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生物圈

人与生物圈杂志 部级期刊

Man and the Biosphere

杂志简介:《人与生物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4408/Q,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环境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环境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诗意的乡村生活篇、直面问题促发展篇、传统种质资源保护篇、创新与发展篇、保护与发展篇、乡村文化多样性篇、提升乡村旅游文化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国际刊号:1009-1661
国内刊号:11-4408/Q
全年订价:¥ 196.00
创刊时间:1999
所属类别:环境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6
总发文量:1459
总被引量:374
H指数:5
立即指数:0.0303
期刊他引率:1
  • 寻找冰盖消融的证据

    作者:刘小汉 刊期:2017年第01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家在南极地区查尔斯王子山、拉斯曼和西福尔丘陵地区的上新世(距今533万年~258.8万年)冰川沉积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再搬运(指自然力量的作用)的微体化石,这一发现引起相关研究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从沉积相的分布来看,西福尔和拉斯曼丘陵地区大多数为海相沉积;北查尔斯王子山具有海湾沉积的特征;南查尔斯王子山地区具陆相...

  • 翻阅天书:南极冰芯述说的地球往事

    作者:效存德 刊期:2017年第01期

    古往今来,下雪是司空见惯的事,远如极地雪原,近至“窗含西岭”,雪与人类始终相伴。然而,“雪里有奥秘、雪里有故事、雪里有科学”仅仅是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的认识。这一切盖因认识到雪作为载体,承接并包裹了来自大气的各类杂质。杂质被雪所捕获通过两种过程:湿沉积和干沉积。这个道理常人也能体会,比如古诗里“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说的是湿沉...

  • 南极冰盖是否曾经消融

    作者:刘小汉 刊期:2017年第01期

    南极冰盖含有约3130万立方千米的雪冰,如果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6米。因此,极地古气候环境研究成为当前地球科学界关注的重点。近十多年来,该项研究取得了快速进展,研究精确度已经从定性转向定量,从百万年时间尺度精准到千年甚至百年尺度。南极板块于3400万年前与南美洲板块断离,环极洋流和西风带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隔离了南极大陆与中低...

  • 探知南极大陆冰雪下的秘密

    作者:赵越 刊期:2017年第01期

    近年来,国际科学界在南极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重要进展集中在南极深冰芯研究、南极冰下地质、南极大陆和周缘海域地壳以及上地幔三维结构、南极冰下湖、南极冰下极端环境下的生命等方面。一些已经开展的重要项目和后续即将开展的重要项目将逐渐揭开南极冰雪中和冰雪下隐藏的重要秘密。本文将介绍近1 0年来南极冰下地质和利用天然地震探测南极...

  • 南极冰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

    作者:李荣兴; 冯甜甜 刊期:2017年第01期

    南极大陆的总面积约为140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350米,其中98%以上的表面都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全球90%以上的冰雪总量都储存在南极,占全球淡水总量的72%,因此,南极冰层的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许多人对于南极冰盖是否会融化以及冰盖融化后会对地球上的其他地区产生多大的影响表现出极大的关切。

  • 南极科考情结,愈久而弥坚

    作者:孔晓宁 刊期:2017年第01期

    从1984年建立长城站算起,中国南极科考至今已有33年,但参与者仅以千计,真正了解南极考察中酸甜苦辣的人,可谓少之又少。但凡是亲历者,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南极情结”,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久弥坚。那种超长距离跨越地球、在寒极向生命极限挑战后产生的跌宕情感,那种参与全球变化研究国际联合大行动后扩展的广博心胸,令人难以忘怀,甚至导致...

