地方性法规及标准,进一步落实“三品”监管工作职责,落实“三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三品”行业自律,使“三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二、具体任务、责任分工及进度安排 (一)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及专项整治 1.责任部门:各市(州)“三品”工作管理机构。 2.主要任务:根据省卫生厅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省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的紧急通知》(吉卫联发〔 2008 〕 58 号),在“三品”的重点企业,针对重点食品继续开展清理整顿和规范巩固工作。参照全国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宣的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被滥用的食品质添加剂名单,组织开展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专项抽检和监测,查处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打击在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生产中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整治超过标准限量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实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备案制度。 3.进度安排:在完成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阶段性任务的基础上,围绕专项整治期间发现的问题,继续开展清理整顿和规范巩固工作。2010 年根据国家相关部(委、局)制订的规章、制度等,在全省“三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备案制度。 (二)“三品”产品质量安全整顿 1.责任部门:各市(州)“三品”工作管理机构。 2.主要任务: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为载体,认真开展种植养殖环节的清理整顿。贯彻实施《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加强生鲜乳收购站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生鲜乳收购许可制度,组织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督监测计划,建立生鲜乳质量安全举报投诉机制,依法通报查处生鲜乳中违禁添加任何物质的违法行为。加强对“三品”中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农药残留的监督检查力度。组织对“三品”中畜禽养殖场户进行检查和违禁药物监测。以猪肉产品中喹恶琳类、硝基咪哇类等促生长荆药物残留,禽肉产品中硝基呋喃类、喹诺酮、磺胺类药物残留和蜂产品中抗生素药物残留为监督检点,实施猪肉、禽肉和蜂产品兽药残留监督抽检计划。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志市场专项检查,对重点地区标志使用行为进行督查。开展“三品”水产苗种专项整治,进行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 3.进度安排:2010 年按照各市(州)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三品”检查督查。对发现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要组织回头看,督促整改,确保整顿效果。2010年底前开展检查验收,对每一项整顿任务进行评价总结。 (三)“三品”产品质量检查 1.责任部门:省绿办质量管理科、委托质量检测单位。 2.主要任务:根据国家中心抽检计划,及时制定我省“三品”例行抽检计划和自行抽检计划,对风险高、隐患大的产品,做到随时跟踪监督。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分析结果,要清原因,严格整改。 3.进度安排:2010年2月,制定我省抽检计划,部署产品质量检测工作;2010年3月-11月,分批次进行“三品”质量抽检,重点是蔬菜、水果、水产品、畜产品和深加工食品。 三、有关要求 (一)加强“三品”质量安全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市(州)“三品”工作管理机构要加强督促、指导和评估各县(市、区)“三品”产品质量安全整顿工作。要将三品”质量安全整顿工作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要对本辖区 “三品”质量安全整顿工作负总责。 (二)制定实施方案,分步组织实施 各市(州)“三品”工作管理机构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整顿工作实施方案,分解整顿工作任务,明确各工作阶段的整顿目标、时限和考核指标,落实具体的责任人员。要将面临的突出问题,优先予以整顿。要将集中整顿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及时总结整顿工作中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形成长效机制。 (三)规范信息报告,统筹信息 要建立信息双重报告制度,及时准确反映整顿工作进展情况。原则上每月上报一次信息,重大情况随时报告。 (四)注重评估考核,加强督导检查 本次“三品”质量安全整顿工作要纳入各级“三品”工作管理机构重点督察内容,逐级开展督察,确保不走过场。省“三品”工作管理机构将组织督导检查和评估考核,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调整整治重点。 (五)加大案件及事故查处力度,确保整顿工作实效 各地要重视“三品”质量安全整顿工作的投诉举报受理工作,公布投诉举报方式,及时发现事故案件线索和苗头并进行调查处理。对“三品”质量安全整顿工作中发生的重大事故,要督促事故发生单位立即处置,并向有关部门报告,防止事故扩大。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专案专办,一查到底,形成打击合力。(未完)(省农委市场信息处供稿) 有机农产品论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与无公害农产品 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威胁日渐被人们所认识,保护环境,提高食品安全性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消费安全、健康、无污染的食品成为世界各国消费的主导潮流。为满足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许多国家先后开发生态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等安全优质食品。而在我国主要开发的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大类。 一、基本概念 1、有机食品。有机农业是在作物种植、畜禽养殖与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不施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平衡,采取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经独立的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农作物、蔬菜、水果、天然产品、食用菌、畜禽产品、水产品、蜂产品、乳制品、调味品、饮料、酒类、中药材、花卉、林木、肥料、生物农药、饲料、添加剂、纺织品、化妆品、土特产品、包装品等初级、高级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2、绿色食品。绿色农产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我国的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 3、无公害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农产品。 二、三者的区别 1、管理机构不同。绿色食品开发最早由农业部(农垦司)发起,后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从属农业部领导,并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设立分中心;无公害农产品在农业系统内开发管理。有关农业部门从八十年代起就开展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新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对减少蔬菜农药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从2001年4月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率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四个城市进行试点。2002年7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农业部设立“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具体负责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下设种植业产品、畜牧业产品和渔业产品三个认证分中心,作为业务分支机构,分别依托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建,并承担具体认证工作。质量安全中心于2003年4月上旬正式开展试认证工作,产地认定工作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产品认证工作由质量安全中心具体负责;中国有机食品起步略滞后于绿色食品,归口国家环保局管理,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设有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并在部分省市设立分中心,基本上按照国外有机食品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要求运作,主要侧重于有机食品的研究、开发、检查、认证和国际交流。2004年为了统一规范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共同研究决定,国家环保总局原开展的有机食品认证认可管理工作交由国家认监委管理。 2、出发点不同。有机食品强调的是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产品,发展有机食品的目的是改造、保护环境;而绿色食品是利用没有污染的生态环境,两者在出发点上有本质区别。 3、在生产、加工要求上不同。(1)有机食品生产过程强调以生态学原理建立多种种、养结合的完整体系,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农用化学品;而A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允许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和化肥,不拒绝基因工程方法和产品。(2)有机食品在土地生产转型上有严格规定,从生产其他食品到生产有机食品需要2-3年的转换期;而生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则没有转换期的要求。 4、执行标准不同。有机食品执行国际通行食品标准,在《国际食品法典》中对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贸易有明确规定,此规定是国际食品贸易仲裁的依据;而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则是执行我国制定的相关食品标准,此标准不作为国际贸易仲裁的依据。 三、三者的共同点 1、都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为主要目标。 2、从产地环境条件、生产过程控制、最终产品的质量、产后包装、加工及运输到销售都有其相应的标准,产品采用标准化生产。 3、产品必须通过独立的产品认证机构的认证。所谓认证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第三方证实产品质量的现代质量认证性质制度。认证机构属于第三方性质。质量认证的依据是标准。质量认证的合格表示方式是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并予以注册。 4、均采用标志管理。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都有特殊的标志。其中绿色食品把标志作为商标注册获得了证明商标,证明商标与一般商标不同,其特殊性在于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离的,拥有证明商标所有权的第三方公证权威机构,不能在自己经营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该证明商标,而一般商标则可以在自己经营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自己的注册商标。拥有一般商标所有权的生产或经营企业可以申请并使用证明商标。 四、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绿色、无公害或有机食品包涵产品本身质量和权威机构管理两方面的内容,二者缺一不可。他们最大的区别是,各自执行的标准体系不同,各自的认证机构也不同。因而,对生产过程的要求和对最终农产品要求的目标也不同。相同点是由三类农产品有资质的机构进行认证的,其他名目繁多的品种都没有法定资格。无公害农产品是由国家认证机构进行认定并由政府组织实施;绿色食品实行商标标志管理是属于企业行为;有机食品是以国际行业标准实行的,属于行业协会机构认证。 有机农产品论文: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研究 摘 要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通过引入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概念,构建了个体、系统与环境因素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理论模型,基于572个有效样本检验发现:安全性感知、网店服务质量以及主观规范均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具有积极影响;网络信任是各因素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中介变量;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对网络信任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最后,从实践角度,为企业以及政府制定有效营销策略,以及推动有机农业产业升级提出了管理启示。 关键词 TAM;网络信任;新观念接受能力;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国家与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这使得以宣扬健康为重要诉求点的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青睐。随着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需求的逐步提高,诸如京东、淘宝、一号店、我买网等电子商务平台纷纷开始涉足有机食品销售,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有机农产品的重要渠道[1]。此外,2013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也明确强调,要通过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等。但尽管如此,我国农产品网购普及率依然较低[2]。因此,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网络销售,对于促进居民有机农产品消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学术界围绕有机农产品的支付与购买意愿已开展了大量研究[3]。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然而以往研究大多围绕线下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行为所展开,鲜有研究涉及网购情境中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问题,且迄今为止,多数研究将因变量购买意愿定义为“是、否”,缺乏程度上的定量分析。此外,国内对于有机食品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中多是将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进行经验性罗列,目的在于解释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尚缺乏基于坚实理论基础和框架的系统研究[3],即缺乏相应的理论去解释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行为背后的理论逻辑。鉴于此,本研究尝试以技术接受模型理论(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为研究基石,构建网络购买情境下个体、系统与环境因素影响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理论模型,在定量分析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基础上,试图以更加微观的理论视角深入分析网购情境下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心理机制,为解释消费者的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技术接受模型与本研究框架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最早由Davis(1989)[4]提出,技术接受模型在经过十几年发展后,产生了多个类似的概念模型,每个模型都有不同的决定变量,总结起来,学者们采用的外部情境变量主要包含个体变量、系统变量与环境变量3类[5]。技术接受模型在不同领域已经被大量的学者进行了验证与拓展,并且能够很好地解释网购情境中消费者购买意愿问题[6]。因此对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的网购意愿问题,本研究尝试以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拓展为基石,结合本研究情境,分别从个体、系统以及环境层面选取消费者安全性感知、网站服务质量以及主观规范作为外部情境决定变量,来分析其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由于目前网购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消费形式,即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与易用性已然存在,因此本研究将直接考虑各种外部变量对消费者网络信任及其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同时由于有机农产品本身及其网购形式都属于新兴事物,因此本研究引入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以进一步探索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背后的内在机理。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如图1所示的研究框架,以期对有机农产品网络购买意愿背后的影响机制做出解释。 (二)研究假设的理论推演 1.情境因素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分析 (1)消费者主观规范对其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按照技术接受模型理论,网络环境中的个体主观规范对其使用意愿产生影响。消费者的主观规范也称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对个人是否实施某种特定行为产生的压力,是个体对于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周围人对他应当或者不应当执行某种行为的压力的感知,包括指令性规范和描述性规范两类[7]。消费者指令性主观规范主要强调其对身边重要他人(如家人、亲戚、朋友)赞成态度的感知。一方面,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越来越多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商品;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消费者开始注意食品消费的安全、绿色,尤其是对有机农产品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他们会有意识的去购买绿色有机农产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转型时期多种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冲击,消费者在进行自我认同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同,尤其是希望得到身边重要他人的赞成,这种赞成同样会表征或是体现在他们对有机农产品的购买行为之中。由此,当消费者有网购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时,若他们的行为意向还能得到身边朋友、家人的赞同,这种指令性主观规范会对其有机农产品的网购意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消费者指令性主观规范类似的是消费者描述性主观规范同样是受身边社会坏境的影响进而产生行为倾向,与之不同的是,消费者描述性主观规范主要是受身边重要他人(如家人、亲戚、朋友)已有行为的影响而产生的行为倾向。对于购买有机农产品而言,虽然现在已不算是一种非常“时髦”的做法,但是,仍是备受大量消费者“追捧”的一种健康消费方式[8]。如此,当消费者身边家人、亲戚或朋友在进行网购有机农产品时,必然会积极影响其对有机农产品的购买意愿。此外,消费者因为身边亲人、亲戚、朋友的购买而产生购买意愿的现象,对消费者而言,这不仅是消费者取得心理上归属感的一种载体,更是消费者获取社会认同感的一种重要“介质”。于是,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消费者主观规范正向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的网购意愿。 (2)消费者安全性感知对其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一般来说,有机农产品作为一种健康食品,其价格相对来说较高。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购物环境中监管的缺失,现实中可能会存在虚假交易网站利用消费者偏好低价格的消费心理予以诈骗。此外,与传统的购物环境相比较,网络购物环境中信息与资金流的转移与实际价值流的转移不是同步发生的,由于这种不同步的存在,使得交易主体与交易行为虚拟化,因此,网络环境下消费者面临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结果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会引发消费者的网络安全性感知。在网络购买有机农产品背景下,消费者安全性感知的主要考虑就是网络金钱支付、网站病毒安全等网络安全问题。网络安全性问题能够导致消费者担忧他们的个人信息和财务信息在互联被泄露而产生损失,从而影响其对有机农产品的网购意愿。以往的技术接受模型理论研究发现,网络安全性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接受度的一个重要因素[9],消费者的网络安全性感知越高,其越倾向于通过网络进行购买产品。由此,当网络购买有机农产品时,消费者对该网站购物能够有较高安全性感知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也会随之上升。此外,安全消费作为消费者网络购买的重要体验之一,较高的安全消费体验也可以促进其购买行为的发生。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消费者安全性感知正向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的网购意愿。 (3)网店服务质量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服务质量历来是决定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10]。虽然网络购物中的网店服务质量与传统服务质量有所差别,但是,随着网络购买的日益普及,消费者对网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良好的网店服务质量不仅能够有效吸引网络购物者,而且也是消费者忠诚和消费者再次购买意愿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对于健康食品――有机农产品的购买,消费者不仅会慎重选择产品,也会慎重选择网店服务。由于有机农产品信息的不对称性、普通消费者对基础类民生食品价格的敏感性以及网络购物环境的复杂性、有机产品市场的不规范性等诸多因素,使得消费者在网上购买有机农产品时的心理机制尤为复杂。网店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产品信息、周到的服务以及中肯的购买建议等,会使消费者更加详细的了解有机农产品信息,从而会使其对所要购买的有机农产品更加放心。此外,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良好的服务质量也会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与购物体验,进而会激发其购买行为。因此,不难推断,完善的网店服务质量对于消费者网购有机农产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于是,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网店服务质量正向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的网购意愿。 2.网络信任的中介效应分析 消费者的网络信任对消费者的最终购买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而消费者网络信任的形成一是依靠消费者在网站中的长期购买形成,二是依靠周围人群的口碑相传形成。因此,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情境中,受主观规范的作用,能够对所购买的网站形成初始信任。当初始信任被周围人群不断正强化时,消费者的网络信任就会得到加强。大量研究表明,提高和解决网络安全性感知,也会对信任的产生有着积极影响;在消费者安全性感知产生的同时,消费者网络信任也会随之产生[9]。此外,服务质量是消费者-企业关系质量的重要前置变量。而消费者信任则是消费者-企业关系质量的最重要载体。也就是说,网络背景下,消费者感受到的服务质量会影响其网络信任。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网络信任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信任能够积极影响消费者网络购买忠诚以及态度忠诚。同时相关研究也发现,在网络购物情境下,消费者的网络信任与其购买意向是正相关的,可以导致消费产生重复购买行为。综上可以推断,当消费者网络购买有机农产品时,主观规范、网络安全感知以及服务质量等因素会影响其网络信任,进而对其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产生影响。消费者网络信任会在主观规范、网络安全感知以及服务质量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之间起到“纽带”与“润滑剂”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4a:网络信任对主观规范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H4b:网络信任对安全性感知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H4c:网络信任对网店服务质量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3.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的调节效应分析 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即消费者创新性,主要是指消费者对新产品、新观念的接受程度,是否能够对新产品、新观念感兴趣,反应的是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倾向与态度。研究表明,相比保守消费者而言,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消费者更容易购买其认可新产品[11]。并且,相关研究还表明,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对其网购行为具有预测作用,会通过消费者的态度和意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网上购物行为[12]。有机农产品在我国作为一种尚未普及且属于新鲜事物新兴产品类型,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网络购买行为的看法仍为新鲜事物,所以网购有机农产品更是一种创新性行为。对于新观念接受能力较高的消费者来说,其更具有创新性,更愿意承担风险,在其信任网络购物的前提下,其更有可能通过网络购买有机农产品。鉴于此,本研究推断:当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较强时,消费者网络信任对其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会更大。于是,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5: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对网络信任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之间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变量测量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本研究对于主观规范的测量,借鉴Taylor和Todd(1995)[7]学者对该构念测量,量表包含6个题项;安全性感知借鉴Suh和Han(2003)[13]的研究,量表包含4个题项;网店服务质量参考了Parasuraman等(1991)[14]学者的研究,量表设计包含4题项;网络信任参考了Shumaila等(2009)[15]学者采用的量表,共3个题项,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借鉴了Midgley和Dowling(1978)[11]的研究,量表包含4个题项,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参考了Shimp和Kavas(1984)[16]的研究,包含3个测量题项。所有测量量表都做了符合本研究情境的修改。本研究所有量表都采用李克特七级计分法来测量,自“1”到“7”表示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被调查者根据问题的描述选择与之吻合的程度。以往研究表明,与消费者相关的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会影响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感知。因此,本研究将消费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以及年收入水平作为控制变量,以求真实、科学考察本研究所涉及的其他主要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其中,性别:男性为“1”,女性为“2”;年龄:年龄18岁以下为“1”,19岁至30岁为“2”,31岁至40岁为“3”,41岁以上为“4”;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下为“1”,大专学历为“2”,本科学历为“3”,硕士及以上为“4”;工作年限:2年以下为“1”,2~5年为“2”,6~10年为“3”,10年以上为“4”;个人年收入:20 000元及以下为“1”,20 001~50 000元为“2”,50 001~80 000元为“3”,80 001~ 100 000元为“4”,100 000及以上为“5”。本研究利用SPSS22.0、Lisrel8.8等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数据收集及检验 1.数据收集与描述 由于本研究变量均采用成熟量表,故直接进行正式数据收集与验证性因子分析。本研究问卷正式调研数据在青岛和北京两个城市展开,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问卷650份,其中有效问卷572份,有效问卷率为88%。正式调研样本总体结构为:男性消费者为264人,占46.2%;女性消费者为308人,占53.8%;年龄18岁以下52人,占9.1%,18~30岁278人,占48.6%,31~40岁158人,占27.6%;40岁以上84人,占14.7%。受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下100人,占17.5%,大专104人,占18.2%,本科222人,占38.8%,硕士及以上146人,占25.5%。工作年限2年以下135人,占23.6%,2~5年238人,占41.6%;6~10年162人,占28.3%;10年以上37人,占6.5%。收入水平20 000元以下86人,占15.0%;20 001~50 000元120人,占21.0%; 50 001~80 000元161人,占28.1%;80 001~ 100 000元105人,占18.4%;100 000元以上100人,占17.5%。 2.数据的检验 (1)信度检验。利用SPSS22.0软件对正式问卷调研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消费者主观规范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1,消费者安全性感知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的 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12,网店服务质量的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05,网络信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6,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的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5,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5,均高于0.7的通行标准,因此各变量都具有良好的信度。 (2)效度检验。各个拟合指标的结果显示:消费者主观规范因子(RMSEA=0.051 此外,本研究还对不同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进行了检验。通过表1中计算的各个变量的平均萃取变异量(AVE)平方根数值可知,其均大于与之对应的行和列中相关系数的最大值,因此表明,本研究中各个变量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四、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各因素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实证检验 本研究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对各个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旨在清晰反映各要素与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之间的内在机制。具体操作步骤为:首先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以及收入水平等控制变量放入回归模型M1;然后再依次将消费者主观规范、安全性感知以及网店服务质量分别放入回归模型M2、M3、M4,以检验其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程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第一,在模型M1的基础上增加消费者主观规范变量后,模型M2较模型M1的解释力显著增强(ΔR2=0.046,p 第二,在模型M2的基础上增加消费者安全性感知变量后,模型M3较模型M2的解释力亦显著增强(ΔR2=0.032,p 第三,在模型M3的基础上增加网店服务质量变量后,模型M4较模型M3的解释力亦显著增强(ΔR2=0.101,p 综上,由假设H1、H2、H3的结果和模型M4的结果可知,整体层面来看,各因素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产生影响的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网店服务质量、消费者主观规范以及消费者安全性感知。 (二)网络信任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该部分主要是检验各外部因素通过网络信任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产生影响的中介机制。本研究对网络信任中介效应的检验主要采用Baron和Kenny(1986)[18]提出的依次回归检验程序,具体而言,中介作用的成立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首先,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主效应显著(设定为路径A),即各因素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影响显著;其次,自变量对中介变量影响显著(设定为路径B),即各因素对网络信任影响显著;再次,中介变量对因变量影响显著(设定为路径C),即网络信任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影响显著;最后,控制自变量对中介变量以及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两条影响路径,如果此时各因素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消失(路径A1的系数等于0),则中介效应为完全中介;但如果A1的路径系数不为0,并且显著小于主效应路径A的系数,则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同时,可将各个统计量代入显著性计算公式①予以计算,以验证中介效应的显著性。 基于上述检验程序对网络信任在各要素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之间作用关系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其一,由M2、M5、M6、M7的结果可知:M2表明,主观规范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A主观规范=0.218,p 其二,由M3、M5、M8、M9的结果可知:M3表明,安全性感知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A安全性感知=0.182,p 其三,由M4、M5、M10、M11的结果可知:M4表明,网店服务质量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A服务质量=0.323,p (三)新观念接受能力调节效应的实证检验 对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的调节机制检验我们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在测算交互项之前,我们分别对调节变量和自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处理,以有效消除交互项与控制变量、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如表4所示,中心化后的变量在原来变量的名称前加“Z”。由于本研究需要检验多个交互项的调节效应,所以仍有可能会出现各交互项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交互项逐个放入主效应模型,主要步骤为:首先,先把自变量放在回归方程中,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即它的决定系数R2的大小;其次,再把调节变量放入回归方程中,这时通过看ΔR2的大小判断调节变量对因变量的独特贡献力;最后,将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放入回归方程,这时看交互项的独特贡献。下文将按照上述步骤对新观念接受能力的调节作用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由表4可知,模型M13的结果表明,在主效应模型M12的基础上增加调节变量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后,模型M13的解释力显著提高(ΔR2=0.028,p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本研究构建了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理论分析框架,旨在为有机农产品网络销售企业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促进国内有机农产品消费,推动有机农业产业升级。基于572个有效样本,本研究明确揭示了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网购时的内在机理。具体结论如下: 1.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实证结果发现,消费者主观规范。 2.网络信任是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润滑剂” 本研究实证结果发现,网络信任是促进各因素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之间发生作用的中介变量,即消费者主观规范、消费者安全性感知以及网店服务质量能够通过消费者信任对其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结论有力证实了消费者网络信任在我国有机农产品网络购买中的关键作用。本研究结论表明,消费者与网络供应商之间的网络信任对消费者选择有机农产品具有重要的“枢纽”作用,也从侧面说明了,网络信任是我国企业管理者网络销售有机农产品的关键所在,而科学合理培养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络信任则是有机农产品网络渠道销售的关键路径选择。 3.新观念接受能力是消费者网购有机农产品的重要外在条件 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对网络信任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即随着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的提高,网络信任会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产生更加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研究结论为企业管者重点厘清关键顾客指明了道路。目前而言,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鲜有研究探索何种类型消费者更容易选择网络购买有机农产品。而本研究结论则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缺憾。不仅证实了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对网络信任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之间的调节效应,也从侧面为企业管理者有效寻找关键客户提供了思路启发。 (二)实践启示 综上所述,本研究厘清了网络背景下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理论逻辑,并且,利用实证分析验证了本研究所构建理论模型的解释力。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两点:第一,基于技术接受模型构建个体、系统与环境因素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理论模型,明确和刻画了消费者在进行有机农产品网购时的心理变化过程,为解释有机农产品网络购买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关于有机农产品理论研究中缺乏系统理论基石的不足。第二,本研究在引入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网络背景下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理论模型的解释力,证实了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对网络信任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技术接受模型的研究深度。从实践出发,本研究对企业与政府的管理启示主要有: 第一,企业营销管理者应该基于多个层面共同提升消费者网购意愿。首先,最重要的是改善网店服务质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能够足不出户,在电脑前轻松阅览大量网店,这就需要有机农产品企业首先将网店服务质量提升上去,这是提升消费者购买意愿最重要的因素,也是维系消费者忠诚度的关键要素。其次,需要利用消费者主观规范,依靠消费者周围口碑改善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因为网络农产品种类繁多,网店也较多,且各大网店的同质化较为趋同,故消费者很难做出选择。因此,需要通过和借助消费者周围人群给消费者不断传递和强化积极信息,以最终推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最后,需要不断消除网络购物的安全隐患,进一步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大量消费者之所以不愿在网上购买有机农产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担心网络安全问题,害怕自我信息泄露,给自己财务造成损失。由此,实践中的营销管理者需要不断消除消费者网络购买中的安全隐患,使消费者安心购物,以达到改善其购买意愿的目的。 第二,积极培育企业―消费者之间的网络信任关系。本研究表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络信任关系是改善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络购买意愿的最佳“润滑剂”。消费者主观规范、消费者安全性感知以及网店服务质量共同的枢纽就是网络信任,网络信任是链接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间的关键节点。网络信任是消费者主观规范、消费者安全性感知以及网店服务质量传递至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中枢”。因此,实践中,营销管理者应该注重与消费者之间的真诚互动和沟通,以增强两者之间的信任感知。利用长期的情感互动将网络购物中信任感薄弱的弊端有效加以弥补,最终达到提升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目的。 第三,利用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有效识别关键客户。由于网络购物环境复杂,商品众多,且网店成本较传统门店低,消费者在网络购买有机农产品的可选择余地就会较大。消费者网络选择有机农产品购买时的转换行为也就越频繁。如何有效识别关键客户,专注关键客户是网络有机农产品企业关注的重点。本研究结论则表明,可以通过识别消费者对新观念接受的能力去探寻有机农产品网络购物的“关键少数”顾客,有重点的优先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有机农产品经营方向方面要注重推陈出新,包括产品创新、营销手段创新、服务创新等,以多元创新吸引消费者眼球。 第四,政府部门应在加大有机农产品推广宣传力度的同时,加强对网上交易的监管与监督。在食品安全被普遍关注的今天,有机农产品消费既是消费者的需求,也是国家推动有机农业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部门也应承担起促进有机农产品消费的责任。具体而言:其一,政府应加大对有机农产品的宣传与推广,让更多人了解与认识有机农产品,在消费者中形成有机农产品消费的氛围,进而增强消费者主观规范的影响;其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交易的监管,确保网络交易各个环节的安全性,从而增强消费者的安全性感知,促进其有机农产品网络购买;其三,加强对有机农产品网络销售企业的审核,从源头保证有机农产品的品质,增强消费者对网购有机农产的信任程度,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安心”,进而增加有机农产品的网络消费,推动有机农业的产业升级。 (三)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研究局限。具体而言,本研究外部性问题需要进一步验证。由于研究精力制约,我们样本的抽样仅是基于北京和青岛两个城市展开,对其他城市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并没有调查和抽样。那么,本研究所得结论是否同样适合表征其他城市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网购行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即本研究仍然存在外部性问题。因此,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应该基于更加广泛的城市、甚至国家开展更大规模的样本调研,以更为细致的验证本研究结论的适用性。此外,理论研究深度需要进一步挖掘。本研究仅是利用技术接受模型理论的部分理论对消费者网络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仅是对技术接受模型理论框架的一个粗略整合,有许多要素还没有被深度探索。由此,未来研究需要结合技术接受模型理论中的其他理论外延继续构建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理论模型,以不断增强该理论对现有实践发展的解释力。 有机农产品论文:有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精益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增长,有机农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冷链物流也随之愈发重要。当前在有机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结合精益管理模式,分别从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优化。 关键词:有机农产;冷链物流;精益管理 我国的有机农产品逐步成为百姓消费的热点,人们对其新鲜程度,标准度,营养度,安全度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要使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得到提高,运输中资源浪费减少,满足人们更高的需求,必须发展好冷链物流。我国2006年出台的标准《物流术语》给出冷链物流的主要定义,是指根据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产品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生产、运输、储藏、配送、销售到消费前的每个步骤全程存在于规定低温环境下的物流网络。 一、有机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虽然随着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增加带动了冷链物流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仍然有明显的不足。同大多数农产品冷链物流一样,有机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涵盖是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送、冷冻销售。 图1有机农产品冷链物流整体流程 1、运输环节过多 冷链物流运输成本较高,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运输环节过多,环节越多,冷藏失温出现的可能性越大。在农产品的实际运输过程中,首先通过主干线运输到达冷冻仓库,然后第二次运输到达物流配送中心,在配送中心进行分解后送到销售商手中,这是第三次运输,最终消费者将农产品买回家是第四次运输。在这些流通环节中很难保持货物一直处于恒温的环境。不仅如此,运输环节的增加导致装卸搬运的次数也随着不断增加,装卸成本与制冷成本的上升使得整体成本上升,而最终只能由消费者自己承担。 2、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难以满足 由于有机农产品的种类很多,不同产品的冷冻需求不同,冷藏车和冷冻仓库的类型难以有机农产品的不同要求,而且也没有专门设计的与其冷链物流相适应的设备。 3、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较高 因为有机农产品物流内部架构繁杂,有较多参与者,信息存在一定不对称性,物流环节要求有质量控制和及时追踪,因此必须有强大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同时,新鲜有机农产品的容易腐坏性则需要整个冷链过程的组织协调性更强。 二、精益管理模式的应用 精益管理是随着应用成熟的“精益生产”方法而出现,它是源于精益生产并能应用到大多数行业的理论。精益管理的关键在于避免浪费,即以非常少的投资、微少的劳力成本、很少的技术装备、非常短的时间和面积很小的空间产生最多的效益;并且逐渐满足用户,给他们真实需要的商品。它将推动企业决策者进一步规划新的企业发展方向,消除浪费以达到更好的效益。 1、生产管理优化 在有机农产品冷链物流中,一定要严格控制生产源头。在生产管理优化过程中采用JIT(Just In Time)生产模式,多品种小批量的进行生产,能够满足有机农产品所需要的迅速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有机农产品的浪费,使得有机农产品的响应速度得到增加,让顾客与公司之间相互联系更加紧密。推行JIT生产首先分析生产的相关原理,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JIT相关方法进行改进。要分析自身组织生产的特点则必须首先了解产品的生产周期,也就是要了解其信息处理周期和实物流动周期。信息流、资金流和实物流有机地连接了整个供应链环节,缩短信息处理周期与实物流动周期可以加快资金流转速度,大幅增加利润。 2、质量管理优化 就有机农产品而言,质量安全问题显得非常关键。在质量管理方面,应该努力保证有机农产品的品质安全、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提升物流操作效率、保障物流项目安全。PDCA循环管理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周而复始循环运转。处理阶段主要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并吸取教训,这个阶段非常关键,修订技术标准、管理制度。PDCA循环,可以使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 3、库存管理优化 冷链物流公司的库存调控力度会影响着按计划中的服务层次需求掌控储存量多少的能否完成。增加库存掌控能力并掌握绩效,势必会对相关冷链物流公司的核心业务优势以及后续生存进展产生影响。在有机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采用多级库存管理并进行中心化库存控制,也就是说全部节点不会自行掌控进货的总数,而是全部综合到一块再进行整体决策,以全套冷链物流体系所获效益最大为最终目的。 4、配送管理优化 有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配送要想充分考虑有机农产品的特性及其对时间的约束,那么一定要借助信息及自动化等一些科学方法,利用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实现配送集约化以及产地直送化,减少产品的流通距离,使物流环节得到逐步改善,以达到减少物流成本的目的。通过集中化的生产,获得规模效应,就近建立冷冻仓库,降低在第一次运输的过程中由于水果蔬菜、禽类的分散种植产生的温度不稳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在这个环节中就对运输储藏的产品提前做好包装加工。 三、结语 随着1994年国家有机食品中心的设立,有机农产品在我国开始受到实质性的关注。虽然我国是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大国,但在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方面还不够强大,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化冷链系统的缺乏。所以,在学习和引进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及管理方法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本土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对于政府来说,冷链物流的发展规划至关重要;对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应加大投入,才能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需求;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应当制定和完善,使冷链物流不断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就业指导课论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高职院校现行的就业指导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及社会的需求。因此,就业指导模块化教学应运而生,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现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模块化教学的组织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块化教学;研究分析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大众化,知识更新慢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必修公共课程之一,就业指导课是契合市场经济体制人才招聘需求,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实践性课程,其涉及的内容繁多,包括就业形势、职业道德、职业心理、求职技巧、就业政策与流程、职业心理等。与一般意义上的就业指导不同,其是贯穿教育及择业全过程的课程教学,具有系统性与连贯性的特征。高职院校往往具有鲜明的行业与专业特色,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设置过于宽泛,难以与行I、市场发展实际相匹配,缺乏教学针对性,无法彰显专业特色。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应不断补充丰富内容,以满足政策、形势的变化。 2.教学模式单一化,实效性不足 虽然早在几年前各大高职院校就相继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从重视度及实际效果来看并不理想。经费紧张、师资短缺,导致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进程相对缓慢,其依然沿袭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理论讲授占比较大,考核形式单一、机械化。指导多是教师强制灌输,学生主动性不强,也缺乏基本的课堂互动。由于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实效性不足。 3.师资力量较薄弱,缺乏专业指导 目前高校在师资建设方面明显不足,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师由其他教务工作人员担任,他们大多为院系思政辅导员、思政教师及行政人员,这部分人员要处理大量的日常事务,往往由于时间紧张,无法确保就业指导课按时、按质开展。这些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教学培训,没有相应的专业背景及就业工作经验,也无法向学生提供真正有效的就业指导。流动性强,师资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 4.教学对象个性强,缺乏自制力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加,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95后甚至00后群体成为主要教学对象,其自主意识强,团队意识弱,个性更为张扬,不喜欢循规蹈矩,喜欢创新、尝试与突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智能手机、移动网络不断升级并迅速普及,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日益下降。 二、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坚持原则 模块化教学是当前教学背景及社会环境下有效的教学尝试。所谓“模块”,就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组合。模块在内容及时间上自成一体,可以检测具有限定内容的教学单元。模块化教学就是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块,注重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出发点进行模块设计,在完成单一模块学习后,实现对应能力的提升。 就业指导模块化教学组织实施中坚持三大原则。第一,能力导向原则。高职院校更倾向于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课程讲解应坚持实用原则,在就业指导课模块化设计时应确保实用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凸显能力培养的价值。第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但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潜质。就业指导课模块在设计时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鼓励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第三,复合型原则。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在模块设计上应切合教学实际,综合专业及学生的特点,增设选修模块,关注学生兴趣,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的意义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提升了课程本身的系统性与灵活性,也带动其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以往的就业指导课程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对就业指导综合性及其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缺乏关注,而模块化教学弥补了上述不足。此外,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鼓励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身份的教学者参与进来,围绕既定教学主题,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学生视野的拓展,也带来教学质量的提升,让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落到实处。 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的组织措施 1.加强师资建设,整合课程资源 师资力量充足是教学模块科学设计的前提。教师团队应涵盖不同的身份背景,既要有就业工作教师,也要有思政辅导员;既要有心理教师,也要有专业科研教学带头人。教师团队背景越丰富,就业指导就越系统,就越有利于模块内容的更新与补充。在就业指导课模块设计中,应从设计者自身专业及工作经验出发,奠定模块教学的基础。此外,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投入力度,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为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提供雄厚的人才与资源基础。 2.完善教学内容,契合行业发展 高职院校的教学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行业的精英。高职院校鲜明的行业特点决定其就业指导课必须兼具行业专业特色。在模块设计时,应做好对行业特点及特色的考虑,统筹职业起步与发展、未来职业前景等多个方面,以期更好地契合行业发展。此外,在设计模块教学内容时,除了常规的就业政策法规、就业技巧,还要涵盖自我认知的引导、价值观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等多个方面。就业指导课程不单是就业指导,也承担了通识教育的职责,因此必须不断创新模块教学的形式,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3.研究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模式 自主招生政策导致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而95后群体普遍家庭条件优越,自我意识强烈,也普遍具有懒散的特征,因此其就业关注度不高,对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不重视。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在模块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如虚拟情境教学、慕课教学、远程教学、实践教学等都可以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进行尝试。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或情境模拟教学开展教学,实现学生的共同参与以及学生间的互动学习,发挥学生的智慧,从而使学生在情绪上得到感染。比如教师在讲授面试技巧礼仪时,可以要求学生以小品的形式完成学习,借助表演来活跃气氛,并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教学内容,认识到道德修养及文明礼仪在求职中的重要性。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充分了解企业,做好择业准备,进而制订科学化的生涯规划。在教学期间,教师应重视就业指导教学,做到个性化指导。比如当学生存在不良心理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更加自觉地接受指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此外,由于就业指导课程时数相对较少,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化教学或讲座等形式,就择业观及就业形势等内容进行分析,开展就业政策宣讲,弥补课时的不足。 五、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关乎社会稳定,其也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模块化教学可提升就业指导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找准人生定位。因此,在今后模块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创新思路和教学方式,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就业指导课论文:浅谈创业辅导在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当中的作用 摘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使各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进一步的增长。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就业选择、职业规划、创业发展等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特别是就业指导课程中创业辅导工作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到目前的就业政策与形式,掌握必要的求职技巧,优化就业观念,在根本上提升就业竞争力。高职大学生通过创业辅导能够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本文对创业辅导在高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创业辅导;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 高职大学生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对未来自身从事的工作进行的全面评估,使资金能够根据设定好的目标努力前进。在高职院校中设置的就业指导课创业辅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设置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人生价值。新时期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就业指导课程中创业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作用与影响意义。 一、创业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中应用必要性 创业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与组织的有效结合,有助于今后学生在企业中开展相关工作。高职大学生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根据主客观条件对今后从事的工作进行测定,并且分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总结出自身的兴趣爱好,权衡自身的能力再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职业奋斗的目标。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中通过创业辅导为学生实现职业目标做好相应的安排。创业辅导要发挥出就业指导的全方位影响作用,保证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与个性相结合,符合市场的变化情况。开展创业辅导在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意义明显,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的同时督促其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创业辅导将会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了解职业的发展状况。大学要能够正确的认识创业辅导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职业生涯整体规划的过程中为实现终极理想勇于拼搏。高院校有必要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样学生就会综合进行职业规划判断,使学生能够明白适合自身的工作类型,并且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职业生涯规划 一些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就会处于彻底的放松状态,对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新鲜感。这样的长久发展将会造成自身的学习模糊,不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学生在进入到高校之后就要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能够将自身的心态放平和,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与方式,规定合理的学习任务。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在社团活动中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这样能够积累到一定的职业经验。在经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就会形成独立气质,这种个性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职业的要求。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会实现自身价值,创业辅导也能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进行个性化划分,并且高职大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能够更好地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辅导具有目标确定性、操作性、激励性等特点,会对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评估,这样高职大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控制不确定因素。 三、创业辅导对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影响 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高职大学生在谈到就业的时候更多的会表现出迷茫,不知道今后自己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社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这是高职院校的教学优势。但是大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自身所具备的优点。针对这种情况,利用创业辅导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职业规划培训,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准确地认识自身的人生价值。创业辅导具有良好的职业规划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高职大学生通过创业辅导会增强团队沟通能力与创新精神,并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岗位中。有利于明确自身的性格特点、综合爱好等,以便于日后选择到合适的工作,并且能够为以后规划出积极的发展道路。 2.确立理想的职业发展目标。当前就业压力较大,形势较为严峻。学生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获取到满足的工作成为自身与高职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除了自身的影响之外,还需要高职院校的引导影响。高职院校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中创业辅导根据职业规划理论对学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这样能够更好地完善学生的职业规划,使学生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并且能够保证学生顺利地进入到工作状态中。利用职业规划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另外,将职业规划知识放置在客观工作中,这样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满意程度将会持续提升,使其在今后发展中能够愉快工作。 四、完善就业指导课中创业辅导措施 1.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不能够只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还需要对非毕业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能够尽早地了解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将创业辅导贯穿到整体就业指导课程中,并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确立发展的目标。逐渐完善职业指导体系,使学生能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在注重理论知识强化的同时增强基本技能。保证学生都能够对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有着一个具体的全面了解。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为学生讲解就业政策、方针宣传以及就业技巧等,这样学生能够对就业心理进行调整,更好地面对未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科学的测评体系。创业辅导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测评,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这样才能够准确地进行职业设计。学生通过创业辅导做好职业定位,并且根据发展目标进行职业的选择。科学的测评体系在就业指导课程开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测评方法,同时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够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测评体系,在帮助学生正视自身缺点的同时,找出存在的优势。 五、结束语 合理地创业辅导是高职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就业指导课程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一个完成高职学业的大学生需要面临的问题。创业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将会为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进行有效地选择。因此,高职院校要强化创业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影响,利用创业辅导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使创业辅导能够全面地贯穿到高职大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中。实现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创业辅导,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职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等方面问题的时候,需要端正态度,做好工作前的充分准确,并且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不能够放弃其他学习方式或者途径,要能够在不同的场合推销自身,并利用就业指导课程学习到的知识丰富自己。创业辅导能够帮助学生根据个性进行职业规划选择,指导高职大学生如何能够找到符合自身情况的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激发内在动力。在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中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创业辅导,这样能够使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职业发展学习。 就业指导课论文: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化能力的塑造 [摘 要]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的职业化要求一直得不到落实,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就业指导课教师的硬性条件不能达标;二是职业化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目前我国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呈现出的非职业化现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职业化塑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从职业能力、职业结果、职业品牌三个层次进行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化的塑造。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化能力;塑造 2012年11月22-23日,我国首届中国高级职业指导师年会在烟台召开。在会上,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着重比较了我国和美国的就业指导工作,最后指出,“我国职业指导人员队伍数量和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这一结论总体上指出了我国目前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呈现出整体数量不足、专业素质较低的非职业化现状,也对我国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职业化塑造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一、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化塑造的必要性 (一)教师状态 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的职业化要求一直得不到落实,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就业指导课教师的硬性条件不能达标,甚至是参差不齐;二是职业化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基本上所有的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都受教于普通教育,不能适应强调技能、突出应用的职业化教育。 以山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每年需要将近20位教师,就业指导教研室的专职教师只有4位,而在所有的任课教师中,只有3位拥有高级职业指导师的资格,有5位教师具有创业导师的资格。其中也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对教学投入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使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 (二)课堂状态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认为只有专业课才重要,只要把专业课学好,最终找个好工作就可以了。再加上有的就业指导课教师还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上课看小说、玩手机、睡觉等现象频现。 (三)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转型的误区 第一,部分高校的领导认为就业指导课可有可o,导致就业指导仍实行讲座或大班教学形式,课时少,教学任务完不成,不能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指导与培养的作用。 第二,还有相当数量的就业指导课教师自身不积极要求职业化转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重视教学效果和学习实用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了。 二、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化塑造的意义 (一)教师的职业化激发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有过职业经历的教师本身就具有职业丰富性,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可以灵活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从另一个视野讲授知识,从另一个层面培养学生,这样的讲授会更生动有效。比如职业兴趣这一内容,除了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师还可以把自身或身边的实际经历做成案例,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些有血有肉的实际经历会让学生更加重视兴趣的挖掘与探索,讲授也会更有说服力。 (二)教师的职业化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会对自己的职业未来充满希望与激情,同时也对未来的职场充满了好奇与疑问,这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契机。职业化教师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职业知识和职场经历去启发、打开学生的思路,采取模拟职场情景或实地考察等实践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使他们尽快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 三、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化塑造的内容与途径 职业指导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化素养如下图所示: 以此为依据,有人把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职业化构架分成了以下三个部分:职业能力、职业结果、职业品牌,呈金字塔形式排列,如下图所示: 根据这个构架图,笔者认为,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从自身进行职业化塑造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掌握专业知识,提升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职业能力 1.就业指导基础知识包括就业指导的本质、就业指导的原则与方法、职业及职业分类、职业发展相关理论等知识,主要帮助择业者了解社会不同职业的岗位内容、岗位知识、岗位能力要求等。 2.生涯规划与设计知识包括个体差异与生涯发展的理论知识、与职业规划有关的信息和技术知识、职业发展各阶段的特点、职业技巧、方法、心态等知识,帮助择业者全面、理性地认识自我,实现人职匹配,完成择业任务。 3.就业政策法规知识就是要系统、全面地把握就业方针、政策,了解社会、行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需求的基本形势,熟悉有关的劳动人事制度等,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流程和手续的相关指导。 4.就业指导教师最好具备一定的心理和心理咨询的知识,尤其是在求职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消除其心理压力,进而使其确立积极、合理的择业目标。 这些专业知识的再学习,需要教师主动购置相关专业书籍,进行专业提升;还可以通过教育进修、短期培训、自学等形式,拓展视野;利用网络,进行“充电”、“补钙”,更新教育理念。 (二)提升专业能力,形成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职业结果 职业结果具体包括: 1.沟通与协调技能,是指就业指导课教师能够有效传达各种信息,通过沟通与协调,调整处理好各方面、各层次的关系与矛盾。此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摆正心态,实现良性就业。 2.预测与分析技能,是指就业指导教师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前提是拥有大量的知识储备。首先,教师要随时随地收集各类人才需求信息,其次,要及时、详细地对各类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最后在第一时间向毕业生。 3.职业生涯规划与咨询技能,是指就业指导课教师一方面对低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普及与讲授,辅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帮助即将毕业的学生开展职业咨询,协助他们找准职业锚,做好求职定位。 4.调查研究能力,是指就业指导教师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详细收集各类人才需求信息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并对毕业生的状况和就业市场进行深入的整理与分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加以讲授和训练。 就业指导课教师要获得职业化能力的发展,就要在做和学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反思,逐步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充分挖掘日常教育生活中所包含的研究素材,形成自身的教学理论,养成研究的学术自觉。 (三)培养专业情意,打造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职业品牌 指导课教师的职业品牌具体是指培养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情意,包括主动、责任心以及服务意识等三方面。 1.就业指导课教师专业情意中的首要内容就是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要求就业指导课教师不能仅限于讲好课,也要主动走出校园,与社会、用人单位主动沟通、宣传,大力拓展实习和就业单位,详细介绍本校毕业生的特长和优势,积极推销,打出品牌。 2.就业指导课教师要有责任心,必须明确自己所履行的职责,对学生和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充满热忱之心,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责任心;同时敢于给学生具体的建议,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就业指导课师应该主动转变理念,转换角色,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在“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下,不仅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职业知识,更要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做到诚心诚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的全方位服务。 综上所述,就业指导课教师只有经过职业化的塑造过程,才会获得教学技能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有效强化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化能力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和有效的指导。 就业指导课论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同时指出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学生就业水平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业指导课是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的主要课程,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及其对于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就业水平。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均存在问题,对此,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很有必要。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是提高学生就业水平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课程质量一直是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问题。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质量都相对较低,导致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与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足存在联系。 1.师资数量问题 师资数量得不到保证是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社会对新一代受教育水平重视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也在显著提高,受其影响,原有的就业指导课教师数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学生数量增长的要求,因此导致高职学生就业水平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扩大师资队伍十分必要。 2.指导专业化问题 院校的专业指导课教师整体素质往往较低,一部分教师甚至并不具备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不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指导专业化水平低与其来源存在联系,调查显示,该部分教师来源十分复杂,辅导员以及其他专业课的教师均参与了就业指导。因此,为提高指导专业化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解决教师的来源问题。 3.培训资金问题 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通过培训实现,而培训则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证。受种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并不具备足够的资金组织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因此,教师素质的提升通常存在限制,他们在就业指导课中,无法给学生更好的意见,无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这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也能够为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证。首先,良好的教师队伍建设效果能够使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因此,教师也就能够就就业问题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会更加清晰。其次,学生就业水平的显著提高会提升高职院校的信誉与形象,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这对于其规模的扩大以及竞争力的增强都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1.扩大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 为解决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需要扩大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数量与毕业学生数量之间的比例要达到1:500,即平均每500个学生便要有一个教师对其进行就业指导。高职院校应严格遵守上述要求,多渠道招聘教师,扩大教师队伍。 2.提高教师指导专业化水平 为提高教师指导专业化水平,必须严格控制教师来源,与此同时保证其专业化程度。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来看,并不存在以就业指导为专业的教育,也没有以培养该类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机构,这便增加了教师指导专业化水平提高的难度。对此,国家一定要认识到就业指导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教育部要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以增加该类型人才的数量。当前高职院校应做的是尽可能从社会学以及心理学专业入手选择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 3.加大培资金投入 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培训资金的投入很有必要。培训内容应以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为主,加深教师对就业问题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应为教师提供足够的资金开展社会以及市场就业情况调查,以此为基础,使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学生就业水平,保证学校长远发展的基础。鉴于当前存在的师资数量不足、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低以及培训资金短缺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在坚持教育部要求的基础上,从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专业选拔一批专业素质相对较高的教师,对其进行培训,以最大程度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就业指导课论文: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改新模式初探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近期内无法攻克的世界难题之一,高校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的情况屡见不鲜。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历史新高765万人,预计2017年高校毕业生约700万人左右,加上海归、往届没及时就业的毕业生预计2017年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所以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竞争更加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自身的前途未来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它将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目光。高校作为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务必以就业指导课入手从长计议竭尽全力帮助高校毕业生理想就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高校 大学生 就业 指导 教改 新模式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实施现状 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发出通知,通知指出各高校必须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统筹安排。但由于各高校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即是该门课对学生实际就业的指导意义认识不足,高校在开设该门课程时没有兼顾到对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连续性的就业指导,有些高校选择在学生一年级、二年级时开设就业指导课,有些高校选择在学生三年级、四年级时开设就业指导课,这种非持续性的就业指导导致教学内容无法系统化、实效性不强。而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中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只当这门课是拿“两证”的必须条件,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做法直接导致学完了就业指导课学生依然没能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没有理性的择业观念、没有应有的择业技巧等能帮助其顺利理想就业的基本素质。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改革的必要性 1.目前高校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有不合理之处 很多高校没有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从事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工作,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教由团总支书记、辅导员担任,这一做法不能顺应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对高校学生带来的巨大挑战,要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让高校毕业生游刃有余地理想就业必须要有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另外很多高校是以大班、甚至是混专业编班进行就业指导课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不同个体的就业指导需求,也忽视了专业特点所应具备的专业就业需求;还有就业指导课也没有实践教学环节,所以应该考虑将实践教学环节如给学生提供模拟面试场景,并根据模拟面试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就业指导等实践教学环节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中。 2.学生对该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考试制度一直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所以学生经历过紧张的高考之后期待在大学能有放松的机会,于是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如果该门课程仅开设在低年级,他们更是觉得该门课与自己无关所以学习上敷衍了事。部分毕业生在参加面试时两手空空、对招聘单位所提出的考题束手无策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在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强调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 3.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的必须条件 在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要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完美展现给用人单位,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职业竞争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实到平时的教学环节中去,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择业标准、应聘技巧、理性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准确给自己定位、模拟面试场景、组织学生参加高年级学生的招聘会等方面都应该下功夫有意识地培养才能让他们毕业之后能接受社会挑战,突显自我,展现自我,立足于社会。因此,高校必须通过教改新模式,进一步实施科学施教,因材施教,通过系统地教育矫正大学生的就业观、让学生牢固掌握就业求职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升个人职业竞争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改的具体措施 1.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改新模式的推行,离不开雄厚的师资力量。所以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务必要做到对就业形势把握精准、对学生的优劣势分析到位、有系统的就业知识、经常走出去参加就业知识培训与研讨、科学预测人才市场所面临的各种变化、对具体的学科领域有很深刻的研究而不是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让就业指导课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 2.成立职业规划专家小组: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仅靠就业指导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很难让学生在严峻的形势下找到理想的工作,所以高校应该成立以专业老师为带头人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专家小组等专业团队定期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大学生分阶段进行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跟踪职业生涯规划的落实情况。 3.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靠在课堂上讲解就业形势的严峻是无法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就业指导课教师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观摩正规的招聘现场,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业竞争压力,同时引导他们考察之后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制定阶段性的学习计划并逐步落实,同时将具体落实情况作为就业指导课成绩的一个评分模块等以此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便于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及时调整学习计划,让警钟长鸣才能给学生们上进的动力。 就业指导课论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潜在危机的思考 【摘要】随着国家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响应国家号召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这一课程。但是这一大的背景下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潜在危机。大部分学校轻视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教师素质低下、教学方式陈旧、学生也不能正确认识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意义。这些因素导致了对学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达不到预期目标,教学效率低下。本文重点思考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几点潜在危机,并给予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 危机 解决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潜在危机主要是有学校、教师、学生等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具体来说:教师水平低下,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法陈旧、学校缺乏财力人力的投入,忽视就业指导教育、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等。下面进行逐一分析。 一、教师素水平低下,知识储备不足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因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也不例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中涉及心理学、管理学、法律、礼仪等许多综合知识,这一特点要求授课教师具备较高素质的综合知识储备。但是,现实中,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大都是学校为了完成规定任务请的“临时工”,他们缺乏教学和实践经验、缺乏教学技巧、甚至不能准确及时的反馈给学生就业信息,使学生看不清就业形势,造成学生的盲目性,给学生就业造成消极后果。这就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相关知识储备,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努力学习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了解最新的社会就业信息,关注最新的就业动态,进一步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相信教师质量水平提高以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也会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方法陈旧 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仍是大班集体授课和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师集中几节课时间,把课本理论知识满堂灌给学生,不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消化吸收。这样不仅没有针对性,眉毛胡子一把抓,达不到理想的就业教育效果,还会让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纯理论知识灌输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此种情况急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其中,实践证明目前效果最明显的是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模式正是符合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性特点,把课堂理论知识通过,情景再现、案例调查和分析、以及亲身实践等途径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另外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以及联系企业单位来学校开展现场招聘活动,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并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就业过程中去。总之,运用这些新颖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给原先枯燥无味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营造出活跃的学习氛围,还可以使就业指导更加轻松容易的进行下去,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学校轻视就业指导课 时至今日,许多学校还是意识不到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们产生的重要影响和意义。大部分学校存在着就业指导课开设时间滞后、开设课时不足、教师的数量不足和水平不高等问题,更别说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实践活动了。学校不愿意浪费人力物力在这些“没什么用处”的课程之上。最终导致一些大学生无法及时有效的去了解社会的就业信息和状况,与就业实践脱节,最终导致他们毕业之后就业水平和质量低下、这也是现阶段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学校摒弃传统的就业指导教学观念、转变以前轻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态度,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着力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新知识储备的新型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教师。此外还要增加就业指导课的课时,从刚入学的新生开始就要开设基础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而后的大二、大三、大四依情况增加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深度。使他们尽早接触就业知识,并不断深入的了解就业、就职的一些相关事项,为以后就职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比如:邀请本地知名的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到学校进行座谈给学生们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向学生介绍一些求职就业技巧、学校与企业合作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开展就业实习等。这样通过这些转变和努力就可以营造出积极良好的就业指导教育大环境。 四、学生对就业指导课不重视 由于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认识的片面性以及学校的投入不足,一些学生认为,大学就是学习专业知识、考研究生、考各种证书的,像大学生就业指导这种公共课程只是修个学分,走走形式,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再加上学校的忽视、就业指导教师自身能力局限以及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有些同学甚至认为上就业指导课就是浪费时间,而干脆选择逃课。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殊不知,随着高校生源的不断扩招,近年来大学生的毕业数量一直不断上升,学生们的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大。如果不重视就业指导课、不去通过课程和教师接触就业信息,我们就无法掌握就业状况,使自身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作为大学生,要改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学习态度,充分利用课堂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入职水平。课下主动搜集材料,了解当今的就业环境和状况。让就业指导课程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五、结语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学生各司其职:学校加大就业指导课的投入力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更新知识储备,创新教学观念,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学生就业指导课,使它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这些潜在危机一定都可以迎刃而解! 就业指导课论文: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就业指导课教学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希望能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指导已成为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大学生准备工作、选择职业、获得就业岗位、适应就业岗位和转换社会角色的一门重要课程。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目的在于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然而,当前就业指导课实际的授课效果与其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如何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成为高校亟待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1.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不够重视。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很少有高校会像国外高校那样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部分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片面地理解为只为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和介绍就业方法,求职技巧可以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没有必要开设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 2.教学内容老化,教学形式单一。在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时,部分高校仅限于通过灌输式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介绍就业信息,缺乏职业能力测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择业心理教育和社会实践,内容老化,缺乏新意,学生很难实际体验到就业形势的紧迫感和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教学形式的单一导致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指导效果可想而知。 3.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教师安排不合理。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由院系副书记、辅导员兼任。他们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工作性质和自身专业所限,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培训,对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把握不足,很难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安排方面,一些高校在就业指导的两个授课阶段安排不同教师授课,一方面,不同教师教学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造成同一个知识点被不同教师反复强调的局面,占用课时,浪费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频繁更换就业指导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不利于学生发展。 4.缺乏个性化就业指导。对于即将踏人社会的毕业生,由于他们在心理方面和职业规划方面存在许多疑惑和不适,这时就需要一种将职业生涯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性化指导,然而当前的高校由于课程安排时间短,师资缺乏,一般是几百人左右、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授课内容主要是就业技巧指导。由于各专业的同学在一起上课,缺乏针对性,效果不佳,而且大家都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怎样做。 5.创业教育缺乏。现有的就业指导课大多在告诉学生“怎样找到一份好工作”,而较少指导学生“如何为自己、为他人创造一个工作岗位”。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倡导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有较大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引入创业教育,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很有帮助。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解决问题的对策 1.充分认识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做好课程建设和课程评价与管理必须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是适应就业新形势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应以发展的理念认识就业指导课的特点和意义,以系统的方法规范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体系,以创新的思维设计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制定明确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考核标准,指定与当前就业形势相适应的教材。建立适应本门课程教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为教学改革和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2.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方法,尝试引入“体验式”教学,做到教学内容具有生动性、教学方法具有引导性、教学过程具有互动性。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职来职往”等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检验知识,在实干中锻炼能力。充分发挥校外课堂的作用,利用假期社会实践的机会,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研,走访企业职工,了解企业的管理及生产模式,对员工的要求,薪酬标准等等问题,回校递交调研报告,分享心得体会。邀请本校校友回校做就业、择业、创业事迹报告,给毕业生讲解正确理解人生价值,畅谈理想与现实、经验与教训,通过现身说法。宣传在基层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校毕业生的典型事迹,给在校学生以现实的借鉴和启迪。 3.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必须严把教师遴选关。选择一批综合素质高、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就业指导老师;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学习平台,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培训和考试、校企合作洽谈会,担任社会实践和创业大赛的指导老师,开阔自身眼界,提升业务素养。 4.结合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高校普遍实施的群体性指导涵盖面过宽,往往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没有针对性,而个性化就业指导则是为毕业生量身定做的个人职业规划,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在进行个性化指导时,可针对学生试行个人职业规划,实现一对一互动,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特点,为每个学生建立一套独特的职业规划方案。指导过程中的互动,要求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面引导,让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剖析来寻求个人核心价值,详细分析个人的职业兴趣、性格及优势。通过一对一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可帮助学生建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并为实现此目标而不懈努力。 5.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创业教育,首先要转变创业教育观念。一方面,要明确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能够成功的“创业型”人才,而不是仅仅能够赢利的人。另一方面,要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把创业教育作为促使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助推器。其次要善用社会资本。形成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多方发掘有利于学生创业的社会就业指导机构、用人单位、校友资源等社会资本,构建良好创业氛围,创造优化的创业环境。最后要形成长效机制。对于已经毕业,正在创业或创业成功的毕业生,要跟踪访谈,总结成案例,作为正在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的生动教材。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意义深远的实用课程,只有不断地完善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把其列入教学计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地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服务。 就业指导课论文:创新与改革高校就业指导课 适应大数据时代就业的必然要求 【摘 要】大数据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要,但目前的就业现实却是数据人才紧缺。为培训需具备数据思维、意识与技能的数据人才,高校应从创新与改革就业指导课上下功夫,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注重数据意识和安全意识引导,强调数据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就业 一、大数据:时代的新潮流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智能手机等广泛使用,各类信息数据飞速增长,人类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大数据时代。从硅谷到北京,从科学研究到医疗机构,从银行到军事,各个领域在演绎着大数据时代的故事。数据以信息为载体,在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不断彰显其地位。个人、企业和政府掌愈发意识到其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想通过数据分析获得知识、商机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对此,有人形象的将大数据比喻成新世纪的石油与矿产,挖掘其背后的价值,以此来做市场预测、科学决策、提高服务水平。欧盟委员尼丽・克洛斯就表明大数据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燃料,可以创造机遇改造社会,是使服务更加个性化和透明高效的重要工具。麦肯锡研究院在《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就指出,“数据是新时期的基础生活资料与市场要素,重要程度不亚于物质资产和人力资本,大数据将成为企业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方式与关键要素。奥巴马政府更是将大数据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 何为大数据?大数据,又称海量数据、巨量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信息。具有量大、种类繁多、流动速度快和价值密度低四个显著特点。它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趋势。 二、现实:数据人才的或缺 大数据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则各行各业。一方面其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另一方面,不能回避的问题便是,大数据人才需求与现实中的不平衡。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出现一样,不仅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将在全球范围内启动透明政府、引领社会变革、加速企业创新。 但这一切均需大数据人才去启动和实现。据2011年美国麦肯锡公司报道,到2018年美国数据人才短缺将达到190万。埃森哲公司调查在美国、中国、英国等六个国家,也发现数据人才的需求空缺很大。而中国的专家也预测,近些年中国将形成巨大的数据人才缺口。还有一些科学与专家表明,大数据将促使新的职业出现,并带来新的职业。 什么是大数据人才?他们需要哪些技能?大数据人才必备的素质是大数据思维与大数据能力。思维是一切行动的先导,在大数据对人才的需要,“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思维转变过来数据就能被巧妙的用来激发新产品与新服务。在大数据时代,思维决定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深度。树立大数据思维应对信息爆炸的要求。大数据思维应该囊括创新性、批判性和全面性思维。 1.大数据思维。 创新思维。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大数据的舞台上,越来越多的问题要通过大数据解决。而迈入大数据之门的首要,便是树立创新思维。因数据处在时刻变化中,信息处于时刻更替中,需要时刻提出新问题、时刻解决新问题。需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分析、推理、判断,而这一切需通过创新思维才能实现。 批判性思维。大数据的世界里,到处都是信息与数据。纷繁多样,优劣参杂,需用判性思维来清洗。一方面,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识别和利用有效信息。另一方面,要允许不准确,错误的数据不是一文不值,可能会有新的领域与发现。 2.大数据意识。 数据信息安全意识。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如一柄双刃剑,在提供巨大机遇的同时,也严重威胁着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是数据的制造者、数据的传递者、数据的获取者。数据信息门槛低、传播面广使得各种不良信息的混入,将给个人和社会公众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需具有信息安全意识,在保护好自身信息的同时,不随意传播信息。 3.大数据技能。 挖掘、整理、分析能力。大数据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望见冰山的一角,绝大部分都隐藏在冰山之下。有效挖掘、分析与整理预测这些数据让数据发声,让有价值的数据挖掘出来,利用他人眼中无意义的数据,才是题中之义。 团队合和沟通作能力。现代社会信息量大,各类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工作,单靠一个人的能力是无法掌握与挖掘其内在价值。需要团队一起合力完成,在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建立的基础上分工协作,完成庞大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工作任务。 全面发展能力。数据所带来的变化是巨幅度的,对就业人员的要求也有相应的变化。由重知识的深度到前调知识的广度,行家、专家的光芒将随数据统计分析而减弱。更多需求是有交叉背景学科知识能力,能分析数据,有专业技能。 三、创新与改革:适应大数据的必然选择 大数据已是一种必然的浪潮,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培养时展的人才乃为其根本使命。就业指导课程与就业直接接轨。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是适应大数据的必要要求。 1.注重思维训练。 目前的就业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授课形式枯燥等问题。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单方面技能的传授 ,忽视了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丰富的海量数据人才需要势必需要打破这样的格局。为此,高校的就业课程应以思维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在课堂与第二课堂不断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注重数据意识和安全意识引导。 数据始终是大数据的核心与关键,高校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分析、利用、挖掘数据应是大学教育,尤其是大学就业教育应该强调和注重的能力。在就业课堂上,教师应把现实需求生动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数据意识,能在认识上知道数据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能意识到数据管理不善可能带来的危害。如一些数据信息门槛低、传播面广可能给个人,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而,有必要培养学生对数字和信息安全的敏感性,将数据意识融入就业课程,进一步影响与融入其专业教育,从而全方位的帮助学生就业。 3.强调数据技能培养。 技能数据技能的培养需要课堂,但更需要走出课堂。在有限的就业课堂中要开发与培养学生以分析、挖掘和利用数据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全面发展能力为主的数据技能,高校与教师共同需要探讨的问题。从学校层面上来说,应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育环节,多方面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实习、现场观摩、邀请职场专家讲座等直观途径近距离接触与感受就业氛围与职场风云。就业指导老师则可从就业实战经验、组织模拟应聘、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就业指导课论文: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进,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攀升,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显得尤为重要。就业指导课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奉献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主要问题;对策 一、就业指导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部分高校教学中只注重文化课程教育,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研究办公室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由刚毕业任教的老师负责。这些老师没有教学经验,对社会就业形势的分析不够透彻,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校没有对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也是教师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学形式单一枯燥 很多大学开设就业指导课只针对即将毕业的高校毕业生,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也缺乏创新。简历设计、面试谈判技巧、筛选有效的招聘信息等内容往往成为就业指导课的核心授课内容,而且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在大学生即将面临就业时进行,课程开设仓促,教学设计准备不够,学生很多疑问得不到解决,这使很多学生对就业产生恐惧心理。高校教学就业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创新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提高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3.教师专业性有待加强 随着高校扩招的进行,师资力量匮乏的状况也逐步显现。为解决这种现状,学校不得不“赶鸭子上架”,让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老师也去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或者从别的学校外聘一些学科教授或专业讲师来弥补本校的教师队伍上的不足。这样一来,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不够强大,教学工作质量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要想把教学质量提上去,就必须加强教师的专业性建设。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的措施 1.准确认识就业指导课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学生来说关系到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选择,关系到自己的发展前景;对社会来说,就业指导课是贯彻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对高校来说,是实现人才培养计划,为社会输送所需人才的必要措施。就业指导课关系到学生个人前景、学校和国家的发展,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对就业指导课形成统一认识,不断规范课程教学,使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得到更大发挥。 2.创新教学模式 在国家提倡的全员创新政策的感召下,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应该随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以学生的需求为重点,以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需求为准绳,不断加强和完善教学的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指导作用。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要善于收集社会有用信息,结合学生需求,指导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就业的指导。 3.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针对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不高的问题,第一,要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第二,要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相关人士担任就业指导教师,这样使就业指导课更具有针对性;第三,鼓励现有就业指导教师参加职业培训,对学习成绩优异者要加以奖励;第四,通过举办教学研讨或知识竞赛活动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真正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的问题,各高校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显得十分必要。就业指导课开设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自我发展的定位。但是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仍然存在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各高校师生高度重视,着眼现状,剖析原因,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拓宽就业思路。这样,学生才能迅速适应社会发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理性定位,努力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就业指导课论文: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近年来,各个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由于开设课程时间短、缺少经验和专职人员等原因,各个学校普遍存在不太重视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固定的指定教材,也没有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教师等问题,使得就业指导课的效果差强人意。笔者在此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就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提出观点和建议。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校不太重视就业指导课 一些高职院校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对就业指导课都不是很重视。不少教师认为就业指导课可有可无,就业指导课是学校就业部门的事情。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兴趣不高,认为对自己的就业没有太大帮助。其原因主要是学校一般在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前开设此门课程,并且课时较短,没有起到就业指导的作用。 2.没有固定的就业指导课程教材 现在高职院校将就业指导课设置为选修课,教务处没有组织相关教师编写就业指定教材,致使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没有教材标准,对学生的授课五花八门,没有形成统一的教材体系和标准的教学体系。 3. 没有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教师 由于大多学校不太重视就业指导课的建设,没有指定教材,学校没有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教师,上就业指导课的教师来自哪个部门的都有,有教语文的、有教专业课程的、还有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 二、如何上好就业指导课 1. 学校编写标准就业指导课程教材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应组织开展统一的职业指导教材编写工作。各个学校也可组织相关教师根据各院校的专业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写指定教材。 2. 提高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兴趣 笔者主张将心理学原理尤其是心理测评工具更多地引入课程中,让学生不止是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人格有初步的认识,更应借助心理学的帮助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认知。所以,担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应参加心理学方面学习和培训。 同时,就业指导课和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课一样,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让学生从课程中学到知识,指导自己的就业生涯。 3.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 要想提高学校的就业质量,必须加大教学投入,建设一支高素质、重实践教学、专业性强的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可以外派教师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让每名毕业生受益。 4.增加就业指导课教学时间 对就业指导课,从学校层面就必须重视起来。就业指导课是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课程,学校要从大一开始,每年开设一定课时的就业指导课,并且将就业指导课设置为必修课程。这样学生才会好好上课,起到就业指导的作用。 就业指导课还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其领域还大有开拓的空间,我们要继续努力,不断发展和完善这门课程,使之成为能解决就业难题、帮助毕业生就业、为国为民分忧的有效“法宝”。 (作者单位: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就业指导课论文: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 摘 要:基于目前就业新形态,培养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了就业指导科的重要目的,但是高校就业指导课一直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指导”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不明显。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现状,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如何实现体验式教学,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就业指导课;社会调查 引 言 21世纪,是一个社会结构、经济体制、思想观观不断变化的时代,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得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人们不再感性焦虑,反而更加理性,而社会媒体也从大学生就业数量的关注点转化成就业质量,用人单位也更加倾向于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学历与学校品牌。因此,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以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其中一个主要的途径,积极正确引导学生就业观,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加强他们的就业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就业指导课》是国内绝大部分高校都必须开设的课程,而且大多采用讲授为主,小组讨论或少量案例分析为辅。不过,学生就业辅导是一个动态实施的过程,不仅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工作态度、观念等等。如果仅仅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那么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就相对削弱,学生的相关的技能、能力也体现不出来。所以,一定要将传统的授课模式进行改变,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把社会实践与课程理论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提升就业率。因此,体验式教学运用于《就业指导课》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1)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能够使得学生提前熟悉求职面试的过程,切身感受到求职过程中的行为、心态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模拟招聘会的模式进行角色扮演。首先,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招聘现场”,分别设有宣讲去、应聘区、筛选区与候聘区,并且设计与专业相关5~6个虚拟职位,让学生根据兴趣进行分组,每组固定设有5名招聘人员(包括面试、讨论、筛选),其余均为应聘者。在模拟招聘的过程中,招聘组要对学生进行宣讲,即介绍公司的企业文化、情况、岗位要求、工作待遇、工作内容与招聘的流程,而应聘组则需要在现场递交简历,招聘组在简单的简历审核后会挑选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面试,面试就是双方交流,达成协议的过程。其余应聘者也可在候聘区仔细观察,并对照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调整。角色扮演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学生们进行一个全面中肯的总结,深度分析不同角色在现场应聘中正确的做法是怎样,加深学生的感知与理解。有时候为了能够加强扮演的真实性,教师可请一些企业的人事主管到教室现场进行指导。这样不仅仅能够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其随机应变的能力。 (2)无领导小组讨论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当今众多企业在人员招聘中使用频繁的招聘方式,它主要是设定一个场景,通过集体面试的形式,观察应聘者在相同的环境下,如何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怎样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也市场应用与课堂教学中,是为了让学生产生身临现场感受面试的压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展现学生自身真实的领导能力。怎样在课堂上有效运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呢?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6-10人分成一个小组,给予每个学生不同的角色,但是他们的地位是相互平等的;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案例,例如现实面试中经常使用的例子“假如你是一家企业的管理者,在《西游记》师徒四人中选择一名作为你的助理,你会选择谁呢?又是为什么呢?”然后,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各自发表意见;最后在讨论时间结束后,由小组中的一名学生提出一个他们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方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参与任何的讨论,只要是细心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通过评价表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进行评分,最终对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进行评定,确认录用的人选。 (3)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明白社会的实际需求,这样在应聘的过程中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因此,教师讲授就业信息与社会需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通过调查,了解目前社会的人才需求。例如,围绕“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选聘与社会需求的要求,以当地相关的物流企业作为调查范围,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调查小组,魅族5~6人,并选出相关负责的小组长,确定小组的调查企业、调查方案、调查方式,再确定小组内各个成员的分工。调查结束之后,每个小组要根据调查的情况提交岗位需求调查报告,并且要制作PPT进行汇报。社会调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岗位供需情况的认识,知道岗位要求与自身的差距,也加强了学生对就业信息的筛选能力与信息的搜集能力,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就业指导课论文:微课技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实际应用和思考 摘 要: 近几年来,微课成了一个热门名词,可以说微课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模式和特点。如何将微课技术与具体的课程有机结合,如何让微课技术在课程教学中发挥最大实效,是一项课题,也是一个难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微课技术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并提出了理性思考。 关键词: 微课 就业指导 应用 理性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近几年来,开放、共享和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全世界所争相发展的首选目标,特别是资源形态开始出现碎片化和微型化特征,各种“微”教学实践在国内国外如火如荼地铺开。可以说,微课教学集中体现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顺应了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 1.微课的发展过程 微课程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的一分钟演讲和美国的60秒课程,其后,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先提出“微课程”的概念,在亚洲,新加坡于1998年开始实施MicroLESSONS研究项目,其目标是旨在培训教师构建微型课程,项目建设特点在于,课程时长控制在45分钟之内,教学目标高度集中,进行教学情境、资源和活动的创设。此后,英国教师电视频道中每个节目视频的时长为15分钟,此举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教授开发出的“一分钟的微视频”通过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期望通过“知识脉冲”从而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知识体验。 目前在国内提到“微课”和“微课程”,就不得不提到两个典范,一是“可汗学院”,二是国内的“佛山微课”,可以说,二者是国内外微课发展之集大成者。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自由,佛山市率先在全国启动了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评选活动,广大教师对活动表现出极大热情和兴趣。这次活动的作品是在原有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时长控制在六七分钟左右,内容精辟、集中,往往是直接切中要点。但是,这一届的微课征集评选活动中所征选的作品还无法反映微课的真正实质所在,更像是网络公开课的浓缩版本。 能够真正体现微课本来面目和其魅力之所在的是可汗学院的微课作品,可汗学院的负责人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出于辅导远房亲戚的目的,使用简单的教学工具,录制长度约为四五分钟的视频,在视频分享网站分享之后,受到全球不同肤色、种族、国家的学习者的欢迎。随后,可汗成立了非营利性的教育组织――可汗学院,微课视频涉及的学科包括数学、金融、物理、化学等,可汗学院的成功模式在于运用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把微课程串联起来,同时采用练习的模式巩固知识点。可以说,当今微课的盛行,正是受到可汗学院微课模式的启发和影响,教师能够使用简单有效的教学工具,通过简短精辟的教学视频,与全世界分享自我的教学内容乃至教学理念。 从微课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微课特点都是一致的,即内容简单,一般只讲授一到两个知识点;脉络结构清晰,切入主题快速准确;结尾快捷有力。微课注重的是所讲授内容的深度而不是广度,对学生和教师也都提出了一定要求。 2.微课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 2.1微课技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运用的现实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趋向于以学生为本位的发展方向,教育的方法、手段也越来越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 2.1.1微课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相吻合 《就业指导》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它真切反映出关乎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和就业理论的方向性和原则性。当前,《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受到的难题是,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教学的手段比较单一,教师大多还是采用灌输、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学习和灵活交流的空间;特别是传统的讲授方式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兴趣,就更加不用说学习能力的提高了;此外教学资源非常简单,甚至是匮乏,无法满足学生对日渐增长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的需求。所有的这些,再一以贯之地采用传统教学法显然不能很好地解决。 当人们反复讨论现代教育皎月改革的方法、途径的时候,凝结为一点,我们可以发现,改革的目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素质,更要有比较全面的人文素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立足于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更加应该思考该如何获得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所以,将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引入课程当中,不断丰富课程建设资源,不断完善和优化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广泛的思考范围和空间,而微课正好完全符合这一要求。 2.1.2微课与学生认知规律及学习模式相一致 我们已经步入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已经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2012年,拥有6亿用户的新郎微博最快时实现了每秒钟发送3万2千条信息,随后出现的微信凭借其强大的后台支撑功能打败微博,一跃成为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信息资讯平台。人们为什么喜欢带有“微”特征的事物?只能说日益加快的社会节奏让人们不得不选择更加方便、简捷、容易获取的资源,以满足他们对碎片化学习的需求。 身处在大学校园中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和社会中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出一辙,学校也是一个小型社会,绝大部分的学生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仅仅只剩下“学习”这一项任务了,他们更多关心的是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即便生存和发展中包含了学习,却又不只是学习那么简单,他们希望在课堂学习之余,能够用各种信息平台或者是资讯工具获得自己迫切需要的学习资源,抑或利用业余时间及时补充和巩固旧有知识,因此,微课的出现,也算得上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就业指导课论文:浅谈永安职专《就业指导》课开发和研究的几点探索 【摘 要】《就业指导》课的舞台不仅仅是一尺讲台,它有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邀请优秀的企业、企业家以及永安职专优秀毕业生到这个讲台现场指导,将他们先进的思想、理念传达给学生,指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就业形势,这远比在课堂上说教要来得更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招聘会;问卷调查;校本教材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近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指出:“职业教育必须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而不能简单办成升学教育”。可见,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指出:“学校要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全面渗透德育内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但与此同时,我们的中职生却存在着缺乏理想和信念、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素质不高、抗压能力差、逆反心理较重,自我约束能力课,缺乏专业兴趣,不关心就业前景等等现状,怎么改变?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我认为开发和研究《就业指导》课,把它作为德育校本课程进行推广势在必行。 2014年12月我申报了《中职德育校本课程--课的开发和研究》课题,于2015年3月中旬起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研究和实验,概括和总结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一、 开展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 “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就业指导》课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对老师来说也是如此。课题组成员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要想上好课,自己得有深厚的就业指导方面的理论功底。所以,自开题以来,我们课题组组织了三次理论学习,分别是就业形势的学习和当前世界流行的三种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习以及关于听课评课理论学习,特别是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的“职业兴趣理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MBTI理论和美国施恩教授提出的职业锚理论,这三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提出的新观点、新思维拓宽了大家的视野,丰富了大家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大家的理论素养,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 二、 将“校企合作”的形式运用到《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中 《就业指导》课的舞台不仅仅是一尺讲台,它有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 邀请优秀的企业、企业家以及永安职专优秀毕业生到这个讲台现场指导,将他们先进的思想、理念传达给学生,指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就业形势,这远比在课堂上说教要来得更有实际意义。 2015年5月14日,招就处和课题组共同邀请永安职专优秀毕业生代表――“养蜂人”聂书宁到永安职专艺体馆一楼会议室为母校学生作青年创业事迹报告会和讲座。聂书宁现在是永安市埔岭青年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永安市政协委员。2011年荣获“三明青年五四奖章”、福建省首届企业创业大赛第四名、三明第二名、三明市就业创业优秀个人。2014年荣获福建五四奖章,福建省首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第二名。 聂书宁讲述了他多年辛勤的创业史,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始终坚持着适应市场和适合自己的市场信念,与时俱进,用自己的创业故事与经历,带动影响着其他年轻人去拼搏和创业。会场上他与学生互动,并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些就业方向问题,并耐心进行指导。精彩的报告为学生的就业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信心。 三、 配合招就处组织2015年永安职专招聘会 “实践出真知”,一堂《就业指导》课学到的知识、经验、技巧远远没有开一场招聘会学到的东西多,2015年6月13日我们课题组配合招就处组织了2015年毕业生招聘会,我们也把实验班的学生带到招聘会上,让他们与各用人单位见面,现场咨询企业招聘的岗位,现场感受就业的氛围,从而对“什么是就业”有个真正的认识。 这次招聘会有二、三十家企业加入,主要有重汽、燕江国际大酒店、厦门好利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恒安集团、厦门海上花园酒店等企业,参加完招聘会,许多学生反映现在中职生的就业前景很广,“工作不难找,好工作难找”,所以得有一技之长。看来,一场招聘会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是一堂《就业指导》课所无法比拟的。 四、 做好《就业指导》课的问卷调查工作 开发和研究一门课程,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在开设《就业指导》课前,一定要了解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一些认知程度以及对开设这门课的看法、见解、建议,掌握第一手资料,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就业指导》课的问卷调查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1.确立实验班级:13学前大专班、13建筑1班、13建筑2班、13汽检1班、13汽检2班、14计算机、14旅游、15春招班。 2.设计调查问卷:我们将《就业指导》课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个人信息 部分和就业指导部分,设计了18个问题,覆盖面广,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在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从而为我们进行《就业指导》课的开发和研究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 3.写好调查报告 问卷调查完,就要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数据统计、总结,写好调查报告,为下一阶段的授课、编写校本教材打下基础。 五、 编写统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就业指导》课校本教材 以往学校也有开设一些类似《就业指导》课的课程,但大家做得很零散,也没有统一的教材,都是各用各的,所以编写出统一的《就业指导》课校本教材是我们这次课题研究的最后目标和最终成果。具体做法: 1.立足学校、本地实际,精选典型、生动的案例、材料,尤其要收集永安职专优秀毕业生的事例。 2.《就业指导》课校本教材应具有本校特色、永安特色,符合职校生特点。 3.注重收集永安当地有实力的企业、企业家以及世界各国著名企业家的案例、材料,丰富教材内容。 4.教材中的就业指导方面的理论应通俗、易懂,但又具有逻辑性。 5.初步规划、设计好《就业指导》课校本教材的具体内容: (1)中职生就业形势与相关政策。 ①中职生就业形势。 ②中职生就业政策。 (2)职业与行业。 ①职业与行业关系。 ②正确认识行业。 (3)正确认识企业。 ①认识并融入企业文化 (分析企业文化的魅力 遵守企业现场工作纪律。 ②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 (4)中职生就业准备。 ①中职生就业前知识准备。 ②中职生就业前能力准备。 ③学会设计简历。 ④树立健康的就业心理。 (5)求职面试技巧。 ①关注就业信息。 ②注重职业形象。 ③掌握面试技巧。 ④学会推销自己。 (6)开启成功路。 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②学会团结协作。 ③提升职场能力。 6.注重收集、整理课题实施中的过程性资料。 (1)全面、详细地收集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学习材料、学习笔记、学习心得、教学课例、教学反思。 (2)认真收集实验教师授课的录像、教案、课件并加以整理。 (3)认真收集课题组成员的获奖证书、研究成果。 以上是我们课题组在开发和研究德育校本课程――《就业指导》课的六点做法和探索,就业指导是职校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是职校生走向未来的通行证,为了让职校生拥有更美好的明天,实现更多人就业,我们课题组的每一位老师都要努力学习就业指导方面的科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正像朱熹在《观书有感》所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就业指导课论文:慕课背景下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摘要:文章阐述了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内涵与意义,分析了当前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困境及慕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就业指导教师应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积极借力、学习、利用慕课,全面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 关键词:慕课;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 慕课带来一场教育的革命。新形势下,就业指导教师如何抓住时代的发展机遇,积极借力、学习、利用慕课,不断更新、优化专业知识,反思提升教学技巧,练就独特教学智慧,从而全面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这是当前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一、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内涵与意义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教育的基石,教师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所培养的学生的知、情、意、行,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一切教学改革的成败,以至于教育界公认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改革中举足轻重。何谓教师专业发展,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1.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辨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充实。毛伟霞等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培养个人知识、技能、专长以及作为教师的一切特点的任何活动,包括自学反思以及正式的课程学习。可见,这一定义涉猎内容颇广,但主要包含了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1]。车军从教育学、法规政策、行动研究三个维度对教师专业化进行了阐述。从教育学看,教师专业化应熟谙“教什么,如何教”,“育什么,如何育”;从法规政策看,提出应有规范系统的教师聘任、进修等政策;从行动研究看,教师应注重知识更新与重构、情感策略的管理和行为规范的修炼[2]。可见,他的这三个维度不仅涉及了教师课上课下所应具备的组织教学的全部技能,而且还涵盖了政策制度。在此基础上,他指出教师专业性的内容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专业知识指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专业能力指来自教学实践的能力和经验。专业品质包括职业道德,也包括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等[2]。车军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就业指导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与专业化发展绘制了明晰的路线图。 2.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大意义。早在1993年我国颁布的《教师法》中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就得到了法律的规定。教师是专业性较强的一种职业,随着知识的更新、科技的发展,其职业的专业性属性势必产生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动力。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有力地促使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的提高,是就业指导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直至达到优质教学的源泉,是确定就业指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身份与地位的前提。利好专业化发展政策势必唤起就业指导教师内在生命价值,影响就业指导教育水平的效果,关系到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前景。质量高、专业性强的就业指导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其认知、开启幸福职业,掌握、经营自我美好人生叩开理论认知与实践探索之门。 二、慕课带给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慕课集全球名校名师、以海量信息华丽诞生,慕课平台正以开放、免费、大规模、足不出户在线学习揭开名校、名师的面纱,展示名校名师的风采,传播名校名师名课的理念、知识。慕课改变了传统授课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慕课对就业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要求。就业指导教师应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慕课平台当作跨学科、跨校、跨国、跨地区的国际教研室,加快慕课时代自我专业发展的步伐。主要从三个方面应对慕课的机遇与挑战。 1.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在专业能力上,就业指导教师都面临着慕课的冲击。就业指导教师应首先作为一个学习者,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提升现代信息素养。其次就业指导教师要从专业教学的角度观摩慕课视频、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技术及策略理论。最后就业指导教师要从实践的角度参与制作慕课,对照反思,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2.职业化观念有待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的专业品质,其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源泉。纵观慕课名师课程,以及目前我国举办的首届微课竞赛视频,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教师有着较强的敬业精神、开放心态及创新意识。就业指导教师只有自身首先形成职业化观念,才能找准专业化发展的方向。 3.专家化魅力有待形成。魅力散发无穷力量,吸引他人追随寻访。慕课时代,在学生轻易获得海量就业指导相关知识、教学视频音像的情况下,就业指导教师地位何在,作用何在?笔者认为,就业指导教师急需形成专家化的魅力。也就是说,在学生淹没在海量信息中无所适从的时候为其进行专业化的引导,在学生获取新知却依然茫然的时候给予他专家化的智慧启迪,在学生陷入职业规划及就业实践的现实困境中,给予其职业化的个性化帮助。 三、慕课时代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勇于创新,是慕课时代对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就业指导教师应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方面不断提升,达到较高的境界,积极借力、学习、利用慕课,不断更新、优化专业知识,反思提升自我的教学技巧,通过科研,反哺专业后续发展,练就独特教学智慧,促使专业技能精益求精。 1.与时俱进,勤奋好学,不断更新优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慕课时代,就业指导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自己拥有一桶水,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这一桶水应来自更广阔的江河湖海之精华。慕课平台资源丰富,视频短小精练,汇集名家名课,就业指导教师应善于学习慕课优质的教学资源,把慕课平台当作自己获取新知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注册学习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乃至审美学等广博的知识,为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的厚积薄发奠定基础。笔者了解到,除国外慕课平台,中国自有慕课平台如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爱课程、超星慕课、果壳网、智慧树、C20慕课联盟等近十几个,在这些慕课平台上涉及《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面试技巧》、《创业实务》等相关内容的课程其质量非常高,不同的讲授者以独特的理论视角进行精彩亮剑,如清华大学金蕾莅博士开设了《职业探索与大学准备》,北京大学庄明科老师开设了《职业素养提升》,南京大学顾雪英教授开设了《就业创业课》,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观点的碰撞启发创造力,观点的融合促发新飞跃。就业指导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不断优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2.善于观摩,勇于实践,反思提升自我教学技巧,练就独特教学智慧。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萧枫在《教师的一生修炼》中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分为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高原期、超越期。适应期,教师面临如何融入环境。成长期,教师面临如何磨砺与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成熟期,教师面临如何继续前进。高原期,教师对自我教学能力进行评估与调整。超越期,教师对自我进行超越[3]。对于就业指导教师来说,应理性认识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有的放矢,规划发展。同时运用诸如观摩反思、协作研讨、同侪互训、培训、示范教学、经验分享、课题研究等策略,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4]。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即经验+反思=成长。教师的反思其本质是教学理解与教学实践的对话,是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的沟通。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根本的机制[5]。就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博客等分享讨论教学心得体会及教学视频,促进自己的教学改进;通过名师的示范作用,模仿迁移知识与技能,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实践,聚百家之优点,练就自己独特的教学智慧。 3.笔墨勤耕,持续科研,反哺专业后续发展。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源泉,是促使教师课堂教学知识延伸的根本,科研的深入开展是教师获取新知、拓展新视野、创新理念的有效途径,促使教师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6]。慕课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学方式、课堂呈现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就业指导教师要紧跟新知识、新技能的发展,不断加强专业理论与教育科研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躬身力行的加强对新媒体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深度研究,才能在理解运用这些新生事物上游刃有余,松弛有度,才能凸显个人特色、变革创新。发展是永恒的,时代在发展,教师的角色与专业化内涵也在发展。就业指导教师应作为一个研究者,用智慧的头脑去发现、迁移、创新先进的知识,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得到升华,融入大海的宽阔,或激起时代的千层浪,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永不枯竭的源泉。 就业指导课论文: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的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然而社会上能提供的工作机会并没有大幅度地增长,因此大学生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家长、学校、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是为了给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指引,然而,高校就业指导课普遍存在问题。本文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探讨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指导;问题;对策 曾几何时,大学生找工作时有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优越感,可如今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社会上能提供的工作机会并没有大幅度地增长,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受到了严峻考验。此外,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是影响大学生有效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其就业指导课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课,有助于提高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 一、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是国家教育部认可的民办高校之一,其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大多都是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普遍性问题。 (一)课程安排缺乏有效性 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就业认识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该校的就业指导课只对大三的学生开设一个学期,其他学期根本没有涉及这门课,也没有与之相类似的课程。对于一个大三的学生来说,因为大一大二没有这门课,离毕业找工作尚有一段时间,因此对这门课的认知程度并不高;此外,该课程的上课时间都是安排在晚上,学生很容易将这样一门必修课误当成是选修课,重视程度不够高。此外,就业指导课程安排的课时很少,分单双周上课,换言之,该校学生在四年的大学中就业指导课只上8节课。课时少,很多就业知识没有系统讲解,有些是蜻蜓点水,有些却从未提及,这样的课程安排并没有多大的指引性、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 该校的就业指导课的参考课件的内容过于陈旧,很多知识点已被时代的发展远远抛离,授课老师没有集体备课,只是按照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经验去安排课堂的教学内容,因此导致教学的内容因师而异:有些侧重于就业形势的分析、有些侧重于就业政策的列举、有些侧重于如何求职、如何投递简历等,教学内容严重缺乏理论性、实用性、创新性等,导致未能达到指引学生对职业生涯系统地规划的效果,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自身就业的定位与选择,也不利于大学生人生目标的设立。据个人了解,就业指导课应该是属于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涉及的领域是比较广的,包括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多样性的,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该校的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却只是单纯地等同于就业形势以及就业政策的分析,难易做到与时俱进。 (三)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该校的就业指导课主要采用的是单一的传统型“填鸭式”的灌输方法,现状以及理论的分析过多,缺乏对本校的特殊就业案例的分析,更缺乏必要的师生课堂互动、情景模拟等,这直接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自娱自乐。由于该校教务处明令规定:上课期间,不能播放超过15分钟的视频。受这种特殊规定的影响,就业指导课难以借助相关的求职节目给予学生适当的案例分析,因为无论是“职来职往”还是“非你莫属”这些求职视频,单单播放一个求职者就不止15分钟,更不要说还需要对比两个以上求职者的情况,所以这种视频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就直接在课堂上消失了。 (四)师资水平不够专业 该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是由专职辅导员以及学校的各部门的行政人员担任,严重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绝大部分的专职辅导员以及行政人员根本未接触过就业领域的工作,他们在校所修的专业跟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压根没有任何的关联。换言之,该校的就业指导课完全是由外行人员授课,他们既不熟悉就业政策,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情况,更把握不住社会人才需求的趋势。有一些长期担任就业指导课的老师虽然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但是依然缺乏一些系统的培训,加之,该校的辅导员流动性较大,担任就业指导课的很多都是新人职的教职员。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就业指导课难以保障应有的效果。 二、改进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策略 (一)改变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安排 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列入到必修课程的行列中,给予必修课程应有的待遇,不能把该课程安排在晚上。学生经过一天的学习,身心疲惫,可能很难在晚上集中精力听课。课程的时间安排直接影响到学生听课的质量,所以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尽量安排在白天上课。不但有助于提高上课的质量,而且让学生感觉到这课程是应该重视。该课程不应该只是安排大三的时候上课,应该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只有经过四年系统的学习才能给毕业生找工作提供一定的引导。 (二)拓宽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拓宽有赖于课时的增加,所以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该贯穿于大学整个过程,可以采取专题授课的方式,由浅入深地对各年级进行分步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就业形势以及就业政策的分析。比如: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重点讲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他们规划在校四年的短期目标、毕业后职业选择的中期目标以及职业的长期目标,重点引导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专心学好本专业知识,涉及其他领域的常识性知识,更要提高自身为人处世的能力;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重点分析一下现今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以及探讨一下社会上人才需求的类别,引领学生及早做好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定位,正确地认识自己,调节好就业的心态,避免到时走进“高不成低不就”的误区;对大学四年级的毕业生,要讲述就业的政策法规,教会学生设计个人简历,讲述面试礼仪,提高面试技巧,引导学生正确的求职心态,此外,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业知识指导。 (三)转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法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单纯的就业形势的列举以及理论的分析,是远远达不到该课程的开设效果。笔者认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法可以多样性,以案例分析、师生互动、情景模拟为主,“填鸭式”的理论输入为辅。比如:尽量用本校毕业生找工作的典型例子作为教学案例,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哪些是值得借鉴,哪些是需要改进,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到相应的知识,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即使是理论的讲解,授课老师也需要跟学生作必要的互动。此外,可以组织安排学生进行情景模拟:面试的情景模拟,简历书写的展示会等,真正让学生能够达到“做中学”的课程效果。因学院教务处的规定,无法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观看有针对性的视频,授课老师可引导学生课后观看指定的求职视频,比如:职来职往、非你莫属等等,布置相应的问题,每次课前让学生对视频里求职者的表现各抒己见。 (四)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师资教学水平 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最好是涉及过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点。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定期地组织所有的授课老师进行集体备课,让授课水平高的老师辅助一下水平较低的老师,必要时组织一下集体听课,让教学经验不足的老师从中学习,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互相听课的过程其实是互相学习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学院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的话,可以组织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进行校外学习,试图汲取外校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方法等。 三、结论 就业指导课不是一门理论课程,而是一门实用型课程,是毕业生就业前一次系统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课在高校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为毕业生今后的人生规划起了无可比拟的作用。作为就业课的授课老师,要在教学中积极探讨科学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效果,让就业指导课在民办高校中真正发挥其作用。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浅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中应当注意的几个方面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用建筑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用建筑开始向着大型化、智能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民用建筑已经拥有了多元化的功能,建筑防火一直是建筑功能中常被提到的问题,只有做好建筑防火动作,才能够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才能够使民用建筑整体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如何改正建筑防火规范和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是本文将要重点讨论的话题。 关键词: 高层建筑 建筑设计 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中下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人民对建筑的需求从最开始的住宿向着安全、舒适、功能等多方面发展,当然,在这些方面中,安全是十分重要的,任何建筑工作都是以安全为基准,为原则进行的,民用建筑问题已经成为了设计者们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笔者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着手过多处民用建筑施工设计工作,对此有着丰富的经验,就国家相关规定和现实设计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问题,谈谈自身看法。 一、《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与《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存在三处不一致的地方 《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十三条在地下建筑内设置公共娱乐场所,除符合本规定其他条款的要求外,还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 只允许设在地下一层; (二) 通往地面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二个,安全出口、楼梯和走道宽度应当符合有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三) 应当设置机械防烟排烟设施; (四) 应当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五) 严禁使用液化石油气。 根据《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二条,公共娱乐场所是指: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由此可见,公共娱乐场所包含的范畴较大,其中包括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因此,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在地下建筑内时,也应当执行《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十三条的相关规定。 二、塔式高层建筑剪刀楼梯的设置 剪刀楼梯, 有的称为叠合楼梯或套梯。它是在同一楼梯间一对相互重叠、又互不相通的两个楼梯。在其楼层之间的梯段一般为单跑直梯段。在《高规》中涉及剪刀楼梯的条文有两条: 1、塔式高层建筑, 两座疏散楼梯宜独立设置, 当确有困难时, 可设置剪刀楼梯,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1剪刀楼梯间应为防烟楼梯间。 1.2剪刀楼梯的梯段之间, , 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 00h的不燃烧体墙分隔。 1.3剪刀楼梯应分别设置前室。塔式住宅确有困难时可设置一个前室, 但两座楼梯应分别设置加压送风系统。 1.4剪刀楼梯间可合用一个风道, 其风量应按二个楼梯间风量计算, 送风口应分别设置。常见的设计错误及正确的设计方法: 2、剪刀楼梯两个梯段在顶层贯通。剪刀楼梯梯段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墙分隔, 是为了将剪刀楼梯两个梯段完全分开, 形成两个完全独立的防烟楼梯间, 一旦一个梯段窜入烟气, 另一个梯段确保不受影响, 仍不失疏散逃生功能, 正确做法是两个梯段从底至顶分隔, 不能留有任何地方相通。 3、无前置条件的共用正压送风系统。塔式住宅不禁止设置一个前室或合用前室, 这种情况下两座楼梯应分别设加压送风系统。 4、公共建筑设计剪刀楼梯应分别设计前室, 严禁两楼梯间采用一个前室的设计。 三、火灾自动报替系统方面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11.4.1条第10 款设置在地下、半地下或建筑的地上四层及四层以上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得出结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未提及设置在地下的其他公共娱乐场所。 由此看出,《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与《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存在三处不一致的地方,《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对于设置在地下建筑内的公共娱乐场所要求设置机械防烟排烟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却对于设置在地下建筑内的公共娱乐场所未做要求。 因此,在执行规范的时候,对于设置在地下建筑内的公共娱乐场所是否需要设置自动消防设施,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困惑。鉴于公共娱乐场所经营时间长,人员较密集,设置在地下建筑内时更加增大了火灾危险性,综合这些不利因素,对于设置在地下的公共娱乐场所也应当设置自动消防设施,对于防排烟问题,可以采取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相结合,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场所宜设置自然排烟设施,当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应当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笔者建议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合并修订时,能将以上问题做进一步明确。 四、消防车道与火灾扑救面 消防车道是供消防车辆通行的道路, 火灾扑救面是供消防车辆操作时的工作面, 设计时应将两者结合起来。《高规》只对消防车道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未对火灾扑救面作出独立明确的规定, 给设计者在实际工作中带来了诸多不便, 有些设计人员考虑该问题时觉得无据可依, 有些设计人员干脆就不考虑该问题,因此,这给民用建筑设计防火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因素。随着高层建筑日益增多, 火灾扑救面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往往因为没有火灾扑救面而使整个建筑不能通过消防验收, 严重影响了民用建筑的整体质量和公司信誉,所以,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来保证建筑防火质量: 1、消防车道与火灾扑救面相结合 消防车道至少保持4米宽度, 内沿与建筑保持5米距离。如果建筑是长方形的, 应在建筑的两个长边考虑扑救面的设置, 保证云梯、举高车工作时可覆盖建筑物各个部位, 火灾扑救面与消防车道结合使用, 含扑救面处车道可适当加宽至6米。 2、在室外景观设计中, 应将消防车道与火灾扑救面结合起来,实现完美的衔接。消防车道与火灾扑救面在硬化的基础上可适当种植不影响车辆通行、扑救的植物,来美化街道,同时起到美化环境和改善空气质量的效果。 3、消防车道与火灾扑救面下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消防车辆的压力, 上空不应有障碍物,防止发生火灾时,出现扑救车辆不能及时进入的状况发生。 五、机械排烟 高层建筑中下部设商业用房时, 应考虑机械排烟系统的设置。许多设计中考虑自然通风排烟, 对于大面积商业用房, 经过装修布柜后, 往往造成自然通风排烟难以实现, 设置机械排烟系统很有必要。 机械排烟系统可以将建筑中的烟和火通过通风管道排出建筑体外,保证了建筑内不淤积烟气,也就保证了建筑安全,因此,机械排烟系统和技术在近年来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民用建筑中,并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而且,机械排烟系统的技术还在发展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一定会更加成熟。 结束语: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对于民用建筑而言,建筑设计防火一直是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工作,建筑设计防火是围绕着建筑和用户安全进行的,只有利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理念,并且抱着高度责任心态,才能摒除设计防火中的多种问题,将建筑防火设计做到最好。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方面的问题探讨 [摘要]本文从绿色建筑内涵着手,分析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相关问题,探讨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进而指出绿色建筑理念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绿色理念; 建筑设计; 节能技术 1绿色建筑的涵义 关于绿色建筑的涵义,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做出过不同解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威尔夫妇在其所著的《绿色建筑――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一书中提出的关于绿色建筑的六个原则:节约能源、结合气候、材料循环利用、尊重用户、尊重环境和整体设计观。威尔夫妇指出,绿色设计对于建筑本身来说并不是很新的思维途径,但真正让我们感到新奇的是如何将绿色方式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建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2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 我国2006年实行的《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1)节地与室外环境;2)节能与能源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 各大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绿色建筑评价的必备条件是;应全部满足标准中控制项要求。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对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评价,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3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3.1节约能源、资源 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3.2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建筑的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4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4.1建筑围护结构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优劣,是直接影响建筑使用能耗大小的重要因素。我国根据一月份和七月份的平均气温,划分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五个不同的建筑气候区,各地的气候差异很大,建筑围护结构应与建筑所处环境相适应。 广西属于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划分为南北两个气候区,北区内建筑节能设计应主要考虑夏季空调,兼顾冬季采暖。南区内建筑节能设计应考虑夏季空调。广西区内的建筑围护结构以考虑夏季隔热性能为主,北区的兼顾考虑冬季保温性能。 建筑外维护结构主要包括墙、窗、屋顶等部分。在广西地区,建筑节能的关键是遮阳和隔热,窗户是建筑节能最关键的因素,比外墙和屋顶更重要。 近年来,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玻璃的使用面积越来越大。从绿色建筑角度考虑,透明的围护结构可以增加室内采光及冬季白天的太阳辐射量。但基于目前的技术发展条件,在一个合理的价格范围内,透明围护结构的热阻还是远远小于非透明围护结构的,更何况直接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在夏季常是空调系统的主要负荷,透明部分的外侧必须设有效的遮阳(最好是卷帘、百叶窗之类的活动遮阳),以降低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由于透明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比非透明围护结构差,因此从节能角度出发,以达到隔热的节能效果,控制透明围护结构的大面积使用还是很有必要的。 4.2室内环境控制技术 室内环境控制包括自然通风利用、自然光利用、空气处理系统等。 良好的自然通风可以大大缩短空调设备的实际运行时间,良好的朝向有助于在夏季避开强烈的阳光直接照射,在冬季获取尽可能多的太阳辐射热。因此为了达到绿色建筑的节能要求,居住建筑的平面、立面及剖面设计应有利于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建筑物的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建筑间的间距不宜过小,建筑的进深不宜太大。 在采用空调系统的公共建筑中,暖通空调系统的技术应用至关重要。各类空调系统的能效存在较大的差异,建筑内部空调的合理分区对运行能耗的影响也很大,系统的科学运行管理对实际节能与否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至少占建筑总能耗的50%以上,优化系统设计是节能的前提,系统的自动控制则是节能成败的关键。目前,暖通空调系统基本上采用集散控制技术,系统节能效率达10%~30%。 4.3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 (1)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太阳能属可再生能源,其最大优点是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独立运行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蓄电池和逆变器组成,若并网运行,则无需蓄电池组。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用场所主要包括:建筑物部分用电设备、环境照明(如庭院灯、草坪灯等)、道路照明、体育场照明等。在笔者的工作实践中,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造价比传统的电力设备要高,应用的范围不大,主要应用在居住建筑的公共区域照明上。未来,随着系统造价的降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场所会越来越多。 (2)太阳能热水系统 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热水供应逐渐成为住宅建筑必须具备的功能,热水能耗也会越来越大,利用太阳能提供生活热水应是符合绿色建筑原则的。在住宅建筑中普及太阳能热水供应的最大障碍还在于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的一体化时,只有当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设计真正一体化,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太阳能热水供应。太阳能屋顶应成为绿色建筑、尤其是绿色住宅建筑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笔者的工作实践中,多层居住建筑、高层居住建筑的屋顶下几层、低层多层的公共建筑等,均较适宜安装屋顶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达到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设计真正一体化的节能绿色建筑的要求。其余的建筑尚需在太阳能应用系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完善的一体化设计。 4.4建筑智能化系统 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共同点是建筑节能与环境控制。智能建筑(IB)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将建筑物、建筑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防灾、保安、车库管理等设备或系统构成综合系统,以便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系统显著的功能就是建筑节能与环境控制。 通信网络系统(CNS)是楼内的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同时与外部通信网络(如公用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计算机互联网、数据通信网及卫星通信网等)相联,确保信息畅通。系统的服务功能就是为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 4.5照明技术 照明也是建筑的耗能大项,在商业建筑中,照明能耗可占总能耗的20%~30%。照明不仅本身消耗能量,在有空调降温需求的场合,照明能耗还增大了空调系统供冷的需求。在绿色建筑中,可通过采用昼光照明、先进的照明技术和高效合理的照明设计来降低照明能耗。昼光照明是“绿色”的照明方式,不仅降低能耗,还可起到降低供电峰值的作用。在大体量建筑中,房间进深通常都很大,利用一些折光板和反射天花板就能将光线引入房间内部,减少白天照明的需求。昼光资源的利用作为一项专门的课题,在绿色建筑中有很大的舞台。 照明技术的发展为照明节能提供技术支撑。为满足同样的照度要求,高光效的光源和灯具比普通光源和灯具消耗的电能要低得多。另外,从建筑设计角度应对降低照明能耗作出强制性规定。我国新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规定了各类房间照明功率密度(LPD)限值,就是要在设计环节控制过度照明的发生。 照明系统的控制对系统实际消耗的电能也有着很大影响,因而采用先进的系统控制方式是非常必要的。一是采用独立运行的二线制控制系统,如ABBi-bus、奇胜C-Bus2、松下全2线式控制系统等。二是采用BAS系统,将照明系统作为BA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设计。相比较而言,方式一的优点是系统独立运行,场景预设与亮度调节灵活,尤其适用于控制点多且功能要求高的场所,而方式二则适于大空间场所的集中控制。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环境,健康等诸多因素的迫切要求,绿色建筑正在迅速发展,在建筑领域里,我们呼吁更多的设计师投入到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中,提倡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应用,发展绿色建筑。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而且有助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我国是人口大国,能源消耗大国,因此加大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的研究,无论从环境的角度还是能源的角度都将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探索分形学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 摘 要 分形学是数学中非线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数学思想在建筑设计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本文首先给出分形学的相关概念及分形几何图形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就分形学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进行探索,分析其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具体应用,最后,对分形学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进行展望。 关键词 分形学 建筑设计 应用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物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不再单纯地注重建筑的实用价值,更注重其视觉的美感。分形学在建筑设计的很多方面都有所应用,比如说表皮的分形、体的分形、细部构造分形等等。 一、分形学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 (一)分形学的概念 作为非线性科学中重要概念之一的分形学,其“分形”的含义字面上理解为“破碎”和“不规则”。分形理论作为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本质上阐述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分形几何的特点 1.分形几何其实一直都存在于自然之中,比如:著名的KOCH曲线,给出一条直线段,将这条线段中间的二分之一部分替换为等边三角形的两条边,并且,在新的图形中,将图形中各个直线段的三分之一部分继续用等边三角形的两条边进行替换,反复的进行操作,就形成了KOCH曲线,这条曲线的构成主要利用了分形学的原理。 2.分形几何学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具有自相似性质的无限精细结构,将事物的自然形态看做是拥有无限的嵌套层次的逻辑构造,并且不因为尺度的变化而改变其相似性。 二、分形学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具体应用 建筑设计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建筑的美观,更关系到建筑的整体安全性问题,因此,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讲究科学性的研究性工作。分形学作为数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其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相当广泛,下面就具体地介绍一下其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主要应用。 (一)分形学在建筑的表皮设计应用 在这个方面的应用,北京奥运会的游泳比赛场馆水立方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水立方以其简约大方的形象设计为广大的中外游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设计理念源于对“无限等体积肥皂泡阵列几何图形学”的问题解答。首先,需要生产一个与建筑物相比更大的泡沫结构阵,然后,将这个生成阵以其中的某一个矢量为中心进行旋转,最后将建筑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中的泡沫结构剪切下去,之后剩下的部门作为建筑的屋面以及墙体构成。这样,基本的“水立方”就宣告完成了,其中,泡沫构成的建筑结构按照三个正交的坐标轴规律的进行重复构建,从而形成整体的建筑模型。分形的理念在水立方的墙体建筑以及屋面的设计应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基本的结构体是利用了旋转和切割等方法加以实现的,给人的感觉就是整体观极强并且还很微妙。 (二)分形学在建筑的“体”的设计应用 1.建筑的三维分形设计。建筑的三维分形通常被称为是“体”分形,就是建筑的“体”通过适当的旋转、缩放和线性转译等相关的分形操作,把一个简单的单元变为很多个相似或相同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合理的组合在一起,进而组成了更高一级的粒子单元,工作完成之后,继续进行新一轮的转译,不断地重复这样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很多无线多层级的单元组合。 2.彼得・埃森曼的尺度缩放。美国著名的前卫建筑是彼得・艾森曼设计的住宅,它是复杂性科学在建筑设计领域的首次正式应用,他充分利用了分形几何中的比例缩放原理,运用立体‘L’形的复杂旋转构造成建筑的体量,是建筑师第一次有意识的运用分形几何来表现建筑的复杂与多元。 (三)合体分形设计 建筑师祯文彦设计的螺旋大厦,以“正方形”作为其建筑的“生成元”,通过缩放的方法构造出一系列的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并将其用于建筑当中,实现了建筑的分形构造,并且,除了利用分形维度理论之外,还融入了很多异质元素,进行有序的拼接混合,充分体现出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混沌与秩序之间的同构原理。建筑师本人声称:“螺旋大厦的建筑设计理念同城市的理念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是要将自身完全的奉献出来,让人们随意地进行切割,在被完全的肢解之后,重新获取生命”。设计师就是要有建筑本身的复杂多元性来体现社会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三、分形学在建筑设计发展中的展望 自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建筑设计师们就在不断地寻求建筑设计方面的突破,希望能够对原有的建筑语言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有个质的飞跃。现代数学中的分形理论以其所具有的“自相似性”、“无尺度性”、“尺度层次”、“尺度变换”等特性,引起了建筑设计领域学者的极大关注,并且不断的在建筑设计方面予以大胆尝试,并取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效果,设计出的建筑物更加地贴近大自然,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但是,毕竟还是发展的时间较短,很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摸索和尝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认清国内的经济建设发展状况和社会对其的认识程度,不能单凭自己的想法,随意地进行设计,否则设计出来的作品一旦不能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将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对此方面的设计发展也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注重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发挥其最大的设计优势。如今的时代,为新形式、新思维创造了优越的生长环境,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建筑市场,正处于异常活跃时期,要牢牢把握机会,为建筑设计的质的飞跃努力奋斗。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浅谈超高层建筑设计的几个特殊方面 [摘要]城市化进程加剧,土地资源稀缺,致使城市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超高层建筑的设计越来越普遍。作为一种特殊的高层建筑,在建筑设计上,超高层建筑有着普通高层建筑不会涉及到的特殊方面,本文借某超高层项目设计实例,就超高层建筑的电梯井道与电梯厅的利用、避难层设计、停机坪设计等几方面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 电梯井道 电梯厅 避难层 停机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土地资源的利用越来越高效,城市中心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在建筑设计方面有一些独特之处,如电梯数量多、井道占标准层面积大,涉及到火灾时人员逃生方面的避难层设计,以及超高层建筑屋顶的停机坪设计等,笔者借曾经设计过的某超高层建筑实例,对这些特殊设计做一些探讨。 (一)电梯井道和电梯厅的巧妙利用 超高层建筑垂直交通一般都设计有几组电梯,每组电梯分段服务不同的高度区,随着建筑楼层的增加,电梯的数量相应增加,电梯井道所占的辅助面积也不断增加,导致标准层的有效使用面积降低。而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在某些楼层,电梯厅或者电梯井道是可以作为某类房间使用的,比如卫生间。笔者设计的某超高层建筑,总建筑高度为169.75米(室外地坪到屋顶停机坪地面),地下4层,地上共39层。裙房(7层)功能为商业综合体,主楼(39层)功能为办公,其1-7层部分空间为商场所用。主楼标准层平面建筑面积为1480平方米,12层和26层设计为避难层。除2台消防电梯外,还设计有3组共12台电梯,4台电梯为一组,分别服务不同的高度区。低区电梯服务1-11层,12层(避难层)为其机房层,中区电梯服务1、13-25层,26层(避难层)为其机房层,高区电梯服务1、27-39层。低区电梯的井道在13层以上已不安装电梯,但井道四周的剪力墙因为结构需要仍然存在,这部分空间虽因结构、采光等不利因素不能作为办公之类的开敞空间使用,但可将其设计为卫生间,并利用井道旁的水管间安放卫生间的给排水管道(如图1所示)。如此设计,既能让井道的狭小空间得到利用,又能使卫生间这类辅助(公摊)空间不占用标准层宝贵的使用面积。按照同样的思路,笔者将中高区电梯之间的电梯厅在8-11层也设计为卫生间(如图2所示)。这种在各种“角落”安放辅助空间的设计,使得高层建筑业主的使用空间相对完整,空间利用率提高。 (二)避难层设计的安全设计思考 避难层是高度超过100米的超高层建筑中特有的,因为超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人员完全疏散到地面用时比较长,所以超高层建筑中应设计避难层,作为一个安全的场所提供给疏散的人群,让他们就地等待救援,或者作为向下一个安全区域转移时的临时休息场所。避难层的设计是超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设计的一个及其重要的方面,《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避难层的设计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如避难层设置,自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15层;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人员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等等。 笔者在参与前述超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对避难层的设计,除《高规》中对避难层的几条规定之外,还另有几点体会:①,避难层划分区域时,应尽量将避难区划分在消防扑救面一侧;避难区内应包含楼梯间,其他区域应经过防火隔间或防烟楼梯间前室通向同层避难区。防烟楼梯在避难层应断开,前室门开向避难层,人员的疏散应经过避难层才能到达下一个楼层。②,避难层的避难区域不宜设计为开敞式,因为当避难层以下的楼层发生较大火灾时,烟火会沿着高层建筑的外墙向上蔓延,从而包围整个建筑,烟火一旦借助风势进入开敞的避难区域,就会导致避难层失去避难功能,因此,作为一个安全的区域,避难区域与其他区域应采用防火墙分隔,并通过防火门连通。若避难区封闭设计,应相应增设加压送风设施;若避难区域开窗,则应设防火窗,窗槛墙应为不燃烧体,且高度不低于0.8 m、耐火极限不低于2 h。 (三)停机坪设计 超高层建筑停机坪的设计源于直升机在高层建筑的救援方面有其它救援方式不可取代的地位。火灾时,直升机可在很短时间内飞抵火场,利用空中优势正确寻找起火部位、判断燃烧物的性质,观察人员逃生情况,并把信息及时反馈到火场总指挥部。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直升机还可直接充当“空中消防车”的作用。直升机的另一重要用途是用于救生。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通向地面的疏散通道很容易被火势切断,人员只能选择逃往楼顶,这些人员就要靠直升机来运输疏散。因此,超高层建筑的停机坪设计也是消防安全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停机坪的平面形态可分为圆形、方形、矩形三种,按布置形式可分两种:(1),直升机升降区和避难场所集中布置。此种布置通常要求场地面积较大,以确保直升机升降、悬停、消防器材的搬运、人员疏散、伤者救护、收容等诸多要求,其平面形状尺寸不宜小于直升机旋翼直径的1.5倍。一般根据现用机型的尺寸.场地面积实际满足20mX20m即可。(2),直升机升降区和避难场所分开布置。此种布置方式较灵活,只需满足升降区15mX15m即可,但避难区域应符合安全、方便的布置原则。 停机坪在设计时要注意几个方面:①,作为救援的场所,停机坪应配备消防设施,如消火栓;②,作为直升机的起降部位,停机坪应距离其他突出物5米以上,以防直升机起飞降落时受到干扰;③,因为其特殊的高度,停机坪尤其要注意防雷设计,以保障救援时的安全性。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建筑设计对于适应气候方面的策略及方法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对自身生存环境逐渐重视起来。本文结合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建筑设计对于适应气候方面的策略和方法进行简单的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建筑设计;气候;温度;方法 建筑设计对于适应气候方面的策略分析 建筑设计适应气候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人类建造建筑中有一个目的就在于对气候加以微小的改变和调节,从而为人类创造一个适宜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比如亚热带气候中的北海、南宁等城市,其空间和钢筋混凝土本身一样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源加以看待,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的过程中对这一条件加以从分的利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构建出微气候。从某处程度上来讲,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气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与气候环境质量建的联系非常紧密。 实际上建筑设计处理城市的生态问题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建筑设计的目的就在于改善自然环境及物理条件,来提高建筑空间的舒适程度。以我国为例,在建筑的空间规划设计当中,绝大多数建筑都采用的是坐南朝北的方式,并不断提高夏季避暑通风和冬季防风向阳的程度。从单体建筑来看,通畅的走廊、凸出的阳台、顶盖式凉廊等都起到了遮阳通风的效果。总之,建筑设计适应气候性对于人类的生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设计当中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为人类生存创造出更加有利的微气候条件。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分析策略 在具体的建筑设计当中,适应气候必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关系。即外部气候、室内环境和建筑设计三者,近几十年中,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非常注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试图开发出一种合理的设计方法将这三者有机的结合。但不论何种方法,其目的都在于在具体的建设地区为建筑设计提供调节气候环境的方法,创造一个舒适的建筑环境。但是无论采用何种设计方法,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都应该将满足人类需要和生物舒适度作为基点,并协调好地区、气候和生物感觉建的关系,具体来讲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充分考虑建筑设计地区的各类气候条件,并对当地湿度、温度、日照、风等多个因素详加研究,掌握其气候特点,便于建筑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经由以上的分析制定出人体树视图,然后再根据图中所示的人体柑橘舒适区域来结合当地具体的气候条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加以研究。 在具体的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对于人体舒适度之间与气候间所出现的矛盾要认真分析,并采用合理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如果气候环境较为恶劣,那么可以通过补偿的方式来加以完善。 最后,建筑设计工作必须要根据地区气候特点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并制定出多套设计方案,最后优选。 建筑设计对于适应气候方面的方法研究 合理选择建筑朝向 一般来说,建筑物内舒适环境的创造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建筑朝向,因为建筑直接关系到了室内的空气流通状况与室内得热量,只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与日照条件才能够使建筑适应气候,提高舒适度。在这一方面,建筑在设计之初必须要根据具体地区的地形地势、风向日照等具体条件,对日照、通风等因素加以考虑,科学合理的制定出符合当期气候特点的建筑朝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建筑朝向的分析与选择必须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要对影响建筑物朝向的因素加以正确分析,通常影响建筑物朝向主要有两个因素,分别为主风向与日照条件。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选择好的通风条件是建筑物朝向选择的重要因素,一般将建筑物朝向设计在与夏季风入射角45度之内的朝向上,能够使建筑物内部通风条件最佳。但是如果建筑物是行列式的布置方式是,这是应避免建筑物出现正对夏季主风向的现象,因为这样会导致两栋建筑物之间较大漩涡区的出现,影响到后排建筑的通风条件。因此在这一类条件下,建筑物朝向应该保持在与夏季风入射角30到60度之间的朝向上,从而改善建筑室内的通风条件。其次是合理布置建筑物布局,这样可以对日照长短加以适当的调节,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一般坐北朝南的建筑物会获取到更多的日照时间,因此在设计时要对这一因素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加以考虑。 确保建筑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筑设计时应气候条件也可以说是将所设计的建筑在减小耗能的前提下提高建筑物室内四季温度的舒适范围。因为如果室内舒适温度的存在时间越长,那么人类对于各种机械设备的依赖程度就越小,一定程度上也就降低了建筑耗能。因此,确保建筑与当地条件相适应,也表明了某些制冷制热设备的主要目的,即调节室内温度到舒适温度。但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建筑设计中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也就导致了人类过分依赖机械设备,实际上,如果建筑设计与当地气候条件不相适应,也就无法达到建筑节能等相关方面的良好效果。 建筑设计实现适应气候的技术手段 对任意的一个建筑物而能言,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日照通过外围护结构的投射能量(G)、建筑物室内的蓄热能力(C)这三者之间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通过这三个参数可以推算出两个具体的物理量,分别为热得损失率和热量时间常数。 热得损失率 热得损失率用以上参数表示为:G/K,它主要表示的是太阳辐射闯过建筑物透明部分而对建筑物室内温度所造成的影响。一般来说,热得损失率越大的话,建筑物室内的平均自然温度和每天温度浮动就越大。 热量时间常数 热量时间常数用以上参数表示为:C/K,它主要表示的是室内的热惯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热量时间常数主要反映的是建筑物室内每天温度变化情况,只起到保持温度变化稳定性的作用。 但是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知道,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利用调整热得损失率的方法来使得建筑物室内温度接近适宜温度,然后再采用技术手段利用热量时间常数来对温度变化范围加以控制,防止热得损失率的提升。 建筑室外小气候环境营造 需要提到的是,室内温度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较高的室外温度影响,正是由于室内外空气的对流从而导致室内温度较高。因此,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建筑设计当中应该从减少热量吸收的角度出发,采取合理的措施。比如减少室外的混凝土地面的面积,对室外环境加以绿化或增设水体。值得注意的是,水体的布置来营造建筑室外的小气候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是因为水有着较高的比热容,能够带走室外大部分的热量。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设置爬墙虎等爬墙植物对建筑物外墙垂直绿化的措施,减少墙体受热,营造舒适的室内温度环境。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且紧密相连的,建筑设计要想达到适应气候的效果就必须要从气候条件具体情况出发。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天气,以人体生理舒适度为基点,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和条件,并制定出合理的对策,从而达到创造良好室内环境的效果。这对于建筑能耗的降低、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关于幼儿园建筑设计方面问题对策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人民素质的大幅提高,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基于民众需要,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幼儿园成为很多新建住宅小区必备项目。然而,幼儿园建筑设计不等同一般的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其特殊性。当前我国对于幼儿园的建筑设计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诸如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对于建筑尺度把握不准确,缺乏亲切感等等问题很常见。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建筑设计的要点,使得幼儿园能够为幼儿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打好环境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建筑设计;设计要点 1我国幼儿园建筑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 1.1用地不足 用地不足这个问题是很普遍的,因为幼儿园需要足够多的室外场所来进行教学,需要足够大的空间来让学生进行发挥,而从规划部门、开发部门,到建筑师进行设计时,都没有认真的去考虑到这一点。有些规划部门单纯为了追求建筑密度,从经济效益出发,在原本就不大的园舍场地内安插商品房。许多幼儿园都没能达到国家规定的15m2活动场所的要求。 1.2不合理的建筑功能布局。 这种情况也很多见,主要责任在于建筑师。国内有些建筑师没有考虑到建筑设计与环境与人人的融合。任何一个好的建筑设计,都要照顾到处于其问的群体,能够使得他们能在这个环境中较好的完成生活、学习、工作。 1.3粗糙的室外环境设计 幼儿园的建筑设计不同于其它建筑设计,它所应用的对象是特殊的。幼儿在室外的活动直接关系到其成长,因此室外的绿化、采光等等都要得到保证,使其能够适合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室外场地的游戏器材、地面材料等等都要进行合理配最,保证幼儿在活动时没有安全隐患。国内现有的幼儿园有很多没有考虑到这些,仅仅注重 了室内的安排,室外环境过于粗糙。 2幼儿园建筑设计注意点。 1) 室内设计及室外场地设计 幼儿园的室内设计要从空间的分配、细部的构造以及色彩的搭配上整体把握。对于幼儿园首先进入人眼睛和联系整个建筑的门厅,要设计得大方得体,尽量将其高度,宽度放大些。在这样的前提下门厅要与室内紧密的衔接起来,这样能在视觉和行为上给人以较强的连续性。总之,要追求衔接自然、丰富多彩的空间。一些建筑师在设计时仅仅考虑到功能和造型设计上,而不注意会对儿童安全和方便产生影响的细部构造。因此,细部构造也应当成为设计者重视的方面之一。 按照现行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规定,幼儿园需有班级活动场地和室外公用活动场地,班级活动场地面积不应小于60 m ,公用活动场地为180+20×(班级数一1)m 。活动场地面积不够时可利用建筑物屋面做活动场地,但应有防护措施,班级活动场地之间宜采取分隔措施。共用活动场地一般设置在入口处,但因共用活动场地里要布置儿童活动器械,要注意避免与主人口相穿插。幼儿的生活用房严禁布置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幼儿园严禁设在车库的顶部。幼儿园的绿化严禁种植有毒、带刺的植物。因幼儿园是小区规划时的附属建筑,所以往往规划设计时得不到重视,设计用地多为边角、不规则地形,用地不足更是普遍。但是孩子天生的特性是喜爱自由地跑、跳、攀爬、观察以及思考。所以幼儿园实际使用时需要足够多的室外场所来进行教学,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点。 我国现有的幼儿园设计模式为单组式活动单元,室外场地的游戏器材、地面材料等等都要进行合理配置,保证幼儿在活动时没有安全隐患。室外场地设计时应尽量避免硬铺地,多设计绿化,采取精细,多变化的设计。譬如幼儿园室外场地设计时可多采用塑胶跑道,沙池,彩色弹性地面,及各种成套的游乐设施。为配合素质教育还可以设置幼儿体验区域,这些场所可培养提高儿童对自然,生活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2 )平面布局与空间 幼儿园建筑内部空间可分为生活用房和服务用房两大类。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包括:活动室,寝室,卫生间,衣帽间,音体活动室。供应用房包括:厨房,洗衣房等。作为建筑设计,内部空间的布局和流程是最主要的问题,既要做到平面布置流线流畅,又要互无干扰避免人流穿插。服务用房区域和生活用房区域应完全分开,出入口也需单独设置。 3)造型设计 结合周围环境及儿童自身特点,造型以抽象的几何形体、明快的色块为立意构思。周围建筑相对幼儿园来看比较高,因此建筑造型尤其是屋顶造型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当地实际气候特点,主要房间的屋顶采用彩色钢板作双层屋盖,起到了降温隔热的作用,色彩鲜艳的造型也体现出幼儿园的性格。彩色钢板有平板和凸形板两种,设计采用平板,使形体更加简单、抽象,符合儿童心理。 a、自由的墙体 墙体一旦摆脱了屋顶的约束,造型可以变得非常自由丰富,同时可以划分空间、围合空间。入口处设计了一面层层叠落的弧形墙面,将班组活动场和入口广场有效地加以分隔,墙体局部加以镂空,儿童在行进中可以感到步移景异、景物时隐时现的效果,满足了好奇心。 餐厅处凸出的墙体保证了集体活动场空间的完整,同时又较好地隐藏了烧火间。 b .透空的梁架 幼儿园是儿童集体生活的起点,在这里他们将接触到许多同年龄的孩子,是一个零的开始。入口处透空的圆形梁架暗示了这一起点。活动平台的半圆形梁架为儿童游戏、休息提供了条件,更有利于老师对儿童的组织。 c、适宜的尺度 儿童与成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尺度。由于身材和视觉的原因,成人看起来比较容易走的路,对于儿童来说则要花费较多时间,家长和老师们常常需要更多的耐心来陪伴儿童走完原本不长的路。成人比较容易上下的台阶对于儿童来说也会略显吃力。因此在儿童经常活动的场所 (如活动平台) ,我们设法减小建筑的尺度,在立面上划分出较密的网格,网格内局部点缀明快的色块,使儿童在这个环境中感觉比较舒服。另外,儿童活动室内部墙角根据规范要求需做成小圆角,与此相呼应,我们将面向内院的节点放大,修成钝角,外部造型加上一根小柱,丰富了整体造型。 幼儿园不同于其他类型建筑,我们常常无法直接从它们真正的使用者——儿童那里得到其真实的感受,更多的是从管理人员和老师口中得知,而这本身就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记得有人说过,无论你对建筑造型、室内外装饰怎样煞费苦心,建筑环境基本还是成人的环境,对身材矮小的儿童来说都显得过高过旷。但愿我们的这点努力能够为孩子们创造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 3.幼儿园发展现状和建议 不可否认,作为大量性建筑,限于经费和用地条件,过紧的面积指标,较少的投资和有限的材料品种等,确实对建筑师的创作有很大约束,试行幼、小联建,有利于节省用地,共用设施,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促进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衍接以及教师间的经验交流,这些在国外已有许多成功的实践。国内虽有将幼儿园大班建在小学的,但各据一块地盘,互不相干,没有起到节省用地的作用,也没有大小孩子互教的机会。在指标紧的情况下,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又都有功能单一、利用率低的日托班午休室,纯粹的小门厅和走道,这是否隐喻着我们需要花功夫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将省出的面积用于扩大原先那种纯交通部分,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内聚力的室内公共空间,对儿童社交和雨天活动是很有价值的。 我国用地紧张,托幼建筑也己向三层发展,且户外游戏场地越来越小,这是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所以建筑师应当充分注意屋顶空间的利用,屋顶平台不要只是光板一块,应当利用绿化、攀援植物、花架、小品之类采取遮荫措施。 4结语 幼儿园建筑是儿童学习、生活、相互交流的场所,在进行幼儿园设计时,应该将文化教育和自然教育相结合,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创造出一个既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能发掘儿童潜力的设计。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关于酒店建筑设计方面的探讨 摘 要:本文介绍了酒店建筑设计的重大意义以及目前酒店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一些严重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酒店建筑;设计;问题;节能设计 一、酒店建筑设计的基本要义 1、酒店设计与城市发展接轨 从整体上说,酒店的建筑设计和其他建筑的设计都是一样的,都是城市建筑的一部分,每一个建筑的落成都将是城市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并且依附在城市的发展中经历生存和死亡。所以酒店的建筑设计要和城市的整体发展相互协调的发展进行,两者的发展建设都要有一定的计划,酒店建筑作为一种城市的特殊性建筑如果不按照一定的规划进行设计投建的话,必然会成为阻碍城市整体发展的不和谐因素,比如说给城市的交通带来的麻烦,这一点可以通过一些例子体现出来。比如说大型的酒店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但是由于酒店的建筑设计将酒店建设在繁花拥挤地段,那么一旦举行大型的宴会必然会造成当地的交通的严重堵塞,甚至是一些不和谐因素的出现,还有就是酒店的建筑设计不能很好地与城市的交通产生默契;酒店的建筑设计给城市的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等等。总之酒店是一个和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建筑群,所以酒店的建筑设计必须和城市的发展相接轨。 2、表现酒店建筑设计的理念 上面讲到酒店建筑的设计和其他建筑设计从整体上说是一致的,但是酒店建筑的设计理念和一般的建筑设计还有质的以及形象等方面的区别,具体的表现就是不管是建筑的高低以及距离的远近,酒店建筑的外观设计都必须传达一种明确的信息,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酒店,同时还能够表达出这种酒店的具体类型以及酒店的档次。但是另一方面酒店建筑设计的外观不能够过于张扬,应该追求一种内敛的表现方式,这样的状况就导致了很多建筑设计师并不是跟愿意为酒店建筑投入大量的设计精力,还有的大部分的会将酒店建筑最终设计成一个相对具有标志性的建筑,这就失去了酒店本身的含义,脱离了初衷,坦率的说就是不能让你在第一眼看出这是一个什么建筑,不能很好地传达出正确的信息以及酒店设计的真实理念。 3、满足酒店的本质需求 对于酒店来说本质的需求就是要获得利润,获得利润就需要能够满足酒店的相关经营目标以及发展的需求。具体的对于酒店的建筑设计来说,要想满足以上的需求就必须要求酒店建筑的设计能够满足酒店的经营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只有包含了这两个因素才是能够真正的实现酒店建筑设计的理念,具体的分析是:第一必须将酒店的建筑设计和酒店的整体系统相结合,构建出一个真正能够符合酒店经营的整体设计框架,保证各个部位的准确齐全,具体的就是体现在酒店的真题框架以及酒店室内以及外部的整体功能等的相关设计;第二就是酒店的建筑设计能够全面的体现出酒店的整体特色和经营理念,具体的表现就是要求酒店的建筑设计要体现出酒店的品味以及能够创造出的品质,总结为酒店的精神力量。 二、酒店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酒店建筑的设计和现实社会的严重脱节 具体指的就是在酒店建设的初期,一些投资者凭借一些主观的判断,在没有认真仔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加就直接的投建酒店,不考虑任何社会以及市场的因素,没有实事求是的进行思考,也没有有关酒店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相关规划,导致最终的结果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缺乏正确的审美观 具体的表现就是有的酒店的建筑设计之中外表不看重酒店的内在设计,总体的设计能够体现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道理,漂亮的外观配合的是残缺的内部功能设计,还有的酒店已经在建成初期成了失败的建筑成果。主要的原因就是酒店的建筑设计师只对考虑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不考虑酒店以后的发展,不能从酒店以后的发展来思考问题,设计出来的酒店建筑只能说是一个艺术品,却不能产生经济效益。 3、建筑设计缺乏统筹安排 酒店建筑的设计是一个繁琐的过程,需要的是酒店的总体规划,不仅仅是只考虑酒店的潜在属性进行建筑设计,目前的问题就表现在一些酒店建筑的设计只注重酒店的潜在属性,没有考虑到包括消费者、酒店的未来发展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因素,一个真正完整的设计还要包括酒店室内的装修、内外景观设计、电力系统设计以及交通组织设计等方面。 4、模仿复制现象 具体指的不仅仅是对于酒店外观的建筑设计,这其中还包括了内外观在内的酒店使用材料的选用、技术以及设计理念等的模仿,最终导致酒店建筑的设计没有任何特色而言,有的只不过是简单的模仿复制。 三、节能型的酒店建筑新设计 总体的是坚持以低成本以及软技术为主核心的绿色节能建筑设计。 1)对于噪音的控制节能设计汉族要是使用结构防噪音,如果是非公共的房间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减少窗户的面积,另外的一些地方可以使用局部的吸声降低噪音的方法。 2)屋面的节能设计在整个设计中是一个重要的设计部分,主要的是使用高效的保温材料、架空型等进行保温以及隔热设计,能够保证室内温度在冬季时候的适宜,同时还能在夏季起到隔热的作用,这样的设计能够相应的减少电能的消耗,同时还有效地利用了太阳能和节能材料,具体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就是对于屋面保温层的设计选用不应该使用材料密度太大的,应该尽量的降低使用材料的密度以及厚度;第二就是不能使用吸水性大的材料作为屋面保温层,因为如果吸水性比较好的话,那么会因为大量的水分吸收降低整体的保温效果,同时如果真的使用了这种材料那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在屋面上设置一些必要的气孔在必要的时候对上面的水进行定期的排放,这样就不会影响到整体的保温效果了。目前使用最多的就是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比如说一些建筑的材料选用使用膨胀珍珠岩的保温芯板保温层代替了以前使用的常规的沥青珍珠岩或者是水泥珍珠岩,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原有的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上面提到的保温材料和其他的比起来,绝对是一种环保节能的材料。不仅给施工减少了很多的麻烦,而且低廉的价格、环保以及污染很小都成了很多酒店建筑设计的首选材料,同时这种材料还适用于不同结构的屋面。 3)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这里主要说的是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在酒店建筑设计中的利用,因为太阳能已经在绿色建筑黄总得到了很广泛的使用,酒店建筑的节能设计一定不能离开了太阳能的使用。主要的使用就是将太阳能用在酒店的制冷空调方面,主要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太阳能的光点转化,然后通过电力进行制冷;另一个是太阳能的光热转化,最后利用太阳热能进行制冷,这两种方法都是环保节能的。同时还可以使用各种方法的环保降温方式来降低不环保空调的使用,同时还应该尽量的减少酒店建筑内部夏季的冷负荷,具体的就包括对酒店建筑本身的环保设计,在材料的使用上使用环保可再生的材料,在其他能源的需求上尽量的使用可再生能源。 四、总结 酒店建筑的设计等许多方面的问题讨论都应该在结合现代具体实际的基础上进行,必须要结合现实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出真正能够体现现代意识的酒店。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现代风格在城市商业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 摘要:现代的风格建筑设计工程,仿佛己是城市的标签;纵观过去多年来的城市改造工程,在种类和风格上均是多元化的,无论是古传统或是现代化的呈现,凭着设计者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创意,经过他们的一番塑造之后,房舍的每一处都散发出独特的神韵。 关键词:现代建筑;风格类型;分析 前言 在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初期,设计者虽然把重要目标放在利润较大的城市的住宅设计上,但对商业设计的市场从未忽视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办公室建筑、酒店、餐厅、商场,还是住宅等各类工程在设计上是向往自由自在、我行我素的创意空间及建筑风格。随着设计业的蓬勃发展,每一个新的工程对设计者就是一项新的挑战,他们将会全力以赴去创造自己的新作品。设计是凭个人的主观感觉出发,具体来说,一位主观性强的人走进现场环境里,一眼便能够洞悉出它的利弊所在,知道其适当的处理手法,这就要他们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周边事物有主观性的认识。再者,对周围事物不断观察可以训练自己的分析能力,随着观点与角度的转变,视野的拓宽,又可进一步激发设计灵感和创意,而且,经常赏析别人的设计,做到知己知彼也是十分重要的。 1设计风格类型 (1)谈及设计风格,明净简洁最为设计者所喜爱,并多以富有现代感的表现手法去处理。在各种设计元素里,空间的安排与运用最为重要,宽敞的空间带给人舒适自然的感觉,因此着重视觉上的空旷感,间隔上的妥善分隔就是其重要的处理手法之一。其次是材料的搭配和色彩的组合,材料的选取主要取决于环境因素,例如一所海滨之屋,为了避免潮湿,地板不宜选用木料,而选择云石、麻石之类则较适宜;至于色彩的组合,设计者可根据个人偏爱的色调,想象的背景下,有利于营造气氛和突显特殊的设计风格。但是必须强调在着手进行任何设计中,从来都没有既定预设的“房子风格”以套用于单项设计里,要知道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标准是不能强加于客户的,反而应该注重空间的协调和格调的配合,当然更不能忽视客户的要求和喜爱。在满足客户所需的条件下,再加入自己的设计意念,通过适当的处理手法,创造出别具风格的建筑作品。 做小面积住宅的设计,必须寸土必争,锚铣必较,但是完成时它又得有恢弘的气度。设计不是光图画好看,极尽雕琢,而是争取空间给人用,做到功能分区合理,使用户生活上得到便利----设计的价值就在于此。追求的是一种简致和美的风格,反对过分夸张、奢华和浮躁。建筑的造型,比例上的和谐是我们追求达到完美的目标,这也是设计的较高境界。设计应该是恒久的,也就是说在经过很长一段岁月后仍然具有耐看的质感,区域的公共建筑则应该结合各地的人文景观特色,使人在生活中感受到生话是需要设计的。 (2)有的设计师喜欢简洁明快,不太倾向于古典的设计,认为“传统的精华是无法通过模仿这么简单就能达到完美的。古典的风格是因为当时的审美意志和时代个性造就的”。当然,作为一个设计师,个人的风格不能太极端,或者仅局限在一个层面。设计是服务于人群的工作,它太具体而常常需要你把握住现实和美感的分寸。对空间的布局应有一种职业的敏感。整体空间的掌握,决定了设计的方向;风格的形成、技巧的变换,均取决于空间布局的结果。比例、尺度、切割?都是修正空间需要的技巧。而运用穿透、环抱、层次、借景等手法能够再造一个虚拟空间。但千万不要做虚拟个人空想的空间转换,住宅设计要帮用户达成真正实用空间的美梦。设计师要时刻以很专业的眼光和态度来处理手上的设计案例。对于建筑师来说,设计理念往往来自个人对生活的体验看法,个人的理念是否有类似的思想根源呢?很多人回答是:平时喜欢读各类书籍、实际生活的体现。其中有许多关于名家思想的东西,把这些文化上的影响融入其设计理念。当然,设计并不因之理论化、教条化,而是追求实用和美观的结合,让表象上的设计具有更丰富的涵义。 现代简约、质朴的设计风格是众多人群所喜爱的,生活在繁杂多变的现代化世界里已是烦扰不休,而简单、自然的生活空间却能让人身心舒畅,感到宁静和安逸;借着室内空间的解构和重组,便可以满足人们对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他们在纷扰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平衡,缔造出一个令人心弛神往的写意空间。把这种理念融入设计里,摒弃了吹毛求疵的形式美,否定过分的堆砌和浮夸,通过清晰、简明的装饰和素净质朴的家具组合,构建出舒适、自然、明快的居家风格。 然而,作为一名专业的设计师,不应该把自己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方向,更不应该默守一成不变的设计风格,而应该跟随着时代和潮流的步伐不断进取,拓宽自己的视野,并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更新和突破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出更丰富的设计意念,创造出更多化的作品。应该在设计风格逐渐趋向于多元化,不要在设计上侧重于个人主观感情的投射,爱从大自然入题,造就出具有大自然风尚的居家风格,随着将来的发展和现代潮流的趋势,现在则较偏爱西方现代设计意念,喜以简约主义的手法去处理。设计不只是艺术。进行纯艺术的创作,只求个人单一满足,属于个人化的行为,无需在乎旁人的指点;但设计不能崇拜个人主义,因为最终使用者仍是客户,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客户的各种需要,又要切合使用者所需要,不可妄顾一己创作欲上的自我满足,而完全忽略客户的意见和要求,因为客户才是居室的使用者,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自己的需要,因此设计师只有在与客户沟通后才把想象出来的空间通过其专业的手法而落实下来。 (4)因此,一个成功的设计方案,应该是美观实用并重的。只有美感而欠缺实用性的设计,对设计师来说,可能已是称心之作,既切合设计追求美的目标,又能满足设计师一已的创作欲,但对于最终的使用者而言,只能带来悦人眼目的效果,从而因未充分考虑实用性而引起诸多不便,结果成为失败之作。 2风格分析 从事设计的人都很有自己的看法与意见,而且会有一种想努力完成某种事情的热情,讨厌站在时代的末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质是具有心里透视的能力,如此设计师们方能清楚了解消费者的需要,然后满足需求。绝佳的设计应是配合建筑物施工期,共同考虑结构、环保、对外环境、建筑与室内的界面处理等关系所规划,工程程序安排与建材种类的配合不至于浪费人力、物资,在预算及时间内,搭配建筑物的工程,共同达成空间的精神,让使用者接收一个圆满的住宅空间。设计不单是一项空间美化的工作,它是一项掌握预算、工作时间、控制施工过程,然后以有效率、正确、准确的方式来执行的工作。综合来说,设计是一项结合了人文、艺术、历史、技术、预算、设备、灯光等统合的工作。 根据相关的资料总结出几项经验供大家参考、交流: (1)了解产品种类:基本元素组合本身就有无限多可能,但首先要非常清楚想使用的材料有多少选择,以金属来说,常用的就有镀锌、毛丝面、阳极处理、亚光、铝、铜等产品,玻璃就有透明玻璃、喷砂玻璃、胶合玻璃、裂纹玻璃等,愈清楚产品种类及性能,就愈能组合出丰富多变的作品,发挥设计创意(现阶段运用玻璃材料越来越广泛,其原由是它的通透,给处在其环境中的人得到身心的放松)。 (2)了解规格:如果想精简预算,就要使用规格内的产品,以自己的办公室为例,便是在玻璃和金属的规格品中,做最恰当的分割,如此一来不但节省经费,完成结果与原始设计相差无几,也就是说,“完成度”很高。 (3)表现方式,选择接合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接合往往也是例外之一,以办公室的设计为例,为了呈现更“纯粹”的效果,表现玻璃质感,玻璃介面的处理方法便很重要,例如胶台玻璃做成45o角交接能使介面看来最单纯,并且使用透明的硅胶接合。 (4)媒介:在素材与素材的碰撞中,都会有媒介这部分,也就是说,设计师想形成的“器形”,适些细节组合起来构成空间中重要的元素,也就是说,中间的媒介也会影响素材形成的结果:以不锈钢和玻璃为例,不锈钢和透明度高于玻璃给人的感觉是属于“理性”夕的材料,但在两者间加上木料或其他媒介素材,结果就不相同,给居住者的感受也大不相同。 (5)使用目的:任何素材都有他存在的目的,以玻璃而言,玻璃透明度高,容易营造气氛,也具有暗示另有空间的意义。所以素材必须因架构意义来使用,更能发挥材料本质的美感。“为生活加分”是设计者的目标。设计不只表现个人,更重要的是符合环境、符合生活等所谓的“限定条件”。符合生活的设计,这才是设计者的骄傲。 (6)安全性:无论是材料本身的强度或构件的安全尺寸都要细心认真考虑。不安全的构件营造出的空间,无论其造型和风格多么有特色都是无用的,顶多只是一件无实用价值的艺术品。 3实用价值观 说起建筑的实用性,在设计的同时建筑师要很好的审视自己的设计态度。这样才能为自己的特有设计师创作作品的目的是给使用者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这个空间最终是供人居住的,在设计之中,实用和美观同等重要,而且往往是先考虑实用,再考虑造型。设计并不仅仅起到美化的作用,最终的目的是合理地利用空间。美化是设计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我们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考虑环境、空间等方面问题,完整地分配、布局。在这之后才进入美化的阶段。 美化的理念也要根据客户的不同个案来进行调整。当然,美化的程度有深有浅,更有不同的风格,做得好不好就看设计师的功力了。设计没有固定的方程式。空间的处理手法是变化多端的。同一空间里存在不同的元素,互相影响,互相配合。即先要考虑实用,再研究造型。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必须能找出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加以发挥。 4结束语 现代建筑设计要克服现代主义所造成的单调乏味、缺少人情味的弊端,追求丰富、多层次、多方位的表现,当然丰富的表现并不是无意义的堆加、华而不实的滥用,而是经过提炼、消化而升华了的、符合时代精神的简练的建筑形。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以贵州一住宅区为例的坡地建筑设计相关方面的论述 摘要: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建筑业迅猛高速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也非常巨大的提高。随着我国建设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土地资源的约束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山地面积却占陆地面积的2/3。城市中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也使有部分人更渴望到与大自然更加亲近的山地生活,从而使坡地建筑设计成为建筑设计中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坡地建筑 , 具体工程, 消防规范 一. 坡地建筑的历史与现实 坡地建筑的历史几乎与建筑史一样长久。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知道“择高处而居”,人类在坡地环境中的建筑活动已非常频繁,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洪涝侵袭和抵御外敌。于坡地之上建住宅,而将平地作为耕地留出,以达到“保土”的目的,这种古老的生态意识使坡地民居爱益于自然,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于坡地分布区域极广,区域特征的文化肌理演变融和,使得坡地民居建筑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态,其中许多堪称经典的建筑文化形态流传至今,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现代,人们由于土地资源的紧张以及对大自然优美环境的向往,也建造了大量的坡地建筑。坡地建筑顺应山势,错落有致,室内与室外景观有机结合,能够恰到好处地满足建筑环境上通风、采光的需要,也充分保护了原有生态环境。让使用者更加亲近自然,使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如赖特的“流水别墅”结合自然环境,宛如长在自然山石之中;西藏布达拉宫建筑雄居山顶,威严庄重;背山面水的湘西土楼参差错落,蜿蜒有致,如中国山水画长卷。 二.关于贵州一坡地住宅小区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项目总用地面积为31831.1平方米,规划净用地面积为27241.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7119平方米,总地上计容建筑面积为74699平方米,架空1591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为10830平方米。毛容积率为2.35,净容积率为2.74,总建筑密度27%,绿地率35.0%,机动车停车位284个。小区内规划6幢连体住宅楼,一个三班幼儿园,一个会所。同时布置有各种配套设施,包括商铺、卫生站、物业管理、社区服务、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 2.总平面设计 整个地块的规划以环境、空间形态、建筑构成为出发点,塑造反映生态居住的精神面貌。充分利用本地块独有的山地地形,结合室外广场、道路、景观绿化、水景、照明等布置,形成内向的小区住宅庭院及外向的沿路商业。同时结合地形,利用两个台地间的高差开辟出能采光通风的双层地下停车空间。 3.竖向设计 充分利用山地地形,结合环境景观(道路、绿地、水景),特别重视山地地形环境的塑造,形成层次丰富的室外空间及室内空间。通过梯田花坡、景观泳池、下沉地下庭院等的烘托,创造出来宜人的空间环境。 由于基地范围内场地高程复杂,起伏较大大,中部有隆起的山包。场地最高高程与最低高程之间相差几十米,同时基地与现状规划道路间高程局部相差十几米,给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利用土方平衡,将整个场地变为三个水平方向的台地,三块台地两者之间相差分别为11米、12米。台地之间通过垂直交通巧妙联系整个场地,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 4.交通组织设计 项目场地东、西、南三面毗邻市政规划道路,设计于场地东面的规划道路设置了主入口,同时在场地北面、南面设置了两个车行出入口,同时在场地北面设置了人行入口。设计坚持以人为本,人车分流的原则,合理组织各种交通。按照规范要求,安排了充足的机动车停车位,布置两个地下车库出入口,科学合理安排交通,最大限度避免人车混行,减少动、静交通间的相互干扰。 为了保证居住环境的安全和连贯,规划将基地内部的庭院空间定义为中心花园,限制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内部穿行。整个基地是一个完整的步行系统,通过坡道、垂直交通等手法,贯穿整个项目中,到达各个居住区域。街区主要步行通道的出入口有2个,分别设置在场地东面的主入口、场地北面的人行入口。在基地内,有鲜明的标志物和小品、宽大的台阶,又有舒适的座椅、轻盈的遮阳蓬,可供游人小憩,漫步其中,赏心悦目。步行系统的设置将各幢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便居民。步行系统特别考虑了残疾人使用的要求,无障碍设计贯穿始终。 5.绿化与环境 绿化与景观的设计重点营造舒适怡人,轻松活泼的宜居空间。绿化布置总体上体现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中心花园是项目的“绿肺”,是绿化系统的中心,也是居住区人群公共活动的休憩空间。绿地以大面积的草坪为主,配以常绿乔木及当地的特色乔木,低矮的花坛座椅、局部的硬地广场、小品设施,共同组成了一个清新自然而又富有时代特色的绿色世界。沿规划道路布置的绿化主要以单株乔木为主。受地形影响,整个景观系统分为两条景观序列。其中一条景观序列开始于场地主入口处,沿着入口景观大道,向北依次是空间多变的中心花园和泳池,一直延续到场地西侧的景观花坡。另一条景观序列开始于场地北侧入口处,沿着景观道路向西依次穿过中心花园、活动健身场地,一直延续到山坡中的绿化景观土坡。 6、 单体建筑设计 ①.住宅楼设计 住宅连体楼总共六幢,户型采用一梯四户户型。每栋住宅楼各设一部垂直客用电梯(兼做消防梯),一部疏散楼梯,为住户流提供最便捷的交通方式。户型布局规整,南北对流,注重通风采光。住宅户型设置了若干空中花园,富了建筑空间及形象。 ②. 地下室的设计 结合地形,利用两个台地间的高差开辟出能采光通风的双层地下停车空间。该地下室除了停车库功能外,局部设计给排水、电讯、电气和通风机房。地下停车库布置停车位284个,地下室每层层高4米,地下室地板上方覆土1.5米,满足绿化、泳池的需要。 ③.建筑立面风格 由于该地块特殊的地理位置,为了协调毕节南山公园旅游养生休闲度假区的整体形象,建筑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在建筑造型风格上,体现现代宜居特色,整体设计手法上垂直的竖向线条为主,同时以强烈的虚实对比,给人以新颖时尚的感觉。同时在建筑材料上采用当地的石材,强化地域特色,突出场地文脉特色。 立面简洁、典雅,体形大气、挺拔,竖向构件体现建筑的力度,通过光影、虚实、肌理、色彩的对比,雕琢出居住建筑典雅大方的性格特征。 三.消防扑救场地设计 由于坡地建筑特殊的接地形态与基地竖向变化,其防火设计也有别于平地建筑,。坡地建筑的特殊接地形态使得其消防扑救场地和室外消防道路系统有别于常见的平地建筑, 本住宅小区由于室外地面高差大,周边道路纵坡特别大,环小区外的道路平均坡度达到8%,消防扑救场地的设计结合坡地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①坡地建筑由于室外地面竖向高差大, 难以形成环形消防车道,高层住宅建筑沿建筑的两个长边设消防车道,并考虑消防车的回车场地(高规4. 3. 1条) ; ②靠高层住宅建筑消防登高面一侧做为消防扑救场地的消防车道纵坡控制在3% 以内 (低规6. 0. 9条,)。由于沿小区外沿的一圈的道路坡度均均超过3%均值接近8%左右,所以在小区内部专门设置了专用的消防扑救场地平台,以满足消防车的通行与回车要求; ③室外消火栓、消防水泵结合器及消防水池取水设施的布置与消防扑救场地合理结合,方便使用(低规6. 0. 8 条)。 四.结语 虽然坡地建筑在设计及施工方面比平地建筑难度更大,技术方面也要求更多,建筑成本亦更高,但近年拥有山、水、林景观的楼盘持续热销,证明了人们对优美居住环境的无限向往。建筑与环境的结合, 成为一种体现人们现代生活价值观、“以人为本”的舒适生活的要求,是人对自然尊重的环保理念。通过本次贵州一住宅小区坡地建筑设计实践,初步对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做作出了设计尝试, 研究与总结了坡地建筑与坡地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方式, 为日益增多的坡地建筑设计提供一点小小的启发与借鉴。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办公室楼的建筑设计方面 摘要:本文通过结合大亚湾核电基地工程公司AE办公楼设计实例,对该办公楼设计项目重点关注人性、自然和文化内涵的挖掘,结合人们以及人们对所处环境的反应,构造适宜的大小空间,利用自然把人的感官需求要素编织到设计中去,从而引发人的共鸣,旨在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办公室;建筑设计;人性化;立面构造 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大亚湾核电基地工程公司AE办公楼,建筑用地面积为12347㎡,建筑高度为32m,总建筑面积为49045㎡,建筑容积率为3.24,绿地率为30.21%。对该办公楼采取精心的建筑设计,设计重在对项目中的人性、自然和文化内涵的关注和挖掘,结合人们以及人们对所处环境的反应,构造适宜的大小空间,利用自然把人的感官需求要素编织到设计中去,从而引发人的共鸣。 办公楼设计构思 根据对办公楼建筑规划的理解,同时充分考虑了业主的要求,对办公楼建筑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如下的设计目标,对于办公楼的设计应当根据建筑的区域项目优势,而判断其设计是否需要具有一定的标志性。同时对办公楼的设计应当尽量体现不断进步的设计思想以展望未来的形象。针对办公楼发展趋势,追求建筑环境的有机统一是办公楼建筑设计理念的强调点,对于办公楼室外景观、绿化以及灯光效果等应当采取设计协调一致,这也是办公楼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在可持续发展的倡导下,尤其是对于办公楼这种能源消耗较大的建筑,其建筑设计应当体现出对节能环保的重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以上对办公楼建筑设计的构思,总的来说办公楼建筑设计适宜采取“科技、人文、生态”的办公楼建筑特色,设计中试图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艺术与哲理的表现“科技、人文、生态”的主题,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特点,充分展示办公楼崭新的形象风貌;突出生态化、信息化以及企业文化的办公楼建筑主题,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创建生态的、可持续的以及无害化的环境品质;现代社会极速三级网络信息交流、交通联系、资源利用的高效性发展迅猛,本方案设计为之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以人为本,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创造充满活力的办公交流场所。本单体西北紧邻国道及运河河道,建筑立面丰富了景观带,整个建筑单体的独特造型使之成为小区中的标志性建筑。塑造极具特色的空间环境,通过塑造轴线、对景、建筑形态、开放空间布局等相关要素的利用,在场地内形成具有特色的可辨识的景观轴线,同时在建筑内外形成良好的交流环境。 本项目设计理念 通过对上述对办公楼的设计构思,本办公楼项目设计重在对项目中的人性、自然和文化内涵的关注和挖掘,结合人们以及人们对所处环境的反应,构造适宜的大小空间,利用自然把人的感官需求要素编织到设计中去,从而引发人的共鸣。对办公楼的环境设计方面,综合考虑办公楼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地方气候条件和交通体系等,合理地规划用地,创造现代企业舒适环境。对办公楼空间设计上,采取全新的单元办公模式组成有效的办公空间,并配以共享与交流的空间。整齐的柱网为办公空间灵活开放,内外交融提供了可行性。对办公楼的文化设计上,以简洁的模数化建筑语言寻求与中广核标准化、规范化的企业文化相配的建筑新形象。通过对本项目办公楼采取以上的设计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AE办公楼不仅把环境引入到建筑空间内,而且其本身模块化的布局、优雅简洁的设计,也能够给人以强有力的秩序感,并体现了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使得办公楼设计上获得到便捷的交通组织、高效的空间利用、舒适的生态环境,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企业达到最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办公楼规划设计 本办公楼项目规划设计上以简洁的模块,顺应现状地形设计成“L”布局,采取全新的单元式模块化办公场所,通过结合休闲花园、楼电梯间等服饲空间串联组合,即提供了办公功能的灵活分配,又为办公空间的内外交融提供了丰富的途径;该楼以走廊式组合为主,在楼体2端朝阳面设置楼梯,朝阴面设置卫生间。外表整体平滑,但又有中部幕墙和两端幕墙,让建筑虚实结合,凹凸有别。在弱化了建筑体型的庞大感同时,消化了大进深的室内办公空间,有效地促进了办公环境获得了更为理想的采光量和更大的视线角度。服饲空间尽量自然通风采光,也节约了大量空调能耗。 构筑开放性的办公环境,塑造多重交往空间。开放性的办公环境也是设计孜孜追求的新模式,对建设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建筑朝向好,充分利用自然光,在布局及高度等方面充分考虑与周边已有规划建筑的衔接,高低错落有致,创造丰富的建筑空间,集中设置公共绿地,组织连续的步行休闲系统。考虑建筑立面的连续性、层次感和丰富效果,注意与城市景观带的关系。 建筑物功能的划分设计属于相当关键的设计部分,建筑物的功能划分应当保持对持续多变的市场需求的足够的敏感性以及灵活性,对于单体层面的设计上,平面使用应当凸显空间的灵活性以及适应性,以有效地应对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多变与多样性。对于本项目的办公楼方案中的平面划分上,采取多种划分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为市场提供了灵活性,也提供了大量的共性办公空间。 办公楼建筑形象和景观设计 本项目办公楼对于立面设计上顺应公司本身的企业文化理念,立面追求现代简洁明快的风格,突出虚实对比和体量感,强化立面的地标特性。作为一个现代的滨海办公楼,建筑设计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AE办公楼需要有通透的外表和较强的雕塑感造型,用以表现办公建筑的简练、高雅、清朗的气质。造型新颖、独特,整体建筑简洁、协调、清新淡雅,平面布局时充分考虑公共部分的交通性,又保证在楼内办公的各单位之间的相对独立,尽可能避免互相干扰;在立面设计手法上又适当超前,采用了复合立面形式:玻璃窗与陶土格栅的完美结合,看似时尚前卫,实则具有完美的规律感和逻辑性,使建筑具有超尘脱俗的个性,体现了现代建筑崇尚的“简约极致主义”。室内外实体部分材料,设计上选用清水混泥土来表现,这样即没有石材的奢侈感,但让人更觉朴素而厚重,永恒隽永;同时又恰如其份地体现了核电站形象。 本办公楼建筑整体性强,各房间联系紧密,为突出建筑的入口处,,把门厅设置于建筑物中轴线处。在建筑的构成要素中,窗、凹进的部分以及实体中的透空部分,常给人以轻巧、通透感,故称之为“虚”,而墙、垛、柱、栏板给人以厚重、封闭的感觉,称之为“实”。该建筑恰当地处理了虚与实的关系,使建筑活泼、生动,有时代感。在细部处理上,该建筑比例协调、尺度宜人,在整体形式要求的前提下,统一中求变化,多样中求统一。 AE办公楼不仅需拥有现代的表皮,还应该拥有多元化的富有生命活力的空间。在这个办公空间里,人们能享受到大自然的阳光和空气,以及生态的亲和力、优秀的视觉感受、合宜的人体尺度和卓越的空间级配,提供富有乐趣的环境,提高现代人的工作质量环境,发展新的生活工作模式,使办公人员更具“场所感”和“归属感”。 结论 文章通过结合大亚湾核电基地工程公司AE办公楼设计实例,对办公楼的建筑设计提出了笔者的思考,同时针对该办公楼设计项目重点关注人性、自然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同时结合人们以及人们对所处环境的反应,构造适宜的大小空间,利用自然把人的感官需求要素编织到设计中去,从而引发人的共鸣,旨在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对建筑设计各方面的探讨 摘要:建筑设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较全面的设计素质培养,是一个时段较长的系统能力培养。作者总结多年的设计经验,从多角度对建 筑设计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要求进行了探讨。 关健词:建筑设计 设计基本要求 设计应用程 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办公 室、酒店、餐厅、商场,还是住宅等各类工 程在设计上是向往自由自在、我行我素的创 意空间。随着设计业的蓬勃发展,设计者对 每一个新的工程就是一项新的挑战,他们将 会全力以赴去创造自己的新作品。 1能够满足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1)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 建筑物首先应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 即具有一定的功能。因此,为人们的生产和 生活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建筑设计的首 要任务。例如,目前住宅的设计中,首先应 考虑人们睡眠和厨、浴、厕的需要,还要有 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其次,应合理地安排活 动空间、交通空间;然后才能考虑室内设备 和装饰材料的应用。 (2)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 正确选用建筑材料,根据建筑空间组合 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结构、施工方案,使建 筑坚固耐久、建造方便。近年来,我国设计 建造的一些覆盖面积较大的体育馆,由于屋 顶采用钢网架空间结构和整体提升的施工方 法,既节省了建筑物的用钢量,也缩短了施 工期限。 (3)具有良好的经济效果 建造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物质生产过程,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在建筑设计 中,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量做到节省 劳动力,节约建筑材料和资金。建筑设计要 有周密的计划和核算,重视客观经济规律, 讲究经济效果。建筑设计的使用要求和技术 措施,要和相应的造价、建筑标准统一起 来。 (4)对建筑物美观的要求 建筑物是社会的物质和文化财富,它在 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人们对建 筑物的美观方面的要求。建筑设计要努力创 造具有我国时代精神的建筑空间组合与建筑 形象。一个建筑物的外形、装饰和色彩总是 在表述某种思想,给人们传递着某种精神享 受,例如,香港的中银大厦,其钻石般的装 饰外表和挺拔、向上的建筑造型,在周围高 层建筑中格外醒目,充分体现了中国银行优 良的品质和事业不断发展的形象。 2 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问题 (1)整体性的设计原则 整体性设计原则是把要设计的建筑作为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来全面研究整体的功能、构成及其发展规律,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综合性的设计原则 对任一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它的要素、结构、功能、相互关系、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在综合的过程中把分析有机地给合起来。从综合出发,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再回到综合。每一层次分析的结果都要反馈到上一层次的综合去与整体进行比较,按照比较的差异从新进行分析、修改、整合,使部分与整体达到高度的统一. (3)联系性的设计原则 联系性设计原则要求要考虑到相互联 系的诸多方面,不仅要考察研究对象这个系 统本身的各个方面,还要考察系统的环境。 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外部条件。系统都是在一 定的外部环境中发生、维持和发展的,与环 境中其他系统有着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的。这种相互作用包括:环境给系统提供的 资源和压力、系统给环境提供的功能和污 染。因此,系统与环境是互塑共生的。 (4)动态性的设计原则 动态原则就是要探索系统的内外联系及 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活动的速度和 方式,还要探索系统发展的动力、应用和规 律。对于建筑设计来讲尤其要立足现在,兼 顾未来,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 (5)程序性的设计原则 高层系统是由低层系统组成的,低层 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同一层次 的系统之间存在相干性关系。因此,系统都 是有序、分层次的,是层层相包的结构关 系。而且层次越低,结合度越强;反之层次 越高,结合度越弱。结合度递减,层次结构 更加稳定,由此可见,使用房间对功能区、 单体对群体、基地对环境都具有构成性关 系,其结合度应递减方能促进结构和功能的 稳定。如果一个功能区过于依赖于它的上层 系统,一旦上层系统中某个环节遭到破坏势 必会影响到它的使用功能,甚至会瘫痪。因 此,正确地确定各部分的关系,有效地进行 功能分区,合理地组织各种流线和空间序 列,是建筑设计中应认真对待的重要环节。 (6)结构性的设计原则 结构是要素在关系作用下的结合方式, 是性能的载体,普遍地存在于事物之中。结 构决定性能,性能表现可以反作用于结构。 要素是结构的赖以结合者,要素运动的稳定 与否、发展方向将影响结构的稳定与否和方 向。关系是将要素连接起来的作用,是构成 系统的纽带,关系质和量决定结构性能的稳 定性。因此,必须了解它的结构。 (7)最优化的设计原则 系统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差异整合的过程。差异的事物能够整合在一起,它们之间必定有同一性,相互需要、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这是整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差异的整合使建筑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激发出正的整体效应,促进“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3、组织建筑设计的应用程序 ①建筑设计的程序包括方案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及施工图设计阶段。 ②初步设计阶段:首先应重新熟悉设计任务书、踏勘现场,进一步收集在设计中会有用的资料。切实了解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情况和当地的一些有关的地方性法规。 ③初步设计阶段的图纸和设计文件,要求建筑专业的图纸标明建筑的定位轴线和轴线尺寸、总尺寸、建筑标高、总高度以及与技术工种有关的一些定位尺寸,在设计说明中则应标明主要的建筑用料和构造做法;结构专业的图纸需要提供房屋结构的布置方案图和初步计算说明以及结构构件的断面基本尺寸;各设备专业也应提供相应的设备图纸、设备估算数量及说明书。 ④在完成了初步设计的设计文件后,设计单位应当经由建设单位向有关的监督和管理部门提交全部初步设计的设计文件,等候审批。 ⑤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初步设计的文件进行细化处理,达到可以按图施工的深度,并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要求。 ⑥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图纸和设计文件,应提供所有构配件的详细定位尺寸及必要的型号、数量等资料,还应绘制工程施工中所涉及的建筑细部详图。其它各专业则亦应提交相关的详细的设计文件及其设计依据,并且协同调整各专业的设计以达到完全一致。 ⑦在施工图文件完成后,设计单位应当将其经由建设单位报送有关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强制性标准、规范执行情况等内容的。 4巧妙结合设计思维的创造性及个性化 建筑的个性,不仅来自于其形式,而且 要在满足其使用功能需要的基础上,符合使 用的个性和审美要求,通过把人的情感方式 和生活方式客观化,创造一个具有文化意味 的人性化的空间,使建筑以及和建筑相关的 一切都带有人格的力量。个性化设计内涵其 实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人性 关怀的一个表现。 5结束语 通过对建筑组织设计的不断了解,建筑 设计是可以给建筑设计师更多的空间里巧妙 的应用设计,改造结合建筑设计思维的创造性 和个性化的合理利用,把剩余空间留给建筑 师发挥其巧妙的建筑构思,满足新建筑设计的 要求,这是一件费力又见成效的工作。但建筑 设计其本质是一个服务行业,满足业主的不同 要求是建筑师的职责,同时联合个性化的建筑 设计进行技术改造符合我国节约能源与可持 续发展。建筑设计就是需要利用想象的思维 空间把环境创造一个具有文化人性化的美好 景色,就要不断积累经验,才能为业主提供全 面优质的服务,所以在此把建筑设计的创新思 维和设计表现合理利用来创造更美的建筑空间。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刍议建筑设计中的某些方面的问题探究 摘要:随着城市的进程及节能工作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的噪声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城市人口密集的地区在建设施工中产生的噪声污染,不仅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也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在建筑施工中综合考虑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对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的实践操作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能源; 参照建筑; 外墙保温; 建筑节能; 保温材料 前言 建筑节能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性的强制性推广政策。随着我国的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颁布,住宅的节能评估对节能工作的实施和推广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的社会和城市建设到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开始对影响我们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噪声问题投入更大的关注,噪声问题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 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的论述 居住建筑采用节能措施是改善室内热舒适环境和降低建筑能源消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住宅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新型住宅节能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及应用,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对住宅节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发展的作用。随着城市的进程及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的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工程施工单位与周围居民因噪声而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居民投诉逐渐增多。首先,建筑噪声主要来源于建筑工地的机器设备的运转,如打桩机、铆钉机、混凝土搅拌机等。由于建筑施工噪声是一种临时性污染,而且其声音比较大,又往往是露天作业,再加上不少建筑单位为了赶工期往往夜间施工,这样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所造成的污染就相对比较严重。 噪声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很大,如长期在高噪声环境下而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则可能导致人耳聋,严重的还可能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脏系统、消化系统及生殖机能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如何加强城市建设施工噪声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噪声污染,给居民一个宁静的生活环境,已成为当今环保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2 建筑节能和隔声的围护结构的论述 节能方面,不论从冬季保温还是夏季隔热方面,建筑能耗构成主要是通过围护结构(墙、楼板、屋顶、门和窗)的传热和空气渗透。围护结构的传热效果与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w/m2・k])紧密相关。要解决空气渗透主要是增强建筑的密闭性,如建筑物的门和窗,门窗要有很好的气密性。噪声控制方面,主要考虑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为了使设计的建筑达到允许的噪声标准,必须使围护结构具有足够的隔声性能,以防止外界噪声的干扰。同时建筑的密闭性对建筑隔声也有明显影响,墙体等围护结构上的孔洞(例如:门窗缝隙等)会使其隔声性能有明显下降。 现阶段某地区建筑外墙是以370厚粘土空心砖为主,分层增加约20~60厚膨胀聚苯板颗粒保温砂浆等材料形成外墙保温构造以满足整个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外墙保温系统在技术和施工工艺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早期是将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技术和施工工艺比较简单,主要采用聚合物粘结砂浆将聚苯乙烯发泡板材直接粘贴在墙上,将玻璃纤维网格布贴在聚苯板上,然后再抹3~5MM厚的聚合物抹面砂浆。而聚合物粘结砂浆和抹面砂浆所用聚合物基本上是从国外进口的,价格较贵,但这些材料和施工工艺在外墙外保温中的一些质量技术问题很快暴露出来,容易出现开裂,脱落问题。近年来,为了稳固聚苯板,在粘贴好聚笨板后,用膨胀螺丝钉铆固。这样,在几年之内抹灰层是掉不下来,但保证不了数十年、上百年。外墙保温系统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保温层的承重问题,确保保温层达到安全稳固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 门窗的大小对能耗有很大影响,不同朝向的窗墙比对能耗的影响很大。随着窗墙面积比的增大,外窗的传热系数要求更小,以达到相近的节能效果。窗墙比对外围护结构的综合隔声能力是有很大影响的。在适当范围内减小窗墙比可使节能和隔声均更易满足要求。 3 建筑绿化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污染程度同时处在高峰期。危害人类的各种有毒气体大量增加,使城市居民深受其害。不但降低劳动生产率,还使人的劳动年限和寿命缩短。该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就是减少和最终消灭污染源。但是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限制,还需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创造者,植物是改善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城市绿化在各行各业中是唯一以“自然更新”方式净化环境的有效方法。我国政府把保护环境、绿化祖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建设部制定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规定城市绿地率2000年达到25%,2010年达到30%。我国有许多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为了使生态尽可能趋于平衡,其绿化覆盖率必须大大高于这一临界幅度,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方式。 绿化可以调节温度,尤其是可以降低夏季温度,树木枝叶形成浓荫可以遮挡太阳辐射和地面、墙面和相邻物的反射热。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在噪声源与建筑之间的大片草坪或是种植由高大常绿乔木与灌木组成的足够宽度且浓密的绿化带,是减弱噪声干扰的措施之一。一般来说,绿化对于低频噪声的隔声能力优于高频,混植林带的隔声能力优于纯植物带,而植物本身的吸声能力一般以叶面粗糙、面积大、树冠浓密的为强。在建筑绿化布置方法上,临街绿化对减噪的作用较大。 4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的措施 4.1 对施工单位应进行有关环保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向施工单位传达国家、省、市有关噪声管理的规定,增加施工部门的环保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治理噪声所带来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从而在工作中采取一切可能降低噪声的措施,自觉进行噪声治理,将施工噪声污染降到最低水平。 4.2 针对城市建设,要重点抓好建筑施工工程登记、注册和审批工作,切实把建筑施工噪声管理纳入制度化轨道。在城市建设中,各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都必须到环保部门登记注册,实事求是地申报工程建设的阶段性情况、工程规模、工程期限和容易产生噪声的工程设备的安置地点,从而预测施工噪声可能对居民造成的影响,同时加大建筑施工噪声的监测工作,加强建筑施工的现场检查,针对建筑施工噪声事件集中的地区,要重点检查。 建筑施工噪声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施工前,在工程开工15日前,必须向工程所在地区的环保局办理建筑施工现场噪声申报、登记手续。施工时,应在建筑工地显著处悬挂建筑施工工地环保牌,注明工地环保负责人及工地现场电话号码,以便公众监督。在施工过程中,向周围排放的建筑施工噪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若超标排放则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建筑施工噪声扰民,并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排放费。对于夜间施工也有严格的规定,晚10点到次日早晨6点之间,禁止在居民区、医疗区等噪声敏感物集中区域内进行产生环境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另外对建筑施工的工艺、装备也有规定限制,对违反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拒报或者谎报建筑施工噪声排放申报事项的,不按国家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的,拒绝环保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对夜间进行明文禁止的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的,由环保部门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将在新闻媒体曝光,直至建设部门吊销建筑施工许可证。 在噪声源与建筑之间的大片草坪或是种植由高大常绿乔木与灌木组成的足够宽度且浓密的绿化带,是减弱噪声干扰的措施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运用绿化来防止和减少噪声对建筑的干扰时,应考虑到噪声的衰减量随植物配置方式、树种及噪声的频率范围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绿化对于低频噪声的隔声能力优于高频;混植林带的隔声能力优于纯植林带;而植物本身的吸声能力,一般以叶面粗糙、面积大、树冠浓密的为强。在建筑绿化布置方法上,临街绿化对减噪的作用较大。在道路边设置1.8~2.4m宽的灌木绿带+6m宽的大乔木绿带,其隔声量可达8~10 dB。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地都在加紧建筑工程的建设,但是建筑施工不能以噪声扰民为代价。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守国家地方法规,采取得力措施保护和改善施工现场环境,尽量减少对施工现场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干扰。使整个施工过程在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指导下,严格按施工程序办事,真正做到文明施工。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基于生态建筑设计方面的主要认识 摘要:在低碳经济这一新的时代中,如果要对新型建筑进行探索,就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的主要理念,然后再建立起以低碳经济和环境以及生态作为基础的节能绿色建筑观念。虽然我国建筑技术管理人员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开始进行了低碳经济相关的研究,不过在建筑中运用低碳发展技术并加以研究却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的,这是我国建筑领域发展的必然方向。