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生物圈

人与生物圈杂志 部级期刊

Man and the Biosphere

杂志简介:《人与生物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4408/Q,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环境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环境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诗意的乡村生活篇、直面问题促发展篇、传统种质资源保护篇、创新与发展篇、保护与发展篇、乡村文化多样性篇、提升乡村旅游文化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国际刊号:1009-1661
国内刊号:11-4408/Q
全年订价:¥ 196.00
创刊时间:1999
所属类别:环境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6
总发文量:1459
总被引量:374
H指数:5
立即指数:0.0303
期刊他引率:1
  • 科技助力东南亚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

    作者:许智宏 刊期:2019年第03期

    当前,世界经济已开始向绿色经济转型;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也涵盖了经济增长、社会正义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不仅是应当坚定恪守的理念,也是一个既定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大力培养'绿色人才',并展开有效的国际科技合作。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我们才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科学院开...

  • 缅甸药用植物与传统医药研究纪事

    作者:裴盛基; 先义杰(图) 刊期:2019年第03期

    缅甸位于南亚和东南亚大陆交汇地带,盛产的稻米和柚木早已闻名于世。然而,该国的许多生物资源尚未被人们认识和了解,药用植物便是其中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曾多次前往缅甸,从事区域性国际生物多样性合作研究。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我逐渐了解到药用植物在缅甸生物多样性资源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 探索缅甸南药资源

    作者:王跃虎; 赵富伟; 杨珺(文/图); 杨雪飞 刊期:2019年第03期

    缅甸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约翰·克雷斯等在2003年出版的《缅甸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攀缘植物名录》中记载,这四类植物共有273科2371属1.18万种。缅甸约5400万人口中有135个少数民族,其中缅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其余掸族(我国称傣族)、克钦族(我国称景颇族)、克伦族、孟族、佤族等都是人口较多的少...

  • 雨养稻“云南模式”的缅甸实践

    作者:徐鹏(文/图); 余迪求(文/图); Phyu; Phyu; Thin(文/图); Aye; Aye; San(文/图) 刊期:2019年第03期

    以中国云南省雨养稻(旱作陆稻)新品种、分子育种等技术为支撑,高起点地在缅甸中北部地区选育直播雨养稻新品种,集成适宜于当地的栽培技术,示范转移在云南取得的成功经验,可以在短期内有效提升缅甸的稻作生产能力,实现其稻米生产的跨越式发展。缅甸稻作的优势与挑战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西藏高原和马来半岛之间,国土面积约68平方公里,是中南半岛...

  • 东南亚蚊媒疾病防治

    作者:徐涛(文/图); 齐晓朋(文/图) 刊期:2019年第03期

    病媒是指一类形如蚊、蟎和蜱等的小生物,它们可以携带疾病,从一个受感染的人或动物传播到另一个人,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因这些病媒传播寄生虫、病毒和细菌从而导致的疾病称为'病媒传播疾病'。主要的病媒传播疾病占所有传染病的17%以上,包括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及并发症、血吸虫病、非洲人类锥虫病、利什曼病、恰加斯病、黄热病、...

  • 缅甸饮用水安全保障

    作者:王为东; 栾富波; Tin; Mar; Aung(图) 刊期:2019年第03期

    缅甸现有5400万人口,其中近1700万人的饮用水安全存在隐患。目前,缅甸全国的集中供水率仅有20%左右,这一数字在世界范围内相当低,特别是在偏远的山区或农村,集中供水更加无保障。近年来,缅甸政府开始解决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并拟于2030年实现全面集中供水。

  • 寻觅缅甸豆科植物

    作者:朱相云(文/图); 张若鹏(文/图) 刊期:2019年第03期

    缅甸地理位置独特,是物种在冰川覆盖时期重要的避难所之一,这里孕育着当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倍受全球生物学家的高度关注。缅甸位于北纬9~29度,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带,属热带气候,是亚洲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 缅甸水产的绿色发展