  • 亲历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

    作者:荣启涵 刊期:2017年第01期

    2016年11月2日,搭载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雪龙”号科考船从上海港拔锚启航,开始“一船四站”的环南极航行。作为新华社随队记者,我知道未来的161天将是一场通向地球尽头的特殊旅程。出发近一个月后,某个清晨,海面上开始出现密集的浮冰,气温变得异常寒冷。当第一座冰山出现在船舷的左前方时,船上的人开始意识到,南极快要到了。

  • 马里奥·希尔南大洋水下摄影

    作者:马里奥·希尔南 刊期:2017年第01期

    马里奥·希尔(Mario Cyr)是世界动物纪录片领域当之无愧的标杆人物,与迪士尼影业等合作打造了逾150部优秀海庶电影作品。他也是海洋影片拍摄者中极少几位潜入寒冷水域的勇士之一。

  • 探索南大洋的食物网

    作者:周朦 刊期:2017年第01期

    今天,南极和南大洋的原始美与其巨大的自然资源储藏已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南大洋每年为人类“埋葬”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近两百年来人类对其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人类对南极和南大洋的开发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从18世纪起至20世纪中期,人类为获取南极海豹的毛皮和脂肪捕杀了95%以上的海豹;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为了...

  • 罗斯海的浮游植物

    作者:Walker; O.Smith; Jr.; 先义杰 刊期:2017年第01期

    远离熟悉的家园,几个月一直待在零摄氏度以下的环境里,周围风力每小时达100公里,居所又很逼仄,这是什么感觉?很多人会觉得压抑。而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却把这一切视为挑战和机会,从中获得一番稀缺的经历和体验。这就是我的选择——以海洋科学家的身份在南极的罗斯海工作。毫无疑问,在南大洋工作可谓五味杂陈,各种挑战如影随形——心情压抑、...

  • 南大洋与二氧化碳的“源”和“汇”

    作者:李铁刚; 王家凯 刊期:2017年第01期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得到蓬勃发展。时至今日,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及工业废气排放产生的二氧化碳所带来的温室效应,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气候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且这种变化在短期内很可能是不可逆的。据记载,自19世纪起,地球气候系统似乎逐渐向着变暖发展,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海洋表面持续升温、冻土消融、世界上大部分山地冰川消融...

  • “给我半油轮的铁,还你一个冰河世纪”——研究南极“生物泵”

    作者:潘建明 刊期:2017年第01期

    我们的数次南极科学考察,都是搭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进行的。“雪龙”号从上海出发,一路向南,半路经停外港进行补给,澳大利亚西部城市珀斯的弗里曼特尔港是“雪龙”号停靠最多的地方。再向南走,我们就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在经过南纬40~60度的南大洋时,晕船的人要过第一道难关,因为这里存在着浪高风急,常年有气旋的西风带。

  • 南大洋里的“湖”

    作者:史久新 刊期:2017年第01期

    海里怎么会有湖?之所以出现看起来如此怪异的题目,根源在于科学术语的译名。这个“湖”指的是冰间湖,它是被海冰环绕的无冰水域。想象一下,显现在茫茫白色海冰中的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与我们在冬季一场大雪之后所看到的尚未封冻的湖面,是不是很有几分相似呢?如此看来,中文的译名还是非常形象的。英文的冰间湖是polynya,源自俄语полынья,

  • 当潜标遇上冰山

    作者:史久新 刊期:2017年第01期

    潜标是一种常用的海洋观测装置:用缆绳将各种观测仪器连接起来,上端配上浮球,下端连接释放器和重物,投放到海里,就构成了一套潜标。潜标下端由重物固定在海底,缆绳在浮球的浮力作用下保持竖直状态,上面的仪器在海洋的不同深度进行观测或取样。潜标放置一年后,科学家可以从海面发送信号,将释放器打开,仪器在浮球的牵引下升到海面。

  • 南大洋观测系统

    作者:先义杰 刊期:2017年第01期

    南大洋对全球气候系统以及当地独特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里路途遥远,后勤保障困难,因此是地球上数据采集最少的地区之一。设计和执行一套观测物理、生物化学以及生态过程的系统,是一项令人望而生畏的挑战。以2006年在澳大利亚霍巴特、2007年德国不来梅以及2008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会议为基础,