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策略;节能技术 1、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尊重自然环境的设计,是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这个举措对地球生物的多样性,植被保护和原生的土壤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对尊重历史和文化,保护历史人文脉络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自然环境对建筑物的容纳程度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建筑超过了环境的容纳量,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以致生态体系失去了其应有的平衡,环境质量也会因此下降。现在,西方国家出现了反城市化的现象,这实质上是一个城市建筑过于密集、庞大,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反映。城市中的空间构造是极不合理的,社会景观所占的空间比例往往很大,相反的,自然景观只能被压缩在一个十分狭小的区域内。为维持城市的活力和环境的质量,人们采取两种方式来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一种是栽植绿色植物,另一种是输入很多的自然能源来换取人工的自然。通过对建筑物容量的限制,来提高自然空间的占有率,已经成为目前改善环境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自然生态观念还有一种方式是处理好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建筑和自然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在建筑中使自然再现。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尊重自然,最大限度的把自然的要素置入建筑物中。赖特的建筑设计就很好的把建筑的生态规律完整的展现出来。建筑在他看来仅仅是自然的某一个器官,把建筑与环境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在城市的建筑中,人们常常会为了建造一个人工的自然环境而使自然再现,人们创造自然的方法也有很多。这些设计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使人更加亲近的感受自然。 2、融入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的策略指的是,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把自然景观积极的引入设计,从而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必要性体现在如下几点:首先,适应了人类回归大自然的需要。人作为自然的一个部分,对自然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本能的需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十分大的变化,但是,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变化,并不能代替自然。接着,要使建筑设计适应人类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心理的健康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人们对在建筑物中植入绿色植被表示出了一定的欣喜。生态自然景观一定程度上可以愉悦人的心境,调节人的情绪,有试验可以证明,绿色植物就可以使人的心情更加爽朗,缓解人的精神压力。于是,在城市的建筑中引入生态景观是十分必要的。再者,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观念,适应了环境保护的发展观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环境被破坏的程度也越来越深,环境的严重污染使人们开始进行反思,保护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建筑的巧妙设计,把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观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又有利于国家的环境保护。 3、建筑中生态策略的实施 3.1 建筑方案的设计要求独具特色 生态建筑设计的一个核心内容是要重视环境的生态价值,但是,注重环境生态价值的同时,注意保持设计方案的特色。生态化的建筑十分重视对自身形象的设计,优秀的建筑形象的设计,有利于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融合。建筑师需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建筑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在生态环境上要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生态设计的时候需要设计师很好的把握设计的尺度,使建筑作品能够很好的与建筑的周边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地势、地貌等空间优势。利用不同的设计手段,使建筑高低错落有致,以便更好的融入周边的环境。很早以前,我国的“建筑人员”就具备了朴素的生态理念以及可持续的发展观念。比如,在古代时候,由于中国的南方多雨湿润,盖房的时候采用斜顶以便雨水能快速滑落。黄土高原地区的房子-窑洞,就是根据当地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建立起来的。 3.2 室内空间的绿化倾向 建筑的外部设计和环境相适应,内部的设计也应该向绿色化的倾向发展。这种绿色化的倾向,主要是通过设计师的巧手,把外部的绿色引入室内,对此,建筑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实现室内室外空间一体化。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对建筑的设计,使室内和室外连为一体。目前,这种设计手段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是最常见的,比如,很多建筑物内部设计了共享大厅和内庭院,或者在设计的建筑物的上部设计一个可以开启的天窗,这个天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设计手段,常常被设计师采用,即将面向外部优雅的环境墙设计成可以半开或者全开的墙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人获得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空气,把房间的空间向外延伸,拓宽了室内的空间。②室内和室外的景观一体化发展。这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建筑设计法。将室外的景观引入室内,使室内的小空间和室外的大空间形成对比,既可以优化环境,又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使建筑与自然连为一体。常见的手法有引水法、栽植绿化法。③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生态建筑在实施之前要注意选址,要选择和周边的环境协调一致的位置。建筑的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的处理建筑、环境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新旧建筑物之间的矛盾,并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控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在对公园进行绿化的时候,要注意把回归自然作为设计的主题思想。在进行建筑的设计时,保护原有的植被,就势而建。不以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建设宏大的建筑物,以突显自然的魅力。在这种设计中,建筑物仅仅作为一个点缀而存在。 3.3 建筑技术向生态化和节能化方向发展 生态建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建筑应该要明白,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是能源的短缺与环境的污染。建筑设计师要充分的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以便更好的实现与环境的和谐相处,需要考虑生态建筑,不仅要从设计上考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要注意施工时用材、用能等的生态化。第一,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要积极使用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等新资源,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还要尽量使用当地的资源,减少对外来特殊资源的使用;要尽量使用木材,天然的石材等可再生的天然节能材料。建筑技术的生态设计具有如下几个特征: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固定的建筑结构变成可以根据气候的变化自行调整的围合式建筑。生态化的建筑应该要注意降低建筑的能耗,这种能耗主要包括空间上节约和能源上的节约。在节约水资源这一方面,采用节水型的卫生器具,推广中水系统的运用,循环用水。在供暖方面,采用太阳能作为供热系统的能源,或者通过利用高新技术,把风能等清洁进行转化。通过建立沼气池把生活用水进行加工处理,这对净化环境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具有很大意义。 3.4 建筑设计的适应性能 从建筑设计这一角度来说,可适应型的建筑设计相关策略就是将建筑设计看成一种终极产品,而将其创造成一种可以根据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时间以及不同事件来进行改变的具有开放性特点的空间系统。所以提倡这种适应型设计策略的目的就是创造出可以根据时代变化来改变功能的一种建筑设计相关方式。由于变化是绝对的,且建筑设计中不确定性又是非常多的,所以只有提倡适应型的这种设计策略才可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4、结语 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国内各大领域的技术也顺应着时代变化迅速发展着,在经济发展速度与能源供应不协调的时代中,只有将低碳节能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设计实践中,才能在这种困境中持续稳定的发展,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浅探分形学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 摘 要:分形学是数学中非线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数学思想在建筑设计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本文首先给出分形学的相关概念及分形几何图形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就分形学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进行探索,分析其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具体应用,最后,对分形学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进行展望。 关键词:分形学;建筑设计;应用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物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不再单纯的注重建筑的实用价值,更注重其视觉的美感。分形学在建筑设计的很多方面都有所应用,比如说表皮的分形、体的分形、细部构造分形等等。 一、分形学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 (一)分形学的概念 作为非线性科学中重要概念之一的分形学,其“分形”的含义字面上理解为“破碎”和“不规则”。分形理论作为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本质上阐述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分形几何的特点 1.分形几何其实一直都存在于自然之中,比如:著名的KOCH曲线,给出一条直线段,将这条线段中间的二分之一部分替换为等边三角形的两条边,并且,在新的图形中,将图形中各个直线段的三分之一部分继续用等吧三角形的两条边进行替换,反复的进行操作,就形成了KOCH曲线,这条曲线的构成主要利用了分形学的原理。2.分形几何学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具有自相似性质的无限精细结构,将事物的自然形态看作是拥有无限的嵌套层次的逻辑构造,并且不因为尺度的变化而改变其相似性。 二、分形学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具体应用 建筑设计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建筑的美观,更关系到建筑的整体安全性问题,因此,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讲究科学性的研究性工作。分形学作为数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其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相当广泛,下面就具体的介绍一下其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主要应用。 (一) 分形学在建筑的表皮设计应用 在这个方面的应用,北京奥运会的游泳比赛场馆水立方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水立方以其简约大方的形象设计为广大的中外游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设计理念源于Wearie Phelan提出的“无限等体积肥皂泡阵列几何图形学”的问题解答。首先,需要生产一个与建筑物相比更大的Wearie Phelan泡沫结构阵,然后,将这个生成阵以其中的某一个矢量为中心进行旋转,最后将建筑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中的泡沫结构剪切下去,之后剩下的部门作为建筑的屋面以及墙体构成。这样,基本的“水立方”就宣告完成了,其中,泡沫构成的建筑结构按照三个正交的坐标轴规律的进行重复构建,从而形成整体的建筑模型。分形的理念在水立方的墙体建筑以及屋面的设计应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基本的结构体是利用了旋转和切割等方法加以实现的,给人的感觉就是整体观极强并且还很微妙。 (二)分形学在建筑的“体”的设计应用 1.建筑的三维分形设计。建筑的三维分形通常被称为是“体”分形,就是建筑的“体”通过适当的旋转、缩放和线性转译等相关的分形操作,把一个简单的单元变为很多个相似或相同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合理的组合在一起,进而组成了更高一级的粒子单元,工作完成之后,继续进行新一轮的转译,不断的重复这样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很多无线多层级的单元组合。2.彼得・埃森曼的尺度缩放。美国著名的前卫建筑是彼得・艾森曼设计的的住宅是复杂性科学在建筑设计领域的首次正式应用,他充分利用了分形几何中的比例缩放原理,运用立体‘L’形的复杂旋转构造成建筑的体量,是建筑师第一次有意识的运用分形几何来表现建筑的复杂与多元。 (三)综合体分形设计 建筑师祯文彦设计的螺旋大厦( Sprial Building,1985),以“正方形”作为其建筑的“生成元”,通过缩放的方法构造出一系列的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并将其用于建筑当中,实现了建筑的分形构造,并且,除了利用分形维度理论之外,还融入了很多异质元素,进行有序的拼接混合,充分体现出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混沌与秩序之间的同构原理。建筑师本人声称:“螺旋大厦的建筑设计理念同城市的理念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是要将自身完全的奉献出来,让人们随意的进行切割,在被完全的肢解之后,重新获取生命”。设计师就是要有建筑本身的复杂多元性来体现社会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三、分形学在建筑设计发展中的展望 自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建筑设计师们就在不断的寻求建筑设计方面的突破,希望能够对原有的建筑语言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有个质的飞跃。现代数学中的分形理论以其所具有的“自相似性”、“无尺度性”、“尺度层次”、“尺度变换”等特性,引起了建筑设计领域学者的极大关注,并且不断的在建筑设计方面予以大胆尝试,并取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效果,设计出的建筑物更加的贴近大自然,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但是,毕竟还是发展的时间较短,很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摸索和尝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认清国内的经济建设发展状况和社会对其的认识程度,不能单凭自己的想法,随意的进行设计,否则设计出来的作品一旦不能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将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对此方面的设计发展也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注重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发挥其最大的设计优势。如今的时代,为新形式、新思维创造了优越的生长环境,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建筑市场,正处于异常活跃时期,要牢牢把握机会,为建筑设计的质的飞跃努力奋斗。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探索分形学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 摘要:随着国内外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美学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设计水平也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在原有的设计方法上,设计师们又开拓出许多新颖的设计计算模式。分形学是数学中非线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其数学思想在建筑设计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本文首先给出分形学的相关概念及分形几何图形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就分形学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进行探索,分析其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具体应用,最后,对分形学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进行展望。 关键词:分形学;建筑设计;探索;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建筑业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行业之一,与此同时,人们对建筑物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人们不再单纯地注重建筑物的居住等实用价值,而更注重其视觉的美感。美学设计、概念设计等建筑设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分形学在建筑设计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 分形学的定义及其产生背景 (1)分形学的定义。分形学,即分形几何学,是一门以非规则几何形态为研究对象的几何学。由于不规则现象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分形几何又称为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分形学建立以后,很快就引起了许多学科的关注,这是由于它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用上都具有重要价值,实际上,对于什么是分形,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正如生物学中对“生命”也没有严格明确的定义一样,人们通常是列出生命体的一系列特性来加以说明,对分形的定义也可同样的处理。 (2)分形学产生的背景。分形学被称为非线性科学(nonlinear sci-ence)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分形、混沌、孤粒子)之一。“分形”一词译于英文fractal,其是由分形理论的创始人曼德尔布罗特(B.B.Mandelbmt)于1975年由拉丁语frangere一词创造而成,词本身具有“破碎”和“不规则”两个含义,分形理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但其本质却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分形学的特点 正是因为分形学是数学的一个新分支,它主要用来描述非线性变化几何形态,从根本角度来说,它揭示了大自然的本质并描述了大自然的形状。所以,分形学的特点主要来源于自然。 2.1分形学的几何体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分形学的基本内容在自然环境中随处可见,比如分形学基础理论中的KOCH曲线(如图1所示),即给出一条直线段,将这条线段中间的1/2部分替换为等边三角形的两条边,并且,在新的图形中,将图形中各个直线段的1/3部分继续用等边三角形的两条边进行替换,反复的进行操作,就形成了KOCH曲线,这条曲线的构成主要利用了分形学的原理。 2.2分形学的几何体具有自相似性 分形几何学是研究具有无限精细的结构并在一定意义下自相似图形的几何学,把自然形态看作是具有无限嵌套层次的逻辑结构,并且在不同尺度之下保持某种相似的属性,自相似性可以通过迭代来生成,也就是说,一些公式或几何规则在计算和绘制过程中得到的预先结果上重复运行。 2.3分形学的几何体具有标度不变性 所谓标度不变性,是指在分形上任选一个局部区域,对它进行放大,这时得到的放大图又会显示出原图的形态特性。因此对于分形,不论将其放大或缩小,它的形态、复杂程度、不规则性等各种特性均不会发生变化,表征自相似系统或结构的定量性质如分形维数也不会因为放大或缩小等操作而变化,所以标度不变性又称为伸缩对称性(Dilation Simmer-try)。例如无论用什么倍数的放大镜来观察Sierpinski垫片,所看到的图案都是相似的,它具有相似的细节。 3 分形学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 建筑设计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建筑的美观,更关系到建筑的整体安全性问题,因此,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讲究科学性的研究性工作。分形学作为数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其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相当广泛,下面就具体的介绍一下其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主要应用: 3.1分形学在建筑的表皮设计中的应用 简单地说,建筑物的表皮设计即是为建筑物造型进行初步设计,利用分形学可以非常形象地演示出建筑物最终的设计成果。在这一点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游泳比赛水立方场馆具有丰富的经验,水立方的模型来源于“无限等体积肥皂泡阵列几何图形学”的研究。首先,在建筑设计初期生成一个较大的泡沫阵,然后将泡沫阵沿着某一曲线轴旋转并最终生成形象的模型,而在建设完成后,分形学在水立方的墙面和墙体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3.2分形学在建筑体上的设计应用 建筑的三维分形通常被称为是“体”分形,就是建筑的“体”通过适当的旋转、缩放和线性转译等相关的分形操作,把一个简单的单元变为很多个相似或相同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合理的组合在一起,进而组成了更高一级的粒子单元,工作完成之后,继续进行新一轮的转译,不断的重复这样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很多无线多层级的单元组合,多层级的单元不断的衍生而形成建筑体。 3.3分形学在建筑综合体中的设计应用 所谓的建筑综合体,即是采用某一规则的形状作为设计单元,并以其作为建筑基本体进行构造和拼接,在此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大胆地加入个人设计理念。1985年,著名的建筑师祯文彦设计了螺旋大厦,在设计过程中,他采用“正方形”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单元,采用放大、缩小、重叠等方法构造出一系列的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正方形群,将这些构成的正方形应用于建设的不同角度上,从而实现了建筑的分形构造,另外,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充分体现建筑物与城市、建筑面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他还融入了其他的异质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进行有序的拼接混合,在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祯文彦本人声称:“螺旋大厦的建筑设计理念同城市的理念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是要将自身完全的奉献出来,让人们随意的进行切割,在被完全的肢解之后,重新获取生命”。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浅谈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背景下,为实现企业目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建设中形成的,被广大职工群众接受的共同的行为。企业的发展既要靠有效的经营机制,同时还要用一种精神去统一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发展企业文化的目的在于用一种无形的、精神的东西去统一人的思想和行动。通过发展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企业的活力,使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氛围、一种精神支柱的存在。 工会作为企业的重要组织之一,由于其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条件,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职工的“娘家”,其最贴近职工群众,最了解职工的喜怒哀乐,最清楚职工群众的所思所想,因而对职工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第二,管理着企业文化宣传阵地的工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职工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第三,工会联系着一大批体现企业精神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可以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达到教育职工的目的;第四,工会组织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革新创新等活动来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第五,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工会组织的重要责任,工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民主管理引导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职工参政议政的意识,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是多方面的的。其一,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工会的整体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按照党政部门的安排,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并把它作为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二,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职工中的先进经验,并以此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其三,切实抓好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职工群众参与企业管理的有效形式,通过切实有效的民主管理,可以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为职工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机会,逐步形成各尽所能、各展其才的良好氛围;其四,适当增加资金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基层工会组织的投入,经常组织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活跃生活,从而使企业文化的基础得到加强;其五,工会组织要协助党政组织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职工的道德情操。加强对职工的岗位技术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和小改革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职工的聪明才智,推动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其六,工会组织要把引导职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职工诚信友爱,爱岗敬业,做企业的主人。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的方法与途径 【摘要】企业文化只有植根于企业才能决胜市场,只有落地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推进企业文化落地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采取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拓宽文化落地途径。 【关键词】企业文化 落地 途径 方法 所谓企业文化的落地,是指企业文化被职工接受并自觉执行。文化理念只有从深奥的哲理式文化走向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从书本中走进员工心里,得到广大员工高度认同和领悟,才能真正落地,进而才能生根、开花、结果。 企业文化是做大做强企业的战略问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在一个企业内部,解决企业文化落地的关键首先在于理念的认同,实现职工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这种认同,不是简单的指全体人员对企业确定的核心理念在概念上的知晓,甚至是朗朗上口、倒背如流,也不仅仅是指职工对文化理念在涵义上的认可、同意,而是要求职工对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完全、衷心地拥护,并在日常行为中自觉体现。 因此,企业文化的落地是个系统的工程,从狭义上说是文化理念的推广、渗透、考核与完善过程,但广义上看,是企业本身成长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动态演变的过程。她包括三层涵义或是三个环节:企业文化从企业最终确定的理念转化为全体职工认同的观点;从理念层面的口号转化为制度层面的规则;从纸上印的、墙上挂的理念口号和制度规定转化为大家的自觉行为。这三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要解决好落地问题,需要注意把握以下三个关键。 一、夯实企业文化落地的基础 首先要进行广泛动员,提高员工认知度。通过讲座、动员会,利用展板、板报、宣传栏、手册、广播、vcd、幻灯片等形式对推进企业文化落地进行广泛、深入、全面的宣传。通过整齐规范的理念牌、标示牌,让全员对企业标志、理念形成初步认识,使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重要意义,在员工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和印象。 其次要加大学习宣传力度,提高员工认同度。编写《员工手册》等企业文化宣传资料,下发到每个员工手中。利用分部门学习,召开专题会集中学习,分组座谈交流心得体会,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加深全员对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从深层次领悟和认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为切实推进文化建设奠定基础。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熟悉本公司是每个员工的必修课,因为只有熟悉本公司情况,才有可能把公司情况介绍给你的客户,反之,必会引起客户的怀疑。” 二、找准企业文化落地的切入点 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形式,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推进企业文化落地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提高全体员工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和切入点,着力培养全员主人翁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从细微处着手,强化人的品质。 “细节决定成败”是海尔集团信奉的格言,他们从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都始终如一,最终跻身于世界500强行列。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细节都是人做出来的,产品质量如何、企业发展如何,最终取决于每个员工的品质。强调从认真佩戴工作牌做起,从准时上班、准时到会做起,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做起,从强调每一个工作细节做起,教育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克服每一个缺点。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有实现卓越的可能。优秀的个人,凝聚的团队,必然能打造出卓越的企业。 2、提高执行力。 要重视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执行技能。要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执行技能水平,一方面在招聘过程中要挑选具备较强执行技能的员工,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进行持续的职业化训练,主要是通过执行技能培训和对职业技能运用的考核来实现。要切实做好理论培训和实践锤炼,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人员提供培养锻炼条件,员工个人也要通过自学等形式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不断学习和实践锻炼中逐步提高执行能力。 一把手应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的执行者,没有领导者的执行力,一切都是空谈。企业价值观,从源头上讲,就是企业家的价值观。只有领导者身体力行,坚持推进,使领导者的观念与职工的自觉践行上下结合,融为一体,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开展起来。 三、拓宽企业文化落地的途径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在推进企业文化落地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创新思维、不断进取,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拓宽文化落地途径。 1、丰富文化生活,体现人文关怀。 落实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员工提供尽可能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丰富企 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为员工生活休闲提供方便,要营造充满信任与亲情感的文化氛围,让员工团结友爱、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积极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推动企业和谐发展。日本企业在80年代的突飞猛进,其中最为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在企业中营造充满信任与亲情感的文化氛围。 2、强化制度文化建设,规范企业管理。 制度、办法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推进企业文化落地过程中,企业要将企业文化内容形成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这就是变无形为有形,变柔性为刚性,形成人规范化、人性化的约束机制,为企业文化的持续推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要规范战略制定,明晰业务流程。在企业战略制定时,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不能朝令夕改,以便执行者能坚定地按照该方向执行下去。同时,在庞大的业务网络中,要找出几条主线,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明晰企业的每一个工作流程,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简单的东西量化,用流程来推动执行者的工作,让执行者通过该流程就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能使企业管理不断向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使企业文化真正落实到企业的各个工作流程中。 3、传播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理念向外界的传播,不仅是企业形象提升、品牌塑造的需要,也是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鼓舞和激励的需要。企业通过实践自己良好的社会责任承诺“做得好”,再通过文化理念和文化造势“说得好”,塑造出良好的社会形象,员工就会以身为中一员而自豪,从而充分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改善职工的心智模式,提升工作效率。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说:“心智模式的核心是支配人们行为的理念。而现实中,不少人的上进心经常被一些错误的理念包裹着,妨碍了他们正确地认识事物,使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都受到影响。”所以,让企业文化落地,不可缺少的一步是改善职工的心智模式,让先进的文化抵制、排除消极文化。对企业来说,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对工作态度好、效率高、业绩突出的个人进行奖励,进行重点宣传,让努力工作的员工获得更丰厚的物质回报,满足其更深层的精神需求,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员工的离职意愿;要塑造有价值的愿景,为员工描绘出企业与个人共同发展的远景,确立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让员工在企业中有强烈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心甘情愿地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忠诚与才能,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对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的探讨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具体地讲,就是指统一的员工意识、思想、行为的企业经营哲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精神、价值观念、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一般学者都认为它具有五大功能,即:目标导向的功能、凝聚的功能、融合的功能、约束的功能、激励的功能。 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也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支强劲动力。所以有人提出:决定世纪人类消费的是文化,世纪将是文化营销的时代!这一观点,得到不少学者和企业家的认同。因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延伸,一种新的功能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突出,这就是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所谓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是指通过企业文化的外向传播,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知和认同,从而产生良好、深刻的印象,产生企业与消费者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提高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刺激消费量的增长,从而促进营销工作的开展的功能。 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是通过组成企业文化的几大核心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综合体现出来的: 一、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与风格,左右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它对企业外在形象的塑造影响深远,树立一个能被消费者所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至关重要。比如“走向世界,为国争光”、“创建知名企业,振兴民族工业”、“诚信为先,回报社会”等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念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企业远大志向、博大胸怀、关爱民生的崇高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塑了良好的企业外在形象,对消费者来说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品牌均能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持久的记忆,从而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二、企业精神风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良好的精神风貌是企业的活力之源,比如“团结奋斗、求实创新”、“成就伟业、缘于你我”;“学习进步、团结向上、热情互助、整体为先”等优秀的企业精神,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不但在员工之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极大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提高了员工的素养,使员工逐渐形成举止规范、谈吐文明的行为,时时处处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一种精神风貌。员工在与其它社会群体交往过程中,易于给对方留下好感,容易得到认同和沟通,“只有优秀的人才能生产出优秀的产品”,最终会引伸到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良好的印象,现实的消费者会变得更加忠诚,潜在的消费者会变成现实的消费者。 三、企业的视觉形象。企业的视觉形象是最直观、最易于向社会群体传播的企业文化要素。所有构成企业视觉认别的各种元素如企业注册商标、产品包装;各种用于宣传标语、文字、影相、图片材料;员工衣着、厂容厂貌等都直接体现了企业的视觉形象。社会群体通过这些要素会对企业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和印象,也是消费者认识企业和产品的最直接、最重要途径。而这种认识和印象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购买行为。 四、企业的质量文化。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最关键因素。企业产品过硬的质量水平、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可信的质量承诺构成了企业优秀的质量文化,它的传播会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成为为消费者决定购买行为的重要参考要素,起到了引导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作用。 五、企业的服务文化。目前消费者消费水平和层次日益提高,在追求产品质量过硬的同时,对产品营销企业的服务质量如何也非常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质量上的差异会逐渐缩小,而服务质量之间的差异性却很大,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会集中到对服务质量的选择上来。免费送货、质量“三包”、定期走访、上门服务等构成企业良好的服务文化,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六、企业的信誉度。人品好的人,会等到大家的尊重和信任,乐于与期交往,会建立起良好的从际关系。同样,企业的“人品”好的话,也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从而乐于对其产品进行消费。企业的信誉如何,决定了企业“人品”的好坏,如果企业虽然产品质量很好,但总是大讲空话、假话,承诺不能得到很好的兑现,信誉不好,也就使其信任度降低,消费者会逐渐放弃对其产品的消费。如河南某名牌白酒企业产品质量上乘,多年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在一次瓶盖兑奖活动中,向消费者所作的承诺没有兑现,使许多客户和消费者受到欺骗,某些客户事先已向消费者按企业承诺进行的兑现,因企业拒绝向客户兑现,经济损失惨重,企业因此而引发多场官司,均遭败诉,而且这一事件受到省内多家媒体的关注,从而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了信任危机,产品销量一落千丈,最后使企业陷入困境,难以自拔。 企业文化必将在企业营销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也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无从谈起,所以企业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有效发挥。要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的质量和层次。尤其是企业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视觉形象、质量文化、服务文化、企业信誉等方面都是建设和提高的重点,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企业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持之以恒。 二、重视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企业文化只有通过对外传播,影响到消费群体,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才能体现出来。所以重视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体现其营销功能的有效保障。企业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很多,但最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营销人员的传播作用。营销人员是企业中最直接与消费者和客户接触的人员,营销人员是他们对企业信息的了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和途径。营销人员担负着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积极传播企业文化也是促进自己销售工作的重要手段。所以营销人员能否把企业精神在消费者面前得到完美的体现和最大限度的传播,对企业精神对营销工作的促进事关重要。所以营销人员必须深刻认识和理解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精髓,积极向消费者和客户宣传企业的价值观念、质量文化,时时处处体现出企业精神风貌、服务质量,言必行,行必果。 二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商业性广告的宣传,在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认知度方面作用巨大,但商业广告过分的功利性和消费者接受的被动性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却有非常大的局限性。所以企业文化的传播不能过分依赖于商业广告,而应开辟多种渠道,诸如积极开展各种公关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向外界散发企业内刊、加强文字报道等软广告宣传,企业文化被溶于其中,这些活动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和人情味,更易于被消费者所接受, 企业文化出就能便捷准确地传播到消费者心中。 三重视企业参观人员。每一位到企业参观的人员都会对企业产生很直观、深刻的印象,企业文化随之就进行零距离的传播与交流。企业如果给参观人员留下良好印象,美好的回忆,不但会刺激他们对产品的消费,而且他们会向周围的人群进行介绍和传播,会影响大批的潜在消费者。所以企业参观人员非常重要。企业接待人员的热情程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企业现场管理水平;员工行为规范、精神风貌都是影响参观者对企业印象的重要因素,必须不断提高,做到尽善尽美。除了被动地接受参观人员外,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邀请消费者或社会群体到企业参观,以此传播企业文化,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如深圳金威啤酒有限公司实施的工业旅游,不但通过参观收入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而且每一位参观者都为企业高度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人文化的管理所惊叹,热情周到的服务所感动,为高质量的啤酒产品所折服,最终会被其优秀的企业文化所感染,对“金威”品牌产生良好的印象,消费忠诚度得到大大提高。其实金威实施工业旅游的举措,目的并不在于赚取参观利润,而是通过传播企业文化,促进销售的一种高明手段。 三、力塑良好的品牌形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流,产品质量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品牌是企业文化传播的最重要载体,企业文化最终体现到品牌的形象和内涵上,品牌营销时代已经到来,品牌形象如何越来越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品牌形象如何关系到企业文化营销功能实现的质量,同时企业文化质量如何也直接影响到品牌形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的。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最迫切的。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时代潮流的积极稳固,中国特有企业文化模式体系格局逐渐完善,在一定规模作用下的整体变革创新举动,务实管理价值准则的渗透环节中,配合消费用户的主观需求水准,设置必要的专业服务观念理论。尽管积极效应逐渐扩展,但由于中国企业文化重视程度的响应期限较短,对于内部维护元素的巩固还没有系统的认知,实践控制经验相对比较缺乏,加上外部宣传活动的浅薄,员工响应态度不够积极,因此必要的控制实效并未收获良好的回复结果。这种传统企业文化理念的长期蔓延,造成我国先进人才至关要素效应维护理念的破坏,而现实文化建设表面的格局比较单一,整体形式内容的扩展存在一定的保守心态,这都造成企业核心文化价值观意志的高度丧失。因此,关于企业文化构建格局的建立,与人力资源战略化任务的高质量配备,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改革工作: (一)在创新文化核心体制建设的同时,配合用人机制价值观的高端匹配 人力资源在进行全新的更改设置活动中,融合先进招聘模式的吸引技巧,促进新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标榜维护。延伸到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模式,需要针对专业主管人员和用人部门的严格技能培训,搭建契合标准较高的人才基础结构,配合必要专业人员的发展宏观控制策略,满足该企业中心意志和综合管理绩效的高度开发要求。企业培训活动的深入开发,在适当引导企业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同时,配合高端响应结构的积极推进能效,满足层级设计部门,和细致看管人才的稳固传导,满足潜移默化影响效率和职工行为的高度匹配标准。 (二)做到员工绩效贡献同企业文化的高度融合 在进行员工绩效考察的过程中,配合必备激励措施的展现水准。进行整体综合管理体系规模的构建,增强相关考评、激励细节规划活动的积极拓展,促进一定程度的价值体系和职业规范标准活动的整改,布置。企业文化内部的人才基准选拔,到其相关潜能扩展,维持的系统环节效应等,要做到的人力培训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播,技巧的训练,更需要极力引导整理态度的修正。这种高级的人力资源整合配备模式,在广泛吸纳先进国家资源配置理念的同时,注重自身特有传统的维持模式,将足够深入的资源配合机制,和先进的专有企业文化做到全面创新式搭配构建,满足综合多元考核指标的中心意志诉求,以弥补现实空缺岗位的适当宽松环境规模,保证后续结构的积极竞争活动的推广,实现一定情感环境和人性管理作用下的统一制备效用。这是联系人力先进资源优化水准,与企业中心文化灌输活动的必要手段。 (三)结束语 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模式,在深入引导人才创新型开发机制的同时,注重其内部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水准,全面正视目前我国现有企业体系格局的缺陷,透过必要传统管理理念的更新诉求,结合高端先进人力控制、激励原理技术概念的引用,满足现代企业部门优化的水准目标,促进深度企业综合稳固局势的有效拓宽。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论宾馆酒店的企业文化战略 看现今宾馆酒店鳞次栉比,装修富丽堂皇,可由于其产品趋于雷同,就常常使宾馆酒店陷入产品间可替代性的价格泥潭。这让宾馆酒店经营者们无不冥思苦想着如何脱身于价格战场上的悲壮厮杀,那么,宾馆酒店经营出路何在?本人以为:价格只能治标。品牌可以引路,企业文化才是立足之本。 企业制度背后的文化内涵远重于制度 有管理者说严格的制度是宾馆酒店赖以生存的保障,然而我认为其只是企业文化的表象体现,究其本质是人和人之间、人和企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相互制约,它取决于人的思想文化层面上的潜在活动规则。制度本是条条框框,由于依赖于个人的执行使其具有了实际的意义,而个人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心理尺度及行业模式均不可能脱离企业文化的束缚。 企业的大文化决定了企业制度,在保守封闭的大文化背景下,不可能催生先进的管理制度,即便有了“拿来主义”,但大文化禁锢下的个人小文化又决定了拿来的企业制度无法走向完善和最终的落实。 在一些企业制度的落实中,因其具有对企业文化隐匿的排斥,更因为人际关系的盘亘交错,常见板子高高举起,却轻轻落下,视制度为虚设,同样的过失难免有轻罚与重罚,甚至就不罚了。制度不免沦为一纸空文。所以,制度背后的文化内涵远重于其形式,放眼看国外酒店管理集团的百年店,对于企业文化的传承,皆在于群体,而且是脉脉相传。以公平公正兼富有凝聚力的团队精神来展示企业文化,才能有效的放大团体监督和激励机制。只有这样,企业制度在真正意义上才能落地生根,脱离于人治的轨道。 企业文化决定了人力资本的产出效应 有经营者说,对人力资源的重视是宾馆酒店制胜的法宝。诚然,在不同文化氛围的宾馆酒店中,几位杰出人士的组合或许可以携手打造最出色的宾馆。可如果出现内耗,则对企业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因而说只有精诚合作的团体能将人力资本发挥至极致,自然促进了企业发展。 人力资源又具有不可预期性的投入产出,同样的人才可以在此地碌碌无为,在别处或许就可以一展才华,为企业创造价值,这是一个文化土壤的问题。个体的文化产出不可能脱离群体文化的禁锢,正如绑着双手跳舞,如何的精彩始终都是有限的。而鼓励良性竞争、充分体现成就感的企业文化将带动个体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创造,并获得价值认同,从而使个体的人力资本产出最大化。 成功的企业文化也向社会展示了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开放合作的人力策略,从而吸引企业所需要的行业精英加入,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如海尔集团在行业中薪金待遇只是中上等,却吸引了大量的一流人才,不能不说企业文化本身所展现的企业魅力功不可没。 企业文化决定了人力资本的产出。在企业经营行为中,如果不把营造企业文化尤其是价值观作为一种软性投资,企业或许不乏短期收益,但绝无长足长进,更难有质的提升。 文化底蕴是品牌的生命力 在品牌战略中,一些宾馆酒店常不惜血本地去打造知名度,殊不知企业品牌形象如果是件漂亮的衣服,那么里面更得有一个血肉丰满的人。我们需要知名度,需要客人的认知,更需要客人的认可。宾馆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内涵?需要什么样的品牌形象?宾馆将以什么样的文化符号标识来打动目标消费群?有人说:我可以容忍相同建筑风格的宾馆酒店,但我无法忍受其浅薄而单一的文化氛围。宾馆酒店产品的最终附加价值就源于差异化的文化氛围,内资宾馆往往羡慕国外品牌宾馆的价格何其坚挺,却不知其百年磨一剑的企业文化所走过的艰辛苦旅。文化底蕴即是品牌的生命力,浅层的软件别人可以简单的模仿,但企业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别人拿不走也学不来的,这就是宾馆苦心经营下长期的文化积累与沉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倾向,可以使其深厚,却不能使其摇摆?鸦可以使其附加时代气息,却不能动摇其根本。 企业经营行为中,企业文化是贯穿始终的脉络。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提出的“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诚为本、君子之争、和气为本”为企业宗旨,并不遗余力的将此贯彻到企业经营管理中,由此缔造了中国民族工业第一品牌。可以说,盲目放大企业经营行为,急功近利地做大品牌,而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做先行铺垫,那将是沙丘上的高楼,最终是一个貌似强大的庞然大物轰然倒地,再后就是支离破碎的结果。如前几年风光一时的央视标王企业,不过就是昙花一现的辉煌。 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内而言,是“法”制代替“人”治,鼓励良性竞争与创新激励,提倡团队合作精神和整体荣誉感,在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鸦对外而言,企业文化使目标市场增强了认同感,增进了信赖度,从而使企业获得了额外的“货币选票”,即产品的附加值——品牌效益。 恕我坦陈心言,明日天下必是品牌横行,文化当道,高层次的企业沙场角逐归根到底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只要企业文化大旗不倒,经营管理工作必定锦上添花。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探究 1、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有效的管理 首先,我们要明确企业的管理对象。人既可以充当企业的管理者又可以充当企业的管理对象,主观意识和能动性都是通过企业员工来体现的,企业员工可以在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氛围。合理的企业管理可以为员工营造出家的温馨,然而温馨地氛围却离不开我们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整个企业时,免不了去激发员工的团结意识,培养员工积极进取的心态。其次,要控制好企业的成本,也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1.1企业文化能为企业增添一份团结的力量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要想整个企业在很好的工作氛围和风气下飞速的发展,就必须发挥好我们的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我们可以建立起企业目标,并在每一位员工的配合下,完成企业的目标。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增添一份团结的力量,而且还能凸显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最终使整个企业能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既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又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1.2企业文化的指导意义 企业文化的发展会使企业内部人员都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还可以为企业培养出较为优秀的人才。企业的发展方向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指导。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对企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和预测,还能帮企业的管理者理清经营管理思路,使得经营管理方向更加清晰、更加明了,能让管理者能够做出很好的决策、实施更好的管理方案。这样一来,不但能使企业不再走弯路,而且还避免了一些错误的决定。 1.3企业文化的约束能力比较的强 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能力。它能规范企业员工思想和行为,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强化企业的规章制度,增强企业员工的执行能力。企业内部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工作态度能够如实的反映出企业的整体面貌及相应的企业文化。 1.4企业文化可以激励员工很好的去工作 端正地工作思想及工作态度都能通过企业文化来反映,员工自身的修养和工作态度是对整个企业的一种支持。在企业文化的鼓舞和支持下,企业员工才会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才会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员工才能充分地展现出自我价值。当自我价值的到了肯定,员工的心中就会涌现出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在这种荣誉感的推动下,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同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励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1.5企业文化对各部门的影响 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企业良好的精神面貌,是通过企业的品牌形象来支撑的。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市场地位及品牌形象都与企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发展下的投影,它能准确又形象的体现出企业的精神,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在竞争市场的发展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拥有一个较为优越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感染整个社会,还对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整个企业的生产力也是通过企业文化来体现的。因此,企业文化能够支持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推进。 2、企业管理具有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人是企业的核心动力。管理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矛盾等,管理支配着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等等。企业文化是以精神和意识层面反映着人的气质和风格。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企业”+“文化”,更不是附庸风雅借以装饰企业的文化。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必须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导入管理文化的内涵,致力于管理、制度和科技创新,将企业文化分为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按照依法治企、以德治企、文明建企的行为规范和管理理念,努力打造高品质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人文化的轨道。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管理文化,属于管理理论范畴。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两者并存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践活动之中,有不少相互补充完善的关系。结语:综上所诉,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它能有效地去推动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了解到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具有促进作用,而企业管理强化了企业文化。另外,为了使企业能够获得很好的发展,我们就必须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确保企业文化能够一直有效地发展下去,而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并结合实际情况来文秘站:履行各项管理诺言,确保企业文化能够取得落地生根的发展。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践研究 企业 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际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包括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涵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体现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专业文化是师生围绕某个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专业成员共同的追求和理念,对专业中每一个人的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指导与规范,从而将专业思想变为专业成员的自觉行为。 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的子文化,二者相互作用、兼容并包、相辅相成的,探究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将企业文化纳入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职业学校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可能性 (一)价值取向的相似性为对接奠定理论基础 当前,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围绕市场,面对企业来培养生产一线、具有高尚思想 品德和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企业而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素质的员工。这就是说,企业文化关注的也主要是人的素质。从这点来讲,职业学校专业文化教育与企业文化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功效,在服务方面的相似点是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理论根据。 (二)校企结合模式的推行为对接提供实践条件 当今,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特别是当今的职业学校都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紧密联系,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形式更有力促进了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方面要求职业学校要从传统的模式中走出来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诸要素融人到办学模式、运行机制、专业文化教育之中。另一方面,要求改变传统的以学校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职校生学习的场所空 间扩大到企业的车间、实验室、实训基地等等。校企之间、工学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大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为两者的贯通和融合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职业学校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价值 职业学校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入企业文化要素,学校专业文化建设中吸纳企业文化精华,是其与时俱进,兼容并包,自身优化的必然,也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型行业人才的大势所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必将涉及到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的实践和企业文化的熏陶是培养良好职业素质不可或缺的途径,将特定的企业文化融人专业文化建设当中,有助于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执行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缩短校园与企业的距离,实现从 “校园人”向 “企业人”的角色转变,确立行业价值的认同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实现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在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融人企业文化的元素,一方面,有助于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教师可以学习企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的理念,有助于进一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另一方面,“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管理方式与专业文化建设相融合,有利于提升教师对企业文化的深度理解,推动教师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不断提高教学实践和科研服务能力。” (三)有利于突显职校的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学校强校之本、发展之基,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建设,充分彰显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请记住我站域名是深度“校企合作”在文化上的必然选择,引入企业文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围绕办学的目标和定位开展,也是提升学院发展内涵的核心力量,打造核心竞争力,更是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职业学校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 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包括专业的物质文化、专业精神文化、专业的制度文化和专业的行为文化,因此,在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过程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专业物质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物质文化是专业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载体,专业物质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专业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它是文化要素、环境建设的物质表现方面,包括承载文化要素的物质载体和师生在教学实训和开展专业文化活动中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 1.丰富专业环境建设。专业环境建设是物质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在专业文化环境过程中,应按照“职”的要求加强实践性教学设施等环境建设,对教学区、实训区、文化生活区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功能,按照企业标准布置、设计教室、实训室、文化区等。在教室、走廊等地悬挂行业的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在实训室悬挂企业产品的构造图;在文化长廊、橱窗、文化墙等张贴与行业发展史有关图画,制作行业有代表性的标识。营造环境氛围,熏陶和激发学生对企业文化认识、增强文化认同感。 2.生产相关企业的物质产品。职业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可以依托合作企业和合作基地有利内外环境、利用有效的办学条件进行 开展学生的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融 “教 学做”为一体,教学和生产两不误,为企业生产物质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人才培养成果双丰收,实现办好专业兴产业,办好产业促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专业精神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精神文化是专业文化的灵魂,专业精神文化是专业办学理念、专业建设目标以及本专业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职业认知、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精神面貌等,它具有内隐性,其作用主要以具体活动为载体得以体现。专业精神文化主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通过对学生进行工作价值观教育和培育企业精神来实现。 1. 强化工作价值观。企业对工作价值观的重视源自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学生要实现从“学校人”到 “企业人”的华丽转身,必须对其进行工作价值观教育。通过体验性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工作价值观教育,组织学生参观,学生通过看、听、猜、问等一系列方式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工作规章制度,从基本要求和日常的行为规范人手,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在活动中强化工作价值观。 2.培育企业精神。培育学生良好的企业精神,就业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培养他们面对工作挑战,敢于担当的工作责任感。各个专业应该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建立起各自的“专业文化”,把企业所崇 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及创业、敬业精神渗透 到学院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去。 3.完善教学元素。在专业教学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彻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树立资本经营观念”。“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特别是如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客户意识、成本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等职业道德的内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将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和产品为导向设计课程,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感受、熟悉真实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在课程教学中积极运用团队学习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专业制度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对的重要环节,制度文化对接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文化支持和保障。 1.建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在当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学校可以成立系企合作平台、系企专业建设理事会、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由系主任、书记、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企业领导及技术骨干担任,各组织按章程定期开展活动。工作委员会全方位介入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研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完善管理制度等。监督教学工作,对教学进度和学习效果进行收集与反馈,充分发挥领导体制的决策中心、咨询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与信息反馈系统的作用。 2.完善管理制度,优化保障措施。管理制度主要对师生的常行为规范、学生学习要求、纪律要求和活动要求等起到约束作用,并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提供依据。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专业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师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相应专业在成立相关机构基础上,制订和优化专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尝试在合作企业建设教师工作站,依据企业的相关规定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系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3.模仿企业模式,设置职能部门。仿照公司或企业的生产车间,聘任专业教师担任各部门主管,轮流聘任学生担任各部门副主管,明确职责分工,由专业负责人或实训基地负责人担任“模拟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如在实训工厂,由实训基地的负责教师担任经理,学生担任副经理,实训指导教师担任各部门主管,学生担任副主管。按照落实生产经营和实训教学两项目标,实行模拟公司的目标责任管理。要同时完成好这两项目标必须要执行严格的成本核算,无论是实训教学的开支还是生产产品的开支,都要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协调好生产经营与实训教学的矛盾。 4. 开展“定单教育”,建立冠名系班。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同时,开展“定单教育”,可以以企业名称命名系部,建立冠名班,“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发挥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气息”。在实践中倡导并实行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干部,以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公约,结合企业和专业的特点规划班级活动,以项目的形式、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 (四)专业行为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一是在教学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上,借鉴企业的一些管理方法,如在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上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进行奖惩和激励;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引入企业团队管理方法加强班级管理,按照项目管理方式举办活动等,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习及生活纪律方面,更强调过程的企业管理,培养学生守时、守纪的习惯。 二是以各种活动、社会实践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的平台,举办校园开放周、校企合作洽谈会、创业者 报告会等活动,了解各类企业的企业文化特质,努力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意识和积极参与技术革新的能力。通过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社会经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对社会负责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引导他们反思自我与企业的核心员工得差距,同时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校友担任专业技能竞赛和课外文化活动的评委或指导教师,或讲述自己的就业或创业的经历,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内涵有效融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要求,熟悉企业的行为准则和操作规程,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的对策研究 一、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内涵 1、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亦策善能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学校的水平,凸显着学校的风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企业的形象,打造属于自己品牌的企业文化,是所有企业的头等大事。创品牌、树口碑,立形象,只有把企业文化打造出质量,企业才能够实现腾飞,跨入一个新的发展层次,引领本行业,成为龙头企业。对于以专业技术为主的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将校园文化与对口企业文化相融合则显得至关重要。 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既能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提高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企业的亲近感,具备进入企业应有的综合素质要求,使得学生日后进入企业工作能更好更快的融入进去。 另一方面,良好的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在高校的日常管理,有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能够使我们的校园文化更具有社会气息,不只是局限于象牙塔之内。校园内,不光可以进行理论研究,同时,也可以进行实践研究,将企业的实际操作带入校园。加深同学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中培养出来的既是一名理论家,同时,是一名实践专家。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会给双方及大学生带来诸多益处。 1、企业文化的类型。我们可以将企业文化简单的分为两种:物质文化或者说是专业文化,即企业生产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企业中员工的技术等级、操作熟练程度、技术工种等等都影响着企业的技术文化状况,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企业技术员工,多种技术工种,高等级的技术员工,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技术文化或称为企业物质文化。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立足的根基,在企业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制度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生活中制定的规则制度,制度文化主要是用制定的规章制度或要求来规范约束主体行为。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制度文化的约束,企业无法正常运转,它是有效的手段,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更有效地完成企业目标,让员工们能够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块想,拧成一股绳。 2、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尽早让学生接触企业物质文化,加强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渲染,可以使学生学习对口专业技术,具备规则意识,达到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学校中的实训室、实训基地就能很好的将学生们带入到模拟的企业环境中去,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作为实训教师,更能让学生们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在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中,不仅仅需要思考如何用完善的制度纪律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培养学生的治学精神等作用,更要思索校园制度文化如何与企业制度文化向衔接,加强制度的权威性与强制性,为学生毕业后适应企业制度的严格要求做好心理准备。例如查课,可以让学生养成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的良好习惯,在企业工作,很可能因为个人的考勤而影响和造成企业的经济损伤,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迟到旷课不仅关涉自己更影响班级(企业),将班级评价、奖学金等奖励与个人挂钩。从而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让制度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措施 毕竟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属于不同类型的文化,要想将两者完全融合在一起,需要系统有计划的进行,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保障我们的目的可以达到。在这里“潜移默化”则显得至关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在的学生极容易收到周围学生的影响。所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校风校纪有利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同时,在制定针对企业文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既要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还要详细了解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将具有企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落实在日常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计划上: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与用人单位相同的企业知识企业文化教育,反应用人单位对需求人才的要求;在相关系部开展实践操作类型的实训课程,内容参考技术性企业的实习。 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在文化课中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创建石家庄地铁订单班以来已经历了一年半的摸索过程了。学好文化知识是学生首要任务上学期学校开设的高数、英语基础课。开设高数课程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高数会影响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甚至可以说影响“大学生”气质的养成,如果不学微积分,理科方面的思维将永远停留在中学阶段。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是世界上最广泛的语言。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获得学位这么简单,开放是时代的主题,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2、 在专业课中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在专业知识方面,在系部的精心 规划下,订单班开设一系列地铁相关课程,例如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城市轨道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等,让同学们在学校就学习到了地铁公司的相关企业知识。 3、在实践、实训课中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学校组织订单班学生参观位于石家庄市中华大街与中山路交叉口的轨道交通三号线一期工程“中山广场站”施工现场,该标段王总工程师全程讲解与指导。王总工程师简要介绍了地铁发展历史、石家庄地铁建设规划及建设情况,使同学们对地铁建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提高订单班学生对石家庄地铁进度的兴趣和实感,同时结合石家庄地铁现状开展实训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三化”,即企业场景模拟化、劳动纪律制度化、人才管理科学化。 上文所介绍的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方法就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还能及时为用人单位提供所需的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惠互利”,为将要工作在企业一线上的高职毕业生做好充足的预热。 五、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更多体现的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集中体现,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解决学生的就业至关重要,实现企业文化走入校园,为高职学生毕业走进企业奠定物质与精神基础。总之,高职院校应借鉴企业文化,改变教学结构,实现与社会相接轨,解决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社会现状,从而创造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即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这种全新模式将在未来改变学校的人才培养旧框架,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社会气息的教育基地,这种全新的校企结合的模式,将会继续加深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企业文化战略 美国这个大国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确实感觉到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在整个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过程中,德国的表现是相当强烈的。欧债危机中如果没有德国作为中流砥柱的话,欧洲经济将不可想象。为何德国经济能够处在一个如此好的状态下呢?完全是因为德国长期以来坚持“以制造业立国”的战略,使得德国制造业一直处在全球领先的地位,处在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德国的制造业精益求精。如其制造的收割机通过卫星传感器在收割庄稼时可以获知每平方米的产量,而且会对下一年度的播种时间与化谷时间都会做出建议。收割机价格虽然比其他收割机价格贵3倍,但仍然销量很好。而且德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都在从事制造业。有些中小企业仅从事螺丝钉一项制作,但产品可以用于高端制造业也可以用于最简单的环境制造业。总结经验,如果一个国家将制造业作为本国的经营发展战略,该国的经济将有雄厚的基础。英国前首相布莱尔问德国总统默克尔,德国经济发展的力量是什么,默克尔轻描淡写地说来自制造业。从美国“重振制造业”到德国长期坚持制造业及其在金融危机的不同表现,从而使中国再认识到,应该维持制造业为基础的经营为主,依然要靠实体经济。前段时间温州出现了一些问题,是由于一些民营企业家纷纷丢掉实业去从事金融、房地产业而造成的。因此,研究中国经济转型,首先提出的观点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研究经济转型主要是研究实体经济。 从整体上来讲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是提高内质量问题,从微观上来说是提高企业的质量问题。如果要实现真正的经济转型,就要提高微观层面上的企业质量。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更好的质量、更好的品牌,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所以经济转型的关键是提高质量。从微观上说是企业的质量与企业产品的质量。这方面上,我们主要通过企业的国际化来提高企业的质量问题。 通过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企业的转型与经济转型。如果不通过开放,不可能解决企业的转型与经济转型。通过开放,推动企业的国际化来实现企业的转型与经济转型,逐步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制造”。最好的制造业,一般都是“世界制造”,如波音飞机,苹果手机、三星产品都是“世界制造”。波音飞机虽然是美国制造,但其上万零部件是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成千上万的工厂制造的。波音飞机中既有瑞士的发动机,又有德国的精密仪器,包括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制造的飞机舱门、机翼等,利用全球的比较优势,形成了“全球组装”的波音飞机。现在进入世界领域、具有世界品牌效应、性价比最高的产品都是“世界制造”而不是某一个“国家制造”。一个国家制造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国家实现自己企业升级、全球产品品牌,一定要走“世界制造”之道。过去长期受到一些思想干扰,始终强调产品的国产化率。如一辆汽车,国产化率曾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如今,中国产品如果想打出自己的品牌,一定要将“中国制造”变成“世界制造”。中国要利用世界上最好的零部件、原材料,以中国品牌为龙头,打造世界级的产品。如果没有这样的胸怀与理念,死守“国产化率”的陈规、陈旧观念,中国不可能技术先进出世界最好的品牌。因此,中国的企业、制造业要真正形成全球的品牌,要有开放的思维,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制造”。现在条件逐渐成熟。第一,从物质条件即基础设施上、劳动力基础上可以实现全球化的市场。中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中国的海、陆、空立体的、全球的物流体系都已经建立起来了。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将全世界的零部件聚集到上海及上海周边的产业基地,进行组装再出口。这点比印度、东南亚国家都强。基础设施具备后能够使我们有可能调动全球最好的资源进行配置以打造最好的产品。第二,从全球采购最好的零部件、最好的原材料、最好的人工需要外汇。10年前我国的外汇非常紧缺,现在可以利用我国较为充足的外汇来采购世界产品。从改进中国的外汇结构来改进中国的进口这个角度来说,利用全球最好的资源要素来打造中国的制造业平台,时机已经成熟。第三,通过几十年来的努力,中国制造业已经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全球第一流的品牌都是在中国制造加工的。但并没有中国的品牌。从以上分析,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制造”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只要在观念上有一个大的变化,中国进入全球“最好品牌、最高质量”的理想完全可以实现。才能实现企业的真正转型。 中国企业国际化现状 金融危机爆发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因此,随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了底气,整个国际环境比以前有了改善。好的产品、好的品牌、好的企业一般都出自经济强大的国家,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规律。美、西欧等一些过去相当发达经济体目前经济上面临较大的困难,不得不在实现工业化、恢复制造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从“在中国制造”、走向“在世界制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何通过企业的国际化实现“在中国制造”向“在世界制造”的转变?由于现在面临形势的变化,中国企业面临着很好的机遇。制造业最发达的德国也遇到经济困难。德国一家知名的咨询公司数据,2012-2016年,德国多家中小企业需要寻找新的买主。这对于中国制造业走出去进行兼并、收购,拿到品牌、市场份额、专利、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然,不能忽视中国企业走去的困难。中国的崛起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担心、嫉妒、怀疑、仇视,对中国企业同样怀有相同的情绪,中国企业走出去大的政策环境并不是很好。中国目前面临着追赶全球经济发展最强国——美国的情况。笔者判断,位居第二的角色较难扮演。因为美国时刻警惕我国会取代其位置,而周边名次相近的国家会怀着幸灾乐祸的感情来面对这样的追赶。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曾想凭借其雄厚的军事实力来挑战美国,但最后以失败告终。日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曾想挑战美国,最终也以失败告终。有一段时间,日本的丰田汽车在美国的产量已经超过了通用汽车,美国对日本的丰田采取各种的打压政策,迫使日本大量地召回丰田汽车,使丰田汽车的产量大幅下降。 过去历史上,超越美国,挑战美国在行业的霸主地位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创造了超越美国的最严峻形势。我国是“高调”地提出超越美国还是讨论如何把握战略,还是做好“第二名”,不要过度提出威胁美国霸主地位的言论?这对于今后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美国现在已经开始感觉到来自中国的威胁。2008年美国《外交》期刊封面文章《重新思考美国的衰落》中提到中国的追赶,指出这次美国受到中国的威胁,结论:这次看来是真的。体现了美国十分复杂的心情。因此,如何把握好中国的外交战略,把握好目前中国“第二”的位置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背景是建立在美国对中国的害怕心理,中国企业走出去会遇到美国“政治化”的阻挠。最近,中国华为、三一重工、中兴等企业受到重大的挫折,美国对于三一不惜采用了总统签署政令的办法来迫使中国企业在一些投资项目上的退让。对中 国的高端企业、高级人才下手。如何对待中国企业走出去所受到的“政治化”待遇?最好的办法是:在商言商,不要以“政治化”对“政治化”的问题。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企业一般采取两种办法,一种就是像“三菱”重工,直面美国的总统签署的命令,而且把奥巴马总统等投资委员会告上了法庭,让美国打官司,在美国这样的法制国家中讨一些公平也是可能的。没有采取“政治化”而是采取法律的手法解决问题,这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可以采取的办法。 另外一种办法是华为的一种比较游戏的办法。美国的情报信息委员会认为华威的通信产品对美国的情报信息安全造成威胁,华威采取了一种相当配合的手法,即美国方面如果怀疑产品的安全性,可以邀请美国政府授权的部门检查华威的设备,甚至可以参观华威的总部。采取了一种完全公开透明的办法,“退一步可能退两步”。中国企业在受到美国“政治化”待遇时,主要采取法律化手段、“在商言商”的手段。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不要过多地干预其在“走出去”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复杂情况,笔者建议还是不要过多地采取政府干预的“政治化”手法,而应更多地采取“在商言商”的方式。以“政治化”对付“政治化”,只能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当前的政治体制、国民经济体制都在发生重大的调整,这样的改革背景导致了企业的国际化,如果企业能够完全市场化,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企业文化战略 企业走出去首先自身要“硬”,“硬”在自身的市场化,“硬”在其国际竞争能力上。这样国际化的成功概率才会较高。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打造一个适合国际化的文化。企业文化应该适应企业国际化的要求。适合国际化的企业文化重要元素有以下几个。 (一)遵守规则的企业文化战略 中国企业要养成遵守国际规则、适应国际规则、按照国际规则办事的做事方式。中国加入贸易组织且在世界上产生重大的反响且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投资环境、商务环境。核心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承诺,即遵守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的全球经济结构与规则,这个承诺对于全世界来说是重要的,特别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是按照世界规则来办事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经济再发展,也不可能对全球其他国家造成威胁。只有那些承诺规则的国家,才有可能获得发展。在关键时刻承诺按规则办事,对全球扭转对中国的形象与看法,在中国与全球创造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现在看来,我国当年承诺遵守规则是正确的。但是,最近以来,很多人对此产生质疑。认为全世界的大部分规则都是西方国家制定的,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应当设法增加话语权,改变这些规则。在目前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不应该提出改变全球规则的看法。首先,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遵守全球的规则,该规则是规范全球市场运作的核心规则,规范全球市场经济的规则。中国确定要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当然要接受全球市场经济规则。所以,不会因为中国变得强大起来后或因为中国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后来改变这个全球的市场经济规则。因为遵守全球市场规则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我国提出的遵守“国民待遇”原则,即一个国家要完全平等地对待在其国土上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应该说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够完全做到当年的承诺,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这一重要的原则。民营经济或民营企业受到不同歧视待遇的问题还不断地被提出。所以,遵守规则首先不是改变规则的问题,而是学习这些规则与适应这些规则,才能使得中国公正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全球很多市场经济的规则是现成的,可以拿来后根据中国现有的国情进行修正后使用。才能使中国与世界相同的法律框架下共同发展经济。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不存在颠覆或根本地修改全球市场经济规则的问题。另外,从我国的角度来说,我们也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对全球规则进行全面修改。在很多年前,中国的GDP曾达到全球的1/3,而现在,中国的GDP仅占全球的1/10。因此不具备左右全球经济规则的实力,况且,中国的农耕文化与全球通用的国际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不配套,不相适应与兼容。不论在“软实力”还是在“硬实力”方面都不具备条件来颠覆与全面修改全球的规则。主要力量还是要遵守规则。 另外,我们在增强话语权的同时,还应注意到语言障碍问题。目前世界主要的经济规则主要是英语,中文还未广泛地被接受。从20世纪70年代起参与联合国的会议,常常感觉语言对于中国参与全球的事务,特别是规则的制定上具有特别大的障碍。如新加坡、牙买加都是很小的国家,而他们大使的英文均很好,不仅熟悉英文,而且还熟悉世界规则。中国虽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但在全球的许多机构中的影响力还不够,落后于中国的市场。在谈及中国话语权问题时,笔者曾多次谈到,中国在某种意义上就像一个老农民背着一大袋钱,来到舞台上准备发言。目前迫切需要既通晓国际语言又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来增加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我国争到了发言权确实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但还需要一批优秀的外交官。我们的研究机构、科研院所担负着这一重任。学习规则、运用规则且利用这些规则来趋利避害,减少对我国国家利益的冲突,企业在建立企业文化时,首先是建立一种规则制度文化。 (二)双赢的企业文化战略 中国长期以来的文化的核心是“斗”,这种非契约性的农耕文化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对内具有较强的进攻性。对外是非进攻性、非侵略性。加上地少、人多、资源贫困,更加滋生了内斗文化。如何克服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企业文化发生根本改变呢?确实值得研究。在出口产品时,其他企业如果获知价格后,就会竞相降价来争夺订单,最后产生低价倾销的后果。外国人不仅占到了便宜,买到了价格低廉的产品,还掌握了中国倾销的把柄。不解决企业之间内斗问题,企业走出去将产生相当大的障碍。应当学习西方的企业文化。当问到比尔盖茨,企业竞争能力的具体表现时?他回答,一是高端人才,二是低内耗。高端人才越多,内耗越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就越低。这些问题都是很值得思考的。双赢文化对于中国来说是来之不易的,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中引入到中国来的。第一次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如果要与美国谈判成功的话,要采取双赢的战略,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与美帝国主义如何搞双赢?但在与美国进行了多年的谈判后,才慢慢地意识到,如果不建立双赢的观念,永远不可能结束僵持的状态。到了谈判的最后两年,笔者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设想自己如果是美国的谈判代表,该如何进行谈判?美国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否会导致一个双赢的结果?经过反复地思考,形成了方案,报到中央,获批后进行谈判,才获得了成功。双赢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被高层领导人所接受。很难忘记1999年11月11日与美国达成协议,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两国代表时,讲的第一句话就是:祝贺你们!美国代表团与中国代表团达成一个双赢的协议。接受双赢文化需要开阔的胸怀与开放的心理。中国企业国际化不能只从本身企业的利益出发,应该考虑到与自己企业相关的企业利益。现在面临的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产业链与另外一个产业链的竞争,这个产业链可能是由多个国家企业组成的,另外一个产业链也可能是由不同国家企业组成的,两个多国部队组成的产业链淡化了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地突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哪个产业链能够脱颖而出,取决于那个产业链采取了双赢文化。这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才能使企业能够在竞争中抱成团,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体。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中如果没 有双赢的理念,在产业链中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积极因素,而只可能成为消极的因素。这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创新的企业文化战略 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很难有竞争能力。前段时间,美国的媒体进行了一次讨论,议题是: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即是说,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企业的赢利水平很低,创新需要不断地加大投入,企业赢利水平很低就无法拿出资金来对企业的创新进行再投入。所以在今后改革中要思考如何减轻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的成本,使中国企业有更高的赢利水平,是解决中国企业能否有创新水平的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只能够勉强维持生活的话,是无法进行创新活动的。所以改革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税负改革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创新的问题不能落到实处就是因为企业的赢利水平差,无法拿出资金投入到创新领域。第二,中国的教育不鼓励创新,只鼓励模仿。应该使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成为鼓励创新的教育。第三,中国的创新基本上是从上到下而不是从下到上的。中国的创新是由政府在鼓励,媒体在鼓吹,但是企业没有真正的动力来进行创新。这样使中国的创新成为口号,成为浮在水面不能落地的东西。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反思。第四,中国缺乏一个支持创新的金融体系。如何打造一个支持金融创新的金融体系呢?是值得重点思考的。第五,中国缺乏创新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产权保护制度。明确中国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中国企业创新的核心问题。这是中国企业蓬勃发展的重要问题。第六,在开放的体系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自主创新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引进吸收再创新三种。对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以集成创新、消化引进吸收再创新为主。在创新过程中,要强调做自己有优势的部分,没有优势的部分我们更多地做开放性的合作,让别人来做。如果我们不向美国学习他们先进的经验,我们就永远战胜不了美国。创新要讲究开放。 (四)务实的企业文化战略 我们的国家与民族是非常务实的。但是最近一些年来,由于一些消极影响,社会与企业受到意识形态因素的干扰,出现了一些不务实的态度。如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认为是对中国企业的一种歧视。实质上没有必要将政治因素做为挫折的借口。应当更多地从市场的发展、自身的实力角度来考虑企业遇到的挫折。考虑品牌的问题过多地强调国产化率、为国争光,笔者认为,只要能达到“全球制造”、“世界制造”,拿出全球质量最好的产品,打出全球最响的品牌,才是真正地为国争光。如何排除在口号下形成的惯性与方式,是整个企业乃至国家树立务实文化的关键。务实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越来越重要了。日本的企业成功秘诀是“严谨、认真、讲卫生”,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些基本问题,谈论中国的创造、中国制造业的高端化将成为空谈。笔者过去关注的一些国际企业都非常务实。如汇丰银行开高管会,原以为会在非常高级的五星级酒店进行,结果是在伦敦泰晤士河边的酒窖里进行。灯光非常昏暗,连靠背椅子都没有,所有高管都坐在长条凳子上。3个小时,讲话时只有一个小方台子。介绍领导只花5分钟时间,直接进入正题,不像中国领导致词要花半个小时。历史文化对于中国企业的进步影响很大。国外企业承受压力、承受失败与成功的能力比我国企业强。中国如何在全球做一个务实的国家?十八大以来,中国出现了很多新气象,逐渐变得务实起来。一个国家变得务实,这个国家就很有希望。如中央规定,在调查研究时,要实事求是,不要搞形式主义。领导视察工作,不要事先踩点、指定群众发言等。开会念稿子也是一种形式,秘书在开会之前就把会议纪要写出来了。这种僵硬的工作作风是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有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国家才有希望。脱稿发言能够淘汰掉很多南郭先生。相当一部分领导都不能自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作风入手,务实是今后中国解决更大、更困难问题的开始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企业文化管理论文 浅谈企业文化管理中员工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 摘要:企业文化管理目前已被管理界公认为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实施文化战略,塑造企业品牌,实现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如何在企业已形成的文化基础上,以企业理念为导向,以工作实践为途径,化“虚”为“实”,通过培养员工的自觉意识,打造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对于形成企业对外统一的形象和精神风貌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田湾核电项目部管理为例,对我公司如何培养员工行为习惯进行论述。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 理念导向 行为习惯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发展,企业文化已越来越多的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中。企业文化又称组织文化,是企业由其价值观、行为方式、符号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的一切努力和最终的追求是员工行为习惯的形成、共同的行动模式以及明确的价值行为选择。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作为施工企业,我们要以公司价值理念为导向,在实践中不断规范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出自己的企业精神风貌,以求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一、企业员工行为习惯包含的意义 既然说到培养行为习惯,先要了解什么是行为习惯,这可能表现为日常工作中的行为习惯,如是早来晚走还是迟到早退,是诚实守信还是投机钻营,是锲而不舍还是半途而废,是主动求变还是墨守陈规,再细化一点,着眼于施工来说,是要盲目服从、自以为是还是具有质疑精神、愿意为工作成果的质量、安全负责,这也是行为习惯,也就是说,究其何为行为习惯,核心的问题是“人的思维”、人的意识,培养员工行为习惯,究其根源,是要培养员工思维模式和责任意识,而思维、意识恰恰是不能完全用制度来解决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思维角度不同,自然思维的结果不同,这就需要我们以“价值理念”文化来引导,其实往往制度不能解决的问题,却都可以用文化来解决。 二、企业行为习惯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企业现状分析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接受吸纳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新时期企业管理的概念和手段,自20__年起在公司范围内,开始逐步试点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工作,将公司价值理念通过反复宣贯来深入人心,以田湾项目部为例,目前在广大管理人员和自有工人中,已经能够得到大部分人的熟知、理解和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多数劳务派遣工人、劳务分包工人和少数自有工人中,还存在着对价值理念不够了解、或者认为这是与自己完全无关的东西,对于理念导向的意义不能主动接受的情况,不能熟悉理念的内在含义,自然无法用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所以大多数人的行为习惯,还处在无意识,或初步养成的状态,因此,如何探索、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养成行为习惯的办法,就成了企业不可回避的管理课题。 (二)员工对行为习惯理解的特点分析 1.把“企业文化、价值理念”和“政治宣传”画等号。在很多员工、包括部分管理层员工心中,一直认为企业文化管理、价值理念导向应该是宣传部门的工作,更不理解行为习惯培养是一种思维的培养,容易走入这是对管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误区,对理念的认知只停留在“知其然”上,却往往以“本职工作繁忙”、“与我无关”等假设性的前提,堵住了自己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求知欲,所以,想要让员工乐于主动接受,必须培养其对价值理念、行为习惯由“虚”到“实”的过程,培养员工对行为习惯重要性的了解。 2.施工企业劳务分包人员多、人员流动性大,给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我们不可否认,作为施工企业,项目分布点多、自有人员比重较小、劳务派遣和劳务分包员工的知识水平本身较低,都造成了这部分员工不易于接受公司价值理念对他们的引导,这部分员工,特别是劳务分包中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办法将目光和思路提升,习惯将自己与项目部看作合同的对立方,更多的看到的是拿到手的、对自己有实际意义的价值,而不是诉求共赢,较之这样往往造成他们下属员工的一些习惯性违章行为,如劳保物品的穿戴不符合现场安全管理的要求,所以,要想培养这部分员工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他们的管理者和实际工作入手,从小处着眼,才能影响更多的人。 3.已经接受和理解了价值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缺少好的指导,也缺少好的推动力,不知道如何以价值理念指导行为习惯。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不乏很多青年员工将公司价值理念内容背的滚瓜烂熟,可若问到如何联系自己的本职岗位来理解公司价值理念,就顿时答不上来,这就是缺少生动、实际的引导造成的。 三、培养员工行为习惯的基本途径探索 (一)深化企业价值理念,是培养员工良好行为习惯的奠基工程 项目部坚持在每年的企业文化重点工作中,设置对理念反复宣贯和熟悉的过程,不但以网络传播的方式多次发送公司理念,各单位也组织员工进行了新版《价值理念》手册进行再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不断对强化理念的熟知程度,通过讨论不断深化对理念的理解程度,成为以理念指导行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制度辅助理念,从各岗位各环节科学指导员工如何达到行为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有了理念深化人心,员工有了积极的心态,还需要科学、有效的指导,让理念由虚转实,落地生根,帮助他们更快的做到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田湾项目部,除了每年坚持学习价值理念以外,还根据公司、事业部年度工作的不同重点,制定了项目部企业文化工作的重点安排,在理念引导的同时,辅以制度规范,制定了一部分经过员工认可、约定俗成的管理制度。 如管理岗位的“办公室文明公约”、如在核电事业部统一提炼的各施工工种“三条铁律”,这些规范的内容由于是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岗位的员工制定的,非常有针对性,实施起来就非常容易和明确,让员工在工作中有了明确的行为目标。 比如“办公室文明公约”就告诉部分女性员工,在公共办公区域不穿响底鞋,避免鞋跟声打扰别人的工作;告诉员工会议时请自觉将手 机关机或调至无声状态,避免打断会议;比如三条铁律中,架子工知道要佩戴安全带、穿防滑鞋,工具要如何放置,物料不能抛洒;电工要知道必须穿绝缘鞋,高处和临边作业要佩戴安全带,配电箱要上锁、有明确标识。 各岗位、各工种有了行为习惯的指导规范,知道什么是应该做,什么是不该做,才能通过 “向不良习惯说不”活动,在制度、规范的辅导下,知道什么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如何通过这些规范的行为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公司的价值理念,最终才能达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的。 (三)加强引导和教育,培养员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1.拥有角色楷模,树立标杆模范,榜样的力量引导员工养成行为习惯 企业领导的行为对员工行为产生着有力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个作为领导者的人,如果为人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作用,那么不用他严厉的的命令和苛责,属下也会严格的依照指令行事,反之如果领导者为人不能做到公平正义,那么虽有命令却也会无人遵守,只能被视若空文。 作为各级领导者,首先要成为行为习惯的表率,身体力行,不断影响到身边的广大员工。在田湾项目部有一期安全生产月会上,曾经提到了这样一件事情,当项目部领导在现场进行安全检查的时候惊讶的发现,因施工内容较为简单,风险辨识较为明确,施工班组的工人也做好了劳动保护措施,而一边进行交底的管理人员却穿着普通的皮鞋,安全帽带也未系紧。看到这样的管理人员形象,工人虽不可能用语言表达什么不满,却可能在下次的施工中,也同样认为没什么危险性而忽略劳动保护的重要性,图一时简单、省事,甚至于侥幸的做法,把他们变成了危险地带的瞎子和聋子,这就是坏的引导。 反之,什么是好的引导呢?聪明的管理者,教导员工“安全·坦诚·卓越”的时候,会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目标,比如田湾项目部施工现场的整理镜旁,就有专职安全员佩带好劳动保护用品后的照片和文字共同说明,用工人工作中熟悉的安全员的真实图片来引导他们,使将我们的“安全”这一核心价值由空中落了地,由虚转为了实;再如田湾项目部每周安全例会中的“安全亮点公示”,都会将好的安全习惯和行为用图片的形式进行公示,号召员工共同学习;又如项目部管理层在工作中反复强调要不隐瞒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各项工作,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避免以后出现同样的问题或者更大的问题瞒而不报。 我们的管理者,应该时刻行在人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践行理念的领头人,行为习惯的模范者。 2.做好工作中的每个环节,用身边的案例引导员工养成行为习惯 我们一直说,细节决定成败,工作中的每个小的环节,都是决定最终结果的重要步骤,对于结果,每个环节都没有不重要之说,这里也有一个刚刚发生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20__年11月11日,田湾一期03ust化学品仓库钢柱临时固定用预埋件因工长标高计算错误、文件跟踪不及时、澄清未及时办理、现场检查不到位等客观原因和质量观念较弱、责任意识不强、执行能力较差等主观原因造成了埋件安装标高偏差-20cm的错误。事件发生后,项目部从上到下进行了层层分析,最终,由施工队技术负责人做出了“认真对待自己的每项工作”的管理反思总结,用这个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施工过程的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均决定了产品的最终质量,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或是凭想当然做事,都有可能带来颠覆性的错误,造成企业信誉、经济上的重大损失。而在03ust化学品仓库预埋件标高安装偏差整个质量事件过程中,从基础标高变更至埋件安装完,均存在较大的质量隐患。 这个故事在田湾年度管理反思会中也作为了典型案例与大家分享,与会人员意识到,处于过程中的各个把关者都未能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未能认真把自己的岗位职责切实、认真的履行,让错误 “轻松”地走过每个关口。故事分享之后,与会的管理人员深深了解了“四个凡是”的重要性,也更好的理解了公司理念中“我们始终确保质量第一”的重要性,更懂得了工作中的一切都应按照相应的施工程序,而不是主观经验判断和想象进行。 故事虽然简单,要提醒我们的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每一个小细节都做好了,整个工程才能完美,当某个小细节我们抱着想当然或者侥幸的心态去面对和处理时,无数的小侥幸,无数的巧合汇聚成一个大的巧合的时候,往往就是问题出现的时候,只有我们的工作中能够从小处做起,将一个个细节处理规范了、完善了,才能避免出现错误和问题,用这样真实的案例分析,来培养我们的员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3.晓之以理,更重要的是动之以情,才能更主动的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现场安全、质量管理,办公场所5s管理等是企业践行行为理念的具体做法,我们要让员工意识到,企业的制度、规定虽然是为了限制员工的一些行为习惯,但出发点一定也是替员工考虑的,因为“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养成习惯,然后习惯造就我们”,员工应该意识到好习惯带来顺利与成果,而坏习惯带来的往往是遏制发展、损害个人的恶果。 为了让员工更好的意识到好的行为习惯对自己的好处和重要性,田湾项目部还以“家属给员工的一封信”这一方式,在以价值为导向的同时,用情感为动力,从企业和员工家属两方面共同呼吁员工培养好的行为习惯。 具体做法是,在田湾项目部综合队,由队部组织,向每位一线施工员工家里发送了一封信,同时附上了贴好邮票写好地址的回邮信封,邀请员工家属用自己的心声,同企业管理者一起呼吁员工在安全等各个方面,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用好的习惯打造自己平安、健康、积极向上的工作和生活。寄回的信件很多,员工们也拿出来互相交流,当大家看着自己和同事们的妻子、父母甚至孩子稚嫩的笔迹时,纷纷表示一定不辜负家人的期望,也感谢项目部的用心,务必会履行岗位职责,遵守岗位要求,牢记各工种“三条铁律”,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来书写给家人的回信。 这就是在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除了制度和思想,同时强调了感情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我们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一线施工人员往往远离家乡和亲人,父母的挂念、妻子的担忧、孩子的向往对于他们来说,往往比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有说服力。 五、结束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个体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企业最终打造集体行为习惯和企业外在形象的重要过程,是文化管理取得结果的重要领域之一,企业文化的管理应当从这一领域出发,让企业的理念引导员工和企业同发展、共命运,让企业的行为习惯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动中,最终成为员工的行为习惯。让理念转化为行为习惯日益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编辑:果宝)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对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探析 世界500强企业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每个企业都有它自己的“个性”,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所谓“个性”即“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崭新的科学管理思想,是经济含义与文化含义的融合。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也具有特殊性。在《中华金融辞库》中金融企业文化定义为:金融机构在长期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单位特点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思维方式、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形象表现的总和。是独具金融行业(单位)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金融企业文化渗透于金融机构业务的和非业务的行为体系、精神观念、团体风尚、传统习惯以及外部形象各个方面。 __董事长在今年召开的全行宣传思想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内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既是提高全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更是建设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必然要求。” 日前工行__省分行营业部制定了《中国工商银行__省分行营业部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将8月份作为全行学习月。通过学习,笔者认为:企业要发展、要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企业文化”,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用一种坚定的理念去支撑银行经营管理,完善金融服务,提高员工素质,提升竞争层次与竞争品位,来保持企业长期持续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员工思想教育文化 人是企业的主体,在现代企业管理的六大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工作,这是做好企业文化的基础。由于银行工作分工细密、技术性强,又是直接与钱财打交道,易于受到各种利己主义的诱惑或腐蚀,因此,通过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其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创造性,以及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繁忙的业务活动中,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银行思想管理的主要内容应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发展银行事业服务的思想;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批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热爱本质工作的银行工作者;进行银行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教育,使全行形成积极的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体现最大价值,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要不失时机地把工行的经营理念、经营思想和核心价值传递给员工,增强员工的全局意识、品牌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以达到教育和引导的目的。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既要坚持教育人、鼓励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真正体现人性关爱,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牢记员工利益无小事的原则,用企业价值观念规范员工行为,使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 二、以管理为基础,构建员工行为文化 员工行为文化就是把企业价值观念付诸实践的活动。把企业文化渗透到业务经营和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较好地实现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严格、科学的内部管理出效益、出生产力,是业务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为充分发挥管理的效能作用,首先要有一套完善的、适合本行发展的管理制度,建立以内控制度建设为中心的管理文化。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来规范员工行为。员工行为规范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建立执行力制度体系的物质基础。在一个企业中,所有员工应具有一个共同的行为特点和工作生活习惯,这种共性的行为习惯越多,内部的沟通和协调越容易实现,对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升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如:建立《晨会制度》等规章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范围,使每一名员工明白从上班到下班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什么、怎么做,要按统一、标准程序操作,使员工行为服务于企业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做到“违规必查、违章必究”,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员工违规积分系统”,严格考核奖惩制度,以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 三、打造服务品牌,营造以客户为中心的银行文化 银行经营的不仅仅是金融产品,更重要的是为客户提供服务。服务就是产品、服务就是形象,只有打造一流的服务品牌形象,才能赢得客户、赢得服务。所以抓业务工作首先要抓好服务工作。以服务工作推动业务工作。在日常业务工作中,客户满意度是银行一切活动的衡量标准。它包括满足客户需求优于银行产品的推销,为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是银行的责任,银行要调动全行各个方面资源为客户提供服务,如:建立中高端优质客户档案,详细记录客户的联系方式、地址等信息,根据客户不同层次、文化、爱好等信息适时进行别具特色的服务活动。通过细致周全的服务,让客户感到银行确实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是在为自己考虑,从而提高其满意度。在柜面服务中,始终要以“请、您好、对不起、谢谢、再见”的十字文明用语接待客户,对客户提出的问题要认真给予解答,使每一 位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感受尊重、感受亲切。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和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只有不断地修正、完善和创造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理念,不断地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使企业做大、做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对企业文化传播与市场营销探讨 1.企业文化传播的形式 企业文化传播包括内部传播和外部传播。内部传播首先要建立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平台,企业内部刊物及其网站是企业员工获得企业文化的重要媒介,要充分利用内部刊物及网站,大力宣传企业文化理念,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其次要搭建文化传播载体,经常性地组织广大员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和拓展训练活动,让企业员工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企业文化,培养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6]。企业文化对外传播具有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品牌忠诚度和竞争力的功能,同时也兼有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文化进步的作用。对外传播的途径有企业文化的主动输出式传播、企业文化的示范传播和企业文化的交流合作,目的在于给社会公众留下美好印象,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有利于企业的更好发展[3]。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的整体价值理念和价值观,是企业制订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引导着企业的经营行为[7]。茅台集团的“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海尔集团的“海尔真诚到永远”、IBM公司的“IBM就是服务”等不仅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指示灯,同时也是对社会大众的承诺。决定21世纪人类消费的是文化,21世纪将是文化营销的时代。企业文化的传播为企业市场营销和市场竞争创造了先决条件。 2.企业文化传播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企业文化和市场营销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才能谋求共同发展。企业文化与市场营销是内有文化、外有市场,两者统一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中。企业文化是内在的,是企业的灵魂,指导市场营销活动,并为企业营销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不断培育、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8]。—个好的企业营销离不开良好企业文化在视觉形象、产品质量和服务文化上的支持;同样好的营销策略也会促进企业文化的质量和层次在企业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视觉形象、质量文化、服务文化、企业信誉等方面的提高[9]。总之,企业文化巩固市场营销,而市场营销提高企业文化,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2.1企业文化传播为市场营销引导方向 企业文化传播需要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自身管理、产品营销的策划之中,并通过多媒介全方位统一传播可使企业的名声、名气得到充分的扩大,加强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和信任,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为企业创造更广阔的消费市场。现代市场营销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只有文化含量高的营销,才能在满足客户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其精神需求,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得到客户满意,从而长久占领市场,为企业带来持续长远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只有把市场营销建立在企业文化基础之上,才能夯实基础,提高营销水平[10]。 2.2企业文化传播以顾客需求为中心 当今的市场,是一个具有消费者多样性与个性化的市场,以顾客为导向进行企业的市场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适应这一转变,建立起更为丰富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的经营宗旨是“以顾客为中心,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顾客是营销组织的直接服务者,顾客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文化的传播可在企业上下形成坚定的“始终为顾客服务,促进企业与顾客和谐共生”的经营理念。这不仅能够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顾客利益的价值最大化,而且能够培养顾客的忠诚,形成顾客归属,同时赢得顾客和市场[11]。 2.3企业文化传播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更新营销观念 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属性的产品营销是现代营销观念的创新。文化走进营销,营销融入文化。文化营销是指把商品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市场交换进入消费者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对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12]。成功的领导者必须树立高瞻远瞩的战略观念,对企业的文化、宗旨、经营策略、企业精神等都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善于和敢于参与市场竞争,以企业的产品为引导、发掘市场的需求,能够驾驭市场的领导者才是真正的领导者[13]。这样才能让企业文化适应于当今市场经济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需要,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加强企业文化传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发展,市场竞争已发展成从产品竞争到核心能力竞争的战略观念的转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体制与市场机制的整合和产品功能与用户需求的整合来实现,而这两种整合依靠的都是企业文化的传播。21世纪的经济赛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量的较量,新的竞争环境告诉我们,市场竞争单靠物质力量较量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的整合力量[14]。企业文化的传播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掌握文化竞争的主动权,也就掌握企业的生命之根,制胜之魂,以确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给企业以准确的市场“定位”,有效规避行业和市场风险[15]。总之,企业文化传播与市场营销己成为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开放化的日益形成,企业面对日趋激烈和变化多端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了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大企业由过去的以生产经营管理为中心,逐步向以知识管理为中心转变,而知识管理必须通过企业文化传播和引导加以实现[1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的质量和层次会更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企业文化传播必将在21世纪的经济和企业的竞争中发挥主导的作用。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述企业文化中的伦理道德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从不同层面上有计划有重点地作好长期耐心细致的工作,从而建设新型的企业伦理道德:以人为本是根基,企业社会责任是途径,企业形象是目的,形成三位一体化。 