    作者:何竺柳(文/图); 肖海东(文/图); 董秋芬(文/图) 刊期:2019年第03期

    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特有的地缘、人文及社会经济等优势,正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地之一。近年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包括缅甸在内许多东南亚国家的积极回应,为跨国产业界的合作打造了优良的平台。如何在创造利润的同时助力区域社会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界关心的话题之一。

  • 东喜马拉雅保护与发展的跨境合作

    作者:易绍良(文/图) 刊期:2019年第03期

    从我国滇西的'三江并流'高山峡谷区往西,经缅甸北部伊洛瓦底源头区至印度东北部的广大区域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该区域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合处,经历了复杂的地质历史过程,地貌地形复杂多样,是多个生物地理单元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交汇处,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种类异常丰富。例如,仅中国高黎贡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就分...

  • 管窥东南亚喀斯特地貌的生物多样性

    作者:Alice; C.Hughes(文/图); 鲁建美(译); 陈艳华(译) 刊期:2019年第03期

    每当我们提及东南亚的生物多样性,通常首先会想到那葱葱郁郁的森林。然而,当地一种非常特殊的景观常会被我们遗忘,那就是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的以石灰岩为主的喀斯特地貌,它滋养着许多其他地区所没有的珍稀濒危物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开始了解这个复杂而隐蔽的生态系统,而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面临的巨大威胁使得进一步的研究变得尤为紧迫。

  • 从湾鳄研究到伊洛瓦底湿地保护

    作者:Kay; Zin; Than(文/图); 先义杰(译) 刊期:2019年第03期

    对大多数人来说,夜里乘船外出寻找长达6米的鳄鱼简直就是一场梦魇。然而,在野外借着星光观察这些物种却也令人兴奋。问题是,很少有女科学家能孤胆直面湾鳄,在缅甸这样的国家尤其如此。就这里的很多野生动物而言,我们所知的信息少之又少。缅甸是东南亚主陆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海岸线从孟加拉湾至安达曼海绵延不断。缅甸北部地区大多未经开发,交通落...

  • 缅甸兰花研究的未来力量

    作者:Ye; Lwin; Aung(文/图); 先义杰(译) 刊期:2019年第03期

    我的研究对象是缅甸兰科植物多样性。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拥有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这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除了室内工作,有时导师金效华博士会带领我一起去野外采集标本,有时由我独立完成。

  • 为虎而行 德曼迪野生动物保护区科考记

    作者:李仁; 先义杰; 蔡石(图) 刊期:2019年第03期

    2019年5~6月,在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和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本刊编辑先义杰与特约摄影师蔡石参加了中缅第八次生物多样性联合科学考察。本文将再现科考场景,并与读者一道感受缅北德曼迪野生动物保护区的魅力。'它带着不可一世的威严,从印度那加兰的森林起步,一路向着缅甸方向巡行。等过了德曼迪,就是朝思暮想的胡冈谷地...

  • 直面缅北穿山甲非法贸易

    作者:张明霞; 左凌仁(图) 刊期:2019年第03期

    每当我想象一个生机勃勃的森林生态系统时,总有一个灵活的身影出现在脑海中,它们翻山越岭,无坚不摧,在树洞或地洞中寻觅白蚁和蚂蚁,那就是穿山甲。近年来,随着穿山甲数量的急剧下降,它们在公众中的形象变得越来越神秘,甚至被神化。然而,穿山甲以前是田间地头最常见的哺乳动物。曾经在西双版纳开展野外工作的前辈告诉我,大约30年前,在一些保护区...

  • 大象与森林的故事

    作者:张瑶瑶; 靳彤; 单良 刊期:2019年第03期

    谈起缅甸,人们脑海中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广袤的森林和成群的大象。缅甸拥有非常丰富的森林资源,尤其盛产柚木等优质硬木;那里也因数量众多的亚洲象而闻名,其中野生个体1400~2000头,圈养个体5000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