关键词企业文化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企业形象 一、企业文化的伦理道德的概念和重要性 所谓道德,一般是指人的原则或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总的来说,伦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企业的伦理道德包含于企业文化之中,是企业文化高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把企业文化的伦理道德注入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企业才能充满活力和激情,有着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景的。一个富有深厚伦理道德文化的企业,足以向公众展现它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一个为服务于公众的企业,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总之,企业文化的伦理道德不可或缺! 二、目前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伦理意识缺失。 企业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一般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时,都会考虑成本收益问题,其伦理行为的选择必然受成本和效益的约束,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有的企业只注重盈利,常常为了某种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伦理道德的建设。这在认识上是一种缺失,即企业是单纯的“经济人”,其实企业除了是“经济人”,还应是“社会人”。企业的利润性与社会性应是互相包含和统一的。它们统一的基础是伦理性,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种只注重盈利而忽视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现象可能在短时期内满足企业经济的收益,但时间一长,就会导致企业的伦理缺失,此时企业为了经济利益就会破坏以伦理性为基础的正当竞争,最终就会破坏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 (二)企业管理者伦理认识漠视。 一些企业管理者受利益的驱使,在加上目前市场经济体系的不完善,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不够重视。管理者作为企业中的决策制定者和行为带头人理应重视企业伦理,当前管理者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漠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伦理了解不多,并未从根本上意识到企业伦理与企业的未来息息相关;二是企业管理者对部分非道德行为采取容忍的态度;三是企业管理者把不道德的行为归因于社会因素;四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并未完全遵循企业伦理。 (三)企业员工伦理观念淡薄。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员工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良好的形象作保障,在企业形象的塑造中,员工的职业道德是重要因素。然而目前,缺乏职业道德、损害企业形象的行为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员工身上的问题。现在许多员工对企业无感情,责任意识淡薄,他们更多的关心的是自己的物质利益,对企业的发展不感兴趣,他们仅仅满足于干好自己的手头工作,怠于行使民主权利为企业的发展献技献策,甚至有个别员工为谋取私利故意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使企业在竞争中丧失应有的优势。 三、例证分析 (一)实例举证。 佩里耶水业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是全球领导性的矿泉水品牌之一。它的产品以纯净、自然和有益健康被无数顾客所喜爱。20世纪90年代初,佩里耶公司在西方国家市场上的销售额以每年的30%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销售总额达到80亿美元,仅在法国就有25亿美元的销售额,而且在美、英等国的矿泉水市场上也处于领先的地位。佩里耶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完全依赖于顾客对它的信任。1990年2月初,一则“佩里耶的产品含有微量的致癌化学物质—苯”的新闻彻底把它从宝座的地位上拉下来。佩里耶的反应却异常缓慢。四天以后才找到真正的原因,期间还出现里不诚实的解释。佩里耶公司因对质量的控制不严,失去了诚信,直接使其品牌价值大打折扣,导致了顾客对企业诚信价值的怀疑,进而直接影响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 (二)案例分析小结。 通过以上事例足以说明企业文化的伦理道德是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命脉,是企业的无形内在的力量,也可能是导致企业失败的杀手。 从主观上看:(1)企业领导人的不重视;(2)企业管理层推卸责任的消极行为;(3)孤立的看待企业本身缺乏全局观点,整体思想。古语说的好“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从客观上看原因主要有:(1)企业建立文化伦理道德已经是一种势在必行的潮流和趋势了;(2)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断加强;(3)国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更有利地促进企业文化伦理道德的建设和完善。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摘 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包括的语文知识(字、词、句、段、篇)和语文技能(听、说、读、写)是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众所周知,学习语文就是为了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 关键词:合作学习;识字;阅读教学;朗读训练 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语文,合作学习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在学习中与他人做到合作,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才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学习化”的新千年里,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必须变“经验型”教学为“科研型”的育人,指导学生有效快捷地进行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认知的主体,是进行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因此,在安排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与能力水平精心设技教学环节,使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点拨、启发、激励、自主、互动,将一把一把的金钥匙紧握于手,让他们自己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开发知识的宝藏。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对于一年级学生如何实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呢?结合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谈点体会。 一、识字教学中的同桌合作 识字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识字、记字。学生的创造力是难以想象的:有用谜语识字的,如,《语文天地3》中第三题:看看图,猜猜这是什么字。我就这一题让同桌看图,一起给猜出来的汉子编字谜。有的说,请你猜两个木是什么字?有的说,一边怕虫咬,一边怕水浇。有用儿歌识字的、有用熟字加偏旁的、有用熟字换偏旁的、有自己看拼音学的、有向父母请教的。 同桌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并进行互补。通过对学生同桌合作学习的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学会合作,体会到合作的魅力,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在高效率、高质量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生在快乐和主动中学习,也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二、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而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将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小组阅读合作学习中,教师在学习前先给小组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精心设计和分配学习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类型如:角色扮演、话题讨论。活动结束时小组成员共同对学习成果进行汇总、整合,力求获得最佳成效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但有时会出现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现象。语言表达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言的次数多,而内向的、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却习惯于当听众,很少甚至从不发言。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经常性地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并指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培养他们发言的习惯和兴趣。一年级的后半学期,课文的篇幅逐渐加长,对于语文的训练性有的比较开放,识字更趋于多样性和复杂化。比如,在《乌鸦喝水》一课,紧紧围绕乌鸦口渴了―想喝水―喝不着水―怎么办―动脑筋―喝到水这一线索来展开课文的分析。要求学生分组合作:用手来比画瓶口的大小,找出文中重点的字词感受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再体会乌鸦的心情,最后反馈各组的讨论结果。从学生富有个性的回答中可见和谐的探究氛围正在形成,这些必将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乐学的良好心境。 三、朗读训练中的师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包括师生合作,且师生合作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合作学习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针对课程的需求,有意识地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个学习伙伴,积极主动地承担部分学习任务,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共同解决课堂问题。 一年级下半学期的课文角色性比较浓。字、词、句的教学,从单一的认识,上升到朗读的要求,在读中促进理解,又在理解中提高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我常采用的是师生合作读。比如“下面老师想和我们同学一起读课文”。话音刚落,每一个想和老师合作的学生睁大了眼睛,表露出的是得到老师的关注的眼神。在上《小马过河》时,我和学生合作读了小马、老妈、松鼠和老牛的话,在合作过程中出示了《小马过河》课文内容的图片。我读引言的部分,并将手中好看的图片送给了回答问题的学生,作为鼓舞。 一年级学生从幼儿园来到小学课堂,总在接受变化中的新事物,获得知识,各人有个人的性格特点,对事物的认识、对课文的理解、对老师的教导、对同学间的争论以及个人的爱好习惯千差万别,形成个性特征,因此,在合作学习中允许共存差异、互补差异,有时候往往对立面是矛盾统一的开始。 虽然一年级的学生,看起来比较稚嫩,需要大家的关爱和帮助,但多种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了多种学习渠道。古人说:“开而弗达则思。”开导学生自己学、自己悟,而不是代替他们作结论。结论只不过是能力的标志,思维的一个成果,绝不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学生在教师的开导下,读书思考的过程中不能缺少合作互学这一环节,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更不能忽视学生间的知识互补这一点。 培养好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是语文能力形成的要点,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要点。互助学习则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的倾向。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与各种人物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会慢慢体会到:人生活在社会中是需要与他人合作的,没有合作就不会有真正的成功。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关小学)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农村村级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体会 人人都说教一年级孩子难度大,尤其是教农村村级孩子难度更大,他们没有上过幼儿园,地方口音较浓,什么都不知道,更没有什么自控能力,一切从零开始,点点滴滴都要教。家长的意识也不高,并且还存在一种粗暴行为,更谈不上辅导孩子,不管孩子学习怎样,他们都毫无反应。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很难很难的,因此教师不太愿意去村级小学教一年级的语文。以下是本人对村级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首先要从孩子的行为抓起,矫正孩子存在的野蛮行为,让孩子意识课堂纪律和要讲卫生的习惯,然后教他们坐与写字姿势,训练课堂上不说话,再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组织好才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1.在教学拼音时 因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重点是拼音,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拼音的学习上,这也是很多一年级语文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拼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学生识字的好帮手。拼音教学要让学生发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能借助图形帮助记忆。在上课前,教师要准备一些小红花,看孩子们谁上课坐得最端正,发言最积极,不做小动作,不说悄悄话,老师就把红花奖给他。比比看,谁能得到小红花最多?这样孩子们坐得很端正,教室里很安静。如:教学单韵母""时,教师示范发音,让孩子们听清音,看清教师的口型,孩子们再试着发音,教师进行纠正,反复练习,长时间的练习,教师编顺口溜:"张大嘴巴、、;小女孩练唱、、",帮助学生记忆。再引导学生观察""的形,""像小女孩的头部,左半圆像头,竖右弯像小辫子。让孩子们以各种方式练习发音,体会发音要领。如:用抽学生检查发音口形,同桌互检,"开火车"练习发音,小组比赛等。利用小红花做奖品孩子们很积极。 2.在教学识字、写字时 要在学生学会拼音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拼拼音的方法,使他们不再要教师教读,而是自己借助拼音识字。在识字教学中要采取多样的识字方法。如:同桌之间比、组与组之间比、男生与女生之间比等方法很有效。看谁先能把词语读通,利用一些时间给孩子们先练习拼读,过些时间就看到很多孩子纷纷举手,教师进行抽查了解学生利用拼音识字的程度,对一些三拼音节的字,教师重点标出来,并采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声母、介母、韵母,让孩子们区分清楚,才能拼得准确,还要引导学生去认识我们身边的一些学过的字,如: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包装袋名称、教室学习园地的主题名称,学校标语等,巩固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这样学生的识字量会不断得到扩大。学生的写字教学,教师首先示范书写,带学生伸出小手进行书空训练之后,告诉学生田字格分为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观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让学生在书本的田字格里书写,教师巡视检查并纠正,学生的字写得很好,写字的好与坏从小培养。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写字教学中写字姿势、执笔姿势都很重要,长期严格要求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习惯。因此,在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不能忽视这一环节,教师要规范学生的写字笔画、笔顺,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把写得好的字进行展示。写字教学不只是要求学生会按书照抄,而且还要记住它们的音、形,理解它们的意思。教师要让学生经常听写,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记忆字形的方法,如:利用加偏旁、减偏旁、比较法等方法记忆字形,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的提高。 3.在教学课文时 因能读通课文且做到读得流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通课文。如: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在拼读一些时间,并宣布谁读通谁举手,看学生大部分举手之后,抽个别学生试读,能读通的给一点小奖品,每位学生都想读。通过这样训练,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孰能生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形成依赖性,使他们不能自主地去学习,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要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要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通课文、熟读课文,如采取同桌之间、组与组之间、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比赛朗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4.在教学用字组词,用词说话、写话练习时 尽量用简单又经常碰到的字来组,如:用"鸟"字来组词,教学生用会写的字"小"来组成词"小鸟",其它不会写的字用口头组,学生就会觉得轻松简单。用词说话写话也是这样。看到学生疲倦时,给学生一些自由活动轻松轻松,待会儿教师喊口号"1、2"学生都坐得很好了。对于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词汇较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的组词、说话、写话练习。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他们用生字练习组词,鼓励学生用一个字组多个词,同时,挑选出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一句话,并写下来。这样做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提高学生今后的写作能力打好基础。 5.在教学看图说话时 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可以抓住时机多说些鼓励的话:学生说错了也要鼓励,下次学生才有胆量说,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有学习的自信和勇气。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意思完整、表达清楚的一句话,并写下来。但最好用到的字是认识的会写的,语句短而完整,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还要掌握教材内容,了解教学大纲,认真备课,设计好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上好每一节课,向四十分钟要效果。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连接性,要注意教师口语表达的艺术性。每上完一个单元都要对该单元进行一次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予以弥补。对学生学习上的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从不自觉学习转变到自觉学习上来,学生学习才能有所进步,村级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总之,对村小一年级学生来说,语文知识点有些还是复杂,孩子学习的虽然是基础内容。但表现出很吃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的同时,教师利用早读时间对学生辅导与复习学过的知识,多加强巩固,否则,会更加糟糕,同样要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为本,以培养孩子学习习惯为重。才能缩短村级的学生与镇、城的学生差距。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 摘 要:一年级学生刚开始语文学习,阅读积累少,思维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差。如何进行教学,使我们的语文课事半功倍?美同教育家毕特,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参与课堂的情感体验,依据学生的生活体验、成长特点和生活实际,以生活为源头活水,通过有目的的教学和活动,激发共鸣,是打开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通道。 关键词:一年级语文;生活;兴趣 在上课过程中应积极寻找着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渐渐摸索出自己的教学方法――故事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故事中接受所学的东西。我也在努力的尝试着这种方法,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但是任何一种方法的推广都有一定的摸索期与试用期。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在通过这种方法的学习一方面让他们感觉不到累,能够充分接受所学的东西。另一方面在愉快的心情中学到东西。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教学大纲的要求。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毕业,踏入小学校园进行正规化的学习,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在他们刚入学的时候,先给他们定下规矩,赏罚分明,课堂教学中不要把教学内容安排的过多,利用好前半节课讲知识,后半节课安排时间写字或者游戏。如果一节课安排要学的知识过多,老师讲的时间长,学生容易疲惫不堪,不仅学不到老师一节课讲的知识,还会降低他们下一节课的学习积极性。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比如在上课前我做了一些小红旗,小红花等鲜艳可爱的东西。在上课时,先拿出来给学生看,学生们都很发出赞叹的声音,都很想要。我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看这些东西,喜欢吗?如果今天谁上课坐的最端正,发言最积极,不做小动作,不说悄悄话,老师就奖给他。”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现代社会提倡人们大胆展示自我,“推销”自己。从现代教育的观念上说,培养小学生有自我“展示”的精神和自我“推销”的意识,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拼音,天天拼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时间长了,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厌倦的现象。而天天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就会感觉新鲜,有成就感,都会报以极高的热情。再加之教师激励性评语的推助,学生就会在不断的挑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汉语拼音前,教师先出示字母a、o、e、i、u、ü让学生看看谁会认,或认识其中的一个或两个都可以。采用“我会认”“我会读”“我会念”等语言,展示给同学们听,再说说是怎么学会这几个字母的。教师赞赏一个,启发带动大家主动获取新知识。教材根据掌握的情况,再进行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另外,还可采取课前说发现、课中讲发现、课后谈发现的自我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兴趣,发展智能。因为小学生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是从零开始的,教师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学生自主实践,大胆展示,趣学新知。 二、联系生活丰富文本 生活就是课本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善于用生活充实文本,才能学到鲜活有用的语文知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在学习了一些汉字后,让学生结合拼音认文具名,与家长上街时在家长帮助下认店名、认商品名,不仅巩固了汉字,且有意无意问增加了识字量,培养了识字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观察习惯。口语交际《打电话》,不仅在朋友生日时打电话祝贺,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打电话的机会,对孩子的表达交流也是有好处的。《我们来讨沦》带孩子实地认识一些交通标志,了解些交通规则,会让孩子受益终生。以文本为范例,结合生活还能丰富生成语文知识。例如,《春到梅花山》语言优美,其中两个长句和“晶莹”一词,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品莹透亮”比较抽象,用录像直观花瓣带着品莹的露珠在阳光下通透晶亮,引导回忆《冰花》的品亮,在孩子们意会后,让孩子们找一找、说一说他们见过的晶莹透亮的东西,他们说出了露珠、蛋清,有的摘下头饰,有的掏出玉坠……再让同学们评一评,看一看,在兴趣盎然中解决了难题。 三、联系生活实践文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生活到语文学习再到生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们语文教师应努力使语文教学密切联系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丰富文本,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文本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尤其重要。例如在第二册课本《练习1》中有这样一道练习:先加上标点,再分角色读一读。这是一段母子对话,内容简洁明了,在点好标点、体会生活场景分角色读的基础上,我要求现编一段对话,并指名一学生和我示范,“师:昨天你怎么没来上课生:我感冒了师:今天好些了吗生:谢谢好多了”然后,我以最快的速度打出字幕,让孩子们练习点标点,对这些来自生活的句子,孩子们读得高兴,点得快乐。有些同学下课还聚在一起兴犹未了地写句子,点标点。我又因势利导,要求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标点常思考,多请教,这样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又进行知识的迁移,培养了能力。 四、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一年级的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最喜欢听到的是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其他同学就会受到感染,也会像自学像守纪律的学生一样做好。当学生正确回答提问,及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和勇气。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一年级如何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 摘 要:新课改中提出,教育教学要“轻负重质”,做到低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要想达到这种教学效果,就必须采取“有效教学”的途径,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就以下几方面谈下如何“轻负重质”的教学,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识字;正确写字;充分备课;教师指导 一、引导学生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是小学生必须打实扎牢的,这关系到以后学生的写作、阅读的能力,是学生以后创新的基础。但是小学一年级刚刚进入学习生涯,学习的识字量很大,学生学的快,忘得也快。因此,要引导学生有效的识字、写字。 (1)归类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汉字的“造型”都很有规律可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教学时,引导学生对相似的文字进行归类,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字的范围和效率。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识字1》中,要认识的字“淋、洒、滴、油、澡”,要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进行回答、讨论。有的学生回答的还是很好的:“这些字都是三点水偏旁,都与水有关”,“要记住这些字先记住偏旁是三点水,再记住另一边,都和水有关”等。《识字4》中,要认识的字“蚯、蚓、蚂、蚁、蝴、蝶”等字都是形声字,都是“虫”字旁,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的规律,总结出哪些部分相同,哪些部分不同,拓展课外知识,要学生写出自己认识的和这些字相似的字,板书在黑板上,供大家学习。这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学习掌握了课本上的生字,也学习到了一些课外的生字生词,拓宽了识字面。 在学习“清、请、精、情、晴、蜻、倩、睛”,可以变成顺口溜的形式,“有水方说清,有言去邀请;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浓;丽人留倩影,日出天气晴;有虫是蜻蜓,有米有精神”。这样善于学生记住字词,经常读背,加深生字的印象。 这种归类识字法,有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可以有效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领悟能力,一举多得。 (2)规范写字,重质不重量 写字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正确的写字、规范的写字,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书写,规范学生的书写,把写字与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书写质量”包括:是否正确,是否规范,写字习惯。 许多教师应该发现,先很多学生的字十分的潦草,歪歪斜斜,,写字要做到的“规范、端正、整洁”根本看不到。给学生批阅作业、试卷,“难度”提高了,因为不知道他这个字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虽然字形正确,但是笔画规范是错误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当堂指导、当堂书写、当堂反馈”,保证课堂上的指导时间,书写时间。 首先,教师要重视起来笔画的教学,完善自己的不足,避免在课堂上给错误的指导,学生的对任何事情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深刻,第一次出了错,以后就很难纠正过来。如在学习“点画”的写法的时候,要学生“会看、会画、会写、会读”,也就是会勾画字体的外形结构,明白字体的写作轨迹,会说出写字的过程,会完整的手笔。要学生多临摹字帖,现在都有卖写字帖的,要学生每天完成2-3页的写字,写完后自己在练习本上在进行临摹,多写多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还要规范学生在田字本上的写字,引导学生观察、学习字体的结构,上下结构的应该注意些什么啊,左右结构的应该怎样书写啊,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理解、消化。 二、教师上课前要充分的备课,备好课 良好的备课是一节开课程的开端,备课分为“有形备课”和“无形备课”两种。“有形备课”就是指课前的教案文本,课程学习的卡片、图画、模具、课件等;“无形备课”指的是教师自身素质,文化底蕴等的提高。 在学习五单元第二课时,我提前准备了一个谜语:“一天,小丁出了个谜语给小东,、小明、小红猜:言来互相尊重(打一字)。小明笑了笑,假装猜不出来,也出一谜语:心至令人感动(打一字)。小丁猜不着,问小东,小东也出一谜语:日出万里无云(打一字)。小东就更摸不着头脑了,又问小红,小红也出一谜语:水到纯洁透明(打一字)。四人互相看看,哈哈大笑,我们出的是同一个字。”老师猜不出来,下面的小朋友有没有能猜出来的呢? 调动同学的兴致,要学生开动脑筋,讨论答案。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争强好胜,针对这一特点,这个备课设计,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师要进行适宜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主要责任不是全盘的灌输学生知识,而是在讲解知识点后,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摸索,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就增大了对教师的要求,需要教师不停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学习学习中充当引领者,促进者,学会倾听学生的问题,想发,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成为领路人,而不是帮助学生走路。 比如在朗读方面,往往教师会设计多种方式来进行,“分段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杜,领读,范读”等,但是这些也需要教师正确的引领和指导。如果只是盲目的要学生读课文,想出再多的方法也不会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让这种朗读不止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而是经过这种形式,要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感情,不同的语调进行阅读,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就会不近相同,传递的感情也会有微妙的变化。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我们的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积极探索实施新策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自主探究、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文本。实现课堂的实效性。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教育游戏融入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及价值性 摘 要:本文探讨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究了教育游戏融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及价值性。教育游戏的成功融入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增加学习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育游戏;教学效率 目前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灌输式”教学依然严重存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1]。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教师通常采用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感性材料作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目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游戏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游戏界面,而且生动、形象和直观,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的形象思维。如果能够把这样好玩、形象又具备良好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融入到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孩子们便能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教师也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育游戏融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可行性 教育游戏兼有教育性、娱乐性、规则性、竞争性、交互性和公平性等基本特征,从而具有巨大的生存空间。教育游戏不仅符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参与性、互动性等教学特点,还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由讲授与传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向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改革要求。因而教育游戏融入小学语文一年级教学有其合适的实践契合点,是切实可行的[2]。 二、教育游戏融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价值性 从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特性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游戏,不仅有利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3]。 1、有利于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有的孩子还没有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学习时还依赖在幼儿园“玩”的学习习惯,喜欢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孩子在教育游戏中,能够提高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加快他们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促进他们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从而满足现在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要求;玩益智类教育游戏,能开发儿童的智力,如玩《小鸟排排坐》、《儿童填色》等。这些益智游戏通常以游戏的形式锻炼了游戏者的脑、眼、手等,使儿童获得身心健康,增强自身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维敏捷性;玩一些操作性的教育游戏,如玩《驾驶员训练》、《蜗牛过山车》等,小孩子能体验到模拟操作的感觉,增强其动手操作的能力。认知活动发动了游戏,而游戏又回过来加强了认知活动[4]。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使学习者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教育游戏中角色扮演,为孩子再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学会学习,教育游戏包含丰富的知识,能够增加学习者的生活常识;学会生活,在教育游戏中,孩子们可以模拟生活,感受生活,比如组建自己的庄园、种菜、交易,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总之,在教育游戏中,有利于孩子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终身受益。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一般采用识字卡片的形式教学,由于学的汉字很多,长时间以来,孩子们感到枯燥无味,对这种学习方式失去兴趣。而在教育游戏中识字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设计“识字大闯关”、“识字蹦蹦跳”,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变识字为乐趣。另外,孩子对一些声音是非常敏感的,在教育游戏中,如辅以悦耳的声音,孩子便会乐于学习。其次,通过教育游戏中的精神奖励,也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如每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教育游戏软件就予以过关、升级等奖励,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就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游戏趣味性、互动性和学习性强。一年级学生可能学习十几分钟就感觉厌倦了,而在教育游戏中却能进行长时间的学习。教育游戏培养学习能力,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开动脑筋,动手实践,并且孩子在教育游戏中可以与同伴、教师、游戏专家进行合作学习,不断在合作过程中获取有用的知识。教育游戏设计一些帮助性向导信息,能正确引导孩子,以免其迷失学习的方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为了避免孩子因长时间学习产生疲劳,教育游戏可以安排在课堂的最后阶段,以此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5],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孩子在教育游戏中,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图片能够唤醒记忆力和反应力,逼真的虚拟形象,有利于把知识由抽象化为具体,有利于孩子的多元智能的培养。总之,教育游戏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教育游戏作为未来教育形态的发展趋势之一,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投入精力研究的。从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特性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游戏,使教育游戏的成功融入教学中,不仅有利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效率与注意问题 【摘 要】一年级小学生刚入学,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上课时听讲不专心,注意力容易分散,开小差、做小动作等现象会经常出现。那么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我们如何设计教学,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以及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效率;问题 孩子由幼儿园升入一年级后,需要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学生刚步入小学,对什么都感兴趣,一年级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如何打实基础,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关注一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求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在没有任何压力的环境下愉悦地学到知识,掌握知识。 一、一年级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刚从学前班上来的学生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他们爱看动画片, 喜欢小动物, 爱听故事。上课时, 讲个故事开头, 创设一种情境, 让他们扮演其中―个角色, 为故事里的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 那兴奋之情真是溢于言表。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时, 我利用图片、音乐, 把小朋友们带到这样的故事情境中: 小马要帮妈妈把半袋麦子送到磨房去。去磨房得经过一条小河, 小马该怎么办呢?牛伯伯说河水很浅, 小松鼠说河水很深,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小马到底该相信谁呢?小马非常着急。小朋友们, 请你们帮帮忙, 帮小马解决这些难题, 可以吗?孩子们可高兴了, 谁都想帮助小马。整节课, 小朋友都把自己当成了大英雄, 每解决一个难题,就感觉成功一次。就这样, 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掌握了课文内容。 2.生动亲切的教学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一年级孩子不同于高年级学生只要老师讲清要求就行,他们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做事凭兴趣。作为他们的老师,每一句教学语言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多用通俗易懂的词语、活泼简短的句式,使用儿童化语言。这样,既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比如称拼音、词语为拼音朋友、词语宝宝,做连线题,如果教师说让我们来做“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肯定会感兴趣。如果哪个学生找错了或还没有找到朋友,教师说:“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学生听了觉得很亲切,教师用这种儿童的语气跟学生说话,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教师要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以及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设施开展情景教学。如在教学《东方明珠》一课时,由于盐城离上海较远,学生对“东方明珠”一无所知,更谈不上体会东方明珠夜景的美丽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在课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制作相关课件,让学生一睹为快。这样不仅能融会贯通地掌握本课知识,而且学生对东方明珠美丽的夜景有较为深刻的体会。 在教学中除了创设情景、引入表演之外、还可以运用编故事、儿歌、顺口溜、找朋友、送回家、摘苹果等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难易适度的课堂练习 课堂作业必须紧扣和服务于教,学口的,必须和教,学内容有关,必须难易适度,量还要适中。小学一年级课后一般不留书面作业,但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课外练习,让学在闲暇和玩耍中自主地学,愉快地学。如在拼音教学阶段,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些练习: (1)每天回家听读十分钟拼音磁带。拼音朗读磁带.发音准确规范.经常听,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读准拼音,培养语感。 (2)自录拼音磁带。让学生用录音机把自己读的拼音录下来.带到课堂放给同学听,互相欣赏交流。 (3)布置学背诵或者自录儿歌、故事和课文.参加全班比赛活动。这样,学既养成在家自觉朗读的习惯.又丰富学习体验。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关注“学习习惯”,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年级是各种良好习惯养成的起始年级,养成好的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终生有益。首先,说话能力的培养,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大,所以首先应加强说话训练,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开展讲故事大赛、说日记活动等,要让学生敢说、想说,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其次,写字基本功的培养,注重一年级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的培养,只有端正坐姿,执笔规范后,才能写出端正、匀称的字,重点指导 23 种基本笔画,从而培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再次,预习、复习习惯的培养,要根据一年级学生心理的特点,合理培养学生预习、复习习惯的养成。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一年级学生日常良好学习行为的培养,比如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用心去记等学习行为,注意教育引导学生课堂上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手到。 2.关注“个体差异”,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学生的个体差异注定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学习效果的差异。 同一时间、同一内容讲授完以后,班级中总会有一些对新知识理解、掌握不够透彻的“学困生”,这一现象在低年级孩子中显得尤为明显。 因此,在一个班里面,老师经常不经意地就从学生中分出了后进生或者叫 “差生”。 其实 “差生” 并不姓“差”。 在教学中,尤其我们一年级的教师,要改变自身偏见的认识,要改进教学策略,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针对后进生,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分析和对待。 是家庭原因的,就多家访,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换思想、意见,帮助学生进步;是教育方式的就改变教育方式等等,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们老师都要有诚心和爱心,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使学生感到温暖,同时多注意后进生的“反弹”,真正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3.关注“合作意识”,从小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合作意识的培养简单地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教师同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和文字,还应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关键词、精彩句子以及文章的内涵。 第二种合作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这时,学生就会成为完全的指导,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广泛应用,可以让一年级的学生小组合作去尝试搜集一些信息资料,例如冀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8 课《多想去看看》,可以上网搜索一些有关北京天安门及天山的图片及内容,让各小组分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让孩子们在合作中相互促进,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后,课堂就变得容易、生动了起来。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是需要老师付出真情和真爱的, 教师要用自己的真心和爱心去关注学生的一切,这样才会得到学生们的欢迎、信赖和爱戴。 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在这和谐与轻松的氛围里得到开展和完善。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摘 要:小学一年级是学生正式入学的起始阶段,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接下来就一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汉语拼音;个体差异 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一年级以后,要学会的知识明显增 多,但是这时候的小学生正是对一切都感到新奇、渴求知识、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教师这时候能把握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将对学生一生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下面着重就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刚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为学生的终身热爱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设计都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巧妙设计学习的方式,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抓住学生渴求知识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针对学生爱听故事、喜欢游戏的特点,创设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儿歌情境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因为学生因为自制力差、活泼好动等特点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不知不觉、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使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本领。 二、关注汉语拼音的教学 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认识汉字的重要工具,汉语拼音掌握扎实了,学生才能借助汉语拼音进行大量阅读,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可以说学好一年级语文,汉语拼音是基础,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连b、d、p、q都分不清楚,还有的学生只会读、不会认,对于拼音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当教师具体指某个拼音的发音时,学生却不认识,在教学中,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会学生发音方法,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耐心是指当学生学不会时要认真分析学生存在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细心是要仔细观察学生,看学生是否在滥竽充数,是否有眼高手低的现象,确保汉语拼音教学的扎实有效,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三、关注学生的笔画书写顺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一二年级的书写基本要求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但是,我们经常发现有一部分同学甚至高年级学生书写的笔顺都极不规范,这都和小学低年级没有掌握正确的笔画书写顺序,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脱不了关系。 因此,在语文课上,针对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强的特点,在书写指导时,要一笔一画讲清楚,尤其是对于特殊字的笔顺规则必要时教师要让学生记住,只有从小养成正确的书写顺序,写规范字,才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良好习惯养成的开始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甚至终身受益。首先,要促使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对于小学一年级语文来说,多数学生的拼音学得还不够扎实,如果课前不预习,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就不能够完整、流利地读下来,更别说在课堂进行有感情朗读了。及时复习巩固自己的语文知识,以便加深印象,作为重点学习目标,实践证明,预习、复习不仅仅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具有良好的效果,它对所有年级段的学生都有着重要作用;另外要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听课不仅仅是听,还要学会认真思考,与教师进行有效互动,只有学会听课,才能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才能认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会听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习惯,从小养成至关重要;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流利说话表达的习惯,认真朗读,认真书写的习惯等等,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为学生的良性循环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让一位学生输在学习的起跑线上。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相对落后还是因为基础不够扎实,也就是拼音基础不够扎实,因而导致在自主拼读音节的过程中相对较慢,句子朗读不够连贯、不流利,句子读得不熟,自然就不知课文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俗话说: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有的同学在读课文时磕磕巴巴,但是说起话来却非常流利,这充分说明不是学生学不会,而是教师还没有掌握教会学生的方法,因此,教师切不可因为学生学习落后而把学生定位为“差生”,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尤其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正等待着在上面画上宏伟的蓝图,他们的学习生涯才刚刚开始,他 们成长的空间还很大,切不可使任何一位学生输在学习的起跑 线上。 总之,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年级正处于整个学习阶段的基础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关注以上问题,才能为学生的语文以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有效地进行一年级的语文教学 【摘 要】一年级的小学生们告别幼儿园这个童话王国步入小学的大门,他们的生活方式由玩为主转以学为主。小学语文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既新鲜好奇又充满挑战和压力。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入另一个脑袋。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的知识殿堂里学习是教学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所包含的特点,设计有趣的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学语文的乐趣,愉快地进行探索。 【关键词】有效 激发 语文 上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工作,在这段时间的实践教学和不断思考探讨中,我深刻认识到: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好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没有和老师同学进行相应的互动,所谓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如何提高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刚踏入校园进行正规化学习。一堂课40分钟,开课前三分钟的吸引力最为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要设计有趣的引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猜谜、唱歌等。再来就是有效地利用好前半节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教材出发寻找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要安排过多,太多了反而没能达到意想的效果,后半节课大约10分钟可以进行回顾总结,也可以练习、游戏等。课前有时会说“今天我们进行小组赛,看谁能为自己的小组争红旗。”有时会说“老师手上的贴纸漂亮吗?喜欢吗?这节课谁的表现棒,就有机会得到它,比比谁得到的多。”利用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和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形式多样性 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我发现课堂教学形式如果单一,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学习提不起劲来。从而转移了学习注意。多样的学习形式能吸引学生心甘情愿学习。因为在一年级学生中,对学习内容真正感兴趣的人毕竟不多,教师还是得想方设法把学生必须掌握的东西掺和到有趣的游戏、比赛中,让他们在娱乐中获得学习的动力,尝到学习的甜头。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可以运用事先约定好的一些口令组织教学。同时还要要求一年级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绪易激动,即使是一点小事也往往让他们兴奋半天,其行为突出表现为:拍桌子、砸笔盒、大呼小叫、拍手、离开座位跳跃等,所以教师要在突发事件刚出现苗头时,就及时给予转化或制止。具体做法是:教师说“1、2、3”,学生马上作出回答“坐坐好”师:“1、2、3、4、5老师等得好辛苦”等。也可自编儿歌激发学生兴趣、组织教学。如:“上课铃声响,安静等待老师进课堂。”“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 “耳朵耳朵在干吗?耳朵耳朵在听讲。”“眼睛眼睛看哪里?眼睛眼睛看黑板。”课程进行一半时可以活动一下如:“点一点,摇一摇,拍一拍,扭一扭,笑一笑,哈哈哈,坐坐好。”小朋友对“笑一笑,哈哈哈”特别感兴趣,当说“坐坐好”时,都坐得很好了。教师和学生一唱一和对儿歌,既简单,又很有节奏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我们要认识到在一年级课堂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抓好纪律的关键。你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必须事先让他们清楚。然后,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细心,让孩子知道你要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先怎样再怎样,哪怕是放几个学具,放哪儿,怎么放,都要说清楚。一开始的细致对以后的教学会非常有用。 三、老师讲课时要使用儿童化语言 一年级孩子不同于大学生,只要老师讲清要求就行,他们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做事凭兴趣。比如做连线题,如果老师说让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肯定会感兴趣。如果哪个学生找错了或还没有找到朋友,老师说:“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学生听了觉得很亲切,他们很喜欢听这种语气,老师用这种儿童的语气跟学生说话,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一定得蹲下与孩子们说话。 四、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当学生回答正确完整,老师及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 “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和勇气。有效的肯定机制是课堂延续的动力,它的吸引力无可比拟。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比较容易满足,当他或她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简单的一个大拇指就能让他或她久久地激动不已。当然,要想紧紧地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还得要靠长久的肯定机制。 要上好一节课,最最重要的就是这节课要有一定的吸引力,只要这节课有吸引力了,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听你指挥。我认为学习,交流,应用,反思是每一位教师的成长过程。作为一个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教师,需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无论是对于教材的解读还是对教案的设计,无论是对课堂的调控还是对学生的把握都极不成熟。只要我们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钻研,时时总结,常常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一年级学生思维能力之我见 摘 要:一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约15分钟),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能力处于初始阶段,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的心理特点,有效的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通过几年的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以下是我个人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反思。 关键词:一年级;思维;培养;品质 一、开阔视野 开阔视野是丰富思维的源泉。“任何一本教科书上所编辑的内容都是有限的,而生活是无限的。”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大多是间接的经验,这就违背了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学生知识的获得就僵硬化。诚然间接经验对于人类有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人类文明最有价值的成果得以传承,人类历史得以不断延续,每一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可以建立在前人和他人的基础之上,超越个体生命周期。但这些知识既不来自生活,也不在完成之后直接回到生活中去,真正的体验往往被掩盖。“教育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卢梭主张从直接经验去学习,杜威也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著名思想。一年级作为学生系统接受学校教育的起始年级,一开始就必须让学生以生活为土壤,眼光应更多地投向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最大限度的丰富学生的表象。在这方面,我认为:1、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语言,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在自然界中欣赏和发现音乐的旋律美。让学生倾听蜜蜂嗡嗡、小鸟啾啾、树叶沙沙、流水潺潺等,让学生从中学会领悟大自然的美。2、在家长的配合下,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走向生活,多观察,多了解,多参观,多体验。例如,我经常在周末或假期布置一项开放作业:将你认为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有的学生就会把自己认为有趣的事情画下来,然后讲给我和其他孩子,我们向他提出许多问题,他一一回答我们。这样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和语言积淀,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的好习惯。3、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描摹、再现,使学生的思维宽度得以延伸。小学语文课本中画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插图,我们对这些插图不能“视而不见”,而应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我们可以让学习小组进行讲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然后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班内讲一讲图画上的内容,最后再把你说不出来但想表达的内容画下来。在学生积极地说、大胆地画这样的活动中,让他们充分发挥,尽情表达,使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老师则大力表扬、引导,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注重学科的整合 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科的整合、渗透。比如,教学生学习“花”字,就可以拿来许多种花让学生认认。还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花介绍一下或者把它画下来。学生在介绍的同时进行了扩词训练:红花、黄花、白花、桃花、梨花、杏花、花瓣、花蕊、花枝、花叶、花香等等,学生思维的广度也得以训练。学生在画花的过程中,也不是“单纯的把世界中的事物挪到纸上”,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并积极地欣赏和创造着世界。再比如:有一次我让学生画春风,有一位学生把春风画成黄色的,我笑笑说:“当春风裹着沙土刮来的时候,春风是黄色的。”有一个学生不同意,他说春风是绿色的,因为春风吹来到处都是绿色,于是就把黄色的风擦掉画成绿色。接着,又有一个学生说:“他们都不对,风是看不见的,所以画不出颜色。”于是,他又把绿色的风擦掉,画上一边倒的小草,说:“风有些大,小草都被吹弯了腰。”我给他鼓掌。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呀,我原本准备得很完整的语文课一下子变成了美术课,而孩子们的反应越来越活跃,学生的思维、语言和绘画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科的整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赫尔巴特的统觉原理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心理学基础。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要养成独立思考、独立或协同解决问题的习惯 某一个问题被提出来,这就意味着思维的活性发挥了作用,因此要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比如闭上眼睛想一想或一分钟思考。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时,学生学会了“看见”这个词,我及时引导:“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假如现在你也到了‘弯弯的月儿’上,你会看到些什么?”经过片刻的沉默,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起了小手:“我看见了星星”、“我看见了宇宙飞船”、“我看见了漂亮的嫦娥”……片刻的沉思,使学生的思路开阔,一吐为快。 2、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要打破课堂上沉闷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手、脑、眼、口活动起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也要设置一些具有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作业。在这一方面,我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如“口述见闻”、“模拟角色说话”、“观察说话”等作业。还有一些操作性作业,如:小作品制作、书写绘画、自制学习用品。总之,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认真动脑思考,更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设计,设计要凸显创造性主线。 四、Hands-on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孩子进行大量的动手操作,从周围生活取材,自己动手,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探索和交流。六七岁的孩子可以说是一个“考察家”,让孩子思考周围各种事物和现象,提出一些以观察为依据的思考任务,可以激发孩子进行智力创造活动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游戏、幻想和童话,发展他们的智力,通过体验和讲述,触及孩子的情感和想象,使他们打开通向无边世界的窗口。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和品质的培养要贯穿“以生活为源头,以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耐心的训练和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一年级语文教学的技巧 摘要:作为一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应该用愉快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保持对语文学习的深厚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这样,教师教学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发现、探索,在愉快的实践中体验、感悟,让学生主动学习,老师用爱去鼓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低年级;语文教学; 快乐 ; 语文技巧 ;兴趣 ; 积极思考快乐是生活的主题,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体会学习的快乐。因此,如果教学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习而言无疑是件事半功倍的事。 我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对于我班初入校门的新生来说,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是重要的准备工作,是开户中他们智力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该怎样做,我们都能做些什么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除了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语文课上我们怎样激发学生学好语文呢? 一、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有趣的问题,以趣味来启动他们的思考之门 一年级学生的求知欲不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往往受兴趣爱好的支配,对感兴趣的事物,他们愿意学习,反之则不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将一些抽象的问题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况提出来,是能大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的。比如说:教学一年级的识字这一知识,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孩子放学回家,妈妈问他的你今天认识几个字,字在哪里?这样问题就不再枯燥、抽象、学生的思维就有了一个着陆点,就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二、 多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以动手来促进动脑,以动脑来指导动手 动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体验是相当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一年能的学生愿意动手、游戏是他们的天性,如果能将游戏融于语文教学之中,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注发展,尊崇个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制定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在构建学生的阅读目标时,既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发展需要,更应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个性发展需要,把三维目标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课堂上不但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智力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道德情操、审美素养、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的发展,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完善学生人格。 三、力求以情感人,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的确如此,就像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相声艺术一样,很多人之所以爱听相声,是因为相声能逗大家乐,使人们在乐的氛围中得到娱乐和某项启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也能巧妙地融入相声中“逗”的艺术,如是关注发展,尊崇个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制定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在构建学生的阅读目标时,既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发展需要,更应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个性发展需要,把三维目标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课堂上不但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智力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道德情操、审美素养、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的发展,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完善学生人格。我们教学时让学生在课堂上读字等等,那么就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让一年级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好语文,寓教于乐,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语文可以用阅读激发学生,推举创新。一节好的阅读课绝不仅仅只局限在课堂上,框死在课本中,而应在深入领悟文本意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超越课堂,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入广阔的生活,使学生学会广泛涉猎、大量阅读,学会关注时事、关注生活,从而积淀文化底蕴,增广知识见闻。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胆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理解、体会和意见,也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批判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创新的激情与愿望。一年级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除了教他们识文字和朗读外,还要让他们用方法去解答与图片有关系的问题,并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语文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让学生课内外感怀愉悦,各抒己见,提高学习效力,语文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些教师认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课的专利,其实,多一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高见,除了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同时消除学生学习紧张的情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牢掌握语文知识。 总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循序渐进的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工作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用愉快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保持对语文学习的深厚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这样,教师教学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从而使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语文时,在愉快的学习中发现、探索,在愉快的实践中体验、感悟!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摘 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关键词:合作;科学;指导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更是生本教育下的一种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的激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构建。 教学中,小组合作尤其是低年级的合作应该如何组织实施,才能使合作学习发挥它最大的优势,为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问题的存在,谈谈自己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点滴体会。 一、科学有效的组建小组 要想充分发挥小组的功效,小组的组成是关键。合理的构建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首先,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3人或4人的。如果是每小组四人的,就有1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后进生。三人一组的,就有一名优等生,一名中等生,一名后进生。这样分既能保证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小组之间开展公平的竞争。教师应把学生的个别差异看成自己教学中的资源,挑战自己,提高自己不断的成长。小组合作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而调整,保证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二、及时加强小组长的培训工作 说起小组长,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小组长作用可大了。是老师的左右手、是顺利良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催化剂。一年级的学生基本就是白纸一张,为了各小组能及时完成我布置的任务,解决提出的问题,我对小组长定时加强培训。如:学习汉语拼音时小组长通过我的培训,知道合作学习时不仅要让自己的组员读准音节,读清平舌音、翘舌音、前后鼻韵母、四中声调的变化,还要让他们大胆的读出来,尽管读错了,也要表现出来,让组员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学习小韵文时,不仅要把每个音节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勾画出整体音节、三拼音节、给二类字准确的注拼音,大概了解小韵文主要写了什么,还要积极发言,大胆发言,能把自己的探索、发现,清楚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发言的规则是弱者先说,强者补充。到学习课文时文章比较长了,内容也多了,教学要求相应的提高了,问题也难了。就得让小组长明确第1课时学习课文,首先把一类、二类生字要读准确,词语认会;接着要会分析生字,音节、结构、偏旁、组词、形近字等;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学会求同存异,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教师要对小助手进行及时培训,才能更好地服务老师,帮助学生。 三、及时对小组学习加以指导 在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教师要把讲解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在小组合作时巡视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他们有不会或不懂时及时向组长或老师质疑,教师要重点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引导措施。在合作学习中,要求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欣赏,讨论时如果有的同学出现差错(特别是害羞的学生),同学之间不要相互取笑,应给予理解和鼓励,共同找出问题所在,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及时对小组学习进行恰当的评价 评价学生,无疑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小组成员的评价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1、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每个小组成员不管是性格也好能力也罢,他们都有所不同,有接受能力快的也有接受能力慢的,致使学习结果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时的评价就要侧重于小组整体的表现,学习过程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2、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时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3、提出活动是问题的改进方法。教师要及时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方法,以便更好更科学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4、强化小组学习的欲望和激情,及时进行评价活动。我定期的进行诸如最佳小组长、最佳小组、最佳学习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把整个评价的中心有鼓励个人转向大家合作,使每一位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从而达到由个人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五、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 我面对的是小学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孩,上课习惯差:想说就说,拿出吃的就目中无人的开始大吃,自己根本没有约束力。刚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表现还是学习效率都使人焦虑不安。不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少了,就是比预定的时间长了,有时怕完不成预定的进度就一再的催促学生快点完成,结果学生无法从容的进行学习交流,小组展示时不是后进生答不上来,就是小组配合比较混乱,问题层出不穷,偏离了预设的教学期望,造成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有时候又对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过长了,又出现了打闹玩耍、东张西望的不良行为。在不断的失败不断的摸索改进中,逐渐的把握了合作学习时的关键,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而对合作学习的时间有了准确的预算。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一年级语文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摘 要:孩子由幼儿园升入一年级后,需要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学生刚步入小学,对什么都感兴趣,一年级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如何夯实基础,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关注一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求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在没有任何压力的环境下愉悦地学到知识,掌握知识。 关键词:课堂教学;掌握知识;教学目标;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可见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从学生进校那天起就应该扎扎实实地抓起来,切实关注这几个问题。 一、关注“激发兴趣”,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学生体验求知的愉快,可以提高学生观察思维的敏感性、灵活性,记忆的牢固性和想象的丰富性。?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它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起良好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渗透一些激发兴趣的环节,巧妙设计学习形式,挖掘教材的趣味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诱发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 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唱歌,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讲故事、唱儿歌来“激发兴趣”,激发兴趣环节的设计要适合儿童的特点。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选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寓言、故事、史料、身边实例、自身感受和时事热点等创设一定的情境,或者在课堂中穿插一些精心设计的小游戏,引导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没有任何压力的环境下愉悦的学到知识,掌握知识。 二、真正认识每个字 儿童机械记忆能力强,一年级的课文又短,一篇课文读几遍就会背了。但会背课文并不代表会读课文,一部分孩子读书时眼睛并没有看着字,捧着书好像在读,实际上是在背。把文中一段话、一句话或一个字抽出来让他读,他就不会了。教师要对孩子强调,读书时眼睛要看清每个字。个别认字能力特别差的学生,允许他用手指着读,以后再逐步做到不指读。课后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拼音读物,日积月累,就可以认识大量的汉字,为今后的大量阅读做好准备。 三、写字基本功的培养 我们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字都写不好,很多字不按笔顺写,这和一年级初学写字时没养成好习惯有很大关系。一年级学完拼音,刚学写基本笔画时,就应该细细指导,严格要求。每一笔画起笔、行笔、收笔都要慢慢教。一些难写又容易混淆的笔画,如竖弯钩、横折斜钩与横折弯钩等更应重点指导,甚至手把手地教,让人人都过关。基本笔画写规范了,以后写字就容易写规范了。学到写字时,语文课堂上、早读课上,教师都要让学生多读字的笔顺,牢牢记住笔顺,写每个字时严格按笔顺写,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注重一年级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的培养,只有端正坐姿,执笔规范后,才能写出端正、匀称的字,重点指导23种基本笔画,让学生认真观察汉字的运笔方法、间架结构,从“摹”到“临”,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从而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说话能力早培养 一年级教学应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但不能单纯强调识字,而忽视说话能力的培养。一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但肚子里的词汇并不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说出通顺完整的一句话、两句话,渐渐地说出一小段话、一大段话,有了说的基础,将来写话、作文就不怎么困难了,就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这样既能使学生有了读书的动力,又能保证每个学生训练说话的时间。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大,所以首先应加强说话训练,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开展讲故事大赛等,要让学生敢说、想说,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语文书上每一课都有非常漂亮的插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训练儿童的说话能力。 五、关注“个体差异”,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学生的个体差异注定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学习效果的差异。同一时间、同一内容讲授完以后,班级中总会有一些对新知识理解、掌握不够透彻的“学困生”,这一现象在低年级孩子中显得尤为明显。因此,在一个班里面,老师经常不经意地就从学生中分出了后进生或者叫“差生”。其实“差生”并不姓“差”。在教学中,尤其我们一年级的教师,要改变自身偏见的认识,要改进教学策略,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在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别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真正做到教学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坚持分层次教学,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落到实处,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发现、及时弥补,巩固新知的同时,注意适当安排一些以往旧知的练习穿插其中,让学生在练习中时刻回忆旧知,从而加强记忆,减少遗忘,让我们的学生永远站在所学知识的同一起跑线上。我们老师都要有诚心和爱心,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使学生感到温暖,真正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六、关注“合作意识”,从小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合作意识的培养简单地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教师同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和文字,还应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关键词、精彩句子以及文章的内涵。第二种合作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这时,学生就会成为完全的指导,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广泛应用,可以让一年级的学生小组合作去尝试搜集一些信息资料,让各小组分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让孩子们在合作中相互促进,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后,课堂就变得容易、生动了起来。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对一年级语文教学启蒙的相关建议 【摘要】一年级的小学生,仅仅有在幼儿园与学前班受到的语言文学教育仅仅是读写汉字、背诵唐诗宋词等的浅薄基础,刚刚进入小学,并没有形成各种学习习惯,上课依然爱贪玩、思想不集中,常常做一些小动作,不认真听课。这就需要我们来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发现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从而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提高我们的课堂质量以及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启蒙教育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和学前班里对语文并没有太多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也没有养成,对于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启蒙他们对语文的学习是我们对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教育最重要的必经阶段,只有这项启蒙工作做得好了,才能令学生在以后都能够喜欢语文,并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不贪玩不做小动作,这样我摩恩的课堂效率便会更高,以下便是本人对一年级语文教学启蒙的一些相关的建议。 一、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 无论做什么事,开端都是最重要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最重要的开端也是一年级语文启蒙教育,而在我们的一年级语文启蒙教育的课堂中,最重要的开端便是营造一种令学生喜爱的、愿意去配合老师认真听课的氛围,我们可以在课前利用一些多媒体动画、卡通图片或是动画录音等来营造出本节课堂的所学内容的氛围,这样学生便能跟随这些动画、图片或是录音来进入到角色中,就会在之后的课堂学习过程中认真听课,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这样一来我们本节课的开端便达到了想要的目的。而对于那些多媒体动画、卡通图片以及动画录音的运用,我们可以设定出学生最喜爱并且热播的一些卡通人物,作为本节课的学生的导师或是陪他们学习的朋友,利用动画人物要求学生去学会需要掌握的内容,或是在学习一些动物的名字的时候,可以利用录音播放动物的叫声,并找出相应的动物图片去让学生认识这种动物,再比如学习公园及公园里的相关设施的名字的时候,可以利用大的公园示意图来引导学生们“逛公园”,边逛边学,这样一来,学生们便在娱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可以掌握这节课所需要学的内容了。 二、使用儿童拟人化语言 著名的德国戏剧家莱辛曾说过:“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更何况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依然拥有着一颗童心,儿童的好奇心与对任何事物的兴趣都是最浓厚的,而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才会有想要学习的求知欲。我们便可以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可是,据经验,一年级的学生不想搞年级的一样听话,他们注意力容易被别的事物带走,自制力不够,仅仅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我们作为他们的语文启蒙老师,我们教学的语言一定要去精心准备,认真设计,多用一些亲切、活泼、生动、易懂的词语,用儿童化拟人化的语言,比如,我们可以称黑板为黑板先生,粉笔为粉笔姑娘,拼音为拼音宝宝,文字为文字小朋友等等,而做一些找同义词反义词的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帮喜羊羊找他的朋友(同义词),或是帮喜羊羊找出哪个是灰太狼并把他消灭(反义词)等等,这样以来,小朋友的兴趣与善良一定会驱使他们的兴趣,认真的找出同义词反义词的。若是哪个学生找不出来或是找错了,我们可以用儿童的语气比如:“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我们的某某小朋友一起为喜羊羊报仇啊?”鼓励别的学生帮他们找,而学生找到的并且正确的,我们一定要多做鼓励。教师使用儿童拟人化的语言不仅能令学生产生好奇心以及浓厚的兴趣,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加信赖老师,听老师的话。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现代化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普遍的教学方式,可是我们利用多媒体并不仅仅是做课件,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视频、动画以及科普知识等,这样子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会更加了解更加熟悉,不再局限于陌生的字、词,而是懂得了所学字、词是建筑物,动物、或是植物的名字。这样就会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了。 四、布置有趣的课堂作业 我们以往的课堂作业都是些抄生字,识字、词以及默写字、词等等,这样学生只会拿这些当做是最为头疼的像魔鬼一般的字、词,而若是我们把这些作业转换为级几个人合作制作一套生词卡,或是你画我猜这类的游戏来进行的话,会比以往的布置繁重的作业更能有效的反馈本节课学生的收获,对于他们需要掌握但是没有掌握的一些字词,他们自己会由于在游戏中失败而明白自己的不足,更是对这些字词加深了印象。不仅如此,这种游戏类型的课堂作业更是让学生从在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便学会团队合作,培养出他们的团结精神。 总结 对于一年级的语文启蒙教育,因为这关乎着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习惯与学习成绩,我们身为教师责任很重大,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对一年级语文教育的启蒙工作。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一年级语文教学如何利用40分钟做到减负提质 学习,肯定得有一定程度的负担。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我们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做到“减负提质”,这是我们教师面临的一大课题。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不少教师采用题海战术,固然,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却大大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把学生向“书呆子”引导。尽管素质教育提倡这么些年,“减负提质”提出这么些年,还有一部分教师的思想和做法没有转变过来,或者说是还没有找到转变的方法。万事开头难,笔者现在就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40分钟做到减负提质说说自己的一些做法及想法,以期和同行商榷。 一、精心备课,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准备 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性的一环。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要求,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切和学生的实际。教师在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教学的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透彻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明确教什么、怎样教、怎么学等。决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用参考资料代替自己钻研教材。教师还应注重了解研究所教学生的特点,不仅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理解能力,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及习惯等,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使短暂的课堂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于产生大于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学生由于识字少,读书的语速很慢,仿佛是在“数字”,听惯了中高年级学生的朗读,再去听他们读心里很着急,我也知道朗读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那怎么办呢?首先是范读,让学生听老师读,在备课时仔细设计自己的范读,然后让学生把容易读错的字主音并做上记号。当学生朗读有进步时及时给予鼓励,当部分学生快速地背下这些优美的句子和段落时让他们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说自己是如何背下来的,看看他们的方法是否科学和有效,是否值得大家学习,慢慢地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天天进步! 二、要注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一年级的学生只有20分钟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听讲,老师要注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创造出融洽、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双方尽快地进入智慧交流的状态,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必须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倾注极大热情,用最简洁的语言提高课堂效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切实实现课堂教学中“主角”与“配角”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也就是说要缩减教师“表演”的时间,多给学生时间思考,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探索,才能跨越模仿,提高效率,发挥个性,走上创造之路。同时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好课堂中出现的意外问题,做到保护学生积极性与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相结合。 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最终不需要再教,光有教的主导性、积极性,而没有学的主导性、积极性,可以说这种教是失败的。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造,使他们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过程中积极思维的能力。然而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是忽略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是更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我们可以本着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如果老师真的放手让学生看书,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是能自己看会的。学生不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小组不会的大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老师再讲。这样,把学生个体的自我思考、学生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反馈及时地加以沟通和联系,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多通道的信息交流网络,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互补,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和整合过程。 一年级学生大多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课前预习,没有自学的能力,因此,老师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抓住预习的内容,把握重点从而为课堂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合理布置课堂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作业,有助于学生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靠,把技能练得更纯熟,从而为继续学习创造条件。而课堂作业,应该是检验和巩固课堂学习效率的有力武器,不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压力,甚至是个别后进生的巨大包袱。因此,课堂作业必须要有实效性, 我们应该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作业有趣点、开放点、有层次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收获,把作业当成“甜饼”,让他们在作业中也体会到无穷的乐趣和成功感,而不是学习的负担。 总之,要想向40分钟要质量,首先得精心备课,其次要注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第三,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最后要合理布置课堂作业。只有做好、做实以上四点,我们才能做到减负提质。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 【摘要】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特点,明确训练目标,综合运用,学生逐步熟练掌握朗读技巧,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关键词】兴趣 基础 指导 评价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方式之一,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所承载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特别要求语文课堂要“以读为本”,“朗读能发展学生思维,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让学生不断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促进理解,增加感悟。而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达到真正喜欢朗读,并在朗读中感悟,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一、以兴趣为先导,感知魅力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乐意去认真投入地朗读。小学生是培养兴趣爱好的最佳时期,只要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十分专心的去做某件事情,朗读也不例外。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地领略文章的思想情感,但这个阶段也是人一生中记忆最好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如果只是一味的整齐读、大声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鼓噪、乏味、单一,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却只是停留在“声音”上,不能声情并茂的表达,因此也达不到朗读的要求和效果。有时学生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的用情景交融去具体感知和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因此提高朗读的表现力、感染力、努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深切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 二、注重字词,精心指导 指导一年级孩子有情有趣的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很费事的事。初入小学的宝宝们识字量不大,句子读不通,字词读不准,所以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字词段的指导需要逐步进行。 读字。首先,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语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圆润,字正腔圆。学生在朗读句子时,有时难以区分平翘舌、前后鼻音,比如:“草丛”,学生在朗读中时容易读成翘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帮助学生及时正音,切实做到学生讲字读准,进而形成习惯。 读词。指导一年级宝宝朗读时,读好句子的词语是尤为重要的。词语是朗读的基础,同时读好词语也对理解句子和段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星星”“妈妈”这样的重叠词出现在句子中时,要指导学生读准轻声;“石子儿”“小腿儿”出现这样的儿话音时,要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 三、丰富的读的形式,在读中感悟 有人说:“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的确,有了语音,书面语言才有了活力,才有了跳跃着的生命,才能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慢慢内化成自己有序的语言。 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打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他们进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我听过一位教师的公开课,这位教师导入新课后就先让学生坐端正,眼睛看着老师,小耳朵仔细倾听老师的朗读。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结束后,学生不约而同的响起了掌声,并交流了自己听到的内容。记得有一位美国语言学家研究发现:人们谈话,35%的内容是靠单纯语言表达,65%是靠伴随语言(主要指面部表情及手势等动作)表达。可见,讲话者的伴随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多么巨大。讲话如此,朗读当然也不例外。 对比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比如在学习《数星星的孩子》这课时,我出示了一张满是星星的夜空图片,让学生说说天上的星星像什么,学生在朗读“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夜空中”,学生能够在朗读中不断的替换词语,将“珍珠”换成“水晶、露珠、钻石…”。通过对比读,学生了解到了朗读句子,感知句子中的词语可以采用相似的词语替换,从而对满天星空的感受更美了。 领读。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自然然地受到熏陶,且能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比较难读的文章后,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这时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领读这种训练形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和声调,读好重音和语气,通过反复训练,可以使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字,字字读准;不重复,不破句,句句读通。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地会有提高。 分角色读。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一个奇怪的问题》《谁的本领大》《筷子的传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比如学习《谁的本领大》这课,学生在表演读中能将手的“傲慢”“愤愤不平”,嘴巴的“火冒三丈”“跺着脚的样子”表演的淋漓尽致。 评价读。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我在上《美丽的小路》,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我评道:“呀,这个,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多聪明的老师!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 其实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还有许多形式,比如:想象读、比赛读、合作读、轮流读、自由读、配乐读等等,课堂上不断丰富朗读的形式,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朗读的兴趣。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特点,明确训练目标,综合运用,学生逐步熟练掌握朗读技巧,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课堂评价论文: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 作者认为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以下特征: 1、形成的而非终结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的是学生的课堂回答与教师预设的答案吻合的程度,而对学生的思考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而发展性课堂评价虽然也注意到学生答案的正确度,但更重视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发展、推理与创新能力的显现。 2、多元的而非单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简单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追求答案的一维性和纯知识化方面,运用单一的评价手段与方法,评价显得苍白无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性的课堂评价则强调丰富性原则,从多元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评价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评价的标准是多重的;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 3、互动的而非单向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以绝对裁判者的身份来评判学生,主观色彩过浓,使学生难以获得客观的评价,也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严重对立。而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注重评价中的互动,以使学生的心灵世界产生强烈的共鸣。 4、发展的而非奖惩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以奖惩为主要目的,视奖惩为引起学生重视教学和使学生课堂表现更为优秀的法宝。而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相信学生的判断能力,承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立价值,尊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尽管偶尔也会使用一些必要的奖惩,但它的本质特征是发展的而非奖惩的。 5、动情的而非冷漠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分注重客观性,由冷静变为冷漠,学生不能从教师的语气、语调、神态、动作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待。而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则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强化情感的因素,学生能够从教师情感化的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态势语中,充分领略课堂教学的乐趣,感受老师的澎湃激情和殷殷期望。 课堂评价论文:分析美术课堂评价的误区 摘 要: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不断总结积累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研究,还可以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缺少了正确有效的评价,从而让孩子听得云里雾里,结果未能达到课堂预期目标。要避免话语啰嗦,追求精练,避免同学之间的横向比较,避免平淡,追求个性,避免哗众取宠,追求实在。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 评价 误区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不断总结积累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研究,还可以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虽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但如果在课堂中一味注重过程而忽视结果,那也是很遗憾的,尤其是美术课中,一些课堂一味追求推陈出新,从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有效课堂的正确理解。美术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及熏陶的过程,要让孩子从中感受美、创造美并懂得美。而正因为课堂缺少了正确有效的评价,从而让孩子听得云里雾里,结果未能达到课堂预期目标。我认为,在美术课堂中要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应避免以下几个方面: 一、避免话语啰嗦,追求精练 有些老师在课堂中相对比较啰嗦,话特别多,而且也没抓住重点,半天下来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尤其是在评价中,对孩子的作品,说了半天也没搞清楚是肯定还是否定。这也许正是鲁迅先生说的“中庸之道”,关键是孩子接受了老师的评价后不知是喜是悲,一副无辜的表情。记得有一次在听一位老师执教《彩蝶飞飞》时,老师是这么说的:“你的蝴蝶很漂亮,特别是翅膀很大,花纹很漂亮,不过这只蝴蝶的样子是不是太怪了?不太像!”说完孩子一脸沮丧。其实这位老师的话语稍作整改就好多了:“你的彩蝶很不错,如果形体上把握得再好些就更棒了!”同样的意思这次听起来就舒服多了,也精练了不少,孩子对美术课也会越来越喜欢。 二、避免同学之间的横向比较 小学美术教学应尽量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测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课堂评价中,除非必须使用,否则教师要尽量避免同学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免打击部分同学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正确的评价对学生可以起到促进、改变、激发、稳定学习态度的作用。 有一名学生在完成《我所知道的职业》这一课的作业时,画的是篮球运动员在投篮,我猛然想起他在前一课《我喜欢的体育活动》的作业也是篮球运动员在投篮,我把他的两幅画比较了一下,发现几乎没有差别。学生紧张地看着我,以为我要批评他“没有长进”。我却笑着对他说:“你看,你后一幅画中篮球运动员的眼神比前一幅更加生动,体现了篮球比赛的激烈,有所进步。如果能把运动员的投篮姿势改变一下,我想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你可以试一试。”学生松了口气,又拿出一张作业纸认真地画起来。 课堂评价以纵向比较为主,可以使每个学生身上的进步之处、闪光之点被尽可能地发掘,使每一个学生充分体验成功和创造的快乐,对自己充满自信。在尊重学生个性和努力的前提下,要巧妙地指出学生作业中的欠缺之处,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可发展的方向,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与改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持续探索的愿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不断被调动,个性及能力将得到充分发展。 三、避免平淡,追求个性 孩子需要新的事物、话语去激励他,让他们有新鲜感。而课堂中我们自己总会不厌其烦地说那么几句:你真棒!你的回答不错。……没有任何针对性的话,老师麻痹,连学生也麻痹了,他们好象能料到自己的回答肯定会得到老师的这些评价。在一次校级美术课堂上,我细心地聆听着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其中说“对”的有20个,“很好”有11个,“你的作品很棒”有10个。这些数据让我自己也很震惊,如果我是学生的话,对老师的评价会作何反应呢? 四、避免哗众取宠,追求实在 课堂中老师为了课本需要把自己装扮得像个舞台演员,让孩子的目光停留,再要求学生也是如此,结果孩子看老师表演,不注重课堂中的技法技巧,轮到孩子时不知从何下手,最后结果什么也表现不出来,让大家都像群众演员一样走过场,老师也不知从何说起,这都是安排不妥造成的,最后草草收场,毫无实在性。有些课堂又追求现代化媒体操作,把学生的作品制作用相机拍摄下来,让学生来评价,有些的确说得不错,而一部分是看着图片着迷,没有实际意义。 评价是为了让孩子提高,如果它只能作为教师课堂中的需要,那是不完整的课堂,而且也绝对不是有效评价的追求,我们应该从美术课的有效性出发,认真走好每一步。 课堂评价论文: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所谓课堂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诸因素及发展变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一、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局限 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即一堂好课的标准,往往以教师教作为评价对象,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忽视了学生发展这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新的形势下,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日益显露:评价功能过于注重其鉴定性和终结性,不具有教育性和发展性;评价标准和方式过于片面;评价主体过于单一等等,这种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桎梏。因此,确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势在必然。 二、新课程理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确立 而新的形势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纲要》内容)简言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确定是保证进行准确、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也是使评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评价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应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品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人。二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现代教学观: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发展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活动和交往的观念;尊重学生个性独特性的差异观等。 2.有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标准的有效性。评价的有效性使评价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就是指所确立的标准符合课堂教学的特点,能够体现现代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并为从事具体课堂教学的人员所认可。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应做到:一是应反映既定的教学目的;二应体现课堂教学内在的规律;三应体现课堂教学自身丰富多样的个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3.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不可能用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来框定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一个标准不可能涵盖众多复杂的教学行为,因此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开放性。这样不仅为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具体掌握标准留有一定的余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更为重要的是它应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4.可行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满足当前社会的迫切要求,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更多的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评价标准呈内隐状态,因此评价的可操作性就显得特别重,否则再好的评价标准也得不到真正的实施。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 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在判断课堂教学质量高低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很重要。现代课堂教学目标应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1)应将学生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自我调控能力、与人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3)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4)现代课堂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反映语文学科的特点。 2.教学条件的准备和学习环境的创设 教学条件的准备和学习环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教师应正确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避免传统教教材的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 (2)学习环境的创设应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 (3)应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 3.教学过程 现代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应体现这一特点: (1)教师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拓展其发展的空间。学生应全程参与、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并且能采用多种方式参与课堂教学。 (2)教师能通过师生和生生互动,促进相互间的充分交往和情感交流,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教师应创设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情境。 (3)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活动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问题的新颖性、提出问题的语言和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质疑问难,抓住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以及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4)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享受体验成功的愉悦。 (5)课堂教学过程应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承认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 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 4.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依据就是教学效果的检查。可以从三 个方面来体现: (1)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发展。 (2)通过知情交融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喜悦。 需要说明的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只是从几个大的维度着手,更重要的是种评价思想。它从宏观层面,从课堂教学的共性出发,对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另外,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应面面俱到,并不是上述维度都必须体现每一堂课中。课堂教学评价还应该考虑面向不同层次的问题。如低中高年级的教学标准应有所区别等。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设计 附表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序号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A级标准 1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确定和体现 能够比较准确地体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课程的理念,比较有效地使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与教材编制的基本思路有机融合。能够全面、具体、科学地体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按照“三个维度”比较准确地制定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形成的培养目标,突出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教育目标。 2 教学准备和环境创设 (2)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3)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4)教学反馈和评价内容的选择 根据学习内容组织和创造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条件。注重直观、趣味、形象生动,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资料,利于学生的体验、探究、反思、表达和创造等活动。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等。选择适当的教学反馈、评价内容及形式,通过学生学习成果的交流展示,对学生客观地评价。 3 学生活动 (5)多种方式的学生参与(6)自主合作学习的体现 学生能够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如游戏、模拟、角色扮演等。学生能够自主和合作学习结合,学习过程探讨交流充分,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4 教学策略和方法 (7)体现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学习(8)体现师生相互学习、合作学习(9)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 教师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注意引导组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学习计划。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师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适当点拨,指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讨。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教学中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围绕这些内容组织和指导学习活动。 5 教学效果 (10)学生能力方面的效果(11)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发展性和生成性,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态度获得和知识的积累不断提高。 附表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 序号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权值 等级或得分 1 教学目标 ⑴ 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注重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养成以及能力的提高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的获得。⑵ 具体、明确、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反映语文学科的特色。 2 教学设计 ⑶ 正确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材内容的取舍、与整合。⑷ 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⑸ 教学设计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⑹ 教学设计有序、恰当,重点准确、难点突出。 3 教学策略与方法 ⑺ 通过体验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⑻ 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⑼ 采取活动探究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教学能力 ⑽ 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较强的课堂教学机智。⑾ 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教学语言应规范、精炼、生动,教态自然大方。 5 教学效果 ⑿ 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发展。⒀ 通过知情交融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和社会性的形成,重视师生、生生间的充分交往和情感交流。⒁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喜悦。 课堂评价论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点滴思考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和带有明确指向性的评价理念: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要改变过去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努力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进行,甘肃省也即将进入新一轮改革之中,因此有必要提前去思考高中历史学习评价的变化,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1、全面实施课程标准,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领高中历史课教学,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2、突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历史课教学规律,利用历史学科特有的人文教育的素材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在成长中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引领课堂教学,推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贯彻新课程理念,全面落实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和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艺术性。 4、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平台,通过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激励和促使教师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学术研究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1、对教学目标的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有对教学目标的评价。 (1)教学目标要全面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不全面,实际上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的追求不全面,或者对某方面目标的追求有所忽视。 (2)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学目标是否合适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要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改革历史教学评价标准,其目的是引导历史教学向符合教育科学,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方向转变。 (3)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就好开展,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就容易实施。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案在实施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甚至无法按原定教案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必要的,有教学目标可以规范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有计划、有步骤的按照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教学活动是双向的,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由教师单方面来进行的。一旦激活了学习的主体,由我来教你来学,变成了我要学,我要主动探索,主动提问,主动刨根问底。因此,教学目标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调整或重新考虑。关键是这种修改和变化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高尚的、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2、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要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共同完成。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应当分开。不然,在强大的教学传统的影响下,很容易用评“教”代替评“学”。 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首先评价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是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情境。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和调控就应该向有利于每个学生发展的方向来进行。就应该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在实践中学习。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是启发和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方法。现在,我们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展现和形成,需要有一种充满矛盾的、可以使思维活动启动的新情境,需要具备一种开放、进取和无所畏惧的心态。这种心态只有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动质疑、探索,经常受到鼓励的情况下,才容易形成。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通过教学要实现发展的一方。课堂评价是过程性评价,主要不是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当堂记忆程度。对学生课堂评价的最重要标准应该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可以考虑从三方面来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一是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广泛性;二是思考问题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三是围绕教学问题的交流互动。3、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首先要考虑各项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此外,还要考虑课堂气氛的宽松度、融洽度和师生的精神状态,因为这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师生兴奋、进取、积极的精神状态是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思维活跃的表现。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1、课堂观察法。进行听课活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观察。对学生学习的观察有五个维度: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也有五个维度: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 2、访谈法。对学生、教师的调查访谈是一种有明确评价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3、测验法。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拟出一定的题目,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检测,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所得及教师教学的效果。 4、问卷调查法。依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问卷,了解各教学要素的实施情况及达到程度。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要尽量简明,具有可操作性。 总之,历史素质教育呼唤全面评价,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只有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才能使历史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课堂评价论文:发展性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与评价策略 一、发展性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基础教育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其指向是在于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过程。在追求这种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将课堂教学的评价定位为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其价值取向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概括起来讲: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很显然,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机制立足于改变以往“以教论学”的弊端,试图建立新的“以学论教”的体系。 二、发展性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当赋予课堂教学“评价”以双重意义:价值判断和定向激励。我们认为: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和改进教学,因此,发展性课堂教学应该是诊断性、形成性、建设性的。这种评价,不仅要对课堂教学的价值作出判断,而且要为课堂教学的增值建言献策。它是一种着眼于明天、侧重于发展、有利于改进的评价。有位学者指出:评价不是手电筒,不是棍子,而是路标,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指明方向,寻找课堂教学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增值的途径。 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认真反思和研究的问题:为什么乐此不疲进行这种评价的多数都是教学的管理者或教研人员,而大多数教师却态度冷漠,甚至无动于衷?这是因为它过分强化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外在管理功能,甚至把它作为对教师进行鉴定、分等的工具。事实上,没有给予教师应有的安全感与自尊感的教学评价,是不可能实现改进教学过程、帮助教师提高的目的的。课堂教学评价一旦脱离了这一根本目的而去追求其他功利性的社会价值,就会造成种种教学上形式主义的泛滥。 目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虽然也大力提倡教师参与教学评价,但教师的自我评价同教学管理人员和教研人员的评价相比,大多处于次要地位,显得无足轻重,教师没有真正参与到评价之中。由于评价机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校评价组的评价大多也是“中评不中用”,评课人用固定的思维方式逐一列出许多优点。诸如“教学目标明确”、“过程安排合理”、“渗透学法指导”、“教态亲切自然”,等等,形式主义的东西多,评价内容停留在课的表层,即教师的教学技能和驾驭教材的熟练程度,对改进教学、促进教师提高帮助不大。 三、发展性课堂教学的评价策略 1.确立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评价活动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关键是要建立以教师自律、自贞、自得原则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为本位的自评制度。律:约束。贞:坚定。得:获得、提高。自律、自贞、自得,即自我约束、坚定自信、自我发展。这里的自我约束,着重在自我反思的过程和效果。 同课前必须认真备课一样,课后反思也应成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方式与行为习惯。这种实践反思是开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的源泉,也是教师责任感与进取心的本质表现。有教育学者断言:写一辈子教案未必有成就感,但坚持写三五年教学后记就能成就一位教师。写“教学后记”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评价。事实正是如此。笔者在《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设计》一文中提出了“教学设计的反馈”的建议,方法有:①自我评价;②学生反馈;③同行交流……所以,与其忙于检查教师的教案,不如用心建立与健全重在实践反思的教师自我评价制度,营造教学研究与交流的良好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欲望与要求,促进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2.课堂教学评价要摒弃形式主义与盲目量化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只是提供了观察这种发展的参照系,或者说只是说明了这种发展的丰富多样的可能性和各种线索。对具体一堂课的评价不必刻意求全,重要的是把握课堂教学的灵魂,审视其成功与不足,追寻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可行的办法或建议。 对课堂教学评价采取评分的方式,无论其客观性还是科学性都值得商榷。因为所谓课堂教学评分标准本身首先就值得质疑:①它赖以确定的权度是否有客观的根据?②评分标准的指向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多少关注?③它是否导致了课堂教学人文内涵的流失?其实,这种评分并非是课堂教学真正的定量评价,因为课堂教学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不是都能定量评价的。摒弃形式主义和盲目量化,才能走出课堂教学评价的误区,赋予课堂教学评价新的活力。 3.作为课堂教学的他评者必须转变观念、摆正心态 以往的课堂评价都以他评为主,而不关注教师对外在的评价的许多期待,造成评课者同教师之间在改进课堂教学方面认识上缺少共识,心理上无法沟通。须知这种“他评”固然有其作用,但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因为他不能代替教师去教,也不能代替学生去学。在教育价值的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的今天,任何他评者都需要重新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才可能继续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否则,老以“正统”、“权威”自居,不去顺应当今课堂教学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不去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仅不能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促进者,反而会成为改革的阻力或绊脚石。实际上,课堂教学是否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有最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任何他评者都应当观察和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体验,才可能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经验的制约,对课堂教学作出比较客观、中肯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是热情、鲜明、坦诚、宽容而又无私的。 4.重视评价过程的周期性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为区分优劣,往往听课、下结论所用时间较短。一堂课、几堂课就可以给予肯定或否定。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改变了评价对象被动受评的局面,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通过评价活动不仅使评价对象深刻理解教学活动,从而深入谋划和构思教学活动,同时还提升其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 正是由于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对评价对象的培养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是呈周期性推进态势的。评价的基本程序为:评价双方共同协商评价目标、确定评价计划、收集评价信息、实施评价、指导反馈。这样经过多次循环,形成螺旋上升之势,从而完成培养的过程。 评价活动呈周期推进态势,不仅使评价对象能深刻了解教学过程,也使其了解评价过程,从而学会自我评价。因此可以说,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也是一种培养教师的良好方式。 课堂评价论文:音乐课堂评价成为永久跳动的音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情绪去积极学习。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时刻关注音乐课堂的评价,抓住课堂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情绪积极学习。 1.注重多元评价,科学把握评价方法 《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教学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体现出多元的评价方式的重要性。 1.1 恰当运用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最大特点是它的着眼点放在过程评价上,关注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的表现与参与性。在小学高段的音乐课堂中,我想我们老师都有一些困惑:很多学生在音乐课堂里不愿意唱歌,也不愿意举手发言,不再有大胆的表现。虽然很多学生心里知道答案或是有你要求的东西,但他们都不再像低段时那么积极,部分学生上课总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于是,我制定出了"音乐课堂平时成绩记录单"的方式,以此来激励学生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同时也能管束学生的纪律。通过学期前规定好各种加分或扣分情况,每位组员都清楚了在音乐课上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每节课后得分多的同学眉开眼笑,扣过分的同学则很难为情。一时间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查找资料上交者多了,而课上捣乱的学生少了,开小差的同学往往只需一个眼神就马上收心了,我与学生的交流的时间更多了,内容也更丰富了。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在记录单上留下了脚印。 1.2 科学使用激励性评价。"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从教师的及时评价中能得到满足、自信和鼓舞,继而不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如: 师:请问哪位同学能回答一下《小白船》这首歌该如何换气? 生1:两小节换一口气。 生2:四小节换一口气。 师:四小节换一口气是对的,不应该是两小节换一口气! 这样的评价,或许会给第一个学生带来一点伤害,或许他从此就不愿意再举手回答问题了。但如果教学者注意一下自己的语言艺术,换一种方式来评价,如: 师:两位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真不错!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看看哪一种方法会更适合这首歌。 这样的评价首先肯定了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好的,再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与感受,来体会哪一种方法比较优秀。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引导学生们去自主探究地学习并带领学生用优秀的学习方法,去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 2.把握时机有效评价,激发学生潜能 对于动态生成的音乐课堂教学,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段,通过巧妙地评价处理课堂的意外情况,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 2.1 把正面评价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小学音乐教学往往是由学唱歌曲、唱游表演、部分作品欣赏等若干环节优化组合而成,而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能力,都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好些,有的则舞蹈好些,教师要能注意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关注学生的一切表现,随时随地发现,挖掘他们的优点,给学生适时适地的鼓励、评价。学生在课堂上从老师的及时评价中得到满足、自信和鼓舞,继而不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2.2 润物细无声,暗示纠错评价。对于一些不守纪律,爱捣蛋的学生,要及时地注视他,或轻轻摇摇头暗示他纠错,这种评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能让他明白他做的不对,促进他改正。 3.通过权利反转,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 无论是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挫折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等等,要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评价的主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1 通过学生自评,充分认识自己。学生通过自我参照、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评价、参照他人的评价进行自我评价、通过与同伴的比较进行自我评价等等。每一个学生其实都会对自己作评价,在上课时我们可以经常性地问问学生: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你觉得自己唱得怎么样?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让他们勇敢地说出自己的优点,承认自己的不足,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负责的态度。 3.2 通过学生互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从别人的长处中得到学习,将自己的优点展示给别人。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往往会激发出学生无穷的学习动力,当自已的优点被同龄人所认可时,他心中的那份满足,也许远远超出教师对他的一句赞扬。 通过互评,培养学生对音乐独到的评价,评价出学习中的优缺点,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意识、自信心以及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支配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学生相互之间探讨、评价,会让更多的人有相互交流、相互表达的机会,促进了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 总之,通过科学的、合理的、恰当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自身的音乐潜能。我们教师要学会“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意见”,走到学生中间,走到学生的心中,恰如其分地给予评价,满怀希望地给予鼓励,为我们的学生构建一方和谐、融洽的音乐课堂教学空间,让学生遨游在自由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让音乐课堂评价成为音乐教育教学永远跳动的音符。 课堂评价论文:中学课堂教学评价初探 摘要:中学课堂教学评价随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而日趋多样化。本文依据现代教育理念下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原理,根据实际需要的、多角度的评价方式对中学教学评价系统中的主体与客体进行了全方位的讨论,认为中学课堂教学评价依靠的标准应该是适合被评者特点、能满足其未来发展需要的。 关键词: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现代教育;多样化 1 引言 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价值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和方式,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多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所进行的评价。它是一项不断地发现、判断和提升课堂教学价值的活动,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一直受到教育决策者、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学课堂教学评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90年代以来出版的教学论和教育评价方面的专著、教材,也大都对中学课堂教学评价作了专门的论述。在这些文章、书籍以及具体的评价方案中,体现出我国中学课堂教学评价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基本上用的是一套模式:确定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一套评价量表,由特定的个人或群体对某教师的一堂课进行打分,然后综合统计,计算出总分,取得一个评价结果。但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教育问题,涉及到诸多因素,这一追求客观化、数量化的评价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此外,以往对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大都只关注对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重新构建,而对其他的方面所做的研究比较少。本文旨在梳理国内外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成果,从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主体与客体、标准、方式与方法等方面,深入探讨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多样化,以求促进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践,使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更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 2 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三个多样化 目的多样化:在教育评价目的的研究中,泰勒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和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占了主导地位。泰勒目标导向评价模式的核心是评价目标达到的程度,把预定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而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是把模糊的教育目标变为具体、可操作且可进行评价的目标。另外,斯克里芬也提出了目标游离式评价。他认为实际进行的教育活动,除了收到预期效应外,还会产生各种“非预期效应”。他强调,这种非预期效应的影响有时是重要的,而在目标评价中却得不到反映,所以他提出目标游离式评价,这种评价不受预定的影响,促使评价者能注重更为广泛的可能结果。在我国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践中,受这些教育评价理论的影响,发展了相应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概括起来有三类:以奖惩为目的,为实现教育管理而进行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性中学课堂教学评价;以诊断、改进教与学为目的,为教学决策服务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 主体与客体的多样化: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客体解决的是“谁评”与“评什么”的问题。评价主体是指评价的组织者、实施者。要保证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公正和有效,必须确保评价主体人员构成的客观性。在传统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主体一般只有两类:一是处于教学实施者地位的教师;二是处于教学管理者地位的教育行政管理领导。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评价,其评价主体是多元和立体型的,应包括直接参与教学的教师和学生、领导和同行、骨干和专家、社会和家长。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和直接责任者,毫无疑问是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在开展形成性评价时,必须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成为教师的一种自发行为--可由教师本人去组织评价者、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把评价结果直接用于总结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发挥其主体作用,还应表现在其参与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制定。在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设计、研究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教师代表参加;在评价方案的初稿完成后,应让广大教师参与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最终形成评价方案。教师参与评价方案制定的过程,也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同时,让教师参与评价方案的制定还可有效地消除教师对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抵触情绪。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知识传授的承受者,应该发挥其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作用。这种主体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1、学生能积极地参加教师或学校组织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活动;2、学生能随时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很显然,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后一种方式种表现得更充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使得这种评价方式成为可能。已经研制成功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系统应用于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评价终端选择器输入自己对教师讲课进度、难度的感受,系统每隔一定时间自动采集全体学生的数据,并集成曲线柱状图,显示给讲课的教师。教师会实时注意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有效调整讲课进程,适应学生需求。同行教师作为朝夕相处在相同教学环境下的同事,具有全面了解授课教师和课堂教学情况的优势;而骨干教师具备准确评价课堂教学的能力,他们对评价课堂教学有绝对的发言权。专家是指专职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指导的教育教学专家。他们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学质量负有全面的领导和指导责任。学校领导是全校教育工作和课堂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管理者,他们和教育教学专家一样,对课堂教学的功能定位、价值取向具有定夺的责任和能力,他们都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评价主体。教育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和群众满意的人才,仅有教育系统内部的自我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教育系统外部的社会力量-即社会人士和学生家长以社会发展和群众需要为尺度,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评价。他们的评价虽然具有模糊性、间接性和局限性,但它反映了社会各层面的心愿。 课堂教学的评价客体是指被评价的对象和评价的范围。传统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 是以教师为单一的视点,以课内为单一的视面,以能讲为单一的目标,以传授知识为单一的目的。这种极具片面性的评价不利于客观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利于素质教育在课堂中的落实。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和范围应该是广泛全面而有层次的,必须将课堂教学的相关方面全面地纳入评价的范围,也就是说所要评价的是整个课堂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及其活动,学生及其活动以及教学环境。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理所当然地成为被评价的对象。通过评价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其语言、板书、课堂提问的技巧、教学内容的安排等,从而达到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另外,现代教育体制下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应该评价教师的教学艺术,也就是是否创造性、艺术性地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有益的教学方法、教学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不仅得到知识的积累,还得到美的享受、情的陶冶。同时,现代教育强调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对学生的激励和引导上,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重在让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因此,中学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在不忽视评价“授鱼”的同时,更注重评价“授渔”。但是仅仅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能完全反映课堂教学。传统的只注重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知识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以逐渐被“强调学生发展本位”的现代教育价值观所代替。教学活动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科学文化基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内的全面素质。因此,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评价对象,评价其是否能通过学习使其多元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由于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学环境中存在许多的变量,如学生的背景(社会阶层、年龄、性别等)和学生的特质(能力、知识、态度等)、学校和社区的环境(风气、社区成员的构成、学校班级数、交通等)以及课堂环境(班级人数、教学条件、卫生情况等)等等。这些因素对教学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也必须将教学环境作为评价的对象。 评价标准的多样化: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即评价课堂教学的目标或尺度,这是进行评价的核心要素,是确立评价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引导和制约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重要功能。随着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在我国先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特征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以教论教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该标准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效果等若干方面。其特征是强调教师的教、以教师教的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这种评价标准所欣赏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教师有条不紊地讲解,学生安安静静地听。主张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素养是教师的重要使命。该标准以突出教师的教为特征,教师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2、整体性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80年代后期,北京师范大学安文铸教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整体性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该标准以心理学为其理论基础。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认知、策略、动力三个系统相互融合,同步运转的过程。教学动力系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启动、维系、激励、调控的功能,而这正是保证教学过程正常运作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状态,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和接受能力,寻找好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学生的欢迎,缓解了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低效教学现象。但其评价目的还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学科知识仍然是整体性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关注的轴心。 3、以学论教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正呼唤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化为培养能在当代现实生活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以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新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状态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称之为以学论教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该标准从注重课堂教学状态着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参与、交往和思维状态 ,以此来引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但是,从文献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具有何种特征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一方面,在形成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策略上,绝大部分标准是依据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即先把课堂教学分解为几个要素,再逐级分解,直至形成完整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另一方面,从评价标准的内容上看,一般是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要素,这几个要素的具体内容则是教学理论中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在中学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具体体现。 这种采用要素分析方法,把课堂教学分解为若干要素,设立各级指标,确定各部分的权重,把各要素量化,而建立起来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我国目前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这种以量化为主要倾向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图以统一标准的形式来保证标准面前人人平等的公正性,以分数的形式来保证评价的客观和准确。但是由于评价标准过于强调共性和统一性,而忽视了个体的个性和灵活性。 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由于评价主体和客体的多样化发展,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方式也趋于多样化。长期以来,在开展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所采用的评价大都是他人评价,即被评者以外的组织或个人依据评价标准对被评者所实施的评价,简称他评。他评作为一种常用的评价方式,是中学课堂教学评价中有其独特的优点:一是他评可以使评价有更强的针对性,二是他评可以使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更全面。虽然他评在中学课堂教学评价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现代教育下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中越来越多地使用自评,即自我评价,也就是被评者依据评价标准对自身的活动所作的价值判断。因为自评更加具有不可替代性,具体表现在:评价结果具有更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利于评价标准的内化以及可以形成被评者改进工作的内在动力。 他评和自评作为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在评价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现代教学理念中,提倡把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从而更全面地评价课堂教学。但是,也有学者提出,应该以自评为主。因为他评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实施评价的次数有限,而自评则可以作为经常性的评价,不断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从这个角度看,自评应在中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认为,从收集评价信息的角度看,随着各种信息收集工具的发展,必将带来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在现代教学环境下,现场观察评价、监视监听评价、录像滞后评价、问卷评价以及面谈评价相互结合,能使评价结果更真实,更能反映教师的教学 水平。3 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型的实例与讨论 为便于本文的进一步讨论,下面列举一个典型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型实例。 通过对这一典型实例的分析, 结合大量有关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文献, 可以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1、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结构大都是运用课堂教学因素分解的方法形成的, 它既受到前苏联教学理论中一堂好课标准的影响, 也受到现代教育评价方法的影响,这种结构由于操作性极强,极易量化而被广泛接受。 2、从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上看,其基本思想仍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这种评价标准规范下的课堂教学证明了人们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批评“课堂教学中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成了当代学校中的‘老房子’-- 一道最顽强的展现传统教育思想的风景线” ,这一现象急需得到改变。 3、虽然在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确定的实践中受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尝试。比如,在内容上,在课堂教学中认识教的重要性的同时,更强调学生的学,开始强调主体意识,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来看待。但是由于在总体上未能突破原有的结构和框架,还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4 总结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到,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现状是多样化的,其发展过程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而改变。当人本主义教育思潮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时,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从原先单一的奖惩向更适合于人权论的发展性目的转变。中学课堂教学评价主体与客体多样化的发展也是为了更全面地促进教师及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激励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课堂教学的评价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艺术。随着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不断应用于实践,中学课堂教学评价势必不断更新、改进,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课堂评价论文:规范物理课堂评价 【摘要】物理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根据物理新课程评价中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特征,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挥评价的校正功能,关注形成过程;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关注个性差异。 【关键词】物理课堂评价、健康发展 物理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在课堂,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评价,对反映学生学习的成就和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质性意义。 物理课堂评价是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认知品质和动力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情况作出的一种质性评判。这里的认知品质是指学生的物理课堂学习目的的明确程度,是否主动参与和感悟,能力训练是否能准确而又精要,掌握是否灵活而有实效。动力过程则是指在教师组织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学习激情、学习毅力等启动、运转的呈现过程。客观、全面、有效地进行课堂评价,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激励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作用巨大。然而教学实践中,物理课堂评价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规范,恰恰相反,随意评价、有意或无意抑制学生学习主动性,甚至压制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现象却较为普遍。随着物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规范物理课堂评价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根据物理新课程评价中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特征,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 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力支持的过程。主动发展的学生首先具备发展的动力,表现为“爱学”。学习主动,这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把调动学生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生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课堂上首先解决的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启动问题。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进入课堂教学,这样教师之情可以感染学生,促进学生进入良好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 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教育是赏识教育,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学生积极认知时,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适时肯定学生的认知态度和过程,根据需要予以真诚的赞赏;学生认知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亲近、微笑、点头予以表示,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心境和学习毅力;当学生安静时或等待回答时,教师对学生的进入状态要以欣赏的态度关注他们,并予以积极的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要积极地给予强化,以点头、微笑、赞叹来肯定,并重复和简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学生的回答有出入时,教师应该肯定学生所做出的努力,委婉地与学生商量,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并积极进行引导,而不是面无表情地示意其坐下,更不能戏弄甚至讥讽学生。 如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教学中,由于活动给出的器材较多,每位学生至少都能设计一个实验,以至在交流时,他们便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能被小组成员认可,从而每位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有具备能力而导致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期望。再比如“测生石灰的密度”,不妨用多媒体先展示生石灰放入水中的实验过程,通过展示学生知道生石灰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测体积。这时有的学生提出用薄膜将其包好后再用“排水法”测体积;有的学生提出换一种不与其反应的液体。不管谁的方案更完善,教师都要肯定这些学生的成果,而且要鼓励别的学生向他们学习。这样不仅把学生引入一个想学、爱学的天地里,又使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意志品质。这样的物理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天堂。 二、发挥评价的校正功能,关注形成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完善、发展并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监控、诊断、校正状态,因此教师要和善、冷静和机敏地对待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教师布置任务时必须考虑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性,对布置的任务必须精心设计、优化导入。而不是提出毫无价值、难以体现思维过程性的问题。 当学生完成某一任务而踌躇满志时,教师不能毫无反映或只是草率的对待,而应该以亲近、微笑、赞许的表情或语言表示肯定。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应只是凭印象让自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而应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力求让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然后再对这个过程进行质性的评价,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技巧予以指点,肯定学生的想法或观点,也客观地指出不足,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诊断,再进行校正,以便学生取得进步。比如好在什么地方,如何的好,哪些地方值得商榷,怎样处理会更好,而不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坐下”。 如研究“自行车的摩擦”的教学中,先展示自行车,让学生独立思考什么部位有摩擦,是何种摩擦?然后让学生合作交流,再让学生以小组的名义上台指着自行车相关部位进行讲解,最后引导学生对交流的情况进行归纳,明确采取哪些措施可增大摩擦?采取哪些措施可减少摩擦?有位学生在归纳时错误地认为:刹车时,刹车装置与车圈之间是滚动摩擦。作为教师这时不应为了几个预设的“教学目标”而抢时间,置学生积极的参与热情和辛苦劳动而不顾,而应先听听学生自己的分析,然后进行校正。因为肯定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比答案本身更有价值,即便真的错了,那也是一次有价值的经验、一种资源。因此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思维过程,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对物理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对学生也大有裨益的。 三、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关注个性差异 物理课堂教学中会难免遇到现实问题:如何对待“学困生”。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九种智力构成,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智力,只有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的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根据这个理论,物理课堂教学中,要乐于对所谓的“学困生”抱以积极 、热切的期望,接纳学生并努力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潜能。针对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物理教学中,要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优势领域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 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理解能力差,反应较慢,动作缓慢;第二类是思维敏捷,动作粗糙;第三类是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强。不管哪类学生,整个探究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必要时教师答疑引路,并相应地对三类学生提出探究要求,对于第一类学生要知道凸透镜可成哪些像?对于第二类学生要能明确凸透镜能成不同性质的像与什么因素有关?对于第三类学生要能更深入地理解无论怎样移动凸透镜在屏上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原因何在?如果物体的位置下降,那像的位置怎样移动?最后在探究的基础上通过作简单的成像光路图,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交流来确定成像情况与物距、像距、焦距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样通过内容多元、标准分层的教学评价,来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 规范物理课堂评价是一项复杂、艰辛的工作,需要物理教师认真理解和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评价,把物理课堂教学和物理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物理课堂才充满生命力,才能在这个主阵地上培养和造就出适当时展的创新人才。 课堂评价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价 【内容摘要】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不只是认定,更重要的是激励和调控。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性评价是指一种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的价值判断活动。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设计好数学课教学过程的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能。 【关键词】 小学数学;激励性评价;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目前来看,学习压力、学习焦虑正日渐成为困扰学生心理的一大问题。“如何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消除学习焦虑”是每一个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虽然说我的教学经历不算多,但是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激励性评价,是一种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下面我将从激励性评价的形式,优点和要遵循的原则三方面进行阐述: 1. 多样化的激励性评价 2. 什么是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语言、情感和适当的教学方式,恰到好处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比如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了或对于某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会由衷地对他说:“你真棒”、“回答的太好啦”、“有创意,这点连老师都没想到”……在作业中,当学生计算有了明显的进步,我会及时地加以肯定:写上“有进步”、“继续努力”或者画面红旗、画个笑脸、画颗星星。 · 激励性评价的形式 激励性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主要有夸赞,鼓励,提醒三种形式。 1. 夸赞。指教师在评价时用带有赞赏的语气,表达对学生的赞赏、喜爱之情。比如说把某个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说“我觉得……”““”“我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很在意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当听到老师对自己的夸赞时,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也因此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更活跃,积极。 2. 鼓励。鼓励与赞赏不同,赞赏一般是学生表现出了老师期望的行为,而鼓励是在老师希望学生产生某种行为的情况下产生的。 3. 提醒。真正的提醒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与相互尊重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自我反省能力。如当学生上课不听讲时,说:“×××同学,你认为这节课谁听得最认真?你也非常聪明,能和他比一比吗?”“”“×××同学,你觉得你这节课表现的怎么样?” 4. 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1.激励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感悟学习的真谛 激励性评价运用得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课堂上我改变了以往非对即错的程式化评价,打破了标准化答案的禁锢,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热情的鼓励性评价,如:“学得不错”“这个想法很有新意”“没有想好、先坐下,再想想,一定会想出来的”„„我的热情鼓励与真诚赞赏,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这些激励,将无形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2.激励性评价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评价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互相进行评价,并要求生生互评时要做到公平,公正。既要赞赏同学的优点,又要客气指出不足。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我让两学生演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后再说说笔算两位数加法的方法以及注意的地方,接着要求学生对两位小老师的讲解进行评价。说说:“你认为哪一位讲解得最好?在同学们的互评后,我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了同学们都说得有道理,既能赞赏别人的发言,又能客气地指出不足。这样,学生在互评中,学会了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了从知识、语言表达、创新、情感、态度等方面互相评价、互相欣赏、互相帮助,课堂气氛热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激励性评价可以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人都有各自的长处,我们学校留守儿童居多,这些孩子从小都是在爷爷、奶奶的身边长大。爷爷、奶奶心疼孙子、孙女,这是普遍现象,这就对留守儿童的个性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小就是小皇帝的待遇,到了学校就很难适应,自私的心理阻碍了合作发展的空间,倔强的心理造就了学生蛮不讲理。面对这类学生,我们要从学生的根本出发,寻找学生自私、逆反、倔强的根源,在学生稍微有一点优异表现的时候加以表扬、鼓励,让学生在鼓励与表扬中慢慢改变自己的观点,从而塑造良好的人文性格。 4.激励性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养成好习惯的结果。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成功人生的根本,更是成功的捷径。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是养成某种好的习惯却不难,只要我们加强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像我们学校的住宿生,刚进校的时候没有一定的生活习惯,不会摆放洗漱用品、不会叠被子、不会整理小衣柜等,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宿舍一团糟。后来经过我们养成教育的常抓不懈,对做的好的学生嘉奖鼓励,利用晨会,校会等机会对宣传榜样精神,做的好的同学得到表扬将会做的更好,没有做到位的学生看见身边的人得到奖励,自己也会努力改正。因此,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如何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 对于小学来说,也有低中高之分,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对于激励性评价手段来说,也有区别。 · 运用个体激励手段,促进在小 学低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养成。 1、树立榜样促进学生好习惯的形成 有人说,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追求。有了学习的榜样,就好像找到了自己的行为准则。从榜样身上,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待人,如何待物,学会如何去奋斗,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榜样作用有着无可争议示范作用。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除了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外,学生最容易受同龄孩子的影响。在班级孩子中经常会涌现出好多优秀人物和好人好事,这时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会达到极好的效果。由于同学之间年龄、性格、经历上的接近与相似,就非常容易引起接受与模仿。在教师的表扬中,那些受到表扬的孩子会得到一种正激励比原来做的更好,而他周围的同学也会在向往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认可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形成好的品质。 2、开展竞争评比促进学生好习惯的形成 班主任应在班内掀起激烈的、持久的竞争活动。必须强调,这种竞争是“互助”、“友好”的竞争而不是“敌视”和“保守”的竞争,其目的是为了取得共同的、更大的进步。在低年级开展以个人为单位的综合性评比活动,就是一条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这种个人为单位的综合性评比活动,不是非要争出个高低上下,而是个体只要达到了活动中所设定的标准就可以得到表扬、奖励而这种奖励又累积起来到学期末得到更高一级的奖励,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所要培养的受教育者的良好行为习惯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例如我在低年级就开展了“我做健康娃娃”的评比,在学习、劳动、爱师长、不挑食、勤锻炼等多个方面进行评比,并在表后设有报喜栏。开学初在给家长的一封信中我向家长通报一年里学校将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教育。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共同配合做好教育工作。准备工作就绪后,我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三规”教育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对的行为准则。之后,我们班开展了“我做健康娃娃”的评比活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送给老师家长一个惊喜,同时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只要有一些细微的进步,老师和家长都要及时通过“健康娃娃”的评比表写出来向对方报喜。如:在学校里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回答了,热心帮助同学做好事了,检测得了优秀等等这些校园里的点滴进步,老师都通过评比表向家长报喜,学生有了较突出的进步,还会带回一张老师精心设计的“大喜报”向家长报喜。而家长也会因学生懂得关心人了,会抓紧时间学习了,能自己事情自己做等等在家里的表现向老师报喜。就这样报喜活动使孩子们每天在给别人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感受着被表扬的喜悦,而家长老师则在共同帮孩子找优点的过程中,欣喜地发现和品味着孩子们的进步和发展,并且把这种进步向更高一层引向深入,最终使孩子们头脑中正确的思想意识,同化为了自己的自主行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在这种共同的表扬激励下孩子们身上的优点越来越多、行为习惯越来越好。 另外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对于班干部的培养也可以用综合性竞争评比活动进行干部队伍的建设。通过评选达标干部、优秀干部、杰出干部等形式来使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的整体进步在班级中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 运用群体激励,培养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促进班级工作全面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在 给教师的-百条建议 -书中曾说过”学生把每个人的微薄力量加在一起时,感觉到和意识到集体的力量强大,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真正认识到人的美。”在班级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竞争活动并加以班主任的正确引导能够使小组中的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改正不足发扬优点发挥团结和协作精神从而使学生在集体中自觉进行思想教育。 我所教的班级,以前在学生身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具体表现为集体凝聚力差,荣誉感不强,部分同学表现散漫,课下有追跑现象课上注意力不集中。一些平时表现较好的同学也只是做到自己学习好自己纪律好,而不能为了班集的利益去帮助其他同学。看到这些现象,我针对问题认真进行思考,依据小学生表现欲强爱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又结合他们偏于崇拜善于模仿的行为动向,在班级中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在竞赛中我们以“班级是我家”为活动目标,以“自己事自己做,别人事帮着做,集体事抢着做”为活动口号,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在纪律、作业、荣誉几方面以小组积分的形式进行评比,通过评比同学们与以往的表现有了很大的不同,小组中的成员都能在各自的集体里找到不足加以改正进行自身教育以避免在此方面影响集体荣誉。 三、激励性评价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 (1)真挚原则 激励性评价必须是老师发自内心的赞美和赞扬,做到心诚意切,对学生充满热情。评价恰当,不但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也可获得感情上的满足,教师不能把誉美之词当作廉价施舍,那样的话,效果也将适得其反。 (2)具体化原则 教师的课堂评价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例如朗读课文,一句:“读得不错。”的评语远远比不上“读得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感情,就更好了。”的评价,评价应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状况,知道努力的目标。 (3)分层原则 对学生的不同水平的评价应该有所区别。一种是对优秀生的激励, 教师就可说:“某某学生回答得精彩,有创新”。一种是“后进生”的激励,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如“今天某某从另一个角度启发了我们”。老师及时肯定和表扬,可增强其学习信心。 (4)肯定的原则 提倡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如果学生得到正面评价,其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就强,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如果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腻烦心理,信心下降。 (5)整体性原则 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重视两头,忽略了中间”,要让所有的学生沐浴到老师的阳光,充满学习的动力。评价还要贯穿于课堂的各个重要环节。 (6)精神性原则 评价应以语言、表情、动作为主,侧重于精神鼓励。可以竖起大拇指,微笑,摸摸学生的头等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奋发向前。 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激励性评价活动,可以融洽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流程,使之成为控制和调节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教师通过运用这一手段不断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信心,充满自豪,无疑会大大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教学 活动的积极性。我们一直在努力,努力寻找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和评价;我们一直在思索,思索怎样的‘教’得有价值,怎样‘评’得有意义;我们一直在期待,期待能引领学生走进真、善、美的知识世界,期待能引领学生自主揭开心中的疑虑和不惑。 课堂评价论文: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就要落实“掌握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 主体性的一代新人。这里的所谓人格,是指学生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这不仅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 奋斗目标,也是督导评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依据。现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问题,构想如下: 一、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体评价的构想 1.教学指导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论原则;通过教与学双边活动是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以促进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各种数学能力,完善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 2.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小学数学最佳知识结构。即,那些 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法则、规律、公式和数学思想组成的知识系统,并且是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能被小学生所接受、理解、难易适度的知识系统。 3.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潜在智能的开发和提高;是否通过“获得 知识”和“应用知识”两种途径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 手操作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既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落实,又兼顾“因材施教”的推 进。 5.课堂教学是否较好地体现了“认知结构”、“教材结构”、“教学结构”三者和谐一致的整体关系。 6.全体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如何,发 展趋向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7.进行“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课时教学效果的量化测试和“智能”与“情意”方面相应的课外跟踪考 查结合。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评价的构想。 (一)对“掌握知识”的评价构想。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 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 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 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 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 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 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 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挥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 ⑤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与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 (二)对“发展能力”的评价构想。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 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 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 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 包括下列内容: 1.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 化记忆的作用。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 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 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 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 2.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 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 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 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 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 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②在本阶段中, 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 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3.对“独立练习交流与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 学 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③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 (三)对“陶冶情操”的评价构想。 人的智力商数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数却是后天的培养和努力的结果。科学界已提出:一个人的“智商 ”只占其成功要素的20%,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 其核心素质是高尚的人格。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去陶冶学生应具备的道德情操、科学品质,已是当务之急。 为此,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情意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应当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 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把“陶冶情操”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是否做到 为此不遗余力,持之以恒。 总括起来说,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学生从 事学习的正确认识是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情感又能推进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而坚强的意志则能 使学生锲而不舍地提高认识和陶冶情操,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评价学生的“认识过程”,旨在界定学生揭 示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的水平,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息,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智力技能和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评价学生的“情 感过程”,在于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情操的培养。评价学生的“意志过程”,使教 师明确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中加强砥砺学生意志的教学力度,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学 习目的,在求知中胜不骄,败不馁,知难勇进,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据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去评价教与学 的双边活动。 课堂评价论文:以学生发展为本创新课堂教学评价 [内容摘要] 历史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历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调控历史教学活动的作用。历史课堂教学评价要根据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表现和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评价,以反馈教学信息,改进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 注重学生 灵活多样 科学评价 历史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历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调控历史教学活动的作用。新课程历史教学,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可新课程进行这么多年,历史教学评价仍停留在“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试方式上,过于单调、被动,过于关注学生成绩,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查,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发展,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学,我们应该改革历史教学评价,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应该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和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语言表达能力及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与措施,查漏补缺,比较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各种素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此,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采取小测验、作业、观察、座谈、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评价。 发挥小测验的优势,广泛评价课堂教学。小测验评价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考查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以评价教学效果。其题型要灵活多样、不能单调乏味;要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不能死记硬背、呆板重现。如,在教完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时,教师出示幻灯片,进行小测验。幻灯片的内容为: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回答出下列的各题:①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经过 洋和 洋。②你能说出本课三个第一吗?③你能把3用三次,1、0、4各用两次,5、7各用一次组成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一段话吗?④下列陈述的理由能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一史实的有( )。A、时间长,1405—1433年七次航海;B、航程远,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和红海沿岸;C、航史早,比欧洲开辟新航路早半个世界;D、规模大。”此小测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发展为本”这一宗旨。从其标题上看,既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我能行”,增强自信心,又可激发学生的竞争机制,积极上进;从其内容上看,概括了本课重点知识,精炼而不繁锁,不占用好多时间,不增加学生负担;从其形式上看,简便易行,灵活多样,不枯燥乏味,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再现历史知识,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改革课堂作业形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布置作业也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写做和批改来考查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活动。它具有简便易行,参与评价对象多,了解信息全等特点。但目前还是老一套,题量多、单调呆板重现、学生抄袭严重,不能很好地反映出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为此,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就必须改革课堂作业形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一是布置开放性作业题,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行为表现(态度、书面表达、应用能力等)。可以要求学生自制表格或编写知识纲要来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如教完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后,布置作业“请学生自制一个夏商西周三朝大事年表,其内容为重要年代、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三大项”。又如教完七年历史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后,布置作业“请以三个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为中心编写本课知识提纲”。这样的作业既可评价学习知识的状况,又可让学生理清基本线路,弄清各事物之间的联系,还可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可以布置有关重点内容的理解与迁移性作业,以掌握其共性和特性,发现规律,达到评价教学效果的目的。如教完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的布置作业,“请比较美国历史上两次资产阶段革命的异同”。还可以就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写小论文,以了解学生理解教材与综合分析归纳能力。如教完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布置学生以“我心中的外交家─”写篇小论文。二是自编作业,拓宽课堂教学评价思路。自编作业是一种融知识理解、巩固和教学评价于一体的创造性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基础知识巩固的再现性习题和综合归纳或理解分析的应用性习题去编写。自编作业的完成分为自己完成和交换完成两种形式。自己完成,可以对自已历史学习作自我评价,对自己历史学习状况有个清楚的了解,有助于认识学习目标,以及控制学习进程,增强历史学习的责任感。交换完成,除上述作用外可以使学生互相督促,团结协作,使历史测评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通过批改或查验,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书面表达、理解归纳、应用创造等能力,从而切实评价教学效果。 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创新历史活动课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录音机、录相机、摄像机等现代化教育设备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记录学生在知识、技能、行为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如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在调研汇报课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发生的各种变化,来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变化和提高。教师深入到各组并录音,观察学生发言的涌跃程度、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所提问题是否符合主题,搜集的资料是否可靠、是否有其他文献资料相配合等等。最后对每位学生的表现写出书面评语,分析本课教学效果。 设计问题,座谈考评,创新评价机制。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座谈。教师在上完课后,请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座谈。其主内容可以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心里特征的情况下,设计有关问题调查了解:对教师讲解、提问、分析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利于理解知识,是否从心理上得到启发;或者课堂气氛是否有利 于学习,或者对老师提供的各种资料是否看得懂、是否有利于理解知识。还可以是提问本节课内容简单问题或略有发挥思维的创新开放题,还可以请学生谈谈本堂课的感想和启发、令人难忘之处或不成功之处,等等。总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畅所欲言,尽情地剖析本堂课。同时教师要做好记录,并给以学生当面或书面评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口语表达能力。过后,教师还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改进课堂教学。二是与教师交谈,重现课堂,全面评价。实录课堂或请教师听课,再请教师座谈交流,听取该教师的真实评价,看是否按《课标》要求去实施了教学,是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等等。有时教师还可以自己观看录相或听录音做个如实评价,及时得出建设性的结论,以调控和改进教学活动。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但要注重知识与能力,也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但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过程;不但要注重学生今天,也要注重学生发展的可能。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这样,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让学生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评价过程;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协商学习任务,积极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建立档案,整理分析教学评价,认真总结得失与优劣,吸取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寻求解决方法与措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实现课程目标。所以,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要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为基本依据,紧密联系教学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客观公正地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反馈教学信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评价论文:物理课堂实验的探究质量评价的定性描述 物理课堂中的探究实验是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领悟科学方法的重要学习活动,其作用主要是能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从被动接受(验证公式、规律,使学生信服)到主动获取知识(建立概念、规律,主动建构)的转化,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的科学探究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存在不少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探究实验。那么,如何衡量和评价课堂实验的探究质量高低就值得我们做深入的思考。 一、理论基础及架构 物理实验是既是科学家科学研究过程的浓缩和再现,也是学生重演科学发展历程体验科学发现过程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杜威就提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这些要素是: 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 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第三,他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 第四,他必须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评价课堂实验的探究质量要抓住几个重要的要素,诸如情境、问题、方法、操作、检验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是环环相扣的,有趣的情境激发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必要的知识储备引导得出有效的方法,有质量的操作会检验自己的观点的真伪,理性的评估会促进知识、技能、思想、情感的同步提高。 二、评价标准的研制 笔者根据以上理论对物理课堂实验的探究质量的评价体系的若干维度的构建做了初步的思考:情境的营造和设计;问题的产生和形成;方案的提出和完善;操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实验的总结和改进。 1.情境的营造和设计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应该发生(或被置于)在真实场景。强调通过拟真的问题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及技能的“实习场”,以避除以往从学校获得的往往是无法迁移和应用的“呆滞”知识的弊病。 (1)新奇性。通过一些“新”“趣”“奇”“巧”的小故事、小实验、图片、视频等等,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自感现象的实验中,教师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合上电键和打开电键时小灯泡的亮度变化情况。可以讲,这样的实验对学生不具有新鲜感,难以激起探究的兴趣。笔者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让几个学生手牵手与自感线圈并联再与3~4节1.5V的干电池并联,当电键闭合后再断开时,学生的手明显感到被电麻。问题自然生成:为什么小小的几节电池(远比36V安全电压低)会产生如此神奇的威力?小小的实验向大家呈现了一个令人困惑或意料之外的情境,由此兴趣和欲望被激发,探究动力也就被提起。 (2)真实性。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有时是把物理实验搞成了纯科学内容的抽象讲解或探究,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激起强烈的情绪和探究欲望。我们要利用课堂实验注意情境的创设和背景的有效铺垫,缩短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学生感兴趣甚至有争议的内容出发。使学生对教材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可亲、可近、可信。 (3)实效性。课堂实验要起到动机激发并满足学生需要的水平层次。在弹性碰撞教学中,我们设计用双线摆,摆球由两个质量相同的玻璃球制成。先是把右边的球拉开,另一球静止于平衡位置。放下球后,两球相碰,右球静止,左球弹起,当左球返回碰撞后,右球又弹起,如此反复,动、静交替多次。此时我们放上一段丁俊晖打球的视频,丁挥杆用白球打过去,靶球被撞向前后,白球停在那儿……面对这一有趣的情景.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学生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希望通过数学分析来破解其中的秘密。 2.问题的产生和形成 探究源于困惑。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将发现问题的能力作为创造性智力的根本,认为它是成功智力中的关键要素。 (1)自主性。问题或任务大多是由教师指定的,但最好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定或学生自主确定。 (2)生成性。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和困惑也会不时出现。问题除了事先预定的外,还有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即时产生的,因为问题的目标、初始条件或可能的转换往往是不确定的。 (3)阶梯性。实际上是对探究任务的明确,也是对相关任务的分解,问题的难易、主次、先后等等的思考能够对实施方案的提出有较强的基础和充足的准备。 (4)有效性。对所有问题的梳理和筛选,真问题、有效问题的形成(剔除无用信息或从中梳理出有效因素)。 在研究《电阻定律》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导体电阻的各种可能相关量,学生的思维过程一定要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自由地展示。教师在带领学生构建民主开放的物理课堂的同时,不轻易放过某个看似荒诞、离奇的想法,对于其中存在的或多或少的漏洞、偏差,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加以纠正,引导反思与感悟。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引导学生把各种猜测加以概括、总结,剔除干扰因素,提炼出真问题(也即有效问题)即:电阻的三个独立的主要参量(如颜色、密度、硬度、质地等都与材料有关,质量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并由日常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猜测了R与三者的关系。 3.方案的提出和完善 所谓实验方案,其实就是通过抓本质属性和典型特征,体现设计思想、实验手段和显示方法,来建立恰当的实验模型。提出实验方案并使之完善,是实验教学中最能培养想象力和探究能力的环节之一。 (1)方案提出过程中的自主性、合作性。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在实验方案提出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而不是包办代替。 (2)方案的多向性。方案的提出不仅是学生自主提出,更要是多维的、发散的,要引导学生排除思维的单一性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善于找出实验中需要解决的重点、 难点和所能解决的问题,尝试各种可能的思维方法和解决的过程。例如,要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学生们提出了自由落体法、单摆法、圆锥摆法、机械能守恒法、滴水法等等。 (3)方案的优选性。对所有的实验方案要有全面的认识,引导学生对其优劣进行比较并使之完善。优选的过程其实也是理性思维上升的过程,是对方案的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考虑是否服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仪器装置是否易于搭配或制作。现象是否清晰、明了,尤其是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的可接受程度、建构水平的同化顺应的适应度。 4.操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1)器材应该能够满足多样化选择性的需求,而不是由教师事前已经安排好了的菜单式的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后制定了实验方案,教师要尽可能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实验器材满足其探究的需求。在器材的选择中,要引导学生不要一味追求所谓的高档仪器(那种全自动、傻瓜式的器材只要读读数据就行,使学生偏离了基本的实验技能的训练,相当有害。)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甚至包括儿童玩具等来做科学实验,达到简单、明了、直观的效果。麦克斯韦也说过,“一项演示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就越熟悉,就越想彻底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这种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复杂程度成反比”。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规律的实验中,不少老师采用了先进的DIS技术,几组数据下来,图线就出来了,学生还摸不着头脑。如果我们用传统的小车、纸带、打点计时器来做,学生就会对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图像分析等作较为深入的思考。 (2)操作步骤的合理性、科学性要求。无论是技巧性实验还是一般性实验,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验的结果。实验操作时实验实施的过程,每一步都要能说出其道理,了解其作用以及所产生的后果。操作程序的环环相扣、规范和科学,会有助于相关概念、规律自然地得出。 (3)实验操作步骤的逐步完善中对实验能力的培养,诸如仪器的性能和作用、器材的装配和要领、操作的规范和熟练、如何简化、方便地操作、如何把隐性现象呈现出来等等。 在研究自感的实验中,我们就是引导学生不断在实验的“失败”(预想结论的得不出)中完善操作和设计,在探究的层次推进中培养实验的能力。 ①引入性实验:磁铁插入线圈过程中闭合回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图1)。 ②产生问题:在图2中,改变线圈中电流也会引起线圈中磁通量变化,是否产生感应电动势?实验如何显示出来? ③初步分析并验证:在图3中,分析可知K闭合时,小灯泡应该滞后发光。实验发现合上开关,灯泡立即发光。(原因是人的眼睛分辨不出来)。 ④深度分析并修正:引导学生采取参比、补偿的办法(通过两个灯泡来比较发光的先后;调节变阻器使两灯泡亮度相同),设计出图4,实验操作结果表明:比延迟发光。 ⑤拓展分析并验证:在图4中,如果断开S,灯泡应该延迟熄灭。实验发现两灯泡一起立即熄灭。 ⑥深度分析并修正:分析可能是回路电阻太大的原因。修正设计为图5,实验证明:当S断开,灯闪烁一下再熄灭。 ⑦其实在实验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诸如线圈自感系数大小、电阻阻值大小、灯泡大小等相互的关系),我们要把这些问题抑或困惑转变成探究的课题(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做或者结论),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 (4)小组合作的情况。为使实验探究有序进行,相关任务的分工要有预案。例如在运用频闪照相研究“落体运动加速度”中,学生必须完成以下任务:方案设计(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是什么?如何测量?);器材的安装和调试(如何达到简便、精准?);标尺的制作;实际拍摄(如果用数码相机,如何达到多次曝光在一张底片上?);照片的分析(建立怎样的数学模型?);实验报告。尤其在操作中要做好细致的分工,在每一时段谁干什么、达到什么要求都要很明确,这样才不至于实验前茫然无绪,实验时手忙脚乱,实验后遗三忘四。 5.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1)数据记录表格的设计要让学生自己完成,应该体现实验设计的思想,要引导关注实验目标、研究的对象、收集数据的时段、有关现象的特征以及可能相关的物理量等。在记录实验数据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有些非量化的数据(诸如现象)也要记录下来。 (2)记录的忠实性、原始性、重复性。数据记录要及时、完整,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的要求。对于看似不合理数据,可以通过实验来补测,但不要轻易放弃这些数据(要好好分析其原因,有时需要修正实验步骤,有时也蕴含着新的现象或规律值得探究),切不可修改数据或编造数据以达到所谓的“准确结果”。 (3)数据处理手段科学、合理。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要进行理性分析,对相关物理量的关系要做出猜想,尝试建立起相关的模型和关系,并进一步来验证。一是可以通过计算法来处理,二是可以通过图像法来处理数据,图像法处理数据很直观,也是常用手段,但往往不太为学生所熟知,教师可以做出示范。 6.实验的总结和改进 (1)实验目标实现的达成度。对整个实验进行评估,预期探究的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如何?不仅仅是看是否得出了“预期的数据和结果”。 (2)亮点和创新。实验所体现的原理方法、仪器装置、步骤流程、数据处理等环节有些什么创新和突破,教师如何利用差异性结果引导学生认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体现的思想和方法。要引导学生反思实验所体现的物理思想方法都有哪些(比如常用到的控制变量法、参比对照的方法等等),物理思想方法是比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东西,是物理教育的核心。 (4)不足和改进。引导学生从原理、器材、步骤、处理来分析实验的不足(包括是否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等),尽可能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5)延伸性问题的产生。可以通过实验进一步拓展研究的问题,比如相关联或可牵连的问题的联想、可以作为一个类别来处理的问题的实验方法的迁移等,例如理解了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的精妙,从而对库仑定律扭秤实验方法的迁移。 以上仅仅是对课堂实验的探究质量评价的维度做了个初步梳理,没有涉及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其实在操作时,我们还要根据这些维度研制出具体的、分等级的评价细则,并把握好各个维度的权重系数,从而才能够对相关的物理课堂实验的探究质量作出准确的评价 课堂评价论文:走出课堂评价的模糊性 吴 刚 课堂评价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评价艺术,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评价对学生的情趣和情感影响很大。可是,自从实施新课标以来,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似乎走进了一个模糊性的怪圈。表现之一,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采取一味鼓励的评价手段;于是,“很好”、“很棒”这些单一肯定的评价语言充斥了课堂。表现之二,为了达到让学生畅所欲言的目的,采取滞后评价的方法;于是课堂上又出现了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这种做法极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知识概念,客观上造成了知识误区。 其实,新课标的实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这并不意味着评价功能的削弱;相反地是从评价方式、评价时机、评价艺术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在鼓励、引导学生“有创意的表达”的同时,也要让教师的评价闪现出智慧的光芒。那么,如何正确地进行课堂评价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 鉴赏性评价 曾在一本资料中看到对姚竹青老师的介绍:他的作文评语以其个性化、人文化的特点,深入人心。其中就不乏对学生作文优点的欣赏,如:“你出手不凡,想不到你竟然写得如此情趣盎然;语言美极了,谢谢你使我有幸读到了这样每秒精巧的文章;此文寓意深长,值得反复吟咏。”读到这样充满赞美和肯定且极富人情味的评语,我们可以想见作为学生那幸福高兴的表情和成功的愉悦感。 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赞美语言,不仅是对已经回答问题的学生的极大鼓舞,也会激发其他学生思想的火花。 “你考虑得真仔细!”“你的回答准确而有深度,语言精练。老师真为你说得这么好感到高兴!”“哦,多么美妙的比喻呀!”,听你声情并茂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你对问题的回答显出你高超的概括能力,真棒!”诸如此类的评价语言,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表达的热情,促进学生养成踊跃发言的好习惯。 二、 引导性评价 传统教育对于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看法往往立即予以否定,甚至批评,而素质教育则不然。为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都力求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和谐、愉悦、轻松的民主教学氛围,于是延迟评判原则逐渐被引入课堂。但是,延迟评判并不等于不评判,更不能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故意含糊其词,混淆是非。如果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不加以匡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这样学生就会误以为得到了老师的默认,“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为害不浅。 笔者在教学的尝试中认识到,对于学生的一些片面的、偏激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和看法,宜采取“主动的”延迟评判方式,即实施引导性评价。请看下面两个教学镜头的处理。 镜头一:《陈太丘与友期》教学片断 老师问:假如你是元方,你会原谅那位客人吗? 学生答:我不会原谅他,谁让他骂我的父亲呢? 镜头二:《伟大的悲剧》教学片断 老师问:假如你是斯科特,你会给阿蒙森作证给挪威国王捎信吗? 学生甲:不会给他捎信,因为斯科特没有这个义务。 学生乙:不会给他作证,因为他们是竞争对手,代表两个不同的国家。 学生丙:可以把挪威人所有的痕迹抹掉,插上英国的国旗,并向全世界宣布是他们第一个到达南极的。 面对学生如此偏激、甚至错误的回答,我是这样引导他们的。 镜头一:你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换一个角度想想,假如你和同学或者朋友闹了矛盾,你在非常生气的情况下骂了对方,事后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你希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吗? 镜头二:这样做,行吗?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如果真的照大家说的去做, 那么我们就是怎样的人呢? 通过引导,我自然地纠正了学生思维上的偏差,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并把思想教育融入了课堂。 课堂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回答往往纷繁复杂,教师的评价也应该风格各异,可以来点幽默:“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的回答太妙了,聪明的阿凡提都快比不上你了。”可以对小组进行这样的评价:“你们真是一群智多星。瞧,再困难的题目也难不倒你们!”也可以对不完善的问答这样评价:“你的思维真快,要是在……说的更清楚、更具体些,就更好了!”可以用掌声鼓励,也可以敲各种图章,发小奖品,记录加分……总之希望课堂评价走出单一性、模糊性的怪圈,走向多元化和艺术化,成为激发学生智慧火花的有效手段。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及实施模式研究 摘 要:为满足交通运输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提出按照“行业和学生需求――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执业能力――目标实现”的思路,重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从课程资源平台建设、训练式教学、校企合作双元教学以及课程学习达标检验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建立实施模式。提出运用DMAIC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持续改进课程体系的流程模型。最后提出建立“内部协同、外部融合、工读结合、创新培养”的教育保障措施,以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实施模式 0 引 言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专业学位种类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资料统计,2014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达到40.3%,2015年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比例达1:1。这充分体现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总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成为主线,“智慧、高效、安全、环保”成为主题,各种新型设施、新设备、新技术、新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断涌现并得到应用,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交通运输行业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主线,推进改革,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突破传统培养方式,建立一套更具有工程实践特点,满足国家特殊人才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重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为切入点,从行业人才需求、学生成长、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施模式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培养符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首先产生于美国,并以美国最为成熟和最有影响。按照美国教育主管部门的界定,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完成在一个特定职业领域内开展实践所必须的理论性学习,获得高于学士学位水平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形式,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学计划与全日制的基本相同,要求研究生每学期至少完成2门课程,对于课程学习一般采取注册制和学分制,每学期注册1次,注册后至少要修满3个学分,1个学分约为15~16个学时[1]。在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出现了修课式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注重与工业相结合,通过修读课程而获得硕士学位。 总体来看,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学习和研究的实践性、实效性和应用性,强调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紧密衔接,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相对较高。其次,国外大学把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过程视为一种实践活动,提倡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课堂讲授、实验、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再次,由于工程实践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一些发达国家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特点;此外,随着全球化发展浪潮,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课程设置、培养环节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分度不高;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的比重较低,职业导向性不足;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以及职业能力标准缺乏衔接[2]。针对这些问题,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措施。张兰[3]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教学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对形成实践能力要素的培养,要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必须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市场机制的导向及导师的作用等。徐巍华[4]提出建立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的课程体系,并在控制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加以实践。陈志祥[5]提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中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姚王信[6]提出基于生源差异的课程设置模式。马健生[7]总结了北京师范大学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效实践和经验。刘国福[8]以微弱信号检测课程建设为例总结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实践。浙江大学[9]以学科文化为核心,将语言的学习与学科知识的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起到了良好效果。 2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及实施模式研究 2.1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需求分析 首先,基于我国“调结构、转方式”背景以及全球化发展格局,分析我国经济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以及经济新形态(互联网+、工业4.0)对交通运输行业结构性变革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特点。比如调研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设施、设备、技术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新需求、新动向;采用座谈、问卷调查、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了解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工程建设等岗位规范、职责和技能。 其次,调研本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兴趣和职业倾向,发现其成长内驱力;按照研究生自我成长的意愿,设计相应的课程模块。 然后,按照“行业和学生需求―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执业能力―目标实现”的逻辑,结合《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等规范,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提炼专业硕士研究生必备的素养和职业能力,归纳梳理形成满足职业要求的知识体系,建立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匹配矩阵(如表1所示)。 2.2 课程体系设计 在行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生专业基础、兴趣和职业倾向等方面进行分类,按照定制化培养思路,研究如何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学术讲座等课程模块,体现服务行业特殊需求的特色。此外,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建立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课程模块,打造以“课程对接、学分互认、学生互换”为基础的国际化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3 课程体系实施模式研究 一是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突出职业认证、企业实践,培养职业能力,规划建设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资源平台(包括实用教材、开放性实验和案例库)。二是采用训练式教学方法,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螺旋互动转化机制。优化课程体系中实验、实训和工程实践内容所占比例,建立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结构化配置关系;通过案例研讨、角色扮演以及项目演练等手段,使课堂教学项目化、情景化,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通过项目综合训练实现理论/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三是引入校企双元教学模式,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利用企业商学院资源,在企业学习内容注重企业业务流程、交通运输设施设备运用、物流项目规划设计、工程技术规范标准等。四是建立综合课程考试、职业资格认证、企业顶岗评价等在内的课程学习达标检验体系。课程体系实施模式如图2所示。 2.4 持续改进 建立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为检验课程体系实施效果提供评价依据。对课程实施过程持续跟踪,采集有关数据,进行效果评价。运用DMAIC六西格玛管理流程改善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及实施模型。具体做法如图3所示。 3 保障措施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为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高校要建立“内部协同、外部融合、工读结合、创新培养”的教育保障体系,以确保培养质量。 首先,高校内部各部门应改革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制度、流程,创新服务形式、内容和手段,逐步建立服务主动推送机制,形成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协作共同体。其次,高校应整合自己的教育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并合理配置,主动融入企业价值链条,以项目研发、技术培训以及人才输送等多元合作形式,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再次,为了培养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研究与设计能力,高校应利用好企业这个大课堂,采用工读结合方式,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最后,高校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教育思维和教育认证理念,创新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并着力加强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训练以及创业意识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课程认证模式探索 摘要:针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探索通过课程认证的新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效果。在界定课程认证的概念与操作流程基础上,从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安排、课程作业及考核方式5个方面对课程认证的要求进行了全面分析。 关键词:卓越计划;课程认证;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专业课程教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全面培养学生“工程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关键环节之一。为推进“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规范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出进行专业课程认证的新模式。 专业课程认证是保障卓越工程师班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宗旨在于充分保障课程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素养,具备较强社会责任感和良好人文素养、工程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交通运输工程技术人才。课程认证指教师依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要求,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参与由学校教务处或者二级学院组织的课程认证过程,认证结果达到或高于相应标准即视为课程认证通过。 一、专业课程认证流程 每年度符合任课条件的教师可根据专业课程教学目录,提出相应课程教学申请,并提交课程教学初次认证相关材料。如果目录中的某些课程此次无人申请,则本年度不纳入改革范围,下一年度继续在专业课程教学目录中遴选教师;如果某些课程仅有一人申请,则该申请教师将结合专家初次认证建议进行本年度该课程教学;如果某些课程有多名教师同时申请,则首先由教学管理工作小组对申请的多名教师进行协调,协调成功将由申请教师共同组建该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初次认证建议进行本年度该课程教学,协调不成功则根据初次认证结果选择认证最优的教师承担本年度该课程教学。 本年度课程结束,任课教师须提交课程教学目标评价材料,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该课程下一年度教师人选。如果评价结果为“合格”,则教师获得该课程长期教学资格;如为“基本合格”且问题较少,则教师在下一年度该课程教学中须结合评价意见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如为“基本合格”且问题较多或评价结果为“不合格”,则教师失去下一年度该课程教学资格,该课程将重新出现在下一年度专业课程教学目录中,供教师申请选择。具体教学管理流程见图1。 二、课程认证内容 1.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案例驱动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产学合作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从工程全局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推行项目式、问题式、研讨式、辩论式和换位式等方法改革,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采取现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方式组织教学。 2.教学内容。应结合当前学科、行业前沿发展动态,围绕学生和社会需求,突破现有教材体系,采用“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资料可来源于最新教材、期刊杂志、专业网站等。 3.师资安排。鼓励采用“多主讲教师”制,可根据课程专题内容合理安排多名主讲教师,各门课程应聘任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主讲,并逐步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梯队。有条件的课程可根据需要聘任1名企业主讲教师,以专题的形式讲授课程相关应用与发展情况。 4.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具有探索性大作业,如调研报告、论文、设计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5.考核方式。积极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改变单一笔试和标准答案的评价方式,努力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核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从“注重掌握知识”向“注重发展能力”的转变。课程成绩应由学生出勤、随堂测验、实验、大作业、期末考试等部分成绩组成,明确各部分比重,其中期末考试成绩不超过总成绩的40%。 三、课程认证目录 根据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确定现代综合运输系统、机械工程概论、批判性思维、汽车构造理论与原理、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运输组织学、交通枢纽与场站、交通运输商务、交通与能源等9门专业核心课程为认证目录,各课程具体情况见下表1。 四、结束语 结合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总体要求,提出通过课程认证的新模式有效促进课程教学环节质量提升的观点,明确了专业课程认证的概念及认证流程,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安排、课程作业、考核方式5个维度研究了课程认证的核心内容。建立了适合课程认证的课程名称目录,为开展课程认证提供参考借鉴。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和今后10年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任务。本文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交通运输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人才培养;校企联合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推行卓越计划的目的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和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如何将社会、市场、企业的需求压力转化成高等教育汽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是很重要的课题。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作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在专业改革建设过程中,应率先实施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造就一批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 二、目前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汽车运用工程方向)主要培养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满足汽车后市场技术服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在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问题: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虽然设置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但是交通运输专业和车辆工程专业相似性大,没有很好地突出交通运输专业的特色,尤其是体现交通运输特色的物流工程方向和交通运输工程方向的主干课程薄弱;二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学方法上仍然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不足;三是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交通运输专业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电子工艺实习、金工实习、汽车驾驶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其他实践环节,这样的实践教学体系仍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原有的实践环节主要是以车辆使用与维修为主线,而与运输组织、交通规划相适应的实验与实习则很少,以现代高科技汽车产品为主的实验、实习也较少;四是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缺失。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均实行四年制本科在校学习,虽然有为期一个月的毕业实习采取以企业为主导的单位实习,但实习过程与就业相脱节,校内实训教学环节没有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校企合作建立试验室投入较少;五是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所有高校工科专业的任职教师将是具有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而我校交通运输专业还缺乏这样的“双师型”教师。 三、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以上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施“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者对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1.确定科学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应根据交通运输行业对创新型、工程型、复合型人才的大力需求,围绕汽车运用和运输组织及现代管理技术、汽车服务技术的基本要求,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汽车运用和运输组织管理技术、具备汽车服务、汽车维修、汽车销售和保险理赔、交通运输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汽车生产与流通企业维修、汽车检测、汽车服务、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以及汽车检测维修、汽车贸易、车辆保险等行业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检测、汽车服务、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以及能够进一步从事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2.设置系统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系统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善创新”的交通运输卓越工程人才。“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注重以下三方面:(1)注重交通运输领域工程素质培养。基础教育课程及专业教育课程要突出工程师素养的培育,如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工程师的基本品质;在交通运输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之下,进一步拓宽学科的知识范围,加强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建立交通运输系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列课程,使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具有必备的自然科学和相应学科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从而逐步形成交通运输领域工程师应具备的系统性、完整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素质。(2)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着重突出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课程组和综合实践类教学环节。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课程组涵盖交通运输主要技术领域的综合性课程,使学生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前沿,了解和掌握现代汽车新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综合集成技术以及物流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运用工程等,能从事汽车的运行品质、安全可靠度和监测维修、物流服务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工作,从而培养交通运输复合型工程人才。(3)注重工程研究能力培养。开设文献检索、课题综述、专题讲座以及研究方法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工程研究能力,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倡导探索,强化实践;实践环节加强企业实习,使学生深入企业参与实践和项目研究,并实施企业和学校双导师指导,使学生具备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潜质,切实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创建交通运输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交通运输专业的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封闭的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向企业和社会开放。根据我校交通运输专业的现实情况,可采取基于开放的培养模式和基于探索研究的教学模式。(1)基于开放的培养模式。一是创建校企双导师“2+2”模式。在交通运输专业进行两年的学科基础教育,由学科建立的专业导师进行学业的规划和指导;进入大三后,实施校企教师联合指导的模式,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采取以企业为主导的单位实习,由企业导师指导,要求学生有不少于1年的企业学习实践。二是创建校企“3+1”订单式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研究能力,为企业输送迫切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2)基于探索研究的教学模式。在交通运输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建立基于问题式、探索式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协作式学习等。采取以问题为导向,以大作业、专题研究报告、文献综述报告、研究性实验报告等为载体的探索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入学生学科竞赛机制,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参与课题研究和科研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4.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是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效实施的质量保障,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1)通过校企合作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其培育目标和社会需求决定了教师既要有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又要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的高学历的技术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二是有计划地选派在职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定期到校外实习基地挂职锻炼,使教师深入生产实际,增强其职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并使教师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三是聘请企业合作单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到校兼职,担任学校的专业课或实践教学工作。(2)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室建设。通过与企业合作,采取企业独资或与企业合资等方式为学校购置实验、实训设备,加强实验室建设,可以解决实验室设备陈旧、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学校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或每年向投资企业交纳一定的费用,同时企业也可在这些地方安排合理的经营项目。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争取省级以及市级政府的产学研基金,利用该项基金购置一批研究项目所需的设备,这些设备将成为实验室、实训室设备的一部分。(3)通过校企合作推行校外实践教学。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和生产现场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技术开发与应用提供保障。学生在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实习,在实践中增加工作经验,并选择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由学校的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实现综合毕业实践与就业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完成实践教学,也大大减轻了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资压力,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当前交通运输工程行业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对高等学校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新形势下如何培养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以及成长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探讨了交通运输工 一、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以及成长机制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潜在的特征和外在的特征两个方面。其中潜在的特征是指难以用外部具体指标量化衡量与评判的特征,是一个创新型人才最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具体来讲,是指一个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热情、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等多方面内在品质。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潜在的特征,才可能转化和表现出外在特征。创新型人才的外在特征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学习到的创新知识、所掌握的创新方法以及通过这些知识和方法所取得的创新性的成果。创新型人才具有的这两个方面的特征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一个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了潜在的创新素质、创新热情和创新思维,才能学习到创新的知识、掌握创新方法,做出创新业绩,反过来讲,凡是表现出外在创新特征的人,必然具备潜在的创新素质,同时外在的创新业绩也会反过来激发和加强其潜在的创新素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拓展思路,勇于创新。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要传授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卓越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应该坚持将实践课程贯穿于知识传授的始终[1]。比如,可以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协同创新,将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协同创新实践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还要建立长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在社会各大型企事业单位设立相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实践基地,制定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措施,为创新型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关注创新型人才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一级学科,下设四个二级学科: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与运用工程。国内各高等院校一般都设有相应的交通系或者交通学院来进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招生与培养。由于各个院校的历史背景不同,优势与特色也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各个院校在二级学科和课程的设置方面也会不同。国外高校的学科划分一般没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也很少设有交通运输系,交通运输工程人才通常在土木工程或者环境工程院系中培养[2]。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战略上向交通运输倾斜,逐渐加大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因此,当时需要大量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工程技术人才,为适应社会需求,国内多所高等院校设立了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并培养了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但是,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工程技术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要求,这就对当前的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期望,高校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素质的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3]。 三、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涉及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复杂的、交叉的知识体系。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革新: 1.培养理念的创新。培养具有社会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工科人才培养的目的和任务,但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对历史、社会和环境的认知与责任方面的教育,同时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因此应该革新培养理念。 在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生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系统分析及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工程团队合作、新产品及新系统的开发需求。“COID”教育理念是世界上最新的工科教育研究成果,它的研究载体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强调理论学习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教与学、教育目标与企业需求的和谐统一。在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应当积极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尝试性地将“COID”教育理念引进到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之中[4]。 2.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创新。现有的课程体系比较注重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师生互动,与此同时培养计划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因此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改革。特别是应该将实践教学环节贯彻于现有的课程体系之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实践教学包括多个方面,具体的可以从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开始训练,然后在毕业设计和社会实习环节重点加强。 应该尝试创新型的考核方式,考核的目的是度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是为了检验和考核教学改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此外,考试还是质量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反馈环节。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和产品系统的构建能力是重要方面,所以应该考虑将这两方面设置到课程内容和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各门课程的性质不同,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从技能、知识、协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根据学生的实结、课程设计的学习效果、遵守学校制度的情况等,以专业知识点的考核为重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进行全面考核,由教师、用人单位和学生多方评价。 专业设置要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创新,要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要根据现代学科发展规律和现代交通运输发展趋势不断淘汰或改造传统专业,设置更多的新型专业,培养满足现代交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因此,交通运输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注意观察学科发展动向,跟随行业发展趋势,同时应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方面借鉴学习国外的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国外交通运输工程课程体系设置有如下特点:(1)课程内容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更加注重加强方法论的学习和数学建模的培训以及数据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学习。(2)课程设计注重增强学科间的交叉,学生课程学习中应根据学科交叉的需要,鼓励学生选修相关学科的课程。交通运输工程属于工科类学科,我国高校普遍将交通运输工程人才的培养按照普遍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设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忽略了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交叉的经济类和社会科学类等课程的设置[5]。(3)加强对学术类讲座和专业知识研讨会的重视程度。国外的高校将这些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定期安排相关的学术报告,邀请行业内学科或技术带头人到学校授课,使学生了解到交通运输行业学科的最新动态。进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课程体系改革,国内的院校要根据交通类学科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实时更新前沿知识和创新方法,定期安排学术论坛或者学术讲座以便让学生紧跟世界交通行业的发展方向,培养创新兴趣,开发创新潜力。 3.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格培养,这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应将综合实践能力列入学生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课外活动,例如建立学科兴趣小组、成立交通类社团、举办趣味学科知识竞赛和专业知识能力创新大赛,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养成独立思考和终生学习的习惯。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与企业建立对口的创新实习基地,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创新。常规的人才培养评价的重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高校、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对于学生创新型能力的评价,也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并行,避免常规的用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尺。打破传统的单一化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察和能力评价,建立以培养过程为载体的过程考核评价方式,结合理论授课、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创新成果等进行综合考核,全方位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建立包括实践教学单位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部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方位、全过程、系统的、综合性的监控和评价体系,保证课程授课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面对着新的挑战,国家与行业不仅需要能够解决本行业基本问题的技术人才,更需要能够解决和其他行业交叉相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不拘泥于现有人才培养体系、评价模式,要打开思路,放远目光,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从高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同时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引入国际最新的工程教育培养理念,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针对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侧重于理论教学,无法使学生满足产业需求的问题,本文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系统工程学课程建设中,分析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的难点,提出基于CDIO的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CDIO;应用型本科;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 系统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利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解决交通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目前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仍然大多仍侧重于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本原理的讲解,而忽略了系统工程学的具体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往往在学完系统工程学后仍然不能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考虑专业问题。 1 系统工程学教学难点 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部分。课堂理论教学主要教学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及具体的系统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系统工程技术,如系统分析、系统预测及系统评价等;课程设计则是综合利用所学系统工程方法解决交通运输具体问题。 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诸多原理的学习以及模型的计算(如层次分析法、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与检验等)对学生来抽象且枯燥,自然也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内容虽然相对具体,学生通过实践可以较快地掌握相关知识,但这两部分内容在传统设置中往往比较零散,仅针对单个知识点,而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实践体系,因此学生虽然可能掌握局部知识点,但无法构建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完整全局体系,从而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总会呈现或多或少的形而上学问题。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 (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的合称,且将其体现在学生培养的全生命周期、旨在通过项目带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一种工程教育模式[1,2]。CDIO是“做中学”的一种模式,是对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改革。CDIO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以系统的思想培养人才。CDIO模式打破学科、专业、文理之间的限制,在教学工程中首先统一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工程师的目标与技能,界定工程师的社会责任,要求学生能在特定要求下实现对行业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 (2)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CDIO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更将培养目标融入到具体的项目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协调能力。 (3)以产业需求为基准。CDIO模式要求学生以项目为中心,开展理论与实践学习,使学生能将学科知识融入到真实的项目实施中。CDIO模式中所运用的项目均来源于行业产业,因此是不断满足产业变化的工程教育模式[3,4]。 3 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方案 (1) 基于项目的课堂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系统工程学教学的首要环节,传统方法往往按照课本顺序依次讲解,教师以实践案例为基本时间轴,依次讲解实践案例所用到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具体技术。例如,通过针对公交车服务质量评价实践案例的讲解,重点依次讲解公交系统与要素、公交系统分析、公交系统优化、公交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公交系统评价等知识点。理论教学中所讲解的实践案例均来源于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更加注重使得学生理解系统工程方法论的运用。每5人一组,为每组分配不同的项目,要求每组学生之间充分讨论,对课堂所讲到的知识点进行验证及运用。 (2) 基于项目的实践教学 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同样采取分组形式,为各组学生分配不同的项目,各组之间互不相同。系统工程学实验目前共6学时,均为验证型实验,要求所有学生独立完成。而课程设计中,为每组分配的项目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项目,要求每组学生通过内部合作完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一名学生通过内部协调,获得各自不同的具体分工,完成1-2个知识点,最后所有人的完成内容综合成课程设计报告。 (3) 成绩评定 依据CDIO思想,将系统工程学课程理论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阶段考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者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分别为2:3:5。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成绩以及实验成绩;阶段考共有2次,分别通过项目的形式,随堂让学生基于系统工程方法论提出项目的实施方案,并进行适当地计算。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在利用系统工程学方法论解决具体问题时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 4 结论 系统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核心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深刻理解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探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从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基于CDIO的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具体项目实施也有了贯穿全周期的实践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利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解决具体项目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相互协作和沟通的能力,从而能够快速适应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更能快速适应交通运输行业岗位的专业需求,因此CDIO模式可以在应用型本科中工程教育类课程中进一步作推广。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体系研究 摘要:基于同济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规划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根据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实习面广、点多的特点,围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管理的突出技术问题,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构建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企业实习体系,并对该体系的特色和近年来建设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体系;卓越人才培养 一、引言 同济大学在卓越人才培养规划中强调以卓越人才培养为主线,强化实践教育的传统特色,构建以“三大联盟与三线联动”为核心,课程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开放式、立体化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交通运输专业以培养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管理与技术人才作为基本目标,该专业实践性强。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以及运输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交通运输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未来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经营者,学生们必须提前掌握本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自觉形成最佳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通过组织学生到铁路运输企业实习,让企业直接对未来所需人才进行引导,将使本专业培养出来的运输管理人才更容易达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能够“适销对路”。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两个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理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必备知识,实践环节则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够锻炼学生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更是学生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前最好的“模拟练习”。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培养和锻炼出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了“卓越工程师”对交通运输专业的要求。 二、交通运输专业传统企业实习存在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在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之前,本专业的生产实习时间只有两周,一周在上海铁路局调度所,另一周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接发列车实训。传统的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制约着实习效果和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 1.在企业实习时间短,对企业生产实践了解少。在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之前,企业实习仅占用两周的时间,且其中一周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接发列车实训,这样的安排显然不能使学生对企业生产实践有全面、细致而深入的了解,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对交通运输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2.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快速,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近年来年我国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速,大批新技术运用于轨道交通运输的规划与管理。通过企业实习能让学生了解与学习新技术的运用,满足企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 3.校企联合培养不足。改革前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学生只去上海铁路局调度所一个部门实习,实习面窄,实习岗位过少,上海铁路局的其他部门未能有效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需结合交通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实践基地的建设,以此为依托进行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体系的构建 (一)交通运输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卓越实习要以运输生产环境作为支撑,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必要前提,是开展实习工作的保证。上海铁路局是教育部确立的第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同济大学共建。由上海铁路局和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专家组成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指导委员会,审核中心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工作计划,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下设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开展。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以此为依托,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选取了铁路编组站、高铁客运站、高铁客运段、调度所四个单位作为校企实习开展的对象。系领导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与上海铁路局人事处共同确定了南翔编组站、虹桥高铁站、上海客运段、上海铁路局调度所作为实习基地。上海铁路局在每个实习单位都指派了实习组织领导、兼职教师、后勤保障人员。同时,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拓展了交通运输专业的实习基地,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同济大学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二)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体系构成 根据本专业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实习面广、点多的特点,围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突出技术问题,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对企业专业实习教学体系进行拓展。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实习的特点及主要专业技术问题,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突出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共性问题,并安排了学生进行高铁随车调查、行车调度指挥现代化的研究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是一个有机体系,其中包括: 1.校内实训部分。校内实训包括列车接发实训、Railsys实训等综合型实训,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系统完成电话闭塞法、半自动闭塞法、自动站间闭塞法的实操学习,并学习利用Railsys运行图软件编制及管理运行图。校内实训为后续开展企业实习做好过渡准备。 2.企业实习部分。企业实习内容包括两大板块:铁路运输企业实习和地铁运营企业实习,前者是主体,在总计六周的实习时间中占4~5周。 (1)铁路部分:对于铁路运输管理工程人才,需要对车流汇集、列车生成、按图行车的整个行车组织过程有清晰了解,通过生产实习可以把交通运输专业所学专业课程知识系统集成,因此在铁路运输企业实习中设置了多个实习项目。 ①铁路编组站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局南翔编组站。学生主要了解编组站运输组织机构设置和运输岗位职责,熟悉《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中关于编组站技术作业的有关规定,学生在跟班实习中需要系统了解编组站到、解、编、发各个生产环节的作业内容和流程等。 ②铁路调度所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局调度所。学生主要了解上海铁路局管辖范围、上海铁路局调度所生产组织系统及各调度工种的主要作业内容;对行调、货调、机调等调度员岗位跟班实习,了解调度员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所实习岗位的计划内容、编制办法。 ③铁路货运中心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货运中心北郊站和杨浦站。学生主要了解货运调度室内车站调度员和货运调度员的岗位职责,铁路货运改革后综合服务窗口办理货运作业的流程,以及货运员的岗位职责。 ④高铁列车乘务实习,实习地点为高铁列车。实习以跟车、跟班实习的形式开展,学生重点了解高铁动车内主要设备设施、高铁列车动车组营业规章、乘务员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高铁列车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内容,完成高铁列车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 ⑤高铁车站客运服务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虹桥站。实习以参观结合形式开展,学生主要了解上海虹桥高铁站服务设施布局、客流到达及出发特点、站内中转、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过程中的流线组织,掌握高铁客运站客运组织内容、岗位设置及岗位责任。 (2)地铁部分。地铁运营企业实习则主要依托上海地铁调度所OCC以参观、模拟、实训形式开展,学生将系统了解地铁生产组织系统架构、各调度工种的主要作业内容,重点关注地铁运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法、预案要点及地铁施工作业管理规定及流程。 (三)实习保障体系 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的保障体系。每次企业实习前学院教务主管领导都亲自做实习动员,院办领导安排好后勤工作,系领导部署实习计划并安排带班教师,带班教师都能够做到认真负责、按时参加。上海铁路局和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均成立了专门的实习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全程指导实习工作,各一线实习单位均成立了工作小组具体与实习带队老师对接,双方畅通联络、紧密协作。应该说整个实习的组织和后勤保障工作都是非常出色的。 “安全第一”是运输实习的首要原则,每个实习单位在同学到来的第一天都组织了安全教育培训,不仅有规章学习还要进行安全防护能力训练、这为确保现场实习安全、有序提供了重要保障。 运输管理工程系为了保障实习有序,精细编制了教师值班表,确保每日都有教师在现场。学院安排了接送车辆,保障每日在铁路现场交接班后规定窗口时间准确到达,以减小对铁路现场工作的影响。铁路局则安排了站内短驳车辆,安全快速地将学生送达站内各实习岗位。至今,交通运输专业已有3届同学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参加了企业实习,实习全程未发生一例安全事件,同学经过现场观摩、实践、听讲较好地完成实纲任务并全部通过实习答辩,实习内容逐年拓展、深化,实习组织工作获得了参与师生的一致好评。 四、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的特色和实施效果 运输管理工程系将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来抓,带动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创新及其教学条件的改善等多方面的建设,为交通运输专业的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实施效果。 1.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围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特出技术问题,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突出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共性问题,并安排了学生进行高铁随车调查、行车调度指挥现代化的研究分析,让学生通过现场实习、调研,分析总结相关实际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企业生产实习内容组织创新,实习对毕业设计选题支撑效果凸显。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实习内容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多个铁路实习项目关联紧密。首先,实习让学生系统地观摩了铁路运输设备的全貌,特别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速列车装备和集各类先进控制系统于一体的调度指挥中心让同学增强了专业自豪感。第二,先编组站和货运站,后调度所的实习安排使学生对铁路既有线车流汇集、列车生成、到按图行车的整个行车组织过程有了清晰了解,有利于学生把所学专业课程知识串连起来,为来年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三,高铁列车乘务实习和高铁车站实习安排紧凑让学生系统了解高铁客运“站、车”服务之间的接口关系,对旅客出行全程服务质量的影响要素有了亲身体会。第四,铁路调度所与地铁调度所OCC实习紧凑安排让学生更加清晰地对比了铁路和地铁行车环境、调度信息系统和调度职责的差异,也让学生对未来的论文选题乃至毕业择业有了感性和理性支撑。 3.形成了双导师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创建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了专业实习组织管理体系,实行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双轨制,聘任了一批企业兼职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精心设计了企业专业实习教学大纲与教学指导书,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铁路局兼职导师结合实习进度组织了多次分专题讲席,学生获得了书本上无法学到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 4.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推动本专业就业率的提升。交通运输专业改革后的企业实习,为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系统了解铁路运输专业现场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观,提升了交通运输专业学生毕业后去铁路局和地铁公司就业的人数。 5.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认可度得到显著提升。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以工程实践为驱动的企业实习计划得到了上海铁路局企业高管和同行业专家的支持,同济大学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学生在参与实习的过程中,积极提出问题与建议,逐步打开思维、活学活用专业理论,用人单位上海铁路局对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行了肯定。 五、结语 交通运输专业的企业实习,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在理论教学上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使各个课程间更加协调,也为实践环节打下良好基础。实践环节不断增加企业实习的单位和内容,力求符合交通运输专业本行业生产工作的实际,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卓越工程师”企业实习工作扎实开展,继往开来,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企业实习工作还将谋求更大的创新,为交通运输卓越人才的培养和行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毕业设计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不仅是能够保证教学效果,也能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但目前这一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可知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指导教师本身。首先分析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结合问题产生原因提出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一些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工程教育认证将“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重视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更多突出“培养质量”,故教育部自2006年起启动工程教育认证试点以来,其认同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认可[1]。目前很多高校的交通运输专业都在积极申请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以使专业办学质量得到提升。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业设计”)标准为“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全部课程后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2,3]。这与工程教育认证所给出的标准相同,即实现了毕业设计的初衷也就能够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然而,近年来毕业设计环节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既有个人问题,又有管理问题;本文认为,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由于指导教师本身所造成。因为这个环节不同于理论授课,理论授课面对的经常是超过60个人的教学班级,教师很难做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动态无法及时掌握。但毕业设计不同,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学生经常是一对一沟通、交流,只要指导教师能够在每一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和认真辅导,学生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那么如何对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从而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使交通运输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对交通运输专业办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目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一、目前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指导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教师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设计的现象。认为毕业设计就是给学生出个题目,完成过程就是在学校各种规章的要求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催促和检查,进入最后阶段重点要求学生一定要格式正确,至于内容和完成质量则不是非常重视。很多情况下由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原因出现毕业设计环节存在“前松后紧”现象。在开始阶段学生为了就业、考研或其他原因不能集中精力做毕业设计,且指导教师也未能及时地进行督促和检查;后期面临严峻的毕业形势学生才紧张起来赶任务,但由于时间紧,且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毕业设计草草收场,其质量很难不能保证。在答辩阶段,很多答辩小组的老师为了同事之间的面子或其他主观因素对学生在答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提出的问题也非常简单,没有深度。总之,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指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指导的学生给人情分等,表现不够不严肃。这些都是因为思想上重视不够所造成。 2.毕业设计选题本身存在问题。①毕业设计选题质量不高。现在很多选题都要考虑如何应对日后进行的各种检查和评估,为更简单地应对检查和评估,很多院校都对各种教学资料的格式进行了硬性规定,比如:试卷的内容按照统一格式、毕业设计按照统一格式等,很少考虑学科差别。就像每年毕业设计检查时注重检查论文的格式,而对毕业设计本身质量较少涉及。为应付各种检查,某些指导教师在选题时为方便只出一些东拼西凑就可完成的综述性题目。那些真正付出很多,进行认真撰写的毕业设计却仅仅因为一些格式的不正确而必须重新修改或装订,从而给指导教师和学生带来一种冷水泼头的感觉。其实,并不是说这些格式检查不应该,而是更应该在保证毕业设计内容的基础上要求这些。那么如何要求内容呢?只有从评价指标中来要求指导教师尽可能做到。②毕业设计选题缺少新颖性和可行性。现在很多指导教师都会采取一些以前选题,尽管很多高校也允许选择一些非更新选题,其初衷是希望新一届的学生能够在以前的基础上将这个题目完成得更加合理和完善,比如我校每年就允许有40%的非更新选题出现。但学生的实际结果却是和往年的成果一般无二,鲜有创新;这样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毕业设计中的恶性循环,质量很难保证。还有一些指导教师在选题时题目过大,带来的好处是学生查找资料相当方便,因为很多资料都会与该选题相关;但是哪些是重点,该怎么写,作为本科生心理未必就清楚。所以让其良好地完成这些题目也就勉为其难。③毕业设计选题数量不够多。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一名指导教师指导10人以上学生做毕业设计并非新鲜事情。很多指导教师不能给出足够多的题目,只能出现多人共做一题的事情,加之指导教师不能在学生内容不雷同方面做出有效的规定和区分,从而导致学生毕业设计雷同的现象更是存在。上述现象在很多人看来有些言过其实,但必须承认,部分指导教师并未认识到毕业设计的严肃性与重要性。从思想上产生了麻痹、糊弄,答辩结束就算了事的认识。尤其是在扩招后,一名指导教师需要指导10个以上的学生时,上述现象就有了存在的借口。但随着工程教育认证的到来,指导教师必须正确面对毕业设计的质量问题。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对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和全面的评价,我们根据自身指导毕业设计的亲身体会和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的认识,从选题、组织、撰写、答辩四个阶段共19个指标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由表1可知,对教师评价的重点在毕业设计的选题和组织阶段。只要指导教师在这两个阶段工作到位,剩下就是和学生交流和沟通。学生在一个好的选题和进度合理、资料完备的基础上再加上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和良好沟通,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撰写就绝非难事,那么顺利通过答辩更是水到渠成。在选题阶段,很多高校都采取由该学科的专家或者高级以上职称人员组成的选题评审委员会对选题进行审核或指导教师汇报、答辩的形式决定选题是否通过。在选题阶段的8个指标中,有些指标应该一票否决,比如不符合大纲要求;多人共做一题,而指导教师又不能保证内容不雷同;选题难度过大;选题工作量过小。有些指标要有一定制约措施才可通过。比如选题若为非更新题,则该选题学生的成果若和以前成果一般无二或区别不大,则学生的成绩最多为及格或者不及格,从而就要求指导教师在给出该选题时一定要在任务书中给学生的要求和以前有较大变化,而且在撰写过程中时刻加强对该学生的检查和督促;所以指导教师在决定是否采用以前的题目时也会认真考虑。若选题为综述题,则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一定要在结构或思路上有所创新,如果内容仅仅是多篇资料的东拼西凑,则在评定该生成绩时应着重考虑。这些制约措施的目的是使指导教师尽量少用非更新题和少出综述题,多出一些有一定创新性和与工程相结合的且工作量和难度适中的题目,这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最后环节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组织阶段给出的三个指标可以说是指标“指导教师对选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的细化,也是在论文开始之前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再次进行一次保证。设计撰写阶段的五个指标主要是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进行的考核。这些指标应该由被指导的学生或者相关同学进行反馈。设计答辩阶段的三个指标主要是对答辩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应该有答辩委员会和参加答辩的学生共同掌握。 四、结论 交通运输专业为迎接工程教育认证,在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上提出了一些措施,较以前使毕业设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尽管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家之言,是建立在交通运输专业实际情况与毕业设计经验和教训基础之上,但本文的部分指标可以为其他高校或专业在评价毕业设计质量时提供参考。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 [摘 要]依托行业、立足区域,服务地方,推进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加强校企融合,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基地的教学示范作用将起到深远的意义。基于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的探索对于进一步明确基地的运行、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校企协同创新的构建将提供可操作的依据。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依据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形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立足交通运输行业,紧密加强校企合作,为工程一线或企业输送培养具有较强高级技术应用能力,知识综合运用开发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一定技术管理水平的专门人才。着重理论联系实践,解决工程实践应用问题。掌握交通运输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提供大学生学习期间与企业结合,了解企业岗位工作特点,掌握企业工作流程,进而实现在校期间接近工程,提升学生工程素质、养成工程意识[1]。本文依托黑龙江龙运集团-黑龙江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模式进行探索总结,进而依托实践基地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全面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开发能力,使之成为共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基地,达到校企共建、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科技进步,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贡献。 1、基地的建设思路 (一)总体思路 建立深层次、双向互动、互惠共赢的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依托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打造出符合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依托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工程训练环境,通过学生创新活动资助、贫困学生资助等项目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依托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以及技术服务,并有义务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2-3]。 (二)合作机制和管理模式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企业选择应是该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坚持人才培养为主,突出学生工程意识培养以及工程能力训练,合作中采用如下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校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院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培训急需人才。 (2)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3)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4)校企互动原则 学院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或高级技师来学院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二、基地的建设任务 根据黑龙建工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的需求,借助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契机,结合黑龙江龙运集团的运营业务,借助双方合作基础,建立龙运集团-黑龙江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校外实践基地。力争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我校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 建设的基本任务有: (一)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实践教学理念,依托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省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探索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不断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出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行业实践教学特色。 (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和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逐步建立 “一条主线、四层次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是培养素质与提高学生岗位实践应用能力。四层次实践分别是:专业基础技术应用实践、专业技术应用实践、岗前实践。具体内涵见表1: (三) 改革原有的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它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体系,建立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学新体系,真正从传授知识转化到能力培养。 (1)除教学大纲上已明文规定独立的实践课程外,配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修订教学计划,重点解决实践课及实践学时的安排与设置问题,努力从源头上解决实践内容重复、实践方法简单的问题。 (2)为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确保实践教学质量,逐步建立实践教学检查制度、实践报告批改制度、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切实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3)修订和完善各门课程对实践课的教学要求,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进而实施实践教学目标管理,最终形成教师为全面培养而教,学生为全面发展而学。 (4)建立和完善实践基地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实践基地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5)逐步施行实践教学及实践技术成果奖励制度。为了鼓励教师能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积极探索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和实训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促使实践技术研究工作深入持久开展下去,不断增强实训教学工作活力。 (四)逐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是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二是从实践教育基地生产、科研第一线聘请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实践教学。以此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五)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结合 双方共同建立和投入进行道路运输资格证、物流师、高级物流师等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基地,为企业在职员工培训提供支持。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均为紧缺人才行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就业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采取提前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形式,使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状况,更快进入岗位角色。共同进行技术研究、开发、试验、推广及新产品推介等工作;力所能及承接合作基地的生产任务;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为解决企业的实际工程技术问题提供支撑平台。 三、基地的运行管理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在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确保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正常运转和规范化管理,确保实现建设目标,需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为促进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全面规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管理,也要制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具体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校职责、企业的职责、实践教育基地协议签订、组织与管理、实践教育基地指导教师选聘、检查与评估等方面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基地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制度的规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如:校外实训中心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生产实训现场纪律、实训中心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学生实训守则等。通过完善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管理办法。探索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安排的时间、环节、各环节的任务和要求,规范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中期检查等环节的工作。 四、结论 通过“黑龙江龙运集团―黑龙江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以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为重点建设内容,将基地建设成集教学、专业基础实践、专业技术应用实践、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也在培养学生、社会服务、校企合作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可利用实践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为相关专业师生提供实验、实训、实习方面的资源保障,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使相关专业的实验实习实训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依托基地通过不断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与企业合作设计产品,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让老师和部分学生参与进去,逐步推行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新模式,学生和老师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分析 摘要:三峡工程对外交通工程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三峡主体工程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也是一个永久性工程,它直接为三峡工程服务,在三峡工程整个十七年中发挥交通大动脉的作用;从长远来讲,它对沟通三峡地区交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措施。 关键词:对外运输;交通条件;运输方案 1施工运输任务与特点 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m,坝顶高程185m,需混泥土总方量2820万m3。在三峡工程17年施工期间,需从外地运进各种物资材料设备4025万t,其中:商品材料1350万t,砂石料2675万t(天然砂石料1093万t,人工砂料1582万t)。高峰年运输量424.5万t(商品材料160.4万t,人工砂石料264.1万t)。并有直接施工的人员交通1971.0万次,高峰期每月达6000人次。客运估计每月单程3000人,往返6000人,总客运量1971万人次。 在1350万t商品材料中,重大件运输量总计约4万t,其中:200t以上水轮发电机重大部件和变压器2.32万t,超限界(宽高5.1m以上)的金属结构大件1.68万t,铁路、公路均不能承运,所以只能水运。 2工程修建前的交通条件 宜昌的水运、公路、航空设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葛洲坝枢纽工程建设时已经形成交通网络: 2.1公路 宜昌至三峡工地约40km为崇山峻岭地段,交通设施简陋。 在左岸仅有一条葛洲坝至陡山沱三级公路,全线翻山越岭总长29km,标准很低。 从陡山沱至坝址下游的乐天溪距离3.2km,原为5至6m宽的乡村道路,1986年开始改扩建为路面宽12m,路基宽14m的超二级公路。并在乐天溪河口架设了一座钢筋混泥土大桥。乐天溪桥桥西至左岸电站厂房长9km,区域为三峡工程工区。右岸无现成道路。 三峡工程准备工程开工以来,进三峡的机械设备和大批量各类物资,绝大部分都是从险峻陡峭的宜莲公路拉进去的。时任总理李鹏1994年12月14日在坝址中堡岛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后,宜莲公路承受的运输压力迅速增大,日均通车高达 3000多辆,堵车严重,交通事故频繁。短短的40km路段,原本2小时内抵达却因赛车或交通事故延续半天甚至一天。 2.2铁路 国家铁路干线已通至宜昌,并经葛洲坝工区外缘延伸到小溪塔和官庄。 2.3水运 水路十分便利,三峡工程水运条件优越,长江水运上通重庆,下达武汉和上海。葛洲坝至三峡坝下杨家湾航程34km,为葛洲坝库区的深水航道,航道宽度在200m以上,石排湾最小弯道半径500多m,可通万吨船队。 3对外交通运输方案 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方案是指宜昌至坝址的交通运输方案。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施工任务艰巨,工期紧迫,设备器材多,运输量大,为此,对外交通方案是关系到整个工程能否如期建成提前受益的关键问题。根据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施工队伍技术装备条件,多年来反复比较过多种方案: 3.1八十年代 由于当时交通条件,国内国外大中型水电工程施工都以铁路运输、三峡地区水运条件优越等因素,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外交通运输方案研究报告》和“加拿大扬子江联合企业(CYJV)审查对外交通运输方案结论”等讨论对外交通运输方案中,分别提出了铁路为主,辅以公路和水路方案,或公路为主,辅以水路方案,或水路为主,辅以公路运输方案,三个方案长期争论难以定案; 3.2九十年代 问题出现了转机,在我国出现了封闭式高速公路,从根本转变公路运输的形象,使水电工程开始重视公路运输。 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方案又进行了大量方案设计论证工作,集中为:公路为主,辅以水运或铁路为主,辅以公路和水路运输两个运输方案。赞成长江水利委员会的《长江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对外交通运输方案专题研究报告》的结论:公路为主的铁路为主的两个方案作为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多可满足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的要求。但两者在建设条件和运营条件及经济比较等方面差别是明显的。公路为主方案总费用比铁路为主方案总费用省4.4亿元;施工工期公路比铁路短1.5年,能更好适应加快三峡工程建设提前发电的需要;铁路为主方案多一条铁路,多一个运输渠道,但总的年运输能力比不上高等级公路的通过能力;公路为主方案运营条件好,但与长远结合,铁路专用线三峡工程竣工后,用途不大。因此,不赞成铁路为辅以公路和水路的方案,建议采用以公路为主,辅以水运的方案。 3.3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决策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特别是认真听取了三峡工程施工重大技术方案专家座谈会和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召开的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方案专题审查会,“建议采用公路为主方案,并尽快实施”的意见。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在1993年3月11日最后决策,“采用高等级公路为主,辅以水路的运输方案,并付诸实施”。 4对外交通方案的实施 以公路为主、水路为辅的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方案,包括:专用公路一条,在坝区与江峡大道相接,至宜昌市沙河与汉宜高速公路相接。起始点从宜昌夜明珠开始,至大坝工地止;专用港口两个,在大坝下游右岸修建杨家湾专用港口,在左岸修建坝河口重件码头;跨江桥一座,在船闸引航道段横跨长江修建西陵长江大桥。这四个部分的工程在坝区贯通一气,便能将水路两路的物资已及时有序地运到工地。 4.1三峡专用公路设计 根据对外交通运输方案要求;专用公路将承担三峡工程施工期运输总量达2652.3万t,占总运量的65.9%,并负责90%以上的客运任务,公路运输的最大年运输量为426万t。专用公路全线总长28.66km,设计标准为为4车道山岭重丘准一级全封闭汽车专用公路。桥梁的设计荷载为汽车-36级,验算荷载为2000KN平板车组。设计交通量9000车次/昼夜和900车次/h。 专用公路设计中大量采用新设计、新工艺,它的设计和施工代表了当时的国内的先进水平。 黄柏河特大桥和下牢溪大桥( 100m),结构形成基本相同,主跨均采用上承式倒悬链无铰钢管混泥土供,净跨160m,净失高32m。两桥设计新颖,采用9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同类型桥梁中属全国之冠。 莲沱特大桥主桥采用38+114+38 m中承式钢管混泥土连续拱,竖转合拢,用全桥通预应钢索平衡水平推力,构思独特,造型优美。钢管拱表面防腐采用热喷铝长效复合涂层。 乐天溪特大桥预应力采用无粘结工艺,纵向受力普通钢筋采用冷挤压接头。全线桥面铺装采用C50钢纤维混泥土,全线T梁采用部分预应力理论设计。 隧道采用新奥法原理设计施工。木鱼槽隧道,仙人溪2号隧道选用射流风机,诱导式纵向通风。隧道照明采用高压钠灯、新光源、新灯具、发光效率高、透雾能力强。隧道内设工业摄像机构成闭路电视系统,隧道外设中央控制室,可实时接收洞内的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器组成的火灾报警系统。 4.2三峡专用公路施工 三峡专用公路沿途跨许多溪涧,穿过很长的不良地质段,其中桥梁隧道总长11千米,约占公路总长的40%。由于沿路的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造成施工难度很大,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桥梁、隧道多。全线有特大桥4座(黄柏河特大桥、下牢溪特大桥、连托特大桥、乐天溪特大桥),总长1297.8米;另有大桥7座,总长1276.54米;中桥23座,总长1218,34米。双管隧道5座,以单管计算,总长14634.29米。其中仙人溪一号隧道为短隧道;仙人溪二号隧道为长隧道;渣盐山隧道为中隧道;天柱山隧道为长隧道;木鱼槽审于带为特长隧道,是目前国内高等级公路中最长的隧道。这些隧道主要集中在仙人溪至莲沱范围内,隧道一个接着一个,构成公路中西游的隧道群;且与桥梁项链,出洞即过桥,过桥又进洞,洞桥相接,密集很大;最长的木鱼槽隧道出口与天柱山隧道进口仅相距30多米。 第二个特点是桥梁设计新颖,多彩多姿。莲沱特大桥在桥梁建筑上的学名叫“中承式钢管混泥土拱桥”,两个墩台之间的主跨有114米。它位于西陵峡左岸支流――磨刀溪入江处,桥身造型像一只桔红色的彩蝶展翅飞舞。黄柏河特大桥和下牢溪特大桥是“上承式钢管混泥土拱桥”,主跨度均为160米,这两座拱桥位于三游洞风景区附近,宛如一对孪生银龙,飞跨在百丈绝壁之上,十分壮美。这3座拱桥主跨结构都是钢管内灌注混泥土。钢管、混泥土这两种材料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材料的潜力。全线桥面及部分路面采用钢纤维混泥土新型路面结构。这些桥梁创造了许多目前国内同类型桥梁之最。 第三个特点是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地质方面,天柱山隧道和渣盐山隧道都要通过100多米厚的古滑坡堆体。莲沱特大桥基础要进行软地基处理。乐天溪特大桥要通过流沙层施工。在公路沿线外观上有5个高;高开挖边坡(60多米),高边坡防护(47米),高填方(46米),高挡墙(23米),高柱墩(59米)。 尽管这3个特点都不利于施工,但由于公路的设计与施工能适应各种地形地质条件,因此,施工部门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在1996年10月实现了通车。原来从宜昌市区到三峡工地约40km的公路,通常行车需1.5小时,开通专用公路后仅需30到40分钟就可以到达。这条克服了重重困难才建成的公路,因施工特点突出而更有特色,已成为西陵峡山地上一道十分壮观的人文风景线。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交通运输部集中整治水运工程围标串标 日前,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印发公路水运建设工程围标串标问题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从即日起至2016年底,对水运建设工程围标串标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和专项打击,进一步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建立预防和治理围标串标的长效机制。 据了解,围标串标行为表现形式复杂,除投标人外,还涉及招标人、招标机构、评标专家等单位和人员,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一是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投标,一般由一个投标人或法人同时借用多家企业资质投标,有的组成相对固定的投标联盟相互陪标,有的通过与投标人谈判购买投标权进行围标等;二是投标人与招标人之间串通投标,一般为招标人通过预设资格条件、透露招标信息等提高投标人中标概率;三是投标人与评标专家之间串通投标,一般为投标人买通评标专家,评标时通过倾向性评分或对其他投标人废标,谋取中标;四是投标人与招标机构串通投标,一般为招标机构为投标人预设资质资格条件、透露招标信息等。 《通知》明确,有以上行为的,按《招标投标法》第五十条、五十二条、五十三条、五十六条,以及《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七十一条、七十二条、八十一条的相关规定,从严处理。按企业信用评价规则相关规定,投标人与招标人或其他投标人串通投标的,其信用等级直接定为D级。 根据《通知》,集中整治将分为四个阶段:今年8月底前,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通过座谈调研,形成符合本地实际与特点的细化方案与举措;9―12月,相关单位应进行自我排查,依法处理存在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2016年1―9月,交通运输部将根据各省、部属单位的检查整改报告进行实地督导抽查,并对治理工作情况进行通报;10―12月,将评估治理工作成效,总结推广各地有效做法和经验,健全规章制度,建立预防和治理围标串标的长效机制。 《通知》提出,要改革招投标相关制度。改进资格审查方式,工程建设项目宜采用资格后审方式;采取资格预审的项目,尽可能采用合格制;采用双信封形式密封投标文件,使得投标人无法确定能够通过“商务文件和技术文件”评审的投标人名单,难以形成围标串标利益团体;探索招标标段随机分配的新方式,提高投标人围标串标难度和成本;鼓励采用电子招标投标,通过企业专业电子账号管理,预防从业企业出借借用资质围标串标;要求评标委员会对是否存在围标串标行为进行专门评审,并在评标报告中明示。 《通知》强调,要通过罚款、取消资质资格、追究刑事责任等方式,依法从严对围标串标企业和人员进行处罚;要公开围标串标企业的不良行为记录,及时调整信用等级,加强信用引导和行业自律;要推行对资格审查、开标以及评标全过程录音录像“三记录”的监督机制;设立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及时曝光典型违法违规案件和涉案单位、人员。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与实验室建设方案研讨 [摘 要]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结构和具体项目设计内容,阐述了实验室建设的具体目标和建设方案。 [关键词]交通运输;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方案 1 引 言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设置,旨在培养具备现代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知识及相关开发能力的人才,以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于交通运输决策、规划、建设、组织、指挥、运作、维护及管理的需求。 与一般工程专业一样,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而鉴于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具有很高的实践性,其中的实验教学过程对于培养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建设一个与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实验室,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科研服务能力。 高校教学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应包括:建立一个科学、先进的实验平台,层次结构分明,系统功能合理,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管理与运作,方便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能以焕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实际需求及发展方向。 2 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层次 交通运输工程的涵盖面很广,包括了多种运输方式和多个组成部分,现代交通运输工程还涵盖了智能交通系统(ITS),交通运输工程与物流工程也在交叉融合中迅速发展。 鉴于交通运输工程的广泛性,每个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点各有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目标及研究重点,策划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避免人才的一般化或同质化。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既要和具体的专业课程紧密配合,又要满足系统化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过程的实战训练,更加深入地理解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2.1 基础认知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一阶段,即通过一系列演示性实验,结合专业认识实习,使学生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有全面的认识理解,初步了解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2 理论验证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二阶段,即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课程的专业理论,通过验证性实验,增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操作应用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三阶段,即在理论验证的基础上,引入成套的、系统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软硬件,运用真实的作业流程和数据,开设操作型和应用性的实验项目,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各组流程及作业方法。 2.4 设计研究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四阶段,在学生掌握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及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入设计型项目和研究性课题,引导他们运用科学方法提出或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从而提高其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 3 交通运输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验项目的设计 构建一个完整的交通运输实验教学体系及其涵盖的实验教学项目,应以已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为依据;同时根据本高校的专业重点,系统策划实验内容,以编制规范化、标准化的实验教学方案。以东南大学为例,我校交通运输专业采用“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旅客运输与货物运输工程为重点、物流工程为延伸、汽车运用工程为补充,以培育具备客货运输与物流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知识及相关开发能力,能从事客货运输系统的规划、组织、指挥、决策以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为目标,其交通运输专业实验项目的名称及类型见表1。其中,旅客运输的培养重点是道路运输体系,货物运输则结合物流学和国际贸易,侧重于道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系统为主的综合运输体系。围绕上述目标,面对若干具体专业课程,本实验教学体系的结构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3.1 客运管理模拟实验 该类实验项目的开展以道路运输体系为主,内容包括城际道路客运和城市公交客运,通过eBus客运管理系统和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运用,认识和体会城际公路客运站和城市公交调度系统平台的系统功能、运营计划、调度、报表管理、数据分析、终端远程管理、票务管理、车队管理、结算管理、参数配置等环节。 3.2 货物运输管理模拟实验 运用本实验室配套的货物运输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多方位的实验项目,内容包括:集装箱码头管理、堆场管理、货物海运业务、船代业务、电子口岸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环节。通过该平台,模拟国际货运系统的各项作业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本实验室还具备SQL SERVER、ACCESS等开发平台,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货运及物流系统的功能定位、设计,并最终完成所需的软件开发项目。 3.3 物流和供应链实验 现代物流工程是货物运输业务的延伸。鉴于我国经济发展对于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东南大学努力培养物流工程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展本科生的就业面,本实验室设立了适应于相关专业的物流和供应链的一系列实验项目,包括认识实验演示、系统流程分析、物流理论验证、物流系统设计等环节。应用Arena、AutoMod、LOGWARE、CAD、MatLab软件,学生可进行物流系统的分析、验证和设计。 3.4 载运工具运用类实验 本校交通运输专业,载运工具的运用以汽车教学实验为主。实验室配备有实验车辆、模拟驾驶仪、侧滑台、灯光仪、尾气分析仪、震动与噪声检测系统等设施,可进行相关课程实验、SRTP实验和本科生学科竞赛等实验项目。 4 交通运输实验室建设方案 研究型大学的交通运输实验室,既应围绕现有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和实验教学体系而构建,又要具备高层次、多样化、开放性和创新性,使实验室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同时,能为学生的课外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项目提供条件,为师生提供有利于知识沟通和学术交流的优良环境。实验室建设的工作重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围绕目标,服务教学 实验室的规划和布局要紧紧围绕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要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项目,布局清晰合理,主导方向明确。例如,以载运工具运用和汽车构造为主导方向的实验室布局,重点建设汽车实验教学平台,如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检测诊断、汽车运用等;以铁路运输系统为主导方向的实验室布局,则以铁路机车设备、信号设备和铁路运输组织为重点。 4.2 实验系统软硬件配置均衡,设施功能适宜 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验系统既需要配备合理的硬件设施,进行相关的演示、操作、研究、功能设计等项目,也需要构建配套的软件系统,以及相对应的局域网络,便于进行流程仿真、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等实验环节。 4.3 确保实验室设施的维护保养 交通运输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因此,必须在注重建设的同时,注重设备、设施及其软件的维护保养。应对现有的实验设施,建立合理的使用、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地操作,制定并实施维护保养计划。实验室每年应能得到一定的经费,用于设备的维护、保养。 4.4 实验室设施的定期升级 结合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和更新,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应定期升级,以便能跟上科技及经济的日益发展,与时俱进,持续为学生提供紧密结合当前科技发展需求的实验教学条件,实现实验室的高层次、创新性进步。 4.5 建设开放性的实验室 现代的实验室,应实践开放化管理,“服务于教学、科研,教学、科研提供实验室的实力”,通过实验室的高效管理与运作,打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为培养一流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东南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室构建工作,根据本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层次和结构,近几年来,陆续建设了客运管理模拟实验室、货物运输管理模拟实验室、汽车运行性能检测实验室、模拟驾驶实验室、汽车构造实验室(共建),且日臻完善。同时,本实验室又配置了认识实验演示区,包括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模型、综合物流园区模型、立体仓库和堆垛设备、自动化分拣线(共建)等。学生在参观认识实验演示区后,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原理、操作、使用,可增强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实验室结构和功能见表2。 目前,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实验条件还相对薄弱,实验设施有待进一步建设,为此,需要结合学科“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实验室建设,增添必要的仪器设备,以充实实验教学体系,以更好地开展设计研究性实验,进一步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5 结 语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环节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所探讨的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实验室的结构和具体功能及实验室建设的构想。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交通运输工程规划的特点与步骤 摘要:交通问题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以及经济发展之中重要问题,做好交通运输业的规划,可以促使交通运满足人们对于交通业的需求,基于此,本文论述了交通运输工程规划的特点以及相关步骤。 关键词:交通运输;规划;特点;步骤 引言 我国的公路建设项目,特别是公路建设项目的交通量分析预测多采用“四阶段”预测,该法以机动车出行起讫点调查为基础,包括交通量的生成、交通分布、交通方式选择和交通量分配四个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都以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的公路网为研究对象,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及其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并通过一定的模型预测项目影响区域内交通的产生、分布及其在路网上的分配。 1、交通量的概述 交通量是交通运输的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有了交通量这个概念对于交通工程的规划就有了科学的变量进行操作,所以这里要讲一下交通量。交通量一般可以分为,正常趋势的交通量,转移的交通量和诱增的交通量。正常趋势的交通量就是在包括低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以及铁路上,交通量按照固有的发展的规律,自然的增长的一种自然增长的状态。转移交通量就是在新的道路或路线的投人使用后,对交通量会造成的影响,即向新道路或新路线转移的交通量的数额,就是转移的交通量。诱增的交通量则是在原有道路或路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改进后道路或设施得到改善,速度增快,很多就向这些道路和路线转移,这一部分就是诱增的交通量。后面两种诱增的交通量和转移的交通量十分相似,容易混淆,一个是在原有道路上进行改进,而另一个则是进行新道路的修建,两者的区别就在这。 2、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相关问题 2.1、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规划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使交通运输系统得以改善并且对交通运输资源进行科学分配是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首要目标,在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规划时,一定要从国家、地区和城市所具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运输系统的实际情况出发,除此之外,对于交通运输系统当前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也应加以考虑。以下是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规划时所应满足的条件: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应该与社会、人口、经济以及国防等种种方面的运输需要相适应,所制定的交通运输规划不能脱离国家的社会经济规划;要对交通运输整个系统及其子系统所具有的技术要点以及环境需求等进行综合考虑,使其所拥有的运输效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规划时一定要重视对其运输能力的提升,这样交通运输系统才能获取更高的效益;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在进行规划时应该对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运用,进而制定出更为科学的发展方案;尤为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进行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时,一定要使其达到整体上的协调,网络同各个枢纽系统一定要得到合理的衔接以及优化,使多种运输方式均能够取得有效发展。 2.2、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所包含的内容 以下是交通运输规划所具有的具体内容:建设数据、建设资料等的建档工作;对环境现实情况所做的调查分析工作;对交通运输系统相关政策、规划原则以及方向的确立工作;对交通运输体制以及当前财政状况的分析、预测工作;对运输组织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手段来进行改善,提出科学的交通运输系统方案;对于供给短缺项目所进行的分析评估工作。 2.3、规划的特点 交通运输系统的目标是建立、维护和营运一个系统,它能高效率、经济和安全地适应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交通运输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随着经济(生产)、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原有的交通运输系统、各种交通运输设施的通过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而,需要不断增加或改善现有交通运输系统的设施,提高其服务水平,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否则,便会由于交通运输能力或效率的滞后而制约经济(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工程设施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因而,需要较早地预计到交通运输系统对交通运输需求可能出现的不适应处,及早提出规划方案,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增添或改善工程设施,使之不出现交通运输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阻滞情况。建设交通运输设施的投资量都很大。它们对土地使用和周围地区的经济开发或发展将会有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妥善的计划和安排,将不仅会造成投资的浪费,而且会带来直接(建设者和使用者方面)和间接(社会其他方面)的经济损失,以及其他不利的社会和环境影响。而规划便是为交通运输设施准备计划的第一步,其目的是提出经济合理地扩充交通运输设施的容量(通过能力)和提高其服务水平的方案,以适应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进行交通运输工程规划,首先要对现有交通运输系统及其相应设施的现状,他们的性能、状况、服务水平及其对交通运输需求的满足程度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又要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对交通运输发展的需求,有恰当的预估。因而,规划工作是一个有组织地、合理地采集和分析有关交通运输系统及其各项设施各方面数据和信息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把交通运输系统和设施的现状同当前和未来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进行比较分析,确定系统或有关设施当前和未来的新建和改善或改建的需要,并把可筹集到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分配给交通运输系统中最需要、最薄弱或改善效果最佳的方案或工程上。 3、交通运输工程规划的步骤 综合上面总结的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特点,笔者对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步骤进行了一下探讨,认为规划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3.1、收集整理数据 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要收集数据,这里的数据包括对现有的交通运输系统和设施的现状的分析数据,以及对现在的交通运输现状的分析数据等等,然后将这些数据整理起来以备后面进行深人地分析。因此这第一步的收集整理工作就是整个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工作的原点和重点,是为后面整个规划工作的一步步展开做基础的。 3.2、分析数据确定目标 在完成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之后,就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诊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分析统计工具得出分析结果。根据分析出来的现在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问题来确定这个要建设的交通运输工程的目标是什么,想要解决的现在的交通运输的问题是什么。 3.3、分析工程的可行性 分析工程的可行性主要是要结合目前规划人员手里所掌握的建设交通运输工程的资料来进行,要结合这个工程的资金多少和规模大小,以及这个工程建成后所能提供的服务性能和水平是怎样的。这个工作是要综合来考虑的要平衡工程建设前的资金等方面的准备和工程建成后的效益水平这两个方面来进行。 3.4、分析社会和经济要求 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对交通发展水平的要求,使建设工程尽量能够满足现在以及短期未来内的供给分析供给是指交通运输系统的物理实体(包括基础设施和运载工具)所提供的交通运输服务。供给分析即是分析所能提供的服务性能和服务水平。上述第一步所采集到的系统现状数据,为供给分析提供输入和分析基础,而第二步所提出的存在问题报告以及所制定的目的和政策,为供给分析指出分析的重点。供给分析是规划工作的一个技术分析阶段,为规划过程的后续步骤提供输入和分析工具。需求分析和需求预测需求分析的目的是建立交通运输需求同产生这一需求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和交通运输服务之间的关系模型,以便利用所建立的关系模型来预测对未来交通运输的需求。方案制定、分析和评价针对所存在的不足和所设定的目标,提出3~5个改善方案供分析比较后选择。会和经济对于交通的要求。 4、结语 科学对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工程进行规划,对提高我国交通事业的质量和解决交通事业中的问题有很大帮助。交通问题得到解决使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送更加快捷通杨,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生活和经济质量的提高。所以说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是至关重要的,是函待交通运输部门的人员认真对待的问题。只有将交通运输的工程规划好,才能促进整个交通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多媒体技术论文: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和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几年来,自己在不断尝试着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失败的困惑。冷静地分析成功和失败的教学经历,我体会到: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绝非一把万能钥匙,它绝不可能完全取代现行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只有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优化课堂教学,体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 一、巧妙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学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越浓厚,其注意力越集中,致使其观察细致、记忆深刻、想象丰富,从而呈现最佳学习状态。如在学习《花的结构》一节课时,我截取了一段科教影片作为多媒体课件的开始,反复展示花朵开放的过程。学生们一走进教室,便一下子被屏幕上各种花蕾争相怒放的画面吸引住了。上课时,教师发问:“屏幕上的画面显示的是植物的哪一个生理过程?”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到:“是开花。”“那么什么是开花?”、“植物为什么要开花?”、“为什么开了花才会结果?”……一连串的问题从画面上引出,学生边看边思考,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的一课的学习中。 二、灵活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突破时间、空间以及微观、宏观的限制 生物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缓慢进行的生理过程,使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观察到这个变化过程;也常有一些微观世界的复杂变化,看不见摸不着。而这些教学内容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变化,从而对生物现象、生理过程的本质能一目了然。如种子的萌发过程就是一个比较缓慢的变化过程,我们很难看到它连续变化的全过程。但利用超级解霸将用特殊技术手段拍摄到的种子萌发全过程的影片截取下来,就可以使学生在不足一分钟的时间内看到种子萌发的连续的全过程。又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及失水的道理”这一内容时,初一的学生对植物体吸水后变得硬而挺,而失水后变萎蔫的道理不是很清楚,此时如将通过显微摄影拍摄到的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时的变化过程展示出来,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三、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的“学习障碍”是教学的难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则能消除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亦为其形式之新颖、画面之精彩而耳目一新,进而学习兴趣大增。如在《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课的教学中,“土壤中的水分是怎样进入到根的导管中去的?”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但通过运用课件模拟根吸水的这一动态过程,使学生很快就领悟到土壤中的水先进入根毛细胞内,进而通过细胞间的缝隙及逐层渗透到根表皮以内的各层细胞这两条途径到达根内部的导管这一过程。 四、借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模拟或演示一些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 在学习脊椎动物及人体生理卫生这两部分内容时,有些动物的活体解剖实验:如家鸽的解剖实验、青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的演示实验、脊蛙的反射实验等。在大力提倡人与生物圈共存、保护野生动物的今天来进行这些实验,显然与时代精神相背。而借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模拟实验或演示这些实验,则既能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及观察到实验现象,又能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在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利用设计合理的课件,把复杂抽象的生物学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中得出正确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单纯口授,或应用挂图、板书等传统媒体进行“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这不仅加大了课堂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留给学生更充裕的思考问题时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一步促进了教学难点的突破。 多媒体教学优势明显,但也并非毫无缺点。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只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因而,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不能让多媒体教学完全取代教师教学 记得在刚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时候,我曾经利用了一个现成的课件进行了一次教学。我之所以选择这个课件,是因为该课件内容丰富,不仅拥有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及动画,同时还有与画面相关的详尽的解说与分析,自认为它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同时也加大了课堂容量。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只讲了几句导语,点点鼠标,学生看得也很专注。然而在检查学习效果时,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通过认真反思,我感悟到本节课的最大问题就是师生都丧失了自我:教师在点击鼠标的过程中忽视了针对性的引导而丢掉了“主导”的位置,成了“放映员”;学生则在课件连续播放过程中没有了思考而丧失了“主体”地位,成为“观众”。这次失败的经历使我感受到: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师应把多媒体课件作为一个为我所用的教学工具以及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决不能让“电脑教师”取代自己。 二、计算机多媒体绝非可以取代其它媒体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确实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这种优越性绝不能取代其它媒体的一切作用。如在人体生理卫生的教学中,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将学生分成两个实验组,甲组学生通过拆、装人体模型来认识体腔内各种器官及其相应位置;乙组学生则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学习相同的内容。学习结束后,对两组同学同时进行“看体腔结构图,填各器官名称”及“将各种器官组装回体腔中去”的测试。结果,甲组同学不仅很快完成了人体模型的组装,而且准确地完成了填图任务;乙组同学则除了准确完成填图外,没有人能够完成人体模型的组装。这就是说,在学习人体各种器官(如心脏、肺、脑等)的形态结构知识时,再好 的课件也只能演示出其平面结构的特点,而此时如果出示各器官的标本或模型,其教学效果胜过其它一切媒体。可见,教学手段应为教学目的服务,一堂课媒体运用得是否恰当,唯一标准就看它是否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那种游离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之外的媒体教学是不可取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进行优化设计,更能优化生物教学。三、多媒体模拟实验也不可以取代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 虽然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一些实验,但绝不能让多媒体模拟实验完全取代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科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科学地分析和理解一些生命现象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多媒体模拟实验的演示性和直观性也都很强,但它充其量只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应该取代板书内容 板书是教师运用黑板,以精炼的语言文字和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在教学中,教师科学正确地利用板书能充分协调师生活动,使学生思维与教师引导保持高度一致,因而能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巩固学生的感知量,突出课堂教学重点。用多媒体课件中内容代替板书内容,虽然能节省大量时间,但是,屏幕上的内容一闪而过,不会给学生留下太深的印象,不利于学生对整节课内容的掌握。如果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注重重点内容的系统化、条理化,让其有顺序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给学生一个整体感,也能弥补其不足。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会融入课堂教学中来。只要我们能够摆正学生---教师---多媒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合理使用多媒体,就会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从而使课堂教学进行得精彩,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多媒体技术论文:多媒体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媒体课件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辅助语文学科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它突破师生之间仅凭语言、概念传递信息的成功之路,“媒传”较之于教师单纯的“口传”,其优越性不仅在于它的信息传递效率高、形象直观,刺激兴奋,便于视听和接受。更重要的是现代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有效地使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寻求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创设情景,加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营造或创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性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引起学生情感体验,打开学生的认知思路,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章相关的背景、历史知识、文化蕴涵等融为一体,利用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播放功能,快捷、明了、高效地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知识信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筛选择取所需信息,扫清阅读障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象发生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如《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的学习相对枯燥,学生大多不感兴趣,况且对于一个偏远小县城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去过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美景也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了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有一句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苏州之美;还有一句谚语“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苏州园林,领略它的美景。然后播放苏州园林风光图片,学生群情激奋,边看边发出一阵阵惊呼:“真美啊!”于是我因势利导,让他们以“苏州园林真美,美在——”来说感受,学生情绪激动,踊跃发言,为下面的授课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拓展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合理处理感性材料,优化感知刺激,有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系统,为其形象思维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接触的虽是非常形象的语言描绘,但仍不是形象的本身。我们运用声形兼备的课件,传授知识,不仅使学生接触抽象的语言符号,而且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形象的世界,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全面深刻。 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不多,对乡愁的体会少,难以理解诗中蕴含的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对关键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理解也不到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母子分别、夫妻离别、母子死别、游子与大陆分离,让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创造性的复述这几幅画面,让学生进入诗人的再现的情景,从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领悟诗歌感情。 三、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充分、最有效的传达授课者所要传输的信息,传达出授课者无法或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概念、信息及一些远离我们生活的事物本相,帮助学生轻松突破学习中的难点。例如在文体知识的梳理中,学生对一些分类往往记不清楚。运用多媒体课件以树状结构在学生大脑中构建知识网络。把文体做成树的主杆,用动画形式长出四根枝杆,分别是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小说”又分别长出三个小枝条,分别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在“人物”这个枝条上又分别长出四个小叶片,分别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依次类推,用动画的动态效果表现其发展与分类,将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 四、图、文、声并茂,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 传统的课堂以口语为主,辅以黑板挂图,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感到单调、枯燥。尤其是散文,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但仅通过老师的口头讲解让学生感受美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信息同步的特点,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优点,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形成 冲击力,学生的感观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兴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景,让他们沉浸在一片美的海洋中。例如上《春》这篇课文时,分别展示了五幅图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人图,展现了风柔柔,草青青、花灿灿、雨绵绵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时,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随着朗读速度切换。音乐优美动听,朗读声情并茂,画面清晰逼真,它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 、语言美,让学生感受“春光灿烂”“春意盎然”的同时,感叹“春”的美丽,唤起美的情趣,拨动美的心弦,得到美 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是对语言信息输入(听、读)和输出(读、写)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本教科书。情景单一,老师授课的基本方式是讲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视野必然受到影响。听读的机会少了,读写的能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多媒体课件能贮存大量的信息资料,能根据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快速呈现,快速反馈。学生听的看的多了,就必然有利于说和写能力的提高。 多媒体课件创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提高了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同时提供了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使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灵通方便的交互界面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总之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课件将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论文: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自然实验教学中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教学正逐步步入课堂,由于电化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能充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欢乐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因此,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实验是自然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由于目前小学实验室条件有限,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充分体现。把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不仅能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还能提高实验的演示可见度,增强演示实验的有效性,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为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实验的目的。现就我在自然实验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自实验教学的几点作法: 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观察实验、加深印象、激发兴趣。 由于多媒体可以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演示,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结构,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呈现在投影屏幕上,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观察烧红的木炭在纯氧中燃烧时,我先做实验,学生很咸兴趣,然后应用软件、有计算机将教学内容投影到屏幕上,燃烧时的动态,声音、颜色显示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和脑中。这样学生就直观,轻松的环境中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自然的兴趣。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实验操作的正确性,都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学生操作失误,不仅会导致实验失败,造成仪器损坏,还会引起某些危险性,更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影响学考学习的兴趣,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实验操作进行模拟,这样让学生在计算机前进行模拟操作,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操作的理解,再进行实验,将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如做把细铁丝烧红后放入氧气瓶里实验时,应在燃烧的铁丝的氧气瓶中必须加一些水,或在瓶底上铺一层湿润的砂,不然铁丝燃烧时产生的温能使瓶底炸裂。我设计制作一个多媒体软件、在课堂上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操作,操作正确,计算给予提示鼓励,一旦学生操作失误,计算机对失操作所引起的后果进行模拟,使学生加深对操作错误会引起 害的认识,然后再行进实验,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更能深刻理解正确操作的重要性。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 对一些装置和操作学生感困难的实验,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如制氧实验的操作教材中所述:①在试管里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管口放一小团棉花,塞上有气管的橡皮塞用铁夹夹住试管口1/3处,合管口略往下倾斜,②把心瓶装满水倒立在水槽中,③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把导管放在水槽里;④待氧气把水排出后,用玻璃片要水中盖住口,把瓶移出水槽。⑤收售氧气完毕,必须把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灯火,不然水吸时试管内使试悉炸裂。这一操作技能,光靠课堂演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整个实验过程,因此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全开放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实验中自由选择实验所需仪器药品、二次错误选择后,计算机给予正确提示,然后由学生自主地用所选的仪器搭建关验装置,整个装置宛成后,由计算机给出评价,并对不正确的装置给出实验后可能产生后果的模拟,像试管口未向下倾斜产生水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等。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显示于一体,能展地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了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用各种感官来感知信息,有得学生的主动参与,激了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实验是自然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相合,必将丰富实验的内涵,增强实验的功能,最大限度地了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论文: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 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 都正街小学 黄凯艳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但是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由于小学生刚接触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于是许多教师会无意识甚至是有意识地喧宾夺主,。这样的课不仅淹没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还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我们的电脑和英语结合后,上述事实就可大大降低了。我们开始结合教材,挖掘教材,制作课件,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游戏、竞赛、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联想等思维,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还能就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结合英语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因其具有能集成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而愈来愈受到欢迎。实践也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产生教与学的最佳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一节课有多个兴奋点;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课件中的跟读、模仿、问答练习、角色扮演等交互式训练,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和思维训练。 2、多媒体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优势可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能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 3、多媒体的运用可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能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给学生提供的语言实践机会更多了,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要真正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注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语言因素造成的理解难度,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外语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小学英语教学重在加强基本功训练,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大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听、多说,形式多样,充分操练,从而使学生的词汇量增多,会话能力得以提高。 传统教学方式侧重教师的教,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越学越没兴趣,越学越难,逐渐地失去了学外语的信心。而有的学生学了好几年的英语,仍不敢开口讲,学的是“哑巴英语” 。现代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学生学了以后就能开口讲英语,并且能流利地表达出来,这就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来学习语言,通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计算机辅助的有机结合求得最佳学习效果。 多媒体技术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学校的应用及影响 一、对教师本身素质的影响。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教师大多数由很少接触电脑(或根本没有碰过电脑),经过校内组织培训,加上各位教师抽出时间认真学习,现在都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了。这一个转变不是简单的转变,而是教师本身素质的转变,从掌握单靠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向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转变。这是一个飞跃,由不会电脑技术到会运用电脑技术,而且还会把先进的电脑教育技术触入到教学工作中来。教师的这种飞跃,是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飞跃。从而挤身到我国现代教育技术改革的前沿,紧跟社会步伐,紧跟科技的发展潮流……,走在教育现代化的前面。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教师用笔写教案。现在教师不仅会用电脑写教素,还要把教案改编成多媒体课件脚本,然后根据课件脚本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就是教师的学习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过程。做一个课件并不是容易的,一个课件要凝聚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水平、现代教育技术操作的基本功等。在多媒体技术应用实践中,教师不仅制作课件的技术越来越熟练,而也相应提高电脑知识水平。并能处理简单的电脑技术问题。所以现在我校的教师不仅是会教学有经验的教师,还是一个会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先进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教师。加快了步入信息化时代的步伐。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教师以往上课的方式,比如,过去对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能用形象具体化的手段,让学生弄清楚。所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都发生了影响。这种影响是好的。这种影响促使教师去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技术。 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同样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语文课时,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春天到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以前学生只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通过抽象的想象去回答问题,这样的学习,学生会觉得枯燥天味。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播放五、六幅春天美丽景色画面,播放几个鲜花绽开,植物破土发芽的动画画面等,教师以讲解员的形式进行旁白。学生通过欣赏春天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倾听老师的旁白,兴趣顿生,萌发想象,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求知欲受到激发,注意力被画面和动画吸引过来,学生就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了学习的佳境。因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学。 通过多媒体有声有色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识,如,小学生在学习自然课动物这一章节时,以前教师讲授的方式主要是以课本为主,教法也比较死板,很难让学生接受,学生只是看一看书,听听教师对黑板上的板书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怎能激发呢?现在我们用多媒体对学生讲授这一章节,采用这样的方法构建,用现实生活中的逼真动物画面让学生看一看动物的外形,听一听动物的声音。又选取一种动物作例子,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物的组成部分讲解,如以狮子为代表,讲组成部分头的时候,把狮于的头动起来,这样既直观,又生动的认识自然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接着是四肢也在动……每讲一部分,多媒体画面就变化一次这种方式配合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然能明白。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使难理解的东西变为容易理解的东西,而且还可以把空间放大或缩小,把时间的间隔缩短或延长。例如,在春天讲解有关冬天的课文,肯定看不到冬天的景色,但通过多媒课件我可以让学生在春天中欣赏冬天白雪飘飞的景色不仅可以欣赏南方的冬天景色,也可以欣赏北国的冬天景色,更可以看一看外国的冬天景像。学生视野变得更广阔,学习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从综合的知识面上学习。 教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拓宽学生的求知领域,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求知视野,学生学习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既发展形象思维,也发展抽象思维,学习也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 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与社会更接近,与自然更紧密地联在一起,,更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对学校的影响。 先进科学技术在学校的应用,促使每位教师自觉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紧跟时代的脚步。这样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师认识到要以多媒体计算机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存贮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和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和视频图象等多媒体信息技术集于一体,提高教育质量。也促使教师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到德育、学科教学、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校管理等改革上,促进厂学校的素质教育。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改变传统的教学原则,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也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二者之间的关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合为一体·改革教学过程中的教 学方法,把复杂的东西变为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把时间和空间放大或缩小。在自然课、生产劳动课、环保教育课中把新科技、新信息、新发明充实到教学内容上,促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促进教学改革。多媒体技术在学校的应用,促使了学校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还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在远程教育上,学生通过多媒体电脑就可以与学校电脑网络相联,查询有关的学习资料,学习练习题,在网上做题,网上给分。把网络技术应用到资料管理中去,实现资料管理电子化、资料信息查询电脑化……一句话,多媒体技术使学校迈入了信息化的时代。 多媒体技术论文: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 20世纪末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随着国家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水平已成为各类学校所关注的大事,把多媒体用于教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流。一些有条件的学校相继建立了一整套电教设备,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以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在这样的一种发展形势下,各学校相继开展了各种教学软件设计的培训活动,以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为多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基于教育形式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 一、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地理知识涉及面广,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学生难以掌握,抽象性知识也不少,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从而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难的情绪,对知识的学习极其不利。利用多媒体技术进入地理课堂进行教学,通过制作地理教学软件,使讲授的知识具有动态感,图文并茂,再配上音乐,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上来,学生不必十分精通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即可获取大量地理知识,这对地理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2.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多媒体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如讲到青藏高原,首先显示一幅中国地图;然后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图上出现青藏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及其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再点击放大,在高原上出现高大山脉,直观地反映出“远看是山、近看是川”,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景象;接着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电脑上做练习,即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这部分内容。 3.有利于突破地理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地理课中一些难点,如地震的产生、地震波的传播,地壳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恒星日和太阳日的不同等,内容较抽象,即使有模型也难理解。而通过看电脑模拟过程,学生能直观地反映这些地理现象,那么难关就可以攻下。同样道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可运用电脑软件,突出重点的知识,便于把握重点知识。也可通过练习,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4.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课堂的容量,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课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包罗世界各地、各民族,有众多的地名、地理事物。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问题,不可能学到什么地方,就去到当地亲身体验。而单凭教材和地图册,学生觉得知识是抽象的,有时还因国外的地名多而弄得晕头转向,从而害怕学习地理知识。通过电脑播放一些该国家或地方的资料,让学生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抽象的知识感性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该知识。如讲授中国行政区划的内容,以前差不多要用两节课的时间,应用多媒体教学后,用一堂课的时间就可学完,还可进行相关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反馈的信息得知,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这方面知识。 二、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注意点 1.多媒体运用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多媒体是现代化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所以许多教师把多媒体看成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致使学生感觉是看老师演戏。多媒体是一种教学手段,但不是唯一的,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避免出现,教师成多媒体课件的解说员的现象。 2.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不能取代板书。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和运用,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已经脱离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的教学功能是现代化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黑板即时重现能力强,随写随看、随擦随写,内容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教学中时有灵感突来,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结合传统教学手段,恰当运用好板书和多媒体的结合,能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3.根据教学需要恰当选择多媒体。 在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每框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应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处理好用还是不用,或是怎么用的问题,避免出现由于学校的鼓励而运用多媒体的“盲从”误区。如在进行“三圈环流”的教学时,运用多媒体动画不一定就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运用板书板画更能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三圈环流的基本原理。 4.课件的制作应适用,避免出现“画蛇添足”。 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片面追求课件的完整性,将教材中浅显易懂的内容大段大段原封不动地搬到投影屏幕上,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做成幻灯片,甚至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打在幻灯片上,整堂课是在教师不断地敲击键盘中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多媒体课件是突破难点和重点的一种手段,不一定每个教学环节都得用多媒体。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适合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然景观图进行突破。如在讲“沼泽地”时结合沼泽地的景观图,讲“太阳高度的变化”时用多媒体动画,能形象再现抽象的教学内容。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照样可以上好一堂课,幻灯片之间不一定都得联系在一起。另外,在幻灯片的空白区域很多教师习惯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很花哨的动画,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与教学内容相比,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5.解决好课件的播放速度与学生记笔记的关系问题。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板书的同时学生也完成了记笔记的过程。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由于教师很少板书,就可能出现学生记了笔记忘了听课,听了课又忘记了做笔记。教师最好能事先把课件以讲义的形式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专心听课而不用再想着记笔记的事情了;或者尽量调节好演示课件的速度,留下学生思考与记录的时间,绝不要一味赶时间。 总之,多媒体在教学中应把握好“度”,避免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论文:谈多媒体技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被提到越来越高的地位,多媒体技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现在,信息技术学科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并且列入辽宁省学业水平测试必考科目。其课程体系已相当完善,纵观全省中小学,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中小学正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与实际操作能力,应重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一、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只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而我们知道,信息技术课程有很强的综合性,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理论知识较枯燥、抽象的学科。加上现阶段的小学生学习任务主要都放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上,这就使得信息技术这门新课程的教学变得举步维艰。实践证明,如果单凭传统的教学手段、方法去教学,学生学起来容易困乏,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计算机教师更应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多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而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设计制作的课件,能够创设形象、直观、逼真、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把抽象、枯燥、难懂的计算机知识转变成具体、形象、易懂、有趣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研究中,诱发学生观察,引发学生思考。 譬如,教学《打字的基本功》一课,我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设计制作了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课堂上运用该课件分别向学生演示:①为了让学生弄明白打字时应养成怎样的良好姿势。我通过该课件向学生演示:“一位小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打字。”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打字时应注意哪些姿势?”②为了让学生弄明白打字时双手应轻放在键盘哪些键上。我通过该课件向学生演示一幅“键盘示意图”并在显眼的位置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打字时双手各个手指应分别固定在哪些键上?”③为了让学生弄明白打字时双手是怎样分工管理键盘的。我又通过该课件向学生演示一幅“键盘分工管理图”,并在显眼的位置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打字时各个手指对键盘的‘管辖范围’怎样?”形象、生动的课件演示,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引发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这样,既节约了讲解枯燥知识的大量时间,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促进教改创新 多媒体的教学应用,重要的是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就会有教材不会合理应用,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能力而无法施展。好的教材,通过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它的应用价值升值。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 1、首先要把多媒体与其它多种媒体同样看待,研究多媒体与其它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因为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它只是综合了其它媒体的优势,而没有达到其它媒体的最佳表现力。如幻灯的高清晰度和电视大容量的活动图像和动态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它媒体,共同发挥出综合效益。 2、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材,如形态学内容,微观、宏观的教学内容,机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实习教学内容,实验技能训练课内容,使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 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设计多媒体教材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媒体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4、多媒体的各种特性的发挥,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 度来评定优劣,不能认为多媒体教材做的越复杂,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好,其简单和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要尽量以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多媒体教材。 5、研制多媒体教材要在创新上狠下功夫,创新,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性,了解最新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广泛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努力取得教学中第一手的实验资料和新的理论认识,积极探索精品制作与教学创新点相对应的良性循环路子。 三、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进行开放教学和协作学习 多媒体教学要发挥出更大的功能效益,开发网络教学是21世纪的主题。实现实时交互的计算机多媒体远程教学,与广播电视大学不同的是,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在线式或离线式(E-mail)信息交流,提出问题,接受指导,达到一定程度上的面对面教学的效果,这是另一层意义上的交互式教学。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多媒体的教学应用,网络教学比智能化教材的发展要快的多,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一方面是智能化教材的制作难度大,普及慢,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只有在网上才能最广泛地,最自由地被充分利用,应用范围广,见效快。 结束语 未来的教育是以科技为主导的教育,未来的教育模式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无论如何,其发展趋势将会以计算机多媒体智能教育为主要特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不断加强和推进多媒体技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合理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总结积累经验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学 效果和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地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手段,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总之,要针对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多种多样的问题,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要开阔思路,启发思维,强化多媒体意识,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 多媒体技术论文:巧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体验中触摸的地理 近年来,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许多乡镇中学的教学设备更新速度也大大加快,我教学所在的市县有些学校每个教室都装上了多媒体教学系统,而学校也在努力想办法给每位教师配备了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优越性突出,如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关键在于优化运用。我是一名刚转正的特岗地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已经三年多,下面是本人根据三年多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和探索,谈谈巧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学 多媒体技术 学习兴趣 教与学 随着新课改观念的不断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提出,现在的教学除了要求教师观念现代化外,还要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我们这些年轻的地理教师也不甘落后,也充分地利用起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等辅助器材即多种手段来使地理课,变得生动易懂。也正如此,我们学校现在许多地理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无不用上现代化的手段,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体验中怎么样更好触摸地理的几点教学反思。 一、 多媒体教学通过形象清晰的画面,色彩鲜明的图像,大大增强了表现力,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中完成地理学习。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网络在此时就成了研究式学习的有利支持。在制作课件时,要尽可能采用易于操作的计算机软件设计课件[1]。教学课件要从符号、图形、色彩、声音、节奏等多方位的视觉和听觉心理功能进行设计和开发,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最合适的媒体。如在讲解海陆变迁一节时,我利用FLASH做了动画课件,让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海陆的变迁过程,比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要好几倍,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加强了学习效果,在充满愉悦、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师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状态,此时,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答,进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境界,从而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天气与气候”课件的片头加入一段“天气预报”视频影像,当学生一进入教室,熟悉的画面、悠扬的声音,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 又如人教版的《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这一 节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单从课本文字上看,学生根本不能理解。为此,课本上共配备了大大小小13幅图,以及地图册,在上课时还要结合授课内容绘制一 些板图,通过这些地图的帮助,学生就可以较好地理解记忆相关的知识点了。但是,课本的插图和地图册上的图都是平面图,而且有些图的信息容量大,不便于学生进行读图分析。板图虽然可以简化信息,比较有针对性,但对教师绘图技能的要求较高,如果教师绘制的板图不够标准,就会影响到读图的效果。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让学生从中观察到地球运动的整个变化过程,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方向、与太阳的运动关系、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其影响等原本较抽象的知识[1]。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感染学生。 地理这门学科不像数、理、化,许多地方是要靠凭空想象来了解书中所描绘的情景的,这需要学生有相应的知识经验。而有些课文中涉及的风俗文化、其他国家和地区,初中的学生是没有经历过的,甚至连间接经验都没有[2]。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配上一幅制作精美的图片、一组恰如其分的镜头、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都能创设一种情景、氛围,让学生先有感性的了解或是把他们引入到所创设的意境中来,这样可以弥补学生知识或生活阅历方面的不足。 例如:讲“环境问题”时,把一段优美的自然风光录像片呈现在学生眼前:蓝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草木葱绿、百鸟齐鸣、动物嬉戏,让学生自由欣赏、自由议论、自由感叹。仅仅几分钟,学生已陶醉在大自然神奇的美丽。 如在上七年级地理下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课时,就用多媒体教学,我讲述非洲极具特色地形区: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好望角、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时,我把这些地形区制成幻灯片连续播放讲解。那些美丽的风光、童话般的仙境更是许多学生难以想象的,在教学中如果只出现插图,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难以激起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取得的教学效果将会十分有限。于是,我上网收集了大量有关非洲的图片资料,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利用多媒体能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进行综合处理和强大交互式的特点,向学生展示了非洲的地理位置、名胜古迹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让他们看到了清晨的好望角飘着薄雾;中午的撒哈拉沙漠美丽清晰;雨中的乞力马扎罗山一片朦胧;把学生带到了令人向往的非洲大陆,领略无限风光的撒哈拉大沙漠,刺激他们的视、听觉神经,令他们目不暇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一开始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发出了众多的感叹:“哇,多漂亮,金字塔真美呀!”“这么美丽的自然风光!要是我们能去就好了!”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要了解非洲、学习知识、探究非洲的欲望。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绝不能达到的。因此,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更加兴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必然使学习过程趣味盎然,学生自然爱学,乐在其中[2]。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三维呈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要求,教学要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不仅能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能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3]。 例如在讲授《地理必修1》“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及《地理必修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按课标要求,应该在课堂上向学生 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课文的文字叙述比较详细,学生阅读后能够理解,但印象肯定不深。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播放一 些环保方面的漫画及视频资料,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更深刻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迫切性。 又例如,在《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这节课中,通过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梦溪笔谈》和沈括的图片,让学生强烈地感觉到地理的历史感,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占主要地位的世界能源消费由柴草到水力、畜力到煤炭再到石油的演变过程。用两幅漫画导入,一幅是“油慌”、一幅是“兄弟连”,用幽默夸张的方式,让学生产生较强的冲击感,从而点击当前的热点问题:油价高涨,相关产业受到冲击。这样的导入都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出发,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与鉴赏力[3]。 四、相对传统的地理教学,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触摸地理。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存在很多弊端,主要在于只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视了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4]。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也往往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为辅,从而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体现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老师讲,记笔记、划重点,忽视了学生的“想”和“做”;体现在学习态度上,则认为学习就是看书、做练习题,从书本上寻找试题的答案;体现在应试准备上,为了提高分数而在复习时猜题、压题,忽视了对知识系统地掌握。而新课标要求我们要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网络在此时就成了研究式学习的有利支持。在制作课件时,要尽可能采用易于操作的计算机软件设计课件。教学课件要从符号、图形、色彩、声音、节奏等多方位的视觉和听觉心理功能进行设计和开发,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最合适的媒体。如在讲解海陆变迁一节时,我利用FLASH做了动画课件,让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海陆的变迁过程,比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要好几倍,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加强了学习效果,在充满愉悦、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师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状态,此时,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答,进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境界,从而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4]。 另外,利用网络教学,既能进行整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习形式和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教学速率明显加快,教学环节和信息变换频繁,学生必须作出快速反应,学习习惯随之而来。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学科,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教学中利用网络链接,能够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如台湾问题、西部开发、WTO等,激发学生问的欲望,引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习惯,发散机智,采用一话多说、一图多问、一题多变、一问多答等办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反思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地理多媒体教学往往套用某些优质课课件,针对性不强,无法适应所有的学生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些问题提出质疑,教师套用的课件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更何况课件是早已设计好了的,无法现场答疑和应变。还有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地理教学只要使用多媒体就是“改革”,学生喜欢听的就是一堂好课。因此让多媒体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成了“看戏”者,课堂成了“满堂看”。整节课都不用手板书,全在屏幕上切换,教师完全被机器取代,颠倒了主次[5]。 我们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是播放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或是用flash软件制作的动画。在幻灯片的制作中,一 张幻灯片的容量有限,一 般都会把图片和文字分开(十字之内的图片说明除外),给学生播放时,学生往往看到图就看不到文字小结,要求学生做笔记的话就要在图片和文字之间进行切换,这既不便于学生做笔记,又不便于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记忆[5]。所以我认为,一 些重要的板书依然应该写在黑板上,便于和幻灯片中的图片相对照。 六、结束语。 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同地理中的地图一样,将渗透到地理教学当中。作为地理教师的我们更应当利用好这个“活”地图,让它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但不能停留在多媒体本身的优化组合上,使之与正确的现代化教学观念脱节,要从地理学科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恰当使用多媒体,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科学结合才能发挥其独特有效的功能。 多媒体技术论文:论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体现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多媒体技术 教学应用 对于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很多教师都着眼于其本身的生动形象性,停留在加快课堂教学进度,扩大学生视野和课堂容量方面。其实,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还不仅仅如此,还在于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应用意识,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多媒体,让数学课堂更生动 对于多媒体技术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正面影响,无疑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起。首先,小学生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而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数学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而这些思维特征正好是小学生所缺乏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很大程度上将数学知识的学科特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吻合,在两者间寻到一个巧妙的平衡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一只小花猫在冬天寒冷的街道上不断地颤抖。教师旁白:在这么寒冷的冬天,小花猫需要一座温暖的小屋。用多媒体出示一座漂亮的小屋,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小屋中的各种图形,并用电脑勾画出各种图形。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图形进行分类。这样,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产生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自己对图形的观察和分类,轻而易举地认识了三角形。 二、多媒体,让数学课堂更新颖 一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都是依据教材例题进行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练习,最后进行拓展性练习。在没有多媒体技术的参与下,这种授课模式的周而复始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是一种阻碍,不能给学生以创新的榜样。在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参与进来之后,我们对于导语的设计,对于课堂环境的创造,还有教学模式的选择,乃至课堂练习的题目与容量制定就具备了更大的弹性,增加了多种选择,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譬如,笔者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时,就撇开教材中的事例,选取学生津津乐道的动画片及他们课下所热衷的游戏活动等展开统计活动,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多媒体,让数学课堂更轻松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特征之所以以形象思维与直观感受为主,是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对于社会生活中一些抽象复杂的现象与情况不能有精准的把握。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有效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譬如在讲“除法的意义”这一章节的知识时,笔者就制作了一个Flash动画,展示学生喜欢的慢羊羊村长的形象。桌上摆放着6捆青草,慢羊羊村长要把它们平均分给美羊羊、懒羊羊、喜羊羊,只见慢羊羊先一只羊发了一捆,然后又一只羊发了一捆。这时,教师再给学生讲授,这就是除法,要把6捆青草分给3只小羊,保证它们手里的数量保持一致,这就是除法。如此一来,不仅使得学生清晰地理解了除法的含义,而且延长了他们课堂上有意注意的时间,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 四、多媒体,让数学课堂更广阔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作用在于给学生打开一扇了望世界的窗户,但要真正欣赏到自然的美景,还需要学生自己睁开眼睛,用心灵去体验。数学教学自然亦是如此,教材中的内容只是一个开头,还需要学生用心灵感悟整个世界的五彩缤纷,丰富多彩。多媒体课件在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譬如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课时,对于教材中的圆周率的推导过程,很多教师都觉得单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很难讲解清楚,于是就采取了忽略不讲的做法,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这种做法扼杀了学生对于数学领域深邃奥秘的魅力的好奇心,降低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笔者则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图形演示,先出示圆,再依次出示圆内接正六边形、圆内接正十二边形、圆内接正二十四边形、圆内接正四十八边形、圆内接正九十六边形……正六边形的周长正好是圆直径的3倍,正十二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3.105828倍,正二十四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3.1320628倍……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给学生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五、多媒体,对它的使用要更科学 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设备,它的使用也是有局限性的。一方面,虽然多媒体技术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但一旦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就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合作交往能力等进行培养,也就是说,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不能达到多元的要求,所以必须慎重选择,科学利用。另一方面,教材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局限性。如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学目标是学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提高计算能力,对此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划划、标标,再让学生说说、练练就能很好地达到目标,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反而显得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总而言之,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在表现力、重视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在日益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无疑给素质教育的实施带来了明媚的春光。探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方法,构建多媒体教学体系,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育人质量的提高,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论文: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 随着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激增和“减负提素”工作深入开展,使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影响,引教育工作者深思。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中学数学教学,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其教学中的积极应用。 作为一门中学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难怪学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身为数学老师也不得不苦思瞑索,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往往是美中不足,事与愿违。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值得数学教师积极推广。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很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画模拟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三角形全等有关知识时,可制作一个课件,使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不同色彩三角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描述图形全等内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又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认识和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二、分层显示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效果。例如:在数的分类、多边形分类、四边形的分类以及三解公式复习等都可以编制带有提问与引导解答相结合的课件,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这特别适宜于学生自我复习。 三、演示实验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示演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如: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中,就要引导学生用代数中因式分解、不等式有关性质等知识来解或用一元二次函数图象来解。又如:求过两点直线的解析式时,也有一般式、顶点式、两点式等多种解题方法。 四、控制模拟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例如:一元二次函数中的各参数与其图象的关系,圆与椭圆关系,方程、不等式与有关函数图象关系,锥体与柱体的关系等等。通过带控制性的模拟演示,使学生深深体会各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五、影视演播 多媒体技术论文: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中学物理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值得关注。把多媒体技术引进到中学物理教学之中,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增加了课堂密度,拓展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对于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物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物理教学 作用 随着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快速发展,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学生每天面临的知识量日益增大。学生在短短的在校时间内,要学到大量的知识,这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大课堂知识信息量,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笔者从多年高中物理教学实践出发,从四个角度分析探讨了多媒体技术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教学水平让学生产生兴趣,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在教授“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这节课时,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信息生动、形象,配有画面和声音,可以增加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学会并能运用洛仑兹力的有关知识。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手脑并用,不断探究,学习成功的满足感始终促使学生产生向更高目标追求的动力。学生能够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并能自如地掌握、运用所学的新知识,而且所学的东西经久不忘,印象深刻,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本身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大学生在课堂内所接受的信息量,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使用课前做好的课件,不用教师直接在黑板上板书和作图,缩短了时间。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增加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新内容,进行强化训练,还能使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学习过程连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内容。在物理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真实、直观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体验,学生能够把抽象的、正常情况下无法观测到的现象具体化。学生对学习的对象成生了浓厚的求知欲望,并对学习对象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记得牢固,学生很快完成学习目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物理学习的趣味性,但有的物理概念和定律很抽象,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比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物理现象进行得太快,学生看不见运动过程,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教师也感到困难。由于受学校设备水平、实验难度的限制,一些实验无法完成,即使实验能够完成,学生也很难观察到实验结果。实验教学引进多媒体,用解说、用文字、用动画等形式开展教学,使实验教学由难变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让学生看到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而且多媒体辅助实验,能够将瞬间的实验固定,并反复让学生观看、分析。这样,多媒体教学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实验形象化,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能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四、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是教师带着一张嘴,手里一支粉笔,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和教师之间很少有互动和交流。这样的教学越来越不适应新课改现代教学的要求,也很难让学生对物理教学和物理知识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物理教学中引进多媒体后,教师可以利用取之不竭的网络资源,下载物理教学课件,也可以网上与其他物理老师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动画课件,通过声、光、形、色,让学生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感受分析,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规律,促进学生认真探索,积极与教师互动、反馈,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在物理课后,物理教师可以留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现象揭秘的作业,指导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广泛收集资料,分工合作,让学生去探索、去实践,从而掌握物理原理,培养学生搜索、发现、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会物理学习的乐趣。这样,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放在了课堂主人的位置上,启发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又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用简捷有效的方法掌握物理学科知识,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完成了物理教学目标。 总之,现代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原理,优化物理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授课效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物理教师应加大对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力度,努力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多媒体技术论文:对云技术+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模式的继续探讨 论文关键词:云技术 多媒体技术 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的整合 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论文摘要:在云技术架构下,建立强大的多媒体教学资濠库。这样可以集中整合各方优秀的教学资源,建最好的和最丰富的教学课库,让各奏学生均可找到适合自己,而且自己感性趣的课程和课件。建立了多媒体教学资涎库后,既可以垴小东西部教育差距,又能保障教育资泺的均衡发展。 大部分教师(尤其大学教师)的工作应该相应的从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找到激活学生学习智门的钥匙。 放在云架构内的这些教学资源,随着不断的更新、增加,必将成为一笔极大的资源财富,不仅可以供在校学生学习使用,也可以提供给全社会需要再学习、需要更新知识的人士使用,为全社会形成一种不断学习的氛围,提供一个强大的资源保障。 一旦形成全社会不断学习的风气,社会就会和谐,文明程度的程度就会不断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有了源动力,人们就会从更多的追求物质财富转而进入追求精神财富。 前文我们探讨了利用“云技术+多媒体技术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话题意犹未尽,还想进一步探讨一些教学模式改革的细节。当然我们暂且讨论的教学对象为大学以上的学生,或部分高中生,因为绝大部分高中生的教学活动还是基本围绕着高考指挥棒在转。 在云技术架构下,建立强大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这样可以集中整合各方优秀的教师资源、教学设备资源,建最好的和最丰富的教学课程库,让各类学生均可找到适合自己,而且自己感性趣的课程、课件和学习参考资料。 制作这些课程资源可以分工,高层次教师撰写课程内容,配套各类教师,可以有的整合内容、有的应用多媒体素材加工制作课件、有的制作各类课程教程、而有的则准备相关参考资料以及考试题库系统等教学资源。 这时的教学资源就不是属于某个学校、某个团体、某个局部组织,而是属于国家或全人类的资源,为全人类所共享。 这样,可能有人会担心是否教师或相应的人员都要下岗了呢?否! 大部分教师(尤其大学教师)的工作只是从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大部分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深有体会,好学生不完全是教出来的,而且通过老师启发性的引导,激活了他们的兴趣,或打开了他们的智门,使他们自己要学习,只有激活了学习者的源动力,才能使他们朝着一个一个目标不断攀登。 那么,教师教学要包括哪些内容呢?我认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围绕中如何能激活学习者的兴趣和以如何能打开他们的智门为衡量指标。方法可以各不相同,因为人是个性化的,当然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当然可以对个性相近的学生采用类似的方法,但还是需要有微调。 具体做法可以不断摸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开发、创新活动,可以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专题讨论活动,让每个学生均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很多思想的火花是在交流中产生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绽放的,所以要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经历各种活动的锻炼,活动的过程是最能锻炼人能力的,如果省略了过程,结果也是不丰实的。 我们提倡多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能力,而现在学生这方面的锻炼机会太少,应该增加相应的比例。那么是否就不考试了呢?当然不行!期间,我们的学校大多不考试,结果中学毕业生连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都不会,这样社会如何发展?考试还是衡量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标尺,当然考试形式可以的笔试,也可以是操作过程,更可以写论述文章、论文之类形式;考试时间可以是期中、期末考试,可以是融入平时的多次抽查中,也可以罗列各类课程统考时间安排表,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可以报名参加考试,来检验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形式可以通过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总之,有助于学生更有效掌握知识、能打开学生智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学生通过考试,当然需要有一系列学分累积机制,最好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按不同学分比例分别统计,保证不同学科对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要求不同。 这样的机制,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要求教师积极思考,寻找能与学生更好沟通,激活学生心智的钥匙,这是没有一个统一模式可循的,教师也必须不断摸索、创新。 有了这种师生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关系机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不是远了,而是更近了,社会也会更和谐。因为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必须了解学生,走近学生,才能找出适合他们学习自嘶方法,才能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有问题、有心结就可以及时与他们所喜欢的教师沟通、请教,尽快排除障碍,琢磨出适合自己学习的好方法。要使学生学习效果好,教师与学生是一个整体,只有双方的努力、协调,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 如果学生太多,老师顾及不了怎么办?老师可以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的谈话,也可以出现在各种活动场合,如:各类研讨会老师可以当组织者,让学生大家来准备内容、畅通各自的观点,但教师更多的时间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环境、3G环境,老师可以规定时间在网上,利用视频、语音交流与学生好似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利用手机、短信等的形式及时进行一些师生对话。不远的将来电脑、手机、电视三网合一,利用任何IT工具都可以及时沟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技术上的条件,问题是我们需要寻找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强化师生间的沟通。 放在云架构内的这些教学资源,随着不断的更新、增加,必将成为一笔极大的资源财富,不仅可以供在校学生学 习使用,也可以提供给全社会需要再学习、需要更新知识的人士使用,为全社会形成一种不断学习的氛围,提供一个强大的资源保障。 一旦形成全社会不断学习的风气,社会就会和谐,文明程度的程度就会不断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有了源动力,人们就会从更多的追求物质财富逐步进入追求精神财富,那么社会的发展也就更稳健。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应该摸索和寻找一种更理性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体制,让学习者获得获取知识的乐趣,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人类发展方向是朝着地球村的方向发展。我们开始可以建立教学资源的私有云,局部范围的试点,逐步扩大范围,最终使我们的教学资源转而成为全社会的财富。 我们国家的教育资源本来就不够,建立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后,既可以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又能保障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多媒体技术论文:让多媒体技术进人语文课堂教学 一、教育手段现代化是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对教育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正日益显现出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 信息化与全球化。信息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全球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群体或个人之间的交往空前加深与拓展。而这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正日益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类生活中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表现在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对教育而言,要把改革引向深入,教育手段必须现代化,也就是说,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一项意义重大而又必不可少的艰巨任务。 二、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l、最主要的: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 《蝙蝠与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其教学的难点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是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的。这一原理源于蝙蝠,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为此我们制作了动画,将“蝙蝠——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原理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2)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变静画为动画,引导学生作文入门。 看图作文训练中,有不少图画展示的是一种瞬间的动势,尽管动感强烈,可毕竟无法展示过程.若学生对该内容缺乏直接经验,在表达时势必束手无策.我们设计的软件将有些过程制成三维动画展示出来,可大大提高课堂教育效果.如是一个由三幅图组成的童话故事,小白兔看到小黑熊骑自行车,怎么就想到不用扛南瓜的办法而改用滚动的办法呢? "小黑熊骑车"的画面是静止的,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说,认识上述这一点是有困难的.我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便设计了"小黑熊骑车时,车轮在转动"的动画特写镜头以及"车轮滚动"与南瓜"滚动"的比较,使参与教学活动的儿童也和小白兔一样产生一个类似的思维过程一脑子里想到的"滚动"这一形象.这次的教学与我以前挂图.幻灯的教学相比较,从学生的参与面与表达的流畅性看,都说明三维动画的运用为突破教学难点起了关键性作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迈进作文门槛。 (3)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超时空功能,再现历史,培养情感。 讲述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日理万机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对的敬佩、爱戴之情,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我们将的一组照片制成“连环画”,配上音乐和教师的解说,再现一天的生活和工作。学生从中了解到一天的生活和工作,进一步激发起对的敬爱之情。 (4)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加强句的训练。 词句训练是最基本的训练。我们借助计算机直观、形象、生动、可重复与交互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大容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组句能力。在句子训练中,我们用比较法,让学生明白句子怎样写具体。先在计算机上显示2个句子,让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按“+”键,电脑就会在写具体的地方以闪烁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再按“ Enter”键,电脑就会出现正确的答案。通过反复比较、分析,让学生掌握了怎样把句子写具体的一般规律。我们又用选择法,让学生学习把句子写具体。用电脑显示要写具体的句子,再出示可以选择的内容,让学生按相应的序号键,选择正确的内容,选对了,电脑会给予奖励。由于加入了动态画面,学生兴趣特浓,再也不觉得句子训练枯燥了。我们还用综合快速训练法,让学生学会把句子写具体。学生在电脑上用填空、扩句、补充或改写等形式,练习把句子写具体,动脑又动手,在屏幕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最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是优秀的专家系统,它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依据,力求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特点,是教师的经验和现代化教育思想、教育手段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1)图文并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计算机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独具优势。计算机可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作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的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如在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时,先在电脑上显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再用“闪烁”的方法,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学生显示,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小白兔可爱的外形,由于学生观察有序而细致,因而个个言之有序。 (2)以说促写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计算机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的情境。还是以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为例,当学生观察了小白兔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过渡句:“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不信你们瞧!”“空格”键一按,屏幕上显示出40多种小动物。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学生面对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呼雀跃:“呀!怎么有这么多小动物?”“有趣!”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按刚才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只你最喜爱的小动物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是最佳解说员。”!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这也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多媒体技术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赋予传统教育新的内涵,正如宋代诗人朱熹在《观书有感》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媒体作为新生事物,进入课堂已经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1)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刺激,易于激发学生兴趣。(2)传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可随机调节,以及操作的可重复性,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3)交互性强,有益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正是基于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教学实践中永远流行。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内化为内心深处的需要倾向,会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会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这样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会大大加强。在化学教学中,主要从科学史实、化学家的贡献、小故事、图片以及剪辑影片、动画等方面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适时播放,丰富了表达方式,同时让教师从大量的重复劳动或危险操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的心理,真正做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避免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倾向,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第一节化学课上,通过播放四大发明图片及其解说、工业炼铁的影片片段、各种性能优异的建筑材料并配以简单说明、五彩缤纷的焰火,这样大容量的信息传递,对学生化学的学习已经具有潜在的吸引力。再如,讲到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时,播放了错误操作所引起后果的动画,加深了学生对该实验正确操作的认识。化学课还有许多微观知识,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在以前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多媒体教学在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拓展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现实生活中,许多中学生成为“歌迷”、“影迷”等,除了它们存在一些不成熟认识的因素外,另一因素是他们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产生共鸣。初中化学由于学科特点,章节间知识相对独立性较强,并且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又较少(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知识多为有机化合物知识,而初中化学有机化合物知识较少),这样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的热情会慢慢衰减,最后感到索然无味。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适量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句话的含金量。在日常生活中,我注意收集报纸、刊物上与化学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资料,剪辑下来,在相关章节及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例如,讲到“生铁和钢”时,播放1996年我国为纪念钢产量突破一亿吨而发行的邮票;讲到空气时,播放一艘锈迹斑斑的轮船(延伸出问题:如何防止生锈?),城市霓虹灯夜景等,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又巩固了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感悟到:“知识就是力量”,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我们生活的环境。 (三)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化学工艺的贡献,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能源、材料、健康、环境等方面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化学工业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逐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化学现象和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树立物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化学家化学探究活动的严谨与艰辛,探究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当然,要真正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在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经验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新思想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古语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喜悦,教师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业务能力,还要正确看待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千万不能把优势变成劣势,犯了画蛇添足的错误,不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像学生实验,通过播放影片取代实验教学,抑制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多媒体是通向知识的一座桥,在教学中应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 多媒体技术论文: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自然实验教学中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教学正逐步步入课堂,由于电化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能充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欢乐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因此,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实验是自然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由于目前小学实验室条件有限,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充分体现。把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不仅能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还能提高实验的演示可见度,增强演示实验的有效性,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为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实验的目的。现就我在自然实验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自实验教学的几点作法: 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观察实验、加深印象、激发兴趣。 由于多媒体可以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演示,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结构,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呈现在投影屏幕上,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观察烧红的木炭在纯氧中燃烧时,我先做实验,学生很咸兴趣,然后应用软件、有计算机将教学内容投影到屏幕上,燃烧时的动态,声音、颜色显示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和脑中。这样学生就直观,轻松的环境中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自然的兴趣。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实验操作的正确性,都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学生操作失误,不仅会导致实验失败,造成仪器损坏,还会引起某些危险性,更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影响学考学习的兴趣,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实验操作进行模拟,这样让学生在计算机前进行模拟操作,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操作的理解,再进行实验,将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如做把细铁丝烧红后放入氧气瓶里实验时,应在燃烧的铁丝的氧气瓶中必须加一些水,或在瓶底上铺一层湿润的砂,不然铁丝燃烧时产生的温能使瓶底炸裂。我设计制作一个多媒体软件、在课堂上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操作,操作正确,计算给予提示鼓励,一旦学生操作失误,计算机对失操作所引起的后果进行模拟,使学生加深对操作错误会引起 害的认识,然后再行进实验,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更能深刻理解正确操作的重要性。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 对一些装置和操作学生感困难的实验,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如制氧实验的操作教材中所述:①在试管里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管口放一小团棉花,塞上有气管的橡皮塞用铁夹夹住试管口1/3处,合管口略往下倾斜,②把心瓶装满水倒立在水槽中,③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把导管放在水槽里;④待氧气把水排出后,用玻璃片要水中盖住口,把瓶移出水槽。⑤收售氧气完毕,必须把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灯火,不然水吸时试管内使试悉炸裂。这一操作技能,光靠课堂演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整个实验过程,因此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全开放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实验中自由选择实验所需仪器药品、二次错误选择后,计算机给予正确提示,然后由学生自主地用所选的仪器搭建关验装置,整个装置宛成后,由计算机给出评价,并对不正确的装置给出实验后可能产生后果的模拟,像试管口未向下倾斜产生水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等。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显示于一体,能展地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了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用各种感官来感知信息,有得学生的主动参与,激了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实验是自然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相合,必将丰富实验的内涵,增强实验的功能,最大限度地了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资金管理论文:对镇级财政资金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探讨 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是正确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制度,确保国家机关正常运转,促进社会事业和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公共财政体制,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当前,镇级财政由于收支矛盾突出等原因,在财政资金收支管理工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现就镇级财政收支管理工作中的存在问题探讨如下: 一、镇级财政资金管理工作中的存在问题 最近,笔者对乡镇财政所和镇政府会计工作调查中了解到,镇级财政资金管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移用专款。镇级财政支配的专款,一般是由上级拨入的具有专门用途不能挪作他用的专项建设资金。在专项资金使用方面,将上级拨入的专项资金部分用于日常经费支出,未按专款的用途完全用于项目建设,做到专款专用。 (二)收入与经费挂钩。镇级财政收入主要是税务部门征收的各项税收,在税务部门垂直管理和国、地税分设,以及税务部门征收计划不能满足地方政府收入计划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对税务部门采取核定收入任务与经费补助挂钩的激励措施;县、镇之间则实行下达税收包干分成的管理办法。这些管理方式,有利于各项收入计划的实现,但也存在加重征收成本、相互掏挖税源、有关单位与财政部门讨价还价等不利之处,不利于财经法规、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还可能导致腐败问题的发生。 (三)以领代报。部分乡镇政府制定经费包干规定,将招待费、会议费、差旅费等费用,按部门标准和人数实行部门包干。未严格执行国家制度所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虚列支出、以领代报,以拨代支。 (四)管理工作不到位。工作人员缺乏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业务工作少调查不研究,不能满足财政管理工作的要求。尤其是镇级财政人员,实际上好大一部分时间不是用于业务方面,而是从事领导安排的其他中心工作,在财政收支等业务工作方面花时甚少,缺乏监督管理。因此,财政人员工作责任观念和工作环境的偏离,造成财政监督管理乏力。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分析上述存在问题,既有客观因素,也有相关人员理财观念问题,概括起来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镇级财政入不敷出。地方财政由“分灶吃饭”的包干管理体制过度到划分税种的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管理体制。分税制的实施,不仅维护了国家财税政策的一致性和统领地位,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地方政府理财的积极性,使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了发展经济与财政收支的重要关系,较好地发挥了财税政策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增强财政收支管理工作力度的积极推动作用。但分税制管理体制实施以来,镇级事业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尤其是经济欠发达贫困地区,有的仅能维持“吃饭”,甚至要保证“吃饭”都十分困难。镇级政府在财政收支矛盾极其突出的情况下,为筹措资金解决事业发展问题,只能多向各有关部门争取专项资金。但所需经费在年度支出预算之外,不得不在拨入的专项资金中列支,或干脆采取按拨入专项资金一定比例提取经费的做法。 (二)“要”的思想作怪。认为专项资金是块“唐僧肉”,“会哭的孩子多吃奶”,不要白不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把“要”当作生财之道,热衷于送请示要资金、争项目、争拨款,甚至出现以同一个项目分送多个部门,没有可行的项目就随便硬挂一个的现象。勤“要”必多“拨”。资金要到后,一般都由财政部门划拨到用款单位政府财会账户,未设专项核算,把项目富余资金和无项目资金划拨到政府财会账户,用于其他支出。但对于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则不予重视,领导根本不可能要求本级财政部门实施监督,本级财政部门也无法实施监督。应对上级检查方面,由于一个项目存在多层配套拨款,投入资金必然大于上级有关部门所拨的某笔资金。因此,应付某一级或某一部门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检查根本没有问题。 (三)财政工作的位置未摆正。镇级党政工作相对来说比较繁杂,中心工作比较多,为完成好上级下达的各项量化和考核工作,在分解工作时往往对财政人员下达一定的中心工作和考核任务,无意中削弱了财政监督管理工作的力度;另方面,镇级财力相对比较困难,只注重资金的筹集,力求解决好经费来源问题,除采取收入任务与经费挂勾等方法完成收入包干任务和争取上级财政部门的项目资金支持外,轻视了财政监督管理工作,使镇级财政收、支、管、监各项职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建议 根据镇级财政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完善镇级财政资金管理可从如下三个方面一起考虑: (一)更新观念。镇级财政困难是客观现实,但等、靠、要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要树立以发展经济促进财政增收的正确观念,重视全面抓好财政工作。要在努力发展经济,壮大财源的同时,加大财政的监管力度,不能只顾眼前的经费问题而不顾资金的使用性质而随意支配资金。要多从财源建设和监督管理方面下功夫,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做到收、支、管、监并重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如以往的镇级财政周转金管理,由于管理不善,到后来绝大部分不能正常滚动,成为镇级十分头痛的一块呆滞资金。这一客观事实充分说明了树立正确理财观念和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二)建立对镇级的转移支付制度。镇级财政入不敷出必然加重县级财力的负担。当前,镇级经济相对贫困已是不争的事实,县级财政力也还十分有限。要实现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就必须在激励镇级加快发展经济步伐的同时,建立中央与省级政府直接面对镇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不仅可使镇级从收支矛盾突出的困扰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考虑发展经济问题,而且还能促进镇级正确使用各项专项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防止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 (三)要加强专项资金的跟踪监督。监督工作必须贯穿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既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又要对某些资金的使用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乡镇财政所要正确处理镇党委政府分配的中心工作与财政本职工作的关系,重视财政监管工作,履行好财政职能。镇级各有关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管理台帐”进行日常管理;要对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项目完成后,应及时向财政等有关部门报送专项资金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的文字报告。上级财政和有关各业务 主管部门要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检查,对各级各部门配套资金建设项目组织联合检查,以防止专款移用。 资金管理论文:优化银行资金管理模式 摘 要:自银行诞生以来,资金管理工作就成为其工作的核心内容,它不但支撑着银行的整个业务体系,又对银行的其它业务工作起到指导作用。银行资金管理是银行经营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优化银行资金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银行资金管理模式的一般模式出发,提出了银行资金管理一般模式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优化银行资金管理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银行;资金管理;模式;优化 通常情况下,银行采用的银行资金管理模式是:将资金交易业务从计划、财务等管理部门、独立出来,开始面向市场,并成立了以经营为主的资金部,相关业务部门协调配合,在不同市场开展业务的流动资产管理模式。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有:各个业务部门在资金负债计划的框架内,完全自主地开展业务,独立面向市场进行操作。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该模式也存在很多的缺点:(1)各个业务部门分别根据资产负债资源配置方案开展业务,缺乏一个常设的、实时地确保信息共享和业务协调的机构和相应机制;(2)缺乏专门的资金管理机构,不能对流动性进行统一地、前瞻性地管理,从而影响了资金管理的效率,甚至还可能发生流动性风险;(3)资金管理约束缺乏刚性,尤其是定价管理过于软弱;(4)分散的资金管理降低了管理水平,特别是利率风险管理。上述缺点严重影响了银行资金的管理水平,我们必须要优化银行资金管理模式,提高银行资金管理水平。 从上述情况来看,优化银行资金管理模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银行的发展以及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提出了以下五点优化银行资金管理模式的方法: 一、开发网络版银行资金管理系统 利用网络资源,开发适用于农村信用礼的资金管理子系统,将支农再贷款的非现场监测管理具体到基层信用社, 明确反映借款人再贷款的使用及归还情况,真实反映出再贷款的使用进度,达到支农再贷款账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通过网络将基层信用社与联社、人民银行之间实现互通,从而,人民银行可随时通过系统查看辖内支农再贷款总体运行情况,并对贷款投向、大额贷款及还本付息等情况进行重点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现场核查,对支农再贷款风险及时进行防范和监控。另外,网络系统能够使多个人同时进行业务录入或处理,便于复核、监督,优化了银行工作效率。 二、以Shibor为契机,建立以资金部为龙头的司库制度 借鉴国际先进的司库制度,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统辖全行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制定内部转移定价的司库机构(真正意义上的资金部Treasury Department),是一个非常好的优化资金管理模式方法。 该模式是在各个业务部门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之间,设置一个司库部门,而该司库部门的主要职能是:(1)从全行资源配置的高度出发, 前瞻性地、主动地对商业银行日常流动性进行管理;(2)以市场利率为导向,建立合理的内部转移定价体系和定价机制;(3) 对全行资金头寸有关的各类敞口风险进行实时评估, 并提出相应措施进行综合调配,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匹配。 由此可见司库机构能够相对客观地对业务部门的敞口风险进行公正的评价,同时也可以跨部门地对敞口头寸进行调配,从而提高全行资源配置效率。 三、推行全能管家多银行资金管理系统 全能管家多银行资金管理系统将为集团客户提供一站式资金、金融管理服务,满足企业不断提升的金融服务需求。系统的组成模块包括:统一数据服务平台、现金流管理、资金计划管理、资金结算管理、内部银行管理、金融交易管理、投资理财平台、综合查询系统等,多银行数据服务程序实现企业和各银行机构信息直通式处理,实现企业多银行账户资金的集中管控与统一划拨,以全面、专业、便捷、灵活的系统服务,满足企业掌控多银行账户信息,明晰资金流时效性、有效量化资金流,加强风险管控等多项资金管理需求。 四、合理调整资金分布状况,努力实现资产负债组合的最优化 商业银行资金配置失误而导致的流动性不足是银行危机的实质,因而保持资金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按照“三性”原则进行最佳组合,商业银行经营的终极目的是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而其核心内容则是如何合理地配置资金建立适宜的资金配置方式,按照制度规则实施资金配置,降低决策的不确定性问题。按照市场变化的要求调整资金配置行动,寻求最佳的资金配置方式;提高资金配置质量。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银行总是不可能比债务人本身对银行贷出资金的使用情况了解得更多。通过实施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银行强化对债务人的信息披露要求及建立科学系统的分析评估体系,减轻非对称信息的影响,提高银行资产质量,降低银行的资产配置风险。 五、实施会计核算中心的银行资金管理模式 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部门集中核算是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会计核算中心制可以对各单位的资金实行集中管理、直接收付、单一账户、分户核算。因此,实施会计核算中心的银行资金管理模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方法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建立必要的银行账薄;(2)做好资金收付的账薄登记;(3)搞好月末对账工作。通过这三方面的工作便能够很好的实施会计核算中心的银行资金管理模式,优化了银行资金管理的模式。 因此,采用上述资金管理模式,将能使银行资金管理模式适应WTO所带来的市场竞争环境,能够抓住市场开放所带来的机遇,优化了银行资金管理模式,走上稳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资金管理论文: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管理与会计处理方法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国家确立的医改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公共卫生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补助资金)分配和使用,规范会计核算,提高补助资金使用效益,笔者根据财政部、卫生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提出以下资金管理办法和会计实务处理方法,以完善补助资金管理制度、客观反映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仅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会人员参考。 一、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一)预算管理 本办法所指的“机构”是指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严格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与支出统一纳入本单位预算管理,准确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确保资金安全、完整。 (二)使用范围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规定使用补助资金,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偿参考标准,将补助资金用于相关的人员支出以及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耗材等公用经费支出。 补助资金可以列支的项目有: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人员技术服务、技术指导、讲座、咨询、随访等费用,以及查体材料、宣教材料、通讯、交通补贴、印刷、邮寄、宣传、场地租赁等物耗成本费用。 不得将补助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等其他支出。不得用于各种罚款、偿还债务、捐赠赞助、投资等支出。 (三)分配原则 机构间的分配原则:谁承担任务谁获得补偿的原则。 城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承担任务的,补助资金分配给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代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的项目,该项目经费分配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由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共同承担的任务,经费按比例分配。经费由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 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根据乡村医生的职责、服务能力及服务人口数量,明确应当由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内容,并合理核定其任务量,确保与其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相适应。根据实际工作量,从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按一定比例统筹安排村卫生室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所需经费,并按照绩效考核、以考定补的原则予以核拨。 服务项目间的分配原则:参照服务项目、补助标准,合理分配各项目所占资金比例,并据以分配项目补助资金。 (四)监督检查 根据资金的拨付进度,不定期地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并将检查结果作为年终专项补助资金结算的依据。将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落实、管理、使用情况作为对乡镇卫生院全年工作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充分利用相关媒体或乡村公共场所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实施情况和专项资金使用等情况定期进行公示,提高项目实施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发挥社会大众的监督作用[5]。 补助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提供政府统一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内的各项服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和挪用。对截留、挤占和挪用补助资金的,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对虚报、瞒报有关情况骗取上级补助资金的,除责令其立即纠正外,要相应核减上级补助资金,并按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二、会计实务处理方法 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及时列支费用,避免补助资金结余过大;明确补助资金使用范围及列支标准,确保支出合理;建立补助资金专账或备查簿进行核算,做到核算清晰;规范补助资金账务科目处理,正确核算帐务。 (一)收到财政拨入的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的主要账务处理如下: (1)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的,凭“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单 借:医疗支出或待摊支出 贷:财政补助收入—公共卫生补助收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 (2)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的,凭“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等原始凭证 借:零余额帐户用款额度 贷:财政补助收入—公共卫生补助收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 (3)其他方式的,凭银行进账单等原始凭证 借:银行存款 贷:财政补助收入—公共卫生补助收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 (二)支出经费时,凭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 借:医疗支出—公共卫生支出—(按经济科目到类、款、项)人员或公用经费—(可以按服务项目下设明细科目) 贷:财政补助收入(财政直接支付方式)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授权支付方式) 银行存款或现金等科目(其他方式) 设置财政项目支出备查簿(或辅助帐),详细登记“财政补助收入—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经费的支出情况,包括支出的日期、事由、金额等资料,并在期末分析计算本期支出补助结转(余)。期末结转后,“财政补助收入—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科目无余额。 (三)原始票据的归集审核 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经费支出的原始票据归集、审核工作,是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监管的重要环节,是各级财政、审计、主管部门对资金监管的重要依据。 (1)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生的各项支出原始票据要规范。购买服务、耗材等要有正规发票,杜绝白条入帐。耗材、宣传材料等需附购买清单。发放劳务补助要有统一规格的表格,附有出勤考核记录等,领款人必须签字。健康讲座需附通知、签到册。 (2)对服务人群开展的服务项目如体检等,要根据工作量,分时间段填制正规表格,服务对象要签字认可,要如实反应检查人数。 (3)应收检查、化验等费用,应有服务单位的门诊收费票据。 (4)原始票据要具有经办人、科室负责人、单位领导的签字,经会计人员认真审核后方可入账。 三、正确处理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关系 “补助资金管理”依据的是资金管理办法及绩效考核指标,对于禁止用补助资金列支的内容要严格禁止列支。财务人员要了解服务内容,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各单位对提供的各项服务要保存好工作记录与考核记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执行基层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对于单位发生的公共卫生支出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即:“公共卫生支出”明细科目下核算的内容并不仅限于“补助资金”允许列支的内容,凡与公共卫生工作相关的支出都要在此明细科目下核算。 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与财务会计制度是两条线的问题,单位对于项目补助资金方面的核算,通过设置备查簿或辅助帐来体现。 基层单位面临财政补助不到位、业务开展受到限制、人员支出压力大、任务量增加、积极性不足等诸多困难,因此要提高服务质量、开源节流,增强成本意识,增收节支。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补助资金的规范使用与监管。随着医改工作深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活动将以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财政资金成为补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经济来源,各级财政、卫生部门会进一步规范管理补助资金的使用与监督检查,因此会计人员要强化补助资金的核算,为本单位的发展发挥好参谋和助手的作用。 资金管理论文: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管理模式探索 [摘 要] 职工互助保障的资金管理对于它的功能实现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但目前我国职工互助保障的资金管理存在资金监管缺位、多头开户管理、会计核算方法陈旧、资金发放个人化等问题。因此,应推进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管理的规范化,设计资金管理软件,健全支付体系,加强资金审计工作,建立透明的资金运作管理体系,实行DC型的资金信托制,以改革现有的资金管理制度。 [关键词] 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的互助保障制度始于建国初期,经过数十年的运行,现已从初期单一企业的互助互济活动发展到涵括医疗、意外等方面的各种互助保障计划,工会组织的职工互助保障活动开展的最为普通和广泛。职工互助保障活动是由社会团体倡导组织,广大职工在自愿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一种操作成本低廉、形式灵活多样,以互助互济分散风险为目的的合作制保障经济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2.3万个已建工会的基层单位开办了职工互助保障活动,仅省级机构就有876.8万职工参加保险。其中,参加医疗互助保障计划的480.8万人,参加养老互助保障计划的近169.8万人,参加工伤互助保障计划的227.6万人,涉及金额达数百亿元,累计赔付6.9万人次,支付赔付金6235万元。工会组织互助保障活动的广泛开展,对于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有保险、灾害有赔偿、失业有救济、残疾有安置、贫困有支援,保障广大职工的基本生活,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有效化解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具有重大作用,它起到了“安全网”、“助推器”和“稳定器”的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不断进步,原来制定的互助保障相关管理制度在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其缺陷和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互助保障的资金管理表现得最为突出。 一、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互助保障资金是指由职工会员交纳的会费、保障计划金(保险费)、管理费用、补偿金(理赔金)以及资金的保值增值等有关资金。目前上述资金在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资金监管缺位。当前我国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监管,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管理者与监督者两者合一。职工互助保障资金运作部门既当“运动员”即资金营运主体,又当“裁判员”即负责资金运营的行政监督。而职工互助保障的组织者——各级工会,对互助保障资金运营的监管仅限于人事管理和组织监督,缺乏风险监管手段和方式。与此同时,职工互助保障会又是工会组织的一个职能部门,对外行使管理职能,致使工会组织在互助保障资金的管理上既当监管者,同时又成为委托人、投资人和资产管理者,角色模糊不清,政企不分,容易使养老基金缺乏独立和足够的行政监管。与目前我国社保资金的做法相比,互助保障机构的权力太杂,主办者的监督角色很不突出,对资金的安全运行非常不利。 2.多头开户管理。由于不同职工互助保障计划(险种)的开发与推广时间不同,互助保障组织按照分户管理,分险种核算的原则与要求需要建立专户、专账。但目前有的地方甚至由经办机构专门为企业互助保障经办人用个人名义开设银行卡(或存折),以便节省资金在途时间和防患在途风险。此外,随着职工互助保障活动业务的增多,互助保障组织在银行开户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少则十几个,个别地方甚至有几十个,不同性质和用途的资金表面上存在于相关款户,但实际上却又相互混淆,这就难以反映资金的真实面目,造成资金管理上的混乱,给资金的保值增值带来一定困难。 3.核算方法陈旧。现行的《职工互助保障会计制度》、《职工互助保障财务制度》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于1997年制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设定的制度与目前的实际情况相比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在整个互助保障事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暴露出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滞后,进而出现互助保障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不完善,会计主体不明确,会计核算体系陈旧等弊端。如对资金的使用规定过于粗线条,资金的筹集和发放无详细又便于操作的规定,保障补偿金的计算发放无定量标准,全国的互助保障组织甚至出现因为各地的会计核算制度的不统一,财务处理方式的不一致,造成资金统计口径不统一,数据来源“数出多门”的困境等等。因此,急需对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修订,以适应当前的需要。另外,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的会计核算手段也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采取手工记账的方法,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互助保障资金会计使用管理软件。 4.资金发放个人化。受人员、费用等因素限制,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的发放均按工会层级关系由基层企业经办人直接发放。即由上一级互助保障机构根据下级机构各类保障活动的资金上缴数据,按约定的比例计算管理费、补偿金,并逐级下拨,最后由基层工会通过经办人直接给付受益人。这种分级拨付的支出方式造成拨款环节增多,延长了互助保障资金的周转时间。一方面,某一环节稍有疏漏或发生时间延误,就会影响受益人及时足额的领到补偿金,另一方面,互助保障的资金从一个银行账户流转到另一个银行账户,造 成资金滞留在银行结算环节的时间过长,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5.专业投资不足。我国互助保障活动还未形成全国统一法人的组织形式,各地开展的职工互助活动基本上是由当地工会组织负责管理的,其核心工作即资金的保值增值还没有引入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管理。由于工会组织是一个群众团体,自身并无丰富的资金管理人才和手段,因而在互助保障整个组织体系中缺乏现代金融产品投资理念、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与此同时,受风险管理及各种行政管制的影响,互助保障资金缺乏足够的增值渠道,致使资金回报率偏低,投资渠道不足问题十分突出。 二、加强互助保障资金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互助保障制度是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大力推行的一项社会保障内容,它发扬了中国工人阶级团结互助的光荣传统,发挥了工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办好职工互助保障事业,就必须加强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的规范管理,切实将各类资金纳入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实职工互助保障财务制度和国家有关部门对互助互济活动的监管要求。它既是工会组织维护广大职工利益的一项基本职责,也是这项事业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从我国社会保障资金这些年来的管理成败得失来看,工会组织的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管理应当遵循统一规范、收支两条线、分账核算和依法管理的原则。具体来讲,应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和规范: 1.推进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管理的法制化。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的法制层次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社会保障法律很少,尤其是作为社会保障组成部分的互助保障活动,甚至在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方面都比较缺乏。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互助互济事业的快速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组织的形式和规模都有了质的变化,互助保障这一“全新”的社会保障组织形式,应予单独立法,加强监管,避免出现类似社保资金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失误和漏洞。工会组织应尽快改变互助保障法律缺乏的现状,主动与保监会、财政部沟通,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出台职工互助保障的规章制度,如互助互济活动管理条例,为制度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职工互助保障资金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和会计核算办法,以此来规范相关部门及其资金管理人员的行为。确保互助保障组织在履行给付义务后,若有盈余应首先提留一定额度的准备金和公积金,剩余的才能用于分红,保证互助保障组织拥有较为稳固的偿付能力,为资金的安全运营提借助有力的司法保障,要明确互助保障资金的运用及盈余分配方式,为资金的安全运营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2.加快资金信息的数字化系统建设。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网络的覆盖面,建立和完善互助保障资金管理数据体系,要设计包括各种职工互助保障的资金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信息系统管理软件等信息化设施。通过这些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核算办法,提高办公自动化程度和效率,把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管理纳入信息化轨道。 3.健全职工互助保障的支付体系。职工互助保障组织必须在国有或国有控股银行开设职工互助保障资金上缴户(收入户)、职工互助保障专户(法人专户)、救助资金支出户,按产品的不同分账核算,转一户管理为三户管理。一方面,严格执行职工互助保障财务管理有关规定,各种保障计划的收入要直接进入县(市)工会组织专户,取消互助保障经办人个人周转过渡户。上级职工互助保障组织转移支付的资金亦要进入专户,实行封闭运行、封闭管理。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健全职工互助保障的支付体系,防止资金挤占、截留、挪用。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实行直接通过银行发放各种保障资金、救助资金的制度,使资金通过集中支付中心直达享受对象的个人账户或单位。要建立包括参加互助保障活动职工的年龄、参保种类、工作时间、工作年限、退休时间等一系列信息在内的数据库,核实其准确性,并与上级互助保障组织的数据库、银行工资发放数据库联网,建立健全互助保障补偿资金的网络管理体系,不断推进支付资金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科学的支付体系。 4.加强互助保障资金审计工作。互助保障资金种类多,收支渠道复杂,流动性大、政策性强,覆盖面广,涉及的对象又是具体的职工会员,加之现阶段我国互助保障体系尚处在不断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因此,对互助保障资金运作、使用的审计不能仅限于工会组织自身审计部门的审计,还需要引入专职的政府审计进入这一业务范畴。政府审计部门对互助保障资金的审计不但要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核,还需要结合大量的审计调查,对互助保障资金运作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以资金管理运营中的薄弱环节为重点,在管理上发现和揭露漏洞,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防止资金收入不到账、支出不到位、挪用专项资金及经办人员截留贪污等事件的发生。 与此同时,各级工会组织的专门审计职能部门(经审会)和上一级职工互助保障组织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职工互助保障资金进行检查,加大对资金的收支、预决算以及管理的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实行经济处罚与追究当事人责任相结合,严肃处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5.建立多层次的资金监管体系。要解决互助保障资金监管不到位,法规不健全,使用效率低、缺乏控制等问题,需要根据这一资金的性质,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多重监督机构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系。 一是从资金所有人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入手,建立一个透明化的运作体系。做到信息披露经常化,定期或不定期向职工会员公告资金收支和结余情况,并接受社会对资金管理的监督,确保资金所有人的知情权。尊重广大会员职工的意见,认真对待资金所有人的决策权。提高互助保障资金的透明度,接受职工会员的经常性监督,尤其是对事前的监管,保障资金所有人的监督权。二是互助保障主管部门(工会组织)要加强对互助保障机构、互助保障补偿金发放机构、资金运营机构的监督。如在给付方面,核查其是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给付条件、项目、标准和方式,按时足额、准确支付各项补偿待遇,审查互助保障机构是否全面准确地执行互助保障政策。三是引入财政监督。互助保障资金本质上并不属于财政范畴,但是运作管理部门却是准政府机构(工 会组织),因此,从监督行政单位资金运作情况的角度看,引入财政监督十分必要。财政部门应对互助保障资金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互助保障资金的各专门账户及资金管理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以掌握资金的流动状况,确保资金不流失。与此同时,督促互助保障组织研究制定内部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办法,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根据分配方案需要制定相匹配的资产管理策略,引进外部审计,促使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6.实行DC型的资金信托制。职工互助保障组织管理机构没有明确与工会组织分离,其管理机构通常依附于上级工会主管部门,从而形成委托结构。在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规则中,这种结构缺乏有效的制衡监督机制。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已采用DC型信托制,其核心在于企业年金资产完全独立于政府和企业,其运营按照国际惯例,严格实行所有权、受益权和经营权的彻底分离,分别由受托人、托管人、投资人和账户管理人各负其责,相互制约,按照市场规则进行投资运营。对职工互助保障资金来讲,由于缺乏专业投资人才,以及受到可能的不当行政干预,更需要考虑实行这一资金委托方式。首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由有关投资理财专家,对社会经济领域从风险角度进行细分,确定指导性意见,释明哪些是禁入的领域,哪些是可入的领域,哪些是互助保障资金安全领域。同时,再对互助保障资金可进入领域、安全领域的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必要的收益,达到安全与收益双重价值的同步实现。因此,对互助保障资金目前的运营模式应当予以必要的修正,有必要将资金的运营从职工互助保障组织中剥离出来,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委托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或商业银行进行运作,以增加基金的使用效益。职工互助保障组织则专注于保障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资金使用的监督与指导等工作。最终达到各负其责、各尽所能、相互促进、相互掣肘的目的,以共同管理好资金,造福于广大职工。 资金管理论文:涉农资金管理建议 新农村建设已进入重要时期,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强农惠农政策的强力支持。乡镇财政资金成就为基层财政的重要职能。如何做好涉农资金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乡镇涉农资金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充分认识做好涉农资金监管工作的重要性。乡镇一级财政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涉农资金监管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实现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要站在维护财经纪律的高度,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充分认识做好涉农资金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级财政部门要重视乡镇财政的涉农资金监管职能,支持并督促乡镇财政所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乡镇财政所要准确定位自身的监管职责,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目标责任制,切实解决目前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重投入、轻管理,重建设、轻效益”问题。 (二)明确监管范围,优化监管机制。为了更好地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落实好各项民生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扩大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范围。乡镇财政应将乡镇本级资金、镇集体经济收入、上级政府安排各类补助性资金、上级部门下达到乡镇的资金等全部纳入乡镇财政监管范围;二是加强补助性资金的监管力度。对各项补助性资金补助政策和补助对象做到了及时公开、公示,扎实做好补助信息的基础管理工作,采取“部门造册、专户管理,分账核算、封闭运行”的管理模式,实行“一卡通”,杜绝了挤占、截留、挪用农民补贴资金的现象,以保证资金按期拨付并兑现到位。三是加强项目资金监管。乡镇财政必须严把项目申报关,做好项目公示。并对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及工程进展情况进行全程监督,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四是加强镇、村资金和财务监管。加强镇级财政预算管理,将预算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行综合预算,并按规定将所有收入及时入账。五是乡镇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上级下拨的各种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核算工作的跟踪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内审制度,规范财政监督检查行为,加大对财政违法行为的依法查处力度。 (三)创新分配体制,探索公平机制。针对当前人地矛盾突出现象,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部门。要积极探索惠农资金分配体制,力争每个农民都能享受到党的富民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每个村民。在不违反法律、法规,不违背群众意愿的情况下,按现有人口分配乡镇财政补助资金的办法。即经全体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对乡镇分配到村的按田地分配的财政直接补贴农民资金,采取以现有人口平均分配的办法。实行这种分配办法后,则可让没有分到田地的现有人口也可分配直补资金享受党的惠农政策,感受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好处,有效地解决按照田地人口分配中存在的人地矛盾问题。 资金管理论文:企业应用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的探究 “收支两条线”是政府为了加强财政管理和整顿财政秩序对财政资金采取的一种管理模式。当前,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企业也纷纷采用“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本文将结合笔者在企业中推行收支两条线的体会对收支两条线在企业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见一、企业“收支两条线”的特点 由于企业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不同,“收支两条线”在这两个领域实施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企业作为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营利组织,实施“收支两条线”主要出于两个目的:(l)对企业范围内的现金进行集中管理,减少现金持有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以实施收支两条线为切入点;构建企业添财务管理体系动内部控制系统,通过高效的价值化管理来提高企业效益。而政府实施“收支两条线”的着眼点不仅在于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及时、足额的回笼,更重要的在于能有效消除滋生腐败的温床,为加强廉政建设服务。 由于企业与政府实施“收支两条线”的目的不同,企业“收支两条线”与政府财政“政支两条线”相比,存在以下特点: 1.企业实施收支两条线,要在考虑投入产出比、实现利润的前提下统筹协调各单位的收入与支出。而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2.企业“收支两条线”管理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在收入环节除了对已到帐的现金进行管理,还要对企业的应收帐款进行管理;在支出环节则要与企业的支出体系相关,要“量力而行”,合理控制企业的费用支出;收支又都要与企业的资产经营和资本运营相结合。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收支相对比较固定和简单,两条线管理的“发散性”较弱。 3.由于企业“收支两条线”“发散性”较强,加之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企业有可能以“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为平台和切入点构建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系统。而行政事业单位,只要“收支两条线”相关工作实施到位,就可以有效地达到严肃财经纪律和规范财政秩序的目的。 二、“收去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的构建 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比较适合于有多个独立的现卖收支部门或分支机构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企业构建“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明确划分收入资金和支出资金的流动,严禁现金坐支;(2)确保收入的资金能够及时、安全、足额地回笼,并能实行有效的集中管理,减少现金持有成本,加速资金周转;(3)围绕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根据预算合理安排支出,并保持企业持续经营所必需的最佳现金余额。(4)建立“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在上述原则指导下,企业“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的构建可从规范资金的流向、流量和流程三个方面入手: 1.资金的流向方面:企业“收支两条线”要求各部门或分支机构在内部银行或当地银行设立两个帐户(收入户和支出户),并规定所有收入的现金都必须进入收入户(外地分支机构的收入户资金还必须及时、足额地回笼到总部),收入户资金由企业资金管理部门(内部银行或财务结算中心)统一管理,而所有的货币性支出都必须从支出户里支付,支出户里的资金只能根据一定的程序由收入户划拨而来,严禁现金坐支。 2.资金的流量方面:在收入环节上要确保所有收入的资金都进入收入户,不允许有私设的帐外小金库。另外,还要加快资金的结算速度,尽量压缩资金在结算环节的沉淀量;在调度环节上通过动态的现金流量预算和资金收支计划实现对资金的精确调度;在支出环节上、根据“以收定支”和“最低限额资金占用”的原则从收入户按照支出预算安排将资金定期划拨到支出产,支出户平均资金占用额应压缩到最低限度。有效的资金流量管理将有助于确保收入资金及时、足额地回笼,各项费用支出受到合理的控制和内部资金的有效调剂。 3.资金的流程方面:资金流程是指与资金流动有关的程序和规定。它是收支两条线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关于帐户管理、货币资金安全性等规定;(2)收入资金管理与控制;(3)支出资金管理与控制;(4)资金内部结算与信贷管理与控制;(5)收支两条线的组织保障等。 需要说明的是,收支两条线是一种企业的内部资金管理模式,它与企业的性质、发展战略、管理文化和组织架构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企业在构建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时,一定要注意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以管理有效性为导向。比如、把资金从收入户向支出户划拨就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总公司统一划拨,便于集中控制;二是经营单位就地划拨,便于灵活控制;三是经营单位的上一级单位划拨、便于平衡控制。选择哪一种划拨方式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 三、落实“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企业在落实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加强银行帐户的管理、在实行收支两条线过程中,应对现金收支部门或分支机构银行帐户的开设、使用和清理实行严格的集中管理。单位应就收入户和支出户的使用同银行签定协议,利用银行资源来维持收支两条线管理。设有内部银行或财务结算中心的单位。下属单位可不在银行开户而在内部银行或财务结算中心开户。 2.强调结算纪律。严禁现金坐支。在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中,不仅收入的现金不得直接用于开支,银行收入户的资金也不能直接用于开支,所有支出的资金来源只能是支出户。为了杜绝现金坐支。企业还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强调结算纪律,如当回收入的现金应及时缴存收入户,超过规定限额的现金必须通过银行支付,以及不难白条抵库等。 3.以现金流转为核心来进行财务管理这一观点正在被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多的人士所认同。只有控制现金流量才能确保收入项目资金的及时回笼及各项费用支出的受控,才能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在预算管理中,各项预算项目应以现金流为控制源头。因此,企业应有意识地围绕现金流转这一核心,借助于收支两条线这一平台,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构建适合于自身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系统。 4.在实施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企业应注意加强有关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流程,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其落实到位。 此外,企业集团在应用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时,还应以财务 结算中心的运行机制为依托,以求更好地提高资金管理效益,并对集团所属各部门及各分支机构进行有效监控。 资金管理论文:关于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机制的思考 我县从90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十多年来,对于财务制度建设和资金监督管理历来比较重视,确保了农综开发资金使用效益的发挥。但从形势发展要求和进一步加强管理的角度看,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监管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资金管理还不够规范。项目实施单位报帐不及时,帐务设立和登记处理不规范,甚至存在挤占挪用资金的问题。二是财政缺乏全程参与,监督职能发挥不够。由于项目主管部门过分强调自主性,财政人员未能及时参与项目前期的考察论证、踩点、定点和计划编制工作,在项目实施中也不能进行有效的检查监督,就票据审票据,以致出现项目以旧抵新,重复实施,随意调整,变更项目的现象。三是在项目管理上存在计划执行不严,建设标准不高,项目法人制、公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政府采购制执行不到位,施工合同管理不够规范。水利措施实施有降低标准、甚至置换现象;[找材料到文秘站 -ˇ文秘站 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注:]农业措施的土壤改良实施不到位,生土熟化、机械深翻、测土施肥、秸杆还田等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防护林建设参差不齐,种植数量不足,管护跟不上;科技推广措施实施不理想,培训不到位,设备和仪器发挥不够,示范作用不强。四是到逾期有偿资金欠帐较大。止20__年底,我县有偿资金累计达600多万元,为今后项目的顺利实施带来隐患。 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三专”、“五定”管理,规范资金用途。要严格执行“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专帐核算”的资金管理政策,进一步强化定重点、定拨款数额、定用款计划、定还款措施、定奖励标准的“五定”制度,促进项目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对群众自筹要按照“农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数量控制”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筹集,并纳入“一事一议”范略,使农综开发真正起到“民办公助”的效果。对财政有偿资金要坚持“抵押担保,安全有效,按期回收”的原则,完善抵押手续,规范投放,确保有偿资金放得出,收得回。同时要积极准备有关资料申请国家核销呆坏帐资金,防范财政风险,减轻财政负担。 二、完善县级财政报帐制,强化资金管理。一是财政部门必须在项目计划下达前严格审核项目概预算,认真测算投资额,确保工程概预算科学合理。二是按进度拨款,实行资金拨付“直通车”。在拨款环节上,推行“3•3•3•1”制,即:首先拨付20-30的启动资金,其次,检查项目报帐后,再拨付30后续资金。最后项目竣工验收后拨付30的资金,预留10的质量保证资金。对所有项目资金拨付实行“直通车”,减少周转环节。三是规范报帐程序,加强会计核算。要建立统一的报帐模式、规范的运行流程和规范的会计帐务,严禁手续不全报帐,严禁虚假报帐。四是要及时移交资料,对已建成项目,办理资产移交手续,明确产权归属,保证项目正常运转,发挥应有效益。 三、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加强检查监督。一是要做好组织协调和沟通交流,加强与农综办的配合沟通,共同研究,共同决策。二是财政部门必须积极参与项目的前期考察论证、项目计划编制,实施方案下达、招投标等文秘站:环节,必须参与招投标、施工合同和政府采购合同的鉴定;三是加强监督检查。既重视事后检查,更要注重事前参与及项目实施中的检查,抓好中期检查和竣工项目验收工作,推行项目验收“谁签字,谁负责”制度。四是要建立财政农发人员包联项目工作制度,项目立项批复后,要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实行财政农发人员包片、包项目制度,落实到人,全程负责项目实施和资金的管理监督工作,逐步建立起全程参与,管理到位,监督有力的工作机制。五是要进一步完善综合因素法,建立农发资金绩效考评工作,将财政资金分配与工作绩效考核挂钩,促进资金分配的科学化、合理化。 四、全面推行四项制度,创新工作机制。要积极推行项目资金公示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建设“阳光工程”。在项目建设中,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全面实行项目招投标,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于骨干项目,如:渠道衬砌、抽水站、防护林、机耕路建设和新打机井等实行竞争性招标。对于项目建设中的大宗物资,如:苗木、水泥、沙子、管材、设备等实行政府集中采购。严格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办法》,全面推行项目工程监理,为县级报帐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资金管理论文: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探究 马永伟以温州市为例对农业支出规模进行了实证性分析,认为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上呈上升趋势,但相对规模略显不足;提出在工业反哺农业时代应加强财政支农支出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发挥支农资金导向功能的政策建议[3]。何振国从规模效率出发,采用数量方法对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最优规模进行估计,认为财政支农资金最优规模应是农业GDP的47.2%,远远高于实际的支出规模[4]。 财政支农结构的研究综述魏琴利用线性回归的计量方法,结合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情况,对我国的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村生产性支出和农业科技费用支出的效率较高,但相对规模和绝对规模较小,比重较大的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产品价格补贴支出使用效率不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偏小,应调整当前的财政支农支出结构[5]。胥巍、曹正勇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东、西部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无论短期还是长期的财政农业支出,对刺激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都较为重要,而东部地区的长期性效果不是特别显着,并提出在财政支出的地域结构上应加大贫困地区的比重[6]。向忠德、匡远配运用耗散结构、协同效应理论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分析,认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非线性和稳定有序结构,并提供一个偏重支农资金的现代化管理和支农资金整合发展战略的协同效应以及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路径选择[7]。 财政支农政策的研究综述通过对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执行的考察研究,学者们对财政支农政策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进行了有益而深入的思考。陈薇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农政策,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横向和纵向比较,给出了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制定和创新的新思路[8]。关全力、朱美玲以新疆为例,借助计量经济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认为新疆财政支农总量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得出建立财政对农业投入的长期稳定增长机制,加强财政农业投入对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项目的引导机制,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政策建议[9]。广东省财政厅农业处在对广东省财政支农政策相关情况的考察后,提出加大支农投入,明确支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政策思路[10]。 财政支农资金效率的研究综述理论界和学术界对支农支出资金配置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配置效率的提高上。孙文祥、蔡方通过对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农业[:请记住我站域名/]各项财政支出经济绩效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央和地方对农业的财政支出效果具有显着差异,其中中央对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出经济绩效明显低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11]。林毅夫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指出,支农资金的资金配置功能在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中居于重要位置[12]。陈建华、陈伟通过对1978—2005年福建省财政支出与支农支出的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认为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益偏低,应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13]。郭忠孝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分析了财政支农支出效率,认为建立财政农业支出科学决策机制,突出财政支农重点,进行制度创新,可以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的使用效率[14]。 广东省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及管理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充分发挥其雄厚的经济发展优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出进一步向“三农”倾斜,财政支农惠农政策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据统计,仅“十一五”期间,广东省级财政共投入“三农”资金约1085.07亿元。财政对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的保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农村社保、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逐渐加大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总量,历来是衡量政府对农业支持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农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力量。1996年以来,广东省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呈不断增长趋势,年均增长16.94%。“九五”期间财政支农支出为237.95亿元;“十五”期间为453.66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91倍;“十一五”期间的财政支农支出达1085.0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39倍。财政支农支出规模随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省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广东省对农业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将农业的发展放在战略的高度,把财政支农放在了财政政策的重要地位。但另一方面,虽然财政支农的绝对规模不断增大,但从各年份间增长率来看,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波动较大,反映出财政支农政策的不稳定性问题。同时,从相对量上来看,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率长期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如表1所示,除个别年份外,广东省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速度均未超过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九五”期间,广东省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幅度为18.95%,但同期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增长仅为14.96%;“十五”期间,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幅度为14.69%,农业支出的增长为11.7%。但2006年以来,财政支农支出平均增长率超过了财政收入增长率,说明广东省财政对农支出的力度不论是从绝对量上还是相对于收入的量上,都有明显的增长。 财政支农力度持续加大但稳定性较差财政支农投入力度表现在财政对农业的贡献程度。从财政支出内部结构来看,财政支农力度表现为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占全部财政支出规模的比例,反映了财政支农支出的重要程度;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的支持强度来说,财政支农力度表现为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总产值的比率,反映出财政支出对农业的贡献深度。1996年到2009年间,广东省财政支农支出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平均比重为6.21%,其中最高为2011年的7.62%,最低为2006年的4.53%。从比重变动趋势来看,它不是持续的增长或持续降低过程,1998年前比重持续下降,1998年以后呈平稳小幅增加的态势。“九五”期间平均比重为5.65%,“十五”期间为5.23%,“十一五”期间为6.60%。2009年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逐步较高,但与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广东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较弱。1996年以来,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总的评价是较弱的;1996—2003年,广东省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31%上升到5.03%,之后并没有继续提高;但自2009年以后该比重急剧上升,2011年达到15.77%。“九五”期间平均比重为2.84%,“十五”期间为4.53%,“十一五”期间为11.42%。从2009年开始,广东省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开始上升。 财政支农投入中农林水支出比重较大目前,广东省财政开始出现逐步向支农生产和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等基础性投入调整的趋势,各级政府的投资 计划及财政预算对农业农村的支出主要由原来对农业农村的竞争性领域与非竞争性领域并举,向以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为重点的转变。但在现行的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中,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的投资所占比重仍显偏低,而用于农林水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比重偏高,占到财政支农支出的40%以上。 广东省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在广东省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对用于农业的财政投入的数量和比例没有进行明确规定,农业财政投入仍然缺乏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一是在财政预算中,现有的财政预算只是笼统地将农林水气象事务作为整体,对农业农村的公共支出并未分类列出并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的经常性开支范围内,无划定比例的支农资金项目。二是在政府年度投入计划中,缺少城乡统筹的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长期专项规划,农业财政投入项目仍以议案形式投入,议案结束投入也结束,“一事一议”的支农方式使得支农资金缺乏相对稳定的长期投资效应。三是财政预算和投入计划中并没有建立与政府总量投入和预算支出增长相联系的农业财政投入增长计划,无年度比例增长标准。多年来,广东省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一直徘徊在5%左右止步不前,存在项目省级财政补贴标准偏低等问题,如在广东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平均工程成本约为450元/人,广东省省级财政补助标准仅为160元/人(江苏省的省级财政补助为270元/人),起不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稳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的。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偏低对于广东省来说,一是直接投向农业生产经营的数量相对过多,而用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数量相对较少,还未就现行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专项支出增加资金量,以及配套中央预算内对地方的补助投入等项目设立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专项资金。二是生产性支出少,非生产性支出多。如“九五”期间,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支出117.53亿元,“十五”期间,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支出214.22亿元,其中占比重最大的为农业事业费和水利事业费,分别占总支出的49.39%和47.22%。三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常被城市水利建设挤占。近年来,广东省水利设施建设投入计划年均占农业财政投入计划的60%左右,如水利基建投入计划的年资金总量已由过去的10多亿元增加到目前的60多亿元。然而,这60多亿元当中,绝大部分资金被用于城市防洪设施、大江大河治理等城镇水利设施建设,因农村水利设施投入在水利建设的财政预算和投入计划中没有固定的比例,因此当城市水利建设资金不足时,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常被城市水利建设挤占,所剩无几。 财政支农资金缺乏有效的整合与管理由于财政支农支出实行的是分块的管理模式,存在问题颇多。首先,各个涉农部门分别拥有财政支农资金和资源,导致资源分配思路较不清晰,方法也不健全,缺乏统一协调管理。这一方面使得总的财政支农资金紧缺,而另一方面个别部门、个别项目资金大量结余。其次,各部门各负其责,条块分割,界限模糊,难以进行有效协调。这种现状大大削弱了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效率,尤其是大中型农业设施建设和一些重大产业项目更是难以顺利展开,实施过程中东修西补,财政支农难以凑效。最后,支农资金管理部门过多,投入渠道比较复杂,在资金的使用规划、建设内容以及建设项目安排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重复和交叉,结果使得支农支出的建设成了没有重点的全面建设和重复建设[15]。 基层财政支农支出能力有限在现行财税体制下,由于分税制改革只明确了中央和省级财政收入的划分原则,对于省以下的划分办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导致各级地方政府间在划分财权时盲目按照中央和省级分权的办法,使得基层财政基本上没有主体税种,没有稳定的税源;同时基本事权却层层下放,加之博弈力量的不均衡,造成越往下级别的政府系统,其财政实力越弱、承担的事权越多。在广大的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实现广东省包容性增长,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综合管理的政策建议 包容性增长要求穷人能够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财富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使所有人都从增长中获益。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富人收入的增加,而是在农村占有大多数的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包容性增长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应该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加全面、均衡地发展,在追求穷人收入增加的同时更重视教育、医疗和社会保健等非收入因素的增长。因此,广东省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必须解决广大贫困地区人民的问题,要加强财政支农手段,优化支农资金管理,理顺各级政府的财政关系[16]。 改革与完善政府间财政管理关系要形成统一协调、统分结合、省市县联动、点线面共进的工作联系制度。财政支农要以项目投入为主,特别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要相对集中管理,强化统筹协调,克服和避免多头审批、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问题,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在支农资金拨付环节和项目资金使用环节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理顺财政部门管资金、主管部门管项目的双约束机制。对扶贫项目和资金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支农资金在全省的分配。县级政府依据省级确定的年度目标、工作内容、资金计划及投向、补助标准等,自上而下选择项目、审批项目、分配资金和进行扶贫项目及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首先要积极争取国家的财政支农资金、银行的扶贫贷款。通过制定完善的扶贫计划,通过详细的扶贫预算和切实的扶贫效果,争取更多的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银行的扶贫贷款。其次,完善税收财政制度,扩大地方政府(特别是省政府)的配套资金、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再次,加强引导和管理,营造良好经济和社会氛围,提高社会各界对扶贫行动的认可,扩大社会各界扶贫援助的宽度和深度。最后,扩大影响力,争取海外的资金援助和捐赠,包括国外政府的援助,世界金融机构的低息、无息贷款以及海外华人的捐资、捐物等。 完善财政扶贫项目的供求机制完善财政扶贫项目的供求机制,实质上就是构造重视农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消费选择权的农村公共服务产品的偏好显示机制,使得扶贫项目能够完全地反映农民的自身需求,在扶贫开发的项目选择中真正考虑贫困地区农民脱贫的根本因素,使得扶贫项目真正成为贫困人们急需的好的脱贫项目。以往的财政支农供给政策是自上而下的决策,不一定能真正切合农民的需求,未能充分从农民的角度对项目加以考虑和评价;对好的脱贫项目需要让受益人参与进来,让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建设中来,让农民表达对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建设的意见。这就需要建立并完善村民委员会制度和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民需求表达、决策和监督机制,并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来进行决策,有效提高支农资金的扶贫效果[17]。 对多形式扶贫进行综合应用和管理大面积、整体性、集中连片的贫困现象在广东省正逐步消失,贫困表现为分散化、分布广的特征,贫困农民主要分散居住在 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资源欠缺的石灰岩地区、革命老区、水库移民地区和少数民族的行政村、自然村,这使得各个贫困区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劣势。要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允许并鼓励各地区积极探索发展适合本地区的扶贫模式和政策。针对广东省的现状,主要的扶贫形式有积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做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主体功能定位为导向,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进行扶贫开发;积极开发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等。 创造良好的财政扶贫法律环境依《农业法》和《预算法》细化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中央、省、县三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将各级政府的一切收支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按社会公共需要确定财政支出的三大范围,即维持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和公共工程性支出。同时通过纵向的和横向的财政收支划分,尽快实现全国范围内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力的均等化,解决市级以下的政府事权划分操作性不强、事权与财权不对应的矛盾,提高政府工作的整体合力与效率 资金管理论文:论目前企业集团资金管理 一、企业集团的概述及基本特征 企业集团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现今学术界对企业集团的一般定义为:企业集团是以产权为主要联结纽带,同时结合企业之间的协议方式为补充纽带的多法人企业联合组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集团在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多法人。企业集团是由多个法人组成的企业联合体。从法律地位上看,企业集团本身不是法人,不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资格,也没有相应的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则是独立的法人,有其独立的财产并承担民事责任。 (2)具有联结纽带。企业集团的各成员企业之间主要是由控股、参股所产生的资本纽带相联系,此外还可以具有经营、技术、人事、契约等多方面的联结纽带。 (3)多样化经营。企业集团一般都不是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分散经营风险,企业集团往往横跨几个经营领域或行业。 二、我国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原则 (1)集中性原则 集中性原则体现集权管理思想,是要保证在集团内迅速而有效地控制集团全部的资金,并使这些资金的保存与运用最优化。其原因在于:一般地说,国内企业集团正处于发展状态中,资金这种资源的短缺性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于企业中,因而,企业不可能在所有方面平均地运用其资金,必须把资金集中投放于个别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对竞争成功具有决定性的方向上,集中力量,突破一点,以形成超过竞争对手的差别优势,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协同性原则 协同性原则有几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不同职能之间的资金投入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二是对不同产品之间的资金投放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三是战术资金与战略资金之间要有合理的比例关系;四是集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调剂相互融通资金的关系;五是与集团外部的企业或合作者共同协调和投放资金,达到成果共享,利益均沾,特别是与竞争者的协调,能起到单纯竞争起不到的作用。 (3)权变性原则 权变性原则要求企业集团的资金投放与管理不能一成不变,而必须及时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对手的变化等做出相应调整。当集团各子(分)公司的管理尚弱、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有限时,或者集团总部为了对有关重要产品的制造、营销和技术转让等取得最有效率的控制、指挥和协调,以便集团总部达到其全球经营战略目标时,对货币资金的投放和管理宜采取集中控制。 三、如何加强企业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是对企业的资金流、资金结算、资金调度和资金运作等进行的系统化管理,是企业从筹集资金到产品销售、现金回流全过程的组织、控制、协调的全过程。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应注意: 1、加强资金协同管理 资金是企业发展运行的“血液”,所以企业要保持良好的协同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资金运用的协同效应。资金协同的管理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战术资金与战略资金之间要有合理的比例关系;二是各部门业务经营资金有统-、合理的规划;三是对不同职能之间的资金投入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对不同产品之间的资金投放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四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资金要进行相互调剂、相互融通。 2、加强资金效益的管理 加强资金效益的管理是指企业应尽可能将资金投放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项目上,使更多的资金参与周转。当然,效益性与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往往获利大的项目占用时间长,变现能力慢,风险较大。为了满足流动性的要求(如偿债,支付各种款项,对付意外事件等),企业只有将部分货币资金投放于获利性较小但流动性强、风险低的项目上,才能应付短期偿付的需要。 3、加强资金时机的管理 加强资金时机的管理就是要求企业的资金投放与管理不能一成不变,而必须及时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对手的变化等做出相应调整。当企业为了对有关重要产品的制造、营销和技术转让等取得最有效率的控制、指挥和协调,以便使企业整体达到其经营战略目标时,对货币资金的投放和管理宜采取集中控制。 四、现阶段我国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企业间的资产重组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规模迅速扩张,集团公司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内部财务资金管理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财务资金管理中的问题愈加突出,财务风险日益显露。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现代企业管理最根本的是信息的管理,企业必须及时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来控制物流、资金流。然而,目前我国相当多企业的信息严重不透明、不对称。出于各自的利益,企业管理部门间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人为制造信息孤岛,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各层面都在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子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 2、监控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 目前国有企业中,所有者对企业、母公司对于公司、公司管理层对各资金运动环节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甚至内部无控制现象,擅自挪用转移资金甚至侵吞国有资产等问题突出。相当多的企业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个人说了算,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财务监督乏力、滞后,资金跑冒滴漏依然严重。 3、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活动日益复杂,市场遍布各地,产品千差万别,需求多样化,经营跨国化,由此形成的规模化大生产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需要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作支撑,而要把这样复杂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及时准确地集成起来,传统的管理手段是无法做到的。 五、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相结合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动态是绝对的,静态是相对的,因此 财务管理既有动态的一面,也有静态的一面,企业的发展有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等不同的阶段,这也就要求企业根据市场环境及企业本身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决策调整,财会管理不能仅限于记账、算账等静态管理,也不能停留在一种期间的决策中,而应适应各个阶段的管理需求;通过市场信息、预测分析、参与决策,通过动态管理来实现财务控制,促进经营持续发展。 2.投资风险和投资回报相结合 投资决策需要权衡风险和回报。一个投资项目要有好的回报,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投资方向适当;其次要投资时机适当;再次要适合环境变化。现代企业对投资决策非常慎重。集团公司要求企业在决策时要识别风险,判断风险,决策后进行风险管理,规避风险,从而获得最大的投资效益。 3.成立财务公司对下属单位资金进行控制 融通资金、提供金融服务是财务公司最为本质的功能。通过财务公司,不仅有利于聚合起各成员企业分散、闲置的以及重复占用的资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集团内资金的横向融通与头寸调剂,而且可以进一步发挥资金聚合的优势,保障集团整体战略发展结构以及投资战略目标的贯彻与实现;不仅可以将市场经济的原则引入企业集团的融资管理过程,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财务公司的社会融资功能。通过买方信贷、卖方信贷、分期付款和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间接融通资金大大拓展了企业集团整体的融资渠道与融资能力。 不仅如此,在还款计划方面,财务公司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财务公司必须充分发挥资金的调剂与融通的功能,依据战略发展结构以及投资、融资政策的要求,做好现金流量的协调控制工作,在满足企业集团各方面投资需要的同时,协助总部及其它成员做好还款计划的安排,保障企业集团财务结构的安全与运转效率的不断提高。 资金管理论文:对企业应用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的探讨 “收支两条线”是政府为了加强财政管理和整顿财政秩序对财政资金采取的一种管理模式。当前,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企业也纷纷采用“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本文将结合笔者在企业中推行收支两条线的体会对收支两条线在企业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见 一、企业“收支两条线”的特点 由于企业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不同,“收支两条线”在这两个领域实施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企业作为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营利组织,实施“收支两条线”主要出于两个目的:(l)对企业范围内的现金进行集中管理,减少现金持有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以实施收支两条线为切入点;构建企业添财务管理体系动内部控制系统,通过高效的价值化管理来提高企业效益。而政府实施“收支两条线”的着眼点不仅在于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及时、足额的回笼,更重要的在于能有效消除滋生腐败的温床,为加强廉政建设服务。 由于企业与政府实施“收支两条线”的目的不同,企业“收支两条线”与政府财政“政支两条线”相比,存在以下特点: 1.企业实施收支两条线,要在考虑投入产出比、实现利润的前提下统筹协调各单位的收入与支出。而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2.企业“收支两条线”管理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在收入环节除了对已到帐的现金进行管理,还要对企业的应收帐款进行管理;在支出环节则要与企业的支出体系相关,要“量力而行”,合理控制企业的费用支出;收支又 都要与企业的资产经营和资本运营相结合。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收支相对比较固定和简单,两条线管理的“发散性”较弱。 3.由于企业“收支两条线”“发散性”较强,加之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企业有可能以“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为平台和切入点构建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系统。而行政事业单位,只要“收支两条线”相关工作实施到位,就可以有效地达到严肃财经纪律和规范财政秩序的目的。 二、“收去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的构建 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比较适合于有多个独立的现卖收支部门或分支机构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企业构建“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明确划分收入资金和支出资金的流动,严禁现金坐支;(2)确保收入的资金能够及时、安全、足额地回笼,并能实行有效的集中管理,减少现金持有成本,加速资金周转;(3)围绕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根据预算合理安排支出,并保持企业持续经营所必需的最佳现金余额。(4)建立“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在上述原则指导下,企业“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的构建可从规范资金的流向、流量和流程三个方面入手: 1.资金的流向方面:企业“收支两条线”要求各部门或分支机构在内部银行或当地银行设立两个帐户(收入户和支出户),并规定所有收入的现金都必须进入收入户(外地分支机构的收入户资金还必须及时、足额地回笼到总部),收入户资金由企业资金管理部门(内部银行或财务结算中心)统一管理,而所有的货币性支出都必须从支出户里支付,支出户里的资金只能根据一定的程序由收入户划拨而来,严禁现金坐支。 2.资金的流量方面:在收入环节上要确保所有收入的资金都进入收入户,不允许有私设的帐外小金库。另外,还要加快资金的结算速度,尽量压缩资金在结算环节的沉淀量;在调度环节上通过动态的现金流量预算和资金收支计划实现对资金的精确调度;在支出环节上、根据“以收定支”和“最低限额资金占用”的原则从收入户按照支出预算安排将资金定期划拨到支出产,支出户平均资金占用额应压缩到最低限度。有效的资金流量管理将有助于确保收入资金及时、足额地回笼,各项费用支出受到合理的控制和内部资金的有效调剂。 3.资金的流程方面:资金流程是指与资金流动有关的程序和规定。它是收支两条线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关于帐户管理、货币资金安全性等规定;(2)收入资金管理与控制;(3)支出资金管理与控制;(4)资金内部结算与信贷管理与控制;(5)收支两条线的组织保障等。 需要说明的是,收支两条线是一种企业的内部资金管理模式,它与企业的性质、发展战略、管理文化和组织架构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企业在构建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时,一定要注意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以管理有效性为 导向。比如、把资金从收入户向支出户划拨就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总公司统一划拨,便于集中控制;二是经营单位就地划拨,便于灵活控制;三是经营单位的上一级单位划拨、便于平衡控制。选择哪一种划拨方式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 三、落实“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在落实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加强银行帐户的管理、在实行收支两条线过程中,应对现金收支部门或分支机构银行帐户的开设、使用和清理实行严格的集中管理。单位应就收入户和支出户的使用同银行签定协议,利用银行资源来维持收支两条线管理。设有内部银行或财务结算中心的单位。下属单位可不在银行开户而在内部银行或财务结算中心开户。 2.强调结算纪律。严禁现金坐支。在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中,不仅收入的现金不得直接用于开支,银行收入户的资金也不能直接用于开支,所有支出的资金来源只能是支出户。为了杜绝现金坐支。企业还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强调结算纪律,如当回收入的现金应及时缴存收入户,超过规定限额的现金必须通过银行支付,以及不难白条抵库等。 3.以现金流转为核心来进行财务管理这一观点正在被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多的人士所认同。只有控制现金流量才能确保收入项目资金的及时回笼及各项费用支出的受控,才能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在预算管理中,各项预算项目应以现金流为控制源头。因此,企业应有意识地围绕现金流转这一核心,借助于收支两条线这一平台,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构建适合于自身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系统。 4.在实施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企业应注意加强有关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流程,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其落实到位。 此外,企业集团在应用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时,还应以财务结算中心的运行机制为依托,以求更好地提高资金管理效益,并对集团所属各部门及各分支机构进行有效监控。 资金管理论文:强化保险资金管理 提高保险经济效益 摘 要:该文主要论述了保险企业如何筹集资金,如何加强货币、资金管理,如何加强应收保费的管理等筹资管理方面的重要问题。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总体目标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这已是市场经济下每一个企业的永恒主题,也是保险企业不容回避的话题。复杂而多变的市场经济要求保险企业财务管理能够预测市场需求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因此搞好财务管理,对于改善保险企业经营管理,为企业领导提供准确而可靠的决策依据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积极筹集资金,满足保险经营资金的需求 保险企业要维持正常经营运作就必须通过财务手段来筹集资金,以满足经营中的赔偿、给付和支付经营费用的需要。最近几年,国家对利率的连续调整,给保险企业经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表现在保额下降,赔付率上升,费率提高,部分公司出现经营亏损。同时,国家政策对保险资金的投资限制,使保险、资金运用率较低。因此,保险企业如何在诸多不利环境下取得更多的资金来维持经营需要,又该如何加强筹资管理,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保险企业的筹资渠道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权益资本,主要表现在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总准备金,未分配利益等方面;二是债务资本,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加强筹资管理,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扩大保险业务,大力发展长效险业务,稳妥吸收保险储金,增加保费收入,充实保险经营资金;二是严格按照现行财务制度规定,提足责任准备金,责任准备金的提存是为了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也是为了稳定公司的业务经营,但在客观上责任准备金形成了保险经营的可运用资金,而且是保险企业最大的一项资金来源,合理运用这部分资金是整个企业业务成效的关键;三是合理安排资金结构,保持适当的偿债能力。保险企业的负债多少要与自有资本和偿债能力相适应。既要防止负债过多,导致财务风险加大,又要有效利用负债经营,提高自有资本的收益水平。 二、加强货币管理,安全有效地使用资金 加强货币资金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需资金的同时,节约使用资金,并从暂时闲置的资金中获取最多的利益收入。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并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在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同时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鉴于上述规定,加强货币资金管理尤为重要。 保险企业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首先要加强现金管理,要求严格执行国务院《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中国人民银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之规定,严格遵守库存现金限额制度,严格现金开支范围,实行钱账分管,并配备专职出纳人员,负责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及管理工作,非出纳人员不得经管现金;出纳与会计人员必须明确分工,建立健全现金账目和收付手续,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确保现金安全;严格审批手续,杜绝私自挪用公款等不法行为,严禁白条抵库,公款私存,对违纪者予以严肃处理。其次要努力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有计划的合理安排现金,力求做到收支平稳;做到既保证企业日常所需现金,降低风险,又不使企业产生过多的闲置现金,以增加企业效益,对银行存款的管理,要求在现行政策允许的投资条件下,尽可能多的选择购买国债、金融债券等回报率高的投资项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三、加强应收保费的管理,加速资金周转 应收保费是企业财产险,人身意外伤害险在承保后应向投保人收取的保费。由于应收保费是公司资金被其投保人占用,而公司还要承担保险责任,所以对公司的经营极为不利。保险企业必须严格控制应收保费的发生。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签发财险保单时,对那些保险金额较大,且保户一次性交费有困难的,可采用在保期内分期交费的办法,但须签订分期或延期交款协议,尽量避免形成呆账。 第二,积极组织清欠力量,制订清欠方案,及时清收应收保费,对那些确实无力支付的企业,可协商以产品或物资抵债,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清欠。 第三,建立清欠奖惩制度,对清欠人员定任务、定时间、定清欠额,按已收保费一定比例提取奖金给清欠人员,实行谁收账,谁得奖,以提高清欠成效。 第四,切实提高展业质量,明确责任,谁展业,谁签单,谁收费,并且将回收保费与工资奖金挂钩,以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促进员工的积极性。 资金管理论文:对做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我省林业重点工程的开展和进一步的实施,在资金管理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管好用好资金成为林业重点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本文就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解决问题加强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林业重点工程 资金管理 财务管理 通过实施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我省的林业资金投入呈现大幅增长。2001年起,国家安排我省林业重点工程投资40679万元,其中长江和淮河防护林工程11300万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6000万元,林木种苗工程4193万元,退耕还林工程种苗补助11400万元,其他工程投资7786万元。如何管好用好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确保林业资金的安全运行是当前林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林业事业发展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本文就进一步强化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充分发挥好资金的使用效益谈谈一下几点看法: 1 当前在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项目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许多项目资金要等到投资计划下达一、两年后才能陆续到位,有的甚至两、三年都不能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工程的实施和进度。 二是项目资金使用不规范。没有完全按照项目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挤占、挪用、串用资金的现象比较严重,甚至出现了弄虚作假,虚列工程支出,套取工程资金,私设“小金库”的现象。 三是资金管理不到位,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核算不规范。专项资金未能专户储存或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票据审核把关不严,票据金额超过票据限额。 2 资金管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风险不确定,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难以定量估量,经济效益不突出,部分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向短期见效产业以寻求较快较好收益,使得林业项目工程配套资金落实不力,究其根本原因是对地方政府加大林业投入缺乏一种硬性约束机制。 二是项目单位存在重事前跑项目要钱,事后轻效益、轻管理的现象。部分项目单位不按程序立项、申报、审批、建设,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或在实施中擅自调整、更改项目建设计划和投资,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能,造成项目资金投资效益低下。 三是林业重点工程资金在监管中存在多头监管、效率低下。由于各个监管部门职能不同,因而往往从本部门的职责角度出发,制定一些规章制度,造成了监管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困难,权责界定不清。 四是资金管理使用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部分地方财政由于财力有限,对林业部门的正常资金拨款普遍不足,导致林业单位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专项资金用于弥补人员和公用经费的现象,影响了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 3 加强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林业财政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有效的林业法制体制。根据《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林业重点工程资金违规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地方性的林业重点资金管理的实施细则、实施办法,如《安徽省林业国债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安徽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项目指南》《安徽省违反退耕还林政策规定惩处办法》、《安徽省林业重点工程资金违规责任追究规定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进一步规范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管理。首先项目单位应当明确项目资金的运作、使用程序,建立健全重点工程项目管理责任制。林业建设投资应当按申请、立项、科研、审批、计划、设计、施工、验收、报账的程序进行运作和管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工程项目的主要责任人,对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资金的安全使用负全责,从项目选择立项到检查验收的各环节,层层把关,把资金管理渗透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其次必须做到计划、资金一经下达,只能按法律、法规、制度和办法规定的用途管理和使用林业工程建设资金;做到按规定及时足额将资金拨付到建设单位,不滞留、挤占和挪用林业工程建设资金;做到按规定的标准开支,不随意提高或降低建设标准。最后项目单位应建立资金使用违规违纪问题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的项目施工单位,给予责令限期整改、停止项目审批、停拨年度资金、暂停项目建设等处理。 (3)加强会计核算工作,坚持“三专两单”制度,即专项管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单独建帐、单独核算。财务部门要按照项目预算管理的要求,推行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和专项资金支出报账制,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根据实际发生的各项业务进行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完整、及时,严禁虚列支出、弄虚作假、编制假账,从源头上保证林业工程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堵塞专项资金管理漏洞。 (4)加大重点工程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监督检查是保障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首先上级主管部门从资金下拨之日起应组织审计、财务部门加强日常的审计、监督,开展定期的全面稽查和不定期的重点抽查,实行资金跟踪管理。其次财务部门应和各业务处室加强配合,采取以查促改,以查代培,查培结合的方式,将重点项目的资金使用检查和工作质量检查结合起来,确保资金使用和工程质量相适应,并通过严格的监督检查、稽查,对检查出的问题按有关规章制度认真进行整改,对整改落实情况及时进行督察。最后要自觉接受社会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做到部门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监督相结合,确保林业重点工程 建设资金的安全运行。 (5)加强林业财务人员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通过重点培训《预算法》、《审计法》、《政府采购法》、《财政违法行为处分处罚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相关办法,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本单位、本部门的财务管理意识,使财务人员在及时了解工程建设的政策、规定和相关制度办法的同时,明晰工程之间、工程与一般业务之间的资金往来关系,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资金使用中的管理作用,总结林业重点工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管理的措施和办法,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单位领导当好参谋,避免由于会计信息失真出现违纪违规行为或造成资金浪费现象。 (6)建立健全林业专项资金信息反馈制度。全面掌握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加快信息反馈,对林业项目资金下达情况、到位情况,工程进展情况和投资完成情况及时收集、整理、上报,做好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分析。 (7)采取措施,积极落实配套资金。落实好配套资金是确保林业重点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项目实施单位应该积极主动加强与当地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联系,请当地财政部门给与大力支持,确保地方配套资金足额到位。由于各地财政情况不同,对于财政情况比较困难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以劳折资,在完善管理制度和健全手续的前提下,可以作为地方配套资金的组成部分,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建成。
多层建筑论文:多层建筑给排水设计分析 摘 要:多层建筑物的给排水设计水平是体现建筑物建设质量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其技术水平及先进性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本文就多层建筑工程给排水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多层建筑;给排水;设计 一、建筑给水系统的分类及组成 建筑给水系统可分为生活给水系统、生产给水系统和水消防系统。其中生活给水系统需要满足用水设施对水量和水压的要求处,还应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应的水质标准;生产给水系统由于采用的工艺流程不同,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对水量、水压、水质的要求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水消防系统包括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同时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给水用途建筑,应根据用水对象对水质、水量、水压的具体要求,通过在技术经济方面的比较,确定采用独立设置的给水系统或共用给水系统。 二、多层建筑给水管材的选择方式 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室内的给水管材可采用塑料给水管、塑料和金属复合管、铜管、不锈钢管及经可靠防腐处理的钢管。一般情况下,传统给水管材多使用镀锌钢管,但是,该种材料使用寿命不长,而且容易生锈,输送的水质也难以达到标准要求,因此,很多地区开始明确规定,禁止在建筑物中使用镀锌钢管,并大力的推荐塑料给水管。与镀锌管道相比而言,塑料给水管有着耐化学腐蚀、重量轻、输送阻力小、耐腐蚀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的特征,安装也十分的便捷,就现阶段来看,常用的塑料给水管包括铝塑复合管、改性聚乙烯管材、聚丁烯管材、钢塑复合管、高密度聚乙烯管材、硬聚氯乙烯管材等。在对管材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必须从安装方案、温度、施工环境、压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要以住宅的档次以及居住者的要求为出发点,考虑到管材的经济性。对于解困房与经济适用房,可以使用卫级硬聚氯乙烯管材,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造价;对于中档与高档住宅,可以使用铝塑复合管材或者其他管材。考虑到住宅配水点的热水温度应该控制在60℃以下,因此,除了硬聚氯乙烯管材与铝塑复合管材以外,其余的材料都能够作为热水管道。 三、给排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 1、给排水立管的布置与敷设 一般而言,传统的建筑住宅设计,是将给排水立管安装于室内卫生间和厨房的墙角。这种敷设方式的设计,施工比较方便,但是管道比较明显,对整体的居室美观度造成影响。住户会在室内第二次装修时,用一些轻质的材料把管道隐藏起来。如果将给排水立管设计在建筑物外墙部位,则要避免管道长期处于阳光直射的情况下,寒冷地区还需采取防冻措施,并且在外墙部位敷设管道,维修不方便,也会对建筑物的外观造成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将给排水立管敷设在管道的井内。建筑工程可设置集中化的管道井,将排水管和给水管尽量设置在管道井之内。 2.给水支管的布置与敷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起居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建筑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内部房间分散式的分布。用户的给水管道如果明装在室内,不仅影响室内美观、占用位置,而且管道外壁还要防止结露。给水支管应该沿墙敷设在管槽的部位内,或者敷设在楼面的找平层地带。敷设在管槽内或找平层的给水支管外径不宜超过25mm,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水点较多时,给水管外径会超过25mm。因此,为了合理布置给水管道,需要接入分水器。分水器宜布置在卫生间内,可设置在洗脸台面板下面、吊顶或管道井内等位置,利用分水器能够把用水点各支管的外径缩小至25mm以下。需要注意的是,敷设在找平层内的给水支管,给水支管施工完毕后,应在敷设管道位置地面上做好标记,防止在后期装修时弄坏了给水管道。 四、热水系统设计 燃气热水器系统、太阳能热水器系统、热水炉加热交换系统等热水系统广泛地被建筑设计所采用。从节能减排、环保以及经济方面考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筑热水系统当优先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小区内常会设计一套热水机组集中供应热水。该热水系统设计配用开式或闭式储热水箱,由管路送至各处。为了确保热水系统各回路的循环水头损失相均衡,可将距离加热器较远的各立管管径适当放大,逆向布置回水管,并在每根回水立管上设调节阀或节流孔板。对室外热水供回水管的设计,可采用预制保温管道直埋。生活热水系统中,钢管会影响水质,且容易结垢,所以金属管最好采用铜管,目前多采用PP-R热水管。 五、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 如今的消火栓系统多是临时高压系统。消火栓给水系统通常采用减压阀、水泵以及减压水箱等来进行分区。分区的办法有给水管网竖向分区,给水管网竖向分区可通过并联消防给水泵分区供水或串联消防给水泵的方式分级向上供水。为了布置合理,串联消防水泵应该设置在设备层中。采用减压阀减压分区时当一级减压阀不能满足需要时,就可以用减压阀串联减压。消火栓系统如果消火栓栓口的出水压力超过0.5MPa,就要采用减压稳压消火栓或者加减压孔板。消防泵只在试验或消防时启动,因而不会引起浪费水资源的问题。室外消防一般都是室外消防给水环管供水。消火栓给水系统要满足两路进水的条件并保证水压、流量的要求。 六、喷淋系统设计 多层建筑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组件的设置。在寸土寸金的闹市,报警阀往往集中设置在水泵房旁边。如果系统工作压力极限超过1.2Mpa时,按规范要求必须采取分区或减压的措施。根据竖向分区的情况,把报警阀往楼层上方的位置移动,使报警阀前的工作压力控制在其最大允许范围内,以利于系统安全运行。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能否正常发挥作用取决于喷头的合理选型和布置。因此,应根据建筑的不同功能或部位选择不同温度等级的喷头。由于喷头的实际动作温度,一般高于喷头使用环境的最高温度30℃左右。因此,在施工中要避免错误地选择过高的温度级。多层建筑的开间布局应充分考虑到喷头的合理设置,确保购物中心不论如何分隔,场所内的喷头布置都能满足场所消防安全要求。其次,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管网布置。管网的作用是向喷头供水,由于管网在喷头的基础上完成,设计自主性强。也是消防工程投入的大头。根据实践,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采用居中进水,也就是配水支干管与成组喷头支管居中连接的方式最节省。在较大面积的保护区内宜采用多立管划片连接支管,避免横支管太长导致喷头前的工作压力差值太大,减少流量传输,克服管材浪费。 结束语:多层建筑给排水的设计问题与用户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必须针对住房的实际情况与用户的需求进行综合的筛选,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 多层建筑论文: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几点研究 摘要:在经济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建筑造型和建筑功能的要求也日趋多样化,不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在设计结构时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难题。在本文中笔者着重分析了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几点突出问题,探讨了多层建筑框架结构的设计要点,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多层建筑 框架结构设计 设计要点 一、前言 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里,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和建筑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收益的实现有着直接关系。框架结构设计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及地位,设计人员及单位应大力采用科学化的设计方法理念,进而保证框架结构设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最终确保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工作。 二、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几点突出问题分析 1、基础部分的设计技术 地基不均匀以及比较软或者柱下扩展基础宽度比较宽的时候,常常使用柱下条基,同时对节点地方基础底面积双向重复运用的不良因素进行考虑,进行基础的适当增宽。在建筑地段比较好,基础埋深多于3米的时候,结构工程师需要提议甲方进行地下室的增设。在地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的时候,地下室底板能够没有外伸,便于防水。高规规定间隔为30-40m,针对具体实际工程,需要根据建筑物长度以及气候等特点进行全面考虑,进行一个后浇带的增设,在两个月之后,使用微膨胀混凝土进行浇筑。进行地下室的设置能减少地基的附加应力,进而使地基的承载力提升,使由于地震作用对上部结构产生的影响减小。进行设计的时候,局部地下室不应设置,地下室要有一样的埋深。当地下室外墙是混凝土的时候,有关的楼层处梁与基础梁能消除。伸缩缝与抗震缝在地面之下可以不进行设置,在连接处要加强,但是沉降缝两边墙体基础必须分离开来。当存在相邻建筑物时,对于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基础,当埋深大于原有建筑物基础时,两基础间应保持一定净距,基础之间的净距不小于基础高差的两倍,不然应采取分段施工,设临时加固支撑、打板桩、地下连续墙、打抗滑移桩等,以防原先建筑物损坏。 2、延伸性及轴向变形问题分析 对于高层建筑,它的框架结构自身就有着延伸性,该延伸性从一定的程度看,建筑楼层越高,那么延伸性越大。一旦有外力的突然改变,此类变形将变得更加大。为使框架结构经过塑性变形之后,依然有着变形能力,避免过载倒塌的发生,要在结构设计方面,积极采取措施,进而确保结构的延伸性平衡。对于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由竖向上看,载荷数值是非常大的,其可以在主梁上面造成比较大的轴向变形发生,进而影响着连续梁的弯矩,导致连续梁的中间支点的负弯矩发生变小的情形,端支点地方的负弯矩及跨中的正弯矩增大。与此同时,将影响着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此时,与施工质量及建筑施工有着直接关系,因此,随后要对变形实施计算,同时对施工调整进行指导。 3、结构薄弱层的设计问题 结构薄弱层是指在强震下,结构首先容易产生较大弹塑性位移的部分,这些结构薄弱部位的承载力在设计时是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的,但是当地震的震级在7 级以及7 级以上时,容易出现薄弱现象。通常情况下薄弱层对结构的抗震影响极大,设计应该尽量避免薄弱层的出现。如果薄弱层无法避免,应该在结构计算和出图时,保证按照规范要求采取相应构造加强措施,除了对薄弱层的地震剪力乘以1~1.5倍的放大系数以外,还需要对结构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进行验算。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应该按照构件的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进行计算。具体可根据楼层受剪力和地震作用标准来计算楼层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如果地震烈度在7 度到9 度之间的地区结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 时,则需要对结构进行弹性变形验算,使其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如果不符合以上要求,就必须重新调整结构布置。 4、框架结构柱的设计问题 如果框架结构柱在地上的部分为圆柱时,在地下的部分就尽量做成矩形柱,这样可以尽量减少施工的工序。圆柱的纵筋根数应该保证在8根以上,而圆柱的箍筋宜优先采用螺旋式,这样可以有效增加结构的整体性和柱子的刚度及承载力,施工图纸中需要注明柱子端部有一圈半的水平段;矩形柱宜优先选用井字复合箍的箍筋形式,有抗震设防要求的需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加密设计。角柱和楼梯间的框架柱、梯柱应在全柱高范围内进行加密。通常框架结构柱的截面,非抗震时不宜小于边长250mm,四级抗震边长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抗震时边长不宜小于400mm;框架柱混凝土的标号则应该在C25 以上,且梁纵筋锚入柱内的水平段长度、弯折长度应该符合规范要求。 三、多层建筑框架结构的设计要点 1、把主楼框架结构设计当作重点 对于现代建筑工程,技术要求高、管理难度大、投资大、成本高以及工期长等是它们的明显特点,然而在建筑工程整个过程中,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一定突现出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技术保障对策。依靠合理的框架结构设计技术保障,确保建筑物质量的提高及工期的缩短,这样建筑工程取得经济收益的工程建设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对于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主楼框架结构设计在全部建筑物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合理运用技术手段及有效的管理办法,把主楼框架结构设计上升到建筑工程的重点位置。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主楼框架结构作为主体备份,是现代建筑科学技术的运用重点所在。所以,必须把主楼框架结构设计视为重要环节,同时加强主楼框架结构设计的科技应用与技术含量。 2、中心线要符合规定 框架梁与柱的中心线应该符合相关规定,也就是框架梁、柱中心应该尽量重合,如果中心线存在偏移现象时,需要全面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梁上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如果偏心距大于该方向上柱宽度的1/4 时,可以考虑采用增加梁水平方向加腋等措施。而当梁、柱偏心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 时,可采用梁水平腋的措施。加腋后的梁在验算梁的剪压比和受弯承载力时,通常不会计算加腋部分截面的有利影响。 3、防止砌体墙的出现 在多层框架结构建筑的设计当中,通常不可以采用部分砌体墙承重的混合形式。通过对大量的震害分析来看,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要比仅按纯框架抗侧力刚度时要大很多,尤其是有砌体墙存在的时候,在地震的作用下,砌体结构会最先受到破坏。这种情况下框架结构对于内力和配筋并没有按照实际刚度来确定,这就会使得结构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很容易受到地震波的破坏,因此,这种建筑设计会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通过对大量震害建筑的分析来看,框架结构中的承重砌体均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开裂和破坏问题,一些出层顶的楼、电梯间会因为砌体承重墙的原因出现破坏现象。所以,在多层框架结构建筑的设计中,应该避免砌体承重墙的出现。 4、加强框架结构设计技术管理 在框架结构设计管理里,也不可忽视设计技术的管理问题,其同时也是钢筋混凝土建筑施工质量与进度的重点保证。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框架结构技术管理不是一味照搬或者照抄国内外技术管理经验,它是基于原有的技术管理经验,实施重新改进及整合,进而渐渐形成符合国内现代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技术管理理论。其框架结构设计的技术管理牵涉许多方面,而且相对多样且复杂,同时还很难进行具体操作。因此,只有进行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技术管理的加强,现代建筑工程的技术要求才能得到合理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人员在进行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要熟练理解掌握设计规范,同时根据自己工作中的经验,选择出合理的结构体系。笔者上述为自身在进行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的一些体会,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以助于设计出更加合理安全的框架结构房屋。 多层建筑论文:多层建筑桩基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摘要:城市进程步伐越来越快,城市土地日益紧张,人口居住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保证城市土地使用率的极大地提高,尽可能地减少土地用地,多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建筑的主要趋势。桩基工程是影响多层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故此,必须加强对桩基础质量的有效控制,以确保多层建筑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多层建筑,桩基,施工技术 一、前言 桩基自身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特点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工程质量。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如遇到突发情况,应与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共同协商,在满足结构规范与功能性的使用要求下方可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 桩基的施工技术要点 1. 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1)锤击沉管灌注桩施工技术 施工的设备主要包括桩管、桩锤、桩架、卷扬机滑轮组以及行走机构,主要适用于粘土、淤泥、砂土等软土质的施工场地。对于砂砾石、岩层等密实坚硬的土质则不能使用。首先要埋设一些混凝土的预制标杆,然后对桩机进行精确的定位。在所有设备调试完毕之后,就可以进行锤击沉管打孔工作。灌注混凝土之后,就可以成桩了。在施工时,用桩架起吊钢制桩管对准混凝土预制标杆,并且将麻绳垫在桩管和桩尖处防止有地下水渗入。在桩管上方要套上桩帽,缓慢的将桩管和桩尖压入土中。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桩管的垂直度偏差在 5%以内,并且桩管和桩锤一定要在同一直线上。开始锤击一定要轻,以防过重造成不垂直。当轻击到标准程度并且没有偏移出现,再用正常力进行敲打。深度达到标桩高度的时候,一定要检查桩管内是否进水或者泥浆。检查完毕之后,再灌注混凝土。 在拔管的过程中,一般的土质每分钟拔出 1 m左右,在软硬土质交界处速度要尽量慢一些。因为在这些部位容易出现塌方,速度控制在每分钟0.3~0.8m。有时候会采用倒打拔管,如果采用单动气锤,每分钟不能少于 50 次;若采用自由落锤,每分钟不能少于 40 次。中心距大于 3.5 倍桩径的桩属于稀疏类型,这种情况可以采用连打的方法。如果两个桩的中心距小于 3.5 倍桩径的情况,适合采用跳跃打桩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断桩现象的出现。如果土质比较差,并且淤泥较多,应该采用控制时间的连打方法。在相邻桩的混凝土凝固之前,把在影响范围内的桩全施工完毕。 (2)振动、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施工技术与锤击沉管灌注桩不同,振动和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的施工技术更适合稍密和中密的砂土土质中。这两种施工中分别采用振动桩锤和振动冲击锤,施工工艺完全相同。都是先将桩管先沉入土中,然后再灌注混凝土。 施工时同样先安装好桩机,将桩管下的活动桩尖先合起来。再把桩位对准,保证桩管的垂直度,然后慢慢的放下桩管,压入土中。启动激振器,直到桩管达到设计标高后停止振动。随后将准备好的钢筋笼放入到桩管内,再把混凝土灌入,再次开动激振器。一边将钢管拔出,同时还能将混凝土振实。一般施工中比较常用单打法的施工方法。在桩管达到要求的深度后,一边灌注混凝土一边拔桩,同时振实混凝土。但是在含水量比较少的土质层,比较适合使用预制标杆,一般土质适合用活瓣式桩尖。在灌入混凝土之后,保证激振器先振动 5~10s,然后再边振边拔。在每拔 0.5~1.0 m 时,振动 5~10 s 然后再继续拔。如此这样反复进行,直到桩管全部拔出。如果采用活瓣式桩尖,拔出的速度不宜过快。在一般的土质中,1.2~1.5 m/min 为宜;在软土层中,0.6~0.8 m/min 为宜。 2. 预制桩的施工技术 (1)预制桩的施工准备 首先要清理打桩的施工场地,保证打桩的部位地下管路不会受到损坏,或者存在阻碍打桩的硬基础设施。在地面上,场地要平整,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不影响桩机的移动和平稳性。基础桩最好是选用具有知名度的厂家生产的,并且带有详细的技术资料和质量保证文件。对于运送到场地的桩,要对其强度和表面平整度进行仔细检查,配备型号相符的桩机。工程技术人员最好采用以旧带新的方式,既保证了团队有新鲜的成员,又不失团队的经验性。员工要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施工技术、图纸的阅读、工艺流程的掌握,尤其是施工安全方面的知识,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2)预制桩施工 本文主要详细介绍了打入式预制桩的施工方案。 1)抄平放线及定桩位 在施工现场不影响打桩的位置,设置不少于两个水准点。目的是时刻检查预制桩的入土深度,同时也能起到抄平场地的作用。控制桩的轴线,保证桩的位置的准确度,偏差不能超过 20 mm。 2)土方开挖和回填夯实 在土方开挖时一般采用工程机械,一般选用一辆挖掘机和装载机,留够回填用土。基础回填一般按顺序从下到上的分层铺筑,每层铺筑 30cm 左右。然后夯实 3~4 遍,并且在周围 50cm 需要用人工进行夯实。对回填的土一定要严格审查,有机含量不能过高,不能有垃圾掺杂。 3)桩承台及承台梁的施工 桩基施工完毕之后还有承台和承台梁的施工项目,但是施工的前提必须是桩基验收合格。首先要准确测量出承台梁的位置,然后进行土方的开挖工作。地基的检查验收合格之后,才能全面的施工。 4)打桩的注意事项 开始打桩时,落距一定要短而且力度要轻。当桩入土达到 12m 时,用全落距击打。记录桩每下降1m 所用的时间,便于观察记录桩的下降速度,并且保证下降均匀。还要注意,每次锤击的间歇时间不能过长,并且防止锤子的偏心造成桩的损坏或者偏心。经常检查桩机的工作状态,如绳索是否牢固、桩机是否水平。最后为了保证设计的标高,需要将桩头按要求截掉。 三、 桩基的施工质量管理 1. 审核边缘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由于工程中原因的不确定性,沉桩施工很容易产生一定的偏差,尤其是锤击桩特别容易出现偏差。承台的边缘尺寸一定要满足规定的要求,不然很容易出现桩位偏差在允许范围之内、但是桩身已经超出了承台梁的边缘的情况。 2. 审核桩顶标高正确性 在施工中,经常会出现质量上的通病。在设计中,施工图的桩标高经常会定的比较低,这会给施工带来诸多问题。大部分原因可能是设计人员的现场施工经验不足,在确定沉桩的桩顶标高的时候,应该考虑到锚筋焊接长度、桩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以及嵌入承台的长度。 3. 规范破桩工作 在桩基开挖之后,有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那就是破桩头。破桩头需要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去管理这项工作,并进行方案的制定和技术的交底工作。 破桩工作的顺序:去桩顶混凝土保护层凿出四角主筋剔除凿出钢筋网片松散混凝土块,注意嵌入承台的长度要符合规范要求。 4. 统一桩基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施工质量的控制最后主要取决于质量验收的标准和规范。由于技术规范的不断更新,很容易造成许多旧的规范没有及时更新,造成规范的执行出现混乱。为了防止这种问题的出现,必须严格规范统一规范标准,按照新规范的要求进行验收。 四、 结语 桩基工程是整个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桩基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各个环节,严格履行规范要求,并且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只有保证桩基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的结构安全。 多层建筑论文:考虑地震扭转分量对多层建筑转换层的有限元内力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多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并进行单向、双向、双向及扭转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反应分析,分析比较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 关键词:地震扭转作用; 多层建筑;ANSYS模型;内力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多功能分区的转换层结构的建筑越来越多,这些年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颇多,但是对于考虑地震动扭转分量的结构的地震反应研究依然很少。近些年的地震灾害证实,考虑地震动扭转分量对转换层结构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本文是在过去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多层建筑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以此来分析地震动扭转分量对多层建筑转换层的地震响应。 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结构为十层框架,底部三层层高4.5m,楼板厚200mm,其余层高3.0m,楼板厚120mm,选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HRB400级钢筋。转换层结构中:首层与二层非转换梁截面尺寸400×800mm2,三层转换梁截面尺寸600×1500 mm2,三层及以上的梁截面尺寸300×600mm2。落地柱截面尺寸800×800 mm2,不落地柱截面尺寸700×700 mm2。梁式转换层结构平面图如图1所示。 图1结构平面布置 2.计算结果力矩分析 建立模型后,对其施加多维地震波加速度下的荷载,采用Block Lanczos法对所建立的框架结构进行模态求解并进行力矩分析。图分别列出了10层框架结构在EI地震波作用下柱的轴力、剪力、扭矩和弯矩的最值。 EI波作用下各柱的轴力最值(kN) EI波作用下各柱的剪力最值(kN) EI波作用下各柱的弯矩最值(kN.m) (1)对轴力而言,中柱的轴力最大,增大率最大的出现在角柱,从而得知地震波对角柱的影响最大。 (2)对剪力而言,各柱在多维地震下都有所增大,其中角柱增大最多,中柱增大的最少。 (3)对于弯矩而言,边柱弯矩最大,转换层结构的中柱增大率最小,而普通框架增大率最小的是边柱。 3. 结论 本文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10层框架结构模型,分析对比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轴力、剪力、扭矩和弯矩后可以看出,结构的内力随着层高的增大而逐渐地减小。双向加扭转地震对结构的效应影响最大,其次是双向地震,最后是单向地震,经过分析地震扭转分量对结构扭矩的影响最为显著。所以抗震设计时应该着重考虑结构底部的加强。 经过分析得出,结构的轴力、剪力和弯矩的最大值出现在边柱,扭矩的最大值则出现在角柱,其次是边柱,中柱最小。而在多维地震作用下,轴力对结构的角柱影响较大,剪力和弯矩对边柱的影响较大。所以,以后在结构设计中应该着重注意对相应柱子的考虑,加强对相关部位的加强,并且结构设计时还应注意结构的扭转效应问题。 多层建筑论文:现代多层建筑的纠偏加固技术及应用问题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现代建筑技术的推广,为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安全,针对建筑物倾斜现象,加强对建筑纠偏加固技术的推广、应用尤为必要。文章分析了导致建筑物倾斜的原因,并介绍了纠偏加固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加固;纠偏;原因分析 1 导致建筑物倾斜的原因 1.1 地基土的较软,不符合施工标准:地基土的厚薄不均,软硬程度也不同,这就使得对地基土的处理的要求不同,地基不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施工中对地基土的处理方法不得当,特别是在离心超重负荷的作用下,较软的地基土最容易发生沉降的现象,从而间接致使建筑物发生倾斜。 1.2 两建筑物的距离过短,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两建筑物的地基的附加应力出现重叠的现象,无形中加大了建筑物地基的负载,这也会导致地基沉降量增加,导致两建筑物(或相邻单元)相互倾斜。 1.3 已建好的建筑物附近出现别的施工作业,或者是建筑物的低下水位下降,这也是建筑地基下沉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勘察过程中的疏忽或者是对地基土承载力的错误判断,导致基底应力比预想的要高,也会引起地基失稳。 1.5 建筑物重心与基底形心相偏离,从设计的角度来说,一般住宅的厨房、楼梯间、卫生间多被集中布置在一起,这就造成建筑一边的隔墙、设备都比较多,负载失衡等现象就会出现,这些都是引起建筑物的倾斜的重要原因。 1.6 在建筑物内堆载的东西较多,使地基所受到的附加压力在无形中增加,这就会使得基础不均匀沉降而使建筑物发生倾斜现象。 1.7 在淤泥或饱和软粘土地区,一些比较旧的建筑物被拆除,这就会引起原本平衡稳定的地基因为局部负载的减小而出现出不平衡,同时在周围建筑物地基的侧向挤压的作用下发生隆起,导致相邻建筑物的发生倾斜。 2 纠偏的主要原则 2.1 制定完善地纠偏方案,制定相关的方案时首先要对倾斜建筑物的倾斜、沉降、结构、周围、地基基础等情况进行仔细地调查,以这些具体的情况作为制定纠偏方案的重要依据。 2.2 结合建筑工程的原始资料,通过运用补查、补勘、补测等方法了解地基的整个结构及其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建筑物倾斜的具体原因。 2.3 拟定的纠偏建筑物的整体刚度恰到好处。如果刚度达不到纠偏的具体标准时,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地基进行加固。加固的关键点应该要放在建筑物的底部,加固的方法主要有:砌筑横墙、增设拉杆、以及增设圈梁、砌实门窗洞口,构造柱等。 2.4 注意做好观测工作。观测是做好纠偏工作的重要步骤之一。提高观测准确度的方法主要就是要在建筑物上多设一些观测点,可以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经纬仪、垂球、倾角仪、水准仪等,另外,还必须要及时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处理。 2.5 如果地基土的稳定程度还是达不到要求,那么在实施施工的部位的另一侧则也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树根桩、锚杆静压桩、旋喷等方法,以使得建筑物的地基与周围的保持平衡;桩与基础之间可采用铰连接或固结连接,连接的次序分纠偏前和纠偏后两种,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2.6 在纠偏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基土的有可能存在的剩余变形力。 3 纠偏加固的原理及方法 3.1 纠偏加固的工作原理 (1)改变地基土受力状态,使应力得到充分地转移或者是释放;(2)扰动或者是破坏地基土体的整个结构,使土体在上部荷载作用下重新固结沉降达到纠偏目的。 3.2 主要的一些纠偏方法 3.2.1 钻孔排土法。软土地基上的房屋矫正方法,其步骤为:综合分析房屋发生倾斜的一些可能性原因,测定建筑的倾斜角度,然后准确计算排土量;在房屋沉降量大的一侧设置加固桩,加固桩的设置必须要沿着基础翼缘部位,但是与此同时也必须要在房屋沉降量较小的其它侧面设置相应的加固桩,需要注意的是,沉降量的面应该设置的加固桩的密度要稍微大一些;在房屋沉降量小的其它侧面的沿基础边缘,按排土量的多少钻深浅不一的纠偏井点,纠偏井点的密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即必须要能够使持力层发生剪切变形,并且必须要能够使深层软土发生改变,从纠偏井点中直接取土排出。强制房屋沉降量小的各侧基础连同持力层向倾斜的反向转动,同时多点测纠偏值,通过调整各纠偏点的排土量防止房屋扭曲变形;当矫正的大小达到一定的值时,必须要立即结束钻孔排土,并迅速向各纠偏井点填充物质,使偏井点尽可能地充实,防止由于软土的流动引起地基失稳,当矫正程度符合了相关的标准时,必须要注意把周围的加固桩稳定。 3.2.2 降水法。在建筑物沉降量比较小的一侧打井进行抽水作业,以达到降低地下水位的目的,所获得的效果并不大,使用降水法具体做法为:首先应该在沉降比较小的一些设置双排井点或双排沉井,然后从从井中抽取地下水,抽取低下水的速度必须要有所控制,步骤要缓慢,这样才能够慢慢纠正地基的沉降,而不引起其他的问题。地基中的地下水位有所下降之后,土中有效自重应力就会因为浮力作用的消失而变大,紧接着,沉降较少的地基就会加大沉降量然后发生固结。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防止对邻近的建筑物的产生影响而设置相应的回灌井点。 3.2.3 高压旋喷法。就是利用钻机把带有喷嘴注浆管钻至土层的预定位置后,以高压设备使浆液或水成为压力为2.0MPa左右的高压流从喷嘴射出来,冲击土体土粒从土体剥落下来与浆液搅拌结合,使在土体中形成固体,加固土地基,提高地基的抗剪能力,改善土的变形性质,使其在上部结构荷载的直接作用下不产生破坏或过大的变形,此方法用的注浆材料主要是普通硅酸盐水泥,施工如果是在冬季,必须要在使用的水泥浆内加入一些早强剂,而在已经发生已沉降侧的浆液里加入的应该是膨胀剂,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使得土体与浆液尽可能快地凝固,减小膨胀,旋喷注浆的好处在于:不仅不会对建筑物的上层结构发生影响,同时也可以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而比较软的地基土也可以得到进一步地加固,达到加稳的效果。 3.2.4 安置静压桩的方法。静压桩的方法就是在沉降大的地方的地基下放置锚固静压桩或者是坑式静压桩,而接桩主要采用的则是硫磺胶泥,以建筑物自重为压重,用千斤顶将一节节预制桩压人土中,直到压桩力超过基础传下的压重。与此同时,必须将桩与基础锚绑定在一起,使其作为整个结构的支承点,从而减少建筑基础底面地基上的负荷力,达到防止建筑物再次下沉的目的,使得建筑物的沉降力达到极致,很难再沉降。 3.2.5 现代信息施工法。现代信息法施工利用的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的传感器来及时监测对建筑物结构以及软土层的的实际情况,比如位移程度、应力大小等情况。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可视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动态的监测,这样就可以使得施工人员对出现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以便采取一些正确的纠偏方法,提高纠偏效率。另外,在纠偏实施之前,施工人员应该要尽可能地预测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做好应对准备,比如进行实时的施工模拟、设置全方位的监控点,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 4 结束语 纠偏加固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程实践,它不但要注重经济效益,同时必须强调社会效益。由于目前纠偏理论还难以达到精确量化的程度,这就给设计方案的优选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在实践过程中,只要遵循文章列举的几个原则,那么,一个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纠偏方案就会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纠偏施工应注意测量信息的指导作用,因为通过看得见的变形来分析、控制看不见的内力,不失为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多层建筑论文:特大型多层建筑防火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商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大型购物中心的出现,室内大空间的设计需求越来越强烈,而现有的规范并不能涵盖设计的多样化,对于面积超过规范限定而设计目的趋向整体开敞的商业空间的防火设计就需要专门的防火性能化设计。其在规范制定原理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防火措施使超限建筑达到满足疏散及防火的要求。本文通过所参与的北京英特宜家购物中心的防火设计进行详细论述,在多层大型购物中心设计中如何对于超出疏散距离,超出防火分区的中庭空间进行相应的技术措施处理,并通过相应的防火实验研究,疏散模拟软件来进行计算并反馈到建筑设计中,以满足方案设计的对流动的连通大空间的诉求,通过对项目相关设计的总结,以此来对相关的项目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商业,大型购物中心,室内大空间,超限,防火性能化 一、项目概况 北京英特宜家购物中心大兴项目由瑞典英特宜家购物中心集团开发建设,一期为宜家家居,二期为购物中心。两期分期建设,各自管理运营,但是空间上各层连通。 本项目位于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京九铁路以东,北邻西红门东西街,东邻兴华大街,西邻西红门西区二号路,南邻西红门南二街的建设地块。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5万平米,地下建筑面积25万平米。地上建筑主体为3层,局部4层,建筑高度23.95米,地下建筑为3 层。本项目为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 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为多层公共建筑,其耐火等级为一级。 项目定位为区域型大型购物中心,其建筑设计理念秉承英特宜家集团的“为家庭而设计,为商业而建立”的商业理念,开发模式上具有欧洲商业购物中心的特征:一是大:占地面积大、绿地大、停车场大、建筑规模大;二是多:行业多、店铺多、功能多(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三是高,购物环境要求高,档次高,顾客群购买力高。汇集了主题商店,大型超市,百货公司为主力店,辅之以精品店、专卖店、美食广场、咖啡厅、多功能国际影视城等于一体,店与店之间要有良好的连通性与互补性,并通过统一管理发挥整体效应。 项目由7 栋地上建筑物组成,建筑物编号为1号~7号楼。沿四周布有五栋建筑,分别为1号,2号,3号,6号,7号楼,中间为两个岛型建筑,分别为4号,5号楼。建筑的北侧,东侧,和南侧设有主入口,北侧主入口与地铁二层和三层连通,东侧主入口约有50米 的高大中庭空间,南侧主入口将有室外架空步行连桥系统与用地南侧的兴创和春光地块相连接,为行人创造通畅的立体步行系统。环形的室内商业街贯穿建筑物的南北和东西向,其首层及二、三层连桥将7个建筑物和主入口联系起来,商业街顶部为玻璃采光顶屋面。 地下为三层大型汽车库,可提供4750 辆停车位。地下一层为汽车库,设备机房,变配电室,消防控制室,锅炉房及大型卸货区,锅炉房位于地上建筑的投影范围外;地下二层为汽车库,地下三层为汽车库,六级人防物资库,主要设备机房,如:制冷站,给排水机房,中水机房等。 建筑层高:地上各层为5.58米,地下一层为5.58米,地下二层为4.34米,地下三层为4.65米。建筑净高:地上各层为5.36米。 二、主要面临的防火疏散问题 由于建筑物南北向约500米,东西向约200米,体量庞大,占地面积大,空间相互贯通,业态功能多样等特点,其防火设计难以完全依据现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其面临的主要消防设计难题和问题如下: 1、人员疏散问题:部分楼梯间在首层不能直接对外,且其出口距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大于15米,最远距离达到120米。 2、各层均有距安全出口直线距离超出37.5米的问题。 3、购物中心与宜家家居及地铁空间贴邻,难以接受采用防火墙进行分隔 4、建筑长边为490米,难以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5、防火分区问题:购物中心内步行街区域(即中庭及回廊组成的交通空间)总面积约为42000平米,难以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分区划分。 三、防火问题解决方案概述 常规的防火设计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如要实现空间相互贯通,业态功能的多样化,需要进行消防性能化设计,并进行火灾模拟设计和人员疏散分析。 根据建筑设计方案,中庭及步行街部分在整个建筑中穿插并直通室外,因此把中庭及步行街部分通过采取防火措施做为疏散准安全区,人员疏散至此即视为安全,通过此区域再进一步疏散到室外,类似于防火规范所提到的扩大前室的概念。步行街采用不燃装修材料装修,严格控制固定可燃荷载设置,并合理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大空间自动灭火系统及防排烟系统,顶部结构采用一定耐火等级的防火构件和安全玻璃,确保该区域火灾时的安全。 (2)设置疏散安全走道作为疏散过渡空间 距直接对外出口较远的人员可通过安全走道疏散至步行街,然后向室外疏散;步行街作为准安全区域,人员疏散到步行街即视为相对安全。 (3)步行街划分联动控制分区分阶段引导人员疏散。 在距离室外较远的楼梯外设置疏散走道通向安全区,走道两侧墙体的耐火极限可按2.0小时 确定,其吊顶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1.0小时 的实心吊顶。疏散走道作为安全走道处理,并设置加压送风系统。 四、防火问题解决方案详述 经过了相关的研究,解决方案如下: 1、针对购物中心与其它功能区域界面处理问题。 1)与宜家家居的界面 (1)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小时 的防火墙、特级防火卷帘及甲级防火门进行分隔; (2)分隔处特级防火卷帘两侧消防控制中心均可对其实施控制; (3)本项目购物中心与宜家家居2 个消防控制中心火灾报警信息实现共享。 (4)宜家家居入口中庭与购物中心中庭相连通,划分逻辑防烟分区。 (5)在本项目施工期间,应采取在靠近宜家家居工地增设室外消火栓、保证界面区域的道路畅通等可靠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保证消防车可快速到达宜家家居(一期)四周,以保证宜家家居(一期)在本项目购物中心施工期间的消防安全。 2)与地铁空间的界面处理 (1)首层为开敞空间,可不进行防火分隔处理,购物中心二、三层应采用特级防火卷帘或甲级防火门与连通地铁空间的连桥进行分隔,此连桥不得作为经营活动场所; (2)地铁空间与连桥间采用特级防火卷帘或甲级防火门进行分隔; (3)本项目购物中心与地铁空间实现火灾报警信息共享。 2、针对消防车道设置问题的应对策略 (1)外部(包含一期和二期)消防车道应形成环形,实现快速到达各建筑区域; (2)购物中心四周均应布置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且应符合下要求:场地靠建筑外墙一侧的边缘至建筑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5米;每块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不应小于15米 和8米;操作场地及其下面的地下室、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的压力; (3)在四周适当位置设置扑救窗口,窗口的净尺寸不得小于0.8米×1.0米,窗口下沿距室内地面不宜大于1.2米,窗口的玻璃应易于破碎,并应设置可在室外识别的明显标志; (4)设置可进入建筑内部空间的消防车道。 3、针对防火分区及人员疏散问题的应对策略 将具有独立疏散条件的区域如迪卡侬、电器卖场、超市及电影院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采用3.0小时防火墙、3.0小时防火卷帘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区域进行防火分区分隔。本项目步行街及相关区域应对策略如下: 1)步行街区域 (1)步行街区域首层、二层及三层建筑面积共约42000平米,划分为一个防火分区,其内禁止放置任何固定可燃荷载,如确有需要,可设置一些主体材料为不燃的家俱,但不应影响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 (2)步行街区域应允许消防车进入(保证首层4米净高的消防通道),进而实施灭火救援。顶部结构采用一定耐火等级的防火构件和安全玻璃,确保该区域火灾时的人员疏散及消防救援的安全。 (3)步行街区域应设置消防水炮或大空间智能灭火装置。 (4)步行街区域应设置适用于大空间的火灾探测系统。 (5)步行街区域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6)步行街区域消防应急照明供电时间不应小于60分钟,且保证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小于5.0勒克斯; (7)步行街区域应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和消防应急广播系统;疏散指示应采用具有火灾时能优化疏散路径功能的集中控制型疏散指示系统。 (8)应根据区域功能特点、防火分隔条件等因素对步行街区域合理划分火灾联动控制分区。 2)步行街以外区域 首层商业(含零星布局餐饮)按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0平米进行防火分区划分,二、三层商业与餐饮按建筑面积不大于5000平米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同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1)步行街两侧商铺建筑面积不大于750 平米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小时的固定分隔物将商铺与周围区域进行防火分隔,商铺与步行街区域之间分隔可采用2.0小时实体防火墙(图1)。 (2)当商铺建筑面积大于750平米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小时的防火墙(局部开口可采用3.0小时防火卷帘)与周围区域进行防火分隔,且至少设置2个安全出口。 (3)对于餐饮类商铺及美食广场热加工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小时的墙体和甲级防火门进行分隔;座椅区、冷加工区及配餐区可以开敞布置,但其主体家具应为不燃材料。 (4)所有疏散走道两侧墙体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2.0小时,吊顶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1.0小时。首层“岛”区域的疏散走道还应增设加压送风系统,其加压送风量按风速法计算确定。 (5)疏散楼梯可采用剪刀楼梯,但应满足以下条件: 1、楼梯间为防烟楼梯间; 2、梯段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小时 的不燃烧体墙分隔; 3、应分别设置前室,且分别设置加压送风系统。 五、各层防火问题解决方案 (一)首层防火设计: 本层主要由精品店、主力店(含超市)及室内步行街组成,本层迪卡侬及超市部分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采用3.0小时防火墙、3.0小时防火卷帘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区域进行防火分区分隔(图2)。其他区域分隔如下: 1、本层步行街区域与二、三层步行街区域(含三层集中餐饮的座椅区、冷加工区及配餐区)形成一个防火分区。 2、本层步行街以外区域按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0平米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应满足第四部分关于步行街以外区域的相关要求。 本层除迪卡侬、超市部分外区域计算所需疏散宽度为150米,现该区域对外出口总宽度为166米,满足疏散宽度要求。 1)将步行街作为疏散准安全区 步行街采用不燃装修材料装修,严格控制固定可燃荷载设置,并合理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大空间自动灭火系统及防排烟系统,顶部结构采用一定耐火等级的防火构件和安全玻璃,确保该区域火灾时的安全。 2)设置疏散安全走道作为疏散过渡空间 距直接对外出口较远的人员可通过安全走道疏散至步行街,然后向室外疏散;步行街作为准安全区域,人员疏散到步行街即视为相对安全。 (3)步行街划分联动控制分区分阶段引导人员疏散。 (二)二层防火设计: 该层主要由精品店、主力店及步行街区域组成,本层迪卡侬及超市部分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采用3.0小时防火墙、3.0小时防火卷帘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区域进行防火分区分隔。其他区域分隔如下: 1)本层步行街区域与首层、三层步行街区域(含三层集中餐饮的座椅区、冷加工区及配餐区)形成一个防火分区。 2)本层步行街以外区域按建筑面积不大于5000平米进行防火分区划分, 本层除迪卡侬、超市部分外区域计算所需宽度为120米,现该区域对外出口总宽度为119米,基本满足疏散宽度要求。并应满足第四部分关于步行街以外区域的相关要求。 本层人员可通过楼梯间疏散至首层,然后向室外疏散;疏散至首层的部分人员需借助安全通道和步行街疏散至室外,步行街作为临时安全区域,人员疏散到步行街即视为相对安全。 (三)三层防火设计: 三层主要由精品店、餐饮区、亚洲精品区、电影院及步行街区域等组成,本层电器卖场及电影院部分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采用 3.0小时 防火墙、3.0小时 防火卷帘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区域进行防火分区分隔。其他 区域分隔如下: 1)步行街区域(中庭)本层步行街区域(含三层集中餐饮的座椅区、冷加工区及配餐区)与首层、二层的步行街区域划为一个防火分区。本层集中餐饮的座椅区应采用宽度不小于6米 的隔离带进行划分,防火隔离带上应划明显标识,且不得设置固定可燃荷载。 2)步行街以外商业区域 本层步行街以外商业区域按建筑面积不大于5000平米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应满足第四部分关于步行街以外区域的相关要求。 (2)对于餐饮类商铺及美食广场热加工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小时的墙体和甲级防火门进行分隔;座椅区、冷加工区及配餐区可以开敞布置,但其家具主体应为不燃。 (3)所有疏散走道两侧墙体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2.0小时,吊顶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1.0小时。本层除迪卡侬、超市部分外区域计算所需宽度为124米,现该区域对外出 口总宽度为115米。 本层人员可通过楼梯间疏散至首层,然后向室外疏散;疏散至首层的部分人员需借助安全通道和步行街疏散至室外,步行街作为临时安全区域,人员疏散到步行街即视为相对安全。 六、综述 经过以上的防火性能化设计,不仅能够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遇到火灾情况可以解决疏散问题,也同时保证的大空间大流线的设计理念。利用不同的耐火极限隔墙把建筑分区,使空间统一的建筑内部空间通过材料,机电的防火设计成若干防火独立单元,避免的生硬的防火墙的处理,同时解决了大规模中庭空间的防火问题,并使之成为疏散的借用对象,完成了建筑方案的理念实现。 多层建筑论文:多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技术问题探讨 【摘要】文章主要就多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常见问题及质量技术控制方面进行了探讨,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问题;质量控制 前言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是提高多层建筑抗震能力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由于当前许多施工单位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过程当中不注意施工方法和质量,极容易产生各种施工缺陷问题:如构造柱上下层错位、钢筋主筋扭曲、搭接长短不一、箍筋加密区数量不够或间距不准确及砼振捣不密实等现象,造成施工质量隐患问题,不但不能起到设置混凝土构造柱增强墙体抗震能力的作用目的,还将破坏到建筑物的整体性,给建筑物安全带来隐患,因此我们必须严格重视构造柱的施工方法,控制质量通病,消除隐患,确保施工质量。 一、构造柱的性能和作用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是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物按照构造要求设置的提高建筑物结构性能的建筑部件,它在建筑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构造柱可以提高砖混结构建筑物砖墙的延性,从而提高楼房的搞震能力;第二,构造柱可以与砖墙及圈梁形成类似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箍框,箍住开裂的墙体,防止墙体裂缝的产生或进一步发展,限制开裂的墙体的错位,从而防止墙体倒塌;第三,对于高宽比较大的房屋墙体,构造柱能提高墙体的抗倾覆能力,防止砖墙的整体弯曲破坏;第四,构造柱的设置可以提高整个墙体的抗压或局部抗压承载能力,构造柱是砖混结构建筑中重要的砼构件。构造柱,主要不是承担竖向荷载的,而是抗击剪力,抗震等横向荷载的。 混凝土构造柱是从建筑构造的角度考虑设置的,一般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内外墙交接处、楼梯间、电梯间以及某些较长的墙体中部,并与每层圈梁有可靠连接。实验证明,在多层砖混房屋结构中设置混凝土构造柱,一般情况下墙体抵抗水平外力的强度最大可提高20%以上,墙体延性可增大3倍以上。根据构造柱的结构特性,即使地震后的墙体发生滑移、变形、开裂,仍可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整体性明显加强,从而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坏。 二、构造柱的主要质量问题及成因分析 1.构造柱主筋位置错位、骨架扭曲变形。 构造柱施工是在砖墙砌筑完后,分楼层浇灌的,由于构造柱钢筋是在砼浇灌时预插,混凝土浇灌时,由于振捣极易发生位置偏移,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不认真调整钢筋骨架,确定好轴线,就会造成钢筋主筋位置偏移,从而造成了上、下楼层构造柱无法贯通,轴线错位的现象。另构造柱钢筋骨架是分楼层整体绑扎、就位搭接的。极易造成绑扎好的构造柱在搬运过程中因箍筋松动而使钢筋骨架变形,影响钢筋骨架整体性。 2.构造柱接茬烂根现象 构造柱烂根现象,经常出现在基础上部及楼板顶部。因构造柱混凝土是浇注到圈梁标高一致,在施工完楼板,由于构造柱“柱腔”经历了整个一层的砌筑时间,其根部位置会落下很多砌砖过程中砂浆、砖渣等杂物,在砌筑完墙体后,在构造柱根部的杂物很难清除干净,构造柱浇注混凝土后便在此处形成“烂根”现象,造成构造柱接茬处混凝土不密实。原因是此部位在砌砖过程中最易积存砂浆、砖渣,且不易清理,造成混凝土接茬出现质量问题。 3.混凝土露筋、不密实、蜂窝、麻面、缩颈断离和强度不足。 构造柱混凝土拆模后,出现表面露筋,不密实、蜂窝、麻面、缩颈断离,振捣不密实现象,造成原因主要是钢筋绑扎支模前,钢筋骨架上没有绑扎好混凝土保护层垫块,致使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同时,有的钢筋位置不准,也会造成露筋现象;混凝土浇捣前,模板和马牙搓砖墙未作充分湿润,混凝土中的部分水分,被砖墙和模板吸走,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和酥松现象。砼石子粒径过大,墙体拉筋阻隔,振捣不到位,模板不密实与墙体接触缝隙过大,出现跑浆现象;将造成混凝土的不密实、蜂窝、麻面、缩颈断离现象发生和导致混凝土强度无法达到设计要求。 4.构造柱和墙体连接整体性差。 墙体砌砖时,未按设计要求,漏掉摆放与构造柱的拉结筋或错放、长度不准确问题造成。 5.构造柱与圈梁部位浇筑整体性差。 钢筋拉结筋位置放置不正确,混凝土接茬不好造成的构造柱与圈梁部位浇筑整体连接性差。 三、保证构造柱的技术和质量控制 针对建筑构造柱施工的质量问题,施工过程中,必须提高相关施工人员对增设构造柱重要性的认识;根据的设计要求和施工条件,制定保证构造柱施工质量的技术措施方案,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并做好“三检”制,责任落实到人。 1. 保证构造柱的钢筋主筋的位置正确性,在混凝土浇灌前固定好其位置,混凝土浇灌后,混凝土未终前对位置进行校核,做好砌砖时定位轴线工作,保证构造柱的位置准确。构造柱钢筋绑扎,施工现场尽量避免主筋采用搭接方式以及在马牙槎内现套箍筋的做法,避免不良施工方法可以防止构造柱主筋产生位移、骨架扭曲变形。 2.对于构造柱接茬烂根现象,加强构造柱“柱腔”垃圾清理工作,封模前清理干净砌砖遗留下的砂浆、砖渣等,剔除原有砼表面的浮浆和松动石子等,支模时预留清扫孔,浇灌混凝土前,用清水再次冲洗,浇灌混凝土时,配置同标号水泥砂浆,浇灌在原有混凝土表面上,厚度为1~2cm为宜,确保新旧混凝土结合的可靠性。 3.针对混凝土露筋、不密实、蜂窝、麻面、缩颈断离问题,施工时钢筋绑扎时要保证主筋位置正确,整体绑扎的钢筋可用电焊局部焊牢箍筋,避免搬运过程中变形,利用墙体拉筋做好主筋位置固定工作,固定好钢筋保护层垫块的设置位置、数量,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浇灌前常温时,需将砖砌体及模板提前浇水湿润,避免混凝土中的水分被砖砌体和模板吸收,造成砼脱水,但不得有积水,影响混凝土水灰比,影响混凝土强度。混凝土浇筑高度不宜大于2米,坍落度宜控制在5-7厘米,骨料粒径宜为2厘米。构造柱混凝土通常分段浇灌的,一定要在适当位置预留混凝土浇捣口,保证混凝土充分振捣到位,使混凝土分层浇捣密实,浇捣时避免碰撞砌体和钢筋,避免墙体松动拉结筋脱开和钢筋骨架移位,从而造成质量隐患现象出现。 4.正确理解设计意图,按照设计要求,对墙体拉结筋和构造柱钢筋避免拉结筋漏放、错放、长度不准确要按图施工,不得认为不重要而要用边角余料,偷工减料应付了事,避免拉结筋漏放、错放、长度不准确,要保证拉结筋在砖墙中的稳固性,继而保证构造柱和墙体良好连接整体。 5.为避免构造柱与圈梁部位浇筑整体性差问题,钢筋绑扎时在圈梁和构造柱钢筋交接处,圈梁钢筋要放在构造柱内侧,锚入柱内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浇灌混凝土时,构造柱在每层圈梁顶面与新浇筑砼柱接茬时,衔接处的原有砼表面必须进行清理,剔除松动石子并用水冲洗,并配置同标号水泥砂浆,浇灌在原有混凝土表面上,保证新旧砼结合有可靠的接触。 四.小结 正确施工建筑物中构造柱,是改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措施,它与圈梁共同作用约束了砖砌体的开裂,使裂缝不致进一步扩展,既使开裂也不致于倒塌,提高建筑物由很脆的材料组成的结构获得可观的抗变形能力。尤其目前我国民用建筑大多采用砖混多层建筑,正确施工构造柱,保证施工质量,杜绝施工质量隐患,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非凡的意义。 多层建筑论文:浅析桩基施工技术在多层建筑施工中的创新应用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速发展,城市建筑用地逐渐呈现出紧张的局面,为缓解土地资源利用紧张,多层建筑成为了城市建筑发展的主要类型。然而在建筑工程施工作业中灌注桩的施工作为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如何完善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灌注桩;桩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一、前言 桩基自身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特点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工程质量。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如遇到突发情况,应与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共同协商,在满足结构规范与功能性的使用要求下方可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桩基的施工技术要点 1. 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1)锤击沉管灌注桩施工技术 施工的设备主要包括桩管、桩锤、桩架、卷扬机滑轮组以及行走机构,主要适用于粘土、淤泥、砂土等软土质的施工场地。对于砂砾石、岩层等密实坚硬的土质则不能使用。首先要埋设一些混凝土的预制标杆,然后对桩机进行精确的定位。在所有设备调试完毕之后,就可以进行锤击沉管打孔工作。灌注混凝土之后,就可以成桩了。在施工时,用桩架起吊钢制桩管对准混凝土预制标杆,并且将麻绳垫在桩管和桩尖处防止有地下水渗入。在桩管上方要套上桩帽,缓慢的将桩管和桩尖压入土中。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桩管的垂直度偏差在5%以内,并且桩管和桩锤一定要在同一直线上。开始锤击一定要轻,以防过重造成不垂直。当轻击到标准程度并且没有偏移出现,再用正常力进行敲打。深度达到标桩高度的时候,一定要检查桩管内是否进水或者泥浆。检查完毕之后,再灌注混凝土。 在拔管的过程中,一般的土质每分钟拔出1m左右,在软硬土质交界处速度要尽量慢一些。因为在这些部位容易出现塌方,速度控制在每分钟0.3 ~ 0.8m。有时候会采用倒打拔管,如果采用单动气锤,每分钟不能少于50次;若采用自由落锤,每分钟不能少于40次。中心距大于3.5倍桩径的桩属于稀疏类型,这种情况可以采用连打的方法。如果两个桩的中心距小于3.5倍桩径的情况,适合采用跳跃打桩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断桩现象的出现。如果土质比较差,并且淤泥较多,应该采用控制时间的连打方法。在相邻桩的混凝土凝固之前,把在影响范围内的桩全施工完毕。 (2)振动、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施工技术与锤击沉管灌注桩不同,振动和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的施工技术更适合稍密和中密的砂土土质中。这两种施工中分别采用振动桩锤和振动冲击锤,施工工艺完全相同。都是先将桩管先沉入土中,然后再灌注混凝土。 施工时同样先安装好桩机,将桩管下的活动桩尖先合起来。再把桩位对准,保证桩管的垂直度,然后慢慢的放下桩管,压入土中。启动激振器,直到桩管达到设计标高后停止振动。随后将准备好的钢筋笼放入到桩管内,再把混凝土灌入,再次开动激振器。一边将钢管拔出,同时还能将混凝土振实。一般施工中比较常用单打法的施工方法。在桩管达到要求的深度后,一边灌注混凝土一边拔桩,同时振实混凝土。但是在含水量比较少的土质层,比较适合使用预制标杆,一般土质适合用活瓣式桩尖。在灌入混凝土之后,保证激振器先振动5 ~ 10s,然后再边振边拔。在每拔0.5 ~ 1.0m 时,振动5 ~ 10s然后再继续拔。如此这样反复进行,直到桩管全部拔出。如果采用活瓣式桩尖,拔出的速度不宜过快。在一般的土质中,1.2 ~ 1.5m/min 为宜;在软土层中,0.6 ~ 0.8m/min 为宜。 2. 预制桩的施工技术 (1)预制桩的施工准备 首先要清理打桩的施工场地,保证打桩的部位地下管路不会受到损坏,或者存在阻碍打桩的硬基础设施。在地面上,场地要平整,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不影响桩机的移动和平稳性。基础桩最好是选用具有知名度的厂家生产的,并且带有详细的技术资料和质量保证文件。对于运送到场地的桩,要对其强度和表面平整度进行仔细检查,配备型号相符的桩机。工程技术人员最好采用以旧带新的方式,既保证了团队有新鲜的成员,又不失团队的经验性。员工要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施工技术、图纸的阅读、工艺流程的掌握,尤其是施工安全方面的知识,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2)预制桩施工 本文主要详细介绍了打入式预制桩的施工方案。 1)抄平放线及定桩位 在施工现场不影响打桩的位置,设置不少于两个水准点。目的是时刻检查预制桩的入土深度,同时也能起到抄平场地的作用。控制桩的轴线,保证桩的位置的准确度,偏差不能超过20mm。 2)土方开挖和回填夯实 在土方开挖时一般采用工程机械,一般选用一辆挖掘机和装载机,留够回填用土。基础回填一般按顺序从下到上的分层铺筑,每层铺筑30cm左右。然后夯实3 ~ 4遍,并且在周围50cm需要用人工进行夯实。对回填的土一定要严格审查,有机含量不能过高,不能有垃圾掺杂。 3)桩承台及承台梁的施工 桩基施工完毕之后还有承台和承台梁的施工项目,但是施工的前提必须是桩基验收合格。首先要准确测量出承台梁的位置,然后进行土方的开挖工作。地基的检查验收合格之后,才能全面的施工。 4)打桩的注意事项 开始打桩时,落距一定要短而且力度要轻。当桩入土达到12m时,用全落距击打。记录桩每下降1m所用的时间,便于观察记录桩的下降速度,并且保证下降均匀。还要注意,每次锤击的间歇时间不能过长,并且防止锤子的偏心造成桩的损坏或者偏心。经常检查桩机的工作状态,如绳索是否牢固、桩机是否水平。最后为了保证设计的标高,需要将桩头按要求截掉。 三、桩基的施工质量管理 1. 审核边缘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由于工程中原因的不确定性,沉桩施工很容易产生一定的偏差,尤其是锤击桩特别容易出现偏差。承台的边缘尺寸一定要满足规定的要求,不然很容易出现桩位偏差在允许范围之内、但是桩身已经超出了承台梁的边缘的情况。 2. 审核桩顶标高正确性 在施工中,经常会出现质量上的通病。在设计中,施工图的桩标高经常会定的比较低,这会给施工带来诸多问题。大部分原因可能是设计人员的现场施工经验不足,在确定沉桩的桩顶标高的时候,应该考虑到锚筋焊接长度、桩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以及嵌入承台的长度。 3. 规范破桩工作 在桩基开挖之后,有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那就是破桩头。破桩头需要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去管理这项工作,并进行方案的制定和技术的交底工作。破桩工作的顺序:去桩顶混凝土保护层凿出四角主筋剔除凿出钢筋网片松散混凝土块,注意嵌入承台的长度要符合规范要求。 4. 统一桩基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施工质量的控制最后主要取决于质量验收的标准和规范。由于技术规范的不断更新,很容易造成许多旧的规范没有及时更新,造成规范的执行出现混乱。为了防止这种问题的出现,必须严格规范统一规范标准,按照新规范的要求进行验收。 四、结语 桩基工程是整个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桩基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各个环节,严格履行规范要求,并且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只有保证桩基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的结构安全。 多层建筑论文:隔震技术在多层建筑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层建筑不断在城市和乡镇的大街小巷耸立。但是高层建筑的基础部分却也是其最薄弱的地方,那就是高层建筑的地基建造,尤其是建筑建造过程中隔震技术的应用。假如社会一旦出现地震,那么高层建筑的地基稳固就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地震发生可能会动摇到该高层建筑的根基,对建筑的安全性带来很大危害。下面本文就一般高层建筑隔震技术在我国多层建筑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对在工程建造的全过程中准确对事前、事中、事后采取质量控制措施,从而正确的预防地震发生,保证对整个建筑物的安全起到保护作用。 关键词:隔震技术;多层建筑;应用探究 我国属于地震发生较多的国家,尤其是在大城市中,高层建筑不断增多,且人口多,居住密集,如果发生地震,那么建筑物倒塌可能引起周围大面积的损失,因此隔震技术的研究在我国势在必行,也是建筑建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施工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建筑建造过程中的隔震技术不断增强,同时也不断地应用于多层建筑建造过程中,因此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采用更安全的建造方法和建造过程,形成一种更合理、有效、安全、经济的结构体系。因此对隔震技术在多层建筑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基础隔震结构模型建造 1.1隔震原理 隔震原理设计中橡胶垫子的使用,是比较广泛的一种应用,隔震组件形成的隔震层的设计的水平高度和上面的连接刚性结构的设计相比较而言,是比较小的,因此隔震技术在隔震层的设计中拥有大于一般建筑结构的周期,因此不会形成共振现象,在隔震层中除了防止共振效应外,还有设置缓冲装置也就是阻尼器,这样通过阻尼器的使用减少隔震层的移动,能够实现有效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害,从而能够尽量减小地震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1.2基础隔震结构模型的建造计算 1.2.1单质点的模型 单质点模型的设计,只要是以建筑物的结构为刚性结构为前提,以隔震层作为一个整体,通过这样的假设来估算地震时地震对隔震层造成的反应。 1.2.2多质点的模型 多质点模型的设计,不是以建筑物的结构为刚性结构为前提,以隔震层作为一个整体,而是将隔震层作为建筑一体的第一层,然后上面结构分层次,通过这样的假设来估算地震时地震对隔震层以及分出的各层造成的反应来设计的模型。通过使用时程分析法等方法,对多质点模型进行分层次计算,对于地震过程中形成的各层次之间重叠,都作为各层次间的错动,通过这样的模型设计来进行基础隔震结构模型建造和基础隔震结构模型的建造计算。 2.多层建筑工程分析 2.1多层建筑工程概括 假设多层建筑为11层建筑物,建筑场地属于三类场地,地面以上是10层,再加上一层地下室,建筑物高度为34层,首层是4米,其他各层是3米,混凝土的强度为C25。 2.2隔震层的设计过程 2.2.1确定隔震层的位置 首选隔震位置是在建筑物的最底部,根基以下部分,隔震层的刚度中心必须与建筑物的结构中心底部相吻合。 2.2.2隔震层设计中隔震垫子的数量、大小以及位置 第一,隔震层应该设计在建筑物底部的根基基础下部,也就是承受力比较重的地方,在安排放置时一定要在每个地基的脊柱下面放置橡胶隔震垫,当地基上部基础结构比较跨度大时,可以设计放置多个橡胶隔震装置;第二,充分保证隔震垫可以达到对建筑物水平位移以及极限承载能力的要求;第三,隔震层设计有足够的竖向刚度,能够保证竖向承载力足够大,保证竖向的位移可以被有效控制在范围内。 2.3隔震层的平面设置以及结果分析 第一,隔震层的位置位于建筑物地基底部,采用的是橡胶叠加的隔震支架结构,因此根据以上隔震层的平面设置,选取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确定隔震层布置的合理性。 第二,利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确保隔震结构能够有效地将地震影响集中到隔震层里;同时隔震层在地震发生时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都要保证在既定的范围内;通过上面多质点方法的分析,可以确定隔震层各层承受的压力大小以及控制压力在非隔震装置结构的30%以下;同时也要保证隔震装置中各隔震层的加速度以及层与层之间的剪力分别降到既定的范围之内。通过这样的方法计算和数据结果分析,有利于做好多层建筑在隔震层设计中的应用。 第三,建筑物的本体和基础地下如果被检测到含有地下水层时,一定要对建筑物基层建造时,可能出现的地下水喷射造成建筑物基层的损坏等后果进行数据计算,切实做好控制工作以及数据解释的合理性。比如可以在低于地下水水位的位置开挖基坑,应该要先进行渗透性和富水性试验,并且要对由人工降水可能引起的土体沉降和边坡失稳,从而影响周围建筑物稳定性的概率进行客观的评价。只有通过一系列合理的假设和数据分析,才能够真正的做好隔震技术在多层建筑中的应用,以及确保隔震设置能够达到应有的隔震效果。 总之,在我国,建筑隔震技术不断应有于建造市场中,并且广泛受到市场和人民的肯定,这是时展进步的产物。尽管建筑物建造属于常规建设,但是其隔震技术的完成过程却是需要克服很大的困难阻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掌握好的建筑隔震技术是建筑物建造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必备条件,其建造过程中离不开隔震技术的支持。只有做好隔震技术以及隔震结构的设计,才能够保证建筑物在遇到地震情况下的安全稳定,才能够保证建筑物的完整,因此必须严格把控对建筑隔震技术的管理。 3.隔震层的建造措施探讨 建筑物建造工程项目在我国尤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建造项目非常之多,,且隔震技术要求水平很高,隔震层设计的的优劣关系着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施工管理方法的有效性也对此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做好隔震层设计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安全措施等问题都成为建筑物建造工程项目建设中隔震层设计的突出问题。 3.1对于同一栋建筑物建造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建造位置采用不同型号的隔震垫子。 隔震层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地震对建筑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以建筑物的稳固存在为目的建造。 3.2可以应用钢筋作为避雷线。 通过导线连接进入隔震层,降低地震时产生的强大电力对隔震层以及建筑物主体造成的伤害。 3.3.切实执行好橡胶隔震垫子的安装程序 只有真正地切实做好橡胶隔震垫子的安装过程,才能够保证隔震技术以及隔震效果的实现,在隔震工序施工结束后,一定要对隔震层上部结构和水平、竖直方向的障碍物距离做好检查工作。 3.4加强隔震装置施工运行管理 在建筑物隔震装置施工运行中,一定要做好其管理工作,保证运行过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对于设备运行过程中设备、施工人员等都要做好管理,对于一些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况比如设备故障、施工人员马虎做事等一定要认真管理。对于隔震装置施工运行的资料数据的收集和保管、工人的操作、技术问题等都要认真对待,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4.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相应地房地产建造项目也不断增加。提高我国房地产建造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施工技术非常必要,高层建筑隔震技术以及隔震装置安装等是目前多层建筑建造过程存在的很大问题,因此在建筑物建造时一定要做好隔震技术的监督管理工作,从选材、施工到维护一定要选用严格检测技术来检验,严格做好隔震层的设计和安装,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稳固和地下室的正常使用。 多层建筑论文:土建项目中的多层建筑施工技术 摘要:本文就高层的建筑施工技术作了分析和阐述,分别讲述了深基坑施工,地上结构施工,绿色施工。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控制技术;安全防护技术;混凝土回收 1 多层建筑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多层建筑施工呈现出新的特点,随着老城区的新规划,建设部门兴建高楼,致得城区内的建筑空间越来越小,多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致使土建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安全防护等问题也变得非常突出。主要表面为以下两点: 一是多层建筑由单纯追求高度方面的发展,到同时追求形体的特异和立面的丰富多彩,在结构功能得到提升、造型优美新颖的同时,也使上部结构的施工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如模板体系,施工机械设备等。 二是从多层建筑一次建成交付使用,到为了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率,而采用分阶段建设交付使用。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也必然面临部分施工、部分开业或者上部施工、下部开业的情况,这对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安全、场地利用和确保购物环境舒适等绿色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2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2.1 深基坑施工的控制技术 多层建筑深基坑的施工时,对周边环境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影响。 主要原因是深基坑土方开挖过程是土体卸载过程,会造成周边建筑、管线或地下结构产生一定量的沉降和偏移,因此,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紧邻“生命线”工程的多层建筑的施工,深基坑的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的良好与否,事关“生命线”工程和超高层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需要特别关注。 实践证明,采用现代控制理论对深基坑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目前工程控制方法与系统主要有三大类: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其中开环控制属经典工程控制方法,非常成熟,但由于不存在反馈系统,开环控制不能根据施工过程情况调整控制措施,控制精度比较低。闭环控制属现代工程控制方法,由于包含反馈系统,能够根据结构状态监测结果不断调整控制措施,适合结构复杂的工程,控制精度比较高。自适应控制属最新的工程控制方法,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都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目前,闭环控制方法是深基坑施工过程控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特殊环境下深基坑施工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是以现代工程控制理论为指导,以结构-岩土共同作用分析方法为手段,通过施工方案的优化达到施工过程环境受控的目的。 2.2 地上结构施工技术 2.2.1 斜爬模体系的设计和应用 在以往多层建筑建造过程中,电动脚手及模板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在多层建筑结构立面垂直时此类体系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当结构立面为斜面或者曲面的时候,这类体系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在闹市区的多层建筑施工时,通常均面临场地狭小,距离地面交通较近的实际情况,因此必须采用安全可靠的脚手和模板体系,这样才能既可以保证工程顺利的进行,又可以兼顾周边闹市区的安全。针对这个问题,经过研究开发,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可分离的斜爬模体系,可以充分适应高层建筑各种特殊外立面的要求。 2.2.2 可收分整体提升钢平台技术 整体提升钢平台具有整体性好、安全性高、施工操作面大等优点,因此在多层建筑核芯筒施工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如果核芯筒形状上下变化较大,则整体提升钢平台也就面临收分处理的困难。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究开发了可收分的整体提升钢平台体系。 其构成和工作原理如下:在建筑结构核芯筒剪力墙上设置格构柱,用钢梁和钢板搭设平台,将内外脚手悬挂于钢平台下,再采用提升设备将整个钢平台随楼层施工进行提升。如施工中要经历拆除部分内脚手和拆除部分钢梁的过程时,则在剪力墙增设悬锚脚手或钢桁架进行过渡,并随楼层上升逐层补缺,以满足施工操作。 2.2.3 超高空的钢结构塔桅安装技术 多层建筑由于建筑造型或功能的需要,通常在结构顶部设置钢结构塔桅。目前顶部塔桅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采用塔吊散装,二是采用整体提升,三是采用直升飞机吊装。第一二种方法依赖于顶部的施工作业面和结构形式,第三种则风险很大。因此在顶部施工作业面有限,且塔桅高度高、重量重的情况下,其施工必然面临很大的困难,采用攀升吊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上困难。 2.3 绿色施工技术 在施工场地狭小的闹市区,进行多层建筑的建造,带来了许多以安全防护为重点的环境保护新问题和超常规垂直运输、交通组织以及营造购物环境舒适度等一系列绿色施工技术难题。 2.3.1 安全防护技术 多层建筑续建工程中,如果建筑部分已投入商业运营,通常商场内购物、休闲、餐饮、娱乐设施齐全,顾客会络绎不绝,且由于地处闹市区,周边道路也通常是交通要道,人流、车流量极高,所以,安全防护的重点是防止发生超高层施工过程中的高空坠落对地面物品、人流和车流产生危害。针对此项问题,具体技术方案是:通过安全防护分析,确定需要实施防护的区域、需求和防护内容;确立不同阶段施工防护的特点和重点;考虑施工防护体系对行人、顾客和交通的影响,同时综合防护体系本身的强度要求、防火要求、维护方式、综合利用等因素。 2.3.2 环境保护技术 建筑施工尤其是多层建筑的续建施工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光的污染。因此,防止施工过程中的声、光对环境的影响、强化废弃物的合理处置是多层建筑续建施工中又一大难题。针对这种特殊条件下施工的噪音、光、施工污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其解决方案还是采用专门的措施,防止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如对混凝土浇捣等可能产生较大噪音的施工项目,通过设置隔离棚,将泵车产生的噪音隔离;在临近居民区的地方设置施工层隔音壁,来隔离噪音;设立特殊的施工污水汇集系统,将施工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采用“立体场布”的思路,将场地设置在已建好的建筑结构上,设置空中材料周转场地,建立立体的材料堆放、接力运输的体系。为适应“立体场布”的需求,在垂直运输机械布置上,我们采取“高空接力安装技术”、特殊基础加固技术、电梯接力和超长扶墙等专门措施,解决续建工程带来的特殊难题。 2.3.3 混凝土回收利用技术 由于在混凝土输送方面经常会遇到“如何穿越人行道和在营业中的楼层布置混凝土泵送以及结束时泵管中余下混凝土的处理”等问题,对此,我们设计了门架式泵管支架和配套的回收利用截止阀,解决了特殊的泵管布置和管中余料的回收问题。在地面上,通过交通组织,使人行道的一部分临时改成非机动车道,而将非机动车道利用来布置泵车,地面泵管利用门架式泵管架跨越人行道,这样可避免对交通产生影响;另外通过专门泵管支架系统的保护,可解决复杂路径泵管的布设问题。 3 结语 随着多层建筑的发展,不同的建筑施工也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这都需要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携起手来,坚持技术创新,共同攻克难关,再攀新的高峰。 多层建筑论文:多层建筑项目的施工技术 摘要:在如今的多层建筑实际的工程应用当中,下部结构必须要承受上部施工的重力,故而对下部承受力是巨大的考验。下面将分析在多层建筑项目中施工应注意的技术要点,包括对钢筋的合理应用、如何保证施工的绿色环保、深基坑施工的控制技术以及地上结构施工等问题的讨论。 关键词:下部结构;钢筋;技术要点;深基坑;地上结构;绿色环保 1 多层建筑结构要求 多层建筑在建筑使用功能上通常要求上部小空间轴线布置,其下部就要求大空间轴线布置。这样的要求就跟自然布置、结构合理正好不同。在多层建筑的结构下部会承受楼层很大的压力,而上部的受力则较小,通常在布置的时候就该是下部的墙多、刚度大、柱网密集,到了上部就逐渐减少墙、柱数量,以扩大轴线的间距。这样一来结构的自然布置和建筑的功能之间就会产生矛盾。 为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结构的布置就必须以与常规的相反方式布置。在下部以大空间布置,并且在下部布置框架柱时要选择刚度小的进行布置;在上部以小空间布置,并且在上部布置剪力墙时要选择刚度大的进行布置。为了实现这一结构布置要求,则必须在须要进行结构转换时的楼层设置出转换层。 下部结构必须要承受上部施工的重力,故而对下部承受力是巨大的考验,在结构转换层中包括梁式转换层与厚板转换层与高位转换层与巨型框架转换层和合柱转换层等,由于梁式转换层具有设计与施工简单、受力明确的特点,所以其应用也是最为广泛的。 2 对钢筋工程的要求 对于钢筋工程的要求。转换层的梁板钢筋通常都是由大量的直径大的钢筋组成,使得施工有一定的困难,要保证其钢筋的质量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 在进行转换层施工的时候,当木工将大梁底模安装完成之后,侧模的安装要跟大梁的下层钢筋绑完以后的模板一起进行安装。 2 用短钢管在大梁的中间和两端做成一个用以固定大梁钢筋的钢管架,防止偏位。 3 在绑扎梁筋的时候要用钢管在梁的两侧且是每隔1.5m的距离搭好用以支撑钢筋的支架,并且要从梁的最深处开始绑扎梁筋。 4 转换梁的内纵筋最好是通长,若是有接头的则使用直螺纹进行连接。 5 转换梁的内箍筋通长并加密,腰筋亦通长,端部要锚入支座。 6 转换梁内严禁凿洞、流洞。 3 多层建筑的施工技术要点 3.1 深基坑施工控制 多层建筑在进行深基坑施工时,附近的环境多少都将受到影响。是因为深基坑土方的开挖过程和土体的卸载过程中,将对周边的建筑与管线和地下结构造成一定的沉降或偏移,所以,深基坑的施工过程,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控制尤为重要。尤其是紧邻重大工程项目的多层建筑施工,深基坑在施工的过程中其变形控制好坏,直接关系到多层施工的质量和周边重大工程的安全。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采用现代的控制理论对于深基坑的施工过程的控制,能够有效解决变形的难题。现今工程控制的系统和方法一般有三类:自适应控制、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其中自适应控制是属于最新工程控制方式,在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其还处于探索的阶段。而开环控制是属于典型的工程控制方式,是相当成熟的,其缺点是没有反馈系统,则不能依照施工过程的具体情况作出调整控制的措施,所以控制的精度是比较低的。闭环控制是属于现代工程的控制方法,其拥有了反馈系统,所以可以依照对结构状态监测的结果进行不断的调整的控制措施,对于结构相对复杂的工程而言相当适合,其控制精度也是比较高的。就现今而言,闭环控制法是深基坑的施工过程控制中最有效的方法。 3.2 地上结构施工技术 斜爬模体系设计与应用是在以往的多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模板系统和电动脚手架具有广泛的应用。当多层建筑的结构立面在垂直的时候,这类体系的适应性是很强的,不过在结构立面变成斜面或是曲面时,此类体系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闹市区进行的多层建筑的施工,其施工场地一般都是很狭小的,施工范围具有局限性,且距离地面的交通较近,则必须采取可靠且安全的模板体系与脚手架,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程顺利开展并兼顾周边的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要能高度适应多层建筑的各类特殊的外立面的要求的斜爬模体系就应运而生地被设计了出来。 整体提升钢平台技术具有安全性高、整体性好、施工操作面大的优点,故而在多层建筑的核芯筒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不过核芯筒的形状上下若是变化较大,整体提升钢平台则面临收分处理的尴尬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就研究开发出了可收分整体提升钢平台技术。其工作原理与构成如下:在建筑结构的核芯筒剪力墙上设出格构柱,采用钢板和钢梁来进行平台的搭设,把内外脚手架悬挂在钢平台下,然后用提升设备把整个钢平台随着楼层施工的进行而提升。 超高空钢结构的塔桅安装技术,处于对多层建筑的建筑功能或造型需要的考虑,一般会在结构的顶部设置出钢结构的塔桅。现今的顶部塔桅常用的施工方法有三种,直升机吊装、整体提升、塔吊散装。直升机吊装的风险较大,后两种方法依靠顶部施工作业跟结构形式。由于顶部施工的作业面本身就有限,加之塔桅的高度大且重量大,施工起来就有相当大的困难,若是采取攀升吊技术则可以将此问题解决。 3.3绿色施工技术 在闹市区进行多层建筑施工时,由于其施工场地的狭小等因素,将造成安全隐患和噪音污染,此时绿色施工技术就起到了安全防护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并且致力于解决超常规的垂直运输和交通组织方便和营造舒适的购物环境等等绿色施工技术性问题。 多层建筑在续建工程时出于对安全防护的考虑,需要运用到安全防护技术,建筑有的部分若已经投入了商业运营,一般商场内休闲娱乐购物餐饮等配套设施齐备,处于闹市区,其顾客络绎不绝,周围的道路也是交通要道,车流、人流量极大,因此,安全防护重点工作是防止在超高层施工的过程中发生高空坠落现象,坠落物对车流、人流或是地面物品造成危害。对此的安全防护技术方案如下:经过综合的分析,将需要进行安全防护的区域确定下来,并同时将防护内容与需求一并确定;对不同的施工阶段的安全防护的重点与特点进行确定;要综合施工时的安全防护系统对顾客与交通与行人造成的影响进行考虑,并且要综合安全防护系统其本身的维护方式、防火要求、强度要求、综合利用等诸多因素的考虑。 建筑施工又尤其是多层建筑施工将对周围环境造成光污染和噪声污染。因此环境保护技术作为多层建筑施工的技术要点之一,所起的作用就包括了防止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声、光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将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处置,防止施工污水和生活污水等对环境的污染。必须采取具体的专门措施,以防止施工所造成的对环境的影响。泵车产生的噪音可通过隔离棚将噪音隔离;在距离居民区较近的地方设置起施工层的隔音壁,以此将噪音隔离;为了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的处理后排放,应设置一个施工的污水汇集体系;把场地设立于已经建成的建筑结构之上,设立空中的材料周转地,设置立体的接力运输和材料堆放体系。为适应需求,垂直运输的机械布置,采取电梯接力、超长扶墙、特殊基础的加固与高空接力安装技术等专门措施,以解决多层建筑工程所具有的难题。 混凝土的回收利用,设计出门架式的泵管支架与配套回收利用的截止阀,以此解决了管中余料与特殊泵管布置的混凝土回收问题。在泵车运输混凝土时,经交通组织,把一部分人行道临时改为非机动车道,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4 结束语 现今城市化的进程加大,建筑项目的施工技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将得到提高和改善,这当中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对多层建筑施工技术也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有了前进方向和大家的创新进取精神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就,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多层建筑论文:多层建筑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施工技术 摘要:在建筑施工中,框架结构的节点是联系整个结构体系的枢纽,节点承受由梁端和柱端传递来的各种荷载的共同作用且受力复杂。因此,节点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以保证整个结构体系的安全可靠。本文针对框架节点处理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在施工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对促进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提高施工进度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框架节点;理论;施工技术;高层建筑 1 框架节点处理技术的基础理论 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受力机理指通过合理的计算假定模式,描述由梁、板、柱传来的内力(M,N,V,T)在框架节点核心区的传递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破坏形式。 从节点混凝土强度方面看,混凝土强度直接影响框架节点抗剪承载力,对于承受一定荷载的框架节点,混凝土强度越高,则梁、柱的截面尺寸越小,框架节点核心区混凝土的承剪截面也相应减小,在一定配箍率下,对其抗震性能反而不利。从节点配筋角度看,在框架节点内配置水平封闭箍筋,一方面对框架节点核心区混凝土产生有利约束,增强传递轴向荷载的能力;另一方面承担部分水平剪力,提高框架节点的抗剪承载力。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框架节点核心混凝土出现交叉斜裂缝后,剪力的传递由斜压杆作用过渡到水平箍筋承担水平分力、柱纵向钢筋承担竖向分力以及平行于斜裂缝的混凝土骨料咬合力所构成的桁架抗剪机制,设置竖向箍筋可承担框架节点剪力的竖向分量,减少混凝土的负担,从而提高框架节点的抗剪承载力,但施工不便。柱纵向钢筋通常按抗弯要求设置,沿柱截面的高度方向,按构造规定也相应配置一定数量的纵向钢筋。这些纵筋与水平箍筋联合对框架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形成双向约束。 2 框架节点处理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 2.1 梁柱节点随柱、梁、板统一浇捣的施工不管柱顶留或不留施工缝,均应先用塔吊吊斗或混凝土泵输送柱等级的混凝土就位,分层振捣,在楼面梁板处留出45°斜面。在混凝土初凝前,随之泵送浇筑楼面梁板的混凝土。采用这种方法浇捣楼层柱、墙、梁、板混凝土时,应重点控制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邻接面不能形成冷缝,故宜在柱顶梁底处留设施工缝。 2.2 梁柱节点只随同楼面统一浇捣的施工梁柱节点处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采用分别浇捣的施工方法,给施工带来不便,且容易形成邻接面的冷缝,故当柱子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二级时(10N/mm2),可考虑梁柱节点处的混凝土随同梁板一起浇捣。但应当指出:此时,梁柱节点处的混凝土强度如果取用梁板的混凝土强度,会引起柱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不足,以及地震作用下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不足,所以一般不应采用。 高层建筑框架梁柱节点的模板支设也是施工中的一个重点。梁柱节点模板若在现场散支散拼,易出现尺寸偏差大、拼缝不严、表面平整度差等问题,要拆除再重装往往十分麻烦,不便于进行节点内的杂物清理和节点箍筋的调整处理。所以结合节点箍筋的绑扎顺序。在装梁底模、穿梁底筋再绑扎节点箍筋后才安装节点模板,框架梁宽度范围以外(框架梁端头梁底以下的节点模板作为梁底模的支承在装梁底模时已一起安装)的节点模板采用工具式定制模板的改进做法。其具体要点如下: (1)在弄清每个节点处的梁柱、楼板的几何尺寸及相互位置关系后,对节点进行分类编号。 (2)根据各个编号节点的相关几何数据确定节点模板的制作方案。矩形节点框架梁宽度范围以外的模板一般由四个侧面的各一至两片矩形板组成,模板下部与柱的搭接长度取40cm便于固定。结合节点模皈的组合方式确定每片模板的具体尺寸并编号后,绘制出各节点的模板制作图。 (3)安排熟练木工,根据各节点的模板制作图预制节点工具式模板,并做好相应的标识。模板可用18mm厚的优质夹板制作,用40mm×50mm(柱截面大于lO00mm 时可用50mm×l00mm)木枋做背楞,背楞间距不超过300mm。装模专用的夹具也预先加工好,矩形柱采用钢管夹具,圆形柱采用扁铁圆箍夹具,紧固对拉螺栓采用12圆钢。 (4)随施工进度,现场安装节点模板。先用铁钉将相应的模板在柱身初步固定,检查安装杯高及垂直度,调整合适后安装夹具并初步收紧螺栓,再复杏无误后用力收紧螺栓完成安装。另外,视情况可将节点模板与梁板模连结加固。采用工具式定制节点模板体系,节点模板一般可以周转使用1O次左右,可节省人工和材料;提前制作,又可节省现场作业时间,加快进度;工具式定制模板尺寸准确、接驳垂直、拼缝严密、不易变形,质量比较有保障,可减少或杜绝节点装模的通病;而且,模板装拆比较灵活简便配合了节点箍筋的绑扎。 当梁板比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低20MPa 及20MPa 以上时,再靠增设节点区竖向短筋来提高其抗压强度是不可行的,其原因一是无法布筋,二是短筋数量太大。此时节点区需采用与柱同等级混凝土单独浇筑,虽然有一定的施工难度且需有较严密的施工组织措施,但所占的分量不是很大,仍可以接受。 偏心受压计算公式中没有体现节点区各方向水平梁对其提高强度的影响,事实上该影响是存在且有效的,尤其中柱节点通常有两向梁对其约束产生的效果较为显著。 3 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钢筋制作方面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节点配筋构造主要包括节点区的箍筋及受力主筋在节点内的锚固。箍筋对核心区内的混凝土起到约束作用,箍筋间距越小,节点抗剪强度即受剪承载力也越高。节点区内有纵梁、横梁、柱的纵向钢筋三向交叉,且钢筋密集,配置箍筋在施工上有一定的难度。常用的施工方法是在支完梁板的模板后放入梁的钢筋骨架。再放节点箍筋。但是由于钢筋的安装绑扎难度较大,有些施工人员因此经常出现不放或少放箍筋,或箍筋绑扎不牢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因此,节点区的箍筋可以考虑先按设计要求制成钢筋笼,套入柱的纵向钢筋,并绑扎或焊接牢固,再放梁的钢筋,以保证构件钢筋的安装质量,特别要注意做好对工人的技术质量交底,严格按施工要求和规范进行安装绑扎。 在边柱节点上,为了保证钢筋的锚固长度,梁钢筋须弯折插入节点区域,设计人员往往只较重视其最小锚固长度在图纸上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忽视了最小水平锚固长度及垂直锚固长度。设计人员应该审视节点细部构造的详图设汁,明确节点处的钢筋布置,避免留下工程质量隐患。 3.2 节点箍筋加密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规范明确规定:框架节点核心区内箍筋量,不应小于柱端加密区的实际配箍量。这可以提高柱子的承载力。避免主筋受剪切弯曲破坏。可是有些设计、施工人员对节点箍筋加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设计人员未考虑节点内力分析。在节点核心区也无明确标注;对于施工人员而言,节点区纵横交叉的钢筋本来就很密集,按正常绑扎钢筋已感困难,要求加密难度更大,在施工图无明确标注的情况下,也就很难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箍筋安装绑扎。 4 结束语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工程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采用此施工技术,对梁柱节点区的处理,有效地解决了混凝土浇筑的不便,既做到抗震结构“三强”,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设计准则,又使施工简便,不但保证工程质量,而且施工进度明显加快。 多层建筑论文:探究土建工程中多层建筑的施工技术要点 【摘 要】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就多层建筑施工技术作了分析和阐述,分别讲述了深基坑施工,地上结构施工,绿色施工。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土建工程多层建筑施工技术 1.多层建筑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多层建筑施工呈现出新的特点,随着老城区的新规划,建设部门兴建高楼,致得城区内的建筑空间越来越小,多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致使土建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安全防护等问题也变得非常突出。主要表面为以下两点: 一是多层建筑由单纯追求高度方面的发展,到同时追求形体的特异和立面的丰富多彩,在结构功能得到提升、造型优美新颖的同时,也使上部结构的施工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如模板体系,施工机械设备等。 二是从多层建筑一次建成交付使用,到为了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率,而采用分阶段建设交付使用。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也必然面临部分施工、部分开业或者上部施工、下部开业的情况,这对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安全、场地利用和确保购物环境舒适等绿色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2.多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2.1 深基坑施工的控制技术 多层建筑深基坑的施工时,对周边环境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影响。主要原因是深基坑土方开挖过程是土体卸载过程,会造成周边建筑、管线或地下结构产生一定量的沉降和偏移,因此,在深基坑施丁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紧邻“生命线”工程的多层建筑的施工,深基坑的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的良好与否,事关“生命线”工程和超高层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需要特别关注。 实践证明,采用现代控制理论对深基坑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目前工程控制方法与系统主要有三大类: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其中开环控制属经典工程控制方法,非常成熟,但由于不存在反馈系统,开环控制不能根据施工过程情况调整控制措施,控制精度比较低。闭环控制属现代工程控制方法,由于包含反馈系统,能够根据结构状态监测结果不断调整控制措施,适合结构复杂的工程,控制精度比较高。自适应控制属最新的工程控制方法,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都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目前,闭环控制方法是深基坑施工过程控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特殊环境下深基坑施工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是以现代工程控制理论为指导,以结构一岩土共同作用分析方法为手段,通过施工方案的优化达到施工过程环境受控的目的, 2.2 地上结构施工技术 2.2.1 斜爬模体系的设计和应用 在以往多层建筑建造过程中,电动脚手及模板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在多层建筑结构立面垂直时此类体系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当结构立面为斜面或者曲面的时候,这类体系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在闹市区的多层建筑施工时,通常均面临场地狭小,距离地面交通较近的实际情况,因此必须采用安全可靠的脚手和模板体系,这样才能既可以保证工程顺利的进行,又可以兼顾周边闹市区的安全。针对这个问题,经过研究开发,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可分离的斜爬模体系,可以充分适应高层建筑各种特殊外立面的要求。 2.2.2 可收分整体提升钢平台技术 整体提升钢平台具有整体性好、安全性高、施工操作面大等优点,因此在多层建筑核芯筒施工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如果核芯筒形状上下变化较大,则整体提升钢平台也就面临收分处理的困难。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究开发了可收分的整体提升钢平台体系。其构成和工作原理如下:在建筑结构核芯筒剪力墙上设置格构柱,用钢梁和钢板搭设平台,将内外脚手悬挂于钢平台下,再采用提升设备将整个钢平台随楼层施工进行提升。如施工中要经历拆除部分内脚手和拆除部分钢梁的过程时,则在剪力墙增设悬锚脚手或钢桁架进行过渡,并随楼层上升逐层补缺,以满足施工操作。 2.2.3 超高空的钢结构塔桅安装技术 多层建筑由于建筑造型或功能的需要,通常在结构顶部设置钢结构塔桅。目前顶部塔桅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采用塔吊散装,二是采用整体提升,三是采用直升飞机吊装。第一二种方法依赖于顶部的施工作业面和结构形式,第三种则风险很大。因此在顶部施工作业面有限,且塔桅高度高、重量重的情况下,其施工必然面临很大的困难,采用攀升吊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上困难。 2.3 绿色施工技术 在施工场地狭小的闹市区,进行多层建筑的建造,带来了许多以安全防护为重点的环境保护新问题和超常规垂直运输、交通组织以及营造购物环境舒适度等一系列绿色施工技术难题。 2.3.1 安全防护技术 多层建筑续建工程中,如果建筑部分已投入商业运营,通常商场内购物、休闲、餐饮、娱乐设施齐全,顾客会络绎不绝,且由于地处闹市区,周边道路也通常是交通要道,人流、车流量极高,所以,安全防护的重点是防止发生超高层施工过程中的高空坠落对地面物品、人流和车流产生危害。针对此项问题,具体技术方案是:通过安全防护分析,确定需要实施防护的区域、需求和防护内容;确立不同阶段施工防护的特点和重点;考虑施工防护体系对行人、顾客和交通的影响,同时综合防护体系本身的强度要求、防火要求、维护方式、综合利用等因素。 2.3.2 环境保护技术 建筑施工尤其是多层建筑的续建施工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光的污染。因此,防止施工过程中的声、光对环境的影响、强化废弃物的合理处置是多层建筑续建施工中又一大难题。针对这种特殊条件下施工的噪音、光、施工污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其解决方案还是采用专门的措施,防止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如对混凝土浇捣等可能产生较大噪音的施工项目,通过设置隔离棚,将泵车产生的噪音隔离;在临近居民区的地方设置施工层隔音壁,来隔离噪音;设立特殊的施工污水汇集系统,将施工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采用“立体场布”的思路,将场地设置在已建好的建筑结构上,设置空中材料周转场地,建立立体的材料堆放、接力运输的体系。为适应“立体场布”的需求,在垂直运输机械布置上,我们采取“高空接力安装技术”、特殊基础加固技术、电梯接力和超长扶墙等专门措施,解决续建工程带来的特殊难题。 2.3.3 混凝土回收利用技术 由于在混凝土输送方面经常会遇到“如何穿越人行道和在营业中的楼层布置混凝土泵送以及结束时泵管中余下混凝土的处理”等问题,对此,我们设计了门架式泵管支架和配套的回收利用截止阀,解决了特殊的泵管布置和管中余料的回收问题。在地面上,通过交通组织,使人行道的一部分临时改成非机动车道,而将非机动车道利用来布置泵车,地面泵管利用门架式泵管架跨越人行道,这样可避免对交通产生影响;另外通过专门泵管支架系统的保护,可解决复杂路径泵管的布设问题。 3.结语 随着多层建筑的发展,不同的建筑施工也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这都需要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携起手来,坚持技术创新,共同攻克难关,再攀新的高峰。 多层建筑论文:多层建筑给排水设计分析 多层建筑物的给排水设计水平是体现建筑物建设质量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其技术水平及先进性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与人们的生活、卫生、环境安全等息息相关。本文就通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两个方面的设计对多层建筑的给排水设计进行了分析。 一、建筑给水系统设计 完善的建筑给水系统是能够以充足的水量、合格的水质和适当的水压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或工业企业建筑等各类建筑内部的生活、生产以及消防用水设施供水的一整套构筑物、设备、管路系统及其附件的总称。在进行建筑给水系统的设计时,为保证工程设计的科学与合理性,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设计内容。 (一)建筑给水系统的分类及组成 建筑给水系统可分为生活给水系统、生产给水系统和水消防系统。其中生活给水系统需要满足用水设施对水量和水压的要求处,还应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应的水质标准;生产给水系统由于采用的工艺流程不同,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对水量、水压、水质的要求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水消防系统包括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同时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给水用途建筑,应根据用水对象对水质、水量、水压的具体要求,通过在技术经济方面的比较,确定采用独立设置的给水系统或共用给水系统。 (二)建筑给水系统的给水方式 给水方式必须依据用户对水质、水压和水量的要求,结合室外管网所能提供的水质、水量和水压的情况、卫生器具及消防设备在建筑物内的分布、用户对供水安全可靠性的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或经综合评判来确定。 1.直接给水方式。由于建筑物内部只设有给水管道系统,室内给水管道系统与室外供水管网直接相连,利用室外管网压力直接向室内给水系统供水,因此这是最为简单、经济的给水方式,它适用于室外室外管网水量不水压充足,能够全天保证室内用户用水要求的地区。 2.单设水箱给水方式。这种给水方式是建筑物内部设有管道系统和屋顶水箱,且室内给水系统与室外给水管网直接相连。当室外管网压力能够满足室内用水需要时,则由室外管网直接向室内管网供水,并向水箱充水,以贮备一定水量。当用水高峰时,室外管网压力不足,由水箱向室内系统补充供水,为了防止水箱中的水回流至室外管网,在引入管上要设置止回阀。 3.水泵水箱联合给水方式。这种给水方式由水泵和水箱联合工作,水泵及时向水箱充水,可以减小水箱容积。同时,在水箱的调节下,水泵能稳定在高效点工作,节省电耗,在高位水箱上采用水位继电器控制水泵启动,易于实现管理自动化。贮水池和水箱能够贮备一定水量,增强供水的安全可靠性。 (三)给水管道的布置 建筑物给水管道的布置,需要考虑用水要求、建筑结构、配水点和室外给水管道的位置,以及供暖、通风、空调和供电等其他建筑设备工程管线布置等因素的影响。在进行管道布置的设计时,需要满足以下两点要求。 1.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保证供水安全。管道布置时应力求长度最短,尽可能呈直线走向,并与墙、梁、柱平行敷设。给水干管应尽量靠近用水量最大设备处或不允许间断供水的用水处,以保证供水可靠,并减少管道转输流量,使大口径管道长度最短。当建筑物不允许间断供水时,引入管要设置两条或两条以上,并应由城市管网的不同侧引入,在室内将管道连成环状或贯通状双向供水。 2.在管道安全的前提下应方便安装维修。给水管道不宜穿越伸缩缝、沉降缝、变形缝,如必须穿越时,应设置补偿管道伸缩和剪切变形的装置。同时给水管道不宜敷设在烟道、风道、电梯井内、排水沟内。给水管道不宜穿越橱窗、壁柜、给水管道不得穿过大便槽和小便槽,且立管离大、小便槽端部不得小于0.5m。 二、建筑排水系统设计 (一)多层建筑排水系统组成 多层建筑物内的排水系统设计水平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设计质量。污水能够顺利、迅速地排出去,能够有效地防止污水管中的有毒气体进入室内等,是体现设计质量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筑物内部排水系统的基本要求。 1.卫生器具。卫生器具是多层建筑物内部排水系统的起点,是用来满足日常生活中各种卫生要求、收集和排除生活污水的设备。各种卫生器具的结构、形式等各不相同,选用时应注意各种卫生器具的结构特点、与管道系统的配套、安装尺寸等。 2.排水管道系统。排水管道系统包括器具排水管、存水弯、横支管、立管、埋地横干管、排出管等组成部分。在排水系统中,在每一个卫生器具的排水口的下方或在与卫生器具连接的器具排水管上,必须设置存水弯,以防止管道内的有害气体、虫类等通过管道进入室内,危害人们的健康。 3.通气管系统。由于多层建筑的室内排水管道中是气水两相流,当排水系统中突然大量排水时,可能导致系统中的气压波动,造成水封破坏,使有毒、有害气体进入室内。为防止以上现象的发生,需要在室内排水系统中设置通气管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室内排水管道中的臭气排到大气中并向排水管道补充空气,可以减少污水和有害气体对管道的腐蚀,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 (二)提高排水立管道通水能力的措施 在多层建筑物的排水系统设计中,在保证水封不被破坏的前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排水立管的通水能力、即达到了经济和安全的目的。而防止水封破坏和尽量提高排水立管的通水能力都与立管内压力变化有关,因此为提高排水立管道的通水能力就应该稳定管道内的压力。 以上对多层建筑物中的给排水设计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给水系统及排水系统组成及设计的分析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设计的标准。 多层建筑论文:斜山坡上多层建筑结构设计及基础处理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施工的广泛开展,在斜山坡上进行高层建筑的施工不可避免。在斜山坡这种复杂场地上建造多层建筑时,在上部结构设计过程中,为了防止不均匀沉降造成的破坏,形成多层次的空间稳定结构体系;应用结果表明,采用的方法与措施对在斜山坡地基上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是行之有效的。本文研究了在上部结构设计过程中,为防止不均匀沉降造成的破坏,提出场地、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协调设计方法。 关键词:斜山坡;多层建筑;结构设计;基础处理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在不断前进,但是前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問题,比如土地紧缺問题,而在斜山坡上建造多(高)层建筑是缓解用地紧张、塑造良好建筑环境的有益尝试。在这种场地上建造房屋,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往往很复杂,既有利于设计出独特风格的建筑作品,也容易因结构设计不当而酿成事故,也容易因结构设计不当而造成安全隐患。 1.场地的稳定性分析及处理 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异常复杂,不良的工程地质会影响场地的稳定性。 1.1整体稳定性 建筑场地范围内斜坡土体下为层片状基岩(产状为∠30-32°),若破坏原有的稳定平衡状态,可导致土体滑坡。 1.2局部稳定性 局部稳定性問题的主要表现体现在:挖、填土形成的多级临空台阶,破坏了原有的稳定状态;堆填土在雨水渗入软化时会沿原坡面滑塌。 1.3基础的稳定性 基础的稳定性即地基承载力可靠,满足建筑物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1.4处理方法 为不破坏地基原有稳定性,在确定楼、地面的标高及台阶时应考虑到既要依地形顺坡设计,确保整体稳定。也做好地面排水设计,避免加剧地基差异风化及溶蚀作用。 2.结构设计 (1)挡土墙设计坡地建筑中,设计好挡土墙的意义重大,挡土墙是影响到上部结构设计的关键。挡土墙的设计及施工中都应遵循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从实际场地出发,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及使用要求,因地制宜,以取得最好的社会效益,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千变万化,每个工程都有其特殊性。工程设计时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力求达到挡土墙建筑物的完美组合,通常坡地建筑挡土墙设计做法有两种:考虑挡土墙与主体结构分开;结合主体结构布置挡土墙。挡土墙要有足够刚度,使墙身在土压力作用下不发生移动或转动。挡土墙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挡土墙强度计算:在静止土压力及水压力作用下,挡土墙计算模型按1m板带宽度,上端简支,下端固定的单向板进行计算,土压力按静止土压力取值,K取0.5。结构刚度要求:在挡土墙高度范围内框架柱截面高度取挡土墙厚的两倍。由于挡土墙内侧为地下室,不能直接设置泄水孔,因此在挡土墙背面底部及中部设置排水盲沟,沿挡土墙顺坡导入地下室外侧边沟。 (2)上部结构设计。山区建筑主要震害表现为:由于架空层太高形成柔弱底层而使结构严重破坏;采用长短柱将坡地架空,短柱易发生剪切破坏;错层处楼梯柱,楼梯板破坏严重;陡坎边缘地带建筑物震害较重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年版规定,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可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在1.1-1.6范围内。由于挡土墙与主体结构是整体设计的主体计算时应考虑侧向土压力的影响,根据理正软件取1m板带宽度挡土墙按上端简支下端固定模型计算出上端的支座反力,再乘以框架柱的水平受荷宽度,得出集中力。在进行上部建筑结构设计时应采取以下措施:选择建筑场地时应尽量避开不稳定的边坡;由于山地建筑竖向刚度不规则,扭转效应明显,设计时底部应加强,从概念设计上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避免出现短柱和上刚下柔的情况;设置防震缝,在建筑高差变化较大处设置防震缝,在底层连廊与主体结构問设置防震缝,均可有效地减少地震作用、温度变形、不均匀沉降等造成的不利影响。加强上部与基础的协调,采用墩基础的形式可减少建筑不均匀沉降的程度,在建筑底层人工挖孔墩的承台問设连系梁,将各墩、柱相互牵制连为一个整体而共同工作,可有效传递水平力,避免因个别墩失稳或失效而引起建筑整体破坏;变形观测,加强监测地基在建筑施工过程的不同阶段因加载的变化引起地基的变形,沉降、滑移情况,检查边坡的稳定性,以便及时发现隐患,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3.基础处理 3.1基础方案选择 基础方案主要包括:柱下独立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经承载力计算,基础的地基反力都远小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但前两种基础型式显然因有地下室难以满足防水要求,而梁板式筏形基础型式还合适。经变形计算,如果仅从变形值结果看,应该没有問题,但即使在地形平坦和地质非常均匀土层的场地上进行理论变形计算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都有较大误差,更何况在该持力层厚度和坡度变化较大的场地上计算变形值与实际有多大的偏差就更难以估计。最常用的地基稳定性计算方法有:圆弧滑动法、平面滑动法、折线滑动法、赤平极射投影法、实体比例投影法、数值分析法。根据地基土的物理特性,桩基础方案应根据场地岩土条件进行选择,如表1:⑨-1层混合土相对松散,局部含滚石,均匀性较差;⑨-2层含砾粉质粘土强度尚可,但其埋深变化较大;⑩-1层全风化花岗岩强度较高,但其埋深变化较大;⑩-2层强风化花岗岩强度较高,但其厚度变化较大;⑩-3层中风化花岗岩层强度高,分布尚稳定。因此,上述各岩土层均不宜选作为桩基础持力层,对于钻孔灌注桩,由于⑨-1层相对松散、护壁较为困难,普遍含有滚石、施工相对困难,因此不宜使用,故最合适的是选用人工挖孔灌注桩。 3.2人工挖孔灌注桩计算和施工 3.2.1成桩可能性分析 由于⑨-1层混合土含水丰富,适合用人工挖孔桩方案应采用混凝土护壁。由于持力层层面变化较大,桩基础施工时应按实际层位控制为准,以避免桩长不满足承载力要求。 3.2.2桩承载力计算 当滑坡推力的水平分力小于桩的水平承载力时就是安全的,在水平力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要让每个假定都符合实际困难较大,力求符合设计的计算模型和构造要求。 3.2.3施工要求 斜坡地上嵌岩桩的护壁材料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护壁内配置一定数量的水平环向钢筋和竖向钢筋,护壁厚度和配筋应加大。编制爆破作业施工方案时必须采用爆破作业向下炸岩进行松动爆破和凿除处理时炸药爆破应合理布孔,以尽量减小冲击波对护壁的破坏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孔井口应采取能泄爆又能阻挡碎碴飞溅的有效措施,爆破时必须由专人统一指挥。炸药爆破后,爆破人员先下井检查,挖孔人员方可下井。在挖孔过程中遇到不良地质时必须处理:桩基成孔后,保证桩基底部持力范围内有完整的基岩层。当桩基处于竖向软弱裂隙带或深熔洞顶部,可在该桩侧补桩,加大桩截面及持力底面层。或者在该桩侧一定范围内补两根桩。穿越土洞的桩基,护壁外侧土洞应填实。对桩基穿越大溶洞时,可以采用喷浆加固溶洞、填砌毛石或砌块。对桩底局部的溶槽、溶沟、石牙等,对桩底,应根据具体情况放置钢筋予以加强。 4.结语 山坡地形情况非常复杂,怎样做好基础及上部结构的设计,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尤其是控制建筑物的沉降量符合规范要求,沉降均匀,以确保工程质量、结构安全、节省工程造价,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着的一个长期艰巨的课题。在山坡上建造大体量的多(高)层建筑时,需将建筑物跨越各级台阶顺坡建造,其建筑及结构设计具有特殊性,也容易因结构设计不当而酿成事故,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是基础设计及处理問题。因此,研究斜山坡上多层建筑结构设计及基础处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